专业教育论文:浅析论“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社会工作 专业高等教育 一体两翼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困惑,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组成部分,既要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着教育的发展规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许多问题与困惑:首先,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先于专业社会工作,然而从发展速度看,又远远快于专业社会工作。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都存在着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认同感不强的状况;其次,现在的大学教育理念普遍是教师本位和学术本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大学生实务技能的训练;第三,专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确。许多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出发点多为选择出路,寻求生存;第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乏本土性,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教育主要照搬港台和欧美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第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不规范,缺乏足够的专业机构作为实习场所,学生缺乏专业实践能力。 因此,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一、“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构建“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依据是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联系、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与融合,共同促进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各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边界功能”,但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系统以输入输出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并发挥整体的功能。 社会系统被看做是基于要素和关系的动态体系,这一系统的复杂性突出了选择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运作都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从宏观上看,我们所处的社会系统与其周边环境进而与世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可以使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成为系统运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系统的产物成为环境的选择。 二、“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内容 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基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现实,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构建“一体两翼”式教育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1.“一体”的含义。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而作为一门把“以人为本”作为专业理念和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要求,与社会工作专业对人的尊重、相信人的潜能等视角是一致的。 2.“两翼”的内涵。首先是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需要知道的是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可分为单位内和单位外两部分,这里的单位是指社会工作系(专业)所在的学院或系(部)。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师资缺口较大,特别是缺乏有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基于现状,必须先对单位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依据本院系原有专业的特点和教师的专业背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比如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建立学术沙龙等;在科研方面,可以通过团队研究的方式,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专业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次,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作为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开门办学,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如聘请在工、青、妇、民政部门及社会福利机构长期从事准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承担相关课程的讲授、实习督导等工作;聘请他们参加课程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实习基地、研究基地。比如我校与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社会福利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半边天基金会等单位、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实现了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结合。从2005年开始,每年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安置机构“阳光家园”和“阳光家庭”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利用专业知识直接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提供关怀和帮助。与香港艾滋宁养服务协会签订社工实习计划,选派学生赴香港实习,聘请香港资深社工担任督导。校外资源还包括在同一个省、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社会工作系(专业),它们之间可以建立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当然,“一体两翼”并不是任意堆砌的松散联合,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的。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生长点和功能指向,这决定着“两翼”的各个要素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是教育模式的本质规定性。就“两翼”来看,它们的功能也各不相同,“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三、构建和实施“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确定本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本系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性质、地域特点。根据这些因素确定主要培养目标和科研目的。 2.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和实务的有效结合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贯穿着教学、研究、实务内在统一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正是实行“一体两翼”教育模式的基础。价值观的建立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一般来说要经历理解、认知、实践和内化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在“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均可得到实施。 3.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本校及本地区的发展。“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要依据专业方向和特色,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团队力量,整合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专业研究,掌握实务经验,不断提高检验理论与实务之间契合性的能力,这有利于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地位,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是笔者在专业建设中的一点思考,虽然仍有欠缺之处,并存在诸多问题,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笔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力图排除万难,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贡献心力。 专业教育论文:浅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论文关键词] 人文教育 专业教育 [论文摘要] 人文教育不单单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更关键的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多种途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这条途径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存在着六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前提是大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为此可采取多种措施。 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之相适应,对大学教育的反思也一直在进行。在反思的声浪中,有一个声音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中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相对于条块分割、画地为牢,专业细分而视野局狭,重知识而轻能力、重书本而轻实践、重理工而轻社科等等问题,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更为令人焦虑的。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教育大多还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在如何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方面探讨不够;二是在发动广大教师参与方面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如何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重视和探索不够。本文主要就第二个方面谈一下具体看法和建议。 一、强化人文教育的目的 在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在谈具体的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之前,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有人认为:“人文教育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学科的教育。”…这个定义本身有一定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对人文教育目的认识的偏差,从这个定义中人们很容易得出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知识教育这一推论。但在大学中强调人文教育的目的,决不单单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社会、自然、他人与自身的问题,才能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才能融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以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人文知识只有将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化为一个人的品格、气质和修养,只有在人文精神层面上才能体现出人文价值,上升不到精神层面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提倡在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其目的是使大学不仅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还要成为人文精神的养习场,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为人的全面、理性发展提供精神资源,开启心智,开阔境界,使人成为健全的个人。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缺乏精神与道德“底线”而做出令人瞠目结舌乃至匪夷所思之事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如“伤熊事件”、“火烧自家房屋事件”、“马加爵事件”,等等。这几起事件的当事人缺少的决不单单是人文知识,更为关键的是缺少人文精神,缺少人文关怀。 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措施 在中国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的措施有三种: 一是通过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达成人文精神培养之目的。但如果目前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以考察记忆力为特点的考试模式不加以彻底改变,通过课程培养人文精神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反而通过开设大量人文讲座的方式效果会更佳,因为听讲座时,学生卸掉了对“通过”和学分的功利追求。 二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人文教育。这方面做好了功效甚大。这是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是塑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校园中浓厚的人文氛围就像一个大“气场”,它对身在其中的学生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教育作用。 (二)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大学的主流文化是专业文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课程。从教学内容上,专业课程约占总课程内容的60%~70%,占绝对优势,而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从时间上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所以,人文教育只有进入专业教育这个主阵地,才意味着真正进入了大学教育。从世界各国来看,都是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来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且为了强化人文教育,逐步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比重。 第二,专业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关注点和个人今后安身立命之本,是大学生在兴趣和理想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这种选择具有较强的内驱力,在行为过程中,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在大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依靠全体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正如华中科技大学马毓义教授所说:“倾盆大雨,只能雨过地皮湿,只有经常下毛毛雨,地表才能湿透。”专业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就如同毛毛雨的作用。 (三)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 专业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并不需要专业教师另外寻找人文素材,只需直接应用专业知识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就地取材就可进行人文教育。 首先,专业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从表面看,专业教育传授的是一些科学原理、数学公式,但是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枯燥的概念和数字后面却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一是专业知识本身渗透着人文精神。虽然科学规律是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但表述这些规律的科学知识本身就是人创造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主观性,渗透着人的精神,其内容仍是专业与人文的结合体。二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渗透着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爱生命和人类命运的精神,它不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同时也关注其可能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后果。把专业知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是每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工作者的内在需要。三是专业知识中渗透着艺术和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和美的,所以解释自然的语言——科学也是美的。追求完美既是艺术更是专业的境界,正是丰富的想象力与和谐对称的规律结构,使自然、艺术和专业达到了美的统一。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实现美,是专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事实上,科学逻辑力量的内在和谐、理论框架的奇妙想象是具有极大的美学力量的,将学生引到充满情趣的科学殿堂,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美育。 其次,专业教育方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训练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它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同样体现着科学关于生活、关于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关于人生的态度及对科学本身的态度。专业教育是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方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反复验证,从而完成科学知识、科学能力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思考、实践科学探索,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二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意识。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进入社会实际,通过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社会需求,来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求证、求真、求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发现的乐趣,发现问题、验证结果就是最大的回报。通过专业教育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的意识比学习专业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三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信仰。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接受科学信仰,专业课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科学知识本身并不是干巴巴的事实,而是不断修正错误、走向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催人奋进的最好教材。 三、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 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第一,从专业知识延伸。在任何一门专业课程中都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材,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将这些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拓展开来,讲授给学生。如讲授学科、专业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关联的知识,以激发学生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 第二,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相应的人文精神。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同的作用。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人文教育效果。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布置团队型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第三,以自身的行动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一节课讲下来,课程内容学生不一定都能记住,但教师的学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师的为人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做一个好教师,用认真负责的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做一个榜样。 第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孟母三迁,是因为她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同样,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培养作用。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不惟专业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正是在这种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接受了蕴含着人文精神的专业教育,养成了活泼、宽容的品行,强化了民主、团结精神,人文随知识渗透到了学生的人格中。 第五,与学生共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靠体验、感悟。教师要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教师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体会,贯穿在讲课的过程中。由此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很多人生的哲理,在感悟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第六,以教师的人本关怀去影响学生。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人文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中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把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把学生当作加工的原料,让学生做学习J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重视教师的人格影响,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 四、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本立而道生,加强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认识自己所承担的教育职责。目前普遍存在着对教育的认识偏差。在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上,重知识、重专业。很多教师认为“我是教知识的,教专业的”,忽视智慧、思想和灵魂的培育。在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上,重视认知过程,误认为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这种理解的后果,是将德育、素质教育变成了少数政治辅导员、德育教师的事情,广大教师游离于外,因而教育效果甚差。 其次,要积极探索提高大学教师人文修养水平的途径、方法和机制,造就一批推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师。这要本着“卡住源头,提升存量”的原则。一是要在引进新教师时,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使大学教师队伍的素养在其源头就得以改善;二是要加大在职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在职教师的人文素养,并研究形成一种促使广大教师自主学习提高的机制;三是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等学校要积极支持大学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支持教师参与跨学科、有实践针对性的课题研究,这将是推动教师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专业教育论文:论英国专业教育研究 [论文关键词]英国 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专业教育在英国主要指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英国拥有一整套促进专业教育发展、保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和质保体系。英国根据社会需要将专业教育划分为多个层次,从中等专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一应俱全。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对应关系,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会贯通共同了促进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英国专业教育概况和发展水平 英国是开展专业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21年英国对专业教育就开始实行国家证书制度。主要是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显著代表是专业学位教育、专业文凭教育(因其所发的资格证书被称为文凭,所以中国教育概念下的职业资格教育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被称为专业文凭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主要体现在专业博士学位和MBA教育上。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是服务于特殊专业团体、定位于特定专业领域的一种学位。第一批专业博士学位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现,其数量随后迅速增长。最近几年,每年大约增长20%。以英格兰的大学为例,1998、1999和2000年的专业博士学位计划分别有109个、128个和153个。专业教育研究生层次最突出的代表就是MBA教育。专业资格教育的典型代表是有150余年历史的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CIE)所推出的一系列级别不同的专业文凭教育[1]。在这一专业教育序列里,标准级文凭相当于大学预科,可以直接申请大学入学资格;高级文凭相当于大专层次;专业级文凭相当于本科毕业,研究生在学水平,可以直接申请研究生,高级专业级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层次。由于剑桥大学始终处在世界教育的前沿,因此,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的专业文凭在国际上可以和学历挂钩,在英联邦、北美、欧盟、澳洲等国家,包括哈佛、剑桥、耶鲁、悉尼大学、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在内的近200多所高等院校的承认。此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机构还有英国皇家特许物流运输学会(CILT)[2]、英国皇家特许采购供应学会(CIPS)[3]、英国皇家特许营销学院等它们都可以从事从预科层次到研究生层次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所授文凭得到世界名校的认可。在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以英国国际管理中心协会(IMCA)为代表的实战型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业教育。 二、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改革 现代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的英国专业教育。战后大英帝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和英属殖民地人民独立战争的消耗的打击下逐渐瓦解。完整政治概念上的“大英帝国”被以经济合作、政治协作为主的“英联邦”集团所取代。英国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美国、德国、日本,甚至在欧洲已经沦落为二、三流的国家,但是英国不放弃追赶,在追赶中经济与政治方面以“英联邦”为依托加强联邦内的互惠关税,对外一直提高关税;实行联邦内互免签证等政策。教育方面大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地位,将英式教育推广到“英联邦”内各个国家,力图增强联邦内国家共同的经济、文化基因。再分析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时必须要指出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罗宾斯报告》,该报告提出:高等教育不仅要产生专家,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修养,而在这之前,对高等教育的界定仅限于大学教育。罗宾斯委员会把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含义:它不只是指大学,并包含了继续教育中的高级科技教育等所有中学后的教育,它也不只是正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它还包括非正规的业余证书课程。这样才能全面地、多层次地、多样化地发展高等教育。在报告的指导下战后英国高等专业教育制度进行了三个阶段改革:第一,20世纪60年代初将部分技术学院改为高级技术学院并划归中央。第二,高等教育体制的双轨制。《1956年白皮书》调整了技术教育的结构,把工艺技术一直到技术学位划分等级,规定了11所高级技术学院为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这就使学员在技术教育范畴内也能拿到大学学士学位证书,高等教育双轨制就此形成。第三,20世纪80年代末双轨制结束,40多所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的多科技术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与牛津、剑桥等平起平坐,这样就使技术教育与传统大学教育一样拥有颁发各级学位证书的资格,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三、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地位 英国按照企业生产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制定了由低到高的五级国家专业资格证书标准(NVQ)。并给予专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同等地位,高等专业教育中不但涵盖大学、硕士水平课程,而且专业教育文凭与普通学历之间存在一个对应关系,二者可以相互沟通。专业教育中拿到三级证书者可以直接升大学。这种制度不但吸引了优秀生源,而且客观上确立了英国专业教育在全球范围的领先地位。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性,突出体现在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NVQ LEVEL5与普通文凭的对应关系上。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系统由国家职业资格理事会实施与督导,这个体系将目前所有的职业资格归入5个资格等级NVQ LEVEL 1--NVQ LEVEL 5,从第一级到第五级分别为: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监督员;高级技术员或初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或中级管理人员。5个资格等级与普通教育证书、文凭的对应关系为:中等教育证书;中等教育证书且成绩A-C;高级证书;学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每级职业资格都有明确的资格要求。与国家专业教育体系相对应的还有英国皇家物流运输学院、英国皇家采购供应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制定的4级证书标准。它们与普通学历教育之间也存在一个明确的对应关系。 四、英国专业教育的特色 英国专业教育在英国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一直处于兴旺状态,是英国政府解决再就业培训的重要机构。为社会安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英国专业教育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英式“1+1+1”学制。第一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第二年到企业带薪实习、第三年回学校深入学习获取学位。这种学制能够帮助学生在正式就业之前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能够了解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职业中有怎样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最后一年回校学习中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机会,能够准确的选择自己的课程。 (二)英国国家学费“代金券”制度。英国高等教育与美国不同,大多数大学都是国立的。国家对教育使用立法与经济管理两种宏观调控手段。英国政府在专业教育中试用"代金券"国家付费制度。中学生毕业后可以得到一张代金券,学生可以用它来支付培训费用,一张代金券代表大约1000英镑。1000英镑使学生能够支付自己达到国家二级专业资格过程中的全部费用。 (三)国家根据专业资格级别制定工资标准。英国政府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级别来制定工资标准和每小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通过这种硬性保障措施来提高公民接受专业教育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整个国家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培养多层次适应国家发展的人才。 五、结论 英国专业教育制度具有很多先进,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相互融通既保证了专业教育的质量,又能够为专业教育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进而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接收专业教育还是普通学历教育成为一个人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学生因成绩达不到普通学历教育院校分数线而无奈的选择。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的平等性给专业人才同样攻读专业教育文凭、学位的机会,这从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大一新生专业教育形式创新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育;大学新生;教育形式 论文摘要: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清专业脉络,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提高学习兴趣尤为关键。本文结合测绘类学生专业教育过程,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专业教育,从创新实践层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专业教育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增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专业的培养目标、理论体系、实践环节、发展前景以及就业去向等内容。[1]专业教育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努力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具有引领与导航作用。因此,有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创新学生专业教育体系。本文结合近年来测绘类专业新生专业教育实践活动,介绍总结了新生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做法。 一、抓好新生专业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大学生的专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它是专业学习的支撑与动力,而对一年级新生开展的专业教育活动则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开展好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注意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新生入学后,从熟悉的高中生活到相对陌生的大学校园,因环境的变化,也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其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尤为突出。因此应合理统筹规划新生专业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注重教育的时效性,绝大部分工作都应该在大一上学期开展,像告知学生学习过程、学习任务、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等则应在学生开始课程学习之前进行,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2、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新生专业教育应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应涵盖学校教学环境、专业培养目标、学习方法等,内容应具体可见,而不是空泛的说教,尤其是充分利用已毕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面临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等例证,让事实说话,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和故事打动学生,使得教育更加实用,具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 3、强化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专业教育还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有机会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亲身参与,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的专业教育形式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会更加充分和丰富。 二、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形式的创新实践 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涵盖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从新生入学一直持续到一年级期末,笔者结合近几年学院在测绘类专业学生当中开展的专业教育实践,就如何创新活动形式,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1、充分利用校内外行业平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拓学生视野 组织新生参观校园建筑、学院实验室是专业教育当中的常规做法,除此之外,学院更是把专业教育拓展到了校外: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博物馆这个专业科技平台,组织新生参观了解专业发展历程。通过博物馆声、光、电等专业的教学化、实体化、可触摸、可操作的展示手段,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参观相关生产单位及数字产品生产中心,了解专业人员工作状态以及生产的工艺流程,使学生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初步的印象,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组织高精尖专业仪器展示,提升学生专业兴趣 测绘专业对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离不开仪器设备的支撑。近几年专业仪器的发展越来越精密、尖端,从普通水准仪、经纬仪到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跟踪仪、探地雷达、遥测直升飞机等,科技含量非常高。仪器展示期间,学院配备专业教师讲解,学生参观的同时还可以动手操作,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具体。高精尖的专业仪器设备展示、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3、开展“名师导航”及“博士论坛”活动,进一步强化专业教育与引导 学院院长为北京市教名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专业领域颇有影响,学院安排其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学院邀请国家测绘局副局长为学生做报告,讲解测绘学科发展最新前景;学院还安排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新生开系列论坛。通过名师、专家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影响、感染大一新生,使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为大学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4、“职业生涯教育”与“校友访谈”相结合,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目标,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学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在大一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全球职业规划师讲座、优秀校友“点拨”、学长经验交流会等。同时利用寒暑假,组织“直击职场”、“校友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经验指导的同时,也走出校园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状况及职业发展情况,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这两项活动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巩固了专业认知。 三、新生专业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 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创新开展以来,受到了大一学生的欢迎与肯定,解决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经问卷调查,92%以上的一年级学生表示通过一系列专业教育活动,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清晰具体。学校组织的专业教育情况调研座谈会上,测绘类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肯定,显示出学院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创新实践效果明显。 专业教育论文:论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论文关键词:灾后重建 建筑专业教育 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后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建筑规范与建筑管理问题,及由这一问题所引发的的中国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一、 汶川大地震的启示 发生于2008年5月12 日14:28分的汶川大地震导致汶川及周边地区数以千计中小学生的丧生,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人数4571.0965万人,这次灾难引起了国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公共建筑的抗震设计方面的重视;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建筑等相关行业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1.都江偃二王庙的主体古建筑没有倒塌,而近年为这配套而修建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却倒塌了! 2, 农村有圈梁的房子没有倒塌,凡是没有圈梁的房子都倒了,还压死了很多人。 3.住在有规划审批制度监控下的房子倒得少,没有经过安全审批的农民房全塌了。 4. 经过新农村建设改造的房子没有倒,农民自建的房子全倒了。 以往我们对城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等方面在抗震方面的认识及其重要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尤其是对村镇建筑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的不良也可见一斑。相关的惩罚机制不够健全、惩罚的力度不够。 二、灾后重建应该注意什么? 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等造成的。因此我们在重建家园时,一要考虑环境问题,二要遵守国家建筑规范,三决不能偷工减料,四要要求施工单位绝对保证施工的安全,五国家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质量监督程序,建立农村房屋建设管理体制。 应该组织全国优秀的规划设计师来帮助灾区规划选址。以保证建筑物不要建在断裂带上,如果在山区重建,不能建在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或者山体崩塌的地方。 专家认为建筑地段包括:危险地段;抗震不利地段;抗震有利地段。其中抗震有利地段是指所选建设地址比较开阔,地基坚固,土石比较坚固,能够尽量避开断层和滑坡的规划地段。如果一定选择抗震不利地段规划建筑物,则必须采取相关的工程措施。容易出现滑坡的地段,坚决不要建设,必须另外选址。 1.由于我国农村建筑的现状是建房没有人管,没有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管这里的安全,这是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一个空白点,因此建立我国农村安全审批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和紧迫。灾区安全审批管理体系的第一道防线是规划选址,第二道防线是建筑物的平面设计,第三道防线是建筑结构。在重建及以后的建设管理中这个安全审批管理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房屋建设方案,有专人指导建筑物的选址,提供平面设计和结构设计图纸,审查基础勘测资料和对工程进行监理,并为农民把握建材质量关! 2.完善国家建筑规范:汶川地震的发生引起人们对建筑质量、建筑物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的重视; 按照此次房屋倒塌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些规律: 1)抗震顺序:钢结构的房屋好于钢混结构的房屋,钢混结构的房屋好于框架结构的房屋,框架结构的房屋好于现浇楼板砖混结构的房屋,砖混结构的房屋好于预制板房屋。 2)学校房屋倒塌的很多,一是施工质量不保证,二是学校房屋设计的抗震裂度不够。 3)民房大多是预制板房屋,而且规划建设地点不好,房子所用钢筋也不达标。 因此我国的建筑设计强制规范和规划规范、施工规范、验收规范、监理规范、建筑材料验收规范等需要完善如:公共建筑物(如学校)的设计要加强抗震裂度,民房的建设要纳入建设管理体系,强调建筑安全保障,实行建筑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法规,加大违规惩治力度。 3.我国其他地区的存量房屋,尤其是农民房的加固也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他地区的增量房屋的管理参照汶川灾区。 三、中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与建筑行业相关的教育体系的深刻的思考。 1.加强抗震安全教育;严格设计、施工、监理都应从对建筑从业者及在校建筑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加强教育入手,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改进建筑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建筑职业技术的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求按照抗震的标准修改国家的强制性建筑规范,在课程教育上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建筑规范变更、加强抗震设防标准的重要意义,理解并熟练运用; 3.改革目标 将安全意识贯穿每个专业、每门课程; 4.创新之处 把建筑规范、管理规定作为课程或实训内容纳入教育计划 将抗灾预防知识及灾后应急措施和灾后问题处理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在设计方面将人员疏散(逃生)方面的系统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将执业道德、执业操守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将建筑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范制作纳入教育计划 5.达到的效果:通过改进后的教育模式能加强学生对执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认识,使之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认真、严谨、公正的执业;通过改进后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方面加强理论认识以及在灾情发生时及发生后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实训能加强学生在抗震的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国家在震后即将出台的新规范、新条例的学习,让学生在以后的执业过程中轻车熟路。 专业教育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之我见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3.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 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3.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人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训练,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想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 3.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专业教育论文:试论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动漫专业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目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队伍的水平有限,培养的人才严重的脱离的社会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使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动漫专业教育水平得到极大限度的提高。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相对狭隘,教育资金的缺失,教育政策的扶持不到位,动漫专业教材的不统一以及动漫教育人才能力水平的良莠不齐。因此,培养一批极富创造力、具有文化底蕴、懂经营的动漫产业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日、美、韩等国的动漫产品不断涌入我国动漫市场,带有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原创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日、美、韩等动漫强国相比。这是因为少数国产动漫还存在观念陈旧、制作粗糙、手法单一、幼稚说教,甚至内容不健康的问题。 一、培养的人才质量令人堪忧 在我国,特别是职业技术类院校大多设置了动漫教育专业,开设了动漫相关的所有课程,的确对院校的招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有专家确对此感到非常的忧虑,专家认为:动漫教育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深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的能力水平。我们都知道,文化底蕴的形成非短期内速成的。香港一位资深的动漫专家对我国目前的动漫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学纷纷开设热门的动漫专业,已经偏离的基本教育原则。“人才质量达不到要求,势必影响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而动画产业的滞后又影响人才的需求量。”我国的动画人才质量和动画产业面临博弈。动漫的表达形式和基本内容对创作者的水平要求都很高,不仅仅是技术的要求。而且还有艺术素质的要求,计算机水平等综合素质的要求;目前国际动画产业已被日本、美国和韩国垄断,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是带有民族性的、民族风格的、极具民风的动画作品。动画教育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的重要。动漫产业与其它的文化产业一样,也具有岗位和技术的细分结构,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科技密集型的文化产业,目前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能辅导学生创作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动漫教师。 二、动漫课程设置不专业 动漫教育是国内近几年突然新兴的专业。是国内公认的朝阳产业。社会以及家庭都赋予了很高的希望。目前,在国内,除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少数几所开设动漫专业历史较长、积蓄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外。大部分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动漫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一方面表现在动画制作设备简陋,不具备动漫专业的硬件要求;另一方面学校没有专业的规范的动漫教材,动漫课程体系不完善;动漫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是专业的动漫教师,大多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担当动漫教师,更多的职业院校则是由社会上的专业动画人士充当教学带头人。开设的课程大多以平面设计为主,开设的动漫课程无非是卡通形象设计、二维网络动画、三维影视动画等等。开设的动画软件课程也是以ADOBE PHOTOSHOP、FLASH、3DMAX为主,后期动画合成软件仅仅讲授ADOBE PREMIERE影视剪辑软件。诸如MAYA、SHAKE、COMBUSION、ADOBE AFTEREFFECTS等专业的影视后期动画软件,因为教师队伍的不完善不成熟而只是让学生学习最基本最简单的功能模块。可想而知,这样的硬件设施、办学水平势必将影响我国职业院校动漫教育前进的步伐,从而危及整个动漫产业市场。 三、教师水平能力有限 动漫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型专业,本科院校目前培养的师资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大中院校对动漫专业师资的需求。而职业院校的动漫师资更多的是从社会上引进的,虽然具有从事动作制作的经验,但是作为专业授课的教师,欠缺的不仅仅是动作授课经验,而且更多的老师不知道如何去讲授动画课程。职业院校师资的另一个来源是通过让学院的老师参加短期的培训或者进修。通过这两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如此的教师队伍怎可以撑起中国动画产业的大旗。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普及,未来动画的制作方式更多的采用无纸绘画,无纸动漫培训在社会上已是相当的火热了。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将无纸电脑绘画纳入了教学体系。因此,提醒各位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更加努力的补充动画基本理论知识,动画制作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动画专业教师。 面对目前的职业院校动漫产业教育现状,我浅谈一些关于改变现状的一些看法: 1. 动漫专业设置要适合动画产业的特点 动漫专业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基础的水平要求很高,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设置动画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动漫专业其自身特点。动漫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综合美术素养的体现,不仅综合了电影、音乐、自然规律、网络等多门学科的艺术创作过程。动漫基础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辛苦的学习过程,大量的学习电影、音乐、戏剧等相关的动画知识,了解镜头语言、动画角色的创意,角色动作过程的创作,场景的设计等等都需要扎实的美术绘画基础。除此之外,动画创作人员对于物理学科要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可以利用计算机高级语言进行动画的高级控制。仅凭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动画作品。任何一部优秀的为人称道的动画品都是经过几十个甚至几百人几千人的创作团队完成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特别的突出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创作动画的能力。 2. 改变现有教学运作模式 现有的职业院校动画专业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动画理论基础、动画软件学习、动画创作阶段和动画产品化。而动画专业的教学运作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可分为动画角色造型人员、动画实施人员、动画后期合成以及动画制作技术总监四个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专业方向,因材施教,阶段性的培养教育。针对动画基础理论学习枯燥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赏析讲解经典动画片进行授课。动画的造型角色设计的教学重点主要是美术功底的强化与提高。目前,社会上大多数的动画实施人员大多来源于动画造型设计人员,他们既具有相当高水平的美术造型能力,同时对动画设备动画制作软件相当熟悉了解。动画后期合成人员的工作主要在造型和实施完成以后,对动画片进行整体的剪辑合成、效果处理等。这一部分人员对电脑动画软件的掌握更加相当熟悉。动画制作技术总监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协调动画创作团队,整个动画片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所以,职业院校在动画总监的教学模式中重点培养动画总监的大局观,团队的组织协调能力,当然,全面的动画专业知识是必须掌握的。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不是因材施教,教师授课没有针对性,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市场严重脱节。如此的教学模式,怎能培养出我国动画产业的栋梁之材。 3、校企合作是目前动漫教育的最佳方式 职业院校单方面的培养教育方式已经脱离了社会,体现在各个专业层次上。而动漫发展的方向和空间离不开校企合作。以下两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值得推荐:根据企业需要定向培养动漫专业学生的技能,把企业的项目的内容融合进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中,根据项目要求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战性的动画创作。同时,企业定期跟踪项目进展的过程,这样的合作方式校企达到了双赢的效益。职业学院对企业的选择不单是一个项目,要考虑整个动漫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动漫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办学活力,推动专业建设朝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盲目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我国动漫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4、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技术骨干的重要阵地,必须首先重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只有汇集了一定规模的高水平教师,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实力才能得到提升。教师队伍优先发展,职业学院要重视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要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院、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充分重视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大力提高学术水平。要在广大教师中提倡潜心科研和教学的风尚,反对谋位谋官的不良风气;要提倡专心致志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风尚,反对只看课时量的风气。重视培养现有教师队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进既要有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引进人才要严把进人关,切实保证引进的人才质量过硬。注重加强学科专业积淀。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与学科专业的建设进一步结合起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有针对性和提前量。加强考核,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奖优罚劣。教师规模适度增加,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改善。在教师规模扩大的同时,要大力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水平结构。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引进国外高水平的教师,会大大节省教师培养的资金投入,并且通过外教的高水平执教能力,可以带动一大批学院年轻教师。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再以原有的模式进行,而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产学一体化,合理设置动漫专业课程,学校更可以根据结合自身的特点、教学思路,应对不同就业市场定位。认清职业院校动画教育的现实,目前的技术水平,把握现代职业院校动画教育的思路,对我国的动画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剖析与探索,构建适应中国职业院校自身的现代动画教育体系。我们坚信,职业院校抓住动漫新产业发展赋予的办学机遇,克服困难、大胆革新、努力探索,一定可以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高吭 李玉柱 姬江涛 贺智涛 李心平 貌建华 罗四倍 论文关键词:行业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面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已势在必行。通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农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队伍的调整与完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长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学团队于2003年起,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河南科技大学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建设点建设为契机,系统地开展了“农业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 教学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日本筑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类高校。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种典型模式,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新观念。走访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坤达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强豫农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洛阳卓格哈斯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份,对毕业生的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树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教育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确定了“一条主线、两个突出、一个强化、一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突出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凸显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工学、农学、管理学齐备的多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开设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结合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全程互动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实施方式有:(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共计入校经费1000余万元,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样机如切割器实验台、风扇实验台、犁体外载测定装置等12台,价值60余万元。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夹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38周的实践环节,强化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若干个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习训练。(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对玉米收获机械、玉米秸秆处理、玉米根茬处理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功耗,解决了双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套主机宽度较大,田间作业开道困难等问题,正是生产实践对科研的反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到研究项目中来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校基金与校实验技术开发基金的研究中要有本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 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3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 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 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企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优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专业教育论文:浅谈关于中职卫校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职卫校 新生 专业教育 论文摘 要:中职卫校是为现代医疗行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中强化专业教育,服务社会是中职卫校的办学宗旨和既定目标。笔者根据现状提出一些建议,认为利用好入学教育这一实践环节,开展入学专业教育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系统认知和热爱是极其重要的。 在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及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政策指引下,作为专门培养医护卫生人才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职卫校是为现代医疗行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中强化专业教育,服务社会是中职卫校的办学宗旨和既定目标。学校能否积极面对人才市场化竞争问题,关键在于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特色。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这与学校的专业教育密切相关。因此,中职卫校应将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现有特色专业的优势和办学条件,注重提升专业教育质量,促进中职卫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中职卫校学生受年龄、基础知识薄弱、社会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使他们对学校的专业学习适应力差,尤其是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再加上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由此出现近50%的新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40%的二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信心不足以及一些实习生理论基础薄弱、无法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的现状,严重的将导致转专业、厌学、退学、对口就业难等问题。 因此,我认为利用好入学教育这一实践环节,开展入学专业教育以培养和激发新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系统认知和热爱是极其重要的,对中职卫校教学管理定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目前入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中职卫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包括校规校纪校风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班团队伍建设教育等,但还没有开展系统的专业教育。我认为原因有:第一,对专业教育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入学专业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入学教育形式单一、教育主体受限,新生无法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状况;第三,忽视利用入学教育这一环节对新生进行专业兴趣的培养。 三、对专业教育的理解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题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增强吸引力”。作为中职卫校应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以适应医疗系统的岗位需求,力争实现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无缝连接。 1.专业是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我国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了各种专业,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2.专业教育由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内容组成。专业教育要求在系统讲授某一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我认为开展专业教育应注意三个特性: (1)专业教育的时效性。综合中职卫校学生的年龄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水平、适应能力等因素,在入学教育中进行专业教育的渗透是有必要的、有效的。 (2)专业教育的持续性。专业教育的过程、方式方法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主体不应局限于专业课教师。我们应把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融入学生入校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入学教育、平时的专业理论、实训课堂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 (3)专业教育的实效性。要求我们教育者根据专业发展、岗位要求及学生实际建立完善适用的评估体系,考核学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毕业生实现就业保驾护航。 四、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途径 为使入学专业教育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先分析中职卫校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认识、学习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施入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新生在入学选择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一项关于专业兴趣的调查中显示有85%的学生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带有社会热门趋向的选择倾向等,使其最终选择的专业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本人的兴趣和理想。 (2)对专业的肤浅认识:初中毕业期望掌握一种技能适应社会需求,但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入校时并不完全了解专业的特点、发展、需求,当学生真正接触到专业学习时,却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不易掌握,无法适应专业学习。 (3)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性:由于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跳跃性使一些学生感到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应用? (4)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迷茫性:随着医疗行业用人门槛的不断提高,使得中职毕业生就业局面愈发严峻。学历的竞争和对前途的担忧已成为目前中专生的主要压力。 2.针对以上问题,现为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途径提出几点建议: (1)充分调查了解新生专业兴趣现状,为入学专业教育提供依据。招生办应以问卷调查形式调查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选择专业的理由、对学习本专业是否有兴趣?期望中的专业学习是什么样的?今后愿意从事哪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通过调查分析,针对问题制订教育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在入学教育环节中使专业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 (2)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①开设讲座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中职卫校应邀请临床专家学者、专职教师或优秀毕业生等不同教育主体向新生介绍本专业更多更新的情况,激发新生对今后专业学习的期盼和热情。 ②了解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学习规划。新生可通过培养方案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必修哪些主要课程?如何完成课程?引导学生科学地制订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习规划,帮助新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③引导新生找到适用的学习方法。在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各新生班主任应为本班介绍专业学习的学习方法,使其了解中职卫校与初中的学习方法不同,应当及时转变学习方法。 ④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组织新生参观临床实训基地,促使新生初步了解就业岗位对本专业的需求现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由此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工作环境、专业取向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邀请一些在本专业领域已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回校做讲座,介绍他们在工作中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学好本专业才能有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与专业人员的交流,能增强新生对本专业的就业自信心。通过此类的专业教育,能提高新生对专业的认识,既有学习的紧迫感,又对今后的专业学习充满信心。 ⑤各专业可组织新生座谈会,搭建交流平台。为使新生对入学专业教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组织新生座谈讨论,消除他们的顾虑,促使他们主动端正学习态度从而重视专业学习。 ⑥借鉴高校的做法,为新生安排专业学习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总之,开展入学专业教育应注重实效性。 (3)应从新生入学起做好与专业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逐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 (4)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样学生会有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厚。二者的融合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技能型人才。 专业教育论文:试论对师范教育小教专业教育理念的研究 论文摘要:师范教育小教专业确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与世界性人才需求变化相适应,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施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是课程与教材内容注重综合性、多样性、适用性,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实践性,德育管理注重层次性、开放性、立体性,评价方法注重多元性、动态性、激励性。 论文关键词:小教专业;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教育理念 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服务,这是当代师范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师范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师范教育小教专业如何实现其特有的功能,首要一条是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这是小教专业发展的命脉,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教育理念的诠释 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师范生、全面提高其素质与能力、使其特质潜能充分发展的教育。 第一,师范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师范生的智能水平差异和智能发展方向不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培养不同层级、不同学科发展方向的教师。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目标上按照胜任为本、能力为本、专家为本的三种类型教师培养。即:①胜任为本:每个师范生毕业后都能胜任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②能力为本: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外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能成为双语为本、信息技术整合为本的教师;③专家为本:按照高起点、研究型的目标,为造就基础教育认可的教育教学专家打好基础。 第二、师范教育要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师范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纪素质;具有宽厚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国际有关方面的知识;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与创业能力,适应教师专业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师范教育注重师范生主体的多样性、异质性和发展性进行个性化教育。挖掘其潜在特质,发展良好个性与特长,使其人尽其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师范生的智能优势,坚持以综合培养为主,兼顾学科方向培养,宏观上可分为中文与社会方向、数学与科学方向、外语方向、艺术(音乐美术)方向、计算机方向、体育与心理健康方向、双语教学方向等等,以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人才理念趋同化的特点日益突出,教育变革极为深刻,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师范教育小教专业确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灵魂与根本。 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与世界性人才需求变化相适应 2l世纪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着共同的课题和危机,其解决需要全球合作、多角度合作,需要大批通识型与专业型兼容,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合作能力兼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兼有的发展型人才。同时,全球化时代个人生存发展同样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呼唤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小学教育是重要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迫切需要培养素质复合、结构优化、能力全面、个性鲜明、具有时代教育理念的小学师资队伍。 2.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以课程改革为载体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时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课程目标将从单一走向多元;课程设置体现综合化、弹性化和多样化;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交叉综合,注重反映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师开发与学生经验;师生关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互动,采用现代化手段,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迫切需要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时念,做到素质复合、知识复合、能力复合,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教育在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同时,还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示范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辐射和促进本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师范教育这一重要功能要求其必须率先树立时代教育理念,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与人事制度变革的需要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实施。村镇学校合并、教师缩编分流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教育市场的开放化,促使教师的岗位竞争日趋激烈,岗位流动日益频繁,教师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小学教师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这一改革现实要求教师个体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底蕴、高强的现代教学能力与创业能力,增强自己对教学岗位的适应力及社会适应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综观国内外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小教专业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理念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教育本质论的内涵。 三、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途径 1.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对接,与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理念 构建多元的现代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学科方向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部分组成。加强必修课的拓展与整合,构建师范生必备的素质结构;增加选修课的类别与科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选择性;强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注重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增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树立整合性、现实性、适用性、实践性,传承性与创新性共显的教材建设理念 在按比例采用国家级教材和省编教材同时,注重本校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和学生要成为教材的共同开发者与创造者,在引进开发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上都要体现教材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对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成果的载人,对学生经验的关注,反映地方与学校特色,突出实践环节。满足基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3.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师生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促进者和领路人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现代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积极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科学开展动态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差异,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冒尖,兼顾学困生,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体现规定性、适应性、发展性的个别化教学特点。 其次,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实现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换,从知识教学向能力教学的转换。注重学生探究意识与探究技能、思维的独特性与发散性、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积极开拓主动发展式教学途径,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与选择性。支持学生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和智力优势,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时空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发展。 同时,实施自学辅导式教学,突显学生主体,增大学生探索、研究的空间和自由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为学生创设成长的政治环境,优化的学习环境,广阔的发展环境 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设潜伏、弥漫、浸染于校园并体现学校深层目的精神氛围,增强德育生态的支撑力,引导学校的文化主流,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师德素养、团队意识、创业素质、审美情趣及学术品格。通过学生个体与他人、与环境、与文化的对话,实现师生期望相容,互激共振,养成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方式。 培育反映不同教育取向的环境文化载体。注重学校物质景观的审美设计,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和生活行为的熏陶与导引,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各种舞台,开通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和创造力,实现个人智能与集体智能互动,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全面提高,使其个性与特长充分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辅导等各种渠道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学生创业发展提供意志品质上的支持。 5.实行教育疏导与开放式管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实行分层教育管理。注重教育的内化作用,做到德育内容层次化、生活化,德育方式多样化、心理化。加强对学生自主、自律、自立和选择能力的培养,根据层次教育的不同阶段逐步实行开放式管理,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学校提供优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自主选择与利用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6.构建多元的、动态的、激励的、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 在指导思想上,淡化评价的甄另功能,使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真正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反馈性、服务性功能。 在方法和手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多元评价主体广泛参与的评价格局。注重过程评价,定性与定量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学生自评与他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互交叉,以增强教育评价的客观性与可信度。 在评价标准上,正视学生主体的多样性、异质性、不成熟性和发展性,承认学生个体在发展方向与水平上的差异,制定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亮点,增强自信,克服偏差,发展个体优势。体现评价的客观、动态、包容、激励等人文关怀。 评价内容要囊括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个体智能特征及发挥的程度、教与学的效果、有效教学与学习方式等,使教师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发展的研究者、促进者。 面对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面对社会发展与转型对教育的需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教育的需求,我们在教师教育的改革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师范教育小教专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理念,但是,这种理念还是比较粗浅的,我们将根据社会发展及基础教育的需求变化,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感悟,使教师教育理念更加与时俱进,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创新性。 专业教育论文:浅谈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创业要素 融合 论文摘要:把高职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高职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把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三个创业要素统一起来,实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师资队伍优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建创业教学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和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等途径,实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要求,使得创业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已经被提到国家教育改革的议事议程上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由于我国连续大幅度扩大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已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这种制约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创业型人才,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 1、我国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创业教育开展晚,创业教育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人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都不对,单纯的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针对一部分想开公司、做老板的学生,所以和不想创业的学生关系不大,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很多学生对创业漠不关心,也使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统计,连续十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在0.3%-0.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的比例。 1.2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欠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内容和目的都不明确。创业课程或者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或者是简单的把企业中创业培训课程复制过来,同时,大多数创业课程都是选修课,或是以课外辅导的形式出现,没有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1.3 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缺乏。现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虽然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大大增加,但有创业经验的少之又少,并且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专业全职教师,没有过多时间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对于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1.4 创业实践形式单一。现在各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形式大都是创业讲座,或者是创业大赛。只有学校单方参与,与企业的联系较为薄弱,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没有呈现出创业教育实践的多样性。 1.5 政策不完善。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政策,但政策的普及和落实还不够深入,主要还是依靠学校自发组织实施。现有的商业环境没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如学生创业所需的资金支持,还有学生创业风险等。 2、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创业要素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必须要按照创业的三个要素来开展。 2.1 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要素的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创业意识的建立,是学生把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驱动力,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需要和冲动构成创业意识的基本要素。教育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所以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在其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灌输于大脑中。如何让学生从思想上有一种创业的需要和冲动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考虑的重点。 2.2 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意识的进一步的具体形式,是学生向创业能力发展的平台,是学生创业所必须的硬件。创业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对于创业风险的规避与创业能否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创业知识不是简单的讲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而应包括专业知识,创业所需法律知识,创业所用到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知识等。创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难点。 2.3 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创业要素的最高层次,是成功创业的关键。创业能力包括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等。学生具备创业能力是高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则体现了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 上述三个要素是相辅形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是创业能力的前提,创业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又会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 3、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目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质量观在我国高职院校越来越受重视,理顺创业教育的三个要素,按照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对学生的要求,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其融合的途径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技能型人才放在同等的位置,探索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制定新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从“就业导向”向“创业导向”转变,把培育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3.2.1 深化教学内容。科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机制,实现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相结合,目标要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将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实务知识的普及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具体做法上,可探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案例法、培训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学习者在校工学结合和创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动参与创业的兴趣;坚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模式实施教学,注重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与实际创业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3.2.2 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要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逐步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加大创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投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 要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课程的考核,最后的课程成绩评估要给予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并按照接受创业教育的时间增长逐步加大比例。 最后,创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注意创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因为创业实践课程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程方式。 3.3 建设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而创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创新的教育,广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此,一方面可以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增强教师的创业实践教学能力。比如通过合作培训形式,把教师送到国内创新型企业培养,或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送到国外具有优良创业教育模式的学校去培训。又如制定激励措施,给予现职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另一方面,从校外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着力培养学校"本土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最后,要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办法,留住人才,形成稳定的、高水平的、能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团队。 3.4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4.1 要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渗透。通过举办创业论坛、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增加创业的热情。 3.4.2 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既可在新校区建设中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规划建设"创业园";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内场地,建立学生创业市场等创业基地,让学生增加对创业的直观感受,使他们能够在创业前亲身体验创业的过程,将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创业者增加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 3.4.3 要坚持项目带动,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也可以通过资助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引入创业孵化机构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5 创建创业教学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在校园网创建创业教育教学网站和创业互动平台网站,开设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项目信息、创业案例分析、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为大学生学习创业理论、创业知识提供资源。通过网站,大学生也可找到与自己有共同志向的创业好友,彼此间可交流心得体会,还可以及时了解哪个地区有适合创业的项目,哪个地区提供了优惠场地、税收减免等,避免大学生创业常常出现的“盲人摸象”的状况。另外,大学生也可以与创业课程主讲老师之间通过qq群加以联系, 以便老师更快捷的对学生创业中出现的困惑加以指导。 3.6 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3.6.1 高职院校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提高全体师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用创业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参与有关创业的学术研究,营造出浓郁的创业教育氛围。 3.6.2 为大学生创业尽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给予学生宽松的学籍管理环境,支持大学生建立创业协会,安排老师参与学生创业大赛指导,并创造条件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给予适当的创业资金支持,引导学生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等,形成适合学生创业的良好教学环境。 4、结语 创业教育是新时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对于进一步创新学生就业与择业的观念,提升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综合能力,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 问题 建议 论文摘要: 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改善的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仍然有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窄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 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业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才”的定位, 就忽略了“通专结合”的培养目标。而现今,会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因而,“专才”的定位就和今天的社会不适应了。尤其有些学校的会计专业因只重视注重教育会计专业知识, 而忽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 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 不会与人协作,工作能力较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首先,一些课程内容上有重复,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商业会计》几门课程中的一些内容, 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课程设置上学校往往注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轻理论课程,这也导致了会计教材频繁更换,使得会计实践无法进一步深化,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会计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其次,在课程课时的设置上,一些例如税务等与会计相关的专业课设置较少,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无法和实际工作联系。 3.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差 会计专业本身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很高,因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我们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外,没有地方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受到了限制。学生按照老师上课讲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但实际工作中却不知道如何编制凭证和登记账簿。 4.重考试轻能力 现在各种会计考试对会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学生为了将来找工作而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证工作,教师教学也为适应学生的考试就业而做出各种调整。学生为考而学,老师为考而教,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致使学生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和名次。这样一来,会计专业教学成为了考试的辅导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利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 师资队伍单一、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 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完成。然而,现在学校里的教师大多是从专业学校毕业后直接开始任教,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对理论研究较多而对实务问题关注不够。 二、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建议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指向。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经济管理理论和会计基础理论, 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 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电算化操作等现代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胜任与会计不同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具有一定职业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 2.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力求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观, 强调以应用为目的和“必需、够用”的原则。还应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拓宽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包括税收、经济法规、统计、财政、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证券投资及分析等,增强学生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实践能力。应设置的主要课程是:“综合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纳税申报”、“财经法规”、“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电算化”、“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单独实践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计算机技术”等课程。同时,“基础会计”、“成本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课程和部分公共课采用上机、实训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纳入相应的课程教学计划之中。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应根据实训计划安排,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参中小企业组织的会计理论与会计业务学习,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改革传统考试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完全推广素质教育并非易事,所以,我们应该将应试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考试内容、形式和制度上进行改革,考试可以采用以能力和素质测试为导向的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等形式,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克服以前单独通过期末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试形式,使得考试成绩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逐步转变观念,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5.组建和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团队 加强对专任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首先,鼓励教师走出去, 参加一些协会或是行业的相关学习和考试( 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等) , 更多地接触新信息和新知识, 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学校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 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再次,学校也可以通过 下派教师到对口企业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去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最后, 聘请具备教师素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在高职会计教学的不同阶段, 只有有序地交替、发挥专任和兼职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彰显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校内专任教师综合素质的持续提高。 专业教育论文:谈舞蹈专业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摘要]创造力是舞蹈专门人才的最高能力,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结果和归宿,从舞蹈专业教育的目标来看,应该促进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内容来看,应该让学生掌握基础、多样以及合理组合的舞蹈知识;从过程和方法来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关键词]舞蹈专业 教育 创造力 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在舞蹈表演、舞蹈理论、研究舞蹈教学以及舞蹈创作中,都离不开创造力的参与。舞蹈表演中蕴涵着创造,一些作品只有通过表演才能被人把握,如玛莎•葛兰姆的作品也可以由别人来表演,但玛莎•葛兰姆能以独特而精彩的方式进行表演,这种表演才能中也蕴涵着创造力。舞蹈理论研究也蕴涵着创造力的表现,舞蹈理论要构建出一系列的舞蹈概念可以对现存的舞蹈资料进行解释,并将这些舞蹈资料组织起来,给舞蹈领域带来新的阐述或指出新的方向,这些工作都是非常有创造性的;舞蹈教学中需要创造力,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将组合分解重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离不开舞蹈教师的创造力;在舞蹈创作中更需要创造力,要创作出一个舞蹈作品,而且这个作品要通过舞蹈同行们的检验,表演,展示,和评论,没有创造力,很难经得起推敲,也很难编出振奋人心的作品。因此,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结果,是归宿。” 一、从舞蹈专业教育的目标来看,促进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 舞蹈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舞蹈人才,而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证明了艺术学科教学中,艺术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能力都比创作能力发展得早。但是艺术领域内情形却要复杂得多。至少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理解能力要落后于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这一发现有力地表明了给儿童以充分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表演,制作,或者行动来学习的重要性。”舞蹈课堂教育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所有现实中的实践情境,以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直接的运用。但是,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安排实践的环节,创造舞蹈实践的情境,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是为创造服务的,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育要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只有身体技巧的匠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很重要的部分是舞蹈教师的指导,以及不断的给学生机会参与到情境和他的表现之中。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安排的舞蹈创作是有计划有明确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相对于学生的自觉创作,这种实践方式在舞蹈教学中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反馈信息,以促进他们创作过程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往往是创新的前提。增加舞蹈的创作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从舞蹈专业教育的内容来看,应该让学生掌握基础、多样及合理组合的舞蹈知识 创造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关系密切,包含着知识的成分。知识对于创造力的作用,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如果就创意来说,一个人必须先要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他才可能谈到创造。要想在一个领域内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一个人必须具备这个领域内的知识,否则,他很难评价这个领域的问题,也无法判断哪些问题是重要的,而且他可能重复前人已有的发明。 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在舞蹈专业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有不同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在舞蹈领域,陈述性知识是相对与舞蹈实践而言的回答舞蹈是什么的知识,比如舞蹈的历史,舞蹈人体运动科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态学等等;程序性知识是舞蹈具体操作的知识,涉及舞蹈具体的操作,如舞蹈技能技巧训练,舞蹈的表演等等。 舞蹈技能技巧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训练掌握也是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的一个衡量标准。舞蹈通过直接的技能训练可以达到舞蹈动作的自动化水平,但很可能只是某种局部技能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不是整个创造性的提高。在舞蹈专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舞蹈人才舞蹈程序性知识即的舞蹈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知识,也可以称舞蹈以及舞蹈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从舞蹈专业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来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向学生灌注知识,在舞蹈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问题意识,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求式,是学生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智力的发展,慢慢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舞蹈专业教育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师傅带徒弟的科班教育模式的特点,因此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同时还要应该贯穿着启发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善于思考和提问,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性人格的舞蹈人才。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舞蹈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主体教育观。注重学生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舞蹈以及相关理论的教学。要求我们在重视舞蹈教学结果的同时,也要重视舞蹈教学的过程,在倡导重视培养创造力的创造型教育中,更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舞蹈教育中,我们不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要把学生看作是生命体。树立学生主体观,就是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题精神,弘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舞蹈教育要培养出“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的舞蹈人才,同时也是有自己独立见解,具备完整人格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教育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的夙愿。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关于做好高职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新生;旅游类;专业教育;策略 论文摘要:新生专业教育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引导,不仅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有利于培养其专业兴趣,增强职业意识,营建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突出了新生入学教育,但却忽视了新生专业教育,新生专业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是很理想。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新生专业教育策略方面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高职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在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入学教育的同时,还会分专业对新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这些教育包括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就业意识教育等。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专业教育和学风建设活动,引导学生从进校伊始便牢固树立“学习为学生第一要务”的思想,热爱学习、快乐学习。 一、高职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高职旅游类新生由于高考失利,心理落差较大,自卑心理较重,在报考志愿时随便填报专业。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表现出抗拒心理,总认为自己的专业比别人的专业差,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专业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要求更换专业或退学。很多学生人学后对旅游类专业认识不清,认为该类专业就是当导游、吃青春饭、端茶倒水、铺床叠被的,且对于该类专业学什么及如何学感到困惑,对毕业以后专业就业前景感到迷惘。 新生专业教育是新生在其人生旅途发生重要转折时的一个必不可少而又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是成功大学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大学新生的专业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做好专业教育,可以稳定新生思想情绪,树立大学生的正确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明确人生目标,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其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巩固专业思想。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高职旅游类新生的专业教育。 二、高职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策略 1 通过召开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介绍会,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专业认知教育。 专业介绍会主要围绕院系历史沿革、学科建设以及取得的突出成绩;专业发展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就业的岗位以及必备的素质与能力、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计划、主要课程、各学期课程安排、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异同,如何学好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本校、本专业优秀校友事迹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要求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制作多媒体课件讲稿,充分运用文字、图表、照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生动清晰地展现旅游类专业优势与专业特色。一般安排教研室主任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宣讲。 通过专业介绍会,可以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2 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举行“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专业思想教育。 通过该课程或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观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了解当今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明确进大学并非进了保险箱,只有刻苦努力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才能学有所成,才能在迈出校门时赢得社会的认可。职业生涯规划是改变命运的有效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拥有多少财富。为此,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围绕自己的目标,缩短自己占他人的差距,为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3 实行以“树立专业思想,坚定学习信念”为主题的新生专业教育月活动,并使其制度化。 第一,召开大学新老生交流会。针对新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自学能力欠缺的特点,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帮助新生树立独立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老生就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现身说法,使专业教育更具生动性。同时开展图书馆入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各类学习资源,学会自我解惑。此外,专业课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旅游类专业必读书目,使学生主动学习。 第二,开展职业认知活动。即由高年级同学展示以任务导向的认识行业工作过程。学生先用中英文对新同学致欢迎辞,然后展示餐饮、客房或前厅服务的全过程,并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服务规范的讲解。在服务技能的展示中,高年级同学规范优雅的姿态必然给新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必然能让新生们体会本专业应具备的高超技能和美感。 第三,邀请优秀毕业生、星级酒店经理、旅行社经理等名师名家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的经历,与新生面对面进行互动式交流。畅谈旅游业人才需求状况、旅游业发展前景、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为新生释疑解惑。同时,充分利用就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丰富资源,利用新生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规划学业生涯,明确奋斗目标。 第四,采用“专业教育引导+企业观摩体验”相结合的专业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新生专业教育。根据旅游类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组织学生校外参观高档星级酒店、所在城市周边风景区等相关企业。新生们通过参观企业和实地操作体验等形式亲身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了解工作内容。企业先进的设备、规范化的管理、员工们娴熟的操作技能让新生们大开眼界。参观过程中,新生们可以就专业课程如何学习、企业用人标准、专业就业前景等方面与企业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校内专业教育与校外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专业乐趣,更好更快的进入到专业的学习中。 4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生专业教育体系,将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中仍然存在的大一新生茫然,大二学生空虚,大三学生压抑、急躁的现状,加之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增多,压力明显增大,这使得专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入学阶段的即时教育,而应从根本上延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发挥专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作用,将教育内容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以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开展专业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变化规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对大学专业教育从内容、层次、时间上都作出系统的计划安排,从学生进校直至毕业不间断地进行。全程化的专业教育不仅要集中安排在开学前一个月,与学生军训结合进行,而且教育内容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始终,使专业教育的开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互动性、有效性。 三、结束语 通过新生专业教育,使学生“既来之,则安之”,对于专业“喜爱之,努力之”。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学习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无疑是痛苦的,不过即使一开始不喜欢,通过新生专业教育,也可以慢慢培养兴趣,也可以是“上错花轿嫁对郎”。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 论文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教育实践类课程 改革 论文摘要: 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育实践真正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职前教师培养依然遵循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亟待改革,要正确理解其专业意义,科学地建构实践类课程体系,恰当选择课程内容,正确地进行实施与评价。 近年来,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专业教育论文: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陈旧,在课程体系、实践技能、教材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缺乏高职特色。高职会计教育作为会计教育的一种新的层次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已在整个高职会计教育界形成共识。 1 高职会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会计专业也不例外,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高职会计教育的模式还相对滞后;课程体系还有待调整;实践技能不够突出;考核评价制度陈旧;教材建设滞后于会计专业需要;师资队伍建设与个体素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问题。因此,要创建新的高职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2 创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为了使会计人才适应当前市场,对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即通过用人单位考核、评价、调研、反馈等方式,思考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规格,客观务实给学生评价。结合会计职业能力所需知识和技能组织教育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是目前人才培养重点,要深入探讨教育教学新模式,主要从传统讲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从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实效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学生被动听讲转变为小组学习,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等。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致用”上。从课程分类上考虑有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从课程横向 划分主要有:教育通修课,主要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主要包括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教育教学实践课,综合教育相关课、专业技能课。针对每门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训练以技能为主的要求。 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训练,涉及的知识面广,体现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通过技能培训,可使学生掌握生产一线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有利于缩短学生在生产第一线的适应期。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使知识与技能进行转化。教师应以实际工作案例为载体,贯穿所授课程,设计出系统、完整、类型多样、实用的实训方案或教程,利用实训基地,完成会计岗位仿真,达到学生对会计岗位和实际工作的认知。 改进考核评价制度,不能用一张试卷评判某一学生好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长远目标,切实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发展。其一,考试内容灵活化。对大学生的考核,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核,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挑战。其二,充分肯定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具特色。学生如果能多方面发掘自己的才华,并发扬光大,无疑具有很大意义。其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按比例评分,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成绩。其四,可尝试采用口试,实践操作考核,证书、考级等方式,进行多种渠道的评价。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需要。会计教材建设在会计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在教材建设上要充分考虑一下几点:①培养目标准确进行教材定位,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型人才需要,突出针对性、具有实用性、体现职业性、具有创新性;②优化编写队伍结构,发挥高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优势互补作用;③突破传统教材框架,探索易于高职学生接受的编写模式。编写模式能够体现“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原则,能够深入浅,分散难点,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更易于高职学生接受。采用“项目式”、“工作过程导向”的编写模式;④加强校企合作办学,重视开发与“订单式”教育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订单式”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化。⑤开发校本教材,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特色。高职院校服务和依赖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地方性、本土化特征较为突出。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不仅是高职教材的补充,而且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战略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在高职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对推动高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没有好的教师,肯定不会有好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培养出好的人才,所以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制订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其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引进双师人才;再次,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最后,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多出成绩。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要培养出为社会所接受的“产品”,符合社会会计职业界需要会计人才,并以现代会计教育教学理论中的最新研究和成功高职会计教育个案经验为依据,充分体现其必要性和活力。 3 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展望 我们必须在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同时不断借鉴国外会计职业的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十八大提出:如何更好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认为,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遵循人的认知和成长规律,为国家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展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突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做好规划与实施。引领和拓展新思路,强调“特色”发展,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二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根本任务,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要大力推进会计教育教学开放交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打造信息化平台,经常开展会计技能比赛和竞赛活动,学生毕业前力争取得多种证书。使学生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的目标。 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其重点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成为会计专业方面的能力型人才。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论服装设计理念与专业教育的方向 论文关键词: 服装设计 设计理念 专业教育 论文摘要: 设计是服装企业跳动的脉搏,设计师是服装企业的关键。本文从设计理念的视角,分析专业教育中服装设计的教育方向,从而推动教育及服装设计的发展。 我国纺织服装以贴牌加工(oem)起步发展成为一个世人瞩目的纺织服装大国,以至于欧盟美国针对中国不断掀起纺织品贸易战。而中国服装企业面临的并非是发达国家所想象的金矿、银矿,而是重重困境:越来越低的加工费,越来越短的交货期,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越来越复杂的贸易政策,越来越少的利润……我国服装业的困境是重数量不重质量,重竞争不重秩序,重外向型激励不重内在改革的缩影。 这些困境的根源是我们对服装生产没有主动权。我们是oem中的接单方,而非发单方。其实很多企业在早几年就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尝试着去创造自己的品牌、中国的品牌或成为oem中的发单方。目前,国内已有80万至90万个服装品牌,但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在未来竞争中,也无力与洋品牌抗争。中高档市场,总是洋品牌在一路领跑,洋品牌的服装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的心理,换句话说,消费者更喜欢“洋设计”。国外的市场也是摈弃中国的设计,而只许中国生产。所以,创立我国服装品牌的根本在于提高设计水平。 服装是个文化消费产品,科技、时尚、审美是时装品牌的三大要素,设计是服装企业跳动的脉搏,设计师是服装企业的关键。在树立起我国的世界知名服装品牌过程中,设计师将起着决定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紧跟时尚潮流,缩小与知名服装品牌的差距。 首先,企业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表现。它是一个包括产品的功能要素(如用途,品质,服务,价格,包装等),厂商和产品的形象要素(如图案,色调,广告,音乐等),消费者的心理要素(如对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感受,态度,体验等)的综合体。长期以来我国服装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把品牌看作影响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这种品牌观念的落后,往往比产品技术落后更可怕。 品牌的建设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建设,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利益。我国服装企业要发展,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打好根基,扎扎实实做品牌,一位著名的美国咨询顾问曾针对中国服装自身的品牌问题这样说——“品牌化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距离疾跑”。随着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融合的速度在加快,程度在加深,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服装企业只有建立起能够凸显民族特色,附着企业文化的高品质,高信誉的服装品牌,才能被世界市场广泛认可和接受。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品牌意识的力度,让学生在校内先熟悉了解一些品牌,逐步深入品牌,为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我国服装和国外真正的差距是设计师文化内涵的距离,是市场观念和品牌规划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差距。世界上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都是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国的民俗风情中发掘创作灵感,为人们呈现出纷繁多样的风格迥异的时装作品。他们常常将民族的式样和传统的装饰要素进行解构和重新组合,提取精神实质,再来创造现代,使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天衣无缝,并成为服装流行的主导趋势,向世界传播。我国很多服装企业设计人员不能在服装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不能把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而耐人寻味的是世界服装流行款式,在许多原理及造型上,与我国的传统服装极为相似。如立领、盘扣、团花锦、斜门襟时常出现在t型台上。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让历史文化得到一种延续,使传统的服饰文化必须得到继承和发扬。 再者,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从设计的职业化开始,设计师和企业家寻找最合理的合作方式的尝试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国外知名的服装品牌绝大部分都是设计师自己创立的,当时的设计师都是公司的股东。换句话说,设计师都直接对自己设计的服装销售负责,直接和市场打交道。这样设计师有创新上进的意识,而且其设计风格也会传承下来,成为企业积累的财富。比如皮尔·卡丹,他的服装所蕴含的就是他本人的那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反映了他的那种文化层次。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在自己服务的企业里有一番作为,希望自己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同时也能为企业的品牌运作做出一定贡献。为此,就要求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文化气质,使他们将市场与设计有机结合。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的世纪,人们对文化具有更为迫切的需求。优秀的传统服饰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巨大源泉。对于服装的文化内涵更要继承民族传统,寻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魂,寻觅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专业教育要结合学生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逐步积淀自己的文化,才能逐渐地走向成熟,走向世界。
近几年来,国内遭受到暴雨灾害的城市大概有400多座。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要求,旧的规划导致了城市形成了大面积的无法透水区域。还有传统的快排管理方式,雨水因为城市的排水压力过大无法尽快排出,每次遇到大雨就会发生洪涝。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就要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将雨水合理利用以及约束起来。 1海绵城市 1.1海绵城市的概念 这种城市的概念比较形象,主要就是让水资源在城市中流动的更加自然。在城市中建立起完整的“海绵体”体系,从而有效地解决城市的排水压力以及水资源的利用。在解决以上问题后,海绵城市的建立同时还能改善城市气候以及美化城市环境,在解决问题上和美化环境上达到一石二鸟。最终在城市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上形成可持续发展。 1.2海绵城市的实施途径 海绵城市构建的实施途径要求:维持城市的原本生态系统;恢复城市已经被破坏的部分生态系统;以最低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城市的开发或者是建立需要执行的基本原则就是“生态优先”,并且要求对河流附近、湿地地区等等的水资源多的地区周边的草地、林地进行保护防止被破坏。优先选择优化已经破坏的河流生态地区,借此修复生态地区的自然环境。并针对城市规划地区的降雨特点以及降雨量大小合理挖掘水渠,以此增大规划地区的水域面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城市地区,可以采用种植草砖、下凹绿地等等的技术,改善洪流并降低城市排水压力,从而使得海绵城市建立起完整的水文网络。 1.3海绵城市的规划目标 1.3.1改善洪流压力 在河流下游的河段,因为其地势低洼致使水资源丰富,所以需要降低峰值来改善洪流压力。 1.3.2降低径流污染 原本城市的生态面貌具有优秀的生态系统和优质量的水质资源,在城市建立海绵城市的时候应该注意水质的污染情况,并通过降低雨水的径流污染改善污染水资源。 1.3.3提高雨水利用 城市可以合理的采用渗透、蓄水等等的技术来管理城市水资源,有效缓解水资源的环境。还要及时补充地下水资源以及降低城市排水压力,从而使得城市的抗洪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利用多种技术例如雨水积蓄、湿地雨水净化等等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3.4改善城市景观 处在流域生态敏感地带的地区具有优势的景观资源,可以选择建立最佳的休息场所。但是开发模式必须选择低冲击模式,从而能够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并且对城市的建立也有帮助。将城市水资源现状与地质条件的特点相结合,然后根据结合的特点控制径流污染。 2实例分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一个公园的占地面积大概为57.68hm2,在公园中绿地占面积52.05hm2,建筑占面积1.39hm2,水体占面积0.55hm2,道路广场占地面积3.69hm2。公园内的排水水沟使用草沟构成,能够在下雨的时候将部分雨水补充进地下水。再根据计算公园年产雨量为103m3,已经远远大于了公园的景观用水量了。最后结合地形面貌,建立三座蓄水池,蓄水池的规模为300m3/座。最后根据计算算出公园内的水源使用情况,分为游客用水以及绿化浇灌用水。绿化浇灌用水等等的水资源使用全部为雨水积蓄,其中一天的最高用水量为可达570m3。若雨水集蓄量不足时,就会采用市政给水进行水量积蓄。借助相关工具分析出该公园的生态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布局关系是“基质-斑块-廊道”。使用阻力模型和分析模型对洪水过程分析。再利用CIS平台上的地形和水文以及热红外线数据进行耦合,最后的结果可以得到洪流的深度和范围以及土地类型等等的在空间上的位置。最后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出要素在空间中的敏感度。所有要素的敏感度可以作为结果,是保护海绵城市整体的依据。用相关工具分析出规划地区的地形高度,得出低洼地段的分布情况。根据结果可以找到需要保护的地段,或者当成容纳雨水的地段。再根据规划地区的数据分析,模拟出公园规划地的三维模型。再通过结合模拟水资源流向的信息以及河网信息得到公园规划地的径流图,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公园规划地的自然流经形成。将水文网络中最重要的雨水径流廊道部分作为海绵城市的基本骨架。 3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经过对植物的冠层截留能力的研究提出,要能够实现可持续循环利用雨水,就要降低地表径流。为此应该选择种植有着高冠层雨水截留能力的植物,从而构建植物群落实现可持续循环利用雨水。可以选择以下具有高冠层雨水截留能力的植物:水黄皮、斜叶榕、揽仁树、狗牙根、倒地铃等等的植物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4结束语 总结来说,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有很大的优势。例如建设的成本相比较其他方式价格较低,总体的管理水平较低,而且可以使得城市变得更加美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城市建设的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工作,使得对海绵城市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人人做起,海绵城市的运用建设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视,从而在双方面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农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数据量是极其庞大的,需要引入大数据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将农业机器人与大数据结合,可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和应用效果。为此,基于大数据开发了农业智能的喷药机器人,将采集的机器人作业信息汇集成为大数据后进行分析,用于对机器人的智能控制和作业效果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导航和精准喷药,对作业效果的评估也很准确,智能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和其它产业提供物质条件,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不仅作业效率高,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近年来,我国开始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生产规模的增速放缓,导致农业机械在农忙时节供不应求,在其它时节又出现闲置,利用效率降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研制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不高,结构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另外,农业机械的应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者的购买能力不足,也是农业机械持续推广所面临的问题。信息技术能够采集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数据信息,通过充分挖掘获取相应的知识和规律,为各行业的升级提供支持。信息与能源、材料一起并称国家三大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技术目前已经渗透到了包括农业的各个领域中。在农业机械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采集机械的作业环境、作业参数和运行状态等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用于机械的优化控制,使机械更加智能化和规范化。 目前,我国有18亿亩耕地和186万个乡村,农业从业人员达到8亿人,所使用的农业机械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因此农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数据量也是极其庞大的。为了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则需要在所使用的信息技术中引入大数据的概念和方法。维基百科将大数据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无法用普通软件工具进行捕获和管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和高速性的三大特点,首先是数据量非常庞大,可以达到PB的级别。大数据的类型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形式,数据处理速度足够快,能够满足对庞大数据量的实时分析要求。大数据是为相应的需求而诞生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商业和金融逐渐扩展到其它的行业,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地球空间信息学,以及社会经济中的物流服务和发展规律研究。大数据不仅推动社会进步,还使科学研究层次更加深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精准农业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成为目前国际上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精准农业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且需要新型的农业机械与之相匹配,因此出现了高级形式的智能农业机械,即农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高度自规划、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可以在复杂环境中完成农业操作的智能机械。机器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在日本被首次引入农业工程领域,并且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精准化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农业机器人在农业领域主要用于移栽、采摘、嫁接、喷药、挤奶和分级检测等作业。 后来,各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还赋予了农业机器人对农业数据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功能。农业机器人的应用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操作的对象柔弱复杂、作业环境难以预测,以及作业动作没有固定的模式等。农业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成本较高,还需要机器视觉、GPS定位、各类传感器和智能控制技术作为技术支撑。作为高端的农业机械,农业机器人在运行和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包括作业环境信息、机器人位置信息、机器人运行参数和作业效果评估等。这些数据的规模庞大,类型复杂,难以通过普通的设备和方法进行分析和存储。若将这些数据按照大数据的概念进行处理,则可以提取出内含的信息,有利于机器人各部分的整合。农业机器人将各种智能设备和先进技术集于一体,通过与大数据结合,在拓宽大数据应用范围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性能和应用效果。目前,对大数据和农业机器人分别进行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二者的结合应用却鲜有报导。为此,本文对基于大数据的农业智能机器人开发进行研究,介绍了农业机器人作业时环境信息、位置信息、运行参数和作业效果的大数据从采集至分析结果展示的过程,并利用试验验证机器人的各项功能,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提升农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1总体设计 本研究的平台为AS-R型的农业喷药机器人,这是一个四轮移动的智能设备,具有自主供电和行走能力。机器人的部件根据功能主要分为机器视觉、GPS定位、信息采集和智能控制4大部分,在作业过程中运行产生的数据包括环境信息、位置信息、运行参数和作业效果等内容,并以大数据的形式进行分析和存储。大数据分析处理由机器人搭载的小型服务器完成,其根据GPS定位信号确定机器人的位置信息,计算出与规划路线之间的偏差,通过对行走装置的控制实现自主导航。环境信息由机器视觉设备和各类传感器采集,大数据分析获得作物和杂草信息后结合机器人所处的位置控制喷药装置的开启,实现精准喷药。另外,传感器还可以采集机器人的各项运行参数和作业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后为作业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农业机器人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组成部分 机器视觉部分包括尼康COOLPIXP60型相机和天创UB570型图像采集卡。相机具有800万像素,通过防抖动处理安装在机器人上,拍摄方向与竖直方向夹角为60°。相机拍摄获得JPEG格式的图像,经过图像采集卡转换为数字信号后进行视觉分析提取目标轮廓,然后用于大数据的处理。机器人的GPS定位设备为Trimble公司的Ag-GPS132型产品,由GPS接收天线、接收机,以及与基站匹配的无线调制解调器和天线组成。机器人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传输设备为PacificCrest公司的RFM96W系列产品,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可以满足农业机器人的作业要求。上述设备利用目标点逼近算法采集差分GPS信号,汇集成大数据后传输给服务器,用于辅助进行机器人的精准喷药和导航控制。机器人信息采集的内容是作业的农田环境信息和设备的运行状态。环境信息采集设备包括DHT11型传感器用于测量空气的温湿度,WTF-B200型风速风向仪用于测定风向和风速,武汉中科能慧NHZD10型光照传感器用于采集光照强度。采集运行状态的设备如HAL41F型霍尔元件,检测动力装置的转动信号从而获得机器人的行走速度;TJP-1型压力传感器将压力转换为电信号,用于检测相应部件的工作负荷。传感器采集的环境信息和运行状态信息汇集成大数据后进行分析处理,作为智能控制决策的依据。机器人智能控制针对的是自主行走和精准喷药。机器人采用四轮行走的方式,行车控制器接收主控模块发来的定位信息和角度传感器提供的行驶方向,然后与规划的路线对比,通过液压阀驱动车轮的偏转实现自主行走。喷药装置的喷头由电磁阀控制,主控模块通过机器视觉和定位结果发送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在适当的时机控制电磁阀开启和关闭喷头,实现对杂草区域的精准喷药。 3大数据处理过程 大数据由机器视觉、GPS定位和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汇集而成,蕴含着与机器人作业有关的信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过程来获得。大数据的分析过程涉及到PB级数据的录入和读取,因此需要进行大型的建模和运算。机器人搭载的大数据分析硬件为x86架构的PCServer型服务器,配置包括锐龙AMDRyzen7型2路8核CPU,DDR4型128GB内存和IntelI350T2型千兆网卡,运算速度和存储空间都能满足实际需求。Hadoop技术作为一种基于Java的分布式大数据处理软件框架,在本文中被用作大数据分析方法。Hadoop框架由通用模块、分布式文件系统等部分组成,集群文件安装在分布式文件系统中,在相应的节点上构建分布式文件架构。该技术可以运行简洁的并行计算模型,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和扩展性,对大规模数据具有很好的分析处理效果。机器人搭载的各种设备采集的数据经过网络和传输接口进入交换机,交换机连接数据采集器,行使数据交换和汇聚功能,并最终传输给大数据处理器。上述的传输过程执行IEEE1588时间同步协议,可以缩小交换延时以提高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处理器接收大数据后,依照设定的格式记录数据,再根据分析目的快速重放录入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分析处理。大数据的分析过程依次为预处理、内容分析、信息挖掘和结果展示,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分析模式。针对大数据结构形式多样的特点,采用并行处理提高分析的速度。并行处理是在记录数据的同时对大数据进行综合监测和实时分类,根据类型把数据分发到相应的应用系统中;然后,运行专业知识库辅助的决策,为信息的挖掘提供依据;最后,将综合监测和分析处理的结果汇聚到存储和管理模块中,组成应用功能数据库,形成机器人的智能控制决策,并评估作业的效果。 4试验 机器人在田间进行实际的喷药作业,验证基于大数据的各项功能的效果,试验的作物包括玉米、棉花、油菜、小麦和马铃薯。在每种作物田间选择1个100m长的路段,机器人按照规划的路线进行自主行走和精准喷药作业。每个路段上均匀地选取10个点作为样本,统计机器人的路线偏离距离、对杂草的喷药精准率、误喷率,并通过大数据评估并显示作业效果。路线偏离距离为机器人前轮中心与规划路线之间的距离,杂草的喷药精准率为被喷施的杂草植株占所有杂草植株的比例,误喷率为被喷施的作物植株占被喷施植株的比例。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机器人的行走路线偏离距离较小,仅为4.8~7.2cm,能在各种环境中实现自主导航。机器人对各种作物杂草的喷药精准率为83.9%~91.4%,误喷率为8.4%~9.7%,具有精准喷药的能力。机器人对自身喷药精准率和误喷率的评估结果都接近实际值,最大误差率仅为5.7%,有助于准确地控制自身运行参数。 5结论 基于大数据开发了农业智能的喷药机器人,将采集的机器人作业环境信息、位置信息和运行参数汇集成为大数据后进行分析,用于对机器人的智能控制和作业效果评估。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机器人对5种作物进行喷药作业,行走路线偏离距离较小,能够实现自主导航。机器人对各种作物杂草具有精准喷药的能力,作业效果评估结果接近实际值。试验结果表明: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机器人准确地控制自身运行参数,智能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独立毕业论文: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特殊的办学体系,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备受关注,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为例,分析了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迎合时展要求,大胆尝试课程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就业良好。面对良好的就业形势及国考的改革,本文提出学前教育应继续坚持实训教学,抓紧建设一批优秀的专业骨干教师,做好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以此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 关键字: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就业调查;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随着国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及政策的A斜,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扩招。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办学质量较高的独立学院之一,从2008年建校以来,学前教育招生人数从53人扩招到每届300多人的数量,到目前为止在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数达1264人。作为一所独立院校,学生的就业关系着学院的口碑,学前专业连续几年大数量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情况说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自成立以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总计421人。其中2008级毕业生为53人,2009级毕业生为98人,2010级毕业生为129人,就这三届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如下介绍。 1.2012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2届学前教育毕业生总人数为53人,公立幼儿园(已经考取事业编)就业37人,占69.8%;特岗教师满三年转入事业编单位(以学校为主)5人,占9.4%;银行1人,占1.9%;民办幼儿园就业10人,占18.9%。 2.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3届学前教育毕业生总人数为98人,至2014年9月份,已有73人在编,占74.5%(其中,幼儿园55人;社区民生6人;小学4人;职业高中4人;企事业单位4人。);民办幼儿园23人,占23.5%;考研1人,占1.0%;出国1人,占1.0%; 3.2014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4届学前教育毕业生总人数为129人,至2014年9月份,已有86人在编,占66.7%(公立幼儿园就业82人,占63.6%;党政及事业单位就业4人,占3.1%);民办幼儿园就业43人,占33.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编率达80%以上,就业态势良好连续几年实现就业丰收。 (二)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之所以取得了优异的就业成效,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直接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后,将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普及学前教育是今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题。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合格师资严重不足。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认真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推进课程创新,引入“实训”理念,增设实训课程,重视学生实践技能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理念从2009年提出,教师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大量资料收集后,选取了八门实践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核心课程,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故事教学实训》、《幼儿英文故事讲解》、《幼儿游戏指导》、《幼儿歌曲演唱》、《幼儿钢琴、手风琴演奏与伴奏》、《幼儿舞蹈表演》、《幼儿手工制作》,并将每门课程以三十个量化标准为考核要求,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简称为学前教育“八个三十”实训课程。此方案于2010年确定后,在20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始初步的尝试。在实施过程中,为了配合实践的效果,教师们不断与多家幼儿园确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训基地。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幼儿游戏实验室,出资购买蒙台梭利课程模式教育供学生实践学习,建立幼儿教育活动实验室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运用这些方式巩固加强实训的效果。“八个三十”实训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边实践边改革,将几年的实训材料修改后编写了《学前教育实训教程》,并于2014年公开出版发行。学生优秀的就业率突显了课程改革的效果。据毕业学生反映,学生参加招聘考试时遇到了很多学校实训时的内容,为学生争取就业机会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这充分的说明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及时有效。 二、对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良好的就业成绩和形势,既给学院带来了欣喜,同时也给本专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2015年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开始,为学院的就业带来了压力,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国考挂钩。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面试,都更加的强调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考核。由过去单纯的考核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变为现在的综合素质考核和保教知识与能力,对进入学前教育行业的职业准入提高了门槛,更加强调个人的基本素养、综合能力。 为了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就业态势,学前教育专业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 过去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是强调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只要复习好书本上的知识点,强化记忆,就能顺利的通过考试。目前,从国考和招考的考试试题上可以看出,出题的形式多样灵活,考核的内容紧紧围绕幼儿园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此现象,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应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实际应用能力训练和实战演练。实训课程需要学院教学在课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建立更多符合专业要求的实验室,真正落实实训理论,取得实效。 (二)加强团队合力、助推专业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面临未来的国考和就业的压力,急待组建一支有团队合力的教师队伍,助推专业的发展。精干高效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能够打造一支稳定优秀的骨干教师,既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继续为培养一批合格的幼儿教师,促进本专业良好就业奠定基础。 (三)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实践教学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有了许多的实习基地,但仅仅局限在实习环节,真正对教学的返哺作用不是很明显。为了应对今后的国考、招考,保持就业的持续优势,学院应当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深入联系,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希望幼儿园教师能够把一线的教学经验带到大学的课堂,支持实践教学。另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的走进幼儿园,接地气。幼儿园可以为学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学院教师的参与也会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动力支持,达到双赢的效果。 总之,为了促进学前教育有更好的发展,独立学院还有很多急需努力的方面。在面对大好就业形势的背景下,学院不仅要有就业的数量,还应注意提高就业的品质,加强实践教学,拓宽就业渠道,真正实现就业的持续丰收。 独立毕业论文:浅谈新常态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在政策方面极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本文主要围绕独立学院毕业生特殊性,从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主要措施和就业指导教育服务方面论述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新常态 独立学院 就业工作 在当前就业大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I所面临的新常态特点也越来越突显。国家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鼓励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在新常态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该如何开展,谈几点看法。 一、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主要措施 (一)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分院就业工作的主体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院系的作用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制定考核细则,使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明确职责和分工,加大考核奖励力度,把握工作重点,突破就业难点,充分调动各分院开展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化培训,确保各分院从事就业工作老师熟悉就业流程、精通工作业务,成为岗位能手。第三,做好学生基本信息统计,为生源上报作准备;做好毕业生教育与引导,做好学生求职推荐工作;保障信息渠道畅通,确保院系两级信息互通;加强毕业生交流互动,促进顺利过渡职场。力求市场建设打基础、招聘组织有实效、就业指导有实效、细化工作入人心。 (二)完善渠道、切实加强市场开拓和资源累积 第一,做到企业拜访考察常态化。就业市场建设就是销售工作,企业资源的积累没有捷径可言,必须“走出去,引进来”,实地考察拜访才能进一步了解市场形势和企业需求,让企业优先感受到学院对待就业工作的诚意。“出口畅,才能进口旺”,重点企业的经营与维护、市场开拓与建设的工作从末松懈,而且力争每年有大的突破。 第二,做好平台建设多元化。为确保三本层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学院努力做好五个平台建设:(1)政府职能部门平台。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积极拓宽就业渠道;(2)校园招聘平台。加强对外宣传,广泛搜寻毕业生需求信息,巩固和拓展学校就业市场;(3)校友平台,加强校友联系,积极争取校友企业接收毕业生;(4)就业实习平台。积极培育基础就业市场和重点就业市场,做好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创业)的开创工作,促进产学研等校企深度结合;(5)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网站建设、依靠新媒体,在就业信息、就业资讯分享、学生在线答疑等方面不断完善。 (三)打造特色、依托校政(企)平台促深度合作 注重政府平台搭建和资源共享,发挥资源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共同搭建好校企校政合作平台。同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务实合作内涵。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打造实用适用人才;加强企业文化进校园,做好校企文化整合。做好企业专家讲座、企业奖助学金设立,让学生提前融合职场。有校政合作为基础,企业支撑为后盾,为后期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四)结合政策、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工作整体推进 目前许多高校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积极开展了许多工作。我校主要围绕“双创”氛围营造、学生科研、创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方面开展工作,与时俱进、因地适宜,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稳步开展。 (五)建立基地、加强实践技能提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办学,共建学科专业及实习基地。企业拥有生产设施、资金、市场等优势,高校具备人才、技术、智力等长处。校企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各展所长,有利于实现双赢或多赢。学院倡导并鼓励企业单位,以资金投入,建设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仪器设备提供等多种方式,开展联合办学,在学校设立企业研发中心,或共建学科专业等,共建项目可以以合作单位或个人名义命名。目前我院与荆州开发区多家企业合作,建立现场实习基地。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服务 (一)精心组织、做好反馈、认真落实好校园招聘工作 结合当年就业经济大环境,招聘工作提前部署,提前统筹。精耕细作,确保质量得以保障。专场招聘一般大多以国企、上市公司,合作基础较好的战略企业为主,针对性强,匹配度高。校园综合招聘全覆盖,扩大区域、行业和岗位覆盖面,普撒网,严筛选,确保学生也能在大型招聘会中找到合适的企业和岗位。日常陆续相关招聘信息,提供岗位需求,帮助毕业生推荐就业。 (二)完善服务、加强指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第一,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力度,加大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第二,改进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挥课程的指导性,加强学生职业规划、就业观教育,对学生简历、面试技巧和礼仪进行辅导训练;第三,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库,对家境贫困学生给予勤工俭学岗位及助学金帮扶,心理困难学生给予关怀鼓励,就业困难学生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指导;第四,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宣传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拓宽工作思路,多途径引导学生基层就业。第五,广泛开展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及用人单位需求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及时改进就业服务工作,使就业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五,学院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就业观念教育等教育活动,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辅导,正确引导毕业生客观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正确定位就业,积极就业,有效就业,充分就业。 (三)创新方法,保障质量,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加强就业指导、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就业竞争力、创建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是保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我们一直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同时,紧密做好两个结合:第一,与市场结合,做到人才培养科学化。在市场开拓中,有意识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掌握就业形势、市场动态;开展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评价的调查反馈,并撰写调查报告,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积极推进教学、学工、创新创业办公室等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与各分院紧密结合,动员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考研、专升本、特岗教师、公务员招考、应征入伍、自主创业等方面各尽其能,各尽其才,促使更多的学生高质量的就业。要通过多种手段广泛宣传毕业生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学生和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就业协议,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要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提升毕业生正式协议签约率。 独立毕业论文:江西省独立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摘 要: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刻牵动着国人的神经,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全国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因其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就读高校办学性质、办学模式的特殊性,理应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江西省13所独立院校相关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对该群体就业状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独立院校;体育专业;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稳定之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时刻牵动每一个国人的心。近年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切身的利益问题。2010年以来,江西省体育专业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逐年减小,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独立学院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性质及办学模式,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成为影响其稳定和发展首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和未来。本文通过对江西省独立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力求剖析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江西省独立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江西省13所独立院校中抽取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中300名2015届、2016届体育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在赣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整理了相关文献80余篇,文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为进行本次研究,在相关专家、教授的指导下,设计了《江西省独立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表》。本调查问卷通过现场和邮寄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39份,回收有效问卷231份,回收率为77%、有效率为96.7%. 1.2.3 数理统计法 将相关数据以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6.0和excel l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1.2.4 访谈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毕业生个人、、高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招聘部门负责人等进行访问,获取相关研究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独立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2.1.1 就业考虑因素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固然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所考虑的因素也往往成为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 由表一可知,江西省独立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主要为:薪资酬劳、发展潜力、地缘意向、情感牵绊等,新时代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非常看重发展潜力和薪资酬劳,有一定独立精神,讲究实惠。其中调查发现,地缘意向主要为考虑回家乡就业、情感牵绊主要表现为恋爱关系及亲子关系。 2.1.2 就业渠道 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脚踏实地,积极主动,通过多条渠道来达成满意的就业预期。表二显示,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和以往相比,在获取就业信息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方式。 2.1.3 就业去向调查 近年来,受就业分配政策及社会大环境影响,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就I率每况愈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也未能幸免,就业率成明显下降趋势。由此导致了就业去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十年前,体育专业毕业生大部分会走上教师岗位,成为各级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中坚力量;而如今,随着体育教师队伍的相对饱和及相关政策的不到位,越来越多的体育专业毕业生走向了其他性质的工作岗位(见表三)。 2.1.4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情况 应届毕业生毕业当年六月份前与用人单位签约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本调查结果显示,江西省独立学院体育专业2015、2016两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来看,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有研究指出,一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30%~50%为就业困难,50%~70%为基本正常,但有一定的压力,70%以上属于正常。本研究调查的两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属于困难,而且就业状况的总体趋势显现出越来越严峻的态势。 2.2 对策与建议 2.2.1 严抓学生培养质量,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独立院校应主动迎合市场经济需要,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主动求新求变,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严抓学生质量,力求把体育专业毕业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社会合格人才。 2.2.2加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新时期的体育专业学生都在较好的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和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这往往造成就业时眼高手低,挑肥拣瘦,错失就业机会。独立学院应把就业线视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加强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帮助学生转变就业错误观念,培养“先就业后择业”的良好理念,鼓励学生及时把握就业机会。 2.2.3 体育专业毕业生应及时端正就业态度,及时把握就业机会。大学生贵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应经一去不复返了,毕业生应及时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戒毛戒躁,不眼高手低,积极主动地寻求就业机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独立毕业论文: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摘 要: 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本科教学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衡量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作者分析了目前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 质量管理 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的一项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收集、检索、加工各种信息材料的能力;正确运用专业规范语言阐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全面而系统的检阅,而且是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总体水平高低的评估。因此,如何加强毕业论文的科学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独立学院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1.学生认识不够,投入时间精力不足。 大多数独立学院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也就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这一学期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忙碌的一学期,因为一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一些学生不得不利用这一学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考研复试、求职择业、出国上。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还有课程考核不及格,必须重新复习,补修不及格科目,以免影响毕业和拿学位。这样一来,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就十分有限了。加之,部分学生到了最后一学期,思想上松懈下来,没有对毕业论文工作引起足够重视,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走过场,最终都能顺利过关。因此,出现了马虎应付,甚至抄袭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独立学院正处于办学初期阶段,还未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专任教师队伍,大多教师资源是与校本部共享的,加之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远远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后,师资不足的问题就更加明显、突出。每个指导教师都要指导8―10个学生的毕业论文,一些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更是多达10人,甚至20人以上。此外,教师还要承担其它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教师根本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毕业论文。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只能起用一些职称低、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担任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这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及论文指导经验不足,并不具备独立指导毕业论文的资格与能力,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3.管理经验缺乏,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 与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相比,毕业论文的环节复杂,涉及问题多、弹性大、过程长、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而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教学管理经验不足,尤其在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经验十分匮乏,相关的制度尚未健全。比如,大多独立学院没有对毕业论文管理制定具体、详尽的实施细则与管理措施及质量评判标准。许多独立学院在毕业论文的管理上,除了布置上严格要求外,并没有对选题、开题、论文撰写情况、评阅、抽检等整个过程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疏忽了对内容、内涵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4.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学院的教学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设施的建设,对毕业论文所需的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条件、实验设备、毕业设计场所等都难以满足毕业论文的实际需要,而毕业论文的管理经费,如指导教师的专项培训经费、对学生的一些相关技能培训经费、论文过程关键环节的管理经费更加无从谈起。 二、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综合分析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我认为,目前独立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问题。因此,结合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我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和措施。 1.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作为撰写毕业论文的主体,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自己的任务、职责,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诚信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毕业论文工作,合理安排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等其他工作的关系,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2.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计划。 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不是单纯靠毕业前一个学期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教学上应遵循科学规律,注重学生平时的基础训练,并有步骤地将相关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 ①开设写作课。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系统辅导和培训,使学生掌握检索资料、选题,确定论点到论文结构、语言表述等写作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本院毕业论文格式的要求、规范等。 ②改革部分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一些课程不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而采取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论文等形式,侧重对学生写作水平、研究能力的培养。 ③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学年论文。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学年论文则作为毕业论文的准备,毕业论文可在学年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拓展,这样既减轻了学生毕业前的负担,又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④开设专题讲座课程。如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一些专业性强的专题讲座,由资深教授讲授本专业本领域的最新思想动态、研究成果,使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资讯,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专业知识功底。 ⑤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时间一般为12―18周。教学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学生无法合理安排各项工作。要保证毕业论文和学生就业考研互不影响,达到双赢的目的,就只能对传统的教学计划进行微调。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从第七学期(或提前到第三个暑假)开始,分散安排毕业论文教学,将毕业论文的教学时间拉长。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充分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在第七学期末完成或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相对延长第八个学期的空闲时间,减缓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考研等其他工作在时间上的冲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只有教师本身的科研能力、专业水平过硬,指导起毕业论文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确保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稳步提高。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除了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任教师队伍外,还要充分利用校本部的师资力量,与校本部实行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对教师进行培训,挖掘潜力;通过学科建设,加大科研奖励力度等方式,营造学术氛围,鼓励教师投身科研,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利用学术团队来指导毕业论文,教师之间定期交流,集思广益,避免指导教师单兵作战;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把指导教师的考核与切身利益挂钩(如提职升级、评优评先等),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实施质量监控。 从毕业论文过程来看,主要有选题、开题、组织、成稿、定稿、答辩、评分等几个主要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具体措施,使论文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实效化。如制定《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评分标准》等,对毕业论文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规范、质量监督、答辩及成绩评定等作出详细而周全的规定,使毕业论文的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实施监控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手段。由校、院、系部三级共同负责,分初期、中期、后期,对每个环节实行跟踪监督,初期监督主要从选题、论文提纲及指导教师队伍资格审查等环节入手,中期监督主要从教师指导情况、计划执行情况的抽查等环节入手,后期监督主要从对论文撰写的质量、论文答辩、论文评阅、论文抽查等环节入手,对毕业论文的整个工作过程,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和要求,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实施质量监控,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5.加大经费投入,激励学生科研创新。 独立学院应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教学管理经费的投入。一方面,加强学科基本条件建设,培育出优势学科,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和设备,并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核算,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学院出台相应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可以了解到该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动态,接触到一些学科前沿的知识,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实施毕业论文的评比表彰制度,为毕业论文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我院每年都进行毕业论文评比,评选出优秀论文,并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推荐发表,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也予以表彰,充分发挥了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总之,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是独立学院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独立学院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大胆创新和改革,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构建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毕业论文:关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摘 要: 独立学院是新兴产物,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度大,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压力大。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特点和就业工作的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促进独立学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毕业生 就业问题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新型办学机构。由于独立学院是新兴产物,社会认可程度还不够,人才培养特色不显著,与普通本专科院、职业技术院校相比没有明显的就业优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显得较为薄弱。随着大学生待业人数的增长,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已成高校就业工作的新难点,这对独立学院的长足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对于独立学院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特点 (一)自身能力――学习能力弱,综合能力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成绩低,学习兴趣弱,学习能力差。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就读于重点学校,但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自制力不强,始终没有找到最佳学习办法,所以只能考入独立院校就读。独立学院的毕业文凭使他们有较强的自卑感。但是,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庭背景也不错,接受的教育、培训及社交、旅游等机会较多,从而他们的思维活跃,见识较广,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综合素质高。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兴趣爱好广泛,多才多艺,能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喜欢展示自己。 (二)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值高,缺乏主动性。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高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独立学院是按办学成本收费,学费较高,收费标准是一本和二本的两至三倍,对很多家庭而言经济上是有较大负担的。高投入也导致他们就业期望较高,他们希望得到和一本或二本毕业生同等甚至更高的待遇。目前本科生的工资待遇让他们觉得收入和投入比例悬殊――大学四年或五年学费近5、6万,毕业后工资基本在1500左右,而且工作辛苦,也不够体面,这让很多独立学院毕业生心理上接受不了。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大多都是处于社会的中上层。由于自己出身较好,社会地位相对较高,自我定位往往超出现实,对于职业所能给予的收入、声望、权利等的要求也就较高。他们更倾向于在机关或事业单位这类收入稳定、待遇较高、社会地位较高、预期权利也较高的单位工作。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是“温室”里精心培养长大的,多数学生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基本上都是由父母来解决的,因此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性,包括毕业后找工作也是依靠家长。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 独立学院大多属于“教学型”的学校,办学层次为本科层次,大多数独立学院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使用、教师队伍甚至是考试标准和方式等方面都与校本部基本相同,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培养模式。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知识储备上输于一本和二本毕业生,技术掌握上又输于专科和技校毕业生。这就使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不仅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反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在就业中占优势。 (二)就业指导非专业化。 独立学院是新兴的院校,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不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滞后,就业指导教师由院系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或辅导员兼任,没有专门具备资质的职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材没有切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就业指导仅仅限于流于形式的做讲座,毕业前开设为期不多的几次就业指导课程。面对独立学院发展十分迅速,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的现实状况,现在的就业指导服务很难提供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专业性指导。 (三)就业渠道缺乏,用人单位存在偏见。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社会影响力有限,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因此独立学院不具备公办高校日趋成熟的就业渠道,只能逐步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另外,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持观望态度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表示希望招聘农村或者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毕业生,他们认为这样的毕业生能吃苦耐劳,好管理。康师傅顶新集团人事部经理到沈阳农业大学招聘的时候说:“如果你的父亲开着宝马,家里住着别墅,请你不要来我们公司,你是吃不了苦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眼里,大多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在父母营造的“顺境”下成长起来,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这在无形中给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造成了障碍。 三、关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办学思路,创新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办学思路应该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而不是教学科研型人才。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属于高级应用人才,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相比,他们除了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发展后劲。培养模式应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独立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由文化传承转向激发创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指出:“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科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独立学校就需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从而突出自身特色,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重视就业工作。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要实施“一把手工程”,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就业的机构、人员、经费到位,建立班主任、辅导员、专职就业人员、毕业设计老师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队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营造全员参与的就业服务氛围。就业指导老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情况,从而使学生摆正心态,合理给自己定位,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务实就业观。就业是择业的基础,首先给自己一个开始工作的地方,克服“眼高手低”的通病,做到高也成、低也就,须知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改进就业指导课的讲课模式,除了理论教学和政策解读外更多的是模拟现场招聘,让学生真正体验求职的过程,在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通过进一步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职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和竞争意识,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求职技能。邀请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社会名流和企业精英来校做报告,现身说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竞争就业的观念,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因此有必要在办学模式和学生就业渠道上进行全新的拓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携手优秀民营企业合作开展大学生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期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增加实习的实效性,使学生通过实习掌握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同时,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考评,将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地反馈给学校,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这样才能实现订单式培养,使学生顺利就业。 (四)建立就业工作信息网站。 独立学院就业部门应充分重视自身网络资源的建设,就业指导网站不仅仅围绕招聘信息、用人单位,更重要的是就业指导。目前好多学生对求职礼仪、求职信、简历制作等基本的求职知识比较缺乏,独立学院可通过网络课堂灌输给学生。而且通过网络论坛,学生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反馈给学院就业指导部门,专业就业指导老师及时答疑解惑,提供帮助;学生之间也可以在论坛里交流沟通择业感受,分享就业信息。学生的需求就是就业指导工作部门的努力方向,通过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能够进一步开拓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让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早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独立毕业论文: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摘 要: 本文从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理念上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独立学院必须更新观念,将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独立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就业工作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是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普通高校,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三种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独立学院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在校学生人数超过150万人,占全国本科人数的三分之一,正在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机。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处于新兴时期并且以就业为生命线的独立学院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一形势下,必须认真分析目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保障独立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独立学院成立较晚,社会认知度不足,社会上存在歧视现象。 由于大部分独立学院是1999年之后成立的,限于发展时间不长,使得社会上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对独立学院并不了解,有的简单将其归入为民办、三本。一些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在招聘时明确标明不招独立学院毕业生,一些企业的招聘负责人也当着毕业生的面说“我们不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这给毕业生求职以沉重打击。这种不论个人素质如何,而以简单的“门户之见”将独立学院毕业生排除在外的现象,给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带来重重阻力。 2.部分独立学院对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 一些独立学院受主办学校影响较大,就业工作观念陈旧,不能发挥独立学院应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依托母体学校办学,既是独立学院的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独立学院的发展。一些独立学院忽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性和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简单照搬母体学校的教学安排、课程设置、难易程度,完全失去了办独立学院的初衷和独立学院“船小好调头”的体制优势。反映在就业工作上则以母体学校就业形势衡量独立学院就业形势,对就业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业工作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不到位,就业工作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 3.就业指导队伍薄弱、理论水平低,工作质量不高。 由于起步较晚、人员经费紧缺等因素,独立学院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一两个人,系级层面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由带班辅导员承担,而带班辅导员流动性大,几乎每年都要更换一批新老师带毕业班,经常是“年年要培训,届届是新人”。这样的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理论、实践培训,仅仅是靠自身的经验、认识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导致“理论水平低、教师经验少、指导效果差”。 4.独立学院学生缺乏求职动力,对待就业“等、靠、要”。 因为独立学院的学费大多较为昂贵,能进入独立学院上学的学生家庭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好,家长不急于让学生找到工作,这使得部分学生丧失求职的动力,“等安排、靠关系”,求职简历不做、招聘会不参加,学校就业工作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和困难,独立学院唯有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加大投入才能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新机制 1.广泛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 要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学校先进典型、大型活动,逐步让社会了解独立学院。如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每年邀请媒体采访毕业生校园招聘会、积极参加江苏教育电视台的“花落谁家”栏目等活动,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 2.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我们在工作实际中发现截然相反的校友“作用”。一个是某家单位派某校一名已经签约的毕业生到外地出差,而这位毕业生拿着单位给他的出差款不辞而别,回了老家。这家单位后来再也没到该校招聘毕业生;另外一个例子是某单位招聘了某校的毕业生后觉得非常优秀,第二年又到该校来招聘,还介绍了其他单位一同前来。从中可以看出,校友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企业对学校的印象。独立学院应在毕业离校前加强职业教育、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并通过校友会、校友录、QQ群等平台加强校友联系,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3.独立学院之间应加强联系,形成“抱团优势”。 在地域、专业背景、历史渊源等方面相近的独立学院应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比如南京市的四家独立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共同举办“在宁高校独立学院专场招聘会”,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4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社会上形成强烈反响,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活动。这一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招聘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当某些部门制定招聘政策时对独立学院存有偏见时,独立学院可以联合起来与相关部门交流,争取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显示出抱团优势,更有力量、更具成效。 4.深刻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落实“一把手责任制”。 因为认识的不足,部分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仍有一些领导认为就业工作就是“打打推荐表、开开报到证”,“有人干、能运转”就行了。这需要学校领导积极反思:办独立学院为什么?招生是为什么?就业工作是检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晴雨表,如果能以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出发点,就能从就业困难的学生中找到教学改革的方向,从招聘岗位中找到专业设置的目标,从用人单位要求中清晰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法。学校各项工作千头万绪,而就业工作就是所有工作的结点,由此结点反溯回去必然对其他工作的开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5.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就业指导队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在资金、人员、硬件上给就业工作大力支持,鼓励就业工作人员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广泛联系,建设就业实习基地。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就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在系级层面上要安排固定人员负责就业工作,避免出现辅导员更换后就业工作无人管的情况。 6.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增强毕业生求职动力。 优越的家境使得部分毕业生面对就业没有紧迫感和责任感,缺乏求职动力,这是阻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在低年级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尽早树立就业意识。其次,在大二、大三阶段通过职业规划大赛、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与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树立责任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在毕业之后不应该做依靠父母的“啃老族”,而应尽早成功就业,这不仅仅是谋得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更是对自己四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对家庭的责任。最后,大四时主动与家长联系,请他们要关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督促毕业生尽快落实单位。邀请成功就业的典型,与毕业生进行交流,发挥榜样作用,激励毕业生主动求职,成功就业。 三、结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然而人才培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使毕业生成功就业才是独立学院的最终目标。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两会上,“保民生、促就业”成为党和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对于独立学院来说,随着生源数量的逐年下降,就业率将成为今后独立学院办学的生命线。独立学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工作对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对就业工作的经费、人力、物力投入,不断探索创新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就业工作机制,从而推动独立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独立毕业论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 摘 要: 在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以做好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工作为出发点,分析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成因,提出了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 独立学院毕业生 就业困境 就业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扩招使毕业生逐年增加,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走势,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名牌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创造出自己的品牌,需要一个过程,因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独立学院就业率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客观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寻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对策和途径,努力提高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及成因分析 1.1独立学院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独立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弱。具体表现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生活自理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导致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能力及质量存在顾虑。 1.2独立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还不高。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自身品牌尚未建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状况尚不完全了解,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缺乏合理的评价和客观的了解,这在毕业生人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下,将会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选用。 1.3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不高,专业特色不明显。 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一,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一般都是参考母体,建校初期的培养方向定位并不明确,专业设置大都是市场热门专业。这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照搬母体高校相同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同一专业的学生量过大,加之独立学院生源一般局限于本省或本地区,生源过于集中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第二,独立学院师资以从母体聘请为主、引进为辅,新引进的教师大都是年轻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1.4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就业渠道狭窄。 首先,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缺乏专业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还在逐步探讨和摸索之中,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其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还不完善,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信息,信息渠道比较窄。由于学校缺乏办学积淀,社会知名度尚且有限,校友等社会资源又相对缺乏,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展难度很大。最后,独立学院普遍未能单独为毕业生举办较大规模的招聘会,毕业生基本上依靠参加挂靠母校招聘会实现就业。与一般本科甚至重点本科毕业生同台竞争,独立学院学生势必处于劣势地位。 1.5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存在误区。 独立学院学生因投资成本高,在求职过程中容易滋生期望值偏高、看重经济利益、消极自卑情绪较重、依赖心理强等就业心理误区。这些心理误区给就业增加了压力和阻力。具体表现为:一是自身定位不准确,追求薪酬待遇和地域条件,理想与现实脱节;二是被动就业观念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三是静态就业动机强,动态就业观念弱,仍抱着“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就业观。 2.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2.1明确办学定位,优化育人环境,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与研究性大学相比,独立学院要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为此,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一体化特色,培养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强调社会对专业的急需性和应用性,有选择地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二要规范教学管理。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建立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的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控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三要建立完善的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利用独立学院规模相对较小,经费较充足的优势,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实习教学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改进独立学院的内部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习促进就业。 2.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独立学院要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进行正确定位。应引导他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观念,鼓励学生到基层、到边远落后地区建功立业,加强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个人成长和才智发挥,而且要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不被不良社会思潮所左右,从而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把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作为自己的追求。 2.3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全员就业的氛围。 就业指导对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提高学生技能、加强学生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通过内培外引,把综合具备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并具有较好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人才吸引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要对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系统、规范的培训;要走出去,多吸取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加强经验交流和互动。二是努力营造全员就业的氛围。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营造全员就业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让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了解就业,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引导他们系统的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四是加大考研、考证、考公务员服务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努力提高就业的层次。五是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求职者,还可以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2.4扩大就业半径,努力开辟独立学院多样化与多层次的就业渠道。 首先,独立学院要逐步建立具有自己的特点、以学校片区为主体的就业市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有形市场”,即传统的就业市场。其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培育学校的“无形市场”。通过网络搜集、和管理信息,开展就业指导,把网上择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理念和便捷的就业方式,使之成为学生择业求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最后,要构建开放、多元、互动的校企合作就业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增进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建立合作关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促进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后,学校可通过“订单式”培养或者定向培养等方式,为用人单位稳定可靠的输送专业人才。 2.5全程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首先,要加大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进行自我定位。正确审视自己的情况,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是求职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做到敢于竞争,不怕挫折,自信而不自负,相信自己具备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其次,要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导学生在择业中遇到挫折时,保持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用人单位的挑剔,要居逆境而不气馁,直面现实,积极进取,百折不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寻求求职目标。 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充分认识和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大自身宣传力度,建立自身品牌,扩大就业半径,最终实现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独立毕业论文:独立学院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分析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意义的探索,针对金山学院首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提出了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实践模式,旨在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毕业生 就业能力 实践模式 1.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 1.1独立学院概念。 独立学院是在社会需求、市场导向、政府行为、母体高校等多方申办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公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与办学热情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新的高等教育模式,是依靠市场生存、发展的实体[1]。 1.2什么是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分为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指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有关自我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中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本文所指的就业能力即一般就业能力。 1.3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2.1高等教育由前沿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需要。 自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思路由以前的“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方向转变。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超过2000万人,2010年毕业生达到630万人,较未扩招的1997年的100万人足足增加了5倍之多。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2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要求。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十二五规划还指出“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2]。高校素质教育重在能力的培养,这改变了以往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人才标准的单一局面,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素质的提高均具有深远的影响。 2.3独立学院自身长效发展的需要。 2003年教育部“8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2009年5月,中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招生规模占本科招生的三分之一,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就业率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客观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寻求独立学院毕业生实现长效就业途径和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金山学院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实践模式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我院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积极创新实践模式,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3.1积极探索、整合资源,开辟毕业生就业新渠道。 3.1.1针对学院目前的专业设置举办金山学院专场宣讲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 3.1.2整合学生家长优势资源,增加学生就业机会。2009年12月举办“金山学院家校联谊暨人才培养研讨会”,听取参会学生家长对学院发展、人才培养的建议。同时学院通过各种形式的“校、事、企”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企业资料库。 3.1.3建立就业实习、见习基地。为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学院与各用人单位洽谈沟通,进行签约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努力尝试形成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 3.2精心组织、巩固成果,实施好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项目。 3.2.1举办就业人员定向培训班。紧密结合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需求,努力促进校企合作,通过与其他商务部门,以及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推动外包服务培训项目的持续开展,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在服务外包领域就业的渠道,资助毕业生参加“就业定向培训”。 3.2.2大力组织实施“三支一扶”、“服务欠发达地区”等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项目。 3.2.3做好毕业生入伍服兵役的征集工作。成立应届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领导小组。在毕业生中广为宣传,将国家、地方和学院对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的优惠政策传达给每一个毕业生。 3.3广泛动员、主动出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3.3.1全面加强学生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课教学中,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挑战杯、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3.3.2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指导、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对项目进行后续的跟踪指导。对项目已落实,较有发展前景,通过认证的,给予资金奖励,对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 3.4竭诚服务、重点帮扶,提升毕业生就业水平。 3.4.1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立金山学院毕业生信息资料库和企业信息库,对毕业生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实现有效推荐,进一步完善了就业信息网络,提升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就业信息通过就业网站及时向毕业生公布,另外把手机短信平台用于就业信息的,做到每条招聘信息都能第一时间发送到每一个毕业生手中实现就业信息及时、快速的传递。 3.4.2大力宣讲就业政策,积极服务毕业学生。与人才市场进行合作,依托其强大的资源优势为毕业生做好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就业推介等服务。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邀请就业方面专家来学校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宣讲和指导。同时还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做到人员、经费、场地三到位,对就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服务水平。 3.4.3逐个落实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毕业班辅导员对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逐个进行摸底排查,电话跟踪,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门的就业帮扶。特别是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和心理咨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实行求职补贴。 3.4.4高度重视就业安全稳定工作。学院坚决贯彻“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工作要求,及时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排除危害毕业生各类安全隐患,提醒毕业生注意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保证毕业生就业安全。 独立毕业论文:提高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如何有效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为此,我们从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因素的社会、教师、学生和院校管理分析原因,探索相关解决途径,并结合河北大学近年来进入国家“一省一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的有利时机,从专业指导思想、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路,旨在针对工商学院毕业论文存在的特殊问题和我院各专业具体矛盾探索解决办法。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在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高校本科生四年学习效果的最后检验。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本科毕业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和本科生就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随着近年来河北大学进入国家“一省一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有利的资金支持也对本科专业的培养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学校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提升,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积极凝聚团队力量,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教师业务提高。母体高校的优势给独立学院提供了好多发展机会,本文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了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质量提高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研究的深化和解决。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滑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影响因素,就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来看,本科毕业生论文的滑坡还有相对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而言特殊的情况,下面对此原因分别作出梳理和分析。 (一)就业、研究生复试压力的因素。就业压力是影响高校毕业生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参加单位面试、实习,占有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客观因素都削减了毕业生对论文的投入。除此之外,由于复试阶段面试的权重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不敢对此掉以轻心,宁可牺牲毕业论文的投入精力,也要对复试百分百严阵以待,这些原因都使得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无暇顾及,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更有甚者在论文的写作中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甚至提交上届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的论文“交差”。 (二)教师指导方面的责任意识与能力因素。不可否认,在影响高校毕业生论文质量方面,指导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前影响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不够的因素有三:一是多数教师承担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勇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淡漠,在选题、指导、评阅和答辩环节“放水”严重,看似对学生毕业季的压力保持“同情”态度,实际是对自身的职业精神要求过低,对基本工作没有做到位,这无疑影响到学生对论文准备的不严肃、不重视态度。二是少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出现了经验不足、指导能力有限的情况。具体来说,部分学生反映,由于自身的研究能力有限,对于选题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而教师本身本应去帮助解决的应有举措,得到的回答却差强人意。缺乏基本的指导业务能力,指导水平不高已经成为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三是由于当前高校职称评价机制的原因,重科研、轻教学,使得绝大多数教师面临职称评定、科研等多重压力,轻课堂教学的连带效应是轻视指导论文,有应付心理(包括硕士、博士等阶段的指导也有类似情况),这是因为指导论文带来的现实利益不如科研明显,奖励机制不能配套,自然对于教师而言,积极性就大打折扣。 (三)高校自身管理机制的因素。面对扩招和就业压力,很多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并没有把毕业论文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很多高校甚至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视作走过场和例行程序,在现有的毕业管理设计中,流程之间缺乏脱节和矛盾之处,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形同虚设,制度贯彻执行力度不够,监督工作浮于表面,发现问题也不加以整改。特别指出,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的实力和学生基础与一般院校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在这方面就显得更为突出。由于学院的生源素质与河大“一本”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态度存在明显差距,在对待本科毕业论文的环节上存在把关不严,要求放低等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重传统知识灌输授课,轻科研训练和研究方法类授课,这必然导致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缺乏良好的思维训练、批判精神和探索意识,不利于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可以说以上情况成为本学院和国内独立学院办学的普遍性矛盾。 二、探索提高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在结合一般普通高校和自身实际的情况下,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探索和改革,作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工作应给予重点关注。 (一)要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统筹考虑。笔者认为,本科教育是知识、创新和实践的相互衔接的整体过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并不简单只盯着写作期间的几个月,如果在整个大学四年没有整体知识和研究思维的确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的。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和课程设置中突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以“合力”来确保本科教育质量,从而逐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毕业环节的运作基础。具体举措包括:一是构建完整的研究类课程体系。美国教育学家梅滋指出,“大学不仅教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1]以往我们的意识是重传授知识,轻传授研究,很多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本科生无需太多研究课程和思维方法课程,其现实结果是在近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调查统计中,很多毕业生认为“研究能力不足”(74%)[2]成为毕业生主要的影响因素,这说明研究类课程的严重偏少和科研思维方法的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学术训练和毕业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当前高校课程和课堂教学缺乏启发式、讨论式、批判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考察中,考试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范围,考试题型固定为名词解释、简答、选题、论述为主,答案标准化严重,至于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发挥型试题所占比例较少,而学生以考试内容为指挥棒,放弃了自身独立思考的潜力,当然也不可能自觉进行研究型探索。因此,笔者建议在现有课程中增加考察学生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内容,在考试中对课程命题由注重知识考察转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切实提高命题质量。二是建立规范化、严格化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教学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相关规定,注重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引导本科毕业生合理安排就业、复试与撰写论文的关系,监督抽查指导教师对毕业生论文的具体指导工作和流程,建立督导小组进行中期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对进展缓慢的学生进行耐心教育,对教师指导不到位的情况进行通报批评。 (二)指导教师的负责、有效的指导是提升学生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科生毕业论文导师制是国内高校进行论文指导的基本模式,学校建立导师责任制度,意味着导师是学生论文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研究方向是毕业生选题优先考虑方向。但从目前教学实际来看,部分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不明确,对学生选题无动于衷,一味让学生自己选题、写作,学生写完初稿,导师的批阅修改极其潦草、简单,能力低、责任差成为影响学生论文质量的严重影响因素。对此,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历届毕业生指导教师调查制度,对能力较强、负责的指导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优秀论文的毕业生给予奖金支持,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发表给予一定版面费的支持。对责任意识较差、水平有限和观点陈旧、学生反映较差的指导教师给予通报批评,停止一定时间期限的指导资格。二是教研室相关教师开展选题讨论,有针对性的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避免盲目和不知所措地在选题质量上走弯路。三是选择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研究方法与注意事项系统讲解,有可能的条件下联系往届优秀毕业论文或考取重点院校的研究生进行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和感受,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 (三)严格答辩、客观评价是毕业论文提升的最后保障。答辩和成绩评定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为此我们应从规范管理入手,程序和质量并重,坚持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首先,建立较为全面的考评指标,从写作态度、开题状况、选题价值、格式规范、论文质量和答辩现场发挥等多个环节分别精确打分。其次,采取答辩导师回避制度,学生上交论文不显示导师姓名,采取评审教师打分无记名方式,在答辩环节对论文完成较差、态度不端正和弄虚作假者建立一定比例的不合格制度,允许在一周之内修改完善,再次参加答辩。如第二次答辩还未有根本性提高,答辩组可以建议论文不予通过,并上报学校学术委员会。第三,答辩通过后,对于优秀毕业论文要进行巡回交流和展示,建立示范机制,为以后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结语 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不是一时一事可以迅速解决的,这需要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的努力。对于学校而言,管理上的规范和科学是基本要求,对教师而言,责任与水平是关键因素,对学生而言,阅读、写作与方法是根本出路。写作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是很多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名片,是社会认可的第一步。只有在学生、导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独立毕业论文: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性问题探究 【摘要】创新性是本科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之一。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独立学院毕业设计创新性的意义,随后分析了当前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创新性的主要原因,最后以毕业设计执行的时间过程为主线,阐述了提升其质量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设计 创新性 一、提升独立学院毕业设计创新性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更应具备创新意识,拥有创新能力。 我国独立学院的学生创新意识较为薄弱,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1]。作为本科期间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然而,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不高、课题过于陈旧、学生积极性缺失等问题却屡屡出现,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毕业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所起到的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创新性的主要原因 1.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目前,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然而,此时学生往往面临着考研、就业和毕业等压力,大多无法利用整块的时间集中开展毕业设计。对于创新性要求较高的工科毕业设计课题而言,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将无法较好地完成课题调研、开发工具学习、详细设计以及论文撰写,更无法实现毕业设计成果的创新性体现。 2.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 不少学生对待实践创新往往是“三分钟热度”,且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创新实践条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仅仅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导致毕设设计内容毫无创新可言。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时,并未体现出本该具备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完全不会使用本应会使用的开发工具,无法理解毕业设计课题的含义和要求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设计的作用。 3.毕业设计课题质量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的毕业设计工作一般需要全体专任教师参与。然而,这往往导致同一分院甚至同一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质量出现较大差异。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待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不够重视,出题过于随意;而另一些指导教师则对于学生的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估计不足,导致课题过难。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类似“一种基于ASP的图书管理系统”的毕设课题,显得过于简单且毫无创新性可言,而诸如“基于结构化噪声矩阵补全的Web服务QoS预测”这样的课题,显然又太过专业,学生往往难以完成。 4.指导教师自身能力和投入不够 我国的独立学院师资仍较为匮乏,仍需依赖于母体学校的教师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3]。对于毕业设计这样的大型实践环节而言,则更是如此。然而,很多母体高校的教师往往承担着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致使其对于独立学院的毕业设计工作投入不够,对学生的指导和关心不足。另一方面,部分指导教师在专业技能上不够与时俱进,自身缺乏创新实践经验,造成其所出课题陈旧,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三、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提升质量的主要途径 1.准备阶段 将毕设进程提前,是提升其质量的有效途径。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为例,学院在第七学期开始即开展了毕业设计动员,并在当年11月即完成了课题审核工作,既让学生在思想上予以重视,也给予了学生和指导教师充分的准备时间。此外,需建立完善的课题审核制度与标准,建立系、分院和学校三级监管与审核机制,对课题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例如,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自2010年开始即已明确规定,各工科专业毕设课题中的偏硬类课题比例不低于30%,并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严格控制无实际创新性的课题比例。 2.执行阶段 毕业设计时间较长,所需提交的材料繁杂,且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因此,独立学院、各教研室和指导教师需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严格控制。独立学院的毕设主管部门需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并按照时间点严格执行;各教研室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做好组织工作,可安排同一方向课题的教师组团进行毕业设计联合指导;指导教师则需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并悉心指导,保质保量完成各环节的工作。例如,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毕业设计过程由课题审核、学生开题、中期检查、学院抽检、集中答辩和抽检答辩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并建立了指导教师定点指导签到机制、全面实施论文相似性检测,且学生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评价成绩、论文评阅教师评定成绩和答辩专家组评定成绩三者按比例组成,严格规范了毕业设计过程。 3.反馈阶段 毕业设计结束后的反馈工作尤为重要,其中的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和情况,对于今后毕设工作的开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独立学院的毕设管理部门(包括教务处实践科和各分院分管毕设的院长)应首先开展毕业设计情况总结,统计毕业设计各项数据,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教师需认真完成毕设工作小结,为毕业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建言献策;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广泛倾听毕设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便于在今后的毕业设计工作中有的放矢。仍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为例,每年毕设结束后,均会开展一次实践教学例会,由分管院长和各分院负责人对当年毕设工作进行总结和思考。而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小结”和在各教研室开展毕设研讨会,亦已成为常态。此外,学院每年还出版一期《优秀毕业设计成果汇编》,并坚持对保送本校攻读硕士学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进一步严格把关,通过多方反馈进一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语 毕业设计是本科实践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无论是独立学院的职能部门还是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都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一切可行条件,为全面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独立毕业论文: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创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日益增加、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培养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成为独立学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创作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考察,是学校教学的成果展示。本文试从实践指导学生毕业创作出发,分析和总结了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毕业创作 一、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论文选题无从着手。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入学门槛较低,大部分独立院校存在生源素质普遍不高的困境。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加放松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临近毕业时,他们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仍然处于初学阶段。因此,面临毕业设计选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只能在导师的帮助下仓促为之,毕业创作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教学硬件设施不足,无法满足正常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所以完善的教学设施是艺术设计专业正常教学的必要保障。然而,独立学院大多资金匮乏,很难及时配套完善的教学设备,教学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在做毕业设计时,很多学生都借助校外力量支持,勉强完成任务。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很难提出意见建议,作品的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三)师生比例失调,难以全面有效指导。近年来,艺术类招生规模占比很大,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产生了师资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一现象在独立院校更加突出。在独立院校的设计学院里,教师队伍的结构呈现三大块:已退休公立院校教师、公立高校在职兼职教师、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已退休教师和兼职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但是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亲自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人数不多,年轻的指导老师虽然乐于与学生交流,但实践教学和科研经验积累不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只能让年轻教师采取“一对多”的方式指导学生毕业,这样就难免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效果。 二、多方着手,全力破解上述难题 面对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上述难题,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对策: (一)改革教学管理方式。与一本、二本公立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如何扬长避短、体现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应该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基础课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比重,调整优化学科及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特色课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够通过四年大学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毕业创作奠定基础。 (二)强化思想技能指导。虽然大部分独立院校学生学习的稳定性不高,但他们普遍有较为灵活的跳跃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兴趣广泛,能够迅速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创新力。作为指导教师,应当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能动意识,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良好的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成效的根本保证,因此独立院校要在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上狠下功夫,舍得投入。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聘请教师的同时,要有标准、有目标地培养本校专职专任教师,铸就教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四)尝试融入项目实案。从毕业创作作品来看,学生的创新能力较高,但是作品真正能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却很少。所以对于这种现象,毕业创作可以从项目实案中选题,让毕业设计选题直接跟市场需求相结合,若毕业生在毕业创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则可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搭好桥梁。项目实案的获取途径很多,一是尽早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为毕业创作提供项目实案;二是学校可以结合设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校企结合,请企业的优秀实践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另外,学校应多建立一些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案项目中,更好地让学生在平时专业课程中积累实案项目经验,直接为毕业创作服务;三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毕业实习机会,与实习指导老师零距离沟通,在实战中锻炼,发掘毕业创作的项目实案,找到好的创意项目。 独立毕业论文: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阶段,是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本文从讨论毕业实习在高校实践教学重视性开始,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分析独立院校的教学实践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管理和正确引导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就业一体化等方面提出的方案建议。 关键词:毕业实习;高校实践教育;一体化;校企合作;知行合一 目前各大高校开始对实践教学的越来越重视,因为高等教育不能单指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还要紧密的联系毕业设计,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光可以运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借助实习公司的资源帮助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实现就业。 1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管理工作的现状 由于现在的独立院校越来越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各大高校都开始扩招,人才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同时也是在各大高校拼实力和品牌的竞争,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会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的工资待遇往往较低,学生又不容易接受工资累,低报酬,然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以毕业就开始找工作,有工作经验的毕竟少数。这就会出现用工荒和最难就业年的局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学生难就业等问题。 2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毕业实习的时间 有些院校的实习时间过短,这样用人单位会觉得学生好不刚适应工作内容,就要回学校上课,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更加不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很多学生因为实习时间过短而找不到实习单位。 毕业实习时间应该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如果安排在与毕业论文同一时间段,学生既要完成毕业实习又同时找工作还要做毕业论文(设计),会使学生处于过于忙碌的状态,而并非充实,这样无法做到专注,导致什么都做不好。 2.2 毕业实习的管理工作安排 学院所制定的毕业实习的文件要求是针对全院性的,没有特别针对某个系部某个专业,毕业实习虽然是实践类的课程,但是应该制定教学大纲,把在毕业实习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说明清楚,并且在开展实习动员大会的时候,也没有把实习中的内容简单明了的分门别类详细地告知学生,这样当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和需要完成学院下发的实习报告手册,实习报告心得等报告内容无法做到统一格式标准,最后又要返工重填。对于教师如果没有教学范围的要求,这样教师无法实时跟进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也无法深入企业,对于事情做的多少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3 毕业实习的校内基地 独立院校的艺术类应该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了解市场动态和流行趋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在学校学习基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时代是不断地变化的,如果不及时跟进很容易就和社会脱轨,学生只懂得知识点,但却不知道如何把它与实际成果相结合,如果学校没有校内实习基地,没有这样一个有氛围课余的学习基地,学生下课之后就只能回宿舍看电影、打游戏,对于毕业实习和就业就更加的迷茫。 2.4 毕业实习校外基地的数量和岗位过少 毕业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者形式,如果独立院校的实习基地过少,这样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的学生来说,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毕业实习任务而随便找家实习单位,或者找朋友的单位随便盖章蒙混过去,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单位也不是全面了解,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岗位不对称性,作为独立院校的艺术类,更加应该多发掘并签订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帮助学生更好的定位,对于招生工作来说,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很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实习基地多而且品质好,那么对于招生来说也是一个优势。 3 完善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管理工作与校企合作改革的对策建议 3.1 教学场地设备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各大高校都开始扩招,同时也是在各大高校拼实力和品牌的竞争,对于学生来说如何选择和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也很大,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技能至关重要,因此,艺术类的院校更多的应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既然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那教学方法、场地和硬件设备必不可少,因此对于服装系,如打板室、缝纫机房、熨烫室、摄影室、画室、资料阅览室、创业园等基本的设备必不可少,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的习惯。 3.2 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为了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的机构并熟练技术,在时间设置上面可尽量延长实习时间,如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开学,这样学生可以结合暑假进行实习,在第七学期的课程安排上面应开设贴近市场的课程,非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选择可上课程,因企业培养人才需要时间,时间太短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提高了企业培养成本,时间延长自由化也方便学生寻找实习公司,提高学生就业等问题。 3.3 生产实习管理工作的对策 (1)毕业实习前期准备工作和成绩考核评定。这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而且通知大多是以文字居多,这样如果只是原封不动的发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到文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开展实习动员大会的时候必须把毕业实习的重要内容,实习心得要求、实习注意的事项、实习结束需要交的文件、上交时间等用PPT或者表格的形式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态度,把毕业实习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对待,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学院任务,随便找个单位实习,从事普通劳动力,做简单的事情,这样是无法达到实习目的,一定要和自身所学专业或未来发展方向相对应,成绩考核必需让学生严格按照企业正式员工的标注来进行考勤和综合表现评分,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的评分各占总分的40%和60%。把在实习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写一篇实习心得。 独立毕业论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摘要:通过分析独立学院的特点,基于就业调研资料,揭示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普适性问题提出建议,以有效改进就业辅导工作,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建议 一、引言 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由于生源质量和社会认同度等方面较普通高校多处于劣势,独立学院这一新兴办学实体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显突出。对此,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以期寻找帮助毕业生摆脱就业困境的突破口。从2014年10月至11月,毕业班辅导员和导师通过电话采访、深入宿舍课堂等方式,对机械与车辆学院2015届毕业生全体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20名学生(每班随机抽取1名)进行了一对一约谈。 本文将对调研中发现的普适性问题展开分析,初探独立学院“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独立学院相关特征分析 1.学校层面。①办学能力。独立学院在办学条件上往往不逊色于普通高校,因为它们一般都有母体高校成熟的办学模式做支撑,且有着充足的办学经费和饱满的办学热情;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也更具灵活性,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入学门槛较低,生源总体质量不高,在师资方面,由于优质教师更倾向于公办高校,使得办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②社会认知度。我国最早创建的独立学院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从1999年首次被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发展至今不过十余年[1],较传承久远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品牌形象还未完全树立起来,被认知程度有限,受接受程度更有限。因此,独立学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办学质量和声誉上也与普通本科高校存在较大差距。 2.学生层面。①家庭背景。相比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的学费更昂贵,这间接要求就读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其家庭需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独立学院的一个重要特点[2]。如此的家庭背景对大学的成长过程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中,正面影响表现为:处于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他们在成长的多个阶段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具备了更广的知识面,对大学阶段的发展起点高;负面影响则源于从小受长辈宠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至中学阶段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较差,学习恒心和毅力不足,生活上盲目攀比、沉迷网络等不良习惯也普遍存在。②学生素质。相较公办高校,独立学院学生的智商情商、思想活跃程度、个人特长及发展潜力等,并不逊色于公办普通高校。在良好的家庭条件下,独立学院的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影响也不尽相同,但大多表现出见识广、主意多、思维活跃的特点,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也较深。许多学生从小还受过特长教育,在文体、书画、社交等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能够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艺体育活动及社团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能。这些素质是独立学院学生未来发展的特殊资本。 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部分用人单位存在偏见。独立学院介于一、二本高校与专科院校之间,其地位和作用在国内高等院校之林似乎颇显尴尬。由于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和意义认识模糊,且受传统思想束缚,部分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产生了疑虑,认为只有公办院校才是正规的,更有甚者偏激地认为独立学院是借办学之名行敛财之实。对独立学院的怀疑态度自然会延伸为对其培养学生的怀疑与偏见,认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一定不如公办高校。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就业歧视较大地阻碍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求职道路,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无异于雪上加霜。 2.毕业生专业素质尚待提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大众教育”,高校生源在质量上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就读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韧性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这种差异性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已客观存在,加之对三本院校的认同感或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忽视对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根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2013年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质量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反馈给学校的首要意见是“相关专业知识较缺乏,期待进一步学习提高”。可见,对专业素质水平的社会认可度是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竞争力的最主要原因。 3.毕业生就业观存在误区。据《谈话总结》,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集中在就业薪酬、就业单位及就业地三方面存在着误区。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往往自身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缴纳学费较高,从“付出”与“回报”对等的角度出发,独立学院学生对工作收入的期望值一般较高[3]。在就业单位方面,毕业生大都希望找到稳定、高薪的工作,或是受到家庭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才是成功的摇篮,而这些“热点”单位往往对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有众多高校精英参与的岗位角逐中,独立学院毕业生胜出的成功率并不高。在就业地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把一线城市作为工作的首选城市,越是大城市、发达地区,人才就越密集,竞争也越激烈,更加剧了就业的困难程度[4]。以《谈话总结》为例,将广州、深圳、珠海作为首选择业地的占到总数的55.76%。 4.毕业生就业紧迫感不强。通过与毕业生进行就业谈话了解,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方面积极性不高,少数毕业生甚至无动于衷。究其原因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认为毕业和工作为时尚早,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二是在求职道路上遇阻后浅尝辄止,如很多公司的招聘以立刻就职为条件,受挫多次后,以大四学习压力大、应以学业为重为由逃避就业问题;三是部分学生仍未达到必要要求学分,因担心影响毕业一心扎在重修课程里,不积极参与求职。 5.就业辅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高校常规教育的组成内容,大部分院校也都相应开展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但是,在执行中效果却并不理想。有学生反馈“现在学校开设的课程用处不大,还不如多参加几场招聘会面试”。由于职业教育课程缺乏强制力且难以考核,逃课敷衍现象普遍。就业辅导不能贴近毕业生的需求、反映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这是独立院校甚至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机械与车辆学院展开了专门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最需要的是就业推荐、求职技巧和培训等实用性的就业辅导。针对这些内容开展专题宣讲,可有效将就业辅导从“要我学习”转变未“我要学习”。 四、针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的建议 1.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起步较晚,想要持续发展必须确立独有的办学定位,彰显自身特色、深化独立学院的品牌的内涵建设。如主打“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使学生兼具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将“理论水平比二本差,动手能力比高职差”的社会观念扭转为“理论水平比高职强,动手能力比二本强”的办学特色。只有综合了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才能使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畅销人才市场。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职业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如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能在所学领域就业,不得不从事一些并不需要多少专业技能的工作,究其缘由是对当前的形势认识不清,好高骛远、一日三变,最终随波逐流。所以毕业生在择业时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理性选择。根据个人的爱好、特长、能力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准自己对职业的定位。 3.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专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故毕业生专业素质的优劣,决定了就业率的高低。故应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①理论知识能力是谋求工作的前提,首要应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课和选修课。②实践能力是赢得用人单位青睐的必要砝码,应适当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或志愿者活动,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参加过这些实践的毕业生被认为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性。③人际交往能力是求职必备的关键素质。面试是绝大多数招聘的必须环节,是展示个人素质的最直接平台,人际交往能力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此,在大学生活中就应培养积极的心态,注意社交礼仪,敢于主动接触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关心他人,通过实践掌握人际交往中的方法与技巧。 4.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针对就业指导实际效果不良的问题,建议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就业指导内容应贴近毕业生需求、贴近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侧重求职礼仪、面试技巧、心理调节,提高学生就业信心与就业心态的指导,通过对比职业需求和学生实际,弱项专攻,以取得实效。 在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自主创业当作他们步入社会的另一途经。《谈话总结》调研显示,有6.77%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个绝对量不高但占比逐年走高的群体应该得到必要的关注。然而,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很低,即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也不超过5%[5],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及创业之初提供的培训和政策支持更显重要,而这也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予完善的重难点课题。只有不断建全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才能系统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承担起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使命。 五、结语 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全面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完善就业平台和指导服务工作,对于确保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着重要作用。 独立毕业论文:独立学院毕业设计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 【摘 要】本文结合独立学院教学特点,分析了目前毕业设计成绩评价方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毕业设计成绩中指导教师的自评成绩、评阅教师的互评成绩、答辩小组的答辩成绩等三个分项成绩的权重系数进行动态调整的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的权重系数调整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设计成绩 评价方法 问题 改革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出现的,其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在“应用”两字,即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形成[1]。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客观、公正、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2]。 对学生作品和论文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评价方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成绩一方面影响他们的评优和学位的获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努力指引方向[3]。对于指导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成绩的高低直接反映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中所投入的工作量的大小;另一方面,公平合理的成绩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问题及分析 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如下[4]: (一)指导教师首先对自己所指导学生的作品(论文)进行评审,给出审阅成绩,即自评成绩,记为S1; (二)评阅教师对作品(论文)进行评阅,给出评阅成绩,即互评成绩,记为S2; (三)学生对作品(论文)进行陈述,回答答辩组教师提出的问题,答辩组对学生答辩的情况给出成绩,即答辩成绩,记为S3; (四)计算学生的最终成绩,记为S。S通过公式1计算: 公式1中,X1、X2、X3分别为自评成绩、互评成绩、答辩成绩等三个分项成绩占最终成绩的权重系数。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其权重系数不尽相同,但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工科专业中,X1、X2、X3三者最常见的数值依次是30%、30%、40%。 从中可以看出,自评成绩和互评成绩相加占总成绩的60%,因此自评成绩和互评成绩的准确评定是十分重要的[5]。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自评成绩为指导教师给自己所带学生进行评分,该成绩往往比较高。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指导教师不了解其他组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对自评成绩把握不准确,给予本组学生自评成绩普遍偏高;二是指导教师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后成了“熟人”后碍于情面;三是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虚荣心,希望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担心答辩过程中学生发挥不好,因此预先给予一个较高成绩,这样即使学生的答辩成绩不理想,但总的成绩也不会太低。 三、改革的方法与措施 自评成绩显著高于答辩成绩,那么,是否为了公平就可以不考虑自评成绩了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在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全程指导,对于每位学生的情况是最为了解的,包括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投入时间的多少、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高低等等,这些指标中,大部分是互评教师和答辩教师没有办法了解的[6]。因此,自评成绩很重要,是必须考虑的。 针对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评成绩普遍较高的问题,我们采用调整各个分项成绩权重系数的方法进行控制。调整权重系数法的基本思想是,由于答辩成绩是多名(3~5名)专业教师在综合考察、前后对比后给出的成绩,因此,我们认为答辩成绩是相对客观、准确的。如果自评成绩远高于答辩成绩,则认为自评成绩偏离了客观值,需对其自评成绩和答辩成绩的权重系数进行调整;互评成绩往往为中性,因此,其权重系数不做调整。 同时,权重系数的调整还需进行如下假设,即指导教师是不会给予自己所指导的学生太低的自评成绩的,但是,如果指导教师给予学生的自评成绩确实很低,那极可能是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态度极端的不端正,因此,其自评成绩很低应该是合理的。 根据以上思路,设计出如下调整方法: (一)自评成绩与答辩成绩偏差在5分之内的、自评成绩低于答辩成绩的,权重系数不予调整; (二)自评成绩与答辩成绩偏差大于5分的,调整自评成绩和答辩成绩的权重系数。调整的原则是,自评成绩和答辩成绩权重系数之和不变,即X1+X3=0.7保持不变,偏差值越大,权重系数的调整幅度越大,具体数值用以下数学公式2、3表示。 各分项成绩的系数确定后,再按照公式1方法进行计算,得到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其结果是,自评成绩与答辩成绩的偏差(S1-S3)越大,则调整幅度会越大。 根据以上方法,我校机电工程系2014届毕业设计中,对约85.5%的学生成绩权重系数进行了调整;而2015届则有约70%学生的成绩的权重系数得到了调整。这充分说明调整权重系数的效果是很显著的,能够有效地控制自评成绩偏高的现象,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指导教师给予学生的自评成绩日趋合理化、公平化。 当然,该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亦提出,他给予学生较高的自评成绩是因为学生表现好、态度端正等等,但经分析和研究后,我们认为这不能作为成绩不调整的理由,因为学生表现好和态度端正应该在作品(论文)的质量上是可以体现出来的,在论文的答辩过程中也可以表现出来的,而且,表现好、态度端正仅仅是学生毕业设计过程需要考核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四、总结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不仅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成绩高低,而且关系到教学管理的公平、公正等原则问题。权重系数调整法是解决传统毕业设计成绩计算不够科学、不够公平等问题的方法之一,通过该方法将能够有效地促使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认真审阅、评阅学生的毕业作品(论文),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对客观的、公正的、合理的成绩,从而进一步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不朽,对人文思想,道德伦理,行为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民族的发展,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时至今日对我国现有的人伦纲常和现代化的进步发展依旧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以儒学为主要核心,辅之百家众长。其中道家先贤老子讲究人要顺其自然,无为以为有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如何能够和谐共处,是当今人类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在道家中所提倡“自然无为”、“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却正在不断与人类的观点吻合,这些带有明显生态维度的伦理思想与深层生态学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的生态平等观以及顺应自然的观点上相契合。 如今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许多特色。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将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筛选其中有益的文化加以发扬,使传统文化因素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现代环境设计将自觉地融合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现代环境艺术中逐渐体现出来,使其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需求,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运用现代艺术设计手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进行阐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之中,进而做好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及融合。 环境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整个学科的发展历程相对而言是比较短,然而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它是由于环境而产生的一种艺术设计形式,设计作品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通过设计创作而得以实现。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便成为现代环境艺术中融合的重要部分,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运用,不仅通过外在表现形式,而且通过传统文化的观念,融入环境建筑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丰富的外表。同时充分反映了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往往含蓄而深刻,它直接反映在当代环境设计领域。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大多注重理性思维和情感艺术的表达。艺术表现力是含蓄而深刻的,通过各种隐含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产生了足够的艺术感染力,进而提升整个民族的艺术创造力,这正是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 传统图案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便是可以直接附着到现代载体上,使其能够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环境,与此同时也传达了传统文化图案的原始内涵。这种运用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积极的创造和创新。同时,在充分考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周围环境的整合程度,充分表达图形的意义,从而赋予图案中现代环境更深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 在中国建筑设计和图案的设计上。传统文化大多采用隐性的手段来表达情感,无论是外部还是室内的布局,通过展示对象和文化模式来承载文化情感,这种表达方式就是隐性。在现代环境艺术之中。这种隐性表达仍然被广泛使用。它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的组合,表达了从环境本体散发出来的情感,也是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保持着内向的风格。在传统作品的风格大多是典雅而朴素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观赏性。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众多例子不得不提的便是苏州博物馆,无疑取得了完美继承。苏州博物馆是由著名建筑师裴一鸣精心打造设计而成的。建筑的内部和每一个角落都能够感受到来自江南的婉约典雅,贝聿铭通过古代园林风格,巧妙地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风情融为一体。从而使得苏州博物馆等古建筑以及独特的园林风格造就了苏州市壮丽的景观。通过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内涵相结合,即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心理需求又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使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将有机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既突出现代环境艺术的特点,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复制和仿制之中,更应该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对这些传统元素加以创新,整合这些传统元素,创新重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重新探索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为其增添新的活力。 传统的材料、色彩和造型给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材料选择和造型都是现代设计形式创造的原型。色彩的搭配会碰撞和重置许多元素,突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丰富情感,营造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特色的色彩风格。例如,中国元素,窗口切割、剪纸、烟花灯在春天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在形式上,要立足于传统造型所蕴含的风格、魅力和形式,突出时代精神,保持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设计风格。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向也从强调现代性转向古典设计风格。在设计中,往往会用到一些经典元素,使设计作品一方面具有现代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种漫长的历史感,古典与现代的组合设计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以体现出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层次,向世界展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面对当今世界文化的冲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保持对传统文化观念的继承,同时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还应该注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设计师应把握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心理需求,是传统文化深厚情感的自然表达。传统文化元素被用于现代环境载体中。重组与重构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符合现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心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之中,为传统文化找到传播的载体,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体系。
建筑抗震论文: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很多高楼大厦在城市中出现,而且建筑高度越来越高,甚至一些已经超过了安全高度范围。而且我国很多地方都是地震多发带,近几年的地震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消极影响。本文中,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优化的可行性策略,具有一定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策略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随处可见高楼林立,加之世界人口数量的激增,为了给人类提供拥有更多的建筑空间,高层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层数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建筑的复杂性和难度的增加,人们对于建筑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地区的国家,加之近几年自然灾害的频发,我国居民对于高层建筑的防震效果更加重视,这就对我国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我国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以期能够提高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能力。 2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高度规范问题 虽然我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建筑物的高度规范做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而且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针对不同级别的高层的混凝土的建筑结构技术也有不同级别的高层建筑设置规范,但从我国现阶段各个建筑单位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使得高层建筑的高度远远超过了科学合理的范围,以至于在遭遇地震时,这些违规高层建筑会成为“众矢之的”,不能有效抵抗地震威胁。 2.2抗震材料选用问题 我国虽然也是地震多发国家,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在高层建筑时结构材料的选择还相差甚远。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应当较多的采用钢架结构,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我国很多地震区域的高层建筑仍然知识钢筋混凝土的普通结构,这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远不及钢结构。另外,对于建筑高度高于150m的高层,应当有三层支撑框架做支撑。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及钢铁产能的提高,新型钢质混凝土结构一般质量较轻,且能够在减少钢架结构尺寸的基础上,提高高层建筑的防震能力。 2.3抗震设计人才支撑问题 现阶段我国抗震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才还很匮乏,很多抗震设计大多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内设计者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和职教院校都开设了抗震设计专业类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实际施工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不扎实,课程结构的不全面等,使得我国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领域的人才十分匮乏,国内一些经典的高层建筑还不得不依赖国外的设计师来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抗震设计人才支撑不足。此外,我国抗震设计的抗震能力较差,抗震级别较低,还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建筑架构设计安全系数还不高,因此,亟需相关部门对我国高层抗震设计做出更为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标准,以提高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适宜性。 3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优化策略 3.1采用位移的结构抗震方法进行设计 地震来临时,高层建筑都会因为受到地震能量作用而发生变形,还有一些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变形,所以,不论是在建筑施工还是在后期防震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都应当设置合理的弹性变形结构,比如位移变形结构设计,通过改变纵地基层的位移来减少地震产生的位移,另外还应当对界面结构的应变分布处进行处理来加强变形部件之间的联系,提高抗震效果。此外,还可以在建筑周围建立一些巩固结构,减少地震直接对建筑物产生能量,减弱地震力。 3.2运用高延性结构来进行消震和隔震 高延性结构能够有效抵消地震力,并起到良好的隔震效果,因此,我国当前在建筑的防震设计及后期施工过程中,很多建设和施工单位都加强了结构的韧性、刚度,并对地震构造进行了科学的设计,提高高层建筑的结构韧性和刚度,减少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地震过程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过程,因此,需要高延性结构设计和施工来产生良好的消震和隔震效果,有效减少地震对房屋建筑的伤害。反过来讲,如果高层建筑的负载能力较差,高延性结构能够更多的过滤掉地震的能量,有效保证房屋的原有结构,避免建筑变形,而适宜的韧性能够大大降低房屋崩塌的发生率。因此,在对高层房屋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时,一定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比如阻尼器的设计原理就是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少对房屋建筑的冲击,而且还能监测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效果显著。 3.3建立多层地震防线 通过建立多层地震防线的方式能够提高高层建筑抗地震的性能,满足高层业主对于房屋安全的要求。当高层建筑在遭遇地震等恶劣自然灾害的影响时,如果只有一道地震防线,一旦遇到级别很高的地震,就难以阻挡地震的摧毁和破坏,因此,一定要设置出备用防线,在多层建筑中设置第二道、第三道防线,以防一道地震防线崩溃后造成建筑物的整体崩塌。高层建筑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可以采用多段强框架结构,最常见的比如抗震剪力墙设计,该设计因其抗震性能好,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作为抗震墙的第一层防线,而且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保证墙体的抗震能力足以防止地震的损害,有效减少地震造成的墙体裂痕或者倒塌,就应当科学建立防震结构,多层防线形成合力。而且在地震以后,每一层的剪力墙所承受的负载力应当是设计预期最大剪力墙的两倍,或者要超过地震总剪力值的1/5. 4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让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建筑物,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提升其抗震能力也将会成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关人员选用更加专业的材料,运用更加专业的技术手段提升建筑的抗震效果。同时,该行业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研发能力,让新型抗震材料进入到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让高层建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跟尾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作者:韦衡 单位:广西荣泰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抗震论文: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延性设计 摘要:地震中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后,只能依靠变形吸收能量以维持结构“安全”,所以,结构抗震设计的根本验算应是强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验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抗震的本质就是延性。一个结构具有较大延性或较高耗能能力的话,即使承载力较低,也能够吸收较多能量,抗御较强地震而不会倒塌。 关键词:塑性铰;吸能耗能;变形能力;结构延性 结构、构件或截面的延性是指从屈服开始至达到最大承载力或达到以后而承载力还没有显著下降期间的变形能力,也就是说,延性是反映结构、构件或截面的后期非弹性变形能力,变形能力是指结构、构件或截面达到最大破坏状态时的最大变形,而变形能力是结构吸能和耗能能力的外在表现,所以延性的本质是吸能和耗能。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量,等于结构承载力与变形能力的乘积,也就是说结构抗震能力是由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两者共同决定的。 在中等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某些部位进入屈服状态,形成塑性铰,这时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在这个阶段结构刚度降低,地震惯性力不会很大,但结构变形加大,结构是通过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的。具有上述性能的结构,称为延性结构。地震中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后,只能依靠变形吸收能量以维持结构“安全”,所以,结构抗震设计的根本验算应是强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验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抗震的本质就是延性。 以我们当前对地震的认识水平,要准确预测结构物与地基在未来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尚难以做到。因此,结构的抗震能力应着眼于结构物与地基整体抗震能力的概念设计,再辅以必要的计算分析和构造措施,从根本上消除结构物与地基中的抗震薄弱环节,才有可能使设计出的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度。 结构体系的抗震能力综合表现在强度、刚度、和延性三者的统一,即抗震结构体系应具有必要的强度和良好的变形能力,如果抗震结构体系有较高的抗侧强度,但同时缺乏足够的延性,这样的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很容易破坏。例如不配筋又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的砌体结构,其抗震性能较差。另一方面,如果结构有较大的延性,但抗侧力的能力不足,这样的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必然产生较大的变形,如纯框架结构,其抗震性能依然较差,震害调查表明,在历次地震中,钢筋混凝土纯框架破坏严重,甚至倒塌者屡见不鲜。 结构体系是由各类构件连接而成的,各个构件的抗震能力是结构体系抗震能力的前提,抗震结构的构件应具备必要的强度、适当的刚度、良好的延性和可靠的连接,并应重视强度、刚度和延性的合理均衡。但强度、刚度和延性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结构体系的抗震能力是强度、刚度和延性三者的矛盾统一。构件刚度太大,会降低结构的延性,同时自振周期变短,增大地震作用,地震作用增大的同时则要求结构及其构件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而较高的承载力往往以提高造价和降低结构变形能力为代价;构件刚度过小,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变形过大,会导致结构构件的破坏甚至整体倒塌。必要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三者缺一不可,但其中延性的设计尤为突出,是做到大震不倒的关键所在。但在实际工作中,结构工程师往往只注重结构的强度,认为强度高的构件或结构必然是安全的,而忽视了对延性的设计,这种强度较高的构件或结构给人以安全的假象,实际在强震作用下因为缺乏足够延性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延性的设计主要依靠合理的抗震措施,如砌体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和一定的强度,但延性较差,若在砌体中设置圈梁和构造柱,将墙体横竖相箍,起到骨架作用,则可以大大提高变形能力。又如较长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刚度大强度高,但延性不足,若在抗震墙中用弱连梁把墙体划分为若干并列墙段,则可以大大改善墙体的变形能力,做到强度、刚度和延性的合理分配。 延性的本质是吸能和耗能,结构的吸能和耗能能力,主要依靠结构或构件在预定部位产生塑性铰,即结构可承受反复的塑性变形而不倒塌,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预定部位是指在该位置塑性铰的形成不会危机整个结构的安全。 为了提高结构的延性,在设计中应采取以下的概念设计:(1)利用结构各部分的联系构件或非主要承重构件形成“耗能元件”。在对这种“耗能元件”合理设计后,可使整个结构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下产生可以承受的破坏,并消耗相当的地震能量,从而维持了整个结构体系的稳定和继续承受荷载的能力。如设有连梁的并联抗震墙,连梁即可设计成很好的耗能元件,以使罕遇地震作用下连梁先出现塑性铰;又如框架结构的填充墙,经合理设计后可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在地震反复作用下填充墙产生裂缝,可以大量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起到耗能元件作用,即同时增大了结构的延性,因为填充墙同时影响到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延性,所以结构设计师应提高对填充墙的设计认识,而不仅仅是作为结构上的荷载来处理。 (2)将塑性铰控制在一系列有利部位,把能量耗散在整个结构的平面和刚度上。为使结构在强震下出现塑性铰以吸能和耗能,必须在设计时有意识地在一些构件中采取特殊的构造措施,使塑性变形集中在一些潜在的屈服区,使结构具有更有利的塑性重分布能力,使这些并不危险的部位首先形成塑性铰或发生可以修复的破坏,从而保护主要承重体系。否则塑性铰的出现可能使结构过早倒塌。如在钢筋混凝土框架设计中要求“强柱弱梁”的原则,其目的就在于使框架结构的塑性铰先出现在各梁端而不是柱端。(3)要求结构具有尽可能多的赘余度。若结构没有适当的赘余度,在出现塑性铰时就会形成几何可变的“机构”,失去承载能力而倒塌。一般来说,超静定次数越高,对抗震越有利,但这不是充分条件,主要与形成屈服区和塑性铰的部位直接相关。如在框架或框架剪力墙体系中,当框架梁端或连梁端部出现塑性铰时,均不至于导致整个结构的破坏。因此,抗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结构应具有较好的赘余度和内力重分布的功能,即使部分构件退出工作,其余构件仍能承但地震作用和相应的竖向荷载,避免整体结构的连续垮塌。 应当看到,尽管延性设计在经济上有很大的优越之处,但这些优越总是以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为代价,这是在设计延性抗震结构时必须预先了解到的,但考虑到只要能实现我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即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我们的抗震设计就是成功的,出现损伤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总之,地震从能量观点看,就是地下能量的释放,建筑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在接受到地下能量的同时,如何吸收和消耗这些能量就成为抗震设计的本质内容,即是延性设计。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到结构抗震承载力和变形验算以及抗震措施的制定,都是为了保证结构或构件延性,因此只有把握了抗震设计的本质问题,才能真正设计出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结构,实现安全与经济的完美结合。 作者:郭喜斌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抗震论文:医院建筑抗震加固工程实施 医院作为生命综合保障系统,在抗震救灾中起到的作用极为突出。医院建筑在地震中需要经受住地震的考验,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要职责,所以医院建筑应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下面依据原卫生部办公厅转发《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中震防发(2009)49号)的要求,以某医院旧有病房楼抗震加固工程为例,就医院建筑抗震加固工程实施及方法进行探讨。该医院的病房楼为5层砖混结构,带1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为3019m2,建筑总高度为18.0m,建筑平面为“一”字形,东西长39.5m,南北宽13.0m,于1989年建成。楼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砖墙承重,预制空心板楼盖。根据医院医疗需要,该建筑部分房间使用功能发生变化,需要将病房门、电梯门拓宽以放置病床,同时拟在病房内部增设卫生间。通过对原有结构进行委托检测,提出了相应的加固、改造处理方案,并按照方案实施加固改造病房楼。 一、材料强度检测 (一)混凝土构件材料强度检测 由原设计图纸可知:楼体结构现浇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均为200#。采用钻芯法对结构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取混凝土芯样18个,每层3个。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强度检测的规定,经对钻芯法检测构造柱、圈梁混凝土强度结果进行分析评定,均无样本异常值。因此,进行结构验算时,原有结构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等级可按C15考虑。 (二)砂浆强度检测 由原设计图纸可知:地下一层采用M10水泥砂浆,一层采用M10混合砂浆,二层至三层采用M7.5混合砂浆,四层至五层采用M5混合砂浆。依据《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采用贯入法检测、评定地下一层至五层砌体砂浆抗压强度。现场对该结构随机抽取18个测区,每层3个测区。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现有结构承载力验算时,地下一层砌体水泥砂浆强度可取M10,地上一层至五层砌体混合砂浆强度可取M2.5。各层砖强度可按原设计强度取用。 二、主要承重构件裂缝情况检测 在现场对墙体裂缝现状检测,发现在五层顶部井字形屋盖梁端外侧墙体与原结构由于连接不牢靠而脱开,同时在个别墙体上发现有细微温度裂缝。除此之外,检测中未在结构混凝土承重构件(梁、柱、楼板)和纵横墙体及其连接处发现可见裂缝。 三、结构改造验算结果 根据原设计图纸及砌体砖、砂浆、混凝土强度的现场检测结果,并结合结构使用功能的改变情况,按照有关国家规范,重点验算该结构抗震及受压承载力情况。依据计算结果,原有结构地下一层至五层大部分砌体墙抗震承载力抗力与效应的比值,表明该结构中大部分墙体的抗震能力不足,需对这些墙体进行加固处理。依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有关墙的高厚比规定,对该结构墙体高厚比进行规定。经过验算,地下一层至五层各层墙体高厚比均未超过《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允许的限值,符合要求。通过查阅原设计图纸,并经过计算校核,该结构基础部分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该结构房屋高宽比,圈梁的布置情况及抗震横墙最大间距6.60m 15m,均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但由于该结构未在内纵墙局部较小墙垛处设置构造柱,依据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规范要求,五层至六层的砖混结构不满足抗震要求。 四、结构现状处理措施 (一)楼高 查阅原结构设计图纸,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该病房楼高度限值为15m,鉴于室内外高差为1.5m>0.6m,故极限高度可按16m计,现该结构高度为18.9m,超出规范要求2.9m,属超限多层砌体房屋,故抗震加固时应从严考虑。 (二)墙体 对于不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的墙体,采用在横墙双面(楼梯间横墙为单面)、内纵墙单面增设40mm厚的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另在外纵墙单面增设60mm厚的钢筋网混凝土面层,以提高墙体承载力及延性。其加固处理方法如下:首先,将旧墙体面层清除,对原有损坏进行必要的处理。用钢丝刷和压力水将旧墙面冲刷干净。其次,铺设钢筋网片并在旧墙体上打穿墙孔安设S形拉结筋(双面墙体加固)、L形拉结筋(单面墙体加固),拉筋插入穿墙孔后用水泥砂浆或环氧树脂填实。钢筋网宜采用细密点焊,规格为横向钢筋为φ8@100,纵向钢筋为φ6@200。钢筋网砂浆面层应深入地下,埋深≥500mm。S、L形拉结筋均采用φ6钢筋,间距为600mm,并且呈梅花状布置。最后,浇水湿润旧墙面,并清除浮渣杂物,然后逐层抹水泥砂浆。砂浆强度等级宜≥M10,厚度为40mm。横墙双面、纵墙单面加固的墙体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φ6拉结筋。 (三)门 对于需要拓宽的病房门、电梯门,采用加钢边框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其加固处理方法如下:将门洞处墙体(墙厚为240mm)沿其较长的一侧墙垛拓宽为1500mm,电梯门洞在其两侧墙体拓宽相等的长度。同时将原混凝土门过梁剔除,以两根5#槽钢(肢尖向上,中间每隔350mm用缀板-60×6连结)的钢过梁替代原混凝土过梁。同时在门框处用两根5#槽钢(肢背靠墙,中间每隔350mm用缀板-60×6连结),每隔300mm在槽钢肢背上钻孔与原墙体用M14的锚栓连接来支撑钢过梁(钢柱上部节点与钢过梁端部通过钢垫板-150×6焊接)。门洞部位墙厚为370mm的墙体拓宽采用10#槽钢替代5#槽钢(中间每隔350mm用缀板-60×6连结),以同样的加固方法处理。 (四)病房 根据医疗的需要,在每间病房内部增设卫生间。因为空心楼板内成孔处板壁较薄,当墙体荷载直接作用其上后会形成局部受压从而压坏楼板,故空心楼板上不可直接加筑任何形式的墙体,需采用GRC轻质隔墙。其加固处理方法如下:在轻质隔墙底部预埋与墙体通长的钢板,钢板(Q235)规格宽为350mm,厚度为6mm,钢板底部均匀涂抹结构胶,并与地面紧密粘结。 (五)阳台 根据医院拟对该结构阳台处外包断桥铝合金玻璃窗,经对阳台挑板的承载力进行验算,阳台挑板内的配筋基本满足增加断桥铝合金玻璃窗后构件承载力的要求。为安全起见,对该结构阳台板进行粘钢加固处理。 (六)地面 医院原计划在该结构水磨石地面上铺设瓷砖。由于在现有水磨石地面上铺设瓷砖后,增加了楼面恒荷载,加大了预制空心楼板的负荷,也增大了结构整体质量,二者均对结构整体的抗震性不利;故未采用在结构水磨石地面上铺设瓷砖,而是项目装修工程中改为采用塑胶地板对原结构地面进行装饰处理。 五、结束语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加固改造方案实施,由于加固的效果主要是取决于施工质量,故严格要求施工企业加强实施过程的钢材管理、水泥管理及混凝土的标号管理,以及施工中的旧有墙面凿毛处理,施工后的质量养护,以确保施工质量,从而达到医院要求的抗震加固效果。 作者:吕晋栋 建筑抗震论文: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研究 0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而在高层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如何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成为建筑行业需着重考虑的问题。但在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时应首先明确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才能抓住抗震设计的核心,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1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 高层混凝土建筑在抗震结构设计中应保证建筑在遭受强震的过程中不倒,在中等地震中经过维护还能继续使用,在轻微的地震中保持稳固,将损坏降低到最小。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要达到抗震设计的要求,应做到刚柔并进,综合考虑建筑的受力情况,做好强剪弱弯的设计,并根据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设计,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符合要求。 1.1综合性要求 在对高层混凝土建筑进行抗震结构设计时应注意建筑的刚度设计要求,利用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合理判断结构设计中的力学特点,了解机械设备的运行、建筑材料的要求以及具体的施工场地。根据这些因素确定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刚度值,充分考虑各部分的建筑结构的连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不断调整,逐渐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性能,使抗震结构的设计能够抵抗强等级的地震,即使建筑结构在发生轻微变形的情况下,建筑也能通过自我的调整,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1.2具体要求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在规划设计环节,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尤其应着重考虑关键部分的连接点作用与不同构件的受力情况,设计人员应根据要求,保证各连接点与构件在地震中能发挥其作用。而在刚度方面,应注意刚度值的具体要求,若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刚度值过低,建筑在强震中会受到严重的破坏,直接损坏建筑的主体结构,而在地震过后余震的作用下,建筑很可能会直接倒塌。除了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刚度值问题,建筑的延展性也应引起重视,保障建筑的强度与刚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促进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效用的发挥。 2地震发生过程中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破坏特点 2.1地基破坏特点 高层混凝土建筑在地震发生过程中,若地基的土层较软弱,地基会因土体的液化而发生沉降,进而破坏地基,造成建筑上部结构发生倾斜,最终使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坍塌;除此之外,高层建筑若在一些危险地带修建,尤其是在一些泥石流、滑坡等多发地段,在地震发生时,危险地带在地震的作用力下会产生二次性伤害,导致建筑的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引发建筑裂缝的产生,并在共振效应下,损坏建筑的上部结构,引发无可挽回的结果。 2.2结构体系破坏特点 高层混凝土建筑为框架填充墙结构时,在地震的作用力下,建筑整个平面中的内框架柱上部容易引发剪切型的破坏,窗洞会因窗下墙的作用引发短柱性的损坏。但建筑若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则不易遭受严重的破坏。而在底框结构中,由于底层的刚度较低,在地震的影响才会遭受严重的破坏,并且使用的若是框架填充墙结构,底层的框架为敞开式的,在没砌墙时刚度也较低,也易遭受严重的破坏。 2.3刚度破坏特点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主体结构一般使用的是矩形平面结构,一旦发生地震,建筑内的电梯井会产生偏心作用,因此在强扭转振动下会加重地震的作用力,加重破坏程度。而对于一些不对称的平面结构中,地震产生的扭转振动会严重影响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建筑的损毁。 2.4构件破坏特点 不同的构件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板与梁更容易遭受破坏,而剪力墙的窗台下部位置也容易产生交叉裂缝;但框架柱由于设置了螺旋箍筋,加大了层间的位移角,因此,在地震作用下不易遭受破坏。 3加强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方法 3.1做好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设计 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设计是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高的最基本问题,因此应重视建筑基础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将结构相同的单元设置在地基性一致的地面上,并保持结构一致,对于地基位置上较软弱的土层应进行处理,以免承载力的不同引发地基沉降,并运用适当的处理方法增加地基础结构的刚度,加强基础承载力的同时,使承载力保持在一致的水平上。并且应注重底框的运用,因为底框虽然经济实用,运用用途广,但结构体系分布不均匀,易引发结构的不均匀变形,甚至在严重的地震作用下,造成建筑部分开裂。因此,在使用底框时应在设计时增加一些措施以使底框能保持较均匀的刚度,避免不均匀造成变形的出现。 3.2增加抗震防线的设计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结构并不是由某一部分构成的而是由不同的延性分体组成的,并且不同的延性分体并不是单独的工作,例如框剪结构是由剪力墙和框架分体组合而成的多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在通力合作下能在余震过程中发生作用,增加建筑的抗震性能。而增加抗震防线的重要性在于即使一道防线破坏,另一道防线也会继续发生作用,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因此,设计人员应建立一个由多构件组合而成的抗震防线体系,保证同一平面内的主要构件屈服,其他的抗侧力部件能在发生弹性时,延长主体结构屈服的力度与时间,保证主体结构较强的延性以及抗侧移性。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若有的构件出现抗侧移值过大的状况,减弱了其他构件的强度,应适当增强构件的抗侧移能力,在设计中注意多重抗震防线的设计。 3.3综合多种抗震计算方法 在对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计算中,位移计算的正确性不容忽视,并且应对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定量分析,控制主体结构的变形量,保证在中、低地震等级中,建筑的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变形。在计算主体结构的承载力过程中,应对高烈度地震中结构的层间位移以及延性位移进行实时性的计算,具体算出建筑构件位移与结构变形间的关系,得出建筑主要构建的变形值,并对建筑截面的应变情况予以分析,计算得出构建的合理构造值,最大限度的降低主体构件在地震发生中的破坏程度。 3.4抗震的加固设计 在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因主要构件应满足一定的延性要求,在楼层较高时,通过调节轴压比以增强构件的延性,但轴压比又不应过小,否则会造成结构短柱,延性也会受到影响,在高强度的地震作用下,造成建筑的坍塌,因而应进行加固设计。首先,在地震的加固设计中应选择螺旋复合箍筋,因为螺旋复合箍筋能有效地提高建筑中柱子的抗冲击力,从而提高短柱的抗震能力。其次,框架柱的抗剪能力应与强剪弱弯以及剪压比相对应,并且柱子顶端的抗弯能力应在强柱弱梁值的范围内,使短柱在强柱弱梁或强剪弱弯时也不会破坏剪切性,增加建筑的抗震力度。最后,因为短柱的抗剪性较弱,在地震中常出现在抗弯能力还没起作用时已发生了剪性破坏,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减少短柱的抗弯能力,使其与抗剪力保持平衡,在地震发生时满足短柱的抗弯屈服。但为了减弱短柱的抗弯强度,将柱子沿竖向设缝的情况,将其划分成多个分体柱,并利用通缝或分隔板等连接键,增加建筑构件的抗震性能,促进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 4结语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明确抗震设计的要求并根据具体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才能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建筑各体系的破坏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减轻地震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破坏,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李璐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抗震论文: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析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中需要建设大量的高层建筑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要,还可以满足商业和企业的不同需要。其中抗震结构设计是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重要结构,也是未来我国建筑业的主要设计结构。 1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结构特点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定义是建筑高于28m,并且层数大于10层的混凝土建筑。高层混凝土结构属于竖向的悬臂结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受到的水平载荷和垂直载荷的影响,并产生弯矩和轴向力,建筑的高度跟轴向力呈线性关系。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层数与水平位移,跟弯矩是呈上升曲线的关系,且轴向力与高度的比例关系是正比例。 2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优化 2.1结构尺寸的优化。 在结构几何形状和材料都规定好的条件下,计算出满足各种条件下的最优构件截面,其实就是对结构构件尺寸进行设计,使其造价最低化。2.2结构体系的优化。结构体系的优化先从结构概念设计开始,使结构平面布置满足对称、规则,立面和竖向规则,侧向刚度均匀变化。与此同时,通过定量的分析和计算对关系到体系整体性能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 2.3结构功能的优化。 建筑的使用功能如何对结构和造价的影响较大,取决于工程建设完成后使用者对本项目有着怎样的使用功能要求,在能够满足用户整体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对结构功能方面进行设计优化。 2.4结构体系选择的优化。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可以选择的结构形式有很多,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由于对结构的要求很多,结构的选型也十分复杂,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确定,并且需要结构、建筑、经济上各方面的协调平衡,才能对结构体系进行优化选择。 2.5基于最优设防烈度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 在确定了结构类型、布局和材料后,抗震结构还需要确定抗震设防水平,先进行设防水平选择在进行结构尺寸优化,这就是基于最优设防烈度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 3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方法 3.1改进结构设计方案。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需要满足我国现行的建筑工程抗震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主体结构需要能抵御空间的变形,并且在结构进行延伸变化时可以进行恢复,以抵消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变形时所产生的不利形变,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稳定性。在评价地震作用对高层混泥土结构所产生的影响时,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考虑各结构部分,最大限度的控制高层混泥土各部分的受力情况,使建筑的抗震性能得到提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层混凝土的竖向结构受力,使高层混凝土建筑可以满足相关的刚度设计要求,受力更加平衡,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符合要求。此外,还需要考虑高层混凝土建筑位置的地质情况,在设计抗震结构时考虑防震,对于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关键部分的施工应十分注意,尽可能的降低高层混凝土建筑所承受的重力,使其建筑受力均匀,符合重力的变化规律,避免高层混凝土建筑产生过多的水平力和竖向力的不均匀,从整体上提高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3.2科学选定建设位置。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选址也十分重要,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应综合分析项目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所以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的选址上应做到科学合理,对于高层混凝土建筑周围的环境及地质情况也要考虑其中。选取的原则是:高层混凝土建筑应避免临近电厂、变电站等区域,减少周围环境对建筑的不良影响;高层混凝土建筑还需要远离丘陵和山坡,因为这些区域的抗震能力较低,不利于抗震设计。 3.3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参数设计合理。 应用模拟软件对高层混凝土建筑发生地震时的受力情况进行模拟,来选择科学的结构参数,分析结构的受力特点。通过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的质量检测、施工工艺、地质等情况的充分掌握,在对高层混凝土建筑进行抗震结构设计,充分的了解抗震结构设计要点,对抗震设计进行合理优化,在影响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部分需要进行说明,这对于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是十分有帮助的。此外,对于高层混凝土的抗震结构设计还应建立数据库,这样可以方面设计人员对以往工程设计资料的查找,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受力研究时可以参照以往相似工程,对于力学模型的建立也是十分有用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参数包括扭转角度和震动周期等,众多的结构设计参数在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都需要互相协调和仔细分析,以保证参数的科学合理。 3.4控制扭转效应。 地震会对建筑产生水平力、竖向力和扭转力,这种各方向力的综合作用下,会对建筑物产生严重破坏,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地震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和随机性,因此地震的发生难以预测并且需要面对很多未知因素的影响,所以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不能仅对水平力和竖向力进行防护,还需要对扭转力作用进行考虑,对抗震结构的位移进行要求,并测定最大和最小位移结构的刚度,保证混凝土建筑的整体位移具有一致性,对于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的每一部分都符合要求,对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如发现隐患应及时的改正,尽可能的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抗震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由于居民对高层混凝土建筑质量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建筑工程的实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更加安全的抗震结构,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安全抗震要求,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建筑行业的健康高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郭辉 单位: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抗震论文:砌体结构建筑抗震施工技术分析 砌体结构在我国的运用广泛,绝大多数的楼房建筑是由砖石砌成,这些建筑的人员活动密集,建筑本身的抗震能力不强,一旦遇到地震,往往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和房屋的倒塌,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在我国以往的砌体结构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的抗震功能缺乏重视,抗震施工技术落后。近年来,随着我国特大地震灾害的频繁出现,砖砌结构的抗震功能受到重视,如何通过在砖砌结构的施工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技术增加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提高建筑的防震能力,成为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我国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1.1破坏原因 砌体结构往往是砖石砌成的,建筑墙体的抗剪强度不足,地震中墙体容易产生裂缝,特别是在墙体的底层,受剪切作用的影响,裂缝呈X形,这就导致墙体上层结构受重力影响时,造成墙体的滑落和移动,进而造成上层建筑的倒塌。在建筑过程中,没有注意使各墙体之间形成统一的整体结构,这就降低了建筑的稳固性,在地震发生时,一旦一处的墙体遭到破坏,整个建筑就失去了整体支撑的平衡,造成倾斜和倒塌。 1.2破坏规律 地震的发生是从地下开始的,砖砌结构建筑的底层也是承重压力最大的地区。在地震发生时,来自地下的破坏会首先破坏建筑的底部,使建筑底部的墙体出现裂缝和移动,从而造成建筑的上层的倾斜和移动,直至倒塌。当前,我国砌体建筑的外围墙体都缺少必要的防震支撑,建筑边端的墙体缺少整体的约束作用,而且我国大多建筑的下层房屋,在设计时往往作为客厅、商场等,墙体少,更不容易与外墙形成连接的稳固整体。此外,在地震发生时,边端墙体特别是墙体相接的地方容易受到多方力量的挤压,破坏更为严重。随着居民住房需求的增大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当前我国砌体结构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但是相应的抗震技术却没有同步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和底部的抗压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同时,高层建筑的每一层都是一个抗震的质点,当地震发生时,一个抗震质点的倾覆、弯曲就会给整个建筑带来破坏和倒塌的风险。在砌体建筑中,墙体是抗震的最主要的力量,墙体一旦受到破坏,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就不复存在了。其中横墙和纵墙是抗震的关键,横墙和纵墙的分布多少和配置的均匀程度与建筑的抗震能力密切相关。横墙和纵墙通过合理的分配和连接作用,形成抗震整体,在地震发生时,合理的横纵墙配置,可以发挥有效的抗震能力。砌体结构的楼梯是地震中最易受到破坏的地区之一,在高层砌体建筑中,楼梯间没有支撑结构,形成了整个砌体建筑中的缺口,当楼梯间的设置位于建筑的边端时,楼梯间周围的房屋结构会向楼梯间倾斜,造成破坏。 2当前砌体结构建筑抗震施工的问题 2.1构造柱与砖墙体的水平拉结钢筋施工不规范 构造柱与砖墙之间的拉结钢筋是连接两者,并形成建筑加固整体的重要施工点,如果在拉结钢筋的施工过程中,拉结钢筋设置的过少或者间距不够均匀,或是钢筋与墙体之间的具体不合理,都会造成地震发生时,因着力点的不均匀导致墙体的错位、变形,造成建筑的破坏。 2.2圈梁在外墙转角处不设或漏设转角附加筋,构造柱纵筋位移 圈梁具有提高建筑刚度、增加建筑物整体性和抗拉抗剪等作用,转角附加筋可以防止圈梁发生错位,提高其防震性能。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为和上部构造柱纵筋搭接,强行将纵筋扳倒到上部构造柱纵筋的位置,这样不仅使其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也削弱了构造柱的抗震作用。 2.3构造柱箍筋弯钩的角度、长度、箍筋扣的摆放位置达不到规范要求 箍筋弯钩和箍筋扣是使纵筋和建筑墙体构成建筑整体,从而提高砌体结构的稳固性和抗震性的重要元素。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或是工作的疏忽未把箍筋扣螺旋或错开,甚至随意摆放,使弯钩角度不足或是超过135°,弯钩的长度达不到10d,这些都会使箍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整个建筑抗震能力的下降。 3砌体结构建筑抗震施工的技术分析 3.1对砌体结构进行隔震加固 在我国砌体结构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传统的砌体建筑的抗震加固方法,如设置夹板墙、增设壁柱及圈梁等,这些加固抗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砌体建筑的抗震能力,但是这些方法会对砌体结构本身造成一定的影响,加固设置过程中难免给建筑本身带来不必要的改变。隔震技术是通过隔震层的设置,隔绝和消除地震对建筑的破坏能力的新型技术,这种技术从根本上隔绝地震和建筑之间的联系,是当前建筑抗震的重要方法。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实际实践,现在确定的隔震加固施工流程为:水准测量(对建筑的各种数据进行勘测分析)室内外土方开挖(对建筑区域地下的施工)施工放样控制标高基础加固施工段划分(对隔震区域进行分段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墙体托换墙体开凿隔震支座就位混凝土养护、拆模。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施工流程,相关的技术工作要细致到位。 3.2墙体托换设计 在砌体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如果建筑墙体的强度无法满足建筑强度和抗震的需要,就必须要将已有的墙体拆除并重新施工。但是,砌体建筑楼层高,在托换过程中施工困难,所以要先对墙体进行框架的施工,在框架的支撑之下,才能拆除不符合要求的墙体,从而保障托换过程的安全,如图2所示。托换框架与其上计算高度范围内的墙体组成墙梁结构来支承上部结构传来的均布荷载,并将其转换成隔震支座处的集中荷载。而托梁下的隔震支座因其竖向刚度非常大,可作为整个墙梁构件的竖向支座。 3.3重点加固薄弱区域 墙体是支撑建筑的主要结构,也是在地震发生时,主要的抗震设施。楼梯间缺少墙体支撑,是地震发生时,容易被破坏的地区,并且楼梯间与墙体之间缺少支撑,墙体的扭曲或者楼梯间的坍塌都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建筑的严重破坏。所以要对楼梯间进行加固处理,并且在楼梯和墙体之间形成稳固性的连接,从而增加楼梯间的稳固性,减弱楼梯间对墙体的影响。 4结语 根据砌体结构建筑在地震发生过程中造成的破坏的规律的总结,并对当前我国砌体结构建筑施工中的技术漏洞和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概括,从而找出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弱点和技术缺陷,通过先进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有效加强砌体结构的稳固性,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这是当前我国建筑加强安全性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措施,对我国砌体结构建筑技术的提高和建筑安全性能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曙光 单位: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抗震论文: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建筑领域逐渐地向高层方向发展,众多高层混凝土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结构设计的难点。主要是因为高层混凝土建筑的人口相对密集,一旦发生地震灾害,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较低而发生坍塌,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同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对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进行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为高层建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1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分析 ①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规划与设计时,应该经过精确的计算与分析,合理的掌握结构刚度,充分的了解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所有设备的运行参数、建材的性能以及物理力学知识,以此确定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整体高度大小,并设置科学的连接,以此实现对刚度的合理调整。为了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能力,应该尽可能的将建筑波动受力控制在地质支撑范围以内,即当高层混凝土建筑基础结构出现变形之后,抗震结构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够尽可能的降低整体结构的变形幅度,然后通过有效的维护工作,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安全和使用价值。 ②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正确的分析关键部位或者重要部件和其他部件之间连接点的受力状况,通过合理的计算,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以此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能力,当地震灾害发生之后,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损失。此外,通过对当地历年的地震灾害进行分析,如果高层混凝土建筑采用柔和刚度设计,当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将会导致主体内部结构遭到损坏,在余震的作用下,会导致建筑结构发生连锁反应,对建筑结构造成持续破坏,最终导致建筑倒塌。对此,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应该充分的研究与分析混凝土抗震结构,以此保证高层建筑的结构刚度满足相关的设计规范,同时强化建筑结构的延伸性,进而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灾害给建筑造成的损失。 2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的优化设计 ①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之前,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尽可能的避免选择在地震因素或者灾害多发地,科学、合理的选择建筑位置,对于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高层混凝土建筑周围不应该存在变电所、发电站等安全指数不稳定的地区,同时避开低洼沼泽、陡峭山坡等抗震效果差的地区。 ②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应该坚持均匀、对称、规整等原则,高层混凝土建筑各个楼层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会发生侧移,主要包括整体转动、整体平移、剪切变形以及整体弯曲变形,对不同的建筑结构应该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控制结构的变形。为了降低结构侧移,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采用弯双重抗侧力体系,减小框架的梁距与柱距,采用竖向支撑的交错布置方式,采用立体构件取代传统的平面构件;利用倾斜里面和扭转体型,采用围护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适当的增加建筑的宽度;在进行抗震设计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的控制厚薄层,这样既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又不会使薄弱层发生变形,这是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整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③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应该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主要是因为地震灾害经过强烈的震动后,会伴随多次余震,如果高层混凝土建筑只设置一道抗震防线,将会由于损伤累积导致建筑倒塌。地震作用下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钢筋混凝土的抗变形能力,地震对发区域的高层混凝土建筑,其抗震设计应该采用延性框架,同时加强结构局部薄弱区的刚度与承载能力,以此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整体性与抗震能力,尽可能降低地震作用对建筑造成损害。通过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能够有效的避免建筑结构出现薄弱区。同时,通过加强概念设计,加强薄弱部位,重视结构的延性设计,合理的控制钢筋的锚固长度,特别是直线段锚固长度,同时考虑温度应力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全方位的考虑,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能够显著的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④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应该重视消能减震与隔震措施。目前,我国以及世界各国都采用了延性结构体系,主要是因为延性结构通过对建筑物的刚度进行调控,当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建筑结构构件进入延性的塑性状态,以此起到降低地震作用力,削减地震对高层建筑造成的损坏。延性结构虽然能够吸收地震能量,但是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其消耗地震能力的作用越来越小,不能很好的起到耗能减震的作用,传统的延性结构体系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现代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要求。 ⑤充分考虑位移,尽可能的降低输入地震能量。在进行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位移问题,设计人员应该根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重视计算承载力,然后采用弹性策略,系统的分析与计算建筑结构力,在分析相关数据的前提下,考虑横向弯矩,展开深层次的设计;通过减少建筑自重,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在水平方向的侧移,通过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能够有效的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为了降低地震输入能量,在高层混凝土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地震预期作用,全面的分析、预算和计算变形问题,尽可能的提高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同时考虑地震时间层的位移侧移和综合位移之间的延性比,这样能够显著的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3结语 总而言之,高层混凝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充分的认识到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根据高层混凝土建筑项目的实际状况,应用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科学的抗震结构形式以及相关抗震措施,不断的提高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当发生地震灾害时,为人们的逃生提供宝贵的时间。同时,加强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对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欢 单位: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建筑抗震论文: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对土建造价的影响 地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地震引发的重大事故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损失,更多的是生命逝去的悲剧。主要原因在于,地震的烈度远高于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而且建筑物的抗震效果不大,难以抵挡高震感而倒坍。如13年四川雅安地震地震烈度已超过当地所能承受的设防烈度,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为有效防范高强度地震带来的危害,由此引发了建筑界在建筑设防烈度上的探讨与研究。 1提升抗震设防烈度的必要性 大地震给一个地区带来的各种损失是难以用数字估算的。以13年四川雅安地震为例进行解释说明,其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在数百亿,间接损失难以评估,其中大部分损失来源于建筑物的损毁。雅安周边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然而雅安地震的烈度要大大超出当地所制定的标准,所以我们在提升抗震设防烈度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地震作用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时间、地点、以及强度范围等随机性较强。现如今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抗震设防的水平,并且因为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例如四川的设防烈度为七度,而九寨沟为八度等。因为抗震设防烈度存在差异,建筑工程造价受到影响必然会发生变化。所以要科学分析来合理改进抗震设防烈度。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建筑对于室外景观以及室内装潢的投入都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然而各种维护、清洁设备的投入在总体上使建筑总造价增加,同时也减少了土建造价所占比例。因为土建造价提升极小,一旦建筑遭受破坏,将会带来重大的损失,如漏电、火灾等次生灾害。 2算例分析 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评定不仅和当地的设防烈度、建筑场地以及地震分组等外部因素都有关,还和建筑的设防分类高度、建筑高度、结构的类型等都有关。提升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将在很大程度上会加大建筑结构构件抗震力。在造价上只是加大了截面的尺寸,也就是只增加了钢筋混凝土的使用量,然而对楼板的厚度以及配筋量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某一机场为例进行分析。空管工程素有机场“大脑”之称,而集合了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的航管楼则堪称是机场“大脑”的“脑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了解,该新桥机场空管工程主要包括航管楼工程、塔台工程、气象工程、雷达工程和场外导航台工程,总建设投资约1.76亿元,主要规划用地约135亩,总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其中航管楼工程为四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955㎡,建筑总高度20.95m,抗震设防烈度7度,土建工程造价为2200多万元。建成后将集中采装国际先进的空管自动化系统、雷达监视系统、卫星通讯和地空通信系统,构建成集管制指挥、通讯导航、气象服务、航行情报于一体的全功能、综合性的先进空中交通管理体系,堪称是机场“大脑”的“脑干”。该地跟历史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属于地震少发地带且强度较弱。因此七度抗震设防烈度对本地是极为安全的。当然如果是按照8度或九度来进行设防会更安全,但是对于工程建筑造价来说,每提高1烈度进行设防,建筑物的造价也会相应提升3-5个百分点。 3提升抗震设防烈度的有效方法 抗震烈度高于八。这时可以改变建筑本身的设计结构,设置隔震以及消震设备来增加各个支撑部位的抗震性能,从而达到设防烈度标准。此种方式的造价要比那种通过改变部件的尺寸和配筋率要少得多,而且更为有效。所以选择合适的体系能够为建筑抗灾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也会给予土建造价以直接影响。抗震烈度介于六度和八度之间。可以通过改变部件的尺寸和配筋率来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抗震技术也越来越多。当前以斜撑为主要研究对象,能够很大程度降低土建造价。建筑结构有其纵向构件,主要作用是承受纵向压力。然而在受到水平压力时,就会变弯,这时就需要补救措施,会增加成本。选择斜撑这一方法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其构件都是拉压式构造,对水平压力起着一定的抵抗作用,同时也能减小其中构件的尺寸和减少纵向构件的数量来达到降低土建造价的目的。 4提升设防烈度对土建造价的影响分析 以某一住宅小区高层为例来进行说明,此楼的高度为45m,建筑首层的高度大约为3.5m,以上各层高度均为3.3m,其中混凝土墙壁厚度约为185mm以此为护墙。因为工程在不同的抗震设防条件下,其土建造价与钢筋的使用量息息相关,在合理范围内,以6、7、8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的标准,并且按照最经济适用的尺寸来选择构件,来对造价存在的差异来进行分析。通过调查数据表明,在保证建筑结构不会发生改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构件的钢筋配量,如抗震烈度从6度提升至7度,截面尺寸也会相应变化6根;而抗震烈度从7度提升至8度时,则要改变13根柱子的尺寸。对于不设防,钢筋的使用量会随抗震烈度的提升而变少,由不设防到设防烈度为6度使用量提升大概为13%;从6度升至7度则约提升11%;从7度到8度使用量已经降至到仅提升9%。对应的土建造价增加幅度,6度设防烈度提升的造价约为2%,而当设防烈度提升到7度时造价大致提高到6%,达到8度时增加约11%。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的建筑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而创造出具有稳定性高、安全性强、抗震效果好的建筑为人们广泛关注。所以在建筑的时候要根据地区情况来决定抗震设防烈度,一般要以基本烈度为标准来进行抗震设防烈度的规划设计。提高结构抗震性,对土建造价的影响并不大,在整体造价中,所占比例极小。相对于那些昂贵的室内装潢和豪华体验,一旦发生重大地震,所产生的破坏力不仅仅是,豪华的装修和高科技的设备等化为废品,甚至会导致失火、漏电等一系列次生灾害以及人元伤亡。因此而造成的财物损失要远远超过土建造价的损失。所以为确保结构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要对土建造价进行一定提升。 作者:谢妤芳 单位:寻乌县城乡规划建没局 建筑抗震论文: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研究 引言 最近我们国家的很多地区都发生了地震,地震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地震中有很多建筑房屋发生倒塌的情况,因为这种原因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建筑物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只要是有地震发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所以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可能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建筑物在建设的过程中使用的抗震方法多为等效斜撑,这种方法对于抗震十分有效,可是它的精度却很低,这也就造成了在实际运用上的局限性。我国的很多相关研究人员有提出运用非线的有限元角度对建筑模型进行填充,但是这种方式的施工过程太过复杂,并不是十分适合建筑物。所以,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里,我们还是需要对抗震性能进行理论上的掌握。并且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周期修正系数的去进行是确定的。 二、相关的抗震设计 1.参考建筑结构的主要构造去进行抗震的设计 通常的情况,运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时候,是运用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尺寸进行控制的方式,还有就是最小配筋率去对抗震设计进行实现。建筑的砖混结构,通常比较常见的组成方式有对房屋的整体高度以及建筑的层数和层高进行限制的作用;在建筑的横纵墙里去进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立,同时还需要设置一些防震缝。在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规范中也有一些相关强制性的条例。 2.按照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去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 在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主要目的就是使其在出现地震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抗震。所以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建筑物所要建设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强度进行衡量然后将其作为抗震设计的标准。并且要将对建筑物本身的内部的结构不造成破坏去对建筑物的抗震的性能进行确认。建筑物在没有进行抗震设计的部位上也要求应该具备一定的抗震的性能,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在出现地震的时候使建筑物处于一个可以承受的弹性中。 3.参考相关的建筑场地去进行抗震的设计 建筑的结构整体上应该有着非常好的抗震性,同时对于建筑物的建筑场地也要选择一个比较稳定的地点,同时在建筑物上还需要设置抗震层。然后还要对建筑物的周围环境和建筑物附近的建筑物进行安全性的思路和设计。在对建筑结构的场地进行规划的时候,还需要从能够对建筑上部结构的位移进行适应的特点以及性能方面去进行考量。 三、具体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方式 1.基础性防震措施应用 (一)地基隔震 地基的隔震主要的作用是在建筑的地基还有土层之间所建立的一个缓冲层,这个缓冲层的主要作用是如果头地震发生的时候可以减小建筑和土层之间的震动,并且对震能的进行吸收,这样的一种方式能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目前,我们国家比较常用的地基隔层主要是沥青的原料隔震层。 (二)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里面比较主要的一点,在抗震方式的选择上,为了减弱地震对建筑物的上部结构的伤害,还应该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基础位置的接触点上建立隔震层,预防地震力从地基的方向朝上部的结构进行传播。 (三)间层隔震 间层隔震是为了能够对地震的冲击剩下的力进行吸收而建立的,间层的隔震的建立可以对震力进行起到进一步削减的作用,这样的一个方式就可以使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更加减弱。间层的隔震通常都是安装在原始的结构层上,这也是我们国家使用的比较久的一种抗震措施,它的优势就是操作简单。 (四)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是运用悬挂的方式,把建筑物全部或者是部分的结构与地面脱离,从而实现在地震出现的时候,可以减少地面的震动以及和建筑物之间的震力。当前,此样的一种抗震的方式一般都是被用在很多大型的钢结构建筑里,这种抗震的效果十分的明显。 2.机敏减震支撑体系 机敏减震支撑体系是集合了现代科技技术的防震系统,主要是运用活塞的运动原理,去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的。在发生地震灾害的时候,可以对建筑结构中的内金额外能够通过不断的滑动来消减地震的破坏力进行保障,从而降低震力破坏以及消耗地震作用力的传导。当前,这一技术还在不断的研究以及完善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有效的使用,给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3.效能减震技术应用 效能减震是对地震所出现动能的消耗,以此去对地震能的传导大小进行减弱,从而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进行降低。当前,我们国家在这样技术上通常都是选择消能器以及阻尼器,这两种器械都可以实现地震能量的有效消耗以及吸收,降低震力对建筑主体产生的损坏,以此去对建筑主的体结构安全以及结构的稳性定进行保护。 结束语 我们国家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可能出现的地震的地点和时间以及地震的强度是不没办法做到非常精准的预知的,在加上人们对于地震的一些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很全面,所以,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强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准确的施工抗震的原则以提升建筑的承载力和刚度还有延性为目标,并且对结构体型的简单和结构受力以及传力途径进行直接的保证,使得整体结构和结构的构件全都可以起到作用,从设计上去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人民的生命及财产进行保障。 作者:张靖孟 单位:海南元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分公司 建筑抗震论文: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短柱的处理 引言 建筑物的层高一定时,为提升其延性,通常会选择减少其轴压比,轴压比的减小又会增加柱截面,进而减小了柱的剪跨比,使其延性受到影响。因而,在高层建筑中,为使轴压比的限值满足相关要求,通常柱的截面都较大,而使建筑结构的底部出现短柱问题。另一方面,荷载大而楼层低的建筑物设计中也会产生短柱问题。而短柱其延性较差超短柱更甚,一旦地震发生,很容易形成剪切破坏,而使得结构出现破坏甚至坍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基于此,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短柱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短柱问题的相应对策,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此展开介绍,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1短柱的判断方法 根据我国相关规范指出,短柱为柱净髙和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大与4的柱,技术人员也多以此来判断是否为短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柱剪跨比才是判定短柱的具体参数,只有当剪跨比不大于2时,才为短柱,而当柱净髙和截面髙度的比值满足要求时,剪跨比也不一定不大于2,也即不能肯定一定是短柱,而按照柱净髙和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大于4进行短柱的判定时,其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剪跨比不大于2,二是由于框架柱的反弯点通常距离柱中点较近,但,髙层建筑其梁柱的通常较小,尤其是对于底部来说,柱底嵌固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梁对柱所形成的约束弯距也不大,反弯点其髙度要远远髙出柱髙的一半,某些情况下,甚至不存在反弯点,对于这种情形,用柱净髙和截面髙度的比值不大于4进行短柱的判定,就不再适合,此时,应以剪跨比作为短柱的判定依据。当框架柱其反弯点没有位于柱中点时,柱子上下截面就具有不一样的弯矩值,因而,框架柱其上下截面也就具有不同的剪跨比。对于该种情况,该如何进行短柱的判定呢?笔者认为,框架柱上下截面的剪跨比最大的应作为短柱的判定依据,这是由于,框架柱其受力特性可等同于轴压力一定的连续梁,柱高等同子连续梁剪跨。根据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当连续梁的剪跨不变时,且其上下截面的钢筋配置也相一致时,弯矩大的区域发生剪切破坏的可能性也大,对于框架柱来说,其弯矩大的区域也较容易出现临界斜裂缝。实际上,在柱髙或是连续梁的剪跨区间内,弯矩大的区域通常其剪跨比也最大。而钢筋混凝土其抗剪力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而减小,在承受荷载时,一旦出现剪切破坏,其发生的区域一定是弯矩大的地方。而可能出现剪切破坏的截面剪跨比自然应是作为短柱判定依据的剪跨比。一般来说,对于髙层建筑其底部楼层而言,框架柱其反弯点相对偏上,也即柱上截面的弯矩值小于下截面的弯矩值,对于该种情况,短柱的判定可以下截面的剪跨比不大于2或是n层柱其净高和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大于2与n层柱其反弯点高度比的比值为依据,而后者具有通用性。当进行框架柱是否属于短柱的初步判定时,可先通过D值法将柱的反弯点髙度比确定下来,然后再根据短后者短柱判定依据进行判断,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阶段而言,可结合验算结果进一步的进行判定。 2解决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短柱问题的几点建议 在根据剪跨比对框架柱是否属于短柱进行判定后,根据普通框架柱其相关抗震要求,只需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而当确定框架柱为短柱后,应尽可能的使短柱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减小其截面尺寸,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短柱具有较好的延展性,进而提髙短柱的抗震能力。 2.1复合螺旋箍筋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其框架柱抗剪力应符合弱弯强剪以及剪压比的限值要求,而柱端其抗弯力应符合弱梁强柱的要求,短柱在满足弱弯强剪和弱梁强柱的双重要求下,是可以避免剪切破坏的发生的。因而,复合螺旋箍筋能够使柱的抗剪力得到提升,并使对混凝土的制约作用得到改善,以增强短柱的抗震能力。 2.2分体柱 相交于短柱的抗剪力而言,其抗弯性能更好。然而,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多是剪切破坏,因而,短柱的抗弯性能也就无法充分的得到发挥。基于此,可适当的将短柱其抗弯强度人为的加以削弱,使短柱的抗弯强度比其抗剪强度略低些,当地震发生时,柱子的抗弯强度首先达到,从而表现为延性破坏。.在进行短柱抗弯强度的削弱时,可采取的人为方法有,沿竖向在柱中设缝,将短柱分成分体柱,分体柱可由2个或是4个柱肢组成,并分别进行分体柱柱肢的配筋,还可将部分连接键设置于柱肢间,以使其初期刚度得以增强,并增大其后期的耗能力。一般来说,连接键的形式包括通缝、素砼连接键、预制分割板等。由分体柱的相关理论和试验结果表明,分体柱方法虽然并没有怎么改变柱的抗剪力,只是稍微降低了柱的抗弯力,然而,柱的延展性和变形力均有明显的提升,柱的破坏也由剪切破坏转变为弯曲破坏,实现了短柱变“长”的构想,使短柱的抗震性能得到提升,尤其是剪跨比不大于1.5的超短柱,且该种方法在工程的实际建设中也己经在应用。 2.3钢骨砼柱 钢骨及外包砼一起构成钢骨砼柱,钢骨截面通常为焊接拼制钢板而成的或是直接扎成的十字形、口字形、工字形等。相较于钢结构而言,钢骨砼柱其外包轮能够起到避免钢构件出现局部扭曲变形的问题,使柱的刚度得到提升,钢构件平面的扭转弯曲力得到明显的改善,充分发挥出钢材强度的作用。钢骨砼结构的有效利用,相较于普通钢结构而言,其节约了将近一半以上的钢材。另外,外包轮还使结构具有更好的耐久耐火能力。相较于钢筋砼结构来说,因钢骨轮有钢骨的作用,其承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柱的截面尺寸被有效地降低,钢骨的边缘和箍筋很好的约束了砼,增强了其延展性,且由于钢骨塑性较好,柱子的延性和耗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髙。因钢骨轮柱兼具钢和砼的特性,其截面尺寸较小,重量轻,延展性好,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优越等,若能将钢骨砼柱应用于高层或超高层其钢筋砼下方一定位置处,将会使柱截面尺寸大大的被减小,而使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3结语 由于短柱的延性差,当发生地震时,很容易形成剪切破坏,而使建筑结构受到损害,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坍塌,影响了建筑物功能的发挥。解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种的短柱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而解决短柱问题的前提就是对短柱进行准确的判定,本文提出了短柱判定的相关依据,以供参考。为解决短柱问题,笔者认为应有效应用复合螺旋箍筋、分体柱、钢骨砼柱等方法,以使高层建筑结构中存在的短柱其延性得到改善和增强,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而充分发挥出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夏奎 单位:重庆源道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抗震论文: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分析 高层建筑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比较常见,这类建筑有着较高的美观性,建筑结构多采用的是钢结构,高层建筑对抗震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设计人员要做好结构的优化工作,选择高强度的施工材料,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其次要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人员必须重视抗震设计工作,其关系着业主居住的安全性。在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时,要提高梁柱的承载能力,这可以避免地震等作用力对梁柱造成较大的破坏。 1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概念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以及气候环境条件,针对一些地震高发地带,设计需要采用强度较高的施工材料,要做好建筑结构的优化工作,保证建筑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高层建筑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在设计与施工时,一定要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并且要使建筑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会出现结构严重变形的问题。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笔者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以及结构优化措施进行简单的介绍。 1.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设计人员需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是“小震不坏、大震不倒”。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设计人员还要合理确定施工的材料,施工材料要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刚度,建筑结构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另外,在高层建筑施工时,需尽量减少耗能情况,施工单位要多采用可再生的新型能源。 1.2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措施 1.2.1加强结构体系的优化高层建筑施工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选择轻质的材料,结构材料还要具有较高的强度,这样的结构有着良好的连续性,可以抵抗较大的荷载以及作用力,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并优化结构体系,是提高建筑防震效果的有效措施。建筑工程多采用的是钢结构或者型钢混凝土结构,这对钢材以及混凝土的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材料的性能进行检测。优化建筑抗震结构体系,可以保证建筑的承载力,避免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出现变形问题,良好的建筑结构可以起到吸收地震能量的作用,在地震灾害下,有利于避免建筑出现较为严重的损毁问题。建筑抗震设计需主要结构的整体性,这考验了设计人员的能力,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可以保证建筑结构达到立面的效果,提高建筑使用的安全性。 1.2.2场地的选择高层建筑对施工场地也有着一定要求,在施工前,设计人员需要做好地质的考察工作,对施工场地的土质进行检测,并保证地质结构的稳定性,设计人员加强实地勘探,可以了解该地区是否存在地震隐患,并了解地下岩层的结构,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准确的场地数据。如果遇到不适合建造高层建筑的场地,应该采取回避的措施,给出恰当的危险性评价,从根源上杜绝出现由于地面的震动而摧毁地基的现象。 1.2.3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于抗震作用比较大,不规则的建筑结构不利于抗震。因为建筑结构具有规则以及对称的剖面结构,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摇晃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起到很好的抗震效果。从建筑竖向剖面理论来说,竖向抗侧力构建的截面尺寸以及材料强度应该自下而上的逐渐减少,这样就能够避免测力结构的承载力突变。因此,对于没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物,应该尽量避免过于规则的结构组成,不能一味的追求其视觉效果,更多的注重抗震要求。 1.2.4多道防震体系一般情况下,一次地震不会造成持续的震动,但是可能会造成接连不断的余震,尽管强度不大,但是从持续时间以及反复次数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高层建筑物只是采取单体的结构,一旦遭遇到破坏时就会难以应付接踵而来的持续余震,最终导致建筑物坍塌。针对此种现象,就必须设立多道防震体系。设立多道防震体系,及时第一道防震线被摧毁,还有第二道以及第三道防震线,就能够很好的躲避反复的余震带来的破坏,大大的降低了危险指数,增加了抗震能力。 2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主要的几个问题 2.1控制结构超限现象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对于结构薄弱位置,在框架柱内设置型钢,提高其承载力以及抗震安全性;控制结构扭转比,使结构楼层的扭转位移比小于1.2;对于个别墙柱按照中震弹性以及小震计算结果进行包络设计,满足中震弹性的抗震性能目标;依次类推,标准层的个别墙柱则按照中震计算结果,满足中震不屈服的抗震性能目标;根据弹塑性实程分析结果,连梁以及框架梁出现弯曲塑性铰,梁端塑性铰在各个楼层分布较为均匀,反应历程中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1/120,满足规范要求。 2.2剪力墙连梁抗震设计措施 ①调整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对内力以及位移进行计算时,对竖向与水平的荷载效应下两种情形进行区别对待。在水平荷载效应下,可以折减连梁的刚度系数,例如:当出现作用力时,折减系数应该大于或者等于0.50;在竖向荷载效应下,不需要折减连梁的刚度系数,通过利用支座弯矩调整的幅度来降低连梁支座的弯矩。 ②调整连梁跨高比:在设计连梁时,可能会遇到刚度折减之后连梁的正截面仍然承受剪承载力不足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增加洞口的宽度,减低高度。 ③其他措施:设置水平缝形成双连梁、连梁内设置交叉暗撑、采用型钢混凝土连梁、调整连梁的内力以及增加连梁延性等。 3结论 本文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概念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在抗震设计工作中,要结合施工场地的实际条件,还要遵循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高层建筑在设计与施工时,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其多采用的是型钢混凝土结构,这主要是因为该结构有着良好的抗震效果。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建筑结构自身刚度,要考虑施工场地是否存在地震隐患。设计人员要多对建筑结构进行多次优化,要与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作者:高振东 单位:哈尔滨市江北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建筑抗震论文: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优化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21世纪里,建筑工程已经成为了当前人们尤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优化问题也变成了人们所重视的问题了。总所周知,地震对于人类来说属于一种破坏性极强、作用迅速、突发性强的地表运动。对于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对其我们要考虑很多因素,可是由于许多技术问题还是不够完善,因此当有地震发生时建筑就很难起到令人满意的抗震性能。由于在我们国家的许多个地区是非常容易发生地震现象的,所以这对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工程设计来说就是一极其繁重的任务了,再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建筑的安全问题了。因此国家以及建筑企业一定要对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优化问题加以重视。 1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原则 1.1关于结构的规则性 在建筑防震结构设计的初级阶段,要先了解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并与之结合,优化建筑平面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对于那些高层建筑,一定要确保其刚度足够强,以此来降低结构扭转的影响,对建筑物的要求就是要保证其平面均匀对称,建筑物的柱网剪力墙一定要合理布置。由于这种建筑结构能够很容易的产生建筑物多地震的反应,在进行建筑防震结构设计时要对建筑合理布置,这样对于降低竖向构件间的差异变形以及结构内应力对建筑结构的不利影响有着很大的作用。在进行建筑防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使建筑物的垂直重力的荷载均匀受力,满足其结构刚度、保证其体型简单。通过近几年来的地震灾害可以表明,当有地震发生时,只有建筑物平立面的布局合理简洁,受力均匀,才可以满足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 1.2关于层间的位移限制 当建筑结构工程师进行建筑防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建筑结构材料、位移的限制、装修标准、结构体系、侧向荷载以及高比宽等问题。在建筑防震结构设计时要严格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并对建筑的所处位置进行有效的设计,确保其稳定性及功能的正常使用等。建筑在地震或者是风力的作用下层间经常会出现较大位移,在建筑防震结构设计时既要满足其刚度问题,又要避免超过其承载力。 2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2.1注意确定基本设计信息 由建筑物所在地区建筑类别及其防烈度等对抗震等级进行确定。其中要加以注意的是,高层建筑大多都属于丙类建筑,它是不需要对设防烈度进行调整,可是甲类和乙类建筑,它们一定要依照《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来对设防烈度进行调整。在进行建筑防震结构设计时要明确地震加速度、地面粗糙度以及该场土地类别,这样一来建筑防震结构设计就更加科学合理了。一般来说建筑物越高,风荷载对其就有越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重视基本风压,如果建筑物对风荷载较为敏感或者是本身高于60m时,一定要采用百年重现的风压区,还要按照建筑的高宽比、形状等这些来选择建筑物的体形系数。2.2正确选择设计参数以及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概念设计,要明确建筑结构设计体系的地震作用的途径,设计多条抗震防线。注意要把建筑结构的最大高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建筑结构的延性足够。对于剪力墙而言,其布置一定要对称均匀,并在其纵横方向都要去布置,尽量让两个主轴方向刚度接近。另外要注意,尽量减少墙体开洞,若真的要开洞,要使洞口对齐,不要任意的开洞。对于砼结构而言,其构件要控制受力钢筋、截面尺寸以及钢筋设置,避免发生弯曲破坏慢于剪切破坏、钢筋破坏慢于钢筋锚固粘结构破坏、钢筋的屈服慢于砼的压溃。对于各个结构间的连接要注意构件节点的破坏。对于预埋件,其锚固破坏不要先于连接件。 3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优化策略 3.1对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加以重视 建筑概念之所以形成就是人们对其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也反映出了人类对于事物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在进行建筑结果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一定要对建筑设计的概念熟练地掌握,只有这样设计师才可能设计出一个安全经济,构建平衡,结构科学合理的优质建筑物。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师要注意把建筑概念的基本思想贯穿其中。建筑结构设计师要运用自身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深厚的设计理论,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设计概念,并用其完成高水平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建筑的概念设计对于设计师而言是其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3.2对建筑抗震设计理念进行加强 我们都知道,对于建筑物而言,不但要承担起其本身的垂直负荷,还要承受相当于地震冲击以及侧风向负载的力度。在建筑物中,对于不同高度的抗侧力,其冲击强度大都不同,这样就会有薄弱层面存在,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尽量去减弱甚至避免。如今在我们国家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规范中,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抗震,这样对于建筑抗震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首先是第一阶段,建筑结构设计师要对地震参数进行充分运用,对建筑结构在弹性的状况下所发生的地震以及所产生的效应进行计算。在进行第二阶段设计时,要用所对应的地震参数对建筑物的薄弱层面进行计算,待结果出来后再对薄弱楼层进行转角位移或者是侧向位移,可是这一定不能使设计超过规定限值,只有这样才可以是薄弱环节尽量不影响到建筑物本身。 3.3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综合考虑 建筑结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多种优化方案,并同时对内部因素以及外界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建筑物各个构件本身所能够承受的受力负载,尤其是高层建筑更要对其承受能力进行综合考虑,考虑哪种建筑设计方案更加合理,但前提一定要遵循经济原则,但在水平受力的这一方面就要求对其抗倒塌能力进行研究,外界因素主要是对建筑物所受的平常风力、温度应力、抗震等进行考虑,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争取设计出最好的方案。在进行地基设计的过程中,要与设计师本身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与此同时设计师要提前预测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对找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当计算建筑物本身的受力情况时要谨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若拉”的原则,一定不要仅凭经验去判断建筑所要增加的配筋量,一定要先对构件自身的性能进行考虑,重点关注建筑物的薄弱环节,尽量降低甚至避免危害发生的几率。与此同时,对于建筑物本身的组成材料要对其温度应力进行考虑,就比如说钢筋材料,温度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不管怎么说,在进行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不管是建筑结构选型还是建筑的设计布置,又或者说是一些有关的计算过程,一定要先对所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必要时要对建筑物的受力极限进行验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防震结构的合理,才能确保建筑防震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 4结束语 伴随着高性能材料以及新型结构的出现,我国建筑行业也开辟了新天地,理顺建筑与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新型结构的建筑不但能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其的外观要求。要想使设备与结构两者关系提高,一定要先了解抗震设计目前现状,再由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者从抗震概念以及抗震经验,对工程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出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建筑抗震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 作者:万磊 赵冰 建筑抗震论文: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 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1.1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规则的建筑如果坐落在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中是地震防治的头号重要的敌人,地震规划要求建筑短平,立面对称。由于地震的震害特征,这种类型的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比不容易测量,地震反应更大,为了易于测量,要多了解相关的结构和细节。在建筑中包含的规则中要注意建筑立面尺寸,承载力等多种因素的联合分布的需求、规则体系中反映的形式、系统的刚度。 1.2刚柔相济原则。 在设计防地震结构中,不能单单是为了提高抗力而改善结构,首先是要根据原先设计的建筑尺寸的大小和混凝土的刚度,随后判断可能由地震引起的破坏力,核算所需要的结构刚度,因为地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需要设计的结构刚度也很大,而且作为防震需要,必须加强结构强度,但在设计地震作用,必须加强基础地基和主体之间所设置的隔震效果,另外,要加强在抗震设计中的“柔性”,通过合理的设计信息进行操纵,从而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 1.3多道设防原则。 强烈地震后,许多余震通常会伴随其后,就算是一个堡垒在第一损坏结构损害后经历余震,可能会导致地震崩塌堆积。所以,抗震结构需要许多延伸系统,如框架墙系统在结构墙和两个子系统,设计多道保护措施,以便更好的进行多次保护。还有一根重要的议题是对于余震的防护,这个多道设防的原则在针对这点上非常重要,在经过大地震后,往往房屋结构会出现损失,抗地震的承载力下降,如果设置第二、第三条防线,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在余震中的存活率。 2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设计人才。 在许多西方国家,高校会开设许多有效的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与职教这些专业的相关人才,但是,在我国本课程目前还很少,很多高层建筑都是由一个个外国专家设计操作的,在国家该领域的抗震设计人才较少。 2.2注意高层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的选用。 现今情况下超过150米的建筑中,通常选择一个三层支撑框架的建筑结构钢来生产。而且,随着大量的产品品种也不断增加,并随着处理钢铁能力的加强,产能可能不断增加,在高层建筑中的选择钢管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面越来越大,不仅减少的钢架构尺寸的大小,而且还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设防。当超过一定高度的时候,设计者要关心的不单单是设计,钢结构的特点导致其质量轻,不易减少大风对其的损坏,所以是需要混凝土的帮助,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超高建筑的设计材料。 2.3目前高层建筑超出了最佳抗震的限高。 在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和高层建设现状上,对我国高层建筑结构要求有一个合理的限定高度,这个高度的设定是高效的,但在实际施工中,往往在许多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中参考这一高度的非常有限,所以这些高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局限性,需要小心。在测试振动试验台基础的抗震设计的极限中,因为高层建筑物的高度增加导致的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很多,特别是在安全性和材料有关的参数,是根据超过标准的高层建筑设计的。 2.4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问题。 高层建筑为了耳目一新的立面效果,会在一个平面内进行不规则的、大凹面的或更复杂不对称的结构,在地震前要很正式地确认这些建筑结构,工程师在建筑设计,尺寸方面的意见要进行及时沟通,尝试与建筑师商量,商定一个水平和垂直对称的、质量和刚度、承载力统一的布局。 3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加强要点 3.1采用位移的结构抗震方法进行设计。 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变形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因此,设计结构的选择,结构的弹性变形都是必要的,因此,通常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变形是必要的,通过操纵地基层的位移,地震的变形和位移得出的结论是,变形的部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在界面结构的应变分布处处理。另外,在选择高层建筑的位置时必须在一般的地方建立巩固的设置,如果这样,进行可能的地震能力输入,让地震作用减弱。 3.2运用高延性结构来进行消震和隔震。 在中国,目前的抗震设计、施工操作中可以通过加强刚度、韧性与抗地震构造,使高层建筑的结构,得到一个更大的韧性,在塑性状态下让地震的影响减弱。当地震能量释放时,要保证房屋具有高延性结构来进行消震和隔震。这样可以弥补地震造成的损失。同样,如果一个高层建筑承载力较小时,高韧性,高延性可以在地震能量吸收的过程中将地震破坏能量接受的更多更大,让房屋不容易变形,韧性的合理使用可以减少房屋崩溃的概率,在科学规划中,随着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与进步,科学家设计的阻尼器可以有效吸收地震能量,查明地震对高层建筑带来的破坏。 3.3建立多层地震防线。 高层建筑抗地震为了提高防震的性能,要设置多条抗地震的防线。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的作用下,如果第一道防线被摧毁了,还有两个备用的第二和第三道防线,阻止更多的地震破坏力,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进行了多段墙框架设计,如抗地震剪力墙结构。该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是多道防线的结构抗震墙是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因此,要建设抗震能力足够高的墙,减少地震发生时在墙上的裂缝。同时,在地震后,各层框架分布的剪力墙承受的剪力,要大于结构设计中地震的总剪力的百分之二十和该设计中建筑框架的最大的剪力值的两倍左右。 3.4结合结构性能标准来设计抗震。 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建筑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抗震安全能力,这是在对于建筑的结构控制中最重要的,具有很关键的目的。因此,要根据建筑物承受风力的变化,判断建筑的设计,这一设计略有减少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对于综合设计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结束语 在现在社会,高层建筑抗震的结构和设计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主要是硬度变成了主要转向柔性结构的改变,通过调整“治疗”刚性结构的隔震,减震效果差的问题,达到以柔克刚的减震抗震的目的,抗震材料对于抗战的影响,越来越多被各国专家关注,选择专业的材料以便提高抗震指数,增加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并且增加研发实力提高新型建材的生产,促进技术的发展,通过优化设计,使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加强。计算机模拟地震试验的模型和组件也被广泛地使用起来。通过模拟器在桌上颤抖,得到一个确定性的地震记录,可以更好的把握地震发生时的影响。模拟地震的逼真的环境因素,对科学研究高层建筑地震有有效地提高帮助。 作者:刘建飞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建亚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抗震论文:国内民用建筑抗震论文 1民用建筑抗震施工构造分析 根据民用建筑的特点,通过以下要素进行分析,寻求民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关键部分。 1.1基于整体性的结构设计 民用建筑的功能比较单一,内部通常不涉及负责的功能模块,除了基础的水电煤气网等内容之外,主要提供的是居住环境和活动空间。这与生产性建筑明显不同,生产性建筑如工业车间,其内部构造的材料必须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包括地面材料也有特殊的标准。民用建筑在功能结构上侧重整体性,即通过整体性的构造来实现单一功能要求,因此在抗震设计中要尽量规避掉可能出现的不连续缺陷,例如承重墙附近的辅助部分,不能够喧宾夺主而出现裂缝。基于这一要求,抗震设计索要遵循的整体性原则并保持连续性,已经形成了建筑定势思维,甚至在会弱化建筑的风格要求和功能需求,重点突出安全性。否则,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就无法完成,所谓的整体性也就是一纸空谈。 1.2基于连接性的结构设计 尽管民用建筑的功能较为单一且突出整体性特点,但从建筑学角度考虑,任何一个工程都是由部分结构组成的,并通过相互连接的方式组成整个建筑。例如,楼梯与楼层之间的连接,房间墙壁分隔的连接等等,连接部分直接影响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在设计中必须深度考虑,即对连接性进行优化。一般的抗震元素中,良好的连接性需要承重墙的作用,保护机构的预应力也要达标,这是确保可靠性的必然要求。同时,连接性的另外一个优势是体现在震动过程中的,在出现地震灾害的过程中,物理连接性可以转化为抗震连续性,确保建筑的安全。 1.3基于刚度性的结构设计 所谓刚度性,是指建筑材料在受到震动之后产生抵抗弹性变化的能力,始于柔度相对应的一个变量。刚度设计在民用建筑中非常重要,也比较难把握,因为存在的数据信息量过少,无法进行详细的测算。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主要从主承受结构的竖向刚度入手,同时将横向延展性作为抗震设计标准中的重点(地震的横波破坏性较大)。简单地说,刚度设计是综合考虑承载力之后实现的。 2影响民用建筑抗震施工构造的要素 民用建筑的抗震施工结构设计并不比其他类型建筑简单,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的更为复杂,这关键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民用建筑的分布范围广泛,不同的地质环境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施工设计标准。同时,基于受力结构而言,抗震设计中的整体性原则是在施工完成后才可以整体评估的,目前还缺乏更有效的建筑手段。作者通过研究认为,影响民用建筑抗震施工构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设计结构与实际偏移量 在设计过程重要尽量减小控制结构偏移量,这样可以减小地震发生环境下的能量干预。而民用建筑结构中的偏移量,需要实现进行计算,这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方法;但存在的不利因素在于,民用建筑抗震施工构造中的偏移量计算方式缺乏有效的数据参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结构设计中通常会放大偏移量的数据测量范围,从而实现在建筑发生地震的环境下,结构变形的总量不会超出安全范围,尤其是建筑基础部位的位移量;地基发生的偏移量超出安全范围,必然导致建筑的坍塌,这也是地基使用抗震材料和构件较多的原因。 2.2隔震消能技术的应用 民用建筑的规模小,建筑稳定性缺乏实践标准,因此对地基以下的地质选择非常重要。为了应对地基存在的天然抗震缺陷,人们发明了隔震消能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对隔震消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演化成为民用建筑中主要的抗震手段。隔震消能技术是通过控制结构的刚度来实现的,在承重部分中加入有效的抗震构件,用来抵消发生地震时的能量输入。经过长期的检验发现,使用隔震消能技术的民用建筑可以有效地提升稳定性,在发生地震(或模拟实验)过程中做到“列而不倒”。 2.3建筑材料的选择 建筑材料因素对民用建筑的抗震性影响很直接。我国传统的砖瓦木质建筑结构已经被逐步淘汰掉,响应的,钢筋、水泥、架构等新型的建筑形式开始成为民用建筑的主体。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要提高抗震性,应该减少材料自身的质量并提升刚度,例如对钢材的选取要求,要做到与建筑规模匹配的原则,将自身质量与承重能力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同时,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对建筑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一般来说,建筑材料占建筑成本的50%左右,其次为人工成本。由于民用建筑的主体投资能力并不是很强,在针对抗震重要性不了解的情况下,会导致建筑材料不达标的现象,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适当出台民用建筑材料的标准型法规,对人民群众的生民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3结语 尽管民用建筑的要求不如大型高层建筑或者生产性建筑严格,但在追求抗震性方面目的是一致的。因此作者认为,应该在民用建筑设计中普及质量监督体系,从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三个阶段分别展开。现代建筑结构的设计风格日益多样化,但安全性始终是第一位的,民用建筑容纳了大量的居住人群,良好的抗震性对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民用建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王宏伟 单位:天津中铁建业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抗震论文:建筑抗震中单桩摩阻力动力效应研究 1分析与讨论 1.1桩侧摩阻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为动力作用下桩侧摩阻力的分布,可见,桩侧负摩阻力沿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当达到一定深度后,桩侧负摩阻力逐渐变为0,并转换成正摩阻力.在本算例中,负摩阻力主要出现在0.35的桩长范围内,该结果与徐兵和曹国福的部分试验结果相同,另外,根据文献的研究结果可知,中性点位置和岩土层参数有关;在正摩阻力阶段,随着深度的增加,桩侧正摩阻力不断增大.该趋势与马平等的试验结果相同,验证了本文数值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由于桩身沉降小于土体,产生桩周负摩阻力,而桩身压缩变形和桩端沉降又使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桩身中性点上移.正负摩阻力的消长使得桩-土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以至桩和土的相对位移不再发生变化.由于地震动力荷载的作用,桩侧摩阻力不断发生变化,将地震情况下的摩阻力分布与无地震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并非无地震情况下的摩阻力最小,而是当地震时间为6s时,桩侧的负摩阻力和正摩阻力为最小值,分别为-12.73kPa,101.01kPa;当地震时间为3s时,桩侧负摩阻力和正摩阻力均达到最大值,其中负摩阻力最大值为-31.08kPa,正摩阻力最大值为134.01kPa;其他地震时间内的摩阻力位于3s和6s的摩阻力之间.另外,随着地震的持续进行,桩体和土体均在动力作用情况下发生相应位移,而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变化情况随地震历时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导致中性点位置发生往复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历时在6s时,中性点位置与其他地震历时的中性点位置差别较大. 1.2桩体轴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在中性点以上由于受到负摩阻力的影响,桩体轴力逐渐增大;桩体轴力最大值所在的位置与桩周负摩阻力为0的位置,即中性点处.在中性点以下位置,由于桩体沉降大于土体沉降,因此,桩身受到正摩阻力的影响,轴力减小.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桩体轴力出现反复变化,当地震历时3s时,桩体受到的轴力最大,此时最大的轴力为6665.70kN;而当地震历时6s时,桩体受到的轴力最小,此时最大的轴力为5552.4kN. 1.3桩周土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数值为负值表示位移的方向向下,受到桩体摩阻力的作用,在桩体位置的土体由于作用于桩体的正摩阻力的反作用力,导致这些位置的沉降较大,如地震历时3s和6s的情况;而由于负摩阻力的作用,导致在中性点以上的土体呈现被撑起的形状,如地震历时10s和20s的情况.由于地震荷载作用,土体沉降量发生明显变化,但变化规律并不单调,这是由于地震波经历过程中,对于土体的压缩和拉伸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引起土体沉降量的减小和增大交替进行.对比无地震作用情况和有地震作用情况,可明显看出,由于地震作用的存在,土体的位移明显增大.另外,由于桩侧摩阻力对于地表沉降产生一定影响,桩体对桩周土体产生向上的摩阻力,引起该部分地表土体沉降受到抑制.在桩侧摩阻力、土体自重以及地震共同作用下,土体发生一定的沉降,最大的沉降量为103.8cm,发生在地震历时15s时.土体沉降随地震历时而不断变化,在地震历时0~10s范围内,地表沉降迅速增大,而在地震历时10~15s时,地震沉降继续增大,但增大的速度明显减慢.当地震历时持续到15~20s时,地表沉降逐渐减小,当地震历时为20s时,地表沉降为91.4cm,仍远大于无地震时的地表沉降22.5cm. 2结论 1)并非无地震情况下的摩阻力和轴力最小,而是当地震时间为6s时,桩侧的摩阻力和轴力为最小值;当地震时间为3s时,桩侧摩阻力和轴力均达到最大值. 2)随着地震的持续进行,桩体和土体均在动力作用情况下发生相应位移,而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变化情况随地震历时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导致中性点位置发生往复变化. 3)由于地震荷载作用,土体的位移明显增大.土体沉降随地震历时而不断变化,在地震历时0~10s范围内,地表沉降迅速增大;在地震历时10~15s时,地震沉降继续增大,但增大的速度明显减慢;当地震历时持续到15~20s时,地表沉降逐渐减小. 作者:郭春 彭振斌 单位:中南大学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石油化工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1加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物理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产过程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化工原理、分离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后续课程,都需要用到大量有关物理化学知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与这些专业课程知识的衔接与渗透,并适当引入部分实际生产原理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物理化学中的相平衡与化工原理中的精馏联系紧密,在学习了完全互溶双液系气液平衡后,再讲解精馏原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相平衡的理论知识,又了解了相平衡理论的具体应用。又如,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及溶液等内容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应用广泛,讲授时可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传统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工学结合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生产结合不紧密。②教学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③教学评价指标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为主,忽略了过程的评价。针对这些现状,本课程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 2.1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法,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企业案例为核心,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所要讲授的知识隐含在典型案例中,以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依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经仔细分析研究,设计出包含关键理论知识的实践项目。例如: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测定、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的极化曲线测定绘制、环己烷-无水乙醇二元液系沸点组成图的绘制、乙烯基正丁基醚与正丁醇有效分离等。通过实验测定与理论计算的比较、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2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理论教学、实训过程、分析总结和过程评价。理论教学:引入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实训过程:作为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主讲教师将实训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按照企业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对学生分组,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根据任务查阅资料,相互交流、讨论,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在完成方案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总结:教师通过指导观察,对实验方案及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同时用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过程评价:考察学生从方案设计、实训过程到结果分析,包括理论知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是否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出客观评价。 3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由于板书占据时间长,课堂信息量较少。用PPT课件和Flash动画上课,内容生动、形象、直观、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由于物理化学许多问题抽象、逻辑性强、公式复杂,多媒体表达文字显示速度快,学生思维跟不上,不适宜所有内容都用多媒体授课。建议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式授课,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全面、可控的考核体系 《物理化学》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考核方式如下。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方式,占总成绩的60%。主要进行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分析理解能力、数据综合运算能力的考查。过程评价: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习积极性和阶段学习效果评价(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实训项目的设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操作能力、实训报告、课堂作业),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实验结果讨论、分析答辩),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评价。 5结束语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五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精心设计,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永恒课题,有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相信通过不断改进和实践,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周萃文尚秀丽索陇宁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学工程系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石油化工专业“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车间与课堂、技能与素质相结合的方式,育人初见成效。 关键词:石油化工专业;“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式。“岗位技能递进”是指专业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即知识和技术相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另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的形式,即生产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是学院与企业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基础,共同就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托企业实训资源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辽宁省第一所校企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学院的举办方之一――锦州石化公司投入5000万元建设具有高职教学和企业职工培训双重职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开展“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教学条件。通过广泛的岗位调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论证,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锦州石化公司,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将培养目标分解成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等子目标,“岗位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如下。 第一学年:认识岗位与基础理论教学,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能力。通过入学教育、企业参观、岗位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专业概况,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安排思想道德修养、基础化学理论、化工识图、职业道德、计算机操作、英语等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燃料油生产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掌握石油化工生产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年:以岗位仿真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专业能力。由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石化企业生产手册及燃料油生产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为技术要求,工学交替,在体现石化企业工作情境、真实生产流程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苯乙烯仿真工厂和油品质量分析实训室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典型单元设备操作、DCS仿真开停车等技能;并强化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反应与分离技术、石油产品分析技术等专业理论,获得燃料油生产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以企业学徒工的身份进行跟班训练,体验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 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设《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课程,教学环境为石化生产真实装置,使学生在生产性工作岗位上熟悉石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掌握常减压、催化、重整、加氢等典型生产流程、工艺设备,体验企业文化,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通过以上岗位认识与基础理论教学岗位仿真与“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课堂教学、DCS仿真和校内产学研基地单元设备训练、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培训与考证融合;完成学生从“岗位基本能力形成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提升”的递进。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具备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能在石化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生产操作、技术应用和班组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反复训练,尽可能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结合石化企业生产的特点,考虑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改变传统的按固定地点、固定模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开展分组教学、灵活授课、弹性教学,对专业课程选择典型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教学,对于不具备现场教学条件的,在“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由教师进行操作性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确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组织安排上,适应石化企业工作的特殊性,采用倒班顶岗分阶段实习,由企业学校共同考核评价。 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50%。由企业兼职教师提供车间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资料,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习过程融入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仿真操作等使学生掌握燃料油生产工的相关理论,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生产车间中实施。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规范地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学会装置开停车、巡回检查、资料录取、填写生产报表、维护管理以及动态分析等技能,并考取高级燃料油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进行铁人精神教育,学习做人、做事的本领,进而获得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石化生产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生产一线,以泵及压缩机岗位现场操作岗位(外操)、中控室操作岗位(内操)、油品分析岗位、班长岗位为主。为充分满足“岗位训练”的需要,依据“贴近职业、贴近真实、贴近技术”的原则,体现“职业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征,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职业的工作流程来设计真实的专业训练和职业环境,实训过程与实际岗位操作完全一致。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在汽提塔生产装置上,按照企业设备检修的场景和要求,设立班长、安全员等岗位。班长进行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布置任务,规定作业时间(操作时间),到现场实地勘察,清楚作业面周围环境和作业空间;安全员检查安全手续是否齐全,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劳动保护用品是否整齐,是否选择合适工具。通过对塔盘拆装弄清楚塔的内部构造、各部件及所在具体位置,汽液两相如何流动,塔盘究竟是怎么安装的,并掌握其过程。通过在此装置上的“教学做”,学生能掌握换热器的种类及换热方法,了解板式精馏塔的基本结构与流程,掌握流体输送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流体输送设备的常见故障及处理以及温度、压力、液位的调节、控制方法,管路拆装及连接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综合性的身份,要遵守许多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其他规定,如产品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检修安全规程、岗位操作法、安全动火规定等等,在着装、环境、卫生、安全、考勤等方面应完全按照企业要求管理,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形成石化企业“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吃苦耐劳、诚信笃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 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邀请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参与,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按照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对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筛选,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性、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合并,形成相应岗位的行动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根据教学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综合考虑教学场地、工具、设备、问题、对象、技术等要素的关联程度,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结合锦州石化公司生产特点,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形成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根据石油化工职业能力的通用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和相应拓展课程;构建与“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按照国家级教学团队标准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挂职锻炼以及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形式,面向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教师开展培训,落实《企业项目工作室管理办法》、《教师访问工作站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方案》;通过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培训等途径,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到2012年,“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1∶1。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依据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校企合作以专业计划和教学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优先建设受益面大、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实训室,建设与目前现场生产实际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同时兼顾科技、生产及对外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新建苯乙烯仿真工厂、煤化工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扩建燃气质量评价中心(校中厂)、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油品质量分析室、高分子材料实训室、精细化工实训室;借鉴企业车间布局和现场生产管理,每个实训室设有教学区、实训区、配件展示区、资料区和材料室五个区域;在满足培训教学的同时,具备符合燃料油生产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能力,用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设备器材品种、数量和管理上符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应规范。 校企合作建设共享性专业资源库 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兼顾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包括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化工安全技术》、《化工企业管理实务》、《石化产品营销》、《计算机基础》、《英语》等5门课程;投入252.1万元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以满足企业培训和教学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形态的变革,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手段,开发具有交互性的虚拟实训软件、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课程资源;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把石油化工生产和安全环保技能形象化、可视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文件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网络教学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职业能力训练区。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成效初步显现。截止到2012年3月,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拥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师拥有发明专利2项,出版《燃料油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等11部专著。2011年,面向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师开办了企业实践培训及《燃料油生产工》技师培训班。 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率2010年为96.1%,2011年为98%,就业对口率平均达到85%。2011年,学生参加辽宁省大学生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获一等奖一项,参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和个人一等奖,参加辽宁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获得个人三等奖一项;毕业生刘明获锦州石化公司十佳新员工称号,张勇在抚顺石化公司第五届练兵比武和技能竞赛中荣获乙烯装置操作工第一名。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思维导图引入高职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摘要】“思维导图”教学辅助工具在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英语学科学习水平以及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建设水平,本文针对思维导图引入高职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尝试问题展开了简要的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职,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与尝试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博赞最先创立的思维导图,给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工作的有序发展,创造了较为真切的助力。“思维导图”以简洁直观的图形架构形式,实现了对人类大脑区位中复杂繁复的内在思维体验内容的真切呈现,对于有效提升学生对基本知识内容的理解分析水平,改善学生对特定知识内容的记忆效果,具备着较为重要的实践助力作用。 在实际的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实务工作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引入,能够有效助力学生放射性思维品质的养成实践过程,在充分有效运用这一教学事业辅助工具的前在条件之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将会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学生个体实际具备的个人智力潜能的充分挖掘,与此同时,还能切实助力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实际具备的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水平的有效提升,本文将针对思维导图引入高职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尝试问题展开简要的分析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界定与基本功能分析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界定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Tony Buzan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创立的一种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学理对象,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引入和运用,能够切实助力学习者在知识或者是技能性学习对象层面的便捷特征,并深刻影响使用者实际化的“放射性”发散思维形态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 在“思维导图”的使用过程中,要求使用者在实际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体验行为的初始时点,首先实施基本性学理概念内容对象的确认以及书写操作行为,之后在以这一操作步骤为实现基点,通过对自身已经学习获取的知识内容对象以及学理思维路径建制基础条件的充分调动,绘制与最初认知和书写的基本概念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网络结构,以及思维演化路径发展动态图。 在“思维导图”学习工具的学习应用体验路径中,要重点关注使用者自身对中心性思维概念基点的确认能力。因为只有在正确认知中心性概念考量基点的前提之下,才能充分保障实际建制的思维导图实体,能够对实际使用者的知识和技能性学习对象的认知以及确认行为发挥充分的助力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工具在使用者学习效果提升,以及只有思维品质改良过程中的重要助力意义。 (二)思维导图的基本功能分析 第一、有效提升教学工作的实际效率水平。缘于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在你制作和运用思维导图开展专业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倾向性地将思维中心设置在关键词知识学习对象之上,进而较为有效且充分地减少了学生在学习单位数量的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知识投入数量。与此同时,在实际开展思维导图辅助学习工具的建设实务过程中,通过对图片表意元素,以及色彩表现工具的大量引入,在有效平衡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左、右脑”生理功能使用强度的同时,有效实现了对复杂混乱的知识学习对象的充分简化处理目标,使得学生实际面对的英语知识学习对象具备了较为充分的直观化以及形象化特征,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实现对思维导图辅助学习工具中承载的学习关键词的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助力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英语学科学习效率水平的有效提升。 第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在英语学科知识内容学习过程中的想象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在开展英语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创造性品质。从学理性属性角度分析,思维导图是具备充分的发散性特征的思维品质建构与训练工具,其在建制环节结束之后,实际呈现的外在图形结构特征,与人类颅脑内部的神经元细胞群系的空间网络分布图形极其相似,在实际进行思维导图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是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者是关键词作为基点,并伴随着实际思维路径的深度逐渐提升,逐步实现思维流程路径的充分拓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知识脉络流程图的建设实务目标。在这样的思维流程发展路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运用,通过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调动,实现对学生群体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培养目标。 第三,思维导图在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学科教学实务过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对象学生群体对“意义”范畴的深切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开英语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实践行为,对于自身专业知识实务发展行为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思维导图辅助学习工具的引入和运用,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能够较为有效地实现对想象以及联想思维品质的有效建设和发展,切实在学习行为开展过程中,充分认知和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实现对自有知识体系的建设和拓展目标,助力自身英语学科学习成绩水平切实而有效地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高职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语词汇教学 第一,新词汇的教学实务工作。高职英语教师在针对学生群体开展新词汇内容的讲授教学时,可以切实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将要学习的“新词汇”的“多个解释义项”以及“同义词、反义词、相近词或者词形变化”等知识内容及时展开总结归纳行为。 举例论之,对于英文单词“rescue”而言,从词汇本身具备的词性角度分析,同时包含了名词,以及及物动词词性特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针对词汇对象本身具备的具体词性约制,-要有针对性地对其实际具备的用法规则进行归纳和提炼行为,并在此同时对这一词汇实际具备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以及词形变化和相近词等内容展开相对详细的总结归纳行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路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指令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开始前,进行自主化的初始性思维导图的绘制行为,之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节的开展路径中,通过教师的即时指导,以及对字典文本中涉及到的知识信息的充分获取,切实实现对之前已经建制成型的思维导图对象的发展成熟,要切实通过思维导图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扎实提升学生学习英文单词知识过程中的灵活度,在有效提升学习行为开展效率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在学习实务过程中的能动性以及兴趣发展特征。 第二,对词根词缀知识对象以及应用内容的教学。词根词缀法,是实现英文单词生成演化目标的最为行之有效的实现方法,以基本英语词根为基础,通过添加前词缀能够实现对英文单词实际具备的含义的改变或者是拓展。因此,切实而充分地领会和记忆常见的英文单词前后缀的基本含义,对于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个体的英文单词积累量,改善相关专业学生个体的思维导图建设质量,具备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三,语义场英文词汇扩展教学法,在这种英文词汇积累量扩展教学实务方法的应用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学科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化英语语言形态表意情境的建构和呈现行为,帮助学生切实实现对陌生英语词汇学习对象的认知,理解,以及记忆等学习实践行为目标。所谓的语义场,就是要运用较大数量占比的已学英语词汇以及较少数量的陌生英语词汇为学生编写等候学习的英文表意文章或者是对象阅读段落,使得学生能够在相对充分的熟悉词汇的衬托之下,通过对目标性英语学习语段的阅读分析,实现对陌生英语词汇对象的认知和记忆。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分析,英语语言表意体系中词汇元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忽视彼此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相互关联关系,通过对英语单词之间相互关联关系的深入挖掘,并将其切实运用到英语学科的教学实务过程中,势必会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强度,助力学生英语学科成绩提升效率的有效增大。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切实指令学生通过对已学英文单词展开基于表意层面的归类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词汇知识元素学习语义场的建设目标。距离而言,通过blue,red,yellow,以及black,等具备颜色表示意义的单词可以实现对颜色表示英文单词语义场的建设目标,并通过对词汇表意语义场的建设,将具备共通性语义特征的词汇实现稳定有序的相互连接,通过对具备相同词义表征属性的英文词汇对象的集中学习处理,能够充分提升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在开展英语口语交际以及书面表达实务过程中的词汇丰富度。 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专职英语教师,可以切实根据本专业涉及到的英语知识内容的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将实际阅读教学实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英文词汇类型展开总结,并针对实际面对的具体化专业技术对象,展开有针对性专业领域英文词汇集中学习行为,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适合具体专业技术形态的词汇语义场建设工作目标。 (二)英语阅读教学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等职业院校石油化工专业的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工作,可以将实际的教学工作环节划分为读前活动环节以及读后活动环节,通过对两个教学工作开展环节的划分,可以帮助学生在开展英语阅读课程思维导图的建构和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中,充分激发“思维导图”教学工具对学生实际化的教学效果提升所发挥的助力作用。 想要实现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工作的最佳实务效能,并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工作提升学生实际具备的石油化工知识理解水平,相关任课教师应当切实做好阅读教学文本语料的选择工作。针对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课程体系本身承载的专业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媒介,或者是校园图书馆外文资源查找库,切实选取与石油化工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类英语文本作为学生实际进行专业英语阅读课程学习实务过程中的阅读语料,根据对现有专业教学体系的分析,教师实际可以选取的英语文章阅读话题应当包括:原油开采(Extraction of crude petroleum)、化学工业(Chemical Industry)、石油精炼(Refining petroleum)、重油裂化(Heavy oil cracking)、油气资源勘探(Oil and gas exploration)、以及石油资源运输(Transportation of oil resources)等。通过选择和引入包含这些专业技术知识内涵的英语文章文本,在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文章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逐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承载的知识技术内容的深化理解。在现有发展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开展阅读教学工作过程中,可将教学工作划分为读前活动以及读后活动两个实践环节。 在读前活动环节,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课程任课教师,应当指令学生对即将开展阅读学习课堂讲授环节的目标英语文段展开提前预读行为,通过提前预读行为的开展,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对文章的基本表述主题的真切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厘清对象阅读文本在表达其基本的论述和情感主题过程中的行文结构,和语言表意技巧特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获得初步的学习结论,留待课程讲授环节的进一步验证。 在此基础之上,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在校学生,应当切实依据自身在前一学习步骤中已经获取到的思维探究与梳理行为的结论雏形为基点,进行适当程度的关联性思维发散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思维导图”的初步建构实践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切实促进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建构水平的稳定提升。 在读后活动中,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英语课程认可教师,可以切实指令学生,依照在之前的阅读学习体验实践环节过程中已经建设成型的“思维导图”学习辅助工具,对之前已经阅读完成的文本语段对象的基本内容进行复述,并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学生对文章实际涉及到的有关内容的理解深度,同时实现对学生个体实际具备的英文语境之下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检验。在这一过程中,也切实实现了对“思维导图”工具实际具备的教学效果检验功能的充分开发。 结束语:针对思维导图引入高职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尝试问题,本文选取两个具体的角度展开了相应的论述分析,文中涉及了对“思维导图”教学辅助工具的概念认知以及应用路径的分析内容,预期为相关领域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高职石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职石油化工专业及其职业岗位的相关情况,提出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为使学生今后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 石油化工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 石油化工专业及其职业岗位分析 石油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十二五”及以后的5至10年内,中国石油化学工业仍将处于迅速发展的上升阶段,石油化学工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稳步增加一次能源产能,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促进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实现煤油气盐综合循环利用。而陕西省周边的4个省(自治区),基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如宁夏、甘肃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山西、内蒙古的煤炭资源等),在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都把石油化工或煤化工作为带动本省(自治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型产业重点发展。 我们通过对附近的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延安炼油厂、永坪炼油厂、延安石油化工厂、黄陵煤化工有限公司、陕西双翼石化有限公司、陕西煤业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化工集团、神华集团煤制油厂、陕西煤业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延长石油榆林能化公司等11家化工类生产企业),获得最新的行业现状与发展、人才需求、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的信息与数据,以对专业进行准确定位。统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有六类:一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从事化工生产的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70%;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从事化工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控制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15%;三是生产管理,从事生产组织、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如企业或公司的计划科、生产科、企管办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四是产品销售、售后技术服务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2%;五是产品开发、科研、制图等工作,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六是行政管理和个体、其他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3%。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1.根据前面的分析情况,我们提出了“三方联通、赛练互动、三线引领、能力总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⑴“三方联通、赛练互动”。即通过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的互联互通,创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标准为指导,以化工基本知识为支撑、职业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为参照,以真实或模拟的生产任务为引导,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化工职业竞赛为平台,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代练、赛练互动,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化工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的兴趣,通过反复学习与训练,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逐步形成化工综合职业能力。 ⑵“三线引领、能力总成”。即以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等三条主线为引领,通过学习与工作过程的交替进行,以模拟或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化工基本知识为支撑,岗位操作技能为主线,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按照“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校内仿真、企业实战”的人才培养“路线图”,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与此同时,始终坚持“人品就是第一学历”的理念,以延安精神特色素质教育平台为依托,以化工行业的特殊要求为参照,通过系统化的素质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基本素养,逐步养成化工职业素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化工专业高技能人才。几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双证书”获取率近100%,招生就业两旺,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 2.“任务引导、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 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到核心,由仿真模拟到现场顶岗的顺序,以各阶段不同的工作任务为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培养独立或团队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⑴基础能力训练。在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以装置认识实习、化学基础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基础能力。⑵核心能力培养。在化工仿真实训基地、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化工分析检测中心,通过以化工单元操作训练、反应器操作、石化产品分析检测、企业技术人员讲座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获得化工操作工和分析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⑶拓展能力培养。利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典型装置仿真实训基地, 通过以化工装置操作与控制、炼油装置操作与控制、企业专家讲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模式,获得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证书。⑷职业能力集成。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以生产装置的开停车操作、产品质量分析检验、化工仪表设备使用与维护、故障判断与处理等为内容的顶岗轮训,学院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并提升职业素养,从而按认知规律逐步实现由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的逐层递进。 3.实训教学的技术路线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形成了“认知实习,激发兴趣;基本训练,夯实基础;仿真培训,模拟体验;大赛锤炼,技能集成;顶岗实习,能力总成”的实训教学技术路线图。⑴认知实习,激发兴趣。在新生进校后,结合入学专业教育、行业背景介绍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有意识安排学生到相关化工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亲身接触企业生产有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了解化工行业在本地区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化工产业的兴趣和爱好。⑵基本训练,夯实基础。以化工职业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着重培训化工分析、仪器分析技术,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操作与维护技术,化工机械设备检修与维护技术等,使学生掌握相关单项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开展仿真模拟技能培训作好准备。⑶仿真培训,模拟体验。以主要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为目标,充分利用计算机及仿真模拟技术手段所创造的虚拟车间、虚拟工艺流程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模拟真实情境的状态下,进行化工工艺和DCS操作技能训练,掌握石油及相关化工产品生产流程,通过反复训练,熟练掌握操作技能。⑷大赛锤炼,技能集成。参照化工总控工、检验工、化工仪表维修工、化工检修钳工等职业资格标准,以各工种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相关工种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适应和完成岗位工作的熟练操作技能,将以前所学所练的单项技能集成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技能。⑸顶岗实习,能力总成。最后阶段,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综合培训和顶岗实习,从虚拟走向现实,从仿真来到实际工作场景,将职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使二者在工作中完美结合起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工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并逐步内化为岗位工作能力,从而实现职业能力的总成,完成学业,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双证书”,顺利实现由“自然人”到“职业人”的质变过程,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学院自身发展情况和专业特色所进行的“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关键词】石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石油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总量大,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在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目前排名世界500强的化工企业绝大多数都在中国设立了公司,国内民营化工企业也迅速崛起,由此迅速拉动了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开始招收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三年制高中毕业生,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是我院设置的对应石化产业链中石油炼制领域的核心专业。自专业设立以来,学院一直针对本专业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初步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现对该模式做简单的阐述。 一、依据区域经济,调整优化专业 扬州市地处沿江化工产业带中部,扬州及周边地区拥有大规模石油化工企业数量众多,如中石化扬子石化、金陵石化、南化公司、仪征化纤、江苏油田等大型石化企业都坐落其间,形成了以油品、烯烃、芳烃、氯碱、聚酯、农药、医药等为主的石化产业群。这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域及行业产业支撑。每年定期开展专业调研,调研形式有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走访行业企业、进行企业及学生问卷调查、项岗实习及深入就业基地工厂访谈等方式方法,调研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职业岗位需求及其任务、所需本专业人才结构、人才素质要求等,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需要,强化专业建设与开发。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改善办学条件,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实现互利双赢。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在行业、规模和性质等方面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建立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以形成全面稳定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这些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可以为完成学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就业、教师访问工程师、下企业锻炼、横向服务,形成“厂中校”型实训基地,对人才培养起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在校内建设“生产型、职场化”的实训基地,形成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企业氛围,在校内形成“校中厂”型实训基地。 三、“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校企合作体制的不断完善之下,学院近几年连续举办了“金陵石化班”“镇海炼化”等订单班。在以企业冠名建设的同时,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课程标准、教材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专业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根据企业需要定向培养人才。此模式以校企一体化运行为原则,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和企业员工队伍建设规划目标融合,以学生职业成长规划为动力,以行业晋升职级标准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修改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打造学生的石化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区域经济和石油化工行业一线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终身学习能力强、适应石油化工生产运行操控、工艺管理、技术开发等岗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完善课程体系,架构“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限选课、专业拓展任选课几部分。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公共学习领域的学习,安排企业文化体验,使学生感知企业,明确职业成长目标;第二学年主要进行专业学习领域的学习,将专业课程和企业专项课程整合,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安排企业普适性实训和专项实训,使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熟练技能、认同企业;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主要进行专业拓展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环节,使学生参加企业工作实践,融入企业;实践实训环节在整个学习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校内校外两部分实训,实践学时超过总学时的50%。职业素质和专业文化类的课程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 2、“员工式”人才培养坚持“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将企业员工队伍培养目标确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把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与培养规划之中。专业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特别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平台采用职场化实际操作和虚拟仿真相结合的方式,强调操作性、职业性和综合性,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以我院的炼油实体仿真实训为例,该实训依托我院2012年建成的国内首座大型石化生产实体仿真实训基地而设置。炼油实体仿真实训基地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建设,装置外表真实,规模工业化,流程现代化,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自控仪表齐全,配以计算机DCS自控系统,生产参数反映全面,现场与中控室同步控制与互动,完全实现了现代石化生产的全过程。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测量仪表的选择、设备的使用,参数的调节手段等操作技能,学会操作运行数据的分析、操作效果的判断、操作方案的优化方法,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达到了“课堂与车间合一”、“学习与工作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 3、“员工式”人才培养体现“素质教学”的教学要求 “员工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素质教育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贯穿劳动纪律和劳动安全的教育。并开设多门公共选修课,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增加人文教育内容,增强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注意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实现由学校一方培养向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转变,实现企业文化、职业规范、岗位角色、工作流程的全程对接;学生以职业生涯设计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企业标准、顾客需求和工作过程;通过岗位实战、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创新设计等,使学生从以教师指导为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构建的主动学习。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个性发展与多元需求、普适性需求与企业特定能力需求的关系。 经过几年的不断尝试和发展,得益于“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石化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不断提高,毕业生广受企业好评。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平均就业率高达100%,很多学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随着市场和企业形式的不断变化,“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在不断的探索和优化过程中。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高职石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 ,作为广州市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专业,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依托广东和珠三角地区石油化工行业、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广东石化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石化高技能人才 。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高职石油化工专业培养具有石油化工岗位(群)操作技能(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文章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该专业依托广东和珠三角地区石油化工行业、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专业定位 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也是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我院依托广东和珠三角地区石油化工行业,依据石油化工岗位(群),设置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因而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 广东和珠三角地区石油化工行业非常发达。石油化学工业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优先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广州市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2009年,广东省通过了《石化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2009-2011年》。规划加快推动石化产业向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升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世界级的大型炼化基地。 二、引进企业参入专业建设 为了加强石化专业群的建设,石化工程系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全面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协助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审订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提供企业用人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 校企合作单位向学生提供参观、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机会。共同实施“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发挥校企结合的优势,聘任行业、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承担教学任务,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三、校校合作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化工仿真实训室与广州石化合作,由石化厂出资,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实训室既用于教学也用于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比赛。为专业发展提供设备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和为社会、企业服务的功能,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4200人次。 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目前已经建立稳定和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达到9个,这些合作单位在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和专业建设指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校企共建高水平教师队伍 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和引进专家人才(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为突破口,以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建立了促进教师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构建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伍,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培养了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中很多指导老师来源于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承担了我院石化工程系石化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 五、教学模式改革 实行校企合作开展教学工作,人员校企互聘,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写实训教材,积极推行专业“双证书”教育,人才定向培养,逐步形成专业特色。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逐步增大企业实习比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时间逐步达到一年时间。在项目化课程建设基础上,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积极推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增加过程评价在考核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企业参与教学评价比例。 六、循环递进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依托广州石化、赫尔普股份化工有限公司、珠海宝塔石化等石油化工企业,与企业共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认识石化企业---企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在第一学年进行石化企业认识教育,让学生认识石化企业;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进行认识实习,即到企业生产现场,让学生对石化企业进行感性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大二第二学期进行生产实习,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了专业知识后,到生产现场,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第三学年:职业综合能力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第五、六学期,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学生与企业(公司)签订生产合同,学生带着课题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老师和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毕业论文。 实践证明,通过三年校企共育,使学生实现了“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实践“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工学结合培养学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步建立起与合作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策略 摘要: 石油化工类企业中的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需要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这几个方面可归纳为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原材料和设备管理、工程人员管理及工程设计方案等。 关键词: 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管理 1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科学设计与规划 石油化工产业的电气产业工程管理中尤其重要的是应对施工安全、施工质量这两方面加强监督与控制。提升施工技术与流程,从而提升电气工程的综合实体水准。另外,电气管理工作者应该用专业知识及职业素养培养进行自我管理。运用科学的手段使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将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总而言之,就是需要工作者严格管理电气工程的质量检测和监督环节,从各方面确保电气工程安全、正常、高效的运行。石油化工产业的电气工程管理进行还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沟通。其中设计单位的技术支持、指导参与,施工部门的科学管理、质量监督等都是电气工程完成所需的比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2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具体管理方法分析 2.1提高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设计水准 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设计,需要考虑的有以下三个重要方面:成本、整体布局、经济利润。在这三个条件兼具的情况下才能使工程的需求和水准达到最初的设想。所以,合理的相关装置是工程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这也使得电气设备的保护工作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程序。综合考虑,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设计应当采取高空架设或隐藏埋置的方式。其中,工作人员还需将工程所需要的架设高度和埋置的地理位置清楚的标注出来,这样才算的上是工程完备、工作妥善。 2.2加强电气工程的原材料和设施设备管理 电气工程的原材料和设备管理直接影响到电气工程的整体设计及工作效果。对于工作人员而言应该清楚的了解工程中所需的原材料,严格按照材料的性能、功能和对应的设计方案去检测材料设备的性能。再者,设备及原材料在仓储、运输过程中也应该妥善合理的包装、保存。原材料及设备对功能、外观的保护维持是我们产品成型的前提,而且相应的数据处理及信息备案也是对以后产品装配的检测与保障。 2.3做好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由于电气工程是一项需要隐蔽的工作,自然它也成为一项重点管理任务进行实行。管道,埋置,焊接等施工过程都要严格的进行并以仔细的态度管理。当然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也需要各部门之间默契配合,这样才能使得工程顺利完成,所以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也是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 2.4工程施工技术的培训 石油化工电气工程工作的过程中,电器工程监理人员要带领工作人员做好施工指导。设立电气工程相关技术培训班、制定学习目标,尽可能多的组织集体学习,确保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施工技术,并透彻的理解施工工程规范条例。这有助于施工达到质量要求。在招聘选择电气施工人员上,以上探讨交流的方式促进施工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吸收。把施工安全意识深深的烙在每位施工人员的心中,降低石油化工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系数,保证施工安全。 2.5对设备进行调试管理 不同的化工生产项目对应不同的电气工程设备。对于这些设备,定期的维修、保养、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电气工程设备不仅要做到定期维修检测,记录事实情况也同样重要。针对那些不符合标准的电气工程直接采取不同意安装措施。比如,电气工程设备中的弧形光线设备、电源配备保护调试等,都要经过精密计算,规范操作,并保证良好的售后服务。在施工末期,要提前做好试车监管准备、清楚操作标准,并带领监理人员、工程主办方、投资项目负责人,一起见证经各方共同筹备努力的电气工程的完工。经过多方联合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办法,避免不良工作造成极大经济损失。除此之外,施工建筑要保证材料和图纸搭配,具有良好的统一性。 2.6增强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 首先,要明确安全用电技术和安全用电组织统一,设立对应的技术档案;再则,确立适宜的培训管理制度,对参与人员和施工人员制定严苛的学习教育培训时间,确保电气工作人员持有电工证;第三:优化技术制度。电气工程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都有相对应的数据记录,包括日期、维修程度都有详细的记录说明;最后,强调石油化工电气工程在施工时要按照安全规范进行,切不可偷工减料。 3结语 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相关管理制度,把全部的生产数据都进行了加工,此外,也要掌握各阶段不同工人的真实水平。电气工程管理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该企业日常生产流水线的稳定和有序进行。安全、流畅的生产渠道是提升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根本特征。 作者:季雨 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技术事业部制造中心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石油化工工程电气节能技术应用 摘要: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在努力的发展之中,经济的进步会带动科技的进一步研究,电气能源的消耗在我国的能源总消耗上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对国家资源进行保护,防止资源的不合理浪费。我国利用先进的技术在电气节能这方面进行研发和创新,以及将技术运用到石油化工工程上,对我国的石油化工工程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本文旨在向人们介绍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电气节能技术的功能和作用,使人们对电气节能技术进一步理解,对它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这方面应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电气节能;技术;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应用;发展 电气节能技术,是指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电气这一资源进行节约,既能达到节约国家资源的效果,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双向收益。能源是我国21世纪的新型动力,它带动着中国整体可以正常运行,能源的浪费也会带来污染的问题,所以就需要我国在节能这方面进行开发,而电气节能就是其中之一。 1电气节能技术的内容分析 电气节能技术的使用无论是对个别企业,还是对于我国的经济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电气节能技术共分为电力节能系统、照明节能系统、电子设备节能这三个部分。如果是在石油化工工程这方面的应用,那么电力节能系统就是这三者的核心主导,当然照明节能系统和电子设备节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1.1电气节能技术的作用 (1)电气节能技术可以节省我国的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为我国创造更大的效益;(2)电气节能技术可以保护环境,为我国实现绿色环保的目标奠定了基础;(3)电气节能技术可以起到照明、取暖的功能,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4)电气节能技术可以对空调系统实施相应的设计,使空调用电得到降低。 1.2电气节能技术面临的问题 (1)技术方面:我国的电气节能技术虽与以前比较得到了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太发达,我国目前的电气节能技术还是不能满足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或各个企业的需求,技术没有想象的那么发达,也有可能会造成使用过程中其它问题的出现,会影响正常的应用;(2)政策方面:我国还是没有相应的法律和规范,对这一方面进行约束,任其自由的生长,所以会出现电气节能技术的设计不到位这样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的电气节能技术会给人们的生活、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但随之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加大对电气节能技术的创新和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努力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争取问题得到全面的解决。 2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的应用 石油化工工程是我国的重要工程,对它的设计更要小心谨慎,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的应用主要分为这几个层次:电力系统的节能、稳定电压节能、照明节能系统和电子设备节能,这些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上都有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1电气节能系统 在电力系统节能上,主要是从变压器的选择、系统功率的提高、线路功率的耗损减少和高次谐波的降低这四个方面考虑。(1)变压器的选择。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需要使用大量的变压器,而且变压器也是最普遍使用的电力设备,所以对于变压器的选择需要找对型号,要根据变压器的负载率进行有效地选择,而且,为达到很好的效益,变压器就要选择国家新近开发的、具有高效节能的产品。(2)系统功率的提高。通过系统功率的提高来降低电路的损耗,这样能源的利用率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功率因素一般分为自然提高和人工补偿这两种,二者在应用上也是有区别的。(3)线路功率的损耗减少。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是一个大的工程和项目,有很多的设备和线路,如果重新设计线路,减少长度,合理地处理线路的粗细,也有助于线路损耗的概率大大降低。(4)高次谐波的降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系统中存在高次谐波,很容易产生对功率的损耗,也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降低高次谐波,也有助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更加完善。 2.2稳定电压节能 如果电压稳定到额定电压的阶段,这样对石油化工工程的供电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电压不稳定,也会对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造成一些影响。对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供电,如果电压超过了额定电压的范围,会造成空载电流超前提高,这样也就造成了能源的不合理浪费,但如果对于供电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则会产生高程度的负载电流,会造成线路损坏的可能性增加,同样会造成能源浪费,所以说,最适宜的用电电压就是在额定电压的情况下,这样效率也会增高。 2.3照明节能系统 我国的存在电压的偏差,所以过高的电压使用在照明设备中会产生过高的热量,也会损害照明设备的正常运转。所以,如果在选择照明设备时,挑中一些寿命长,消耗能源少的系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能的作用。 2.4电子设备节能 在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中,电子设备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打印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节能,在电子设备不需要的时候,工作人员就要养成随手关闭这些电子设备的习惯,如果使用时,也可以尽量把设备设置成省电的状态,就像打印机这样,如果不使用时,可以直接关掉电源,这样就会节省很多的能源。 综上所述,能源是我国工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推动着我国工业事业的更快发展,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面临能源紧张的现今,电气节能是我国必须重视的,所以,我国对电气节能技术要努力专研,提高科技含量,争取为石油化工工程带来更大的利益,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进步。 作者:徐汉青 单位:中海石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石油化工管道安装及质量控制 摘要: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石油化工工程中,石油化工管道的安装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到石油产品的运输,进而影响到和石油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当前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质量控制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性。 关键词: 石油化工;管道安装;问题;质量控制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益进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各领域对石油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势必要求敷设更多的石油化工管道以利石油的长距离、大体积输送,从而为各地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强劲的动力。作为石油输送的主要媒介,石油化工管道关系着石油输送的安全与质量,因此随着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的增多,石油管道项目施工的管理也有必要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石油管道输送介质易燃、易爆、易泄漏、有毒的特殊性,其敷设工程必须慎之又慎,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国家施工规范由具有行业施工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来操作,对施工所涉及的各项工艺、各道工序更是不能因其复杂和繁多而有丝毫的懈怠和偷奸耍滑、偷工减料的行为,否则,等管道开通运行后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石油化工管道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就显得尤其必要和重要了。 1石油化工管道安装常见问题分析 1.1石油管道阀门安装问题 阀门作为石油管道工程中十分重要的控制部件,其安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石油化工管道的控制工作。通常情况下,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单向阀安反,和实际安装计划不符等情况,导致后期维护工作比较困难。 1.2石油管道的焊接问题 由于整个石油管道是由很多管道部件组成的,不同部件之间的衔接主要依靠焊接来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焊接接头紧密性不够、虚焊、焊接错误等情况,同时有些检查单位面对检查工作敷衍了事,这样的管道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势必给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影响都后期的石油生产工作。 1.3石油管道的防腐问题 由于整个石油管道敷设的范围比较广泛,有些地区的土壤具有很强的酸性或碱性,对石油管道造成腐蚀,缩短了管道的使用年限,所以必须做好防腐工作。但是当前相关单位在防腐工作中经常出现偷工减料,所使用的防腐材料不达标,这不仅严重影响到整个石油管道的正常使用,而且给后期维护工作带来困难。 1.4石油管道的管段安装与制作问题 由于石油管道工程需要大量的管道,并根据具体的工程需要设计出合适的安装图样,但是当前的施工单位往往不重视安装工艺的设计和制作,继而导致实际安装工程和设计图样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对安装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测试并不重视,给后期的管道使用带来巨大的隐患。 2加强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安装工程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后续工程的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过招投标之后确定施工单位,并根据工程需要设计好施工图纸,并由相关单位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查,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修正,尽量避免由于施工图纸错误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施工单位应该和业主进行沟通,明确工程的难点,并专门制定出解决方案。监理工作的开展是对安装质量的进一步保证,作为监理人员应该根据工程实际,了解施工图纸中的焊接规程,并做好审查工作。如延长石油化工管道的安装,应组织专业设计人员编制施工图纸,并进行会审,确保无误后才会用于具体的安装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力的保证了管道的安装质量。 2.2石油化工管道安装材料(管道组成件)和人员的准备 在石油管道工程正式开始之前,应该做好人员和材料的准备工作。根据工程需要确定好各个岗位的负责人,实行责任到人制度,做好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把工程需要的各种管道组件运送到施工场地,并做好材料的检验工作,同时还应该严格按照工程验收标准执行,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施工材料。 2.3合理布置石油化工管道 施工人员应该在施工之前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做好石油化工管道的布置工作。因为石油管道的合理化布置能够有效提高整个管道的工程质量。通常情况下,管道的布置都是采用架空敷设的方法,但是对于消防水管可以使用埋地敷设的方式。在管道敷设中会涉及到低温管道,施工人员必须考虑到管道的柔韧性,避免出现断裂现象,同时还要做好保温措施,保证管道的正常敷设。 2.4加强管段制作质量 管段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施工单位在把管段以及设计图纸交给相关检验部门之前,应该检查管段之间是否能够正常衔接,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并对管段进行工程测试,把测试结果写成检验报告,在工程开始之前解决掉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不良因素。 2.5进一步加强焊接质量控制和管理 保证焊接质量是控制石化管道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为了能够在焊接工程中保证各项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必须按照相关的焊接规定进行严格处理。特别是一些影响到焊接质量的问题。在施工完成之后焊接人员应该在单线图上标注好每个焊接点的具体位置并标号,这样方便维护人员进行定期检验,保证焊接点的质量。此外,为了能够进一步保证焊接质量,还需要专门人员对焊接管段的质量进行无损检测验证。 2.6加强阀门的安装质量 阀门起到控制石油管道的作用。在安装阀门时必须注意阀门的位置应该在方便操作和维护的地方,保证手轮之间的距离在一百米以上。同时在阀门水平安装时必须保证阀杆是面朝上的。通过错开排列阀门能够有效减少管道之间的距离。对于运输有毒物质设备之间的链接尽量采取直接连接。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阀门通常都是垂直向上安装的,截止阀应该设置在水平管段的根部位置。作为施工人员必须对阀门安装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并最好阀门的标识和编号工作,保证阀门的位置准确。 2.7加强管道防腐质量控制 防腐工作是保证管道正常使用的基本工作。在对管段进行试压之后才能进行防腐处理。由于石油化工厂所在的位置,土壤中含有各种化学物质,所以防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石油管道的使用年限。所以在开展防腐工作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范,一旦发现不符合工程要求的现象必须及时提出,并找到解决方法,避免对后续工程造成影响,保证防腐工作的质量满足标准。为了克服过去防腐工作的各种困难,施工单位还应该不断研究新型防腐工艺,尽量减少防腐工作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保证石油管道安装的质量能够进一步保证石油化工管道的正常使用。相关人员也应该加强对石油管道的重视程度,并积极地总结安装工程中的相关经验,积极地引进国内外安装设备和技术,并不断进行创新,促进我国石油管道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陈琳琳 单位:南京金陵石化公司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危机管理浅论 摘要: 我国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在改革发展的同时,许多公共危机苗头将会出现,处在管理层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管理公共危机。石油化工是我国基础产业之一,一旦出现了公共危机问题就会立刻影响我国的政治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安全,而且影响面会非常广泛,管理人员需要尽快针对石油化工企业产生的公共危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现如今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探讨,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完整管理的理论大纲,仅仅使用国外的一系列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所以,研究公共危机管理方法,应对公共危机以及化解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是相关部门首要的任务。 关键词: 石油化工;公共危机;危机管理 1探讨的背景与意义 现如今,世界进入了一个文化、经济飞速发展,资源、信息共同享用的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常态,新常态下,社会以及经济方面都会出现各种阻碍的因素。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如石油化工大爆炸、禽流感、艾滋病等各种事件。公共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这些事件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学术界的学者们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也进行着一系列的探讨。面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特点,用什么措施去管理公共危机的发生,已经变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所以,本文对其探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学术界比较喜欢对个别领域危机或者私人危机进行研究探讨,但是忽略的对于公共危机理论的探究。虽然我国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也比较落后,近几年来,在公共危机管理上的研究也出了一些可用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措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人员以及管理部门对此认知有了很大的变化。再者,制度建设以及机构建设都进行了革新。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企业都建立了危机管理的机构,并逐步建立了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同时,在理论研究上也有了非常大的进展。政府已经和科研单位开始研究危机管理的理论,其中包括对决策理论、发展经济学、社会冲突理论以及社会认知失调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并对如何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对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国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进展 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历程上,可以将其经历分成四个阶段: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是一个以自然灾害为主的危机管理阶段;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形成阶段;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时期;④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比较流行的公共危机管理是以公共突发事件为主的研究阶段。将这些发展历程综合起来去看,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直被自然、经济以及政治的发展所影响着。在经过长久发展之后,国外的公共危机管理才变得比较完善。现在它已涉及到了各个领域,在企业以及政府的管理当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进展 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产生了以国际危机为主的危机管理思想。我国对突发性事件的重视和研究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这个阶段,我国研究重点注重放在政府机构建设和政府层面的职能效能方面,当然,对机制的建立和社会应对体系方面也开始涉及到,其中包括法律和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和作用。根据国内外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情况看,虽然国外在其研究上要早于我国,有着比较成熟的进展,但是在企业层面的研究比较匮乏。从文献检索后我们能够看出,我国关于研究企业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章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分析危机分类的,在深入研究危机管理方面,缺乏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公共危机如何进行监控和识别研究较少,这就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3结语 未来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公共危害管理一定要注意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让企业的决策更加及时有效;公共危机管理应该用最少的投入将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并将其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中;随着不断变化的情况,企业一定要按照危机发生的情况选择合理的管理方法,对公共危机管理做出一个较好的决策。 作者:侯君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阳石化分公司储运厂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管理策略 摘要: 本文中,笔者针对我国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总结国内石油化工电气工程项目应当加快技术产业进步,排除电气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故障隐患,化简电气管理流程,从现有经济条件和水平上,加强电子工程管理效率,实现石油化工工程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 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管理策略 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管理制度,将全部生产加工、管理经营阶段串联起来。电气工程管理能够确保石油化工产业的日常生产运营有序进行,是保障石油化工生产有序运行、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科学设计与规划 石油化工产业的电气工程管理涵盖了数量众多的方面,其中尤其应当对施工安全、施工质量两方面加强控制与监督,优化施工流程、提高施工技术,从而提升电气工程的综合整体实力水准。电气管理工作者应当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养培训等方面进行管理,使用科学的电气管理手段,确保电气工程的施工进度,排除电气工程的事故风险隐患,严格管理电气工程的质量检测与监督环节,从各方面确保电气工程的正常、高性能运行。石油化工产业的电气工程管理工作,需要各有关组织结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沟通协调,其中既需要设计单位的参与指导、技术支持,也需要施工建设部门的科学管理、质量监督,从多方面加强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科学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 2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具体管理方法分析 2.1提高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设计水准 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考虑到石油化工生产建设的现实需求和情况水准,秉持着成本节约、优化整体布局、经济利润保障等设计标准,在电气工程设计方案中合理配置相关装置,确定装置需要放置的具体地点和安装施工的技术方法,避免电气设施设备因为水渍、侵蚀等外界环境原因发生故障或者损坏。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采用高空架设或者隐藏埋置的施工策略,选择并确定架设高度和埋置位置,在附近设立提醒告知的标示通知。 2.2加强电气工程的原材料和设施设备管理 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原材料和设施设备管理的水平提高,将直接影响到电气工程整体设计与运行效果。作为工程管理工作者应当清晰了解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原材料性能、功能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方案中的要求标准,检测原材料和设施设备的质量性能额,保证原材料和购置设施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中受到合理保管、包装妥当,避免原材料和设施设备在仓储管理、运输途中发生变形、性能降低、功能失效等问题。对原材料和设施设备的仓储保管应当做好数据记录、信息备案与存档,以便于查询和位置追踪。将原材料和设施设备运送到场地之后,应当要求对其品质、规格、功能是否符合工程要求进行检测,只有符合电气工程标准的原材料和设施设备才可以进行装配。 2.3做好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管理是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重点管理任务,由于工程需要进行隐蔽施工,因而在敷设管道施工、埋置施工、焊接施工等过程中,应当加强技术监管。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重点,是不同施工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配和工作协调沟通。 2.4做好工程施工技术培训 在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进行过程中,电气工程管理者应当指导工人做好工程施工。制定电气工程的施工技术培训、指导学习计划,并具体安排学习活动,要求工人对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程序规范有全面、清晰地了解,能够保证施工技术达到质量要求。在聘用和选拔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过程中,应当询问、调查工人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根据工人的技术能力高低不同,制定不同程度的技术学习活动,将安全施工理念、工程质量意识灌输给工程施工参加者,提高施工人员的高质量、安全施工主观意识,排除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危险因素。 2.5做好设备的调试管理 对各类重要化工项目电气装置,应进行必要的调试检验,做好报告提交,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工程装置不应予以安装建设。例如应做好弧光装置、电源装置的保护调试,通过合理装设、规范施工,确保其发挥良好服务价值。施工后期,应做好试车管理、明确操作规范,并引入监理方、工程业主方,共同校验,通过各方统筹配合,核查试运行存在的问题,并尽快找出成因所在,预防不良工程隐患造成的大范围经济损失。再者,施工建设中应确保工程与资料的良好一致性,提升交工资料准确、整体性,进而真正优化化工工程电气施工整体质量水平。 2.6加强电气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第一,制定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施工组织的审查制度,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第二,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对电工和用电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电气施工人员必须持有电工证;第三,完善技术交底制度,电气工程施工前期,电气施工技术人员要向现场工作人员和电工介绍施工组织计划和相关技术措施、技术内容和注意事项,并在技术交底文件上签字,注明日期,为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第四,电气工程施工中要强化安全意识,严格管理材料的采购,根据工程特点,对施工环节进行动态监控,从施工前期到验收的全过程,都要注意安全和工程质量问题,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类企业的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应当从工程人员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原材料和设施设备管理、工程设计方案额等方面加强监督和控制,执行全面的电气工程管理系统,为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石油化工产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健康发展。 作者:李玫 单位: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石油化工管道质量控制对策 1石油化工管道施工存在的问题 1)图纸缺陷-这里主要就是管道的不同材质,不同管径,不同内部介质,压力等级也不同,再加上时间紧、工作量大,施工过程中图纸还在不断修改;这样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管道预制或则安装后和最终图纸不一致,给实际施工时会带来过多的返工和麻烦。 2)施工技术管理缺陷-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使国外的石油化工企业和工程公司近些年不断进入我国,高额的薪水和丰厚的福利待遇对人员冲击非常大,尤其是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管理和技术的人员出现了严重的流失,致使施工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人甚至做了几个月刚刚熟悉就辞职了,新进的人员熟悉还需要一个过程。原来提交和批准的施工方案等工艺文件不能有效实施,后面的技术交底也就不是很清楚,施工中体系运行出现紊乱,严重的影响了管道的质量。 3)施工现场管理缺陷-管道施工现场材料种类多,量大;施工企业受现场条件限制库房紧张,随意的摆放甚至出现不同材质堆放一起,又没有明确的标识区分。余料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样的管理造成质量隐患大,成本也会增加。 4)人员技术缺陷-其一是焊接人员焊接技能有限,甚至没有焊接操作证,根据管道焊接标准规范和要求,没有获得压力管道焊接操作证的人是严禁进行压力管道焊接的;其二是个人素质问题,有的施工人员工作马虎,没有丝毫责任心,施工时没有认真理解设计真正要求,也不能完全根据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只是凭自己的经验进行,坡口加工不到位、组对间隙不符合要求,错边量大等。这样焊接出来的管道,经过无损检测就会出现大量返修。 5)设备缺陷-由于管道施工的点比较多,焊接点需要经常的变动,焊接设备也需要随之变化位置,移动过程中经常会使设备一些零部件受到损坏,焊接参数不稳定。另外还有施工人员使用设备没有具体到人加上保养设备不及时,这些都会影响的管道的焊接质量。 6)质量检测缺陷-石油化工管道的施工基本都在野外,管道焊接点分布广而且受限空间多,这样对检测受到一定影响,检测人员不能完整的检测,有时发现质量问题也无法进行返修,这都会影响最终质量。 2加强石油化工管道质量控制的措施 2.1健全的制度 根据实际的现场施工条件,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工艺文件和质量管理制度,认真按施工方案和焊接工艺和图纸施工。以项目经理带头坚决贯彻执行,认真落实到各级管理层,制度要鲜明、准确,以“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为指导,从上到下齐抓共管,确保管道的质量。 2.2加强员工专业技能与个人素质培训 1)经常性 对管道焊接施工人员的焊接技能培训要做到经常性,要定期和针对性地对全体员工开展个人素质教育培训,把焊接质量控制工作前移;新员工必须持有国家资特种设备焊接资格证书,对全体焊接人员建立焊工档案,实行可行的激励机制,使其自觉的遵守焊接工艺规范,不断提高个人技能,确保焊接检测的合格率。 2)规范性 要求管道焊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不光要有证,还要在焊接之前对其实际技能进行模拟考试,确保证的真实性,对不能满足项目要求的一律不予焊接。 3)针对性 把施工现场可能会产生质量问题的部位整理出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进行预防。对已发生的典型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整编,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现场质量培训,时刻牢记管道‘规范施工,质量第一。 2.3加强现场质量管理 1)施工前,根据管线图纸了解和掌握施工情况,根据管道上的代号在明细中找出所需材料的物料代码,列出清单然后领料;并对原材料进行检验,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对施工所用焊接设备进行彻底保养,确保无任何故障。 2)施工中,做好管道制作全过程控制,现场检查坡口打磨,组对间隙,不锈钢背面的充气保护等是否符合要求。检查焊接参数和焊接工艺一致性,以及焊材摆放。 3)施工完成后,检验焊口表面质量和管线的焊接变形,以及所焊焊口管线号,焊口号,焊工号和焊接日期是否标识完整。 3结束语 石油化工管道质量控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管理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其介质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特性对焊接质量的要求就很高,因此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对质量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的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提高质量意识,抓好质量控制的各项工作,确保石油化工管道施工的质量安全。 作者:张垒 张立强 汤德根 单位:上海众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摩迪上海咨询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石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分析 一、石油化工事故的原因 1.违章操作 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高危险的行业,容易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其生产和储运的操作程序很严格,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一旦出现违章或是违规操作、错误操作等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而由该类失误引起的安全事故占整个事故的27.8%。 2.设备质量不达标 石油化工行业由于某些原因,如厂址位置选择不合理,安全距离不达标,生产工艺不成熟等等,导致安全生产隐患。设备上的缺陷,如设备质量不达标,制造安装质量低劣,同时缺少必要的维护及更新。许多化工产品生产需要高温高压(低压),加上许多原料和产品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容易造成各种管、阀、塔、缸的腐损而产生有毒物质跑、冒、滴、漏,这类事故约占整个化学事故的50%。 3.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 石油化工行业的有序开展,需要规章制度及科学的管理作保障。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不能及时消除、治理安全隐患,管理不完善,作业环境不安全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4.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 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运行,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和规章制度,并将此落到实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规章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关于规章制度并没有对员工进行有效宣传和教育,安全问题不能深入人心,职工们的安全意识依然淡薄。此外,还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不能积极地配合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5.安全检查不到位 安全事故需要早排查早发现,进而及时整治和处理隐患,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但目前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检查不到位,在检查的过程中不能坚持正义原则,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进而无法实行相关的措施进行整治和处理,就很容易使事故进一步扩大。同时,对相关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也不到位,培训力度薄弱,针对性不强,领导及员工对安全培训不重视,只是走形式,敷衍了事。综上所述,造成石油化工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因素,事故主要是由人造成的。既然知道根源所在,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去控制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石油化工行业安全管理的措施 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安全事故不断增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针对安全事故出现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管理,较少或是避免事故的发生。 1.提高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 当前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对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因此,想要减少安全事故,必须提高安全意识,高度重视安全管理,这样才能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阶段。强化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可以通过培训途径来实现。在企业内部进行安全三级培训、特殊安全知识培训、日常安全教育。所有生产人员必须要持有相应的资格证才可上岗,在上班前要对安全知识进行重申。标准化岗位及班组建设,强化绿色工程建设。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企业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所在。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每一位员工的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着企业的生产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以安全生产经营为前提。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经营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建立健全安全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改进的管理体系,实现科学、规范管理,做到“防微杜渐”,有效减少或是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强设备的管理力度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机器设备长期以来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最终使得机器设备出现问题,如仪器震动、仪表指示不准等等,同时由于新设备工作性能还不稳定,员工对其操作还不熟练,容易引发各种事故。所以,石油化工行业要加强对生产设备和机械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此外,及时发现解决设备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对于一时无法处理的要报告给相关的负责人。 4.实施安全事故责任问责制 石油化工行业还需要严格执行责任问责制,将责任追究到个人。企业应严格执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生产重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试行)》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并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应对企业的领导人追究责任。(1)违反《消防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2)违反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以及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的。(3)事故应急处理不力,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或者造成其他安全事故的。(4)违反企业相关新建及改扩建工程项目管理规定的。 三、结语 安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石油化工事故日益增多,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加强对设备的管理等措施,减少或是避免不必要的事故,降低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作者:封雪祺 单位:湖北兴发集团兴瑞公司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网络信息论文 1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1)管理区域比较大。石油化工监督工作由每个省或者直辖市设立一个监督站,管理本省或直辖市的监督工作,地域比较广,一些企业不能及时申报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2)化工工程施工和验收标准规范不能及时得到推行。一些企业施工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事生产工作,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石油化工工艺设备多为高温高压条件下生产,其产品一般为有毒有害,一旦工程质量发生问题,极有可能造成起火爆炸等重大事故。 3)在工程质量监督巡查中,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整改和解决;一些好的施工和管理方法得不到推广。基于以上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在网站上设计并建立了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平台,便于对省内化工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2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平台的特点 结合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实际工作,网络信息平台除具备一般网站特点外,还具备以下特点: 1)信息系统要保证石油化工的工程信息能以最快的速度; 2)应用系统功能包含石化工程信息、工程图片信息、单位信息等; 3)网页设计突出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特点,做到布局简洁大方、页面美观实用,同时体现出政府网站的正规严肃而和科技进步的特点; 4)交互平台简易快捷,特别是在技术讨论区,可以使网站的会员随时随地把需求、个人见解以及相关资料发至网站数据库中,方便实现双向沟通。 5)作为服务型政府网站,应做好业务受理与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在网上办公方面,要体现便民快捷、高效,针对性强,且通过申办流程实现网上申报与信息反馈等功能。 3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网络信息平台运行 网站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下载中心、新闻中心、联系我们、网上办公、论坛等栏目,网站主页面如图1所示。针对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的特点,网站增加了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提高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实现了监督工作过程的透明性、可控性和可追踪性,从而达到了行政管理系统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网上办公栏目主要围绕3个子栏目进行设计。 3.1质量监督手续申办 这个子栏目主要是为企业申办质量监督手续提供服务的,它可以为申办质量监督手续的企业提供一个可靠、便捷的工作平台。质量监督手续申办的特点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受理企业用户的工程质量监督申报与信息反馈,主要解决的办法是“外网申报—内网审核”的工作模式,将前台申报与后台审核有机结合起来。质监手续申办流程可以导引用户进行质监手续的申办,使用户更清楚快捷地办理质监手续;质监手续申办需要用户填写有关信息并提供相关资料,填写完全后一并提交后台数据库,管理员审核信息通过后,授予该工程备案登记号,并将该工程项目存至受监工程栏目下。有了这个平台,企业用户可以减少了往返路途的奔波,缩短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手续办理的时间,提高监督部门工作效率。 3.2受监工程 工程在建设期间,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远程跟踪质量监督,该工程的整改通知并接收企业质量整改报告,服务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督站对受监工程进行不定期现场监督抽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以书面形式发至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各受监方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书面形式回执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整个过程完全可以在受监工程栏目中完成,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提高了监督工作效率。 3.3备案工程 工程竣工后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将工程建设中全部质监资料存于备案工程栏目下,通过工程质量监督备案登记号可以查询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检查情况,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情况具有可追踪性,便于企业日后查询。 4结语 本文是针对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化工项目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而开发设计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一站式受理”的业务受理模式,从而促进了质监工作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公共服务的便民性。该网络信息平台适应了新形势下对质量监督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工作要求,体现了“技术先进、内容完整、实用简便”的总体工作思路。现在网络信息平台已经投入使用了一年多,运行正常。网站点击率大约100次/d,对一些不完善的功能和内容,将在今后的运行维护中逐步改进。 作者:周明辉 单位: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石油化工专业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安全管理论文 一、化工事故存在的原因 (一)违章操作 在生产中,违规操作、操作错误以及不按照化工的安全规章制度等等。化工的储存、运输以及生产都有严格的程序,违背安全操作规则,则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从笔者的统计来看,在整个化学事故中,由于操作人员违规操作导致的化学事故大约占了28%左右。 (二)设备故障 1、先天性不足 例如:化工场地选择不正确,规划不够合理,不符合化工厂搭建的安全距离,生产工艺不够成素等等,都会在化工的生产上带来先天性的隐患。 2、设备设计上的缺陷 设备的选取不当,制造安装设备的质量低劣,缺乏比较的管理、维护以及及时的更新等等。多数的化工产品在生产的过程汇总都需要高温、高压,加之多数材料产品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极容易造成生产所需的管、缸、塔由于腐蚀损毁导致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出现跑、冒滴等现象。 (三)管理上的漏洞 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能够及时的将隐患消除或者治理,化工生产操作员工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作业环境底下,管理层领导不当等,都容易导致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意外因素 意外事故主要是包括了突然的停水、停电,导致化学反应失去了原有的控制,或者是在有害物质的运输中,出现了爆炸、泄漏或者是车祸等事故。从上面四方面的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来看,化工事故造成的原因当中,人为因素占有的比重较高。既然化工事故中,人为因素占有过高,就应当想方设法的将人为的化工事故的发生控制完好。 二、预防化工事故的几点措施 (一)把好设备质量关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的扩大、设备技术工艺的不断改善以及量得增长,经过多年所使用的设备和仪器,难免会出现一些异常的情况,而新投入的设备仪器还没有处于稳定状态,而操作人员也没能详细的了解设备的运行,也容易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操作,从而发生各种安全生产事故,所以作为化工企业的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设备的安全、质量。例如:根据生产管理的实践,制定出一套相对的、科学的、有效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并建立出相应的台账。尤其是特种设备、大型生产设备、存储器等等设备以及装置的管理和维护,并对设备定期的检测、维修,如发现安全问题,应立即处理;如遇到不能处理的情况,则需要立刻对有关的单位进行报告。 (二)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体系 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建立出使用的、恰当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关键。化工生产的安全与每一个操作员工的人生、财产安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关系到企业存亡、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安全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就更谈不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企业想要争取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安全的生产是必要的前提。在企业中,要树立出安全就等于效益的生产经营理念,在内部建立出自我约束、检查、纠正的管理体现,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有效的遏制安全事故的预防、发生。 (三)建立安全事故问责制 在2001年4月21日,(国务院令第302号文件)国务院正式颁布施行了《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在制度的施行之后,石油化工企业先后将重大安全事故的问责制度落到实处。如果发生以下几类重大安全事故,则应追求其企业领导责任:其一,违反了安全生产、消防、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其二,违反了企业新建或者是扩建的项目管理制度规定;其三,违反了国家、行业的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其四,面对安全事故,处理不够及时、恰当,从而导致事故进一步的严重或者出现次生灾害;其五,没有对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培训以及上岗技术指导、监督。 (四)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管理机构的建立,是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安全管理机构的合理完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建立必须要有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这样才能有效的增强其执行力。安全管理制度是否能够落实到位是管理的关键,有管理制度不执行,是安全生产中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源头,安全生产必须将制度落到实处,否则一切都是空话。领导管理层需要以身作则的执行每一项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员工都懂得安全、了解安全、重视安全。在遵守安全制度中,对于一些取得了成绩的人员要进行一定的表扬与奖励,相反,对违反了操作规章制度的人员,必须进行严厉的处罚。 (五)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石油化工企业想要将安全生产做到最好,保证员工人生、财产的安全,就必须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话语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心理。为了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员工将生产实践与安全理论联系在一起。在企业内部,除了将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同时,还应当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安全的生产管理中来,只有调动、发挥出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积极性,才能够有效的切断、防止安全事故的根源。让每一位员工养成安全意识,真正的实现员工能够拥有自保能力、相互保护能力以及配合保护的能力,这样也能够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将至最低。安全生产管理,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对化工企业生产中人员的操作进行安全的、有效的管理,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操作规范条例、章程等。在企业中建立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不论是管理层还是一线员工,都应当将安全的理论知识熟记于心,在上岗之前,加强技能操作培训,改正以往操作中的不安全、不正确的操作方法。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将有效的方法贯穿到生产的每一处。 三、结论 在现代石油化工的安全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运用到管理学中的原理,要以身作则、以人为本,重视员工的作用,真正的将情感融入到生产管理当中,做到全面、全方位的管理,才是实现企业安全有效管理的目标。通过文中对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中安全管理的阐述,再一次强调了了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畴之内。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关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指出:“准确来说,生态并不是美学?畴,但是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当它成为审美的视角时,生态就成为美的重要前提了。”生态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了以往人征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美学观念。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性质认识的变化,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其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与当下的探索》与《试论生态美学》中,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关系”、“审美观”、“审美状态”,生态含有视野的意思。后来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直接承认了生态美学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新立场”。张华在《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也认为,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举办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承认了生态是一种视野。 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的一种维度,正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性、实践主义美学的实践性,都是为美学提供一种维度和视域。生态维度使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它改变了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一件艺术品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正如美学的社会性维度,决定了艺术品如果严重地违反了伦理道德,则不能引起美感。因此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 生态也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维度:“环境美学哲学基础的第一位应该是生态。”由于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不尊重生态规律,一味将人的需求、利益凌驾于生态之上,只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环境离不开生态系统。以人的意志来破坏生态,就无审美可言。青山绿水变为穷山恶水,大部分物种灭绝后的寂静春天,即使琼楼玉宇、红砖碧瓦、亭台楼榭造型再富有诗情画意,高楼大厦再宏伟,也谈不上环境美。 生态美学还给艺术带来新的视域,产生了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舞蹈。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克鲁尔特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文学批评的实验》,首次提出“生态批评”的概念,以生态的视野展开文学批评,呼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批评以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为批评对象,继社会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之后,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态。生态音乐之一的具象音乐,直接取自于蛙鸣、鸟啼等自然的声响,加以合成,反映艺术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原生态”音乐、舞蹈也是方兴未艾。 二、环境:一种审美对象 在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现代社会,环境美学蓬勃发展。环境成为继艺术之后的重要审美对象,大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而环境包含了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城市景观,涵括了人所有的活动场所。不过环境不是外在于人的对象。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认为环境既是人所观察的对象,又是围绕着人、让人在其中活动的场所。“环境可被视为这样一个场所:观察者在其中活动,选择他的场所和喜好的地点。”柏林特则更为深邃地看到环境与人的不可分离,环境是生存着的人感知周围的世界而形成,没有人就没有环境。但是又不能将环境客观化,视为外在于人的物质。 环境美学给传统美学带来很大的改变,它彻底扬弃了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审美方式由静观式转 变为介入式,审美感官超越了视觉与听觉的局限,扩展为嗅觉、味觉、触觉等人身上所有知觉,归根究底在于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发生了变化。 环境美学的景观,正如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作品一样,成为审美对象。文学由文字构成,音乐由音符组合,美术由线条、结构、颜色光影构成,舞蹈由肢体语言呈现,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是由自然环境与人的审美理想构成。环境美学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国外环境美学的三名主将瑟帕玛、卡尔松、柏林特分别有侧重地研究了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自然景观是“自然创化与自然人化共同的产物”。自然的创化有浩瀚星际、蓝天白云等天象景观,有巍峨山脉、奔腾江海、大漠草原等大地景观,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在自然中生存繁衍,四时交替、风雨雷电、寒雪冰霜等自然规律运行其中。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是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农业景观是自然与人工一同创造的景观。卡尔松在其《环境美学》提到了北美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新农业景观。陈望衡既有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又有诗情画意的阐述,全面地概括了农业景观分别有农作物、农业劳作、农民们生活的场所、农民们田园诗般的生活方式。无疑后者的理论更适合于建立中国当代的农业景观。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景观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审美对象。柏林特是较早开展城市景观美研究的学者,他呼吁建立人性化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审美性与功能性一样重要,并从广场、喷泉、自然与生活的声音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城市景观。 由此可见,与传统美学中的艺术不一样,环境这个审美对象不只是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的质量。环境美学思索如何改善人所生存的环境,在探索环境伦理、环境审美之余,还注重结合建筑、园林、规划等应用性学科,指导或亲自参与环境改造、景观创造活动的实践。如哈佛大学米歇尔•柯南的《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从构思到营建,详尽地研究了景观设计家拉絮斯改造喀桑采石场为高速路段景观的全过程。美国当代艺术家兼环境工程师帕特丽夏•约翰松设计了许多的景观,有达拉斯的泻湖游乐公园、旧金山的濒危物种园、肯尼亚的内罗毕河公园、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公园等。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另一个区别是其人文性。人不可能完全遵从自然的生态,还要根据需要以及人文精神来创造家园。“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环境美学的景观需要人根据文化内涵与审美理想来参与、创造,有着人的审美和文化需求。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摆脱对自然的膜拜与恐惧,对自然有一定的认识、能利用自然之后。而自然审美意识、情趣的发展,对欣赏自然景观也至关重要,如中国的山水文学、山水画对山水审美的推动,西方“如画”观对自然风景审美的推动等。现代西方欣赏自然景观的盛行,正是由于对工业化漠视、破坏自然的批判的兴起。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就更是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渗透着人文性。柏林特一直坚持环境美学的人文性,人生活在文化的环境中。“任何关于环境美学的讨论也必然具有我所称的文化美学。”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相互依存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美学为美学与艺术提供关注生态的新维度,环境美学侧重于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创造,具有应用操作性。相对于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以人文性作为其核心原则。但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美学,因为环境美学必须要以生态为其准则,人文性与生态性都不可或缺;而生态美学的审美维度要落到实处,最终是通过环境美学的景观来表现其生态观。 正如上文所说,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维度。因为生态性重视维持生态平衡,人的文化生产活动,以及创造农业景观、城市景观,都是建立在自然生态之上,不能违反生态性。当代的重要环境美学家分别从环境美学的学科?畴与发展历史、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环境的概念、景观的创造几个方面,阐明了环境美学的生态基础。 约•瑟帕玛直接承认他的环境美学理论得益于生态美学家利?W波德的《沙乡年鉴》。他认为环境美学属于环境哲学的一部分,而环境哲学的所有工作都可置于环境伦理实际即是生态伦理的?围内,生态伦理“最重要的问题是生活在当今的人们是否有权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无限度地开采现存的自然资源而为后代留下无法摆脱的污染”。环境美学必须以生态伦理为准则。他在回顾环境美学的发展时着重于其与生态的关系,认为如果没有生态维度,环境美学就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现代环境美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对生态的强调把当今的环境美学从早先有100年历史的德国版本中区分出来。” 柏林特在《环境美学》中思考何谓“环境”的时候,认为在摈弃身心二元论的环境概念方面,“生态学的环境论带来深刻的变革……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迫切,生态学的理论逐渐被认同”。“环境”是以生态为准则,在现代的环境理论与环境美学里是不言而喻的。卡尔松在分析日本的园林景观时,指出其是人工地创造出自然的本质。在分析农业景观时,他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不被破坏,“是生命的生物过程”。陈望衡也指出:“环境美学是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统一。”卡尔松还特地提出了“丑东西”的论点,认为胡乱G弃的垃圾、报废的汽车、条形的矿山由于其对生态的破坏是“丑东西”。 与此同时,由于生态是一种维度,不能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所以只说自然美、环境美,而不是生态美。这样生态美学在审美本体、实践应用方面遇上了障碍。西方的约•瑟帕玛、卡尔松等一众美学家由生态美学转至环境美学,生态美学比起环境美学的研究要逊色得多,就是这个缘故。如果说环境美学无视生态美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生态美学无视环境美学,将会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生态美学在对生态、自然的促进上,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环境美学的本体——景观呈现出来。虽然说生态美学涵括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等艺术,以此促使、推动生态观的发展与普及,但是落到实处的保护生态,却是环境美学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如约翰松所设计的旧金山濒危物种园,造型是旧金山吊袜蛇。它形体纤细、蜿蜒层叠,有着明艳的色彩与变化多端的图案——条纹、鳞片、腹部,构成了公园的主要结构,头部与颈部形成的小山丘为蝴蝶提供了避难所,而尾部下方的梯形平台沿着海滨向下延伸,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这个景观是约翰松的生态观与审美趣味、实用性的完美结合。还有美国学者保罗•高博斯特、加拿大学者夏庞德,分别以生态美学的维度来研究森林与风景的景观管理,也是将生态思想融入景观创造中的?例。 可以说,海德格尔“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人的“诗意地栖居”与“还乡”,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共同的理想目标。尽管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都是反思人如何与自然共处,它们在推动生态平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这一宗旨上可谓殊途同归,它们彼此的关系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环境与生态论文:试析江西环境资源与生态旅游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江西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生态农业分布及构成。显见,江西生态旅游 资源相当丰厚,理应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关键词] 江西;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仍在执行的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因此,环境资源与生态旅游自然形成关系。本文主要在江西的自然资源、历史遗产、生态农业方面加以分析。 一、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动植物、水资源、人文生态资源等 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地质内外合力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地理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和气候、土壤、植被、水系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区不同形成的特征也不同。江西特征性地形地貌有:丹霞地貌,著名且各有特色的有赣州的通天崖、定南的武当山、宁都的金精山、南丰的弋廉石、弋阳的龟峰、贵溪的龙虎山、余江的岩前等。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江西的北部,著名的有庐山、九宫山、大沩山、严阳山、武功山等;山地,主要有幕阜山、九岭山、怀玉山、黄山余脉、武夷山,、九连山、武功山、万洋山和广山;岩溶地貌,在修水、永丰等地表现为锯状、垄状的山峰,在宜春的表现为石牙或石林式的山脊,在九江、彭泽、井冈山、宁都等地表现为溶岩;平原,鄱阳湖平原内湖泊星罗,港汊交错,土质肥沃,丰产粮、棉、油和水产品,是生态农业旅游的良好基地。 2.土地及土壤 土地及土壤是人们生存的宝贵资源,具有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江西土地和土壤种类丰富,是可以进行生态感受的一个方面。江西省土地总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7%。江西土壤按颜色可分为: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黑色)、紫色土、石灰土、黄褐土;按土壤的形成可分为:火山灰土、新积土、粗骨土、潮土、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土壤按功能分为:多宜性土壤、双宜性土壤、单宜性土壤、难宜性土壤。不同的土地和土壤其生态状况也不同,因而江西是土地土壤与生态表现对比的丰富资源地。 3.水资源 江西水资源丰富,拥有量排在全国的省级区域第七位。地表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河的水汇成鄱阳湖水系,年拥有量1034.6亿立方米(2004年数据),占全省年均降水量的一半,且水质优良,主要河流1至3类水质断面比例达75.2%。地下水以鄱阳湖平原为主,其次是袁水、锦江和泸水流域。江西还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平均水温40.8摄氏度,有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有75处。水资源是生态旅游资源组成部分,江西著名的水生态旅游资源是鄱阳湖。 其他与水相关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资源有:横跨永修和武宁两县的柘林水库、万安水库还有新余仙女湖、龙虎山的芦溪河、大洞山峡谷、南丰的紫宵溪、临川温泉、星子温泉、温汤温泉、法水温泉、汤湖温泉等。 4.生物资源 江西处于世界最大的常绿阔叶森林带的中心,在这个典型的中亚热带植物王国里,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野生植物资源:全省有种子植物4000余种,其中有木本植物1970余种,淀粉植物400余种,药用植物1500余种,观赏植物500余种,纤维植物、油脂和芳香植物各200余种,及为数众多的野果野菜和蜜源植物等。全省有孢子植物1780余种,其中有蕨类植物430余种,苔藓植物530余种,大型真菌400余种,藻类植物500余种。目前数量稀少或濒危植物有150余种,如阿丁木、观光木、红彬豆等。数量相对丰富的典型植物有:木材类的彬木、马尾松、毛竹等28种;油脂类的油茶、油桐、乌柏、油橄榄等;干果类的板粟、枣、核桃、香榧和胡桃;特种经济作物有漆树和南岭黄檀;淀粉类植物有苦槠、甜槠等16种;芳香植物有山苍子、黄樟等6种;野果类植物的中华猕猴桃、余甘子、金樱子等30余种;等不一一列举。野生动物资源:由于良好的自然生态植被环境,适宜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故江西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江西有淡水鱼类182种,两栖类42种,爬行类74,兽类67种,昆虫4500种,他们占全国同类动物种数的16.2-30.3%。江西珍稀动物有江豚、白鳍豚、华南虎、云豹、金钱豹等97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74种。 5.自然保护区 江西省已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38个,自然保护小区5000余处,保护总面积达98.4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9%。到2004年底,全省已批准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市(含生态保护区建设试点地区)3个,生态示范县22个。已建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14个,省级森林公园41个,保护区总面积达到8073.2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4%。江西自然保护区有6种类型,分别是:保护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典型代表有九连山、官山、武夷山保护区等;保护珍稀物种,典型代表有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桃花岭梅花鹿保护区、东乡县野生稻保护区等;自然公园类型综合保护区,典型代表有井冈山、庐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包括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典型代表有婺源灵岩洞森林公园、景德镇枫树山森林公园等;资源管理保护区,典型代表有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等;山地水源保护区,典型代表有安福武功山南坪水源林、安远三百山自然保护区等。自2001年以来,江西省还建立了鄱阳湖、东江源2个国家级生态功能试点保护区和4个省级生态功能试点保护区(仙女湖水源涵养地及生物多样性、章江源、贡江源、修河源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作用是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 二、历史文化遗产 江西在南昌、赣州、景德镇等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南昌 有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军事教育团旧址、旧居、二十军指挥部旧址等代表了革命军事文化;名人荟萃、寺观林立、古墓成群的梅岭和自古柳如烟云、春花似锦的百花洲代表了山水文化;青云谱、滕王阁、绳金塔代表了园林建筑文化;象山公园、天香园、青山湖、羽衣仙女代表了城市候鸟文化;万寿宫、佑民寺等代表了宗教文化。 2.赣州 有宋代的城墙、排水系统福寿沟、舍利塔、赣州古瓷窑、虔州八境;晋唐五代以来的最古老的六街;明代的红玉塔;明清的三十六街和七十二巷;清代的文庙建筑群和民居建筑群。 3.景德镇 人文旅游资源量与质均属上乘,特别是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现存古窑遗址与陶瓷文化遗迹有30余处。除此外,还有千年红塔遗址、江南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衙,明、清建造的古戏台、气势宏伟的龙珠阁、明代古街、红十军办事处旧址、阳府古寺等。 江西的历史文化遗产远不止这些,还有如乐安的千古第一村流坑就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工艺、书法工艺、雕塑与壁画工艺等;萍乡的工人运动史文化遗迹;抚州的王安石、汤显祖文化遗迹;鹰潭的道教发样地文化、春秋战国崖墓(以其分布广、数量多、位置险、造型奇特、文物丰富而成,为研究古越族史及中国纺织史、乐器史、音乐史诸学科的珍贵资料)遗迹;宜春有历史文化遗址496处,典型代表有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的唐代六大名窑之一的“洪州窑”和江南首次发现的吴城商代遗址等遗迹,“药都”樟树闻名遐尔;新余的会仙台、昌山庙、万年桥遗迹;上饶婺源的小桥流水人家-古建、古桥、古亭、古树遗迹;九江是著名的米市、港口城市、茶市,庐山有本省唯一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景点。井冈山、兴国、瑞金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迹等。 三、生态农业 江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在发展江西生态旅游战略资源,有些为生态农业游直接提供了条件。比如婺源将生态农业与文化生态旅游业的结合,建设了金山茶庄、晓起生态农业示范村等生态农业主题公园,形成了龙头辐射,农业示范、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10万亩。为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互促进、相互发展,2004年投资60万元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梳妆打扮”。同时,部分农户抓住该县推出“农家游”这一旅游产品的契机,把游客引进家、引入园,实现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双赢”。截止到2004年底,江西省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遍及32个县市,总面积达62.6万公顷,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6.43万公顷,这些地区大多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条件。 环境与生态论文:协调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对策研究 摘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型城市终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如何协调好资源型城市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文章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并制定了协调两者关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资源型;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各个学科关注重点和理解的差异,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对城市化涵义进行界定,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从城市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城市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如果缺乏统筹规划,同时面临资源衰减,那么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将会积累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 生态环境指人类环境中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最直接相关的那类环境。是自然界中各种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遵循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规律,也受技术、体制、文化等社会关系的支配。具有调节、净化等功能。 一、鄂尔多斯市城市发展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总人口162.5万,其中蒙古族18.3万人,下辖七旗一区,毗邻晋陕宁,南临古长城,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与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隔河相望,属“呼包鄂”金三角地区。东部临近环渤海经济圈,西部沟通我国西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和东中西结合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作用。 (二)资源概况 1.煤炭和天然气储量巨大 煤炭是鄂尔多斯市能源矿产中的最大优势。鄂尔多斯市煤炭的储量大、分布广、埋藏浅、易开采,以高发热量、高挥发性、高灰熔点、低灰、低硫、低磷的“三高三低”闻名于世。鄂尔多斯市也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区,目前鄂尔多斯市盆地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2337.44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一个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的大气区。 2.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建材资源遍布全境 鄂尔多斯市的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蕴藏丰富。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等,还有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广阔。 建材资源是鄂尔多斯市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资源遍布全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黄土、花岗岩、大理石等。 3.水资源相对缺乏 鄂尔多斯市是我国相对少雨和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年降水除少量补给地下水、水库和内陆湖泊外,由于植被覆盖不好,水土保持差,大部分通过黄河水系汇入大海。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总量为29. 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 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1. 0亿立方米,人均和地均占有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三)生态状况 鄂尔多斯市属内蒙古高原的鄂尔多斯高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市48%的面积为沙漠化土地,东部为丘陵山区,干旱少雨、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但矿藏丰富;西部为高原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中南部为沙漠区,库布其沙漠居北,毛乌素沙漠位南,是国家“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地段;北部及南部边缘为平原区,属黄河、无定河冲积平原,是鄂尔多斯市的粮、油、糖、果基地。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且集中,风大沙多,年蒸发量为降雨量的十倍以上,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有40多天,十年九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四)城市建设状况 鄂尔多斯市建成区面积250.21平方公里,道路面积5034.94万平方米,供热面积7189.30 万平方米。全市燃气普及率达78.13%,污水处理率达93.2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3.69%。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9.05平方米。 (五)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实现了资产开发的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进入我国地级市前列,2012年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56.8亿元,比2011年增长13.0%。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20.0亿元,同比增长3.0%。 二、生态环境对鄂尔多斯市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优质的空气和水资源,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提高城市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的人口,加速城市化进程,同时增强农民进城的意愿,促进城乡一体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 (二)约束效应 恶化的生态环境会降低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水资源缺乏会使生产和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严重会增加改善环境的成本,土地资源被破坏会抑制城市空间拓展,从而减慢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难以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进入,缺乏城市竞争力,从而降低城市发展速度;恶化的生态环境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危害了人体健康,城市居民会选择迁出,这样就造成人才流失,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的形象,降低城市吸引力,不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增强。 鄂尔多斯市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并且沙漠化严重。而且,鄂尔多斯市处于能源工业发展初期,发展模式仍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三、鄂尔多斯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一)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创建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预防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病”,解决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做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得子孙后代能够有一个永续利用和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对于鄂尔多斯市而言,“生态城市”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城市环境基础差,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人口素质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尤其是领导决策层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二要加强城市生态立法。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化、制度化是保障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三要建立生态城市化发展的管理机构。在政府领导下,设立跨部门的、综合的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四要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态城市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污染或无污染,低消耗高产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二)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创建节约型城市 目前鄂尔多斯市的城市化发展,资源浪费严重、耕地占用过快、资源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面对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诸多不协调问题,鄂尔多斯市应该吸取先行城市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坚持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理性增长”的道路,构建节约型城市。在制定鄂尔多斯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时,应该注重城市化的内在质量,把速度和质量统一起来。要把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经济实力、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结合起来,使得人均gdp、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能够同步增长,居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多方面内容的水平得到提高,整个城市充满创造力。 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原材料,大力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建设节约型城市。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产业,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社 会良性、互动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鄂尔多斯市将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必然选择。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进一步完善公益林和草原生态奖补制度,全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落实“三区”发展规划,推进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5万人。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好中心城区百万亩生态圈、企业碳汇林、乌审旗“一河三园”等地方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群众增收。二要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进一步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地质灾害整治和复垦绿化力度,积极化解矿区矛盾,推进和谐矿区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意识,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体系。 结论 城市化实质上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水平提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在区域发展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集中,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支撑的基础面临着退化。城市化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发展、能耗增加和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通过限制人口、排斥资本和干预政策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但是,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高速发展中的鄂尔多斯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未来还会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协调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作者简介: 王珊(1980- ),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讲师,博士,从事人文地理和资源环境的研究; 金良(1974-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教授、书记,博士,从事生态环境的研究。 环境与生态论文: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探析 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也会日益提高。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条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园林绿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美化城市,对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给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游览、休息场所。 1. 城市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主要压力 地区开发会对城市及周边的大气、水、植被等环境带来影响。大气环境方面,由于拟开发的功能均属对大气污染贡献较小的类型。只要整个片区的燃料类型以燃气为主,相信东部地区南片的开发不会给整个大气环境带来显著的影响;植被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区植被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不超越适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植被环境的受影响程度将可得到有效控制。 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关于净化空气的功能 现代城市的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有害气体,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为控制空气污染,加强城市绿化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树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产生750公斤氧气,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有绿化的地方比没有绿化的市区街道,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少85%以上。 2.2关于调节气候,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的功能 实践证明:夏季绿地的气温要比城市中的路面、广场等建筑区的温度低10℃左右。七、八月份柏油路面的温度高达30℃-40℃,而草地的温度只有22℃-24℃,林地中的温度更低,一般情况下,公园中的空气湿度,要比城市其他地方高27%。由于城市绿化能发挥调节气候的作用,从而为人们创造了遮荫覆盖、防暑降温、凉爽舒适的良好环境。防护林带,可以抵御风沙的侵袭,并使保护区范围内冬季温度得到相对提高。 2.3关于降低噪声的功能 城市中的噪声是一种有损听力中枢神经的环境污染。林木对声音有散射与吸音作用,所以,在城市中特别是道路两旁多植树木可以降低噪声。据资料记载,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噪声可降低8-10分贝。 2.4关于美化城市的功能 园林绿化可以运用形状、色彩风格各异的花草树木,利用各种不同的地形、道路、河流及建筑,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美化市容,使城市绿树成荫,百花争妍,使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变得优美、舒适、清新。 2.5关于公园绿地的游憩功能 城市中的公园以及其他各公共绿地,是广大群众游览、健身休息以及进行某些科普教育、文化活动的场所。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园绿地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功能更为人们所重视。 这些功能是其它基础设施所不能比的,但这些功能,许多是看不见、摸不着,是间接体现的,或者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的,不像其它基础设施比较直接,短时间可见效。因此,还有很多人的绿化意识以及保护、爱护绿化的意识不是很强。 3. 针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3.1维育山体与森林 东部地区东北部和中部的山体与森林是东部地区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东部主要的旅游资源。保护这些山体、大力增加森林面积一方面能弥补城市建设带来的植被损失,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在有效提升东部地区生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 增加生态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评价还能带来生态保护的收入(这是《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将来有可能实施)。 3.2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多方面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东部地区严重缺水,中水与海水的利用不仅需要,而且可行,关键是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管道布设,在楼房建筑上要有此项要求。将东部地区的用水建设建成全国科学用水的典范。 3.3规划好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法和场所 在方法上应着重于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无害化,还应尽量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并从源头上控制(如采取垃圾处置收费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垃圾排放的成效;在固废处置场地的选择上则要充分考虑所采用方法的长期环境效应,切忌只考虑经济的可行性和短期的无害性。 4. 如何提高城市品位和环境保护 现在,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 4.1重视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市整体规划,严禁侵占规划绿地。城市绿地的规划应合理布局,远、近期结合,点、线、面结合,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4.2加强建设项目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提高绿档次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市政建设项目),必须从其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入手,加强其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特别是施工前的设计审核把关必须严格,以提高绿化档次。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的建设,其配套绿地必须严格控制,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档次,不要再出现只见草坪不见树的现象。 4.3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制度,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单位(企业)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现在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基本无严格地、强制性地、比较细化的标准,不像建筑工程。而绿化工程中的植物是有生命的,又是具有观赏性的,那么它的好坏不能简单地、硬性地去套某一标准,而只能靠施工单位(企业)的自律去选择植物。 4.4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并把历史运用和体现于园林之中,提高园林的历史文化底蕴 4.5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绿地的养护水平和质量 绿地的建设是短时间的,而养护管理是长期的,因此,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和质量,具体体现的是城市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水平,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绿地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对照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标准看,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任重而道远。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环境与生态论文:简析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路径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形势不容乐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提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建议。 一、西部地区政府应该转变观念和职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沿海赤潮、太湖污染和淮河污染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西部地区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树立在经济发展之前或发展的同时就治理和保护环境的观念。为此,西部地区政府应汲取教训,首先转变政府工作观念和职能,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绿色gdp观念,建立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经济增长的衡量采用gdp这个统计指标,但是这个指标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忽视了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例如,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以及人们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本和代价并没有反映在gdp这个指标当中。因此,若采用gdp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增长是不全面的,若使用不当甚至会误入歧途。西部地区政府应该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全面考核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1)建立绿色gdp的考核指标。所谓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采用这个指标可以克服传统gdp统计指标的缺陷,重视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进而全面、综合地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2)建立自然资源浪费损失指标。这个指标用于计算自然资源的损失情况,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3)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失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全面准确地统计出污染的状况,具体包括“三废”排放、噪声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放射性污染等。(4)建立不良品经济损失指标。这个指标具体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统计和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统计。 (二)在引资的时候应考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在我国,很多投资的项目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凡是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项目,投资者就愿意投资,政府就愿意鼓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投资的项目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会阻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传统的项目评价往往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并未充分考虑到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项目进行详细研究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项目的绿色环保性。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在引资的时候应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决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估领导小组,专门对审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评价,从源头控制有污染的项目入选。审批上,评估领导小组应严把以下原则: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该地区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当地土地利用的规划;是否符合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有关要求;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污染物能否达标排放等。只要违背其中的一条,项目都应被列入拒绝入选的范围。 (三)建立政府科学决策体制,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建立政府的科学决策体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决策失误,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还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应该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政府决策体制,避免出现重大决策的失误。 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重大的经济决策、经济问题和经济项目要经过充分论证,形成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咨询。即根据广泛的调查研究,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情报,经过分析研究,进行科学预测,为决策系统进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第二,拟定方案。根据需要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后果,拟定出各种有价值的决策方案,并对每一个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第三,协助决策。参加决策的讨论,为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协助决策者进行方案调整并提供咨询服务。 (四)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种是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为特征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西部水土流失面积104.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为15.15%,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01%。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黄河、长江的泥沙多达30亿t,其中70%来自西部地区。长江上游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5亿t,其中1/3的漏水进入干流,2/3的粗沙、石砾淤积在支流河道和水库中,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729.5万平方米,占土地总面积的53%,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农牧民背井离乡在西部地区已不为鲜,因石漠化贵州全省需搬迁人口达30万人。 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质量下降,鼠害严重,草地质量不断下降。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积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9.5%和47.1%。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西部地区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出现水质性短缺现象。天然湿地萎缩,自然调控能力降低。荒漠化问题突出。西部地区90年代旱灾和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分别比80年代增长了7.5%和49%。根据有可比资料的广西、四川等9省、区计算表明,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494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3%。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必须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环保立法和执法 目前,外部性是造成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解决办法除了依靠必要的经济手段引导以外,还要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和法律政策来加以规范。因为法律制度本身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规则,具有能约束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的行为。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这种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会造成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混乱。因此,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环保立法和执法。 西部地区应该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来制定法律制度。例如,废物产生者是防治第一责任方。按照“准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产生者要自行处置或交由有经营资格的单位集中处置废物,使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必须支付相应费用。违反者要限令整改,并处以罚款。此外,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产生者还应当建立废物产生量和流向的档案,强化废物从产生到最终处置的过程管理。另外,还应该尽快制定有关环境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组织法规,比如环境污染防治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适当提高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事处罚标准。最后,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体制和实施机制。比如,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扩大新闻媒介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执法检查制度,使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三、应用多种手段。尤其是以经济手段来治理和保护环境 在这方面,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具体作法如下: (一)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自然资源的价格合理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对于稀缺的资源供给而言,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逐渐提高才能及时反映自然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低价甚至无价,其结果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加速浪费和环境退化,也使西部地区的企业缺乏主动节能和环保的意识,造成了后备资源的供给不足。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自然资源的价格逐渐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西部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加强我国产权制度,尤其应重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 有效的产权制度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明确界定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及获益或受损的边界,从而使每个经济当事人使用资源或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和收益都内部化地由自己所承担或获得时,才会产生一种有效的约束,促使人们尽量减少资源利用或经济活动的成本,避免从事无效率的经济活动。同时,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也会自动产生一种有效的激励,鼓励人们积极地去从事能带来经济收益的生产性活动。此外,通过适当的产权安排或产权结构还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因此,要确立合理、清晰的产权制度,必须通过立法明确界定产权,使自然资源的产权有明确的归属,并允许产权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同时,还要通过立法保护产权所有者或产权交易各方的权益。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促成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具体来说,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主要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河流、湖泊等)的产权主体,并将这些产权主体人格化和具体化,尤其是应该明确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是村组织、农户,还是国家,从而避免重要资源成为共享资源而被过度利用和破坏。其次,对于一些共同所有的资源,如湖泊、江河、沿海渔业等资源,除了明确管理主体外,主要应根据社区或各区域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乃至地方法规,维护这种共有资源的集体产权和持续利用,避免由于几个产权主体的同时存在而引起的资源共享所产生的资源破坏。 (三)环境税收和补贴 环境税收手段又称为庇古手段。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对污染物征税的思想。他认为,应该根据污染物所造成的社会损害对排污企业征税,从而使企业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后来,人们将针对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质量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庇古手段主要是利用税收手段、财政手段、收费制度和责任制度进行的,包括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产品收费、财政补贴、利率优惠、押金一退款制度等。通过对污染行为征收环境税,既能调节污染行为、减少污染,又能增加西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以后,不仅可以对好的经济行为少征税或进行补贴,而且可以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结构的优化,使整个税收体制朝着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又有助于鼓励保护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有助于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四)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它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体现,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手段。在西方国家,排污权这种交易方式已经普遍采用。所谓排污权交易,就是拥有排污权的主体,将其排污指标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其他现在或将来的排污者,其他排污者支付相应的代价而使之达到投资生产或保护环境的目的。在这种交易中,排污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排污厂商之间进行买卖,通过这种方式来创建市场,有效配置污染削减责任,以降低污染控制的社会成本,因而排污权交易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的方法。具体来说,排污权交易首先由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单位计算出该地区可能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排污许可总额,并将其分解分配给各个排污单位,然后允许各个排污单位进行许可额度内的自由贸易。每个单位可能将所分配的许可额留着自用,也可以在市场上卖掉。 四、加强西部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目前,西部地区间产业雷同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差;二是行业之间相互封闭,缺乏合作,重复引进,盲目发展,使资源不能合理流动,技术不能共享;三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地区经济的互补性差。这种“小而全”、“大而全”的经济模式造成了西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应该加强西部的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比如,现在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护、天然防护林工程和成渝经济走廊规划就是很好的典范。因此,加强西部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立足本地资源和特色,避免城市和省份间产业过度重复投资等。在西部地区政府统一的规划指导下,搞好地区之问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加强西部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尤其应当扶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发展;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推行清洁生产、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也叫循环发展模式,就是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途径组织生产,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再生资源重复、循环使用。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和扬弃。传统经济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它一端投入资源从事生产性消费,另一端则在产出的同时对环境产生直接的污染,诸如废水、废气、废渣。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并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将有害物和无用物变为无害物、有用物。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应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六、控制人口规模,提升人口素质,大力发展教育 人力资源是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最活跃最积极的主动性的生产力要素,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人力资本是一国实现经济发展、增强环境意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就成为首要的选择。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控制人口增长,实现适度人口目标 人口的过快增长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建国以来,西部地区人口激增,人类活动空前剧烈,过度垦殖,过渡放牧,超薄平面的种植,技术条件的限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绿洲外围及边缘地区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而且已危及整个绿洲。此外,人口过多也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由于人口增加,会引起城市化的膨胀,居住条件的恶化,噪声污染,“三废”物资增加等问题,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其次,由于人口增加,会造成资源过度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紊乱。因此,西部地区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控制人口过快的增长,尽快实现适度的人口日标。 (二)大力发展教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与正式制度相比较,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是对正式制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它在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确立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要通过教育,增强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要重视西部地区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使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整个西部人民深层次的自觉的意识,并使这种自觉的意识深入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克服各种急功近利、破坏资源与环境的不良行为,才能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各种关系,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环境与生态论文: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手段分析 [摘要]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为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手段,促使政府、消费者、企业形成环保合力。 [关键词] 生态环境政府采购绿色消费环境税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降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政府责任重大。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多管齐下。本文主要分析政府依靠财政税收这一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 一、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过去的15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0.1%,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解决我国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造成的后果,政府责任重大。 1.我国生态环境严峻形势必须改变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结果,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十一五”时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些目标,体现了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要求,政府必须下定决心确保完成。 2.经济增长的高环境成本必须降低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等现象。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降低。2006年我国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指出:仅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可见,如果再不重视保护环境,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会更高,政府必须下决心改善生态环境。 二、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手段 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要遵循经济规律,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灵活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1.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通过制定财税政策,鼓励使用、消费环境标识志产品、环境认证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有利于消费环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政府机构实行绿色采购、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全社会自觉抵制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增加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1)财政资金转向绿色采购 形成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财政资金要优先购买对环境有利的绿色产品,形成政府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政府所购物品: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车辆等办公用品,都必须达到特定的环保标准,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这有利于带动企业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必需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2006年11月我国公布了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它涉及汽车、打印机、彩电、板材、家具等14个行业获得中国环保标志认证的上百种产品的采购清单。它规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在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时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不按规定采购的单位,财政部门可以拒付采购资金。 (2)税收政策促进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费者作为绿色消费的主体,进行绿色消费还存在一些障碍,还需政府出台财税加以引导。 ①减少税收鼓励购买环保产品 环境标志是一种标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签,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环境标志认证,实质上是对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处置,乃至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它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民间组织依据环境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更为有利。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标志产品受到重视,消费者更注重购买环保产品。但是有很多不法厂商,擅自在产品包装上印刷环保认证标志,消费者难辨真假。本来,发放环境标志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一方面通过环境标志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并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类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引导企业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但是市场上假冒的环境标志产品,产品质量低劣,成本低、价格低,不利于消费者对真环保产品的购买。 鼓励绿色消费,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假冒环境标志产品的打击力度,而且要对获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减免税收。通过减免税收,增加其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共有近200家企业,40多个大类,500多种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加其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上处于有利地位。不仅能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环境认证产品,而且能鼓励生产者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②消费税限制购买非环保产品 促进绿色消费,减少对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必须完善消费税制度。去年4月1日,我国对木质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大排量轿车提高了消费税,限制对其消费。还有许多产品,消费者看不出它对环境的危害,然而,生产中对环境危害巨大。例如,消费者在购买黄金首饰时,很少知道它对环境的危害。黄金生产中的氰、砷、汞、浮选药剂、悬浮物、重金属,腐蚀性气体、粉尘、尾渣、废石及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危害极大,尤其是汞和氰,严重污染空气和水。对这类生产中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政府应提高消费税,限制百姓对它的消费。 2.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生产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推行绿色生产。企业是绿色生产的主体,政府要制定财税政策对企业加以引导。 (1)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绿色生产 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就要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强化从源头防止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现状,就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清洁生产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就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鼓励企业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环保相关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政府财政资金都要予以支持。 ①财政资金支持绿色发电 国家环保局公布,去年上半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增长4.2%,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环境目标所要求的每半年降低1%的目标。2006年1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了《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以1000美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计,中国2.9公斤,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为1.1公斤。我国煤炭消费高速增长,导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燃煤电厂又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控制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一方面,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财政资金要支持绿色发电。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企业使用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财政资金投向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绿色发电项目。 ②财政资金支持绿色交通 我国汽车尾气和烟尘、噪音等造成的交通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公交车辆使用的燃油普遍含硫较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控制城市空气质量恶化趋势,财政资金要支持发展绿色交通。财政资金项目资助企业研制清洁、廉价新型环保公交电动能源,财政资金补贴公交公司使用尾气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的新型电动公交车辆,淘汰老旧车辆。 (2)税收政策限制污染型企业生产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改变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但是,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放任自流,导致污染型企业大量生存,加剧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一方面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坚决关闭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另一方面,开征环境税。环境税是对破坏环境的活动包括碳排放、硫排放、生成有毒废料、使用原始原材料、排放汞、生成垃圾,通过税收予以阻止。根据我国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限制类、淘汰类产业,征收高额环境税。通过征收环境税,大幅提高污染型企业生产成本,迫使其转产或停产。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工程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实施最早的大范围工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农业工程把地球生物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空气、水、土壤等作为研究和实施的对象。然而过去的农业工程研究常常集中在妨害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上,而很少深入研究涉及的诸多生物链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没有用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实践,导致地球上的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更加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1 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1 农药喷洒不当,造成生态失衡 由于森林害虫繁衍快,危害大,人们往往会借助大规模的农药喷洒来消灭害虫。虽然农药杀虫效率高,但容易导致以这些害虫为食的鸟类误食害虫而亡;同样,以这些鸟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也容易中毒致死,害虫的天敌大规模死亡之后,害虫又将肆虐发展,进一步造成农药的持续、大量使用[2]。同时,农药的喷洒也对土壤、水、空气等造成污染,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2 耕作方式不当,破坏土壤生态结构 不当的耕作方式容易破坏土壤结构,旋耕方式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旋耕实现了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实际上是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过于松散而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旋耕也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大为减弱。由于旋耕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结构,人们为了提高作物单产只能施用化肥等,长此以往,土壤肥力减弱,农作物产量会降低。 此外,有部分地区的土壤沙化和沙尘暴都是由人们的耕作不当造成。因此,在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的同时,应处理好农业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1 应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威胁,动植物的种类不断减少。有许多药物都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成,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脱离不了这个生态圈。在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如果不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趋势,人类发展必需的动植物将大大减少,由此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2 要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土壤、水和空气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土壤容易受到污染,且自身净化能力有限,因而不当的耕作方式和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影响,土壤质量下降,且容易导致沙化、沙尘暴等。此外,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质污染,大面积的井灌则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快枯竭,围湖造田会造成湿地生态失衡等[3]。因此,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遵守自然规律,就很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要加深对农业工程研究实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增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意识。 3 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研究实施生态工程 3.1 加强农业工程研究实施的立项和审批 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发展、自然环境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对于农业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立项和审查都应该慎之又慎,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立项和审批的申请资格和程序。同时,要提高农业工程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导的生态环保意识。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许多农业工程实施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和影响,因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十分必要,否则将很难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农业生产中在给瓜果蔬菜喷洒农药后,就应追踪这些果蔬是否有农药超标的问题,调查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只有建立农业工程实施后的动态评估机制,才能认清并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研究人员还要善于分析农业生产的问题,并预知这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防微杜渐是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应该存在的想法。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工程生态预警系统,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总之,要不断探索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环境与生态论文:为何要谈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探索 1999年10月下旬,由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办、南方航空公司海南分公司协办的“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海南省召开,来自中国以及美、法、澳、韩等国的作家和学者张炜、李锐、苏童、叶兆言、格非、乌热尔图、方方、迟子建、蒋韵、黄灿然、蒋子丹等三十多人与会。25日晚,在三亚市南山生态文化苑,参加这次会议的部分学者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就环境—生态问题又进行了进一步座谈。参加这次座谈的有黄平(《读书》杂志执行主编)、李陀(《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主编)、陈燕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和(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福建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王鸿生(河南省文学院研究员)、耿占春(海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等。韩少功作为会议东道主也出席了座谈。参加研讨会的部分其他人员及外国同行列席了座谈。现在呈现出来的,是根据参与座谈的人的发言和相近思路整理出的一个提纲,以期作为继续思考和广泛征求批评的基础。 环境—生态问题并非仅仅是个科学技术问题 很长时间以来,全球范围的环境—生态一直在恶化,水资源短缺,荒漠化扩展,温室效应,有害气体排放量急增,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都不仅危及到人类的物质生存,而且加剧了全球和地区范围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族群的冲突乃至危机。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在全球排名160位以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的加快,资源与开发的矛盾、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迅速激烈化和外显化。近年来,黄河断流,长江泛洪,淮河变黑,西北等地的快速荒漠化,华东、华南等地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等,危害着很多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剥夺着他们的生存权利;许多城市的垃圾公害和食品污染也正在对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贫困阶层)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威胁。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有30%的水资源遭到污染,3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上千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这意味着环境—生态代价几乎将抵销掉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从整体上说,淡水缺乏,水质与大气污染,土质退化,耕地减少,水土流失,酸雨增多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也只有在经济增长起来以后,对环境和生态保护才能有更多的财力投入。 需要对此提出的质疑是:从过去几十年的情况来看,全世界并不缺乏对环境—生态进行必要的和基本的保护的科学技术,全世界的资金也足以用来解决诸如水质的大面积污染和大气的工业污染这样的问题,但环境—生态恶化还是在一步步加剧。这说明,环境—生态破坏后面隐藏着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环境—生态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 现在,全世界很多地方的水资源都严重缺乏,但即使是在这些严重缺水的地区,仍然不时掀起大兴土木的热潮。高级宾馆高档写字楼层出不穷,而一个三星级宾馆的标准间的设计供水,居然是每天一吨。很明显,只是笼统地说缺水,不是毫无意义吗?不足世界人口5%的美国,每年需消耗全世界年开发能源的34%,人口不到20%的发达国家每年需消耗全球能源的80%,但与此同时,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利益,至今仍然拒绝在全球保护大气的国际协议上签字。那么,笼统地说大气污染需要治理有什么意义?究竟是所有的人都缺水、都在污染大气,还是一部分人缺水、一部分人在污染大气?是哪一部分人缺水、哪一部分人在污染大气?缺水、大气污染这类问题,仅仅是个科技问题,或者,仅仅靠科技进步就能解决吗? 从性质上说,环境—生态问题涉及到对自然资源如何占有、如何利用和如何分配的问题,而这种占有、利用和分配,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下发生和展开的。对这些社会领域和社会过程的关注、反思、批评,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作家—艺术家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 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 环境—生态和发展的问题,常常被构造成二元对立和两难的困境:似乎要发展,就要破坏环境—生态;要保护环境—生态,就只能牺牲发展、忍受贫穷。这种发展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流行话语正在很多人那里内化成某种“常识”或“共识”,阻碍着人们对发展与环境—生态问题做任何严肃而富有积极意义的探讨。 关注环境—生态问题,并不是要追捧极端的环境—生态主义神话,不是要建立凡生命(甚至包括病毒)和凡自然之物(包括洪水)都必须崇拜和保护的现代泛神论,也并不否定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以及更早期的其他文明形式长期以来与自然界的确存在着的紧张关系,并不否认人们追求日益舒适的物质生活的合理性。但是,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相对平衡,不也是“舒适”的应有之意吗?而且,这种相对和谐与相对平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对成功的范例。今天,无论是在海南,在云南,还是在山西,在江西,我们都可以看到某些局部地区有很多发展与环境—生态良性循环从而增进了当地人民福祉的生动事例。各种文明形式与自然的冲突如果说曾经已经发生,丝毫也不能说明如今坐视环境—生态的恶化具有正当性和必然性。而在“发展”与“环境—生态”两者之间建立非此即彼的两难关系,通常情况下是对掠夺性破坏性开发的辩护。 大规模、高速度的环境—生态恶化趋势,并不是历史上的常态,而是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出现的现象,是全球性发展主义思潮和体制性开发带来的恶果。在这里,“发展主义”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发展”,指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生活在各地的人们的正当要求,也是中国改革和开放的目标。而所谓“发展主义”(严格地说,应该是“开发主义”)指的是一种源起于西欧北美特定的制度环境、并在六十年代之后逐步扩张成为一种为国际组织所鼓吹、为后发社会所遵奉的现代性话语和意识形态。它通过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等的许诺,对广大的“第三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包括贫富悬殊拉大、环境—生态恶化,等等。冷战结束以后,发展主义更是演变为一种全球化的潮流。这种潮流将“发展”简单地还原为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又简单地等同于GDP或人均收入的提高。在向所有的人许诺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发展主义再生产着一种不均衡的经济格局和不合理交换—分配体系,同时也严重地破坏着资源日益减少的环境,损耗着已经变得十分脆弱的生态。 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忽视环境—生态问题,常常把环境的代价、健康的代价等等排除在企业内部的成本—效益分析之外;同时也忽视人文协调和社会整合问题,使社会的伦理、信任、安全、亲情、团结、互助等社会得以维系和延续的基础日益崩溃。发展主义的话语是一种唯物质主义,唯增长主义,甚至是唯GDP主义。 这种发展主义的话语体系存在着很多盲区,比如其关于增长的统计就常遮掩着人类生存的真相:大量砍伐森林以满足木材业和市场的需求,如生产木质家具、纸浆、一次性木筷等,这一类生产拉高了GDP,但这些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如制浆过程对河流的污染、林木减少既导致了水土流失又降低了空气质量等),却没有从GDP总值中扣除;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保护健康人们又不得不购买矿泉水(富人或中产阶级甚至需要乘飞机去其他地方度假以呼吸新鲜空气),而对矿泉水的购买和度假的消费等更增加了GDP:一次破坏竟成为GDP的两次增值,“美好生活”就是这样被再生产出来的! 国民生产总值(GNP)或本地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等是对社会总体收益进行估量的一些必要概念,但这一类统计如果成为唯一的社会进步的指标,巨大的环境—生态代价和社会—伦理代价便会被掩蔽起来。而且,这种统计往往并不反映出增长或开发的主要获利者有多少人、是什么人,主要代价承担者有多少人、是什么人。这种以货币来衡量价值的方法也总是将未纳入货币流通过程的劳动(如家务劳动、志愿服务、亲友互助及自给自足的农业劳动等)和其它代价(环境—生态破坏,以及健康损害、安全损害、尊严损害、信赖损害,等等)排除在统计范围之外,因此常常掩盖了增长之下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公正和不合理。 增长至上和财富至上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与欧洲启蒙时期的人类中心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决定论存在着思想上的渊源关系,也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又一轮全球性扩张的产物。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展主义蓝图之下,少数国家或地区(如日本及亚洲“四小虎”)由于战后种种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文化的综合因素而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这被描述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和道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战后接受发展主义模式和相关的制度—技术安排的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如发展主义所许诺的那样发展起来,或者在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社会—政治和环境—生态代价,有些甚至日益陷入了经济的困境和社会的危机。 联合国开发与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大约四十个国家的经济比十年前更糟了,非洲、南亚、拉丁美洲乃至昨日的超级大国俄罗斯,都面临着深重的危机。即便排除冷战时期的政治性援助等因素不计,“四小虎”的成功与四十个国家的不成功,也充分显示出全球发展主义浪潮中的不均衡性和排他性。事实上,发展主义不是一种包容性强而是排除性强的丛林竞争游戏,正如它不能解决贫富差异问题而只能带来更大的贫富悬殊一样,它也没有解决环境—生态问题而是带来了更大范围和程度的更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这是由它本身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它内在的“赢者通吃”的逻辑决定的。 发展主义所到之处,是更多的自然物变成了发展主义体制和话语下的“资源”,而一旦具有了这种“资源”的价值,这些自然物就在被迅速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本土的或全球的资本—技术的依附关系,越来越集中到了各种权势集团和资本集团的手中。在权力垄断和资本扩张的体系之下,这些集团总是用这些“资源”去满足自己或少部分人的利益需要,而让大部分人去承担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灾难性后果。 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满足自然欲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名义下进行的。问题是:如今人们层出不穷的欲望并不是原生和自然的,而是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扩展逻辑下,由跨国性的生产与销售商团和传媒与广告公司联姻精心建构和再生产出来的,其完全不同于其它生命种群万代不变的自然欲望,也不同于在环境—生态相对和谐的情境下人们对物质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例如一家一辆汽车,一人多件貂皮大衣或多件羊绒毛衣,每周打打高尔夫球,每年到避暑圣地度假,等等,显然是当代消费文化引导和谋划的产物,与人的所谓自然属性(即使有的话)并无直接关系。这种非自然的消费欲望正在大大加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事情往往是,为了满足少部分人的这类欲望,多数人的饮水、呼吸、衣、食、住、行等基本而正常的需要反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也是忽视乃至取消人们更多非物质性欲望(情感的、尊严的、安全的、审美的,等等)的直接原因之一。在这里,发展主义恰恰是以少数人“高级”(奢侈)的欲望去压抑多数人“低级”(基本)的欲望,它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人类多维度多层面的“幸福”只剩下对物质的占有和对商品的消费,从而对人类的欲望构成了严重的扭曲和践踏。 全球性环境—生态恶化是伴随着贫富差距拉大发生的。据联合国开发与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和最贫穷的国家的人口的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已从1960年的30比1扩大到1990年的60比1,又扩大到1995年的74比1。 需要指出的是:特定的“贫困”概念,是在发展主义的语境中才出现的,并且在这样的语境下也才有意义。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各种形式的社会和生活结构被打破,许多地区的人都先后被卷入了片面追求利润的“增长”和盲目追求集中的“规模”的进程:土地被征用,家园被破坏,环境被污染,人口外出漂流,战争和动乱也比以前有增无减,很多人变得一无所有,从而真正沦入了赤贫。 人们在阐述环境—生态问题时常用“人类”、“发展”、“现代化”这一类过于抽象的词语,而它们常常遮蔽着现实中的差异:是什么人在“发展”和“现代化”?什么人被排斥在“发展”和“现代化”之外?是哪一些“人类”在受害于环境—生态恶化而哪一些“人类”在环境—生态恶化的过程中大获其利?……显然,对发展主义的反思和清理,必须以反思和清理各种普遍主义的话语为方法论前提,至少须防止以习语代替思维、以话语代替事实的反实践态度。 发展主义在中国 世界总人口的1/4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成功解决发展与环境—生态的矛盾,对全世界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针对民族积弱甚深情形的一种政治选择。但发展是硬道理,并不等于赚钱是硬道理,更不等于破坏环境或毁灭生态是硬道理。现在,“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上上下下的口头禅,而真正的中国特色,首先是人口众多、资源短缺,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足。这就使中国既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西欧或美国早期的发展模式为“现代化”的样板和“赶超”目标。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其早期大规模地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同时伴随着对外殖民、贩奴和侵略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掠夺基础上的,本土的人口—资源矛盾因为大量向外移民而得到缓解,域外的资源因为其殖民主义的政治—军事霸权和强国的经济—文化霸权而得到控制和支配,核心国家(占全球人口15%)和边缘国家(占全球人口85%)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依附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得到确立。在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这种不平等关系可以得到缓和;在经济发展出现萧条的时候,这种不平等关系则得到强化和加剧,并引发各种危机,包括战争。这种“以外疏内”、“以外养内”以及“以外安内”的现代化过程,是他们利用了特殊的历史条件的特定发展道路,是后发展国家不可能重复和照搬的。 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经验,都值得中国学习和汲收,但中国不仅在国情方面大大不同于欧美,所面临的时代与上两个世纪也不可同日而语。西方各国不仅已经拥有先发的优势,而且已占有在金融、电子等高技术和无污染产业里的优势,而与众多在发展主义模式下正在被“郊区化”和“边缘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被迫廉价出卖资源,在被迫从事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产业。发达国家可以不砍本土的森林而用域外的木材,不采本土的石油而用域外的石油,包括用取自发展中国家的丰厚利润来缓解本土的各种矛盾,来维持本土的相对良好的环境—生态。但是,在既有的全球体系和世界格局下,中国已不能通过向外移民的方式来缓解本土的人口—资源张力,相反,只有极少数精英正在被强国有选择地吸纳;中国也不可能向外转移环境—生态代价,相反,中国正在接受“夕阳产业”的进入和转移,正在为此牺牲自己的森林、草原、河流、土地,而且发达国家的垃圾还通过不法商家一次次运往中国。 因此,中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坚持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路,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发展之路。这既是对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的贡献,也是对欧美现代文明所蕴含的创造性精神的最好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八十年代以来,以恢复和建构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步得到社会的重视,并被国家确定为发展的战略;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权势和利益集团采取了忽视乃至取消社会公正、忽视乃至取消保护环境—生态的开发方案,甚至与某些跨国资本势力的掠夺性开发联手,从而导致了种种反社会和反生态的恶果。姑且不说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例证,即便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和草原地带,由于某些大资本集团开发触须和国际市场收购网络的渗入,由于某些管理机构的腐败性纵容和配合,老鹰、狐狸、羚羊等急剧减少,加上过度放牧、特别是以破坏草原植被为代价的山羊的过度放养,一方面使羊绒和皮毛的超额利润流向了少数新富集团,另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生物链,导致了鼠祸猖獗和植被毁坏等极为严重的环境—生态灾难。而这一类正在危及广大民众基本生存条件的开发活动,居然常常被描述为“改革”的政绩和“搞活”的图景。 这些现象常常被有些人以“阶段论”给予辩护。“阶段论”认为现在的环境破坏只不过是阶段性的,中国也可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先污染后治理”。诚然,任何人都能理解,人类的经验和知识的局限,通常会造成破坏与治理之间的时间差。但“先污染后治理”并不是一项通则,更不是发达国家的普遍事实,因为很多发达国家的破坏根本没有得到过治理,只不过是将破坏的后果转嫁给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将一批批高污染产业逐步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很多环境—生态的破坏是无法在事后得到治理的,比如物种的灭绝就是一次性事件,另外很多环境—生态破坏则需要漫长的时光和巨大的投入才有可能相对缓解,比如土地的严重荒漠化就须穷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之努力才可能予以缓解。更重要的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增长是为人的生存服务而不是人的生存为增长服务。当掠夺式的开发已经危及到人的呼吸、饮水和生命健康的时候,当洪水、干旱、毒气等等已经使很多人含恨而亡的时候,当我们“豁出生存搞发展”的时候,“后治理”还有什么意义?当这种“后治理”是由某些在破坏中获利而根本不承担任何代价的人来宣扬的时候,它还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理论主张吗? “代价论”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辩护。这种观点认为环境—生态破坏是人类为增长必须支付的代价,不值得大惊小怪。这说法在一般意义上同样能够让人理解,没有人会天真到以为可以白得好处而从不付代价的程度,何况中国长时间来的积弱状态更决定了代价——包括环境—生态代价——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值得注意的是:“代价论”的滥用,常常有利于维护一切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和安排,因为历史上一切罪恶和悲剧几乎都可以在“代价论”的粉饰下获得其合法性:殖民主义也带来了科技的传播,侵略战争也促进了工业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官僚集权体制也曾促进了GNP的提高,这些都可以被有些人视为“成绩和代价”、“主流和支流”的关系,都可以在“代价论”的逻辑下得到肯定。因此,对“代价论”必须具体分析。问题不在于增长和发展有没有代价,而在于这种代价是否超过了社会或社会中某些阶层可以承受的程度?这种代价是由谁来承受?比方说,“代价论”的制造者们是否也在与环境—生态破坏的受害者们共同付代价?事实很明显,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全世界非核心国家的居民的主体并没有或很少分享到发展主义带来的好处,核心国家的贫困阶层也没有或很少分享这种好处,但恰恰是占?蜃苋丝?5%的他们,在风景区没有度假别墅,没有定期出国度假的机票,甚至正在失去曾经赖以为生的土地、森林、草原以及河流,正在承受环境—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后果。 另外,不能不提到“残余论”。这种说法认为当前包括环境—生态破坏在内的一切社会问题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只要彻底实现市场化、全球化,只要完全与欧美等发达社会的体制实现“接轨”,一切问题自会迎刃而解。持这种观点的人,看到了中国五十年代以来“人定胜天”、“赶英超美”等盲目经济行为和经济体制对环境—生态的忽视和破坏,但没有看到这些过程内含的“进步”、“增长”、“工业化”等基础性观念其实是与西方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同出一源;他们看到了在集权的计划体制内的浪费和腐败现象及其对环境—生态的重大破坏,但抹杀了这种“化公为私”正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官场表现,大规模的“化公为私”更常常是以联系资本集团的裙带关系为直接支持和必要条件。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早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侧重阶级斗争与社会关系,在环境—生态方面早就存在着知识盲点,而且正是这一点突出显示出它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进步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意识形态的亲缘关系,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反思与清理的。但这种反思与清理是以重建社会的公共性为道德前提和价值尺度的,与废弃社会公共性的“市场浪漫主义”或“市场原教旨主义”,与借口“效率”以反对或压抑“公正”的发展主义思潮,毫无共同之处。 在冷战结束以后,在发展主义最为风行的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是世界公认的环境—生态最为恶化的地区;在发展主义最受尊奉的九十年代,也是全球臭氧层破坏、酸雨增多、海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时代。这说明环境—生态问题并非仅仅是旧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之物,而是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全人类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从世界体系的角度而不是以一国为分析单位,只有从历史长时段的角度而不是以一、两个年代为观察视域,才能较为清醒地认识环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才能较好地解除各种环境—生态困境,包括反思和纠正中国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践中出现过的破坏环境—生态的错误。 文学、文化工业、意识形态 发展主义观念能够如此迅速获得普及,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工业在九十年代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大众文化的繁荣和扩张。文化工业借助报纸、杂志、图书、电视、电影、广告、流行歌曲等等传媒,一方面生产与市场经济相应的一整套文化价值和是非标准,迅速地破坏、颠覆人们的传统道德和伦理,另一方面还将发展主义的一整套观念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灌输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 八十年代以来,体现发展主义观念的种种文化产品大量上市,已经成为近些年来文化生产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中“成功人士”不仅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神话。这与八十年代早期的“寻找自我”运动以及人性论思潮紧密相关,与八十年代晚期很多人对“中产阶级”的想象以及市场化进程紧密相关,当然西方、港台的商业文化的大举输入也是一种重要动力。根据一位评论家的分析,“成功人士”的典型形象一般是这样的:中年,多半为男性,微胖,受过良好教育,有美貌的妻子,调皮的儿子,驾名车,出入高级宾馆及高消费场所,拥有欧陆风情的住宅,打高尔夫球,去大剧院——而这样的形象,常常被很多人视为人生理想的目标,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指南。问题在于,在这一类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真实原因总是被掩盖了,他们中不少人靠勾结、欺诈、叛卖、残酷以获取暴利的肮脏,他们中不少人忍受劳苦、孤寂、侮辱、盘剥而终于出人头地的辛酸,都化作了他们脸上空洞的微笑。在这一类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成功”的含义也大大地被扭曲了,人生价值的丰富性也被粗暴地单一化了,因为这些形象无一不在标榜高消费的富贵奢侈豪华,而从不具有任何道义、责任的指涉,与贫困关切、生态关切及一切人文价值关切毫无关系。他们是钱的化身,是消费的化身,是社会等级的化身。他们总是成为跨国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大众美学,因为一个等级森严和高消费的发展中国家,总是更容易出现对外国商品和外国资本的依赖,更容易强化世界体系的不平等关系。毫无疑问,他们通过遮蔽现实和误导公众,将严重危及健康的、人民的市场经济以及文明发育。 与“成功人士”符号相关的还有一系列时尚的潮流。时尚成了精神的上帝,成了国家权力之外最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时尚使一切“旧”的东西贬值,而“新”的,亦即“现代”的,“世界”的,统统成为人们追捧和追求的对象。于是摇滚乐和流行歌无论好坏都是好的,民乐京剧无论好坏都是坏的;大哥大保密箱无论有用与否都是要有的,四合院自行车无论方便与否都是要丢的。这一系列潮流背后是跨国商品的倾销和商家高额利润的赚取,其单一化和强制化,更扼杀了人们精神的丰富性和个异性,一步步取消了人们在文化上应有的判断力。因此,当真正腐“旧”不堪的文化糟粕如“三陪女”、“拜财神”、麻将赌博乃至无知迷信被当作最“新”时尚的时候,被当作“现代”与“世界”文化流行色的时候,最为痛恨传统的众多新潮派人士倒却很少例外地津津乐道趋之若骛。他们在文化上貌似激进主义的先锋的态度,常常伴随着他们最为古典和老派的堕落。这是消费主义文化极为寻常的景观之一。 文学是文化生产中重要的一个领域。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从整体上来说,面对社会深层矛盾的集中浮现和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很多作家似乎还缺乏必要的思想和艺术准备,甚至还可能在纷纭多变的世俗生活中迷失价值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创作倾向值得回顾和检讨。一种出现在某些描写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里:作者感受到了社会底层的生活压力,对老百姓的生活有较为生动的再现,却时常采取了为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秩序进行辩护的立场,比如总是将新富人士美化为新的救世主,其为所欲为、欺行霸市、宿妓、行贿受贿的行为也常常被谅解或者得到羡慕,而下层百姓则被要求对这些人逆来顺受。这种“强人救世”、“富人救世”的作品,向读者散布着绝望的情绪,指示着低头屈服的出路,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着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 另一种倾向出现在某些表现个人世界的作品当中:作者抛弃了传统的社会政治大叙事,转向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个体价值的确立,在艺术形式上则常有现代主义的奇异和狂放。但这些作品中的相当部分时常滑向了人性论,用人性论的本质主义来抹煞“人”的历史性(人的主体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历史过程)。似乎人性即人欲,而人欲是自然的、原真的因而是神圣至尊的,完全掩盖了现实生活中所谓“人性”赖以形成的全部文化过程和全部社会关系,制造着一种绝缘独立和一成不变的人性神话,与发展主义的哲学逻辑是一脉相通。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往往还有浓厚的消费主义色彩,虽然有时云山雾罩扑朔迷离,但对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向往之态却不时跃然纸上。有些作品还表现出浓厚的极端自私主义色彩,不断渲染和扩散对他人和对社会的冷漠,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时流露字里行间。金钱是生活的意义。美女和美酒是感觉的源泉。趁社会分化刚刚开始赶快捞一把,成了这些作品对读者的隐性教导。这种写作当然是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学中的天然盟友,差不多是一种消费指南和社会钻营须知。因此这些作品虽然有时也会貌似“先锋”,但不可避免地相互雷同和自我重复,日益显出时尚快餐文化的通俗品格。 nbsp; 结语 一次新的思想创新正在世纪之交临近。保护环境—生态,在当前已成为重建社会公共性迫切的现实课题和重要的思想入口,也成为最有社会动员力的行动旗帜之一。但这个问题并非新世纪所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全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须有开放和多元的空间。考虑到环境—生态标准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中打压对手的筹码,考虑到某些人崇拜自然而恶待父母的奇怪世相,考虑到某些绿色恐怖主义的施暴行迹……南山座谈的参加者们深知问题的复杂性,希望这一次座谈能通向今后更多角度和更多层面的思考和批评,通向更为成熟和健康的社会实践。 要做到这一点,超越八十年代以来的某些思想定势至关重要。人类/自然,市场/政府,社会/国家,现代/传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增长/贫困,发展/环境,等等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具有貌似强大的解释效能,正在成为各种媒体上的流行话语,正在妨碍人们对历史和现实作出真切而准确的诊断。如果我们真要面对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从这些日益沦为教条和迷信的思想定势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个人既得利益—地位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中国因特殊国情注定要在现代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承受环境—生态的超常压力,中国的知识界和批评界也因此有可能从这一视角开始思想和文化的创新。这可能正是一种幸运。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这一观点,基于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农业发展实质性问题展开探讨,综合得出通过改进农业生态环境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规划,帮助快速实现农业全面经济发展建设目标,为管理计划落实创造有利环境。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 1.1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生态农业发展中提出资源循坏利用,对所要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其中的部分成分通过过滤提取等方法可以继续运用,最终经过处理的废弃物排放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人工种植区域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更好的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这样的发展计划也具有可持续性,所投入的建设资金能够为农业发展区域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收益。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中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过量的现象,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并且难以恢复,这一点在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中得到了解决,能够在污染问题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将影响降至最低。 1.2生态环境平衡是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提 依靠牺牲环境来实现的经济发展计划,不具备生命力,这样的农业发展建设计划开展一段时间后,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缺乏资源支撑必然会停滞不前,所需要投入的建设资金也逐渐增大,最终影响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的建立,最大程度避免生态失衡现象出现。 2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基层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只有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计划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工作观念是首先需要转变的,传统的农业管理体系中注重过程监管,缺乏关联体系的建立,不利于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宣传工作模式,这样能够帮助建立起更适合基层工作任务发展的环境,基础农民运用环保技术开展农业种植生产后在经济收益上得到提升,才能真正认识到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的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 虽然现阶段的环境保护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但常常会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不利于生态农业经济计划的全面开展,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快完善监管制度,对所开展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监督[2]。 2.3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在所开展的工作计划中,通过示建设范区域,可以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农村生态区域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加大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建设发展计划开展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避免建设中的计划终止。经济发展计划需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符合环境特征才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可以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域,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种植区域内多生产技术做出指导,种植成果目标实现后,可以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推广运用,避免其他区域所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出现技术上的误差问题。 2.4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加大治理力度,同时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也要在经济发展区域内落实。要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做出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够深入基层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可供利用的资源。充足资金保障前提下,实现环保治理工作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更要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宣传落实,以免影响到基层工作任务的深入开展。通过预防与治理措施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与物种的多样性,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特征。 结束语 就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亟待从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全面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白建英 单位:原平市畜禽繁育工作站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联性 摘要:生态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再生产中生态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及相互结合的统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经摆脱了过去旧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离不开农业生态环境的支持,但在现实中,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和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影响;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不仅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之地,是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来源保障。但与此同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经济学原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建设,将传统农业、现代科技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将农业向合理生态转化,农业回归自然,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基本原则,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为基本方向,在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高效化,确保开发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促使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由生态经济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生态农业经济讲求的是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适宜性,生态农业经济是通过多种技术装备,使农业发展适应区域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使区域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扬长避短,优势尽显;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重视的是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讲求的是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长期整体效益,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装备和发展策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持续性。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研究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中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产生各种影响,如果耕地和水土资源等被破坏、被污染,必定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同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前提。2.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农业生态资源有限和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内,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从而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又会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因此两者是互为支持,互为促进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使农村与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张,耕地质量不断恶化。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却面临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恶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属于坡耕地,耕地资源较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粗放的开发、过度地侵占滥用和各种污染问题,使得可用的高质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地减少。 2.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两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区域和专门的垃圾处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随意乱扔,生活废水不经处理就随意进行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也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对农村水体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污染,这些都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而自身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自身污染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滥用农药、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残留,如秸秆、畜禽类粪便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我国本身农业用水就非常紧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牲畜面临着饮水不足的威胁,受旱农田达到了3亿亩,而各种污染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 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坏式的开发,使农业生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治标不治本,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必须设法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虽然我国近几年来陆续颁布了一些涉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整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及时跟进,使得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才能从法律制度上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相关投入。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促进水资源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垃圾回收处理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以及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装备投入,促进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制约条件多。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牢固树立起“既要农业经济发展,又要农村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张彩霞 冯俊霞 王尚 单位:河北省委党校邯郸站经济管理2013级在职研究生 环境与生态论文:绿色设计与生态环境关联解析 生态环境对设计的影响 “生态学”一词“Ecology”源于希腊文,由“Oikos”(意为“住所”、“住宅”“、环境”)和“logos”(意为“话”、“言语”)组成,合起来意思是“住所的研究”,所以这门学科原本就是侧重于环境的作用的。实际上,生态学起源于人口的研究,人也是生物之一,于是人类生态学的诞生是顺理成章的事。—般地说,设计的生态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围绕着设计主体并对其设计行为发生作用的那部分自然物,便是设计生态自然环境。设计生态社会环境情况较为复杂,它是指影响设计主体及其设计行为,并使之感受其力量而力求与之相结合的那部分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交互作用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体现为纷繁复杂的多种形态,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家庭关系、文化关系等等。这种种关系也可以称为设计生态社会环境诸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对设计发生着不同的作用。现代设计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建构的框架,现代设计的种种展示、表演、动作、嬗变,都在这个框架中实现和完成。这个设计生态环境框架有着许许多多变动的结合点,例如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空间、人类关系网、医学与保健、战争与和平等等,它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现代设计。 自然环境与因地制宜 自然环境成了一些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当代有建筑师在构想未来的理想建筑时,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从那里诞生的大自然,提出了“生态建筑”或者称“仿生城市”的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样式木构建筑的成型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些学者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及迤南一带,当地盛产的木材,就成为构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这样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的全面认识,现在学术界还在探讨,自然环境对木构建筑形制的制约作用,是很有道理的。丰富的木材资源,宽阔平坦的中原地域,都是造成以宫室寺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鲜明特征及重要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特征有形制高大、平面展列、装饰华丽和飞檐翘角等。绿色设计,生态先行。近年来,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在全球建筑行业逐渐普及。发达国家在规划城市与建筑的时候都是生态先行,提出战略性环境总评估。例如:日本的设计都是路让河,而不是河让路,不会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哪些不宜盖楼的地方,就空出来种树或者建花园,海边的建筑一般都会留出出风口,让海风可以吹进城市,使城市不会太闷热,此外在海边还会建设富有自然的公共休闲场地。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设计一定要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并且讲究美学,达到美与和谐统一。 社会环境中的设计 当下,社会环境随之变化,人们往往在设计的过程中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所包围着,被自己的同类的群体所包围着,沉浸、纠缠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社会环境被人们更加直接地感觉到,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文化、风俗等往往是直接地对设计发生作用。设计生态社会,设计要从外部环境,主要是从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动力以及原料、技术和手段,例如物资、人力、知识、信息等,而这些东西并不是超时空的存在,而是在一定时代历史社会环境里的现实的存在。农业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人没有可能设计航天飞机,偏远山区的人不会去设计信息密集型工业产品,电脑设计技术只会出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和平环境里的设计师们不可能以主体力量投入军用品的设计。人们总是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所限定的条件下从事文化活动,设计师也总是在有关设计的诸种社会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限定条件下行动。设计师不能随心所欲,他对社会环境的某种偏离有时是可能的,但那正是在遵从社会环境的制约这一基础之上着手设计的。所以说设计师应当遵从社会环境发展规律,切实进行设计活动。 总结 从绿色设计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来看,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往往协同对设计发生作用。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出。有些成功的设计正是认识到设计的力量和效应与环境的关系,自觉地与环境相联系而完成的。一个有典型价值的例子是全球性的“贝内通”(UnitedColorsofBenetton)广告设计。这些服装广告设计并不着眼于服饰展示,而是关注当代人类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环境污染,艾滋病,民主与和平,战争,自然灾害,种族平等与和睦,难民问题,等等。设计师从特殊的视角选择内容并给以特殊的摄影艺术处理,比如充塞画面的无数个大小、形状一致的十字架,不同肤色的三个小女孩快乐地向观众吐舌头……别出心裁的创意,统一的图式原则,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持久的思维穿透力,使这些关注全球热点的广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从而达到促销贝内通品牌服装的目的。最后,环境一直都是对人类行为举止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力,环境也对现代设计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影响着,设计师们同时也受环境的渗透、唤醒、激发,会在自己的所有设计中自觉不自觉地打上生态环境的印记,而且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的表达生态问题,来传达自己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本文作者:滕艾娟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环境与生态论文: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 摘要:在市场经济迅捷发展的带动下,畜牧业产业模式正从散户化向规模化过渡。这种变化既带来经济的增长,也带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污染、病原污染等方面。本文通过剖析规模化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影响,试图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规模化畜牧养殖背景下如何维护生态环境提供借鉴性意见。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关联性探析;改善措施 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第一产业的支柱。要想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离不开畜牧养殖行业的进步。近年来在科技革新的引领下,畜牧行业中落后的分散养殖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就目前情况看,规模化畜牧养殖能够显著拉动经济增长,但弊端也在于其扩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1]。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关联影响 不可否认,规模化畜牧养殖给农户带来了利润,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畜牧业的稳健发展,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地域的蔓延 在农村地区畜牧养殖接近饱和的前提下,规模化畜牧养殖在城镇区域实现了二次扩张。站在农户的角度而言,将规模化畜牧养殖地点圈定在城镇,有利于缩短畜牧产品或副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通过减少中间运输环节实现了物流成本的节流。反之畜牧养殖城镇化也将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地域转移:城镇实施畜牧养殖后,大片土地被占用,相对农作耕种的占地面积减少;由于缺乏对排污治理的认知,规模化畜牧养殖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倍于散养农户的畜牧排泄物、污水等废物无法实现回收转化。更有甚者将之就地排放,加重城镇环境的负担;家畜家禽的大规模养殖也会对空气产生影响,动物的聚集会排放大量氨气,且其排泄物经过发酵分解会产生其他有害气体。空气质量受到破坏,会对城镇居民及经营者的生活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陡增 畜牧养殖以散户形式存在时,由于所养殖的畜牧数量有限,因此动物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均在可自行处理范围内。随着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其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陡增,不仅无法实现自行利用,且会影响养殖区域周边的土地;随意排放的废水也对地下河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废弃物中富含氮磷钾等有机物质,在其接触水体后,会使地下水富营养化,经过自然汇集后,水体受到污染恶化,导致水中生物死亡,致使局部生态失衡。加之废水、废弃物中存在各种弧菌与致病菌,最终可能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工作造成威胁,从而危害人类健康[2]。 (三)规模化畜牧养殖利用肥料质量难以保障 在传统畜牧散养过程当中,其所利用的通常为农家有机肥。随着规模化畜牧养殖的推进,化学肥料取而代之。尽管化学肥料具有使用定量、操作方便且低廉高效等优点,但畜牧产出的粪便及尿液中含有化学成分。在没有良好污水循环设施的处理下,这些废物无法实现有效回收利用,化学元素的肆意传播也对我们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原因剖析 (一)养殖模式及规模发生根本变化 传统畜牧养殖中,养殖规模小且多分散,因此对养殖动物产生的废弃物用以处理,但集中处理不仅成本较高,且容易处理不彻底,因而对环境造成破坏。 (二)化学原料的过度添加 为了保证养殖动物的快速繁殖、出栏,规模化养殖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化学制剂进行养殖操作,从成本上化学原料也远比有机肥便宜,但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却无法被利用。 (三)必要污染处理设备的缺乏 大部分农户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收入上,忽略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应对规模化畜牧养殖的配套基础设施缺失。受限于资金及其他条件,多数规模化畜牧养殖农户没有添加污水处理设备,导致产生的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 三、应对策略 (一)树立生态循环观念,加强废弃物管理 我们在肯定规模化畜牧场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当正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而其有否控制余地与畜牧场的管理者是分不开的。因此应当加强对管理者环保理念的树立及培养,引导他们加强对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管理,鼓励农户寻找环境与生产中的平衡支点,优化畜牧产品的品质管理。 (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环境监测 环保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规模化畜牧业的管理,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着力引导管理者及相关农户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主要可以表现在:对环境进行利弊要素分析,建立全面的激励机制,出现问题的进行整改,保持科学先进性的农户给予政策倾斜,从鼓励农户积极性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扶植研发力量,鼓励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污染处理设备的研发,优化现有污染处理资源,争取研制出易操作、价低廉的处理设备,能够使农户迅速接受并广泛应用。 (三)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与利用 规模化畜牧管理的一大难点在于对其排泄物及废弃物的管理,工作流程繁琐且数量庞大。因此作为职能部门应当建立规范且完善的废物管理设施,通过控制排放或研制新的降解循环系统实现废物循环回收利用。可以与生物科技公司、化肥厂等相关企业进行协作的方式,寻找几者当中利益平衡点,通过发挥供应链的作用,最终实现基于保护环境的稳步发展。 作者:张丽梅 单位:祥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环境与生态论文:管理控制系统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本研究同时研究了管理控制系统和管理团队的组合如何帮助组织成功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此同时,研究还分析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研究收集到了127个管理团队(42.33%)的数据,并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来测试因果研究模型。研究发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短期绩效有负面影响,而对长期绩效有积极影响。管理控制系统的广泛设计有助于组织和企业长期绩效的提升,并且管理团队多元化还能减轻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短期绩效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控制系统;管理团队;短期和 长期绩效新型的管理模式是许多企业和组织为提高效率和强化服务应遵循的标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为企业和组织提供巨大的财务及环境效益。企业和组织不仅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可以通过减少污染和资源的使用来改善国民的生活。环保举措的实施往往在短期内失会导致许多企业和组织的业绩不佳与浪费的资源。绩效收益与损失的共存可能会对执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果产生使人迷惑不解的证据。本研究探索了公立医院管理团队多样性和管理控制系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公立医院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企业和组织内部的协调和分散化以及激励不同层级之间工作关系的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研究试图确定促进战略实施的管理因素以便增强短期和长期绩效。Pondeville,Swaen和DeRongé(2013)认为广泛的管理信息有助于鼓励管理人员在战略问题上进行管理辩论和互动,并且认为这是成功采取战略政策的必要条件。Hambrick(2007)在战略管理研究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构成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实施。研究总体目标是同时分析管理控制系统和管理团队如何应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处理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相互矛盾的需求。 二、研究假设 管理团队是企业和组织实施战略、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可以更好地解决矛盾,因为管理人员可以从不同来源收集和处理更全面和更多元化的方案。在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多元化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快作出反应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作出以下假设:H1:管理团队的多元化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其对短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长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更加广泛的信息和更复杂的管理控制系统提供保障。更多的信息能够鼓励管理团队在战略问题上有更多的辩论和互动,并促进企业和组织实现长期目标。因此,我们作出以下假设:H2: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其对长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短期业绩的正面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研究使用的数据包括调查数据和档案资料,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有关管理控制系统和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信息,并通过档案资料中获得的数据来体现绩效。研究对我国300个公立医院的管理团队成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获得了687份有效回应。这使本研究收集到了127个管理团队(42.33%)的数据。2.变量设计管理团队的多元化按五个人口特征衡量,分别是年龄、任期、教育背景、经验和性别。其中年龄和任期的多元化通过变异系数来衡量。而对于教育背景和经验来说,调查问卷要求管理人员填写他们的学历及其实践经验年数。研究通过布劳异质性指数来衡量教育背景和经验的多元化。研究还通过布劳异质性指数来衡量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该指数的分数越高表明管理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越大。管理控制系统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测量。问卷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非金融类问题、未来导向、外部导向和长期导向。研究使用档案资料中的数据来衡量短期和长期绩效表现。研究采用了2013年至2016年间收集的六项非财务业绩指标数据来体现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六项指标是:入院率、手术室使用率、再入院率、住院时间、死亡率和等候时间。 四、研究分析 我们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来测试我们的假设。偏最小二乘法允许比基于协方差的模型更小的样本。表1为描述性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高级管理人员是男性,只有29.17%的管理人员是女性。表2为相关性分析,同时偏最小二乘法验证了变量的可靠性。表3显示了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短期业绩之间关系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长期业绩之间关系的正面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管理团队异质性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短期和长期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团队异质性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同。管理团队异质性有助于组织采取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实现短期绩效。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则鼓励组织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同时实现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医院和卫生机构应设计综合管理控制系统,以保证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特点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好地应对采用新战略与短期业绩下滑之间的矛盾,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有助于长期和短期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有助于提高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因此,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和组织应该努力确保管理控制系统向,多元化的管理团队提供广泛的信息。 作者:王晨曦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措施 摘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促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水库的运行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保护。本文对水库运行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库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资源 在人类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库对水资源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对于自然水资源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对当地生态环境也有积极的改进作用。所以针对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有重要意义。 1水库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缺乏科学性 人类的生产方式不同程度影响着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影响的途径和类型日益增加,所以在进行水库管理时,应积极对相关的管理进行更新,针对外界发展的趋势以及生产方式,对现有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所产生的问题较为普遍,如污染物,其对水资源的破坏度非常大,因此污染物的处理是水库管理工作的重点,水库管理必须制定严谨并且切实可行的污染物处理办法,确保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进而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较好的保障。 1.2没有充分把握工作重点 水库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在各管理环节中,相关工作人员都应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尤其是水库的重点环节,更应强化管理力度。但是在现阶段,水库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单一化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库管理对生态资源保护作用的发挥。管理过程中没有充分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点位置,导致在开展相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贯彻落实不到位,对生态环境仍有不利的影响,无法实现管理与保护工作同步[1]。 2水库运行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在制定水库管理工作的相关重点时,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充分融合,确保管理工作与保护工作同发展。水库管理工作的重点为水质监测、涵养林的建设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护。水质监测主要是通过生物监控和理化监控两方面进行,有助于确保水质的无污染。生物监控主要是对水资源中的浮游生物以及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是水质监测工作的关键,确保水资源中的浮游生物以及植物对生态环境无害。水资源的涵养林对维护水库水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确保水库管理工作主体、水资源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应加强对水库涵养林的建设。水库建设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后期水库管理中应加强对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减少土壤的裸露,扩大绿色覆盖面。对水库周边的湿地应加强监管力度,保护野生动物及植物。贯彻落实节水工作方针,采用先进的科学设备或节水技术优化水库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对渔业应积极转变传统的养鱼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以此作为管理和发展的目标,促进水库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周边区域环境的改善,推动水库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共同发展和进步[2]。 3加强对污染物的处理力度 水库管理工作人员应深入污染源头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并做好相关的记录,为之后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解决对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加强对水库周边的管理力度,禁止周边居民或者企业在水库周边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或工业废水、工业垃圾等;在水库周边禁止采取极端手段对渔业资源进行破坏;在水库中禁止有水面经营活动或者娱乐经营行为出现;在水库的集雨范围内,禁止发展规模养殖,要取缔有污染的企业。此外,还应对其他情况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水库无污染。总之,水库和生态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水库的长远发展,必须深入分析水库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定针对性地措施,保护好周边生态环境,进而推动水库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韩平年 单位:民乐县童子坝河管理处 环境与生态论文: 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探讨 摘要:草原的环境自然优美,是一个令人心向神往的地方。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失衡的情况,虽然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对草原的过渡破坏和环境的破坏,如果不将这种情况进行调节和改善,那么人类将面临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报复,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因此现阶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强对其的保护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草原畜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希望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关键词:草原;畜牧;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对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项工作却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环境作为代价。但是为了解决这种,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草原环境对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最终更好的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1]。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草原作为一种环境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原的存在还将有效预防或减少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处于这种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下,怎样更好的将草原建设工作进行开展,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探索工作。只有将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良好保护,才能更好的对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从而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因此其对土壤有着极强的稳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叶子能将风雨对土壤的侵蚀进行阻挡。而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由于频繁活动,因此土壤会由于其运动而变得疏松,对于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地表中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2]。但是如果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有序的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就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最终将产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对人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提升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环节,同时也对行动有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将草原生态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对宣传工作进行加强,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这项工作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此更好的激发群众投入这项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从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健全和提升。 2.2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投入 在对草原建设的投入进行加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对出现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治理,对人工草场进行大力兴建,通过这种方式对生产条件和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改,通过科学的生产方式,加强对放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3]。牲畜的饲养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或是地区规定,适当的运用增草或是减畜的方式,尽可能实现草原和牲畜共同发展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在一夜之间能实现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起重视,充分做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上文的研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做到更合理的解决,最终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帮助。 作者:呼格吉勒图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 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监测技术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持续上升。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水质恶化等问题。有效应用环境监测技术来促进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论文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化工产业不断扩大建设规模造成了环境的大片污染。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实际问题,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从而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掌握环境信息并对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并严加重视。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并开始散入到农村,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2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 所谓环境监测技术即是应用地理、物理、生物及化学信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环境中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污染等因素进行连续或间断的获取,监测或测定出现场生态因子,然后给予合理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现如今我国应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光谱技术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光谱分析技术地位重大。常见的光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紫外-可见吸收谱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法等[1]。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物质特有的特征光谱进行应用,从而完成定性和定量的测定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达近百种水中污染物的光谱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可以用邻菲罗啉分光广度法来对铁离子进行测定,用紫外分光法来测定硝酸盐氮,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来对锰进行测定。 2.2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毛细管电泳技术、气相色谱分离技术以及液相色谱分离技术[2]。在对水环境进行检测时,针对有机物的分离监测常应用气相色谱,例如,监测和分离水中多环芳烃类。我国环保部门也形成了针对环境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相关标准。2.33S技术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的合称,即GPS、GIS、RS。目前,我国已经将3S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当中。因为物体会存在电磁波的辐射与反射,将该特点与遥感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在远距离下探测出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从而监测和分析出电磁波信息的的变化,继而掌握住该物体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将这些信息充分整理和反馈。在环境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则能保证生态监测的效率并降低人力消耗。 3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我国还没有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我国虽然在2000年就已经应用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还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不仅监测仪器不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且监测仪器的种类也相对较少。所应用的监测仪器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大多是属于中低档产品,而且不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经常会发生故障。这就造成了我国生产的监测仪器在采样过程形成的结果没有准确性,而且时效性还较为低下,难以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有效且客观的反映。2)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投入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要想保证对环境有效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高质量的监测仪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如此方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时效性以及准确性。但是,如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的缺口,也没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高质量工作中,也不能自觉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素质。所以,要想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整体团队的高素质。3)我国还没有高程度的网络化的生态监测技术应用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网络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反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态监测网络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能实现国家全覆盖,从而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要想提高生态监测技术的网络化进程,不仅需要监测仪器功能能够高度自动化,而且监测仪器必须要具有在线化的功能,从而保证数据能够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精确性[3]。2015年我国环保部门提出了有关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方案,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化建设放在了应有的高度。 4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持续发展,和过去相比,今后的环境监测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还能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对人力成本的投入,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度。1)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转变过去的环境监测技术架构框架,破除过去环境监测技术的不利观念。2)国家也要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加强对高档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力度,要想提升监测技术,就必须重视其监测仪器这一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监测仪器和国际接轨。3)要在日常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监测团队,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4)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的预警系统功能,它在改善污染情况和污染治理中意义极大。5)将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形成具有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环境监测质量,还能应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能够适时监控地域环境。建立环境监测网络非常重要,一个健全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必须要将涵盖环境所有要素的监测管理网络、监测业务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容进来。6)要形成规范的监测制度和标准,从而为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指导。7)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应该具有完整性,需要将技术规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促进整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4]。8)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网络自动化技术。 5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的环境监测只能应用于工业污染源,现在监测范围越来越大,可以应用于对生态和生物的变化监测。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监测能够对所有干扰的综合信息进行反馈,这就有利于人们科学预测某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形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协调统一好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作者:张希成 单位:锦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环境与生态论文: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摘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建设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地实际、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然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必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分析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作用。首先,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会对城镇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其次,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两者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交互胁迫关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优劣,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势必会阻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的急速发展会冲击生态环境的平衡。首先城镇化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即城镇人口数量加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根本即人为的破坏,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就会跟着增加。随着大量的人群涌入城镇,城镇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势必发生改变,人们向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的健壮性越来越脆弱。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以及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首先,企业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镇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生产所需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其次,城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交通系统的扩张,汽车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的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表现为以下及格方面:第一,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降低,不再有人愿意进入城镇生活,阻碍城镇化进程;第二,招商引资困难,不再有商家愿意进入城镇带动经济发展,另外本地企业也会外流;第三,当恶化的生态环境由量变转为质变时往往会发生诸多灾害性事件;最后,为了改善已有的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新投入的这些资源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 我国城镇化进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城镇化形态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城镇化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城镇绿地不足 从地理范围来讲,城镇的占地面积是固定的,而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每个人平均土地占有面几率的降低,如何提高占有率是城镇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只能牺牲绿地面积,将绿地面积变为建筑面积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员需求。另外地方政府为了单纯追求GDP,对开发商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开发商为了私利肆意开发土地盖楼,于是城镇的绿地越来越小,钢筋水泥越来越多。绿地的减少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破坏了CO2与O2的平衡,更多的有害有毒气体无法被植被吸附过滤,细菌和粉尘越来越多,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居住舒适度越来越差等等。2.2城镇空气污染我国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根本成因是人为排放的污染物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积聚造成的。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这些废气中所包含的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粒径小于或等于2.5nm的颗粒物,简称为PM2.5)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有研究表明,人体长期暴漏在雾霾天气中会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癌症、生殖与神经系统的疾病,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死亡。而更可悲的是近些年雾霾天气不但没有减少,更有增加的趋势。 2.3城镇供水紧张 城镇供水紧张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在于认为的破坏。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的核心因素是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城镇中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用水量也随之增加,生活污水也越来越多。大部分城镇用水水源都来源于地下。长期大量的给水给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地下水位也一再下降,以前距地面4-5米就可以出水的地方现在要挖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能出水。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的目标,对污水处理这一问题向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域当中,给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4噪声污染增加 噪声污染往往得不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聚环保部门统计,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们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些噪声包括交通噪声、机械噪声、建筑噪声、生活噪声等等。噪声对身体的危害虽然在短时期内看不出来,但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会产生多种疾病,例如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紊乱、记忆力减退、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不振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受到噪声的侵害,往往使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对工作和事件难以集中精力。有研究显示,人口密度越大的住宅小区人们患高血压疾病的人员也越多;立交桥越多的地区心脏搭桥病人的比例也越高。这些都印证了噪声污染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作者:赵永志 单位:齐齐哈尔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而分析了建成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了避免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生态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问题;措施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化,社会大众对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的深化,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有必要在整体施工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上制定合理的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较大的环境问题。 1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 首先,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破坏原始水文地质,由于挖方、填方作业,造成其沿线的地质地貌被破坏,同时还对山体的整体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发生;其次,会造成施工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利水电工程多在一些山区,然而这些地区其生态环境都是十分脆弱的,在开工过程中会对沿线的水源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最后还会造成施工当地的景观以及生态被破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过程中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施工现场清理,同时还需要建设弃土场以及取土场,而这些都会导致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被破坏[1]。 2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1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会使一些陆地成为水域,潜水变为深水,流水变为静水。这些变化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建筑完成之后水域内的污染物其流动扩散能力相对流水要差很多,这就会造成水域水体的自净能力消弱,严重时还会致使水域内生物由于缺氧而死。 2.2对陆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还会导致施工地陆生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化,对于下流而言其淤泥减少就会致使其肥力降低;对于中上流而言,土壤长期被浸透会出现严重的浅育化和沼泽化,土壤环境的改变会使陆生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库区蓄水会导致土地资源被淹没,进而使陆生植物被破坏,这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影响。施工人员在施工地的居住也会产生一些生活污染物,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避免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生态问题的措施 3.1增强生态保护观念 首先,需要水利水电企业在其营运中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生态观念,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施工当地的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无论是施工前的前期规划设计,还是在施工过程的施工调度,以及后期的维修处理,都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经济效益考虑,整体强化企业的环保观念。还需要加大国家环境法在企业内的宣传力度,进而引起整个行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3.2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在企业内部逐渐构建出一个生态补偿制度,依据“谁开发,谁补偿”的机制,在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并且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进而构建出一个强制性、稳定性的环境补偿机制。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在工程施工前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的环境测评。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建设对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故此政府主观部门也需要引导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之中,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避免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 3.3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当地的环境情况进行综合化的了解,并以工程的周期为基础进行实时环境的检测,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以处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要及时处理,施工完成之后还要进行绿化工作和原始景观的恢复工作,最大程度的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2]。 3.4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 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对日常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能够综合性的对社会、经济以及环保方面进行统筹考虑,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施工中需要重视工程的生活用水,同时还要兼顾到施工下流用水情况。工程日常管理需要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具体要求,在各项内容上的实现综合化协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计划,从而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施工当地会造成原始水文地质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景观和生态被破坏,在施工建设完成之后会在生态方面对陆生和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根据问题和特点加强生态保护观念、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以及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是切实有效避免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应在施工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作者:王新华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黄灌区水利管理处 环境与生态论文: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摘要】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森林作为“地球之肺”不仅能够净化空气,同时还能涵养水源从而实现径流的调节,并且对于水土流失以及防风固沙也有着重要作用。然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本文笔者就将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 前言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它是以乔木为主体辅之其他的动植物、微生物与土壤所形成的生态群落,通过生态系统中各个元素的相互制约,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拥有庞大的森林资源,但是从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来看,却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呵护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是当前我国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森林和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护森林资源,不仅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稳固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帮助。一个良好的森林和生态环境,能够更好的帮助我国进行社会经济建设,并且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帮助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一)平衡生态系统,促进林业旅游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巨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让人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去感受不同文明及自然景观所带来的愉悦,同时也能够开阔人的眼界,让他们认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与奇人异事,从而增长见识。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国民在旅游上的选择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的人们更加喜欢原滋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旅游的时候,更倾向于挑选拥有原生态自然生态资源的地方。这样一来,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就能够开发更多的林业旅游路线,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林业旅游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就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必定会出现因为游客对当地生态环境不足,而导致有意或无意的生态环境破坏。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分进行配合,积极向游客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做到不仅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做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保障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促进林副产品的开发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除了可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外,还能够促进更多林副产品的开发。比如说,在柳州市柳江县,就根据当地气候以及环境的特点,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开发,从而形成部分以果园、油茶等为主体的林业景区。这样一来,游客不仅能够在景区中感受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当地的特色,在离开时还可以购买当地的特产。这样一来,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森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三点:调节径流、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并保持水土。(一)调节径流的作用森林之所以能调节径流,主要是因为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因此可以说森林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水库”。众所周知,水在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都有着重要意义。人类社会的起源,就是依水而生。而树木不仅有着蓄水的作用,同时在阳光的作用下将水蒸发,使水重新回到大气当中。有数据显示,一公顷的森林一年就能够蒸发约8000吨水。(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功效,是因为树木拥有庞大的根系以及繁茂的树冠。通过树身和树冠,可以降低风速,而庞大根系则可以帮助树木抵挡大风。而当降雨时,因为树木根系的蓄水功能,使水以地下水的形式流出,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三)净化空气的作用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就是因为森林具有极强的净化空气作用。从树木的特性来看,每一棵树都是天然的二氧化碳吸收器和氧气生成器。通过光合作用,150公顷的阔叶林在一天之内就可以产生100吨的氧气。除了吸收二氧化碳以外,森林还能够吸收氯气、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并且将这些气体进行净化,从而形成氧气。这对于当前的温室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一)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在任何一座森林当中,都无法避免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而一旦发生病虫害,就会对森林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会对森林中树木的生长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不同的病虫害对森林中的树木也会造成不同的伤害。除此之外,由于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生态体系,每一棵树木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当森林中发生病虫害时,通常会对整个森林树木的生长产生危险,从治理上来说具有极大的难度。(二)影响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效益当森林中出现病虫害之后,除了会对树木的生长产生威胁,同时也会危害到当地整个生态环境以及林业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病虫害的出现会对树木的形态造成破坏,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同时也会影响到生态景观的观赏性。这样一来,除了会损害树木本身的经济价值以外,也会对当地的林业旅游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一)引进先进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想有效的防治森林病虫害,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引进先进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而要如何开展该项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防治技术对病虫害去进行整治,比如说新型生态防治技术相比起传统的农药化学防治技术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就更为有效,并且,采用生态防治技术不用担心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也不用担心会改变当地土壤的结构和性质;第二,在引进先进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同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一定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意义的宣传工作,并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防治知识和新技术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第三,在基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一定要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条例,这样才能保障防治工作更加有序的开展;最后,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之前,一定要根据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形成一个科学的、完善的防治方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二)加强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认识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认识。要让他们意识到森林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当中。(三)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来说也有着重要作用。定期检查工作的开展能够让工作人员及时的发现森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将病虫害的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且使森林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森林植物的来源一定要进行细致的检查,防止移植的花草树木上存在病虫害隐患。(四)改善森林生态结构在以往技术和时代的限制之下,传统的人造森林都具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结构十分的单一,食物链也非常简单。而简单的结构和食物链会造成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十分弱。因此,为了提高人造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改善传统人造森林的生态结构,采用混交林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从而令森林可以更好的生长。(五)电子工程的应用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工程技术也被应用到当前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工程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实现对病虫害源头的监控,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病虫害预警机制。当森林中出现病虫害的苗头时,预警机制能够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工作人员,从而使有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及时的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是对生态环境同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必须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工作人员对森林的保护意识,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改变传统人造森林的生态结构,通过计算机以及电子工程技术的结合建立一套预警机制,这样一来才能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更有效的进行。 作者:韦柳姣 单位:柳州市柳江县林业局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 摘要: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电资源的开发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目前仅仅能达到百分之十几,而有的发达国家甚至都达到了90%以上,这样巨大的差距预示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要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然而如何妥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以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与分析,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1前言 我国目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有效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防洪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仍然需要加快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关于水利工程,搞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状况通常是受大气环流所控制的,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旦完成,原本的陆地为水体所代替,局部的空气湿润化,也就是说局部气候会发生某种变化,尤其是在降雨和气温等方面。 2.1.1对降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降雨的影响通常表现为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以及降水时间的改变。首先,降雨量会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的蓄水,通过阳光的辐射,蒸发量大大增加,最终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其次,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大规模蓄水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温效应,导致降雨的分布区域有所改变。通常表现为库区和库区相邻地区的降雨量下降,而一定距离外的外围区的降雨增加。最后,降雨时间有所改变。在炎热的夏季,水面的温度往往会低于实际的气温,大气的对流相对减弱,降雨量也会因此减少;而冬季,水面相对较暖,大气的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也会因此而有所增加。 2.1.2水利工程建设对气温的影响。水利工程落成后,库区的下垫面将受到影响。原先的陆地变成水域,这一定程度上,将导致空气间能量交换方式的变化,并最终引起气温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气温的小幅度升高。 2.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整个水道将受影响。尤其下游河道的受影响程度最大,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变化。以水库的建设为例,水库落成后,在存储汛期水源的同时,也截流非汛期的基流,很大程度上将导致下游水位下降,甚至导致断流,最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而一旦河流枯竭,必然会影响下流生态恶化,导致水质恶化。 2.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原本流动的和流水发生变化,如因水库水温的升高,引发水质相对较差,尤其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另外,水库一旦蓄水,睡眠扩大,蒸发量大幅度增加,水汽、水雾增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2.4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增加地震、塌岸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2.4.1水利工程建设与地震。大型水库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这种蓄水会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以后,增加断层之间的润滑程度,而岩层空隙的水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大增加地震发生的几率。 2.4.2库岸易引发滑塌。随水库蓄水能力的提升,蓄水水位的升高,水库岸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将降低。久之,将导致塌方、滑坡等问题。 2.4.3水库渗漏。随水库的渗漏,可导致周边水文条件改变。而一旦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一旦渗漏将直接污染周边水体。 2.5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1土壤浸没。浸没区的土壤通透性相对较差,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降低,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5.2土壤沼泽化。水利工程导致水位上升,地下水位随之上升。久之,土壤易形成沼泽化。此外,土壤过度湿润,将加速植物根系衰败速度,导致呼吸困难。 2.5.3土壤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对能源的开发要从长远考虑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而是严格按照大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定规划,尤其要改变技术经济最优化的工程目标,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2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尤其在不适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真正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出发,对那些可能对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产生某种程度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估与严格的审查。 3.3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开发目标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参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地域水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往往追求100%。但是,考虑到移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补充费用的越来越高。在综合考虑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社会的角度考虑,规划设计期间应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目标。比如:针对移民少,耕地少,生态问题少的流域,可100%开发。而移民多,耕地大,生态问题严重的流域,可考虑着重重点河段开发。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三者的统筹规划。 作者:曹斌 单位:泾源县水务局水利服务中心
农业旅游论文:农业科技园区生态旅游模式探讨 摘要 高科技农业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科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其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转变观念、培训队伍、配套建设、狠抓管理、开拓市场、争取政府和行业支持等方面狠下苦功,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已成为投资省、风险少、见效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 农业 科技园 生态旅游 模式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 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00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 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 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 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 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 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 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通过一系列农业高新科技,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它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因此,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资源、生态、旅游等为支柱的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体系,不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更可以将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合理地统一起来,必将为本省乃至全国部分地区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我们拟将“农科奇观”建设成为既是农业高科技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中心,又是珠海市的动植物园;既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风景区,又是学生农业科学教育的实践基地,力争三年内接待游客达到50-100万人次,旅游利润创收超过500万元,树立起珠海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的品牌,创出珠海市旅游拳头产品,为特区二次创业,再造辉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农业旅游论文: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 摘 要: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它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作者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并对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其成功的运行模式与经验,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 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 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 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 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农业旅游论文:农业经济下的城乡旅游发展 一、特色农业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劣势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大量开发引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广西乡村旅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如何在竞争中取得强有力的优势地位,已成为当前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在应用经济学、旅游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特色农业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对于发展迅速而又面临一些困境的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广西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及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 广西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景观最具特色的区域之一,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同时,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业合作的前沿,其独特的自然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广西属于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自然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为特色农业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在我国32个省(市、区)中,2010年广西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均超过全国平均占比,尤其是林业产值和牧业产值分别达6.2%和4.2%,说明广西的林业资源和牧业资源禀赋较高。广西的各种农产品产量占全国农产品产量的比重大,其中黄红麻、甘蔗、蚕茧、柑桔、梨、葡萄、香蕉、甜瓜等农产品的比重均超过10%,尤其是甘蔗和蚕茧分别达到64.3%和30.4%;在各种林产品中,松脂、油桐籽、油茶籽的比重较高,其中广西的松脂占到全国比重的44.4%②。此外,广西还有众多传统品牌的地方特产和热带水果,例如荔浦芋、巴马香猪、合浦珍珠、百色芒果、容县沙田柚、灵山荔枝等。在药用植物方面更是拥有包括罗汉果、绞股蓝、金银花、田七等在内的多种区域特色药材。近年来广西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发展成效显着,其中糖蔗、蚕茧、木薯等产量居全国第一,龙眼、荔枝、香蕉产量居全国第二[8]。二是广西特色农业面临诸多发展机遇。第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为充分发挥连接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加大对广西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业劳动力资源和科研力量,为促进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经济条件。2007-2010年广西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在总量上不断增长,农业支出在广西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中2008年、200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2.3%;在农业从业人员的总人数上,广西自2007年以来不断增加,并且占广西劳动力资源的比例较大,2007-2010年均保持在54%左右,说明广西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在2010年广西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中,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所占比重上看,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机构数、科研经费的筹集额、政府拨款、科研人员总数及高学历科研人员数等都是最多的,说明广西政府和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推进作用。第二,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积极倡导泛北部湾合作,大力推进南新经济走廊建设等,为广西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农业政策,实现零关税的产品达7000多种,加上自由贸易区内近20亿人口的市场空间,又为扩大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进出口规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加快推进了广西与东盟国家间在农业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协同合作与联动发展,发挥比较优势。第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众多的惠农政策,使得广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最为富集的地区,有利地促进了广西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2006年广西在《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规定,从事茧丝绸加工业的企业可享受各项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广西政府将通过重点实施“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四大战略工程”和“六大战略基地”的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和做大做强广西特色农业产业。三是广西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及其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对广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是以特色农业为载体的农业旅游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等,形成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在旅游词语中,称之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这种旅游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旅游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也可以说,旅游农业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尤其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度假活动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而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噪杂。在这一背景下,旅游农业的出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 (二)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广西发展乡村旅游有如下诸多优势和机遇:一是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广西是我国着名的旅游大省,自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奇观胜景遍布八桂大地,使得区域内所有的市和绝大多数县都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世界闻名的桂林山水风光、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群 、宁明花山崖画、大新跨国德天瀑布、大化七百弄、龙胜龙脊梯田等自然旅游资源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村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广西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居住着壮、瑶、侗、苗等12个少数民族,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广西具有众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如侗族等桂北少数民族特有的打油茶,苗族的过寨酒等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绣球、壮锦、蜡染、竹编等独具地方民族风格的民间手工艺品;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过苗年”等带有浓郁民俗风情的传统节庆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为广西的山水增添了灵魂和意义。此外,近年来广西各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特有的乡村旅游景观线路,如桂林兴安千年灵渠寻古游、玉林容县贵妃园景区、梧州蒙山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旅游区等。三是多样的农业生态游线路和乡村旅游模式。因广西80%以上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集中在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故发展乡村旅游有着独特的优势。截至2010年12月,广西各地乡村旅游产业初见规模,累计建立各种类型的休闲式农业园区288个,农家乐旅游地1000多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9]4754。在此基础上,广西各级农业和旅游部门共同打造了广西现代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南宁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和北海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路等15条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使得以观光农业、农耕文化、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新亮点。在开发这些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的过程中,通过个体经营、股份集资、公司+农户、综合开发等四种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以科技型、生态型、农家乐型、探奇(险)型、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红色旅游型等7种乡村旅游模式。四是政府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扶持下,乡村旅游作为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国家和广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借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如2006年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10年7月国家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从2010年开始,每年将联合组织开展以“全国欢乐乡村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系列活动。与此相对应,广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又描绘了重点扶持建设100个乡村旅游基地,推出10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八大乡村旅游产业群的发展目标[9]4755。五是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在外部环境中面临着区域旅游合作日趋成熟、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等有利机遇。一方面近年来广西各市县政府及旅游部门积极推动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合作与交流,并加强了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大西南旅游圈等区域间合作力度,有力地推进了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群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促使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把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同时,日益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也使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广西体验乡村旅游。 (三)影响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广西的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着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财政投入不足、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缺乏、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资源破坏性开发等困境。一是财政投入和专业人才缺乏。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广西在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农村固定资产投入中,总体投资偏少,尤其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方面的投资少更为突出(如住宿和餐饮业只及广东的20/1、湖南5/1、云南6/1),这说明广西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财政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强。此外,因为大多数乡村旅游区的管理工作是由当地农民或村干部承担,缺少服务意识,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培养滞后,导致了广西的旅游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这与广西作为全国旅游大省的现状不符。二是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从15条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看,广西的乡村旅游线路大多局限于某一行政区域内,缺乏“大区域,大旅游”协作经营和宣传促销的观念,无法形成品牌特色效应。从旅游产业看,广西各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极不平衡,如国内旅游人数过千万人次的地市仅有南宁、柳州、桂林三市,而入境国际旅游者人数过百万人次的仅有桂林一市,这说明广西的旅游缺乏总体规划,区域整合度低,没有实现以桂林、南宁为旅游业龙头的“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网”的战略构想。三是面临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污染、不可抗力因素的冲击等挑战。一方面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原来世外桃源式的乡村在迎来大量的游客同时,也带来了交通工具的大量尾气排放、游客遗留和丢弃的大量垃圾以及无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造成了乡村旅游地空气质量极剧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甚至导致了当地植被面积和自然景物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比较脆弱的行业,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自然因素、安全因素依赖性都很强,一旦上述因素出现变化,会极大地影响旅游业。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禽流感、雪灾,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都使广西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 二、特色农业经济下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广西特色农业资源的吸引力和乡村旅游的推动力优势明显,尽管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是也面临巨大的机遇,可以通过发挥优势,因势利导实现发展。因此,广西要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业,应在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激发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努力实现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通过旅游业的辐射效应,真正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双赢效益。 (一)充分运用特色农业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广西拥有大量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运用特色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在扩大。对此,建议广西各级政府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即对于市场能够自我调节和发展的,政府只去引导;对于需要政府推进的,应积极运用人、财、物等资源,予以扶持。另一方面要平衡市场各方利益主体关系,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对此,建议广西各级政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得力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机会参与运用特色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特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最佳配置,推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二)有效整合广西特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 鉴于广西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建议自治区政府 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旅游、农业、林业等职能部门及行业内的企业协会共同对广西各地的特色农业资源、区位环境、资源特色、客源市场等进行详实的调查评价,并从广西整体战略角度编制发展规划,打破各市(县)单兵作战的思维,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开发,真正实现特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例如,百色农业科技园区、田阳芒果风情园、田东十里莲塘三个景点都是分布在南百公路沿线,相距不超过20公里,完全可以整合打造成“集锦式”乡村旅游区。 (三)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特色农业产业化模式就是通过促进农业产业与特色产业的有机整合,形成产业规模,从而加大游客在消费时间、消费品种、消费深度及广度等,实现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我们应该从广西各地选取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基础较好的地区,培育龙头企业进行优势示范,并积极推进合作社或农户参与,引导各种社会资本以承包、租赁、股份制、BOT等方式进入,借助发展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集群,促进特色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发展。 (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深度挖掘广西各地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趣闻传说、农作方式等,并以此开发出对应的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并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大力宣传。这样,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广西旅游产品文化含金量,创建广西特色农业资源下乡村旅游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品牌建立,又能够吸引大量优秀业内人士加盟,真正实现全方位发展。 (五)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专业人才 行业内竞争,实质上就是行业人才的竞争,谁能拥有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对于乡村旅游而言,人才问题更为凸显,由于乡村旅游多为偏远地区,经济、交通、教育相对落后,人才短板现象已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广西经过多年的努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经营理念、职业技能等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创建广西特色农业资源下乡村旅游品牌的要求仍然相距甚远。广西各界应树立人才至上的理念,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运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通过培育和吸引两种手段解决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短缺问题。对此,建议由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开发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包括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旅游资源、本土文化解读、农业旅游经营方式方法等,并视需要输送培训学员到东南亚的旅游示范地参观和学习。 (六)健全管理体制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从整体上看,广西的乡村旅游业还处于开拓期,要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从制度上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权责,制定出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各项法规或条例,充分利用制度的引导及强制作用,从乡村旅游的宣传、规划、审批、准入、经营、环境等方面入手,有效避免旅游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物价上涨、文化冲击与道德弱化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如桂林恭城县红岩村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配合下,成立“红岩农家乐生态旅游协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对风景旅游区范围内的旅馆、餐饮、商店等进行统筹安排,有效避免旅游本身对于地方农业及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地方经济、环境、游客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农业旅游论文:关于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的初探 论文关键词:旅游地 休闲农业旅游地 生命力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但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一直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文章在旅游地生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内涵、构成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对其生命力不强的原因和提升对策做出具体分析,力求提升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企业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农村,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台湾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科学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农业旅游论文: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基本特征 内容摘要:本文从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现状入手,总结了其旅游景点、旅游者需求、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旅游市场结构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对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 农业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 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农业旅游论文:浅谈旅游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旅游正在兴起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 年 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 4365.44 4638.65 5112.75 5758.79 6347.84 7279.55 8344.3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73.23 87.33 102.00 120.74 126.02 140.99 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 5.24 6.29 6.40 6.44 6.95 7.19 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1023.51 1375.70 1638.38 2112.70 2391.18 2831.92 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 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3、在我国发展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3)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目前国内从事旅游观光农业的主要公司 1、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月,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2.3亿元,全部项目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总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把观光农业引入传统农业中,将在基地建造“现代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区设计规模600余亩,其中人造湖泊面积60余亩,修建278个独立单元,园区内种植苹果、葡萄、枣、珍奇花卉及高档蔬菜,既满足游客观光,又供应市场需要。 2、北京朝来农艺园 朝来农艺园建于1996年9月,总面积30公顷,园区共分五个区域:生产区、净菜加工区、生活娱乐区、休闲观赏区和高科技示范区。其中休闲观赏区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荷花塘、观赏池、垂钓、游船、农业回顾展等。另有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园,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的综合性场所。 朝来农艺园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定为“爱祖国、逛景城”陆上游主要景点之一。 3、深圳青青世界 青青世界于1995年5月开业,是一家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场,被誉为全新的第四代旅游产品的代表。青青世界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景点有侏罗纪公园、蝴蝶谷、瓜果园、陶艺馆、园艺馆等,另建有欧陆情调的木屋别墅、酒店客房、中餐厅、游泳池、钓鱼池等。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休憩,更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制陶、种植瓜菜等活动。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鹏城十景”之一;98年被评为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99年被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旅游观光农业类上市公司 目前对观光旅游关注的上市公司较多,这其中以农业类上市公司和旅游类上市公司为主,但真正在大规模行动并将观光农业作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上市公司只有金荔科技一家,蓝田股份也正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项目。 1、金荔科技(600762) 基本情况:公司的前身是飞龙实业,从1999年开始金荔投资对其进行收购、更名和整体资产置换。金荔科技经过一系列重组后,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公司已经转变成一家以果树种植为主,并积极从事养殖和三高农业开发、休闲度假经营业务的现代高科技农业企业。总股本10556万股,流通A股4326万股。 该公司目前的全部经营性资产是位于广州市增城的两个农场。金荔苑农场座落于盛产荔枝、龙眼等水果的增城市石滩镇,占用山地及水田3585.5亩。金荔庄农场已种植了优质荔枝(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等)、龙眼(古山二号、储良等)及其他果树30000多棵,果树已挂果。金荔苑农场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和龙门县麻榨镇交界处,占用山地以及水田31772亩。并进行了开发建设,部分山地种植了板栗、荔枝、龙眼果树,该农场还拥有一个较大的种苗培育地。 该公司的两个农场位于分别位于正在建设的广汕高速公路和广惠高速公路旁,农场内的观光旅游设施部分已经建成,余下部分正在建设中,预计整个设施建成后将拥有日接待游客2000人的能力。由于广州市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而农场位于高速公路旁,因而游客源非常丰富,以每年的节假日100天、每天平均接待游客1000人、每人平均消费400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业观光收入4000万元,净利润2500万元。 公司还计划在湖南省衡阳建立金荔科技园,建成后的农业科技园将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功能融为一体。 2、蓝田股份(600709) 基本情况:主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兼营制药,卫生保健品和宾馆餐饮及烟酒批发,房地产开发。总股本44604万股,流通A股19975万股。 该公司最近的公告说,拟投资2000多万元在北京搞一个生态农业项目,从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经营。 农业旅游论文: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 摘 要: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它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作者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并对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其成功的运行模式与经验,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论文网在线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论文网在线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论文网在线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论文网在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论文网在线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农业旅游论文: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构建研究 摘要:首先提出了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在遵循整体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游客、技术、政策、社区等6大要素组成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并阐明了系统运行方式。 关键词:农业旅游;环境友好型;系统构建 1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概念 旅游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体,涉及游客、旅游管理者、旅游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具备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功能。它是以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为核心、以人流的异地移动性为特征、以闲暇消费为手段,具有较稳定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的复合系统。 农业旅游系统是指农业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一切外部条件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以游客为中心,由游客系统、旅游经营管理者系统、当地社区(含居民)系统和生态系统4部分组成,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要素耦合而成的能够满足农业旅游活动需求的一个复杂且开放的系统。农业旅游系统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1]。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发生交互作用,从而构成整个旅游系统的主要行为机制,并决定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是指以环境友好理论为支持、以农业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生态技术为动力、遵循自然规律、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以对农业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开展旅游活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系统。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处在一定的环境(社会、经济、自然)中,与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输入、输出的联系。农业旅游活动在一定的农业环境中产生,它对农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的改变也影响到其旅游活动。 由于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开发,现今农业旅游发展正面临农业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新的挑战,必须选择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产业发展道路来破解这一困局。 2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特征 2.1 旅游开发与农业自然、经济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第一,在环境承载力下进行农业旅游活动。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游客的高度参与会使农业旅游资源和环境遭受强烈的压力,较高的游客密度还会对旅游区的管理水平提出挑战,因此经营过程中需要通过旅游容量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等指标来调控客流量。第二,保存农业文化的原真性和乡土性,旅游开发与农业文化相协调。农业劳动是一种直接与大自然接触的人类活动,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世代努力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文化景观,凝结着人类的劳动智慧,必须获得充分尊重。第三,符合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规律要求。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违背农业的自然规律,不能破坏农产品自然生长周期等。 2.2 和谐的主客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 第一,和谐的游客与社区居民的客主关系。游客从社区实现对旅游服务的需求满足,以顺利完成旅行活动;社区居民从游客消费那里获得经济上的合理报酬。第二,和谐的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政府的利益分配关系。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供给和政府的支持保障功能为旅游企业业务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为当地社区居民和政府带来客源和经济收益,其三者之间是紧密依存的关系,旅游收入在三者之间的分配必须合理。 2.3 深入的环保意识引导绿色消费、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 深入的环保意识主要表现在绿色消费、技术创新和循环农业等方面。农业旅游区随着旅游者的涌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这是造成旅游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提倡游客绿色消费,旅游企业重视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创新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经营管理上的应用。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坚持源头控制,减少垃圾和废弃物的产生,并对排出的垃圾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最后使垃圾资源化并进行循环利用[2]。 2.4 科学合理的“环境友好”支持保障能力 第一,良好的治安环境。安全是农业旅游区“环境友好”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第二,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和规范管 。政府在旅游开发之初通过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做好对农业旅游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在开发过程中以“农”为景,而不能毁“农”造景,更不能“改山换水”、大兴土木,建造不和谐的配套设施和人工景观,破坏整体景观的协调。引导游客绿色消费,扶持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第三,建立社区参与机制[3]。社区居民对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至关重要。社区居民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高水平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可提高游客旅游质量与满意度。 3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构建原则 根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以及农业旅游的特点,结合系?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 陈邸⒗?嫦喙卣呃砺邸⒕肮凵??ч鄣愫蜕??桌砑壑倒郏?肪秤押眯团┮德糜蜗低彻菇ㄓψ裱?韵略?颉? 3.1 整体性原则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是一个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农业旅游区的建立具有整体性特征,只有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配合才能使整个旅游区达到“环境友好”。此外,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建立除相关利益关系主体子系统外,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支持与保障子系统来保证系统良性运作。 3.2 科学性原则 这个系统要全面地反映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的各方面,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要求,同时结合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区的建设途径,反映农业旅游区环境友好的真实情况。 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旅游提出的,它具有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可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农业旅游的典型示范。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构建还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体系构建的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4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结构 依据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内涵要求,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游客、技术、政策、社区(含居民)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中的6大要素,它们构成了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基本要素。据此可以划分为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游客、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等6个子系统。其中,旅游企业子系统、游客子系统和社区(含居民)子系统之间构成基于利益相关者关系协同的子系统主体部分;而技术子系统、旅游产品子系统和旅游政策子系统起到对整体系统运行的技术支持、产品吸引和政策保障的作用。根据“环境友好”要求,各子系统运作都以生态伦理价值观为导向,游客、企业、社区(含居民)和当地政府是生态伦理价值观的意识与实践主体;旅游技术、产品和政策体现生态伦理价值观要求;农业旅游系统的外部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人文环境是友好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4.1 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子系统 旅游企业属于环境友好型,这就意味着在该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自觉遵从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力争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企业经济利益乃至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形成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在旅游生产经营过程中,凡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循环利用资源的生产制造方式,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无污染和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都应该被视为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的具体表现形式。 4.2 环境友好型游客子系统 游客看待自然,通常可以划分为“自在”、“自觉”和“自为”3个层次,环境友好型游客必然是尊重自然的,处在自觉和自为层次。这类型游客追求的是高层次旅游体验,不单是简单地获得放松与健康,对自然的感悟、人文积淀的体验和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实现更为重要。他们通常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求知欲的,环境友好意识结构使他们的行为更具有稳定性。 4.3 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子系统 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是指具备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软”、“硬”件设施,建立起较完善的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生态文明社区。在“硬”件上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等设 施。在“软”件上,表现为社区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高,注重旅游参与的整体协作性,通过各种形式建设旅游新农村生态文明[4]。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社区始终贯彻生态伦理价值观的理念,营造一种环境友好、邻里和睦相处、居民与游客关系和谐的社区氛围。 4.4 环境友好型技术子系统 科学技术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支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何处理好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与旅游环境承载量的矛盾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是环境友好型技术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要求用环境友好型技术代替生态环境破坏型技术,加快农村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5]。 4.5 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子系统 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产品表现为商家在一次旅游消费中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和。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主要是指绿色旅游产品。结合现代旅游特征,其应该包含以下多方面元素:体验性、休闲化、生活化、参与性、原真性、精致化、乡土化、娱乐化、生态化。 4.6 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子系统 旅游政策对农业旅游的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的目标是改善旅游环境,同时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针对大众旅游现状,减缓农业旅游景区游客数量的增速,进一步强调旅游质量与环境质量,协调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关系是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的重要内容。此外,政策应鼓励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扶持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强旅游社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服务技能等。 农业旅游论文:杨凌示范区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摘 要] 杨凌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农业科学城,特别随着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立与发展,杨凌农科城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杨凌旅游业也蓬勃兴起。文章阐述了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特点,分析了杨凌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杨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 [关键词] 杨凌 观光旅游 发展 杨凌,是原陕西省武功县的一个镇,1985年被设为咸阳市的一个区,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日新月异,由“农科乡”变成了“农科城”,成为21世纪中国的“农业硅谷”。短短几年,杨凌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旅游业也有了大的发展,以其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已成为西部地区假日休闲旅游、科技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亮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做大杨凌旅游产业,就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制定产品策略。 一、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特点 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徐京指出,目前旅游产品正处在转型期,休闲度假时代已经来临,国际上50%的旅游产品都是以休闲度假为主题。休闲度假式旅游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发达国家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休闲度假式旅游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性产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休闲度假旅游开始从欧美发达国家引入我国,在发达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首先兴起,一些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始大量增加休闲度假旅游内容,迅速向观光休闲一体型转化。观光休闲农业就是伴随休闲度假式旅游发展,应运而生的乡村旅游高级形式。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度假旅游的地点相对固定。度假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后,一般活动范围不大,往往局限于住地及周围地区,这也决定了旅游者在一地停留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 2.与传统的观光旅游不同,度假旅游更强调休闲,而不是疲于奔命去参观更多的景点。 3.度假旅游者对度假地体育、娱乐、保健、休闲设施的要求优先于对住宿设施的要求,以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真正达到休闲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 4.度假旅游者的回头率比较高,他们会多次前往自己认为理想的度假地。 二、杨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度假休闲和户外娱乐成为旅游者尤其是城市旅游者追求的时尚,杨凌以娱乐设施、酒店、度假村为载体的娱乐类旅游产品已经初具规模。每年的农高会,为杨凌招徕大量的游客促进了当地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 目前,现有基础上的杨凌休闲度假主要以田园山庄、神农度假村、水上运动中心为代表,田园山庄和神农度假村以接待住宿为主,辅以部分的室内娱乐设施,如室内游泳、保龄球、ktv、健身房等,而水上运动中心则以室外休闲为主,开发的项目主要有赛艇、室外游泳、垂钓、过山车、水上飞机等。 通过对这些项目目前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杨凌的度假休闲产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项目具有游客针对性,即部分室内休闲活动项目属于高档消费,以商务游客为主;第二,室外娱乐休闲项目种类较少并且发展不够完善,过山车几乎处于停止运转状态,水上飞机也只在节假日偶得开放,整个水运中心广场一派凄凉的景象。 三、杨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农业文化博大精深,休闲度假旅游更是现代旅游的潮流之一,杨凌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感知为其开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提供了优势条件。结合杨凌的地域优势,在现有产品开发的基础上,杨凌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应该更加的丰富,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休闲、度假娱乐、康体养身、户外运动等功能。经过分类归纳,认为杨凌可开发的度假类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1.酒店餐饮类娱乐产品 关于杨凌的酒店餐饮类娱乐产品,其基本底蕴比较深厚,并在逐步地完善,不仅形成了星级酒店如会展中心、田园山庄、神农度假村等,而且还有小吃一条街。对于星级酒店来讲,也都具备了咖啡厅、茶廊、中餐厅、西餐厅、夜总会等功能,提供住宿以及夜生活娱乐功能;而对于小吃街来讲,也在逐步地完善餐饮种类。这种基础上开发酒店餐饮类娱乐产品只需丰富餐饮种类,汇集了省内外各地名优小吃,但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出自己特色的小吃。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上应该统一规范,提高接待质量,形成杨凌整体的饮食文化以及浓厚的旅游氛围,一改往日冷冷清清、事不关己的状态,使杨凌的餐饮成为旅游业中一股具有强烈文化气息的吸引核。如,杨凌的特色餐饮可以围绕农耕始祖后稷做文章,开发“原生态”的饮食,以健康的绿色蔬菜和高营养的粗粮为主,自主创新一些花样餐饮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的需求,但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原生态”是其开发宗旨。 2.体育休闲类娱乐产品 以杨凌水上运动中心为主打,开展业余的划艇赛、跳水赛、多人自行车比赛,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体育设施,同时可举办垂钓、水上快艇、水上自行车、水中漫步等大众化的休闲活动。开发极限体育运动还能够满足游客,尤其是年轻人追求刺激、挑战的个性时尚需求。极限运动(extreme-sport)兴起于60年代,在90年代得到迅猛发,在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中相当普及。它是向自我极限(包括生理和心理)挑战的体育和娱乐项目,强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场地设在户外,并凭借高科技带给参与者超常体验和安全感。极限运动有很多种类,以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适合发展的项目有蹦极、滑锁、牵引滑翔伞等。 另外,杨凌的博奥体育运动中心也是很好的体育休闲娱乐场所,其内布置有乒乓球与羽毛球场地,只是场地不够大,提供的体育活动较少,若加上健身操、瑜伽、各种舞蹈的培训班将会更受欢迎,除了能够满足游客游览之余的休闲活动之外,还能够面向市民,通过会员制的办法进行推广,以保证其基本的市场需求,还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尤其是2008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利用这样的契机进行开发,将会在市民及校园内引起一股潮流。 3.康体养身类旅游产品 康体养身是现代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工作压力大,身心处于极度紧张的亚健康状态,而环境污染治理滞后,利用节假日找一个僻静之地度假,进行康体养身成了休闲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而杨凌以高新农业科技企业和农田为主,而且人口密度较少,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清静的生活环境不仅是老年人养老之最佳选择之地,同时也有利于年轻人短期度假,释放工作压力。对于西安、宝鸡、咸阳等地的居民来讲,年长者可以长期居住在此修身养性、康身健体,年轻者可以逢周末及节假日在此适度放松。在这样的目的之上,杨凌的康体养身类旅游产品就显得甚是不足,应该引入较多的温泉沐浴、野生spa,修建公园,甚至可以形成大型的养老院基地,吸引周围城市的老年人长期在此度假。当然,也可以设瑜伽馆、建高尔夫球场,一切追随潮流的能够康体养身的旅游产品都可以根据杨凌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引进。 4.田园野趣类度假产品 田园野趣类度假产品主要突出农家、农业、农田风光的情趣,单纯地去依靠农业来展示旅游是不具有吸引力的,因为中国的农业还没有到稀缺的地步,但是如果将田园作为一种野趣、活动来经营,获得的效果将非同一般。如,杨凌周边的农田是平坦规整的,就像一个个豆腐块,利用人们有春季踏青之习惯爱好,在农田中分块种植油菜、麦子、桃树、苹果树、梨树等等,春分时节,遍野的油菜花黄澄澄的、粉的桃花、白的梨花,一片五彩缤纷的世界,利用这多彩的背景开展摄影活动、组织踏青队、学生春游,将给人们的春季带来旅游的好去处;等到果子成熟之时,还可以提供田间采摘服务,亲自享受收获的喜悦,这样既为农民增收,又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产品需要大规模的展开,从区域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才能突显效果,切忌农民自主式地片式开发,成本高,而且效果不够明显。此外,可以选取村镇基础较好的地段,靠近田野或者路边最好,开辟具有陕西传统农家建筑风格的绿色农舍来接待游客,其房屋装饰要选用淳朴的农村风格,如不用床而用炕头,不用煤气做饭,而用风箱抽风的柴火做饭,但要保证干净整洁,通过提供以野菜和农家饭为主的餐饮与都市度假形成鲜明对比,吸引厌烦了都市度假的一些群体。 农业旅游论文:温州地区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作为休闲观光农业与体验旅游结合的产物,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为温州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合理和高效的模式,通过分析温州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状况,对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构想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体验类型;体验模式 根据wttc研究报告预测,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就业人数将达19000万人。预计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旅游业将由现在的朝阳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审美标准的提高及亲近自然的渴望,传统的被支配式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加强旅游过程的参与度、追求旅游过程的个性化、加深旅游过程的体验程度逐渐成为旅游产业新的需求增长点,体验式旅游模式应运而生并扩展到各种旅游项目。 1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与现代旅游业结合的产物 休闲观光农业也被称为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和休闲产业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结合农业的产销与休闲观光的服务性的产业,即以农村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以居住在附近的城市居民为目标顾客群,通过满足目标顾客休闲、求知、亲近自然等需求而使相关经营者获得利益的一种旅游方式。 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逊提出:“旅游是一种经历或过程,不是一种产品—这种经历又是特殊的”。我国学者邹统钎也提出:“旅游时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而形成的感受与体验”。中外学者把旅游归纳为一种体验或经历,而不单纯是追求感官享受的结果,说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从一般意义上的住、行、观光的被服务者转化为一种特殊生活、一次特殊仪式、一些特殊经历的参与者与体验者。 因此,与传统的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农业相比,体验式的休闲观光农业脱离了单一的观光休闲模式,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以居住在特定范围内的城市居民为核心客源,以保持原生态风貌、参与原生态活动为中心,以满足休闲、教育、娱乐为目的,所进行的包括娱乐、劳作、科教、民俗等复合型的休闲观光农业活动。 2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2.1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升人们对休闲生活的追求 2006年,根据温州统计局的统计,温州地区人均gdp为24349元,按当时中间汇率计算,为3054美元,突破了3000美元关口。人均gdp3000美元在经济学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标志该地区经济已经达到上中等国家的水平,逐步进入加速成长阶段,预示地区工业化进程开始向成熟期过渡。2006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5.2∶54.0∶40.8调整为3.6∶54.7∶41.7,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态势。服务业比重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发展经济和提高竞争力更倚重于服务业。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在旅游消费等方面的支出将不断增加,温州消费者对于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2.2闲暇时间的增加刺激人们出游的需求 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曾经证明健康的闲暇活动可以带动经济持续增长,黄金周的实践足以证明适当、合理的闲暇时间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2007年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温州农家乐示范村(点)共接待游客近26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20.4%。截至10月6日中午12时,全市共接待游客127.45万人次,同比上年7天黄金周增长12.09%,同比上年黄金周的前6天增长22.77%;接待旅游团队1512个,同比上年7天黄金周增长27.49%。双休日、黄金周的实施,使短途旅游、观光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主流,也为发展体验式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市场。 2.3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 温州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具有热量丰富、冬暖夏凉、日照充足等特点,适合各类动植物生长发育;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滩涂、湿地兼有,依山傍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浓郁的自然、人文景观,适合发展多种形态的观光休闲农业,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理、感观多种需求。温州的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高,发展潜力大,资源整体通达性好,可进入性强,资源开发兼具社会、生态和经济价值,能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目前全市共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林业观光园区19个。2007年全市已发展各类农家乐村(点)607个,农业观光基地200多个。这些景区附近观光农业资源丰富,分布合理,同现有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条件优越。 2.4生活压力推动人们通过出游进行压力释放 温州常住人口约764万,城镇常住人口约为438万,陆地面积约为1178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642人,人口密度较大,是名副其实的“浙江第一人口大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增大的弊端凸显,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等种种压力使得人们很容易产生规避心理,对于市民来说,去周边地区体验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体会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和纯朴的郊野乡情,以求得身心的放松和精神的愉悦是释放压力的最优选择。 2.5求知欲望和乡村的吸引力促使人们进行体验式农村观光旅游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渐局限于城市之中,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人们天生的扩张欲望,去农村获得新的知识对于城市居民有极大的吸引力。 3温州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3.1政策性制约因素 随着这几年土地管理力度的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控制十分严格,使得一些“农家乐”经营户只建不报或报临时性建筑建永久性建筑;同时,规范经营必须办理各种相关证照,但办理这些证照的规费和前置条件让许多经营户望而却步,导致一些经营户证件不全,甚至是无证经营。在沿海搭建的“海鲜楼”有许多是未经审批,无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 3.2旅游基地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温州休闲观光农业基本是以乡村和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开发建设的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合理,存在无序性和盲目性。例如永嘉茗岙油菜花基地带来的农业、旅游等多方面效益,在温州掀起“油菜花热”使得各地纷纷效仿,但游客往往反映油菜花景美,但交通不方便,线路与周边景区不相邻。由此可见,游客对作物观赏的要求比较“苛刻”,既要作物基地够壮观,又要交通方便、与周边景区相近。而与观光休闲农业相关的农家乐同样也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导致多数农家乐淡、旺季经营差异巨大,季节性变化大,抵御天气变化影响的能力差,靠天吃饭现象明显。 3.3旅游品牌塑造上缺乏特色和精品 温州缺乏集休闲、度假、康乐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村,减少了游客在温州逗留的时间,也减少了旅游收入。温州在通过文化创意来推进旅游方面也还欠缺,对新的业态发展项目筹备也相对滞后。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在总体上或从综合角度分析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单项旅游资源上优势不明显,缺乏融入性和体验性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对发展温州观光休闲旅游极为不利。 3.4资源分散,整合难度较大 温州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景点相对分散、规模不大,级别不高,资源整合度较低,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比如把古村落、油菜花观光区、漂流等一些“分散、无名”的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加以整合,配合周边旅游项目,变成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精品路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模式 4.1生态农业观光园 利用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地理空间优势、生产场地、农副产品、农业经营过程、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经过规划和设计,发挥农业观光与劳作体验相结合的优势,增进旅游者对农村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生活的体验。游客不仅可以进行观光、学习、采摘、劳作、了解农业生活、放松心情,享受乡土情趣,还可进行住宿、休闲、游乐。 4.2农业教育体验园 该模式集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将农业教育体验园分为作物生长区供农民进行正常的劳作,根据不同的季节对市民开放,并由专人对作物生长及生产活动进行讲解,满足游客获得知识的渴望。同时在体验园内提供种子、土杂肥、各种农用工具,游人可根据不同季节在田间进行播种、管理、收割,以充分体验农村劳动生活的乐趣。 4.3民俗观光村 充分利用温州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节庆文化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体验、休闲旅游活动。除了组织游客进行参观获取感官享受和知识外,还可以对古时民俗风情活动进行复原,以游客为主角,使其参与这些风俗活动,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 4.4森林公园 温州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天然氧吧”,发展森林公园的体验模式,需要对不同的资源进行规划和整合,进行包括山水主题旅游、生态农业种植、山地风味餐饮、森林度假、徒步穿越探险等项目。并与当地农家乐相结合,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度假等服务。 4.5市民农场 市民农场是农民将部分土地出租给城市居民耕种,城市居民可以在闲暇时间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并将收获的成果归自己所有的体验式休闲农业模式。人们不仅可以租赁自己一块小农场,每块农场上还可以配备供农场主休息的配套管理用房,种植农产品的温室大棚,以及露天种植地,租赁者可以进行耕作,体验播种和收获的快乐。农场内配套管理用房设施是进行休息和信息交流的空间,可供放置农用工具,还可以满足“农场主”休息、农业技术交流、聚会的需要。 4.6农业经贸游 建立这种模式需要充分挖掘温州农产品的研发和加工能力,发挥温州市场活跃、商务贸易展览会业发达的优势,把农业旅游、农副产品展示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交易市场,借助农业博览会等形式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宣传品牌,把温州农村观光旅游资源和经贸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旅游产品和经贸产品的同时推广。 5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的策略 5.1进行市场调研,探明需求,以此为平台确定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主题 发展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关键在于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游客追求体验性、参与性、求知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细分市场消费结构和变化,利用调研结果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明确需求后,根据需求以及不同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确定鲜明的休闲观光主题。所确定主题一是要突出地方民俗和资源特色,利用当地现有的休闲观光资源,发挥资源使用和配置最优化;另一方面要突出体验的过程,增强体验感觉,例如,可开发传统农业体验、农村生活体验、民间节庆活动体验、民间文艺活动体验、农村生活体验等系列产品。 5.2加强对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的策划,侧重于开发参与性与互动性强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 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是品位式和休闲式旅游,需要在体验中慢慢感受。确定相关的体验主题是开发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的基础。进行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策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推出抓住游客眼球、满足游客心理需要的主题活动,尽量设计参与性强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突出游客和组织者、游客和当地居民、游客和游客之间的互动。 5.3树立新的营销观念,建立网络营销与实际营销相结合的推广渠道 游客对于休闲观光项目认识不足是阻碍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应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立网站对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为游客开辟专门的社区,通过有奖征文、图片、视频的方式鼓励游客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在网络上传播,为游客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同时,建立反馈系统,对游客提出的问题以及从流露出的情感和情绪及时关注。对于游客租种的田地、种植的果木的代表性事件,如发芽、开花、结果等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及时反馈,将个人体验型行为变成大众体验型行为,引导、创造新的旅游需求和休闲消费方式,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 5.4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提升产品档次 引导消费趋势,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积极挖掘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开发体验型休闲旅游新产品,结合实际市场及消费情况,建立“以中档消费为中心,兼顾高低档消费”的产品定位,既能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又能兼顾小众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体验需要。同时,加强对行业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质量,推广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的品牌意识,以品牌化经营为中心导向,重视整个行业的形象塑造,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6总结 通过分析温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和前景表明,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不仅是促进城乡旅游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以旅助农”、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休闲活动需求、提升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更能将农业与体验旅游两大产业的优势进行叠加,达到合理调整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空间布局,把握旅游需求发展方向,开发多种特色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提升城乡人民生活品质的目的。 农业旅游论文:略论生态旅游农业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之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虽然很迅速,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对我们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 旅游 农业 问题 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外围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二,减少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生态旅游农业的生产性特征使其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开发过程中切忌对具有开发性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影响生态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旅游项目开发到旅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要在提高环境质量上下功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与预报。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区大气指标、水污染指标、噪声指标、废弃物指标以及农、林、草、病虫害指标等,这要与相关技术部门、部门、科研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定期监测与预报,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确保生态环境优良。 第三,加强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把生态旅游农业的资金投入计划纳入到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计划之中,创建新型的生态投资体制,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政府、农民、社会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缺的困难,完善旅游业基础与配套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利用特殊的环境技术和节能技术,合理布局,使建筑设施与所处的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突出生态性,增强环境的美感。 农业旅游论文: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瓶颈 【摘要】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但其发展仍处于开发初级阶段,面临着些许的问题。本文从加强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布局,扩大投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几点启示。 【关键词】现代农业;乡村旅游 一、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目前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主要有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类型,与风景旅游区相结合,形成融合发展开发基地。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经了萌芽自发、政府引导、规范管理三个时期,经过近20年多的摸索和尝试,现代观光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科技和农耕文化为重点,把农业种植、农艺景观、新农村建设和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景观,并且与其他旅游景点相配合,成为城市居民丰富农业知识、体验农业生产劳动和农家生活、享用农业成果以及休闲度假的绝好选择。 (二)现代观光农业的类型 1.农园观光型。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等为主,建立了观光农园或租赁农园,如油菜花大观园。2.农园采摘型。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农、菜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如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柑橘采摘园等。3.生态科技观光型。利用生态示范区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吸引游客,使游客在休闲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食品加工园区等。 二、目前现代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瓶颈 1.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为落后。由于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大部分乡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卫、医疗、安全设施等还不够完善,配套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设施也不健全,显得粗犷,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观念落后,服务水平低。很多乡村地区村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信息相对闭塞,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村民的旅游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落后,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加上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高水平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3.缺乏创新,产品单一。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偏向于传统的观光、餐饮、休闲活动,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缺少农村民俗、农业文化等旅游亮点,甚至一些地方受到严重城市化的影响,丧失了固有的本土特色,没有触及游客灵魂的地方。4.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论证,造成很多乡村景区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和项目雷同,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5.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乡村旅游还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乡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等诸多问题,急需改善。6.宣传不足,知名度不高。由于宣传促销不够,很多资源还深藏闺中,不为人知,在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还不多。 三、现代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几点启示 (一)加强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乡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历史文化各有差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好整体规划。1.认真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2.科学地确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划分旅游功能分区,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3.认真调查分析游客的来源、构成、消费取向,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突出特色、树立品牌,防止项目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建立现代郊区休闲产业运行机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以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休闲产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休闲产业链。具体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城市游客,最终要富于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二是以农业经营为主。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互相补充、协调发展。三是重视生态保护。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破坏性”开发,保护农村自然景观,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要科学安排地域环境容量,在旅游高峰期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使其在营区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是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农村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五是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将乡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和建设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乡村旅游项目,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场共享。充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三)扩大投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多渠道融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多元的投资和经营机制。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在继续发挥财政的主导作用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在经营管理方面,因势利导,大胆创新灵活建立“集体经营”、“联户经营”、“个体经营”、“股份制经营”等多元化的经营体制以及“公司+农户”、“农户+基地”等运作机制。二是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要与乡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为游客休闲游览提供快捷方便的旅游通道。三是加强对景区内部及外围的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的运营与管理。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可在景区宣传册、景区导游图、垃圾箱上,以环保标语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尽量让游客自觉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四)加强郊区休闲产业发展研究,强化员工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尽快形成专业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队伍。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加强旅游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实行信息预告制度。各级产业管理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建立休闲产业信息网络,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及时向公众周边旅游信息,为居民休闲度假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 (五)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寻。由当地政府拟定并出台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对所辖范围内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在规划与建设、投资与融资、产业发展、经营方式、利用资源、产品开发、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引导与扶持性政策,比如利用小额贷款和财政补贴对建设观光果园的农户进行资金扶持等。 作者:杨柳 单位:中共重庆万州区委党校 农业旅游论文:低碳经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单一强调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试图通过低碳经济的推进来实现更好的生活享受。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基本适应了当地低碳经济建设的相关需求,落实了良好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战略。而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如何适应当地低碳经济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生态旅游的综合建设,这是黑龙江流域当地住户所需明确关注和重视的,本文将从黑龙江流域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以及新战略出发,进行全面考量及优化路径探索,以促进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战略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日常建设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限制性。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的综合建设,这成为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基本适应低碳经济的开发需求,达成了较为良好的综合效益。他们能够凭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较为优越的综合发展模式,但在后续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做出及时调整与改进。 一、黑龙江流域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充沛且环境优越 根据黑龙江流域目前的发展来看,在市场建设过程中,黑龙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充沛且环境优越,这保证当地在具体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时能够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从自然资源角度看,黑龙江流域拥有大量的森林资源,这可以保证当地在建设农业生态旅游时可以将农业生态旅游向绿色旅游发展。而从黑龙江流域的河流流域来看,当地有大量的河流分支,因此,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当地的水域条件是较为良好的。尽管在初步发展阶段,黑龙江流域对于水流资源和溶岩资源等相关特殊资源的实际使用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他们无法根据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需要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从实际开发建设来看,倘若能在后阶段适应黑龙江流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一步开发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二)当地住户追求低碳旅游 从黑龙江流域当前的发展来看,在市场建设过程中,黑龙江流域的当地住户普遍追求低碳生活,这为当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初步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差,他们仅仅取决于一般的旅游方式,因此,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效果并不容乐观。而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享受,而是希望通过物质享受与精神体验,实现较为良好的综合建设。他们认为低碳旅游适应时展所需,能够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可见,当地住户对于低碳旅游的实际追求力度还是相对较高的。目前,黑龙江流域的政府部门更是根据当地的住户需求,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综合建设模式,推进宏观建设与微观建设的融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进展程度已然顺应当地的日常发展所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三)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已自成体系 在具体落实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为了实现较为良好的综合效益,根据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强化其体系建设,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一方面,常规管理体系主要是指黑龙江流域在具体开展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充分运用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强化农业生态旅游的综合发展,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可以根据常规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实现对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的高效管理和约束;另一方面是绩效评估体系,主要是指黑龙江流域在具体强化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发展个体落实品牌差异性建设,并保证最终形成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能够具有一定的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总体而言,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已经适应当地发展所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综合效益。 二、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黑龙江流域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已经基本具备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尤其是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态旅游已经自成一派体系,这对于黑龙江流域的整体建设是较为可观的。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偏差,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这需要在后续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处理。 (一)自然资源的使用效力低下 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黑龙江流域凭借着充沛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流水资源,具备了初步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自然条件,但他们在具体应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时,却由于科学技术相对薄弱,他们无法完全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较为低下,这也是制约当地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落实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一大限制因素。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未能根据自然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确定合适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手段,在具体应用时,仅仅根据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规模作出大体划分并随意滥用,部分企业就由于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而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尽管有些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自然资源的使用浪费现象,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薄弱,无法通过科技力量的提升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不高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黑龙江流域欠缺对低碳旅游的深度宣传,实际的宣传力度并不高。在初步发展阶段,低碳旅游的基本理念未得到全面灌输,大多数当地住户并不了解低碳旅游的本质和初衷。因此,他们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可能对低碳旅游的实际本质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而尽管他们发展到稳定阶段后,黑龙江流域的相关人等已经对低碳旅游的实际建设拥有了更多的认知,但实际的了解程度仍然局限在小部分群众,其他一些人仍然对低碳旅游没有做出过多的了解和认知。尽管她们有意去参与到低碳旅游的宣传和建设中,但由于黑龙江流域的整体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实际的宣传力度不够已经最终限制了当地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倘若在短时间内,当地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黑龙江流域旅游宣传的制约性还是较为明显的。 (三)住户未将低碳旅游付诸行动 黑龙江流域拥有较为良好的自然环境,他们理应可以根据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进低碳旅游。但在具体落实实践过程中,他们仅仅具有初步的低碳意识,而将低碳付诸行动的实际可能却相对较低。对于某些资金富足的人而言,他们能够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来实现较为良好的产业建设,而对于部分资金较为匮乏的人员,他们在日常推进低碳旅游建设时,却未能根据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加强基础设施设备的有效建设。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于低碳旅游付诸行动的实际使用效率相对较低。尽管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部分游客已经高度强调低碳旅游并试图将其付诸实行动,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他们仍然会由于付诸行动所需耗费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过多,最终形成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最初的初衷存在差异性。 (四)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存在限制性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的基本建设已经适应了各个阶段发展所需,具有一定的全面效益。尤其是在构建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时,他们基本适应当地的发展所需,建设起适应黑龙江流域生态建设的综合体系,并能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但在具体落实实践时,黑龙江流域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的限制性也是较为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初步发展阶段,黑龙江流域的环境承载力相对稳定,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和自然环境利用能够适应当地环境承载的相关要求,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但在发展进入到稳定阶段后,当地的环境承载力遭到破坏,此时,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却未能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做出必要变动,旅游体系的限制因素由此激化,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发展受到明显限制。 三、低碳经济下黑龙江流域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新战略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在日常落实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低碳旅游宣传力度不足等,要想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黑龙江流域低碳农业生态旅游的有序发展,就应该通过政府旅游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单位的微观协调,来进一步强化对周边住户的低碳意识宣传,保证他们能够凭借优越的科学技术和良好的培训讲座,真正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体系的健全与优化。 (一)加强政府旅游部门的政策落实 根据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中获悉,要想在后阶段发展过程中,真正适应当地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下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的新战略开发,就需要加强政府旅游部门的政策落实,保证政府部门的相关对策能够直接让利于旅游事业发展并带动旅游业的良好建设。在初步发展阶段,政府旅游部门对当地的建设主要是以经济扶持为主,政府旅游部门可以根据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做出一定的分析和认知,而在当地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基本进入到稳定阶段后,政府旅游部门则可以根据低碳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推出相关优惠性政策,保证最终形成的协调模式能够适应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需要,真正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整合。倘若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旅游部门无法根据黑龙江流域的实际建设情况来落实相关政策,他们则可以根据低碳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做出优化,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效益。 (二)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科学技术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在具体落实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他们尽管拥有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但具体使用相关自然资源时,却由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较为低下而存在一定浪费现象。因此,在后阶段发展时,为了保证整体建设具有一定的综合效益,就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科学技术,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技术主导的创新型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对于龙头企业,在具体强化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龙头产业应当根据当地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落实相关新的旅游政策,保证最终推行的科学技术能够让利于龙头企业的市场发展,并为旅游产业的整合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而对于中小企业,他们在市场建设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可以通过强化自然资源整合使用的方式,保证这些中小企业可以从基础性科学技术着手,提高对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的具体利用。 (三)加快周边住户的低碳意识宣传推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在黑龙江流域,他们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更是高度强调低碳生活。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周围住户的低碳意识却没有真正适应时展所需进行进一步强化。因此,在后阶段发展时,加快周边住户的地摊集市宣传推广,成为了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从传统媒体角度看,周边住户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他们对于低碳意识的具体宣传推广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来进行宣传,保证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低碳意识并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而从现代媒体角度看,人们则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的广泛宣传,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经济以及低碳旅游的了解,保证他们在日后发展过程中能够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所需,真正将低碳意识的相关内涵语义理解后应用到位,达成确实有效的宣传和推广。 (四)推进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讲座 从现代化的发展来看,在日常建设时,黑龙江流域的相关人士对于低碳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建设存在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由于低碳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建设欠缺一定的规范体系,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制约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黑龙江流域的整体建设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加强,就应该推进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讲座,保证不同个体的实际表现能够适应该区域发展所需,达成一定的良好效用。尽管在日常培训过程中,相关人员对于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讲座,并没有提起高度的重视和乐趣,但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多边组织的方式,推进黑龙江流域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培训模式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必要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产业联合的方式,推进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保证最终形成的培训讲座具有一定的实际效用。 (五)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生态旅游新体系 根据黑龙江流域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现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个体的实际发展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后续建设时,要想保证低碳农业生态旅游能够真正适应当地的发展所需,就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生态旅游新体系,保证最终形成的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在初步构建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时,黑龙江省政府应当根据宏观调控与微观协调相辅相成的方式,初步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的体系框架,而在正式确立体系的细节部分时,政府部门应该从宏观角度出发,进一步考察各个细节的具体处理,保证最终形成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能够落实好每个环节的规范化以及每个个体的权责统一。一旦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性,相关体系建设就应该与时俱进地作出必要的改观和完善,并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体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完善性。 结论 基于目前的发展,黑龙江流域在落实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基本能够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氛围,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农业生态旅游环境。但在具体建设时,黑龙江流域仍然因为种种因素限制而存在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当地住户未将低碳旅游付诸行动、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存在性质等诸多问题,这都需要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作出及时更新和改进,同时当地政府旅游部门也需要确保宏观调控的科学化与精确化,以促进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王姗姗 单位:黑河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篇1 1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中,要求建筑施工单位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来保障建筑质量。无论公用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施工管理方面有许多共通点,目前在建筑施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建筑工程的不同主体综合把控,共同提高管理水平。 2建筑工程主要施工技术 2.1钢筋施工技术 钢筋施工是建筑工程的重要部分,只有严格把控钢筋施工技术,才能使整个建筑工程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得到提升,在建筑工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钢筋骨架施工来确保整个建筑的主体结构有足够的稳定性,因此,钢筋施工的技术质量也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社会效益。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应根据钢筋结构的使用部位灵活调整钢筋绑扎的方式。具体来讲,钢筋绑扎有冷压连接和搭接两种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钢筋结构的规格选择。同时要严格控制钢筋长度及钢筋绑扎的疏密程度,确保钢筋绑扎完成后,骨架能够受力均匀,使整个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在钢筋焊接施工过程中,应首先对焊接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进行审核,确保其具有专业技术证书。同时,要根据钢筋焊接的相关工艺标准选择焊条的规格和性能参数。焊接过程中,为焊接人员配备完善的防护措施,以保证施工安全。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项目中,最为常见的且关键的施工技术是混凝土技术,混凝土技术在搅拌、浇筑、振捣、养护4个方面都需要严格把控,综合提高施工质量。混凝土搅拌之前,应对混凝土材料进行制备,严格控制使用的水源、水泥、沙砾等原材料的质量,运送至施工现场的过程中,混凝土应经过不间断的匀速搅拌确保混合均匀,避免结块和离析。混凝土粗骨料的添加比例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直接影响(见表1),粗骨料越细密其抗压性能越好。因此,需要通过科学计算选择混凝土的骨料比例。另外,应根据施工要求确定是否添加添加剂来提升混凝土的性能。添加剂的质量也应当经过严格审核,再按照工程所需用量进行添加。混凝土施工准备工作中,模板施工是关键,模板应当根据混凝土浇筑的需求选择参数,同时确保模板安装和拆卸简便[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振捣,振捣过程使用的振捣器应当根据混凝土结构的体积和浇筑的深度以及施工需要进行选择。振捣过程应匀速缓慢,避免因振捣过快或过慢导致混凝土离析。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部分,需要人工手动振捣。许多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后期出现问题,都是由于混凝土刚刚施工完毕时没有进行足够的养护,导致混凝土在后期受温度变化影响等外在因素而发生开裂的问题。具体来讲,夏季施工应做好遮阳降温工作,刚刚完成的混凝土结构可以洒水并覆盖塑料薄膜来做好保湿养护;冬季施工的混凝土结构则可以覆盖麻袋进行保温。 2.3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是许多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项目,也是提高建筑物稳定性与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我国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变化多样,建筑工程地基施工与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在工程开始前需要对土壤的性质进行勘察与测算。因此,需要地基施工技术完全符合土壤性质,才能保障地基处理质量达到要求。在地基处理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质以及施工场地周边的交通情况做好调查测量工作,确定地基处理的深度。以水泥搅拌桩技术为例,在实际施工中,使用深层搅拌机将水泥和沙石等原材料在基层做好搅拌,同时确保水泥搅拌桩施工紧密,严格遵照二喷三搅的工艺流程进行施工[2]。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定位桩机,下沉钻杆并搅拌;第二步,钻杆下沉到规定深度后,将其匀速提起,在提杆的同时进行搅拌,确保停浆面高于桩顶标高,二者高度差以0.3~0.5m为宜;第三步,待提升搅拌喷浆告一段落,再下沉到规定深度,并在下沉的同时搅拌;第四步,停止搅拌并拔出钻杆。2.4防水施工处理派专业人员对已经完成的建筑部分做好防水施工,确保已完成部分不会受到雨水浸湿的破坏。同时要保证使用的防水材料在未来建筑投入使用过后能够不产生渗漏。目前,可选择的防水材料种类众多,性能不一,需要施工人员进行科学的考察,确保选择的防水材料的性能与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例如,应尽量选择水泥基的材料或选性能优秀的新型材料,避免选择石油沥青类材料。防水层的设计也要考虑建筑实际使用功能和建筑高度,确保建筑投入使用后能充分发挥防水作用。以民用住房为例,常用防水层设计如图1所示。 3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体系不完善 施工管理体系的建设应具有充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旦施工管理制度不具备可行性或没有落实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将影响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例如,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施工人员与施工流程没有受到约束,施工现场工作氛围散漫,不利于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同时责任制度的不明确也将导致建筑施工存在问题时无法第一时间进行追责。 3.2前期准备不充分 建筑工程需要预先准备针对工程每个环节的施工设计图,并制订施工计划,部分工程在这一点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工程设计人员没有实地考察,工程所需数据测量不准确,以及工程计划和工程设计方案没有经过严格审查就投入使用,导致工程设计对实际现场施工没有足够的指导作用,使现场施工中遭遇种种问题,严重时将会延误工期,或导致施工成本增加,有时还会因此出现严重的施工事故,对施工单位的口碑和建筑物的社会效益造成不良影响。 4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4.1不断完善工程管理制度 对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首先,应按照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建筑行业规定,确保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具备足够的公信力。其次,明确责任落实,将不同的管理内容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以便及时追责[3]。最后,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现场施工的原材料、合同、财务、工程项目的统一管理,减少管理工作量的同时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从而综合提升管理水平。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选择市面上较为通用的也可以由建筑企业自行研发,以某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营流程为例(见图2),这套流程将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层层划分,清晰明了,适用于大多数建筑工程管理。 4.2强化建筑施工计划管理 强化现场施工计划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把控,计划应当落实到每月、每周,根据施工环境和天气因素、市场因素等对工程计划进行弹性调整,确保能够在交工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量。同时要设置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不可控因素,仍可以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应对。通过强化施工计划管理实现对施工工序的有效控制,避免因施工工序混乱而导致的返工与建筑质量不符合要求等问题,使建筑施工稳步推进,使工程现场管理科学运行。 4.3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落实关键在于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可以各自制定培训制度,对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展开技术培训、管理意识培训、安全操作培训等,不断提升全体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将培训制度与奖惩制度挂钩,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到现场施工管理中,使管理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落实在工程建设中。 5结语 建筑工程是保证城市化稳步推进的重要基础工程建设,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大环境下,更应当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多方实验综合提升施工技术工艺操作。同时也要关注施工现场的工程管理,通过转变管理观念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并加强员工培训综合提高现场施工管理水平,使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切实提高。 作者:马玉英 关学林 单位: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篇2 大部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具有规模大、涉及作业人员多、不可测因素多、周期长等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建筑项目在施工中会涉及交叉作业的环节与工序。如果在此过程中,施工方与监理方没有完善对现场的集中管控,那么施工方势必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施工方亏损[1]。为此,下述将以某承包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例,设计施工现场管控方法。 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控的重要性 从下述三个方面,阐述现场管控工作的重要性。具体内容见下文。第一,现场管控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映射到建筑项目施工质量方面,科学、有效、可靠的管控手段与管理模式,可以保证项目的施工行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减少或降低现场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最大程度上为施工方与承包方争取利润。在深入此项工作的研究中发现,执行性较强的管控模式,可以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从而确保工程项目在承包后的顺利开展,实现对项目成本、人力、材料等资源的宏观调控[2]。第二,受到社会环境宏观变革的影响,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可以将施工单位或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看作利润与成本之间的竞争。施工方必须要提升自身能力,不断学习或持续引进现代化技术辅助现场管控,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第三,工程现场是施工行为的主要发生场所,也是建筑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因此,可以认为现场管控水平或管控能力可以直接干预或影响到建筑项目竣工后的质量[3]。因此,需要从施工现场不同角度入手,分析建筑项目施工工艺流程的可行性、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人员调配的科学性,通过此种方式,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对相关方面工作的全面优化。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控措施 2.1建立基于6S的施工现场管控结构框架 为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合理管控,在传统5S管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6S管控思路。6S分别代表整理、清扫、整顿、清洁、素养、安全。在6S管控理论基础上,构建如图1所示的施工现场管控结构框架[4]。在图1所示的施工现场管控结构框架基础上,针对环境管控、材料设备管控等进行完善。在6S理论当中,整理和清扫都能够为施工现场环境的干净与卫生提供条件,通过对现场不必要的杂物进行清理,并结合程序化的手段,确保施工现场的环境能够始终保持整洁[5]。在环境管控时,还可对其管控结构进行细致划分,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施工现场环境管控框架。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需要,引入工程施工环境管控并对其进行完善,在原有制度当中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整理和清扫。整理时,应当采用分区形式,并将现场不必要物清除,完成循环整理。在清扫时,应当严格按照清扫区域责任制执行。针对施工现场材料和设备的管控,应当按照存储、编号、领取和回收的基本流程实现。在存储时应当遵循“常用近放,少用远置”的原则,并严格做到定置、定量和定点。在对材料和设备编号时,需要对每一样进入到现场的材料与设备进行编号,编号当中应当包含名称、型号、规格以及位置等信息。在领取材料或设备时需要先完成对领取登记表的填写,并确保领取信息与编号一一对应。在完成对材料和设备的使用后,需要将其回收,并放置在远处,将已经完全消耗掉的材料或设备信息删除。 2.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3D模拟及合理布置 为了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管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引入现代化模拟技术,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尝试将BIM技术应用到对施工现场的管控当中,利用其实现对施工现场的3D模拟,以此为现场管控提供可视化条件。在构建3D模型时,结合数字仿真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各类建筑物的模拟,并通过共享实现各个施工活动参与方之间的协同配合。在具体模拟时,可应用AR技术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照相机或摄像机获取到的画面按照一定算法进行数字编码,并将数字信息导入到模型搭建软件当中,将现场实时画面通过3D模型的方式展现,从而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现实画面的虚拟转化。针对施工现场的场地布局以及各类材料设备的摆放区域布置管控,可结合三维模型建立的方式,在计算机当中构建一个等比例缩小的施工现场模型,针对现场场地布置、材料、设备等布置的合理性进行判断。除此之外,通过在3D模型上完成虚拟施工的演示,可以在实际施工前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潜在安全隐患,从而对其进行及时控制,确保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避免损失。 2.3基于监控摄像头的施工现场全面监控 在确保施工现场场地以及各类材料、设备的合理布置后,还可以通过安装在施工现场的摄像头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进行监控。管控过程中可根据获取到的监控画面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了解,从而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此达到高效管控的目的。在对施工现场的监控摄像头部署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在施工现场大门出入口必须安装监控摄像头,利用其实现对进出人员以及各个工程车辆进出的管控;第二,在办公区设置监控摄像头,用于保障建筑工程财产以及人员的安全;第三,在生活区设置监控摄像头,对施工人员进行管控,确保其生活区域的正常运行;第四,在材料和设备存放位置设置监控摄像头,实现材料和设备的进出场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管控;第五,在作业面上设置监控摄像头,用于对施工进度、质量等进行管控。同时,上述各个监控摄像头在监控过程中应当实现相互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监控的严密性,确保整个施工现场的监控没有死角。在选择监控摄像头的型号和规格时,也应当选用能够360°连续旋转的摄像头,并且垂直方向应具有90°可翻转,可实现对监控对象的追踪等功能,以此通过对监控摄像头的全面布设,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3工程项目应用分析 选择A项目作为此次实验的实例项目,本项目为EPC工程,整体工程具有施工量大、工期短、图纸设计复杂、施工条件差等特点。为能按时完成合同工期目标,项目部制定多项施工现场管控措施,如围墙、道路、管道等分项工程在施工中采用结合施工的方式实施。施工前,要求工程设计单位,按照工程使用功能进行优先出图,包括提前绘制此项目中主体施工结构。在此基础上,绘制辅楼、宿舍、食堂等,与主体建筑使用功能紧密相关的建筑图纸。完成对建筑基础结构的施工设计后,设计单位还需要设计施工中材料运输、大型车辆进出线路,包括关键路线和施工工艺较为复杂的建筑施工图纸,如建筑中地下室与带有桩基的建筑等。建筑单体图纸和室外景观图纸同步出图,主体结构中的室内与室外采用同步施工模式,施工中,可将单体建筑开挖出来的土方堆放到室外景观位置,对外部景观工程的施工进行提前执行等。通过事前计价和设计对接出图计划,满足项目施工需求,达到在施工图纸不完善的情况下,项目能够有序展开施工的目的,确保项目整体工期不受影响。完成对建筑项目的施工设计后,按照设计内容,对现场的施工全过程进行管控。记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分析此次工程在竣工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统计结果,见表1。通过上述结果可知,本次设计的施工管控方法,可以保障施工方在进行项目施工时,按照标准达成多项现场管控目标,保证项目在符合业主方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顺利完工。 4结语 本文开展了施工现场管控方法的设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方法可以实现对现场施工效果的优化。但要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应从现场工人角度入手,坚持对工人的思想动态分析,及时发现倾向性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将矛盾缓解于萌芽状态。避免工人在施工中出现分神、不规范行为等问题。同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定期在工人队伍中组织建筑业务研究活动,树立工人在工作中的全局观念,使其可以在作业中主动把好安全质量关。此外,根据施工形势的发展,适应青年职工特点,适时组织工程立功竞赛活动,活跃施工现场氛围,保证工程在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实施。 作者:朱芳 单位:福建金万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篇3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难点 (1)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范围扩大,不同施工小组同时开展工作,在技术管理上涉及的内容繁复冗杂,需要现场施工负责人员了解施工建设的各个方面,与质量监理人员进行配合保障每一项施工步骤的规范与合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对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对管理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要求其具备丰富的建筑施工相关知识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能力,为施工单位的人员管理工作带来挑战[1]。 (2)现今要求施工建设要提高其环保性,合理利用建设施工材料并提高环保材料的使用比例,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达到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设计的多样性与合理性,根据建筑项目的使用目的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来说,如何提高施工技术能力来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牢固性是施工单位需要重视的内容。 (3)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多线并存的施工方式,甚至存在着进度不一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材料的定量采购以及质量检查,甚至是施工步骤都需要按照施工要求规范进行,避免由于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重新施工问题,因此,施工单位在原材料的质量检查以及规范施工人员的日常工作等方面需要提高重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为建筑施工的进度以及安全做保障[2]。 (4)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现场气候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影响需要现场施工负责人及时与质量监理人员把控施工方式以及进度,及时将问题上报,施工单位提高问题处理效率,采用备用建筑设计方式,因此,及时解决由于图纸内容变化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带来的影响是施工单位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此降低对施工进度的影响[3]。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一项全流程工作,贯穿整个建筑施工流程的方方面面,在施工部开始前的现场勘查以及标书制作中已经开始体现,因此施工单位需要提高对施工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的认识,重视完善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部分施工单位在这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对技术管理的认识存在于表面,仅仅通过提高施工材料质量以及监督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管理,为后续建筑安装的牢固性埋下安全隐患。施工单位没有结合建筑项目的使用目的合理设计建筑物结构,造成采购的施工材料质量不能满足建筑物的加固要求,影响施工建设周期,造成施工成本增加,最终影响建筑物的质量控制[4]。 2.2施工建设前期没有进行合理规划 (1)施工建设前期进行现场考察的内容包括对当地土壤环境以及气候地理等特点的考察与了解,重视当地是否存在地震等地质灾害隐患问题,提高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根据建筑设计结构分析各个部分需要的建筑材料以及质量要求,在预防地质灾害问题上是否需要增加房屋加固施工环节等,因此,施工建设之前的工作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施工建设工期稳定的保障。 (2)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的考察工作存在不彻底的问题,影响着建筑设计图纸的质量,对于现场施工来说,影响施工需求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材料采购量的精确度不够,容易造成材料浪费问题。施工前对设计图纸的合理性审核不严格,各个部分为了提高稳固性需要使用的施工技术没有明确规定,与现场施工人员造成信息脱节,没有明确的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检测标准,造成现场施工秩序没有条理性,降低工程质量。建筑设计图纸当中没有对工程重点内容进行标记与提醒。例如,该施工环节需要注意外部气候条件的影响或者存在一定的施工风险等问题,造成现场施工人员没有对该环节提高重视,容易造成质量不过关带来的重新施工,材料浪费问题。 2.3现场施工管理存在不足 (1)现场施工的管理工作需要负责人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根据现场环境变化等外界因素为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进行调整与管理,保障建设施工的稳定进行,为施工人员的安全负责。部分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人员责任感不强,存在工作态度问题,需要施工单位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重视。 (2)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以及质量监理人员等不同工作环节的人员调配没有进行合理规划。例如,施工现场质量监理人员的工作调配没有达到对施工人员的技术监督以及纠正的作用,造成施工人员不了解质量检查的具体内容,影响施工质量。施工人员在漏洞百出的现场管理工作制度中,造成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懒散,在建筑结构制作以及安装过程中出现投机取巧的行为,影响整体施工建设质量。 (3)建设施工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影响着施工技术操作以及建设质量。例如,搅拌机的运行质量下降影响混凝土的搅拌完全度,降低混凝土浇灌的密度与阴干速度,容易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问题。施工现场没有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结束后没有及时进行清洁与整理,没有对施工人员培训设备的规范使用方法,既对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伤害,也由于施工技术不规范为后续工作带来质量控制方面问题。 (4)施工材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着施工技术的操作与发挥,部分施工单位没有提高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要求,在施工材料出厂时没有完善的质量审查流程,在施工现场的储存方式不规范。例如,建筑项目的不同环节对钢筋的硬度以及直径等要求存在不同,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容易造成采购人员与原材料供应厂存在以次充好的行为,并且由于现场储存方式不规范,造成钢筋生锈的问题,综合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3.1完善招标流程 相关部门在规划土地建设项目的使用目的之后开展招标工作,要求施工单位按照相关部门的制度要求开展竞标工作。施工单位需要完善标书中关于建筑项目使用目的的认识与施工技术规划。例如,漳州悦华官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建设“悦华星洲1~2幢及地下室”项目中,按照该项目为商服、住宅两用用地为标准开展施工技术管理,提高建筑结构合理性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最终获得施工建设权,在相关部门的进度管理下达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效果,为当地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带来稳定经济收益[5]。 3.2完善施工技术标准体系 施工单位提高对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的重视,丰富对施工技术的认识与了解,根据建设项目使用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内容要求开展施工建设,对施工人员进行建筑项目的交底,提高施工人员对重点部分施工技术操作的重视,保障施工质量。该技术标准体系需要不断细化每一项施工技术的操作步骤,对施工人员培训规范的施工流程,设置严格的责任制,将每一项操作落实到具体的施工人员身上,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认真感。提高对质量监理人员重视,监督质量监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发挥其指挥或者纠正施工人员技术操作的作用,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6]。例如,长泰经济开发区欧山幼儿园的建设过程中,明确建筑使用目的,施工单位在满足《福建省建筑装修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条例的建筑质量要求标准下,根据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制定合理的施工技术标准体系,严格进行施工技术管理,达到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效果。 3.3完善施工建设前期工作内容 (1)在施工建设前期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深入的现场考察,结合该建筑用地的建筑目的为自身建筑设计提供丰富的数据与不利影响因素的参考,提高建筑设计图纸的合理性,减少后期修改设计图纸的工作量。建筑设计图纸的审核需要建筑工程的各个利益方、施工现场负责人、技术管理人员、质量监理人员等共同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核,进一步提高设计图纸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在设计图纸上标记重点内容并明确各个部分需要的建筑材料类型与用量,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做保障。 (2)在建筑项目各个利益方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制定完善的工程监督体系与管理部门,当施工现场负责人与质量监理人员发现设备、材料等相关问题时,提高问题反馈与接受效率,提高施工单位的处理效率。在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提高风险意识,尤其是设计图纸已经规范施工技术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原因分析,降低施工风险带来的施工质量问题。完善风险评价制度,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观测恶劣的气候环境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保障施工建设的稳定,避免发生质量不合格问题。例如,御龙湾工程的奢居工程,是一项服务于家庭的建筑项目,该区域毗邻小学、中学与高中,达到一体化无忧教育的要求,在前期勘测过程中,设计人员了解周边建筑物高度,计算阳光直射角度等,建筑工程要求在内部增加中心花园、儿童活动区等,设置公园式社区景观,为了达到对学生成长以及家长生活的质量要求,结合城市朝向与周边基础设施配套等内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 3.4重视施工现场的监督与协调 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够保障人员利用、施工开展等工作有序进行,促进资源合理分配与利用,保障现场负责人掌握并跟进施工进程,质量监理人员能够合理规划自身工作分配,达到对每一个施工技术的监督管理目的,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做保障。在施工材料管理方面,负责人能够根据施工进度妥善安排采购人员的采购量,监督质量审查流程,减少施工材料以次充好的问题发生,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项目交底并培训施工技术之后,降低施工材料浪费的情况,达到对施工材料的合理利用,控制材料成本。在设备管理方面,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设备操作要求规范使用,利用结束后及时整理并妥善保管,保障施工设备的使用状态,提高施工建设效率。在人员管理方面,培训施工人员对施工材料的认识与了解,当发现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时立即上报,为建筑工程质量做保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进行难度比较高的施工技术时,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避免出现人员伤亡问题,为施工建设带来不利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开展工作,例如在钢结构制作与安装中,保障制作过程符合技术标准要求,安装过程规范严谨,提高钢结构的稳固性,达到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目的。 4结论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内容包括施工前期的现场勘察,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协调,严格按照建筑设计图纸开展工作,提高施工人员对建筑工程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其工作责任感,保障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提高对质量监理人员的重视,达到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岩,姚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0):150-152. [2]刘景峰.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四川水泥,2022(5):127-129. [3]任利忠.现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要点[J].居舍,2020(27):147-148. [4]孙建鑫.简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J].居舍,2020(15):146. [5]俞东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1(34):133-134. [6]高博.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探究[J].四川水泥,2021(9):143-144. 作者:吴万龙 单位:福建锦泰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论文: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关系分析 【摘要】工程监理作为工程项目建设业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与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监理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如果没有危机感,不提前思考我们的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和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监理企业的发展前途不可想象。 【关键词】工程监理 项目管理 关系 分析 工程监理作为工程项目建设业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与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监理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我国监理起步较迟、定位较低,管理水平低,缺乏国际监理经验,缺少健全有效的体制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且对这种新兴业务还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我国工程建设市场仍然有着诸多不规范的地方。目前,监理行业尚可维持,入世之后,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改制,都会对我们监理企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如果没有危机感,不提前思考我们的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和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监理企业的发展前途不可想象。 一、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1、工程项目计划管理。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过程中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和综合协调是无法满足业主要求和期望的。其主要过程是:收集各方面信息,汇总并制定一份连贯、一致的计划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现场变化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计划,加强控制,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2、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划分及目标确定。为保证总体目标实现,必须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工作细化,分解到各相关单位、部门或人。确定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对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由综合管理部门收集信息,分析、调整、控制,以各子项目的目标实现保证总体目标实现。 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过程控制。工程项目从项目建议书批准之日起就应抓进度管理,确定各种项目可完成时间,分析各活动之间依赖关系,确认过程所需时间、制定进度计划,调整和控制进度的变化,控制项目进度计划特别是复杂大型的工业建设项目,绝不能仅控制承包商的施工进度,而应控制影响工程项目的全部进度。如设计,对外谈判签约,设备、材料采购,能介质供应,生产人员、技术、物资准备等等。 4、投资控制及费用管理。投资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工程项目诸过程。根据资源需用计划及价格测算所需资金,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并分配到各单项工程和各项工作之中。从工程项目设计开始就应严格控制,限额设计,并通过控制设计变更减少承包商的索赔,达到投资控制的目标。 5、质量管理。确定工程项目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定期评价总体项目进展情况,以提高各相关单位、人员满足质量标准的信心,跟据实际情况分析与质量目标的符合性,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导致不满意情况发生的因素。 6、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地使用各种人力资源,发挥相关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组织确定分析角色、责任和相互关系。及时补充急需人员,裁减冗员,开发个人或组织的进取心和技能。 7、沟通信息。确保及时正确地产生、收集、、储存和最终处理项目信息,是工程项目所必须的联络方式,任何一个信息疏漏或沟通不及时都会影响整个工程项目进展。要建立信息编码体系、信息沟通计划及执行情况检查制度。 8、采购管理。工程项目所需物资、设备采购品种多,数量大,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必须对采购工作加强管理和控制。首先要决定何时购何物,确定潜在来源,然后询价、招标、签订合同,督促按时、按质、按量及时供应到位。 9、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要懂得如何识别风险,分析和应对风险,及时调整对策,使正面事件影响扩大,把负面事件影响减到最小。 二、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特点 要承担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任务,项目管理公司要全满足业主的明示和潜在的需求。因为工程项目是一种固定产品,各个项目均有不同特点和要求。该产品的形成过程是一种特别复杂的过程,所以要有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人管理、协调、监督该生产过程,从而使产品达到优质,满足用户需求。 (1)独立性。工程项目管理单位虽然是非投资方,不负责筹借资金,但所有建设过程均应按一定规律、国家法规去运作,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执行,为客户服务,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和干预,认真细致地履行职责,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使工程项目经得起历史检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灵活性。一个工程项目受各种条件制约和影响,必须有灵活机动的思维方式,面对实际,及时处理,任何定式思维都无法适应项目的千变万化的需要。 (3)系统性。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建成使用,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能运用系统工程理论,随时平衡各种条件,调整各方关系,不因一个小的变更而影响整体工程的进展。真正的项目管理公司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体系和模式,使项目管理单位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结果商品化。 三、当前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差距及原因 推行工程监理制,其本意就是推行工程项目管理,也就是对业主委托的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策划、管理、监督工作。 虽有部分监理企业承担了些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也是不全面,不系统的。大多数监理企业距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相差很远。为什么工程监理企业与原始构思相差甚远呢?有如下几点原因: (1)监理企业定位及政策不符合推行监理制度的初衷。监理制度的推行本意是改革原有建设管理模式,推行现代化的管理项目理制,在计划经济影响仍十分顽固的情况下,项目业主不肯将投资、进度、合同管理放权。 (2)目前监理企业良莠不齐,形式各异。有挂靠的,有出资质的,有低 价抢业务的,也有视监理工程为儿戏的,等等,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影响。因而,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公司承担全过程管理不放心。凡大型工业项目,业主方都要织一套班子来控制工程进度和投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智能人才进监理公司无法发挥作用。长此以往,除少数有利的监理公司外,都将被社会所淘汰。 (3)尽管有些监理企业承担了部分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也基本上局限于施工队伍的“三控,二管,一协调”,大都不承担前期科研和采购工作,与真正意义上的项目管理有差距。 (4)多数监理企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适合项目管理的人才,尤其是经济、商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足。缺乏项目经理,双语人才,市场调研人才,方案设计和审查专家,经济评价和投资估算人才,融资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熟悉国际惯的能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 (5)由于对监理企业定位的影响和企业间不公平竞争,不仅人员素质低,结构不合理,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培训费用少,人员调动困难,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管理企业。 四、监理公司走向项目管理公司的几个问题 (1)高水平的建设监理公司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成为项目管理公司。建设部在2003年2月以建令[2003]30号文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文中指出: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变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以及规范市场管理的需要,是有关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加快和国际接轨的需要,是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我国的建设监理公司本身的定位就应该是为业主方服务的项目管理公司。 (2)关于项目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这几个字,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个是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即由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一直到项目完成和进行项目后评价,另一个指工程实施过程中某一方的项目管理,如业主方的项目管理和承包商方的项目管理,在国外一般说到“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均指业主方的项目管理。 (3)建设监理公司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发展成为项目管理公司。虽然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上业主方将工程项目的全部或大部分管理交由项目管理公司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上述对项目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的讨论可以看出,项目管理公司是我国比较有实力的建设监理公司的发展方向。 每一个项目都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每一个项目的领导者必须要注意他的项目是如何同其他的项目产生相互联系并注意相互协调的。只有定位准确,抓住机遇,研究一些中国国情下的特殊的问题,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结合我国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监理企业才会进一步壮大,最终将发展成为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 工程项目论文: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沟通管理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人类社会正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和关注的焦点。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割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高效、全方位的服务。电子政务工程是一个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政府、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过程,是为了实现高效、透明、规范、便捷的电子化内部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提高政府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投资。电子政务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相当的难度,在项目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会涉及众多的项目干系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良好的信息沟通非常重要。沟通是在人、思想和信息之间建立连接,是进行项目各方面管理的纽带,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根据沟通的基本原则,结合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构建有效的沟通管理体系,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能够极大地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2.把握项目沟通的基本原则 很多人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中也知道去沟通,可效果却不明显,总是不要到位,由此引起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关键是没有正确掌握沟通的基本原则。开展项目沟通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2.1准确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沟通中所传递的信息本身必须是准确的信息,不能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信息;二是沟通中所使用的语言和信息传递方式必须能被信息接受者所理解,使其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思想。 2.2完整性原则。指信息的完备性和沟通的完全性。沟通中所传递的信息应该是足够和充分的,不能够留下很大的信息缺口,信息的发送者需要努力为对方提供信息,以保证二者之间的完整性。同时,要通过沟通管理确保所有应该得到信息的人或组织都能够适时、全面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3及时性原则。众所周知,任何信息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和有效期,信息一旦过时,就会毫无价值,失去了指导决策的作用。因此,要使人们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从而做出决策和行动,必须保证项目沟通的及时性。 2.4强制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通过项目沟通获得必要的决策信息以后要立刻采取正确的行动。因为,项目沟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采取必要的行动,如果没有必要的强制性就会使沟通成为无休止和毫无价值的“争论”,从而使得项目沟通失去指导行动的作用。 3.建立项目沟通管理体系 有效的沟通能在各种各样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干系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具有不同文化和组织背景、不同技能水平以及对项目执行或结果有不同观点和利益的干系人联系起来。要实现有效沟通就必须建立一个高效运作的沟通管理体系。项目沟通管理包括为确保项目信息及时且恰当地生成、收集、、存储、调用并最终处置所需的各个过程。在完整的沟通管理体系中,一般包括沟通规划、信息、绩效报告、项目干系人管理等过程。 3.1沟通规划。沟通规划的核心是确定项目干系人的信息和沟通需求,制定项目沟通管理计划,包括确定哪些人是项目干系人,他们对于项目的影响程度如何,谁需要信息、需要什么信息、何时需要信息、如何传递给他们。沟通规划首先要识别项目干系人。项目干系人是指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可能受项目实施或完成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个人和组织。识别干系人是识别所有受项目影响的人员或组织,并记录其利益、参与情况和对项目成功的影响过程。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早期就识别干系人,并分析他们的利益、期望、重要性和影响力,对项目成功非常重要。随后可以制定一个策略,用来接触每个干系人并确定其参与项目的程度和实机,以便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正面影响,降低潜在的负面影响。其次进行项目沟通需求分析。该项工作涉及到对确定沟通需求所需要的信息收集、加工以及对项目的信息需求的全面决策。 3.2信息。信息是向项目干系人即时地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项目干系人可以即时地收取和共享信息。项目信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如召开项目工作会议、书面文档、项目简报、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网上交流等等,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沟通技巧。同时,需要确定信息的责任人,明确其工作职责和任务。 3.3绩效报告。绩效报告是一个收集并项目绩效信息的动态过程,包括状态报告、进展报告和项目预测。项目干系人通过审查项目绩效报告,可以了解组织为了达到项目的目标是如何使用资源的,这些资源的状况和对项目的贡献。随时掌握项目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分析项目的发展态势,即时掌握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3.4项目干系人期望管理。项目干系人期望管理就是为满足干系人的需要而与之沟通和协作,并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的过程。管理干系人期望涉及针对项目干系人开展沟通活动,以便影响他们的期望,处理他们的关注点,并与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中,做好问题日志或行动日志可以确保对问题有统一认识,进一步促进沟通。当有任何需要沟通的问题时,项目干系人都可以在项目问题日志上登记,同时要求项目负责人每天都阅读问题日志,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据问题的紧急性和潜在影响,明确地对问题进行描述和分类,为问题解决方案中的每项行动制定责任人,并设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日期。 4、结束语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中的沟通管理就是项目干系人之间传递和沟通信息的过程,对于项目取得成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电子政务工程项目涉及单位多,实施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影响面广,因此根据沟通基本原则,建立沟通管理体系,灵活运用沟通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能够保证项目顺利建设,早日发挥社会效益。 工程项目论文:分析土木工程项目的作用 一、项目的开展 (一)项目的组织同济大学的SITP由校学生处负责,具体由各学院学工办负责实施,其主要工作是项目组织,召集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项目组织程序如图1,具体包括:学工办定期向专业教师和学生征集项目(题目);学工办将征集到的项目汇总、分类,然后向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并选择项目,然后与提供项目的教师沟通,自选项目的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项目申报准备工作;学工办召集专业教师组成评审小组,评议各项目组学生代表的申请答辩,确定入选项目后提交至学校学生处,由学生处最终决定和公布资助项目名单;指导教师通过网上财务系统监督资助经费的使用,学生报账时需要教师认可签字。项目的层次分为市级、校级和院级,一般是资助力度递减,而项目数递增,但也可根据情况特殊对待。(二)项目内容由专业教师提供的项目一般都是其科研内容的一部分,具有较好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研究基础,通常还有研究生作为导师助手协助指导,项目的新颖性和科技水平也都经过一定的前期论证,是SITP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设计SITP内容时应该注意其与研究生毕业课题的区别,主要有:(1)技术难度适中。过高的技术要求不仅让学生无法按时完成,而且容易造成学生的“挫败”感。笔者曾以《新型混凝土气渗性检测方法》为题指导一组SITP,该课题有全套的自制新型装置,具有很多试验数据积累,已有研究生以此为题完成毕业论文。但由于测试中混凝土试样内部的湿度很难控制且对结果影响很大,同时对装置使用的操作要求也很严格,所以学生获得的测试数据稳定性较低,最终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虽然学生通过大量试验也学到了很多关于混凝土渗透性、相关测试方法以及水泥石微观结构的许多知识,但作为一个研究项目仍留下一些遗憾。(2)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参与SITP也是培养其专业兴趣的过程,如果项目的趣味性很强,则对吸引学生选择该专业具有积极作用,笔者所指导过的多数本科生后来都报考了目前并不热门的建材专业研究生。此外,对项目本身来说,趣味性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对那些还没有明确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来说,如无兴趣爱好,也很难要求其认真完成很专业的研究项目。 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计算机知识在“轻舟”项目的参赛规定中有一个项目展示环节,在项目答辩和考核过程中要求采用动漫、动画等新颖的多媒体形式来表达,因此,学生在作品的logo设计和试验演示等过程需要充分展示各自的计算机技术,不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了许多新的计算机软件,其精心制作的各种电子成果不仅为项目增色不少,而且也是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获的最好展示。(二)专业知识项目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在项目实践活动中能使学生及时发现和弥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为获得所用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能,学生必须按照相关标准严格进行试验操作,稍有偏差就会得到与其所获资料内容不符的结果。因此学生常常不得不反复试验,有的还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按照规定制备样品交由专业测试部门来完成。正是在此反复的试验和选择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得到了强化。(三)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是开展SITP最核心的目的之一,学生对此做足了功课,得到的锻炼和收获也不少。由于知识领域的局限性,学生最初的设想都显得简单和直观。例如:在“轻舟”项目中,学生最早提出的创新点是“特别的外观设计”,通过各种颜料和图案的搭配实现独特的轻舟外观。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增加了新颖的结构设计,采取了防水性的特殊材料预处理方法和与传统“涂抹”方式不同的“喷射”施工方法等,从而显着提升了技术含量;在设计一种多功能的吸声、保温和抗暴“聚苯颗粒—水泥”材料时,学生最初也只想到从外形和颜色变化方面突出创新性,后经教师的指导,选择了容重梯度变化的复合结构设计来提高多种功能的性能;在提高材料防水性方面,指导教师提出采用表面防水剂、水泥渗透结晶材料和表面涂覆沥青等多种选择方案,学生经过思考选择采用油漆涂刷表面,认为这样既可防水,又达到了装饰效果,而且所用材料也容易获得。但教师则认为,用油漆会堵塞这种多孔性材料的表面孔隙,影响其吸声作用,而且采用的有机类材料在野外很容易老化,失去功能,学生最终选择采用有机硅防水剂,可以在粗糙的多孔材料表面形成“荷叶露珠”的效果,在获得防水功能的同时又保持了材料孔隙的贯通。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动手能力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对材料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轻舟成型前先要制作坯模,其长度8米左右,学生用聚苯泡沫块雕刻而成后再粘贴、组装,每位组员都要参与“精雕细琢”的手工制作;轻舟成型时,“轻舟”队员分成“称料组”、“搅拌组”和“施工组”,工作中既有分工也有协作,如涂抹水泥浆时需要施工组各成员同时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以便在统一的水泥水化进程下保障船体结构的均匀性;在最终的打磨、修饰环节,由于扬尘很大,各组成员分批轮番上阵。在整个“水泥轻舟”制作过程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切身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五)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对独立完成项目活动的总结工作没有经验,将SITP项目活动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和资料整理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材料,对多数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不小的挑 战。通过整理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表达和论文撰写能力。(六)社会交际能力项目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很多材料在传统市场上不容易购得,学生需想方设法自行采购原材料,无形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如通过与生产或供应厂家的沟通,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商务活动,学生能了解到很多与专业有关的商业操作规则,也提高了与商家等的沟通能力。(七)英语水平参加SITP活动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如出国参加专业比赛、翻译英文资料、比赛中用英文展示相关内容等环节,以及基本英语交流应用、撰写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等。学生通过SITP活动感受了英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热情,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显着提高。 三、结语 笔者根据指导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学生参与SITP项目的体会,认为在大二至大三的学生中开展该活动比较合理;项目选题技术难度应适中,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选择一定数量的重点项目对推动该活动的开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SITP活动,学生在计算机知识、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英语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有显着提升。 工程项目论文: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1 工程风险与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的立项、分析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存在不能预先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因素称为工程风险。风险是随机的,比如:工程项目风险产生的随机性;风险活动开展和持续时间的随机性;在风险活动持续时间内风险损失的随机性,若不加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将会扩大,甚至引起整个工程的中断或报废。例如:沈阳某公司承建的太阳广场,由于对项目的融资风险估计不足,投入工程款2800万元,因甲方(香港某公司)资金不到位导致工程被迫停工,使乙方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我国的许多工程项目,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特别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风险常常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的控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它是分析和处理由不确定性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包括风险的辩识、风险的估计及风险的控制。风险管理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风险分析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风险、设备质量风险和可靠性工程问题,而关于风险评价的量度及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几乎是空白。因此,风险管理仍是一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学科。 2 工程风险因素的辩识与分类 建设工程项目是复杂的开放系统,长期以来,工程风险的研究一直沿用分析方法和模拟方法。由于项目的内部结构、项目本身的动态性及外界干扰的复杂性,在构造问题的结构与变量的相互关系时,分析方法与模拟方法均起不到预期的指导作用,风险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及所引起的后果均得不到确切表示。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项目环境、项目结构及项目主体等不同侧面进行分类,为了便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的防范处理,笔者从工程风险是否可以计量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以作定量分析,哪些只能作定性分析,哪些可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便为不同风险的防范采取相应的对策。 工程风险的分类主要基于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是定性的相对的。从性质上分析,可计量风险属于技术性风险,是常规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包括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造成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是非常规性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 工程合同包含着多种难以界定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都能构成项目的风险。从性质上分析,合同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但工程合同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性条款。因此,对工程合同的风险分析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 3 工程风险的防范对策 3.1 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在我国承建非洲某国公路的施工承包合同中,因技术条款中忽略了铺路砾石的强度指标,施工中不得不进口砾石,工程成本大幅度提高,导致工程严重亏损。合同是合同主体各方应承担风险的一种界定,风险分配通常在合同与招标文件中定义。例如在FIDIC合同条件中,明确规定了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风险分配。如果业主的合条件与FIDIC合同条件不同,应进行逐条的对比研究,分析业主为什么要修改这一条,是否隐含着风险。 3.2 通过工程索赔将风险转化为利润 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同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的干扰,这正是影响项目实施的众多变化因素的动态反映。没有索赔,合同就不能体现其公正性,因为索赔是合同主体对工程风险的重新界定。工程索赔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在施工阶段,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比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有误、加速施工、施工图变化、不利自然条件或非乙方原因引起的施工条件的变化和工期延误等,这些都属于可计量风险的范畴。FIDIC红皮书关于工程索赔的条款已由第三版的1个分条款增加为5个分条款,形成独立的主题。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工程索赔也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这些索赔条款可以作为处理工程索赔的原则和法律依据。尽管工程索赔的解不是唯一的。但却是可以计量的。利用合同条款或堆断条款成功地进行索赔不仅是减少工程风险的基本手段,也反映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 3.3 利用合同形式进行风险控制 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式合同形式,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例如: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稳定且承包单位有类似施工经验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实际造价突破计划造价的可能性不大,其风险量较小,可以采用自留加风险控制策略,用总价合同的报价方式;对予工程量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幅度均较大的工程项目,其风险量较大,应采用风险转移策略,用单价合同报价方式,将工程量变化的风险全部转移给甲方;对于无法测算成本状况的工程,贸然估价将导致极大风险,只能用成本加酬金合同,将工程风险全部转移给建设方。 对承包商而言,不善于工期索赔必然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不善于费用索赔必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亏本。实践证明,如果善于进行施工索赔,其索赔金额往往大于投标报价中的利润部分。因此,树立合同意识、风险意识和索赔意识,重视风险管理对降低工程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3.4 非计量风险的防范 非计量风险指政治、经济及不可抗力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战争、动乱、政变、法律制度的变化等;经济风险包括:外汇风险、通货膨胀、保护主义及税收歧视等。这些风险在国际工程中经常遇到。政治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将导致灾害性后果,常常被称作“致命风险”。对于政治风险,只能作定性分折与预测,承包商应在投标决策阶段加强调查研究。经济风险一般不可避免,应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对于若干种经济风险预测的数学方法,由于置信度较低,不宜作为项目的决策依据。 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超过合同规定等级的地震、风暴、雨、雪及海啸和特殊的未预测到的地质条件和泥石流、泉眼、流砂等。按照一般合同条件,这类风险应由合同主体共同承担,承包商一般只能得到工期延误的补偿。 3.5 非计量风险管理和措施 在项目目标设计阶段,对影响项目目标的重大风险进行预测,研究各风险状况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即进行项目的敏感性分 析。 在投标报价前,分析业主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业主的工程款落实情况和支付信誉;在编标报价阶段,要熟悉招标文件,做好现场勘查,在单价和总价中考虑风险因素;在订立合同阶段,对于过分刻苛的合同条款提出修改要求,以减少合同风险。 除进行工程、设备、人身事故等保险外,还应通过保险机制减轻风险损失;通过分包合同向分包商转移风险;合理控制风险费。 工程项目论文:谈某工程项目管理及项目成本控制的若干问题 施工项目管理在该项目施工中起着重要作用, 项目成本控制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笔者结合某工程实际浅谈项目管理及项目施工成本控制。 1.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针对该项目的特点, 克服困难, 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 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 加强项目部内 部管理, 对该项目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 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 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 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该项目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该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该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 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该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 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0?, 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 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 是一种相互结合的关系, 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 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 必须结合该工程特点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 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 该工程施工环境复杂, 外部因素对工程影响大, 不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设备, 要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 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及时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 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 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 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 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 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2.该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 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施工活动关键是技术性活动, 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 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2)社会系统。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 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 人是第一要素。该项目在管理中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 分调动项目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这也是该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3)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分系统, 是/ 目标分系统0?之一。工程施工是一种生产活动过程, 同时也是经济活动过程。工程施工势必投入/人、材、机0?及资金, 投入太多会造成浪费, 投入不足又会影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 经济系统是与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相伴随而发生的, 是一个投入和产生的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生分析, 搞好责任成本管理, 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 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 该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进行项目成本控制, 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 在时间上保持一致, 保证了该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真正做到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 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 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 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 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 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 在于降低项目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3.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项目经理部在对该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 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3.1 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 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 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 注意了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 能力, 使可能性变为现实; 另一方面要从该工程实际出发, 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3.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 亦称/ 三全0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 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 成本控制人人有责。项目成本的全过程 控制工作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 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3 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 成本控制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 即动态控制, 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 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 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 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3.4 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 目标的设定和分解, 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 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 评价目标和修正目 标, 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即PDCA循环。 3.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 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 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 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 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 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4.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 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 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控制项目成本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 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4.1 组织措施。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 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 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 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 以降低工程成本; 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 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 处理施工赔偿问题; 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 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 合理调度资金; 项目经理部的其它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 为增收节支尽责尽职。 4.2 技术措施 (1)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 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 (2)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 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 (3)严把质量关; 杜绝返工现象, 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4.3 经济措施 (1)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 减少窝工浪费; 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 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 加强劳动纪律, 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 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2)材料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 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 节约采购费用; 合理堆置现场材料, 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 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 合理使用材料, 综合利用一切资源。 (3)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 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 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4)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主要是精减管理机构, 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节约施工管理费等等。 项目成本控制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三者是融为一体、相互作用的。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 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 制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 各部门和各班组通力合作, 形成以市场投标报价为基础的施工方案经济优化、物资采购、经济优化、劳动力配备经济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5.结束语 通过对咸阳市同德路(广西第二招待所工程)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分析我们认为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 才能控制项目成本; 也只有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 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有意义。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成败的关键只在于认真二字, 只要以铁的决心去推行, 就一定能圆满完成项目管理的任务。 工程项目论文: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它的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因此,如何做好电气工程的项目管理至关重要。 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1.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对电力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电力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逐渐向法人企业转变,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提高服务质量和开拓市场就成了电力企业(供用电施工企业)搞好经营管理的主题。但电力企业的管理,关键在于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效益,能否在电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与一般项目管理一样,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就是由一支项目团队执行一定的规程、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做出一定的经济分析、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满足或超越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完成既定的电力供应与安装任务的全过程。成功的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对项目团队、所执行的规程、所做的经济活动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工作流程(程序文件)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1.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目前,在我国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企业实施电气工程项目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通常认为项目管理就是把工作任务分发给各部门间或相关人员,然后设想他们将取得预期的进展,结果导致许多项目的拖延;或者是有一个目标和大致的计划,但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法。部分电力企业,还停留在那种项目管理无序的状态,企业硬软件管理不规范、器具材料的现场摆放严重杂乱,更谈不上用计算机来进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也有部分企业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部署,各部门的进度要求不明确,直接增加了由于配合不好造成的时间延误。一个项目的进度如不进行科学管理,任其自由进展,势必延长工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若盲目追求进度,不顾一切地赶工期、抢进度,又势必加大成本、影响质量,给项目留下无穷隐患。 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内容所有电气工程项目像一般项目一样都涉及时间、成本与质量性能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项目,对项目的三大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电气工程项目对三大目标都要同时兼顾,全面平衡。并且要使这三大目标最佳地实现,还要特别注意安全控制。2.1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所进行的管理。其目的是保证项目能在满足其时间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其总体目标。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和项目进度计划的控制。电气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也是如此,而且更强调安装与生产同时,要尽量减少动能转供的停歇时间。 2.2电气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是确保项目及其交付结果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的过程。当前,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在电力企业中更是如此。一个线路跳闸,都能导致大面积停电,给电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施工企业有必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力。尤其是项目部管理,在施工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建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保证项目各阶段的输出结果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项目小组应在项目实施之前就制定一份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完整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必须有组织上的保证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其中主要是责任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质量达到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目标。 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在施工前,针对可能影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必须对各个施工环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格控制,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至施工过程中,推行施工现场技术员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贯彻执行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项目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技术工作业务上。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标准检查、监督。根据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点,关键部位及重要影响因素设质量管理点的原则,并设专职质管员负责。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由质检员、技术员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传递给有关施工实体或人员,调整施工部署,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闭环信息网。 2.3电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就是要通过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监视实际成本执行情况,对照成本计划找出正负偏差及原因,运用各种控制的方法和技术,使项目在达到客户要求(如质量、工期等)的同时实现项目的目标成本。企业能否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常是通过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来实现的。项目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它贯穿在电气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之中。电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如下:①增强职工降低成本的意识。电力企业一线生产人员或外包单位是电力施工生产的直接参加者,是直接成本控制的主体,只有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直接成本降低了,电气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才会有大的提高。因此,只有调动一线生产人员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强调施工人员的自主管理;使职工形成一种人人讲成本,人人讲效益的新观念,才是抓成本管理应该抓住的最关键的环节,才是找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点。②项目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基本数据的建立。项目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基本数据包括从项目工程总目标成本、人力资源分配、材料的消耗、实际成本。这些基本数据的建立,就能为我们预测、决策及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4电气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最终完成项目目标的保证。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离不开加强检查监督、强化基础工作、落实安全责任三个环节。就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它贯穿在从签订 施工合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平面设置等施工准备工作阶段,直至工程竣工验收活动全过程。因此,作为一个电气施工企业,搞好施工的安全管理,保护员工在施工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设备、物资不受损坏,不仅是管理的首要职责,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没有安全的施工条件,也就没有施工生产的高效率。3结语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将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希望。电力企业需要通过向管理要效益,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项目管理无疑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也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选择。 工程项目论文:关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 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下面仅就工作项目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三方面引以阐述。 1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1.1工、料、费用预测 ①首先分析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再分析工人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务的市场行情,根据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分析该项工程合同价中人工费是否包住。 ②材料费占建安费的比重极大,应作为重点予以准确把握,分别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重新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分析定额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的材料规格的不同,对比实际采用配合比的水泥用量与定额用量的差异,汇总分析预算中的其它材料费,在混凝土实际操作中要掺一定量的外加剂等。 ③机械使用费:投标施组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工地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有不同,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使费。同时,还得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重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 1.2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 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先进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实 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自然地理条件、施工工艺、设备选择、工期安排的实际情况,比较实施性施组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与标书编制时的不同,或与定额中施工方法的不同,以据实作出正确的预测。 1.3辅助工程费的预测 辅助工程量是指工程量清单或设计图纸中没有给定,而又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例如 混凝土拌合站、隧道施工中的三管两线,高压进洞等,也需根据实施性施组作好具体实际的预测。 1.4大型临时设施费的预测 大型临时工作费的预测应详细地调查,充分地比选论证,从而确定合理的目标值。 1.5小型临时设施费、工地转移费的预测 小型临时设施费内容包括:临时设施的搭设,需根据工期的长短和拟投入的人员、设备的多少来确定临时设施的规模和标准,按实际发生并参考以往工程施工中包干控制的历史数据确定目标值。工地转移费应根据转移距离的远近和拟转移人员,设备的多少核定预测目标值。 1.6成本失控的风险预测 项目成本目标的风险分析,就是对在本项目中实施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事前 分析,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对工程项目技术特征的认识,如结构特征,地质特征等。 2)对业主单位有关情况的分析,包括业主单位的信用、资金到位情况、组织协调能力等。 3)对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分析,包括施组设计、资源配备、队伍素质等方面。 4)对项目所在地的交通、能源、电力的分析。 5)对气候的分析。 总之,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测,即可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才能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2围绕成本目标,确立成本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投入,施工过程及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衡量,并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主体则是人的管理活动,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此,成本控制的一般原则有: 2.1节约原则 节约就是项目施工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是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节约绝对不 是消极的限制与监督,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要着眼于成本的事前监督、过程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是否出偏差,以优化施工方案,从提高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入手来达到节约。 2.2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原则包括两个涵义,即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 1)项目全员控制 成本控制涉及到项目组织中的所有部门、班组和员工的工作,并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应充分调动每个部门、班组和每一个员工控制成本、关心成本的积极性,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如果认为成本控制仅是负责预、结算及财务方面的事,就片面了。 2)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周期,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修期结束。因此,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随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如在施工准备阶段制定最佳的施工方案,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施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施工成本支出,并确保工程质量,减少工程返工费和工程移交后的保修费用。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要及时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使工程成本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3)目标控制原则 目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它是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加以逐一分解落实。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越具体越好,要落实到部门、班组甚至个人;目标的责任要全面,既要有工作责任,更要有成本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对责任部门(人)的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并同其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4)动态 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活动,所以必须坚持动态控制的原则,所谓动态控制就是将工、料、机投入到施工过程中,收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将其与目标值相比较,检查有无偏离,若无偏差,则继续进行,否则要找出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实施成本控制过程应遵循“例外”管理方法,所谓“例外”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活动中那些不经常出现的问题,但关键性问题对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影响重大,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属于“例外”的情况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要性:一般是从金额上来看有重要意义的差异,才称做“例外”,成本差额金 额的确定,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差异占原标准的百分率。差异分有利差异和不 利差异。实际成本支出低于标准成本过多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它可能造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给后续的分部分项工程或作业带来不利影响:另一种是造成质量低,除可能带 来返工和增加保修费用外,质量成本控制还影响企业声誉。 2)一贯性:尽管有些成本差异虽未超过规定的百分率或最低金额,但一直在控制 线的上下限线附近徘徊,亦应视为“例外”。意味着原来的成本预测可能不准确,要及 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控制能力:有些是项目管理人员无法控制的成本项目,即使发生重大的差异, 也应视为“例外”,如征地、拆迁、临时租用费用的上升等。 4)特殊性:凡对项目施工全过程都有影响的成本项目,即使差异没有达到重要性的地位,也应受到成本管理人员的密切注意。如机械维修费的片面强调节约。在短期内虽可再降低成本,但因维修不足可能造成未来的停工修理,从而影响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3寻找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3.1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处、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一经济实体,应对处整体利益负责任,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 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3.2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3.3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经济措施管制工程成本包括: (1)人工费控制:人工费占全部工程费用的比例较大,一般都在10%左右,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 (2)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65%~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一般作法是要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材料用量的控制:首先是坚持按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其次是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再就是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力求用低价材料代替高价材料,加强周转料管理,延长周转次数等。 二、是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主要是由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首先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在保质保量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料:其次是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以降低运输成本:再就是要考虑奖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3)机械费的控制:尽理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通过全理施工组织、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降低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各项费用的开支,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从不同角度降低机械台班价格。从经济的角度管制工程成本还包括对参与成本控制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的措施。 3.4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始终贯彻我局“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质量方针,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理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3.5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 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尤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抓好合同管理的攻与守,攻意味着在合同执行期间密切注意我方履行合同的进展效果,以防止被对方索赔。合同管理者的任务是非曲直天天念合同经,在字里行间攻的机会与守的措施。总之,成本预测为成本确立行为目标,成本控制才有针对性:不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无从谈成本管理了,两者相辅相成,所以,应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实践上全面展开,扎实有效地把这些工作开展好。 工程项目论文:通信工程项目监管方式探究 传统的管理模式做到了三方分工明确,相互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也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随着现代通信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和建设项目内容的越来越多样,传统管理模式也突显出了一些缺点:(1)建设单位无法掌控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对工程问题的思考缺乏宏观性、战略性和整体性,对项目的决策活动参与较少;(2)信息收集和加工技术落后,无法对项目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估,管理效率低;(3)很多管理人员就是项目本身的投资者和开发者,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造成项目整体管理水平低;(4)监理单位负责的工作范围大多集中在对施工质量的监督和控制,不能保证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 Contractor)模式是指总承包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完全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运行工作,并保证承包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造价等各方面,使工程顺利进行并完成。总承包单位可以使用自身的设计施工团队完成项目,也可以分项承包完成。EPC模式的优势:1)把设计、采购和施工三个方面在统一的整体框架下结合起来,有助于项目协调配合高效进行;2)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采购与施工之间的衔接问题,减少施工方案在安全性、技术性和实用性之间的矛盾问题;3)降低了工程项目的造价,总承包商在设计方案时就考虑预算降低,在采购时通过交流更变,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4)总承包商对项目有了整体的规划,能有效的控制资金,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5)业主所承担的项目运作费用和风险都有所降低,业主、总承包商和监理单位各方职责分明,能促使项目顺利进行。EPC模式的缺点:1)总承包商包揽了整个项目运作,业主对承包商的依赖程度很大,业主缺乏了对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决策力量;2)工程费用和风险转移给总承包商,总承包商承担的责任更大,承包价格也会有所上升,增加了项目的整体费用;3)总承包商承担的风险过大,如果没有合理的调控和预防,很可能给工程造成巨大的损失。 PMC(Project ManagementContractor)模式是指项目通过可行性研究后,由业主承包给信誉好、经验多、技术硬的项目管理单位,管理单位对项目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运行阶段)进行项目管理。这是一种由管理层对项目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PMC模式的优势:1)PMC管理单位代表了业主的身份,对项目进行整体管理,增强了业主对项目进行过程的控制;2)PMC管理范围较广,所含内容比传统的管理模式多样,对项目进行整体性规划管理,有利于整个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3)业主通过和管理单位签订一些节省投资资金就给予相应奖励的合约,可以促使管理单位在满足工程质量、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为业主节省项目投资,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程费用和盲目投资;4)PMC管理单位承包项目管理工作,可以精简管理层次,也减少管理机构中一些低效重复的设置。PMC模式的缺点:1)EPC承包商承担的项目风险仍然很大;2)工程增设了管理层,对此增加了工程的管理费用;3)对PMC管理承包单位的要求较高,不能掉以轻心。 IPMT(Integrated ProjectManagement Team)模式是指建设业主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通过合作协议,双方组成一个管理团队对项目进行管理。这里的一体化指的是管理过程、项目目标、机构和人员分配的一体化。该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科学专业的项目管理方式,体现出了组织者之间的分工合作的关系。IPMT模式的优势:1)业主的项目管理团队规模缩小,减少了工程管理费用;2)业主通过少量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控制,花费的精力较少,业主可以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核心业务上;3)业主作为投资方加入项目管理中,减少管理层次,信息沟通方便,管理流程更简练;4)业主和项目管理单位通过合作,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利用各自的优势,达到双赢,使工程顺利完成。IPMT模式的缺点:1)要求业主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之间的协调性高,信息交流要频繁,意见不一时容易产生矛盾,不利于工程进程;2)业主作为投资方,拥有的权利较大,管理团队中可能出现权利分配不均现象。 PMT(Project ManagementTeam)模式是指业主方本身的项目管理团队对项目进行管理,实行“项目经理”制。管理团队中业主方占据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岗位,其他剩余的一般由临时聘用的人员担任。PMT模式的优势:1)业主把握着对项目全过程的管理控制,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核心业务上;2)业主方面的项目管理固定班底,通过工程实际的经验的积累,可以反复利用,实现项目建设资源的优化;3)PMT是业主投资项目的唯一管理机构,可以很大程度的简化管理流程,并且能增强项目各方之间管理、监督和协调的关系。PMT模式的缺点:1)管理团队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经验和能力不足,对难度较大的工作无法完成;2)项目管理内容繁多,工作范围广泛,对一些指挥性和协调性大的宏观工作需要监理单位和承包商的协调配合。 上述几种不同的管理模式都体现了管理的知识和要素,不同的项目管理体现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工程过程中,要根据业主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项目本身的主客观条件,选用合适的管理模式,也可以使几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同时使用。总的管理目标就是为了使工程有效高益的完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通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要求也越来越专业化,通信单位的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吸取新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教训,提高对项目的管理水平。 工程项目论文:浅论关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 如何加强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控制,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目前非常紧迫任务。如何进行成本控制以及成本管理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与坏,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通过对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对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获取生存能力,需要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施工企业市场全面开放,全面施行招投标,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已经很小,施工企业要想创造效益,现实的途径是强化内部管理,挖掘企业潜在效益,必须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一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按照预定的计划,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指导与监督工程施工的进度。成本控制是以避免浪费、增产节约为原则,追求经济有时效性,还能控制工程项目的开支在规定的标准与原定的计划内; 成本控制还能保证项目的盈利,因此加大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力度,对企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认识对于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否贯彻落实工作,工作是否进行得顺利,思想认识都对其有重大的影响。思想认识不足的体现主要有:注重工程的经营开发、而轻视轻项目的风险;重视增加收入、而忽略了节省开支;成本控制的工作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某个部门的事情;成本控制的工作只停留在语言上,没有实践;成本控制管理过于严厉,影响了员工的利益等思想,这些认识都能使成本控制在管理上的执行力减弱,导致成本控制在管理执行上的效率不高与效果不佳。 (二)轻视事前预测环节工作,计划制定不到位,成本控制目标欠缺细化 企业不进行事前成本预测及成本计划,使得成本控制没有目标,管理存在随意性。不按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实际的成本控制中无法细化到分项工程及主要成本控制点上,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 (三)控制措施的执行力不强 在工程进行前,缺少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规划与预算,工程中标之后,也未依据工程项目的真实情况,做好调查研究的工作,对成本进行规划与测算。在工程进行中,对工程成本的控制执行力与监督力均不高,不按照生产计划与定额控制成本进出的数量,并且在选取材料供应商时也不按照程序招标,采购的材料也缺少足够的市场调查。 (四)奖罚力度不强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不能得到落实,主要是因为没有把工程项目的责、权、利结合,而且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关于成本控制的管理部门,不能明确工作职责。奖罚不按照规定执行,奖励的力度薄弱,处罚的力度也不强,没有很好的激励与约束的作用,致使员工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控制。 三、提高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对成本控制的思想认识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里,提高对成本控制的管理是必须的,因此企业的各个部门与全体员工应达成共识。并且应有效解决成本控制在管理工作上的开发及项目风险关系,让员工意识到加强对成本控制的管理同企业的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企业共同参与对成本控制的管理。 (二)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 发挥成本控制职能确保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确保执行力贯穿全过程。首先,实施项目成本预测,可以为施工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编制项目成本计划提供依据;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成本计划和成本管理目标;再次,目标成本的制定细化分解到各分项工程,按照成本核算的内容细化成本控制目标,依据施工计划将成本目标分解到基层施工组织,编制项目部费用收支控制明细表,以落实相关的成本控制责任和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工程项目论文: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问题的研究 成本管理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成本核算与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有机构成了成本管理系统。组织好成本核算,对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落实企业各部门经济责任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本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拟对目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问题作一粗浅研究,以求对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是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费用而确定的费用承担者。 1)、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的原则成本核算对象一般应根据工程合同的内容、施工生产的特点、生产费用发生情况和管理上的要求来确定。有的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开展不起来,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核算对象确定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脱节。成本核算对象划分要合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划分的过粗,把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大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合并起来,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不能反映独立施工的工程实际成本水平,不利于考核和分析工程成本的升降情况;当然,成本核算对象如果划分的过细,会出现许多间接费用需要分摊,增加核算工作量,又难以做到成本准确。 2)、成本核算对象划分的方法1)、建筑安装工程一般应以每一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对大型主体工程(如发电厂房本体)应尽可能以分部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2)、规模大、工期长的单位工程,可以将工程划分为若干部位,以分部位的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3)、同一工程项目,由同一单位施工,同一施工地点、同一结构类型、开工竣工时间相近、工程量较小的若干个单位工程,可以合并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 3、工程成本明细帐的建立成本核算对象确立后,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必须按照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填制,为集中反映各个成本核算对象应负担的生产费用,应按每一成本核算对象设置工程成本明细帐,并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以便计算各成本核算对象的实际成本。 二、成本项目的含义建筑安装工程成本项目划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用,每项费用都有其特定内容,也都有与其他费用相关之处,熟悉这些,对成本核算非常重要,仅以人工费项目为例:人工费项目包括直接从事建安工程施工的工人的工资及自工地仓库运料至施工现场的运输工人工资等内容,但不包括材料采购人员、施工机械上人员及材料到达工地仓库以前的搬运、装卸工人工资等。 三、成本核算程序 1、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核,以确定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和计入各项期间费用的数额。 2、将应计入工程成本的各项费用,区分为哪些应当计入本月的工程成本,哪些应由其他月份的工程成本负担。 3、将每个月应计入工程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个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工程成本。 4、对未完工程进行盘点,以确定本期已完工程成本实际成本。 5、将已完工程成本转入"工程结算成本"科目中。 6、结转期间费用。 四、成本核算的科目设置为了按照用途归集各项费用,划清有关费用的界限,正确计算工程成本,应设置"工程施工"、"机械作业"、"辅助生产"、"间接费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科目。 1、"工程施工"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应按工程项目或单位工程设置二级科目;间接费用项目应通过"间接费用"科目归集并分配;该科目贷方记录已完工程成本。 2、"机械作业"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核算企业及其内部独立核算的施工单位、机械站和运输队使用自有施工机械和运输设备进行机械作业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应按承包工程和机械类别设置二级科目;该科目贷方记录:分配计入"工程施工"、"其他业务支出"和"专项工程支出"等科目的费用。 3、"辅助生产"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核算企业非独立核算的辅助生产部门为工程施工、产品生产、机械作业、专项工程等生产材料物资、提供劳务(如设备维修、构件现场制作、固定资产清理、风水电供应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贷方记录:分配计入"工程施工"、"机械作业"和"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的费用或成本。 4、"间接费用"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核算企业及其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为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所发生的现场性费用支出,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核算人员往往把握不住这点,比如,工资分配时,把所有的工资都计入本科目。 五、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及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责 1、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应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物资的管理与清查盘点制度、内部价格制度及内部稽核制度 2、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责 1)、计划(经营)统计部门:编制预算及内部结算单价,按成本核算对象确认当期已完工程的实物工程量和未完工程情况,编制工程价款结算单,及时同业主和分包单位进行结算,。 2)、劳动工资部门制定项目用工记录、统计制度,收集班组用工日报表,建立项目用工台帐,编制职工考勤统计表、单位工程用工统计表。编表时,要符合如下公式:职工人数X日历天数=各项目(生产)用工工日之和+非生产用工工日+各类休价日 3)、物资管理部门:搞好计划采购,建立材料采购比价制度,按经济批量采购,降低存货总成本;建立健全材料收、发、领、退制度,做好修旧利废工作,耗料注明工程项目或费用项目;加强机械设备的调度平衡和检修维护,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提供机械设备运输记录和机械费用的分配资料。 4)、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是成本核算的中心,全面组织成本核算,掌握成本开支范围,参与制定内部承包方案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开展成本预测,进行成本分析。 六、费用核算与分配工程成本核算,就是将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根据有关资料,通过"工程施工"科目进行汇总,然后再直接或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出各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 成本核算总的原则是: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分不清的需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项费用的核算方法如下: 1、人工费的核算劳动工资部门根据考勤表、施工任务书和承包结算书等,每月向财务部门提供"单位工程用工汇总表",财务部门据以编制"工资分配表",按受益对象计入成本和费用。 采用计件工资制度 的,费用一般能分清为哪个工程项目所发生的;采用计时工资制度的,计入成本的工资应按照当月工资总额和工人总的出勤工日计算的日平均工资及各工程当月实际用工数计算分配;工资附加费可以采取比例分配法;劳动保护费的分配方法同工资是相同的。 2、材料费的核算应根据发出材料的用途,划分工程耗用与其他耗用的界限,只有直接用于工程所耗用的材料才能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费"成本项目,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耗用的材料及各种施工机械所耗用的材料,应先分别通过"间接费用"、"机械作业"等科目进行归集,然后再分配到相应的成本项目中。 材料费的归集和分配的方法: 1)、凡领用时能够点清数量、分清用料对象的,应在领料单上注明成本核算对象的名称,财会部门据以直接汇总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费"项目; 2)、领用时虽然能点清数量,但属于集中配料或统一下料的,则应在领料单上注明"集中配料",月末由材料部门根据配料情况,结合材料耗用定额编制"集中配料耗用计算单",据以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 3)、既不易点清数量、又难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可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本月实际消耗量,然后根据核算对象的实物量及材料耗用定额编制"大堆材料耗用计算单",据以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 4)、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应按实际领用数量和规定的摊销方法编制相应的摊销计算单,以确定各成本核算对象应摊销费用数额。 3、机械使用费的核算租入机械费用一般都能分清核算对象;自有机械费用,应通过"机械作业"归集并分配。其分配方法如下: 1)、台班分配法。即按各成本核算对象使用施工机械的台班数进行分配。它适用于单机核算情形。 2)、预算分配法。即按实际发生的机械作业费用占预算定额规定的机械使用费的比率进行分配。它适用于不便计算台班的机械使用费。 3)、作业量分配法。即以各种机械所完成的作业量为基础进行分配。诸如,以吨公里计算汽车费用。 4、其他直接费的核算其他直接费一般都可分清受益对象。发生时直接计入成本。 5、间接费用的核算间接费用的分配一般分两次,第一次是以人工费为基础将全部费用在不同类别的工程以及对外销售之间进行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将第一次分配到各类工程成本和产品的费用再分配到本类各成本核算对象中。分配的标准是,建筑工程以直接费为标准,安装工程以人工费为标准,产品(劳务、作业)的分配以直接费或人工费为标准。 七、工程成本的计算企业应在期末对未完工程进行盘点,按照预算定额规定的工序,折合成已完部分分项工程量,再乘以该部分分项工程预算单价,以计算出期末未完工程成本。 利用公式:期初未完工程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未完工程成本=本期已完工程成本。 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成本的均衡性问题施工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人、材、物的投入也有其不同,每个阶段的成本核算也都有其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注意这些。 1)、筹建期存在的问题施工项目在筹建期间是一般是没有产值的,费用除计入固定资产及福利费以外,其余一般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工程开工后分期摊入成本。也就是说,成本费用在当期不体现,这样可以避免工程项目在筹建期就出现人为亏损的现象。 2)、正常施工期存在的问题北方冬季不能施工,但也要有费用发生,发生的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属于未完工程性质的,应计入相应科目核算,如果来年开工后,有可靠的价款收入,则当期发生的费用不予结转,待开工后一次或分期结转,否则直接计入当期成本。 3)、收尾阶段存在的问题正常施工期应对收尾的费用予以充分估计,通过预提费用计入成本,这样可以防止工程先盈后亏,也能保证工程尾工阶段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2、分包工程核算问题分包工程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另一种是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作为自行完成工程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自然与自营工程相同;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与自营工程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只不过它讲的是总体成本,属于临建部分的需要摊销,属于主体部分的要与自营工程同步进行,体现出分包工程利润。在实际工作中,分包工程的核算往往是以款项的支付为依据,而不是采取应收应付制,造成成本不均衡,而且分包工程的利润体现在自营工程之中,无法直观反映二者各自的经营成果,与整个核算体系相分离。 3、成本口径差异问题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特殊方式主要是通过预算成本来衡量实际成本的节约和超支,但目前二者的口径有许多不同。 1)、预算上的施工管理费项目与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同如会计上的管理费用,期末转至当期损益。该项费用只与时间相关。 2)、预算上的其他间接费项目与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同预算上的其他间接费项目中的劳动保险费与会计核算中管理费用—— 劳动保险费相对应;其他间接费用项目中的临时设施费与会计核算有所不同,会计上通过"临时设施"科目归集临时设施费用,并通过"工程施工——其他直接费"科目摊销。 3)、因为预算与会计是两个不同体系,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总是存在的一些差异。 4)、预算上没有的项目,实际中可能发生的费用。 九、成本核算与项目管理的关系目前,水电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点多、战线长、分布面广,项目上的分权管理已经造成工程局一级管理机构宏观上不同程度上的失控。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成本信息失真现象还普遍存在,所以,在用道德、舆论及监督机制约束项目经理行为的同时,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目标成本是预计收入与目标利润的差额,对于企业而言目标利润率应达到同类企业水平,才不至于落后。对于工程项目而言,目标利润只有达到工程局所要求的水平,企业的目标才能实现。目标成本管理强调的是有为而治,而不是问题出现了才去补救。 十、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必须明确成本核算只是一种手段,运用它所提供的一些数据来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才是它的目的。 2、必须明确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 3、必须提高财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成本核算人员不仅对成本很专研,而且要掌握施工流程、工程预算等相关知识。 4、必须提高财务人员地位,参与成本决策,使企业一切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 工程项目论文: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有利于产生好的效应,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文章将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进行探讨。 一、影响建筑施工成本的主要因素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投标成本,指工程投标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发生在施工项目部成立之前。因此,项目部对此无法控制。第二部分是施工成本,指从项目部成立直至项目完工结束前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本文只探讨项目部对施工成本的控制。 (一)施工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是控制施工成本的前提。要求项目部进行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其中,全员控制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防止出现人人无责、人人不管的现象,全过程控制就是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阶段连续进行成本控制,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疏漏,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科学合理性 施工组织设计既是全面安排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也是指导施工的重要依据,它对加强项目施工的计划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克服施工中的盲目混乱现象,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成本的高低。 (三)施工队伍的选择与管理 项目部所属各施工队直接担负着工程施工,施工队伍质量的好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成本的控制水平。 (四)材料费的控制 在施工成本中,材料费占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0%~70%。因此,材料费节余将极大地降低施工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项目部在釆购大型结构、施工钢材及各种配件、低值易耗品时,无计划的采购现象比比皆是,有的采购计划非常随意,控制权完全掌握在项目经理及采购员身上,结果往往导致材料的积压、超支;另外,有些项目部不掌握合理的价格信息,而买入大量的高价材料;釆购人员大多是项目经理信得过的人,对材料的质量标准知之甚少,甚至购买不达标的材料,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采购人员暗箱操作,抬高材料价格,索要高额回扣,直接导致材料采购成本增加。在材料保管方面,不但堆放零乱,变质锈蚀严重,而且出现监守自盗的现象。在材料的领用方面,不按定额发料,施工人员想领什么就领什么,想领多少就领多少,多发的材料就丢弃在工地上;对机械配件的领用通常不加审查,坏了就换,没有人去修复。因此,控制材料费是控制施工成本的关键。 (五)机械费用的控制 对于机械化施工程度较高的工程项目,机械费用在施工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着机械费用的高低。 (六)其他影响因素 主要有:工程质量控制水平,由于项目部自身原因造成施工质量问题而返工,将增加材料消耗,影响工程进度,造成经济损失;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如果因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伤亡事故,项目部将会被罚款甚至停工或被清理出场;项目变更索赔,这一工作稍不细致就会加大成本支出;在竣工决算阶段,若不严格把关,列入不该支出的费用,或因建设单位欠账,项目将不断催讨债务而增加差旅费等开支,同样会增加施工成本。 工程项目论文:论设计阶段的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摘 要:投资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控制得当,就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工程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是整个项目投资控制的先导,具有前瞻性和规划性。因此,本文重点探讨设计阶段的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关键词: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设计 一、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现状 投资控制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自然应该贯穿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整个过程,然而目前许多项目单位的业主所重视和强调的都是施工图设计以后的投资与造价控制,采用公开招标、最低价中标的手段,同时采用加强工程竣工决算、加强工程变更管理、竣工审计等多种手段控制工程预算和造价,对设计阶段控制造价不够重视,存在一些问题。 (一)项目单位对设计阶段投资控制重视不够,招投标流于形式 很多项目管理单位的主管部门严重忽视工程设计,随意选择设计单位,而不采用设计招投标的程序。有的单位虽然有设计招标,但在招标工作中忽视工程造价指标,只注重追求建筑面积、建筑造型和占地面积等广义性指标,却很少认真审查和核算具体的工程造价指标。他们错误地认为,造成工程投资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施工管理不善以及料、工、机等价格上涨,因此自然就对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过分强调,对施工图预算、结算与决算的审查过度重视。 (二)设计过程中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协调不够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和优化设计,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控制投资支出、有效使用建设资金、保证投资始终处于监控中的有力措施。限额设计要求设计单位内部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阶段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优化设计就是在充分满足设计限额指标的基础上,开展多方案优化设计。在这两个过程中,项目单位应积极配合设计单位,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资金来源和工程应达到的使用目标,激励设计单位开展限额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二、优化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投资控制 (一)工程设计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度 招标制度能够激活工程设计阶段在投资控制管理上的自主性,因而在设计阶段便应引入竞争机制,以竞标形式促进设计方案的优化。以技术先进、安全适用、造型新颖、节约投资、经济合理作为衡量设计方案的基本标准。通过设计招标,不仅可以减少设计费用,更主要的是可以使设计单位主动运用价值工程理论降低工程造价,设计上既追求新的、更为合理的方案,同时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中标后的方案再进行技术设计阶段的招标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招标,招投标范围不但包括技术内容,还包括成本内容,综合评判出最为经济的方案和最为经济的结构。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使设计人员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把项目投资控制的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中去。 (二)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建立对设计单位的激励机制 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建设单位应积极配合设计单位,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资金来源和工程应达到的使用目标,向设计单位下达限额没计的标准,以便设计单位及时开展限额设计。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而工程设计的实质就是对工程的功能进行设计。限额设计工作完成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单位或咨询机构开展设计方案优选,在限额设计的基础上,对各部分项目再次运用价值工程的原理进行优化设计。 (三)大力推广实行设计阶段监理 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中心是在施工阶段,而其重点工作仅局限于对施工质量、进度的控制,这对于整个工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设计质量对投资控制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监理对投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由业主授权的监理单位来承担。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依据设计监理合同,作为独立于业主和设计单位的第三方开展工作,依据工程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和国家工程建设的有关规范、标准、规定等对工程设计进行跟踪、控制和检查;通过收集类似建设工程投资数据和资料,协助业主制定建设工程投资目标规划;开展技术经济分析;协调和配合设计单位力求使设计投资合理化;审核概(预)算,提出改进意见,优化设计,最终满足业主对建设工程投资的经济性要求,既节省了投资,又缩短了工期。 设计监理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还尚未普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监理将逐步显示出其在控制项目投资、保证工程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得到发展和壮大。 (四)积极推行建设项目前期设计全过程咨询 目前,业主对建设项目采取的咨询形式只是对设计阶段成果进行评审。这种形式虽然由来已久,但由于其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加之评审者临时参与,短时间内难以确切把握工程实际,特别当工程实际问题超越评审人的经验时,往往起不到对设计的监督作用。因而需要开展项目前期设计的全过程咨询。同时,应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积极聘请国内外行业专家组成项目技术委员会或工程顾问专家组,为解决项目重大技术问题和优化工程设计出谋划策,以此来优化设计、控制投资。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在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涉及面广,难度很大。因而只有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统一思想,协同努力,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才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至关重要。而作为设计方案的主体,设计单位的责任也极为重大。只有加强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开展设计招标和监理,加强对项目各阶段的审查,从而优化工程设计,才能有效而合理地控制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 工程项目论文:浅谈如何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工程款支付行为的监督 近年来查处的建筑领域的腐败贪官,大多都存在在支付工程款过程中收受贿赂的行为。为什么在支付工程款过程中极易发生行贿、受贿行为呢?笔者认为工程款支付行为随意性大是重要原因。 工程款支付行为随意性大,易导致二方面的问题。一是拖欠工程款情况非常普遍,据资料显示,截至20__年底,全国已竣工的工程共拖欠工程款1755.8亿元,其中政府拖欠占百分之三十以上;二是违规预付工程款,如20__年5月因严重质量问题被爆破的“腐败楼”——温州中银大厦,在只完成60工程量的情况下,建设单位中国银行温州分行就已支付了3500多万元给项目经理,占工程总费用的90。 笔者认为拖欠工程款问题和超进度预付工程款问题与建筑领域的腐败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加强对工程款支付行为的监督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对工程款支付行为加强监督的必要性 1、工程款支付行为权力集中,易导致权力寻租。 当前,工程款支付决定权大多都是集中在建设单位“一把手”一人手上,普遍存在“一把手”想支付多少则支付多少,想何时支付则何时支付的问题,使得建筑公司、项目经理不得不搞好与单位“一把手”的关系。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利息一般在7‰(月利)以上,我们可以依此估算一下,一个5000万元的工程,工程款分10次支付,如果每次支付都推迟一个月,也就是5000万元工程款都推迟了一个月支付,对于建筑公司、项目经理来说,直接经济损失就至少是5000万元×7‰=35万元,而由此可能导致的流动资金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进一步引起的间接损失就无法计算了。所以建筑公司、项目经理都宁愿将这35万元用于打点关系上,甚至有些地方形成了“潜规则”,即支付了多少工程款,则按一定比例给多少的回扣。 2、工程款支付行为缺乏监督,会严重影响工程招投标的公平性。 由于在招投标一开始,各建筑公司、项目经理就要将以后需用来“打点关系”的费用计算在成本内,或要考虑工程完工后却不能及时拿到工程款等因素,所以,在不少地方由于拖欠工程款问题严重,工程公开招标只有那些和建设单位“一把手”或地方领导有特殊关系的项目经理才敢参与投标,甚至有的工程因公开招标多次无人报名,于是就顺理成章地转为邀请招标或直接发包。 二、监督工程款支付行为的难点 1、资金到位情况难以监督,易给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找到理由。 一是初期资金到位情况难以监督。《江西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建设工期不足一年的,到位资金不得少于合同价的50,工期超过一年的不得少于30,招标人应当提供银行出具的到位资金证明。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配套建设资金往往难以按要求及时到位,部分政府工程建设初期资金严重不足,有的项目甚至在根本无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这对于同级纪检监察机关来说难以监督。二是后续资金来源情况难以监督。有些工程由于资金不足,就约定工程款在一年后或更长时间以后支付,但资金来源不明确,或虽明确资金来源但并不可靠。而纪检监察机关对建设单位有无负责地筹集后续资金则难以监督。 2、工程款支付没有确切日期,提前或推迟支付的随意性较大。 目前,不少工程款支付合同约定的并不是确切的支付日期,如“完工验收合格后半年内付清”或“余款在一年内分二次付清”等类型的约定都是没有确切的支付日期的。一是没有确定支付的年月日,二是没有明确何时支付多少。按这种约定,只要是在约定期内,既可在最早的一天全部付清,也可在最后的一天付清;或在最早的一天付少量,最后的一天付大部分。而这些不同看似合理,但以前面分析的5000万元的工程为例,对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的影响却是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利润差额! 3、对工程款支付行为的限制条件不明确,支付随意性较大。 一是对建筑公司、项目经理权力方面,没有规定建筑公司提供了哪些工程进度证明材料,则有权利要求支付工程款;二是对单位“一把手”或工程款支付审批人义务方面,没有限定支付工程款必须具备有哪些证明材料等条件。 4、纪检监察机关不便随时掌握工程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难以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监督。 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对建设工程的监督往往停留在对工程招投标环节的监督上,对招投标结束后的环节,特别是工程款支付环节则很少涉及了。由于没有专门的文件或其他规章制度来规定建设单位要将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有关情况定期报纪检监察机关,所以纪检监察机关也就不便随时跟踪所在地区所有建设工程的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如果工程支付环节出了问题,则往往是贪污、受贿等性质的问题了,能采取的措施则属事后监督了,而这往往已造成了较大损失。 5、缺乏明确的追究责任的依据。 一是由于支付行为尚未规范,则支付行为是否违反规定就没有充分的依据;二是没有专门的责任追究的规定,则追究责任应追究到何种程度缺乏依据。 三、对工程款支付行为加强监督的对策 如何加强对工程款支付行为的监督?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完善制度着手,并强化责任追究,以进一步规范支付行为,合理限制工程款支付权力。 1、建立并严格落实资金到位情况审查制度。 资金到位情况和来源情况会直接影响工程款的支付。应规定建设单位必须取得符合规定的资金到位情况审查证明,方可实施工程项目进行招投标。实行审查制度有利于监督部门掌握资金情况,加强监督,防止以后建设单位有意以资金不到位为借口拖延支付期限。 2、实行后续资金及时到位责任制。 对建设工程资金未全部到位的,建设单位必须在招标前就明确后续资金的来源,并由单位负责人出具后续资金及时到位保证书,保证后续资金及时到位。实行后续资金及时到位责任制,一方面可以增强单位负责人保证后续资金及时到位的责任心,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脱离实际、硬上项目做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行为发生。 3、实行工程款代管制,使工程款与建设单位相分离。 要在工程招投标前就将工程资金与建设单位相分离,由财政部门或相应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代管,从一开始就防止工程资金与建设单位 财务资金混淆不清。实行工程款代管制,使工程资金到位情况、支付情况一目了然,可以有效防止发生挪用挤占的行为。 4、合同中约定的工程款支付日期应是确定的,具有可监督性。 合同是工程款支付行为的主要依据,要尽量减少合同中的机动因素,以限制工程款支付行为的随意性。所以合同中约定的工程款支付日期必须是确定的。支付工程款主要分两种,一是预付工程款,二是完工结算后支付。不管预付还是完工结算后支付,合同中的支付日期都就应是确定的,包括两方面,一是支付日期是确定的;二是到了支付日期应支付多少金额是确定的。这样才具有可监督性,是否拖延支付或提前支付才有据可循。 5、明确支付条件,规范支付行为。 要防止不该支付时支付或预付,应该支付、预付时却不支付、预付的行为发生,就必须对怎样的条件下可以支付工程款、应该支付工程款都加以明确、细化。主要是对应提供哪些证明材料加以明确,如工程进度审计证明、工程质量证明等。 6、建立重要信息向纪检监察机关告知或备查制度 如果纪检监察机关不能及时掌握有关工程的重要信息,就无法对工程款支付行为实施有力的监督。要求重要信息报纪检监察机关备查,一是对资金到位情况和后续资金来源情况,包括有关部门的证明,特别是后续资金及时到位保证书进行备查;二是对工程款支付合同进行备查,以便在支付行为发生时检查是否符合支付合同的约定;三是每次支付行为发生后,建设单位应将支付情况告知纪检监察机关并将有关支付条件的证明材料报纪检监察机关备查。 7、严格执行转账支付制度,杜绝现金支付行为。 目前仍然存在部分用现金支付工程款的行为,不利于预防腐败,一定要杜绝现金支付行为。 8、完善责任追究办法,强化责任追究。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追究对象,要把掌握工程款支付决定权的人特别是建设单位一把手列为责任追究的重点对象。二是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对违反规定的,不管是否产生损失都应追究党纪或政纪责任。三是明确追究程度,对违反规定导致了损失的则应从重处理。 工程项目论文:分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 摘 要: 从整个通讯工程项目管理当中,系统管理集成服务的建设是一种从决策支持、核心网络平台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决策层建设方面对如何实现通信工程的信息化和综合集成化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系统的实现方法及特点,以期提高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水平。 关键词: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化;信息化 1.引言 工程项目在当前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发展趋势,对于通信工程项目当中实行集成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案。使用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就是通过集成化的方法,用一个核心组件服务器把原有应用集成在一起,来获取其他应用系统的相关数据和消息。同时,在建立企业统一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人机综合研讨厅的方法实现信息的综合集成,为决策者提供分析、决策支持服务。 2.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定义及优点 2.1 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定义 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就是依据工程项目和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应用系统工程原理,综合考虑通信工程项目从发起到拆除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要求和衔接关系,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各要素相互关系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项目各参与方的协调和整体优化而采用的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率项目管理模式。要取得成功的项目必须要有全面的项目管理,这个全面性至少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项目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项目对象的全体。(2)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反馈等。(3)项目管理应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有工期、费用、质量、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的管理。忽略任何方面都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所以项目管理至少是三维结构体系,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的各职能工作,各参加单位,各项活动,各个阶段融合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整体。信息技术是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实施基础,合适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是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实施保证。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要求在项目的发起阶段就对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多重约束条件进行系统的考虑,明确各参与方,尤其是各种供应商、分包商等原先并未纳入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参与方之间的影响和依赖关系,为之提供合适的沟通和协调平台,通过利用完善的信息技术形成动态的高效率的项目组织,全面实现业主的要求,达到令业主满意的最终目的。 2.2 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优点 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实施有以下优点:(1)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将有力地保障通信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使业主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2)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将对通信工程项目实施进行整体优化,充分发挥各参与方,尤其是各种供应商、分包商等原先并未纳入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参与方的潜力,在保证项目顺利完工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各参与方都能从中获利。(3)可以大大提高项目执行的效率,同时通过同时参与的各企业的交流和配合,保障了设计和计划的可靠性和最优性,缩短了工期。 在通信工程建设业中推广实施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可以加快通信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保障通信工程项目质量,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减少通信工程项目的成本、优化有限资源的使用效果、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推广将导致工程建设业中各企业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的变革,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水平。 3. 通信工程项目实施集成化管理的必要性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从前孤立的、阶段化的项目管理模式造成了目前的工程管理实践中的“舍本逐末”现象。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各阶段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种意外事件在所难免。管理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工程项目某个具体活动上,专注于处理和解决各种突发事件。这种“症状解”做法在开始时往往能取得一定的效果。长此以往,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意外事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被视为是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人们普遍认为既然工程项目管理中意外事件不可避免,那么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的重点就是如何提高应付各种事件的能力。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各种具体事件的处理上,从而导致了管理人员无法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计划,导致了更多所谓的突发事件,恶性循环作用在不断的增加。这种关注于各种事件本身的做法是造成目前工程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阶段分离脱节,工程质量低劣,控制不力的主要原因。这种“舍本逐末”做法是无法适应工程项目发展需要的,只能使突发事件的数量越来越多。要改变这种现状,最根本的做法是使管理人员认识到“根本解”的存在,将注意力集中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上,集中在各种活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上,从全局对项目执行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进行集成化管理,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要关注各具体活动之间、各参与方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重视对工程项目管理中各子过程之间的衔接环节进行管理。 4. 通讯项目系统的建设要求 在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全面数字化的基础上,应用海量存储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动态规划技术、空间分析模型等一系列技术,针对分布式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异构数据信息,提供专业的分析模型库,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应用与时间、对象属性相关联的一致、集成的中央数据仓储技术,支持复杂的、任意的查询方式,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联机分析处理(OLAP)。该阶段是信息综合集成应用阶段,用户在此得到的将不是简单的数据型信息资料,而是将信息全面升华得到的具有深远价值和意义的“知识”。真正实现全面的信息增值,为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本质性的飞跃。 5. 通讯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 通讯项目系统建设信息化的总体功能中其各项功能的设置是按照结构进行整体部署,并结合公司的个性化需要而进行功能规划的。包括项目前期管理、项目实施管理、项目结项管理、项目归档管理、项目知识沉淀管理等,涉及内容有立 项管理、预算管理、任务管理(工作流管理)、物资管理、进度质量管理、变更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文档管理等。系统与知识管理平台、信息门户、OA都进行了业务数据和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 在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上该系统发挥了有效的辅助管理效应,尤其在项目计划、流程配置、流程监控、基站建设和OA流程集成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下从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1) 项目计划管理。 在项目公司建设过程中,一般是在项目任务书下达后进入项目计划阶段,在信息系统上根据项目的专业类型套用相应标准WBS模板,自动生成项目工作范围分解,并按照具体项目特点修正WBS结构,以此为依据,建立进度网络计划、资源计划,建立指导和控制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基准计划。 (2) 流程管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包括启动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和收尾阶段,在每个阶段根据项目专业类型的不同又包含许多工作子流程,而每个子流程又包含多个辅助流程,各类流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在业务流程的流转过程中,进行项目信息流、控制流的数据传递。在工作流管理过程中信息系统实现了流程配置灵活化、流程驱动自动化、工单派发自动化、管理人员待办工作自动提示。 (3) 基站建设。 基站建设流程是公司最为复杂的一类工程项目,它涉及到建站需求、现场勘查、建设审批、选址、选址合同、初步设计(规模和预算)、审批、开始建设(引电、土建、铁塔、无线基站四个单项的协同)、启动传输工程、发货、施工、完工、运维部门配数据开通。信息系统对整个基站建设过程以业务流程进行驱动,在流程运转过程中,自动分配工作任务、待办事宜,关联相关合同信息管理、支付管理、配套设备清单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项目信息,可根据完成基站的数量,批次完成概预算设计、设计会审、验收、结算。具体包括基站建设WBS编制、业务流程的驱动等。 (4) Portal集成。 企业信息门户(Portal)的应用是企业信息化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信息集成及信息化管理的集成门户,各类信息系统的业务和数据都能通过企业Portal进行直接处理与访问,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与Portal的集成包括了单点登录和业务流程的集成,工程管理业务的待办工作直接在Portal中进行提示,并能直接进入系统进行业务处理。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浅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 高职商务英语 教学内容 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经过了起步和快速发展以后,逐渐趋于平稳,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但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专业未来的发展。本文针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经过了起步和快速发展以后,逐渐趋于平稳,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但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专业未来的发展。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当下正值新课程改革,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人们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就从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商务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标准: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已明确提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建立课程标准体系首先需要从课程设置着手。商务英语专业应当遵守“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接轨”的“三接轨”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与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趋同的弊病,去除冗余的重复建设性课程,将“语言+技能”的培养理念贯彻始终。我们可以按照专业群必修课、专业群限选课和专业群任选课等模式划分,把学生经过高等职业教育所应具备的所有语言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都涵盖在内。我们的商务英语专业一直以来沿用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本身就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理论文化基础,又缺少就业的导向作用,所以对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体系应该有一个天翻地覆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具体问题: 第一、英语课程和商务知识课程衔接不合理。低年级注重语言课程,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高年级的时候增加几门商务知识课程,但是只有汉语的课程,其实所谓的商务英语专业基本上还是英语专业。达不到设想的“英语+商务”的合二为一。 第二、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各个院校都看到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也在教学中不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但是我们看到,有的实践课程,学生根本没有高质量的完成,有时候可以说是应付了事。比如学生的商务文秘实训,因为实训设备的限制只能帮办公室老师整理整理文件,打扫打扫卫生,这跟公司里的文秘工作相比根本不一样;外贸函电实习,只是在教室里把书本上的单证重新做一下。而英语应用实训只能是听一听英语歌曲,看一看英语原声电影,用英语表演个小节目等等。 第三、实践实训缺乏条件和场地。实践实训课程出现在了课程设置当中。但是我们看到现实教学中,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本,一本教材。各个学校对文科教学的投入不过,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投入就更不够了。面对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还是几间教室,几本书,几位理论课任课教师。 综上可见,课程设置中的问题还很多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我们再看看教材方面的问题: 第一、基本没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材。市面上带有商务英语几个字的教材很多,但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教材就凤毛麟角了。我们使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本科的教材,起点高,难度大。本科的教学目标也不等同于高职的教学目标,所以这些教材只能由教师遴选使用。只是在近两年,教育部才牵头出版社和专家共同出版了一些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但是因为时间短任务重所以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二、商务英语教材内容缺少更新,编写者水平有限。商务英语教材这两年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可是细细看来,我们发现很多内容都基本上差不多。编写者抄来抄去,缺少创新。比如说在许多函电的教材中还会见到“telegram”这样的词,现在的贸易往来中,“fax”都用的少了,广泛使用“email”。编写者大多是一线的教师,缺少商务实践,所以编写出的教材很难有“新”东西。 第三、商务英语教材缺少英语和商务的结合。我们认为很多商务知识课本如果能用简单易懂的英语编写,这样的教材才能让学生既提高英语知识,又学会了商务知识。但是现实中,英语版本的商务专业书籍,太难,太晦涩难懂,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根本无法读懂,更谈不上学会,学精通了。所以必须得给高职高专学生出版使用适合他们水平的教材。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给出以下对策。 第一、整合相关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首先要求学生在三年内既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又要掌握商务知识,其实相当于学习了两个专业,理论课时量是有限的,所以就要在最大限度上整合相关课程,避免重复学习。下面分别以英语课和商务知识课为例说明。 比如以前要在入学一年级开设多门基础课如《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听力》,五门课平均一周四学时就要占二十学时,再加上公共基础课的体育,哲学,大学语文课等,让学生有吃不消的感觉。所以,可以把五门课整合成两门课《英语精读》和《英语视听说》,当然这时的《英语精读》课时要稍微增加一点,把泛读的内容留在课外,把语法课融合到精读课里边,把听力和口语融合改成《英语视听说》,这就要求教师很好的驾驭课堂,把所有的内容合理的讲授分配给学生,达到预期效果。 商务知识的课程中将《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实务》合成一门核心课《国际贸易实务》,并将内容按照贸易进展的顺序讲解;以国际货物买卖为对象,以贸易术语和合同条款为重点,以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为依据,联系我国外贸实际案例讲解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具体内容及合同订立和履行的基本环节与一般做法。按照贸易发展的顺序讲解:商品的品名、质量、数量和包装;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磋商;出口商品报价、还价核算;贸易合同的内容;国际结算方式及信用证审核;进出口商品检验;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报关实务;进口贸易;国际贸易方式等,完全与操作顺序匹配,也与实际业务顺序匹配。 第二、选取或编写合适的教材 选取或编写商务英语专业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调研现有相关教材、当前生源层次和师资情况、受众需求等因素,根据教学双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要求确定商务英语专业教材,做到“以学生为本”,明确培养目标。同时,教材应该既注重传授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扎实的语言交际技能,又注重与各有关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使学生受教后,能够在专业岗位上学以致用,真正以英语为工具,服务其商务专业的相关工作。具体来说,高职高专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强调理论基本够用,重在技能培养,因此其商务英语教材应该定位于实用性,教材起点应该较低,并配有大量实践训练,侧重在实际商务场景下的语言使用,体现“学一点,会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教学指导思想;另外,同一层次不同年级的商务英语教材所涉及的商务知识侧重面和侧重点应不尽相同。 第三、商务英语专业教材要具有“立体化”的特色。 所谓“立体化”,是相对于传统的文字印刷形式而言的,教材不再局限于文字印刷品,而是集书本、磁带、录像、光盘、多媒体课件、网上课件等于一体,将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输入方式有效结合,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配合教学过程。它使教与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地延展,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真正将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 第四、大力编写和使用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有效结合的教材。 在学生经过一年的英语知识积累以后,应该尝试双语授课,及使用英文讲授商务知识,这类教材,目前来看,如果使用引进的原版教材,内容过难,不符合高职类这个层次的学生使用。所以应该针对高职高专水平的学生编写有针对性的英文商务教材。这才是解决该问题的必经之路。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就业和能力为导向,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当然,教学内容改革与更新需要广大教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实践和工作中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 “弹性订单式” 就业导向 产学合作 论文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与产学合作的重要途径。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弹性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拓宽高职应用外语类专业产学合作的思路。本文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必然性,实施商务英语“弹性订单式”培养的条件及实践三个方面探索“弹性订单武”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订单式”培养或“订单’,教育,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指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与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针对岗位(群)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进人用人单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安排学生就业;企业的“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还要包括从培养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订单”培养规划。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必然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国际上的先进教育模式提供了现实的参考。德、日、美的“双元制”、“产学结合”、“合作教育”的职教模式,都走的是“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而不是职业校在唱“独角戏”。这些成功的办学经验也成为我国开展“订单式”教育的有力借鉴。其次,社会及企业对“合适”人才的需求也是实施这一培养模式的现实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企业意图,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的人才,为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性人才,成为企业发展“合适人才”的基地。这种“量身定做”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招工难”的社会压力,实现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三赢”。最后是国家政策导向的推动。教育部要求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总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进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向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模式与办学理念学习的结果。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弹性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条件 所谓“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除传统“订单式”培养中的“校企实际订单”外,学校要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综合分析社会长远需求,制定“社会需求的虚拟订单”。高职院校在综合分析“企业需求的实际订单”和“社会需求的虚拟订单”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lz]’’弹性订单式”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着眼于当前,也着眼于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弹性订单”涉及面更广、更灵活、更具前瞻性。 商务英语专业是以语言为依托,以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和基本的商务知识为目标的英语语言学和经管知识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专业(3]。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而构架这一模式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一)有接纳商务英语人才的大批企业 制定“弹性订单”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开展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脉络和人才需求的走势,了解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加工制造类、服务类等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没有具体的行业和产业背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技能复杂。尽管许多单位都需要该类人才,但需求量有限,不成批次。要实施“订单”培养的难度更大,所以突破口应放在同一行业或类似行业的企业群而不是单个的企业。“订单”规模受到企业规模、企业所属行业背景、专业属性等因素制约。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是企业愿意接受“订单”的重要前提。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行“订单”培养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校内教学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按照企业实际需求来设计和布置,配备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和先进设备,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作,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培养企业意识。全方位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依托,学校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有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紧密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校外实训网络。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学的硬件条件满足后,还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精通理论和业务,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培养、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研项目、参与技术革新与改造,参加教学改革与教材编写等;二是引进,可从订单合作企业或社会上引进高级商务经理或企业家。订单教育中,许多课程是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承担的,他们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弹性订单,'1A养模式构建的实践 自周济部长正式提出要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之后,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数量在全国逐渐增大,专业覆盖面逐步加宽,发展势头良好。其中商务英语的“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弹性订单式”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开展“弹性订单式”实践教学应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4]院系领导要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掌握和了解企业对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数量及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实地考察,了解学校的现状,通过双方领导的互访,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二)“弹性仃单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商务英语“弹性订单式”采用“2+l”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式: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模块开发、教学实施和质量考核、实习实训、师资培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进行教改实践。具体分九个步骤进行:(1)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创新开设专业方向或班级,建立专门委员会,管理监督该项目的实施;(2)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素质要求制定教学计划;(3)根据教学计划,设置课程模块;(4)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创新;(5)教育质量考核方式创新;(6)创新教材和相关教学文件;(7)师资职业素质培训;(g)建立校外实训基地;(9)相关的教学管理创新;等等。 (三)“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围绕“订单”培养目标展开,与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因此,在一、二年级学生重点打好语言基础,掌握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英语学习和商务知识、商务技能的融合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和相应的商务知识及业务能力。二年级下学期专门开设为“订单班”设计的“企业课程,’,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请企业相关人员开设讲座。三年级上学期即按“协议”规定安排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实习报告,使学生既获得企业经验又获得对企业及行业的理性认识。 (四)“弹性仃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方法 在管理方面,学院、企业共同实施,学校负责考核学生理论教学,企业负责考核顶岗实践教学,并给出相应的定性与定量的考核结果。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管理、班级学生的选拔组建和与企业的沟通等工作由系实训中心负责;学生在企业期间,作为企业正式员工,由企业负责学生的食宿并按照其正式员工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同时学校将安排专职指导老师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习工作中的问题。 四、对高职商务英语“弹性订单”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高职商务英语在实施“弹性订单”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感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采取解决措施。首先,“订单”教育还没有成型的激励模型与方案。建议企业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奖励或处罚。其次,在订单教育中,不同的企业和岗位要求给正常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开发课程和指导教学,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性。 推行“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用人单位对高职办学的需要,更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型的“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摸索和创新实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和疏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总结和完善。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浅析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双师型”建设途径探索 [论文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专业 专业教师 双师型 [论文摘要]通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实践探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网络兼职、实地兼职、学习考证等方式有效实现,从而解决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难题。 《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这十年期间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要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广泛开展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为重点的培训任务。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提到“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艰巨且时间紧迫。 一、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现状 《规划》中提到要依托相关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商务英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培训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在职教师,提高师资的高职教育理论水平、专业教学水平、职业素质能力,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开展。 根据对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网2012年全年的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和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12年培训计划的统计,其中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屈指可数。2012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网上公布的培训计划中,和英语或商务英语相关的计划只有5项。 由高等院校建立的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模式大多为寒暑假召集教师到基地,专家讲座与高校参观或企业参观相结合,然后颁发结业证书。这些培训项目中只有部分培训列出了考核内容,大多不能进行客观考核。 针对武汉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建设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国家与学校经费的支助下,大多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参加了国内“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培训,证书获得率为100%。培训之后,和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一样,教师们仍不敢称自己为“双师型教师”。调查结果表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参加完此类基地的培训活动之后,依然没有变成“双师型”。他们只是获得了“双师型”教师的认证证书,但并不具备“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规划》中所提到的由企业所创办的培训基地并未普及。因此,目前除了培训基地之外,国家或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推出切实可行的途径,真正使得商务英语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二、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的原因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高职英语专业存在理解误区。商务英语专业有别于培养大众型服务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可以让其从事与英语相关的涉外事务。因此,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只要能用英语做到“能说会道”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建设“双师型”。 原因之二在于商务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商务英语专业内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据统计,国内商务英语专业设置的方向主要为翻译、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等。方向的差别势必决定课程设置的差异和师资方向的差异,这样就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在专业内采用统一的模式,难于建设。 三、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索 事实上,在高职的范畴内,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以培养高端语言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自主摆脱传统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束缚,突出培养学生涉外场景下的语言技能和对策。要实现这些,就要首先让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实现“双师型”。根据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建设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分工明确,确定目标 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培养,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应该针对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让专业教师有明确的课程方向,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该方向课程的授课,是切实实现“双师型”的前提条件。正如上文所述,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往往设置了不同的方向,只有根据专业设置的方向让专业教师做到方向明确,才能为其自身“双师型”角色实现确定目标。 授课方向明确稳定,不仅能让专业教师将该方向的课程挖深讲透,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贯彻落实,还能让他们理清“双师型”教师角色实现需做的努力,无需担心努力白费。这样,对其个人的专业知识深化也有促进,从而有效实现“双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二)鼓励专业教师实地兼职或网络兼职 专业教师确定了专业课程授课方向后,就可以着手与企业联系,有针对性地获取企业工作经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中提到推进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累计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活动是实现“双师型”角色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以翻译方向为例。专业教师可以与本地的翻译公司联系,担任其兼职翻译,定期参加公司活动;也可通过网络与国内外的翻译公司或网站联系,兼职翻译其分派的稿件。 以外贸英语方向为例。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企业建立联系,兼职参与其涉外事务,如英文网站的维护、产品英文信息的、参与贸易环节等。 以旅游英语方向为例。专业教师可以实地或通过网络参与国内外旅行社的与英语相关的旅游服务项目,如旅游线路的介绍、会议安排、景点接待等。 这样在不影响实施教学任务的同时,专业教师可长期获得企业工作经历,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并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岗位的实时要求。 负责同一方向的专业教师互相协作配合,以团队的方式参与企业的工作,更能有助于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 (三)鼓励专业教师学习与考证相结合 在鼓励商务专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企业兼职工作的同时,应鼓励他们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参加相关证书的考试,做到教学相长、考学相长。16号文指出,职业教育师范生毕业时,既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也要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划》提到要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可见,专业教师获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是“双师”认定的条件之一。 据调查,80%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除了授课书本和相关参考书之外,鲜有阅读书籍、系统学习文献的习惯。调查中,有57%的商务英语教师表示任教后,没有阅读过除课本以外的英语类书籍。然而,教外语绝不单纯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而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紧密结合。[3] 因此,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外语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很有必要。与证书相结合,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检验学习成果。如外贸英语方向的教师可以参加外贸跟单员、业务员、电子商务师等证书的考试,翻译方向的教师可以参加翻译资格证书等考试,旅游英语方向的教师可以参加英语导游资格证等的考试。 按照这一模式,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方向,均担任了企业的兼职工作,他们不仅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充分参与了企业涉外事务,很好地实现了高职高专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据学院招生就业办统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达93%;用人单位对于该专业的毕业生也予以充分肯定,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人力资源公司每年都会来校为企业招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只有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语言教学能力和商务知识应用技能作为建设目标,综合提高教师素质,将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其需要的合格高技能英语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试析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设计实训模式下的师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成为高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打造一支符合专业发展特色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文章对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设计实训模式下存在的师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专业 实训 师资队伍 在2002年颁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中,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实践教学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高职高专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重要力量;是高职高专院校实践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主力军。”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中,打造一支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专业培养人才的关键。商务英语项目设计实训模式是以目标与成就为导向,以项目设计为主要形式,将劳动过程系统化的先进教学理念贯穿其中,集项目确定—项目分析—项目策划—项目管理与评估为一体的系统的实训模式。该模式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特点,将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商务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是适合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方式。该模式在部分高职学校已有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师资队伍建设仍是该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策,加强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设计实训模式下的师资现状及问题 1.对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与投入不够。尽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没有摆脱学科式教育模式,强调师资队伍建设,但重视的却只是学科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甚至认为实践教学“人人可教”。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学校层面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的重视与投入不够。多数院校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以及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对于实训师资这样重要的“软”条件却几乎没有任何的投入,以至于大部分的实训室场地宽敞、设备精良,却缺少优秀的实训指导老师,实训室主要成了参观的摆设,而实训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历为英语专业的教师,语言教学能力很强,但商务知识技能稍欠缺,主要承担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语言基础课程;二是学历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也就是所谓的科班出身,在具备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对商务知识技能也有一定的掌握,主要承担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训课程;三是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从目前的实训师资队伍结构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称结构不合理: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设计实训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极少,初、中级以及未评职称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虽然能够勉强应付日常的实训教学,但在实训模式改革、创新等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能力还很欠缺,专业实训改革很难有所突破;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设计实训教师多以35岁以下年轻教师为主,严重缺少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既能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又能进行实训教学改革研究的骨干教师;三是专兼职比例不合理:虽然高职院校办学评估对专业师资的专兼职比例有一定的规定,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参与教学的兼职教师并不多,兼职教师所占比例太小。 3.双师素质有待提高。高职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实践教学更是如此。在国家政策和各高职院校的大力推动下,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设计实训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逐渐增大。但各界甚至包括教师自身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仍存在误区。大部分人认为仅满足拥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就具备了双师素质,把这一标准作为成为双师的唯一标准,以至于许多教师积极加入考证行列,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目的也偏离了方向,变成为了考证而考证,考完后则将证书束之高阁,对于双师素质的养成没有多大意义。目前,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设计实训师资队伍中,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比例较大,但具有行业工作背景或到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的较少,实战经验仍然缺乏,对行业的最新动态也不太了解,对于项目设计这样专业综合性实训的指导仍不能胜任。从而导致项目设计实训模式中,项目的开发与设计不能很好地开展,项目设计实训模式的真正优势得不到发挥,实训效果也大打折扣。长此以往,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 4.缺少合理的实训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师的评价,至今仍没有一个适合的评价体系,对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设计实训教师的评价更是如此。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在教师考核文件中,对教师有无承担实训课程有规定,但对于实训效果的评价则没有规定,实训教学的好坏对于教师本人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训的效果。 5.实训师资激励机制有待健全。在实训教师的激励机制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年终考核时都着重对教师学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在岗位定级、工作量计算、奖金津贴、培训进修等方面,则大多按照职称高低、资历深浅等因素决定。对于实训教师的工作成绩没有制度上的认可,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激励。反而,由于晋升职称、年终考核等需要,加之没有对实训教师的激励机制,多数实训教师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在理论研究、撰写论文等方面,而对实训教学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训效果。 二、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设计实训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1.转变认识,重视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该转变认识,将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与教师科研教学队伍建设同样的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鼓励教师特别是具备一定教学科研能力的高水平教师加入实训教学队伍。学校可以采取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中、在教学部门中确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师资比例、完善实践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等具体措施,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可以将项目设计实训师资建设计划加入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中,做好规划和实施。 2.建立实训师资培训长效机制,系统规划职业发展。与理论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不同,实践教学师资的培训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强教师的实际业务技能而不是理论研究水平与学历提升上,制订系统的、动态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并形成实训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教师系统规划其职业发展。相对于校内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的师资培训更加适合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设计实训师资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长期的教师培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培训、参与企业实际工作。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在真实的业务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并将所学所得应用到项目设计实训指导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在系统的、动态的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实训教师不但能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还具备了适应其发展的专业技能,有助于系统地对自身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3.教师下企业、专家上讲台,打造专兼结合双师队伍。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实训师资来源渠道。深化校企合作,聘请行业专家为实训指导老师。行业专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同时也因为工作太忙、校内待遇太低等因素极少参与到实训中来。校企合作共赢是前提,要想深化校企合作,吸引企业优秀资源,就必须搭建一架连接校企共同利益的桥梁。校方通过教师深入企业,结合企业具体需求,为企业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开展员工培训等形式,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企业通过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实训,为实训师资来源拓宽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好校内外两种资源,提升实训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二是灵活指导制度,实行双导师制。改变一直以来的一门课程一个教师的指导制度,实行校内、校外结合的“双导师制”。充分考虑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各有所长,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制订实训方案,但在校内阶段以校内教师指导为主,校外阶段以企业专家指导为主,最后共同评估实训成绩。双导师制既发挥了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专长,也提高了实训师资队伍的整体“双师”素质。 4.建立实训师资考核评价体系,保证实训效果。要保证实训目标更好地实现,必须有一个对实训教师进行合理考核评价的体系。学校应该像考核理论课教学一样,建立相关的实训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实训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应该区别于对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成果。通过建立合理的实训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和公正地评价实训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有效地保证实训效果。 5.健全实训师资激励机制,培育良好环境。健全的、良好的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就要健全实训师资激励机制,为实训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育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相关政策上对实训师资进行适当的倾斜,比如在聘用实训教师时,可以打破常规的要求,在能力和技术优秀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学历、职称要求。鼓励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在顶岗锻炼期间,保留待遇,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在科研奖励的同时,也将实践教学成果作为科研成果上报并给予奖励。适当增加实训课时的系数,吸引更优秀的教师加入实训教师队伍。只有健全的实训师资激励机制的保障,实训师资队伍才能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结束语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综合实训的项目设计实训模式,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有在各项制度的保证下,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实训教师队伍,才能提高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企业、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浅谈辩证分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性 论文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 实践性 辩证分析 论文摘 要: 实践性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常被夸大或缩小化。辩证分析实践性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中的地位是科学组合本专业三大教学板块,即英语语言、商务理论、实践技能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任务,提出英语语言教学必须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工作重点。专业实践性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及校内外实训贯穿在语言及商务理论教学中。 1.引言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处理国际商务的英语人才,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商务英语专业每年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逐年扩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热衷及教育界的重视。而专业的实践性更是该专业被讨论的核心话题。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体系由三个模板组成,即英语语言能力、商务知识、实践技能。毫无疑问,高职商务英语较普通英语的竞争力在于其英语教学过程中强调商务技能培训。但是,如何权衡英语语言教学及技能培训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看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性,也是值得专业界思考的问题。目前,在学生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现象。第一种是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每天都埋在英语书堆里,记单词、背句子,学习的目标是考四级,过六级,或者考取相关的商务英语专业证书如BEC。第二种现象是很多学生认为学校的学习对以后工作帮助不大,必须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及经验。他们认为现在用人单位招聘的时候看重毕业生有没有实践经验,所以虽然人在学校,心却在校外。他们到处做兼职,把很多精力都放在校外的实习中。这两种现象,都脱离了商务英语专业基本概念及教学宗旨。那么,应该如何权衡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性,下文我通过总结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2.专业实践性的辩证分析 对任何事物都必须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对高职商务英语的实践性也同样,必须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其忽视或者过分的重视都会给商务英语教学带来不良后果。 2.1科学定位专业教学任务 很多高等院校主张“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的实用性。有些高校甚至到学生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的核心问题是:“我们所教的知识是否能用到实践中”、“你们企业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的学生”。根据反馈的信息,学校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或者有些学校甚至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订单培养”。这种教育理念一方面确实体现教育服务社会需要的教育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但另一方面也走上了教育功利化的道路,高校成为了培训机构,违背了高等教育应该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英语里education(教育)与training(培训)两个词的意思完全不一样。高等学校,无论是高职还是普高,都必须走education的路,而不是training。虽然高职高专崇尚“学以致用”,但是高等教育不可能真正做到所学的每一知识点滴都能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思维,以及办事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思维及方法,在工作中才能得体地应付万变的事物。具体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中,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首要任务是扎实掌握英语语言基础,包括一般的听、说、读、写,其次是了解一般性的商务知识,比如经济学、管理、营销、国际贸易、谈判技巧等,另外还要适当地补充实践实训课程,如单证制作、贸易实务操作。学生学时有限,三个板块——英语、商务知识、技能操作必须有次重分明。在这种学科定位基础上,学生才能学到专业最重要的知识,从而避免过度强调实践,脱离语言中心而浮于表层教学的现象发生。 2.2强调英语基础语言教学 辩证分析法主张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英语基础非常差。这是因为高职院校一般为专科学校,高考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低。而近几年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一般不用通过英语考试的筛选,都是只要愿意报读就可以被录取。这更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上失去优势。先天的不足只能靠后天的弥补。高职学制一般是三年制,最后一年是学生实习学年,学生能在校园安心读书的时间只有两年。在短短的两年里面,要学好一门专业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像英语这样必须靠日积月累苦读出来的专业。就高职学生入学的英语水平,要在两年内掌握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难度是很大的。如果这两年不下工夫,那么学好商务英语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根据商务英语学科特点,即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积累与商务学科先基础、后实践的特点,从纵向来看,课程设置总体思路为:一二年级落实英语基础,强化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开设相应的基础和技能课;从二年级开始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类及实践类课程”。[1]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一般从事外贸业务工作。如果英语没掌握好,纵然学生有很好的操作技能及兼职经验,也很难独立完成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贸业务者来说,缺乏英语语言的支持,其他一切技能都是空中楼阁。所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务必把英语基础的学习看做重中之重的工作,踏踏实实地学习语言,争取最后成为英语语言的良好操控者。 2.3专业设置中体现实践性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性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实现。第一,课程设置及专业培养方案中适当安排实训课程,校内配套有相关的实训基地,如商务实训室、试听说实验室和国际交流实训室,实训课程在实训室里上。“指定符合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学生在校三年的实践内容,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2]教师设置贸易情境,“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研讨法,推行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利用各种资源,多形式、多方位、多渠道实施实践课程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验、操练和实践”。[3]另外,专业培养方案里,至少安排第六个学期顶岗实习。通过一学期的实习,学生完全可以积累到相关的工作技巧。第二,学校必须联系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必须是处于正常运作的企业或其他单位,比如外贸公司或广交会。学校可以争取与广交会签订协议,利用每年的春交会、秋交会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接触国际贸易第一线,或者企业实训基地,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了解企业的运作及经营。第三,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适当做兼职。寒暑假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企业实习,了解行业的情况,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对工作有一定的认识,了解自己喜欢或适合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毕业的时候有的放矢地寻找自己想要的工种。第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即为能胜任商务英语理论及贸易实践教学的教师。为体现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学校在建设教师队伍中必须保证“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为教师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利用寒暑假或业余时间到企业实践或兼职,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 3.结语 辩证分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性,就是要结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及高职办学的实际情况,一分为二地看待实践性在专业中权重。在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中,既不能忽视该专业的实践性,也不能过分地强调而颠倒了专业结构的本末。英语应该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中的重头戏,离开了英语,其他外贸技能都是空中楼阁。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必须体现出专业的实践性,但不能离开英语学习这个基本点。科学地、合理地对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性,才能使学科最终成就一批社会发展所需的有素质的、有培养潜力的外贸英语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关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 高职 商务英语 专业课程 标准体系 构建特色 论文摘要: 改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首先从课程这个根本点出发,构建起多元化的完善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从而指导和规范教学工作。本文就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的建构及其特色作一探讨。 一、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凸显、国际贸易往来日渐紧密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中广受学生青睐的专业;然而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使其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快速地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并且良好地融合到相关产业当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本专业的整体建设,其中体现高职特色、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相应课程的开设和完善更是商务英语专业赖以安身立命的基本。 尽管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逐步凸显出有别于本科学院的自身特色,但仍然存在一些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要提升学生英语运用和专业实操双向技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建立起符合高职特色的课程标准体系,从切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就业岗位需求的思想出发,重新思考各类课程的定位和要求,明确目标和方向,实现课程教学的合理创新和规范有序。 二、打造特色鲜明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要打造体现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核心、就业为方向”的课程设置。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已明确提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建立课程标准体系首先需要从课程设置着手。商务英语专业应当遵守“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接轨”的“三接轨”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与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趋同的弊病,去除冗余的重复建设性课程,将“语言+技能”的培养理念贯彻始终。我们可以按照专业群必修课、专业群限选课和专业群任选课等模式划分,把学生经过高等职业教育所应具备的所有语言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都涵盖在内。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体现这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1.语言基础课程(专业群必修课)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因此课程设置应该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积极性,在基本语言能力上做到全面提升;同时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应付式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依其最大利益来读书,为他们将来就业、升学、终身教育做准备。 2.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群限选课)则显现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即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等岗位一线需要的,能直接应用所学知识,具备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要考虑英语教育的职业特色,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将学生将来走入商务职场所需的技能课程纳入范围当中。 3.在提升语言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课程设置还应紧密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开设一些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需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相关的任选课程。 (二)“多元化、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包含多样化和弹性化的评价制度,改革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多元评价体系。而从目前的课程评价方面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评估考核学生的方法仅仅是英语卷面考试,主要内容是趋同于本科院校的知识性和基础语言性考核,标准则是分数的高低。这样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无法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考核是单一片面的。 要想真正达到公正客观评价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我们应该搭建起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不光要考查期末成绩,还要考查平时表现;不光要检验知识掌握程度,更要检验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操作水平,从而实现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的三方有机结合。同时,课程标准还应该依据社会、企业要求,由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将教育标准与企业(或行业)标准融合,并且把课程考核与相关职业证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点进行从头至尾、全方位、公正合理的考评,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考核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摒弃盲目和形式主义。 (三)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纳入课程标准范围。 课程标准的建立不能单一以课程本身为载体,还应该将课程的实际操作者——教师纳入课程标准构建的规范之内,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让教师规避教学的盲目性,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避免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因此,这就要求从基本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课程教学质量要求等几方面对课程执行者——教师进行理性规范,让教师明确职责,从而形成“教师—课程—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职业能力的要求较为关键,让教师自身通过各种一线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真正成为区别于本科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高职特色。 三、结语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的构建应该在对传统教育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要贯彻以人为本、能力优先的教育理念,把“能力本位、素质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参与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标准构建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中国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理性探讨,结合国内外外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当今就业形势下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构建既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具有中国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为切实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试论如何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论文关键词:商务英语;社交礼仪;商务礼仪 论文摘要:礼仪教学的实践性较强,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好并能学以致用,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结合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地改革礼仪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 交际习俗与礼仪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了解丰富的礼仪知识。因此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具体方法可以如下: 一、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进行专门的礼仪训练 笔者认为可以开设《社交礼仪实训》和《商务礼仪实训》这两门课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礼仪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一)改革教学内容 1.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安排课程内容。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与气质是实训课程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章节为主要内容,其余章节或自学,或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完成,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重点,又能兼顾知识的系统性。 2.教学内容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社交礼仪实训课程上加入西方礼仪习俗训练;商务礼仪实训上侧重介绍在商务场合上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商务活动时需要注意的礼仪。 3.礼仪实训因其时间短,及其课程本身具有较高的形象、视觉要求,有些内容仅靠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礼仪要求,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上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光盘结合观摩分析的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理论知识的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力求系统生动地向学生讲授现代礼仪的基本知识。 4.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穿插丰富的案例。 (二)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法、演练法、互动法、直观感受法、对比互评法、情境法、课内外结合法等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开拓动手操作的渠道,可让学生学以致用,使能力与素质得到提高。在各种阶段性训练的基础上可举办一次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面试情境模拟表演”,模拟表演的内容由学生自定题材、人员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自写台词、自设场景,进行精心准备并公开在课堂上表演。通过情境模拟表演,可使学生真正处于教学与实践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并能将所学的内容更好地应用于实际。 (三)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融会贯通与实际运用的能力较差。因此,应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将重点放在实践操作的成绩上,结合实训报告、课堂表现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礼仪实训教学应当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举办形象魅力大赛,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礼仪的魅力。 二、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 文化因素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此将礼仪知识的讲解渗透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是现代商务组织和个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应及时发现礼仪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礼仪课程教学环境必将得到有效改善,形成良好的礼仪实践范围,提高礼仪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浅析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商务英语;项目课程;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市场逐步复苏和外贸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的符合现代企业所需求的复合型商务英语应用人才。嘉兴广播电视大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工作逻辑为主线,开展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实践。将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技能训练与相关学科知识、职业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把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行业标准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联系,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引言 随着国际市场逐步复苏和外贸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嘉兴市外贸企业抢抓机遇全力拓市场,全市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根据市155家重点联系企业的监测,有近八成企业在手出口订单增长,其中在手出口订单同比增长的企业占48.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1.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40家机电类企业在手出口订单同比增长的占57.5%,54家纺织服装企业在手出口订单同比增长的占46.3%。外贸出口队伍不断壮大,有出口实绩的企业3276家,同比增加394家。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嘉兴共遭遇了来自印度、土耳其、美国、欧盟等12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32起贸易经济调查。涉案金额4708.69万美元。主要涉及玻璃纤维、紧固件、纺织、轻工等行业。在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的符合现代企业所需求的复合型商务英语应用人才。 因此,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的构建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工作逻辑为主线,将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技能训练与相关学科知识、职业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把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行业标准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联系,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二、“项目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我国,对“项目课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和局部实践西方的能力本位课程,然而当时只关注如何以工作任务为依据重新选择课程内容,没有深刻认识到依据工作任务重新设置课程,确定新课程结构的重要性。这些课程只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只让学生获得一项项孤立的技能,而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思维的培养。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能力即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任务时,才能具备职业能力。因此,项目课程应该以其鲜明的职业性、综合性、人本性,融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于一体,代表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的实施中,要防止市场的短视性、逐利性和盲目性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扎实推进电大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地方经济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经贸英语人才。 三、“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组织内容的课程模式,嘉兴广播电视大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一是校企合作开展项目提高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多方面实施“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战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合作共建,共促发展。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有协议、有合作地组织开展项目训练。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做实习指导教师,并且在人员的数量、素质、结构、责任感要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比如,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到外贸企业——学校的实践基地进行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外贸函电、进出口业务与单证、国际结算等单项训练,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进出口贸易的综合实训,使学生能够将各个单项训练的内容和技能联系起来,相互融通,提高综合技能。这一系列商务实践模拟活动,力求以真实的素材、先进的手段与方法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践中学生们积极性高、不怕脏累、干劲十足,实训效果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在岗实习的工作指导还不够深入、细致,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业务档案不完善等。我们应该加以改进,建立详细地记录学生实习的单位、工作情况,以及教师跟踪指导的具体资料,转变教师笼统分派指导任务的管理方式,实现有效的教学监督。 二是模拟教学模式。嘉兴广播电视大学模拟企业经营实训以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为背景,采用把企业搬进课堂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实训室可以步入另一个工作环境,同时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模拟、案例分析等方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边说边做,使整个企业融为一体,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到外贸函电的传递过程,熟悉单证的种类,在逼真的环境的环境中提高应用能力。 四、“项目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和设计 商务英语“项目课程”的设置要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培养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努力开展项目合作,推动区域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发展。学校要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改革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式教学,根据岗位分析结果,把职业能力要素分解、转化,组合成教学单元与实训项目,构造模块化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实训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实效性。针对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多从事外贸的特点,在项目课程设置时要立足商务,向进出口贸易发展,培养进出口贸易单证员,报关员等,强化如单证英文识别,运输报验,托运,投保等英文实践操作,从而培育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适应全球经济需求的高级商务人才。 在“项目课程”教学项目设计上,必须围绕着岗位技能训练展开。在项目设置上,根据开放式商务贸易技能训练的要求,其训练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单项训练为第一阶段,比如:进出口业务与单证、商务谈判等单项训练;综合训练为第二阶段,比如:通过模拟外贸公司等形式开展综合实训,将学员学习的各单项的技能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当今外贸企业的用人要求。最后,基地训练和顶岗实习训练为第三阶段。即让学员深入企业,在实战中检查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的效果。锻炼应用能力。当然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岗位落实后,教师的实习指导工作要细致,不能流于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具有相应专长的教师给予指导。指导教师必须全程参与,跟踪辅导,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关商务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准则,扎实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业务技能。 总之,在“十二五”的开局年,嘉兴广播电视大学要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综合优势,形成多功能的社会服务网络,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商务英语服务团队和校企合作商务研发团队,积极实施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研究与实践活动,为实现电大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浅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多元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创新实践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点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文章以笔者所在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10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指导为例,探讨了毕业论文多元模式创新实践,旨在为高职文科和商科类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提供参考。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指标,但是商务英语、文秘、电子商务等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还一直采用着传统的专业论文写作的形式。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弊端 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表明,传统的写作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重工作而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顶岗实习的学期,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期间找工作比写论文更重要。为了能顺利毕业,在关键时候,一些学生从网上截取几篇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论文,然后七拼八凑,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缺乏自主创新,选题范围狭窄,思路不宽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引导学生依照教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而忽略了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论文内容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仍没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再次,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论文撰写知识了解甚少,同时自身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布局构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论文质量较差。这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英语论文的写作指导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为了让毕业论文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指导进行了多元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多元化的毕业写作和设计模式创新 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论文写作仅仅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与找工作和提高职业技能没有关系。如何使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成为创新与实践的“瓶颈”。经过研究和讨论,从2010届开始,我院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模式改为了专业论文写作、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商务项目设计和商务翻译及评述多种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总结本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选择市场调查报告和商务项目设计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这两种形式的写作接触少,缺乏训练。特别是商务项目设计,虽然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但是要求综合能力强,难度大,不是特别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和商务翻译及评述的写作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专业或职业工作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广泛选择紧密结合岗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写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实习的学生可以就秘书的特点、要求、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现阶段仍欠缺的知识或技能等方面撰写个人论文。再如,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学生可以就校内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写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为了防止学生将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我们要求学生在初稿前提交一个写作实施方案(表格形式),要求务必指出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工作职能名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着重于某一个方面)以及为解决问题拟定的思路和方案。写作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提供方案样本、论文格式样本等,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该项写作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案查找资料和相关理论、总结或借鉴经验,通过对相关要点的扩展、例证及归纳,就能写出一份不少于4000 字的研究报告。由于研究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实习岗位,不会空洞和脱离实际。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继续为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借鉴,一举两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届毕业生写出了诸如《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前景》、《纺织业外贸跟单员的作用》、《长沙市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关于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投诉》、《国际商务谈判中英语语言的运用》等与自身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优秀论文,虽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些选题和写作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 商务翻译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之一。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应该属于一种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而这种毕业设计完全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指导教师将8000单词左右的商务英语资料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完毕,翻译之后还需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完成1000字以上的方法评述。 翻译的英文资料要具有时效性和应用性,主要选自商务英语杂志和国际商务网站。为了保证每位学生所翻译的资料不会雷同,同时,保证学生的翻译有一定的质量,我们原则上要求选择该毕业设计的学生要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又特别安排两名具有翻译资格证的教师专门负责其资料的选用和翻译指导。112名毕业生中有近30名选择了该形式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认真阅读、理解原文,做到了翻译文本基本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同时中文表达通顺、达意。在学生的评述中,也能就常见的翻译问题和技巧做分析和总结。通过答辩,还了解到学生为了完成设计任务,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他们对商务翻译过程的艰辛以及成功带来的快乐都有了亲身体验,达到了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目的。 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形式促进了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综合实践技能,促使学生在真正踏入社会前认真完成了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能力实训。我们就此进行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已经显示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形式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对毕业论文指导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论文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还需相应地加大力度。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力争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院校语言教育类及商科类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最佳模式,使得毕业论文写作真正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提出选择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统计汇总数据实施评价等四个步骤进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2015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明确部署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按照文件精神,到 2020 年,我国将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2. 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有效加大高职院校办学的透明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使高职院校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关注毕业生职业岗位中需要的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结果,把办学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同时,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是与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接轨的需要。 3.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其中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站在全新视阈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具有公开、透明、全面、真实的特点。 4.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实施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可以称为社会评价,其实施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4.1 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 第三方评价的参与层面可以包括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毕业生、家长、社会舆论等,那么由谁作为评价的主体是需要首先确定的问题,借鉴国内不少高校的经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可以交由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进行。目前最为知名且比较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为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已与国内近700余所高校建立了研究合作关系,是中国首家提供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也是高校、社会大众、用人单位和政府公认的第三方权威数据机构。 4.2 建立切实可行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要考虑其专业特点,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建立人才需求、人才质量、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等信息收集反馈系统,以形成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之间的主动适应,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机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凸显林业工程类专业的特点,突出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价,兼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具体实施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时,第三方评价机构应针对专业特点设计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三套问卷,问卷应按照指标体系,同时体现专业特点,设计第三方评价指标权重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问卷对应人才培养内容指标的设计,林业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应涉及。 4.3 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三方评价实践中,各评价主体相对分散、独立,各具特点,因此,采用开放性、便利性的渠道与方式,能够让大多数利益相关者都能充分参与评价。当前现实而可靠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评价,即设计评价问卷,开发评价软件,然后引导、组织评价者参与网络评价。网络评价相对便利,没有确切的时间限定,有利于参评者深入了解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和建议;十分易于组织,运行成本较低,也便于统计数据、分析原因、归纳结论。建立毕业生几页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信息录入,就业信息,信息资料检索和在线咨询等功能,从而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4.4实施第三方评价,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在第三方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互信机制,针对毕业生的信息采集,可以尝试“情报员”机制,每个顶岗实习或毕业班级选取1-2名责任心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班级情报员,负责统计班级同学相关信息,并每月向学校信息管理员汇报,以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学校可向班级信息情报员支付相应经济报酬。 第三方评价机构要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工作,进行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应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给出结论,并反馈给相关高职院校,院校责成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据评价结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实训条件、创新教学方法,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5. 结语 第三方评价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行政评估和学校的自我内部评估的教育新评价方式,既是简政放权的具体举措,又是推动我国教育评价方式改革的有力措施。构建第三方人才培B质量的评价体系对林业工程类专业真实有效、科学、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及难题 摘 要:本文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尝试给予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难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专业设置的要求,林业工程类专业特指木材加工技术(含人造板自动化生产技术方向)、木工设备应用技术、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等4个专业。目前国内开设木材加工技术的高职院校有9所,在校生约1200人,企业人才需求约50000人/年;开设木工设备应用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有1所,开设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有3所,此3个专业在校生较少,市场人才缺口较少。高职林业工程类专业的主要特点即行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主要从事设备操作、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工作,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一、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对就业人群的质量标准看,人才的素质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高职高专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有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是刻不容缓的。 1.国内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匮乏,需求旺盛,但毕业学生基本不能立马上岗,未能表现出其明显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标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探索与建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迫切之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刻不容缓。 开设有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的院校主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研究较多。在国内,众多的研究都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侧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管理作用与导向功能,至于结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等重要问题研究较少。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各个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独有的体系。德国采用“双元制”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在职培训相结合;英国主要采用“三明治体系”及BTEC模式考核评价制度,由培训企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紧密合作,提供就业支持和各种教育培训;澳大利亚的AQF国家资格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国采用专科教育和技能竞赛培养高技能人才;加拿大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和认证制度;以及国际上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理论构架等研究。 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的难题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理论无论多么完美,它最终归宿还是实践。评价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到底需要哪些指标、各指标的权重如何、针对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如何评价等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才能获得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才能发现其特点,找出适合目前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方式可采用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等显著特点的CIPP模型分析法,即全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CIPP模型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这四种评价可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 设立合理的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发现,一些指标如“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实践课程比例、双证书获得率”等指标是可以量化评价的,而有些指标如“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想要量化评价是很困难的,评价过程中的许多现象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如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目前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确定评价体系的内容原则应基于实践调研与文献检索的基础。实践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研问卷应针对职教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代表、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等进行分别设计。同时要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问卷的“信度”即可靠性,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即有效性,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问卷设计要保证信度的一致性和效度的显著性。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意义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进行评价时 ,对每个指标赋予的权重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评价方法来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和各指标的权重,形成一套数据采集方便、指标权重分配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小结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林业工程类专业同其他专业同样也遇到一些发展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只有解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才能实现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合理有效评价。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浅谈岩土工程公司发展初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发展初期既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也要重视人才培养。要通过不断完善员工薪酬制度、绩效评价办法等形成企业特有的人才激励机制,并建立起有效的员工晋升通道,实现人才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关键词:专业技术 人才引进 人才培养 激励机制 人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司发展初期既要重视人才引进,也要重视人才培养。公司成立三年来,规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由成立之初的10几人发展至40多人,针对公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不断健全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从激励机制上为人才设身处地考虑,培养出人才,吸引住人才,聚集起人才,让各类人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人才引进 引进的人才要适用,确实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根据各岗位人才需求和可供选拔的人才资源之间的关系,有计划、有目标地引进各类人才,使人才的补充、更新和增长及时得到满足。多渠道招聘人才,通过校园招聘、网络招聘、地勘系统内调动等多种途径引进优秀人才。公司在每年的11月份,组织相关专业主管到地质类院校招聘,现场组织面试,选择合适的毕业生,先安排到公司进行为期2-3个月的实习,通过实践锻炼,再根据双方意愿签订就业协议,从而大大降低了员工入职后的离职率。公司成立第三年共引进专业技术人员12名,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且具有岩土行业相关专业实习或从业经历,主要分布在勘察、施工、监测3个急需专业。 二、人才培养与使用 在人才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注重德才兼备和用人所长的原则,要善于发现和大胆使用尚未显露但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才,年轻人才有诸多优势,如普遍的学历优势、思想更加开放、更富于创新精神等,摒弃过去“重使用、轻培养”的旧的人才工作观念,加大对生产骨干与技术岗位员工的培养力度。要结合年轻技术人员个人的特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按专业为应届毕业生分配辅导老师,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项目,使新员工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 积极为基层一线新员工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公司在成立第二年引进硕士研究生3名,在市重点项目中大胆使用这些新人作为技术骨干,并出色完成了多个大型项目,受到业主的一致好评。加快青年后备干部培养,要结合员工的个人潜能、兴趣志向、能力专长、发展趋势、成长经历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部培养规划。对业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员工,要在考核考察的基础上,给他们压担子,放手让他们独当一面,经受实践的考验。条件成熟的,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要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的氛围。 培训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岩土行业是一个相对艰苦的行业,对于新进应届毕业生,公司要加强培训和引导,将个人发展职业规划与单位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为每位应届毕业生指明个人发展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岗位业务、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强化专业技术培训,按岩土行业专业分类,组织技术人员对专业特殊难题、重点项目、有代表性工程案例等进行分析研讨,抛砖引玉,解决难题。通过教育培训,使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奠定基础。切实做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积极落实学科带头人带培青年技术人员计划,提高公司整体专业技术水平。 在公司的培养下,涌现出一大批技术过硬的、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和部门负责人,他们勤勤恳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开拓市场,始终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公司整体经济效益翻一番,这些都与公司大力扶持专业技术人员的政策密不可分。 三、人才激励 通过认真研究现行薪酬制度的弊端,深入学习调研行业内外一些大型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广泛征求意见,从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出发,确定公司薪酬总体模式:即以岗定薪,按照员工所在岗位的技术复杂程度、劳动强度、岗位责任大小等确定工资。实行一岗数薪制,即在一个岗位内设置多个工资标准,以反映员工个人绩效差别,使员工获得与其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相适应的工资和待遇。同时,公司还制定鼓励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考取一级建造师、注册岩土工程等职业资格,并对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奖励。 为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改进员工工作绩效,公司建立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公司约束机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将员工工资与年度绩效评价结合起来。使员工收入与贡献大小挂钩,每年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做为晋级或升职的依据,各部门评出优秀员工,在全公司范围内再进行一次综合评估,部分优秀员工有晋级或升职的机会,同样也会有少数年度绩效评价不合格的员工降级或解聘,逐步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激励机制。 通过不断完善科学的员工薪酬制度、绩效评价办法形成企业特有的人才激励机制,并建立起有效的员工晋升通道,实现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总之,在公司发展初期,通过引进适用的专业技术人才,花大力气进行人才培养,对于年轻技术人员,我们要有不拘一格的用人气度,也要注重遵循政策、着重长远;不断优化用人环境,使优秀年轻技术骨干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使用中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公司专业技术队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城市交通工程专业技术研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及国防的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不论从生产发展与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比较来看,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还是十分落后的。这突出表现在:运输发展滞后,运输能力不足,处于持续紧张状态;运输结构不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未能充分的发挥;运输设施与装备陈旧、落后,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各运输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动力不足、效益不高、实力下降等现象,浪费了本已十分紧张的宝贵运力。因此,研究交通经济问题,探求其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实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 交通运输直接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且比重逐渐扩大 交通运输业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业人员、固定资产和创造的增加值都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1980年到2004年,我国的这几大比重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创造的增加值也逐年递增。交通运输业虽然是物质生产部门,但它也是服务性行业,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因此应放长眼光,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保持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发展,保证交通运输业直接效益的充分发挥。 二、 交通运输业的先行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发展交通就是发展经济。目前,无论是企业的生产,新建项目的动工,特区、开发区的建设,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先行。因此,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键要看交通运输能否够加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运输保障,解决交通“瓶颈”,无论对近期,还是远期,对局部地区还是对全国都有好处。 我国对城市交通规划及交通需求的预测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才开始较大规模的城市交通规划工作。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城市交通特征指标预测技术的研究,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交通工程建设进入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了较成熟的预测技术。如,进行道路、交叉口流量预测的动态连续式交通分配技术,已经能模拟一天的交通需求的变化,在城市交通控制、线路诱导等方面广泛应用。 三、 城市交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交通是没有国界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交通。市场也是没有国界的,路到那里,商品流通就跟到哪里。因此,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发展市场经济,对交通运输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交通和市场相互促进的良心循环,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尚不合理,产业素质低下,效益不高,究其原因,除长期政策造成各行业利益格局扭曲外,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的交通运输业落后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未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 发展城市交通是发展经济的纽带 在区域经济中,城市点与点之间,以及城市与周围乡村之间,要在经济上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产业扩散效应和聚集效益,必须要有交通运输这条纽带联合。“要想富,先修路”这朴素语言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我国城市里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着许多重大的城市交通建设项目,而且正在迎来城市交通大发展时期,能否是我国的城市交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完善的管理体制、稳定的投资渠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交通项目费用的效益分析,迫切需要再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的分析手段,如调查统计、建立模型等,得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体系。 交通运输终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交通运输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工业布局、市场服务区域、城市规模等等。所以,应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交通问题,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交通,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交通的需求和供给,综合考虑交通和经济,而不能知识被动地以塞不塞车作为判断交通状况好坏的标准。必须把城市交通放在国民经济的高度去衡量和认识。 五、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人民的生活中,“衣食住行”是四个基本内容。在“衣食”丰裕的条件下,“行”的快捷、舒适将成为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个人支配时间的增多,探访亲友、外出旅游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行”的要求和费用都将大幅上升。这对城市交通、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旅客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由于交通运输紧张,交通环境恶劣,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影响了社会风气的改善。因此,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对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 为了能够满足目前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大学生的需求,以该专业教学现状和特点为研究对象,提出培养工程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若干对策,为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工程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增加,各本科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应用型转变,技术应用型大学注重打造具有特色的优势专业、王牌专业,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探索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积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应用型高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行案例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专业性,所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 1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我国各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虽然培养学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培养具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类知识平台,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从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这是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是对一个项目从前期策划到正常运营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前准备工作、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试运行阶段。目前,各高校为了迎合社会对该专业的要求,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该转型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培养方案、教师配备等还不够完善,更急需对该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完善。 2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都还是按照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致使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的数量和教科研情况为主要标准,导致很多高校教师都注重研究,这种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应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相当不利的,与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更不匹配。 教材体系不完善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各大高校对国家政策进行的积极响应,工程管理专业要求专业性极强,但据调研,各高校一般还是按照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给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订购教材,而该教材却不是按照实务工作的流程进行编写的,而是较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讲解,并且知识点繁多且零散,以致学生学习完理论课程后,只了解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对于实际工程项目产生的一些具体问题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 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的知识框架体系包括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和技术类四个专业平台,该专业的学生对这四个平台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以后,还是缺乏动手能力,都有涉及,但都不专业。究其原因是工程管理专业教材体系不够完善,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达不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实践课程偏少 各高校对课程设置基本是理论教学远比课程设计重要,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认为课程设计或者工程实践课程只是一个形式。工程管理专业是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是实践性和动手操作性要求较高的专业,而在各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基础条件投入不足,校外实习单位难寻且岗位难找,大学生校外实习面临边缘化等问题,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工程修养和工程实践,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这往往不能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高校对于教师工作考核的一条主要标准就是教科研项目的多少,导致很多高校教师注重科研立项,而忽视了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师资是高校教学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各高校要培养出真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有一支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保障。这就要求广大中青年教师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转变。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中青年教师,甚至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很难有机会去企业或工程现场进行锻炼,导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 3 培养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 明确定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制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技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平台的重要保障。应用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的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因此,应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构建与社会实际结合、与职业标准结合、与行业需求结合;课程教学过程强调与真实生产过程或仿真场景结合,提倡采用案例、讨论、实际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课程考核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知识与能力考核并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针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需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重点要修订完善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修订并完善教学过程质量标准,重点修订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还要修订和完善教学建设质量标准及教学管理质量标准。此外,建立完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外部社会评价体系。课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一些课程,但是目前几乎没有与改革课程相匹配的教材。因此,各高校应大力鼓励教师自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和讲义,积累改革实践成果,与国家级出版社建立战略性合作机制,陆续出版适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教材。 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 高校教师队伍的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工程管理专业由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应培养一支能教学精实践的“双师型”人才队伍。为此,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或行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参与技术创新、课程研究等实践活动,强化产学研合作能力培养,鼓励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实现既能上讲堂,又能下现场,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还要面积极主动向社会聘用企业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符合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高校培养技术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炬。以师风带学风促校风,形成良好的师风、学风、校风和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 加强工程实践体系训练课程 建筑类高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突破现有学科体系框架,重构理论教学体系,专业课将校内学习模拟成实际工作场景,把学科体系系统重构成工程过程的系统化,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和加大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强大的硬件条件来支撑。目前,一些建筑类高校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工程实训中心、校内实习基地、BIM实验中心等,同时各高校也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4 结论 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寄予更高期望。这就要求高校结合所在行业现状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论证,在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定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定位,坚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而且能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总之,高校应努力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西藏自治区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培训圆满结课 受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委托,由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和长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长安大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西藏自治区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于2016年8月16日上午正式开课。 来自西藏交通系统,包括自治区交通厅、各地公路局、交通质监站等部门的10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肖雨龙,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林,以及长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郝培文教授,共同主持了开班仪式。 西藏天路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林称,本次培训围绕着西藏自治区交通工程领域中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旨在完善学员的理论知识结构,帮助学员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那些不远千里赶来参加培训的学员,西藏天路总工程师肖雨龙既铭感于他们的诚意,也寄予了殷切期望:“参加本次培训班的学员都是区内交通行业的骨干力量,课程安排也充分考虑了西藏地区高寒高海拔交通工程的施工难题,希望大家认真听讲,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为西藏自治区交通建设贡献力量。” 长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郝培文教授说:“虽然西藏在近几年进入交通大发展的时期,但是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区,尤其是高速公路,目前只有两条。毋庸置疑,正在规划的高速公路即将迎来一个大规模建设过程。西藏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决定了建设一条好的公路比内地艰难得多,因此藏区公路交通技术人员面临的挑战也比内地同行大很多。针对今后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开展一次技术交流和培训。”为了紧扣本次培训的主旨――提高西藏自治区从事交通工程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与区外施工技术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完善高寒高海拔地区施工的技术储备――几经斟酌、筛选的题目涵盖西藏自治区的发展现状,多年冻土路基的病害与防治,水泥稳定碎石和沥青混凝土施工,设备的实际操作以及沥青质量控制等内容。 结合拉萨贡嘎机场高速公路的灌缝处置状况,郝培文教授开始了本次培训的第一堂课――《沥青及改性沥青质量控制技术》。他要言不烦地说:“半刚性基层的反射裂缝是世界性难题,出现裂缝并不可怕,但是需要及时处理。”随着国家标准体系逐渐放开,日后国家标准、部级标准、团体(学会、协会等)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皆可以作为施工的依据,郝培文教授担心互相抄袭、罔顾当地环境与气候特点的地方标准继续沦为一堆废纸。“以西藏为例,有的摊铺机在高海拔地区施工时会出现熄火等故障,那么我们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设备施工?这才是地方标准应该探讨的问题。” 下午,郝培文教授对去年开始实施的《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中应当注意的条款进行了条分缕析。随后,徐工集团道路机械事业部西南大区经理裴厚磊详细介绍了徐工集团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十二五”建设过程中的战略合作成果,徐工的成套筑养路设备,以及包含产品销售、设备租赁、二手交易、配件商城四大模块的徐工“路之家”APP。他分享的江苏省在公路建设和养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自然环境迥异的西藏也极有裨益。 8月17日,作为自治区“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起草组成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办副主任、研究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区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宏发,在全程脱稿的关于西藏“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和趋势的报告中,不但援引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德国当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理论,更是对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各阶段、年份的经济数据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他指出,1951~1959年,西藏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0.3%,1993~2015年则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由此证明了“没有稳定,当前就难以发展;没有发展,难有长期的稳定”,是故“十三五”期间西藏的经济仍然要保持如此增速。他还说,截至2015年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为7.8万km,要完成202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1万km的目标,西藏的交通建设大有可为,但是必须牢记“保护生态环境是底线、红线、高压线”。 “路面工程是一门通过机械设备将各种材料有效结合起来的技术。”长安大学的刘洪海教授在18日下午刚刚上课便开宗明义――设备的性能要与材料特性相适应;再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依据材料的不同调整参数设定。他举例说,沥青搅拌站的风油比不能照搬内地省份的设定,应该考虑西藏海拔高、含氧量少等特点,否则会导致燃烧不完全,形成积炭。刘教授不但分享了他考察德国道路施工时的见闻,还将斜压接缝、摊铺挂线、冷料流量标定等方面的经验倾囊相授。他回答了学员们提出的大宽幅、大厚度摊铺之优缺点以及施工后路面产生推移现象等问题,极好地诠释了本次培训的目的――解决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探讨实际应用中的经验。 随后,沃尔沃道路学院院长邵文武从熨平板、操作控制系统、主机三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沃尔沃摊铺机在控制摊铺质量方面的设计。他指出沥青路面压实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碾压速度过快、洒水量过大、对振动压实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刻等,同样值得注意。 此外,长安大学公路学院的刘永健教授、毛雪松教授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中心副主任樊凯,分别作了题为《中小跨径钢桥应用技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与防治技术研究》、《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报告。其中,毛雪松教授指出的多年冻土路基的主要危害根源以及多年冻土地区工程的核心问题,樊凯老师关于西藏公路等级的见解――不能简单地按照内地交通量确定等级,要强调以功能确定等级的重要性,对于前来参加培训的西藏自治区内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今后的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9日中午,学员们领到了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证书,宣告本次西藏自治区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培训圆满结课。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 摘 要: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电子化评审对于全面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以及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江苏省在建设工程专业资格评审全流程中,通过网上申报、电子化评审、电子票决、相似性警示等功能的应用,实现了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 关键词:建设工程 池化技术 相似性比对 PDF切片技术 1 项目背景 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涉及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也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江苏省建设工程系列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已经形成申报、审核、分类、汇总、评审、票决、公示等一整套较为规范完整的工作体系,但每个环节均采用传统的人工处理模式,存在工作量大、易出错、分析能力弱等较多问题。建立一套符合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和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已是专业技术资格业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将对促进公平正义、方便申报人、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总体架构 采用J2EE技术,基于Windows2003/2008 Server操作系统,Oracle 11g数据库、Weblogic应用服务器进行开发,集成了MyBatis、Spring、Ajax、Pentaho、Mondrain等开源框架,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和强大的扩展能力,满足业务不断扩充和灵活变化。 3 核心功能 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电子化评审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安全保障技术、构建全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服务系统,实现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阳光化、自动化等,使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更为高效、经济、安全、方便、快捷。通过制定统一的评审工作流程与操作规程,使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协调和统一,减少评审工作自由裁量权,避免人为因素干扰,提高评审工作的科学性,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 3.1 申报电子化。申报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平台上随时随地进行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提交和修改,不再需要拿着纸质材料来回奔波于专业技术资格管理部门,大大方便了申报人,提升了申报效率。 3.2 评审网络化。通过电子化评审平台,小组评委和执委会专家一律在平台上完成资格条件审查、现场答辩、小组讨论投票、大组会讨论、大组投票等全部评审工作,实现纸质材料评审向网上评审的转化,同时对评审工作进行全程自动记录。 3.3 票决自动化。小组投票和大组投票均通过平台的自动票决功能进行统一投票,在组织人员的全程控制下,由系统自动生成票单供专家进行投票,自动对票单进行实时统计,并同步将投票结果公布,完全排除人工处理环节。 3.4 抽查随机化。评委评审结束后,通过平台可以按照需要对评审材料进行随机抽查,并对发现的评审质量问题进行进一步核查处理和过程追溯。 3.5 分析智能化。平台可以对申报和评审过程的每个环节和评审结果进行自动数据统计,形成多级分析汇总数据,通过报表、KPI、OLAP等多种方式,对申报评审工作、专业技术资格人才库等进行决策分析。 3.6管理协同化。通过省、市两级平台,实现了全省专业技术资格管理机构在预审、终审等不同环节的工作统一协同,实现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属地化管理下的申报材料,评审结果等专业技术资格数据的充分共享。 4 项目创新 4.1 多源异构数据关联应用 为了建立全省完整的专业技术人才库,加强不同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整合应用,省住建厅对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信息库进行了充分共享,提供了多种开放信息共享接口,与其他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形成充分对接,同时与权力阳光运行系统、优质工程评审系统、建设工法评审系统、执业资格注册系统、建设领域信用平台等上下环节的信息系统进行关联应用,为提升建设领域的整体信息质量和业务处理效率提供支撑。 4.2 PDF文件切割传输显示技术 申报人的申报材料繁多,在系统中产生的PDF申报材料文件也比较大,在审核和评审过程时,容易造成网络传输显示时等待时间很长。针对此问题,系统研发了PDF文件动态切割引擎,当超过指定页数或大小的PDF文件需要传输显示时,系统在后台自动判断,根据需要使用PDF文件动态切割引擎将其切割成若干个较小页码的PDF文件流,或者转化为更小格式的图片文件流,然后再进行网络传输和显示,这样可以在不影响查看效果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文件显示速度。 4.3 PDF相似性比对显示技术 申报人在填写申报材料时,会尽量多的填写业绩材料,以往专家在评审申报材料时,需要人工去比对、剔除部分雷同的业绩材料,来保证评审的正确性,这个对于纸质材料来说,工作量巨大,而且比对覆盖面非常有限。 对此,系统采用针对申报材料PDF文件的相似性自动比对技术,判断可疑的相似业绩材料,在PDF文件上动态高亮显示,对专家进行提醒,并可以一目了然的调看相关业绩材料,大大减少了比对工作量。 系统在相似性比对时,首先会自动识别出材料中对应的项目信息、获奖信息、论文著作信息等,然后进行分类相似性比对。对于项目信息和论文著作信息,自动与其他人的相关信息和历史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对于获奖信息,首先平台中存储的历史主要奖项库进行信息比对,比对奖项名称、获奖人和时间,然后再与其他人的获奖信息和历史申报的获奖信息进行比对。 进行相似性比对时,系统采用条件随机域CRFs模型来建立比对算法。首先根据历史信息建立项目名称、奖项名称等这些内容的特征词库,然后根据特征词库对文本进行快速识别和分段分词,然后与其他人的相关信息和历史申报信息进行分段匹配,自动计算文本的相似度,最后根据匹配的相似度以及时间、单位等辅助信息来综合判断,当某个业绩与另一个业绩的相似度达到指定阈值时,则认为其属于雷同业绩材料,在专家查看时给予高亮警示。 5、项目应用 5.1突显严谨性 通过4大核心环节,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申报材料实施评审前公示,从源头筑起预防作假的第1道防护墙 ;评审采用相似业绩自动比对和警示,评审全程留痕,对破格晋升人员采用A/B角评审等方式,保证了评审的客观公正,在评审过程中筑起第2道防护墙;采用随机抽查方式,监督检查专家评审质量,并将专家评审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充分体现评审的公正性,筑起第3道防护墙;评审结果在平台上统一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筑起第4道防护墙。 5.2应用便捷性 充分体现优质、便捷 、高效的服务原则。电子化申报缩短、简化了申报程序,提高了效率。对申报人采用引导式填报模式,避免了信息误填、缺填和同一信息的重复填报;通过网络信息交互,大大缩短了往返于申报人所在地与专业技术资格管理部门之间的时间;采用平台公告、短信通知、QQ群答疑等多种方式将所有应该公开的信息,包括评审进程,及时告知申报人,为申报人提供了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5.3 体现科学性 充分体现科学、严谨、效率的评审原则。网络化评审,自动化票决,随机化抽查,对破格晋升人员实施A/B角评审,建立获奖项目数据库,对申报人申报业绩实施智能化查询和相似性比对、警示,对专家评审质量进行监督抽查,采用评审前后两段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充分体现评审工作的科学、严谨。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评审专家从查找、比对、摘录、誊写、签字确认等繁杂重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聚焦于对申报人专业技术水平的研判,提高了评审质量,提升了评审效率。平台的应用缩短了三分之一的评审时间。 5.4资源节约性 充分体现申报评审工作的集约、节约的原则。按照每年中级和高级申报人约 2000人,每次申报节约打印材料、专家评审、交通运输费用 按照500元/人 计算,每年至少可以节约成本100万元以上。 6 结语 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电子化需进一步建立数据融合共享机制,将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电子化评审平台,与政府部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执业注册人员系统、优质工程管理系统和住建领域一体化信用管理平台相关联,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应用、联动监管;利用云架构集约化数据管理特性,运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 OLAP 分析等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多维度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公正,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专业技术分析 [摘 要]暖通工程作为民用建筑专业技术工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有效指导民用建筑工程的建设,保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用建筑的数量有所增加,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在暖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质量难以符合规定的标准,并且部分居民在入住后改装暖通系统,导致暖通故障时常发生,影响工程施工质量。本文就对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专业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用建筑 暖通工程施工 专业技术 暖通工程作为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关键部分,其对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优质的暖通工程能够有力保证居住环境的良好性,但是如果暖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将会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1]。因此在民用建筑中进行暖通施工时,需要科学选用专业施工技术,保证暖通工程的质量,实现民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现状分析 对于民用建筑中的暖通工程而言,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难以有效控制工程进度。部分施工单位以及施工人员在进行暖通工程施工时,对其没有较为清醒的认知,仅仅认为其是一种辅助工程,因而对其不够关注。由于暖通施工进度与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联系较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控制施工进度,确保工程的安全以及质量,减少不同因素对施工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进度。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供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进度,因此必须要对施工材料的供应问题进行充分考虑。二是资金无法有效落实。我国部分建筑商为了谋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恶意拖欠或拒绝支付资金给施工单位,这样会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资金项目无法有效落实,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另外,部分建筑单位对暖通工程施工不够重视,对其缺乏必要的关注。这样往往会使施工单位缺乏资金,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可能会偷工减料,选择劣质材料,从而影响工程质量,致使工程完工后无法正常使用。三是设计图纸缺乏不规范。就工程施工来看,设计图纸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正常进行。目前许多暖通施工项目在图纸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图纸设计缺乏规范性;设计图纸的关键部分没有相关的说明;部分图纸对规格无法进行准确计算,从而浪费大量的工程施工材料;设计图纸与计算内容不相符等。这些会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对整个工程施工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工程存在安全隐患。 二、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专业技术分析 (一)地暖工程施工技术 低温热水供热系统作为地暖工程中的重要系统,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做好相关防护工作。首先应对地热管地板的质量加以保证,这样在进行低温热水底板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扩散低热,充分发挥地暖施工技术的作用。同时需要合理安装铝箔热反射膜,选用具有较强高热性能的挤塑板,促进供暖效果的提高。其次在进行地热工程施工时,需要提高隔水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地热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避免漏水现象的出现。最后应将保护材料覆盖在盘管和分水器的交接部分,从而避免盘管出现氧化情况。当然在应用地暖工程施工技术时,应对地面蓄热性能和供暖砂浆工艺加以提高,保证地热工程的质量。 (二)通风工程施工技术 对于民用建筑暖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言 ,其多是与热预留孔洞存在紧密的关系。一般民用建筑在正常施工过情况下,往往会在施工图纸上将工程的预留孔道加以明确标注,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没有将孔洞位置进行具体标注,导致孔洞预埋工序难以顺利实施[3]。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强化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交流,做好相关交底工作与排查工作,保证预留孔洞的尺寸与规定要求相符合。除此之外,需要重视混凝土浇筑工序,详细排查混凝土振捣与前期配备时的松动和位移情况,及时出现问题,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三)保温工程施工技术 保温工程是建筑暖通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在保温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不过关,将有可能导致冷凝水管出现故障,从而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浪费资源。水项目施工部分是暖通保温施工中的难点,在水项目施工时,监理人员必须要密切关注和监督施工工序;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方案进行,确保保温作业能在管道试压合格之前以及顶棚安装完毕时完成。一般在保温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垫木与管道间的空隙过大、阀门保温范围较小、垫木与保温材料间连接不紧密等。因此在保温施工过程中,要保证保温材料的耐火性能,粘合剂能与绝热材料相匹配。 (四)暖通设备安装技术 在对暖通设备进行安装施工之前,对机房内部地坪的施工进行确定,确保其能良好施工,并对墙壁粉刷工作加以重视。所有暖通设备在安装前,必须要保证各项施工的基本需求,并且其验收工作要由专门人员负责,确认其合理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准备施工工作[4]。另外,在摆放暖通设备时,要使管道与暖通设备的走向保持一致,充分考虑暖通设备预留的检修空间,有效保证设备周围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在对空调设备进行安装时,空调风机盘管要与装修棚顶高度相对应,积水盘的摆放位置与空调机排水方向要基本一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暖通工程作为民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其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民用建筑中进行暖通工程施工时,必须要准确分析暖通施工的现状,强化施工图纸审核,有效运用地暖、通风、保温和暖通设备安装等施工技术,从而促进暖通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保证建筑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实现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浅谈海外火力发电厂EPC工程热控专业技术规范 摘要:通过对海外火力发电厂EPC工程的执行经验总结,笔者发现热控系统的冗余要求、汽机自动升速系统、汽机热应力计算系统、性能计算和优化系统、机械监视系统、执行机构、电缆及电缆支架、仪表管路及附件等很多方面的技术要求与我们国内常规的设计、工程标准和习惯都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将做详细比较分析。 关键词:海外;火力发电厂;EPC工程;热控专业;技术规范;差异比较 1 引 言 随着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实力的增长和国内电建市场的逐渐饱和,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中国电力设备制造厂家、工程承包公司、贸易公司在从事着电站的出口贸易活动。下面笔者以某涉外火力发电厂EPC项目的技术规范为例,浅谈一下火力发电厂涉外总承包合同中常见的热控专业技术要求。 火力发电厂总承包合同中的技术规范一般由项目业主委托其设计院/咨询公司起草,其涵盖的内容细而广,涉及到项目描述、工作范围、设计要求、性能要求、冗余要求、质量保证服务、工程设计服务、现场服务、试验和调试、总平面布置要求、厂房、设备布置要求、资料文件要求、项目管理要求、环保要求、机务、电气、热控、土建等各专业的具体技术要求,除此之外还附上项目的煤、油、灰、水等必须的分析报告、备品备件清单、推荐供应商清单以及特殊工具清单等等。具体到热控专业,主要有以下要求: 2 仪控岛整体设计要求 主要是对本电厂投入商业运行时要达到什么样的自动化水平提出要求,要求提供的控制和仪表系统要能够保证电站安全、有效和可靠的运行,至少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a)机组的所有常规运行(包括所有正常,危机,启动,停机运行以及带负荷运行)。 b)电站运行人员没有足够时间完成的一些非常规运行。 c)要求能够实现参数的闭环回路调节控制,从而优化汽机,锅炉和辅助系统的运行。 d)能够实现开环回路控制以及各个动力设备的自动联锁和保护。 e)能够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和系统参数的连续监视。 f)要求所有显示,报警和控制设备的设计都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把运行人员的误动作 降低到最底限度并最大限度的提高运行效率。 一般从电厂的运行经济性考虑,涉外工程中常见的要求是BTG岛(机炉电三大主机及辅机和附属热力系统)由中央控制室通过DCS、DEH等分散监视、控制系统进行监视、控制,单元机组每值设运行值班员4~6人。化水、循环水处理、污水处理、输煤、除灰、空压机等辅助系统由PLC组成的辅助系统控制网监视、控制,化水、输煤、除灰可配套就地操作员站,每值设运行值班员共3~6人,燃油、循环水系统可配置远程I/O系统,将控制和监控功能归口于DCS中央控制。 3 工程范围 整个电站的控制和仪表系统包括DCS及其配套的硬件、软件、一次/二次仪表、汽水分析系统、气体分析仪表、汽包电接点液位监视系统、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汽机自动升速系统、汽机调节系统、汽机热应力计算系统、机械监视系统、性能计算和优化系统、声光报警系统、呼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主时钟同步系统、控制盘、台、柜、仪表盘、接线盒、电动、气动、液动控制阀门及执行机构、电缆及电缆支架、仪表管路及附件等,能够完成整个电站锅炉、汽机、辅助和公共系统的监视、控制、报警、联锁和保护等功能。 其中冗余要求、汽机自动升速系统、汽机热应力计算系统、性能计算和优化系统、机械监视系统、执行机构、电缆及电缆支架、仪表管路及附件等很多方面的技术要求与我们国内常规的设计、工程标准和习惯都有一定的差异,作者在本文下一节中将有具体描述。 4 详细技术要求及与国内工程的差异比较 4.1 控制系统(包括DCS、DEH、PLC辅网控制系统等) a)对DCS的要求 控制器处理能力要求最大负荷时CPU出力不超过60%(还包括考虑将来15%的扩展空间),高速数据总线要求最大负荷时占用带宽不超过60%。系统响应时间为满负荷时的响应时间,重要的模拟量信号如汽包液位、炉膛负压等响应周期为50ms,一般的信号响应周期为100~250ms,开关量响应周期为100ms。显示器要和其他系统能够高速通讯,显示内容能在1s内更新,最大更新时间为1s。SOE信号要直接通过硬线连结取自就地信号,每台机组最少要提供256个SOE点,每点处理周期为1ms。 b)对DEH的要求 汽机DEH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汽机转速和负荷控制,汽机自动启停控制,热应力计算,超速保护和汽轮发电机监视。其它硬件性能要求基本与DCS相似。其中汽机自动升速系统和汽机热应力计算系统目前国内几大主机厂的产品配置与国外业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异,国外工程一般要求汽轮机在结合热应力计算的基础上保证汽轮机启动时能够达到“一键开机”的要求,即该自动系统将自动的将汽机从零转速升速到同期转速,然后带到额定负荷,然后连续监测机组运行至满负荷,不影响机组寿命,包括自动同期。从而最小的避免由于运行人员认为错误造成的事故。这对控制系统、检测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几大主机厂的产品一般对热应力计算最多只提供高压转子、中压转子热应力计算,且机组寿命消耗百分比技术有所受限,还不能完全实现机组的“一键开机”功能,也达不到对机组机组寿命消耗百分比的量化计算。 c)对PLC辅网控制系统的要求 PLC硬件安装包括1:1冗余的CPU,存储器,电源,通讯和I/O总线. 冗余设备能够在5ms内自动转换. d)冗余要求 锅炉,汽机的重要保护系统,要配置三重冗余的硬件(即三重冗余互为热备用的CPU,存储器,电源,通讯和I/O总线)和三重冗余的测量元件。这种三重冗余的技术要求在国内应用还是较少的,且成本很高,目前GE公司配套燃机的MARK-VI控制系统采用的是三重冗余的控制系统,但笔者认为在常规的火电项目上到双重冗余的安全性已经比较成熟,三重冗余的应用并不经济。 对于重要的闭环控制回路,系统测量元件要3取2冗余配置。仪表管路、取样器或各温度计套管(温度元件)都要独立安装,不能共用(部分流量测量元件可选用同一取样装置)。 其余保护用逻辑控制系统和相关测量元件要配置双重冗余硬件。 4.2 主蒸汽流量测量 常规的主蒸汽流量通过调节级蒸汽压力可以计算出来,但有些国外项目要求在过热器出口管路上设置流量喷嘴以直接测量主蒸汽流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无论从测量精度还是还是经济性角度考虑都不是笔者推荐的方案。 4.3 辅机设备的状态监视 对于大型动力设备,重要动力设备,包括送、引、一次风机、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机力冷却塔风机等、要提供足够的数量的振动监视仪表。国内一般对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等转动设备不做振动监视要求。 4.4 仪表管路及附件 一般的要求对于高温、高压介质采用P22无缝合金钢管(按照 ASTM A335,GR.P22标准),对于低压、低温介质采用A106无缝碳钢管(按照 ASTM A106,Gr.B标准),对于压力不小于4Mpa的高压动力管道上要安装双一次门和2个排污门。 国内按照国标要求对于高温、高压介质加强接头和一次门采用12Cr1MoV无缝合金钢管,仪表管路可以采用1Cr18Ni9Ti不锈钢材质,对于低压、低温介质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锈钢或碳钢无缝管,对于对于高温、高压介质要安装双一次门但排污门一般设置1个。 4.5 电缆 一般对动力电缆和控制电缆要求为铠装电缆、铜芯、低烟阻燃,一般不要求采用电缆保护管,但补偿导线和信号电缆一般要穿在电缆保护管内。国内由于电缆敷设时普遍在就地侧应用电缆保护管,因此对低压动力电缆、控制电缆和信号电缆都不做铠装要求,且一般考虑的经济性都采用阻燃电缆而很少采用低烟阻燃电缆。 国外业主一般习惯采用多芯的控制电缆和信号电缆(一般32芯以上),且在就地区域根据需要加端子箱进行分配,这对材料成本、电缆敷设成本和工期都有很大节省,但对设计和接线的难度有了一定提高,国内对合并电缆的设计还是有一定差异,一般信号、控制电缆最多不超过19芯。 要求电缆的接线盒端和测量元件端要挂好金属标牌,敷设电缆时,在电缆桥架内最长每隔1米就要用铝制电缆卡子卡住电缆。国内一般根据施工习惯的不同,电缆标牌采用塑封或着PVC材质,桥架中电缆绑扎采用外敷塑料的铁绑线或者塑料扎带。 4.6 声光报警系统 每台机组配置一定数量的声光报警窗口,信号直接从就地采用硬接线接入,目前新上的项目在大量的使用了大屏幕后,都已将传统的光字牌报警系统取代。 4.7 执行机构 从安全性和操控性方面考虑一般调节型执行机构都要求采用气动执行机构,但目前部分品牌的电动执行机构在这两方面也有非常优秀的表现,从经济性和施工难易程度方面考虑建议两者皆可适当考虑。 4.8 电站性能计算和优化 要求控制系统及就地设备均能够做到对电站的锅炉,汽机,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除氧器,凝汽器等各个设备的性能,辅助电站功率/效率,汽机热耗,燃料利用率,锅炉效率,设备运行时间,电站热耗,电站功率因数和发电量,发电机功耗等进行性能计算并根据计算的结果自动调节系统或提出优化方案。目前在国内部分项目上也有过应用,但应用还不成熟且优化软件需要进口,耗资巨大,笔者建议国内电站出口商在与国外业主澄清时需要重点关注。 5 结束语 总体而言,比较国内外火力发电厂热控专业的技术要求,笔者认为在工程方面国内已处在领先的地位,但设计、制造的精细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 【摘要】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绩效考核是组织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核心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其实质是做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致,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方法直接影响绩效考核效果,本文主要探讨针对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 【关键词】工程咨询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一、常见绩效考核方法分析 常见绩效考核方法介绍和适用性分析如表1。 表1 常见绩效考核方法介绍和适用性分析 二、适用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 (一)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 从工程咨询的本质来看,工程咨询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主体,是维持企业活力和发掘创新力的关键。工程咨询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活动,咨询活动的效果质量不仅取决于专业技术队伍的总量能否满足业务的需要,而且取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素质的高低。 (二)适用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比选 表2 适用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比选 三、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方法应用 作为一家从事新能源工程咨询企业,A公司目前已成立近二十年,现有员工70多人,其中从事工程咨询专业技术人员60余人。 A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全员绩效考核均为态度、潜力、业务三部分,态度考核侧重员工对于文化等主观认同度的测评,潜力考核侧重员工对于岗位胜任度的测评,业务考核侧重员工工作完成情况的测评,并占绝大部分权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考核主要针对执行项目进行考核,日常在项目完结时进行单个项目测评,年终绩效成绩为个人全年度完成项目日常测评平均分与占业务部门完成项目总数权重的乘积。 该绩效考核方法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态度和潜力测评在绩效考核中作用不大;2、业务考核只是单纯得对已完成工作进行打分,缺乏指标要求,对员工如何提高绩效缺乏引导性;3、当年绩效考核方案在年终和实施,无法引导和控制员工行为,从而取得好的绩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A公司人力资源部参考各种绩效考核方法,主要综合了KPI和MBO绩效考核方法的优势,针对业务部门推出一套新的绩效考核方案。 首先,从KPI方法考虑,因态度和潜力考核相对专业技术员工为非关键性因素,将只作为绩效参考,不再纳入最终绩效考核成绩。 其次,利用KPI方法从企业目标中挑选出对企业业绩起到重要作用的指标,然后将这些指标按照MBO方法划分到各个业务部门,再在各个部门内部将分指标划分到各个员工,使员工明确当年个人绩效指标要求,例如:要求员工当年执行多少个项目,项目质量有何具体水平标准。 最后,年初当年绩效考核方案,并要求业务部门中层与专业技术员工一对一沟通确认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要求,保证绩效考核效果。 四、结论 合适的绩效考核方法将有助于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施,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并且能随需而变。对于工程咨询企业内执行业务的专业技术员工,分别给予公平合理的执行力评价即为对他们的绩效考核,最终实现员工的良好绩效表现和良性循环。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人才流动市场的日渐活跃,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日趋严重。而企业的科学有效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所在。企业要留住人才,就必须清楚了解人才流失的原因。本文针对石油行业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人才;流失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人才流动市场的日渐活跃,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问题。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原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人才自身因素,也有国有石油企业管理观念、模式等方面不相适应的因素。我们应该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人才竞争的赛场上,我们的国有石油企业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留住人才? 一、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现状 虽然企业人员有合理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必要的,但当前人员流动也存在不合理性。一是流失率较高。我处从2001年至2008年招聘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8人,流出38人,占引进的19.2%,且呈高发态势。二是石油主专业技术人员流失较多。流失人员中有较大比例是具有中、初级职称的石油工程、油田应用化学、机械(电气)自动化等石油院校主体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些人有专长,有管理经验,大部分是所在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向具有中、高级职称和管理人员扩展的趋势。从近三年外流人才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有一定现场实践经验而且也有国内外项目合作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身上,近三年总共流失的21人中,有5年及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约占62.0 %,有对外合作经验的约占60.0%。有人曾戏说:石油企业就像是一个大的“培训基地”,很多外资、民营石油企业里的高级技术人才,都是从国有石油企业里挖去或跳槽过去的。长此以往,企业的凝聚力和整体工作氛围也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二、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的对策 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应更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经营,努力寻找稳定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系统科学地开发和培养人才,合理地设计岗位,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施展拳脚的机会、有展现自己的舞台,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1、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薪酬机制 薪资尽管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可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也是防止员工流失的必要条件之一。应尽快健全人才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参照的薪金标准。要用国有石油企业的美好发展前景吸引人,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稳定的制度环境、宏伟的发展蓝图、良好的工作空间更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着力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培养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用真情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逐步拉开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从事高技术含量和一般性技术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以工作能力和贡献大小作为衡量报酬多少的标准,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更好的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进而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可探索建立钻井工程师、定向井工程师、钻井液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的分级管理、量化考核制度,使岗位业绩与薪酬挂钩,提高能力水平高、责任心强、贡献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收入,有效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还应该帮助员工合理度量其投入和收益,让员工不仅看到物质回报,而且看到企业为其提供的发展空间、工作氛围、提升机会以及地位、荣誉等精神回报。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为促进人才发展,可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制度建设上进行积极尝试。一是实行基层轮岗锻炼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员工到不同岗位进行锻练,采取老带新、师带徒、导师制的方式,使他们尽快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积累专业工作经验,塑造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个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积极促进人才流动,量才适用。尽可能给大家创造选择岗位的机会。有计划地对优秀员工进行 域内、域外、海外项目的轮岗培训。通过轮岗,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丰富工作经历。三是将员工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贯穿全过程,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训以本岗位专业知识培训为主,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为辅。培训采取脱产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力争形成培训——提高——再培训——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员工参加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技术考察等活动,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的发展动态,拓宽视野。 通过定期对员工职业规划进行评估,适时地调控,及时地建议,有目的地培养,为员工成才铺路搭桥,调动员工学习的自觉性,让他们更好地工作,顺利地成才。 3、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以强化技能操作、改善知识结构、注重技术创新为重点,采取短期培训、系统讲座、外派委托培训的方式,既有内部组织的一系列针对性岗位培训,也有外送高等学校深造、国际化学习考察,着力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使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经常化、正规化和制度化。严格执行《年轻干部岗位基本功训练实施办法》,举办各专业工程师季度培训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应用,还对当前技术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提示,同时结合培训内容进行岗位基本知识和基本功测试,测试结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内容之一。通过这些方法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踏上了适应钻井发展的快车道。还鼓励员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要,选择优秀员工参加与其业务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2年钻井专业业务竞赛中,我处六位选手组成的江苏油田代表队夺得佳绩,取得钻井专业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2名选手摘得金牌桂冠。 4、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及不断提高发展的机会 在新的国际石油行业形势下,只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结构,有效地防止人才流失,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增强国有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使石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推行首席工程师评聘机制 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性 垞电公司党政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和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努力为专业技术人才施展才华创造平台。自2008年推行首席工程师评聘制度以来,先后聘任首席工程师40余名,进一步调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一、健全完善制度,规范有序操作 1.建立设置机制。公司在推行首席工程师机制之前,调研分析了同行业各类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紧缺程度,侧重于机、炉、电等主体专业,同时考虑机关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情况,分别设立了锅炉、汽机、电气、热控、化学等专业工程师,并注重对聘用人员学历、技能和成果的优先选择,注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优先考虑,使所聘用的专业工程师不仅是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而且在公司和部门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代表性。与此同时对聘用的人员不搞固定制,对不能履行职责者,及时解聘,对缺额及时补位,以保持所聘职位相对稳定并符合质量标准。 2.建立竞聘机制。从对参聘人员资格审查,到岗位条件的要求,到竞聘过程的规范运作,再到任职后的跟踪观察,严格做到耐心、细心、精心|。整个竞聘过程严格按照个人申请、部门推荐、民主评议、理论考试、现场答辩、公开公示、组织考核、研究审批等程序执行,达到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3.建立跟踪管理机制。公司极为重视对聘用首席人员的跟踪管理。第一,明确职责,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规定聘用人员必须承担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任务,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攻破生产现场存在的技术难题,对在任期内不称职的,取消其称号并停止相应待遇。第二,实行“全出竞进”的动态管理法,每一届管理期限为2年,期满后按程序重新竞聘。第三,实行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根据其完成课题情况和主要业绩成果,对照标准进行考评,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对考评末位的谈话提醒,督促其不断改进提高。 4.建立待遇薪酬机制。根据公司经济效益和岗位需要,参照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情况,提高了首席人员的岗位工资标准,设立了专项津贴,按月发放到他们个人的工资账户上;对首席人员技术成果转化的所得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个人,同时在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健康体检、企业年金、脱产学习培训以及疗养、休假等方面,向首席人员给予一定的倾斜;在首席人员申报科研项目、发表技术论文、实现技术革新时,公司优先给予经费和其它方面的支持。 二、发挥首席机制作用,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首席工程师机制的推行,催生了诸多技术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技术支持部专工李长年自被聘为首席工程师以来,先后实施了2×135MW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四台冷渣器改造和锅炉防磨技术改造,每年可节约标煤1.48万吨。原电气专业工程师李全超对公司2×135MW机组四台一次风机分别加装了变频器,厂用电率由改造前7.6%降为改造后的6.7%,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垞电公司2×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原采用炉内喷加石灰石粉的方法进行烟气脱硫,不但造成较大的浪费,而且降低脱硫效率。锅炉专业工程师李洪波作为锅炉专业课题组组长,主动承担了这一技术攻关课题,在充分调查论证和试验的基础上,提出改造方案,自行设计图纸,并亲自组织实施,在投入很少的情况下攻破了这一重大课题。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每天可减少石灰石粉用量约100吨,相关设备节约用电约3200千瓦时,每年可节约费用137万余元,既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又提高了企业效益,取得较好效果。该项目被江苏省总工会和经信委评为优秀合理化建议。 三、从建立用活首席机制中得到的启示 1.创新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和使用模式。实行首席制破除了专业技术职务存在的终身制,使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克服了只讲待遇、不讲奉献,只讲级别、不求成果的弊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职酬相符,从而推动了职称评聘工作逐步向评价社会化、用人聘约化、管理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发挥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示范作用。实行首席制为广大科技人员树立了一个标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首席人员既是技术尖子,又是员工身边的技术专家,最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首席人员的评聘和其创造的技术成果,一方面极大调动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争先创优、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较好地带动了员工学习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同时也使被聘用人员自我加压,为了首席的荣誉和称号不断地努力学习,形成了“人人争当首席,首席带动全员”的良好局面。 3.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首席制突破了原有的成功理念,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在发电厂技术人员密集型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较多,但相应的管理岗位较少,建立首席制无疑为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平台。同时由于首席人员定期评聘,不搞“终身制”,让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可望也可及,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竞争的“畅通工程”,开发了优秀人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工程应用背景下的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浅谈 摘要:现代机械行业,研究型和技能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本文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针对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提出了“专业+工具”的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机械专业 教学改革 专业+工具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介于学术研究型和技能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1]。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本文对工程应用背景下的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技术课程的改革进行简单探讨。 一、“专业+工具”培养模式的提出 现在机械类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绝大多数工程人员都是利用软件在虚拟条件下完成项目的设计和仿真分析等工作,所以在工程应用的背景下,工程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工具解决工程上的实际问题。未来应用型机械类专业本科生至少应具备如下两种基本能力:一是具有本专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具有分析解决机械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计算辅助工具进行工程开发和虚拟设计的能力。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理论依据提出的,意在培养“专业+工具”的工程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人才。 二、存在的现实问题 据调查,目前国内机械企业对机械类本科生就业后的普遍反应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上岗适应慢,动手能力较差;二是缺乏对现代工程工作流程的了解[2]。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上,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及计算机辅助与虚拟设计的能力。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下: 1.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基本上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相关计算机辅助课程,但这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相对“孤立”,在专业技术课程中没有很好的应用,也没有真正的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中。 2.缺乏专业工程应用的“标准训练”,即学生对技术标准的规范性应用不够严谨,而且对工程设计过程缺乏实践认知过程。 3.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底子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但机械类专业技术知识比较深奥,存在学生较低学习能力与深奥专业知识的矛盾,同时存在高校教育滞后于工程实际应用的矛盾。 三、改革的意义 1.在工程应用的背景下构建适合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为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将工程软件融合到专业技术课程中,将专业技术课程中抽象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降低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的难度,并能真实感受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能让学生具有利用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实际工程开发的能力,即“专业+工具=工程开发”的能力。能让学生建立虚拟设计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规范其对专业技术标准的应用。 3.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学生会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形成学生主动学、教师喜欢教的和谐师生关系。 四、改革方案 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分别实施和贯通,最终做到“专业+工具=工程开发”的融合。 1.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上,要使学生建立专业理念,形成专业思维,要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兼顾“工具”的使用。 2.在专业软件课程教学上,要掌握软件基本应用技能,并学会利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专业技术标准的应用能力。 3.在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上,要做到“专业+工具=工程开发”,模拟工程环境,熟悉项目开发流程和专业技术标准。 五、改革效果 目前“专业+工具”的培养方案,在我院正在逐步实施,特别是在专业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明显提高。相信随着该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与实施,更多学生将会从中得到锻炼和启发,为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实施办法公布 7月23日,为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实施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实施办法。 一、目标任务 2011年至2020年期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12个重点领域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9个现代服务业领域,每年培养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80万名。大力开展以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重点的岗位培训,每年培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骨干专业技术人才19万人。 二、组织实施 (一)项目实施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类指导、分级组织的原则,采取年度项目计划管理的方式进行。 (二)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协调小组根据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工程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和实际情况,制订各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年度实施计划。 (三)各领域牵头部门,负责本领域两个项目的总体规划、专业指导、技术引领、行业动员。根据本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将培训指标分解到省级牵头部门,由省级牵头部门提出落实方案报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四)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省内各部门的落实方案进行总体平衡调整,确认本地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项目总体指标,报国家工程指导协调小组审核后组织实施。 (五)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中央企业和国家级重点行业协会等涉及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需求较多的单位,可直接向工程指导协调小组申报培训指标,并按工程指导协调小组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 (六)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及各地各部门继续工程教育协会、行业性协会学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配合相关领域牵头部门,主动承担工程培训任务。 (七)每年年底,由各省级牵头部门汇总本地区本领域培训情况,同时报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上级牵头部门。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本地区工程各领域培训情况进行汇总,报国家工程指导协调小组;中央层面各领域牵头部门对本领域培训情况进行汇总并报国家工程指导协调小组。 三、培训要求 (一)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主要依托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有关培训机构,开展集中培训、高级研修、岗位轮训、实地考察、案例研讨、在线学习等活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行业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培训方式。 (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要紧贴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根据急需紧缺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以更新知识、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内容。对专业性强且需要持续深化的相关领域,可采取跟踪培养方式进行。 (三)岗位培训要结合工作岗位的专业特点,针对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开展人才理念更新、知识更新拓展、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养成、实践能力提升、团队合作、技术适应、创新创业等能力提升训练,重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岗位适应、职业发展能力。 (四)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时间每人每年不少于72学时,岗位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36学时。 四、考核监管 (一)工程项目承办单位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合格者颁发统一印制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相关情况记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并记录相应学时。 (二)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的课程备案公示、证书登记统计制度,依托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管理网站和工程各重点领域相关网站进行。 (三)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定期对本地区各领域培养培训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组织管理和实施效果等进行抽查,提出考核意见,记录考核结果。 (四)国家工程指导协调小组要加强指导和监督,通过督导检查、监测统计、情况通报、专家评估等办法,加强对工程组织实施工作的监管。 五、经费支持 (一)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要求,各级政府承担的工程项目任务,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各部门承担的具体工程项目任务,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规定,向同级财政申请经费支持。 (二)政府财政专项经费主要发挥对工程项目经费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用于培养培训的选题论证、专家授课、教材及课件开发等费用。 (三)各用人单位按规定比例提取职工培训费。要保障本单位开展工程项目支出,加强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四)鼓励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工作计划公布 3月19日,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为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组织实施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2012年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工作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龙头工程,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人才工程。2012年是全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开局之年,总的任务要求是:以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大力实施四个重点项目,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树立工作品牌,强化工作基础,提升培养质量,全面推动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实施高级研修项目 一是下发2012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的要求,充分考虑各地各部门的申报建议,遴选确定200期高级研修项目,着力增强选题的战略性。二是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高级研修项目培训,突出培养的实效性、手段的创新性、组织的协调性,充分发挥高级研修项目在对口培训东西部人才、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示范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三是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管理办法,加强证书管理。 二、探索推进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一是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申报认定工作,统筹考虑领域、地区布局,新建20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不断完善基地建设相关机制;二是调研指导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在实践基础上研究确定基地承担工程任务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基地在工程实施中的基础性、示范性作用。三是促进基地交流,针对基地建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共性问题,组织各基地推荐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交流研讨,完善基地管理,探索推进基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三、统筹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 一是协调明确工程实施重点领域的牵头部门,召集各领域牵头部门会议,组织测算各行业急需紧缺和骨干人才培养指标,确定本年度培养任务(见附件);二是各领域牵头部门根据本年度培养任务,将本领域培训指标纵向分解到地方,由各地行业牵头部门提出落实方案,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汇总审核;三是各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本地区各领域培养指标,平衡确定本地区工程总体指标,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协调小组;当地行业牵头部门将平衡确定后的各领域培养指标,分别报各领域行业牵头部门备案;四是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汇总上报本地区各领域培训情况,各领域牵头部门汇总上报本领域全国培训情况;五是加强对各地各部门的指导协调力度,统筹现有培养渠道,整合条块资源,并选择实施条件较为成熟、社会影响大、工作基础好的若干领域进行重点指导和督促检查,积累工程实施经验。 四、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运行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协调小组,指导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有关重点领域行业主管部门成立相应的指导协调机构,加强工程的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二是借鉴“653工程”经验,建立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有关中央企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推动工程顺利实施。 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基础建设 一是研究起草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经费使用、基地建设等管理办法,争取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二是加强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在政策引导、工程宣传、数据统计、资源共享、远程施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强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会同牵头部门分行业制定培训大纲,实施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工程,编辑出版知识更新工程公需科目教材等;四是积极研究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际交流培训,参与国际继续教育活动。 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舆论宣传和信息沟通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政策部署、重点项目、重要成果、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利用人才工作信息等渠道,加强系统内外的工程实施信息交流,为工程实施打下良好基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公路施工中关键部位的设置 1.1遵循关键点的设定规则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这是确保整个工程施工质量过关的保障。其次要对公路施工工程的使用材料和施工设备进行总体规划,避免出现材料设备不齐全和设备故障等问题。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工作人员应该熟悉掌握新技术的使用方法,新材料的参数性能,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优势。最后应该注重监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把关,对关键位置进行实时监管,尽量避免发生质量问题,减少后期公路修补损失。 1.2制定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制度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制定相关质量的制度也很重要,制度的确立使公路建设过程中有章可依,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使公路施工过程更加顺利。质量控制制度的规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每一个施工队伍和施工任务都有所差异,制定制度不应该照搬先例,应该根据自身的施工队伍人员水平和施工任务路段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中应该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有责在身,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水平,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在关键位置安排合适的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工作人员的能力优势,提高施工过程的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公路施工工程的顺利完成。 1.3明确关键部位的施工方向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关键部位的施工尤为重要。工作人员应该在施工前对关键部位进行标注,在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时,对关键部位重点设计,重点规划,可以画出流程图,明确关键部位的施工方向,批注关键部位的应急措施,以防施工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在施工监测过程中进行详细记录,以备后续的检查分析,实现关键部位的完美过度。 2公路施工中关键部位的施工技巧 2.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 公路路基需要承载自身的重量和来自路面的重量,所以公路路基建设是公路施工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分别是公路路基开挖技术、公路路基填筑技术、公路路基压实技术。 2.1.1公路路基开挖技术 公路施工首先要进行开挖,在挖掘前把规定范围内的植被和其它建筑移除,然后根据制定的范围进行逐层挖掘,把不适合公路路基施工的土层清除。在开挖过程中应该对公路施工排水情况进行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对开挖的角度和深度进行精准测量。工作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开挖设备的使用,对挖掘土层进行实时鉴定,避免后期出现施工反复的情况。在挖掘过程中明确周围地下管道的位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自然伤害。 2.1.2公路路基填筑技术 在公路路基进行挖掘后,应该实施路基填筑工程,路基填筑主要是指在开挖路基后对路基进行填补。在进行路基填补之前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避免影响施工。路基填充的材料非常重要,首先应该根据公路的实际要求,选取合适的材料,材料选取一般有以下几组关注点:含水量的大小、材料强度的高低、是否利于施工处理等。如果选取的材料含水量不符合标准,路基就会出现裂痕,沉陷等问题,如果选取的材料含水量符合标准,工作人员就可以进一步地进行材料的比例参配,确保路基的稳定性能。 2.1.3公路路基压实技术 在路基开挖和路基填筑之后,最后一步进行的就是路基压实,路基压实作为路基工程的总结性步骤也尤为重要。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软硬度合适的压实方法,现在路基压实技术主要使用的设备就是大型压路机,在确保施工质量的情况下,结合轻质路堤和土工合成材料加固等方法对软土路基进行压实。同样路基压实过程中应该选取合适型号的压实机器,避免对路基造成损害,从而达到路基压实的效果,保证施工质量。 2.2公路路面施工技术 公路路面建设是公路施工中的另一个关键部位,现在公路路面施工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因为现在的公路大多数较长,所以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更广泛。路面铺设是路面施工的关键步骤,路面施工中首先应该对路面施工材料质量进行重点把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原材料的混合比例、搅拌时间、存储温度、运输工具、平整压实设备进行熟悉精准的了解,避免路面施工过程中出现材料或设备问题。这里重点提一下水泥混凝土的准备与运输问题,因为混凝土的材料特殊,一般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在施工应用中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水泥凝固时间、运输距离、运输温度、运输泄露等,工作人员考虑好这些问题可以避免材料的损失和施工延误等情况出现。 2.3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 公路与桥梁施工建设也是公路建设中的关键部分,其中桥梁施工的关键点就在于路基与桥梁的衔接部分和桥梁的自身构造施工部分。路基与桥梁的衔接施工重点在于材料配比和技术实施,通过严格的材料配比把关和科学的监督施行技术,保证路基与桥梁之间衔接的稳定性。对于桥身的自身构造施工应该重点关注桥梁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因为对于桥梁跨度需求的不断增大和桥梁结构的不断复杂化,桥梁本身的质量要求就格外严格,桥梁结构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多元化。如顶推施工法、逐孔施工法、悬臂施工法、转体施工法等桥梁结构施工技术,施工人员应该根据桥梁环境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同施工技术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桥梁结构施工方法,确保公路与桥梁施工质量。 2.4公路与涵洞施工技术 公路与涵洞的施工同样是公路施工的关键部位,涵洞的主要作用是把公路周围沟渠的水引走,避免影响公路交通。涵洞一般孔径较小,涵洞的切面形式不同,涵洞的种类也有很多,如管涵、拱涵、箱涵、板涵等,虽然公路涵洞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没有公路桥梁复杂,但是在公路施工中往往需要诸多涵洞,所以涵洞的建设也尤为重要,值得人们关注。因为涵洞的形式多样,不同涵洞有不同的特点,施工人员应该根据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公路的涵洞。 2.5公路特殊地段处理技术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公路施工中除了会出现上述的几种情况,还可能会遇到软土基和滑坡地段,这些地段需要使用相应的处理技术才能够确保公路施工的稳定性。在传统的公路建设中,应对软土基的方法主要是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在遇到软土基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对软土基的含水量进行测定,如果含水量较大,在填充过程中就需要采用石灰粉填充,石灰粉用来吸收软土基中的水分,确保公路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滑坡现象且受雨水影响较大,所以对公路特殊路段的施工也要考虑到季节天气的问题,避免公路施工中出现意外事故。 3公路施工中关键部位的问题处理 3.1公路路基不平问题处理 公路路基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不平整问题,受降雨的影响,路基有些地方会出现塌陷等情况,影响公路使用寿命。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快抢修公路,工作人员应该清楚地了解路基与构造物的衔接关系,优先修补高填方段,尽快地清除地表杂物和不良土层,使用大吨位震动压实机加大路基的压实密度,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切换土层工作,然后进行二次碾压,完成上述工作后,再把路基下的地下水位降低,将相应的降水引流出去,控制路基之下的含水量,确保二次工程的质量监控,预防路基再次塌陷。 3.2公路路面裂痕问题处理 路基与路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如果路面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整条公路的质量。公路路面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路面出现裂痕,处理路面裂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裂缝灌装处理,根据设计方案合理进行排查,合理地控制材料中的含水量,避免再次修补。严格控制施工的关键技术,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施工中关键部位的施工在公路整体施工中尤为重要,并且公路工程建设对我国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所以在公路施工中应该严格控制好关键部位的施工,准确把握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实现公路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我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风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 【摘要】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一个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从计划到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并提出有效预防和控制项目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大型风电工程;风险因素;合同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地球资源减少,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也逐渐增多。由于其在实际施工中受到各种风险因素影响,具有很大风险。我国对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而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刚刚兴起,人们对风险管理不甚了解。因此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为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正常开发和使用提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1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根据项目风险的类别,寻找影响项目正常安全施工及工程质量的风险因素,并依据这些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进行初步评估。(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因素影响后果分析和评估[1]。(3)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指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防范控制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因不确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危害和损失。(4)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指对项目工程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后,对该风险方案措施进行及时监控,保障该风险能够控制和管理,保障项目安全实施。 2我国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现状 (1)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较差。虽然我国在其他大型工程项目中已具备一套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系统,但很多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不能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导致后期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2]。(2)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缺乏统一风险管理标准,一般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诸多单位参与,这些单位具有不同的职能和工作模式,对项目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不能明确对该风电项目进行风险管理,严重影响施工质量。(3)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不具备有效管理模式。自2006年来,我国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大规模建设。因风险管理经验不足,不同施工环境下的风电工程项目,风险因素也不相同,因此传统风险模式已不能满足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3风险管理与控制举措 3.1决策阶段 该阶段主要针对项目定位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投资进行风险管理,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建设单位要考察该大型风电场项目的施工现场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出具文字报告,详细编制工程项目的确定、对资金进行融资和投入、项目的审批程序流程等内容;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及施工目标,并对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和概算,完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后续项目实施提供良好依据;③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需组织专业人员对该报告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研究,并审查该可研报告的经济、技术和建设方面的可行性,对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最后相关人员根据审查后的建设性意见进行修改,并上交给上级领导进行决策。 3.2施工前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施工图的设计变更、招投标管理及施工合同管理。其风险管理和控制应注意以下两点:(1)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单位进行招标,应选择合适的设计单位设计图纸,保证设计规范、科学、合理。同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防止设计出现变更,提前做好防范措施。(2)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施工单位进行招标时,要科学合理划分标段,避免后期施工阶段各分包单位的扯皮和相互干扰,选择符合招标条件和有经验的施工单位,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设置投标控制价,避免出现投标最低价的单位中标。同时采用科学合理方法进行评标,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确定施工单位后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按照国家建筑范文规定拟定合同内容,明确双方施工责任和义务,保证合同的规范性、准确性和严谨性,确保合同的正确实施。此外要加强合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合同实施,保证合同的正确与及时履行,降低合同管理风险,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能源管理 3.3施工阶段 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的主要阶段,该阶段风险因素包括施工进度风险、施工质量管理风险及周围环境影响的风险,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制定施工风险管理和控制机构(如图1所示),加强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控制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还要注意施工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积极响应“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方针,在确保工程安全零事故的同时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由于大型风电工程规模大,占地面积较广,因此会选择在空旷远离居民的地区修建,这就导致需要占用人民的耕地或林地。在与人民协商占地补偿时,许多人未根据实际市场情况,漫天要价,组织工程开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因此此过程中须及时与当地人民和政府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制定合理补偿条款,让政府有关部门对征地补偿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工程顺利施工。同时要注意各施工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施工人员的团结和责任心,为工程施工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进度报告进行施工,把施工进度的总目标作为施工目标。在不影响总目标的前提下控制好各施工阶段进度,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防范措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保证合同的可操作性和执行的严肃性。通过合同管理实现工程建设总目标,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合同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合同台账的全面、清晰、详细,将合同索赔事项控制在最低水平。提高监理单位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理作用。对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的监理单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检查其是否符合上岗资质要求及合同要求,进而提高监理单位的专业性和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理作用。对施工现场的风险进行全面控制,对现场的每一道施工程序进行监督,做好防范措施,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不仅保障我国风电工程项目的安全正常实施,还降低了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促进经济进步和发展。 作者:马丰云 单位: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摘要: 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在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较为重要,但是现阶段我国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领域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针对我国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在今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鉴性作用,最终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正文: 前言 项目管理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西方国家星期的一项管理技能,现阶段已经逐渐在世界范围之内各个国家当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因公。因为通信工程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较为容易遇到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想要评估较为困难。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各个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如果想要使得工程项目的风险抵抗能力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话,需要不断的使得自身的项目管理工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便于可以使得自身在市场中获得更加强劲的竞争力。风险管理是评判项目管理水平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与此同时在通信工程项目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作用也较为重要。 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呈现出来的特征 1.1投入资金额度比较大 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资金数量比较多,现阶段为了能够使得全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与之相应投入的资金数量自然也就会比较多,特别是各个涉及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国家问题的重大性项目。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使用大的资金一般情况之下是交由政府有关部门、通信企业以及建设单位等多方供应。但是因为参与到通信工程项目当中的各个单位不同,并且各个部门当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横向管理组织单位,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责任推诿问题较为严重,在此基础之上想要对工作效率形成有效的控制也就会显得较为困难,从而也就会对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有效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2风险性比较强 通信工程项目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数量比较多,因此在工程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较为容易受到来源于外界的各项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就会对工程项目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比方说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管理措施以及设备传输工作等等,假如说上文中提及到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问题的话,都是会对项目建设整体性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针对各种类型的影响性因素施行管理措施的过程中,需要站在整体的层面上,因此也就会使得管理工作的难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就会显得比较大。 2.应对风险的过程中应当施行的措施 风险回避措施,当针对风险施行有效性比较强的识别和评估工作之后,明确的将发生几率比较高并且会造成较为严重负面影响的风险找寻出来之后,但是却难以找寻到有效性比较强的风险应对措施的情况之下,应当主动的提前将这一项项目的建设工作规避掉,从而也就可以从本质的层面上规避风险了,最终也就可以对损失问题形成有效的控制。损失控制措施,风险对项目造成的影响一般情况之下是经济瞬时、信誉损失以及关系损失等等,并且将时间作为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长期性损失、短期性损失以及直接损失等等。为了能够对各种类型风险引发的损失形成有效的控制,需要将风险的特征作为依据主动施行预防以及控制性措施,以便于可以将风险损失控制在一个较为低下的水平上,在对以往较为接近的项目管理经验展开分析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来对风险源形成有效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之上设置出来一道风险警戒线,从而也就可以更早的对各项风险形成一定的感知,进而施行有效性比较强的应对措施,来对项目损失问题形成有效的控制。风险转移指代的是将风险引发抑或是风险有可能引发的损失中的一部分抑或是全部转移到其他相关组织抑或是个人的身上,从而也就可以使得自身承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水平上 3.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范围之内各个投入建设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予以各种类型的工程项目风险性因素充分的重视,并应当将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放置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之上,在项目建设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应当对通信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类型的风险因素充分的重视,将科学合理的项目风险管理机制作为依据,找寻出来有效性比较强的项目风险管理措施,针对通信工程项目施行有效性比较强的管理工作,以此为基础来使得通信工程行业中的各个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作者:刘敬敬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软件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浅析 摘要: 2012年6月,作为项目经理亲自负责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考核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其目的是建立一套全新的人事考核信息系统,在项目的需求范围、时间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都将遇到不少风险的挑战。根据整个项目运作的实际情况,联系在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风险管理问题,比较全面论述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软件系统;风险管理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考核评价信息系统”项目,为了解决传统年度考核工作复杂繁琐的问题,以信息化促进机关办公”无纸化”水平,从而提高机关工作的效能。委考核评价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技术,建立覆盖从科员到处长,从机关处室到委属单位,对人员和集体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的信息系统。涉及人员的管理、单位的管理、处室的管理、考核评价标准的管理,统计汇总管理,报表生成管理。系统6月份着手开发,要求12月31日正式运行,总投资50万元。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整个团队碰见不少的风险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风险管理措施,项目得以顺利验收通过,委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1项目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需要结合项目进行的各个过程。识别项目的风险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的项目,全面深入地识别已经确认的和能够估计的风险,其中有风险根源的确定、风险发生条件的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环节的判断,风险具体特征说明。风险管理不可能一次就全部做完的,这是一项贯穿于项目全过程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在项目的开始阶段识别可能影响项目正常运行的风险因素,而且需要在项目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按时的进行风险识别。软件项目的风险种类主要涉及的方面:需求管理方面、计划制定方面、组织管理方面、人员配备方面,环境变化方面、客户沟通方面、产品设计方面、技术实现方面等。识别项目风险的手段包括:比对现有风险库中收集的历史项目风险信息;比对与目前实施项目情况相似的历史项目之前识别的风险和碰见的问题;根据信息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推测,分析将会延迟项目正常进度或增加项目预算的因素,确认相关风险因素。软件项目风险识别能够使用的技术工具有:头脑风暴法,由项目经理召集合适的人员,其中有需求客户、外聘领域专家、实施项目成员等,采用会议讨论的形式,能够在尽量大的范围内对风险来源进行识别,找出所有可能的风险。项目分解法,对即将开发的信息系统的具体工作逐层分解,分解成尽量小的任务包,有利于风险识别。另外还包括核对表、Delphi法和SWOT技术等。最终项目风险识别的输出为项目风险清单,其应该有项目风险来源、项目风险产生的要件、项目风险表现等全面内容。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特点,对成本、质量、进度的要求也不一样。经过前期较为充分地调研后,我组织项目组相关成员对可能会出现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一)是项目的时间约束具有强制性。由于省发改委要进行年终考核,已经决定使用网上考核系统,超过考核开始时限就意味着项目的失败。(二)是项目存在项目范围变更的风险。起因是省发改委领导想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将之前人工分发收集汇总考核表的形式改为网上打分自动汇总,但实行网上打分考核人员仅包括机关人员还是涉及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尚未最终确定,还有具体打分组成人员级别及权重依然需要上会讨论。对系统而言,不但存在需要求难把握的问题,而且存在范围重大变更的可能性。(三)需求风险,考虑到机关干部老同事较多,对信息化系统接受较慢,这将对考核信息系统的易用性提出更高要求,设计的界面要友好,功能简单易用,同时网上考核系统需要良好的浏览器访问兼容性,这方面项目组成员开发经验有所欠缺。 2项目风险分析 根据项目风险识别的输出结果,项目的风险分析对于风险识别列表中的每一项依照这项产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逐个进行风险定量评估计算其风险值。制定项目风险应对方法,对这些风险因素根据风险值得大小采用优先级先后排列,风险值大的其对应优先级高,风险值大小相等,就需要根据其产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排列。因为对于风险的监测与应对必然增加额外的成本和资源,结合实际的成本和资源控制,把主要的人力资源用于数量较少的主要风险因素上,达到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全部风险有效控制。对于主要的项目风险将这些因素的风险评估数值和优先级确定以及应对方法,全部写入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在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根据风险管理计划需要对所有风险因素进行连续监测与评估,运用风险追踪深入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达到项目能够按照规定日期顺利竣工。项目风险分析有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两类。目前的项目本人分析得出最主要的风险存在于需求管理风险即需求分析不明确,需要对这个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 2.1风险性质 风险能够按照不一样的角度、采用不一样的标准进行归类,根据项目风险的具体起因划分成自然引起与人为造成两类风险;根据产生结果不一样划分成纯粹的风险和投机的风险两类;根据风险能不能被管理将其划分成可管理的和不可管理的风险两类;根据风险作用界限大小划分成局部和总体两类风险。目前实施的需求不明确引起的项目范围大小变化是一类可管理的纯粹风险,如果这个风险发生,不能进行回避,必须接受风险引起的需求变化。使用项目风险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凭借自身能够管理的性质,最大程度降低其消极影响,将纯粹风险逐渐变成投机风险。 2.2发生概率估算 电子政务信息化在机关推进虽然已经多年,但是机关干部年龄结构整体偏大,部分领导对计算机使用不是很熟练。在客观上就对考核信息系统的易用性提出高要求,页面设计需要美观大方,更要界面友好交互性好。整个页面设计及功能布局极有可能发生变化,经与省发改委人事处相关业务人员深入讨论分析,估计该情况发生可能性会大于60%。 2.3影响范围 逐层分解该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细化该系统的每一个功能模块单元,获取全面的工作分解结构目录,针对工作分解结构目录的每一项都做影响估计,通过评估受到影响的功能模块包括使用人员登录模块、考核打分模块、成绩汇总模块,整个变动大概为工作分解结构活动条目的30%。 3项目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许多步骤的有机结合,运用制定备用的策略,采用一些方法来增加项目成功的概率,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负面风险的应付措施有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三类。正面风险的应付措施有开拓风险、分享风险、强大风险三类。针对能够用于威胁与机会的风险策略,应付的策略财力为接受其产生,配备偶然事件的应急资源,有人力、成本及其他资源来应对已经发生的还有尚未发生的突然发生的风险。完成其风险的分析后,做出如下较详细的风险应对的措施和方法。 3.1针对风险的转移 对风险进行应对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引起成本增加,为尽量降低风险给项目收益带来的影响,运用管理的方式将纯粹的风险逐渐转为投机的风险。当与省发改委签订合同时,需求规格说明书经用户签字确定后不能更改,经过商定最终需求范围经双方同意后不可随便更改,如果需求发生变化,就应该根据变更引起的工作量大小追加投资。 3.2降低风险波及范围 风险的产生波及的范围小时,应对这些风险时需要的人力、时间成本会越小。尽量控制风险波及范围,经讨论决定考虑使用冗余设计的方式,也就是对于系统进行设计时,尽量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划分用低耦合高内聚方式的思想,降低项目变更引起的范围变化,采用冗余设计的方式在系统的设计分析阶段带来了一些额外的工作量。 3.3对项目网络图进行优化改进 对项目运用风险分析时,尽量对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功能模块进行标注。在满足时间等条件的要求下,将不会发生变化的功能模块安排到项目前一阶段进行。采用这样的方式时项目的风险发生在项目进行的前期阶段,能尽量避免影响。如果项目的变更产生在不会发生变化的功能模块完成之前,项目的研发并不需要回退,这样项目进度几乎不受影响。 3.4增强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即运用专业技术与行政的方法对系统的整个开发流程和系统生命周期采取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方法和环节。软件信息系统研发流程中的各种变更及其带来的返工将引起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假设在配置管理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管理,那必然导致项目的失败。配置管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严格对项目的变更进行控制管理,严格遵守变更流程将变更引起的成本增加、工期延长、质量不可控风险降到最低。。 4项目风险监控 经过风险识别分析阶段已经确定的风险,就需要采取措施及时追踪,一方面追踪风险产生的条件,当风险发生后,立即按照风险应对计划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应对,另一方面针对已经制订风险提前应对方案的风险,跟踪对风险的管理计划实施情况,各种预防的方法执行是否有成效。2012年8月,省发改委通知我,项目要做部分调整,根据中省两级对公务员的最新考核要求,省发改委决定对机关所有公务员编制及委属参公事业单位进行考核,对于考核评价信息系统有新的要求,针对新的变化整个项目团队立即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主要方法有:1)对合同进行管理。包括与项目甲方进行商谈,达成项目合同的补充条款,其主要内容是项目范围发生变化,项目的投资增加,因为之前的合同中对项目范围发生变更进行规定,甲方也同意加大项目的投资。2)对项目基线进行管理。如果项目某个风险发生后,整个项目研发进程都已经超过确定的变更控制里程碑,将软件系统开发所需的配置都设置到变更控制里程碑。3)适当改变项目管理计划。将在变更控制里程碑后面的工程当做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开发,重新进行系统分析设计,马上推进项目继续进。 5总结 所有的软件工程,对于风险管理十分必要,仅仅是针对几个主要的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管理,将会对项目是否成功产生重要影响。风险识别、有效应对措施做出的越早,损失越小。在这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整个团队采取了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将纯粹风险逐渐转化为投机风险,软件项目按时竣工,获取了不错的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实施最后阶段因为工期紧,系统测试部分做的不够完备,在系统上线运行时发现一些小问题,项目团队投入了一定人力进行测试,确保整个软件系统稳定运行。 作者:赵鹏 单位:陕西省信息中心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究 摘要: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整体品质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将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将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影响因素、风险控制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影响因素 1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资料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场,人们不再执着于物质的充足,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产品质量和产品体验和产品体验,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日渐提高。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十分复杂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提高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需要系统的项目风险管理目质量需要系统的项目风险管理。 2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即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即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因素而使得建筑工程实际结果与工程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风险本身就意味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性,因此这种项目偏差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便是通过控制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出现的可控因素的可控因素,预测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出现的不可控因素,从而尽可能降低项目实施偏差出现的可能性或者避免这种偏差的出现差的出现。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施主要包括项目风险识别别、建筑工程项目可能的风险界定和建筑工程项目常见风险评价去认识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评价去认识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并根据以上科学的分析结果作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以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险出现的概率、采取相应的应对风险出现的措施和手段、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以及妥善处理目前已经出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主要包括风险因素的存在性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主要包括风险因素的存在性、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与风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三个主要因素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三个主要因素。因此,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筑工程项目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即通过建筑项目工程建设经验的积累认识工程项目风险的内在规律筑项目工程建设经验的积累认识工程项目风险的内在规律,把握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与风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生概率与风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利用目前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和高度发展的生产水平来尽可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一般情况下,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合同风险合同风险、管理风险、质量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环境风险风险。所谓合同风险是指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与其他相关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要素之间签订的合同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要素,比如合同中遗漏项目目、合同语言歧义或者表达有误带来的合同纠纷等;管理风险则指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单位自身的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明晰带来的纠纷带来的纠纷,或者施工单位职能部门与其他单位职能部门之间交流出现障碍而给整个项目施工过程带来的风险间交流出现障碍而给整个项目施工过程带来的风险;质量风险是指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带来的所有问题题,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环扣一环,一旦某一环节的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进度甚至最终影响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响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技术风险即由于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任何技术原因导致的隐患任何技术原因导致的隐患,比如技术标准的变动可能会给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个建筑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或者技术水平不到位可能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即主要指那些由自然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风险即主要指那些由自然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风险,比如地震给整个建筑工程带来的破坏个建筑工程带来的破坏、洪水、火灾、台风等自然不可抗力的环境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环境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 3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因素分析 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结果与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因素有很多有很多,即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因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为造成的可控风险因素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为造成的可控风险因素、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资金使用造成的风险因素以及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出现失误所导致的风险因素中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出现失误所导致的风险因素。 3.1自然风险因素 自然风险因素自然风险因素,顾名思义即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会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及其进展的因素会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及其进展的因素,主要是指各种不可抗力自然因素可抗力自然因素,比如地震、洪水、暴风雪以及各种可能影响建筑工程项目正常实施的地质情况变化建筑工程项目正常实施的地质情况变化。 3.2社会环境因素 所谓社会环境因素即指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上层建筑等宏观变化可能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观变化可能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调整会经济结构发生调整(目前的经济转型)、社会政策发生变化、建筑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筑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发生大的变动、社会经济疲软或者持续走低等特殊状况疲软或者持续走低等特殊状况。 3.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为风险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除去以上所说的两类不可控因素之外还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为导致的风险因素素之外还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为导致的风险因素。比如建筑工程项目总策划中存在的计划风险筑工程项目总策划中存在的计划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的技术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操作失误风险,这类风险正是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几率最高的风险因素正是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几率最高的风险因素,而且技术不过关与施工操作失误导致的损害往往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坏性,因此相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类人为风险因素。 3.4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资金使用造成的风险因素 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资金使用造成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其现场签证以及相关事宜变更问题所导致的变化其现场签证以及相关事宜变更问题所导致的变化,这类变化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进程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进程,导致延误工期,从而增加整个工程实施的费用从而增加整个工程实施的费用。其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延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也会影响和延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比如社会转型带来的人员下岗可能影响劳动力成本来的人员下岗可能影响劳动力成本、经济疲软带来的市场萧条也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展条也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展。 3.5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失误因素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失误因素主要就是指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出现失误所导致的风险因素素,既包括实施单位管理部门自身的失误,也包括其与其他单位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出现的失误位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出现的失误。这类失误所带来的风险可能会影响项目工程实施与否或者整个推翻项目工程设计能会影响项目工程实施与否或者整个推翻项目工程设计,因此具有较大的破坏性此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在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应该尤其重视这类风险重视这类风险,通过有效合理的协调来尽可能地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生的可能性。 4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项目风险识别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项目风险识别、建筑工程项目可能的风险界定和建筑工程项目常见风险评价去认识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并根据以上科学的分析结果作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以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率、采取相应的应对风险出现的措施和手段、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以及妥善处理目前已经出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则包括回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施则包括回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分散已经出现的风险、转移已经出现的风险经出现的风险、应付处理小的风险。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措施制措施,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损失。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时期分类我们可以将管理措施分为前期施分为前期、招标期、施工期以及竣工期四个阶段。项目施工前期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审核相关资料以确保双方的资历合格格,调查分析项目实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尽可能地减少经济、社会环境风险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风险因素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进行项目实施可行性研究以减少人为风险因素的影响施可行性研究以减少人为风险因素的影响,通过认真审核建筑工程项目总设计图稿以及人员安排筑工程项目总设计图稿以及人员安排、财力部署等减少人员失误所导致的的项目风险失误所导致的的项目风险,此外在项目施工前期的风险控制中要格外注意潜藏的政治风险中要格外注意潜藏的政治风险;招标期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措施的关键以及核心就是趋利避险管理措施的关键以及核心就是趋利避险,通过对于业主以及工程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的调查、评估、审核等确定人员资质、确定队伍规模伍规模、协调人员安排等,尽可能避免日后的技术风险因素以及管理风险因素及管理风险因素,同时努力用最低的成本建设最强有力的队伍,达到趋利避险的效果;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资历审查资历审查、施工监督、定期检查以及制定合理的保险机制等。即通过审查即通过审查、监督、检查等措施保证施工质量,通过建立合理的保险机制以降低人员伤亡的保险机制以降低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因素带来的风险损害害;竣工期的风险控制是四个阶段中最为简单的控制,其主要措施就是确定施工队伍竣工资料的真实性措施就是确定施工队伍竣工资料的真实性、投资成本的合理性性、施工开销的透明性以及所涉及数据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工程验收流程的规范性中要格外注意工程验收流程的规范性,避免出现程序错误。 5小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趋利避险,通过对经济风险过对经济风险、管理风险、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等风险因素的管理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出现的可能性管理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出现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的建筑理论发展也逐渐趋于成熟筑理论发展也逐渐趋于成熟,但是相关的理论知识依旧不够扎实扎实,因此相关人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入探究。 作者:刘慧明 单位:山西省霍州市霍州煤电集团团柏煤矿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 房地产事业在最近的几年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中的龙头项目,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房地产项目过快的发展,也为房地产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呈现出了较多的风险挑战。因此文章主要是基于房地产开发项目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论述,探求寻找恰当有效的解决办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 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的贡献率在最近几年是相当大的,并且处于较为明显的主导优势地位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它的发展可以极大程度上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变化调整,促使房地产产业呈现出较大发展潜力。但在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中,房地产开发项目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挑战。 1房地产开发项目概述 1.1房地产开饭项目的含义 其简单的理解房地产开项目,主要是指以结合土地与房屋为主要内容的,相关综合性开发项目。是开发企业结合实际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在一定的建筑施工时间以内,投入相关的资金建设,能够满足城市经济发展与用户要求的建设住房,以及其与房屋建筑相关的其他配套设施建筑。之后在以出受或是租赁的方式收取建筑项目的投资回报。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整个周期是比较长的,主要包括项目投资的决策阶段,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建设施工阶段,项目建成之后的租售阶段一共四个主要的阶段。 1.2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主要特点 房地产开发项目与其他的项目之间存在较多的不同特点,主要的有其周期性比较长,需要投资的资金比较大,项目的涉及面比较广,项目开发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上种种因素都有可能产生对房地产开放项目的影响,这就造成了项目开发过程中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增加其开发风险。 1.3我国房地产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研究总结发现,我国的房地产产业从2004年开始就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相关投资的逐年增加,企业获的丰厚的投资回报,众多的企业都纷纷转型与房地产开发,致使投资过热造成的城市房价的过快增长,并且有些地区出现了非理性增长的趋势,房价高涨的背后,也就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房价泡沫,这也就警示着房地产开发的风险也呈日益增加的趋势发展。 2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 对于实际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因素的分析,按照可以是否进行有效的避免分将其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别。一般是投资者对于进行市场投资不可避免的风险称之为系统风险;而通过投资者自身采取策略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的风险,我们称之为非系统风险。 2.1系统风险 房地产产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会受到国家政策调控的多项制约和监督,因此房地产产业中的系统风险的涉及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风险的影响。一般由于国家为了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合理的运行,会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出台一些有房地产发展相关的政策,政策的出台可以较大程度的实现该产业的发展的合理性。 2.2非系统风险 与系统风险相比,非系统风险可以借助人为因素的干预实现不利局面扭转,较为容易调控和进行下一步的整顿。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完善自身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1)决策的风险。针对房地产产业的周期性与所需资金的庞大的特点,所以在投资前期的决策阶段,一定慎重,如果前期的决策有误,就会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风险,并且前期的决策风险对整个项目工程的影响可能导致后期的工程停滞现象的发生,所以决策风险时存在风险指数较高的影响因素。(2)资金的风险。房地产开发需要较大的成本投资,有时会出现现有的资金难以支撑高额的开发成本要求,这就需投资者做好先前阶段的投资预算。有效的确保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资金风险。(3)销售的风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终收益就是靠销售实现的,因此销售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尽可能的避免滞销情况的出现。降低销售的风险。 3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 3.1风险识别评估 主要是指防地产企业需要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以及发展行情做全面的了解以及掌控,并且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自身企业的实际投资能力以及建筑技术有熟悉的了解,总之简单而言,需要尽可能的掌握较多的相关信息。估量到可能遇到的系统风险或是非系统风险等,只有做好基础的风险评估工作,才会确保以后的展开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3.2风险应对与转化 风险应对主要是指在房地产项目施工中,尽可能的转移或者是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风险。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采取适当的手段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结合实践研究发现,房地产开发项目遇到风险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风险发生以后,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应对转移风险,一般注意风险主要是借助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到另一方面使其承担责任与赔偿,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参与保险,其次,是针对肯定遇到的风险采取回避的态度,进项项目的适当部分更改或是主动放弃。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3风险的处理与利用 一般而言对于风险的处理不会有一个较为快速,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我们在实际管理中,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在风险发生的时候可以采取及时恰当的解决措施。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以内,处理风险。对于利用风险来说,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较为渊博的管理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在充分的统计出利用风险需要付出的实际代价之后,结合自己企业的承受能力,做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应对风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还具有很多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面对那些不可预测的房地产风险,需要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推进房地产产业的稳步和谐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朱一明 张凤新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锦州宝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运营支撑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目前人类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基于数字技术等的互联网运营空前繁荣,为了满足大众的信息交流需求,我国的通信产业发展迅速,为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和环境,各大运营商竞争激烈,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运营支撑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各大运营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运营支撑系统改造中做好风险管理,本文将从项目风险识别出发,对有效控制风险的措施加以阐述,希望我国通信行业能够实现健康长足发展。 【关键词】 运营支撑系统;风险管理;改造项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通信行业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项重大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运营支撑系统已经成为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做好运营支撑系统的风险管理,给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是运营商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1运营支撑系统风险识别 运营支撑系统(OSS),是电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综合管理平台,支持信息资源共享,集网络管理与客户服务等于一身,通过有机整合联系在一起,实现服务水平的完善提高。OSS实现了传统IP数据业务和移动增值业务的真正融合,是运营商服务的评价凭据,运营支撑系统改造是运营商优化服务的手段,对运营商来说是重大决策,因此,在运营支撑系统改造项目中,必须优先进行风险识别。所谓风险识别[1],就是识别出影响项目的风险因子,并对风险因子进行定级,判定风险影响程度,这要从三个要素判断,分别是风险发生概率、后果、时间。运营商会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找出对项目影响风险等级较高的因素,凭此进行风险应对和处理。 2运营支撑系统改造风险应对办法 2.1风险规避 这是从源头上出发,先发制人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应对策略之一。结合运营支撑系统风险识别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影响程度较大的风险因子,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对改造过程的每一步骤中发现的问题都及时给予解决,步步为营,争取将风险因子扼杀在源头,最大程度上避免其发挥作用[2]。 2.2风险减轻 并不是所有的风险因子都可以在源头上消除,因此对于固有的无法消除的风险因子,我们就要通过提升技术,对该因子进行实时监控,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也可以尽量降低人为因素对风险因子的影响,另外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风险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2.3风险转移 这算是基于运营商的角度所实施的商业运作,指将风险将带来的伤害和影响,利用合同、协议等,转移到第三方身上,运营商不必再为此风险承受损失。这一手段成功的基础是做好风险识别,对风险做好评估,凭此制定对自己有益的条款。 2.4风险接受 运营商采取此种应对方式,通常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成本过高,处理之后综合会计之后,会产生负收益,此种情况下,运营商才会选择承受该风险。 3运营支撑系统改造风险管理措施 3.1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有备无患,这是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及时对风险的诱因、影响等进行预先分析,并提出相对的解决对策,还有助于发现潜在风险,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好预案,这是项目成功的基础。 3.2对风险进行跟踪监督 风险产生的影响会随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因此运营商应该对风险进行跟踪监督[3],可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主要是反馈信息的分析,对新衍生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并对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对风险定期评估。 3.3对相关负责人实施认责 专人负责专门的工作,是提高效率和保证秩序的有效手段,在风险管理项目中,就可以指定专人分别负责风险识别、风险负责,风险处理等不同阶段的工作,这样既明确了分工,有保证了每一项工作负责人的专业性,既可以减少工作中的失误,还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找到专人第一时间应对。 4总结 随着时展的变迁,通信行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对通信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人们对于通信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营支撑系统俨然成为各大运营商实行竞争的核心所在。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运营支撑系统改造也面临着这一处境,风险因子日益增多,且影响程度也随着通信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这无疑增大了运营商实施项目的难度。正是因为如此,运营商才更应该将风险管理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不但对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还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还要做好监督等后续工作。本文阐述的是风险管理中普遍运用到的有效手段,但是对风险的管理研究决不能止于此,还应在提高技术投入和提高人才素质的基础上寻求更有效手段,为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基。 作者:郭亚涛 单位:山西信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科研经费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 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我们本文要深入讨论的问题。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使国家经费损失巨大。本文初步探讨一种管理思路,希望引入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方法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中。 关键词: 国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问题;风险管理;诚信管理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提出规范化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指出规范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成为与战略、规划、政策同样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曾对规范化治国明确提出,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涉及经济、技术、科学等管理范畴。科研项目管理是从近几十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各行业所采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各有差异,但其基本原则和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中国科研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很大。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立规矩,就是建制度,是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规矩立好了,才有路可走,才能越行越远。 一、规范化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必然性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的研究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后勤保障等,科研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整个科研周期并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达到科研项目目标。科研项目管理也是一个风险管理、信用管理。规范化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一系列规范体系,贯穿从科研项目管理的原则方针、组织要求、科研全过程,从而控制技术、进度、经费等方面的风险,这些准确而可操作的全面的规定,有利于刚性地管理国家经费科研项目,不仅仅要达到科研项目目标,而且还要做到目标的具象化、真实性、可追溯性和科研经费的明晰化、责任化、可审计化、成果化。这需要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规范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它不是简单的部门行为,而是多个部门综合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传统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风险简述 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许多方面没有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国家经费损失巨大。第一,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制定科研项目目标、计划、预算等;其风险是:项目负责人主观上存在风险,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第二,专家评审,筛选立项,其风险是:专家权威风险,无法保证立场的中性。第三,项目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使用管理、中期形式报表,其风险是:经费使用风险。经费管理存在真空区。第四,项目验收:其风险是:验收专家评估风险。立场如何确保其中立性。项目完成后没有技术成果转化的机制,致使研制出的设备长久闲置,成为垃圾,无人问津,多年后报废处置,造成国家经费无效使用。第二,传统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的弊端是:个人主观因素过多,管理松散,工作衔接不严谨,科研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往往是对立的态度,两者因为关注的领域不同,沟通不畅,造成管理真空区,从而形成风险累积。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没有风险管理者事前、事后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可操作的机制,做不到事前、事后管理,而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中结算管理。缺失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 三、规范国家经费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一)在申报项目阶段 加入科研计划部门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报告。科技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做出经济和科技的两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规范的科研立项工作是立项时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统计经济数据,做出调研分析报告。科研计划部门要参与进来,科研技术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一同搜集相关数据,做出经济需求和技术需要分析报告,以往只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做科研技术可行性报告。现代国家经费项目更加重视对国家的、民生的需求分析。为了杜绝盲目、非经济立项,需要科技战略部门和科研信息部门提出经济上的搜集要素,如:外界政治经济环境因素、技术的改变因素、新技术的产生因素、经费的变化因素,做好经济和科技两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要对各种相互有抵触的需要加以权衡。从而帮助决策者充分理解科研目标的需求,准确把握经费投放的靶位。 (二)评审立项阶段 在专家评审立项阶段,建立专家科研个人诚信机制,包括建立科研专家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及惩戒办法、建立科研诚信档案、专家诚信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 (三)在项目科研阶段 第一,建立科研项目负责人个人科研诚信管理模式,同样包括: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惩戒办法、建立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诚信档案、科研人员的信用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第二,经费统筹部门是事中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部门。国家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科研项目人提供需求清单,由统筹部门按清单去市场询价,统筹部门统筹直付,统筹部门做出采购分析评估报告,以备事后审计。第三,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管理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包括:立项申请、制定合同与计划及费用核算、质量控制、参加人员选择、外部内部沟通等有关项目科研风险控制等综合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保证科研技术可描述性文件归档,科研技术的可控性管理,科研成果可追溯性。第四,网络管理部门是简便并严谨的风险管理工具。还需要建立规范化管理电子网络,划定责任界限,协调相互间接口。在网络的每一级明确控制、评估和证明质量合格的目标。科研项目组织标准化:标准要形式化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参与者的职责、相互关系、权限等,协调参与者与现有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加强规范化全过程管理。总体上,规范化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包括风险管理,细分可分为:规范化的财务风险管理、规范化的人员风险管理、规范化的设备使用风险管理、规范化信息/文件管理。第五,财务部门是记录成本和进度的风险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为保证人力、设施、材料和资金的最佳使用,提示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的可行性,及同类科研项目的可比较性。规范化成本管理,科学化、定量化。在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成本模型并严格成本控制,目前采用粗放型的成本估算,缺乏定量控制办法,科研项目缺乏预算定价依据。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和经济精算分析,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型,当务之急。 (四)项目验收阶段 项目验收阶段,同样需要建立验收评审专家诚信管理机制。保证专家中立性。确保公正评审。 (五)项目验收后,建立技术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市场验证,跟踪评估。 技术成果转化部门是事后参与科研成果价值评估风险管理部门,长期跟踪技术成果,做出技术成果转化情况分析报告,以此也可把它作为以后评估立项目时或验收时对评估专家的诚信评级加分还是减分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同时也作为对项目负责人的诚信评级时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 四、结束语 本文意在提出未来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市场调查与分析、财务管理、诚信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诚信评估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以此框架建立严谨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制度。只有当风险管理部门介入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的管理里来,才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的风险做出测量并准确预警,同时提示决策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国家经费损失风险,让国家经费高效使用。 作者:李舸 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风电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风电项目的建设也逐渐加快了步伐。针对风电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必须加以合理分析,并且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以此推动我国风电项目的发展。通过对风电项目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风电项目;风险分析;风险管理 前言 现阶段,我国能源问题日渐凸显,加强对风电项目投资的重视程度,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危机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风力发电具有独特优势,随着近些年风电项目的大力开展,必须重视风电项目在建设以及运行阶段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并且基于这些风险问题,有针对性开展有效的风险管控,以此确保风电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益。 1风电项目的风险分析 1.1自然灾害风险 通常情况下,风电项目在建设阶段都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雨雪、雷电等等。主要是风电设备建设于外界环境中,长时间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根据建设区域的不同,风电项目受到的自然灾害情况也具有差异性,如果风电项目建设在东部沿海地区,那么容易受到台风、海啸、或者盐雾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如果风电项目建设在北方地区,则常会遭受到风沙、洪水等因素影响。现阶段,尽管我国风电项目不管是在设计方面,还是在建设施工方面,都不断提升重视程度,以此确保风电项目具有较强的自然灾害抵抗能力,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的不确定因素,致使我国风险项目依旧频频受到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风电项目无法充分发挥其重要价值[1]。 1.2设备技术风险 随着国家对风电项目的大力扶持,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并且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对我国风电设备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时期的风电机组发展方向正在发生一定变化,有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进而对风电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电工作原理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发展方向的变化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强化自身技能,并且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设备认证标准。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将会导致风电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受到一定安全威胁。 1.3经营运行和建设安装风险 风电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故障问题。如果维护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风电设备存在的问题,导致风电设备强制运行,那么将会导致设备受到严重损坏。假如风电设备出现老化情况、或者部件出现受损情况,那么将会影响整个机组的正常使用。如果风电设备出现间歇运行状态,那么将会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现阶段我国使用的风电设备主要以国产为主,在风电设备的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运输风险,同时风险设备的组装较为复杂繁琐,程序较多,并且难度也较高,容易使风电设备在组装阶段出现一些问题。 1.4政策变化风险 风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使用危机,我国政府也对风电行业给与足够重视。当今时期,大力扶持风电行业,并且在政策上给予风电行业提供一些便利之处,比如说政府会提供风险企业相应的补助和补贴,或者为风电企业的贷款进行放宽,以此为风电行业的发展创建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国风电行业的健康、持续性发展[2]。但是,假使我国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将会使风电行业受到较大影响,风电企业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1.5工作人员风险 通常来讲,风电设备由多个组件构成,比如说轮毂、叶片、控制设备、塔筒等都是风电设备的关键组成,很多部件都需在高空中开展作业。如果风电设备发生故障,将会给维修人员带来一定难度,需要实施高空作业,以此保证风电设备能够正常投入使用,但是这也对维修工人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 2管理风电项目中所存风险的对策 我国风电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各样风险的威胁,严重影响风电项目性能的发挥。因此,基于此种情况,风电项目负责人员需要给与充分认识,明确自身职责,能够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各种风险问题可以合理得到解决。现阶段的风电项目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内容进行探讨:首先,对于风电场加强内部管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风电项目受到的风险威胁;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风电项目经费管理,以此转移风电项目风险。 2.1针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 对于自然灾害风险,风电场有必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可以组建专业的管理维护队伍,确保风电场设备可以正常运行,并且负责风电项目设备的预防工作和维护工作。自然灾害具有一定共性,维护人员可以对多年实践经验进行累积和总结,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预防措施,保证风电设备能够降低发生自然灾害风险的概率。 2.2针对设备技术风险的对策 风电项目对天气情况具有较高要求,所以在开展风电项目建设阶段,必须提高对选址、设备选型的重视程度。只有选择合适的地址,才能确保风能储量满足项目需求;避免选取风力不足、或者长期无风的地址。对于风电项目设备的选型,必须确保设备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保证设备符合技术认证标准;设备的选取,务必保证设备生产厂家已经获取资格认证,并且具有较大实力规模,保证此机型技术已经成熟[3]。 2.3针对建设安装风险的对策 风电项目设备的安装,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生产厂家负责安装,也可以由专业施工单位实施安装。但是如果选用施工单位进行安装,那么必须对安装企业进行考察,确保其符合项目建设标准。总而言之,不管是设备生产厂家,还是专业施工企业,必须保证设备的安装满足设计标准,确保设备可以正常投入使用运行。如果风险项目在运行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保证上述单位进行全面负责。 2.4针对经营运行风险的对策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有利于为风电项目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风电场还需要对风电设备重要配件加强管理,防止在风电设备在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进行维护工作;此外还需要防止该配件出现停产的情况。风电项目的实际运行阶段,务必保证技术培训工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保证风电专业人才能够解决风电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5针对工作人员风险的对策 由于风电项目的特殊性质,对于风险项目实施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牢固的技术能力,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培训教育,以此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强化其道德素质,保证工作人员能力得到整体提升。风电项目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影响,常会发生意外事件,风电场有必要对现场高空工作人员人身安全负责,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进行转移,进而全面保护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并且保证风电场的经济目标的达成。 2.6针对政策变化风险的对策 对于政策风险,无法将此风险进行转移,风电场需要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严格贯彻落实,并且明确自身态度,深入分析国家对风电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扶持补贴。保证风电项目不仅可以在国家扶持政策下顺利发展,也能够在扶持中断的情况下不受到影响,保持良好持续的发展趋势。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和研究风电项目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有利于风电项目在前期规划、建设阶段以及后期运行过程中可以全面掌握存在的风险,并且针对不同风险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确保风电项目可以持续稳定运行,为风电建设项目带来理想的收益。此外,还需要构建相关管理条例,加强对风电项目各方面的管理,确保风电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符合项目要求。 作者:周国辉 单位: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云南分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寻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周期比较长,投资数额比较大,因此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如何控制项目施工风险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高施工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对策 建筑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在具体的施工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施工风险不仅有助于提高施工方案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制衡建筑业投资膨胀的现象,最重要的是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做好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项目风险管理的概述 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施工负责人对施工项目在未来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以此制定出有效应对风险的方法策略。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对风险进行预防、规避以及处理等,最终缩减风险对项目完成所造成的各种不利因素。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建筑工程在施工中涉及的因素比较多,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具有不确定;二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可变性。项目风险管理需要及时根据施工项目的进度安排进行调整,因此需要风险管理者针对各种因素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改变,以此实现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 二、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基于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施工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他们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强调经济效益,将所有的施工管理紧紧围绕在获取经济效益上,而忽视风险管理,结果造成项目施工存在较大的风险。(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设置风险管理部门或者安排专职人员,结果造成施工风险管理一直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晰,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约束的问题。另外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在面对风险时不能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反映,造成巨大的损失。(3)风险识别分析评估手段落后。风险评估手段是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国施工企业处理风险的手段往往采取投保的方式,而且大部分采取的是事后补救的措施,这样导致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无法实现;同时我国对于风险评估主要是采取定性的分析方式,这样不能科学的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三、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因素及应对策略 (1)增强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一是施工企业要将风险管理纳入到施工管理全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风险管理氛围。风险管理不仅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因此施工企业要以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二是强化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施工企业要积极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尤其是施工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等工作相融合;三是树立危机意识。施工项目的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施工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认识到风险管理在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一是明确风险管理职责,针对施工企业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者人员的问题,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以此推动风险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二是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制度,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管理,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三是制定风险管理检查机制。施工单位要定期对施工各个组成单位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形成日查、月查工作机制,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并且召开专门的会议制定应对对策,对风险管理专职人员继续跟踪复查,以此保证问题得以解决。(3)丰富与创新风险管理评估手段。风险管理评价是针对风险危害的科学评价手段,传统单一的评估手段对于施工风险不能有效的进行反映,因此要不断丰富评估的方法:一是建立风险回避法;二是运用财务技术对风险进行控制。财务是企业施工的重要管理手段,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性技术处理置留一笔费用,以此作为应对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补偿;三是运用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要改变以往静态的控制方法,而是采取动态的控制方法,及时根据施工项目的进度,调整风险管理策略,以此应对变化中的风险因素。 总之,在项目施工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比较多,因此需要施工企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完善的策略实现对施工质量风险、工期延期风险、施工成本风险以及施工安全环保风险的控制,以此提高施工质量,实现施工企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白鲁波 单位: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分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可能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甚至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措施,希望能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风险管理 0引言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项目风险管理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是施工单位的重要目标和追求。但一些施工单位对这些问题不重视,制约工程质量和效益提高,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1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技术 1.1风险识别的作用 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是指找出影响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因素,并识别出这些风险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可能会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是项目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若不能准确地识别项目面临的潜在风险,就会失去处理这些风险的最佳时机。 1.2风险识别的内容 项目风险识别是一项贯穿于公路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风险识别包括识别内在风险及外在风险。内在风险指公路工程项目工作组能加以控制和影响的风险,如人事任免和成本估计等。外在风险指超出公路项目工作组等控制力和影响力之外的风险,如市场转向或政府行为等。严格来说,任何能进行潜在问题识别的信息源都可用于风险识别。信息源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客观的信息源包括工程文档、计划分析、需求分析、技术性能评价等;主观信息源是基于有经验的专家的经验判断[1]。例如,在一个公路工程项目中究竟存在着何种风险,是项目工期风险、项目成本风险,还是项目质量风险;在一项项目风险中,究竟是有预警信息风险还是无预警信息风险;项目风险的存在会给整个工程项目带来何种影响,比如项目范围、项目工期、项目成本、项目质量等方面。 1.3分析风险的造成因素 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识别还应该识别和确认项目风险是何种因素造成的,是来自于项目内部因素还是来自于项目外部因素。通常来说,如果风险来自项目内部,项目组织或者项目团队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够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例如,为了避免项目拖延时间,保证项目工程质量,可以通过项目成员的合理安排和项目资源的合理调配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项目组织和团队难以实现对项目外部因素所造成的风险控制与管理,组织和团队对风险控制的影响比较小,难以发挥实际作用。但是,可以采取相应的规避方法和转移方法来实现对由外部因素造成的风险[2]。比如,项目建设需要的资源价格发生了很大变化,项目业主、项目客户或者是政府提出的项目变更计划都是属于外部因素,这种风险难以通过组织或者团队的努力去控制。 1.4了解风险给公路工程带来的威胁与机遇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包括损失和收益的可能性。因此,在识别项目风险的时候,需要全面地认识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威胁与机遇。一般来说,项目风险带来的威胁是一种负面的影响,会对整个项目产生不利影响,而项目风险带来的机遇则是一种正面影响,会对整个项目带来收益。在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不仅要认识项目风险的威胁,还要认识项目风险的机遇,并对威胁与机遇转化的条件进行分析,在制定具体的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应对措施时,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尽可能消除项目风险带来的威胁,最大限度地利用项目风险带来的机遇。 2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 2.1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方法 一般来说,系统运行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风险识别。对相关的情况进行检测,对潜在的风险范围采取措施进行检测;②风险量化。对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进行确定,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效果;③风险影响评估和方案选择。对风险发生的后果进行定量的计算,并且为了预防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④风险处理计划。包括各种处理风险的方法,并制定具体的风险处理行动。对于上述这些步骤,在对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分析时,也可以以此为参考。众所周知,一般在风险分析中,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局限于任务风险的分析,这种方法对于项目风险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风险分析的方法包括两种,既包括定性分析,又包括定量分析,而定量分析法是建立在定性分析法基础之上的。下面简要介绍两种风险分析法。 2.1.1定性风险分析方法 就目的来看,定性风险分析法主要是为了确定风险的来源,初步判断风险的严重程度,对风险有个基本了解。可以明显的知道,对风险进行初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识别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源。而下面介绍的方法则用于定量的分析各种风险,知道风险源可能会对系统造成的损失,从而进一步判断系统风险的大小。 2.1.2定量风险分析方法 定量风险分析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的,首先给出各个风险源的风险量化指标及其发生概率,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合成,得出系统风险的量化值。定量风险分析是基于定性风险分析基础上的数学处理过程。从该方法诞生到现在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变,目前较为成熟的方法有PRA(概率风险评估),DPRA(动态风险概率评估)及仿真通用软件VERT(风险评审技术)等。PRA和DPRA都是在FTA分析基础上的量化,具有广泛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可靠性及运行系统风险分析领域内。如果对此稍作改造,便可将它在项目风险分析领域进行运用。分析的步骤为:①对项目研制过程中的困难环节进行识别,并找出风险源;②考察不同的风险源在项目研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项目的风险源树;③对各风险源后果的大小进行识别,此外,还有必要识别风险概率;④对风险源进行组合,组合的方法有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组合之后得到系统风险的度量。如果是用DPRA进行评估,还需要对他们之间在时间上的关系进行考虑[3]。 2.2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技术 2.2.1VERT技术 VERT是一种通用仿真软件,该软件为项目研制构造过程网络,能够将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抽象为时间、费用、性能的三元组的变化。网络模型在决策的时候可以运用,能够对时间、费用、性能等风险的关键性参数进行统筹与处理,实现多目标的最优化问题。通过丰富的节点逻辑功能,对一定的时间流、费用流和性能流流向相应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每一次的仿真运行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这些参数流在网络中按概率随机流向不同的部分,其经历的活动不同,产生的变化不尽相同,最后到某一个状态终止。用户通过多次仿真之后,通过节点收集到的各参数,对整个系统的情况进行了解,然后辅助决策,如果具有合理的网络结构,良好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数学关系,并且数据真实可靠,在实践中可以较好地模拟实际系统,对时间、费用、性能的分布进行很好的模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知道整个系统研制的风险。 2.2.2项目风险评价技术 项目风险评价是指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对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连续的辨识和分析,为有效地控制风险提供依据。风险评价通常也分为两个步骤:一是风险辨识;二是风险分析。项目风险评价是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前提,在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 3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应对技术 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处理手段主要包括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三种类型。其中,项目风险控制是指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规避项目风险、消除项目风险,或采取应急措施将已经发生的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或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项目风险自留也是项目风险控制的处理手段之一,其前提在于通过对项目风险的评估,得出发生概率较小或者概率较大但风险损失较小或者概率与风险损失均较大但在预期范围或可接受的范围内[4]。与前两种措施相比,项目风险转移是更为有效的项目风险处理手段。比如,将项目转移给从事风险合并事务的专业保险公司或其他风险投资机构,这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且公平的转移手段。 4结语 整个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为有效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应该落实风险管理技术,严格按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并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从而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作者:孔维恒 单位:故城县交通运输局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实践 摘要: 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益与投资成本、施工技术、管理者素质等都有密切关系,但这些因素又不能明确衡量,在实际的运作中会出现很多突发情况,即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工程负责人要重视这些不确定因素,加强管理。文章结合实践就如何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不确定因素,降低风险,提高工程建设效益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 建筑市场都是先竞标确定价格,再开始施工,施工后验收,时间跨度大。这种确定成本、未来一段时候交房的模式决定了建筑行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同时,社会外部环境的不成熟也增加了该行业的风险,一是对于有关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具体,未能及时更新补充,监管部门出现多头领导,不能全面完整的监督,二是建设者的法律意识不强,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风险防控;三是随着市场化的展开,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钱权交易等不良社会风气,使得没有资质的企业中标,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未来,可能会使效益减少。一是可能,就是说可能不会使效益减少,也可能会使效益减少,会不会减少主要是看人们怎么处理风险,但风险一般都会让效益减少;二是未来,就是说不是现在效益减少,是未来,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时间,是一种现在的理想和以后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因为一些想不到的情况出现,然后使工程项目建好后和以前的规划不一样。在设计工程规划的时候,都会设定一些合理的可能,在这些可能的基础上去研究。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这些假设条件并不是一直变化的,这些因素的改变导致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与当初的设计规划出现不同现象,这些不能准确控制把握的因素就是风险。 2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特性 (1)风险一直存在,无法消灭。 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经济、国家政策、天气、地理位置等,这些因素从工程项目的设立就一直存在,风险也跟着一直存在,在工程建设周期里显得更加明显,这些是人类无法改变、无法消灭的,也就是说任何地方都有风险,任何时候都有风险。人们一直希望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大力研究风险发生的条件和化解方法,努力做到在风险未发生前去防范,在风险发生时及时补救。 (2)风险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在施工建设中,各种因素的改变和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处理能力不同,这些风险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好的可以变好,坏的也可以变坏,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风险点,管理者要运用科学技术,用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处理风险,控制新的风险点发生,化解现有风险。 (3)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工程建设的时间跨度大,一般都需要3到5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涉及的范围也广,涉及到项目设立、征地、材料采购等多个环节。因此在施工中出现风险的数量也越多,这些风险并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往往存在相互的联系。 3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几种主要风险 (1)决策风险。 项目设立的决策,也就是开展什么样的项目,在哪里开展,怎么开展,是项目开始建设的第一步,也决定着项目计划能不能成功。一个好的项目决策方案是建筑工程项目成功的一半,在项目设立决策时,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在具体执行项目决策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需要人们考虑到方方面面,寻找最好的处理手段,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损失的最小化。 (2)预测风险。 在项目设立时,施工单位都会做一个项目规划,包括施工规模、施工时间、经济成本、投资收益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不同的参考指标都会出现不同的计算结果,同时由于施工的时间跨度长,影响建筑项目施工的因素多,在实际中的效果往往和当初的预期有出入,这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3)技术风险。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工程中因为技术方面的问题导致不能按当初设计的方案实行的风险。出现这些问题,可能是在规划的时候,只求创新,忽视了当前的实际情况,也有可能是当初设计人员的大意,没能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当然也有可能是在当初选择施工单位的时候,没能严格审查他们的资格,让没有过硬技术的施工单位承接了工程项目。 (4)责任风险。 在建筑工程开建合同中,各方都在合同中签字确认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项目的各方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到合同条款的约束,要对合同的各方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注意施工安全,安全事故往往会带来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有关单位也因此会承担重大责任。 4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1)多向国外学习,加强建筑法规的制定。 现在有关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完整,很多地方还存在空白,容易让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同时,要加强监督力度,实现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督,提升法律的执行力。中国的法律完善力度还不够强大,与世界各国通行的法律无法对接,也无法学习外国先进的施工技术,当前要用开拓、发展的眼光学习外国的法律法规制定。 (2)企业要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①树立风险意识,建筑行业的风险随时随地的存在,而且这些风险难以控制和处理,我们要有风险意识,在想问题、处理问题的时候通盘考虑,处处留意风险;②加强处理风险的能力,要设立特定的风险处理机构,这些专门的机构可以运用专业知识来提早发现风险,在风险来临时能镇静处理风险,降低损失。 (3)要正确认识工程保险,降低自身的风险。 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可以把本应该由自己独自承担的风险让保险公司来承担,在风险来临对企业照成损失时,保险可以为企业承担一部分风险,避免企业的损失。在其他国家,有大量的施工项目保险,有的是保证不出现“豆腐渣工程”的,有的是保证不出现“僵尸工程”,有的是保证工人上班安全的,还可以保证项目设立正确性的保险。在许多国家都鼓励企业购买这些保险,同时企业也情愿出这些钱,一是可以保证各个项目都能按计划运作,不会因为企业的原因让项目计划的流产,同时也可以避免出现质量不好的工程,也让保险行业更加有市场。在中国,这些保险制度还未实行,但依照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实行工程保险制度是必然的。 (4)加强自我维权意识,当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加强索赔。 加强维权意识是指当自己的权益因为其他人的过错而发生损失时,不能放任不管,或者自行承担损失,要指定专门的人员采取合法手段尽力挽回损失,这些损失包括付出的各项费用、人力物力成本和投资成本。一是要指定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负责索赔,在索赔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合同的约定,不能采取非法手段;二是要及时采取措施,提前预见对方的违约风险,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时果断采取措施,减少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因为设计单位的原因,造成工程建设的时间延长,提高建设成本的,要及时向设计方提出赔偿,同时要在规定时间内把索赔的具体情况提供给设计方;三是要注意整理有利于索赔的材料,这些材料不能在要索赔时才整理,在平时就要注意收集整理,这些材料包括合同、会议资料、施工牌、设计方案等,这样有利于我方的索赔,提高索赔的成功率和效率。 (5)提高单位的整体水平。 只有自身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才能和其他组织竞争,才能承受、处理好危机。一是要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更加认可企业,让员工更好的投入工作中;二是加强组织员工学习,人在任何时候都取决定性的作用,加强组织员工技术学习,引进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可以提升企业的文化、施工技术;三是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先进的机器设备可以完成人不能完成的任务,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取代人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施工技术。 作者:范少晞 单位:福建新时代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党建信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探析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快开放式党建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但是,当前多地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不仅是由于技术自身的问题,更关键的是管理方面的因素。本文重点以南宁市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为例,就其建设中的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加以探讨,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党建信息平台系统作用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南宁;项目风险管理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如何加强党建工作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其中,加快开放式的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党建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创新党建管理与服务的发展方向。 1党建信息平台系统与结构 2010年初,为了适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要求,逐步加快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步伐,南宁市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工作正式开启并成功构建了“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手机短信平台、先锋示范展示基地等一系列党建信息化建设成果。系统以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作为支持,以B/S结构作为基础,确保用户能够顺利借助于IE浏览器对系统进行使用。系统总体所采用的为多层式架构,因而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满足日后功能扩展的需求,采用J2EE技术架构及JAVA、XML等主流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开发,采用负载均衡等技术满足了系统的扩容需求。党建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促进了南宁市党建工作信息化的实现。(1)党建网络平台。该平台以南宁市电子政务外网等为基础,同全市机关、县(区)、企事业单位及基层党建信息平台相连。各级党组织可借助于电子政务外网对党建信息平台系统进行访问。(2)党建信息数据库。包括覆盖全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信息的信息库。各单位通过在线更新,就党员、党组织等信息加以审核,可结合应用要求进行扩展。(3)党员管理及应用系统。为满足南宁市各级党组织党建信息化要求,构建满足应用需求的三大应用子系统:党员信息子系统、服务信息子系统、教育管理子系统。(4)党建门户网。构建统一的党建信息平台与互动交流平台,以门户网作为党建信息平台系统的服务窗口。(5)手机信息系统。为便于党组织、党员等相互间的沟通,还建立了党建手机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党员间良好的信息互动,极大地推进了党建信息化进程。 2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中的项目风险管理 在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中,从管理方面看,项目风险主要包括需求风险、相关性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与财务风险五大类。针对五大类风险加以识别和分类,构建相应的风险清单,有助于制定完善的风险应对计划,即风险的减轻、转移、预防、接受、回避、储备等计划,并结合所制定的风险应对计划,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方面: 2.1启动阶段 该阶段项目风险包括作息时间严格、沟通不顺畅、需求不详尽或不切实际等。要求项目组对作息时间进行商榷,制定弹性作息时间表。同时,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保障沟通顺利及信息的有效流动,并安排需求分析员制定准确、详细的需求,找出可能存在的技术难点,安排有关人员研究替代方案。 2.2计划阶段 该阶段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开发标准更新、数据框架更新、员工变动等而引发风险。要求加强员工培训,对开发标准、数据框架进行重新审查,并安排技术员进行应用,制定完备的结果分析报告,员工工作变动时应做好交接工作,确保团队工作衔接良好,同时,应指定专人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负责。 2.3执行阶段 该阶段由于对需求分析、设计文档理解不当,测试不科学、产品偏离目标、方案设计不可信等引发风险。要求在该阶段应召开会议,使全体员工明确需求分析报告及设计文档的内容,测试中应严格依据测试案例进行功能测试,开发时应对需求进行细化,并构建科学地项目监督、考核机制,对项目反馈进行跟踪,并及时对方案加以完善。 2.4控制阶段 由于需求变更、经费超支而引发的风险,就需求变更而言,只允许小变更,大变更应向上级反映,待领导集体研究后作出决策。同时,应加强经费预算及跟踪反馈,及时向上级报告。 2.5收尾阶段 包括升级失败、系统适应性差、兼容性差等所引发的风险。应做好系统测试工作,同时加强培训,并制定系统切换及备用方案。 3结语 通过项目风险管理,该平台系统顺利建成。开通之后,日均访问量不断增加并超过了11000人。随着近几年的建设和进一步推广,“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面向社会”、“服务党员”、“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的新载体。 作者:韦晓宁 冯志鹏 李欣 单位:广西大学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用 【摘要】 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是漫长的,这过程中的决策、设计、现场施工,都是风险管理的项目,如果缺乏风险管理,考虑不周,对后期的规划和施工必定会带来不良影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如何找准关键,及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只有有效合理的进行工程项目控制与预测,用科学的方法提出风险管理方案,才有能效提高管理质量,减少损失的发生。本文结合工程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详细说明层次分析法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项目管理;风险分析 简单来说,层次分析法是将事物定量、定质的区分开来,把一些复杂的风险问题分解成几个层级或几个要素,将同一层次中的各个部分分别比对,通过科学的计算和演练,推算出项目中几个不同风险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这些风险依据制定解决方案。每一项工程的风险分析,都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目标层,判断层,指标层和方案层,通过几个层级建造成风险标准,在根据风险排列情况制定出最佳的预防方案。 1工程风险管理的特点 每一个施工项目都存在风险,做好项目风险分析是控制项目风险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对整个项目事前、事中、时空的风险管理,有效减少了因风险所带来的各种损失。项目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风险不是一触即发,一眼就能发现的,它往往会隐藏一段时间,施工时只有通过预测和评估,还能得出可能或将要发生的风险,风险具有一定的时间性;②进行风险预测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也许预测到的风险不一定发生,可能实际发生的风险要比预测的严重,但是进行风险预测有利于未来的风险管理和预防,可以减弱未来风险出现带来的不利影响,它的价值通过时间体现出来;③项目的风险不会只出现在某一时某一刻,而是随着工程项目建设的推进而变化的,项目的时间、费用等约束发生变化时,都应对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应用层次分析法就是针对项目中各类风险进行预测,并具有可信性意义[1]。 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一般分为三层:目标层、风险因素层和措施层。 2.1目标层 主要指工程项目,就是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常见的有房地产项目。 2.2风险因素层 风险的规避是建设双方共同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效益最大化,业主可以实现有效的投资回报,而承包商则可以减少损失的出现。从承包商的角度出发,工程建设最突出的几个风险是:①技术风险。由于人们对建筑使用要求的增加,施工单位不得不优化生产方案、完善生产技术,使之能与市场需求契合,加上现代建设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既要满足客户需求,就要保障施工质量,不得不从科学的、个性化的方向出发,这无疑增加了工程量和施工技术难度。②方案风险。业主的需求多为客观的,除了现实依据和实际需求,很多时候业主都本着自身出发,提出各种需求,作为承包商,当实际需求和方案发生偏差,例如施工图设计不当,出现很大的错误,施工就会出现巨大变更,那如果是方案本身失败,整个项目风险就会立刻凸现出来[2]。③合同风险。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如果合同报价过低,或者合同存在的纰漏,双方对合同条款法误解,以及市场环境影响了供货和材料等,承包商按照合同规定,都要承担一定风向。④质量风险。建筑工程施工会受到外界环境、技术、资金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建设质量出现问题。⑤工期风险。所有承包商和业主都希望工程能准时完工,但施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的推动,进程的变化都会导致施工出现各种问题,无法按时完工。⑥资金风险。如:业主不履行支付行为,报价时漏报而引起亏损,因工期因素而引起价格浮动,工程的变更或量的变化引起价格浮动,都有可能引发各种风险。⑦不可抗力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政治及社会风险。 3层次分析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通过将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把各种风险因素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有一定关系的金字塔结构,再确定这些因素中哪一类是最为突出和重要的,风险分析专家会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各因素中出现风险的排序,那复杂的风险问题就变成了若干个已知的因素,将每一层的各个指标进行相互比较、计算、判断,从而得出风险的权重,并以此为基础对风险水平进行判断。建筑工程施工的风险因素很多,也很明显,例如施工技术、设计、材料、市场变化、价格,自然因素、国家政策等,这些风险都是不确定的,但彼此间又互为关系,当对这些进行风险处理时,很容易当成一种整体风险去规划,但最后有可能是顾头不顾尾,所以,为了预防风险,减少施工事故,子啊风险发生之前预防,发生之时有科学的手段去处理,保证施工能安全稳定的进行,就必须采用分层法,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不是一刀切,通过对风险各因素的评估,减少风险预防成本,一针见血的处理问题,常见的风险分层法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构建模型,分析问题后,将各种因素集合起来,建造一个模型,决策层为目标层,下一层则为准则层,最底层一般是备用方案,通过准则、子准则和决策目标这些备用方案进行关系的建立。②对构建可作为对比和判断的矩阵,这样一来,风险因素之间的轻重关系、隶属关系一目了然,从而建立可进行相互对比的矩阵。③得出各因素的重要性之后,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这是对接下决策分析的重要基础,要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不仅要选择合理的方法[3],其方法还要有可行性,例如在处理对比矩阵时,要得到更好的结果,利用AHP,这种方法可以承认不一致的存在,随机对一致性进行检验,如果通过检验,那么权向童为特征向量,如果没能通过检验,那么对比矩阵则需要进行重新构建。④对风险因素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则可以得出该项目的风险具体处于各个级别的概率,在对风险的具体发生和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和判断。⑤确定层次分析法的指标,具体的工程风险在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其各种存在的条件是不同的,由于客观条件的不相同,所以付于准则层构成影响的各个因素的权重也有所不同,从而使得所构成的权重集也会有所不同。人们可以采取专家调查的方法来对权重的系数进行确定。对于在工程的具体实施环境中所蕴藏的风险因素,专家们有着较为准确的认识,可以通过判断直接给出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4]。 4总结 所谓风险,它代表着不确定性,代表着可变性,每一次风险的预防,都要有一个预防方案,而方案的制定需提前对风险进行分析,如果只是简单的分析整体存在的风险,当意外发生时,很可能重复处理问题或者有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处理,现在,有效的使用分层法法,对工程风险中存在的各个因素进行风险控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分层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它不仅可以安全、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还能运用到各个施工项目中,具有广泛的运用性。层及分析法看似繁琐,但得出的因素越多,重点就越突出,层次分析法虽然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等的实践工程有着广泛地应用,但必进是新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研究,向更加智能、更加完善、更加系统,应用更加广泛地方向发展[5]。 作者:武宗磊 单位: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1风险管理的定义和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要性 风险的定义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影响项目进程和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对工程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大、技术复杂、工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比其他的项目风险更大,所以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非常重要。风险管理的定义指的是对信息的收集、研究、监管到问题落实和反馈的的系统性管理。风险管理能够系统全面的分析和判定组织面临的潜藏风险。由于风险管理的战略性、前瞻性,可以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战略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参考和建议作用。目前,我国在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特殊风险和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要重视风险管理,加强风险识别意识,采取系统科学的办法,预测、控制和监控水利水电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风险,降低或避免风险损失,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2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的特点和类型 2.1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的类型 (1)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期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 社会风险;技术风险:技术不足、设计缺陷。原材料不足、技术人员或工人违规操作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事故;自然风险:雷击、暴风雨、泥石流、洪涝灾害等自然不可抗力造成的事故;经济风险:外汇汇率变化、通货膨胀、保险和税收等国家政策变化而引起的增加投资,也包括施工过程中出现人员伤亡等意外财产的损失的风险;移民和环保风险、承包商的资质和信誉风险、商务风险。 (2)在水利水电工程运行时期的风险包括电价风险: 指一种电力市场风险,要求对电力价格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掌握,并且要进行评估;电量风险:指市场需求电量无法达到设计上网电量导致的经济风险;被迫弃水风险:是指由于电力过剩无需电站上网发电和防洪弃水,造成电站不得不开闸泄水所导致的风险;河流水文风险:缺乏发电用水所带来的风险。 2.2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的特点 客观普遍性:在水利水电如此规模宏大的项目里,风险的存在是客观和普遍的;随机偶然性: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大、技术复杂、工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多方因素的影响下,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就会增多。多变多样性:因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存在着多方面不稳定因素和其特殊复杂性,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3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3.1风险评估 在对水利水电的风险种类进行识别之后,就要对风险进行评估了,我们要结合与联系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存在着多方面不稳定因素和其特殊复杂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单项工程风险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对多项工程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对每种风险导致事故的概率进行分析判断;对总风险管理系统的损失期望值和标准差进行评估。 3.2回避风险 在评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风险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风险值较大的工程,要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的回避,例如在决策时意识到某个方案的风险比较高,这时要及时的否定此方案,或者可以通过严格控制工程分包和严格的招标程序把技术风险降到最低。 3.3对风险进行转移 可以通过对建筑工程投保的形式将不可预见的风险变成可控制可预见的费用,有利于风险承受力,在发生损失的时候得到费用的补偿。 3.4严格控制风险 对于一些不能回避也不能转移的风险,我们要采取措施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对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把风险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里,然后采取科学合理的预控方案,尽量的化解风险。 3.5实时监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 跟踪检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掌握各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展,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处理突发的问题,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特殊风险和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要重视风险管理,加强风险识别意识,采取系统科学的办法,预测、控制和监控水利水电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风险,降低或避免风险损失,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刘源泉 单位:江西华瑞建设有限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浅析 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特性 受通信工程项目自身性质的影响,在工程项目的现实运行中出现许多不可避免的风险。更加困难的是,各种项目风险彼此互相作用,提高了整体项目的复杂性。掌握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特性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1.1风险客观存在 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风险一般并不能依照人的意志而改变。通信工程项目的规模一般较大,但是它的周转时间过长、投入大量资金的特点突出了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准确掌握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必然存在性使得风险管理工作员工作方向作出指导。 1.2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在通信工程建设项目中,项目风险的存在是由偶然和必然一同决定的。从外表层次,项目风险变成为效益损失是随机的存在,实际情况是,经过对许多的风险缘由实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之后就可以发现风险转变成危害的原因。所以,掌握风险的偶然和必然性两者的联系对于避免风险的产生和迅速寻找高效的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1.3风险存在变化性 项目风险是变化多端的,这突出展现为在通信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多种风险原因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项目开展的时间而快速改变。在工程项目深层开展的同时,努力执行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控制多风险因素处在可掌握范围中。为了避免新风险的产生,把已经出现在风险与将来快要发生的风险稳定在弄能够调控的范围之中,这样做才能促进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降低了风险。 1.4风险多层次、多样性 由于通信工程建设的项目周期阶段长、幅度大,项目内的风险因素也在逐渐增多,在项目不断开展的周期中,风险会出现层次多变、类型众多的现象。通信工程项目内层联系多变繁杂,而外层关系的调整也同样与施工进度有关,所以多层次多样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2.1项目风险规划 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阶段是项目风险规划,是项目早期规划中的一部分。项目风险规划的主要内容即设计在工程项目中如何进行风险管理,以达到合理回避项目风险的目标。项目风险规划对于后期的项目风险管理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2.2项目风险评估 采取多种管理技术方案对风险危害进行预算,于此同时预计风险能够产生的损失,是项目风险评估的中心内容。对风险的评估普遍采取的是层次研究法和主观预算法互相结合的方案,单一的主观预算法会使得研究者的主观感情突出结论单调,而选取层次研究法能够把风险原因通过分层次的次序分类,使得预算更加有序、更加清晰透彻。两种方案通过结合,不仅改善了研究者主观预测的缺点,而且也可以高效的降低层次研究法众多的结论,从而得到比较准确的数量联系,这对提高风险评估的高效性和准确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3项目风险应对 在项目风险预计后选用相关的面对风险的方案就是项目风险应对,迅速使用项目风险应对可以尽可能的降低风险事故产生,从而保障了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展进度。 2.4项目风险监控 在对项目风险使用相对应的方案后还需要不断的实施监控,查看监控对剩下的风险迅速辨别,增加风险管理的警惕性,而且需要在风险应对结束后实行对风险管理措施的预计,为下面风险管理提供处理方案。 3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3.1回避项目风险 在实现项目风险的分析和评算后,假如工程项目中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较大且面对巨大的损失,而且无法寻找到相对应的管理方案时,风险管理者绝对要主动放弃这个项目来实现风险的避免。回避通信工程项目风险虽然会产生一些经济上的损失,但相比于风险发生产生损失,放弃项目的进行才是最佳的抉择。 3.2控制项目风险损失 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有经济方面的损失,同时还有其它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比如信誉损失、市场损失和关系损失。这些损失可按时间分为长期损失与短期损失,也可以按性质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无论何种损失都会对通信工程项目的按时顺利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主动控制与预防这些损失能有效减少风险的危害量、杜绝风险来源且控制风险的危害性。 3.3转移项目风险 转移项目风险是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危害转移到个人和其他组织中,通过这种手段将企业本身的风险降到最低。风险转移的手段在风险管理中非常常见,但这种手段的复杂性很高,也不利于管理人员操作,所以,尽量减少项目风险转移手段的使用对企业也有一定的益处。 4结语 随着社会通信业工程项目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风险管理在通信运营环节中显得特别重要。企业需要提升对项目风险的管理力度,对通信工程项目中有几率产生的风险做一个整体客观的评估,这样才能降低风险的发生,有效的提高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配合科学性的项目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者灵活监控风险的发生才能将通信工程项目中可能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作者:郁林 单位:上海电信工程有限公司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新形势下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研究 [摘 要] 本文总结笔者多年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工作,分析了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实践证明这些对策效果良好。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毕业设计 本科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之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整的毕业设计各环节,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与毕业设计发生了严重冲突,学生忙于找工作,去单位实习,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传统的学生在校、与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加强毕业设计的监督指导,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大环境影响 近些年,本科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素质下降,我们计算机系的三表学生就是如此,同时由于教育产业化本科生以前的小班上课变成大班上课,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每个指导教师要比以前指导更多的学生,教师负担很重。种种原因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2 思想不重视 我们都知道,毕业设计阶段与频频召开的应届大学生大型招聘会处于同一时期;与考验的初试、复试也处于同一时期;与公务员考试也处于同一时期等等,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甚至选择了放弃。另外,高校主管部门和社会都非常看重高校的就业率指标,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不得不放松了毕业设计的标准,导致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 2.3 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 一些指导教师忙于科研、晋职、评优,有时无暇顾及毕业设计的学生,而很多学生又忙于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等等,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导致毕业设计中间跟踪指导过程的严重缺失,到最后只能在设计质量和学士论文上把把关。而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差,毕业设计工作得不到切实保障。 3.对策 3.1 毕业设计提前介入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性很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软件开发方法、算法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编码、程序调试等任务,最后还要对所研发的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总结,写出一篇符合规范的学士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几乎会用到大学四年所学过的所有课程的知识,为此,我们所有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渗透和灌输毕业设计、学术论文的思想,比如,在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翻译英文摘要,进一步学会如何撰写中文摘要;在学会数据库原理课程时,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数据库设计等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以往的毕业设计根据教学计划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于这一学期还有几门课程和三周的毕业实习,实际的毕业设计时间不足十周。为了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搜集资料并对其所选的题目进行充分思考,我们系从前年起开始把毕业设计提前至第七学期,这样学生就会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作毕业设计,同时,明确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任务、工作量及标准,避免学生因时间宽裕而懈怠。 3.2 采用“网络+集中指导”的联合指导模式 以前有些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不足,在毕业设计前期表现松散,进入角色迟缓,后期赶进度,加班加点,大便前才匆匆完稿,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现在我们采用“网络+集中指导”的联合指导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指导,通过网上留言簿、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和电子邮件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对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指导,学生在与老师交流前首先要提交本周的书面工作总结,这个书面工作总结详实地记录了该学生在这一周的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你解决的思路与方法,指导教师通过书面总结了解每个学生,从而进行有针对的启发、答疑,这样可以防止抄袭或请别人代做毕业设计。另外,每周撰写符合要求的书面工作总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必须按照软件工程设计思想,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等一系列完整过程有条不紊地开发一个系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也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3.3 校企联合 考研不成功或找工作的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困境,一旦签订就业协议后就被要求或主动去就业单位实习、工作,这些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严重影响毕业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联合就业单位,同时鼓励学生在就业单位查找满足毕业设计要求的真实课题,进行“真题真做”,这样,既实现了学校与就业单位的无缝对接,又不会因学生急于上岗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3.4 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具有时间相对集中,学生学习与教师工作空间分散,所以管理相对困难的特点。为此,我们实行“教师负责制”,针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师拟题、学生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学生写中期汇报表、指导教师撰写中期检查表和结题验收表,系里都要定时定期检查验收,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和教师的指导情况,并及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使毕业设计工作整体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4.结语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在本科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工程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学好每一门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这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曲秀敏(1969年2月3日),现工作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实践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思维的概念以及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提高计算思维能力的多种途径,包括:通过程序设计课程类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通过上机实验培养计算思维、通过大学生科创提高学生计算思维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计算思维;程序设计;上机实验 一、引言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同我们的阅读、写作能力一样,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描述、建模、求解,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在计算机公共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原因 有了计算机,人类就能用自身智慧解决那些计算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了。然而,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只是被社会看成一种高科技工具,计算机科学技术也被构造成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性和辅助性学科,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来就没有体验过计算的愉悦:基本原理的互相影响,计算思维的方式,以及有趣的问题解决。2006年,随着周以真教授的“计算思维”课程(面向所有专业的一类“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以及Tim Bell教授领导的针对中小学生的“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等不同类型的计算思维课程的成功开设,人们开始考虑用“计算思维”来全面改造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育。2009年3月,ACM在网上公布的CS2008中,将原来在“导论”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放到整个计算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认为“计算思维”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越来越重要,报告建议将“计算思维”放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 由此可见,不能将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基础课程简单地看成工具性课程,而应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来看待。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得计算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并能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及实践。 三、多种途径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曾经一度是只以讲述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知识为主的应试课程,课程枯燥乏味,远离应用。为了把程序设计从应试课程转变为一种实践工具,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多以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语句、控制结构,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算法、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及实践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熟练使用一门编程语言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无论以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基于任务驱动及算法多样化训练的计算思维培养方法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传授计算机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计算思维”为主,研究从“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转为“教给学生什么思维方法和能力”,以及如何确保由“知识传授”转为“基于知识的思维传授”的问题,旨在让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不仅“爱学”,更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不仅“学会知识”,更要“学会思维方法”。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及算法多样性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计算思维训练。 1.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了将计算思维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整班教学与小组教学、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在算法课程的教与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计算思维的培养。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形式是: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交流或归纳。而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基本概念介绍举例解释巩固型独立练习小结评讲上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围绕具体任务进行适当的概念教学和举例讲解,或引导学生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去发现问题,个别的问题个别回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班回答或讲解。要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或由计算机执行,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共同进步。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就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重视算法多样化训练。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导致算法多样化。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特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方式表达算法,用不同方法实现问题求解。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就是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倡导算法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反思和进一步探索,从而达到简化并优化算法的目标。将一个计算任务用多种思路、多种算法进行求解,可以发展学生计算思维的灵活性。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或能够理解的算法,通过交流、评价得到计算结果。 研究表明,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不应是简单地接受课本一成不变的知识,而应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问题,拓展思维方式,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课本上的经典例子后,启发学生将其修改后应用于一个实际问题中。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消化教材内容,更要精心设计课堂情境,准备好“问题”,设置好“陷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尝试以上机实验为重点的计算思维教学模式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实践性学科,上机实验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 1.实验内容分层次。按照难度不同将实验内容分成了概念基础实验、应用基础实验和应用提高实验三种类型。我们将概念基础实验设计为验证性实验,如某种数据结构的表示和实现并将此种数据结构封装为一个类,并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实现;应用基础实验,则是利用已实现的某种算法或数据结构实现的一个简单应用;应用提高实验,是利用已实现的某种或某几种数据结构实现的一个综合应用。后面两种类型的实验又分设若干实验题,每个实验题都设有难度系数。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概念基础实验和一道应用基础实验题,选做一道提高实验题,所选应用基础实验题和提高实验题的难度将作为成绩评定的一个依据。 2.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综合性。通过计算任务的趣味性、综合性等来增强实验内容的难度,从而强化计算思维训练。大学生一般对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并富于幻想,初遇计算任务时往往兴致盎然,幻想编写程序。但在传统教学中,缺少趣味性和综合性,进而导致同学们没有学习兴趣,所以,设计实验内容尽量生活化、趣味化。例如,我们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学生点名系统”、“四则运算测验系统”等题目,从分支程序设计开始就引入这类实验,进而在循环、数组、函数、文件等部分的实验中不断改进完善系统功能。当学生完成实验的最终版本时,已经综合运用了这门课程中的所有知识,同时享受到了完成一个作品的成功感,极大提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指导大学生科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大学生科创旨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现实中的实际项目为驱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实际的项目中,深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边做、边思考、边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近几年来,完成的比较优秀的科创项目,每年都参加市级甚至全国的程序设计大赛,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反过来又能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热情,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案例。 四、结论 计算思维的培养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的教学就能够解决的,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却肩负着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求解过渡到学会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重任,因此,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师应当从计算思维的层面看待所授的课程,梳理和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计算思维的概念、方法和思路,有目的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以期学生能够利用这种思维方式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基于课程地图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 摘 要: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通过课程地图推动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尝试的一种新模式,对于教和学双方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地图;梳理;整合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相关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审视和调整本专业培养方案,以利于本学科专业的自身发展和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专门人才。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体现了一个学校专业培养的总体思路,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基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当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并呈现不同的展示方式,大多数学校培养方案是以文字加表格形式展现的,也有较少数学校以鱼骨图方式展现,我校则要求以动态网页形式的课程地图展示培养方案。课程地图的优势非常显著,可以使教和学双方受益,便于教师重新审视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是否合理,便于梳理和整合课程;便于学生了解四年所学课程,尽早规划学业。 一、关于课程地图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是以一个专业为基本单位,以网页形式表达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展示形式。学生通过课程地图的查询可以了解其专业本科四年培养的全貌,包括培养目标、总体课程框架、每个学期的课程以及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所获得的能力指标等。课程地图让进入大学之后的学生对未来四年的学业有整体方向感,是帮助学生进行学涯规划,并为学生提供规划四年修课的参考。 目前,在国内高校中还没有真正意义的课程地图,北京化工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要求各个专业以课程地图的制作来带动本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中计算机和自动化两大专业课程地图的制作是作为其他专业课题地图的模板。下面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介绍课程地图的制订。 二、课程地图的结构 课程地图是专业培养方案立体化、可视化的动态展示。以往的数据管理系统,在数据展现方法上比较单一,基本以列表方式展现数据,课程地图系统的特色是以动态可交互的复杂拓扑图展现课程和学科关系。 1.课程总图 课程总图反映本专业四年本科教育所学习的全部课程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本科培养方案中四年的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六大模块:三个层次是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和拓展,六大模块是公共基础、通识教育、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实践环节和专业拓展。公共基础模块分为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外语教学、体育教学、两课教学和素质教育六个部分;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部分;专业方向模块是学生在高年级时按照本学科凝练的智能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和可视媒体技术等三个特色方向选择学习;通识教育模块要求学生自主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拓展模块的课程;独立的实践环节模块显示出在培养方案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课程总图按三个层次六大模块来展示本专业四年的全部课程,层次分明,非常清楚,如图1所示。 在课程总图中不仅仅可以对本科四年的培养方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而且对每一门课程均有相关介绍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前后续关系,如图2所示。当鼠标停留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上成手型图标,会自动弹出对话框显示该课程的简介诸如学分、所在学期、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该课程有两门前导课程:数字逻辑、电路与电子技术,三门后续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VLSI设计导论及微机接口技术。若用鼠标“单击”该课程名称,则进入该课程更加详细介绍的另一页面。包括较为详细的课程介绍、课程编号、课程中英文名称、课程类别、开课学期、总学时、学分、课程性质、预修课程、建议教材、参考书和教材大纲等项目,点击课程大纲链接的PDF文件即可下载或打开该课程大纲。该页面右上方为课程的前后续关系图,右下方为课程能力指标图,如图3所示。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七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包括程序设计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硬件系统综合集成能力、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和信息与网络安全设计能力。以上七个方面的能力用图中七个能力指标进行表示,这样每一门课程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的量化数据,图上清晰可见。 2.课程时序图 课程时序图从左至右犹如时间轴一般展示每个学期的课程,如图4所示。其中3、6和9学期分别是一、二、三年级的夏季小学期,小学期以实践、实训和选修课程为主,四年本科教育合计11个学期。 图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环节、专业拓展课和专业方法课等用不同的颜色块来表示,根据不同的颜色可以区分出每个学期不同模块所包含的课程。单击方向课程中智能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和可视媒体技术三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灰色按钮,显示出该方向所包含的课程,课程框在不停闪烁;鼠标放置在任一课程框上,出现手形图标,并会自动显示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和其后续课程,并清楚地显示这些课程应在哪个学期进行学习。如图5所示,例如,鼠标移动至“数据结构”课程上,出现手形图标,显示出该课程在第4个学期完成,前导课程包括红颜色的专业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后续课程包括粉颜色的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灰颜色的两门实践类课程。 3.课程关系图 课程关系图是指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每一个方向所包含的课程及其课程之间的关系。例如软件工程专业方向所应该学习的全部课程,这些课程是按照学期显示出来的,若将鼠标放置在任意一个课程名称上,立即显示出该课程的前驱和后继课程。 4.课程内容联系图 课程内容联系图是指三个专业方向模块中的某一方向内部课程与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关联性,一个专业方向中的若干门课程内容之间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教师和学生对此清晰把握,对于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是很好的方式。图6展示的是软件工程方向中的几门主要课程之间的内容相关性,蓝色实线表示两课程有联系,如将鼠标放在蓝色连线上,连线颜色变为红色,图中右侧立即显示出红色连线两端两课程之间的内容关联关系。如图显示的是“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工程”两门课程在内容上的区别与联系。 5.其他 课程地图顶端下拉菜单第一项“首页”介绍了我校计算机系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培养方向及课程地图的使用说明。下拉菜单最后一项“就业去向”图主要告诉学生在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完成学业之后可能的就业及去向,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近5年本系学生毕业去向分为继续深造、出国留学、就业和自主创业四个方面展示,使在校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课程地图的意义 1.有助于对整个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合 在制订课程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教师研讨会。重新审视以往的培养方案,对整体培养方案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整个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做了全面的分析,并按照课程模块将教师分组进行研讨,例如将教师分为程序设计组、硬件课程组、专业核心课程组、智能系统工程方向组、可视媒体技术方向组、软件工程方向组。每一组教师将本组一门门课程从教学大纲、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学生获得的能力指标,甚至是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对于整个教学体系以及各门课程进行梳理,纠正了以往不恰当的课程先后顺序,对于存在重叠和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更新。例如,原来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汇编语言两门课程整合成为一门新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新课程内容更加简洁清晰,内容紧凑,学时大大减少而且有效,减轻了学生负担,增强了学习效果。 2.方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尽早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业 多数学生从高中来到大学,对于所学的专业、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方向等内容不甚了解,一脸茫然。通过动态的课程地图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四年的课程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专业方向所包含的课程及其关系做到先知先觉,从不了解专业到了解再到喜欢和热爱专业的过程。直观且动态的课程地图,方便学生了解四年的学业,制订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课程学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握学习的脉搏和节奏,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教学管理和监督 课程地图展示了一个专业四年的全部课程及课程之间的关系,方便教学管理人员把握全局,审视各个环节的合理性,按照课程地图的规划监督并管理实施,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等。另外,当学生出现选课和专业方向选择等问题时,方便辅导员按照课程地图所描绘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业,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学业。 4.方便本专业以外人员了解课程体系 外学校、外学院、外专业、非专业学生、非专业人员如果要了解本学校本专业课程体系,点击网站中的课程地图,即使没有专业人士的解答,也能够非常容易理解全部内容。另外,也非常便于与其他专业合作交流、专业交叉,也是对外宣传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5.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扩展性 当一个新的院系、学科加入课程地图系统后,无需针对性地进行二次开发,而只需通过平台提供的各类配置和调节工具实现课程地图的生成和展示。有数据接口的情况下,课程地图系统可与学校的选课系统以及教务系统对接,更好地指导学生对自己培养进行规划以及方便学生选课。 以课程地图来推动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修改和完善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课程地图将对教和学双方均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能够清晰掌握大学四年的学业,利于学生自我规划满足自身兴趣爱好需要的学业方向,提升自主学习之能力。通过全校的课程地图,学生能够了解、认识、探索其他学科的培养方案,扩展其学习视野,激发跨学科领域学习之兴趣。对于各教学单位包括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将本专业培养体系由点到线再到面,全面进行梳理,便于其了解整个培养体系全貌,便于教学的开展,便于教学的管理,对于进一步的教学方法改革也将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分析 摘要:本科教学方案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本科教学的旗帜。为了制订与时俱进、适合时展的本科教学方案,笔者一直在跟踪、分析和研究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发展变化情况,就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方案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并且希望与同行广泛交流、分享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关键词: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教学分析 1 背景 每隔3~4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就会启动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笔者从教10几年来已经参与4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每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都需要广泛调研国内外大学计算机类的本科教学情况,而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computer sciences,简称EECS,也就是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育是很出色的,因此从2001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关注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情况。 2 本科教学方案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主要课程见表1。 3 本科典型选课 3.1 典型选课计划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主要专业方向有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通信、网络与系统(communication,networks,and systems).4年本科需要完成120学分以上,估计需要选修32门课程左右(每门课平均4学分)。 表2-表5提供一个典型选课计划,该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适合于对如下方面感兴趣的学生:逻辑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外设等。 3.2 典型选课的知识层次体系分析 对该典型选课计划按照知识层次进行划分,然后进行整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方向需要的知识涉及数学、物理、电子学、计算机基础、专业选修以及人文类课程,知识体系比较全面,但更侧重于基础课程。 4 教学方案分析 4.1 开设课程比较丰富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基本上覆盖了计算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仅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就有32门之多。在这32门计算机类课程中,带有实验(上机)的课程9门,纯讲授类课程9门,学术讲座及研讨课程3门,教学研究类课程5门,自学编程类课程有7门之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和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一是学生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时间,但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二是课程开设数量有7门之多。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的特点一是内容丰富、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如Found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由美军阅历丰富的现役军官进行讲座)等;二是开设课程也很多,可以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 4.2 每学期选课门数少 伯克利分校实行的是学分制,要求学生所修课程总学分达到120学分以上(当然还有其他要求,在此不再赘述),而每门课程的学分平均为4学分,因此4年下来一个学生只需学习32门课左右。从表2-表5中可以看出,典型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选课门数为31门,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学分比重中数学类占16.7%,电子类占20.0%,计算机类占20.0%,人文类占17.5%(要求至少6门课以上)。 虽然选课门数少,每学期只有4门课,但是每周的学习任务还是很重,要得到一门课程的学分不容易。现对典型选课计划中大一第1学期的每周课时量(单位:小时)进行分析,见表6。表格中的时间只是课表安排的时间,还有实验需要有自我安排时间进行配套,因此课时量相应还要大幅度增加。 4.3 实验(上机)课时比重大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拥有很多实验室和大量的实验设备,全都向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上机或做实验。很多课程要求上机或做实验,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符号演算程序设计课程安排讲授课时与上机课时各占一半,甚至上机课时更多,而体系结构课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自我安排时间就更多;不仅如此,还开设了单独的设计课程和工程实践课程,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 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可以看出,提供实验的课程有12门(不包括编程类课程的自定实验)。12门课程讲授、讨论、实验(上机)课时统计见表7,分别占比30.6%、16.3%、53.1%。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上机)课时比重超过一半,这说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重视实验课程。教师从整体上分析12门课程实验课时比重之后,再从局部说明实验的重要性,以微电子电路导论(EE40-introduction tomicroelectromc circuits)这门课为例。微电子电路导论这门课相当于电子学课程,此课程开设13周,讲授课39小时、讨论课13小时、实验课39小时,共做10个实验,可见微电子电路导论课的实验课时比重相当大。 4.4 学生选课建议 (1)选课不要过于专业化,要选修一些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类课程; (2)选修一些能锻炼说和写能力的课程,这对求职和工作很重要; (3)选修课可以追求个人喜好,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 (4)计算机学科发展很快,要想赶上潮流,必须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 5 结语 笔者就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典型选课计划的知识层次、课程类别所占比例以及实验课时所占比重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分析情况看,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重视本科教学,首先开设的课程很丰富,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但是每个学生选课并不是很多,4年下来也就是32门课左右;其次是实验(上机)课时比重比较大,教师很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还给学生选课提供了一些建议――选课不要过于专业化,要重视基础课以及说、写能力的锻炼,计算机学科发展迅猛,学生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等。 这些分析结果将有助于下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尤其是实验课时比重要加大,嘴动不如手动,实践出真知。笔者就实验课时比重调整教学组所授课程进行了小范围改革试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公正评定实验成绩、需要更多的实验辅导教师以及更多的实验设备投入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学组将迎难而上。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秘书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探索 摘要:高等院校各个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的工作关系到学院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论文作者从事多年教学秘书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并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教学秘书如何培养创新工作思维,提高工作效率,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 关键词:教学秘书;教学管理;创新思维;教学服务 1 引言 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2]。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等教学管理,其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然而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他们既是教学院长(系主任)的得力助手, 也是全院教学教师的直接联系人,既是教学院长教学意图的传达人员,也是教师意见反馈的第一接受者。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逐渐将教学工作分解到各个二级学院,学院直接面临各个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制定和完善,直接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测评体系等的教学改革,这对学院教学工作带来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教学院长在学院主要党政领导的指导下如何立定学院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定位,把握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二是教学秘书如何领会教学院长的意图,并用科学有效地方法将之传达到学院每位教师,同时及时反馈教师的直接意见,逐渐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从而形成整个学院上、下一体的教学共同体。因此,教学秘书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对学院教学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前我校采用教学目标化管理制度,各个学院需要签订教学目标,特别是教学管理与运行、教学改革、质量工程等方面都提出具体的任务。这些任务要得以顺利完成,需要学院领导、分管院长、教学部负责人、教学秘书、全体教师、教学督导等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实现年度教学目标。教学秘书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领导的意图,及时与相关教师、相关职能部门、校院督导等沟通,他们的重要作用如同机器中的润滑剂,使得整个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信息学科的飞速发展,教学管理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管理不仅包含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这就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3]。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相关课程改革的推陈出新,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日新月异,教师对教学的情绪和学校对教学要求的冲突时有发生,教学秘书如何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及时参与专业培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工作模式,从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是作者多年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积淀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2 教学秘书工作的创新思维 新世纪要求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创新,教学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的工作创新将有效促进学院整个教学工作的创新,教学秘书工作的创新思维将给基层老师们一股新的动力,对教学分管领导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来,共享资源成为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各个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且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如何将其他领域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引进教学管理是教学秘书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够恰当使用,将事半功倍,如现在很多教学秘书使用QQ群消息,大大节约时间。因此, 教学秘书应不断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教学秘书要有开拓创新意识,不断拓宽视野,积极配合教学改革,一起参与讨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熟悉整个教学全过程,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秘书的工作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各自的岗位上创新实践,朝着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目标努力。本文从教学秘书定位、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意思、加强沟通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诠释如何培养教学秘书的创新思维。 2.1 认清角色与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管理模式,主要采用分级教学管理模式。目前, 我校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学校教学管理主要体现在宏观的计划、规划和方向的制定;院(系)级教学单位则既是办学的主体, 又是办学的基础。教学秘书是院(系)教学管理的中心纽带,准确把握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提高教学秘书的素质水平,是实现院(系)教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3]。学院教学秘书必须做好三个角色和三个定位。 第一教学秘书是学院的教学基层管理者,属于管理岗位人员,主要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学生学籍、教学档案、毕业设计、考试安排、教学文件及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的实质性工作。学院的教学秘书作为基层教学管理者,其工作定位于协助院分管院长管理教学方面的日常事务, 确保教学所有环节的正常运转,因此事务繁杂,需要耐心细致。 第二教学秘书是教学的服务者,属于教辅岗位人员,教学秘书可以不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但是其重要任务是确保学院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作为教辅人员,教学秘书要定位于充分利用学院或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师生的教学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协调事务性矛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管理质量,维护教学运行创造条件。 第三教学秘书是学院分管领导的参谋者,属于管理助手,教学秘书需要全面把握教学过程,对日常事务能够正确处理,同时作为教学管理助手,其工作定位是起草相关教学文件、撰写教学总结、教学通知,同时领会分管领导意图,及时传达领导思路,协助分管领导处理突发性教学事务。 教学秘书的这三个角色和定位决定了他们必须熟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政策和规定,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具备一定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和预警意识,对每一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要心中有数、考虑周全、服务到位,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听从安排,服从大局,做到事前参谋,事后服从,努力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出谋不决策,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在与人协作共事处理问题时要从多角度考虑,和谐地处理好和上级职能部门、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教学秘书拥有创新思维观念,创新管理方法,牢固树立“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确保整个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 2.2 创新工作方式 当前,各个学院教学秘书主要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个学院新增很多突发性工作,如实验班的教学任务、外来单位的调研、毕业设计的二次答辩、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分流、取消英语四级对毕业学生学籍资格的审查、专升本学生学分认定等,这需要教学秘书从正常的日常事务中抽身出来处理突发性事务。这迫使教学秘书改革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从三个方面来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的理论,学院要及时安排教学秘书利用假期参加一些专门的教学管理会议或论坛,以使他们不断开阔视野, 更新思维观念, 提高业务能力, 进而推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工作。教学秘书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秘书的管理理论水平。 第二,教学秘书要积极学习新的办公软件或技术。随着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推荐,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将代替手工时代,教学秘书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也要发生根本性转变,要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技术,提高办公效率,出来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文字和数据处理软件、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等外,还应该掌握最新信息通信工具,如参入各种QQ群、微信群,建立学院的教学QQ群、微信群等,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注重工作的时效性。另外,设计开发学院自己的教学管理平台,如让助管学生开发毕业设计选题系统、教师调课管理系统等平台,让日常事务更加便捷,使教学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让自己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第三,善于总结,保存资料,为来年工作做好铺垫。教学管理工作往往具有重复性,很多事务是常规工作,如果教学秘书善于总结,善于保存资料,将有助于后继工作的开展。如对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学计划的提交、中期的教学工作例会、期末的教学总结等,每年的这些工作既有不同,也有相似。 2.3 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 教学秘书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需要提高服务意识,全方位服务教学这项中心工作。应该说教学秘书工作的宗旨是做好服务,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教师及其教学, 一切为了学生及其学习。为此教学秘书应该从三个方面增强服务意识。 第一面对全院教师,教学秘书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既要考虑教学在每个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共性,也要考虑个别老师的个性化需求,如在课程设计安排、毕业设计学生的选择、上课时间的特殊选择等问题上尽量满足老师的个性化需求;在日常事务中,理解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两个任务的特点,尽量反复提醒教师,避免因为各种头绪太多而忘记教学的某些环节,如节假日放假调整的教学任务、新学期开学教室安排等。让教师在充满爱意和关怀的环境下教学,从而高质量完成教学。 第二面对学院全体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服务”的理念,教学秘书要尊重学生,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如学分认定、课程选择、毕业设计等,要耐心讲解,对于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要主动关系,如多关心参加第二次答辩的学生,疏导他们的情绪,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工作方针,让学生感受到学院的温暖。 第三、面对学校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等主管部门,教学秘书是学院的窗口,既要及时把握学校对教学要求的动向,又要及时反馈学院意见。教学秘书要及时提醒教师提交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需要的材料,主动配合教务处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给学校职能部门留下好的印象,有利于完成各项教学目标考核任务。 2.4 掌握现代沟通技能,提升协调能力 教学秘书是联系教学职能部门、学院分管领导、学院教师、教学督导、学院学生的纽带,经常需要与学校教学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学院教师、教学督导专家和本学院学生联系,需要具备很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各种各样的人员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教学秘书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方法,才能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第一,与上级职能部门沟通需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要充分考虑学院的利益,不要做出决策性的答复,既要回答上级职能部门的问题,又要留足余地为本学院领导充分思考和答复,说话要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 第二,在与自己的领导沟通时,应注意事先整理好要谈的话题,并选择好沟通的时机;沟通过程中,要能够准确理解和领会上级的意图,并能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当与上级意见不同时,要尊重上级做出的决定,并积极执行;完成工作或解决问题后,要及时作汇报。 第三,在与老师们进行沟通时,重在执行分管领导的意图,但不要加入到说三道四的流言蜚语;发生分歧时时,焦点要针对问题,而不是个人;当发现是分管领导考虑不周全时,千万不要试图顽固到底,而是要先缓和气氛,稳住老师情绪,给分管领导留足空间来解决问题,然后及时征求分管领导意见并尽快给老师沟通回复。 第四,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作为学生,他们更有这种需要。教学秘书不能轻易采用命令与学生沟通,工作中需要有意识地尽量淡化师生差别,采用“建议”或“安排”的口吻来安排工作一定会比命令更有效;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来指出学生的过失或不足一定会比斥责更管用。如果担心自己的威信会不会因为自己这种和缓的交流方式而变得荡然无存,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恰恰相反,你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尊敬您。对于学生也要摒弃过去模式化的僵硬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4]。 教学秘书作为学院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参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经常与学校相关教学部门协调沟通,需要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教学管理协调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对上要为领导服务,对下要为教师、学生服务, 横向与其他职能部门进行协调沟通, 上传下达, 沟通左右, 联系内外, 调动师生积极性, 用集体的力量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5-6]。 3 结束语 高等教育关系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中教学工作往往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不同的高等院校将教学工作下放到各个二级学院(系),二级学院成为教学主题,在学校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教学环节[7-8]。教学秘书在教学工作中肩负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如何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其中,教学秘书的能力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院的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进入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秘书只有需要不断学习,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教学工作做好服务工作。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一种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摘 要:毕业设计一直是本科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毕业生多年来学习效果的综合检测手段。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特点:理论、动手能力都有要求,增加了毕业设计的难度,另外由于毕业生需要找工作考研等也造成了毕业时间紧张的问题,影响毕业设计的效果。本文提出一种指导方法有效克服以上问题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培养方法;计算机专业 1 引言 毕业设计一直是本科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毕业生多年来学习效果的综合检测手段。学生针对兴趣方向,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和技术,对实际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相关技术手段。 毕业设计相当于一般高等学校的毕业论文。目的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毕业设计,也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也是学生走上国家建设岗位前的一次重要的实习。[1] 通过多年的指导过程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⑴学生综合能力不足,无法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影响毕业设计的效果。 ⑵有效时间不够,由于所有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及考研等问题,导致其大部分时间用在其他方面。 ⑶部分学生态度不够认真,常以突击方式应对毕业设计。 ⑷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的情况。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考核环节,所以需制定合理方案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2 解决方案 2.1 兴趣性选题: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毕业设计题目 部分同学喜欢网络购物,对于不同的购物网站都有了解,针对这样的同学可以给出网站设计、页面美工设计等题目。部分同学对于游戏比较有兴趣,针对此类同学可以设计简单游戏类的题目。部分同学喜欢玩智能移动设备,那么可以设计安卓系列软件的开发题目。部分同学对赛车比较感兴趣,可以设计嵌入式芯片的赛车制作类型的题目。 2.2 做好时间调配工作 对于找工作的同学要考察其找工作的集中时间,如果是秋季那么对毕业设计的影响不大,如果是春季那么可以再秋季学期末安排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让其在假期时间完成一部分相关的毕业设计工作。对于考研的同学,应把设计的时间尽量留在春季学期。对于有实习任务的同学,可以建议其选题尽量和实习单位的项目一致,这样能节省时间。 2.3 严格做好阶段验收考核工作 在以上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做好考核工作,要求不同学生在有效的工作时间里做好阶段性任务并提交,由教师认真考核其工作的成果。对于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不要使学生过长时间没有监督,最后使工作集中在毕业设计后期完成,导致效果不佳。 2.4 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部分同学由于就业、考研等压力导致情绪低落无法正常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应该多与学生沟通,疏导其消极情绪,使其能够并行处理多项工作任务。 3 结论 针对毕业设计完成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实验:3名同学全部顺利通过答辩,2人获得优秀。对于新形成的问题应该继续的研究其解决方案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与改革 毕业设计教学是提高和检验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及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只注重毕业设计的结果而不重视毕业设计过程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及应用,设计质量不理想。针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提出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建议。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是考查学生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可以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滑严重[2],教师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甚至很多高校把毕业设计改革的焦点放在毕业设计是否应该存在和废除问题上。如何加强和改革大学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找出问题的根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3-4],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等,就开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学生总是在毕设最后阶段将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一起上交,也就是说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时间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并没有掌握毕设的基本流程。且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如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毕设课题,在参考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系统的实现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学生把界面稍微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大篇幅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 3)就业压力大,投入时间少。当前高校扩招严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了毕业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各招聘单位每年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大范围地招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对各种招聘会跃跃欲试,基本都忙碌于各招聘会之间。除此之外,毕设时间与各高校考研初试、复试时间也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 2.2 指导教师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根据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型课题,体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课题,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但每一年学院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大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指导教师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在自己所负责的教研及科研项目中也很少让学生参与;负责毕设相关指导任务的各位教师,大部分又同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这样一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是很充沛。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很不理想。 2.3 毕设实验设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院的毕设实验平台设备少,学生多,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毕设管理人员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直接导致毕设学生计算机系统开发平台运用能力差。且有些实验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实验的探索性分析。 2.4 毕业设计开设时间不合理,模式单一,管理不到位 绝大部分高校均将毕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又与就业、考研冲突,学生对毕设投入的精力少;且毕业论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上,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模式单一无创新。由于答辩人数众多且答辩时间短,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答辩基本上停留在基本形式上,毕设监督的力度缺乏,无明确的考核标准,约束力度小。 3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改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参考建议。 3.1 更改毕业设计教学时间 我国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多数在第八学期完成,而毕业设计恰恰又是综合性及层次性最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很难用一个学期完成。国外的一些大学将毕业设计实践安排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完成[3,5],以学分制为主,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可到工厂、企业等各处实习,并最终上交毕业报告。可借鉴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前开设毕设相关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毕设的相关程序和写作格式等,有充分的时间和基础准备毕业设计论文。 3.2 认真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及分配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注重理论教学性、研究创新性和生产实用性,大学生往往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爱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笔者调差显示,学生愿意选择应用性课题的主动性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题,这就反应出毕设论文选题应该最大可能地接近生产及生活实际。作为指导教师,选题要透射出教学实质,既要重点强调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又要注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及一致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得到提升。指导教师在毕设任务分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对于选题的准备要具有层次性,按课题的难易度合理地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工。若将较为简单的选题分配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前完成毕设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水平;若将较难的课题分配给能力较差学生,则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觉得设计不知从何做起,指导教师碰到如此情形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指导,使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毕设拘泥于形式,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安排课题分工,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学院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到软件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院也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两个方面共同增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 3.4 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寻求更好的毕设指导方式 当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为实际,既要求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若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或培训的经历,在工作中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且难以满足工作性质需要,往往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学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状况。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的教学。现在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提出具体实训的培训方式。企业和实习基地可以项目开发环境的熟练使用为目的,对程序代码的使用为方式,培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实习基地偏重应用,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虽然能熟练地操作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代码,但是很难独立地做出完整的项目。 学院可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与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合作,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习基地为辅,将毕业设计的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工作交由企业和实习基地,并进行相应的成绩考核。而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则由本院指导教师继续承担,也进行相应的考核,最后可将两部分考核成绩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这样,学生既可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又可在特定的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 3.5 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学院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毕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毕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毕设教学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督毕设的整体过程。并以各系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成立毕设指导小组,负责毕设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 学院还可在毕业设计期间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毕业设计前的动员工作并组织参加毕业设计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题讨论及任务分配,这样学生可以熟悉课题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合理安排好毕业实习;到毕设中期阶段,学院应组织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检查,及时了解并检查各课题任务完成进度,积极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答辩时应成立答辩委员会,采取指导教师现场回避等原则。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对于部分较差者可实行“二次答辩”,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可大大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毕设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及课题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毕业设计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谈计算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国家的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在计算机人才供需方面,却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1]。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达不到企业的需求。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计算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创新性,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也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教师的设计内容比较理想化,学生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很不完善,不能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所作的项目也都不能在实际中使用。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和今后就业能力及工作适应能力都难得到有效培养。 2师资水平 现有实验教学师资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在公司参与项目开发经验等实践经历的比较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实验环节 目前,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实践课程,如课程内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课程内实验教学一般是依附于某门课程,实验课一般是跟进式的安排实验内容,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是对于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实验学时有限,很难设计较大型的综合案例。学生往往对知识理解不系统,甚至不清楚所学知识用在何处。此外实验考核往往采用实验报告形式或直接由理论考试替代,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课程设计弥补了跟随式实验课的不足,但是课程设计内容大都围绕某一门课程进行设计,忽略了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而计算机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之间其实联系很紧密,所以可以将多门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的整合在一起规划实践内容,让学生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践环节。这不仅有利于整合多门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而且有利于学生连贯地学习相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很多忙于考研、找工作,很少能潜心做毕业设计项目,好的作品不多见。有些只是应付,作品很多过于简单,实用性差。 实习环节没有制订准入制及考核标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差,进入公司、企业实习时,不能参与单位的项目设计开发,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达不到了解公司、企业和提高自身系统设计开发的能力。 4硬件设施 由于专业扩招,学生人数总量增加,学校配备的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没有建立系统综合设计与开发中心,没有针对性的综合开发训练;与计算机的软硬件公司或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少,学生没能直接参与公司项目的开发,不能了解系统开发所需要的技术、工具以及公司的运作与管理。 二实践教学改革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名师出高徒,教师水平与学生的能力息息相关,提高教师水平是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很快,加之学校相对封闭,很多教师又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所以很多实验项目也是理想主义,与实际有出入。对于这种状况,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开展校企合作,指定教师到公司实习,参与开发,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根据教师兴趣能力划分科研小组,各小组定期进行组内学术报告,鼓励教师进行科研交流。鼓励各小组每年申报各级项目,以项目促进科研,提高实践能力。 2以逆向设计法设计实验题目 逆向设计法是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起点。根据企业岗位标准和专业要求,及时修正教学计划。实践项目的设计应以实际应用为背景明确毕业走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方式看,尽可能多地采用现场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界线。此外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训中心;加强校企联合,欢迎企业设计人员为学生讲课或作报告,介绍企业文化、项目开发经验、技术专题报告等。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缩小学校和工作之间的差距。 3提高各个实验环节的质量 由于跟随式实验课时有限,又要在有限的可视出效果,可以实验内容和资料预先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必须在实验课之前自学资料写出实验的初步思路。实验课堂,学生主要验证自己的思路,教师也主要负责答疑。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效果好了很多,也节约了实验课课时。实验课程单独进行考核,可以引入选题问答的方式。即在考核之前,教师可根据理论教学大纲准备一些设计选题相关的简答题,形成题库,在验收课题时,随机抽取固定数量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提问,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由:基础知识问答+上机操作+实践报告3部分组成。这比传统考核方式更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是一门课程为主的,也可以是多门课程综合的,统称为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是将多门课程相关的实验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特点的实验内容[2]。例如将数据库,软件工程,Net程序设计三科结合进行综合设计。学生4至5人一组,随机选取课题,团队协作开发,教师负责指导点评,如表1所示。通过课程设计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软件开发中,系统的理解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团队意识,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毕业设计要实现12方面的综合训练[3],具体包括:选题、调研、熟悉问题、查阅资料、需求分析、制定研究计划、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具体实现和调试、撰写文档、问题与方案的文字与口头表述、论文撰写。通过这12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培养研究与实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毕业设计题目每人一题,且题目不重叠,任务有适当的工作量和难度。在毕业设计期间教师要加强督促,在每个环节都要和学生交流。由于不少学生在外地找工作或做实习,可以采用毕业设计系统或者音频、视频等工具,可以把一些操作进行录像,对于文档可以进行批注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定期进行检查验收工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除了日常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设定课外实践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如3~5人一组,学生自己申请课题,进行论证,提交后由系内进行把关,如申请成果可以配备两个导师指导,提供一定资金和相应的硬件设施,如配备实验室供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由学生管理。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进行科研成果申报。通过课外实践小组的方式,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实验的条件和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5举办科研讲座 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可以由教师介绍一些科研方向,如云计算、物联网、数据挖掘等,或者一些新工具的使用;也可以邀请企业的设计人员为学生开展学术报告,介绍新的行业动向,新的技术,设计模式,软件测试等;或者课外实践小组成员进行汇报演说,介绍开发的经验;或者基本的开发知识讲座等等,为学生扩展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积累经验 总之,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学生在学校四年的培养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只有一点一滴的落实各个环节才能保证学生能力上的提高,才能应对就业的压力和今后工作的挑战。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基于极限编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工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本文从传统方式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极限编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 极限编程 毕业设计 教学实践 一、前言 近年来,尽管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在大幅度增长,但质量却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和辅助性的工作,无法成为单位的主要科技力量。大学毕业生质量滑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本科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训练学生综合运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方式下计算机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本科毕业设计是一扇窗口,其成果是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检验,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由于扩招以后师生比例过低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目前很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着不少问题,毕业设计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毕业设计的质量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已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相比之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1.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达不到预期效果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每届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总是虎头蛇尾,过程平淡甚至经常出现消极状态。 通过考查我们了解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毕业设计是既期待,又担心。期待是因为希望过毕业设计提高和锻炼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验一次做项目经理或数字蓝领的感觉,担心的是怕答辩过不了关。然而,当毕业设计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后,各种问题就开始慢慢出现,而且越来越多,工作进度缓慢,偶尔还会出现一两个星期都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于是,学生们的情绪便立刻降到了低谷。然后便慢慢转入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当答辩时间越来越近时,学生们便开始慌乱起来,便着手思考如果过关的问题,普遍的做法是草草弄个系统应付交差,答辩能勉强通过即可。因此,很我学生虽然参加了毕业设计,但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理念陈旧,闭门造车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社会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近几来,许多高校在毕业设计宏观管理方面上取得不少的成果,但在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与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相结合方面所做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近年来,软件工程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敏捷软件开发(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测试驱动的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Agent-Oriented Development)、面向方面的编程(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AOP)、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odel-Driven Architecture,MDA)等。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相比较,这些方法和技术为软件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已在许多软件工程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然而,多年以来,传统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技术一直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流。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学生们都没有接触过,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新工作的需要。 3.能力强的学生不易体现优势,能力弱的学生难以完成任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工程方法和应用系统规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升级。传统的以“单打独斗”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对于强、弱两极学生的影响尤其明显。 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但由于没有形成团队,仅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开发出符合社会要求、能够投入实际应用、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系统,再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而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来说,要独立承担一个毕业设计选题又确实非常困难,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勉强交差,由于这种帮助纯属义务,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既没有共同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形成正式的合作关系。当施助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帮助受助者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时,部分同学为了过关就开始铤而走险——弄虚作假。 4.选题的时代性不强,实用价值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很多老师多年来的选题都一直是那几个,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不能充分体现实用价值。一些老师明确表示:“学生做能得出这些选题就不错了,不敢搞什么新花样”。 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属于研究与设计方面的工作,就像我们的老师做课题,应该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的实用价值,这样才能体现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价值。不仅如此,学生做毕业设计的选题还要与面向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所以,如何结合社会对软件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选题,从整体上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也将成为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之一。 5.答辩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传统方式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答辩及成绩考核有两个较为突出的弊端。一个是答辩主要由学生的讲解和老师的提问两个环节组成,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仅过于简单,而且容易造成答辩走过场,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管理、协调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另一个是考核只局限于个人成绩,而在现实工作中,单人单干软件开发的模式无论从工作量还是从技术能力的角度来说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团队开发模式才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考核应该除了个人成绩以外,还应该包括集体成绩。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关于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考试改革的思考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考试,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考试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的考试体系不尽完善,考试内容片面,考试形式、手段单一,已不再适合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发展,通过分析研究,给出了一种对当前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考试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 考试 改革思路 1.引言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考试大国,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时下的高考,公务员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种类、形式多样。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下,考试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试是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是最终目的[1]。考试又是对考生能力的测评,对给定时期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考试,教学的主、客体均发现、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改进自己的参与方式,促进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发挥考试的作用,已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探讨。 2.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下考试的现状 文献[2][3]指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考试均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考试缺乏科学性、先进性,考试内容片面化;其次,考试侧重知识,缺乏对能力的考核;最后,考试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完善的考试体系。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的考试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 笔者通过对多个本科学校的计算机学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以下现象。(一)72%的学生存在考前突击学习的现象;(二)76%的学生存在为考试背书的行为;(三)24%的学生存在作弊的想法,尽管学校加大监考力度,严肃考试风气,但每次考试都会抓获作弊考生;(四)63%的学生在考后迅速遗忘记忆的知识;(五)42%的教师存在划题、圈定范围的现象。 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一)考试内容的片面化、考试形式的单一化决定了必然会有现象一、现象三的发生。现象二、现象四的出现足以说明当前的考试的功利性,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现象五说明了考试已经失去其真正的作用,不能起到检讨教学活动,反馈教学,促进教学的涵义。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教务管理者、教师没有把握好考试,缺乏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考试体系。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有以下特点:知识、理论、技术更新较快,实践性、抽象性、综合性较强。故针对该专业的考试体系改革创新也就更加具有难度,在对考试进行革新的过程中更需要把握全局性、前瞻性、全面性、有效性。由于计算机本身的技术优势,应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当前的考试改革中。 3.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考试的改革思路 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的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本着全局性、前瞻性、全面性,有效性内在要求,首先从顶层设计考试体系,以利于考试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其次在设计考试体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把握考核的全面性、过程性,注重把握考核的有效性、可行性,更加注重把握考核的技术性、先进性;最后完善考试的评价体系。 3.1顶层设计考试体系。 必须紧紧围绕考试服务于教学,考试检讨教学,考试反馈教学,考试促进教学的基本思想从顶层设计考试体系,因此改革考试体系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3.1.1积极转变考试观念,努力祛除应试思想。 构建完善的考试体系必须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既要充分认识考试的检查、促进作用,又要严谨务实地对待考试,切实把考试工作当做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从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考试制度、章程到教师设计具体试题、试卷都应该认真、从严对待。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以开放的、包容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考试。考试是客观的,要求其必须科学地安排实施;考试是不完备的,需要丰富考试的形式、手段以进行补充,故必须以开放的、包容的观点看待考试。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更需不断更新正确的考试观,及时摒弃陈旧过时的考试观念,如普遍存在的应试思想。 3.1.2合理建立健全考试制度,灵活创新考试形式。 考试制度是考试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合理、妥善地建立健全考试相关制度,做到制度管人、管事,充分发挥考试制度对考试活动的导向、约束作用。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明确考试的目的,以及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意义。(二)科学制定具体考试的流程,精心设计试题、试卷。(三)综合考虑成绩的认定部分。(四)认真做好学生成绩的分析、反馈工作。 考试的形式也要灵活,考试的形式既可以开卷,又可以闭卷;既可以笔试,又可以口试[4]、实践、网上考试,资料检索;既可以单独考试,又可以集体考试。 3.2注重考核的全面性、过程性。 注重考核的全面性,要注意考试的内容全面性。考试内容的全面性从宏观上来说,就是不仅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考试内容的全面性从微观上来说,考试的知识点要与所学知识的一定比例,有合理的覆盖率。 注重考核的过程性主要要求在设计具体考试时不能一考定成绩,只看重一次具体考试成绩。任何单一的具体的考试都有其不足之处,其考试成绩只能代表某一部分的考核结果,所以要将考核融入学习的全过程。 3.3注重考核的有效性、可行性。 改革创新考试体系必须注重考核的有效性、可执行性。考核的有效性要求我们在设计考试时必须对考试的内容、形式、对象做充分了解。根据考试对象的水平、学习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考试内容,组织考试形式,使得考试能真正起到检讨、促进教学的作用。 考核的可行性则指在设计考试方案时要根据现有的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使得考试方案具有可执行性。 3.4注重考核的技术性、先进性。 考试的技术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考试管理的技术性;二个是考试形式、手段的技术性。先进的考试管理要求要有先进、高效、科学的管理手段,现代化的高效的管理机制。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考试的形式、手段也日益丰富,我们在进行考试设计的时候,可选性也就越来越多,特别是对计算机专业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现有的技术来改革考试的手段、形式,当前出现的各种计算机考试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考试的技术性是考试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各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的考试仍然期末笔试为主,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这种考试存在着种种弊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已有诸多学校尝试通过计算机技术,开发完善的,全过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考试系统,且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3.5注重考核的评价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下的考试绝不能当做一个形式,更绝不能演变成为考试而考试,所以考试的评价体系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考试评价的客体有三个:考生、教师、考试本身。考试结束后,考试评价体系须能科学有效地对考生的知识获取情况、能力提高水平、学习方法等进行评价,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反馈,及时发现考试本身的不足之处,以进行改进。 4.结语 笔者在从事计算机本科教学的过程,结合以上思路进行考试改革实践,设计、编写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教学平台。该平台能在每次上机课时自动记录学生的考勤信息;自主布置作业,并能完成对作业的批改;最后将考勤记录、作业分数转化成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该平台运行一年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增强了教学效果。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关于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教学体系的探究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当前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教学体系的研究分析,发现现有的教学体系在为我国培养了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有其不足之处,特别是随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企业对计算机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已存在滞后性。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素质,作者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提出珍珠链式教学体系,经过初步实践统计,该体系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本科层次 珍珠链式教学体系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国内各高等院校均逐渐开设了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门人才。但现阶段的计算机本科教学亦有不尽完善之处。 近些年来,在计算机本科教学中,先后有人提出了分类教学法[1]、项目驱动法等,分类教学法即根据学生是否考研进行分类教学,前者注重考研基础课,后者注重实践;文献[2][3][4]指出项目驱动教学法即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达到锻炼学生、促进学生实践学习的教学法。然而我发现这些教学方法均有偏差,分类教学太过功利,只注重考研课必定会造成入读的硕士生综合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受限。我通过对本校计算机学院个别班级引入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该教学法只能有利于那些本来就学习好的学生,并不能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在引入项目前,如果学生基础较差,则不仅无法完成项目,而且对其信心造成巨大打击,从而产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厌学心理。 我通过对我院学生作对比分析,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大都具有坚忍的意志、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思维缜密。概括来说就是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故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计算机类本科层次的教学提出一种新的教学体系――珍珠链式教学体系。 2.珍珠链式教学体系 珍珠链式教学体系是一种从顶层设计的渐进式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它由一条主线和主线上的一系列珍珠构成,将大学的四年划分四个阶段构成了该体系的主线,分别为启蒙阶段、教―学阶段、学―辅阶段、自学阶段。珍珠链教学法中珍珠代表教与学的效果、结果。 2.1启蒙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起点是高中教育,而在教与学方面却均与高中教育差别甚大,故在本科初始阶段,首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力促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以及围绕该专业所应有的品质,注重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顽强的毅力;最后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学习的能力。 2.2教―学阶段 在教―学阶段,重点放在对计算机基础理论、基本语言、基本应用的讲授,使得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理论知识、实践案例。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在逐步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解决相应的问题。 2.3学―辅阶段 在学―辅阶段,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设计既定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该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补充讲授解决该问题所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整理涉及的已有知识,加深对其的理解。 2.4自学阶段 在自学阶段,侧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的锻炼。教师通过给出案例,安排学生全面地找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2.5教学效果 珍珠链式教学体系中珍珠代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体现了教与学的效果,而且是对教与学的评价反馈。 在教学的每个阶段,每个时期,教员根据已学知识、已有能力,结合当前目标,设置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安排学生解决。 3.珍珠链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3.1教学安排与教法 在启蒙阶段,重点开设计算机发展历史及其应用现状、信息检索、简单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如何解决问题、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素质等类似课程。采用引导式、互动式讲授为主,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趣,学会碰到问题先分析再思考,通过网络检索资料、分析资料解决问题。 在教―学阶段,偏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使得学生熟练掌握解决基本问题所具有的相关知识、基本方法,在问题面前懂得检索哪些资料。故在该阶段主要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数学类、数据库类、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类。在讲授这些课程时,教师将常用的、基本的理论知识提取出来,给学生做重点讲解,其余的做扩展性讲解。 在学―辅阶段,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开设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论等综合性课程,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为主,逐步培养学生为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所具有的初步问题分析能力、规划能力、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在此阶段以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为主,对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给予辅导。 在自学阶段,开设人工智能、离散数学等课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自学,掌握界定问题,抽象出问题的方法,此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现有事实、现象、情形中抽象出问题。 3.2学法 学生在珍珠链式教学体系中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动式学习是指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问题,碰到问题能尝试着解决。 自主式学习的前提学生掌握检索资料,分析资料分析方法。自主式学习的关键是学生秉承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在问题面前坚忍的毅力。 互动式学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的意识。互动式的学习不仅指师生间的互动,而且指学生间的互动,还指学生与诸如网络等知识载体间的互动。 主动、互动的学习还包括对学习方法的学习。 3.4珍珠的形成 珍珠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象征,能力是抽象的,而问题则是具体的,所以在每次学习过程中,教师均要设定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了解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什么知识,培养了哪些能力,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珍珠链式的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设定问题、案例、任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涵盖于其中。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既获取知识,又培养能力的过程。 4.结语 我从教计算机本科教育和管理已有数年,在从教的过程中按照珍珠链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讨,结果表明,这种教学体系下培养的学生无论在实践动手方面,还是在科研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由于该体系尚在尝试阶段,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在配套资料教材的选取方面不尽如人意。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 要: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本科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分别从设计选题、时间安排、过程监督、校企联合培养、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计算机专业;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毕业设计是毕业生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的有创见性的科研结果,是撰写学士学位论文的基础。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2] ;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计算机在工程应用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对所学习理论知识的升华与提高,并应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也是对大学生本科教育的一个综合检验,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找工作和考研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毕业设计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3-4],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涉及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5] 。目前,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题目毫无新意。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很大一部分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如实验室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此类题目过多过烂,学生不想写,在网上随便搜索便可拿过来就成了毕业设计,以至于毕业设计成了走过场;(2)题目设置太大太复杂。在选题时没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因而选择的题目过于复杂,类似于注册表监测软件开发、微型操作开发等,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相对本科生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最后只能是随便应付;(3)题目设置过于简单。有些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简单,工作量不足,没有达到毕业设计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毕业生就业与毕业设计的矛盾 毕业生就业时间一般是从大学第四学年上学期11月份开始并一直持续到下学期,而毕业设计时间则是整个下学期开始直到毕业前毕业答辩,时间上严重重合。当前就业形式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使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由于毕业设计和就业同时进行以及就业的重要性,大学生普遍看重就业而忽视了毕业设计。一方面,毕业生需要搜寻各种就业信息,参加各式各样的毕业招聘会,精心备战每一次面试,根本无暇兼顾毕业设计;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是专业基础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因此这部分同学需要在校外单位作毕业设计,指导不便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而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 (三)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是在第四学年下学期,此时部分同学工作已有着落,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是主要课程的成绩,因此认为毕业设计的好坏与自身就业无关,毕业设计只要能合格就行,从而忽视毕业设计环节,使得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近年来社会诚信度的普遍下降使得高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诚信度严重缺失[6] ,一些学生干脆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设计过程中监管不力,也是造成毕业设计抄袭增多的一个原因。高校的扩招使在校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而教师人数则变化不大,使得每名教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精力不够无法对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使学生有了投机的可能。 另外,学校只看重就业率,缺乏对毕业设计的足够重视,也是造成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毕业论文答辩形式化 毕业论文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检验。由于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毕业论文的质量达不到要求,造成了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未达到真正的检验目的。此外,感情分普遍存在,造成了没有毕业论文不合格的现象,毕业论文做好做坏一个样,严重的挫伤了学生认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二、应对措施 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指导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选题要有实际的应用意义,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选题范围较为广泛,容易产生一些假、大、空的题目。因此在选题时应尽量从毕业生的就业背景出发,结合四年来所学习的主要课程,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度是能否高质量完成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常用的选题方式是教师统一拟定了很多题目,然后由学生被动的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鼓励学生立足于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或学科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提出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应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可以先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题目,教师对其中有创意的课题进行提炼和丰富,然后师生双方就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目标进行交流探讨,最后由教师根据毕业设计要求设置合适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 (二)毕业设计与就业矛盾的解决 针对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1.错开毕业设计与就业时间。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主要冲突在于时间上的重叠,因此可以考虑调整专业的教学计划,错开毕业设计时间。例如,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就采取了第四学年上学期安排了专业课程设计,其题目安排与毕业设计相近但工作量有所降低,是对毕业设计的一个预演。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毕业设计有了初步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动手经验,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从而避免与就业的冲突。 2.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用人单位之所以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是因为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所欠缺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通过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联系几个固定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统一地安排实习时间,保障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毕业设计。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在无锡、苏州等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不但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而且很大程度了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3.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软硬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发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迅速,教学使用的软件远远滞后于公司所使用的软件。毕业生进入公司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这也是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对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 (三)扼制毕业设计抄袭现象的对策 根据10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扼制甚至杜绝毕业设计抄袭现象的发生。 1.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师生的交流。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不可能集中在一个教室进行指导,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QQ进行指导,随时地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防止抄袭现象的发生。另外,还应当定期举办讨论会,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平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指导教师请教。 2.加强学院对毕业设计的监督功能。学院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毕业设计的进展和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抽查;在毕业设计答辩上实习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在答辩时发现有抄袭现象,直接定该生毕业答辩成绩不及格,同时追究指导教师的责任,以此来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3.通过“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检测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是一种用于辅助高校检测检查大学生毕业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等不端行为的软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论文的质量。 (四)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避免人情分或随意打分现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需要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最终的成绩应该综合指导教师、评阅小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后给出,同时还应考虑学生之间的互评。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可以开发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系统实现评分的公正性。例如,在评阅小组预评阶段,由学生通过系统提交匿名论文,由系统随机分配给评阅小组成员,使评阅人不知道论文的指导教师和撰写学生,从而避免人情分。建立严格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每个阶段的评分标准可根据毕业设计成果、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设计态度、工作量、创造性指标、毕业答辩效果和外文翻译等在毕业设计中的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7] ;最终的成绩则根据各个阶段的评分自动生成。 此外,为了进一步保障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公正性,在毕业设计答辩中应坚持以下几点:(1)在最终的答辩之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制作的软、硬件必须经过演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的验收后,才能予以答辩;否则不予答辩,必须重新修改直到达到要求。(2)实习答辩小组教师随机分配制度,在答辩的前一天提前公布,并且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3)坚持毕业设计复评制度,即建立由教授和退休老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督查组,对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进行抽查,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起到有效地监督作用。 虽然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只要仔细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高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就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浅谈如何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先导培训、过程监督、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报告撰写等方面.针对如何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进行的探索工作。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先导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 一、因材施教。恰当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第一步.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前提保证。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知识,但相对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还是浅层次的,大部分同学还不具有选题、立项的能力,即使能选定题目,也往往难以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在选题时,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题目的难度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有所创造。应该承认,在学习方面,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难度要有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歧视行为。教师的选题应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选题也要注意连贯性,可以利用前届学生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作深入的研究。当然,学生不仅仅是以上两类,但只要掌握了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确定选题。先导培训 课题确定以后.指导教师应给每个同学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以明确整体工作内容、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和量化的工作成果要求,包括论文的开题报告及设计的总体方案,论文及说明书的字数,图样、实物的数量,按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拟定工作进度,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列出部分推荐参考文献目录等。由多个学生共同参加的课题,必须分别明确各个学生应完成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1)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突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更新观念,从思想深处改变对毕业设计作用的传统认识.对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加以改革。明确地提出:毕业设计不再是单纯地针对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不仅是综合检测学生近四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2)以学生为过程主体的培养原则与模式: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原则。要想学生发挥能动性创造性,首先要使其具有自主性,成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主角,而不是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的配角。只有当学生切实地感到自己是创造活动的主体,才能激发创造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创造的过程并关心创造的结果i才能进发出想象力、意志力和创造力。 (3)把握适度的指导方法与强度:把握适度的指导方法与强度在学生选择了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有了创新的欲望后,导师给予的正确、适度、及时的教学指导,会成为学生创新设计活动的催化剂、助动力和方向盘。 (4)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欲望的产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实现。以鼓励为主的指导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大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三、过程监控。全面育人 学生进入课题后,对每个人应根据任务书,列出时间表,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最后一学期学生课程少,加上找工作、研究生复试等问题,学生心态比较浮躁,检查督促跟不上,很容易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拖后,有的甚至完不成任务。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应与每个学生保持接触交流,听取学生的汇报,检查进度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勤奋钻研的优良学风: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禁抄袭。 指导过程中,应该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于一体,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坚持教书育人,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期间,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严格考勤。学生因故请假应督促其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做事先做人,尊敬别人,科学作风,团队精神等是做事的基本素质要求,要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各方面事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四、指导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在答辩前两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应该已经完成。指导教师应根据课题情况提出最后的修改意见,指出其中的错误,指导并督促学生限期改正,进一步完善。否则,不得参加答辩。最后的工作就是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的撰写。本科生大都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有的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把前期做过的工作写成报告论文。即使能写出来,无论格式,还是内容组织等方面都离要求相差甚远。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直接反映前期工作的质和量,代表设计成果的水平。这最后一个环节.指导老师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五、结语 近几年我们以“因材选题,规范管理,过程监督,全面考核”的原则指导毕业设计实践.从毕业设计论文评审的结果看.方法行之有效。
住宅与房地产论文:收益法的改进与住宅房地产价格评估 摘 要:针对如何正确运用收益法评估住宅房地产价格的改进思路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收益法测算的运用得到有说服力的住宅房地产价值。 关键词:收益法;改进;住宅房地产;价格评估 在目前住宅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出租租金明显偏低的情况下,对收益法的合理运用一直是业界估价师面对的难题。一方面,随着市场的逐步发育,住宅房地产市场出租情况非常普遍,收益资料很容易取得;另一方面,采用收益法估算出的住宅房地产价值大大低于正常市场交易价格,运用收益法评估住宅房地产价值似乎显得不切实际。因此,估价师往往会选择放弃选用收益法进行住宅房地产价值评估,即使选用,在作业时通常会先运用市场提取法测算出一个非常低的报酬率,并以其为基础用收益法测算出估价对象住宅房地产价值。按此操作,报酬率的确定与投资者正常的投资思维相背离,致使运用收益法测算得到的住宅房地产价值没有说服力。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如何正确运用收益法评估住宅房地产价格的改进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收益流确定方法的改进思路 按照我国房地产估价师的通常做法,在运用收益法公式测算房地产价值时基本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假设在整个收益期限内,收益流稳定不变;其二是假设在整个收益期限内,净收益按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等比递增(递减)。 净收益每年不变的收益流测算模式: 以上两种收益流模式由于时间跨度大,未来每年收益流难以准确预测,因此按上述两种收益流计算模式测算房地产价值既不科学,又不符合市场投资实际,其结果不能正确反映市场客观状况。而且房地产业也遵循经济发展周期的规律,其价格处于不断地曲线变化之中,不可能有一个长期稳定,或一直上升或者下降的收益流,净收益长期不变或按一个固定比率递增或递减的假设也显得乏力。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育初期,住房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自住需求,住宅租赁主要以廉租住房为主,廉租住房租金水平较低且长期稳定,收益流水平基本不变。但随着市场发展成熟,购买住宅房地产不再单纯出于自住目的,而更多的表现为投资者的投资套利行为。因此,住宅租赁市场受市场交易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长期、稳定的收益流难以形成。但是,对于现实当中的投资者来说,其关注的是所持有物业在整个投资期内的投资回报,而不仅仅只是当前租赁的收益。当租金收益远高于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或预期价格变化所产生的收益时(如商业房地产),投资者会选择置业投资,每年获取高额、稳定的收益;当现实房地产价格增速较快或预期价格水平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如近几年快速拉升的住宅房地产价格),交易收益远高于租金收益,投资者则会选择先持有,等待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后再行出售。这就是现实当中较为典型的投资模式,其相应的收益流测算模式如下: 与公式一、二相比较而言,公式三反映的收益流形成过程最贴近市场状况和现实房地产投资人的思维。即先持有一段时间(一般为中长期投资5-7年),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在达到预期目标后转售获利。对于收益法的应用而言,对5-7年的收益流进行预测将会容易得多,取得客观数据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实际上,现实当中有相当数量的租赁合同属中短期合同,租期一般会达到3-5年,也存在长期租约)。同样,由于考察期时间跨度的缩短,除持有期租金收益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外,期末转售价值也可以根据房地产市场变化趋势作出较为准确地预测,从而使收益流确定更为科学合理。 二、报酬率确定方法的改进思路 报酬率是反映投资风险程度的指标。估价师在选择报酬率时,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现金流来源的风险。对于不同用途的房地产、不同的收益期限和不同的市场状况,现金流的风险程度存在差异,报酬率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商业房地产的报酬率最高,其次是住宅房地产,再次是工业房地产。对同一用途的房地产进行收益折现时,在持有期内风险程度相对较低,应取用一个相对较低的报酬率对净收益进行折现;对期末转售价值的折现则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较大,此时应采用一个相对较高的报酬率。 1.报酬率确定的常用方法 (1)累加法 其原理就是基于报酬率应等同于具有同等风险的投资收益率,即主要考虑无风险利率和风险确定报酬率的方法,其公式为: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投资风险补偿率+管理负担补偿率+缺乏流动性补偿率-投资带来的优惠率无风险利率又称安全利率,是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在现实中一般难以获取,通常选取同一时期相对无风险的报酬率替代,例如选用同一时期的国债利率或银行存款利率。在公式当中: ①投资风险补偿,是指当投资者投资于收益不确定、具有风险性的房地产时,要求对所承担的额外风险进行补偿,否则将不会投资; ②管理负担补偿,是指若一项投资因所要求的管理活动越多,其吸引力就会越小,因此投资者必然会要求对所承担的额外管理进行补偿; ③缺乏流动性补偿,是指投资者在投入资金后,对因此损失的资金流动性所要求的补偿; ④投资带来的优惠,是指由于投资房地产可能会使投资人获得某些额外的好处(如易于获得融资等),从而投资者会降低所要求的报酬率。投资风险补偿,管理负担补偿和缺乏流动性补偿都是由房地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增加或投资额增加引起的,其数值大小没有可量化的标准,主要依赖估价人员的实践经验确定,一般根据估价对象所在地区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估价对象用途、投资相类似风险行业及新旧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确定。 (2)投资报酬率排序插入法 该方法与累加法的基本原理一样,都是从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角度,根据同等风险投资报酬率相似的原理计算报酬率,同时结合了市场提取法的类比特点,可以说投资报酬率排序插入法是累加法和市场提取法的综合运用。该方法运用时,是按不同行业投资风险大小,将报酬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然后将房地产投资报酬率与之对比,修正得出评估对象报酬率。该方法应用的不足之处是要求估价人员要有较丰富的经验,并对行业风险和收益率有较明确的量化认识,而在实 际当中,各种报酬率的数值不容易取得。报酬率排序插入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调查、搜集估价对象所在地区房地产投资、相关投资报酬率和风险测度资料,如各种类型银行存款利率、政府债券利率、公司债券利率、股票报酬率及其他投资报酬率等; ②将所搜集的不同类型投资报酬率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编制成图表; ③将估价对象与这些类型投资的风险程度进行分析比较,考虑管理难易程度、投资流动性以及资产的安全性等,判断归纳出同等风险的投资,确定估价对象风险程度所处的区间; ④根据估价对象风险程度所在的区间,在图表上找出对应的报酬率。 (3)市场提取法 市场提取法是利用与估价对象房地产具有类似收益特征的可比实例房地产价格、净收益等资料,选用相应的报酬资本化法公式,反求出报酬率。需要指出的是,对估价对象报酬率的判断,应着眼于可比实例的典型买者和卖者对该房地产的预期或期望报酬率。 2.报酬率确定的改进思路 (1)按照风险程度不同选用不同的报酬率,由于报酬率反映投资者对风险程度的认识,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高,反之,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低,因此不同的风险程度应选用不同的报酬率。持有期内,一个成熟的住宅租赁市场,由于出租率高,空置率低,房屋很容易被出租出去,续租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投资者的风险程度相对较低,应选用一个相对较低的报酬率;而期末转售则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较大,应选用一个相对较高的报酬率。 (2)采用复合报酬率求取住宅房地产的价值 由于房地产投资各个时间段的风险程度不同,对应的报酬率也应有所不同,用以上方法可以提取出对应不同风险程度的不同报酬率。但为了便于计算,可以采用复合报酬率来测算房地产收益价格。复合报酬率是分别对现金流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折现的不同报酬率的加权平均值。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运用市场提取法反求出一个稳定的报酬率,提取公式为: 式中各项含义与上述相同。通过公式四和公式五,可求出复合报酬率Y。 三、转售价值预测方法 对于转售价值的确定,可以根据房地产历史成交资料,运用长期趋势法,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分析预测;也可以采用期末资本化法进行预测。供应分析,主要分析历年建设用地供应数量、用途结构、区域分布特点、土地利用强度等土地供应指标,以及目标房地产存量、空置情况、单元类型等指标。通过采样数据资料,分析整理出目标用途土地供应情况,了解目标用途土地开发情况,从而分析可能的房地产新增供应情况和市场消化情况,通过对土地历史供应情况和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综合考察估价对象所在城市地域房地产市场的市场供求状况。需求分析,主要对人口结构、家庭规模、人口数量、家庭收入、消费者偏好等进行分析。 由于期末转售发生在将来,不确定性因素将使其风险更大,市场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市场分析也为我们预测期末转售价值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住宅与房地产论文: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演化与垄断特征研究 摘要:对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了分析,长期来看市场供大于求,但短期呈现出蓄意供给不足的局面。为进一步验证开发商的垄断行为,采用勒纳指数分析和Panel Data模型中的变系数模型对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进行了纵向历史分析和横向地区间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垄断形式主要是价格合谋,并有逐年加深和局部地区较明显趋势,政府应重点管控这些城市的住宅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关键词:住宅房地产;市场供求;垄断;勒纳指数 近年来,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很快,部分城市的房价上涨幅度和速度都居全国前列。在人们越来越感到买不起住房的同时,许多新楼开盘处却排起了拿号长队,是否当前新疆普遍出现了住宅供给不足,房价攀升呢?本文就是通过确凿的统计数据来验证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并分析当前住宅市场存在的垄断特征和性质,以厘清一些不正确宣传,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监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新疆住宅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演化分析 1.概念界定。本文所研究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是指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有效供给指的是在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下,生产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有效需求指的是在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2.指标和数据。本文通过实际供求比来反映市场长期供求情况,短期供求比来反映当年市场供求情况。在住宅房地产市场上,由于存在预售制度,所以有效供给既包括已竣工住宅也包括各种在建施工面积。在本文数据中“本年新增供给住宅面积”是根据新疆统计年鉴上“本年施工面积”得来。根据指标解释,本年施工面积是指“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面积、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发光物面积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实际供给就是上年空置面积加上本年新增供给面积,也就是有效供给。有效需求采用的代表指标比较简单,每年的销售面积就是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实现的市场需求,所以用本年销售面积代表有效需求。鉴于竣工率直接影响当年住宅市场的现房供给能力与消费者的购买预期,因此用当年竣工面积代表短期供给,同时参照当年竣工率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1997―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各指标的计算如下: 有效供给=上年空置面积+本年新增面积 有效需求=实际销售面积 实际供求比=有效供给/有效需求 短期供求比=本年竣工面积/本年销售面积 竣工率=本年竣工面积/本年施工面积 3.长期供求变化。下图反映了1996年以来新疆住宅市场的实际供求情况。 从上页图1可看到,自1996年以来,新疆的实际供给面积和有效需求面积的规模都逐年扩大,供给增长的年平均增速为27.03%,需求增长的年平均增速为28.83%,需求增长的速度略高于供给增长速度,但市场年均供给总量约是需求总量的2倍以上。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数量是非常充足的,为什么近几年来各地都有住宅市场热销、排队领号、供不应求的局面呢?这是否与开发商控制开发节奏与竣工率有直接关系呢? 4.短期供求变化。因为2004年以来新疆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主要依据2004―2009年的数据计新疆住宅市场供求比情况(图2),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实际供求比一直大于短期供求比,而且这个趋势愈演愈烈,每年的竣工率都在下降,也就是说实际供给非常充足,但由于竣工率低下,造成现房销售紧缺,再加上开发商的捂盘惜售,人们不得不排队购房。 因此可以认为,开发商对开发节奏的蓄意控制掩盖了市场供大于求的事实,造成短期住宅市场供不应求局面。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垄断,而开发商的市场垄断是造成房价飙升的重要推手。 二、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勒纳指数及其性质 如何来衡量市场的垄断程度呢?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判断市场垄断程度和市场势力通常要用到行业集中程度指标,具体的方法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集中度比率、厂商规模不等性的度量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算市场垄断程度时,均要求掌握市场相关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这需要进行大量的专项统计,而中国目前的统计数据还无法满足这方面的要求。而勒纳指数(Lerner Index)则是衡量市场势力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根据勒纳指数(Lerner Index)的公式: LI=1/|ε|=(P-MC)/P。其中,ε为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P为市场价格,而MC则表示商品的边际成本。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利用这个指标来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问题,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1]和况伟大[2]的研究都是利用公式的后一个形式,将房地产业的平均成本(AC)近似替代边际成本(MC)进行计算而得到的结果。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勒纳指数均在0.4以上,这表明中国房地产商品价格已经严重偏离了边际成本。我们更倾向于李宏瑾 [3]的观点,通过测算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来间接地得到勒纳指数。纳勒指数表明,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弹性越大,市场产品之间越具有竞争性,价格标高的程度越低,垄断的边际利润便越小,即垄断程度就越小;反之,弹性越小,垄断价格标高程度就越高,垄断程度就越高。因此,首先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行测算,并由此得到勒纳指数,来判断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 (二)变量、数据及模型设定 1.变量、数据和来源。为了测算勒纳指数,我们需要对住宅房地产需求价格弹性进行测算,这样需要两个变量:房地产需求变量与房地产价格变量。在统计年鉴中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可反映房地产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商品房屋销售价格可反映房价。用D作为房地产需求变量的标识,以HP作为房地产价格变量的标识。本文有关商品房屋销售和房价等方面数据全部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制的《新疆城市三十年(1978―2008)》和《新疆人民生活六十年(1949―2009)》。由于中国真正全面推进房地产商品市场化改革是从1998年开始的,因此我们主要考察1998―2008年间新疆13个城市的数据(详略),这13个城市分别是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市、哈密市、昌吉市、伊宁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博乐市、库尔勒市、喀什市和阿克苏市,对不同城市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垄断程度进行比较。 2.模型设定。根据1998―2008年间新疆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如下的变系数模型: ln(Dit)=αi+βi×ln(HPit)+uit。 其中Dit和HPit分别是实际销售面积和住宅销售均价,βit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截距项αi和弹性系数βi都不相同,随机误差项uit 之间相互独立,且满足均值为零,同方差的假设。 (1)检验一:考察新疆13个城市在1998―2008年各时期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纵向需求价格弹性。假定模型是时期变系数模型,然后对其进行估计。通过EVIEWS6.0软件运算得到模型估计结果(见下页表1):发现模型判定系数R2=0.67,调整后的R2=0.61,说明该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模型可以解释60%以上的住宅需求水平,而且各年度价格解释变量在模型中的显著水平都超过了99 %(对应的Prob值均小于1%)。总体来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将各年度住宅需求的价格弹性变化归纳如下,并进一步计算得到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纳勒指数。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纳勒指数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由1998年的0.13增加到2008年的0.30。我们在判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时,纳勒指数在0~1之间,数值越大,垄断性越强。况伟大(2004)分别测算了1996―2002年各年北京、深圳、上海和天津四城市的勒纳指数;表明北京市的勒纳指数均在0.6以上,是四个城市中垄断程度最高的,上海市的勒纳指数则在0.4左右,是四个城市中垄断程度最低的,而深圳和天津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则居于京沪两城市之间。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总体垄断特征并不明显,但需要防控这种垄断趋势的继续发展。 (2)检验二:样本选择。考察新疆13个城市在1998―2008年各时期住宅房地产市场的横向向需求价格弹性。假定模型是截面变系数模型,然后对其进行估计。通过EVIEWS6.0软件运算得到模型估计结果(略),发现模型判定系数R2=0.72,调整后的R2=0.71,说明该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模型可以解释70%以上的住宅需求水平,而且各年度价格解释变量在模型中的显著水平都超过了98 %(对应的Prob值均小于2%)。总体来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将各城市住宅需求的价格弹性变化归纳如下,并进一步计算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纳勒指数(见表3)。 通过各城市的纳勒指数比较发现,市场垄断程度最高的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纳勒指数均在0.4以上,其次是伊宁市、阿克苏市和库尔勒市,纳勒指数均在0.35左右。市场垄断程度最低的是克拉玛依市,纳勒指数仅为0.11。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随着乌昌一体化的进程以及环乌鲁木齐市大都市圈的形成,住宅房地产市场需求会更加旺盛,对于逐利的开发商而言,这是一块大蛋糕,很容易形成价格联盟默契,控制开发节奏、捂盘惜售,抬高房价。 (三)讨论: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垄断的性质 对于上面的分析结论,有些学者可能会提出异议,根据就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已经大幅增加,市场垄断度应是有所下降的。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甚至认为新疆房地产市场集中度太低,企业规模太小,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提高。但是我们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房地产具有特殊的商品性质,住宅市场的竞争程度不会因为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是趋于价格合谋式的市场垄断。 1.住宅市场垄断的基础:商品的高度异质性。对于住宅市场,没有任何两宗物业是完全相同的。产品的差别使每一个厂商所提供的产品都是与众不同的,因而开发商每开发一个小区或一座大厦都实质上成为该物业的垄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产品的价格,这就构成了市场中的垄断价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产品差异性较许多寡头垄断行业的产品差异性大得多。因此,随之带来的是房地产垄断竞争的企业数量可能多于其他寡头垄断行业的企业数量,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垄断力量却强得多。 2.住宅市场垄断的新形式:价格合谋。对住宅业而言,开发商形成的“联盟”主要是“价格联盟”。这是因为:如果房价下跌,不仅减少了开发商所能获得的利润,而且更严重的是消费者会对住宅市场价格产生降价预期,越跌越不买,这样,就会陷入房子越便宜越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因此,开发商不敢轻易降低房价。现阶段开发商开发商不打价格战。在默契合谋的定价机制作用下,使房地产价格呈现非正常刚性和价格居高不下的格局。即便供求发生变化,房地产降价的幅度和速度也大大小于需求下降的幅度和速度,价格难以起到调节供求的杠杆作用[4]。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乌鲁木齐市的住宅价格这几年涨幅居全国首位的现象。 三、结论 进入2004年以来,新疆各地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都很快,长期来看供大于求,但各地的当年竣工销售比都在逐年下降,大多不足1,呈现出短期供给不足趋势。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目前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并有逐年加深趋势,局部地区有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垄断形式主要是价格合谋。市场垄断程度最高的是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其次是伊宁市、阿克苏市和库尔勒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和防控这种垄断趋势的继续发展,重点调控管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住宅与房地产论文: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演化与垄断特征研究 摘要:对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了分析,长期来看市场供大于求,但短期呈现出蓄意供给不足的局面。为进一步验证开发商的垄断行为,采用勒纳指数分析和panel data模型中的变系数模型对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进行了纵向历史分析和横向地区间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垄断形式主要是价格合谋,并有逐年加深和局部地区较明显趋势,政府应重点管控这些城市的住宅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关键词:住宅房地产;市场供求;垄断;勒纳指数 近年来,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很快,部分城市的房价上涨幅度和速度都居全国前列。在人们越来越感到买不起住房的同时,许多新楼开盘处却排起了拿号长队,是否当前新疆普遍出现了住宅供给不足,房价攀升呢?本文就是通过确凿的统计数据来验证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并分析当前住宅市场存在的垄断特征和性质,以厘清一些不正确宣传,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监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新疆住宅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演化分析 1.概念界定。本文所研究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是指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有效供给指的是在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下,生产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有效需求指的是在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2.指标和数据。本文通过实际供求比来反映市场长期供求情况,短期供求比来反映当年市场供求情况。在住宅房地产市场上,由于存在预售制度,所以有效供给既包括已竣工住宅也包括各种在建施工面积。在本文数据中“本年新增供给住宅面积”是根据新疆统计年鉴上“本年施工面积”得来。根据指标解释,本年施工面积是指“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面积、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发光物面积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实际供给就是上年空置面积加上本年新增供给面积,也就是有效供给。有效需求采用的代表指标比较简单,每年的销售面积就是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实现的市场需求,所以用本年销售面积代表有效需求。鉴于竣工率直接影响当年住宅市场的现房供给能力与消费者的购买预期,因此用当年竣工面积代表短期供给,同时参照当年竣工率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1997—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各指标的计算如下: 有效供给=上年空置面积+本年新增面积 有效需求=实际销售面积 实际供求比=有效供给/有效需求 短期供求比=本年竣工面积/本年销售面积 竣工率=本年竣工面积/本年施工面积 3.长期供求变化。下图反映了1996年以来新疆住宅市场的实际供求情况。 从上页图1可看到,自1996年以来,新疆的实际供给面积和有效需求面积的规模都逐年扩大,供给增长的年平均增速为27.03%,需求增长的年平均增速为28.83%,需求增长的速度略高于供给增长速度,但市场年均供给总量约是需求总量的2倍以上。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数量是非常充足的,为什么近几年来各地都有住宅市场热销、排队领号、供不应求的局面呢?这是否与开发商控制开发节奏与竣工率有直接关系呢? 4.短期供求变化。因为2004年以来新疆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主要依据2004—2009年的数据计新疆住宅市场供求比情况(图2),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实际供求比一直大于短期供求比,而且这个趋势愈演愈烈,每年的竣工率都在下降,也就是说实际供给非常充足,但由于竣工率低下,造成现房销售紧缺,再加上开发商的捂盘惜售,人们不得不排队购房。 因此可以认为,开发商对开发节奏的蓄意控制掩盖了市场供大于求的事实,造成短期住宅市场供不应求局面。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垄断,而开发商的市场垄断是造成房价飙升的重要推手。 二、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勒纳指数及其性质 如何来衡量市场的垄断程度呢?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判断市场垄断程度和市场势力通常要用到行业集中程度指标,具体的方法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集中度比率、厂商规模不等性的度量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算市场垄断程度时,均要求掌握市场相关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这需要进行大量的专项统计,而中国目前的统计数据还无法满足这方面的要求。而勒纳指数(lerner index)则是衡量市场势力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根据勒纳指数(lerner index)的公式: li=1/|ε|=(p-mc)/p。其中,ε为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p为市场价格,而mc则表示商品的边际成本。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利用这个指标来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问题,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1]和况伟大[2]的研究都是利用公式的后一个形式,将房地产业的平均成本(ac)近似替代边际成本(mc)进行计算而得到的结果。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勒纳指数均在0.4以上,这表明中国房地产商品价格已经严重偏离了边际成本。我们更倾向于李宏瑾 [3]的观点,通过测算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来间接地得到勒纳指数。纳勒指数表明,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弹性越大,市场产品之间越具有竞争性,价格标高的程度越低,垄断的边际利润便越小,即垄断程度就越小;反之,弹性越小,垄断价格标高程度就越高,垄断程度就越高。因此,首先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行测算,并由此得到勒纳指数,来判断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 (二)变量、数据及模型设定 1.变量、数据和来源。为了测算勒纳指数,我们需要对住宅房地产需求价格弹性进行测算,这样需要两个变量:房地产需求变量与房地产价格变量。在统计年鉴中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可反映房地产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商品房屋销售价格可反映房价。用d作为房地产需求变量的标识,以hp作为房地产价格变量的标识。本文有关商品房屋销售和房价等方面数据全部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制的《新疆城市三十年(1978—2008)》和《新疆人民生活六十年(1949—2009)》。由于中国真正全面推进房地产商品市场化改革是从1998年开始的,因此我们主要考察1998—2008年间新疆13个城市的数据(详略),这13个城市分别是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市、哈密市、昌吉市、伊宁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博乐市、库尔勒市、喀什市和阿克苏市,对不同城市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垄断程度进行比较。 2.模型设定。根据1998—2008年间新疆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如下的变系数模型: ln(dit)=αi+βi×ln(hpit)+uit。 其中dit和hpit分别是实际销售面积和住宅销售均价,βit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截距项αi和弹性系数βi都不相同,随机误差项uit 之间相互独立,且满足均值为零,同方差的假设。 (1)检验一:考察新疆13个城市在1998—2008年各时期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纵向需求价格弹性。假定模型是时期变系数模型,然后对其进行估计。通过eviews6.0软件运算得到模型估计结果(见下页表1):发现模型判定系数r2=0.67,调整后的r2=0.61,说明该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模型可以解释60%以上的住宅需求水平,而且各年度价格解释变量在模型中的显著水平都超过了99 %(对应的prob值均小于1%)。总体来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将各年度住宅需求的价格弹性变化归纳如下,并进一步计算得到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纳勒指数。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纳勒指数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由1998年的0.13增加到2008年的0.30。我们在判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时,纳勒指数在0~1之间,数值越大,垄断性越强。况伟大(2004)分别测算了1996—2002年各年北京、深圳、上海和天津四城市的勒纳指数;表明北京市的勒纳指数均在0.6以上,是四个城市中垄断程度最高的,上海市的勒纳指数则在0.4左右,是四个城市中垄断程度最低的,而深圳和天津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则居于京沪两城市之间。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总体垄断特征并不明显,但需要防控这种垄断趋势的继续发展。 (2)检验二:样本选择。考察新疆13个城市在1998—2008年各时期住宅房地产市场的横向向需求价格弹性。假定模型是截面变系数模型,然后对其进行估计。通过eviews6.0软件运算得到模型估计结果(略),发现模型判定系数r2=0.72,调整后的r2=0.71,说明该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模型可以解释70%以上的住宅需求水平,而且各年度价格解释变量在模型中的显著水平都超过了98 %(对应的prob值均小于2%)。总体来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将各城市住宅需求的价格弹性变化归纳如下,并进一步计算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纳勒指数(见表3)。 通过各城市的纳勒指数比较发现,市场垄断程度最高的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纳勒指数均在0.4以上,其次是伊宁市、阿克苏市和库尔勒市,纳勒指数均在0.35左右。市场垄断程度最低的是克拉玛依市,纳勒指数仅为0.11。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随着乌昌一体化的进程以及环乌鲁木齐市大都市圈的形成,住宅房地产市场需求会更加旺盛,对于逐利的开发商而言,这是一块大蛋糕,很容易形成价格联盟默契,控制开发节奏、捂盘惜售,抬高房价。 (三)讨论: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垄断的性质 对于上面的分析结论,有些学者可能会提出异议,根据就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已经大幅增加,市场垄断度应是有所下降的。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甚至认为新疆房地产市场集中度太低,企业规模太小,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提高。但是我们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房地产具有特殊的商品性质,住宅市场的竞争程度不会因为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是趋于价格合谋式的市场垄断。 1.住宅市场垄断的基础:商品的高度异质性。对于住宅市场,没有任何两宗物业是完全相同的。产品的差别使每一个厂商所提供的产品都是与众不同的,因而开发商每开发一个小区或一座大厦都实质上成为该物业的垄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产品的价格,这就构成了市场中的垄断价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产品差异性较许多寡头垄断行业的产品差异性大得多。因此,随之带来的是房地产垄断竞争的企业数量可能多于其他寡头垄断行业的企业数量,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垄断力量却强得多。 2.住宅市场垄断的新形式:价格合谋。对住宅业而言,开发商形成的“联盟”主要是“价格联盟”。这是因为:如果房价下跌,不仅减少了开发商所能获得的利润,而且更严重的是消费者会对住宅市场价格产生降价预期,越跌越不买,这样,就会陷入房子越便宜越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因此,开发商不敢轻易降低房价。现阶段开发商开发商不打价格战。在默契合谋的定价机制作用下,使房地产价格呈现非正常刚性和价格居高不下的格局。即便供求发生变化,房地产降价的幅度和速度也大大小于需求下降的幅度和速度,价格难以起到调节供求的杠杆作用[4]。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乌鲁木齐市的住宅价格这几年涨幅居全国首位的现象。 三、结论 进入2004年以来,新疆各地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都很快,长期来看供大于求,但各地的当年竣工销售比都在逐年下降,大多不足1,呈现出短期供给不足趋势。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目前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并有逐年加深趋势,局部地区有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垄断形式主要是价格合谋。市场垄断程度最高的是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其次是伊宁市、阿克苏市和库尔勒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和防控这种垄断趋势的继续发展,重点调控管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住宅与房地产论文:住宅与房地产业中的国民经济论文 1住宅与房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将有力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1.1住宅与房地产业是实施城市发展带动战略的支柱产业之一住宅与房地产业因其巨大的后向带动作用和内涵扩张力,形成了从投资、交易、中介服务到物业管理协同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住宅与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1.2住宅与房地产业的发带动了城市发展我市新区自建设以来,由于实行房地产与城镇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在城市建设资金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住宅与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拉大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新区建设十年来,已建有各类房屋1147栋,总建筑面积319.8万平方米,已建成住宅用房460栋,总建设面积192.9万平方米,占已建成房屋总面积的60.3%,可见住宅建设在新区建设的地位。 1.3住宅与房地产业关联度大,对于相关产业的波及带动作用强据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分析,住宅与房地产业每增加1元消费,可带动其它商品销售1.34元,2002年全国城镇个人住宅支出总额达到7500亿元以上,带动相关消费约1万亿元,通常,住宅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具有两次带动作用,第一次是在房地产业开发建设过程中能直接带动建筑、建材、冶金、纺织、化工、机械、仪表等部门和待业的发展,第二次是房屋竣工后带动家具、家用电器、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 1.4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有利于个人消费资金的回笼和消费结构的调整随着房改工作的基本结束和新区大量的单位集资建房,我市仅存老区直管公房8万平方米,居民住宅私有化率达到98%,住宅私有化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改善了城镇家庭的财产结构和城镇社会的财富分配结构房产在家庭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已接近一半。 1.5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年均就业人员增长仅次于社会服务行业,如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各类企业,评估、咨询类企业以及中介服务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 1.6发住宅与房地产业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住宅建设已开始从生存型向功能舒适型发展。住宅已不再是单纯的作为一种生存资料,而同时也是作为一种享受资料,向着生态健全,环境优美,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居民购房时,更多的注重住宅区位、朝向、户型结构、使用功能、开间进深,私密性、三明度(明厨、明厕、明厅)、内外装修、综合配套、小区环境及文化品位等。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健康,安居是最大幸福,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共识。 1.7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房产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增长其一:国家对土地的审批、土地的出让方面的政策越来越严格,也为了严格控制耕地的减少,减小农民的负担,土地的出让价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贵。其二:人工费用的涨幅也比较快,机械、燃料、煤、电的价格上涨迅猛,所以投资房地产可以保持个人投资的保值、增值和快速的增长。 2如何整体控制房产市场,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2.1明确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住房市场化的方向,对市场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通过调整供应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家庭的住宅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居民住房制度改革,通过完善住房一级市场,同时搞活住房二、三级市场,以及租贷市场等,充分发挥存量和增量住房联动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居民住房消费的积极性。 2.2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按照住房市场化进程的需要,市计划、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之间需要相互配合,以需求为导向,对市场要求进行认真分析,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对住宅、非住宅结构进行调整,同时加大住宅建设的力度,并对写字楼建设规模进行适当的控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新的空置。 2.3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一是继续深化改革,制定实施新的政策,制定保障措施,进一步满足市住房需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阻碍市场发展和居民住房消费的各种障碍。二是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对城市住房保障范围进行合理地确定,科学合理地选择开发地块,建设一定数量的廉租住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全市居民的住房需要。三是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控制在中小户型,同时对销售对象进行严格审定。四是推选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招投标,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 2.4加强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科学合理地解决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对市场运行情况给予高度关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质量和效率。 2.5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结合我市创造园林城市工作,对住宅建设坚持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标准管理,注重小区生态环境建设,搞好社区服务、绿化、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创造舒适、优美、安全的生活环境,认真贯彻落实《物业管理条例》,切实改善城市住房消费环境。 作者:张辉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站 住宅与房地产论文:浅析住宅类房地产税设计中土地的地位与作用 摘 要:在现有实践和法律制度下,中国房地产税设计成财产税性质缺乏合理性。因为土地的国有性、稀有性和有价性,本文主张以房产占用的土地为主设计持有环节的房地产税,并配合交易环节的税收,以构建充足、稳定地方财产收入为导向的税收体系。以房产占用的土地为主设计持有环节的房地产税与土地出让金制度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现有土地出让金的缺陷,中国房产占用土地产生理论上贬值但现实升值的矛盾,房地产税代替土地出让金在实践中实现也较为困难。这些都干扰了房地产税的实施。本文对土地出让金进行重新定义,不仅为房地产税的征收奠定法律基础,还为解决小产权房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住宅 房地产税 土地 土地出让金 房地产税,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即一切与房地产经济运动过程有直接关系的税都属于房地产税。本文只重点讨论住宅类房产保有环节征收的狭义房地产税。不同于其他类型房地产,住宅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此类别房产征收房地产税更是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本文从房产占用土地入手,以现有土地使用税和小区物业费制度试图找到在房产保有环节房地产税的法律构成,以建立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并间接增加房产持有成本兼顾社会公平。 一、未来房地产税性质不宜是财产税 财产税是对持有财产,如建筑物,船舶所有人而赋课的税。未来房地产税立法方向是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成统一的房地产税,合并后的房地产税应按照房子的市场评估值来征税。这说明未来房地产税的性质是财产税。但本文不赞成现阶段把保有环节的房地产征定性为财产税。理由如下: 首先,按照一般法理财产税是所得税的补充税,是在所得税对收入调节的基础上,对纳税人占有的财产作进一步的调节。所以说征收财产税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这也意味着其征收的对象不是一般人,而是富人。近年来房价飞速上涨,我们拥有房子也水涨船高成为一笔不小财富。如今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每一个拥有房子的人都是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富翁。如果从这一表象看,现阶段对房地产征收财产税是合理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知道大多数家庭的房子是用作居住的,也就是房子的价格高低都是一数字,他们不会冲向市场变成一笔巨大的财富。所以说大多人因拥有房子而拥有大量财富只是一个表象,只有拥有多套或别墅等豪宅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富人。 如上文所述,大部分房产作为生活必需品,无论值多少钱,这些财富也是虚拟的数字,除非卖掉换成现金。财产税调节的重点是富人,因此,不宜对大部分自有住房征收财产性质的房地产税。 其次,购买房产跟购买珠宝纯消费行为不同,她还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根据亚当.斯密理论每个人的投资都是为了自己创造最大的财富,但是,他们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更为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以房产投资为例:多余的房屋可以出租,业主会得到租金,但是也解决了部分人的居住问题。如果我们税务部门足够努力,还可以从中获得部分税收。对于不卖也不租,留着占着,留着升值的现象,因房地产升值,财产所有人会获利,甚至利益丰厚,我们会在交易环节对其征收所得税。以所得税性质征收房地产税可以直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这也许会让目前部分中国人“杀富济贫”心理得到一些满足。 还有一部分富人们会把房产留给自己子女和其他亲人,一生也不会卖掉房屋。对这种现象可以考虑征收赠与税和继承税。遗产和赠与税在体现鼓励勤劳致富、反对不劳而富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是世界各国通用的税种。但是中国虽然列入了立法计划,但至今也未开征。人们始终眼盯着财产税性质的税,力图为自己找到杀富济贫的工具。反而对更有利于社会公平继承、赠与税决然不注意,这很难理解。 最后还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矛盾问题亟须解决。我们知道:对房产保值和增值功能贡献最大的不是房子而是土地。仅就房屋而言自从建好后就开始变旧、贬值,直至报废坍塌变得一文不值。如,同等地段房产新房比老房子要略贵些就可以看出这个贬值现象。但是,房子贬值的同时,房子使用的土地又会因为所处地点的不同而价值存在着巨大不同。如果我们把一个小县城100平米的房子,推到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产价格将会从几十万会飙涨到几百万,甚至更多。何以出现如此大的价格差异?是因为土地,随着土地的稀缺它的价格也就出现了变化。房产与土地密切相关,所谓房地一体,地价涨了房地产也就升值了。所以我们说房子有价值,会升值,还不如说是附着在房产上的土地有价值,会升值。 但是,中国却存在着以上实践与理论的矛盾。依据中国现行法律,中国土地公有,禁止土地买卖。我国居民住宅在内的大部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都是以出让方式得到的。除了支付一定的对价――土地出让金外,使用土地还有一个期限(住宅70年)。随着土地使用期限越来越少,附着在房地产上土地价值会越来越小,直到70年大限它将一文不值。如果继续使用,理论上还要再按市场价格再交一次价格不菲的土地出让金。但在现实中,我们的房产大都在增值中,几乎不受70年土地年限的影响。以上矛盾不能解决势必会动摇到我们征收房地产税的理论基础。 以上讨论都是在房产流转环节征税,这些环节征税不仅具有合理性,更具可操作性。但是,持有大量房产必定侵占更多社会资源,一定区域内大量刚性需求必然要进一步推高房价。而目前我国住宅类房产持有成本几乎为零,长久这样,这样确实不公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持有环节对房产征税是未来房地产税设计的一个重大问题。根据上文所述,既然房产价值的主体是土地,我们不妨围绕土地考虑一下持有环节的房地产税构成。 二、从城镇土地国有角度设计未来房地产税 法律规定我国城镇土地属于国有。基于土地国有,目前附着在房地产的土地负担主要有两个:土地出让金;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出让土地使用年限地租总和,另一方面它又似有税收的非租性质,是个有着内在矛盾的复合体。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国家作为管理者对纳税人为国家缴纳的经济义务,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严格地看,以上两个制度功能具有一定的重合性。由于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本文认为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持有环节的房产税设计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以开征范围的土地为征税对象,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标准,按规定税额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按性质划分它可以划归为资源税。如果住宅用地是要交城镇土地使用税,那它无疑是房地产税组成重要部分。但是目前大陆各省级政府都对住宅实行免征或暂免征土地使用税的政策。对于住宅土地使用税免征有两个法源:第一、《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不过《条例》并没有直接规定对住宅用地免征,免征政策来自第七条的授权。第二、《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它是国家税务局配合《条例》出台的细则。 如果按照以上两个文件授权,对住宅一概免征土地使用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首先,《条例》第七条缴纳确有困难的可定期减免。以上规定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缴纳困难,是困难户、低保户?或是其他合理情形?二是根据困难时间、程度定期减免,不是永远减免,困难解决的当然要恢复征收。再有,可视困难的程度,有减有免,而不是只免不减。至于《办法》中的授权,其实质是对《条例》的细化和完善,但其解释不应超过上位法。所以《办法》意思应该结合《条例》确定,否则其效力值得商榷。另外,一概免除忽略了住宅用地合理的面积。对于过量占用土地的住宅也进行减免,这问题就更大了。 对于各省级税务机关对住宅土地使用税的一概免除,陕西省的规定比较合理、理由说明也较充分。按照陕西省税务局的规定,对未超过当地政府规定住房标准的用地,可暂免征收土地使用税。它的免征理由是比照房管部门经租居民用地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宿舍用地暂免征税。而房管部门经租居民用地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宿舍用地暂免征税免征的理由是租金偏低收费低微,无力缴纳。从这一点上说其免征理由基本符合《条例》缴纳有困难减免理由。更为可贵的是《规定》还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置了一个合理的免征面积,只有未超过当地政府规定住房标准的用地免征;超过标准的,就其超过部分照章征收土地使用税。二是对免征时间做了合理规定,即对未超过当地政府规定住房标准的用地暂时免征。这就意味着随着情况变化,住宅土地使用税还是要征的。只是经过近20年房地产业发展,各种情况都发生巨大变化后,陕西省住宅免征是否还存在?即使还按原规定,如果认真执行的话,其数据对未来房地产税设计也有其无可替代的意义。从这一点看,陕西省在全国房地产税探索的贡献,甚至不输于两个房产税试点重庆、上海的地位。三是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减免也忽略了一个土地出让金问题。土地出让金制度实施之前的一些老房子根本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再加上住宅不交土地税。按照现有制度这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 未来房地产税计税依据不仅是房产价值,房产面积也与之相关。本文不予认同理由是:一是如果按照房产面积确定征与不征的标准,又会陷入把房产税定义为财产税讨论,关于这一点态度上文已经说明了。二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造成了土地成为房产价值中最核心的地位。这一点上已经予以说明。占用资源要付出代价,多占用资源更应付出更多的代价。这就为用税收杠杆调节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三是以土地为基准征税也降低了征税的难度,提高了征税的可操作性。按照此前上海房产税试点的计税方法,试点以应税住房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计税依据,那么,房产评估价格如何确定却存在一定难题。还有专家表示,评估的房价是计税的重要依据,如何真正反映房地产市场的真实情况,对政府来说将是挑战。在转让环节这当然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保有环节就不一样了。这一阶段征税一样需要一个相对公平、稳定的征税基础。由于征税规模庞大,相对于复杂且大量房地产价值评估,把房地产使用土地作为征税依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无论是在转让环节,还是在持有环节征收房产税,我们征税目的,除了调节财富分配、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促进社会公平外,还有一个现实的目的――为地方财政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 三、房地产税与地方财政收入 著名傅蔚冈就指出:房地产税就是给地方政府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它的具体理由是:随着“营改增”逐步完成,营业税变成了增值税,地方政府失去了主体税种,完善地方税体系非常紧迫。为了稳定地方政府的税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房地产税占地方税收比例较高。以美国为例:美国房产税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项传统税收。征房地产税要用于民众所在区域的教育及公共服务支出。这真正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目的。 反观,我国目前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是土地出让金。由于它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举足轻重,我们把这种现象形象称之为“土地财政?2014年地方卖地收入占比达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土地出让金70年土地租金不是一年一缴,而是一次性收入,要保证财政收入就要不断地卖地,而且要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就需要每年都要一定规模的“卖地”。这就造成土地财政不稳定的,也是不可持续。人们希望用税房地产税替代土地出让金,为稳定健康地方财政找到出路。这个愿望是好的,但目前缺乏可行性。在上海、重庆房地产改革试点中可以看出房产税收益很低无法替代土地出让金。怎么办?这也需要从下文对土地出让金重新定义中找到答案。 征房地产税要用于民众所在区域的教育及公共服务支出。就公共服务支出而言,中国新兴的小区物业管理体制与之有着很大的相似。正是基于一定的相似性,物I管理费对未来房地产税设计也有一定借鉴意义。物业费按月计费,分期缴纳,是小区管理公共服务费用,也构成房产持有环节成本之一。物业费征收的标准是房产面积,这与上文设想的以土地为标准征收的房地产税不同。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房产的多少也必然意味着享受服务的多少。无论你住还是不住,都必须设定公共服务,尤其学校,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布局更不可能随时修改。所以,未来房产税设计中以房产面积为准收税,也具有一定合理性。由于其性质与物业费相似我们姑且称这一部分为物业税。到此保有环节房地产税的构成似乎有了些眉目(如图1),综合流通环节房产税构成也较为清晰了(如表1)。 征房地产税要成为地方财政主体部分,体现公共服务功能。这形成一个矛盾:小区公共设施是由维修基金而不是财政负担,小区公共事务是由物业公司不是政府管理。既然业主支付物业费,买房时还交了一笔维修基金,那么相应相关税收就应该相应减少。有一个办法缓解以上矛盾,目前小区公共设施尤其道路日益老化需要维修甚至新建,但是,随着通货膨胀和维修基金使用,住房维修基金早晚也有用尽的一天。按照规定维修基金将近用完要按照原标准续缴,这在实践中很难做到。因为维修基金是购买房产时必须的费用,因此作为房价的一部分,业主接受起来不困难。可是如果再缴纳一比小巨款,按照现今国民素质接受起来就不容易了。如果维修基金用完,小区公共设施没钱维护,这必然影响到小区内部生活品质,并产生上文提出的公平问题。这时小区业主们缴纳房地产税就应该起作用,尤其在小区公共设施的维护、维修方面。我甚至认为房地产税征收以后,维修基金最好只用于维修房屋本身,而其他公共设施的维护应由政府税费承担,除非业主自己同意使用维修基金。这种维护方式还有一个契机,那就是中国城市要推广的“街区制”。不仅“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还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如果封闭住宅小区逐步打开,那么不谈其他方面,就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费用就不应该都由物业费和维修基金承担了。 四、重新定义土地出让金 上文提到现有土地出让金不改变,那么现实中就会存在以下困惑。一是房地产现实增值与理论贬值的矛盾。二是房地产税代替土地出让金理论上合理而现实无法替代的矛盾。三是我们知道农村住房(还要包括小产权房子)占用土地法律上世世代代拥有的(除非征收)而且无偿使用,相反城镇房产占用土地却有一个固定期限,而且有偿使用,从社会公平角度上看也是有问题的。 要解Q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土地出让金这一弊端百出的制度上找一下突破口。由于房子是没有固定期限,在房地一体原则下,房子占用土地也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期限。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重新定义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是政府无固定期限地转让其掌握的土地使用权和再转让权的价格(简称地价)。这样定义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新定义解决了中国房地产理论上贬值,现实中增值的矛盾。重新定义的土地出让金不再是有固定期限的租金,它一次性缴纳后就与房子融合而成房地产价格。由于土地没有固定期限,附着在房产上的土地就不会随着租期缩短而贬值了,这样中国房地产现实中升值,理论上贬值的悖论也就解除了。另外,一次性缴纳完土地出让金也就意味着土地转让权的转让。这也为我们征收转让环节房地产增值税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新定义让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税同时征收成为可能。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税两种功能重叠,同时征收理论上缺乏合理性。如果把土地出让金定义为政府无固定期限地转让其掌握的土地使用权和再转让权的价格,那么,它的税收性质就消灭了,也就不存在房产税与土地出让金功能重复了。这样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税同时进行就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那么就解决了以上问题。这就扫清了起初由于房地产税征税如果太少而不能维持地方政府运转的障碍。 其实,实践和一些法律都证明以上定义的合理性、可行性。比如,现实中我们对买房子关心很多,但从来不关心土地使用期限。要知道按照理论上土地出让金期限确实是关系到房价。政府的征收同样不关心土地使用期限,不论是多老的房子也会以市场价格征收。政府和人们都不太关心这一个期限。说明什么?只是物权法提醒大家还有一个土地使用期限的问题。不过她还是给了我们一扇门: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是否再缴纳土地出让金,法律却未规定。是立法者忽略了吗?当然不是,只是在绝大部分住宅使用权期间届满时,我们还有很长时间考虑清楚:到期后住宅是不是还要缴纳土地出让金。如果我们对土地出让金重新定义,就意味着土地到期后政府放弃对土地出让金再次征缴,这就解决以上提到的难题,其中包括用房地产权税替代出让金问题。 好处是有,但有人质疑:怎么解决这些新产生的问题呢? 土地是国有的,不能买卖。有人认为对土地出让金的重新定义,等于变相卖掉了国家土地。本文不予认同,因为体现国家所有的形式不仅只有出租一种,如一些国家国有资源都以某种税收来体现。更为特殊的是住宅是人们安身立命基础,基于“房地一体”做一些制度上的改革也是可以的。随着房地产的转让(包括买卖赠与继承),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整各方面社会利益。最后,还会因政府的征收土地重新掌握。 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税同时征收。买房人是不是吃亏了,这样会造成他们双重的负担。不会的。首先重新定义的土地出让金是一次性缴纳,而且没有固定期限。那么就意味着房地产税征收后,现有住宅用地土地不仅没有了70年大限,还意味着70年到期后政府也不应该再让业主交一次土地出让金了。买房人用土地出让金换来了无固定期限使用权还有再转让的权利。这种权利获得房地产增值的收益,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笔真正财富。如果要人们选择他们一定会双手赞成的。另一方面政府以放弃再次征收土地出让金为代价换取了征收房地产税的权利。再有,政府只是放弃了对已经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征缴,而对其他政府掌握的土地在出让时仍可代表国家征缴土地出让金。 综上,我们设定一个住宅占用土地流转流程(如图2),让我们更清楚看明白: 政府把掌握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招拍挂(市场价格)形式转让给开发商(A)。开发商把附着土地的房地产卖给(市场价格)业主(B)。之后包括业主的转让(市场价,赠与继承除外)(C),还有可能政府因公共利益征收(市场价)(D),政府重新掌握土地。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这循环中土地随着房产一起在市场上流转。在出让土地被政府再次征收之前,体现土地国有性质应以对房产税收形式存在。这就为我们在持有环节对住宅占用土地而征收房地产税奠定法理基础。 五、土地出让金、房产地税与小产权房 小产权房早已有之,小产权房问题严重却与城市房价蹿升密不可分。“因为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的负担,房价便宜。于是小产权房在城镇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大量出现。尽管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小产权房”不得确权发证,不受法律保护。但是现实中小产权房的使用和转让几乎不受影响,只是在诸如抵押、拍卖是受到些限制。低价诱惑和低度风险促使人铤而走险,不顾政府的警告小产权销售仍旧如火如荼的进行。 小产权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这其中也为未来房地产税征收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小产权问题必须解决。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规划司副司长郑振源认为,未来对小产权房的主要处理,无非就是转正和拆除两种措施。 拆除?按照目前社会现实,除非极特殊情况才可以拆除。大部分情况只有转正一个选项了。如何转正呢?其他程序性的追认还好办,但一个关键问题是:土地出让金怎么办?大产权和小产权一个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从现实角度看补交土地出让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不仅是土地出让金按照什么标准征缴,还涉及到对农民土地征收问题,更涉及到业主付出成本的态度问题等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土地出让金重新定义的思路。既然国家掌握的土地转让须向政府缴纳土地出让金。那么既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们盖好房子把附着的土地按“市场”价格转让不交土地出让金也是合理的。这里有一点是相同就是土地的转让包括转让权的转让,并且没有固定期限。如果这样做政府也没有吃亏,因政府在没有向农民付出征地补偿的情况下把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还获得了对该房产征收房产税的权利。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今后,政府应加大对新建小产权房监管力度,在萌芽阶段就消灭小产权房才是正途。 住宅与房地产论文:房地产企业参与新农村住宅建设探索 【摘 要】通过对农村住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引入有责任感房地产企业找到有效的参与模式,逐步完善新农村住宅建设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给开发商创造新的利润空间,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参与;新农村;住宅;模式 新农村住宅建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住宅发展现状 我国共有320.7万个自然村,63.4万个行政村,2.2万个集镇,近2万个建制镇,总建设用地接近17万平方公里,有10亿人口在这里居住、生活、工作,可见农村房地产需求潜力的巨大。自1980年起,农村新建住宅总面积一般在6亿平方米以上。人均住房面积为28.6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68平方米,比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26.1平方米多3.58平方米。虽然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较高,造价高,但住房质量不高: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占比例仅为37.63%,砖木结构比重为47.57%,还有14.80% 的房屋为非砖木、非钢筋混凝土结构[4]。布局不合理,没有配套的厨卫设施,居住条件并未得到真正改善。土地浪费严重,缺乏统一规划与布置。住房建设模式落后,建筑形式单一,丧失乡土特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底,缺乏节能理念和措施。资金来源单一。 二、房地产企业参与农村住宅建设的必然性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使房地产企业参与新农村住宅建设获得了可能。农村住宅建设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打开新的市场,农村住宅产业化进程中有效引入房地产企业进行住宅建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房地产企业可以利用在城市房地产开发经验,进行农村住宅项目合理规划,提供资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加速农村住宅建设速度,提高住宅质量,形成配套完善的住宅社区,有利于农民转变观念和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创造整体和谐的城乡发展格局的提高。 三、房地产企业参与的制约因素 1.土地流转的局限性 房地产企业参与新农村住宅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农村土地制度区别于城市土地制度,农村房地产项目在市场流通受到限制,房地产企业追求的高额投资回报较难实现。 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农村住宅产业化水平低 涵盖农村住宅建设全过程的法律法规体系没有建立,使得住宅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施工无法可依。农村住宅基本处于无设计,自建为主,采用高耗能的建筑材料,缺少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通用化配套、可再生能源利用成套技术和节能省地型住宅配套技术的研究。农村住宅金融体制滞后性,农村住房建设资金筹集难。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住宅产业化水平较低,制约农村住宅建设。 3.农村居民思想落后和经济生活水平不高 农民的思想观念未能得到转变,导致农村住宅规划与设计系统性较差,整个农村住宅建筑市场很难有长足的发展。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农村年居民收入偏低,农民在满足衣食温饱之后没有更多的钱用在房地产的消费上,对农村房地产失去购买力,导致农村房地产发展的缓慢和农村房地产建设的质量偏低。 4.房地产企业参与态度谨慎 大多房地产企业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任务,房地产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能像在城市中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投资回收期长,两者很难把利益统一。因此很多业内人士不熟悉新农村住宅相关政策,房地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四、房地产企业参与途径 房地产企业通过集体―开发商合作途径参与新农村住宅建设。利用宅基地作价入股的模式,在保持集体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农民的居住水平。在成都鹤林村采用重点突破性新农村建设方式,以村社集体经济组织为市场主体,与房地产公司及建筑商合作,实施“三个集中”,壮大“新集体经济”,创新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模式,成为城市周边农村(城郊)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农民只要用不到5%的土地与土地开发商合作,即可得到整个自然村全部村民的小区楼房安置,房地产商也获得了满意的投资效益。 开发商接受村委会或众多农民的委托,定向进行农村住宅开发途。根据农民的要求,为其建设房屋,房子建好后卖给农民的行为。这种模式最主要的优点是可以按照农民的要求量身打造。开发企业按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对开发企业而言,这一途径虽然盈利不太大,但基本没有风险,而对农民而言,专业化的施工与管理可以降低成本。 五、房地产企业参与模式创新 1.创新理念 房地产企业为新农村住宅建设提供项目策划咨询服务,开发管理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提高新农村住宅开发服务水平。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立体化建设拉动农村房地产需求,提高房地产企业参与积极性,塑造良好的房地产企业形象。随着我国农村房地产的发展,房地产企业通过与政府合作,借鉴城市住宅房地产项目开发经验,培育品牌农村房地产企业,进行连锁开发,形成规模优势,实现集约化发展,进行企业产品品牌的打造,促进农村房地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也使房地产企业综合效益得到提高,实现双赢。 2.创新模式 (1)农业综合体开发模式 房地产企业利用自身开发优势参与农村商业项目的开发形成现代农业综合体,完善农村社区各项配套设施。通过以农村为基地,生产优质农产品,优先向房地产企业物业服务的业主直供,并逐渐辐射至社会消费市场。打造涵盖农业观光旅游、乡村休闲度假的创新型、高技术引领的农业综合体,统一标准、品牌、生产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发展成集农业、科技、贸易、会展、休闲和文化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2)连锁开发模式 对于专业住宅房地产企业而言,可以发挥其住宅房地产开发的优势进行农村住宅连锁开发,改善农村住宅条件,形成完整的配套。像奥林匹克花园,有保利花园,阳光100等房地产项目利用其品牌效应,在全国村庄进行农村住宅项目开发,使得农村住宅开发规模化,集约化,房地产企业实现预期的综合效益。 总结:在新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应树立农民主人翁意识,树立自力更生为主,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帮扶为辅的运行机制,把住宅建设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环节有机结合,实现统筹协调、互相促进。房地产企业利用自身开发优势,加强与政府合作,实现以农为特色,形成城乡一体相互促进新农村住宅开发可操作模式,实现农村住宅专业化规模化开发。 住宅与房地产论文:关于房地产住宅中空间与节能设计的探讨 摘要:住宅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空间,其空间设计对于住宅功能的发挥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建筑作为一个耗能大户,节能设计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房地产住宅在空间设计和节能设计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房地产;住宅;空间设计;节能设计 房地产住宅是提供给人们生活休息的空间,所以在空间设计及节能设计等方面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其功能等都需要围绕人们的需要和舒适度来进行设计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重要性已经越发的不言而已,随之而来的住宅的生态性和绿色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做好住宅的空间设计和节能设计也成为房地产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房地产住宅中空间设计与节能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 房地产住宅的空间设计 住宅空间结构的特征 我国房地产住宅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职工的住宅以及新村,此阶段的住宅主要是采用邻里单位的基本观念,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小学和商店也列入规划之中,并将之前的棚户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改造,变成阳光明媚、空间优美的住宅;第二个阶段,住宅和街区相结合,这主要是受到了前苏联规划模式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阶段,住宅区、行政区与街区结合。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是具备功能齐全的住宅区、行政区、街区相结合的住宅形式出现,并逐渐的发展成了当前主要的空间结构。 2、房地产住宅空间设计 1)客厅与起居室的设计。在住宅空间的设计中,随着人们居住模式的改变,出现新的“大厅小卧”的布局,并经过多年发展已被人们接受。这种空间布局不仅注重居住者的需求以及行为的规律,还能满足成员娱乐以及聚会等活动的需要。通常起居室作为家庭成员使用的公共空间,能满足成员日常的活动需要,客厅主要用来接待客人的场所,具有一定的功能针对性,单独成员的客人造访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成员的生活,进而会造成使用上的不方便。根据目前我国家庭的普遍现状,理想中的两室两厅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比较实际的设计是将客厅和阳台、餐厅等空间相结合,可以做大餐厅的空间,并通过增加家具来满足会客的需求也提高用餐的舒适度; 2)卧室的空间设计。卧室由于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主要来提供成员的休息空间,所以私密性比较强,对其空间环境的要求也要尽可能的温馨和舒适,所以在空间的设计方面不能够太过狭小,主卧一般要12-16平方米比较合适,次卧为10-14平方米,并在主卧内设置卫生间和更衣室,提供完善的功能; 3)卫生间设计。卫生间作为住宅核心部分,通常可分为公共卫生间和主卧卫生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卫生间也成为了追求健康和舒适的一个场所,要让使用者能够感受到舒适、安全、方便,可在满足人们基本的卫生行为的基础上适当将化妆、洗涤等功能也放入其中。通过对空间进行适当分离,分离为两个或以上的空间,保证各个功能都能独自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同时,面对我国提出的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卫生间最好是选择淋浴,不仅卫生、方便,而且节约用水、面积小、布置相对较为灵活。通常家庭公用的卫生间面积4-6平方米适宜,主卧卫生间3-4平方米适宜。 4)厨房设计。厨房是住宅中一个重要的场所,尽管占地面积不大,但功能重要、使用频率很高。厨房主要由冰箱、操作台、洗池等为主,还适当的辅以低柜、吊柜等用于储存的空间,对于厨房的设计应采用变压的风道,这样便于气和油烟的排放,同时也要具备足够的电源插孔来满足厨房日益增多的电器需要。厨房的照明应采用全部照明和局部照明结合的设计理念。厨房的面积一般为6-8平方米较为适宜。 二、房地产住宅的节能设计 1、房地产住宅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的发展,数据统计表明,建筑行业的能耗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32%,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45%。目前来讲,我国基本上都是高能耗建筑,并且每年新增的建筑其95%都是高能耗建筑,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建筑能耗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所以,建筑行业的节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推行节能措施迫在眉睫。 2、房地产住宅的节能设计 住宅节能是指住宅在设计、规划、建筑以及使用的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的材料以及技术,来加强能耗的管理,在保证住宅正常功能的发挥的前提下来降低其能源消耗。住宅节能设计是一个全面的过程,主要通过下述几个方面进行: (1)住宅外部环境节能设计。住宅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主要可采用合理选址和合理群体的规划布局。合理选址就是住宅的选址需要严格的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水质以及地形等因素综合考虑,比如年平均温度、平均湿度、风压以及太阳辐射强度等,利用这些条件来为住宅节能创造有利因素,但又不能破坏整体的环境平衡。合理的规划以及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适应住宅周围的环境,从而有利于建筑节能。比如日照以及住宅朝向的选择,应该是以冬季能够获得充足的日照、夏季能够利用自然的通风并降低太阳的辐射为原则的;比如合理的控制建筑体形系数,体形系数就是建筑与室外环境接触的外比表面积和其溶剂的比值,所以单位建筑其外表面积大、体形系数也大,则其能耗就高。所以,在节能的设计时,应该要尽量的避免建筑外面形状太多凹凸不平,尽量平整。 (2)住宅建筑单体节能设计。住宅建筑的单体节能设计,主要是对各个部分的节能构造进行设计以及建筑物内部的空间进行合理设计和分隔,并选用一些新型的节能材料以及节能技术,更好的利用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达到满足建筑性能又良好节能的目的。住宅的单体节能设计,主要有:1)房屋的隔热保温和遮阳。夏季,由于太阳光线较强,所以建筑物内温度受到外面环境温度的影响会提高2-4摄氏度,但在冬季,又会因外部温度而使里面温度降低。所以在屋面的设计时可选择倒置式的设计,同时也可采用蓄水和种植绿色植物,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环境,也能结合建筑物构造呈现有个性的建筑形象。2)楼板层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楼板层的中空空间通过将循环水管等布置在其内部,就能在夏季利用冷水来降低住宅内部的温度而冬天利用热水来提高温度进行取暖。3)住宅门窗的节能设计。数据表明,我们高能耗建筑中约有40%的能耗是通过建筑的门窗产生的,所以在门窗的设计时不仅要控制窗和墙的整体比例,也要通过增强门窗的热工性能来降低能耗流失,比如采用多层中空的或辐射低的玻璃等和加强门窗间的气密性,同时还可增加建筑物外墙的这样设计,从而有效的防止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导致室内的能耗增加。4)选用节能材料。在建筑物材料的选择上面,应该要遵循经济、节能、健康的原则,选用新的高校材料,比如新型防水材料和保温材料的使用,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和隔热保温效果,有利于建筑物的节能。5)合理的空间设计。所谓合理的空间设计就是要能够充分的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的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分隔和设计,从而改善住宅室内的通风、采光以及保温的条件,进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住宅与房地产论文:住宅房地产价格理论与实证研究 【摘 要】商品住宅作为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密切。鉴于此,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青岛住宅房地产市场为实例,采用线性回归和指数平滑的方法,对青岛市商品住宅的供需状况与价格走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总结出房价上涨的几点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青岛市的商品住宅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关键词:商品住宅;价格;供求机制 1 绪论 近年来,我国商品住宅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各主要大城市房价过高、涨幅过快,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不确定因素,稳定住宅房地产价格尤其是住宅房地产价格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房地产业尽管发展历史较短,但进入转轨时期以来,其价格变动与主要影响因素变动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这种背景下,选择房地产价格变动理论作为研究课题,既具有较大难度,又非常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阐述了商品住宅房地价格理论,形成机制及变化规律后,以青岛为实例,对青岛市房地产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进行分析,对青岛市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2 商品住宅价格相关理论 商品住宅是指由具有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经政府批准后建造的在市场上自由流通的住宅,消费者在购买后即可获得房屋所有权证与国土使用证。从城市住宅供应体系来看,城市住宅主要分为商品住房和保障房两类。 商品住宅价格指在完全市场化条件下商品住宅的交易价格。其价值既包含所占用的土地价值,也包括地上建筑物的价值。由于商品住宅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性,商品住宅价格也有其独特的价格特征:明显的区域性、需求缺乏弹性、周期波动性以及易受政策影响。 3 商品住宅价格形成机制 3.1商品住宅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 商品住宅价格形成机制是商品住宅价格机制的核心内容,指在一定时点上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任何商品要形成价格,都要满足相对稀缺性、有效需求和效用性三个条件。商品住宅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形成也满足这三个条件。此外,商品住宅的成本、权益和区位构成了商品住宅的定价基础,是商品住宅价格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3.2市场供求机制 成本、权益、区位构成了商品住宅的定价基础,而商品住宅价格的高低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供需平衡决定价格水平,目前的商品住宅的影响因素基本上都是调节供需的。从短期来看,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商品住宅的供应可以视作是固定不变,所以住宅价格随着需求量的变化而变化。当购房者的需求增加时,由于供给不变,价格上升。当市场需求减少时,价格下跌。 3.3生产价格机制 生产价格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由社会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在已知生产成本、成本利润率、税率的情况下,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l-税率)。也可采用加工费用盈利率的方法把税收和利润放在一起考虑。 4 住宅房地产价格变化规律 4.1长期增长性 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增加都刺激了商品住宅刚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的增加,使得商品住宅的价格将长期处于上涨状态。然而土地成本、建筑成本的不断提高,土地供应更加严格,商品住宅供给的有限性,这些都导致商品住宅价格长期上涨。 4.2抗通货膨胀性 自2005年起人民币巨大的升值压力促使我国要采取措施控制贸易顺差的加大,造成国内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超过商品总价格,所有商品呈现出综合性的价格上涨趋势。为了财富的保值增值,很多人会选择投资商品住宅等价值稳定的投资品。以土地为承载物的商品住宅,其价格也就具有了抗通货膨胀性。 4.3周期波动性 商品住宅价格的变化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政府鼓励商品住宅市场发展,开发商增加投资,促进商品住宅市场发展,同时,由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较高,居民收入稳定增加,购买力较强,商品住宅市场呈现出供销两旺的局面,商品住宅价格会处在上涨期。当政府制定政策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快发展时,商品住宅价格处于下降期。 5青岛市商品住宅价格现状及变化研究 5.1青岛市住宅房地产市场现状 青岛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自2002年来,青岛的经济飞速增长,青岛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当前,青岛市住宅房地产业正处于平稳期,城镇化水平正处于加速时期,故未来对住宅的需求是强劲的。 2002年-2011年的住宅房地产竣工面积总体上呈波浪形上升趋势,商品房供给量增多,从而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竞争。2011年青岛市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25382万元,同比增长15.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827193万元,同比增长29.9%,占固定资产投资22.35%。 虽然历年来住宅价格都在增长,但其增长率变化很没有规律,为了找出未来房价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现对房价增长率取对数,我们就能看出,未来房价的增长趋势将变缓,但仍然保持着不小的增长。其预测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青岛市历年来房价增长走势图 5.2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由于住宅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因素很多,不确定性很大,想要准确预测住宅房地产市场是相当困难的,只能通过分析影响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因素大致把握市场的走势。因此,对于商品房的需求预测,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预测。 自2002年以来,青岛市住宅房地产实际销售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5年,增长率较上年为45.41%,2011年下降为-24.23%,由于国家对房价出台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包括限购的强烈要求、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以及加大的保障房建设,购房者在一定程度上会持观望态度,加上青岛市自2002年以来,房价飞速上涨,已经部分超过了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未来几年,青岛市住宅房地产销售面积绝对量还会增长,但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根据一元回归预测,运用回归方程y=86.467x+249.93(x=1、2、3、4、5、6、7、8、9、10、11、12;r = 0.825 =0.576 )可以预测得出2012年青岛市住宅房地产销售面积为1201.067万m2,2013年为1287.534万m2。通过回归分析,运用计算机得出的回归方程y =27.558x +416.93(x=1、2、3、4、5、6、7、8、9、10、11、12;r = 0.769 =0.576 )可以预测2012年青岛市住宅房地产竣工面积为720万m2,2013年为748万m2。 价格反映着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影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盈利和亏损。因此,对住宅房地产市场进行研究不能忽视市场价格的变化,本文采用指数平滑法对住宅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定量地预测,2012年住宅均价为6978.70元/平方米。5.3结果分析及建议 本章通过对青岛市住宅房地产价格现状及变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总结得出了青岛市2002年至2011年住宅价格不断上涨的几点原因。首先,需求增加是支撑住宅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动力。其次,目前对住宅价格上涨的的调控政策的力度有限。最后,从供求方面看,青岛市未来住宅价格仍将走高。 针对此种情形,对青岛市住宅房地产价格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优化土地供给制度。首先,土地开发的规模既要依靠市场需求的拉动,同时也要依靠政策约束引导。其次,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促进土地流通市场的发展。最后,要以持续、健康发展为理念,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的监管。(2)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首先,根据青岛市目前商品住宅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应把重点放在正确引导居民理性消费、支持普通住宅建设等方面。其次,完善信息制度,科学确定房地产信息的时间和方式,正确引导投资和消费,促进市场供求平衡,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3)拓宽多种投资渠道。政府应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引导,增强投资者风险意识。 住宅与房地产论文:货币发行量与房地产商品住宅价格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对收集的数据的计量分析,找到货币发行量与房地产商品住宅价格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的计量方法有ADF平稳检验、AEG协整检验、ECM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本文的结论是:货币发行量的确是房地产商品住宅价格的格兰杰因,即货币发行量包含了可以预测房地产商品住宅价格的有效信息。更进一步,结合实际,得出:货币发行量是房地产商品住宅价格的逻辑因。 【关键词】货币发行量 房地产商品住宅价格 误差修正模型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引言 中国的商品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是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样从1979年开始的。从1979年至2012年期间,住宅房地产历经了土地使用权转让阶段、房地产泡沫阶段、亚洲金融危机阶段、福利分房终止货币分房开始阶段、我国正式进入WTO阶段、炒房阶段等等。可以说,一个商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在这期间,中国商品住宅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的建立了起来,并且逐步完善。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商品住宅房地产市场一开始建立,政府就对该市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控制,比如房地产市场的国六条、国八条、国十一条等等。由于政府的控制以及政治、体制等外部情况的变化,使得分析商品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成因变得极其困难,其中任何一个事件对商品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比如金融风暴、正式进入WTO、国家房地产政策等等。在此,本文去除所有影响价格的因素,直接从货币发行量对商品住宅房地产价格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希望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进一步得出逻辑因果关系,以指导实际和相关政策制定。 二、相关研究 以往文献对商品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研究很少,跟房地产价格相关的研究有: 《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研究如何运用房地产价格预测通货膨胀。 《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_产出的关系》:研究房地产价格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和产出。 《中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_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房地产价格与CPI的关系。 《商品住宅销售量与CPI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研究房地产住宅销售量与CPI的关系。 这些文献中,《中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_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跟本文的主题是比较相似的。但文章是讨论了CPI跟房地产价格的关系。CPI是基于一揽子日常商品的年度涨幅,可以间接体现货币发行量。但我国的CPI指数中并没有包括商品房价格,所以完全可能出现商品房价格上涨而日常商品价格不上涨或者反之的情况。所以本文直接选取了货币发行量这个更直观的指标来衡量和研究分析。 (三)协整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从逻辑上,房地产商品住宅价格的上升只有两个原因,一是注入该市场金额占整体货币发行量的占比增高,二是整体货币发行量的增加。由于已经证明了整体货币发行量是住宅价格的格兰杰因,所以可以从逻辑上认定: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是房地产商品住宅价格上升的原因之一。而且,通过回归函数和ECM模型,可知:长期来看,货币增长率增加1%,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增加0.46%;短期来看,货币增长率增加1%,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增加0.923%。 建议:控制房价过快增长是政府的责任之一,但之前都只是从行政政策角度强行压制价格,导致的结果是效果不理想。建议政府之后从货币发行量这个经济角度来解决该问题,控制货币发行量,控制房价的过快增长。 住宅与房地产论文:住宅民生消费属性与房地产政策和制度 【摘要】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关系到百姓民生和房地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的问题。应该使得房地产政策和制度保持长期稳定和协调,具有长期可预期的政策效果。要基于中国国情、立足住宅民生消费的属性,来设计具有长期战略性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和制度。 【关键词】住宅民生属性;房地产调控政策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实行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住房商品化、土地招标拍卖,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在经济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地价、房价快速上涨,在一些城市,商品房的房价超出普通百姓的购买力。过度投资投机推动地价高企,导致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经济学的观点是:只有当“完全竞争”的平衡和抑制的作用存在时,才能是所谓的完全自由,“完全竞争”会自发地抑制投机。中国人多地少,中国房地产市场必然是供应弹性不足的市场,远远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这显然是导致投机产生的重要因素。从近十多年房地产市场的表现来看,有许多人将房地产市场看作是一个投资市场。但是住房本身属性应该是满足人们居住这一基本需求的消费品,而且是涉及广大百姓的民生必需品。 购买住房应该是为了满足和改善居住状况为目的,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买房是为了赚取差价获利,这就是投机行为。如果人们置地买房就好像在参加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每一个人都认为房价还会涨,每一个人都认为“花”会传出去,谁也不知道“鼓声”什么时候会停止,参加“击鼓传花”游戏的每一个人都是抱着投机的心理,每个人都是怀着赌的心态,不是为了得到“花”,而是要能够“传”下去,在这场游戏中取胜。如果市场上许多人置地买房,其目的是为了所谓的“投资”,为了“传下去”,为了赌一把,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将导致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危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是前车之鉴。 在过去十多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种种投机投资表现是地价越拍高、房价越涨越高,投资买房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普通百姓的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地价、房价的上涨,他们对住房的购买力越来越低,使他们无法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开发商抱着投机的心态拍得高价土地,面对已经居高不下的成本,只能开发适合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高收入阶层如今买房已不再是解决居住问题,而是为了“投资”,他们可能已经买卖过好几套房。投机、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住宅房地产的价格,住宅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偏离了民生消费品的属性。 近几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采取限购等严厉的“刹车”特点的调控手段,采取行政手段抑制房地产投资。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阻遏了地价、房价的上涨。但是,这种一刀切的政策也抑制了住宅改善性的消费需求,在当前中国经济走势放缓的严峻形势下,以住宅为主体的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龙头行业,它影响到国民经济上下游诸多产业,对保障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应立足于促进住宅消费、抑制住宅投资的轨道上来,推动首次购房和改善性购房,增加保障性住房比例,促进存量住宅的二手交易,既活跃房地产市场又不至于导致房地产投资投机泡沫产生。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如何制定房地产、尤其是对于住宅的政策和制度: 一、加强保障性住房比例,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 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是关于社会安定、百姓民生的重要方面,必须要加以重视和有效地解决,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财力,控制单套面积,建设尽可能多的套数,努力扩大保障低收入阶层群体数量,保证分配公正透明和社会监督,对保障房的购买租赁、使用和流转建立配套的法规。可以借鉴新加坡“公共组屋”的管理模式,新加坡对于“公共组屋”的购买资格有严格的规定,仅限于屋主使用,不得出租和空置,对于“公共组屋”的转让市场也有明确的规定,“公共组屋”的二手市场购买人的资格也必须符合“公共组屋”购买条件。我国保障性住房市场应该仅限于保障对象(低收入阶层),保障房除了购买方式之外,还应补充廉租以解决收入最底层的居民、以及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居住问题。切忌保障房流入商品房市场,这样可以使得保障房规模逐步扩大,使得社会受保障的低收入比例逐步提高,也不至于使得政府财力过度负担,各地城市逐步建立稳定的、逐年扩大的保障房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扩大低收入阶层居民的住房保障比例,形成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良性发展的轨道。要汲取九十年代曾经搞过一阵子的“经济适用住房”的经验教训,“经济适用住房”之所以没有延续,其主要原因是“经济适用住房”没有完善的配套法规和政策,许多“经济适用房”被有钱人购买,“经济适用房”小区里出现宝马等高档轿车,“经济适用房”流入商品房二手市场,“经济适用房”没有起到保障中低收入阶层住房的政策初衷。新加坡的经验说明:在人多地少的城市国家,由于采取了科学、合理、可行的住房政策,在新加坡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公共住宅房价一直保持在百姓的承受能力范围,区隔公共住房市场与商品房市场,满足了各阶层人民的住房需求。 二、对不同的住房需求采取区别化调控政策 从消费需求特点,住房市场可以区分为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奢华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房地产调控政策应该针对不同需求进行调控,以使得有限的房地产资源用于满足百姓合理的住宅需求,同时,促进合理的住宅需求,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刚性需求主要是年轻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对于这部分刚性需求应该实行贷款、税收等方面扶持政策。应在房型面积方面不宜过大,应控制在满足基本需求方面,控制住宅总价。改善性需求主要满足中产阶层的合理改善住宅消费的需求。应该鼓励和满足改善性住宅需求。鼓励改善性需求的住宅政策对于促进住宅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合理化,对于满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中产阶层的日益扩大以及他们的合理住宅改善需求对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奢华性需求主要是对于别墅、高档豪华公寓等少数占用土地多的住宅类型,对于此类住宅不符合中国土地资源紧张的国情,应该加以限制发展。投资性需求与改善性需求容易被人混淆,其关键区别在于“度”,应该限制购买二套以上,比较合适的限制措施是采取累进的税收政策,买的越多,税负越高,使得购房者感觉到税负大于住宅的投资收益,购房者也就不会继续购买。正在酝酿的房地产税,也应考虑对于拥有多套住宅如何设计累进税制,使得房地产税真正起到调控房地产投资需求的作用,而不影响到绝大多数百姓的合理住宅消费。 三、保持房地产政策的稳定和持续 近十多年中国房地产政策变化起伏较大,从推进住房商品化到金融危机期间,一直是采取大力鼓励、促进房地产的政策。到2010年开始觉察房地产价格上升过快、提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防止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政策开始转向,逐步开始采取限购、限贷的政策。在这种180度的、比较简单化、一刀切政策转向措施对于国民经济、房地产业和百姓预期产生不稳定的、负面的影响,但也是受制于“急刹车”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龙头行业,带动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建材、家电家具等众多产业。房地产业的宽幅波动,必然对相关产业带来很大冲击。从百姓的角度,房地产价格和购买政策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对于百姓的购房和投资的预期产生很大的影响,要么是过度投资,要么是抑制购买,一些百姓被波动的房产市场搞得晕头转向。 房地产政策和制度的稳定和持续是房地产市场持久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稳定、持续的房地产政策和制度的立足点应该是根据中国的国情、百姓民生需求、以及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出发来稳定协调房地产市场发展。因此、需要从房地产税、保障房制度、对各类型住宅的区别化开发管理政策以及各类住宅的贷款政策上综合协调,目标是促进和满足各阶层民生合理住宅需求、阻止过度投资,尽快从当前临时性的政策措施转变到长期稳定协调的房地产政策和制度。 住宅与房地产论文:房地产开发决策阶段的小区住宅层数与工程造价分析 摘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后,在不影响小区品质和容积率限制及环境的条件下,必须最大限度的规划出可销售住宅的面积,以满足其对利润最大化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我国民用住宅层数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建安造价做出探讨,结合别墅、多层、高层四种类型的建安造价和特点,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了能指导实际操作的小区规划决策思想。 [关键词] 住宅;层数;多层;工程造价;方案决策 一、低层住宅的特点与工程造价分析 低层住宅在民用住宅层数划分标准是指1~3层住宅。低层住宅多建于小城市和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它既有普通住宅,又有高级别墅。低层住宅由于其高度低,尤其适合于老年人、儿童和身体障碍者使用;生活空间开放性强,有利于邻里之间的交往。其缺点是居住密度低,土地利用不经济。因此其容积率较低,综合开发面积较少。 因此,开发商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一般较少开发低层住宅,不过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开发商如果定位为高档别墅住宅的话,其开发住宅一般多为低层住宅。但其售价相对于多层和高层住宅要高很多。一般低层住宅的容积率与居住密度较低,多用于城市郊区和一些城市改造中对环境品质要求较高的区段。住宅商品化的初期,我国曾出现过建设别墅区的热潮,由于其过低的容积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有限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多层住宅特点与工程造价分析 在民用建筑中,多层住宅具有建筑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少,可减少工程量,使用费用低,开发建设的综合费用相对低于其他形式的住宅降低单位造价,经济效果好。被大部分城市广泛采用。缺点是生活空间开放性差,不利于邻里之间交往;楼层相对较高,又不设电梯,给上下楼带来不便。将来发展趋势是多层住宅也设电梯。 根据经验,6层以内的住宅层数越多,造价越低,这是因为多层建筑在一定范围内层数增加,则房间内部和外部的设施费、供水供气管道、电力照明等费用随层数增加而降低,所以多层住宅以采用5~6层为好。 下表是多层建筑的单方造价和层数的关系表,根据表2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出结论:多层住宅具有降低单位建安造价和经济效果较好的特点。因此开发商在开发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中,应多考虑多层住宅的开发面积。 表2 多层与低层住宅层数与造价的关系表 目前我国多层住宅由于公摊面积少、后期物业管理费用低,深受很多购房者的喜爱。消费者也普遍认为多层住宅的供应量会逐年减少,这种预期也使多层住宅成为相对珍稀的住宅产品,所以目前卖得相当俏。在寸土寸金的地段,多层住宅虽然建筑成本较低,但分摊的土地成本要高,其占用的总成本并不会低于同地段的高层,所以多层住宅贵过小高层住宅将成为中心城区楼市的一种趋势。而在城市外围地段,因为土地成本较低,两者之间的价格差异则不会拉得太大。 三、高层住宅特点与工程造价分析 高层住宅是为了谋求土地的高度有效利用,提高容积率的手段而出现的建筑形态。据国外的一些资料测算,建筑层数由五层增加到九层可使居住面积密度提高35%。有利于节约了用地,也就大大降低了室外工程造价和改造用地的费用,从总的消耗来看,高层不一定比多层(或低层)费用高。据资料显示,就市政设施费用来说,高层就比低层节约。但作为高层建筑其相对于低、多层住宅的主要缺点体现在:单位造价高,平面使用系数低,施工周期长,能耗多,出房率低,分摊面积大,人口密度大,防火设施不完善,目前国内消防车最高达十四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差。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因此在住宅建设中就应该尽量考虑节约土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增加建筑面积密度来解决居民住房紧张的问题,从而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住宅层数是影响小区建筑面积密度的重要因素,住宅层数越高,则密度越大,容积率越大,对开发商来说赚取的利润越高。 1、由表1可知,7~9层属于中高层类,此类住宅不设电梯使用不便,设了电梯又不能充分发挥电梯的效率,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建议,小区内不宜采用这种层数的住宅。因此,笔者认为开发商应尽量少开发此类住宅,应放弃此类设计。 2、在民用建筑中,多层建筑提高层数虽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高层建筑在我们规划设计中又不得不开发,因为考虑到小区容积率和节约城市用地和开发商利润的问题,高层建筑在小区开发中的设计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特别在中心城区等人口高密度区和商业区,应该尽量考虑节约土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增加建筑面积密度来解决居民住房紧张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希望通过破坏环境和城市规划的限制来取得高额利润,因为他们认为兴建高层建筑建筑面积增大,利润就会越多。无可否认,增加层数可以节约土地,住宅层数是影响小区建筑面积密度的重要因素,住宅层数越高,则密度越大,容积率越大,但带来的环境却是环境的破坏和市政规划容积率的限制。 事实上,随着层数的增加,住宅之间的日照间距也相应增加,而且高层住宅一次性投资高,建设周期长,一般情况下高层比多层平均每户建筑投资要高70%~80%,对于投资商收回投资的风险加大,因为其建设周期长40%~50%,节约土地的效果也逐步下降。 表3 层数与投资利润的关系 我们通过统计资料表3,可以分析得到结论:层数应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例如在20层时,投资利润时相对于其他层数是最大的,所以开发商应结合市场需求、项目实际来决定建筑层数,不能一味增加建筑层数。此外高层住宅要设置电梯和加压水泵而且消防和人防要求都会相应的提高,导致总造价也会相应上升。 结语 商品住宅小区的开发和决策过程,是一个随时间推移,在市场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进行投资、开发的过程。其投资具有周期长、金额大、变现能力差、投资回收慢、收益高、易受政策影响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其投资决策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客观深入地对商品住宅小区开发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和科学决策,合理调节小区各功能与成本的关系,才能成功地避开风险,获得成功。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产品设计在传统美学中的研究 [摘要]不管是从产品语义学还是符号学的审美角度出发,产品的呈现无疑是展示物化美的一种方式和媒介。而产品设计不只是现代化的产物,其实自古以来,从曲辕犁到汽车,都可以被界定为产品设计,而美学在这其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关键词]美学 产品 造型 符号 传统 相宜 不管是从产品语义学还是符号学的审美角度出发,产品的呈现无疑是展示物化美的一种方式和媒介。而产品设计不只是现代化的产物,其实自古以来,从曲辕犁到汽车,都可以被界定为产品设计,而美学在这其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一、美与物相宜 一材有一材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物性不仅决定了所造之物的功能和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问题,还通过物化的产物展示了造型美、形态美、符号美。以物为媒,是阐释美的最好方式。道家一直主张顺应自然之性,这其中包括了对物的重视,材料相互间的搭配问题也必须体现与物性相宜的原则。材质是产品体现美除形态造型外最直观快捷的定位,材质展现了产品的品质或者设计者的设计审美角度。至少不可以破坏物性相宜的原则,否则在材质美上就破坏了原有可体现的元素。依靠这些知识,从古代工匠们到今天的产品设计大师,无一不把产品的材质美通过物化展现出来,这就是美与物的相宜性。 二、美与人相宜 造物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与人相宜、为人服务的,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那么所有的东西不仅失去了美的价值,更丧失了设计的本意。人类的生理极限、生理机构、生理差异、心理活动、性格特点都是设计者需要予以考虑的因素。且不可忽视,使用者的条件与设计作品是否匹配,它的适用人群,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个设计存在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能否为所有人解决一个问题和能否为小众人群解决多数问题,这些都是产品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自古至今,发明创造都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但这是功能实现目的的机械设计更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对于工业造型这门学科,外形因素就不仅仅是定义美的惟一因素,它的结构是否符合人机,它的存在是否最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这些都成为一个工业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因素。然而这些都是隐喻的美,它的美不是直观的视觉冲击,而是以使用为平台,行为使用后带给人心灵愉悦之美,这种美的体现是设计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美。 三、美与时相宜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不管是为农业服务还是为工业服务,它的原则一直没有脱离以人为本,而长期以来手工业在中国是作为副业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手工造物中的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了农耕生活,而这些也都影响了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从而成为了制约设计的一个限定的条件。诸如季节性的限制,需要考虑它的材质性,以及人的使用时段等,这些都是时间产生的限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讲,时间也必须符合客观需要,这才是真正的与美相协调。 四、美与礼相宜 正所谓心灵则手巧,在中国礼仪是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礼仪是发自人内心的一种涵养,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一种身体力行行为,这也就要求人的美要发自内心。同样不容小觑的是礼仪的约束力,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这也体现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而每一个细微的设计元素,其实都在和礼仪相互呼应。设计师不应因为它有旧的传统的一面就觉得设计被传统牵绊停滞不前,而应该结合新势力,考虑旧因素,找出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的新设计元素,从而在道德美的层面上体现设计之美。 五、美与文质相宜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人推崇的生存之道。自古就讲究文质平衡,文与质的争论一直不休止。究竟是质胜文则野,还是文胜质则史,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孰轻孰重,换言之就是装饰与功能的矛盾关系,这和现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火花一样,其实没有孰是孰非,只是看择者态度和喜好。在传统观念的指引下,就更加要求一名工业设计师要有造型和功能并重的才能。在了解结构工程师的工作之上,上升到对造型美的认知,使一件产品不仅仅成为时代快餐化的产物,而是从具象的物质体现抽象的非物质美,总体来说,文质对于设计品的体现是不可或缺的一点。 古往今来,产品设计师要承载着时代的重任,既不可以落后于时代的浪潮,更不可以忘记符合客观传统,很多制约因素在这其中都成了无形的制约条件。从对美的认知的角度发散思维,转化对一件产品的形态定位,继而研发出产品,使产品成为阐述美的媒介,让人们通过此体会美的语言。设计体现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对于产品设计来说,真正体会到的美是产品使用后带来的愉悦情绪,诸如产品带给人的便捷,产品替人解决的问题,产品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这些都是产品体现美的方式,这些方式或许不只是外形带来的造型美感单方面可以决定的,而是以使用后带来的连锁因素,从而在产品中体现设计之美,这最大有别于绘画艺术,是在体验中获得美的享受,美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产品设计是以人来体验,人来反馈,来帮助人得到愉悦心灵的美。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浅析工业设计之产品设计中的设计美学 摘 要:工业设计的本质之一就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们服务,创造出他们所需求的产品。美的因素作为考察设计成果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体系理论为基础,试图探究产品设计美学的量化评价标准,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美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美学 功能性 技术美 工业设计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是技术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结合。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心理体验,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 技术美 技术可谓是产品的主干,包括产品运用所应有的功能、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采用的制作技术,使用产品的时候所遵循的操作流程。技术价值偏向于理性,是制作过程中理智、思维与创新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 2 形式美 时常说起的形式美,通常理解为产品使用的原料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特性,比如:颜色搭配、线条组合还有声音的音调等;外加其特有的组合节律所展现出来的审美特征。该文将形式美视为将事物所现有的美感与产品以及产品宣传人员恰当结合的之后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韵味。靠近与感性、情感以及灵感三体合一的艺术想象思维。 产品设计是将产品全面真实的向客户观众所呈现的体型展示,需要引用多方为技术含量和艺术思维相结合按照产品具有的功能和审美的规律进而创新。设计的独特性是艺术美学远远流畅的有利保证、美学的价值所在将深深的融入到艺术爱好者的生活中。产品设计的水平高低取决于观众对产品形式与审美观关系如何理解而定的,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 产品设计。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系为基础,根据产品设计的美学准则,将产品设计中美学评语可分为技术美、形式美还有体验美,对设计评价标准指数型量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总结,确保工业设计美学的价值性和威望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审美标准也有所改变。所以,在产品设计方面,切合人们实际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提倡人性化设计,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与社会发展现状保持一致,才可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技术美的产生及发展从史前时代起,人们在狩猎中对石器的加工从粗糙到精细、从不规则到匀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实用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提高技术,有意识地改变着工具的造型形式。箭头要能平稳地射出,就必须沿轴线对称;砍砸器要适合使用,就须要在长、宽、厚之间保持匀称的比例。人们在石器加工中形成的形式感直接与物质生产中的适用性联系在一起。在劳动中,持续的紧张容易产生疲劳,通过节律化和节奏可以使机体调整达到一定的平衡,从而使劳动轻松化。这种劳动的节奏通过工具的撞击等声响进入人的意识,形成节奏感。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对于审美意识的确立和提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还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使技术和工艺产品具有更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在手工业生产中,技术因素和艺术因素融合于手工业工匠一身。 18世纪末,由于机器生产的出现,带来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随着机械化的不断深入,生产工人的工作流程被机器限定,技术水平趋于平均化,使原来融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工作产生了分化。由于固定的设计安排,限制了产品结构形式,在直接生产中消除了一切审美因素。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产量的追逐,把审美因素从物质生产领域排挤了出去。 现代化工业技术的生产方式使工业设计成为全部生产过程的主导环节,成为一种综合性规划,它把社会的、经济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们逐渐注意和改进工业的设计。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经验有其特殊的质,它们分别表现为技术美以及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技术美以其表现形态与技术功能的联系而区别于艺术美。对技术美的体验不仅通过观照而且还通过生产或使用过程的动觉感受,从而也区别于艺术观赏。 技术美通过技术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它在形式上具有合规律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目的性。产品的技术美表现在由产品的材料、结构、功能、形式与环境等因素构成的辩证统一中,其中功能因素占主导地位,产品的功能和结构都是多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在功能中不仅包含技术的、经济的,而且包含使用的、精神的因素。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开拓出新的功能,结构形式也将变化无穷。在功能、结构、外形之间并不存在单一的对应关系。一种功能可由多种结构实现,而一种结构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外形。因此,技术美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总体环境的审美塑造中,技术工艺将与艺术美和自然美相结合,构成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劳动空间,成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工艺过程美的根源在于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生产过程的组织、人与机器和劳动环境的动态关系具体表现在空间、时间的安排,节奏、色彩和音响的处理,人体的动律与机器运转的关系等方面,它们直接激发着人的心理和情感反应。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将使劳动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成为一种美的创造。科学美在现代技术与科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技术的产生在于各种科学理论的综合应用,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也存在科学结构的美。科学美是指科学结构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简单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由此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而产生审美的愉悦。要感受这种美,就必须使欣赏者具有一定的科学修养。科学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和谐图象的,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感性形象。但是,这种感性形象是用抽象的科学符号系统表述的。 科学美有助于科学家对于某些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理论模型的构筑,因为在科学家的美感中包含有对自然界客观规律有序性的反映和理论结构的合目的性特征。科学美的本质在于人对客观规律性的反映,它是理论形态中自然结构的形式美。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信息时代交互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尼葛洛庞帝指出:“无论你有没有做好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准备,有一点很清楚,我们正以飞快的速度进入它,我们身边所有能被数字化的东西,都将被数字化”。一个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新时代里,信息化的产品己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巨大潮流,正在冲击我们所生存的人类社会。分析人与产品交互过程中技术美和感官美,全面了解交互美学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对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交互 交互美学 技术美 感官美 今天,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信息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而由此衍生出的“多点触控”、“语音输入”、“网络聊天”、“3G无线网络浏览”、“虚拟游戏”、“沉浸体验”、“随景漫游”……这些新兴词汇正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便捷的生活,我们可以身处家外的时候通过短信指令让家里的电器在指定时间开始工作;在公交车站等候的时候知道自己需要乘坐的公交车在什么时间内到达;甚至车也能够通过扫描仪器直接反馈到庞大的数据库信息中分析、鉴别快速的、不用拆装的了解车的故障等,这些都是信息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 在同质产品设计的环境下,更需要考虑用户的精神需求的设计。享受网络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同样希望通过数字化的交互过程能满足其心理上的愉悦,由此交互美学应运而生。 1 交互美学 美学作为一种哲学术语,被用来定义美,被理解为凭感官认识来判断是否符合愉悦的感受。 皮特森明确指出:“我们寻求一种扩展的表现框架,这个框架式对于交互系统来说的,通过使用与交互系统相关的人的身体、智力以及所有感觉而获得美学交互的概念”。 交互美学是研究人、产品与物质文化中的美学问题,它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是不同于哲学、美学或工业设计理论,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哲学观念上、局限于产品表象的描述与功能的说明上,而是从不同的层面,从抽象到具象,揭示出物质生活中的美和审美规律,从而推动设计观念的更新与发展。交互美学不是仅仅表面上的美,而是要考虑产品和用户沟通时的心理感受。设计人员通过用户与产品及环境相交互的经验转换为相应的物理和思想层面的愉悦,并将其反映在设计上。当产品的设计满足了这种“美”的要求,那么“美”的产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了。 2 信息时代的产品设计需要交互美 产品设计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造物活动,也是在创造一种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美”的关系。“事物的美首先在于它所包含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尽管这种内容已不必是欣赏者‘有意识地’想到的,所以美作为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是一个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工业产品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前进的生活需求,而产品设计的发展和演进历程就是不断探索和解决工业技术与人类文化艺术之间问题的过程,规划人类合理的生存方式的过程。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已悄然而至,对传统产品的形态正在产生深刻影响。在Internet环境以及多媒体和虚拟技术支持下,我们身边的产品已经由注重产品物化形态设计向“非物质”性产品设计发展,如:交互、智能等形式的设计让人与产品间形成一种交流而非纯粹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过程。但在大部分贴上高科技、智能化的产品,因其功能的复杂性让界面乃至操作过程变得繁琐,由于语言的障碍、显示屏幕的限制,甚至操作界面的大小、顺序排列、色彩规划等方面,都会给用户在使用时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人们更多将注意力关注在使用产品时是否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使用感受。这种精神上的愉悦也不仅仅靠产品的形态外观美来决定,而更多的需要通过人与产品之间通过交互、体验而产生愉悦感受。用户在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审美需求的时候可能更强调刺激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也就是说,产品的美学特征不再仅存在于产品物理外观上,同时也应存在交互体验上。 例如目前最为流行的iPhone,苹果公司设计主管乔纳森·伊夫曾说过:“不要想在产品中塞进太多东西,专注于重要的事物上,只做人们真正关切的事物,否则产品会因为太过复杂而宣告死亡,保持简单是很困难的事情。”由此看出,在信息时代,产品设计的美学特征更多的需要靠交互、体验来表达,让用户产生愉悦感受。 3 交互美学在产品设计中体现 产品与用户沟通时的交互美首先在于它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及生活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不是用户有意识所特定要求的,所以美作为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它要求产品具有技术美和感觉美。设计师在从事产品设计时,就是在创造一种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美”的关系。由此可见,产品设计的范围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复杂,不能再以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设计形式和方法来应付现代的问题。只要存在产品,就需要交互,用户和产品之间存在使用和反馈的循环,用户首先是用直觉表达意愿的,用户被产品吸引后,使用过程是否愉悦,是否有成就感,需要更多的交互设计来传递,产品的的声音、文字、按钮、图标甚至气味等一切会触动感官系统的因素都会提升交互美的一部分。美学特征通过用户与产品沟通的过程中呈现出来,如清晰明了的图标、符合使用习惯的界面、易操控的按钮、让人放松的气味、令人陶醉其中的音乐等都是交互美学中不可缺少的设计重点。 苹果的iPhone和iPad,以极简美学外观为体,专注于交互功能美。苹果的美学准则,并不是简单的功能追随形式或者追随功能,它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有效。在外观界面上,以精确的圆角弧度设计和细节来保证其简洁但又不失高品质;在内在交互界面上,以通俗的界面图标,让任何一个刚接触到该产品的人都会使用,避免了新产品学习所带来的障碍。让用户不再对高科技产品避而远之的心理。 由此可见交互美学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如何真正让用户通过交互体验真正达到愉悦的目的,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3.1 产品设计的技术美 技术美的主要成分是功能美。产品只要在市场上流通,供大众使用,必然就要存在其功能的必要性。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首先肯定是需要考虑其使用功能。“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与人之间那些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求的相互作用”。它是在日益更新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对产品造型结构设计的一种要求。产品的功能是核心、是灵魂,如果产品失去物质功能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产品的存在,都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的。”也就是说,产品设计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为目的。这种目的就使得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通过满足人们的某种使用功能的需求才能体现其价值,才能让消费群体感受到产品的功能美。 3.2 产品设计的感觉美 在使用过程中当外界因素刺激人类的五官,使之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味觉,而这些经验感受会带领人类认知和感受世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满足人们心理层次上的感受。 (1)视觉 产品最先被感受的就是通过视觉,如大小、形态、色彩所承载的硬界面,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操控及识别的软件面也同样通过视觉感受反馈给用户。用户视觉接受通过经验判断分析做出相应操作,而产品也反馈成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这个交互过程中,界面的色彩、大小、顺序等符号尽可能简洁易识别,以大众共识为标准,当然地域和文化差异也应考虑在内。 (2)听觉 声音做为被感知对象也同样重要,这也是产品的交互性体现的重点。以语音交互的方式通过听觉作用于使用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舒缓用户的视觉负担,从而降低由于视觉疲劳而引起的误操作。很多产品通过声音与使用者进行交流。产品发出声音可向用户传递某种信息,如工作状态、安全感等。声音在产品和人交互过程中能准确的提示使用者其工作状态或者提示以避免出错。特别在现代数字化娱乐产品已经遍布周边,交互式的多维混合游戏对于听觉的传达尤其重要。这些娱乐系统通过声音做为交互的一种重要手段,让人在体验产品的同时,最大化的刺激使用者,满足其真实感。 (3)触觉 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曾经说过,“如果说20世纪的商品设计是以视觉要素为中心,那么21世纪的设计所必须重视的将是触觉、重量感、温度感以及嗅觉等感官的作用……对于这种感觉的认知是非常直觉而主观的”。触觉感受是交互式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接触产品,传达产品本身所赋有的价值以及特定的功能性。交互技术让产品在触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以前我们在操作手机时,需要通过硬界面具体形态承载的键盘才能拨号,而现在多点触控技术的出现,让产品的硬界面变得更加简洁,而只用对其触屏操作就可以达到信息传输,这时触觉感受随着交互时代的变化而变得更加简单,但其接触的产品载体还是需要满足用户心理触感需求的。 (4)嗅觉和味觉 在信息时代,各种感官系统都会被设计师运用到如何提高用户在体验产品时愉悦上。在以前觉得不可能运用的嗅觉和味觉,也同样会被考虑。嗅觉和味觉虽然没有以上感觉应用广泛,但对人的影响十分强烈的。这种感觉较多被运用在与食品有关的产品上。很多时候,味觉和嗅觉是共同起作用的。试想,人们会普遍认为闻起来很香的东西也会很好吃,而好吃的东西也会很好闻。当然,嗅觉也会被运用到交互游戏的设置中,多模态的刺激能使得游戏时的体验更为身临其境,通过改变玩家的存在来反映游戏的状态可以极大地提高游戏体验的感觉。 4 总结 菲利浦·斯塔克说:“科技本身并非一个终端,而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人性化,而人性化的根本衡量标准就是关爱。”作为产品设计最终的目的也同样是以人为本,提供优质产品让人们生活更舒适、美好。但如何用美学概念和测量方法来确定什么样的标准是合适的,这个无法使用美学量化来衡量。需要设计师和用户共同参与。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和用户一起做设计的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用户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与开发者进行对话;开发者可以针对用户的体验反馈,对现有产品迅速改进、迭代,这在以前是前所未有的。在今天,用户不再仅仅只是产品消费者,更可以是产品的贡献者、甚至构建者,未来的产品会让用户在使用时更亲切更贴心。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产品设计中的生态美学观 摘 要: 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中充斥的大量工业产品将人与自然隔离,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除了考虑人的舒适和安全需求之外,还要考虑到人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从而赋予产品其生态美学的意义。文章主要阐述了生态美学观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由此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未来产品设计的生态美取向。 关 键 词:产品设计 生态美学 人与自然 引言 生态美学同生态环境学、生态哲学、生态意识学等生态科学一样,是伴随着生态危机所激发起的全球环保与绿色运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强调产品不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而是一种人与产品互动共生的平等关系。基于生态美学思想而设计的产品不仅应该在形态上反映自然,在技术上使用自然材料,更应该在意境上融入自然,能够唤醒人的自然意识,使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自觉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一、生态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古代农业文明阶段的生态美学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不同的审美观与不同的人类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在工业革命之前,是传统的手工艺设计时代。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生产几乎完全依靠手工劳动,生产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自然材料,比如石头、木材、泥土等,所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比较小,既与大自然很亲近,又对其破坏污染少,使人与自然一直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图1为《考工记》中提到的笋虡,就充分地体现了产品设计中“造法自然”的生态美学观,它是古代悬挂钟磐的木架,造型与自然中的脊椎动物有关,以动物的造型作为钟虡,配合上声音宏大的钟,是基于自然形态的设计之美的体现。将自然与产品相结合,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当时绝大多数造物者的思想。 2、工业文明阶段的生态美学 在近代工业文明的阶段,人们主张将自身置于世界之上,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为美,所以带动了工业发展的进程,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迅速,同时人类对自然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自然的盲目改造首先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稀缺又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失衡,所以就产生了近代工业的生态问题,以人为中心,打破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如今进入了现代后工业后现代文明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行动起来寻求各种解决办法,其中生态主义格外引人注目,生态主义要求人类超越个体或局部利益,考虑对人类与整体利益的平衡。表现在美学上,也带来了审美观念的生态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生态美学思想在美国悄然兴起。它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如近一段时间,美国新奥尔良设计出巨大的未来生态建筑(图2),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二、生态美学在现代产品中的体现 1、产品设计中生态美学的含义 产品设计是为了解决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一门融合了技术与艺术,包含了物理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范畴的综合性学科。它随着工业革命而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工业的威胁,所以人们才提出“生态”这一概念,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人们意识到自然可以作为人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的审美价值标准,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并产生了不同审美方式,这就是生态美的重要意义。 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在这个结合点上。 2、产品设计中的生态美特征 生态美学着重强调的是审美观的问题,而如何与产品设计相结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考虑:第一是造型形态的结合,在设计产品时,将自然元素融入到产品的形态中,或者在形态上模仿自然事物,使产品的色彩,质地,组合等设计来反映自然,如图3所示,由Tetrarch工作室设计出品,借鉴了花朵的花蕊部分的概念和造型,给人一种身在大自然的感觉,花蕊层次感丰富,繁多而有秩序的排列,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第二是技术的结合,这里强调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在设计产品时,运用一些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加工工艺,使对环境的破坏降为最低,如图4所示,来自日本的陶瓷艺术家makiko nakamura制作的一款杯子,采用中空双层设计,陶瓷材质,外面布满小孔,就像土拨鼠钻出来的透气孔一样,这种材质与形态的排列分部可以及时散热,并且增大了摩擦,握感很好,不用担心到烫手的问题。第三是语义的结合,在产品设计中,产品应该从功能、形式、使用方式等多方面来营造意境,当人们在使用产品时,能够很快的了解产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使人们从内心中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图5,此设计是由naoto fukasawa公司设计,设计采用橡胶材料,充分表达了香蕉、草莓等水果的设计语义,人们看到饮料盒就仿佛闻到了水果的味道,使产品营造出了一种意境。 生态环境中事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界所生万物都可以作为人类设计的物质基础,人们用各种设计语言来提取它的形状和特征,用于自己的设计当中。例如仿生设计,就是把产品作为一种工具起着使人与自然更亲近的载体,当我们看一件产品的时候,能够透过其形态了解其中的含义,使生态美与设计完美的结合。如图6所示,是法国著名的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的代表作“Juicy Salif”榨汁机,采用了经典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中外星飞船的造型,配合光亮的外表,给人以非常整洁的感觉。在技术材料上,许多产品也将生态美学融入产品的科技感中,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如图7,克拉尼的茶具设计,之所以运用卵形所特有的形态,是考虑到,这样产品的不仅具有独特的光滑外面和适应性,而且受热最均匀,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均匀的将热量传给其他形态各部分。 三、产品设计中生态美学观的启示 1、美学观的突破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的“绿色原则”。其次它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美为主要任务与对象, 是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上,生态美学在生活中的体现是十分重要的。 2、设计的系统观 生态美学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自然的破坏。这些观点也正是现代工业产品的发展趋势,在一些与自然生态相关的产品设计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其自然性与生态美,例如家居产品、电子产品等。只有这样,才不会给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人们才可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3、设计的人本观 设计的生态美学观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情况下,提倡以人为本,设计的核心是人,在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的思维,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特别是产品设计中所包含的人机工程,更是人本观的体现,只有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统一,设计中的生态美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四、结语 生态美学是建立在生态主义思想之上,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动态平衡,在设计产品时如果能从自然中发现美,把生态美融入到产品中,将会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能够更多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这种各方面的平衡也正是生态美学思想所能带来的深刻内涵。因此,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将生态美学思想融入产品设计领域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带给人们更多的灵感和启示,从而真正的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浅析产品设计中的生态美学 【摘要】产品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在生活或者精神方面遇到的问题,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需求。基于人性回归的视角,要求产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师,在满足人们的安全、舒适需求基础上,应考虑人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唤醒人们的自然生态意识,因此将生态美学观念融入产品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基础以及意义,并阐述了生态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应用。 【关键词】产品设计生态美学具体应用 实施工业革命前,当时的人类社会主要以传统手工艺设计为主,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小,人与自然基本上处于和谐的相处状态,在这一时期,很多产品设计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生态的追求与指向,暗示人与自然生态和平相处。然而在近代工业文明阶段,在主体中心论的指导下,提出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为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味索取,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社会结构失衡,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正处于后现代后工业、后现代文明阶段,基于生态环境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生态化改变,自此,生态美学思想诞生。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当代产品设计师考虑的重点。 1.产品设计中生态美学的基础以及意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手工设计逐渐转向工业设计,在工业革命初级阶段,由于工业制品造型较为丑陋,英国的约翰-拉斯全就此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强调在产品设计中应运用自然形态以及线条,但是由于力量太小,被吞没在历史潮流中,但这一理念的提出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是产品产生生态美学意义的重要基础。现代社会的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工业生产与发展的严重威胁,“生态”这一概念才被正式提出,人们也逐渐理解并接受这一概念。在人们认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时,人们发现可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将自然作为产品设计时的审美价值标准,这实际上也就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意义。 2.生态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追求,更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在购买产品过程中,不仅仅看重产品的功能,对于产品的审美体验也更加注重,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现代人们的生活被冰冷的现代科技以及工业产品所充斥,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压力无法得到排解,精神世界逐渐土崩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回归自然的重要性。但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无可避免的会与产品打交道,因此将生态美学融入产品设计领域,通过产品表象挖掘产品内在的自然美,唤起人们的自然生态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3.生态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态、种类,在人类设计过程中,都可以将它们作为设计材料和基础,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提取这些物质基础的形态、特征,通过自己的设计语言传达自然美。在产品设计应用中,可以从造型形态、技术以及语义层面来实现生态美学与产品设计的完美融合。 3.1造型形态结合 主要是指在产品造型、外观上模仿自然事物,或者在产品形态中融入自然元素,通过产品的组合、质地、色彩来反映自然。比如Tetrarch工作室以花朵的花蕊部分为切入点,借鉴其造型以及概念,设计出品,花蕊的层次感较强,排列繁多且有秩序,给人一种身处大自然、赏心悦目的感觉。 3.2技术的结合 生态美学与产品设计的融合主要强调的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实用功能,尽可能降低产品对环境的破坏。这种技术上的融合,实质上体现的审美观是以对环境的保护作为美的标准,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体验到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共荣的责任感,以及付诸行动的自豪感。比如日本的陶瓷艺术家――makiko nakamura设计了一种中空双层杯子,主要采用的是陶瓷材质,杯子的外面都设计有小孔,在功能上有利于及时散热,摩擦力增大,也不用担心烫伤;在外观上感觉像土拨鼠钻出来的透气孔一样,设计新颖,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眼球。 3.3语义上的结合 美学在意境上具有启迪心灵的作用,通过审美活动有利于将飘渺的自然事物转化为欣赏者自己内心的真实体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平静自己的心境。因此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从产品的使用方式、使用形式、使用功能等多方面,尽可能为人们营造一种自然意境,并且能够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时尽快体会到产品表达的生态美学意义,从而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强烈感知,从内心深处体验到回归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美好,释怀并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主要探究的是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在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明确生态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并将生态美学完美融入产品设计中,可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灵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标。
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篇1 土木工程专业是培养在各类工程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科专业,注重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其专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土木工程施工》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讲授土木工程中各主要工种施工的工艺原理和方法以及组织施工的一般规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土木工工程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之一。基于上述课程性质和授课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即成为《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其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 1《土木工程施工》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近年来,为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急需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变化的实践创新型人才。而本科生在建设单位主要从事施工技术工作,一毕业就直接进入施工现场,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技术管理角色,施工到什么工序,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然而,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的设置等都与工程实际和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无法有效实现培养目标。具体到《土木工程施工》的教学,传统的授课内容基本都是根据土木工程施工的主要环节,按照土方工程、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模块进行讲解,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独立的知识点,忽略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施工流向相衔接,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不知道所学知识属于哪个施工流程,何时用、怎么用,这就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无法满足工程实际的需求。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实习项目和教学方案往往是依据学校教学设备与环境条件而设置,实践教学脱离工程实际,缺少真实工程环境的生产实践与体验。教学形式以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无法紧密对接,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差,这成为制约土木工程教学和工程实践教育发展的内在阻力。 2《土木工程施工》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鉴于此,我们针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实践环节少,工程训练不全面,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等弊端,构建包括认识实习、仿真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取证培训、创新创业项目及行业竞赛、课程设计等环节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切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1通过认识实习了解授课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在上课之初,组织学生赴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教师在现场引导学生观看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施工技术质量要点、工种操作等,通过亲临施工现场观察体验,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施工》的研究对象和授课内容有初步了解,明确课程性质和学习目标。 2.2通过仿真实训全面支撑课程教学 建设应用性强、仿真度高、设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我们根据建筑企业的工作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仿真实训基地,让工地建在学校,工程师走上讲台,学生走出教室,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每个单元的授课过程中进行仿真实训,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手段给予课程教学以有力支撑,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记忆更加深刻,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培训专项技能,培养工程意识,训练工程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2.3通过生产实习获得现场施工的基本训练 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每个单元的课程结束后,进行短期的生产实习,组织学生深入建筑工地,与工地技术和管理人员及工人密切接触,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加实际的施工和管理工作,并请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集中讲课,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获得现场施工的基本训练,同时,有效弥补学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 2.4通过顶岗实习提高“零距离”上岗的职业能力 课程结束后,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建筑工地系统实习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实践各个岗位的工作环节和工艺流程,熟悉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规范,掌握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工程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具体岗位“零距离”上岗的职业能力。 2.5通过取证培训巩固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 全面推行“双证书”(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制度。将岗位作业内容和行业职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实现“双证”融通。根据建设行业“五大员”岗位的特点和职业资格证的获取要求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授课环节,并据此编制相应的习题集作为课后作业,使学生在熟悉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巩固专业知识。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测量员、材料员和安全员等多个职业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帮助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提高就业竞争力。 2.6通过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及行业竞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实践大赛、创业大赛,指导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学生自主立项申报研究课题,推荐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及教研项目,通过学科竞赛和项目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潜能,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为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2.7通过课程设计落实实践经验、检验学习效果 课程设计包括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文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等。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落实上述实践环节的具体工作,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查阅资料的能力,用文字、图表准确表达设计结果的能力,进而提高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土木工程施工》的实践教学中,必须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意识、职业技能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核心,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做到每个实践环节都有明确的训练任务和主攻方向,实践环节与理论讲授互相穿插,体现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通过严格组织管理,强化考核制度,真正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作者:梁国强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篇2 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属于高校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专业教学课程,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专业在土木工程施工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价值和作用,能够更好的支撑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现有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教学方式很难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必须要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做好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改革,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确保各个部分的协调发展,实现对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教学活动工作的开展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为我国土木工程施工培养出更多专业性人才,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课程建设思路 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属于高校一门专业技术课,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能够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理论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建筑施工全过程有熟悉了解和把握,明确各个环节施工方法、技术,掌握施工组织的原理和方法,同时熟悉施工现场在环保和文明方面要求。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组织一般建设施工能力,实现对施工过程中一般质量问题的有效处理,顺利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为之后施工、监理、招投标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建设方面,必须要坚持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利用企业调研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在技术水平和能力方面满足实际岗位需要,以此为基础,实现对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教学组织设计、课程考核体系的有效分析。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在工作任务确定方面,具体包含工程施工、施工组织以及项目管理等任务。首先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及工程造价专业基础课程,毕业学生在就业单位方面多为施工现场一线,企业希望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工作前积累半年一线工地施工经验,对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有熟悉了解,之后从事相关专业。主要是因为造价工作存在较大难度,不是简单的计算,还需要具备非常多土木工程施工等知识,如果学生未能详细了解各施工方法,将很难确保计量计价准确性。其次,施工组织以工程施工为基础,让学生处于管理者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如果不熟悉常见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将很难确保所编制的施工方案和组织设计有足够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建筑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提供重要指导。最后,以施工组织为基础建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让学生站在管理者角度,从工程中标开始模拟,直至整个工程项目竣工结束。 3教学组织设计 土木工程施工必须要打破以往的理论授课模式,多数内容必须要利用施工教学视频将其展示在课堂,为学生营造感性认知。与此为基础,与相关内容相互结合,有针对性的选择工地展开现场教学,提高学生在课程内容方面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强化和巩固。同时需要掌握钢筋工、模板工等一线操作技能,利用学校实训室等手动操作,减少学生工作适应期。当前很多施工工艺和施工原理都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和分析,当前不断有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出现,教材内容存在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避免土木工程施工与实际出现脱节情况,老师在工作中需要注意国内外相关材料收集,加强与企业之间联系,深入施工现场,对最新施工工艺和政策有详细了解,确保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施工实际同步,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在人才方面需要。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包含有砖混结构流水施工组织、网络计划优化等内容,老师在完成原理讲解后直接安排实践内容,能够转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提高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掌握水平,给予相应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完成项目操作。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需要注意工期、资源等条件限制,由学生自行选择具体设计方案,比如脚手架选择和布置、基坑降水方案等,学生需要说明自己选择方案的原因,却阿伯其符合实际,技术可行,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施工现场,搜集设计相关信息,酝酿设计方案,确保课程设计取得理想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分析。 4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学习,必须要结合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和标准,确保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训练自身专业能力,将能力考核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理论和时间教学需要有理论课程成绩、实践项目成绩以及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成绩成绩。老师给出调研题目后,学生建立小组,去建筑工地调研,完成调研后提交调研报告,向老师和学生汇报,之后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另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答辩考核,进行互评和自评,使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得到提高和增强。在日常课堂教学外,还需要选择经验丰富的设计、施工挂不努力等方面专家展开典型工程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对当前研究热点有详细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在工程技术发展方面关注度和兴趣。在讲座方面尽量减少课程知识点,同时详细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十分必要,能够确保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教学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在专业化人才方面需要。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需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使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更好的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支撑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张艳如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篇3 1研究背景 目前,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不仅对建筑工程管理系中的各专业比较重要,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说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对于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土木工程施工属于其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课程,其授课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进行,从课时上便可以充分地体现其重要性;对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众多的院校中,通常把工程造价专业中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并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学生的就业、未来的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及就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1-4]。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各类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层出不穷,在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把信息化手段融入传统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7]。 2课程建设的现状 ①学生就业方面:近年来从大部分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就业单位为施工单位,而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工程时,往往出现无所适从、不能尽快融入施工现场环境、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讲解很难实现在课堂上呈现完整的施工过程,造成教学内容枯燥、课堂上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导致理论知识空洞、抽象,从而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对工艺和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③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大部分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所包含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有关数据都还停留于多年以前的施工技术及规范要求,存在范围狭窄、数据陈旧等问题。④信息设备利用率方面:目前大部分院校各种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已基本达标,所有教室配备有多媒体投影机、全校范围内覆盖的互联网、建设有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智慧教室等,但是信息设备利用率及利用空间较低,未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其价值,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真正融合。 3课程建设内容 3.1组织编制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设计 编制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可以把有关施工的图片、视频和动画上传至学习通,在讲解到某个部分时或者课后,学生都可以通过手机观看,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师对施工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②教学内容、数据的更新,随着行业发展过程中规范、技术、工艺的不断更新,相应地更新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快捷、高效地查找资料,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新的教材应与现代化的施工技术相适应,才能培养出适应于实际工程的应用型人才;③课程结构合理,课程内容完备,使其能够覆盖学生就业后所需的全部专业知识领域,使其具备的知识储备量与能够工作需求对接。 3.2课程设计的设置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部分由教室手动更改为利用计算机在机房完成。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设计内容大部分为单位工程施工组织的设计,是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原本由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组成的基础上,在学生掌握基本工种工程施工的基础上强调以完整项目为工程背景,进行施工设计、编写施工方案、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绘制施工平面布置图,强调结合工程实践整合施工新技术的应用。首先,通常一份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由上百页组成,学生按照传统的方式在教室中手写手绘的方式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一份完整、高质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其次,对于施工方案中的众多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单纯地利用书本很难完成,需要查找大量的有关资料、技术规范。再次,施工进度计划及施工平面布置图在实际工程中都是由相关软件完成的,需要培养和锻炼学生利用软件完成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具备实际工程所需的专业能力。因此,把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部分的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由教室更改为利用计算机在机房完成,最大限度地应用网络资源及现代化软件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3.3.工程案例的实践教学法 工程案例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受各种因素制约,学生参与了解相关工程实践的机会还很少,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增加工程案例的呈现并可与学生展开有关拓展和讨论,使所学知识得到综合,并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进行应用。3.4课程信息化建设网络上分布着各种专业信息资源,例如各类建筑相关的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里面都有着各个专业方向(房建、道路、桥梁、隧道等)、各个领域(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颁布实施、施工工艺、施工组织与管理、BIM、装配式建筑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因其传播的媒介众多、种类多样、分布范围广而在教学和学习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建立与土工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相配备的网络教育信息平台,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习通,老师根据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整合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通过对网络资源的筛选整合,可形成丰富的图片、视频、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建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育信息公众号,提供给学生符合其专业基础、课程进度、就业需求的信息资源。挑选对于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施工技术、工艺、组织的、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规划就业方向的、有助于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的有关工程资料、工程视频、工程案例等,上传相关资料,并设置类似论坛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自由讨论,实现与土工工程施工教学相适应的土木工程教育信息的在线、互通共享与交流,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专业能力。 4成效与结论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主要涵盖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大都是针对工程的各个部分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对比其他专业课程来说具有实践性特别强的特点、也是最应该注重于理论与实际工程相联系的课程。在高等教育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与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环节,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置、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师资配备、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并进行实际的应用,实现并完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六个方面的结合,如图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运用全新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连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枯燥的施工工艺的理论知识变成生动的、动态的施工过程,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及时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和新动向及国家技术规范、政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出高素质高级应用型人才。 作者:徐荫 单位:武汉城市学院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篇1 引言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学会如何立身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将希望寄托在大学生身上,要求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同时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到“三观”正确,整体提高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教育体系中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做到全方位育人。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一)让教育回归本质和初心,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并将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所有课堂都是将育人和传授知识两方面结合到一起,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可以得到全面教育,回归了教育初心及其本质,教师也能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 (二)加强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要 构建新兴工科与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是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融入课程思政,由此可以培养出新兴工程领域的科技人才,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做深入的探索,使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三)满足学生成长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才真正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此,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前提是要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三观”正确,并积极引导他们肩负起历史使命,更要有担当。一直以来,专业教师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将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作为重点,却忽视了“育人”工作。不断地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实质,将它们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去,为学生们今后的成长和专业学习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四)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将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用专业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达到专业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体的专业课程思政设计方面,需要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进行合理的挖掘,并在专业课程内容里将其合理地融入进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发展这两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道德素质为根本目标。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对思政教育和传授知识两者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处理,以往所采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摒弃,从而自然地融合思政教育和传授知识这两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仅如此,与学生多一些互动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可以引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在教学环节中将行为规范教育和道德素养正确地融入,使学生从根本上做到知行合一。建立的考评体系既要具有合理性又要具有科学性,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最终培养出具有“新工科”和“工匠精神”的人才。 二、工科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工科不同于人文社科所具有的立场导向,工科普遍是基于自然认知,掌握和应用“技”是教学过程的突出问题。所以,对比人文社科来说,工科课程的思政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下几方面。 (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不同频不共振 长期以来,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专业课教师的优势,但是在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层面上还是不够的,同时也有待于改进思政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讲授专业知识过渡到讲授思政内容不够自然,过于呆板、生硬;教授思政内容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无法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思政课程就显得既空洞又乏味。 (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其侧重点,由此就使思政教育被彻底弱化,思政教育的实践仍在表面上停留,思政教育的目的难以达到。 (三)学生的知行脱节 学生在思政课上存在着动机不纯的问题,他们将最终目的认定为是获取学分,所以忽视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外,也有思政学习脱离行为规范的问题存在,没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升华为学习、生活上的行为准则。 (四)考试评价体系过于简单 通常来说,专业课程的考评体系一直是沿袭以往的考评方法,按一定的比例简单地计算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最终的成绩就此得出。但是这种考评体系导致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根本不能做出反映,而且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变化也得不到体现[2]。 (五)“思政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这种误区的原因就是“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与课程被彻底割裂。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课程思政内容的基本要求,思政内容可以选用课程内容的背景知识,教师对这些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挖掘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引申课程的知识点也可以得出思政内容,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深化课程知识。 三、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做法 对工科来说,不管是新工科还是提出了课程思政都是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课程思政在新工科中可成为“新”的一方面:新工科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思想素质,能够结合起这种思想素质与专业素养的教育方法,便是新工科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最佳方式,该方式也能够高效、全面地培养新工科高素质人才。基于新工科背景,增加课程思政后,也提高了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思想教育 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专业教师应该有效融合起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对育人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从中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育人要素提炼出来,确定“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总目标,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思想育人,同时还要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深化改革,强化思政,协调发展 新工科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各高校也开始大力实施各项工科改革工作,并确保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高校课程思政的职责是立德树人,这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思政教育方式。在新工科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我国工科的现状、国际前沿技术等,加强统筹分析高校的现有资源,工科发展方向的确定应结合国家行业的实际需求,深化教育改革,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品德的“四有”青年,从而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高校要把握好改革方向,遵循自身的优势以及学生的特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提升;通过对教师素养的培养,使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加强交流,专业课程思政小组顺利形成,对新工科教学改革中的思政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挖掘。例如,教师的实践教学应该是多方位的,从实践教学点到地区规划再到国家调控、国际形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大局观;开展教学试点,因专业不同、学生不同,所以也要采取不同措施,建立评价机制,并在评价体系当中纳入课程思政,确保改革氛围良好,达到一致的目标,顺应国家政策和发展形势,使各方都能得到协调发展[3]。 (三)构建学理逻辑维度 首先,迭代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所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都是根植其上、规定其向、表征其质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应该把握高校育人规律,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思想道德素质都得到不断提升。其次,有必要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确保能做到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应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使内容更加丰富,从“假大空”转变成“真细实”,重视模拟与设置生活情境,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打造一个立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再次,优化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以结构转型为重点,基于“新工科”背景,必须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着手,课堂的灌输形式转变成课堂对话形式、封闭课堂转变为开放课堂、知识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师生双重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发挥;二是有效地结合起课程思政和工科课程,达到育人目的。企业要考虑学生的诉求去开展调研活动,并收集课程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集中研讨这些问题,梳理好问题清单,最后就可以确定出教学专题,共同开展课程设计和嵌入式实践教学,重点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进行优化。 (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贯穿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全方位育人 必须要重视教学中的所有环节,抓牢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比如,思政教育也可以进入到课程小结阶段,希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最后转化为能力。教师应将思政点讲给学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最后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合一观,由此就引出了知行合一的内涵;比如对设置的题目展开讨论:应选择怎样的串级控制系统的副变量来组成副回路?选择距离主变量较远使副回路短捷,促进副回路的快调作用得到提高?还是与主变量距离更近,使副回路包含更多的次要干扰,进而优化副回路的先调作用?该问题比较复杂,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很多思政内容由此就被引申出来。 (五)增强价值引领,明确育人目标 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课程思政教学与新工科有着一致的目标———培养优秀的接班人,掌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又有爱国主义精神。新工科专业结构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加强创新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要不断地探索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点。教师做到将自己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彻底摒弃,最后形成一个全新理念,融合思政教学与工程教育于一体,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中的新兴技术,比如“互联网+”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授课时渗透思政教育因素,引领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模式与专业规划有更全面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形成大局观,真正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要建立起思政小组,并且全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工作,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通过慕课等方式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一起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除上述之外,要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并与新工科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立出新型的教师评价模式。目前,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分成专业教学、思政教学两大部分,采取的教学评价方式为教师个人评价、课堂效果评价、学生反馈等,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主要利用的方法包括实践、考察或竞赛。相较而言,思政教育是隐形教学,它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单一性的考查方式是无法做出准确评价的。高校和教师应该坚持以培养结果为根本出发点,树立明确的目标,能充分地发挥每位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达到全方位的育人要求,努力培养优秀的人才[4]。结束语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科技水平在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新工科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工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只有思想才能决定行动,而学习知识的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塑造,从而让学生对社会发展历程有更好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大局观,使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所以,新工科的建设要以开展思政教育为基础,先育德再育人,紧密结合起课堂与思政两部分。在新工科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价值引领与传授专业知识两方面相结合,充分地发挥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这项工程是系统的、长期的,虽道阻且长,但未来可期。 作者:佟一璇 陈宗芳 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篇2 随着中国部署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制造业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优质制造”,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新工科理念为人才培养提出新思路,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把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2]。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也进一步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3]。因此,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承担起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积极探索与实践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尤为重要。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通过挖掘具有共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二学生,他们经过大一阶段的学习已具备制图、识图的基本能力,了解道路方面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充满活力,是一群喜欢动手实践,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但是他们也具有自身的不足:数理基础薄弱,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没有工程经验,空间想象力不够;学习主动性不高。通过发挥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握好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道、启人以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学习需要多看规范,多绘图,多联系,学习的过程即工匠精神养成的过程。针对烦琐的计算过程和严格的设计标准,学生在设计和计算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深度融合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讲授过程,并将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教学过程,把家国情怀融入课程各方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继而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4-5]。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道路工程的行业发展现状和规划以及工程建设实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其爱国热情和大国自信,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和信念。第二,道路勘测工作是公路设计的基础,为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和资料,必须深入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考虑公路设计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通过外业勘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第三,道路线形设计有较多的计算和绘图工作,学生掌握道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必须具备进行路线设计的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通过结合具体工程设计实例,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路线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勇于探究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第四,通过引入珠港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和无数建设者的光辉事迹,土木人在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造过程中彰显的中国奇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培养科学规范、严谨求实、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追求,激励其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融入课程思政,以课程知识点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梳理和分解教学内容,结合课程内容选取教学模块,并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思政育人的具体内容和融入方法及手段,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课程设计见下表。四、课程思政实现方式及载体途径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6]。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如下几点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利用在线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道路勘测设计在线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在线开放课程,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手段,梳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通过一个完整具体的某段公路路线设计项目,把选线与定线、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各部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涵盖几乎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达到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在超星教学平台上上传课程基础知识资源,如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设计、课程PPT、教学微视频等;拓展性知识资源,如在线测试习题、动画、图片库、参考教材等;课外延伸资源,如工程案例、规范、仿真视频等,体现在线资源的多样性和多维性。比如,在学习路线设计时,播放与教学内容契合度较高的思政内容珠港澳大桥设计相关视频,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又让学生更加明晰专业发展的走向与坐标,对职业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课堂面授阶段,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师需进行精心设计。首先检查课前学习情况,对基础知识回顾强化。上课前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或闯关练习的方法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可以按照课程知识点顺序,重在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由易到难进行设计)。为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可精讲知识点,复杂知识点教师总结,普通知识点可由学生总结。为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探究的方式对实际工程中的难点进行讨论。例如,选择难度适中的工程,以扬州大新公路为例,选取其中某一段进行纵断面设计。通过实操训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会职业的荣誉感,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课程思政过程成为滋养学生创新精神、夯实创新底蕴、塑造创新品格的过程,以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课后巩固阶段,教师就重难点等知识或课程相关的结合工程实践的知识拓展方面与学生在讨论区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实时点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超星平台资料库中上传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相关的最新规范和工程实例,方便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自主探究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对培养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并对培养他们在入职时就具备强烈的工匠意识、优秀的工匠品质、良好的工匠技术具有关键作用。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途径协调育人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道路勘测设计的技能,设置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阶段,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课程分组设计、实操训练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设计时根据地形图认真查看图纸,根据规范标准来进行公路路线设计,从而养成遵守各种规范标准的习惯,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严格、敬业、精益、专注的工作作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间互助协作完成任务,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难点,通过难点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能正确看待人生发展中的逆境,培养其不畏艰难、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7]。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与企业生活紧密接触,对本专业和行业有感性认识,且能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融入社会,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在整个实习阶段,指导教师通过微信、电话、QQ等各种方式联系实习学生或实地走访,关心学生思想和岗位实习现状,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可以实时指导,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 (三)创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优良环境 深入挖掘、提炼所教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修订课程标准,完善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探索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方法,切实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形成人人都是思政教师、门门都是思政课程的全员育人共识。推进文化校园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一批集党团活动、学术交流、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团文化、志愿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园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符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实践教育体系[8-9]。五、结语从道路勘测设计的课程实践中发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无缝链接,课程思政的巧妙融入,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作者:沙爱敏 尹继明 仝小芳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篇3 一、引言 基于工业4.0发展环境下的工程教育是实现工程创新人才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决定新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和变革程度及世界产业新格局的重要环节。“新工科”改革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积极响应,符合针对科技快速发展环境下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以培养能够应对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挑战的工程创新人才,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课程思政”,是指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1],明确了高校各类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应当承担的功能定位[2]。教育部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中提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3]“课程思政”的育德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专业自信、钻研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具有共同目标。以“课程思政”理念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4]。新工科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特征,认清“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并避免实施过程中已经发现的误区,准确判断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实施路径,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进、课程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改革和发展思路。 二、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特征 基于“新工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环境、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师资结构和学生特点,“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具有以下特征。 (1)培养实施全面性。新工科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肩负培养能够应对新全球环境挑战的工程技术人才,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体系是实现“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必然路径。高校各部门和教学单位应该形成通力合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措施的有效实施。 (2)培养体系相融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需要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同步吸收专业知识和实现思想升华,实现工科专业协同育人效果最优化。 (3)培养理念前瞻性。“课程思政”将学术前沿、科技发展的思想政治元素和工匠精神、专业报国的使命担当融入工科专业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专业前沿的认知深度[5],建立工程创新人才的专业自信度、忠诚度和使命感,树立学生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的坚定信念。 三、“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在高校工程教育中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基于“课程思政”工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元素挖掘和实践路径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逐渐提升,优秀研究成果凸显。但是,在新工科“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理解误区和实施问题。 (1)思想重视程度不足。“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的课程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主体责任落实不明,不同高校“课程思政”主管部门不一致,对教学改革的顶层系统设计不够,在部门和基层学院之间的职责目标和信息传递不一致,使专业教师疲于应付各部门重复性任务,分散教学精力和教改热情。高校工科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更加专注于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但是对思想引导和价值观教育不系统、不深入、不重视,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够,缺乏工程创新人才传道受业解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6],专业教学在“课程思政”中承担的责任认知被弱化。 (2)概念认识深度不足。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对改革概念认识深度不足。“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名教师、一门课程、一套教学设计可以达到,而是需要构建全员、全课程、全过程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营造育人氛围,整体促进“课程思政”概念深入全教育环节。将“课程思政”建设任务落在单独教师和单门课程上,不能实现“课程思政”培养氛围和合力,造成教师教学改革方向不具体、“课程思政”融入方法不明确、教学改革成果牵强等政策与落实发生“两张皮”现象。 (3)“课程思政”实施方法牵强。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理解尚不到位、但教学改革目标高和时间紧的问题。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初期会出现政策文件未充分理解即仓促开展教改实践、本课程育人方法不足和问题反思不深入、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工科专业教学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其次,为了完成“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在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中过量加入思想政治案例、生硬建立联系,造成课程建设的强行融入,未能在整体专业教学中达到隐性融合的目的[6]。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中过度使用教学技巧,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加入“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显得较为突兀,平添专业教师工作量,改革成效甚微。在未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建设意义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际建设造成“两张皮”,取得的教育改革成果也较为牵强。 (4)考评体系尚未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是长期过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是潜移默化形式,其考评指标不适合量化。例如,“课程思政”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所占比例、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随即产生的思想政治育人效果、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元素数量和环节数量等量化指标,在“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效考评制剂中无法彰显[2]。另外,“课程思政”改革应由教务部门、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并且由多部门协同制定考评细则,避免因部门职责和着眼点不一致而造成资源内耗。“课程思政”评价专家组不能完全由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或普通教授专家组成,缺乏“课程思政”政策理解和实战经验,评价机制有偏差。“课程思政”建设考评体系不合理、不专业和不健全,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推进和导向,影响工科专业教师实施改革的动力和积极性,影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最终成效。 四、“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为了实现“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和实现育人目标,需要针对工科专业建设背景、教师队伍和学生结构特征以及现阶段出现的理解误区和实施问题,提出精准实践路径。 (1)强化高校顶层设计,完善建设制度。首先,加强高校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设目标、建设意义和重要性,基于高校定位和学科优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和实施路径,让工科专业教师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和发展方向,消除实施误区,快速进入教学改革状态,高效率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路径设计。其次,明确高校主要负责管理部门,管理体系扁平化。要避免各部门都要抓,但没有主要负责部门的情况。防止部门责任和关注点不同和重复安排工作,过度分散专业教师精力。学校各部门和教学学院形成完整“课程思政”管理系统[4],明确各处室及科室的管理内容。简化管理部门,调整管理流程扁平化,实现“课程思政”政策措施的高效制定和传达。 (2)依托支部建设,突出组织优势。教师党支部建设既为“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供有效载体和实施途径,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以党建为引领,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党支部日常党建活动有机融合,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大会、组织生活会等开展集中研讨和实施,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7]。依托党支部和教研室的优秀师资力量,举办基于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交流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学生接受程度、教学方式方法等难点和痛点,深度讨论和实施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实践环节设计,将建设思路和先进经验向每一位教师推广。 (3)改进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秉承“创新不离其宗”的理念,在实践中选择有效、简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实景式、沉浸式、情景式专业教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融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和评价机制。组建具有专业背景的资深校内外专家组成制度评审组,及时学习和传达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精神,紧密围绕教育核心目标和提出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导向和对不同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有效建议。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持续提升人才培养内涵建设。 (4)因材施教,促进多层次多阶段育人效果。本科生和硕士生对工程专业和社会价值的认知程度不同,培养方式和目标也有所差异,因此对各层次学生和个培养环节均需精准施教融入“课程思政”。例如,本科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专业认知较为浅显,“课程思政”元素要准确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研究生培养是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导师指导三位一体,专业认知较深入,在参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同时不断提升对工程项目的责任感,因此不但要将前沿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元素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德育意识,还要在学术研究和工程项目执行中实践[8]。 (5)推进全过程培养,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课程思政”需要营造沉浸式培养环境,贯穿理论与实践培养全过程。以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等形式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第一课堂;以工程实践、沉浸式参观体验、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竞赛等形式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第二课堂。例如,建立基于工程专业实践主题的调研活动、组建科普宣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展会志愿服务、用专业知识为服务乡村传统手工业探寻推广路径、探寻节能减排的生态环保新工艺等,让学生将专业知识深度融入生活和实践,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城市治理提供切实可行解决方案,实现社会价值。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提升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全员深层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意识,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9]。 五、结语 通过分析“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特征,认为“课程思政”实践尚存在思想重视程度不足、概念认识深度不足、实施方法牵强、考评体系尚未健全的问题。现阶段,工科专业发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强化高校顶层设计,完善建设制度;依托支部建设,突出组织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因材施教,促进各学习阶段育人效果;推进全过程培养,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有效建设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影,黄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平台协同创新体系”的创建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6-8. [2]罗薇.“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庆社会科学,2018,211(6):37-40. [3]教育部高教司.“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4]李雪萍,马发亮.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170):73-75. [5]于美,李卫平,邢雅兰.以解决复杂问题为牵引的课程思政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12):114-116. [6]张春明,刘云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6):504-507. [7]吴宝海,沈扬,徐冉.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61-62+5. [8]赵研,王金梅,田雨晨.新势态下研究生线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1):130-133+8. [9]陈志国,刘鑫,陈灿芬,等.课程思政引领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36):77-78. 作者:阎若思 张维 崔赞梅 吴蕾 刘伟娜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 宣传部河北科技大学宣传部
信息类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开发 【摘要】选修课的开发是当前普通高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成开发者还存在着一些疑惑和问题,本文将以《diy十字绣》选修课的开发为例,探索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来开发职业技能类选修课,主要是从选修课题材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选修课;开发;整合;职业技能;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十字绣 浙江省正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其指导思想是: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其主要内容中有:对各学科必修课程进行调整,要大力增加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比例不超过60%;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比例不少于10%。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职业技能选修课的开发是受保护和鼓励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主要是指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地方经济技术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 在普通高中阶段,技术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学科,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我们可以发现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和技术课程在方向上是有一致性的,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发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校整合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开发的选修课《diy十字绣》被评为台州市精品选修课课程和浙江省选修课网络推荐课程。下面就以此为例,探讨普通高中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职业技能选修课开发。 1 精选选修课题材 在浙江省所分的四类选修课中,职业技能选修课一直是开发的最少的。省里有规定、学校有需要、学生有需求的选修课为什么会很少有人开发呢?原因我想有很多,其中可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习惯了从事知识教学,一下子要开发生活技能、职业技术方面的选修课,不知道如何去选择题材去开发。那么要开发一门好的成功的受欢迎的职业技能选修课该如何选择题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1 选择学生有兴趣的题材。 现在的高中生总是觉得职业的选择对自己来说是比较遥远的,也很少去考虑过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也就更不了解如何为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进行一些相应的准备。那么倒底该如何去选择职业呢?影响一个人选择职业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因素也很多。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认为很重要的,那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人们在职业选择时都希望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兴趣不仅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职业选择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兴趣还是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它能将人们的最大潜力开发出来,让人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使人长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做出艰苦的努力,并最终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华裔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也曾说过:“爱好比天才重要”,只有将能力和爱好结合起来考虑,才更有可能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发职业技能类选修课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题材,十字绣内容丰富,绣法简单易学,闲暇时动手绣十字绣,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稳定情绪,且现在街上有着众多的十字绣店铺,人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众多的十字绣作品。这些都吸引着学生,部分学生已经有十字绣的刺绣经验,所以开设十字绣相关的选修课是会吸引学生的。 1.2 根据学校要求选择题材。 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是重点,学校一定会大力支持各类题材的选修开发。但学校要完成四种不同类型、众多数量的选修课开发是存在着不少压力的。首先在类型上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开发的较少,而省里有规定不少于10%,所以学校会要求技术老师多开发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其次因为开发的数量上去了,学校要支撑众多选修课开发和实施,学校资源和资金会紧张,所以会要求开发选修课尽可能的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diy 字绣》选修课课程的实施中,所需资源基本上是学校已有的资源,绣图的设计需要用到能上网的计算机机房,十字绣相框的设计制作要用到能进行简单木工操作的通用技术教室,这样的教学要求是现在的普通高中都是能够满足的。而十字绣刺绣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本身价格很便宜,且最后绣出来的作品学生也愿意自己保存收藏,所以这部分资金学校愿意出可以出,需要学生自己出学生也不会为难或不愿意。我们就可以发现职业技能选修课课程的开发,选择十字绣也是学校愿意看到的题材。 1.3 根据教师自身能力选择题材。 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是课程的实施者,现在选修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将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然而长期的教学工作,让教师习惯了根据教学大纲、教材按部就班的上课,缺乏课程开发的相关技能和动力。所以要开发选修课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课程实施者的惯性思维;首先从思想认识自己,不再仅仅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而要完成角色的转换;其次要学习课程开发理念,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普通高中阶段,教师的工作压力都很大、任务也很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教师去为了开发选修课而去学习太多新的东西,在时间、精力等方面也是很为难的。所以教师在选择开发选修课题材时要尽可能根据自身能力去选择,这样可以减少开发和实施过程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避免了因为要开发和实施选修课,影响到必修课的正常教学。《diy十字绣》这门课很好的整合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技术类学科,信息技术教师和通用技术教师现在的专业素养就可以胜任其开发和实施,这样课程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并不需要教师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东西,只要信息技术教师和通用技术教师合作就行。而现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往往是合在一起的技术组,可以很方便的合作开发;还有一些通用技术教师本身就是由信息技术教师转职而来,一名教师就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专业能力。 2 精心设置课程内容 选修课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为课程目标服务,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最高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那么教师在开发职业技能选修课时就要以这样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选修课内容设置时需要注意的: 2.1 课程内容要有特征性。 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改变“千校一面”的课程结构,推进高中课程多样化和育人模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丰富且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必须区别于现有必修课程,而要开发好的精品的选修课更是要有其独有特征才行。有关十字绣的选修课有众多学校开发和实施了,但这些已开发的选修课全部是兴趣特长类的,都只是向学生介绍十字绣,并去进行十字绣刺绣,这样的十字绣选修课课程是较为简单的,适合小学生、初中生,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显得过于肤浅、缺乏深度了。笔者开发《diy十字绣 》时就认为,再开发有关十字绣的选修课程就不能只是关注其绣,还要更多的拓展和探索。所以《diy十字绣 》它不仅是绣,除了刺绣以外,它还包含有十字绣绣图的设计和十字绣的装裱,十字绣绣图的设计和装裱这是以前所有有关十字绣的选修课都没有出现过的内容,也是学生不了解不熟悉的内容,这些内容加在一起几乎包括了所有与十字绣相关的内容,有效的形成了一个职业体系。这样的内容设置更有特征更成系统,也更加吸引学生。 2.2 课程内容要有综合性。 选修课的内容很多是对某个学科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和深化,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适当的开发。但过分拘泥于某一个学科,选修课开发也会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也不符合现代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所以在开发职业技能类选修课时可以综合多学科来进行,这样的课程会让学生打破各科知识之间壁垒、思维更加活跃,也更为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diy十字绣》课程通过融合高中技术类两大课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形成特有的魅力,并结合艺术欣赏;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丰富多彩 的课程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技术的独特价值。 2.3 课程内容要有实践性。 职业技能类选修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如何提高呢?毫无疑问多实践是其必然道路,《diy十字绣》这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使得其学习过程也是一门技术的实践过程,课程内容强调学生的技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调查走访、参与十字绣设计、刺绣、装裱和制框等各项技术活动,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实践”,学生的十字绣设计能力、刺绣能力、制作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掌握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技术的魅力和内涵、提高技术素养和技术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选修课的开发在当前深化课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是教师必然要做的事,教师们都要积极的转换角色,投入到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中去。职业技能选修课因为开发的较少,也相对更有挑战性,我们教师应克服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投入到职业技能选修课的开发中去,使职业技能选修课的开发更上一个台阶。 信息类论文: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论信息化对人类传统认识方式的改变 论文 关键词:当代认识论 信息化 信息化社会 论文摘要:在信息亿社会中,人类的传统认识问题得到了扩展,信息化带来了人类认识模式的改变。这主要表现为:认识主体由单一的人 发展 到“人——机联合体”;主体间关系复杂化、抽象化,构成了一种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共生关系;认识客体符号化,实践活动虚拟化。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反思信息化给人类认识方式带来的改变,重新审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已经构成 哲学 认识论的当展路向。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内,认识论研究基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展开[f}l。这种把认识的主客关系作为重点的研究模式强调人作为认识主体是如何在实践中获得、检验认识以及认识之于实践的意义。换言之,该模式只是抽象地建构认识论体系,却忽视了认识论与 现代 科学 的系统结合。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人社会生活诸领域,社会实践的发展必然冲击并改变这种模式。对传统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表明,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渐成雏形。 一、信息化社会的创生 申农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的《通讯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它与当时的系统论、控制论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基石。 计算 机 网络 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社会是什么?w.jmartin认为:信息化社会是一个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 经济 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或休闲的方式, 教育 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进步所影响r}0 信息化社会是 工业 化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形态。在这个以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社会生活各领域都信息化、符号化,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基于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经济活动蓬勃发展,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导。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信息经济同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 电子 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深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概言之,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是重要的资源,信息和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们以“加速度”方式积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提供多感官、多通道的信息。 二、信息化杜会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在这里,认识内含三要素:作为主体的人脑、作为客体的外部现实和充当中介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中,实践中介论虽然频遭实践基础论和实践物质论的反对,但它一直以来还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勿庸讳言,实践中介论的表述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合理的。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传统意义上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实践活动都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就是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人类的大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繁多的信息包围着。信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信息化相伴而生,人脑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已经超出了单一的时空,扩展到全球 历史 的范围。各认识主体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蝴蝶效应日益显著。具体而言,信息化社会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主体的改变 在信息化社会,认识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从单一的个体变成了由人和计算机构成的系统。人工智能的出现实现了人的部分智能的外化和虚拟化,扩展和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众所周知,人类曾不断运用物质性工具来延伸和提高自己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望远镜、显微镜等。但计算机的问世是对人的智能的扩展。这种扩展在有的部分已经超出了人脑,有些人工智能同人一样也充当着认识主体的角色。 当今时代只是信息爆炸的开端,人们却无时不在感受着信息爆炸所产生的威力。认识主体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信息化社会带来了自动化的工作和数字化的生活娱乐。人类不再需要像工业时代那样事必躬亲,而只要准备好大脑接受信息,信息爆炸产生的碎片俯拾皆是。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被迫接受信息。人们在惊叹万维网信息海洋的绚烂多彩时,却又在迷失中乐此不疲。在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中,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性关联已经造成了传统认识论认识主体的迅速改变。 2_主体间关系的改变 认识主体向人一机系统的拓展使主体认识能力增强,同时促使主体间关系发生擅变。主体间的交往最大限度地以信息交换的形式显现。在人一机一人的模式下,主体间关系进一步符号化、模式化与单一化,一种平等合作、共生共荣的关系是交往的现实注脚和诊释。个性在系统里被模糊处理,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之间的差异都被抹去。在0和1的交相映辉中,人们凭借信息能力攻城掠地。家庭、朋友、师长等传统人伦关系遭遇空前挑战。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丰富多变的交往主体,但交往都是在相同的信息规则下完成。个体的违规将会给自身和以自己相关主体带来连带影响。主体间关系的符号化无异于复杂现象中的分形,看似混沌无序,实则每一步都是同样规则的延伸和复制。相较于传统的主体间关系,信息化社会中的主体间关系更具广泛性,任何两个主体都能依信息技术手段发生联系。 3.认识客体的改变 传统认识论的认识客体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具体客体,信息化社会中的认识客体还包括信息世界。科技的 发展 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深化了人们对这三个世界的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客体被不断符号化,转化成信息化的客体。这种符号化的客体既非物质亦非精神,是超越于传统二元 哲学 思维之外的。换言之,这种符号化了的客体是信息化(数字化)了的虚拟客体,它是对真实客体的抽象与模拟,能较全面地反映真实客体的各类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主体与客体不再是一对一的间断性反映,而变成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连续性反映。客体的信息化使对客体的连续认识和认识成果的长久保存成为可能,但信息化的客体在人机系统中不断被创生、修改、变换、传输和删除,使得它的生成、运化和发展已非模型能精测实握,个体的认知难度由此增大。这种矛盾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主体间合作的加强来逐渐缓解。 信息化社会认识客体的能动性增强了,认识客体不再像过去那样羞答答地等待被主体认识,而是主动地大量涌现到主体面前。这导致主体信息量剧增、认识难度加大,同时促使客体社会化。客体的涌现倘若利于主体的认识,就能很快被主体发现并认识,反之便会阻碍主体的认识活动。虚拟客体的能动性是以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的,主体对物质和精神客体的信息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能动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影响着虚拟客体的能动性。因此,在信息化社会中,客体的能动性归结于主体的能动性,并影响主体的认识。 4.人类实践方式的改变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传统意义上,认识是观念性的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在信息化社会中,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必然带来实践活动的巨大变革。实践渐渐远离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代之以复杂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构成了人们实践的对象。 信息化社会中的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内涵和外延都已扩大。有人提出“虚拟实践”的概念,首先,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实践的客观性问题。传统的实践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动,外部世界是客观地呈现在主体面前等待改造的。信息化社会中的外部世界大部分被信息化处理,变成了高度符号化的信息,因此这种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对外部世界进行信息化处理的 科学 性和准确性。其次,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主体的囚素,诸如主体的道德因素和技术熟练程度等。虚拟空间的主体一切都符号化,个体实践是跨时空的。相较于现实世界更广阔的虚拟世界并不是虚假的,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认识主体的道德因素。幻化的主体缺少了他人的道德注视,容易为所欲为。道德的外在约束似乎鞭长莫及,主体自身的道德内在约束尤显重要。最后,虚拟实践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实践。 三、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新路向 传统认识论在宏观上仍不失为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但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视域中,微观层面的变革势在必行。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哲学认识论思维模式的改革,现实地造成了哲学认识论在研究主题、方法、视野和目的上的新路向。 首先,哲学是其所处时代精神的精华,认识论研究需要紧密关注现当代科学发展的状况。信息化影响日盛,人的认识界定的变迁,把人类认识简单化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人类个体的认识活动应同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公共视阂中的人类认识才是信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主题。其次,认识论的研究要勇于突破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主客之分是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但主客的区分不等于主客的对立,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要更多关注客体的主动性和主体的客体化问题。再次,应树立全球化的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世界 历史 视野。自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历史以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更为迅速地将人们的认识问题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为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强调信息化社会认知中的世界历史视野,为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有力的工具。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改造世界的目的较之以往更为迫切。在当代社会中,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虚拟实践成为可能,这样认识实践的目的便能够在虚拟实践中得到呈现。因此,认识的实践目的更为突出、更为迅捷。 信息类论文:新型信息传播媒体类型研究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类型;特点;分析 论文摘要:新媒体是一个很有弹性的相对性概念,不同时期对其的解释并不相同.新媒体具有传播上的无限性、时间上的即时性、沟通上的互动性、内容上的整合性等特点.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种类型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体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总起来讲,新媒体的类型主要是网络媒体、新电视媒体、手机媒体三种类型. 1新媒体的界定 段鹏博士在其著作《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提出:“所谓传播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新闻传播学中的媒介一般指狭义的媒介.“新”,一般用来描述与传统的、旧的、落后的不同的、更先进的、新近出现的事物.童兵先生也曾在他的著作《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提出:“传播媒介有时也称媒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新媒体”,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传统媒体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化而产生出的一批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体的统称.新媒体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其获得发展的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 2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戈尔德马克(p· goldmark )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商品的计划,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 new media)一词.新媒体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是专指某一种特定的媒介,而是对为适应信息传播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批媒介的统称.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介,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其一,光纤电缆通信网、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下的网络媒体;其二,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图文电视、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系统、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电视等电视技术下的新电视媒体(为了和传统的电视媒体相区别,我们在这里把这些新型的电视媒体称为“新电视媒体”);其三,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wap手机、手机电视等手机技术下的手机媒体. 2. 1网络媒体 计算机网络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因而将其称为“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以目前全球最大最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为基础和载体的,有时,国内也将其称为“互联网媒体”. 互联网又译为“因特网”或“英特网”,其全名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是目前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就是每一个节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是人类传播领域里的实质性变革. 因特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为避免核战时通信瘫痪而开发的计算机“arpanet",这个网络的使用者最初被严格控制为有关从事国防科研的科学家.1991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还开发了极其简单的浏览软件.此后,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mosaic".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 navigator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才开始爆炸性普及.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发展起来.到1998年,互联网已经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接着超过947万台的计算机主机,用户超过1亿.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和互联网发生联系.1987年9月,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同月22日22点55分在北京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 over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ach corner on the world),而当时我国还没有加人互联网.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提出把中国纳人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我国实现了和互联网的tcp/ip连接,开通了互联网的全功能服务,并在同年5月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的主服务器设置,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加人互联网工程.1995年,张树新创立了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壕海威公司,中国的普通百姓才开始使用互联网.至今,互联网进人普通家庭仅12年时间,但互联网工程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2000年末,我国颁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在国家政策的规范下,相信中国的互联网媒体产业能够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2. 2新电视媒体 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科夫(p " nipkow)发明了一种机械式的圆盘扫描盘,并申报了专利.这项发明为现代电视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世纪初,电子电视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1926被称为“电视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克·贝尔德(j " l " baird)利用尼普科夫发明的机械扫描盘成功地完成了画面传送和接收的完整组合试验.1962年7月,电视图像首次越过大西洋.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首创了“地球村”( the global village)一词.他认为,传播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感官尺度,电子媒介的高速传播压缩了广漠的空间,消除了人类视觉和听觉上的珍域,使世界逐步变小,最终成为一个村庄.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近了,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 电视在中国出现于1958年.那年5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改为现名)开始试验播送节目,同年9月20日开始正式播送节目. “电视”,在今天应该是属于传统媒体的,但是随着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数字信号处理的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视”这一传统媒体衍生出了属于新媒体的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新型的传播形式. 数字电视是21世纪广电领域中引领人们享受现代数字化生活的一项新的技术革命.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和接受中,使用模拟方式的叫模拟电视;而在电视信号的获取、产生、处理、传输、接受和存贮的过程中均使用数字方式的电视叫数字电视.一般而言,数字电视系统是将活动图像、声音和数据,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压缩、编码、传输、存储、实时发送或者经过纪录媒体传播的视听系统.有线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传输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受机的一种区域性电视广播方式.1999年,中国国务院作出决定,组织我国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并把数字电视产业化项目列人国家“十五”计划的十二项重点项目中.电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更是提出了发展数字电视的“三步走”战略,到2015年全面实现数字电视的播出. 数字电视的发展在中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会改变人们的日常收视习惯,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革新和激烈的竞争.今后几年,数字电视在中国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移动电视”作为新电视媒体的一种,其发展之迅速,依然让人始料不及.移动电视具有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移动性强等特点.移动电视首先在新加坡得到应用.我国内地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多个大城市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上海文广集团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移动电视业务.一个中型城市公交车达2000至5000辆,2003年我国私人轿车数量突破1000万辆,2003年全国列车年运载量达13亿、2007年将达17. 6亿、2020年更有望达40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移动受众群,广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将2003年定为“中国广播发展年”并大举酝酿中国广播业的第二次复兴.然而,移动电视的出现,注定了我国广播业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也注定了广播业将很难再有如此巨大的辉煌,这份辉煌将属于移动电视. 2. 3手机媒体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用这句话形容今天的手机再合适不过了.手机是手中的交际圈、是移动的生活艺术.如今,手机已经不只是普通的通讯工具了,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手机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些功能多样化、设计个性化的时尚手机更是倍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手机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固定电话技术的成熟也为手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手机,本是简单的点对点语音通讯工具,但是随着微处理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手机的功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扩充,手机的发展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全新的途径.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成功发送,这标志着短信时代的到来.1999年,诺基亚推出了首款wap手机,用户使用支持wap的网上通系列手机就可以随时通过无线蜂窝网络登录互联网.而后,2000年5月,中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通了短信(sms)服务,发出了中国的第一条短信.接着,2001年4月底开始,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率先推出手机新闻短信服务,提供重大时事和热点新闻.另外,2002年诺基亚推出了第一款内置摄像头手机,这让手机的功能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2005年江西发生地震后,九江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向全体市民发出了:“九江市附近发生5. 7级地震,但不会给九江市民造成很大影响”的公共短信,在最短的时间里对缓解市民的恐慌心理、稳定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了,它已经俨然成了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体.手机作为产品消费平台和付费平台,被视为是未来一段时间信息和娱乐消费的个人终端设备. 信息类论文:浅谈信息系统在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的应用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财经类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财经类高校作为培养财经专业人才的主要院校,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考务管理,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有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评价和监控。同时财经类院校的审核考试成绩,是学生能否进入财经管理工作岗位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有义务不断完善财经类高校的考务管理,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多高校的考务管理方面都有比较成功的应用案例,借助信息系统的优势是可以有效实现完善财经类高校的考务管理的。 一、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的难点 财经类高校承担了为社会培养财经专业人才的重担,财经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财经专业方面的大多数工作都是需要通过相应的资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认证之后才能持证上岗的,财经类高校的考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财经类高校的考试通常是会计资格证,注册会计,资产评估师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财经类的专业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专业方向也越分越细,涉及到的财经类资质认证考试也越来越多,财经类高校的考务管理也越来越复杂。 (一)财经类专业的资质认证考试作为上岗从业的必要要件,参加报考的人员越来越多,除了在校学生,社会财经类的认证考试也是社会在职人员选择自学考试的重要方向,而且是来自各个行业的社会在职人员。因此,在考生信息收集环节涉及人员广泛,背景复杂,信息收集工作困难。同时,考生信息确认,还有考试开展,考试成绩发放等等考务工作开展难度高。 (二)财经类高校的专业考试大多都是有相关的财经政府单位或组织的,在考试的同时还要进行资质认证,并且还要对考生成绩建档保存,时间跨度长,最后根据综合成绩发放资质证书。比如会计注册师的考试,所涉及的科目就有六门,只有在所要求的每门课程都成绩合格之后才能获得证书,每个考生每门课程的成绩保留时间是五年,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很多考生从开始参加考试到最后拿到证书可能有五六年以上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时间内,如何有效完善的保存好考试的考试档案也是一份复杂的管理工作。 (三)财经类高校的专业考试大多是职业从业认证方面的考试,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财经从业人员的监管提升我国社会企业财经管理水平。作为财经从业人员,在持证上岗后是否有遵守一个财经从业的职业操守,也是后期监管的主要内容。为了便于管理,财经政府机构有设立了专门管理系统,对于在从业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的财经人员将会给予吊销从业资格证书的处理。因此在财经类考务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参考资质的审核过程。财经类考试涉及的多方面的信息统计和信息交换,还涉及到与政府财经管理系统的信息对接,因此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是一项严谨严肃的管理过程。 二、信息系统在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中的应用 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复杂,要求信息准确,如果仅依靠人工管理其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得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考务管理中的工作量大大减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服务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能有效实现考务的高校管理。 (一)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财经类考务高效管理。借助网络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成功报名,而且还可以第一时间内采集到考试信息,包括考生个人信息,照片信息等等。同时借助计算机的信息过滤技术,可以高效的对考生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有效的排出不符合参考资格的考生。另外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成熟,交考试报名费,查看考试安排,打印准考证等等都可以实现考生自己的电脑上操作,大大节省了考务管理的工作量,减少了人力投入,同时还方便的考生报名,对于统一管理社会在职考试是非常有用的。在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中,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能建立考生跟踪电子信息档案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保留考生的考试成绩。还可以快速对接,实现考生信息与财经管理部门从业人员信息的有效对接。 (二)设计适用于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实现信息系统在财经类考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的基础。信息系统在高校考务中应用的比较广泛,如大学的英语四级的考试,普通话级别的考试等等。财经类高校的考务在很多方面可以借鉴这些考务管理的成功经验,但也不能完全照搬,财经类考务管理有更为严谨严肃的管理要求,因此要针对财经类的考务管理设计专门的信息系统。目前,visual foxpro 6.0为常用的考务信息系统设计工具。图2-1,是比较全面的财经类考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在该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连接相关的财会资质认证信息系统,如图2-2,财经类考务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有效管理高效财经考务工作。 在成绩导入之后,还可以开发成绩查询系统,方便考生查询考生成绩。对于单科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直接将考生成绩存入历史库,同时生成考生的电子信息档案,以便后期的查询综合成绩发放资质认证证书。 三、结束语 加强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建立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财经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严肃社会经济财经监管的需要。让具备良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财经人才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信息类论文: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形式,对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从高校、政府、大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1.搭建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2.打通毕业生服务中西部的绿色通道,平衡人力资源分布;3.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有关数据,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5 年达338 万,2006 年达413 万,2007 年达495 万,2008年达559万,2009年更是高达611万人,加上以前未就业的毕业生积累,实际需就业人数将达到800万以上,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个层面去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以便能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心态以及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指导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330名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一共回收问卷315份,回收率95.45%。剔出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是97.14%。 1.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调查发现,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毕业生的因素是什么时,有58.2%的学生反映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就业”而“就业指导”,与整体的教育规划、教学活动、管理工作、专业和学科相脱离。就业指导内容基本上还是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技巧培训、协议办理、毕业生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发等服务性工作。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就业指导方法缺乏针对性。高校普遍采用就业指导课教学以及就业形势报告会等面对全体毕业生的工作,缺乏针对性的学生个体特性的专门咨询和指导。 2.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地区分布方面存在不协调,从而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激烈,就业数量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西部发展地区的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仍然求贤若渴。调查发现:在问及就业取向时,有45.18%的学生选择东部发达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目前演变成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区域三足鼎立的局势,这三个区域相应地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已逐渐成为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聚集地。此外,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 3.毕业生本身缺乏足够的工作或实习经验,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查发现:在问及目前毕业生最欠缺的能力是什么时,有55.6%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一方面是大学生本身的“惰”性,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80、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以独生子女为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香饽饽”,许多大学生家庭背景较好,在家里娇生惯养,自身依赖性很强,缺乏吃苦精神,不愿到农村一线和厂矿等基层工作,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普遍不够,主体意识不强,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就业危机意识,从未主动培养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在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时,他们也大多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没有想过把社会实践当成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大都缺乏实实在在的社会经验,遭遇企业“退货”。 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所关注的共同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则需要高校、政府与大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1.高校方面:搭建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的内容有:大一年级的入学引导教育及大学生涯规划;大二、大三年级的专业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特长,完善职业目标;大四年级的职业规划教育及专业化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价值取向,学会收集并筛选合适的就业信息,调试不良心理,掌握求职技巧。此外,根据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指导档案,结合不同时期指导工作的重点、学生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就业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个别指导成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主要形式。 2.政府方面:打通毕业生服务中西部的绿色通道,平衡人力资源分布。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对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艰苦行业就业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以解决区域性结构失业问题;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健全人才培养进修方案,使更多有志青年投入到服务中西部的队伍中来,改善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有也不就”的状况。 3.大学生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端正态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重要载体,培养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信息类论文:信息系统外包类型的成本分析及决策 【摘要】为了以低投入、低成本获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信息系统外包。本文从外包的经济性质入手,分析了外包成本的产生及构成,找出影响外包成本的主要因素,并讨论企业应如何根据这些因素确定外包程度、选择外包类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为其生产经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成为企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显著。但是,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具备独立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的能力,信息系统外包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以有限能力和较低投入开发与使用信息系统的途径。 一、外包的经济性质 生产资料的获得有两种途径——市场与企业。假设经济运行处于下述理想状态:生产资料市场完全信息,不存在规模经济与学习效应,同行业企业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员工素质、资本成本相同,这时,通过市场与自身两种方式获得生产资料的成本是相同的,不存在决策的选择问题。但现实并不如此: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交易成本的产生,即市场交易费用。规模经济与学习效应使生产成本受企业的规模及生产经验的影响;同时,企业选择自制的投资成本也是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 外包是企业通过将部分业务出包给其他单位,实现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外包是市场与企业的综合。一方面,在签订外包合约前,企业与外包商可以在开放的市场上相互选择;合约签订后,外包商也是独立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个体,所以外包有市场性质。另一方面,虽然表面上是企业向外包商购买产品和服务,但企业对外包商的生产有监督权,对其生产经营活动有一定影响力,因此,外包又有企业性质。 二、外包的收益和成本 外包具有市场的优点。它使企业可以利用外包商规模经济与学习效应的优势,以低于自身生产成本的价格取得产品或服务;外包使企业不进行大量初始投资而获得所需,可以将资源集中到自己的优势项目,发展核心竞争力;外包还可以将部分风险转嫁给外包商,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外包具有企业优点——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外包,企业可以取得因交易成本过高而不可能直接由市场获得的产品或服务。 外包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成本。外包具有市场性质,而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这就决定了外包的交易成本;外包具有企业性质,为监督外包商的活动,企业要支付监督管理费用,同时要承担外包商违约的风险,这就是外包的成本。威廉姆森把交易成本规定为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其本质相当于物理学中的“摩擦”这一定义,他将交易成本分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本文中的交易成本指事前交易成本,成本即事后交易成本。企业对这两种成本的支出应根据外包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使交易成本与成本之和达到最小。 三、信息系统外包的成本分类 从广义上讲,信息系统外包(is outsourcing)是指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详细说,就是企业在规定的服务水平基础上,将全部或部分支持生产经营的信息系统作业,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性公司,由其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地管理并提供企业需要的信息技术服务的行为。企业通过外包,可以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信息技术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控制经营风险的目的。根据第二部分对成本的分类,信息系统外包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和成本。 (一)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的是准备并实施协商谈判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确定外包范围的成本,获取有关的市场价格信息及筛选外包商的成本,制定、谈判以及签订合约的成本。 1.确定外包项目的成本 在做信息系统外包决策前,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项目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确定外包的范围、质量要求及外包程度。 2.获取有关的市场价格信息及筛选外包商的成本 确定外包项目后,企业要对it服务市场进行调查,并进行项目招标,权衡外包服务的价格、信誉、质量,对外包商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具有良好资质的外包商是外包项目成功实施的前提。 3.制定、谈判以及签订合约的成本 企业按既定的外包项目及其价格、质量方面的要求设计合约,与选定的外包商进行谈判,最终达成一致,签订合约。一份详细周密的合约是外包项目成功实施的保证。 (二)成本 在外包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与外包商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由此引发了监督成本和失控成本,合同变更和沟通成本,信息外泄的成本。 1.监督成本和失控成本 监督成本指为了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外包商为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不按合约行事而损害企业利益,企业对外包商的行为进行监督而花费的成本。失控成本指外包商违反合约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2.合同变更和沟通成本 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市场条件等外部环境及企业经营战略等内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信息系统外包项目的变更需要企业与外包商进行协商,由此导致沟通成本以及合同变更成本的产生。 3.信息外泄的成本 企业将信息系统外包后,财务、市场、生产、技术等诸多信息都暴露给外包方,如果外包商将这些信息外泄给企业的竞争对手、客户、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会给企业带来重大不利影响。信息外泄的成本是企业承担的由于信息外泄导致损失的风险。 四、信息系统外包不同类型的成本分析 根据外包的程度与范围,信息系统外包可以划分为软件外包、系统外包和业务外包。 (一)软件外包 企业选择软件外包时,应用软件系统由外部公司开发,信息系统的硬件和网络的建设、使用及维护都由企业自行完成。具体又可分为三种类型:购买市场上的通用应用软件;购买通用的成套软件,同时要求供应商根据本企业的要求进行某些修改;要求外包商为本企业开发一个完整的能满足其业务需求的全新的信息系统。 由于购买一次完成,外包商的后续服务占整个外包项目的比重极小,这种外包类型的成本最小。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善,企业对软件的实际价值掌握不准确,交易成本较高。而且,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及技术力量建设与支持信息系统的运行,不能发挥外包的优势。此种类型外包的适用对象为,对信息系统要求基本固定的企业;自身有能力建设维护系统硬件的企业;规模较小,仅使用信息系统处理一般性业务的企业。 (二)系统外包 企业选择系统外包时,向外包商购买信息系统的使用权,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由外包商负责,信息系统归外包商所有,双方通过合作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外包商将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可靠,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 选择这种类型的外包,企业需要进行市场调查,进行外包商的筛选,然后签订合作协议,这些交易成本的发生是为了保证日后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行。协议签订后,企业在使用信息系统过程中会与外包商发生某些摩擦;企业对信息系统要求改变需要变更协议,这些会给企业造成成本。此类型外包的交易成本与成本呈负相关,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策略,使总成本最小。此类型外包的适用对象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企业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可评价外包商的服务,有其他外包商可供企业选择。 (三)业务外包 企业选择业务外包是将特定的业务处理委托给外包商。一般企业需要与外包商签订一个长期的服务合约,约定由外包商完成与特定业务处理功能有关的信息系统建设,并承担特定的业务处理操作。 此类型的外包使企业可以将业务的风险转移给外包商,但同时,如果外包商违约,带来的损失也是最大的。因此,企业首先要寻找信誉好、质量高的外包商,签订尽量详细周全的合约,投入较多的交易成本,以保证日后项目能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为防止外包商违约,企业也要支付大量的监督管理成本;外包商掌握企业的大量信息,增大了企业信息外泄带来的成本。可见,业务外包是三种外包类型中外包程度最大的,其交易成本与成本也是最高的。适用对象为,企业自身不具备利用信息系统完成业务的能力;业务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断变化,软件开发、系统建设持续实施;企业能对外包商充分了解,与外包商形成长期的伙伴关系,外包商持续经营且信誉良好。 五、根据外包成本的影响因素选择外包类型 企业在确定外包项目后,应选择合适的外包类型,以较低的外包成本获得较高的外包收益。外包成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本文根据我国信息系统服务市场的现状,选取企业面临的以下六种因素对外包成本的影响进行分析,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外包类型。 (一)信息系统外包市场发展程度 企业在发展较健全的市场上可以获得较充分的信息、确定适当的价格及选择良好的供应商,从而降低外包的交易成本与成本。我国的信息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市场化较高的通用软件市场,而外包服务市场相对不太成熟。因此,对于一般性业务,企业应选择购买应用软件;对于特殊性业务,也应根据企业信息技术实力对外包程度做出选择。 (二)企业信息系统相关业务变化的频率 当企业相关业务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断变化时,企业会持续需要软件开发及系统建设服务,选择业务外包对企业是有利的。如果企业选择的外包程度较小,还要在人员培训上花费大量成本,以使员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系统。 (三)信息系统外包项目所需资产的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是指耐用人力资产或实物资产锁定于特定业务的程度,即资产对特定业务的专属程度。在交易成本理论中,资产专用性是交易的一个重要特性,资产专用性的高低将影响交易成本的变动。一方面因为专用性资产难以移作他用,外包商投入用于企业外包信息系统的投资,将抑制外包商的投机行为,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外包商会因投资成本增加而要求企业支付较高的费用,增加企业的外包成本。当企业信息系统需要专用资产时,应综合考虑外包费用、成本、自行投资建设信息系统的成本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外包程度。 (四)信息系统外包项目绩效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指企业对于运用信息系统处理业务的绩效无法预期的程度,它包括信息系统建设成本的不确定性及信息系统收益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建设信息系统时,会发生各种不能充分预见的情况,例如材料价格波动、工资成本变化、技术革新等,因此,建设成本将受到较大的影响;信息系统的使用收益也不能充分预见,例如,应用该系统是否有助于企业业务质量的提高及业务成本的节约。系统外包由于对信息系统建设的价格早已在合同中做了规定,因此不确定性不受上述材料、工资、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业务外包将完成业务的价格固定,信息系统的成本与收益都不受不确定性影响。因此,如果建设成本的不确定性很大,应该考虑系统外包;如果信息系统使用收益的不确定性很大,应使用业务外包。但是,企业信息系统外包的不确定性越高,外包合同越不完善,企业与外包商间的伙伴质量也越低,企业同时应考虑交易成本与成本的增加。 (五)信息系统外包项目结果的可评价性 可评价性指企业衡量外包商信息服务与系统输出品质所遭遇的困难程度,企业应有足够的能力对外包项目的实施结果做出评价。外包程度不同,评价的难度与内容也不同。选择软件外包的企业,不仅要了解软件的用途,还要能够对相应的硬件建设做出可行性评价;选择系统外包的企业,应能够评价信息系统的质量;选择业务外包的企业,需要评价外包商业务完成的质量。 (六)信息系统外包项目的重要性 为降低可能发生的外包商违约及信息外泄对企业造成的伤害,外包程度应随信息系统相关业务的重要性而提高或降低。当企业应用信息系统处理核心业务及财务、市场等机密性高的业务时,应根据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尽量自行完成或选择程度较低的外包;当应用信息系统处理的是辅助性业务时,企业应根据成本与收益确定外包程度。 信息类论文:试析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全程化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通过对西安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统计数据,提出了面向电子信息类本科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一年级培养就业意识指导、二年级增强就业能力指导、三年级提升就业素质指导、四年级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此项就业指导将对做好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全程化;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迈入“大众化”时代,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各高等院校都在加强和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设立了就业指导相关部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2010年9月,我们在西安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非毕业班)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就业调查,进一步了解了目前非毕业年级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心理状况,根据调查反映出的具体问题,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提出建议:在大学生中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是当前高校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调查实施的方法与相关数据处理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西安某高校电子信息学院2008级本科生(目前大学三年级)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份,其中男生209人,女生51人。调查所设计的本科生就业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意向调查、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内容,主要选择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获取、就业能力准备等方面来解读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意识,问卷发放方式为实地调查,问卷为自填式问卷,均以单选题的形式呈现,以方便学生作答。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查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调查中发现,46.15%的学生曾经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24.62%的调查对象尚未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29.23%的调查对象尚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上述数据说明,在大学三年级之际,尚有半数以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这是因为很多学生现在都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它势必将严重影响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2.就业前景调查 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态度反映了对该专业的认可度。调查显示,有8.08%的学生认为该专业前景“很好”,大部分认为前景“较好”和“一般”,但是也有5%的学生认为前景“渺茫”。这说明,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认同,但是认可度不是特别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针对学生开展的专业前沿辅导报告较少,学生们对自己的专业认识较少;另外,学生们在低年级期间主要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不多,从而缺少在专业应用中培养起的自豪感。 3.希望就业行业调查 调查显示,有7.69%的学生希望出国深造,有5.77%学生想到科研院所工作,有18.46%学生有到企业工作的意愿,而有50.39%的学生希望考取研究生,13.46%的学生希望到国家事业单位就业,4.23%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这说明学生们对自己的就业目标有一定的思考。但是希望考取研究生和到国家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势必要远远高于实际比例,进一步验证了目前社会上的“考研风”和“公务员热”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4.就业去向意向调查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去向意向调查中,有36.15%的学生选择去北京、上海、广州工作,选择去其他东南沿海城市的占31.15%,有20.39%的学生选择在西安就业,而这一部分学生生源地也主要是来自陕西各地区,选择去其他西部城市的学生仅占4.62%,也有7.69%的学生没有思考过此问题。这说明,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收人水平相差悬殊,毕业生都愿意到高收入的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5.就业能力准备情况调查 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准备情况进行调查中发现,6.92%的学生对未来顺利就业做了充分准备,29.3%的学生感觉准备情况一般,有47.31%的学生认为自己准备不充分,另外有16.54%的学生对就业还没有概念。通过进一步的访谈获悉,当前半数以上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均用于网游和网聊消遣,未能将自己的学习和就业建立起合理的关联,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认知误区和意识缺失。 6.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直至顺利就业,需要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技巧指导等阶段,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它对学生实现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和认可情况。令人担忧的是在被调查的学生中,23.84%的人表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做得不好,43.0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前三年接受就业指导的机会几乎没有,30%的学生觉得效果一般,而仅仅只有3.08%的学生认为比较好。究其原因,应该是目前设立的就业指导部门功能相对单一、事务性工作繁多,从而很难系统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7.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调查 目前,各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开始于学生毕业学年,但在向学生们调查“何时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合适”时,发现只有26.15%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适合在大学四年级开始,有将近43.08%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征求学生们最想了解的就业指导内容时,有34.62%的学生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这就说明了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迫切性。同时也有27.69%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显示出目前大学教育心理指导工作还需要加强,另外有37.69%的学生选择求职面试技巧。 以上结果及分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可以从中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非毕业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现状有一定的启示:他们大部分由于没有意识到日益紧迫的就业压力,对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这与目前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毕业年级的学生有很大关系,所以说,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全程化就业指导在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培养中的应用 在大学四年内,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就业指导,主要开展“一年级培养就业意识指导、二年级增强就业能力指导、三年级提升就业素质指导、四年级加强就业技巧指导”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四年系统的指导,能够使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规划开展相应的知识提升工作,从而培养出学生较强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大学一年级侧重培养就业意识 由于学生刚进入大学,缺乏对大学生活的系统了解,认为自己是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佼佼者,应该过相对轻松的“象牙塔”生活,从而忽视日益紧迫的就业压力。因此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使大学生系统了解大学生活,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并结合自身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举办“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报告会,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上了大学不等于有了工作,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更激烈的竞争。举行“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使广大新生们能够从自己身边找到成功的样板,从而发挥优秀毕业生“典型引路”作用。邀请学院知名教授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前言进展”报告,加强学生们对专业的认知度,提升专业兴趣,从而能够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有不断填充自己专业知识的信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2.大学二年级侧重增强就业能力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已基本了解了大学生活情况,此阶段学生需要在进一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利用相对空闲的时间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第二课堂”建设,通过在各学生社团组织、参加各项文体活动,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电子信息类专业特长,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从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作科研,提高了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不要因为一年级时知道将来要面临激烈的竞争而开始惧怕,要能够正视现实、敢于挑战、敢于竞争,以最佳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和竞争。 3.大学三年级侧重提升就业素质 此阶段是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是学生们根据自身条件决定未来就业方向的重要时期,就业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及对自己的将来作出决策的能力。 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工作。针对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开设“考研经验分享”交流会,邀请考取研究生的高年级学生分享自己选报学校、考研复习等方面的经验,消除低年级学生复习的盲目性。针对想到企业就业的学生,鼓励他们利用假期积极参加各电子信息类企业的生产实习活动,进一步了解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同时,通过召开“模拟招聘会”,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就业招聘会,使学生对就业应聘流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从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中找出自身差距,从而利用大学剩余时间及时调整自己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另外,举办“创业先锋”等形式报告会加强创业指导,使广大学生对创业所处环境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从而合理利用周边资源开创自己的事业;还可以开展“留学经验交流会”,提高学生们获得国外知名大学入学通知书的技巧等工作。 4.大学四年级侧重加强就业技巧 学生通过三年多的学习,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项能力的储备也基本完成,学校此阶段需要根据学生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以及做好就业指导的服务工作。 首先,面向毕业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就业技巧进行系统的指导,如自荐材料的准备、职业洽谈的艺术、专门的政策规定及签约注意事项等;开展小范围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成功就业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就业经历,把自己好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学生。 其次,加强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信息系统,通过积极联系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网上查询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就业信息网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建立网络化的就业信息资源库,从而将就业信息及时有效传达给广大学生;同时,在前期面向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年级人才信息库,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就业意愿(包含就业去向、单位性质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招聘单位需求和学生意愿,向单位进行毕业生推荐工作。 最后,要重视就业咨询服务,学校要对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实施个别咨询或专题性咨询,引导学生调试不良心理、合理定位,学会收集并筛选合适的就业信息,以免陷入择业误区。 四、小结 目前形势下,在高校中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有着积极的作用。结合不同的专业和相应的年级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从而使其具备自主择业、顺利就业的能力。 信息类论文:大学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大学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一直存在较多问题,本文提出的方法将学生进行设计、撰写论文能力的培养放到大学各个学期进行,形成了“3+2+1”的阶段式培养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工作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信息技术类专业;阶段式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信息技术类的人才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般而言,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才会进入高校的教材,因此相对社会发展有所滞后,而各种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成为与社会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环节之一。 1目前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大多是在第8学期占用1~2个月完成,有的是在第7学期布置下题目,在第8学期集中完成。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指定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指导,最后进行答辩。近几年来,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整体下降,造成毕业生的质量也在逐步下滑。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导致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因素由于近些年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也逐年增多,学生就业压力也在逐年增加。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冲突,许多学生提前半年多就在各个城市的各种招聘会中来回穿梭,无暇顾及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对于工作和毕业设计(论文)来讲,学生当然地重视前者。因此,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下降,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1.2教师因素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造成教师资源的紧缺。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过多,导致在学生个体上的时间、精力等投入有限,造成指导不力、要求降低、考核不严。一些新来的年轻教师由于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经验也不足,也是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还要部分教师本身不要求上进,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结构陈旧,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1.3管理因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进行一般时间比较长、跨度大、选题广,不像普通课程一样好控制;缺乏完善的初期、中期等检查制度;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没有明确的审查制度;在教师指导过程中,对教师指导的程度没有合理的测评体系;同时,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1.4技术因素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造成这类专业的毕业(论文)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想使用新技术又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和较深入的钻研。然而,在校学生明显缺乏经验,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毕业设计内容,或者理解不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更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2阶段式培养模式的改革 思想山西财经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设置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出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学院已经进行了多年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经过多年来的改革,总结出来了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单一集中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采用分散式的逐步推进的方法,让学生从低年级即开始主动摸索学科的发展动向,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阶段式培养模式的方法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训练下放到低年级开始进行。从学生入学后的一年级开始,每学期都进行一定的撰写论文或者课程设计的训练,直到四年级进行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这样大学四年不间断地练习,使得学生逐步提高。本文提出的“3+2+1”阶段培养模式就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写出3篇小论文,2篇社会实践或调查报告,最后完成1篇毕业设计论文。在第一至第三学年中,要求学生以每个学年为一周期,结合所学课程写一篇论文,第一学年可以写一些对专业的认识、了解方面的文章;在学生第二、三学年可以结合本专业课程设计撰写论文。其中在第一学年由教师提出若干题目,由学生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独立完成,例如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及目前的发展现状。 在二、三学年则根据所学的专业课程,布置若干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设计周由教师指导完成。在学生二、三学年中各选择1个学期安排一个社会实践周,或者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写出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学校可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有了前述“3+2”的基础,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进行毕业设计时,既有了论文写作的基础,又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使得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专注于毕业设计内容的开发。这样基本上使得学生从入学开始,从查阅资料、学结、社会实践、社会调研、课程设计、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不间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训练,使得学生逐步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时,即可尽快地入手进行实质性的工作。在这样一系列的训练中,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更为接近社会实际,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的实习时间,避免了在校学习内容和社会的脱节。在操作过程中引入CBE模式的理念,CBE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以学生个人能力为基础开展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评价,教师则帮助制定实践和写作计划。在每学期开学初期,根据专业的课程设置,制定不同层次、不同面向的若干题目,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其进行选择并提出具体要求。在具体操作中,适当地以分组等形式进行,以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严格科学的管理。 3阶段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和特点 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逐步充实和完善,经过多年在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学生一年级布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以及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写出对计算机专业的感受以及对专业发展的前瞻,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二、三年级中,选择《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几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设计的基础上撰写相应的论文。在社会实践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由教师带队到与其他单位共建的实习基地进行调研实习,把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专家、一线工程师请入校园做专题报告,学生可在这些范围中根据自身情况,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写出社会实践报告或者市场调研报告。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在第7学期末,由指导教师设定若干选题,先由学生自选,学生也可以根据将要去的实习单位自拟题目,然后指导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定选题,最后下达任务书,提出具体完成要求。在第8学期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学生进行资料的查阅和系统的开发,在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阶段,由教师指导完善系统,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情况,可以适当调整。例如,有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其撰写的小论文可以作为“3+2”中某一环节的内容。“3+2+1”的阶段式培养模式在执行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刚入学一年级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本模式由大学一年级即开始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小论文的撰写工作,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3.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两篇社会实践调查的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对实习或实践基地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对本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情况有一定深入的认识。 3.3学生能力逐步增强 通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论文的撰写、参与社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使得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逐步增强、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4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此模式的改革成果应用效果良好。由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普遍提高,学生近年来广泛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或论文大赛等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和名次。本教学培养模式在评分等环节逐步完善后,可在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类专业中进行推广。 作者:肖宁,贾伟,魏建琴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信息类论文: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比较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提出关于网络教育的几个观点,期望促进网络教育,实现全球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前言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人们却普遍认为优质资源匮乏,内容集成度低,针对性不强,希望建立更多优质、高效的专业资源库,一次性获得更多资源。笔者通过分析70多个国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网站,收集了国内外网络教育的论文120多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对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 一、国内外网络教育资源发展态势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开放课程资源项目,迄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16年把2000多门课程的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超过几十亿用户从中受益。在MIT的号召下,哈佛、卡耐基•梅隆、耶鲁、UC伯克利、英国开放大学等世界各国高校也竞相开放了其课程。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各个教育层次的资源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据统计我国建成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00多门大学视频公开课、2800多门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内三大MOOC联盟组织:2012年5月组建,30所上海高校加入上海课程共享中心。2013年10月9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该联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而自愿结成的高校联盟。2014年5月全国地方高校UOOC(UniversityOpenOnlineCourses)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56所高校加盟,分布于全国40个城市,广东省18所高校。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首批10门“985工程”高校课程在2014年5月下旬陆续开课。 二、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比较 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依托于网络教育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来自两方面:高校研发或商业开发。国外典型的平台:BlackBoard、Moodle、Sakai、WebCT、Claroline、ATutor、Learningspace、Dokeos和CoSE等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库及管理系统,集成了网络教学需求的主要模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研究表明:国外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评价,如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国内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组织管理,如用户和课程的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机构(开放大学)往往需要注册、付费、获得授权才能登陆、获取网络教育资源。公共门户网站和普通高校往往是免费登陆,通过查找学院、课程等栏目获取网络教育资源。 三、国际开放课程联盟 国际开放课程联盟是全球网络教育的门户网站,了正式大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由使用、复制、翻译和编辑,禁止商业利用,联盟不授予任何学位或证书。虽然国外网络公开课早在2002年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语言障碍,一直没有实现较快发展,直到2010年国内一些知名字幕公司,给这些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配上中文字幕,各大网站专门推出名校公开课频道,才使得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流行。联盟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日历、讲义、阅读材料、作业、考卷等文本资料,部分大学提供讲课视频和音频资源。使用Google浏览器可以在线翻译英、法、德、日、西班牙等语言,按语义、语言或来源搜索,可以快速找到电气信息类课程。2003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其宗旨为“吸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的优秀开放式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用于教育,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 四、国内外公共门户和高校网站资源 自2011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上线以来,提供首批20门课程供学习者共享,2013年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可以按课程名称、作者、学校检索。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高校电子电气课程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提供了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名师、教材、课件、微课程等数字资源。网易、新浪和搜狐等公共网站开设了名校公开课,网易将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课程翻译后上网,提供电气信息类60多门课程,支持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开放了国家级电气信息类课程246门。北京交通大学《数字逻辑与系统》、《信号与系统》提供完整的视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门户网站链接《基本电路理论》和《电路实验》课程,除介绍专业理论、实验知识外,还设置了特色栏目:科学名家生平、教学顾问、实验演示、自学材料、网络交流和学生优秀小论文等。 五、清华教育在线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在清华教育在线课程共享联盟中,可以按教育类型、地区、学校或学科查询课程,国内30个省、市的250余所高校提供了电气信息类课程达2345门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了230多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数字系统、电力电子、机器人和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向课程,占2000门开放课程总数的11.5%。根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2个学科门类共设置92个专业类,电气信息类包含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共4个专业类,占总专业类4.3%。由表一看出,电气信息类开放课程门数占总开放课程门数比例是6.5%,高于平均开放课程水平。 六、国内外部分电类网络课程内容比较 在英、美等国高校中,电气信息类偏重电能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少,大部分都侧重于信息类。国外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除基本电路理论外,还包含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强调电磁学—电路理论—电子学—数字系统的有机联系。②强调基础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重点是理解电路。开设与电路交叉学科的课程,与现代先进技术接轨。③强调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国内的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基本按照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系统三门课程顺序讲解,各自形成比较完整但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采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设计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内容独立分散,实验项目多,但缺乏综合性、创新性。 七、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比较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文本、PPT、XLS、PDF、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国内网络课程资源开放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检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有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和虚拟软件库等。国外网络课程资源注重课堂演示实验,注重学习进度的安排,重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通常采用BBS、在线答疑、E-mail等手段,或将Blog、Wiki、Facebook、SecondLife等软件引入网络教学领域。结语有关网络教育的研究可分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就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做了一些比较和分析,提出以下一些观点:(1)在当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异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区域、语言的限制,因人而异的国际远程网络教育成为现实。(2)国内外使用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找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网络课程。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存在差别:相比较而言,国外课程注重融合、注重实用、注重更新;国内课程注重历史性、系统性和完整性。(3)纵观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情况,教育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平台。随着我国高校不断与国际接轨,加强网络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建设基于合理开放、共享规范的组织体系,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应用、共享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信息类论文:工商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革新 1课程当前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当前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网上检索宣称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售教材,80%以上是国内学者编著的,它们的主体内容大多由5个部分组成。 1.1.1信息系统的概念与作用这部分内容多是介绍信息与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少数教材对于信息系统对不同管理层的支持也有介绍,但都不深入。 1.1.2信息系统技术的基础介绍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发展趋势,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数据仓库的概念及其数据库的发展趋势,数据通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1.1.3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介绍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联机分析处理、商务智能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也有一些教材会提及具体的产品。 1.1.4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讲解信息系统规划的目的、意义和步骤,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以这部分内容为重点,而且篇幅很大,一般都会安排4个章节。这些内容与计算机专业里的《软件工程》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没有《软件工程》讲解得全面、专业。 1.1.5信息系统的管理介绍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同组织方式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其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计划、控制、人员管理的一般方法,信息系统日常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基本内容,信息系统常见的安全问题一般控制措施。此外,有些教材还加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内容,但也多是从概念和技术层面去讲解。 1.2存在的问题从我们研究的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侧重于在总体和基础知识的层面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技术基础和应用、建设和管理,介绍信息系统与组织、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知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事物,并能了解甚至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技术。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太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而非开发者,管理者不需要学量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开发内容;另一方面,因为专业差别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难以支撑系统开发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既不能学以致用,又晦涩难懂。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学以致用是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当前管理者的需求来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2.1研究管理者的需求管理者与管理信息系统关系紧密。在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管理者工作内容不同,这也就决定管理者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我们将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筹建、购建、实施、使用4个阶段逐一讨论如下。 2.1.1筹建阶段在筹建阶段,管理者意识到现有的信息获取方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需要购建管理信息系统。本阶段,需要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系统有概念上的认知,并对其功能有所了解。 2.1.2购建阶段在购建阶段,不论是购买市场化的软件系统还是自行开发,管理者都需要向软件供应商或者开发者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有时甚至要描述业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因此,本阶段需要管理者能够识别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且能与软件供应商或者开发人员沟通。 2.1.3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由软件供应商或开发商向管理者交付系统、管理者掌握信息系统使用方法的阶段。本阶段需要管理者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2.1.4使用阶段使用阶段,管理者将从信息系统中获取信息,同时还要保障信息的安全。本阶段除了要求管理者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能够使用信息系统外,还要求管理者具有信息保护和信息安全的意识。 2.2强调管理应用,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围绕管理者的需求,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应该包含以下5部分内容。 2.2.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应用发展历程,此外还应当讲解信息对于管理者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认知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事物。 2.2.2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重点讲解运用信息系统处理各种业务问题,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部分内容旨在让管理者意识到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有信息需求,以及信息系统有强大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2.2.3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与开发方法这里不需要深入讲解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工具(如关系规范化和程序设计),应当介绍常见的应用软件和网络,如Excel和万维网。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让管理者无需学习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就可以用非常容易获得信息技术资源获取信息,甚至构建属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则可以让管理者以信息的角度来看待工作中的问题,并能向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描述信息需求。 2.2.4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运行时的问题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信息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计算机首先应用于会计领域,随后发展成为系统为商业领域和企业决策层提供信息,这使得公司和它的组织部门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此外,信息系统的使用规范、管理与维护也都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2.2.5实践环节我们建议设置一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小实验,如用FrontPage来创建数据收集网页、用Excel完成数据分析等,让学生切实体验现代管理者的工作方式。 作者:梁亚玲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 信息类论文:电气信息类人才培育方式探讨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定位和学科内涵 按照教育部电气信息类专业目录和定位,电气信息类专业方向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从学科内涵来看,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的主干学科包括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由此决定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以电气工程为背景;以控制理论为基础;以信号分析和处理为手段;以计算机、电子技术为核心。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从总体上来说,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引用、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基础知识,能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管理与决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各类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集成、应用和开发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3]当然,对于归属于电气信息类专业下的各个子专业来说,根据其主干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侧重。要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业务、能力和素质方面应提出以下要求: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军政素质;掌握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必要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含电工理论、电路理论、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内1~2个研究方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团队合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目前,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包括公共课程、技术基础课程(又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简称专业课)三部分。[4]公共课程主要在低年级展开,包括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及能力培养课程类。公共课程是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考虑,针对该类专业大学生必备的知识和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获得较宽泛的公共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技术基础课程涵盖非常广,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要求中提到的电路理论、电工理论、电磁场、电子技术、机械基础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原理及对应的实验和设计等课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根据电气信息类下属各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核心课以及专业拓展课,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专业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接触相应学科的学术前沿。综上所述,从课程体系来看,各个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严格遵循该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学科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而设置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这种“始终以教师为中心”的统一的教学培养模式也不利于学生自主解决与课程对应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各种相关技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效果。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中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索和研究精神,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本专业知识框架体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电气信息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课题,真正参与到一些没有借鉴的实际开发类项目中,与教师或学生共同讨论、设计并实施项目方案,了解电气信息类项目的整体实现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校教师在学校主页上本科学生招聘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实现目标和要求、具体负责任务、对所招收学生的要求、联系方式等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查找学校教师的招聘信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可以联系相应教师,申请相关职位;教师收到学生申请要求后,组织面试;学生面试通过后正式加入该教师项目组,与团队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国内高校,近年大量出现“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即各企业在相关网页上暑期实习职位,相关专业大学生递交个人简历,申请企业提供的实习职位;企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简历筛选、笔试以及几轮面试,通过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这种“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不仅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就业的相关知识、技能,锻炼和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对于能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还能锻炼其创新思维、灵活应变的能力、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实践和创新等能力的提升需要实际的项目或任务支撑。为了更好地锻炼和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借鉴上述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可以引入“项目实习制”,引导学生尽早、更频繁地接触实际项目工作,感受专业氛围。另外,目前国内高校中一些青年教师指导的学生比较少。一方面,没有指导的研究生或者研究生数目比较少;另一方面,本科生毕业设计有时间限制(与项目进展不同步,缺乏延续性),因此导致教师有实际的科研项目但是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去实现。“项目实习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解决青年教师项目人员缺少的现状,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双赢策略。 本文介绍的“项目实习制”具体如下:1.实施方法高校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发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内网站等)项目实习职位需求,相关专业的各年级大学生可以应聘感兴趣的职位,教师经过考核后聘用适合的学生。聘用后的学生要按项目进度完成教师交代的各项任务,出现问题可以查阅资料、与课题组其他组员以及教师商讨。以“水压试验机故障诊断”项目为例,学生首先需要到现场进行调研,了解水压试验机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流程,学习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WinCC等软件编程方法,同时针对该设备的故障诊断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此外,还要考虑方法的时效特性。2.管理方法高校制定有关使“项目实习制”进入正规化渠道。学校制定学生实习津贴标准,根据学生的考核成绩划分为五档:A档(考核成绩90分),B档(80分,考核成绩 90分),C档(70分,考核成绩 80分),D档(60分,考核成绩 70分),E档(考核成绩 60分)。根据学校规定的标准以及学生参与实习的时间,教师从项目人力资源经费中支出学生的津贴。3.实施过程和效果在项目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通过自身所学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现场调研与高年级学生以及教师交流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项目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实习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技术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而且对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灵活应变的能力、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的培养也非常有益。相比而言,“项目实习制”比“大学生暑期实际计划”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促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综上所述,通过这种“项目实习制”人才培养方式,本科生可以跟随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以及博士、硕士资源,把课堂“填鸭式”教学扩展为现场教学,为本科生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接触多个研究方向,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明确自身爱好所在,为学生继续求学或就业指明方向。 四、结束语 在本科教学中引入“项目实习制”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参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对于满足岗位需求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赵珍赵任孙毅刚张军单位: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 信息类论文:会计信息质量监控的两种类型研究论文 摘要: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及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层出不穷,产生了大量的关联交易,关联交易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可以优化资本结构和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盈利能力,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和快速发展。通过相互拆借资金、相互担保,及时筹措资金,可以有效地把握投资机会,降低投资机会成本,提高资金营运效率。但是,关联交易毕竟是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受利益的驱动,在交易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内幕交易,使国家利益、少数股东权益和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而对关联交易披露的不充分,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应具备的质量要求 按照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特征,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为使用者决策提供帮助,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便于使用者理解,它是有用性的前提条件。可理解性要受到2个因素的制约:会计信息是否满足使用者进行决策的要求;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应尽可能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为使用者所理解,而使用者亦应设法提高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 1•2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要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2项基本要求。(1)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要求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通过确认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会计信息如果与决策无关,不利于决策或导致错误的决策,会计信息则失去了意义。相关性包括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等。(2)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能如实反映其所应反映的情况而供使用者作为决策依据。它又包括可核实性、中立性和真实性。可靠性表明会计信息是值得信赖的,它不仅要求会计信息反映的事项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要求会计信息按同样的方法加以核实,要求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不偏不倚进行处理的结果。 2关联交易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1对会计信息可理解性的影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准确,《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要求披露的关联方交易要素主要有3点:交易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但能全面揭示上述3点的上市公司非常少。暴露的问题有:一是对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的揭示不全面,一些公司只披露金额,而不愿披露相应比例,使报表使用者难以判定关联方交易对该上市公司全面交易的重要程度和影响程度;二是对定价政策的披露混乱,缺乏可比性。多数上市公司仅披露了成本价、内部价、优惠价、协议价等定价政策,但对这些定价与市场正常交易价格有何区别却很少提及;对提供或接受担保披露中只有个别公司披露了有关费用收支标准及金额;尤其对资产重组中的定价披露十分模糊。信息使用者仅通过这种披露不充分的会计信息,往往很难确定关联交易到底对公司的收入、费用、利润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公司其他经营方面的影响程度,难以作出正确决策,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可理解性。 2•2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影响关联交易的普遍存在,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大打折扣。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主要体现在它有助于对会计主体过去业绩评价、现在状况判断和未来前景的预测上,其中预测价值是保证会计主体资产与经营环境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大量的关联交易破坏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投资者依据会计信息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如,一家上市公司依目前状况继续进行正常经营,根据对其披露信息的研究,其获利能力极差并有可能发生亏损,故该公司某一股东决定抛出其持有的股票。不料第2年,一笔或两笔关联交易使公司业绩大大改观,股价大涨,但这种关联交易的稳定性和方向性是非常不确定的,极可能损害到上市公司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因此关联交易使会计信息失去有效的预测价值。从成本效益原则来考虑,只有当效益大于成本时,上市公司才会披露信息。 关联方信息的披露,从长远看能够对上市公司产生制约作用,减少关联交易行为,从而减少关联交易带给上市公司的消极作用。但在短期内,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不会给上市公司带来直接的效益,反而会因信息的披露带来不利影响,上市公司会为此付出一种不可计量的成本。这是因为上市公司把关联交易作为一种调节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主要目的在于:逃避税收;操纵盈余来达到配股、均衡收益的目的;改变财务状况,骗取债权人及投资者信用。对于这样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当然不会自愿披露,只有采取强制披露方式,而这必然会影响到信息披露的质量,导致会计信息失去反馈价值。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业绩包装,不仅影响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对股价产生不正常的影响。如某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虚增利润、粉饰业绩,使投资人高估其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使股价严重背离其真实价值,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正确判断,以及对投资风险、贷款风险的估计程度。对关联交易披露的不充分,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无法了解关联交易的实质和企业对关联交易的依赖程度,使会计信息失去其可靠性。 3加强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3•1规范关联交易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由于关联交易的会计信息披露是反映关联交易会计信息的唯一途径,因此应找出规范我国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明确关联交易的披露等级,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虽然也按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划分为“零星交易”、“非重大交易”和“重大交易”3个披露级别,但各级别具体量的划分标准没有规定清楚,从而使《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理解不一致的问题,产生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漏洞。因此,应从量和质两方面来界定关联交易的重要性:从量上,按照交易额占资产总额或销售总额的比例划分为不重要(10%以下),一般重要(10%~30%),很重要(30%以上)3类,不重要的交易信息可以不予披露;一般重要的交易信息可作简要披露,只需列示关联方名称,交易额大小或交易占总资产比重即可;很重要的交易信息除列示上述信息外,还需详细披露,包括对关联方的性质,经营状况介绍等。从质上,应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凡是涉及到企业资产转让、抵押、担保、融资的交易事项必须加以披露,包括披露转让资产的评估值;资金融通的期末余额、利率、当期利息总额;票据背书、保证、担保品的余额等。超级秘书网 督众所周知,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与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作为独立于上市公司和投资人的第3人,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起着鉴证作用,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注册会计师应加大对被审计企业关联交易的审计,对可能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的关联交易信息应加以关注,监督企业是否对其进行了充分、全面、准确的披露。如遇到企业对关联交易披露不够恰当时,应要求其进行充分揭示,否则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报告中措辞准确地加以反映,以引起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注意。注册会计师应充分发挥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的社会作用。 3•3强化关联交易法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规范要强化关联交易法律规范,进一步完善《公司法》和《证券法》以及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其他各项法规,确立对关联交易及其不利影响的法律调整原则。并加大对那些不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信息以及运用关联交易进行不当操纵的上市公司的惩罚力度,保证股东权利结构的平衡,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实行小股东异议估价制度,推广独立财务顾问制度。通过以上对策,有效遏止我国上市公司不公平关联交易,加大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的披露程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证券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避免证券市场由关联交易会计信息问题带来的风险,以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 信息类论文:网络信息资源数据挖掘类型和应用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急剧增长,网络信息过载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然而,目前中英文搜索引擎均存在查准率、查全率不高的现象,这种现状无法适应用户对高质量的网络信息服务的需求;同时,电子商务以及各种网络信息服务迅速兴起,原有的网络信息处理与组织技术无法赶上这样的发展趋势。网络信息挖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网络信息检索、信息服务领域的热点之一。 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不仅包括对网页内容本身的挖掘,也包括其链接模式,以及用户访问、存取、浏览、、操作等操作行为、访问行为所产生的信息的挖掘。有效地研究、挖掘、利用网络信息可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有的放矢地吸引用户群,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一、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放置在英特网上能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信息集合。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农业、生物、化学、数学、天文学、航天、气象、地理、计算机、医疗和保险、历史、法律、音乐和电影等几乎所有专业领域,是知识、信息的巨大集合,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新型数字化资源,与传统文献相比有较大的差别。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一下特点: 1、数量大,类型多传播范围广。网络信息类型多样,有文本、数据、图像、图形、声频、视频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内容既有高质量的信息,也有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有个人信息也有在政府信息。最为特殊的是各种非正式信息被广泛生产与传播。 2、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信息安全缺乏保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和色情泛滥成为网络的三大痼疾。为防止有害信息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3、网络信息资源分布零乱无序,信息更新快,寿命短,管理相对困难。信息自由,来源广泛,内容混杂,质量不一,控制也比较困难。 4、以网站为信息活动的单位,以网页为信息和收集的单元。 5、信息利用水平取决于网站软硬件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网络信息提供方式是以网站为基点并可在网站间灵活链接的信息服务网。 6、网络创造了多层次的信息交流模式,全面反应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网络和传播功能。 二、数据挖掘的语言 数据挖掘语言有助于数据挖掘系统平台的标准化,推动数据挖掘应用的发展。数据挖掘语言根据功能和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数据挖掘查询语言、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通用数据挖掘语言。 (一)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 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由数据挖掘原语组成。数据挖掘原语用来定义一个数据挖掘任务,通过查询的方式实现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获得所需信息。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主要有五种基本的数据挖掘原语定义:任务相关数据原语、被挖掘的知识的种类原语、背景知识原语、兴趣度测量原语、被发现模式的表示和可视化原语。DMQL是基于这五种数据挖掘原语设计的查询式语言,类似于SQL语言的语法,因此很容易与SQL关系查询语言集成,很容易从关系数据库中挖掘知识信息。MSQL是另一个数据挖掘查询语言,由Imielinski和Virmani提出。它使用了类似于SQL的语法和SQL原语,为了规范规则产生和规则选择,提出了被称作GetRule和SelctRule的原语。 (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 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全称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redictiveModelMarkupLanguage),是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描述和定义的语言,使数据挖掘系统在模型定义和描述方面有法可依,各种数据挖掘系统可以共享模型,又可以在应用程序系统中间嵌套数据挖掘模型,不需要独自开发,就能使数据挖掘达到深度挖掘的目的。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是一种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利用XML描述和存储数据挖掘模型,使用标准的XML解析器对PMML解析,可以得到预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类型。PMML2.0主要由:标题(header)、数据字典(datadictionary)、数据流(dataflow)、挖掘模型(miningschema)、数据转换(DerivedValues、Statistics、Taxonomy、Normalization)、预言模型(TreeModel、NaiveBayes、GeneralRegression、RegressionModel、Sequences、GeneralStructure、AsscocationRules、NeuralNetwork、CenterandDistributionbasedClustering)、模型组合定义(ensemblesofmodels)、选择和联合模型和模型组合的规则(rulesforselectingandcombiningmodelsandensemblesofmodels)、异常处理的规则(rulesforexceptionhandling)等九个部分组成。对于复杂的数据挖掘任务,由多个数据源和数据挖掘模块,需要在各个模块之间交换结果,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这种灵活的模型交换能力和数据格式转换能力,并实现模型与数据和工具部分分离。因PMML是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适合部分学习、元学习、分布式学习的数据挖掘应用程序。 (三)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DBforDM 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DBforDM是2000年3月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数据挖掘语言,目的是为数据挖掘行业提供一个业界标准。OLEDBforDM综合了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的特点,既能定义模型,又能作为查询语言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进行交互的和特殊的数据挖掘,实现了数据与模型真正分离。OLEDBforDM是一种基于SQL预言的协议,扩充了SQL语言语法,可以轻松地与关系型数据库集成,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嵌入数据挖掘应用程序。OLEDBforDM为了更接近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定义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数据挖掘模型(DataMiningModel,DMM):DMM像数据库中的关系表,但是它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列,这些列被数据挖掘中的数据训练和预言制定使用。DMM既可以用来创建预言模型,又可以产生预言。标准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而DMM存储被数据挖掘算法发现的模式,对于从事WEB挖掘的开发人员,DMM所有的结构和内容都可以用XML字符串表示。 预言联接操作(PredicationJoinOperation):预言联接操作类似于SQL语言中的连接操作,在一个训练好的数据挖掘模型和输入数据源之间映射一个连接查询,将能得到符合需求的预言结果。这个预言结果通过OLEDB的行集合或者ADO记录集(recordset)发送到消费者应用程序内。OLEDBforDM模式行集合(SchemaRowsets):OLEDBforDM模式行集合用于特殊目的模式行集合允许消费者应用发现临界的信息,例如:可利用的挖掘服务、挖掘模型、挖掘列和模型内容等。 三、网络信息挖掘的类型 根据挖掘的对象不同,网络信息挖掘一般可分为三类:网络内容挖掘(Webcontentmining)、网络结构挖掘(Webconstructmining)和网络用法挖掘(Webusagemining)。 (一)网络内容挖掘 网络内容挖掘是指从网络的内容/、掘内容挖掘语言。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据挖掘任务,数据/文档中发现有用信息的过程。网络信息资源类型众多,目前WWW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主体,Internet出现之前的Gopher、FTP、Usenet资源逐渐隐藏到WWW形式之后,但这些资源仍可以通过Web进行访问。然而除了大量的人们可以直接从网上抓取、建立索引、实现检索服务的资源之外,一些网络信息是“隐藏”着的数据,如由用户的提问而动态生成的结果,或是存放在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或是那些私人数据,它们无法被索引,从而无法提供对它们有效的检索方式。以上是从网络信息源的角度探讨,若从资源形式看,网络信息内容是由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元数据等等形式的数据组成的,因而我们所说的网络内容挖掘将是一种多媒体数据挖掘形式。 (二)网络结构挖掘 网络结构挖掘是从WWW的组织结构、Web文档结构及其链接关系中推导知识。主要是针对Web潜在的链接结构,通过网页链接找到隐藏在页面之后的链接结构模型。网络结构挖掘的目的是发现Web和页面的结构及其蕴含在这些结构中的有用模式,对页面及其链接进行分类和聚类,由此获得有关不同网页间相似度及关联度的信息,有助于用户找到相关主题的权威站点,并且可以通过浏览权威网站企业可以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态信息,了解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的发展动态。还可以发现Web文档自身的结构,这种结构用于用户的浏览,也利于对网页进行比较和系统化。 (三)网络用法挖掘 通过网络用法挖掘,可以了解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所具有的意义。网络内容挖掘、网络结构挖掘的对象是网上的原始数据,而网络用法挖掘则不同于前两者,它面对的是在用户和网络交互的过程中抽取出来的第二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网络服务器访问记录、服务器日志记录、浏览器日志记录、用户简介、注册信息、用户对话或交易信息、用户提问式等。 四、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的应用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挖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网络信息挖掘,可以收集政治、经济、政策、科技、竞争对手、供求、客户等有关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改善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网络信息挖掘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例如: 1、科学研究。随着先进的科学数据收集工具的使用,如观测卫星、遥感器、生物信息技术等,所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大,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无能为力,网络数据挖掘作为一种强大的智能型自动数据分析工具得以广泛应用。 2、市场营销。利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顾客购买取向和兴趣的信息,从而为商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金融投资。由于金融投资的风险很大,在进行投资决策是,更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向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挖掘可以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处理,找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学习得到的模式进行合理的预测。 4、产品制造。数据挖掘对产品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对改进产品质量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提出信息的更高效的控制模式,从而为制造厂家带来更多的回报。 5、教学管理。如远程教育中的网络资源发现,分析教学网站的结构组织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规律、教学评价等。教学评价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传统的定性与定量教学评价存在许多问题。将数据与挖掘这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教学评价之中,可以提高教些评价技术水平,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6、Internet或其他通信网络管理等的应用。 下面主要介绍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和竞争情报中的应用。 (一)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应用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指个人或企业通过国际互联网络,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电子商务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挖掘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有效方法。由于Web的易用性、实用性,它很快占据了网络信息主导地位,目前已经成为使用最为广泛、最有前途的信息传播技术。电子商务中产生的数据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数据挖掘技术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机结合,选用适合电子商务数据的挖掘方法,可以提供数据挖掘的效率,让数据挖掘更好地为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是以网络技术和Web数据库技术为支持的,其中,Web数据库技术是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Web数据库的发展成为新的热点和难题。Web数据库能将数据库技术与Web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数据库系统成为Web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实现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的无缝有机结合。客户是数据挖掘研究的对象之一,它能发现客户的共性和个性、必然和偶然、独立和关联、现实和预测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对客户的消费行为如客户消费的心理、能力、动机、需求等作出比较客观的统计和准确的分析,为电子商务的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电子商务组织管理者必须通过访问网络最新和最准确的信息,对产品、客户、合作伙伴和进程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近年来,电子商务站在企业商贸领域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网络信息挖掘主要用于商品的市场定位和消费分析,以辅助制定市场策略,还可以用来分析购物模式,预测销售行情等。 2、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主要应用 (1)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销售商可以获知访问者的个人爱好更加充分地了解客户的需要,根据各个细节市场,甚至是每一个顾客的独特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了使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更好地应用,商家必须记录访问者的特征及条款特征。当访问者访问某网站时,有关访问者的数据便会逐渐积累起来。 (2)发现潜在客户 对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来说,了解、关注在册客户全体是非常重要的,但从众多的访问者中发现潜在客户群体也同样非常关键。如果发现某些客户为潜在客户群体,就可以对这类客户实施一定的策略,使他们尽快成为在册客户群体。在对客户访问记录的挖掘中,利于分类技术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潜在客户。先对已经存在的访问者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三种:新来访者、偶然来访者和常客。对于新来访者,通过分类发现,识别出这个客户与已经分类的老客户的一些公共属性,从而对这个新客户进行正确的归类。然后根据归类判断,决定是否要把这个新来访者作为潜在的客户来对待。 (3)挽留老顾客 二八定律表明企业80%的业务收入来自于20%的客户,而向新客户进行推销的花费要6倍于向现有的客户进行推销的花费。通过Web数据挖掘,可发现什么样的顾客群在网站上购买了什么商品,哪些是网站的忠诚客户,以便对其进行个性化营销和人性化关怀。 (4)延长客户的驻留时间 为了使客户在自己的网站上驻留更长的时间,就应该了解客户的浏览行为,知道客户的兴趣及需求所在,动态地调整Web页面,以满足客户的需要。通过对客户访问信息的挖掘,就能知道客户的浏览行为,从而了解客户的兴趣及需求,并根据需求动态地向客户推荐页面,提供特有的一些商品信息和广告,以使客户能继续保持访问站点的兴趣。 (5)改进站点设计 站点上页面内容的安排就如超级市场中物品在货架上的摆设一样,把具有一定支持度和信任度的相关联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有助于销售,利用关联规则发现可以针对客户动态调整站点的结构,使客户访问的有关联的文件间的链接能够比较直接,让客户更容易访问到想访问的页面。网站如果具有这样的便利性,就能给客户留下较好的印象,增加了下次访问的几率。对Web站点链接结构的优化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通过对Web日志的挖掘,发现用户访问页面的相关性,从而在密切联系的网页之间增加链接,方便用户的使用。二是通过对Web日志挖掘,发现用户的期望位置。如果在期望位置的访问频率高于对实际位置的访问频率,可考虑在期望位置和实际位置之间建立链接,从而实现对Web站点的优化。 (6)电子商务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就向客户推荐商品或提供信息来引导客户购买什么商品。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其他客户的信息或此客户的信息,模拟销售人员帮助客户完成购买过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荐的形式包括向客户推荐商品,提供个性化的商品信息等。推荐系统具有如下作用:(1)将浏览者转变为购买者。有时人们只是看看网站的内容而没有购买的意思。推荐系统可以帮客户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愿意买的商品。(2)增加交叉销售。基于用户已经购买的商品,推荐客户购买一些相关的商品。(3)建立忠诚度。客户往往愿意到那些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网站购物。 3、实例:顾客行为模式分析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一般不是在线创建模型,因此首先要将诸如会员基本信息、会员在线消费文档、会员在线行为文档\服务器认证日志等所有的相关数据从服务器上下载下来,并按照以下步骤处理这些数据。 (1)数据聚合与过滤 在这一步中,从不同的文档聚集所有数据汇成一组基本数据记录,在聚集的处理过程中,这些信息中有错误和漏掉的部分都需要得到修正。例如在信息提取的过程中,遇到购买为零时会导致空白,因此需填充缺省值来处理空白。然后将与该模式无关紧要的栏消去。例如,消去顾客的ID栏,因为它自始至终对于顾客行为模式没有任何作用。 (2)数据整合 预处理过的数据才可被挖掘工具进行整合。要注意数据挖掘工具只能处理数字,因此文字数据就要提前处理转化出来。不同的数据挖掘工具可能采用不同的挖掘技术,如有的可利用遗传算法,有的则可采用神经网络技术等等。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会因为数据整合的方法不同而有差别。以下是两个实例,表4-1是提取和过滤过的会员数据,表4-2是分析的顾客行为模式。 (二)网络信息挖掘在网络广告分析中的应用 网络广告是指在Internet站点上的,数字化格式的各种经营性广告。网络广告一般是指多媒体广告,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传递多种感官的信息,让顾客如身临其境,感受商品或服务。这种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广告形式,将大大增强网络广告的实效。 对于网站来说,它必须意识到一个成功的网络广告不仅仅找到一个业主,为它放上一个超链接这么简单,要想让广告主看到成效、增加宣传费,除了网站要完善自身建设,扩大用户群外,还应主动向广告主提供用户信息,由于点击广告的用户基本上是对此产品有兴趣的潜在顾客,因此,广告主也愿意付出较高的费用。网站要想长期大量的而拥有广告主的投资,利用数据文件技术为广告主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至关重要。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成功应用,文件算法的日趋成熟,都为网站提供这种服务创造了条件。 网络信息挖掘技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准备、挖掘操作、结果表达。就数据准备而言,网络广告主所需的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户的背景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用户的登记表;而另一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于用户的点击流,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用户的行为表现。人们在访问某网站的同时,便提供了个人对网站内容的反馈信息:点击了哪一个链接,在哪里浏览时间最多,用了哪个搜索项、总体浏览时间、个人姓名和住址等。所有这些信息都被保存在一个数据库中,生成大量的记录文件和登记表,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充分了解用户的喜好、购买模式,不仅可以使网站设计出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要的个性化网页,增加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广告主提出行之有效的广告方案,实现商家渴望的个性化市场营销。在数据准备阶段一定要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这是数据挖掘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肯定有多种算法。目前有很多厂商正在开发专门用于网站挖掘的软件,可以根据网络用户浏览广告时留下的个人信息,利用基于数据挖掘的概率知识库和模糊知识库,对信息进行概率分析,通过对广告访问者潜在的信息特征进行模糊划分,判断哪些网络用户是本产品的真正客户,而不是一般性的浏览访问者,从而为厂家组织生产和商家营销计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利用网络数据挖掘,广告主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用户信息,有的放矢地发送广告。可见网络公司在已有的条件下,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无论是对自身发展还是个广告主的宣传都是有利策略。当然,数据挖掘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要想获得最佳的网络广告效果,不仅与网络广告投放的位置,所选网站的日常浏览量,广告自身的视觉效果等密切相关,还有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而且,就数据挖掘而言,也不应把它看得过分神秘,认为只要有了一个数据挖掘工具,就能自动挖掘初所需要的信息,能更好地进行企业、商业运作,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其实,要想真正做好数据挖掘,工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对企业、企业业务的深入了解和数据分析经验。无论是企业还是网站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必须有些数据挖掘方面的专家,专门从事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在同其他部门协调,才能做到量身定做广告。 (三)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作用 竞争情报是指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的信息。互联网为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网络信息挖掘工具很难获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企业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谁忽视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谁就已经失去了领先的机会。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有两个重要方面,就是获取竞争对手和客户的信息。随着互联网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从网上可挖掘的企业信息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从网络信息挖掘技术的实现流程来看,网络信息挖掘不仅仅是像网络信息检索那样只是把符合查询要求的记录返回给用户,这样得到的结果集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包括很多不相关信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网络信息挖掘不仅能够从WWW的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信息,而且它还能发现权威站点、有重要价值的“隐藏”信息,并且能够监视和预测用户的访问习惯,这对于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搜集和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从网上可挖掘的企业信息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通过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可以从大量完整、彼此关系不明确的敏感信息中找出隐含的和事先未知的有用信息,揭示数据内在的复杂性,帮助情报人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获得更多的、更有价值的竞争情报。 (1)充分获取、开发和利用竞争对手和客户的信息 网络信息挖掘不仅能够从Web的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信息,而且能够发现权威站点、有重要价值的“隐藏”信息,并且能够监视和预测用户的访问习惯、购买行为,发现顾客购买模式趋势。 (2)挖掘Web日志记录来发现用户访问Web页面的模式 通过分析和研究Web日志记录中的规律,可以识别电子商务潜在客户,增强对最终用户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质量,并改进Web服务器的性能。 (3)网络信息挖掘在反竞争情报子系统中的应用 反竞争情报子系统是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低估竞争对手搜集竞争情报的能力势必导致企业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Web站点是企业与外界进行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获取竞争情报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因此,对它进行监控是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的重要途径。在竞争情报计算机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Web挖掘技术,通过运用分析访问者的Ip地址、客户端所属域、访问路径分析等Web监控技术、统计敏感信息访问率等方法实现对竞争对手的防范,以达到识别竞争对手保护企业敏感信息的目的。 结论 网络信息挖掘是网络信息处理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是指在大量训练样本的基础上,得到数据对象间的内在特性,并以此为依据在网络资源中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提取。网络信息挖掘是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挖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信息类论文: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摘要: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的教学需求,尤其是是在突出能力训练方面。要让学生实践能力更强,更加贴近工作情境,就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文就项目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就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信息这类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项目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教材编写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目的 1.1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现状: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突出工作技能的培养。但是学校与企业联系深度不足,未达到共体开发的合作程度。所以,很多时候仍然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感到吃力,对最新技术与工作流程了解不足,存在一定的弊端。1.2教学改革的目的:首先重新确立培养目标,要培养的是新一代社会人才,定位要准确,不是研究型而是应用型人才。应该注重素质培养、技能培养、工作需求培养。其次,要打造新的课程体系,让课程体系焕发活力,与企业合作,培养的主体不再是学校,而是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模式。课程更加符合企业工作需要,知识理论以够用为主,培养自学能力,具备进一步自学的能力即可。再次,配套教学软硬件环境,打造实验室、实训室、实验基地、教学平台、素材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1.3教学手段与改革的关系:丰富教学手段,让课堂生动多彩,让内容更加具体化,能够让课程形成体系。也能够展现教学改革的具体作用。对于电子信息类课程更是如此,电路设计、模块展示、仿真操作等等,都可以成为新的教学手段。而最为突出的就是项目教学法,尤其适合于电子信息类课程。 二、项目教学法研究 项目教学法已经尝试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很多课程纷纷采用。但是在实际的采用过程中,只是用了其中的几个分支点,并不是真正的完成项目法教学,收效自然也大打折扣。项目法教学的思想:将实际的某个工作,转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完整的小项目,其中应该包含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为完成工作服务的,也是为课程中包含的。项目法的实施不再强调讲授,而是让学生有任务有目的的去学习,研究,参与到工作流程中来。在遇到困难时候进行讨论,尝试解决任务中的问题,将教师的指导和建议转化为执行方案。完成任务、分析过程、总结经验。特点是:首先是教师身份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讲解者,而是任务的布置者。任务的参与者。但要起到指导方向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了,变成了对知识的需要,自主的去从课本、网络、团队中获取知识,了解流程。成绩的评定也改变了,要观察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团队的表现以及团队彼此之间的认可度。而不是单纯的用试卷来衡量成绩的高低。设计原则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选出适当项目,开发项目课程。首先,项目课程:若干个项目组成项目课程,项目可以是一组典型的工作任务,综合覆盖若干个实际工作任务;也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工作任务,完整地经历生产某一产品的工作过程;也可以解决某个单个或局部的问题。一门项目课程,纵向上可以分成若干个项目,其逻辑关系有:递进式、流程式、和并列式,等等。横向上每个项目可以分为若干个模块,一个项目与其对应模块是分解的关系,从大的典型产品到小的典型产品(设备、故障、服务),每个模块4至8个学时为宜。其次项目课程下的模块内容:以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任务、技术实际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工具材料、教学要求、技能考核要求、学习时数,等等。其中技术实践知识是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等。技术理论知识,是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理论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其基本要求是以满足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要避免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重新裁剪原有理论知识体系的倾向。技能考核要求要全面反映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规范要求,并有机嵌入专业课程标准之中。 三、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3.1能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课堂质量:电子信息类课程例如单片机、电路基础、模拟电路、PLC、数字逻辑等等多种课程当中都适用于项目教学法,所以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让课堂生动多彩,高质量的完成40到50分钟的教学内容。3.2项目式教学能够让学生贴近工作岗位要求:项目式教学可以将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融入当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将这些工作过程进行融合,小任务组合成大的任务,就形成了企业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让学生与工作任务不断贴近。3.3促进素材库的完成进度:任务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没有配套的教材与教辅。教师精心研究的每堂课的讲义与具体任务单,回馈单等资料,就是新的任务教学法则的教材的主体内容,只需要简单的丰富与添加,就可以形成新的符合要求的教材与教辅,完善素材库建设。 作者:王永强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类论文: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 摘要:21世纪以来,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首先论述了财务人才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其次对现有的财务类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内容分析,总结了信息素养培育的现状。最后结合四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创新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四维度财务人才培养方案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甄别、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赖以生存、学习的基本素养而备受关注,这种能力和素质被冠名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定义源自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学者们和实务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5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包含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探求信息、信息查询等技能和认识信息、履行信息道德规范等信息伦理在内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由注重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相关基本素养。学者们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三要素论、四元素论、五元素论和系统论。三要素认为,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方面构成,四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五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五大方面。系统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划分不同领域。横向上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而纵向上又可划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等三个层次。笔者比较支持四元素论,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对于财务类人才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会计审计职能作用已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进行转型。Garg等人(2003)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环境更为不确定,迫使企业管理者必须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决策”。而及时、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则是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因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财务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组织创新等”。随着管理者对信息需求的变换,会计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开始要求管理会计师将财务数据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与关键的非财务计量手段相结合,并联系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规划进行分析”。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更是引发了财务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出现了财务共享等平台的创新。数据的收集和加工越来越被计算机所替代,而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高端职能则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管理层对职业会计师最为重要的职业期望。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真正具备了从“报告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因此财务类人才必须完成从“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的转变才能够具备新常态下的胜任能力。要适应会计师职业角色的这种转变,会计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从而适应社会商业环境变革、组织变革和信息技术变革对组织价值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的环境正在改造会计行业,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财务类人才信息素养四维度分析 (一)信息意识 意识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养成。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具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财务类人才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整个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的信息。信息既是会计的产物,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工具。其次,要有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财务工作主要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的。会计核算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事项带来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及其变化,其产生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内部管理相关的财务信息更多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尽管其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信息源及其处理以获得有用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资金的运作及其管理也是建立在前面两种信息的基础之上。其三,要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获取或加工所需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只对财务信息负责的做法,扩展会计工作的范围,对于非财务信息具有洞察力,使可利用的信息更为丰富。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包括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就财务人员来说,其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1)通用信息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编程语言、基本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2)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如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财务共享系统等。(3)财务信息知识。如企业经济数据来源、数据架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内在联系等等。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能力涵盖了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使用、处理、表达、创造新信息等全过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这个完整的价值链上的信息流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力至少包括包括了;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相关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如熟练运用检索、统计、分析等软件,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的价值创造过程。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信息道德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严格遵守财务信息生成及信息披露规范、不提供虚假的信息、保守企业财务信息秘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等。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保证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四、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为了解我国目前财务类专业(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现状,本文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了42所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下文的各项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网站,并通过手工整理而得。 (二)信息素养在人才规格中的体现 为归纳现有培养规格中对于信息素养的体现,本文通过阅读培养方案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各个培养方案的财务类人才规格中对信息素养的定性描述现状。具体方法是,对于人才规格中出现的文字,按照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内容,进行分析鉴定,符合其中的维度要求的就归入汇总表格中。 (三)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和前文类似,为归纳现有培养方案中对于信息素养的落实情况,本文也通过阅读课程设置,试图是对其中的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归类。然而,和前文结果类似,直接关于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课程没有。而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光从课程设置中无法区分。因为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培育能力,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无法截然分开。同时,除了信息技能以外,类似于分析能力等会贯穿在各种类别的课程中,无法单独区分。因此,本文后续的统计工作就将相关课程局限在狭义的“信息”类课程,并且不再区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四)现状小结 综上,我国财务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不仅在培养规格中明确提出要求,而且较好的落实到了课程设置中。对于财务人才的信息知识覆盖也比较全面,基本上能够满足本科财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比较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如此。第二,尽管从所有样本角度看信息知识类的课程较为全面,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信息知识,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够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代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信息检索类课程,只有1/3样本开设。第三,单科知识课程多,综合性的技能培养课程不够。例如,除了财务软件以外,没有直接将财务知识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五、财务类专业信息素养培育提升措施 (一)建立信息素养培育框架 意识决定行动,导向的提出对于具体课程设置会具有引领作用。建议从培养方案中的人才规格开始,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增加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明晰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信息能力: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即使后续课程不一定完全涵盖,也可以在目标上对老师和学生提纲挈领,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体现。例如可以设置1个学分的信息素养概论的课程,其中可以涵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以强化信息素养的基本框架。 (二)完善信息技能培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议按照前文的财务人员信息知识的三个方面,即通用信息技术知识、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财务信息知识,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从已有的培养方案看,分析和运用财务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涵盖范围较广,如信息技术基础、基本财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软件等,而获取财务信息的课程较少,约有2/3的学校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信息化时代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信息意识、发现有用信息并有效处理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或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三)创新融合财务和信息的跨界课程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培养方案也要创新。现有的课程尽管涵盖各个方面较为全面,但是各自泾渭分明,缺少融合财务知识和信息工具的跨学科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的结合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索,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结合财务专业和信息技术,建议至少可以创新两门课程。第一,开设“财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输入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应用信息做出财务决策等,将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操作、会计软件、财务分析工具等知识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第二,开设“财务数据与统计应用”,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选择经济指标、建立经济模型、输入财务数据、统计分析等,将高等数学、统计学、统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等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 作者:何卫红 曹雨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电梯的使用也逐渐从高层写字楼、大厦、商场走进高层住宅楼,并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电梯安装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从满足用户的使用功能,确保电梯安全运行,加强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高层住宅电梯安装实例,浅谈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思路。 电梯安装工程篇1 1工程概况 太原市晋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龙翔苑小区6号楼,是一栋高层商住综合楼,东临双塔北路,北临小沟坡街,整个建筑由上面两栋塔楼和底层裙房组成,结构为框剪结构,主体10层,总高度31.7犿,南北长80.3犿,东西宽24.5犿,占地1860犿2,总建筑面积14900犿2,地下一层为库房,底层为商场,2层~10层为住宅。住宅入口由裙房坡道上至裙房屋顶平台,然后到达单元门。塔楼住宅部分均为9层,属中高层住宅。每个塔楼(单元)安装一部载客电梯,供住户使用。 2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电梯安装工程质量,结合过去多年的实践,提前制定了质量控制点及关键点;同时,明确要求安装单位在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对安装质量进行复查,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2.1事前控制 2.1.1重视图纸会审。设计图纸是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参加的图纸会审工作主要解决:图纸中有无“错”“漏”以及相互矛盾、标志不清等不合理之处。 2.1.2对所采购的设备及其配件的质量控制,应当从采购、加工制造、运输、装卸、存放、检验等方面进行监督与控制。采购电梯设备及其配件应在其质量满足有关标准、规范和设计要求下订货。 2.1.3审查安装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主要审查安装方案及组织技术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如何;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有无相应的预防及质量保证措施;审查安装单位是否执行现行《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梯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审查安装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是否到位。 2.1.4检查安装单位的主要技术人员的资质。项目经理、工程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资质,对于主要的技术工种如焊工、电工、起重工等必须持证上岗。 2.1.5搞好土建交接检验。电梯安装前建筑工程应具备下列条件:1)基本结束机房、井道的建筑施工,包括完成粉刷工作;2)电梯机房的门窗应装配齐全;3)预埋件及预留孔洞符合设计要求;4)建筑工程质量除应符合现行的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梯主要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形式与尺寸》的有关规定。通过上述的工作,确认已满足安装条件,有关技术资料齐全,才可签发开工报告,允许安装单位进入现场施工。 2.2事中控制 2.2.1安装过程质量控制。要求监理单位根据监理规划制定监理细则,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监理,监督安装单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中确定的程序进行施工,即安装———调试———维护保养———试运转———验收,最后达到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电梯安装分部工程优良等级。即所含电梯单台质量全部合格,其中单台和分项均有50%以上为优良,且各台的“安全保护装置”和“试动转”分项必须优良。质量保证资料符合要求。 2.2.2在安装过程中,要求安装单位应按程序、标准、规范精心组织施工,监理人员对于质量控制点及关键点进行现场旁站监理,记录有关数据,随时进行查验。如在实际过程中查出如下不足:底坑电源插座漏装;电梯按钮无中文标志;钢丝绳张力不均匀;井道照明安装不规范;电梯运行有较大的噪声等等,可要求监理单位均以书面形式通知安装单位,并要求按时整改,直至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2.2.3在安装过程中,当“曳引装置组装”、“导轨组装”、“轿厢、层门组装”、“电气装置安装”、“安全保护装置”、“试运转”这六个分项工程完工后,均应及时按工程质量验收程序,由监理工程师组织建设、安装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有关人员,按照《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保证项目”、“基本项目”、“允许偏差项目”进行验收评定;并做好各个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直至满足电梯分部工程优良等级。 2.3事后控制电梯安装工程结束后,应按工程质量验收程序,由劳动部门、监理、安装、建设单位组成验收组,对工程及时进行初验和最终验收。并对发现的问题迅速安排整改。 2.3.1安装过程全部完成后,安装单位首先应对工程质量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然后按照合同要求和检验评定标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预验,并做好记录;同时对预验结果进行评定。主要内容包括:1)对下列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犪土建布置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犫设备出厂合格证书及开箱检验记录;犮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犱施工记录;犲接地、绝缘电阻测试记录;犳负荷试验、安全装置检查记录;犵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质量控制资料反映了从设备及其配件到最终验收的各工序的操作依据。2)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项目有:犪电梯运行记录;犫电梯安全装置检测报告;它是对设备安装质量的综合检验,也是用户最为关心的内容。3)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记录项目有:犪运行、平层、开关门;犫层门、信号系统;犮机房。 2.3.2安装单位预验符合要求后,应向建设单位提交验收报告和完整的质量保证资料。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组织监理单位、安装单位项目负责人组成验收组进行初验,做好各种记录,并对结果进行评定。 2.3.3初验符合要求后,建设单位应向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劳动安全卫生检测检验站提交工程验收报告,在建设、安装、监理单位的参与下进行最终验收。劳动部门验收核查的内容包括:是否按设计要求安装施工;是否满足合同要求;同时核查质量控制资料;核查安全和使用功能;最后对观感质量作出评价。核查完毕,应由劳动检验站有关专业人员按最终验收做好详细记录,并对核查结果作出评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并立即进行纠正和验证。 2.3.4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安装技术资料是将安装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图纸、表格、方案等技术文件资料,经收集、审查和整理,按科学技术档案的案卷、标准化进行组装归档。电梯安装技术资料是建设项目竣工及交付使用的必备条件,也是电梯分部工程进行管理、使用、维护的依据。 2.3.5完善电梯保修工作。电梯安装工程验收后,电梯的安装质量还决定于日后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反映,要及时把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反馈给安装单位。安装单位应及时处理,顺利完成保修阶段工作。 3结语 电梯安装工程经有关部门检验达到优良等级。在工作中可以总结如下几点: 1)安装施工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执行标准、规范来确保每道工序质量。 2)安装工程开工前,质量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施工组织设计及安装人员的审查上,并且对设备进行进场验收。 3)安装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质量标准的落实和执行上。 4)分项、分部工程安装结束后,应按工程质量验收的程序检验验收。 5)搞好管理、使用、保修工作。 作者:张学旺 电梯安装工程篇2 目前,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因此,政府和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应针对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科学可行的应对措施,提高工程质量,确保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能对电梯安装工程周边环境进行勘察。部分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在开始安装前,没有认真地勘察电梯安装工程周边环境,所以制定的电梯安装方案不够完善。 2)电梯安装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在开始安装前,没有综合考虑电梯安装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导致制定工程安装方案不够完善;没有对整体安装流程进行合理规划,导致安装人员的职责分工混乱;缺乏明确的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导致电梯安装工程实际安装结果与预想效果存在较大偏差。 3)部分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工作人员的安装技术水平不够成熟。电梯安装工程工作人员的安装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电梯安装工程质量,但是从安装现场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很多电梯安装工程的工作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而多是专业承包企业为节约施工成本雇佣的廉价临时工。 4)电梯安装机械设备的维护存在不足。部分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使用的电梯安装机械设备已经严重受损,无法在安装过程中正常应用,不仅影响了电梯安装工程质量,还严重延误了电梯安装工程的工期,并且增加了电梯安装工程发生危险的概率。其次,在电梯安装前缺少检查环节,部分电梯安装工程工作人员既没有按照电梯安装机械设备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核对电梯安装机械设备的型号是否满足安装需求,也没有逐一检查安装机械设备是否存在松动或偏位等问题。 2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策略建议 2.1认真勘察电梯安装工程周边环境 由于在电梯安装工程非常容易受到施工地区地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开始安装前,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工作人员必须对电梯安装工程周边环境进行认真勘察,要及时发现工程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并积极地与业主或者是总包方进行协商解决办法,对电梯安装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消除,最大限度保证电梯安装工程周边环境具备良好的安装条件,从而对电梯安装方案进行缜密、科学的可行性分析,确保制定的电梯安装方案能够适用于目前的安装条件,以此保障电梯安装工程能够达到预期的安装效果,进一步提高电梯安装工程质量,确保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工作人员以及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建立健全电梯安装工程管理制度 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在开始安装前,需要根据对工程周边环境的勘察结果整合数据,制定缜密、科学的可行性安装报告,确保电梯安装方案能够完美匹配电梯安装工程周边环境的安装条件,从而保证电梯安装工程能够达到预期的安装效果。其次,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在开始安装前,需要综合考虑电梯安装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保证制定电梯安装工程安装方案完善;需要对电梯安装工程的整体安装流程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安装人员的职责分工明晰;制定明确的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避免电梯安装工程实际安装结果与预想效果存在较大偏差。另外,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电梯安装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对电梯安装图纸进行复核,以免在后续安装过程中突发工程变更的情况。 2.3提高电梯安装人员安装技术水平 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工作人员的安装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电梯安装工程质量。因此,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需要加强电梯安装人才建设力度,积极招募专业安装人员来替代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雇佣的临时工。其次,在开始安装前,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电梯安装技术指导,例如:开展各主要电梯安装机械设备正确操作要领和所有工序、工种正确的安装方法培训工作,对一线安装人员进行现场安装工序、工程操作规范、大型设备操作与使用等专业技能指导,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必须完全掌握电梯安装技术。并且,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还需要定期开展电梯安装人员学习交流会,检查电梯安装人员在培训后的学习成果。另外,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必须对各个安装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督跟踪,以此进一步提高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最大程度降低电梯安装工程事故发生概率。 2.4加强对电梯安装机械设备的维护 电梯安装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重型机械设备,重型机械设备能否正常使用直接影响着电梯安装工程质量。因此,电梯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需要加强对电梯安装机械设备的维护。在开始安装前,电梯安装人员需要仔细核对电梯安装机械设备的型号是否满足安装需求,对电梯安装机械设备进行仔细校验,查看电梯安装机械设备是否处于可正常工作状态。其次,电梯安装人员要检查好电梯安装机械设备是否存在松动或偏位等问题,倘若检测结果发现有电梯安装机械设备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维修处理。另外,在安装过程中,电梯安装人员必须做好对电梯安装机械设备的维护,避免电梯安装机械设备因潮湿、腐蚀等原因出现老化受损的问题,确保电梯安装机械设备的维护在安装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 作者:李彬 单位: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电梯安装工程篇3 1引言 电梯安全可靠的运行至关重要,做好电梯安装的监理工作是保证电梯工作安全可靠的一个重要环节。电梯监理是针对电梯安装过程中各工序的安装工艺、质量控制点及关键点,采用见证、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方法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确保电梯安装质量符合标准及合同要求,确保电梯运行安全、可靠、舒适。 2安装施工中的监理工作 电梯安装施工之前监理应熟悉施工图纸及安装说明书,全面了解电梯机房布置图和井道布置图。监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正确行使监理职责。检查电梯安装工程有关质量保证体系、施工工艺流程和随机技术资料等,包括安装单位的资质、施工人员的资格证和上岗证、零部件合格证、安全装置型式实验报告[1]。根据安装进度和安装工艺、技术要求,制定监理计划,抽查工程实物质量,电梯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影响电梯安装质量的主要工序有放样、导轨安装、曳引机安装、轿厢安装、调试、安全性能检测等。下面就上述各项工作中应该做好或应关注的细节加以论述。 2.1放样 样板放线是电梯安装的基础。由于实际的井道和门洞与图纸常常有偏差,综合分析,找出电梯中心线的最佳位置是保证电梯各部件定位准确、适宜的重要工作,监理应予总够的重视。(1)样板托架是样板、样线和样线悬挂重物支撑体,是放样的基础,样板托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放样质量和施工安全的保证。(2)门线样板的定位依据有井道各层垂直度、相邻井道各层垂直度(并联梯)、井道内部尺寸、门套尺寸和候梯厅的装饰等。门线样板定位不合理,将增加井道门洞内壁的修整、门洞口的修整、地坑底座、候梯厅的装饰,井道内厅门侧的护栏等工程投资。(3)从井道样板转移到机房的样线准确性,是保证电梯曳引垂直的充分条件。 2.2导轨安装 (1)导轨吊装的吊装方案直接关系到导轨的安装质量。导轨吊装时,第2根导轨与第1根要留2~4mm的调整间隙,而且一次吊装导轨不宜超过6根,否则上面的导轨重量将把调整间隙压没,甚至还会把下面的导轨压弯,而导轨是无法调直的。(2)导轨的调整质量的检查。不单检查导轨轨距、垂直度和导轨接头台阶的调整质量,还应检查两列导轨的平行度,因为两列导轨的平行度直接影响到电梯运行舒适感[3]。(3)导轨侧工作面直线度。验收时选择运行中轿厢晃动较大的区域进行分段抽查。取测量值间的相对最大偏差,轿厢导轨和设有安全钳的对重导轨应不大于1.2mm。不设有安全钳的T型对重导轨应不大于2.0mm。对“测量值间的相对最大偏差”的理解经常有误。举例说明:设有安全钳轿厢导轨连续测量3次偏差数值(即B-A)分别为C1=0.7mm、C2=-0.8mm、C3=-0.5mm,则相对最大偏差值应为C1-C2=0.7-(-0.8)=1.5mm,而不是0.7mm或0.8mm,应判定为不合格[1]。 2.3曳引机安装 (1)轨距中分线重合检查。避免偏左或右运行,减少轿厢导向装置的磨损和因导向装置的缓冲行程被压缩而造成的轿厢左右晃动加大。可以通过曳引槽和钢丝绳尺寸计算加以验证(在理论计算值的基础上进行载荷修正,V形槽的曳引中心应向槽内修正1.0~1.5mm,半圆槽的曳引中心应向槽内修正0.5~1.0mm)[1]。(2)轨距水平线重合检查。避免轿厢偏前或后运行,减少轿厢导向装置的磨损和电梯在顶层区域因曳引绳与曳引轮缘摩擦所造成的轿厢振动,曳引机与承重钢梁之间有防振胶垫,曳引中心应向非曳引轮侧载荷修正1.0~1.5mm[2]。(3)曳引轮垂直度预调整检查。由于有齿轮的曳引机,曳引轮大多数都是在曳引机的侧面,每根承重梁上所受的压力不一样,防振胶垫的压缩量和承重钢梁的下挠量也不一样,因此曳引机调整时,非悬臂式向曳引机侧倾1~2mm,悬臂式向曳引机侧倾3~5mm,取值的大小看承重梁的长短[3]。2.4轿厢安装[1~3]轿厢拼装时,监理应强调在拆除上端站所架设的支承轿厢的横梁及对重的支撑之前,一定要将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装置装接完成,以防万一电梯失控打滑时,安全钳能起作用将轿厢制停在导轨上[1]。轿厢拼装完成后检查重点如下。(1)下轿架的安装检查。不单检查其纵向、横向的水平度,还应重点检查安全钳装置与导轨的间隙和其间隙的保证措施,即在下轿架调整完应在导轨与安全钳之间用硬木塞紧,否则在拼轿架时很难保证下轿架不会移动。下轿架移动会造成整个轿厢拼歪,严重时会造成轿厢安全钳装置刮磨导轨[3]。(2)轿厢地板的安装检查。不单检查其纵向、横向的水平度,还应重点检查轿坎与层门地坎的距离,以保证轿厢运行时轿坎与层门门锁的安全距离。 2.5调试、安全性能检测 在运行调试之前,监理要做好安全检查,电气检查和润滑检查。应确定限速器、安全钳等安全部件安装完好;若采用临时电源则应确定电源电压的波动值不大于±7%,各种电气设备的接线和安全装置可靠;确定曳引系统、门滑轮、导向系统、安全钳的拉杆机构等装置润滑良好。(1)慢车运行调试时,应查验制动器制动的灵活性,工作性;确保导轨的制导行程,井道顶的最低部件分别至轿顶最高部件、轿顶最高附件和轿顶可站人平面的距离及轿顶的检修空间等符合要求,以防轿厢冲顶;当轿厢压实缓冲器时,轿底的检修空间等符合要求;极限、限位保护开关、缓冲器安全触点、限速器绳松断保护开关、层门门锁等安全装置动作可靠有效[1]。(2)在电梯快车细调之前应将电梯的平衡系数调好。电梯的平衡系数一定要符合该电梯的设计参数,不是40%~50%就合格。做平衡系数的压重块要正确,禁止压重质量采用估算[3]。在检测中发现有的轿厢尚待装饰(如地板铺设大理石等),同样,作为验收检测,这样测出的平衡系数也没有实际意义。总之,电梯安装监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程序上或者操作中的小偏差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应该注意的要点还有很多,以上只是笔者在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参考文献: [1]GB10060-19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S]. [2]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S]. [3]GB50310-2002.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作者:刘孝敏 单位:华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库存及采购管理研究 【摘要】 采购不合理造成库存过大常常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库存管理费用过高以及难以更换产品等问题,还会由于一些产品存在着时效性和保质期两个特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将一些积压的商品低价出售,造成企业利润大幅下降。此外,库存不足还会使企业由于产品脱销而错过销售机会,降低企业的信用,并且紧急订货还会使企业所支付的各项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利润下降。本文以沃尔玛为例,分析了其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来达到降低采购与库存成本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关键词】 连锁企业;库存与采购;问题;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很多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国内外许多连锁企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份额争夺战,零售业仅仅依靠销售额的增长已无法确保利润有大的提高,因为销售带来的收入正在被不断增加的成本所腐蚀。沃尔玛作为一家世界性的连锁企业,也是一家外资企业,对零售行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这样的一家企业来说,控制成本显得至关重要,而企业的采购和库存成本在整个成本费用中占据着一个主要比重,其中采购成本占了沃尔玛销售额的39%,而库存损耗大约为15.12亿美元。因此一个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利润,就必须抓好采购和库存成本这两个方面。而控制成本不只体现在企业现金流出的减少,还直接体现在商品结构合理化、品类管理科学化、补货的及时性、库存商品最低化等各方面,且最直接体现的是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和企业利润的提高。 一、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问题分析 把美国沃尔玛的管理模式移植到中国,一直是沃尔玛的终极梦想。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沃尔玛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一路跌跌撞撞,所付的代价不少。因为要在两个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国家实施同样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势必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就比如说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就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商合作共赢的意识不强。虽然沃尔玛与供应商在信息上实现了共享,但在中国很多供应商只知道通过直接的需求来提供产品,而不会去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做分析和改变,对于通过供应链系统传输过去的信息,供应商很有可能只是粗略地查看一些经过总结处理的比较简单的指标和报表,因为很多供应商还无法理解这样去做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沃尔玛对供应商的管理并没有像国外一样形成良好的循环合作。并且,由于沃尔玛会把一些商品的销售情况传输给相应供货单位,由他们来进行分析并供货,而一旦某些供应商对这些信息没有细看,忽略了几个指标,势必会给沃尔玛带来一定的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 (二)手工查保影响采购计划。商品的保质期对超市来说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超市也会放较大的精力来管理商品的保质期,因为商品保质期这一特性会影响企业的采购策略。而我发现在中国的沃尔玛依旧运用着最原始的人工查保的方式,另外,在给商品上架的时候,超市的有些员工可能会嫌麻烦,在上货的时候直接将补货商品放在外侧,而把原来的商品直接推到里面,造成了剩余保质期较长的在外侧进行销售,而剩余保质期较短的则在内侧被忽略,同时也给现在的手工查保工作增加很大的负担。而若在这工作中没有很细致地检查,不小心忽略了几样临保商品,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促销和采购计划。 (三)中国消费者的不确定性给采购带来的挑战。相对于欧美地区消费者基本都是带有很强的目标性购物,中国的消费者则由于生活方式和地域的不同,在购物的喜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沃尔玛在集中采购时无法全面系统地考虑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致使某些地区就可能无法因时因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消费者对沃尔玛的满意度。因此,中国消费者消费的不确定性为沃尔玛的集中采购配送增添了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门店库存过高和缺货现象严重。在中国的一些沃尔玛超市中,一些畅销品总是缺货,而非畅销品却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库存空间,由于这些商品的存在,严重影响门店的库存周转率和资金周转率。有一次,我们在沃尔玛超市进行问题查找时,就发现缺货已经成为了沃尔玛十分常见的一个现象,很多货架都空置着,甚至一些日常必需品,比如盐都进入了缺货的行列。而我觉得对于某个热销产品亦或是必需品来说,超市若达到了严重或经常性的缺货状态,供应商没有及时了解情况和采取补货措施,而沃尔玛的采购人员可能也没有精力来关注到这一单品,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这个商品出于一直缺货的状态,作为一种处于热销状态的商品或生活必需品,长时间或经常性地处于一种缺货状态的话,对零售业企业来说是十分严重的一个现象,会造成一个较大的利润损失。 (五)欠缺对采购人员的专题培训。在中国,沃尔玛的部分采购人员可能会出现过于看重短期利益,出现只考虑节支的采购误区,一味地向供应商索取费用,以及将自己的费用转嫁给供应商,这就造成了采购人员过度集中精力于索取费用,而没有考虑到与一些希望长远发展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甚至有些还会利用自己的身份一味地欺诈供应商,不遗余力地索取一切利益。这种行为势必会破坏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影响双方良好的合作,还可能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六)仓库的管理和配送缺陷。中国地域广大使得配送中心显得很少并且分散,在执行少部分商品的配送上有些力不从心,松散的物流格局也造成了产品配送效率的低下,而这就意味着企业必定会存在部分资源的浪费,包括在配送的人力物力上。并且在中国各个门店相互间还比较独立,在很多的信息上口径不统一,造成了只要一有门店的某种产品存在缺货,就得从配送中心进行调货。同时还会由于部分库存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工作比较随意,对商品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和详细的管理和分类,而使得超市的整个仓库显得比较混乱。 二、对中国沃尔玛超市采购和库存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对重点供应商加强培养。我们可以按80/20的规则进行划分,占80%采购金额的20%供应商为“重点供应商”,占20%采购金额的80%供应商为“普通供应商”。沃尔玛公司作为零售行业规则的引导者,不能坐等其供应商来慢慢进入角色,而是有必要地付出一些前期的培养成本,而这一成本的划分则是对重点供应商投入80%的时间和精力,对普通供应商投入20%的时间和精力。接着,对供应商进行培养后,沃尔玛还得进行后续的考核,对于这个事情,我认为总部可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或一个团队来进行跟进,着重来提高重点供应商的一些素质和能力,来接近沃尔玛为供应商制定的标准,为以后更长远的合作打下基础,而非对合作的供应商不管不顾,任其发展,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就是造成双方共同的损失。 (二)建立临保提醒系统。为了应对人工查保带来的失误和减少这一方面的人力成本,超市可建立一个商品临近保质期的到期提醒系统。在这个系统上建立两个版块,一个是库存商品保质期管理,另一个是货架商品保质期管理。运用了这一系统,超市不仅可以降低对商品保质期的监督检查工作,管理人员还可以直观的看到门店所有商品的剩余保质期,对于有些商品及时采取促销策略而不至于因错过最佳促销时间而造成超市更大的损失,根据这一系统超市管理者还可进行一个采购进货的安排和监督,减少了由于人员的疏忽给超市带来名誉上的损害和经济上的损失。 (三)采取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消费者在消费需求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虽然,集中采购给沃尔玛带来了许多的优势,但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和面对生活习性存在较大差异的中国百姓,我觉得对沃尔玛各门店的商品配送都由配送中心进行统一配货是不太不合理的,我觉得其完全可以将集中和分散这两种采购结合起来,即在总部集中采购的前提下采取部分分散采购的策略,这样的一种结合不但可以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经济效应,还能通过调查不同地区消费者在购物上的喜好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在各地区采购一些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提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比如在一些节日,人们选择庆祝的方式不同,所需要的商品自然也会有所区别,而这些正是集中采购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部分商品采取分散采购的方式也是为了能让企业真正做到为顾客着想和服务。但这是在不改变大部分商品依然处于总部集中采购管理的状态下进行的。 (四)采用库存信息联合法。沃尔玛采用如下图的方法进行采购,可以高效便捷地满足日常经营的需求。但在有些时候它还可以利用各门店之间的库存来进行调配,比如说这一商品在这地区门店刚好处于销售高峰期,而在另一地区却处于低潮期,那么为了让生产出来的商品更有效地得到利用,而不至于过期变质掉,就可以相互进行补充销售,这也是基于这一系统数据可以在各门店呈现,进行一个数据的交流,让门店的负责人可以看到其他门店各个商品的库存情况。一旦发现自己门店内的某一产品处于高库存低销量的情况,超市的相关管理人员就可以将这一情况反映给总部,并在总部允许的前提下采取这一方式将自己门店内的库存进行一个选择性近距离的转移,降低库存成本并减少损耗。 (五)加强采购人员的专题培训。在采购一种新商品时,采购人员在这一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优秀的人员往往会带来一个令人满意的谈判结果。因此对采购人员,公司应加强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比如不弄虚作假,不见利忘义;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比如采购流程、谈判技巧、合同管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比如分析技巧、逻辑思维、决策能力、合作精神等,对每一个供应商要像对待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利益的共同所有者一般,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六)应对门店仓库配送和管理缺陷的举措。当某个门店出现少部分商品缺货而配送中心又相对比较远时,总部便可以安排同地区门店进行补给,一旦一个区域内一些门店同时提出补货需求时,总部便可以统一进行补货,这样可以降低配送的费用,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将各门店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之后。应对超市仓库管理上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要依靠仓库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意识。因此,区域的总部可以在平时多加强这部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清楚如何才能根据各门店的不同情况把商品进行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并且在平时总部也要加大各门店仓库管理上的检查力度。在商品的搬运上,总部还应尽可能给予一些技术和工具上的支持和指导,最大限度降低在搬运过程中对产品造成的遗失和损耗。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在中国发展的沃尔玛采购与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采购和库存的优化管理是当今连锁超市打造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连锁超市企业就要全面系统地考察评估自己的库存和采购管理系统,并围绕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完善供应商系统、采购模式、信息系统、仓库管理方式以及提高采购人员的能力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一个有效的采购系统和良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就无法保证企业销售系统的顺畅运作,也无法较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当然企业也很难获得目标利润。 作者:周芳琴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论文 1.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 1.1企业采购部药品引进时同质化严重,并且针对市场浅在消费对象定向不清晰,形成一种商品业绩突出,其他品种业绩不尽如人意,那些部分药品周转率低,最后滞消成有效期药品,这只是直接表象,间接表象为此类商品的周转率不高,掩盖了业绩突出单品的贡献值,导致采购方向决策失误。 1.2季节性药品采购时期与数量控制不到位。如夏季易重暑,大量购进藿香正气系列产品,高温期远少于历史同期,结果大量积压成有效期药品。 1.3对国家政令变化的反应迟钝。近年来国家药监部门加大了含麻黄碱类药物的销售数量,消费者在药店可以随便买到此类药品的现象得以控制,其销售量在零售药店急剧下降。因此,仍按原计划购进的大量含麻黄碱品种滞销,成为有效期药品。 1.4对药品生产商的生产、营销政策调整的应变能力低,广告药品购进未顺应药品广告计划。当今广告效应普遍,老百姓用药跟着广告走。当生产厂家产品广告效应明显时,便大量进货,现在药品性能改良迅速,再加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一旦厂家出于成本考虑降低或停止广告投入,百姓不再认可且购买力骤降,前期大量进货滞销后成为有效期药品。1.5店铺药品品类管理与采购部采购结构不一致。门店作为销售终端不仅要按计划最大限度实现销售额,而且要最低限度的存货报损。如门店新张时,为了满足店面陈列需求,增强顾客入店的视觉冲击,需加大其库存。正常营业后,由于前期市场调研与实际存在差异,未及时进行市场需求的跟踪分析,药品结构不合理,门店管理者又未与采购部及时沟通进行库存退换调整,结果造成大量药品成为有效期药品而报损。 2.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甚至缺失企业内部管理不善 企业内部缺乏存货进、存和销的制度和科学的核算工具。虽然企业设有内部控制机构,也配备了相关人员,但其职能严重弱化,内控人员的主要职能仍然是算、记、报,不能发现在采购程序运转过程一些违规甚至于因无相关岗位间制衡而产生的舞弊,更不能根据企业财务信息正确评价内部控制形式可控下的实质是否可控,导致各级管理部门有恃无恐,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使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甚至瓦解。管理观念落后,导致新兴进、存、销工具软件的诸多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更没做到存货财务管理工具与商品进存销软件的结合。例如:库存软件的数据海量计算与财务管理中存货最佳库存量的融合使用等。 2.2预算中存货采购预算形式化 企业由预算生成的采购计划因控制与考核不力,采购人员出现频繁采购,未按批次、批量采购,盲目和没有计划的采购,会导致产品的积压,然后通过配送中心分配到各个药店,以分散中心库的库存压力,但药品的库存量却未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即使采购人员将此部分药品进行了退货处理,也忽视了存货的成本和资金占用率,这就是没采用单品品类合理库存量的指标所致。应急性药品采购流程凌乱,及时性差,有时候需求高峰后到货造成堆积,有时候采购量又太少而需增加采购频次,给存货管理带来很多不便。 3.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加强存货管理的方法措施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国家监管部门为加强对药品的全链条管理,提高药品流通环节的准入门槛,出台了新版GSP,实现对其流转环节的全程电子监管,确保药品质量,提升全民用药安全。与其他商品最主要的区别是有严格的效期规定,因此加强药品存货的管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仅关系到企业效益,更关系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3.1以销定采,发挥仓储中心“蓄水池”作用 商品管理部直接控制采购订单的生成。每月商品管理部门对各门店上报的有效期药品月报表进行分析,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定义滞销药品,要求采购部门对其停止采购,并直接加停购标识。若有特殊情况,经商品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取消停购标识。此方法将有效监控采购部门对已经形成滞销药品的再一次进货,否则将增大低动率药品的促销压力。对商品管理部已提出控制采购量的药品,严格按存销比进货。尤其是对季节性购进的药品、广告药品要严格按预算计划和促销方案进货,并跟踪销售情况,及时与供应商协商因特殊情况造成商品退货处理。采购部门如何及时准确的了解一线门店千差万别的销售结构,并将其转化为适销对路的采购订单,仓储中心的作用就开始彰显,首先其向采购部门将各门店的商品品类和数量需求如是反馈,其次验收核实实物与计划的一致性,尤其对产品批次有效期进行重点审核,把住有效期药品产生的源头。质量管理部根据GSP规定,对供应商所提供的药品有效期有严格的规定:对离效期还有6个月以内、6至12个月、12至24个月以及24个月以上来确定药品购入时间距离有效期的时间间隔规定。仓储中心验收员按照以上规定对所有入库的药品进行验收,杜绝效期问题药品入库。 3.2创建符合企业自身的ERP管理系统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以海典软件为例,根据企业实际设定初始存货单品上下限,使海典软件自动生成周期采购量,实现形式上的智能补货,包括销售终端的子库和仓储中心的主库,然后根据库存做采购计划。但还应综合考虑,所以标准库存与最小库存的设置显然非常重要,并须经常重新检验。下面推荐使用ABC法和EOQ法结合使用,这是药店连锁企业销售特点决定的。全国百强医药连锁企业前50名的单品品类均在1万个以上,但这1万种商品中20%的商品创造企业近80%的销售额,甚至销售前十的商品年销售以百万计。所以先采用ABC分析法进行分类,找出重点。A类品种少,金额比重大,约20%品种占金额比重80%;B类品种约15%,金额比重15%;余C类品种数多,但金额比重很小。控制库存其实主要控制A类品种就可以了。海典软件对此操作就很简单了,但接下来需进行A类中的更重点商品进行EOQ法进行量化控制。 3.3加强存货的财务成本控制 根据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特点,结合对存货进、存、配和销的过程进行期间划分,计算最佳采购量,将存货成本控制精细化和数字化。 3.4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间制衡 企业应根据ERP系统设置明确的请购、购进、付款、销售、收款、保管等岗位职责,有的岗位职责可能会交叉,需加强不相容岗位间的相互制衡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杜绝舞弊的发生。 4.总结 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库存管理是一门高动态的管理,根本原则是保证首推品、应季品和畅销品充足的前提下各零售终端药品供应缺货率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一定统计、财务管理方法,降低不合理库存量,提高存货周转率,加速资金周转。综上所述,加强库存药品管理,完善采购、存储、销售环节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医药零售连锁企业仓储中心“蓄水池”作用,保证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的安全与高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王春宝 单位:唐山永和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资金管理论文 一、连锁经营的主要模式 一是直营连锁,即所有店铺或网点均归同一经营实体总公司所有。二是自愿连锁,即各店铺所有权独立,通过协议的方式,统一定价,共同采购,达到横向联合、抱团经营的目的。三是加盟连锁,也称特许经营,即被特许人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并由被特许人投入资本,按照事先的约定条件,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被特许人自负盈亏并对自己的投资拥有所有权。综上所述,连锁经营就是通过快速扩张,依托分散经营来开拓市场、打开销售渠道,在细分市场上不断提高自身品牌的占有率,从而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和销售收入,达到规模化效应的经营方式。其可以在企业内部采用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实行批量采购,集中配送,通过规模效益降低采购、配送和管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更高的差额利润。 二、连锁经营的筹资渠道 连锁企业的经营方式是通过高速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以规模化的优势来获取差额利润,如何先于竞争对手抢占市场、渗透市场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连锁企业一般采用成长型战略,通过网点拓展来开拓市场、渗透市场,有时也可能会同时经营两个不同的品牌,利用品牌互补优势,拓宽不同的业务渠道。大规模的网点拓展,需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后盾,企业财务战略应采用与成长型战略相匹配的扩张型战略,大量筹措资金,以满足大批量新增网点所需的前期投入资金。企业的筹资渠道可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一)内部筹资渠道 内部筹资的主要来源为企业的内部留存利润,即企业分配给股东红利后的剩余利润。企业甚至可采用零股利战略,将所有的剩余盈余都投资回本企业,但是对处于快速扩张期的企业而言,单单依靠内部筹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 (二)外部筹资渠道 外部筹资可分为权益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两类。权益性筹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或者接受投资者直接投资等获得资本的一种方法。在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时,采用权益性筹资无需按期还本付息,只需在企业盈利时支付股东股利即可,因此筹资的财务风险小,但容易引起企业控制权的变更,且筹资成本较高。债务性筹资构成负债,企业需按期还本付息,如银行借款、发行的债权,此外还包括各类营运负债的资金来源,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债务筹资与权益性筹资相比有筹资成本低、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受需按期还本付息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高于权益性筹资,且过高的资产债务率会影响企业日后的筹资能力。企业在选择筹资渠道时,需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编制资金预算,综合资本结构及可持续增长性,优化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在满足企业发展的同时,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在留存收益和权益性筹资既定的情况下,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如其需要筹集更多的运营资金,则多以高负债经营为主,资金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负债率的高低。连锁经营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各连锁网点的店铺都以租赁方式取得,因此无法通过抵押贷款方式来获取大量的银行借款,更多的是依靠大量的营运负债来获取营运现金流。营运负债的主要来源为各类应付账款(主要为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和预收款项(消费者预存的卡券类收入)。以某知名连锁披萨店为例,作为餐饮连锁零售企业其存货周转速度相对较快,一般为1个月左右,而其与食材供应商约定的付款期通常为3个月,这样的运作方式能使企业通过营运负债的方式获取一定资金且相对稳定,并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而增长。假设企业月营业总收入为2000万,食材成本占营业收入的25%,则通过营运负债的方式,可以从供应商处获得1500万(2000*25%*3=1500)的资金。新增一家门店的前期投入资金约为180万,月营业额约为30万,则1500万的资金可用来拓展8家门店。这8家新增门店又能为企业增加180万(30*25%*8*3=180)的营运负债。再加上企业通过留存收益、股东追加的投资、银行贷款等其他途径获取的资金,将不断增加门店数量,提高市场占有率。随着规模化效益和品牌效应的产生,企业总营业额和单点营业额都将逐步增长,随之也将带动从供应商处获取的营运负债资金的滚动增长。 三、连锁经营的资金风险 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风险来自于经营和管理两方面。 (一)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 从经营风险来看,由于连锁经营企业负债率较高,且大多来自于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和消费者的预存卡券收入,其盈余资金通常都用做再投资,进行新网店的开拓,以满足高速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这样的资金运作方式就使得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链起着重大的影响。连锁经营企业多以服务业为主,一旦经济环境不景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随机就会减少,这就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营运现金流入和盈利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旦企业的主营收入呈现出递减状态,其必须面临以目前产生的较少的营运现金流入来支付已到付款期的供应商货款,这样企业之前维护的平衡状态将被打破,营运负债能力也将随之下降。仍以上文提及的连锁披萨店为例:假设食材成本占营业收入的25%,企业每月的营业总收入均为2000万,其每月用500万营运现金流入来支付到期的食材货款,支付后尚余1500万。如果企业的营业总收入突然下降至1800万,则其仍需支付到期的食材货款500万,此时剩余的营运现金流则降为1300万。消费者的预存卡券收入面临同样的问题,大量的预收款项实际上是对未来销售收入现金流的透支。当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时,除本期的预收卡券收入将相对减少之外,消费者如果使用前期购买的卡券消费,对本期而言非但没有资金流入,反倒还要承担相应的资金流出,这就加剧了企业本期资金流入量的减少。再有,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经营手段,使得企业将留存收益和结余资金都用于新增网点的前期投入中。以连锁披萨店为例,新店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养成期,在开业半年后产生正现金流(EBI-TA 0),并在三年内收回投资。因此,如果企业未能敏锐察觉到经济环境的恶化而及时调整网点拓展计划的话,高负债率和较少的流动资金必将导致连锁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此外,诸如保底租金、折旧、人员的基本工资、水电等固定费用的资金流出,不随资金流入的增减而变化,主营收入的减少影响企业资金支出的固浮比,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供应商也可能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因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要求企业缩短付款周期,这些均是企业在经营时可能面对的资金风险。 (二)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资金风险 从资金管理风险来看,首先连锁经营企业网点众多,又大多分散在各地,所属门店会在各地银行开户,造成资金散乱、沉淀等现象,降低了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零售企业的收入以现金交易居多,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来监控各地的资金情况,就会给企业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损失。最后,分散经营主要是看重单个网点的营运能力,一旦网点与总部的资金管理信息不对称、不及时,就会误导企业决策层的判断,导致决策层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和资金方案。 四、降低资金风险的途径 连锁经营企业降低资金风险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防范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两方面。 (一)防范因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 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应对市场环境有敏锐的嗅觉,及时察觉经济周期的变化,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经营决策和资金运作方案。根据企业的营收状况和盈利能力,结合企业的筹资能力和负债能力,合理安排新增网点的外拓进度,并依此编制资金计划。且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时时跟踪和定期反馈,以便企业决策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及时获悉企业资金运作情况的第一手信息,对企业的资金计划和网点外拓计划,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障企业资金链的安全。 (二)防范因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资金风险 在内部对资金管理上,企业首先应要求分散在各地连锁网点的银行账户由总部统一开户,总部采用银行账户“自动划款零余额”方法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避免乱开户带来的资金散乱、沉淀等现象,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外支付除极个别零星支出外,均采用总部统一支付,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和安排。其次,健全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对各网点的资金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法;每日的营业款需在当日解送银行,对于夜间的营业款必须在次日中午前解送银行并及时与营收系统核对;岗位设置相互制约和牵制,不相容岗位必须有效分离;关键岗位采取轮岗制度,重视授权、审批、复核等制度。最后,重视营收系统在连锁经营企业中的应用,利用信息化系统将各营业网点的实时营收情况上传至总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为决策层提供更为准备、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 作者:戴卿 单位:上海豫园黄金珠宝集团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问题 1、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1市场扩展中的冒进现象 所谓冒进,就是超过具体条件与实际情况,盲目加快工作。开拓市场的战略各种各样,但都应与企业的具体实力为依据。既不能采取不思进取的保守主义态度,又不能采取忽视实际的冒进措施。 1.2物流配送的柔和性和应急性差,影响顾客忠诚度 连锁经营的核心就是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在连锁经营中,其中心环节就是配送,它是厂商与店铺之间的纽带,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理论上,各连锁店的售货品种是由配货中心统一安排配送的,不必自己安排仓库,但是,目前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还并不完善,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如:没有采用先进的配送技术,导致效率不高,配送规模不大等。这些都在制约着连锁企业发展。 2、解决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强化质量控制,提升品牌美誉度 从销售商的角度来看,销售商是直接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例,消费者往往从中直接购买食品,生活用品等商品,因此,超市的产品质量对消费者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往往会在超市里发现过期商品、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三无”商品,这些商品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会对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销售商更应该对商品的质量问题多加监控,只销售正规、合格的产品,杜绝“三无”以及假冒伪劣商品,并且对过期产品及时进行下架条换。在消费者眼中,购物环境与服务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洁净的购物环境以及周到的服务往往会使消费者产生好感,促生预约的购物心情。因此商家需要将消费者的购物环境细心装饰置办,保证清洁卫生。同时提升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主动为顾客提供服务,尽量满足顾客的一切需求。 2.2突出经营特色,寻找最佳竞争位置 在顾客心中,总会给企业一个定位,尤其是特色比较明显的经营者。比如,北京的贵友大厦在顾客心中的地位就比较高,而街头小地摊就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企业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顾客,就要努力做出特色。以屈臣氏为例,屈臣氏就能够很好的找到自己的最佳竞争位置。屈臣氏企业目标锁定方式:①锁定目标消费群.在日益同质化竞争的零售行业,只有为消费者提供合适的产品选择和优质的购物体验才能赢得市场。②塑造“专家”形象.走进屈臣氏,你会发现给人的感觉不是走进了一家超市,而是一家专业的个人护理店。③屈臣氏自有产品不仅定位好,而且配有好的促销和优惠的价格。总之,依靠精准消费群定位,专业化服务,物美价廉的自有品牌产品,专业和系统化的促销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精细经营举措,屈臣氏牢牢抓住了大量的忠诚顾客,并有效避免了与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和网店等零售形态的同质化竞争,着实有效地实现了自己的经营特色。 2.3处理好市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在有限的资源里,市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的,其对立性主要表现在,当一笔资金投入深度开发时,广度开发就不可以了;反过来亦是如此。其统一性在于深度开发与广度开发可以互为条件。二者的对立统一问题经常会出现在新建连锁企业中,怎样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着其发展状况,因此一定要谨慎处理这一问题。 2.4完善物流配送制度 (1)建立和完善连锁企业的配送体系。从实质上来讲,连锁企业要实现五个统一,即采购,配送、管理、标识、核算五方面的统一。其中配送是连锁企业经营的核心部分。 (2)建立和选择适当的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对大型连锁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完善的配送中心的建立需要依据企业经营状况确定其规模,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配送体系。在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依托资产联合、重组等方式方法,改变地区封锁的状态,打破行业界限,以在最大程度上方便各连锁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信誉。 (3)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连锁企业物流。当今科技社会中,信息化系统管理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连锁企业物流,就是在物流实际活动中充分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将其中的各环节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从而实现物流管理整个流程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物流观念,物流不仅包含储存和运输,还涉及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流信息化程度,决定着连锁企业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浩 李新仓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连锁企业论文:餐饮连锁企业管理策略初探 1餐饮连锁企业管理的发展与前景浅析 1.1管理方面所存在不足和缺失的原因 由于企业主经常把主要的注意放在了连锁店的不断扩张和占领市场份额而绞尽脑汁,常常为了谈判和视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毕竟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这是企业主所造成了这方面的内容缺失较为严重的失策。另外还有一面是管理部门的沟通所带来的滞后性,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性,无法及时的有效的将工作基层的意见和情况反映到管理部门之中,造成了诸多不良的后果产生,还有就是管理层的职责职能规划得还不够清楚,互相越级报告,甚至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候,相互的进行推诿责任,另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流畅,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核心,所规定的管理内容朝令夕改,让管理者进退不行,没有形成同德同心的管理心态。 1.2内部员员工的服务水平不高的原因 服务者的服务第一印象对于很多顾客来说是非常之重要的,尤其是服务者在服务顾客时候,第一次的坏印象,直接就决定了很多顾客不满意的情况和下一次是否还回到餐馆消费的主要原因,列如说:服务者怠慢了顾客、对顾客不尊重、抱怨顾客等等行为,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还会影响到团队的积极性。假如没有加以重视的话,必将会给企业造成了许多不必的损失,对于品牌和美誉度的打击是致命的,因为好的口碑会不断的传播,而坏的口碑同样也是如此的。在许多的餐饮企业之中,工作企业是非常之辛苦和劳累的,工资上一直以来是被企业所忽视,这就会造成了很多餐饮企业的员工极大的不满,以至于对企业产生了抱怨的因素,这种管理上的失衡更多的是反映出企业的工资激励政策失调所造成的,列如:员工缺乏了积极上进的精神、不够主动招待客人、接待客人的时候懒懒散散无精打采的。由此可见,员工的服务水平与企业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没有具备一个服务者所具备的那种饱满的服务心态,而是把工作的抱怨带到了工作之中,就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精神。 2需要不断加强以信息化方式来调整企业内部改革 不断加强以信息化来调整企业内部改革,对于餐饮企业来说,这种企业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大的事情。如何形成一个较为严谨和开放的信息平台来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更加行之有效规范要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就需要餐饮企业更加注重企业内部信息化的管理和改革了。 2.1加强信息化为指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的管理之中,餐饮企业需要明确的一件非常之重要的事情就是信息化的管理最终能够不断促进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发展,能够改进以前那种信息落伍、闭塞的情况,促进企业不断与信息时代潮流接轨,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列如:财务系统、管理系统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些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之后,企业主对于管理企业就不必那么的费心费力的去应付和解决了,整个企业实行了计算机信息平台的联网管理,当天所发生的事情、资金情况、员工的管理马上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以数字和文字的形式展现在管理者的面前。而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化管理,提前的了解员工的上班情况,身体情况等,显得非常人性化的管理,能够运用信息平台及时的公布一些企业最新的资讯、行业资讯,以便让更多的管理者、员工能够尽快的了解,企业总部最新的规则和方案。 2.2提升员工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 在提升员工的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的理念,是以一个较为重要的企业课题,如何加强这种培训更加的深入人心呢?首先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员工是作为了餐厅里面最为直接和最重要的把手,这就需要通过培训来强化个人的得到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由此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最终能够达到餐饮企业里面员工都能够执行统一的标准化服务流程,从而能够使得餐厅之中形成较为友好的氛围和具有较高的服务心态,无论是面对什么样子的顾客都能够始终如一的招待和接待,能够满足顾客在餐厅消费的需求,以便能够将顾客把握住,避免顾客的流失。进行这两方面的培训是需要周而复始的进行培训的,并不是说培训一两周两三周就能够得到较大的效果,需要餐饮企业给予员工信心和体贴下属,理解员工的在接受培训时候出现的误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培训改革的过程中,企业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和不良的反应,可是一旦坚持下去了,效果自然会不断的表现在服务之中的各个方面之中,从而使得员工们的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得到充分的提高,能够产生更多的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论 随着这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跨越式增长的推动下,使得众多优秀餐饮连锁企业顺流而上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浪潮中取得了非常瞩目的发展和进步,其中还有待于诸多的餐饮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的提高,完善自身的服务心态,调整市场战略目标,最终提升自身竞争力。 作者:贺静 单位: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谈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设计 一、高职《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仍然以理论讲解为主,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更无法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训练,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抽象、空洞,难以理解,其结果形成了“越不懂兴趣越低,兴趣越低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当学生到企业中参加工作时又出现了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的局面。此外,教学目标单一,始终保持在“是什么”的认识层面,缺乏以工作任务导向的技能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讲解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分离,教学效果差;在学生评价方面,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核。 (二)学生方面 高职学生相对基础较差,在学习《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缺乏必备的数理统计、社会调查及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使其无法较为深入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方法和技术。另外,高职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对问题缺少直观性的认识,对人力资源管理在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很多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对今后就业的帮助也不大,因此没有认真学习的必要,学不学全凭兴趣。 (三)教学条件方面 高职院校可选择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版本较多,但针对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却比较少。这些教材中虽然不乏高职高专专用教材,甚至规划教材,大多数出版于2010年以后,体现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理念、发展趋势和连锁企业的实践特征,但从编排来看,这些教材仍然是以传统的知识结构为主线,以知识讲解为主要内容,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这种知识编排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投入,例如建设实训室、购买一定的设备或者实训软件。 二、《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改变《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思路,打破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工作职能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主体”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 (一)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以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确定课程能力目标,通过对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岗位各项工作流程分析,安排工作任务和活动,采用“工作岗位→工作职能→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设计”的设计思路。 (二)在课程实施设计中,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情境,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团队学习。 (三)在课程效果评价设计中,强调过程考核,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的主要因素,结合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和工作态度,以平时考核、项目考核和期末考核三部分内容,作为课程成绩评定依据,三项成绩的权重分别设为20%、50%和30%。同时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责任纳入考核范围,以引导学生注重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设计 为了完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项目设计,笔者深入连锁行业一线,调查访问了多家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要求,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分为七大项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认知、连锁企业人员配备、连锁企业员工招聘、连锁企业员工培训、连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连锁企业员工薪酬管理以及连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一)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认知 1.教学目标:能分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能通过搜集、调查信息,掌握目前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发展情况。2.项目设计项目一: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往掌握的知识讨论连锁企业的特点,总结连锁企业与其他企业经营形式的异同,从而分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项目二:有关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发展现状的调查。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学生自行设计一份较简短的问卷,以市内各类型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包括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其所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和应用状况等;(3)回校后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互相汇报讨论;(4)最终使学生明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发展现状。 (二)连锁企业人员配备 1.教学目标:(1)能对连锁企业组织结构和岗位进行设计;(2)能编写岗位说明书;(3)能为模拟公司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并制作人力资源规划书。2.项目设计项目一:参观连锁超市。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分成两组,每组在一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至连锁超市参观;(2)一边参观,一边由指导教师讲解连锁超市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3)学生现场观察超市部分岗位的作业流程并记录;(4)返回学校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5)明确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项目二:实地调研。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同学自行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作为调查对象;(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岗位调查方案;(4)在教师的指导下,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方案进行调查;(5)根据调查结果编写岗位说明书;(6)回到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汇报和工作总结,分享经验。项目三:模拟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1)教师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向全班同学介绍模拟企业的相关信息;(2)将学生按照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3)各组同学根据教师所给的信息进行该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预测;(4)在预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组织各方面情况,制订出合理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书。 (三)连锁企业员工招聘 1.教学目标:(1)能根据招聘岗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招聘渠道与方法,并制作招聘计划;(2)能组织连锁企业招聘活动;(3)能对招聘活动进行评估。2.项目设计项目一:制定招聘计划。(1)将学生按照既定方式分组;(2)每组设计自己公司名称和背景,确定招聘岗位;(3)为所招岗位编写招聘计划和招聘广告;(4)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由教师进行指导。项目二:模拟招聘现场。(1)将学生按照既定方式分组;(2)每组同学自行安排一部分学生扮演招聘者一部分扮演应聘者,进行招聘模拟;(3)在课堂上每组同学将自己设计好的招聘活动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4)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或建议。项目三:对模拟招聘活动进行评估。每组成员总结各自小组模拟招聘活动的成败、原因及改进方式,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四)连锁企业员工培训 1.教学目标:(1)能根据培训系统模型编制培训计划;(2)能为员工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3)能组织、实施培训活动,并担任培训讲师;(4)能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估。2.项目设计项目一:编制培训方案。按照本课程分组,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模拟招聘活动中所招人员、岗位情况,为其编制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项目二:培训演练。每组选择培训计划中一至两种培训方法和内容对全班同学进行模拟培训,培训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项目三:培训评估。各组根据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活动。 (五)连锁企业员工绩效考评 1.教学目标:(1)能结合绩效考评的流程安排绩效考评工作,根据考评目的确定考评内容与标准,选择考评方法,并组织实施考评;(2)能对绩效考评工作进行正确评估;(3)能分析考评结果,并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2.项目设计项目一:实例分析。(1)教师事先准备好某连锁企业的绩效考评实例;(2)将学生按照前面的方式分组;(3)每组同学自行讨论实例中连锁企业在绩效考评方面的优缺点;(4)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观点;(5)各组学生互评,讨论意见的合理性,教师点评。项目二:考核方案设计。让学生分组设计出合理的考评方案,并对各自在模拟招聘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项目三:辩论。(1)教师公布辩题;(2)将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3)各自准备材料;(4)由教师组织在课堂进行现场辩论;(5)最后教师总结。 (六)连锁企业员工薪酬管理 1.教学目标:(1)能进行薪酬调查;(2)能评估连锁企业各岗位价值;(3)能进行薪酬与福利方案设计,并确定企业薪酬制度。2.项目设计项目一:薪酬调查。(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确定薪酬调查的企业、岗位及信息;(3)每组制定薪酬调查计划;(4)设计调查问卷并实施;(5)对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6)撰写调查报告。项目二:岗位评价。(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对模拟连锁企业的岗位进行分类;(3)收集各种资料,并制定岗位评价计划;(4)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5)实施评价方案;(6)形成评价报告。项目三:薪酬制度设计。(1)按照既定分组;(2)在教师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企业薪酬市场定位、薪酬构成、奖励重点;(3)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及各构成项目所占比例;(4)确定薪酬水平;(5)确定薪酬制度调整条件及额度等;(6)形成书面报告。 (七)连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1.教学目标:(1)能办理劳动合同签订、续订终止等手续;(2)能统计核算企业各种保险费用及补偿金;(3)能够妥善处理劳动争议。2.项目设计项目一:劳动合同的订立。要求学生按照事先的分组,为企业讨论劳动合同的订立,并形成书面的劳动合同。项目二:角色扮演:劳动争议处理。(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选定几位同学分别扮演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关系处理专员,和与企业发生了劳资纠纷的员工;(3)各组模拟纠纷处理,并在课堂上表演;(4)其他各组同学对表演进行评价;(5)教师点评。 四、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一些高职院校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这时连锁专业的学生刚刚从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回到学校,同时又面临着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压力,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课程的兴趣;再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大,教师难以完全监控。因此,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加强工作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自然班级人数过多影响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教学法适合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一个自然班级人数都在50-60人左右,分成小组后一个班也会有7-10个小组,教师工作量非常大,因此,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曹莹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连锁企业论文:探求连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商业连锁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资源配置风险 资金严重不足。在如今的微利时代,企业要想获利,必须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因为规模效应是获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企业利用连锁经营的方式来扩大规模,但其思想局限于连锁店数量上,在其质量上并没有太多的照顾。而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现金净流出使许多连锁企业不堪重负,频频向银行贷款。但由于信用等级低、抵押物少,可贷款资金较少。然而,扩大规模并不意味着收益增加,常常出现一些店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一些店门可罗雀、购物者寥寥可数。资金链之痛是连锁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块心病,导致连锁企业长期运行在高危状态。人力资源短缺。开张一家新的连锁店,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虽然从市场上一抓一大把,但人才的质量、综合素质令人堪忧,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必然给企业带来风险隐患。资本结构不合理。大多连锁企业自有资金并不充足,扩张中需要大量资金,于是造成负债率偏高,财务杠杆系数变大,无法保持在合理水平。 (二)经营管理风险 实际上一些连锁经营企业并没有如此做,一方面他们对这种做法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他们管理不到位,允许连锁门店自主采购。这样会使门店资金分配不平衡,一些门店缺乏资金,一些资金有富余,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也会使库存量变大。各店的销售价格也不一致,根据地段的不同或竞争力的差异,门店自主制定价格,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形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虽然这些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可能成为企业走向衰败的条件。投资内控流程不完善。企业的股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第一股东成为企业的掌门人,基本是他一人说了算,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成了陪衬,在立项之前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只要领导喜欢就盲目追项目,也没有进行科学的预算,项目仓促开始,也仓促结束。 二、应对商业连锁经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科学发展连锁企业 对企业要有科学的规划。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作为连锁经营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把握好负债、人才、资金等因素条件,只有使这些因素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才能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连锁企业现在不是发展太慢,而是太快,所以不必急于求成,稳扎稳打,使规模与效益达到统一,以确保企业的健康。扩大融资。连锁经营企业单凭自身或银行贷款是无法完成巨大的规模投资的,所以要广开渠道,大力拓展融资途径。目前,风险投资公司与私募股权公司对拥有销售渠道和网络的企业比较青睐,连锁经营企业可利用这个机会使企业资本化,得到大量规模扩张所需的资本。人才常备化。要扩张就需要引进人才,而人才并不是随时给企业准备的,所以在平时就要加强人才的锻炼与储备。要积极落实以岗位技能、财务会计、电脑操作、职业道德等知识为主的全员岗位培训和业务练兵制度,并加强绩效管理,从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流程标准化上提高全体员工素质;对于重要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员工,实行适当的股权激励政策,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基础,增强了内部控制的功能。 (二)建立适应时代步伐的财务内控机制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要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主要体现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费用、资金流的控制上,通过合理安排,统筹规划,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完善决策程序。市场投资机会稍纵即逝,但不能盲目的去抓机会,当负责人看到商机以后,一定不要盲目立项,应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市场调研,进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在决策时,负责人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决策,而是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反复权衡,选择既安全,又有效益的良好方案。所有记录都要以书面形式记录,以备以后考查或经验借鉴。 三、总结 总之,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表现。商业连锁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化管理,使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下去。 作者:滕永勇 单位: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 一、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资金是连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资产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往往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隐患。因此,连锁企业需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筹集资金。连锁企业通过筹集资金能够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获得经济效益;连锁企业能够利用筹集的资金来偿还债务;连锁企业能够通过筹集资金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二、中国连锁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资金管理不完善 在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管理不完善。连锁企业资金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私自挪用公款。由于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没有安排专门人员对资金进行定期盘点,在资金管理工作中也表现得比较松懈,连锁企业总部也没有设立专门部门进行资金管理,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挪用公款。第二,私自开户,截留公款。由于连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银行管理机制,这就导致连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私自使用企业的公章,在银行开立户头,将企业的部分资金转移到自己开设的银行户头上,造成部分资金被截留。第三,连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虚开票款。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连锁企业总部没有对各分店进行定期实地考察,这就导致一些连锁企业的分店在经营过程中篡改票据数据,使资金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督导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利用监督管理与激励这两种手段,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激励机制进行资金管理。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有的分店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并没有按照总部的相关规章制度执行,这就导致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方法,很难进行统一管理,难以形成企业文化。另外,连锁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就不利于进行统一管理,难以使企业总部的激励机制落实到位,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人员没有受到有效的激励,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比较松懈。 3销售价格管理机制不灵活 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存在销售价格管理机制不灵活的现象。连锁企业只有建立起销售价格管理机制,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效益,才能够实现价格统一管理。有效的销售价格管理机制,能够控制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能够使连锁企业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能够有效地调节各季节的商品价格差价,满足不同季节的价格需求。 三、中国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1加强资金管理 连锁企业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来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连锁企业通过现金流量能够了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能够了解本企业的经济实力。连锁企业加强资金管理能够实现资金管理一体化,能够实现专业的财务管理。连锁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能够使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资料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连锁企业加强资金管理,主要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连锁企业要强化风险意识。连锁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的时候,要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经营风险。连锁企业尤其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本企业抵抗风险的实力。第二,连锁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连锁企业要能够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本进行规划,并制订一套实现经营目标的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保障。连锁企业要能够将成本决策方法在各分店进行推广应用,以保证连锁企业能够进行统一的成本费用管理。 2使用财务督导和激励手段 连锁企业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对各分店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连锁企业的各分店分布全国各地,给连锁企业的管理带来困难,但是连锁企业可以通过远程财务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另外,连锁企业还可以安排人员,定期到各店面进行实地考察,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连锁企业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并将这一激励机制推广应用到各个分店。这样有利于连锁企业对分店进行综合管理,能够进一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得以提升。 3完善连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连锁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连锁企业要以精简机构、提高运行效率为原则将各店面的管理权限与职责落实到位。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还需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特征、管理方法等因素作为考察依据。连锁企业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参考,明确连锁企业董事会的权限范围,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确保经营决策、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相独立。连锁企业在完善连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要以精简、科学合理、高效为基本原则,合理设置相关的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各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使财务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连锁企业要需要进一步根据法律规定与企业的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根据该职位的要求配置工作人员,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4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连锁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应用该制度,以提高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连锁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需要所有部门积极参与配合,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形成一致。连锁企业需要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监督管理的意识及自我约束的意识。连锁企业要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中体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对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对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连锁企业要建立三级主体、两级考核、一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即以总店、分设总店、分店为预算主体,逐级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总店与分设总店,分设总店与分店之间进行全面预算考核,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 本文作者:胡德斌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连锁企业论文:我国连锁企业品牌论文 1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意义 1.1创造企业良好形象真正的连锁企业品牌其内涵应主要表现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连锁企业塑造品牌的过程必然要严格把守产品质量,精心维护品牌的信誉,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是扩展连锁企业品牌知名度和提升企业及产品美誉度的过程,而这样的连锁品牌塑造过程也是企业建立良好形象和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过程。 1.2扩大企业无形资产深度挖掘品牌价值,将赋予产品超值形象价值,能满足消费者购买时的多方面利益需要,其中除消费本身的实用价值需要还涵括注重权威、身份形象、地位象征,看重成功等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连锁企业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就是让消费者真正有一种消费体验,这样的品牌更能贴近消费者,能够培养忠诚顾客。真正体现出了连锁企业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 2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途径 2.1顾客主导品牌形象良好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一个夯实的基础,与外资连锁企业品牌比较我国的自有连锁企业品牌形象需要飞跃的提升,这个提升要必须针对顾客为导向来进行。我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品牌绝大部分投入都是围绕产品或服务进行的,但是从连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企业通过消耗有形资产来建立无形资产以及企业资产,特别是核心资产日趋无形化,无形资产尤其是品牌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的价值主体。因此,我国连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半壁江山,将原有的品牌形象打造成以顾客为主导的品牌形象就尤为重要了。在一系列的品牌形象提升调整过程中,必须获得顾客的认可,品牌价值才有实现的基础。 2.2完善品牌管理机制任何一个连锁企业所处的行业都会成熟,在行业的成熟阶段,行业内各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都会趋同,出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此时,竞争就将在“品牌”这个更高的层面展开。因此连锁企业与独资企业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品牌的建立和管理过程上也有着不同之处。品牌形象是产品在实际使用价值之外给予顾客的一种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比如归属感、身份感、荣耀感等,它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升华。这种品牌形象是需要企业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所有的思维模式、产品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主要反映在企业精神、理念、内部管理制度。连锁企业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公关事件、广告宣传等传达给顾客的一种企业品牌形象精髓。因此,连锁企业在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中都应该注重品牌的管理,这样才能将连锁企业本身的品牌价值及企业文化清楚、明确、持续地传达给消费者。 2.3注重管理人才培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曾说,“我国自主品牌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是一项需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能否取得品牌强国地位并不断地保持发扬下去,不仅取决于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能否积极贯彻品牌强国战略、协调一致地推动品牌事业发展,还取决于能否不断地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品牌管理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品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连锁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经营方式,在品牌管理上与传统企业相比较要求上更为规范。所以,连锁企业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不能只盯在眼前利益上,要培养和锻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品牌管理人才。 2.4不断增强品牌营销品牌形象是连锁企业整体形象在外部市场上的表现,其目的是在文化价值观上与目标顾客达成共识,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从另一方面来说,连锁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也间接地向顾客提供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以及体验的保证。在产品功能、包装与外观等方面通过市场营销等方式向顾客传达品牌信息。更深一层次说,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要体现连锁企业品牌形象价值,我们可以依靠品牌营销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各种营销活动或公关事件,使之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而吸引媒体的报道与顾客的参与,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打造连锁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换句话说就是在营销活动中,运用品牌形象造势和建立起一种新的产品和品牌需求联系,充分运用品牌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所以说,正确地实施品牌营销,对企业有效地实现其产品的价值,有效地提升品牌无形资产,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都是功不可没的。 作者:徐静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直营连锁企业电子商务论文 一、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 (一)企业控制经营管理成本并提升资产流动性水平 目前,全国大中型城市商业地产租金价格持续上升,企业用于维持连锁经营的长期租金成本压力不断增加,而为防止经营意外而预留的库存和尾单资源则占用了大部分流动资金,直营企业单纯依靠扩大门店数量和经营范围的传统盈利模式已经失去竞争优势,企业出于提升资产流动性和控制经营成本的考虑而必须转变经营模式。电子商务相对传统线下门店零售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渠道流量优势,众多直营连锁企业因此选择参与电子商务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加快现金流转。在直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较为生疏的阶段,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网络市场便成为首要选择。 (二)经营思想由“二八定律”转化为“长尾意识” 国际《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一文论述亚马逊网站和Netflix的商业模式时,首先提出了“长尾意识”(TheLongTail)概念,即新形势下的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以往被市场忽略的中低端客户群体,这些客户较之高端客户在数量和范围概率分布上更广,以往企业依据“二八定律”(企业利润来自于市场上20%的优质客户)的盈利思想已经过时。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恰好是对“长尾意识”的最好诠释,如图1所示,中产阶级和低端客户形成主要消费群体(B部分),因此直营企业关注到以往这部分被忽略的市场价值,利用电子商务的综合优势而充分发掘“长尾价值”。 (三)迎合大数据经济发展时代的市场供求变化需要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云资源共享与数据整合分析是微观企业充分把握市场供求变动、了解消费群体偏好和实现按需生产的重要工具,传统的直营连锁企业对于供求分析与生产环节的处理顺序是先生产、后适应供求,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品积压、库存不足或产品功能特性不符合消费者需求而承受亏损的风险,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将企业的生产和获取供求信息工作的顺序进行调换,使得企业利用详实的互联网营销数据来充分掌控消费者需求偏好和市场容量,进而制定符合科学大数规律的产品生产计划,尽量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升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二、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 (一)规模资源优势 由于采用直营经营和网点密集布局方式,直营企业集团往往规模庞大,长期维持垂直管理经营而形成的科学管理制度与较为完备的人才储备制度,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奠定了资源统筹调配基础,物流、商流、信息流等相对非直营连锁企业更为丰富,布局较为广泛的零售店面也使得消费者有更多机会对产品的线上与线下购买质量进行对比。在我国,直营连锁企业遍布餐饮、家纺、家居、家电、医药流通、农资以及服装等行业,并且正逐渐向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以及生活服务等行业渗透,巨大的产业经济网络在为电子商务提供硬件资源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直营连锁经济模式。 (二)B2C潜力优势 近年来,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者对于网购产品质量和渠道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C2C电子商务模式,企业基于B2C平台的电子商务直营省却了大量的产品渠道成本,并且以原生产厂家为直接产品来源的网购属性使得产品质量具有较高保障,众多直营连锁企业认准形势,纷纷以厂家认证方式进驻高水平B2C平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原装”和“一手渠道”的需求。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B2C平台消费份额为29.6%,而C2C平台消费份额自2009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滑,充分反映了消费者网购意愿的结构性变化趋势。 (三)物流经济优势 直营连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物流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以外的网购产品自提服务,一方面,企业总部可以集中大批量进货,通过稳定的供货渠道而科学分配物流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分布的城市网点,消费者网购后可以依据个人意愿和便利程度而选择就近在直营连锁网点上门提货,既可以节约企业对于小、散物流的碎片化成本,又提供给消费者相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所不具备的直观产品体验,在提倡消费服务差异化的今天,非直营连锁企业与不具备高规格线下实体零售店的企业都不具备这种成熟的物流渠道优势和产品体验功能。 (四)营销要素优势 从直营连锁企业的产品营销角度来看,其对于目标市场定位、开发、宣传等工作的组织方式相对传统企业更能迎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追求营销效率,直营连锁企业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对于目标市场有更强的渗透能力,以挖掘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利润增长点的营销方式既避免了“一次性营销”所产生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又以人性化的服务建立起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直接双向沟通通道,任何一方的反馈意见都能够及时得到采纳,进而调整下一阶段的业务方向,这也是直营企业B2C营销相对第三方营销的突出优势。 三、直营连锁企业电子商务组织模式 (一)B2B2C B2B2C电子商务模式实质上企业直营和经销的结合体,致力于发展电子商务的直营连锁企业将销售任务承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网络商家,委托其负责企业产品的部分或全部销售工作。在B2B2C模式下,原直营连锁企业并没有增加新的经营部门,也不用负担自营电子商务的繁琐工作流程和管理维持费用,而只是将线上销售业务进行了对外委托,因此成为众多直营企业的首选。B2B2C的缺点在于中间商缺乏对于产品的深度理解与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调度、定价、进货、库存、物流等主动权均在企业一方,商很难做强,往往只是扮演承接企业产品尾单的角色。 (二)依赖型B2C 直营企业开展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主要依赖对象是第三方电商平台,著名的博洋家纺和骆驼户外用品都是我国依靠B2C平台发展成熟的典型企业,淘宝、天猫、京东、苏宁云商、一号店等是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代表。目前主流三方电商平台在消费者和商家权益保护机制建设、订单管理、数据分析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方面的发展都已经较为成熟,直营企业在这些平台上只需要将产品上架就可以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和网店搭建工作都较为便利。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后期维持需要企业投入专门资源来建设网络营销团队,管理费用构成长期成本,需要科学规划长期成本的会计摊销。 (三)独立型B2C 独立型B2C电子商务是直营连锁企业摆脱B2B2C和依赖型B2C“不完全网络直营”特征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直营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第三方B2C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大流量、专业化和品牌认知度高的平台优势,但对于进驻企业来说,长期店位租金和广告费用构成较大开支,在直营企业对依赖型B2C电子商务平台运作具备较高认知程度和知识储备程度时,企业就可以选择自建B2C平台,实现产品与消费者的网络对接。自建B2C平台需要付出前期建设成本和持续期管理成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是直营企业获取独立渠道优势和推进实体零售向网络零售发展转移的重要步骤。 (四)O2O模式 O2O是完美契合直营连锁企业经营组织特点与网络经济效率优势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理解为线上(Online)与线下(Offline)商业机会的集合。O2O模式对于直营连锁电子商务作用最为显著的行业即为餐饮服务业,“团购”模式的兴起为消费者线上下单和前往密集分布的任何一家连锁实体店铺消费创造了便利,因此发展非常迅速。在2012年中国高成长直营连锁企业Top10中,餐饮行业品牌占据前七位,其中的六家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备的O2O电子商务模式,全部十家企业都选择发展电子商务,仅次于O2O模式应用比例的为依赖型B2C模式,餐饮行业对于B2B2C和独立B2C模式的应用比例较低。 四、结论 本文从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出发,通过列举直营连锁企业的规模资源优势、B2C潜力优势、物流经济优势以及营销要素优势,分析了直营连锁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的领先特征,讨论了直营连锁企业契合B2B2C、依赖型B2C、独立型B2C以及O2O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缺点,以O2O餐饮企业为突破点,对四种电子商务模式在高成长性直营连锁企业CR10中的应用比例进行了基于图表的研究,可以发现餐饮连锁企业对于O2O电子商务模式具有较强的偏好特征,房产家居连锁行业偏好B2B2C模式,零售连锁行业则偏好依赖型B2C与独立型B2C模式。直营连锁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大有可为,如何将直营连锁企业的传统线下优势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云数据”效率和“长尾经济”思想进行结合,值得企业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王铁桩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探求 一、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分析 1.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的现实状况 (1)终端缺货率普遍偏高。中国零售连锁企业的终端缺货率在10%左右,这与国际7%左右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对零售连锁企业来说,商品缺货会导致消费者评价变低,从而导致企业的销售损失。 (2)虽然实现了计算机化,但信息得不到有效共享。零售连锁企业虽然实现了计算机化,但企业内部,尤其是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流并不通畅,企业通常把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愿与供应商共享,从而使得供应商无法及时获得企业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结果导致供货延迟等很多问题的出现。 (3)供应商良莠不齐。每一个零售连锁企业都会有一个庞大的供应商群体,但个别供应商质量不良,供应货物品质低,交货期不稳定,从而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4)配送运输成本偏高,配送效率较低。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配送规模普遍不大,绝大多数的配送中心都没有达到经济配送的规模,这就导致仓库和车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车辆空载率也普遍较高。 2.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及意义 (1)提升零售连锁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目前零售连锁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可以与世界跨国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企业实现同场竞技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局限于某一城市或某一区域的中小型零售连锁企业。如果我们能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做得更好,就会增加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在硬件建设和软件信息化方面可以进行更多的投资,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实际运营与管理能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化。 (2)更好的服务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践证明,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零售连锁企业充分发挥了其网点覆盖广、货源渠道稳定的优势,在组织货源、物流运输、物品投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维护了市场平稳运行。在近几年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中,零售连锁企业的这些突出作用已得到了证明。同时,零售连锁企业深入农村,以开展直营店、建设加盟店、建设物流中心等各种方式在源头建立基地,打造农村流通网络和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目前,分散在农村广大区域的近30万家“农家店”大多是加盟某一连锁品牌或由连锁企业直接开办的。 (3)可以在节能环保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零售连锁企业是最大的塑料包装袋使用者,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做好成本控制,不光是对企业本身,对中国的整个节能减排事业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二、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1.建立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统一物流平台 信息化是迈向成功的重要方法。我国大中型零售连锁企业虽然普遍实行了计算机管理,但在信息共享,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应用却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而且企业缺乏对市场、资金流、物流的总体控制能力,这说明我国的连锁信息化策略还很不完善,还有待加大投入。 2.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 虽然近几年我国零售连锁企业扩张步伐很大,一些大中型零售连锁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和国外的零售连锁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以及管理能力上。 3.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1)完善供应商选择程序。通过现场评估,真正全面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运营状况,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管理体系及信息化程度。 (2)定期评估供应商的绩效。主要评估指标包括主动性与灵活性、品质绩效、价格、财务优势、能力、库存周转率及潜在风险等。 (3)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在很多时候,标准不清楚是导致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造成了费用的增加及交货期延迟。 (4)协助供应商共同改善产品质量。企业派出质量或技术人员与供应商共同探讨改善产品质量的途径,能有效提高质量改进的效率,使企业的整体产品质量得以提升。综上所述,每个零售连锁企业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更好的控制物流成本,这样才能在经营适销对路、质优价廉的商品的同时,又能保持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李新宇单位: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 连锁企业论文:论连锁企业成本管理之不足与策略 各个分店之间统一采购的制度并未实现,分店之间总是形成一定的矛盾,让这一制度难以推广。其次,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产品的销售应该是买卖直接成交,但是现在却存在代销,并且在市场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这就给商家和厂家造成一定的压力。生产企业占用的资金多,资金周转慢,商业库存积压,只能花费精力去搞促销。这样出现的结果就是生产商会以高的价格卖给连锁企业,这样都会增加连锁企业的压力。最后,商业连锁企业在引用供应商方面,没有采用较为严格的步骤。很多同类的原材料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和与其他厂家对比,很多都是直接签订订购合同,而且在原材料的质量方面,很多都是直接进入销售,难以保证质量,这样价格也没有优势。 首先,各个连锁分店自行储存,很多连锁分店为了不让自己断了货物,都建立自己的仓库来储存货物,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每个分店为了防止商品没有影响销售,而会准备一些货物的储备,这样会增加货物储备的成本。其次,在商品的运输方面,企业运输方式的不合理,会增加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成本。物流的配送在连锁企业占据很大的地位。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物流配送比较滞后,并且大部分为分散配送,这就给连锁企业一定的成本压力。另外,连锁企业很多忽视了第三方的专业物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商业连锁企业和供应商为了获得主动权,都尽量的完善物流系统,这可能会让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重复,造成浪费。最后,商业连锁企业在物流和采购等方面很多都是分开来管理的,采购不是单独的活动,很多都是大型连锁企业自己建立物流的配送,但是有些分店较远,可能会形成配送成本大于采购所节约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广告费用的支出过大,形成却比较小,不能做到销售对路,花费的成本。 商业连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之对策 在购进原材料时,要对供货商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取得较低的价格时,发挥大规模的优势,这样可以降低价格,同时可以享受大范围采购带来的优惠,以及商品经营之间的品种多,费用低,周转高的优势。 实现商品储运成本的控制,要采用现代化的配送方式,要做到集采购、运输、分货、理货于一体,要取得低成本进购货物的价格优势,可以有效的对消费者形成购买的刺激,以此来增加商业连锁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商业连锁企业利用商品的大规模经营来进行购货的控制,可以让商业连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断增加市场的份额,来维护连锁企业的利益,避免出现难买、难卖的问题。这样可以形成购买原材料到销售的良好循环。另外,由于企业的储运系统承载着商品的储存、运输的职能。储运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连锁企业的成本控制。随着现代化商业经营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连锁企业规模化和竞争化的趋势。商业连锁企业加强对储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会让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突出其重要性。因此具体的措施主要表现为:集中储存、配送以及物流和采购的共同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要进行统一购进原材料,来进行虚拟配送;分散进货来由总部进行确认;适当的分散进购原材料,来进行二级的配送。 员工数量多,分店多,存在着支出大的现象,具体措施为:首先,加强分店之间、分店与总部之间的配合,要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要做到整个业务之间的顺利进行。其次,要优化组织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机构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要建立相关的奖惩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高效率。再者,要完善网络和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来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来降低管理人员成本的支出。最后,要积极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法,要实现战略管理成本,借鉴其商业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办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我国本土连锁企业的特点来形成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营销时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商品广告费用、销售机构以及售后的费用等,企业要避免不顾营销成本而采用各种促销手段的方式,企业要合理安排促销的时间,要分阶段的做好广告宣传,并要在一个阶段的促销结束之后做好分析,来进行下一步计划的制定,减少不必须要费用的支出,企业还要根据战略目标做好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进行及时的改正。 作者:雷杰单位:北京鹤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区连锁企业经营状况工作汇报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连锁企业经营情况,更好的促进连锁企业的发展,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连锁企业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8年6月底,我区规模以上连锁企业7家,其中民营企业2家,在用配送中心7个,连锁门店290个,其中直营连锁门店96个,加盟连锁门店184个。营业面积96390m2,其中直营门店面积为:87700m2,从业人员1201人,2007年度销售总额69382万元。2008年1-6月份营业额为42568万元。 二、经营存在问题 我区连锁经营起步较晚,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连锁企业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又面临着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基础设备滞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建设一直缺少投入,大部分网点门面破旧,设施落后,特别是配送中心建设,配送车辆少,库房面积小,设施条件差,跟不上连锁网点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民营连锁企业更为突出,没有固定配送中心场所,靠租赁经营,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发展,更新改造任务相当繁重。 2、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规模偏小,配送中心配送能力差,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低御风险能力偏低。 3、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连锁企业偏少。我区连锁企业主要集中在特种行业,如石油、医药等,而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行业偏少,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4、商业信息化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连锁企业发展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布局走向分散化、小城镇化,商业也随之走向分散化、连锁化,连锁经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企业分店铺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必然出现管理链条的拉长和管理规模的扩大,对全区范围各分店之间的信息的主效传递、分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对一个多门店,大规模,跨地区的连锁企业来说,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具有统一规范的,大量数据信息查询决策分析,也就是在经营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只能盲目判断,而且无法实现规范化管理和有效控制。要实现连锁化经营与一体管理的统一,依托的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单店的成功商业模式得以大量复制,企业连锁化,规模化经营才能迅速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几乎没有信息化设施,没有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能及时了解连锁门店的信息反馈,第一时间掌握门店经营情况,信息滞后,从而延误商机,缺乏科学化管理。 5、连锁企业布中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连锁企业的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在不断发展成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发展的模式,但缺乏统一规划,目标任务不够明确,布局、结构不合理,不科学,不能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区连锁企业正在逐步兴起,各级各部门对连锁经营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要想有一个较快发展,必须从客观上加强筹划和指导,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使其早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现根据我区实际,提出以下五点连锁商业发展建议: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把连锁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连锁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政府根据现有网点状况以及城市建设的长期规划,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连锁商业网点应主要规划在居民居住区(除特种行业外),逐步向乡村辐射。 2、坚持多种形式探索,讲求实效的原则,正确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连锁企业一般都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发展规模上,既要优先发展中小型连锁企业,也要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发展大型连锁企业。在发展类型上,要以发展正规连锁和自愿连锁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其它类型的连锁。在发展形式上,要以连锁便民店、连锁超级市场、连锁百货店、连锁专卖店、连锁快餐店以及连锁服务业为主,在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三个方面同时推进。 3、坚持统一管理,规划化动作的原则,逐步实现商业活动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先进管理体制。 在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化是连锁企业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发展连锁经营,要研究制定连锁经营的管理办法和各类经营服务规范,使其在发展有序竞争。要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的“六统一”标准,规范连锁企业的经营服务运作。 4、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新型商品流通体制。 连锁经营企业是一种现代的经营方式,需要采取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手段来管理,商流、物流、信息流等。连锁企业要配备和要的计算机、电视监控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建立现代化管理网络,使之与连锁经营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相适应。发展连锁经营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不断地发展壮大。 5、坚持政府扶持引导与企业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连锁商业发展。 我区连锁商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在政策上,要把连锁商业网点建设列入城市基本建设计划,建设改造资金的筹集,在企业自筹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建设改造连锁商业网点,免征各项费用。连锁商业企业的地方税收可采取先征后返还的办法用于扶持连锁商业的发展。在措施上,一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参观、考察、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普及连锁商业知识,培养发展连锁商业管理、经营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职工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达到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树立连锁商业新形象。二是要抓好典型,重点突破,要下大力气抓好示范店、样板店,如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连锁商业的规范要求,抓好起步工作,使广大店员和消费者真正认识到连锁商业的优越性。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商州区发展连锁商业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连锁商业的管理办法和各类服务规范,统一组织连锁商业发展工作,确保连锁商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连锁企业论文:国内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管理缺陷及策略 [摘要]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配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连锁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低,影响着企业盈利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物流体系建设、自身配送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改进方案,旨在提高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物流配送管理水平。 [关键词]物流配送区域共同配送多元化 一、我国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现状分析 有着百年历史的连锁经营,是提高零售连锁企业经营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在发达国家普遍获得成功的零售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实现了商品销售的“最少环节、最短路径、最低费用、最高效率”,降低了商品的零售价格,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国内外零售连锁超市间竞争格局的展开,配送体系成为他们的竞争焦点。物流配送的好坏是零售连锁超市经营的重要保证,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规模效益以及能否给供应链上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当前,我国零售连锁超市配送的现状如下: 1自营模式为主导。随着连锁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各大连锁企业纷纷建立起自有配送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连锁超市的门店数量也随之高速增长,目前形成的格局为配送中心众多但偏小,其中自营模式为主导。 2配送要求与配送效率不匹配。连锁零售超市进货频率频繁,要求配送速度快,标准化程度高,同时对整个流程需要较高水准的监控。目前零售业连锁超市销售的商品的品种繁多,涉及食品、日用品、家居装饰等,决定了对配送的要求高。如对于冷冻食品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要有严格的卫生和保温措施——食品冷链物流。据统计,上海的超市的冷链商品占销售额的20%以上。由于供应商的实力和地区不同,导致供应商所能提供的配送服务有所不同,很多服务都不能达到超市的需求。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物流配送的整体水平偏低。所以,超市也难以选择到比较适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导致选择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超市很少,物流配送的标准也不高。总之,不论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还是第三方物流模式,因企业实力与配送服务水平偏低,致使配送效果大多不尽人意。 二、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物流配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理念落后,对物流配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看到物流配送实则代表着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快速应变市场风险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力。(1)硬件设施落后、自动化水平偏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对仓库、车辆、装卸搬运设备等投入不足,导致物流配送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运作效率很低,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2)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宁可增加投入成本,构建自己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也不愿与其他同行合作。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一般都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专门负责为门店进行商品配送,有些建立的配送中心离供应商的配送中心只有几百米的距离,造成了商品的重复装卸运输、运输成本增加。 2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备。(1)整合程度低。连锁零售业最本质的特征是五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在我国连锁商业企业中,能够进行统一采购的比例只有30%~60%,连锁零售企业存在连而不锁的现象,大多数门店和门店之间缺乏内在的经济联系,不能取得大规模采购获得的优惠价格。(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目前,我国多数连锁零售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有限,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许多零售企业把自己掌握的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愿与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零售企业的销售信息和现有的库存信息,商品成本提高,零售企业就丧失了价格优势,同时商品竞争力也就降低了。 3尚未形成自身独特优势。中国具有地域辽阔、人力成本低等特点,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配送中广泛使用的GPS卫星导航等先进设备,在我国连锁超市使用未必就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找出符合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实际而又具有成本优势、时间优势的配送方法,值得每一家中国企业深思。 三、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体系改进策略 1强化对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认识。配送中心在服务内容上由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在流通环节上由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发展到由单个配送中心完成流通全过程。作为物流运动枢纽的配送中心,要发挥其集中供货的作用。配送中心还必须有比较强的加工能力,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流通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送中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 2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我国连锁零售业,基本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经营范围窄,配送范围小,配送整体功能难以发挥,同时由于配送集约化程度低,因此也很难形成规模效益。零售企业应当首先在集中化布局战略基础上,建立共同配送中心以实现共同配送,这既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又可提高配送效率。 与此同时,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必将以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为支撑,这将极大改善各个门店订单处理效率,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行,并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使商品生命曲线在上市之初就达到销售量的最高点,最大程度享受企业内部协调效应所创造的价值。要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纳入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物流服务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中心与各连锁店之间、连锁企业与社会专业物流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第三,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及信息传递、跟踪、反馈,提高经营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 3结合地域实际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面对不断进入的外资国内连锁经营企业的强大竞争,国内连锁经营店一定要抓住抓牢本土优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举例而言,国内某些地区人力运输成本可能小于机械运输,送货上门服务可结合社区内部资源完成等,这些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发展,根据地域性磨合自身物流体系。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3DS MAX”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在总结3ds max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 室内设计 3DS MAX 教学研究 3DSMAX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三维建模、动画、渲染软件,是制作建筑效果图和动画制作的专业工具。无论是室内建筑装饰效果图,还是室外建筑设计效果图,3ds max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都是实现创造力的最佳选择。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3ds max软件,特别是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3ds max软件更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3ds max软件自身的复杂性,导致很多学生枉有一腔热情,最终只能在门前止步。如何能够针对3ds max软件和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对象特点分析 对于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来说,在3ds max软件学习中存在有几个特点:一是英语基础较薄弱。二是求知欲强。三是思想活跃。 1.英语基础较薄弱。3ds max软件拥有很强的实用功能,但由于其复杂性阻挡了很多人的学习热情,另外软件的英文版本更是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针对此种情况需要教师在第一堂课中对学生讲明英文版的好处、特点,并对将会经常应用到的命令,反复讲解,反复训练,使用剥茧抽丝的讲解方式,由浅入深,删繁就简,来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 2.求知欲强。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都知道3ds max软件的重要性,并且是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学习热情。怎么样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在每堂课中找寻学生的兴趣点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并在每堂课都能制作出相应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想活跃。学艺术的学生一般是热情奔放、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善于创新。学生的这种特点,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因势利导,来提高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层次分析 在内容的学习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来学习:一是软件基本功能学习阶段。二是建立场景、模型技巧技法阶段。三是综合运用阶段。四是效果提高阶段。 1.软件基本功能学习阶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此阶段中,简单来说就是打基础的阶段,扎实的软件使用功底将有助于后面学习的开展。这一阶段重点讲授最基本的使用命令和快捷键。 2.建立场景、模型技巧技法阶段。在此阶段中重点放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与技法的学习中。在使用3ds max软件建立模型时,通常不会只有一种建立方法,而是三种以上的方法,怎样才能灵活的使用这些技法,达到快速、准确建立模型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教学部分。在这部分中可以进行一系列的专项练习,比如创建一把椅子,使用多种方式命令进行创建。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前期学习内容知识的巩固,又能在制作出来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 3.综合运用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后,把所学知识进行汇总,让学生进行场景创建练习,也就是实际的创建工作。在此阶段中是学生最能体会到成就与喜悦的时候,能够制作出逼真的场景效果。 4.效果提高阶段。在综合运用阶段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有很强的满足感,但很多时候,制作出来的场景并不尽善尽美,多会出现导入模块尺寸大小不合适,材质贴图的不讲究,摄影机摆放角度的欠考虑。因此在此阶段中可以进行对比训练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如提供一套户型图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进行班级内学生的对比观看,以及拿出一份范本进行总体对比,查找问题,达到提高的目的。同时我们知道3ds max软件学习是技法上的学习而不是设计思想的学习,因此在此阶段中可以拿出大量优秀制作成品,让学生提高设计思想的修养和认识。 三、教学手段研究 3ds max课程学习中采取好的教学手段,能够达到教学质量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体来看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表达:一是备课内容充实详细。二是课堂氛围轻松活泼。三是课下作业层次分明。四是上机辅导耐心细致。五是教师网上认真答疑。六是设计比赛积极参加。 1.备课内容充实详细。教师教授知识主要依靠的是上课的五十分钟,怎样在课堂中把知识点讲明、重点讲清、难点让学生都能理解。这就需要进行详尽的前期备课准备。对于高职高专艺术类的学生来说,上课内容要深入浅出,用简单的例子来讲出知识点并让学生记牢,所学内容要举一反三,对于一个命令可以制作二至三个小例子加深记忆,每节内容层层递进,讲授内容环环相扣,上节讲的内容本节还能用到。这样一般都会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会一直处在集中的状态下,这就需要通过内容吸引学生。第一、可以进行逐层教学,也就是讲一个知识点,做一两个此知识点的练习,并且知识点必须能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另外讲述内容不易过多过碎,以免引起学生重点不明,思路发散的情况。第二,在每节课下课前留出一定的时间挑选学生上台来进行知识点例子的回顾制作,通常此时学生都会很用心的看演示,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课下作业层次分明。要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的使用出来,课下作业的布置是必不可少的。课下作业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又要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还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能做的出来,以免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作业的选择上必须深思熟虑。 4.上机辅导耐心细致。作业布置完毕后,上机制作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此过程中,通常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尽自己最大努力,耐心细致来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5.教师网上认真答疑。为了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前课后自学过程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网上提问,教师网上答疑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设计比赛积极参加。由于3ds max软件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如果仅停留在教授学习的层面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参加各种级别的设计比赛,同时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快速提高。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室内设计专业是综合性大学必须配置的专业学科,为了符合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案,应当及时并合理的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室内设计 理论联系实际 探索改革 当今室内设计专业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必须配置的专业学科之一,而且也是艺术类与建筑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首选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舒适的家居与办公环境成为了人民的追求,所以对于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于高校而言,怎样合理的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是值得我们去改进与探究的。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室内设计就逐步的脱离了建筑设计,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体系,但是仍然和建筑设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一门涵盖面极广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室内设计的学习,笔者有一些自己的观点,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不可分离的,是对建筑的二次设计,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使空间的区域划分与使用功能更加合理,并在达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加入艺术的处理手法,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在学习该专业的时候,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课程体系的分类。 室内设计专业的总体课程大概分为三大类:设计理论,设计表现与设计思维。 设计理论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史论课和原理知识,这个类型的科目,很重要,对于以后设计层面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课程本身又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什么兴趣,大多数学生都是本着应付考试的心理去学习,考试前突袭学习,无法长时间的掌握知识,也不能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比如说到装饰风格,学生们都能说出很多类别,但是具体类别的实际内涵,大家又所知甚少,那么怎么能扭转这个不利的局面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比如不要一味的讲理论知识,可以给学生看一些拍摄比较成熟和严谨的纪录片,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三维的认知,这样更有助于记忆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其次,我们可以调整课程的授课顺序,学生为什么对学习理论课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不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设计课题,并做设定出一些设计要求,比如特定的装饰风格,特定的空间类型,那么学生在做设计的同时,就会发现自己在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上的欠缺,这个时候再让他们学习理论课,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就会很强,主观能动性会有很大的提高。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再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例举出一些实际的案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理论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设计表现,主要分专业制图,专业表现技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说学生在毕业的初期,他们的设计水平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么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主要就取决于他们的设计表现力如何,能不能熟练并准确的对设计内容进行表现,这是对学生基本功的考察,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对设计的表现进行强化。专业制图是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知识内容必须严谨,准确;专业技法表现的方法很多,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其找出最适合自身特点的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也是设计表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很多设计公司的主要设计表达手段,所以在教学中,更要强调其重要性,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时候,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知识掌握不扎实,遗忘的速度非常快,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当成一种谋生的必备工具。然后不断地温故而知新。 设计思维的拓展与创新,这也是室内设计课程中较难完成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要想拓宽眼界,就要多看,多实践。可以从模仿开始,然后逐渐的添加自己的东西,并且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室内设计属于应用美术的范畴,创新是设计的生命力,创造性思维活动是设计教育的过程,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就必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使学生能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第二,作业的布置于评改。 室内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并且室内设计相关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所以教师要合理的分配讲授知识和作业练习的时间,在作业的布置上一定要讲究实用性和时效性,作业的布置不能是随意的,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要紧密的围绕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赋予题目以生命力,在作业的题目上,教师不要只是单纯的给一个简单的命题,如:住宅空间室内设计,餐饮空间室内设计,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等,这样学生在完成做的时候会缺少想象力与创作意愿,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情景,让作业变成一种虚拟的案例,例如,三室一厅的室内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假想出客户的自然情况,工作情况,以及所喜欢的装饰风格,并设定所要的图纸数目,再根据上诉情况进行设计,这样就使作业充满了趣味性,学生马上会被这样的作业题目所吸引,进而能完成出质量较高的作业。对于作业的评改一样非常重要,不能只是简单评出作业的等级分数,要进一步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做互动式的探讨,虽然设计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却能体现出合理性,舒适性与美感。毕竟学生没有经历真实的设计工程,所以会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重视使用功能,而使得空间没有艺术氛围,过于呆板;过分强调艺术效果,使空间的实用性降低;色彩设置不符合空间特点,或者没有体现出人文文化等问题。那么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就要给出学生一些启发和整改的建议,要合理的引导,但绝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通过作业的布置和评改,是学生对教学科目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实训教学系统的建立。 室内设计专业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学科。各理论知识之间的衔接和互联非常重要,想做好任何一个设计都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实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建立实训教学系统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实践教学系统可以模拟公司的真实运营情况,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到工作的状态,有工作的压力和紧迫感,在实训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很好的补充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如: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学生在理论课上无法看到材料的实物,就不可能将材料的特点与属性完全弄清楚,那样在材料的选用上就会有局限性;学生没有去过施工现场,就无法透彻的掌握施工的过程以及要点,也就无法绘制正确的施工图纸,无法顺利的设计指导施工。再比如,家居空间的设计,在学校的设计课上,学生只能完成设计任务,但却接触不到客户,无法与客户达成沟通与协议,那么在实训中就可以完成这一重要的环节。实训教学体统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是理论和实践达到很好的融合,可以架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可以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设计人才。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单位不想用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去培养人才,单位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所以,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就更大了,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就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就要跟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针对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而言,我们必须有时代的前瞻性,在应对市场的需求的同时,探索出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近几年城市、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室内设计行业迅猛膨胀,市场对室内设计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引发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使之适应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以AutoCAD课程为例,针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的现状及学生在CAD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高专教改精神,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加强与其他课程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在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重视上机实训及理论的联系,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授课计划,强化操作速度训练等方面对高职AutoCAD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AutoCAD;教学改革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室内设计专业也迅速发展壮大,规模和数量的增大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随之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如果还沿用以前的课程教学模式,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技能”为主,将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所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因而,为了满足高职的教学需要,加快中国高素质紧缺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高职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制定“订单式”培养目标,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1],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脑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AutoCAD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类计算机软件课程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 一、高职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的现状及学生在CAD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的现状 1.没有处理好AutoCAD“承上启下”的作用,打断了与前、后续课程的联系。AutoCAD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它和其他基本知识的联系。在以往的教学中室内制图与AutoCAD是分离式教学,这是一种简单地把室内制图内容加上AutoCAD内容而成,其主要安排是按照传统的习惯,先进行室内制图讲授,同时要求学生练习时采用手工方式绘图,等室内制图内容全部结束后到下一个学期再介绍AutoCAD 绘图软件。采用此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容易导致学生把室内制图和AutoCAD 绘图看成两门不同理论体系的课程,而忽视了AutoCAD 绘图是和手工绘图一样的一种绘图手段,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并且也是要在具备了扎实的室内制图的理论基础之后才能使用的绘图手段;二是由于相关的室内制图基本理论不能及时地与AutoCAD有效结合,学生在上机练习时,往往不按照制图的基本理论和规定,所做图纸不符合“国标”要求;三是两头内容脱节,学生在上机练习时不能和手绘练习内容相结合,一般是单一命令的练习,对各种命令的用途理解不深,学生没有成就感,学习兴趣不高。其实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把各相关课程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考虑的,所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它们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 2.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相脱节[2]。以往的老师教学习惯总是重视理论教学,认为上课的内容分析的清楚、学生听得懂则教学效果肯定会比较理想。目前,CAD制图教学存在着这样的隐患,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一些空泛概念与实践内容有很大的出入,缺乏具体命令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的枯燥无味、难以接受,因而对此学习往往提不起兴趣,而实际情况是一个简单内容的绘制可能需要几十、上百个的操作步骤,学生不可能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完全记住这么多的内容,即使当时记住了一些关键步骤,可是课后不久如果不加以练习也会很快忘记。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贯彻以理论为指导的原则,这使得学生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就是由于教师没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致使教学效果不佳。CAD的学习实际上就是怎么样在计算机这个平台上会用、熟练运用它,也就是理论教学应该为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创造好条件、打好铺垫。 3.没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具体的授课计划。近几年高职院校总体来说生源素质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可避免地是多数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在同一个教学计划安排下,有些学生的领悟能力强,一讲就懂,一操作就会,而另外有少部分学生理论知识都没有听懂更不用说上机练习操作了。更有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入学前连电脑都没有操作过,对键盘与鼠标的操作不熟练,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这少部分同学在学习CAD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没有兴趣,导致最后弃学。 (二)学生在AutoCAD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图制图不够规范。大部分学生的制图基本功底差,最终出的施工图纸不符合制图规范。制图不规范存在以下原因:(1)现在国家建设部还未有定下一个标准的室内设计制图规范,绝大多数室内设计制图规范是套用建筑制图和家具制图国家标准的。因此最终导致各个装饰公司都有自己的制图规范。(2)主要按照传统授课习惯进行安排的,先进行室内装饰制图讲授,等建室内装饰制图全部内容结束后再介绍 AutoCAD 绘图软件。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地使室内装饰制图课与 AutoCAD 有效结合,因此学生在上机绘图时,往往不按照室内制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定,所做图纸不符合“国标”要求。 2.CAD操作速度慢。目前大多数学生对AutoCAD的应用仅仅停留在会、但速度慢。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利润,高职类刚毕业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整套方案,只能由绘图员做起,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应用计算机绘图的速度要求高。学生操作速度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造成:(1)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求偏低,不重视训练学生的操作速度。有些教师自身缺乏社会实践,对CAD 软件操作不熟练。(2)学生绘图时以用鼠标在绘图界面上选择工具为主,没养成运用快捷健输入的习惯。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改革思路及探研 结合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的现状及学生在CAD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如下改革措施: 1.加强与其他课程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为了更好的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协调性,任课老师在课前、课后及时多方面地和其他课程的老师多沟通,了解相关知识情况,发现知识点有脱节和衔接不妥当的地方,及时协商找出解决办法,调整教学计划和安排。任课老师也应该系统的学习和AutoCAD相关的其他课程,对相应知识点有个宏观的把握,做到心里有数。随时了解相关知识的最新动态,并且反应到教学当中去[1]。 2.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改进教学方法[4]。第一,采用教学内容插入式。插入式教学法是讲授CAD制图内容时,适当地将室内设计制图规范插入到各个章节进行详细讲授,采用这种方法一是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辅助绘图和手工绘图只是两种不同的绘图手段而已,不再对计算机辅助绘图抱有神奇而深奥的感觉,因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5];第二,项目案例导入教学法即案例式教学法,也就是将整门课程用一到两个项目导入,然后将每个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子任务,穿插在课堂中讲解,做到由易到难,例如:绘制一套室内设计施工图作为一个项目;平面图、顶棚图、立面图作为子项目;门、窗、墙体、家具植物等的绘制作为绘制平面图的任务。这样每堂课都充分利用案例的分析解剖,通过例子的制作来掌握命令的使用,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对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符合专业特点,反映当前的实际,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3.加强实践环节,重视上机实训及理论的联系,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授课计划。在理论课时就明确每个学生当次上机操作学习的任务,要求他们按时按量的完成要求的操作内容,并且做好批改作业的工作。在教学形式上采用老师教授和学生同步操作的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边学边操作的形式,其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或者在理论教学后,上机操作安排在当天晚些时候,最迟也不应该超过2~3天,否则学生上课时撑握的知识点将有部分会忘记。在布置上机操作任务时,注意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点复习,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习步骤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相应技巧。老师还必须及时地将学生在上机批改作业时及时发现学生操作问题并归纳总结,找出根本原因,并在下一次课中抽出时间进行讲评,讲评时不仅要给学生讲解正确的操作方法,而且要告诉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头绪,避免重犯[6]。 4.强化操作速度训练。CAD与其他计算机辅助类课程不同,是精确绘制图形的软件,命令切换频繁,运用键盘的频率比PHOTOSHOP 、3DMAX 高得多,与 3DMAX相比,该软件的基本命令容易掌握。因此,评价 CAD 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操作速度是极其重要的标准。老师应该让学生每天安排1~2个小时复习训练的时间,而且要给学生一定的作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单独完成,操作训练时间多了,学生对操作命令熟悉程度也就提高了。对于没有自备电脑的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和学校有关部门协商,给学生创造有利的上机条件。AutoCAD应用不仅要求会用、用好,更应该体现绘图速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快捷键”的使用,在课后期结合社会上的实际情况,教会学生如何自定义“快捷键”,为今后的实际应用做好铺垫。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发现问题并经过对学生学习与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旨在抛砖引玉,使更多的同人认识并重视在本门课程教学中被忽视的问题,相信通过进一步对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对推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该专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都参与到本门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使得室内设计专业更好地发展。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探索与思考 [摘 要] 实训教师既是承接对外业务的设计师,又是教书育人的岗位能手,由于自身的“双师”身份,必然会在设计教学以及辅导学生上更加尽心尽力,在对外盈利和对内教学中找准平衡点。 [关键词] 室内设计 项目教学 近年来,由于将就业率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有无继续招生资格的评判指标,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要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更加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对专业教学构架进行重新整合搭建,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而如何使人文素养和实用技术相结合,使学生品德健全又适合岗位要求,成了高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就业的市场要求,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善知识结构,重新调整职业定位,深入探究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室内设计是一种理性设计,它更具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评定室内设计方案的优劣,不只是看设计方案的画面是否充满美感,更重要的是看功能定位是否准确、有无鲜明艺术个性、材料工艺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科学技术的含量、绿色环保的要求、投资理念的实施等。这些设计要素的体现,若没有大量严谨的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学生是不可能达到实际专业要求的。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除了要制订完整的实践教学方案,调整、修改不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必须做到课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际项目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缩短“虚拟设计”同“实际设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后,能独立完成设计项目,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室内设计专业彻底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学校良性运转的长远之计。 教学改革至今,项目教学早已被引入课堂,但据了解,绝大部分都是虚拟项目。这些项目虽然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但同真正的实际项目教学有着天壤之别。 项目教学的效果检验者是市场、客户,直接和经济挂钩,而虚拟项目教学的效果检验却是靠理论想象和极少的经验之谈。这样的状况使得笔者不得不思考,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该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更加真实、直观、有效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去引导、教育他们。笔者认为,把学生放到工作现场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对于室内设计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生若没有参与体验过,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思考和想象是很自然的。实践性专业课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向市场、走近客户、走上工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的提法已屡见不鲜,然而,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参与实际的工程,没有切实的工作体验,任何的说教形式都无济于事。室内设计教学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必须承接项目,带领学生参与设计,在工作中学习,让市场检验教学效果。教师与其在教室里“喋喋不休”,不如索性接个工程,自己参与其中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也能变被动为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如此一来,何愁不事半功倍。 实践教学中,争取更多的机会同校外装饰设计公司合作固然重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设计机构并尽快投入市场运作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装饰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利润,做事讲求的是效率至上,同学校合作,求的也是最大限度的利益。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必然不会像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那样有问必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实训课程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如果把这项任务交给装饰公司或者过分依赖他们,就目前市场情况来说是不实际的。 学校有必要掌握教学实训环节的主动权。如果公司是以学校的一个设计机构的形式存在,或者是实行“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那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体现专业教学特色、加大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促进产学研结合、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能力培养找到载体落到实处,缩短毕业生与行业用人单位的距离的关键。 “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这里的设计能力包括绘制施工图、效果图、工程预算以及独立操作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工程项目的能力。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光靠在课堂上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是不可能弄明白室内设计中设计的各方面要素和表现手法的,室内设计专业不能纸上谈兵。因此,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应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指导教学,室内设计工作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最大可能。首先是工作室的建设,它需要有一定的场地、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各种装饰材料的小样等,同时更需要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支持和理解。室内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和老师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其次是工作室的教学管理,管理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室内设计工作室的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室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是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各班级穿插上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较多,设备、装饰材料的使用和维护成了室内设计工作室管理的重中之重。再次就是室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它是直观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装饰结构小样了解装饰结构,可以通过装饰材料的比较来了解它和使用它,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设计的模型等。这样实训教师既是承接对外业务的设计师,又是教书育人的岗位能手,由于自身的“双师”身份,必然会在设计教学以及辅导学生上更加尽心尽力,在对外盈利和对内教学中找准平衡点。 “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实际项目为内容、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的综合课程;是“师徒式”的教学,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融合,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业务更实、技能更高”。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改革与理论研究 【摘要】 作为我国现在化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兴行业室内设计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巨大,总结一条适合社会需要的室内设计人才培养之路,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工带学,校企联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代替目前的常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室内设计人才。 【关键词】 工作室教学;产学研;理论;实践 1室内设计教学目前现状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行业的强势崛起,室内设计做为一个探索人类生存空间的领域也悄然走俏起来。对于室内设计的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所以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室内设计专业。但是过于陈旧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设计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单是一门软件的操作员。企业需要的是具备扎实基本功和熟悉行业规范的资深设计人员,而这往往与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不小的差距,很多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在社会上再锤炼三五年才能够称得上设计师的称呼。如何缩小这段鸿沟,让我们的大学教育体系能够更上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马上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我们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出,恰恰适应这一需要。 2工作室教学的特色 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艺术设计领域,特别是在室内设计行业。室内设计行业是探索人类生存空间的行业,是一个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在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书本所不会提及的,而在工作室教学中结合项目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会在学习设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客服设计困难,并最终完成设计,学习到很多设计知识以外的知识。使学生的设计能力更加理性和成熟。老师也能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知识点的分析讲解,并在项目中提高能力总结教学经验,使整个的教学体系更加成熟,通过工作室的项目锤炼,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双师型”教学人才。并且,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为学校的扩大知名度,提高社会效益,同时创造更的教学环境。 3 工作室教学的要求 工作室教学由于其特殊的培养模式,也需要特殊的教学条件。首先,如何引进项目,就是最大的问题。项目的引进必然要依托于企业,所以和行业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就能为工作室的项目引进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平台,而工作室也就成为了企业的一个设计室,绘图室,或者预算室,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并以此进行教学评价,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其次工作室教学对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纽带,教师队伍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工作室教学还要求我们的老师具有高水准的实战能力。设计不是纸上谈兵,工作室教学结合市场,那么设计就要符合市场的游戏规则,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实战能力满足工作室教学的需要,是工作室项目制面临的最大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对自身师资队伍的提高,通过和企业合作鼓励老师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参与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在提高设计经验的同时也增加额外的收入。然后,吸引行业精英加入教师团队,和学校签约,成为外聘教师,客座教授。定期到学校参与学术交流,担任课程任务。同时引进优秀的“双师型”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去。再次是工作室的运作和管理,当有了项目和人才之后,工作室的运作如何可持续的进行,一是硬件上的,工作室应具备一个公司所需要的基本硬件条件,特别是设计所需要的硬件条件。二是在工作室的管理体制必须完善,给工作室教学提供体制保障,并且工作室教学开始会充满困难,政策上也应该对工作室教学有相应的支持。 4 工作室教学的实践探索 重庆工商大学建筑装饰艺术学院从大二年级开始展开工作室教学,结合行业龙头企业重庆港鑫建筑装饰公司设计分公司作为平台,将设计项目引入工作室,并在学院内开设自己的设计分公司,并派驻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师根据自身特长,分别担任了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文化空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把实际项目引入教学,学生在课程环节中参与了诸如云阳大剧院室内装饰设计,永川第二人民医院室内设计,市委党校新办公楼设计,中国农业银行云南支行总部设计。等实际大型投标项目。综合性项目则分类别进行课程,比如云阳大剧院项目为例,则可分为文化空间,商业空间和办公空间三门课程进行分别设计,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过程中还必须考虑项目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避免以前课程中设计思维的单一和脱节。以文化空间为例由于实体具体项目的存在,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地考察,分析现场情况,收集当地素材及地域文化。并从中提取设计语言。这往往是以前设计中容易被忽视掉的环节。而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同学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做出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报告。在接下来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会组成一个专家委员会,要求每个同学上台汇报自己的方案,并指出修改意见。同时下课之后也可以和项目设计师进行交流并且配合建筑表现工作室做出自己的方案效果图。在项目深化的过程中,设计师会组织同学到港鑫公司茶园实训总部参观工厂,同学们能再厂房内看到自己的设计师如何由图纸演变为实体。接下来同学们能够到项目的现场跟着工人学习装饰材料的安装并总结方案设计和现场施工所存在的问题和经验。由于有自己的设计工厂,同学们可以不断尝试新的设计思路,大胆发挥创意。而这又是已经成熟的设计师所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断的交流碰撞出来的火花,才可以推动设计理论的不断前进。 5总结 设计是一个需要和社会密切结合的行业,各种时代讯息都能在设计中反映出来。而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所以闭门造车的培养思路是行不通的。工作室教学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思路中大学的教育思维,从更实际的角度挖掘设计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题。通过和老师不断的交流沟通,通过不同的项目锻炼,通过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设计困难。通过真正的参与和总结最终培养出一个和格,全方位的设计人才。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室内设计企业岗位用人与高校培养专业人才零对接的教学探索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室内设计企业岗位用人需求,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思考了培养专业人才“零对接”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室内设计 高校 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春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关于产学结合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本文将根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指导思想,探讨室内设计专业实施岗位教学的问题。 一、当前室内设计企业的岗位要求 通过调研某个设计公司使用室内设计专业的岗位要求,在岗位设置上有设计总监、设计总监助理、主笔设计师、设计师(方案设计、方案深化、CAD绘图员)。 设计总监的岗位要求:全面了解室内项目方案的设计、施工、业务洽谈、经费预算、团队管理和协调,熟悉所有施工的材料、行业信息,能熟练运用设计类所有的软件,具有高超的手绘能力和美术功底,具有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设计总监助理:对室内项目方案了解,熟悉方案设计、施工、业务洽谈、经费预算、团队管理和协调,熟悉施工的材料、行业信息,熟悉设计类的相关软件的使用,具有美术知识,具有对外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主笔设计师:有较好的审美能力,熟悉方案的设计、施工,熟悉施工工艺和流程,熟悉材料,有高超的手绘能力和美术功底。 设计师(方案设计意向):服从主笔设计师的安排开展工作,能独立完成方案设计,熟悉施工结构、制作流程、材料特征、人体工程学、室内外行为心理研究、空间设计相关信息等,具有较好的手绘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 设计师(深化设计意向):熟悉负责的项目意向图,并且能够把意向深化,绘制成施工图,将设计概念转化成图纸,是连接概念和制作的桥梁。懂施工工艺和流程,熟悉材料,有较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懂得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消防、给排水等。 设计师助理(CAD绘图员):熟悉CAD绘图国家标准,能熟练运用CAD软件,了解制作工艺(结构、制作流程、材料特性、人体工程学知识、室内行为心理研究、空间设计相关知识)、施工图绘制与施工现场之间的衔接。 二、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思考培养专业人才“零对接”的可行性方案 1、确定培养目标,找准职业定位。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岗位培养。 我们培养的是专才不是全才,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能够马上成为设计师助理、室内设计师或相关行业的人才,通过一年以上能达到设计师或主笔设计的岗位要求,通过3-4年能达到主笔设计师或设计总监的岗位要求。 2、加强职业素养。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要从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进行加强。 3、渗透职业规划理念。要重视职业规划的思想教育,从一年级开始便作好职业规划理念的渗透,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有目标、有计划地设定规划、实施的方案,达成理想目标。 4、培养室内设计的核心技能。 (1)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明确培养目标的实用性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强调应用性,才能体现其职业性。因此,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套用学术型、设计型人才为主的课程模式,开设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的课程。 (2)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实操课、技能实训等环节的前后次序与合理比率。专业理论的课程对于从事工作有指导性的作用,是理论的基础,这些课程可以穿插安排在实操课程中间。实际操作课程和技能实训要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安排和设置,通常应该是较为集中的时间。模拟实际工作的会审阶段,要不断在检查学生进度的同时,灌输新的知识和新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师生的互动和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要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以免让学生产生厌学、畏难的情绪。 (3)加强专业核心技能。主要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陶艺、雕塑、摄影、插花、AutoCAD、Photoshop、3D MAX、圆方软件、室内建筑制图、室内表现技法、人体工程学、设计概论、房屋建筑学、装饰工程施工与管理、室内空间设计、室内照明设计、家居与家具设计、装饰工程定额与预算等。 核心理论课程:设计素描、建筑识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室内设计原理。 核心技能课程:快速表现技法、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装饰工程文书与预算、Auto CAD、3D MAX、Photoshop等设计软件。 实践课程:参加仿真项目、到施工现场实践。 设计素描主要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形象塑造能力,使之较熟练地运用素描的艺术语言,概括性地表达对象 建筑识图:学习制图的方法、规范和标准,掌握三视图、装饰施工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局部大样图、轴测图、节点图的绘制方法,能熟练运用手绘或软件绘制平面布置图、天花平面图、立体图、剖面图和施工图。 设计基础(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掌握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原理、规律,提高运用平面、色彩表达空间及结构的能力。 室内设计原理:了解室内设计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研究范围,结合实例学习室内设计的基本方法、人体工程学和陈设等。 加强其他相关的学科:室内采光、照明、色彩、家具、陈设、绿化、室内环境心理学等。 快速表现技法:掌握透视图、手绘效果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能熟练运用水绘工具快速将自己的设计构思和方案准确绘制。 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认识并熟悉建筑装饰材料的分类及其实用范围,了解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等,掌握水泥、石材、陶瓷、玻璃、板材、涂料、塑料、金属、灯具、洁具、胶粘剂等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学习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方法。 装饰工程文书与预结算:重点掌握装饰工程施工预算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定额的概念、用途、费用构成规律和依据,能熟练计算工程量、工程总造价,掌握成本控制的方法,学习装饰工程预算方法,了解招投标技巧和实物工作,掌握标书的制作方法。 设计软件类的课程:CAD要结合工程实例使学生掌握软件的应用和操作技巧,严格按照行业规范绘制平面图、立面图、节点图、大样图、剖面图等,操作准确、快捷。 3D MAX:能快速熟练地运用软件制作各类效果图。 (4)加强职业社会实践。可组织多项模拟社会的技能比赛,选拔专业技能能手,选派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培养个别学生参加专业比赛等。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论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 内容摘要:室内设计专业数十年的发展,一直在探索与改革中进行。文章对如何有针对性地去设置专业课程进行探讨,将课程以板块的形式分类,分析各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本身与专业的关系,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提出了关于课程结构的一些初步构想。 关键词:室内设计 课程结构 设计过程 室内设计专业从上世纪70年代末设立以来,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因为学科设置概念的超前性,室内设计专业经历了低沉的初始发展期,与市场认知度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90年代,市场经济地位的提升快速推动了室内设计的专业发展。几十年来,室内设计专业无时无刻不在改革与探索中进行。高校中的设计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也在亦步亦趋地转变与探求。 技术与艺术的比重、表现和创意如何平衡、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否矛盾,这些不断在教学中产生的疑问困扰着学生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探究问题的起源,多是与设计的课程设置息息相关。现今,各校之间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教育目的性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差异。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因其传统美术专业的主导和师资基础,必然在课程设置中将绘画技法与基础造型教学置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如四年的本科教学,其中约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是以美术基础与造型训练为主,这意味着学生将要在大学三年级才开始接触专业课。而在一些新兴的设计学院内,因其专业的单一和新的教学理念,将室内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课程部分压缩到半年以内,虽然这种课程设置保证了专业课程的时间,但基础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并且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凸显出了比较严重的矛盾。如何合理地设置课程的比重,让教学中的知识结构合理地为学生和教师服务,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从理解学科本身出发,室内设计专业是一个需要多交叉学科的综合专业,从绘画到史论、从手绘到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其整合了大部分设计相关内容和部分美术训练内容。通过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总结,笔者将这些内容划分为以下三个基本板块: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辅助课程、设计专业课程。 一、设计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包含了能够为专业提供支持的造型和理论基础,主要为基础素描、设计素描、色彩写生、构成训练、美术史论与设计史论、基础制图等课程。这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基础的强化规范,还担负着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模式从固定的还原式表达向创造性发散思维进行转换,这种目的性给传统课程赋予了新的任务和意义。比如设计素描课程,通过和教师交流后发现,大家都在尝试着以更接近于设计命题或自由组合的形式去和学生交流,共同探讨传统造型的技法内容如何在以创意为主的作品中发挥。又如色彩写生课程不仅是针对色彩认识,更强调色彩本身的语言性和影响力,强化对情绪、环境、周围的侵略性等色彩在设计中的特点。在基础训练过程中的技法练习贯穿在了意识训练中。对于空间意识的培养也是在这部分课程中完成的,特别是空间的概念,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建立空间的概念,这是室内设计专业特点决定的。美术史论与设计史论课程,是基础部分与设计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部分,在教学中突出的矛盾是其不可避免的枯燥性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失去耐心,而史论对实践设计的指导意义是不容置疑的。现实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将史论课程的时间段分隔开,穿插到设计核心课程时段中,让学生自己通过专业课程的反馈感受到史论的重要,自发地去学习。并且在专业课程中的资料收集、分析等阶段有意识地去和设计史论结合,这种互相支持的课程设计对教学结果有很好的影响。 二、设计辅助课程 这部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属于设计的范畴,我们可以理解为与专业密不可分的设计相关课程。主要包含人体工程学、照明设计、家具设计、相关设计软件技法、材料学、表现技法、摄影、设计原理等课程。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间上是与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相渗透的,期望能够达到平稳过渡的效果。学生能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达到对设计有自己原创的理解深度,能养成自我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设计习惯,为核心的专业设计内容夯实基础。设计习惯并不能够在教学中以理论的形式去灌输,是依靠连贯的设计课程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设计习惯的重要性而自觉地去实现。这部分中的设计软件技法课程是争议较大的内容,如何去界定软件表现课程的归类,各个院校的侧重点不同。比如职业教育类的高校,其培养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熟练的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将软件课程提高到核心主干课程的层面,增加了其学习教学时间,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围绕技术表现技法的课程设置。这种方式在实践中也有自己的优势,如果能探索尽可能地结合项目教学来指导课程的方向,并加强差异化的教育目的,会更完善和为市场服务。但是如果整体课程结构是从培养具有独立性的设计人才的角度去理解,软件课程部分不应突破自己辅助课程的地位,仅仅是表现课程的一部分。 三、设计专业课程 作为室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前两部分课程的运用和整合。课程设置中以室内空间的类型为划分依据,包含了居室与别墅、商业空间、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办公空间、酒店设计、观演空间、展示设计等课程。这部分课程的核心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合理的设计方法与设计观念,同时有针对性地强调设计表达的方式方法。对整体设计过程的把握与创造性的思维是课程的中心,所有的教学方法和课题内容都围绕着这两点去进行。设计专业课程的矛盾在于结果与过程的平衡点很不容易把握,对于教育者来讲过程是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去一对一地引导与制定培养计划,才能实现关于创造性的教育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规范引导过程设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分解为有承启关系的若干个部分,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到设计中去。 比如,一个项目首先是关于项目原始资料的收集和资料整合,这个过程的重点是将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观念应用到分析过程中。横向是尽可能地让相关资料丰富完整,而纵向则是发展深入的阶段,是让学生找到自我擅长的兴趣点与个性,并初步提出自己对课题项目的理解和创意原点。然后进入到设计的进展阶段中,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关于功能的合理与恰当,良好的设计并不是设计出的图纸漂亮与否,而是是否能够在具体的限制条件下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逐步地让学生意识到条件的重要和限制的不可突破性,只有在符合限制条件下实现的设计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这部分包含了关于设计方案的功能设计、界面设计、表现设计等内容。如何去选择表现方式,一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二是参考学生擅长的内容。这是从教学的激发和自发原则角度出发,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与市场相结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解决之道即是设计之道。 对于设计的评判,是教育教学区别于市场的一个特殊内容。如何评判?各个学院和教师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而将设计过程量化和完善的讲评制度,是能够激励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设计进展册的推行是将设计过程量化的非常完善的教学模式,尝试推行这种模式的高校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馈。讲评制度是和项目现实接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设计作品的表述与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和针对项目的设计理念讲解,是在项目投标中很重要的一环,而将“讲标”的模式推行到设计过程中并参与评判,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点评,能够让设计的教学结果不仅仅针对了个体,而且让整个团体都分享到了设计的收获和快乐。在讲评的推行制度下,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对设计的理解,锻炼良好的设计讲解能力。 在专业设计课程中,根据具体课程融入设计辅助课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居室设计专业课程中,对于设计风格与流派的把握一直是教学的弱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甚明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前期的资料收集阶段,将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设计流派进行整理分析,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消化设计史课程,最终以图文汇报为教学手段进行评定,让各组的分析整理结果全班共享,既能够在专业课程中让学生理解史论内容,又能对专业设计课程有促进作用,从而打破了各门课程的独立性。 综合来看,这三个板块有主次之分,核心课程为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基础课程和设计辅助课程为主干课提供有效支撑。将课程板块化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并且板块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学期设置和课程先后顺序上有序地交叉,达到各个课程连贯进行,其专业性和结构设置也趋向合理与成熟,能够更有效地为学生、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专业手绘效果图课程改革的研究 [摘 要] 文章通过阐述室内设计专业的手绘教学,探究如何针对高职教育,改变传统教学,实行“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例,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探讨。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争强教改的步伐,因此提出了一些对新的教学的看法与研究,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批评。 [关键词] 高职教学 室内设计 手绘 高职高专教育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有所不同的。高职高专的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技术型、高素质人才的职业教育,因此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是全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此次课改我主要从项目教学为切入点,以实体项目作为改革内容,从中贯穿课程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使学生从项目中得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训练的目的。 一、高职室内专业手绘效果图教学的任务与特点 手绘效果图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主干课,重点在培养符合设计岗位的人才需求。 在如今计算机效果图迅猛发展的今天,手绘效果图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它可以及时有效地供甲方或施工者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意图。它的优势是比计算机就绘图还要快捷,寥寥几笔就可以表现按一定的空间效果。本课程主要是手绘表现方法,以研究如何绘制效果图为主的一门综合技能型课程。本课程的设定以高职教育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产品规格为标准、以学生成才为目标,着重培养手绘表现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手绘效果图在如今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高职教育中,手绘效果图教学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1、高职室内手绘效果图教学的任务 手绘效果图是环境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它以绘画形式代替语言进行表达、交流,是图形表达设计意图的重要手段。现代人才的培养注重的是实用型,而本课程正是为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操、实训能力而设置的实操性课程。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以“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案例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各项技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电脑艺术设计强制作的培养核心。 2、高职室内手绘效果图课程的特点 (1) 课程训练的科学性。科学性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无论透视、光影、空间、材料等一些列的表现都是科学的。手绘效果图的绘制不同于一般性绘画避免主观随意性,它不能随设计师的个人爱好、风格、表现内容任意发挥,甚至是让常人难以理解和琢磨的抽象画。效果图要求设计者要达到相当的准确性,从而让观赏者有一个真实的感受。效果图必须真实的反映设计方案建成后的效果,融合了业主的需求和设计师的理念并根据客观现实的空间尺度、比例关系、透视原则而绘制出来,并以施工成为现实。设计表现图必须遵循科学性,对空间的结构力学和图中的每一个元素的存在都要负起责任,要做到真实、可信、切合实际。 (2) 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化。与一些基础美术课程相比,基础美术的课程一般是从简单的几何形体到人物写生、从简单的静物色彩到人物色彩,使之训练扎实的基本功。而室内手绘效果图涉及的内容相对固定,主要是室内中常见的陈设设计及表现,内容比较单一化,重复率比较高。 (3) 表现技法的单一化。纯绘画表现技法复杂多变,学生从基础素描到复杂的形体表现、从色彩练习到多种材料的色彩表现,内容相对丰富。 表现的主题和方法也是变化多样而室内手绘的表现手法相对简单。从简单形体透视关系、比例到整体室内的房屋空间的透视,表现方法与内容相对单调。绘画者常以速写形式表现,用色也相对简单,彩铅和马克笔则是手绘效果图表现的主要工具。 (4) 授课对象层次的单一化。高职室内专业的学生一般是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学生,他们的基础一般是从零开始的。与美术院校学生相比,学生层次较低并且单一化。这样便使学生必须从头学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教师授课难度。学生学习的时间短,内容简单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二、高职室内专业手绘效果图教学模式 1、目前高职室内手绘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手绘教学依然采用旧模式教学,其主要还是由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谈谈而讲,还是从理论基础到示范讲起、从老套的提问到学生回答问题一系列的程序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累,学生困,导致了逆向循环的教学效果,致使大大降低教师教学。 2、高职室内手绘教学新模式――项目教学法 1968年,美国人罗杰・斯贝瑞提出了他对人类大脑左右半球认知功能的研究报告,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根据斯贝瑞的研究人类关于绘画图形、空间的认知完全依赖于人类的右脑,也就是说绘画是依靠我们右脑技能型操作。从而贝迪・爱德华提出一个新颖的并有创意的一些教学模式,通过借鉴再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手绘教学应以“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安排学生学会考查学习,施工现场考察调研,项目设计实践等教学内容。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强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实现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特点:目标指向的多样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现在全国高职教育中,项目教学正在全国展开。其主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提高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针对高职室内专业手绘效果图的教学特点,我采用了项目教学模式的尝试。室内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以突出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特点,以具备室内外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等岗位的职业表现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手绘效果图的表现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设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手绘效果图的绘制技巧,针对教学内容对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将项目、知识、理论、实践为一体化设计。此课程主要采用以“四化教学”为理念: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项目化、项目教学岗位化、过程管理公司化,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很多,但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主体,实践教学、行为导向岗位引领、工学结合、教-学-做、课程整合、课考合一等多元化教学新模式。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三、结语 新的项目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使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思考,从而制定更加适合高职教育教学。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探索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 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是非常多的,其中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室内设计专业。现今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变化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有部分院校已经建立了室内设计与工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高职高专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与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吸收。本文就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与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做了系列阐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构建 工学结合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专业室内设计人员的高职院校而言,应当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很多高职院校都构建起了室内设计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培养,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一、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在教育方面都引入能力本位理念,借鉴外国的一些成功经验,调整课程内容,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然而这些成绩往往只是局布的,在整体上课程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主要表现在: 课程体系的定位不清 当前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只是本科类院校的压缩版,只注重了“高等”院校的共性,忽略了它的“职业”特征。虽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增加了部分实训的环节,但往往只停留在了表面形式上,缺乏足够实训基地及内容,并未体现出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所具有的特点。 2、尚且存在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 对于当今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而言,学科本位这一思想仍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当中还沿用着学科本位课程结构,甚至于从教学的内容至方法也没有转换到能力本位上。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 很多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所采取培养模式的核心都是工学相结合。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也遵循工学结合原则,健康发展。工学结合原则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如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或订单式培养等,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还存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个特色性比较强的专业,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更快、更专业的掌握室内设计的技术,很多学校都坚持学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相结合的方向,使学校与企业互相结合,建立起工学结合的人材培养体系。 学校在采取室内设计专业工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一是构建起培养人才的课堂通道,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及掌握。第二是构建起培养人才的企业通道,使得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及管理,培养他们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第三是构建起培养人才的素质通道,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根据室内设计这一专业所具有的特点,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取得比较有效的教学成果。 三、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工学相结合的具体方式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必须以高职院校教育及专业本身的特点为依据,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导师制的工学相结合模式 由于室内设计自身定位和特点,它的教育方式有其自身的规律,也就是对于其中美学及综合知识的传授还必须依赖于专业教师,所以不论是我国的师徒制还是西方的教学模式,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导师可以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将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分解,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指导方式,同时在设计深化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然过渡。此外,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状态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 仿真教学的工学相结合模式 在现代高职教育的领域内,很多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在逐渐开展。一般来说,首先是课程内容安排同工作过程相结合,其次是生产一线企业人员参与论证和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其实课程改革过程也就是工学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室内设计专业课程采取仿真教学的方式,即整个的课程设计过程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将课程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方向有很大帮助。 教师全方位的工学相结合模式 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各种专业知识技能也日新月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意识到工学相结合模式当中,“学”的主体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同时对于教师也提出了很多要求,教师自身工学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高职院校都组织教师参加室内设计比赛,做到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相融合,以教师为纽带实现室内设计和实践的对接。 四、结论 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也有其独特性。建立起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工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育要充分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点,建立起以企业为载体的人材培养模式。只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多项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专业的室内设计人员。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建设新思考 【摘要】2003年,我国教育部门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以服务为宗旨,将就业作为基本导向,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础上全面发展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教学新模式,以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该思路的提出为我国高职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也成为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因而,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问题进行简单探析。 【关键词】高职 就业导向 室内设计 合成建设 核心 不可否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其对居住条件要求的提高,室内设计行业蓬勃兴起,成为拥有广阔发展市场的新兴行业,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一片光明。随着行业发展的需求,室内设计行业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相较于以往,学历已经不是行业选择人才的首要考量条件,取而代之的是知识水平、设计能力及其从业经验。整体来看,尽管行业发展的市场空间空前绝后,对人才吸纳的空间也比较广阔,但整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却也相对较高。以下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对室内设计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进行简单介绍,进而对核心课程建设问题进行讨论。 一、室内设计行业的就业门槛 所谓行业就业门槛,主要是指室内设计行业中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及其技能的基本要求。目前,根据从室内设计行业的从业岗位设计来看,不同职业院在专业设置及就业方向划分方面主要有三类,即平面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与多媒体广告及动漫设计方向。不同的就业方向决定了其未来在行业中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存在差异,因此,岗位工作对其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1.平面设计 从平面设计方面来看,其具体的工作方向主要是图形制作、广告策划、包装的设计和制作、网页设计和制作、商场的展示及布置等。因此,要满足岗位工作的需求,相关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意及设计能力、手绘表现能力和较突出的文字组织能力。与此同时,该就业方向的学生还必须熟练掌握如Photoshop、Coredraw、Pagemake等相关软件的操作,并具备网页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能力。如此一来,以平面设计为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才能够满足岗位需求。 2.环境艺术设计 以环境艺术设计为基本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其毕业之后具备的岗位工作主要包含室内装饰的设计和施工、展示空间的设计和制作、户外的设和hi做以及各种装饰材料的设计与销售等。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相关就业方向的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Autocad和3DMax等设计软件的使用与操作,具备较强的手绘效果展现能力和装饰施工图表现力,在全面熟悉并了解市场需求和不同装饰材料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及谈单的能力,以便于毕业之后可以更快地融入相关岗位的工作当中。 3.多媒体广告与动漫设计 将多媒体广告与动漫设计作为主要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其日后从业的具体工作主要包含多媒体广告的设计和制作或者是二维及三维的动画设计和制作。而岗位工作对高职学生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必须熟练掌握Coredraw、Photo,shop、3DMax或Maya以及各种非线性编辑软件;其次,还应对Pagemake等网页制作软件的操作有所了解;第三,应具有较强的创意设计和手绘造型展现的能力;第四,要具备较突出的剧情构想和展现能力;最后,还必须在深入了解并熟悉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培养自身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以保证在工作中可以与不同的客户资源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从业的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由此可见,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不同的就业方向,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对就业导向的考虑,将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我们应如何加强对专业课程改革,探索出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核心课程模式呢?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室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要结合现代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要求,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核心课程的建设,首先应当以岗位工作为基础,加强模块式课程的设置,并将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重建。 1.建立岗位职能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式 以上分析中已经提及,室内设计专业不同就业方向,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就业的导向作用下,高职学校需要将岗位职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依照不同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体系及技能水平的要求进行以及课程的设计,并依照岗位的能力,将一级课程划分出不同的子模块,并在每一个子模块当中安排适当的课程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在子模块中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如此以来,通过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结合自身条件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等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 2.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课程内容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院校过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忽略了知识对学生能力和潜在支配意识的导向作用;有些院校则过分重视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缺少一定的前瞻性,忽略了学生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乏部分院校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过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些状况,在将岗位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首相应当以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选择,进而结合工作过程的知识要点及技能需求,进行课程的补充设计,以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以理论为基础的岗位需要加大理论课程的比例,而对于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就业方向,则应加强对动手实践课程的安排。但要保证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基础上,将其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注重对其岗位职能之外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只有如此,在能在以保障就业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条件,使其可以通过岗位实践和个人经验对系统的知识框架进行进一步的填充与完善,进而推动个人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论 总之,在就业的导向作用下,高职院校要做好对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就必须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根据不同就业方向对学生知识、技能及个人素养等多方面的要求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以便于在保证学生可以顺利就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中结合实际项目的“工作室制”教学初探 本论文为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欧洲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工作室”体制及其在中国的改造性移植》的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为SGH0903058) 在室内设计行业高速发展的这十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积累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沿袭本科院校的模式,学科体系的痕迹比较浓,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实践教学的途径较为单一。在教学形式上,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实训室建设项目简单,教师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很难适应艺术设计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室内设计专业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较为完善的艺术类专业教学体系、体现艺术类专业教学特色、加大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促进产学研结合、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能力培养找到载体落到实处,缩短毕业生与行业用人单位的距离的关键。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 1.“工作室制”的涵义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实际项目为内容、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高学年的综合课程;是“师徒式”的教学,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融合,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业务更实、技能更高”。 2.室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 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光靠在课堂上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是不可能弄明白室内设计中设计的各方面要素和表现手法的,室内设计专业不能纸上谈兵。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这里的设计能力包括绘制施工图、效果图、工程预算以及独立操作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工程项目的能力。因此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应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指导教学,室内设计工作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最大可能。 首先是工作室的建设,它需要有一定的场地、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各种装饰材料的小样等。同时更需要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支持和理解。室内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和老师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 其次是工作室的教学管理,管理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室内设计工作室的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室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是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各班级穿插上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较多,设备、装饰材料的使用和维护成了室内设计工作室管理的重中之重。 再次就是室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它是直观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装饰结构小样了解装饰结构,可以通过装饰材料的比较来了解它和使用它,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设计的模型等。它还是开放性的、互动性的教学模式。 二、工作室制的良性运行与教学设计 1.工作室制的良性运行 (1)课堂管理 项目工作室制采用“小组教学”模式,实行交互式、弹性的教学。小组教学具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小组教学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参与意识得到充分训练,并且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情感由此交融,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而是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学习。此外,小组教学坚持赏识教育,即采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原则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2.教学设计 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按项目的进程进行教学,可分为四大环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整个程序和市场运作基本一致,也称之为“模拟行业市场教学”。 (1)现场勘测阶段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指定原始户型圈,学生就开始设计,完全不考虑现场因素和资金预算情况,对现场情况大部分是靠大脑感觉,抽象而陌生。这样会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严重脱节。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是在确定了实际的工程项目后,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勘测,现场观察梁柱的位置,空间结构划分。平立面尺寸测量以及建筑的一切原始结构都有学生亲自测量。 (2)绘制设计图阶段 ①方案设计 设计并不是简单的会几个软件就能做好的,否则就只能停留在绘图员的位置。在现场勘测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设计负责人组织成员开展设计,根据不同的设计风格展开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身特色。 ②施工图设计 传统教学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由于不了解市场、工艺、材料等实际因素。而过于唯美地开展设计,单纯地只顾及图纸的美观程度,而无法将整个方案升华到三维空闻里去表现。工作室制教学体系必须强调学生对自己设计方案的认识和解决。明确施工图纸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必要的市场调查,了解设计所用材料的性质和价格,并结合整个市场因素综合考虑,提高设计的可操作性。这一点也正是现在各大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主要需求。 ③现场交底 每组设计负责人现场与项目负责人交代设计思路,施工图以及隐蔽工程的处理等等,通过这‘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并能更深入地考虑图纸的合理性。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④施工监理 在这个环节中,各小组可按不同工种的开工日期进行安排,定期组织去工地现场监督、管理。确保工地质量,解决设计图纸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直观地学习施工工艺的实际操作过程及整个施工流程。 以上四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与工程项目同步进行,整个教学体系模拟市场运作摸式。项目结束后,各小组组织作品展出,教师点评知识节点,以学生互评、自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作品发表能力。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从单纯评价智育和知识的掌握,向注重综合素质、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向转变。改变以笔试为主的单一考试方式,向多种形式的评价转变。一是采用课程展示制,将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及学生完成的项目作业集中展示出来,借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采取“学生白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式,侧重于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学习成果,感受和体验项目工作室制的精髓。上述两方面的评价包含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知识应用的评价等:总结性评价包括项目所涵盖的应知、应会、设计成果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勇于推销自己和雄辩的能力。 三、结束语 室内设计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方针路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创新,提出新的问题。从某个层面上去理解,这是科学真正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设计师设计方案能否被采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与市场和企业需求接轨,社会需要科学与技术兼备的实用性人才,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轨呼吁教学体系的改革。工作室制教学体系的建立正是这一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正在这条过渡与转型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培育祖国的建设人才。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室制”模式探析 摘 要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室制”模式进行探折,对工作室的管理模式、教学组织以及所需的相应条件作了一些分析。初步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与“项目负责制”为主的“工作室制”实践新模式以及与该模式相配套的机制。 关键词 室内设计 “工作室制” 探析 室内设计专业是艺术类高等职业学院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组成部分,也是就业前景十分看好的热门专业之一。室内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与艺术设计其它专业的共性,也有其专业的自身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专业与社会高度联系、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强等方面。 艺术类高职院校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注重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功和成才。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化是当前每个专业都面临的问题,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压力。如何让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得到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其在就业阶段就一定的优势,且能很快融入到毕业后的工作中去,这是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特别是室内设计专业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解决上述困惑的绝佳途径。其目的就是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需求 1.专业教师来源单一,职业综合能力不强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无论是家装还是工装规模在不断增大,对室内设计人才需求激增,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十分看好,相近专业人才也争抢市场,拓展业务领域,从而极大激活了室内设计人才市场,使得全国艺术类高职院校或其它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类专业发展迅速。室内设计专业成为此类高职院校热门专业之一,这是导致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数量近年增长较多的原因。 与此同时,带来的是大量此专业新教师的加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众多的原因,专业教师主要来自大学室内设计类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这些年轻教师虽然给本专业带来新的清风,注入了新的活力,虽有比较好的设计基础与理论知识,但从学校到学校,对室内设计行业了解甚少,特别是缺少相关企业的实践经验,对室内设计工作流程与工作规范的了解也不是很充分。 2.大班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操作和创新设计能力欠缺 在早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具有企业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专业带头人相对较少,因而,在教学的方式上以采用较为常见的大班教学方式为主,更多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对与室内专业相适应的专业基础实践重视不够,或是限于条件(校内实训工作室的缺乏及校企合作开展不畅等)而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特别是与专业相适应的且能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教材较少,缺乏对室内设计行业生产流程与岗位技能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从而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扼制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能熟练的应用AutoCAD、3ds Max、SketchUp、VRay、Photoshop等相应软件以及所学到的其它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完美的制作出设计图、施工图、各种工装或家装室内效果图,对报价、材料等也能有所了解,但总的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践特别是实战环节,造成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极为欠缺,职业素质不强,以致于难以很快融入乃至胜任所从事的岗位,导致学院专业教学和社会需求的不完全一致。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给专业教学带来新的机遇 1.“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搭建平台 “工作室制”的功能首先意味着一种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为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 进入工作室实践学习的学生结构要根据课程要求改变而改变。基于“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的专业教学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大专业平台”上建立起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平台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专业方向”建立起具体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核心课程;由此形成模块化组合式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教学改革为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非常好地切合了“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的教学改革思路。一年级学生采用“大专业化平台”的教学管理模式,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知识基础性学习,指引以后学习的方向;二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室内设计制作工作室,以项目实战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创意创新、团队合作和执行能力;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拓展提升能力培养,在项目负责人、工作室导师的带领下进入工程投标的设计和工程项目开工后的整个管理过程,或者直接参与企业的“顶岗实践”,使学生熟悉室内设计从招、投标开始至整个室内装饰工程的所有流程。学生在工作室不但能够掌握专业所需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做好支撑 要将“室内设计工作室”建成“教学中心、科研中心、生产中心、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人文资源和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团队中能得到多技能、全方位的锻炼,使学生能适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这就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梯队。 工作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教学团队具体负责的相对自主的管理方式。工作室高度的学科化与企业化客观上要求教师团队的师资来源于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两个方面,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学院由于多年来一直注重于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又具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应用实践突出的名教师、名设计师。他们既是教授又是具有资职的设计师且又是室内设计公司的法人。这些“三位一体”的教师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团队奠定了基础。以这些骨干教师为主,以相应专业的年轻教师为辅,加之聘请的校外设计公司的名设计师,往届在设计公司有所建树的校友组成教学师资团队,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由教师团队共同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实训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师团队主要负责人主要负责日常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工作和总体规划管理,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学习任务的分解实施、项目的引进落实、校企互动联系等工作。在负责人带领下不但要出色完成教学、科研、校企相关的任务,而且要对有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以及项目的统筹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引入“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不仅要积极引进室内设计工程项目,而且要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负责。项目负责人和全体教师团队成员以及参与工作室中该项目的全体学生组成了一共同体,将项目充分融入到课程知识体系中,此时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如同师徒之间的关系一样,营造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使得师生之间能够顺利沟通交流。从商讨制定投标方案到各种设计图、大样图、施工图、效果图的制作,再到整个工程报价的详情测算以及竞标成功后的材料采购、工程施工、质量监理等诸多事宜将这个团队中的每个个体融合成一体。学生在“工作室”中对于室内设计工作流程和课程知识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到了真才实干,增长了知识,积累了设计技术与制作工艺的知识和经验,空间造型能力、设计创意素养等得到了升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强化,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3.艺术设计职教集团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提供舞台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集中了教学、生产、实训等多重功能,学生的专业课程将在工作室里完成。“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校企合作”变得不可替代。校外企业既是教学与实践的场所,又是学校对外联系的窗口,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 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各类职教集团的成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这种“强强联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更是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首先,艺术设计职教集团中,紧密聚集了一大批省内有名的艺术设计院校、著名的行业企业、设计院、设计公司、设计工作室。校与校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企业与学院的紧密结合,为室内设计“工作室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这些单位中较多的名师、名设计师乃至设计大师,他们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具有精深的艺术设计造诣。这些名师、名设计师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团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作为工作室中教师团队中的第一梯队,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保障。同时使得专业教师团队的质量有了新的提升。 其次,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集团中的一些著名企业更是为“校企合作”大开了绿灯。作为培养技能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室、实训基地,那么,再好的设想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工学交替”“顶岗实践”“项目合作”“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等校企合作的方式,都为室内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提供了多样性的教学实训方式。这些多样性实训模式的开展始终无法离开企业的支持。学院可以利用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企业也可以从实训学生中优先选拔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集团中的企业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架起了桥梁,设计公司接纳和安排学生进入公司实习,使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与行业需求做到了紧密结合。学生在工作室后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熟悉企业工作程序及生产、操作流程,亲自动手参与室内设计与组织管理的全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才能得到了发挥,其室内设计、室内外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概预算工程的各种能力在企业这个大舞台上得到施展,实现了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室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模式,为“校企合作”“教师团队合作”“师生合作”建立了一种新的紧密型关系。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这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与社会接轨的教学实践环境,企业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增加了话语权,学校更能了解到企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真正需求,职业能力在“工作室制”中得到了最好的锻炼。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高职教育中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 的发展,室内设计成为一门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 密切相关的行业,且快速发展。目前,社会 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 设计功底、熟练的 操作技术、工程技术和 学知识、不断创新精神以及得体的表达与交流等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室内设计 应用型人才 培养 社会在高速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日增高,随之,室内设计这个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行业也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 一、室内设计师需具备的素质 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型学科。工业革命前,艺术的知识技能是设计师才能的主要构成部分,工业革命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知识技能在设计师的才能休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它们就像设计师的左右手,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同时,随着电脑技术的全面渗透,电脑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3Dmax、Photoshop等已成为今天设计师手中最有效的设计工具,贯穿于设计思维与创作的整个过程。 1.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 造型基础技能是通向专业设计技能的必经桥梁,它包括手工造型(设计素描、色彩、速写、构成、制图和材料成型等)、摄影摄像造型和电脑造型技术。其中,设计素描、色彩与速写不同于传统的绘画造型,再现不是它的最终目的。 设计素描:不能仅满足于画结构与搞分析,而可以“由具象到抽象”和“无中生有”,通过观察、分析、联想创造出新的形象。 设计色彩:包括写实色彩和设计色彩,写实色彩有助于自然真实的造像,而设计色彩运用混色法、对比法、调和法等适应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视觉要求。 设计速写:除具有形体和色彩的记录与分析功能外,还可积累大量的图片素材。更重要的是草图式的速写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记录着设计的每一步进展,还是设计从初步构思到完整构思的必要“阶梯”。 构成造型:“三大构成”(平构、色构、立构)是设计造型的基础技能,为设计师提供设计造型手段和造型选择的机会,培养训练设计师在平面、色彩、立体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 制图技能:工程制图与效果图,是室内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工程制图的三视图可将设计充分全面地表现出来,是设计师、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的通用语言。效果图的绘制可将设计真实地展示给业主,给业主一个更直观、更逼真的感受。 材料成型(模型制作):通过成型操作训练,熟悉各种材料及机器的性能与加工流程,以此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材料美、技术美、功能美等新的感受能力。模型具有三维立体、直观可感的优越性,可供设计辅助、展览、实验等用途。 据用人单位介绍,大凡经过了大学阶段专业基础课训练的设计师,其设计思路更开阔,作品的形式感更强,对新思想、新观念更易接受,且取得了好的业绩。 2.电脑及辅助设备的运用 上世纪后十年,计算机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室内设计行业,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快速地将平立面达到的最终效果,真实地展示给业主。此外,电脑辅助设计技术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种新的电脑辅助设计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又称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可将电脑上的创意设计快速准确的复制成三维固态实物,就像打印机打印图纸一样方便,随着RPM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必定会成为广大设计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设计手段,计算机无疑成为设计师手中的“马良神笔”使设计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当然,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不是掌握了室内设计的全部,设计者还需要更多的艺术涵养和工程技术知识的支持。 3.必备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 室内设计是一门集建筑结构、材料、电气系统、水暖系统、通讯系统、消防系统以及现代智能系统的综合性学科。正是由于许多相关技术科学的进步,才使室内设计得以完美地实现。一些装饰公司违反施工规范造成的人员伤亡现象,都是因为室内装修中没有遵循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的操作规范。可见,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是室内设计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必备素质。 4.培养创造性设计思维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因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对思维科学,特别是对创造性思维要有一定的领悟和掌握。通过掌握创造思维的形式、特征、表现与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贯彻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以此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构思能力,保持富有活力的艺术个性,走出一味拼凑和模仿的泥潭。 5.得体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设计师的思想和观点与业主多少都是有出入的,这种思维的差距要靠设计师得体的表达和适当的交流来解决。只有当设计师和业主的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时,一份室内设计方案才会完美实现。 在调查中,很多装饰公司都建议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开设一到两门礼仪或社交类的课程,以增强设计者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能力。 二、高职院校在室内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不断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从 与考察、课程试验、训练与竞赛、企业项目实践、设计与报告五个体系来设计教学,构建探析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整合教学资源。首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及青年教师,到高层次的学校或相关设计行业进修、学习,以增强其专业能力。另外,还可诚聘、邀请国内外室内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 积极加强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由相关企业提供经费和实验场所,让学生和设计师以及工人一起工作,这既解决了实验场所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直接创造效益。学校与企业、厂家相结合进行教学,既解决了学生实习的问题,又为厂家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整合了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成本。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的到来,设计领域逐步扩大,未来社会对设计人员的全面素质的要求将更加突出。当前,整个世界教育的总趋势是,通过学科调整和建设,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出能够适应和引导21世纪发展的优秀的室内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改革初探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家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提出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教育之路。 关键词: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 教学质量 改革 2006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教育之路。 1.完善课程设置结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保证实践课学时达到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专业特点,我专业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课程设置结构,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避免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要求全面、系统,不同专业以相关职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和教学内容。实践课程一方面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突出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实习、实训教学。 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在课时安排上要提高实习课时比重,教育部规定职教院校的实习课时与总课时之比不少于40%,而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院校还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实习课时比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西方发达国家职教成功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德国,其实习课和理论课程模式比例是2∶1,澳大利亚职校实习课在整个教学中也占相当的比重。此外,配备和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教材也是达到良好的职教效果尤为重要的条件。目前,我专业主要教材基本符合要求,大都是三年以内出版的优秀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执行,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45%,实践课程的开出率为100%。 2.建立融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完备专业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体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我专业将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验室,校外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及其装修施工现场两部分。 校内主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建筑构造实验室、建筑规划实验室、材料与装饰构造实验室、图形处理实验室、空间设计实验室等,这些开放式的实验室是专业训练的基础,潜在地影响学生的技能意识。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也就是加强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及其具体装饰施工现场的联合,并邀请相关企业单位来校指导,努力促进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形成长期固定的实习场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种教育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当然,要形成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努力去行,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依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专业积极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等相关单位联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这在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而且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共建和谐社会。 同时,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单位长期合作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利于企业有效地从学校教育资源中受益,也会鼓励建筑设计和装饰单位与学校的合作。而且,学生的实习和教师的参与,实现了教学、科研、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培养了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工程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注重“双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实现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突出其操作技能技巧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主动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国际建筑发展的最新动向、材料新工艺、施工新技术,把握设计审美新动态,这就要求把实习教学摆在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而实习教学的全面合理的实施是依靠实习指导教师来实现的,因此,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受传统型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普教型教师多,技术型动手操作强的教师少,尽快扭转这一局面是高职院校的迫切要求。我专业在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 (1)全系统一思想,树立“双师型”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挑选能干的青年教师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养,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如到建筑设计院或装饰公司挂职锻炼,针对专业的发展进行短期进修,本校专职教师的协帮互助、以老带新,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等。 (2)引进高职称专业型技术人才,充实专职教师队伍。行业内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企业能工巧匠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后,可以在企业或学校承担学生实习的带教任务。 (3)积极安排外聘兼职教师,让有专业技能有责任心的专家型人才充实到职教行业中来。优化“双师”结构,尤其要加快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如东南大学等名校有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资深建筑及室内设计师、教授,设计院和装饰公司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如德国的许多职校,兼职与专职教师之比1∶1,有的是1.15∶1。聘请兼职教师不仅可弥补学校专职教师的不足,而且有利于解决专业转换过程中新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既可改善原来的教师的结构,又可提供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信息,使高职院校及时掌握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4.推行“双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学生就业铺路搭桥。 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双证”制度,成立了室内装饰技能及中高级CAD绘图员培训基地,学生毕业前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5.良好的管理与考评制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的实习管理与考评是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校外实习,实习场地分散,实习同学不集中,再加上受企业生产因素的制约,给实习管理和学生成绩的考评带来一定的麻烦。就此问题我专业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实习前的动员和安全教育工作,强调必须严守工作章程,如:带安全帽进入装修工地,服从指导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的调度;制订明确的实习内容、要求、目的,控制实习进程,保证实习质量。(2)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签订协议,落实岗位师徒制,建立实习日志。学生可以组为单位,由组长记录该组同学实习上岗情况,每周定时向指导老师反映实习状况及工程进展情况,指导老师适时解答学生实习中的疑问,并提出新的要求,激励学生的实习。(3)多派实习指导老师定点巡查工区,院系领导应常到工地督查和慰问,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热情,又加强了校企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实习教学向前发展。(4)对学生的实习成绩采取综合评定的办法,即依据实习平时成绩(师傅实习鉴定、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的记录情况)和实习答辩及技能考核两部分,比例为1∶1,指导老师把师傅对每个同学的实习及答辩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成绩,录入学生成绩档案。 另外,毕业设计及考评工作也是专业教学和成绩考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专业专门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制定毕业设计大纲、内容和要求,尽可能体现多空间、多方案的特点,便于学生选择,拓宽设计思路。同时,安排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使学生实习中的实践经验得到理论的升华和实践的拓展。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分为校内校外两种:校内学生,可采取大题分组解决的灵活方式。如在大型住宅区的建筑设计、娱乐餐饮等多功能的空间设计中,可以把一个大课题设成几个小课题,学生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协调分组。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按时指导,做好学生初期设计的审定稿工作,及时纠正和解答设计中的误区和疑问,使每一个学生都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高质量地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建筑设计或装饰设计工程图纸和施工方案。校外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若和建筑设计或装饰公司达成了聘用协议,在实习时就可完全按其公司的实际工作程序进行设计,也可根据公司的实际工程情况决定设计命题。同时采取双层管理,定期到校反映工作状况及工作中的难题,并得到校指导老师的技术支持。院系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委托公司专家负责管理并指导学生设计,设计结束时返校答辩。答辩阶段,按专业分别建立答辩领导小组,积极策划组织毕业设计展,同时邀请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的负责人来院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答辩分为学生的设计陈述、专家和教师审查图纸提问,最后是毕业设计成绩汇总。毕业答辩观摩期间,便于用人单位发现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空间,实现学院的教学与行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接轨。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 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企业对这类人才的第一要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水准,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我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与此同时,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备的技术技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问题 摘 要:突发性地质灾害因为前期的表现不明显,在预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预警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创新,提升预警系统的科学性,将预警结果进行分析。突发性地质灾害对于人类的危害非常大,严重的时候造成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这样的情况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进行地质灾害的重要途径,也是减少危险发生的方式。本文主要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突发性;地质;预警准则 一、突发性地质灾害概述 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质塌陷等灾害,灾害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一性的,灾害单独发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只存在一种地质灾害。另一种是群发性的灾害,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这四种灾害中发生两种以上,群发性的灾害一般的危害较大,进行监控难度也较大,在进行预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的特征如下。 (一)单一性灾害 单一性地质灾害是一种灾害的单独发生,在进行监控的时候可以建立宏观前兆预警系统以及微观精密监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宏观预警使得人员及时的撤离,避免出现人员伤亡。通过微观精密监控系统可以对地质内部的一些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掌握地质变化,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灾害,对灾害进行更加严密的控制。 (二)群发性灾害 群发性的地质灾害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从区域性方面分析,爆发面积覆盖非常大,并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造成危害波及范围较广。群发性的地质灾害出现群发性的特征,影响力巨大,可以在数小时之内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并且在爆发方面非常突然。其次,群发性地质灾害具有爆发性,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时发生,严重的影响地区的安全。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出现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地质运动受到影响。再加上发生强降水的区域内高山、陡坡和深沟聚集,在强烈暴雨持续作用下,残坡积层达到过饱和状态后发生类似瀑布样的突然“奔流”,形成突发性灾害。同时在这样的区域内如果植被的覆盖率较低,地质条件特殊,就会出现渗流带,也会造成突发性地质灾害。 二、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一)设计思路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实行双轨制,采用预警系统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政府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进行预配合,做好群测工作,共同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技术工作体系和组织工作系统,对技术进行全面的支持。在进行预警系统建立的过程中要将气象、水利和地震等研究部门纳入到监控体系中,特别是群发性的自然灾害,专业研究方面较少,缺乏研究基础,需要开展预警示范区研究,在地质监控系统建立之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进行推广,及时的对系统进行完善,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二)预警范围 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将进行A警的范围进行确定,首先是严重破坏交通线路地段,将一些威胁到基础设施的通讯、电力等方面进行监控,避免灾害造成通讯的中断,影响救援工作。其次在一些桥梁和水坝的位置,需要安装预警设备,防止突发性灾害对交通的影响。再次需要对水上航运和一些工矿区进行监控,防止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其中需要注意因为群发性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较为特殊,因此进行监控的过程中炫耀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简单并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及时向公众颁布地质环境情况数据,在危机时可以尽快的做到后续的工作安排,和当地气象水利部门联合预警信息。 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问题 (一)准确性不足 地质灾害的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在自然属性方面,无论是单体和群体,符合自然界的对立规律性,地质灾害的发生这地壳活动的必然结果,地质灾害社会属性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进行地质环境的探索,特别是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本身的发生时间和破坏程度就难以保证,再加上人类的破坏,造成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更加无法预测,建立地质灾害语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就进一步的凸显出来,需要建立可续的预警系统,降低自然环境带来的问题,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但是在进行预警系统建立过程中,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灾害产生的原因也不同,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出现对灾害造成的影响无法准确估计,造成预警准确性出现问题。 (二)预警系统不够全面 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非常的复杂,不仅仅是自然原因,还包括人为的原因,但是预警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只可能对自然原因进行分析,人为原因方面的分析没有在系统中现实,而地质灾害的社会属性突出的体现人类活动的参与程度,人类对于居住环境的改造,使得外部环境出现变化,这一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内容,如果没有全面的进行考虑可能造成预警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地质数据分析不科学 在进行地质灾害预警过程中,对于地表的变化分析较多,但是对于地壳内部的数据分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搜集的数据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对于地质条件变化的分析不清楚,造成地质条件在变化的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从而错失了预测的最佳时机,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总之,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对于人类影响非常巨大,但是实际工作中进行预警却存在一定的难度,建立预警系统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数据检测准确性,因此需要建立区域突发性群发型地质灾害的预警准则,为群测群防提供技术支撑,以促进政府、科技界和公众社会的联合行动,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概率预警和综合减灾工作,提升突发性灾害预警的质量,为预警系统的整体管理提供条件。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应对:黎川县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 【摘 要】黎川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是通过在“黎川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所获得的大量最新地质灾害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工作,利用GIS技术结合地质和气象资料分析,建立符合本区实际情况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数学模型及预警区划,为全县防灾减灾提供更加科学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 气象预警 黎川县 1 引言 地质灾害的形成除与地质条件有关外,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都是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单九生等研究发现滑坡的发生与近3天内的降水强度、过程降水总量、降水持续时间等关系十分密切(单九生等,2004)。气象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群发性、同时性、爆发性、后续性和成灾大等特点(刘传正等,2004)。黎川县地质环境较为脆弱,人类工程活动比较频繁,区内地质灾害频发,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生活及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研究区内对降水和地质灾害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只停留在粗略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且相关数据年代较久且不全面。本文通过在“黎川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所获得的大量最新地质灾害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工作,建立符合本区实际情况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数学模型及预警区划,可为全县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区内地质及气象背景 2.1 地质背景 研究区地处江西省中偏东部,抚州市东南部,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位于武夷断块隆升区与抚河谷地的上升区的交接部位。武夷山呈“弓”形环绕县域东部、南部,黎滩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区,形成了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西北开口的“撮斗”形。受以间歇性上升运动为主的新构造运动控制,区内地形起伏、河谷深切,高差显著,最大高差约1419m。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褶皱系(Ⅰ2)赣中南褶隆(Ⅱ3)武夷隆起(Ⅲ8)的中段,武夷山隆断束(Ⅳ21)的东侧(张兰庭等,1973)。区内地形形态总体复杂,呈现出地形坡度、坡形、坡向的多变性。由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土质滑坡最为发育,且具有突发、频发、群发、点多面广等特点(聂智,2015)。 2.2 气象背景 研究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据黎川县气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1957~2010年),多年年均降雨量1829.9mm。最大年份(1998年)降雨量2462.6mm,最小年份(1963年)降雨量1242.5mm;最大日降雨量320.0mm(1998年7月1日),最大时降雨量70.4mm(2006年6月25日),最大10分钟降雨量26.4mm;年均暴雨日数5.0天,最长连续降雨天数21天(1998年6月),过程雨量678.2mm,最长无雨日数37.0天。 大约每年3~6月为丰水期,10~12月为枯水期,其余月份为平水期。降雨量在时间分布上呈现明显差异,丰水期月均降雨量为枯水期的4.3倍,而丰水年降水量可达枯水年的2.0倍。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受地形作用明显,东多西少,山区多平原少,具有随地形标高增高、降雨量增大的趋势。 3 预警数学模型及实际应用 3.1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研究在某一降雨强度作用于某一地质环境单元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结合省内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成果,具体方法是将降雨特征(用降雨诱发指数表征)与地质灾害敏感性(以地质灾害易发性表征),进行叠加分析,确定预警预报等级,建立群发型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评价指标采用如下公式: H = Z×R H --预警级别评价指数。用于评价预警级别,综合反映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强度。 Z --基于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敏感性,用地质灾害易发性表征,反映在相同降雨作用下各种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差异。 R --降雨诱发指数。反映不同降雨过程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差异。 3.2 确定临界降雨量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临界降雨量是根据区内多年来地质灾害的成灾雨强研究确定,采用有效降雨量、当日降雨量2个指标。用有效降雨量综合表示前期降雨特征。有效降雨量用下式(单九生等,2004)计算: 式中:Pz--为某日有效降雨量; Po--为当日降雨量; Pi--为当i日降雨量; λi--为当i日的影响系数,通过优化法取0.75; 以黎川县1998年、2002年和2010年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降雨资料为依据,分析有效降雨量和当日降雨量的关系,并得出相应的临界降雨量。主要方法为:以降雨特征值为横坐标,以灾害发生累加频率值为纵坐标,编制灾害发生累加频率曲线图,取累加频率曲线突变拐点对应的降雨特征值,作为预警状态的降雨特征值的临界值。见图1和图2,由此可以得到地质灾害发生时的临界降雨量界值,见表1。 3.3 确定降雨诱发指数 降雨诱发指数主要反映降雨强度。根据各降雨特征指标临界值(有效降雨量和当日降雨量)与各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关系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R = n + Pr/LP H --降雨诱发指数。 n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所处临界值区间对应的预警状态级别值。 Pr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 LP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所处临界值区间的下限。 3.4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划分 中国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划分为五个等级:1级、2级、3级、4级和5级,见表2(国土资源部等,2003)。 3.5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根据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区内45mm和95mm日降雨量时的降雨诱发指数,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与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确定3、4级和5级预警的评价指数分别为:1.00~1.45、1.45~1.95和1.95~2.55,由此得出相应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分析图,见图3和图4。 3.5.1 日降雨量≥45mm预警区划 对图3进行整合修饰,得出黎川县日降雨量≥45mm预警区划成果图,见图5。本降雨量级别在气象预警中相对降雨强度为最小。各预报区概况如下: (1)Ⅴ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的厚村、华山和东、南部的熊村、德胜、樟溪等乡镇的部分区域,分布范围较小,该区总面积为322.07km2,占总面积的18.84%。该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区内年降雨量最大区域。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 (2)Ⅵ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华山、洵口中、荷源、湖坊、中田、日峰、潭溪、熊村、社苹、樟溪、西城镇乡镇区域,分布范围最大,该区总面积为799.88km2,占总面积的46.80%。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年降雨量普遍大,是黎川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 (3)Ⅲ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日峰、龙安和荷源、中田及社苹等乡镇区域,分布范围较大,该区总面积为537.72km2,占总面积的31.46%。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及低易发区,是黎川县境内年降雨量总体较小的区域。 3.5.2 日降雨量 ≥ 95mm预警区划 对图4进行整合修饰,得出黎川县日降雨量≥95mm预警区划成果图,见图6。本降雨量级别为95mm≤日降雨量 (1)Ⅴ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华山、厚村、洵口、湖坊、荷源、熊村、德胜、潭溪、社苹、宏村、樟溪、西城和中田、龙安等乡镇,分布范围最大,该区总面积为1252.16km2,占总面积的73.26%。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2)Ⅵ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在日峰南-龙安南-樟溪南、荷源北、德胜北-熊村西一带,分布范围较大,该区总面积为316.46km2,占总面积的18.52%。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 (3)Ⅲ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在日峰镇北西、中田北东一带,分布范围最小,该区总面积为54.89km2,占总面积的4.95%。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 3.6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县气象台提供每次降雨过程的天气预报资料,各有关部门将相关数据与气象预警区划图中对各预警区发生地质灾害的等级进行逐个分析和判定,做出空间预警预报区,并将3级、4级和5级预警提前在预警信息平台上,如通过电视、电台、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将预测结果向社会,让相关人员及时撤离,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4 结语 本研究从分析区内地质背景条件出发,将降雨特征 (用降雨诱发指数表征)与地质灾害敏感性(以地质灾害易发性表征),进行叠加分析,确定预警预报等级,建立群发型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最终生成地质灾害预警区划图。从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方法的设计到预警区划图的制作与,大大提升了黎川县地质灾害区域性预报预警的研究程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研究区内乃至全省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中应急监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突发性;应急监测 1 应急监测特点 所谓应急监测从阶段上讲就是介于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之间的应急措施,它在地质灾害刚发现或发生时,为专业人员提供应急状态下灾害体形变信息传送,专业人员以此来判断灾害体变形特征、发展趋势、破坏形式,有效地避免各种损失和伤亡。抢险救助的紧迫性与广泛关注度的状态,决定地质灾害应急监测不能像专业监测那样按部就班地展开,也不能像群测群防那样简易观测,必须做到响应迅速、应急布设。面对突发的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如何在工作区环境恶劣、安全风险高、灾害体信息有限等情况下,通过憷速制定监测方案、快速部署监测设施、快速获取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地为应急抢险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井做到布得精、留得住、便维护、测得准、可遥测,仅靠灾害发生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内容、方法、方案是不够的,还需前瞻性地做好事前应急监测准备(预巢、装备等)和事中快速响应。 2 应急监测技术 应急监测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和形式、状态的独特性决定,不是目前所有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手段都适宜,应根据地质灾害体特性和所处环境,选择合理的内容、采取可行的方法、制定影善的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2.1 监测内容 地质灾害体的形变发展是一个空间多维复杂的过程,特殊阶段决定应急监测内容不能像专业监测那样面面俱到,只能利用应急调查短期所掌握的有限灾害体特征,实现应急监测的快速部署、准确获取、实时监控。应急监测多以地面监测为主、多方法并存为原则,内容上以便捷免维护的地面位移监测为主,兼顾深部和环境印证监测。因地表绝对位移监测即可获得变形数量,又能测得位移方向,全而地反映了灾体的位移矢量特性,在应急监测中优先考虑。而深部形变监测需进行开挖或钻孔施工,周期长、安装复杂,只在时间和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使用。其他监测内容则根据灾体的具体特点,选择性地采用(表1)。 2.2 监测方案 应急监测方案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灾害体全面调查分析基础上,针对灾害体性状、特征准确预判其变形发展状态和趋势,是制定适宜的应急监测方案、有效开展应急监测的关键。依据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危害、变形等特性,如何从错综的形变行迹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和监测方法组成监测网,通过各类传感器及时准确地感知灾体的变化,实时获取变形信息,分析预测灾体发展趋势,是应急监测的核心。不同种类、特性的地质灾害采取的监测内容和方珐是不同的,必须兼顾考虑应急监测方案的有效性、实时性、系统性。而突发性、不可预见性致使对象不明确和监测的应急特性,要求应急监测工作不能“等米下锅”,需通过对现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的统计分析,假定可能突发灾害的种类、规模等,超前拟定应急监测方案库,建立监测没备库。 通常对危害、规模特大的地质灾害,一般布设3条纵贯灾害体的监测剖面和适当的短辅助剖面;规模、危害重大的灾害,多布设一条主纵剖面和必要的短辅助短剖而。并在地面有代表性部位、控制性主干裂缝上布置适量的裂缝和位移监测点;对降雨敏感型灾害体布置雨量自动监测;有条件的在主监测剖面上设置地下深部位移和地下水监测,关键部俅设置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以此构成纵横交织的综合应急监测网,实时掌握灾害体的变形发展状况。 进行监测设备选型、组网时,需针对灾害体所处环境、可能发生的最大形变量来选择仪器适应性、量程和精度.并不是精度越高越好、没备越尖端就越先进。如移动通讯网络没有覆盖的地区,就只能采用北斗系统、星载雷达、全站仪等开展地面绝对位移监测;通常裂缝变形监测只需要达到毫米精度,对于细小墙体裂缝和地面、危岩体宽大裂缝所用监测仪器足不同的;对降雨没有相关性的采空区地面塌陷、抽采型地面沉降等灾害,无需进行降雨量监测;在施工安全没有保障的灾害体上进行钻孔施工,开展深部位移监测是不现实的;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的可视化、实时性,常被用于泥石流的应急监测和应急指挥系统的远程监控等。所用设备还要能适应当地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便于维护保养、能实现全天候自动监测要求等。 2.3 信息采集与传输 监测信息采集与传输通常按照灾害体的平面范围和监测点的分布,有分布式和集中式两种。对于监测点相对集中.便于电缆组网埋设的,常采用集中式信息采集和传输;而对于布线困难、监测点分散的灾害点,则选择分布式或与局部集中相结合的信息采集和传输方式。信息传输是应急监测网络化、系统化、信息化的重要环节,是将采集的信息通过传输平台传递到各个管理中心的过程,当前的传输方式有人工、网络、通讯、卫星等。 地质灾害应急监测的环境条件要求,信息采集应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与信息传输无缝对接。信息的传输应是远程的、实时的,将采集的信息借助现代移动通讯(3G、GPRs、GsM、SMS)、卫星等平台(CNSS、CS、RSS),发射到各种信息网络(1NTERNET、BN),实现远程、无线、实时传输。其中第三代移动通信(3G)、通用分组兀线服务(GPRS)运用较为广泛.同时具备定位和短信功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NSS)正在逐步盛行。 3 应急监测管理 按照所处状态可将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划分为平时常态和灾害应急两种状态(图1),各状态下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且两种状态的转换足突发的、难以预见的。为满足应急管理的需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需做到招之即来、来之即测、测之即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应对:城市轨道工程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研究 摘要:当下,我国城市轨道工程的建设已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将城市轨道建设纳入了现代交通网络中,然而城市轨道工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建设过程中贯穿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工程施工与运营中必须面对各类潜在地质灾害的威胁,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本文结合南京地铁11号线六合火车站—金牛湖段为研究依据,就BP神经网络算法在城市轨道工程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测中的运用做了相关分析,逐步探索相应的应急技术和灾害评估体系。 关键词:轨道工程;地质灾害;应急技术 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内、外动力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短时间内发生的难预见的地质作用现象,其可对人类生命财产及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与损失。地质灾害可概括性地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累进性地质灾害两类。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路面坍塌地下水突涌等;常见的累进性地质灾害有地表沉降、水土流失等。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过程突然,无明显先兆,所以导致防治工作及应急预案较为被动。城市轨道工程以突发性灾害为主,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因此,城市轨道工程建设中对于地质灾害的应急技术研究及防治工作已成为重中之重。 一、城市轨道工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本文通过BP人工神经网络对城市轨道工程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并以实例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BP人工神经网络由输入层、输出层、隐含层组成,三者紧密相连。在算法运行中,当输出层的数值与既有的输出值有误差时,需对各层间的结合权值校正,直到输出层的数值符合既定的输入、输出数据为止。具体的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如下图所示。 本文通过对南京地铁十一号线隧道拱顶沉降位移变形情况进行追踪测量,并采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模后预测后续8天的拱顶沉降情况。经过测试实践表明,BP神经网络技术预测的结果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不超过20%,这表示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城市轨道工程隧道变形的预测中具有可行性,如图所示。 二、城市轨道工程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系数的评估 2.1危险性评估范围 首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从水文、地质、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区域,考虑到长远的利益,还应对周边地质环境及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确认。具体原则如下:1.若地质灾害危险因素仅限于建设用地区域,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2.对于崩塌、滑坡的评估范围应以首处较为完整的岩体斜坡带为基础;泥石流的评估必须依据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基础;地面沉降的评估应结合设计中工程建设的影响区域为准;地面裂缝的评估应以工程建设区域及最大影响范围为基础;3工程建设项目重要线路路状分布的评估范围应考虑到施工、运营后及对后续建筑工程的影响,通常以线路相对中心双侧外延100—500m为限[1];4.若建设项目正好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内的话,且该建设项目正处于已被划分为危险系数中等或高的区域,则应在早期危险系数评估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化评估,以确保在建工程的安全施工;5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指标,应结合该区域该工程项目的长期规划及地质环境等进行确定。 2.2危险性评估方法 当城镇规划项目及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域时,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是首要之事。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状评估,在重大工程项目施工区域内,对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级别、安全系数、影响程度进行明确规划;2.预测评估,在施工设计及规划阶段充分考虑工程建设项目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施工中可能会引发何种地质灾害,以降低后期施工过程中风险系数及破坏性;3.综合评估,根据工程建设项目自身的特点,探讨地质灾害潜在的危险系数及环境诱发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实际施工项目的综合评估法主要有风险区划法、灾损率法、层次分析法(AHP)、信息量模型法等。在进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时,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并根据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来进行相应的优化。根据现状地质灾害产生机制,结合城市轨道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气候、施工条件等要素,来对工程建设所可能引发的地表沉降、砂土液化、 地下水突涌、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的危险系数进行预测。 三、南京地铁11号线六合火车站——金牛湖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 为保护地质环境,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从源头上防治地质灾害,为城市轨道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拟建南京地铁11号线六合火车站-金牛湖段工程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3.1 一般资料 南京地铁11号线六合火车站-金牛湖段工程南起南京地铁11号线一期工程的六合火车站站,北至金牛湖站,全长16.5km ,其中地下线约1.1km ,高架线约4.9km ,地面段10.5km ,全线设有1座八百桥停车场,车站共4座,分别为六合火车站站、沈桥站、八百桥站和金牛湖站,其中六合火车站站为地下站,其余3个站点为高架及地面站。 评估结果显示,该工程沿线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岩土(软土、膨胀土)灾害,评估区软土分布区和隐伏岩溶分布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其余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报告建议加强工程沿线的岩土工程勘察,重点查明隐伏岩溶和特殊类岩土(软土、膨胀土)的发育分布情况,工程沿线软土厚度变化较大,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该层土对施工及地铁建成后运行的影响,加强软硬地基交接部位及破碎带附近的勘察,防止差异沉降对地铁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段站点和地下段线路开挖施工过程中要做好降、排水和支护及地面形变监测工作,保护好地下管线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加强隐伏岩溶分布区岩溶地下水监测与开采管理,避免岩溶地面发生塌陷。 四、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技术 4.1 规划阶段 进行城市轨道工程规划时,首先要调察施工区域及其周边的地质、水文、社会环境等因素,收集与施工地突发性地质灾害相关的信息,为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评估提供依据;其次要全面掌握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程度、成因等。在制定应急方案时,必须抓住重点,方案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4.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城市轨道工程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控的关键。根据该城市轨道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对砂土液化、地下水突涌、沼气、等严重的地质灾害制定预先的地质报告。全面了解幵挖面的围岩情况、地质状况、地下水分布情况,预先制定好不良地质的设计变更方案,以便于及时对方案进行优化与变更,降低施工工程的经济损失。如当隧道施工中遇到富水软弱围岩时,应采用地质钻探等手段,了解幵挖面前方的地下水与地质情况;对于带状整块范围内的沼气可均匀打孔,直接释放;至于呈囊状分布且不规则的区域,则需动态调整释放孔的距离,再进行释放与排摸;一般情况下,隧道施工时通常采用压入式通风法,若施工隧道段含有沼气时,为保障盾构可安全、顺利地掘进,建议采用混合式通风法。 4.3 施工阶段 城市轨道工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技术主要表现在施工阶段,或对施工前期己明确的灾害实施预先处理。应急处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但在实际应急处理中,由于灾害发生突然,灾情严重,可能无法完全按上述流程执行。在应急反应时,应视灾害情况适当调整应急流程,若灾害较为严重时,宜先进行应急“预处理”。[2]此外,城市轨道工程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连带性,所以在处理灾害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减轻“次生灾害”的影响范围,如伤员救护处理与受灾者的转移;受灾财产转移路线等。 总而言之,城市轨道工程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是一个较为长效的预防机制,应急体系的建立需以全方位的角度来对待防灾减灾工作。并进行动态的监督、调整、优化与实施。 本文旨在促进城市轨道工程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得到更为有效的发展,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同行予以指导。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思考 摘要: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发展前景,同时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在教育方面的要求进行概括;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阐释了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指导的重点。最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指导的做法与不足,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指导 一、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 1.整体上就业需求旺盛,就业人数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具有较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等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机会的增多也会使得就业人数越来越多。通过研究得知,历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高达90%以上。 2.教学质量不同,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各不相同。鉴于市场经济对于市场营销方面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开始把市场营销作为热门专业,大量招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但是,每个高校的教学质量不尽相同,教学设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导致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尽相同。 二、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发展要求 1.发展的前景。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贸易的格局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当中。而我国,由于加大了对祖国中部及西部的不断开发与发展,使得企业越发需要引进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下的各个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为了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为其注入活力。有关资料表明,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企业界举办各种人才交流会多达2000多场。而市场营销人员却是每次人才交流会上最受欢迎的,也是最供不应求的。 2.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新形势的要求。首先,如今企业不单单只看重学历,而是侧重于学生的能力。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是企业占主导地位,企业并不过分看重学历,它们从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更加关注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其次,毕业生能否顺利走向国际或是进入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的市场营销系统内部,关键在于应届毕业生的外语能力如何。企业招聘时,不仅需要市场营销人员具备销售能力,也需要市场营销人员了解其销售理念。这就需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充分掌握该行业的相关情况。再次,由于时代变更速度加快,企业更在意学生是否及时掌握了前沿知识,更关注学生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否丰富。最后,在招聘时,一些企业也会重视毕业生是否有未来的发展规划。企业招聘往往看重的是长远利益,在此基础上,企业渴望找到与企业以及文化发展愿景相符合的员工。 三、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指导 制定以科学就业为目标的教育管理制度。首先,相关教学人员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以促进学生就业与自我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第二,积极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使学生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严于律己,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对于未来就业所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学生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第三,拓展学生素质,使学生全方位地提高自身能力。除了进行科技创新、参与社会实践以及进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也需要及时开展素质报告会以及人文素质拓展活动等,使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大格局的观念有所提高。第四,实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的方式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招聘方式有所改变;同时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问题,还可以通过企业以及行业资深人士通过校内报告等方式予以指导。 四、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相关就业指导现状 1.我院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着重培养。首先是通过各种团总支、学生会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供学生施展才华,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其次,与优秀知名企业合作,举办营销大赛,以此让学生在实践中使自身能力得以提升;另外,为了使学生提高其求职技能,我院积极开展各种就业讲座以及职场培训等。 2.不足之处。首先,办学特色不够明显,通常是举办常规活动,难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次抓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较晚,就业与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有些脱节;再次,校企合作的方式传统、守旧,不能使校企合作的真正作用得以发挥。 五、对策 1.改变对就业指导的固有认识。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就业指导,使其与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 2.特色办院。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 3.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积极进行教育并给予科学指导。学校要使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地对自我进行认识和了解。 4.加强校企合作。为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可以在学生毕业前对其进行相关行业知识的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就业协议的签订。 作者:侯冠群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1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具体措施 3.1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改革成效 4.1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作者:王平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思考 【摘 要】利用多种形式调研,并通过第三方就业数据评价,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近两届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发现专业对口就业率高、收入水平高是该专业就业的亮点,但也存在岗位稳定性差、技术特征不突出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希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就业质量 思考 为了更好地把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缩短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就业路径,客观反映我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社会适应性及社会声誉,及时发现本专业在专业学科设置、素质教育、学生就业工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于2015上半年对广州及周边的数10家汽车相关企业和毕业生共159人进行了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并委托第三方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进行调研统计。 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座谈访问当面交流:此调查对象是广州本地及周边的企业老总、人力资源部门有关人员、毕业生本人;填写问卷调查表:将问卷调查表发给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共发出122份,收回98份;电话访谈:对外地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毕业生进行了电话沟通。 一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家庭轿车的普及,作为汽车市场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更是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如广州春源红旗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一次就计划从该专业要毕业生25人。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收入水平也高,就业竞争力指数居我校之首,因此受到广大高考学生的青睐,成为近几年来学校机电系的热门专业之一,报考和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这一点上也凸显了其专业特色和社会认可度。同时,从2012年开始至今年我院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就业质量进行的第三方调查数据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1.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本专业是从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从2008年到2014年七届毕业学生总共572人,现该专业在校学生总计293人。近两年的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 近两年的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 时间 毕业生人数 就业率 2012届 102 96% 2013届 55 96% 2.毕业生就业区域、行业、岗位结构分析 跟踪调查显示,2012、2013年这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而且珠三角区域所占比例很大,占81%。其余部分在粤西5%、粤东8%、粤北6%。 两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主要是汽车经销业,占比为73%;也有少数从事其他领域和行业的营销工作,如房地产、电商、市场研究公司等。而汽车相关行业中大部分是在4S店和汽车配件单位,如日产4S店、福特4S店、大众4S店;也有从事二手车及租赁工作的,如五加五汽配公司、神州汽车租赁公司;还有一部分人在汽车修配厂和汽车美容店。 两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集中在个体民营的比较多,其次是国企,再次是合资和机关事业单位。分别为私企69%、国企21%、合资5%、机关事业单位5%。 就业的部门主要有:销售部、客服部、市场部、人资行政部、售后部。 就业的具体岗位有:中层管理人员为3%、一般行政人员和文员为10%、营销人员为75%、售后客服人员为12%。 二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情况 1.就业对口情况分析 这两届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在学校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率可达73%,基本对口为17%,不对口为10%。 2.就业稳定性分析 调查显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两年以上用工合同的达60%以上,但从一而终的却不是很多,他们在毕业半年内就有51%的有跳槽经历,究其原因这与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个人两方面都有关系,个人原因多一些。 3.就业薪酬水平分析 在所调查的两届毕业生当中,个人月收入基本都在2000元以上。平均月收为4450元,列我院所有专业毕业生月收入之首。其中月收入为5000元以上为11%;月收入4000~5000元的居多为45%;月收入为3000~4000元的为34%;2000~3000元的最少仅为10%。 4.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规模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规模统计如下:就业单位为50人以下的为17%,就业单位为51~300人的为42%,就业单位为301~1000人的为24%,就业单位为1000人以上的为17%。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座谈,普遍反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吃苦耐劳、进取、协作、与人沟通等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也高。学生的就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感觉非常满意”的为90%,“比较满意”的为6%,“一般”的为4%。 6.毕业生主观满意度情况分析 我们综合了毕业生对所在的工作单位、职位、薪酬等方面的主观感受,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主观满意度为75%,基本满意的为15%,不满意的为10%。 三 本专业就业的优势分析 从上述就业基本情况和就业质量情况可以看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基本上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业率高。从统计两届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可看出,就业率均达到96%,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就业专业对口率高,达73%。反映出该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学生在校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与良好的实践技能,能顺利完成校企对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行业任职能力强,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在汽车4S店、汽车配件经销单位、汽车修配厂、汽车美容服务公司及汽车租赁公司任职,从业岗位为销售部、客服部、市场部、人资行政部、售后部等。毕业生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较高,感觉非常满意的达90%以上。薪酬待遇较高。统计数据表明,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平均达4450元,月收入4000元以上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56%,收入水平列我校各专业之首,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四 本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第一,虽然本专业就业率高,但就业区域来说太集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特别是广州市居多,而广州市汽车限购这一政策,对汽车销售量有一定影响,势必会对用人的职位数有影响。有的毕业生宁可放弃自己的专业也愿意留在广州市而不愿回到不发达地区,这样对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就会有一定影响。 第二,个别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一定偏差,既想收入高又不想吃苦、不能吃苦,这就使得初次就业率受到影响。 第三,很大一部分人就业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造成盲目流动、跳来跳去,就业稳定性不够好。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半年内就有51%的有跳槽经历。这样即损害了企业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第四,汽车技术能力特征不突出,毕业生多以营销方向岗位就业,没能完全体现专业属性,就业局限大。 2.思考与改进 第一,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认清形势、认识自我、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客观、理性地就业和择业。广东省汽车类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每年培养的专业学生数量较多,势必给大城市就业市场造成较大压力。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地域局限,谋求向外发展。我院现在已有学生在广西、江西就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的基础理论课、核心课、主干课等学科设置、教学方面都比较满意。但有学生建议应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特别是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调动和活跃学生课堂的学习气氛,引入实际较典型的案例,从培养学生职业修养和实际能力出发,调动学习积极性。专业在下一步的改革中,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利用现有的汽销实验室开展实验实训;二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我们校外的32个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由学校走向岗位的过渡。 第三,强化证书制。以此来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不能仅考虑汽车营销员资格证,还要在技术服务、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评估经营等方面的职业资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毕业设计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也是考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类人才不仅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越来越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也是用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做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 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希望学校能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毕业论文环节,首先从教、学和管三个方面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其次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再次在人员上要强调管理的全员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 1 引 言 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实践演习,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的基本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它对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和质量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本专业毕业论文,对其选题、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 2.1 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将别人的文章剪切拼贴或稍加改动,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在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数。 2.2 文献综述问题 文献综述是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关键环节。第一,许多学生对文献综述缺乏统一的认同,对什么是文献综述和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缺乏准确认识,因此文献综述的质量也就不高。第二,营销专业的文献综述包含在开题报告中,篇幅很小,难以对目前研究现状和各种观点进行较为完整的归纳和总结。第三,文献综述不够规范。许多学生将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综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现状,而且普遍对文献中的观点缺乏评价。 2.3 外文翻译质量不高 外文翻译既能培养学生利用外文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多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又能考查学生外语水平情况。但目前来看,营销专业大四学生的外文文献翻译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语句不够通畅,内容不够准确。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外文文献,由英译汉改为汉译英,用翻译软件把中文文献译成英文,翻译质量可想而知。另外,有些学生的外文翻译虽然数量上符合学校规定的字符数,但与论文的关联性不大,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用价值不大。 2.4 教师评语缺乏客观性 指导教师的评语是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应当客观公正地指出论文所取得的成绩和创新性,但同时也要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但部分教师的评语未能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还存在着评价不客观或缺乏对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致使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主观认定最终给出的成绩与论文实际水平不相符合。另外评阅教师对论文的评语存在着与指导教师评语类同的现象,有些评阅教师未提出是否可以参加答辩的意见。 2.5 答辩过程不容乐观 首先,答辩记录是学生论文答辩过程的真实反映,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准、表达能力以及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虽然对每个学生的答辩过程都有记录,但大多存在着答辩记录过于简单的问题,表现在:答辩小组提问数量较少,最少的只有3个问题;再者是学生答辩内容记录过少,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答辩的真实情况。其次,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制度不甚科学,表现在:评阅老师评分时过于以指导老师的分数为参考和基准,尽量使两项成绩处于同一档次上,不能达到独立评判的目的,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成绩拉不开档次。再次,五级制的评价界限比较模糊,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均处在80~89分,但最终都被评为良,不能令人信服。 3 原因分析 3.1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后半学期,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准备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大部分毕业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寻找理想工作上,对毕业论文写作也只是抱完成任务的态度,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保证。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撰写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得本科文凭的手段,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3.2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当前应试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大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缺乏对考试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不愿意带来更多的工作量,更愿意按传统方式。这种传统方式的教学和学习,导致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思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大学的应试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沉溺于追求课程分数,而削弱了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追求,也忽视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不能给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缺乏 从整体来看,本科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毕业论文有关的课程比较缺乏。毕业论文要达到较高水平,除受专业知识影响外,还受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目前,与毕业论文密切相关的课程并没有成为普遍开设的课程,这大大阻碍了学生获得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知识的正常渠道。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来看也不例外,营销专业的课程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营销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流程和规范等写作基本常识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大四阶段指导老师的有限指导,有些来自学院组织的有关讲座,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没有实现毕业论文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充分表明,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的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3.4 缺少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但这种素养不是短期能造就的,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在我院市场营销专业,除了个别学生参加过U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之外,大多数学生平时缺乏科研能力的训练,只有在大四上学期才被安排一次科学研究训练,同时也是毕业论文的启动环节。因此缺乏长效机制,学生的科研素养较难形成。 3.5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有待规范 首先,毕业论文写作任务书描述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大致思路以及计划进度等有关内容,这本应是由指导教师下达给学生的。然而有些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书由学生自己填写,最后由教师签名。而且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进度基本相似。有些学生的论文日志是毕业论文完成后通过时间追溯写就的,不是毕业论文真实过程的记录。其次,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本应是学校根据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检查。通过中期检查,可以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一环节是对毕业论文进行过程控制的关键一环。但事实上这个环节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校的中期检查采用随机抽查的形式,抽查比例很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对中期检查不够重视。其次,教务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对各系上报的中期检查材料只是收全而已,而对所写的内容关注的不多,最终使检查流于形式。最后,少数指导教师敷衍了事,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检查,便随意地在中期检查表中填写“正常”。 4 毕业论文环节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全过程的管理、全方位的管理和全员参与的管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应力求在管理范围上体现全面性,包括教、学和管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在管理过程上体现全程性,也就是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监控,不断改进;在人员上强调管理的全员性。 4.1 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 首先,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和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其次,要在学院、系、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4.2 合理设置相关课程 毕业论文教学需要相关课程的支撑,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毕业论文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在本科阶段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很少有相关课程。所以,一方面,建议在大二或大三时增设论文写作课和研究方法课等作为专业必修课。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规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各个写作环节的目标和任务,获得文献检索的技巧,掌握各研究方法的使用。另一方面,以现有的专业课为依托,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根据主要课程撰写课程论文,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次尝试;大三阶段可以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撰写学年论文,初步掌握正规学术论文的写作;大四时可充分利用实习报告写作中积累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开始正式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院管理部门要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并能腾出时间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其次,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和实践工作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次,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和人格修养。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良好的学术风范的形成。 4.4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过程。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提高更多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使学生的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另一方面,学校与用人部门和单位应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使用人单位了解和配合学校毕业论文阶段的要求,意识到忽视和放弃这一环节对谁都不利,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4.5 加强全程性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环节由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评审等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每个责任部门做好全程的控制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学校、学院和系形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层级系统。主管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教务部门等相关机构和人员是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机构,在整个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系或教研室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各层次要做到职责清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加强有效的院、系两级管理,学院应加强对各系部的监督检查,各系应提高对其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标准。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历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当今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差距。为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和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就业;需求 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毕业生相当于“人才产品”。对“人才产品”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出产品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为接下来人才产品的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依据。下面笔者将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ZT”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情况。 一、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2006年,其中06级和07级学制为2年,2008年开始调整为3年制,到目前为止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笔者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 1.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毕业初期选择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基层营销工作,如各行业企业的销售员、市场专员、业务员等;对薪酬的期望分布较为集中,其中06、07级毕业生在毕业初期有5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37.5%在1500-2000元之间,只有12.5%的期望薪酬在2000元以上;08级毕业生2011年毕业初期有4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40%希望拿到1500-2000元的期望薪酬,只有20%选择了2000元以上。除了薪酬之外,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最关注的是能否从工作中学到东西、职业发展前景及所处行业,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兴趣和工作的挑战性。在毕业2~3年之后,随着工作经验和能力素质的提升,06、07级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有所提高,主要分布在5000元以上,但是达到预期目的的很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过跳槽经历,其中跳槽2次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甚至还有跳槽4次以上的,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从毕业至今未跳过槽。跳槽的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也有部分毕业生是因为与老板或同事难以相处、工作单调学不到东西而跳槽。对于目前有跳槽打算的毕业生来说,再择业时他们普遍认为工资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岗位晋升机会和公司的发展。 2.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①行业选择范围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初期就业和后来再择业时的方向都是营销对应的工作和岗位,但是对行业的选择范围过窄。②自我定位不当。由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类专业,导致营销人才的供给不断增加。再加上基层营销工作对学历要求不高,就业门槛低,有很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获得更多的回报,给营销专业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供需理论,这两种情况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基层营销人员的“劳动力价格”被拉低。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薪酬偏高的现象。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初期更关注的并不是经验的学习与积累,而过早的考虑了职业提升和工作挑战性及自我兴趣等因素,这就造成了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自我定位存在偏差。③工作稳定性差。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有过跳槽经历,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跳槽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但笔者认为,大多数人选择“跳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发展空间,而没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判断。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安心稳定地工作,如果单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必然会有许多新增岗位和发展空间。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笔者根据资料整理和调查,对社会上营销人才整体需求情况和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如下分析。 1.社会对营销人才整体需求量大。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在全国的人才市场需求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2012年上半年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2012年上半年,需求量前10名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行政文职、客户服务、金融理财、工程类、财务、计算机及相关、人力资源、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子电路,占岗位总数的67.9%。” 从行业角度来看,通信行业人才需求中的营销服务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中,市场营销类、通信技术类和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比例为5∶3∶2。快速消费品销售人才主要集中在日用化学品、食品、服装、美容护理品等行业,销售类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目前,此类企业除大量需求一线业务推广人员、门店销售人员、销售代表外,对营销管理类专业人才,如品牌经理、关键客户经理、渠道经理、城市经理等中高级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河南快速消费品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和保健品两大类,由于人员跳槽频繁,成为快速消费品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 2.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①企业对营销人才的岗位需求。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前四位的岗位是:产品销售、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和营销管理等。其中岗位需求量最大的是产品销售人员,而营销策划人员的需求量在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现在基本与产品销售的人才需求量持平。②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企业认为营销人员不仅要能销售产品,更应该注重市场营销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沟通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人际网络并将其顺利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希望通过市场营销人才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有能力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买家的眼球;同时企业希望营销人员能够进行营销活动方案的策划与策划文案制作,并能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组织与控制。③企业对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评价。根据用人部门反馈信息来看,ZT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接受新思维新事物能力较强,能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些营销人才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陈旧,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所脱节;营销人才在校期间不太注重学习方法的改变,致使知识积累少,知识面窄;ZT学院市场营销人才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差,营销职业实践技能较弱;一些人员不善观察思考,只会听从指挥,不善于主动发挥潜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另外,用人单位也反映,大部分ZT学院的营销人才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此外毕业生在情感、认知、行为、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ZT学院在培养营销人才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认知和心理方面的教育有所忽视,导致不少营销人才很难和同事上级和睦相处,工作缺乏团队精神;最后,营销人才也存在不正确的就业择业观。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对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方法的培训还不到位,导致对有的人才期望过高。 三、总结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里,不仅是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也在讲市场营销;不仅是消费品行业,工业品行业、服务性行业同样需要市场营销。因此,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可以扩展到各行各业。另外就是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具备营销理论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营销技巧的运用。同时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样很重要。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出现的新情况,本文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作为实践性更为突出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都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就业为导向,使其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对学生离校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察的毕业设计(论文)更是我们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该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缺乏联系,学生普遍不重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或第六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中去了,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造成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1.2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大,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操作性的特点不但体现在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样也要体现在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一个好的设计(论文)选题直接关系到最后完成的质量,然而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普遍缺乏新意,不少选题都沿用了很长时间,早已与实际发展脱节。有些选题太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难度太大,无法完成,更没有办法进行市场调研,这样就使得论文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失去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对某一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更加失去了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 1.3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不够,质量把关不严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指导老师都负责二十名左右学生的设计(论文),而这些老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样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增大,出现了时间、精力不足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的专业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不积极与学生沟通,这些方面都影响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2 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端正思想,引起重视 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就业的方向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2 结合实际,优化选题设计 学院、系部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前就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向教研室提交毕业选题,由相关专家和企业人员对选题设计进行评议,考核是否符合市场营销的实际要求,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选题的难度,制定详细的评议标准,将论文选题规范化。然后将确定的选题与指导老师通过网络等方式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以后工作需要来确定选题。系部根据学生的选择与指导老师沟通,由指导老师确定与学生见面、协商。这样学生、指导老师的自主性就更强,能够更快地做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准备,也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处理就业与毕业设计(论文)之间的关系。 2.3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联系发展新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认真选题的基础上,带着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任务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实地考察,积极认真地做好市场调研,获得珍贵的设计(论文)的一手资料,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机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学校也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毕业实习环节,使更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4 建立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加强设计(论文)的指导 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将论文指导的细节量化,并根据论文完成情况对论文指导老师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论文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也能调动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该对未完成论文指导任务,论文指导效果不好的老师按照教学事故追究责任。 2.5 加强指导老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在指导老师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市场管理方面经验的人才增强学校、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更应该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作为学生毕业报告的指导老师,结合学生毕业实习任务、工作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毕业报告”,或者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改革过去高职毕业论文由专任教师单一指导的状况,增强毕业报告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功能。 2.6 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制度,答辩形式多样化 针对很多毕业生从网上下载与抄袭的现象,在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提供设计、论文完成中的材料,比如调查问卷,而且将其作为最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细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体系,将选题意义与实际联系程度以及设计(论文)的创新性等等指标都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评分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加强对论文指导的监督。改变单一的答辩方式,对于就业单位较远,无法返校的学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答辩,学校也可以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集中在异地进行答辩。学院也考虑提高答辩学生的比重,引起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更加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结合高职教育与营销专业的特点,改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我们也可以尝试以毕业技能鉴定代替毕业设计(论文),以适应高职教育双证书甚至多证书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的需要。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研究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才一直是人才需求的热点。而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发现,市场对他们的需要并不多,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弱。那么作为高职院校,如果有效培养学生,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呢? 一、明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 当前社会与企业对营销专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三个层次:战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战略型营销人才包括营销项目策划与规划人才、营销教学科研与培训人才。他们从事企业营销战略、发展方向的研究,具备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能够深入分析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熟知企业、行业的营销活动全局以及各个流程、环节;管理型营销人才则是指掌握企业或行业的经营活动规律,能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既积累了一定的营销技能,同时具备与营销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经验、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是在企业中从事具体营销工作,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促销、推销等工作。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从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来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定位的基本方向。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 1.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市场营销实务中,要求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从礼仪的角度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饰、仪容、仪表的习惯;(2)礼节、礼貌、礼仪的习惯;(3)电话礼仪的习惯;(4)交流、交谈、倾听的习惯;(5)递接名片的习惯等。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影响事业成功的关键。 2.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对其招聘条件分项统计得出的结论,下列能力是学生要重点培养的:(1)团队合作精神、亲和力。性格随和、开朗、谦和、乐意与人交往;(2)责任心、事业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认真细致;(3)适应能力强、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吃苦耐劳;(4)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5)不断超越、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进取心、自信心、乐观向上;(6)工作谨慎、自律、组织纪律性强等。 3.专业实践技能。一是开展市场调查与落实市场营销计划能力。首先,从市场营销的流程来看,做好“市场调查”是营销者的首要工作。其次,根据市场调查所得信息,提出一个完整的“市场营销计划”。要求营销计划要能从产品数量、产品销售种类、销售单价等方面编制好预算销售表,从销售人员分工、销售费用预算、货款回收、合同签订等方面具体落实销售任务。二是产品销售和业务拓展能力。首先,在给定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企业资源优势等条件下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市场营销策略;其次,能根据消费者心理、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产品的特点等做好产品销售和推销的工作,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第三,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网络营销的工作。三是改善客户关系能力。要求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并通过客户数据分析识别重要客户,根据各种购销记录,制定保持与客户发展合作的关系,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分析企业营销计划的完成情况,对照顾客投诉及服务流程管理方案,从改善客户关系的角度入手确定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三、积极开发项目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新模式 高职专业的毕业生以技能见长,而学生的技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上课听讲就能获得的,必须由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这就要求改变原来的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推行项目化教学。 所谓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市场营销专业的项目课程是把企业不同经营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由于学习的内容是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而工作任务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学生在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出现的综合问题,这必然涉及各种知识,而且各种知识再也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有机配合的,促进学生横向关联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这样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项目化教学,并在教学中采用教目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其次要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地、龙头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注重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比例;聘请龙头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五、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1.建立市场营销专业仿真实验室。实验室须采购一定数量的电脑,配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软件、广告设计与制作相关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国际贸易软件、ERP、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软件等,同时能够保证上网畅通方便。其中教学软件应有营销管理、营销谈判、推销技巧、营销决策等的功能,这主要是便于学生用软件进行仿真操作,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特别强调以市场营销专业岗位为基本模块,将营销管理分为一般营销人员、市场调研员、部门或地区业务经理、营销副总(主管),营销策划经理、中间商、网上商等岗位来进行行为实践和教学。由于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复杂多变、灵活性综合性强及社会联系广泛等特点,采用单纯采用软件仿真操作,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基本思路是在学生掌握了营销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后,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关模拟企业经营和市场供求竞争状况的真实资料和案例,运用实验室布置和播放录像等方法,尽量营造一种真实环境的气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角色,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和方案,撰写相关的报告,最后由有经验的老师和营销专家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评定成绩。 2.策划建立校内实习公司。建立实习公司能把经营管理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运作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公司”的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设计实习公司专业实习的功能,并且派遣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实习公司它模拟一个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实习的内容包括:(1)公司或店铺筹建策划、企业CI策划、公司注册登记、卖场的设计、商品采购、商品陈列、促销活动等,涉及市场营销专业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2)与校外企业联系的功能。利用实习超市的商品采购业务建立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并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校外企业开展商品促销、市场调查等实习活动。(3)营销知识研讨、交流和推广的功能。实习公司附属市场营销协会,每月举办一期“营销沙龙”,开展营销知识的研讨和交流活动,邀请专业老师和校外专家、专业人员进行营销知识的讲座。 3.组建虚拟公司,实践网络营销。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从总体上说,网络市场潜力巨大。与企业共建虚拟公司,进行虚拟经营,一方面可以加强校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从企业获得教学项目,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开设网店进行经营。引导学生在国内的C2C平台(如淘宝网,拍拍网、易趣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店,进行市场营销的实践活动。通过经营,学生可以实现在低成本或无成本的情况下实践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包括店铺CI策划、产品决策、价格决策、网络促销、网络广告等活动,真正实现未毕业先就业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校内除建立实验室、实习公司之外,还可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如:学生校内摆摊实训、电话营销、校园网营销、校内展销会、校内创业营销一条街等多种方式都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1引言近几年我国汽车行业有了快速发展,纺织行业也有了大幅度的复苏,使粉末冶金行业有了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空间。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各类金属机件的小型企业,其产品以铁粉、铜粉为原料,主要为汽车、摩托车、家电、农机纺织机械等行业配套服务。产品现主要为内销,但随着我国入WTO,经济的对外开放,迫切需要公司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本文主要通过搜集该企业的信息,查阅理论书籍,分析国内外市场以及公司自身的现状,为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营销计划与战略参考,分析企业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1.1公司概述 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是某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企业,某省轻工系统“销售利税五十强”企业。该公司于一九九七年投资600万元,新建厂房7000多平方米,新厂区位于某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现有总资产26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00万元。现有职工350人,中等专业学校以上毕业生107人。年产量500吨,总产值1500万元,利税100多万元。公司拥有15—315吨粉末冶金专用成型压机和精整压机共*台套,铁基、铜基、烧结炉*台套,并配有后续机、精加工仪表车床等加工设备。公司产品,主要包括铁基、铜基、铁铜基,系列含油轴承、摩托车减震器零件,铁基粉末冶金结构件、汽车拉申件。产品畅销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并与一些大公司建立了产销关系。而且公司根据目前情况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方针和生产战略方针。公司无论在产品产量、生产规模还是生产能力都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企业。 1.2行业状况 粉末冶金制品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普通机械制造到精密仪器;从五金工具到大型机械;从电子工业到电机制造;从民用工业到军事工业;从一般技术到尖端高技术,均能见到粉末冶金工艺的身影。粉末冶金是制取金属粉末,及采用成形和烧结工艺将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制成材料和制品的工艺技术。它是冶金和材料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集化工、冶金、机械等为一身的粉末冶金行业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粉末冶金机械零件日益增长的需求。粉末冶金机械零件已成为我国汽车、摩托车、家电、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诸多行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零部件,其市场需求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十五期间,粉末冶金零部件的需求量将从20__年的68,100吨增长到94,100吨。其中汽车行业粉末冶金零部件的总需求量将从13,400吨增加到22,500吨,增长幅度近60。这为粉末冶金行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汽车零部件企业4413家,三资800多家,03年全行业销售产值2641亿元,同比增长3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4月22日在“20__首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论坛上”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总体上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水平,基本满足国内引进车型的配套要求。 但是目前我国粉末冶金行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研发能力弱,工业装备落后,产品水平低。在粉末冶金产品结构方面,结构零件约占机械零件总产量的60,而国外约占80;产品精度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一般企业相差约2—3个级别;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均有较大差距,稳定性欠缺。粉末冶金产品趋同化现象严重,低档产品多,生产过剩;高档产品欠缺,市场供不应求,只能寻求从国外进口。 2.1微观环境:公司内部情况 从公司的运营状况来看,该企业在行业内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P(政策):由于该行业基本属于完全竞争行业,并不存在政策的偏袒,所以每家企业面临着同样的政策背景。从这点上来看,该企业没有优势。 E(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某市并不是一个很利于企业成长的环境,因为即使在某省,某市都不算是很发达的地区,而且该市周围并没有大型的汽车、摩托车等生产商(最近的也在北京、天津)。所以在企业所处环境上,该企业并没有优势。 S(社会):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该企业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是仍然有一些比较强的竞争对手,而且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销网络,所以如果每家公司都保持现有优势,不出现临时的重大变故,不会轻易丢失客户,但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大规模地拓展市场。所以从社会这方面来看,该企业在自己的产销网内有非常大的优势,但从整个行业来看,该企业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T(技术):该公司虽然是该行业在长江以北最大的企业,但该行业的技术门槛比较低,而且对下游企业—— 汽车、摩托车等企业有比较强的依附力,所以如果一些大型的汽车生产商如果想要涉足该行业,很容易培养起来竞争力很强的企业。所以技术上,该企业也不存在很大的优势。 2.2宏观环境 原料供应商:目前公司的铁粉原料都由山西阳泉提供,此供应商在铁粉生产领域属大型企业,产量大而且稳定,公司目前只有这一家原料供应商。这样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渠道,也有利于形成长期的供销同盟以提高行业的竞争门槛,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这样会使公司受限于供应商,而失去了从供应商方面削减成本的机会,同时如果供应商出现问题,例如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公司想要立即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将会加大成本,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在这方面公司应该改变这种单一的进货渠道,积极寻找新的原料提供商,一方面可以自己主动寻找,另一方面可以以招标的形式,吸引供应商。这样可以在原料成本方面掌握主动权,分散风险,同时可以保证原料供应。 市场状况: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加快,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的经济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粉末冶金也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汽车、摩托车及各类家电需求量巨增,这些产品的配件市场也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有需求就有竞争,作为市场先入者的衡水粉末冶金公司应该趁行业竞争不是十分激烈的时候努力扩大市场,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竞争对手:作为一个生产粉末冶金产品的中型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在技术和管理领域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衡粉的竞争对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规模都领先的较大型企业,一类是小型的私营企业。第一类企业主要集中在南京、上海、宁波、重庆地区,其规模大,而且大多是合资企业,有着雄厚的资金、大量的专业人员和先进的技术,在产品档次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此时中国的零配件市场最短缺的就是高档次的产品,此类无论在国家政策还是技术引进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这类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高,中等产品占的比重不大,低档次附加值低的产品几乎不生产。第二类企业,大都为私营的小型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其在管理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一般是老总一个人做决定,管理紧促;管理人员少,各方面费用小,成本低,因此在价格方面有很大竞争力;而且大部分是新发展起来的,设备较为先进,但产品多为低档次产品;由于其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产量受很大限制。鉴于该公司目前的技术及规模情况,一时很难进入高档次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很弱。因此将中低产品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是最佳选择;和私营小企业相比,该公司具有较大规模的生产场地,产量大而且稳定,原料采购量大,可取得较优惠的价格,原材料成本低,工人多,生产能力充足,有比较正规的管理体系,能够从整个市场分析,制定公司长远发展计划。因此该公司在中低档产品的市场上有很大的优势。 3设计市场营销计划3.1设计营销计划的思路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确定了企业的任务和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在其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市场营销计划包括的内容有内容提要、当前营销状况、威胁与机会、营销目标、营销策略、活动程序、预算、控制。企业要想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就必须针对以上内容做相应的调研、预测,充分了解并分析营销环境、营销信息系统、消费者市场、组织者市场,确定细分市场及目标市场。 公司的发展方向有以下三种选择:首先,以扩大生产原有产品为重点,这样可以减少风险,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但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通过对企业的产品线分析看,该企业的产品宽度不够,如果仍然按照现在的产品结构发展,企业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其次,为用户提供相关的备品备件及跟踪服务,这样可以使企业从生产上向服务提供商转型,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看,生产商的利润总是越来越低,而服务提供商可以长久保持较高的利润,所以可以考虑公司的转型。其三,开发新产品,这是最难的,但是企业必须做的,没有能适应新市场的新产品,就无法使企业在近期的发展中取得领导者的地位,无论是转型还是扩大规模都无法谈及。 公司是否开发一项新产品,是否进入一个特定的市场,取决于市场是否拥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进而取决于对市场的准确衡量和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动机以及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是市场细分的根据。粉末冶金行业的主要消费对象是一些大型机械设备、汽车、家电企业,市场领域广泛,加之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使粉末冶金市场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行业发展快的风险。该公司位处某省某市,交通相对比较便利。目前将市场定位在长江以北地区,尤其是山东、天津和东北地区,因为这些是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公司在作市场细分时,根据销售对象的行业分类,也是分为三部分:汽车、摩托车和家用电器。 目标市场是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根据市场细分标准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细分市场,并作为企业营销对象的市场。一个细分市场要能成为理想的目标市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拥有一定的购买力,有足够的销售量和营业额;有较理想的尚未满足的消费需求;市场竞争还不激烈,竞争对手未能控制市场。目前,该公司将江南地区作为一个新的目标市场的所在地,一方面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发达,汽车制造业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公司在生产技术方面较为领先,产品质量再同类产品中处较高水平,易于进入市场。在制定具体的目标市场策略时,企业有三种选择:无差异市场策略、差异市场策略和密集性市场策略。基于目前公司的规模教小,而且资源有限,可以采取以密集性市场策略为主,同时在局部实行差异市场策略。在江南地区不仅有知名品牌的汽车产地,而且随着我国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汽车消费的大量增长,使得一大批中小型汽车发展起来。针对市场情况,该公司可以将汽车零配件作为主产品进入,同时顾及纺织机械配件。 3.2产品策略 它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产品寿命周期策略、商标策略、包装策略、服务策略等一系列内容。 目前该公司的产品线长度为3,既产品主要包括三个大的项目: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和家电配件。从宽度上来看,汽车配件主要是汽车发动机上的配件;摩托车方面主要是减震器;家电方面主要是洗衣机上的旋转轴和空调上的平衡块。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产品线长度主要是为了减少企业对下游企业的依附性,一般情况下大于或等于3就算比较适中;而宽度主要是为了减少企业的市场风险,至少应为2。由此可见产品线长度为3,下游行业为3个,比较适中;但宽度只有1,每个行业只有一种主要产品,所以宽度较窄。如果产品线不做改进将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建议公司扩大产品线宽度,增加产品种类。 产品生命周期: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判断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销售增长率为标准,一般来讲成长期产品的销售增长率一般比较平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大致相同的增长率,而成熟期增长率将会下降直至0,随后进入衰退期;另一种是与市场的同类产品作对比,包括性能、技术含量和成本,一般来讲新产品至少在这三个方面里有一个方面是优于企业当前产品的,所以企业应该不定期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测评,以避免落后市场。然后根据已掌握的信息,预测各阶段的延续时间与增长速度。 针对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阶段,相应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一般来讲,产品处于导入期时, 应该采取保持产品性能的策略,使产品在用户心目中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在成长期时应该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销量达到最高点,增长速度缓慢,同时生产力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此时企业可采取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策略:市场改革策略、产品改革策略和市场销售组合策略。其中,市场改革策略主要指将现在的产品推向尚未开发的细分市场,比如行业的转换或者地点的转移,以此来使原有产品获得新的生命力,降低产品开发的成本;产品改革策略主要指改进现有产品,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开发出新的产品,通过命名和宣传的不同达到开发新市场的目的;最后一种市场销售组合策略是指通过组合不同产品,通过捆绑策略来进行市场竞争。 从该公司的情况来看,该公司的产品有一部分正在从成熟期转向衰退期,这部分产品以前是或者现在仍是公司盈利的主要支柱之一,但产品的盈利能力在不断下降,而且从产品本身来讲,产品在技术方面已经完全成熟,性能方面的改进空间已经很小。例如摩托车减震器,此产品销量最近几年并没有多大增长,为了延长其周期,公司可以尝试在新的市场,比如南方市场来推广这些已经成熟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已经成熟,容易打开市场,同时又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成本。 该公司还有一部分产品正在处于导入期。但这部分产品有的是公司刚研发出来的,市场风险比较高;有的是专门为配合大企业推出新的成品而专门开发的,比如平衡块是专门为LG做的,虽然依附于大企业会降低新品推广的市场风险,但由于推广主体是LG,所以即使产品推广成功,主要的获利者是LG,该公司不能从中获得较高的利润。所以,公司应该对前者进行周密的市场推广计划,通过更多的前期预测来降低风险,并从中取得尽可能高的利润。 该公司在判断产品生命周期方面,以销售增长率为标准,但是由于其信息通道欠发达,使得销售与产品生产相对滞后,产品积压较严重。所以企业应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使企业能够准确预测产品发展前景;在另一方面,公司应该同时与同类产品作比较,多收集信息,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报价,判断产品所处生命阶段,及时调整生产,避免供不应求或产品积压。 新产品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继续生存,企业就必须将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营销的一项重大决策。为使新产品开发减少风险获得成功,企业应遵循几个原则新产品的开发要符合国家规定、新产品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开发新产品应考虑结构相似工艺相近的原则。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要进行准确的市场调查和研究,要保证企业的新产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 粉末冶金产品开发的关键是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某公司虽然其在技术上已达到国内较先进的水平,但还存在许多缺陷,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较小,资金有限,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市场开发。公司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室,但是专业技术人员少,科研设备落后。针对公司自身的不足,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企业可以选择独立开发和联合开发这两种方式。对于技术含量低,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企业可以自行研发,取得专利权,以赢取较高的利润。而专业性水平高的产品,可以采用联合开发,一方面可以与大中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完备的科学理论和设计基础为公司服务,公司可以作为学校的实验基地。目前企业已于河北工业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研究开发了与空调器配套的铸造黄铜平衡块。另一方面可以与客户建立联合开发项目,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反馈关系,由于是与顾客共同研发,因此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设计均合乎顾客的需要,但这样的产品可能属于为单一企业量身定做,可能市场前景并不广泛,而且由于专利转让问题,企业并不一定有完全的市场开发权利,所以这种新产品开发模式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高利润。 在产品精度方面,公司积极引进精加工设备和电子检测仪,使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在产品质量方面,各车间配有质量检测员,不定期进行产品抽查,而且建立了责任制以及最低次品率,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最低损耗率。同时公司也在研究新的原料,提高产品质量,尤其是产品的耐磨性和抗压性方面。在产品档次方面,公司应该积极在国外寻求合作伙伴,随着关税降低,刺激了大量电子机械以及汽车等商品的进口,给我国的机械配件行业也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主要是高档次产品市场。该公司应该积极利用自己技术优势和地理优势,开拓高档次产品,并且积极引进资金,争取早日进入高档次市场。 品牌和包装策略:在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在粉末冶金行业也是如此,而且因为其产品大都为配件产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就显得更为困难。该公司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在以前这并不影响公司的销售,但随着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以及市场的对外开放,零配件市场也在进一步趋于正规化,拥有自己的品牌已经十分必要了。在树立自己品牌方面,该公司可采用两种策略。一部分专业性产品,例如为LG公司生产的平衡块可以和名牌大企业建立关系,只作为其配套公司;一部分基础产品,例如摩托车减震器,此类产品任何品牌摩托车都要使用,这类产品,公司应该有自己的品牌。在品牌推广方面,对于专业性产品,企业应该保持产品的质量,并加大与大型厂商的联系进行一对一营销;对于基础产品,公司应该加大对用户的营销,使产品在最终用户心目中留下好的口碑,促使成品生产商选择自己的产品,同时也要对成品生产商进行一对一营销,双管齐下。 3.3定价策略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买卖双方一次交易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价格的高低。同时价格也是反映市场变化最灵敏的因素,也是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中最活跃的行为。调整价格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 企业定价主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一、成本。这是生产商定价的主要标准,也是最简单的标准。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产品涉及行业较多,对每种商品都设计独特的定价模式会大大消耗企业的精力,所以只好采取这种最简单的以成本为主要因素的定价方法。 二、需求和利润。主要考虑到企业的财务收益,单纯的利润因素将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企业必须考虑行业需求。 从对企业的调研来看,企业定价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利润为中心的定价目标,它包括最大利润目标、投资收益率目标和满意利润率目标。当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时,可实行高价、高利政策,但这种目标不可能长期维持,必然遭到多方抵制、竞争甚至政府干预。二、以销售为目标,包括销售增长率目标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目标。企业如果想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可采取降价的策略。三、以保持现状为目标,此目标主要是企业想让企业保持现有的优势,不被其他企业追上。 从目标和因素的对比来看,该企业现有的定价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企业的目标。以成本为导向主要是为了保持利润,而以销售和利润为辅是为了保持现状并扩大销售量,所以现在的定价策略比较合理。 在实际的实施中,该公司在定价方面确立了以利润为目标的定价策略,公司根据上年销量和价格来确定今年的产品价格,而且相应制定年销售额和年利税额。在定价方法上,公司目前采取成本导向定价,因为目前粉末冶金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差异较小,这时候就必须考虑成本,根据竞争对手来制订价格。所以在原材料方面,粉末冶金产品主要是铁粉和铜粉,因此产品定价主要基于原材料的涨幅以及市场供销情况。由于近期钢铁类价格上涨,公司采取了提价措施。但是目前该公司的竞争对手多为小企业,其成本很低,只靠成本定价并没有优势。所以公司应该多考虑从需求和利润角度来定价,时刻关注 市场,掌握供求状况和竞争状况,制定灵活的定价策略,以适应市场多变的需要。但是价格不可以波动次数太多,以免影响公司的信誉度。 3.4销售渠道策略 选择有效的销售渠道对公司来说至关重要。销售渠道简单的划分为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不同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决定着不同的渠道策略。是利用现有的渠道,还是建设新的渠道,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分析:(一)、产品品类的一致性和目标消费群体的一致性(二)、成本和风险。 该公司根据自身状况选择了直销策略,这主要是基于公司产品的性质以及消费群体的特点而决定的。粉末冶金产品是生产资料性质的,主要是汽车、机械等大型产品的配套零件,大多为批量生产,批量订购,而且消费群体多为汽车、家用电器、纺织机械等大型企业,目标市场比较明确、集中。因此,与其设立中间商,不如直接与最终消费者联系,进行针对性的销售,从而降低价格,并保持利润,同时可以与顾客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关系,了解顾客的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或与顾客共同研究开发,而成为其盟友公司。在这种直销关系中,也遇到了问题,由于需求市场较为分散,业务员显得尤为不足,但是培养一个业务员成本又很大,因此在目前公司欲扩大规模之时,可以适当设立几个中间商作为联系客户的桥梁。 该公司下设两个销售子公司,分别负责不同地区的销售。这样便于搜集信息,了解整个市场动态。而且,可以刺激公司内部的良性竞争,使两个销售公司的职员努力开拓市场,提高销量。可是虽然公司的销售量有所上升,但在销售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业务员短缺,信息匮乏,市场竞争激烈,这些使得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在采取直销策略时,也应适当增加其他渠道,例如公司想要开发江南地区的市场,但是只靠本公司业务员是很难的,这时公司应该采取本地化策略,可以在这个地区寻找商或者设置分公司,利用当地的营销关系和人才,帮助企业打入江南地区的市场。 目前,公司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粉末冶金行业,在老客户方面,衡粉大部分产品主要是客户主动联系,虽然已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销关系,产品销售情况也比较不错,但是这样难免有些被动,所以在与老顾客可以采用主关系营销,定期与老顾客联系,并给予一定优惠,这样一方面可以给顾客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其为公司做免费广告,进一步开发新的顾客。具体实施可以根据厂商与本公司的合作时间提供不同的打折优惠,例如:合作时间超过十年的八折优惠,5年的九折优惠等等。 公司目前外销占总销量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多为附加值低的产品,主要是贸易公司主动联系的,公司并没有出口权,也没有固定的国外客户。公司现在并没有将外销列在计划范围内,也没有积极寻求国外客户,这将使公司丧失很多的顾客。鉴于公司目前的销售能力,不可能直接接触国外顾客,因此建议公司利用网络资源,关注供求信息,主动联系需求者;或者积极与国际贸易公司联系,提供出口产品。 但是企业规模并没有太大发展,长此以往,公司的市场优势可能会受到其他发展快的公司的威胁,因此公司不能只局限于保持老客户,应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和产品领域。公司内部应该加快更新设备,增加产品线,扩大规模。 同时,针对于我国粉末冶金行业中小企业较多,零配件又是主要产品,在贸易渠道的开发上可以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所谓集群,是指一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依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一方面可通过专业化生产,避免产品的趋同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企业的信息和技术资源,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 3.5促销策略 促销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沟通过程,主要目的是将有关企业和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上的顾客。主要的促销方式有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目前该公司在产品促销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计划和方法,这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势必造成很大影响。树立企业形象、开创企业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该公司应该尽快改变这种古老的销售情况。每年粉末冶金行业都举办各类产品展销会,该公司应该积极参加,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创造更多的外销机会。参加展销会还能为企业提供了解其他企业产品的机会,以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公司也没有自己的网页,在这个网络时代,没有自己的网页,企业将会错过很多的机会。建议公司尽快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扩大影响,联系业务;或者利用阿里巴巴等著名的网络平台来推广自己的产品。 此外,公司应该聘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关系的营销人员对客户进行一对一营销,逐个击破,占领市场。还可以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的广告攻势,使企业最终用户心目中落下根基,最终促使成品生产商选择自己的产品。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关于教育技术学之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的建设现状。文章指出,我国教育软件硕士点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目前面临着数量少、课程体系不健全、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文中分析了我国新时期建立和完善教育软件硕士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今后教育软件硕士点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论文关键词】教育软件;可行性;课程;实践 一、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发展现状 教育软件工程属于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一个方向,目前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逐渐发展起来。教育技术学一般有以下几个方向: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教育软件工程、知识工程、远程教育或叫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软件资源、教学系统设计等。截止2010年,我国拥有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学校已经超过60所,但设置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的学校并不多,主要为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资源、教学系统设计等。有的学校把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没有放在教育学院,而是放在了其它学院。下表是对我国拥有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的学校进行的统计。 从表1调研结果可以发现我国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分布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软件硕士点的总数还很少我国硕士点中目前设置教育软件方向的高等院校总数还不超过20所。 2.“2ll”、“985”高校开设有教育软件工程硕士方向的很少。从上表可以看出,位列“985”高校的只有清华、中科大两所,位列“2l1”高校也只有清华、中科大、北邮三所。这对培养高层次教育软件人才是非常不利的。“985”、“211”高校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与海外接轨的重要基地和摇篮。 二、开设和完善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的必要性 教育软件硕士点是专门培养教育软件研究和开发高层次人才的,对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包括教育硬件信息化和教育软件信息化两个方面。丰富的教育软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教育软件资源包括各种多媒体课件,各类教育软件、教育资源库等。教育软件包括学科类教育软件和教育管理类软件等。学科类软件包括数学、英语等学科类教育软件。教育管理类软件主要包括教务管理软件、考试系统等校园管理类软件,还有国家管理系统。教育软件从用户角度可以分为课堂教学软件和个人使用软件等。 袁振国在《教育研究方法》中说:“这就注定了班级授课制一开始就种下了教育的一系列祸根:非针对性、去个性化。”教育软件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个人可以自由使用教学软件,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学习函数图象的性质,学生可以使用软件例举很多实例,既加深了对函数图象的理解,又开拓了视野。 教学软件的多媒体特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目前我国学生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教育软件的使用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大量高水平多媒体教育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育软件中很重要的一类是教育管理软件。教育管理软件在我国教育管理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教育管理软件在我国学校被广泛应用。教育管理软件对我国教育实现科学化、正规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发和使用高水平的教育管理软件系统,不断解决我国目前教育管理涌现出来的问题,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管理的效率。 但是目前我国软件科学的发展是很落后的,大量的技术都是从美国等先进国家引进的。据调查,我国软件业的发展每年都缺乏大量的软件开发和研究人才。硕博教育是我国培养大量软件开发和研究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上述分析来看,教育软件方面高层次人才是需要的,我国需要培养出大量高层次教育软件人才,不断完善教育软件学科的建设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三、建设教育软件硕士点的时机和可行性研究 1.建设教育软件硕士点的时机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对教育软件资源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出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大纲》的通过,为我们新时期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方向和良好的时机。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时机,不断推进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的建设。 2,可行性分析 985院校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建设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是可行的。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方面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在建设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的人员配置方面也是可行的。 四、教育软件硕士点建设研究 1.数量增加 在未来的十年内,争取在“985”院校中开设有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的学校增加到10所以上。以“985”院校带动其它高校的发展。 2.课程的设置 软件方面国外发展的脚步远远领先中国,所以引入一些国外原版教材是必要的。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硕士点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对国内教育技术学教育软件工程方向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华教育研究院和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教育技术学教育软件工程方向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软件学科排名处在全国前列。 笔者发现,即使是软件学科在全国处在全国领先的水平,但教育技术学的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的建设还很不健全。一方面软件方面的课还偏少,另外一方面实践环节安排的太少。 (1)软件方面的课程偏少 笔者对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的调研来看,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的技术与c++编程、软件工程实践、java技术、数据结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技术学还没有相关的专门软件课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设置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软件方面的课程包括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一门课。为了提高培养质量,需要增加一些软件方面的其它课程。兰州大学在设置教育软件硕士点的时候开设了很多软件课程包括教育软件基础(1inux)、软件工程导论、vb程序设计、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java程序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过程及配置管理、软件构件与中间件技术、教育软件制作实践等。这样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齐全。 (2)实践环节不足 培养高层次教软件人才需要不断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训练,增加实践课的时问,不断提高实践课的质量和增强实践课的效果。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实践课包括而向对象的技术与c十+编程、软件工程实践。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实践课只有一门课社会实践。兰州大学实践课包括教育技术综合实验、教育软件制作实践、信息化教学实践。一方面,很多高校教育软件硕士点实践课的时间短、种类少。另外一方面,实践课不被重视,上课效果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要严格制定实践内容的计划和任务。实践课一般包括程序设计实验、软件文档书写实验、教育软件工具使用等。我国目前实践课的建设还处于初建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实践课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实践课的学分比例和考核机制需要不断探索。需要不断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建立健全实践课的考核机制很重要,有了很好的考核机制,学生实践的动力就会得到增强。 3.实践基地的建设 (1)软件工程实验室的建立 培养教育软件高层次人才,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软件工程来说,建设软件工程实验室是必要的。软件工程实验室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实践基地。 软件工程程实践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让学生在团队环境下使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获得较真实的软件开发经验,提高学生存项目规划、队伍组织、工作分配、成员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 软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给学生提供~个团队环境,让学生应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获得尽可能真实的团队软件开发经验。在实验项目的安排上尽餐模拟真实世界软件开发开发巾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受控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力。 我国比较著名的软件工程室有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实验室、复旦大学软件工程实验室等。 软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一般包括需求分析平台、设计平台(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程平台、测试平台、计算平台等。所配置的软件一般包括绘图工具microsoftvisio2003,项目管理工具project,ultraedit编辑器,软件配置管理工具cvs,powerdesigner等。 我们要不断建立健全实验室的配置,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 鼓励学生和企业共同开发软件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对学生的参与给予一定的报酬和奖励。 4.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我们要不断建立健全奖励机制,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竞赛和其它大赛,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学生的视野根据竞赛获奖或者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的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励,以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要举办学术论坛,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同时让导师也参与进来。 要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经费。我国目前存在着人均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偏低的问题。导师带的学生偏多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导师带的学生过多会导致对学生个人的培养不足,从而导致培养质量下降等后果。 要不断进行三螺旋理论在软件工程硕士生培养中的应用三螺旋理论在软件工程硕士生培养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实现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密切配合,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人才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优势。 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推动我国的软件学科建设,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硕士培养下软件工程论文 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由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及具有良好软件工程基础的其他专业学生和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组成。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全面提升与完善,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工程技术,具有工程问题求解能力和企业经历,成为服务软件产业的合格软件工程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简称“哈工大软件学院”),利用国际化的办学条件和校企合作工业化的办学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国际化的教学与实践,以达到国际化、工业化人才的要求。 1构建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 哈工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独立承担软件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组织和管理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具有较丰富的、与国际接轨的学习训练经历,工程实践经验,企业经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品行优良,身心健康,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高级人才,为进一步成为软件产业领军人物(高层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向企业,综合考虑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组织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根据学科专业方向的设置,按照“模块化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相结合,体现国际化与工业化特色”的原则,我们制订了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如表1所示。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针对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对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模块划分,横向构造“6个能力层面”;纵向根据专业方向划分为多个能力域,形成多个能力培养模块。软件工程硕士的专业方向应紧跟行业需求,灵活设置。近几年,哈工大软件学院先后设置了网络与信息安全、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数字化企业与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与软件、物联网工程和移动互联等专业方向。在专业要求方面,全日制学生必须修满32学分;在职学生必须修满35学分。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2~4年,在校学习1年,修满规定的学分,包括参加企业实训3周;实习基地实习1年,结合企业项目,完成学位论文。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导师分别指导项目开发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训交叉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 2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国际化、工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构建3支师资队伍,每支队伍30人左右。建立以工业型师资为核心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形成工业型专职教师、校内及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实现国际化、工业化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第一支是以工业型师资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这些专职教师多数来自工业界、国外著名大学或国内外IT企业等。其中除任课教师外,还设若干专职实验教师岗位。实验教师主要负责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教学,包括实验设计与指导、上机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师还负责TA(实验辅导教师)的培训及管理工作。第二支队伍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管理学院认证并聘请的校内兼职教师组成。他们主要负责软件学院的基础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管理系列课程的教学任务。第三支队伍由来自国外高校或国内外知名IT企业兼职教师构成。他们来自行业前沿,掌握国内外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人才培养经验,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需求。他们在承担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类、软件工具平台类的课程部分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双导师制的企业导师,在研究生的工业实践、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的指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工业型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兼职基础型教师为辅、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可以满足软件工程硕士国际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3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实践教学 建立完善的工业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工业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质量保证体系、工业化教学方式、技能实验与大作业、综合设计与企业实训、工业实习与学位论文、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将“工业化,个性化,精英式”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软件工程硕士第1学年寒假要到企业参加为期3周的实训。实训由学院统一带队组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期间接受企业培训,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指定的项目。通过强化训练,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项目开发流程,学习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技术上的差距,对后续学习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第2学年,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并根据实习期间的实践工作内容撰写学位论文。对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能表明作者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具有实用性且必须包含一定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果要有一定的先进性,要能表现出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2年至今,哈工大软件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实习管理制度,在国内外建立工业实习基地70余个,实际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达200余家。工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效保证了工业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加强与企业界的沟通,了解企业需求,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工业实习质量和加强工业实习管理,学院定期举办“工业化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高级研讨会”,与企业界人士研究和探讨工业化人才培养中的合作问题,企业参与意识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与国外大学合作,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 通过对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特点及成长规律的研究,我们对软件学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开展了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合作形态、组织方式、国际文化交流等层面的前瞻性研究,率先提出并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多国联合办学、多学科交叉渗透、多国文化融合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国际化联合教育模式。哈工大软件学院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美国Embry-Riddle大学、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日本会津大学等合作,采用哈工大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MSE)+合作方硕士学位(X)的“MSE+X”模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共分4个学期。第1学期,学生在各自学校学习;第2学期,外国学生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工大学生合班学习;第3学期,中外学生一起去合作方学校学习;第4学期,学生自选在国内、外企业实习、撰写学位论文、答辩毕业,哈工大与国外大学分别颁发硕士学位证书。跨国联合培养班的全部课程采用英语教学,实行三导师制,由国内、国外大学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为加强交流,每年举办一次“中欧软件工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高校教师、企业界朋友在一起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国际环境下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多国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实现了国际化与工业化办学理念的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践,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的跨国联合培养模式及实践,面向企业人才需求的教学与工业实习,国际化师资与专家队伍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管理及跨文化的融合等目标。 5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借鉴 欧美教学质量保证的成功经验,哈工大软件学院建立完善且适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工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各个培养环节上严把质量关,把规定、培训、预防、跟踪、反馈、控制等质量保证活动渗透到教学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检查,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为提高软件工程硕士的指导质量,学院成立了若干个指导教师组,每个指导教师组负责一个专业方向的硕士指导,设组长1人,负责本组指导教师的组织和督导。每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每年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人。学院组织专家组审核学位论文。只有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核,学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另外,硕士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论文等环节也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过程管理,这是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6成果与特色 在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哈工大软件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面向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工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有自身特色、符合国际化标准、满足软件企业需求的工业化人才培养计划。(2)创立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实现“跨学科融合,双边对等招生,联合培养,融合文化”的“MSE+X”软件工程硕士跨国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学习环境。(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办学机制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课程考核累加计分制等教学管理新制度。(4)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级软件人才。 7结语 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哈工大软件学院在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的基础上建立起较完善的国际化、工业化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在培养过程中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学院在软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较好的成果。随着软件工程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需求。 作者:黄虎杰 马培军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研究 一、一种实用的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在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需要解决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流程规划与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还需要解决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软件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内容相近,都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4]。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从原则上说应遵循上述两个文件,围绕上述知识领域进行教学。但由于这两个文件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点,各领域之间必然存在重复和交叠。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照搬上述两个文件。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工程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开设顺序大体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开展。其中,工程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工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培养、软件工程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开发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网络、算法和数据库知识。相对于本科课程而言,此类课程讲授内容更深入全面。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设置了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三门课程。高级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侧重于结构风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统、结构描述、结构的分析与评估、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流行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着重于软件质量的改进,讨论如何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扩展课程包含系列领域知识课程,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两门;软件开发工具讲授最新流行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所需要的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软件开发新技术研讨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师和学生均可作为一个专题的主讲。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 2.培养流程与实施教育部明文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原则上为两年,同时要求应届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不少于一年。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应有一年左右,加上专业实践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养环节成了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我校以周为单位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规划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依次为报到入学、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开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送审答辩。第一学期研究生主要是课程学习,同时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和编程能力锻炼。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半学期和暑期开展校内实践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第三学期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从第二学期后半段和整个第三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需完成毕业设计。从第二个寒假开始直到第四学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从第七周开始,进行论文修改、、盲评和答辩工作。从培养流程表可以看出,这种安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学习安排在一个半学期完成,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并不重,完全可压缩到一学期半,同时可为实践提供更多时间。校内实践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属高校学生大多能力一般,为保障学生进入企业能融入研发团队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先期培训其实践能力。这种安排时间较为紧凑,也比较合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在两年的学制内确保了研究生的实践时间不少于36周。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必备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养既是对前端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必然需要。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了众多环节。从前期的实验型课程教学,到中期的校内实践、再到后期的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实验型课程教学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践解决中小规模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解决中大规模软件设计能力。 1.实验型课程教学包含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和新技术研讨。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学生单个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如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开发文档化软件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这些工具结构分散,还需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训练。开发环境搭建训练内容一为搭建基于微软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开发平台,适合.net方向;内容二位、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开发平台,适合J2EE方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项目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新技术研讨促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掌握了一些新兴技术,拓宽了技术领域。 2.校内软件开发实践采用项目驱动形式开展。要求研究生必须申报各类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研究生科研创先项目。研究生可组织本科生参与项目实施,但必须任项目组长,在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完成软件需求文档审定、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大部分编码工作、测试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软件开发实践在上述环节经历后,研究生已经掌握中小规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此时将研究生派到实习基地,实战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其实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前期技能的培养已保证研究生胜任企业中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角色。 4.毕业设计研究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的36周中,还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实施。研究生可结合企业实习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的考核分为定期汇报和实践环节结束汇报两种形式。研究生应每隔两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实习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绩等。实践结束时在全院公开汇报,其成绩作为实践课程成绩。 三、结论 四川师范大学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存在专业定位不清晰、师资不足、课程设置陈旧等问题,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和力量,实现了一套比较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解决方案,包括五个层次的课程设置体系、合理地流程安排和实践教学的环节设置。该方案在学校研究生培养中实行以来,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11年在四川省苗子工程中获得了一项重点项目和四项一般项目支持。该方案尚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例如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中间控制、过程控制,尚需进一步建立系列制度和规定,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晓宁 袁丁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高校软件工程硕士培育方式研讨 一、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省属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多脱胎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上受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模式。部分高校甚至于采用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实施无差别培养方式,这一根本性原因带来诸多问题。 1.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定位不清晰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应当仅限于软件工程师的培养。软件工程具有极强的工科属性,其人才培养,除软件工程科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一样,可培 研究型人才外,专业学位应当清晰定位于培养具有软件工程必备基础知识,在软件工程某一领域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工程师。 2.师资比较缺乏,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缺乏 软件工程正式成为独立的学科时间相对较短,软件工程师资大多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胜任软件工程基础课程,但这部分教师往往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在教学中往往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省属高校十分缺乏来自软件企业一线的项目经理以上的技术管理人员充任实践课程教师。 3.培养模式陈旧,不适应国家教育部要求 由于全日制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年才在全国开展,很多高校沿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忽视了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中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很好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4.课程设置陈旧,不适应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 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套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未体现软件工程学科特点。原因主要是因为师资缺乏、招生规模较小,出于节约培养成本的考虑。 二、一种实用的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解决方案 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四川省属高校中最早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本科生培养的院校之一,在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需要解决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流程规划与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还需要解决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 软件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内容相近,都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从原则上说应遵循上述两个文件,围绕上述知识领域进行教学。但由于这两个文件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点,各领域之间必然存在重复和交叠。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照搬上述两个文件。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工程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开设顺序大体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开展。其中,工程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工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培养、软件工程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开发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网络、算法和数据库知识。 相对于本科课程而言,此类课程讲授内容更深入全面。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设置了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三门课程。高级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侧重于结构风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统、结构描述、结构的分析与评估、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流行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着重于软件质量的改进,讨论如何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扩展课程包含系列领域知识课程,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两门;软件开发工具讲授最新流行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所需要的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软件开发新技术研讨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师和学生均可作为一个专题的主讲。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 2.培养流程与实施 教育部明文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原则上为两年,同时要求应届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不少于一年。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应有一年左右,加上专业实践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养环节成了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我校以周为单位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规划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依次为报到入学、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开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送审答辩。第一学期研究生主要是课程学习,同时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和编程能力锻炼。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半学期和暑期开展校内实践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第三学期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从第二学期后半段和整个第三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需完成毕业设计。从第二个寒假开始直到第四学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从第七周开始,进行论文修改、、盲评和答辩工作。 从培养流程表可以看出,这种安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学习安排在一个半学期完成,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并不重,完全可压缩到一学期半,同时可为实践提供更多时间。校内实践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属高校学生大多能力一般,为保障学生进入企业能融入研发团队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先期培训其实践能力。这种安排时间较为紧凑,也比较合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在两年的学制内确保了研究生的实践时间不少于36周。 三、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必备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养既是对前端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必然需要。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了众多环节。从前期的实验型课程教学,到中期的校内实践、再到后期的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实验型课程教学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践解决中小规模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解决中大规模软件设计能力。 1.实验型课程教学 包含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和新技术研讨。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学生单个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如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开发文档化软件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这些工具结构分散,还需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训练。开发环境搭建训练内容一为搭建基于微软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开发平台,适合.net方向;内容二位、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开发平台,适合J2EE方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项目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新技术研讨促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掌握了一些新兴技术,拓宽了技术领域。 2.校内软件开发实践 采用项目驱动形式开展。要求研究生必须申报各类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研究生科研创先项目。研究生可组织本科生参与项目实施,但必须任项目组长,在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完成软件需求文档审定、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大部分编码工作、测试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软件开发实践 在上述环节经历后,研究生已经掌握中小规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此时将研究生派到实习基地,实战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其实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前期技能的培养已保证研究生胜任企业中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角色。 4.毕业设计 研究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的36周中,还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实施。研究生可结合企业实习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的考核分为定期汇报和实践环节结束汇报两种形式。研究生应每隔两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实习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绩等。实践结束时在全院公开汇报,其成绩作为实践课程成绩。 四、结论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学科教育与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方面有着事实上的矛盾。四川师范大学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存在专业定位不清晰、师资不足、课程设置陈旧等问题,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和力量,实现了一套比较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解决方案,包括五个层次的课程设置体系、合理地流程安排和实践教学的环节设置。该方案在学校研究生培养中实行以来,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11年在四川省苗子工程中获得了一项重点项目和四项一般项目支持。该方案尚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例如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中间控制、过程控制,尚需进一步建立系列制度和规定,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晓宁袁丁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软件工程硕士图像处理教程探索 1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培养学生应用型研究能力的目标,我们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本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眼界,给学生提供更自由的思考空间的原则,通过下面两个措施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1.1精心选择案例 选择的案例要贴近实际生活,并与课堂上讲授的方法紧密衔接。例如,在讲解图像增强和复原这两章之后,我们引入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图像去雾”问题,通过如下方法,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1)要求学生先尝试用学过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在课堂进行算法讨论,给出算法结果。 (2)要求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别人的解决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同学们知道了如何根据关键词查询科研论文,了解哪些电子数据库中有与专业相关资料,知道了文献的级别有SCI、EI、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等。 (3)学生将查到的算法进行分类和总结,撰写文献综述。 (4)每位学生都需要编程实现“图像去雾”算法,这个算法是结合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查阅文献的结果。通过自己动手,同学们发现如果图像的清晰度不好,有噪声,或者没有归一化,结果就完全不同。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同学们会发现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任何算法主要都是针对一类图像或是针对一类问题而设计的,因此在算法的适应性上需要有所考虑。 1.2全面介绍图像处理的各个应用领域 老师在课堂上介绍几个图像处理涉及的较为重要的应用方向(如视频监控、图像检索、人脸识别、运动检测、车牌检测等)后,将同学们进行分组,每组负责查找一个应用方向的相关资料,讨论和汇报自学的结果。汇报内容主要包括:①应用方向的介绍;②涉及的主要问题;③目前的解决方法及应用成果。通过查找文献,同学们不仅对课上学习过的经典算法有进一步了解,同时还接触到很多新算法。通过听取各组汇报,同学们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了图像处理涉及的多个主要的应用领域。针对每个应用研究领域,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该领域的难点和重点,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案,没有标准答案,只希望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以“人脸识别”为例,有很多经典的或较新颖的算法,老师会结合应用领域对其中常用的或比较重要的算法,如PCA方法和Adaboost算法,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图像处理算法的应用领域。 2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内容设计 针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的目标,同时考虑到本课程实验学时数较少,我们设计了两个实验——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2.1基础性实验 目前很多经典的图像处理算法是用VC++程序实现的,我们要求大家学会读程序,能够看懂已有的算法实现程序,并在此基础上能开发新的功能。实验一:实现对多种图像格式的支持(2学时)实验内容:采用VC++编码实现,基于CDib类,添加支持打开,并保存多种图像格式的功能,包括JPEG和GIF。实验要求:利用学习的图像压缩的知识,利用现有的编码解码库实现对JPEG和GIF图像的打开和保存。实验目的:了解多种图像格式,编写针对多种图像格式的读写程序,能够进一步理解针对图像的编程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开发图像应用程序的适应性问题。 老师在课程初期会向大家介绍图像处理的一个公开库——CDib类。该类很好地封装了图像的数据结构,涉及很多图像的基本操作。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图像常常都是压缩格式的,如BMP、JPEG、PNG、GIF等。因此在讲完图像的压缩格式后,对照讲过的BMP图像结构,老师要求学生为CDib类添加能够支持多种图像格式的功能。以GIF图像为例,它不同于如JPEG、PNG等格式,GIF采用的是LZW压缩算法,使用的是无损压缩技术。GIF图像的特点是可以一次压缩多幅图像,图像颜色表控制为256色,使用渐显方式。 3.2综合性实验 针对综合性实验,我们会拟定多个题目让学生选择,如树叶提取、花朵提取、车牌识别等。实验二:数字号码图像的识别(6学时)实验内容:采用VC++编码实现,基于CDib类,针对数字号码图像,识别出数字,给出文本显示结果。实验要求:将该题目进行分解,划分任务;组内每个同学负责一部分任务的编程工作;每个人针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至少提供两种实现方法,并放入整个项目流程中验证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总结出两种方法的异同以及适应的范围。实验目的:考查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应用中每个步骤的掌握程度和项目合作沟通能力。上述实验涉及以下几个步骤。①图像的预处理;②图像的分割;③图像的特征提取;④图像的分类。组中每个学生负责一个步骤,所有步骤都需要尽心设计,这样整体的效果才可能最好。同时大家需要协商各自负责模块的入口和出口的数据结构,保证数据能够在模块之间顺利流转。这种协商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最需要的技术能力之一。 以“数字号码图像识别”为例,该题目可以分割成4个步骤:预处理、数字图像切分、数字图像特征提取和数字识别。在每个步骤中都有分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在预处理阶段,需要对图像进行去噪声,增强对比度,甚至需要进行膨胀和腐蚀将图像中断裂的数字部分连通起来;在数字图像切分阶段需要制定适应性广泛的切分策略来应对各种情况,如数字排列可以呈现任意的倾斜角度,或数字字符相连等;在数字图像特征提取阶段,我们可以考察每个数字图像的自相关系数特征,或者每个数字图像的频谱特征,也可以考察数字图像的几何拓扑特征,如将数字图像分成2个洞的(8),1个洞的(4,6,9,0),没有洞的(1,2,3,5,7),针对每个类别再提取新的几何特征;在数字图像识别阶段,可以采用神经网络的分类器,或者利用制定的一些分类策略来分类,或者采用主成份分析(PCA)的方法来识别。 4结语 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教学大纲、授课方法和实验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加深了对图像处理应用领域的了解,锻炼了编写程序和协作开发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将设计更多合理有效的案例和综合性实验,力图通过这门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付慧陈志泊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信息学院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一个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与度量模型,提出了明确的论文质量目标和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工程硕士;质量评价;质量标准 1存在问题与质量评价度量模型 由于种种原因,论文质量的分析和实际评审工作存在着质量要素空泛、无法真实、直接、客观地度量,最终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地评价等问题[1][2][3]。例如:有关评估方案中规定的选题要求是:论文选题来自于企业实践,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而论文质量标准要求是:技术先进,有一定难度;内容充实,工作量饱满;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表达准确;社会评价好等。但现实的论文评审操作则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1) 质量要素的选择过于简单、抽象层次太高。因而难于细致、客观、真实和准确地反映被检查对象的实际情况; (2) 对相关质量要素的度量和评价,缺乏直接、真实、仅根据客观的、标志性的交付物成果、里程碑事件为度量和评价依据的质量要素度量与评价方法,使本已高度抽象化的评价,更带有人为评判的色彩; (3) 所有的度量和评价是定性的,当从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成绩的时候,从定性到定量的转换标准设置,缺少科学性和原理依据。 作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标准的制定者受传统学术观点的局限,担心制定详细、确定的评审标准,将限制论文作者的研究和表达,导致“论文八股”的出现。另一个原因,则是标准制定者对工程硕士论文(包括论文阶段的学习、研究过程)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怎样才能检验硕士研究生是否达到了的既定目标等很难确切把握。导致本质上对论文质量目标的不明确、不清晰,因而无法制定具体的检查标准。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针对软件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这一特定对象,本研究首先建立如下的论文质量标准与评价度量体系模型: (1) 论文质量的一级属性:论文的分类和性质界定; (2) 论文质量的二级属性:论文必须包括的四个基本构成部分; (3) 论文质量的三级属性:论文基本构成部分的质量度量要素; (4) 论文质量的四级属性:论文质量度量要素的度量方法,包括定性度量转换为定量评价的加权因素设计,即量化成绩。 图1为论文质量标准与评价度量体系的模型。 2对论文性质的界定 为了准确地把握软件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明确论文质量标准,我们根据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结合软件学院实际情况,不失一般性地将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类型,界定为软件技术研究与软件工程项目二类。 界定的原则依据是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中,将科学技术评价工作明确分类,区别不同评价对象,明确各类评价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求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原则精神。 界定的基本出发点是区分论文性质,并分别制定相应的评审标准。本研究的重点是软件工程项目类论文。本研究对软件工程项目类论文的定义是: 目标: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参与企业软件工程项目,研究并解决特定问题域的问题; 技术与方法:学习、研究、选择、运用,并有所拓展下列(同时)技术与工程知识与方法: 技术知识:计算机软件(或软硬结合、以软件为主,但必须包含软件工程)的最新技术、方法、手段、工具; 工程管理:在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模型(不要求特定模型)及软件过程关键环节中,采用软件过程管理、项目管理、配置管理、质量管理(不要求全部)的技术方法; 按软件工程规范,独立完成了一个软件制品研发的完整过程,其结果对相关业务领域内的问题解决,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以技术和项目成果、项目实现过程报告的形式,形成的硕士论文。 3对论文内容的要求 根据论文性质的界定定义,工程项目类毕业论文,本质上是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的技术与项目报告。因此,论文内容应完整呈现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1) 专业知识:通过项目研究的背景、问题与目标描述,考察学生对所在行业领域业务知识和领域关键问题了解的广度与深度,即考察论文课题的专业水平。 (2) 技术水准:通过项目技术方案分析,考察学生在特定问题下,对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技术方法、工具和手段,解决领域关键问题的状态与发展水平的评价与了解。 (3) 实现能力:通过项目关键技术的实现过程,考察学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具体能力和达到的水平。 (4) 过程能力:通过项目过程报告,考察学生以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实现为基础、组织实施软件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和控制能力。 4质量要素及其度量方法 根据论文内容的四个方面要求,我们设定了四个方面、20个质量度量要素(表1),每个要素各分为6个等级(0~5分),供论文评审时,进行判断评价。表中各要素的分级评价标准见附录。 5量化成绩的加权因素 根据附录的方法,将论文按内容规范要求及质量度量要素,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获得对每个度量要素的评价(加权前得分)。并依据加权方法,将其转化为定量的论文成绩。加权比例指向为:要求论文更侧重于关键技术实现和软件工程过程,兼顾领域与技术背景。 因此,根据专业性质、学生基础学习和实习项目的具体情况,论文四个构成部分的成绩加权因子分别为:10%、20%、30%和40%。加权计算公式是:加权后得分=加权前得分*加权因子*4。 6质量度量实施的若干问题探讨 标准只是一个杠杆,由于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产品的出口质量,因此,最终产品质量的口一收紧,产品生产过程的问题就必然地暴露出来了。 (1) 生源的质量问题 根据对本院(其他院校情况应基本类似)往届新生(含单/双证生)入学前基本状况的考察和分析发现,入学研究生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计算机及软件相关专业(元教育本专业)应届保研或考入的本科生;元教育非本专业或虽是本专业,但不在相关专业行业企业、基本没有软件开发项目经历(经历非专业)的学生;本专业毕业并一直从事软件开发、具有软件工程项目经验的在职生。根据若干届学生情况的初步统计,在各届学生中,第一类约占40%,第二类占30%~40%,而第三类只占20%左右。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第二类学生(元教育或经历非专业)的比例有扩大的趋势。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培养方向上的不同。因此,现有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质上不适合第一、第二类学生。因为这二类学生没有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的经验,而学校几乎不可能在研究生学习的一年期间,提供这样的经验和机会。 面对生源的实际情况,不论学生在校课程教育的效果如何,要使前二类学生达到本标准设定的质量目标,是非常困难的。标准和目标的明确化,现实地凸显出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从源头开始的困惑。 本研究成果在招生阶段希望达到的贡献是: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除统一笔试以外的综合能力测试及面试中,对考生基础能力的特别考察和筛选,提供了内容和要求的来源与依据。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软件学院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在充分调研IEEE SWEBOK和CC2004SE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软件学院目前的实际情况重新划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提出了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引入课程组的概念,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实施计划。 关键词: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课程组 1引言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个目标,其教学实施应着重体现出以下两个差异性: (1) 软件工程学科领域和计算机学科领域间专业设置的差异性,这个差异应能够很好地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 工程硕士课程和软件学院本科课程的差异性,这个差异应能够很好地体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目前国内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学科和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差异还不显著,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中甚至部分课程只是本科阶段的重复。虽然大都开始强调学生的软件项目实践,但普遍缺乏过程管理。本文在对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上,针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提出了实现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方案。 2软件工程知识体系 2004版SWEBOK将整个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分为11个知识领域(Knowledge Area,KA),其中前5个知识领域是按软件开发的生命期诸阶段排列的,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后6个知识领域是软件开发中的支撑性或者辅助性的方面,可能覆盖软件开发的多个阶段,包括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软件质量、相关学科知识领域。这些知识领域SWEBOK并没有重新系统规定,而是直接套用已经成型的各领域知识体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叠和不匹配。 在SWEBOK的基础上,IEEE与ACM又共同拟定了CCSE。其中的核心部分是软件工程教育知识(SEEK)。SEEK由十个知识领域组成,包括:计算机基础(CMP)、数学和工程学基础(FND)、职业实践(PRF)、软件建模与分析(MAA)、软件设计(DES)、软件验证(VAV)、软件演化(EVL)、软件过程(PRO)、软件质量(QUA)、软件管理(MGT)。 可以看出,SEEK和SWEBOK基本内容是相近的。总的来说,二者都是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3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论文很多,如翁敬农、刘云等在软件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规划中提出了“一个目标”、“两种途径”、“三大环节”、以及“四级台阶”的具体步骤。王移芝、林艳琴提出基于“两段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框架。谢芳清、闫大顺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王浩、胡学钢等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研究与建设。王志英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提出实践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并以此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董玮、邱建华等以专业课“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为例给出了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然而目前还没有检索到专门研究软件学院工程硕士教学改革的论文。无论是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还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来看,针对软件学院工程硕士的教学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的。 4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设计策略 我们以IEEE SWEBOK和CC2004SE的知识体系为主体,结合中国软件产业以及本院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作为我院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实施的依据。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导论性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和其他课程。如图1所示,该知识体系定义了7个知识体系子类。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和工程学基础属于导论性课程、其他课程包含了职业实践、领域课程、软件工具、工程实践等四个子类。 其中计算机基础定义了软件工程作为计算学科所必需包含的计算科学基础以支持软件产品的设计与建设;数学与工程学基础提供了软件产品获得所需属性的理论和科学基础;职业实践则聚焦于软件工程师以职业行为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应该包含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领域;领域课程包含了对于某个特定领域软件工程师应该接受的特定教育或经验;软件工具定义了从事软件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当前主流工具与软件产品等;工程实践则是学生使用所学到的知识从事实际开发活动,提供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于工程硕士来说,大部分同学经过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机基础以及数学与工程学基础,因此目前其课程体系建设如图2所示,重点是完成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并结合IT界的最新技术趋势设计相关领域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如何设计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软件工具,强化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5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建设 对于如何设计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我们的主要思路是打破原先各子知识体系间的界线,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引入课程组的概念,实现一个完整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整个开放式学习体系包含三个部分: (1) 设计课程组:在理论环节采用课程组的概念,集中讲授较高层次的、符合硕士生水平的软件工程的某些重要环节; (2) 开设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或LBD)理念,由指导教师讲述软件工具的具体操作过程,同学实际动手学习; (3) 强化工程实践:在工程实践中由学生自主选题,并将LBD中讲述的工具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贯穿使用。 5.1设计 课程组 目前我院开设的高级软件工程和本科的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并没有太大差别,对于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面面俱到,但又都比较浅显,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设计了软件工程课程组的理念,初步设计了以下课程: (1)“软件开发管理”(Manag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2)“软件系统架构”(Architectures for Software Systems) 第一门课程主要针对以后立志从事软件工程管理方向的同学,课程针对IT项目集中阐述如何实现风险、资金、工期等各方面的管理;第二门课程主要针对以后立志从事软件高级开发方向的同学,课程主要讲述复杂软件系统架构层上的设计,介绍目前通用的软件系统结构、设计技术以及实现这些结构的模型、表述方法等。这两门课程对于软件工程硕士应该至少必修一门。除了这两门课程,其他软件工程类的课程包括了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语言类课程如J2EE、.NET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修。 5.2开设实践教学 针对该课程组,我们开设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做中学理念,由指导教师(可以由助教担任)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选用具体工具讲述如何使用该工具完成项目开发的某具体环节,工具涵盖了项目管理、架构设计文档化以及测试等软件项目开发的主要方面。 对于软件工具的选择,有两种思路。一种方法是对软件工程的不同环节分别选择不同工具,例如项目管理选Project、开发文档化选Rational、测试再选别的工具这样来做,但结构分散,不利于整体化考虑。另一种是采用套件,完成项目开发全程的所有操作,目前我们选择了两种套件,一是微软的VSTS,该套件和微软的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绑定,适合学习.net开发框架的同学;另一种是IBM的RSA,该套件和Eclipse开发平台绑定,适合选择开源J2EE开发框架的同学。 5.3强化工程实践 大多数的软件学院目前都开设了专门的工程实践环节,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将工程实践环节也纳入到开放式学习体系中,以前面所说的理论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来指导学生更好地高质量完成整个工程实践。 从教学方法上,工程实践应尽可能地贴近现实项目,除了常见的软件工程文档,我们还要求学生提交过程管理类文档(软件开发合同、会议记录、工作日程记录、合同执行报告:财务报告和开发过程报告、个人总结、小组总结等)。 从技术上,学生可以自由选题,也可参考工程实践题库中的选题。选题涉及所有领域课程包含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采用实践教学环节中介绍的工具全程介入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学院设立专门的工程实践网站提供学生选题及交流,以及指导教师的监督。 从教学形式上,则注重如何实现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核心能力分析与培养,要求学生运用职业实践子知识体系中的相应内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通过学生的开题演讲、采用各种工具完成相应的项目文档、结题答辩等环节来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实践效果评价上,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成绩考核方法、管理考核信息、分析考核结果、评价教学质量等措施,实现完整的考核体系。 6结论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学科教育与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方面有着事实上的矛盾。软件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确、课程实验师资不足、实验教学内容质量不高、实验指导和管理落后等问题。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在充分调研IEEE SWEBOK和CC2004SE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针对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我们提出了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引入课程组的概念,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实施计划。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软件工程硕士“现代物流”课程的创新设计与教学实践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易新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所开设的“现代物流”课程的定位、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实践等内容。该课程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了解物流行业发展、理解物流操作、认识物流管理、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软件工程硕士;现代物流;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1前言 软件工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特定的需要,培养具有软件设计、开发能力并同时具有深入行业应用知识的人才而设置的培养体系。现代物流业是国内近阶段全面、快速发展的一个行业。其发展的动力一方面得益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大量的产品制造机会,以及随之而产生的物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深入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以运输为中心的传统物流操作转变为以国际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服务。随着物流业对信息技术的日益依赖,以及中国市场上对物流人才的日益需求,使得软件学院开设现代物流方向的工程硕士顺理成章。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一直在了解并把握行业应用方向上积极地思考、谨慎地行动,以求建立高起点、面向高端、面向国际化的工程硕士专业方向。在决定开办现代物流方向后,经过对香港大学属下全资子公司易新科技有限公司(E-Business Solutions Limited, 简称EBSL;其之前名称为ETI Consulting Limited,简称ETIC)的全面了解、深入考察,决定由EBSL全面负责现代物流课程的设计、教学、以及实习指导。 EBSL是面向香港、珠三角进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无线应用技术、应用平台集成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科技开发公司。相对于国内或全球其他地方而言,香港在现代物流业方面长期以来有着强大的IT技术应用优势及产业竞争优势。EBSL以其众多的、扎实的行业应用知识及经验提供优质的技术解决方案,在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有众多的客户以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 当EBSL同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联合起来开设现代物流课程的时候,双方很快就确定了如下课程设计理念: (1) 课程的应用导向。除了满足软件工程硕士本身对行业知识的应用导向要求之外,在设计课程时,要尽量分享EBSL一直以来在香港及珠三角物流行业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 (2) 课程的国际化。香港的物流应用技术水平虽然已经很高,但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物流业的最新趋势,仍需要跟踪、分析、整理国外发达国家在物流方面的最新应用技术。 (3) 课程的差异化。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大学开设了现代物流相关方面的课程以及出版了相关的教材。基于高起点的合作初衷,在设计课程时要突出差异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风格去学习相关的知识。 (4) 课程的多层次化。由于软件工程硕士的学生有的是脱产学习,有的是在职学习,有的本科学习背景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有的本科学习背景是管理或其他非计算机专业。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背景、知识面、及时间可得性。 (5) 体系的完整性。现代物流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要在内容取舍上做到点面结合。对不能深入介绍的内容,要向学生展示出一副完整的体系架构,以便学生对自己已学习的知识、待学习的知识有清楚的了解。 (6) 内容的启发性。硕士教育已经是远超越牵引式的教育阶段。在课程内容或课后作业上,要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启发学生继续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深入探索。 2.2课程设计过程 基于以上双方达成的课程设计理念,EBSL调动了众多的资深行业专家、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应用开发人员一起进行课程设计。其间,经历了向两个方向的探讨,设计了两种待选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背景而设计的五门循序渐进的核心课程,分别为现代物流基础(Basic)、现代物流操作与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现代物流信息系统(IT Systems)、现代物流新兴技术(Emerging Technologies)、以及现代物流系列讲座(Lecture Series)。如图1所示,左边是五门课程的层次结构,右边所示为其中一门“物流操作与管理”课程所覆盖的内容。 该五门核心课程并非完全分割,而是都涉及到行业知识(Domain Knowledge)、产业分支(Industries)、处理流程(Processes)、操作(Operation)、信息技术系统(IT Systems)、信息技术开发(IT Development)、管理(Management)、及发展趋势(Trends)共8个维度。但每一门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之间可以达到前后照应、重点突出,如图2所示。 第二种方案是抓住“现代”这个关键词,以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为主线,从多角度阐释“为什么是现代物流”,“什么是现代物流”。“为什么需要现代物流”等问题。相关课程的结构如图3所示。 如图3表明,我们主要是产业发展(Industrial Development)、操作(Operation)、管理(Management)、信息技术应用(IT Enablement)、服务区域与时限(Service Range Time)、安全(Security)、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等角度来阐释现代物流的发展、演变、特点、并以此为主线来讲授相关的应用知识。 经过多次的讨论,最后确定以第二种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课程内容设计,因为该方案更符合预先确定的课程理念,特别是在课程的差异性、灵活性、体系完整性、及启发性方面。 2.3课程设计结果 在确定课程结构后,经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与比较,最后设计出针对一个半年学期的四次共十六个学时的课程。 第一次课程主要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介绍现代物流,其中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现代物流的模式、我国现代物流的现状。其中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包括美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的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因为在其发展历程上,三个国家间是有传递关系的。现代物流的模式方面介绍了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物流外包、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现代集装箱港口、保税物流、全球速递、绿色物流等内容。有关我国现代物流的现状方面,从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包括产业横向比较、物流成本比较、物流从业人员比较,以及现代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及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第二次课程主要是从操作的角度介绍现代物流。其中介绍了四种主要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在其运输、仓储、搬运与装卸、流通加工阶段所涉及的设备、工具、流程、单据或文件。第三次课程主要从管理的角度介绍现代物流,其涉及的内容包括作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收入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客户与合作伙伴管理、资产管理、并最后汇集到信息管理。该方面的内容与前一次课的物流操作配对起来,进行有点有面地介绍。第四次课主要是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来介绍现代物流,其讲解思路是以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为主线,介绍同现代物流有紧密应用的技术。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信息获取与录入(条码、RFID、GPS、中间件)、信息编码与存储(UPC、GTIN、EPC)、信息处理与分析(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空间数据分析)、信息的呈现与可视化(GIS、仿真系统)、信息交换与共享(EDI、ebXML、BPEL、EPCIS)、信息传递与(GSM、3G、SMS、GPRS、WAP)、信息系统架构(SOA、EDA、Cloud Computing、SaaS),以及一些具体的物流信息系统。 3教学实践 按照既定的教学时间安排,我们在浙江大学2008冬季及2009春季学期,平均每个月给学生授课一次。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充分体现课程设计时所确定的应用导向、国际化、差异化、完整性、多层次化、启发性等课程理念外,还注意了如下的教学细节。 3.1时事性 如在第一次课讲授现代物流的模式的时侯,宁波刚好举行了“宁波―舟山港2008年第1000万集装箱”的庆祝仪式。对宁波―舟山港而言,突破1000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属于宁波广为传播的一件大事。在课程中,我们把该事件与现代集装箱码头的发展、中国集装箱码头的壮大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基于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产生热烈的讨论,以留下真实而深刻的印象。又比如在讲授现代物流的风险管理的时候,刚好在亚丁湾发生多起索马尼海盗劫持商船的行为。课程中就把预防海盗的劫持,作为一个现实的问题,又重新归纳为一个海运重点关注的风险,虽然它曾经是17、18世纪航海界的灾难性问题。 3.2趣味性 如对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等运输方式所涉及的运输、仓储、装卸与搬运、流通加工等过程,并没有枯燥地一个一个介绍,而是设计了一个虚拟事件:2009年NBA全明星赛将在菲尼克斯太阳队所在的凤凰城举行。为满足球迷对全明星球衣的热爱,组织者1月份向中国广东某工厂订购了5万件全明星赛球衣。基于这样一个虚拟事件,再设计了一些虚拟的球衣产前及产后物流流程:(1)服装加工厂从湖北省采购球衣所需布匹,通过公路运输运往武汉某货运站;(2)通过铁路运输,布匹由武汉某货运站运到广东某仓库进行仓储;(3)球衣完成加工后,球衣装进集装箱,准备出口到美国;(4)集装箱由货柜车运到深圳,在深圳出口通关;(5)从深圳通关后,运到香港集装箱码头;(6)在香港集装箱码头装船,通过海运运往美国三藩市的配送中心;(7)在三藩市的配送中心完成分拣、包装后,通过飞机空运到凤凰城机场;(8)从凤凰城机场通过快递服务运送到各球衣销售门店。基于这样一系列虚拟任务,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球衣交付的同时,把其中所涉及公路运输、货运站、铁路运输、仓储、集装箱运输、出口通关、集装箱码头、海运、配送中心、空运、快递服务等知识全部融入其中。 3.3团队协作 比如,在介绍完前面所提到的NBA球衣交付的虚拟流程后,给学生留下一个课后作业,要求5~6个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查阅相关的数据或作出合理的假设,来计算虚拟场景中球衣物流的整个时间与成本。该时间或成本没有预设标准答案,学生可以重新设计路线,走不同的港口或航线,作出不同的假设。目的是要求学生去深入考虑其中的环节(运输里程与时速、装卸时间、交接时间、报关环节时间、航班与船期、意外情况等)并收集相关的参考数据作为支撑材料,来对其结果进行辩述。 4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易新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这种跨区域的、高起点、高定位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非常成功的。课程从设计开始就遵循了应用导向、国际化、差异化、多层次化、完整性、启发性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经过了深入的调研、比较、论证,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教学的时事性、趣味性、灵活性,以及对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兴趣,众多相关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课堂的最高听课学生人数达到200多人。在教学完成后,学生普遍反映收获良多、知识面扩展很大。对毕业后成为一个了解物流行业发展、理解物流操作、认识物流管理、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高端人才有了足够的信心。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从实战中培养工程硕士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能力 摘要: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如何到达这个目标,我们在培养计算机工程硕士的这一年多时间里,通过与美国的IT业公司和大学的合作,让工程硕士参与到软件中介发标的项目中,从中接触一些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了解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从实战中提高软件开发能力。文章介绍了这一过程,并进行经验总结。 关键词:专业学位;软件开发;客户需求;软件构架;代码质量 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 我院从2009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工程硕士,以培养能够从事软件开发的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相关知识是各个公司在开发大型商业软件项目当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单独通过课本的讲授,工程硕士难以获得深刻的印象,而且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必须让工程硕士接触到真正的商业软件项目,并且参与到软件开发的各个过程,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课程中讲授的知识点,提高其软件开发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开始培养计算机工程硕士的这一年多时间里,通过与TRILOGY/GDEV合作,让工程硕士参与到当前主流大型商业软件的开发过程当中,从而更好地掌握软件工程课程教授的知识,并且了解当今软件开发中应用的主流技术和开发模式,从实战中提高软件开发能力。 1背景介绍 成立于1989年的Trilogy公司,总部位于德州奥斯丁,在印度和中国均设有分支机构。Trilogy公司在全球拥有600多名业内精英和超过500项的专利技术,有着 17年与世界500强企业成功合作并获利的经验,曾被福布斯、财富、商业周刊、哈佛商业评论等著名商业杂志誉为高度创新和高瞻远瞩的公司。 Trilogy 公司当前专注于数据挖掘和用户体验相关的业务,倡导新型的商业服务和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完全的商业价值保障。其主要客户包括:Ford Motor,General Electric Healthcare,Daimler-Chrysler,Nissan,Goodyear Tire Rubber,Prudential,Travelers Insurance,Gateway,IBM等公司。 至2006年止,Trilogy 公司已为汽车、保险、消费电子等行业提供多个商业服务项目,如:FordDirect. com,Goodyear,TTG,,Prelaunch,Gateway,TIS等。我们通过网上投标,参与这些项目的开发。 项目开发的过程主要包括:下载PIP(Product Info Page)和RFP(Request For Proposal)文档、虚拟机(以及SVN代码)和程序文档。PIP是一个网页,是项目的需求;RFP文档是关于项目使用的技术概述;虚拟机是模仿对方开发环境的平台;程序文档放在网站上一个固定位置,如Bundle Location。发标的公司会提出: “Deliverables”:是最终需要提交的东西,一项都不能少,否则算失败。 “Acceptance Criteria”:对方接收的标准,符合标准的就算通过。 “Deadline”:提交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即为失败。 项目提交后,如果判为失败,开发者还可以申诉(Rebut)。 2项目开发的收获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的开发,工程硕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提高。 2.1锻炼工程硕士与客户沟通的能力 客户的需求是基于其公司的商业逻辑,如何准确无误地获得客户的需求,并且从软件开发的角度将需求进行规范化,这是软件开发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由于是跟美国IT业公司进行合作,所以该案例采用的交流方式是线上交流,而非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线上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使用美国公司提供的Issue tracking system,完全是通过英文交流。长期的网上交流,锻炼工程硕士的英语交流能力和业务逻辑的理解能力。 2.2学习当前主流技术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工程硕士能够接触到当前IT业主要使用的各种技术。同时,结合项目地学习可以让工程硕士更好地了解这些技术应用的场景、目的以及作用。下面列举项目中用到的一些技术。 1) 编程语言:主要采用Java,便于上手,以免工程硕士花太多时间在学习语言上。 2) 构建工具:Ant是一种基于Java的build工具,用于自动化调用程序完成项目的编译、打包、测试等。脚本格式基于XML,便于维护,而且基于Java的,具有平台无关的特点。 3) 虚拟机:要求配置模拟各种平台的虚拟机环境。 4) 数据库:采用Oracle、DB2、PostgreSQL和SQL Server,均是当前主流数据库管理软件。 5) 数据库查询语言:SQL以及OQL。其中项目中主要使用OQL即对象查询语句,使用OQL有利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效率和规范化。 6) 测试工具:JUnit,Selenium。JUnit是由Erich Gamma和Kent Beck编写的一个回归测试框架,广泛应用于单元测试当中。Selenium是一个用于Web应用程序测试的工具,通过编写模仿用户操作的 Selenium 测试脚本,可以从终端用户的角度来测试应用程序,能够支持不同的浏览器,以及能够使用各种编程语言编写,广泛应用于UI测试当中。 7) XML技术:XML是一种平台无关的表示数据的方法。使用 XML 创建的数据可以被任何应用程序在任何平台上读取。甚至可以通过手动编码来编辑和创建 XML 文档。XML在网络应用和信息共享上方便、高效,可扩展。所以,可以XML作为一种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使网络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在本项目中,XML主要用于书写配置文件。 2.3熟悉软件构架 众所周知,软件架构是一个软件先进性集中体现的地方。通过外包软件的开发,能够了解软件项目的架构,分析软件中应用的各种框架,理解应用的设计模式。下边是Java EE项目中常用的一些开源的框架。 1) Hibernate是一种Java语言下的对象关系映射解决方案。它是使用GNU宽通用公共许可证发行的自由、开源的软件。它为面向对象的领域模型到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的映射,提供了一个使用方便的框架。Hibernate也是目前Java开发中最为流行的数据库持久层框架。它的设计目标是将软件开发人员从大量相同的与数据持久层相关的编程工作中解放出来。无论是从设计草案还是从一个遗留数据库开始,开发人员都可以采用Hibernate。 2) S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1-2],它由Rod Johnson创建。它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开发的复杂性而创建的。Spring通过一种称作控制反转(IoC)的技术促进了松耦合。Spring提供了面向切面编程的丰富支持,允许通过分离应用的业务逻辑与系统级服务(例如审计和事务管理)进行内聚性的开发。应用对象只完成业务逻辑,并不负责其他的系统级关注点,例如,日志或事务支持[3-4]。 3) Struts有一组相互协作的类、Serlvet以及JSP TagLib组成[5]。基于Struts构架的Web应用程序基本上符合JSP Model2的设计标准,可以说是MVC设计模式的一种变化类型。我们参与的软件外包项目很容易理解为什么Struts是一个Web软件开发框架,而不仅仅是一些标记库的组合,理解理解Struts的控制器(Controller),模型层(Model)和视图层(View)。体会在模型层,Struts可以很容易地与数据访问技术相结合,包括EJB、JDBC和Object Relation Bridge;在视图层,Struts能够与JSP、Velocity Templates、XSL等表示层组件相结合。 项目中还有一些独有的框架,由于细节繁琐,不便介绍。接触这些框架,可以获得宝贵的软件开发经验。 2.4提高书写代码的质量 在真实项目的驱动下,工程硕士通过自己阅读项目中的优质源码,以及在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的帮助下,形成良好的编码风格,提高代码质量。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工程硕士在参与项目之前,代码质量相当低,主要体现在:代码效率低下,缺乏注释信息,代码不具有扩张性,代码潜在bug多等。而对方真实的项目的代码中包含大量注释信息,以及一些必须的日志信息,具有良好的编码风格。在查找这些代码的bug或提升其功能过程中,一定会接受对方良好的开发风格熏陶。 3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软件外包项目的开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工程硕士的学习兴趣以及效率。其具备的主要优点如下: 1) 该案例是基于真实的大型商业项目,是当前主流技术的集中体现; 2) 工程硕士可以接触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有利于工程硕士把握软件开发流程; 3) 工程硕士可以通过阅读优质源码以及和有经验的开发人员交流来提高软件开发能力,以及通过与客户交流来提高提炼需求的能力; 4) 外包软件开发实践性很强,工程硕士能够很好地补充课本的不足; 5) 从外包软件开发中,工程硕士能够获得很好收益,激发学习热情。 我们认为,让工程硕士参与软件开发实战,积极推进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了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紧跟产业和技术发展,坚持市校合作高起点办学,依托浙江大学的学科、师资等资源优势,创新名城名校的办学机制,探索与市场需求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软件实用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教学、技能培训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关键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当前,宁波正面临着重组产业要素、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严峻挑战。宁波各级政府正在狠抓机遇,迎难而上,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工业调整转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从2009年起,宁波全面实施了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标志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应用为标志的新兴服务业。宁波的家电、服装产业入选了省首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加速,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正在积极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平台投入运行,栎社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梅山保税港区的封关运行的前期准备完成,特别是2010年9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正式启动[1],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在宁波的办学是浙江大学与宁波市科教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Computer+X”和“X+Info”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针对宁波产业发展特色和区域社会经济统筹的需要,学院有选择性地开设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需求急需的专业方向,小批量规模化地培养软件工程硕士。本文以与IBM合作创建的软件服务工程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为例,阐述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教学方式与产业发展和应用紧密相连,使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且了解产业发展趋势,掌握工程化开发方法和技能,直接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 一、培养模式与方法 1.强大的产业界合作伙伴。选择具有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的产业界办学合作单位是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IBM公司不仅是全球最优秀的IT企业,而且最近几年已经成功地转型为服务型公司。IBM的各类信息系统已成为中国金融、电信、冶金、石化、交通、商品流通、政府和教育等许多重要业务领域中最可靠的信息技术平台,IBM的客户遍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IBM作为全球IT服务的倡导者,具有非常丰富的高层次软件服务人才培养经验和支撑资源。2009年,浙江大学与IBM公司合作成立“浙江大学―IBM联合创新中心”,建立“浙江大学―IBM人才培养基地”并共建全国首家“软件与服务科学系”,双方合作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资源、技术研发资源和应用实施经验,与时俱进,共同探索,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此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在推进我国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大胆而创新的一步。 2.突出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硕士的教学计划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实习等多个环节构成,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基础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及素质类和专业基础类。专业课程则是由每一个专业方向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定制,教学大纲由学院和产业界合作伙伴共同确认、修订和执行。软件与服务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包括RUP方法论、协作软件生命周期管理、软件质量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代码分析、Java高级应用开发、Webservice和SOA、J2EE应用开发、J2EE应用服务管理、数据库高级应用开发等,其中主要专业课程均由IBM资深工程师或产品经理承担教学。在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实验、案例分析与研究以及项目实训等三种方式组织学生在修课期间参与工程实践。学生在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参与项目实训,在实训中坚持采用符合实际应用环境的项目和开发方法指导学生。实训期间,参照企业团队形式,按项目管理要求管理学生,实训的导师来自于行业应用专家及其合作伙伴,采用企业开发模式指导学生参与行业实际应用需求的项目。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学院内的教学成果要通过参与实际企业实习来检验,学生的能力要通过实习来体现并进一步得到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则与学生实习的效果直接关联。由于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已接触企业导师和符合企业文化的实训,所以到企业实习后,能马上参与项目工作,能在项目组中发挥作用,快速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技术能力。软件服务工程方向的实训项目是由IBM提供的真实航空业客户项目剪裁而成,项目客户需求真实完善,项目文档完整,学生将按照企业级的项目开发和管理方式演练该项目。其中,学生将直接扮演项目开发组中的成员角色,角色包括:项目经理、技术经理、配置管理员、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DBA等,来了解在软件项目开发团队中的角色、过程、规范和执行方法。整个实训项目是模拟实际客户项目开发过程,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过程定义、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及交付。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后,对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项目开发实施环境有了很好的了解,也初步具备了职业人的素质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二学年,他们均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习期限为半年到一年。实习期间,学生与学院、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自己岗位,承担工作角色,遵守企业工作纪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并根据实习内容,完成硕士论文。 3.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聘任校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严谨,学生反映好的教师负责专业基础课、主要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学任务。聘请合作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一线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和专题工程训练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企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的作用。有企业教师参与的课程与实践环节达50%以上。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混合讲课方式,即由来自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教师以多种方式(包括讲课、讲座、研讨、实践等)共同上一门课,互相取长补短,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和以多种方式理解课程内容,IBM方面还为软件学院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和奖教金,学院多名教师作为电子商务方向的CDL访问学者对国内渠道电子商务平台与对接工具提供商进行调研和课程开发共建。针对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充实壮大硕士论文导师队伍。一方面认真总结“双导师制”的经验,进一步推广“双导师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政策,在原来实行的“双导师制”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指导经验的合作导师担任硕士论文导师,独立指导硕士论文。 4.面向产业的专题化工程训练。为了实施上述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我们与IBM共建了联合实训基地。为了更好地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增强实战效果,提升工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能力,在实训基地基础上又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了RFID、物联网技术应用、物流新技术等专题工程训练基地。相比实训基地,工程训练基地在以下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以取得更好的工程训练效果:场地、设备、软硬件系统等设施达到或接近工业界的工程开发环境;参照合作企业制度,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过程管理和参训人员评价考核制度;工程训练的案例其规模和复杂度更接近实际工程项目,从几个人组队可以完成的小项目提升为需要几十人、数个小组合作完成的中等规模项目;积累数量较多的实际项目案例库,供参训人员参考学习;参照企业实际工程项目配置,选派多层次、多角色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指导专题训练。 二、成果 针对宁波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方向,直接引入国际、国内在该行业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参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建立了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体制。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课程实验、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实现了高水平的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以企业实际应用项目作为学生课程实践内容,引进企业化项目管理思想,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体验到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模式。通过与IBM的合作办学促成了IBM公司在宁波建立IBM在中国大陆的第四个研发基地――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及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该方向培养人才为IBM宁波研发中心的成功设立和运行提供了高水平专业人才保障。软件服务工程方向自开办以来(2009~2012级)共招生211人,进入IBM宁波、上海、北京开发中心实习学生人数超过50%,被IBM招聘为正式员工的学生近40人,90%以上的学生进入了IBM、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百度、淘宝、阿里巴巴、网易、摩根大通、银联、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思科、上海盛大等知名企业。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与IBM的合作项目已经成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与产业合作办学的典范,也成为IBM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标记性项目,多次获得IBM创新成果奖。 三、展望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培养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特别在产学研合作办学过程中不断与合作企业协同创新、共同提高。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加关注国际化、高端化、工程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深化高端价值型、市场紧缺型、行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在科技创新方面,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要加速新技术的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 摘 要:为了能够准确合理的把握软件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本篇文章对建立一个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制定了一套清晰的论文质量衡量标准,并且根据此项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将会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 关键词:工程硕士;质量评价;质量标准;问题研究 1 存在的问题与质量评价度量模型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论文质量评价与实际评审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在实际评审中不能客观的对论文作出合理的度量,导致整篇论文无法发挥出他实际所拥有的价值。比如,科技论文本身就是一种纯理论性文章,但是书写的时候就要求选题来自于科学实践、结论准确、并且应用性较强。而对于论文质量度量标准要求则是:技术先进、内容丰富,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专业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结构清晰,有一定的创造性和针对性,逻辑清楚,社会评价较高等等。但是在实际的论文质量评价上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注意:(1)在论文质量要素的选取上过于普通、抽象与虚拟,所以在表达上很难形象、新颖、且直观的体现出表述对象的真实状况。(2)对质量要素的审判,用标志性的事件、交付物的成果和质量要素的度量进行评价,使抽象的评论更加具有了抽象的意义。(3)质量要素的度量和评价是固定的,它缺乏了对事件的实际性分析,当给予准确的评分时就会错误的判断了它本身所特有的价值。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制定者在制定时考虑到论文的多样性,如果过于细致的标准会限制作者的发挥,所以对论文的评论标准范围就加大了,准确程度减小,致使以上的问题同时也随之出现。另一方面就是标准制定者对软件硕士论文的发展方向和内容的判定不能作出准确的判定,所以很难掌握论文的度量标准,最终导致不能制定出确切的标准。 要想解决论文评审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本文通过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这一特定的对象,建立了一个新的论文质量评价模型,以用来解决论文评审中所产生的问题:首先,要将不同种类的论文进行严格的分类。其次就是对论文进行分析,找出论文必备的基本结构。再就是要找出论文中的论述对象,并对其论述进行分析与评估。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在论文找出最终的质量评估要素的度量方法,将其转化成成绩的形式得出最后的评价标准。 2 论文的分类 要想对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作出准确的评价和度量,首先就要明确论文是哪一种类,我们研究的是软件工程硕士论文,那就可以将其划分为软件技术研究和软件工程项目二类。在将论文确定类型之后,我们对论文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从而相应的也就找到了合适的评价标准,就可以对其对象作出真实、客观的评论。 3 论文的基本要求 对软件工程论文进行分类,可以确定论文的大致写作方向可以向工程项目类毕业论文,有了明确的方向之后就可以着手进行写作。要想写好一篇论文就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从而会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3.1 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事先了解项目的一些相关信息,例如:研究的背景;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目标描述,还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考察,了解学生对他们所在的行业领域的业务知识和领域的链接等问题,同时也是考察他们对其了解的范围和深度,也就是考察他们对论文课题的掌握水平。 3.2 技术水准。通过对学生论文水平的技术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这里考验了学生在运用技术方法,使用工具的能力和具体方案,在这里,不仅需要他们要亲身的实践,更多的是学习到更多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3 完成能力。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关键技术的实际实施过程,对学生遇见专业技术上的问题时的解决能了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能力。 3.4 实施能力。通过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报告,对学生在遇到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实现作为基础,组织实施软件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对其的控制能力。 4 质量要求及论文的度量标准级模型建立 根据以上论文内容涉及到的四个相关要求,我们相应的将四个要求进行分解,更加细致的解释每一项的质量度量要素,提供给论文评审时进行分析与评价。 4.1 项目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先要对其进行领域背景的描述,然后再对领域问题解决的状况和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确定之后,就要设计项目的技术方案的思路与设计,当各方面都做好之后,再表述一下具体想要达到的目标,和所承担的子目标。这样项目研究的背景与目标就可以了。 4.2 项目技术方案的分析。第一步要对领域问题核心技术的概念进行介绍,概念明确之后也就是第二步领域问题涉及到的历史方面和现状进行描述,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为下一步就要对相关技术和计划方案进行比较与评价,紧接着就是项目技术方案的思路与设计,有了明确的思路才能使论文顺利的进行下去,项目技术方案分析的最后一步就是实现策略,每一步都有了,最终就看实际实施的状况如何。这些步骤环环相扣,使结构更加的紧密。 4.3 项目中关键技术的实施。关键技术在实施中占得成分比较重要,所以关键技术的实施一定要具体描述,本人在解决关键问题中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并在实施中的位置和缠身的影响,关键在于,在技术实施中攻破了怎样的难关,同时也要对技术的基础进行描述,和全过程的描述,最后总结项目关键技术的结果和评价。 4.4 项目过程结论报告。报告就是对论文的最后总结,本文是关于对软件工程项目的论文,那么就对范围定义与需求开发过程总结,然后对整个系统架构进行分析,设计一套完整的过程,测试系统实现成果展现全过程,接近结尾写一下项目管理和软件过程的控制,最终,结尾就要做出项目总结并对未来的计划展望。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昆明 650106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建设 摘要:针对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在培养方案上有很大区别,但培养课程却大量重复的問题,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例,结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提出需要培养其应用型研究能力和应用型技能的观点,并给出具体实现方法。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工程硕士;应用型研究;应用型技能;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面向企业人才需求和应用软件开发需求进行培养,因此在课程内容选取、授课方法设计和实验环节设计上都需要进行思考和调整,这也是北京林业大学在申请到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学科后重点研究的問题。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属于图形图像应用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课,长久以来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基本的图像处理算法以及少部分图像分割和图像识别,对于图像处理在实际生活中所涉及的很多前沿科研领域介绍较少,因此很多研究生无法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其后续从事的研究课题有效地关联起来,感到课堂中讲授的很多内容看起来毫无用处,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教师认为把图像处理中的算法研究透彻、把基础打好对研究生非常重要,但是这忽视了研究生是有着极强的科研探索精神和丰富想象力的年轻一代。如果将一些在生活中涉及图像处理的問题交给他们进行探索,将会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精神和创造力,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应用题目可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 为此,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设计上,我们重点培养学生以下两方面能力。 (1)应用型研究能力,包括发现問题、分析問题和解决問题的能力; (2)应用型技术能力,包括编程设计能力和项目合作能力。 下面笔者分别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设计和实验内容设计3个方面进行介绍。 1.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我们在设定教学大纲时,重点参考了多本数字图像处理方面的经典教材,如杨枝灵和冈萨雷斯编写的教材。结合之前的教学经验,同时注意与本科生课程相区别,制订了两个原则:加强中高级图像处理算法的介绍;增加利用图像处理算法的应用案例的介绍。中高级图像处理算法主要指图像分割算法、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和运动检测方法。同时我们还在课堂上给出一些应用案例,进一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目前作为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总学时为32,其中课堂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相对于其他学校,这门课程的总学时和实验学时数不多,我们设计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培养学生应用型研究能力的目标,我们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本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眼界,给学生提供更自由的思考空间的原则,通过下面两个措施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2.1精心选择案例 选择的案例要贴近实际生活,并与课堂上讲授的方法紧密衔接。例如,在讲解图像增强和复原这两章之后,我们引入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图像去雾”問题,通过如下方法,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1)要求学生先尝试用学过的算法来解决这个問题,并在课堂进行算法讨论,给出算法结果。 (2)要求学生针对具体問题,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别人的解决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同学们知道了如何根据关键词查询科研论文,了解哪些电子数据库中有与专业相关资料,知道了文献的级别有SCI、EI、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等。 (3)学生将查到的算法进行分类和总结,撰写文献综述。 (4)每位学生都需要编程实现“图像去雾”算法,这个算法是结合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查阅文献的结果。 通过自己动手,同学们发现如果图像的清晰度不好,有噪声,或者没有归一化,结果就完全不同。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同学们会发现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任何算法主要都是针对一类图像或是针对一类問题而设计的,因此在算法的适应性上需要有所考虑。 2.2全面介绍图像处理的各个应用领域 老师在课堂上介绍几个图像处理涉及的较为重要的应用方向(如视频监控、图像检索、人脸识别、运动检测、车牌检测等)后,将同学们进行分组,每组负责查找一个应用方向的相关资料,讨论和汇报自学的结果。汇报内容主要包括:①应用方向的介绍;②涉及的主要問题;③目前的解决方法及应用成果。 通过查找文献,同学们不仅对课上学习过的经典算法有进一步了解,同时还接触到很多新算法。通过听取各组汇报,同学们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了图像处理涉及的多个主要的应用领域。针对每个应用研究领域,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该领域的难点和重点,提出問题,再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案,没有标准答案,只希望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以“人脸识别”为例,有很多经典的或较新颖的算法,老师会结合应用领域对其中常用的或比较重要的算法,如PCA方法和Adaboost算法,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图像处理算法的应用领域。 3.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内容设计 针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的目标,同时考虑到本课程实验学时数较少,我们设计了两个实验——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3.1基础性实验 目前很多经典的图像处理算法是用vC++程序实现的,我们要求大家学会读程序,能够看懂已有的算法实现程序,并在此基础上能开发新的功能。 实验一:实现对多种图像格式的支持(2学时) 实验内容:采用VC++编码实现,基于CDib类,添加支持打开,并保存多种图像格式的功能。包括JPEG和GIF。 实验要求:利用学习的图像压缩的知识,利用现有的编码解码库实现对IPEG和GIF图像的打开和保存。 实验目的:了解多种图像格式,编写针对多种图像格式的读写程序,能够进一步理解针对图像的编程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开发图像应用程序的适应性問题。 老师在课程初期会向大家介绍图像处理的一个公开库——CDib类。该类很好地封装了图像的数据结构,涉及很多图像的基本操作。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图像常常都是压缩格式的,如BMP、JPEG、PNG、GIF等。因此在讲完图像的压缩格式后,对照讲过的BMP图像结构,老师要求学生为CDib类添加能够支持多种图像格式的功能。以GIF图像为例,它不同于如JPEG、PNG等格式,GIF采用的是LZW压缩算法,使用的是无损压缩技术。GIF图像的特点是可以一次压缩多幅图像,图像颜色表控制为256色,使用渐显方式。 3.2综合性实验 针对综合性实验,我们会拟定多个题目让学生选择,如树叶提取、花朵提取、车牌识别等。 实验二:数字号码图像的识别(6学时) 实验内容:采用VC++编码实现,基于CDib类,针对数字号码图像,识别出数字,给出文本显示结果。 实验要求:将该题目进行分解,划分任务;组内每个同学负责一部分任务的编程工作;每个人针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至少提供两种实现方法,并放入整个项目流程中验证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总结出两种方法的异同以及适应的范围。 实验目的:考查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应用中每个步骤的掌握程度和项目合作沟通能力。 上述实验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①图像的预处理; ②图像的分割; ③图像的特征提取; ④图像的分类。 组中每个学生负责一个步骤,所有步骤都需要尽心设计,这样整体的效果才可能最好。同时大家需要协商各自负责模块的人口和出口的数据结构,保证数据能够在模块之间顺利流转。这种协商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最需要的技术能力之一。 以“数字号码图像识别”为例,该题目可以分割成4个步骤:预处理、数字图像切分、数字图像特征提取和数字识别。在每个步骤中都有分别需要注意的問题,如在预处理阶段,需要对图像进行去噪声,增强对比度,甚至需要进行膨胀和腐蚀将图像中断裂的数字部分连通起来;在数字图像切分阶段需要制定适应性广泛的切分策略来应对各种情况,如数字排列可以呈现任意的倾斜角度,或数字字符相连等;在数字图像特征提取阶段,我们可以考察每个数字图像的自相关系数特征,或者每个数字图像的频谱特征,也可以考察数字图像的几何拓扑特征,如将数字图像分成2个洞的(8),1个洞的(4,6,9,0),没有洞的(1,2,3,5,7),针对每个类别再提取新的几何特征;在数字图像识别阶段,可以采用神经网络的分类器,或者利用制定的一些分类策略来分类,或者采用主成份分析(PCA)的方法来识别。 4.结语 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教学大纲、授课方法和实验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問题去学习,从而加深了对图像处理应用领域的了解,锻炼了编写程序和协作开发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将设计更多合理有效的案例和综合性实验,力图通过这门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软件硕士毕业论文:基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三级思想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学生思想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总结了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工作,以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思想教育工作经验为例,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规律并推广经验,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三级思想教育模式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作为国家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自建院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满足我国软件产业迅猛发展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作为高教人才培养改革特区,2006年试点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七年多的教学过程中遵循“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坚持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产学合作,在开放与社会化办学、国际化、教师聘任等方面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做出了示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推进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软件学院始终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抓手,引导专业学位硕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克服改革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经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总结,摸索出了一套学院、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三级教育模式。针对软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院方面,软件学院研究生工作组结合传统的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学习和理解,引导研究生热爱祖国,了解时政方针和国内外形势;在企业方面,校企联合,利用社会资源,要求用人单位发挥同样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加强职业个人修养,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在导师方面,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共同监管模式,发挥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者和引路作用。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软件学院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重点体现了三级教育力量各自的工作特色和作用。 一、创新思想教育载体,细化分类教育 作为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重要举措,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相关要求和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以深度辅导、社会实践工作为创新载体,着力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精细化水平。针对深度辅导,提出四项要点“覆盖全体,重点辅导;针对问题,提高效率;提高技巧,科学指导;整合力量,全员育人”。在校院两级党委的领导下,软件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以研究生工作组为抓手,学生干部为主导,统筹班主任等教师力量,推进深度辅导的辐射效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生工作组不断学习心理辅导理论,总结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成效。 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充实提升研究生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政方针和国内外形势;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和他人,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人生道路的顺境和逆境,加强个人修养等;在学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学术诚信,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据学生的专长、技能、性格进行分类引导教育,变面向群体的粗放型思想政治教育为面向个体的细作型思想政治教育。 二、重点关注心理健康,保障安全稳定 招生伊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知度还不足,社会上普遍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低于学术型研究生”,录取学生大部分由外专业调剂而来,自信心不足,缺乏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对就业前景十分担忧。另一方面,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改革,高校在思想和观念上还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没有突出专业学位区别于传统学术学位的人才培养特色,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定位不明确。因此,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人群,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对学术型研究生来说更为突出。另外,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使在校硕士大部分时间在参与校内外专业实践、学习交流等各类活动,研究生的人身安全和社意识形态也成为高校安全稳定的重点关注对象。 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学期教育、毕业教育、党员教育、素质拓展等具体途径对研究生学习、心理、生活、家庭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之所需,了解学生之所想,保证谈话内容能够找准切入点。制定了研究生安全应急预案,为全体在校实习学生宣讲并购买了商业保险,组建了研究生维稳小组,定期开展安全讲座,发送安全小贴士邮件,签订《安全责任书》,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体系的作用。在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改变单一的教育方式,通过电话、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络、微博等多种手段拓展沟通方式,确保学生个人动态信息传达及时有效。 三、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业学位硕士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以学生自身职业发展为诉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培养计划从传统的以面向科研的研究生为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以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和培养正确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社会认可度,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心态。软件学院经过考察,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定制培养,从企业内部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过硬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参与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环节。 为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眼界,提高就业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引入企业资源,建立相对稳固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开展IT企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模拟大赛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观行业内知名中外企业的机会以及职业规划讲座。参观走访的单位有微软、百度、IBM、甲骨文等,旨在让在校专业硕士提前体验、直观感受到IT企业的工作模式,加深学生对软件行业的了解以及企业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对软件的兴趣,为实习就业工作打好基础。邀请邀请企业高管开展职业规划讲座、面试技巧辅导,讲述企业文化和个人职业发展,促进学生认清形势,明确自我定位,及早开展生涯规划,减轻就业压力。为更好地为专业学位硕士提供正确的就业指导,软件学院研究生工作组走进对口单位了解企业情况和用人需求,利用校友资源获取就业信息,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推荐网络。 四、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双导师”管理模式 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和学生的重要纽带,是专业教育最直接的体现者。而专业学位的培养过程从课程设置上,实训、实习等环节比重明显加大,因此在校外期间的思想教育成为校内导师的教育盲点。软件学院以校企联动开展人才培养为契机,聘请企业导师给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专业指导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利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重监管和教育,确保学术硕士的安全及心理教育覆盖全体,不留死角。 首先,要求导师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85后”“90后”群体强调个性,具有很强的怀疑精神,对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导师的身教更胜于言教。可以说,导师是专业学位硕士进入社会工作之前接触最多、最容易对其产生影响的人,因此导师必须敢于坚守正面的价值观念,敢于向学生灌输正面的价值理念,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在论文或实习环节,要求校内外导师分别把对职业道德、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融入负责的每个环节,如在社会实践中教导学生加强职业责任感,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培养学生扎实刻苦的学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育往往比空泛的说教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要求校内外导师在学生出现学业或生活困难时,及时进行通知研究生工作组,促进快速的有效引导,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将思想教育工作常态化,确保学生按时、保质、高效地完成校外实践环节。 五、扩大国际化视野,增强文化交流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软件学院确立了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重视解决好国际化人才的思维与国际接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观念:一是全球化竞争;二是危机意识;三是创新。软件学院关注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积极招收留学生,开展纯外语教学,营造学院的国际化氛围。开展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前沿技术讲座、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专业硕士的国际化思维。2011年,软件工程硕士新生,包含来自17个国家的留学生130余人,开展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思乡切,海外学子别样情”的主题中秋活动。通过共度中秋佳节,中外学生不仅融入了新集体,也加深了解到不同民族文化。此外,通过邀请北京公安宣传中国法律法规、茶话会等方式让中国学生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互动,培养其接纳不同价值观的能力。 六、引入以评促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是教育系统内部评价和使用者的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软件学院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引入外部评估,定期举办用人单位、校外导师座谈会,了解讨论学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向,促进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不断完善。形成一套了综合学生素质能力评价与思想道德评价的体系。 经过7年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改革和探索,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懂管理、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很强英语能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取得了不少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正是在软件工程硕士管理环节中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始终将德育放在关键环节,不断探索和实践学生思想教育新模式,才使培养出的高端人才能够科学发展,获得社会及行业的认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管理和思想教育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不断吸收、借鉴、实践国际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提高辅导水平,积极思考长期规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为专业学位硕士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计算机学习论文: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中学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下面我就自己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制作方面的有关情况谈以下三点体会。 一、中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我们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把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展示给学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某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我们的课容量,节约时间。 如果没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单纯靠粉笔、黑板等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跟不上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对青年教师来说势在必行。 学校为青年教师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是学校积极营造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氛围,大力提倡使用多媒体技术,并且进行专门的课件制作辅导;二是学校准备给每个办公室都配备计算机,这为青年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 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新生力量,有着充沛的精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从这一点讲,青年教师也应该成为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先行者。 二、我是如何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制作的 1、培养兴趣,循序渐进 刚刚参加工作时我对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制作几乎是一窍不通。可是当我看到有的老师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时,我就觉得课件制作作为一门技术对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必须掌握这门技术。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兴趣我就开始下功夫学习计算机的使用和课件制作。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好多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比如制图软件photoshop,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还有各种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3d max、flash等,现在又在老师的专门指导下学习了“课件平台”。在学习 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好多相通之处,学好了其中的某一个,其他的自己动手、多进行尝试也会慢慢掌握。 2、善于研究,多问问题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和使用各种软件制作课件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遇到问题首先我就自己先琢磨,每个软件的功能都很多,我们学会的可能只是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有好多功能需要靠自己尝试、研究和琢磨。当然也有好多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我就虚心请教别的老师。我相信,只要我们乐于尝试,善于思考问题、询问问题,难题是没有解决不了的。 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东西有的学生还要问,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学生们说不定觉得挺难,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多提问问题。课件制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初学者觉得不好解决的问题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简单的,所以在学习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多问问题是必要的。 3、亲自动手,乐于尝试 哲学上讲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来源,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把这一观点应用到课件制作上就是要亲自动手制作课件。也许我们在某一方面的创意是非常好的,可不亲自动手,这方面的创意就实现不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做起,由简单到复杂,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动手制作几个完整的课件,只有这样,自己的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第三,课件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择合适的媒体 现在开发的课件制作软件有好多,每一种软件都有它的优势,当然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我们在制作课件之前,应该通盘考虑所要讲授的课程的特点,需要处理的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软件的优点来选择使用什么平台。 “课件平台”还有flash等都是功能强大的软件,它们的动画效果、交互性、对图片和声音的处理,都是powerpoint和“蒙泰瑶光”包括authorware所不能达到的。但powerpoint等也是很好的课件制作工具,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2、简洁实用是课件制作的重要原则 不少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将自己的课件做得特别“好看”,在课件中加入大量的小动画和艳丽的图片以及很刺激的声音,我认为这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冲淡主题,这些与课堂无直接关系的东西会过多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它是用来辅助我们的教学的。一个好的课件关 键在于它的实用性,应该说只要是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深刻思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的课件就是好课件。 另外,我认为不要试图每堂课都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处理,这样既没有必要,也不现实,制作一个好的课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利补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还是在课堂,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3、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考虑学生的参与性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能力、动手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的文章中称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人灌”,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变成了“机灌”,这种错误做法其实是对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种误解。制作一个课件前我们就应该考虑到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可以适当加入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内容,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明白问题“原来如此”,而不是“的确如此”,培养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某些问题的设置上,不要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才会起到好的效果。 我相信,只要我们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了正确的认识,加上我们的正确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必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关阅读: 多媒体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计算机学习论文:计算机编程类课程辅助学习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摘 要 基于b/s的开发模式和.net架构的设计思想,我们开发了一个针对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特点的辅助学习系统。系统将练习的形式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演示型,演示和练习型,讲解型等,并且尝试建立了学习评价的量化标准。本文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以及系统的特色功能。 关键词 辅助学习系统 计算机课程教学 学习评价标准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与教育的有机结合逐步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空上的限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实现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因此,与网络相结合的学习系统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 计算机类的课程与其他学科,如管理类和经济类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有所不同,特别是计算机编程类课程偏重实践,利用传统的试题类型,如选择、判断等客观试题和问答等主观试题等,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合适考核学生的编程能力。因此,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考核形式,开始尝试使用上机考试的方法来考核计算机类编程课程。但在改变考核方法后,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后的自学练习,也成为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本系统的开发就是针对计算机类编程课程改变为上机考核形式,为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和练习的背景下进行的。 本系统的开发是基于b/s的开发模式和.net架构的设计思想,采用 技术设计动态网页,利用技术访问数据库中数据,后台使用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管理系统。本文接下来将主要介绍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的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内容以及首次尝试对学生练习进行自评系统的研究。 1 辅助学习系统前台设计 针对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网络课堂,与其它类型课程的网络课堂在系统结构上相似,也具有课程资源共享,课后练习以及课程复习自测的功能模块。但课后练习的功能模块中,针对课程特点,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接下来,笔者将介绍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在下面将重点介绍本系统的特色:课后练习模块功能以及练习评价系统设计。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课程简介,课程练习,课程复习,帮助四个模块。其中课程简介模块,主要是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案四个方面的相关介绍。课程复习模块主要包括考核大纲,考题分析,模拟考题,历年考题四个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考核前的复习工作。通过考核大纲模块使学生能了解课程重点考核的内容和考核形成;通过考题分析模块使学生能对历年考题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有所了解,并且通过对考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试题解答,学习到相关知识点的内容。通过历年考题模块学生可以了解历年考试的题型以及考试的形式,在考试前可以用于模拟练习。通过模拟考题模块,学生可以在考试前对自己进行自测,从而了解自己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及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2 课程练习模块设计 本系统的最大特色是针对计算机编程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专门的练习模块,并且针对每次练习,对学生的练习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根据c++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以及主要知识点,课程练习模块的内容以及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首先我们设计了分章节的练习题,分为主观题部分和客观题部分。主观题提交后,教师需通过后台管理系统进行批改,而客观题学生练习结束后将给出参考答案以及成绩。我们在下一节介绍的学习评价系统,主要是用于客观题练习部分。学生通过客观题的练习后,还将得到学习评价,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程度。 图1 辅助学习系统前台部分系统结构 然后将课程的知识点按照基本理论基础,基本编程操作,深入概念学习三个部分进行分类。对基本理论概念的实际操作采用视频演示的方法,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如程序的安装和程序的调试。对基本编程操作主要采用演示和练习的形式,学生可以参考视频演示程序,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练习。采用这样的形式,学生通过视频自学编程过程,并且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演示,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掌握编程方法。对于深入的概念学习,如类、继承等概念,教师通过视频讲解知识概念,并且提供了课堂外的知识帮助学生扩展思路,开阔眼界。 采用本系统的方法,对计算机编程课程内容的学习脱离了只采用书面练习,如选择题,简答题进行练习的形式。在过去编程课程的学习中,一般会采用编程题对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进行考核和练习,但做完编程题后,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是否正确,只有等教师批改后,才清楚其程序正确与否。然而如果直接采用上机练习的方式,学生对自己编写的程序是否正确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再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程序,方便教师直接在计算机中进行验证和批改。 图2 课程练习模块功能结构 3 练习评价系统设计 为了方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我们建立了练习的评价系统。我们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很好,一般,需要努力。将练习题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划分,根据学生的答对情况给出评价。表1是部分知识点与其评价标准。 表1 知识点评价标准 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点是数据类型,对应的练习题是1-3,10,11,如学生全对,则评价为很好,如回答正确在3题以上,则评价为一般,如回答正确在2题以下,则评价为需要努力。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得到学习的评价,也是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但对于编程操作题的解答情况和主观题,因为不能实时得到成绩判别,因此比较难进行量化评价,该评价系统当前只针对客观试题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特别是针对编程题目练习的评价标准。 4 后台管理系统设计 前台系统主要包括对课程的介绍,课程练习以及课程复习模块。这些模块的功能都能以教师身份在后台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后台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对前台各功能模块的内容的编辑功能,练习习题的上传,复习考试试题的上传,演示和讲解视频的上传功能,学生上机练习教师的评分功能等。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详述了。 5 结束语 我们针对计算机编程类的课程特点设计了一个辅助学习系统,重点是对课程练习系统的设计,我们针对不同的练习类型开发了不同的学习模式,并且初步尝试对学生的练习进行量化评价。虽然本系统当前开发的是针对c++程序设计课程,但我们认为可以将其系统结构以及设计模式推广到各种编程类课程,从而加强了编程类课程学生的实践练习能力,也方便学生自学程序设计。但本系统的设计中,由于程序设计的特点,编程练习还是必须上传给教师进行批改,无法让学生实时地得到练习成绩。这在以后的学习系统的研究中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学习论文:浅谈如何培养职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摘要: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这门课程不能只单单地停留在课本中,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要让学生多多地练习。在实践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习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计算机的教学与其他学科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在课堂上必须讲解和实践相结合。一般学生都喜欢动手,但是动手能力的提高需要理论讲解得透彻。因此,理论与实践操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这二者最好的结合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和探讨。我就该如何培养职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兴趣 计算机教学 习惯 实践 探讨 一、通过兴趣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选好材,举好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科和教师都有深厚的感情,从而好学。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有一些误解,以为前面的知识没学好,后边的内容就无法学好了;有的因为一两次没有考好就认为自己永远学不好计算机了,从而丧失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计算机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从易到难、从浅入深,素材要丰富多彩,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眼、耳、手、脑并用,强化课堂知识密度,认真做好演示操作,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好奇、想学、主动去学的兴趣。 2.穿插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学校机房取消了不装游戏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不仅安装了各种教学软件,还安装了很多有益的游戏软件,如打字游戏、生死时速、太空大战、激流勇进、鼹鼠的故事、拯救苹果等。这些游戏不仅情节活泼生动,而且还配有节奏欢快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可以跟着音乐的节拍进行练习,使枯燥的练习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练习了打字。 3.组织竞赛,诱发学生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教学,教师可定期在班内或校内举行计算机比赛,如打字比赛、图文的排版与处理、班级网站设计与管理、flash动画作品设计比赛、图形图像处理比赛等。对成绩优异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并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区里及市里组织的计算机竞赛。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能力。 二、计算机教学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1.课前要有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是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计算机教学中的“预习”与其他课程的预习还是有区别的。计算机中的“预习”不单单是看课本。应了解这堂课要学习什么新知识,然后有目的性地去了解新知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便捷。例如,在学习frontpage之前,应该了解这一软件是用来制作网页的,且方法较简单,很适合初学者使用。了解了这些后我们会有目的去学习和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目标学习: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就是指先有结果,再研究实施策略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的由浅到深的基本顺序,有的时候“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可以更好地刺激学生学习计算机内容。 3.动手操作:实践。计算机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灵活运用,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行。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细心地去指导学生的每一个操作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讲究学习的方法是培养计算机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与不同的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他所授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通过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所想、所感,与学生一起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的位置、角度要让学生看 清、准、真,也是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爱好”的重要因素。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不断地给学生自信心,让他们乐于学习,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必要的考核进行学习评价 要树立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关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造欲。学习还需讲究方法,最终的成绩还需要考核来衡量。考核虽然很难有定量的标准,但还是能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出来的。这种考核也是必要的,通过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学生也能通过考核,从中看到成绩,增强自信心,并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也能发现问题,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考核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简单又起不到考核的作用。 总之,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各个学科都有联系,已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学好计算机至关重要。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学习计算机的能力。学生具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对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责编 田彩霞) 计算机学习论文:浅析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学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以下简称call)的研究在国内外日益加强。在国外,对call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今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众多高校中正在向常态化迈进。call在我国的研究同样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直至80年代才有了较快的发展。如今在各个高校的教学活动中,call已经广泛应用到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 1.call的定义与特点 call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简称,指的是“把计算机运用于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利用计算机帮助教师进行语言教学或以计算机为中心组织语言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中,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模式、方法和媒体,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式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主要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文字、声音和图像融为一体,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call集文字、音频、视频、动画为一体,能够使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因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call通过视听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有利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内容、安排进度、自我测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 2.call环境下英语教学的优势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英语教育界的共识,运用call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教育目标,诸多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证实了call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丰富了教学内容。在call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把音频、视频等多种素材有机地整合于课件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视觉、听觉的潜能,把图形、文字、声音和图像融为一体,创造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获得听觉的同时,还能通过视觉信息强化其听觉的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也可以拷贝相关课件,以便自学没有完全听懂的部分,避免知识的遗漏。其次,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越来越多的视听网站为大学英语的课外学习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登录互联网或局域网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最后,便于师生交流、沟通。互联网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时空界限缩小,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教学网站上浏览学习,也可以通过邮件及在线聊天的方式向老师询问相关问题,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3.call环境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国内外语政策及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call的出现,对高校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因为在call环境下,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学生本身在认知、情感、学习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二是因为计算机和网络仅作为一种工具,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使用下,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因此,在call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教师”,而且应扮演诸多角色,比如模范、榜样。在网络的影响下, 英语教师作为学生的模范,应该在做人、学习、做事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为学生在专业知识、社交等方面指明方向。教师还应扮演课程设计者和计划者,教学管理者和组织者,学生的交流者和合作者,信息资源提供者等角色。因此,在call教学环境下,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利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断开发、改进,让教学软件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4.call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4.1注重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比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更具感染力。运用到教学中的多媒体只不过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已,教师所做的课件只是一种机器语言,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想要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还要靠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件质量外,还要提升自身的亲和力,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 4.2 积极筹划,强调评价。 教学筹划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关系到教与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以教学要求为主线,利用电子媒介,对教学目的、内容、活动、媒介、策略、应变措施和预期效果等进行具体筹划。在call环境下,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建构知识、优化教学环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必然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旨在检验教学效果,因此在call环境下,教师既要进行总结性评价,又要实施形成性评价,构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评价体系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 4.3充分利用电子网络。 在call环境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等电子载体,进行适度的人机交互。要在网络技术与外语教学之间建立逻辑连接,运用声音、图像、动画、音乐和色彩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交际情境,使学生获取外语知识,提高交际能力。 计算机学习论文:计算机应用对幼儿学习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对幼儿学习的意义 一、计算机信息的应用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幼儿大脑外于初级认识阶段,对各种事物好奇以好动,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兴趣的支配,计算杨教学它能使幼儿在活动中使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保持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求知的愿望,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趣味情、游戏情,引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如大班的探索活动《祖国山河》,小朋友们收集了许多图片和动画资料,当我将鼠标轻轻一点,屏幕上展示出了黄河波澜壮阔的风光,幼儿的注意力被黄河水时而汹涌澎湃、浊浪滔天、一泄千里;时而波浪不惊,打着旋涡,缓缓流淌的黄河气势牢牢吸引到了大屏幕上了,他们眼睛紧紧的盯着屏幕,完全沉浸于黄河哪一片景观中去了,当观看完黄河风貌,孩子们已是兴趣盎然,我也倍感轻松,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思维十分活跃,大多数幼儿能用他们稚嫩的童话语言表达自己对祖国江河的热爱。运用计算机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和动人的魅力,把幼儿的兴趣,激励到如程度,使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教学课件的交互性与动态性,提高幼儿自主学习实践 计算机教学都是以图文的形式提供信息,具有联想性和悲苦线性,符合认识规律,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图片的动态性也使幼儿可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识特点重新组织信息,以不同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计算机教学课件为幼儿设置了很多与教学知识有关的问题,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主动的探究,借助媒体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与每位幼儿之间形成的"反馈循环交互",即幼儿给出一个答案,计算机做出判断并给予反馈,如果答案不正确则要求幼儿重新给予一个答案,计算机再给予反馈,这是计算机教学所有的有效的互动形式,也是其他教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在《小花送给谁》活动中,幼儿通过课件中设置的情境进行点击或是拖动图标的操作,如点击红花图标,出现语音提示"我是红花,我该送给谁?"幼儿根据自己的思考判断出红花的位置,并将图标拖到相应的位置,电脑又以声音和图像来响应幼儿回答的正确与错误,如果错误便会提示幼儿再操作一次,这种有声有色、轻松活泼的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取代了以往我们对幼儿答题的判断形式,使幼儿充满了新奇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尝试错误,再进行自我修正;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练习;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游戏内容。幼儿在欢快有趣的情景中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自我学习的能力也不知不觉的提高了。 三、网络的开放性与交流性,创设幼儿协作学习的环境 网络的协作学习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个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个幼儿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如在学习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蚕宝宝的知识时,我们就提代供了多个有关网页,让幼儿自己收集图片、资料、并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总结,从而得更广泛的知识经验。这种基于网络的协同学习系统,可让多个学习者通过网络来解答同一问题,每个学习者都必须与其它学习者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共享集体的智慧。在《给小动物穿衣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小组协作学习活动中,幼儿可以观察了解同伴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可以与旁边的小朋友共同进行了游戏,可以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操作练习,也可以通屏幕切换了解同伴游戏中遇到问题的以及他们自我学习的方法,这样就为幼儿创设了协作学习的环境。 四、计算机教学的个别性与独立性,促进幼儿学习的个性化与创新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应关注个别幼儿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是在计算机上完成,一人一机使学习不再是集体的,而是由个体独立去完成。与其他的教学形式相比,这种教学面向不同层次的幼儿,每位幼儿可以按照自身的知经验、学习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统一讲解、统一要求的"一刀切"现象,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给不同层次的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与条件,体现各类幼儿不同特点与水平,使得到充分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这种个别化的学习也可以使教师更详尽的观察每个幼儿,让幼儿的个性在学习中得以发展,以此促进幼儿学习的个性化与创新性。 同时,计算机活动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促使思维保持积极主动状态,同时也能使幼儿在独立操作的同时产生大量观念、疑问,并且不受固定模式约束,变思维的单一性为多向性,克服操作定势的阻碍作用,从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幼儿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最终培养幼儿创造性能力。在我们进行了《小动物找家》的教学活动之后,幼儿都对其中生动有趣、富有挑战的游戏感谢到意犹未尽,有的幼儿向我们建议"这些小动物一直住在一个地方,肯定觉得没意思了,我们给他们搬搬家吧",根据幼儿的提议我们又设计了"小动物搬家"的游戏,设计了具有更高层次要求的游戏内容,这也是幼儿在计算机活动中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的表现。 在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幼儿的活动比以往更加主动、更加自由、更加富有创造性。多媒体网络环境充分的调动了幼儿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体验的兴趣,使幼儿的聪明才智和各种潜能得到开发,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训练,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得结论。让我们积极发挥计算机教学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让幼儿不断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计算机学习论文:计算机应用基础“诱导自主学习式”教法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其主要任务是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而不仅仅充当着“传道授业”的角色。 “诱导自主学习”既是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其间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2]。 那么,如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运用“诱导自主学习式”教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应着眼于创造一个探求新知识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将兴趣演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项目三“word文档的操作”中第三个任务“制作职业健康小报”时,就可创设这样的情境:高三的同学马上就要踏上社会,各种职业问题会接踵而来,职业健康不容小视,为帮助他们了解与此相关的知识,为不久的将来做好准备,学校准备布置一个橱窗专栏作有关职业健康的介绍并附有实例,以小报的形式展出。你能为此出份力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全校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导入新课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问激趣,诱导阅读 导入新课后,出示能体现教学目的,遵循知识发展规律,沟通各部分内容间联系,且形式新颖、难易适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阅读提示,诱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抓住疑难问题去探究知识,自觉地进入认识过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阅读情况,巧做课件引出问题,促使学生自学兴趣高涨。例如:在学习项目二“internet的利用”的第四个任务“创建个人博客”时,可先提出问题:“微博是现今非常流行的一个网络平台,不管是明星大腕还是普通百姓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微博和粉丝。在网上创建个人博客,可以邀请朋友前来参观,也可吸引陌生人前来造访,同学们你也能创建一个自己的博客并在上面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知识吗?”这样的问题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来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科学地阅读书本内容。 三、提疑议论,精讲答疑 学生阅读教材后,让学生提出自学中的疑问,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和本节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具体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展开议论,并在议论过程中,适时设置障碍,制造矛盾,尽可能地导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议论过程中不要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发言抓不住中心的学生,教师应在关键时搭桥铺路,帮助学生扫除思维障碍,然后根据学生议论的结果进行精讲答疑。 四、诱导总结,加深理解 通过提疑议论,精解答疑,学生头脑中对本节内容和重点有了初步印象,但整体思路还比较零乱,这时就要充分应用板书或图表,诱导学生在积极动口、动手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发现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五、查漏补缺,练习强化 教师布置一些经过精选的能紧扣教材、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题型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力完成(上机),不要求每位学生都全部完成,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力多做。教师巡视课堂,查看学生做题情况,并解答学生的疑问,也可以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作评价(学生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以检查教学效果。通过强化练习使学生透彻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 总之,“诱导自主学习式”教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的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它还不是非常成熟,仍处于一个探究阶段,在教学实施环节等方面还有待继续实践和改进。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完善,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学习论文:浅谈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摘 要】教师在项目教学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合作学习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合作学习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明白什么是合作学习;二、合作学习的形式;三、合作教学课堂的构建;四、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手段。 【关键词】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学的主阵地。无论是旧的教学模式还是新的课程标准,他们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我们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此情况下,项目教学应要求而生。在项目教学的课堂中,合作学习是被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学习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发展 交往能力。合作学习需要体现一个平等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平等参与,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笔者做了粗浅的研究: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使本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在合作问题的聚集下,群策群力,在各自中取长补短、团结合作。课堂上的合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尝到知识面更广,思维角度更多的甜头,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兼容并蓄,有序竞争的精神素质。 二、合作学习的形式 首先是师生合作,这个合作要体现一个平等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责任是组织,引导,应用更多的智慧,在平等参与,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教学相长。 其次是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在今天,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积极的竞争心理至关重要,即竞争决不排斥合作,而是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谋求更大的提高。学习上的竞争也是这样,必须先合作后竞争再提高,在积极的课堂小竞争环境中形成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大提高。 三、合作学习课堂的构建 1.合理的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合作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比如在windows xp中贺卡的制作,我将全班48名同学分成12小组,每4人一组。在组建的时候,在课前将学生自由分组,教师决不独裁,但可以给出建议:男女搭配、性格互补、学习基础相协调等供学生 参考 。总体原则是每个同学在课堂讨论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且参与其中。 2.明确小组内的分工 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所以在合作前进行分工,合作中各负其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每组需要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一名发言人,负责对本组的合作过程和合作结果向其他组展示。一名记录人,专门记录本组在讨论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数据的记载。一名评价人,对本组和其他组的成员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些责任,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明确自己的任务后,还要制订出学习过程中应遵守的规则。当然,为了使得每个学生得到全方面 发展 ,组内成员分工必须轮换。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程度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地开展活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很多方法,以下方法我觉得很有效:经常组织一些需要团结合作才能开展的游戏,比如经常举行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各项竞赛,看哪一小组能取得名次,以此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4.精选合作内容 在教案设计时,提供给合作小组学习的学习任务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不要只顾形式而形同虚设。比如贺卡的制作,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市场上的贺卡,或者自己制作贺卡,务必使种类多种多样。 5.教师加强指导 在活动前一定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小组成员展示本组收集的贺卡之后,让小组成员去研究、探索,到底有多少种制作贺卡的方法。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后,还要制订出学习过程中应遵守的规则。在课堂中,避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这是我们现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要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确立一套合作学习常规:一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二是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发言要按一定次序进行;三是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有不同意见等他人说完再说。 四、合作学习的评价 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 总结 评价,一方面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评价,主要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包括师生之间的评价和生生之间的评价。师生之间评价,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 网络 ,养成一种公正、全面评价同学的态度,能够流利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改进教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把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计算机学习论文:基于学生学习生活真实情景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改革研究与设计 信息时代下的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专业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基础应用课程却日渐暴露出众多问题,教学质量不尽人意,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来说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厌学情绪明显。由于外界诱惑及学生个人叛逆意识的影响,学生对于纯知识纯理论的学习十分反感,对于不太熟悉的知识虽有新奇感,但极易遇难即返;而一般意义上的项目教学,只考虑知识点的应用环境,未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和接受能力,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理解力。加上长久以来传统教学一直以讲授知识点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枯燥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厌学情绪更加严重;(2)由于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高职学生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绝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仅仅局限于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而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普遍不强,且学习方向不明确;(3)重视专业学习,忽视工具课程学习的重要性。针对以上日益突显的问题,我们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情景式项目教学改革(这种情景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点应用的情景,而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情景),选取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景引入项目,拉近知识点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实际应用的理解程度;并针对学生厌学情绪,将单一、枯燥的知识点贯穿于趣味性强的项目情景之中,使知识点巧妙融合打包集成在项目中;并由师生共同实现整个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了解知识点的实用领域,从而融会贯通。 本课程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一期48课时为基本背景,展开研究与设计。课程共分为四大模块24个项目,其中:(1)我的e海导航—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网络应用模块,包含:项目一迷人的计算机世界—认识计算机,项目二配置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微机软硬件基础,项目三管理我的个人文件—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项目四畅游网络世界—网络应用基础,项目五玩转常用工具软件—常用工具软件操作5个项目。(2)我的大学生活—玩转文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包含:项目六给高中同学的一封信—word 2010基本操作,项目七篮球大赛活动海报制作—word文档图文混排,项目八竞聘简历制作—word文档版面设计与简单表格制作,项目九竞聘演讲成绩汇总—word表格处理与复杂表格创建,项目十同学聚会邀请函制作—word邮件合并,项目十一毕业论文的版面设计—word长文档版面设计,项目十二毕业论文的整体优化—word长文档整体优化,项目十三职教新干线学生个人空间基本建设—学生个人空间基本建设,项目十四职教新干线学生个人空间管理应用—学生个人空间管理应用9个项目。(3)我的大学班级—玩转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模块,包含:项目十五建立班级成员基本信息表—excel2010基本操作,项目十六管理班级成员的基本信息—excel基本数据处理,项目十七班级成绩的统计与分析—excel公式与函数的运用,项目十八班级之间比一比—excel图表的应用,项目十九班级理财—excel高级数据处理5个项目。(4)我的大学专业—玩转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模块,包含:项目二十我的专业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 2010基本操作,项目二十一我的专业演示文稿美化—powerpoint演示文稿美化操作,项目二十二:专业知识讲座—powerpoint演示文稿切换方式与动画设置,项目二十三毕业论文答辩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放映操作,项目二十四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型分析与指导—课程考核指导5个项目。 24个项目均由项目情景、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拓展、项目小结、创新作业等部分组成,都是精选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项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巧妙的将知识点融入在项目中,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点的实用领域;并注重引导学生一起完成项目发生、发展、结束的一个完整过程,让学生在实际项目实践中亲身体验,增强了操作技能。例如项目十《同学聚会邀请函》,首先通过叙述同学聚会的情景,勾起学生对高中同学的思念之情,并引发聚会的冲动,从而引起学生对同学聚会邀请函这一项目的关注。再巧妙地将word邮件合并的知识点融入到了邀请函制作、信封制作的任务中,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再通过超市的标签制作进行应用拓展,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将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最后以成绩通知书作为创新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和吸收。 综上所述,本门课程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立意新。课程团队巧妙地将课程知识点融入到了学生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不仅选择了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事件作为场景,还结合实际操作形成了一个个生动的项目,做到了趣味、通俗、实用的高度统一,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相当适用。二是内容实。这门课程不仅融合了该课程的知识点,还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诸如,如何搜索网络资源,如何运用科技文献,如何建立个人空间,如何面对相关考试等等知识和技能,在课程中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三是起点高。课程以office2010作为基础,对课程进行了全新构建,对office新功能讲授较为适应市场需求,让学生更为受益。四是形式好。该课程的知识点化作了24个项目,由教师和学生一同完成,知识点化为无形,不再枯燥单调,也不再抽象难懂,项目完成,学生在做的课程中就轻松理解了知识点及其适应领域。 总之,基于学生学习生活真实情景的项目教学法实施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仅改变了信息时代下传统教学的弊端,更有利于吸引学生课堂兴趣,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应用、在生活中也能自如应用所学知识技能。 计算机学习论文:《计算机网络》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管理的深化改革,丰富和发展现有的课程和教学理论论文。 《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相间的方法(一次理论课,一次上机实践课);二是多媒体演示加练习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主要存在下列弊端:(1)角色的错位。以教师为中心,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而学生只是作为“观众”,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2)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由于学生基础和素质的差别,存在“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3)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缺少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和动力。(4)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认识不足。一直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形式松散,随意性大,结果使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学生迫切希望教师以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来传授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学科教学中更自觉地推进素质教育。另外,有必要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的欲望和精神,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自然、社会和专业领域中发现问题并选择研究课题,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理念、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如下五个环节: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主要包括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掌握各种网络操作系统软件的使用与互连、网络功能组件配置、网络性能的调整方法和网络安全的设置,具有分析和维护二、 三、四层网络设备产品的能力,以及学习、掌握和应用现有网络设备和软件,特别是具有组织构造系统应用环境的集成摘要: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并列举了“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的应用实例。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能力和故障排除能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本文以“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为例,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作简要论述。 (一)研究课题的目标 对“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的学习与实践,通过实际的开发与研究活动,加深学生对枯燥的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计算机网络中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素质;从实践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课题的内容 “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校园网络的规划为即将建立的网络系统提出一套完整的设想和方案,其中应包括网络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网络中软硬件设备的选择、网络系统的选择、网络结构设计的确定、投资估算、网络建立文档的规范等等,即它是网络系统集成的整体规划。校园网络的设计指根据用户的需求,充分考虑到建网环境,对网络系统进行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开发方法或对原有系统的升级改造、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的选型、系统的结构化布线、网络系统的集成、应用软件的集成与开发等。 结构化布线与设计综合布线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符合楼宇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等多功能需要。 设备选型设备选型是指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设计,选择合适的路由器、交换机、网络传输介质、集线器、服务器、配套设备(如电源等)等各种硬件设备。 软件及网络应用系统设计除了规划硬件平台、选择硬件产品外,还需要认真选择软件产品,完整的网络环境应该是软硬件的有机组合。软件系统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单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防病毒系统等。投资预算网络投资预算包括硬件设备、软件购置、网络工程材料、网络工程施工、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网络运行维护等所需费用。 编写网络系统文档系统文档是整个网络系统的文档资料,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内各大网络公司提供的文档内容也不一样。一般包括用户需求说明书、可行性分析报告、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图、网络布线设计图、设备配置表、网络建设费用预算表等。网络系统性能评价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网络基本应用测试、可靠性测试、安全性测试、网络负载能力测试等。 (三)研究课题的实施 该课题的实施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课题引导阶段、课题准备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和课题总结评价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活动形式如下:课题引导阶段介绍课题的研究意义,提出主题课题或系列小课题供学生选择。如主题课题“校园网络的规划”,系列小课题:校园网络的规划、校园网络的设计、结构化布线与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及网络应用系统设计等。 题准备阶段让学生对该课题进行多方面考察和思考,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以下问题:该课题具体要实现什么?怎样来完成课题?具备了什么基础?哪些方面需要加强与充实?对有可能出现的难题是否有相关的解决措施?等等。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由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以下内容:网络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网络中软硬件设备的选择、网络系统的选择、网络结构设计的确定、投资估算、网络建立文档的规范等等;在研究和测试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在课题准备阶段和研究实施阶段,教师要跟踪活动进展,检查课题组成员活动日志的填写情况,了解学生对文献、软件及仪器设备的理解与运用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假设验证能力等。课题总结评价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价与展示交流。在对研究课题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评价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语式评价主要指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有创意的地方,记分式评价则从内容、方法、总结报告三个方面来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其中,“内容”、“总结报告”两点重结果,而“方法”主要考查研究过程。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与以上三点不挂钩,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超前、所用方法是否有创新。教学效果分析 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合作切磋、协作学习的平台。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设计、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体会到了自学和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和乐趣。学生在选择课题后,对很多技术都不是很了解,必须进行讨论、搜集资料、咨询老师、自行实验、再讨论、再搜集资料,充分领略了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为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2)改变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改“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改变了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呈现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4)增强了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其实是一个模拟实际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不同,从实践的角度培养了工程意识,提高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5)学生充分意识到了团队协作、合作的重要性。研究课题的内容覆盖面广,各环节环环相扣,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环节,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对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了直接经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学习论文:提高计算机应用意识 培养学习计算机兴趣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却显得有些滞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只是一个专业工具,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工具。随着学生入学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意识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非常重要。具体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这项工作: 1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学生层次的不同、社会认知度的不同、自我目标定位的不同、心理素质、自我控制能力的不同等。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使高职院校的工作具有了特殊性。具体分析如下:目前,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报考高职高专的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高中生和职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降低层次的压力使他们内心自卑,情绪低落,入校后的思想波动较大。学生层次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针对其特定的特点,必须先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德育工作是前提,后一步来谈学习的事。 2 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 2.1 入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学条件好的中学里,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文档编辑、演示文稿制作、网上浏览等基本应用,而教学条件差的中学学生往往很少接触到计算机,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入学大学生进行要求,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就会感到有些内容太简单,学习是在浪费时间;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又会感觉有些内容太复杂,对学习计算机课程产生厌烦心理,这都会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2 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培养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高职院校就统一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否则不能毕业。这种方法对普及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存在造成学生的不理解、应试教育、强迫式学习,学的快、忘记的快等一系列弊端。 3 具体实操过程 3.1 深入了解学生 通过多次访问学生,了解到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大部分学生历来都感到惧怕,说句实话,他们的接受能力可能比较差,而且对于计算机这种高科技的产物,这方面就显得更突出。这也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智障反应能力低人一等,而是因为我们大部分家庭是传统的中国家庭,对新生事物并不那么热忠,比一般人更难以接受,并把这种思想当作家庭教育的范畴,以之给我们的脑海打下深深的烙印。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们看到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网络内容,才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的人”,其他的原因也不便也无必要枉自揣测了。 3.2 分层次教学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计算机应用已经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现院校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针对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可以进行前期调查,然后让对计算机认识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对学生对计算机兴趣的培养可在了解每个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意境、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应用实践、积极评价等环节进行,其关键是应用实践。应用实践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部分,是通过对计算机认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的应用,并理解知识间的衔接关系,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生活实践是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因此,实现这个目标的核心是计算机应用意识的培养。《计算机应用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机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以体会计算机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2.1 明确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重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应用计算机的意识,这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兴趣的一个重要措施。计算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其应用是广泛的。因此,计算机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真正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实例,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溶入工作任务中,根据专业要求和特点,课程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能满足后续课程的要求及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使学生感到计算机就在自己身边。在远古时候人们为了计算日子,在绳子上打个结就表示一天,如今人们购物后需记账以便年终统计查询,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查收住户水电费等这些因计算机的存在节约了大量时间和人的精力。 3.2.2 养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没有充分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加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的形成。因此,对于计算机知识不要停留在一级计算机题上,更要明确它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这也正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目的所在。 3.2.3 注重动手实践,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并能有效地应用,这有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的形成。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和课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4 开展计算机技能比赛 计算机课基本操作有些乏味,有了这个活动老师和同学之间也有了更好的交流。在计算机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动手操作一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从中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像这样类似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加以实现,更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计算机知识应用比赛,实际是由“应用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适当开展应用比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应用比赛中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在比赛中,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而开展计算机知识应用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定期开展教学知识应用比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的有效形式。应用知识比赛既能检验学生的训练效果,也能增强数学教师们重视学生思维训练的意识。 例如,在一次打字比赛中,有的学生应用最新的“搜狗拼音”输入法,打字速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取得好成绩。应用不同的输入法,接收最新事物的速度也提高了。在每次实践比赛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激发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要扩大获奖面,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比赛乐趣。教师通过开展这样的比赛,可以拓宽学生计算机学习的领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计算机应用活动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形成奋勇争先的好学风。通过开展计算机技能比赛,引导和激发我校青年学生学习与应用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全面提高青年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计算机教学应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案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并从中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坚定学习计算机的信念。 计算机学习论文:浅谈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学习模式 因素 研究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在分析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关系的基础上,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从学习者、教师和计算机网络文化等角度探讨影响学习模式实施的主客观因素。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一场巨大变革,随之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近年来,我国学者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心理学理论,在“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理论指导下,针对学习者的特点提出了多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模式。各式各样的学习模式让教师和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本文试对其中主要的学习模式的特点和影响学习模式实施的因素作一浅析。 二、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关于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关系,美国学者乔伊斯(brucejoyce)有以下观点: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当代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robertmillsgagne)提出的一句响亮口号:为学习设计教学!可见,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学会如何学习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基于计算机网络具代表性的学习模式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模式研究是近几年来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前后出现了数十种学习模式。有些模式只是英译不同,其基本形式相同,比如合作学习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有些模式名称相近,但区别不大,后者是前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比如自主学习模式和自导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和探究学习模式;有些模式实际上是另外两种模式的组合,比如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协作式自主学习模式。因此,许多模式存在或相似或重叠或交叉或递进的情况。现对3种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自主学习模式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就是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学习。其实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主体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见解。需要注意的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个别化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都是它的子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获取知识和建构知识的能力,锻炼学习者搜集资料、加工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是指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建立协作学习环境,使师生、生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讨论、交互与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协作学习模式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可以采用的策略包括小组分工、小组游戏竞赛、共同学习、小组调查等。协作学习模式在具体应用中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常和其他学习模式组合使用,如协作式自主学习模式、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等等。 (三)研究性学习模式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指教师提出某个研究课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实地考察(实验)、资料检索、网上调研、讨论研习等方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其特点是:利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支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便于发表研究成果,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习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影响学习模式实施的主客观因素 (一)学习者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学习者处于主体地位,其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对学习模式的实施至关重要。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处理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同时,有学者对学习者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满意度、学习适应性和学习障碍表示担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学业适应不良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国外研究显示,约有22%的学生具有中等的或严重的情绪缺陷。对于网络学习障碍,建议从学习者自身原因、教学人员、课程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来消除障碍。 (二)教师 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模式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主导地位体现在对教学方向的把握、教学节奏的调控和教学环境的创设上。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将所学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广大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促进学习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计算机网络文化 现代学习模式是在计算机网络这个大环境下提出的,因此对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同计算机网络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学习者所处的文化及社会学习环境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到网络教育的有效性。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上一些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会对学习者的网上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和管理,加强计算机网络文化的建设。 五、结语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模式还将不断发展,其可能是在原有的学习模式上进行变换组合、综合生成,也可能是结合新理论进行创新。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学者不必拘泥于一种学习模式,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学习者以及环境因素等,有针对性地采用一种或几种学习模式,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计算机学习论文:混合学习在成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对混合学习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指导成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结合成人教育和课程的特点从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和实验教学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实施过程。实践证明,改革符合成教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混合学习;计算机网络;教学 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理论复杂、概念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生涩难懂、学习兴趣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成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学习能力较低等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对成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开放型、实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企业培训[1]。企业培训的对象均是在职人员,属于成人教育范畴。因此将混合学习原理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当中,对指导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基于对传统的面对面教学(face-to-face)和远程在线学习(e-learning)深刻反思后形成的,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2]。它通过整合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有效地运用各种现代化传播技术、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达到适应学习者需求,促进学习的目的。采用混合式学习,在教学观念上,可以有效避免只以教师或以学生为中心的片面思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监控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统一、优势互补,能够获得单纯的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都无法达到的效果。[3] 二、混合学习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基础理论和原理抽象。而成教学生年龄偏大、记忆力下降,基础较差、学习上缺乏自信等特点,更加大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因此,我们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的基础上,基于对混合学习理论的分析与认识,着重从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对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的讲授式与类比式、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对于“网络分层”、“数据交换”等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用“邮政系统分发邮件” 、“电话局接线员”等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务作类比,就达到了降低难度、加深印象的目的。由于成年人性格独立、希望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并得到认可与尊重,而且普遍具有职业背景。因此,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在成人教育教学中。例如在讲解局域网、无线网络、internet应用技术等内容时,以学生所在单位的网络和因特网作为剖析对象,从拓扑结构、网络组建技术、协议的运用到网络管理、安全问题等等一一与学生进行探讨。这些身边的案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网络知识和技术主动探求的欲望,认识到学习内容对实际工作很有帮助,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案例陈述、设问、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通过ppt、视频、flash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混合运用,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拟人化,把生涩的书本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降低了理解难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营造了形式活泼的学习空间,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成教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成教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成人教育的一大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在线学习已经成为成教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习时间上的灵活性、空间上的方便性、方法上的自主性,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平台。 但由于成教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自我规划、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简单地要求学生利用因特网进行在线学习效果不理想,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无法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可见,网络环境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模式应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习行为体系[4]。因此,我们建立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网上学习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学习支持、学习交流和学习跟踪模块。学习支持模块不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允许学习者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上传作业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测。 学习交流模块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及时沟通提供了渠道,为网上协作学习的开展搭建了平台。学生间通过论坛、qq、msn、e-mail等形式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把握讨论的方向,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回答、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习跟踪模块为提高在线学习的效果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它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作业提交情况等进行记录,实时监督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和效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为教师适时调整学习任务、进行在线学习评价和教学反馈提供依据。网上学习系统的应用使原来松懈、效率低、效果差的自学形式转变为在教师指导、监督下的系统化学习行为,对帮助成教学生进行学习规划、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协作学习精神,改善学习效果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三结合”原则的实验教学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经过对成教实验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三结合”原则。所谓“三结合”是指实验内容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实验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单元实验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1. 实验内容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由于多数成教学生有工作经验,且有通过实验指导实际工作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尽量选择应用性、趣味性强,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的实验题目。这样,既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做实验感兴趣,乐于动手完成。 2. 实验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用于成教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紧张、学生普遍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安排实验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成教实验课程的有效实施,甚至有些专业因此而取消了实验课。将网络仿真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利用虚拟工具构造虚拟实验环境,充分扩展了实验室的内涵与外延,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既节约了场地和设备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做实验的时间。在计算机网络实验中通过虚拟工具(如ns2)对网络协议、拓扑结构、网络性能进行模拟分析,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网络协议的行为,了解各种因素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枯燥的原理具体化。[5]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对网络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单元实验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有些实验内容需要运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贯穿起来,使学生通过实践从整体的角度体会和感知网络技术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达到教学目标,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的难度应适中,要根据成人学生的学习程度、实践能力和业余时间等因素设置题目的难度。(2)精心组织安排实施过程。在课程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布置设计题目,按照工作量大小以自愿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组。伴随着教学和单元实验进度,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课程设计。(3)教师要不定期地检查各组的进度和完成情况,主动寻找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在单元实验中获得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综合的运用,而且有效结合了不同层面、不同行业的知识,使成教学生各自的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了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协作精神,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以混合学习理论为指导,融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发展成教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学习论文:自主学习模式下高中计算机教学论文 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与基本特点 1.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理论概述。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模式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发挥自主能动性解决实际问题。 1.2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模式具有明显的自身性学习特点,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必须得到良好保障。教师的职责由原来的教学转变为教学加引导,通过妥善的引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终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确保教学有效性。 2.高中计算机教学引进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2.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下的高中生在功课学习方面普遍缺乏自觉性,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高中生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思维,逐渐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掌握,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2保证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之下,高中计算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改变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3.高中计算机教学中运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3.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计算机教师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维,充分学习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精神内涵,积极考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计算机学习的重点。在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都应当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使教学氛围宽松化,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民主、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讲述计算机键盘操作时,可以从学生比较喜欢的计算机游戏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3.2教师改进计算机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计算机教师应当逐渐摆脱以讲述为教学重点的境况,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多种学习模式,充分丰富课堂教学层次。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分组学习法、合作讨论法、课堂教学互动和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全面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3.3科学合理利用计算机教学资源,扩宽自主学习空间。 计算机理论教学不可忽视,但计算机实践教学更重要。计算机教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计算机操作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机房资源,尽量增加计算机实践教学课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集体实践教学机会,并且把大量上机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加深记忆。也可以通过广阔的网络资源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3.4学生要自我砥砺,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由自主学习整体看,毕竟是学生个人的事,因此,自主学习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学生个人。计算机教师应当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鼓舞力度,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学生应当正视计算机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抵制网络游戏等网络诱惑,掌握计算机技术。 3.5创造更多自主学习机会,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根据教学具体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多机会。可以在办公软件的运用学习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让学生完成,并进行学习成果展示。这样不仅能够复习所学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教学效果。 4.结语 高中计算机教师应当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积极推进自主学习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并充分运用计算机教学资源,拓展高中生计算机自主学习空间。另外,高中生应当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只有这样,可能够全面保证计算机自主学习效果。 作者:李永红 单位:贵州省石阡民族中学 计算机学习论文:分组协作式学习计算机教学论文 一、分组协作式学习 分组协作式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利用分配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几个以多名学生为单位的团体,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手段之一的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的基础就是分组,除此之外,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说最关键的手段就是分组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要求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协作,进而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说,利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小组内的成员共享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学习方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使学生懂得合作、共享的意义.分组协作式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小组内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学习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分组协作式学习打破了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落实分组协作式学习 要想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广泛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首先要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各个组内开展协作式学习,当然在进行协作式学习时,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1.分组 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的基础是将学生科学、公平的分成若干组,首先要利用上课等方式初步了解班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再具体的研究分析班上学生的整体水平,最后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组.获取学生计算机学习水平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是否对计算机学习感兴趣、是否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以及学习计算机的方法等.通过上述方法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掌握后,教师可以将基础差与基础好的学生分配到一组,也可以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学生分配到一组,进而达到相互监督、共同学习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网络数据库》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制定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了解、分析学生,全面掌握学生对《网络数据库》的兴趣所在后,制定一份分组规划,将学生分成5-6人的小组,并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名学习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计算机基础好,同时乐于帮助同学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组长要善于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及时解决同学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较为简单的问题.对于分组协作式学习来说,分组只是其最基本的一部分,而其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使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要想真正的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就必须要科学的进行分组.总而言之,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的关键就是分组.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小组内的成员与组长,不要使组长与小组成员一直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小组更加科学合理,才能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2.协作式学习在小组中的实施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方法还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学的内容.在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之前,教师应认真分析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再根据上述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分组是前提,只有确保分组的科学性、合理性,才能使协作式学习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说,协作式学习是穿插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中的.教师要做好授课前的准备,首先将需要讲解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讲课时按照分好的内容,一部分一部分的讲解,一边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一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当学生学会操作后再进行下一部分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小的问题,这时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既解决了一个学生的问题,也减小了其他同学遇到此类问题概率.当出现较难的问题时,小组内学生讨论不出解决方案时,教师应当将该问题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为进一步发挥分组协作式学习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表扬作业完成的好的小组.例如,在讲解Word这一节内容时,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琐,既要学会编辑Word文档,还要掌握插入艺术字、页眉与页脚、文本框、图画的方法.如若教师在传授这一节时,只是单纯的讲解,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习动手操作.教师可以将资料发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资料设计一份海报,学生既能体会到设计海报带来的新鲜感,还能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熟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各个小组分别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如何设计出一份最好的海报,当遇到问题时,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向老师提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讲解.当学生将海报设计完毕,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将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同时评选出完成作业质量最好的小组并对其进行表扬与鼓励. 三、结语 有些学生较为懒惰,利用小组的关系,不进行动手操作;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存在此类问题,却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得到改善.分组协作式学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这使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意义.总而言之,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说,只要教师充分发挥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的优势,就一定会使我国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作者:江明 单位: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学习论文:职校计算机学习质量创新评析 本文作者:刘亚军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系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质量现状分析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平面设计方向)创建于2004年,主要培养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计算机艺术设计基本技能,并能从事计算机平面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室内设计、网页设计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决定其能否成功就业的有力保证,所以在学习质量监控方面,从学院高层到系领导层面一直把关比较严格。计算机应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专业技能较强、能体现出比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但从最近几年的学生学习质量监控环节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现有质量评价体系已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学生发展需求 计算机应用专业现有在校学生主要由“90后”构成,“90后”职教学生从自身发展特点来看思想活跃、头脑灵活、有通过学习取得成就的渴望,但普遍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贪玩思想严重,而传统学习质量监控体系侧重点在评价学生的技能发展提高方面,忽视了“90后”学生的自身特点,学习质量评价的主客体之间存在了意识形态及理念的差距。所以现有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合现代职教学生了。 2.现有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生搬硬套嫌疑 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和江浙沿海一带职业教育一起引领了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珠三角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的设定一般都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围绕企业生产展开,广东东莞地区经济目前正在转型之中,产业升级要求该地区职业院校也参与其中,现有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基本上是针对产业升级之前的中小企业服务的,部分内容过分依靠用人单位提供现成模版,存在生搬硬套嫌疑,把粗放型经济中的一些弊端带入了职业院校教学中。一旦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成功,原有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就不再适合时代的需求。 3.现有质量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 部分高职院校建校时间太短,但发展比较迅速,客观上就要求尽快通过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在学生学习质量监控细则方面设计的比较粗放,整体来说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监控,对于过程的监控力度不够大,这样就从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存在消极怠倦的情况。 4.严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以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为例,要求实现专业教育的开放性。例如,可以引入艺术设计类行业资质比较好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专业课程的设置针对学生技能素质的提升,以就业为抓手设计一套社会认可度比较高,覆盖面比较广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机制设计灵活、方案多样科学,这样可以一改传统的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改革现有评价体系并建立科学的有地域特色的职业院校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1.改革的可行性 从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现有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来看,开始以教学改革为契机,大力建设和探索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首先,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手段改革势在必行,这从客观上就加速了改革的迫切性。其次,从大的地域来讲珠三角制造业发展迅速,各种企业及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从这两方面来看,在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可行性比较高。 2.改革的科学性探索 如何验证改革措施的科学性,首先要体现职业院校的特点特色。例如,传统的学习质量评价手段中较为重视的就是考试,通过考试来评判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但作为职业院校学生,仅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是不够的,社会发展比较迅速,知识和技能会很快老化,如何保证让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不断升级,为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就要求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现代化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从企业及用人单位为源头,首先提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再以工作岗位及职业素质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必然要求要有良好的教学手段方法内容来实施,以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出发点,势必会催生一套与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否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重点,制定可以量化的评价细则,以数字的形式反应评价结果。使评价科学,可量化,操作性强。 3.改革的地域特色和专业特色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没有特色就没有质量。办出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区域性和技术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首先,从地域来看,东莞作为珠三角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配备高科技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及其他电子学习产品来帮助课外学习。其次,学校周边的企业比较多,有利于学生的业余实践,由此学生的课外学习也可以纳入学习质量的评价之中,用量化的方式考核。再次,学习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也包括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学习,理论技能的学习易于考核量化,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考核量化就显得比较抽象模糊,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显得说教因素比较大,无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习质量评价这一块,可以通过设置譬如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环节,让社会参与对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评价,具体的实施细则有待于继续研究探讨。 三、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研究是一项紧迫性高、重要、艰巨的任务,作为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尽快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具有给全国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做出表率的作用。从长远角度考虑,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综合竞争与差距已经不是非常明显,如何在与兄弟院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否至关重要。改革与创新要至上而下,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都行动起来,校内校外一起参与,创建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新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信息科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信息科学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阐述了信息科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科学相结合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信息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化 一、信息技术简介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信息科学由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仿生学、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而形成的。信息科学信息是21世纪的支柱,信息将取代物质和能量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来源。经济管理是综合应用性学科,它融合多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和可行性研究。 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方面,信息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资源,它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占绝对的作用。应用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现代经济管理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从现在的企业管理可以看出信息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性。 二、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信息经济是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经济形式。数字革命、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通信技术在这种新经济形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器。 信息技术为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使知识和信息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 信息技术,尤其是微计算机革命和数字化革命使信息资源计算机化,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有用、有经济价值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新经济的客观现实面前,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把信息作为独立于资本、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一般说来,经济系统活动过程中都有三股流,即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等组成的物流;由劳动力和其他能源组成的能量流;以及由组织、计划、指导、协调、控制、管理等组成的为达到一定目标的信息流。信息在这里发挥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作用,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流中的反馈信息调节物流和能量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信息流可驾驭经济系统中的人和物做合乎目的、有规则的活动。 (二)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更新与改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它正在创立新的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设计、制造和营销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与集成,逐步走向全球化。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国家实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三)信息技术显著提高人力资源创造国民经济效率与效益 在信息时代,由于知识的大量产生、创新的不断进行、信息的迅速传递、经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因而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愈益缩短。在信息技术领先的美国,30年来美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一直居世界首位,但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的比例却由30年前占劳动人口总数的33%减少到17%。再过10年,还将降到12%。到了2020年将只占不到2%。美国联邦政府商业部发表的关于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对美国经济影响的年度报告称:信息技术产业是推动美国目前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在过去5年中,虽然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只占整个经济的8%,但美国经济增长的1/3归功于该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惊人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生产、消费、通信和娱乐方式。 三、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传统的信息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对传统信息新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不仅需求旺盛,发展迅速,而且竞争激烈,效益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倍增作用与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战略产业。但也不难发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国际上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在这新形势下,我国要在21世纪进入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和强国的行列,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研究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规律,处理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统一决策、多层次分级管理、多元化和多样化经营的关系。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已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建立网络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决不能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现状盲目追求信息化,而应实施“机遇战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促成工业化,引导新世纪的工业向高增值、高竞争力、高信息含量的方向发展,用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 (二)分析国内外环境,注重研究和开发,抓好大型企业集团和放活中小企业相结合,运用市场机制与依靠政策法规相结合,加强协调,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与结构。 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国际国内影响各部分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变化,捕捉机遇,供宏观决策和微观经营参考。这种工作在我国相当薄弱,亟需加强。 在信息产业中既有竞争性产业又有基础性产业。对前者而言,引入竞争机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后者而言,近几年来的国际经验表明,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也是提高服务质量、抑制价格上涨的有效手段。过去被认为是“天然垄断”的行业,由于技术变革和市场变迁,现在已开始程度不同地加入竞争行列。所以,运用市场机制对发展信息产业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三)从领导、规划、管理、政策等各方面,积极加强信息产业的薄弱环节,即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与信息产业其他部分发展相适应,并逐步发挥它对信息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信息服务业包括数据库服务、软件服务、网络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行业,它们在整个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未被我国社会各界所充分认识。 (四)人才为本,教育为先,为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初期,曾大规模培养工业化所需的人才,并源源不断地从其他战线向工业战线输送人才。当时的一个口号是,“要造就一支产业大军”。那么,在现今信息化启动时期,我国同样需要高瞻远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为信息化所需要的发展信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应适当增加信息科技、信息工程、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等院系。在信息产业的各部门和单位内,应大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在企业实践中,应物色和造就一批信息企业家。同时,还应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使他们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合理规范信息产业领域各类人才的流动,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发展信息产业效劳。 小结 信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一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中的能力和地位。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时代的规律,加速培育自己的信息产业,发展信息经济,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增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一大批国际大公司因为财务会计丑闻,导致企业的诚信受到普遍质疑,内控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成为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管理层面和流程层面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内控管理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 人力资源 应用 一、内控管理的背景及重要性 随着美国著名的安然、世通公司等一大批国际大公司因为财务会计丑闻,导致企业的诚信受到普遍质疑,严重冲击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如美国的《萨班斯一奥克利法案》等, 经济的健康发展迫切呼唤加强内部控制。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执行,并鼓励其他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督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实施机制。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有助于约束并统一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减少舞弊和欺诈、建立安全的市场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经济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关键性环节,在企业管理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也越来越需要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内部控制,以保证企业经营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并在人力资源工作中较好的应用成为现代人力资源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人力资源内控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和证券交易委员会采纳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为企业经营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从最初单纯的内部牵制发展到今天的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五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但是,COSO 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产品、经营规模、管理特点和水平等,研究和制定一套适合企业特点的、在某些方面是独有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我国已有部分大企业、公司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内控体系,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人力资源部分的内控管理主要包括公司层面的和流程层面的内控管理两大部分。 (一)公司层面的内控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环境的管理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不相容岗位分离、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方面的制度等。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其他内部控制要素,不管质量如何,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结果。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为有序的内部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1.职业道德:诚信原则和道德价值观。诚信是为人处事之本,是生存之道,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企业必须在其内部制定既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又具有企业内部特色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如《员工职业道德守则》和《反舞弊规定》等文件,不仅要以文件形式下发,还要组织员工学习,使员工充分掌握并严格遵循,始终如一地加强企业诚信教育,教育广大员工树立诚信思想,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 2.不相容岗位分离。为加强公司内控制度建设,防范错误及舞弊风险,公司在岗位设置时应将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稽核检查等不相容的岗位职责进行不同岗位分离设置;每项业务应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员工处理,且每名员工承担的职责必须与其他员工形成监督和制约关系;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全体员工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各项业务应当配备符合岗位要求的合格人员,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岗位轮换;当出现不能对不相容职责进行完全分离的情况时,必须建立额外的替代或补充控制措施,降低错误或舞弊风险,如:增加由业务办理员工的上级主管重新复核检查的程序等。 3.其他人力资源政策。建立规范的员工招聘、培训、晋升、考核等机制。在人员招聘、培训和晋升时,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对所需人员的技能和学识等组织实施考核;定期对员工进行工作业绩评价考核,作为续聘、晋升等的依据;在关键岗位人员的招聘或晋升时应履行必要的背景调查等程序。 (二)流程层面主要是日常工作中各个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上的管理和控制 流程方面可以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分出关键流程和次级流程。在企业内部,要统一规范业务流程,实现管理的系统化、程序化,使工作环节、业务步骤清晰可见,内容要求明确,为执行者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提供依据;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数据库,实现流程管理和控制的信息化;加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解决好程序和效率的关系;在按流程运行、按程序操作、按控制执行的关键环节,必须留下可供查实的证据,使规章制度执行具有可检查性。 流程层面重点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合同管理、员工职位管理、绩效考核、职工薪酬计算与发放、工资总额管理等。 1.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管理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续签和解除。在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对应聘人员应聘证明资料及劳动合同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审核,确保有效贯彻公司用工政策;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及附件,确保符合劳动合同法;及时准确更新新员工到岗信息,确保人工成本计算完整。劳动合同续签或终止过程中应确保续签或不续签合同的理由经有效审核且符合相关规定;及时准确更新员工劳动合同终止信息,确保人工成本计算的完整性。在劳动合同解除过程中应对涉密岗位员工离职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公司利益;对解除劳动合同申请进行有效审核,确保符合相关规定。 2.员工职位管理。制定恰当的岗位说明书,确保工作职责清晰。对任职资格或岗位、职位等级认定(变动核定)进行有效审批并及时传递员工信息,确保符合公司对员工岗位及职位等级相关管理的规定或薪资发放准确。 3.绩效考核。确保绩效考核指标计算准确且经有效审批,保证考核结果准确;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有效执行,确保公司激励机制有效及工资计算准确;确保准确执行绩效考核办法且考核结果经有效审核;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4.职工薪酬计算与发放。确保经授权的薪酬福利岗位人员接触、修改工资计算基础数据,保证工资计算的准确性。工资计算表应经有效审核,并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通过人力资源部与财务部对工资计算单据的互相核对,确保工资福利计算结果准确完整;确保工资奖金福利保险计算结果正确或经有效审核,否则会影响报表相关科目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确保工资发放与计算结果一致,保证报表相关科目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确保保险缴费申报表经有效审核,缴费基数、缴费比例、扣缴标准适用、正确,保证保险缴费申报表的准确性。 5.工资总额管理。严格执行工资总额核定办法,保证公司工资预算总额准确,工资总额核定办法应经有效审核,防范公司经营决策的风险。按时统计工资总额使用进度,保证应付职工薪酬计提准确、完整。 三、人力资源内控管理的执行和完善 内部控制不仅仅是某个管理部门的事,搞好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必须由每一位员工自觉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同时,内部控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它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改进调整,使之随着生产经营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起到促进发展,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因此,要着力培养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加强人力资源工作在内控中的应用并不断完善,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树立内控理念,掌握内控知识,自觉地将内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保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险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能够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作为保险公司,应该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年轻化人才队伍,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为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氛围,人才是社会保险业竞争的根本。 关键词: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弊端;主要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社会保险业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在取得众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力资源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是未来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在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面就谈谈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内涵 社会保险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在社会保险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二、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弊端 第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险公司受国家宏观调控,只重视解决公司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忽视了人力资源问题,把人力资源仅仅看作是需要时才发挥作用,视人为固有劳动力,只重视拥有和使用,不重视开发和流动,使人才既进不来,也流不出去,人才闲置、压制、浪费等现象严重。有些领导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第二,社会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社会保险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社会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市场严重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营销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第三,缺乏竞争激励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员工的利益风险与岗位责权不对称,责权利不统一,奖惩不对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受社会保险业行业特性的影响,存在绩效考核导向偏差的问题,过分强调对工作结果的考核,而不关心员工行为与过程,这种考核的结果并不能提供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的明确信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四,人才流动影响了公司的发展。社会保险公司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公司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冗员”的出口渠道不畅。人才大流动,预示着原有格局的大变化和保险业的大发展,或许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的流出,会带来商业秘密的泄露、公司战略的曝光、新品开发的受挫和原有客户的流失等问题。 三、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更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由各个人力资源环节子系统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保险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应该竞争上岗,将人的惰性抑制到最低,发挥人的潜能;一定要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员、薪随岗变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员及辅助人员的比例;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来吸引人、留住人,增强社会保险公司的凝聚力,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促进工作绩效的提升。 第二,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竞争激励办法。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中。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只有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工作环境,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期权制度、职务升降制度等,才能留住人才。 第三,拓宽人才培训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建立人才选拔机制,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潜能。拓宽培训途径,采取函授、讲座等培训方法使员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让一些有能力的员工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骨干,让员工了解社会保险公司本企业的文化、传统,从而产生集体的向心力、感召力,凝聚一支高素质的保险队伍。 总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人力资源在社会保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而一套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成为社会保险公司极其重要的战略工具,也有助于企业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医疗保险基金中心)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浅谈人力资源规划技术方面的现状及建议和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战略和操作两个层面来提出对人力资源规划技术应用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技术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战略层面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外大中型企业都普遍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我国还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过度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现状是总体水平还不高,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只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却往往被忽视,甚至没有考虑到,造成了招聘工作的随意性。我国的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普遍缺乏相关政策,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这就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质量偏低的现象。现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多的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中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粗浅从战略和操作角度两方面的层次来分析: 1.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恰恰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 (2)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不易规划。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30%。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3)忽视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由于人力资源规划不是直接和企业的效益挂钩的,使管理者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性。 2.从具体操作角度来看 在企业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有效的晋升规划。干部任用可采取自上而下逐级聘用制,可以基本消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大胆启用部分年轻干部,适时地调整了各类管理干部的工作岗位,初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这些政策对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因人设岗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大材小用,小才大用现象仍然存在,等等。 (2)补充规划不全面。公司除中层管理人员外,其他管理人员有缺位时就随意补充,没有考核规划,晋升目标又不明确,同时激励机制又未跟上,这样就造成部分员工上进心不强,工作应付。 (3)培训开发规划支持不够。公司员工文化层次差别较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职工教育与培训力度不够,又不能学以致用,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机会极少,更新知识和更新观念在公司得不到大力支持,学不学靠自觉,没有源动力。由于培训规划不得当,加之激励机制不配套,因此造成员工培训花钱不少,效果甚微。 (4)调配规划不当。由于规划不当,公司女职工所占比例较大,部分不适合女职工岗位仍有女职工,这部分员工文化水平又低,为满足生产需要,只有再雇佣临时工,造成超员上岗,人力成本加大,人员浪费的现象。 (5)缺少工资规划。目前大多数公司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如果公司没有长远的工资规划,只是暂时的、短期的行为,随意性较大,经不起考验,每年一开职工代表大会成了分钱不均会,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员工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性和爱岗敬业,很难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应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建议和对策 1.从战略层面来看 (1)明确企业核心人力资源,规划要立足于实际。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是明确界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核心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需要激励机制、教育培训、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不断的招聘才能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质的提高,并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2)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调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使人力资源部门只能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所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从后台移到前台,对客户、业务和市场有必要的深入地了解,把握整个公司走向和对整个行业走势。使人力资源部门处于企业中心的地位,像一个机器中的轴心。 (4)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保障企业经营的特色,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和组织行为的约束力,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延续性,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 (5)尽快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组织进行有关人及人的工作方面的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的过程。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而通过人力资源信息规划,建立统一的信息结构体系与标准,可以提高人力资源信息的有效性。 2.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看 (1)逐步完善晋升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不仅面向企业,也要面向员工,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能够使企业每个员工达到中、长期利益,一定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2)提高员工培训规划的质量。制定可行的培训规划,要坚持分级、分类、分层次的培训,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坚持有组织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坚持育人与用人相结合;坚持提高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益。根据公司内部不同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3)制定适应公司实际的工资规划。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认真思考工作绩效和生产效率问题,改进现行人事政策中不能激励员工的部分,把现有的岗位技能工资制逐渐转为岗效工资制。促进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以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等的基本工资制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二是研究资本、技术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政策,加大对公司关键人才的激励力度。三是加强对特定工种收入分配的调控。抑制其工资收入的过快增长,实行对工资总量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四是加强公司工资收入分配监督和指导,通过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效工资为主的多元分配机制,使工资分配体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又能与企业效益,岗位职责挂钩,同时拉开关键岗位与普通岗位的收入差距,使公司更具生机与活力。五是相对公平。如果做到员工之间相对公平就可以避免吃“大锅饭”的现象,就能很好地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谈我国国企与国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摘要] 入世后,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其中,不仅要与国内其他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竞争,还要与国外跨国公司之间进行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国企的改革在重视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同时,还应分析研究国企与外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针对差异,积极改革。 [关键词] 人力资源国有企业差异 进入2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已经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已经是非常显著的。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曾起到过决定性作用的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及改革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与外国先进的经验、做法还有一些差异,影响着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最终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只有正视差异,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才能为我国企改革与发展助力。 一、以美国为例,看我国与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美国的企业,尤其是其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从中美企业的比较看,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五大差异。 1.美国企业更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它们对雇员的招聘、雇佣和培训、使用,更注重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在使用上积极鼓励雇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的拟定,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营造雇员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战略目标。 我国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改革开放以来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套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置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的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 2.美国企业比我国企业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员工素质的培养,它们对雇员的培训不仅仅局限于提高雇员的岗位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开发人的能力、培育有潜在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目的。 而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一般都由各业务部门分别举办,常着眼于当前的短期培训班。企业的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 3.美国企业人事部门比我国人事部门更注重努力营造雇员的良好工作环境,构建企业发展所需的企业文化。美国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具有沟通雇员与企业关系的职能。其工作人员常通过参与雇员的生日、聚会等形式向雇员进行调查,倾听雇员对企业和人事管理的意见,引导雇员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参与企业管理,满足雇员的成就感,使雇员感到自己的存在和对企业的影响力。人事部门人员还向各管理层反映雇员所关心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帮助企业上下建立开诚布公、互相尊重、关心、协作的工作环境。 我国国企的人事管理部门是不负责营造和推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项工作的,它基本上是由企业的工、青、妇、群、团组织来推动的,与人事部门未形成合力。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 4.美国企业比我国企业更注重不断地完善符合企业激励雇员、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企业的人事部门都能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工资福利来强化对雇员的激励。企业给雇员的工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年有所变化。同一职位都有上限下限的幅度工资。刚进入同一职位的人,无论能力怎样,都处于下限工资水平,每年有所上升,但升幅不一定相同。工作好的升幅大,反之则小。愈往上,则升幅愈大。达到上限则需要晋升才可能升资。这就不断地激励雇员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 在职工工资类别等级上,我国国有企业与之多有相似之处。但在职工升资上,却缺乏激励性。只要企业有效益,职工干好干坏都能升资;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情高于法,激励作用荡然无存。 5.美国企业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比我国企业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更具有综合工作能力。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就上升为战略部门。在美国,企业公司的人事副总裁已成为决策班子中举足轻重的成员。这就突出说明了美国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对人力资源的重视。 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与发展。然而,我国国企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还需在较高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 二、对我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目前,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完善和创新。 1.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和强有力的、渠道畅通的人才保障机制。 2.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营造特色企业文化,做到使用与开发并举,培育企业精神。 3.下放决策权,加强培训,有效地完成人力资源的开发、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等方面的工作,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责任心。 4.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企业人才后备库,积聚不断向外释放的势能。 5.建立一套完善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在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还要强化精神激励的作用。 6.改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其工作效率、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总之,我们的国有企业只要认真扬长避短,重视和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和开发,就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方面的现状及建议和对策 [摘 要] 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战略和操作两个层面来提出对人力资源规划技术应用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人力资源规划技术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战略层面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外大中型企业都普遍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我国还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过度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现状是总体水平还不高,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只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却往往被忽视,甚至没有考虑到,造成了招聘工作的随意性,普遍存在“任人唯亲”,“忌闲妒能”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研究处于不断改进和创新的阶段,我国还停留在直接引入国外成果的阶段。同时,我国的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普遍缺乏相关政策,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这就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质量偏低的现象。 因此,为了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必须完善人力资源规划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这对正在走向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尤其重要。但是有了人力资源规划,不等于解决问题。如果规划不适合于企业,就会发生用人急迫或大量裁员的现象。现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多的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中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我们分别从战略和操作角度两方面的层次来分析: 1.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恰恰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各级部门主管和直线经理也未能有效配合。 (2)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不易规划。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 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 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30%。事实上,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 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3)忽视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由于人力资源规划不是直接和企业的效益挂钩的,使管理者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性。 2.从具体操作角度来看 在企业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有效的晋升规划。干部任用可采取自上而下逐级聘用制,可以基本消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大胆启用部分年轻干部,适时地调整了各类管理干部的工作岗位,初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这些政策对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因人设岗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大材小用,小才大用现象仍然存在,等等。 (2)补充规划不全面。公司除中层管理人员外,其他管理人员有缺位时就随意补充,没有考核规划,晋升目标又不明确,同时激励机制又未跟上,这样就造成部分员工上进心不强,工作应付。 (3)培训开发规划支持不够。公司员工文化层次差别较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职工教育与培训力度不够,又不能学以致用,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机会极少,更新知识和更新观念在公司得不到大力支持,学不学靠自觉,没有源动力。由于培训规划不得当,加之激励机制不配套,因此造成员工培训花钱不少,效果甚微。 (4)调配规划不当。由于规划不当,公司女职工所占比例较大,部分不适合女职工岗位仍有女职工,这部分员工文化水平又低,为满足生产需要,只有再雇佣临时工,造成超员上岗,人力成本加大,人员浪费的现象。 (5)缺少工资规划。目前大多数公司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如果公司没有长远的工资规划,只是暂时的、短期的行为,随意性较大,经不起考验,每年一开职工代表大会成了分钱不均会,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员工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性和爱岗敬业,很难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应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建议和对策 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最关键的是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政策。针对当前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工作当中面临的问题,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对策,也是分别从战略和操作两个层面上来分析: 1.从战略层面来看 (1)明确企业核心人力资源,规划要立足于实际。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是明确界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核心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需要激励机制、教育培训、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不断的招聘才能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质的提高,并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2)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调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使人力资源部门只能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所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从后台移到前台,对客户、业务和市场有必要的深入地了解,把握整个公司走向和对整个行业走势。使人力资源部门处于企业中心的地位,像一个机器中的轴心。 (4)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保障企业经营的特色,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和组织行为的约束力,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延续性,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 (5)尽快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组织进行有关人及人的工作方面的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的过程。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而通过人力资源信息规划,建立统一的信息结构体系与标准,可以提高人力资源信息的有效性。 2.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看 (1)逐步完善晋升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不仅面向企业,也要面向员工,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能够使企业每个员工达到中、长期利益,一定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例如,可以采用管理人员置换图(也称职位置换卡)的方法,针对公司的现状记录各个管理人员,一线员工的工作绩效,晋升的可能性和所需要的训练等内容,由此来决定有哪些人员可以补充公司的重要职位空缺。 (2)提高员工培训规划的质量。制定可行的培训规划,要坚持分级、分类、分层次的培训,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坚持有组织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坚持育人与用人相结合;坚持提高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益。根据公司内部不同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3)制定适应公司实际的工资规划。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认真思考工作绩效和生产效率问题,改进现行人事政策中不能激励员工的部分,把现有的岗位技能工资制逐渐转为岗效工资制。促进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以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等的基本工资制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二是研究资本、技术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政策,加大对公司关键人才的激励力度。三是加强对特定工种收入分配的调控。抑制其工资收入的过快增长,实行对工资总量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四是加强公司工资收入分配监督和指导,通过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效工资为主的多元分配机制,使工资分配体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又能与企业效益,岗位职责挂钩,同时拉开关键岗位与普通岗位的收入差距,使公司更具生机与活力。五是相对公平。如果做到员工之间相对公平就可以避免吃“大锅饭”的现象,就能很好地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浅析提高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方面的建议 【摘 要】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方面的提升,应当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改善:第一个层面,人才培养层面。即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各个层级经营管理者以及企业主在相关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提升;第二个层面,具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层面。即在部门设置、制度建设,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着手,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状况的改善。本文将分别从这两个层面出发,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 开发管理 一、人才培养层面的相关建议 1.针对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促进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工作能力/素质方面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外聘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自学,以及在实践中对其提出要求和指导,以促进其能力/素质方面的提升;此外,还可以通过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机会或学习条件等方式,促进其成长。以下分别从这三种途径提出可行性建议。 (1)外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小型企业视自身企业状况,不一定非要聘请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而是可以优先考虑综合素质较好,有一定相关工作经验,或工作经验虽不足但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且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意愿这样的人员。 (2)通过工作中培养的方式,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我能力的提升。高层管理人员或企业主,在平时工作过程中,有意给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某些锻炼机会,并在工作过程中予以激励和相关指导,这些措施也会极大的促进其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方面的提升。 (3)通过企业内/外部培训或提供学习机会的方式,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我能力的提升。对于对工作能力提升有益的且收费上可以接受的某些培训机会,企业可以鼓励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前去参加,并给予其相关支持。 2.针对中小型企业各层级经营管理人员在相关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各层级经营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内部培训或提供学习条件,或者通过员工意见反馈以及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使经营管理者们意识到自己在相关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改善。以下分别从这两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内部培训以及提供学习条件方面。企业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设立公共阅览室,供企业全体员工参阅和学习,企业可以为经营管理者专门订购与管理相关的书籍报刊,此外,企业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在企业内部开展培训交流活动、培训资料的学习活动,或外聘专家进行内部培训。同时,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企业主以及各层级经营管理人员之间,可以相互提一些改善建议供参考。 (2)员工意见反馈/调查方面。员工意见中很大部分包含了经营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管理方面需改善的问题。首先,企业可以设立公开邮箱、电话,请员工为企业的管理层提改善意见,并及时就意见进行反馈,使员工相信意见渠道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其更大的热情提出更多的想法;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员工对经营管理者在相关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经营管理者们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和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提供客观依据。此外,各层级经营管理人员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及时、准确的了解其想法、感受,以及意见建议等,并及时予以改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层面的相关建议 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层面,主要可以从部门设置、制度建设,以及企业文化/战略等三个方面着手,因此以下分别从这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部门设置在相关方面改善的建议 中小型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应当主要注意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置上,以及其与其他部门的相互职能关系方面做好系统性的安排,以利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各项工作过程中的顺利开展,主要建议如下。 (1)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而是涉及到人员激励、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职能,因此,首先企业需要向所有员工普及相关观念,让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更多的了解并予以更多的支持。 (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一个单独的部门,但是其在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各个部门不同职级人员的广泛支持,此外,部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是通过各个部门的经营管理人员来协助完成的,因此,在部门间关系的设置中需要明确这种协助关系。 2.制度建设在相关方面改善的建议 在制度建设方面,与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水平提升相关的主要有培训制度、晋升制度、激励制度、福利制度、信息化制度等,以下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培训制度。就全体员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需求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调查,提出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解决方案,可用多种方式,如:培训、讨论、比赛,定购专业书刊等。 (2)职业生涯规划/晋升制度。使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状况与晋升相挂钩,这样能够更好的激发员工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人力资源部就各职级员工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成长状况定期/不定期进行考核,并根据其业绩、成长状况在职务、职称上对其进行相应的提升。 (3)激励制度。就员工在能力/素质方面得到较大改善,且因此在工作绩效上有较大提升的情况,企业给予其荣誉、物质方面的奖励,以促进员工更多的投入对自身能力的开发。 (4)福利制度。中小型企业在员工假期方面,尽量给予其适当宽松的政策,以鼓励员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投入对自身的开发,对于员工有志于进修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的,企业可给予其鼓励,并在假期、补助方面予以支持。 (5)信息化制度。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企业业务特征,可以考虑通过网络手段促进员工之间在能力方面的交流、锻炼与提升。 3.企业文化、战略在相关方面改善的建议 企业在战略、文化方面进行改善,可以提升员工满意度、安全感和自豪感,并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工作绩效以及自身能力的开发等方面。因此,中小型企业尤其需要树立战略意识和企业文化意识,创建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发展的战略远景目标和企业文化。以下分别就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方面改善的文化和战略的创建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企业文化方面。创建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灵活、高效的企业文化氛围。提炼出文化内涵中的精髓,反复强调并以身作则,以这种精神作为全企业在工作过程中的典型风范,并作为一切工作价值观评判的基本准则。 (2)企业战略方面。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树立远大但可实现的战略远景目标,并制定有长、短期计划以实现对战略目标的分阶段完成。 (作者单位:河南周口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关键点控制方面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关键点控制在沟通、培训、风险控制、进度安排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下一阶段的运行进行预期的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关键点 控制 绪论:现今,企业的市场竞争已呈全球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所有的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企业中最为活跃与昂贵的资源,是所有资源之首,是最重要的竞争因素之一”,随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专业化和精细化,都要求有一种有效的工具辅助管理者进行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引入,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以前的相对封闭变得开放,滞后管理变成超前管理,并使企业全体人员都能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来,从而真正实现企业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来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代表了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论部分 关键点控制是一种重点控制的形式,因为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很难同时控制全部目标项目的实施,这就要有重点的进行控制,通过重点控制,推动总体目标的实现。这种控制形式,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搞好关键点控制的核心任务是选好关键点,关键点的选择有三种方法,包括选择重点目标为关键控制点、选择重点对策为关键控制点和选择薄弱环节为关键控制点。大庆石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关键点控制,主要选择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点项目和薄弱项目作为关键点的控制,包括对沟通、培训、风险控制和进度安排四个方面,以下就此四个方面进行分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沟通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是从“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利用网络技术在沟通方面搭建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平台,使企业的各个层级的沟通变得顺畅无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高层,首先是人力资源信息查询于决策支持的平台,企业高层可以直接了解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无疑有力的推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向上的沟通效果;对于人事部门领导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其参与工作管理的平台,人事部门领导在所授权的范围内查询基层员工的人事信息,为其更有效的与基层进行绩效沟通提供了便利;对于基层员工,员工可以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平台,查看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新闻公告、重要的招聘信息、培训信息等,并与分厂领导和公司领导进行电子方式的沟通,如领导信箱、留言板等。 可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沟通方面的关键点的控制,实现了企业自上而下的纵向沟通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横向沟通,有效的沟通途径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一个稳定大局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培训方面的应用 从培训需求分析到培训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企业培训管理的好帮手,它帮助企业的培训管理实现以下目标: 1、支持培训自定义档案盒企业培训类别的设置,可对培训机构、教师、资料、设施和培训课程等培训资源进行管理,构建企业自己的培训体系。 2、支持企业个部门和员工培训需求的调查、采集和分析。 3、支持公司和各部门培训规划和培训活动的编制和审批。 4、可对培训规划、培训活动和参训员工的培训费用在预算基础上进行控制管理。 5、可对培训活动及其培训资源进行全面评估。 6、对培训活动档案和员工培训档案进行统一维护管理。 7、实现了培训开发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劳动合同管理的信息联通。 8、实现统计分析功能,提供企业各类培训活动和员工培训情况的统计报表。 9、支持培训审批工作流程,可定义审批流程,实现培训工作自动化。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搜集的完整的流程数据,使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与企业发展计划相吻合,更有效的实现培训所得的技能和投资回报率相挂钩,将培训成本和培训效益的相互关系更容易量化,真正使培训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应用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为满足极其多样复杂的权限控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引进了面向对象的权限管理概念。若干个相关的需要被同时保护或检查的单元组合成一个权限对象,换言之,每个权限对象都是一些权限域的组合。一个权限对象的各个权限字段被分别赋予不同的值,就构成了一个权限。系统中权限检查与控制,就是针对它而进行的。同时,为了方便对于用户权限的管理和维护,系统又引入了基于用户角色授权的机制。此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提供了权限轮廓文件自动生成器,可以帮助管理员方便地生成满足各种特殊需要的权限轮廓文件,并分配给用户,有效的进行了风险控制。 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进度安排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时间管理功能强大而灵活,可满足各种复杂的工作时间安排和考勤管理,简化那些必要但冗长的手续,大幅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主要体现在根据本国或当地的日历,灵活安排企业的运作时间以及劳动力的作息时间表;对员工加班、作业轮班、员工假期、以及员工作业顶替等作出一套周密的安排;运用远端考勤系统,将员工的实际出勤情况记录到主系统中;与员工薪资、奖金有关的时间数据会在薪资系统和成本核算中作进一步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时间管理作为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系统可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控制和管理过程提供支持。 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招人、用人、评人、育人、留人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必须考虑到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配合。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每一个具体流程中都包含很多具体模块,每一个模块中又包含许多具体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标志着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高级阶段,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联想集团带来什么呢?联想集团认为:实施ERP项目,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培养了一批具有典型着想精神的人。 其次,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对市场反应速度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增强了企业的动态应变能力,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这使得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增强。 第三,企业运作成本降低。 第四,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加强。 第五,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提供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为企业搭建了一个符合企业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形成的企业信息化平台优势正在凸现出来: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公司运营的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逐步成为公司战略制定和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成为公司在新经济时代实现企业战略和发展目标最基本、最核心的支持系统。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方面问题的探究 摘要:本文从当前电力体制改革和十一五多经企业发展在人力资源使用与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同时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角度出发,积极探寻人力资源培训的新思路和新措施,以求取得更佳的企业与社会效益,求得员工潜能的进一步发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多经 企业培训 现状分析 建议对策 1.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由人力资源本身的重要性所决定 所谓人力资源,一是其有自身价值,资源有其稀缺性特征;二是有使用价值。人力资源一旦被充分利用,将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或经济效益。所以说人的因素是放在第一位的,并且决定了多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培训与开发本身的重要性,企业全员素质的提高,不仅是企业的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人力资源呈动态变化,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也在不断变化,需要加强企业对人才的开发和企业职工自身培训,这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由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所决定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电力多经企业的未来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有力的挑战,企业的现状决定了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现状是:①企业的增量人才难于满足需要。多经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开拓市场的需求,适时合理的引进人才,急需的人才(如生产与经营的高级复合性人才和专业性人才)后继乏人。企业面对主多分开、开拓经营范围、提高管理水平、打造名牌企业,缺乏必备的人才资本储备;②企业存量人才难于盘活。企业不能适时调整内部员工岗位,同时员工亦不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寻觅到更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③企业在进行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划方面缺乏必要措施,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发展,难于发挥人才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内部人才结构的优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1.3 由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所决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随着电力产业主多改革的实施,我们所拥有的自然垄断优势不断减弱;电力主业和市场都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强、做大。市场竞争环境决定了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市场竞争环境使我们认识到:①多经企业是依附在电力行业计划经济的建制内,其用工、用人机制由主业统一调配。随着主副业的逐步分离,市场竞争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主业的富余人员被剥离到多经企业,而新近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又很少补充去多经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受到了新的挑战;②多经企业自身缺少人力资源竞争的源动力,对市场竞争认识不足,这更加突出了对人才培训与开发需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电力多经企业当前面临电力体制改革,市场竞争越加激烈,我们必须把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不败地位。 2.明确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及其电力经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实施电力多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积极探索新时期电力多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实现形式,以服从服务于电力多经企业经济建设和发展为前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推进电力多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高层次和短缺人才为重点,为电力多经企业发展提供人力人才保证。 2.2 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培训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使人的各种才能得到全面展现,在全行业进一步倡导科技兴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培训要倡导岗位对口,提倡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补什么;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制订培训计划,分期实施并如期检验培训效果。 3.建议和对策 3.1 根据上述思路,提出的建议 3.1.1 领导重视。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真正把人才队伍的建设摆到议事日程上来。要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神,深刻认识电力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电力生产、运营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也是各级行业组织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3.1.2 行业支持。调动行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和推动人才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发展。为使人才培训与开发,既能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各项倾斜政策,又能加强各电力企业之间的交流、协作、资源共享,促进开展省级电力行业的技能竞赛和表彰活动,我们要通过省电力行业协会牵头,充分发挥宣传、组织、协调的作用。 3.1.3 长效机制。建立一个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长效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从全行业层面,要联合各相关企业,成立工作委员会,共同规划、协调和决策实施过程中涉及行业性的重大问题。 3.1.4 可操作方案。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对电力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中电联已提出了行业性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近三年工作计划。本着远近结合、滚动发展、不断完善、务求实效的原则,各单位研究制定本企业具体的实施方案。 3.2 保证措施 3.2.1 充分发挥企业培训机构的作用。企业培训机构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必须重视企业培训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培训机构要树立大人力资源观。 3.2.2 完善工作岗位分析机制。对员工状况分析是确定各项工作、各个岗位所需技能、责任和专业知识的系统过程:它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具”,也是识人用人的基础和前提。 要完善工作职位分析机制,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价值链管理。只有做好了职位评估,才有价值的基础。 3.2.3 建立招聘与甄选机制。招聘是能够及时、大量吸引具备资格的个人,加入组织(团队)工作的过程。它不仅是企业快速、高效吸引外部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挖掘“潜才”的平台,更是企业广大员工展现能力、显示才华、互动向通的舞台。 3.2.4 实施公平的薪酬奖罚和科学的考核晋升机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企业员工的公平感来自于横向比较的相对公平。这—理论,在企业薪酬设计和奖优罚过上,尤为重要。好的薪酬奖罚机制不仅可以处理好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不同职位之间的新酬差距,有效纠正和预防企业非期望行为的发生,还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让更多的人才不断涌入企业。 3.2.5 人才培训与开发管理机制的规范化管理。加强行业培训的规范化管理。认真实施行业特有工种的培训标准、方案,进行培训方法、手段、教材的开发,开展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和阶段评价。 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引入和使用,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勇于尝试,大胆创新,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人才战略,为积极推进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突破口,以实施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建设,努力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跨越,造就一支熟悉电网建设、生产,具有金融、财务、税收、经济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4.结束语 围绕企业竞争市场建设,开展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改变封闭的用人制度和观念,打破身份、地域和企业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浅析校友资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运用 摘 要: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员工在学历方面有了清晰的层次化要求。大专、本科、研究生的薪资标准明显不同。与此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成本高;招聘工作量大,但是很难招聘到合适人选;企业刚培养出的人才很快流失等问题。如何快速准确的找到企业岗位合适的人选,并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直以来很头疼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企业通过合理运用员工的校友资源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和薪酬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校友资源 招聘 薪酬管理 案例导入 某房地产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苟某,2012年6月跳槽至该公司,担任人力资源经理。他刚上任不久,就接到一个重要岗位的招聘计划,招聘财务总监。苟某思考了很多的招聘途径。其一,通过猎头公司;二,通过他MBA班上的同学给其介绍;三,媒体广告,在当地知名报纸刊登招聘广告;四,电子招聘,通过公司网站及专业招聘网站招聘信息。随后他收到了很多应聘简历,但未找到合适人选。苟某十分头疼。他将此事在MBA班上再次提起,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发现该公司就财务总监这一职位制定的薪酬偏低。苟先生询问大家一般该职位是怎么的薪酬标准。此时,班上的王某,某私营企业的财务总监,就自己的薪酬和大家分享了一下。这下苟某似乎心里有了底。 在此案例中不难看出,很多公司也面临着相似问题。第一,公司招聘成本庞大。分析其成本构成主要是直接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机会成本等构成。第二,人才供给出现两个极端。高级人才难招聘,尽管应聘材料如潮水般涌来,但大量筛选后,却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第三,企业给出的薪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吸引。第四,校友资源已经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应注重校友资源的合理利用。 当然现在便捷的沟通方式为校友资源合理运用奠定了一定基础。现在的同学联系比几十年前频繁的多。从手机的短信、电话、飞信、微信到网络的QQ、MSN、人人网、E-MAIL等为我们便捷沟通提供了宽泛的平台。同学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 目前企业员工招聘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从组织内部和外部吸收。其中内部招聘的主要方式有推荐法、布告法、档案管理法等。外部招聘的主要有广告、借助中介、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熟人推荐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微软公司大约40%的员工是通过员工推荐的方式招聘并录用的。在广州很多企业招聘员工也是通过员工介绍其老乡的方式进行。由此可见由员工推荐其校友的招聘方式是可行的。员工对其校友的了解更为清楚,在推荐时会全面衡量校友的学历、工作经历、知识技能、品行等多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做了第一轮的筛选。这为企业招聘减轻了工作量。且这种招聘方式成本比较低,有利于拉低整体的招聘费用。此类员工一旦被雇佣,顾忌到其介绍人(校友)的关系,会更为努力的工作,其稳定性能更高。当然任何一种招聘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形成裙带关系,一定程度上不易于管理。但不论如何,通过员工丰富的校友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招聘难题。尤其是针对一些较为稀缺的人才,可以通过此方式进行挖掘。 虽然双因素理论中薪酬不是员工的激励因素,但对员工而言,薪酬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薪酬也是人们喜欢谈论的话题。不论是同学会还是平常的交流中,大家都会谈及此题。在交流中很容易发现,哪些行业薪酬水平较高,哪类企业薪资结构较合理,甚至哪家企业薪酬更具竞争力。这为企业薪酬管理提供了一些参考信息。一方面,企业希望吸引优秀人才,其薪酬必须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希望较低薪酬成本。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若企业想以行政助理的薪酬雇佣职业经理人,那肯定不行。若企业以普通行政助理的薪酬却雇佣到非常合适的行政助理,或是以普通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却雇佣了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便实现了低成本,高回报。 当前企业薪酬大体分为三部分: 一是基本薪酬,它对于绝大多数员工来说是最主要的部分,是依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或所具备的技能而获得的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也是大部分员工喜欢比较的部分。企业为了吸引优秀员工,这部分薪酬会制订的很有竞争力。那如何制订职位薪酬呢?首先是职位评价,确定各职位价值,以实现内部公平。但外部呢?则需要进行薪酬调查。目前获得外部薪酬数据的常见方法有:招聘时采用问卷调查及面谈期望薪酬等方式;企业合作式相互调查;聘请专业市场调查公司;外部公开信息查询;外部数据购买。 此外企业可通过内部员工的校友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薪酬。通过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包括岗位供求信息、岗位薪酬水平、毕业生薪酬、行业薪酬、区域薪酬等数据。 二是激励薪酬,它是依据员工的团队或者企业的绩效而给员工支付的薪酬。对员工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三是福利,企业支付给员工的间接报酬。也是员工越来越多关注的部分。企业福利制度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除国家规定的相关福利外,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一些其他福利。基于这部分成本的准固定性,所以一些项目更偏向于人性化的服务。即使员工工资不高,但企业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增加员工的自豪感,如发放礼品,增加旅游机会等。当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便会和身边人分享,获知人再次传播,势必给外部人员一定的吸引。 总之,当前时代要求我们拥有高学历,高技能,丰富经验及丰富的人脉资源。毕业时间不长人员的人脉资源多是其校友资源,还有很多人为了扩大人脉继续学习,这都说明校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我们应充分合理运用该资源。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受到经济形势影响,中小企业遭受了很大创伤,很多企业大量裁员。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好转,中小企业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管理部分,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解决措施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重形式,轻实践,整体水平落后。虽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国内企业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人力资源的管理经验。但是由于遵循传统观念的时间太长,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思想观念的转变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再加上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作坊式管理水平,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更是没有系统性可言,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就是投资者本人,因此往往对外人不信任,事必躬亲,大事小事一把抓,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招聘和薪酬等,更是必需自己掌握,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各项工作混乱,人人惟命是从,虽有人才但是个个不敢发挥作用,造成了人才闲置和浪费,长久下去,人的创造性都被一成不变日复一日的工作扼杀了。仅仅看到员工的经济利益,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将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管理者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顾及员工的感受,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2)在人力资源的资金投向和比例上不科学。主要体现为对员工培训上很重视,而对员工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不重视,或者投入很少。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时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 培训方式不科学。中小企业规模小,员工数量少,难以建立本企业固定的培训方法和培训体系,所进行的培训都是企业的硬性或临时需求,培训课程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重眼前而轻长远不注重培训课程与本企业的适用程度,使得员工对培训产生了抵触心理。没有建立培训后的评估机制。 (3)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人才都是必须重视的,对于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具备能够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用好人才。而这些情况却没有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有些中小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为招聘的员工就要马上能够为其服务,没有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离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让企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企业缺乏文化建设。可以说,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营造和建立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和塑造企业自身的良好社会形象具有强大的推动效应,因此,作为企业来说。构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提高生产力和效益。但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价值观却与上述的情况不太一致,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培植和建设,缺乏对员工思想意识的培养,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关注一味的扩大经济规模和简单的追求经济价值,这种低层次的文化理念不利于塑造员工和管理层的文化追求,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的文化推动进程减慢,甚至出现停滞的后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5)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性较强的薪酬与激励机制,这样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而且要适时地对这种机制进行完善和调整,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要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机制。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薪酬大多采用基薪加奖金或提成的办法,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普通员工和管理层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稳定员工队伍。因此,中小企业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面对新的形势,满足员工的内心需求和需要,通过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服务大局的意识,对原有的薪酬体系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二、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1)建立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激励有助于员工更好的工作,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不仅仅包括物质激励还应包括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薪酬激励,精神激励主要是对员工心理需求的满足。薪酬是增加员工满意度的第一要素,在构建中小企业薪酬制度时,要根据不同的岗位性质,结合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采用多层次、多种类的薪酬方式。在建立薪酬系统之前,要调查市场薪酬和内部员工的薪酬意愿,进而合理设计企业的薪酬结构和水平,并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依靠对员工需求的满足来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在激励时,应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多地给优秀员工荣誉和鼓励,把员工和企业紧密联结在一起,以良好的企业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如建立员工参与公司管理决策的民主制度,鼓励员工多为企业出谋献策,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感。注重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帮助员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打造多元化的职业生涯通道,提供其施展才华的舞台。 (2)从技术层面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如今,无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最大的挑战便是如何联系与协调信息分享及创新学习的过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一套良好的人力资本知识管理流程系统配以完善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地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方面整合起来。当前也有不少企业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并没有和企业的其他相关业务信息集成,因此,我们仍需继续努力,只有把人力资源和其他业务流程信息相集合而成的系统才能真正推动企业达到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3)培育和谐的企业文化。在21世纪,决定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就是良好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缺乏了这样的企业文化,将很难保持持续发展。培育和谐的企业文化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敬业积极性和奉献意识,为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声誉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就需要尽最大努力去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作为负责任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强和基层员工的交流和沟通,不断进行文化制度的创新,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使员工得到良好的生存空间。 三、结束语 当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重点围绕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优化和改进,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农村信用社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点多、服务对象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信用社目前整体发展层次不高,在当前国际金融环境动荡的背景下,企业要完善管理,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而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目前信用社需要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国际金融市场整处于动荡的前景下,目前我国的重要任务就是减少金融机构受到的冲击,从而使金融风险得以避免。我国重要的金融机构其一就是农村信用社,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多网店,拥有广泛的服务地址,而且是最新的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主体。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少正确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现今,我国的很多农村信用社忽视人力资源的规划,对于自身的人力资源情况以及整个人力资源体系了解不多,不能够对企业发展战略产生有效的支持,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制定发展企业发展战略的同时忽略了人力资源的规划,从而导致信用社的人力资源同制定的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不适应。 2、机构设置不到位 即使现在农村信用社中大多数设置了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其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仍没有提升,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并没有真正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功能。在人力资源部门本身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并且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简单、形式陈旧 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停留在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上,通过强制性的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而忽略了其真正需要。特别是在选拔人才方面,很多农村信用社不是通过公平、公正的竞聘来选拔需要的人才,而是领导或少数人说了算,这样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也形成了不良风气,员工不下力气在提高业务技能方面,而是想通过牛须拍马的方法达到目的。而且管理方法十分单一,通常从机关到网点都是一套管理模式,没有因地制宜的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 4、强调管理,缺乏激励机制 绝大多数的农村信用社对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管理的流程过于的强调,对于企业的激励机制却忽视甚至没有建立。虽然有一些农村信用社已经意识到了人才对于社内发展的重要性,通常采取高薪物资报酬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是在真正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却没有做到以“人”为本,这样导致员工本身的精神层面没有得到激励例如进修、荣誉等,没有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员工缺少归宿感。 5、培训机制不健全 在目前的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不愿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虽然每年初都有培训计划,但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人才进行栽培,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机制,培训的内容一般都比较肤浅或者是实用性不强,对真正的培养人才起到的作用很小。 二、 完善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学习新思想和新理念 现今,多数农村信用社管理者对于现代化人力资源的管理缺失的了解和重视。要增强农村信用社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必须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后盾,因为人才的竞争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以企业的决策者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思想和理念,通过“以人为本”,把人的现阶段通过现代化人力资源的管理逐步代替传统的人事管理,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的认识从传统的人士管理局限于一个部门中扩大到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上面,是全体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完善机构设置,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现今社会的主流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想认真贯彻这个理念,必须要建立一个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首先,必须要将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分工进行明确的划分,各个职位的职能进行规范。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这样才能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加的规范,更加的科学,以此才能长久的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开展各种工作,在新的经济时代,农村信用社必须要认识到人才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人力资源部门要通过发掘不同的人才、对人才加以利用、合理有效的对人才进行分配,挖掘人才自身所有的潜力,将人力资源优化到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在挖掘人才潜力的同时要注意确保员工的利益不受损,只有在发展同时确保了员工的利益才能够吸引以及留住更多的优秀人力资源。在现今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只有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才能够让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起来。 4、构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育人、用人以及留人等工作,由此可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体系。要想更加完善以及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庞大的体系全方位发展。 (1) 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必须得以晚上建立。因为整体的管理水平提升是依靠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的,从而提现了企业的价值观点。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有以下2个方面提现:第一个是必须形成一个科学的组织体系,包括权责利,要完善这么一个体制,工作人员之间必须实行分工合作,企业代表的治理结构也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二是需要完善人才的选拔机制,为员工提供力所能及的平等竞争机会,长久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企业寻找真正的人才。 (2)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简称HRP)一是向系统的战略工程,主要以企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为指导,全面的核查现阶段人力资源问题、以企业的内外条件为分析基础,将预测组织对于员工将来供求作为切入点,内容商涵盖了晋级规划,培训规划,工作待遇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员调配规划等。基本包括了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工作,如果人力资源的规划要对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持续重要的影响,必须依靠人事政策的制定。所以,人力资源的规划落实到农村信用社上,一是明确岗位性质及工作内容,对所有岗位进行科学描述。担任该岗位工作的员工所具备的条件,如经验阅历、能力必须与岗位的劳动活动程序、职责、工作内容相匹配。二是掌握合理的运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条件,人事部门需要了解当前职工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的情况,建立完善真实的人才信息库,科学有效的对于职工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合理的调配等事务。三是根据农村信用社的企业发展目标,社会环境的变换情况等,及时做好信用社后备出席干部员工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最后是要做好人力资源的费用预算,规划好培训、招聘等方面的费用。 (3)需要处理好人员的聘用以及分配。招聘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在招聘时,需根据工作岗位性质等要求对人才予以选拔录用,让招聘的人才与待聘的岗位之间达到一个有效的匹配。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有深远的价值观、英雄任务标志、神话的综合,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如今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其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特征的一种经营思想模式。)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对与人才使用的合理化、战略目标的透明化、内部人员分配的相对公平公正化、等有效的管理行为的实施来体现。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让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促使员工最终热爱且依恋自己的工作和企业。农村信用社要建立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第一步是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第二是要在经营过程中培养职工独有的企业精神文化,第三要组织发动员工的力量树立好优良的企业对外形象。 总之,要想发展农村信用社,必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结合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农村信用社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流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流失;制度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才流失问题。人才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了人才,就不会发展甚至难以生存。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就人才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着手,对人才流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人才流失是否给企业带来损失,损失到底有多大,笔者为此调查了某国有企业。该企业现有员工1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10人),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有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开该企业另谋高就,截止2011年累计人才流失97人。主要损失包括: 1.直接损失。一是人才成本损失。在该企业人才成长期相对较长,平均为5年左右;若离职员工在该企业工作年限均小于人才成长期,企业就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经估算该企业四年中,人才的流失造成企业培养人才成本损失达到2000万元以上。二是人才重置成本损失。人才流失后,企业为了维持生产,需要招聘新人,投入重置培养人才成本。人才重置成本一般高于原来损失的人才成本,使该企业不断投入相同或更高的人才重置成本,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间接损失。一是可计算的间接损失。由于该企业的骨干人才流动到竞争对手的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的新产品,并抢占了市场,使得该企业市场份额严重缩水、举步维艰。与2010年相比,2011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下滑了31%,利润下降了37%。二是不可计算的间接损失。人才流失对现有员工心理造成很大冲击,人心浮动,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企业的效益和信誉不断下降,补充人才很难,维持企业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打击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痛定思痛,认真分析人才流失形成的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流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流失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选择忽视环境因素,缺少竞争力。一些企业忽视了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在改革的过程中依然沿用旧的理念,忽视人才、能力、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与建设,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失去竞争力,甚至导致改革的失败。 2.对培训机制的理解存在误区。一是认为培训费时、无用,或认为培训是下属自己的事,于是敷衍了事,目标与结果差异很大;二是培训计划制定不够完善,出现培训方法的选择和培训过程中的沟通不顺畅、缺少关于培训结果的考核机制等问题;三是培训内容、时间、人员选择不当,目标制定缺乏针对性,导致培训工作无法顺利推进,效果不明显。 3.激励机制存在不足,绩效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一些企业在评估过程中由于系统不完善,运行方法不当而产生一些问题:一是缺少必要的沟通,导致上下级之间,产生意见分歧,矛盾激化。二是培训力度不够导致评估主体对待评估内容的评定不够客观。三是缺少相应的信息反馈和投诉系统,导致评估结果失去预期作用。四是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的选择不够全面、准确、适当,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客观公正,达不到满意效果。五是负责人对评估的作用、意义和评估成果的定义理解不足,导致评估过程表面化,未能发挥评估系统的重要作用。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流失问题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流失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实际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1.人力资源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协调配置人力资源,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人力资源管理应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对环境的适应性。这里所指的环境因素既包括法律法规、劳动力市场等外部因素,也包括现有的企业文化、人力盘点状况及规章、经济技术力量等内部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体现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一是应树立人本管理思想。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和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来锻炼人的意志、智力和体力,使员工获得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二是应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人为中心,要使企业的发展与个人能力同步提高,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统一,所有员工都能在企业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这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3.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人才培训是企业员工各种培训中关键的层面,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通过对人才的培训,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使受训人获得知识的储备与提升。 4. 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应制度化。要增强物质奖励的公平性、透明度和加强信息反馈,扩大精神奖励范围。建立人性化的企业文化与激励,给予员工更多的尊重、信任与关怀,使其在工作过程中更具整体性、独立性、创造性、挑战性和使命感。要客观、公正、有效地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不仅可以了解员工当前的工作状况并对其进行评价,也为企业确定未来的工作目标提供信息依据,评估结果应与员工的利益如岗位安排、提拔、薪酬等方面挂钩,这样就可以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激发员工潜能。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而人才优势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企业频繁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要找准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在用人理念、制度规范化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熏陶等方面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人才流失,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简述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经营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管理;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经营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已成为许多企事业单位提高竞争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选择。而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正成为理论界和企事业单位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一系列变革,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主要劳动工具,不论是人员培训、岗位分析、招聘和录用资料的处理,还是面谈、笔试、绩效评估,计算机在企事业单位的应用都很普遍。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使系统内的员工和领导前所未有地相互连接到一起。 二、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流突破了部门的限制而延伸到企事业单位内外的各个角落,使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质量、速度千百倍的提高,企事业单位和员工获得知识的渠道和创新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变。当企事业单位成功创造了这样的文化和环境,也能更有效地吸引和容纳那些具有开拓精神、富有创意、勇于挑战的优秀人才,并使得整个组织形成开放、向上的氛围。因而,无论员工,还是组织,都要求更灵活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而对传统的、低效率的、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搜集和管理方式发起了挑战。 1.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事业单位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处理和共享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企事业单位信息传递的方式,与信息传递方式密切相依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式的横向网络组织结构转变。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间层组织逐渐消失,高层决策者可以与基层执行者直接联系,基层执行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决策。这就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人员精简了。由此可见,信息化的推进使得组织机构日趋扁平化,组织变革的设计使得人力资源部门倍感压力。 2.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的时空观。 信息技术使得统计能满足对精准与实时的要求,极大地缩短了时间和空间距离,使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任何时候管理者都无法再掩饰或拖延任何管理上的问题与挑战,管理的弹性空间大为紧缩。员工可以更方便的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人才的流动性增加,企事业单位对劳动力的任用也有了充分的自由。 3.信息技术更新了高素质人才的标准。 信息的取得与传送实时化、高保真性和高交互性,使得年资与经验不再成为评判人才第一标准,而被创新、勇于突破、善于沟通以及强烈的进取精神所取代。信息化亦使得企事业单位的核心业务流程进一步科学和优化,企事业单位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引进使得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素质提升的要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样,如何找寻、激励和培养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是企事业单位能否适应更激烈的竞争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企事业单位借助信息技术来优化人力资源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支持战略决策。而信息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只有当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管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才能发挥其巨大的威力。它的主要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 对人力资源部门而言,信息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处理日趋复杂和繁琐的例行性事务,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这使得系统中的员工信息管理模块、薪资福利管理模块、考勤休假模块等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采购软件时的首选。信息系统还可以完整地记录所有员工的人事信息,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要素的决策支持。作为工具,它可以用来处理几乎所有定量的问题,较之手工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例行性工作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间的比例,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层次的问题。 2.规范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流程 当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杂的人事事务中解脱后,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规范人力资源运作体系的业务流程。招聘流程、绩效管理流程、员工培训与发展流程、员工职业计划、离职流程等的设计都将进入人力资源部门的考虑范围。在消化吸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不仅能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能与业务流程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并且能在系统中体现经过优化了的业务流程,从而使得系统成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信息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管理平台。 3.为公司和员工提供增值服务 从发展趋势上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运作的重点将从行政事务管理向企事业单位战略伙伴方向发展。事实上对人力资源部门而言,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与员工就是他们的客户,而如何为这些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能否提供增值服务是事关人力资源部门未来的发展战略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完整地记录了企事业单位所有员工的人事、考勤、绩效、培训、薪资、福利等各方面信息,系统将能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报告,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支持。 4.自助服务 各种在线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流程的设定,能够使信息直接到达需要它的用户层面,可以为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比如依据权限的不同,员工可以在网上查看企事业单位内部政策、人力资源的配置、员工的基本信息、工时记录和休假管理、组织培训安排和工作调配、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等等。同时,员工还可以在线填写相关表格,通过系统中内部信息流的形式直接发送到相关人员手中,替代了原来手工操作的方式。 随着信息科技的了解越来越深,企事业单位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何维系、企事业单位文化如何推进、企事业单位目标如何获得认同等问题,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避免信息技术应用的所产生的弊端。 人力资源方面论文:中小型团队式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足探究 随着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到来,IT企业,尤其是中小IT企业身处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是风云变幻,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是空前的严峻。据调查表明,现在美国平均每年要倒闭几万家企业,在美国的高新科技产业中,只有10%能活过5年,90%不到5年就倒闭了。在我国1T业内这种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阶段,中小型IT企业多数都是以团队形式存在的,多则十几人少则只有五六人为一个团队,多以软件开发为主,工作内容相对繁琐枯燥。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组织变革中,这样团队形式的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要想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自己细分的目标市场中与大企业的竞争中赢得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自身规模小,灵活,反应敏捷的特点,打造与其相适应的高绩效团队。 IT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人力成本。而IT企业的工作相对复杂,枯燥,因此要想获得效率最大化,作为团队领导者,需要做的是除了工作内容的引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但现阶段,这种团队性的小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却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粗放性,该企业领导大多都把精力放在工作目标的完成上,而往往缺乏对团体建设,员工心理等方面的考虑。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也通常显示出随意性,在这一行业中,员工通常要每天近乎10几个小时地面对电脑,也会面临不小的压力。于是员工通常得不到关爱与重视,只是机械工作,员工会认为工作不是为自己而只是一种被剥削的方式。本文通过访谈的形式,发现这类企业员工确实有较低的工作激情与动力,满意度很低,人员流动率很高。因此团队性企业规模发展不起来也可归因于此。通过访谈的形式,总结为以下两个问题。 一、压力过大 管理者过于强调效率,员工压力普遍偏大。IT团队型企业的领导通常给定严格紧迫的完成时间,这种压力使员工加班加点至深夜是常有的事,在机械的完成工作任务后,疲惫感通常冲淡了原本应带来的满足感和充实感。而换来的却是一种被剥削的感觉。之后等待他的将是下一轮夜以继日的工作任务。 IT企业往往将一项类似于软件开发工作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由特定人员完成,例如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测试员以及实施员等,努力避免信息传递中的阻碍,及时处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干扰,通过提高每一环节的工作效率达到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结果。愿望是好的,但是人不是机器,无法像机器一样一直无动于衷的运转,当个体承担的工作内容单调或超负荷时会因其能力和精力难以承受而产生压力,个体变得易紧张、抱怨进而影响健康,产生体力和精神上的厌倦和疲劳,后果将是积极性下降,以懒惰的状态对待工作,或是干脆选择离开。可见,当领导者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员工的感受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导致较低的工作效率。因此团队领导者要为员工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压力适度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保证员工有足够大的动力感,又要避免因压力过渡而导致消极行为。领导者可从工作任务、情感支持方面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消除紧张,提高工作绩效。例如: 1.改进工作设计。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程度,给其一定的自主权利,提供附加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自由,独立的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以增强员工的自尊心和被重视的感受。进而增加工作激励和工作满意度,有效提高个人成就和工作绩效,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2.提供情感支持。一些研究发现,领导者对员工的鼓励、给予的社会支持、情感支持等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和预防工作压力的发生。即使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也不能只是让其不停的工作,放任不管。及时有效的维护和护理才能保证其“不罢工”。因此加强与员工正式的组织沟通,及时了解员工困难,需求,从而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满足员工的身心需求,提高工作方面的保健因素,减轻压力。例如,发放“精神薪资”,“精神薪资”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可以使员工在付出辛苦努力后有成就感,获得尊重,鼓励其在下一项工作中能够继续地努力工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做IT行业的人员,由于忙碌,紧张的工作,每天10几个小时的面对电脑,生活作息很不规律,长此以往员工身心都会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不利于高效率的产出。员工帮助计划(EAP)会对这一现象有所帮助,管理者通过提供各种有益身心健康活动方案,帮助员工进行诸如戒烟、医疗检查、控制饮食量等活动,或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建立紧张工作和轻松活动相结合的工作休息氛围,也有利于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的凝聚力。 二、激励效果差 美国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詹姆斯: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你不能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你就不能领导他们。然而,根据对中小型团队式企业的访谈,总结发现对于激励方式,这部分企业大多都简单的采用外在报酬方式激励下属。或许这些领导者认为金钱是最好的,也是永久的激励方式。但是当单纯的金钱刺激无法使员工产生认同感,或是每个人都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时候,金钱的激励作用将会大打折扣。 耶鲁大学教授奥德弗尔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修订,他认为,人的需要不是五种而是三种,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在他看来,那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越少,则人们对这种需要的渴望就越强烈;低层次需要越是获得满足,人们就越会追求高层次需要;如果较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对较低层次需要满足的欲望就会加强。例如,有一份工作对你很有挑战性和吸引力,你就会非常看重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甚至会因此而忽略薪水的高低;反之,如果一份工作对你来说既没有新鲜感,也没有挑战性,那你就可能更在乎物质报酬,以此求得平衡。正如同,在访谈中一位员工告诉我,“工作就是金钱+成就感,如果两者我都得不到,我会厌烦我的工作然后选择离开。”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兴趣进入某个行业,由于过重的压力和没有实质作用的激励方式,没有工作热情,甚至厌烦,致使最后选择退出,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因此,对于管理者,光有外在报酬的激励是不够的,必须需要内在需求的激励来与之想平衡。采用外在报酬方式激励下属,针对对金钱的不同态度采取不同激励措施。如果工作任务能满足自主、能力、成就以及创造等高层次需求,可以激励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激发出更大的工作潜力。这就是我们说的内部激励。维克斯勒和雅克尔曾提出工作满意决定因素的假设模式,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可以:1.充分训练员工,加强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满足他们的自尊心。2.定期报告成绩,当一个工作团体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绩效时,其生产动机就高,而且效率也好。3.安排适当环境,工作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整洁与否,对员工的情绪影响很大,整洁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4.扩大工作范围,延长工作周期,扩大责任感、增强工作范围等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消除心理疲劳和对工作的厌烦感。5.给与适度授权,加强员工工作自主性,激发工作潜力和负责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沟通与积极聆听是激励下属最好的也是最廉价的方式,即使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对于员工来说,这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 因此,对于中小型团队式的IT企业,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起团队建设,以及员工心理方面问题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下属的满意度与工作热情,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减少离职率,团队间形成长久的默契和配合度,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在IT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真正的把企业做强做大。
投资决策论文:对长期投资决策的研究分析 长期投资决策的研究,推导出新的评价伐木决策的公式,该公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为投资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评价。 一般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广泛应用净现值法(NPV)和内含报酬率法(IRR)进行评价,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评价时只考虑方案一个经营周期内的情况,而对于持续经营条件下不断进行投资的情况下,评价则束手无策。怎样站在战略高度对长期投资决策做出正确评价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以下通过林业投资的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调整思路进行长期投资决策。 林业投资不同于一般的经营投资,其投资金额较大,周期长,见效慢,所以投资于林业的风险比较大。一旦开始投资,经营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何时在成材树区域伐木,由于伐木的时间是互斥的选择,所以只有一个最佳伐木时间将使投资者的利益最大。 举例如下:某人承包荒山植树造林,于第一年年初一次性投资100,000元,有4个互斥方案可供选择,可以在3年末,4年末,6年末,8年末伐木取得现金收入,各方案的现金流量和各自的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计算如下表(假设现金流出量发生于年初,现金流入量发生于年末,资金的成本为5%)。 通过计算,在净现值法下,根据净现值判定法则,因为8年后伐木的净现值为116,588.60元,在各方案中最大,所以选择8年后伐木为最佳方案。内含报酬率法计算的结果是4年后伐木的报酬率最大,所以选择4年后伐木为最佳方案。笔者发现两种方法作出的决策是不同的。由于4个方案的寿命不同,所以无论作出哪种决策其说服力都不是很强。 在以上计算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无论是净现值法还是内含报酬率法只考虑了各方案在一个周期内的效果,没有考虑伐木决策的重要含义是方案可以在可预见的未来重复进行。如果决定4年后伐木,那么就可以在相同的亩数上重新植树来重复该项目,然后再等待4年伐木。结果是4年后伐木的决策实际上变成了长期战略决策。所以在较长时期内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伐木决策在土地承包期内一般都可以重复进行再投资,因此完全可以假定方案重复进行(为便于计算,假设方案以同规模重复进行)。 为使各方案具有可比性,笔者用各方案的公倍数即24年为伐木决策总有效期,在这段时期内3年伐木方案共重复进行8次,以此类推其他方案分别重复6次、4次、3次。用净现值法计算24年内各方案的总现值如下: 上式含义为:8年为一周期的方案在24年内重复3次的总净现值是248910.93元。 虽然可以借助计算机,但上述计算过程仍很繁琐。如果比较多个方案,并且其周期各不相同,则必须以它们的公倍数作为计算、比较的基础年数,那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由于伐木方案有可持续重复进行的特性,完全可以假定每个方案在可预见的未来以同样规模重复进行,使每个方案有相同(无穷大)的寿命,该假设也符合财务管理中持续经营前提假设。笔者之所以仍利用净现值法进行评价是因为决策方法要尽可能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相匹配。在方案持续重复进行假设下的伐木决策的总净现值公式推导如下:(设i是资金成本,n为方案周期,k为重复次数) 总之,用净现值法评价伐木方案时不能仅局限于一个经营周期,而应考虑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总净现值,这样才能确保方案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价值最大化。长期投资决策的研究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大多数项目都是以一种近似方式重复进行。即使其他条件(如技术、过程)改变,也可以假定项目能重复进行,如农业、畜牧业等,所以笔者的结论同样也适用于他们的决策。通过调整思路,利用改进的评价公式可以使决策更符合现实情况,有利于作出更加合理、正确的决策。 投资决策论文:试论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的论文 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久高速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不断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试论项目投资决策评价。 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货币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积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大型的建设项目,包括农林水利、电力、公路、铁路、住房、城市基础建设及其他工业。这些项目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大的特点。虽然我国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评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还不足以改变当前投资项目评估的混乱现状。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发改委出台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后,各个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大型建设项目,这也暴露出了投资总量偏大、结构失衡、预算超支等严重问题,而项目整体投资分析研究的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项目投资决策评价多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各种财务支持指标,从而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过程存在众多难点和困境。 1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现状分析 无论对于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而言,资本性项目投资均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多、影响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如何取舍,要通过评价指标进行测算,保证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不失误。 2资本项目投资决策指标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化标准与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前两个指标是非折现指标,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而后四个指标是折现指标,在指标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了资金时间价值。从非折现指标向折现指标的过渡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资金价值和风险成本的进一步认识和关注。 投资决策论文:企业投资决策研究及风险治理 一、投资决策的原则 1.科学化、民主化原则。这个原则有两层含义: 1.1.按科学程序进行投资决策。科学程序即“先论证,后决策”,投资决策不按科学程序进行,必将导致投资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1.2.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在当今现代化大生产中,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广泛集中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专家的意见,实行民主化投资决策。必须指出,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 2.系统性原则。影响投资项目建设的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全面考虑。先要收集各方面的投资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后,要回答下列一系列问题:①项目建设技术是否先进;②经济上是否合理;③是否通过环保和社会评价;④人、财、物是否落实;⑤建设工期多长;⑥投资额及筹建方式;⑦项目的配套建设;⑧项目建设对原有产业的影响。 3.满意原则。这是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的决策原则。所谓最优方案只是理论上幻想,投资决策者不可能掌握有关投资项目的全部信息,不可能对未来作出万无一失的判断。 4.经济效益原则。一般情况下,投资项目必须以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同时,还必须做到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统一,近期经济效益与远期经济效益相统一。 5.资金时间价值原则。投资项目所需资金是随项目建设的进度和需要不断地发生的,并分布在项目建设的不同时期。各时期支付的资金不具有可比性,不能简单地相加。为了正确评估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用贴现率,将不同时期的资金额折算成现值,然后再相加。 6.责任制原则。所谓责任制,是指投资决策者对造成损失的错误投资决策要负相应的责任。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可避免或减少投资决策的失误。 二、投资风险的处置 投资主体在识别和估量投资风险后,要对面临的风险寻求有效方法进行处置。1.控制法。控制法是指在损失发生以前,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力求免除或缩小风险。 1.1风险规避。它是指主动放弃或拒绝风险损失可能性较大的某项活动,以免除可能产生的风险损失。这是一种最彻底的风险控制法,能使风险概率为零。实施风险规避,最好在某投资项目尚未进行以前,即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后就确定是否放弃。但此法也有局限性:一是有些风险无法或难以规避,如地震、水灾等;二是放弃高风险也放弃了可能的丰厚利润;三是只有当人们对风险有充分认识,它才有现实意义。 1.2风险分散。它是指通过投资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将各项不同投向的投资组合在一起,可以减少总投资的风险程度。 1.3风险消缩。它是指在损失发生前设法消除风险因素,减少损失发生的频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设法减少损失的幅度。风险消缩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查询风险事故因素,一般有管理因素、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和机器因素;二是预防和抵制损失,在查询风险事故因素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抵制损失。措施可归结为:一是工程法,是指以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物+(机器)的处理,达到控制损失的目的;二是教育法,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消除人的风险因素;三是程序法,是指运用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作业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来消除管理风险因素。 2.财务法。财务法是指在损失发生后,运用财务手段,对损失的后果给予及时的补偿。 2.1风险转嫁它是指投资主体将可能的损失有意识地转移给另一方承担。风险转嫁又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非保险型转嫁,是指投资主体通过经济合同将风险事故损失的赔偿责任转移给另一方承担。它的实质是通过风险财务转移,使转让人得到外来资金,以补偿风险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二是保险型转嫁,即保险。是指以合同方式建立保险关系,合理支付保险金,对特定的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或人身伤亡给予资金保障。 2.2风险自留。它是指投资主体自行设立基金,自行承担风险损失发生后的财务后果。风险自留又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主动自留风险,又称计划性承担风险,是指明确风险的性质与后果后,分析各种风险处置方法,风险管理者主动自留风险,并筹划相应的财务准备;二是被动自留风险,又称非计划性承担风险,是指在未识别和衡量风险及其后果的情况下,风险管理者被迫自身承担后果的风险处置方法。风险自留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工程预算中设置不可预见费用;二是在生产经营中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或将经常性的小额损失摊入成本。 三、投资项目与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在各个投资项目结果均为明确的前提下,进行比较择优的决策称为确定型决策。它有以下特征:有明确目标;有一个确定的自然状态;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可计算出各方案在确定状态下的损益值(收益值或损失值)。自然状态是指决策者进行投资决策肘,将面临未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如天气好或天气不好,产品销路好或产品销路不好等。确定型决策又分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 1.1静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这是其明显的缺陷:但它计算简便,对“短、平、快”投资项目进行决策或对投资项目进行初选时。有其实用价值。静态分析法主要有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法。 1.2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回收期法是以回收全部投资总额的时间长短来判断方案是否可行。投资分析不但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且还要考虑投入的资金能否在最短的年限内回收。运用投资回收期法是将投资项目的计算回收期与投资决策者主观上认定的期望回收期相比较,计算回收期小于期望回收期,则接受该投资项目;反之,则拒绝该投资项目。依盈利额中是否包括提取的折旧,有两种投资回收期计算方法:①投资回收期(年)=投资总额/年平均盈利额②投资回收期(年)=投资总额/(年平均盈利额+折旧)例4.1某项目投资总额为50万元,寿命为5年。第二年投入使用,预计年平均盈利额为8万元,计算其投资回收期。解投资回收期=50÷8=6.251.3投资收益率法。投资收益率法是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平均盈利额与投资总额之比。投资收益率越高,其经济效益越好;反之,则越差。依盈利额中是否包括提取的折旧,有两种投资收益率计算方法。(1)投资收益率(%)=(年平均盈利额÷投资总额)×100%;(2)投资收益率(%)=[(年平均盈利额+折旧)÷投资总额]×100%例某投资项目有两个方案,资料如表,计算投资收益率并确定最佳方案。解第一种方法计算投资收益率:A:5÷20×l00%=25%B:4÷15×100%=26.67%显然应该选B方案。第二种方法计算投资收益率:A:(5+3)÷20×100%=40%B:(4+2)÷15×100%=40%考虑折旧因素后,A、B方案投资收益率相等,无法进行选择。投资收益率法考虑了投资产生的盈利水平,较投资回收期法全面。但它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该法仍只适用于资金困难、管理水平偏低的投资者。 2.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将投资项目整个经济寿命周期内的全部资金流量按一定的贴现率贴现后,再分析比较各投资项目的投资 收益并决策。 3.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只能根据主观判断来确定各投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百悲出现的损益值来进行比较选择的决策。它有以下特征:有明确的目标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可行方案;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但其发生概率无法预测。 3.1保险法(小中取大法)。保险法又称悲观法,先从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小的收益值,后从若干最小收益值中选择一个最大的作最佳方案。例已知下表,用保险法选择最佳方案。解从表中可知,A、B、C、D各方案的最小收益分别为-350万元、-4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显然D方案为最佳。 3.2冒险法(大中取大法)。冒险法又称乐观法,先从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大的收益值,后从若干最大收益中选择一个最大的作最佳方案。例同上例,用冒险法选择最佳方案。解从表中可知,A、B、C、D各方案的最大收益值分别为600万元、850万元、300万元、400万元,显然B方案最佳。 四、结语 总之,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企业必须要在投资策略和战略决策上下足功夫,从投资的类型和风险处理,到决策的模式和方法,都要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保证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投资决策论文:对企业投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投资活动能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给企业带来最大利润。在投资市场中,投资机会很多,在众多的投资机会中要寻找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选择正确的投资策略,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就要正确分析企业投资决策及其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各种因素。 1.投资决策 1.1 投资决策 企业的财务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价值与企业的投资决策有关,与既定目标下的融资决策、企业合理优化的资本结构的选择、合理可行的分红政策的制定、投资风险的降低等等这些投资策略密切相关。因此,在投资市场中进行的投资活动,要对投资机会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选择正确的投资策略,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一般来说,投资决策是对一个投资机会进行考察、分析、测算、研究,并运用“净现值法则”判定是否进行投资做出的一种决定。这是企业长期战略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的净现值是该项投资的所有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即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减去初始投资成本后的资金数额。 现金流量在投资决策中是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支出或现金收入增加的数量。 “净现值法则”是:对于独立项目,如果净现值是正的,该投资能增加企业的总价值,可以实施;如果净现值是负的,该投资将导致企业总价值的减少,应该摒弃;如果净现值是零,企业进行该项投资除了规模扩大之外,对企业的总价值的增加毫无贡献。对于相互排斥的两个项目,则应选择净现值为正且较大的一个进行投资。 在探讨投资决策问题时,常用“净现值法则”来衡量一项投资机会的优劣,帮助我们在此项投资和投资市场中的其他投资机会进行比较,分出优劣,帮助我们在众多的投资机会中选出好的投资机会实施投资。 投资决策的程序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投资目标,提出投资方案。2)估计投资风险。3)投资方案的财务可行性研究。4)确定投资方案的收入现值,估算投资净现值。5)利用“净现值法则”对投资方案作出拒绝或接受的投资决策。6)投资方案的执行。 企业做出投资决策之后,企业的价值也随之而定。企业的价值V为:V=B-S,其中B为投资的预期收益,S为投资的成本。 1.2 投资策略 企业投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除了对投资机会要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与市场信息等选择正确的投资策略。下面仅对与企业价值密切相关的企业融资、资本结构、分红政策、投资风险等等这些主要投资策略进行阐述。 (1)企业融资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无论做出何种投资决策,在进行投资经营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资金问题。而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企业融资,获得投资必需的资金。 企业从不同来源渠道获取的资金在融资成本、融资风险、净收益、税收方面各不相同,股东和债权人在企业资金结构中的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企业行为形成不同的约束。因此当企业面临投资机会时,就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最佳的融资结构,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 企业筹资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活动之一,筹资效果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和实现目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理论以企业财源的资本和负债之比作为研究对象,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领域之一。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取得的资金的各项来源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的融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因此,资本结构主要是指这两者的组合和相互关系。它对制定新股发行计划、合并和收买融资决策、股利分配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际工作中,在考虑税收,破产成本(杠杆效益)及资本成木、投资项目收益、风险等诸多因素的条件下,企业应有一个融资的顺序,并将负债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一个较优的资本结构。 (3)分红政策分红政策是企业对其经营活动的成果——利润的分配作出的决策。分配决策指的是利息及税后的利润如何分配:即分红和存留各占多大比例?企业留存收入,即股利分配后企业净利润,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来源。分配的决策依据是企业的分红政策。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制定正确、合法、合理的分红政策,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4)投资风险所谓风险是指某一事件及其结果的不确定性。在财务上,它往往与损失联系在一起。企业的风险来自两方面:经营风险和筹资风险。其中,经营风险是企业在不使用债务或不考虑投资来源中是否有负债的前提下,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它与资产的经营效率直接相关。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而引起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由于不同的筹资方式,表现为偿债压力大小并不相同。主权资本属于企业的长期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从而其偿债风险也不存在,而债务资金则需要还本付息,且不同期限、不同金额、不同使用效益的资金,其偿债压力不相同。 另外,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其风险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采用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通常要经过证券市场,所以它还面临金融市场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行风险,即股票或债券卖不出去或只能低价卖出去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企业不能筹到资金或筹到较少的资金,不能满足需要而丧失收益的机会。二是再融资风险,一旦企业己经发行证券,而市场行情趋坏,则企业难以重新筹集资金。通过银行信用等间接融资方式则不会使企业面临金融市场风险。 2.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 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因素很多,正确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各种因素,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下面讨论几个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2.1 总体经济条件 总体经济环境决定了整个经济中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以及预期通货膨胀水平。这个经济变量反映在无风险收益率上。无风险收益率代表了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由于整个经济中的资金需求与供给会发生相对变动,投资者也会相应改变其要求的收益率。 2.2 市场条件 当投资者购买的某种证券风险很大时,该证券的发行者必须赋予证券具有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才能使投资者对这种证券产生兴趣。随着风险上升,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也会随之上升,企业的资本成本也随之上升。如果某种证券的市场流动性好,而且价格比较稳定,则要求的收益率也会比较低,相应会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2.3 企业经营和融资决策 投资收益风险也是企业内部决策的结果。来自于这些决策的风险通常可以分为两类: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反映企业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受企业投资和经营决策影响。财务风险则反映普通股收益率的变动,是企业采用债务或优先股融资的结果。随着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增大或减小,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及企业资本成本也会同向变动。 2.4 融资规模 融资规模是确定企业资本成本的重要因素。当企业融资需求增加时,资本加权成本也会上升。例如:企业发行的证券越多,则额外的筹资成本也将随之增加,包括支付给中介机构的承销费、法律及 审计费等,企业实得资金则相应减少。同时,当企业向市场索取相对于企业自身规模很大数额的资本时,投资者也会要求更高的收益率。而且,由于发行规模增大,证券的发行价格会相应降低,由此也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 2.5 投资风险 企业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也称之为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一种产品(或服务),包括实物产品和金融产品的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市场风险表现为市场变动的风险。这种变动会使投资项目所形成的成果在市场中不能实现其价值。经营风险是指企业投资所形成的成果卖不出去的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在结果上是一致的。因此,投资风险是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价值不能在市场上实现的可能性。风险发生了,也就意味着投资失败了。遇到投资失败的企业就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2.6 投资项目一个最优的投资项目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投资项目。投资与融资是很难分开的,企业不同风险的投资项目依赖于不同的融资方式,以便控制企业的整体风险,降低破产成本。一般来说,风险大收益高的投资项目选择内部融资或股权融资,资金比较容易筹措,且能降低企业整体风险,提高企业价值。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企业)则往往采纳负债筹资方式来提高企业价值。也就是说风险不同的投资项目将使使企业有不同的资本结构。 投资决策论文: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分析和优化 一、引言 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久高速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不断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货币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积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大型的建设项目,包括农林水利、电力、公路、铁路、住房、城市基础建设及其他工业。这些项目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大的特点。虽然我国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评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还不足以改变当前投资项目评估的混乱现状。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发改委出台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后,各个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大型建设项目,这也暴露出了投资总量偏大、结构失衡、预算超支等严重问题,而项目整体投资分析研究的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项目投资决策评价多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各种财务支持指标,从而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过程存在众多难点和困境。因此,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现状分析 无论对于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而言,资本性项目投资均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多、影响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如何取舍,要通过评价指标进行测算,保证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不失误。 (一)资本项目投资决策指标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化标准与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前两个指标是非折现指标,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而后四个指标是折现指标,在指标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了资金时间价值。从非折现指标向折现指标的过渡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资金价值和风险成本的进一步认识和关注。 非折现评价指标具有计算简单、含义清晰等优点,但没有考虑时间价值,从而可能导致决策失败。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较清楚地反映了项目投资回收的时间,但不能说明投资回收后的收益情况。投资利润率指标虽然考虑了项目所能创造的全部收益,但却无法弥补由于没有考虑时间价值所带来的问题,因而仍然可能造成决策失败。当非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和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发生矛盾时,应以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为准,这是因为货币时间价值常常是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净现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投资评价指标,是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之间的差额,它以现金流量的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关系:当净现值大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大于投资,该项目具有可取性;当净现值小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小于投资,该项目则不具有可取性。净现值的计算过程实际就是现金流量的计算及时间价值的计算过程。净现值的大小取决于折现率的大小,其含义也取决于折现率的规定:如果以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的全部收益(损失);如果以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已放弃方案多获得的收益;如果以行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多获得的收益。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现金流量按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而对经营期的现金流量则按社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分段计算。净现值率实际是将净现值与投资的现值进行比较,以现值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对比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净现值在投资额不同时不能正确决策的缺点。获利指数是以相对数形式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进行比较,而净现值则是以绝对数形式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进行比较。基于财务分析的角度而言,考虑了时间价值和相关风险因素项目投资评价指标已经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项目的投资价值,在实际运用中,财务分析指标常常会遇到较多的问题。 (二)项目投资决策指标运用现状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需要在国家现行税制和价格体系条件下,计算项目范围内的效益和用度,从而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当前,政府和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时主要依据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项目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评价体系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足。 首先,动态折现指标的计算过程存在商榷余地。财务评价的动态指标因采用贴现技术而使项目财务评价更具科学性,但在计算项目的净现值时,常假设该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是在项目计算期的期初或期末发生,这使得未来现金流量偏离预期。由于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投进使用并正常运转的项目未来现金流量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并不只是在年初或年末发生,而是会时时发生,对时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以假设的发生时点计算现值,是有失偏颇的。项目计算期的贴现率应与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相适应,从而计算的净现值只要大于零,该方案理论上就应该是可行的。但我国投资项目计算期的贴现率是由国家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组织测定、并定期调整,与投资项目本身的资金成本相脱节,造成决策的短期行为。 然后,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缺乏系统性。投资活动是一种逐利活动,其风险与收益呈同向变化,很多财务收益很好的项目可能由于风险过大而不具可行性,即拟投项目的不确定性对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外汇效果均有重大影响。而原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将对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独立于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外汇效果分析之外,使其对投资项目可行性决策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各财务评价指标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有时根据不同评价指标得出的投资结论会大相径庭。应以哪些指标为投资的主要取舍标准,哪些指标为次要标准,各财务指标的可行性标准是多少,现行评价体系都没有给出一个指导性的标准。 最后,缺乏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原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对投资环境影响的评价仅局限于定性评价,定量方面基本没有。但很多投资项目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四周的生态、资源、人居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水体污染、植被破坏、耕地占用等。因此,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不应该只是定性分析,还应以成本、用度、收益等形式将环境影响纳进到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中 来。 综上所述,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我国资本性投资,促进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财务评价指标在衡量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阻碍了投资者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制度因素和指标具体运用出发对项目投资决策指标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 三、项目投资评价指标的优化路径 折现财务指标与简单财务指标的结合能够有效地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问题的限制,指标的评价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财务评价内容和方法。 (一)积极创新,优化动态指标的计算 考虑到原有动态指标计算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对动态指标的运用进行改进。在可行性条件下,将项目计算期内现金净流量的折现期尽可能缩短,使折现现金流量接近实际情况。以资金成本为依据调整折现率,采用资本成本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项目的资本成本,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调整折现率。优化投产期现金流量的估计方法,传统投资项目财务分析一般采用等额现金流量模型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但实际上项目投产期各年的现金流量不可能是相等的。因此,应该将影响现金流量的各主要因素视为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猜测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 (二)确保项目风险因素分析始终贯串于财务评价过程 风险成本是折现法下的基本因素,将对拟投项目的风险分析融入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中,提高项目评估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分析盈利能力时,用期望收益和期望用度代替预计收益和预计用度,综合考虑投资项目的市场风险、销售风险和生产风险,计算项目的经营杠杆系数;在清偿能力分析时,计算项目的财务风险;在外汇效果分析时,考虑项目经营期内的汇率变动风险。经过这样的改进,各指标值就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三)把握重要影响因素,适当增加影响因素指标 企业的投资活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经济收益和成本的考虑仅仅是当前投资项目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加快有关绿色会计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表露的方法研究,公道确认计量有关环境因素引起的环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如和利润,并将上述计量结果纳进据以进行财务评价的预计会计报表中,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并对项目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 (四)拓展关注范围,增加项目的发展能力分析 原财务评价侧重于项目的生存能力分析,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项目发展能力分析将显得更加重要。项目的短期获利能力只是项目表现的一个方面,投资者应该全盘关注项目的未来生命周期,对项目的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能力予以关注,因此,有必要在原评价体系中增加项目发展能力分析。 (五)培养系统思维,整合各个评价指标 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具有众多的分析指标,导致了企业在运用过程中不知道以哪一个为重点。企业可以根据各指标在财务评价中的重要性,对各指标设立一定的权重,由国家或地区政府部分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指标权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新,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指标权重评定方法和比较标准,量化评价结果。通过综合结果能够较清晰地反映项目的整体情况。 通过指标计算过程和运用层面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改进当前项目评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项目投资的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复杂,对项目投资决策体系的分析和改进也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研究的过程。 投资决策论文: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投资决策研究的论文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煤炭行业经济下行趋势没有止跌启稳迹象,受国家治理大气污染消减燃煤量、完善节能措施等因素影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煤炭市场需求低速增长与产能结构性过剩、进口煤保持高位的矛盾将成为新常态,煤炭行业正在经历着转型中的阵痛。煤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投资行为中既是执行者也是决策人,为提高投资项目的科学化水平,煤炭行业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通过完善的投资方法来进行投资的决策。因此研究新形式下煤炭行业项目投资决策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煤炭行业项目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项目决策方法的选择,过于乐观,前期论证不充分 煤炭项目投资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回收期法,企业在项目论证中,对投资决策方法的运用过于乐观,如:对收入的估计过于乐观,投资现金流出量的估计过于保守,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理论只考虑投资项目运营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所造成的影响,而忽视其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致使一些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性,如未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变化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致使项目建设过程中被强制下马;有些项目虽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但可研内容和数据不实,对项目投资总额和投资收益率的估算不客观,一开始就使项目投资失控。结果造成决策失误,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工程项目超概算现象严重 煤炭行业工程项目因前期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过程存在缺失,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大,项目超概算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项目超概算的比率很高,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有: 1、建设管理体制的原因 在工程管理中没有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该招标的通过各种理由规避招标,该调整概算的项目疏于报批就开始施工。各项目管理机构职能不健全,现场签证管理、投资控制缺乏强有力的管理人员,签证补签、材料认价缺乏责任心,认价结算时后补现象多发。 2、初步设计不合理 设计服务不到位,设计不全面,设计缺乏全过程服务意识。设计不全面导致变更、签证、补充设计过多,概算限额突破。业主对设计单位监管不全面,图纸缺乏全面细致审核,缺失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设计存在漏项或不足,未能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市场环境和工程情况,一些必要的配套项目没有纳入,导致编制的概算金额与实际情况脱节。 3、工程设计缺乏有效约束,设计超标准现象严重 部分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不严格,设计概算与施工图预算的审查不衔接,甚至有的项目未按照批复的初设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或有的项目不按施工图预算进行施工,设计变更频繁且不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超标准施工现象严重。任何设计变更及签证出具前,均没有考虑变更、签证对工程造价造成的影响,只考虑工程是否方便施工或其他原因,缺乏工程施工中的事中控制。 4、部分项目主办单位为了获得项目许可,人为压低投资总额,属钓鱼工程,造成项目实际投资额超概算。 5、建设工期延长,项目不能按期投产 因项目不能按照可行性研究确定的工期完成建设任务,致使项目不能按时投产和发挥效益,造成工程建设成本增加,使项目投资突破概算。 6、是工程在无全面整体考量的前提下,仓促开工,随意变更,监管缺位。 (三)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经济效益低下 由于项目超概算现象严重,很多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经济效益没有达到当初设计的投资回报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甚至出现亏损。原因包括: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销售市场受限、价格下降等,导致企业利润降低;二是经营管理不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 二、应对策略和解决措施 (一)融入战略思维,加强前期工作组织领导 目前,煤炭行业70%企业出现亏损,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如何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关系到企业战略的实现,因此单位负责人应通过建立机制,加强前期工作组织领导,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将投资预算资金的管理转移到对投资项目的管理,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择优选择哪些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有发展前景,投资报酬率高又节能环保的项目上来。 (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韩愈曾经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强调做事要有计划性、预见性。在单个项目投资中,立项时应对总成本、目标绩效等进行充分的估算,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在投资方案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监督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重视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应贯穿于项目前期研究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预测、预报和预警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及其危害,提出各种风险规避措施,建立和健全风险决策机制、为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三)加强项目投资效益的考核 工程项目竣工投产后,将可研报告中的预期效益纳入项目单位年度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计算投资节约或超支额,与预期投资效益实现情况、财务生存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对比,并按适当的系数折合成当期的利润指标。如果项目达到预期的效益,则按项目投资额度一定的比例减少其利润考核指标,反之则增加其利润考核指标。 (四)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素质 新形势下煤炭行业项目投资决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包括煤炭、煤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 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等多种行业,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高,需要项目决策人员具备经济数学、资本运作、项目管理、财务会计、税收筹划、营销管理、行业管理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因此参加工程项目决策人员应选择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 (五)建立项目投资信息支持系统 当前,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球信息量迅猛增长,煤炭行业应建立项目投资信息支持系统,以方便投资决策,提高项目投资决策质量。 (六)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 煤炭行业投资项目多、金额大、周期长,需要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来评价项目完成后的投资情况、安全、环保、工期、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预定的目标值是否实现,根据实际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评价。 投资决策论文:投资决策如何做论文 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 企业领导者之所以有着较高的年薪,是因为他们要针对潜在的经营项目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但对于要做类似决定的企业管理新手来说,没有哪门学科或者哪个人可以给出有帮助的建议。 这类决策永远无法像计算机编程那样,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者算法来进行。它更像是坐在陪审团席上参加庭审:只有在所有合理怀疑都有了确凿解答之后,你才能判定被告是否有罪。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企业的决策很少涉及到人命生死之类的事!因此,我发现了几条通用的规律,可以帮助我在一定的时间框架内决定是否要批准实施一个项目。 对我来说,第一印象总是有非常大的作用。但当处理企业管理上的事情时,我不会让我的第一印象影响我做决策。 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在一个想法第一时间蹦到脑子里来的时候—就算它是一个极好的点子,我也不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相反,我会仔细、客观地权衡新的业务潜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一番综合评估。 你第一次对一个想法进行评估时,你想不到明显的缺点,并不意味着这个项目没有不足之处。几乎每一家创业公司都会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所以一定要花很多时间来想清楚它们是什么,并在继续下一步行动前评估各种解决方案—如果在项目启动以后你才发现有一个大问题,那处理起来可就麻烦多了。 如果你团队里的所有成员想法一致,都愿意去做同一个项目,那么你的谨慎就变得加倍重要了。没有哪个想法是完美的,所以一定要小心,你需要努力发现它潜在的问题。 寻找并且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只会让你的公司变得更好。 要避免只靠一个人来决定是否要启动一个项目。因此,你必须同时要考虑到这个项目将如何影响整个公司的运行。 作为一个企业家,你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会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你发现未来商机的能力—这也就是管理专家们所说的“一连串的决策”(Decision Stream)。 你可能有这种感觉,你正在考虑的项目或许很好,让你没有办法放弃,但你必须了解清楚它今后将对你的其他项目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看起来现在并不是做这个项目的最佳时机,那就考虑一下如果把它推后一段时间,公司要承担哪些(可能的)风险。 如果你面临的情况是,你因为另一个项目已经万事俱备,所以要把这个项目暂停,那么就想一下,为什么那个项目能现在就做,而这个不行,然后再来考虑项目的先后问题。 最后,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尽量少承担风险。聪明的投资者会在股票投资组合方面做很多工作来控制潜在的损失。在创办新公司的时候,你也应该采取同样的策略。 例如,当我在启动维珍大西洋航空时,为了使维珍唱片的合伙人同意,让公司冒险闯入一个新的行业、创立一家新的公司,我努力说服波音公司作出承诺,那就是,如果在创立1年时,航空公司的业绩不如我们的预想,它会回购我们买的波音747客机。 从那时起,无论任何时候,当我们想创立一家资本集中型的大公司—比如维珍银河,或者我们即将成立的维珍邮轮(Virgin Cruises)时,我们的团队总会花很多时间去用具有创造力的办法为公司“护短”。 以上便是我用来帮助自己做出明智决策的几个经验,我也希望它们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你有时间把项目推后,并对它进行精心的谋划,那么就一定要这么做。 投资决策论文:试论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以及控制 1 影响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① 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客观尺度。建设项目标准以建设项目为对象,其主要内容有:建设规模、占地面积、工艺装备等方面的标准或指标,具体内容应根据各类建设项目的不同情况而定。 建设标准能否起到控制项目投资、指导建设的作用,关键在于标准水平订得是否合理。标准订得过高,会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财力、物力承受能力,增加造价、浪费投资;建设标准订得过低,将会妨碍技术进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在制订建设标准时,应紧紧把握住标准水平这个核心,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合理的建设标准能使项目投资大幅度降低。 ② 建设地区的选择。选择建设地区,实际上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市场经济需要以及各地社会经济资源条件等,从广泛的地理范围内选择拟建设项目的建设地区,建设地区选择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项目投资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建设质量的好坏,而且还影响着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效益。建设地区的选择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的原则;工业规模适当聚集原则。 ③ 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厂址选择的主要任务是:在已选定的建厂地区,具体确定工厂的建筑地段、坐落位置和东、西、南、北四邻。建设地点选择最根本的要求有两点:一是从保证建设直接经济效益出发,要满足该厂生产建设和职工生活的要求,二是保证间接的、社会的效益出发,要求厂址的布局有利于所在城镇和工业小区总体规划的实现。 ④ 工艺评选。所谓工艺,就是拟建厂生产产品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及制造方法等。评定采用的工艺是否可行,主要有先进适用和经济合理两项标准。 ⑤ 设备的选用。在设备选用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要尽选用国产设备;要注意引进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合问题;在注意引进设备与原有国产设备、厂房之间的配套问题;引进技术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2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① 可行性研究的含义。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根据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要求,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适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利,在社会上是否创造效益,在环境是否允许,在建造能力上是否具备等各方面进行全系统的分析、论证,提出研究结果,进行方案优选。从而提出拟建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和怎样建设的意见,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般来说,项目可行性研究要力求解答下述问题:拟建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拟建项目在财务上是否盈利,有多大的盈利;建设项目需要多少投资;这些投资通过哪些渠道来筹集,怎样使用,何时偿还,怎样偿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它建成;项目在建设中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需哪些资源,怎样获得;拟建项目建成投产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有哪些影响,影响多大; ②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一般要求具备以下主要内容:项目提出背景、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效益,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情况;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设计方案;环境保护;项目组织设置、劳动定员和平人员培训计划;项目建设实施进度的建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 ③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其主要作用是:编制和审批设计任务书、签订设计合同的依据;筹措资金和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各部门签订协作合同的依据;作为从国外引进技术、引进设备、与国外厂商谈判和签约的依据;编制新技术、新设备需用计划和大型专用设备生产预安排的依据。 投资决策论文:有关国外石油公司项目投资决策管理借鉴论文 一、前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石油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不仅为中国的石油企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中国石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国家经济受到重大影响,因此石油企业提高投资决策管理意识、加强项目投资决策管理工作势在必行。而适当参考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科学的项目投资决策管理经验,能使企业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二、项目管理重在投资决策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着名石油工程公司在项目管理上日益显现出集成化、系统化、知识化和合作化趋势,重点在项目投资决策管理。 全面的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所谓项目管理集成化就是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模型、工具对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达到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和投资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在完成了其设计、采购和施工管理业务流程集成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管理集成的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建立以工程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围绕进度、费用、资源、质量等项目管理要素的集成化项目管理系统平台,使项目资源价值提升能力进一步提高,使核心竞争力得以加强,充分显示出工程公司作为资源整合型企业的优势。 在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中,设计的过程实际上被视为采购和施工业务的计划过程,采购实际上是在全球资源市场上通过投资进行资源优化选取和配置的过程,而施工则是资源投入的利用过程。由于设计的特殊地位,它是连接专利技术和采购及施工的桥梁,所以,国际大型石油公司一般均是以设计为主体,处处体现为后续采购和施工而设计的一体化项目集成管理的思路。通过项目的集成化管理,在资源整合、优化方面的优势得以显示。 在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中,系统方法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体现在使用系统分析方法,对项目进行单元分解。项目分解后,采用成熟的网络方法或横道图方法进行计划安排,加以进度控制与质量检核,以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由于项目管理的系统性,使得各种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职能工作之间越来越趋向于互相交叉。故在组建项目管理群体时,总承包公司就特别注重项目管理班子在知识上互相渗透,能力上互相补充;同时也强调“通才”的知识型管理者的培训。管理者不仅要精通一般的项目管理知识,重要的是要具备项目投资决策方面的能力。 在提倡多学科协同工作、不断改善和提高内部组织和管理水平的同时,油公司之间应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加强联盟。这些实际上都是投资决策管理的需要。在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重视和发展多学科之间的协同工作,重视研究与生产相结合,重视学科之间、部门之间、公司之间的多种联合与合作。从油公司与外部的关系来看,油公司对专业技术服务公司的领带性表现得越来越强。 三、项目投资决策管理重在评价 1、重视阶段评价及事前决策 国外石油公司普遍重视事前决策,大到一个重大勘探确立,小到一口井是否需要完井,都要事前决策。决策的依据是后续投入的效益,而不是前期投入的多少。无论前期投入多少,只要后续投入的效益合乎要求就会继续投入,达不到预期效益就不再投入。对后续投入的决策是建立在对前期工作阶段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的。这样做,非常符合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风险性特点,也充分反映了国外石油公司务实的作风。 2、投资决策的主要评价指标 (1)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公司经营状况和业绩的综合性指标。使用财务指标评价公司的投资活动,主要是透过公司经营和业绩表现来反映新增投资对于公司效益提高、经营状况改善等方面产生的效果,考察投资的有效性。国际大石油公司投资评价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平均占用资本回报率、股东回报率、平均加权资金成本、资产负债率等。 (2)经营指标 经营指标是以实物量及其变化率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反映公司经营状况与业绩,直接考察投资有效性的指标。评价投资决策效果的主要经营指标包括:油气产量增长率、储量增长率、储量替代率、储采化、储量替代成本、原油综合成本、炼油能力、原油加工量、开工率、油品销售量、油品市场份额、化工产品产量与销售量、产品结构比例等。 四、国内外石油公司的投资决策程序比较 首先,公司的高级管理层组织有关部门对包括全球政治、经济、市场、技术以及社会等在内的投资环境及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公司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战略规划以及公司的技术优势、财务能力等情况,制定出公司的未来5年的总体投资规划和投资目标,以及规划编制的基本评价参数。第二,各地区(专业)公司根据公司的总体目标和参数制定各自的年度业务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方案报批。第三,公司规划计划部门对各地区(专业)公司上报的所有项目进行汇总,并按投资效益分类排队,优化筛选,找出符合公司发展目标的最优项目组合形成年度投资计划草案,并提交董事会审批。第四,公司执行委员会和董事会对规划计划部门提交的年度投资计划进行审议后,形成公司的正式年度投资计划并下达到各地区(专业)公司执行。 在投资计划的制定和管理程序上,我国石油公司与国外石油公司基本类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下属公司编制投资计划的基点存在差异国外石油公司的各专业公司和地区公司是围绕总公司制定的投资方向、规模、结构、目标、参数,提 出各自业务范围内满足上述要求的具体投资机会与计划,供公司总部筛选。他们的投资计划不是反映各自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公司整体发展的要求,不存在各下属公司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各地区公司的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各地区公司的投资需求与公司总体投资限度之间的矛盾,因此消除了协调各地区公司之间投资需求的难度。 在投资计划的灵活性方面存在差异: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制定投资规划的过程中,还根据对外部经营环境的分析预测,制定出多套年度投资方案以供备用。相对来讲,我国石油公司的投资计划比较单一、固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速度较慢。 在规划的滚动制定方面存在差异国际大石油公司每隔2-3年要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及规划执行中出现的情况,对规划目标、参数、项目进行一次调整;规划周期为3-5年,公司的年度投资计划以此为滚动调整的依据,投资规划中包括了下一年度的投资计划。我国的石油公司一般规划期是5年,与国家发展规划周期吻合;由于规划滚动调整不够及时,往往会出现规划执行过程中与原来的估计偏差过大的情况。目前国内大石油公司已开始尝试编制滚动规划。 对投资效果评价的深入程度不同国际大石油公司在投资计划实施过程中,规划计划部门和审计部门会定期赴各地区公司检查投资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审计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于年底会同各财务等相关部门对当年的投资计划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为下一年度投资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 五、结束语 从总体上看,我国石油公司投资决策的程序与方法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通行做法是基本接轨的。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石油公司在投资决策的前期研究、优化筛选、滚动调整和投资后评估等方面跟国外石油公司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石油公司投资决策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比较完整、比较科学的工作体系,其中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投资决策论文:财务杠杆在投资决策中有效运用的探析 摘要:文章在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将已有财务杠杆理论与我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然后通过大宇集团运用财务杠杆的例子提出财务杠杆在投资决策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最后给出结论。 关键词:财务杠杆;资本结构;投资决策 财务杠杆又可称为融资杠杆、资本杠杆或者负债经营,它是投资者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而在这种利用中,只要企业在筹资中通过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财务杠杆在企业的现实经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财务杠杆作用会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且债务资本比例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上升。反之,如果企业投资收益率等于或小于负债利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这便是财务杠杆损失的本质所在。 财务杠杆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从而对一个企业的兴衰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已有资本结构理论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评价,借鉴国内外资本结构理论的成果,由此引出我国企业应该在应用财务杠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理论回顾: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及其评价 (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其发展的最新趋势 1、MM理论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格莱尼和金融学家默顿?米勒提出MM定理,并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不断修正改进,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MM理论1——资本结构无关论即假设不考虑税收情况下,企业无论以负债筹资还是权益资本筹资,企业总价值都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第二,MM理论2——资本结构有关论,是考虑公司所得税的MM理论,认为因负债利息避税利益,企业价值会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当100%负债时企业价值最大,故理论上企业最佳资本结构为100%负债;第三,MM理论3——米勒模型,是同时考虑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的MM理论,认为企业所得税提高时,资金会从股票转移到债券以获得节税效益,此时企业的负债率提高,另一方面,如果个人所得税提高,并且股利收入的税率低于债券利息收入的税率时,资金则会从债券转移到股票,此时企业的负债率降低。该理论暗示的一层含义是:现实的世界不可能是完美的,因而资本结构很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正是基于这一推断,财务杠杆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金融学界的关注。虽然MM理论数理逻辑严密,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体系创立的标志,但难以得到实践的验证。 2、基于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 1976年简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ing)将成本理论引入到财务学分析,分析股东与经理之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探询公司资本结构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1)股东与经理之间的成本。外部股权融资是现代大型企业的典型特征,企业规模庞大,企业中的经理人通常只持有一部分或小部分企业股份,他们只能享受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所产生的部分利益,而要承担相应的全部成本。于是经理会平衡个人管理投入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它是管理层的最优决策,那么,相对没有外部股权融资的企业,有外部股权融资的企业则会降低经理的管理投入,从而降低企业价值,这就给外部股权融资企业带来成本,它可体现为管理懈怠、利益侵占等。 (2)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成本。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实质是源于股东的有限责任、源于股票的期权性质。股权是公司给予股东随时可以买卖的权力,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企业股权可看成是企业资产为标的的资产的看涨期权,一旦企业存在违约风险,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就会出现利益冲突,如资产问题或风险转移问题、投资不足问题等,都反映可能导致企业因债务融资而做出次优投资决策,形成企业债务成本。企业可以通过消弱债务价值与企业资产风险之间的关系,有效降低债务成本。 3、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 无论是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企业的融资行为都离不开资本市场这个沟通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的重要场所。不过,从前面的回顾可以看出,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似乎没有给予资本市场以足够的关注。近年来,一些文献开始重新考虑资本市场环境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如动态资本结构权衡理论、市场择时理论(Market-timing Theory)和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资本结构理论。 (二)资本结构理论的评价 西方资本结构主流理论以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关系为核心,不断拓展延伸对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从MM理论创立,到权衡理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的提出,理论体系得以发展丰富,许多时候后者往往是在对前者研究的修正与延伸,各种理论有其既定的假设前提且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其最新趋势可以看出,目前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开始越来越倾向于研究资本市场的微观因素,如交易成本、交易行为、流动性和信息等对资本结构造成的影响。这为我国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事实上,作为上市公司融资的场所,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学者对此一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而且,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有别于国外的特征,如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同时并存、实行指令驱动的交易机制、市场监管不完善等。为更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我国公司资本结构形成规律,应该把国外先进的资本结构理论与我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二、案例分析:财务杠杆之滥用与韩国大宇集团的倒闭 韩国大宇集团是金宇中先生于1967年靠借来的10000元美金创立的。1997年,美国《财富》杂志将带领大宇集团的金宇中评为当年“亚洲风云人物”。然而,在大宇集团世界化经营风光无限的背后,却是企业的大举借债,这个庞然大物逐步踏上了靠借债度日的不归路。1997年7月,大宇集团宣布因负债800亿美元而破产,这是韩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一笔企业破产案。 大宇集团倒闭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财务杠杆的滥用。1997年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根据财务杠杆原理,为了降低财务风险,企业应该减少利息支出,而要减少利息支出就必须偿还债务。其他企业开始变卖资产偿还债务,以降低财务杠杆系数(即降低财务风险)。大宇集团非但不减少债务,而且发行了大量债券,增加了它的财务负担,更增加了财务风险。此时,它的借款利率已经远大于其资产利润率。1998年其债务危机已经初露端倪,1999年前几个月其资产负债率仍然居高不下,1999年7月该集团被韩国4家债权银行接管,一度辉煌的大宇集团实质上已经倒闭。可见此时,大宇集团的举债经营所产生的财务杠杆效应是消极的,它不仅未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反而因巨大的偿付压力使企业陷入难以自拔的财务困 境。 一般而言,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财务费用的存在,使企业息税前利润的微量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大幅度变动的现象。企业盈利水平越高,扣除债权人拿走某一固定利息之后,投资者(股东)得到的回报也就愈多。相反,企业盈利水平越低,债权人照样拿走某一固定的利息,剩余给股东的回报也就愈少。当盈利水平低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投资者不但得不到回报,甚至可能倒贴。由于利息是固定的,因此,举债具有财务杠杆效应。所以,从根本上说,大宇集团的倒闭是财务杠杆的消极作用影响的结果。 大宇集团在政府政策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下,走的是一条“举债经营”之路。试图通过大规模举债,达到大规模扩张的目的,最后实现“市场占有率至上”的目标。由于经营不善,加上资金周转困难,举债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使公司的总资产利润率小于利润率,巨大的偿付压力使企业陷入无法解脱的财务困境。 三、结论 由上文对资本结构理论的总结和对大宇公司破产原因的分析,对于我国企业在运用财务杠杆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得到以下结论。 (一)企业应根据所处的环境确定合理的负债水平 大宇集团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导致的破产的例子使我们清楚的看到,财务杠杆发挥正效益需要在赢定的范围之内,当企业投入某一数额的资金可以产生一定税前利润水平时,企业应及时合理调整其资本结构,据此提高企业的每股收益水平,即前面所说的“分饼原理”。只有当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借款利率时,才会给企业带来有利的积极的财务杠杆作用;反之,将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任何企业不能无条件地从事举债经营。在财务决策中,应该首先对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可行性研究把握市场和把握项目的盈利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项目的盈利能力谨慎选择相应的筹资模式,以充分、合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效应,提高企业的每股收益水平。 (二)财务杠杆水平的利用必须与公司预计实现的现金净流量相匹配 MM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无公司税模型认为,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所创造的现金净流量,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虽然我们认为MM的这条定理所设定的假设条件与现实有着遥远的距离,也无意评价资本结构是否影响公司价值。但MM理论却揭示了企业发展最为本质的一条铁律:增加企业价值、增强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企业获取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有着选择各种财务杠杆利用政策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驾御财务杠杆的利用,能够更好地控制财务杠杆利用不当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三)企业应在增强财务的灵活性和财务杠杆利用之间寻求平衡 比可持续增长率更为快速增长的公司,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外部融资支持公司的增长,这种类型的企业需要在增加企业财务的灵活性和财务杠杆利用之间进行平衡。财务的灵活性是指现在的融资决策应以增加未来的融资能力为前提,为将来企业的发展需要再度进行债务融资创造条件。保持企业财务的灵活度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权益资本的积累,其权益资本的积累要么来自于企业的留存收益,要么来源于发行股票融资。企业应维持一个保守的财务比率,以保持企业持续进入资本市场充足的借贷能力;制定一个适当的、能够以留存收益支持公司持续增长的股利支付率;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首选举债,迫不得已时再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既能够利用留存收益增强企业财务的灵活度,又能够利用债务融资维持或提高股票市场价值的融资政策,也是一种将财务杠杆的利用纳入管理增长、以留存收益和举债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理财对策。 投资决策论文:地方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参与研讨 一、引言 相对于无限的需求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面对稀缺的资源,人们一直在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资源的配置方式是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场来完成。由于存在外部性,以及为了国家或地区的安全,某些部门或行业不能由市场来决定等现象,市场可能无法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政府进行干预,造成一些特定物品或服务需要由政府生产和提供。即有时政府要由管理服务角色变为投资主体,参与市场活动。另外,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其中的基本建设项目,一般投资额较大,在推动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巨大的聚集和拉动作用,所以有时是国家政府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调节手段。 我国从1978年的经济改革开始,投资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是一重要里程碑“。决定”中明确了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了政府投资体制。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并合理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事权。地方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得到明确和巩固。由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资项目称之为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按“决定”中规定,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一般投资额较大,建设期较长,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巨大的聚集和拉动作用。同样,项目一旦失败,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是广泛和巨大的。 在投资活动中,初始决策至关重要,如同产品成本控制主要发生在设计阶段一样,初始决策阶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最终结果。然而,我国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对项目决策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该政府投资的项目而安排了投资;投资超过实际需要;宏观决策、项目决策、项目经营决策三者相互混合;决策程序不合理,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决策责任不明确等。如何改善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是提高效益和更大程度发挥其对社会的积极作用的关键,是关系改革成效和经济增长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主体及相互间关系的分析,试图发现影响公众参与决策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力图达到改善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效益的目的。 二、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主体分析 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政治选择问题,第二层次是市场选择问题。在第一层次中,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公众、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官员。其中,公众作为一个个体的集合体,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完成对政府的授权。然而,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观念化的象征物,其真正的职能需要具体的官员来负责执行,所以政府进一步委托相应的官员。在这一层次中,完成权力的委托,其权力委托链如下:公众———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官员。 在第二层次中,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官员、公众和项目建设方。一般来说地方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项目建设方是生产者,公众是消费者。地方政府通过委托项目建设方来生产公共产品,从而满足公众需求。严格意义上来说,第一层次的公众和第二层次的公众不是一个概念。但因为第二层次的公众是第一层次的子集,不影响本文的分析,所以本文对两者不作区分。从上面分析可知,公众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是权力的起源,严格来说权力链上的每一方的权力都来源于他,是他的代表;另一方面作为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拥有产品的最终选择权。从权力链角度,公众是间接参与投资决策;但从消费者角度,却是直接参与投资决策。本文主要关注的投资决策主体包括公众、地方政府和官员。 公众是一个集合体,集合体内部构成对集合体的显现目标产生决定性影响。如对拟修建一条公路的计划,有的人会因渴望享受更便捷的交通而表示赞同;相反有的人会因其可能破坏宁静的环境而反对。那么最终对外表现是什么结果呢?就取决于双方的力量。一般公众可以分为有组织的团体、多个有组织的团体、无组织的公众以及三种形式的混合体。对公众组成的分析有助于参与方式的选择。例如,对于有组织的团体,这个团体的定期集会就可以用作公众参与的场所,该团体的交流渠道则可以被用作宣传的机会。而对于无组织的公众,相关公众没有确定的参与场所和沟通交流渠道,所以选择公众参与的场所就很重要。 地方政府一方面承担来自公众的受托责任,承担着发展改善地区生活和投资环境、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等任务,进而完成健康快速发展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的责任。另一方面承担来自上级政府的受托责任,承担维护地方稳定等相关责任。地方政府的目标是努力对各方的受托责任,增加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同时增加其与上级政府的谈判能力。 官员既要维护公众利益,同时也关注自身利益。从理性人的假设来看,官员更注重的是自身利益,因为维护公众利益的动机也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官员的利益主要可分为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是在行政级别上的升迁。经济利益既包括正当的薪水、公务津贴等合法合理收入,也包括权势产生的寻租等收入。 不同主体之间的目标函数可能是一致的。通过提供公众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公众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公众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提高,地方政府获得上级好评,更加了其在同上级政府的谈判能力;同样,作为政府代言人的官员会获取更多的政治利益,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利益。但冲突也时有发生。当上级政府为了整体的利益,需要损害地方局部利益时,地方政府就会面临选择。即是满足上级政府还是考虑公众?体现到官员就是政治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冲突问题。 三、目前公众参与决策存在的问题 委托关系的存在,容易产生问题。但是关系并不一定会产生人问题。人问题是指由于人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人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又难以观察并监督,从而出现人损害委托人利益和非效率现象。解决委托问题,主要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是委托人主动采取措施引导人选择利于委托人利益的行为;而监督机制则是委托人被动地对受托人的行为进行修正,确保最小幅度的偏离。 在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中存在多重委 托关系,随着委托链的加长,作为初始委托人的公众的目标函数被偏离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委托问题的解决亦变得复杂。 其一,公众对人的激励约束缺乏。在现有委托链中,公众的主要权利是选择代表,通过代表来行使自己的权利。一方面,选出的代表不可能完全清楚公众的真实意图,在再次传递中会出现无意识的偏差;另一方面,代表也有自身的效用函数,传递中可能存在有意的偏离。然后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再由政府委托官员。委托在继续进行,偏离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公众一旦完成投票,便失去对后者的约束。所以表面上,公众具有最大的权力。事实却正好相反。另外,地方政府无须获得公众的授权,而是通过行政权获得。即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来自上级政府而非公众。也加重了地方政府及官员对公众的漠视程度,在项目决策中,很少关注公众的意见。 其二,公众的监督无效。在现有委托链下,公众对政府及官员的监督也无效。主要原因如下:信息不对称。公众和政府及官员之间的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有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也是报给审批机关,很少对公众公开,公众很难获得相关信息。委托链的加长,增加监督成本。一方面,监督渠道匮乏,公众对政府及官员是间接委托,两者之间缺少直接沟通的渠道。另外,由于公众是集合体,个体行使监督的收益是全体共享,而监督的代价却是个体承担,个体的监督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也弱化了个体的监督动机。结果是人人都有监督权,人人都放弃行使。缺少激励和惩罚。原则上,政府及官员的权利来自于公众的委托,公众可以授予也可以剥夺。但实际上,政府的权来自于行政权,政府及官员的考核及去留主要由上级政府来完成的,公众的影响甚微。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及官员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应付上级,公众的监督行为也就产生不了多大的威慑作用。 四、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建议 其一,完善地方政府及官员的评价制度。从前面分析可以知道,地方政府及官员承担实际的项目决策权。如何引导其向公众利益靠拢?关键是公众要能够影响到地方政府及官员的利益。地方政府及官员的利益主要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其中政治利益优先于经济利益。而政治利益取决于上级政府对其的认同程度。现阶段对地方政府及官员的考核主要是GDP指标,而公众的意见成分较少。如果把换成GDP外加公众的评价,地方政府及官员对待公众的态度可能就会大不相同。 其二,加强信息披露。加强公众的知情权,强化项目相关信息的披露。关于项目的立项申请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应对公众公开。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让公众了解项目对其的影响,以及项目的进展情况。 其三,完善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完善现有渠道。加强人民代表大会中代表的代表性,来减少公众目标被偏离程度。一方面可以在代表的选举过程中,通过更多渠道让公众了解候选人的更多背景信息,使公众选择更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对公众的构成进行有效识别,尽量考虑不同利益团体都有自己的代表,从而使得代表更具完备性。听证会。听证会是常见的公众参与决策的正式形式。通过听证会,让代表对相关问题在会上进行公开讨论。为了保证听证会的效果,听证会应该安排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方便公众的广泛参加;同时注意最终听证会的参与者是否具有有效的代表性。公众调查。公众调查可以随机抽取样本,调查结果更具有普遍代表性。政府机构通过问卷调查或电话调查等手段,来获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公众调查的结果受到调查者对调查工具专门知识和方法掌握程度的影响,如问题提问的语气、方式等都会影响被调查者的答案。在采用此方法时,需要加强对信息的有效性进行鉴别。网络互动。在相关网站上公布信息,公众可通过网站浏览信息并发表相关评论。实时了解公众的意见,并及时做出反映,使双方的沟通时效性加强。 其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公众可能缺乏行权必需具备的相应专业知识,这样可能会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为了保证公众权利的正确有效行使,就需要为公众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体系。加强工程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服务公司的建设,建立保证中介服务机构独立地位的机制,以便提供客观、公正的服务。另外建立专家库。政府或公众每次根据项目性质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由专家进行匿名评价。 五、结语 导致地方政府投资项目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众的有效参与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公众的有效参与将会改善投资决策是不争的事实。公众的长期有效参与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应是长期不懈的工作。 投资决策论文:投资决策与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刍议 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中,企业如何从战略管理的高度重新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培育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财力资源是生产的一大要素,财务管理的本质是理财。何谓理财,简言之就是应用财务机制,实施财务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做到开源导流,搞活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中我们曾历经过计划经济时代,如果用现代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过去,可以这样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是不存在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依附政府的行政职能而生存,企业的生产经营几乎完全由国家确定,用钱的多少由国家财政部门核定拨给,一切赔赚由国家财政担当,企业的任务就是按国家的指令安排生产经营,无论谁经营好坏都有饭吃,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企业无财可理,唯一的财务观念就是,按国家财政的指令性要求使用自有资金。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职能也将向高层次和科学化转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经被完全置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将彻底分离,政府职能从企业脱出,企业职能将完全回归。在国家“保大放小”宏观调控格局之下,为数众多的企业都将面临自择生存之路的严峻考验,不可谓不触及企业的灵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营运资金的界限完全淡化。资本金制度在企业的建立,形成企业资金来源渠道,资本结构多元化。企业资金筹措、收进、付出,不再定格于国家财政规定的极限之内,而完全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控。这对于企业内部理财的“内功”无疑将是最大的考验。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是一帆风顺,企业往往遭遇不测的概率增大,诸如资产的总量失衡、营运效率低下、经济效益滑坡,有的甚至走入资不抵债的绝境等等。能者生存,败者亡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客观产物。严峻的现实迫使企业应该考虑如何去面向市场的变化,盘活存量资产,确保资本有效流动,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不言而喻,经济环境越是复杂纷纭,企业理财活动越是备受关注的重心,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将日趋突出。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完全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长期形成的单一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必须转向商品经营与资产经营同时并重的经营方式上来。由此,企业内部管理的重心必须转移到以营运资本为核心,投资决策为重点上来,重新构建企业的成本、质量、效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新机制。这将延伸财务管理的活动环境,大大丰富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为财务管理机制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特别是那些经过兼并,改组后的企业集团,规模日趋庞大,内部机构复杂,经营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企业内部既要各司其职,但又要始终保持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统一目标的实现。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管理机制,而这一纽带作用正是通过企业的理财活动来实现的。总之,定位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也是总结长期财务管理实践而形成的理性认识。市场经济发展迫使国有企业“移髓换血”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策略、经营方式都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发生变化,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当好企业经营拓展的先行官和坚强后盾,已成为客观要求。为此,有必要重新认识财务管理在现代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转变观念,树立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经济核算思想,完善财务管理运作的手段,使企业真正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总体要求健康发展。 2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投资决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了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的目标只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置和资本的有效运用,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课题。近几年一些国有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都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资产重组与资本经营的大胆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失败者,究其原因往往在于投资决策的盲目性,资金投向“主配角”关系错位,至少是决策障碍,形成事与愿违,出多入少或有去无回。现实就是如此,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已呈多元化格局,单一的经济活动的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企业要在竞争中活得下去,或比别人活得更好,管理者们的眼光就必须随时觅寻和盯住新的经济增长点,适时调整投资方向,把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向能为自己带来丰厚回报的优势产业(产品)开发方面。显然,投资决策成为企业理财的核心问题。 剥去商品、资产的外壳,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无不表现为资金的投入、营运、回收等保值增值的价值运动过程。企业管理不仅关注商品生产和商品的营销,更注重资本的流动和周转,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资本化运动的质的含量更显得重要。资金运动表现出其不间断性的特征,并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时间段上,有其不同的经济内容。但企业任何一个时空阶段的资金存量(从物质载体上表现为资产存量)总是有个合理的度,并保持着相互之间的最佳比例,这个比例必须与市场的需求变化相适应,才能盘活资金(资产)达到保值增值,这是财务投资决策的理论依据。投资决策是关乎企业目标实现的最高战略决策,其作业点应摆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国家产业政策,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衔接。 二是进行经营项目的科学论证。充分估算投资项目的总成本,资本回收期限,目标效益等,以确定资金需求量和筹资渠道,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三是资本投资运行的风险分析。市场变化对企业经营的拉动,单个企业资本营运又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这些都是制约企业投资目标最终能否实现的客观因素。这就要求企业的理财部门必须跳出闭门算帐的土围子,面向市场调查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四是制定投资规划。投资规划是企业投资行为的指导纲领,投资规划包括企业的投资目标、投资总量、投资成本、投资效益、配套措施等。企业投资规划的作用就在于指导、调控投资行为按正确的轨道运作,确保投资目标实现。 总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将作为彻底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筹资、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企业的投资行为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按上级意图安排资金的被动行为,企业投资也成为决定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份额的重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占有市场的份额越大,企业从社会平均利润中获取的利润额就越多,企业就越有活力。因此,它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可以这样说,投资行为导向着企业的命运,现代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投资目标而奋斗。注重科学投资行为内在的巨大能量,摒弃以投机取巧,甚至钻国家产业政策的空子来谋求一时之利的心态,是一个成熟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所应有的本质特征。投资决策体现企业的根本利益,是现代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决策,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 3 建立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对资本投入决策与资本营运的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管理的显著区别之一。资本投入决策与资本营运管理的内涵是以市场为背景,以资本投入决策为中心,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财务调控为手段,对企业资本经营和资产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显然,随着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转轨变形,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新型机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应以价值数据信息为网络,连接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考核各个内部管理分系统,发挥既服务又监督两重职能作用,推动企业内部各部门按照各自不同的分工,但又相互有机联系地运转,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应包括收集企业内部资本运行及资产存量信息;组织资金效益分析;制定存量、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进行财务决策方案论证;内部财务反馈等。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总目标及构成项目,收集归类各种财务信息为财务决策和分层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其次,对各类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和组合,通过可行性论证,制定财务决策预选方案。再次,制定与决策方案相配套的管理调控措施。调控措施要体现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又要符合统一和协调的要求。财务决策包括企业筹资、融资、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等,其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须经企业最高管理层审定后付诸实施。 此外,严格财务考核也是现代财务管理必须强化的机制之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拉动着企业资本运行呈曲线运动,而企业财务管理的本意就在于要使资本的运行按既定总目标直线延伸,两者的偏差必须通过抽查和考核才能发现。因此,分层、分类、分期考核,比较结果,有利于纠偏除弊,确保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新型机制,是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总结。 投资决策论文:企业长期投资决策中现金流量的识别 在企业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准确识别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本文中现金流入和流出。现金流量、费用和效益含义相同)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但是,与单独实施的新建项目不同的是,企业搞的投资项目,总是与本企业现有的经营业务活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费用和效益往往不易直接确定,这使得项目现金流量的识别工作变得非常困难。本文将说明企业投资决策中识别费用和效益的原则,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根据现行的财税体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需考虑的若干问题。 识别费用和效益的原则 企业在识别自己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即实际现金流量原则和增量原则。 实际现金流量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分别为费用和效益,应依据收付实现制,按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记入其实际发生的年份,也就是说,项目费用和效益的计量不受权责发生制的影响;二是指如果在预计项目寿命期中,与项目有关的价格和成本将发生持续上涨的情况,估算未来现金流量时就应考虑通货膨胀对费用和效益的影响。 增量原则又称相关原则、边际原则或有无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与投资决策相关的现金流量(决策中应考虑的费用和效益)应是增量或边际现金流量,即仅仅因投资项目而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或者说,是没有该投资项目就不会发生的费用和效益。因此: 项目的CFt=企业的增量CFt=企业有项目的CFt-企业无项目的CFt 式中CFt表示项目t年的现金流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项目的实施,企业现有经营活动的费用和效益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需仔细加以分析鉴别。下面,我们根据这些原则,通过案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需考虑的问题。 东风电子公司过去几年的效益一直很好,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销售和利润,公司的计划和销售两部门共同提出了利用目前拟出租的一间闲置仓库,批量生产已投资150000元研制的一种换代产品的设想。为此,公司花费50000元聘请了一家咨询公司帮助调查新产品的市场前景,结果表明市场前景良好。目前,公司领导层正在考虑是否值得投资,正式推出该种新产品。 与销售和生产技术部门研究协商后,公司的财务部门估计,生产设备(包括设备购置、运费和安装工程)投资需2635000元,使用寿命5年,其间每年的维修费用为300090元,寿命结束时残值为165000元。新产品的单位外购原材料投入为80元,外购燃料动力成本为25元,销售单价为150元,第1年至第5年的销售量分别为41000单位、43000单位、43000单位、43000单位和40000单位。此外,新设备的运转需操作工15人,其中5人需新聘,职工的工资及福利为每人1200元/月。 据市场预测,新产品投产上市后,现有的一种同类产品的销量将受到影响,估计销售额(减去经营费用中变动成本节约额后的销售额)将下降800000元。因此,财务部建议公司部分停止该种产品的生产,变卖这部分生产设备可获得现金收入650000元,但这些设备的账面价值为900000元。 另外,公司财务部门还提出:①提取项目销售收入的1%来负担整个公司的管理费用;②项目融资成本为10%;③固定资产按直线法折旧;④厂房出租每年可获租金收入(市场价格)预计200000元;⑤项目流动资金投资为年销售额的8%。假设该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 案例中列出了涉及东风公司项目的各项收支,其中有些不属于增量费用和效益,在判断和识别时,应对以下问题进行详尽分析。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在正式投资决策作出之前,已经发生而又没有其它用途的成本。我们知道,企业在实施具体的项目前,总是要发生一些涉及拟投资项目的费用,如本例中的50000元咨询费(包括为可行研究和其它项目前期工作支付的费用)和150000元研究与开发费用。这些费用的特点是,它们在投资决策完成之前已经发生,而在项目遭到否决的情况下一般又没有其它用途。按照增量原则,沉没成本不是相关成本,不应记入项目未来的现金支出,因为无论有无项目,它们都已发生。 机会成本 如果某些资源在不搞项目的情况下能为企业创造现金收入,当项目使用这些资源时,必然要放弃这些收入,这些放弃或损失的收入就是项目的机会成本。有时,企业的投资项目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厂房、仓库、土地等。在此种情况下,应考虑这些资源是否有明确的其它用途,如有它用,就应计算因此而放弃的现金收入。机会成本是相关成本,但并不涉及企业目前的现金收支,尽管如此,我们不应因其不作为交易事项在企业入账而将其忽略。本例中,对于项目计划利用的拟出租闲置仓库,应把预计放弃或损失的200000元租金收入视为机会成本,记入项目未来现金流量中的现金流出,例如记入项目的增量经营费用。 分摊费用 像许多企业一样,东风电子公司也是把公司的管理费用分摊到各个生产和业务部门,包括拟实施的项目将要分摊的份额(项目销售额的1%)。但是,整个公司的管理费用并没有因项目而增加,实际上,无论有无项目,公司均需负担同样数额的管理费用。因此,根据增量原则,这部分分摊到项目的管理费用不属于相关成本,不应记入项目的现金流出。 经营费用 就工业企业而言,经营费用是指不包括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的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其中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动力、人工成本和维修费用。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如果分析的是扩建项目,项目投产后可能会利用企业一部分现有的富余职工(如本案例中的情况)或闲置的公用设施;如果是技术改造项目,则可能会降低现有生产活动的原材料或燃料动力消耗,或者,提高现有职工的工资。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经营费用发生增减变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认真进行有项目和无项目的对比分析,判断企业经营费用的增量变化,准确识别项目的增量经营费用。 销售收入 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或性能而推出换代产品时,或者为了增加花色品种而增加同类产品的产量时,由于市场的总容量有限,企业现有产品的销售收入可能会受影响而下降。因此,增量销售收入(项目效益)应是项目本身产品的销售收入(第1年为5150000,2-4年为6450000涕5年为6000000)减去企业现有产品销售收入的损失。在本案例中,预计销售收入应是项目产品每年的销售额减去现有生产活动损失的销售额(80万元)。此时,这种损失类似于机会成本。但是,销售收入下降的情况往往较复杂,应谨慎对待,因为下降可能是由于市场竞争因素造成的。企业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在同一市场上推出新产品,新的生产者也可能会加入竞争行列,其结果可能是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下降。此时,损失的销售收入类似于沉没成本,不属于相关成本。为了便于区分上述两种情况,在分析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无项目的情况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预计企业的销售收入将会下降,损失的收入就是无关成本。 折旧费用 折旧费用不是现金费用,不涉及任何现金支出,因而不属于投资项目的相关费用。然而,折旧费用虽然与项目的税前现金流量无关,但却会对项目的税后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在计算项目应支付的所得税时,折旧费用可以从应税收入中扣除。 税金 项目本身需要支付的税金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金是项目的相关费用,应记入项目的现金流出。在预测项目的现金流出时,可根据现行财务和税收制度,分别估算上述税金。但是,由于项目而使企业现有经营活动增加或减少的税负,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比如,本案例中在处置现有生产设备时,将会发生650000元的现金收入,而这些设备的账面价值却是900000元,两者相抵有250000元的账面亏损。这样,如果企业的边际所得税率是33%,当年就会少交82500元(250000×0.33=82500)的所得税。企业节约的这部分所得税现金支出是增量现金流入,属于项目获得的效益,因为在没有项目的情况下,就不会发生这部分节约额。同样,如果企业因项目而处置现有资产时发生账面盈利,也将相应地增加所得税支出。在实际计算项目现金流出时,可用这部分节约额抵减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项目应支付给资金提供者的报酬,或者说,是资金提供者预期从投资项目中获得的收益,属于项目的增量现金流出,因而是相关成本。但是,融资成本并不直接记入项目的现金流量,因为在为计算各种决策指标(如净现值或内部收益率)而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时,已经扣除了这部分成本,如果再记为项目的费用,就会出现重复计算。另一个需注意的问题是,考虑到借款利息支出可以从应税收入中扣除,如果资金中既包括自有资金,又包括借入资金(如借款和债券),在计算融资的加权平均成本时,借入资金的成本应以税后利息作为基准。 根据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列出东风公司投资项目增量费用效益一览表如下: 对上述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后,剩下的任务就是按照常规做法和税收的规定,分别估算项目的增量年经营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然后列出现金流量表。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施方案 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概述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传媒行业,通信企业与我们的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通信服务的影响。我国通信运营商在近年来致力于通信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地提升服务的质量,除了积极的做好通信网络的基本建设工作之外,还加大了对通信网络的技术改造投资。通信工程往往需要将大量的科技和资金投入进去,因此面临着十分大的项目风险。 1.1较大的工程资金投入 通信工程往往具有极大的资金投入,而且其中的项目一般都具有非常广泛的涉及面,尤其是一些与国家政府相关的工程设备项目,更是具有高额的资金需求。这种项目往往与客户承建商、设备供应商、通信企业以及政府等很多单位和部门都具有密切的联系,然而这些单位和部门之间又并不具备横向的管理组织,因此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 1.2较高的高科技含量 作为一项高科技的项目,通信工程项目属于多个学科合作的项目,其具有非常大的技术风险以及较高的不确定性因素。在我国通信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通信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一个通信行业都在对新技术以及新科技的项目进行不断的推出,而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的不可确定性,使得通信工程项目的技术风险得以增强。 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①能够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开展。通信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属于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是对项目管理水平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数。在通信工程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分析、处理和监控,从而能够将通信工程风险机制确定下来,在风险管理的控制范围之内控制通信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完成。②能够使通信工程项目的成功率得以提升。我国通信企业现行的运行过程中具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有一些风险具有可预见性的性质,还有一些风险具有不可预见性、偶发性的性质。不管风险的性质如何,其都对通信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采用项目风险管理的方式可以对项目中的各种风险事故进行检测,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能够使通信工程项目的成功率得以提升。③对控制资金和成本的工作十分有利。通信工程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就是资金和成本的保障,在具体的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成本失控以及成本过高的风险,最终使得项目的资金受到了严重影响。通过风险控制的方式将有效的编制计划制定出来,科学合理的检测、预算和估算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成本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我国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3.1薄弱的项目风险管理意识 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我国通信行业的管理者往往具有较为淡薄的意识,并没有将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设置出来,从而对项目进展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协调处理,在项目财务控制、项目协调、项目组织以及项目分析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2不健全的项目风险 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是我国通信工程项目中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很多项目并不具备完善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时候很多都是单纯地依赖人的经验,并不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够及时的应对和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很难做到以具体的情况为根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由于不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就很难有效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也不能够及时的控制项目风险,导致项目建设中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3.3不具备专门的风险 管理服务组织现在我国在管理通信工程项目的时候并不具备专门的行业组织,通信企业内部也没有对专门的部门进行设置从而实施有效的项目风险管理,具体的项目风险管理中也存在着迷茫的管理方向、模糊的管理定位以及不明确的管理分区的各种问题,对项目专业队伍建设十分不利,无法对通信项目风险进行程序化的组织和管理。 4通信工程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4.1识别风险 所谓的识别风险就是要确定运行的项目会受到哪一种风险的不良影响,同时采用书面文件的形式记录这些风险的过程和预测。通常来讲,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都要参与到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中。风险识别能够对风险属于项目外部因素风险还是项目内部风险进行识别,在识别项目风险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威胁具有充分的认识,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将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制定出来,并且确定控制项目风险的方法。 4.2分析风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 一般来说,通信工程项目中的风险因素包括项目策略风险、合同模糊、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等。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必须要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具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应对措施制定出来。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关键就是制定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在识别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之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将科学准确的应对措施制定出来,其主要是制定项目风险控制的方案。在制定项目风险应对策略的时候要对项目风险可能会导致的损失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在项目动态的发展中要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不断的识别,对项目风险应对策略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行。 5结语 总之,风险管理在通信工程项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人员以及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对建设通信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最终能够有效的保证通信工程项目可以按时按质的完成。 作者:赵勇 单位:铁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一、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困境 (一)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并不强烈 许多水利工程的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并不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是一味地推动施工速率的加快,而忽略了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工作,认为只要完成了施工,完成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就可以了。也正是因为他们较弱的风险管理意识,使得现在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许多意外,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且,每当这些问题出现后不仅仅会拖慢整个施工周期,甚至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索赔问题,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二)没有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我们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风险管理工作能够预防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保障了水利工程项目在规定周期内完成。但是,在现在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企业中,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没有一定的风险管理条例,这就使得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得不到规范化和具体化,管理工作开展的责任则被分散到施工人员当中,这样将大大阻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风险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 许多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在施工中,为了能够节约一定的开支,减少人员的聘请,往往会在企业中挑选一些工作人员来开展风险管理的工作。但是,由于这些人员并没有专业的、具体的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如何开展以及如何管理各方面的问题都不够清晰,这样要如何有效地针对水利工程开展风险管理的工作呢?而且,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不够,素质不高而削弱了风险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所发挥的所用,造成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一大困境。 (四)忽略了对合同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 合同,是当事人双方均接受对方所提出条件后所签订的文件,是代表当事人双方利益的一种具有法律效益的文件,所以,合同在制定和签订时将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合同的制定与签订均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在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合同制定与签订过程中,却没能够重视对合同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导致合同的条件制定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没能够凸显出自身的利益,反而在签订过程中受到对方的牵制,最终加大了企业的施工风险,影响了企业的稳步发展。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对于我国民生的健康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我们要能够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降低施工中的风险系数,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高质量,从而为我国公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推动我们社会的稳健发展。 二、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风险管理的开展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推动力,所以,我们要能够了解到影响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因素并对症下药,才能够全面激发风险管理对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作用。 (一)技术水平对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影响 在一个工程的建设中,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工程的建设质量及安全性。然而,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与国外水平相比较仍然较低,在技术的运用上仍然较为落后。正是因为技术水平不高的原因,使得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大部分施工过程都需要人力来完成,这样也就增加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风险,为风险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对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地点往往是在一些较为偏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医疗水平也不高,交通也不方便,这就为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旦有施工人员受伤或者是施工材料受损都很难得到及时的补救,这样就可能会拖慢施工进度,造成企业的损失。自然环境除了生活环境之外,还包括气候条件,在施工中最难控制和预测的也正是天气的变化。一旦出现暴雨等不良的天气,将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施工,影响到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企业制度及文化对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地开展受到了施工企业内部各种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企业中,有着不同的制度,有着不同的文化,面对这些不同,每个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肯定也是不同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力度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只有提高了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性,才能够有效地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降低施工风险,推动工程的顺利完工。总结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保障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能够有效地解决风险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才能够为我们的公民建设提出更加安全的水利设施,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 作者:施建耀单位:宁波禹顺建设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摘要】文章提出:在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重视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和控制,才能更好地转化项目风险为项目利润。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管理 我国每年的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巨大,投资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程项目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从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都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因此,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具 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的。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现代项目管理开始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最初是在美国军事项目和宇航项目上发展起来,后来蔓延到各种类型的民用项目。项目管理对计划、采购、合同、进度、质量、风险等诸多方面都有充分重视,并形成有机的管理框架。20世纪90年代以后,项目管理开始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注重顾客需求和实施人性化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建设工程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负责制和成本核算制为基础,以管理层和作业层相分离为特征,按照工程项目生产经营的内在规律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种施工管理制度。它是对整个工程的计划、执行和完工考评等整个过程的管理,它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执行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起始阶段是为整个项目准备资源和制定各种计划,执行阶段是监督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完善各种计划并最终完成项目的目标,而结束阶段是对项目进行总结、评价及各种善后工作。 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风险是由于从事某项特定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济或财务的损失,自然破坏或损伤的可能性。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就是在项目管理活动或事件中消极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工程风险不仅包括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自然灾害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也包括技术性、管理性问题引起的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它是根据工程风险环境和设定的目标对工程风险分析和处置进行决策的过程。包括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工程项目风险控制。 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一)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找出影响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风险识别可以从风险分类着手,采用专家调查法、幕景分析法或者故障树分析法进行有效辨别。其中专家调查法是邀请专家找出各种潜在的危险并做出对其后果的定性估量,没有要求作定量估计。主要有DELPHI法和头脑风暴法。故障树法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更加具体的小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 风险按照造成后果可以分为纯风险和投机风险;按照分布情况分国别风险和行业风险;按照控制程度分为不可避免的风险、可转移的风险和有利可图的投机风险;按照是否可管理分为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按照影响范围分为局部风险和总体风险;按照导致风险的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其他风险。那么,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主要有可行性研究阶段存在的基础数据不完整、不可靠,分析模型不合理,预测结果不准的风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设计内容不完整,设计存在缺陷、错误,采用不恰当的规范,未考虑地质条件,未考虑施工可能性,有关数据不足或不可靠的风险;施工中存在的工艺落后,施工技术方案不合理,施工安全措施不当的风险;工艺流程不合理,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风险;自然环境中的洪水、地震、台风、雷电、泥石流、地陷等不可抗拒力的风险;组织管理中的缺乏项目管理能力,组织不妥当,目标不适当,缺乏管理协调的风险;进度计划中的管理不力造成工期滞后,劳动力缺乏或劳动生产率低,材料供应不足,不可遇见的现场条件的风险;成本管理中的不适当的工程变更,不适当的工程支付,预算偏低的风险;合同签订中合同条款表达有误,合同类型选择不当;索赔管理不力的风险;人员配置中业主、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工人素质的风险;在材料供应上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供货不足或拖延,数量差错,质量规格有问题的风险;设备上施工设备供应不足,类型不配套,故障、安装失误的风险;资金上的资金筹措方式不合理,费用超支,资金不到位的风险。 (二)工程项目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之后,对工程项目风险的量化过程。它是指采取科学方法将辨别出来并经过分类的风险按照其权重大小给予排序,综合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引起损失的后果。对于不同权重的风险,管理者应该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风险评估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AHP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等风险图法。综合评价法是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水平或风险事件进行评估,然后综合整体的风险水平,对风险进行排序。AHP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创立的一种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它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偏好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综合评价模型的权重。在层次分析法中一般要采用标度来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以及决策者的偏好程度,该标度方法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是对事物直觉地层次剖析和比较,从人的思维分辨率和知觉的灵敏度看都是合理的。模糊评价法是利用模糊集理论评价工程项目风险,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或三角模拟等方法度量风险,并可以通过改变参数而多次模拟项目风险,得到模拟仿真计算的统计结果,依次作为风险度量的结果。等风险图法是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构成的二维坐标图上通过画出等风险曲线来比较风险的大小。 (三)工程项目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事件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影响项目的潜在相关后果。风险分析可以使用进度网络模型,寿命周期费用模型或者快速反应速率模型来考察分析工程项目的风险。在制定项目开发计划、确定项目过程优先级时考查工程进度风险和工程项目费用风险,多用进度网络模型和寿命周期费用模型。在工程项目资金出现问题时候多用快速反应速率模型来确定该项目规划的各种备选方案所需的预算分配。风险分析可以从整体出发弄清楚各个风险事件之间确切的因果关系,以便制定出系统的风险管理计划,同时可以考虑各个不同风险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研究如何才能把威胁化为机会,进一步量化已经识别了的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减少这种估计的不确定性。 (四)工程项目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利用某些技术来设法避开或控制风险,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重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和减少风险损失。管理者可以采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风险分散、风险降低和风险抵消等方法来进行控制。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风险识见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通过风险回避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转移是指一些单位和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损失或损失转嫁给另外的单位或个人去承担。风险转移有控制型非保险转移、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及保险转移三种形式。风险自留是一项组织自己去承担风险事故所致损失的措施。风险分散是指投资项目时,横向项目有不同的层次结构,纵向项目有多样性,有利于分散风险。风险降低是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尽量降低损失。采用风险降低的控制方法对工程项目管理者是有利的,可以使项目成功概率大大增加。风险抵消是指将一些风险加以合并抵消,以便降低风险损失。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摘要】文章提出:在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重视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和控制,才能更好地转化项目风险为项目利润。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管理 我国每年的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巨大,投资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程项目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从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都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因此,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具 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的。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现代项目管理开始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最初是在美国军事项目和宇航项目上发展起来,后来蔓延到各种类型的民用项目。项目管理对计划、采购、合同、进度、质量、风险等诸多方面都有充分重视,并形成有机的管理框架。20世纪90年代以后,项目管理开始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注重顾客需求和实施人性化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建设工程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负责制和成本核算制为基础,以管理层和作业层相分离为特征,按照工程项目生产经营的内在规律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种施工管理制度。它是对整个工程的计划、执行和完工考评等整个过程的管理,它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执行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起始阶段是为整个项目准备资源和制定各种计划,执行阶段是监督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完善各种计划并最终完成项目的目标,而结束阶段是对项目进行总结、评价及各种善后工作。 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风险是由于从事某项特定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济或财务的损失,自然破坏或损伤的可能性。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就是在项目管理活动或事件中消极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工程风险不仅包括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自然灾害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也包括技术性、管理性问题引起的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它是根据工程风险环境和设定的目标对工程风险分析和处置进行决策的过程。包括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工程项目风险控制。 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一)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找出影响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风险识别可以从风险分类着手,采用专家调查法、幕景分析法或者故障树分析法进行有效辨别。其中专家调查法是邀请专家找出各种潜在的危险并做出对其后果的定性估量,没有要求作定量估计。主要有DELPHI法和头脑风暴法。故障树法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更加具体的小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 风险按照造成后果可以分为纯风险和投机风险;按照分布情况分国别风险和行业风险;按照控制程度分为不可避免的风险、可转移的风险和有利可图的投机风险;按照是否可管理分为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按照影响范围分为局部风险和总体风险;按照导致风险的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其他风险。那么,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主要有可行性研究阶段存在的基础数据不完整、不可靠,分析模型不合理,预测结果不准的风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设计内容不完整,设计存在缺陷、错误,采用不恰当的规范,未考虑地质条件,未考虑施工可能性,有关数据不足或不可靠的风险;施工中存在的工艺落后,施工技术方案不合理,施工安全措施不当的风险;工艺流程不合理,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风险;自然环境中的洪水、地震、台风、雷电、泥石流、地陷等不可抗拒力的风险;组织管理中的缺乏项目管理能力,组织不妥当,目标不适当,缺乏管理协调的风险;进度计划中的管理不力造成工期滞后,劳动力缺乏或劳动生产率低,材料供应不足,不可遇见的现场条件的风险;成本管理中的不适当的工程变更,不适当的工程支付,预算偏低的风险;合同签订中合同条款表达有误,合同类型选择不当;索赔管理不力的风险;人员配置中业主、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工人素质的风险;在材料供应上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供货不足或拖延,数量差错,质量规格有问题的风险;设备上施工设备供应不足,类型不配套,故障、安装失误的风险;资金上的资金筹措方式不合理,费用超支,资金不到位的风险。 (二)工程项目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之后,对工程项目风险的量化过程。它是指采取科学方法将辨别出来并经过分类的风险按照其权重大小给予排序,综合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引起损失的后果。对于不同权重的风险,管理者应该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风险评估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AHP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等风险图法。综合评价法是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水平或风险事件进行评估,然后综合整体的风险水平,对风险进行排序。AHP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创立的一种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它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偏好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综合评价模型的权重。在层次分析法中一般要采用标度来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以及决策者的偏好程度,该标度方法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是对事物直觉地层次剖析和比较,从人的思维分辨率和知觉的灵敏度看都是合理的。模糊评价法是利用模糊集理论评价工程项目风险,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或三角模拟等方法度量风险,并可以通过改变参数而多次模拟项目风险,得到模拟仿真计算的统计结果,依次作为风险度量的结果。等风险图法是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构成的二维坐标图上通过画出等风险曲线来比较风险的大小。 (三)工程项目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事件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影响项目的潜在相关后果。风险分析可以使用进度网络模型,寿命周期费用模型或者快速反应速率模型来考察分析工程项目的风险。在制定项目开发计划、确定项目过程优先级时考查工程进度风险和工程项目费用风险,多用进度网络模型和寿命周期费用模型。在工程项目资金出现问题时候多用快速反应速率模型来确定该项目规划的各种备选方案所需的预算分配。风险分析可以从整体出发弄清楚各个风险事件之间确切的因果关系,以便制定出系统的风险管理计划,同时可以考虑各个不同风险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研究如何才能把威胁化为机会,进一步量化已经识别了的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减少这种估计的不确定性。 (四)工程项目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利用某些技术来设法避开或控制风险,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重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和减少风险损失。管理者可以采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风险分散、风险降低和风险抵消等方法来进行控制。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风险识见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通过风险回避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转移是指一些单位和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损失或损失转嫁给另外的单位或个人去承担。风险转移有控制型非保险转移、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及保险转移三种形式。风险自留是一项组织自己去承担风险事故所致损失的措施。风险分散是指投资项目时,横向项目有不同的层次结构,纵向项目有多样性,有利于分散风险。风险降低是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尽量降低损失。采用风险降低的控制方法对工程项目管理者是有利的,可以使项目成功概率大大增加。风险抵消是指将一些风险加以合并抵消,以便降低风险损失。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层次分析法应用 摘要: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具有高投入、施工期较长、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等特征,因而容易给建筑工程项目带来风险隐患。在工程项目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风险管理措施,而层次分析法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管理办法,本文即针对该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1引言 由于工程项目涉及面相对较广,且时间跨度较大、造价高,其设计、施工各个阶段都必然存在潜在风险,甚至可能发生对工程项目有害的事件,造成工程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够主动控制工程项目目标,预防项目风险,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 2层次分析法风险管理及其原理 2.1层次分析法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项目最终做出的决策。目前,风险评价过程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层次分析法(AHP),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评价分析方法,主要是针对定性问题所实施的定量分析方法,其优势在于简便、灵活且实用,是一种多准则决策法。 2.2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该方法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将各类复杂的风险因素,依据内部因素、类型等,划分为不同层次,然后以相关经验作为分析基础,将复杂风向分解为若干层次与指标,评判、计算并比较分析同一层次的风险因素,确定不同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重要性等,再对分析结果进行检验,最后按照递阶层次汇总各类分析因素,为风险管理提供重要决策性信息。 3层次分析法在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的层次结构模型一般可以分成三层,即目标层、风险因素以及措施层。(1)目标层。目标层即为工程项目,包括桥梁、城市隧道的建设等。(2)风险因素层。风险因素层包含了导致项目风险的各个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技术风险、方案风险、合同风险、质量风险、工期风险、资金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物品发现风险等几大类。(3)措施层。①风险规避。采用更合理的工作方法、避免不熟悉的技术手段等,通过项目实施计划的变更,消除风险发生因素。②风险转移。寻找承包商、开通保险业务,将项目风险转嫁给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③风险弱化。通过多次论证和试验,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与后期可能带来的影响。④接受风险。在对风险进行了充分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紧急情况应急计划,增加监控与应急储备。 3.2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在风险管理中引入层次分析法,可将风险进行层次划分,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减少风险分析工作量,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步骤如下: 3.2.1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需要对工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工作不能仅针对显而易见的风险。同时建筑工程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风险也因此呈动态状态,在风险识别中也就要重视风险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风险。 3.2.2进行层次判断与比较制定风险管理决策通过前文内容首先建立了风险管理模型,模型的上下层要保证存在密切的隶属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可进行比较与判断的两个矩阵,为接下来的风险评估与检验提供必要条件。每个风险分解为若干个影响因素,并配以评价准则,在模型构建完成后,对各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并根据程度排序,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工程风险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采用保留主要、忽略次要的原则,最后将主要因素的风险解决方案加入到风险管理决策中。 3.2.3构造风险因素判断矩阵就各个上层元素,对与其存在逻辑关系的下层元素,实施一对一比较,并通过分析、判断,来确定下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上表中,AK为某上层元素;Bi为下层元素,与AK存在逻辑关系;bij表示就AK而言,Bi与Bj的相对重要性。 3.2.4构造各风险因素严重程度判断矩阵使用低、中、高风险这三个标准表达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而能够求得各个子风险因素的相对危害程度值,而为了提高描述的准确性,可采用很低、较低、低、一般、高、较高等层次的划分进行描述。 3.2.5进行计算采用AHP计算机软件,检验专家评判一致性问题,如果一致性检验无法通过,则应当重作评判,进行再检验,直至通过为止。 3.2.6层次总排序依据各个子风险因素的危害程度,求出工作包风险,及其处于高、中、低等不同层级的概率值,然后据此判断各个风险包的大小。依据AHP合成权重的计算方法,并求出其总排序,在合成之后即可得出项目总风险水平。项目经理还应注重各工作包的风险大小,以便做出风险处理的决策。 4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作为系统性的工程,能够有效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而通过充分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更加有针对性的部署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从而全面的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作者:凡志平 单位:湖南零陵工业园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移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通信行业在市场所占份额也随之增加,通过改革和创新,通信行业中的项目和业务也越来越具有新奇特的特点。与此同时,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通信行业的风险也更加明显。因此本文将针对移动通信工程项目进行系统设计,以便更好的预防及有效规避其中的风险隐患,从而使移动通信行业更加高效、健康的运转。 关键词: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系统设计;风险管理 引言 现阶段,我国主要以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行业为主,但由于各通信企业抢占市场份额,为用户办理的业务及客户服务也越来越完善,因此,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风险管理系统也随之满足不了通信工程项目的需求,因此,基于通信企业新的项目和业务,必须加强有效预防风险及风险管控的能力,以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 一、通信行业企业风险分析 目前,通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程度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所以做好通信行业的风险预测及分析,对企业及整体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通信行业企业的风险分析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策风险 移动、联通、电信分别为通信行业的三大产业支柱,就其性质而言,属于国有企业,因此,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市场的宏观调控的波动都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通信行业1业务与服务方面的政策与监管随着通信行业涉及更新的领域,通信企业的经营要面对的政策风险与部门监管也越来越多。从宏观层面看,随着中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原有法律的修改及新制订法律的出台,如最新的《中华人共和国电信法》的出台,给电信业务、服务以及电信建设都将会带来深刻的影响1[]。另一方面,从业务与服务方面看,通信行业的业务经营范围将发生变化,其中必须首先解决经营许可与政府管制的问题,而在其经营过程中也将涉及更多行业及部门利益,因此,也将面临更多监管部门的监管。2体制改革相关政策风险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对通信行业的影响,使得通信企业要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如市场准人制度、基础运营商的数量方面的限制、准人的条件及范围等,都需要通信行业采取更多的关注。 (二)市场风险 与08年的经济危机相比,近两年的经济整体环境也不容小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其对通信行业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大环境下,国内的移民量也随之增加,国际通讯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通信行业在业务及语言服务方面也面临更多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其涉及的市场领域也更加广阔,而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其在监管方面的力度也一定随之增加。 (三)人才风险 随着通信行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激励,其面临的风险不仅是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还要面临人才竞争、人才管控方面的风险。由于通信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先进性,其对于人员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基本都是掌握产品和核心技术的人才,他们都是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技术操作一流、熟悉硬件设计、测试、产品质量、移动终端的全方位人才,而一旦这些掌握产品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的流失,将对通信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 (四)环境污染风险 移动通信中的辐射不仅危害人们的身体,同时通信中必须具备的移动信号塔、每家每户安装光纤时的网络线路都会造成公共电磁辐射污染。通信行业的发展再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环境及自身带来污染和危害,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 二、通信行业企业风险管理实施策略 通信行业面临上述的诸多风险的同时,也必须实施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及时预测企业风险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通信行业去企业的健康高效运转。 (一)企业提高风险意识 首先,通信企业不管是在管理层方面还是基层员工上,都要转变其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及对企业各部门的风险预测意识,其中领导、管理层要对企业的决策及大数据(客户的全面信息)资源做好管控;其次,企业可以通过邀请专业风险管理人员或风险管控公司对管理层以及基层员工做专业的风险管理培训,加强员工的专业素养及道德素质、强化员工的岗位责任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风险意识。 (二)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 通信企业的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资产的丢失、人员管理不善,缺乏规范的业务流程所导致的。因此,规范企业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是降低及有效规避风险的重要举措。首先,将内部控制贯穿到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强化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调整和梳理企业的流程管理,去掉多余的、没有价值的业务流程,实现企业结构的扁平化,从基础环节控制企业将出现的风险3[]。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编制预算调整程序。对实际业务中与预算目标不一致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修改,防止生产及销售环节中的风险产生;建立企业预警系统,在企业各个部门设立预警系统,一旦某个部门出现突发状况,可以将企业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如财务部门出现资金方面的漏洞、谎报等现象预警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帮助企业做好风险的管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信企业工程项目系统是一套标准、有序的系统化工程项目,风险管控问题已经成为目前通信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要求企业人员不断强化自身素质以及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规范化,不断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为通信企业能够稳定经营、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芦方旭 欧阳锐 孙孜源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通信信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分析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各种新的通信技术的诞生和应用成为人们获取所需信息的有效途径。但是通信信息工程的建设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通信企业应当充分重视通信信息工程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进而为通信工程项目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通信信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通行信息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当中,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还存在较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通信项目工程的投资效益,增大了通信信息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所以强化通信信息工程项目的管理与控制是现代通信企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使之得到有效防范。 一、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特征 (一)资金成本大、涉及范围大 很多通信工程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并且涉及非常广泛的范围,若是相关部门和行业间没有实现协调运行,就会对工作效率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浪费大量投人资金,可见严格管理通信工程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技术应用较多 通信工程项目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由于其具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所以无法避免有非常大的技术风险存在,进而大幅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外界因素。由于通信工程项目对专业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只有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工程人员才能够从事项目管理工作。 (三)具有较多不确定因素 实际当中工作人员、装备、环境等众多因素都会严重影响通信工程项目的运行,所以为了实现对各个环节问题的控制、为项目的有序实现提供保障,应当对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调动、有效协调。(四)项目进度影响因素较多。由于通信工程项目具有涉及领域广的特点,所以通信工程项目的进度会受到很多不可预见外界因素的影响1[]。 二、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中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人员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不强 现阶段我国很多通信行业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建立,并且对于相关知识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管理人员无法有效的判断遇到的风险,更无法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解决风险问题,这种情况下项目遭受的损失是无法想象的。 (二)缺乏健全的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呈井喷之势,但是还缺乏一套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一些通信项目的风险管理制度并未建立,管理控制活动主要是通过相关技术人员平时工作经验实现,这样就会使管理活动严重脱离于实际情况,管理成效也会大打折扣oz[](三)风险管理服务组织专业程度低现阶段专业的项目风险管理服务结构还没有在我国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一般也不会覆盖通信公司的工程项目中或者监管力度不够。所以造成风险管理中缺乏清晰地管理分工、责任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三、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措施 (一)风险识别 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就是进行隐藏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类型的区分,然后就是分析判断项目受到风险的不良影响,并且仔细记录风险程度高的情况。一般来说风险识别环节的参与人员包括通信工程项目的所有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这对于全面有效的识别潜在风险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项目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并逐渐显露于项目运行过程中,只有各个环节工作人员具有识别风险的能力,才能够克服风险的不确定性、潜在性、随机性,有效地将其挖掘出来。这样企业就能够实现快速准确识别初始暴露的风险,并通过高校、快速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进而实现对风险和风险损失的规避和控制,最终为项目正常运行提供保证。 (二)分析项目风险因素 实际当中很多风险都会对通信工程项目运行造成影响,其中包括项目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合同模糊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所以在管理通信项目风险的过程中,应当对风险类型进行有效区分,并对风险诱导因素进行全面深人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控制风险。另外,在风险分析的过程中,分析的内容不仅是风险可能产生的危害,还包括产生风险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实现对风险的预防,风险带来的损失才能够得到有效降低,进而实现提升项目效益的目的。 (三)完善项目风险对策 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制定应当出现风险的措施。一方面,应当对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并深人分析引起项目风险的原因,然后依据分析结构进行对策的制定。实际当中风险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策的合理性,因此需要及时总结制定对策并对风险可能造成项目的损失程度进行预测,这样不仅能够为将来的风险管理提供参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项目进行中可能出现的新风险。 (四)强化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 通信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应当有效掌握新技术、新知识,进而适应不断增长的技能水平要求。进人新世纪以来通信技术迅速更新,企业要想构建核心竞争力就应当为技术人员提供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条件,这样才能够使他们能够以先进的管理经验、较高的技术水平适应通信信息项目管理的岗位要求,这样企业才能够更上社会发展的步伐so[] 四、结语 通信信息工程的有序运行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通信企业应当强化对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活动,通过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水平,进而为通信信息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王巍 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通信处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近年来工程项目规模和实施技术难度的不断加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每个阶段都面临不同的风险,及早做好风险防范对项目后期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利工程为例,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四个阶段实际出发提出了综合管理控制的观点,并对如何控制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风险管理;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工程建设项目几乎呈几何倍数增长,项目管理方式和模式也不断改革创新。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和公益类设施建设重点之一的水利工程项目,愈来愈受到党和政府及各界关注,2014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出将在“十二五”最后两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实施,涉及投资巨大、技术难度高、项目管理复杂,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对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目标成效愈显重要。 一、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控制 (一)应充分进行前期调研。项目规划阶段要在充分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对国家和省级部门政策层面的趋势和要求有充分认识,对潜在的风险因素作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充分论证。随时了解国家和省级规划的修改、调整和目标,重点了解因区域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出现的变化,积极与相关咨询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进行调研交流,分析可能存在的方向性风险因素,评估项目的规模、效应和投资来源。 (二)应制订合理的项目建设方案。在大型水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应在传统项目建议规定项目的基础上,专题增加项目实施风险和控制内容,特别是对当前日益严格的环保、移民等要求宜提前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实现风险管理前置化、规范化。 (三)应实施严格的规划招标制。目前大型水利项目前期规划大多由政府或建设单位委托、指定相关单位编制,由于区域观念、人才体系、规划理念等影响,一般规划质量难以出现突破性提升。因此积极建立完善项目规划招标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良好环境,在全国全球范围引入更多的竞争参与单位,是实现理性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从源头控制风险的必然选择。 二、项目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 (一)注重细节研究和探讨。水利项目设计阶段是技术攻关、实施成本、预期收益的基础控制阶段,对工程实施中的成本、质量和进度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设计阶段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执行初步设计审查和批准制度,对存在问题应及时做好现场调研和专家咨询等工作,要将市场竞争理念和客户至上观念贯彻其中,确保每个细节准确无误。尤其在水利工程施工图的设计方面,要坚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参加单位共同审阅制度。重点是设计方要做好技术交底和沟通工作,水利项目实施中往往在地质、技术等方面会出现较大变化,对施工方和监理方提出的异议和建议,设计方应做好研究与解答,修改不符合实际和有错误的图纸,并通过书面形式明确过程责任,最大化减少项目实施风险。 (二)引入风险评价机制。在水利项目传统设计阶段,一般对风险评价未建立实施的跟进机制,不利于过程控制。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初期就要求设计单位设置设计风险评价岗位,重大项目可以引入设计监理提高设计质量。风险跟踪评价机制重点是从项目概算、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安全实施、移民环保等多方面评价项目的设计风险。针对具体不同类型的如水利枢纽、大型引水、河道防洪等项目,具体承担风险评价的技术人员,应根据设计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及时做好与建设方、设计方的沟通,妥善解决存在问题。 (三)建立风险评价体系。风险控制重在前期和过程,因此提前着手建立风险评价体系是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建立风险评价体系要针对水利项目的行业特点和工程特性,从类别属性、发生时间、常规原因、技术特点等多方面入手,结合项目地域社会经济实情,全方位考虑设计中风险的控制要素和控制措施,全面适应工程的风险评价需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三、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控制 (一)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方在取得国家水行政部门审批后,从招标方式、分标方案、招标计划安排、投标人资质(资格)条件、评标方法、评标委员会组建方案以及开标、评标的工作具体安排等方面制定项目招标方案,明确各阶段工作要求和责任,并按要求和项目管理权限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招标报告备案。对确需划分标段组织招标的,应当组织咨询和设计单位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提出专业意见,并报政府监管部门核准。要严格根据项目特点确定投标人的资格要求,不能“因企设线、因人划线”,对已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平台的要做好前期查询和条件设置。招投标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机构招标。 (二)规范工程合同签订。合同签订中应按照水利部规定的示范文本的内容和项目特点填写,重点要明确质量、进度、资金、安全、环保、维护保修等具体标准。对列入合同的投标图纸及其补充资料仅作为建设方选择中标者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检验承包人是否按其投标内容进行施工的依据;对建设方委托监理人提供给承包方的施工图纸,如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图、体形图和配筋图以及合同规定由建设方负责的细部设计图、浇筑图和加工图等均应按技术条款中规定的时限和数量提交给施工方,同时作为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支持性文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建立合同履行台账,随时督促当事人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确保工程合同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施工阶段规范管理。一是工期进度和安全管控。严格控制合同约定进度控制体系,编制详细的分阶段或分项进度计划,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阶段施工强度和任务。二是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依据ISO9000、ISO18000体系要求,施工前列出重要的质量控制点和程序,做好过程质量风险控制。三是强化物资采购控制体系,明确应达到的质量标准,明确责任追究方式,并做好分批检查检验。四是资金管控体系,防止出现资金使用混乱,项目资金不落实,导致工程进度延迟或中断。五是充分发挥监理机构作用,减少建设单位人为干预,严格执行单元工程和施工工艺检查验收制度,对发现问题现场签发整改通知,直至承包方返工至符合验收标准为止。六是对施工过程中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加强与技术、材料、工艺供应方的技术沟通和交底,加强过程监测,防范技术风险产生的质量问题。 四、项目验收阶段的风险控制 (一)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制度体系。项目竣工验收是投资到资产使用的标志,是检验项目实施成效和质量的重要环节。建设单位应根据国家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与规定,编制工程验收方案,明确项目验收的条件、标准、程序、组织管理和责任追究等条款子目。竣工验收前,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先期开展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移民安置以及工程档案等专项验收后,再安排进行正式项目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应当由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共同进行,确保各方意见能充分沟通。对重大项目的验收,应邀请相关方面专家组参加评审,最大范围评估项目运行风险。对重大水利项目在竣工技术预验收前,建设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竣工验收技术鉴定。 (二)严格项目竣工核算审核。竣工验收前,建设方应组织对项目进行审查和审计,核算固定资产,对审计未通过的,延缓或不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由施工方进行整改。对经过正式验收并移交使用的项目,建设方应暂时转入固定资产核算,并定期对该项目记录进行阶段核算,做好资产管理。对项目完工后剩余物资等一并进行清算核实,妥善处理相关资产,严格控制项目实施成本。 (三)严格遗留问题处理和工程移交。对验收中发现的遗留问题,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应共同书面确定,并提出处理意见。施工方应按照竣工验收鉴定书的要求妥善处理竣工验收遗留问题和完成尾工,并经建设方组织验收后,形成书面意见,确定后期责任。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向建设法人颁发工程竣工证书。 (四)严格项目档案建立和管理。档案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记录,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规定,坚持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三同步”原则,从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就及时建立档案工作,加强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形成完整的项目建设档案。对项目竣工档案应该予以专项验收,对于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编制竣工图或档案资料存在重大缺陷的项目,不能给予验收。 作者:杨志刚 单位:陕西省水利厅机电排灌站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石油工程项目涉及专业多、工艺复杂、投资成本高,加上石油工程中易燃易爆生产装置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加强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石油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石油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较多,给石油工程项目的安全、稳步运行构成较大威胁。接下来对石油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加以汇总与分析。 1.工程项目进度风险因素 工程项目进度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其中经济因素包括承包商资金运营风险,故意拖欠工程款;汇率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受市场因素影响物价上涨等。自然因素涉及台风、洪水、地震等不可抗力;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持续较长时间的降雨及其他给石油工程项目造成危害的水文气象条件等。技术因素包括采取施工安全措施不规范,技术应用不专业;石油项目对技术专业性要求高以及制定的施工方案不当等。而社会因素包括以下几点:政策法规的变动,政府的干预;断路、停电及停水等。 2.工程质量风险因素 石油工程项目质量风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石油工程项目质量风险因素包括人员因素、工程材料、环境条件以及施工与管理等诸多因素。例如人员风险因素表现在:一方面,石油工程项目难度较大,工艺复杂,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技术人员的可能引起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领导层对石油项目相关环节重视不足,未全面掌握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制定时稍有不慎容易使石油工程项目面临较大风险。工程材料风险主要表现在:工程材料使用是否得当,是否出现浪费的现象,即,工程材料管理不当等;使用的工程材料其性能是否符合石油工程项目要求,是否对工程材料进行全面检查等。环境条件包括石油工程项目施工期间是否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存在自然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另外,实际施工时是否确保制定的目标圆满的完成等。 3.成本及安全风险 成本及安全风险是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应明确项目运营面临的成本及安全风险。其中成本风险主要来自资金流转不畅,相关费用无法及时支付,导致石油工程项目无法稳定的运行。安全风险包括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低,不重视自我保护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石油工程项目不同于其他工程项目,操作不慎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运营期间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风险应急预案等,使石油工程项目面临一些无法预知的风险。 二、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石油工程项目面临的风险较多,因此职能部门应在认真分析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明确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制定针对性风险管理对策,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的出现,以及降低风险管理造成的损失。 1.提高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石油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决策制定等工作,与石油工程项目长远、稳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管理人员应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重要性认识。一方面从石油工程项目长远角度出发,明确不同环节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并组织相关责任人加强学习,提高对风险的及时响应能力。另一方面,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学习风险管理知识,使其掌握应对常见风险的技巧与方法,一旦风险发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加以控制及排除,防止风险的进一步蔓延,给石油工程项目造成损失。另外,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定期召开风险管理座谈会,认真总结风险管理经验,针对出现的新风险应积极探讨,最终总结应对风险的有效方法。 2.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质量与水平,职能部门应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例如,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实施石油工程项目日常管理工作,针对容易发生风险的环节,应指派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与维护,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技术人员进行处理。其次,完善奖罚制度。为确保风险管理各项目标严格落实,应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工作奖罚措施,不断激励表现优异的员工,充分发挥其工作潜能,为保证石油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贡献力量。最后,制定应对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结合石油工程项目具体实际,在充分分析石油工程项目可能出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3.注重新技术的引进 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注重核心技术的引进,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质量与水平。首先,加强与先进国家有关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新技术、新思路,结合石油工程项目实际加以灵活应用。其次,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应努力寻找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契合点,将其与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加以良好融合,以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效率。最后,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注重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思路及流程,切实提高风险管理专业水平。 三、总结 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确保石油工程项目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职能部门应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结合石油工程项目特点,努力寻找提高风险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有效对策,为石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础。 作者:李晋东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1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的风险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已有了一些关于风险分析和决策的著作,但电力工程方面的风险管理著作少之又少。近年来,在一些大型电力工程项目中,项目风险管理展示了其广阔的前景,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现有的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情况看,许多电力公司已确定了自己的风险管理目标和内容,其中,项目风险管理目标在于保证工程项目在工期内完工,并通过降低工程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人员、组织、合同和工程质量等的管理。目前,诸多电力公司也已经有了适合本公司发展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建立了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组织体制。一般而言,无论是正在建设中的电力项目,还是即将开工的项目,都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领导机构,从而对建设过程中的项目进行风险控制,包括对质量、成本、进度的控制,从而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问题:①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效性较差。就当前的情况看,实效性差是当前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缺乏权威性,进而导致风险管理领导机构无法对其他部门进行管理,名存实亡。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电力企业在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和进度控制等方面制定了一定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形成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风险管理理念,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风险管理制度在制订过程中常忽视风险管理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以及在某些条款的规定方面还不健全,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③风险管理信息缺失。在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因管理者的不重视,缺乏对风险管理信息数据的保存,进而使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能自己探索,不能从优秀的案例中积累经验。④缺乏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从预警机制的功能上看,其能对风险进行准确、灵敏地预测,并可及时采取一些风险防范措施,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率。但就我国电力公司的风险管理情况看,许多企业都缺乏风险预警机制,即使制定了风险预警机制,也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缺陷。 2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包括对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和处理等环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具体如下:①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就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看,这是一个垄断性质的行业,因此,管理者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常忽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导致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②风险管理的方法落后。在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抵制方法,即在风险发生时或风险发生后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主要目的在于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虽然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它不能对风险进行预防和避免,因此,很难使企业规避电力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风险。③缺乏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才。当前,在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中,电力公司内部并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而是由工程的项目综合部处理风险问题。由于综合部的工作人员大多为电力工程专业出身,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即使工作人员已经学习了风险管理知识,多也仅是应付差事,并不能达到专业要求,这些不良因素严重影响着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 3加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的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面对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需要从风险问题的原因出发,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预防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的产生。 3.1构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构建良好的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电力工程市场的监管力度,并通过一定的调控措施,提高了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效果。在电力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方面,只有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才能进入电力建筑市场,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相关的利益条款,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项目实施的风险;要求电力公司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度,通过划分部门、施工队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责任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工程的建设成本,降低电力企业的成本风险。 3.2组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队伍 面对电力企业缺乏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才的现状,电力公司要积极引进专业管理人才,从而不断壮大风险管理队伍;应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培训,通过灌输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从而解决员工风险管理知识不足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可聘请知名专家,或挑选有潜力的员工进行脱产学习,再对其他员工展开培训。 3.3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风险转移已成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在风险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风险转移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将其可能造成的全部损失或一部分转移给他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保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市场逐步进入正轨,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电力行业中,在传统保险公司的基础上出现了以专业电力为险种的保险公司,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分析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通过构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组建专业的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队伍,从而不断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效果,最终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陈锡标 单位:佛山市三水安顺电力工程安装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浅议 1水电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类型 1.1环境风险 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定的风险。自然环境方面,主要是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出现地震、洪水、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有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会使水电工程项目的建筑主体结构出现问题,例如结构断裂、崩塌、地下水渗漏等问题[1]。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主要是存在罢工以及政府征用等问题,再有水电工程项目周围的管线、电缆、通信设备,工程建设地区的社会治安问题、居民文化素质等问题。 1.2管理风险 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管理问题造成的风险也不在少数,水电工程项目主要涉及材料、设备的供应商、涉及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管理、施工方法、质量检测以及安全等方面,还有工程建设人员的道德素质、施工的资金投入、保险等。 1.3技术风险 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技术风险也是影响水电工程项目的重要因素,在水电工程项目中工程理论上的整体规划、设计以及施工与实际上的差别,例如存在错误的施工技术、错误的操作,水电工程的设备使用、维护以及材料的选择、质量检测的方法,施工现场的防火、防爆、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等技术,在技术的使用中需要注意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成熟性,这对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有着一定的风险影响。 1.4市场价格风险 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市场价格的变动也是影响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之一。市场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水电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的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逐渐发生波动,会给水电工程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 2水电工程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思考 2.1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 要对水电工程项目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首先水电工程项目的人员应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共同面对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虽然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业主的利益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利益需要,各单位的主要利益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能够按时完成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建设的每一个利益主体如果出现风险,都会对整个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造成影响,因此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各个单位应通力合作,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共同面对和承担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并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 2.2制定细致的风险应对计划 要对水电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使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落实,需要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使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有据可循。在水电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前,应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细致的规划和研究,并根据风险进行管理内容的制定和规划。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工程的主体情况,例如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建设的目标、验收情况、工程建设的进度计划、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水电工程各种风险的特点、识别以及处理的方法等,主要有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自然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等。做好风险处理的准备工作,做好风险的预测编著、制定风险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等。制定完风险管理的计划后,应保证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并对风险管理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实现动态化的风险管理。 2.3进行风险识别 对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管理,就需要先识别出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工程项目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后果进行分析。风险出现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应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始终。风险识别就是按照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计划,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以往建设的相关资料,对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建设的目标对水电工程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得出风险造成的后果。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法、环境分析法等。 2.4风险的评估与预防 对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后,还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风险特点进行客观的评价,风险的评估主要是对工程项目风险造成的损失以及风险发生的机率进行分析,明确不同风险转化为事故的机率,对水电工程项目中所有风险的损失进行叠加,并了解风险损失值与可能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对风险评估后,还需要做好风险的预防工作,风险的预防工作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风险预防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避免风险的出现,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影响风险因素的出现。二是减少已经存在风险的出现。无形的风险预防措施也有两种方法,教育法和程序法。教育法就是对水电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和管理,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项目管理人员的行为和素质也会给工程造成一定的风险,所以需要减少相关风险的出现。程序法就是根据一定的制度进行水电工程项目建设,避免损失的出现。 2.5风险的监督管理 风险的监督管理就是对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风险管理工作能够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管理,明确风险处理符合管理的要求,能够得到有效地处理。做好风险的监督管理后,结果会及时反馈给风险识别和分析阶段,帮助水电工程项目的企业能够正确风险,做好风险的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3结束语 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一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工作,需要水电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应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对水电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和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对风险进行管理,将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保证水电工程能够顺利的建设。 作者:邓凯 单位:中电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团准东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安装工程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其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物的应用功能。然而,建筑安装工程在实际施工时,由于其涉及的项目内容和安装技术较为繁杂,所以面临的施工风险也是极为明显。因此,为了进一步确保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相关施工单位应对工程项目风险加大管理力度,制定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和控制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达到理想的安装效果。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目前,建筑安装项目已成为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和施工周期,而且对于技术要求也是十分之高,相对,这就给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合同风险等因素也开始应运而生,不仅影响了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也给企业效益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必须做好建筑安装工程风险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减少工程变更情况,提高施工质量,使整个建筑安装水平都能获得最大化提升。 1风险识别方法 1.1核对表法 该风险识别方法是对建筑安装工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及其事故成因、来源等相关内容用表格的方式清晰的罗列出来,以便可以让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安装工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1.2工作分解结构法 该风险识别方法是将整个建筑安装工程进行合理的细化,以便可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每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大大节省了风险识别的时间,促进管理人员在短期内找到存在的具体风险因素,并及时的做出妥善处理。 1.3常识经验判断法 该风险识别方法是将以前的成功案例作为参考方案,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制定出新的风险控制措施。因为建筑装工程会涉及很多新技术,对其施工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控制方案,所以采用常识经验判断法,就可大大解决风险因素对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困扰和影响。 1.4敏感性分析法 该风险识别方法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周期,可对项目施工风险进行假设和分析,进而帮助工程管理人员准确判断项目的性能变化以及所产生的变化幅度和影响等,以便可以快速的找出风险来源,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 2风险内容分析 2.1外部环境风险 一般情况下,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都会处在露天环境中,且施工周期较长,因此,所面临的外界影响因素也是十分之多,如:地震、洪水、暴雨、泥石流等不可抗的自然力风险。另外,一些特殊地区还会受到、社会动乱、暴动、宏观政策变动、市场价格波动、利率浮动等不可抗的非自然力风险所影响。 2.2决策错误风险 工程项目承包商,在投资某项工程前,都会对应的制定一系列措施方案,若是这些方案内容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的偏差,则势必会给项目投资带来一定的决策错误风险,如:信息取舍失误风险、信息失真风险、业主买标风险、报价失误风险等。 2.3缔约和履约风险 该类工程风险主要是指合同管理、工程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风险,目前,很多建筑承包单位都无法对缔约和履约风险给予正确的认识,进而使得安装工程在实际建设时,经常会发生各种违约问题,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承包单位破产倒闭。 2.4责任风险 建筑安装工程项目中所涉及的职业责任、法律责任、人士责任等基本都是由承包单位所承担,一旦这些责任出现差池,则都会给企业利益带来不可规避的责任风险。 3风险评价 首先,要清晰的明确出风险评价基准。且项目主体还要针对各种风险后果进行认真的推敲,看其是否与自身所承担的能力相适应,这种风险评价基准既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绝对对的。另外,个体风险和整体风险都要建立对应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确保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对项目整体风险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估。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各种常见风险,并对其制订相应的评估打分表,可聘请相关专家来进行打分,这样才能精准的获得风险单项分值,通过求和,就可合理的定位出安装项目的整体风险等级。最后,采取对比的方法,将项目整体风险水平和单个风险水平,与气相对应的评价基准进行有效对比和分析,进而看工程的项目风险是否处在可控范围内,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以便可以将风险控制在最小化,为整体工程的顺利开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4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4.1风险防范措施 4.1.1政治风险该类项目风险是在承包商不知情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的扩散,相关承包单位应在投标前,对所要投资的项目进行认真的了解,并结合当前的国情以及社会发展形势,来制定严谨、完善的投资计划,这样即使出现问题,也会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举措加以防范和控制。4.1.2经济风险建筑安装工程的经济风险,必须要符合当下的社会经济体制,所以,为了杜绝风险因素的产生,建筑承包单位必须在投资前期,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调研,详细了解国际金融市场信息,这样才能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外,还可在相关合同中增加保值条款,使合同参加汇率保险,然后再通过多种货币组合或多家公司联合承包的方式来分散汇率变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以防范。4.1.3合同风险对于该类项目风险因素的防范,首先,要安排专业监理人员对工程合同原文进行详细的审核,看其是否存在不平等条约。其次,项目风险控制人员要明确工程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划分出双方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对出现争议的条文,要及时与业主进行协商和沟通,以便可以适当的做出完善和修改。最后,还要保证项目建设资金的充足,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并有效处理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关系,进而使其整个安装工程施工都能在合同的约束下,按部就班的实施开展。4.1.4成本风险成本风险的防范,关键在于加强成本管理,并实时掌握市场材料价格的变动情况。同时,在安装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4.2风险控制措施 4.2.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措施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风险处理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对项目风险因素的回避,来减小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损失。一般情况下,风险回避都会作为一种规章制度出现在工程管理规范中,如要求安装项目在实际施工时,一定要禁止采用技术不成熟的施工工艺,并规定相关管理人员要及时的对已完工的施工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这样才能最大化控制项目风险的产生,提高安装工程质量。4.2.2风险损失控制首先,风险控制人员要对安装工程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并结合其施工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案或减少损失的措施。其次,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指导计划,如:安全计划、重复检查工程建设计划、灾难计划、应急计划等,这样才能帮助承包商有效避免损失的发生,使风险损失程度降到最低等级。 5结束语 建筑安装工程,是一项投资大、内容多、风险高的投资项目,其在实际施工时,难免会受到各种风险因素所影响。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施工情况,相关承包单位一定要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识别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来降低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程度,以便可以最大化的保证工程利益,为其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赵小军 单位: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摘要:关于煤炭产业,其在我国能源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多数矿井很难抵挡住风险,进而容易造成大型事故。因而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对当前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及相关的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方法 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煤矿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清洁资源以及其他国家在价格上更具有优势的煤炭资源进入中国,使得我国在煤炭行业上的发展开始呈减速的形势。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煤炭企业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来解决。 一、矿建工程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经济分析 在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下,煤炭企业在科技水平上也随之得到一定的进步,而在现阶段的矿建工程项目中,其所包含各种因素越来越多,因而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越来越大。 (一)风险管理效益分析 作为矿建企业,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来对风险规避与降低风险损失是作为该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效益,而对于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其需要重视对风险管理中的投入。对风险管理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关于风险管理的动力因素,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部动力因素。在这种因素上,政府出台的正常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在当前,由于矿建工程项目不确定因素、危险因素以及风险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政府就需要对相关的部分进行监督,如施工单位、设计院、业主以及监理公司等。通过对其进行审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工程项目的经济风险。二是内部动力因素,对于这种因素,主要是参与矿建工程项目的各个主体对利益的维护。这些主体为了能够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一定会加大对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力度。 二、矿建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特征 根据相关实践调查能够得知,我国当前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特征上主要有四个方面,具体如下;一是,相关工作人员在项目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主要利用最小的成本代价来达到实现矿建工程项目的目标。要想能够将其实现,首先,相关企业就需要在相关管理决策上重视经济效益和成本这两个方面;二是,所谓的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属于一个动态过程,因而相关人员在对相关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调整时,必须要能够根据情况以及相关的要求和标准来进行;三是,相关工作人员在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对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相应的监控等相关的环节。 三、当前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当前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重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了解 在现阶段中的煤矿企业,大多数管理人员在矿建工程项目建设上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就是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具体来说,就是指该专业岗位的人员都是由其他工作的人员所兼职的,并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对其进行管理。在当前的矿建工程管理上,由于大多数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上指注重于矿建工程项目的成本、质量和工期的管理等方面,而忽略相关的技术。因而其在对风险管理上的方法和技术上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这种分工模式,长期下去会严重影响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二)相关的历史资料较少,进而使得工作人员缺少风险管理的经验 之所以相关人员缺少对风险管理经验以及可供参考的相关历史资料,主要还是因为单位在组织开展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时间较少而导致的。关于历史参考资料,其在整个风险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其对该项目的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相关工作人员在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参考相关的历史资料能够在更好的帮助其对相关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判断和分析。因而,如果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经验或者缺乏一定的历史参考资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实际结果与分析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还会严重影响其在风险管理工作上的开展和进行。 (三)缺乏对矿建工程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 矿建工程与普通工程的风险管理是不一样的。但是,大多数工作人员在对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在按照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来进行;另外,大部分的矿建工程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于某个项目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开展相关工作。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得矿建风险管理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限制。 (四)风险管理没有得到相应的普及和应用 在现阶段中,风险管理在实际应用上,主要存在于保险业和风险投资行业这两者中,而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很少。对于煤矿行业,其在建设过程中的生产活动都会很容易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对于这种情况,相关单位就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在矿建工程中的应用, 四、关于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一)关于风险识别 相关工作人员在矿建风险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对风险进行识别,是因为其在矿建工程化风险管理中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探究和分析矿建工程项目目标中潜在风险因素。在当前,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有两大类方法:一是专家调查法,对于专家调查法,也就是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以及情境分析法等都属于专家调查法;二是分析法,关于这种方法,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相关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矿建工程项目所具有的特点来对项目风险进行分解。通过这种分解的方式来将矿建工程项目的风险形成具有层次性结构。 (二)风险评估 关于风险评估,其作为风险识别和风险决策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对各种风险因素对相关的项目影响程度进行量化的描述,进而能够更好的使得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掌控相关的风险。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矿建工程项目中面对的风险提供重要的依据,以便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当前,我国矿建工程项目在风险评估上使用的方法也就是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这两类中包含大约百种的具体方法。而在这些方法中最为常用的有以下四种: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方法、层次分析评价方法、概率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模糊综合评估法等。 (三)风险分析 相关工作人员之所以要在风险分析的过程中应用风险分析技术,主要是为了能够评价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因素。关于项目风险分析的具体内容,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风险定量分析和风险定性分析这两点。对于风险定量风险分析,其主要是对相关量化风险的出现概率和影响来进行分析的,而风险定性分析,主要就是来对项目风险在经济、社会以及相应的处理费用和取得的效益进行分析。 (四)风险监控 关于风险监控,其在风险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风险监控还是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以控制技术和方法为主,具体如下:1、关于项目成本风险监控技术,对于这种监控技术,其主要包括两种,也就是费用横道图法和偏差分析这两种。2、关于项目质量风险控制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包括多个方面,如控制制图法、因果图法以及直方图法等。 五、结语 综合上述,根据我国当前煤炭市场的情况能够看出,煤矿企业发展的态势不容乐观。为了能够解决这种情况,作为煤矿企业,其在矿建工程项目中,一定要重视对风险管理的工作。对于当前矿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人员一定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煤矿行业的科学发展。 作者:蒙立锋 单位:平凉天元煤电化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途径 当前,在通信工程项目中依旧存在一定的缺陷问题,这些缺陷问题的存在导致出现了较多的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会带来极大程度的经济损失。由于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激烈,要有效的提升通信工程项目抗风险能力,便需要有效的提升项目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作为衡量项目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风险管理是决定项目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在。因此,明确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途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与意义、特点研究 1.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项目风险管理便是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统一作出反应的一个系统过程。项目风险管理包括所存在的积极因素所导致的有利影响与消极因素刀子出现的有害影响[1],此过程主要包含事前风险的分析以及事中风险的反应、事后所采取的风险措施,通过最为有效、快速的应对措施来有效提升通信工程的成功率,确保能够最大限度的将损失降至到最低,降低风险率。如图一所示,该图为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组织结构图,从图1中可见通信工程项目的组成结构较为复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即:第一,在保证项目正常运行周期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作为通信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极为重要。识别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并且分析其风险,建立相应的通信风险管理机制,以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保持在风险管理的范围之内,为项目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现阶段,我国能够确保项目周期正常运行的不到一半[2]。而导致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政府的宏观政策欠缺完善性;项目资金短缺,项目开发商以及承包商存在着利益分配的问题。第二,在保证通信工程项目成功方面有着积极意义。现阶段我国通信项目在运行期间所发生的风险问题,不仅来自于外部偶然发生的风险,同时还来自于不可估量的风险,企业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投资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而这些外部与内部存在的风险因素,会在极大程度上阻碍通信工程的顺利实施。要避免这些风险的出现,有效提升通信工程项目的成功率,首先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通信项目的运营分解成多个子项目,着手于这些子项目,对项目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检测;其次,还需要在各个子项目建设中监理相应的风险控制制度与管理机制,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事故发生的概率,以缩减各种风险因素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1.3通信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特点 通信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即:首先,存在着风险客观性特征。风险的客观性主要指:风险普遍存在所有项目以及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当中,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通信工程项目拥有规模大、周期长以及资金投入高的特点[3]。为此,该种风险的客观存在更具凸显性。其次,存在着风险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特征。风险的偶然性是由较多的风险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随机性特征的现象。而风险的必然性主要通过大量风险因素来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从偶然与大量杂乱的风险中将存在的风险因素发生的规律找出来,最终将风险规律确定下来。另外,存在风险可变性特征。项目风险的可变性主要指:在项目全过程管理期间,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各种条件的变化。在项目进程不断延伸的背景之下,相关人员必须谨慎的采取相关防范风险措施,对各类风险进行规范,使得风险处于可控的范围内。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风险能够被规避与控制,但是通信工程项目还是会出现一定的新风险,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行。最后,存在着风险多样性与多层性特征。一般而言,通信工程项目存在着周期长、要求高以及范围广的特征[4]。为此,项目风险也会随之变得复杂起来。通信项目风险的影响因素绝大部分来自于内部的关系,该种关系错综复杂,而内在和外界的因素混合交叉,导致通信工程项目的进程受到负面影响,这便使得项目风险出现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特征。 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还有一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即:第一,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相关意识的欠缺。纵观我国通信企业,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意识欠缺、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在风险管理中,很少有企业会建立专门的项目风险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仅由一些其他部门来兼任,这对于项目建设期间,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风险将会无法及时的实施相应的不就措施,同时对于项目风险的分析、组织以及协调等都会造成无法避免的损失。第二,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现阶段,在我国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风险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很多通信项目从计划实施倒正是的建设[5],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严谨的风险管理制度,单凭个人的工作经验来管理项目风险,甚至存在着纸上谈兵、形式主义等问题。导致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对于那些可以避免的风险,相关人员没有及时的采取规避措施进行规避,对已经出现的风险缺少相应规章制度规定。项目风险管理制度的欠缺,导致项目进展缓慢,在极大程度上降低项目的绩效问题。 3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途径 要确保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更加有效,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即:首先,需要实施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工作的实施,能够确定有哪种风险会给项目运行带来不良的影响,同时将这些风险过程与预测形成相应的书面文件,并对这些文件做好记录[6]。一般而言,风险识别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项目实施期间,风险识别工作的实施,能够确保在项目运行期间,一旦存在着风险问题,便能够立即被识别出来,从而快速的执行风险对策,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项目风险识别期间,相关工作人员在认识风险给工程项目带来威胁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的认识到风险识别所带来的机遇,把项目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最小化,从而保障通信工程项目能够更好的实施。其次,需对项目风险因素展开分析。常规的通信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金融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经济风险等。其中金融风险指:在项目实施期间,所涉及到的各种买卖付款风险,而这些风险主要由付款时间以及付款方式等决定;技术风险指:项目建设体系中存在的主要架构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产品的技术应用等等[7]。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正确的认识通信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4结语 现阶段,我国通信工程项目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问题,如缺少通信工程封信管理意识、通信工程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风险问题的存在,导致通信工程项目无法有效的实施,甚至会在极大程度上阻碍相关企业的发展,这便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相关企业针对该种情况,必须全面的分析通信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导致通信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针对该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为通信工程项目更好的实施创建良好的条件。 作者:陈仕聪 单位:广东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 摘要:分析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特性,研究了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 关键词:通信工程;风险管理;控制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通信事业不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方面都得到了极大进步,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项目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风险问题,也因此产生了一定损失,因而,如何做好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控制,降低通信工程维修成本和损失成为通信行业极为关切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1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特性 通信工程的有效运行离不开设备的运行支撑,而设备的良性运行同外部环境紧密相关。例如,当外界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会对通信设备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最终会对整体通信质量产生影响。同时,由于通信工程项目整体的建设周期较长,规模较大,且施工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通信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所遇风险具有客观性,难以避免,对此,在建设当中,管理人员面对客观风险必须要保持清醒认识,尽可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1]。通信工程建设周期长、规模大、覆盖面广,这就决定了项目参与人员多,设计面广。因此开展通信工程项目建设时,有些风险可以提前做好预估,并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机制,进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预控措施,直接对风险进行规避。然而还有一部分风险则是具有不确定性,譬如气象条件的突变,风险控制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一旦发生风险因素,要求管理人员及时反应,快速处置,同时及时查明导致风险的各种因素,以便于能够为后续防范该类型风险因素提供借鉴和参考。长期性也是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典型特点之一,在施工过程中,一旦施工环境发生变化,人员出现流动和施工进度不断推进等,其中每个因素的调整都会将通信工程置于一定的风险当中,从而造成一定的损失,然而导致风险出现的因素不尽相同,这就使得通信工程风险管理存在一定复杂性。因此,通信工程建设项目具体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全局上予以统筹管理,严格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作业活动,还需要及时处置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风险因素。同时还应该就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预估,以便于在新型风险来临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进而保障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策略 要想真正有效开展风险控制工作,首先需要科学识别各种风险因素,只有清楚了风险因素的类型特点之后,才可能真正做出科学的决策和科学合理的处置措施。因此,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要具有风险预控意识,创建风险识别系统,并借此来识别和监督内外不良和干扰因素,再经过分析这些风险因素来找出隐藏的、不确定的以及变化的风险,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和规避风险。总之,在项目建设之前有必要对风险加以判断和识别,并进行动态识别[2]。完成了风险的识别之后,则需要进入到风险评估阶段。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科学判断各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然而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具备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给风险评估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仅仅只能粗略估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借助自身的风险评估经验,还要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进而推断出可能造成的后果,从而才能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风险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离不开相应的风险管控体制的支撑,因此通信工程企业还应该不断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管控机制,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以便于更好地指导风险管控工作。具体来说,风险管控机制中需要包括工程项目参建单位的评审,诸如资质审核、信誉度审核和信息档案审核等相关内容。由此可见,可以通过构建参建单位的信息档案系统,便于后期对各个参建单位的资质审查进行查询。同时,风险管控体制的构建,还离不开相应的监理监督机制的建立。监督机构通过监督功能的行使,能够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分析、预测以及跟踪,并从工程项目立项之初就开始介入到风险管理,直到工程项目的全部竣工交付,在此期间全程落实风险监督功能,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风险管控机制的各项功能得以良好发挥,进而有效规避企业风险。在完成风险识别和分析工作之后,要制定科学和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这对于通信工程风险管控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要制定出科学的风险应对措施,项目风险管理部门的建立是首要任务,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负责项目风险管理和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其次,提升管理人员管控风险的能力,培养风险管理人才;最后,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应急预案,以防止突如其来的风险变化,减小风险损失[3]。风险管理机制的制定还需要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实效,因此还需要组建一个专门的风险监控预警部门,以便于能够实时监督和监控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以及各种风险管控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实际概率进行估算,以便于监控该风险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控制,同时还应该监控风险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于为后续风险措施提供依据。 3结语 由于风险管理方面的缺失导致通信企业面临着风险因素的侵扰。因此通信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提升风险管控的水平,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经济损失,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作者:宋传杨 单位:沈阳电信工程局(有限公司)
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篇1 当下我国水利工程的渠道防渗技术还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的防渗技术发展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将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做好会带来很大的便利,例如,在某市水利部门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项目,当做好水利工程渠道防渗工作后便大大提高了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不仅可以满足百姓的用水需求,还可以将输水损耗降到最低,做好防渗工作后既可减少水的渗漏损失,还可以加快输水的速度,减少轮灌时间,提高灌水效率。总而言之,防渗工作的开展非常必要,其可以推动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为水利工程的建设贡献一份力。 1防渗施工技术不到位的危害及原因 水利工程最大的用处就是防洪水、发电,所以水利工程渠道应该要足够的稳定、安全,同时水利工程的防渗性能也要得到保障。当前国内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防洪堤的渗透,渗透问题会给整个工程的安全带来威胁,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抗震性能。所以,渗透问题不仅会给施工工程造成额外的开支,还会给工程带来安全问题,严重的甚至会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所以,技术人员应该及时采取技术手段解决渠道渗透的问题,避免因为渗透问题而导致水利工程受到损害,让水利工程在洪涝灾害下可以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作用,减少因为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总结水利工程渠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建设基地稳定性不好;第二,工程建设的成果没有达到预期的强度。建设基地如果稳定性不够会导致水利工程逐渐变形,还会使得水利工程的承受强度大大降低;如果水利工程的建设强度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便会使工程的使用寿命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技术人员应该在工程建设之前就做好准备工作,派遣专业人员到建设地点进行详细调查,对建设基地的稳定性进行准确判断。这样才会有利于后期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方便设计人员设立多方位理论模型进行研究。施工人员还应该在施工中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拟定合适的施工方案,积极主动地加入建设工作之中;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在材料的选择方面还要进行严格把关,施工时不可以偷工减料,保证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做到完美,让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技术可以发挥到最佳。 2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的缺陷 2.1防渗施工技术不够全面 当前防渗技术的研究有着侧重点,例如,对于排水、防渗、高压喷射等的研究,而对于灌浆孔的研究还不够成熟,这也使得混凝土在施工中频繁出现问题。这正是由于对防渗施工技术研究不够全面而造成的,对施工细节也不够注意,而使得水利工程的渠道防渗工作处理不到位。 2.2施工工程管理懈怠 管理人员除了要做好详细的施工方案以外,还要制定严格的管理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不能缺少严格的管理条例。另外,施工还需要技术人员的全程指导,如果工程施工过程中缺少了技术人员的指挥便会使得施工不到位。施工单位也应该根据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而对施工地区进行考察,避免由于准备工作做的不到位而出现质量问题。 2.3监管部门缺乏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应该对水利工程进行不定期的监测,但是因为当前在建的水利工程过多,监管部门出现了人员不够的情况,这也使得质量检测人员对一些水利工程不能进行全程的跟踪记录,让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漏洞不能及时解决。 3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的具体操作 3.1选择合适的土料 一般来说,不同的建设选址会因为地域性差异,导致土料的选择有一定的差别,而土料选择的是否合适也是影响最终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施工单位在选择土料时,一定要结合地质条件和具体的防渗要求来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施工单位在选取土料的时候,没有达到设计方案的要求便会降低最终的施工质量,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防渗墙的作用,在出现自然灾害时就无法起到作用,从而造成人力、财力的损失。所以,施工人员在选择土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同土料的适用范围,将土料用到最合适的地方,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性。除此之外,合理的选取土料还可以减少额外开支,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2科学设置防渗墙 在水利工程中主要起到防渗作用的就是设置防渗墙,而防渗墙的设置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单薄抓斗,黏土、沙土这类土体可以运用该种技术手段进行防渗,一般是利用挖掘泥浆来加固防渗墙;第二种是多头深拌,其主要是针对沙土、黏土且半径小于2.5cm等混合土体,在基地内喷射混凝土并搅拌,使得两者可以充分混匀,从而形成复合基体,这项技术虽然成本低但是效率却很高,对于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技术的未来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第三种是链斗法,该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开槽机链斗取土,准确的下降排桩到防渗墙底部并进行加固工作,之后再浇筑混凝土,这样可以让防渗墙密度更加的均匀,从而使渠道可以更好的防渗。 3.3合理选择施工技术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渗的施工技术主要分为两类,灌浆防渗和混凝土防渗。其中,灌浆防渗在保证低成本的同时还做到了高效率的施工,所以有着广泛的运用。而在灌浆防渗技术施工中还应该注意几点事项:第一,施工人员应就地取材,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还可以保护周边的施工环境不被破坏;第二,先对施工环境进行检测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开挖方案,提高施工质量和稳定性;第三,灌浆过程中还应注意时刻保持浆液凝固活性,使其利用率不会持续下降。总之,混凝土防渗主要是指利用混凝土浇筑出截水墙,施工人员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来判断混凝土的用量。 3.4加强施工过程监督力度 当前水利工程的监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监管专业人员的缺乏,部分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对于水利工程的追踪管理不够全面。但是不管如何,监管人员都要注意时刻对基础和岸坡的施工进行追踪监管,水利工程渠道的防渗施工中除了要增大对于基础、岸坡的监管力度以外,还要注意对整体施工的持续监管。监管人员应该要对施工全程进行监督,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除此之外,还要督促施工人员是否注意清理基础表面,开挖基础的时候是否注意用水保持地面湿度,是否注意时刻保持施工表面的平整,另外,还要避免在施工场地表面堆积垃圾、淤泥等。 3.5防渗技术的应用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防渗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高压喷射防渗技术和碾压混凝土防渗技术。高压喷射技术具有多重优点,其操作起来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且使用范围非常广泛,造价也较低。高压喷射技术主要是利用高压冲击来破坏地层机构,让水泥浆可以更好地渗透融合在一起,所以防渗效果也是非常好。而碾压混凝土防渗技术因其更加环保,适应范围更加广泛,当下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建筑材料的选取是否合适,注意保障膜的力学性能、透明度等指标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并注意观察膜下是否会产生漏水的情况。除此之外,在施工时还要注意接缝是否满足相关标准,注意观察接缝及接头的地方,确保两者之间的连接是可靠的。施工人员还要在灌浆之后及时碾压,避免出现因夯实度不够而产生渗漏的问题,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渠道施工中防渗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及时对工程中出现渗漏的情况进行记录并总结原因,这样可以给之后的施工工作带来便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技术人员要研究出更多的防渗技术,管理人员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工作,共同推进水利工程的施工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技术人员还应该注意结合施工地区的地形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防渗技术,制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发挥各项技术的优点,将防渗工作做到最完美。 作者:张冰 单位:湖南省瑞大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篇2 渗漏是水利工程渠道内最常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渗漏现象,轻则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效果、缩短工程使用年限,重则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及国家的财产带来严重损失。能够导致水利工程渠道出现渗漏现象的因素有很多,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不断完善施工技术是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本文将重点探析目前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希望能够妥善解决渠道渗漏问题。 一、导致水利工程渠道渗漏的因素 1.化学因素 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盐类和酸类,混凝土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材料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与土壤有所接触,因此便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便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在使用的过程中,混凝土强度不断下降,水利工程的结构就会受到损毁,渠道渗漏现象随时可能发生。 2.施工因素 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需要严格的施工管理及质量管理,如果监管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很可能会给施工单位留有可乘之机,如果施工过程没有按照施工技术的要求完成操作,就会留有安全隐患问题,渗漏只是渠道安全隐患的一种。 3.冻胀因素 水利工程需要经受温度变化的考验,当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时,土壤中的水分开始凝结,体积就会不断增大,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力会不断作用与混凝土板。在外力的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裂缝等问题不断出现,渠道渗漏现象由此产生。 4.养护因素 水利工程建成后,需要进行专业的养护才能确保工程长期安全使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水利工程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养护人员的素质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养护的效果,一些细节问题处理不及时,就会累积成大问题,渠道渗漏现象随时可能出现。 二、水利工程项目常用渠道防渗技术分析 1.土料防渗技术 土料防渗的方法是我国常用的防渗技术之一,这项技术的优点就是主要材料为土料,因此取材方便,成本低效果好;缺点是稳定性差,经过长期冻融土料会产生疏松现象,工程的牢固性和防水性能都会下降。为了解决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升土料防渗技术的应用效果,可以采取在土料中混入添加剂的方式来增强土料的防渗性能。为确保施工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土料需碾碎,这样的土料密实性最佳;其次,将土料和添加剂干拌均匀后才能加水搅拌;最后,施工顺序为先坡后底,较厚的防渗层需要进行分层施工。施工完成后需严格防护,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 2.砌石防渗技术 砌石防渗技术对石料抗腐蚀性和抗磨性的要求较高,尤其是水流量大、水流速度快的区域,对石料的要求会更高,目前我国常用的石料有花岗岩、玄武岩和石灰岩等。这些石料除了性能极好外,还有很强的可塑性,可加工为渠道所需的形状,满足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还需水泥砂浆等材料作为粘合剂,将石料粘合在一起,确保不留任何的缝隙,以免发生渠道渗漏现象。 3.混凝土防渗技术 混凝土防渗技术的优势在于密实度高,能够满足长期使用的要求,延长水利工程渠道的使用寿命,但是这项技术会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当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内外就会出现温差,这种温差能够直接导致渠道出现裂缝。此外,施工技术也是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在施工工艺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在搅拌、泵送及振捣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因此施工人员必须想办法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降低混凝土内外的温差,防止裂缝出现。比如使用裹沙法进行搅拌,先混合水泥、砂料和水,之后再加入石料,这样能减少泌水,满足混凝土强度要求。其次,施工人员可以利用优化施工工序的方式减少裂缝的出现,比如在上层的混凝土初凝前就开始下层混凝土的浇筑工作,这样能提升层面间混凝土的粘合度,减少裂缝出现的几率。最后,还可以采取在混凝土中添加粉煤灰的方式提升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如果冬季施工,还要增设必要的保暖措施,以免温差过大产生施工裂缝。目前,混凝土防渗技术是应用范围最广、施工操作及管理最方便、施工效果最理想的防渗施工技术,只要能够优化施工技术,减少施工裂缝的出现,混凝土防渗技术的应用前景将十分乐观。 4.膜料防渗技术 膜料防渗技术是指在水利工程渠床上铺设防渗层,达到防渗的效果。这项技术的优点是成本低、效果好、施工简便;缺点是膜料的牢固性和抗冲击性能不足,很容易出现破损现象,影响防渗效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尽量保持膜料的完整,避免铺设失误导致的膜料破损。首先,在施工之前,需要将渠道周围铺平,清除施工区域内的杂物及杂草,避免地面不平或杂草生长造成的膜料损坏。其次,铺设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留出一些小褶,这样可以提高膜料的抗冲击能力。膜料的搭接处应有10~15厘米的重叠,这样能够确保搭接处不会出现渗漏问题。目前我国正在进一步改进膜料性能,希望能够找到抗磨损、抗冲击能力更强的材料,提升膜料防渗技术的应用范围。 5.沥青防渗技术 沥青是建筑工程中最为常见的材料,常用沥青防渗技术主要有两种施工方法:一种方法是先将渠道压实,之后洒水、除草,随后在表面喷洒热沥青,这样就能够在渠道表现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防渗的效果。另一种方法是在苇席、麻布等物质的表面喷洒沥青,制作成为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然后将这些材料铺设在渠道表面,达到防渗的效果。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接缝位置的铺设,确保不会留有缝隙,以免影响防渗效果。 6.防渗墙技术 设置防渗墙是较为常见的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防渗墙的厚度问题和施工管理问题,这样才能确保防渗效果。防渗墙施工有三种方法:首先是锯槽法,这种方法的技术要点是控制好锯槽刀的倾斜角度及施工细节的处理。其次是射水法,这种方法需要使用到浇注机、造孔机和混凝土搅拌机。最后是薄型抓斗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泥浆来保护渠道的壁体,常用的泥浆有自凝灰浆和塑性灰浆。 7.灌浆防渗技术 首先可以采用高压喷射灌浆的方法来提升地基的承载能力,达到防渗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防渗效果好、施工质量高,应用范围广;缺点是喷射流束很难控制,容易出现漏喷,因此需要根据施工地点的情况选择喷射方法。其次是卵烁层的防渗帷幕灌浆。先取部分黏土和水凝浆液混合,之后根据渠道内的地质情况设置灌浆标准,通常需要设置三个以上的灌浆孔,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填充。再次是经常用于岩石地基或者砂烁石地基的基础帷幕灌浆,这种方法是利用灌浆的形式实现防渗帷幕顶部和坝体的连接,其底部能够延伸至不透水的岩石层处,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地基处的地下水量,实现保护渠道的目的。最后是在传统灌浆基础上改进的控制性灌浆技术,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操作简便、灌浆效率高、节约灌浆时间,降低防渗成本。 三、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避免资源浪费,确保人类世世代代都能拥有充足的水源。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水利工程的渠道内经常会出现渗漏现象,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使用效果,缩短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给国家财产带来直接的损失。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找出导致渗漏的原因,完善施工技术,从根本上解决渠道的渗漏问题,让水利工程成为真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 作者:郑国财 单位:青海省大通县北川渠管理所 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篇3 当前,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不断开发,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中非常严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节水工程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水利部门在近几年来也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加强了对农业用水节水方面的建设。在我国组织的水利调查中发现,农业用水的量达到我国用水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其水利渠道中对水的利用程度很低。此外,水利渠道防渗施工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由此可见,水利渠道防渗工程的建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在对水利渠道防渗工程进行施工时,施工单位以及施工人员都要对工程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案,进而确保水利渠道防渗工程具有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好的质量。 1水利渠道防渗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分析 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了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在开展水利渠道工程防渗规划设计时应遵循的几点原则:首先,在开展水利渠道工程防渗规划设计之前应当对建筑物的等级进行划分,并依据有关的工作规范开展现场勘查工作和现场调查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对拟建水利渠道的基本信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勘察工作和调查工作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尽可能地分析拟建水利渠道的渠道土壤信息、建筑材料信息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渠道防渗经验和国内外优秀技术成果详细地规划水利工程渠道防渗设计。其次,在开展水利渠道工程防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据相关的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同时也要严格地遵循相应的工作规范,将防渗、防土壤盐渍化、防冻害等规划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从而尽可能地提升水利渠道工程防渗设计的科学性,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满足灌区总体布置的有关要求。最后,在开展水利渠道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施工地的具体情况作充分分析。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应当充分地分析设计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土壤、地下水位高度、气温等。同时也要结合渠道设计大小、渠道设计防渗性等工程要求开展设计实践工作。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应当充分地考虑水资源供需、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等情况,只有充分地考虑施工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水利渠道防渗设计人员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应当严格的遵循以上几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水利渠道防渗设计方案,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提升水利工程的总体质量。 2水利渠道的防渗作用一般来说,水利渠道防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2.1节约水资源 渠道防渗往往都是通过对现有的一些工程进行改造使其发挥作用,最终能够有效地节水。根据相关的实验得出,运用渠道防渗节约相同量的水所耗费的资金往往要远远低于修建水库耗费的资金,尽管水利渠道防渗在工程上可能会耗费一定的资金,但是其能够有效地减少占地面积,能够有效地缩小引水规模,降低各种维修费用,从这一方面上来说,建设渗透比较大的渠道往往会消耗比较少的投资。 2.2防止耕地盐碱化 如果水利渠道不能够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很容易就会导致耕地盐碱化。而随着渠道渗漏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其两侧农田的地下水位就会逐渐上升,进而使得耕地区出现盐碱化的情况。 2.3防止污水污染 对渠道进行堆砌以后就能够预防渠道中的渠水从地下水以及土壤中吸收一些有害以及对水资源安全不利的物质。 2.4防止渠道淤积、坍塌 在一般情况下,渠道防渗往往会结合防淤以及防塌等,在一些地区会有比较大的纵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渠道能够达到防冲以及防渗的效果。在渠道建成以后由于断面的粗糙率明显降低,因此水流的流速在不断加快,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淤积的发生概率。然后再采用卵石对渠道进行衬砌。其防坍塌以及防冲刷的性能就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都是传统的土渠与之无法相比拟的。 2.5降低排水工程的相关费用 如果在潮湿的土地当中没有添加衬砌的渠道很容易就会导致其附近的地下水位出现上升的情况,这就会对农民的耕种造成极大的困扰。因此,往往需要采用开挖排水渠的方式来降低地下水位,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其当中的杂草以及淤泥进行清理,以上的这些方法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相关的费用。 2.6降低维修的费用 在相关的实践中得知,对水利渠道工程进行衬砌能够有效地降低各种维修的费用,更主要的就是对渠道进行衬砌以后能够有效地预防动物打洞的情况,也可以有效地抑制一些杂草的生长,更能够预防淤积以及坍塌现象的产生。 3渠道防渗的种类以及适用条件 3.1土料类 这种渠道防渗的使用寿命大概为5-25年,这种技术主要是运用了一些素土、三合土、四合土、黏沙混合土以及灰土等,主要以砂石、石灰以及素土作为原材料。这些材料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就地取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施工的成本,而且施工的难度也不大,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其缺点是抗冰冻的能力比较差而且缺乏耐久性,会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这种类型的渠道防渗往往只能够被应用到一些气候比较温和而且规模不大的渠道当中。 3.2水泥土类 这种渠道防渗的使用寿命大概为8-30年,其中涵盖了干硬性水泥土以及塑性水泥土,主要是运用砂壤土以及水泥作为原材料,比较适合应用到一些气候较温和的地区,同时还要确保这附近能够有砂壤土的来源。其优点是能够实现就地取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造的成本,同时施工难度也不大。唯一的缺点就是抗冻性能比较差。 3.3石料类 石料类渠道防渗的使用寿命大概为25-40年之间,其中涵盖了浆砌料石、块石、石板以及卵石,主要是把水泥、卵石、料石以及块石等作为原材料。石料类渠道防渗的优点是比较抗冻而且抗冲的性能比较好,施工难度也不大,而且还有着比较高的耐久性。其缺点就是防渗的性能比较差,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此可见,石料类渠道防渗主要适用于一些石料来源比较丰富而且抗冻和抗冲要求比较高的渠道当中。 3.4膜料类 膜料类渠道防渗的使用寿命一般在20-30年之间,主要涵盖了土料保护层以及刚性保护层,把砂石、膜料、水泥以及土料都作为了其主要的原材料。其优点主要是防渗透的能力比较强而且质量也比较轻,此外其运输也非常方便。由此可见,膜料类渠道防渗主要被应用在一些中小型而且流速比较慢的渠道当中。 3.5沥青混凝土类 沥青混凝土类渠道防渗的使用寿命一般为20-30年之间,其涵盖着现场浇筑以及预制铺砌,主要是把水泥和石砂作为主要的原材料。其优点是抗渗的性能比较好而且还有着非常强的冻胀变形能力。其缺点是成本太高,而且所需要的原料也比较难得。由此可见,沥青混凝土类渠道防渗主要应用在一些冻害经常发生的地区,而且附近还要有沥青这种原材料的来源。 3.6混凝土类 混凝土类渠道防渗的使用寿命一般为30-50年之间,主要包含着预制铺砌、喷射法施工以及现场浇筑,主要把水泥、砂石以及速凝剂作为其主要的原材料。其优点是抗渗性能比较强、抗冲性能比较好,而且还有较高的耐久性。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其缺点就是对施工设备的数量要求比较多,而且施工的步骤也相当复杂。由此可见,混凝土类渠道防渗主要应用在地形以及气候不同的基岩以及风化岩基的渠道。 4防渗渠道的设计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采用渠道防渗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渠道渗水量,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而在防渗渠道设计中主要包括断面选择、断面参数以及材料的选择等。 4.1渠道防渗断面的选择以及优化设计 渠道防渗工程当中主要包含的断面有以下几种类型:梯形断面、弧底梯形断面以及U形断面等,这些不同的断面在具体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应用,这几种断面在我国水利渠道防渗工程中都可以寻找到,每一种断面的应用特点如下: 4.1.1梯形断面 梯形断面的特点是施工比较方便而且形状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而且在现阶段,梯形断面也有着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技术,施工的质量有所保障,其中需要的成本少,能够有效地降低施工的成本。这种断面现阶段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规模的渠道防渗工程当中。但是这种断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即其具有比较差的形状存在力条件,缺乏抗冻胀的性能,而且抗淤积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差。在梯形断面中进行设计主要是以经济实用以及水力最优作为其主要的设计方法。所谓的经济实用设计方法指的就是运用一些试算程序,对断面的各种参数进行假设验算,直到符合要求以后就可以对其参数进行确定。而所谓的水力最优设计指的就是依靠断面面积和水力之间的关系对断面进行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取到最大或者是最小水力情况下的断面参数。 4.1.2弧底梯形断面 这种形式的断面主要具有水利条件比较好,抗冻性能比较高而且容易控制施工的时间以及施工的成本都比较低的特点。因此这种断面形式一般都会被应用到大型的水利渠道建设当中以及一些旧渠道的改造工作当中。此外,由于这种形式的断面具有最小水流阻力的特点,因此,这种形式的断面其防湿周性以及防渗漏的能力都比较好,而且其在建造的过程中还有着比较小的工程量。通常而言,运用这种形式的断面,渠道在流水量小的情况下会有着比较好的节水性能,如果在水流量大的情况下会有着比较好的输砂能力,因此这就很容易对水的深度以及水的流速进行测量。最后,如果在渠道的底部用卵石进行铺底,就能够使其具有比较好的紧密性,进而使得边坡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不会轻易就产生冲刷的破坏。 4.1.3U形断面 这种形式的断面其具备的水力条件比较好,而且其整体性也比较强,能够有效地降低对地基冻胀的破坏,而且其水流的半径大,流速相对来说也比较快,对水、砂的输送能力都很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渠道在单位时间内的供水量。此外,这种形式的断面还具有比较好的防渗性,在输送水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减少水量损失。这种形式的断面施工的工作量比较小,而且劳动力以及原材料的需求量都不是很大,很方便管理。但是由于这种断面具有着比较复杂的形式,很难适应规模比较大的水利施工,所以这种形式的断面往往只是在一些比较小型的渠道中进行使用。U形断面主要是根据渠道流水的相关要求来对截面的形状进行设计,然后在这一过程中会获得相应的施工参数作为参考,但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设计。 4.2渠道防渗断面参数优化设计 当前,在对渠道断面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一般会采用动态规划的方式,而这一过程主要是以断面的一些参数作为依据,根据最终的设计目标来对参数的范围进行确定,最后会获得一个最优目标的参数,运用这种方式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渠道断面设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此外,渠道使用的断面形式确定以后,就可以运用最优的算法对其中的各项参数关系进行确定。在对纵横断面设计参数进行优化时,可以将其转变为一个多阶段决策的优化问题,进而确保能够得到最优的结果。运用动态规划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使设计周期变短,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最终确保渠道能够真正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5现阶段渠道防渗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能够有比较好的节水效果,那么这将会对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因为我国对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方面缺乏一定的重视程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在这一方面的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小,进而极大地影响到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的研究,所以在现阶段,这一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现阶段,我国广泛使用的一些防渗材料虽然具有一定优点,包括防漏水的效果好以及能够承受的水流压力大,但是一个很关键的缺点就是防冻性能比较差,这就导致这些材料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如何解决防冻性差这一局限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研究重点。此外,各种类型防渗材料的复合利用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将各种材料以其优缺点为依据相互之间进行结合,例如薄膜类具有比较好的防渗效果,但是其成本比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其与一些成本比较低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确保其能够达到最优的效益,将效益最大化。再者,现阶段主要的输水渠道基本上都是明渠,而相关的研究发现,暗渠以及暗管的输水技术有着比较好的防渗效果,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渗漏的损失。在北方的一些寒冷地区都会有冻土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将这些材料都填埋到冻土层以下往往就不会再出现冻胀这一系列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土地,同时还对田间耕作提供了更多的方便。由此可见,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建造和设计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以及设计埋设施工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6水利渠道的防渗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我国水利渠道防渗的相关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我国的节水工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资相对来说仍比较少,而且我国的渠道防渗工程缺乏对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工作效率高,而且施工的成本相比较而言也低。从这一方面上来说,我国的水利渠道防渗工程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使用,使得相关的工作更加专业化和现代化,更好地完成水利渠道防渗工程的建设。7结束语综上所述,水利渠道防渗工程是水利工程中的核心工程。现阶段,我国尽管对水利渠道防渗的相关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对此,我国必须要对水利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的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地采用一些新材料以及新技术,有效地降低渠道中的渗漏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国防渗工程的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磊.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技术措施分析[J].魅力中国,2021(11):327. [2]伍永周.渠道防渗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精品,2021(10):176. [3]王景礼.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1(12):126-127. [4]万明生.水利工程渠道防渗的作用及防渗技术措施探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1(4):207. [5]蓝晨露.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渠道防渗技术措施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21(8):34-36. [6]刘晓玲.渠道防渗水利工程技术研究[J].砖瓦世界,2021(5):283. [7]晋鹏.水利工程渠道防渗的意义及防渗技术措施研究[J].门窗,2020(6):210+213. [8]张法舜.试论农田水利工程中防渗渠道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2):2218. 作者:马梦翔 单位: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时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薪酬激励 薪酬激励是激励机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员工为了薪酬而辛勤劳作,员工在工作的时候为了得到更高的薪酬而努力的发挥潜在能力。薪酬激励的方式有年薪制、考勤奖励、销售激励及利润分享等,除了以上的激励方式,同时还要注重对职工的工作态度及行为方式等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员工的行为模式在薪酬分配中所占的比重,避免单一依赖工作业绩来评定薪酬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新时期中小企业里那些尽心尽力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职工,不仅宣扬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而且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着潜在的推动作用,如果他们的付出得不到回报,那么将会打击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企业运用薪酬的诱惑使得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努力实现工作目标,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最终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达到企业盈利的同时,可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培训激励 培训激励对员工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员工知识水平。激励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很多员工在进行企业知识培训时心不在焉,学习态度不认真,使得培训效果不是很好,激励可以使培训得到持续发展,企业进行培训的对象是员工,如果员工没有学习欲望自然培训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企业使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充满热情,主动参加企业培训,最终收到培训的预期效果。新时期中小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以解决员工培训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培训体系。 三、绩效激励 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估可以充分的发挥人力在资源利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能达到企业各项能力与资源的整合,提高组织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目标、促进共同的发展,所以,绩效评估旨在起到一种杠杆作用来达到激励效果。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是企业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能否充分发挥有人力资源潜在优势的保证。 四、奖罚激励 奖罚激励也是中小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激励措施,奖罚形式通常有:表扬、赞赏、晋级和批评、处分、开除等。对工作表现好的以及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要加以表扬,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赞赏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对那些在工作中消极怠慢的人要加以批评,处分。奖罚措施应用得当,将会发挥较大的激励能力中,但是如果应用不当,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对抗。 五、信任激励 新时期中小企业对员工的信任可以唤得员工的忠诚度与创新动力,企业通过信任、鼓励、尊重、支持等情感对员工进行激励,信任激励是最持久的激励措施之一,管理人员一个期待的目光,一句信任的话,一次真诚的帮助,都能使员工自信起来,走上成功的道路。员工能否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工作,与管理者的信任程度密切相关,管理人员只有相信每位员工,帮助员工树立自信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绩效水平。 六、结语 有效的利用激励措施可以充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新时期中小企业应当针对自己的情况,制定激励机制措施,利用各种激励措施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使得企业能够留住那些优秀的人才。新时期中小企业也有义务公布有关激励机制的相关规定,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要使用具体、量化及通用的考核指标,使得激励措施实现公开与公平,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与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毛媛 单位:山东法因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与对策 摘要: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作为中国经济构成中重要组成部分并解决了80%以上就业的中小企业面临沉重的成本压力和经营管理困境,但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如何在当前复杂困难的情况下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化挑战为机遇,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着重分析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对策 0引言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普遍遭遇经营管理困境,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既有管理模式和思路提出了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结合人力资源各大模块实际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1新常态下研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取,可持续的绿色环保健康的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中国经济正逐步转换增长动力,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转入创新驱动型的经济新常态。一些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将会大量涌向,这些机会将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增长点[1]。中央提出“十三五”规划,引入“互联网+”、“双创”、“制造业2025”等概念,对于数量众多,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新常态无疑是一道新的考题。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研究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2]。尤其在当前新常态的大潮下,更具有研究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当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1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企业面临用工荒 传统人口红利在逐步消失,劳动力要素配置在发生转换,“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中国就业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中国劳动力供给开始绝对地减少,而劳动力供给的总量,预计到2020年的战略节点上,这个数值会减少到9.16亿人[3]。根据2015年最新的城镇流动人员统计数据,首次录得城镇流动人口增幅下降。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以往传统的通过人口红利支撑的高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一方面订单下滑,业绩难以提振;另一方面亟需的各类人员难以招聘的尴尬局面,这一现象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2.2中小企业人力成本压力大,缺乏有效的成本管控手段 受生活水平提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劳动力成本10多年来大幅增长近4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3.2美元,已相当于菲律宾的2.6倍、印度尼西亚的3.6倍。面对高企的人力成本增幅,在资源、资金、人才、管理上都不占据优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感受尤为艰难。另一方面,企业“五险”费率居高不下,已达工资总额近四成。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险发展报告》(2014)称,无论是与OECD(经合组织)这类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养老金费率均“处于全球最高水平之列”。由此可见,高昂的制度成本,阻碍了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其中民营企业和科技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 2.3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造成的困境 中小企业,由于体量普遍较小,平台规模不足,发展空间有限,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尤其当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或外部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中小企业往往最先感受到寒意。在当下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各地中小企业倒闭之声不绝于耳,如此境遇下,断尾求生、减员增效成了很多中小企业的不二的选择。然而,在目前的法规环境下,要想通过减员来增效或者控制成本也成为一个难点。按照200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细则,企业在减员过程中需要背负极大的补偿成本,即使是对于工作表现及业绩表现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员工,企业也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够健全,有关劳动者保护、薪酬工资发放标准、社会保障、解决中小企业劳动争议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无法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相关法律保障[4]。同时,随着全面放开“二胎”等政策的推出,对拥有大量女职工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类企业,造成了更加严重的人力成本和用工压力。使得中小企业在如何既能保障岗位用工又能控制人工成本两者间徘徊,无所适从。 3中小企业如何适应新常态,化挑战为机遇 3.1采取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化解用工难 中小企业应主动适应新常态,针对自身行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有效缓解用工难题。充分运用组织结构扁平化,层级少,机制灵活的优势,对不同岗位和需求的员工设置多种就业形式,合理利用第三方社会资源,通过人事外包、人才租赁、灵活就业、弹性上班、季节用工、校企联合等多渠道、多途径吸引和引入所需的劳动力和人才。同时,制造企业还可以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等技术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3.2建立“互联网”+和“双创”思维,通过革新克服人力成本困境 传统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需要。如何破局?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建立起互联网+思维,在当前电商大举进入传统行业的背景下,勇于创新,将传统业务与电商相结合,用互联网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中间环节,优化企业岗位设置和配比,有效控制人力成本。笔者供职的物流企业,就将企业原有的内部ERP系统与自建的电商网站互联互通,实现客户在线下单,在线查询,在线跟踪,从而大幅度减少了企业客服人员的工作量,原有的客服团队规模得以合理控制,在不影响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人员和办公成本。同时,传统企业网络化运作,也对人员的引进和管理提供了更多和更灵活的方式,虚拟办公、加盟合作等以往因人员管理难度大而较难实现的经营模式,在互联网+的时代都已不再是困扰人力资源经理的难题。 3.3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应对策略 3.3.1招聘模块 可更多的尝试网络推广及手机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新渠道,变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招聘等人上门为积极主动向更广泛的潜在适选人群推送公司的招聘信息,适应时下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更好的提升招聘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基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及通讯技术手段,可进行更大范围的网络视频面试和在线测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更大的范围上面试更多的应征者,提高人才引进的成功率和效率。 3.3.2培训模块 以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培训,由于企业资源有限,对于培训工作往往有心无力,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随着互联网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和发展,目前市场上已普遍建立起各类成熟的网络教学和视频会议系统,培训资源相当丰富,使远隔千里的不同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可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统一实现网上视频授课和培训,并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培训效果的考核检测及员工反馈汇总分析,极大提升了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培训效果。 3.3.3薪酬和福利模块 薪酬和福利政策,向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企业管理者及HR最为关注和感到棘手的模块。研究表明,报酬的取得是否公平公正,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非常大,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薪酬的发放制度显然没有经过管理者的用心琢磨,薪酬结构单一,福利更是分不出层次。没有考虑到一些无形的智力和精神因素,使员工懒于改变,惰于创新,且无法留住知识性优秀人才[5]。在新常态下,多种灵活就业形式的采用和不断产生的新商业模式,为中小企业的薪酬和福利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向优秀的业务人员、研发人员提供更多的薪酬福利解决方案和分配模式,有效的缓解企业改革创新过程中,因为薪酬福利制度瓶颈或天花板造成的矛盾或劳资纠纷阻碍,引导企业摆脱内耗和恶性攀比的束缚。 3.3.4绩效模块 中小企业中由于组织结构扁平,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为避免繁琐的考核制度带来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绩效的设计和考核往往更多依赖“人治”,尤其在驻外机构和人员的绩效管理上存在诸多不足。通过引入ERP系统和实时通讯技术手段,中小企业HR完全可以实现更大的管理幅度,无论是考勤管理、业绩数据的传输汇总、各期总结的汇编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归总和梳理,极大提升了人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尽可能规避了管理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使绩效设计和实施更加客观公正和透明。 3.3.5劳动关系模块 中小企业往往不太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或者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企业宣传栏里挂的各种口号和企业的实际作为大相径庭。在创业阶段和经济繁荣时期,精神建设的匮乏被良好的业绩所掩盖,一旦繁华落去,面对严峻的市场,各种潜藏的劳动关系风险和冲突便不避免的爆发。企业唯有踏踏实实的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赢得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和认同,才能有效把控劳动关系风险,减少因劳资纠纷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员工士气影响。 3.3.6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模块 中小企业大多在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上缺乏明确的目标,政策的制订和施行取决于企业当下的需要居多。在“互联网+”、“双创”的大潮下,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大举进入传统行业,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互联网+时代的思维特征,即不断的创新、求变,所谓变则通,通则达,一味抱残守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终将被时间所抛弃。因此,新常态带给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启示就在于必须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必须建立由领导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各个部门经理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分工负责开展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并不断的进行沟通和调整[6]。没有先人一步的眼光和胸怀,就很难在行业中有生存的空间和土壤,迫使企业管理者和HR不得不重视到规划和战略的重要性。 4结论 总而言之,新常态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部环境因素与企业内部需求的叠加,要求中小企业管理者及HR必须将互联网+思维引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并将其深入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去,为企业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中求新求变求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苏丹 单位:深圳市森邦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之一,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有利于科技创新并推动地方经济的提高。然而,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加的突出。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的现状,从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希望可以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1前言 在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中小企业管理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对国民经济所做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但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依然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所以,要从当代的人力资源的新特征与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的、有效的解决对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并且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来加以对待。 2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况比较复杂,问题也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受传统人事制度的影响颇深,所以很难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过度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轨道上来。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普遍规模都比较小,各职能部门和岗位的划分也不像大型企业那样的细致,而且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员数量也是有限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交于几个人事干部去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一个部的事,它需要整个企业共同承担,由于中小企业人员数量有限,各个部门之间很难做到相互协调、互相合作。中小企业要想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要听决策层的指挥以及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否则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工作是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的。 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人员管理方面。 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不像大型企业那么完善,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数量较少,人数一般不会超过两个,且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比较匮乏,经验也不足,在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方面还能够简单应对,在一些比较复杂的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方面则无从下手。在现代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大多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培训上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他们不仅担心不仅在人力财力上的投入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还担心如果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可能会给别的企业公司做嫁衣,所以意识上是不在乎让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市场接轨的。 3.2管理方法方面。 很多的中小企业只关注的是他们所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很少从本质上去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像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才会有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它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充分发挥等等问题。 4解决问题的对策 要想解决中小企业的这些问题,还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哥哥环节逐一击破。梳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才能真正的从传统人事管理国度到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来。 4.1建立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对于一个要做大做强做好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的当前状况是什么,企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以及如何引进这些人才都是一个企业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企业发展好坏的基础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完整与否,没有人力资源支持的企业战略往往就是一个空壳。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要注意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史融为一体的,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优秀的人力资源的规划一定是能够能够让企业和员工共同进步的计划,将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转化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可以使企业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通过规范各种制度使得企业内部有着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 4.2人才的引进与培训。 中小企业的人才招聘是企业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第一道门槛,新员工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否具有培养价值主要取决于这个环节的把握。不同的岗位考核的指标是不一样的,而且,不是能力越高越好,学历越高聘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层次采取不同的招聘条件,不仅关注应聘者的外在条件,更多的是关注内在道德素质。加强中小企业的培训学习工作对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培训要采取内外兼修、双管齐下的方式,不仅要出去像一些先进的中小企业学习,而且还要定期的请外部专业人才到公司进行培训。 4.3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去制定考核的标准,不管是哪个层级的人才都要进行考核,督促员工了解市场、提高专业知识以更好的服务企业,提高企业效益。同时考核的结果还应与薪酬福利挂钩,考核通过的员工可以加薪升职,考核不通过的员工扣薪资甚至辞退,这样可以激励员工努力认真的工作,增强他们的干劲,并且监督员工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企业一起共同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康祝婷 何帆 孟亮 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探析 1建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1.1有助于企业未来战略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数量非常多,企业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应该要清楚地知道,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不仅仅是看目前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于企业未来的战略方向和企业未来的竞争实力也需要深思熟虑。而绩效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推动企业未来战略的发展。第一,绩效管理可以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推动企业战略可持续发展。第二,好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非常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的传递企业发展理念,保证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了解企业战略目标。第三,绩效管理不仅是评价员工的有效手段,而且是衡量个人价值的一种方法,并可以通过绩效管理将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和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具体到每一位员工身上来实现,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履行使命,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2有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运作的前提都是企业文化,绩效管理会对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长远来看,绩效管理中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具体和强化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管理观念;另外,绩效管理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主观能动性、开发团队和个人潜能、使企业文化不断深化和优化的管理方法。比如把员工《工作日志》的完成情况与填写质量列入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当中,就有助于让员工在每日的工作中形成多思考、多总结的好习惯。另外,绩效管理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形成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2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 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是客观地、公正地评价员工个体的劳动成果,促使员工共同朝着企业的目标努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保障企业顺利进行员工考核工作的基础。目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考核目的,不知道绩效考核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少、规模小、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理念落后的特点,使得这些企业在绩效考核体系设立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误区。首先是考核指标与企业目标相关度弱,指标过于笼统,重点没有突出,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支撑起不到任何作用,绩效管理也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其次是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缺乏客观衡量标准,不能具体、准确操作,定性判断多,定量判断少。 2.2待遇和奖惩不合理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合理的待遇和奖惩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待遇和奖惩是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手段,更是提升企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重要方式。然而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还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见:其一,分配的待遇是不合理的,就中小企业而言,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体,经营方式也比较灵活,经济效益虽有较大的波动,但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对员工的短期吸引力较大。而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很多中小企业对员工的待遇分配并不合理,一部分员工的收入难以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工作信心,同时限制了员工的发展,不利于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其二,奖惩制度缺乏,很多中小企业在工资发放上管理不善,无论付出多少的劳动,工资都难以有明显的差别。如果长期这样的话,就会使员工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绩效观。员工的工作热情大减,最终将导致企业效益也大为下降。 2.3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缺乏有效的绩效沟通 绩效沟通不仅是绩效管理的核心,而且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小企业却往往忽视绩效沟通,因为迫于市场压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总是忙于处理各项事务及拓展业绩,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拓展市场上。受上层管辖者的影响,他们自己部门工作人员或团队工作人员也会遵循“一切凭业绩说话”的思想路线,把其所有精力放在开发市场、寻找更多的客户源过程当中。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管理者忽视其部门员工的绩效沟通,从而造成企业绩效管理目标的偏差。另外,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绩效沟通机制还不健全,绩效沟通的对象、活动频率、渠道选择仍然缺乏明确的制度,没有了制度的规范与约束,员工评价就会有失客观性、全面性和合理性,因而员工与主管间经常会因为绩效的考评结果发生矛盾。 3完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有效对策 3.1设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在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过程中,为了使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得以提升,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势在必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绩效考核能否实现导向作用。所以说,在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尽可能准确地考核员工的个人业绩,这样有利于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绩效指标的制定,应该摒弃原来传统的由上级直接下达命令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管理者应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协作,多多倾听员工的心声,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员工的自信心和企业归属感。同时,在设置绩效管理考核指标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抓住重点与关键,无须设置与工作内容关系不大的指标,另外要减少含混不清的或主观性强的内容。在权重设置上,不能单凭自己的臆断,应通过具体的分析,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给出相应的权重。总之,在绩效考核体系制定中,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依据其他企业成功的案例分析,制定出适合自身企业稳定发展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3.2构建完善的绩效工资制度 中小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内部考核指导工作,做好内部考核指导工作,要求中小企业制定全面、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健全职工绩效工资制度。企业绩效考核应该与工资制度相结合,提升绩效是考核的目的,但是,仅仅依靠考核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只有将考核结果与被考核员工的个人利益相挂钩,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员工发放工资的时候应该坚持“优绩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避免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正、合理地对待企业的每个员工。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奖惩的力度,只有真正把员工的职位升降和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且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工作,也就说明企业在绩效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3制定绩效沟通战略,完善沟通渠道 任何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沟通,尤其是绩效沟通,沟通是企业绩效系统的生命线。中小企业若想加强沟通,保证绩效管理的客观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保证整个企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必须拥有明确的、统一的绩效沟通战略。从本质上讲,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沟通问题就是因为缺乏沟通战略,而沟通战略恰恰可以为沟通行为提供方向和动力。另外,为了从全方面提高企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水平,在制定绩效沟通目标战略时,可以将管理人员、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诸多方面结合为有机整体。第二,企业的沟通渠道要完善。企业在实行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绩效沟通的渠道,这些渠道有些是正式的,有些是非正式的,并且各有各的优缺点,不同渠道所适应情景也有所不同。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必须知道应当通过哪些渠道来提高沟通的效果,也要让员工知道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确保员工和管理层间的沟通无障碍,保证沟通渠道的完善性。除此之外,企业可以运用正式与非正式沟通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绩效沟通渠道的多样化。还可以增加一些新型的、快速的、容易被工作人员接受的沟通渠道,同时考虑不同渠道所具有的互补作用。 4结论 中小企业没有大型企业规模大,且资金不足,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另辟蹊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好方法。因此,中小企业要想不断地发展壮大,就需要员工和领导者齐心协力来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系统。 作者:张锦锦 单位:新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外部协调性 中小企业在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操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中小企业内部自身的协调,更应该注重中小企业与外部社会整个系统的融洽性,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不断通过培训和开发提升员工的能力进而与行业标准保持高度一致。 培训与开发在提高中小企业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上,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对未来有明确构想的管理人员,而培训更多地关注近期目标,一般用来提高非管理人员在现在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然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导思想是提升所有员工的能力,因此上述划分过于简单。所谓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与开发既包括追求多种技能和灵活的经营方式,也包括这样一种认识,即人力资源的价值甚高,中小企业要留住员工,保持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与责任感,就必须注重员工的全面发展。如果一个组织将员工视为人力资本,那么培训与开发就代表着这些资本的持续投资和对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预期,为了使人力资源能够保值并且增值,就必须建立中小企业系统的培训体系。此外,管理人员也应随时随地接受培训,因为除了与管理发展有关的素质(如创造性、综合性之抽象推理和个人发展等)以外,他们还需要掌握现行的经营技能。制定培训战略与规划包括四个明确的步骤:需求评估、设定目标与方法、实施培训以及进行培训评估。 第一步是需求评估,指培训的背景及其必要性。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分析:组织、任务、个人。在组织层面上,需要考虑培训与组织目标是如何相关的;培训对日常的工作场所有何影响;培训成本与期望收益是什么。任务层面的评估是指检查分配在不同职位的明确的责任与职责以及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类型。在任务层面上需要考虑职位的责任;成功的绩效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工作如何给员工提供直接反馈等。个人层面评估主要考虑将要参加培训的员工。在设计中需要分析员工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员工喜欢的学习方式;员工的特殊需求等等。 第二步是设定目标与方法,设定培训活动目标时需要紧密结合组织绩效管理系统的数据,特殊的培训目标可以从绩效反馈中得到。 第三步是实施培训设计,需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是干扰,如果先前的培训或固有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成为阻碍,就产生了干扰。在现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由于先入为主,在行为的某些方式上越有经验的人,就越难以改变他们惯有的做事方式。第二个是转化问题。因为员工的培训环境和真正的工作环境大相径庭,很难转化。在尽可能模拟真实条件的环境中进行培训,转化相对较容易些,但显然不能适合所有的工作。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培训时要因地适宜,量体裁衣,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培训方案。 第四步是评估。评估的标准应该在培训实施前就确定下来,这样便于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考察,保证员工的培训结果得到强化。许多培训在设计时都认为很必要,很切合实际,但培训完就如同走马灯,只是走了走过场。这就需要中小企业采取措施来加强,比如和绩效挂钩,和薪酬联系起来等等。 二、中小企业内部协调性 攘外必先安内,要想让中小企业之树常青,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就必须使中小企业内部先行协调发展。 1.薪酬体系 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我们就无法回避薪酬体系这个无论对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和劳动者来说都最敏感的问题。薪酬制度是中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完善的薪酬制度,对调动中小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中小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薪酬表达这样一个含义,即中小企业对它的员工给中小企业所做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与创造所付给的相应的回报或答谢,其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换或交易。 2.绩效管理 战略人力资源的绩效既包括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管理绩效或实践绩效,又包括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中小企业运营的贡献绩效。前者主要是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方法实施评估,用以不断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作业效率,而后者则是通过对组织环境的评估,务求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成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贡献者。二者相互连贯、相互制约,共同促进战略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系统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战略人力资源不但要与外部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契合,而且还要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相契合,即战略人力资源应该具有系统的集成性。例如,在战略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体系中,首先是依据中小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进行目标分解,划分到各部门,形成部门目标,然后基于部门的绩效指标和各岗位职能职责,确定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从而将个人绩效同部门乃至组织绩效挂钩,使员工利益与中小企业捆绑在一起。 3.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文化是中小企业成员共同享有的内在化的信念和价值观。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来源:中小企业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创立者、领导人以及员工在加入中小企业时带进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成员在实际工作中用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至于中小企业文化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除高层管理人员的理念、期望和选择等与中小企业文化有互动的关系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内涵或活动,显然一方面受中小企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会经由活动的结构而影响中小企业文化,两者是在相互牵制和相互促进的情境中不断的发展。 三、结束语 采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应生搬硬套,而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境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一样。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清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中小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中小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突出,企业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设计员工职业生涯和人力资源的规划,优化人员招聘策略,加强组织培训。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美国《商业周刊》2000年特辑《21世纪的公司》中指出:“21世纪的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创造力是财富和成长的源泉”。创造力从何而来?创造力来源泉于人才,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员工的素质与士气的高低,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只有取得了优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能量,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并保持其优势,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虽然绝大多数企业领导普遍重视人才,但由于他们专业背景的限制,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及其战略价值缺少认识,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看成是无需特殊专长的事务性活动。由于领导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很多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战略高度与企业决策和有效开展活动缺乏组织保障。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人力资源部门或职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即使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内容也仅限于招聘、工资发放、档案保管等行政事务性工作。 2用人机制不规范 我国中小企业在人才选拔上往往重视人的资历,轻视人的能力;重视人的稳定性,轻视人的创造性。高素质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造成人力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在干部使用上不是任人唯贤,更多的是任人唯亲,形成“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对企业干部的选拔、使用、考核目标、方式、手段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中小型国有企业,往往采用行政式方式选拔人才,人为的主观因素较多,胜任与不胜任界限模糊,最终导致有较高素养、开拓创新的人才被淹没和流失。 3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视不够 很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出于现实业务的急迫需要。而不是人才储备的战略。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人员积压和人才匮乏的现象在企业内部经常出现,许多工作难以持续有效开展。由于知识、能力的形成具有特殊的路径,和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心智模式有很大关系,员工能力、创造精神是难以复制的,因此关键岗位上高素质人才的缺失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流失一名重要岗位核心员工,至少需要投入2个月的时间,4个月的薪酬才可能找到新的合适人选,而且需要3~6个月的培训时间,新员工才能适应工作,发挥作用。这样的代价对于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4企业招聘工作有待改进 招聘到优秀的、理想的员工能够切实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核心工作。但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的招聘工作有流程、无方法,特别是招聘和甄选缺乏理论的指导,基本依靠招聘人员的经验,面试缺乏精心设计。在选聘观念上主要考虑应聘者的学历、经验和资历,较少考虑应聘者的动机、态度和组织文化的认同。这给员工人职后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5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分离的,一般都由各业务部门分别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当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更谈不上人才的储备。 6缺乏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对员工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没有将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企业人才管理,也没有认识到人才职业生涯管理的投资价值。企业员工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员工不可能了解企业所有岗位,不可能了解各岗位所需要的条件,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满足何种条件才能晋升。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员工在企业中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发展。直接导致员工缺乏学习动力,扼杀了员工的潜质,又使企业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7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分配制度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目前,虽然企业有了较大的分配自主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科学系统的分配方法和严格的考核实施办法,造成工资政策执行缺乏活力,特别是国有中小型企业吃“大锅饭”问题表现突出,待遇上拉不开档次,干得好与干得不好在薪酬分配上体现不明显,平均主义现象严重。对一些知识型员工缺乏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激励设计,使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人才,而在职人员也难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8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脱钩 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具有统一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蕴涵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企业人格,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领导喊喊口号、贴几张标语、弄几场文体活动,就这样算事了。根本原因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的建设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振兴功能、协调功能和辐射功能没有被很好的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以致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在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个组织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队伍整体的情况,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打造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而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是组织持续成长的重要法宝。因此,企业要始终将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体,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所有成员都看做待开发的资源,挖掘人的潜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尊重职工的劳动、尊重职工的人格、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尊重职工的创造精神,把人用好、用活、用到最适宜发挥作用的地方。制定与之适应的制度,兼顾不同方面职工的利益。尤其是公平、公正的员工评价、激励和约束,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调动各类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例如,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学习成长机会。采用工作丰富化,给予更多的自主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用人机制,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建立能上能下的岗位竞争机制和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首先,要建立公正、公平、择优的员工竞争上岗制度,惟才是举,不看学历、资历,关键看实绩;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以员工的业绩作为岗位调整的依据;再次,创造人才发挥效能的环境,对有能力、有特长、有突出业绩者委以重任,将他们安置到适当的位置上,使其聪明才智得以施展。通过科学的用人机制,既可以做到人尽其用,又使人才发挥专长,激发人才工作兴趣,增强人才工作信心,使其以积极和热情的态度投入工作,以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实现企业目标,也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所谓员工职业生涯是指员工个人职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职业生活的方式、内容和职业发展的阶段,它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新员工都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抱有一定的愿望,并为自己制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同时,会积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创造条件。只有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应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为员工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形成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创业发展互相匹配、共同推进的局面,使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确定了员工职业生涯思想,才能充分挖掘每一个员工的潜能。因此,企业要为员工搭建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同时要善于引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发展道路,给员工提供在企业内部成长的空间和选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设计职工职业计划表,绘制企业中的各项工作职位及人力资源情况表,为员工提供清晰的路径,让员工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个工作岗位说明和工作分析,明白做这个职位需要什么条件和能力。企业还要为员工提供管理线和专家线两条晋升通道,由员工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选择在不同的发展路线,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 中小企业要兴旺发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由于企业规模扩张、人员流动、新业务增加及技术改进、产品更新等原因,企业内部的人员需求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应该定期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和现有人力资源的能力状况进行审查,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按照美国詹姆斯·迈夫的分类,员工一般分为四类:(1)核心员工。比如带有项目研究成果的研究人员和有经验的管理者。(2)耗费企业很大代价才可替换的人员。比如有良好顾客关系的营销人员。(3)可替代的人员。(4)可随时替换人员。对于第一二类员工,属于稀缺资源,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不能亡羊补牢,在没有空缺时就应该建立人才库和后备人才梯队。这样,可有效地避免人员跳槽带来被动的工作局面。 (四)优化人员招聘策略 企业为了获取优秀的、合适的人才,必须改善人员招聘工作。一是要改进选聘的方法,重视对面试等环节的设计。招聘方法的选用一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既要考虑招聘人才的成本,又要考虑如何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面试工作是招聘人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面试时不能一味强调人才的工作经验,从事本项工作的年限,而应该将经验与潜能、学历与能力、职位与才干等方面综合考虑。将不同层次的人才招聘到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上,以免大材小用,高才低用,造成人才浪费。二是重视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避免盲目追求高学历。应注重考虑员工的价值观念、职业兴趣、综合素质、潜能、道德责任感等因素和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三是在招聘的方式上,应重视内部员工的推荐。因为内部员工最清楚公司的文化和需要,对应聘人也较为了解,所以这种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非常可靠。例如,uT斯达康有着“全员猎头”的传统,50%的员工是由内部员工推荐而来,在研发人员中这一比例更高。而对于举荐人,公司设有伯乐榜和信息奖等物质奖励。 (五)有效开展组织培训,帮助员工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对企业而言,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时要认识到员工培训的投入不仅仅是一项成本,而且是一项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是能带来更大回报的投资。对员工而言,企业员工也必须正确对待培训,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为员工个体提供了生存空间,企业发展同样也给员工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员工素质和技能提高来支撑。这就要求员工在对待培训问题上要处理好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培训与自我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培训的组织和实施上,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要注意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对高层管理者和核心员工以外部训练为主,可选送外出深造和交流,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对一般员工的培训以在职培训为主,如鼓励职工参加自修或函大、夜大学习,聘请大专院校学者和企管专家作辅导讲座,以降低培训成本。中小企业还应重视“干中学”和员工交流的培训作用,通过建立坦城开放、互动学习的文化来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和能力提升。对新人职员工可以建立“导师制”,通过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加强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对企业的认同与归属感。增强他们对自己在企业内发展前途的信心。 (六)完善企业的薪酬福利体系,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机制 1实行差异化的薪酬制度。实行效益工资与岗位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同时把奖金、培训等多种奖励项目纳入报酬体系,建立差异化的薪金制,适当拉开差距。而员工报酬主要取决于任职岗位、业绩水平和企业效益。在满足不同需求的层次上,将福利、带薪培训等奖励方式有机地纳入薪酬体系中,使员工、管理者、经营者能各得所需,使薪金制有更大的灵活性。 2实行差异化的晋升制度。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高层需要更多的来自于工作的挑战性,其核心在于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程度,随着管理层次的升高,权力的需求欲就越强,所以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晋升的需要还是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因此,建立通畅、差异化的晋升制度,是留住优秀人才、核心员工的重要保障。 3实行差异化的奖金制度。奖金的分配基数和比例等必须制度化,而奖金的发放是建立在严格的考核制度基础上。激励的范围也不能过于狭窄,不能只注重对于企业紧缺人才和核心人才的激励,对于普通员工,工作表现突出的。也应该奖励。奖金分配是随企业的经济效益、工资总额、员工岗位调整及工作业绩变动而变动的。 4实行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股票期权是指企业给予高级管理人员或核心技术人员的一种权利,他们可凭借这种权利在一定期限内(如3年或5年)的某一时间,以预先约定的某一价格购一定数量的本企业股票,并在他们认为合适的价位上抛出。这种价值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了优秀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贡献。在股票期权制度的激励下,创业不久的新兴公司也能够吸引到优秀人才和大公司展开竞争。 (七)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著名管理思想家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认为,愿景是人们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如果这种愿景是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它的力量之大简直无法想象。一定的企业文化。展示了企业的管理方式、用人策略,在当今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中,它能作为薪金的补充,吸引企业所需要的高智能个体加入,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因此,企业文化的构建并非只是一句空话,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通过激励手段,营造和推进“文化管理”,使企业员工得到一种感召,有一种利益趋同的影响力,减少或者消除企业成员间的冲突,更好地促进企业成员间权、责、利的一致性。企业各层次员工不同的需要满足了,就会把自己的发展同企业的目标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投入企业工作和事业中去,达到企业的和谐。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摘要:文章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出发,阐述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人力资原管理缺少规划和战略目标不明确等方面,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量大、面广、起点不高,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转型的两大挑战,其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普遍提高中小企业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应该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人力资源管理缺少规划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少规划。由于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计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在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招聘公司急缺人才时,任意调整公司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水平,吸引人才。有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任意降低薪酬,减少经营风险。由于缺少规划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最终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未得到充分利用,人力部门仍忙于日常事务 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局域网,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通,但很多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还不习惯通过网络完成传统的管理互动内容,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这些企业的人力部门而言,就意味着难以从事务性工作中脱身,无法集中在核心事务上,效率不高。我国已加入WTO,借鉴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一整套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二次开发、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积极“补课”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组织中角色的战略转移,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当务之急。 (三)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缺乏实际经验 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或相关专业近期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十分活跃的头脑,敢想敢干,可塑性十分强。这些人士分布在各种类型的企业中,特别是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聘用的较多。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知识与经验并重的工作。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还要十分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更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和积累才能掌握。 (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不足 由于中小企业多数处于资金积累的成长期,而且大多数从事薄弱的传统产业,资金积累是~个漫长的过程,对外融资又非常困难,所以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在引进人才上,和大企业引进人才时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薪相比,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比如你让一个小规模的加工厂拿出几十万年薪去聘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运营企业,是很不现实的。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年薪甚至就是一个小企业的年度纯利润。要企业拿出大比重的资本来引进这些高层人才,也会为企业的运营带来较大风险。在培训人才上,中小企业也很少投入。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开展培训工作;即使有,也是对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进行临时培训。 (五)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当今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大中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竞争空前激烈;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完善,造成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人事任用不当,绩效考核体系、员工报偿制度、激励机制有缺陷不公正,培训缺乏效用,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滞后等问题,这些都会造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严重流失。 (六)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予以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从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首先要明晰,而后才能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随后才会有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往往涉足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新开拓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不像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建议由劳动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岗位供求、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等进行一次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此确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战略目标。 (二)配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提高其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它的引进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即使有人来担任此职位却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陌生的管理方式被引入到企业必须有熟知它的人才能将它落实到实处。所以,企业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可以采用内部培训的方式,为他们购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书籍、资料,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其次采用外部培训的方式,组织他们到有这方面经验的公司去学习交流。再则可用外部招聘的方式,聘请有这方面经验的人来担任此职务,并鼓励其将所掌握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传授给经验不足的管理人员。 (三)加强企业学习氛围及员工培训 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企业,知识上的落伍,将直接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度是非常大的。定期学习和培训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两点。为了公司以后的持续发展,为了吸引和挽留优秀的员工,必须要加强企业的学习氛围,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此外,加强上下层之间的经常性沟通,使员工释放挫折感和不满情绪。加强同级之间的自由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互补,获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四)解放思想,合理放权 中小企业领导要解放思想,相信下属,在做好企业的整体规划时,不断地给别人机会,合理放权。同时老板要以德管人,用德来影响别人,力争像王石、张瑞敏一样地成为思想家,要让自己的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奉献。 (五)利用网络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充分利用网络,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训,高效地完成招聘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的最大优势就是使企业内部血脉通畅,信息传递迅捷,焕发活力,成为大网络组织中的一个信息灵通的活跃结点。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聊天室、公告栏、建议区、个人主页等,每位员工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部门或个人进行横向、纵向的交流。这样,传统的科层制度也被流程式、矩阵式等以网络为依托的管理方式取代。 (六)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首先,中小企业应树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观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企业战略性管理的观念。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应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同时应纳入企业经营总战略和总决策中。其次,树立人力资本观念。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者——西奥多·舒尔次也认为“人力资本是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质量的提高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新形势下,这种对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资本化趋势的认同就是最大的创新。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企业中建立利益共同体,让员工分红入股,让技术创新者凭技术入股,让职业经理人以管理股的形式拥有企业的产权,使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存共荣,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防范措施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企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一项新型管理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来看,能够有效规避风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无论从意识形态上的认知,还是外包机制都有所欠缺。文章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原因和风险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了几点改善措施,切实希望有助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防范。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既充满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又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小型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特质所限,存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差,企业管理方法不够科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目前相关人员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主要是将企业的边缘化业务转接给专门的外包公司去运作,通过二者的相互配合,形成的一项新型管理模式,目的是提升企业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规避运营风险。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来源及成因 1.1中小企业选择外包公司存在根本性风险 以我国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仍处于发展性阶段,相应的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因此,中小型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公司时,通常存在根本性风险问题。根本性风险是指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阶层对外包服务的认知程度不够,对外包公司的管理能力、运营状况和合作信誉等层面的考察不够深入,导致选择了不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无形中增大了企业运营的风险。 1.2中小企业选择外包公司存在选择性风险 外包服务模式的崛起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外资企业注入中国市场,带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同时,极大地冲击了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所以,中小型企业迫切地寻求服务质量好、专业性较强的外包公司,但是这些高水平的外包公司通常是以国外公司为主,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国内的中小型企业服务对接困难。 1.3中小企业选择外包公司存在操作性风险 中小型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从侧面反映出自身管理能力不足,规避风险能力差的现状。某些不正规的外包公司会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暗自进行操作,使企业的外包过程存在隐患。造成这种操作性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管理层在考察外包公司时不够细致,没有制定出详细的项目预案,在签署合同协议时考虑不周全,存在漏洞;其次,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必然会提供给外包公司一些机密信息,例如职工信息、运营方针和发展策略等问题,都容易被某些不法外包公司所利用。 1.4中小企业选择外包公司存在合作性风险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企业和外包公司处于长期的合作模式,二者在合作期间难免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纠纷。造成这种合作性风险的原因主要是涉及到双方利益分配和风险责任分担问题。首先,不同企业和外包公司的运营理念、招聘标准、价值理念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交流和沟通的冲突;其次,企业虽然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给服务商,但是并不是将所有的管理权限交给对方,因此,就会导致外包公司在进行服务过程中遇到职能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在产生运营风险时可能会发生推卸责任的风险。 1.5中小企业选择外包公司存在缺乏法律保障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属于一项新型产业模式,在国内相应产业链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来自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企业与外包公司之间的利益纠纷和责任分担问题没有权威的条例法案进行仲裁审判,导致了国内外包服务市场异常混乱,企业难以得到权威性的法律保障。一旦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风险问题,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的合法权益将无从保证,如果出现外包公司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的情况,中小型企业难以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防范措施 2.1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提高对外包服务的认知程度 想要从根本上防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时企业的领导层要提高对外包服务的认知程度,清楚外包服务流程和细节,明确外包服务的内容。对外包公司的管理能力、运营状况和合作信誉等层面要进行细致的考察,最大程度上利用外包服务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谨慎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外包模式和服务公司 中小企业与外包公司合作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外包模式和服务公司的选择问题,对外包服务的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以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来看,企业与外包公司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过去委托的关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战略性合作的关系。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选择时,必须从专业方向、招聘准则、用人理念和公司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外包公司进行评定,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外包模式和服务公司。 2.3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事项和内容 企业在与外包公司签订合同协议的时候,要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事项和内容,包括招聘原则、用人标准、运营理念、薪酬待遇,企业和外包公司双方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分配,都要细致地讨论。而且要将企业的职位信息、发展战略和奖惩措施等重要信息酌情透露给外包公司,但是要保护好企业最核心的机密信息,防止被不法公司窃取。通过企业的信息资料,外包公司可以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为企业招聘更为优秀的人才,全面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2.4加快推进外包服务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对外包公司的监督力度,签订规范的合同协议来约束外包公司的行为,但是一旦发生风险问题,而外包公司拒绝承担相应责任的时候,仍然需要国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外包服务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建设,积极整顿外包服务市场,使外包产业逐步形成一条高质量、高素质、高专业性和高信誉度的优质服务产业链。 2.5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公司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给服务公司,实际上是把人才管理环节交给了外包公司,这就要求外包公司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任何企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高端专业人才的管理,要想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服务质量,必须加强外包公司的团队人才建设,才能为企业挑选出具备优秀品质、专业技能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人力资源。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风险。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加快企业建设,企业要尽量避免外包期间的隐患。通过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提高对外包服务的认知程度,谨慎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外包模式和服务公司,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事项和内容,加快推进外包服务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建设等措施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成效。 作者:吴昊 周靖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调查 摘要:我国的中小企业因具有经营范围广、行业齐全、市场适应性强等特点,所以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与此同时,昆明市作为云南省“桥头堡”的战略布局中心,其发展日新月异。基于此,本文针对昆明市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出了相应对策,同时也为该专业的在校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指导。 关键词:昆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 本次调查基于昆明市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需求的实证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昆明市中小企业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旨在借此了解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昆明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1.1中小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具有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经营范围广、行业齐全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等方面的不足。 1.2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 在本次调查中,总共发放问卷150份,实际收回问卷1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38.67%。从企业的规模来看,在调查的企业中员工数量大多集中在500人以下,约占68.96%,其次为公司规模在500~2000人的企业,占调查的22.41%。 1.3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素质一般可以划分为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五个方面。在调查中,问卷设计主要针对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素质需求收集信息。通过调研发现,昆明中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的需求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数量方面,对于人力资源岗位需求增大,市场前景普遍较为看好。在所调查的共计116家昆明中小企业中,有92家(占82.8%)中小企业对于本公司未来五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需求明确,表示公司已设立或即将设立相关的人力资源岗位。 (2)在能力要求方面,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校毕业生每年接近饱和的人数供应,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人才需求更加倾向于复合型人才,同时对于应聘者的责任感、诚信精神、敬业精神等也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涉及问卷问题“贵单位招聘人才时,最注重的个人能力是:(多选题)”。 (3)企业更重视实操能力而非证书越多越好。中小企业普遍要求岗位人员持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但有66%的企业对于应聘者是否持有其他证书无特定需求。而这一调查结果却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观念想法迥异。在问及对大学生求职困难的看法时,企业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的吃苦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欠缺并亟待提高。 2建议和对策 2.1对满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的建议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应立足现在、着眼将来,其准确性对人力资源规划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故对中小企业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现昆明市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处于较为落后的粗放状态。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无论是人力资源工作者还是领导者都要懂得了解职工的需要、需求及其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推动企业发展。 (2)提高人才素质。加强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构建学习型企业,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或是外出学习、交流等活动,让员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的新动态,从而更好地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长效的人才支撑。 (3)积极有效地引进人才。首先企业要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特点,对行业市场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并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明确人才发展趋势,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性部署,并贯彻落实。人力资源部要做好人才的招聘和管理,为企业吸引和留住那些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 2.2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在高校本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通过制订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索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故对学校提出以下建议。 (1)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从人才的市场需求导向出发,116余家企业和用人单位明确提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应该包括:第一,全面发掘和培养学生各种管理实践能力;第二,努力提高学生各种技能,即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 (2)制定适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立足市场,不断更新和调整培养方案。社会在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的应用都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3)创建校企联合培养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据调查,在中小企业人才引进方式中校企合作受到重视,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指导。 2.3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建议 对于未来准备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的人力专业学生,就要求在大学期间,对照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注重提升自身的通用技能及专业技能。 (1)对专业前景树立信心。根据调查显示,随着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日益科学化与规范化,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重视也趋于明显。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努力夯实专业知识技能,今后为企业所用。 (2)重视个人品德修养。首先,据调查了解到,个人忠诚度是现在大部分企业最关注的。其次,认真负责,诚实守信。拥有诚信、认真负责的态度,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保持良好,建立广泛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最后,增强自信心,适应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3)提高个人能力。首先,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能使自己脱颖而出的利器在于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其次,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升。最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在面对新技能新知识的需要时,才能通过学习得以补充进步。 作者:陆子娟 刘茜茜 廖康 单位: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 摘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激励机制的构建及应用是企业员工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参考标准。胜任力是企业员工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将员工胜任素质的提升作为最终目标。本文就胜任力模型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及完善措施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胜任素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谋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狠下功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制度及薪酬激励机制是员工的关注焦点,如何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使员工的胜任素质能够稳步提升,就成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探究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一、胜任力及胜任素质的基本内涵及其基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胜任力最早是由美国的研究人员提出,胜任力从内涵上看涉及到个体的工作绩效及由此延伸的个体工作技能、知识水平、动机心理等多个方面,简单地说,胜任力及胜任素质就是个体在工作岗位上获取优异工作业绩的能力和潜质。胜任力在特点上具备了工作绩效的区分性、工作岗位的差异性、个体素质的变化性,是一种动态的衡量个体工作能力和潜力的模式,被社会各行业所广泛采纳应用[1]。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引入胜任力这一概念,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及服务方面的质量及效率,应对更趋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中,在胜任素质模型的参与及引导下,可以在员工的选聘、员工的分配、员工的流转及员工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优化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格局,让员工在健康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进步,最终内化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的平稳高速发展。 二、胜任力及胜任素质分析研究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关联 胜任力及胜任素质的分析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作用及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胜任力的分析研究是对员工的个体素质及发展潜力的客观描述,可以为员工的工作考核提供参考及依据,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激励管理及薪酬等级划分制定了较为公正透明的衡量标准。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看,胜任力模型与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2]。其次,胜任力及胜任素质分析研究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及中小企业员工获取职业晋升的通道之一。中小企业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决策,要做到强有力的执行及落实,需要员工的配合及参与,而胜任力及胜任素质分析,可以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素质能力与企业发展目标之间的匹配程度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从而为其工作动机的矫正及工作能力的提高指明路径,最终反映到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及职业晋升实践中。 三、构建基于胜任素质提升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措施途径 1.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体系加以完善及改进 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在设计企业员工的薪酬时,要以胜任素质考察分析为基础,秉持公正公平及透明的原则,根据企业员工工作岗位及所担负的工作职责来确定相应的薪酬等级及薪资水平,既推进中小企业员工薪酬的差异化及层次化,又讲求差异化及不同薪资层次的科学性,合理性。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看,其中存在的员工工作动力不足,工作职责模糊不清等现象,从侧面也反映出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的不合理性及滞后性,由此带来的员工心理不均衡现象,又进一步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施加了不利影响。这就启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基于胜任素质提升的考虑,对中小企业员工从事的工作内容、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专业知识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使中小企业薪酬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及完善。 2.把握胜任素质的动态变化性,丰富薪酬激励的方式方法 在充分借鉴及采纳胜任素质模型,并将之用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建设中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胜任素质的动态变化的特点,注重通过薪酬激励方式的多元化,调动不同层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进步欲望,跳出传统的过度依靠物质奖励的薪酬激励方式。在薪酬激励的方法拓展上,一方面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员工精神激励的实施力度,让员工能够感知到自身基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增强其工作的归属感,使员工感受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弹性,增强其挑战工作困难的决心,为其胜任素质的提升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要做好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的培育及员工培训福利的供给,让员工在参与到企业培训的同时,能够对自身的胜任力变化情况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为中小企业制定员工的薪酬分配方案提供参考借鉴。 3.建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上,要确保薪酬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转,需要以制度作保障,让员工明确激励与制度之间的关系,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驾护航[3]。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制度的建立及完善上,要着重做好奖惩制度、岗位制度、竞争机制及目标激励等层面的制度建设,通过奖惩,使正激励及负激励都能够发挥出其应有作用;借助竞争,让员工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工作压力,明确自己与优秀员工之间的胜任力素质上的差距;依靠岗位制度及目标激励,使员工能够在保持原有岗位胜任力的基础上,在向目标进行迈进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工作潜力,带动其胜任素质的稳步提高。 四、结语 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上起到保障及助推作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要在与员工胜任力素质提升的有机结合下,通过薪酬体系完善、薪酬激励方法拓展、薪酬激励制度跟进等方式,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体系。 作者:唐玉芳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的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在日渐增加,这就造成了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各企业进行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对策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落后的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传统的“人事管理”,这种浅薄的管理理念只是将企业员工当作是静态的,以至于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此外,在这种古板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在人才方面的观点比较片面,企业只注重引进技术型人才而忽略了对综合型人才的重视,这种管理模式只会让企业管理者看到目前暂时的利益,并不适合企业的长久发展。总之,落后的管理理念是无法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的,它只会使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滞后甚至停滞不前。 2.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虽然我国企业数量在逐渐增多,企业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力度还不够,这进一步导致了企业在管理时往往会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虽然有的企业进行了很多种的尝试,但是收效甚微,追根究底就是因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出现的问题,导致这种管理只能约束员工与企业的行为举止,却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也无法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管理与战略规划不匹配。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其战略规划是有关联的。但是很多的企业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当前的一些企业仍然坚持独立的企业战略,而将人力资源战略放置于一个辅佐的位置。 4.不充分的人才培训。 由于很多企业还没完全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这种不重视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人才稀少,很多企业会认为对这方面的人才的培训不仅费钱还费时间,而且也无法尽快的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所以就完全舍弃了这一项,这种观念对企业的发展进程造成了很大的妨碍。 二、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 1.从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选择。 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活动的评价方式之一就是分析其人力资源管理。其分析内容有很多,比如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将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总结出来。另外,在选择管理模式前,要先分析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然后找出企业在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使其能够成为企业进行选择的凭据。 2.从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进行选择。 企业在选择时,要先深入了解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针对其影响再剖析原因,最后对比综合影响因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关系,挑选出一个适合该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来进行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在选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后要设立相关的部门单位,然后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此加强对企业的有效管理。每一个成功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是在有效的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决策 1.明确思想观念。 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战略理念,由于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再延伸开来就人才的竞争。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先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要发展全面、综合型的人才,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2.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以及员工言行的一种规范与标准,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以及员工进行管束。当然,对于不同的管理时期企业的管理制度也要做相应的改动,换句话说,在对企业的人才选拔以及鼓励人才等方面要设计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并且还要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让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建立匹配的管理与战略规划。 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战略规划与管理相一致的重要性,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规划的相得益彰以及平衡发展。 4.加强对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人力资源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者首先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素质方面的综合培训,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总之,能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看企业管理者是否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是否明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企业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建立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作者:翟小倩 单位:天津泰达水业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其他经济群体的发展,这些经济群体中最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当属我国的中小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极具发展优势,但随着我国社会政策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招商引资政策不断出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大批的的外资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使我国的中小企业遭受着日益沉重的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市场挑战,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方面也显示出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如何促进,帮助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便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这也是本文展开的话题。 关键词:我国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日益灵活多样,民营小企业也随之诞生。我国的中小企业极具发展优势,但随着我国社会政策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招商引资政策不断出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大批的的外资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使我国的中小企业遭受着日益沉重的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市场挑战,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和缺点。例如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等问题。因此如何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优势 中小企业诞生于新时代,自然就会具有新生代的特点与风采,的确如此,不说其他方面,单说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就具有它自己的独特优势。首先我国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所以极具灵活性,当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是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任用人才方面极具优势,而且其选拔机制独特而有效。这样既可以给年轻人、有才之士发展的机会,也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良好持续发展。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一般的综合素质较高,因为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上不同于其他大企业,它采用经营权与所有权二者的统一,这样可以保障不论是管理者还是经营者都会真心实意的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减少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第三,中小企业因其规模较小,人数很少,这样的话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联系也比较密切,便于开展工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三个绝对的优势。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之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外加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调控的双管齐下,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外界日益沉重的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市场挑战,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和缺点。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管理方式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上不同于其他大企业,它采用经营权与所有权二者的统一,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二者之所以统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极具优势,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家族企业大多都是“自己人”,而这些自己人大多又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过来的,员工与员工,甚至是员工与老板之间的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导致企业的信誉问题在外界的评价中偏低。其二,通过介绍过来的熟人员工很难对他们在技术上有严格的要求,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只会是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三,这种中小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局限性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具有排外性,对外来员工的不友好甚至是排挤,这些行为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也都是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极其不利的,很难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健康持续运营。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少长期高效的薪酬激励制度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工资主要采用基本工资加提成组成的,这种方法灵活高效,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效益。但因为缺乏一个系统公平的考核机制,很难对员工的贡献成效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相对公平的考核,尤其是当企业规模扩大之后,这种工资模式会造成企业内工资机制的混乱。另外,这种单一的薪酬体系不仅不能有效公平的衡量员工的贡献量,也不能满足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因此原来的薪酬体系必须根据公司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说在进行员工薪酬评定时,考虑到他们是否可以给公司里的核心员工持股的机会,多创造一些员工外出参加培训机会,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完善的五险一金福利制度已成为社会的大势所趋,另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都是公司应该进行提倡并改善的。 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严格的规范和标准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是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这种管理观念在思想上束缚了中小企业管理层的思维,他们认为员工是一种成本,而非一种投资。中小企业管理层不仅不重视人力资源工作,也不支持相关的人力资源活动。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中的潜力,只是简单的认为提高收益的方式就是提高公司的生产量和销售量,所以他们不愿意用更多资金和时间来支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然而企业家们并没有发现。当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完善时,就会导致企业管理定位的不明确。因为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所以员工之间就会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更不应说细致清晰了。因为中小企业管理层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导致企业在用人选才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例如,对于企业里的一些内部岗位来说,因为在用人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更没有公开公平有效合理的相关的人才选拔程序,只是凭借第一印象或者是短暂的相处,亦或是熟人之间的信任来安排岗位,这导致招聘到的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运营,更不用说创造效益了。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措施 通过上文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造成其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甚至有可能因为中小企业管理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不能结合企业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因此企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管理方式这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应该针对管理层开展一些培训活动,让其知道了解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更新观念,把它们从传统的人事制度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了解知道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与现代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认识到员工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要加大对员工的投入,提高企业员工的的人文素养,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在奖励制度方面,企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激励机制,要根据不同岗位的特殊性质、职责等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机制。四、结论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开展对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我们要在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前进,不断改进并建立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有效机制,并且通过发挥人力资源效用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孙颖娜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论顶岗实习的纺织专业课程改革 一、顶岗实习过程学生素质提升 顶岗实习经过岗位师傅的现场指导及学生工作过程的切身领悟,使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得以全面提升。鉴于此,我们课题组通过对纺织工程学科各专业顶岗实习一年后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问题见表1。 (一)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纺织工程学科4个专业共147名学生,发放147份调查表,收回147份。填表过程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及感受可不选或多选,这样每道题目统计的人数有所不同,大致在146~148人次,对问卷分析无影响。具体数据统计见表2。 (二)学生对校内2年教学环节的建议 1.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课程第7题你认为___专业课对你们未来工作比较重要,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与之有关的专业课程;其次是实践技能课;再次是与之职业生涯有关的其他学科。这些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都有设置,只是课程内容、课时比例有主次之分。通过学生的问卷回答说明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长。2.与专业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第8题你希望开设___技能鉴定,第9题根据顶岗实习的感受你认为___专业课程需要增加技能训练课时,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我院已实施实训课程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或只开设实训课程而未实施技能鉴定且学生希望实施技能鉴定的专业课程,如纺织品检测(与纺织纤维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面料分析(与针纺织品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研发及小样设计与制作(与纺织品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面料设计(与面料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服装制版、羊毛衫工艺设计、纺织工艺、织造工艺等技能课程;其次是计算机程序、专业英语、销售、机械操作等课程。这些课程我们只开设了课程,未单独进行实训,但有些课程可和专业课结合,如计算机程序在纺织品设计、针织服装面料设计中都有应用;机械操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与我们专业课程相结合,如纺织工艺中的细纱工,技能鉴定中要求的职能之一就是能清洁保养机器,处理故障。说明顶岗实习中学生胜任的岗位职责已不再是简单机械重复的操作,而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艺技术越来越多学科交叉,对人才需求越来越突显多元化。3.学生对校内2年教学环节的建议第10题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你最想给本专业的建议___。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刻不容缓;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专业课程应与实践巧妙结合,实践教学先与理论教学,即实践-理论-实践;实训的时间过短,多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学生亲自操作积累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增加课时,讲解透彻;将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增大;多增加社会实践;三是加强拓展与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及技能;如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加与纺织贸易的联系;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四是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实训内容太过简单,与生产实际有一定差距;与合作企业做更深入细致地专业交流,有针对性学习;多去工厂实习;多组织些校外参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多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多增加实训硬件设施。 二、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改革略见成效 针对上述学生的问卷答案及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我们纺织专业应认真审视当前课程教育教学中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持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一技多长的全面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取得成绩 由表2题1、题2可知,顶岗实习工作性质与专业对口率达到66%,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人数(36%)和一般人数(55%)共占91%,说明其他问题的回答具有说服力。由表2题4可知,认为用人单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占72%,重视学历证书的人数占63%,说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重视学历证书,更重视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或公司希望高职学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具备当前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由表2题5可知,认为企业或公司最重视员工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数占35%、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数占40%、社会协同能力的人数占25%,说明同学所处的岗位不同,对能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应该具备上述三种关键能力,学校必须培养高职学生具备的岗位技能,并激发其创造精神,使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团队合作。由表2题3可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喜欢实践实训技能操练的人数占92%,充分说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法。由表2题6可知,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忧心冲冲的人数占14%,有点担心占(39%)和问题不大(33%)共占72%,信心十足占14%,说明学生在学校经过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技能鉴定以及顶岗实习,具备职业生涯的素养,对就业充满自信。 (二)存在问题 由10题学生问卷答案可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一是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化培养,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表2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塑造。二是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传递知识为主,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效能。因为目前我们多数实训课程与理论课是独立的,即先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甚至会不同学期完成,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理论时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接受;等到理论教学结束后再集中实训时,理论知识又忘了大半。三是忽视教材内容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我国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专家及教学专家只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指导,但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的指导大部分专业还未落实,以至于我们有些专业课选用的教材还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且陈旧的知识技能比例比较大,而现代化知识技能只是一带而过,造成了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四是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终身学习的培育和适应社会群体能力的锻炼。五是忽视利用社会资源装备实训、实验基地。因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及设备有限,比较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学生参与度不高,往往是以指导教师演示为主。尽管每年学校都在添置实训设备和实验仪器,但很难形成配套的生产线和现代化技术,毕竟学校的装备是只折旧没效益的消耗品,不可能耗巨资配套齐全,这就需要探究如何发挥社会资源的功效,能够借鸡生蛋,突破制约专业课实训实验的瓶颈。 三、深化高职纺织专业课程改革 针对上述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改革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还需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具体分析如下。 (一)强化高职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高职课程教学始终遵循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要有本着对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能力。树立纺织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课程应突出职业技能:注重实用;职业资格:注重资质;职业能力:注重内化,培养的从业者能够依靠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排序应遵循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为辅。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其开发路径应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以行动导向完成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可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工作和学习步骤)”的实践中,习得职业技能,掌握实践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课程实施过程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娴熟地掌握一门技能往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教师的经验可以在学校教学中积累,技能的积累却不能在学校的环境中形成,必须经过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依托行业和实训相结合的手段,积极开展各大类专业教师的培训;二是积极输送专业骨干教师赴境外培训学习,如美国从学校到工作生涯(STC)、德国核心阶梯式(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培训包等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及模式。国内培训不可忽视,学习国家级示范职业院校的先进课程模式。三是持续开展有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活动。如依据国家纺织行业职业标准对各工种职业资格规范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旨在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鼓励专业教师定期下厂实习。实时了解自己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更新教学过程中的技能知识;同时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中的课题,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三)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 课程的设计上突出实践和技能部分。实施“模块整合化”[1],将一个课程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技能知识组合在一个单元内,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在相关领域范围内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材对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灵活组合的模块编排。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企业向学校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资料,学校根据模块式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整合,编写出更适用的高职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实训,力求更贴近就业岗位群与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及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 (四)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富于创新 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如“一体化”教学[1],是以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穿插其中,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把理论课和实训课放在一个课程体系中全盘考虑、融为一体,以避免二者相脱节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要将关注职业教育的外在目标转向注重学习行为,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内在目标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2]。由于学生学习独立性、责任感、团队合作、求知欲的增强,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学习和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自觉性,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要发挥社会的力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成套的工艺设备、财力优势,不断扩大办学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使学生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实训演练,不断完善教学、培训、鉴定三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技能培训条件。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调整 课程教学评价多元化,不仅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更要重视职业技能和总结职业本领考核,将行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纺织专业课程评价通过“应知”、“应会”和“创新”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高职纺织专业课程评价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过程表现,对于理论知识的考试,既要贯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要贯彻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对于专业技能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对实践技能的考核过程中,实践技能的考核也要以就业为导向,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将学生的课程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相结合。结语毋庸讳言,当前形势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们职业生涯因经济发展存在的可变适应性,意味着高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任务持续而艰巨。 本文作者:尚亚力工作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管理论文 资料显示,在国内各种的商业业态中,专业市场的比重最大,然而,传统专业市场规划的欠缺、经营的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其千铺一面,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专业市场已成为服务水平最低的业态。通俗地讲,不少传统批发市场即使经过所谓的升级改造,也基本属于新瓶装旧酒,就是将过去散落在街头的小摊位集中到一幢现代化的大楼里,没有本质的发展,管理和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经营者大多只是坐地收租。在专业市场中占有很大比重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是伴随产业发展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而出现的,面临着新的业态变革,市场将从单一的交易平台提升为融信息交流、贸易洽谈、流行趋势、品牌汇集的综合平台,通过多元的资源整合,使专业市场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商户实现共赢。中国加入WTO已多年,一方面国内批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根据世贸组织协议规定,中国对本土商业企业阶段性的保护措施在2004年底已全面开放,批发市场业态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的冲击。在新形势下,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创新发展,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产业集群地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地市场,首先要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企业和重点产品,建立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这样才足以支撑一个大规模专业市场地产的发展。产业集群地市场主要具有低成本、低风险、高效集约、工商联动等优势;根据国内服装产业水平,服装产业集群地市场具有产品档次相对较低的劣势。 在产业集群地市场中,存在城镇式和群体之独立式两种模式。 城镇式是指整个集群地就是一个专业市场品牌。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濮院羊毛衫市场等。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地处江苏盛泽,素以丝绸纺织业而闻名,通过数轮大规模技术改造,盛泽丝绸纺织装备和生产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国内有名的生产基地。依托盛泽丝绸优势而创建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交易品种也从单一的丝绸化纤面料、原料拓展到装饰、家纺、服装、纺机配件等10余类数千个品种,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成为规模大、品种全、价格低、运输畅、服务优的面料、里料采购地,成为丝绸化纤薄型织物集散地。 针对濮院市场销售产品以外地产品为主,“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特点,桐乡市委、市政府认为,濮院羊毛衫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必须要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作为依托,与市场互促共进,共同发展,形成强大的羊毛衫产业。2000年3月,建设毛衫特色工业区的决策应运而生。濮院羊毛衫市场是政府引导、民资参与、社会共建、市场运作的典范,建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市场管理委员会代表市人民政府行使管理职权。濮院羊毛衫市场尽管有知名品牌的进驻,但其交易的货品总体上层次偏低,品牌孵化能力不强,市场对本地产业和本地品牌的升级贡献不大。 对于城镇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最重要的是要尽量做到政府引导、民资参与、社会共建、市场运作。 群体之独立式是指在一个产业集群地中有多家专业市场,彼此是独立的实体,一个市场品牌不能代表整个集群地。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虎门富民时装城等。杭州是中国女装生产集群地,其中,除了比较典型的四季青服装市场外,还有其他服装专业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是国内首批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专业市场,开创性地在行业市场内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并结合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使“四季青”在全国的同行业和商户中享有很高的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市场健全的制度与不断提升的服务内涵,全心全意为广大经营户着想;多方位的商品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上市服装品质,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市场商户及物业管理全部采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从服装经销的来源和方式上看,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自己有加工厂的经营户都在积极地考虑注册自己的商标,目前注册品牌商标的经营户仍在继续增加,这说明经营户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这不仅有利于品牌自身的发展,也将有助于市场更好地发展。同时,杭州四季青服装专业也存在一些自身劣势,市场经营业态水平有待提高,市场发展也受到地区结构调整的挑战与现有经营场地的限制。 虎门已经形成了自己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包括企业集群、市场集群等八大集群。自1993年富民时装城开业以来,虎门现已拥有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商场21个,大中型布料市场9个。虎门富民服装城核心的经营策略就是抓住机遇,应需而动。包括应需起步——低租金,培育品牌、应需扩张——品牌和资本,双管齐下、应需升级——商贸物流,国际接轨。虎门服装集群效应明显,整体实力较强,但是服装专业市场孵化知名品牌能力不足,经营服装档次偏低,与浙江相比有一定差距。现代物流的需求阻碍着富民时装城的进一步发展。虎门服装城周边环境和交通比较混乱,既影响了物流,又不利于服装城档次的提升,为此富民在周边寻求空地来兴建停车场和物流配送中心。 对于群体之独立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最重要的是在依托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应需而动,提高自身档次,提升自身品牌,首先在产业集群地站稳脚跟,继而资本品牌输出,模式复制,连锁经营,寻求更大发展。 总之,产业集群地市场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托产业集群,提升集群地市场优势;二、规范经营管理,开拓高附加值领域;三、寻求工商联动,增强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后劲等。 集散地专业市场 尽管产业基础薄弱,没有产业集群效应,集散地市场所在的地区一般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成本、高风险、工商分离的劣势。 集散地市场可分为升级改造式和新型专业市场两种模式。 升级改造式是指为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要求,在原有老市场品牌的基础上对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形式包括退市进楼和局部改造。比较典型的例子有郑州银基服装批发市场、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等。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郑州历来就是重要的内陆商贸城。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服装批发市场集群。国内服装厂商在向北向西扩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华北或华中总首选银基服装商圈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期,银基斥巨资打造“楼宇式批发”新模式。另外,让商户参股,建立“银基财富俱乐部”,财富俱乐部是银基商贸城股份改造的一种有益尝试。租赁经营形式是一次性投资,分期收益;出售产权则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实物型资产向货币型资产的转化,从而回笼巨额资金。银基选择兴建12年后出售部分商铺的产权,是非常科学的商业行为。经过12年培育,这些商铺除了具备较低的房产价值外,还成倍地增长了商业附加值。银基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定期举办大规模的广派、汉派、海派等服装交易会和时装展览会,为厂家和商户朋友宣传自己的产品提供舞台。银基商圈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与郑州的区位优势有关,但这种优势伴随电子商务及交通网络的发达将削弱,所以,郑州服装加工业的崛起相当关键。 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商业重镇,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荷花池市场坐落在成都市的北大门,是一个集多种经营形式、经营方式、经营品类、管理服务功能和多地区客商并存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成为成都市和四川省乃至整个大西南的重要商品流通渠道,是外地商品进入四川市场的一个必须占据的阵地。成都荷花池羊毛衫批发市场的成立填补了这一市场的空白,成为西南地区首家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配送化、现代化针织品批发市场,吸引了国内外多家知名品牌入驻。 对于升级改造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货品质量,树立市场品牌,增强市场辐射力,扩展市场空间,构建完整的现代分销环节,打通产业链,加快发展速度。 新型专业市场是指在缺少老市场基础的情况下,按照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实际要求,规划和建设先进的硬件设施,制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所形成的全新专业市场。比较典型的有哈尔滨红博世纪广场、北京百荣世贸商城等。北方服装交易中心趋向“北移”,在中国服装界已经形成了“南有广州白马,北有哈尔滨红博”的新格局。全面推行新商业模式ShoppingMall的红博世纪广场整合市场资源,以大会展带动大物流,以大物流拉动大经济,实现红博“辐射全东北,面向大欧亚”的远景战略规划。 ShoppingMall,意为大型购物中心,号称“第六代商业业态”,是超级市场的升级,属于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商业业态。与其他业态比较,它有如下特点:第一,将购物和休闲、娱乐及餐饮结合起来,营造出了一种深化的购物体验。第二,在购物中心,商店的组合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第三,对于不同的零售商而言,Mall提供同样的外部经营环境,如统一的营业时间、橱窗展示,外部标志也遵守统一规范等。缺陷主要在于:与独立的商店及中心商业区相比,Mall的租金较高,租房经营还会受到诸多来自物业管理上的不自由,另外,商业竞争可能更加激烈,小型的专营店很难与大型百货商店直接竞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Mall还有着不同的“类型”,如:地区购物中心、折价商品和过季商品中心(如纽约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一个占地120万平方英尺的工厂过季商品大厦)、历史名胜购物中心(如加利福尼亚MountaiView的老磨坊中心)等。购物中心与旅游度假区相结合,对我们的一些著名旅游地商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在我国,大型购物中心这两年一直处于一种狂热状态之中。由于购物中心建设牵涉过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已暴露出种种问题,切忌贪大求“洋”,在高层或多层、超大面积、豪华、张扬上做文章。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曾特别提到:“特级商场……购物所需的长距离行走也使许多顾客感到不便。”我们已经有了“大商厦热”的教训,要讲究“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环境,珍惜国土资源。另外,ShoppingMall的模式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经营理念和模式。 北京以其无可替代的首都地位,成为商家将地方品牌提升为全国性品牌的必占之地。北京百荣世贸商城交通便利、定位明确、功能完备、服务到位、分行排市、布局合理,最重要的是经营模式独特,交易方式和商户多元化、多层次和立体化。市场管理者打出了服装零售批发市场的升级版——高档商场式零售批发市场的概念,保持商品低廉的价格,又追求舒适性、休闲性的购物方式,无论从购物环境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目前,这种新型专业市场在国内多存在于集散地,当然,在产业集群地也应该是适用的。 新型专业市场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有软件建设上,都有几分舶来品特有的现代味和先进性,这就要求引入者不能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实事求是,创新经营理念和具体的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先场后市”,高起点谋发展。 其他模式的专业市场 一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不具有归类的典型性。新七浦服装市场位于中国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兼具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和集散地的双重要素,无论在区位、交通、硬件、管理、配套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商户实力和品牌效应更是其制胜法宝。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的商户大多数是服装品牌的华东总商(包含部分的全国总、厂家)。他们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多年服装品牌经验和散布全国的分销网络。目前,新七浦在上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于那些不具有归类典型性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特定环境中,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地区性品牌市场之路。 针对不同模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应该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但市场的品牌建设是所有专业市场面对的共同课题,只有具备了名牌效应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纺织专业论文:提升纺织检测机构专业化程度策略分析 面对新的形势,国内纺织检测机构必须高度重视自身检测专业化问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程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有效提升纺织检测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将成为其下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要想提升纺织检测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及其核心竞争力,纺织检测机构必须具备一种竞争性定位的思考方式,为纺织服装企业客户提供充分的、独一无二的选择理由,并将检测专业化的建设同纺织检测机构的生存、发展命运结合起来。 通过对业内比较知名的国际检测机构Intertek Testing Services(ITS)、Societe Generale de Surveillance S.A.(SGS)、Bureau Veritas(BV)及日本化学纤维检查协会等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国外检测机构均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客户群体稳定、服务全面优质、检验检测设备和技术先进、企业管理水平高,因而很快取得了国内客户的认可,占据了纺织品外贸检验检测市场。因此,就纺织检测机构所属的行业特点而言,要提升纺织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可以从检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配置、检测项目;实验室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检测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检测机构管理水平、系统内外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的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 优化检测实验室设备配置,适当增设检测项目 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否先进,检测项目是否能满足广大纺织服装企业客户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纺织检测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从检测设备看,设备水平的不足严重制约检验能力的提升,从而导致检验效率低下,检验质量无法保证,不具备开展国外先进方法检测的基础条件,同时高精尖仪器的缺乏也使得一些检验机构无法承接科研项目,从而阻碍了先进检验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再者,检测机构不同于其他企业,它以提供科学的检测数据作为主要服务内容。而这项工作的本身具有很多的关联性。它不仅仅只是交易双方的事,有时还可能会影响到第三方或第四方的利益。这就要求检测机构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技术进步,必须以科学的检测数据为根据,以相关法规为准绳,严格按程序办事,为顾客提供客观准确的证书或检测报告。这就使得检测机构在客观科学的技术法规下必须具有符合检测要求的高水平设备和环境条件。从检测项目看,国际国内法律法规、标准更新速度很快,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客户要求的检测项目也日益增多,这些对我们扩大标准覆盖率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新标准、新项目的研发,扩大产品标准覆盖率,努力让客户得到齐全的服务。 提升检测人员业务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 检测人员是否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到纺织检测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从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看,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检测机构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把提升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创新作为一项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来抓,建立以重点项目和专业领域为核心,以创新型团队为依托,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质检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和优秀人才的吸收,加大对检验检测方法、技术法规制定与修订。推动人员素质与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对接。从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看,纺织检测机构是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机构,因此,作为纺织品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机构,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深入企业、细化优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缩短检测期限,只有与客户的需求相适应,才能真正融入纺织服装企业的运作体系,并被企业所认可。对此,检测机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业务工作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通过走访客户、召集客户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市场、客户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改进服务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第二,服务应更加深化、细化,很多纺织服装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关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而解答这些问题正是纺织检测机构的优势,只有强化服务观念,细致入微地提供人性化的技术服务,才能切实解决客户的困难,保障客户的利益,并最终得到客户的认可和信赖。可见,“专业化”是过硬的人员素质和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的有机结合的结果,只有当检测机构的“专业化”信誉得到保证和提升,才能真正增强竞争力。 提升检测机构管理水平、加强系统内外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 检测机构是否有科学的管理,与系统内外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是否紧密也是体现其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管理水平看,一个具有良好管理水平的检测机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企业客户,更全面地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更有效对实验室的组织机构、质量体系、人员素质、设备配置、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控制,从而保证整个机构有序的运营。从系统内外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看,检测机构要加强与系统内兄弟检验机构、企业、科研单位及高校的联合,充分利用社会上现有的资源,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还可以同时提升质检机构检验人员的水平以及实现业务量的拓增,提升其专业化程度。 总之,纺织检测机构要走向市场,必须高度重视提升其专业化程度。根据市场的定位和纺织服装企业的需求,检测机构应努力优化检测实验室设备配置,适当增设检测项目,提升检测人员业务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系统内外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从而不断增强竞争力,迎接市场挑战。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质量计量监测中心) 纺织专业论文:专业纤检机构要加强纺织品安全性能检测 一、关注纺织品所用面料、辅料是否有有害特质 1.甲醛的含量: 甲醛常用于纺织纤维纯纺和混纺织物的树脂整理及部分服装成品的定型整理,具有免烫、防缩、防皱和易去污等作用。由含过量甲醛的纺织品做成的服装,在人们的穿着过程中甲醛会逐渐释放出来,通过人体呼吸及皮肤接触,在体内的甲醛对呼吸道黏膜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起相关疾病并可能诱发癌症,长期低浓度摄入甲醛会引起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衰弱、失眠等症状,对婴幼儿的毒性则表现为气喘、气管炎、染色体异常、抵抗力下降等。 2.pH值: pH值是表示酸碱性强弱的一个常用指标,一般在0~14之间取值。人的皮肤带有一层弱酸性物质,以防止疾病的侵入。因此,纺织品特别是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的pH值能控制在中性至弱酸性范围内,则对皮肤最具保护作用;反之,就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导致皮肤损伤、滋生细菌、引起疾病。 3.色牢度: 染色牢度是指染色或者印花纺织品在染色、印花以后的加工过程中或在使用过程中,受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能保持其原来的色泽的能力(或不褪色的能力)。色牢度不仅关系到纺织产品的质量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安全。色牢度低的纺织产品,染料或颜料很容易转移到皮肤上,其中包含的有害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离子等可以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轻者让人感觉瘙痒、重者可以导致皮肤表面起红斑丘疹等,甚至诱发癌症。特别是婴幼儿用品的唾液和汗渍色牢度指标尤其重要,婴幼儿可通过唾液和汗渍吸收有色、有害的纺织品中的染料,会对婴幼儿产生不利影响。 4.异味: 不合格的纺织品往往都伴有一些异味,异味的存在说明纺织品上有过量的化学物质残留,这是消费者最容易判断的一项指标。纺织品在开封后,如果有霉味、高沸程石油味、煤油味、鱼腥味、芳香烃气味中的一种或几种,则可被判为“有异味”。 5.禁用偶氮染料: 禁用偶氮染料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致癌作用,但其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染色牢度不佳时,部分染料会从纺织品上转移到人的皮肤上,在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中分泌物的生物催化作用下会还原出芳香胺,通过皮肤被人体逐渐吸收,导致肌体病变,甚至能改变人体原有DNA结构,诱发癌症等。 6.致敏染料: 致敏染料是指某些会引起人体或动物的皮肤、黏膜或呼吸道过敏的染料。目前致敏染料共发现27种,其中分散染料26种,酸性染料1种,分散染料常用于聚酯、聚酰胺和醋酯纤维纯纺或混纺产品染色。 7.重金属的含量: 使用金属络合染料是纺织品上重金属的重要来源,而天然植物纤维在生长加工过程中亦可能从受污染土壤或空气中吸收重金属。此外,服装辅件如拉链、纽扣上也可能含有游离的重金属物质。纺织品上残留的过量重金属组分一旦通过皮肤为人体所吸收,将会造成严重的累积毒性。 8.农药残留量: 杀虫剂主要存在于天然纤维(棉)中,纺织品上的残留农药一般都结构稳定、难氧化、难分解、毒性大,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后容易累积稳定存在于人体的组织中,也能在肝、肾、心脏等组织中蓄积,干扰体内正常分泌物的合成、释放、代谢等过程。 9.织物燃烧性: 大多数纺织品都具有易燃特性,而且现有的纤维材料都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最大限度地接触大气中的氧。因此,服装等纺织品很容易给人们带来燃烧伤害。织物的起燃时间越长就越有利于接触者及时摆脱起燃物品对人体的伤害,并在火场中对人体有短暂的防护作用,可以为人类躲避烧伤和逃生争取更多的时间。 10.抗微生物整理:抗微生物整理剂是用于纺织品的抗菌防臭、防虫整理的助剂,它们中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毒性,这些整理剂既要满足纺织品自身性能、加工工艺又要满足最终用途,理想的抗微生物整理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弱点。有些抗菌剂对细菌非常有效,但是对真菌类无效,有些正好相反;有的不耐水洗;有的对人与环境有一定的危害等等。因此,根据纺织品的最终用途适当选用抗菌剂是合理的。用于与皮肤接触的纺织品的抗菌剂及其整理产品必须是安全的,对人完全无毒、无刺激,经常使用的产品所采用的抗微生物整理剂还必须是非致敏性的。 11.其他指标:其他纺织产品的安全性还有含氯苯酚、有机氯载体、有害细菌存活量和挥发性物质释放等。 二、纤检人的责任 基于纺织品有以上诸方面的安全隐患,国家标准保证了纺织品的基本安全性,广大的纺织企业和经销单位积极配合执行有关标准,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健康的纺织品。作为质检人、纤检人,针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纺织用品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在确保纺织产品安全性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引导生产企业生产符合有关产品标准、《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及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的产品。一是加大纺织品安全的宣传。应加强环保意识和安全性纺织品生产、消费的宣传,建立专门的、安全性纺织品信息咨询机构,使纺织企业和消费者真正具有环保意识;重视纺织品安全性信息的收集,帮助我国纺织和服装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对有害物质限量的最新要求和认证标准。二是加强对纺织品安全性的研究。纺织工业的生产链包括原料加工、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加工和制品加工等。纺织品中的有害物质除生产工艺不当会过量残余外,有部分是上游原料带来的。因此,我们对纺织品安全性的研究必须从原料的生产、加工到半制品生产过程有害物质含量指标及检测方法、功能性产品的评价方法及对纺织品可降解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积极为生产企业选择原料和工艺提供技术指导,也为提高最终产品的安全健康性奠定基础。三是开发安全性产品,取得国际认证。 2.提高检测水平。根据纺织品产品标准及安全标准,完善相应检测手段,学习先进的检测知识,提高检测水平。 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地实情,制定相应的检测依据,或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密切关注国际上相关法规的动态,制定系列与国际接轨的“绿色”纺织品强制性标准,并使之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国外生态纺织品标准列入考核的内容多,公布的检测方法很少,未公开的检测方法都具有相当的难度。被列入欧洲的纺织品有害物质清单的项目中,我国仍有不少项目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我们应加强对纺织品有害物质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我国的纺织产品安全标准也存在着部分现行标准水平相对低于国际标准,技术标准滞后于国际标准;标准的具体内容和项目设置不够详尽,标准涉及产品分类较笼统模糊,专用性不强等缺陷。所以,还应该不断改进管理标准体系,完善技术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接轨。 3.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生产、销售、使用(包括学校、医院、宾馆、餐饮及其他服务行业)纺织品的单位、部门积极宣贯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使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不得出厂出售、在市场流通、供消费者使用;规范市场行为,严防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加强对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的监管;坚持“打击假冒,保护名优”两手抓;积极引导和帮助有关商品进货单位和销售市场建立健全商品质量自律机制的同时,根据群众举报和顾客投诉的热点问题,依法进行查处,为纺织品市场保驾护航。 4.正确引导消费。消费者大部分缺乏专业知识,对纺织品安全性难以辨别、不会选择。所以,作为专业纤检部门应向社会能够指导消费的信息。 纺织品安全问题是系统性问题,它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管理及体制问题是我们纤检部门面对的大问题,它需要我们纤检人在国家不断完善纺织品的安全标准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对与纤检有关的纺织品进行安全质量监督,确保在执法监督过程对纺织品进行安全质量检查时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标准可执行,给人们一个放心消费、生活的空间。 (作者单位:山西省纤维检验局)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高校图书馆专业纸质期刊的管理和利用 摘 要:纸质期刊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馆藏学术资源,具有很高的参考利用价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专业纸质期刊利用的现状是“重藏轻用”,服务模式仍延续传统的“守株待兔”,在很大程度上影期刊的利用率。为了从根本上提高纸质期刊利用率,图书馆应该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利用图书馆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网络工具,增加期刊的信息量输出服务工作,发挥纸质期刊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纺织高校 图书馆 专业纸质期刊 期刊管理 期刊,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情报价值高、信息刊载量大、代表着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信息,是高校科研工作者们教学与科研中不可替代的文献参考资料。在现在网络化、数字化电子期刊充斥的信息时代,科研工作者会逐渐青睐于使用简单方便,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到最全的资料,图书馆期刊工作者如何深入挖掘、利用好专业纸质期刊文献资源,更好地为师生们服务,值得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课题。 1 纸质专业期刊存在的问题 1.1 期刊上架滞后 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的电子期刊资源由于很多原因一般会滞后3~6个月不等,按正常程序来说纸质期刊发行的时效性比电子期刊更好一些,由于该馆在期刊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与漏洞,也涉及订购,采编部,期刊阅览室分管,各个环节容易出现断层现象,再加之各部门馆员之间不经常沟通协调,你推我、我推你的推卸责任,就导致我们期刊阅览室需要及时上架的新刊在验收环节那里一直积压,进而会滞后3~4个月才上架,每次送来都是好多捆,每次将缺的期刊返给采编部,之后就不了了之了,这就造成了很多读者经常阅览时发现阅览室总是不能及时提供最新的期刊阅览,最新纸质期刊上架的时间和电子期刊出现的时间是一样的,还不如在网上下载方便,久而久之,形成惯性,读者也就不太愿意来期刊阅览室了。 1.2 期刊管理方面 该校有两个校区,因而图书馆设置金花校区图书馆和临潼校区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在两校区均有设置,由于该馆99%的期刊均无副本,为保证期刊所谓的完整性、连续性,防止期刊丢失、破损,规定纸质期刊一律不外借,读者如果进入阅览室查阅资料,需要将自己的书本和包存放在外面的借阅柜子中,如果读者觉得哪一期的论文特别好,想复印一下带回去继续阅读,还得将借阅证压在期刊阅览室工作人员那里,出去复印(该馆两校区没有设置自助复印机),这样跑出去,再跑回来,学生觉得非常麻烦,一般就不太愿意复印了,管理模式过于死板,过于落后,不考虑用户使用是否方便,进而也就大大降低期刊的有效利用率。 1.3 利用不均衡 在期刊阅览室日常工作中发现,科技类的纸质期刊都是怎么上架,就怎么下架,几乎没有学生读者翻阅过,都是崭新的放置在期刊架上,无人问津,到了装订的时候又机械性的搬下来打捆送去装订,除了纺织类的期刊,经常会有学生查阅一下,总体来说,读者还是比较青睐于社科类的大众娱乐性期刊,阅读率普遍要高一些。 1.4 期刊工作人员服务方面 阅览室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言行举止很关键,该馆的期刊工作人员均是60年代的馆员,他们的服务很单一、很原始,主要以守阅览室为主的工作模式,就只是简单的将期刊上架、下架,刊架整理工作,而不会主动去引导读者找需要的资料,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查询文献技巧的理念或者方法,总是认为现在都是在网上下载需要的电子资源,觉得纸质期刊没人用就算了,就干好这一点就行了,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仅仅是守株待兔,坐等读者上门,缺少积极性、主动性,也缺乏工作热情。 2 应对建议 2.1 调整期刊排架 该校的特色学科是纺织、服装,比如将利用率比较高的科技类纺织的中文、西文现刊,甚至纺织类过刊可以设置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形成一个特色阅览区,可以放置在刚进阅览室比较显眼的位置,可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此区域,做的时间久了,也可做一些相关的专题咨询服务工作,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提升了对工作的满意度。 2.2 纸质期刊开放短期借阅 纸质期刊如果一直实行静态管理的模式,将使纸质没有充分利用的空间,利用率将大打折扣。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图书馆一些专业学术期刊,比如纺织类的特色刊,经常来阅览的用户也就固定那几个研究者,一般的学生由于其太枯燥基本没有人阅览,到装订下架的时候,很多期刊装订后就直接堆在过刊区域无人问津了。图书馆花了那么多钱订购学术性的核心期刊,又有那么多管理人员验收期刊,上架期刊,完后又下架装订期刊,装订回来的过刊又得上架,费时费力又费钱,到最后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全部都静静的躺在无人问津的黑房子,确实是极大的浪费。我们期刊工作人员更要克服困难,更新观念,做好期刊的短期借阅工作,根据期刊的特点,可借4~6 d不等,以保证期刊流通起来,提高利用率。 2.3 做好期刊的宣传工作 为了改变读者对期刊阅览室以守阅览室的形象,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互动,做好期刊的对外宣传工作。比如,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官方微博、微信、网站宣传期刊阅览室的布局,服务内容范围,向各个学院老师们介绍最新专业学术期刊的到刊信息,也可将学校特色学科最新的杂志、名家、学科前沿动态进行简单的编辑摘录放在宣传区,让科研工作者们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定期做一些期刊知识海报粘贴在宣传栏。 2.4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期刊阅览室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整个图书馆的形象。首先,我们接待期刊阅览室读者要以非常热情、主动而友好的态度去引导读者查找所需的文献资源,有足够的耐心去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同时可以以问卷的形式了解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都有哪些,及时改进服务模式。我们面对的服务对象基本上是教师、研究生、高年级的本科生,尤其是一些研究生,在引导其查找纸质期刊资料的同时,也可同时辅导学生如何利用中西文期刊数据库怎么查全所做课题的所有文献资料,有必要的条件下,也可开展相应的专题学科服务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2.5 保证最新期刊的上架率 为了保证让我们的读者可以看到最新的期刊,我们要改变以往懒散的工作作风,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及时查新刊的到架率,积极与采购部门协调,催促书商及时送刊,做到书商送刊后,及时验收,及时交接,及时上架,这样就避免了新刊滞后的问题。 2.6 建设纺织、服装特色过刊文献库 该校是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院校,最起码纺织类、服装类过刊收藏应做到完整性和连续性,积累几十年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馆藏特色,过刊属于馆藏固定资产,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期刊馆员更应该做好特色馆藏资源的宣传工作,可以先设计问卷,在日常工作中,可实际调查经常来阅览特色期刊的读者层次,他们经常会追踪的专业期刊,或者对期刊管理的一些好的建议等,调研完后及时统计问卷,从读者需求的角度出发改进我们的服务模式,同时也可对特色过刊进行短期的借阅,4~6 d不等,让过刊也流通起来,更好的为每一位师生服务。 3 结语 在电子期刊备受青睐的网络化时代,科研工作者越来越习惯于使用电子资源,但其缺点是:由于大部分电子期刊资源是建立在纸质期刊资源上,在时效性上会比纸质期刊滞后3~6个月,同时电子期刊资源因为版权原因或者论文作者其使用版权,也并不是全部收录了公开发行的期刊,纸质期刊可以弥补这一缺点,给科研工作者提供最新、最全、最准的学术信息,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以守阅览室的服务管理模式,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利用图书馆网站、微博、微信,提高期刊的信息宣传服务工作,期刊短期借阅,建设特色过刊文献库,提高纸质期刊的利用价值,更好的服务每一位读者。 纺织专业论文: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小批量生产,品种越来越丰富的纺织产品的需求度在日益提升,这也意味着纺织专业和纺织行业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作用更加重要。因此,在纺织专业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教学的方式,不断探索创新,以期为培养高素质纺织人才,促进纺织产业有序发展做出贡献。为此,针对中职纺织专业教学进行研究分析,从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的角度阐述优化纺织专业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 1中职纺织专业教学及其现状 1.1中职纺织专业教学 中职纺织专业是中职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专业,主要因为中职纺织专业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职学生在前期受教育程度上存在缺陷,在文化知识体系上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在后期的教育中困难比较大,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很大。第二,纺织专业是针对纺织行业,纺织相关知识做理论和技能指导的专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关系着整个纺织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纺织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而且还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着人民的生活需求。第三,中职纺织专业是为纺织企业、纺织机构提供专业技术人才而服务的,对于中职纺织专业的教学成效高低与否直接关系着纺织企业在人才上质量的高低。 1.2中职纺织专业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职纺织专业教学的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学校和老师在纺织专业教学体系探索完善上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和企业、纺织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深,企业化策略还没有完全落实;中职纺织专业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 1.2.1学校和老师对中职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家和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在提升,为了保障中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有关部门也成立监督管理部门。但是在具体落实的时候,首先是部分学校没有按照相关政策来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在探索建设教学体系上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中职教育只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拿到证书即可。其次,部分中职老师在对待其工作的时候也缺乏责任心,不仅不重视学校教学体系的建设,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关心,只在乎自己能否达成教学任务,至于中职学生是否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已不在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内。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中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没有得到系统的专业的指导。 1.2.2学校和纺织企业、纺织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深,企业化策略被搁浅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中职教育以及中职纺织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在具体落实政策的时候也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和目标的时候没有认真考虑,没有把纺织专业课堂教学和纺织专业企业化教学结合起来考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纺织企业之间在利益和共识上还有摩擦,两者并没有建立深刻的合作关系。另外,也有企业方面的原因,比如企业规模不大,政策不完善等。 1.2.3中职纺织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学生兴趣不高 这是纺织专业教学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不新颖缺乏创新。一方面导致纺织专业教学工作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纺织教学探索造成阻碍,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中职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就不高,对纺织专业的学习也是抱着一种来拿证书的心态,如果老师的教学方式还得不到提升,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那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降低,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策略 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是指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学生和工人,教师和师傅的角色合二为一。 2.1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在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过程中,使得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在企业化策略下,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接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纺织技能上的教育培训,并在素质教育上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光有纺织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所以,企业的社会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毕业后进入工作打好基础,否则光有理论没有动手创新能力将无法适应纺织企业生产工作的要求。第二,学生可以在纺织企业中一边学习技能,一边还可以学习到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为学生进入社会打好基础。第三,学生还可以在纺织企业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更加清楚而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取长补短,针对自己的特点做好未来的职业以及人生规划。另外,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还能使两者达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2.2使得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 学校和企业,教学和生产在中职纺织专业企业化过程中是分不开的,两者的关系密切。首先,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企业的生产,尽量把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产品设计,生产创新手段带入到课堂中来,学校课程设计中也要将企业的相关产品内容考虑在内,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纺织产品的展示学习、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其次,企业在对刚毕业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的时候,也要注重纺织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再次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养成教学中生产,生产中教学的观念。总之,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道路在探索中,要尽量做到教学生产化,生产教学化的模式。 2.3使得学生和工人角色合一 学生和工人本来是两个角色,但是在纺织专业企业化策略中,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技能方面的知R时是学生,到了企业、工厂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就是工人。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纺织产业以及社会的要求的,很容易在就业中遭到淘汰,所以要让学生走进工厂和工人一起进行生产操作,提前体验工人的角色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中职纺织专业类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就是为纺织企业培养一批可以适应企业需求,高质量完成纺织生产任务的工人,这也是纺织专业企业化的核心。所以学生要提早接受素质教育和职工生产技能教育。在素质方面学生要明白作为一名合格的纺织生产工人,必须要具有敬业、合作、勤奋、创新等精神,还要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国际意识等。在生产技能教育方面,学生也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具有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2.4使得教师和师傅角色合一 最后,是老师的职责所在。也就是说老师不但要在学校为学生传授纺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还要亲自深入到纺织生产一线,走进纺织企业、纺织工厂。一方面老师需要到生产一线中去了解最新的纺织产品,生产技术,并且要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生产设计、科研成果展示和研究的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老师需要把在生产一线所得的最新纺织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带进课堂上,在课堂上不但是教师,也是师傅,尤其是当学生进入企业工厂进行实习实践的时候,学校也应该安排老师进入企业工厂,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做一定的指导,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策略是新形势下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和纺织生产企业的要求,是适应当前国情、社情的。在企业化策略的探索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和改进企业化策略,学校要注重对老师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还要制定清晰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和纺织企业的联系,使得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学生和工人合一,老师和师傅合一。 纺织专业论文:微课与项目导向结合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大众化、全球化和满足社会需求工程化人才的大背景下,面对未来将要面对的冲击和挑战,思考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模式的变化。结合工科专业的教育特点,以纺织科学和工程专业为蓝本,以项目为导向,以微课为知识载体,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微课和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在课堂、实践等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教学模式与应用方案,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微课;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工科专业 在教育信息化、大众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内高等教育备受诟病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是否适应信息技术的挑战,是否符合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目前学习模式正在发生飞速的变化和发展,除了学校课程学习之外,基于网络平台的开放课件项目、同伴互助对等学习、可汗学院、专业辅导、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逐渐被学习者接受,并且有些形式可以一定程度替代学校的课程教育[1-5]。传统学校专业教育不能被取代的根源在于学分的认定,已开始有教育者和管理者在思考学分互认的可行性,从教育机制上可能会发生变革。当学分互认成为可能,传统的学校课程教育将受到不可估计的冲击,思考和变革新的教学模式是顺应潮流、面对未来挑战的必然之路。在众多新兴模式中,翻转课堂将课堂内教师授课的事情放在课堂之外完成,课堂内学生动手实践或师生共同讨论促进知识内化,微课等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翻转课堂外学习教师讲授的知识,以便提高翻转课堂内的学校效果[6]。 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等多个方向。专业知识涵盖如何用机械、物理、化学等手段实现符合各个领域和各种功能要求的纺织品的加工及性能评价。纺织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主干课程含《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染整工艺学》、《非织造布》等。通过干机械法加工纺织品的知识链条为纺织原料的物化结构和性能――产品设计和机械加工工艺――半成品的物理结构和性能――产品设计和机械加工工艺――纺织品的物理结构和性能;通过湿化学法加工纺织品的知识链条为纺织原料的物化结构和性能――染化料的化学结构和性能――湿化学加工工艺――纺织品的结构和性能[7-8]。因此,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可以分割为基于机械加工或湿化学加工工序的单个项目,各个项目相互串联组成一门课程。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结合工科专业的教育特点,以纺织科学和工程专业为蓝本,研究微课的开发与应用,以项目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出基于微课和项目导向的翻转教学的形式与应用方案。设计思路为:专业课程特点与知识体系研究――项目分解、规划、框架搭建――微课设计与开发――项目执行方式――考核评价方式――教学模式思考和修正。 二、微课的类型、设计与开发 1.项目框架微课。教师负责项目框架设计,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将具体的技术和工艺被分解为具体的项目,指点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明确考核分数的分配和评价方法。学生根据项目框架微课的指导,了解本项目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应阅读的书籍和文献、应在实验中制作的产品和观察的现象、应完成的作业、课堂讨论的提纲等。 2.基础理论微课。教师将具有深度的专业基础原理分解成明确的知识点,知识点标题明晰,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解释概念、揭示结构、描述性能、明示工序、方法和工艺、阐释结构、性能、工艺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在课堂之外通过理论微课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3.实验技能微课。将项目中实验涉及的仪器和设备的原理进行阐释,仪器和设备操作过程进行录制,强调操作仪器和设备的注意事项。可适当加入动画模拟机械运转和产品加工过程,模拟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帮助学生参照实验技能微课的演示学习操作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方案的合理制定。 4.资料检索微课。教师详细介绍电子资源中各数据库的资料检索方法,帮助同学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和方法查阅到相关性、时效性和权威性高的书籍和文献。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对实验方案的合理制定,有助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作业的完成和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三、项目执行方式 课堂之外,通过项目框架微课按图索骥,了解该项目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知识点、实验对象、作业和课堂讨论内容等;通过理论微课学习掌握某一项目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技能微课熟悉仪器操作和制定实验方案;通过资料检索微课的指导查阅相关的教材、专业书籍、专业文献进行自学与总结。 根据具体的项目框架,学生在教室中完成所掌握技术和工艺理论知识的汇报、解决知识点中的不解之处、对相关主题发表交流彼此的观点等,教师起到主持流程、答疑解惑、总结点评、鼓励争鸣的作用;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技术和工艺的设计与产品开发实践,教师对实验方案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此通过理论微课、项目框架微课、资料检索微课、实验技能培训微课等微课的课外引导学习,在教室和实验室的课堂中的讨论和实践,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翻转教育的方式。 四、考核评价方式 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基于项目框架设计的分数分配,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根据具体规定的评价方法,作业、论文教师赋分,汇报、讨论师生共同赋分,分数及时公开,评语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及时在后续学习中调整,弱化一纸定输赢的“GDP考核方式”。 五、结语 对微课与项目导向结合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通过微课和项目教学法的有机结合,研究在课堂、实践等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教学模式和过程化考核方式,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一点思路。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摘要: 针对目前工程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纺织工程专业的特点,作者采用整合教学内容,注重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衔接,加强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并开设实验环节等多种手段对工程化学的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纺织工程;工程化学;教学改革 0引言 《工程化学》就是建立在化学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目的就在于将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信息传授给学生。但是,工程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范畴,内容十分庞杂,这导致很多工科院校的工程化学教学存在着各种弊端,例如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知识点比较零散、不同的专业区分相对较小,缺少与专业的衔接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这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缺少学习动力等等,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符合实情的新的工程化学教学体系。针对此现象,作者对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工程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做好衔接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其目的在于培养纺织品设计、纺织技术与贸易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级工程技术与贸易人才。该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们将来涉及较多的是有机材料,鉴于此,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整改:选用李成琴等主编的《纺织有机化学》为教材,重点讲述与纺织专业关系密切的传统有机化合基础知识,以官能团为主线区分各类有机化合物,介绍其分类、命名、结构特点及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各种反应的发生机理和历程;增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为随后的杂化轨道和电子效应的接受和理解打基础;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增加表面活性剂、染料化学和高分子纤维等专业基础知识,介绍专业相关的表面活性剂、染料和高分子纤维的结构、性质及应用,以便于更好的与专业课相衔接;学习过程中引入有机化学史和人名反应及相关小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该反应的印象。另外,在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合理安排化学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在教学中所占比重,一方面,根据教学条件和专业实际,在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上适当取舍;另一方面,联系工程实际,介绍现代有机化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最新应用。 2与实际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紧密,尤其是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实际生产联系起来,使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莫大的推动力。因此,在介绍到与课本相关内容时,可考虑引入一些实际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例如在讲解氨基酸和蛋白质时,可以引入卤水点豆腐的机理和用鸡蛋清来减少汞吸收的生活小知识;在介绍到表面活性剂的时候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去污清洁物质的使用等,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学科。 3丰富教学形式 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迅速,抽象的微观结构和最新的仪器设备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直观地表达和展示。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计划,又不降低教学要求,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卤代烃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过程中的瓦尔登转化时,仅以板书或者口头讲解很难给出一个立体、形象的解释,而将该过程用多媒体形式演示出来,会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摒弃粉笔板书的教学形式。有机化学中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课堂讲解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展开,这时候采用板书形式将有利于所讲内容的逻辑组织和讲解速度的控制,帮助学生达到理解性记忆。 4开设实验环节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其发展和对其反应机理的理解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化学实验是每个学习工程化学的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我们利用有限的学时,安排了蒸馏、萃取、精馏和重结晶等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然后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一系统的工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解决的科研能力,打破了化学学科的神秘感,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结语 工程化学是我校今年来开设的新课程,因其新,故有很多地方还不太成熟,有待于改革完善。在采取了整合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和渗透,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实验环节等方法来对工程化学的教学进行整改后,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大增,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而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有机化学学科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肩负的重任,这为我更加努力进行工程化学教学改革增加了信心。我相信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会日趋完善,对其进行的改革和实践研究还会取得更新的进展。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专业顶岗实习的柔性管理 摘要: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就纺织专业顶岗实习的柔性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柔性管理 1柔性管理理论 柔性管理是一种当代的全新的管理理念,近几年来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它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它是21世纪提高管理成效的一种有用的管理方法,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柔性管理属于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则能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发挥其潜能。同时柔性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天赋,作出超常的工作成就。柔性管理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升华。使其不仅20世纪通行的管理模式,如著名的泰勒管理模式。泰勒管理理论就是将人看作“经济人”、“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人本主义的管理理论,首先以“人际关系理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运并发展于40-50年代;6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即是一种人本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而不是纪律的强制和物质的刺激。 从实际效果来看,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各有所长。刚性管理易于维持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易于对员工进行量化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权利影响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依赖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 2现阶段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学院缺乏对顶岗实习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管理,有的甚至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责权利不可能完全对等,顶岗实习的学生权利难以保证,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面临这种的状态,研究顶岗实习柔性管理成为提高实训质量的必然要求。 3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系统管理顶岗实习 3.1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需求的柔性管理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调整。企业以效益为要务,效益以质量为保障,企业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顶岗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操作之前就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解决的预案,以使产品质量不受影响或者质量比以前更高,因此这样的学生企业是很欢迎的。但是,从院校直接走上操作岗位的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了解还比较缺乏、对生产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比较差,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个差距,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学生个性职业的发展,提高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适应空间。 3.2 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高端的校内外顶岗实习基地提倡产学研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与企业共同制定有一流水准较为完善的纺织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基本文件,主要有顶岗实习计划,实纲,实习指导书,顶岗实习协议,形成独具特色的顶岗实习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应用学院的智力资源和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成果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3.3 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和院校合作良好的企业得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以提高合作企业的主动性,达到双赢的目的。 3.4 构建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准确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顶岗实习在考核评价环节上普遍存在问题,大多仅以实习小结等形式考核学生,实习小结一般由带教老师或师傅写评语、盖图章。方式形式单一,方法简单,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整个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训练状况无法实现实时跟踪,不能对过程进行考核评价。通过构建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将素质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 加强学生导师制的研究实践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氛围为满足学生即时的指导要求,需要考虑给学生有导师一样的指导,具体措施:学院聘请企业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行业导师,给每位学生有行业导师作指导。受聘任课的全职教师都应该有义务、有机会担任学生的导师,优秀高年级学生甚至也可以担任导师。导师要指导学生个性化地选择学习方向、选课,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减少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盲目性,为顶岗实习做准备。 纺织专业论文:如何改进纺织服装专业设置 摘 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纺织服装专业的设置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只有按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才能为社会提供有用的技术人才。本文结合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当前的专业设置进行分析,试图提出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挑战性的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的专业设置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纺织服装 专业设置 现状 改进方法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所受惠最为显著的几个行业之一,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不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民营或私营中小型企业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都是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人才的吸收和利用,二是技术的创新与改革。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高等教育。通过高等教育,可以为企业培养有用的专业人才,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艺改造、数字化建设,加快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转变。 大学的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为例,从当前的专业设置现状入手,介绍了当前高等教育纺织服装的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试图提出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挑战性技术人才的专业设置对策与建议。 1.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现状 1.1课程设置现状 当今世界是一个以创造为中心的高度信息化社会。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必须结合当前的实际,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紧跟服装发展的新动向,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虽早已被提出,各院校也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但收益仍不理想,原因有多方面:第一,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超前,并且根据形势随时作调整,这样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走向社会时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第二,专业间的知识体系很难形成。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综合的大体系,产业链长,价值链复杂且宽。从纤维的生产开始,到面料,到服装,再到销售。我国纺织服装院校根据专业划分进行课程设置时,只强调个体性,而忽略了整体性的协调。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灵活性,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来的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知识面窄,市场意识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第三,课程安排的顺序欠完善。大多数服装院校习惯于把立体裁剪放在平面结构设计之后,认为学生应该先学习理论的平面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立体裁剪。事实上,平面结构设计是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归纳得来的,如果让学生先学习立体裁剪,因为它是直观的、感性的,容易接受,之后再学习平面结构设计,就不会觉得枯燥,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四,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不足。纺织与服装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纺纱、织布、制衣到销售都离不开实践。虽然各院校都设置了实践课,但动手机会少,学时短,实际作用甚小,学生所学的知识始终停留在浅显的理论层面,无法深入研究。 1.2填取志愿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从进入高校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专业和方向,然而绝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对于职业的意识很浅,几乎都是听从家人、老师或是兄弟姐妹的意见,更有甚者是在填报志愿时服从本科志愿的调配而被分配到一个自己毫无兴趣的专业,很少有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主动选择的专业,这种填取志愿的体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3学分制现状 普通理工类本科院校的学制是四年,以学分制为主。在我国很少有学生因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只要达到60分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同样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无法体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都存在60分万岁的态度,只要拿到学分就能拿到相关证书,对于个人能力的锻炼及无法量化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则显得漠不关心。 1.4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仍是课堂教学法,以教师面授为主,结合讨论、参观、问答等多种辅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固定、陈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者使用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下面忙于记笔记。教师和学生都比较习惯于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师不能深入企业、深入实践,则缺少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参加工作,对专业生产前线的知识甚是缺乏,由此给学生上课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用理论解释理论,无法深入,缺乏对学生的启发,而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介绍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纺织服装专业设置改进办法 2.1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及时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要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研究当前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课程;考虑将本科四年的课程浓缩在两年的课堂教学内,随后一年可深入企业学习并锻炼,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返回校园补充理论知识的欠缺。 此外,学校还要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单位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或增加新生专业方向,如与纺织服装专业相交叉的服装贸易与检测专业,在服装生产和管理的专业基础上增加贸易知识,还可以将贸易与语言结合起来进行建设,如服装英语专业、服装日语专业、服装韩语专业,各专业学生必须结合实际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国际日本语和韩语等级考试的资格证书才可以顺利授予学位证书。纺织工程专业还可以和机械方向、材料方向、化学方向等相交叉开设纺织机械专业、纺织材料专业等。 2.2灵活运用学分制 普通本科院校在授予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需依据一个可量化的标准,每门课程首先必须及格,才能给予相应的学分,然后再根据课程的成绩排名采取末位淘汰的原则,即使每门课程都达到60分,但因为总成绩排名靠后也同样有可能拿不到相关证书。其次,积极鼓励有能力学生提前修完学分,即可办理校外实践环节,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进入生产部门,有效地检验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3改进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引入竞争机制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最有效办法。同一门课程配备多名教师,学生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选择。对教师业务能力评估时,一方面要考虑其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考虑所授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指导教学的方法,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工厂收集案例教学的资料,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同时可增进与企业的交流,可以将企业中面临的一些生产技术上、管理上的问题带回研究领域。由此,可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 2.4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纺织服装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一来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企业的赞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来可为高校提供优秀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适时为在校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或报告,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市场和社会形势,以及培养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第三,可帮助学校培养和锻炼年轻的专业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获得感性的专业知识;第四,对于企业而言,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使企业获得优秀毕业生,还可加快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对员工的知识培训。因此,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纺织服装专业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经之路。 除上述之外,中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应适当安排专业教育,提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方向而有效地选择合适的专业,为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而努力。 3.结语 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纺织服装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所担当的责任甚重,她能否为企业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兴衰成败。因此我国应加快高等服装教育的改革,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有效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纺织专业论文:基于CBE的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随着纺织市场的不断变化,社会对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CBE即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与新形势下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本文借鉴CBE模式,分析了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能力及专业能力,并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建议,以期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CBE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 课程体系 CBE是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模式和反馈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的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它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是为纺织、服装、质量检验、贸易等行业培养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跟单、纺织品贸易等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CBE教学体系能很好地适应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对构建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CBE的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分析专业所从事的岗位和需要的岗位能力,然后根据岗位能力梳理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再根据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确定能力培养的载体――课程,最后根据专业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 一、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主要为纺织品生产、检验、贸易等企业培养纺织品检验和纺织品贸易两大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纺织品、服装检验(纺织原料检验、纺织染整试化验、纺织品性能检验、生态纺织品及服装检验),纺织品、服装贸易(纺织品服装贸易、纺织品服装跟单、纺织品来样分析)等工作,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对主要纤维、纱线、织物、生态纺织品等的检验能力,织物分析能力,市场调研、市场营销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除了强调纺织品检验和纺织品贸易两个核心模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外,还应突出英语的核心地位,强调纺织品检验、贸易、英语综合运用三方面能力相互融合。 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能力的确定 DACUM即Developing A Curriculum(教学计划开发),它的本质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现在已成为一种科学、高效、经济的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职业分析方法。笔者邀请纺织、检测行业及纺织生产、纺织检测、纺织贸易等企业专家,分析了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等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最后归纳出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DACUM能力。从事纺织品检验的学生应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检测仪器,能正确测定纺织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能对照标准判定检测结果等。从事纺织品贸易的学生应具备国际、国内市场调研能力,线上、线下市场营销能力,交易磋商能力及独立制作符合要求的各类单证等职业能力。 三、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纺织品生产、纺织品质量检验、纺织品贸易等行业,从事纺织品检验和纺织品跟单、纺织品贸易等工作,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丰富的纺织品生产与质量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又熟悉纺织品贸易的政策和法规,以及中外纺织品质量检验标准,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纺织品检验与纺织品贸易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应构成如下专业课程体系:纺织材料、纺织标准与检测、纺织工艺、织物结构与分析、针织工艺、染料与助剂、服装缝制工艺、纤维的鉴别实训、面料检测实训、生态纺织品检测实训、功能性纺织品检测实训、服装检测实训、纺织商品学概论、消费心理学、纺织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纺织外贸英语、外贸函电、国际纺织品贸易实务、国际商法、纺织品跟单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实训、国际商务单证实训等。 四、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行业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摘 要: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培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新型人才带来了新的机遇。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是前提;强化教材和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管理是关键;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实施因材施教、导师制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 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 随着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备受关注,如何培养出符合现代化、适应未来发展、民族复兴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值得深思[1]。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我院如何提高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一、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1.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学院每年按发展需求,引进海外留学的优秀高层次人才来我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逐步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与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政府的项目资助等方式为教师出国进修增加渠道,进修时间分为三个月、半年、一年,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全民所共享,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 2.积极与企业联系。学院鼓励教师多与企业联系,挖掘企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企业联合申报横向、纵向项目、专利等,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增加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学院聘任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定期到学院开展讲座,进行学术交流,了解行情,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时,指导学生,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培养适应社会的优质人才[2]。目前,学院已经聘任了近30位企业导师。 3.增设多门不同语言讲授的专业课。随着学院海外博士人员的不断引进,学院增设多门不同语言讲授的专业课,有韩语、日语、英语等双语课程,授课内容逐步向国际化接轨,满足境外企业在华急需性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中青年教师各年龄段层次分配比例协调,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建立科研团队和教研团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强化教材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管理 1.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学院鼓励教师参加编写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和校本教材。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十三五教材指导会议,教师身临其境,了解国家、社会、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有目标、高标准地编写符合社会发展、紧跟时代变革的新教材;进一步加强教材管理,严格按照选用程序,选用高标准,高质量的学生教材,优先选用省部级规划教材、紧跟时代潮流的优秀新教材。到目前为止,学院教师已经出版多部教材,部分专业课程采用自编教材上课。在实践课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外,通过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优质课程群的建立、微课建设、双语课程建设等方法,加大学院的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力度,以建促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院精心打造教学名师,探究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探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问题式及协作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特定的情景场合采用情景教学法,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用讨论法,实践性的环节采用体验教学法,多角度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开展课堂创新,将生产实践中的难题进行讨论,多角度分析,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建设进行整合,采用现代化、先进、高效、实用的教学手段模拟现场。比如:拍摄的图片与教学视频进行整合,采用动画模拟、软件模拟的形式展现,进一步推进创新课堂建设,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步推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加使用多媒体课程授课的数量和比例,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知识的优势,努力开发网上课程,实现资源共享,拓宽知识面。如:慕课、微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习题、参考文献以及教学成果等资源共享。强化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课程学习的自由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多重交互式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网上学习提供平台[3]。 3.考核方法改革。学院积极探索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考试制度,高度重视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工作,努力通过考试质量分析报表改进教学方法,考核要求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方法进行学习研究[4],采用开卷、闭卷、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例如:试卷考核、实践操作考核、设计作品考核等,注重知识和技能并重,继承和创新并举,以考促学,培养全面性人才。考试内容注重综合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建立专业必修课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实现教考分离。考查课程注重科研训练、课外实践、社会调查等环节,如:大学生创新项目、面料设计师、针纺织品检验工、色彩搭配师、各类考证等,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4.教学管理。学院从以下四个方面狠抓教学管理:(1)抓好课程设置整体规划,定期结合社会、企业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修订,人才培养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执行。(2)对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进行过程管理,如对教师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管理;对学生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和运用进行管理,具体措施包括:领导听课制度、教案检查制定、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考试总结检查等。(3)教学评价: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效果采用学生评价、同仁评价、领导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评教,另一方面对毕业、结业的学生由教学质量管理处发邮件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麦可思评价法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考核,挖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学院教学建设规划,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教学文件,如:重点专业规划、阶段性建设报告和总结报告、相关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院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管理办法、院级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院级转专业管理细则等相关文件,努力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建促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 1.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自身素质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的办法,发挥学生所长,弥补学生不足,因材施教。全校性公共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课程按学校入学公共课程考试学生成绩分班,分别学习不同难易程度的课程,修不同的学分;专业课程按课程属性设定为必修、实践、限选、任选、专业选修,同一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实施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实行由半完全学分制逐步向完全学分制过渡。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引领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提高学习兴趣,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2.拓宽转专业口径。 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如有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全面了解学校所开设的专业情况及就业情况后,提出转专业申请,由所在学院审核。审核通过的学生,按学校要求,统一参加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由转入学院组织面试、笔试,合格者即可进入相关学院学习。如学生在原专业第一学年所修课程与转入专业第一学年所修课程相差不大,可申请同级转专业;如果学分相差太大,则按降级转专业处理,大大拓宽学校的转专业口径,以学生为本,学生的专业自由度增加,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更浓郁,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导师制管理。学生进校后,大学一年级由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管理,全校性公共课按学校分班级上课;大学二年级,学生根据专业导师的研究方向、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投缘的导师,导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研究方向等灵活设置专业小方向培养方案,留意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选修相关专业课程,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社会发展的急需性人才。通过导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零距离接触,耳濡目染,克服学术浮躁,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教育学生先做人,后成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4.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加强与港澳台地区著名大学和国外大学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和创新合作,努力实现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如:与日本的信州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台湾玄奘大学合作办学,为教师出国进修,学生境外交流铺路。一方面,教师在国外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阔国际视野,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凝练出深厚教学经验、先进教学理念、优质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培养出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生。另一方面,学院大力倡导有条件的学生走出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国外的学校体验、历练、学习、交流,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如: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增强自身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另外,学院积极聘请外籍教师和海外留学博士增设双语课程,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向国际化接轨,开展留学生交换教学。目前,学院已经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培养了许多境外交流的学生,对境外交流的学生所修课程学分进行了学分对接,学费有奖学金制度保障,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兼技术技能型人才,需从点滴做起,不断探索各类人才培养规律,总结阶段性成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努力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5]。 纺织专业论文:提高纺织专业工科生纹织物设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纹织物设计能力是纺织工程专业工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纹织物设计能力包含工程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能力等多方面。文章针对企业能力需求和教学中存在问题,阐述了提高纹织物设计能力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措施。 关键词: 纺织工科生 纹织物 设计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产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纹织物(大提花织物)的应用越来越广。一方面,服装面料大量使用纹织物,另一方面,家用纺织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带动家纺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家用纺织品的主要织物类型正是纹织物。由于人们对产品审美要求的提高,纹织物的图案色彩需要更加新奇漂亮,纹织物的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因此,设计出高性能高艺术性的纹织物已成为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而纺织高校如何提高学生纹织物设计的能力已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纹织物设计的能力要求 纹织物由大提花织机织造而成,由纱线通过复杂织物组织构成大型的多彩的多层次的花形图案。相对于普通纺织品的设计,纹织物的设计内容和过程更复杂,包括基本织物设计、图案设计、色彩设计、纹样设计、意匠设计、提花装造设计、纹版设计及织造工艺设计等。 因此,纹织物设计者必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知识及具有一般纺织品设计能力,能够进行纤维原料和纱线的选择设计,能够进行基础组织织物设计以及织造工艺设计;二是具有基本的艺术素养及图案与色彩设计能力,能够进行多色的花形图案设计;三是具有纹织物和提花机知识,并有一定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意匠设计和提花机装造;四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纹样CAD软件;五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设计出艺术性和技术性都有较大突破的纹织物产品。 二、培养工科生纹织物设计能力面临的问题 1.工科生色彩图案纹样设计能力薄弱。 无论是用于服装或是用于家纺,纹织物必须具备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如果只进行技术设计而不进行图案设计和色彩设计,纹织物就失去它基本的艺术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纹织物。由于形象思维和艺术素养基础相对薄弱,工科生在色彩图案设计的学习中存在较大困难,也就不能设计出美观的纹织物,成为限制学生纹织物设计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 2.学生整体(大设计)设计意识不强。 纹织物不同于一般纺织品织物,它的设计一定与所使用的服装或家纺的设计相联系,并形成整体设计,即大设计。而现有教学体系中纹织物设计、服装设计和家纺设计相互分离,分属不同的专业,使得学生整体设计的意识不强。 3.重视课堂知识学习与忽视实践能力提高。 纹织物设计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纹织物设计能力的提高,作为纹织物的设计人员,除了纹样和工艺等设计外,还需要一些装造等方面的操作技能,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各类实践环节培养。当前,相对于纺织高等职业学校,本科院校在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纹织物设计能力的提高就无从谈起。 4.缺少创意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纹织物作为面料的服装和家纺产品都具有强烈的时尚性,且流行周期越来越短,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纹织物产品结构和图案等设计不断翻新,只有不断有新创意,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目前教学与市场相脱离,学生体会不到竞争,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和创新能力。 三、我校提高工程类本科生纹织物设计能力的改革和措施 1.针对纹织物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与实践环节系统改革。 根据纹织物设计能力要求,我校对纹织物设计的课程与实践环节系统进行了改革。如下图所示,在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纺织品设计课程,保证学生具有纺织专业知识和一般纺织品设计能力;通过课内外的绘画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美术艺术素养,在此基础上开设色彩、图案和纹样课程,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纹样(艺术)设计能力;纹织物设计课程是整合后的纹织物设计的综合性课程,基本包含纹织物设计的各个环节内容,同时配以CAD课程与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纹织物基本设计能力;通过纹织物设计实训、服装与家纺设计实训、校内外专业竞赛和企业实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和以往教学系统相比,新的教学系统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整体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更有效。 图 基于纹织物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与实践系统 2.增强“工”“艺”结合,提高纹样设计能力。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均是高考理科生,由于高考的压力,他们很少有较深的艺术熏陶,艺术修养基础相对薄弱,对艺术认知较浅。为了培养学生的色彩图案设计能力,有必要进行相关艺术修养教育。在学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主要是在有关纹样课程中增加一些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是通过课外艺术活动培育学生的艺术修养。要求学生选修“美术史”、“绘画技法”、“美术作品赏析”等学校层面选修课;鼓励学生成立“绘画社”“摄影社”等艺术类的社团,也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名画欣赏和书画摄影展示活动。在整个相关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教师更多地从色彩、图案的艺术性方面讲解,各个环节的教师都懂得,只有将“工”“艺”深度融合进行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纹织物设计能力。 3.项目式教学,以产品为目标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 我校在纹织物设计教学中提出项目式教学方法,要求始终以某个服装或家纺产品设计为最终目标,提出各种设计任务。在课程教学中,以服装或家纺面料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首先讲授服装或家纺基本设计思路,接着才是色彩图案设计、纹样设计、意匠设计、纹版设计、装造设计和上机装造的教学。在纹织物设计和产品设计实训教学环节,在经过来样设计的简单纹织物设计后,在产品设计环节学生自己设计服装或家纺产品,提出纹织物面料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色彩图案设计,然后学生应用纹织物CAD进行纹样设计、意匠编辑处理和纹版设计,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装造设计、上机装造并织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最终产品设计为任务,边学习边实践,在一个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下,始终围绕设计的目的和内容,感受到纹织物设计和生产的整个过程。 4.构建校内外实践场所,加强纹织物设计实践能力培养。 过去,一般纺织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培养人才主要面向大型棉纺织企业为主,还有针织和色织企业,因此校内实训基地中大提花织机生产设备较少,校外实习基地中家纺类使用大提花的企业也不多。为了适应纺织产业产品结构的变化,高校必须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更新。我校在纺织工程实验室和现代纺织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构建了校内纹织物实训工程中心,另外,在服装CAD中心和纺织CAD中心建立仿真模拟实训场所。校外,在悦达家纺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并采用产学研、社会实践等形式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在实践教学系统中,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如组织学生课外进行绘画能力训练;在纹织物实训中,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意匠图的临摹、平涂、勾边和点间丝等手工绘制技能基础上,再学习在电脑上使用纹织物CAD软件来替代,这样知识和能力更全面;在上机装造时,训练学生挂钩、吊综、穿经和轧纹板等技术;学生在校内能够完成全部设计内容,并进行部分产品试织;通过在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可实现自己设计的部分产品的生产。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大赛和学科竞赛活动。通过多层次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纹织物设计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教学团队。 提高学生纹织物设计能力的关键之一是教师队伍建设,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教师主要是工科专业出身,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教师不多。为了提高纹织物设计教学中的图案色彩等艺术方面教学水平,短期内快速提高现有教师艺术水平是不现实的,我们主要采取引进和兼职两个办法,组建“工”“艺”结合的教学团队。近年来,招聘多名艺术设计类的教师,并从家纺企业引进具有较高纹样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充实教师队伍,另外,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许多企业的设计师成为我校的兼职教师,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与此同时,积极建立长效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在校内由教师组建纹织物设计工作室,与学生一起“真题真做”,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既指导了学生又提高了教师自身设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组织教师到生产企业第一线开展产学研合作,并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教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6.组织和参加学科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纹织物设计需要紧跟时尚,需要“人无我有”和“人有我新”的创新精神。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意、创新等发散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艺术素养教育和常规理论实践教学外,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纹织物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竞赛。学校每年举行“绘画作品竞赛”、“织物设计大赛”、“纹织物设计大赛”和“纹织物CAD设计大赛”,对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评选奖励,并给学生计算学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行业认可度高,组织正规的专业竞赛,如“红绿蓝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中国国际家用纺织产品设计大赛和中国丝绸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等。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高水平的专业大赛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当前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为契机,构建基于导师制的专业竞赛辅导机制,将导师和学生聚集在一起,集体研讨创意设计、色彩图案和工艺制作中的相关问题,训练学生准确把握设计作品的优缺点。实践证明,组织和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专业竞赛,是提高学生纹织物设计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工程专业能力培养浅析 摘要:纺织工程专业应根据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本文围绕纺织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并结合行业与企业对用人的要求分析了本专业的就业领域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纺织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高技术;创新;就业需求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纺织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轻工纺织食品类,其中轻工纺织食品类共15个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在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中排名第3。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可以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专业外贸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同时,由于专业调整,毕业生就业面更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大型公司就业,不少毕业生被合资、独资企业录用,部分毕业生被国外企业录用,直接到境外就业。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有销售工程师、面料辅料采购、专业咨询技术人员、机械工程师、机电产品招标与进口业务经理、销售经理、储备干部、纺织助剂销售工程师、面料开发、产品检验工程师、验货员、研发工程师等[1]。据统计,纺织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1、上海、2、广州、3、杭州、4、深圳、5、苏州、6、北京、7、东莞、8、宁波、9、青岛、10、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