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策略的创新 摘要:现如今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人力资源进行的开发与管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培养和造就人才以及实现员工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不断深入探讨和研究 现代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对策,这对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对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在用人时,只注重学历,而忽视人力素质和实际能力。许多人在实际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学历或文凭,因而无法获得提拔和重用。有的企业选拔人才时以学历为条件,要求必须是硕士或博士,结果是博士硕士招了不少,但是实际效果却不一定好,有的学非所用,有的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浪费。也有的企业只重视技术水平和来之不易能力,而忽视人才的道德修养,致使一些心术不正的所谓“人才”走上重要岗位甚至领导岗位,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的混乱以致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2.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利用好利益杠杆 在管理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要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在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通过管理者的“印象分”决定人才的价值。由于不同管理者的阅历、能力及对待人才看法的差异,具体操作中难免松紧宽严不一、因人而异,使客观、公平、公正的选人原则难以体现。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掌握人才竞争的主动权。企业应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能够留住人、吸引人、让人充分发挥才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核机制,探索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低成本管理战略 中小企业建立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能力,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搞好成本管理费用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研发费用和品牌树立等方面的费用。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分布状况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大多集中于两种类型:一类是分散型产业,其基本存在包括服务业、零售业、批发业、木料加工和金属组装业、农产品、风险型企业等。另一类是新兴产业,包括IT、NT、新材料、新能源企业。中小企业之所以主要集中上述两种类型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产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规模方面是一个较平缓的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降低成本都可能是适度的。在这方面,日本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设计出便于生产制造而又有市场需求的简单产品,这样对成本的控制就变得可行。但是简单产品的设计创新却需要增加前期的投入,我国的中小企业往往采取模仿他人的形式,有可能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所以要注意避免造成额外的违法费用。 2.采用目标激励,鼓励互相竞争 目标激励是指员工在工作岗位的基础上,设定相应的目标,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目标之所以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是因[lunwen.1K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为目标是组织和个人的奋斗方向,完成目标是员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置,只有恰当的目标才有激励效果,目标过高无法完成,目标过低起不到激励作用。 企业管理者在企业中引入合理的竞争,竞争可以起到对员工激励的特殊的作用。对于企业中的后进员工,管理者要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对于企业里的先进员工,管理者要勉励他们继续领先,形成榜样的作用。在企业内提倡个人竞争,提倡团队竞争,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可以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通过竞争模式形成激励氛围。 3、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减小人力资源管理压力 企业人力资源的沟通相当于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一座桥梁,只有做好二者之间的沟通工作,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企业中的领导层与管理层主要负责计划、组织、决策、指导、控制和激励,而普通员工则分为几个工作群体进行工作的具体操作,这些群体的个人又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在领导层、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沟通就相当于瓶颈部分,只要做好这一部分工作,就能在正确的决策和努力的工作的前提下实现管理体系的畅通,作为人力资源的管理者,良好的共同也是实现自己职能与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 三、总结 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良性人才竞争,我们只有基于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构成、特征及特殊需求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才能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通过竞争的方式进行激励,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员工提高在各个需求层次的满足度,鼓励人才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实现常胜常新的全面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论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与管理 文章来源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 然而,人力资源若要从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通过人本思想和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以招聘、选拔、培训、激励等多种管理形式,对企业或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的过程,以满足企业或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组织与成员发展目标的最大化。 人力资源开发则指的是企业或组织团体在现有人力资源基础上,依据企业现状和所处环境,对已有入力资源进行相关调查、分析,以提高企业或组织团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为其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形式单一。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形式要求越来越多样化。目前,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形式主要集中于培训、交流方面,并没有跟时代的发展完全同步。 2.开发内容局限。主要集中于工作技能方面的开发,而对员工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还未进行相关的开发。 3.开发投资少。有些企业过于看重眼前的利益,在人力资源的储备上不愿意进行投入,导致企业的储备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无法应对变化。同时也导致培训制度和措施的不完善,使得员工的培训无法真正起到提高其素养的目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激励制度不合理,激励措施不明显 在管理上,企业为确保任务完成,往往忽视职工对提升灵活就业能力、实现心理成就感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积极出色的员工,往往缺乏及时有效的奖励和提拔,容易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人才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现代企业存在着结构性缺陷的问题,初看这些问题是人力资源在专业、行业、区域等方面的分布比例问题,但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和协调度不够。 3.培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职工培训作为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在许多现代企业中依然没有引起足够和科学的重视,没有从长远利益出发,按照企业长期发展需求来培训员工、使得员工的素质无法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吻合,从而导致培训流于形式。 三、相应的对策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企业,若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上顺应时势,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才能够获得长久优势。具体而言,要做到几下以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应对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秉承这个理念,现代企业已经将劳动关系法整合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但是现代企业还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劳动合同法的各项规定,不断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将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有效恰当的结合在一起,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部门负有招募雇用、培训发展、薪酬福利、员工关系、人事记录、健康安全、战略规划等职能,而且各个职能要相互关联,统一协调。在管理方式上,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每个管理者都应是入力资源管理的参与者,人的管理应分散到企业中每个管理者甚至是每一个职工身上。每个领导者都要掌握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要懂得了解职工的需要、需求及其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发展。 3.完善选入用人机制 在用人机制的完善上,现代企业应当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引入优秀人才。具体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应当明确用人标准,细化选人用人条件;其次是公开选人用人的决定过程,杜绝暗箱操作,从而避免和消除人们的怀疑,并可以提高被任用人员的公信力;第三,建立定期评估和用人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改变用人权力高度集中的弊端,减少用人上的失误。最后,建立具有团队凝聚力的组织文化,使得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发展理念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竭力为公司服务,使得员工和企业同时获得发展。 4.构建科学化培训体制 企业要使培训切实有效,必须适应全员性、终身性、多样性、计划性的培训发展潮流,真正重视对员工的培养和教育,真正建立起培训、使用、待遇一体化的科学机制,从制度上增强职工对培训的认同感,激励职工自觉参加培训,使其积极、主动地提高技能水平,从而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5.政进工作职务 设计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传统工作职务设计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无法融合,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必须更新传统的工作职务设计概念,尝试组织员工成立自我管理小组。 现代企业往往依据员工的个人能力,改变工作任务、项目目的和团队结构。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为了吸引留住优秀的人才,企业不断尝试临时性智力型项目小组的增设等形式,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来进行职务设计,以便留住优质人力资源。 四、结语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另一利润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在于它本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于企业自身的认识。 因此,现代企业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并通过尊重人才,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性举措。把“以人为主”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来源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谈国内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连锁经营在国外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被国内企业所借鉴,这种经营模式给中国企业尤其是零售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由于发展还不成熟,我国的连锁企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于连锁企业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往往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动性和复杂性,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很难量化和标准化,因而很多连锁企业很难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连锁化”效应,这也成了阻碍我国连锁企业的发展的很大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必须关注连锁企业所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律,总结已经出现的或者即将出现的问题,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管理对象的多样性。连锁企业由于规模较大,从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系统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包括了加盟者、总部管理人员、门店员工等,这些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的对象也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来与之相契合。这种管理对象多样化的特点就要求企业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2.管理的可复制性。一方面,连锁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方法大多相近,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借鉴,通过学习成功的连锁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方法,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和资金成本,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连锁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门店的“复制”,通过对各门店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来实现一个庞大系统的统一性服务,保证企业的商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当然不同的门店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环境,必然需要做一些符合自身特点的变通,突出特色性,但总体上连锁企业的管理以相似性为主。 3.人力的分散性。连锁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大,其网点广泛分布在国内各个省市,或者省市内的不同区域,这也是企业扩张的一种基本方式和途径。因而整体上企业的人力分布较广和分散,管理起来就比较有难度,要充分考虑人力的分散性,把握好管理权的适当下放、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以及权衡统一性和特色化。 4.管理技术的综合性 。代的连锁企业的管理工作涉及范围极广,从商品的生产到商品销售的各个环节,涉及各个门科的知识,这就要求管理技术要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以服务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在新的时展下,网络技术等新的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显得十分重要,不论是高级的管理层,还是直接面向顾客的基层服务人员都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二、我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大多连锁企业的基层员工,因为职位的专业性和技术含量要求不高,因而行业进入门槛低,招收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然而,连锁企业大多数都属于服务性行业的,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员工与顾客接触的频率较高,员工的服务水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形象,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团队的运作,这对于管理者来说绝对需要重视的。 2.员工流动性大。很多连锁企业都面临着人员流失率大的问题,不只是管理人员的流失,基层员工的流失比例也很大。其离职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薪水较低,尤其是一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不太倾向于长期稳定在一个平台上,如果没有好的职业前景,其离职的可能性极大。再者,一些基层的工作难免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内容较为枯燥,也很容易导致员工流失。这种频繁的人员流动,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直接损失,如浪费企业的培训资源和人才储备机会的错失,而且给企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内部员工的工作激情。 3.管理松散,缺乏企业文化。很多连锁企业都在不断追求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往往很容易强调速度而忽略了质量,疏于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培养。由于连锁企业的管理权力较为分散,因而管理力度也自然有所减弱。以一快餐连锁为例,当某一分店听说上级主管要来视察时,从店长到门店营业员,无一不觉得如临大敌,十分紧张,临时表现出积极热情的一面,各司其职,看似门店工作都进行得尽然有序。然而,当视察人员离开之后,大家又回复平常状态,工作没有热情,表现不积极,整个店面的工作氛围很散漫。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其原因除了门店管理上的不力,还有因企业文化的缺失带来的员工自我形象定位的迷糊和不在意。 三、针对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1.以招聘为基石。首先,要改变入职的低门槛。连锁企业尤其是零售业不能因为岗位的技术含量较低,就认为员工的选择是没有标准的,这不是说一定要高学历高技能,而是要选择符合岗位特性的合适人员。例如很多服务性的基层岗位,无需强调员工的学历要求,这种岗位反倒是一些学历不是很高的普通人员更能胜任,他们对服务性质的工作排斥性较小,更易包容顾客。其次,招聘要及时高效。基于连锁企业较大的员工流动率,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工作也较为频繁,一定要及时有效。需要具备一定的预见性,注重各门店客流量的分析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好人力储备和调动工作,也要善于观察总结员工的工作状况,将不同才能的员工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提高人才的利用率。最后,将招聘制度规范化。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招聘制度,使招聘过程科学化,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不能使招聘流程形式化,要注重对人才的考核分析,选择最适合的而不是最优秀的。 2.以文化为纽带。尽管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一,!直在强调,但很多企业还是很容易忽略这些软性实力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尤其应该以此为重点,来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产品定位,经营方式和服务理念等,这些都可以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核心文化。只是需要在管理中将这些理念提炼出来,再让员工去感知。既可以通过培训直接传达给新员工,也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活动,让员工亲身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丰富员工团体的闲时生活,增进彼此了解,以企业文化为纽带,增强企业凝聚力。 3. 以绩效为动力。几乎没有员工是不在乎薪资的,多数人工作仍然是为了工资,为了更好的生活。因此,员工的绩效考核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标准化与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公平原则。连锁企业的平均工资尤其是基层员工的工资水平偏低,相对于高薪水的管理层,工作时间又比较长,工作内容较为单调,容易让员工产生厌倦和不满。然而这些员工往往是直接面向顾客,最能体现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所以绩效考核一定要以人为本,关注基层,关注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做到绩效考核合理化和透明化。以绩效为动力,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以培训为保障。员工培训是员工学习如何为企业工作的途径,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保障,尤其是连锁企业,没有系统规范的员工培训,就很容易造成员工作业操作的不规范,与连锁企业的统一性不符。其实,连锁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如规模优势,某些培训项目各门店可以集中统一进行,节约培训成本。此外,本人认为员工培训应该以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实际操作为主,让员工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再辅以企业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培训,来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约束员工行为,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保障连锁企业的正常运作。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我国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 摘要:目的:为新形势下我国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模式。方法:参阅有关文献和调查资料,对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现代型管理模式的构想。结论:只有采用“适合国情,突出特色”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医药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研究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构建适合我国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促进我国医药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查阅文献和抽样调查,笔者对我国的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建国后,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经验到科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管理模式上,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第1个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第2个时期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直至现在,是从对物的管理向对人的管理转变的时期,这里把它称为过渡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 计划型管理模式 建国后至1979年以前,我国的医药企业有600多家。这一时期我国医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我们称之为计划型管理模式,简称计划型模式。计划型模式的主要特点见表1。 1.1 计划刚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医药企业在用工程序、人力资源数量、职能部门设置、管理人员的任命等方面完全由上级部门决定,员工之间缺乏竞争,没有危机意识。企业在用工上没有自主权,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医药企业没有选择员工和解雇员工的权利。员工的数量、职称的比例都是按计划设置的。而且生产的产品品种、数量和销售情况等各个方面也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确定的,企业只负责组织生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即可。 1.2 工资和福利实行平均主义 员工进入企业后,按学历高低、工龄长短确定相应级别。大多数员工的劳动报酬,一方面按工龄累计,由国家统一调整工资;另一方面是根据按工龄与工作业绩评定的职称来晋升工资,即劳动报酬主要取决于工作时间长短和每一个工龄应计的报酬额,基于员工所积累的劳动贡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医药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基本上是均衡的,即实行平均主义,企业多采取精神激励如表扬、荣誉称号、主人翁意识等形式激励员工,提倡员工的奉献精神。 1.3 员工依附于企业 在医药企业与在其它企业一样,员工属于该企业所有,很少向医药企业外部流动。企业保管着每个员工的档案,有时户口也迁到企业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医药企业实行就业、福利、保障一体化制度。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享有子女入托、住房、医疗等全部社会福利,并获得终身的社会保障,即退休、养老、丧葬及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就业等。员工只要不出现触犯法律等情况,企业一般不会开除员工。 1.4 没有劳动力市场 国家没有劳动力市场,国家对劳动力进行统一的分配调动。医药企业的管理者由政府医药主管部门考核任命,绝大多数是由医药企业内部提拔到管理层或由医药主管部门委派。劳动者在就业方面没有自主权,医药企业在用人上也没有选择权。 1.5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 员工处于主人翁的地位。一个医药企业内设有一个工会,员工之间关系亲密,劳企关系融洽。我国医药企业内工会组织与企业之间关系协调,工会的领导者多为医药企业管理层的成员,即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由于有党、团组织的存在,员工的参与意识很强。 2 过渡型管理模式 1979年至今,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到接近7000家。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医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开始转变。我们把这一时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称为过渡型管理模式,简称过渡型模式。过渡型模式与计划型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见表2。 2.1 劳动力市场从无到有 自1979年至今,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得到较大的发展,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企业有了用人上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与美国发达的劳动力市场相比,各项制度还需不断完善,但它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仍起了很大作用。据调查,有44%的医药企业认为难以招聘到满意的员工,有31%的医药企业认为人才市场不健全。 2.2 招聘、选拔上由分配、任命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 医药企业对员工的管理由原来的“人管人”走向“制度管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用工制度上,由原来医药管理部门统一安排员工,转变为医药企业自主选择员工,企业也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和更多的选择渠道;第二,在晋升方面,医药企业可以通过招聘、考试等方式择优录用,改变了原来由领导考核指定的局面。据调查,有67%的医药企业在选拔中层干部时采取了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方法,并且选拔范围扩大,既可在企业内选拔,也可在社会上招聘。 2.3 报酬结构趋于多元化,分配上仍然存在平均主义 自1979年始,改变了工资制度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员工的货币工资中标准工资由原来所占的85%开始下降,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以职工的实际技能水平和劳动贡献的大小为参考来增、减工资,出现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1]。分配上增加了员工收入的弹性。据调查,有87%的医药企业利润波动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尽管如此,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奖金、津贴人人有份,而且奖金多为团体性的,缺乏针对性与个体性,尤其国有医药企业产生了新的平均主义;二是体制性收入差别悬殊,因为不同经济性质所导致的收入分配上的差别悬殊。从平均收入来看,国有医药企业员工收入明显低于合资或独资医药企业的员工收入;三是同一个医药企业内,不同岗位收入差距拉大。营销等岗位接触市场多,报酬机制改革得早,实行“工效挂钩”,因而与医药企业内其他岗位拉大了收入上的差距。 2.4 评价方面以经验性为主 医药企业内工作岗位的评价系统多以经验性为主。除了营销岗位及部分 操作岗位有具体量化的评价体系,很多岗位都是采取语言差别性的评价,如分为好、中、坏或优秀、称职、一般、不合格等。大部分医药企业主要采取经验性考核方式,对于设置的岗位数量和岗位职责范围,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 2.5 培训方面呈现出阶段性和零散性 医药企业在培训方面表现出3个特点:一是有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企业历史、宗旨、目标及所任岗位职责、任务等。调查发现,所有被调查企业都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二是岗前培训多为自我培训,培训者多为本岗位的领导者或者本企业培训机构。据调查,有66%的医药企业是由本企业的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外聘专家或专业培训机构对员工培训的医药企业仅占34%。三是医药企业对员工缺乏长远的培训计划。 3 构建现代型管理模式 针对我国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注重实效,突出特色,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简称现代型模式,其特点见表3。 3.1 制度成刚性 应当建立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制度的规定力求面面俱到,实现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应当改变只注重主观好恶及过于重视人情、关系、血统、出身、年资和特权的传统积习,转而重视人的能绩,坚持以能绩论英雄,积极推行“保护出头鸟,鞭打慢走牛”的用人机制。 3.2 人才内部提拔与外部招聘并重 在人才的晋升和选拔上,医药企业应倡导内部提拔与外部招聘并重。在晋升标准统一的情况下,填补基层以上职务空缺时,让员工在开放的生存环境下优胜劣汰。优秀的员工不妨采取美国企业“快车道”的提拔方式[2],即可以越级提拔,不一定需要一级一级地提拔。对于医药企业外部前来应聘的人才,要着重挖掘其比较优势,以弥补医药企业人才库之欠缺。在候选人条件相仿的情况下,优先选用内部员工,这样既可以激励在职员工,又可以节省开支。应始终坚持人才内部提拔与外部招聘并重,既不埋没人才,又以更广阔的视野选拔人才,从而可使人力资源达到合理配置。 3.3 年序工资和弹性工资相结合 应当把员工作为医药企业经营的合作者,建立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工资管理方案。员工的薪酬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年序工资,这部分是由学历、职称和员工为医药企业服务年限累计而确定的,随着资历和服役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这部分报酬是基础的,是刚性的,以达到稳定员工、减少流动的目的;另一部分为弹性的浮动工资,主要根据员工工作的技能高低和贡献大小来确定,即通过工作表现、努力程度、业绩多少等指标来拉开员工收入上的差距,以达到鼓励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3.4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建立融洽的劳资关系 在处理好医药企业内部“老三会”、新三会”关系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工会的建设,加强医药企业内工会的职能。企业内工会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上,缓和由员工下岗等诸多因素带来的劳资关系紧张,一方面,要代表员工同资方交涉,争取员工的应得利益;另一方面,要发挥教育功能,倡导团队精神,不仅使劳资双方形成经济发展上的共同体,而且使劳资双方在情感上不断沟通,进行和谐的大家庭式的交流。 3.5 绩效评价细化[3]和量化 医药企业在明确了岗位职责和工作范畴的情况下,应按照岗位要求,遵循“对岗、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要注重工作表现和创造潜能,根据刚性的标准,用量化的手段,得出公开性的且有根据的考核评价报告,并把员工的考核评价结果“排名定位”。然后,根据考核评价结果择优晋升,对那些出类拔萃的能人,给予高工资、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具有挑战性的职位,以鼓励和带动其他员工。这种开发机制根据能绩用人,鼓励员工后天努力奋斗,淡化血统、先天出身、门第和人情关系,也是实行弹性工资制的一个重要前提。 3.6 注重员工培训 医药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包括内容上的完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以及操作方法上的科学性。完整的培训内容包括人格训练、心理训练、能力训练。其中,人格训练是基础,对员工的训练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其次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自信心、意志力、专注力、成就欲等;最后训练他做事的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结合,才能使培训真正有效,达到提升员工素质和能力的目的。除了内容完整外,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也非常重要。好的训练方法集中反映在两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训练;训练的内容能极深刻地印在训练者的脑海里。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农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问题分析及对策 在当今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最重要、最宝贵的资产。当前,全党上下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指导方针和基本理念。农行要把自身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也就必须强化以人为本,逐步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笔者试对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再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农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农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了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而求科学发展。 绩效矛盾。当前人事管理和劳动工资分配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旧的“大锅饭”分配体制,论资排辈现象还在不少地区行存在,绩效挂钩没有突破性进展。人力资源的“能力位置效益”的对应关系不相匹配,工资收入的定价与贡献度大小矛盾突出。 多重素质矛盾。由于农行金融行业的特点,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对此多重素质的评价、考察和使用往往会出现选择性矛盾和偏差。目前,农行的人均存款、人均贷款和人均效益等指标均比较低,这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员工的素质不高和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流动性矛盾。长期以来,干部职务能上不能下、职工能进不能出、职称能高不能低、待遇能高不能低,造成了流动性矛盾聚集。对员工的奖惩、晋升、淘汰等还是“一纸定终身”。一方面对不适应岗位竞争的人员不能自由分流下岗,另一方面对所需的人才不能自由引进。 配置矛盾。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缺乏真正的和全面的市场化自由竞争调配手段,行政任命方式依然是资源配制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源的素质层次与使用层次不相匹配的矛盾大量存在。 二、对策与建议: 以上分析的主要矛盾,关键是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来加以克服。要建立与农行企业绩效紧密联系的激励、保留机制、能力管理、继任计划等体系,而量化岗位价值将为农行建立这些体系提供最直接的支持。概括地说,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就是要通过积极开发、合理配置以及完善的考评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满足银行对人力资源“质”和“量”的需求。以下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考评、激励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顺应时代要求,转变观念。 股改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人力资源是生产要素的关键因素,也是竞争的焦点。如何树立人本理念,抓住机遇,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保证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迎接挑战、推动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立足行业性质和实际情况,积极顺应商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资源开发重心由物力资源向人力资源转移的大趋势,改变过去单纯从行政的角度来认识人事问题的思想,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认识和思考人力工作。可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应用、管理,将人力资源期权化、股权化,进行资本运作的思路,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发挥人力资源最佳效益 必须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要整合人力资源,做“活”人事机制文章,积极破除干部终身制、任命制、能上不能下传统体制,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无限运作。 要逐步推进市场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开办行内人才市场,使员工在一定区域内流动,推行员工的动态管理,逐步疏通人员进出渠道,使每位员工承受应该承担的压力,时刻保持一种压力感,从而不断激发工作潜能。集中人、财、物等各项资源,根据经营需要进行重点配置,统一规划,合理使用。人员重点向客户部门配置。财力上集中经费统一使用,保证重点业务拓展和公关。建立人员分流和竞争淘汰机制。通过内部退养、撤并低产低效机构、整合内设机构和流程、实行主辅分离、控制合同续签比例、依法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等办法,逐步减少在岗人员总量。比如说,我们可以运用异地安置的办法,将效益较差的地区机构的人员配备到那些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看好的地区机构,弥补其发展中人力资源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达到银行与员工双赢的效果。 实施“精英人才”战略,强化人才竞争力。“精英人才”战略是指为从事关键岗位工作、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购买综合养老保险,并在职务晋升、工资待遇上享受特殊政策。实施“精英人才”战略是强化人才竞争力的大胆探索和创新,是一种吸引和留住优秀专业人才的激励措施。为了适应混业经营,强化研发能力,加快产品创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农行必须实施“精英人才”战略,才能增强竞争优势,增强农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市场化分配为导向,参照当地银行同业市场价格,实行有竞争力的薪酬策略,在严格控制人工成本、保证农行权益最大化与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之间,取得有机平衡。 要创建学习型银行,实行终身 教育。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新技术新业务学习。因此,我们必须把岗位培训作为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由于撤点减员,目前农行基层行减员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下岗分流也易激化矛盾,只有加强培训,才能让特别是让大批年龄较大的员工通过培训,重新回到岗位,并成为业务熟练的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不仅可以减少向社会招收新员工的数量,又解决了下岗分流的压力,而且化解了不稳定因素。目前农行的劳动生产力较低,要提高效率,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体制和机制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必须下大力气强化培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和激活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增加动力。只有通过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员工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 三)完善规范考评体系,建立有利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 1、客观分析人力资源现状,加快创新改革。银行工作专业性、业务性强,服务对象多样化,业务创新频繁,知识更新快,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要面向市场、面向竞争,根据业务流程再造需要,优化劳动组合和人力配置。在技术开发、产品创新、市场开拓、与国际惯例接轨等方面,农行需借鉴“科技合作、兼职、讲学”等柔性流动形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要鼓励冒险,宽容失败,不求全责备。决策层要对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和业务流程现状进行认真分析,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对岗位进行适当的分类分级,形成涵盖所有岗位、类别清晰、等级分明的新型岗位职务序列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完善的岗位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分配体系、选聘和培训体系,从而加快推动农行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变。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增强全行的核心竞争力。 要建立权、责、利紧密结合的分配机制。一是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绩效挂钩的考评机制。建立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制度是其中方法之一。行长分别与各营业机构的负责人签订责任书。经营目标责任制采用计分制。 最后按得分兑现,与个人收入挂钩。二是推行业务量计酬考核办法,突出岗位的责、权、利统一,实现服务与增资增效的紧密结合和责任与权力紧密结合,增强业务经营上的能动性。在实施业务量计酬考核办法时,要结合双向聘用制,使业务量大的网点人员进一步年轻化、专业化,通过人员合理流动,逐步优化人员配置,压缩人员编制,使人力资源配置逐渐趋于合理。三要把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也放入业务量考核指标中。优质服务的软指标转变为吸收存款、办理业务的硬指标,人力资源潜在能力就能被进一步激发。员工收入档次可能明显被拉开。利益杠杆的驱动,会使员工自觉形成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技能、主动积极工作的意识。 强化人力成本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使收入分配制度以岗位为导向,以绩效为导向,体现岗位差别,发挥激励作用。根据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优化机构,精简人员,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绩效挂钩工资制,将工资收入与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合理分配激励,加强绩效管理。薪酬制定的原则必须“统一平台”,就是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全行辖属建立统一利益平台,全行员工按统一指标及统一计算方式计算薪酬,并在薪酬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薪酬建立全行员工都可以参加竞争的客户拓展薪酬。这样才有说服力。绩效管理是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绩效管理方面,我们可确定“责、权、绩、利”相对等的原则,将银行整体绩效、团队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平衡记分卡的办法,绩效目标以团队、员工业绩和贡献度等结果性指标为主,员工个人绩效目标则更多地体现其所在职位的核心职责要求。员工绩效的考核结果,要与其绩效奖金挂钩,同时与员工个人潜力的开发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员工的个人情况,可实施职位调整、加强培训、监督改进、强制退出等考核结果运用措施。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考核结果运用,促使员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提高个人能力与素质,同时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银行整体绩效进步。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坚持理解科学发展观精髓创新邮政人力资源管理 紧密结合邮政实际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最近几年,按照中央关于科学发展的要求,中国邮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加快发展推动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思路,大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仅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按照党组的部署,围绕邮政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心任务,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规律,在支撑企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用工管理、提高员工收入待遇、开展大规模培训等方面,为邮政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使邮政员工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在企业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连续三年大幅度增加人工成本投入,企业合同用工和劳务用工人均工资每年均有所增长;重视抓好依法规范用工管理工作,自20__年起至20__年年底,已经规范了近26万人,劳务派遣率由62%提高到99%以上,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为劳务用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比20__年累计增加10多亿元,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企业奠定了基础。 为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员工素质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员工培训。3年来累计培训员工约132万人次,累计投入教育培训经费6亿元,在远程网注册学习的近18万人次。员工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全部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由25%上升到30%。组织了3次全国性邮政企业职业技能大赛,近12万员工参加了竞赛活动。这些数字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邮政企业中的具体体现。由于较好地解决了企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员工共同分享的问题,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对于中国邮政来讲,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如何转变思想观念、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益统一的问题。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邮政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百年邮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邮政特色的文化和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从人力资源角度讲,中心任务是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确保企业人工成本的投入与经营效益的产出相匹配。要把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搞活机制、定岗定员、总量控制等,作为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满足企业业务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解决好结构性缺员和结构性冗员的矛盾,坚定不移地把减员增效战略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构建和谐邮政企业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中国邮政来讲,就是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和谐邮政企业。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党组高度重视维护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作为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对人力资源部门来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好调整优化企业用工结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部分优秀劳务工转为合同用工,激励他们立足岗位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就是要让企业员工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在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中,增加一线员工固定收入比重,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和岗位成才的空间。 要加快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教育培训,努力将企业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实现由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要按照人才强邮战略的要求,根据企业对各层、各类人才的不同要求,加快建立各类岗位培训课程体系,制定系统配套的培训管理制度。 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夯实企业健康发展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邮政公司化之后,不仅对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更对企业运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尽快完善公司化运行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要求我们必须从邮政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做好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工作。加快建立贴近市场、精干高效、反应快速的组织架构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管控模式。人力资源部门要按照企业公司化发展要求,抓好以岗位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夯实管理基础。要加快推进企业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大力开展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工作,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加快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及时解决新旧分配体系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建立企业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办法,充分体现责权利的高度统一;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解决好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夯实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新制度主义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新制度主义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将新制度主义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已成为西方管理研究的新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新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介绍了新制度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 人力资源管理; 应用 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都将“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和“经济理性”作为既定的事实和分析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被普遍认为是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影响雇员的行为、态度和绩效的一系列活动和政策。而新制度主义学派则从另外一种视角,解释企业的行为,认为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之外,企业的结构、决策和行为同时还受非竞争需求的驱动(如为了寻求“合法性”),表现为“规范理性”(Oliver,1997)。[1]近年来,新制度主义开始应用于管理领域,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成为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热点之一。 一、 新制度主义理论主要回顾 在反思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西方社会科学重新认识到“制度”对于分析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应运而生,在社会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政治学领域都有很大拓展。由于与管理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相交叉的新制度主义思想主要源于社会学,因此本文主要阐述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制度是“具有高度弹性的社会结构。它由文化认知因素、规范因素和规制因素构成,与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一起提供社会生活的稳定性。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程序或规范,而且还包括符号系统、认知规定和道德模板。制度要素的载体很多,包括文化模式和认知图式,表征和社会逻辑,关系系统和社会网络,日常事务或以习惯行为为形式的结构性活动,还有人工制品等(Scott,2001)”。[2]社会学对制度的定义较为广泛,它将文化也包括在制度范围之内,研究的重点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程序和规范,而且更侧重于由符号、认知图示和道德模板构成的引导人类行动的意义框架。 制度如何影响行为是新制度主义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主流经济学理论强调人们的行动是基于理性计算之上的。他们假定,个体行动者总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由他们特定的偏好所给定的目标。他们在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中总是选择那些能够最大限度上使自己获益的行动。新制度主义则与此相反,认为个体的行动并非完全基于理性的影响,有时个体所持有的价值观会引导着个体的行为。根据前面我们对制度概念的理解(制度还包括文化、惯例等非正式制度),个体被认为深深嵌入于这种由符号、风俗和惯例所组成的制度世界之中。制度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决定意义,它不仅为个体的策略性互动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影响着个体行动者的自我认同,决定着个体行动者的偏好。 新制度主义还强调组织遵从“合法性”的普遍性。当然,这里的“合法性”并不仅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正式法律机制,“合法性”还包括了文化、价值观念、惯性等非正式制度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合法性机制诱使着或迫使着组织采纳在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组织行为或结构。因此,组织目标具有复杂性。一方面,组织要遵循效率原则,达成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面对制度环境,组织生存的“合法性机制”迫使组织不断的改变自己的目标。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的目标、结构与行为都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 二、 新制度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回顾,我们认识到人是“制度人”,“并非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活动都是企业根据组织战略目标理性决策的行为,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受到诸多外力影响的结果(Wright McMahan,1992)”,[3]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也受制度因素的影响。由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可以解释过去单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组织现象,在过去的十年中,有不少学者开始尝试将新制度主义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 一些学者将新制度主义理论应用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如Ravi(1997)[4]将制度环境因素引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以印度为例,运用访谈、个案分析的方法,证明跨国公司的国际战略与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同时对东道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Allen(2003)[5]继续沿着这一思路,探讨了制度环境对跨国公司的独资子公司外派管理人员的选择的影响。通常而言,向子公司外派管理人员是增加对子公司的控制以及在组织内进行知识传播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向东道国外派管理人员会受到东道国法律的一定约束。Allen以自德国、日本及英国的在美独资子公司为样本,调查发现,公司的强势文化、母公司的核心业务等因素是母公司向子公司外派管理人员的正相关因素,制度环境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虽然其影响并不显着。Boselie,Paauwe Richardson(2003)[6]将控制/承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新制度主义理论结合,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受制度因素的调节,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他以DiMaggio制度来源的分类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模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政策与目标受到来自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社会规范机制这三个制度因素的影响。他以荷兰的三类受制度因素影响不同的行业组织——医院、旅游业与地方政府为样本(样本个数为132),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制度性越强的组织(如医院与政府部门)其人力资源效果越低。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与成熟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所受的制度影响要更为深厚。因此,将新制度主义理论应用于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尤其能够全面解释目前转轨时期具有独特制度背景下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Ding,Goodall Warner (2000) [7]考察了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企业改革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具体来讲,长期在人们心中形成的以“铁饭碗”为特征的改革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成为一种“组织惯性”,该文研究这种“组织惯性”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期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文章假设中国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差异显着。调查样本来自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及北方内陆城市的六十二家公司,通过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收集了定性与定量数据,结果是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差异显着;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差异假设得到了部分证实;越大的企业(大部分为国企)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变革中所遇到的组织惯性越大。随后Ding Akhtar (2001) [8]进一步以上海、南京、广州三个城市的326家企业(企业分为两类:合资企业与国有企业)作为样本,同时考察制度因素与战略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保留员工、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等)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制度因素包括组织所有权、组织年龄及组织规模。战略因素包括低成本战略、高质量战略及创新战略三类。实证结果表明,组织的所有权与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角色是解释企业选择人力资源实践的主要变量,而组织年龄与规模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有限。与低成本战略与高质量相比,创新战略更容易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Zhao(2004) [9]以Walder的双通道模型为基础,研究了中国改革前(1949--1979)与改革时期(1980--1994)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晋升模式的变化。他们考察了两种制度化的职业通道——行政通道和专家通道:行政通道负责执行国家政策和组织的管理工作,而专家通道负责组织内部的技术性工作。他们提出假设:改革前阶段与改革时期相比,企业的晋升标准和晋升机会显着变化:改革期间,更多地进入企业不久的、受过了教育的管理者获得了较大的晋升机会;行政职业通道比专家职业通道更容易受到宏观政治的影响,与公共部门相比,改革期间非公共部门的晋升模式变化更为显着。Zhao的调查样本来自我国六个省的十四个城市(样本个数为3500名),因变量为晋升事件,自变量包括教育水平、政治面貌、行政与专家系列、组织部门,控制变量是组织特征。实证分析表明,制度环境在中国组织内部晋升模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蒋春艳,赵曙明(2004)[10]以香港的248家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了企业规模、所有国和行业三个企业特征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规模是香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相对于小企业而言,大企业通常更多地使用人力资源计划、正式的招聘程度、系统的培训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以证明其企业具有更大程度的“合法性”。 三、 启示及研究展望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理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应该值得重视的是,研究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将其放入中国独特的转轨背景中,中国独特的转轨过程意味着,旧的经济运行机制以及旧的管理机制已经被打破,但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的管理机制正在建立但并不完善,这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背景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将新制度主义运用于我国转轨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可以回答过去所不能回答的一些问题,为我们勾勒更加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未来的研究可以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一是在研究内容方面,将研究范围由单纯探索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扩展到制度是通过何种机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甚至企业的绩效发生作用的,二是研究方法方面,由目前较多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扩展到同时采用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方法,以便对此进行更深层次的描述和剖析;三是在实证研究方面:既要采用横截面的数据,又要采用纵向的数据,以期动态地研究制度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有关油田矿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浅谈 油田矿服企业作为油田主体业务的后勤保障单位,主营业务主要包括物业与公用事业、社会公益性事业。矿区服务企业围绕建设和谐示范矿区这一总体目标,通过不断提升保障生产、服务生活、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当好油田的“后勤部”和“大本营”,全力推进油田主导企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一、油田矿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且人员接续补充严重不足 相对于油田主体企业而言,矿区服务企业员工队伍趋于老龄化、自然减员高峰随之而来,同时受中油集团“三控制一规范”政策约束,人员接续补充严重不足,技术与技能人才匮乏。且员工学历水平普遍偏低,造成了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而矿区服务企业的后勤保障工作性质及薪酬水平较低等普遍存在的事实,又大大降低了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二)普遍对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不够重视,不利于人才潜能的培养 在目前了解的矿区服务企业中来看,大多数矿区服务企业在确定自身发展战略的时候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同时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不够明确,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直到有了新增用工项目或是人力资源已经明显阻碍到企业的顺利运行,企业才开始紧张起来,进行公司内部人员招聘和培训。 (三)人力资源的开发滞后于时展 我国诸多大型石油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管理较为宽松,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系、培训内容及培养对象等方面,严重制约企业培训效果。同时诸多石油企业不够注重企业内部人员的考核制度,加之培训人员培训过程中的随意性,造成企业员工培训结果不如人意。由此较多接受培训的员工无法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但却能顺利通过考核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的考核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四)奖励机制不完善,奖励方法不完备 油田矿服企业对员工的奖惩制度不够明确,会对员工的工作热情带来威胁。由此会导致诸多员工缺少自我肯定,对待工作愈加消极。某些应该奖励的员工没有得到应得奖励会助长企业内部歪风,无法为员工提供优良积极地工作环境和进步环境。同时企业无法正确把控奖励机制还会造成企业内部激励作用缺失,激励方法的不完善加之激励程度的错误把控会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服务热情带来极大伤害。 二、油田矿区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拓宽员工成长渠道,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有效拓宽员工成长渠道,必须建立以竞争机制为主体的人才使用机制在企业重点岗位通过内部公开竞聘选拔,激励员工学业务学技能,立足岗位成才;出台公司《技能操作员工“一专多能”管理办法》,鼓励操作岗位员工立足本岗,多学业务,积极参加第二工种鉴定,成为复合型操作人才;逐步推行复合岗位设置,合理提高岗位工作负荷;精选青年后备人才,针对队站长、班组长、技能骨干、优秀技能人才,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针对性培训,培养储备会干、能干、干好的后备型骨干人才。 (二)强化人力资源规划,真正实现“人才强企”战略目标 油田矿区服务企业可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发展实况和环境变化来制定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从而为企业发展及员工发展提供优良的人力资源环境。具体方式可通过改进企业内部工作流程来完善内部员工岗位部署,以期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严格明确企业各个岗位的要求,确保岗位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素质;针对企业重要岗位明确规划所需人员及工作目标;最后,企业需对自身用人理念进行完善,避免过于注重学历忽略实践能力及家属为主的用人理念,制定人才录用新标准,确保企业岗位人才的正确流向。 (三)完善培训制度,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针对矿区服务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矿区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应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以一线员工为重点,立足队伍有序接替,强化素质提升培训,加强紧缺技术工种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把技能竞赛作为检验培训效果和培养、选拔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以竞赛带动技能素质的提升;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徒传技、技能攻关等作用,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建设。 (四)强化激励机制 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要求企业摒弃陈旧的用人体系,应当采取公开招募及竞争上岗的方式招募岗位所需人才,招募员工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优胜劣汰,为企业招募实干型人才;同时企业需大量引进新型人才和新型技术,确保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最后企业应当对内部的薪资分配制度加以完善,通过奖金的正确发放来确保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奖金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企业管理人员及领导应当对员工饱含热情和信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同时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应当更加努力,不仅要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也要满足员工的荣誉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人才作为油田矿服企业的珍贵财富,是企业最具创造力的资源。当前世界经济逐渐呈现一体化趋势,我国油田矿服企业面对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因此在人力资源方面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简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岗位轮换 论文摘要:基于淮安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岗位从业现状,分析了长期从事同一工作的弊端,结合实际分析了在部门内部实施岗位轮换的现实意义和操作注意事项。 论文关键词:岗位轮换;人力资源;复合型人才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已经上升到主导地位,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和重点。人力资源部已由单一的行政事务管理转变为整体的专业性职能管理,再转变到综合的系统性战略管理。人力资源部不再是服务性、咨询性和控制性的参谋部门,已转变为足以影响到企业整体表现和绩效的重要决策部门。人事经理也成为了企业经营的战略合作伙伴。作为企业的战略性伙伴,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应具备人力资源所有功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人力资源部岗位从业现状及弊端 1.现状 (1)现岗位从业时间长。以淮安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为例,目前11名专职人员中有10人在现岗位工作时间超过6年,时间最久者长达15年。 (2)从事专业单一,缺少多岗位从业经验。目前所有的专职人员中,仅3人有两个不同岗位的工作经历,且均是因机构调整或有人员提升、调离时而变动的岗位。其余人员均自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相同的专业工作。 (3)科班出身专业人员稀缺。淮安公司目前仅有1人为人力资源专业毕业,其余人员均是电力系统、营销、财务等与人力资源不相关的专业半道出家,其专业知识均是进入人力资源部后从实际工作中学习的。 2.弊端 (1)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由于长期从事同一工作,导致各专职对其他岗位的专业工作不熟悉。近年来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常有突发性任务,上级单位有时会在较短时间内要求上报专业报表或报告,若此时负责该工作的专职人员不在,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 (2)不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心理角度看,一个人如果长期从事单一工作,创造的激情就会被压抑,逐渐失去对工作的兴趣而流于照章办事。这种现象被称为疲顿倾向。疲顿倾向是提高效率和发挥创新精神的大敌。长期在同一岗位工作,习惯了被动式管理模式,将导致部门如一潭死水,缺乏活力。员工没有激情,工作但求完成、不求创新,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意识。 (3)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半封闭甚至封闭状态容易导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利于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4)容易产生本位主义。只了解掌握一种岗位业务就难以站在其他岗位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难以处理好本岗位工作与整体工作的关系,遇事不能站在全局角度看问题。各岗位间难以协调和配合,甚至会因岗位设置本身的不均衡、工作量的不均而产生抵触情绪和矛盾。二、人力资源部实施部门内部岗位轮换的意义 岗位轮换又称轮岗,是指企业有计划地通过同一职能部门或不同部门之间的平行调动,让员工承担不同的工作,具备“一岗多能”的能力,达到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在人力资源部实施部门内部轮岗除了能有效解决前文所述弊端外,还具有以下意义: 1.有效储备人才 岗位轮换可以使员工同时具备几个岗位的工作经验与能力。有效的岗位轮换相当于建立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一旦需要调整可迅速进行补充,从而提升部门、企业的稳定性,降低人才流失带来的动荡与损失。 2.促进员工换位思考 岗位轮换使得大家都有机会接触各个岗位,使员工能够体会不同专业岗位的差异,增进相互间的了解。通过岗位轮换打破各岗位间的专业壁垒,使员工都能意识到不同岗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做到换位思考,互相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达到充分的沟通和协作。 3.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人力资源 在某岗位工作较为集中繁忙、时间要求较紧时,可调用有过该岗位工作经验的员工协助。比如,每年公司“两会”召开前,各单位《绩效考核责任书》的编制时间紧、任务重,仅由绩效管理专职一人负责,工作量太大,往往连续数日加班加点,且容易出错。如果进行了常态的岗位轮换管理,部门内部有多人熟悉该工作,则可一起分担,从容应对。 4.减轻组织晋升的压力,减少员工的不满情绪 由于长期得不到晋升,必将导致员工的工作的热情减少。而企业能提供的晋升岗位又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员工的晋升要求。而岗位轮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晋升岗位不足的压力。 5.控制风险 通常一个人在某个岗位工作时间较长,会积累很多资源。人力资源部各岗位的廉政风险相对于和客户、施工单位接触较多的岗位来说要低,但在人员招聘、人事调整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源点。岗位轮换有助于对此进行制约,规避因资源的个人垄断对企业利益造成的潜在风险。 三、实施部门内部岗位轮换前的准备工作 岗位轮换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实际操作并不容易,因此必须充分做好岗位轮换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考虑周全、注意细节。 1.制订轮换计划,做到循序渐进 岗位轮换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轮换前应制订详细的计划,确定轮换周期。若周期过长,达不到轮岗的目的。而过于频繁会对员工的心理造成冲击,岗位轮换的效果会适得其反。一般情况下,员工在同一岗位工作4年进行轮换为宜。初次进行岗位轮换时,一定要在相关性的岗位间进行,如干部管理岗位与人事管理岗位、保险管理与薪酬、绩效管理等岗位进行轮换,待逐渐开展积累一定的经验后进行全面轮换。 2.建立各岗位完整的岗位说明书 岗位说明书是新到岗员工的行为准则,务必详尽规范,使新到岗员工对照岗位说明书能够开展最基本的日常工作。同时,梳理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加强流程控制。淮安公司拟梳理人力资源部各专职间的内部工作流程44项。 3.岗位轮换培训 为使员工尽快适应新岗位工作,应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使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新岗位的工作程序,掌握基本技能。可以在确定的轮岗时间前3~5个月即让员工介入其新岗位的日常工作。在原岗位人员的帮助下,提前熟悉岗位业务和工作情况,在实践中进行培训,为正式岗位轮换做好准备。 4.建立严格的交接制度,明确责任 原岗位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技巧有助于继任者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原岗位人员有责任辅导继任人员的实际操作,及时提醒相关注意事项。怎样使离任者心甘情愿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和技巧,一方面与思想工作是否做到位有关,另一方面健全的制度约束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交接工作,建立交接记录,完善记录交接前后的流程和细节,明确交接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岗位轮换的顺利进行。 5.做好沟通,减少负面影响 由于人力资源部各专业岗位岗级不同,岗位轮换时难免会出现由高岗级向低岗级岗位轮换的现象,收入的减少会使岗级降低者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因而,做好岗位轮换前的思想工作非常必要。事前沟通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使岗位轮换程序符合《劳动合同法》关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等相关条款的法律规定,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人力资源部实施有效的部门内部岗位轮换将会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培养打造一支复合型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使得部门不会因任何一个人的离开(休假、培训、离职等)而导致运转困难,从而有效地提高部门效率和工作质量,更好地促进公司的全面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而拥有知识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应为实行人本主义管理;完善激励制度;调整组织结构;重视员工培训;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等六个方面。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创新的价值不断升值的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改变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面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各国所拥有的知识优势。谁拥有的知识优势越多,谁就会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全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可以说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都离不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人才,谁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胜利者,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经济之所以处于世界的首位,其真正的优势就在于其具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美国是世界吸纳顶尖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众多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世界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源优势在企业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全球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始终以超常速度发展。该公司成功的秘诀正是拥有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科技人才。而我国深圳的华为和中兴两家生产通信设备的高科技企业,短短十几年就发展成全国本行业知名的大企业,这是和公司网罗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 我们再依据世界银行的计算财富方法来说明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该方法把形成社会财富的因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自然资本(土地、水源、木材以及地下资源的价值);第二类是创造的价值(机器、工厂、基础设施、水利系统、公路和铁路等);第三类是人力资本(人们的生产能力所代表的价值);第四类是社会资本(它不是个人代表而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家庭和社区之类的人员和机构的生产价值)。其中第四类财富尚未统计。根据前三类财富的统计,越是发达的国家或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其人力资本所占的财富比重越高,而且在整个世界财富中,这些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更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29个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已占财富的67,世界总财富的63、9是人力资本。据此,我们可以说,知识财富在各类财富中占主导地位,哪一国拥有的知识量多,既该国的人力资源拥有量大,则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事实上,自然资本、创造的资本也离不开人力资本,离不开知识,因为只有包含越多的知识的自然资本和创造的资本,其价值才会越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疑是未来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高科技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材料、高分子等产业都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聚集着大批高、精、尖专业人才,对于这些人才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为这些人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拥有专业资本 从事高技术工作的人,精通一种或几种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内都是专家,因此工作的自主性较高,不象传统上听命令或按规定程序操作的员工。这些人才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是他们不断学习和日积月累的实践结晶,因而这些专业知识又具有排他性。 (二)流动性强 在工业经济社会中,劳动 为机器所统治,因此,工人一旦离开了机器,就一无所长,其市场价值也就一落千丈,就会沦为失业者,所以工人对机器、工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员工一般是从事智力工作的专业人才,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相关的机构间灵活选择或自己创建公司,因此,他们的流动性强,对现有企业的依赖性相对较弱。 (三)注重能力的持续提高 从事智力工作的专业人才为了保持其能力和价值,必须不断学习。因此从事智力工作的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所在单位是否提供给他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条件,他们注重的是自身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自我实现愿望强烈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往往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归宿感的需求、受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从事智力劳动的人比较容易实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所以,他们常常期望通过一种创造或挑战性的工作来体现自身的独立性,自我主张意识强烈,希望自己主张得到别人的认可,反感一切强加于人的观点和做法。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措施 (一)实行人本主义管理 传统的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它无视人性和人的创造性,因而这种管理制度压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实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把对人、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到以对人管理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激励制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类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完善人才配置机制。按企业分工和适才适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配置,使他们学有所用,让他们有成长的环境,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向心力。其次,完善付酬机制。其主导原则是“按业绩付酬”。采用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办法,浮动工资与本人业绩、企业效益挂钩。也可采用按比例提成、利润分成及其他更为灵活的付酬办法。如采用技术入股的激励方式,可以刺激员工奋发努力。第三,重视精神激励制度。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要重视精神激励。应该深入员工的内心世界,通过构建符合人性的精神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当然,我们所说的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传统的给予表扬或荣誉的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被管理者——企业员工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中的一员,由此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调整组织结构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指出,现在全世界的管理和思维方式正在酝酿一个新的趋势,即学习型企业的诞生。知识和企业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学习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高度灵活的学习型企业的中心多元化,企业结构复杂化,内部各单位即相互独立,又错综相连成网络结构,打破过去垂直水平的企业管理模式。从企业总的组织结构来看,部门关系要从垂直或水平线性变为平面网络型再变为以知识资产为主体的矩阵型,管理层次上从多层次的金字塔变为以技术和专业人才为重点的扁平型,同时具有了灵活发展与外界合作关系的扩展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不仅重视发挥企业原有人类资源的作用,而且为企业发展的干中学留出灵活拓展的余地。 (四)重视员工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对企业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新员工必须接受教育培训,而且在职员工也需要不断接受培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企业及员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教育培训对于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树立长远的教育培训的战略思想,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对职工的智能、技能开发、培训、考核、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作出硬性规定。这些规定要与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直接挂钩,鼓励员工增长知识和技能。 (五)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 与知识经济相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有新的领导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推广,使得人们在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等方面有着同等的机会,人们将普遍具有主动参与管理的能力和愿望,传统的靠上司管理、监督、控制下属的管理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未来的管理将注重平等与尊重,领导者的角色由监督和控制转变为指导和激励。领导者不是单纯下达命令,而是要负起组织和指导学习的责任,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和施展才能,调动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员工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因此,企业领导要加强民主管理,并要不断进行学习。未来的领导就是集体领导,是集中员工智慧、统一员工行为的领导。 (六)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 员工创造性的发挥,有赖于企业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如果说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则要特别强调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由此提高企业广大员工的文化素质,发挥企业人才资源的作用,并且通过文化建设,形成企业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念与独特的组织文化,促使企业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企业集体效率的发挥。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基于战略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升级 摘要:我国纺织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了一些问题。实现战略联盟是纺织行业转型的必经途径。在实现战略联盟的过程中也面临了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升级等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升级的角度,结合纺织企业特点从总体上给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纺织行业;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 一、纺织行业背景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一)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目前,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高。国际上,美元急贬、人民币相对升值,原油价格跌宕起伏,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都宣告着重大改变。 伴随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家政策旨在淘汰低层次产品和企业,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纺织企业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的窘境。 (二)纺织行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从2011年年初开始,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内销、出口等均呈现了回升增长势头。国内统一的市场条件造成纺织行业向具有优势的区域集中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形成了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提高了整体配套能力,缩短了交货期。 纺织行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的特点:纺织企业人力资源层次不高,人力资源结构相对简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战术管理阶段,主要侧重于一些事物性的工作,如劳动组织、档案保管、考核升级、报酬分配等。 二、纺织行业战略联盟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 (一)纺织行业转型的必经途径--战略联盟 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纺织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技术含量较少,技术装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能力不强。 1. 国内纺织行业形成联盟状况 我国纺织行业形成了产业高度集群。已存在的联盟主要是:服装业企业之间的联盟,纺机制造业企业之间的联盟,基于纺织行业产业链的联盟。这些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在技术、资金、人力培训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2. 纺织行业联盟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国际的宏观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纺织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组建的战略联盟的模式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与国际性企业之间基于品牌建设的联盟将增加 (2)因拓展高端纺织品服装市场的联盟将得到加强 (3)与其他相关行业组建跨行业联盟将进一步发展 (二)战略联盟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局限 基于上述战略联盟发展趋势的考虑,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纺织业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纺织制造业中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人为主, 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电脑设备操作和设备维护保养人员。 2、人才流失严重 我国纺织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动速度较快。人才的流失意味着技术的扩散,企业机密的外泄,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等,也影响在职员工的忠诚度。 3、严重短缺技术创新人力资源 纺织企业的创新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两类型人才:一种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家人力资源;另一种是从事专业研究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解决前沿问题的技术人员或工程人员。 此外,我国纺织企业的管理人才匾乏,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经济贸易类、产品设计类等人才。 三、基于战略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升级 (一)招聘甄选的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企业招聘以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缺少设计研发人才。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有战略性、整体性的特点,人力资源部应直接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要预先对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作出预测和规划,以保证企业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统一制定人员配置计划,将选聘、任用、培训以及人才储备等纳入统一的计划体系,促进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绩效考核的升级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虽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目标的贡献,但其主要目标在于本部门的工作绩效。 形成行业战略联盟之后,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变得十分重要。评估应根据人员岗位、职责的不同,按高层、普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分别制订评估细则。 (三)激励机制的升级 传统的纺织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低效,首先表现在工资激励缺乏力度。其次,体现在奖惩不够公平合理。这样,最终导致工资的激励作用荡然无存,造成人力资源的激励不足,没有体现人才的价值属性。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升级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员工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绩效考核相匹配,制定针对不同岗位职责的不同激励对策: 1、管理人员的激励对策:(1)与绩效考评制度相结合,实行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考评机制与薪酬机制相挂钩。(2)根据管理人员的业绩,逐步扩大其职责范围和适当授予其较大的工作主动权,在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予以充分信任和支持。(3)实施价值观管理。战略联盟之后的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和价值冲突与对立频繁加剧。纺织企业通过对企业精神价值的整合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2、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对策:(1)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2)建立健全激发科技专业人员技术创新的各项制度。(3)逐步提升专业技术职务。 3、一线生产人员的激励对策:(1)制订工作目标,并把薪酬中的个人奖金与工作目标完成度挂钩,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2)不断改善劳动感,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来满足一线人员对学习各种技能的愿望,而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3)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 (四)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与组织学习能力 战略联盟之后的纺织企业通过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在 公司中形成学习型文化。营造一个增强员工对知识的渴求、确保知识得到持续的应用、扩散和创造的企业环境,进一步构建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五)人才保留的措施 我国传统纺织企业面临的又一问题就是,人才大量流失。 战略联盟之后,培育人才、激励人才一系列措施开展的同时,怎样留住人才,尽可能减少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企业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企业从最高层到各华层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 1. 事业留人: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同步,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首先,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了人才发展目标,激发其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其次,"量体裁衣"指导人才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创造条件助其在企业内部逐步实现职业生涯。 2. 待遇留人:根据人才市场价格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制订出向各类人才倾斜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独特的重奖机制。 3. 机制留人:面对战略联盟下的纺织企业应该专门制订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办法以及管理岗位公开竞争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从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考评、评价、交流、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以求以良好的竞争机制,营造出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4. 感情留人: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使各类人才从心底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在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改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员工的情感调适能力,形成融洽、和谐、奋进、具有凝聚力的人际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构建新时期和谐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摘要] 目前,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职能有限,不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服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建设。因此,应该通过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来构建和谐医院。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机制 现阶段,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留有很重的计划经济痕迹,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医院人事部门仅仅是一个行政服务部门,职能范围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制约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如何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来,已成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卫生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摆在人事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和谐医院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现代医院管理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医院管理中要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使“人”与“工作”和谐地融合起来,实现医院和员工“双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来,已成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卫生事业单位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对于医院的资金、医疗设施、技术、医药等物的资源来说,人是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资源。所以,人力资源是一个医院最重要、最有竞争力的资本,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落后 当前,许多医院还未真正成为医疗市场的主体,尚无规范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其运行仍然由行政部门干预,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顺畅,病人投诉现象时有发生。其次,部门职能没有清晰地界定,导致出现职责的真空地带,辅助科室不能为业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工作支持。改革宜让行政部门简政放权,扩大医院的用人自主权。 2.2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 尽管目前已经有相当规模与数量的人才交流中心、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专业的卫生人才交流中心与中介公司也有很多,但人才真正流动起来还是非常困难。有些人才想流动,原单位却不同意,招聘单位有条件的可重新建档,无条件的只能临时聘用,对于档案调不进来的人,户口转移、子女上学又成了大问题,还有社会保险等对于想流动的人才都是一种担心,如果人才的流动机制不完善,必然制约整个人力资源管理。 3构建和谐医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机制 3.1明确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要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首先明确为何而管的问题,才能解决如何管理的问题。作为新时期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对社会改革有清醒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人事管理宗旨,即人事管理就是为了增强医院的竞争力,使医院在现阶段或将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而能在某一领域独占鳌头。 3.2 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 构建和谐医院必须始终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强化“人本管理”意识,建立医院与社会之间、领导之间、上下级之间、机关与科室之间、后勤与临床一线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育人机制和励人机制,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医院的创造活力,大力营造医务人员干事业、成事业的氛围。 3.3 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选人用人是搞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构建和谐医院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只有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并进行有效的实施,选拔和使用与所需岗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才能为诸如薪酬待遇、培训开发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才能有效地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公开就是对所需要的人才,既要善于内部的公开选拔任用,又要敢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择医德作风过硬的医生到医院工作,竞争和择优就是要允许一个岗位有多人应聘,通过优胜劣汰来选拔与岗位要求匹配的最佳人选。 3.4 完善培养计划,健全激励机制,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 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医师考核方法,发掘一批立志临床工作、潜心医术的青年医师,在部分科室中挑选几位杰出的科主任,作为院优秀的临床导师,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2~3 年后医院组织专家进行考核( 理论和手术),通过考核者对导师和培养对象予以重奖,未通过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导师和培养者给予一定的处罚,为医疗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对轮转医师考核,严格执行淘汰制度。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适当流动是企业管理 的重要范畴,而作为整个健康产业链中最重要因素之一的医务人才,一直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整个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才、资金的频繁流动已经成为价值规律的重要外在表现。医疗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能够成为医院正常运作的润滑剂,而且也是保持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影响 摘要: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方式、手段必然需要进行调整,来适应劳动合同法的规则。从对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中,分析其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要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转变,以适应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满足组织的自身发展。 关键词:新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制度建设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劳资之间的力量差距越来越大,劳资冲突突出,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合同法应运而生。中国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面还很落后,劳资关系管理非常薄弱。而在市场经济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最中心的内容是劳资关系的协调。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主要是成本控制,导致了劳动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很低,员工流动率很高,劳动关系不稳定。所以,很多企业对新法要求签订长期劳动合同都不能理解,其实长远来看企业会发现其中的好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历史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全新的战略机会,劳动合同法对一个组织来说,即是挑战,也更是机遇。 一、劳动合同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劳动合同法》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常凯教授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 1.经济原因。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中国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但这样的路不可能永远走下去。在经济原因上新法传递的信息是:国家引导、鼓励企业创新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而不再鼓励企业仅仅是依靠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保持经济增长。中国如果想保持经济的高速而又健康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是急迫的,必须完成的任务。 2.社会原因。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全社会的财富大大增加了,但社会不公平的问题突出了。贫富两极分化引起的社会矛盾已经影响了全社会的经济稳定与和谐发展。以往中国宪法所规定的按劳分配原则,实际上已经被按资本、权力分配的趋向所替代,而且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在社会原因上新法传递的信息是:企业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资本与劳动分配的差距,不能以过分牺牲劳动者权益的代价换取企业的财富增长。 3.政治原因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大多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那么社会主义的基础就会动摇,中国共产党的基础就会动摇。在政治原因上新法传递的信息是:国家不能容忍企业蔑视法律,不能容忍企业在对待劳动者的待遇上蔑视国家的权威,不能容忍企业损害国家的人力基础。 二、劳动合同法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1.关于劳动合同的签订问题。在劳动试用期的期限上,新法做了极大的细化。比如,劳动合同1年之内的,试用期不超过1个月;为了防止企业以连续签订合同、连续规定试用期损害劳动者利益的行为,规定了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仅仅约定试用期的合同不成立,视为劳动合同期限;新法还就无固动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做出了更有利于劳动者的非常明确的规定。 2.关于经济补偿金问题。在延续以前的关于经济补偿金的部分规定基础上,新法还扩大和提高了经济补偿金的支付范围和金额。比如,以前规定的经济补偿金最长不超过12个月,现在不再有这个限制,而是按照劳动者的实际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以前的规定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新法规定,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也要必须支付经济补偿金。另外,劳动合同期满不再续签的,用人单位也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新法还规定,以上经济补偿金如果用人单位不按期、足额支付,劳动部门在责令限期支付仍不支付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要按照应支付的50%~100%加付劳动者赔偿金。由以上可见,新法关于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对企业的压力显然加大了,成本也增加了。 3.关于违约金问题。新法只规定了两种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情况:第一,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违约金;第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进行约定,并就劳动者违反约定要求其支付违约金。除此之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这在法律上明确禁止了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违法要求劳动者支付各种违约金,极大地保护了劳动者的权利。 4.关于企业的法律责任问题。对于用人单位违反新法的行为制定了严厉的惩戒措施。比如,超过一个月未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要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再比如,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不订立,按照应当订立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还有关于用人单位不给劳动者合同、违法规定试用期、扣押劳动者证件、不予办理档案转移手续、非法收取劳动者财务、拖欠工资、加班费、经济补偿金等等企业违法损害劳动者权利的行为,新法都相应地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使得企业在侵害劳动者利益时所付出的成本高于其因此获得的非法利益,有利于企业规范劳动管理制度,严格遵纪守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中国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现存的问题分析 1.现行人力资源管理对成本控制过于重视,忽视劳资关系的协调。人力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而不是成本,企业对人的管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才能的发挥,把人看做是成本而不是可供开发的资源,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节约成本上,忽视员工培训开发;实行传统 的人事管理使人不能尽其才,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的种种做法,使得劳资关系紧张,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导致人力资源的潜力无法得到发挥。 2.现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培育不足。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依据。但若使一种文化能深入人心,普遍被接受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磨合,而且要适合企业且能促进其发展,同时还要能感染每个员工,并突出自己的特色。中国企业由于战略缺位、初始条件、经济宏观及微观的局限性等限制性原因,企业文化建设有着相当的困难,最终破坏了员工的工作环境。 3.对绩效管理重视度不足,没有建立较好的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科学的绩效管理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手段和工具,成为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企业实现制度性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显着的支持作用。但具体实践中,却存在各种问题。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非科学性、绩效考核标准模糊化、绩效考核角度的单一、考核过程的形式化等都在中国企业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 四、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1.塑造良好组织文化,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新法提高了劳动者的地位,赋予劳动者更多的选择权。因此,对所有的企业来说,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新法虽然对于企业终止劳动合同设置了种种限制,规定了很多的赔偿条款,但是对员工与企业中止劳动合同,只是在第九十条有所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员工转换工作变得更加容易,而企业对于员工转换工作的限制越来越小。通过提高薪金的方法来吸引员工,只会使得员工的忠诚度下降,企业间陷入工资竞争的恶性循环。要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企业需要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设计科学的薪酬结构来吸引留住核心员工。 2.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由于新法规定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需要规定劳动报酬,另外向员工支付经济赔偿也以员工的工资作为标准,因此,企业应更加注重全面报酬体系的观念。在降低基本工资的情况下,为了对现有的员工进行有效激励,企业会重视除工资外的其他薪酬构成要素。 要加大绩效加薪和浮动薪酬的比例,注重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报酬;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企业应按法律的基本要求为员工缴纳基本的社会保险,同时设计合理的带薪休假制度;企业应更加注重灵活的工作安排,更加关注员工的健康,并在员工需要援助时向员工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企业应提升绩效管理能力,对于绩效计划、绩效监测和绩效反馈等环节不断改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与晋升机会是企业需要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员工技能的培训、工作训练和指导以及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会使员工在选择企业时不再过高关注薪酬因素。同时,新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使得组织定期培训也成为企业留住核心员工的重要方法。 3.选聘人才,组织培训。在招聘环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会比以往投入更多精力。根据新法规定,企业解雇员工需要向员工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会直接导致企业在招聘时会比以前更加谨慎,“宁缺毋滥”的思想会成为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部门的重要原则。招聘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时首先要选聘既懂法又有经验的人才,并聘请劳动法专家对用人单位人力管理人员进行新法培训。加强对招聘体系的管理,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素质模型,便于企业招募到符合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符合岗位核心素质、能力要求,同时又符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人才,防止因为招聘不慎为企业带来损失。 4.严格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新法会促使企业加强其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因为新法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或者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企业才能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每个职位制定科学的职位说明书和清晰的绩效指标,明确定义什么叫做“不能胜任工作”,什么叫做“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否则,面对员工提起的劳动合同诉讼,企业将会非常的被动。 五、结语 总之,只要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制定人力资源的架构时已经充分地考虑了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利益,而不是纯粹从企业利益出发,就不会在面对新法时有失措之感。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浅析 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力供应长期处于紧缺状况,电力企业不用担心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不必考虑企业的亏损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时,企业的一切工作都以安全生产为中心,不必考虑企业发展战略,更不需要考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企业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大客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公正公平公开的“三公”调度、优质服务“十个不准”、电监会行业监管、履行社会责任等措施不断出台,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电力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电力企业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竞争和监管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不断改革调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广大电力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电力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力资源具有独有的特点。随着电力市场改革、坚强智能电网战略的逐步实施,电力行业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电力企业拥有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的价值能否真正为企业所用,取决于企业是否掌握并实施了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技术和方法,取决于企业能否培育出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企业文化环境。在电力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管理做保障,安全生产管理无从谈起。如何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抓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 2.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和行业特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人才密集、管理规范、员工忠诚度高、人员流动率低、劳动关系和谐、培训体系健全、招聘渠道相对单一、内部选拔人才作为主要配置策略、薪酬福利体系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等固有特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变革,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由传统人事管理开始脱胎换骨,从过去的行政事务型向战略合作伙伴衍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如:基于职位价值的多通道职位体系不够完善,人才配置机制需要加强;基于任职资格的能力价值标准亟待规范,培训开发体系缺乏针对性;基于精益化的绩效价值评价有待深入,全员绩效管理开展不全面;基于员工价值的分配机制尚需完善,薪酬激励效果不明显;培训、考核、晋升、待遇、发展一体化的人才成长机制亟待完善等。 这些问题源于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缺乏对人力资源各个业务模块进行系统的整合,对企业员工的价值界定不全面,由此产生的员工价值创造、评价与分配缺乏内在系统性。 3.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不断改革完善,沿革了几十年的电力企业人事管理正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不断推动企业的变革。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3.1基于集约化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为了支撑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纵向上进行资源集约化管理成为必然。集约化管理是现代集团企业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通过集合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进行资源统一配置;在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简约、高效为价值取向,降低运营成本,进而获取核心竞争力,激发可持续竞争的优势。在集约化管理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战略的承接与高度契合,对人力资源管理各功能模块进行有机耦合,系统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传统职能,打破分割壁垒,达成协同协作,实现事务型人事行政管理向战略型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3.2基于流程再造的劳动组织方式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集约化必然带来业务流程的再造,以流程再造的劳动组织方式变革,对外要深化电力专业管理水平,围绕为终端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目标,不断提升客户需求响应速度,提升客户满意度;对内要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从整体上追求全局最优。 3.3构建专业化人力资源集约管理平台 管理着企业最核心资源的人力资源组织正从过去行政事务型部门向战略合作伙伴、权力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转型和战略合作伙伴的定位转移迫切需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支撑,这使构建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集约平台更加紧迫,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基于全面薪酬的激励机制 知识型员工正逐步成为电力企业的中坚力量和核心竞争优势。知识型员工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对应的,对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手段由原先单一的物质需求转向个性化多层次需求,要逐步完善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的差异化薪酬体系,注重物质薪酬与精神薪酬的有机统一,实现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的优化组合。 3.5基于人才成长全周期管理的职业生涯 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活员工原动力,通过化解员工“职业瓶颈”和“职业倦怠”,全方位激发员工职业潜能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应该针对人才成长全周期,明确定位各个职业发展阶段的特点,开发多通道职业发展途径,采取不同的培训开发计划和员工使用计划,形成明晰的职业发展阶梯,帮助员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需求,既激发员工潜能,又提高员工配置效率。 3.6基于员工价值的绩效评价管理 对员工的价值进行全面评价成为知识型员工的追求,员工价值既包含了个人绩效价值,还包含员工所处岗位的岗位价值、员工现有资质价值和潜在的胜任素质价值。为此,要构建全新的人才评价模式,既要通过精益化管理准确评价员工的绩效结果,还要衡量在绩效结果形成过程中的能力素质贡献。 3.7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培训开发机制 职业能力是企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要通过培训开发,不断提升员工职业能力。首先要建设胜任素质模型,通过科学辩识与准确衡量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明晰目前能力储备与未来要求之间的差距,解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哪些是企业最需要的核心能力”、“哪些员工具有这样的核心能力”等问题;其次要对照胜任素质模型,集中优势资源用于最急需的核心能力培训和发展,选拔、培养、激励、保留那些真正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构建作出贡献的员工,以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 3.8基于最佳雇主品牌建设的员工关系管理 创建雇主品牌对电力企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具有公信度的最佳雇主品牌可以帮助电力企业吸引人才,同时,可以提升员工在企业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电力企业要重点把握好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考核反馈机制、企业文化机制和效益分享机制的有机统一,重点围绕富有电力企业特色的全面薪酬、品牌实力和企业文化打造雇主品牌,其中贯穿始终的最高境界是对人性的充分尊重。
材料管理论文:金属纳米材料管理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块状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超短时脉冲电流直接晶化法和深过冷直接晶化法两类潜在的块状金属纳米晶制备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晶块体材料制备非晶晶化机械合金化深过冷 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H.V.Gleiter成功地采用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法制得纯物质的块状纳米材料后[1],纳米材料的研究及其制备技术在近年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由于纳料材料具有独特的纳米晶粒及高浓度晶界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小尺寸量子效应和晶界效应,使其表现出一系列与普通多晶体和非晶态固体有本质差别的力学、磁、光、电、声等性能[2],使得对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成为90年代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使这种新型材料既有利于理论研究,又能在实际中拓宽其使用范围,探索高质量的三维大尺寸纳米晶体样品的制备技术已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综述国内外现有块状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并提出今后可能成为块状金属纳米材料制备的潜在技术。 1现有块状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 1.1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成形法 该法首先由H.V.Gleiter教授提出[1],其装置主要由蒸发源、液氮冷却的纳米微粉收集系统、刮落输运系统及原位加压成形(烧结)系统组成。其制备过程是:在高真空反应室中惰性气体保护下使金属受热升华并在液氮冷镜壁上聚集、凝结为纳米尺寸的超微粒子,刮板将收集器上的纳米微粒刮落进入漏斗并导入模具,在10-6Pa高真空下,加压系统以1~5GPa的压力使纳米粉原位加压(烧结)成块。采用该法已成功地制得Pd、Cu、Fe、Ag、Mg、Sb、Ni3Al、NiAl、TiAl、Fe5Si95等合金的块状纳米材料[3]。近年来,在该装置基础之上,通过改进使金属升华的热源及方式(如采用感应加热、等离子体法、电子束加热法、激光热解法、磁溅射等)以及改良其它装备,可以获得克级到几十克级的纳米晶体样品。纳米超饱和合金、纳米复合材料等也正在利用此法研究之中。目前该法正向多组分、计量控制、多副模具、超高压力方向发展。 该法的特点是适用范围广,微粉表面洁净,有助于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但工艺设备复杂,产量极低,很难满足性能研究及应用的要求,特别是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晶体样品存在大量的微孔隙,致密样品密度仅能达金属体积密度的75%~90%,这种微孔隙对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及某些性能的提高十分不利。近年来,尽管发展了一些新的纳米粉制备方法如电化学沉积[4]、电火花侵蚀(sparkerosion)[5]等方法,但与这些方法相衔接的纳米粉的分散、表面处理及成型方法尚未得到发展。 1.2机械合金研磨(MA)结合加压成块法 MA法是美国INCO公司于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技术。它是一种用来制备具有可控微结构的金属基或陶瓷基复合粉末的高能球磨技术:在干燥的球型装料机内,在高真空Ar2气保护下,通过机械研磨过程中高速运行的硬质钢球与研磨体之间相互碰撞,对粉末粒子反复进行熔结、断裂、再熔结的过程使晶粒不断细化,达到纳米尺寸[6]。然后、纳米粉再采用热挤压、热等静压等技术[7]加压制得块状纳米材料。研究表明,非晶、准晶、纳米晶、超导材料、稀土永磁合金、超塑性合金、金属间化合物、轻金属高比强合金均可通过这一方法合成。 该法合金基体成分不受限制、成本低、产量大、工艺简单,特别是在难熔金属的合金化、非平衡相的生成及开发特殊使用合金等方面显示出较强的活力,该法在国外已进入实用化阶段。如美国INCO公司使用的球磨机直径为2m,长3m,每次可处理约1000kg粉体,这样的球磨机1993年在美国安装有七座,英国安装有二座,大多用来加工薄板、厚板、棒材、管材及其它型材。近年来,该法在我国也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其存在的问题是研磨过程中易产生杂质、污染、氧化及应力,很难得到洁净的纳米晶体界面,对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利。 1.3非晶晶化法 该法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种新工艺,它是通过控制非晶态固体的晶化动力学过程使晶化的产物为纳米尺寸的晶粒。它通常由非晶态固体的获得和晶化两个过程组成。非晶态固体可通过熔体激冷、高速直流溅射、等离子流雾化、固态反应法等技术制备,最常用的是单辊或双辊旋淬法。由于以上方法只能获得非晶粉末、丝及条带等低维材料,因而还需采用热模压实、热挤压或高温高压烧结等方法合成块状样品[8]。晶化通常采用等温退火方法,近年来还发展了分级退火[9]、脉冲退火[10]、激波诱导[11]等方法。目前,利用该法已制备出Ni、Fe、Co、Pd基等多种合金系列的纳米晶体,也可制备出金属间化合物和单质半导体纳米晶体,并已发展到实用阶段。此法在纳米软磁材料的制备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值得指出的是,国外近年来十分重视块体非晶的制备研究工作,继W.Klement、H.S.Chen、H.W.Kui等采用真空吸铸法及合金射流法制备出Mg-La-TM、La-Al-TM、Zr-Al-TM系非晶块体之后,近几年日本以Inoue为代表的研究小组在非晶三原则指导下,又成功地采用合金射流成形及深过冷与合金射流成形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厚度分别为2mm、3mm、12mm、15mm、40mm、72mm的Fe-(Al,Ga)-(P,C,B,Si,Ge)[12]、(Fe,Co,Ni)70Zr8B20Nb2[13]、(Nd,Pr)-Fe-(Al,Ga)[14]、Zr-Al-Cu-Ni[15]、Pd-Cu-Si-B[16]系的非晶块体。我国北京科技大学的何国、陈国良最近也采用合金射流成形法获得8mmZr65Al7.5Cu17.5Ni10[17]的非晶块体,这些研究结果为该法制备及应用块体纳米材料注入了极大生机。 该法的特点是成本低,产量大,界面清洁致密,样品中无微孔隙,晶粒度变化易控制,并有助于研究纳米晶的形成机理及用来检验经典的形核长大理论在快速凝固条件下应用的可能性。其局限性在于依赖于非晶态固体的获得,只适用于非晶形成能力较强的合金系。 1.4高压、高温固相淬火法 该法是将真空电弧炉熔炼的样品置入高压腔体内,加压至数GPa后升温,通过高压抑制原子的长程扩散及晶体的生长速率,从而实现晶粒的纳米化,然后再从高温下固相淬火以保留高温、高压组织。胡壮麒等利用此法已获得4×3(mm)的Cu60Ti40及3×3(mm)的Pd78Cu6Si16晶粒尺寸为10~20(nm)的纳米晶样品[18,19]。该法的特点是工艺简便,界面清洁,能直接制备大块致密的纳米晶。其局限性在于需很高的压力,大块尺寸获得困难,另外在其它合金系中尚无应用研究的报道。 1.5大塑性变形与其它方法复合的细化晶粒法 1.5.1大塑性变形方法 在采用大塑性变形方法制备块状金属纳米材料方面,俄罗斯科学院R.Z.Valiev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早在90年代初,他们就发现采用纯剪切大变形方法可获得亚微米级晶粒尺寸的纯铜组织[20],近年来他们在发展多种塑性变形方法的基础上,又成功地制备了晶粒尺寸为20~200(nm)的纯Fe、Fe-1.2%C钢、Fe-C-Mn-Si-V低合金钢、Al-Cu-Zr、Al-Mg-Li-Zr、Mg-Mn-Ce、Ni3Al金属间化合物、Ti-Al-Mo-Si[21-23]等合金的块体纳米材料。 1.5.2塑性变形加循环相变方法 1996年我国赵明、张秋华等[24]将碳管炉中氩气保护下熔炼的Zn78Al22超塑性合金,经固溶处理后通过小塑性变形和循环相变(共析转变),获得了晶粒尺寸为100~300(nm)的块状纳米晶体。 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适用范围宽,可制造大体积试样,试样无残留缩松(孔),可方便地利用扫描电镜详细研究其组织结构及晶粒中的非平衡边界层结构,特别有利于研究其组织与性能的关系等特点并可采用多种变形方法制备界面清洁的纳米材料,是今后制备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很有潜力的一种方法。如将此法与粉末冶金及深过冷等技术相结合,则可望利用此法制备金属陶瓷纳米复合材料[21],并拓宽其所能制备的合金成份范围。 除以上主要方法外,近年来还发展的有喷雾沉积法、离子注入法等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直接制备块状纳米晶的潜在技术 2.1脉冲电流直接晶化法 近年来,关于脉冲电流对金属凝固组织的影响已屡见报道:80年代,印度学者A.K.Mistra首先在Pb68Sb15Sn7共晶及Pb87Sb10Sn3亚共晶合金中通以40mA/cm2的直流电,发现凝固后组织明显细化[25],M.Nakada等人在Sn85Pb15合金凝固过程中通脉冲电流后,也发现凝固组织细化且发生枝晶向球状晶转变[26],J.P.Barnak等研究了高密度脉冲电流对Sn60Pb40和Sn63Pb37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27]。结果证实,脉冲电流可增加过冷度,并可使共晶的晶粒度降低一个数量级,且晶粒度随脉冲电流密度增加而降低。周本濂等不仅在实验上研究了脉冲电流对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28],而且在理论上用经典热力学和连续介质电动力学对脉冲电流作用熔体的结晶成核理论和结晶晶粒尺寸的计算作了深入研究[29,30],指出脉冲电流密度达到0.1GA/m2时,在理论上可获得大块纳米晶,按该理论对Sn60Pb40合金进行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一致。由于理论上要求的一些金属纳米化的临界脉冲电流密度在工程上能够达到且与实验值基本符合,加之脉冲电流的快速弛豫特点可限制纳米晶粒的长大,使作者相信,随着脉冲电流对金属凝固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实验装置的进一步完善,超短时脉冲电流处理在某些合金上有可能使熔体直接冷凝成大块纳米晶材料,并成为直接晶化法制备纳米晶材料的潜在技术之一。 2.2深过冷直接晶化法 快速凝固对晶粒细化有显著效果的事实已为人所知。急冷和深过冷是实现熔体快速凝固行之有效的两条途径。急冷快速凝固技术由于受传热过程限制只能生产出诸如薄带、细丝或粉体等低维材料而在应用上受到较大的限制。深过冷快速凝固技术,通过避免或清除异质晶核而实现大的热力学过冷度下的快速凝固,其熔体生长不受外界散热条件控制[31],其晶粒细化由熔体本身特殊的物理机制所支配,它已成为实现三维大体积液态金属快速凝固制备微晶、非晶和准晶材料的一条有效途径[35]。由于深过冷熔体的凝固组织与急冷快速凝固组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36]并且国外已在Fe-Ni-Al、Pd-Cu-Si[37]等合金中利用急冷快速凝固获得纳米组织,另外,近年来周尧和、杨根仓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Ni-Si-B合金中利用深过冷方法已制备出晶粒尺寸约为200nm的大块合金,并已探讨出多种合金系有效的熔体净化方法,加之作者近期又在Fe-B-Si系共晶合金中利用深过冷及深过冷加水淬方法成功地制备了几十~200nm,11×10(mm)的块状纳米材料,见图1a、图1b所示,因此有理由相信,通过进一步研究深过冷晶粒细化的物理机制,进而为深过冷晶粒的纳米化设想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研究出各种实用合金的熔体净化技术以及深过冷与其它晶粒细化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制备技术,深过冷方法可望成为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新的实用技术。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深过冷晶粒细化的程度与合金的化学成分、相变类型、熔体净化所获得热力学过冷度的大小及凝固过程中的组织粗化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提高细化效果,除精心的设计合金的化学成分之外,发展更有效的净化技术是关键,另外探索深过冷技术与急冷、塑性变形及高压技术等相结合的复合细化技术,可望进一步拓宽深过冷直接晶化法制备纳米晶的成分范围。相信通过今后的不懈努力,该技术将会成为块状纳米晶制备的又一实用化技术。 3展望 纵观纳米材料的研究发展,不难看出,纳米材料的推广应用关键在于块体纳米材料的制备,而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则是发展工艺简单,产量大适用范围宽,能获得样品界面清洁,无微孔隙的大尺寸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其发展趋势则是发展直接晶化法纳米晶制备技术。 从实用化角度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纳米晶样品的制备仍将以非晶晶化法和机械合金化法为主,它们发展的关键是压制过程的突破。此外在机械合金化技术中,尚需进一步克服机械合金化过程中所带来的杂质和应力的影响。对于能采用塑性变形等技术可直接获得亚微米级晶粒的合金系,拓宽研究系列,研究出与各种合金成分所对应的实用稳定的塑性变形及热处理工艺,并全面进行该类纳米晶材料的性能研究工作是此类技术走向实用的当务之急。 从长远角度来看,高压高温固相淬火、脉冲电流和深过冷直接晶化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复合块状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基础研究工作,是今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信随着块状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纳米材料问世,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材料管理论文:氮化物衬底材料管理 宽带隙的GaN基半导体在短波长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和紫外探测器,以及高温微电子器件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环保,其还是很适合于环保的材料体系。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分类所示的若干主要阶段,其每个阶段均能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链。世界各国现在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期望取得GaN基高功率器件的突破,并且居于此领域的制高点。“氮化物衬底材料与半导体照明的应用前景”文稿介绍了氮化物衬底材料与半导体照明的应用前景的部分内容。 GaN、AlN、InN及其合金等材,是作为新材料的GaN系材料。对衬底材料进行评价要就衬底材料综合考虑其因素,寻找到更加合适的衬底是发展GaN基技术的重要目标。评价衬底材料要综合考虑衬底与外延膜的晶格匹配、衬底与外延膜的热膨胀系数匹配、衬底与外延膜的化学稳定性匹配、材料制备的难易程度及成本的高低的因素。InN的外延衬底材料就现在来讲有广泛应用的。自支撑同质外延衬底的研制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氮化物半导体激光器、大功率高亮度半导体照明用LED,以及高功率微波器件等是很重要的。“氮化物衬底材料的评价因素及研究与开发”文稿介绍了氮化物衬底材料的评价因素及研究与开发的部分内容。 氮化物衬底材料与半导体照明的应用前景 GaN是直接带隙的材料,其光跃迁几率比间接带隙的高一个数量级。因此,宽带隙的GaN基半导体在短波长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和紫外探测器,以及高温微电子器件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环保,其还是很适合于环保的材料体系。 1994年,日本的Nicha公司在GaN/Al2O3上取得突破,1995年,GaN器件第一次实现商品化。1998年,GaN基发光二极管LED市场规模为US$5.0亿,2000年,市场规模扩大至US$13亿。据权威专家的预计,GaN基LED及其所用的Al2O3衬底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成长期将达到50年之久。GaN基LED及其所用的Al2O3衬底具有独特的优异物化性能,并且具有长久耐用性。预计,2005年GaN基器件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至US$30亿,GaN基器件所用的Al2O3衬底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至US$5亿。 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分类所示的若干主要阶段,其每个阶段均能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链: (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特种照明时代,2005年之前),其中有:仪器仪表指示;金色显示、室内外广告;交通灯、信号灯、标致灯、汽车灯;室内长明灯、吊顶灯、变色灯、草坪灯;城市景观美化的建筑轮廓灯、桥梁、高速公路、隧道导引路灯,等等。 (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照明时代,2005~2010年),其中有:CD、DVD、H-DVD光存储;激光金色显示;娱乐、条型码、打印、图像记录;医用激光;开拓固定照明新领域,衍生出新的照明产业,为通用照明应用打下基础,等等。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通用照明时代,2010年之后),包括以上二个阶段的应用,并且还全面进入通用照明市场,占有30~50%的市场份额。 到达目前为止(处于第一阶段,特种照明时代),已纷纷将中、低功率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绿色LED、白光LED、蓝紫色LED等实现了量产,走向了商业市场。高功率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和全波段InN-GaN等,将会引发新的、更加大的商机,例如,光存储、光通讯等。实现高功率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和全波段InN-GaN实用化,并且达到其商品化,这需要合适的衬底材料。因此,GaN材料及器件发展,需要寻找到与GaN匹配的衬底材料,进一步提高外延膜的质量。 另外,就基础研究和中长期计划考虑,科技发展越来越需要把不同体系的材料结合到一起,即称之为异质结材料。应用协变衬底可以将晶格和热失配的缺陷局限在衬底上,并且为开辟新的材料体系打下基础。已提出了多种协变衬底的制备技术,例如,自支撑衬底、键合和扭曲键合、重位晶格过渡层,以及SOI和VTE衬底技术等。预计,在今后的10~20年中,大尺寸的、协变衬底的制备技术将获得突破,并且广泛应用于大失配异质结材料生长及其相联系的光电子器件制造。 世界各国现在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以期望取得GaN基高功率器件的突破,居于此领域的制高点。 氮化物衬底材料的评价因素及研究与开发 GaN、AlN、InN及其合金等材料,是作为新材料的GaN系材料。对衬底材料进行评价,要就衬底材料综合考虑其因素,寻找到更加合适的衬底是作为发展GaN基技术的重要目标。 一、评价衬底材料综合考虑因素 评价衬底材料要综合考虑以下的几个因素: (1)衬底与外延膜的晶格匹配 衬底材料和外延膜晶格匹配很重要。晶格匹配包含二个内容: ·外延生长面内的晶格匹配,即在生长界面所在平面的某一方向上衬底与外延膜的匹配; ·沿衬底表面法线方向上的匹配。 (2)衬底与外延膜的热膨胀系数匹配 热膨胀系数的匹配也很重要,外延膜与衬底材料在热膨胀系数上相差过大不仅可能使外延膜质量下降,还会在器件工作过程中,由于发热而造成器件的损坏。 (3)衬底与外延膜的化学稳定性匹配 衬底材料需要有相当好的化学稳定性,不能因为与外延膜的化学反应使外延膜质量下降。 (4)材料制备的难易程度及成本的高低 考虑到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衬底材料的制备要求简洁,而且其成本不宜很高。 二、InN的外延衬底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InN的外延衬底材料就现在来讲有广泛应用的,其中有:InN;α-Al2O3(0001);6H-SiC;MgAl2O4(111);LiAlO2和LiGaO2;MgO;Si;GaAs(111)等。 Ⅲ-Ⅴ族化合物,例如,GaN、AlN、InN,这些材料都有二种结晶形式:一种是立方晶系的闪锌矿结构,而另一种是六方晶系的纤锌矿结构。以蓝光辐射为中心形成研究热点的是纤锌矿结构的氮化镓、氮化铝、氮化铟,而且主要是氮化镓、氮化铝、氮化铟的固溶体。这些材料的禁带是直接跃迁型,因而有很高的量子效率。用氮化镓、氮化铝、氮化铟这三种材料按不同组份和比例生成的固溶体,其禁带宽度可在2.2eV到6.2eV之间变化。这样,用这些固溶体制造发光器件,是光电集成材料和器件发展的方向。 (1)InN和GaN 因为异质外延氮化物薄膜通常带来大量的缺陷,缺陷损害了器件的性能。与GaN一样,如果能在InN上进行同质外延生长,可以大大减少缺陷,那么器件的性能就有巨大的飞跃。 自支撑同质外延GaN,AlN和AlGaN衬底是目前最有可能首先获得实际应用的衬底材料。 (2)蓝宝石(α-Al2O3)和6H-SiC α-Al2O3单晶,即蓝宝石晶体。(0001)面蓝宝石是目前最常用的InN的外延衬底材料。其匹配方向为:InN(001)//α-Al2O3(001),InN[110]//α-Al2O3[100][11,12]。因为衬底表面在薄膜生长前的氮化中变为AlON,InN绕α-Al2O3(0001)衬底的六面形格子结构旋转30°,这样其失匹配度就比原来的29%稍有减少。虽然(0001)面蓝宝石与InN晶格的失配率高达25%,但是由于其六方对称,熔点为2050℃,最高工作温度可达1900℃,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机械力学性能,加之对其研究较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而且价格便宜,现在仍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衬底材料。 6H-SiC作为衬底材料应用的广泛程度仅次于蓝宝石。同蓝宝石相比,6H-SiC与InN外延膜的晶格匹配得到改善。此外,6H-SiC具有蓝色发光特性,而且为低阻材料,可以制作电极,这就使器件在包装前对外延膜进行完全测试成为可能,因而增强了6H-SiC作为衬底材料的竞争力。又由于6H-SiC的层状结构易于解理,衬底与外延膜之间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解理面,这将大大简化器件的结构;但是同时由于其层状结构,在衬底的表面常有给外延膜引入大量的缺陷的台阶出现。 (3)镁铝尖晶石(MgAl2O4) MgAl2O4晶体,即铝酸镁晶体。MgAl2O4晶体是高熔点(2130℃)、高硬度(莫氏8级)的晶体材料,属面心立方晶系,空间群为Fd3m,晶格常数为0.8085nm。MgAl2O4晶体是优良的传声介质材料,在微波段的声衰减低,用MgAl2O4晶体制作的微波延迟线插入损耗小。MgAl2O4晶体与Si的晶格匹配性能好,其膨胀系数也与Si相近,因而外延Si膜的形变扭曲小,制作的大规模超高速集成电路速度比用蓝宝石制作的速度要快。此外,国外又用MgAl2O4晶体作超导材料,有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对MgAl2O4晶体用于GaN的外延衬底材料研究较多。由于MgAl2O4晶体具有良好的晶格匹配和热膨胀匹配,(111)面MgAl2O4晶体与GaN晶格的失配率为9%,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等优点,MgAl2O4晶体目前是GaN较为合适的衬底材料之一,已在MgAl2O4基片上成功地外延出高质量的GaN膜,并且已研制成功蓝光LED和LD。此外,MgAl2O4衬底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可以通过解理的方法获得激光腔面。 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近来把MgAl2O4晶体用作InN的外延衬底材料的研究也陆续见之于文献报道。其之间的匹配方向为:InN(001)//MgAl2O4(111),InN[110]//MgAl2O4[100],InN绕MgAl2O4(111)衬底的四方、六方形格子结构旋转30°。研究表明(111)面MgAl2O4晶体与InN晶格的失配率为15%,晶格匹配性能要大大优于蓝宝石,(0001)面蓝宝石与InN晶格的失配率高达25%。而且,如果位于顶层氧原子层下面的镁原子占据有效的配位晶格位置,以及氧格位,那么这样可以有希望将晶格失配率进一步降低至7%,这个数字要远远低于蓝宝石。所以MgAl2O4晶体是很有发展潜力的InN的外延衬底材料。 (4)LiAlO2和LiGaO2 以往的研究是把LiAlO2和LiGaO2用作GaN的外延衬底材料。LiAlO2和LiGaO2与GaN的外延膜的失配度相当小,这使得LiAlO2和LiGaO2成为相当合适的GaN的外延衬底材料。同时LiGaO2作为GaN的外延衬底材料,还有其独到的优点:外延生长GaN后,LiGaO2衬底可以被腐蚀,剩下GaN外延膜,这将极大地方便了器件的制作。但是由于LiGaO2晶体中的锂离子很活泼,在普通的外延生长条件下(例如,MOCVD法的化学气氛和生长温度)不能稳定存在,故其单晶作为GaN的外延衬底材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且在目前也很少把LiAlO2和LiGaO2用作InN的外延衬底材料。 (5)MgO MgO晶体属立方晶系,是NaCl型结构,熔点为2800℃。因为MgO晶体在MOCVD气氛中不够稳定,所以对其使用少,特别是对于熔点和生长温度更高的InN薄膜。 (6)GaAs GaAs(111)也是目前生长InN薄膜的衬底材料。衬底的氮化温度低于700℃时,生长InN薄膜的厚度小于0.05μm时,InN薄膜为立方结构,当生长InN薄膜的厚度超过0.2μm时,立方结构消失,全部转变为六方结构的InN薄膜。InN薄膜在GaAs(111)衬底上的核化方式与在α-Al2O3(001)衬底上的情况有非常大的差别,InN薄膜在GaAs(111)衬底上的核化方式没有在白宝石衬底上生长InN薄膜时出现的柱状、纤维状结构,表面上显现为非常平整。 (7)Si 单晶Si,是应用很广的半导体材料。以Si作为InN衬底材料是很引起注意的,因为有可能将InN基器件与Si器件集成。此外,Si技术在半导体工业中已相当的成熟。可以想象,如果在Si的衬底上能生长出器件质量的InN外延膜,这样则将大大简化InN基器件的制作工艺,减小器件的大小。 (8)ZrB2 ZrB2是2001年日本科学家首次提出用于氮化物外延新型衬底。ZrB2与氮化物晶格匹配,而且其具有匹配的热膨胀系数和高的电导率。主要用助熔剂法和浮区法生长。 自支撑同质外延衬底的研制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氮化物半导体激光器、大功率高亮度半导体照明用LED,以及高功率微波器件等是很重要的。 材料管理论文:水泥防水材料管理 摘要: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无机环保型防水材料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已逐渐成为地下混凝土结构防水堵漏工程的主要新型防水材料。国家主管部门为提高各地对该产品的认识,加速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于二00二年颁布了国标GB18445-2001,同年,为适应工程需要,又在国标GB50208-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明确了验收标准,这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广泛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然而行业内还是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混凝土本身具备自我抗渗能力,何必用这种渗透结晶型材料;有的感到此材料主要应用于地铁、隧道等大型项目,一般民用建筑采用渗透结晶型材料有些大材小用;有的对渗透深度和防水作用表示怀疑;也有的认为这类材料只适用于防水,不适用于堵漏工程等等。 关键词:水泥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应用范围 一、要发挥防水材料防水和堵漏的共用性 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属于刚性防水材料,它具有其它材料难以比拟的二次抗渗性以及与结构的相融性。众所周知,混凝土结构最大的缺点就是开裂,结构的开裂就会带来渗漏,特别是地下工程,由于长期处于地下水的侵蚀和包围中,一旦开裂,渗漏特别严重。现在混凝土结构施工通过添加外加剂虽然能有效地控制结构前期的开裂,但是,结构在振动荷载、失水和降温引起的沉降、干缩和老化作用下产生的开裂渗漏是不能预期的,而防水的目的应该是针对结构后期开裂带来的渗漏,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也就是说,怎样预防混凝土结构因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开裂渗漏才是防水施工具有的实际意义。而因施工等原因造成的蜂窝状结构、钢筋孔产生的渗漏水现象,在结构形成的初期渗漏就开始了,这时的治理被习惯性称为堵漏施工。无论是防水还是堵漏施工都要对结构起到补强的作用,只有结构得到了补强,才能延缓渗漏的再次发生。 不妨举个实例,在浙江某会展中心的地下外墙防水施工中,因混凝土结构本身出现一些问题,基面蜂窝状情况比较严重,要返工事实上不太可能。施工单位在征得甲方、设计、监理等各方面认可后,果断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做地下外墙防水施工,设计每平方米用料2公斤,需要处理的基面,先采用堵漏的方式进行修复,再在基面表层做防水涂层,这样做既加强了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也大大提高了结构表层的抗裂抗渗作用,使该项目顺利通过了土建结构的质量验收。 由于防水涂层的坚固,能有效封住结构基面微小开裂带来的渗漏。因此防水涂层的加强,不仅能增加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水化反应空间,同时,也能确保防水涂层中有充足的活性水化反应物质来增加对混凝土结构的渗透结晶,对混凝土结构能直接起到补强的作用,这是聚氨脂涂料或其它防水材料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防水原理其实不复杂,但如果缺少防水涂层的作用,渗透结晶物就吃不住高水压穿透,更抗不住结构开裂。反之,没有在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渗透结晶物,防水涂层再坚固,但缺少了抗水的密实度,照样要漏水。同样道理,在堵漏施工中,对渗漏结构的补强也就是做好堵漏施工的关键。笔者对防水和堵漏的概念是:防水是前期的措施后期的堵漏,堵漏是前期的手段后期的防水,只有把防和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只有提高防水涂层的质量,才能达到真正的防水目的 水泥基渗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抗渗防水作用是显著的,但如何真正有效地发挥渗透结晶的作用,却有待重新认识。根据国家标准,试块在涂刷防水材料后的抗渗压力为1.2MPa,经过28天的养护,二次抗渗压力要求达到0.8MPa,以此类推,再过28天的三次抗渗压力是否更小,那么若干次后的抗渗能力呢?这和抗折抗压强度正好相反,这是否说明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每次抗渗能力的递减,随着时间的加长其防水能力也在衰退呢?其实不然。试验室里的测试数据,和实际工程运用情况往往是有一定差异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因其活性化学物质渗透结晶的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防水效果反而会越来越好,这一点,已经被大量工程实例所证实。当然,如果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好,在正常没有渗水的混凝土结构基面上,用任何防水材料作防水施工表面效果都会是不错的。但一旦结构开裂带来渗漏,那么防水施工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因此,只有把防水材料的施工确定在提高涂层的防水质量上,结合结构补强,才能达到真正的防水目的。 要提高涂层的防水质量,确定每平方米多少材料用量其实也是做好防水施工的关键,特别是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存在着一个水化反应空间问题,也就是说,防水材料用量越多,防水涂层越厚,水化反应空间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有限的水化反应空间,要催化更多的活性化学物质产生更多的渗透结晶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涂层厚度按国标要大于0.8㎜,一般不超过2㎜,其间关键是和成本控制形成一个最恰当的比例。 无论是何种原因产生的渗漏,都是因为这个部位就是该结构的缺陷处,常规的用聚氨酯压浆的堵漏施工,它的施工方法不可能增强结构的补强,只是维持了结构原来的破坏状态,再说聚氨酯的聚化物长期浸泡在水中会逐渐变成糊状物而失去抗水性,一旦表层封堵结构裂开就丧失了堵漏的作用。因此,提高防水涂层的质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还是举个实例,在南京地铁三山街站站台层底板裂缝的堵漏施工中,施工单位只用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进行实堵,该站站台层底板开裂缝宽有1毫米左右,属严重的贯穿渗水缝,施工中先开凿堵漏槽,规格为10×12厘米的“U”形状,在槽内用速凝型材料干粉来进行吸水初堵,止水后用比槽相应宽的钢丝网片紧贴堵漏材料,再用缓凝型材料进行精堵至接近槽口剩2~3毫米,然后再用比槽口两边各宽3厘米的钢丝网片罩住槽面,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做防水涂层抹平覆盖住钢丝网片。这样的施工其特点在于:首先,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自膨胀率一般在0.24~0.79之间,10厘米宽的堵漏结构其膨胀值大约1毫米左右,能有效地补偿底板开裂缝微小的再张开,下层的“U”型钢丝网片在裂缝再张开的过程中起缓冲作用,上层的网片是防止今后地铁在运行中的震动把堵漏结构震裂,其实都是为加强堵漏结构的拉应力来确保堵 漏结构的完整,以封堵住底板的漏水,再加上表层的防水涂层的抗渗作用,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了。这虽然是个特例,至少可以说明,无论是混凝土结构防水还是堵漏,都是在混凝土结构表层起到一个防挡水的作用。要想真正达到防水目的,就必须提高防水涂层的质量,“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由于施工简单而往往容易使施工人员忽视这个问题,这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水是决定渗透结晶深度的主要因素。 混凝土结构的裂渗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虽然解决了结构前期的毛孔渗水问题,但终究解决不了结构的开裂带来的渗漏。结构的开裂就象人患了癌症,现在的医学水平虽不能根治,但能延长人的寿命。现在的防水技术也一样,防水材料虽不能根治混凝土结构的开裂,但最起码要有延缓结构开裂、防挡因开裂带来渗漏水的作用。 渗透结晶对防水到底有多大作用,在防水界尚有争论,通过几万倍的电子显微镜看到在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的晶体有多大的抗水作用,也许还不好评价,至于说通过长期的养护,结晶体能渗透到混凝土结构内部十几毫米或几十毫米甚至更多,到底渗透多深,厂家都比较含糊其辞。其实普通水泥通过水化反应本身就有结晶体生成,特别是现在应用较多的外加剂,都能通过水的作用催化水泥产生更多结晶体。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确实能产生大量结晶,但渗透的深度还受条件限制,受到地下水酸碱度的影响,更受混凝土结构毛孔分布结构的影响,因为混凝土结构中的毛孔是由水泥浆包裹砂粒,水泥沙浆包裹石子的网格状错迭结构。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分析,只要水通过混凝土结构防水表层对结构的侵淫有多深,那么结晶体的渗透就可能有多深。好比蜂窝结构、开裂缝造成的渗水,渗透结晶是根据水的回流来决定的,水在流动过程中碰上防水涂层产生回流,把防水涂层中的有效活性化学物质带到了内部与结构内部的游离子反应生成结晶物。因此,水的回流有多深那么结晶体的形成也应该有多深,多棱柱状的结晶体在毛孔和开裂缝内形成团状结晶体,吸附在孔缝壁间吸水膨胀,起到止水的作用。在无水状态下,防水涂层中的结晶体就不太可能会被激化渗透(碳激化的类似产品除外)。这也是为什么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先把混凝土基面湿润的主要原因。所以说防水涂层所产生的结晶,部分通过水对结构表层的侵淫式回流渗透到了结构表层内部毛孔中,充实了毛孔中的结晶含量使结构表层更加密实,而大量结晶体则停留在涂层毛孔中吸水膨胀密实防水涂层。这种防水效果,绝对不是混凝土自防水所能达到的。 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其防水理念针对的是混凝土结构一贯的病害特征,具有综合性的治理作用,既适合防水同时也适合堵漏,它的推广应用把防水和堵漏提升到了同一个概念。由于大量结晶很快就能产生,因此活性化学物对结构内部的侵淫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产生了。一般的防水材料在结构表层结晶的致密度要过28天才起抗水作用,而“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结构内部结晶的致密度15天后就起到抗水作用,它的早强能够适应低温寒流气候的施工而不影响施工效果,亦无需太多养护。 实践证明“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地下工程中的防水抗渗性能虽不至于神乎其神,但却优于普通防水材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2002年6月4日《房地产时报》报道:“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过去一直被大量应用在地铁、隧道、桥梁和各类地下建筑防水工程。最近,该材料应用到住宅小区的防渗堵漏,收到良好效果。”可见它的应用范围已变得越来越广泛。 材料管理论文:戴尔电脑原材料管理战略 摘要:通过对DELL公司成功运用原材料管理战略的案例分析,介绍了其在原材料采购、供应商选择、原材料库存以及分配环节所采用的战略,以及强调了信息系统在DELL整个原材料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原材料管理在21世纪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原材料管理战略;电子VMI与JIT结合管理技术;趋零库存;看板管理 1案例介绍 DELL作为目前全球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市场领先的电脑公司,其竞争优势之一在于其在全行业中最低的成本结构,而此成本结构部分得益于DELL的原材料管理战略。 DELL建立了完整的信息系统贯穿于整个原材料管理始终,最终目标是除了正在供应商和DELL公司之间运送的原配件外,把所有的原料存货剔除供应链,使原配件不经过库存直接分配到生产各个环节,有效地以信息代替库存。同时其互联网上订货和采购供应系统也使公司做到了需求和供给同步,通过平衡供需将额外过时的存货最小化,为DELL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而对于原材料供应商,DELL通过与其共享关键数据,使他们能把握原配件需求趋势的最新信息,并自主预测和提供恰好满足DELL需求数量和质量的原配件。 2案例分析 在DELL直销模式的背后是其出色的供应链管理,而其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又起源于其独特的原材料管理战略: 2.1原材料采购战略 2.1.1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管理技术 DELL公司前期原材料采购战略选择的是ERP管理技术,本是希望以此来整合外部资源,但实践证明ERP无法帮助公司来实现这个目标,于是公司转向了VMI与JIT相结合的原材料采购管理技术。 VMI与JIT相结合的原材料采购技术的具体流程是:首先通过建立供应链的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系统来接受客户订单;然后通过供应链的管理平台将各个订单的消息传递给各个原配件供应商;同时,DELL进行及时的需求预测,每天三次将最新的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提供给核心供应商,通知他们所需配件的相关信息,而供应商即可根据预测的结果及时组织相应的生产并迅速组织运货到装配厂,从而保证DELL的生产。在此过程中,DELL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供应速度,其整个流程都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设备来进行的,因此说其采取的管理技术是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技术。 DELL在原材料采购上采用此种技术,不仅可以灵敏的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实现零配件的趋零库存;同时能使DELL将库存负担,原配件的进货与配送负担转移给供应商,从而减少了库存风险以及原配件的存储成本;同时采用电子化的采购管理技术,有利于扩大采购市场的范围,缩短了供需距离,简化了采购手续,缩短了采购时间,减少了采购成本,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该管理技术仍存在一些风险和不足:首先这样的管理技术对企业的信息系统以及供应商的业务运作要求特别高;其次由于这样的原材料采购技术是小批量,多频次的采购,因此难以享受数量折扣,且采购次数过多,势必加大采购成本;再就是由于采取趋零库存,公司没有可供缓冲的原材料的存货,那么一旦遭遇管理、网络或其他的差错,就可能导致生产的中断和损失。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DELL在采购批量、供应商的选择以及防范由于没有缓冲库存造成的中断问题上作出了相应的调整,选择了合理的应对战略,通过以下三个战略的配合,更好的控制了因采用电子VMI和JIT相结合的管理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弥补了其弊端,保证了生产的及时准确执行。 2.1.2总量定购批量折扣战略 由于DELL实行原材料的趋零库存,因此就无法通过实行大规模采购原材料来享受批量折扣,取而代之的是小规模多频次的采购。DELL为了应对此种小规模多频次采购带来的采购成本上升问题,制定出了总量定购到达策略,即向供应商承诺一个年度原材料采购总额,以此总额来获得一个总批量折扣。此样的话不仅可以避免采购成本的上升,同时还有利于与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2.1.3原配件供应商选择战略-双赢战略 对于供应商,DELL不仅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研发、制造、财务及品质、成本控制能力,能响应DELL快速的节奏;同时还要求他们具有宽广的眼界,广泛的客户,从而能跟市场保持很密切地联系。不仅如此,DELL还对供应商设立了专门的评估小组测评每个供应商在成本、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并每天将评比的分数公布在网上,使供应商能及时改进不足,得到进步和发展。 2.1.4信息替代库存战略以及平衡供需战略 DELL的小批量原材料采购,实现了原材料的趋零库存,但同时也易造成由于没有缓冲库存导致的生产中断以及供需失衡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DELL选取了信息替代库存的战略,即通过设置专门的组织,利用高效的信息系统来收集全球电脑零部件供应方面的可能突发事件,并对其可能发生的时间、程度以及导致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以预测来防范风险。同时DELL还配合了平衡供需战略,当原材料采购供应系统不能满足网上订货时,其会暂时以低价提供过时的或额外的其他相似材料来操纵需求,以此调整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2.2原材料库存管理战略 DELL原材料采取趋零库存战略,在其生产工厂里顶多保存供8小时生产使用的零部件存货,所有订单的整个生产流程也绝对不超过3天。趋零库存战略有利于节约原材料的存储空间及成本,但是此种库存战略对于DELL本身以及其供应商的人员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由于此种战略原材料停留时间很短,就要求供应商能对生产需求做出快速的响应,同时要保障高供应产品质量的可靠度;再就是此种战略,要求DELL必须保证最低的生产机器故障率和设备更换时间,对每道工序都要进行质量检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流畅。 2.3原材料分配管理战略 由于DELL采用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及准时化(just-in-time)的生产方式,其装配车间不设置任何仓储空间,因此原配件是直接送到装配线上的,并通过“看板管理”技术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进行分配。即根据客户需求的产品分析每种原材料在各个工序的分配,然后由原材料各个工序到生产线工作台附近的随需库存点领取,并向供应商下达各原材料的供应指令。这种看板分配原材料的方式,可以保证DELL只采购和分配各产品所需数量的原材料、不多给,同时上游环节会严格控制质量,不将不良的原材料提供给各工序,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防止了原材料的浪费,有利于实现均衡生产,保持原材料的周转速度,实现趋零库存。 3结语 通过对上述DELL原材料管理战略案例的分析可知,DELL通过采用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原料采购战略,配合上供应商选择的双赢战略、总量定购批量折扣战略以及存货剔除合平衡供需战略,不仅实现了趋零库存,节约了采购成本,保证了原料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弥补了在实际运行中,因采用电子VMI和JIT相结合的管理技术的不足,保证了生产的及时准确执行。且看板管理在原材料分配中的运用,严格控制了原料分配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利于节约成本。由此可看出DELL高效的原材料管理战略,以及贯穿其中的先进的信息技术,造就了DELL在整个行业中的低成本结构,赋予了DELL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材料管理论文:公路工程项目材料管理探究 摘要:公路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涉及采购、组织供应、检查验收以及使用等多个环节,是一项需要贯穿项目全程的管理工作。然而,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这方面的工作却普遍没有做到位,采购成本偏高、材料领用随意等现象普遍存在,对公路工程的质量与效益均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上述情况,具体项目中就要注重改进材料管理工作,为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路工程;材料管理;现状;改进对策 1前言 对于公路工程而言,材料管理不仅在工程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还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所以,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明确材料管理的意义及作用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找出当前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2当前材料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结合我国公路工程目前的建设情况来讲,材料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材料计划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种情况表现为计划管理工作不全面,导致的后果包括工程材料不符合要求、超储积压、停工请料等,可给工程带来巨大的窝工损失。第二,现场管理不到位。虽然公路工程项目部大多都建立了规范材料领用的制度,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很多要求却并未真正落实到位,表现为“领料有数但余料却没有回收”、材料浪费现象普遍等。还有的工程中过分强调产出值,但却没有进行科学的下料计算,致使损耗率过高。再加上看管工作存在疏漏,工程材料遗失的几率较高。第三,成本核算不规范。不少工程中进行的成本核算工作都浮于表面,原因在于考核没有和奖惩措施结合起来,致使考核起不到实质的约束作用。这种情况是管理制度未得到规范执行的表现,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十分显著。由于成本超支和自身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就会比较松懈,甚至有的人对成本的实际情况根本就不了解,在进度没有明显滞后的情况下,他们就错误的认为一切正常。这种情况使得成本超支情况无法被及时发现,部分项目甚至直至最终结算时才意识到了亏损。第四,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成本控制是工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实际成本的高低。然而,真正负责此项工作的项目部却大多没有按照工程企业的要求落实“先算后做”,而是经常违反规定按照“边干边算”的模式推进,甚至还有的项目采取“干了再算”的模式。另外再加上责任权限不清,管理工作的秩序难以保障,致使明知成本亏损也无法确定原因。第五,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及素质都需要提升。很多工程中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综合水平都比较低,经常是“有经验的无学历”、“有学历的经验不足”。这样的管理队伍无法与材料管理工作的要求相适应,并且,由于缺乏激励措施,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往往都缺乏责任心。 3公路工程项目材料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3.1采购环节 采购是影响材料成本的关键,所以,要想实现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就必须要给予采购环节充分重视,并通过相应措施来达到采购控制的目的。对此,本文建议采取下述措施。一、保证物资计划合理。物资计划是采购的重要依据,如果该项计划不合理,采购也会受到影响。所以,采购环节中必须重视对物资计划的合理性进行确认。在进行该项计划的编制时,必须要首先进行物资需求汇总,并整理成表,在此基础上方可根据需求量确定采购量。二、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市场供需情况是材料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关系到材料成本的高低。所以,在采购控制方面,必须要进行市场调查。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必须要亲临市场,掌握真实的价格信息。这也就要求相关人员关注市场,并留心市场出现的变化,为保证造价合理奠定基础。三、优化采购方式。当前的市场环境使得采购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供货的厂家多也就意味着采购具备了招标条件。所以,采购时应秉持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招标,借助批量优势实现成本节约。 3.2用料环节 用料方式关系到材料消耗总量,对材料成本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在用料环节,管理人员应树立节约理念,从严格领用入手,来减少材料浪费,具体措施有下述几项。一、领料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目前,不少工程中对于领料手续都进行了规定,具体领料时也理应遵守这些规定。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以酌情允许先领料后补收手续。二、对领料数量实施严格控制。为了节约材料,工程中应禁止以领带用的行为。如果出现超额领料的情况,必须经由负责人确认是否合理,在确认实属必需的前提下负责人可签字批准,但要注明缘由。三、对于残料、废料应进行及时回收。施工时经常会留下一些残、废料,对于这些残料,工程人员应做到及时回收。对于回收的材料,则要视其情况按照“能用的继续用,不能用的进行变卖”的原则进行处理。 3.3保管环节 保管环节不仅影响着材料质量,还决定着施工用料需求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满足。所以,对于这个环节,工程中也必须加以重视,并通过以下措施来保障科学保管、合理存储。一、实行分类堆放。公路工程材料种类繁杂,但由于缺乏正规仓库,材料通常都处于一种凌乱堆放的状态。为了方便材料使用、避免质量出现问题,在保管的时候,应实行分类堆放,并设置明确标示。二、加强管理,减少存储损失。材料在保存的过程中存在霉变以及遭受鼠害等风险,所以,管理人员不但要保证保管方式科学,还必须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防止存储条件对材料质量造成危害。这就要求仓管人员对库房湿度进行控制,并注重防虫和防盗。三、做好登记工作。保管材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根据材料领用情况做好登记,对材料的动态变化进行记录。这样做不仅可以规范材料使用,还有助于保证库存合理、降低保管成本。 4结语 结合当前公路工程的材料管理工作实效来讲,管理中的漏洞、不足还比较多。而要想改进此项工作,关键在于把好关,对影响材料成本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材料成本的全过程管控。 作者:杜进伟 单位:宁夏路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管理论文:SPMAT材料管理系统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摘要:主要从软件系统对材料量的项目进度控制的角度出发,探究SPMAT材料管理系统在引入材料管理工作后,对材料管理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所起到的作用,逐步实现提升管理水平,达到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SPMAT;材料管理;成本控制 1实施材料管理对成本控制的意义 项目成本[1]就是指项目消耗和占用资源的数量和价格的总和。构成项目成本的部分有: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时间成本等。工程材料费用通常占项目成本中60%~70%的比例,其中管道材料费则占到项目成本的10%左右。目前石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外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国内市场投资环境紧缩等原因,各大工程公司均开始集中向加强成本控制、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向努力。项目成本控制[2]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这是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原则。为达到这个目标,不仅仅是依靠消极的限制和监督,而是通过积极创造条件,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来达到节约的目的。由于材料费用在项目成本中占据高比例,实施材料管理的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项目总体成本,因此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受到公司重视的程度逐渐提高。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其内容也经由粗略的材料量管理,拓宽到对材料状态的精细管理、项目进度的影响控制等方面。 2运用软件实现材料管理 材料管理是一项涉及内容众多,管理过程复杂的工作。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材料管理的活动中,引入相应的材料管理类软件,以其清晰的表达方式,辅助于材料管理,使得管理工作更加方便、灵活、高效,是达到提高材料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工程设计单位使用的材料管理类软件较多,本文针对SPMAT软件,对材料管理进行阐述。SPMAT全称SmartPlantMaterial,与广泛被设计单位使用三维的设计软件PDS、SP3D同为一家公司出品。SPMAT包含“设计 采购集成”、“厂商供应链管理”及“现场管理”三个模块。是材料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可实现询价、投标、评标、订单、催交、检验、监造、厂商资料跟踪、运输等过程的材料状态和材料数量的管理。此模块有专门的计划订单模块,项目控制人员可以编制请购单的计划,并定性、定量地跟踪与检测请购单与订单在各种里程碑点的执行状态。该模块是项目控制人员、采购人员与材料控制工程师的工作平台。SPRD[3]是用于创建、维护材料数据库(材料编码库、标准尺寸库、管道等级库)的数据库管理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建立管道等级,为SP3D输出数据库文件,同时为采购管理提供数据信息。材料表模块是专门用于管理材料表的模块,不同专业在项目各个阶段生成的各个版次的材料表,以及其中包含的材料数量、材料规格等其他属性信息可以该模块中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该模块同时兼顾现场材料发放工作,可以对材料按照装置、单元、设计分区、管线号、单根ISO图,分不同层次进行细致化的管理。最终将工程数据转化为采购清单,生成请购文件提交采购。采购模块可实现制定询价、管理报价、评标和定制合同等采购管理的需求。当设计请购单提交给采购模块后,系统便可根据项目的需要,针对材料供货商的供货范围,对请购单材料进行合理的分配,生成询价文件。供应商可以使用系统适配的清单列表,返回报价信息,导入系统后,对各厂商报价文件实施管理,进而由采购人员开展评标工作。SITE模块是现场材料管理工作模块。现场的材控工程师,可以运用SITE模块,对材料接收、入库、领料、出库等现场材料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SPMAT的工作贯穿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处理设计、请购、询价、技术和商务评标、采买、催交、运输、接收、仓库管理和发料过程等与材料相关的一切活动,是一个统一的平台。 3材料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核心 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看材料管理,其核心是降低材料费用支出,减少材料设计、采购等环节对项目进度的影响。 4材料费用 材料费用,是项目所用到的整体材料量的价格总和。从项目初期制定报价时对材料量进行预估,到最终用于现场施工的订货材料总量,材料量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贯穿于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阶段。“材料量”仅仅是宏观意义上的数字的总和,它所代表的是具有标准、尺寸、壁厚、端面形式等具有详细规格参数元件的集合。材料设计人员的工作核心内容,就是定义材料规格和确认材料数量。1)定义材料的规格,既是在满足设计需求和安全要求的条件下,保证以最经济的方式设计材料,减少过度设计。2)确认设计各阶段的材料量,制定合理的裕量原则,目的是对材料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避免浪费。 5进度控制材料 从设计到采买,再到运输至现场用于施工,中间的流程经历了材料的建库,材料表管理,请购单管理,采购的招标、评标,工厂的制造、检验、催交、运输等环节。材料管理过程中,会按照以上流程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实施阶段性管理,其目的就在于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工期被拖延的事件时常发生,这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其原因在于流程中部分或者整体环节由于管理或监督不到位,环节之间出现脱节,或是单一环节时间延长,从而造成工期拖延,导致成本提高。 6SPMAT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统一编码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材料编码系统是进入计算机设计时代,为服务模型设计、材料管理而生的,它的存在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材料管理系统当中。SPRD可以建立公司级或项目级的标准材料数据库,提供标准化的材料编码规则,按照每个元件的标准、材质、压力、端面形式等,生成一组由字母或数字排列组合的具有含义的材料类别编码(CommodityCode),一条编码对应一类材料。再对当前类别下的材料加上口径、壁厚等几何尺寸信息,则形成一物一码的材料标识码(IdentCode)。比较以往的项目,数据库通常仅是服务于当前项目本身,项目之间、各专业之间的材料数据库,材料编码规则、材料描述、执行标准并不统一,每个材料数据库的录入及维护都需要配置较多人力,建库时间较长同时效率也不高。建立统一的材料编码的优势就在于实现了项目和专业间的编码统一,使得管理工作建立在相同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其更长远的意义体现在经历长期项目积累建立起标准化的材料编码库,使得项目之间的材料库可以相互参考甚至直接调用,大大降低了材料建库的时间和人力的投入,在实际工作中,建库节省的时间能够达到50%以上。以标准材料编码建立材料库,也降低了维护材料库的工作量,包含几何信息的材料标识码是由软件内置的标准材料信息自动生成,维护人员只需要对材料类别编码加以维护,减少了大量的工作量。从而实现减少设计环节时间投入,压缩项目的整体进度,进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7材料量监控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由于材料量信息贯穿在整个设计采购施工过程当中,实施材料量的追踪,可以有效的控制材料量在各个进度下的状态,起到优化材料供应与分配过程,细化对材料管理的作用。材料表模块可以直接将用于询价的综合材料表,针对材料类型、制造标准、供货商供货范围等条件,分类成请购单,并迅速、准确的生成询价文件。通过系统对不同版次的请购单进行材料量的比较,计算出材料增减的数值,进而生成准确的询价材料量。通过采购模块,实施对供应商生产过程的监督,跟踪合同订单中每一项材料在制造厂中的状态,实现材料出厂至到货的材料量追踪。现场模块可以将到货材料量和订单合同材料量进行比对,及时反馈材料的“盈、缺、损”等信息,继而安排后续计划。现场施工时,软件系统可以按照ISO图,安排发料。也可以按照装置或区域间不同的施工进度,灵活的对入库材料量进行调配,预测材料的短缺状况,合理的调整材料发放计划。材料表的分包、材料量的对比、现场材料的发放控制,在没有依托统一的软件平台开展的时候,工作量繁重,同时由于人工操作导致准确率降低,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通过软件平台进行材料量监控的优点在于效率高,有助于缩短项目的采购和施工周期;准确率高,能够在可控的范围内避免材料的浪费。 8数据流传递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涉及到众多专业、人员、环节的交互,这其中包含海量的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过程。信息传递之间使用的文件格式、工具、标准等等基础信息不一致,会成为信息沟通中的壁垒。就如同外国人在中国消费只有将外币拿去银行换成人民币才能结账一样,这中间增加了“去银行兑换”的环节,导致消费的不便。SPMAT软件是一个集成的平台,它为项目活动中材料管理各个环节提供了统一的接入口,使材料管理工作在专业间开展的基础得到统一。信息在交换过程中减少了由于不一致而导致的“兑换”过程,在平台上可以全面共享。为协同工作创作了良好的条件,也使材料管理工作更加系统、规范、有序。起到促进材料管理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实现成本控制。 9结语 实施材料管理的目的是实现项目整体材料量被合理、充分的利用,减少材料的浪费,降低采购的费用,提高项目进度,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目标。运用三维工程设计软件中的材料管理模块,建立统一的材料管理体系,夯实工程设计类公司材料管理的基础,能够在未来变化的市场形势下,使公司能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作者:吴昌霖 费彬 于焱 单位:兰州寰球工程公司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 材料管理论文:医疗卫生材料管理与核算 摘要:文中笔者首先提出工作中常见的医疗卫生材料管理问题与有效对策,其次对卫生材料管理和核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为今后工作中减少资金积压、降低使用过程中的不必要消耗提出有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医疗卫生材料;管理;核算 目前,我国医疗新技术飞速发展,各类新型的高值耗材与植入性材料不断应用于临床,导致医院卫生材料的消耗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更好的管理卫生材料并完善成本核算并通过对卫生材料的管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以下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医疗卫生材料管理和核算做出简要论述: 一、医疗卫生材料管理常见问题与对策 1.常见问题:医务人员成本意识不强;大多数医院在对医务人员进行工作绩效考核时,通常只对医务人员与其所在科室创造的业务收入量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医疗业务成本和业务收入的对比性,以及当期业务成本和前期业务成本相比的变动趋势,因而就造成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成本意识,科室由指定人员按需领取材料,为图方便科室对部分材料会领取长期的使用量,医院财务根据仓库开据的当月领料单就此作为核销凭证,在当月核销库存卫生材料同时作支出,这不利于真实地反应当期的卫生材料成本,不利于对已核销但实际还存在的材料进行管理。有效对策:增强医务人员成本意识;严格执行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卫生材料的申请与采购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要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分清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确保申请和审批、询价和供应商的选择等业务尽量不要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人办理,加强对授权审批制度的监督性,确保采购过程透明化,建立采购申请制度和供应商评估、准入制度,同时可设定专门的请购部门,对超预算的采购业务,应由具备审批权限的部门进行审批,然后完成相应请购手续,对数额较大且贵重的材料采购实行集中招标采购。 2.常见问题:采购过程较为混乱;由于卫生材料的供应渠道有很多,且品种与价格不尽相同,其中有少数品种没有列入省、市招标目录,因此,难免会出现对小批量与低价值的卫生材料实行自行采购方式,在采购过程中无任何程序化,对高值卫生材料的采购,虽然会听取相关科主任的意见,但可行性论证较为片面。有效对策:科学合理的制定采购计划;不仅要充分考察结合可行性论证,而且要根据临床需要制定出可行性较高的采购计划,必要时可实行招标采购,对未列入省、市招标采购目录的卫生材料也要做到严格审批与规范操作,加强安全库存量和储备定额管理,采购数量的多少要由临床需要来决定,批量采购由采购部门、招标采购领导小组、财务部门以及审计监察部门等一起完成,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化,数量较少的采购由经授权部门对质量、价格以及供应商等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后再按规定审批。 3.常见问题:缺乏对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的信息反馈及跟踪制度的重视;通常医院对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的可行性论证及采购管理较为注重,而缺乏对已准入的材料质量的跟踪及信息反馈,不能对日后的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采购提供借鉴。有效对策:注重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的信息反馈及跟踪;完善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的信息反馈及跟踪制度,确保任何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的使用都能完成登记并有详细信息记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医院了解产品质量,而且对医院控制管理过程也很有帮助,为日后的采购提供经验和决策信息。 4.常见问题: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管理需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完成计算机管理卫生材料,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建设较为滞后,目前仍无法满足管理上的部分需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财务系统的应付款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未能做到信息共享,需要时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去输入基础数据,核对数据,例如:科室领出耗材后的管理信息没有及时;高值耗材收费系统不能与医院信息系统相连,不能确定材料是否用到患者身上以及有无漏费情况;可收费与不可收费的卫生材料没有区别管理。有效对策:实现医院个系统的共享;建立完善的医院物资耗材管理系统,只有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才能使医用耗材从计划采购、入库验收、请领调配直到病人使用的全过程完成质量管理与跟踪,对医用耗材的管理进行科学完善的核算与监督,因而对库存进行合理的控制,确保医院资产的有效运营,从而节约医院的财力及物力,在开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时,要考虑到整体系统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环境,从而实现数据的准确完整传输和标准转换;此外,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可利用先进的无线网络及条码识别构建集中统一的应用平台,从而适应医院的管理目标。 二、卫生材料管理和核算的个人建议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卫生材料管理和核算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材料基础字典的编码内容:遵循部门编码必须符合分类编码方案中定义的编码规则,材料编码是计算机对材料的唯一识别代码,每个供应商对应一个供应商编码规则。 第二,把卫生材料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医疗用与非医疗用,医疗用划归资产管理部作为医用卫生材料管理,会计核算与卫生材料合二为一;非医疗用划归总务后勤科作为低值易耗品管理,核算与其他材料会计合并; 第三,统一好科室名称后,卫生材料与其他材料分开管理,完成对库存的盘存工作,根据盘存结果,对电脑数据重新进行一次细致的初始化;第四,按正常逻辑,固定资产与其他材料各个科室是不可能用门诊收费室与住院部的收入来衡量的,但卫生材料和药品是用在病人身上的,可以用门诊收费室与住院部的收入来衡量,此时,电脑程序上可以设定比例固定的卫生材料、药品项和数额固定的其他材料项,对于比例固定的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进行考核,数额固定的则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进行考核; 第四,把各科室领用的各类材料及物品与仓库数据相对应,对物品的领用进行监管,并在电脑上进行设置,把仓库的各类物品出库数自动添加为各科室的入库数,使科室可以将自己从仓库领入的数额计算给患者,这样以来,也能建立各科室的领用预警,不会出现积压且方便核算。 作者:黄丽 单位: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材料管理论文:铁路工程材料管理与质量控制分析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铁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铁路的发展更为迅猛,这将为方便中西部地区人民生活、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维护中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铁路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永远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核心问题,铁路工程的质量好坏,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特别是现阶段修筑的铁路,桥梁、隧道等施工难度大、影响因素多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因此,必须把好工程的质量关。在铁路工程质量控制的诸多因素中,工程材料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必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为工程材料质量不仅是工程的物质基础,而且对工程的质量好坏起到关键性作用。因为由于工程材料的质量低劣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和损失往往是非常严重并难以弥补和修复的。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由于铁路工程建设的自身特点,比如跨越区段较长、工程量较大、施工单位较多等原因,则往往会在工程材料质量的控制方面出现一些漏洞,造成对工程材料质量的管理不够严格,从而导致工程的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甚至出现工程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因此,必须从源头严把材料质量关,加强对工程材料质量的管理,以保证工程的总体质量。 1建立良好的材料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良好的材料质量控制体系,就是建立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内的,协调统一的材料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在材料质量控制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从工程材料的采购、到材料的检验和应用,每一步都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在这一方面,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同时在施工承包合同和监理委托合同中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必须进行明确,并应明确监理方在材料监理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在材料检测方面,监理方有义务对工程材料进行必要的抽检,施工单位应在监理方的监督下取样和试验。当监理方提供的检验结果与施工单位提供的检验结果不一致时,应该以监理方提供的结果为标准。在工程材料检测时,还应坚持目测和检测相结合,抽检和监测相结合,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单位的主要任务则是整体控制材料的质量、协调组织好各单位的材料质量的控制。 2把好材料的进货渠道 把好材料的进货渠道,就要求首先要制定出详尽的材料应用计划,其次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然后认真签订购货合同,从进货渠道方面控制工程材料的质量。 2.1制定详尽的材料应用计划 在进行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过程中,应结合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详细的材料应用计划,计划中应包括材料名称、规格、应用时间等,同时要考虑材料适用期和施工现场的材料存储能力,以保证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能供应及时,同时又不在现场造成较大的材料堆积。 2.2进行充分市场调研、选择合理购买方式 在进行材料的采购计划制定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价格合理、质量有保证的供货单位和适宜的供货方式。同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期货或现货购买、一家或多家的购买方式等。 2.3认真签订购货合同 购货合同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文字准确、清楚。基本内容应包括材料供应依据、供应条件、质量保证措施、经济责任等,特别是对于材料的质量保证措施及相关的违约措施,必须规定的清楚明了。 3严格控制材料进场 3.1进场材料的几种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对于铁路工程现场建筑材料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进场时就可能存在着的质量方面的问题。比如钢筋无牌号、厂名等,钢筋表面的有翘皮、油污等现象,水泥中含有结硬颗粒,砂石料的含泥量较大等,或材料的性能本身就达不到工程质量的要求等。 2)进场材料的合格证存在问题。比如合格证不全、数字不清、合格证复印件不清楚,或者用检验报告代替合格证等。 3)材料检测存在问题,比如检测不及时,或出现漏检的现象。甚至出现施工单位单独取样,检验材料和应用材料不一致的现象。 4)材料供应无计划、保管不规范,导致材料的质量降低或失效。 3.2材料进场检验的标准 为了控制工程材料的质量,必须严把材料进场关。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于工程材料,必须具有质量合格证明书,材料的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必须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相关要求。 2)材料进场时应作检查验收,并应经过监理工程师核查确认。 3)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同类产品应分别核查每个品种的证件,以防出现以次充好和以一代十的现象。 4)甲方驻地代表及监理应对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合同等文件资料进行全面掌握,并依据这些资料对建筑材料进行核查验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许接收。 4做好现场建筑材料的检验工作 4.1明确现场检测的主要项目内容 结合材料检测的目的而言,对于不同的材料,其检测内容是不同的。比如对于水泥原材而言,检验内容主要包括比表面积、CaO、MgO等的含量、细度、强度、碱含量等;而对与钢筋原材料,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性能等;对于细骨料,主要检验其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轻物质含量、有机物含量等;对于粗骨料,则其检验内容主要包括颗粒级配、岩石抗压强度、紧密空隙率、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有机物物含量等。 4.2确定检测频次及技术要求 对于铁路建筑材料而言,取样首先要有代表性,所取样品的质量应能代表该批材料的质量,在取样时,必须按照规定的部位、数量及采样的操作要求进行。在现阶段实施的铁路工程建设原材料质量控制标准中,将铁路工程的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标准按不同构筑物、不同铁路等级等划分的非常详细。对于不同的构筑物、不同的铁路等级等,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要求的规定也不相同。 5做好现场建筑材料存放工作 关于施工现场材料的存放,必须按照存放要求进行,以保证工程材料的质量,文中主要列举了几种主要材料的存放要求。 5.1钢材的存放 钢材在存放时,应按品种、规格、型号、长度、等级、批次及不同技术文件和质量说明书分别码放,必须设置标牌显标识。钢材最好是堆放在仓库里面,若条件有限,只能露天存放时,应做好上盖下垫,保持场地干燥。 5.2水泥的存放 袋装水泥存放要选择地势较高,便于排水的地方,要有水泥砂浆防潮地面和墙裙及防雨设施。水泥进场按批次、品种和厂家分别码垛,不能混合码垛。 5.3砂石料的存放 存放砂石料的地方应有较好的排水设施,不同粒径的材料应分开存放。在存放期间应保证材料不被污染等。 6加强建筑材料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在铁路工程建筑材料的管理和质量控制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加强工程材料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则是非常必要的。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采用定期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建筑材料,要尽快掌握其性能和技术要求,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质量控制。 2)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要定期组织材料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使他们懂得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由于材料质量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提高管理人员抵御各种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 3)采取激励和竞争机制。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完善人才评价和竞争机制。结合工作的实际状况,做到有奖有罚,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要做到及时调换和清退。通过采取以上几方面的措施,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从而有效地提高铁路工程的建设质量。 7结语 对于铁路工程建设中的材料质量控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从材料采购的源头抓起,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好材料的质量,为建设优质铁路工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晓云 单位:中川铁路有限公司 材料管理论文:材料管理公路工程论文 1材料管控的根本内涵 1.1材料管理特有的疑难 1.1.1采购流程的管控弊病 (1)没能经由审慎的预算,或虽经由预算,但没能拟定可用的购进规划。有的单位制备了关联的规划,却随便去实施。 (2)没能签订明晰的购货合同;签订合同依循的流程不合规,凸显了偏多的暗箱操作。 (3)没能审慎把握材料关口。 1.2.2领用流程的漏洞 (1)没能预定消耗数额,随便去分发采购进来的材料,缺失内部范畴的管控途径。 (2)对周转时段内的各类材料、价值偏低的耗费物品,经由出账以后很难再去查验。 (3)领料以后,关联人员常常变卖这样的原料,或损毁并耗费偏多的原料。 (4)串通态势下的发票虚开;没能经由报销许可,就擅自去出账。开具出来的发票,没能含有实质特性的任何内涵。这就添加了耗费掉的原料成本。 1.2原料存留中的漏洞 (1)没能审慎管控,缺失防盗防火特有的关联知识。 (2)堆放着的原料凸显出混乱的态势,没能给出明晰的标识卡片,也缺失可辨别的这种标识。 (3)材料平日以内的收发流程、接续的领取及退换,缺失制备出来的台账;季度时段内的收支,也没能折射在动态特性的台账以内。 (4)仓管人员互通原料购进关联的人员,虚开这一范畴的单据,存在潜藏着的串通作弊。仓管人员预设采购流程以内的各类难题,企图刁难关联着的原料方,索要各类费用。 1.3管控中的其他弊病 材料管控中的各类漏洞,除了如上的漏洞之外,还可以分出这些层级:部门之间没能审慎予以分工,缺失内部互通及调和;材料管控关涉的环节,没能互通与协调,管控人员常常去推诿责任,凸显出彼此扯皮的倾向。国有特性的施工企业,依循自身特有的声誉去接纳工程。这样的企业,通常设定单独态势下的项目部;材料管控这样的部门以内,只安排单一的管控主体。这样的态势下,材料管控凸显出没能兼容的岗位,也由选出来的单独职员去承担。平日以内的材料收发、退货及存留这样的流程,都经由单一的职员去经手。这就潜藏着舞弊的时机。 2现场范畴内的有序管控 2.1公路工程施工准备工作 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尽可能的在工程项目的靠近地点设置堆料场,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搬运,从而降低成本。要严格按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进行现场堆料,不得乱堆乱放。另外,堆料场应该具备宽裕的所容量,能够满足各种材料的实际堆放需求,堆料场还应该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这样便于装卸,还应该有一定的防火防雨和防潮措施,并且与材料管理安全要求相符合。保证材料质量。材料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应认真把好材料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优良。材料运到工地后,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应认真组织人员层层把关验收。验收人员认真清点、核对材料数量、规格型号,并索取相关材质证书,检验材质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标准,对残、次、劣货决不入库。材料进场验证不齐或对其质量有怀疑时,要单独堆放该部分材料,待资料齐全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一些特殊材料,例如电焊条和水泥等,虽然也具备一定的合格证明,实际上外观异常甚至已经过了使用期限,应该进行重新检验,只有检验合格,才能进行验收。对于周转材料,应该根据租用合同包含的计量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认真验收。根据规格和型号对构件实施单位体积的具体计量验收,这样能够确保,进场材料具有准确的数量。 2.2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材料管理 所谓施工过程中现场材料管理,就是从材料进场一直到具体使用材料的过程,这也是材料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整个施工过程,就是转化材料物质价值的过程。所以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增强经济效益,需要对材料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对材料进行有效地利用。工程人员需要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纸,对材料进行合理的使用,对于使用过程中的材料信息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对定额消耗情况,进行认真的考核,减少浪费,对于废料进行及时回收。避免出现二次搬运的情况,降低使用材料费用。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领料手续。在工程施工中,进行施工材料领用的时候,相关的领料人员应该根据单件、分项工程的负责人和技术部门签发的文件,按照施工计划计算材料实际消耗数量,然后到仓库管理部门进行领料手续的办理。 (2)领料数量控制。对于耗用材料的实际数量,应该以计算期内的材料实际用量为主,绝对不能以领代用,相关负责人应该对超额领料进行审核签认,对于超出原因要进行详细注明,对于已经领了但是没有使用的工程材料,需要及时地进行退库手续办理,避免材料浪费。对实际使用的材料和领用的材料进行抽检核对,严禁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3)对角、废、边、残料进行及时的回收处理对于一些用处不大的残料,应该及时回收处理,以降低材料成本。同时,对于劳保用品、低值易耗品和周转材料,不仅要办理领用正规手续,仓库的管理人员还应该设立专门的台账,并且进行及时的回收和摊销,对于丢失和损失的材料,要做到具体责任具体负责。 2.3施工竣工阶段的材料管理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收尾阶段,也就是即将完成建设任务的阶段,并且即将开始新的施工任务,也是现场施工材料管理的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也需要做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公路工程的现场存料进行认真检查,对没有结束的工程用料进行全面估算,在保证平衡的情况下,对原材料的实际用料计划进行适当地调整,补充不足、削减多余。 (2)对于一些已经不使用的工程临时设施,应该组织进行及时的拆除,并且有效地利用拆除后的工程材料,避免出现二次搬运的情况,尽量减少装卸费用和运输费用。 3结语 在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中,现场的材料管理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公路工程施工中现场材料管理进行了探讨。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工程材料的质量将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果材料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将对整个公路工程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公路施工中,做好材料的现场管理,是应被注重的。与此同时,材料耗费掉的成本,在公路工程特有的总体成本以内,占到偏大的比值。桥梁防护范畴内的工程,这一比值会占到更多。由此可见,材料成本管控的成效,密切关联着耗费掉的工程成本。 作者:马凤聆 单位:云南第三公路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材料管理论文:建筑材料管理研究 1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费用在建筑工程中达到了60%,这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成本,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管理和费用要两者兼顾。例如:近几年,与世界接轨的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其物质基础,贯穿了整个工程,与之相关的费用占了一半以上。任何一项建筑工程要想节约成本,必须在保证其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控制好材料成本。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建筑材料人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会,施工单位可以依靠他们设计施工的进程和方法,这将打破原有的传统工程造价模式,节省下一笔可观的施工设计费用。建筑材料由最早开始的石材、水泥,发展为钢筋混凝土,一直到现在的创新型墙体材料;建筑材料由原始的笨重型到现在的轻质型,由耗能型到环保型;建筑材料从单一材料到复合材料,从装饰材料到多功能材料,都是建筑工程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2建筑材料管理 2.1施工前材料的供给采购 在施工前期,根据建筑工程的图纸、进度以及风格,各个部门要制定出一个紧密的采购计划,确保其准确性和完善性,为施工备料做好辅助工作。此外根据时间的进度制定出相应的材料供给计划,制定计划时要核算整个工程。与此同时,把材料名称、计量单位、供应时间等数据做成记录表格。最后做好库存的存储工作,做到材料的供给和消耗相平衡。(1)选择好采购对象。生产商和供货商分别是建筑材料的来源,选择好生产商和供货商是确保材料质量的关键。生产商:首先审核其生产手续是否齐全;然后考察其经营理念、生产方式以及销售业绩等情况;最后检查其是否含有国家或行业的质量认证,以及材料质量的等级划分。另外,可以从建筑行业获得相关更详细、更准确的信息,一般通过行业认可的产品,生产商和供货商的信誉,其产品价格和质量也都能得到保证。(2)严格控制采购价格。采购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造价,所以采购员要考虑到材料的进价、运输和管理费用。在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采购程序来进行,不得违规操作。要加强防范招标采购的违法违规行为,可以让司法部门介入调查,保证采购价格的真实性,做到透明化、公开化。 2.2施工过程材料的监管 (1)材料分门别类。建筑工地所存放的材料多种多样,比如混凝土按胶凝材料就可以分为无机胶凝混凝土和有机胶结构混凝土,也可以按表观密度来区分其类别;又如砂石,其使用质量要求非常高,因此要按密度、数量、规格以及颗粒大小分门别类。(2)材料存储。施工周期的长短决定了所使用建筑材料的种类,因此材料的存放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存放材料得当,也是一个节约资金的关键。如果材料存放的过多,会导致资金的浪费;如果材料存储过少,就会造成施工进度缓慢。因此,集中储备是存放材料的最好方法,可以使材料的数量得到有效地控制。建筑材料按规定应存放在相应的库房中,以防雨水、暴晒、潮湿等原因,使材料的寿命使用率减短。对于种类繁多的个别材料,应该做好标记,以免施工时用错材料,影响工程质量。(3)材料发放。材料的发放管理,是控制材料滥用、浪费的有效手段。应该完善发放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发放程序。对于不同时期的材料使用情况,应建立材料分批发放计划。对于容易损坏或是已经维修好的材料,应采用以旧换新的发放方式,如果发放过程中出现丢失等情况,必须对其进行折价赔偿,以减少材料的损耗。对于已下发的材料,应该进行使用情况的追踪了解,以防材料的浪费。与此同时,发料员应该记录详细的发放档案,加强监督材料的使用情况。(4)材料的使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材料的领取、使用、损耗等记录,以防建筑材料的浪费和丢失。在发放材料的过程中,要落实每一笔材料的发放时间,明确材料的领取人,做好详细的记录。另外,材料的损耗也是浪费建筑成本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要严格按照建筑材料规定的使用量,记录好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损耗率,全程监管整个施工的建筑材料,以防过度浪费。 2.3材料价格管理 (1)根据市场信息,控制材料价格。建筑成本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造价,而同一种类的建材,质量差异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因此,工作人员要利用可行的渠道全方面的了解有关材料价格的动向。与此同时,为了维持工程在短期内价格的稳定性,施工单位应用清单计价的方式来降低价格的波动。(2)合理安排材料运输。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因此,合理安排运输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就会导致建筑材料的成本高出预算,从而使建筑成本提高。因此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尽可能的选择离施工单位相比较进的供应商,以此来降低运输过程中的人力和财力的损耗。 3建筑材料管理措施 3.1落实建材管理的法律法规 施工单位要全面了解有关建筑材料的法律法规,明确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严格按照材料采购流程,控制采购的价格。 3.2科学化管理建材 在建筑施工时,最大的浪费因素是建筑材料的损耗,它约占建筑成本的40%,所以在建筑材料的预算内,控制好材料的损坏,是降低建筑工程成本的关键。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提升,科学化的管理建筑材料是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比如为了更容易、更快捷地了解到材料的消耗量、材料的成本以及材料的运输等情况,可以采用统计资料的管理方式,这能达到很好的管理作用和效果。时刻关注市场的最新消息,掌握建筑材料价格的动态,尽可能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的采购价购买材料。对于建筑材料的运输、存储以及发放,应采用集中式管理,而对于建材赔偿制度,则使用科学化的管理来提高建材管理质量。 3.3提高管理素质 要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就要建立一个建材管理部门,对建材的采购、运输、存储以及发放进行全面的监管,负责建材的查收、库房管理、材料使用情况等,确保建材的数量、种类以及质量等达到施工单位的要求,符合施工单位的进度,以防材料的浪费。建材人员的管理素质,是确保建材管理部门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缺乏建筑材料管理部门素质的培养,建材管理部门业务能力较差,管理系统简陋,缺乏技术、科学的管理,管理人员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没有计划,以致成本的浪费和损耗。因此,提高建筑材料管理部门和人员的素质,是完善建筑体系的基础,也是确保建材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 作者:周梦婵 单位:武汉城建委教育培训中心 材料管理论文: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管理论文 1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内容和作用 水利工程现场施工材料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完成的,记录了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在工程竣工验收前需要装订成册,以保证施工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规范性。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内容主要包括:材料与中间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等施工质量的保证材料;工序评定表、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和分部工程的质量评定表等评定材料;组织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及技术文件等施工技术材料;设计变更等施工图纸材料。水利工程材料既是施工质量的评定依据,也是水利工程维护和检测的基础,其收集与整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施工单位的工程施工质量,帮助施工单位积累经验和教训,促进施工单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收集工作 在水利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收集水利工程的招投标文件,包括水利工程施工的合同、水利工程的文件与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等,为水利工程项目顺利通过审核提供依据。施工单位需要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地面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的结果采取复核措施,而测量与复核的结果都需要进行记录,收集水利工程量的报审资料。水利工程中施工单位进场时,需要向监理单位或机构提交施工组织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措施计划和开工申请等材料文件,经过监理单位或者机构的核查、审核或者审批后,确认施工单位满足开工条件,并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开工令才能开始施工。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搜集砼和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检验报告、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水电工程文件材料、桩基工程文件材料和钢结构工程文件材料、施工日志与安全资料、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下发的文件资料、施工过程中的影像资料等。在水利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需要收集工程竣工验收的会议纪要、基础验收证书、主体验收证书、工程验收报告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等材料,为水利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3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整理工作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材料的整理工作与归档工作需要同时进行,管理人员一边对施工材料进行归类和整理,并以文字、表格、图纸和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存档,以保证施工资料的完整性和齐备性,一边对施工资料进行记录、标签和归档,以利于工程各方的查阅。施工单位需要按照监理单位与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与规定进行整理和归档工作,如施工技术管理资料,包括开工报审表、施工组织计划、施工机械报审表、安全技术交底和施工技术交底等;质量控制资料,包括各种材料的进场报验和实验报告等;施工质量验收材料,包括单位工程验收记录表,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表和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等,有利于监理单位的审核和档案部门的分类管理。 4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施工单位在施工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安排专人负责施工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提高施工材料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对原始施工资料的复制保护工作,需要细化到个人;施工单位需要采取制度化的管理措施,及时将收集的施工材料进行归档整理,以提高收集和整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材料的完整性和齐备性;施工单位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将施工材料电子化,便于施工材料再复制,以有效避免施工材料遗失。 5结束语 水利工程项目涉及到许多的施工环节,形成的施工材料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据量较大,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及时将施工材料进行分类存档,并对施工材料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切实保证施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水利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代芳蓉 单位:新疆阿拉尔新城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材料管理论文:浅析工程管理的材料管理 首先,工程技术人员应该依据图纸计算工程材料需要量,拟定材料采购计划,选择合格材料供应商。根据ABC分类法,计算各种材料金额累计百分比;累计频率属于(0%~80%)区间的因素为A类因素,及主要因素,应进行重点管理,并由项目经理部编制材料需要量计划,由企业物资部门统一采购,按计划供应给相应项目经理部;累计频率属于(80%~90%)区间的因素定为B类因素,即次要因素,应进行次要问题的管理;将(90%~100%)区间的因素定为C类因素,即一般因素,按照常规方法应适当加强管理。B类和C类材料应由项目经理部编制采购计划,按计划自行采购。 其次,材料设备应随着工程进度需要提前进场,进场时应实行进场验收,主要设备、材料进场检验结论应有记录,确认符合规范规定,才能在施工中应用。材料进场,应先进行外观、数量、材料凭证的验收,其中凭证验收包括发货清单,材质证明文件或合格证。如钢筋验收,直径大的钢筋,它的型号、生产厂家等会直接烙印在钢筋上;直径小的钢筋及钢丝会挂牌,牌上有批号炉号,钢筋型号,生产厂家等。进口材料应具有国家商检局检验证明书。材料员要认真检查材料观感质量,核对材料数量,过磅或者检尺计量,验收完成后建立台账。数量验收主要检查数量是否与发货清单相符、是否与进场计划一致。如无缝钢管,首先要检查钢管是否有缝,这是肉眼可以看出来的,无缝钢管顾名思义就是钢管没有接缝,有接缝的应不予验收,其次要测量钢管的长度、壁厚,钢管的长度规格主要有6m,9m等,还要检查钢管上面是否喷字,是不是国标,最后要检查质量证明文件,看其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不锈钢材料有ss304和ss316等,检查质量证明文件时要看铬含量,ss316的铬含量应大于12%。 材料进场验收的主管部门,应组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有针对性地制定设备、材料进场检验要求、检验程序和检验方法,明确各环节具体负责人。材料、设备进场时,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必须依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定,按照设备材料进场验收程序,认真查阅出厂合格证、质量合格证明等文件的原件,应确保质量证明文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对进场实物与证明文件逐一对应检查,严格甄别其真伪和有效性,必要时可向原生产厂家追溯其产品的真实性。发现实物与其出厂合格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不一致或有疑义的,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设备进场时,采购单位要提前通知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必须实施旁站监理。监理人员必须严格审查进场材料的全部质量证明文件,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和送检,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签认。未经检验、检验不合格以及不符合合同要求的材料不得使用,必须清退出场。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进场的材料、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监理人员在检验批验收过程中,发现材料、设备存在质量缺陷的,应该及时处理,签发监理通知书,责令改正,并立即上报主管部门。材料存储,不同的材料应分开存储,经验收合格的材料应按施工现场平面图一次布置就位,并做好标牌标识。材料的堆放场地应平整夯实,并做好排水、防扬尘。各类材料应分品种、规格码放整齐、并标识齐全清晰,如同一型号的弯头可以在堆放的地方挂牌DN350,R=1.5D,数量300只。这样一目了然,方便发放和领取,料具码放高度不应超过1.5米。材料在室外堆放要下垫上盖,有防雨防潮要求的材料应入库保管,如岩棉板、水泥。周转材料不得挪作他用,也不得随意切割打洞,拆除后应及时退库,不再使用的应及时退出场地,如模板、脚手架钢管、扣件、方木。施工现场散落的材料必须及时清理分拣归类,集中存放。易燃、易爆、剧毒材料等危险品应设立专库保管,设危险品标识,专人负责,并有相应防护和应急措施。如油漆、涂料。对于易碎材料要用柔软材料包装好,轻拿轻放,如玻璃、瓷砖。钢材、水泥应建立材质台账,机电机具配件应收集合格证,如阀门,手持电动工具。 工程所需要的主材及大宗材料由公司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核算。工程所用材料由专业分包商采取调拨方式,劳务分包商凭限额领料单领取,做到谁使用、谁领取、谁保管、谁核算,施工后所余材料按退库标准及时退库回收,超出定额部分由分包商无偿补充。施工机具、周转材料执行租赁制度的按月结清。 合理组织材料使用,减少材料损失,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坏、变质和污染环境。记得南通嘉吉粮油储罐安装中,钢板、胀圈等都是在工厂下料,卷曲成型的,运输过程中也是根据已经成型的形状加以架起,但运到现场,安装时还是出现尺寸偏差,弧度不够,劳务分包单位为了省事,把弧度不好的地方自行切割掉,导致最后材料不够,上报项目部下料下少了,其实下料的时候已经放有余量,真正原因是切割太多,每段两头都切割掉,这样拼装的时候就缺很多。项目部技术人员要求工人,对每段两端弯曲弧度不到位的地方加以弯曲,也许的确费事一点,但从工程质量和节约材料两方面来说都是必要的。每段两端都切割掉两端50cm,势必接头会增多,不符合当初下料计算的要求,影响工程质量,浪费材料。在砌体工程中,经常看到砌筑墙体的砌块缺边掉角,但工人们还是照常使用,为了节省材料,完全不顾工程质量。出厂时的砌块大多是很完整的,但在运输、装载过程中不注意,抛掷倾倒导致砌体损坏,因此这种损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以轻拿轻放,保证砌块的完整性,这样我们的房屋装修后也会少出现一点裂缝。工程建设中像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及现场工人根据现场情况,在保证质量和节约材料上做到双赢,而不是为了贪图方便,既没保证质量,又浪费了材料。当然节约材料并不是提倡偷工减料,而是合理组织,科学使用。工程材料管理是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严格控制,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应共同严格把关,材料是源头,也是最终工程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材料管理,才能使建设优质工程不是纸上谈兵,才能使工程建设事半功倍,才能达到质量、安全、成本的高效统一。 本文作者:段红梅工作单位:铜陵县重点工程建设局 材料管理论文:饮食服务业材料管理策略研究 1.材料申购 根据饮食材料的特点,为节约资源,杜绝损失和浪费,加强管理,饮食服务业应建立材料申购制度,规定申购程序,明确申购部门和申购人员,批准部门和批准人员,明确责任,做到购入材料必须先申购,经批准后方可购置。 2.材料采购 根据采购材料的价值和数量,饮食服务业可实行招标采购、合同供货、定点订货和集中采购等方式进行采购。对于材料采购金额达到一定额度的大额采购,企业实行招标采购,由企业采购部门按照招标采购管理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制定具体方案,报企业负责人批准后组织实施。合同供货单位由采购部门每年度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对其产品的质量优势、价格优势及供货的服务优势进行评价,写出评价报告。对具有良好社会信誉,且产品质量、价格优势明显的供货商由中心组织评审,确定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合同,由采购部门对其日常供货情况进行管理监督。企业日常使用的调味品等材料由采购部门按照企业经考察确定的品牌、生产厂家和价格确定供货商,实行定点采购办法供货。厨房日用原料和酒店的零星材料,凭材料申购单由采购部组织采购员集体采购。 3.材料索证 为确保采购材料的质量,有效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为顾客创设安全、卫生、放心的消费环境,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原材料索证管理制度,必须索取供货方有效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报告等资料。采购部门负责索证台账的建立、充实和完善,把每天索取的有效证件,分类、整理、黏贴、登记,做到账目清晰,黏贴规范,记录真实,与购入材料的实际相一致。采购人员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做好原材料的索证工作,确保购入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采购部门负责人要加强对产品索证工作的督导、检查,准确掌握每天的索证情况和索证台账的记录情况,把原材料索证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4.材料验收 为进一步加强购入材料的验收规范,做到责任明确、标准具体、操作规范、手续完备、质量稳定,应加强材料验收制度,对购入的饮食材料应严格按规定的验收标准进行验收。为此应建立详细的验收标准,规定验收程序,明确部门、人员的责任。 5.仓库管理 (1)仓库管理是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工作,仓库是各类材料、原材料的周转、储备环节,担负着验收、保管、发放、储备、回收、利用等多项业务管理职能。应加强仓库管理,提高仓库使用效率,保证材料周转流通,提高经济效益。 (2)仓库的存量管理:对调味品、酒水、卷烟、茶叶等材料实行存量管理,仓库的最高存量与最低存量由部门经理确定,交仓库执行;对实行存量管理的材料,仓库应建立“存货卡”,标明最高存量与最低存量;实行存量管理的材料到达最低存量时,由仓库保管员及时申购;不超过最高存量的常用材料由采购部门直接购入。 (3)材料保管:仓库实行分区、分类、分货位的保管方法,根据材料的自然属性,理化性能,体积大小和仓库设施条件的不同,分别加以妥善保管。库存材料码放规范整齐、井然有序,库容干净整洁。仓管员要熟悉各类材料的特性,认真做好库存材料的管护工作,根据仓库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采取通风、降温、防潮、密封等措施。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腐等项工作,确保材料财产安全完好。仓管员对所保管的材料要经常检查,对滞存时间较长的材料要及时向部门经理汇报;发现霉变、破损的应提出处理意见,努力降低材料库存损失。库存材料要执行“先进先出”的管理规定,发货要从最早库存材料开始,避免部分材料因存储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损失。 (4)材料领发:材料出库必须先办妥出库手续,仓库只凭领料单、调拨单发货,严禁先发货、后补单。领料单必须填写完整清楚,若无该部门经理签字、字据不清或涂改现象,库管员拒绝发货。 (5)材料盘点:每月按规定日期由库管员对仓库材料全部进行清点,填写《盘点表》,按规定送交相关部门。将出入库单据进行审核,与实际消费材料进行核对,如发现异常情况,必须查找原因并及时上报。 6.采购人员廉洁自律 鉴于饮食材料的特点,企业应加强采购人员的廉洁自律教育,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公平公正。要进一步规范采购工作行为,加大对采购环节的监管力度,推进“阳光采购”工程的实施,防止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德庆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实地开采地质结构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石油工程在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工程通过对石油进行实地开采,从而提高石油开采率与使用率。石油工程项目作为我国工业的重点扶持对象,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石油工程;实地开采;地质结构;影响 石油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我国石油工程开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石油工程的发展。本文围绕石油工程的实地开采工作与地质结构影响进行分析。 1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作业 由于石油工程开采技术理论较为繁杂,导致其与现实施工作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石油资源在实地开采过程中,必须考虑当地的天气环境,通常情况下,晴朗之日的作业效果优于阴霆之天的作业效果。原因包括:阳光提供的光线强度存在区别,对开采技术人员的视线能见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晴朗天气下,作业环境较为干燥,不会对石油资源的开采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但是阴霆天气中,会增加空气湿度,影响了开采出的石油资源质量。通常情况下,寒雪天气对施工现场的硬件设施具有较大影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质量。我国宪法提出规定,施工企业在开采作业中,必须保障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使用,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能对其进行破坏。施工人员在作业中,必须保障不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造成破坏。施工企业在实地开采工作中,必须与当地居民进行协商工作。石油工程在实地开采作业中,必须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硬件设施等。施工企业必须提前派出考察团队,保障后期的施工工作能正常进行。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完全依赖石油开采理论经验,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石油工业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即:上游、中游、下游。其中,上游属于钻井、采油、石油勘探环节,中游属于油气集输环节,下游属于石油加工环节。污染物质主要包括:噪声、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石油资源在开采过程中,转井会对地表结构造成伤害,给地层压力带来负面影响,当注水压力过大使,地层结构将受到严重破坏,在实际开采作业中,某些年久井口管柱锈蚀,其油品与海面进行接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在运输环节中,当海底管线的锈蚀出现泄漏现象时,将会导致油轮在满载油品的航行过程中发生事故,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在提炼环节中,某些海上平台工作不严密,石油从海底提升采到地面后的工作属于粗略加工,导致目标产品不合格,降低了实际开采的石油质量。在碳排放环节中,某些中心平台气体会进行放空作业,以硫化氢为主的有毒气体会通过上下游流程,进入平台最高点的火炬,成为水、二氧化碳等。在粗加工过程中,平台设备的设计思路、硬件设施质量直接关系到污染程度。在钻井环节中,钻井液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从理论上来说,施工企业应提前在施工现场铺防渗布,但在实际环境中,某些施工企业未落实到位,当废液池容积不够时,其直接对土壤造成污染。近年来,很多企业采用“钻屑不落地”的技术方法,即不设置废液池,直接抽取返出的钻屑,对其进行钻井液循环设置。虽然该制作方法经济成本较高,但是对土壤环境污染较小。某些情况下,柴油机会给当地造成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通常情况下,上游污染属于噪音污染。在中游环节中,油气储运产生的污染物质较少,在下游环节中,由于石油通过管道等途径进入炼油厂,会经过系统性的处理,例如:焦化作业、催化重整作业、加氢作业等。在这些环节中,废水、大气污染物、废催化剂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施工企业必须根据环保标准严格控制下游作业[1]。 2石油开采作业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石油实地开采工作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施工企业在对石油资源进行开采中,必须解决好噪音污染问题。在开采作业前,施工企业必须派出管理人员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落实好疏散工作,保障当地居民的还真能吃生活。石油企业必须对周围居民财产作出高效的转移工作,不能损失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石油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保障地面不会形成大面积的凹陷,从而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实地开采工作中,施工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当地的民生民情,不能为了石油资源而放弃当地民生的利益。石油开采作业虽然属于我国的工业支持项目,但是该项目必须获取当地居民的支持。石油企业必须落实好与当地民生的沟通工作,防止开采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冲突事件。在实地开采环节中,石油工程的顺序对其具有重要影响。技术人员在遇到开采问题时,必须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解决,从而保障石油工程的顺利进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多数流程管网、集输泵站、机采设施、油田等与居民区、绿化带、城市道路出现了重合部分。施工企业在后期的建筑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重合区域。近年来,石油资源总量变化不明显,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开采技术必须不断革创新。当石油开采的硬件设施出现质量问题时,其微金属元素将会渗透到地表中,对当地的水源、植被带来负面影响,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石油企业在实施石油工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涉及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工作,尤其是重视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石油工程实地开采作业中涉及的设备 石油实地开采设备较为繁杂,包括简单的石油开采设备、复杂的石油开采设备。其中,简单的石油实地开采设备属于作业的基础设施,例如:油管、钻挺、表套管、套管、钻头等,施工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地质结构,运用不同的硬件设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某些特殊的石油资源而言,施工企业必须运用带有防盐渍、防腐蚀的特质阀门进行作业。通常情况下,硬件设施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石油资源的开采质量。在实际作业中,对于胜利油田而言,由于其地处盐碱地段,施工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对流程管线外落实防腐措施。对于海域石油资源而言,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控制硬件设施。当石油开采设备不合格时,将降低石油资源的质量。在勘测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重视仪表仪盘的使用工作,仪表仪盘精确度高低对实地开采测量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际作业中,施工企业主要运用的采油模式有两种,包括:自喷采油、机械采油。通常情况下,对于开采设的要求而言,机械采油高于自喷采油。近年来,石油工程中的主流开采方式变得越来越机械化[2]。 4地质结构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开采地的地质结构对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在较为平缓的地理环境中工作,施工人员能提高石油资源开采效率,例如:丘陵、平原等。这样的作业环境对专业设备要求不高,不确定因素较少,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程度,不仅能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能有效提高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率。在较为陡峭的地理环境中作业时,会增大石油资源的开采难度,施工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必须采用先进的硬件设施,同时提前制定开采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地质结构对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作业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海南的石油资源开采工作。南海区域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我国必须充分重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从中不断获取经验,充分了解开采区域的环境结构,使开采决策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严密性等。施工企业在钻井工作中,必须结合当地的地质结构,设计合理的开采方案,例如:可钻千米深钻井方案。硬岩地石油地的开采作业具有较高难度。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了解坚硬的地表对钻地力度的影响,技术人员必须提前研究当地的地质结构,通常情况下,硬岩地石油地中的岩石块砾之间致密性良好,施工热源在开采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较为酥松的内部岩层结构,一旦钻地开采破坏了硬岩结构,将会造成岩块的凹落,导致周围区域出现相同情况,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施工企业在对石油资源进行实地开采作业中,技术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结构、地面沉降问题。技术人员可以采取迁回取油的钻探方式,不断降低其对地表的危害。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前,必须对地质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工作,在相似区域中选取地质结构较为坚强的部分,对其进行转探作业。技术人员可以采取从地下接近油源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人员不能采用从油源地直接钻探的方法。为了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技术人员必须提前落实好石油资源的实地开展计划,从而保障当地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充分发挥当地石油资源的利用效果。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引进先进的硬件设施,从而提高石油工程的实地开采质量[3]。 5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在石油开采作业中,必须调控好地质结构、实地开采等因素对石油工程的影响,充分发挥几者在生产环节中的优势,不断提高石油开采效率,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侯奇 赵匡 李方明 方雯 樊津津 单位:青海油田采气二厂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 青海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研究 摘要: 石油工程的安全生产对石油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安全管理是实现石油行业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财产安全以及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要素。众所周知,石油工程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便是安全问题。要想实现石油工程的安全运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益,为了保证工程正常运行,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坏,企业必须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实施人性化管理策略和措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石油工程;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增快,随之而来的是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石油行业在迎来巨大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要想获得持续、长远的发展,实现安全生产是石油行业需要重视的问题。以下笔者将对石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及对如何提高石油工程安全生产有效性的措施进行分析。 1简述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石油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各行各业安全平稳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能源。安全生产是保证石油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后续的经营、利润与效益都不会产生。因此,重视石油行业的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为了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实现安全生产,能够减少石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通常而言,一场普通的安全生产事故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想象的打击,比如,在石油工程的生产过程中,多数为易燃易爆物品,当这些易燃易爆物品遇到火源时就会快速燃烧,甚至可能导致爆炸事件的发生,对工作人员和石油生产的顺利进行带来严重威胁。所以,石油企业和员工都应该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保证安全生产的实现,将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2简析保障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措施 石油生产工作的安全进行,需要高水平的生产工作的领导和组织,需要全面、连续的管理。一是将安全意识深入地贯彻到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深处,将其具体化、量化到工作的绩效考核中,使之成为可衡量、易执行的的标准,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有所依据,让员工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优化管理关系,将管理细节、行为准则等进行不断地完善,针对安全管理与工作设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是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与保障体系,将安全工作作为工作中的首要注意事项。将生产责任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通过健全的生产安全法规及制度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约束与考核,从而促进石油生产安全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四是提高工作人员安全知识素养。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安全竞赛活动的方式对员工的安全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还需要通过工作实践将理论正确地应用于实工作中,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高效实现。 3简析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人性化管理是实现企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已经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具备创新能力是必备的条件之一。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潜在的创造能力。比如,某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将员工的工作特点、性格特点结合到管理制度中,从而打造了属于企业本身的独特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明显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2)人性化管理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企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阐释,是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吻合的。企业充分重视人才,对人才施以人文关怀,从而得到员工的拥护和爱戴,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具备在竞争中获胜额实力,从而获得持续发展、长久发展的机会。 4提高安全生产中的人性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1)提升制度性约束。要想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人性化管理工作进行管理、监督与制约。目前,很多企业对人性化管理存在诸多误区,比如认为人性化管理就是员工可以不严格遵守企业的制度和规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这种想法是与安全生产中的人性化管理理念背道而驰的,实际上,人性化管理同样需要严格的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保证人性化管理工作的切实落实,才能保证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提高安全生产的水平。 (2)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保证员工与时代接轨同时建立一定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员工的培训学习工作的切实落实。第二,培养员工良好的遵规守纪、遵守制度的意识,从而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按照职业要求、专业要求完成工作,也就是培养员工的专业素养。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为遵守纪律,培养员工良好的遵纪守法意识,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遵守岗位操作规程,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危害他人身心健康。第三,重视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这是对员工的精神层面进行提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严格要求自身行为,保持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工作态度与步伐。第四,提高一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一线管理人员是直接与员工接触的,对员工的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因此,提高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有助于铁提升基层员工的工作水平。 (3)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氛围的强烈程度对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想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主动提升安全意识,安全文化的氛围是一项可行的措施。具体的营造措施比如,石油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安全知识比赛、安全竞赛等安全活动的方式提升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普及更全面的安全知识;在日常的工作场所中张贴安全宣传海报,安全提示语等,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时刻充满警惕,从而保证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素质过硬,降低操作失误引起的安全问题。 5小结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其产品也具有特殊性,对我国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其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行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关注。我国石油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石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分析,对如何实现人性化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石油生产工作的健康发展。 作者:唐建兵 单位:中国石油西部钻探青海钻井公司40667钻井队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研究 摘要: 造价管理是石油企业控制生产成本,实现经营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市场经济成熟发展的影响,石油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紧跟形势发展实现石油工程造价的精细化管理,直接关系到石油企业当前业务的开展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实现。传统的石油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的企业业务拓展需要,必须要在分析工程造价管理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探究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 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精细化;途径分析 1石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石油工程为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提供根本动力,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必须要保障石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正常开展,确保石油持续和稳定供给。从石油企业自身角度来说,降低成本支出,提高经营获利,能够有更加充裕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革和设备维护,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专状态。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就是实现石油企业良性运作的关键环节。因此,正确看待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在石油企业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维护石油企业基本利益的重要手段。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石油工程造价,是开展投资计划编制的前提。在对某一石油工程进行项目投资决策之前,必须要设计合理的投资计划编制,以便于为后期投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工程造价则是开展投资计划编制的必要条件;其次,在完成前期的投资计划编制后,还需要通过专门的技术审核部门,对该编制方案的经济合理性进行验证,只有确保工程造价的科学、合理,才能帮助工程设计方案顺利通过检验;再次,平衡石油企业的经济利益分配,确保市场公平竞争。通过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实现石油企业内部有限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各个部门之间利益均衡,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2石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石油工程造价组织与人才管理精细化体系。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专业化人才的技术支持,总体来说,基于人才的工程造价组织与精细化管理体系建立需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在石油企业内部建立职能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在石油企业运转中,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平行和独立,很容易出现“信息壁垒”,影响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建立职能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来统筹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工,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第二,工程造价管理内部也要建立等级划分明确的管理体系。包括领导小组、考核小组、管理小组以及审查小组等。以出台规则制度的形式,明确各个小组的管理责任,确保精细化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第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丰富的从业经验。通过严格人才选聘流程,提高岗位薪资待遇,吸引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造价管理人才。 (2)石油工程造价技术精细化管理体系。技术管理始终是石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中的核心,加强石油工程造价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也是现阶段石油企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技术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分为一些几步。第一,加强对石油工程造价技术管理的重视,促使决策合理化。石油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无论是在油田勘探、油田开发还是后期油气储运等环节中,都离不开工程造价的技术分析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认识到工程造价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为其管理水平提升营造良好条件。第二,实现石油造价管理和石油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工程的造价管理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石油企业在注重工艺、技术等硬件提升时,也要综合考虑管理水平的提升。在面对不断升级的行业竞争时,只有在造价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实现全面突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3石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设计阶段。在石油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不仅要做好详细的勘察和资料分析工作,还有向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和疑问解答,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确保石油工程项目的经济性。 (2)招标阶段。建立合同招标计划管理机制。建立计划管理机制,注重合同管理,提高合同文本的精细化水平,规范服务商行为。对合同、招标实行动态的计划管理。在招标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杜绝施工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而一味要求追加工程费用的现象产生。 (3)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应该为保证工程质量与工期、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投资利用效果。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施工,加强现场的全方位管理;节约材料,杜绝浪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从而达到利用科技进步的手段来降低工程成本。 (4)竣工阶段。该阶段是造价管理工作的最后阶段,主要包括承包人竣工结算编制精细化管理、发包人竣工结算审核精细化管理、工程造价计价争议处理对策和工程结算尾款支付精细化管理。 作者:张琪 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本科采油生产实习分析 [摘要] 在开设石油工程专业的高校中,采油生产实习是石油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课程,但目前的采油生产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采油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出影响生产实习效果的五大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后提出五项建议。 [关键词] 采油工程;生产实习效果;影响因素;对策 一、引言 石油工程专业是油气田开发的主干专业,主要包括钻井、采油和油藏三方面内容,因此,比较偏重实际应用[1-3]。生产实习是衔接基础理论与现场生产的重要纽带,可以加深本科生对生产现场的认识,巩固所学理论,提高操作技能,也为快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4],因此,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采油生产实习效果并不理想[5-6]。 二、影响实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1.现场动手操作机会较少 由于东部油田开发时间较长,产量不断下滑,开采难度增大,正常生产的油井数量在缩减。另外,目前的油价低迷,也迫使关停部分低效油井,最终导致采油队的工作量不够饱满。油田现场生产环境和条件比较复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或危险。同时,实习接受单位并没有承担学生实习安全责任的义务,并不希望学生在生产现场进行实际操作。 2.难以接触到地下动态分析工作 地下油气水的动态管理,才是采油工程的真正核心。但由于现场资料有限以及实习安排等问题,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储层动态分析工作。应该通过实习,提高学生在地质管理方面的意识,重视地下储层的动态管理。 3.实习范围较窄 采油工程牵涉到地下储层、井下工具、采油设备和地面管网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实习,学生应该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油田现场分工和管理的细化,采油和作业、井下工具等属于不同的公司,因此,在采油队实习时,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作业施工和井下工具。比如,比较常见的是抽油机采油方式,学生都知道抽油泵工作原理,但是,实习时,只能从地面观察抽油机的往复运动,对具体的抽油泵构造、安装方式和动力传递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不能了解。如果能够到作业现场,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抽油泵的组装、下入和连接以及调试等,对抽油泵的工作原理会有比较直接的理解和认识。 4.对实际问题了解太少 在采油生产过程中,会面临地层、井筒和地面等多方面的问题,如地层出砂、井筒结垢、含水升高、注水困难等等,这些都比较棘手并需要及时解决。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深,而这恰恰是需要了解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要注意的方面。 5.缺乏专业指导 由于实习单位和学校并没有签署正式协议,实习单位没有培训指导的义务,只是提供实习场所,所以现场人员并不给学生过多的指导和讲解。 三、对策 1.转变思维和培养模式 开设石油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多把培养理论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由于我国多年以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不断水涨船高。本科生很难进入到研究单位,多直接到油田现场和生产前线,因此,学校所培养的本科生要适应这一变化,服务于油田的现场需要。 2.建立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虽然油田单位可以接受学生实习,但受制于管理体制以及出于安全的考虑,学生并不能动手实际操作,实习效果大打折扣。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采用新的实习方式,如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与油田密切合作,利用油田报废油井,建立完善的采油工程实习基地;或与油田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采油实习基地共建共用机制等。 3.问题式专题式指导 由于实习范围较窄,学生对实际问题了解较少,可采用以生产问题为专题并讲解的实习指导方式。根据油田现场常见的生产问题,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影响、解决方法、实际应用效果以及最新工艺技术等。 4.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结合 参加实习的本科学生,多处于大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可采用小组研讨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加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提升学生对全过程的了解。在大四阶段,可进行多个专题方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将这三个环节连接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设实习指导课 实习前,学生都学习了专业课程,掌握了较为专业的知识体系。但是,所学内容多偏重理论,与生产实际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该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开设实习指导课,补充实际应用和操作的内容,为实习做好铺垫和准备。或者,在实习前,进行实习指导,让学生明确实习内容和重点关注的问题。也可通过制作或购买采油工程仿真软件,模拟油藏地下状态,再现修井过程和相应的故障排除等。本科生产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与现场之间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培养目标,最终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加强生产实习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作者:李亭 单位:长江大学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探寻 摘要: 在工程项目中石油工程比较热门,其成本实现控制的模式也成为分析的重点,旨在科学且有效将石油工程各成本降至最低。因此,务必要运用制约的理论去解决成本控制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石油工程项目其成本控制的模式,挖掘成本实现控制新模式。 关键词: 石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模式 伴随我国石油企业工程项目的建设逐渐增多,正在实施的一些工程项目存在很多管理问题,如在管理项目的成本之时,缺乏可靠性的预算相关依据与科学性方法,故在建设的过程之中很难实施实时性的监控,其管理者也难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工作,相应管理风险的意识也较差。以上存在的管理问题增加了成本管理的难度,制约着石油项目在经济方面的效益以及管理的水平。所以,该工程项目有必要增强成本管理。 1分析石油工程项目的成本实现控制相关因素 (1)矿区使用的成本本项目在对成本进行控制过程中,其矿区使用的成本也主要是以购买和租赁以及承包等方式,获取到对矿区进行开采的权益进而产生成本的费用。它包含矿区在购买和租赁以及在采矿之中所花费的成本。依照有关规定将该成本划分为:租金或手续费及法律的费用等,在相关的数据显示之中,国内某油田要想获取矿区实际使用权利需要产生亿元的成本,足以见得矿区在使用中的成本对于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十分重要。 (2)石油进行勘探的成本石油在勘探中产生的成本是指在某矿区中实施石油勘探式作业产生的所有成本,包含人工、材料、机械设备运行损伤等产生的一切费用。在具体的划分之中,分为钻进勘探成本、非钻进勘探的成本两种。一般状况下,前者主要是指探井、勘探钻井、机械设备等产生的所有成本;然而后者包含调查地质地貌、地球物理等费用,和相关工作者及其他费用。 (3)石油开采的成本石油进行开采时的成本包含,为了获取石油并探明实际储存量与开采和处理或运输以及储存石油、天然气设计施工设备的整体费用。具体的说,开辟通往矿井的必经道路、钻井预进场、钻井自身成本的费用及其装备的开发井等机械设备相关的成本。例如:矿区的输油管、分离器或处理器等会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 (4)石油生产、辅助的成本石油生产的成本主要是由于处理、维护其矿井及有关设备所产生的成本,包含石油生产的辅助类设备产生的成本、设备操作成本、管理及维护等费用。然而石油辅助成本是指各计算机、储运、通讯、服务网点等生产性作业产生的服务性成本。 2国内石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内石油工程的成本管理现已步进新的发展阶段,但其成本管理的控制模式,其依旧滞留于资金安全、投入的产出比的确保,和增强财务的核算等具有基础性管理类项目之上,针对增强预算的管理、企业战略相关分析而言,成本管理在整体上显得较为粗放,未形成链条式的管理,令国内石油企业产生很多问题的原因为:缺少系统化的成本管理重要模式。例如:某油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内部资金链,对资金的安全予以过多保障,进而产生了成本管理及控制等问题。 3构建石油工程项目的成本有效控制模式 快速的将石油工程建设成本降低,能否确保石油企业实现持续性发展目标,降低石油工程的成本,为提升本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更是实现发展的一大需求,其构建成本有效控制的模式如下。 (1)以工作分解结构为基础预算成本石油工程的项目实现成本控制,应先依照工作分解的具体结构去编制具有全面性成本预算,但是其施工范围和工艺流程等存在多样化特征,即便在相同地区、类型的项目实际工作的分解结构也不一致。所以,对于成本预算的编制要以对应工程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作为基础性依据。 (2)以作业成本的管理为基础核算成本以作业成本的管理为基础核算成本,主要是将石油工程项目各成本在精细化核算中产生的问题解决掉,但是前期工作的分解结构,同时又促进了该项目实施作业链的细分,并顺利计算出作业的成本。不仅为其石油工程的成本管理提供了控制保障,还将成本信息进行细致的划分。与此同时,保障成本实现一致性的预算、核算目标。 (3)以增值管理为基础控制动态成本增值管理是石油工程在项目建设中控制动态成本的重要工具,结合石油工程有关预算值,把工程项目在施工之中已经完成的工作具体预算值和此时刻对应施工任务规划的预算值予以对比及分析,能够对其工程项目实际成本费用及其施工的进度作出综合性评估,有利于促进其工程全面且有效的开展成本控制相关工作。 (4)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评价成本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评价成本,实际上是对石油工程整个建设项目的运行作出综合性评价及反馈。把石油项目在前期决策的效果、周期施工的结果做出全面性考核的分析,以便对项目建设产生的社会与环境等经济效益予以综合性评估。客观权衡并控制石油企业实现开采等战绩,为其开展成本控制的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4结语 石油工程项目在建设或是施工中成本控制相关工作具有动态性、系统性特征,需要构建并完善成本控制的模式。全面的做好前期成本预算、核算等基础性重要的工作,与此同时,树立起控制动态成本的理念,在施工后期做好综合性考核、评估等工作,进而形成系统化成本的控制模式,提升对整个石油项目成本的控制工作效率。 作者:张健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技术服务分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水射流技术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近几年水射流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逐渐发展成型,并广泛运用与各个行业当中。水射流技术具有成本价格低、效率高等方面的优势,在石油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快速并彻底的对石油管道进行清洁处理,并切割金属板材料,在石油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在石油工程中应用水射流技术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关键词: 水射流技术;石油工程;应用;前景展望 0引言 随着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运用,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并逐渐成熟,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水射流技术的作用。但是就我国来说,由于水射流技术的发展起步比较晚,整体而言,无论是在设备还是在技术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射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还需要加强对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应用的研究与分析,在促进石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的提高水射流技术。 1水射流技术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石油工程中才开始逐渐应用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运用时间比较短。这一技术在开发之后,发展迅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其中主要包括水利建设、工程建筑、航空航天、金属冶炼、石油工程、机械制造、煤炭开采等各个行业。使用水射流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对相关材料进行破碎、清洁、切割处理,作为一种切割工具,与高等离子体、电子束以及激光技术一起被称为新世界科技[1]。与其他的切割技术相比较而言,水射流技术属于一种冷处理手段,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2.1喷射钻井水力的设计参数 从理论上来说,钻井面与底之间的水力参数是可以经过计算得出的,这样一来就能够逐渐推导出钻井岩面与钻井射流两者之间的模型公式。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钻井设计的创始者,WCGoins和H.AKendall就已经把喷射钻井公式计算出来了,并提出了相关的设计途径与设计理论[2]。其原理是根据钻头喷嘴的最快喷速、最大撞击力以及最大功率的数据来计算出喷射钻井水力参数。 2.2加长喷嘴牙轮设计 一般钻井与牙轮钻头喷嘴之间会有一点距离,但是如果这一距离由于某些原因无限缩小并逐渐达到一定范围的时候,在短时间内钻井井底的实际功率与压力就会快速的上升。这样一来,相关设计人员就能够根据这一原理,对牙轮钻井喷嘴不断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通过对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得出解决办法,并注重对加长喷嘴牙轮的研究和开发。在石油工程中使用加长喷嘴牙轮,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加快了工作速度,对其经济效益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3]。 2.3结构数学与谐振腔的设计 结构数学和谐振腔的推理模式与计算方法是根据声学计算原理和瞬态流计算原理共同得出的,简单来说也就是在不同类型和型号的谐振腔出口壁处流体所产生的承受力和压力激动,这样就会与其进口处产生的压力脉冲之间形成驻波,如果同时流体自身产生了激振频率,就会产生相同的频率,进而形成空化。 2.4机械破岩技术的应用 在油井出油的时候,如果想直接穿透井底岩石和射流,就需要长时间的保持设备齿轮之间的联系紧密,机械破岩技术能够直接将其井底表面的岩石产生崩裂,这样一来,射流就能够通过岩石中的裂缝流进岩石表层下,有效的增加了岩石中所产生裂痕的面积,快速的破碎岩石[4]。但是有时候,油井中的岩石层由于受到自身拉伸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射流的使用压力,通过对机械破岩技术的应用,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其开采效率。 3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前景展望 3.1提高深井和超深井的开采效率 在今后的石油工程中,如果想水射流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加强研究和分析破碎岩石技术以及高压、超高压的石油水射流力学原理,这样在高压和超高压中对水射流技术的应用就有了理论依据和研究参数。其研究的重点是石油工程中的机械破岩技术,这也是石油钻井工程目前发展中比较重要的课题之一。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和增强石油工程的开采效率,并且对深井以及超深井的石油开采方面存在的源头性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和进步。 3.2高温环境下的空化射流技术研究 在石油工程中对水射流技术的应用一般是处于常温条件下,但是对于石油开采来说,加强对高温环境下空化射流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相关研究结果中显示,如果空化射流气泡出现破裂,就是在同一瞬间释放出高压水射流压力,一般压力是普通压力的10~125倍[5]。如果在石油钻井井底的岩缝扩大、疏通油路、石油通道拓展、石油油层、岩石破碎等方面应用这一压力,就能够有效提高其开采效率,并且还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石油注水量和储存量。 3.3提高高压水射流钻井技术 在石油工程中,如果将深穿透零污染射孔技术和高压水射流钻井技术广泛应用,能够开采到很多普通环境下开采难度比较大的石油,这样就能够显著的增加原油开采量,提高了其有效性。 4结语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中水射流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促进了行业建设发展和进步。因此,对于目前水射流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强研究和分析,并注重研究和探讨其前景展望,促进水射流技术的逐渐成熟,并提高其技术层次,这对我国科学技术和石油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孙晨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探讨 摘要: 在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理念融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因此,最为能提高社会成员职业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技术等的成人教育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石油工程专业作为培养石油行业高级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专业,其成人教育的设置为区域石油行业人员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将以延安大学为例,针对其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策略进行相应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 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延安大学成立于1943年,是我党所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这三所大学合并而来后迁入西安,1958年陕西政府重建延安大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至2005年陕西政府及教育部门共建延安大学。石油工程是延安大学“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项目”中的重点项目,其人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在石油工程方面从使设计、管理、研究等方面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做为该专业的成人教育其主要作用就是对区域石油行业人员能力、技术、水平等进行提高,以切实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重要作用 1、实现对行业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现阶段高等教育做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才的培养,而成人教育则是在人才培养的技术上,以实际的行业性质和职能特色为基础,以人才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行业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所实施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培养。因此,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往往与人才的行业及岗位性质和技能需求等更加适应,能对受教育者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以提高受教育者在石油工程方面的技能和水平,让其能更好的为其所属职业和岗位做出贡献,并为行业的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2、能有效促进石油工程教育的发展 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其实也是以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就受教育者而言,其通过成人教育能在自己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对自身的专业知识等进行丰富,并以此来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等进行提高,进而提高自身在实际中的工作能力;就教育者而言,其在成人教育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之外,其自身也能利用这一机会对自身的知识经验等进行丰富,这主要是因为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多是已经参与工作的社会人士,而这些人往往自身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3、能有效为推动石油产业的发展 成人教育自开设以来就与社会行业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而这也为社会各类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就是由工程专业来看,其成人教育的开设为是由行业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渠道,一方面,能强化对石油行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科研来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职称;另一方面,在成人教育中院校也可聘请该行业的专家向受教育者进行经验的传授,并讲解相关的政策内容,进而在帮助受教育者不断累积经验的同时,对其自身在工作中的能力进行提高,以切实推动是由产业的发展。 二、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 1、强化成人教育中服务区域经济的认识 受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成人教育往往有着这样的一个观念,受教育者接受成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学历,而不是要对自身的能力和技术等进行提升,也正因如此,大部分学校都认为成人教育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并无多大的关联。然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利用成人教育能有效在受教育原有经验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并强化其自身的专业技能,能有效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就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来看,其要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自身的观念,强化成人教育中服务区域经济的认识,以石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目标,对传统的成人教育方式进行转变。 2、强化成人教育中人才的培养力度 以延安大学的高等教育为依托,针对延安市的石油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强化成人教育中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也应当要与延安市政府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以为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并为成人教育中受教育者能力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以受教育者实际岗位职能需求为依据,从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出发强化对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受教育者的专业性培养,使其自身的专业等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正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安排与设置方面按照高等教育等要求,来对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改善,进而使受教育者的能力得以提高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3、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信息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的市场形式和学校的教学模式都在不断发生这转变,而为了使成人教育发挥其对人才知识能力等提高的有效作用,使其更好的咋服务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大的效用,我国的成人教育也应当通过更加多样化教学形式的采用来体现成人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就石油产业来看,可能有很多的工作人员自身已经认识到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成人教育的平台来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并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技能等加以提高,以使自己能在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中做出更多贡献,但由于日常的工作非常繁忙,他们往往很少有时间去进行成人教育。因此,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就可以采用网络、社区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来实现教育的普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经济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不断变革的当今社会,成人教育已然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石油作为至关重要的能源之一,该行业的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也更应当以服务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对教学的完善。 作者:白加栋 雷志强 单位:延安大学石油学院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采油技术质量要求 摘要: 目前,石油是世界主要能源之一,石油工程中采油技术成为各个国家探讨研发的重点对象。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都对石油工程提出更为严峻的要求,其中采油技术又是石油工程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采油量和采油效率。本文主要探讨我国采油技术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应对措施。 关键词: 石油工程;采油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天然气和石油资源逐渐取代煤炭资源,石油工程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增加。为了更好的适应石油市场的变动,我国采油技术改进、优化和创新,即不断提升采油量和采油效率,并研发新型采油技术,从而促进我国石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支柱。 1采油技术的概述 (1)采油技术的重要性。随着国际石油企业进入我国石油市场,国内石油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改革开放除了带来激烈的竞争外,还引进国外先进采油技术。采油技术先进性直接决定石油工程的产油量、产油效率、产油速度和石油工程的经济效益。采油技术的变革为石油企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2)采油技术的分类及其特点。采油技术根据开采的次数被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一次采油更为依赖地层天然压力;二次采油的地层压力逐渐降低,利用水柱补充缺失的地层压力,根据需要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式将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相互转换,扩大水柱波及范围,提高采油效率;三次采油再次提高采油率,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分为碱驱、热力法和微生物法等。 2采油技术的现状 我国采油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无数科学家不断的创新和研发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采油技术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采油技术并不能完全匹配我国石油工程飞速的发展,两者不平衡的状态直接影响我国石油市场的平衡发展,采油技术需要进一步研发和创新。采油技术是综合性的技术,其创新与发展并不是单一的项目,需要多方技术的组合和创新,例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等。目前我国采油技术百花齐放,每一种技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石油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采油技术的选择与应用至关重要。随着石油工程开采程度的加深、石油资源的紧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市场对采油技术的开采效率、施工周期、采油纯度和成本造价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电潜泵仪器是石油开采中增加动力和力度的仪器。该仪器的散热能力并不能及时处理其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导致仪器持续高温,缩短其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该仪器的造价也十分昂贵,但由于该仪器的需求量十分广泛,技术水平也不能及时解决其缺陷,很大程度上增加石油工程的成本。 3采油技术的要求 采油技术在石油工程的应用中基本存在成本、产能和安全三个方面的要求,该技术不断研发、应用和总结,发现其缺陷并不断改进与完善,就是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才能不断提升采油技术的综合水平。 (1)采油技术的成本要求。采油技术的高成本为其石油工程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扰,也不符合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模式。采油技术本身就是石油工程成本的一部分,一方面采油技术自身造价的降低;另一方面是采油技术降低石油工程的施工成本。例如自振动采油技术的原理是仪器上下冲程过程中管柱伸缩的弹性,从而带动自振增油装置上下运动,液体撞击震动片组,产生不同频率振动波,彼此叠加成复频波,传入油层,同时施加其振动的作用,从而引发油层共振,实现解堵增油的目标。根据自振动采油技术的实践过程可知,该技术石油工程中洗井污染、过压裂等解读作业的过程中广泛应用,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优势,从而实现低成本解堵。 (2)采油技术的产能要求。目前我国石油开采工程的停滞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石油工程的产能急需进一步突破,而产能突破的关键在于采油技术的创新。在石油资源日益紧缺的当下,采油技术的优化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单一的采油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下复杂的采油地况。例如大泵提液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石油开采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石油工程采用0.70mm泵和0.583mm泵两种。油藏供液降低,从而增加抽油系统冲程的损失和漏油量,直接影响泵效,导致供液不足等问题。及时采取限量注水方案,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着重体现采油技术制约采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影响石油工程的石油产能。采油技术的环保功能是当代社会为其提出的新指标。石油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一直是其技术研究的对象,为了治理石油工程对环境的破坏,我国从财力、人力到物力都下了很大的成本,但是其治理仅仅是治标不治本,治理污染的根本在于防,而降低石油工程污染源的排放需要采油技术的支持。 (3)采油技术的安全生产要求。近年来,部分抽油井出现结垢的问题,给石油工程的开采带来很大的危险。结垢问题主要存在于抽油泵、电潜泵吸入口和叶轮等部位。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采油仪器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地层水、注入水相互作用和原油与岩石的变化等打破原来流体之间的物理化学平衡,出现结垢现象;另一方面是电潜泵的机械结构运作,使其过流断面狭窄处流体流速骤增,压力突然下降,从而导致结垢现象。近年来采油技术研发针对这类安全问题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得到解决,降低石油工程的安全问题。 4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向 新时代对我国石油工程的采油技术提出一系列新的或更高的指标,为了满足以上提出的要求,采油技术的研发更加倾向于具有复合型和环保型的研发。例如多种驱油法组合的复合驱油法,由于各种驱油法都具有不同优劣,于是人们取其长,避其短,将其进行有机的组合。碱/聚合物复合驱,其中碱与原油环烷酸类形成皂类而生出的狡酸盐类表面的活性剂,不仅仅除去原油中的酸类物质,还可以形成表面的活性剂。除此之外还有混相法、热力采油法、微生物法等都是近期我国采油技术研发的重点。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采油技术的研发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根据我国石油工程对其技术的需求方向,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研发创新。先进的采油技术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石油工程的发展,不断缩短我国采油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备力量。 作者:罗红涛 段友芬 宋霞 单位:胜利采油厂管理一区注采103站 胜利采油厂管理一区注采113站 胜利采油厂管理三区注采304站 石油工程论文:国有石油工程建设改革探究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剧的新常态,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成功战胜挑战并实现突破。对新常态下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特点、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进一步改革的方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新常态;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方向 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经过30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国有企业的结构和效益取得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近年来,虽然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换挡降速,面临严峻挑战,但改革依然快马加鞭。但在全球经济瞬息万变,而中国当今又处于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在国际油价持续在低位振荡、国内油气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与突破,如何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之路,是现阶段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新常态下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特点 所谓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这种形势也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同时,在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将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会进一步释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主要呈现如下特征[1]:(1)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根据党中央的号召与目标定位可以看出,我国对国企改革的方向定位越来越明确。根据国资委的指示,将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国有资本相对集中的领域作为首批试点行业,在这些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具有重要意义。(2)改革的政策更加科学准确。近三年来,国资委对我国在过去改革之路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假设并剖析,根据中央确定的界限来研究细节并制订新的改革政策,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初步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两大类企业,并提出根据界定的国有企业功能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对于被界定为垄断行业的石油、电力等领域重点关注,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及特点制订改革方案及对策,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了我国在对国企改革政策的制订上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切实。(3)改革的步骤更加稳健扎实。国企改革是一项大工程,国资委在高度重视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采用试点的方式逐步进行国企改革,国有石油企业作为改革深化的重心,从实际工作出发,吸取经验,完善政策,在稳步中有序推进。与此同时,根据中央的指示,也不断对国企改革常年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薪酬改革”进行逐渐突破,全面深化改革。 2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面临的现状 如今,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在效率、活力和定位方面有很大的改革空间,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问题[3]:(1)出资人的性质和行为边界问题。国资委是一个行政性质的出资人,这种行政性出资人的职能边界需要进一步的清晰化,这一点对于我国的国企改革尤其是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能否切实深入全面进行是至关重要的。(2)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要将私有经济融入国有经济中,进行资源重组整合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但是我国国有石油企业是由政府控制的,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非公有制融入的企业经营模式,因此,国有石油企业如何转变调整自身的经营状态、定位是当今存在的一个难题。(3)企业领导的市场化问题。国企领导人尚缺乏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3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新方向 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资委不断的调整自身角色并不断制订新的政策下,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结合国务院2015年8月份下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点[4-5]: 3.1企业将获得更大管理自主权 从目前形势来看,随着我国试点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国资监管机构将逐步向股东方向发展,更多的从公司的整体战略部署、公司治理等方面履行职责,相应地,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即未来我国将会以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从原有经济形态向新常态转型,重组改制上市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运营公司,国资监管机构主要从资本的层面进行运作,具体运营则放权给各个类型的企业,这样可以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也是我国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为例,作为我国国企改革中首批试点企业之一,中石油将通过不断地重组改制成为一家战略控股公司,不再局限于日常运营管理,还将为上市及非上市实体做出资本和战略决策。对于工程建设板块,目前,中石油已通过工程建设业务重组改制框架方案,这就意味着将给予下属工程建设公司更大的管理自主权,加快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3.2油气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时进行 对于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来说,油气体制改革与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在很多方面的内容是重叠的。以一直备受关注的“天然气管网的分离”这一话题为例,它一方面是企业改革拆分的问题,同时也是油气体制改革的问题,这一改革会涉及到整个管道行业的重整。当前,油气领域已经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仍迫切需要通过顶层全面设计进行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我国油气体制改革以油气产业链为主线,从市场、政府、企业三个方向出发,对油气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包括矿权出让、勘探开发、管网运输、流通、炼化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从市场角度,应确保油气上中下游市场全面放开准入;从政府角度,要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政监分离、强化监管。同时要加快油气法规废、改、立进程。从企业角度来讲,要彻底实现政企分开、主辅分离、网运分开;这样才能推进油气产业从不完全市场产业链向市场化产业链的根本性转变。正如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之前所提到的:“管网分离是管道专营符合专业化管理的大方向。但我国的天然气管网建设尚不完全配套和成熟,受多种因素制约。我们更加注重在国家宏观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分阶段进行改革,非常期望油气管道下一步的改革能更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这就意味着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改革以国家油气体制的改革为依托,油气体制的改革会进一步推进国有石油企业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增强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效率,相应地,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实践的效果也会有助于油气体制改革任务的更好实现。 3.3逐步实现优质资产独立上市 目前,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各有所长,各有所侧重,而业务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大有所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石油企业工程建设板块的运行效率。因此,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将会根据不同单位的实际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拆分重组,优化整合,实现优质资产的上市,实现规模化经营,实现价值的增值,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中石油旗下的工程建设板块的公司为例,各工程建设单位各有所长,有些单位侧重上游,有些擅长下游炼化,而有的则是强于设计。但彼此之间的业务重叠问题也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在经过内部整合后,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一问题,提高运行效率。从目前情况来看,中石油工程建设板块的改革方案即由中石油旗下上市平台之一*ST天利高新公司将通过向中石油集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方式,购买中石油集团下属的工程建设资产。具体交易的工程建设业务资产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等,相关业务资产尚存在变动可能。通过注入*ST天利,中石油集团的工程建设资产将实现上市。 3.4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并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未来改革必须的一个方向则是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企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与此同时,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也是改革的方向,建立此机制的前提是国企石油企业高管是职业经理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稳定的预期,而如果高管仍在政企之间不停地转换角色则不可能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因此,国有石油企业高管能否做到市场化选聘是薪酬制度改革的关键,这就意味着国有石油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应该与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 4结束语 我国国有企业过去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新常态下国企实现突破发展依然要继续依靠深化改革。其中,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大工程,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实践并完善。总体来讲,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整个国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与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方向是否相匹配,即在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破除各种形式的垄断等问题上都应该有所突破,才能保证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作者:何佳欢 单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焊接技术质量改进应用 摘要: 在采油机械设备的制造和维修生产中焊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钻井越来越深,地下石油矿藏岩层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的金属设备焊接技术已经跟不上发展需要,如何加以改进石油钻采机械设备的焊接技术,适应工程需要,是机械制造和维修行业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目前石油钻采机械制造和维修的焊接技术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石油工程建设;焊接技术;钻采机械;策略分析 1概述 石油钻采机械设备大都是金属材料制造,在安装、生产、维修过程中不同的设备部件都需要焊接,由于焊接结构的多样化需求,各种焊接技术条件也千差万别,所以,不同的设备以及同一设备不同的结构部位,焊接技术都有不同的规格和质量要求。钻采机械包括粗细钻杆、工作台架、抽泵、钻头和抽油杆等,在焊接过程中,方法技术因对象的要求而形形色色,面对未来石油钻探工程对设备性能要求的取向,焊接技术要不断改进,以适应工程施工的需要。 2不同机械设备焊接技术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1)钻头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改进措施。钻头是石油钻采机械的主要设备之一,用于破岩掘进,打井找油;目前,比较常用的钻头有两类,一个是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又称PDC钻头;另一个是牙轮钻头。PDC钻头主要采用扩散焊接技术、堆焊接技术或者电弧焊接技术、激光焊接技术把人造金刚石切削件与钻头基体焊接在一起,据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真空条件下利用扩散焊接技术将PDC钻头与基体焊接,会大幅度增加剪切强度,这是传统焊接工艺,手工操作难以完成的作业;因此,引进自动焊接技术用于钻采机械的PDC钻头焊接势在必行。牙轮钻头主要是采用堆焊技术把硬质合金齿镶在牙轮上,叫做镶齿牙轮钻头;或者把钢齿焊接在牙轮上,叫做铣齿牙轮钻头;两种钻头根据牙轮的多少,可分为单牙轮钻头、双牙轮钻头、三牙轮钻头、多牙轮钻头等;传统的手工堆焊工艺焊接的钻头钻岩强度和耐磨性能难以到达钻井需要。目前在堆焊时,使用钴基焊条能够提高钻头的磨损性能和强度,有效解决了传统焊接工艺的缺陷和不足。 (2)钻杆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改进措施。钻杆是石油钻采机械设备中数量较多的设备,其接头与管体的焊接,过去一直沿用手工电弧焊技术或者闪光焊技术。随着钻探的油井越来越深和地下岩层的逐渐复杂,传统的闪光、电弧焊接技术已经不适应工程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关焊接科研部门,参考国外先进的焊接技术,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摩擦焊机,使摩擦焊接技术得已广泛应用,解决了手工电弧焊、闪光焊困扰钻杆焊接的困扰问题。摩擦焊接技术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焊接错位多,存在飞边等不良现象,近几年,通过技术攻关,钻杆制造中,广泛应用TLP焊接技术,克服了摩擦焊的错位、飞边缺陷,性能良好,与母材料几乎相同,耐磨耐用。 (3)泵体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改进措施。在石油钻采机械设备中,有两大泵体,一个是地面输油泵,另一个是油井抽油泵;而抽油泵又有井口和井下两种抽油泵。输油泵的功能就是传输抽油泵从井下抽取的水、气、油等流体物质;泵体的焊接技术主要分两个阶段,即制造时的焊接和制造完成后针对存在缺陷的补焊。传统手工焊接工艺焊接的泵体,随着传输流体的压力不断增大,常常造成崩裂和断裂,增加了维修频率,一定程度影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有经验的焊工和技术人员结合实际生产需要,针对泵体部件应用中的抗腐蚀和耐摩擦的实际需求,着重研究泵体重点部位的焊缝处理技术,一些焊接新工艺新技术应运而生。比如,创新应用真空扩散焊新技术,焊接加长抽油泵泵筒的质量效果非常好;泵体叶轮周围的部件磨损较多,受腐蚀性强,技术人员改进了焊接工艺,注重泵体表面运用钨、钴类的硬质合金的堆焊,增强了泵体的耐磨性能。再如,在修补崩裂过程中,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效果很好。 3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的勘探、采油机械设备不断更新换代,钻头、钻杆和泵体的品种越来越多,制造机械设备的金属材料由原来的钢铁逐渐演变为多品种的合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耐高压、高温和腐蚀的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各种机械设备的焊接技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推广和应用新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手工焊接工艺,引进自动化、数据化的高新焊接技术设备,切实弥补手工焊接技术的各种缺陷。在钻采工程实践中,有针对性的对焊接技术进行检验,逐步克服缺点,发挥优势,不断开拓创新,研制出适用于各种合金焊接的新技术新工艺,使机械设备部件的焊缝具有高韧性、高强度和耐腐蚀等优势点,有效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杜绝机械设备工作时的安全隐患,为顺利生产打下优良的基础,减少维修环节,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王东东 单位:中石油第二建设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海洋石油工程陆地建造管理探究 摘要: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支柱产业。在新形势下,由于业务量开始大幅度增加,分包占总体完成业务量的比例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怎样才能加强海洋石油工程在分包管理的过程中向着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是目前研究比较热切的问题。 关键词: 海洋石油工程;建造分包管理;探究 由于现阶段工程项目大多数的施工任务都是由总承包企业为主体,对人力以及机械设备进行利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行对材料进行采购完成的。近些年来,分包业务中占有的比例也开始逐步呈现为上升趋向,不仅给总承包上的分包管理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同时给其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需要建立科学以及有效的分包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降低,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对项目总包管理进行有效的突出,并且运用比较科学的手段对项目进行管理,充分避免由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当,导致资源出现浪费现象。 一、海洋石油工程陆地建造分包管理模式分析 (一)多专业整体分包模式 对于海洋石油工程而言,会涉及到相对来说比较多的施工专业,例如:结构、电气、保温、防腐、配管以及机械等等,部分专业之间具有着比较强的关联性,如:机械和配管专业等,一个专业在施工过程中的整体进度以及质量会对相关一系列的专业施工产生影响。使用多专业整体分包这种模式,不仅有效的便于资源整合,同时也能对各个专业间不同的分包商管理界面进行减少,对承包商在管理过程中的成本进行降低,合理的对风险进行规避,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内部联系,避免不同分包商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对效率进行提高的同时也能充分实现优势互补。但是存在的缺点为:由于多专业整体实力分包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资源在获取的能力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招标竞争的过程中,略显不足,但是由于最近几年,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以及分包资源的能力发展状况分析,这个问题已经达到了相应的改善。 (二)单专业分包模式分析 对于该种模式而言,主要指的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的结合一个或者多个单专业人力缺口的实际状况,针对单个专业实施的分包管理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分包商具有着比较大的选择空间,同时在对资源获取的过程中具有多种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建立起长期的竞争机制,在分包中的成本进行合理的降低,并且能够对专业分包商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全面加强专业施工质量。但是存在的缺点也是无可避免的,主要表现在:相对各个专业间在管理过程中的界面比较多,存在很严重的推诿扯皮现象,专业之间有着较大影响,在管理的过程中会存在较高成本,从宏观来说,不利于成本的控制。现阶段,海洋石油工程在发包过程中的方法主要使用的是多专业分包以及单专业分包这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二、海洋石油工程陆地建造分包计划管理 最近今年,由于业务量在进一步的加大,海洋石油工程公司已经出现满负荷运转或者是超负荷运转,因此需要进行分包的工作也开始日益增多。但是,对于以往在整个项目进行一直到施工阶段才报批分包的做法,不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需求进行满足,这样比较容易导致分包工作存在积压现象,进而对工作的整体效率产生影响,没有在比较充足的时间内招评标,很难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竞争机制,在对资源获取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应对不暇的状况,不利于控制分包成本。所以,在项目前期,就应该对相关的工程制定出科学以及合理的分包计划,这是比较重要,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分包计划进行制定的好处分析:一是,可以对项目工作进行细化管理,这样做的目的才能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及设备。二是需要提前对其分包资源的信息做出有效的收集,同时也需要提前进行资源的锁定,对其后期的工作进行简化。三是需要根据进度来进行适时的分包,从而使其工程的整体施工能够更加的流场,更好的保证其可以按期来完成任务。然而针对于分包计划来说,主要是和项目进度计划以及项目工作分解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密结合,并且生产部门则可以在下达生产计划后开始进行拟定项目分包计划,从而对于一些没有制造能力的分项工程确定其工作内容以及数量和开工、竣工等时间。对于经营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生产部门所提供的分包计划提前做好项目分包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和生产单位进行配合后,根据其完善的工程详细计划对工程分包计划作出修正以及补充。 三、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分析 对于一项工程分包来说,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便是需要选择合理的分包商,并且选择分包商参与招标的前提条件主要是该分包商为海洋工程分包商网络体系合格分包商,现如今在海洋工程中,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以及较为稳定的分包商网络体系,网络体系中的分包商已经在相关企业以及海洋工程中具有着一个长期以及良好的合作,其分包价格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然而针对于其选择来说,主要通过招评标,并且从技术以及价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做到择优选取。随着业务范围在不断的拓展和业务量的增加,必须要不断补充一些新鲜的血液,在海洋工程中,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分包资源引进以及拓展机制。对于那些新引入的分包资源,必须要对其进行考评,从经营以及项目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组成考评小组,同时要在资质、资金、技术和装备以及人员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根据其制度的流程进行报审后才可以进入到合格的分包商网。 四、分包合同方式管理费分析 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其陆地建设分包合同依据计价方式,可以划分成为总价合同以及单价合同两种常用类型。针对于总价合同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指的是投标者根据招标需要,并且和招标方达成一个总价,在总价格确定下来后完成合同规定的内容。而总价合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总价固定后,不存在大变化的情况下,根据固定不变的合同总价完成分包工作,此种合同适合应用到工期不长以及施工内容较为明确的项目中,固定总价合同对甲方风险最小,分包商需要承担工作量和物价变动等方面存在风险。第二则为可调总价合同。主要是双方约定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由于通货膨胀以及材料价格变动等方面因素,可以对合同价格进行适当调整的一种合同方式。然而对于单价合同来说,第一种是固定单价合同,根据估算工程量作为其依据,投标者只对单价进行填写,从而计算出合同价格的一种方式。项目在结束后,单价是固定不变的,然后根据实际工程量进行结算。第二种是变动单价合同。根据双方约定在项目运行中由于存在通货膨胀、材料价格变动、工程量相对估算值超出或减少一定比例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对合同单价进行有效的调整。单价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在项目前期工作量无法得到确定的情况下,锁定分包资源比较可行的一种合同方式。 五、分包商的考核管理分析 在对分包商进行考评的过程中,海洋工程公司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分包商考评体系,从而能够站在安全、质量以及进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绩效,对于每一类来说,分别设置出不同的个性化考核指标,同时也需要设置相应的权重,最后便是加权所得出来的分数。同时也需将考核结果向分包商做出相应通报,将考核结果和奖惩机制进行相互挂钩,在后续分包商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对其给与适当鼓励。然而进度以及相关报表和文明施工等工程管理过程中情况必须要结合分包商责任单位反馈信息和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对报表进行综合填写。 六、结束语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可得出,海洋石油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朝着国际化以及专业化方向在不断的发展,并且离不开分包外取资源的支持以及支撑,因此全面提高分包管理是一个大势所趋和势在必行的。 作者:李婷婷 单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技术创新探究 摘要: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受美元走势、欧债危机、中东国家政治动荡的诸多原因的影响,国际市场经济下行趋势概率较大。我国是国际市场的一员,一方面因为油气资源匮乏,市场需求迫使国家和企业不断加大尤其勘探开发力度;另一方面,全球性的油价低迷,造成下游的石油、石化企业的经营发展举步维艰。本文通过技术创新策略在石油工程的应用,分析研究油气企业走出低谷、促进发展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 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分析 当前,从国内外市场环境来看,传统的油气产品产能相对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油价连续下跌,市场投资放缓。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市场站稳脚跟,适应性常态,这就要求我国石油企业,瞄准国内石化市场高端产品紧缺,依赖进口,需求量大的有利空间,不断提高石油工程技术水平,深化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1落后的工程技术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科技的专业人力资源不足。石油企业是传统的能源工业的主要载体,在我国国企分量中占据很重要的比重,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例,企业都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企业,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两大国有企业都是由原来众多的油田管理局、勘探局等带有行政事业性质的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改头换面而来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行,企业工程技术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的档案调查来看,初级、中级工程技术人员偏多,高科技水平的专业化人才稀少。 (2)运行机制落后创新体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数石油企业工程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推向市场,运行机制落后。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例,1983年由国务院下发《通知》成立后,1988年国务院会议决定,仍归国务院直属,1994年以石油化工研究所为依托建设炼油工艺和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1年成立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公司,2014年石化集团通过了石化销售业务重组和混业经营的实施方案,无论是技术研发也好,经营也好,都是集团公通过内设机构来完成。与高效科学的市场研发体系无缘,缺乏资金支持和竞争机制,人力资源和投资环境,低效、重复、浪费严重。(3)市场信息管理不足,反应灵活性较低。我国的石油工业企业,在短短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以中石化为例,2011年收购OXY阿根廷资产成功交接;2012年收购美国Devon能源公司的5个页岩油气资产的1/3股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但是在工程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管理和研发流程不科学,市场信息管理有很大的不足,迟钝、闭塞等造成企业的市场的反应能力不强,管理低效。2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1)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从业人员的高新技术培训。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速了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度,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石油企业的工程技术急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所以,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加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力度。一是严格岗位培训制度,全面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把人才聘用机制引入市场,实行凡进必考,优胜劣汰用人办法;三是石油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携手,打造石油工程高新技术人才基地。 (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地增加投入,是保障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有了充足的经费,才能确保设备及时更新,提高国际市场的科研能力竞争水平。一方面国家要靠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为石油工程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石油工程企业要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争取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最大化提高市场融资水平;如中国石化股份公司2001年开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年就发行28亿股A股,募集资金108亿元。 (3)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是引领石油工程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石油工程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针对目前技术创新体制的弊端和不利因素,要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构建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激励机制。抓住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彻底解决石油工程企业实际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不高、资源环境约束紧的迫切问题,使创新投入更多、转化更高效、模式多样化,大幅度增加石油工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打造国际化企业信息交流平台。随着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要在国家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打造国际化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充分了解石油工程企业在市场的地位和技术能力,以利于取长补短和挖掘市场发展潜力。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工程企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经营困难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增大投入,强化内功,以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作者:吴蓓 刘莎莎 彭道平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采油四厂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控制效率与质量研究 摘要: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文件管理的基础理论。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有效加强前期文件控制。首先,本文讲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及现实意义。其次,总结了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石油工程 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里,属前期的文件生成阶段管理最为复杂,其前期文件控制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进一步提高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及质量,为文件实现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从文件产生阶段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一个生命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描述了文件的属性及作用,研究各个阶段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做到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内容有以下三点:(1)文件整个生命周期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包括从文件的生成一直到文件寿命的结束;(2)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文件的生成,然后再到文件投入使用,其次到暂时的文件保存,最后到文件销毁或永久保存;(3)文件周期运动变化的基础要件是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判断文件属于哪个生命阶段,对应其阶段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对现代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现代化文件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帮助文件管理实现现代化改革,使得文件管理满足现代工程文件控制一体化和科学化的需求。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 2.1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之一。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中得知,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必然的联系。文件所记录的信息和记录方式在这一生命周期中都是均衡不变的,变化的只是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制定文件全过程管理方案。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文件的全过程管理中,应该遵循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文件所处的生命阶段制定不同的管理方针,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对文件进行全过程管理。 2.2为文件阶段式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上文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明确了文件的生命阶段是根据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管理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进行文件阶段性管理中,要遵循文件阶段变化的规则,根据其所在的阶段制定适用的管理方式,从而科学有效的进行文件管理,确保文件的完整和准确。 2.3为档案部门及档案人员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应该是相互连接的。在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管理制度应该前后统一,在管理方法上也应该达成一致,应该当作一个整体工程来进行管理。在以往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其二者管理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导致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发生。完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统一结合,从而提高文件管理效率。在档案管理中,进行前端控制是很必要的。前端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质量和完整性,从而使档案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对于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理论充分证明了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前端控制的重要性,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的统一,并确保文件和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系统化。 3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档案意识不高 档案意识不高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文件管理并没有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而是把之分为两个没有联系的部门进行管理。这种行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相符。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不完善,其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管理应该和文件管理相结合。(2)管理层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不足,没有从源头抓起文件管理。这一情况导致文件管理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文件不够准确和完整,严重影响文件质量。 3.2文件控制不足 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对文件控制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没有重视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不能协调起来。(2)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对于文件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也没严格监督文件是否完整是否准确。(3)文件管理不受控制,没有具体的规范,文件管理极为分散。(4)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和中后期文件控制不能很好的衔接,文件管理不够统一。这些问题导致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中效率极差,并对文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4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4.1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 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具体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建立一个完善的文件管理机制,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案和制度。在石油工程建设初期,要收集和整理档案,实时关注石油工程的进展。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建设的管理机构,要把档案管理逐渐扩展到文件管理之中。并且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延伸到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统一的归纳和管理。制定一套完善的整体管理机制,实现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整体控制。 4.2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 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可有效确保石油工程前期文件不出现问题,提高文件的质量和效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完善监督机制,一个效率高的文件监督工作和其监督机制密不可分,完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监督的效率和质量。(2)加强监督力度,在文件每个生成环节要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生成文件中不存在问题。 4.3做好全过程管理与前端控制协调统一 在石油工程前期的文件控制中,要把文件前端控制规划到文件全程控制管理中。真正做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都统筹管理。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合理实施文件全过程管理,从而提高文件准确和完整,加强文件质量。 5总结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化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为文件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可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实现文件阶段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也可以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石油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加强文件管理,提高文件质量。 作者:丛巧克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策略探索 摘要: 随着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勘探开发的资源、环境随着需求的增大也变得复杂起来。传统的勘探与开发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现如今互联网+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对于石油工程也将探索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中实施现代化管理,为此,本文做了关于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与建设策略的探索,进而促进我国石油工程企业的发展,推动石油工程建设的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建设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主要就是利用现有的互联网软硬件以及信息化技术平台,嫁接各种行业的生产与服务,嫁接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得在生产、服务、管理的各方面省时、省力、便捷[1]。对于我国来说石油企业是社会经济的支柱企业,推动石油企业信息化也是助推我国的经济进步,本文主要对国内外石油工程应用信息化的需求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设意见。 一、国内外石油工程信息化的现状[2] 现阶段世界各国的石油企业都在石油工程的发展应用信息化技术,信息化作为国外石油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将石油企业的管理也实施信息化管理,使整个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分析国外适用信息化管理的石油企业中,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可以有效的促进石油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信息化技术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石油企业的应用上与国外差距甚远。我国众多的石油企业中只有中国石化初步使用了信息化技术,根据自身的状况完善了发展战略,并积极的引用国外优秀的管理模式,进行自主创新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其他石油企业也不断的在信息化领域进行探索,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根据自身情况,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创造新的效益,促进了我国石油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分析石油信息化需求 根据我国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的状况,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需要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主要是因为:第一,其中中国石化,在信息化的应用上主要建立了企业内部主干网、重点油井卫星网。对于我国的其他石油企业,由于其具有资源、能力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型石油企业,无法依靠信息化进行发展。要想更好的拓展石油企业信息化的发挥范围,就要有完备的基础设施。第二,每一个石油企业都具备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内部均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调配合,进一步提升本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但是石油企业不是其自身就可以发展的企业,需要各个企业单位共同参与完成此工程,所以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统一的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才能实现石油企业的综合管理。第三,对于石油工程应用信息化,需要一套专业的软件研发或引进。目前,随着信息化的进步,我国的一些大型的石油企业已经取得了一些软件研发和引进的成果,主要包括[3]:试油、钻井、测井等60多个专项软件工程,其中有一半是引进国外的优良技术;企业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企业电子邮件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通用软件工程,均在国内外优秀软件供应商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为整个石油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厚的基础,为石油企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现如今我国的石油企业已经在信息化的数据库的建设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但是还只适用于勘探和开发,现如今所收集的数据并不能完整的体现出企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针对石油工程地面建设板块,距离统一数据库的实现还较为遥远,并没有完全的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其发展上还需继续努力。 三、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石油工程也将在信息化的发展中需找合适的切入点,实现石油工程信息化,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初步探索研究中要积极的汲取国外的新进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和自身的发展条件进行综合的分析并加以创新,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战略。第一,在我国土地辽阔,物产资源丰富着是一大优势也是劣势,这造成了我国的资源分布不均衡,对于石油资源来说,勘探与开采的难度就会相应的增大;对于石油工程建设来说,子单位与中心单位信息传递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大,各地区的石油工程的规模也会不尽相同,针对此情况,要进行建立统一的管理与生产模式,破除以往的“自产自营自管”模式,运用网络信息化将各个部门统一在一个数据库中,进行集中的管理,在命令和通知时,各方可以同时收到;各方在数据生成和的过程中,实时传回中心。通过整合资源,可以共享,可以协同,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第二,针对信息化的需求,对于工程的数据要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才能进行统一的生产,资源的共享,进而解决数据的集成,以石油工程地面工程建设数据中心为例,其主要涵盖了各类标准、施工程序文件、历史施工资料、人力材料机具资源使用动态等工程实施时所需要的主要数据。统一的管理不会出现数据的不统一,可以充分挖掘历史经验的财富,为石油工程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三,实施信息化也不可忽视现场数据的采集和现场应用,满足现场应用的需求,保障各专业的数据收集具有一致性,避免重复收集的现象出现,避免资源的浪费。只有在技术上完善数据库中收集管理系统模式。完善数据中心对收集的要求,才能实现以上要求。对于现场数据的收集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的素质,实施收集工作要配备专门的数据机房,保障数据的汇总与传递。第四,依照统一的数据资料,制定完善的科学的决策,对整个石油工程的管理实现科学的管理模式,保障决策目的的达成。对于石油工作来说整体的、全面的信息将由科学的决策完整的呈现出来,科学决策大都是综合很多个决策提炼出来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及时性,对实际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现代各领域发展的方向,石油工程也不例外,世界各国在石油领域上实施的信息化技术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在不断的进行探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要高度重视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并在其研究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尽快赶上国际的步伐,强化石油领域的信息化,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印超 单位:中石化中原油建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 石油工程项目建设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开发周期长、风险大、建成及交付后使用周期长的特点,施工质量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成败有效实现经济效益具有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对施工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进行施工质量目标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系统控制。 关键词: 项目管理、产能建设、质量控制 石油工程施工质量控是为设计出符合我国所规定的质量需求的所要要素,而采取的一些保障方式和手段。 一、当前石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 ㈠事前控制法。通常来说,我们会在进行一个项目准备的时候,采取必要的项目管理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进行施工组织编排和对应有的施工准备工作进行系统性的落实。进一步选择好劳务建设队伍和人员,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 ㈡事中控制法。要知道,我们所进行的施工项目并不是单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工期长;2、施工环境复杂;3、施工中的情况多变性比较强。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设定实际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现阶段我国整体施工策略和施工模式。笔者从事该方面系统研究工作多年,对于一些事中控制的工作内容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工作具体包括1、开工检查工作。这个环节是要保障我们的工程要具备适当的开工条件,并且在开工之后能否进一步达到我们正常的施工需求;2、正常的工序交接检查工作。具体包括自检、互检相结合,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专项交接检查等等;3、隐蔽工程检查工作。包括要经常到现场,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巡查、旁站或追踪等等相关内容。 ㈢事后控制。事后质量控制应分为预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预验收检查的方式是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召开相关会议会,讨论存在问题解决策略。进一步明确整体环境的整改时间和整改期限,全部要交给不同的检查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确认和确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整改性的调整要进一步标准化施工流程和施工体系,全面保障该项工程的顺利有序的开展。 二、石油工程地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首先来说,通常的地面建设工程的质量变动性是非常大的。这是由于我们在进行一个项目的地面建设工作的时候由于施工环境或者是不同的相关策略有着不同的施工策略。这就导致了整个施工过程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都不是一般工程可比的。地面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地理环境、季节变化等,可能随时调整质量控制规范,如雨季施工质量控制规范、低温天气焊接控制规范等,事实上,从具体的从事角度上来看,该项工程施工存在着一次性的特点,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深入研究使得地面质量控制存在变动性大、且一次性完工要求高的特点,更好的为该项工程服务。二是地面工程质量影响的因素多。上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该类型工程施工是非常复杂的。事实上,导致这项内容的核心因素在于开展时影响要素多,整个工序也十分复杂。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实际应用过程中,一颗螺丝的质量都可能会对整个其施工设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问题。任何一个小细节如果没有得到更好的确认和把握都有可能会造成整个施工体系的损坏。另外,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石油工程地面施工不同于其他的建设工程,除了各种环节不同之外,还有很多的系统性要素都有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该类型建筑除了一些特有的要素还应当注意到一些人为的要素,像是地理人文、领导决策等等。三是地面项目施工质量隐蔽性大。石油工程项目建设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地面施工质量带来了许多隐蔽性隐患,特别是集输管线基本是隐蔽在地下的,甚至很多管线穿越沙漠、暗沟和河道,这些都加大了质量管理的难度。 三、强化石油工程项目地面施工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是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施工单位项目管理机构,必须建立现场质量责任制,根据中标承诺和工程施工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机具、设施、检测仪器等,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予以明确。未经项目组同意,施工单位不得随意更换施工组织设计中已明确的关键岗位人员,同时不得随意减少承诺的其他资源投入。二是明确施工质量的重点。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图纸设计及标准规范进行施工,不得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擅自修改工程设计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勘察、设计文件有差错或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的,应当及时上报项目组并提出意见及建议。三是施工质量监督控管理。作业过程监护作为控制安全风险的重要环节。作业监护一般分为三级:施工单位现场监护,建设、监理单位监护,属地管理单位监护。重大危险作业还涉及厂、公司等相关部门监护。监护人员主要负责施工安全措施落实、施工手续检查、危险源提示、应急处置安排等。因无监护而擅自施工并造成事故的,项目组将依照石油行业相关制度进行处罚。四是优化施工过程控制制度。应在施工过程中安排质量监督员每天巡回检查、验收。五是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保障体系。石油工程项目应该层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该制度应该考虑从工序管理和质量检验两个方面设计。工序管理主要是分析判断工艺文件,建立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对工艺和工程建设的规律进行严格规范,管好机、人、法、料、环境等诸因素中的主要要素。质量检验包括对半成品、设备、原材料的检验。 四、总结: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地面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符合要求的工程质量标准,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最大发挥投资效益,因此石油工程质量控制能够积极促进石油企业的有效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在未来,做好我国石油项目地面工程质量管理依然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作者:石冬莲 苏婵娟 袁峰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气厂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 工业无损害检测技术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激光、超声和射线等方法的无损检测技术,分别对其概念、检测方法、优缺点做了详细阐述。在跟踪和预测无损检测技术未来发展动态的基础上,说明了无损检测技术在未来的工业检测领域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激光无损检测超声无损检测射线无损检测 在现代生产中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何种无损检测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无损检测方法及其特征有较全面的了解。所谓无损检测,是在不损伤材料和成品的条件下研究其内部和表面有无缺陷的手段。也就是说,它利用材料内部结构的异常或缺陷的存在所引起的对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评价结构异常和缺陷存在及其危害程度。下面简要介绍三种常用方法的应用和发展。 一、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始于七十年代初期,由于激光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能,使其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并逐渐形成了激光全息、激光超声等无损检测新技术,这些技术由于其在现代无损检测方面具有独特能力而无可争议地成为无损检测领域的新成员。 1.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 激光全息术是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应用最早、用得最多的方法。激光全息无损检测约占激光全息术总应用的25%。其检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被测物体加外加载荷,利用有缺陷部位的形变量与其它部位不同的特点,通过加载前后所形成的全息图像的叠加来反映材料、结构内部是否存在缺陷。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将全息图记录在非线性记录材料上,以实现干涉图像的实时显现。 (2)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干涉条纹的实时定量数据。 (3)采用新的干涉技术,如相移干涉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息技术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2.激光超声无损检测技术 激光超声技术是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无损检测新技术。它利用Q开关脉冲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照射被测物体,激发出超声波,采用干涉仪显示该超声波的干涉条纹。与其他超声无损检测方法相比,激光超声检测的主要优越性如下。 (1)能实现一定距离之外的非接触检测,不存在耦合与匹配问题。 (2)利用超短激光脉冲可以得到超短声脉冲和高时间分辨率,可以在宽带范围内提取信息,实现宽带检测。 (3)易于聚焦,实现快速扫描和成像。 3.激光无损检测的发展 激光超声检测成本高,安全性较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在无损检测领域,激光超声检测在以下几方面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可用于高温条件下的检测.如热钢材的在线检测;(2)适用于某些不宜接近的样品,如放射性样品的检测;(3)激光束可入射到任何部位,可用于检测形状奇异的样品;(4)可用于超薄超细的样品及表面或亚表面层的检测。国外近几年已有将激光超声检测用于飞机复合材料的检测、热态钢的在线检测的报道,在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离子体溅射等高温镀膜工艺过程中膜层厚度的实时检测方面也进行了研究。 二、超声检测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与发展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UT)是五大常规检测技术之一,与其它常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它具有被测对象范围广。检测深度大;缺陷定位准确,检测灵敏度高;成本低,使用方便;速度快,对人体无害以及便于现场使用等特点。 1.超声检测技术的应用 (1)目前大量应用于金属材料和构件质量在线监控和产品的在投检查。如钢板、管道、焊鞋、堆焊层、复合层、压力容器及高压管道、路轨和机车车辆零部件、棱元件及集成电路引线的检测等。 (2)各种新材料的检测。如有机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结构陶瓷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超声检测技术已成为复合材料的支柱。 (3)非金属的检测。如混凝土、岩石、桩基和路面等质量检验,包括对其内部缺陷、内应力、强度的检测应用也逐渐增多。 (4)大型结构、压力容器和复杂设备的检测。由于超声成像直观易懂,检测精度较高。因此,近几年我国集超声成像技术及超声信号处理技术等多学科前沿成果于一体的超声机器人检测系统已研制成功,为复杂形状构件的自动扫描超声成像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 (5)核电工业的超声检测。 (6)其它方面的超声检测。如医学诊断广泛应用超声检测技术;目前人们正试图将超声检测技术用于开辟其它新领域和行业,如人们正努力将超声检测技术用于血压控制系统进行系统作非接触检测、辨识。性能分析和故障诊断等。 2.超声检测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无损检测技术中,超声成像技术是一种令人瞩目的新技术。超声图像可以提供直观和大量的信息,直接反映物体的声学和力学性质,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超声成像技术都是计算机技术、信号采集技术和图象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数据采集技术、图象重建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以及超声成像系统的性能价格比等发展直接影响超声检测图像化的进程。现代超声成像技术大多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因而有许多优点,如检测的一致性好,可靠性、复现性高,存储的检测结果可随时调用,并可以对历次检测的结果自动比较,以对缺陷做动态检测等。 目前已经使用和正在开发的成像技术包括:超声B扫描成像,超声C扫描成像、超声D扫描成像,SAFT(合成孔径聚焦)成像,P扫描成像,超声全息成像,超声CT成像等技术。 三、射线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内的应用与发展 1.射线检测技术的应用 射线检测技术是利用射线(X射线、射线、中子射线等)穿过材料或工件时的强度衰减,检测其内部结构不连续性的技术。穿过材料或工件的射线由于强度不同在X射线胶片上的感光程度也不同,由此生成内部不连续的图像。 (1)早期使用在石油工业.分析钻井岩芯。 (2)在航空工业用于检验与评价复合材料和复合结构。评价某些复合件的制测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即使常规胶片射线照相技术,也在采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 (3)今后重点应用的技术。1994年HaroldBerger在美国《材料评价》发表的“射线无损检测的趋势”中提出,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和21世纪的初期,下列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①数字X射线实时检测系统在制造、在役检验和过程控制方面。②具有数据交换、使用NDT工作站的计算机化的射线检测系统。③小型、低成本的CT系统。④微焦点放大成像的x射线成像检验系统。⑤小型高灵敏度的X射线摄像机。⑥大面积的光电导X射线摄像机。 四、无损检测的发展趋势 1.超声相控阵技术 超声检测是应用最广泛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需要耦合剂和换能器接近被检材料,因此,超声换能、电磁超声、超声相控阵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其中,超声相控阵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测中的一个新的技术热点。 超声相控阵技术使用不同形状的多阵元换能器来产生和接收超声波波束,通过控制换能器阵列中各阵元发射(或接收)脉冲的时间延迟,改变声波到达(或来自)物体内某点时的相位关系,实现聚焦点和声束方向的变化,然后采用机械扫描和电子扫描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图像成像。与传统超声检测相比,由于声束角度可控和可动态聚焦,超声相控阵技术具有可检测复杂结构件和盲区位置缺陷和较高的检测频率等特点,可实现高速、全方位和多角度检测。对于一些规则的被检测对象,如管形焊缝、板材和管材等,超声相控阵技术可提高检测效率、简化设计、降低技术成本。特别是在焊缝检测中,采用合理的相控阵检测技术,只需将换能器沿焊缝方向扫描即可实现对焊缝的覆盖扫查检测。 2.微波无损检测 微波无损检测技术将在330~3300MHz中某段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到被测物体上,通过分折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振幅和相位变化以及波的模式变化,了解被测样品中的裂纹、裂缝、气孔等缺陷,确定分层媒质的脱粘、夹杂等的位置和尺寸,检测复合材料内部密度的不均匀程度。 微波的波长短、频带宽、方向性好、贯穿介电材料的能力强,类似于超声波。微波也可以同时在透射或反射模式中使用,但是微波不需要耦合剂,避免了耦合剂对材料的污染。由于微波能穿透对声波衰减很大的非金属材料,因此该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可以进行最有效的无损扫描。微波的极比特性使材料纤维束方向的确定和生产过程中非直线性的监控成为可能。它还可提供精确的数据,使缺陷区域的大小和范围得以准确测定。此外,无需做特别的分析处理,采用该技术就可随时获得缺陷区域的三维实时图像。微波无损检测设备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操作、便于携带.但是由于微波不能穿透金属和导电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因而不能检测此类复合结构内部的缺陷,只能检测金属表面裂纹缺陷及粗糙度。公务员之家 近年来,随着军事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中各种高性能的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的应用,微波无损检测的理论、技术和硬件系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而大大推动了微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现代汽车工业技术状况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问题呈现;解决对策;结束语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汽车诊断及维修技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维修手段有待更新: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维修行业业务过程愈显复杂、数据信息量大、维修技术有待提高:汽车维修诊断和维修自身整体发展落后于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制约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维修中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落实、现代手段的有效运用:汽车维修业推向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汽车维修行业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建档、管理、维修人才的积极培养、加入对维修人员的考试行列应该是趋势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理念的逐渐更新,汽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然而,当我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这么一个现实,那就是汽车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续,其技术状况将不断恶化。因此,我们不仅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也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水平的提高来恢复其技术状况。 关键词:汽车维修职业教育行业特征检测手段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制造各领域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汽车诊断及维修技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和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客观上对汽车检测诊断和维修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对如何保证通过汽车维修确保车辆运行不造成或少造成社会公害问题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拟对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问题呈现 1.维修手段有待更新 纵观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多少年来,一直无法摆脱手工作坊式工作模式,实现质的飞跃。特别是由于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维修行业业务过程愈显复杂、数据信息量大,人力往往难以对维修各部门工作进程进行有效监督和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以一个三十人的维修行业的月度工时统计,如采用人工计算,需要一个工作人员一到两天的时间,加之维修周期长的统计报表,更是大大增加了管理者主观判断上的失误性,因此极大挫伤了维修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弱化了汽修行业的凝聚力;较为零散的管理也弱化了本行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为长期、灵活的客户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行业维修手段的普遍落后无疑使修车时间延长,劳动效率降低,工时费增多,引起消费者不悦,这可以说是现在汽车维修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汽车维修资料信息查询也一直以来处于原始、落后的现状,这一点是公认的,传统的汽车维修资料查询形式,如主要借助图书、杂志、报刊等落后传统媒体没有改变,其结果只能是信息量小、查询速度慢、资料更新迟缓,特别对于近几年来大量涌入的进口汽车,更因缺乏维修资料,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就相当一部分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而言,他们根本不可能将数千种车型的维修资料、数据、程序等记忆在大脑中,汽车维修现有落后的维修手段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 2.维修技术有待提高 汽车维修诊断和维修自身整体发展落后于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汽车已经是高度的机电一体化,尤其微电子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已经广泛应用,可就现在大部分汽车维修人员现有的维修技术,和他们所接受的一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要求;汽车维修中,维修人员确定维修思路由于受到自身先天条件(维修技术)的制约,显得较慢,且又不准确,所以遇到棘手的、错综复杂的故障就会感到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往往采用碰的方式,毫无头绪地对一些部件进行更换,给车主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就现在的一些顶级车而言,敲打维修只能是捉襟见肘,毫无意义。同时,制约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维修中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落实。我们知道,汽车废气排放的标准对现代汽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汽车维修业来说,不仅要求一些部件的重装质量非常好,而且要体现维修人员的高超的维修技巧,否则一般的维修水平就不能通过排放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综上所述,由于汽车职业教育跟不上维修行业一线上不断发展的形势,客观上已经导致了很多问题和争议,目前汽车维修行业人员的素质问题,特别是汽车维修职业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如何培养优秀的汽车维修工人,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已经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解决对策 1.现代手段的有效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尝试将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汽车维修业中去,以实现把汽车维修业推向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高潮。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预示着汽车维修革命的到来,这种革命的到来会让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维修服务意识不断根深蒂固,他们也将会切身体会到先进维修手段的运用所造就的是“高端服务”,这种服务将势必成为汽车维修行业将来竞争最重要的手段。当然,基于强势维修手段下的维修体系应该包含良好的维修服务、售前服务及售后服务,缺一不可。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加强维修人员的服务意识,也将有助于提高整个维修行业的运行效率,特别是有助于建立快捷,方便的客户维修信息和维修档案;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和科学准确的维修经营数据。可以说,汽车维修行业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建档、管理,不仅速度快,时间短,资料全,效率高,而且准确及时的汽车维修报表在客观上也能减少管理者主观判断上可能造成的失误,这有利于加强维修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行业的凝聚力。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的开通将可以更迅速、快捷地提供维修配件、维修设备、维修资料、维修技术与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供需信息,使维修行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而互联网上的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互访,也将加速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 2.维修人才的积极培养 汽车维修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维修人才是关键,任何离开或忽视了人自身发展的因素去寻求企业内部的所谓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除了要求维修人员参加日常的维修培训外,使他们通过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体系来提高他们的维修水平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诚然,我国曾经有类似于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对汽车从业人员的认证考核,且早在本世纪初期就大约有十几万人通过鉴定并取得资格证书,但是原有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陈旧,没有充分体现现代汽车技术的闪光点和发展趋势,因此考虑新的适合汽车维修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以及考试模式显得特别重要。同时,现在的职业技能鉴定是全科式的,几乎和汽车设计,制造,维修有关联的所有科目都得掌握,根据现代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做汽车维修的专才显然不够,特别是随着汽车维修业的发展,以往对维修人员考核中比较弱化的项目,如汽车配件和估损以及维修企业管理,在现代维修业发展形势下显得格外重要,将它们加入对维修人员的考试行列应该是趋势。 事实上通过有关机构的调查表明,大部分行业内人士对这这考核项目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我们认为,汽修考核应该涵盖目前汽车技术最新的发展要求,体现规范的诊断思路和操作流程,对于考试合格人员应统一颁发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订的证书,以确保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效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教育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对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和维修要求非常高,汽车维修过程中,要树立汽车维修行业在整个社会中应有的地位,需要的是维修行业硬件和软件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汽车维修行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以太网技术发展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业以太网;特点;趋势;全开放网络 论文摘要: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是集散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之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工业以太网的特点,并详细论述了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的观点。 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自动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控制网络所担负的工作越来越重。与数据信息网络不同,工业控制领域需要一种高速廉价、实时性和开放性好、稳定性和准确性高的网络。以太网(Ethernet)技术支持几乎所有的网络协议,所以在数据信息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传输速度高、低能耗、便于安装、兼容性好、开放性高和支持设备等多方面的优势。工业以太网的开放性使得工业控制网络和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特点 以太网技术具有价格低廉、稳定可靠、通信速率高、软硬件产品丰富、应用广泛以及支持技术成熟等优点,已成为最受欢迎的通信网络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太网进入了控制领域,形成了新型的以太网控制网络技术。这主要是由于工业自动化系统向分布化、智能化控制方面发展,开放的、透明的通讯协议是必然的要求。以太网技术引入工业控制领域,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一)Ethernet是全开放、全数字化的网络,遵照网络协议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很容易实现互联。 (二)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 (三)软硬件成本低廉,由于以太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支持以太网的软硬件受到厂商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有多种软件开发环境和硬件设备供用户选择。 (四)通信速率高,随着企业信息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对信息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需要音频、视频数据的传输,目前以太网的通信速率为10M、100M的快速以太网开始广泛应用,千兆以太网技术也逐渐成熟,10G以太网也正在研究,其速率比目前的现场总线快很多。 (五)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在这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快速而有效的通信管理网络,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也更加成熟,由此保证了以太网技术不断地持续向前发展。 二、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应用现状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比,它能提供一个开放的标准,是企业从现场控制到管理层实现全面的无缝的信息集成,解决了由于协议上的不同导致的“自动化孤岛”问题,但从目前的发展看,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混合Ethernet/Fieldbus的网络结构 这种结构实际上就是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的一种典型的集成形式。以太网正在逐步向现场设备级深入发展,并尽可能的和其他网络形式走向融合,但以太网和TCP/IP原本不是面向控制领域的,在体系结构、协议规则、物理介质、数据、软件、实验环境等诸多方面并不成熟,而现场总线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对底层控制网络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的全分布式系统。因此,在企业信息层采用以太网,而在底层设备级采用现场总线,通过通信控制器实现两者的信息交换。 (二)专用工业以太控制网络 如何利用工业以太网单独作为控制网络是工业以太网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工业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如德国JetterAG公司的新一代控制系统JetWeb,是融现场总线技术、100Mb/s以太网技术、CNC技术、PLC技术、可视化人机接口技术和全球化生产管理技术为一体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可兼容第三方自动化控制产品,提出“网络就是控制器”的观点,是取代所有底层现场总线的工业网络结构。这种工业控制网络是将以太网贯穿于整个网络各层次,使它成为透明的覆盖整个企业范围的应用实体。它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与工业自动化的无缝结合,实质上是一个单层的扁平结构,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互连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开放网络体系结构的大统一。 (三)基于Web的网络监控平台 嵌入式以太网是最近网络应用热点,就是通过Internet使所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彼此互通,从计算机、PDA、通信设备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在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工厂实时运行数据的和显示,管理者通过Web浏览器对现场工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和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采用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连接具有TCP/IP界面的控制主机以及具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现场设备。以太网控制器在这里扮演了通用计算机网络和现场各类设备之间的一个桥梁。 三、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太网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工业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它已经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层、执行制造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呈现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控制现场的趋势。从目前国际、国内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制造执行层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未来工业以太网将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信息集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工控专家的关注。而现场总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在市场上也开始了全面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目前而言,全面代替现场总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全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列产品。 (二)工业以太网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通信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全双工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以太网的通信确定性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的主要障碍,为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提供了技术可能。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着手起草实时以太网(Real-timeEthernet,RTE)标准,旨在推动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全面应用。 (三)基于Web的网络监控平台 嵌入式以太网是最近网络应用热点,就是通过Internet使所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彼此互通,从计算机、PDA、通信设备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在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工厂实时运行数据的和显示,管理者通过Web浏览器对现场工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和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采用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连接具有TCP/IP界面的控制主机以及具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现场设备。以太网控制器在这里扮演了通用计算机网络和现场各类设备之间的一个桥梁。 三、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太网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工业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它已经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层、执行制造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呈现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控制现场的趋势。从目前国际、国内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制造执行层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未来工业以太网将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信息集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工控专家的关注。而现场总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在市场上也开始了全面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目前而言,全面代替现场总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全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列产品。 (二)工业以太网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通信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全双工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以太网的通信确定性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的主要障碍,为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提供了技术可能。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着手起草实时以太网(Real-timeEthernet,RTE)标准,旨在推动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全面应用。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分析论文 一、研究开发技术 1、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 包括建立机械工程数据库;开发动态分析和动强度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建库技术;并行工程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反求工程设计技术。 2、机械产品可靠性技术 重点开发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失效分析技术、可靠性实验评定、运行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 3、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 包括熔炼自动化、利用炉废气预热和除尘等铸造清洁生产技术;高效燃气无氧化加热、温锻塑性成形等锻造清洁生产技术;切割及焊接清洁生产技术;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等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电镀、涂装等表面处理清洁技术。 4、精密成形技术 重点开发以实模精密成形、刚型、准刚型精密成形、高紧实度造型(芯)等精密铸造技术;精密模锻、辊锻、热轧、热挤压多向分模锻造、热镦锻等精密热塑性成形技术;冷温挤、冷挤、冷轧、超塑性等温成形、冷精整及复合成形等机械构件精密焊接与切割技术。 5、表面功能覆层技术 包括少无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层技术与装备;重大工程装备表面功能覆层制备技术;高能束表面覆层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 6、数控技术 重点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一代数控系统;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锻压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等六类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 7、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研究开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术;工业通讯网络和现场总线协议的开放式自动化系统。 8、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 开发点焊、弧焊、装配、搬运、喷漆五大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动机制、伺服驱动、传感控制及系统成套的设计和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 9、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基础技术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自动化单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术,开发车间级自动化系统和FMC·P-FMS、FMS三个层次典型柔性加工设备。 10、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单元技术和系统;以GT原理为主线的车间级、单元级自动化成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单元技术间的集成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11、传感器技术 研究开发力敏、磁敏、热敏、光敏、气敏、湿敏等类传感器、工程传感测量系统及基础共性技术。 12、自动测试技术 开发VXI总线、GPIB总线、RS485串行总线三类自动测试系统,VXI总线结构的电机、发动机、工业泵、印刷板产品自动测试系统;GPIB总线结构的环保自动测试系统;RS485串行总线结构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分析仪器和智能数字采集系统。 13、电力电子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高频、大中功率变频装置和电源、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技术、新型IGBT器件生产技术,以及为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力半导体应用装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车床、CNC型超精密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圆磨床为重点,开发超精加工技术及应用工程,带动开发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础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轴轴系、超精密的伺服进给系统、超精密的测量系统和误差自动补偿系统等。 15、高能束加工技术 开发光加工应用技术、千瓦级二维激光切割技术;激光加工机配套设备及元件;多维激光加工机及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大型复杂零件激光表面处理工艺和汽车发动机缸体激光热处理生产线。 16、高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生产及应用技术 开发轴承、密封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用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力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的自动化仪表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汽车工业用精细陶瓷、专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17、系统管理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精密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设计、制造、质量、销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库;并行工程技术、信息交换和接口通讯技术。 18、重大工程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总体设计、大型构件加工、系统优化、参数匹配、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综合管理及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19、环境保护工程装备相关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技术;电子辐射照氨法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处理模块化技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20、节能节材技术 研究开发风机、泵、电焊机等量大面广产品的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发电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超临界技术、循环流化床和加压流化床技术、抽水蓄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 二、产业化技术 1、典型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技术 造型设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小型机与工作站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工作站及超级微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系统软件。已在10多个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在机床行业有重要推广价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软件 适用于机床整体静动态特性预测和结构的软件包,包括八个功能程序段及相应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个单位,效益良好,适宜在机床行业推广。 3、树脂砂铸造成套技术 包括连续式和间歇式混砂机系列及树脂砂再生设备。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质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铸铁件生产。 4、钢水净化技术 适合国情的钢水精炼及保证铸钢件内部纯净度的全套装备及工艺。已用于十几家企业,适用于核、火、水电及石油化工设备中的各种铸钢件生产。 5、典型精密锻造件生产线成套技术 根据企业提供的典型件和生产纲领,提供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及单项技术、装备或软件。对节材、节约工时、节约投资、提高锻件精度有重要意义。已在4家企业使用。 6、先进模具选材、设计、制造成套技术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应用技术、模具的现代设计加工技术和模具的配套技术。已在4家企业使用。适用于汽车、摩托车、轻工、仪表等行业所需的各种模具制造。 7、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及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 包括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拼焊及耐气蚀堆焊和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在焊材及工艺方面有节约外汇的效果,已在3家企业示范,适用于加氢反应器、尿素合成塔、电钻锅炉等设备的内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装备成套技术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术。对提高焊接强度和质量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种材质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气氛保护加热淬火与微机控制系统 包括CNC系列变压吸附制氮机组、TC-89系列微机控制系统、保护加热淬火工艺技术。有节约投资、提高质量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碳钢、低合金钢的热处理,轴承、齿轮等零部件淬火、渗碳生产等。 10、可控气氛真空热处理成套技术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炉生产线和连续可控热处理生产线、真空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成套技术。经5个厂试点效益显著。用于汽车齿轮、轴承和标准件、高合金钢、不锈钢、低合金结构钢、轴承钢的渗碳及淬火等工艺处理。 11、先进刀具、工具系统 用于车床和数控镗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经企业试用,对提高工效、节汇创汇有重要价值。适用于机械加工企业。 12、自泳涂料涂装生产线成套技术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剂及颜料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与现用的电泳涂装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稳定、节能、节材和省投资、涂层性能好等优点。可提供工艺设备设计、制造及调试交钥匙工程。用于汽车车身及家电部件的底漆涂装。 13、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及关键技术 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的系统设计、成套设备、控制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经多厂试用有节省占地和投资、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14、可编程序控制系统成套工程技术 包括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和编程控制及监视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制造业的控制系统,经多厂试用有节约投资、缩短维修时间之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15、普及型和经济型机床数控成套系统 包括以工业PC机为基础的总线模块化、开放型体系结构和以步进电机驱动的经济型数控系统,适用于机床配套及现役机床改造。经多家工厂试用效果明显。 16、超声波涡流在线自动探伤设备 将超声波探伤和涡流探伤技术相结合,组成成套机组,可同时检测内部和外表缺陷及几何尺寸,可用于机械零部件、管棒及锅炉制造厂检测,试用效果好。 17、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PMS 该系统吸收国外MRP-Ⅱ之精华,按职能部门、业务分工数据处理方法、等分为18个模块,集产、供、销、存、人、财、物管理为一体,各模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集成,还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讯接口。适用于多品种、大小批量及单件生产或混合制造。经企业试点,对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 18、漆雾及废气净化成套技术及设备 包括成套技术与设备(3种净化装置),适用于机械设备喷漆,经厂家试用,涂漆雾效率高,符合劳动卫生标准和环境标准。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机械工业行业技术分析论文 (一)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1)经济型轿车 以轿车车身为突破口,利用技贸结合、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车身联合研制,并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公用设计数据库,与CAS、CAD、CAE、CAM等技术结合,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在经济型轿车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2)轿车动力总成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在国产汽油机上普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并研究开发缸内直喷(GDI)技术,开发应用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技术。 (3)轿车关键零部件 以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部件为突破口,从引进技术、合资入手,在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AirBag)、高效稳定的汽车尾气三元催化转换器,并达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发展。 (4)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客车 重点开发各类高性能专用底盘。对专用汽车以低底盘车辆和沙漠越野车辆为主;客车以低地板城市客车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和低污染。 5.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可靠性、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 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4)环境监测仪器 便携式多功能多参数水质监测仪、12种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监测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可靠性和精度。 主要目标: (1)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一般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2)一般环保机械60%以上的产品达到90年代初水平,5%~10%的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 (3)发展新产品品种,开发新产品200种以上。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建筑锅炉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摘要:锅炉的施工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包括多个子系统的施工,每一个子系统的施工质量都会影响到锅炉的施工质量。本文结合锅炉的安装,详细地介绍了锅炉施工技术要点,确保锅炉施工质量。 关键词:锅炉;施工;技术要点 0 引言 随着我国供暖事业的快速发展,锅炉的种类也日益增多,锅炉安装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锅炉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中仍有很多问题被忽视。如何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质量,如何确定可行、技术先进、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是值得施工人员高度重视的问题。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设计规模为4×300mW,1#、2#锅炉为B WB-1025/17.38-M 型,3#、4#锅炉为DG1025/18.2-Ⅱ15型,“W”火焰燃烧方式锅炉。采用双进双出磨煤机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在锅炉尾部竖井下设置两台三分仓容克式空气预热器。每炉配两台双室三电场电除尘器。 2 锅炉施工技术要点 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技术的选择直接关系对锅炉的安装质量。为此,本为以B WB-1025/17.38-M 型锅炉的安装为例,对锅炉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 2.1钢结构安装方案 2.1.1本体钢结构安装方案 锅炉本体钢架包括柱、梁、水平支撑、垂直支撑、炉顶钢架、平台扶梯等几部分,总重为2964.3t,其中炉顶钢架重480t,平台扶梯重200t。共24根柱,沿炉深方向共5排,编号为:F-G-H-J-K,沿炉宽方向共5列,编号为:1-2-3-4-5,炉宽方向F、H、J、K排柱各有5 根,G 排柱有4 根。其中F、G、H、J 列柱分四层供货,每层顶部标高分别为14m、28.6m、46m、61.5m,K排柱分两层供货,每层顶部标高分别为18.6m、36.2m。柱段与相应梁组成一安装层,除柱与柱、柱与主梁及垂直支撑间在现场用扭剪型高强螺栓连接外,其余梁及水平支撑现场焊接连接,立柱与基础通过柱底板、地脚螺栓连接。根据钢架结构特点,地面不进行组合,采用单件吊装方式。由炉前塔吊、炉后塔吊和M250履带吊同时吊装。在每层柱、主梁、垂直支撑安装完毕,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层安装。在安装过程中,将需要预先存放的设备和组件预先就位。小梁、水平支撑、平台扶梯紧接着钢架安装进度依次安装,以方便施工,保证安全。 2.1.2 顶板梁安装方案 炉顶钢架共6件顶板大梁。F、J大梁各两件,与立柱间用高强螺栓连接,G、H大梁各一件,为上、下叠梁,G大梁重75t,H大梁重102t。第四层钢架验收合格后,方能吊装顶板大梁。F、J大梁吊装就位后,及时用初拧扳手紧固连接螺栓。G、H大梁地面进行组装,组装位置在锅炉右侧,与锅炉纵向中心线平行,大梁左侧朝炉后。由两塔吊抬吊就位,炉后塔吊抬吊大梁左侧,炉前塔吊抬吊大梁右侧。大梁安装好后及时连接各次梁,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不影响受热面大件吊装的次梁、吊杆梁随着受热面吊装进度安装。 2.2受热面安装方案 2.2.1省煤器 省煤器由进口集箱、蛇形管排、吊挂管、出口集箱组成。省煤器考虑单片吊装,地面将蛇形管和下部的散管组合在一起。省煤器进、出口集箱在地面组合成整根。省煤器蛇形管排和一级过热器管排一递一交叉安装,用250t 履带吊将管排吊至炉顶左侧包墙过热器的开口位置,用布置在炉顶的10t电动葫芦接住管排,由电动葫芦吊至安装位置。上段省煤器吊挂管在水平烟道顶棚(后)和省煤器上集箱就位后散管单根安装。吊挂管一过区域和一级过热器小组合安装。 2.2.2汽包 汽包直径Φ2 145×185mm,长21 600mm,材质SA-299。汽包安装标高为54 570mm,距离F 排钢架4 025mm。汽包用4 根M85×4 的吊杆悬吊在顶板梁下。汽包吊装之前,汽包的检查放线、内部装置的拆除、临时脚手架搭设等工作要完成,并将汽包4根M85的U型吊架临时固定在汽包上。汽包安装用2套200t的十.十滑轮组通过2台16t的卷扬机牵引水平抬吊汽包吊耳就位。2 套200t滑轮组的中心间距为8 400mm。汽包就位后穿吊杆销子,找正后固定。 2.2.3水冷壁 水冷壁Φ60×6.5mm,材质20G,管子节距75mm。前水分上下5 段、两侧分4 段、后水分6 段、延伸管分2段供货。除后水的2 根上集箱外,其余水冷壁集箱制造厂均和管排对接焊好。四侧水冷壁采用地面小组合方式组合安装。水冷壁组件由两台DBQ3000tm 塔吊双车抬吊竖立后,用炉后塔吊单车将组件从炉顶G、H间开口进入安装位置(顶梁96#两根、97#一根先不安装)。水冷壁刚性梁出厂件吊装,在水冷壁管排吊装前临时悬吊于附近的钢梁上。左、右水从上到下吊装,上段吊装就位后穿上集箱吊耳销子,找正固定后,将下段吊装就位悬挂于上段之下。前、后水先吊中段,再吊冷灰斗,最后吊上段组件。拱部燃烧区水冷壁组件,悬挂于36 200mm 的桁架梁下。冷灰斗吊装前先将水冷壁下集箱支撑托架就位找正,并固定牢靠,冷灰斗吊入后,下集箱放在托架上,冷灰斗上部也临时悬挂于36 200mm 的桁架梁下。上段水冷壁吊装前先将燃烧器预先存放好。前墙水冷壁上段吊装就位后穿上集箱吊耳销子,找正固定后,依次找正中段、下段管排,对口焊接。后墙水冷壁上段吊装时,从炉顶开口位置穿入后旋转90度,先临时悬挂于95#顶梁下,待两件后水上段悬挂完后,安装96#(两根)、97#顶梁,并完善后水吊杆梁,然后再将后水上段正式就位。找正固定后,依次找正中段、下段管排,对口焊接。水冷壁管口对接完成并密封后,正式安装水冷壁刚性梁。 2.2.4包墙过热器 包墙过热器管Φ42×6mm(中隔墙上段为Φ51×7mm),材质25MnG,管子节距112.5mm。包墙集箱除前包、隔墙的上集箱外其余制造厂均和管排对接焊好。前包、隔墙上集箱各分两件供货。包墙过热器分10个组件,即左、右侧包墙,前、后包墙和隔墙各分左右两个组件,左、右延长墙。地面组合时,炉墙附件和吹灰器支架全部安装上。前后包墙过热器刚性梁出厂时在炉中心线处沿炉宽分为两段,侧包墙过热器上面三层刚性梁在前包墙处也分为两段,可以满足四侧包墙组合的需要。前包墙、左右包墙,后包墙须用三角架加固起吊,包墙由两台DBQ3000tm塔吊抬吊竖立后,脱掉桁架,组件由炉后塔吊从炉顶开口进入就位位置。其它的不用加固架,直接抬吊。左包墙从炉顶穿入后,先临时悬挂在103#顶梁下,留出后竖井受热面吊装通道,待省煤器管排、一级过热器、再热器水平管组吊装就位后,左侧包墙过热器再正式安装就位。吊装顺序:后包墙-左包墙-右包墙-隔墙-前包墙-左延伸墙-右延伸墙 3 结论 锅炉的施工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锅炉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中仍有很多问题被忽视。锅炉施工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大多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抓好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定能交付满意工程。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德\日\中机床工业相关技术专利分布比较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德国、日本和中国典型机床工业技术专利申请的数字分布状况,总结了德国、日本机床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机床技术创新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机床工业;专利申请公开;技术创新;数控机床 机床工业是一个国家装备工业的核心,它的行业创新实力和技术水平会影响国家整体工业的发展速度。一个国家行业技术专利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确认和跟踪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展轨迹,表现其行业技术创新的活跃性,反映一个国家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德、日、中三国的机床技术专利数据,比较三个国家行业技术创新发展情况,分析行业技术优势产生的内导因素,找出我国机床工业技术发展中的缺陷,对现阶段的中国机床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和机床工业的加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德国、日本、中国机床专利申请总量变化比较 分别在德国、日本、中国所建立的官方或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按照国际统一的专利分类方法IPC国际分类标准B23主分类项下,即:机床;未列入其它类的金属加工项下依年份检索发明专利数字,所得出机床技术集中出现的开端和总量统计值的变化发展趋势图如下: 60年代,德国机床工业就开始依靠着技术创新能力持续上升发展,起点要比日本早15年。然而,70年代末开始,德国在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却被日本迅速赶超。 70年代末, 日本善用引进技术、注重保留二次技术创新空间,抓住电脑数控技术引进机床控制的机遇,迅速提高了本国的机床数控技术水平,出现了大批新产品和新企业。日本数控机床产品利用功能优越、制作精良而价格便宜的中低档数控产品冲击市场,迅速占有世界市场份额。日本企业会针对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对产品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更新。它们的技术创新围绕着市场需求转,是非常典型的应用型创新。 中国的机床工业技术发展在建国初期后的30年里几乎始终徘徊停留在传统老式的通用机床技术领域里。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数控机床发展大行其道,争先抢攻的时刻,我国的机床产业和与电子、微电子产业的技术结合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80年代直到90年代末开始,我国才开始有了数控机床技术的发端,但进步迟缓,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始终很低。这种状况持续到新世纪的开始才逐渐加速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曲线图表中的日本机床发明专利公开申请总量上远远超出德国和中国。由于各国发明专利授理的具体标准存在不同之处,单从数量的比较上却并不一定能够绝对说明一个国家的机床技术水平。所以,在此我们仅使用三个国家专利申请量的浮动变化曲线来比较不同国家间机床技术变化发生的显著转变阶段,并不将总数上的巨大差异做为不同国家间技术水平高低比较的重要技术指标。 二、三个国家专利申请人均产出率的比较 德、日两国机床技术发展最鼎盛时期的就业人员数量和申请专利成果总产出量所得出的人均产出量情况如下: 首先是德国,上世纪的70年到80年代是德国机床创新量顶盛时期,以1975年初到1980年初这5年为例,当时德国机床工业的平均从业人数大约为70,000人,这个阶段出现的各类机床相关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大约为10,015件,人均产出率约为0.143。 日本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到达了机床技术创新的顶峰,从1990年初到1995年初,相关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达到了约71,245.00件,那个时期日本机床从业人员数量大约为3.8万人,人均创新产出率约为1.875。当然,并不能因为极高的人均创新产出率就说明日本机床技术水平大大超出其他国家,这也需要加入专利审查标准和最终授权率等决定专利质量的因素来综合考察,这一点在下文中会专门提及。 目前,我国的机床行业从业人数约是250,000人,就业数量为德国的3.6倍,日本的6.6倍。2004年初至2009年初从专利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各类相关机床类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为18,232件,人均发明产出率约为0.073。从比较数字看,我国现阶段人均发明产出率为德国机床工业发展顶峰时期的51%,为日本的3.9%,如此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技术创新力薄弱的问题。 三、机床技术专利申请来源分布比较 从总数上看,2006年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就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其中近半数发明申请却来自国外,尤其是我国产业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明显偏少。 具体到金属切削机床类技术,以2004年为例, 日本特许厅数据库中公布的B23类项下金切机床类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5,936件,根据多组数据的抽样统计,每100件发明专利申请中,非本国公民申请者的件数平均约为6到lo件。也就是说非本国居民的发明申请数量仅为约6%~10%;而同时期的国共有发明专利申请727件,其中,境外申请者的比例高达57%,单单日本一个国家就占有246件,德国占有78件,属于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总共只有约310件。 再来总体看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金切机床类公开的专利情况。截至2010年8月1日,国家专利局数据库中被公开的金切机床B23分类项下发明专利共计19,558项。其中,公开的发明专利为境外申请者的数量约为7,900件,平均占总量的40%左右。 四、专利申请质量的比较 由于在各个国家不尽相同的专利审查制度体系下作比较,所以不能够单用申请总量上的差别来衡量一个国家机床工业的技术水平,更需要综合专利申请质量指数。专利申请的质量可以主要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专利申请的有效发明数量,二是专利申请的种类结构。 首先是有效发明数量。发明专利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用申请的授权率,即有效发明数量来评估。 具体到机床类技术专利,首先看日本,由于日本的专利申请门槛较低,往往一个很小的技术改动,企业就会主张专利申请。与申请量相比, 日本的专利授权量上可能会大打折扣。根据多组随机抽样的统计数据, 日本机床类技术的有效发明授权率约平均为33%,也就是说每100项发明专利申请最后有将近2/3是被撤销或不能获得授权。因为日本专利数据库中授理的非本国居民机床技术方面的申请比率并不高,只有6%~10%,所以,可以说日本本国可以占有90%~94%的有效发明专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的质量有一定差距。截至到2011年3月底,在专利数据库中B23类机床技术总共可以检索到28,733项发明专利申请,被授权的发明专利为11,641件,平均授权率约为40.5%。单从总的机床技术发明专利授权率上看,我国的数字要比日本 高,但是联系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授理的大量来自于非本国居民的发明申请成份,就会大大削弱我国本国所拥有的有效发明。例如,日本在我国的4,568项发明申请中就有2,436项是有效专利,授权率为53.3%;德国在我国的1,672项发明申请中获得了737项授权,授权率44%;美国的2,315项中有1,007件有效;台湾地区的755项发明申请中有304项有效;瑞典的550项申请中345件有效等等,这样将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效发明专利扣减出去,来自中国本土的有效发明就非常有限了。 然后,我们再来比较不同国家专利申请的种类结构。技术专利有两个主要类型:发明和实用新型。其中发明的技术含量高,其比率可反映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水平。而根据我国机床技术专利组成结构的对比情况,实用新型申请偏多,发明偏少,说明我国的创新活动强度较低。 具体到机床产业,我国这种结构上的欠缺则也非常明显,利用关键词检索的办法比较一下机床技术方面日本和中国数据库中的专利构成情况。 截至2010年9月12日,使用关键词“车床(卜一又)”在日本专利特许厅数据库中检索得出的结果是特许(发明)共23,607件,实用新案(实用新型)共1,071件,比率为22:1;同样是使用关键词“车床”在中国国家专利局数据库中检索得出的结果是发明共849件,实用新型共2,275件,比率为0.37:1。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中来自于国外的机床技术申请有95%上均为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申请比例通常很小。中国国内实用新型的申请量一直显著高于国外,而且差距逐年拉大,这说明了中国本土的创新成果质量不高,对核心技术没有突破。截至2010年8月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所显示的金切类机床B23项下数据,除去授权给境外发明者的比率部分(约40%左右),可以得出发明专利授权给中国所有者的件数约为11,658件;实用新型约为25,203件(除去8.4%的境外所有者)。发明专利的比例为31.6%,也就是说国人申请100件关于机床方面技术类的专利,约有3l件为发明,69件为实用新型。 五、数控机床技术领域的外国企业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 在中国境内的金切机床技术发明申请数量上,日本公司排名第一。日本三菱、日立、东芝等几个公司是申请大户。以三菱和日立公司为例,截至20lo年8月1日,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880项日本发明专利申请中,三菱集团公司拥有328项,日立公司拥有213项。德国的1,701项发明专利申请中,博世集团拥有133项,西门子集团公司49项。其它的从几十项到几项不等分布在各个中小企业手中。 由此可知,德国、日本企业除了拥有卓越的自主创新能力外,其对专利申请的认知态度已经非常普遍和成熟。他们十分重视把研制出来的技术申请和注册专利,使用专利保护制度作为保护海外市场的盾牌。 以上这些专利统计数字的差距说明了我国机床产业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严重不足。而德国和日本则是另一番不同的局面。德国在60年代时,准确抓住了机床产品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转变契机,利用本国基础不错的电子工业,快速进入了采用集成电路的机床数字程控时代。从集成电路控制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直到今天的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德国数控机床产品一直保持技术革新领域的优先地位。日本机床工业的发展只经历了约十年的技术模仿和改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抓住了机床数控技术发展的契机,全力投入和促进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机床技术开发领域同德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六、差异要点分析及可供选择的对策 上述对日本、德国和中国三个国家机床行业相关技术专利总量、质量、结构等各方面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机床技术创新指标数据与德国和日本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总结德、日两个国家机床技术创新成功发展的以下要点,值得中国参考借鉴: (一)强大的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 德、日这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取得机床工业技术的发展成功,政府的策划、引导和扶持作用功不可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电子及计算机技术日渐融合,任何领域的研发工作都与这些技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这使传统机械行业的技术发展呈现出多标准、多维度、多方向的发展态势。所以,在把握突破方向时,不能依靠各个企业单打独斗,需要一个国家政府扮演总指挥的角色,集中各方面力量对整个世界市场系统分析,审时度势。各企业、研究性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配合政府指令,大量投入、集中研究、预测最佳的发展可能、综合分析潜在的市场需求,制定周密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引导生产企业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技术方面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做技术攻坚,争取用本国自主创新的机床产品引领趋势、主导市场。 关于这个方面, 日本政府是成效卓著的榜样,系列资助补贴政策、适度的经济干预、适时的企业发展策略指导等都是日本机床工业成功腾飞的最有效的助推剂。日本政府在引领本国机床工业发展中真正做到了脉络清楚、层次明晰、阶段目标把握准确,顺利的将本国的机床企业推到了世界产业的领衔位置。像日本政府一样,往往抓对了方向,再集中所有力量攻坚,才能实现某项技术的突破式创新发展。 德国政府则一直特别重视机床工业的发展,讲求“实际”与“实效”,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并重,订立机床精度标准,更新产品结构,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开始高度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引导和支持机床产业发展的力度。例如,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加速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发改委的《数控机床发展专项规划》。然而,在这些粗线条的意见和规划下,如何进行具体的布置和实施,具体的检验标准又是什么,仍然需要思考和探索。 (二)注重创新技术力量的培养,为实现突破性创新储备人才 日本、德国两个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相当多的可借鉴经验。从高校教育来讲,为了给制造业培养充足的人才, 日本从60年代就开始扩招收理工科学生数量,注重技能训练,培养实用型人才。而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好的企学研合作典范之一,也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企学研互相合作方面,德国最优秀的方面就是产业界所要的研究课题与大学等所致力的课题联系紧密,使得院校中的科研力量在大学教育中就能够充分的与实际产业开发需要相适配。 从企业人员培训方面讲,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通过内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职工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学习先进的技术、生产产品的用途及国内外发展情况,有些让老职工传帮带,介绍经验。 德国机床企业则一直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将提高人员素质,特别是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放在首位。在企业中,新工人必须经严格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坚持师徒相传,使老员工的丰富经验得到充分发挥。 反观我国的情况,整个机床行业缺乏专家型人才、企业缺少技术纯熟的技师和工人,更加稀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师。传统的机械行业积累人才的速度非常慢,一个机床技术工程师需要工作多年以后才能去负责其中一个部分的设计,而如果要培养出在整体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改进创新的能力,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我们的企业往往认为自己不是培训机构,不愿意在人员培训上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这样就企业培训不投入、人员知识技能转换不衔接,根本无法保证人才产出的质和量。 (三)企业是机床行业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其创新投入比重非常高,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量 一个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是企业,企业是行业技术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企业只有站在市场需求的最前沿,面对最实际的问题,有最现场的感受。同时,企业创新也在最大限度上缩短了技术成果转化的通道。 无论是以中、小机床企业为主流的德国机床业,还是拥有众多巨型集团公司的日本,其共同点就是:企业是这些国家最主要的创新成果产出来源。在德国,企学研工作系统结合,企业为技术研发提供大量资金,德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有超过1/5的机床科研经费比例直接来自于企业委托,研究目标非常务实;在日本,几乎所有大一些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开发研究机构,主要负责开发研究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企业研究机构在数量上要远远大于大学、国立和民营的研究机构,企业所拥有的研究人员数量比例占到总研究人员数量的一半以上。日本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比重相当高,同时,为了促进企业的创新,充分挖掘技术人员的创新才能,企业不遗余力的想出各种激励和保障措施。 在中国却存在着机床企业技术创新角色的集体缺失状况。我们国家的情况是机床企业大而不强,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科研的情况。企业技改部门或机构没有足够的科研能力,不能胜任有实质意义的研究开发工作,大多数的创新成果只及毛皮。多数企业对职务发明的激励力度不大,在创新环境和文化建设上,缺乏“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鉴于现阶段,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漫长的人才技术力量的积累,所以,要做真正有质量的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先借鉴德国的“企学研”合作模式,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大力推行科研单位创新成果资源和企业生产转化互补共享,推动机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除此之外,企业和研究单位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也为这一行业的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四)拥有素质过硬的机床功能部件生产企业,成熟的机床配套产业集群 机床的配套功能部件产业特征是小商品、大市场,数控机床许多高技术含量的部分,都凝结在配套产品中,一个国家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的自配率决定着主机的技术水平。德国和日本的共同点就是都十分重视机床基础元部件产业的发展,企业专业化程度高,质量把关严格。在德国和日本,我们可以轻易列举出很多家全球著名的企业,它们从事制造与机床主机配套的基础零部件、刀具、数控系统等名牌产品,例如,德国FAG、INA的轴承;Heidenhain公司的光栅尺;Zeiss集团的光学仪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数控系统更是全世界机床数控系统的主角。同样, 日本也拥有大批这样的著名企业,NTN公司的轴承;日本精工(NSK)的轴承和滚珠丝杠;日研工作所、大昭和精机的刀具;同西门子数控系统齐名的日本法那科数控系统等等。 在日本政府的引导下,其众多机床零部件企业形成配套产业集群,众家企业之间相互促进和带动,形成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合力。日本机床功能部件的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奈良附近。而日本机床产值前20名的企业集中坐落在东京和名古屋附近,机床企业周围已经形成整了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产业群,围绕在机床生产企业的周围,这种分工合作关系提高了日本数控机床行业的效率。一般来讲,机床制造商用于采购本国精密零部件的成本占机床总制造成本的10%~20%左右。这一点也在德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德国的机床配件企业规模不大,但专业化程度极高,分工明确、互相配套、各施所专、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最高水准的保证。从地理分布来看,德国的机床行业,西南部的巴登一符腾堡州拥有通快等行业巨头,占全国产值超过50%;首府斯图加特及周边地区共有110多家机床企业。 目前,中国企业的各类机床关键功能部件供应却严重依赖于国外配套。国产部件专业生产效率低、品种少、质量不稳定,仅能满足中低档数控机床的配套需要。中档以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自配率不到20%,其进口成本占制造成本的40%以上,导致整机产品的造价居高不下,我国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毫无价格竞争优势。 发展我国机床功能部件生产配套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促进机床功能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批量生产,控制质量,降低制造成本。然后是解决我国机床零部件企业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的问题。需要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集中规划引导产业链配套生产区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配套生产的合力,结成产业集群,针对解决我国在机床工业的零部件产品制造上各个企业孤军作战,缺乏合作,都倾向追求生产制造的“大而全”、“小而全”,与专业化、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有较大距离的问题。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摘 要:作为火灾危险性极高的化工、冶金等大型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必要的消防安全设施。工业厂区建设规模逐渐巨大化,使得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火灾报警控制器设置数量众多。而火灾报警控制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网络上的重要节点,网络节点数量越多,组网越复杂,系统通讯网络中各类信号的传输效率及安全性越无法得到保障。探索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形式、分级管理办法、通讯接口类型等方面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的新课题。 关键词: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报警控制器联网;技术应用 近年来,国家新建的工业厂区建设规模逐渐巨大化,大型工业厂区建设规模厂区占地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更有甚者超出百万平米。工业厂区上下游工艺生产链的集中化建设、配套生产厂房或生产装置群建设、高效集中规模化产能输出、生产-仓储-物流一体化建设概念,都使得化工、冶金等现代化大型工业厂区实际使用的占地面积巨大。本文将结合典型的国内特大煤化工厂区实例,分析论述大型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并提出优化建议。 1 大型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概述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探测火灾早期特征、发出火灾报警信号,为人员疏散、防止火灾蔓延和启动自动灭火设备提供控制和指示的消防系统。根据现行国家消防标准规范,工业厂区因其占地面积大、生产厂房或生产装置群分散、需O置自动灭火设备等特点,一般需要设置多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组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集中报警系统,当厂区内有两个及以上消防控制室时,应按照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进行规划。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都需要由多台火灾报警控制器通过总线通讯联网组成。目前,国内外不同品牌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在联网形式、分级管理办法、通讯接口类型、与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信号传输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品牌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做法优劣,直接影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本身探测火灾早期特征、发出火灾报警信号、联动启动自动灭火设备等工作完成效率。这就对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多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综合联网技术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2 典型的国内特大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实例 2.1 煤化工厂区概况 该煤化工厂区用地呈四边形,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宽约1600米,占地面积超过220万平方米。厂区根据工艺流程及总图布置的原则和要求,将全厂按功能划分为以下五大区域:工艺生产装置区、辅助生产设施区、公用工程区、储运区、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其中工艺生产装置区由10个主生产装置群构成,厂区内另设有生产指挥控制中心、自备电厂(含输煤栈桥)、净/污水厂、综合储罐区、大型聚烯烃自动化包装库房等。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含一栋地上9层、地下1层的一类高层办公楼,三栋5层的员工倒班宿舍和一栋3层的员工活动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 2.2 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类型及火灾报警控制器设置数量 该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组成控制中心类型的报警系统。全厂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分散设置在工艺生产装置区(7台)、生产指挥控制中心(1台)、自备电厂(6台)、一处净水厂(1台)、一处污水处理厂(1台)、两处循环水站(2台)、化验站(1台)、综合储罐区(1台)、大型聚烯烃自动化包装库房(2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6台)。火灾报警控制器采用RS-485通讯方式,按照环形布线形式连接通讯,形成环形总线通讯网络。 造成厂区火灾报警控制器数量众多的原因主要有: (1)部分工艺生产主装置区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设备总数和地址总数,均超过3200点。甚至部分生产区设备总数和地址总数已经上万,如自备电厂火灾报警控制器地址编码总数达到12600余点。使得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设计容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需增设控制器数量实现容量扩大。 (2)厂区占地面积过大,造成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与最末端设备总线通讯距离达到产品理论上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信号总线一般采用RS485通讯方式,按照布线形式可以分为环形和树形两种。环形信号总线的通讯距离一般可以达到2000m,不过需要将环形总线首尾都需要和火灾报警控制器连接。而该煤化工厂区装置群众多、火灾探测点和联动控制点分散交错,信号总线从厂区任何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引出,都无法在2000m内完成环形链。 (3)业主方内部管理制度的制约。该煤化工厂工艺生产装置区、辅助生产设施区、公用工程区、储运区、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都有各自的属地管理责任单位。为了能清晰划分将来工厂运营生产期间各个属地管理责任单位的消防责任,工厂业主方要求根据不同的责任主体划分厂区邻近装置群或建(构)筑物的火灾报警区域。 2.3 煤化工厂区试生产期间火灾报警控制器组网及分级管理要求 根据该煤化工厂区众多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特点,结合现行国家规范,该厂提出了“集中报警、分区域控制消防设备”的火灾报警控制器管理要求。将生产指挥控制中心、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内消防气防站和生产调度值班室的3台火灾报警控制器作为全厂集中报警控制器及各自责任区域控制器,其他25台分散在厂区的火灾报警控制器作为各自责任区域报警及控制的控制器。同时为保障应急状态下,火警及联动控制信号能准确无误的传输,在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环形连接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各火灾报警控制器间联网线路“一天一地”(即共两条联网线路,平常以地下敷设的传输线路为主,同时在地上敷设一条备用线路)冗余方式敷设。火灾报警控制器组网及分级管理要求示意图如图1所示。 火灾报警控制器分级管理说明: (1)生产指挥中心、生产调度值班室、消防气防站设置的火灾报警控制器为一级报警网络:可显示并接收全厂区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报送的火灾报警信息和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故障信息。一级报警网络中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可远程控制消防水泵(注:全厂区采用稳高压消防水系统,在净水厂区设立唯一消防水泵房)。 (2)各自责任区域报警及控制的控制器为二级报警网络:能够实现管辖范围内实时火灾的报警功能,监视管辖范围内的火情,自动喷水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防排烟、防火卷帘等自动消防设备由区域报警控制器实现手动/自动启停。 2.4 煤化工厂区试生产期间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使用情况 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用于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以及设备的图形化显示,与火灾报警控制器组成功能完备的图形化消防中心监控系统。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通过RS-232/RS-485方式进行通讯联网,接收、发送、显示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设备的异常信息及火灾报警控制器信息,从而实现火灾报警系统的远程监控。 因该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十分庞大,全厂共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同时在线工作,且根据火灾报警控制器组网特点和分级管理要求,该厂区共设置了3套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分别设置于生产指挥中心、聚丙烯装置和聚乙烯装置的联合控制室、自备电厂集中控制室,该三处地点辐射的范围较均衡的把矩形厂区划分为三大片。3套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通过火灾报警控制器环形网络通讯,每套装置均能监控全厂区信息。 3 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优化建h 3.1 工业厂区生产装置群合理化布局 工业厂区生产装置群合理化布局,将极大的缩小厂区占地面积,减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点位数量,使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更精简高效。 目前,国家未正式煤化工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该煤化工厂区项目前期设计依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进行规划总体规划与工厂总平面布置。工厂总平面布置,应根据工厂的生产流程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要求、生产特点、火灾危险性,结合地形、风向、交通等条件,按功能分区布置。根据总平面布置的总体原则,占地面积最小化能缩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总线通讯距离,减少火灾报警控制器数量。 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探测、报警点位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封闭厂房、各类控制室、变电站、机柜间、输配煤栈桥和转运站、卸储配煤筒仓、危险性大规模大的储罐区、特殊专利商设备、大型仓库、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内的人员密集场所等。而很多室外塔器、室外钢结构框架和管廊、室外设备群、火炬、水塔、污废水池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的探测、报警点位很少或没有设置要求。在不影响工艺生产的前提下,调整有设置探测、报警点位的场所尽量集中相邻,其他无探测、报警点位的区域在外侧排布。针对设置探测、报警点位较多的原料煤和燃料煤的输配段、储运设施的可燃液体储罐和液化烃和液氨地上压力储罐、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内的人员密集场所,在满足规范中防火间距的要求前提下,尽量避免长条形排布,以达到占地面积相对集中的目的。 3.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报警点位的设置优化 通过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报警点位的设置,能有效减少区域性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总线点位数量,进一步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网络上的控制器节点数量。 煤化工厂区部分区域可根据火灾危险性,采用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CCTV)等已有设施替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烟、温探测点。《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中,第8.12.1条的条文说明提出:“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危险场所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可及时发现和通报初期火灾,防止火灾蔓延和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电话报警,以及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CCTV)等均属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范和消防监测的手段和设施,在系统设置、功能配置、联动控制等方面应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以增强安全防范和消防监测的效果。”该规范条文明确了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电话报警,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CCTV)等均可用作于消防监测的手段和设施。同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的警报装置,可由生产区的扩音对讲系统兼作为警报装置。当重要的火灾危险场所应设置消防应急广播时,扩音对讲系统增设能切换至消防应急广播状态的功能即可。 3.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布线形式及通讯方式的优化 目前,常规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信号总线一般采用RS485通讯方式,按照布线形式可以分为环形和树形两种。树形的信号总线通讯距离一般可以达到1500m,如果在线路中间增加中继模块可以将信号通讯距离延长至3000m。环形的信号总线通讯距离一般可以达到2000m,不过需要注意环形总线首尾都需要和火灾报警控制器连接,即起点也是终点,所以其实际的通讯距离是树形总线的一半左右。因煤化工厂区属于高危厂区,环形的系统通讯,一方面是考虑到了火警信息的安全通讯,物理线路上总线的点位做到了双线路与火灾报警控制器连接。但是如果总线通讯接口的更新,也能做到物理单线路的最大化安全性,对加长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总线通讯距离的意义就非常大了。这里推荐选用CAN接口通讯提高数据通讯实时性、可靠性。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属于现场总线的范畴,它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较之RS-485而言,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在以下两个方面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CAN控制器工作于多主方式,网络中的各节点都可根据总线访问优先权采用无损结构的逐位仲裁方式竞争向总线发送数据,且CAN协议废除了站地址编码,而代之以对通讯数据进行编码,这可使不同的节点同时接收到相同的数据,这些特点使得CAN总线构成的网络各节点之间的数据通讯实时性强,并且容易构成冗余结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系统的灵活性。而利用RS-485只能构成主从式结构系统,通讯方式也只能以主站轮询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较差。 (2)CAN总线通过CAN控制器接口芯片两个输出端CANH和CANL与物理总线相连,而CANH端的状态只能是高电平或悬浮状态,CANL端只能是低电平或悬浮状态。这就保证不会出现象在RS-485网络中,当系统有错误,出现多节点同时向总线发送数据时,导致总线呈现短路,从而损坏某些节点的现象。而且CAN节点在错误严重的情况下具有自动关闭输出功能,以使总线上其他节点的操作不受影响,从而保证不会出现因个别节点出现问题,使得总线处于“死锁”状态。 火灾报警控制器如果能够采用CAN接口进行总线通讯,并选用树形布线形式,辅以信号增强的中继模块,将最大化保证通讯数据的实时性、可靠性,同时加长火灾报警控制器总线线路的通讯距离,以精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网络中的火灾报警控制器数量。也可免去各火灾报警控制器间联网线路“一天一地”的冗余布线形式,节省工厂投资。 3.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级管理及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设置优化 根据现行国家规范要求,煤化工厂区生产区、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全厂性重要设施和区域性重要设施等火灾危险性场所应设置区域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两套及两套以上的区域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宜通过网络集成为全厂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全厂性消防控制中心可设置在中央控制室(生产指挥中心),同时在生产调度中心、企业专职消防特勤站通讯接警室设立辅助消防监控中心,作为全厂消防监管一级网络。同时,仅要求全厂性消防控制中心的火灾报警控制器能联动控制或者远程启动全厂消防供水设施(化工厂区一般采用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消防水池与生产生活用水池并设一处,消防供水设施也只有一处),以做到应急工况下第一时间提供足量足压的消防水。生产调度中心、企业专职消防特勤站设置在行政办公区,距离生产区的消防泵房距离较远,如果要求专用线路直接连接至消防泵控制箱(柜),无疑将加大工厂建设期的线路施工费用,并增加运营期的线路维护成本。 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可只设置在全厂性消防控制中心(中央控制室)、辅助消防监控中心(生产调度中心、企业专职消防特勤站通讯接警室),用于显示全厂区所有火灾报警控制器传输的火警、监管或联动反馈等信号。该三处监控中心,可培训专职或兼职消防监控/操作人员,24h值守。火灾报警控制器与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之间也可选用CAN接口通讯提高数据通讯实时性、可靠性。 4 结语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作为大型工业厂区必要的消防安全设施,其综合联网技术应用应更注重网络上各类信号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通过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形式、分级管理办法、通讯接口类型等方面的应用,可有效简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的复杂性,使系统通讯网络中各类信号的传输效率及安全性得到保障。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PLC控制技术采用一种可编程的存储器,在逻辑编程的基础上实现内部信息存储,PLC技术主要应用于计数、定时、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和算数操作等。PLC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运用较多,其中控制功能包括通信、运算、控制、诊断、编程、处理等。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于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运用做出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PLC控制技术;运用 引言 伴随现代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技术要求的发展也迅速提高,这同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中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方面进步的幅度尤其迅速和巨大,而PLC控制系统就是这样产生的。PLC系统的设计相比老电路系统的较为简单,而其可靠性与抗干扰方面却有显著的提高,PLC控制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伴随着我国科技技术发展而普遍得以应用,这样对工业自动化的控制的范围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本文针对PLC的构成与PLC的应用功能 进行简短的陈述,并且针对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和PLC技术在应用当中的一些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1 PLC的构成和功能 1.1 PLC的构成 PLC主要是由电源、接口电路、CPU、存储器和I/O电路组成的,电源包括系统以及备用和掉电保护;接口电路的作用则是将PLC和现场及外围的设备连接起来;CPU能进行逻辑和数学运算,目的是协调整个系统的工作,系统的用户程序、逻辑变量与健康等信息则全部被存放在存储器当中,I/O电路主要是个例输入信号和转化电平,在后者中则是转化电平并放大PLC的输出结果。 1.2 PLC的功能 PLC是为当前的工业自动化的应用专门设计的,与一般计算机的功能不太一样,它包括过程控制、位置控制、程序控制、管理和综合物网络技术、生产监控等技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PLC的更新换代周期逐渐缩短,功能却不断增强,现代PLC特别是小型PLC一般具有一下功能:32位高速计数器、高速输出功能与脉冲捕获功能,还有温度调节、温度传感器等模块。 2 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简单的了解PLC控制技术的相关概念,而为了能够更好完成本文研究,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经验对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论述,这一应用将主要围绕顺序控制、开关量控制、电动机调速变频控制、系统集中控制及模拟量控制五个方面展开,希望这一论述内容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2.1 顺序控制 在工业自动化PLC控制技术的应用中,顺序控制是这一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这一顺序控制指的是PLC控制技术应用而实现的全部生产过程的协调控制。对于实现顺序控制的PLC控制技术应用来说,这一应用需要得到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支持,而对于应用PLC控制技术的系统来说,其本身由主站层、远程层、现场传感器等部件构成,而通过这些部件组成的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就能够支持电气设备的远程顺序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效率最大化。 2.2 开关量控制 除了顺序控制外,开关量控制同样属于工业自动化中PLC控制技术的典型应用,而这种应用{借着自身的广泛性取代了继电器控制系统,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工业领域得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的原因所在,而在烟草机械、印刷机械、电梯控制、汽车零部件加工等领域等不乏开关量控制这一PLC控制技术的应用身影,由此可见这一应用对于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3 电动机调速变频控制 对于我国当下的工业领域来说,电动机调速变频控制同样属于PLC控制技术的典型应用,而这一应用就使得电动机调速与运转得到了较高质量的控制,这对于我国应用电动机的各类行业都带去了较好的支持。 2.4 系统集中控制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自动化控制外,PLC控制技术还能够在系统自身的集中控制中实现较好应用,系统显示控制与故障检测控制等都属于这一应用的具体表现。例如对于机床设备来说,想要对其进行集中控制就需要借助逻辑错误检测和时限故障检测,这样才能够较好完成机床设备的集中控制,并在出现故障时进行相关故障的报警。 2.5 模拟量控制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应用外,模拟量控制同样属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PLC控制技术应用,这一应用能够实现功能模块的组合,这就使得完善的控制系统在形成和能够进行高质量且灵活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在模拟量控制的PLC控制技术应用中,PLC控制技术能够实现较好的工业热处理,这对于相关生产的更好展开具备着较为积极的意义。 3 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上文内容中我们了解了工业自动化领域中PLC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而为了保证PLC控制技术能够更好服务于我国工业,这一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也必须引起我们重视,温度、湿度、震动三方面的控制就是这一注意事项的具体表现。在温度的控制中,这一注意事项要求PLC周边的温度维持在0℃导55℃,这样才能够保证PLC控制技术功能的较好发挥,而在湿度与震动这两方面的注意事项中,我们需要保证PLC元件工作环境湿度在85%之下,而震动环境则应维持在10赫兹到55赫兹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够保证PLC控制技术较好服务于工业自动化。除了温度、湿度、震动三方面控制事项外,PLC的控制设计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注意事项之一,而评估控制任务、PLC的选型、控制流程设计、程序设计、程序检查、程序调试、模拟运行、联机统调、程序备用、交付使用是这一PLC控制设计的基本流程,而按这一流程完成具体IDEPLC控制设计就是我们必须谨记的注意事项。 4 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1)基于大容量和高速度的运算升级。在将来PLC需要更大的容量与更快的速度,因此,相关人员需要逐步升级PLC的运算能力。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快速,微型高速装置在设备容量加大的同时,价格却普遍下降。因此,存储设备中可以广泛的运用PLC控制系统。根据现状来看,在将来有关人员可以在更深层次上实现PLC控制系统的升级。 (2)编程语言的多样化与高级化方向发展。PLC的编程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多样与高级。当前,小型和中型的PLC主要是适用梯形图作为编程语言,随着有关研究人员不断开发高级的PLC编程语言,如C语言与BASIC,PLC编程语言的发展趋势也在朝着高级化与多样化。 结语 PLC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也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的研究中,PLC使用的范围将越来越大,功能和设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多,可靠性也将继续改善,为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与发展展望 摘 要: 随着IT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系统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和变革。文章分析了当前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特点和现状,对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工业自动化;智能控制;PLC 工业自动化技术是当今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中高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这也是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之一。工业自动化是工业技术改造和进步的主要手段,它综合应用系统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理论,形成相应的自动化软硬件及系统,实施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与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确保安全的目的。 1.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1.1 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研究与应用方面,与自动控制、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等学科的结合,已形成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已产生了许多类型的智能控制系统,如多级递阶智能控制、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基于模糊逻辑的智能――模糊控制、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神经控制、基于规则的仿人控制、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控制、多模变结构智能控制、学习控制与自学习控制、基于混沌理论的智能――混沌控制等类型。与其它行业一样,智能控制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在钢铁工业中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在各个生产工序中,用于设定与控制、生产计划的安排与调整,以及设备诊断、监测、学习等方面。智能控制能在钢铁工业中得到较多应用,是与它的特点分不开的,它适合于那些含有复杂性、不完全性、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以及不存在已知算法的非数字过程,并以知识进行推理,以启发引导求解过程;也可以对具有以知识表示的非数学广义模型和以数学模型表示的过程进行混合控制。智能控制的发展,将会使工业自动化的过程控制有更大进展。 1.2 以PLC为基础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PLC作为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电子系统,实现了单机、车间、工厂的自动化控制。它表现出了诸多的优点,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维修方便等特点,由于PLC对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且编程简单、灵活,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它的控制功能将会演变成更加复杂的过程控制和连续控制,这也为将来成为未来的支柱性技术产业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1.2.1 模拟量控制 根据控制ο筇卣鳎PLC通过组合功能模块组装能成功地控制系统,来灵活实现系统控制。PLC有主机模块、I/O模块、高速计数模块、位置控制模块、模拟量控制模块、通信模块等。PLC的模拟量控制能大大地提高过程控制系统的精度,它可以对热处理的升温、降温、保温等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给热处理过程的控制设计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是以往的仪表控制系统很难实现的。 1.2.2 开关量控制 作为继电器控制的替代品,PLC的自动开关量控制提高了控制的可靠性,它用中间继电器控制系统动作,根据顺序控制器的公式进行设计,画出顺序控制器控制部分梯形图,并根据模拟仿真进行检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 1.2.3 位置控制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位置控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工业生产中,机床刀具串刀补偿控制、主轴精确分度控制、搬运定位控制都是位置控制的方式。PLC可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给步进电机绕组发出脉冲,能精确地确定步进电机位移,来达到位置控制的目的。 1.2.4 系统集中控制 PLC不仅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而且也适用于系统本身的控制,如控制系统故障检测和显示等。控制系统的原理是根据时限故障检测和逻辑错误检测的原则进行系统监控。由于机床设备在工作循环中的各工步运动在执行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检测工步动作时可启动定时器,并将定时器的输出信号作为自动停机信号或启动报警信号。 1.3 三电一体化和嵌入式系统 任何工业自动化系统都是由检测仪表或传感器(电测),自动控制装置(电控)和以电力传动为主的执行机构(电力传动)构成的三电一体化系统。没有符合检测精度要求的电测仪表或传感器和满足动静态技术指标要求的电力传动执行机构,自动化控制装置是不能发挥作用或难以达到要求的控制精度。虽然三电系统的各种装置是由各个厂家的产品集成,但是只有全面地掌握三电综合技术才能承担和完成自动化工程项目,特别是大中型工业自动化工程项目。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有机结合的产物和产品升级,实现控制系统更高一级高精度、高性能、高可靠、高适应性,多功能、低消耗等功能成为现场总线技术发展最新趋势。而促进系统组态傻瓜化是现场总线在应用上又一新发展趋势。针对总线传输速度而言,应继续发展和完善低速现场总线技术,同时注重高速现场总线技术的研发。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为实现企业综合自动化而提出,相应的ERP/MES/PCS三层结构体系是当今世界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另一发展趋势。 2.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展望 随着IT和控制技术的融合的不断深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自动控制的三大构成系统也将有新的突破。 PLC在向微型化、网络化、PC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在基于PLC自动化的早期,PLC体积大而且价格昂贵。但在最近几年,微型PLC已经出现,价格只有几十到几百欧元不等。随着软PLC(Soft PLC)控制组态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安装有软PLC组态软件和PC-based控制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得到增长。当前,过程控制领域最大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Ethernet技术的扩展,PLC也不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PLC供应商开始提供Ethernet接口。可以相信,PLC将继续向开放式控制系统方向转移,尤其是基于工业PC的控制系统。 DCS将向信息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控制扩展,将过程控制和信息管理系统紧密结合起来,构成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CJPS)。CIPS除了要完成传统DCS过程控制的功能外,还要实现运行支持和决策支持的功能,包括质量控制、过程管理、在线优化、经营管理、决策分析等。网络是当今工厂自动化的核心,是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的基础,而工厂自动化的每一层都有适用于自己的网络。计算机集成技术和现场总线的发展,将对DCS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目前DCS的结构将受到上下肢解,上层工作站将与CIPS紧密结合,DCS将演变成CIPS的低层部分;在现场级,现场总线的应用将使传统的DCS输人输出结构彻底改变。现场总线将对自控领域带来深刻影响,工业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将以统一的现场总线为纽带构成,现场控制系统(FCS)代称将是新世纪的开放控制系统。 工业计算机,从软交换机到即插即用的通信服务器,将成为一个与信息网络融为一体、以人为中心的随时随地地服务平台。各种各样的工业计算机技术将无处不在,它们将通过多样化网络通信方式,无缝地集成在一个信息网络里,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服务,而又不为人所察觉。新的工业计算机体系结构有更强的交互和互操作性,同时也是多种信息系统的融合平台。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优化了数字技术,使其不断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利于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提高整体运营效益。因此,本文多层次客观分析了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应用途径。 [关键词]工业电气自动化 数字技术 创新 应用 分析 一、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数字技术日渐成熟,不断被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体现在不同方面。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利于简化工业操作环节,最大化提高“人力、财力、物力”利用率,避免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动态控制各方面运营成本。数字技术的应用利于简化工业生产人员操作流程,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难度,只需要借助计算机控制程序以及相关按钮便能进行一系列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质量。同时,和传统技术相比,数字技术更具优势,能够有效弥补其具有的缺陷,光纤网络、互感器不断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利于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确保工业各生产环节有序进行。此外,在数字技术作用,可以智能化控制工业各生产环节,自动化检查与修复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出现的故障,最大化降低故障发生率。在实际工作中,工业生产人员可以在同一时间下达不止一项生产操作步骤,不需要多次使用电气设备,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利于提高生产整体效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相应地,下面便是数字技术作用下,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示意图。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主要应用于科学的计算、信息的管理、^程的控制、计算机的辅助系统、人工的智能、网络于通信等方面。而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其主要应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计算机辅助系统。而数字技术的辅助系统包括计算机的辅助检测、计算机的辅助管理、计算机的辅助制造、计算机的集成制造、计算机的辅助维护等等系统。其中计算机的辅助测试是利用了计算机进行自动化来测试工作。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是将计算机的技术和原来应用技术相互而融合、相互而渗透形成了新兴测试的技术,其具有定量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点,由于计算机的辅助测试系统具有各方面优点,所以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其得到很广泛地应用。 二、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途径 1、优化操作系统 在创新应用数字技术过程中,企业要意识到优化程序化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这是最大化提高工业生产效益的关键点。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企业要全方位准确把握工业电气自动化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多方面影响因素,优化完善电气自动化操作系统,注重其更新升级,要根据操作系统、硬件设施特点、性质等,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实现有机配套,促使二者相互作用,更好地发挥操作系统多样化作用,可以自动化“控制、识别”海量信息数据,实现程序化操作,提高信息数据利用率,更好地作用下工业各生产环节中,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在此过程中,企业要充分发挥操作系统多样化作用,有效实现程序化操作,全方位动态检查各生产环节,实现无人操作模式,降低工业生产中人力方面的支出,也能为工业电气朝着全面化方向提供有利的保障。 2、优化利用虚端子技术 就虚端子技术而言,建立在传统二次回路基础上,可以全方位动态“控制、检测”工业电气设备装置,促使各智能终端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相互作用,顺利反馈信息数据。在创新应用数字技术中,企业可以将虚端子技术巧妙应用其中,充分发挥其多样化作用,动态控制电气设备线路连接状况以及开关具体操作,科学管理信号,动态控制生产环境测试数据信息,最大化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企业可以准确把握虚端子技术特点、优势等,将其巧妙应用到对应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中,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关等,促使线路跳合闸高效衔接,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二次回路缺陷,加大对信号的管控力度,全方位动态测试系统运行温度等,促使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中跳闸保护、在测控遥控等功能顺利实现。 3、注重智能终端的应用 在运行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光纤多样化作用,加强智能终端、间隔层二者之间的联系,实时“采集、控制”海量信息数据,充分发挥智能终端多样化优势,更好地作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为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做好铺垫。同时,企业要根据各方面具体情况,准确把握智能终端设计重心,优化设计跳闸、监控现场信号等多个方面,也可以加大智能终端双重功效方面的设计力度,优化设计智能终端,科学配置智能终端,确保其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加大其利用力度。进而,促使数字技术得到更好地应用,不断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安全性、稳定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计算机平台自动化、通讯智能化水平有效提高,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将其放在关键性位置。企业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自身电气自动化发展限制,客观分析数字技术多样化优势,将其巧妙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加以优化创新,优化操作系统,注重智能终端的应用,优化利用虚端子技术等。以此,促使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浅谈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建基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实践教学成为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以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从实践教学相关概述、构建原则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优化对策等方面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分析技术;实践教学;实践 0 引言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强、内容涉及范围广(包括化工、农业、冶金、石油、煤炭、食品、医药、环保等)、专业性与技术性要求高等特点。基于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系的转型发展,社会对工业分析技术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对此,加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概述 目前,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诠释,即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等内容”或指由各实践教学活动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与保障体系等,各要素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等特点[1]。 由上述定义可知,实践教学的内涵主要在于侧重培养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由此可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不仅符合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需求、也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是高职教育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分析技术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学科,加之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独特性,决定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其他教育体系构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构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以注重以下几项原则:其一,系统性原则:由于高职学生具有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知识思维体系参差不齐等特定,因此在构建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形成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化过程。其二,开放性原则:注重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动态性、创新性,采用校企联合模式,引进全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2]。其三,全面性原则:实践性教学体现不及要满足学生理论学习需求,也要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其四,实践性原则:由于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其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应注重实践性的发挥。 3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优化对策 3.1 创新并开发实践教学模式 在基于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利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创设实践教学模式,用以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内容的统一性与协调性;集合社会与企业需求,制定实训教学纲要,并组织开展校内外集中实训,教学结合“布置任务――检验准备――检验实施――测后工作――总结反馈”分析检验员工作流程,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全面性、合理性、公正性分析与评价,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与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并给予有效指导,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开展,用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性[3]。 3.2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秩序性、稳定新、规范性、系统性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对此,在构建并实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用以强化实践教学规划管理、运行管理、实践管理效率,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考核方式等。 3.3 注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互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其自身综合能力与素养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行的优化发展,教学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对此,高职院校应集合自身教学特征与实际情况,选聘“双师型”教学人才,或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实践能力培训、再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专业技能等级技能资格考核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用以促进实践教学的优化发展。 3.4 增强校企合作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训基地 实习与实训基地的建立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对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完成教学宗旨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极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构建“化学实训中心”、“微生物实训中心”、“分析测试与仿真实训中心”等;通过联系社会与相关研究结构,构建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综合型训练基地,促进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有效连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4 结论 总而言之,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的优化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素质教育改革以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行实践教学体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优化,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蒸汽锅炉水处理设备技术改造分析 摘 要:这篇文章根据实际的工业蒸汽锅炉水处理设备的工作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造意见,在这里提到的改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其中包括对于离子交换器局部点阻力的改造、对于离子交换器当中内部结构的分层阻隔的改造。对于这些结构进行改造有以下一些方面的优点,其中包括防止在工作过程当中树脂的泄露、防止在工作当中交换器遇见更大的阻力。最终通过这种结构的改造降低在生产过程当中需要的再生剂以及离子树脂的需求量,同时对于交换器最终的出水的水质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减少了在制水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废水量。这些方面的提高都可以使得锅炉的运行更加的经济和安全。 关键词:内部结构;技术改造;离子交换器 在蒸汽锅炉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将会遇见高温高压的情况,这是锅炉必然会遇见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当中使得蒸汽锅炉本身拥有了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就会被释放出来,这么大的能量同时释放的力量将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在一九八零年以前,由于锅炉在制造和设计方面的一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很多锅炉的事故,国家根据这一情况对于锅炉的制造以及质量的监督和检查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最终由于设计或者制造方面产生的事故也就基本上消失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水质的问题以及成为了事故中很大的一部分,以外水质而产生的水质问题已经占据了事故比例的四分之一。为了解决水质问题就必须对于锅炉当中的一些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主要就是对于离子交换器的内部结构进行改造。运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变树脂泄露的情况,同时也改变阀门以及管道的堵塞问题。这种方法还可以减少再生剂氯化钠的用量,同时也可以保证交换树脂使用计量的降低。 一、在改造之前相关设备的实际情况和主要技术参数 在制造水的过程当中需要一个反洗的过程,这个过程结束之后会发现在交换器的一个废水的排放口当中会有树脂的流失,这个问题被发现以后,推测是由于在反洗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过大的压力差而导致的,这种情况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这种问题反复的出现,随着问题的积累,最终出现了交换器处理能力不断的降低的问题,交换器的处理能力一般是可以达到四十个小时左右,但是出现这种问题以后交换器在处理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坚持十个小时,由于交换器在工作时间上的骤减,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就必须使用更多的再生剂,再生剂的用量将会大幅度的上升。同时相同的工作也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水的参与。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制造。没有一个良好的生产过程,就会导致出水的水质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同时会将一些硬度过高的水导入到锅炉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进行水质的检测,往往将一些合格的,硬度高于0.03mmol/L的水放入锅炉当中。硬度过高的水在进入到锅炉的时候会在联箱、防焦箱、对流管、锅炉汽包等关键的部位产生结垢的情况。结垢以后对于锅炉的工作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首先由于结垢的作用导致了流通的不顺畅,这时候锅炉在同样的工作量下将会需要更多的煤进行燃烧,其次由于结垢的作用发生在一些金属的表面,这样就会影响金属的导热作用,没有良好的导热,原先的钢板将会不能达到使用的要求,最终钢板将会产生过热的情况,甚至因为变形和龟裂导致爆炸。再者,由于结垢的作用降低了锅炉的实际工作的效率将会使得设备的额定的出力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同时也就降低了锅炉设备的利用率。最后,由于工作效率的降低,设备利用率的减少,锅炉的使用寿命也就减少了。对于锅炉外进行水处理以后对于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其评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其中包括额定的蒸汽压力、水中的悬浮物、水的总硬度、水中的含氧量以及水中的含油量。对于水质的要求如下:额定蒸汽压力不超过1.0兆帕,水中的悬浮物不超过5毫克每升,水的总的总硬度不超过0.03mmol/l,水的含油量不能超过2mg/L。 在对于锅炉进行年检的时候发现在其软水箱的底部拥有20到30毫米左右的破碎的树脂,所以最终得出结论,锅炉的交换器内的离子交换树脂存在着泄露的情况。这一现象引起了车间很大的重视。 二、对于工业蒸汽锅炉中的水处理设备的技术改造的过程和结果 对于改造要有相应的注意事项以及先后的顺序,在进行改造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改造方案,在进行改造之前要将水系统和交换器进行分离,对于交换器进行一定的清理,其中需进行清理的结构有排水系统当中的滤网、压层、滤层、垫层等。对于交换器的内部也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对于内壁当中的破损的地方要进行防腐的处理,一般会用环氧树脂来进行防腐处理。对于底部的碳酸钙使用二氧化硅来进行代替。要看聚氯乙烯的水帽是否有损坏的情况,如果出现损坏的情况要进行更换。在进行二氧化硅的使用的时候要对于其有一个预处理,也就是对于二氧化硅要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盐酸进行一天的浸泡,这样的作用是希望可以运用盐酸除去一些可溶性杂质。 对于普通纱窗滤网往往使用开孔率达到六十目的不锈钢筛网来进行代替。对于压脂层使用聚苯乙烯的小球,其中的粒径的大小在20目左右就可以保证在交换器工作时进行进水的时候不会对于树脂的层面有冲击的作用。在进行铺设高度的选择的时候,最好是将聚苯乙烯的小球铺设在大概二十厘米的高度。 在对于交换器的本体的结构进行改造的时候还要对于树脂捕捉器进行安装,这个装置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回收树脂,这里要进行回收的树脂主要指的就是由于压力差太大而产生的树脂的泄露。 在进行改造以后可以完全的避免树脂的逃逸,同时在锅炉当中的管道和阀门当中也没有发现产生堵塞的现象。对于锅炉的工作效率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结语:对于工业蒸汽锅炉水处理设备当中的离子交换器的内部结构的改造主要就是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对于分层阻隔的结构改造,其次就是对于局部点所受阻力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对于相应的过滤材料也进行了更换,这样的改造方式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就是防止了树脂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产生逃逸的情况,在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交换器中的阻力过大的情况,这种方式可以改变阻力过大产生的矛盾。在原先的设计当中发现一些结构上的缺陷,在改进以后可以改变交换器底部的滞水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改善交换器底部当中碳酸钙溶解的情况。这样的改造可以对于水质有进一步的提高的提高。减少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的再生剂的量以及生产需要的树脂的剂量。所有功能的完善和设备结构的改善最终都是希望企业的生产可以拥有连续性和安全性,希望企业在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益当中都可以取得很好的回报。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关于信息通信技术如何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科学技术在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体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巨大变革。信息通讯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促进了电力工业的稳定运行,带动了电力工业的整体性发展。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中,对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与电力工业中的主要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阐述,推进我国电力工业整体性发展。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电力工业;应用 引言 电力工业对诸多行业的发展存在重要的影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信息通信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将科学技术融入到了电力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去,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此外,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中,改变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模式,通过科学的方式带动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电力工业中信息通信技术主要形式 1.1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复杂性是电力工业的主要特征,在运行过程中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形式,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能够对整个电力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为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信息处理技术凭借着自身的特色,在电力系统运用过程中,能够对整个电网进行跟踪监测,倘若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通过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收到相关的信息,立即开展处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效率。 1.2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 灵活性是通信技术的重要优点,因此通信技术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电力工业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上得不到更新,造成整个电力工业运行效率上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引用了通信技术,对电力工业的内部管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以往的信息形式,可以通过通信技术将重要信息传输出去,降低了人力上的损耗。此外,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能够对整个电力工业的运行状况进行长期的监督,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使得电力工业内部的重要信息能够实现资源上的共享,在保证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效率的前提下,还能够大大降低管理电力工业管理过程中的成本耗费。 1.3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 光纤通信技术作为通信技术的主要形式之一,能够通过光缆进行高效的运作,在制作成本上较高。电力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提升自身的运行效率,需要引进光纤通信技术,加强对该技术的重视,逐步运用到电力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去,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虽然给电力工业在前期成本上提高了,但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在资源损耗上大大降低,能源在使用效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光纤通信技术对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电力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协调,使得电力工业的整体发展能够与时展相同步,从而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发展主要方向 2.1信息技术和未来电力工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广泛应用,电力工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与信息通信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逐渐成为了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的发展,在电力工业运行过程中的应用,保障了整个电力工业的稳定性,使得电力工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逐步提升在市场发展中的地位。此外,信息技术在现展过程中技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针对工业内部数据传输、监控以及控制等内容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逐渐成为支撑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电力工业也将成为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和电力工业只要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取得进步。 2.2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电力工业的主要应用形式 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对技术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电网的整体性发展离不开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输送,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信息通信技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能够熟练把握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一旦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问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监控和检测,能够对故障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逐渐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此外,在未来的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将会加大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依赖,形成完善的电网系统,确保电力功能能够在整体水平上得到快速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整体效率很难得到快速的提升,作为电力工业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电力工业的技术研究,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性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运行效率,不但降低了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输出,同时对能源的使用量上大大降低,使得电力工业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运行过程中的应用,使得电力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效率得到了很快的提升,有效降低了电力工业在运行过程中对成本的耗费,推动了电力工I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筑概论论文:珠宝 建筑学概论 10 Corso Como上海空间周年庆嘉年华 沪上时尚设计概念地标10 Corso Como上海迎来开业一周年的庆典嘉年华。10 Corso Como上海开业一年间已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时尚人士购物、休闲、餐饮的理想去处。在周年庆典上,媒体人、时尚达人、品牌代表,VIP等嘉宾应邀相继光临,为10 Corso Como上海送上生日祝福,共襄跨越时尚、艺术、设计界限的感官盛宴,度过了精彩又难忘的夜晚。 进入首层空间后一阵淡雅的芬芳首先将嘉宾吸引至diptyque香氛专区,在这里法国香氛品牌diptyque为10 Corso Como上海周年庆典特别奉献了个人香氛系列的中国首发。另一边,意大利设计家居品牌Memphis品牌带来了缤纷有趣的新品首发Pop Up,不仅有黑白几何特色的Ettore Sottsass系列独家销售。 在二层空间的Playsam明星设计师特别慈善合作的展示以及三层空间法国高级时装品牌Paco Rabanne的8件古董衣作品的重磅展览区域也聚集了大批设计师与明星的忠实拥趸。同时Paco Rabanne2014秋冬新款也在三层空间首度登场。 在顶层画廊还举行了达达主义摄影师Erwin Blumenfeld展览开幕酒会。此次展览主要展出二战期间及战后他在纽约中央公园工作室创作的作品。他对色彩的实用,充满创意的构思和取景方式都让人眼前一亮,而他天生的图片布景拿捏的感觉和实验性的拍摄更是让他成为同年代摄影师中的翘楚,在时尚最前沿占有特殊的地位。 10 Corso Como品牌总裁Audrey Sun在周年嘉年华上兴奋地透露:“10 Corso Como继米兰、首尔、上海之后,很快将在北京开设全新店铺,我们希望把‘悠闲购物’(Slow Shopping)的理念带给中国更多的消费者,每一位来到10 Corso Como的顾客都可以享受到时尚、生活方式、设计、书籍、音乐及美食等等丰富的体验。” 高级衬衫品牌PYE「派携手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编织故事,传情「派意”展览 艺术与时装往往是息息相关,从安迪・沃霍尔到村上隆的创作都不难见到。这个夏天,高级男装衬衫品牌PYE「派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携手举办“编织故事,传情「派意”展览,为观众带来一趟游走在艺术和时装的创意旅程,并掀起时装与艺术的跨界对话。「派一直支持艺术创作,此次携手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三位青年中国艺术家,于2014 年 8 月 28 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办了一项名为 “编织故事,传情「派意”的特别展览,在以数百件「派衬衫构成的悬浮雕塑下揭幕由艺术家叶甫纳、蒋志和马秋莎拍摄制作、以“凝视”为创作概念的视频作品。艺术家叶甫纳更于现场演绎其《家春秋》系列内的其中一个角色,与参观者一同合影留念。 视觉通过光和色看见世界的动静。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影像是一种能够让观众从日常表象中发掘更深层的内部世界的重要媒介,通过律动的图像完成对感觉的架构。在艺术家将质地柔软的个体存在转化为极具形式感的视觉呈现的同时,「派的成衣衬衫被重新定义为每一处织入细节的中国品质、每一缕缝入针脚的东方传统。品牌的独特性被定位在优秀的做工、设计和材料上,恪守和发扬本土源远流长的商业道德,兼具世界大都市生活的当代感,与世界共同期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除了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装置艺术展览场地,上述视频也将在「派的各间分店内和品牌网页上播放。 HUBLOT宇舶表中国当代艺术季首秀大幕开启 “90后”新生代艺术家挑战成规打造前卫橱窗艺术 作为艺术季首秀,宇舶表首次邀请中国艺术家为品牌打造“宇舶爱艺术”主题橱窗艺术展。“90后”新生代艺术家高露迪创作的波普风格艺术橱窗今天在北京、上海等6家专卖店与公众见面。高露迪分别甄选了2014年个人最新力作《四棵松》、《仙人掌》和《黄蓝线》进行数码化处理,借用三幅绘画作品中的直线框架来表现硬朗与明确的质感;同时,他更是以宇舶表Big Bang波普艺术女性腕表为色彩灵感,对画面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鲜活、极富时代感。一个顶级奢侈品腕表的时间世界瞬间释放出自由、无畏的年轻生命力。随橱窗艺术同时在店面展出的Big Bang波普艺术女性腕表,在 2014年日内瓦表展一经推出即令全场惊艳。幽蓝、炫紫、玫瑰粉和苹果绿四款独特设计,让色彩在爆炸与碰撞中完美融合于腕表,这是对波普艺术最纯粹的重塑与解读,更开创了高级制表与流行艺术的突破性结合。 FENDI 联手 Blue and Joy 呈现与众不同的艺术橱窗 一向支持艺术,乐于与艺术创作结合的FENDI,联手驻扎于柏林的意大利艺术二人组―Fabio La Fauci和Daniele Sigalot,将两人艺术创作与FENDI 2014-15秋冬时尚完美结合。于9月起,在FENDI全球各地精品店的橱窗内,正式启航“Blue and Joy”合作项目。4,000多只以铝质金属打造的纸飞机雕塑,造型轻巧,颜色多彩。犹如儿时对于纸飞机的快乐记忆。届时,纸飞机会飞进全球27家FENDI精品店的橱窗,从香港八月开幕的置地广场精品店开始,紧接着在各个时尚之都,诸如米兰、巴黎、纽约和伦敦,以及罗马、慕尼黑、布拉格、东京、台北、北京、首尔以及更多首都城市中呈现。对于人事、物件中,一种特有的,一种出其不意而又具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感官意识的认知。将其复杂的认知透过纸飞机的各色形态及其方向各异的飞行路线传达出,在这个因矛盾和充满问题的世界,鼓励人去探险和发展个人心中的个性世界。届时,顾客将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个曾经在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和那不勒斯王宫博物馆展所展出的艺术作品。2005年年底,Fabio La Fauci和 Daniele Sigalot组成了创作双人组,取名Blue and Joy。出生在意大利的他们,主要在柏林进行创作,并因大量的媒体合作项目而闻名。 Bonpoint法国童装高级定制 Bonpoint 深受欧洲皇室与好莱坞明星的喜爱。开设的门店遍及各大国际时尚地标,是蒙田协会与Comité Colbert 法国精品协会中唯一的童装品牌。Bonpoint 的品牌理念简单却独树一帜:奢华与童装完美结合,精致温馨的店铺里出售品质上乘又引领时尚的孩童服饰,细节设计露显低调奢华。店内营造的唯美童话气息打造属于孩子们的梦幻世界。Bonpoint 的品牌哲学蕴含对生活品质的深刻体验:赋予孩子与生俱来的优雅与时尚,让他们跨越童话的界限,踏着父辈的足迹走遍世界,一路收集时尚,建立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30 多年来,Bonpoint 的奢华童装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声名远扬,其设计部门的工作形式则保留了巴黎高级定制服的悠久传统,在品牌创始人Marie-France Cohen 的倡导下,悉心打造每一个款式,每一朵绣花,每一个配件,加之完美的剪裁, 上乘的布料, 微妙的色彩处理,以质地、细节体现奢华的概念。如今品牌的创意总监Christine Innamorato 秉承了品牌的独特理念,将个人旅行经历中的丰富体验融入设计,创造出一个个动人心弦的Bonpoint 小精灵。 《KARL日报》巴黎创刊 时尚之王掀起全球新闻风暴 随着最新的设计方案细节不断公布,Karl Lagerfeld,这位亲身践行“全方位设计”的天才设计师已经惊动了整个时尚界。据透露,这位以全方位设计才华和无限创造力闻名的时尚界的标志性人物将要为他宏伟的时尚帝国加入新的媒体渠道:近日他的专属特别版报纸―《KARL日报》将正式出版。这份备受期待的带有调侃风格报纸的创刊号于2014年9月末登陆美国和欧洲,里面将配有Karl Lagerfeld新一季秋冬广告大片。此消息公布之后,各大新闻媒体开始流行起“他拥有超人类能力”的推断。这位设计师以多产而富于创造力的设计一直给人一种神秘感,在这样的大负荷的劳动量之下他是否还有休息时间一直还是个谜―看起来他的生存方式是违反人类基本的生理规律的。有报道称,他其实是一个有着深不可测时尚力量的外星人,但其报道的真实性尚待验证。报纸提供了对Karl Lagerfeld本人和他爱猫Choupette的采访报道,同时包括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爆料。 Bally巴塞尔艺术展致敬现代主义 携Kolkoz作品《Form Scratch》彰显设计魅力 Bally始终秉承精湛工艺、卓越品质和创新精神。如今,品牌在其全新产品中融入功能主义和现代主义元素,从经典品牌向现代奢华品牌转变。为庆祝品牌这一全新转变,同时作为艺术推广的长期支持者,Bally决定举办为期一年的巡回艺术展,围绕现代主义、功能主义和创新主题,颂扬现代主义设计师和艺术家。Bally邀请了世界著名艺术家Kolkoz以Pierre Jeanneret组合屋为灵感,打造出惊人的艺术装置作品,取名《Form Scratch》,该艺术作品占地10平方米,由连接Ostquai的吊艇机吊起,悬挂在巴塞尔港口的莱茵河上。作品以基本的建筑技术建造,与其说是一座建筑,不如说是一件玩具,仿佛要唤醒我们的童真,激发大家的想象力。Kolkoz以现代主义者的视角,为建筑平添了几分趣致。早在1990年代,法国二人组Samuel Boutruche和Benjamin Moreau就以“Kolkoz”的名号驰骋艺术界。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现实与虚拟的融合,打造出复杂的装置艺术作品和充满趣味的公众参与作品。Kolkoz始终寻求颠倒艺术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其在美术馆内的作品包括框架雕塑作品,完全由框架本身打造。另外还包括一系列摄影作品,展现了二人以游客身份流连于世界著名艺术作品前的情景。他们的作品收藏于Gallery Emmanuel Perrotin美术馆。 建筑概论论文:从建筑的启蒙与认知谈建筑概论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从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对建筑的启蒙与认知出发,在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建筑概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针对学生建筑设计基本认知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学 建筑概论 认知能力 培养 建筑概论是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启蒙性的课程,目的在于使建筑学专业初学者获得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本专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探索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培养方法非常重要。 1 课程特点和要求 本校建筑学专业为五年制,按照老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筑概论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经过实践教学之后,新的培养方案已将其修订为专业必修课,并且开课时间从第二学期调整到了第一学期。这样更有利于课程之间的衔接,设置也更加合理。 建筑概论课程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紧密联系的。授课教师要把握好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好各个环节。大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涉及到教学的核心和基本问题――建筑的基本认知和传递,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设计的主体线索呈现出来的。 2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2.1 教材涉及的学科知识较多,但篇幅相对较小,不容易做到深入和扩展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概论课程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涉及到人、社会、环境、自然的方方面面,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课堂状态,既让学生感觉无趣,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如果不能将思维打开,只是停留在教材有限的内容,那么,对建筑的理解也不会很透彻。 2.2 教学方式被动,学生参与度不够,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建筑概论是一门内容更新较快的学科,传统的被动式的“教”与“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获得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无法保证好的教学效果,就无法做到对学生真正能力的培养。刚进入大学一年级学习的学生,对于建筑学的理解不深,如果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学生很难理解很多基本概念和设计思维,最终创造性也得不到培养。 2.3 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合理性,不容易反映出实践能力 建筑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一般都是通过撰写课程学习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查。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学生要有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是,同时它又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只是通过一篇论文或者一份报告去衡量学生的能力是不合理的。 3 从提高学生建筑启蒙与认知能力的角度进行培养 从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我们可以看出,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授课者应该采取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抓住重点,多角度考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建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 3.1 了解知识构成,提高综合认知能力 建筑涉及到科学、哲学、艺术、历史、文化和地理等诸多领域,建筑学专业对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一位优秀的建筑专业学习者要能够从人文看建筑、从工程看建筑、从案例看建筑,这些知识都需要相对长时间的系统学习和积累。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入一些联系实际的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加深理解。在讲解建筑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多结合实际,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处于专业启蒙阶段的学生能比较容易接受。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对建筑的意义的理解。讲到中国民居,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故乡的民居特征,通过表达和交流可以让课堂气氛更活跃。这种方式不仅能让他们参与课堂,而且还能用一种比较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因为学时有限,学生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教师应推荐学生课后看一些建筑理论书籍,还可以上网观看建筑学相关的纪录片或者资料,例如:《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等纪录片。通过阅读书籍和观看影像资料,一方面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另一方面,还能了解著名建筑师的故事和思想,增加对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兴趣。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放在课外,要求学生最后提交2~3篇课程论文。 3.2 掌握尺度概念,培养空间认知能力 从学习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到慢慢接触尺度,这是从理论落实到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在建筑所限定的空间里活动,人的各种活动尺度与建筑空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做到开始设计,必须从熟悉人体活动的基本尺度开始。在这一部分可以设计一些绘图的小作业,例如:绘制不同形式的家具,表现人和家具之间的尺寸关系;设计住宅时如何考虑的建筑与人的基本尺度关系;测量你的宿舍中家具的尺寸,并绘制简易的图纸,表达尺寸关系。对于刚刚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对空间的认知和体验是个难点。从单个空间到组合空间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但要了解单一空间,而且还要掌握多空间组合方式,其中会涉及到空间的围合方式、空间的情感、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等。这部分除了课堂讲解和课后训练之外,还需要学生看一些参考书籍,希望他们通过学习能撰写读书笔记,教师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能及时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3.3 训练作品解析,提升图解认知能力 建筑作品的解析是培养学生图解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经典建筑作品,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强化平面构成的思维以及空间意识。建筑概论的学时较短,每安排周2学时为宜,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安排时间做一些课后的训练。例如:学生可以选取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赖特等建筑大师的作品进行解析。同时,授课教师要对学生的训练目的比较明确,主要有:通过对建筑作品形成背景的了解,认识建筑设计前期的环境资料;通过具体建筑平面、功能、流线等的分析,学习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通过建筑形体、立面特征的分析,提高建筑设计的审美能力。交流的方法可以采用图纸展示和PPT汇报相结合的形式,要求能够清晰、有条理地向别人阐述自己的想法,还要有恰当的图示语言能力,表达建筑设计理念、构图和形式。这是在学习建筑的初期阶段就要养成的一种能力,通过这种训练也能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在考核时可以占较大比例。 4 结语 建筑概论课程学习是培养一个未来优秀建筑师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个环节,才能环环相扣,保证整个专业学习过程的渐进和提升。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一次讨论、一次汇报和一篇读书笔记的撰写都是提高能力的一小步,教师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筑概论论文:概论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会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为建筑建设中,由于其涉及面广,稍有差池,就会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因此做好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提高其施工技术水平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只有通过施工过程中控制好每一道关键环节,才能建造出优质的大体积混凝土。本文对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 前言 建筑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都使得大体积混凝土技术有了用武之地,成为了一门综合性的施工技术,从模板的施工、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到后期的养护,每一个环节都关系着混凝土构件的质量。 一、大体积混凝土 通常来讲只要一次性的浇筑量大于1000m3,或者混凝土结构的最小尺寸大于等于2米,就可以称为大体积混凝土构件,而实际建造中的定义则是断面最小尺寸大于3米的构件或是水化热引起的环境温差超过25度的构件都可以成为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具有较宽厚的结构,较大的浇筑量,水热化的温度可能会超过25度以及施工难度大的特点。 二、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1、施工准备工作 1.1施工准备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施工应同时满足生产工艺和设计规范的要求,其水平施工缝的设置应满足规范中温度裂缝控制的要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可供选择的模板包括木模板、钢模板和钢木模板,其中木模板保温效果较好,而钢模板对保温不利,采用时应满足温控要求。施工前,应根据实际情况验算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制订温度控制技术方案,有效控制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升温峰值以及降温速率,防止施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温度裂缝,确保施工质量。 1.2、混合料配合比及其材料 为了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泥水化速率过快而形成过大的温度应力,施工单位在经设计单位同意的前提下,且满足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20,可采用混凝土试件60天后的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交工验收及评定的依据。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在确保满足设计所要求的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及工作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水泥剂量,并以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升温速度为原则,以此降低混凝土浇筑时的降温速率和内外温差控制的难度,同时减少后期养护费用。根据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特点,建议混凝土公司根据施工图纸的相关要求提前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试配,并根据其结果进行优化,建议设计配合比采用60天的后期强度,这可以有效地减少水泥用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气候条件和材料的实际含水量等情况变化,对配合比进行及时的调整,应尽量避免在暴雨天气进行混凝土施工。要求到达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坍落度应在140mm-180mm,砂率为38%-42%,水胶比应≤0.55,拌合水的用量应≤175kg/m3,混凝土泌水量不宜≥10L/m3。 2、混凝土浇筑 2.1在开始用砼泵进行浇筑前,应对泵管内壁用清水进行湿润,以免使用过程中发生堵管的现象;在确定泵管可以正常使用之后,再用水泥砂浆或者不含粗骨料的砂浆对砼泵进行润滑,注意砂浆的分散,避免砂浆浇筑在一处;在浇筑的过程中不要出现停顿,不得以暂停的时候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所以在使用前应该对料斗进行检查,保证浇筑过程的连续顺利进行。最后,砼泵一定要有专业的、受过培训的人员按照使用说明严格操作,保证砼泵发挥作用。 2.2浇筑的过程中因该在2到3米的范围内垂直于模板水平布料,每一层的浇筑候补不要超过500毫米,当超过这个数值时就应该采用坡度浇灌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防止缝隙的出现又能保证水热化温度的保留。(3)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会出现泌水,应在实现安排清理的人员,防止泌水堆积引起构件麻面、开裂或是降低混凝土的强度等问题;当然,为了避免泌水的麻烦,在混凝土配比的过程中可以缩小水灰的比例或是减少外加剂的使用,对凝结时间进行控制等办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4)在浇筑完成2到3小时的时候可以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抹平处理,在初凝前用振捣器多次碾压,之后再次进行抹平,收水后,便可以进行二次抹面的工作了,全部完成后要在混凝土表面铺上塑料薄膜或是草帘进行保护。(5)在对地下室顶板进行浇筑的时候应该按照无缝混凝土的施工方案进行,浇筑开始于对地下一层墙板的浇筑,直至混凝土浇筑到了顶板的大梁下口,才能够进行顶板的浇筑。顶板浇筑的过程中裂缝多出现在初凝到终凝这段时间内,所以要注意对裂缝的控制,可以通过对顶板进行搓平、抹压的方式来减少裂缝的产生。 3、确定保温材料的厚度,预测混凝土表面温度 混凝土中心最大温升达47.3℃,假如浇筑温度是30℃,混凝土中心温度将达77.3℃。如果环境平均温度Tq=(35+23)/2=29℃。两者平均温差将有48.3℃,这是无论如何不能允许的。解决办法是在混凝土开始降温时,在其表面覆盖保温材料,使表层混凝土温度提高,达到减小混凝土内表温差的目的。一般规定:混凝土内表温差T1-T2≤25℃对于较厚的混凝土,此温差值可适当放宽。由此可见,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大体积混凝上在降温阶段要“保温”养护。 经过考虑可提出两种养护方案供施工时选择。一种是盖一层塑料薄膜和一层3cm厚的防水岩棉被。另一种是蓄水2~12cm养护,深度随当时混凝土内外温差增减。前者的优点是保温性能较好,可缩小混凝土内表温差,减慢降温速度,从而有利于混凝土抗裂,但缺点是可能因降温速度过慢而延长养护时间;但如遇环境温度骤降造成混凝土内表温差过大时,较难采取临时加强保温的措施。实际施工中采用了第一种养护方案,养护效果很好。塑料薄膜很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表面的潮湿,既保证了表层混凝土的强度增长,又使前3周的降温阶段不致出现干燥收缩,还保证了微膨胀剂充分发挥补偿收缩的作用。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一次浇筑量大,厚度大,强度等级高,在夏季炎热天气施工,技术难度大。混凝土浇筑后,经过3个星期保温保湿养护,效果理想。要施工好超厚、高强度等级的大体积混凝土,关键要有一个先进的混凝土配合比,有一套严谨的施工组织设计,有一套科学的养护工艺,有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 4、建筑大体积混凝土常见的问题和分析 通常来说,建筑的顶部施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会受到来自外部空气、温度、降水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施工难度也较大,再加上风吹日晒的作用,很可能会导致建筑大体积混凝土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地进行处理。常见的建筑混凝土大面积施工问题就是出现裂缝,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受日晒、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高温的天气和突降的雨水很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因为冷热不均及水分蒸发变得越来越干燥,而出现裂纹,这些裂纹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处理就很可能扩大蔓延。(2)水泥的用量不足影响工程建设。在进行建筑施工建设的时候,如果使用的水泥用量较少,不能起到防护作用,也很容易导致混凝土施工建设时出现裂缝。 对于混凝土的调配来说,一定不能忽视配比时的用水量,可以说水的用量与裂缝的出现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使用水泥的过程中,所含水量多少会直接影响混凝土施工面的收缩程度。如果施工表面的湿度不够,水分也不充足,就很容易出现表面裂纹。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不能够推脱责任,要积极地进行处理和解决。针对上述导致混凝土开裂的两个因素,施工建设人员要根据情况找出相应的对策。我们都知道人的表面皮肤如果缺少水分就很容易干裂,与之同理建筑物的表面如果缺少水分也会出现开裂,如果施工时不能保证建筑物外表滋润含有一定水分的话,就很难防止裂缝的出现。对于另一个诱因温度问题也要重视,大面积的使用混凝土,也容易出现较多问题,不过这些问题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应该针对实际问题做出实际的分析与思考,找到应对问题的最好对策。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建筑施工的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让混凝土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越来越好,混凝土施工建设的抗压性和安全性也逐步提高,不过相关施工建设单位还应该不断的采取多重手段,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温度与养护方法,来不断的改进性能。 建筑概论论文:概论建筑结构的检测及加固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也迎来了发展的难得机遇。在建设工程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物的质量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既被质量管理部门所监督,也被人民群众所关心。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持久性是结构设计首要考虑的方面,而检测建筑性能的工作也是很有必要执行的。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的检测以及加固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检测;加固 引言 结构的检测与加固技术可细分为检验测试技术、鉴定评估技术和加固改造技术。检验测试技术的基础,为鉴定与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基本数据。鉴定与评估技术是该项技术的关键,是连接检验测试技术与加固改造技术的重要环节,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和论证,确定影响结构性能的因素、各因素影响的程度、存在问题的性质,确定问题的处理方案。结构的加固与改造是针对结构存在问题的处理,包括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操作,是对全套技术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验证阶段。 一、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意义 建筑结构的可靠安全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是建筑工程的核心。建筑物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的条件下,也就是说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应满足建筑结构适用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二、建筑结构检测 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是在对建筑物进行检测、鉴定的基础上,对建筑物进行整体或部分构件的加固,使原结构降低的安全性得以恢复,或者使建筑的使用功能满足新的要求。因此,进行改造加固设计之前,有必要对原有建筑结构进行检测鉴定并提出检测报告和鉴定报告,为改造设计提供依据。对于使用时间超过20年以上的建筑,检测鉴定的重要性尤其突出。而目前的加固改造市场,检测这一重要环节往往被严重的忽视了。原因就在于,一方面甲方往往首先由资金或工期的出发点去考虑项目,而且多数甲方对检测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另一方面,设计单位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多数没有彻底的坚持自己的观点。客观上来说,中国的加固行业从国家的规范、图集到市场体制都还没有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建筑结构的检测按照检测目标的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测、砌体结构检测、钢结构检测和地基基础及桩基检测。 三、建筑结构的可靠性鉴定与评估 对建筑物进行可靠性鉴定与评估,是建筑结构加固的依据。因此,对于先天不足或后天管理不善的建筑,或者由于不可抗力造成伤害的建筑,以及由于使用功能需要增层改造和步入“中老年”期需进行诊断、检查处理的建筑,都需要进行调查、检验,并作出科学的鉴定与评估。鉴定与评估可视具体情况一般按这样的程序:接受委托―初步调查―确定目的、范围―成立鉴定小组现场调查―安全性、使用性评级―可靠性评级―提出报告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对民用建筑的鉴定分为安全性的鉴定、正常使用性鉴定与可靠性鉴定。可靠性鉴定包括安全性鉴定与正常使用性鉴定;对工业建筑直接进行可靠性鉴定;对危险房屋进行综合性鉴定。最终对建筑结构进行评级,评级标准可按可靠性和危险性分为A,B,C,D或一、二、三、四等级。 四、建筑结构检测的内容 地震、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强度和稳定性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危险,一旦受到外界影响触发,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这就需要在建筑物遭受到外界灾害影响后,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或者适用性和耐久性进行评估,以确定建筑结构的安全程度,而评估的主要手段便是建筑结构检测。 1、常规的外观检测。如平整度、倾斜度、尺寸偏差等。此项检测是最传统的、最原始的检测方法。但也是最直观的检测方法。 2、强度检测。如材料强度、构件承载力、钢筋配置情况等。 3、结构内部缺陷的检测。 4、材料成分的化学分析,如混凝土的集料分析、钢材化学成份分析等。 五、建筑结构检测的常用检测方法 结构检测工作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按所检的结构种类把建筑结构检测方法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测、钢结构检测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检测等。对某些结构或构件,为获得其结构整体受力性能或构件承载力、刚度或抗裂性能,可进行结构或构件的整体性能的静力实荷检验。其中静力实荷检验可分为使用性能检验、承载力检验和破坏性检验。对某些重要建筑和大型的公共建筑还可进行结构的动力测试。 对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材料强度目前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是钻芯法和回弹法。钻芯法结果准确可靠,但会造成对结构物局部的损坏。非破损法中的回弹法、超声法、超声一回弹综合法所测试结果精度不高。拔出法是一种介于钻芯法和非破损检测方法之间的混凝土强度微破损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易行,适应性很强,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也较高,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检验评定手段。 对砌体结构的检测目前主要使用轴压法、原位单剪法、推出法、砂浆片剪切法、点荷法。这些检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的优点是直接测试砌体的强度参数,其缺点是试验工作量较大;间接法是测试与砂浆强度有关的物理参数,进而推定其强度,在实际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因测试工作简便,目前应用还比较广泛。检测方法的选用应综合考虑结构情况和建筑物的重要程度,选用直接或间接或两者综合的方法。 六、我国建筑业的考察检测基本设计思路与手法 设计思路首先考察建筑的寿命:耐久性――在一定的环境和使用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对病害及老化的抵抗而保持基本设计功能的能力。设计耐用年限――在正常使用维护条件下,建筑物不需做较大加固处理,就能保证结构安全和主要设计使用功能的年数,在结构设计中又称为“设计基准使用年限”。使用寿命――建筑物或其重要部分从投入使用到废弃不用的时间。建筑物的病害及根源:设计质量水平,特别是设计中对耐久性的考虑;建筑材料性质、质量满足耐久性要求的程度;施工质量和水平、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工艺措施。建筑物使用所处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大气、地下水、工业环境腐蚀因素。 加固原因大致如下:建筑物年久失修,结构有损伤或破坏,不能满足目前的使用要求或安全度不足;由于各种灾害事件的影响使结构产生裂缝或者破坏;施工质量低劣,如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有蜂窝、孔洞、露筋等缺陷,钢筋力学性能不符合设计要求;或砌体砌筑方法不当,造成通缝,空心砌块不按设计要求灌筑混凝土芯柱;或钢结构的焊接质量或焊缝高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修复加固受损构件应着重从安全可靠、简单易行及经济合理三方面综合考虑,加固后还需考虑对受损建筑的应力影响,同时注意被加固构件的施工方法及构造,确保加固构件可以与原结构共同工作。对受灾建筑的构件进行修复的施工方法与正常建设建筑物是不同的,修复加固时出现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受灾建筑不能再被修复甚至是永久损坏,所以修复加固建筑构件时一定要确保精心施工,保证修复加固的质量。 七、结构的加固与改造技术 随着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结构的改造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结构的加固技术在结构的改造中发挥了作用。此外,替代结构技术、改变传力途径技术、预应力技术、托梁拔柱技术、结构增层和加层技术,在结构的改造中由广大的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发明和创造出来。结构的加固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 新的加固材料的研制是推动加固技术发展的动力。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检测鉴定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检验测试仪器的发展,加固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材料的发展。由轻质、高强、抗腐蚀、耐高温的新材料构成的效果好、易施工的加固方法可推动加固材料的发展。 加固改造理论的提高是该项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方面。目前的加固基本上是针对构造和承载能力不足的构件,缺乏从结构总体上的把握与判别。在结构设计领域则有相应的理论,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强柱弱梁强节点等。目前的加固有时会适得其反。例如:对多层砖混结构的某一层墙体做夹板墙加固,使得该层墙体的钢度大幅度增加,形成与相临楼层的钢度差,对结构的抗震不利。此外还有加固后构件的承载能力提高,防火等级大幅度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靠加固理论的提高来解决。 结束语 科学检测手段和合理加固措施的综合运用,要建立在行业规范以及严谨工作作风的基础上。随着建筑材料的推陈出新,建筑物所出现的问题由大众化逐步发展成个体化,这就要求检测加固的手段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针对不同问题灵活解决,提升工作效率。完善的检测加固体系不仅能延长建筑物的服务年限、节省资源,更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影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建筑概论论文:概论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中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不仅仅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工程浇筑的施工进度,同时对工程建筑质量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本文主要对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 引言 当前,我国基建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施工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也已变得非常普遍。而混凝土作为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建筑施工材料,其自身浇筑和施工技术的好坏将会对建筑物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建筑施工中,施工单位必须对混凝土浇筑技术引起高度重视,抓紧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加大对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监测力度,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养护等一系列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间接的为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具有体形较大、结构较厚、使用钢筋较密、工程中混凝土用量较多、施工技术要求较高以及工程条件复杂等特点。在建筑工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混凝土因为水泥产生的水化热而形成的温度差,由于温度差而产生的温度应力会形成裂缝,严重影响建筑质量。为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和能正常使用,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从材料选择、工程施工技术保证措施等有关环节进行妥善处理,并做好相关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以此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能顺利施工。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其表面系数较小,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热释放相对集中,其内部的温升比较快。在混凝土内部温度和外部温度差异较大时,极易形成混凝土温度裂缝,影响建筑结构安全。 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常出现的问题 1、泌水现象 泌水现象指的是因为水泥有着极强的吸水性,而造成很多水从混凝土外部析出的现象。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使用的水越多,且其温度越低,那么其析出的水分也就越多。此外,混凝土的析出水量还会受到水泥颗粒大小及其物质组成的影响。在混凝土分层浇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泌水现象,分层作业的时间差的大小在此过程中对这一现象有着严重的影响,这一差值太大太小均不可以,如果这种时间差值设置地不合理,混凝土内部的起着粘结作用的应力显然不符合要求,泌水现象势必不可避免。 2、由温度因素而造成的裂缝 在混凝土不断变硬的过程中,混凝土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热,却很难散发,从而使得其内部温度逐渐增加,再加上混凝土内部的散热速率远远小于其外部的散热速率,如此混凝土表里之间的温度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值,从而造成混凝土表里分别承受着不同性质的应力,如果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小于这一温度应力时,混凝土中就极易出现此种裂缝。 3、由于干燥收缩而引起的缝隙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往往使用泵送方法进行作业,这种方法使得混凝土中的水分相当多,含量较多的是游离水,等到混凝土变得坚硬之后,因为这种游离水的大量挥发,所以,混凝土就会变得非常干燥,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收缩,又因为边界条件的限制和混凝土中存在的收缩变形,使得很凝土结构中出现了非常大的拉应力,如果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大于或等于这一拉应力,那么混凝土中就不会有裂隙出现,其结构是稳定的;否则,混凝土中就会出现裂隙,导致其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 4、施工中形成的冷缝 冷缝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实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出现的各种形状的质量缝,其形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现实中的种种情况使得混凝土得不到有效供应;第二,实际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方式方法不合理。这种问题往往存在于混凝土分层浇筑这一工序中,主要是由于两相邻混凝土分层浇筑的时间设置地不合理,如果在第一层混凝土的浇筑初凝时间大于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那么混凝土连续浇筑作业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冷缝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这种问题就会使得两相邻混凝土层之间结合得不太好,从而造成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严重下降。 三、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1、混凝土优化设计 混凝土的混合比例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配合比例的设计的主要要求是:既要保证设计强度,又要大幅度降低水化热;既要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可泵性,又要降低水泥和水的用量。除此之外,严格禁止与其它品牌水泥混合使用,不同等级水泥之间以及旋窑与机立窑水泥之间都不得混合使用,以免影响混凝土性能。混凝土所用水、砂、石经检验应符合使用标准,避免用污染水及带有污泥的砂、石来配制混凝土。对普通结构混凝土,应控制合理的水灰比。其中水泥、砂、石子、水之间的比例,应根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混凝土等级配合比。 2、混凝土原料的选取 上文提到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混凝土及相关配料与水搅拌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为了减低混凝土中的产生的大量热能,需要对混凝土中的水泥进行控制,因为混凝土中水泥化过程产生水化人温度。所以,混凝土的配料需要重新分配,通过选择适当的原材料和正确的分配比例,达到有效的降低混凝土水化热,产生大量的热能。混凝土原料的具体选取办法是选取低水化热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同时采用适合建筑当地建设的混凝土,混泥土中的原料需要进行筛选。如在乌鲁木齐地区建设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要根据当地的土质使用适当的混泥土的原料。所以,混凝土中的土、碎石、砂需要慎重考虑。 混泥土的原料选用准确是制作混凝土的第一步,混凝土的配比是混凝土制造第二步也是形成混凝土最重要的部分,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对混凝土使用的标准化规定确定混凝土原料的配比,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混凝土,所以在混凝土按照混凝土配比标准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避免混凝土配比中出现差错。 3、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良好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科学与否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需采取以下措施:对用水量和水泥用量需进行严格把关,保证含泥量符合规范要求,骨料级配适当,制定专题方案支设和拆除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时必须防止定位筋,钢筋,模板等的变形和移动。由于大体积混凝土通常是采用泵送浇筑,因此配合比设计需从两方面进行考虑――降低单位水泥量及泵送要求。水泥用量不能过多,每平方米用量在300kg-320kg之间最为理想,不超过450kg。砂率应严格控制在45%-55%上下,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就能保证大幅降低水化热,确保黄泥塘具有良好和易性,降低水泥和水的用量。 4、选用合适的混凝土浇筑方式 在建筑施工中为了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热散发,通常选用砖模或木模。若要采用钢模,需考虑到它散发热量较快,会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变大的特点,还必须要采取额外的保温措施。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可在遵循整体性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混凝土供应,钢筋疏密,结构大小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斜面分层,分层分段等方式进行,保证混凝土厚度均匀上升。在混凝土浇筑时,要保证在浇筑好上一层之后下一层才初凝完毕,这样就能够避免在上浇筑层和下浇筑层之间产生施工缝,需采用二次振捣法,保证良好的接搓,从而提高密实度,分层厚度推荐为20-30cm。需安排专人进行混凝土振捣,且最好在振捣前进行相关培训,并安排专人监督,防止振捣不实或漏振,最大程度保证振捣质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宜在正常振捣环节外,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可强化混凝土密实性,排除钢筋下的空气以及大粒胫骨料,消除干缩裂缝。 5、混凝土的拆模控制 混凝土在实际温度养护的条件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混凝土中心表面最低温度控制在25℃以内,预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降不超过9℃以上允许拆模;混凝土浇筑后,由于内部较表面散热快,会形成内外温差,表面收缩受内部约束产生拉应力,这种拉应力通常很小,不至于超过混凝土的抗扣强度而产生裂缝。但是,如果此时受到冷空气的袭击,或者过分通风散热,使表面温度降温过火就很易导敛裂缝的产生。 6、混凝土养护 养护工作对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能力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等表面压平后,则需要在表面进行洒水,再覆盖塑料薄膜,最后则需要在塑料膜上面覆盖保温材料,这样在夜晚温度较低时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温作用,但在中午温度较高时则需要把保温材料揭开,进行散热。同时为了有效的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则需要在底层塑料薄膜下设置补水软管,根据表面的湿润情况进行适当的注水,需要有专人进行养护的看护工作。在大体积混凝土初凝前还需要进行搓压工作,通过搓压可以有效的防止面层起粉和塑性收缩的发生,但在最后一次搓压进行时,则需要采用“边掀开、边搓压、边覆盖”的措施。比如:在城市的高楼建设工程中,混凝土养护是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的部分。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超高层建筑的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然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出现的裂缝使高层建筑的承载能力、使用寿命以及安全因子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裂缝进行仔细研究,以便可以在建筑施工过程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性以及建筑本身具有的稳定性。 建筑概论论文:建筑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措施及管理概论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日益增多,对建筑施工质量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在建筑施工中,常常会遇到的施工质量问题就是建筑出现裂缝。建筑结构施工中裂缝的产生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对于混凝土的整体性、耐久性以及防渗能力都带来了不小的破坏,给建筑物的使用带来隐患。本文主要根据建筑结构施工中产生的裂缝的种类以及原因,提出了施工中避免裂缝产生的措施和管理方法。 关键字:建筑裂缝;产生原因;解决措施 引言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现代建筑大量兴起。建筑的结构都是以钢盘混凝土为结构主体,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由于地基的不均匀下沉,会使得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刀,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以及材料的强度不能够达到要求的时候,就会出现建筑物的裂缝。混凝土裂缝对于建筑的伤害是致命的,一旦建筑中产生破坏性的裂缝,那么对于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结构的安全性等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存在不同质量的安全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缝是在所难免的,因而解决混凝土的裂缝产生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一、建筑施工中产生工程裂缝的原因分析 1、引起裂缝的首要原因是混凝土的收缩 众所周知,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体积逐渐缩小,产生收缩,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展。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开裂的部位往往产生在应压力相对集中的地方。 2、施工技术不当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浇捣混凝土,如果在此过程中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都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密度和实在性,造成混凝土的质地不高,成品质量不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建筑工程的要求,造成不必要的工程裂缝的出现,诱发一系列的工程问题。在施工的过程中,有些工作人员工作不细致,同时也有的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在对混凝土的外围就行抹面整修的时候,没有做到混凝土所需要的次数,这样也会造成工程建筑的裂缝出现,这些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且建筑工程的早期养护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建筑物得不到好的养护就会造成混凝土的脱水和脱皮而出现裂缝。 3、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负筋下沉产生裂缝 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混凝土裂缝。施工中不注意钢筋的保护,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钢筋弯曲变形、下沉,保护层过大,导致板面裂缝。 4、原料配比不均匀 配合比不当是指水泥的用量较大、含砂率不适当、骨料种类不良选用外等。由于原材料各部分比例搭配不均匀,在施工中经常出现离析现象,从而导致同一块混凝土的不同部位强度不均匀,部分抗拉能力低,因此出现裂缝。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导致裂缝的产生。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也可以使楼板产生裂缝。可添加掺合料及外加剂,粉煤灰是我国当前普遍使用的掺合料,可提高混凝土的易性,从而大大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效能和可靠性。 5、混凝土自身材质方面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混凝土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施工材料,混凝土一般是指用水泥作为胶凝的材料,砂和石作为集料,和水严格的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而成配合,再经一定时间的搅拌、成型以及养护而获取的水泥混凝土,其又称之为砼。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用量以及其使用的频率都是比较大的,所以要想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防止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裂缝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要调试好混凝土的配量,还要严格的管理混凝土的使用的过程。混凝土本身的抗压的强度是很高的,但是其拉伸的强度相对于抗压的强度不是很高,所以,混凝土的调试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其的抗压强度以及其拉伸的强度。现今,许多的建筑施工人员很难把握混凝土调配的黄金配比,这样不恰当的调配就将会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进而也就导致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裂缝现象的发生。 二、避免建筑施工中裂缝出现的控制措施和管理研究 1、结构设计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在建筑设计中,应保证建筑平面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应力裂缝。若不能避免形状突变,如在孔洞和变断面的转角部位,由于温度收缩也会引起应力集中,这时应作局部处理,做成逐渐变化的过渡形式,同时还应加配钢筋,以保证其稳定性。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应适当加强。建筑长度较长时,要按照相关规范合理布置伸缩缝、后浇带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受力较小,影响不大的部位设置施工缝,引导裂缝在此处产生,然后集中处理。对非屋面板的楼层板钢筋也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至少部分面筋拉通。 对于阳台板,由于受到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必须采用双层双向配筋;采用热轧带肋钢筋密布,既可避免光圆钢筋被踩踏变形的缺点,又增强了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大小阳角处楼板角部应在原配筋的基础上,上下表面均设置7 根放射形筋,防止楼板 45°斜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梁两侧增设足够的腰筋,保证 200mm 间距一道。设计人员要本着科学合理、负责的原则保证施工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避免断裂的产生。 2、施工选材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依据建筑工程的确切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类型,在调配混凝土时,要关注砂石、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尽量避免或者不采用高强度的水泥来调制,在调制时,要严格按照混凝土的配制标准和比列进行,同时可以根据现实施工的要求添加一定的外加剂,合理设计混凝土的坍落度,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准确针对现场原材料的情况进行调整,解决问题,做好建筑物初步养护工作。 3、施工图的配筋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结构设计应妥善处理构件配筋的抗、放关系,避免设计时结构断面带来的应力集中,同时要采取有效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技术。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发现很多的工程建筑裂缝大都是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质变出现的,所以我们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掺用膨胀剂等。同时,设计人员应注意对构造钢筋的配置,强化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敢于质疑,敢于实践,若发现施工图中有问题就要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4、提高监理队伍的素质和监理能力 要想规避建筑裂缝的出现就需要高素质的监理来监督工作,因此就必须提高监理队伍的素质和监理能力。对监理单位的审批一定要严格,不符合监理单位混凝土使用标准的一定让其达到资质标准才可审批,绝对不能让其蒙混过关,另外,对于没有独立实体的监理单位也不能审批。监理单位定期为监理人员提供培训,以便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更何况监理工作本身就需要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很好的应变能力,所以作为监理单位,就应该具备该有的能力,要具备工程施工的监理能力,要具备设计监理能力。要具备工程质量的控制能力,要具备进度和投资的控制能力。由此看来,为了发展监理事业,监理单位必须要配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才能认真负责,以专业的技术解决裂缝的相关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施工中裂缝的情况会经常出现,在认知到出现裂缝的原因之后就可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此类情况的发生,此文对裂缝控制的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而且这些措施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在建筑施工中出现裂缝问题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建筑概论论文:概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措施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建设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单位工程的体量、建筑高度、结构的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加,对安全防护的要求也必须相应提高。就此本文针对现阶段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一些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建筑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业的队伍规模也逐渐扩大。有些企业为了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的重要,轻视了施工过程中的现场安全的重要作用,致使事故频繁发生。这样不仅给企业和国家带来财产的损失,同时还给伤亡人员的家属带来沉重打击。企业因此降低资质影响投标。 一、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概述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其施工材料、与施工人员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关系密切,所以,无论是哪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相应的安全问题出现,很容易引发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目前,建筑工程的施工场地中主要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有:第一,施工场地中所需要管理的安全项目相对较多,工程管理者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可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因为部分管理者的思想认识比较差,在管理施工场地的时候比较松散,再加上对施工工艺比较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发现并预防潜在的一些安全隐患,从而致使施工场地的危险性增加,安全管理的效率也不高。第二,很大一部分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构建及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并且未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管理施工场地的安全等,从而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管力度不强,无法贯彻落实有效可行的安全管理措施。第三,一些建筑施工单位片面强调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主要构建较多的质量管理制度,从而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比较缺乏且不健全,造成了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进度比较滞后,非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针对上述的相关安全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来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国内建筑行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执行不力不足 实践中可以看到,随着国内对建筑行业发展的不断规范化建设,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很多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依然不容乐观,安全隐患问题屡见不鲜;同时,实践中还存在着违章办事、安全管理查工作落实不到位以及执行力不足等问题,法律警戒、制度上的约束力难以真正体现。此外,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实的地区,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所谓的经济快速发展,严重忽视了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建筑市场混乱,挂靠、分包转包现象普遍 调查发现,当前建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为了谋取不法利益,很多无资质的单位或者小承包队,挂靠在有资质的单位上,越级承包工程项目,为了获取利益,不惜偷工减料,以致于各类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在该种情况下,常见的现象是一个大型的建筑工程项目被层层的转分包成很多小项目,分包商也比较多,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各自为政的现行非常的普遍,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埋下了安全管理隐患。对于那些挂靠的小分包队而言,他们的技术不过硬、建筑施工条件不具备,应从很难缺乏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安全资金资金不舍得投入,粗制滥造、滥竽充数。比如,升降机、塔吊等大型的机械设备应用过程中,因钢索、缆绳等不符合要求,安全防护网强度太小、质量太差,因此很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违反安全规程操作的现象非常的普遍 对于建筑从业人员而言,多数是务工的农民,该群体的特点非常的鲜明,即多以血缘、地缘以及业缘关系而集聚在一起,通过亲友的介绍,跟着一个包工头进程揽活,置于专业的施工技能、高素质等品质,根本谈不上。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就业不稳定、人员流动性非常的大;传统的思想观念成为农民工安全意识差、安全保护能力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他们看来脏、重、累以及苦和险等工作,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根本就不在乎,以致于安全事故发生时,都是致命性的。 4、施工单位管理、安全投入不到位 首先,很多施工单位内部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对安全制度和岗位责任更是马马虎虎,甚至存在许多违规行为。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项目挂靠的问题,尤其是建筑行业,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实力资质纯粹靠挂靠来取得建设项目的资格,导致许多挂靠项目得不到妥善的管理,有些甚至没有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 施工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质量管理检查走马观花。另外,设计方案没有考虑实际施工现场状况,导致方案与施工现场不符,容易发生错误或存在隐患。 其次,由于企业对施工安全管理不够重视,认为安全管理资金的投入加大了成本,是一种浪费,因此许多企业对于安全管理工作很少能够做到全面到位。大部分企业对项目工程不愿增加安全投入,缺少施工现场安全措施费用、安全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机械设备、工具、附件等有缺陷,对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面罩等也无法保障。 三、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议 1、建立健全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保障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针对当前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管理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多数安全故障的发生与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以及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有关。因此,实践中应当建立健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保障制度(如下图所示),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制度不能只是停留在制定上,而是应当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一项制度能够落实和执行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制定和存在的价值。具体实施方法是从建筑企业入手,充分利用责任、制度规范施工行为;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一套自下而上、层层挂钩的生产安全管理体系和保障制度。同时,还要层层签订建筑项目安全生产责任书,将措施、责任以及思想和组织等,有效的落实到位。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一定要从工作环境、建筑实际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比如消防管理、材料采购及验收、机械操作、文明卫生以及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相信将这些制度切实落实到位,必然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2、加强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管理 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当做好现场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这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关系着建筑施工质量、成本以及施工进度等。因此,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施工现场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升,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确保建筑施工操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求对项目施工图纸认真分析和全面认知,全面了解相关技术要领,并且对建筑项目施工条件科学评估,加强建筑施工工序的科学优化。第三,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具体施工细节,合理设计施工方案。第四,做好技术交底,全部施工人员都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以此来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3、细化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要求 首先,在施工现场明显的位置悬挂标牌、安全标志。在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入口位置,设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工程概况牌、监管电话牌、建筑安全生产规定牌以及施工消防保卫牌和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牌,以此来接受监督;在场区有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等危险部分应悬挂安全标志牌。其次,施工现场周围用设置封闭围栏。市区施工过程中,高度应当在1.8米以上,场内地坪硬化处理,确保到道路坚实畅通性。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洞、孔、口以及沟、井等,应设围挡、或者警示标志,尤其在夜间应设置警示灯;施工脚手架应按标准要求进行设计,选用符合规定的器具,以专项安全施工组织为基础对其进行设计和搭建,并用绿色密目式安全网封闭。进入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员,一律要配戴安全帽,独立悬空作业过程中,还要配挂安全带。 4、确定重点,加大投入 “物”的安全管理包括文明施工和对安全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对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予以保证,对现场所需的设备和设施、安全防护用品给予配备。其次是查找危险源,寻找安全控制点,施工企业纷纷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贯标认证来规范企业的安全管理。这一管理体系之所以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辨识,找出安全控制点,把握安全管理的关键。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各个施工环节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危害性的评价,对重大危险源列出清单,同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找出我们安全管理的关键点、最危险点。 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安装、拆卸、顶升、验收、使用和维修保养等情况;起重机械司机、信号工、司索工等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脚手架工程:落地式钢管扣件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验收及使用等情况;脚手架搭设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深基坑工程:土方开挖、基坑支护、临边防护、变形监测等情况,各环节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及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规范要求。使我们能够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有的放矢,有轻有重。 5、加强施工企业与政府监管控制职能 首先,施工企业与政府应改变安全管理工作中传统的落后的监管方式,一方面施工企业与政府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监管方式,从多方面实施建立综合监管方式;另外一方面,政府监管应建立监管队伍,实行主动出击的原则,不区分普通工程建设项目还是特殊重要在建项目,不论项目是在建或拆除,全盘将所有工程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其次,各级企业负责人与政府应该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特别是各级政府应该将安全管理工作列于整个施工进程中的首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责任制,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好道路;各级企业政府还应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到各单位部门及其负责人,建立安全监管小组,定期对项目某阶段的安全管理进行汇报总结; 结束语 一个事故不断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不断的建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也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所无法承受的,因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应该引起越来越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关注,尊重生命、关注安全。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力量,降低企业成本,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推动企业正常健康快速发展。 建筑概论论文:建筑电气节能概论 摘要: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能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绿色建筑,能够最有效利用能源,降低污染,节地、节能、节水,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能源紧张的今天,建筑电气节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对建筑电气节能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节能,建筑电气,照明,供配电节能 引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被严重透支,资源日益短缺。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第二:土地资源紧张.城市用地存在巨大需求,可供土地严重短缺;第三: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具有全球规模。第四:能源问题。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低效利用问题。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却普遍低下。在资源消耗过快、环保负荷日重的情况下,能源的高效利用也越来越重要,节能、降耗、减排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体现出来。《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必须把节能工作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节能是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一、建筑节能是节能、降耗、减排的重点领域,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民用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活动。支持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开发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对于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的建筑节能工作与上世纪70年代已经展开。日本的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35~40%,早在1980年,日本就了“建筑物的节能标准”告示,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已经颁布了节能法、循环性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建设再利用法、容器再利用法等七项法律,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到2030年的目标是达到70,较2003年减少30%(以上数据来自《日本新兴产业调研系列报告》)。 我国的建筑节能起步较晚。直到1986年建设部推出了第一部关于节能的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节能率要求30%。1995年12月,建设部又颁布了第二个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JGJ26-95),节能率要求50%。199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5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这部条例对健全建筑节能工作机制、规范政府管理行为、明确主体权利义务、依法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作出了规定。建筑节能已成为全社会能源节约的重点领域。 现代建筑中广泛采用了变压器、空调、电动机、照明、电梯等耗能系统。建筑电气能源消耗在建筑能耗中占据了较大比重,所以,电气节能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 二、在电能消耗中,照明用电占发电总量的比例:发达国家是19%,我国是10%。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提倡绿色照明。绿色照明是指以提高照明效率、节约电力、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照明设计与控制方法,主要包含三项内容:照明设施、照明设计及照明维护管理。绿色照明”实际上是对采用节约电能、保护环境照明系统即照明节能的形象性说法。 三、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规定:照明方面节能措施主要有(1)、充分利用天然光源,应采取分区控制灯光,公共场所、室外照明宜集中遥控节能管理或采用自动光控装置。(2)、采用高光效光源、高效灯具和节能器材,尽量减少采用白炽灯,有效控制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节能要求越来越迫切LED照明应运而生。据估算,我国照明用电约占总用电量的12%,2010年我国总发电量为3万亿度,假如半导体照明进入1/3的照明市场,就可节电30%,即年节电1000亿度,至少相当于三峡工程的发电量(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经济导报)。LED作为一种节能无污染的电光源,可以和绿色能源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真正的绿色节能用电系统,其中与太阳能应用相结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LED太阳能路灯还有优良的气候耐性、温度耐性和超长的工作寿命。该路灯配用合适的蓄电池,在连续1周不见阳光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电力供应。(3)、正确选择照明方案,应优先采用分区一般照明方式。(4)、灯具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清洁维护和更换光源。 四、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节能方法:(1)、减少线路损耗。我国的线损率比一些发达国家要高。在一个工程中,线路纵横交错,使用的导线及电缆不计其数, 所以在线路上消耗的有功功率相当大,必须减少线路能耗。减少线路损耗的方法有:选用低电阻率材质做导线,减小导线长度,增大导线截面,优化电网结构,选择最合理的供电路线。(2)、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一是变压器无功功率损耗很多, 应考虑在一次侧装设静电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二是目前的建筑设计绝大部分采用二次集中补偿。(3)、减少变压器的功率损耗,合理选择变压器的负载率,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以防止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浪费。(4)合理选择变配电室的位置。(5)、电动机的节能。主要是减少电机轻载和空载运行。(6)、智能控制。对空调、变配电、安防、照明等基于计算机控制平台统一管理,实现节能、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服务。 结束语: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已经成为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以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 建筑概论论文:概论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法 概述: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多,能源紧张越来越成为人类的焦点。“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个行业都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基于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理念。在建筑规划的节能设计、室外空间环境和绿化的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地面节能设计、建筑设备的节能设计、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节能设计以及节能建筑设计的细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节能建筑 设计方法 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成就显著。长期以来,投资建设项目时,我们往往只注重如何降低施工成本,然而忽略了建设项目未来的成本(包括操作费用,维修费用和报废处置费等)。事实证明:建设项目未来成本往往都大于施工成本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降低建设项目的施工成本,更要考虑到建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经济性、合理性,环保性。 全寿命周期,是指寿命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而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是指建筑的寿命周期,是建筑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是:主要的部分项目从构思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可分为项目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包括设计和施工阶段项目),使用和维护阶段,拆除阶段。 建筑节能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生资源利用及其资源的再利用。降低建筑能耗,科学利用资源的同时,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建筑节能与其他节能目的不同的是,建筑节能需要在遵循绿色、环保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所在地的文化背景、材料制作以及该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 为了达到建筑的节能,这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针对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 建筑规划的节能设计 在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应准确的了解工程的实际规划状况,并结合规划中的每一环境,将节能理念渗入进去。在整个规划节能设计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选址、布局。 在建筑规划的整体过程中,不同区域之间有着不同的规划方式。 在一些寒冷北方地区,设计人员在建筑规划中,习惯性将建筑物布置在向阳与避风位置,以便建筑物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利用太阳能,避免建筑物热损失。 在一些炎热的南方地区,设计人员则要将建筑物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结合,加快空气热量流动,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 2) 建筑体型、朝向。 在建筑物的节能设计中,建筑物的朝向对建筑节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 室外空间环境和绿化的设计。 在建筑工程节能设计中,其室外空间环境和绿化的设计不仅关系着人们的审美效果,同时还关系着居住的舒适度。 在环境绿化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状况及当地的气候,选择与之相符的植物,最好以本地的植物为主,在确保植物成活率的同时,还能将绿化成本降到最低。 三、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 在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的过程中,针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主要体现在墙体节能设计、外窗节能设计以及屋顶节能设计等几个方面。 1) 墙体节能设计。 在整个建筑工程节能设计中,外墙作为整个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使用的材料性能将直接影响着住户的日常生活及建筑的实际消耗能量。在整个墙体节能技术中,其节能方式主要是通过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实现的。通过相应的施工技术,将其填入墙体内,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复合墙体,在提高墙体热阻性能的同时,还能确保墙体的实际施工质量。 2) 外窗节能设计。 在整个工程建筑中,窗户的核心功能在于实现建筑工程的采光、通风,同时也有着围护作用。在整个窗户的节能设计中,设计人员应结合工程的整体构造,严格控制窗墙面积的比例,然后选择保温隔热效果好的窗户。利用“DesignBuilder”软件对采用不同玻璃类型和窗墙比的建筑模型进行模拟比较。结果表明,在乌鲁木齐、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双层LoE玻璃最优;在昆明则应当选用单层反射玻璃。当南北立面窗户总面积固定时,乌鲁木齐、北京、上海、昆明四城市中最佳窗墙比分布为南立面40%,北立面15%;广州最佳窗墙比分布为南北立面各30%;与墓础模型相比较,当采用最佳玻璃种类和最优窗墙比分布时,建筑采暖制冷及照明总能耗可分别降低34%(乌鲁木齐),33%(北京),14%(上海),4%(广州),2%(昆明)。 3) 屋顶节能设计 屋顶节能主要是指通过在其屋顶上采取措施来实现建筑节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与建筑成本的投入。在科学设计理论指导下,能够充分调动建筑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如:隔热保温层的使用,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阻挡屋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屋顶绿化,既可以美化,又可以隔热保温;在我国一些南方地区,利用降水多和太阳光充足的自然条件,采用“储水节能环保屋顶”,斜顶、平顶的使用等。 四、 地面节能设计。 在建筑工程中,一般一层室内温度都低于以上几层。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要对地面进行的保温处理,进而使底层室内热效果得到提升。在设计中,使沿外墙一米范围内的夯内,填上足够厚的干炉渣,并在其上面做合理的混凝土面层。这是提高室内地面保温,减少散热量的设计中一个非常简单并且可行的保温措施。 五、 建筑设备的节能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建筑设备节能设计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采暖空调系统节能。 在采暖空调节能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从采暖系统热源出发,对其供暖系统进行完善,在提高系统供暖效果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降低供热系统的实际耗能量。在整个空调节能系统中,设计人员应避免空调节能使建筑过多接受太阳辐射,且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工程建筑的实际内部构造,将外窗大小与朝向相融合,以此来达到节能效果。 2) 电气和卫生器具的节能。 在建筑节能的设计中,电气及卫生器具的节能与人们的整个生活息息相关。针对电气节能,需要设计人员能够结合光源的实际状况,利用自然界的一切光源,并将其与实际设计相融合,确保电能的节约。 六、 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节能设计 在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工程的实际状况,利用可再生资源来实现工程的节能设计。 在整个可再生资源利用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利用太阳能光热在建筑中的实际作用,使用一定的技术将其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确保在节约生活能源的同时,还能提高能源的实际利用率。 2) 在可再生资源节能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当地工程的实际状况,将一些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提高工程节能的时效性。 七、 节能建筑设计的细节设计 节能建筑设计应从细节入手。 1) 为避免发生“热桥”反应,使用可靠的保温材料。 2) 在阳台,飘窗,外墙上阳台,空调的外机架,壁柱,装饰线条等外墙的出挑构件和附墙部位都要采取隔断热桥的措施,并要做好保温工作。 3) 窗口周围的要做好外墙保温。 4) 门,窗框与墙体之间以及抹灰层之间的缝隙,应使用科学材料进行密封; 5) 隔断墙、玻璃幕墙、梁、楼板等之间的空隙,应用保温材料填充。 结束语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新技术、新能源不断的涌现,绿色理念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运用,在提高建筑工程自身性能的同时,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节省了建筑资源,降低了工程成本。因此建筑节能理念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筑概论论文:生态建筑设计及其发展趋势概论 摘要:作为新兴事物的生态建筑,其在今后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地方还是比较多。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的迈进,机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也变得不可阻挡,可持续发展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与之相关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会带来建筑科学技术内容和建筑艺术创造的不断丰富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的不断前进。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 1869年由德国学者海格尔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其实关于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把传统的动植物研究上升为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共生与再生原则明确了不同物质间的合作共存与互利关系,以及自然界中有限的物质资源。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多种边缘学科,其中的生态建筑学就是生态学在规划和建筑领域的体现。运用共生与再生原则,在结合自然、拥有良好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方面进行实践研究。生态建筑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基点,将人作为发展的一部分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因此,生态建筑概念着眼于两方面:(1)提供健康有益的成长环境,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小环境;(2)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生态建筑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富于生气的环境,同时又控制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使用,实现索取与回报的平衡。 二、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和技术策略 历经数十年的实践发展,生态建筑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原则、思想、方法。如环境原则、健康原则、人文原则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节约原则,即著名的3R原则――Reduce(质与能量的消耗及效率的高低)、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循环使用及重复使用)。 本质上,生态建筑设计是由生态美学观、生态伦理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生态建筑和城市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人的行为与自然发展同等地位,这是生态设计最基本内涵。必须明白人是自然环境一部分,人的活动须建立在生态伦理道德基础上,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结合与协作。生态建筑存在的根本是对自然环境的关心,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首先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到建筑仅仅是环境中的一分子,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更多的关心。 2、因地制宜高效利用自然资源 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根据生态学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资源的经济利用,其首要是土地利用。今后城市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进行发展,为了有效地节省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建立充满人情味、亲和大自然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使城市地下、地面、空中有机协调的连接为立体网络。其次是生态平衡和建筑节能,也就是减少资源和材料消耗,如建筑保温材料和太阳能的利用就是这方面研究。 3、减少人工层次,更加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规律的重视,确定“生态优先”和“整体优先”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利用自然环境,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交融。 4、注重生态建筑地方性 任何一个城市建设、区域规划或单体建筑,都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其中包括地域地理因素、气候特征、建筑肌理特征、地方文化与风俗、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持久性和利用强度、当地的各限制条件等。 5、具有足够的弹性,包容未来科技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是一种动态的思想概念,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有足够弹性来适应未来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设备、建筑结构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根据以上原则,生态建筑设计可在以下几环节进行操作。首先,宏观环境上,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利用和开发。同时协调好城市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关系,在空间利用强度、方式、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相适应;区域规划要与城市整体环境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其次,微观环境上,如园林景观设计、单体建筑设计等,要做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灵活性和广泛性,所以其具体方式、途径、方法非常丰富,蕴含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三、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的建筑设计是个大问题,它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 信息时代更应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用高新科技,探索生活环境和生存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原则进行设计:(1)对涉及地域性、地方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文化脉络;(2)结合建筑功能要求,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3)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和蕴含能量意识,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破坏环境、高温能量、产生废物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开发利用旧的建筑材料、构件;(4)针对当地气候,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5)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资源降至最少;(6)减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及建材的浪费。 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以人为本”的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强调其自然方面因素,由自然性引发出时空中的循环延续,进而成为整体,使建筑生命周期成为设计中重要因素。建筑的时空延续性要求建筑设计创作需要在遵循自然前提下,从传统生活和工作形态中汲取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建筑科技和居住需求,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寻求建筑个性表达。这种延续使传统民居范式中的要素运用于现代建筑语言的创新中,其再现可是有形或无形,局部或全部,均可兼而有之,目的在给传统工作和生活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文明相辅相成。 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时空的延续性具有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雷同的建筑模式。然而,仅是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完全符合现代人要求。为此,还须考虑时空的全面性。完成了自然空间与人性空间的合理结合后,需考虑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工作方式的必要因素,主要有建筑的舒适性、生态性、适应性、文化性、信息性、智能性等。 四、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生态建筑正在西方国家得到大力推广,它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绿色设计是当今国际工业界的一种全新生产方式,“绿色消费”已成为发达国家公众生活的目标之一,它将促进人类新的绿色产业的出现,绿色设计和绿色建筑在人类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将会不断完善和成熟。日本、荷兰、德国、英国等国家已建成多幢生态办公楼。这些建筑采用的建材不影响人体健康,采用节能光源,不用空调。德国法兰克福还设立了生态住宅建筑学院,专门培养生态住宅设计人员。人类应回归自然,而住宅的生态化、城市的绿色设计恰恰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必然趋势。 结论 本文简要阐述了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其未来的发展作了探讨。虽然现阶段在我国生态建筑才刚刚兴起,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民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国家节能减排的持续深入人心,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定会在全国得到推广,生态建筑的发展不可小觑。 建筑概论论文: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概论 摘要:老年是人生较长的一个阶段, 老年人与住宅的关系最为密切, 老年人居住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老年住宅的设计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地维持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 提高其生活的自信心, 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居住环境。本文介绍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分类,探讨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分类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 有心理学上的、医学上的、社会学上的。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应当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住宅政策, 切实落实《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 并完善社区公共设施, 更加细致地安排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 让老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快乐。 一、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分类 老年人居住建筑根据养老方式可分为三类: 1、居家养老居住建筑 居家养老是我国的主要的养老模式。老年人住宅是居家养老的主要载体。老年人住宅又分为纯老户住宅和多代户住宅, 即只有老年人的住宅和老年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住宅。根据家庭供养模式和家庭人口结构的不同, 住宅的布局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依老年人与子女居住的分离程度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 (1)合住型 依老年人的专用居住部分在住宅套型中的分离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六种平面的组合: 居室分离型: 包括共用厕所和老年人专用厕所两种。 居室、厨房分离型: 包括浴厕共用和浴厕分离两种。 主要生活空间分离型: 包括门厅共用和门厅分离两种。 (2)邻居型 由本楼内两个居住套型组成。这种居住形式即有利于两代人生活完全独立, 又有利于两代人生活上的互相照料和感情上的交流。 两个居住套型近邻、共用一堵墙, 中间可打通联系。 两个居住套型在同一楼内, 但不邻接。 (3)分开型 老年家庭和年轻家庭高度独立, 但在同一居住区内, 符合现代居住潮流: “住得近, 分得开, 叫得应, 常来住”的模式。 2、社区养老居住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家庭很难满足居家养老的各种需求, 养老功能逐步社会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居家养老的居家方式提供了可能性, 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服务养老设施主要由下列内容构成: (1)增设和完善居住社区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①老年人日间活动中心:为低龄老人和健康老人提供文体、兴趣的空间, 并且可以解决午间的餐饮和休憩的需要;②托老所: 为平日需要照料和护理的老人提供餐饮、起居、护理、保健的服务; ③医疗保健: 包括小型医院、门诊所和保健站, 为老人常见病预防、保健、急救服务; ④老年人咨询中心: 包括老年人权益、房产、婚姻、再就业、旅游等老年问题开展咨询服务。 (2)扩大和完善居住社区绿地和场地的建设。增辟室外健身、休闲、交往和娱乐的场地; 扩大绿地面积, 增加绿地的功能和设备设施。 (3)建立家政服务中心, 兴办老年学校,开展各种生活服务, 如购物、家务、送餐、保健和陪读、陪聊的日常服务工作。 3、社会养老居住建筑 社会养老是由社会提供的养老机构接纳单身老人和老年夫妇居住, 并提供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综合服务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居住一般包括老年人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关怀医院等。老年人公寓根据其投资和服务对象性质不同可分为福利性老年人公寓和普通老年人公寓, 前者属于社会养老范畴是社会供养型老年人居住建筑; 后者是居家养老的范畴, 属家庭供养型老年人居住建筑。二者均是老年人设施, 属于设施养老范围。 (1)老年公寓 这是以家居形式为主, 辅助养老服务体系的老年人养老设施。在老年公寓内, 老人们独立分套自居, 或多个老人以家居形式半独立自居。根据老人需要照料的程度, 适当配置公用设施和服务管理人员。 (2)养老院( 福利院、敬老院) 主要接纳社会单身老人或老年夫妇, 提供集体居住的生活单元, 并提供生活、文化、娱乐、健康服务的老年人设施。 (3)护理院 接纳生活自理能力差, 活动能力差的老年人, 并重点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的老年人设施。 (4)安怀院 是专为无望康复的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的特殊老年人设施。 二、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 1、老年人住宅的选址与总平面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的老人住房建设一直未受重视,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再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考虑三代同住,即使有少量的敬老院也大都是为孤寡老人所建,选址往往在城市的边缘地区,采用院落式管理,相对封闭。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老人与社会的交流,忽视了老人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容易使老人在精神上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想法,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即使是现在所建的老年公寓,也有相当一部分在选址上也只考虑了周边的自然环境,而忽视了社区人文环境。建设得很好的社区街坊,一般都有可供老年人居住的良好环境,这里不仅有现成的公共设施,而且通常交通条件也较好,还有常常被忽视的优点就是这里可以得到来自青年、老年朋友和邻居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因此在建设场地的选择和总平面设计应考虑以下几点: (1)场地周边活动安全,不应以主要交通干线为界,保证购物、逛公园等一般室外活动不必穿过城市主要街道; (2)基本的地区公共设施如图书馆、保健服务、文娱设施等也都要靠近; (3)场地不宜直接邻近学校、儿童游乐场或为青年与成年人所活跃出入的娱乐区; (4)环境质量良好,环境符合老人的心理上的需求,对老人有较强的吸引力; (5)场地应有足够面积,以满足开展户外活动的要求。 (6)处理好合设或邻设的其他设施与住宅之间的关系,既提供公共交往空间,利于老人开展体育活动,又方便生活。 (7)生活气息浓郁,使老人们与各年龄段的居民们有各种各样的相互交往机会,避免产生与社会相隔绝,被社会所遗弃的消极心理; (8)设置坡道联系室内外空间,方便轮椅的使用; 2、老年人住宅的建筑设计要点 (1)采光优良,是目前衡量一套住宅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老年住宅采光,就不仅仅为了美观,还有特殊意义。老年住宅各个房间的门都应认真考虑,譬如,厨房和起居室,宜用玻璃和门扇,可以透光也可从外面看见,如果老人在厨房里滑倒,自己无法站起来或者晕过去了,外面的人就可以及时发现。否则,由于厨房抽油烟机的巨大响声,很容易把其他声音盖过。而在门上开一个玻璃窗户,声音传递就可以很方便了。推拉门,不用平开门; (2)玄关的设计。多数家庭中都没有扶手、坐凳,而且空间局促,由于凳子摆不下,致使老人一般需要扶着鞋柜等物的台面换鞋。此外,玄关还应该注意轮椅的收放空间问题住宅入口处面积要适当增大,门的宽度要适当增加,地面力求平坦,便于轮椅通过,并在老人经过处预留安装扶手的埋件 (3)老人容易摔倒,地面和浴池底都应防滑,浴池、厕所、楼梯及走廊两侧应设扶手,改变方向和高度的地方应用明显色彩; (4)老年人视力下降,易患各种眼疾,应提高房间照度,并抑制眩光,据日本分析,照度需提高2倍;各种设施上的文字说明应加大,以利老人识别。 (5)老人身高会缩短,有时高达6~7cm,因此,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应适当降低安装位置: (6)卫生间的设计。老人容易失禁,卫生间应靠近卧室,并设长明灯;卫生间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个容易出现意外伤害状况的所在。以选择淋浴还是浴缸这两样设备为例,大多数老人使用淋浴,尽管他们很喜欢使用浴缸,但确实后者比较危险。而我国在使用浴缸的条件上也有很多的不便,比如说热水、空间问题等,因此,浴缸不见得是适合老年人的洗浴方式。淋浴可以把使用浴缸进出而造成老人滑倒的危险降到最低。很多老人使用浴缸,因为体力问题,还需要配备一把坐凳,这样造成的温差很容易生发疾病。住宅可以考虑紧凑的设计,用省地营造便利,比如能用淋浴的帘子就不用淋浴屏,轮椅转圈的区位就可以扩大一些。如果非要用浴缸不可,就必须在适宜位置安装他们能够借力的扶手,尽量降低危险系数。卫生间洗面台下应凹进,以便老人可坐下将腿伸入操作。 (7)厕所宜用推拉门,不用平开门; (8)老人听力降低,应提高报警响; (9)厨房的设计则在于便利和安全的统一。如果是残障老人使用的厨房,就应该保证让他们坐上轮椅也可以正常操作,而不能是家里无人时,最基本的事情也做不到。以操作台为例,下部设计应留空,还有我们希望设计成连续操作台,这样坐在轮椅上也可以把一件东西搬到对面去。此外,还有炉灶和水池的位置关系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认为L形布局是最理想的,老人在轮椅的转圈范围内可以够到。 建筑概论论文:老年人居住建筑概论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关于老年人的居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已慢慢改变,传统的养老方式也已不再适用于现代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因此,目前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是发展社会养老,推广更符合现代人居住的养老设施建设。 关键词:老年人;建筑设计;需求;景观 面对我国老年人日益增多,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的现状,在建筑设计上更应该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主,这也是当前发展老年人设施建设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成的服务于老年人的社会机构有很多,但是大部分还是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等特点,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说,更趋向于在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里生活,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因此,老年人建筑更应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为主。 一、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分析 老年人阶段的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化又因人而异。有的老人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学习舞蹈,有的老人则更希望安静的多与家人相处。我们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和特点。1、信息的需求。老年人活动空间较小,但仍需获取社会信息,了解周围变化、市场行情,了解世情。 2、社会关怀理解和环境支持的需求。老年人渴望相互交往获得参与社会的平等机会,生活上则喜欢安静,但不希望寂寞。 3、工作的需求:这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更强烈,他们多数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以体现自身价值。 4、依存的需求:老年人往往对家庭生活依存心理加强,希望有亲人照顾,外出就医有人陪伴。 5、和睦的需求:老年人所处的社会角色、人际交往关系的巨大变迁,使之常常会有孤独感和寂寞感,需要亲朋好友的交往。 6、支配的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7、尊重的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消沉,埋下疾病的祸根。 8、求偶的需求:丧偶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极其沉重的打击,心理表现无助,希望有人照顾。 二、适合老年人的公共设施设置考虑到老年人体能及心理的特征,按照自理、介助到介护不同的生活状态,设置必要的医疗、娱乐、文教、社交、供应、管理等公共设施,组成健全的生活保障网络系统。 1、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身体机能,基地内的道路系统及交通组织上应以保护老年人的行动为前提,避免可能发生的环境伤害。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增强安全感,消除隐患。 2、要合理安排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棋牌中心、老年医疗急救康复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文化休闲活动,并能针对老年人的体能和常见病,提供相应的疗养设施和方便服务条件。 3、基地应有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需要。而且室外环境平坦、视野开阔,与庭院结合绿化、造园,组合成若干个户外活动中心。适当布置一些建筑小品,如绿化、喷泉、凉亭、长廊等,同时备设坐椅、灯具及活动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散步、晨练的户外场所。 三、老年人建筑设计要点 1、建筑设计要从老年人的安全出发,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相对完善的综合考虑,增加生活上的安全系数,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老年人由于生理老化,腿、脚动作逐渐变得不灵活,所以室内地面材料要求防滑,并排除高差和门槛;由于老年人的判别力、行动力急剧减退,所以室内应安装紧急呼叫装置,可以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使老人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在卫生间设置安全抓杆等必要的辅助设施,门最好设平开门,向外开启,并留有观察窗口,安装双向开启的插销;设置夜视灯,避免夜间老人起床摔倒。 2、建筑设计要从老人的心理出发,对各个功能空间大小进行控制,避免空间过大或过小对老人心理造成不适。 在各个使用功能空间之间连接部分的过道宽度一般保持在净宽1.8M,这样既可以步行通过也可以轮椅通过;通过式走道两侧墙面0.90m和0.65m高处宜设φ40~50mm的圆杆横向扶手,走道两侧墙面下部应设0.35m高的护墙板;老年人在行动中会有乏力感,体现在起立、下蹲比较困难,一般在需要起立、下蹲、坐、卧等地方设置与地面平行的安全抓杆两根相对地面标高0.3m和0.85m左右,两根相互垂直设置,或平行设置。在楼梯设置上,按照建筑设计专项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中的规定,楼梯踏步宽度大于等于300mm,踏步高度小于等于130mm。而且在建筑层数上面也有相应的限制,三层以上则需设置电梯等。3、建筑设计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设计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和个人护理的需要。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使用贴近自然的材料,并注意使老人的居室、卫生间、厨房容易清洁。在建筑色彩上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采用清新、明快、温暖的色调。老年人居室的色彩搭配应考虑个人爱好,因人而异。但要注意居室大色调的协调把握。比如在强调老人居室的厚重感时,要防止产生压抑感,居室的陈设不能一律呈灰暗色,而忽略明快、舒展的设计;在尊重老年人的色彩喜好时,尽量避免大面积的深颜色,以避免死板、沉闷感。另外老年人喜欢清净,居室的隔音性能要好。在老年人的居住空间里,家具十分重要,要具备宜人的功效,其形式的美感、色彩的刺激要符合老年人的审美经验和个性差异。而且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所以居室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同时设置种植菜地等区域,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根据老人们各自的体力情况,参加力所能及的养花、栽树、种蔬菜等趣味性劳动,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为老年人身心健康、安度晚年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老年人建筑的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上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将现在流行的园林设计手法用自然式的表现方法表达出来,给人营造一个丰富而有富于变化的环境。在不同的区域用孤植、群植、丛植等种植方式,来体现植物的个体美、群体美,从而营造一个自然的氛围。在植物搭配上,尽量体现季相变化,形成了“春花、夏荫、秋果、冬绿”的效果。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景物、材料,不仅具有一定的地方传统,而且使老年人不感到陌生,带来愉悦放松的感觉。五、结语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扶幼的传统美德。因此,我们设计者应结合具体实际,为老年人参与行为,进行周密的规划、组织与设计,保证他们具有年轻人的平等参与机会。根据老年人对设施的多样化要求提供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争取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设计目标,为老年人营造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这不仅是老年族群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每一建筑师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建筑概论论文:建筑砌块砌体施工技术的应用概论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筑砌块砌体的特性,阐明了施工前的准备即使施工中的质量要求,最后强调了砌块砌体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关键词】砌块砌体 施工技巧 保证措施 前言 为保证砌块砌体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对其材性及施工工艺进行摸索。通过施工实践,为我们在砌块砌体的施工方面积累宝贵的经验 一、建筑砌块砌体的特性 砌体强度偏低,不稳定。墙垛、柱子及窗间墙等砌体强度比设计规定的偏低,且随时间不断降低,甚至出现压碎和开裂现象。原因是砌块本身强度偏低,且硅酸盐砌块碳化对强度的降低影响较大,加上砌体砌筑质量难于保证等。 砌块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和龄期不足28 d 的及潮湿的砌块,不能砌筑上墙,严格控制抗渗性及相对含水率,运到施工现场的砌块严禁浇水、浸水润湿,当天气干燥炎热时,可少加喷水润湿,严禁使用断裂小砌块。砌筑时小砌块应底面朝上反砌于墙上,严禁雨淋,雨天不得施工,砌完的砌体宜进行防雨保护。砌块用砂浆为加入改性剂后配制的专用砂浆,它是由胶结料、细骨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混合材和外加剂等,按一定比例采用机械搅拌后,专门用于砌筑混凝土砌块的砌砂浆,简称砌块专用砂浆。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b15、Mb10、Mb7.5 和Mb5。砌体水平灰缝应按净面积计算≥90%;竖向灰缝的砂浆饱满度≥80%,常温下砌筑高度≤1.8 m,搅拌至用完砂浆的时间应≤2.5 h。砌筑应对孔错缝搭砌,从转角或定位处开始,纵横墙同时砌筑时应交错搭接,上下皮砌块的搭接长度应为主砌块长度一半(190 mm),最小搭接长度≥90%,外墙转角处严禁留直槎,临时间断处不得留直槎外,应从墙面伸出200 mm 砌成阴阳槎,宜延至门窗洞口。砌筑好灰缝砂浆达到“指纹硬化”时即刻进行勾缝,清水墙面应随砌随勾颖。对不密实或砌筑中被碰撞而灰缝开裂的应取出该砌块,重铺新鲜砂浆后砌筑。复合夹心墙体应先砌内叶承重墙片,即(190 系列)2 皮高,紧靠内墙放置保温材料,再起外叶墙片,中间留有10~20 mm 隔气层,内外墙片之间的水平缝和竖缝应随砌随刮平勾缝。当墙体竖向灰缝中出现2 皮通缝时,必须设一道钢筋网片,沿墙高每隔600 mm 设一道拉结网片,埋在墙体交接处或芯柱与墙体连接处的水平灰缝中。 二、 施工前的准备 1、 砖的准备 砖应按设计要求的数量、品种、强度等级及时组织进场,按砖的强度等级、外观、几何尺寸进行验收,并检查出厂合格证。常温下施工时,砖应提前1d~2d 浇水润湿,以水浸入砖内10mm左右为宜,避免砖干燥吸收砂浆中过多的水分而影响粘结力,并可除去砖表面的粉末。但浇水过多会产生砌体走样或滑动,使施工操作困难。 2、砂浆的准备 砌筑用砂浆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和混合砂浆。砂浆在砌体中的作用是传递上部荷载,粘结砌体,提高砌体的整体强度。砂浆种类选择及其等级的确定,应根据设计要求而定。一般水泥砂浆主要用于潮湿环境和强度要求较高的砌体。石灰砂浆主要用于砌筑干燥环境中以及强度要求不高的砌体。混合砂浆主要用于地面以上强度要求较高的砌体。 3、机具准备 砌筑前,必须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组织垂直和水平运输机械。其中垂直运输机械是影响砌筑工程施工速度的重要因素。常用的垂直运输机具有井架、龙门架、塔式起重机等。井架,通常带一个起重臂和吊盘,起重臂起重能力为5kN~10kN,在其外伸工作范围内也可进行一定的水平运输。吊盘起重量为10kN~15kN,可放置运料小车或其他散装材料。搭设高度一般为40m 左右,用缆风绳保持其稳定性。龙门架,它是由两根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门架。在龙门架上设置滑轮、导轨、吊盘、缆风绳等,进行材料、机具等的垂直运输。根据立柱结构不同,其起重量为5kN~15kN,门架高度为15m~30m。近年来为适应高层建筑施工的需要,采用附着方式的龙门架技术得到较快发展,如MSS-100 型龙门架的架设高度可达100m,SSE-100 型可达80m 等。水平运输除可由塔式起重机进行外,也可用双轮手推车或机动翻斗车进行。 二、砖砌体施工技术的质量要求 1、横平竖直 横平,即要求每一皮砖必须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每块砖必须摆平。为此,在施工时首先做好基础或楼面抄平工作。砌筑时严格按皮数杆挂线,将每皮砖砌平。竖直,即要求砌体表面轮廓垂直平整,竖向灰缝必须垂直对齐,对不齐而错位时,称为“游丁走缝”,会影响砌体的外观质量。墙体垂直与否,真接影响砌体的稳定性,墙面平整与否,影响墙体的外观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三皮一吊,五皮一靠”,随时检查砌体的横平竖直。检查墙面的平整度时,可采用塞尺塞进靠尺与墙面的缝隙中,检查此缝隙的大小。 2、灰浆饱满 砂浆在砌体中的主要作用是传递荷载,粘结砌体。砂浆饱满度不够将直接影响砌体内力的传递和整体性,所以施工验收规范规定砂浆饱满度水平灰缝不低于80%,且灰缝厚度控制在10mm±2mm 之间。影响砂浆饱满度的主要因素有: 砂浆的和易性。和易性好的砂浆不仅操作方便,而且铺灰厚度均匀,也容易达到砂浆饱满度要求。虽然混合砂浆的抗压强度比水泥砂浆低,但水泥砂浆的和易性要比混合砂浆的和易性差,因此砌体结构施工时常采用混合砂浆进行砌筑。 3、上下错缝 为了保证砌体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应选择合理的组砌形式,使上下两皮砖的竖缝相互错开至少1 /4 的砖长; 不准出现通缝,否则在垂直荷载的作用下,砌体会由于“通缝”丧失整体性而影响强度。同时,纵横墙交接、转角处,应相互咬合牢固可靠。 三、砌块砌体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每层墙的最下和最上一皮,梁或梁垫的下面,墙的阶台水平面上以及挑檐、腰线,均应砌丁砖。宽度小于1 米的窗间墙应用整砖砌筑。半头砖和破损的砖,应分散砌在墙心和受力较小的部位。 2、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的厚度一般为10毫米,其波动幅度应在8~12 毫米的范围内。砌筑砂浆的流动性应为7~10 厘米。灌缝应用流动性较大的砂浆,严禁用水冲浆浇灌灰缝。拌合好的砂浆,应一次用完,不能过夜。砖的边角不要碰准线(边角离准线2 毫米左右)。每砌5~6 皮砖后,用靠尺检查墙面的垂直度和平整度,其方法:将靠尺靠贴墙面,当线锤与墨线重合为合格,不重合则表示墙砌歪了;靠尺与墙面贴合紧密表示平整。 3、在门窗框边砌砖时,先用线锤吊正门窗框,框与墙接触面应留8~10 毫米的缝隙;窗台板砖面与窗框下窗头底离空30~35 毫米,以便粉刷完工后框底离空10~15 毫米,杜绝窗台渗漏返水。洞口墙阳角要吊正,防腐木砖、木门窗框每边至少砌入两块。 4、墙的转角及交接处应同时砌起,如必须间断时,在间断处应留斜槎(又称踏步槎),斜槎高度不大于1.2 米,其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三分之二。如留斜槎确有困难时,也可留成直槎,但应在水平灰缝中加设拉筋,其数量为每半砖厚度不得小于一根直径至少4 毫米的钢筋,间距沿墙高不得超过0.5 米;埋入长度从墙的留槎处算起,每边均不少于50 厘米;末端尚应做成90°的弯钩。墙的转角处不应留直槎。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检查方法:揭开三块砖,把百格网放在砖面上,观测砖面上粘有砂浆的所占格数。取三块砖的平均值,每砌高1.2 米应检查3 处。 5、清水墙的面砖应挑选边角整齐,颜色均匀、规格一致的砖砌筑。有砖垛的墙,垛和墙身必须同时砌筑,并应逐皮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二分之一砖长。 建筑概论论文:概论高层建筑与城市形象的塑造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层建筑在城市形象中的作用,然后探讨了如何通过高层建筑塑造城市形象。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形象,塑造 一、高层建筑在城市形象中的作用 1 层次性 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作为城市表象的重要载体, 具有很多非纯功能的因素。展示是这类建筑的重要方面, 对城市总体空间和城市性格的形象化考虑, 大于对其本身内部功能的关注。它的表达性、象征性和统领性是尤为重要的。显然, 它不是填塞城市的普通建筑, 而是城市塑型的关键构件, 是城市空间和景观的主导。高层建筑标志性是隶属于其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在这些标志性中, 根据文化、位置等多方面因素对标志性的层次进行划分, 从纵向深度刻化城市的内涵和外放其固有的文化张力。 高层建筑标志性本身也要依据重要程度在层次上予以区分, 使城市在空间表象上富有层次, 形成一定的等级划分。有了层次和等级才能使整个城市的空间和景观, 既有秩序又富于变化。由于其等级不同, 辐射范围和空间控制区域则不同, 与之相匹配的城市空间也就不同。 2导向性 高层建筑标志性代表着一种空间的标识与象征, 它对人的行为路线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地上标志在观察者的眼中, 认为是外向的参考点, 有实在的物体, 尺度上的变化很大。似乎对某一个城市比较熟悉的人, 愈来愈依赖地上标志作为向导, 来共享其独特、专一的特色。我们把城市引喻成为一个网络, 把系统内各个交叉相关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描述, 共同配合, 组成网络中的诸要素, 把关注点放在不同的网络终端, 使整个网络显示出内在的关联性, 形成有机的整体。高层建筑标志性所要承担的就是各个网络终端的支点与构架, 对城市个性化的建构提供有力的支持。 3天际线 现代城市中, 高层建筑在高度上的优势使其对天际线节奏变化的影响愈来愈大。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 旧有的天际轮廓已经逐渐改变, 高层建筑的融入使新的城市天际线逐步形成, 而在这一地程中, 相近的体量、相似的风格使城市天际线显得缺乏层次, 重点不突出, 有待于在高层建筑标志性的建构中加以改进, 使天际轮廓线显得活跃、富于变化, 也使城市的文化风格具备鲜明的个性。高层建筑的各部位中, 顶冠部分的标志性处理对天际线的影响尤为显著。凯文
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畴之内。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关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指出:“准确来说,生态并不是美学?畴,但是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当它成为审美的视角时,生态就成为美的重要前提了。”生态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了以往人征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美学观念。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性质认识的变化,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其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与当下的探索》与《试论生态美学》中,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关系”、“审美观”、“审美状态”,生态含有视野的意思。后来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直接承认了生态美学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新立场”。张华在《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也认为,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举办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承认了生态是一种视野。 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的一种维度,正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性、实践主义美学的实践性,都是为美学提供一种维度和视域。生态维度使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它改变了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一件艺术品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正如美学的社会性维度,决定了艺术品如果严重地违反了伦理道德,则不能引起美感。因此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 生态也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维度:“环境美学哲学基础的第一位应该是生态。”由于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不尊重生态规律,一味将人的需求、利益凌驾于生态之上,只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环境离不开生态系统。以人的意志来破坏生态,就无审美可言。青山绿水变为穷山恶水,大部分物种灭绝后的寂静春天,即使琼楼玉宇、红砖碧瓦、亭台楼榭造型再富有诗情画意,高楼大厦再宏伟,也谈不上环境美。 生态美学还给艺术带来新的视域,产生了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舞蹈。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克鲁尔特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文学批评的实验》,首次提出“生态批评”的概念,以生态的视野展开文学批评,呼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批评以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为批评对象,继社会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之后,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态。生态音乐之一的具象音乐,直接取自于蛙鸣、鸟啼等自然的声响,加以合成,反映艺术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原生态”音乐、舞蹈也是方兴未艾。 二、环境:一种审美对象 在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现代社会,环境美学蓬勃发展。环境成为继艺术之后的重要审美对象,大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而环境包含了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城市景观,涵括了人所有的活动场所。不过环境不是外在于人的对象。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认为环境既是人所观察的对象,又是围绕着人、让人在其中活动的场所。“环境可被视为这样一个场所:观察者在其中活动,选择他的场所和喜好的地点。”柏林特则更为深邃地看到环境与人的不可分离,环境是生存着的人感知周围的世界而形成,没有人就没有环境。但是又不能将环境客观化,视为外在于人的物质。 环境美学给传统美学带来很大的改变,它彻底扬弃了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审美方式由静观式转 变为介入式,审美感官超越了视觉与听觉的局限,扩展为嗅觉、味觉、触觉等人身上所有知觉,归根究底在于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发生了变化。 环境美学的景观,正如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作品一样,成为审美对象。文学由文字构成,音乐由音符组合,美术由线条、结构、颜色光影构成,舞蹈由肢体语言呈现,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是由自然环境与人的审美理想构成。环境美学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国外环境美学的三名主将瑟帕玛、卡尔松、柏林特分别有侧重地研究了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自然景观是“自然创化与自然人化共同的产物”。自然的创化有浩瀚星际、蓝天白云等天象景观,有巍峨山脉、奔腾江海、大漠草原等大地景观,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在自然中生存繁衍,四时交替、风雨雷电、寒雪冰霜等自然规律运行其中。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是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农业景观是自然与人工一同创造的景观。卡尔松在其《环境美学》提到了北美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新农业景观。陈望衡既有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又有诗情画意的阐述,全面地概括了农业景观分别有农作物、农业劳作、农民们生活的场所、农民们田园诗般的生活方式。无疑后者的理论更适合于建立中国当代的农业景观。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景观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审美对象。柏林特是较早开展城市景观美研究的学者,他呼吁建立人性化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审美性与功能性一样重要,并从广场、喷泉、自然与生活的声音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城市景观。 由此可见,与传统美学中的艺术不一样,环境这个审美对象不只是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的质量。环境美学思索如何改善人所生存的环境,在探索环境伦理、环境审美之余,还注重结合建筑、园林、规划等应用性学科,指导或亲自参与环境改造、景观创造活动的实践。如哈佛大学米歇尔•柯南的《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从构思到营建,详尽地研究了景观设计家拉絮斯改造喀桑采石场为高速路段景观的全过程。美国当代艺术家兼环境工程师帕特丽夏•约翰松设计了许多的景观,有达拉斯的泻湖游乐公园、旧金山的濒危物种园、肯尼亚的内罗毕河公园、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公园等。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另一个区别是其人文性。人不可能完全遵从自然的生态,还要根据需要以及人文精神来创造家园。“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环境美学的景观需要人根据文化内涵与审美理想来参与、创造,有着人的审美和文化需求。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摆脱对自然的膜拜与恐惧,对自然有一定的认识、能利用自然之后。而自然审美意识、情趣的发展,对欣赏自然景观也至关重要,如中国的山水文学、山水画对山水审美的推动,西方“如画”观对自然风景审美的推动等。现代西方欣赏自然景观的盛行,正是由于对工业化漠视、破坏自然的批判的兴起。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就更是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渗透着人文性。柏林特一直坚持环境美学的人文性,人生活在文化的环境中。“任何关于环境美学的讨论也必然具有我所称的文化美学。”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相互依存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美学为美学与艺术提供关注生态的新维度,环境美学侧重于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创造,具有应用操作性。相对于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以人文性作为其核心原则。但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美学,因为环境美学必须要以生态为其准则,人文性与生态性都不可或缺;而生态美学的审美维度要落到实处,最终是通过环境美学的景观来表现其生态观。 正如上文所说,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维度。因为生态性重视维持生态平衡,人的文化生产活动,以及创造农业景观、城市景观,都是建立在自然生态之上,不能违反生态性。当代的重要环境美学家分别从环境美学的学科?畴与发展历史、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环境的概念、景观的创造几个方面,阐明了环境美学的生态基础。 约•瑟帕玛直接承认他的环境美学理论得益于生态美学家利?W波德的《沙乡年鉴》。他认为环境美学属于环境哲学的一部分,而环境哲学的所有工作都可置于环境伦理实际即是生态伦理的?围内,生态伦理“最重要的问题是生活在当今的人们是否有权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无限度地开采现存的自然资源而为后代留下无法摆脱的污染”。环境美学必须以生态伦理为准则。他在回顾环境美学的发展时着重于其与生态的关系,认为如果没有生态维度,环境美学就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现代环境美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对生态的强调把当今的环境美学从早先有100年历史的德国版本中区分出来。” 柏林特在《环境美学》中思考何谓“环境”的时候,认为在摈弃身心二元论的环境概念方面,“生态学的环境论带来深刻的变革……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迫切,生态学的理论逐渐被认同”。“环境”是以生态为准则,在现代的环境理论与环境美学里是不言而喻的。卡尔松在分析日本的园林景观时,指出其是人工地创造出自然的本质。在分析农业景观时,他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不被破坏,“是生命的生物过程”。陈望衡也指出:“环境美学是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统一。”卡尔松还特地提出了“丑东西”的论点,认为胡乱G弃的垃圾、报废的汽车、条形的矿山由于其对生态的破坏是“丑东西”。 与此同时,由于生态是一种维度,不能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所以只说自然美、环境美,而不是生态美。这样生态美学在审美本体、实践应用方面遇上了障碍。西方的约•瑟帕玛、卡尔松等一众美学家由生态美学转至环境美学,生态美学比起环境美学的研究要逊色得多,就是这个缘故。如果说环境美学无视生态美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生态美学无视环境美学,将会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生态美学在对生态、自然的促进上,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环境美学的本体——景观呈现出来。虽然说生态美学涵括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等艺术,以此促使、推动生态观的发展与普及,但是落到实处的保护生态,却是环境美学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如约翰松所设计的旧金山濒危物种园,造型是旧金山吊袜蛇。它形体纤细、蜿蜒层叠,有着明艳的色彩与变化多端的图案——条纹、鳞片、腹部,构成了公园的主要结构,头部与颈部形成的小山丘为蝴蝶提供了避难所,而尾部下方的梯形平台沿着海滨向下延伸,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这个景观是约翰松的生态观与审美趣味、实用性的完美结合。还有美国学者保罗•高博斯特、加拿大学者夏庞德,分别以生态美学的维度来研究森林与风景的景观管理,也是将生态思想融入景观创造中的?例。 可以说,海德格尔“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人的“诗意地栖居”与“还乡”,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共同的理想目标。尽管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都是反思人如何与自然共处,它们在推动生态平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这一宗旨上可谓殊途同归,它们彼此的关系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环境与生态论文:试析江西环境资源与生态旅游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江西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生态农业分布及构成。显见,江西生态旅游 资源相当丰厚,理应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关键词] 江西;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仍在执行的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因此,环境资源与生态旅游自然形成关系。本文主要在江西的自然资源、历史遗产、生态农业方面加以分析。 一、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动植物、水资源、人文生态资源等 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地质内外合力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地理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和气候、土壤、植被、水系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区不同形成的特征也不同。江西特征性地形地貌有:丹霞地貌,著名且各有特色的有赣州的通天崖、定南的武当山、宁都的金精山、南丰的弋廉石、弋阳的龟峰、贵溪的龙虎山、余江的岩前等。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江西的北部,著名的有庐山、九宫山、大沩山、严阳山、武功山等;山地,主要有幕阜山、九岭山、怀玉山、黄山余脉、武夷山,、九连山、武功山、万洋山和广山;岩溶地貌,在修水、永丰等地表现为锯状、垄状的山峰,在宜春的表现为石牙或石林式的山脊,在九江、彭泽、井冈山、宁都等地表现为溶岩;平原,鄱阳湖平原内湖泊星罗,港汊交错,土质肥沃,丰产粮、棉、油和水产品,是生态农业旅游的良好基地。 2.土地及土壤 土地及土壤是人们生存的宝贵资源,具有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江西土地和土壤种类丰富,是可以进行生态感受的一个方面。江西省土地总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7%。江西土壤按颜色可分为: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黑色)、紫色土、石灰土、黄褐土;按土壤的形成可分为:火山灰土、新积土、粗骨土、潮土、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土壤按功能分为:多宜性土壤、双宜性土壤、单宜性土壤、难宜性土壤。不同的土地和土壤其生态状况也不同,因而江西是土地土壤与生态表现对比的丰富资源地。 3.水资源 江西水资源丰富,拥有量排在全国的省级区域第七位。地表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河的水汇成鄱阳湖水系,年拥有量1034.6亿立方米(2004年数据),占全省年均降水量的一半,且水质优良,主要河流1至3类水质断面比例达75.2%。地下水以鄱阳湖平原为主,其次是袁水、锦江和泸水流域。江西还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平均水温40.8摄氏度,有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有75处。水资源是生态旅游资源组成部分,江西著名的水生态旅游资源是鄱阳湖。 其他与水相关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资源有:横跨永修和武宁两县的柘林水库、万安水库还有新余仙女湖、龙虎山的芦溪河、大洞山峡谷、南丰的紫宵溪、临川温泉、星子温泉、温汤温泉、法水温泉、汤湖温泉等。 4.生物资源 江西处于世界最大的常绿阔叶森林带的中心,在这个典型的中亚热带植物王国里,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野生植物资源:全省有种子植物4000余种,其中有木本植物1970余种,淀粉植物400余种,药用植物1500余种,观赏植物500余种,纤维植物、油脂和芳香植物各200余种,及为数众多的野果野菜和蜜源植物等。全省有孢子植物1780余种,其中有蕨类植物430余种,苔藓植物530余种,大型真菌400余种,藻类植物500余种。目前数量稀少或濒危植物有150余种,如阿丁木、观光木、红彬豆等。数量相对丰富的典型植物有:木材类的彬木、马尾松、毛竹等28种;油脂类的油茶、油桐、乌柏、油橄榄等;干果类的板粟、枣、核桃、香榧和胡桃;特种经济作物有漆树和南岭黄檀;淀粉类植物有苦槠、甜槠等16种;芳香植物有山苍子、黄樟等6种;野果类植物的中华猕猴桃、余甘子、金樱子等30余种;等不一一列举。野生动物资源:由于良好的自然生态植被环境,适宜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故江西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江西有淡水鱼类182种,两栖类42种,爬行类74,兽类67种,昆虫4500种,他们占全国同类动物种数的16.2-30.3%。江西珍稀动物有江豚、白鳍豚、华南虎、云豹、金钱豹等97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74种。 5.自然保护区 江西省已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38个,自然保护小区5000余处,保护总面积达98.4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9%。到2004年底,全省已批准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市(含生态保护区建设试点地区)3个,生态示范县22个。已建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14个,省级森林公园41个,保护区总面积达到8073.2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4%。江西自然保护区有6种类型,分别是:保护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典型代表有九连山、官山、武夷山保护区等;保护珍稀物种,典型代表有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桃花岭梅花鹿保护区、东乡县野生稻保护区等;自然公园类型综合保护区,典型代表有井冈山、庐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包括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典型代表有婺源灵岩洞森林公园、景德镇枫树山森林公园等;资源管理保护区,典型代表有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等;山地水源保护区,典型代表有安福武功山南坪水源林、安远三百山自然保护区等。自2001年以来,江西省还建立了鄱阳湖、东江源2个国家级生态功能试点保护区和4个省级生态功能试点保护区(仙女湖水源涵养地及生物多样性、章江源、贡江源、修河源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作用是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 二、历史文化遗产 江西在南昌、赣州、景德镇等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南昌 有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军事教育团旧址、旧居、二十军指挥部旧址等代表了革命军事文化;名人荟萃、寺观林立、古墓成群的梅岭和自古柳如烟云、春花似锦的百花洲代表了山水文化;青云谱、滕王阁、绳金塔代表了园林建筑文化;象山公园、天香园、青山湖、羽衣仙女代表了城市候鸟文化;万寿宫、佑民寺等代表了宗教文化。 2.赣州 有宋代的城墙、排水系统福寿沟、舍利塔、赣州古瓷窑、虔州八境;晋唐五代以来的最古老的六街;明代的红玉塔;明清的三十六街和七十二巷;清代的文庙建筑群和民居建筑群。 3.景德镇 人文旅游资源量与质均属上乘,特别是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现存古窑遗址与陶瓷文化遗迹有30余处。除此外,还有千年红塔遗址、江南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衙,明、清建造的古戏台、气势宏伟的龙珠阁、明代古街、红十军办事处旧址、阳府古寺等。 江西的历史文化遗产远不止这些,还有如乐安的千古第一村流坑就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工艺、书法工艺、雕塑与壁画工艺等;萍乡的工人运动史文化遗迹;抚州的王安石、汤显祖文化遗迹;鹰潭的道教发样地文化、春秋战国崖墓(以其分布广、数量多、位置险、造型奇特、文物丰富而成,为研究古越族史及中国纺织史、乐器史、音乐史诸学科的珍贵资料)遗迹;宜春有历史文化遗址496处,典型代表有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的唐代六大名窑之一的“洪州窑”和江南首次发现的吴城商代遗址等遗迹,“药都”樟树闻名遐尔;新余的会仙台、昌山庙、万年桥遗迹;上饶婺源的小桥流水人家-古建、古桥、古亭、古树遗迹;九江是著名的米市、港口城市、茶市,庐山有本省唯一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景点。井冈山、兴国、瑞金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迹等。 三、生态农业 江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在发展江西生态旅游战略资源,有些为生态农业游直接提供了条件。比如婺源将生态农业与文化生态旅游业的结合,建设了金山茶庄、晓起生态农业示范村等生态农业主题公园,形成了龙头辐射,农业示范、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10万亩。为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互促进、相互发展,2004年投资60万元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梳妆打扮”。同时,部分农户抓住该县推出“农家游”这一旅游产品的契机,把游客引进家、引入园,实现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双赢”。截止到2004年底,江西省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遍及32个县市,总面积达62.6万公顷,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6.43万公顷,这些地区大多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条件。 环境与生态论文:协调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对策研究 摘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型城市终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如何协调好资源型城市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文章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并制定了协调两者关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资源型;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各个学科关注重点和理解的差异,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对城市化涵义进行界定,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从城市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城市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如果缺乏统筹规划,同时面临资源衰减,那么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将会积累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 生态环境指人类环境中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最直接相关的那类环境。是自然界中各种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遵循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规律,也受技术、体制、文化等社会关系的支配。具有调节、净化等功能。 一、鄂尔多斯市城市发展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总人口162.5万,其中蒙古族18.3万人,下辖七旗一区,毗邻晋陕宁,南临古长城,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与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隔河相望,属“呼包鄂”金三角地区。东部临近环渤海经济圈,西部沟通我国西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和东中西结合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作用。 (二)资源概况 1.煤炭和天然气储量巨大 煤炭是鄂尔多斯市能源矿产中的最大优势。鄂尔多斯市煤炭的储量大、分布广、埋藏浅、易开采,以高发热量、高挥发性、高灰熔点、低灰、低硫、低磷的“三高三低”闻名于世。鄂尔多斯市也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区,目前鄂尔多斯市盆地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2337.44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一个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的大气区。 2.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建材资源遍布全境 鄂尔多斯市的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蕴藏丰富。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等,还有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广阔。 建材资源是鄂尔多斯市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资源遍布全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黄土、花岗岩、大理石等。 3.水资源相对缺乏 鄂尔多斯市是我国相对少雨和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年降水除少量补给地下水、水库和内陆湖泊外,由于植被覆盖不好,水土保持差,大部分通过黄河水系汇入大海。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总量为29. 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 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1. 0亿立方米,人均和地均占有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三)生态状况 鄂尔多斯市属内蒙古高原的鄂尔多斯高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市48%的面积为沙漠化土地,东部为丘陵山区,干旱少雨、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但矿藏丰富;西部为高原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中南部为沙漠区,库布其沙漠居北,毛乌素沙漠位南,是国家“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地段;北部及南部边缘为平原区,属黄河、无定河冲积平原,是鄂尔多斯市的粮、油、糖、果基地。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且集中,风大沙多,年蒸发量为降雨量的十倍以上,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有40多天,十年九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四)城市建设状况 鄂尔多斯市建成区面积250.21平方公里,道路面积5034.94万平方米,供热面积7189.30 万平方米。全市燃气普及率达78.13%,污水处理率达93.2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3.69%。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9.05平方米。 (五)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实现了资产开发的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进入我国地级市前列,2012年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56.8亿元,比2011年增长13.0%。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20.0亿元,同比增长3.0%。 二、生态环境对鄂尔多斯市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优质的空气和水资源,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提高城市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的人口,加速城市化进程,同时增强农民进城的意愿,促进城乡一体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 (二)约束效应 恶化的生态环境会降低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水资源缺乏会使生产和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严重会增加改善环境的成本,土地资源被破坏会抑制城市空间拓展,从而减慢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难以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进入,缺乏城市竞争力,从而降低城市发展速度;恶化的生态环境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危害了人体健康,城市居民会选择迁出,这样就造成人才流失,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的形象,降低城市吸引力,不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增强。 鄂尔多斯市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并且沙漠化严重。而且,鄂尔多斯市处于能源工业发展初期,发展模式仍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三、鄂尔多斯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一)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创建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预防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病”,解决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做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得子孙后代能够有一个永续利用和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对于鄂尔多斯市而言,“生态城市”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城市环境基础差,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人口素质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尤其是领导决策层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二要加强城市生态立法。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化、制度化是保障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三要建立生态城市化发展的管理机构。在政府领导下,设立跨部门的、综合的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四要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态城市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污染或无污染,低消耗高产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二)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创建节约型城市 目前鄂尔多斯市的城市化发展,资源浪费严重、耕地占用过快、资源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面对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诸多不协调问题,鄂尔多斯市应该吸取先行城市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坚持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理性增长”的道路,构建节约型城市。在制定鄂尔多斯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时,应该注重城市化的内在质量,把速度和质量统一起来。要把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经济实力、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结合起来,使得人均gdp、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能够同步增长,居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多方面内容的水平得到提高,整个城市充满创造力。 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原材料,大力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建设节约型城市。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产业,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社 会良性、互动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鄂尔多斯市将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必然选择。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进一步完善公益林和草原生态奖补制度,全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落实“三区”发展规划,推进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5万人。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好中心城区百万亩生态圈、企业碳汇林、乌审旗“一河三园”等地方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群众增收。二要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进一步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地质灾害整治和复垦绿化力度,积极化解矿区矛盾,推进和谐矿区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意识,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体系。 结论 城市化实质上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水平提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在区域发展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集中,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支撑的基础面临着退化。城市化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发展、能耗增加和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通过限制人口、排斥资本和干预政策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但是,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高速发展中的鄂尔多斯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未来还会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协调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作者简介: 王珊(1980- ),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讲师,博士,从事人文地理和资源环境的研究; 金良(1974-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教授、书记,博士,从事生态环境的研究。 环境与生态论文: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探析 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也会日益提高。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条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园林绿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美化城市,对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给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游览、休息场所。 1. 城市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主要压力 地区开发会对城市及周边的大气、水、植被等环境带来影响。大气环境方面,由于拟开发的功能均属对大气污染贡献较小的类型。只要整个片区的燃料类型以燃气为主,相信东部地区南片的开发不会给整个大气环境带来显著的影响;植被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区植被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不超越适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植被环境的受影响程度将可得到有效控制。 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关于净化空气的功能 现代城市的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有害气体,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为控制空气污染,加强城市绿化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树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产生750公斤氧气,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有绿化的地方比没有绿化的市区街道,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少85%以上。 2.2关于调节气候,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的功能 实践证明:夏季绿地的气温要比城市中的路面、广场等建筑区的温度低10℃左右。七、八月份柏油路面的温度高达30℃-40℃,而草地的温度只有22℃-24℃,林地中的温度更低,一般情况下,公园中的空气湿度,要比城市其他地方高27%。由于城市绿化能发挥调节气候的作用,从而为人们创造了遮荫覆盖、防暑降温、凉爽舒适的良好环境。防护林带,可以抵御风沙的侵袭,并使保护区范围内冬季温度得到相对提高。 2.3关于降低噪声的功能 城市中的噪声是一种有损听力中枢神经的环境污染。林木对声音有散射与吸音作用,所以,在城市中特别是道路两旁多植树木可以降低噪声。据资料记载,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噪声可降低8-10分贝。 2.4关于美化城市的功能 园林绿化可以运用形状、色彩风格各异的花草树木,利用各种不同的地形、道路、河流及建筑,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美化市容,使城市绿树成荫,百花争妍,使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变得优美、舒适、清新。 2.5关于公园绿地的游憩功能 城市中的公园以及其他各公共绿地,是广大群众游览、健身休息以及进行某些科普教育、文化活动的场所。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园绿地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功能更为人们所重视。 这些功能是其它基础设施所不能比的,但这些功能,许多是看不见、摸不着,是间接体现的,或者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的,不像其它基础设施比较直接,短时间可见效。因此,还有很多人的绿化意识以及保护、爱护绿化的意识不是很强。 3. 针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3.1维育山体与森林 东部地区东北部和中部的山体与森林是东部地区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东部主要的旅游资源。保护这些山体、大力增加森林面积一方面能弥补城市建设带来的植被损失,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在有效提升东部地区生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 增加生态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评价还能带来生态保护的收入(这是《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将来有可能实施)。 3.2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多方面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东部地区严重缺水,中水与海水的利用不仅需要,而且可行,关键是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管道布设,在楼房建筑上要有此项要求。将东部地区的用水建设建成全国科学用水的典范。 3.3规划好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法和场所 在方法上应着重于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无害化,还应尽量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并从源头上控制(如采取垃圾处置收费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垃圾排放的成效;在固废处置场地的选择上则要充分考虑所采用方法的长期环境效应,切忌只考虑经济的可行性和短期的无害性。 4. 如何提高城市品位和环境保护 现在,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 4.1重视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市整体规划,严禁侵占规划绿地。城市绿地的规划应合理布局,远、近期结合,点、线、面结合,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4.2加强建设项目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提高绿档次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市政建设项目),必须从其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入手,加强其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特别是施工前的设计审核把关必须严格,以提高绿化档次。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的建设,其配套绿地必须严格控制,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档次,不要再出现只见草坪不见树的现象。 4.3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制度,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单位(企业)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现在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基本无严格地、强制性地、比较细化的标准,不像建筑工程。而绿化工程中的植物是有生命的,又是具有观赏性的,那么它的好坏不能简单地、硬性地去套某一标准,而只能靠施工单位(企业)的自律去选择植物。 4.4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并把历史运用和体现于园林之中,提高园林的历史文化底蕴 4.5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绿地的养护水平和质量 绿地的建设是短时间的,而养护管理是长期的,因此,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和质量,具体体现的是城市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水平,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绿地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对照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标准看,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任重而道远。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环境与生态论文:简析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路径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形势不容乐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提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建议。 一、西部地区政府应该转变观念和职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沿海赤潮、太湖污染和淮河污染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西部地区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树立在经济发展之前或发展的同时就治理和保护环境的观念。为此,西部地区政府应汲取教训,首先转变政府工作观念和职能,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绿色gdp观念,建立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经济增长的衡量采用gdp这个统计指标,但是这个指标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忽视了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例如,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以及人们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本和代价并没有反映在gdp这个指标当中。因此,若采用gdp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增长是不全面的,若使用不当甚至会误入歧途。西部地区政府应该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全面考核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1)建立绿色gdp的考核指标。所谓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采用这个指标可以克服传统gdp统计指标的缺陷,重视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进而全面、综合地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2)建立自然资源浪费损失指标。这个指标用于计算自然资源的损失情况,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3)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失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全面准确地统计出污染的状况,具体包括“三废”排放、噪声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放射性污染等。(4)建立不良品经济损失指标。这个指标具体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统计和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统计。 (二)在引资的时候应考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在我国,很多投资的项目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凡是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项目,投资者就愿意投资,政府就愿意鼓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投资的项目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会阻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传统的项目评价往往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并未充分考虑到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项目进行详细研究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项目的绿色环保性。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在引资的时候应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决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估领导小组,专门对审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评价,从源头控制有污染的项目入选。审批上,评估领导小组应严把以下原则: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该地区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当地土地利用的规划;是否符合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有关要求;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污染物能否达标排放等。只要违背其中的一条,项目都应被列入拒绝入选的范围。 (三)建立政府科学决策体制,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建立政府的科学决策体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决策失误,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还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应该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政府决策体制,避免出现重大决策的失误。 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重大的经济决策、经济问题和经济项目要经过充分论证,形成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咨询。即根据广泛的调查研究,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情报,经过分析研究,进行科学预测,为决策系统进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第二,拟定方案。根据需要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后果,拟定出各种有价值的决策方案,并对每一个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第三,协助决策。参加决策的讨论,为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协助决策者进行方案调整并提供咨询服务。 (四)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种是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为特征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西部水土流失面积104.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为15.15%,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01%。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黄河、长江的泥沙多达30亿t,其中70%来自西部地区。长江上游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5亿t,其中1/3的漏水进入干流,2/3的粗沙、石砾淤积在支流河道和水库中,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729.5万平方米,占土地总面积的53%,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农牧民背井离乡在西部地区已不为鲜,因石漠化贵州全省需搬迁人口达30万人。 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质量下降,鼠害严重,草地质量不断下降。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积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9.5%和47.1%。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西部地区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出现水质性短缺现象。天然湿地萎缩,自然调控能力降低。荒漠化问题突出。西部地区90年代旱灾和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分别比80年代增长了7.5%和49%。根据有可比资料的广西、四川等9省、区计算表明,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494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3%。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必须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环保立法和执法 目前,外部性是造成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解决办法除了依靠必要的经济手段引导以外,还要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和法律政策来加以规范。因为法律制度本身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规则,具有能约束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的行为。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这种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会造成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混乱。因此,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环保立法和执法。 西部地区应该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来制定法律制度。例如,废物产生者是防治第一责任方。按照“准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产生者要自行处置或交由有经营资格的单位集中处置废物,使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必须支付相应费用。违反者要限令整改,并处以罚款。此外,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产生者还应当建立废物产生量和流向的档案,强化废物从产生到最终处置的过程管理。另外,还应该尽快制定有关环境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组织法规,比如环境污染防治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适当提高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事处罚标准。最后,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体制和实施机制。比如,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扩大新闻媒介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执法检查制度,使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三、应用多种手段。尤其是以经济手段来治理和保护环境 在这方面,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具体作法如下: (一)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自然资源的价格合理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对于稀缺的资源供给而言,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逐渐提高才能及时反映自然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低价甚至无价,其结果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加速浪费和环境退化,也使西部地区的企业缺乏主动节能和环保的意识,造成了后备资源的供给不足。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自然资源的价格逐渐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西部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加强我国产权制度,尤其应重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 有效的产权制度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明确界定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及获益或受损的边界,从而使每个经济当事人使用资源或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和收益都内部化地由自己所承担或获得时,才会产生一种有效的约束,促使人们尽量减少资源利用或经济活动的成本,避免从事无效率的经济活动。同时,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也会自动产生一种有效的激励,鼓励人们积极地去从事能带来经济收益的生产性活动。此外,通过适当的产权安排或产权结构还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因此,要确立合理、清晰的产权制度,必须通过立法明确界定产权,使自然资源的产权有明确的归属,并允许产权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同时,还要通过立法保护产权所有者或产权交易各方的权益。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促成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具体来说,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主要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河流、湖泊等)的产权主体,并将这些产权主体人格化和具体化,尤其是应该明确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是村组织、农户,还是国家,从而避免重要资源成为共享资源而被过度利用和破坏。其次,对于一些共同所有的资源,如湖泊、江河、沿海渔业等资源,除了明确管理主体外,主要应根据社区或各区域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乃至地方法规,维护这种共有资源的集体产权和持续利用,避免由于几个产权主体的同时存在而引起的资源共享所产生的资源破坏。 (三)环境税收和补贴 环境税收手段又称为庇古手段。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对污染物征税的思想。他认为,应该根据污染物所造成的社会损害对排污企业征税,从而使企业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后来,人们将针对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质量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庇古手段主要是利用税收手段、财政手段、收费制度和责任制度进行的,包括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产品收费、财政补贴、利率优惠、押金一退款制度等。通过对污染行为征收环境税,既能调节污染行为、减少污染,又能增加西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以后,不仅可以对好的经济行为少征税或进行补贴,而且可以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结构的优化,使整个税收体制朝着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又有助于鼓励保护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有助于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四)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它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体现,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手段。在西方国家,排污权这种交易方式已经普遍采用。所谓排污权交易,就是拥有排污权的主体,将其排污指标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其他现在或将来的排污者,其他排污者支付相应的代价而使之达到投资生产或保护环境的目的。在这种交易中,排污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排污厂商之间进行买卖,通过这种方式来创建市场,有效配置污染削减责任,以降低污染控制的社会成本,因而排污权交易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的方法。具体来说,排污权交易首先由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单位计算出该地区可能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排污许可总额,并将其分解分配给各个排污单位,然后允许各个排污单位进行许可额度内的自由贸易。每个单位可能将所分配的许可额留着自用,也可以在市场上卖掉。 四、加强西部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目前,西部地区间产业雷同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差;二是行业之间相互封闭,缺乏合作,重复引进,盲目发展,使资源不能合理流动,技术不能共享;三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地区经济的互补性差。这种“小而全”、“大而全”的经济模式造成了西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应该加强西部的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比如,现在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护、天然防护林工程和成渝经济走廊规划就是很好的典范。因此,加强西部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立足本地资源和特色,避免城市和省份间产业过度重复投资等。在西部地区政府统一的规划指导下,搞好地区之问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加强西部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尤其应当扶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发展;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推行清洁生产、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也叫循环发展模式,就是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途径组织生产,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再生资源重复、循环使用。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和扬弃。传统经济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它一端投入资源从事生产性消费,另一端则在产出的同时对环境产生直接的污染,诸如废水、废气、废渣。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并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将有害物和无用物变为无害物、有用物。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应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六、控制人口规模,提升人口素质,大力发展教育 人力资源是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最活跃最积极的主动性的生产力要素,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人力资本是一国实现经济发展、增强环境意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就成为首要的选择。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控制人口增长,实现适度人口目标 人口的过快增长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建国以来,西部地区人口激增,人类活动空前剧烈,过度垦殖,过渡放牧,超薄平面的种植,技术条件的限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绿洲外围及边缘地区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而且已危及整个绿洲。此外,人口过多也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由于人口增加,会引起城市化的膨胀,居住条件的恶化,噪声污染,“三废”物资增加等问题,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其次,由于人口增加,会造成资源过度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紊乱。因此,西部地区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控制人口过快的增长,尽快实现适度的人口日标。 (二)大力发展教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与正式制度相比较,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是对正式制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它在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确立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要通过教育,增强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要重视西部地区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使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整个西部人民深层次的自觉的意识,并使这种自觉的意识深入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克服各种急功近利、破坏资源与环境的不良行为,才能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各种关系,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环境与生态论文: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手段分析 [摘要]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为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手段,促使政府、消费者、企业形成环保合力。 [关键词] 生态环境政府采购绿色消费环境税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降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政府责任重大。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多管齐下。本文主要分析政府依靠财政税收这一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 一、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过去的15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0.1%,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解决我国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造成的后果,政府责任重大。 1.我国生态环境严峻形势必须改变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结果,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十一五”时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些目标,体现了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要求,政府必须下定决心确保完成。 2.经济增长的高环境成本必须降低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等现象。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降低。2006年我国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指出:仅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可见,如果再不重视保护环境,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会更高,政府必须下决心改善生态环境。 二、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手段 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要遵循经济规律,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灵活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1.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通过制定财税政策,鼓励使用、消费环境标识志产品、环境认证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有利于消费环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政府机构实行绿色采购、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全社会自觉抵制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增加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1)财政资金转向绿色采购 形成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财政资金要优先购买对环境有利的绿色产品,形成政府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政府所购物品: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车辆等办公用品,都必须达到特定的环保标准,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这有利于带动企业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必需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2006年11月我国公布了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它涉及汽车、打印机、彩电、板材、家具等14个行业获得中国环保标志认证的上百种产品的采购清单。它规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在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时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不按规定采购的单位,财政部门可以拒付采购资金。 (2)税收政策促进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费者作为绿色消费的主体,进行绿色消费还存在一些障碍,还需政府出台财税加以引导。 ①减少税收鼓励购买环保产品 环境标志是一种标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签,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环境标志认证,实质上是对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处置,乃至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它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民间组织依据环境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更为有利。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标志产品受到重视,消费者更注重购买环保产品。但是有很多不法厂商,擅自在产品包装上印刷环保认证标志,消费者难辨真假。本来,发放环境标志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一方面通过环境标志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并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类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引导企业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但是市场上假冒的环境标志产品,产品质量低劣,成本低、价格低,不利于消费者对真环保产品的购买。 鼓励绿色消费,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假冒环境标志产品的打击力度,而且要对获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减免税收。通过减免税收,增加其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共有近200家企业,40多个大类,500多种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加其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上处于有利地位。不仅能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环境认证产品,而且能鼓励生产者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②消费税限制购买非环保产品 促进绿色消费,减少对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必须完善消费税制度。去年4月1日,我国对木质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大排量轿车提高了消费税,限制对其消费。还有许多产品,消费者看不出它对环境的危害,然而,生产中对环境危害巨大。例如,消费者在购买黄金首饰时,很少知道它对环境的危害。黄金生产中的氰、砷、汞、浮选药剂、悬浮物、重金属,腐蚀性气体、粉尘、尾渣、废石及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危害极大,尤其是汞和氰,严重污染空气和水。对这类生产中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政府应提高消费税,限制百姓对它的消费。 2.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生产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推行绿色生产。企业是绿色生产的主体,政府要制定财税政策对企业加以引导。 (1)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绿色生产 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就要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强化从源头防止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现状,就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清洁生产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就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鼓励企业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环保相关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政府财政资金都要予以支持。 ①财政资金支持绿色发电 国家环保局公布,去年上半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增长4.2%,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环境目标所要求的每半年降低1%的目标。2006年1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了《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以1000美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计,中国2.9公斤,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为1.1公斤。我国煤炭消费高速增长,导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燃煤电厂又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控制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一方面,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财政资金要支持绿色发电。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企业使用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财政资金投向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绿色发电项目。 ②财政资金支持绿色交通 我国汽车尾气和烟尘、噪音等造成的交通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公交车辆使用的燃油普遍含硫较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控制城市空气质量恶化趋势,财政资金要支持发展绿色交通。财政资金项目资助企业研制清洁、廉价新型环保公交电动能源,财政资金补贴公交公司使用尾气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的新型电动公交车辆,淘汰老旧车辆。 (2)税收政策限制污染型企业生产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改变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但是,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放任自流,导致污染型企业大量生存,加剧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一方面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坚决关闭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另一方面,开征环境税。环境税是对破坏环境的活动包括碳排放、硫排放、生成有毒废料、使用原始原材料、排放汞、生成垃圾,通过税收予以阻止。根据我国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限制类、淘汰类产业,征收高额环境税。通过征收环境税,大幅提高污染型企业生产成本,迫使其转产或停产。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工程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实施最早的大范围工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农业工程把地球生物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空气、水、土壤等作为研究和实施的对象。然而过去的农业工程研究常常集中在妨害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上,而很少深入研究涉及的诸多生物链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没有用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实践,导致地球上的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更加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1 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1 农药喷洒不当,造成生态失衡 由于森林害虫繁衍快,危害大,人们往往会借助大规模的农药喷洒来消灭害虫。虽然农药杀虫效率高,但容易导致以这些害虫为食的鸟类误食害虫而亡;同样,以这些鸟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也容易中毒致死,害虫的天敌大规模死亡之后,害虫又将肆虐发展,进一步造成农药的持续、大量使用[2]。同时,农药的喷洒也对土壤、水、空气等造成污染,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2 耕作方式不当,破坏土壤生态结构 不当的耕作方式容易破坏土壤结构,旋耕方式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旋耕实现了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实际上是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过于松散而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旋耕也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大为减弱。由于旋耕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结构,人们为了提高作物单产只能施用化肥等,长此以往,土壤肥力减弱,农作物产量会降低。 此外,有部分地区的土壤沙化和沙尘暴都是由人们的耕作不当造成。因此,在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的同时,应处理好农业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1 应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威胁,动植物的种类不断减少。有许多药物都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成,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脱离不了这个生态圈。在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如果不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趋势,人类发展必需的动植物将大大减少,由此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2 要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土壤、水和空气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土壤容易受到污染,且自身净化能力有限,因而不当的耕作方式和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影响,土壤质量下降,且容易导致沙化、沙尘暴等。此外,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质污染,大面积的井灌则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快枯竭,围湖造田会造成湿地生态失衡等[3]。因此,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遵守自然规律,就很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要加深对农业工程研究实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增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意识。 3 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研究实施生态工程 3.1 加强农业工程研究实施的立项和审批 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发展、自然环境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对于农业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立项和审查都应该慎之又慎,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立项和审批的申请资格和程序。同时,要提高农业工程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导的生态环保意识。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许多农业工程实施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和影响,因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十分必要,否则将很难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农业生产中在给瓜果蔬菜喷洒农药后,就应追踪这些果蔬是否有农药超标的问题,调查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只有建立农业工程实施后的动态评估机制,才能认清并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研究人员还要善于分析农业生产的问题,并预知这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防微杜渐是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应该存在的想法。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工程生态预警系统,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总之,要不断探索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环境与生态论文:为何要谈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探索 1999年10月下旬,由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办、南方航空公司海南分公司协办的“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海南省召开,来自中国以及美、法、澳、韩等国的作家和学者张炜、李锐、苏童、叶兆言、格非、乌热尔图、方方、迟子建、蒋韵、黄灿然、蒋子丹等三十多人与会。25日晚,在三亚市南山生态文化苑,参加这次会议的部分学者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就环境—生态问题又进行了进一步座谈。参加这次座谈的有黄平(《读书》杂志执行主编)、李陀(《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主编)、陈燕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和(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福建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王鸿生(河南省文学院研究员)、耿占春(海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等。韩少功作为会议东道主也出席了座谈。参加研讨会的部分其他人员及外国同行列席了座谈。现在呈现出来的,是根据参与座谈的人的发言和相近思路整理出的一个提纲,以期作为继续思考和广泛征求批评的基础。 环境—生态问题并非仅仅是个科学技术问题 很长时间以来,全球范围的环境—生态一直在恶化,水资源短缺,荒漠化扩展,温室效应,有害气体排放量急增,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都不仅危及到人类的物质生存,而且加剧了全球和地区范围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族群的冲突乃至危机。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在全球排名160位以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的加快,资源与开发的矛盾、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迅速激烈化和外显化。近年来,黄河断流,长江泛洪,淮河变黑,西北等地的快速荒漠化,华东、华南等地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等,危害着很多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剥夺着他们的生存权利;许多城市的垃圾公害和食品污染也正在对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贫困阶层)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威胁。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有30%的水资源遭到污染,3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上千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这意味着环境—生态代价几乎将抵销掉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从整体上说,淡水缺乏,水质与大气污染,土质退化,耕地减少,水土流失,酸雨增多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也只有在经济增长起来以后,对环境和生态保护才能有更多的财力投入。 需要对此提出的质疑是:从过去几十年的情况来看,全世界并不缺乏对环境—生态进行必要的和基本的保护的科学技术,全世界的资金也足以用来解决诸如水质的大面积污染和大气的工业污染这样的问题,但环境—生态恶化还是在一步步加剧。这说明,环境—生态破坏后面隐藏着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环境—生态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 现在,全世界很多地方的水资源都严重缺乏,但即使是在这些严重缺水的地区,仍然不时掀起大兴土木的热潮。高级宾馆高档写字楼层出不穷,而一个三星级宾馆的标准间的设计供水,居然是每天一吨。很明显,只是笼统地说缺水,不是毫无意义吗?不足世界人口5%的美国,每年需消耗全世界年开发能源的34%,人口不到20%的发达国家每年需消耗全球能源的80%,但与此同时,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利益,至今仍然拒绝在全球保护大气的国际协议上签字。那么,笼统地说大气污染需要治理有什么意义?究竟是所有的人都缺水、都在污染大气,还是一部分人缺水、一部分人在污染大气?是哪一部分人缺水、哪一部分人在污染大气?缺水、大气污染这类问题,仅仅是个科技问题,或者,仅仅靠科技进步就能解决吗? 从性质上说,环境—生态问题涉及到对自然资源如何占有、如何利用和如何分配的问题,而这种占有、利用和分配,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下发生和展开的。对这些社会领域和社会过程的关注、反思、批评,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作家—艺术家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 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 环境—生态和发展的问题,常常被构造成二元对立和两难的困境:似乎要发展,就要破坏环境—生态;要保护环境—生态,就只能牺牲发展、忍受贫穷。这种发展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流行话语正在很多人那里内化成某种“常识”或“共识”,阻碍着人们对发展与环境—生态问题做任何严肃而富有积极意义的探讨。 关注环境—生态问题,并不是要追捧极端的环境—生态主义神话,不是要建立凡生命(甚至包括病毒)和凡自然之物(包括洪水)都必须崇拜和保护的现代泛神论,也并不否定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以及更早期的其他文明形式长期以来与自然界的确存在着的紧张关系,并不否认人们追求日益舒适的物质生活的合理性。但是,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相对平衡,不也是“舒适”的应有之意吗?而且,这种相对和谐与相对平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对成功的范例。今天,无论是在海南,在云南,还是在山西,在江西,我们都可以看到某些局部地区有很多发展与环境—生态良性循环从而增进了当地人民福祉的生动事例。各种文明形式与自然的冲突如果说曾经已经发生,丝毫也不能说明如今坐视环境—生态的恶化具有正当性和必然性。而在“发展”与“环境—生态”两者之间建立非此即彼的两难关系,通常情况下是对掠夺性破坏性开发的辩护。 大规模、高速度的环境—生态恶化趋势,并不是历史上的常态,而是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出现的现象,是全球性发展主义思潮和体制性开发带来的恶果。在这里,“发展主义”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发展”,指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生活在各地的人们的正当要求,也是中国改革和开放的目标。而所谓“发展主义”(严格地说,应该是“开发主义”)指的是一种源起于西欧北美特定的制度环境、并在六十年代之后逐步扩张成为一种为国际组织所鼓吹、为后发社会所遵奉的现代性话语和意识形态。它通过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等的许诺,对广大的“第三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包括贫富悬殊拉大、环境—生态恶化,等等。冷战结束以后,发展主义更是演变为一种全球化的潮流。这种潮流将“发展”简单地还原为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又简单地等同于GDP或人均收入的提高。在向所有的人许诺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发展主义再生产着一种不均衡的经济格局和不合理交换—分配体系,同时也严重地破坏着资源日益减少的环境,损耗着已经变得十分脆弱的生态。 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忽视环境—生态问题,常常把环境的代价、健康的代价等等排除在企业内部的成本—效益分析之外;同时也忽视人文协调和社会整合问题,使社会的伦理、信任、安全、亲情、团结、互助等社会得以维系和延续的基础日益崩溃。发展主义的话语是一种唯物质主义,唯增长主义,甚至是唯GDP主义。 这种发展主义的话语体系存在着很多盲区,比如其关于增长的统计就常遮掩着人类生存的真相:大量砍伐森林以满足木材业和市场的需求,如生产木质家具、纸浆、一次性木筷等,这一类生产拉高了GDP,但这些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如制浆过程对河流的污染、林木减少既导致了水土流失又降低了空气质量等),却没有从GDP总值中扣除;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保护健康人们又不得不购买矿泉水(富人或中产阶级甚至需要乘飞机去其他地方度假以呼吸新鲜空气),而对矿泉水的购买和度假的消费等更增加了GDP:一次破坏竟成为GDP的两次增值,“美好生活”就是这样被再生产出来的! 国民生产总值(GNP)或本地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等是对社会总体收益进行估量的一些必要概念,但这一类统计如果成为唯一的社会进步的指标,巨大的环境—生态代价和社会—伦理代价便会被掩蔽起来。而且,这种统计往往并不反映出增长或开发的主要获利者有多少人、是什么人,主要代价承担者有多少人、是什么人。这种以货币来衡量价值的方法也总是将未纳入货币流通过程的劳动(如家务劳动、志愿服务、亲友互助及自给自足的农业劳动等)和其它代价(环境—生态破坏,以及健康损害、安全损害、尊严损害、信赖损害,等等)排除在统计范围之外,因此常常掩盖了增长之下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公正和不合理。 增长至上和财富至上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与欧洲启蒙时期的人类中心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决定论存在着思想上的渊源关系,也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又一轮全球性扩张的产物。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展主义蓝图之下,少数国家或地区(如日本及亚洲“四小虎”)由于战后种种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文化的综合因素而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这被描述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和道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战后接受发展主义模式和相关的制度—技术安排的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如发展主义所许诺的那样发展起来,或者在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社会—政治和环境—生态代价,有些甚至日益陷入了经济的困境和社会的危机。 联合国开发与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大约四十个国家的经济比十年前更糟了,非洲、南亚、拉丁美洲乃至昨日的超级大国俄罗斯,都面临着深重的危机。即便排除冷战时期的政治性援助等因素不计,“四小虎”的成功与四十个国家的不成功,也充分显示出全球发展主义浪潮中的不均衡性和排他性。事实上,发展主义不是一种包容性强而是排除性强的丛林竞争游戏,正如它不能解决贫富差异问题而只能带来更大的贫富悬殊一样,它也没有解决环境—生态问题而是带来了更大范围和程度的更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这是由它本身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它内在的“赢者通吃”的逻辑决定的。 发展主义所到之处,是更多的自然物变成了发展主义体制和话语下的“资源”,而一旦具有了这种“资源”的价值,这些自然物就在被迅速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本土的或全球的资本—技术的依附关系,越来越集中到了各种权势集团和资本集团的手中。在权力垄断和资本扩张的体系之下,这些集团总是用这些“资源”去满足自己或少部分人的利益需要,而让大部分人去承担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灾难性后果。 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满足自然欲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名义下进行的。问题是:如今人们层出不穷的欲望并不是原生和自然的,而是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扩展逻辑下,由跨国性的生产与销售商团和传媒与广告公司联姻精心建构和再生产出来的,其完全不同于其它生命种群万代不变的自然欲望,也不同于在环境—生态相对和谐的情境下人们对物质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例如一家一辆汽车,一人多件貂皮大衣或多件羊绒毛衣,每周打打高尔夫球,每年到避暑圣地度假,等等,显然是当代消费文化引导和谋划的产物,与人的所谓自然属性(即使有的话)并无直接关系。这种非自然的消费欲望正在大大加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事情往往是,为了满足少部分人的这类欲望,多数人的饮水、呼吸、衣、食、住、行等基本而正常的需要反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也是忽视乃至取消人们更多非物质性欲望(情感的、尊严的、安全的、审美的,等等)的直接原因之一。在这里,发展主义恰恰是以少数人“高级”(奢侈)的欲望去压抑多数人“低级”(基本)的欲望,它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人类多维度多层面的“幸福”只剩下对物质的占有和对商品的消费,从而对人类的欲望构成了严重的扭曲和践踏。 全球性环境—生态恶化是伴随着贫富差距拉大发生的。据联合国开发与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和最贫穷的国家的人口的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已从1960年的30比1扩大到1990年的60比1,又扩大到1995年的74比1。 需要指出的是:特定的“贫困”概念,是在发展主义的语境中才出现的,并且在这样的语境下也才有意义。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各种形式的社会和生活结构被打破,许多地区的人都先后被卷入了片面追求利润的“增长”和盲目追求集中的“规模”的进程:土地被征用,家园被破坏,环境被污染,人口外出漂流,战争和动乱也比以前有增无减,很多人变得一无所有,从而真正沦入了赤贫。 人们在阐述环境—生态问题时常用“人类”、“发展”、“现代化”这一类过于抽象的词语,而它们常常遮蔽着现实中的差异:是什么人在“发展”和“现代化”?什么人被排斥在“发展”和“现代化”之外?是哪一些“人类”在受害于环境—生态恶化而哪一些“人类”在环境—生态恶化的过程中大获其利?……显然,对发展主义的反思和清理,必须以反思和清理各种普遍主义的话语为方法论前提,至少须防止以习语代替思维、以话语代替事实的反实践态度。 发展主义在中国 世界总人口的1/4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成功解决发展与环境—生态的矛盾,对全世界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针对民族积弱甚深情形的一种政治选择。但发展是硬道理,并不等于赚钱是硬道理,更不等于破坏环境或毁灭生态是硬道理。现在,“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上上下下的口头禅,而真正的中国特色,首先是人口众多、资源短缺,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足。这就使中国既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西欧或美国早期的发展模式为“现代化”的样板和“赶超”目标。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其早期大规模地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同时伴随着对外殖民、贩奴和侵略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掠夺基础上的,本土的人口—资源矛盾因为大量向外移民而得到缓解,域外的资源因为其殖民主义的政治—军事霸权和强国的经济—文化霸权而得到控制和支配,核心国家(占全球人口15%)和边缘国家(占全球人口85%)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依附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得到确立。在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这种不平等关系可以得到缓和;在经济发展出现萧条的时候,这种不平等关系则得到强化和加剧,并引发各种危机,包括战争。这种“以外疏内”、“以外养内”以及“以外安内”的现代化过程,是他们利用了特殊的历史条件的特定发展道路,是后发展国家不可能重复和照搬的。 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经验,都值得中国学习和汲收,但中国不仅在国情方面大大不同于欧美,所面临的时代与上两个世纪也不可同日而语。西方各国不仅已经拥有先发的优势,而且已占有在金融、电子等高技术和无污染产业里的优势,而与众多在发展主义模式下正在被“郊区化”和“边缘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被迫廉价出卖资源,在被迫从事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产业。发达国家可以不砍本土的森林而用域外的木材,不采本土的石油而用域外的石油,包括用取自发展中国家的丰厚利润来缓解本土的各种矛盾,来维持本土的相对良好的环境—生态。但是,在既有的全球体系和世界格局下,中国已不能通过向外移民的方式来缓解本土的人口—资源张力,相反,只有极少数精英正在被强国有选择地吸纳;中国也不可能向外转移环境—生态代价,相反,中国正在接受“夕阳产业”的进入和转移,正在为此牺牲自己的森林、草原、河流、土地,而且发达国家的垃圾还通过不法商家一次次运往中国。 因此,中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坚持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路,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发展之路。这既是对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的贡献,也是对欧美现代文明所蕴含的创造性精神的最好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八十年代以来,以恢复和建构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步得到社会的重视,并被国家确定为发展的战略;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权势和利益集团采取了忽视乃至取消社会公正、忽视乃至取消保护环境—生态的开发方案,甚至与某些跨国资本势力的掠夺性开发联手,从而导致了种种反社会和反生态的恶果。姑且不说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例证,即便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和草原地带,由于某些大资本集团开发触须和国际市场收购网络的渗入,由于某些管理机构的腐败性纵容和配合,老鹰、狐狸、羚羊等急剧减少,加上过度放牧、特别是以破坏草原植被为代价的山羊的过度放养,一方面使羊绒和皮毛的超额利润流向了少数新富集团,另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生物链,导致了鼠祸猖獗和植被毁坏等极为严重的环境—生态灾难。而这一类正在危及广大民众基本生存条件的开发活动,居然常常被描述为“改革”的政绩和“搞活”的图景。 这些现象常常被有些人以“阶段论”给予辩护。“阶段论”认为现在的环境破坏只不过是阶段性的,中国也可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先污染后治理”。诚然,任何人都能理解,人类的经验和知识的局限,通常会造成破坏与治理之间的时间差。但“先污染后治理”并不是一项通则,更不是发达国家的普遍事实,因为很多发达国家的破坏根本没有得到过治理,只不过是将破坏的后果转嫁给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将一批批高污染产业逐步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很多环境—生态的破坏是无法在事后得到治理的,比如物种的灭绝就是一次性事件,另外很多环境—生态破坏则需要漫长的时光和巨大的投入才有可能相对缓解,比如土地的严重荒漠化就须穷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之努力才可能予以缓解。更重要的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增长是为人的生存服务而不是人的生存为增长服务。当掠夺式的开发已经危及到人的呼吸、饮水和生命健康的时候,当洪水、干旱、毒气等等已经使很多人含恨而亡的时候,当我们“豁出生存搞发展”的时候,“后治理”还有什么意义?当这种“后治理”是由某些在破坏中获利而根本不承担任何代价的人来宣扬的时候,它还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理论主张吗? “代价论”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辩护。这种观点认为环境—生态破坏是人类为增长必须支付的代价,不值得大惊小怪。这说法在一般意义上同样能够让人理解,没有人会天真到以为可以白得好处而从不付代价的程度,何况中国长时间来的积弱状态更决定了代价——包括环境—生态代价——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值得注意的是:“代价论”的滥用,常常有利于维护一切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和安排,因为历史上一切罪恶和悲剧几乎都可以在“代价论”的粉饰下获得其合法性:殖民主义也带来了科技的传播,侵略战争也促进了工业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官僚集权体制也曾促进了GNP的提高,这些都可以被有些人视为“成绩和代价”、“主流和支流”的关系,都可以在“代价论”的逻辑下得到肯定。因此,对“代价论”必须具体分析。问题不在于增长和发展有没有代价,而在于这种代价是否超过了社会或社会中某些阶层可以承受的程度?这种代价是由谁来承受?比方说,“代价论”的制造者们是否也在与环境—生态破坏的受害者们共同付代价?事实很明显,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全世界非核心国家的居民的主体并没有或很少分享到发展主义带来的好处,核心国家的贫困阶层也没有或很少分享这种好处,但恰恰是占?蜃苋丝?5%的他们,在风景区没有度假别墅,没有定期出国度假的机票,甚至正在失去曾经赖以为生的土地、森林、草原以及河流,正在承受环境—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后果。 另外,不能不提到“残余论”。这种说法认为当前包括环境—生态破坏在内的一切社会问题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只要彻底实现市场化、全球化,只要完全与欧美等发达社会的体制实现“接轨”,一切问题自会迎刃而解。持这种观点的人,看到了中国五十年代以来“人定胜天”、“赶英超美”等盲目经济行为和经济体制对环境—生态的忽视和破坏,但没有看到这些过程内含的“进步”、“增长”、“工业化”等基础性观念其实是与西方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同出一源;他们看到了在集权的计划体制内的浪费和腐败现象及其对环境—生态的重大破坏,但抹杀了这种“化公为私”正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官场表现,大规模的“化公为私”更常常是以联系资本集团的裙带关系为直接支持和必要条件。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早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侧重阶级斗争与社会关系,在环境—生态方面早就存在着知识盲点,而且正是这一点突出显示出它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进步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意识形态的亲缘关系,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反思与清理的。但这种反思与清理是以重建社会的公共性为道德前提和价值尺度的,与废弃社会公共性的“市场浪漫主义”或“市场原教旨主义”,与借口“效率”以反对或压抑“公正”的发展主义思潮,毫无共同之处。 在冷战结束以后,在发展主义最为风行的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是世界公认的环境—生态最为恶化的地区;在发展主义最受尊奉的九十年代,也是全球臭氧层破坏、酸雨增多、海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时代。这说明环境—生态问题并非仅仅是旧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之物,而是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全人类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从世界体系的角度而不是以一国为分析单位,只有从历史长时段的角度而不是以一、两个年代为观察视域,才能较为清醒地认识环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才能较好地解除各种环境—生态困境,包括反思和纠正中国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践中出现过的破坏环境—生态的错误。 文学、文化工业、意识形态 发展主义观念能够如此迅速获得普及,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工业在九十年代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大众文化的繁荣和扩张。文化工业借助报纸、杂志、图书、电视、电影、广告、流行歌曲等等传媒,一方面生产与市场经济相应的一整套文化价值和是非标准,迅速地破坏、颠覆人们的传统道德和伦理,另一方面还将发展主义的一整套观念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灌输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 八十年代以来,体现发展主义观念的种种文化产品大量上市,已经成为近些年来文化生产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中“成功人士”不仅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神话。这与八十年代早期的“寻找自我”运动以及人性论思潮紧密相关,与八十年代晚期很多人对“中产阶级”的想象以及市场化进程紧密相关,当然西方、港台的商业文化的大举输入也是一种重要动力。根据一位评论家的分析,“成功人士”的典型形象一般是这样的:中年,多半为男性,微胖,受过良好教育,有美貌的妻子,调皮的儿子,驾名车,出入高级宾馆及高消费场所,拥有欧陆风情的住宅,打高尔夫球,去大剧院——而这样的形象,常常被很多人视为人生理想的目标,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指南。问题在于,在这一类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真实原因总是被掩盖了,他们中不少人靠勾结、欺诈、叛卖、残酷以获取暴利的肮脏,他们中不少人忍受劳苦、孤寂、侮辱、盘剥而终于出人头地的辛酸,都化作了他们脸上空洞的微笑。在这一类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成功”的含义也大大地被扭曲了,人生价值的丰富性也被粗暴地单一化了,因为这些形象无一不在标榜高消费的富贵奢侈豪华,而从不具有任何道义、责任的指涉,与贫困关切、生态关切及一切人文价值关切毫无关系。他们是钱的化身,是消费的化身,是社会等级的化身。他们总是成为跨国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大众美学,因为一个等级森严和高消费的发展中国家,总是更容易出现对外国商品和外国资本的依赖,更容易强化世界体系的不平等关系。毫无疑问,他们通过遮蔽现实和误导公众,将严重危及健康的、人民的市场经济以及文明发育。 与“成功人士”符号相关的还有一系列时尚的潮流。时尚成了精神的上帝,成了国家权力之外最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时尚使一切“旧”的东西贬值,而“新”的,亦即“现代”的,“世界”的,统统成为人们追捧和追求的对象。于是摇滚乐和流行歌无论好坏都是好的,民乐京剧无论好坏都是坏的;大哥大保密箱无论有用与否都是要有的,四合院自行车无论方便与否都是要丢的。这一系列潮流背后是跨国商品的倾销和商家高额利润的赚取,其单一化和强制化,更扼杀了人们精神的丰富性和个异性,一步步取消了人们在文化上应有的判断力。因此,当真正腐“旧”不堪的文化糟粕如“三陪女”、“拜财神”、麻将赌博乃至无知迷信被当作最“新”时尚的时候,被当作“现代”与“世界”文化流行色的时候,最为痛恨传统的众多新潮派人士倒却很少例外地津津乐道趋之若骛。他们在文化上貌似激进主义的先锋的态度,常常伴随着他们最为古典和老派的堕落。这是消费主义文化极为寻常的景观之一。 文学是文化生产中重要的一个领域。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从整体上来说,面对社会深层矛盾的集中浮现和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很多作家似乎还缺乏必要的思想和艺术准备,甚至还可能在纷纭多变的世俗生活中迷失价值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创作倾向值得回顾和检讨。一种出现在某些描写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里:作者感受到了社会底层的生活压力,对老百姓的生活有较为生动的再现,却时常采取了为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秩序进行辩护的立场,比如总是将新富人士美化为新的救世主,其为所欲为、欺行霸市、宿妓、行贿受贿的行为也常常被谅解或者得到羡慕,而下层百姓则被要求对这些人逆来顺受。这种“强人救世”、“富人救世”的作品,向读者散布着绝望的情绪,指示着低头屈服的出路,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着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 另一种倾向出现在某些表现个人世界的作品当中:作者抛弃了传统的社会政治大叙事,转向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个体价值的确立,在艺术形式上则常有现代主义的奇异和狂放。但这些作品中的相当部分时常滑向了人性论,用人性论的本质主义来抹煞“人”的历史性(人的主体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历史过程)。似乎人性即人欲,而人欲是自然的、原真的因而是神圣至尊的,完全掩盖了现实生活中所谓“人性”赖以形成的全部文化过程和全部社会关系,制造着一种绝缘独立和一成不变的人性神话,与发展主义的哲学逻辑是一脉相通。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往往还有浓厚的消费主义色彩,虽然有时云山雾罩扑朔迷离,但对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向往之态却不时跃然纸上。有些作品还表现出浓厚的极端自私主义色彩,不断渲染和扩散对他人和对社会的冷漠,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时流露字里行间。金钱是生活的意义。美女和美酒是感觉的源泉。趁社会分化刚刚开始赶快捞一把,成了这些作品对读者的隐性教导。这种写作当然是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学中的天然盟友,差不多是一种消费指南和社会钻营须知。因此这些作品虽然有时也会貌似“先锋”,但不可避免地相互雷同和自我重复,日益显出时尚快餐文化的通俗品格。 nbsp; 结语 一次新的思想创新正在世纪之交临近。保护环境—生态,在当前已成为重建社会公共性迫切的现实课题和重要的思想入口,也成为最有社会动员力的行动旗帜之一。但这个问题并非新世纪所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全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须有开放和多元的空间。考虑到环境—生态标准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中打压对手的筹码,考虑到某些人崇拜自然而恶待父母的奇怪世相,考虑到某些绿色恐怖主义的施暴行迹……南山座谈的参加者们深知问题的复杂性,希望这一次座谈能通向今后更多角度和更多层面的思考和批评,通向更为成熟和健康的社会实践。 要做到这一点,超越八十年代以来的某些思想定势至关重要。人类/自然,市场/政府,社会/国家,现代/传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增长/贫困,发展/环境,等等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具有貌似强大的解释效能,正在成为各种媒体上的流行话语,正在妨碍人们对历史和现实作出真切而准确的诊断。如果我们真要面对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从这些日益沦为教条和迷信的思想定势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个人既得利益—地位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中国因特殊国情注定要在现代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承受环境—生态的超常压力,中国的知识界和批评界也因此有可能从这一视角开始思想和文化的创新。这可能正是一种幸运。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这一观点,基于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农业发展实质性问题展开探讨,综合得出通过改进农业生态环境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规划,帮助快速实现农业全面经济发展建设目标,为管理计划落实创造有利环境。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 1.1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生态农业发展中提出资源循坏利用,对所要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其中的部分成分通过过滤提取等方法可以继续运用,最终经过处理的废弃物排放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人工种植区域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更好的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这样的发展计划也具有可持续性,所投入的建设资金能够为农业发展区域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收益。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中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过量的现象,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并且难以恢复,这一点在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中得到了解决,能够在污染问题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将影响降至最低。 1.2生态环境平衡是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提 依靠牺牲环境来实现的经济发展计划,不具备生命力,这样的农业发展建设计划开展一段时间后,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缺乏资源支撑必然会停滞不前,所需要投入的建设资金也逐渐增大,最终影响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的建立,最大程度避免生态失衡现象出现。 2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基层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只有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计划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工作观念是首先需要转变的,传统的农业管理体系中注重过程监管,缺乏关联体系的建立,不利于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宣传工作模式,这样能够帮助建立起更适合基层工作任务发展的环境,基础农民运用环保技术开展农业种植生产后在经济收益上得到提升,才能真正认识到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的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 虽然现阶段的环境保护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但常常会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不利于生态农业经济计划的全面开展,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快完善监管制度,对所开展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监督[2]。 2.3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在所开展的工作计划中,通过示建设范区域,可以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农村生态区域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加大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建设发展计划开展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避免建设中的计划终止。经济发展计划需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符合环境特征才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可以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域,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种植区域内多生产技术做出指导,种植成果目标实现后,可以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推广运用,避免其他区域所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出现技术上的误差问题。 2.4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加大治理力度,同时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也要在经济发展区域内落实。要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做出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够深入基层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可供利用的资源。充足资金保障前提下,实现环保治理工作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更要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宣传落实,以免影响到基层工作任务的深入开展。通过预防与治理措施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与物种的多样性,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特征。 结束语 就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亟待从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全面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白建英 单位:原平市畜禽繁育工作站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联性 摘要:生态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再生产中生态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及相互结合的统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经摆脱了过去旧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离不开农业生态环境的支持,但在现实中,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和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影响;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不仅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之地,是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来源保障。但与此同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经济学原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建设,将传统农业、现代科技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将农业向合理生态转化,农业回归自然,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基本原则,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为基本方向,在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高效化,确保开发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促使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由生态经济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生态农业经济讲求的是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适宜性,生态农业经济是通过多种技术装备,使农业发展适应区域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使区域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扬长避短,优势尽显;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重视的是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讲求的是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长期整体效益,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装备和发展策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持续性。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研究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中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产生各种影响,如果耕地和水土资源等被破坏、被污染,必定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同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前提。2.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农业生态资源有限和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内,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从而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又会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因此两者是互为支持,互为促进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使农村与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张,耕地质量不断恶化。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却面临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恶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属于坡耕地,耕地资源较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粗放的开发、过度地侵占滥用和各种污染问题,使得可用的高质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地减少。 2.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两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区域和专门的垃圾处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随意乱扔,生活废水不经处理就随意进行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也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对农村水体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污染,这些都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而自身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自身污染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滥用农药、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残留,如秸秆、畜禽类粪便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我国本身农业用水就非常紧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牲畜面临着饮水不足的威胁,受旱农田达到了3亿亩,而各种污染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 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坏式的开发,使农业生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治标不治本,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必须设法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虽然我国近几年来陆续颁布了一些涉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整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及时跟进,使得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才能从法律制度上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相关投入。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促进水资源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垃圾回收处理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以及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装备投入,促进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制约条件多。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牢固树立起“既要农业经济发展,又要农村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张彩霞 冯俊霞 王尚 单位:河北省委党校邯郸站经济管理2013级在职研究生 环境与生态论文:绿色设计与生态环境关联解析 生态环境对设计的影响 “生态学”一词“Ecology”源于希腊文,由“Oikos”(意为“住所”、“住宅”“、环境”)和“logos”(意为“话”、“言语”)组成,合起来意思是“住所的研究”,所以这门学科原本就是侧重于环境的作用的。实际上,生态学起源于人口的研究,人也是生物之一,于是人类生态学的诞生是顺理成章的事。—般地说,设计的生态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围绕着设计主体并对其设计行为发生作用的那部分自然物,便是设计生态自然环境。设计生态社会环境情况较为复杂,它是指影响设计主体及其设计行为,并使之感受其力量而力求与之相结合的那部分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交互作用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体现为纷繁复杂的多种形态,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家庭关系、文化关系等等。这种种关系也可以称为设计生态社会环境诸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对设计发生着不同的作用。现代设计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建构的框架,现代设计的种种展示、表演、动作、嬗变,都在这个框架中实现和完成。这个设计生态环境框架有着许许多多变动的结合点,例如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空间、人类关系网、医学与保健、战争与和平等等,它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现代设计。 自然环境与因地制宜 自然环境成了一些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当代有建筑师在构想未来的理想建筑时,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从那里诞生的大自然,提出了“生态建筑”或者称“仿生城市”的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样式木构建筑的成型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些学者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及迤南一带,当地盛产的木材,就成为构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这样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的全面认识,现在学术界还在探讨,自然环境对木构建筑形制的制约作用,是很有道理的。丰富的木材资源,宽阔平坦的中原地域,都是造成以宫室寺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鲜明特征及重要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特征有形制高大、平面展列、装饰华丽和飞檐翘角等。绿色设计,生态先行。近年来,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在全球建筑行业逐渐普及。发达国家在规划城市与建筑的时候都是生态先行,提出战略性环境总评估。例如:日本的设计都是路让河,而不是河让路,不会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哪些不宜盖楼的地方,就空出来种树或者建花园,海边的建筑一般都会留出出风口,让海风可以吹进城市,使城市不会太闷热,此外在海边还会建设富有自然的公共休闲场地。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设计一定要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并且讲究美学,达到美与和谐统一。 社会环境中的设计 当下,社会环境随之变化,人们往往在设计的过程中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所包围着,被自己的同类的群体所包围着,沉浸、纠缠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社会环境被人们更加直接地感觉到,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文化、风俗等往往是直接地对设计发生作用。设计生态社会,设计要从外部环境,主要是从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动力以及原料、技术和手段,例如物资、人力、知识、信息等,而这些东西并不是超时空的存在,而是在一定时代历史社会环境里的现实的存在。农业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人没有可能设计航天飞机,偏远山区的人不会去设计信息密集型工业产品,电脑设计技术只会出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和平环境里的设计师们不可能以主体力量投入军用品的设计。人们总是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所限定的条件下从事文化活动,设计师也总是在有关设计的诸种社会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限定条件下行动。设计师不能随心所欲,他对社会环境的某种偏离有时是可能的,但那正是在遵从社会环境的制约这一基础之上着手设计的。所以说设计师应当遵从社会环境发展规律,切实进行设计活动。 总结 从绿色设计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来看,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往往协同对设计发生作用。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出。有些成功的设计正是认识到设计的力量和效应与环境的关系,自觉地与环境相联系而完成的。一个有典型价值的例子是全球性的“贝内通”(UnitedColorsofBenetton)广告设计。这些服装广告设计并不着眼于服饰展示,而是关注当代人类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环境污染,艾滋病,民主与和平,战争,自然灾害,种族平等与和睦,难民问题,等等。设计师从特殊的视角选择内容并给以特殊的摄影艺术处理,比如充塞画面的无数个大小、形状一致的十字架,不同肤色的三个小女孩快乐地向观众吐舌头……别出心裁的创意,统一的图式原则,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持久的思维穿透力,使这些关注全球热点的广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从而达到促销贝内通品牌服装的目的。最后,环境一直都是对人类行为举止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力,环境也对现代设计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影响着,设计师们同时也受环境的渗透、唤醒、激发,会在自己的所有设计中自觉不自觉地打上生态环境的印记,而且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的表达生态问题,来传达自己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本文作者:滕艾娟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环境与生态论文: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 摘要:在市场经济迅捷发展的带动下,畜牧业产业模式正从散户化向规模化过渡。这种变化既带来经济的增长,也带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污染、病原污染等方面。本文通过剖析规模化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影响,试图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规模化畜牧养殖背景下如何维护生态环境提供借鉴性意见。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关联性探析;改善措施 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第一产业的支柱。要想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离不开畜牧养殖行业的进步。近年来在科技革新的引领下,畜牧行业中落后的分散养殖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就目前情况看,规模化畜牧养殖能够显著拉动经济增长,但弊端也在于其扩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1]。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关联影响 不可否认,规模化畜牧养殖给农户带来了利润,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畜牧业的稳健发展,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地域的蔓延 在农村地区畜牧养殖接近饱和的前提下,规模化畜牧养殖在城镇区域实现了二次扩张。站在农户的角度而言,将规模化畜牧养殖地点圈定在城镇,有利于缩短畜牧产品或副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通过减少中间运输环节实现了物流成本的节流。反之畜牧养殖城镇化也将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地域转移:城镇实施畜牧养殖后,大片土地被占用,相对农作耕种的占地面积减少;由于缺乏对排污治理的认知,规模化畜牧养殖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倍于散养农户的畜牧排泄物、污水等废物无法实现回收转化。更有甚者将之就地排放,加重城镇环境的负担;家畜家禽的大规模养殖也会对空气产生影响,动物的聚集会排放大量氨气,且其排泄物经过发酵分解会产生其他有害气体。空气质量受到破坏,会对城镇居民及经营者的生活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陡增 畜牧养殖以散户形式存在时,由于所养殖的畜牧数量有限,因此动物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均在可自行处理范围内。随着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其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陡增,不仅无法实现自行利用,且会影响养殖区域周边的土地;随意排放的废水也对地下河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废弃物中富含氮磷钾等有机物质,在其接触水体后,会使地下水富营养化,经过自然汇集后,水体受到污染恶化,导致水中生物死亡,致使局部生态失衡。加之废水、废弃物中存在各种弧菌与致病菌,最终可能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工作造成威胁,从而危害人类健康[2]。 (三)规模化畜牧养殖利用肥料质量难以保障 在传统畜牧散养过程当中,其所利用的通常为农家有机肥。随着规模化畜牧养殖的推进,化学肥料取而代之。尽管化学肥料具有使用定量、操作方便且低廉高效等优点,但畜牧产出的粪便及尿液中含有化学成分。在没有良好污水循环设施的处理下,这些废物无法实现有效回收利用,化学元素的肆意传播也对我们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原因剖析 (一)养殖模式及规模发生根本变化 传统畜牧养殖中,养殖规模小且多分散,因此对养殖动物产生的废弃物用以处理,但集中处理不仅成本较高,且容易处理不彻底,因而对环境造成破坏。 (二)化学原料的过度添加 为了保证养殖动物的快速繁殖、出栏,规模化养殖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化学制剂进行养殖操作,从成本上化学原料也远比有机肥便宜,但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却无法被利用。 (三)必要污染处理设备的缺乏 大部分农户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收入上,忽略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应对规模化畜牧养殖的配套基础设施缺失。受限于资金及其他条件,多数规模化畜牧养殖农户没有添加污水处理设备,导致产生的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 三、应对策略 (一)树立生态循环观念,加强废弃物管理 我们在肯定规模化畜牧场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当正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而其有否控制余地与畜牧场的管理者是分不开的。因此应当加强对管理者环保理念的树立及培养,引导他们加强对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管理,鼓励农户寻找环境与生产中的平衡支点,优化畜牧产品的品质管理。 (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环境监测 环保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规模化畜牧业的管理,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着力引导管理者及相关农户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主要可以表现在:对环境进行利弊要素分析,建立全面的激励机制,出现问题的进行整改,保持科学先进性的农户给予政策倾斜,从鼓励农户积极性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扶植研发力量,鼓励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污染处理设备的研发,优化现有污染处理资源,争取研制出易操作、价低廉的处理设备,能够使农户迅速接受并广泛应用。 (三)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与利用 规模化畜牧管理的一大难点在于对其排泄物及废弃物的管理,工作流程繁琐且数量庞大。因此作为职能部门应当建立规范且完善的废物管理设施,通过控制排放或研制新的降解循环系统实现废物循环回收利用。可以与生物科技公司、化肥厂等相关企业进行协作的方式,寻找几者当中利益平衡点,通过发挥供应链的作用,最终实现基于保护环境的稳步发展。 作者:张丽梅 单位:祥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环境与生态论文:管理控制系统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本研究同时研究了管理控制系统和管理团队的组合如何帮助组织成功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此同时,研究还分析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研究收集到了127个管理团队(42.33%)的数据,并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来测试因果研究模型。研究发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短期绩效有负面影响,而对长期绩效有积极影响。管理控制系统的广泛设计有助于组织和企业长期绩效的提升,并且管理团队多元化还能减轻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短期绩效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控制系统;管理团队;短期和 长期绩效新型的管理模式是许多企业和组织为提高效率和强化服务应遵循的标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为企业和组织提供巨大的财务及环境效益。企业和组织不仅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可以通过减少污染和资源的使用来改善国民的生活。环保举措的实施往往在短期内失会导致许多企业和组织的业绩不佳与浪费的资源。绩效收益与损失的共存可能会对执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果产生使人迷惑不解的证据。本研究探索了公立医院管理团队多样性和管理控制系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公立医院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企业和组织内部的协调和分散化以及激励不同层级之间工作关系的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研究试图确定促进战略实施的管理因素以便增强短期和长期绩效。Pondeville,Swaen和DeRongé(2013)认为广泛的管理信息有助于鼓励管理人员在战略问题上进行管理辩论和互动,并且认为这是成功采取战略政策的必要条件。Hambrick(2007)在战略管理研究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构成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实施。研究总体目标是同时分析管理控制系统和管理团队如何应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处理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相互矛盾的需求。 二、研究假设 管理团队是企业和组织实施战略、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可以更好地解决矛盾,因为管理人员可以从不同来源收集和处理更全面和更多元化的方案。在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多元化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快作出反应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作出以下假设:H1:管理团队的多元化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其对短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长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更加广泛的信息和更复杂的管理控制系统提供保障。更多的信息能够鼓励管理团队在战略问题上有更多的辩论和互动,并促进企业和组织实现长期目标。因此,我们作出以下假设:H2: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其对长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短期业绩的正面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研究使用的数据包括调查数据和档案资料,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有关管理控制系统和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信息,并通过档案资料中获得的数据来体现绩效。研究对我国300个公立医院的管理团队成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获得了687份有效回应。这使本研究收集到了127个管理团队(42.33%)的数据。2.变量设计管理团队的多元化按五个人口特征衡量,分别是年龄、任期、教育背景、经验和性别。其中年龄和任期的多元化通过变异系数来衡量。而对于教育背景和经验来说,调查问卷要求管理人员填写他们的学历及其实践经验年数。研究通过布劳异质性指数来衡量教育背景和经验的多元化。研究还通过布劳异质性指数来衡量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该指数的分数越高表明管理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越大。管理控制系统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测量。问卷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非金融类问题、未来导向、外部导向和长期导向。研究使用档案资料中的数据来衡量短期和长期绩效表现。研究采用了2013年至2016年间收集的六项非财务业绩指标数据来体现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六项指标是:入院率、手术室使用率、再入院率、住院时间、死亡率和等候时间。 四、研究分析 我们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来测试我们的假设。偏最小二乘法允许比基于协方差的模型更小的样本。表1为描述性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高级管理人员是男性,只有29.17%的管理人员是女性。表2为相关性分析,同时偏最小二乘法验证了变量的可靠性。表3显示了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短期业绩之间关系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长期业绩之间关系的正面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管理团队异质性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短期和长期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团队异质性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同。管理团队异质性有助于组织采取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实现短期绩效。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则鼓励组织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同时实现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医院和卫生机构应设计综合管理控制系统,以保证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特点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好地应对采用新战略与短期业绩下滑之间的矛盾,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有助于长期和短期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有助于提高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因此,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和组织应该努力确保管理控制系统向,多元化的管理团队提供广泛的信息。 作者:王晨曦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措施 摘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促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水库的运行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保护。本文对水库运行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库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资源 在人类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库对水资源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对于自然水资源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对当地生态环境也有积极的改进作用。所以针对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有重要意义。 1水库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缺乏科学性 人类的生产方式不同程度影响着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影响的途径和类型日益增加,所以在进行水库管理时,应积极对相关的管理进行更新,针对外界发展的趋势以及生产方式,对现有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所产生的问题较为普遍,如污染物,其对水资源的破坏度非常大,因此污染物的处理是水库管理工作的重点,水库管理必须制定严谨并且切实可行的污染物处理办法,确保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进而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较好的保障。 1.2没有充分把握工作重点 水库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在各管理环节中,相关工作人员都应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尤其是水库的重点环节,更应强化管理力度。但是在现阶段,水库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单一化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库管理对生态资源保护作用的发挥。管理过程中没有充分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点位置,导致在开展相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贯彻落实不到位,对生态环境仍有不利的影响,无法实现管理与保护工作同步[1]。 2水库运行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在制定水库管理工作的相关重点时,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充分融合,确保管理工作与保护工作同发展。水库管理工作的重点为水质监测、涵养林的建设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护。水质监测主要是通过生物监控和理化监控两方面进行,有助于确保水质的无污染。生物监控主要是对水资源中的浮游生物以及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是水质监测工作的关键,确保水资源中的浮游生物以及植物对生态环境无害。水资源的涵养林对维护水库水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确保水库管理工作主体、水资源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应加强对水库涵养林的建设。水库建设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后期水库管理中应加强对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减少土壤的裸露,扩大绿色覆盖面。对水库周边的湿地应加强监管力度,保护野生动物及植物。贯彻落实节水工作方针,采用先进的科学设备或节水技术优化水库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对渔业应积极转变传统的养鱼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以此作为管理和发展的目标,促进水库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周边区域环境的改善,推动水库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共同发展和进步[2]。 3加强对污染物的处理力度 水库管理工作人员应深入污染源头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并做好相关的记录,为之后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解决对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加强对水库周边的管理力度,禁止周边居民或者企业在水库周边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或工业废水、工业垃圾等;在水库周边禁止采取极端手段对渔业资源进行破坏;在水库中禁止有水面经营活动或者娱乐经营行为出现;在水库的集雨范围内,禁止发展规模养殖,要取缔有污染的企业。此外,还应对其他情况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水库无污染。总之,水库和生态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水库的长远发展,必须深入分析水库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定针对性地措施,保护好周边生态环境,进而推动水库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韩平年 单位:民乐县童子坝河管理处 环境与生态论文: 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探讨 摘要:草原的环境自然优美,是一个令人心向神往的地方。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失衡的情况,虽然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对草原的过渡破坏和环境的破坏,如果不将这种情况进行调节和改善,那么人类将面临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报复,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因此现阶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强对其的保护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草原畜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希望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关键词:草原;畜牧;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对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项工作却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环境作为代价。但是为了解决这种,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草原环境对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最终更好的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1]。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草原作为一种环境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原的存在还将有效预防或减少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处于这种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下,怎样更好的将草原建设工作进行开展,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探索工作。只有将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良好保护,才能更好的对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从而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因此其对土壤有着极强的稳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叶子能将风雨对土壤的侵蚀进行阻挡。而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由于频繁活动,因此土壤会由于其运动而变得疏松,对于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地表中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2]。但是如果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有序的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就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最终将产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对人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提升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环节,同时也对行动有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将草原生态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对宣传工作进行加强,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这项工作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此更好的激发群众投入这项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从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健全和提升。 2.2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投入 在对草原建设的投入进行加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对出现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治理,对人工草场进行大力兴建,通过这种方式对生产条件和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改,通过科学的生产方式,加强对放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3]。牲畜的饲养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或是地区规定,适当的运用增草或是减畜的方式,尽可能实现草原和牲畜共同发展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在一夜之间能实现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起重视,充分做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上文的研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做到更合理的解决,最终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帮助。 作者:呼格吉勒图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 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监测技术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持续上升。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水质恶化等问题。有效应用环境监测技术来促进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论文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化工产业不断扩大建设规模造成了环境的大片污染。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实际问题,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从而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掌握环境信息并对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并严加重视。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并开始散入到农村,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2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 所谓环境监测技术即是应用地理、物理、生物及化学信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环境中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污染等因素进行连续或间断的获取,监测或测定出现场生态因子,然后给予合理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现如今我国应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光谱技术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光谱分析技术地位重大。常见的光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紫外-可见吸收谱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法等[1]。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物质特有的特征光谱进行应用,从而完成定性和定量的测定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达近百种水中污染物的光谱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可以用邻菲罗啉分光广度法来对铁离子进行测定,用紫外分光法来测定硝酸盐氮,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来对锰进行测定。 2.2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毛细管电泳技术、气相色谱分离技术以及液相色谱分离技术[2]。在对水环境进行检测时,针对有机物的分离监测常应用气相色谱,例如,监测和分离水中多环芳烃类。我国环保部门也形成了针对环境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相关标准。2.33S技术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的合称,即GPS、GIS、RS。目前,我国已经将3S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当中。因为物体会存在电磁波的辐射与反射,将该特点与遥感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在远距离下探测出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从而监测和分析出电磁波信息的的变化,继而掌握住该物体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将这些信息充分整理和反馈。在环境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则能保证生态监测的效率并降低人力消耗。 3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我国还没有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我国虽然在2000年就已经应用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还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不仅监测仪器不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且监测仪器的种类也相对较少。所应用的监测仪器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大多是属于中低档产品,而且不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经常会发生故障。这就造成了我国生产的监测仪器在采样过程形成的结果没有准确性,而且时效性还较为低下,难以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有效且客观的反映。2)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投入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要想保证对环境有效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高质量的监测仪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如此方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时效性以及准确性。但是,如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的缺口,也没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高质量工作中,也不能自觉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素质。所以,要想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整体团队的高素质。3)我国还没有高程度的网络化的生态监测技术应用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网络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反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态监测网络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能实现国家全覆盖,从而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要想提高生态监测技术的网络化进程,不仅需要监测仪器功能能够高度自动化,而且监测仪器必须要具有在线化的功能,从而保证数据能够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精确性[3]。2015年我国环保部门提出了有关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方案,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化建设放在了应有的高度。 4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持续发展,和过去相比,今后的环境监测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还能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对人力成本的投入,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度。1)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转变过去的环境监测技术架构框架,破除过去环境监测技术的不利观念。2)国家也要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加强对高档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力度,要想提升监测技术,就必须重视其监测仪器这一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监测仪器和国际接轨。3)要在日常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监测团队,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4)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的预警系统功能,它在改善污染情况和污染治理中意义极大。5)将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形成具有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环境监测质量,还能应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能够适时监控地域环境。建立环境监测网络非常重要,一个健全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必须要将涵盖环境所有要素的监测管理网络、监测业务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容进来。6)要形成规范的监测制度和标准,从而为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指导。7)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应该具有完整性,需要将技术规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促进整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4]。8)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网络自动化技术。 5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的环境监测只能应用于工业污染源,现在监测范围越来越大,可以应用于对生态和生物的变化监测。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监测能够对所有干扰的综合信息进行反馈,这就有利于人们科学预测某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形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协调统一好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作者:张希成 单位:锦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环境与生态论文: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摘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建设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地实际、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然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必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分析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作用。首先,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会对城镇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其次,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两者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交互胁迫关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优劣,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势必会阻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的急速发展会冲击生态环境的平衡。首先城镇化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即城镇人口数量加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根本即人为的破坏,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就会跟着增加。随着大量的人群涌入城镇,城镇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势必发生改变,人们向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的健壮性越来越脆弱。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以及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首先,企业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镇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生产所需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其次,城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交通系统的扩张,汽车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的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表现为以下及格方面:第一,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降低,不再有人愿意进入城镇生活,阻碍城镇化进程;第二,招商引资困难,不再有商家愿意进入城镇带动经济发展,另外本地企业也会外流;第三,当恶化的生态环境由量变转为质变时往往会发生诸多灾害性事件;最后,为了改善已有的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新投入的这些资源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 我国城镇化进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城镇化形态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城镇化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城镇绿地不足 从地理范围来讲,城镇的占地面积是固定的,而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每个人平均土地占有面几率的降低,如何提高占有率是城镇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只能牺牲绿地面积,将绿地面积变为建筑面积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员需求。另外地方政府为了单纯追求GDP,对开发商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开发商为了私利肆意开发土地盖楼,于是城镇的绿地越来越小,钢筋水泥越来越多。绿地的减少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破坏了CO2与O2的平衡,更多的有害有毒气体无法被植被吸附过滤,细菌和粉尘越来越多,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居住舒适度越来越差等等。2.2城镇空气污染我国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根本成因是人为排放的污染物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积聚造成的。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这些废气中所包含的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粒径小于或等于2.5nm的颗粒物,简称为PM2.5)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有研究表明,人体长期暴漏在雾霾天气中会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癌症、生殖与神经系统的疾病,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死亡。而更可悲的是近些年雾霾天气不但没有减少,更有增加的趋势。 2.3城镇供水紧张 城镇供水紧张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在于认为的破坏。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的核心因素是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城镇中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用水量也随之增加,生活污水也越来越多。大部分城镇用水水源都来源于地下。长期大量的给水给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地下水位也一再下降,以前距地面4-5米就可以出水的地方现在要挖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能出水。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的目标,对污水处理这一问题向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域当中,给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4噪声污染增加 噪声污染往往得不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聚环保部门统计,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们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些噪声包括交通噪声、机械噪声、建筑噪声、生活噪声等等。噪声对身体的危害虽然在短时期内看不出来,但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会产生多种疾病,例如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紊乱、记忆力减退、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不振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受到噪声的侵害,往往使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对工作和事件难以集中精力。有研究显示,人口密度越大的住宅小区人们患高血压疾病的人员也越多;立交桥越多的地区心脏搭桥病人的比例也越高。这些都印证了噪声污染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作者:赵永志 单位:齐齐哈尔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而分析了建成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了避免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生态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问题;措施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化,社会大众对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的深化,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有必要在整体施工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上制定合理的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较大的环境问题。 1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 首先,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破坏原始水文地质,由于挖方、填方作业,造成其沿线的地质地貌被破坏,同时还对山体的整体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发生;其次,会造成施工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利水电工程多在一些山区,然而这些地区其生态环境都是十分脆弱的,在开工过程中会对沿线的水源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最后还会造成施工当地的景观以及生态被破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过程中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施工现场清理,同时还需要建设弃土场以及取土场,而这些都会导致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被破坏[1]。 2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1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会使一些陆地成为水域,潜水变为深水,流水变为静水。这些变化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建筑完成之后水域内的污染物其流动扩散能力相对流水要差很多,这就会造成水域水体的自净能力消弱,严重时还会致使水域内生物由于缺氧而死。 2.2对陆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还会导致施工地陆生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化,对于下流而言其淤泥减少就会致使其肥力降低;对于中上流而言,土壤长期被浸透会出现严重的浅育化和沼泽化,土壤环境的改变会使陆生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库区蓄水会导致土地资源被淹没,进而使陆生植物被破坏,这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影响。施工人员在施工地的居住也会产生一些生活污染物,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避免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生态问题的措施 3.1增强生态保护观念 首先,需要水利水电企业在其营运中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生态观念,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施工当地的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无论是施工前的前期规划设计,还是在施工过程的施工调度,以及后期的维修处理,都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经济效益考虑,整体强化企业的环保观念。还需要加大国家环境法在企业内的宣传力度,进而引起整个行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3.2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在企业内部逐渐构建出一个生态补偿制度,依据“谁开发,谁补偿”的机制,在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并且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进而构建出一个强制性、稳定性的环境补偿机制。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在工程施工前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的环境测评。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建设对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故此政府主观部门也需要引导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之中,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避免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 3.3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当地的环境情况进行综合化的了解,并以工程的周期为基础进行实时环境的检测,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以处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要及时处理,施工完成之后还要进行绿化工作和原始景观的恢复工作,最大程度的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2]。 3.4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 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对日常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能够综合性的对社会、经济以及环保方面进行统筹考虑,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施工中需要重视工程的生活用水,同时还要兼顾到施工下流用水情况。工程日常管理需要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具体要求,在各项内容上的实现综合化协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计划,从而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施工当地会造成原始水文地质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景观和生态被破坏,在施工建设完成之后会在生态方面对陆生和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根据问题和特点加强生态保护观念、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以及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是切实有效避免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应在施工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作者:王新华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黄灌区水利管理处 环境与生态论文: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摘要】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森林作为“地球之肺”不仅能够净化空气,同时还能涵养水源从而实现径流的调节,并且对于水土流失以及防风固沙也有着重要作用。然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本文笔者就将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 前言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它是以乔木为主体辅之其他的动植物、微生物与土壤所形成的生态群落,通过生态系统中各个元素的相互制约,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拥有庞大的森林资源,但是从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来看,却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呵护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是当前我国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森林和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护森林资源,不仅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稳固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帮助。一个良好的森林和生态环境,能够更好的帮助我国进行社会经济建设,并且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帮助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一)平衡生态系统,促进林业旅游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巨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让人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去感受不同文明及自然景观所带来的愉悦,同时也能够开阔人的眼界,让他们认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与奇人异事,从而增长见识。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国民在旅游上的选择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的人们更加喜欢原滋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旅游的时候,更倾向于挑选拥有原生态自然生态资源的地方。这样一来,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就能够开发更多的林业旅游路线,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林业旅游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就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必定会出现因为游客对当地生态环境不足,而导致有意或无意的生态环境破坏。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分进行配合,积极向游客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做到不仅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做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保障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促进林副产品的开发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除了可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外,还能够促进更多林副产品的开发。比如说,在柳州市柳江县,就根据当地气候以及环境的特点,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开发,从而形成部分以果园、油茶等为主体的林业景区。这样一来,游客不仅能够在景区中感受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当地的特色,在离开时还可以购买当地的特产。这样一来,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森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三点:调节径流、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并保持水土。(一)调节径流的作用森林之所以能调节径流,主要是因为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因此可以说森林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水库”。众所周知,水在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都有着重要意义。人类社会的起源,就是依水而生。而树木不仅有着蓄水的作用,同时在阳光的作用下将水蒸发,使水重新回到大气当中。有数据显示,一公顷的森林一年就能够蒸发约8000吨水。(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功效,是因为树木拥有庞大的根系以及繁茂的树冠。通过树身和树冠,可以降低风速,而庞大根系则可以帮助树木抵挡大风。而当降雨时,因为树木根系的蓄水功能,使水以地下水的形式流出,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三)净化空气的作用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就是因为森林具有极强的净化空气作用。从树木的特性来看,每一棵树都是天然的二氧化碳吸收器和氧气生成器。通过光合作用,150公顷的阔叶林在一天之内就可以产生100吨的氧气。除了吸收二氧化碳以外,森林还能够吸收氯气、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并且将这些气体进行净化,从而形成氧气。这对于当前的温室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一)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在任何一座森林当中,都无法避免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而一旦发生病虫害,就会对森林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会对森林中树木的生长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不同的病虫害对森林中的树木也会造成不同的伤害。除此之外,由于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生态体系,每一棵树木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当森林中发生病虫害时,通常会对整个森林树木的生长产生危险,从治理上来说具有极大的难度。(二)影响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效益当森林中出现病虫害之后,除了会对树木的生长产生威胁,同时也会危害到当地整个生态环境以及林业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病虫害的出现会对树木的形态造成破坏,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同时也会影响到生态景观的观赏性。这样一来,除了会损害树木本身的经济价值以外,也会对当地的林业旅游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一)引进先进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想有效的防治森林病虫害,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引进先进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而要如何开展该项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防治技术对病虫害去进行整治,比如说新型生态防治技术相比起传统的农药化学防治技术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就更为有效,并且,采用生态防治技术不用担心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也不用担心会改变当地土壤的结构和性质;第二,在引进先进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同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一定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意义的宣传工作,并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防治知识和新技术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第三,在基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一定要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条例,这样才能保障防治工作更加有序的开展;最后,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之前,一定要根据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形成一个科学的、完善的防治方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二)加强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认识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认识。要让他们意识到森林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当中。(三)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来说也有着重要作用。定期检查工作的开展能够让工作人员及时的发现森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将病虫害的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且使森林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森林植物的来源一定要进行细致的检查,防止移植的花草树木上存在病虫害隐患。(四)改善森林生态结构在以往技术和时代的限制之下,传统的人造森林都具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结构十分的单一,食物链也非常简单。而简单的结构和食物链会造成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十分弱。因此,为了提高人造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改善传统人造森林的生态结构,采用混交林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从而令森林可以更好的生长。(五)电子工程的应用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工程技术也被应用到当前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工程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实现对病虫害源头的监控,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病虫害预警机制。当森林中出现病虫害的苗头时,预警机制能够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工作人员,从而使有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及时的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是对生态环境同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必须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工作人员对森林的保护意识,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改变传统人造森林的生态结构,通过计算机以及电子工程技术的结合建立一套预警机制,这样一来才能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更有效的进行。 作者:韦柳姣 单位:柳州市柳江县林业局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 摘要: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电资源的开发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目前仅仅能达到百分之十几,而有的发达国家甚至都达到了90%以上,这样巨大的差距预示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要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然而如何妥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以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与分析,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1前言 我国目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有效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防洪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仍然需要加快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关于水利工程,搞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状况通常是受大气环流所控制的,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旦完成,原本的陆地为水体所代替,局部的空气湿润化,也就是说局部气候会发生某种变化,尤其是在降雨和气温等方面。 2.1.1对降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降雨的影响通常表现为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以及降水时间的改变。首先,降雨量会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的蓄水,通过阳光的辐射,蒸发量大大增加,最终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其次,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大规模蓄水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温效应,导致降雨的分布区域有所改变。通常表现为库区和库区相邻地区的降雨量下降,而一定距离外的外围区的降雨增加。最后,降雨时间有所改变。在炎热的夏季,水面的温度往往会低于实际的气温,大气的对流相对减弱,降雨量也会因此减少;而冬季,水面相对较暖,大气的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也会因此而有所增加。 2.1.2水利工程建设对气温的影响。水利工程落成后,库区的下垫面将受到影响。原先的陆地变成水域,这一定程度上,将导致空气间能量交换方式的变化,并最终引起气温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气温的小幅度升高。 2.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整个水道将受影响。尤其下游河道的受影响程度最大,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变化。以水库的建设为例,水库落成后,在存储汛期水源的同时,也截流非汛期的基流,很大程度上将导致下游水位下降,甚至导致断流,最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而一旦河流枯竭,必然会影响下流生态恶化,导致水质恶化。 2.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原本流动的和流水发生变化,如因水库水温的升高,引发水质相对较差,尤其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另外,水库一旦蓄水,睡眠扩大,蒸发量大幅度增加,水汽、水雾增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2.4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增加地震、塌岸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2.4.1水利工程建设与地震。大型水库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这种蓄水会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以后,增加断层之间的润滑程度,而岩层空隙的水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大增加地震发生的几率。 2.4.2库岸易引发滑塌。随水库蓄水能力的提升,蓄水水位的升高,水库岸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将降低。久之,将导致塌方、滑坡等问题。 2.4.3水库渗漏。随水库的渗漏,可导致周边水文条件改变。而一旦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一旦渗漏将直接污染周边水体。 2.5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1土壤浸没。浸没区的土壤通透性相对较差,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降低,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5.2土壤沼泽化。水利工程导致水位上升,地下水位随之上升。久之,土壤易形成沼泽化。此外,土壤过度湿润,将加速植物根系衰败速度,导致呼吸困难。 2.5.3土壤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对能源的开发要从长远考虑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而是严格按照大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定规划,尤其要改变技术经济最优化的工程目标,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2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尤其在不适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真正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出发,对那些可能对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产生某种程度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估与严格的审查。 3.3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开发目标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参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地域水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往往追求100%。但是,考虑到移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补充费用的越来越高。在综合考虑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社会的角度考虑,规划设计期间应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目标。比如:针对移民少,耕地少,生态问题少的流域,可100%开发。而移民多,耕地大,生态问题严重的流域,可考虑着重重点河段开发。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三者的统筹规划。 作者:曹斌 单位:泾源县水务局水利服务中心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家电生产企业销售管理 摘要:家电行业的销售渠道之争日趋激烈,谁控制了终端谁就拥有了制定渠道规则的话语权。本文在介绍我国家电产品销售渠道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家电生产企业自建销售渠道的原因,阐述了自建渠道的几种模式如TCL的“幸福树”计划模式、格力的“厂商合作股份制”模式、海尔的“合纵联合”模式,并指出了各自存在的不足,描述了家电产品销售渠道的整合趋势。 关键词:家电生产企业;家电零售连锁商;销售渠道;模式 一、我国家电产品销售渠道发展现状 我国的家电行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引进国外生产线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后期,家电产品的销售渠道模式比较粗放,一般采取区域总经销的方式,生产厂家通过区域总经销商(批发商)、国营百货商场(零售商)这两个环节将商品传递至消费者手中,零售终端几乎全靠国营百货商场。20世纪80年代末期后,随着国营百货商场的发展萎缩,家电专营商场逐渐兴起。产品不仅能在国营百货商场购买到,消费者还可以到家电专营店购买。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各地的家电专营商场所占有的销售额比重迅速增长,在此期间国美、苏宁等大型家电零售连锁企业逐渐诞生。进入21世纪,家电产品的销售渠道模式不再是单一的某个环节在整个销售链条中占主导地位,而因为家电生产企业搭建销售渠道的变化、下游零售企业的格局变化以及地区市场需求的差异呈现出多元化。 2006年5月13日,世界第一大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集团(下称百思买)宣布向江苏五星电器有限公司(简称五星电器)注资1.8亿美元,从而获得后者51%的控股权,并且宣布在中国市场实施双品牌运作。百思买对外坚称不打价格战,要依靠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体验式顾客服务”取胜,要打破以往国内家电连锁业的销售模式,稳守高端市场,与其他连锁商家形成差异化竞争。可是2007年元旦期间百思买不得不“入乡随俗”地将松下的一款电视降价,正式投身于价格战中。与此同时,百思买希望它在北美运作的成功经验融合五星电器的市场势力,要求家电生产企业接受高达25%的返利点也未能实施成功。百思买进入中国标志着外资进入家电零售连锁业,但是它的进入并没有引发行业震动。 与外资进入家电零售连锁业波澜不惊的情况相比,国内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国美与永乐的并购却引发了业内的一场地震。2006年7月25日,国美电器宣布将以52.68亿港元的价格完成对目前国内排名第三的永乐电器的并购。同年11月国美与永乐合并成功,永乐成为国美电器的全资子公司。经过了原始积累期后,这场并购意味着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开始结束跑马圈地、上游资源争夺的初级竞争阶段。有资料显示,国美、永乐合并后的市场份额占全国家电零售市场的比例最高不会超过12%,但在家电连锁企业中的比例已超过了50%。通过合并做大做强,这是国内家电连锁业应对今后与外资竞争的必然要求。 面对家电零售连锁业的日益壮大,对于家电产品销售渠道权力的增强,2006年前后部分国内家电生产企业不约而同地开始重新自建销售渠道。TCL、美的、格兰仕等知名家电生产企业纷纷表示要在全国的 三、四级市场发展自己的专营店,数量都在数百家以上。由此可见,家电生产企业正在谋求与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分庭抗礼的道路。当然,很多生产企业在自建销售渠道的同时都表示,自建渠道并不排斥与零售卖场合作。 二、家电生产企业自建渠道原因分析 (一)下游家电零售连锁商的强势压迫 目前,家电零售连锁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方式除了赚取进销差价,就是向上游的家电生产企业要利润。家电连锁商们通过扩大网点规模和维持对消费者的低价优惠市场策略,不断提高其渠道终端的市场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其销售规模,以提高产品绝对销量和采购量,要挟供应商加大返利力度和交纳更多的通道费。 以国美电器为例,公告显示,它的其他业务利润伴随着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快速增长,且增速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国美电器2002年其他业务利润增长率达249.33%,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3.51倍;到2004年,国美电器其他业务利润增长率虽滑落至64.5%,但仍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1.83倍。与此同时,其他业务利润还成为了国美电器利润的主要来源。数据显示,2001-2004年国美电器其他业务利润在净利润中所占份额均超过100%,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其他业务利润,国美电器实际上将是亏损的。这些高速增长的其他业务利润实际上主要由进场费用、产品上架费、促销费用、广告费、展台费、管理费用、上门安装管理费、费收入等构成。这些收入归根结底均来源于供应商返利及交纳的通道费。 家电销售商名目繁多的销售费用大大压缩了家电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他们多次要求整顿家电行业的市场秩序。最近商务部颁布了首部家电连锁业“行规”——《家电专业店经营规范》,并于2007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范》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减少家电零售行业过度竞争和进一步协调零供关系。可是,家电制造反应十分冷淡,因为规范仅仅是一个推荐性的行业标准,而非部门规章,并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因此,家电连锁企业会在多大程度上照章执行的确是个问题。 (二)部分家电产品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 资料显示,2006年彩电、空调、洗衣机、冰箱、热水器、燃气灶、微波炉7类家用电器中,除彩电类以外,6类家电产品的生产成本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而直接原因就是上游原材料价格的迅速上涨。 面对突如其来的原材料涨价,家电生产企业通知家电零售连锁商将产品价格上调,可是连锁商热衷于“价格战”,忙于跑马圈地,他们拒绝家电产品价格上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利润空间,下游渠道商收取高昂的流通费用,这样的局势让家电制造商重新思考销售渠道的建立与管理。 三、家电生产企业自建渠道方式及存在问题 (一)TCL的“幸福树”计划 2005年由TCL集团投资2亿元人民币打造的幸福树电器连锁有限公司,在河北沧州开出了第一家分店。按照TCL的计划,随后3年内,TCL的幸福树规模将达到3000家。TCL对幸福树的定位则是以特许加盟为主要形式、面向广阔的中国农村 三、四级市场的家电零售企业。幸福树电器采用“加盟+三四级市场”发展模式简单地说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 一、二线城市留给家电生产企业的渠道发展空间已经非常小,留下 三、四级市场的空白,而 三、四级市场电器消费总额占到全国的47%,连锁的份额几乎为零,市场容量巨大;第二,由于自身的资源有限,加盟连锁这种形式充分地利用了市场上的渠道资源,将 三、四级市场上的家电专门店,夫妻档等各种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自己建立如此庞大的销售体系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难看出,TCl想凭借幸福树在中国农村 三、四级市场搭建一座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平台,为其自建渠道打好基础,可是幸福树电器运营的情况并不好。2007年6月有消息称,TCL集团旗下幸福树连锁将纳入多媒体中国业务中心管理,标志着幸福树的枯萎。 幸福树计划的本身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作为一家制造业巨头发起的零售企业,处于相同行业地位的其他企业(比如创维、康佳)的产品自然难以进入其中,幸福树连锁的一线品牌只是TCL一枝独秀,然后是大量的二三线产品品牌,导致商品门类不够齐全,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次,零售商的强势来自于其拥有巨大的渠道网络资源而产生的强大的采购议价能力,而家电生产企业进入零售业,它并不具有这样的优势,更不谈零售商对其的压制。再次,由于采用加盟的形式,风险转嫁给加盟商的同时,TCL对加盟商的控制力也大大减弱。 此间美的集团也暂停开设专卖店计划,因此,建设一个流转通畅、低成本高回报率的新型渠道模式,成为了家电生产企业努力探索的问题。 (二)格力模式——厂商合作股份制 格力公司是家电企业中自建渠道较早的企业之一,它的经营模式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认可。2004年格力与国美因价格促销问题没有谈拢而决裂,国美清空格力的产品,格力将国美踢出自己的销售体系。几年过去了,与家电连锁分道扬镳的格力不仅销售业绩很好,还创建了自己的销售渠道模式。 格力公司搭建的销售渠道有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格力公司在每个省和当地经销商合资建立的地区性的、格力为大股东的省级合资销售公司。各省级合资销售公司董事长由格力方出任,总经理按参股经销商的出资数目共同推举产生,各股东年终按股本结构分红,入股经销商形成一个利益联盟。对入股经销商的基本要求是当地空调销售大户,并且销售格力空调占其经营业务的70%以上。所有省级合资销售公司以统一的价格从厂家获得产品。第二个层级是以多方参股的区域销售公司形式,由各地市级的经销商成立的合资销售分公司,这些合资企业负责格力空调的销售工作。当地所有合资分公司必须从省级合资销售公司进货,严禁跨省、市串货。合资销售分公司再负责向所在区域内的处于第三个层级的零售商供货。格力公司给产品价格划定一条标准线,各销售公司在批发给下一级经销商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节制地上下浮动。” 格力渠道模式对市场、经销商、厂家三方均有益处。在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单位出货,避免了多头供货带来的价格混乱,使得市场健康有序运转。经销商成为股东,利润来源于合资销售公司年终红利,货源、价格有了保障,没有必要再为地盘和价格互相争斗不休,即使有问题也可以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解决。以股份的形式把厂商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厂家避免了与势均力敌的经销商相争,维持了产品适当的利润。另外,格力公司自身不需要大量的编制销售人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 当然,格力公司在 二、三线城市搭建的这样的渠道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有效地管理渠道上的销售公司,维持股东利益的同时还要统一公司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目前空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三)海尔模式——“合纵联横”战略。经过了20年的发展,海尔集团的销售渠道的建设经历了一个由区域性网络到全国性网络的发展过程,所建的销售渠道网络也为海尔的高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发展初期,海尔从在商场设立店中店到建设自己的品牌专卖店,树立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随着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海尔根据自身的产品类别多、品牌知名度高等特点,适时进行了通路整合。在全国每一个一级城市建立海尔工贸公司;在二级城市建立海尔营销中心,负责当地所有海尔产品的销售工作,包括对二级市场零售商和三级市场零售商的管理;在 三、四级市场按“一县一点”设立专卖店。 海尔工贸公司直接向零售商供货还提供相应支持,比如提供店内海尔专柜的装修甚至店面装修,提供全套店面展示促销品、部分甚至全套样机,将很多零售商改造成了海尔专卖店。在海尔模式中,海尔工贸公司相当于总商,所以,批发商作用很小,同时不具有分销权力,利润空间也有限。海尔的销售政策更倾向于零售商,不但向他们提供很多的服务和支持,比如向专柜、专卖店提供促销人员,由公司负责人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公司制定市场推广计划,零售商只需要配合完成工作即可;公司设立售后服务站点负责售后的安装和维修工作。而且保证零售商可以获得更高的毛利率,因此,零售商基本依从于制造商。 海尔集团在建立自己的全国性销售渠道网络的同时,在当前的厂商关系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海尔却作出惊人之举,与国美经过磋商共同签订了“2007年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此次合作,双方由单纯的产销关系延伸至市场调研、产品研制和物流管理等多个领域,成立了“国美海尔事业部”,由双方的采购、销售、研发、服务和财务人员共同组成,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同时,国美对海尔实行零进场费,而海尔为国美提供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这种合作模式转变了传统的厂商关系,标志着新的战略联盟的形成。 综上所述,海尔集团根据形势的转变积极探索销售渠道的构建方式,形成了以专卖店做品牌,以连锁做形象,靠经销商做市场这样的形式,意味着海尔以后将形成专卖店、大连锁、经销商三管齐下的销售模式,并且三个销售渠道的产品营销定位各有不同,互相并不冲突,有效实施了它的“合纵联横”战略。当然,海尔模式的良好运营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和足够的管理能力。 四、家电产品销售渠道整合趋势 当前,家电生产企业为了摆脱在产业链条中不利的地位,在渠道建设与管理上进行了不断创新。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建渠道无论是建立失败还是运转良好,都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家电生产企业自建渠道网络成本太大且经营效率低下。家电生产企业为了摆脱家电连锁企业的控制自建渠道这样的尝试摸索是必要的,但是,每个家电生产企业肯定不会、也不可能忽视家电连锁企业的巨大销售能量,毕竟,占家电总销售量60%以上的 一、二级市场是一个相当大的诱惑。况且, 一、二级市场的开拓还非常有利于家电生产企业和产品品牌的宣传与提升。所以,对各种渠道的综合管理与整合在这样的形势下显得非常必要,渠道整合将会是家电企业渠道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现家电企业渠道重组的最大动力。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煤炭企业集团销售管理模式分析 一、煤炭企业集团销售管理模式的类型概述 当前我国在煤炭行业所盛行的销售和管理体制主要有二种形态,这二种形态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要促进煤炭行业的有效运行和集团化发展,就必须要将对这集中销售管理模式仔细辨别,接下来,笔者将仔细讲解这两种销售管理模式。 1.关于子公司业务操作型煤炭销售管理模式的概述 所谓的子公司业务操作型煤炭销售管理模式是指总的集团公司设立了一套营销战略,在这套营销战略之下,各个子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公司的情况负责不同地区的区域的业务,由于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各子公司可以选择不同的市场范围和产品结构。这种管理体制的特点就是充分给予子公司自由和灵活性,子公司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也就是说子公司可以统一制定销售计划或者签订销售合同,统一和铁路部门进行沟通,在价格管理方面可以进行统一的协商,客户与子公司的关系,集团总公司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性也由子公司进行维系,集团公司也不会直接向子公司任何命令或是强制性信息。这种销售管理体制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从优点上来讲,充分的调动了子公司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那个子公司享有充分的决策权,然而也具有缺点,即造成了管理层的增多和重叠,反而没有对煤炭销售业务直接进行管理的部门,这时该体制的重大缺陷之一。 2.关于集团业务集中统一型煤炭销售管理模式的概述 就集团中心型煤炭销售管理体制而言,是指煤炭集团的主要工作任务或是中心是围绕煤炭的销售来进行的。在这汇总销售模式下,集团的总部会设立专门的煤炭销售部门,这个部门通常回事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负责,有关煤炭销售方面的业务都全权交由其负责。这种模式也就是将所有的煤炭集中起来,统一销售。这种煤炭销售管理模式具有以下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集团总公司对煤炭的销售进行总的调度和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签订购买合同或者是账款结算,、以及统一煤炭的价格、维系和开发新的客户,与铁路部门进行积极沟通,这一切事务都是由集团的煤炭销售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其次,对于煤炭销售和管理人员都实行的分级管理模式,子公司的人员归子公司管,总集团的人员归集团管。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下,集团的整体优势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能够做到将所有部门的资源快速整合起来,加快领导层的决策和控制速度。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工作效率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较高,但是这种模式下,员工的压力较大,对集团的销售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二、煤炭企业如何选择销售管理模式 煤炭企业的两种销售和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企业在进行模式选择时要根据该企业的发展状况,战略目标以及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等,这些因素都是煤炭销售管理模式选择时必要的元素。企业如果要提升自身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一般来讲实行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会更加适合。大型的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也都以集中式的集团化管理为主要发展方向。 三、采取集中统一型管理模式需要处理的问题 1.煤炭企业应该如何处理好与生产部门的关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销售和生产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更是如此。煤炭进行销售时的销售对象是煤炭,生产部门要和生产部门经常进行沟通,不能说生产部门生产出什么就销售什么,而是需要销售人员在进行销售时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市场需要什么由销售部门进行向生产部门进行反馈,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二者间的沟通和理解会让客户的对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2.煤炭企业应该如何处理好计量、化验问题 在煤炭进行销售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称重计量的问题。这对于煤炭行业的客户来说计量是否准确意味着该企业是否具有诚信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其实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诚信都是公司发展的根本。没有诚信意识,一个公司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因此,对于煤炭行业的计量问题,企业一定要重视,建立公正客观的衡量标准,并且随时对计量结果进行抽查,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3.煤炭企业应该如何处理好与铁路运输部门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煤炭在运输时大多采取的是铁路运输,这种对铁路的依赖性决定了煤炭行业必须与铁路运输搞好关系,尽量多联系和配合,在煤炭进行销售时需要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煤炭的运输进行负责,建立运输安全机制。这种安全意识必须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和加强。 四、结语 煤炭行业在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之际,企业必须要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革新,但是在革新时也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发展规模等因素,此外还要在煤炭销售时注意处理好与生产部门的关系、处理好计量、化验问题、处理好与铁路运输部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过煤炭行业集团化的趋势顺利实现。 作者:张桂萍 单位: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企业营销总监销售管理个人总结 刚才听了各位省级经理的述职报告,很高兴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各销售部的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在我谈问题之前,我想首先强调的是,我们第一批销售部承担着公司管理模型和市场模型的建立任务,而公司下一步规划的前提就建立在一支过硬的销售队伍和市场网络上,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家都各有优势和劣势,我们只有集中大家的优势,发挥团队的力量,群策群力,充分的尊重市场和事实,才能够取得成功。因此,希望大家重视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毫无保留地、开诚布公地来相互学习和总结。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统一思想,端正态度 1、关于态度在大家的述职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反映出了工作中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市场网络、招标、药事会的召开时间……,问题和困难自然不可避免,但我觉得,导致这些问题和困难不能解决的主要原因还是态度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公司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经过重重面试最后还剩下三个人,该公司是生产梳子的,最后一道考试题便是谁能把梳子卖给和尚。半个月后,三个人都回来了,结果分别如下:甲:经过努力,最终卖出了一把梳子。(在跑了无数的寺院、推销了无数的和尚之后,碰到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痒难耐,说服他把梳子当作一个挠痒的工具卖了出去。) 乙:卖出了十把梳子。(也跑了很多寺院,但都没有推销出去,正在绝望之时,忽然发现烧香的信徒中有个女客头发有点散乱,于是对寺院的主持说,这是一种对菩萨的不敬,终于说服了两家寺院每家买了五把梳子。) 丙:卖了1500把,并且可能会卖出更多。(在跑了几个寺院之后,没有卖出一把,感到很困难,便分析怎样才能卖出去?想到寺院一方面传道布经,但一方面也需要增加经济效益,前来烧香的信徒有的不远万里,应该有一种带回点什么的愿望。于是和寺院的主持商量,在梳子上刻上各种字,如虔诚梳、发财梳……,并且分成不同档次,在香客求签后分发。结果寺院在应用之后反响很好,越来越多的寺院要求购买此类梳子。) 态度决定一切。大家知道,在处方药的市场管理当中,常见的管理方式有预算制和承包制两种。我们公司采用预算制的形式,即由公司承担着整个市场的风险,以此为基点,公司要建设好队伍,并达成目标,就需要运用管理工具对大家进行管理,并且也有权利管理到大家的每一个工作日。 在前阶段的工作中,销售部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种等靠要的心态,遇到难题就消极地等待,或是想靠朋友、靠公司来解决,或是千方百计向公司要政策、要钱。不错,我们在市场运作的初期有不少的问题,但如果什么问题都没有,还需要我们大家来干什么?如果作为一个省级经理,成天在自己的队伍和客户面前怨天尤人,怎能带领好队伍?大家的表现牵涉到每个人,不要因此耽误了公司、上级、下级以及自己将来的发展。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区别,只有积极的心态与消极的心态这一细微的区别,但正是这一点点区别决定了二十年后两个人生活的巨大差异。”因为你没有网络,所以你要比别人更勤奋,才可能赶超别人。经常有人会这样说——“如果当初我怎样怎样,那么现在我肯定会……”,人们常常只停留在这样的说上,而不真正付诸行动,怎么会有好结果?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机制会愈趋规范,每个公司、每个人都会面临不断的变化,并不断会有新的挑战摆在你面前,你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你就会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2、关于目标任何公司都有公司发展的目标,每一个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也有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有两点值得大家思考:一是要将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统一起来。每个人都会有压力、有需求,但怎样使之与公司的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有机统一,使得在实现公司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这就需要将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公司的发展当中,公司会不断的发展,要上新产品、要购并药厂、要上市……,只有上下统一起来,步调一致,才能往前走。这就需要大家加强相互沟通,达到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和网络的目标。 二是实现目标要有一种正确的观念、方法,并将目标切实分解落实。只有可分解的、能实现的目标,才是可行的目标。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目标确定和实现的过程中,不能仅依靠经验值,要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另外,保持一种好的心态将会帮助你渡过很多困难。 3、关于学习有一位经济学家讲过这样一句话“不学习是一种罪恶,学习是有经济性的,用经济的方法去学习,用学习来创造经济。”我们应该从理论上、实践中和相互的交流中学习,不仅要注意学习的方法,更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批判的吸收心态,也就是说在接受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之前,带着一种质疑的态度,这是我们应该改正的。我们要以吸收的批判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即先以一种宽容、包容的心态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对其观点加以批判性的接收。 就像我们组织开会和培训,公司花费金钱,同时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聚到一起交流和总结,如果不以一种学习的心态、以一种空杯的心态来对待,肯定学不进去。每个人都有优点,都值得大家相互学习,如果你无法改变自己的心态,也就不会进步。 我也经常对大家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总结,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和把事做好。 这个过程就像下围棋一样,起初从零开始,水平都差不多,慢慢知道了布局,有了进展之后,对水平低的就不屑一顾,自以为是,进入一个平台期;然后慢慢也就有了对更高水平的向往,如果继续学习和总结,就逐渐有了大局观,也知道了何以舍小保大,就这样在不断的学习当中进步,其实,工作中也是一样,你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销售部要尽力塑造一种学习的氛围,来培养一支优秀的团队,但也不要形成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要切记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相得益彰。 4、关于团队每个企业都要做大做强,但江山不是一个人打出来的,而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大家来自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管理模式,要把原来企业中好的东西融入到公司来,不好的东西要摒弃掉。 每一个销售部经理在面对销售部员工时,首先是长者,有义务有责任让下属开心的工作,要理解人性;不要把那些江湖作风、老爷作风带到队伍中来,要让自己的队伍有安全感,能获得收益,能够不断成长;要努力培养下属,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的传给他们,要抱着一种水涨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的心态来对待它;要切实加强团队意识,加强培训,建设一支真正优秀的属于公司的团队。 有句话说得好,“不参加培训的人不能当经理,不会培训人的人当不了大经理。” 随着公司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岗位和机会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信任与控制的问题,我们现在运用各种表格加强过程管理,其实只是管理的手段之一,大家不要有一种排斥、对抗的心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5、关于管理在公司里,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种角色的转换中,在下级面前是管理者,在上级面前是被管理者。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大家都是社会人、企业人,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要真正达到有效管理,在队伍出现问题的时候,在医院开发的临床跟进上,沟通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所以有的管理学家甚至说,管理就是沟通。其重要性不容置疑。 我们许多经理常常过份依靠自己的经验值,而不注重市场调研和来自市场一线的材料,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必须改正。有没有管理一支团队的意识,在下属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没有与他们一道进行协同拜访和辅导性拜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是一种投入,我们要向管理要效益,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并真正贯彻到行动中去。 二、总结教训,推广经验 1、财务意识有待加强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严格按比例控制整个营运成本,同时,开发费用属于个人借支,涉及到摊销问题,需要绷住弦,树立财务控制的态度。 首先要学会算帐,加强财务分析。各销售部财务主管要主动承担工作,帮助经理算帐、分析,对不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分析,做到有效的财务管理。既要算好市场的帐,要考虑怎样去进行摊销,又要算好投资的帐,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其次,对于医药代表存在的价值,要与他(她)所辖区域的销量相关联,他们的工资可以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在基本工资和奖金提成上灵活变动,是增加还是减少激励成分,不同销售部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任何人不得克扣他们的工资。 所有的结果最终都落在财务指标上,要抛打紧用,先紧后松,加强费用分析与市场策略的结合。特别是财务主管,要尽量以各种简明扼要的形式如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等加强分析,帮助经理做好财务控制。 2、严格规范、有效管理前面说过,我们公司管理的大前提是预算制管理,而制度仍处在不断的完善和修改之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有了制度就一定要执行,不要流于形式,否则还不如不要制度。管理制度对公司大系统需要、对销售部小系统也同样需要,对规范个人的行为、了解员工动向非常有用。如医药代表日报表、周报表的填写,经理通过其规范的报表很容易就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追踪解决。 对于年度计划,要将目标计划分解到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一天、每个医药代表、每个医院、每个科室、每个医生,并认真思考要通过哪些通路、方法来达到目标。目标分解了就成了任务,任务是必须要完成的。 要加强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同时经理们要严格要求对自己的管理,要以身作则,才能带好团队。比如,如果经理自己睡懒觉,有怎能要求员工按时上班和勤奋工作?管理是要付出成本的,是成本就一定要出效益。下一步我们正在考虑上erp系统,来简化管理的程序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有一个用人标准的事情,我们一直倡导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不一定最优秀的就是最好的,在选人用人上,还要注重员工的忠诚度和专业性。 其次在形式表现上,员工的工作能力如开发医院情况,工作效率和工作饱和度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最后要通过培训,采取不同策略,把医药代表个人资源与公司资源进行有效组合,达到整合资源,发挥团队优势的目的。 在市场人员运用策略上,对于的运用在现在特定的阶段,可以予以考虑,但必须事先向公司声明。 在对医药代表的培训上,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培养大家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通过经理的榜样作用,加强管理;二是通过召开会议如周会、系统的培训会议来全面对他们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三是通过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传帮带,利用辅助性和协同性拜访,带好团队。只有让所有员工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与公司的目标统一起来,涉及到现实的收益、成长的空间、实际能力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只有在过程中不断地兑现和满足大家,才能团结稳定队伍并不断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我们的事业。 4、市场策略各省经理对市场都有不同的感觉,经验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成功的必然。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市场直觉的基础上,加上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样得到的成功才是一种必然。 不妨看一则关于肯德基的故事:在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肯德基针对北京王府井的情况先后派了两位职员进行开店前的调研,第一位职员在到达王府井后,看见熙熙攘攘的人流,凭直觉马上判断值得在王府井开店,于是回去后告诉公司说可以在王府井开店;另一位职员到达王府井后,在主要的路口开始计时统计通过的人流情 况,按层次、按年龄加以分类,同时还对北京周围的鸡的来源以及养鸡的饲料等环境进行综合调查,最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可以在王府井开店的结论。事实证明最终开店的结果是成功的,但两位职员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并不一样,其差别大家可以很容易看到,所以第一位职员回去之后就被降职了。如果我们在市场操作的过程当中,能够把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准确科学的市场调查结合起来,则成功将会属于我们。 要学会分析市场,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重点,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比如湖北市场,由于网络很熟,开发进医院可能相对比较容易,但临床跟进比较缺乏,所以,下一步的重点就要适当向临床上倾斜,包括招聘临床工作人员等;而湖南市场相对来说,医院开发力量较弱,所以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开发能力和临床维护能力都很强的人。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环境,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市场推广方面一定要抓住一个中心,结合主要与次要矛盾,有效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事情发生。 带金销售是目前市场上普遍应用的主要手段,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手段。从医药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只有能为医生全方位提供解决方案,专业化、学术化才是未来的方向。我们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抢占先机,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所以,现阶段首先必须从意识上上升到一种高度,体现出我们专业化、规范化的形象,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和方法,有系统、有计划地去做市场推广,通过正确的市场策略的运用,来达到我们建设队伍、营建网络的目的。 5、物流管理一是货物风险的问题,各省级销售部必须注意政策性风险和窜货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做到预先统筹,以避免临时抓瞎。 再一个就是货物周转率,必须时刻与经销商、医院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它们的存货状况,发现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办法加以解决。 三、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各省级销售部在进行目标分解的过程中,既不要保守,也不要画饼充饥,要本着实事求是、务实的态度,用经验值和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每个区域合理的、可实现的目标。 在目标确定之后,分解到人,到医院,到每季度、每月、每天。在这里,我要强调贯彻“事事落实,事事督导”这八个字,事事落实就是要既事事落实到人,也要事事落实到时间;事事督导就是要实行财务督导、层层督导和相互督导。通过加强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来确保目标的达成。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零售企业销售管理经验材料 人面临多次大额定期存款走款缺口、网点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先天地理优势欠缺、后天道路改造影响的诸多不利条件下,这一年。勇于开拓,奋发拼搏,收获着得来不易的硕果。当我满怀热情的迎来瑞兔年关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比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获得分行授予优秀零售业绩单位经验分享汇报的肯定,更让我甘之如饴,心存感激。 支行紧密团结在以行长为中心,纵观2010年零售业务的发展历程。行长为指导的领导班子下,充满艰辛与坎坷的发展道路上,披荆斩棘,攻克重重难关,取得骄人战绩。 人更是屡屡创造着属于我奇迹。年初3月即以全行第一的成绩率先完成全年个贷任务;全年各季度均超额完成工资任务目标;年底9月以全行第二的战绩攻克信用卡全年任务目标;作为全年考核的储蓄存款任务要素。 个人贷款业务--专业制胜坚定地创新排头兵 支行零售团队,人员精炼,支行三级培训工作中,要求每个零售经理站出来都可以独立攻坚,尤其体现在专业性要求更高的个人贷款业务中,确保做到受理、承办、放款、贷后管理专人专案,全程跟踪。正是具备了如此过硬的专业技能,在3月即以全行第一的成绩率先完成全年个贷任务。 勤勉刻苦的人没有耽于成绩沾沾自喜,同年6月针对年中全国房贷政策紧缩、加之我行房贷利率缺少竞争优势的的局面,率先开拓个人经营贷款新思路,成功受理分行第一笔个人经营性贷款,不仅令我行整体个贷利润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极大丰富了个贷品种,更有效解决不少优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圈定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客户。 工资业务—步步为营勇敢地排雷工兵团 要不分大小企业,行领导一直鼓舞、动员着每个人。只要有机会,就要深入进去,开展进去,传播进去。正是这样的指导思想,成就了自然美美容机构、保利地产、东兴证券、鹿鼎家居、济民可信等多家大型企业。 那工资就将整个人划零为整,如果说我零售经理各个都是独立作战的精英。变成一个排雷工兵团,不论柜员、对公客户经理还是零售客户经理,每个人都在挖掘身边一切有可能的机会,或许仅仅因为我中信的卡暂不需要年费、或许仅仅因为我中信的卡南昌转帐不需要手续费,客户选择用我用中信银行替换掉之前的银行,然而我坚信,更多的因为我人步步为营,不断尝试、不断付出的努力,感动着我客户,感染着我客户,才会有全年各季度均超额完成工资任务目标的骄人成绩。 信用卡业务—群策群力指到哪打到哪儿 却不知道能不能获得之前五成的效果,残酷的现状强迫着每个人更大限度的燃烧激情。营销大户,这个几乎成为代名词的称呼不得不空前被重视,何尝不知道这是一柄双刃剑,年初5000万定期大户的走款,年中2000万定期大户的走款,月底3000万大户的走款,月底1500万大户理财的走款。多少次我胆战心惊,然而缺失自来户自动增长的优势,即使大户营销被众口铄金的称为诟病,只能硬着头皮愈挫愈勇的前进,所以,每一个月底冲刺,每一次任务完成,那是多少人心血和汗水浇灌的花,凝结着我对团队最无私的爱。 将信用卡工作作为零售营销的重点目标考核,分行要求各家支行9月底实现全年信用卡任务。行里一方面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能动性进行任务分解;另一方面购置信用卡开卡与激活小礼品,为推广需要扫清同业差异。同时申请配备移动POS机器方便上门激活服务。距离任务完成时间仅剩两个月,人上下一心,开拓创新、不畏艰难,指哪儿打哪儿。成功批量办理南昌第一笔公务卡信用卡12张,成功营销单位信用卡批量办理,以全行第二名的战绩攻克信用卡全年任务目标。 流光溢彩,储蓄零售负债—迎难直上愈挫愈勇的野战兵上。骄傲的说屹立在南昌的精神支柱上,不仅关注最大能量的拓展业务,更要做的有气势、有气度、有品格。今天的可以自信的说,做到 交通管制等要素带来的麻烦。更有目前城市改造的介入,然而这些精神层面的满足却无法掩盖网点自来户不足。把我从不曾停靠的车水马龙困惑中拉向门可罗雀的焦虑内。 最后,我想说的是的荣誉来自的团队,的成功来自我们精神上的高度一致,的辉煌来自我们不懈的努力。的明天来自在座各位领导的大力扶持。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个物资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的开发实例。重点从系统结构、业务流程、数据库设计及主要功能模块设计着手, 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系统选择了SQL Server 2000 作为开发平台, 并以VB6.0 作为开发工具。 关键词:销售;信息管理; VB 销售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它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要求信息反馈迅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它与其他管理环节如库存管理、销售财务管理等关系十分密切。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其工作效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已不能满足当今经营管理发展的要求,也无法和国外的企业进行竞争。只有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把一些科学管理的技术及管理方式融入到企业销售管理中,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随着市场的动态变化而随时调整自身的销售业务流程,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 销售系统的总体设计 1.1 系统设计目标 商品销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对商品的销售信息进行日常的管理,如销售开单、销售收款、销售退款,迅速准确的完成商品各种销售信息的统计计算和汇总工作,并快速打印商品销售报表。 1.2 系统功能 针对系统服务对象的的具体要求,本销售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大功能: 1) 对各种商品的基础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能够完成商品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条件查询商品信息。 2) 对商品的批量销售进行处理。顾客购买商品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多种,如果能够批量处理销售,就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设计系统时应考虑到这些情况。 3) 客户欠款管理。在销售收款中,记录客户欠款信息和客户还款信息。 4) 库存商品查看。随时监控库存商品品种和数量。 5) 查询统计功能。要求可以按日期查询和可以按用户选择的字段和输入的内容查询,并在查询过程中统计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 6) 销售汇总功能。分别按客户、商品和销售员汇总销售品种、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 1.3 系统结构图 销售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1.4 业务流程 在销售管理系统中,销售和回款流程是一个企业实现物流到现金流转换的关键环节,是企业物流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企业资金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1.5 销售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用到的主要数据表包括商品信息表(此表用与保存商品的基础信息)、客户信息表(此表用与保存客户的基础信息和欠款信息)、客户帐款信息表(此表用于保存客户欠款和还款记录) 表1为商品信息表;表2为客户信息表;表3为客户帐款信息表。 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2.1 商品信息管理模块 商品信息管理模块使用Datagrid表格显示商品基本信息。当用户要对指定Datagrid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修改时,应首先将Datagrid表格中的数据显示在Textbox控件中,以使用户清楚地看到要修改的数据,如图3所示。 2.2 客户信息管理模块 在客户信息管理窗体中,单击[删除]按钮即可删除指定客户的信息,如果指定要删除的客户存在帐款信息,那么在删除此客户时便出现了下面的错误,如图4所示。发生此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在建立客户信息表与客户帐款信息表的关系时,设置了不允许级联删除。 2.3 客户帐款信息管理模块 客户帐款信息管理模块完成了客户帐款的查询和客户结款功能,能让用户方便快捷、正确地得知客户欠款信息、还款信息和欠款余额信息。在客户结款窗体中,默认情况下显示所有客户帐款信息。如果用户输入了“客户全称”,那么系统将根据用户输入的“客户全称”检索该客户的帐款信息;如果需要结账,输入结账金额后,按 [确定] 按钮即可,如图5所示。 3 结束语 该销售管理系统数据高度共享, 减少了数据冗余度, 能缩短企业资金周转周期,人机界面友好, 安全可靠, 适用于中小物资企业,有利于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移动SaaS软件 破局企业销售管理困境 日前,红圈营销联合易观共同了《中国企业级SaaS移动销售管理白皮书2017》,从企业用户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销售管理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的发展现状给出了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对300多家企业的调研,易观认为,由于和产品功能、市场竞争不存在特别大的关联性,很多企业往往以销售结果为导向,忽视了销售管理的漏洞,在销售管理方面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销售人员的行为难以规范是首要难题,占比41.3%;其次是销售过程不规范,反馈缺失,占比35.7%;再次是没有建立有效的销售管理机制,占比33.2%。 易观认为,企业面临销售困境有多重原因,但一大根源在于无法还原当时的销售情境,无论是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还是企业客户的购买意愿和满意度等都无法还原。 这里面,既涉及企业缺少统一的销售执行标准的原因,也涉及有了标准后,缺乏针对销售过程的信息采集记录的原因,而企业得不到动态的销售反馈,也就无法支持决策以及对整体运营管理的优化。 另外,在国家推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通过优化销售管理方面的能力能够显著缓解产能过剩问题,增强产品销售的竞争力,并直接带动企业管理效率与销售业绩的提升。 调查数据也显示,当下企业对提升销售管理能力有较强意愿。 其中,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管理是中国企业希望提升的销售管理方面的首要能力;其次是销售管理信息化、移动化;紧接着是销售人员行为跟踪;再次是销售数据分析。有意思的是,销售管理信息化、移动化能力恰恰能够对销售流程规范、销售人员行为跟踪以及销售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易观分析认为,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交互方式发生了变化,在面临不同的业务场景时,PC端的交互方式已不足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移动办公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选择。 由于SaaS解决方案具备成本较低、定价灵活、按需租用等优势,企业用户从传统软件向SaaS迁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企业解决销售管理问题,当下最好的选择是移动SaaS销售管理软件。 易观认为,企业级SaaS移动销售管理软件以SaaS形式为客户提供销售管理服务,其核心思想是以在线数据为基础制定销售策略,通过全面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来降低企业成本,同时通过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缩短销售周期,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增加收入、拓展市场以及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未来,企业级SaaS移动销售管理将成为企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有望成为企业移动办公平台的入口之一,成为中国落地“互联网+”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狭义的销售管理专指以销售人员为中心的管理,广义的销售管理是对所有销售活动的综合管理。完整的销售管理需要由销售过程管理、项目型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成功管理三大部分组成。 纵观国内企业级SaaS移动销售管理市场,这样的企业还不是很多,所以市场前景必定是十分广阔的。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提升销售管理水平,为企业增加效益 摘 要 企业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销售管理是企业生存的保障,也是促进企业进步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销售管理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有效的销售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销售管理 价格 效益 一、研究背景 企业依赖于管理,管理是企业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管理,是一切企业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企业,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管理者对它加以管理的条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有效的管理,正在于寻求各要素、各环节、各项管理措施、各项政策以及各种手段的最佳组合。通过这种合理组合,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效能,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最大潜能,使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销售现状 (一)发运现状 高山煤矿地处乌蒙山区,交通不便,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日常运输只能依靠卡车。第三方运输公司与高山煤矿签订运输合同,负责高山煤矿日常售煤量的发运工作。在发运过程中,经常遇到从高山煤矿发运的煤量和接收方收到的煤量磅差过大,如黔西电厂,或者我矿煤质中心化验的发热量和黔西电厂的化验指标相差较大的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矿经常派人押运车辆,一般运输车辆夜间行驶,如此一来,费时又费力,还增加了我矿人员在押运途中的风险。 (二)价格现状 高山煤矿目前有矿场交货的市场交易价格和电煤价格两种形式。按照用户类型的不同,煤业公司价格又分为固定价、出口煤价格、电煤价格和市场交易价格。固定价仅限于战略、重点客户,是在供需双方多年合作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中、长期固定合同价格,年度内一般不做调整。由于没有自营出口权,出口煤价格确定由机构( 如中煤公司)与用户洽谈,在三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确定最终价格。随着电煤价格改革的逐步推进,2006年在济南订货会上国家发改委取消了电煤指导价,实行价格自主衔接。中、小型客户实行市场交易,价格随行就市价,统一执行集团公司价格文件,价格可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 三、高山煤矿采取“保质保量保价”的具体做法 为了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收益,有效降低风险,尽可能地减少成本,高山煤矿结合市场形势变化,采取了“保质”“保量”“保价”的管理方式( 简称三保管理) ,在销售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保质”,即保障煤质 煤质是价格的关键,如果煤质发热量不高,煤炭价格自然下降,尤其是发运到电厂的煤量,每一车煤的发热量跟价格都息息相关。为了最大限度地使高山煤矿的煤炭卖出高价,我矿根据目前的条件,结合自身的发展,首先,对煤场进行了规划,煤种分品种堆放,防止混装。其次,每天发运完毕后,铲车对煤场进行清理煤底,从源头上保障煤质。再次,高山煤矿煤质中心对每批次的煤均进行采样、制样,把煤质化验尽量做到精准。另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高山煤矿派专人在电厂驻守,全程跟踪采样、制样,确保采样、制样的准确性。从根本上保障了煤质。 (二)“保量”,即保障销售量 质量有了保障,销量上也要加大,如果要有较高的营业收入,只有质量,没有销量也是不行的。如何加大销售量,是高山煤矿销售管理的另一个重点。一是高山煤矿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了对运输车队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一旦发现某辆车的发运吨位与接收方(电厂)过磅吨位磅差过大,对相关司机从重从严处罚。从根源杜绝偷煤换煤现象。二是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高山煤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2016年8月底,安装一套GPS定位系统,给每辆运送到电厂的车辆都安装GPS定位系统和监控设备,便于实时监测监控车辆的运送轨迹。三是高山煤矿派遣专人到接收方驻守,监督收煤,如黔西电厂,开阳化工及久长中转货运站。四是为了保障电煤的供应量,政府加大对高山煤矿外销市场煤的限制,还派专人监守,运输路线上有稽查大队巡查运煤车辆,超限检测站只允许电煤车辆通过。在这种情形下,高山煤矿地销科在尽力完成电煤供应量的前提下,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和协调,同时动员客户、运输公司等一切可用P系去争取我矿煤炭的外销,最大限度地加大了外销市场煤的销量。 (三)“保价”,即保障价格 价格通常是影响交易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销售管理中最难以确定的因素。企业定价的目标是促进销售,获取利润。这要求企业既要考虑成本的补偿,又要考虑客户对价格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定价策略具有买卖双方双向决策的特征。此外,价格还是销售管理中最灵活的因素,它可以对市场作出灵敏的反映。 高山煤矿结合市场形势变化,采取了“铁价”“限价”“届时价”“区别价”四种定价管理方式( 简称四价管理) ,在销售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铁价”销售:一是坚决杜绝私自定价,制定价格必须由全体价委会成员一起协商确定,并以书面形式报矿领导层和上级公司备案,严禁任何部门和个人在价格谈判过程中浮动定价。二是规范价格文件的制定和管理,突出价格文件在销售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广泛在企业内部和用户中宣传价格管理的刚性约束, 任何人、任何部门不享受价格文件之外的“特权”。四是价格调整和变更实行集体会商, 突出价格调整的程序合规,公开透明。 第二,限价销售:在全公司实行集中统一销售前,集团公司对各矿地销煤价实行指导,通过制定最低限价控制价格水平。为深入实施销售管理,高山煤矿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下发了《高山煤矿销售管理办法》。 第三,届时价销售:从 2012年我矿开始正式生产,到 2016年步入快速调整期,年均价格调整多达15 次。为应对频繁的价格调整,高山煤矿采取了届时价格管理。所谓届时价,是指煤炭交付时的最新价格。为防止价格调整信息泄漏导致的用户抢发、抢运现象,高山煤矿规定只要晚于价格调整的时点,一律按新的届时价格执行。 第四,区别价销售: 2016年第四季度煤炭市场形势好转,为应对蜂拥而至的个体户,高山煤矿实行“区别价”的销售政策,制定两种价格,将销售价格与销量挂钩。 四、销售管理的特色 (一)煤质 高山煤矿地销科每天均对当天发热量进行比对,一旦l现我矿发热量和销量与接收方(电厂和开阳化工)差别过大,都要提出重新化验。避免了对方故意压低我矿发热量的可能。 (二)煤量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山煤矿GPS定位系统的运用,一方面加强了跟踪,预防了偷煤换煤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有效降低了风险。2016年11月份,煤炭产量增大,库存急剧增加,为了降低库存,加大销售量,高山煤矿地销科所有人员轮流上班,通宵发煤,当月不但圆满完成了7万吨的销售任务,还超出任务量将近1万吨。2016年12月份,还创造出日售煤量达4353吨的最高纪录。 五、销售管理中风险的控制 风险无处不在,防范从我做起。从小的方面来讲,为避免闲言碎语,地销科所有人员下意识与客户保持一定距离。 从大的方面来讲,煤炭从定价到实施, 如何全程控制存在的风险,地销科实行了“由外及内”的管理模式, 强化从外到内的销售管理, 减少销售管理风险。 外部方面,一是与兄弟矿井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外部市场情况,通过调研等手段获取有用信息。二是建立用户定期走访制度,战略重点用户不定期走访,收集相关信息,做到知己知彼。 内部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机构和制度, 强化市场预警机制建设,科学定价。高山煤矿成立价格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价格管理。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建立云盘,做好内部资源共享的建设,实现信息共享,随时随地能通过手机查看,有效避免因信息不通畅造成发运超额现象的发生。三是价格在煤炭销售中是一个敏感话题,我矿地销科人员都签订保密协定,煤炭当前的销售价格除本部门人员外不能轻易透漏给外部人员,哪怕是本单位的同事和自己的家人。 六、销售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销售管理在推动各项运销工作进行的同时, 受形势变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铁价”政策在避免浮动价格的同时,容易造成价格形式单一,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尤其在市场疲软时期,如价格调整跟不上市场步伐,容易造成用户流失。二是“铁价”政策体现不出中间经营户和直供厂家的价格差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间经营户的发展,不利于调动用煤厂家直接与煤炭企业发生业务关系,导致用户结构中直接厂家的比例偏低,容易造成市场波动。三是现有的价格管理上刚性有余,弹性不足,未能反映出顾客资信、采购数量,合作年限等因素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五是高山煤矿5~8块煤煤质偏软,由于煤仓内部高度有落差,块煤落到仓底容易被摔碎,客户存在不满。 七、销售管理建议 虽然目前受到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煤炭开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还没有研究出替代能源的前提下,短期来看,煤炭价格将稳步走高,加上高山煤矿的区位优势和品牌优势,价格因素将成为推动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坚持以实现最大当期利润和产品质量领先为目标,采取认知价值定价法 最新价格理论认为,定价的关键,不是卖方的成本, 而是买方对产品价值的认知,销售管理中的非价格变量在购买者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购买者的认知价值,才能实现较高的价位和收入。今后价格管理应注重与产品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工作的结合,认真对待顾客抱怨和投诉,切实维护“高山煤”品牌形象。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交付及时性,供应稳定性和结算便捷性。 (二)实行顾客细分定价 除地销科根据用户划分对战略用户实行一定的优惠外,其他各流向一直坚持无顾客细分的统一定价。建议尽快完善顾客分类和分级管理办法,确定合理的用户结构,对不同用户实行差异化定价,兼顾效益和市场,应对不同的市场形势。 (三)市场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实行竞价销售 尽管竞价销售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定价方式,但易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讲,买方市场条件下,竞价销售容易导致顾客反感和竞价流拍。但在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创造条件扩大竞价销售的范围, 建议进一步完善竞价销售管理办法,在每年的销售旺季( 如一、四季度)拿出一定比例的煤炭竞价销售,一方面为全面定价提供市场指导,同时增加销售旺季的溢价收入。 (四)采用煤炭防破碎方法,进一步提升煤质 根据高山煤矿煤质软易摔碎的特点,针对块煤,采用煤炭防破碎方法,目前在煤炭行业使用的防破碎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限位放煤法、斜坡仓法、螺旋溜槽法等。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各种缓冲仓和储煤仓,其作用原理是减低块煤自由落体运动的高差或减少下降时间等,避免传统直接入仓时因落差大产生的冲击力使块煤碰撞而碎裂,起到破碎的作用。 八、通过销售管理取得的成效 2016年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管理,自2016年9月份以后,高山煤矿煤炭价格上整次数显著增加。煤炭价格的全面提升,带动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步快速增长。例如高山煤矿从2016年9月到2016年12月期间,累计调整价格 7次,吨煤综合售价从 337.55元/吨上涨到641.29元/吨,上涨幅度达到 89.98%。2016年9~12月份高山煤矿利润总额达2713.72万元(根据高山矿财务数据),为提高我矿的经济收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贵州能发高山矿业有限公司)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企业ERP项目销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运用实践 摘 要:张钢ERP项目的应用,从硬件方面对ERP系统支持的服务器架构、系统通用的硬件架构、系统部署方案、ERP硬件系统配置参数进行了介绍;软件方面以销售管理系统为例,从本企业ERP销售业务管理系统的目标设计、销售业务平台的风险控制措施、销售系统基础数据的管理设计、销售业务的四大管理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其中的销售数据管理、销售业务四大管理平台的功能进行了描述。从初步的应用结果来看,项目运行时成功的。 关键词:ERP;硬件;软件;管理平台 1 前言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是一个对企业的多种资源进行规划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操作平台,它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使企业的物流、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多路径查询,使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在内的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调配和平衡,为企业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服务。 张钢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均衡配置企业资源,优化企业销售、财务、营销等体系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企业内部开展ERP项目管理。通过全面建设ERP系统,企业实现了人财物产供销的全面业务财务集成,同时利用标准化和定制化的软件平台将计划、决策和资源进行整合,使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在系统化、网络化的信息化手段下得到有力的规避和管控。使销售管理流程更规范、管理更精细、运作更透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迅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硬件方面设计 根据集团公司ERP建设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企业的ERP平台软件选择 ORACLE ERP R12,采用最新成熟版本R12.1.3。 2.1 ERP系统支持的服务器架构 (1)ERP系统服务器架构。ERP系统服务器架构推荐选用高可用性架构。应用层:应用服务器推荐采用多节点负载均衡的模式架构。 数据库层:数据库服务器推荐采用RAC方式。 (2)合并报表系统服务器架构。采用相对简单的多节点服务器架构,即单一应用服务器和单一数据库服务器。可在ERP应用服务器中划出分区,作为两个系统的备份系统,一旦主系统故障,可调整备份资源,进行冷切换。 (3)业务分析系统服务器架构。采用相对简单的多节点服务器架构,即单一应用服务器和单一数据库服务器。 2.2 ERP硬件系统配置参数 集团公司的ERP系统(正式系统)硬件设计要考虑未来3-5年的增长,按照总用户数3000-3500个左右,并发用户600-700个左右进行评估。 (1)服务器CPU 配置。应用服务器CPU负荷计算:目前CPU计算能力不断提高,而软件也在不断地升级换代,以Oracle的推荐标准以及实际经验,基本上每核CPU支持30-50个活动前台用户(Form, Web Page)。 (2)服务器内存配置。由于ERP系统是I/O密集型系统,存储I/O常常会成为性能瓶颈,而内存用做数据缓存是缓解存储I/O的有效手段。因此,通常配置更多的内存,以提高用于数据缓存的内存量。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以每核CPU配置4G内存为依据,进行部署。 (3)存储配置。从数据安全的角度出发,应选用RAID设备;数据库的应用都是I/O密集型的应用,存储设备的速度直接影响应用的响应速度,因此,应尽可能选用高速的RAID设备。 为提高正式系统的安全与读写性能,正式系统存储采用RAID1+0方式;为降低费用,测试与开发系统采用RAID5方式。 (4)网络带宽。ORACLE应用系统提供两种形式的应用服务:员工自助服务应用和专业工作服务。员工自助服务应用提供的是标准的HTML页面应用,每个并发应用用户需求的网络带宽大约是4K Byte;专业工作服务应用提供的是表单(Form)形式的Java应用,每个并发应用用户的带宽需求大约是8K Byte。 3 软件方面设计 ERP系统下可以通过使用标准功能和客户化开发实现对业务财务风险的有效管控。通过系统用户的职责划分,明确各部门岗位人员的权责利,实现操作及数据访问权限的控制;通过系统使多部门、多业务的数据共享成为可能,实现了销售业务数据在各个环节的合理共享,方便数据分析及监控;结合企业的实际组织架构和业务现状,在经过梳理,整合后,系统设计建立了9大业务平台。如图1所示。 3.1 ERP系统销售业务管理方案设计目标 (1)规范业务运行流程 (2)数据更及时准确 (3)提高业务运行效率 (4)加强业务风险控制 所设计的销售业务管理平台,其职能覆盖了从合同签订到发货结算的全部流程,同时在产品编码、质量标准上依托主数据平台完成产销业务的衔接和转换。目前主营产品主要是面向库存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的意向,由销售部门计划人员,制定每周的销售计划。生产部门再根据明细的销售计划进行生产排产。 3.2 销售业务平台风险控制措施 所设计的ERP销售业务平台通过系统工作流规范从销售合同签订报到销售结算的操作流程;明确在ERP系统中各部门、岗位的职责划分;控制先收款后发货的规范流程;完善销售业务,对外仓发货信息进行管控。整个平台以先进的流程管理思想和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营销理念为设计准则,使用Oracle数据库、PLSQL编程语言和FORM表单开发工具实现了销售合同、销产计划与发货结算功能在ERP平台下的深度融合以及无缝衔接。 3.3 销售管理平台设计 销售业务执行基于销售四个管理平台的设计,建立了销售业务全流程系统实现方案。 3.3.1 销售合同管理平台的设计 (1)根据当前业务情况,当确认客户提货明细后,在ERP中创建销售合同,录入明细信息。 (2)根据销售合同在业务环节的作用和实际合同操作分为:现货合同、期货合同、预合同。 (3)在合同管理平台针对合同明细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合同编码、销售员和销售部门、销售区域、到站信息、客户名称和编码、客户收货地点、户收单地点、产品类别和产品编码、钢种牌号、明细规格、具体数量和单价等信息。 (4)根据销售价格的基础信息维护,自动显示销售价格。 (5)流程核心节点为合同审批功能、合同生成订单功能。 (6)在ERP系统内录入录入框架合同,只录入类别牌号等信息,在ERP系统内进行审批。 3.3.2 销售计划管理平台的设计 (1)业务现状。根绝市场趋势及客户需求制定销售计划。销售计划制定过程中需要确认具体的牌号、规格、重量。 对于计划的变更,由销售部更改,调整后再提交至生产部门。 (2)核心需求。在ERP系统中管理销售计划,以销售计划推动MES排产。实现销售计划维护、变更审批等功能; 实现针对销售计划的汇总、统计、打印等功能,并且实现线上审批功能。 3.3.3 销售出库管理平台的设计 (1)核心业务现状。销售发货主要由开票科统一管理,发货指令主要由销售业务部门发起,进行发货预报通知;远程计量系统负责车辆的进厂出厂计量,出厂预报等职责。库管员根据计量结果统计并上报销售结算科,最终作为与财务结算的依据;销售部门业务人员通过与财务确认发货金额后,编制销售订单,遵循‘无款不发货,有款不超发’原则;不同品种间换货逻辑,在不超过合同总量的前提下,在合同协议范围内调整订单量。 (2)ERP系统实现方案的设计。1)编制发货通知单。销售部门资源配置岗在销售合同管理岗做完销售合同后,根据交货期和客户要货情况,并且参考现场库存情况编制发货通知单;2)特殊产品发货业务对于部分不通过计量系统做出库的物料(如液体、气体等通过计表方式出库),需要通过发运平台直接触发ERP的出库;3)品种调换货业务。当协议中签订多个品种时,发货通知单根据每个品种数量进行发货通知单创建,集成品种信息客户信息等。当客户与业务员协调需要在协议总量不超的前提下,业务员也同意品种间调换货,那么通过在创建发货通知单时某个品种可以超过此品种在合同上的数量,在这里数量校验逻辑切换成发货通知单不超过合同总量的验证逻辑。 3.3.4 销售结算管理平台的设计 结算平台主要功能就是结算单、结算补充单。销售结算单是销售业务中,销售职能部门结算人员用于计算以及确认产品价格的系统单据;结算补充单主要实现根据承兑现汇等计算贴息额,通过补充结算的方式进行金额的分摊,另外也可以针对满足批量优惠条件的客户进行补充结算,找补批量优惠金额。结算定价是结算单核心功能,结算单可以实现结算价格的自动计算,手工调价以及价格审批功能。 (1)结算价计算分以下几个方面: 1)出厂价业务; 2)锁价业务(销售合同相关参数); 3)浮动加价; (2)结算价格审批。最终结算价生成后,形成可提报的结算单,按照预置的审批流程,由结算单创建人员提交审批,审批通过的结算单才具有打印成实物的结算单据,具备结算效用。 (3)结算补差单基本信息。结算补差单使用头行结构进行设计。头信息中包含补差结算补差编号、结算补差类型、部门、科室、期间(日期范围)、创建人、审批人、创建时间、结算补差原因、状态、备注说明等信息。行信息包含客户、金额、状态、结算补差原因、备注说明等信息。 4 效果分析 虽然至今为止本企业的ERP系统只实现了部分模块,但是企业设计实施ERP项目的风险控制已获得不错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在: (1)管理者思想观念的转变; (2)改变企业的决策方式; (3)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精确管理; (5)成本核算方式的改变; (6)信息反馈及时准确; 5 结论 张钢的ERP销售管理平台的实施,从硬件方面对ERP系统支持的服务器架构、系统通用的硬件架构、系统部署方案、ERP硬件系统配置参数进行了系统性总体设计;软件方面从本企业ERP销售业务管理系统的目标设计、销售业务平台的风险控制措施、销售系统基础数据的管理设计、销售业务的四大管理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其中的销售数据管理、销售业务四大管理平台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从应用上来看ERP项目的实施是成功的。 作者简介:郑保远(1974-),男,在读工程硕士,主要从事:营销管理等工作。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国有煤炭企业销售管理中的问题及有效解决措施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企业管理中销售管理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先有市场,再有企业,这句话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销售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在煤炭企业中销售管理也占据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煤炭企业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销售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销售管理工作在煤炭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要想生存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提高销售市场的竞争优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销售的方式越来越多,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销售管理模式,才能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充满活力。 2.增加煤炭企业销售市场的份额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提高煤炭企业销售市场的份额,拓宽市场的范围,提高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3.完善煤炭企业的管理制度 在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中销售管理是最重要的一项管理,销售管理工作稳定前行,将有助于完善煤炭企业的管理制度水平。 二、煤炭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销售渠道简单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煤炭企业的销售渠道只有两种方式: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这里面所说的直接销售,指的是以电力、建材、化工等大型用煤炭企业为主要销售对象的销售工作,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对煤炭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信誉非常高,资金回收率非常快;间接销售,指的是煤炭企业利用中间商为小型企业和居民消费提供小量的煤炭产品。由于市场的分布情况,很多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将直接销售作为销售工作的重点,但是这种销售模式忽略了对间接销售的管理,很容易引起煤炭中间商的恶性竞争,使煤炭销售市场出现混乱。 2.销售管理的理念落后 很多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经营生产理念是“使产量、产值最大化”。虽然有些煤炭企业的营销理念是“以运定产、以销定产”,但是,这种营销理念没有应用到市场当中,依然延续着过去的理念,从现有产品情况出发,没有形成先进的市场理念和营销理念。落后的销售管理理念使销售的模式变得非常的刻板,销售渠道非常窄,还有一些国有煤炭企业的经营者只关注生产没有重视销售工作,这些方面都严重的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企业出现供大于销的问题,使煤炭企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 3.对市场的调查不够精准 真实、准确的市场调查是销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及时的掌握煤炭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当今社会,很多煤炭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只关注企业短期的利益,没有针对长远目标做出详细的调查,在销售管理方面缺乏前瞻性,使销售方面和决策方面存在着片面性和盲目性,这种方式导致煤炭市场的占有份额降低,同时也将丢失长远发展的机会,使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堪忧。 4.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很多销售人员对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也没有掌握科学的营销手段,这些都导致了煤炭企业销售人员很难是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严重的制约了煤炭企业的销售理念,制约了现代营销策略的进行。很多国有煤炭企业对培训销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销售人员在开展销售活动中,经常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工作,使很多销售人员在现代营销环境中“阵亡”。在销售过程中,由于销售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偏低,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和采购商进行非法的交易,使煤炭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也可以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想使煤炭企业能够良性、长久的发展,需要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煤炭企业销售管理的有效措施 1.扩宽销售渠道 煤炭企业要制定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为销售渠道指引方向。如果一家企业无法对销售渠道做出战略性的知道,将造成企业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同时制约企业良性发展。煤炭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开辟出新的销售渠道,进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煤炭企业要认真的了解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针对自身企业的发展,选择合理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国有煤炭企业要积极的开创新的销售渠道,针对国有煤炭企业来说,总公司要制定出统一的销售渠道。这种方式能够及时的掌握下属公司的实际销售情况,对于出现状况的下属工作及时给予帮助;进行统一管理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帮助子公司进行销售控制,便于统一管理。煤炭企业在市场运营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销售渠道,才能使煤炭企业应对出现的任何问题,确保销售顺利进行,提升企业整体的销售业绩。 2.开创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理念 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国有煤炭企业需要改变自身的营销理念,建立现代的市场销售观念。将“以产定销、以运定销”的销售理念深入到煤炭企业当中,将这种全新的理念应用到实际当中,突破传统枷锁的束缚,将先进的理念应用到煤炭企业销售管理中;国有煤炭企业每年要给员工提供培训,使所有员工明确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理念和范围。现代化营销不单单是销售产品,还包括对市场的调查、新产品的研发、销售渠道的建立等等工作,只有充分的了解现代销售的范围,才能煤炭企业在新时代做好销售管理。煤炭企业要树立全新的销售理念,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现代化销售理念不仅要深入到煤炭企业销售部门中,更要深入到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 3.强化销售市场的调研工作 企业要想做好销售管理工作需要强化市场的调研工作。只有详细的调查报告,才能抓住市场的先机。首先,要对产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特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产业结构;其次,时刻了解市场的变化趋势,按照市场的变化趋势制定出可行的销售方案。 4.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 煤炭企业要为销售人员提供学习的条件,改变销售人员的思维,开拓销售人员的眼界,在销售队伍的选拔中,择优录取;提高销售人员竞争意识,使他们自发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销售人员需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营销趋势,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学习竞争对手的优势,丰富自己的综合能力,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价值。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论“互联网+企业大学”在企业销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对于我国的处方药市场,国内外药企都一致看好。但我国药企起步晚,国内高端的医药市场,基本为外资药企所垄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外资药企和国内药企在销售模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国内药企的启蒙者,外资药企的学术推广体系早已形成了相当成熟且规范的操作模式。本文就国内药企模式转换结合“互联网+企业大学模式”浅略阐述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大学;销售模式;APP终端 1 外资药企和国内药企的销售模式存在差异 进入2000年后,国内药企在处方药品市场的得到蓬勃发展,在2000-2010年国内药企如雨后春笋,在国家大环境政策下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壮大。2010年后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药品零售电商模式的产生,国内药企药品销售日渐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销售模式产生了巨大差异。 外资药企其重点主要以学术推广为主,以市场为第一核心,相比而言,国内药企销售队伍则是鱼龙混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其主要重点是以销售为第一核心。这就决定了外资药企更关注是否在未来一段时间稳占国内市场更大份额,而国内药企只注重在短期内是否最大产出。 要想改变这一差距,让国内企业得到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除了改变经营管理观念,在经济管理上给这些机构带来新的思想外还需要着重建设销售队伍,转变销售模式,实现由原来的销售产出模式向市场化、学术性的战略层面的转化。由于国内药企销售人员的思想僵硬,人员遍布全国各地,空暇时间少,疲于与医生交流而无法得到有效的、系统化的学习。笔者所在的药企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并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切实有效的方案。通过“互联网+企业大学”模式,有效地利用手机APP终端,让市场部的产品经理通过企业大学后台产品知识讲座视频,让遍布全国的零散销售人员充分利用营销过程中的碎片时间进行学术学习,力图用最短的时间让公司内部销售团队由销售型转向学术型。 2 通过“互联网+企业大学”模式实现国内药企内部员工的自我提升 在租用云平台基础上结合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进行二次功能开发。企业大学系统可稳定运行在局域网、互联网上,通过音视频交互、屏幕广播、课件共享、文件传输以及网页协同浏览等功能,为公司内部用户提供了网络视频会议、远程实时互动式教学。 企业大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分不同场景针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企业面授流程,将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融入到传统面授培训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直播课程,进行异地同步授课、网络课程答疑等,从而实现身临其境、直观真实的现场效果。另一方面总公司和分公司使用同一管理平台,可实施总部与下属机构分级管理,与现实教育培训管理体制相适应。下属单位能够独立管理、资源向下共享,统计分析至上往下逐级剥离。另外,企业大学具有很强的学习过程跟踪评估功能,通过岗位培训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创建员工在线自主学习环境。 企业大学将培训学习与知识管理相结合,通过课程资源的积累、沉淀、重复使用、组合使用,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相对于传统的企业内部培训,企业大学可以让企业内部员工自主课程报名与在线学习,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培训计划实施课程安排。在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训(如新员工、领导力或混合式培训)项目上通过依托平台来实现对培训的全过程管理和数据监控,并提供新的培训体验。 重点强调在企业内部实施岗位胜任能力的学习过程中,企业大学相比于传统内部培训可通过岗位梳理,划分岗位层级明确各层级重点能力项,基于企业内部不同岗位能力,构建销售队伍的不同岗位课程与虚拟内部认证体系,利用游戏化模式及晋级式场景帮助员工建立体系化的岗位学习地图,从而有效地吸引学员的兴趣,抓住学员的眼球。 3 “互联网+企业大学”模式在提升学员的参与率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采用PC端+移动端模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在PC端进行智能推送学习内容,从而实现体系化内容教学,通过混合式培训项目教学开展各类培训管理工作。其次,移动端独有的便携性、便利性可以让员工通过社交化学习模式以日常工作为导向将学习嵌入日程工作中。最后,企业大学通过线上点播学习理论知识,线下参加面授培训,与教师学员讨论,碰撞呈现出企业内部的教学O2O模式,即线上零散时间反复学、反复用。线下面授培训多练习、多讨论,线下参加公开课研讨,以练代培从而让员工高效利用时间碎片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产品知识水平。 企业大学这种“学知识+多练习”“强互动+做考核”“专家在+同学在”的“互联网+多模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国内药企销售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从而促使国内药企的传统销售模式向市场学术性推广模式转换。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探究煤炭企业销售管理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摘 要]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国内煤炭市场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所以,企业必须要认清目前的环境,创新管理模式,同时要多接触一些新的思想观念,不要什么事情都因循守旧。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旧的都是不好的,而是要在旧的事物上面有所发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本文就创新销售、管理、生产模式,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对企业的销售管理进行分析,以提高企业的效益。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不足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关键词]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销售管理 煤炭企业 1.国内煤炭企业销售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有的煤炭企业的销售模式是比较单一而且很多的销售理念都是因循守旧的,这样的煤炭企业是很容易被新形势下的社会给抛弃的,但是我国煤炭企业对煤炭的销售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即现在煤炭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现有的销售观念还是传统的有关于生产、销售的既有观念,现有的销售渠道也比较单一;对于公司的一些重要决策并没有借鉴一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大多是凭借领导者的一些经验进行的;另外,因长期的占据“供不应求”的地位,所以国有的煤炭企业对市场信息不敏感,缺少对市场的分析、预测,所以在供应上面也越来越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销售人员的门槛较低,所以大多的销售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训练、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人员素质也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对煤炭企业销售管理方面的建议 上述都是一些国有煤炭企业比较明显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使煤炭企业的销售管理有所改善呢?笔者认为一个有些的企业应该注重一下几个内容:重视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以及实施、注重销售人员的培养、加强对企业销售通道的建设、完善对工作人员特别是销售人员的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销售企业的风险审查制度、做好对煤炭中间商的管理、建立煤炭销售的供应链管理等等,下面是具体的建议。 2.1 重视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以及实施 因为煤炭不同于其他的商品,煤炭销售的关键之处就是要对客户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客户的需求、开发客户资源,对客户进行跟踪式的服务、最终于客户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营销战略的制定等的关键之处就是观念的创新,而销售观念的改变也是政工工作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只有销售的观念创新了,才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才能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发展企业、才能带动企业的发展、效益的提升。所以创新观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经营体制的改革、创新销售的观念、及时的更新市场信息都是我们制定和调整营销战略的关键。只有先把公司内部搞好了,才能在与客户或者企业进行共同的时候取得战略上的胜利,用企业优秀的文化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团队精神打动他们,这样才能在巩固市场的基础上,培养战略伙伴,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2.2 注重销售人员的培养 因为销售人员是一个企业形象的代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企业销售人员的形象是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影响乃至企业的效益,所以注重销售人员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对销售人员的培养,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即业务精、有团队精神、对市场营销学以及经济学都有一了解之外,还应在素质方面对销售人员进行培养,素质方面的培养主要包括销售人员的品质、销售人员的责任心、销售人员的执行力以及销售人员的营销利益和心理等方面。另外,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对客户的资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与客户进行沟通的时候,要把煤炭企业的产品质量指标都交代清楚,让客户对企业有一定的了解。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的培养是需要时间与时间的,希望销售人员能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2.3 加强对企业销售通道的建设 在工作中要合理配置销售渠道。而配置销售渠道等的根据就是市场的变化,配置销售渠道手段就是使直销用户和中间商之间互为补充,目的呢就是降低市场风险。通过销售渠道的配置,使销售渠道、销售人员与客户资料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信息网络,获得协同效率。 2.4 完善对工作人员特别是销售人员的奖励机制 制定系统、合理的销售管理机制,还需要建立对员工的奖励机制,明确奖励与惩罚,切实的激发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另外也要对销售人员的工作在权力方面给与肯定,这样,适当的对工作人员的激励与约束都是对建立合理的销售管理机制补充。 2.5 进一步完善销售企业的风险审查制度 为了有效的规避销售的风险,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实施风险防范措施。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就要依靠近期内反馈回来的市场信息了,根据市场反馈回来等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制定出合理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应对方案。合理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应对方案应该主要包括对应经识别出的风险的跟踪、对残余风险的监视、对新风险的预防等等。实施风险防范措施还需要根据市场对风险等的评估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对合同的签订、商务纠纷的解决、客户档案的建立、客户信用的评估等等都要进行风险的评估。对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也要及时的指正出来,以便能够及时的采取防范措施,尽量的避免在煤炭销售的过程中对企业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 2.6 做好对煤炭中间商的管理 在煤炭销售的过程中,直接供应商和中间商的销售对象,即销售客户是不同的,中间商主要供应的就是一些难以到达的中小型的厂家以及市场,可以说是对煤炭企业销售的一个重要的补充部分。就是因为煤炭中间商在煤炭的销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对煤炭中间商做好管理工作,建立中间商的市场准入考核以及质量考评工作。对煤炭中间商的产品流向、诚信度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中间商的资质、资金、规模、实力等都要经过专业的评估才可以。 2.7 建立煤炭销售的供应链管理 什么是煤炭销售的供应链管理?为什么一个企业要重视销售的供应链管理呢?煤炭销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煤炭的产、运、销售、服务等融合在一起,切实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通过对煤炭销售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煤炭的加工、运输、搬运以及调度等环节可以及时的配合在一起,减少库存,达到降低运输风险等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因调度的不及时而造成的资金流失的情况。 3.景观石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情况之下,企业应该紧紧抓住政府的扶持政策,创新管理理念以及生产销售的模式。只有加强对自身的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等的时候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才能使企业的效益有所提升。 4.结语 本文就现在煤炭企业销售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建议,只有当一个企业内部强大起来,与时俱进,同时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素质才可以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水泥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摘要:该文结合水泥销售管理中的实际,介绍了建立水泥销售管理系统的意义和目标。在数据库设计阶段通过充分的实地调研做出了详细的需求分析,逐步完成了数据库的概念、逻辑和物理设计,并付之实践。 关键词:水泥;销售;管理;数据库 1 概述 水泥销售日常管理工作就是统计客户销售台账,每月的月初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对上一月客户销售数据进行核减,来获取客户目前的账务信息。信息处理量大,容易出错,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在计算机及数据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来实现水泥销售的自动化管理。 1.1 本课题(项目)的意义 对水泥销售业务的客户、入库及发货、检验出区、开票、资金及账务等日常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来完成各种业务的输入、查询和报表打印及账务核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1.2 本项目的目标与任务 1.2.1 数据管理和维护 1)信息入库(客户信息、开票信息、入库信息、化验室出区信息、提货记录)。 2)数据维护(包括删除和修改数据)。 3)系统设定(包括备份数据、初始化数据、接收数据等、账号管理、密码管理等)。 1.2.2 数据信息服务 1)数据查询(月提货明细、办事处应收账款及尚欠数、办事处水泥销售平均价格、办事处水泥销售及资金回笼、销售流向表、应收账款、开票量、尚欠数、客户、提货记录、资金记录、业务员个人、查询减帐明细等)。 2)报表打印(销售日报、水泥销售开票统计月报、尚欠数明细表、客户明细表、应收账款明细表)。 2 数据库设计 2.1 需求设计 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数据库及系统的设计,是系统开发过程中最困难、最耗时的阶段,需求分析决定了数据库设计是否合理实用。 2.1.1目标与任务 通过深入详细地了解财务、销售、化验室和发货车间的业务流程,明确用户的各类需求,完成了流程再造,确定了新系统的功能,建立起了数据字典。 2.1.2 业务流程 1)所有的客户在发生业务前都要在销售公司电脑终端前建立详细的客户信息(为客户建立唯一的代码)。 2)财务科办理手续: ① 现金客户:开票人员调出客户的唯一代码和客户名称,录入提货名细打出发票,出纳收到钱后,盖上发票专用章并激活确认该记录。 ② 合同赊销客户:财务人员根据赊销审批单录入赊销数量、单价,财务主管激活并确认该记录。 ③ 其他情况基本类似。 3)化验室在电脑终端前根据水泥质量、数量情况输入当天可以发放的区号、编号。发放车间在自己的终端前只有化验室输入的区号、编号是可选的。化验室这时就完成了他的出区。 4)发货车间: ① 库房管理员实时的录入水泥入库信息(包括类别、区号、编号等) ② 发放人员在电脑终端前调出该客户开票信息(这个信息是可见不可改的)根据客户的要求输入提货信息,打出提货单。(只有到销售建立客户并到财务办理手续并且输入的提货量只能小于或等于开票量时才能打出提货单)打出提货单同时系统自动核减开票量,自动按照区号、编号核减库房的水泥库存,这样就能实时的反映客户和水泥库存情况。 ③ 如果该客户开票量为零了,发货员是打不出提货单的。现金客户要再交钱开票,合同赊销客户要把前期拉走的水泥款结清并由财务人员根据赊销审批单为其再输入提货量。把手工的写条发放,改为用计算机来进行控制发放。 所有拉袋装水泥车辆的信息(车主、车号、驾驶员的驾驶证号等)都要输入系统,提货单上要反映这些信息。 5)数据查询:各种各样的数据存放在后台系统数据库里,管理者只要输入条件,马上就能找到需要的数据。使管理者能实时、动态地了解本单位生产经营状况。 2.1.3 数据流程 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的关系,此系统主要是销售、财务、化验室和发货车间人员进行各种业务的处理,以及查询统计工作。 2.1.4 数据字典 通过在数据流程图中选取中层数据流,并对各个元素做出了详细的说明。 2.1.4.1 数据项 略,见表1数据结构的组成段 2.1.4.2 数据结构 2.2 概念设计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是以需求分析中所识别的数据项、设计任务和当前的业务操作流程与策略为基础,确定实体和实体间的联系,准确描述此系统的数据状态和信息结构,建立一个独立的DBMS高级概念模型。 2.2.1 概念设计任务 识别系统中的实体及属性、关键字,识别实体间的联系,利用E―R图来描述系统相关实体、属性及关系,从而达到建立良好的数据模型的目的。 2.2.2 E―R图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我们将统数据库实体划分为客户实体集、现金开票实体集、合同开票实体集、出区实体集、入库实体集,提货实体集、车辆实体集各实体集里还包含不同的实体。 2.3 逻辑设计 通过优化概念结构并转换为对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2.3.1 逻辑设计任务 将E-R图表达的实体及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通过为应用程序建立专门的视图来访问数据表。 2.3.2 关系模式的设计 以客户信息为例:表略,参见表1数据结构客户信息。 2.3.3 视图的设计 为数据查询建立视图以客户开票查询为例:表略,参见数据结构客户信息。 2.3.4 功能模块设计 将水泥销售管理系统业务分为六个大的模块:信息录入、数据维护、数据查询、账务核减、报表打印、系统设置。 2.4 物理设计 2.4.1 物理设计任务与目标 为关系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来确定存取的方法和存储的结构。 2.4.2 索引存取方法 为了提高数据查询的速度,对客户信息、开票信息、提货信息中的客户编码建立索引;根据查询方式的不同建立不同的索引。 2.5 数据库实施 根据关系模式建立基本表、视图和索引,并完成存取过程的设计。 3 结论 本系统把目前水泥销售的过程中的手工传递变成网络传递,依据水泥销售发放业务及水泥账务核减业务流程设计的,是基于微软的SQL SERVER 2000建立的,把水泥销售的日常管理工作实行计算机统一管理,来完成各种业务的查询和报表打印及账务核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浅谈企业销售管理 【摘 要】销售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通过销售,才能实现市场价值。如果不能有效地销售产品和服务,就难以为下一个生产经营循环筹集足够的资金,企业将无法生存。因此销售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对销售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重点分析销售管理过程中人员的激励和销售绩效的评估,最后就国内企业销售管理的现状做一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企业的销售管理有所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销售管理;对策;人员激励;绩效评估 一、国内企业销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销售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 绩效考核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但是如果运用不好则会挫伤员工,给企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例如由于评估标准不明确、评估过程不诚实等原因而导致的评估失败和由于反馈渠道不通畅而导致的绩效增进失效等等。还有比如各销售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导致绩效发放有差别时,部分销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就受到一定的打击,比如因地区差异、队伍基础等引发的绩效差异;以及考核只看数据,不考虑销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自身工作努力、积极性等因素,使基层在工作中只注重短期效益,没有长期发展的思路。 (二)激励政策目光短浅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销售管理人员的激励政策都倾向于短期激励。激励机制的缺陷导致目前市场上销售人才流动频繁,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 1.金钱激励为主忽视内在激励。 对于销售管理人员,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现金报酬计划,一般为:基薪+补贴+以销售额为业绩的风险工资+奖金。企业更多的是以高额的奖金来激励销售管理人员。这种缺少内在薪酬的高额现金报酬计划可以吸引人才,但却留不住人才。原因是高素质的人才既重视现金报酬,又重视个人发展、成就感等内在薪酬。 2.不健全的年薪制。 对销售管理人员来说,年薪制是一种比较好的激励机制,但一定要和长期激励机制结合才能克服追求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理想的激励效果。而目前我国企业实行的年薪制在实际操作时一般是先定一个总额,然后再进行切割,通常是一半为基薪,一半为基于销售业绩的风险收入,这种激励机制虽然将收入与业绩挂起钩来,但它更强调的是销售量指标,这会使得销售管理人员更注重短期行为,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销量,销售人员会向经销商承诺一些无法实现的条件,引发销售渠道的冲突,影响公司的形象和整体销售计划。 (三)未给销售人员规划广泛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占据的一连串不同职位而构成的一个连续的终身的过程。它是从参加工作开始依次从事的所有工作活动与经历按年顺序串接组成的全过程。由于企业对销售类员工业绩评价只注重当前效益,使得销售类员工流动性强,再加上有些销售类员工只是把销售这一工作作为人生的一个过度,这些都使得企业在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上很少花时间进行规划指导。 二、对销售管理人员的激励以及销售绩效考核的建议 (一)对销售管理人员的激励建议 1. 实行全面薪酬战略。 激励是管理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整员工的行为,使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要求尽可能吻合,使员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企业的目标。由于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也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而销售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一份子且在企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销售管理人员应实行全面薪酬战略:即满足和提高销售管理人员的内在薪酬,增强他们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并提高其忠诚度;同时,通过评价销售管理人员的业绩,确定销售管理人员的风险收入,并与延期支付与奖金结合起来,从而使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内外两方面共同作用就能更好地调动销售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竭尽所能。 全面薪酬战略是根据组织的经营战略和组织文化制定的全方位薪酬战略,着眼于可能影响企业绩效的薪酬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对于组织战略的支持功效。全面薪酬战略将公司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股份奖励等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开支。内在薪酬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培训的机会,具有吸引力的公司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等。 2. 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机制。 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机制,为核心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职业生涯意味着向上的动作和个人抱负的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员工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该帮助员工做好这一规划,使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员工的职业理想。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企业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让核心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对销售绩效考核的建议 1.熟知销售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 销售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员工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群体,有明显的特点。工作时间自由,独立进行团队管理的时间多。工作绩效可以用具体成果显示出来。工作业绩的不稳定性。对工作的安定性需求不大。销售管理人员的管理具有松散管理的特性,希望工作制度富于弹性,能够给他们较多的自由,希望得到独立行事的机会以证明自己。销售管理人员日常工作行为必须用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来约束才能得到规范。销售管理人员独立开展销售工作,管理人员无法全面监督销售管理人员的行为,销售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销售管理人员愿意怎样付出劳动和钻研销售,我们很难用公式化的硬性规定来约束销售管理人员的行为,只有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能真正规范销售管理人员的行为,使销售管理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销售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2.销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目标。 绩效考核需要目标。销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业绩考核。工作业绩的考核是考核的核心,既要考核量的方面,即完成工作的数量,也要考核质的方面,即完成工作的质量,还要考核其在工作中的自我改进和提高的程度,如年度增长率;第二,能力考核。能力考核是对销售管理人员从事工作的能力进行的考核,一般来说,能力的内容包括理解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第三,工作态度考核,工作态度包括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责任感等。 3. 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销售管理人员的个人学习、综合素质、执行力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难以量化,故采用定性考核的方式。绩效考核中定性考核会影响到任职留存问题,但不计入考核分数的计算。业务指标、管理指标考核采取量化评价形式,这也便于管理人员在自评的基础上对考核过程进行监督,有利于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4.明确评价方案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人。 考核方案对各项考核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人作了明确规定。如规定由总经理室负责方案的解释;数据提取以各分公司财务出具的为标准;人力资源部负责定性考核等。各项考核主体明确,责任落实到岗,工作分配到人,有利于科学、高效地完成各项考核任务。对于绩效考核对象来说,就考核中的疑问,可以向相关负责人及时反馈;对于上级部门来说,如果考核中出现了舞弊行为,也便于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对我国企业销售管理相关的其他对策建议 (一)要注意对客户关系的管理 目前竞争激烈并且在产品不容易差异化,如果昱客户有更多情感联系时,那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关系管理是超出对商品本身价值的主客观评价之上的客户对产品的坚持和忠诚。在个人关系起作用,或者客户因惰性而习惯于与同一商家交易时,关系显得特别重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和品牌差异化很难实现并长期保持,使得关系价值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这是目前各商家竞相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动因,一线的销售人员要学会这点。 (二)对于销售人员解聘要注意的问题 在人员解聘以前,主管应分析销售人员长期低绩效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能通过培训等提高能力,通过激励激发潜力的销售人员,应尽量予以保留,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工作支持。在各种旨在提高绩效的努力均无效的情况下,销售组织应提供明确的长期低绩效且挽救无效的证据,解聘低绩效人员。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对现代生产企业销售管理特点的几点认识 摘 要:在生产企业中销售管理工作是企业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一个生产企业来说如果能把销售管理工作做好,那就意味着企业可以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并有更多的机会树立品牌。所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对现代生产企业销售管理工作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平常的工作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关键词:生产企业;销售管理;认识 对生产企业来说完成销售目标,使销售活动能够稳定顺利地开展就是销售管理工作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企业将会利用各种合理合法的手段分配企业的各种资源。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销售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销售管理的特点也逐渐显露出来。如果将这些特点把握好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作用。 1 销售管理的意义 1.1 销售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成功地销售出去获得盈利。如果产品销售不出去,那么企业所做的工作都将变成无用功。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销售工作是整个企业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工作环节,而销售管理则可以说是整个销售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算再好,但因为缺乏良好的销售管理导致客户拿不到,那么产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而企业也无法从中获利。 1.2 销售管理的水平决定企业的命运 企业的命运关键在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而盈利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产品卖出去。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销售管理,那么这个企业的产品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长此以往的话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甚至倒退。而对于销售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来说,他们的产品更加容易被客户和消费者看中,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从而使得企业的效益不断提高,加快资金的流动,使企业下一阶段的生产和经营得到充分的保障,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使企业做大做强。 1.3 销售管理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一般来说为了树立品牌,企业会投入很大一笔资金来对产品进行包装和广告宣传,但是,销售管理则是保持品牌形象的关键。如果一个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较高,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节省一大笔在广告包装上的费用,而如果一个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低,那么无论这个企业投入多少资金来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这个品牌总是会很快的消失在消费者的视野之外。所以说销售管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了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良好的销售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更快地盈利,更是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2 生产企业销售管理的内容 2.1 销售计划的制定 计划是销售工作的基础,其中制定销售计划、销售预测和销售预算都是销售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同时销售计划也是销售管理的重点。销售管理的基础就是建立在销售计划之上。销售计划同时也是销售管理工作核心,一切的销售工作都要以实现销售计划为目的,围绕销售计划来开展。 2.2 销售组织的构建 企业在有了详细的销售计划之后就应该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专业的有足够能力的销售组织。销售组织的主要工作则包括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者心理、分析竞争对手策略、向客户推销产品,以及售后服务等工作。销售组织应包括市场部、销售部和客服部等部门,各部门同时运作,各司其职。市场部树立企业品牌,把握好市场的龙头,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销售部卖出商品收回资金,将产品送到客户手里。客服部则处理售后问题或回答客户的疑问。 2.3 分销管理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分销将成为企业的重要销售模式。分销模式投入小效率高,因此很多的企业都会选择分销这种销售模式来卖出自己的产品。分销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国内外的生产企业每年都在分销管理上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实验,而且不同的企业在分销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不一样,这也导致了不同的企业都要找出一个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正因如此分销管理也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的重点工作。 3 销售管理过程特点 3.1 销售管理过程的职能循环 在销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许多的管理职能其实都是在不停地循环。从销售计划开始到完成销售计划,每一种不同的职能都是在为下一部分工作做好准备,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各司其职,但是各个职能之间的联系却又十分紧密,从而共同发展,为企业创造效益,共同推动企业的进步,使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3.2 生产企业的销售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是销售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销售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制定销售计划、如何选择渠道模式、如何建立销售组织、如何对客户、经销商、加盟商和直销商进行管理、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这些方面上都体现了科学对于销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销售管理的科学性也就在于此。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销售管理人员还必须充分了解法律、财务、经济等专业的知识,这也体现了销售管理的科学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产企业的销售管理有着许多特点,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认真体会销售管理对企业的意义,加强对销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让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快更好的到达客户的手中,为企业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胡建伟(1981.12-),男,浙江丽水莲都区人,丽水市锐新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大专毕业,在职攻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生产销售管理。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 [摘 要]近几年,我国的医学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医药事业也随之发展。医学药品事业的发展关乎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国家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事业。随着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事业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强,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加强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就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医药企业;信用管理;销售管理 信用是一个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在医药企业的经营之中,信用销售管理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为了避免账款回收中所存在的风险,大多数采用现货现款的交易方式,或者是先付款后交货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对新产品的推广有所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这种经营方式与我国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不相符,进而对我国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有所影响,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医药企业应该加强信用销售管理。 1 我国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 医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功能,甚至有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信用管理知识没有任何了解和涉猎。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忽略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没有理解信用管理在一个企业之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医药企业之中,多数管理者缺乏信用管理的意识。由此,我国大部分的医药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进而无法有效地利用企业信用进行市场的开拓,导致医药企业的发展止步不前。 1.2 不能准确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效益实现 如果企业实行信用销售,那么在企业销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和物流不相符的现象,致使企业无法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并且使产品销售所消耗的资金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充,最终导致企业在这项交易之中投放新的资金,影响企业的利润。虽然信用销售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入利润,但是其并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增加,通过赊销方式所带来的收入,是以企业的信用为基础,进而获得某些虚拟的资产,并不能带来实质上的收入与利润的提升。 1.3 没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其对企业信用管理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缺少专业的管理部门。部分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职责并没有明确的部门进行管理,有些企业由销售部门承担、有些企业由财政部门承担。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管理,进而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销售部门的基本职责是加强企业的业绩,而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企业的资金流量,其对客户的信用背景并不重视,进而无法准确地判断交易中所存在的风险,导致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产生工作活动上的冲突,致使销售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促使企业信用销售管理质量下降。 1.4 对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有所缺乏 对客户的信用档案缺少了解会使公司出现诸多问题,总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在业务管理方面,业务人员没有对医药零售药店的客户进行相应的调查,对其资信状况并不了解,可能出现企业在收账的过程中发现该药店已经倒闭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资金无法回收;企业对赊销客户没有充分的了解,如果销售人员没有合理全面地进行工作的交接,那么很容易出现赊销客户查询不到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账款无法回收;面对数量庞大、关系复杂的信用客户,有些企业在核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并且无法及时发现这种错误,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收款的动态和债务企业的营运详情缺乏了解,从而造成人为坏账的出现,为企业带来损失;如果追回、索要应收账款的相关凭据出现丢失、散落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时收回应该收取的账款,并且只能收回部分账款。或者有一部分账款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回收,然而由于凭据的缺失,没有足够的证据,进而导致账款无法收回,最后为企业带来损失。 2 建立有效的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机制 2.1 加强医药企业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是企业建立有效信用营销的基础。企业之中,信用管理部门相当于财务部门,其都是企业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为了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该部门可以由企业的总经理直接领导。从事信用管理工作需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其要求信用管理的总负责人具有扎实的信用管理知识,熟练的信用销售技巧,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内勤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档案管理技术,能够进行有效的信用分析;外勤人员需要具有相应的法律知识,能够依靠法律知识进行符合要求、具有效率的电话催款、商账催收等业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诸多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辅助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 2.2 完善对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 完善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是医药企业提升信用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企业需要执行相应的信用政策,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 通常,按照销售渠道的不同,其可以分为五类:企业直接对客户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物流配送企业的配送,再通过医药批发商、零售商,最后销售给顾客。根据这五种分类,企业可以对医药的批发商、零售商、商以及物流配送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信用档案管理。 根据营销管理可以分为两类顾客,一种是普通客户,另一种是核心客户。其以“二八”原则作为基本的划分标准。具体来说,如果80%的客户实现了20%的销售额,那么这种客户就是普通客户。反之,为核心客户。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地域或省份进行划分,或者根据客户与企业之间合作时间的长短进行划分。 完成客户的分类之后,企业要对客户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其需要收集的主要内容有三项:首先是客户的基本情况――法人代表的相关信息、企业的注册信息、企业的经营范围等内容;其次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政状况,尤其要对该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的信息加强了解;最后就是对本企业与对方公司的合作情况的了解,其中包括双方的合作时间、合同内容、结算方式、付款进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进而对合作方的品德、资本、能力、条件、抵押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地判断。 除此之外,在进行企业信息归类管理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尤为重视。一种情况是企业通过零售商对顾客进行销售的这项销售渠道之中,零售商大部分为医药店或者医院。如果零售商为医院,并且这个医院正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仅根据上述三项内容进行判断,因为这类医院经常会进行长期且大量的医药企业货款的占压,用这种方式减少医院从金融企业中的贷款,进而减少利息费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医院院长会在几年内进行更换,而新院长常常会以各种借口对上一任院长所欠下的货款进行拖欠,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增加收账费用或者导致收账困难;另一种情况就是医药企业与将要进行制度更改的药商进行交易,这其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性质的药品批发、零售商都需要进行制度的更改。如果医药企业对药商需要改制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其需要加快催款的步伐,避免改制后货款的拖欠;或者用仓库中的过期药品进行抵账。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回收账款困难,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2.3 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程序,加强对日常应收账款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管理工作必须建立符合操作的工作程序。为此,可以建立三段式的管理,也就是对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有效的事前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拖欠风险的发生,实施事中控制能够避免部分拖欠的情况,事后控制可以挽回拖欠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全面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坏账。 日常收账的管理也是企业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产品销售给客户之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那么企业就无法完成经营周期,进而导致企业得不到相应的利润,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2.4 提升销售人员的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 销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账款的追收效率,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销售人员能力的培养,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为此,企业需要将回收率和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进行捆绑,从而促使销售人员更加积极地做好回收账款的工作。在考核指标的创建方面,其需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销售额;另一方面是坏账的情况。其有特定的计算公式: S=S1-(B-S1×b)P 公式中的S代表着考核销售人员的基本标准;S1是指销售人员为企业创造出的销售额;B为坏账额;b代表着企业销售额中可以出现的坏账比例;P代表着公司在纳税前所获得的利润。该考核指标的创建思路主要是根据销售人员为公司带来销售额的过程中产生的坏账,扣除公司可以产生的坏账额之后,再除以企业在纳税之前所获得的利润,进而得到考核所需要的结果,在销售人员的销售额之中,应该将这个结果扣除。以此作为考核销售人员的基本指标,在销售人员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丰富销售人员的实践经验,提高销售人员的应变能力,进而带动企业账款的回收,确保企业的利润。 3 结 论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是企业经营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加强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有利于企业对风险的规避。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销售管理制度,加强账款的回收,提升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企业的发展。
远程教育论文: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 摘要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出现不仅是教育技术的改革,更是几千年传统学院式教学模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形成基于的网络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教育的未来将是形成一个全球化完整的网络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兼具体育与教育在新千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寻求体育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尽快实现现代远程体育教育,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本文根据远程教育在世界与中国的发生、发展,对体育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交互融合、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尝试性探究。 关键词体育教育远程教育网络 前言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使体育也提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人类利用想象力使网络电子工具服务于教育,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理应有传播体育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开始考虑率先在中国实施体育远程教育的方案。 1.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1.网络化与虚拟化;2.公开化与国际化;3.自主化与多样化。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电脑网络"则又是一个独立范畴。但实际上这些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失。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推进了教育发展,也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 1.1中国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专家Latchem(1999)在论文中指出: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可以看出,在知识和智慧的开放学习和自我教学方面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远程教育历史上出现的最大体系就是中国60年代初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1989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正式跟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变人口包袱为人才资源的优势,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工程之一。大学生入学率要从1997年的9.1,提高到20__年的15,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网络大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20__年10月,北京"第六届中国国际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把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归结为三大步: 函授广播电视大学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可采用的七大媒体:互连网、电视、电话会议、广播、电子教材、文字教材、面授。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2实现现代体育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必要内容 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因素对教育普及的羁绊。新的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和发展在现代环境中的大众教育(MaEducation)。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执行着一个优化选择的法则,即一个不能提供融入生活的,方便、迅速、优质的远程教育的学校,终将走向萎缩之路。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和体育都将成为特殊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它们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柱,而且成为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所在。现代远程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实际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以网络化电子平台为骨架的网络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正日益形成。在未来的三年,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到20__年,目标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形成主体规模,基本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为主体的教育网,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体育专业教育传统模式,不能满足信息革命发展到知识时代对体育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小规模的课堂练习,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时空限制型模式将被远程教育打破。 1.3体育教学走向现代远程教育 体育被认为是信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教学情况,把各种体育声像及图文资料及时展示到学生面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更新内容需要数字化交互式的动态演示教学,这是常规教学手段 无法完成的。 1.4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带动中国体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理念来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与电子商务融合,推进体育远程教育和体育产业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真正实现。 2.体育教育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框架 2.1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将远程课程教学与培训、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交流等进行充分集成的完整体系。这一新型网络教育体系应由下列几种方式构成: 2.1.1实时教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形象直观,提高效率,师生即时交互在线讨论。 2.1.2异步学习系统:师生异时交互。 2.1.3协作式学习系统: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测评和在线讨论,强调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 2.2体育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远程教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将网络课程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应包括:信息交流系统,如:聊天室、Email、新闻组等、多媒体课程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 2.3体育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学科文档资料库、学科题库、学科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学科课件库、技术练习库、运动处方库等。 2.4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用来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构建成统一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各类体育网络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应包括: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授课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 2.5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系统 网络课件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通过网络课件设计工具,并在与相应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完成多媒体课件快速生成、可移植、可交互的要求。包括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件开发模板库。 2.6体育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按现代远程教育对网络课程的要求,体育远程教育具有以下性质: 先进性:内容和教学体系先进,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 开放性:优异的网络信息性能(传输速率);体育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网络教学方案;网络课程制作和应用自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可扩展性强。 交互性:教育不等于宣传,信息流必须是双向的。 共享性:能够在广域、局域和单机实现,适应不同终端设备(PC机、信息家电等)访问;要求实 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同步多种媒体发行,用户有可选择性;教学素材可重复利用,资源共享且容易扩充。 协作性:不光完成师生交流功能,而且能够生生交流。 自主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生动性:应用各种现成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3Dmax、Premier,Flash、Java等动画与视频技术, 使课件及网页更加形象生动。 2.7实现体育网络课程的应用环境 2.7.1完成体育远程教育平台的拓扑结构图(页状、星状、混合形状定型); 2.7.2建立适合体育远程教育网络运行中心(NOC:NetworkOperationCenter)及网管系统(NMS:NetworkManagementSystem),高度重视可扩展性; 2.7.3建立体育远程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并负责相关知识更新;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实施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体育远程教育并非传统体育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依赖教学支撑平台来开展远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探索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的授课、学习、作业、答疑、测试等诸多环节中,必须采用专用的体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使这些活动得到基本保证,避免简单的"课本搬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中国"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中唯一有体育学科立项的单位,20__年率先成立现代体育远程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正在建设包括多媒体远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室、多媒体远程教育示范教室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系统等一套较为完整、先进、实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们提供培训、学习、研究体育远程网络教学的良好场所。 3.展望 体育远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对从业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每年高考体育文化课低分录取就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考生基础薄弱,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相对偏低,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的相关教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培训。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首先将发展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和教师培训网络,进行教师再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其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能力。 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似乎是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深入研究。20__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我们访问世界最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时,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Postle教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开设几乎任何课程。20__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示体育专业教育的网络课件,显示出互动教育的成功。 类似体育远程教育的艺术教育已经提供了先行的经验。如对弹钢琴感兴趣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去学钢琴,学费低廉,效果满意。在提供音乐教育服务 的因特网公司中,比较出色的有公司,公司以及公司,网络公司特聘的钢琴教师通过因特网进行即时交流,钢琴教师通过网络可视电话,在异地进行现场指法纠正。此前,面对音乐教育在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者还持怀疑态度。但到1999年9月份,已经有800多名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该公司注册学习。美国新泽西州一名31岁的男子刚刚通过公司的"网络钢琴教学法",学会了弹基本的布鲁斯节奏。他一共才接受了4节课的网上教育,每节课时为30分钟。这种网络音乐教育的最大益处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自由"。有了网络钢琴教学后,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练习钢琴的时间。学习演奏器乐这样精细的操作都已经在网络实现教学,体育教学又何难以逾越的障碍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远程教育把网络教育从二维图象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控制人三维空间的"完整环境"。"虚拟现实"更象潜入水族馆之中,而不是透过玻璃橱窗观看。这样,体育老师做示范教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因此渐渐离我们远去。便携式电脑与接在身上微型无线传感器组成的训练反馈系统来精确指导标准的运动技术动作,传输是符合学生身体特征的最佳技术。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学生会同时获得来运动训练、运动营养等自多方面专家的指导,随时可以观看任何世界优秀选手的训练与比赛场面,并可通过网络交互发出讯息。 远程教育将给体育文化带来革命性的震撼,这一刻不会很遥远。 远程教育论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 陈仓区潘溪二中语文教研组周胜利 内容提要远程教育资源是我校语文教师学习的重要辅导材料,是全体语文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深入的理解和自觉积极的实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教学新思维,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更新观念提高能力服务语文教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法教好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我们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我校是此项目的受益者,作为语文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我们理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并力所能及地使它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从而推动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动本校的素质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利用远程教育中关于课程改革的资源,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构建教学新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三年了,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进行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改变着教师的专业生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每一位语文教师更新观念、构建教学新思维,与新课程同行,担负起新世纪赋予教师的时代使命。远程教育资源中安排了较多的关于课程改革的辅导材料,这给我们全体语文教师提供了不断学习的机会,文秘站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自觉学习、积极实践、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加了通式和语文学科新课程的培训。在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每周教研会都坚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学习和研讨,不断深入领会,提高认识,拓展思路扎实理论基础,开展以“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教学研究”为核心的语文教研活动,确定主要发言人,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既从理论上有提高,也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逐步适应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二、利用远程教育下载的语文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1.利用语文“示范课”,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甚至在学生的学习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因此,实行课程改革也就自然成了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需积极参与的行为了。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优质“示范课”给我们师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我们组织学生与教师一道观看这些名师所授的课堂实录,教师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去授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而且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从“示范课”中的学生听课中获得启示,学会如何学习(这可是当今教育中的热点话题)。笔者曾组织全体教师和七年级一班的学生一起观看了“示范课”——《背影》,整节课没有过多的辅助手段,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没有故意做作和精心妆扮之痕迹,显得那么质朴而实在,不象常见的那些“示范课”,凡是学校有的媒体一股脑儿地搬上来。同时,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充当了主角,每一个同学都是那么投入、主动。他们不仅通过探讨解决了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更为可贵的是,学生自己发现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并最终在教师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看了以后我们和学生的感受都非常深刻。从这以后,每个班的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逐步改变以往上课只是一味地“听、读、记”的习惯,把对教师的“等、靠、要”的毛病渐渐地改掉,连从不肯在课堂上发言同学也能在课堂上举手了。同学们的被动地位发生了改变,我们也感觉到上课比以往既轻松、又有趣得多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课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改变着语文教学。教师和学生统一了认识,语文教学焕然一新。蔺小龙老师主动承担学习成果汇报“示范观摩课”,在比较中我们能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集体研讨,根据校情、学情和教师的自身优势,突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特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教研组长周胜利带头上示范课,中年教师王淑娥,青年教师宁红刚、鲁勤芳等积极授课,掀起了人人争上示范课的热潮,积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2.利用“同步课堂”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学活动。 在远程教育下载的资源中,“同步课堂”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是经济薄弱地区,条件不好,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他们手头上可供使用的教育资源都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时展对教育的需要,而远程教育却可以使我们与发达地区实行资源共享。对于中学语文来说,仅靠一本教课书是不可能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在“同步课堂”中,语文教师应当用好以下一些内容:一是直接使用其中的有关资料,如作家作品、语文知识。特别是阅读材料,从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笔者在教初中语文九年级文言文单元《出师表》时,就在多功能教室里利用“同步课堂”中的资料让学生欣赏了《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三顾茅庐”的flash动画、武侯祠的相关资料。教学效果很好;二是把“同步课堂”中的相关课件稍加改变或者直接使用,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例如,在教《沁园春·雪》时,我利用下载的动画课件配以朗诵录音,同学们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听得如痴如醉,教师没有多讲,同学们却理解得很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体语文教师能够从可转换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三是参阅其中的学习目标测试内容,恰当运用,以帮助教师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四是参阅整个课堂设计的思路,用较新的教学程式组织本课学习。当然,这些内容的合理使用必须从一种正确的观念出发,那就是教师是从中“学”而不是“抄”。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优质课件,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教育媒体,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但我们这些繁忙于日常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少有机会外出学习。我们不等不靠,一是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 培训学习,认识、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运用,熟悉了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均已取得二级证书;二是教师互助帮助、学习,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技巧。远程教育下载的资源中,大多数课件都是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软件制作的,学习起来并不是十分难,如同前面所说一样,我们语文教师对某些课件可以稍作改变就能使用,还有些则是我们学习的绝好范例,每一位教师都能经常学习、使用,已经掌握课件使用、制作的要领,基本达到自己也能制作课件的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相关资源,学会游览网页、甚至制作网页等一些较深的计算机知识。我们利用教研会,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内容的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共同研究,就操作中的技术和技巧进行了广泛的研讨,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电子备课室制作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授课,45岁以下的老师必须能够自己制作课件,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利用蔺小龙老师参加了省级培训的经验给与全体语文教师切实地指导,使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在我们正尝试微型授课与现代教育媒体的结合,适应教育教学新的研究趋势。总之,在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广大的语文教师应当视野开阔,要有建构主义的眼光,要审视社会生活对语文课程的影响,自觉地学习并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结合网络资源做好语文资源整合,从而抢占教育的“制高点”,承担起现代教育所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远程教育论文:远程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 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性的自由,更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学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多媒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使用各种相关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手段,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新的知识。现代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通过观看一些教学实录,使我体会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和使用让我懂得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是服务教学,而且是服务自身,有利于自身进步。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和内部矛盾斗争,逐步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知,情,意,行的发展呢?教育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远教手段,发挥远程教育的教育功能,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好方法。 一、远程教育资源能帮助明白道理 道德认识是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首要条件。远程教育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能协助教师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形象具体。并能再现历史,描绘未来,拓展时空,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供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因而,对世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中学生脑海中易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是非能力。 二、远程教育资源能帮助启动情感 道德情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巨大的动力,它能使学生对一件事物或一种行为的赞成或反对,追求或舍弃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富于情感,情感往往胜过理智。因此培养情感尤其重要。远程教育在创设德育情景,宣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奇效。如我在教学《为集体添光彩》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之情,明白维护集体荣誉祖国尊严之理。我找到《申奥成功》、《天安门升旗仪式》、《运动员勇夺冠军》、《2008年奥运会传递火炬》等视频资料给学生放映,让学生感受那种狂欢而又庄严的氛围。伴随着视听传出的消息,教室里越来越静,最后好像只有呼吸声。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教师抓住契机,稍加点拨,这种情感将化作无穷的力量促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远目标。 三、远程教育资源能帮助锻炼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德育工作的重头戏。因为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还很薄弱,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经过复杂思想,行为斗争,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远程教育能优化课堂结构,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接受反馈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意志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比如,学生要看懂一部影片,在时间上学生必需做出意志努力;要完成影视评论或观后感等作业,没有意志努力也是不可能的。 四、远程教育资源能帮助引导行为 远程教育可连续动作,展示过程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比如我在上《生活中有是非善恶》一课时,采用远教资源,通过一张张幻灯片把事情的重要情节连续展示出来,并下载CCTV公益广告,抗震救灾片段、《陨落》等有关视频资料,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情景之中,学生深深为影片中助人为乐,主动帮助别人的行为所感动。然后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美的,善的,什么是丑的,恶的,教育同学们分清生活中是非善恶。最后教师及时总结指出:“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这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心灵美,行为美的好孩子”。这样引导学生的行为来得自然,易让学生接受。 总之,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育人作用,将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远程教育论文:农村小学远程教育教学改革规划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推动下,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精心组织,各地积极努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由集中连片试点到全面启动实施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各地在进行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和深远意义,将信息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用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这是我校的一个重要职责,对于促进校繁荣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加强我校教育工作和促进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提升我校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思想文化观念,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我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步伐。 (二)我校基础薄弱,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信息闭塞,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就很难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共享同等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我校的教学中去,有效地解决我校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有助于提高我校教育的质量,缩小现实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三)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我校教育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常年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我校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相对城市学校难度要更大一些。现代远程教育为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也在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国际经验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从而带动我校教育面貌的深刻变化。现代远程教育在我校的广泛深入应用,必然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使孩子们的视野从大山、草原、田野延伸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和海角天涯,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共同分享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果。 二、把我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而且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我校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老师们说得好“宁可用烂,不能放坏”。我们要高度重视工程的应用,千方百计把远程教育设施普遍地用起来,持续地用下去,深入地用好,下大力气抓出实效。 第一,把应用效益作为衡量我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 评价工程的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只有一个,就是它的应用效益。在初步搭建了硬件环境以后,如何使我校的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提高我学的教育质量的目的。 第二,加强应用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 要把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与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以及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有重点地解决问题,真正见到实效。一要充分用好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组织专题活动、每周安排学生观看一场爱国主义影片或其他专题教育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二要把英语、语文、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的优质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起来,解决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和学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三要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在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培训形式,使我校教师迅速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会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工作。 第三,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快教学光盘的普及和应用。 三种模式中,通过电视机、DVD播放机播放优质教学光盘是成本低廉、维护简便、易于操作、最为简捷、最容易覆盖大多数学生的手段。要采取有力措施,将利用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在我校更多的教学班迅速普及开来。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将教学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光盘辅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优质课程,我校教师也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教学光盘在实景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方面的优势。 第四,充分发挥为农服务的综合效益。在思想上要强化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在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协调,兼顾学校教育和为农服务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平台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服务,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服务,为传播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服务。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镇党委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阵地,成为本组村党支部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依托场所,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双促进,两不误 ”,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设备的功能与效益。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水平 一要加强领导,切实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措施有力。要实行分层次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带动教学应用的普及。要采取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通过观摩教学、巡回指导、专题培训等方法,深入农村教育第一线,指导我校教师提高应用远程教育进行教学的能力。 二要加强工程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形成适合本校的教学应用模式。协调发展将会出现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习惯势力。要结合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结合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整合课程改革、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方式改革、评价体系革新等进行整体思考,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育与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三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推进我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教师如何应用三种模式去上课。要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机制上,要逐步建立起普及性培训与个别化培训相结合、面对面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在培训内容上,要逐步将教师培训的重心转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上来;对学科教师的培训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还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只有让教师认可和理解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并转化为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主动适应信息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四要高度重视资源建设,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资源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加大资源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加快能满足和丰富我校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作,采用自主开发、后收购以及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整合资源,保证我校播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要加快光盘资源建设的步伐,动员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制作适合农村学校使用、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光盘,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要尽快建立起涵盖九年义务教育各年级的课程资源和各类专题资源的基础教育资源库。 五要切实解决运转经费问题,为工程持续广泛应用提供基本保障。要担负起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保障教学应用的责任,切实落实运转经费。在“一费制”中包括了信息技术费的地区, 要认真测算,切实把这部分钱花在刀刃上。 六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工程应用管理。要建立健全关于我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有完善的设备和资源登记、使用制度,数字资源接收、使用、存储和共享制度,从制度上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教师的奖惩结合起来。要把教师能否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应用水平怎么样作为教师在考核、评优、聘任、职务职称的晋升等制度方面的重要内容,使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成为我校的经常化、制度化的正常教学活动。 七要加强检查评估工作,形成激励机制。要建立对我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督导评估机制。把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作为考核我校远程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并落实奖惩措施。学校要将应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形成激励机制。 远程教育论文: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 摘 要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 出现不仅是教育技术的改革,更是几千年传统学院式教学模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形成基于的网络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教育的未来将是形成一个全球化完整的网络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兼具体育与教育在新千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寻求体育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尽快实现现代远程体育教育,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本文根据远程教育在世界与中国的发生、发展,对体育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交互融合、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尝试性探究。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远程教育 网络 前 言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使体育也提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人类利用想象力使网络电子工具服务于教育,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理应有传播体育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开始考虑率先在中国实施体育远程教育的方案。 1. 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1. 网络化与虚拟化;2. 公开化与国际化;3. 自主化与多样化。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电脑网络"则又是一个独立范畴。但实际上这些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失。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推进了教育发展,也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 1.1 中国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专家Latchem(1999)在论文中指出: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可以看出,在知识和智慧的开放学习和自我教学方面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远程教育历史上出现的最大体系就是中国60年代初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1989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正式跟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变人口包袱为人才资源的优势,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 计划"主要工程之一。大学生入学率要从1997年的9.1% ,提高到2010年的15%,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网络大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2000年10月,北京"第六届中国国际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把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归结为三大步: 函授 广播电视大学 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可采用的七大媒体:互连网、电视、电话会议、广播、电子教材、文字教材、面授。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2 实现现代体育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必要内容 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因素对教育普及的羁绊。新的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和发展在现代环境中的大众教育(Mass Education)。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执行着一个优化选择的法则,即一个不能提供融入生活的,方便、迅速、优质的远程教育的学校, 终将走向萎缩之路。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和体育都将成为特殊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它们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柱,而且成为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所在。现代远程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实际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以网络化电子平台为骨架的网络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正日益形成。在未来的三年,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到2010年,目标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形成主体规模,基本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为主体的教育网,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体育专业教育传统模式,不能满足信息革命发展到知识时代对体育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小规模的课堂练习,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时空限制型模式将被远程教育打破。 1.3 体育教学走向现代远程教育 体育被认为是信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教学情况,把各种体育声像及图文资料及时展示到学生面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更新内容需要数字化交互式的动态演示教学,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完成的。 1.4 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带动中国体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理念来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与电子商务融合,推进体育远程教育和体育产业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真正实现。 2. 体育教育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框架 2.1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将远程课程教学与培训、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交流等进行充分集成的完整体系。 这一新型网络教育体系应由下列几种方式构成: 2.1.1 实时教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形象直观,提高效率,师生即时交互在线讨论。 2.1.2 异步学习系统:师生异时交互。 2.1.3 协作式学习系统: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测评和在线讨论,强调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 2.2 体育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远程教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将网络课程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应包括:信息交流系统,如:聊天室、Email、新闻组等、多媒体课程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 2.3体育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学科文档资料库、学科题库、学科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学科课件库、技术练习库、运动处方库等。 2.4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用来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构建成统一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各类体育网络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应包括: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授课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 2.5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系统 网络课件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通过网络课件设计工具,并在与相应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完成多媒体课件快速生成、可移植、可交互的要求。包括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件开发模板库。 2.6体育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按现代远程教育对网络课程的要求,体育远程教育具有以下性质: 先进性:内容和教学体系先进,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 开放性:优异的网络信息性能(传输速率) ;体育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网络教学方案;网络课程制作和应用自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可扩展性强。 交互性:教育不等于 宣传,信息流必须是双向的。 共享性:能够在广域、局域和单机实现,适应不同终端设备(PC机、信息家电等)访问;要求实 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同步多种媒体发行,用户有可选择性;教学素材可重复利用,资源共享且容易扩充。 协作性:不光完成师生交流功能,而且能够生生交流。 自主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生动性:应用各种现成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3Dmax、Premier,Flash、Java等动画与视频技术, 使课件及网页更加形象生动。 2.7 实现体育网络课程的应用环境 2.7.1 完成体育远程教育平台的拓扑结构图(页状、星状、混合形状定型); 2.7.2建立适合体育远程教育网络运行中心(NOC: Network Operation Center)及网管系统(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高度重视可扩展性; 2.7.3 建立体育远程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并负责相关知识更新;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实施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体育远程教育并非传统体育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依赖教学支撑平台来开展远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探索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的授课、学习、作业、答疑、测试等诸多环节中,必须采用专用的体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使这些活动得到基本保证,避免简单的"课本搬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中国"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中唯一有体育学科立项的单位,2000年率先成立现代体育远程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正在建设包括多媒体远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室、多媒体远程教育示范教室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系统等一套较为完整、先进、实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们提供培训、学习、研究体育远程网络教学的良好场所。 3. 展望 体育远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对从业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每年高考体育文化课低分录取就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考生基础薄弱,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相对偏低,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的相关教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培训。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首先将发展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和教师培训网络,进行教师再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其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能力。 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似乎是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深入研究。2000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我们访问世界最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时,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 Postle教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开设几乎任何课程。2000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示体育专业教育的网络课件,显示出互动教育的成功。 类似体育远程教育的艺术教育已经提供了先行的经验。如对弹钢琴感兴趣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去学钢琴,学费低廉,效果满意。在提供音乐教育服务的因特网公司中,比较出色的有公司,公司以及公司,网络公司特聘的钢琴教师通过因特网进行即时交流,钢琴教师通过网络可视电话,在异地进行现场指法纠正。此前,面对音乐教育在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者还持怀疑态度。但到1999年9月份,已经有800多名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该公司注册学习。美国新泽西州一名31岁的男子刚刚通过公司的"网络钢琴教学法",学会了弹基本的布鲁斯节奏。他一共才接受了4节课的网上教育,每节课时为30分钟。这种网络音乐教育的最大益处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自由"。有了网络钢琴教学后,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练习钢琴的时间。学习演奏器乐这样精细的操作都已经在网络实现教学,体育教学又何难以逾越的障碍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远程教育把网络教育从二维图象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控制人三维空间的"完整环境"。"虚拟现实"更象潜入水族馆之中,而不是透过玻璃橱窗观看。这样,体育老师做示范教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因此渐渐离我们远去。便携式电脑与接在身上微型无线传感器组成的训练反馈系统来精确指导标准的运动技术动作,传输是符合学生身体特征的最佳技术。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学生会同时获得来运动训练、运动营养等自多方面专家的指导,随时可以观看任何世界优秀选手的训练与比赛场面,并可通过网络交互发出讯息。 远程教育将给体育文化带来革命性的震撼,这一刻不会很遥远。 远程教育论文: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现代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探讨了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特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误区,进而就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观念转变、工作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评价等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摘 要 题】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素质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尚处于“试点”阶段,这不仅仅有一个实践滞后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先导有待加强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探索。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求教于众方家。 一、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及其探讨 (一)素质的涵义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素质”概念有一基本的了解。 1.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素质概念,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中义素质概念,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 广义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2.素质教育范畴的素质涵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主体整个素质的教育。概括地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素质的涵义有所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涵义的表述 关于“素质教育”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意见》和《决定》的表述可以归纳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特征 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 (1)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并重,要求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4)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5)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三)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它作出定义和界说。这里结合素质教育的涵义和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1.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定位 远程教育是否有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在理论界和远程教育工作者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一种,它必然与其它教育一样,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从“远程教育”词义来看,它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两个词义框架组成,但其中心词仍是“教育”。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个性的一面,但它仍然具有教育共性的一面,一样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的普遍要求,加强和实施素质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远程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与远程教育的特征相结合,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特性主要有: (1)开放性。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时空、教学过程和学习形式的开放。 (2)终身性。远程教育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3)个体性。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 3.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现代远程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简单叠加;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定概念,它的涵义既由它的构成要素所承载,更由它所产生的特定语义所决定。把握它的涵义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涵义简单移植,二是语义泛化,失去了其特殊规定性。 考察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应基于高等教育来理解。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核心应是专业素质;其次,基于成人在职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成年人和在职学习的特 点,符合在职成人发展素质的要求;第三,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对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在职成人学生所进行的以其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综合为基础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以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在这一界定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素质教育视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面向未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与滞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误区。在论述了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之后,为了更好地矫正偏差,澄清认识,从而对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不妨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变一个角度,即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不等于(≠)什么”来辨析素质教育的涵义,矫正偏差与误区。 1.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德育 2.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文体活动 3.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课外教育活动 4.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非考试教育 5.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 6.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或措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按照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规律,结合远程教育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先导。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素质教育只能局限于实践探索层面,只能处于自发阶段,难以实现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如前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它是以对人的关注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远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以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人居于这一活动的核心,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对社会有较大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再者,要把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说,“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素质教育将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作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远程教育,应当而且能够实现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统一。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要为终身教育服务,不断地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灌输与管理,它的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远程教育也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积极主动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学生和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远程学习者”。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技能。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在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要从人才培养规格入手,通过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克服以往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坚持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特性的基础上,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作为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其次是改革教学计划,注重提高人才素质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推进专业模块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 ,!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与方法 推进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远程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和弊端。应当指出,远程教育的评价观应是“发展”而不是“选拔”。为此,要改变以往的“常模参照测验”为“目标参照测验”,用“达标程度”评价来替代“水平选拔”评价。其次,要改革考试制度和办法,改变以往的“一点式”考核评价为“多点式”考核评价,改变一次性考试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形成性考核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测评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第三,要尽量避免“教考分离”带来的“教考脱节”现象,在保证教学分离的公正、客观的同时,也要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解决好“教考脱节”问题,使考试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教 学改革,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远程教育论文:论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技术 [论文关健词]远程教育 多媒体 虚拟现实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给现代远程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探讨了我国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资源。远程教育这一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方式,正以其自身优势,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亮点。远程教育是现代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条件下,采用网上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扩大高校教学覆盖面,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与信息化时代巨大的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仅对其手段改革、实施的必要性、存在困难、方法等诸多问题作一概述,并着重阐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应加强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 1、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趋势虽然缓慢,但仍不失上升态式以EDU域名注册的网站以每半年增加几百家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献中就指出:大力发展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同时为加快速一步伐,同意社会力量或外资界人这一领域。在着眼于未来的互联网领域。教育是一个十分令人看好的投资方向。 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近程教育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在发达国家,网络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像在美国,就有五千万成年人在学习。在过去五年中,美国的网络大学增加到300多所,约有80所大学允许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目前在中国一流水平的大学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北京邮电大学等也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或网上大学的招生工作。 二、远程教育实现手段的发展与现状 (一)远程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基于数据网络的计算机远程教育研究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步入实践。我国远程教育规划是1997年经酝酿提出的,1998年正式批准立项,1999年是整个项目启动的关键一年。规划的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要通过网络互联10130所各级学校,并使8000所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具备利用卫星上网的能力。目前,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大学建立了自己的远程教育实验室或远程教育中心,基于综合数据网的远程教育研究正在部分院校蓬勃展开。 (二)远程教育的技术实现 1、计算机网络:这个支撑网络远程教学系统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都具有下列组成: (1)接人部分:主要设备是路由器,主要作用是通过网络专线将整个网络接人Internet,从而使本网的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资源,而其它网络用户能够访问本网信息。 (2)交换模块:是整个网络连接与传输的核心,主要的设备有主干交换机、分支集线器和连接各模块的网络电缆,由它们组成整个骨干网络。 (3)服务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存、,它们是对外提供教学与信息服务的主要实体,一般有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DN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 (4)网络管理:主要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控、运行性能的监测、故障的预警和诊断等等;计费模块主要是记录网络使用者的资费信息,以控制网络资源的有偿使用。 2、软件部分 (1)多媒体授课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课件点播系统。一个是同步广播授课系统。 (2)师生交互工具①共享白板:软件共享白板是一个为在Internet环境进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文本以及图形共享的区域。教师可以将一张图片贴入共享白板中。并利用系统提供的特定画图工具和文本输入工具,在所贴的图片上进行标记、说明。教师端的白板中的图形和文字可以通过In-ternet同步传递到交流环境中的其他学生端白板中。 ②语音、视频交互:语音交互是异地师生之间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为了增加师生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也需要师生间能够看到各自的视频图象。教师可以任意选择特定的学生端视频,也可以同时看到多个学生端的视频图象。学生端可以选择观看教师端视频。 ③同步浏览: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提供同步浏览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键人URL地址,并将该地址广播到同一交流环境中的所有学生端浏览器。使得学生端的浏览器与教师端的浏览器达到同步显示。 ④网络题库系统基于Web的题库系统用于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组卷并进行各种类型的测试。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提供相应的组卷策略,包括智能组卷、相对评价组卷、绝对评价组卷,教师通过网络自动组卷后,下载到本地进行使用。 (3)答疑系统 ①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主持这门课程的学科教师,当教师对该问题进行回答后,系统将自动解答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信箱; ②将问题公布在答疑布告牌上,征求解答,有人对其解答后,系统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该学生。 (4)作业批阅系统 作业批阅系统是基于WWW的协作式作业批改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提交作业,获取作业批改结果,并根据教师建议来修改和编辑作业。 (5)网络课件写作系统 开发网络课件写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不具有专业编程经验的各站点教师编制网络教学软件。教学单位或教师可以通过该软件抓取素材库中的素材来构建网络课程或网络教学模块。在该平台上构建的网络课程,就能直接在网络上运行。 (6)远程考试系统 远程考试系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反馈给系统。 (7)远程作业系统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是非常 重要的一环。老师可以通过作业系统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既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或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改完善。 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90年代兴起的一股热潮,以往的计算机通过视觉才能接受信息,后来增加了“听”的功能,人们才把具有“视听”两种以上功能的计算机称之为多媒体计算机,并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它的发展非常迅猛,从一台计算机到局域网乃至国际互联网络,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微计算机多年来生硬、呆板的脸孔,换上了丰富多彩、形声并茂的漂亮面容。就其功能可以分成两类: 1、只具有“视听”功能,这种类型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运用于教学,除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具有集成性的特点外,其明显的优势是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信息量大和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功能。人们常称这类只有“视的”功能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一般的多媒体技术。 2、具有“虚拟现实”功能,这一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除具有“视听”的功能外,还具有让人动手“做”,充分发挥人的“触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的功能,让人们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四、我国教育领域必须加强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 1、计算机远程教育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 Internet网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率较高,美国、英国、芬兰、瑞典等国家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计划,并已开始逐渐实施。而发达国家推出的这些远程教育计划并不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而且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面对这一国际潮流,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应落后,应追踪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2、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比较紧缺,现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采用常规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建设学校,增加学校数量,所需投入太大,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3、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不但紧缺,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利用远程教育可以消灭贫困校、薄弱校,达到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序上的共享,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局面,以比较快的方式、方法扩大教育规模。 4、利用远程教育体系也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 五、计算机远程教育必须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远程教育网上资源是重要的,简单的重复书本是没有出路的。而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 多媒体技术设计和编制的新一代CAI系统,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改变了原来CAI中将知识仅以单一视觉或听觉符号表现的方法,使学习者能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信息,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教率。应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cAI系统即称之为MCAI软件,亦称课件。 1、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形成专门从事MCM课件开发的研究机构。据了解,以前从事MCAI课件开发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出版社的电子出版部门;一类是软件制作公司或多媒体技术开发公司。由于强调市场,重视效益,其开发的产品给人的感觉是深人教学不够。实际上,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完全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件标准,分工协作,组织精兵强将进行开发,经试用修改不断完善。通过鉴定后,批量生产教学光盘,并将其做到网上,达到教育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共享。 2、统一的MCAI的技术标准。现阶段MCAI课件的制作技术五花八门,以编辑制作为例,大多是手工编辑,费时费力,效率较低,虽然一些多媒体创作工具不断推出,但其适应面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统一MCAI课件技术上的一些标准,如硬件配置、软件环境、创作工具、多媒体素材、文件的格式等。目前教育部基础司正在研制一种“傻瓜开发平台”,容易上手,极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MCAI开发。 3、研究智能型MCAI课件。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在MCAI课件中加强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它模拟教师,服务对象是学习者,允许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广泛的交互活动。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二)适当应用多媒体虚拟实现技术 现在,全世界已有2000多研究单位、大学、公司开展虚拟现实研究与开发技术,它将是90年代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l、通过远程教育,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艺术、医疗、建筑和工程、军事研究、金融分析等领域。例如在医学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借助它能够满足大批学员们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外科手术中,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可以看到或感觉到微电脑生成的以假乱真的三维立体图形,交互作用的“触角”功能使外科医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手术”,得心应手地在荧屏中开刀。 2、建立虚拟现实远程教育环球网。它的使用与互联网相似,只要在浏览器中键入虚拟现实网络地址就可以相联。例如当进入某虚拟太阳系环境的网站时。可以看到各恒星的分布,感觉就如同亲身在太空中漫游一样。在观看不同恒星之余,还可以进入恒星当中查看并阅读各种资料。此外,在太空中还可以发现流星、恒星的转动等动态模拟。 结束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并能与现代通讯设施形成网络,构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远程教育系统。人们称它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 远程教育论文:远程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远程教育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软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减少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远程教育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中学数学教学,谈谈远程教育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作为一门中学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不具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习积极性。为此身为数学教师也不得不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数学老师深思。 远程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画模拟 采用远程教育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全等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模拟过程,形象生运描述图形全等肉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运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知识。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二、分层显示 利用远程教育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有关知识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和和辅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三、演示实验 利用远程教育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己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一元二次方程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知识。 四、控制模拟 利用远程教育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五、影视演播 利用远程教育的摄像、声像结合功能,可以采集有关宣传资料,加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正确世界观。如在阅读材料中进行切实宣传,特别是有关数学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其科研成果,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了解最新的数学发展动态。 总之,远程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我们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远程教育论文:农村牧区远程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农牧林区信息化、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提高农牧民素质,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央提出了运用远程教育开展活动的要求,再一次强调了远程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现代远程教育课题调研组的成员,我们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了解其他旗市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对全市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全面分析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建议及对策,也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理清了思路。 一、市远程教育工作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自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高远程教育站点覆盖率,在“建、管、学、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远程教育工作步入了自治区先进地区行列。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终端站点839个,其中卫星模式站点670个,电信模式站点169个,使站点覆盖率提高到80.6%,课件储备达到了3000多个小时。同时在全市重点培育和树立了161个示范站点,在农牧民家中设立了2600余个远程教育电视硬盘播放点,并通过开通远程教育流动播放车,实现了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对不通电及偏远牧区嘎查的有效覆盖,基本达到了“建一处站点、强一个支部、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一)以高素质的站点管理员打牢了远程教育的基础。市通过选拔大学生村官、回乡务工青年、大中专毕业生、村干部担任专兼职管理人员,在全市范围组建了一支900人的远程教育管理员队伍。为了使管理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选择莫力达瓦旗、海拉尔区的先进站点举办现场交流会,组织全市的组织部长、电教中心主任、基层管理员参观学习。每年各旗县组织部举办2期培训班,对管理员进行集中培训。远程教育服务队还深入到终端站点,对技术不过关的站点管理员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辅导,传授工作方法,指导基层开展工作。牙克石市采取轮训的形式,对管理员分批分期进行操作技术辅导;满洲里市采取“走出去”学习的形式,带领管理员赴大连等先进地区参观考察;海拉尔区以技术大比武的形式,提高管理员的工作能力;阿荣旗采取聘请专业教师集中讲学的方式,对管理员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训,还建立了远程教育“qq论坛”,以在线解答的形式,及时解决基层站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管理员的能力。 (二)以丰富的教材资源提升了远程教育的水平。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生命之源,是开展远程教育的根本。没有好的教材,就不能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就不能提升农牧民的素质,就不能实现远程教育的宗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市通过接收远程教育课件、引进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建成了《实用技术》、《典型经验》、《政治理论》等十几个资源库,储备了3000多个小时的课件。通过开发本土课件、乡土教材,拍摄制作了大量集思想性、艺术性与一体的优质课件,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蒙语课件需求量大,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新巴尔虎左旗投入100万元,创建了内蒙古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东部区蒙语译制基地,先后译制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草原法》等80多部电教片,还为177个牧业嘎查村免费发放教学光盘36000多张,满足了牧区党员群众的学习需求。 (三)以新颖的教学形式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市把远程教育工作与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新农村牧区建设相结合,与引领群众发家致富相结合,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利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推行远程教育“集中学习日”制度,每个站点平均每月开展2次学习培训活动,根据群众的学习需求,因时、因地、因人、因需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农业旗市选择规模大、影响广的示范基地作为实践课堂,组织农民群众参观,通过现场看、现场听、现场学,转变思想、开拓视野,促进学用转化;牧业旗市通过远教流动播放车和移动硬盘,把牧民需要的知识送到蒙古包,解决了牧民无法集中学习的难题。市结合农村牧区党建“双百”工程的实施,选派200名科技特派员、农牧业技术人员,与200个基层站点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嘎查村学习适用技术、发展特色产业、现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旗旗组织38个科局举办了15次科技大集活动,下发实用技术课件9583个,文字信息2万余条,培训党员群众7万人次。旗利用科技大篷车,把“政策法规”、“适用技术”、“典型经验”等方面的光盘送到牧民手中。海拉尔区根据党员群众的需求,先后举办了期各类讲座,把培训班搬到农民家门口,把专家送到田间地头,深受党员群众的欢迎。 (四)以突出的学用效果扩大了远程教育的影响。市在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中,把定为“远程教育学用年”,积极推广“站点+基地”、“站点+示范户”、“站点+协会,“协会+群众”等学习模式,与涉农涉牧部门共同培育“五新”示范基地,培养出一批学用典型,有效增强了学用效果。各旗市根据产业结构和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在农闲季节启动“远程教育服务月”活动,将政治理论、 适用技术、典型经验等方面的课件刻录成光盘,送到农民群众的手中。莫旗把“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三网合一,开通远程教育专用频道,每天定期播放远程教育课件,农民坐在自己家的炕头上,就学会了实用技术。今年春天,该旗种植的大豆发生草地螟虫害,通过学习远程教育课件,农民掌握了防治方法,消灭了虫害,大豆取得了丰收。根河市居民通过课件,学会了黑木耳栽植、梅花鹿养殖技术,发展特色经济。海拉尔通过远程教育积极推广青贮技术、太阳能温水养牛技术、马铃薯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看到市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以及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本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此项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上的应用,是现代科技与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建的伟大创举,是掀起全社会学习新高潮的强劲动力,是教育和培训农村广大党员干部、造福亿万农牧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但是,部分领导和远程教育站点管理人员对远程教育工作存在“漠然置之”的态度,认为远程教育只是党员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可有可无,从而导致远程教育工作缺投入、少支持,使远程教育工作迈不开步子。 (二)针对性强的教材资源不足。我们调研时发现,有些远程教育设备利用率不高,原因在于教学选材及教学内容贴近农牧民实际需求的不多,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都有所欠缺,地方特色教材及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的开发力度还不够,“老师”教的不是农牧民要的,而一些农牧民想看、想学的知识,却没有“老师”教。 (三)部分站点管理不严。部分站点设备管理不能很好的落实“六防”(防雷、防火、防盗、防病毒、防潮、防尘)。卫星模式远程教育设备维护成本较高,存在着易坏、操作复杂、信号不够稳定等问题,很多站点因为没有财力维修,损坏的设备只能闲置。 (四)一些管理员积极性不高。目前一些站点管理员学历层次、综合素质还有所欠缺,部分管理员存在着业务不熟练、思路不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远程教育管理员普遍存在着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一方面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管理员既担负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又承担着远程教育工作职责,存在着精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受经济等条件所限,大部分站点管理员的待遇普遍偏低,莫旗登科特办事处几个村的站点管理员每月的补助只有100元,在市没有补助的管理员则占了大多数,而远程教育工作又十分繁琐,这就造成了站点管理员工作没有热情、不主动、缺少创新。 三、建议及对策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发挥远程教育的功能,使远程教育真正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获取知识的“百科全书”,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的“空中课堂”,推进新农牧区建设的“致富宝典”,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关键。把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到党建验收考核细则中,和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每年定期进行检查验收,并通报表扬或批评。通过加大对地区、乡镇、行政村负责人的考核力度,增强各级负责人做好远程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定期召开远程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并组织协调宣传、科技、财政、农业、劳动、科协等有关部门履行好各自职责,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动远程教育工作开创出新局面。 (二)加大教材开发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根本。本着“以需定学”的原则,在乡土教材的开发制作上继续加大力度,多制作一些符合民族地区党员干部、农牧民实际的教材,党员干部、农牧民想看什么,我们就播放什么;党员干部、农牧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制作什么。充分挖掘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到团的精神内涵、先进经验,制作成精品课件,达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效果。还要充分发挥蒙语译制基地的作用,把牧民群众急需的课件翻译成蒙语教材,使每部教材贴近农牧民的生活、贴近农牧民的生产、贴近农牧民的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逐步提高党员干部、农牧民收看和参与的兴趣,最终把灌输式的强制学,变成主动式的我要学,从而达到远程教育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 (三)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基础。不断抓好站点管理员的选配、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信息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组建由联通公司、广电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伍,为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正常运转提供网络支持和技术保障。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注重培养一支能够长期服务的本土化站点管理员,做到每个站点至少配备1名管理员,少数民族聚居区配有熟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管理员。逐步提高管理员岗位补贴标准,增强岗位吸引力,留住人才,保持管理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四)加大载体创新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手段。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市还处于推广、扩大影响的阶段,需要基层站点工作再大胆一些、思想再开拓一些、方式再灵活一些,要因地制宜,找准远程教育工作定位,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活动载体、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特色站点,注重和中心工作、基层党建及各项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构建出具有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远程教育的效能,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阵地、提高党员素质的新课堂、增强农牧民致富技能的新手段、传播先进 文化的新途径、促进中心工作的新载体,达到使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地。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保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才能发挥出作用。站点建设要做到六有: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设备、有活动,经费保障就要跟得上去,要单独列支远程教育专项经费,确保站点运行养护有常规性经费支持。在准确计算每一个站点运行养护费用的基础上,建立站点成本管理系统,实现成本管理科学化。同时,鼓励多渠道筹措站点运行经费,逐步建立“财政适当补贴,乡镇自筹,站点创收”良性运行机制。 (六)加大平台建设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措施。针对少民族地区信息闭塞,致富缺门路、缺技术等实际问题,开通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建立“农村牧区在线”服务网站,实行“网上订单”,把本地集购市场与外地统销市场连接起来,把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有效解决民族地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搭建起远程教育信息平台;围绕民族地区支柱产业的发展,开展实用技术及劳务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搭建起远程教育培训平台;通过远程教育,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农牧民家中,搭建起政策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实现远程教育“好使、管用”的目地,真正深入农牧民心中。 远程教育论文:浅析远程教育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课程设置 教材选择 教学资源 技术平台 远程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远程教育理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正得到蓬勃的发展,本文就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技术平台搭建以及课业考核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定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和环节,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选用是否妥当、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完成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它的设置受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者、社会需求三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远程教学对象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或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因而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应适应特定教学对象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课程内容应突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专业教学应加强应用性和实效性。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体现社会生产、服务、建设、教育、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 2.经济性原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少而精。不论网络教育对象还是成人函授教育对象,多以业余、自主性学习为主。应贯彻课程设置少而精的原则,削枝强干,突出主干课程,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3.层级性原则: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需要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知识结构。专科层次的学习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本科层次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并且充分保证专科和本科层次学习知识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用于学习实践的资源。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包含现有的“硬件”和待开发的“软件”。充分发挥这两种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课程的质量和保障课程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效果的最优化。“硬件”是指传统思想上的教辅资料即课程教材、辅导材料、字典和手册等。“软件”指集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网络课程课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整合、研发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学的兴趣,能主动学习,且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学习。 1.激活学生的兴趣。网上教学资源不是仅仅只对课本进行电子文档、电子练习的延续,而是具有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趣味性、成就感和实效性。针对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教学对象开发多种媒体的教育资源。 2.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实行边学边练的测评一体化方式。建立短时课程辅导资源,半小时学习半小时练习。 3.完善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每门课程提供教学大纲、学习进度表、电子教案、阶段性作业、辅导与串讲、综合测试、答疑等教学内容。三、教与学的技术环境平台建设 网上教学辅导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的技术保障。教学辅导平台应以学生为本,为学员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功能,如网上答疑、在线作业和测试、小组学习集群讨论,等等。 1.网络畅通保障学习随时性和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从网上快速获取相关学习内容或在线向老师提问和同学请教。 2.提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第一,网络视频交互教室和即时通软件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视频的互动交流,通过在实践中使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视频教室互动克服面授教育的时空限制,学生能平等地接受教育。通过老师的在线指导,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在单一静态学习教学资料同时进行学员间互动学习和师生问交互学习。第二,开展课程论坛和BBS论坛。引导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主动,加强了学员间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热情。 3.提供学生学习的实时监控系统。从现代技术手段上严格对学生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考试、毕业设计进行实时监控,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成绩提供有力凭据,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管理。 四、课业水平的考核与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分析教与学的质量重要依据之一。 1.课程考核。远程教育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即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主要有网上学习、阶段性作业、参加小组学习活动等,总结性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网上考试和纸质考试。根据远程教育的学习对象特点,学生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但其具备一定的理解运用能力。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开卷、闭卷和考查(设计图纸、程序、读书报告等);考试内容侧重于技能考核,题型侧重于论述、案治觥⒊绦蛏杓频?考试时间可以分批进行;考试地点可以灵活选择。 2.毕业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 远程教育学生容易将实际工作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为了有利于指导学生贴近实际的论文选题,为了有利于学生毕业论文高质量的撰写与完成,指导 老师还可以聘请学员所在单位的科研和管理一线的科技人员。 通过毕业设计的监控系统,可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过程监控。通过毕业设计网上交互系统实现学生与指导老师的在线交流。答辩可以采用现场答辩和远程答辩,答辩评委老师通过网络“亲临”答辩现场,解决了老师和学生的时空阻隔,从而也提高答辩质量和答辩时效。 远程教育论文:对远程教育模式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英美文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我们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探索出适合时展,符合学员要求的崭新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 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就要让学生能够良好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英语,所谓灵活,就是要求学员除了具有书面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其中包含着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而口头交际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有着良好的掌握外,还需要对所使用目标语言相关国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文学就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方面的价值,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2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学生不断地完美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的过程。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英语专业的学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应该只把它看到语言知识和交际工具,而是应该从文化入手全面提高学员的基础知识、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所以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中关键性的课程,同时也是非英语专业学员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英语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障碍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虽然对于英语学员的学习十分有益,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其中的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 课程教学时数少 英语专业本身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较多,而英美文学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实用性不强,因此在考试和功利等因素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设置通常周学时不超过3学时,有限的教学时数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太少了,无法正常完成教学内容,因为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会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导致了任课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量,也就使得任课教师要抓紧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授课方式也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既然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学员有着很多的益处,那现在却出现了学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呢?本门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外还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那么从学员的角度来说,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语言基础方面,学员在英语语言方面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如果作品内容都没办法理解哪还谈得上赏析呢?其次,学员还要对英美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特点是与当时历史时代背景有关。可是,学员本身对这门课程却有着很大的抵触,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生涩,再加上历史事件较为遥远这都成为学员学习的障碍,也就减少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 多媒体技术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在远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来解决英美文学教学中学员遇到的困难呢?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在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任课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扩大信息传送途径,从而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目前英美文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有PPT文档、视频材料、音频材料和网上的文本资源。 1、 PPT文档 PPT文档是多媒体教学资源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可以将普通的文字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员从而加深学员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大部分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对于学员来说都是陌生的,且难于理解,所以越是对于学员来说生僻的内容越是需要用直观的形式引起学员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任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平面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并且在其中还可以穿插地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知识,这样就能解决传统教学形式中学生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内容溃乏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种情况。 2、 视频材料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员除了要掌握文学背景知识以外,还要了解各个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其中还包括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到文学作品的赏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与掌握文学作品的内容,但是对于学员来说文学作品的长度过长,其中又会出现一些生僻的词汇,这些都会成为学员学习中的障碍,从而直接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在现如今,多媒体资料日益丰富的今天,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视频与音频材料将文学作品以生动的形式来呈现给学员,组织学员收看英文原着电影,以此拉近学员与英文原着作品的距离,学员还可以通过影视材料与英文原着对比,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观点,减少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困扰, 提高学习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课堂学习效果。 3、 网络资源 英美文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区别,本门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给养,提高文学素养,因为课程中理解的内容多于记忆,而理解的任务是任课教师无法替学员来完成的,只能依靠学员自己来理解与领悟。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来引导学员来完成这部分的内容,让学员利用网络来深入地了解文学背景与文学作品,将网络作为学员自学的工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4 四、 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员掌握文学基本知识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来弥补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中的存在的弊端,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英美文学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 远程教育论文:浅议远程教育及对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作用 摘 要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理念、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及现代远程教育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三个方面的论述,说明了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 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现代远程教育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广阔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自1999年以来,以教育部开展“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为契机,以电大教育系统为主要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在开放办学和教学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实现了电大教育向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跨越。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10%以上,约为190万人;特别是2004年,在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下,注册进行网上学习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当年全国招生总数的17%,约为93万人,呈现迅猛的增长势头。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发展高等教育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理念 所谓学习型社会是指建立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基础上以学习为社会主导生活、生产与发展方式的社会发展形式,是人人学习、时时、处处都充满学习的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全新价值在于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内在的生活,即生活本身结构中不可剔除的内容,因为它把动态的学习过程导入社区建设。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来说,学习是一个开发过程,是一个开放系统。学习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是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体现。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模式是把政府、企业、家庭和机关团体有机的联合起来,建立开放性的学习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依据开放的发展理念组织学习实践、发展人力资源,以期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和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力基础。 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人们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被全社会成员认同,人们对待学习已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主动,从过去那种狭隘的、被动的、短期的行为,如“学而优则仕”等,转变为寻求知识、探索生命的自觉行为,并落实到每个人一生的自觉学习行为之中,教育也从一种社会义务变成人人应该享受的权利;社会的所有教育资源都向所有学习者开放;社会实行鼓励学习政策,不仅重视学历文凭,更重视真才实学,营造才尽其用,并根据才干获取相应报酬的环境,学习活动从个体扩大到群体,社会的每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成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等等。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发展的学习系统的理想,在信息社会或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必然客观地对不同的人群特别是为在职或失业人群提出知识更新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再学习和就业的机会。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发展的标志。在先进的学习型社区建有现代的信息网络系统与国际国内教育机构联网,可以不断为学习型个体提供新的科学知识和信息资源。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学习系统,学习作为主体的一个整体的,持续的和全面的生活过程,其学习与主体生存的紧密关联性表明了尤其是在开放性的信息化时代没有人拥有的不必学习的特权,人人需要学习。 2 现代远程教育及发展趋势 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分离或准分离状态的教育形式。通常认为,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是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相对传统教育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它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零距离教育,打破了时空、地域和对象的限制,能直接有效地伸向社会各个角落,面向社会全体人员。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其共同特点有: 2.1 独立设置的远程大学的层次在提高,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 1969年英国建立开放大学之后,一批以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远程大学在西欧、北美、亚洲、南美各地建立,极大的推动了世界远程教育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独立建制的远程高等院校约有150所。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对投资现代远程教育感兴趣,开放大学的数量将会进一步的增加。由于各国政府对远程教育的重视,这些已建成的远程院校在不停的发展壮大,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其中已有10所“巨型大学”的注册在校生都超过了10万人,且还在继续扩大;与此同时,其办学层次逐步提高。以英国开放大学来说,20世纪70年代重点发展本科学位教育,70年代末期本科生注册人数近6万人。80年代该校在继续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包括适应职业更新、个人兴趣及为解决社会和社区问题而开设的高级证书课程、短期课程和特殊短期课程。80年代后期这类学生人数已与本科人数相当。到了90年代其研究生教育也得到迅速扩展,1996年研究生数量达到3.7万余人。 2.2 普通高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优势互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渗透,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走进了发展远程高等教育的行列,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远程教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近期调查表明,提供远程教育的普通高校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在加拿大已占60%,在法国占40%,在英国占75%,而瑞典和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在开展远程教育。有些高校既开设传统面授课程,也开设远程教育课程,也就是说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有的要到学校学习,采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对不用到学校学习的课程,则采取远程教育方式学习,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形成了优势互补格局。 2.3 高技术的应用更新加快,现代化程度在提高 从卫星电视技术到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远程教育中日渐广泛,大大丰富了教学信息传输方式,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形成互动的教学情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编制的教学软件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合成起来,构成人们使用听觉、视觉甚至触觉的交互环境,使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强烈刺激下进行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其结合形成开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凡网上用户均可共享教学信息。在网上可虚拟课堂、建设电子图书馆、模拟实验等。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做作业、做实验并接受测试和课程考核,还可通过留言板BBS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3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学习型社会形成产生的作用 3.1 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思想基础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个人终身的社会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生活、工作的节奏。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时空的开放,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在全社会成员中牢固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的职能不仅仅是保存、传播、发扬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最终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基础。 3.2 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起步是在1979年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诞生为标志的,而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则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及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党和国家进一步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并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把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提高和开发人力资源潜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措施。不仅从宏观政策上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所需的教育环境。2003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系统建成。CERNET已建成20000km的DWDM/SDH高速传输网,覆盖我国近30个主要城市,主干网总容量可达40Gbps,主干网传输速率达到2.5Gbps。中高速155M地区网已连接到35个重点城市;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以100~1 000Mbps速率接入。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建成并实现了与CERNET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加上参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67所高校,以及原有的覆盖全国的电大教育系统,一个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传输渠道已畅通无阻,从而为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3.3 为学习型社会提供系统服务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出现了办学层次多样化、办学类型多元化、办学门类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习形式自主化的局面,在教育部批准的67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中,学历层次包括研究生进修、专升本、高升本、普通专科生和第二学位等;专业设置已覆盖了十大类的57个专业;正在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通过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国际现代远程教育的经验相结合,我国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个人主动化,社区集约化,学校联动化和社会学习化的大教育格局;我国教育结构及教育资源都正在相互整合形成了各种形式教育之间的横向流动、自由转换,构成相互结合有机联系的全社会的教育网络。这个教育网络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系统服务。 3.4 为学习型社会提供公平教育的手段 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阶层之间的有着巨大的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随着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不同阶层子女的教育权利发生了明显变化,加大了社会不稳定,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现代远程教育是只要具备相应的基础学历,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入学,使人们的教育权趋向公平;师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师的教学信息可以传递给任何地方想学习的人,使人们的教育机会均等;可选择最优秀的教师讲课,使地处偏僻的学生也可以聆听到最好的教师讲课,使教育资源的分配趋向合理。有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在强大的资金及技术支持下,有效的扩大了教育规模,推动了教育大众化,形成了公平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创造出公平的学生价值,公平的学生价值创造公平的社会价值,从而促进了社会和谐,保障了学习型社会的公平。 国家高屋建瓴的现代远程教育战略,对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同志曾特别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更新知识的需要,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现代远程教育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信息文明的结晶,它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时空的开放,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才能形成社会化、开放的教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泛的途径,才能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 远程教育论文: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现代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探讨了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特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误区,进而就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观念转变、工作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评价等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摘 要 题】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素质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尚处于“试点”阶段,这不仅仅有一个实践滞后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先导有待加强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探索。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求教于众方家。 一、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及其探讨 (一)素质的涵义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素质”概念有一基本的了解。 1.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素质概念,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中义素质概念,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 广义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2.素质教育范畴的素质涵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主体整个素质的教育。概括地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素质的涵义有所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涵义的表述 关于“素质教育”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意见》和《决定》的表述可以归纳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特征 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 (1)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并重,要求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4)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5)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三)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它作出定义和界说。这里结合素质教育的涵义和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1.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定位 远程教育是否有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在理论界和远程教育工作者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一种,它必然与其它教育一样,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从“远程教育”词义来看,它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两个词义框架组成,但其中心词仍是“教育”。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个性的一面,但它仍然具有教育共性的一面,一样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的普遍要求,加强和实施素质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远程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与远程教育的特征相结合,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特性主要有: (1)开放性。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时空、教学过程和学习形式的开放。 (2)终身性。远程教育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3)个体性。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 3.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现代远程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简单叠加;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定概念,它的涵义既由它的构成要素所承载,更由它所产生的特定语义所决定。把握它的涵义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涵义简单移植,二是语义泛化,失去了其特殊规定性。 考察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应基于高等教育来理解。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核心应是专业素质;其次,基于成人在职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成年人和在职学习的特点,符合在职成人发展素质的要求;第三,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对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在职成人学生所进行的以其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综合为基础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以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在这一界定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素质教育视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面向未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与滞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误区。在论述了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之后,为了更好地矫正偏差,澄清认识,从而对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不妨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变一个角度,即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不等于(≠)什么”来辨析素质教育的涵义,矫正偏差与误区。 1.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德育 2.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文体活动 3.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课外教育活动 4.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非考试教育 5.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 6.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或措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按照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规律,结合远程教育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先导。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素质教育只能局限于实践探索层面,只能处于自发阶段,难以实现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如前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它是以对人的关注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远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以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人居于这一活动的核心,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对社会有较大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再者,要把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说,“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素质教育将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作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远程教育,应当而且能够实现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统一。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要为终身教育服务,不断地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灌输与管理,它的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远程教育也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积极主动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学生和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远程学习者”。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技能。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在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要从人才培养规格入手,通过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克服以往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坚持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特性的基础上,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作为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其次是改革教学计划,注重提高人才素质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推进专业模块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较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第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现代远程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基础以及自己的时间、精力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更多地去感受、思考和体验,更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掌握所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与方法 推进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远程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和弊端。应当指出,远程教育的评价观应是“发展”而不是“选拔”。为此,要改变以往的“常模参照测验”为“目标参照测验”,用“达标程度”评价来替代“水平选拔”评价。其次,要改革考试制度和办法,改变以往的“一点式”考核评价为“多点式”考核评价,改变一次性考试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形成性考核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测评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第三,要尽量避免“教考分离”带来的“教考脱节”现象,在保证教学分离的公正、客观的同时,也要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解决好“教考脱节”问题,使考试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远程教育论文:浅论从成人学习特征看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成人学习 特征 现代远程教育 发展 [论文摘要]成人学习有其特殊性。思想上,与普通高校学生从求知欲望、求知理念到求知目的都有本质上的区别;方法上,与普通高校学生从学习时间安排、学习途径选择和学习手段的采用上有显著差别。本文从成人学习的特征和成人学习的目的阐述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弊端和应该采取的改革措施。 现代远程教育从产生时就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在职人员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卓越的教育手段。但是,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必须要尽快改革,以适应成人学习的需要。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与普通高校高等教育在设置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技术各方面都不相同。多年来,我们却一直用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育技术试图采用几乎完全相同的课程、课本、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达到培养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才的目的。结果是,贯穿于现代远程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矛盾,使教师和学员都常常感觉到无所适从。 首先,外语课程必须取消。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得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本科学生在知识的现代化建设中,固然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知识,但不要企望每位同学、每位工作人员都要通过学习,尤其是不脱产的成人教育先学好英语,并且可以熟练掌握英语。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的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其次,专业课程数量应该减少,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第一, 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课程设置。第二,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现代远程教育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工作实践的人员。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 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再次,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由教师讲解部分(教师讲课的声音和图像)与讲解相对的文字素材以及大量多媒体资料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所有的这些方式和技术,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教师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学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二、论文撰写与答辩应当取消 现在远程教育学员的毕业论文其实已经形同虚设或者说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了一种取得毕业证书的形式。不同的教育形式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教育形式所要采用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程式要有严格的区别。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学位教育中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程式。从严谨的角度去理解毕业论文的意义,要从毕业论文的定义、概念、设置目的和毕业论文的特点分析。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设置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效的指导性、二是充足的习作性、三是鲜明的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过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学员撰写论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收集、材料的取舍、文章结构的设计等等能力都远远超出现代远程教育指导教师所能达到的目标。据此,对学员的知识能力进行考核没有实质意义。而现代远程教育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内容是否可以被学员应用论文的形式来解决具体问题,以此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条件上看,第一,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部分指导教师根本没有在正规大学教育中参加过论文撰写和答辩,甚至没有在正规国内刊物上发表过独著的论文。第二,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第三,层次性做不到,为了拿到毕业证书,学员在工作、学习之余,利于很少的时间要完成学校布置的论文撰写工作。绝大部门学员论文只能采用拿来主义从网上拼凑,还有一部门论文干脆就是指导教师已经发表或者尚未发表的习作。个别学员在答辩席上竟公开说,论文来没来得及看,是指导教师的。并不是学员没有能力撰写论文,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论文布置太仓促,选题太狭窄,所以虽然部分学员已经发表了不少论文,或者是正在撰写论文,甚至是正在岗位上搞科技公关,却写不好我们需要的毕业论文。所有这些都说明现代远程教育论文撰写和答辩的形式主义没有必要搞,也是搞不好的。 三、增加非学历教育 减少学历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职人员,在职人员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教育的过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同时成人学习具有自我教育的特点。通常全日制在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以至高等教育,都不过是阶段性的,不是教育的终结。无论是体力、脑力劳动者,不论其文化基础如何,当他走向社会以后,都需要进行持续性教育,即从“一次性教育”转向“二次性教育”,以至“多次性教育”,最终实现终身不间断教育。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产生、更新是无限的,人们的学习也是没有止境的,不仅尚未受过基础文明教育的人,要补习必要文化科学知识,获得基本读、写、算能力和至少一种专业技能,即使已经受过中等乃至高等教育的人,也要进行不断“充电”,进行科技业务知识的补充,完善与更新,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和开拓性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是最适合在职人员学习的教育形式,它非适时的教育方法,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海量的教育资源,以及开放的课程内容。都是为了适应工作中的人员设置的。但是,在体现其优势的同时,劣势也暴露无遗。比如,由于不能和老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弊端致使学员理论能力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学员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所以我们不能奢望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学员的研究能力,应该着力于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学员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远程教育能达到的目标不是提供给学员系统的学历教育和完整的大学知识灌输,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提高和更新在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能力;提高在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解决实际能力的水平;提高在业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所以如果我们将现代远程教育的力量集中于学位教育无疑于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如果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派发学位的工厂,那更是对学术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现代远程教育不应该建构为与普通高校教育目的和方法重合,进而与普通高校形成竞争态势,而空空耗费社会资源的普通高校的翻版和影子。现代远程教育应该将更大的精力放到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养上,与普通高校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为在职人员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各种各类人员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采用的是新的教育方法,所以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事实上,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同时,我国唯学位论、学位本位主义严重。所以,但凡教育唯学历教育、唯学位获取为终极目标。现代远程教育也没有能脱离这种思想。从现代远程教育伊始,学历教育就成为其主体,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对学历的盲目追求,导致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设置上盲从普通高等教育,使得学员被动应付各种教育形式,而将真正提高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却置于形式之后。最能体现现代远程教育优势的非学历教育,实用技术教育却一直没有能够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在学历教育中,现代远程教育也一再照搬传统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用自己的优势技术去适应别人的目标任务,导致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弊端越来越明显,现在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远程教育论文:浅析传统教育的教师地位与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地位之比较 论文摘要:无论在传统教育中或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都起着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文章从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变化论述入手,揭示了传统教育的教师地位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地位所具有的共性,厦其独特的个性。从而阐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所应有的支持服务现念和基本素质。 论文关键词:传统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地位;个性;共性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可以说,始终伴随着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旨在使人适应其生存环境,使人从物质性存在向精神性存在不断地超越、发展。对于动物界来说,遗传、环境是决定其生存的两大因素,但对于人类来说,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因素,这就是人类的创新的倾向和技能,而这些又要依靠教育加以引导和强化。其中,教师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史载,我国夏代已经开始建立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这里阐明了夏、商、周学校名称的不同称法和作用。 《礼记·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簖,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箭师学戈,衡师丞赞之;胥鼓南;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这就是说,凡是教育世子和学士,按四季安排科目。春夏二季教授持干戈的武舞,秋冬两季教授持羽蒋的文舞,都在东序进行。由小乐正教授持干的舞,大胥助教;由篇师教授执戈的舞,篇师丞助教。大胥掌鼓击南乐。春天讽诵诗歌,夏天以诗配弦乐,都由太师传授。在秋天里于瞽宗(殷学名)学礼,由礼官教授。冬天读书,由掌管古籍的官员教授。由此可见,西周的教师是由相应的官员充当,体现了当时“政教合一”的教育特点。 春秋初、中期,很多奴隶主贵族没落为士。这些人由于失去了世袭的特权而流入社会,于是成了历史上第一批出卖知识维持生计的“士”。士除了给统治者出谋划策外,也以自己的知识传授他人换取生活费用,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士”承担了教师的职能。而春秋末期逐渐出现的私学,预示着中国教育重心的大迁移,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标志着中国教育的新模式、新阶段。私学不像官学,隶属于政府机关部门,而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其经营者并非官吏,而是专门化的教师,是单纯的脑力劳动者。他们以教书育人为谋生之道,以造就人才为自己的专业责,因而使“师”区别于历史上旧形态的王官而获得了新的意义。随之,教师成为一种从事教育的特殊职业者,且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 《苟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语不仅表明师是礼之本,而且将师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又《苟子·修身》:“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这里苟子又把教师作为“正礼”的准绳,使教师的地位超过了礼的本身。 《吕氏春秋》则提出了具体的“尊师”问题。《吕氏春秋·尊师》中有:“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渡,务种树;织葩屦,结置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絮;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这是说,对老师,“生则谨养”,“死则敬祭”。老师的一切生活起居,都在弟子尽职范围。并要求侍奉老师必须和颜悦色,恭谨庄重。对老师所教,必须言听计从,“听从不尽力,命之日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日叛”,认为“说义必称师”、“听从必尽力”才是君子之学。而“背叛之人”,则不得任官交友。可谓把教师的地位推到了至高。这种师道至尊的思想也为汉代“师法”之严作了先导。 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很兴盛,学生不断增多。为了提高私学的办学效率,有的经师采取“次相传授”的方式,即先生直接对高业弟子传授知识,再由这类弟子传授给初学弟子。史载董仲舒“下帷讲诵”,有些弟子靠“次相传授”,从未见过老师的面。经学家郑玄拜马融即是这样,竞至三年未见师面。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分学生为“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如同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注册生”)两种。前者以直接向先生请益,商讨学术,论辩经义。后者慕大师之名而来,请老师著其姓名,承认他弟子的身份,以后则伺机请教。其“师法”之严可略见一斑。汉王充针对汉代儒生治学,好“褒古毁今”、“信师是古”提出了“距师”,主张破除对教师的迷信。但其“距师”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孑L子门下所以能出现七十二贤人,就是归功于老师的“引而教之”。 汉代至唐代,师道衰微。当时,一般士大夫议论拜师之事,辄“群居而笑之”,人们更“耻学于师”。于是韩愈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苟子以师的地位高于礼,韩愈则以道的地位高于师,这反映出在传播道、礼手段进步后(唐代书籍已可刊印),师的地位有了变迁;也说明教师的地位在经学衰落、文学勃起后,毕竟再难与先秦、两汉相比。及至宋、元、明、清,教师的地位时起时伏,虽有“九儒十丐”,以及后来的“臭老九”之说,但总体来讲,“尊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定格。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导致了全新的教育环境与教学模式。随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相应地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教师的地位”的改变,引人注目。有人提出,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应是由“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路边的向导”,从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我们说,将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定位为“从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转变为“路边的向导”,有着一定的道理,但不无偏颇。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载体。其教学的设计、实施都是由教师担负完成的。尽管在远程教育中,教育的主体已经从教师个人扩展到了一个教育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有相关的网络教育设计人员、网络教育技术人员和美术设计人员以及网络管理人员等。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和教学载体的中心地位没有变化。所以,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首先应是“传授知识者”,其使命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其“道”、“业”不同罢了,其“解惑”的手段更加现代化而已。比如西周时期的乡学,其“授业”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授”,其授课内容主要是“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种道德规范)、“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种道德行为)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类似现代远程教育所讲的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其次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时至今日,如果把教师定位为如上面《苟子·礼论》、《吕氏春秋·尊师》所言,以及“讲台上的圣人”,显然是不现实的。至于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路边的向导”,也是值得商讨的。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站在“路边”作“向导”,还应置身其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网上的相互交流”、“BBS”讨论等。这里所说的“组织者”,也要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教辅人员分开。 这样说来,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严师”是否还有必要?我们说,答案是肯定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意是说,凡是学习的途径,尊敬教师是最困难的。只有教师得到尊敬,道理、学问才为人所重,道理、学问为人所重,这样百姓才知道尊重知识、学问。这句话强调了尊敬教师的重要性。只有尊敬教师,才能尊重知识、学问,从而学到真正的东西。所以,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尊敬教师仍然是学习好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也有个“民”(学生)不知“敬学”的问题。反过来说,要想使学生“严师”,教师必须有值得学生尊重的地方。这就要求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或者称手段)。 首先,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从“天地君亲师”的传统理念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忠”、“孝”、“敬”。今天虽然没有哪一位教师还拥有这种思想,但是在人们的思想中,“尊师”还是挥之不去的。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有可尊敬的地方;另一方面必须有丰富的有关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有可供学习的内容,以便做好学生的“良师”;同时,还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以便做好学生的“益友”。《吕氏春秋·诬徒》:“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也就是说,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起点,要学生所做的,必可反推及于己身,这样才能“得教之情”,才能称为“善教者”,也才会使“学业彰明”,“道术大行”。所以说,那种不分教育对象如何,一本教案讲终身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和行不通的。《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这句话是讲教人方法的。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就是没有条件到门直接接受教育的,也会以自身的作为影响那些私下仰慕自己的人。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生看作“私淑”自己的人。生活中,我们对自己从没见过面的某某教授敬仰,是因为他的人格或学识影响了自己。《苟子·劝学》:“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其意是说,学习的途径没有比爱好教师再快速了。这就告诉我们,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影响学生,使他们喜欢自己,以便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起来讲,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知识随时更新要快。因为时展变化快,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求自己精通业务,还应捕捉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以便提高自己的学术理论水平,及时地吸收那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新知识,尤其是对那些变化较大较快的专业知识,更应如此。这里也有个与时俱进的问题。 二是专业知识因人更新要快。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象绝大部分是成人,而这些人在学习中无疑有着诸多困难。《礼记·学记》上说:“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就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时一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他们的自学为目的。 三是要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作为一位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我们说,未必要成为一名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专家,但是必要的、基本的、常识性的多媒体技术还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这样更有利于自己对知识的传播手段有所选择和有效地利用。同时,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不仅有利于教师认识水平的提高、合作意识的增强,而且有利于其专业技能的发展、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四是要用新知识启发学生。在具体的授课中,无论面授或网上授课,都要注重用新的材料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深入浅出,不故弄玄虚,并切忌浅人浅出式的庸俗化。另外,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还要经常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问题,开展书面讨论或网上讨论,并适当地给以引导,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达到学生“好之”、“乐之”的理想效果。从而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模式。 五是要有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态度,解惑准确、及时。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着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学习主动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是否便利来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还必须能够更多地担负起指导学生的担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提供较好的学习方法。另外,要将自己的联络方式(如电话、E—MAIL、BBS网址等)告诉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自己提问。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要认真、及时地进行回答,做到有问必答,力求准确无误。而对于学生提出的带有研究性的问题,要适时进行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一些思维方法,重在“导疑”、“导难和“导法”,而不是具体的内容和答案。如果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做到以上几点,那么教师这时得到的回报,无疑是学生的信赖,或者是仰慕。由此,现代远程教育中“严师”风尚的形成,也就不期而至,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 总之,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虽然说从载体到教学方法等均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来讲,还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教师起着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传统教育的教师地位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地位虽具有较大的变化,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但同时也有着不可否认的共性。 远程教育论文:试析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隐性教育 论文摘要:在我们不断强调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性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隐性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隐性教育已经成为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努力开发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挖掘各种有效途径并实施,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以逐步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绩效。 论文关键词:隐性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 在我们不断强调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隐性教育已经成为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对学生隐性教育的实施。但是,远程教育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更是给各类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为了学校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更好的发展,必须也要重视其教育教学质量,重视远程学习者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换句话说,现代远程教育进程中也必须要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 一、隐性教育概述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有形的教育;而隐性教育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它具有教育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内容的非智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和隐蔽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作用表现在知识技能、价值观、认识导向、品德培养、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包括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二、现代远程教育中隐性教育的表现形式 1. 教育者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教育。例如,网络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等,教育者努力为学习者打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学习者在无形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再如,班级中选举学习明星,通过这种做法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意识的,但是受教者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接受了某种教育。 3. 教育者是无意识的,受教者却是有意识地接受了教育。例如,教师在网络授课或答疑时,可能会扩充一些内容来加强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学习者可能对此新知识点产生了兴趣,而有意识地转向它,并去关注它、研究它。 4. 教育者和受教者都是无意识的。例如,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师生交流中,教师和学习者可能都是无意识地随意地高谈阔论,但是,教师的言谈举止,也使学习者无意中受到了熏陶,从而促进其内心发展。 三、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网络教育形式,其特点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实现双向互动,是一种以远程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而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对远程学习者身心和个性全面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隐性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学校的社会形象。学校的社会形象是指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认可度、信誉度。一所学校若在全国或某一区域享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学生就读该校会获得较大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有了这种心理认同,学生就容易接受显性教育和形成自我教育。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选择就读于哪所网络大学及其学校的社会形象也是尤为重要的。 2. 网络学习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虽不像对植物那样直接,但那种无形的陶冶作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感受到的。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主要的隐性环境有交互环境和学习氛围等。隐性交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其可以促进知识的构建,即通过以前的认知来形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新知识还可能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是人际交互。良好的人际交互可让学习者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减少孤独感。人际交互可以导致学习者社会性知识的构建。三是自我交互。学习者在网络的自主学习中,会产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学习行为的心理活动而形成自我交互。 学习氛围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在网络环境中,可以通过借助于网络技术使人人都有机会通过BBs、聊天室、视频会议等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学习群体的智慧,从而营造一个更公平、更民主、更和谐的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探究、分工合作,呈现自己的观点,开展协作性的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各自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达到对所学内容全面、深层的理解。 3. 网络校园文化。现代远程教育中的网络校园文化是指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网络学院在其网络学习平台上所建设和营造的网上校园文化。远程教育中的网络校园文化同校园文化一样也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面。一个好的网络校园文化,会使远程学习者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技能,更能受到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相同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使远程学习者有一种归属感。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每个远程学习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大力加强网络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造就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大学氛围,对消除网校学生因长时间一个人独自学习而产生的孤独感、养成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品格、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社会环境。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社会性,社会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既深刻又久远。它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比如生活习惯、社会文化、道德准则、物质水平、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等方面。但对于学生,尤其是对于大多在职就读的远程学习者来讲,影响其素质发展最直接的应属家庭环境,其次是目前迅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环境。家庭的积极影响与和谐相处以及网络文化的渗透和冲击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使学习者无意识中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无意识中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5. 师生关系。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传统教育,其具有特殊性,即远程教育中师生是异地分离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这也就是说,教师、学生和网络虚拟社区共同构成了远程学习的网上生态系统,师生之间的特殊关系是这一生态系统下的共生的双主体关系。在网上交流环境中,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聊天工具或者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交流。而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健心,所以学生对教师会“察其言,观其行”、“择善而从”。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言语、行为、举止等无形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痕迹。反之,教师如果师德形象畸形,必然在学生心目中威信下降,教育作用减弱,甚至会造成对立情绪或公开顶撞,导致教育失败,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远程教育绩效是极其重要的。 四、现代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师生分离的特点,学生是在业余进行个别、自主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学习能力等到底如何是很难掌握的。笔者认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 有些学习者的学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远程学习者大多是在职就读的成人学员,所以他们一般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兼顾学习,甚至还要照顾家庭,所以对他们来说,总是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的原因可能是:缺乏时间和精力而导致自学不积极、面授课不到场、平时作业拖沓或者学习方法使用不当等。 2. 学习态度不端正,为了追求文凭而学习。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远程学习者虽然起初的确是为了多学一点知识,但是随着学习的推进和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态度改变了,即认为学习只是为了拿文凭,而不愿为学习而吃苦。 3. 有些学习者存在一定心理压力,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差。有些成人学习者由于同时面临着来自于工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定的负担;有的是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技能差而感到学习困难吃力。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一些学习者中途辍学或延迟毕业等现象。 4. 师生之间交互性差,使学习者处于孤立的状态。由于远程教育中师生是异地分离的,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所以指导教师不可能会及时地回答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是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差而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心,不敢向指导教师提问,从而使学生个人处于学习孤立的状态。 5. 远程学习者辍学(主动申请)、沉淀(推迟毕业)、流失(中途中止)现象严重。在对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的因素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学习者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辍学、沉淀或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急需对这个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帮助更多个体获得学业成功。 五、现代远程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远程学习者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显性教育的方式可以得到解决,但是有些问题是显性教育解决不好的,例如,对于学习者的认知、态度、情感、心理教育等,通过显性教育方式是很难解决的,必须要有隐性教育方式的辅助才能更好地解决。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实施隐性教育,使其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也是必要的。 1. 加强网络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 (1)由于远程教育的学生平时的学习基本在网上进行,所以建设一个栩栩如生的网上,校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这个校园网络应该富有人性化,带有清新幽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习者产生很强的亲和力。其次,网上校园网络应该功能齐全,具有互动性、灵活性,能对学习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再次,网上校园的内容应该非常丰富,除管理信息、教学资源、在线答疑外,还应包括学校概况、校园新闻、网上校园活动(助学活动、庆典活动、表彰先进活动等)等内容,同时还应该建立一批学习子网站,使它们成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室、素质教育基地和课外活动基地,从而形成一个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使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渗透力与有效性得到提高。 (2)开放教育的办学机构要努力完善网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积极开发自己的资源,努力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通过提供优良的教育服务来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3)要努力打造虚拟校园。在虚拟校园中进行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会使学生感觉真正走进“大学城”。虚拟校园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而且有助于营造校园人文氛围,使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2. 注重教师素质提高,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施行者,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术,更要传授信念,教给学生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学生今后奋斗的强大动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行,言谈举止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教师形象塑造和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远程教育中师生关系具有特殊性,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一特殊的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教育绩效。 3. 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培养学习者健全人格。心理咨询服务可以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及心理素质也不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聊天、电话沟通等方式,或以匿名的方式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通过显性的语言交流达到隐性的教育效果(如心灵感化、思想观念、价值观转变等),帮助他们解决并有效缓解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逐步摆脱困境,走出心理误区,以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或相关管理人员也可以把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渗透到学习者的思想中,这样在德育方面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4. 建设一个更好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实时交互。远程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所以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动力等。要开发一个好而切实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就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网站主页面要简单、清晰、整洁、美观,在栏目设置上要突出特色栏目,突出学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第二,校园新闻及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及时更新,使学习者能及时获悉学校近况及最新学习动态;第三,加强虚拟学习社区建设,能够更有力地吸引学习者在网上参与交流、讨论,而且还可以适当地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以及社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在线讨论等,把学习社区变成学习者学习、生活、交往及成长的网上家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关心与关注,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5. 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远程教育质量监督和教学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只有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强师生人性管理,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尤其是考试作弊行为,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才能发挥远程教育的真正作用,从而也使学生感到学习紧张,产生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也就相对提高了。 远程教育论文: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目标定位及质量观浅议 摘 要 现代远程教育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的任务,只有科学定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树立正确的远程教育质量观,才能更好地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就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以及应树立什么样的质量观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远程教育 目标定位 质量观 质量问题是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关心的问题,因为它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也是其存在价值的体现。同样,对现代远程教育而言,质量问题一样是它的生命线,是其发展的关键。质量问题解决不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前途就无从谈起。因此,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是极端重要且不容忽视的。所谓远程教育质量观,就是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各个历史时期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是远程教育目的观、人才观和价值观的反映。由于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使命、教育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质量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并且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世界发展显示出的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知识的发展与传播依托网络的高速发展,显得更加便捷。人们对教育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教育需求层次的日益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给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又带来了一个春天。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有意识的知识传播,从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远程教育自身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运作途径和手段与传统教育有很大区别,这就容易使那些已经习惯了传统教育的学生和社会组织,在接受远程教育的时候,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认为远程教育的质量应该与传统教育的质量看齐,并且由此引发了对远程教育质量的怀疑和担忧。 1 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 要解决上述的种种困惑,必须要理解远程教育的使命,明白远程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它的出现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所以我们要明确的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 1.1 现代远程教育担负着普及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艰巨任务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个公认的数量指标,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基本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及化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截至1999年只有9.5%左右,这其中还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如果除去成人学历教育所占人数,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5.6%,距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4.1%)和达到大众化阶段的最低限(15%)都还有相当距离。我国要在2010年使入学率达到15%,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任务相当艰巨。大众型、普及型人才的培养,光靠传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远程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一样,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承担者。《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远程教育发展作了宏观上的规划,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认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因此,远程教育主要应定位于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 1.2 远程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任务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应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的当代中国也不例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一个有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的关键时期,同时又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国经济结构也正迎接着战略性调整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精英分子,更多需要的是拥有各种技能的实用性人才。远程教育是培养此类人才最好的承担者,它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克服了传统教育的不足。 1.3 远程教育承担着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 在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强调知识信息处于爆炸的状态,一点也不为过。从事任何工作的人员都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大量的不合格人员需要重新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建立一个能适应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不仅顺应了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明确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远程教育与传统学校相比,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没有太大的优势,所以要求远程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实际难度比较大,可以把远程教育定位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上。 2 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观 不可否认,现代远程教育确实和传统教育在质量上存在差异,要解决人们思想上的疑虑,除了明确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最重要的还是树立新型的质量观。所谓质量观,就是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各个历史时期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质量观是个历史的范畴,也是个相对的概念,它伴随着时代的要求发生改变,它的形成与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现代远程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远程教育只是为了满足求学者的学习需要,提高广大求学者的知识水平和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其质量标准只要达到各类专科层次标准、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就可以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远程教育的质量标准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高等专科人才。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质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远程教育不但要培养各类高等专科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要培养具有高等水平的本科生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并且要有一定的特色。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观既要有统一性,也要有多样性,还要有特色性。 2.1 建立相对统一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观 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应该有符合一般高等教育的质量观的基本要求,即必须有包括基本学科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潜在发展素质方面的基本指标。决不能因为远程教育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而认为它可以在这些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指标上搞特殊化,乃至降低这些指标的评价标准。而且,在高等教育的基本环节上,包括教学、课程、讨论、作业、辅导、考核以及实验和各种实践环节,都应该强调和落实这种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一般要求,而不能由于是远程教育就采取忽视的态度。但是,这样的统一也不是绝对的,它也应该具有远程教育的特点,或者说在上述各个指标和环节的具体内容上具有远程教育自己的特点,与传统教育的这些指标和环节的具体内容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在基础理论教学中着重强调理论的应用性,在能力培养方面始终强调创新精神在实践中的运用,在潜在发展素质熏陶中要求突出个体的自律性。当然,这些特点应该通过远程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总结。这就要求在确定远程教育评价标准的时候,既要有统一的一面,又不能强调完全一样;突出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共性的一面,又不能忽视远程教育的个性。 2.2 树立多层次、多类别的现代远程教育多元质量观 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存在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的差异,这就要求远程教育要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这些方式的质量评价标准也就不完全相同。同样,提供远程教育的学校也存在着差异,每一个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不尽相同,这些现实的差异性决定不同高校远程教育质量的现实基础是不完全相同的,也决定了质量标准不是整齐划一的。在树立质量观时,要充分考虑到各高校现有实力基础的情况,不能盲目拔高,也不能妄自菲薄,为自己定好位,确立不同的质量标准,同时办学方式也要灵活,开展多种多样的远程教育。 2.3 建立有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观 远程教育的质量观应该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或者说不断适应整个社会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和新的特点。网络和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对远程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决不仅仅是体现为一种量的增加,而且更加体现为一种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它使人们的生存环境不仅仅单纯地依托传统的现实空间,而且创造和提供了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虚拟空间。这种虚拟空间也正是远程教育中新的教学形式——网络教育生存、依托的重要基础,也是远程教育发挥自己长项的地方。同时受教育者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接受知识、学习如何运用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自身整体素质、个体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由于远程教育本身的特点,它的确比其他的教育形式能够更加满足终身教育所要求的“任何地方、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需要”等特点。而这也恰恰是发挥远程教育优势的地方,是体现远程教育质量观的特色的地方。由此,远程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将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促使个体与社会共同进步。衡量远程教育的质量高低就是要看它所培养出来的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是否有所提高,这种提高能否适应新的社会空间的要求,适应过程的长短,以及适应程度的高低,这是有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但这个标准与传统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还是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统一。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现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 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化效果探索 必须要明晰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 为了能更好的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不但教师自身要弄明白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而且还必须要让学生也知道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同学习普通的英语在学习目的和学习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其中对于普通英语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便于以后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实现无障碍交流,学习的重点也是定位在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但是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最新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的快速理解能力,侧重点是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及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科学正确地选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教材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高低还会直接受到所选用的教材的影响,可以说一本好的计算机英语教材对可以对学习计算机英语有着非常好的帮助。为此,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要科学正确选择教材。首先,所选用的教材要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体系和结构有全面的体现,要包含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最好是能紧密联系计算机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其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要尽可能地涵盖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样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面及专业的计算机英语词汇量。再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中的英语要做到用语地道规范,并且难度也要尽力符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实际,这样才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最后,一般来说比较科学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最少要包含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软件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应用五个大的模块。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其他教学资源 首先,网络的发达给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而且还可以获取到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最新英文文献资料,这样就不但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专业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还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如果能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的教学之不足,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觉得很多枯燥的知识变得更生动有趣,从而也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还必须要充分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比如英文的计算机幽默故事或者短文,英文的计算机相关的漫画以及英文的计算机相关的新闻媒介等,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有效活跃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课堂,实现寓教于乐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积极采用先进高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只是单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讲义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当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积极采用更为高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通过“分层教学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还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通过“提问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法”,通过“专题式教学法”可以就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特殊性的难点或者重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更为深层的角度来学习到专业知识。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中知识搜索引擎的应用 关键词:知识搜索引擎;计算机专业;设计课程;应用 摘要:论文介绍了知识搜索引擎的产生背景、实现原理、定义、特征和分类,阐述了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现状及改革思路,最后把知识搜索引擎应用在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人们借助网络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而搜索引擎是应用较多的一种。在教学应用当中,也离不开搜索,本文讲述知识搜索引擎在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 二、知识搜索引擎 1. 知识搜索引擎简介 对于传统搜索引擎来说,它面临着搜索结果过于宽泛、用户的查找效率低、大量信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终等弊端问题。另外,有的搜索引擎采用限制搜索框数字的形式,或者缩短搜索框来改变用户习惯,但效果并不明显。 知识搜索引擎就是在这样的需求和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专门针对知识需求而设计的搜索引擎,是在搜索引擎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的过程,并且建立在以用户需求为基础上的知识整合传播。知识搜索引擎不仅可以利用先进的自然语言智能查询技术通过对输入的简单疑问词句的分析直接搜索得出答案,而且在没有满意搜索结果的情况下,用户还可以创建问题,等待他人回答并对答案进行评价。它建立了完善的互动机制,例如评价,交流,修改等[1]。 知识搜索引擎为广大网络用户创建了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知识搜索引擎获取知识的这一过程,使得大量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且实现了知识的挖掘、传播、利用、共享和评价[2]。它包括创造、评价、利用、共享、积累五个要素[3],充分体现了Web2.0特征。 2. 知识搜索引擎[文秘站:]特征 正是因为知识搜索引擎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才能为广大网民所青睐,它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互动性。用户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悬赏公告以刺激和发动其他用户为其解答该问题。用户提交问题之后,其他用户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或是网上的资源来解答问题。提问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提交的答案进行评价处理。如果提问者对问题的答案满意,则把悬赏分给回答者。如果提问者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或是提高悬赏额度,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这一问题,直到提问者获得较满意的答案为止。总之只要把问题提出来,就会有答案。 第二、网络化。不同的知识点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广大用户共同建立的知识信息库,这知识库明显是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集成化,是知识内容的提纯和浓缩,这些信息库都是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汇集而成。 第三、智能化。知识搜索引擎中以海量的知识库信息为基础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对于用户回答过程所积累的大量知识自动详细地分类组织关联,编辑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调动网民参与提问与回答的积极性,汇集了千万网民的智慧,让用户彼此分享知识及经验。[4] 第四、人性化。知识搜索引擎区别与其他商业搜索引擎,不同于 Google 的算法排名和百度的竞价排名的商业运作模式。它的搜索结果可以完全依照用户的行为和心愿进行排序,无论是从相关度、发问时间、悬赏额度还是从阅览数、投票数、正面评价等方面,都是忠于人的自然需求。[3] 第五、激励制。解答问题不仅可以获得点数回馈、功能加值,而且能带来很多无形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有关激励机制下,既可以帮助别人分享个人的经验,也可以分享别人的知识,这也是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回答的主要原因。 3. 知识搜索引擎分类 知识搜索服务从韩国起步,经中文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一应用模式扩展到了全球,并且有了英文的服务版本。它在国内的发展一日千里,目前包括百度、新浪、雅虎、 腾讯等中国主要互联网公司都提供了知识搜索服务。 各种知识搜索引擎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在类目设置方面,有些设置二级类目,如百度知道,在搜索方式方面,有些设置了基本搜索、高级搜索、二次搜索、类目浏览搜索,如雅虎知识堂。在此,本文根据知识搜索引擎的呈现方式的不同,把知识搜索引擎分为知识呈现型和互动问答型[5],知识呈现型的有中国知网、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互动问答型的有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识人、搜搜问问、雅虎知识堂、奇虎经验搜索、Yahoo!奇摩知识+(繁体)。 三、知识搜索引擎的应用 在此,以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课(VC++)为例,说明知识搜索引擎在设计类课程中的重大应用。在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改革环节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实施的步骤采用:成立项目组— 选题— 设计— 答辩,其中选题和设计这两步非常关键,在此就这两步的实施方法作介绍。 1、如何进行选题呢?除了教师提供一些项目外,可以充分利用知识搜索引擎进行大量地搜索,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够了解到VC++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主要的知识搜索引擎及各自的特点、使用方法,在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演示各个引擎的使用及使用技巧,如在百度文库搜索引擎[6]中,搜索“C++课程设计题目”,点击“DOC”类型,获得如图1所示的结果。本阶段提供时间是2周时间让学生自由选题,学生选题多种多样,选题的方向有管理系统(结合数据库)方面、图像方面、数值计算方面等。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学生表示有很大收获,因为通过各种知识搜索引擎海量地搜索题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够开拓视野,能够了解到VC++所能完成的任务,了解到一个大问题要分解成各个小问题来解决,而且需要全面分析所需要用到数据结构等。 图1“百度文库”搜索 2、如何设计完成题目呢?教师固然会在上课时讲解一些相关知道,如VC++中的基本类库MFC的层次结构等,但毕竟时间有限,一周2节课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在课外要花更多时间去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借助知识搜索引擎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作用。网络教学平台是为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可以进行网上教学、在线学习等,教师可提供有关课程信息,学生可进行在线做作业、测试、讲座等。对于利用VC++中的MFC进行系统的设计课而言,在教学平台中,使用最多的是提供交流、讨论、发通知。学生也可以利用各种知识搜索引擎,把搜索结果以通知、讨论的形式链接到教学平台,作为本课程的知识积累,起到引导激发学生的作用。教学平台中的“知识搜索”积累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平台中的知识搜索” 四、结束语 无论是教师备课时所用的专业知识的搜索,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用的互动解答问题的知识搜索,使用的效果是学习形式更加灵活,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总结,使课程的“教”与“学”更加生动、灵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创新,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体系建设分析 计算机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有其独特所在。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一方面应该建立相应的实验项目以及对应的实验教学案例数据库,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应该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特点开发对应的教学软件,让学生能够在对教学内容有直观感受到基础上进行学习。在计算机专业的过程中,当实验内容涉及到多门专业课程知识的时候,就应该从不同专业课程专业角度对学生的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在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实验失败也可获得较好的实验成绩情况的存在,只要该学生的实验过程确有其可取之处。在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计算机实验室所拥有的设备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对教学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建设,最大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让学生能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下,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获得最大的能力提高。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的讲解计算机改革的基本思路,就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的编译原理所获得实验教学改革以及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案例中高职院校以往的编译原理实验项目的设计更加倾向于验证类型的基础性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分量,但是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改革使其能够与实验教学改革更加的协调,从而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编译原理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当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个人的综合水平。 1内容改革与实验改革同等重要 在计算机专业中,专业理论的改革创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同等重要的,实验的改革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理论知识的更新离不开改革对其的支持,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以往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只是需要记住,并不能够对其今后的实际操作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对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将其转变成计算机的语言知识以及对其相应的处理操作,根据新的编译课程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新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动手操作的时候进行运用,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的兴趣都被重新激发了出来,学生在得到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对基础性的实验和综合性的实验 编译原理的专业实验教学项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能够直接对编译技术进行运用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另一部分是能够将编译相关知识理论与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论技术联合起来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基础性的实验项目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和操作的印象,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的实验工具。而经过合理的分解和综合之后,编译原理中基础性的实验项目可以在一定的组合下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雏形。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对各种基础性实验项目进行组合的过程中,增加需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部分,就能够有效的将基础性实验项目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性教学除了包括实验实训之外,还包括了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校外实习过程、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重要的环节。(本文作者:赵莉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对现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 !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 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基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 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 【论文关键词】就业 工程项目 计算机专业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第一、二阶段结束后,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企业的工程项目,并带回到学校来,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过程中。 第三阶段,“岗位专门技能模块”实训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后,通过选中的工程项目,结合学生的就业愿望和可能分化出若干专门方向,以加强职业针对性,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门技术和技能。教学上突出横向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技术和知识的先进性。此阶段的教学采用与前两个阶段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这里没有学科界限,只有完成工程项目的最佳手段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高校 非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计算机意识 设计案例 分层教学 [论文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家庭和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参差不齐,所以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另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高。所以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类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办公的无纸化、电器的智能化、消费的电子化等等,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 在条件优越的城市中学,计算机教学较好,家庭计算机使用也很多,相反,在一些贫困地区,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基本是摆设,也没有条件购买家庭计算机,所以造成高校有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很好,而有的学生连计算机键盘都不认识,使用“一指禅”打字。对于这一情况,有的高校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缩短到一周2学时,甚至让学生自学,也有的高校还是每周4学时。不管是哪种情况,结果都会让另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或是感觉吃力、无从下手,或是感觉无聊,学不到什么新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变成应试教学 现阶段,大学生为了找工作的需要,陷入各种各样的考证泥潭不能自拔。故此学校越来越重视考试的过级率,教师也就只重点教授考试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一带而过。而学生也只关心计算机等级考试范围的知识点,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考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对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流于表面,不能灵活运用,不能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后为了工作需要还得花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三)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未能转变中学的学习方法,上课只求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作业,但给一个实际问题,却不能根据计算机知识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欠缺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四)计算机教学脱离社会需求 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停留在职业教学阶段,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知识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学到的知识没有什么用途,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教学评估指标,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捆绑选课,例如:Potoshop和网页设计、C语言和Flash动画设计、影视编辑与Flash动画等。在课程设置上还可以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最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太快,造成大学计算机教材的使用周期太短,所以我们在完成课本教学的基础上,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最新的更新知识和相关的课外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为本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操 作方法和编程思想。到二、三年级,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开设适当的计算机课程,如:会计电算化、CAD、办公设备使用等。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对本专业知识理解更深刻。通过案例,使学生体验和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空间。到大四时,开设部分计算机强化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能温习提高学过的知识,也能使计算机学习四年不断线。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学习途径的多样化,致使教师权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要想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必须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下面是在网页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1)设计案例,提高兴趣 所谓“设计案例”,就是构造一种实际案例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执行解决过程的方案。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为学生去拟定自学计划与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解决问题。例如:提出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的构想,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参考网站,然后从需求分析、网站栏目设计、网页平面设计、素材搜集、网站开发实施等各个方面教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面对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有自己的博客,也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平面设计课程,但也有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网页,甚至存在连计算机系统操作都不熟练的情况。因此,需要采取分层教学,在备课时,除了课本上的静态网页的设计内容以外,还适量增加附加内容,如:网站数据库设计、动态网页的设计等,要求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完成附加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使每一节课对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东西,利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目标。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去图书馆自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学生是个敏感、脆弱的群体,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学生对学习内容懂了,有了制作的网页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简单而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 (3)渐进分析,由浅入深 所谓“渐进分析”,指教师根据案例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网页模板的教学中,提出对制作好的网站进行颜色的改版设计,怎么办?难道对网站的几百张网页一张一张的进行改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提出“模板”的概念,有了模板,我们只需要将模板进行颜色改版,其他几百张网页更新后就完成了改版操作。最后我们再具体教学生怎样来创建模板、应用模板、修改模板、更新网页。这种教学方法,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只要把难点分散、拆分,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学生就会感觉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学习很轻松,学到的知识很有用,就会喜欢老师的教学。 同时,对于不愿意自己思考的学员,采用逐步分析引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比直接教学法而言,渐进分析式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 (4)效果比较,提高理解 “效果比较”指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制作,然后进行比较。直接教学,学生体会不到该知识点的优越性,有了比较,才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别,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概念。例如:网页教学中,我们使用5种以上的颜色制作一张五颜六色的网页,文本大小都是四号字。然后,我们再制作一个2种颜色或同一色系的颜色制作一张网页,让学生对两张网页进行投票打分,最后得出结论:制作网页,使用的颜色在3种以下。通过对比,学生提高了认识,加深了记忆,克服了易犯的错误。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比喻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体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如网页相对路径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举例说明:603寝室的张三要去找608寝室的李四,他将怎么去找到他?首先张三走出自己所在的寝室603(../),再走进608寝室(608/),这样就能在608寝室找到李四了,所以李四相对张三的路径就是“../608/李四”。 (5)开展兴趣小组,以赛促学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爱好计算机操作的学生,特别是一些计算机基础就很好的学生,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 (四)开展网络化平台教学 以前,学生只能通过图书馆看书来自学,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效率较低,因此,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自学。教师向网络平台上提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视频、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作业提交平台,方便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弥补课堂教学上的学时不足。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 独立院校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针对独立院校的学生偏向于应用的特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分别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科学考评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85%,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对的主体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等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不仅耍培养理论性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既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适应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应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在教学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善于钻研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务、应用于社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不断积累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素质等特点使得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水平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学能力差,缺少明确个人目标等特点,学习热情相对不高,面对复杂的科目会消极对待,甚至自暴自弃,生活重心放在课外活动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初始热情很高,但慢慢认为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乐于练习打字、游戏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中。此外,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许多有过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简单,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不求甚解,导致基础不牢。于此对应,部分完全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因为自卑、害羞的不敢积极提问,加上练习机会不多,以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赶不上课程进度。 (2)教师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解的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概念和操作,教师可以会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没有督促检查学生练习,可能有相当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成了单方面的讲述,学生参与不到课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实际意义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使用与独立院校的统编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师挑选,选教材时教师习惯挑选更高层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导致独立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出现听不懂课,教师上课吃力的情况,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理论教学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将课堂教授和上机操作分开,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论才上一次实验课,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过少,比例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学环境允许的话,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讲述理论之后,给学生演示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针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讲课之前把需要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先演示。在讲课前示例几个有趣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如此基础好的学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细节,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在明确课程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学习,从而达到兼顾两面的学生。 (2)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他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来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生置身于贴近实战的环境中,面对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迫使学生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己学会探求和摸索新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习质量达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教学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组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课程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又能很快入门,同时也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辅导压力。实基础好的因为上机 操作起来的速度比较快,所以会把需要问的难点都提前一步问到,教师可以统一解答,然后让其充当“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同学,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能够尽量多加辅导。针对计算机文化中OFFICE软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准备综合案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等,让学生脱离课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了基础。同时进行班级内部的竞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学生学习和操作的热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件对学生进行局部或统一解答。上机课的时候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查,一则督促组长,二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对重复的错误或难点统一讲解。 (3)网上教学。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应的网站,有详尽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演示、课后习题解答、以及模拟试题等,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水平,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4)科学考评改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考试分数由平时考勤成绩+上机操作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成绩的比重。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并作为考试成绩的衡量标准。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认证考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兼顾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如果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功过级的话,算通过期末考试。对于学校的实验环境,希望开发对应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强调该课程的实践性。 (5)教材改革。编写出适合独立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高校相同专业使用一样的教材,谈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趋同化对各自的教学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确了教学目的,组织编委会,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编写教材中来,让老师与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密切配合,就能编写出适合各自学校学生的教材。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 一、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也常用“引论”、“概论”、“问题背景”等做标题,在这部分中,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 首先要阐明选题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选题需强调实际背景,说明在计算机研究中或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现代化等工作中引发该问题的原因,问题出现的环境和条件,解决该问题后能起什么作用。结合问题背景的阐述,要使读者感受到此选题确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确有研究或开发的必要性。 前言部分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选题实际又有新意,意味着你的研究或开发方向对头,设计工作有价值。对一篇论文来说,前言写好了,就会吸引读者,使他们对你的选题感兴趣,愿意进一步了解你的工作成果。 二、综述部分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 综述部分能反映出毕业设计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 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 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近期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三、方案论证 在明确了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文献综述后,很自然地就要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在写作方法上,一是要通过比较显示自己方案的价值,二是让读者了解方案的创新之处或有新意的思路、算法和关键技术。 在与文献资料中的方案进行比较时,首先要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或设计这样的方案,前面评述的优点在此方案中如何体现,不足之处又是如何得到了克服,最后完成的工作能达到什么性能水平,有什么创新之处(或有新意)。如果自己的题目是总方案的一部分,要明确说明自己承担的部分,及对整个任务的贡献。 四、论文主体 前面三个部分的篇幅大约占论文的1/3,主体部分要占2/3左右。在这部分中,要将整个研究开发工作的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总体设计、模块划分、实现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主体部分的写法,视选题的不同可以多样,研究型论文和技术开发型论文的写法就有明显的不同。 研究型的论文,主体部分一般应包括:理论基础,数学模型,算法推导,形式化描述,求解方法,计算程序的编制及计算结果的分析和结论。 要强调的是,研究型论文绝不是从推理到推理的空洞文章。研究型论文也应有实际背景,也应有到企业和实际部门调研的过程,并在实际调查研究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和资料。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富有创建性的结论。 技术开发型的论文,主体部分应包括:总体设计,模块划分,算法描述,编程模型,数据结构,实现技术,实例测试及性能分析。 以上内容根据任务所处的阶段不同,可以有所侧重。在任务初期的论文,可侧重于设计实现,在任务后期的论文可侧重于应用。但作为一篇完整的论文应让读者从课题的原理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关键技术以及性能测试都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能准确地评判论文的质量。 论文主体部分的内容一般要分成几个章节来描述。在写作上,除了用文字描述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原理图、流程图、表格、曲线等来说明问题,一篇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论文才是一篇好的论文。 五、测试及性能分析 对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测试数据是不可缺少的。通过测试数据,论文工作的成效就可一目了然。根据课题的要求,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也可以在工作现场测试。 在论文中,要将测试时的环境和条件列出,因为任何测试数据都与测试环境和条件相关,不说明测试条件的数据是不可比的,因此也是无意义的。 测试一般包括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功能测试是将课题完成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子系统)或应用系统所要求达到的功能逐一进行测试。性能测试一般是在系统(子系统)的运行状态下,记录实例运行的数据,然后,归纳和计算这些数据,以此来分析系统运行的性能。 测试实例可以自己设计编写,也可以选择学科领域内公认的、有一定权威性的测试实例或测试集。原则是通过所选择(设计)的实例的运行,既能准确反映系统运行的功能和性能,与同类系统又有可比性。只有这样,论文最后为自己工作所做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六、结束语 这一节篇幅不大,首先对整个论文工作做一个简单小结,然后将自己在研究开发工作中所做的贡献,或独立研究的成果列举出来,再对自己工作的进展、水平做一个实事求是的评论。但在用“首次提出”、“重大突破”、“重要价值”等自我评语时要慎重。 七、后记 在后记中,主要表达对导师和其他有关教师和同学的感谢之意。对此,仍要实事求是,过分的颂扬反而会带来消极影响。这一节也可用“致谢”做标题。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嵌入式行业人才的持续需求,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嵌入式相关课程,然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教学关键因素中均存在若干问题。现将本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市场人才要求和高校毕业生素质之间的差异。目前,智能化计算机领域就业市场对嵌入式从业人员的需求持续高涨,然而从高校毕业的嵌入式专业或方法的大学生中却难以真正达到嵌入式从业人员标准,甚至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从事嵌入式开发工作的能力,即便企业录用的专业毕业生,也通常需要对其进行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再培训。市场人才要求和高等毕业生素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重理论讲述而轻实践环节训练。据了解,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嵌入式系统本科教育仍采用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多数学校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为3∶1或2∶1,能达到1∶1的情况很少;一般以实验室提供的嵌入式系统实验箱配套实验为基础,教师在实验中往往选用的是基础侧重验证性实验,选用的复杂和高级实验较少。 我校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设嵌入式方向,其作为专业方向课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前修课程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等课程。众所周知,嵌入式方向所涉及的实验都是以系统层面为基础,每个实验均需要投入较多时间来完成,因此实验学时需求较大,而从整体课程体系来看,确实存在理论部分内容占用较多学时的问题,目前,我校在课程设置中理论学时较小,加大了实验学时的比重,然而实验学时如何有效使用以及如何对实践环节进行外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3.缺乏与企业和公司的合作。除了必要的相关课程实验项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实验项目与公司企业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其一,实验项目内容和市场整个行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跟市场有所脱节;其二,嵌入式方向课程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实验项目的实施必须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否则在校学生接触市场的机会减少,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直观性,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方院校可以发挥其办学特点,和当地相关产业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由教师审核指导,学生动手,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嵌入式课程体系教学设置 1.嵌入式课程特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的学生侧重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嵌入式系统开发和一般的PC机开发具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往往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而不是通用操作,开发人员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工程性,嵌入式系统开发往往都是一个体积非常小的部件,CPU通常不采用Intelx86系列,开发工具也是专用的开发板。学生如果不通过实际动手开发一个系统模块,就很难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因此,实际动手能力是嵌入式课程最显着的特点。 2.我校嵌入式课程体系设置。嵌入式课程的特点使得学生必须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嵌入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尤为重要,表1是我校嵌入式课程内容及时间设置情况。 表1显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专业课程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始,从系统开发基本概念以及开发平台出发,依次对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以及Java程序设计基础进行深入讲解,最后对嵌入式接口技术以及高级编程展开讲解,第四学年两个学期分别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持续性的工程化实践教学。 三、教学改革措施与创新实践 1.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依托产品和市场,而设计的创新性决定了系统的价值,因此,如何通过课程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措施如下:理论学时仅概要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环境搭建以及技术要点则通过实验学时完成;将学生两人一组,要求每组必须选取至少一个实验模块,小组内进行任务分工,对实验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代码编写,甚至存在的问题等,在实验学时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全班范围内讲解,任务在学期初就进行认领,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准备,将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思考,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深入研究实际系统,任课教师也对分组学生的任务完成给予一定的评价和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利用实验学时6学时的综合开放实验,任课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并且注重设计的原创性。2.以生命期为线,规划教学体系。完整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完善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生命期的教学体系,因此嵌入式教学体系按照从下往上,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到应用的“三步走”思路,将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和课程设置进行对应:①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对应课程《嵌入式软件开发导论》、《嵌入式接 口技术》,着重开发平台的了解和认识,交叉编译、仿真开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方法的掌握,这不但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础,也是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始。②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包括应用开发和核心编写代码,是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程序设计的基础。③嵌入式综合应用的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高级编程》、《Java程序设计》,包括农业移动多媒体、农业生产嵌入式图形应用、智能农业等复杂的复合型应用的开发,直接面向实际工程项目。 这完整的嵌入式课程实验体系,不仅使得教师可以在各个层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全貌,对嵌入式系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以及硬件平台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的两个关键方面。我校教学平台是购买市面上现成的通用型实验开发箱,按照厂家提供的内容来授课,实验课程初期,学生的实践环节受限于教学内容和实验设备,大多只能做些验证性实验,直接影响学生面对实际系统时的实际操作创新能力与后续开发实际动手能力,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校和厂家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在通用型的开发平台的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成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开发板,在实践教学中,通用型和改进型开发板结合使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厂家进行技术合作关系,我们收获颇多。对实验指导书的实验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部分;基于现有的实验教学平台扩展一定的外部功能模块。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但贴近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好地与实际[文秘站:]应用接轨。 4.运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形式。运用多种形式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极大的促进。①采取项目为载体,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每个实验内容作为一个小项目,采取分组分工运行的方式,根据题目的具体分工进行分岗位操作,团队成员每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教师提出项目设计要求,由项目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完成从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建立到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项目开发。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将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鼓励对嵌入式系统开发有兴趣,能坚持吃苦的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自主选择对应的项目模块进行深入学习,整个过程中,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实施项目任务,留出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方向性指导和技术支持。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如国家级、省级的嵌入式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性科技项目,学生科学研究项目等,通过竞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我校参加过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嵌入式系统课程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其教学改革也将是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但力求建立完整、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而且还要注重强化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嵌入式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课程模式 中职计算机岗位 学习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中职计算机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在教学实践中和现在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从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中职计算机岗位设置入手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5年11月份、2006年9月份别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广东省职教工作会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并着手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广州市政府也纷纷推出加强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借着职教改革的东风,职教自身学科改革、建设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也给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教材与师资专业程度不够,中高级职称计算机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更新程度日显落后,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开设同一门课,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指导;学习评价模式单一……上述做法,不但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以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 其次,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随着职业教育的逐渐的被重视,中职教育的“实用性”理念日渐强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如火如荼,但没有走职教的怪圈,具体表现为:其一,增加了专业实训课程的课时,但实训内容的安排无针对性和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只是简单地重复性操作;其二,计算机课程仅体现了“应用性”,而忽视了“时代性”。如有些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平台还停留在Win98,教学使用软件的版本明显陈旧等;其三,教师少有进修、观摩等学习的机会,计算机教师闭门造车,不仅提高少,见识少,自我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低。其四,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缺乏导向,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不成系统,基本是以自发的形式或经验式的总结。 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职学校进行计算机课程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性,在职教大发展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中职学生素质大幅度滑坡的现状下,迎难而上,逐渐改变中职计算机课程“低层次化”和混乱的局面,重新建构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内容 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 (一)课程目标建立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系列课程体系 体现“就业需要 确定岗位 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2-3个主要岗位和1-2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一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如一个程序员岗位(偏Web编程)的岗位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有:编写程序能力、软件工具使用能力、网站建设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等。每一岗位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至多3门课程+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 构建计算机类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发展、基础)+岗位系列课程(技能、技术、能力、职业证书)模式,取消学科类基础课程。 (二)课程开发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的系列课程设置方案 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实训);电子商务技术员(网页设计基础、网络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管理实训);程序员(Java系列)(Java程序设计、JSP应用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实训)。 以上只列举了四个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方案,岗位进行精确的定位后,接着就是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挑选问题。综观当代国内中职计算机教材市场,龙蛇混杂,个别出版社出版中职计算机系列的教材,但水平很一般。要选一本好教材,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网络上书评进行有选择性挑选,不要轻信出版社的书托,从岗位设置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 (三)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知能并进,分层实施,全面提高。首先,要求参与改革的教师改变理念,主动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其次,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立学生定位,根据岗位划分制定教学计划和选定好的教材,最后决定实际教学策略。再次,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何谓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就是保持对计算机新知识有一定的求知热情和所知越多所未学的就越多的学习心态。当然要学生达到此境界比较难,但身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主动地去学习。特别是学校的领导更加应该鼓励教师进行自我专业方面的进修。广州市政府从07年开始和中山大学合办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班,面向市属高校、中等院校招生,每年提供50个名额,每位补助全额学费4万,目的很明确,为加快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师资队伍,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进修的好机会。 (四)课程评价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学习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全新的全方面考察、重在能力测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保证,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推动课改的进行。倡导多维评价,避免传统的以学生分数为主的单一性、总结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要求关注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教师要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实际表现:包括平时作业(书面作业、网络作业、实训技能等项目)、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率及热情程度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特殊技能和校内外荣誉获得的加分评级活动,如参加广州市计算机技能竞赛等。倡导多元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使评价为学生发展起促进和引领作用。一种科学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发挥导向教育和改进激励作用,这也是评价的最终目的。还要及时反馈和评价,使学生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法与学法的探讨 论文摘要:如何利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更多、更轻松地学习本专业知识,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和改革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的能力。本文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出发,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现状,提出了“如何教和如何学”这一问题,目的是通过改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学好计算机英语对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解决计算机的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专业理论向实践的具体转化,是培养专业技能娴熟、英语应用能力强复合型人才的关键。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计算机英语,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学习成果,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结合笔者教授计算机英语课程的实践,探讨在计算机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提出了一些教法与学法,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可和赐教。 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使得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而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却明显下降。对于上中职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英语都不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所以,当老师问学生,喜不喜欢英语、英语好不好学、学英语有没有用等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甚至有学生会说出一些对学了数年的英语还学不好,而很无耐的话,如:我爱国,我不学外语,只说汉语;对于英语,只有它认得我,我是认不得它的;初中就是英语把我害惨了等等。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视英语学习为一种负担,导致普遍对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也不高,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以后应该也没什么用。作为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我认真调整了我的教学方法,做到以下几方面的教法指导: (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培养学习专业英语的自信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指的是计算机与英语合为一体的教学。无论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英语,尤其是要学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很多术语的使用,否则,将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使用或见到的英文单词或字母等来否定他们的看法,如:你们上网聊天用什么软件?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QQ;再问到他们家里或学校的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学生也会说:Windows XP、Windows2000、Vista等词汇;你们计算机专业主要开设什么课程?学生同样也会说:Flash、Photoshop、VB、CorelDraw等。通过列举这些英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且大多数学生能够流利说出来,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并告诉学生当今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我们无法完全脱离它,且有形和无形的在使用它,包括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在用,那作为还在学习英语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可以学得更多、更好,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学生会充满自信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二)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启迪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例如:围绕计算机英语的某一单元主题(如:微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等),要求学生在课前先查找相关英文资料(如:专业词汇、术语表达等),在课堂上以演讲或讨论等形式介绍给大家,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这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见,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三)灵活使用游戏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针对大部分中专生基础差,底子薄,且普遍具有厌学的心理,要想让他们主动学习英语会有一定困难;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计算机英语需要掌握的单词并不多,一般在两、三百个左右,综合上面各种因素,在计算机单词教学中,我习惯使用游戏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记忆。例如:假定一个班级有52人,英文字母共有26个,指定每名学生代表1个字母的大写或小写,到听写时,说到一个单词或缩略词,就让代表不同字母大小写的学生上黑板前面组合,如果组合正确,就说明这些学生掌握了这个单词。用近乎游戏的方式取代以往枯燥的听写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运用英语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能力的锻炼,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运用英语去获取计算机方面的最新理论或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学法指导: (一)明确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专业能力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英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代计算机技术是在英语的基础上开发的,英语成为计算机科技发展有力的语音支撑,所以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为就业打下能力基础。钦州是北部湾核心工业城市,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自广西钦州保税港区批准设立之日起,便吸引越来越多世界媒体和巨商的目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到钦州,如: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中马钦州产业园等。这就对职员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要求,员工只有掌握一定的外语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为企业服务。不少已毕业的学生返校和老师交流的时都不约而同地说英语在他们的工作中太重要了。学习专业英语,能很好地锻炼英语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能力。 (二)结合实际,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特点 很多学生学英语最头疼的就是背单词,学专业英语也不例外。但是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同于基础外语,有它自身的特点,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而掌握这些特点。如: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既取其原有含义,又被计算机领域赋予了类似功能的专有词义。如单词:bridge、thread、port、bus,学生应该都很熟悉了,但是在计算机英语中的意思分别为bridge(网桥)、thread(线程)、port(端口)、bus(总线),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所学专业,了解其特点,进而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 (三)注重专业词汇的结构性分析,善于发现并利用其中规律 英语学习最大的难点莫过于词汇的学习记忆。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也不例外,大多数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都是在现有基础词汇的基础上再被赋予新的意义。因此,构词法的掌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突破口。当我们翻开任一版本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时,会发现许多的术语词汇都似曾相识,但就是不知道其确切的含义。这时我们就可以从英语构词法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例如:1、派生词。这类词汇在计算机英语中非常多,它是根据已有的词加上某种前、后缀而构成的词(Ⅰ.前缀micro—微型Microsoft微软,microprocessor微处理器,microcode微代码;Ⅱ.后缀—ware件、部件,hardware硬件,software软件等);2、复合词。复合词是计算机英语中的另一大类词汇,通常分为复合名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动词等。通常以连字符“—”连接单词构成。(plug—and—play即插即用,point—and—click点击);3、缩略词。缩略词是将较长的英语单词取其首部或者主干构成与原词同义的短单词,或者将组成词汇短语的各个单词的首字母拼接为一个大写字母的字符串。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采用了大量的缩略词作为标识符、名称,如:PC、CPU、RAM、ROM等。 (四)学习专业英语要持之以恒,全面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不仅是简单的词汇量的积累,它同样也包括了计算机体系的系统性和英语语言的系统性,培养基本的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也是学生所必须努力的。例如:屏幕英语/信息的学习,许多同学在安装或使用计算机软件时都会遇到屏幕英语/信息提示,所以要想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就在于学生是否能坚持使用英语,做到见多识广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坚持使用英语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坚持日常学习,并不需要抛开其他作业,安排专门的时间来学,而是边用边学。比如:为了解决某一个技术问题,需要查阅英文帮助或技术资料。只要在电脑里不安装任何中文版或汉化软件,坚持用英文来阅读,久而久之,英语学习水平必然会得到明显提高;而如果我们总是喜欢使用中文版的软件,或喜欢汉化的帮助,这实际上就错过了许多日常学习计算机英语的机会。不可否认,读中文肯定比读英文方便,节省时间,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弊大于利。这种对翻译的依赖会使我们失去获取一手资料的宝贵机会,因此,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试图多用英文来阅读文章、了解大意,慢慢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教好或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去学习计算机学科、英语学科相关知识,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英语学习习惯和实际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学生必须端正自身学习英语的态度,树立学习英语的目标,战胜学习英语的困难,最终获取成功。
个人理财论文: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手中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可以实现保值增值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理财业务重视度的提高,未来个人理财市场增长空间巨大,将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本文探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策 受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与发达国家比起来属于起步阶段,理财产品相对有限,但近些年来我国市场发展迅速,市场增长空间巨大。要使我国商业银在这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个人理财领域处于不败之地。本文通过分析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仍然是分业经营,银行不能经营保险、证券、基金等,无法对个人资产进行全权管理,其理财服务也只能停留在方案上,这从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客户要求银行提供全面的保值增值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既包括方案设计,又包括具体操作,混业经营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但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发展还不完善,风险大,证券管理水平低及金融监管当局的监控能力有限,决定了仍然要进行分业经营模式。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只能设计理财方案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混业经营的方法,加强和其他金融同业合作,在不触犯政策的前提下,实现优势互补,把分业经营的影响减到最小,以期适应市场的需要。 2.加强品牌建设,提供差异性、个性化服务 理财服务要注重个性化服务,需根据客户的理财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及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理财规划,推荐合适的投资组合,并跟踪客户的整个理财过程。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服务中对客户细分策略、量体裁衣的产品设计方面做得还不够。银行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品牌可以增强产品的影响力,从而使之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相比更能得到客户的亲睐。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考虑个人理财服务的金额范围,找准自己在个人理财市场上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建设品牌,管理品牌,加强品牌的推广力度,让客户感受品牌效应,接受品牌,使自己通过品牌产品拥有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做的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就是帮客户制定出以规避风险为原则的投资组合方案,以期使客户的资产得到保值与增值。而优质的个人理财服务应该是因人而异的,除去以上的目的,还要具体考虑客户的行业、收入、年龄、侧重目标等具体情况设计理财方案。只有这种个性化、品牌化的服务才能满足不同人士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推动理财市场走向成熟。 3.加强网上个人理财渠道和个人理财服务的创新 网上理财平台是基于网络银行的全能型理财业务平台。网络银行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银行服务方式已被大部分客户所认可。现在的网络银行不仅能提供储蓄、贷款和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还开展投资、保险、咨询等辅助业务。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可以在现有的网络银行的基础上拓宽业务范围,增加金融品种,整合证券、基金、外汇、国债、保险等个人理财业务,搭建一个全能型的网络理财业务平台。这样的平台不仅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能面向更广的客户群体,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我国商业银行整合自助银行服务、电话银行服务、网络银行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系统平台,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联网联合,扩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种类,并通过优化服务界面、提高服务设施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个人理财的服务质量。 4.建设高质量的理财专业人才队伍 理财业务不仅要求理财人员全面了解个人银行业务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应掌握证券、保险、投资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理财人员的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理财市场的开拓,建立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又同时通晓投资理财知识的高素质理财人才队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是非常有必要的。理财理财人员是在具备良好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获得的,我们可以从单位员工中选拔一批年轻业务骨干,进行金融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引入金融理财师、个人金融理财师的认证,提供证券、保险等跨专业的培训、交流机会,全面提升理财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营销技巧,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理财服务。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实行业绩考评制和绩效奖励,以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5.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有效防范风险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是加强风险管理,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有力保证。尽管与公司业务相比,个人理财业务风险较小,但由于我国并没有真正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必须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利用其信息处理系统整合所有个人客户信息建立一个完善的个人客户信息系统是很重要的。而且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标准化管理,建立个人客户信用评估等级制度,加强对同业信息和其他银行客户信息的收集,争取各种类型的客户,不断充实现有的客户信息系统,降低风险,使自己的系统不仅包括现有客户信息,而且涵盖准客户或潜在客户信息,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最后,还要建立个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贷前审查和贷中、贷后管理,全过程监督贷款质量,从一开始就要做好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加大抵押、担保力度,转嫁部分风险,建立个人消费贷款呆账管理系统,以加大对不良贷款的监管力度,有效防范风险。 个人理财论文:浅谈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思考 论文关键词:个人理财 城市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风险 论文摘要:目前,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激烈,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城市商业银行需以城市居民、中小企业作为市场定位,坚持理财产品特色开发,重视主动营销、裙带营销方式的运用,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一、 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迅速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理财顾问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综合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财富理财的需求越来越强,中国银行理财业务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汇丰、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的理财服务经验和便捷的全球投资渠道优势积极登陆中国,抢占高端私人理财市场;国内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凭借自身规模和实力纷纷建立“理财工作室”、“理财中心”开展理财业务,不断研发推出系列化和组合化的理财产品,例如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光大银行“阳光”理财、民生银行“非凡”理财等等。理财产品类型也由最初的储蓄型理财产品发展为包括结构型、信托贷款型、票据型、债券型及QDII等多种理财产品。 二、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与全国理财业务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却不尽人意。2008年发行了理财产品的城市商业银行只有19家,占所有发行理财产品银行总数的34%,但综合理财能力前10名的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只占据1席①。由于在研发能力、网点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夹缝中生存。 三、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1、理财市场定位 首先,在全国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中,除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少数几家城商行规模实力较强之外,绝大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小银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网点规模较小,难以占据高端客户市场。其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市场定位,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是其传统业务市场。第三,从客户方面来看,高端客户投资金额大、抗风险能力很强,但同时要求的收益率也相对较高,与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具吸引力;低端客户投资资金少、抗风险能力较弱,不适合作为理财业务的营销对象。而中端客户投资金额适中、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倾向于收益风险均衡型理财产品,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能完全满足其需求。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定位于城市居民、中小企业等中端客户群。 2、理财产品研发 一是坚持市场跟随型研发策略,以开发成熟型理财产品为主。开发新的理财产品需具较高的前期投入研发成本、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较高的风险管控水平及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能力难以达到上述要求。而坚持市场跟随型研发策略,开发市场上相对较成熟的理财产品开发成本低、市场风险小、业务管理较成熟,例如信托贷款型、债券票据型、打新股型等理财产品。二是适当开发个性化、本地化的特色理财产品。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对本地市场需求、客户群体等情况比较熟悉,城市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发适合本地客户或基于本地市场的理财产品,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竞争优势。三是加强合作,走理财业务联合发展之路。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开发、销售理财产品,实现风险分担、收益共享;城市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自身地域性网点渠道优势与具有产品研发优势的大中型银行合作,通过代销其理财产品获益;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与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适合城市商业银行的募集资金规模较小的理财产品。四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严控理财业务风险。理财业务之所以能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新兴业务,主要原因在于理财业务是一项收益较高的中间业务,但其风险也是各项银行业务中较高的,例如利率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等。理财业务一旦形成风险并产生损失,将对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风险管控水平有限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讲,控制理财业务风险尤为重要。 3、理财渠道运用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不具有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在媒体宣传投放、银行品牌信誉度等方面的优势,所以不能坐等客户上门。城市商业银行的营销优势在于其本地化客户经理团队,他们在当地拥有较好的人脉和客户资源,通过现有的各项业务与当地企业、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城市商业银行应当采取主动营销、裙带营销的方式通过“客户经理——现有客户——客户的客户、亲朋”发展模式积极营销理财产品,抢占扩大理财业务市场份额。 4、理财人才培养 企业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在理财业务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打造一支精英理财团队。首先,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适当从同业引进高级人才,在并不熟悉的理财业务上迅速打开局面、进入市场。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存在费用高、同业人才紧缺的缺点。其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与信托、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通过共同开发推广理财产品、邀请专家对本行员工培训等方式,借用外部人才发展银行自身的理财业务。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不确定性的缺点。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当理财团队建设的重点放在培养自己的人才方面。一方面要支持鼓励员工参加理财规划师、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等各类金融职业培训,加快理财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建立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人才实施才华的平台,发挥其业务潜能,实现其人生价值,提高人才事业忠诚度。 5、理财业务目标 自2007年1月份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加速了在中国的布局和业务发展,国内的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金融业务品种,中国金融市场进入了战国时代,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局面。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理财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新兴业务,竞争尤为激烈。但是理财业务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近期首要目标不应是提高盈利水平,而是:1)丰富自身银行产品,完善金融产品体系。理财业务是一个新兴的银行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城市商业银行不能在起跑线上输给其他银行。通过研发理财产品可以丰富银行产品体系,积累业务管理经验,培养锻炼研发营销人才,为以后业务的发展夯实基础。2)培养稳定忠实客户群体,抢占中小企业、个人客户市场份额。通过不断研发推出适合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可以将客户长期吸引住,逐渐将其培养为忠实的客户群体,避免因为理财产品种类缺乏而丧失已有客户,进而对银行其他业务造成冲击。 个人理财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理财产品 银信合作 论文摘要: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具有以信托贷款产品为主导,产品呢预期收益趋向合理,分成服务体系开始构建等热点。产品风险揭示不足,品种结构不合理以及粗放式发展等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考察和研判市场方向,发挥理财业务对经营转型的重要作用;打造卓越品牌形象与特色服务,获取客户的持久信任与忠诚;加大创新力度,探寻理财市场发展新空间;同时,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转变,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转变;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使商业银行纷纷推行以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为要内容的战略转型,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环境的日臻完善为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业务有利于熨平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提升同业竞争综合实力,拉长盈利成长周期。然而,我国商业理财业务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并受到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进程及特征,进而对当前理财市场中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展开分析,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思路进行探索。 一 、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可以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其中,理财顾问服务是指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在理财顾问服务活动中,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客户授权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1、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为外币理财业务创造了政策通道,其后几年外汇理财产品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总体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竞争市场。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了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阳光理财B计划”,开创了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先河。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推动人民币理财业务发展先锋的直接原因是,在当时信贷投放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能够增强其吸储能力,缓解资金趋紧压力。 2006以来,随着客户理财服务需求的日益旺盛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特别是面对存款市场激烈的同业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持续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和发行力度,不断丰富和延伸理财品牌及价值链上的子产品。以工商银行为例,2005到2007年分别(发行)销售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190亿元、755亿元和1544亿元,年均增速达185.3%;而2008年仅上半年即累计(发行)销售个人理财产品54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5倍。凭借网点资源、客户资源、综合实习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已经占据国内理财市场的主导地位。可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是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转变经营模式、拓展收益渠道的压力,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唯有加快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步伐,通过负债结构与收益结构的转变,形成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的联动效应,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的演进 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初创期,投资方向基本为银行间国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初期的外币理财产品相比,人民币理财产品则更为规范,客户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相互隔离。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理财产品与商业银行熟悉、专注并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依靠银行自身的平台就可以完成产品销售、资产配置、投资决策、清算分配等职能。 此后,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走低以及资本市场的走强,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新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一是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股票市场、产业投资市场。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将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则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股票和实业投资。在此种投资路径打通以后,理财产品形式上的创新层出不穷,比如新股申购、信托受益权转让以及由债券、股票、信托融资等产品组合而成的资产配置产品等。二是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结构性理财产品,实现覆盖全球市场的投资管理。尤其是QDII的推出,打通了人民币海外投资的通道,扩大了资源配置的半径,理财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与利率、汇率、股指挂钩的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特点 1、信托贷款类产品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导 2008年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单手资本市场大幅下挫,投资者风险意识增强银监会加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整改力度等因素的影响,理财产品的品种结构普遍发生显著变化。子2008年2季度开始,风险相对降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信托贷款类产品大幅增加,并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在各类银行理财产品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如招商银行全年累计发行“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理财计划”和“金葵花招银进宝之票据盈利理财计划”两种信托贷款类产品宫674只,在其各类理财产品中的占比达到73.8%。其他各行也纷纷将信托贷款类产品作为理财业务推广的重点加以集中发行。如工商银行的“稳得利系列”、中国银行的“平稳收益计划”等。信托贷款类产品普遍具有投资标的明确、结构简单、期限多样、收益相对稳定等特点。从根本上讲,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内在特性符合当前阶段投资者、商业银行、借款人和信托公司等各方主体的利益。 2、公益性、专属性创新产品彰显理财业务价值 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部分银行迅速反应,推出了具有公益性质的创新理财产品。例如,建设银行在震后第五天就发行了“财富.爱心公益类08年第一期理财产品”,将募集资金的8%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定向捐赠于四川灾区,并且该产品不向客户收取认购费、管理费等任何费用。此外,在教师节期间,招商银行还特别发行了“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教师专享理财计划”,在原有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基础上赋予了“尊师重教”这一更具意义的内涵。此类以慈善、关爱为主题的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思路,打破了以往理财业务同质化的常规,深化了理财品牌的内涵与价值,增强了客户的认同和忠诚度,并有效地提升了银行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形象,对于理财业务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3、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更趋规范合理 各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趋向于规范合理,与以往部分银行对新股申购类、结构挂钩类产品动辄给出40%或50%的预期收益率,甚至“上不封顶”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例如,光大已拿回国内“阳光理财同升21号”挂钩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8%、4.5%、1.45%三档;中信银行投资于新股申购和信贷资产的“全面配置计划0807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4.38%;而农业银行的“本利年08第15期基金精选型产品”,招商银行的“金葵花新股申购22期与套利理财计划”等均有给出具体的预期收益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受资本市场低迷以及“零收益”实践等因素影响,各个银行给出的预期收益水平更加实际与客观;另一方面,按照银监会要求,对于无法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各个银行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不得给出“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尽管有所回落的预期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客户吸引力,但从根本上讲,科学的、与实际收益情况吻合的预期收益率将对商业银行及其理财产品的美誉度和客户信任度产生积极影响。 4、产品短期化趋势更为显著,期限结构日臻完善 与以往同类型产品相比,各银行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更为显著。以招商银行为例,其2008年所发行的全部理财产品中,期限在三个月(含)以内的产品数量占比达36.8%,期限在三个月至一年的产品占比达59.7%,而一年期以上的产品仅占全部产品3.5%。此外,其他各银行也注重短期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如工商银行“2008年第65期稳得利增强型信托投资理财产品”的期限为16天;中国银行的“博弈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分为14天、21天或1个月。在产品不断短期化的同时,各银行也注意产品期限结构的完善。以工商银行11月份发行的“稳得利”系列产品为例,其包含了29天、75天、90天、12个月等各种期限结构,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 5、理财业务分层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财富管理职能日益凸显 2008年来,针对中高端客户的专属产品不断增加,银行理财业务更加注重客户细分,财富管理职能日益凸显。举例而言,交通银行“得利宝新蓝58号产品”和“得利宝海蓝31号产品”对普通客户、交通银行客户进行了分层定价,产品预期收益与客户层次成正比。在交通银行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中,“交银理财”定位于季日均金融资产5万元以上的客户;“沃德财富”地位于季日均金融资产50万元以上的目标客户,并提供专属客户经理、专属理财网点、专享增值服务等。同样,工商银行也全面升级了“理财金账户”服务品质,定期推出“理财金账户”专属理财产品,并通过贵宾理财中心、贵宾客户服务专线、贵宾网上银行等各种专属通道,为客户提供全新的理财服务体验。各银行对中高端财富客户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市场细分能力的增强和分层服务体系的构建将成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1、信托理财集合资金用于贷款可能引发潜在风险 由于央行对信托贷款利率下线没有规定,因此信托贷款可以规避商业贷款基准利率下限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另外,虽然从实质上看是商业银行对用款单位放贷,但由于信托贷款与信托理财资金不在商业银行表内核算,因此可以规避《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不用计提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基于此,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开展了与信托挂钩的理财业务,筹集资金的投向基本上是信托贷款。 信托贷款对银行和信托公司而言,都属于表外业务,贷款的信用风险完全由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承担。在此情形下,银行和信托公司对借款人一般不会进行授信尽职调查,对贷款用途也不会开展相关的监测工作,特别是贷款大部分在异地使用,就更缺乏有效地贷后管理一旦用款单位出现还款风险,担保人又不能如期履行担保责任,将会给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银行也和信托业虽然对此不负有偿还义务,但也将面临系统性的声誉风险。 2、对客户风险提示及信息披露不充分 部分商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介绍和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未提供必要的举例说明。风险提示只是简单的列示。如对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的话语,未对铲平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的阐释。 对一些挂钩较为复杂的产品的理财业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未提供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在将有关市场检测指标作为理财计划合同的终止条件或中之参考条件时,未在理财计划合同中对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式做出明确的解释。 3、熟悉国际交易规则的专业人才异常匮乏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于一体化的形势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挂钩标的投资方向将主要向境外市场发展,其中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工具范畴,因此熟悉国际衍生品通行的交易规则、惯例是维护我国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衍生品交易合法权益的关键之所在,但目前银行相关从业人员异常缺乏国际衍生交易经验特别是对国际规则的了解,更无从谈及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营销宣传不够 个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的营销上基本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在银行营业厅里,都摆放着介绍理财产品的小册子或宣传纸,但缺乏特色产品和个性化方案,这同客户需求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即使是一些不错的理财产品,实际上了解的客户也不多。比如,“千里马”、“红双喜”等投资分红险,其复杂的条款,常常需要推销员通俗化的解释才能让人明白,而各行却无人主动的向客户介绍。一些新国债、基金等的收益、风险情况也是客户所不熟悉的,单单看一看宣传册,客户根本弄不明白。 5、个人理财业务同质现象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的同质化趋向。在业务范围上表现为,把现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普遍缺乏更为细致的客户分层,无法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在财务策划上技术人才的支持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投资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从目前国内同业的情况来看,基础金融产品在同业之间相差无几,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无法展示出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特色,同质产品的竞争完全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严重影响了理财市场的健发展。 同时,金融产品的复制特点加剧了这一现象,一家银行刚刚发出新的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能够立刻跟进,名目虽不雷同,但功能特点相似、投资收益相当,几乎是克隆。于是现有的个人理财产品基本都是保险、证券、外汇、基金等的投资组,缺乏特色。比如同一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会被几家商业银行,或者同一商业银行的几家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只是名字的区别,而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对个人客户而言,这些产品的确眼花缭乱,却缺少实际吸引力。 四、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对策 从长远来看,由于理财业务将国内居民财富迅速扩张而引发的对金融业务的外在需求,与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的内在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1、发挥理财业务对银行经营转型及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作用 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与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有助于烫平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应对利差收窄的挑战并拉长盈利周期。首先,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能够提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其次,利用理财业务平台,商业银行能够实现与多个市场、多种业务的对接,并使之成为综合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和有益探索。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若能与客户关系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与客户建立持久信任关系,成为客户完全可信赖的金融顾问,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优质目标客户的流失率,还将促进理财业务与储蓄存款、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不同业务类别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的实现,进而提升零售银行业务对经营利润的贡献度,增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打造卓越品牌形象与特色服务,获取客户的持久信任与忠诚 当前,国内银行的理财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和可复制性。在这一背景下,只有依靠卓越的理财产品以及超越客户预期的特色创新产品及服务,提高客户的认知度和荣誉度,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产品和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超出。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商业银行持续地自身核心理财品牌加以塑造,通过准确的服务定位和文化内涵,与客户建立情感,从而赢取客户的忠诚和持久信任,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招商银行为例,其全部理财业务均冠以“金葵花”之名,经过持续不断的培养,更使客户自然而然低产生一种信任感,这种品牌形象是难以被同业复制的。 在特色产品及服务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更新理念,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热点和焦点,必须增强响应能力,即使退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和信服务,从而获取同业竞争主动权。理财不仅是一项规划、一个系统、一种过程,更是规避经济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当金融市场繁荣时,需要通过有效的理财手段实现财富增长;而当金融危机到来时,则更需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把握机遇,平稳实现客户资产保值增值。 3、加大创新力度,探寻理财市场发展新空间 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考察和研判市场方向,加大创新力度,为理财市场寻找新的加速器。货币政策的转向、相关监管政策的推出和调整以及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的实施,都为理财业务的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近期,银监会相继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等多项政策,很多投资对象的价值将被重新发现,更多的市场品种将被发掘。例如,并购贷款类产品可能成为银信理财业务新的增长点。与传统的信贷资产类产品相比,并购贷款类产品将在投资方向、收益模式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此外,股权投资及PE类产品预计也将成为优化银信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银信合作层次的重要领域。此类创新将私人股权投资等纳入银信业务合作范围,打造个性比较强的高端理财产品,有利于银行与信托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品牌,进一步开创理财市场新的发展空间。 4、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转变,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转变 从国外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来看,理财业务并不局限于为客户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根据细分目标市场以及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投资预期、风险偏好等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规划方案。尽管近年来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仍处于“关注产品胜于关注客户”的初级阶段,与理财业务全方位、差异化、个性化的本质内涵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长远看,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也应遵循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向以金融顾问、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投资理财服务转变。 5、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应既包括商业银行在提供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主要风,也包括理财计划或产品包含的相关交易工具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银行进行有关投资操作和资产管理中面临的其他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式和所开展的理财业务特点,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规程,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市场风险的防范于控制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资运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首先应根据自身理财业务发展的特点,建立并完善理财业务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研发、销售和管理有关理财计划,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具备相应的成本收益测算与控制、风险评估与检测,内部价格专一等的能力和手段,对需要对冲处置的风险要有具体的技术安排。在进行相关市场风险管理时,应对利率和汇率等主要金融政策的改革与调整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评估可能对隐含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和应急预案。 个人理财论文:论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个人理财服务 新变化 对策建议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个人理财服务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较之以前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我国金融机构顺利开展个人理财服务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新变化为切入点,为金融机构应对这些变化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是指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按照客户的实物性资产、现金收支流状况,围绕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情况,制定个人财务管理计划(如设计资产组合,调整负债结构,规避税收等),达到其收益预期,实现其人生的未来规划。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居家生活的需要。二是人生规划的需要。三是投资增值的需要。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金融机构研究并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度身定制理财产品与方案,不断满足、引导、培养特定客户群体需求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个人理财还更多地体现金融机构差异性、价值性的特质,具有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整体服务和附加服务的功能。 个人理财服务市场的新变化 个人理财业务与机构银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银行业零售和商业业务利润的不断减少,非利息收入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导致个人理财业务与传统机构银行日益接近,平行发展、交替发展和业务交叉的现象不断增加。例如,在个人理财业务的私人客户群体中出现了机构性的需求,即投资业务专业化、投资产品复杂化,而在与传统机构银行业与机构客户的关系中,一些个人化的因素也已经出现,如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与银行之间建立起私人业务关系。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挑战。一方面,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竞争者很容易进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无疑将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对客户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为客户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计算机则为客户快速简洁地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客户创造了追求高水平、多元化服务和资产管理方法的条件,而这对个人理财业务来说则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及已经入驻的外资商业银行都在纷纷调整策略、整合资源,聚焦优质高中端客户,制定竞争优质客户的策略方案,以优质客户的需求为市场导向,依托科技信息、网络,优化组合营销渠道,大力打造理财优质品牌。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对策 1、不断增强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能力。金融机构要考虑目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分析业务的发展前景,确定市场需求规模和该项业务的市场定位,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六适”服务,即“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以适当的价格,向适当的顾客,销售适当的产品,收到适当的效果”。同时在综合经营的大趋势下,逐步实现从产品到研发创新的转变,强化研究,大胆创新,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理财品种,真正实现让客户资产增值。 2、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金融机构要在做好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和进行产品组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的需求不同,设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个人理财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不断增长的理财增值需求,制定优先发展投资增值型理财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策略,进一步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同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通过持续不断地引进与开发收益好、流动性强的理财新品,确保理财业务内容充实,在为客户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财理念的同时,达到有效增加储蓄存款的目的。 3、提高营销活动针对性与效率。作为履行市场营销支持职能的产品经理,其与前台客户经理的支援关系是通过“一对多”的支持构架得以实现的,即一位产品经理需要对应多个客户经理提供产品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一个客户经理也需要从多个产品经理处获得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产品经理专业化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客户经理的多元化产品营销,满足客户不同的需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然而,实现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之间的在市场营销中的紧密协作不是能自动达成的,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以保证。为加强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支持,应尽快建立个人理财的产品经理队伍,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协作机制,提高市场营销的协同性与效率。 个人理财服务无疑是金融机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相对于金融机构开展的其他业务来说,个人理财服务还是一片“蓝海”,还有很多追逐利益的空间,所以金融机构要要改善个人理财的手段和理念,力争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 个人理财论文:人寿保险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研究 [摘 要] 理财规划的最高职业资格CFP,即注册金融策划师或理财规划师有望登陆中国大陆。目前,国内个人理财市场方兴未艾,客户的理财需求日益增长,寿险业提供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国际同业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已经蔚然成风,国内保险界也开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个人理财服务模式。从长远看,寿险业开展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将对寿险业产生积极影响,为寿险公司、人及中介机构、寿险客户带来多赢结果。未来几年,我国寿险业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将呈现出四大新趋势,进一步推动我国保险市场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国内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兴起背景 (一)需求方:客户理财需求日益增长 麦肯锡公司曾预计,2002年中国个人金融理财服务市场的税前利润将达31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极具潜力的国家。虽然这一预计显然高估了一些,但国内“理财热”的兴起却是显而易见的。分析表明,理财热的兴起至少有以下几点因素: 1.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加快。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1978—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59.6元,年均实际增长达到6.4%。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下降加快。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与1978年的57.5%相比下降了19.6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年至2001年,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共计10.7%,年均下降2.1%。显而易见,人们的货币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之后,在满足基本消费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资金满足其他方面的消费。 2.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最近几年国家推出的货币分房化、教育产业化以及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观念,也激发了居民理财的需求。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必须自己面对怎样实现家庭的购房计划、保障下一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保障自己的健康以及安享晚年等人生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全面的、相互协调的家庭财务计划和投资计划,即我们常说的理财规划。 3.金融产品的日渐丰富提高了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西方国家资本市场近百年的历程。从金融品种看,股票基金债券等常见的投资工具都初具规模。截止2002年9月,我国深沪两市总市值达4.4万亿元,上市公司数有 1200多家,投资者开户数达6850万户。金融产品的日渐丰富既提高了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又为人们的理财规划提供了可实施的投资渠道。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地对800人做的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人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PA18个人理财网站专业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人是无计划分配资产的;78%的人愿意接受专家顾问意见,自己理财;25%的人愿意接受服务委托理财;70%的人认为有必要时常对自己的投资绩效进行评估;50%以上的人愿意支付顾问费。由此可见,我国居民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需求是热切而且比较成熟的。 (二)供给方:应对市场竞争,提供增值服务 我国保险市场竞争加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而分红投资类保险品种,成为各公司最有力的竞争武器。近两年来,分红投资类保险品种,成为我国寿险业的高速增长的主力军。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02年10月底,全国保险公司寿险业务保费收入为1 832.4亿元,同比增长约 70%。分红类保险等新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2002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达624.06亿元,市场占有率52.58%,同比增长1057.48%。国外成熟市场表明:无论是分红险还是投连险,该类非传统寿险都是未来保险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而该类产品的成功销售非常需要销售人员提供全面的理财规划服务,综合分析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资金状况等因素,将产品销售给能够承受投资风险,有理财观念和理财需求的客户,否则后患无穷,国外市场经验就是如此。 此外,在我国加入WTO后,外资保险机构全面进入国内市场,其参与竞争的重点主要就是提供理财服务等一系列中间业务,而在这方面,外资保险具有更雄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国内的保险公司要想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壮大自己的个人理财服务队伍,提供优质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 (三)中介方:未来潜在的理财服务供给者 虽然我国新兴的保险中介机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专业中介公司找到了长久稳定、附加值高的主营收入。据悉,多家保险中介机构都在积极策划提供专业的理财规划服务,以中介人的独特位置来彰现自己从事理财业务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客观性,以此作为公司发展的有效武器。 二、国际上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概况 (一)CFP服务理念对寿险业的影响 研究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就不能不研究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CFP是国际金融领域最权威和流行的理财规划职业资格,2001年全美职业资格中排名第一。尽管CFP不是寿险专业从业证书,但是在国外,获得CFP证书的人中,有70%以上同时持有保险经纪人和证券经纪人资格证书,CFP天然地同寿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相联系。虽然寿险从业人员中CFP的总量有限,但CFP所倡导的“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全方位的理财服务理念却深入人心。国外的寿险公司,如友邦、纽约人寿等公司一直致力于理财规划服务的研究和开拓,并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队伍,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服务。 (二)亚太地区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状况 在亚太地区,人们习惯称理财规划为“财务规划”。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都是国际CFP理事会成员,因此这几个国家的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渐成规模,以财务顾问的身份为客户进行理财规划正成为新世纪寿险业务员的转型目标。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亚太寿险大会上,理财规划的挑战与角色定位成为此次大会的主轴。马来西亚2002年推出了“最佳建议规范”和“独立财务顾问”制度,要求寿险业务员必须收集客户充裕的资讯以后,才能提出适当的建议和寿险产品给客户。新加坡从1988年要求寿险业务员开始运用理财规划为客户进行资产分配,自 2001年7月1日开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规定所有寿险业务员在提呈建议书的同时,必须让客户知道自己赚取了多少佣金。佣金透明的目的在于让保险业务员像医生、律师般收取专业的服务费用,提高业务员的形象和地位。 三、寿险业开展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内容及影响 (一)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基本内容 全面的个人理财规划涉及各类金融产品,但并不意味着某个理财规划师要提供从提出理财建议到完成具体投资操作全过程中的一站式服务。从成熟的欧美寿险个人理财市场服务看,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首先是某位理财规划师提出“理财建议”,然后再寻找各专业领域的专家来具体实施理财规划方案。 从服务内容上看,寿险业理财规划服务主要包括:保险、投资、税务、退休、教育、遗产等六大方面。提供上述六方面的全部规划也称为全方位的理财规划。事实上,提供理财规划服务并不一定要求面对所有客户时都提供如此全面的规划,按照客户需求和寿险业务员的个人专业水平,也可以就某一个财务问题提供单一的解决方案(单方位财务规划),也可以主要提供保险、投资和税务方面的规划(多方位财务规划)。 从实施过程分析,CFP的标准执行程序共六步:第一、设定目标,目标必须有时间性、实际且明确;第二、收集客户资料;第三、分析个人财务状况,找出其长处和短处;第四、根据客户能力和理财目标,制订理财建议;第五、实行规划,因为行动最重要;第六、定期检查,因为理财规划是动态变化的。 从寿险业务员的角度看,其实可以将以上六步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从第一步到第四步为第一阶段,即提出规划建议阶段;后面两步为第二阶段,即理财建议的实施和绩效考核阶段。不同专业背景的业务员可以在两个阶段中扮演不同重要程度的角色,但是无论如何,在第一阶段,寿险业务员必须要为客户制定一套全面的、互相协调的、可操作的理财建议,在这个阶段,寿险业务员就相当于客户的“军师”,要提出战略性的资产分配建议。并在该大前提下,为客户制定更具体的保险规划,同时推荐其他领域的专家来协助客户实施其全面的理财计划。 (二)寿险业推行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影响 从直接的产品推销转变为围绕客户需求来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个过程本身可以说是行销史上具有质变意义的一大步,寿险业推行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对整个寿险业、寿险公司、人及中介机构以及寿险客户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带来多赢结果。 1.对寿险业的影响。整个服务模式的转变有助于提升保险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提高公众的保险理财意识,避免少数不良人的行为影响到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说,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推行,也是寿险业规范化、制度化、国际化的标志之一。 2.对寿险公司的影响。个人理财服务有助于开拓中高端客户市场。通过客户保险需求的深度挖掘,提高客户的口袋占有率,不仅可以给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业务收入,而且可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出最令客户满意的新产品,占据市场先机。同时,要满足客户的综合理财服务需求势必引起寿险公司与银行、证券等跨行业金融企业的合作,通过客户资源共享,创造更多的主营业务及其他业务收入。尤其对具有综合性的金融集团背景的寿险公司更为有利。 3.对寿险人及中介机构的影响。实施理财规划服务,要求业务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按照CFP的“4E”标准,实施理财规划服务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在考试、教育、经验和职业道德四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准,才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在寿险业推行理财规划服务,必然会推动业务员提高自己素质,转变自己的角色,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朝CFP的最高职业资格迈进。如果能够出台强制性的法规,规定人销售保险产品必须提供全面的财务建议,则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另外,保险中介机构也有机会分到一杯羹,以提供理财咨询、培训和收取产品佣金找到立足之本。 4.对寿险客户的影响。毫无疑问,寿险客户也是真正的受益者,通过接受理财服务,他们可以明白自己的财务状况,明白自己究竟需不需要保险,需要多少保险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保险;同时他们还可以明白自己的理财目标和生活目标是否合理,通过家庭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自己的综合理财计划,从而做到“明明白白消费,轻轻松松理财!” 四、我国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缺陷和发展趋势 (一)目前国内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缺陷 1.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有效的理财需求和供给都不充分。虽然国内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需求日益显现,少数公司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总体上讲理财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意味着理财服务市场本身并没有巨大的理财服务的主动性市场需求。虽然潜在需求很大,但现时的有效需求很少,普通的寿险业务员仍然可以用传统的产品推销式的方法获得客户。与此同时,理财服务的供给者也是风毛麟角,同时受制于人队伍总体素质低下等原因,所提供的理财服务层次较低。 2.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体系尚未建立,市场影响力有限。由于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体系尚未建立,虽然各保险公司可以选拔自己的精英业务员进行理财规划方面的培训,并尝试为客户提供个人理财服务,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体系和专门统一的培训教材,也没有权威、中立和专业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证书,这些理财规划人员的理财规划技能和服务品质都难以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市场影响力有限。 3.现时金融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不能完全满足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要求。虽然国内各项理财金融品种已经相继出现,但各领域的金融品种都相对初级,如股票市场不规范、银行产品简单、基金投资风格趋同、保险产品流行一阵风等,这些都制约着理财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4.现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国内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律监管体系,个人税法的不完善,遗产继承等方面法律制度的空白,以及寿险行业理财规划服务的行业标准欠缺等,从制度的层面制约着综合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发展。 (二)国内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发展趋势 1.寿险业开展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所需的法律法规正逐渐健全和完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制环境,由于“理财”的专业性、复杂性、可操作性和隐私性,需要银行、保险、证券、税务、遗产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发展的前提条件。如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样,实施财务规划服务的保险监管部门规章也有可能出台。 2.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行业组织逐步建立和规范。随着第二届中美策划金融论坛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国际上金融领域最权威和流行的个人理财规划(CFP)副业资格有望登陆中国大陆,CFP标准的引入将大大有利于保险业理财服务的开展。拥有权威认证,参照4E标准培养出的专职理财规划队伍,必然会提升理财规划师的职业影响,并刺激潜在的理财需求转化为显形需求。同时,保险业的理财规划行业协会在中国金融策划协会成立之后也有望诞生,行业的自律规范有可能逐步形成。 3.综合性个人金融服务公司的出现使一站式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成为可能。随着我国第一家综合性金融集团中信金融控股集团的出现,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重新引起了广泛的思考。从国外经验看,混业经营和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出现应该是国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现况而言,无论是否混业经营,不可否认的是国内银证、银保、银基的合作已基本形成并在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寿险业务员可同时对客户推荐银行和证券等诸多产品,理财建议的具体实施将变得更简便易行。此外,专门培训寿险理财队伍,或提供全面理财建议、实施具体操作的综合性理财咨询中介机构可能出现。 4.投资分红类险种流行,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层次提高。事实证明,两年来投资分红类险种的异军突起是我国寿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国外的历史同样证明,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投资分红类品种将成为市场主流,客户将更清醒地面对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随着人们理财需求层次的提升,寿险业理财规划服务的重点也会渐渐从最初的财务安全规划演变到更高级的侧重投资功能的规划,进而发展到关系客户终身的“生涯规划”。 个人理财论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个人理财策略研究 [摘要]生命周期理论是个人理财的基本理论。根据理财实践,个人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各阶段的理财策略各有侧重,最重要的是要在各阶段制定适合客户的理财策略和理财组合。 [关键词]生命周期;个人理财;理财工具;投资 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个人理财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从生命周期整体出发考虑理财,掌握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让人们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理财方案,选择适当理财产品,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合理分配财富,实现人生效用的最大化。该理论建立在跨期最优化理论基础之上,核心内容是在个人或家庭一生当中有限的经济资源约束下,求解基于终生消费(包括闲暇和遗赠)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一、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生命周期理财理论发展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侯百纳在1920年提出的生命价值概念。侯百纳于1927年出版的《人寿保险经济学》一书提出了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理财和行为金融学等基本概念。该书所体现的对个人福利的深切关注、对生命周期理财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即使现在也依然令人叹服。 莫迪利亚尼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系列论文中提出的lch、弗里德曼(1957)提出的pih真正首次把居民的收入、储蓄、消费统一起来考虑,一起成为近年来居民储蓄(消费)研究的基本框架。通常把lch和pih统称为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假说(lc-pih),这是个人理财的基本理论之一。与凯恩斯的居民消费由即期收入决定不同,lc-pih认为消费者总是向前看的(forward looking),他们将会根据一生的收入和支出相对平均地安排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即期消费和储蓄,而安排的目的是获得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效用最大化。随后,由于理性预期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中单位根过程的研究促进了lc-pih的发展。经济学家发展了原有的模型,提出了以欧拉方程为核心的现代生命周期储蓄模型。霍尔(hall,1978)在lc-pih框架下考虑了消费者的理性预期(re),提出了理性预期一持久收入假说(re-pih)。 近年来,国内对生命周期理财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理论。赵建兴(2003)介绍了国外生命周期理财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黄向阳(2004)对西方生命周期理财概念进行了评析;叶洱霄(2004)针对我国股票市场上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认为要应用生命周期理财理论进行理性理财,但对生命周期理财理论本身并没有作深入分析。另外,其他与个人理财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基本上是针对我国金融机构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些方向性和政策性的建议和看法,没有真正从经济学和金融学意义上对我国个人理财进行理论研究。 总体来说,通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西方lc-pih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生命周期理财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显著特点就是结合现代金融投资理论,利用随机动态规划等高难的现代数学方法,通过其发达的金融市场达到指导个人理财的目的。同时,在理论分析过程中非常注重与实证检验的结合,使理论可以在批判和继承中发展。 二、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生命周期理论是个人理财的基础理论,理财追求的目标是使客户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合理分配财富,达到人生效用最大化。这正是生命周期理论的精髓所在,按照该理论可把生命周期分成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理财目标。 弗兰科·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把消费者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在少年期和老年期,消费大于收入,在壮年期则收入大于消费。而halifax把人生分为青年时期、成家立业时期、中年时期和退休时期四个阶段,订制出同金融和生活方式需要相匹配的信用卡。 ubs把人生分为少年期、大学阶段和参加工作初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客户所提供的丰富产品,是生命周期理论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纯熟运用:它为少年阶段的客户主要提供免收账户管理费的优惠利率储蓄账户;为大学阶段和参加工作初期的客户提供ubs campus个人账户、信用卡、抵押贷款、电子银行服务、投资和储蓄服务、人寿保险、职业规划、各种生活信息等;为成年客户除提供上述服务以外,还增加了按揭、退休规划、子女教育等服务:为60岁以上的老年客户则专门提供了年长者账户等。 笔者根据我国的理财实践,将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如表1)。通过对个人理财生命周期的分析,更能在提供个人理财服务中确切了解客户所需,提供为客户量身定做的理财产品和服务。 三、生命周期各阶段对理财工具的选择 恩格斯曾经说过,“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和主要物质标志”,理财工具对第三方理财的成败也起着决定的作用。一般而言,第三方理财常用的工具有:消费、储蓄、信贷、房地产、股票、债券、基金、保险、外汇、期货、期权、黄金、收藏品、艺术品、pe(未上市股权投资)、qdii、qfii、教育投资、税收筹划、养老规划、遗产-计划等等,这些理财工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组合使用。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和理财实践,消费者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其理财目标也往往不同,理财的倾向也不同。一个人处于某一生命周期阶段可能有很多理财需求,但在特定的阶段有最重要的、迫切的理财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理财工具,对理财工具进行组合。 (一)单身期理财工具的选择 单身期主要指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至结婚的这段时期,一般为1-5年。这时候。年轻的单身男女大多有自己独立的收入,尽管收入水平一般不高,但由于没有什么经济负担,可支配收入比较多。他们从学校刚毕业踏进社会时,总会有一些愿望需要达成。但是单身青年大多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倾向,其消费和开支会比较大。这段时期是提高自身、投资自己的大好时期,个人进修、结婚创业等亦会是这类人的主要理财目标。理财机构应该针对这类客户可承受风险(波动、损失)的能力强的特点,为这类客户设计有一定风险的理财方案,投资组合中股票比重可占很大的比例,甚至可用一部分做投机用途以增加收益,也有人偏好投资外汇、期货和期权,储蓄和债券所占的比例可以很小。理财机构对处于单身期客户提供的理财工具有:消费理财、储蓄计划、信贷计划、股票投资、税收筹划、外汇投资、期货投资和期权投资等,但以股票投资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为主,相对应的理财方案应该是:风险投资 节财计划 资产增值计划 应急基金 购置住房。 (二)新婚期理财工具的选择 新婚期是指从结婚至有第一个孩子的期间。这一时期是家庭的主要消费期,经济收入增加而且生活稳定,家庭已经有一 定的财力和基本生活用品。为提高生活质量,往往需要较大的家庭建设支出,如购买一些较高档的用品,贷款买房的家庭还须一笔大开支(月供款)。处于这一阶段的客户,其理财目标的选择可能更着重在家庭的建设和为未来生育子女准备资金积累。理财机构提供的理财工具有:信贷计划、储蓄计划、税收筹划、消费理财和购房计划等,以购房计划为主的投资组合最为合适。相对应的理财方案应该是:购置住房 购置耐用品 节财计划 应急基金 风险投资。 (三)家庭成长期理财工具的选择 家庭成长期指从小孩出生直到上大学这段时间,一般为9-18年。在这一阶段,多数家庭无法单独留出资金为未来的目标进行积累。如果他们储蓄了,也可能被用于短期的支付。但是,家庭成员的增加将会促使父母为小孩开立账户或者为了他们未来的教育资金而进行储蓄。在这一阶段里,家庭成员一般不再增加,家庭成员的年龄都在增长,家庭的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学前教育、智力开发等费用。理财机构提供的理财工具主要有:储蓄计划、消费理财、信贷计划、税收筹划、教育投资和保险理财,但最重要的是储蓄计划和教育投资。相对应的理财方案应该是:子女教育规划 资产增值管理 应急基金 特殊目标规划。 (四)子女大学期理财工具的选择 子女大学期是指子女读大学到子女参加工作的这段时期。这一阶段的客户群体事业有成,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达到高峰状态,各项投资也应扩大,但子女正在读大学,子女的教育支出很大,家庭的收支基本平衡,有时在子女开学时期还会出现负债,所以,信贷也成为这一阶段常用的理财策略(个人助学贷款)。理财机构提供的理财工具有:储蕾计划、消费理财、信贷计划、税收筹划、保险理财和教育投资等,但最主要的是信贷计划和保险理财。相对应的理财方案应该是:助学贷款 资产增值管理 应急基金 特殊目标规划。 (五)家庭成熟期理财工具的选择 家庭成熟期是指子女结婚离开家庭,家庭成为空巢状态到夫妇二人退休前的这段时期。这阶段子女都已经参加工作,能够自食其力,家庭开支比较小,理财的重点是扩大投资,主要关注稳健性投资,同时养老规划的制定也已经刻不容缓。处于这一阶段的客户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较高,在财政上更加舒适,可以做孩子在家时不能做的任何事情,也不必为孩子的支出担忧,进入这一阶段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期,金融需求表现在财务咨询、旅游、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理财机构针对这一阶段的客户提供的理财工具主要包括: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税收筹划、储蓄计划和养老规划、黄金投资和收藏品投资等。相对应的理财方案应该是:资产增值管理 养老规划 特殊目标规划 应急基金。 (六)退休期理财工具的选择 退休期就是指退休后的时间。这一阶段客户主要的目的是安度晚年,投资和消费通常都非常保守,可承受风险(波动、损失)的能力较弱,其资金为辛苦半辈子的积蓄,不会放到风险大的计划中去。理财机构应该将重点放到保守且套现能力较强的组合上。以备有需要时(如紧急医疗等)能够有足够现金应急。退休最忌讳的便是盲目投资,如果把退休金或终身储蓄孤注一掷、错投误投,会导致血本无归的理财灾难。理财机构的理财策略有:养老规划、遗产计划、储蓄计划、债券投资和黄金投资等,最重要的是养老规划和遗产计划。相对应的理财方案应该是:养老规划 遗产规划 应急基金 特殊目标规划。 在现实理财活动中,各种理财策略一般不单独使用,也不是某一阶段只使用一两种理财策略。在理财活动中,理财机构一般会针对不同用户的特点如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结合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为客户制定特定的理财组合(主要是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理财机构只有掌握了客户的信息,才能为客户量身制定理财策略,以实现客户的人生效用最大化。 个人理财论文:高校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围绕一般居民家庭理财需求,个人理财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改善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能力。在认识个人理财课程教学重要性基础上,概括个人理财课程的特点,从课程需求、课程定位、实践教学和案例选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个人理财;理财规划;教学方法。 家庭理财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大学生需要提高对个人理财行业的认识,加强自身的理财能力,以便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这一背景下,开设《个人理财》课程的高校也逐渐增多。目前,对该课程的教学尚在探索之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的理财需求,如何改善课程教学以便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能力。对这一问题探讨的深入,有利于完善个人理财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财商水平。 一、加强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理财社会需求增长较快。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和金融投资工具种类的不断增加,社会理财需求增长较快,理财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高端消费者人群中,约78%的受访者需要理财服务;50%以上的人愿意为理财服务支付费用。1995 年至2005 年,中国个人理财市场每年的业务增长率达到 18%,而据该项调查预计,在未来 10 年里,中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1]。金融投资工具的增多加大了人们对专业理财服务的需求,理财规划师行业前景广阔,因此,培养大学生具有理财规划方面的专业眼光和视角正在成为高校理财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大学生理财能力亟待提高。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的同时,大学生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已不满足于基本生活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希望通过一定的投资渠道为富余资金找到保值增值的门路,但实际上,他们的理财行为和理财观念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有调查表明,虽然大学生将证券投资列为投资首选渠道,但真正具有实际股市投资经验的比例只有10%,因此,有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表示,需要理财知识并希望通过高校的理财教育课程、报纸杂志、专家讲座等方式获取理财知识[2]。 二、个人理财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和系统性。 高校个人理财类课程综合性突出,涵盖了金融、会计、经济、管理等诸多领域,需要大学生拥有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房地产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等诸多课程学习的基础,而且对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整合度较高。个人理财类课程以居民家庭理财规划为主要服务目标,包含着投资规划和生活规划两大类内容。投资规划不仅包括证券投资规划,如股票、债券、基金和期权等金融工具的规划,而且还包括外汇、黄金等方面的投资规划。生活规划包括了现金规划、储蓄规划、消费信贷规划、房地产规划、保险规划、税收规划、子女教育规划、退休规划和遗产规划等诸多方面。 (二)实务性和专业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家庭都是经济活动单位,都需要解决如何扩大收入和如何合理消费的问题,个人理财是以实现居民家庭的财务自由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财力分配活动,包括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三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家庭理财集中在投资上,很多人将理财等同于投资。但居民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涉及到资金的分配问题,需要平衡好自身财力和消费水平的关系,因此,个人理财包含着比投资内涵更广、更为实际的内容。个人理财是在居民家庭难以应对复杂的财务管理体系状况下诞生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较完善、规范的理财规划师行业。理财规划师包括了注册金融策划师、特许金融分析师、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师、特许财富管理师等诸多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理财人士。除理财规划师外,广义上为居民家庭提供理财服务的专业人员和提供相关服务的类似人员,还包括了保险专业人员、证券和投资咨询专业人员、会计师、律师、遗产规划师等等。 三、个人理财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适应学生理财需求的教材少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理财课程有着不同的需求,一般来说,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希望获得增加对理财规划师职业能力的了解,加深对已有金融、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认识,而理工类和医学类等其他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则想通过对理财课程的学习,了解投资的基本知识,做好自己的生活规划。但是,从目前已有的《个人理财》或者《理财规划》教材来看,案例分析较少,而对各类理财知识的介绍成为重点,如股票投资、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外汇投资、保险等基本知识的介绍占据了大半的篇幅,对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已经了解过,或者非常很熟悉。使用这些教材授课,学生就会认为再学已经学过的知识意义不大,从而对《个人理财》课程由新鲜、好奇逐渐转向厌倦情绪。目前各个高校开设《个人理财》课程的专业多是财经类,因此,教材内容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财能力的实际提升。 (二)课程定位并不恰当。 《个人理财》课程定位一般是专业选修课或者一般的选修课,很少作为专业课出现。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综合性强的个人理财课程由于涉及到众多金融投资工具和会计、税收、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将其作为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从该课程的特点来看,知识综合性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课时让学生融会贯通,实务性强需要学生多实际操作,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财多体会、多实践,所以各高校分配给专业选修课的 30 多个课时就显得不足。另外,选修课的课程定位也使部分学生存在轻视该课程的倾向,因此,随着对个人理财课程定位认识的加深,将其调整为专业主干课程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过多重视理论教学。 目前,各高校对个人理财课程的课时分配只是在32 课时上下。有限的教学课时使得实践教学课时捉襟见肘,而强调实践教学又会使学生的知识整合度欠缺,加上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重视理论教学成为有限课时内的理性选择。 除了该课程的教材过多重视各类理财知识的介绍性内容外,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类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老教师们一般不愿涉足,这给年轻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年轻教师理论知识较强,但教学经验不足,对不同知识之间的衔接转换上掌握还不够熟练,因此,在讲课中往往对实际操作重视不够,倾向于理论讲解。对学生而言,如果年轻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会快速下降。 (四)教学案例较为简单个人理财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作为生活情景的简化模拟,案例教学能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简单明了。目前,一般教材上的已有案例选择往往只为某一章节、某一种理财知识准备,情景设置过于简单,使学生对案例本身的认同度不高。 除了个别教材在最后一章设置综合性很强的案例外,缺乏不同种类理财知识的案例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就是说,能将简单的两三种理财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案例不多。这也导致对案例本身的问题设置等一系列引导性的思考还欠深入。 四、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学生理财能力培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认识,大学生群体的财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个人理财课程教学需要加强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能力的调查研究。来自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的大学生,理财观念和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别。所学专业不同的大学生,其投资理财能力差异也较大。在个人理财课程开课前,可以设置简单的理财课程需求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动机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摸清大学生的实际理财状况,能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和课外阅读或实践活动的信息反馈,注重学生解决生活模拟理财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培养,帮助其养成较好的理财习惯,使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能够不断提高。 (二)对个人理财课程重新定位。 解决个人理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逐步改变个人理财课程的选修课地位,将其纳入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延长教师的授课时数,可以有充分的教学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兼顾,会吸引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入到理财课程教学中来,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能够缩短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过程,更能适应学生的理财需求。课程的重新定位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一些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会加大对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需求,使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增强,切实提高其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个人理财课程实践教学力度。 加强实践教学是改善个人理财课程的重要手段,主要途径有以下 4 条:一是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和理财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理财知识的案例讨论中,针对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类型的理财规划,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理财信息,提高实际理财能力;二是开展理财模拟大赛,以赛带练,促进学生理财学习的兴趣;三是邀请职业理财规划师、金融投资界专业人士举办理财规划讲座,使学生对实际的、前沿的理财业务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四是和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多参观,实际感受理财业务的运营流程,体验理财文化,加深对实际理财市场的切身感受。 (四)注重教学案例的综合性和严谨性。 在理财教学中,需要精选案例,建立教师自己的理财案例库。选取案例可以从教材和经典案例中直接拿来,但更多的案例需要教师从网络、身边的案例等搜集,并进行加工,以适合教学需要。可以选择从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中删减不必要的内容,突出案例所要体现的某2 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理财知识,注重案例的适度综合性,同时又要保证案例的生活性,如果能对学生的理财能力有直接应用的价值更好;也可以从已有的几个简单案例进行整合,将不同家庭遇到的理财问题放到同一个假定的家庭中去,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理财规划的逻辑性,设置问题要循序渐进,既能回顾已学知识,又能引导到新学的理财知识上。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反馈思考所用案例的适用性、综合性和严谨性,不断整理财案例库,增强案例教学的生命力,使之能对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切实的帮助。 个人理财论文: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分析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比较起国外发展成熟的业务,我国只是刚刚起步,并存在不少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加强我国银行的竞争力,促进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个人理财;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思考 一、个人理财概述 所谓个人理财业务,就是银行为满足自然人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而推出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如:理财咨询、理财分析、存单质押、开具存款证明以及委托存款转期转账等。从消费者角度讲,就是确定自己的阶段与投资目标,审视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及承受能力,在专家建议下调整资产配置与投资,并及时了解自己的资产帐户及相关信息,以达到个人资产收益最大化;站在金融企业角度讲,一是要研究开发个人理财产品,二是要提供专业的理财服务。 按照西方银行业的观念,“个人理财”服务就是意味着客户将资产交给银行后,完全由银行代为打点,按照客户与银行之间约定的额度实现资产增值。而我国银行业目前所谓的“个人理财”服务,客户并不能把资产交给理财中心,由它代为投资、管理,而是只能向客户提供建议。 综上所述个人理财业务是以“经济学”追求极大化为精神,以“会计学”的客观纪录为基础,以“财务学”的运作方式为手段,从个人角度希望达到实现个人理想,提高生活品质,丰富家庭生活的目标;从金融企业角度,集合和创新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理财服务。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首先是将企业客户作为它重点发展的客户。实际上随着个人财务的增长,个人客户成为银行越来越重要的客户,个人理财只是个人客户业务中的一种。目前在一些富裕的地区,个人的业务已超过了企业的业务,所以与个人有关的业务有着较强的增长潜力。另外,从我们国家居民的财富增长速度看,它也为个人理财提供了一个现实的需求和成长的土壤。 在过去的几年里,各银行个人理财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城市的各个角度脱颖而出,各种品牌“量身定做”、“一对一”等词汇充斥着媒体报道。如招商银行推出“快易理财”、“酒店预定”、“贵宾等机”、“远程医疗紧急救援”四项个性化服务项目;兴业银行推出“自在增利”业务;工行继“理财金账户”后推出了金融@家,从根本上突破了银行柜面服务的地域和时空限制;农行的金钥匙金融超市,让各阶层的顾客享受“一站式”贵宾化服务;中信的理财宝;民生的钱生钱也都在从尽可能提高客户的收益方面突出自己的影响力。 但是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各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需求不足 1.业务的服务门槛偏高。多数个人理财项目定位于少数的高端优质客户,服务门槛过高,造成客源稀少。国内银行一般“门槛”在20万元以上。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要求客户资产要达到50万元;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要求客户资产达到20万等。中国目前来说总体上高收入客户比例较低,从现有品牌看,门槛的偏高导致能够满足这一门槛条件的客户比例并不多。这更显示了我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它还不能合理地驾驭和掌握居民的理财的需求,合理地确定门槛条件。 2.个人理财业务宣传不到位。这体现在银行市场营销观念不强,广告宣传做得不深不透。多数银行理财人员缺乏主动营销意识,“坐、等、靠”思想严重,认为客户自己会上门来要求进行个人理财;或是不善于通过常规业务发展与客户的关系,造成理财业务开展的范围不大。也导致不少客户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片面认识,有些人尽管拥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但又普遍存在“财不外露”的保守思想,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水准心存疑虑,对此业务持观望态度。 (二)理财产品缺乏个性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势,如在投资领域,几乎都是证券、外汇、保险、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就目前的个人理财市场,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业务范围更多的只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因此可以看出目前银行针对普通人的“个人理财中心”的服务还处在较低的层次。 (三)商业银行的政策体制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业属于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只能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的产品,而对这些产品的适用性无能为力,这种状况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空间。目前,商业银行理财方式只是传统的储蓄业务、贷款业务、外汇业务的简单列举、堆砌和整合,限制条件多,对于有些产品也只能停留在业务品种介绍、咨询建议、办理简单的中间业务等方面,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 (四)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 目前银行的理财员大多是原来银行储蓄所的员工,对证券投资和保险业务不甚了解,所以理财建议还只是停留在为客户提供储种选择、个人存单质押等与传统储蓄业务相关的服务上。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加快步伐进行理财客户经理的培养力度,但多数理财经理参加理财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即使参加了理财业务培训,个人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而理财业务是一项专业学问很深、操作技术性很强的业务,理财涉及到税收、财务、会计、法律、投资、银行、保险等多方面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若不具备全面的财务分析能力及金融专业知识,就很难确保服务质量。 四、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思考 (一)提高营销手段,加大个人理财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开展广泛的个人理财宣传,使广大居民懂得理财的重要性,要把银行的理财产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介绍给广大客户,讲明利弊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让客户自愿选择。商业银行也应该充分利用广泛的有形的银行网点进行理财产品和专业服务的宣传,同时加大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网点的渗透率,使客户既能享受到人性化的专业服务,又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的理财服务。 (二)实行差别化、个性化服务 个人理财的重点在于个性化的服务。因为不同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理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于风险的偏好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投资需求来进行个性化服务,这才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一个真正方向。另外商业银行在服务好高端客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低层次的客户,因此要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提供差异化理财服务。 其次还要提高客户管理水平,加强专业化服务。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优秀理财品牌,通过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品牌产品,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并实施差别定价策略,从而支持收入和利润的增长。 (三)加强跨行业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 通过整合现有产品,提升服务层次,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居民的货币资产以储蓄为纽带,在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并从这些业务办理进程中得到综合效益,逐渐形成以中等收入客户为主体,高端客户为核心的新个人客户群体。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该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加强跨行业合作,从现阶段互相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随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的变化,银行有必要开发混合型的金融产品,例如银行与基金公司合作开发基金信用卡、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保险储蓄卡等。 (四)培养专业的个人理财服务人员 提高理财人员的素质及客户管理水平,就要加强专业化服务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随着中国金融理财师(cfp)资格认证制度施行,商业银行应该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理财服务。 五、结语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对财富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个人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新焦点,各金融机构均把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做为抢占市场份额、赢取中间业务收人的重要手段。 可以预测到个人理财服务是一个蕴含巨大机遇和广阔前景的市场,个人理财服务业务的发展将是商业银行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要要增强银行竞争力,就要重视个人理财这一创新业务,塑造理财品牌,突出自身特色,从提高理财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 个人理财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理财备受关注,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商业银行防范化解经营风险,适应国内外竞争的必然要求。围绕着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创新 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 1.1 满足个人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月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6.2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近9.3%。个人金融投资理念的不断成熟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如此大的基数释放出一个不大的比例就会产生巨大的市场容量。从个人角度来看,个人居民储蓄的增加,金融投资产品和渠道的多样化,个人资产及消费欲望的增加,人口老年化及老年人口相对贫困化,从一而终就业模式的消失及社会保障体系重建,人生模式的多样化及财务风险的增加,使得专业性的金融系统理财服务成为一种需要。 1.2 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1)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经营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逐步过渡,各银行之间的金融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改善对客户的服务,各家银行都在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因此,拓展经营领域,深化服务内涵,寻求功能创新是我国银行业在这种经营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2)个人理财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化解经营风险。 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社会信用过于集中在银行;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对公业务、批发业务上,对私业务以及零售业务所占比重较小;资产负债业务所占比重过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所占比重较小。上述三个方面问题使我国银行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而个人理财业务不仅经营风险较小而且能带来可观的经营收益,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实现从单一的资产负债业务向全方位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相结合的多功能个人金融服务的转变。 1.3 适应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 2006年年底金融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全面享受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出于网点、人才等因素限制,不会将存贷业务作为重点来发展,而会将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切入点”,逐步扩大他们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个人理财业务将是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之一。 外资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丰富的管理经验,早已对我国零售银行领域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虎视眈眈。为了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发展中心转移到零售业务中来。根据国际通行的“二八法则”,在零售业务中,20%的客户将带来80%的利润。因此,争夺最高端的20%的优质客户资源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要在零售业务中赢得优质的高端客户,个人理财业务极为重要。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以其领域广、批量多、风险小、个性化、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等特点,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个人理财服务在国内虽然刚刚开始起步,但是,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个人投资意识的增强,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己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对优质客户的理财服务成为国内各大银行的竞争焦点。虽然各商业银行开办了各种各样的业务,但其共同特点表现为:银行的理财服务产品,以结算类为主,层次低,品种少;理财服务也仅是为客户咨询,提供理财建议书,理财服务设置的门槛过高;对于国际上主流的个人信托业务涉足少;侧重于推销银行现有产品,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不够;国内各银行所提供的理财产品基本上同质,缺乏品牌。 3 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 3.1 分业经营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确定了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限制控制了业内风险,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也限制了个人理财拓展的空间。银行、保险、证券各自为自己的客户理财,三个市场割裂,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无法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增值。同时,理财机构不能代替客户直接投资,个人理财业务最核心的部分无法实现。银行不能涉足保险、证券、基金等,无法对个人资产进行全权管理,其理财服务也只能停留在方案上。这从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服务个人理财服务的发展。 3.2 金融市场不发达制约了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 我国目前尚未实行利率市场化,金融企业竞争只能通过产品和服务进行,而无法在货币价格上给予优质客户更多的优惠,更无法通过货币价格在产品上有所创新。相比之下,国外银行可以在交叉销售时制定更为灵活的定价策略。 中国资本市场不健全,可供投资的渠道有限。股票、保险、债券品种单一、基金刚起步,外汇资本项目尚未放开,制约了国内外汇业务的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这使得中国现在的理财市场必然受到局限。 3.3 银行自身业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1)理财品种不丰富。理财业务与传统业务最为不同的就是其“个性突出”,不同理财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利用自己在某一投资领域的比较优势,安排最适宜的投资期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要。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名目众多,但各家银行推出产品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营销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也基本一致,仅局限于利率、汇率挂钩与国债、央行票据等投资组合的几种产品,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 (2)专业理财人员素质不高。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要求理财人员必须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投资、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务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一般都对理财业务人员资格有明确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时间较短,理财经理多由个人业务部门客户经理兼职。由于人员素质跟不上,目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是资产管理业务,且仅停留在产品上,深层次的理财业务还无法开展。 (3)组织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没有一个专门部门来对个人理财进行统一规划、研究开发和协调指导,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处于自发状况,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相互之间协调不顺畅,也影响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 (4)信息系统不健全。多数银行的业务运行系统建立在账户基础上,客户信息极为有限,无法有效地加以分析利用。同时,商业银行间、商业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之间的客户信息资料不能共享,客观上造成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 4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要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 (1)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就可以在除了产品和服务竞争以外,展开价格的竞争,进一步可以在货币价格上进行商品创新,实行更为灵活的定价策略。 (2)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3)允许银行混业经营。综合性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先决条件是允许金融的混业经营。当前,客户对银行的理财要求是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揽子的保值增值服务,但我们的银行目前基本上只能设计一些简单的金融理财服务方案。因此,政府应对现有限制银行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的政策法规进行修改,从而使各商业银行可以丢掉经营政策上的镣铐,大胆开展个人理财业务。 4.2 要加大理财市场的培育 (1)要设计符合中低客户需要的产品,开发中低客户市场。当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基本上是针对高端客户而言的,市场准入门槛高,许多有理财愿望的中小客户被拒之门外。诚然,对银行来说,抓住高端客户非常关键,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中小客户占绝大多数,中小客户个人理财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为实现银行的长期利润,商业银行不应忽视这一市场。 (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个人经济活动也十分活跃,但是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步伐却大大拖后,无法对个人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惩治,造成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即使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也要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这种资源浪费想要尽快解决,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一方面推动各级人大立法,另一方面为个人信用管理提供协助和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 4.3 要提高理财人员的整体素质 (1)要选拔一批理财专家培养对象,在选拔上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将一批具有熟悉金融专业知识、具有投资意识和营销经验的业务骨干选拔到理财岗位上来。 (2)强化专业性的系统培训,重点加强投资理财知识、客户营销技巧、理财方案设计的培训。可以通过与证券、保险等行业的横向交流使理财人员全面掌握各类投资市场知识。 (3)实行资格准入制。统一对理财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考核管理,做到持证上岗。 4.4 要加快金融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种类不多,特色不突出,由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且不断变化,为了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应: (1)不断推进理财产品的创新。理财产品的创新首先是要新,商业银行设计产品或服务时,不要一味地模仿,要充分体现本行的智慧和优势,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寻找市场发展空间。 (2)开发适用性产品。个人理财产品只有适用才有客户和市场,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润。为此,商业银行提供的创新产品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而准确的市场定位来自于对客户进行细分,即按一定的标准(如按收入、年龄、风险偏好等标准)进行分类,然后量身定做理财产品,突出产品的个性和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客户群投资理财的需要。 (3)开发有价值的产品。要真正能给客户带来增值收益,只有真正满足客户委托理财的增值目的,才能吸引大量客户的加入,才能推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 个人理财论文:浅谈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思考 论文关键词:个人理财 城市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风险 论文摘要:目前,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激烈,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城市商业银行需以城市居民、中小企业作为市场定位,坚持理财产品特色开发,重视主动营销、裙带营销方式的运用,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一、 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迅速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理财顾问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综合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财富理财的需求越来越强,中国银行理财业务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汇丰、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的理财服务经验和便捷的全球投资渠道优势积极登陆中国,抢占高端私人理财市场;国内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凭借自身规模和实力纷纷建立“理财工作室”、“理财中心”开展理财业务,不断研发推出系列化和组合化的理财产品,例如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光大银行“阳光”理财、民生银行“非凡”理财等等。理财产品类型也由最初的储蓄型理财产品发展为包括结构型、信托贷款型、票据型、债券型及qdii等多种理财产品。 二、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与全国理财业务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却不尽人意。2008年发行了理财产品的城市商业银行只有19家,占所有发行理财产品银行总数的34%,但综合理财能力前10名的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只占据1席①。由于在研发能力、网点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夹缝中生存。 三、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1、理财市场定位 首先,在全国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中,除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少数几家城商行规模实力较强之外,绝大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小银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网点规模较小,难以占据高端客户市场。其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市场定位,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是其传统业务市场。第三,从客户方面来看,高端客户投资金额大、抗风险能力很强,但同时要求的收益率也相对较高,与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具吸引力;低端客户投资资金少、抗风险能力较弱,不适合作为理财业务的营销对象。而中端客户投资金额适中、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倾向于收益风险均衡型理财产品,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能完全满足其需求。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定位于城市居民、中小企业等中端客户群。 2、理财产品研发 一是坚持市场跟随型研发策略,以开发成熟型理财产品为主。开发新的理财产品需具较高的前期投入研发成本、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较高的风险管控水平及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能力难以达到上述要求。而坚持市场跟随型研发策略,开发市场上相对较成熟的理财产品开发成本低、市场风险小、业务管理较成熟,例如信托贷款型、债券票据型、打新股型等理财产品。二是适当开发个性化、本地化的特色理财产品。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对本地市场需求、客户群体等情况比较熟悉,城市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发适合本地客户或基于本地市场的理财产品,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竞争优势。三是加强合作,走理财业务联合发展之路。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开发、销售理财产品,实现风险分担、收益共享;城市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自身地域性网点渠道优势与具有产品研发优势的大中型银行合作,通过代销其理财产品获益;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与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适合城市商业银行的募集资金规模较小的理财产品。四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严控理财业务风险。理财业务之所以能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新兴业务,主要原因在于理财业务是一项收益较高的中间业务,但其风险也是各项银行业务中较高的,例如利率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等。理财业务一旦形成风险并产生损失,将对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风险管控水平有限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讲,控制理财业务风险尤为重要。 3、理财渠道运用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不具有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在媒体宣传投放、银行品牌信誉度等方面的优势,所以不能坐等客户上门。城市商业银行的营销优势在于其本地化客户经理团队,他们在当地拥有较好的人脉和客户资源,通过现有的各项业务与当地企业、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城市商业银行应当采取主动营销、裙带营销的方式通过“客户经理——现有客户——客户的客户、亲朋”发展模式积极营销理财产品,抢占扩大理财业务市场份额。 4、理财人才培养 企业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在理财业务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打造一支精英理财团队。首先,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适当从同业引进高级人才,在并不熟悉的理财业务上迅速打开局面、进入市场。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存在费用高、同业人才紧缺的缺点。其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与信托、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通过共同开发推广理财产品、邀请专家对本行员工培训等方式,借用外部人才发展银行自身的理财业务。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不确定性的缺点。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当理财团队建设的重点放在培养自己的人才方面。一方面要支持鼓励员工参加理财规划师、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等各类金融职业培训,加快理财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建立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人才实施才华的平台,发挥其业务潜能,实现其人生价值,提高人才事业忠诚度。 5、理财业务目标 自2007年1月份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加速了在中国的布局和业务发展,国内的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金融业务品种,中国金融市场进入了战国时代,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局面。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理财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新兴业务,竞争尤为激烈。但是理财业务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近期首要目标不应是提高盈利水平,而是:1)丰富自身银行产品,完善金融产品体系。理财业务是一个新兴的银行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城市商业银行不能在起跑线上输给其他银行。通过研发理财产品可以丰富银行产品体系,积累业务管理经验,培养锻炼研发营销人才,为以后业务的发展夯实基础。2)培养稳定忠实客户群体,抢占中小企业、个人客户市场份额。通过不断研发推出适合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可以将客户长期吸引住,逐渐将其培养为忠实的客户群体,避免因为理财产品种类缺乏而丧失已有客户,进而对银行其他业务造成冲击。 个人理财论文:浅论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浅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对策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个人资产通过银行专家的理财服务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个人理财业务将随着市场环境逐渐成熟而发展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有了更多的财富积累,使得人们对理财需求日益旺盛。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人们仅靠个人是很难成功地进行理财的。所以,他们需要专业的理财建议,帮助他们实现理财计划。因此,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很有必要的。 (二)投资市场环境的改善将扩大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证监会积极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推进证券业务创新。同时,政府大力规范房地产市场、抑制楼市炒作。另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制度的改革进程在稳健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将极大地促使我国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使可加入的投资渠道、可选择的投资产品和可投资的规模相应扩张,将会极大地增强居民个人理财的愿望和参与程度。 (三)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强化将从体制上推进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2005年银监会正式公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使得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进一步明朗。另外,我国开放金融市场后,国际混业经营的模式将不可避免地从外部影响我国,使我国的金融业混业经营进程在实践中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相对较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国家金融业政策的限制 目前我国金融业仍然是分业经营的状况,《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这从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缺乏专门的理财服务系统的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建立和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理财的基础,以客户为基础的客户资料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多数银行的信息系统仍以业务处理、数据保存为主,很少考虑对产品和客户信息的分析整合,因此无法进行准确的银行收益测算和客户价值评估,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客户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服务系统的落后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三)客户对理财认识存在误区 由于国内没有积极普及金融教育,客户对个人理财认识存在着误区,目前我国大众的理财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是大多数人对个人理财的概念缺乏正确认识,理财观念淡薄。不少人认为理财是富人的事,理财就是储蓄,更有甚者认为理财就是赚钱。 (四)外资银行加入竞争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起了剧烈的竞争。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也存在基础建设薄弱、核心产品缺乏、经营观念落后、营销方式单一等问题。同时外资银行拥有丰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经验,可见外资银行加入竞争将会给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五)经营理念落后缺乏创新 一些银行虽然成立了理财中心或个人理财部门,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内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以及网点布局、硬件配备等方面没有认真研究,仔细实施,以至于到最后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方面的浪费。目前,个人理财业务仅仅局限于理财产品方面,没有技术含量,大家一窝蜂挤上去,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做响自己的品牌,搞出独一无二的特色。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做的还只是把自己做的产品展示出来向客户推销,而并非是为客户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专业的理财咨询服务和投资组合建议。 (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 从国外情况来看,理财还涉及到税务、财务、会计、保险、证券甚至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而理财业务大到人生目标的实现,小到日常的生活开支,方方面面无不囊括在内,因此对理财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而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员大多是从柜台业务人员中筛选出来的,即使参加了银行组织的培训,个人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但显然,国内的理财人员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很难确保服务质量。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 (一)加强行业合作,积极准备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随着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及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金融业混业经营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行业合作,积极准备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商业银行应该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加强跨行业合作,从现阶段相互间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合作。 (二)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科技发展相对落后,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银行业的需求,想要适应以后银行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形成专门的理财服务甚至经济网络服务系统。 (三)倡导正确的理财观念,加强理财知识的普及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己多网点的优势,利用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消费者,加强理财知识的普及,积极培养和开发理财市场。同时,倡导正确的理财观念,寻找适合客户的产品组合。 (四)加强品牌建设 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品牌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品牌推广的支持和指导,引领分行统一建设规划、培养标准、服务模式和推广活动,打造统一的财富管理品牌。商业银行在打造个人理财品牌时应体现差异化,提升品牌内涵,增强品牌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五)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现在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模仿能力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获得一时的利益,得不到长久的效益。因此,在上述对客户进行细分的情况下,应该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加强产品、服务的创新。没有两个客户的需求是完全相同的,如何做出最适合客户的产品是必须要研究的。当能够根据每一位客户的需求做出最适合他的产品,那么“个性化”服务就达到了极致。 (六)壮大理财专业人员的队伍 理财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因此,各商业银行要积极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提高理财人员的素质,满足理财业务的发展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及混业经营的发展,对我国今后的理财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以及抗压能力,组建一支专业的、全能的个人理财专家队伍势在必行。 个人理财论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问题的研究 【摘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与现实中的个人理财需求不相适应。本文指出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了个人理财业务需求,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问题;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层次有待提高 近年来,国内各家中资银行纷纷成立了“个人理财中心”、“理财工作室”,但只有在一些大城市才有一些针对高端客户的服务,而大多数理财中心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提供较低层次的服务。一些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业务基本还停留在原来的存贷业务层面上,即使增加了,也只不过是如代买国债、金融业务咨询等简单的业务。银行做的只是把自己的产品展示出来供客户选择,而并非是为客户量身裁衣,进行专业的理财咨询服务和投资组合建议。 (二)金融产品(包括理财产品)单一,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推出合规的金融产品只有几十种,与世界各大银行两万多种金融产品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根本不能满足广大个人的理财需求。同时,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能力很弱。在金融产品的开发上,好的就一哄而上,缺少创新意识和特色,只是照搬照套,令顾客无所适从。 (三)个人理财服务对象门槛过高,缺乏适合普通大众和工薪阶层的金融品种 金融品种缺乏广泛的适应性。虽然近年来银行开拓的个人理财品种在不断增加,同时为不同的客户开发不同的产品,但是能向大众普及的产品并不多,例如有些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起点需要达到5万元甚至10万元才能办理,个人通知存款的起存点也要在5万元以上,服务范围狭小,没有适用普通大众和工薪阶层的金融品种。 (四)商业银行提供的是金融产品,而不是金融服务 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把产品的宣传单分别展示在架子上供客户任意选择,而缺乏个性化服务。因为客户不能单凭自已对一些宣传单上的介绍而全面了解这些产品的功能和效用,而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各种摆出来的理财产品,而是银行的理财人员在详细了解分析其需求后,再根据客户的特点来设计的个性化的理财方案。 (五)现有商业银行的普通员工和专业理财人员理财专业素质急需提高,高素质专业理财人员非常缺乏 在目前商业银行中,很多银行的普通员工都不知道什么是“个人理财”,又怎样去开展个人理财市场的营销?有些银行理财人员只是经过银行内部挑选,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和学习就直接上岗。而对于一些资深的理财专业人员又缺乏行业规范管理和职业道德约束,例如一些客户资料保密、产品风险提示等风险管制等。高素质专业理财人员非常缺乏。 (六)部分客户个人理财观念不正确, 个人理财市场有待培育 由于国内普及性金融教育严重滞后,客户对风险收益没有正确的认识,许多顾客在很大程度上把理财等同于发财,只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投资的风险;部分银行理财营销侧重于收益的宣传,没有严格履行风险提示义务,使个人理财金融产品的预计(设计或宣传)收益率与顾客的实际收益率差距很远,其结果是绝大多数客户不在银行开办个人理财业务。 二、关于改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建议 (一)加强对客户需求的调查研究,寻找和开发市场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效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9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9.26万亿元,储蓄余额达到14.23万亿元。在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四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曹文,银行个人理财市场问题凸显)。这说明了我国目前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社会需求很广泛,越来越多的普通客户渴望得到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一站式”服务。但是现在中资商业银行一般都和外资银行一样,把着眼点放在20%的重点客户市场上,而把80%的普通、工薪阶层客户忽略掉。外资银行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他们所拥有的网点资源、经营金融业务品种范围等条件的限制,而这正是中资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优势。根据以上的调查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城市大部分家庭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家庭都有数额不等的储蓄存款。如何对这些存款进行保值、增值、投资和理财?这是客户和中资银行须共同考虑研究的。中资银行要实现由经营产品向经营服务、品牌、文化方面转变,就绝不能对中低端客户 “一弃了之”。反而,更应该把它作为重点开发的市场。 (二)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对中低端客户理财的服务 中资商业银行应加大在中低端客户理财的服务力度,例如大力开发一些“基金定投”的业务,让更多普通工薪阶层客户参与其中。而对于一些中高端客户还可以细分产品以供客户选择,比如银行传统人民币理财产品区,外汇理财区,基金区,保险区等几大板快。这样使所有的客户就对金融理财产品的分类一目了然,便于选择。 (三)实行差异化服务,不同的客户配备不同类型的理财服务 首先,对于绝大多数客户来讲,太多的产品会导致其不能选择而失去兴趣。银行理财人员可以针对每一款产品做个标签。这个标签从六个指标来评定该产品的特性,即: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加入门槛和成本、接受服务的便捷性和提供产品商的背景。绝大多数理财产品都具有复杂性、虚拟性、未来性和风险性,但通过上述6个评价指标,基本上”锁定”了理财产品的特性,当然还有一部分产品特性只有市场和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如此一来,客户在获取相关信息的同时可以对不同产品加以优、劣势比较,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其次,理财群体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只需要购买一种或几种理财产品就可以,有的需要对自己大笔资金进行理财规划,这时我们就需要实行差异化服务。一些单一的,小额的理财服务可以由一线或大堂经理代为解答,而一些大额的、复杂的、多种理财产品组合的应由金融理财师(简称afp)和国际金融理财师或注册金融理财师(简称cfp)等高级理财规划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服务了。 (四)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开发产品力度,增加理财产品种类,开拓理财渠道 1.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选择理财产品的开发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产品首先考虑的是市场需要,市场才是风向标,因为没有市场的产品设计得再好也没用。2.设计和开发理财产品要全方位地运用风险判断技术和收益测算技巧,要求开发人员对所有金融产品,对各类金融市场了如指掌,并能够进行综合运用,测试的程序也非常复杂。所以应该长时间地大力投入。3.银行除了自行开发产品外也可以加大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合作从而增加理财产品的种类和渠道。商业银行由于受金融、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政策的限制而无法开展一些业务,但却可以通过代销或的渠道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商业银行可以与一些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信托公司合作设计一些灵活多变的理财产品放在银行代销代售,从而填补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某些空白。由于现行的个人理财市场的格局是银行搭台、多家唱戏,但其主角仍然是银行,银行凭借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以及快速的销售能力,会进一步加强其在个人理财市场的主导地位。 (五)建设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理财品牌产品,实行多层次品牌战略 1.各商业银行应开发和建设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产品,防止产品同质化现象,增加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顾客。2.从整体发展趋势看,今后的理财品牌将会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创新能力强、产品差异大、服务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成熟品牌,包括光大银行“阳光理财”、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中国银行“中银理财”等;第二层次是创新一般、产品差异较小、服务差异化程度较低的品牌;第三层次是投入有限、创新差、服务能力差的品牌。商业银行应实行多层次品牌战略,吸引和服务多层次的顾客,扩大顾客群。 3.在品牌建设中,商业银行应多运用公众媒体等资源传播和塑造品牌,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和营销。因为提供技术含量高、设计差异高、服务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对于提高品牌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整个银行业务转型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六)提高理财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壮大理财专业资格人员的队伍 与国内外的外资银行理财从业人员相比,国内中资银行的理财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和专业素质,部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具备专业理财资格的人员很少。要改善这种状况,应同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加强对目前在岗理财从业人员的培训。2005年3月,我国的《金融理财师考试认证暂行办法》开始实施。现在已经有很多关于金融理财师(简称afp)和国际金融理财师或注册金融理财师(简称cfp)的课程开办,各商业银行可以对其在岗理财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第二,要求和支持鼓励理财经理层或业务骨干通过考试具备金融理财师(简称afp)资格,少数优秀的已经具备金融理财师资格的,再去通过培训考试具备国际金融理财师(简称cfp)资格,使整个理财队伍具备专业从业资格人员从无到有不断增加。尤其是要注重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注重理财类高端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只有从业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技能,才能令客户信服,让银行为其理财。 (七)应加强理财从业人员和理财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诚信 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行为或者说销售行为不够规范和缺乏规管。因为个人理财产品严格来说是风险产品,而风险的承担者是客户,而现在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员大多数是一味强调收益保证,而在谈到风险时往往含混其辞,过多过高的承诺不符合金融产品的客观规律。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作出内部指引,从风险提示到产品设计再到收益说明,全面规范和引导金融产品的销售行为,用规则和流程科学地防风控险。只有讲究理财的道德和诚信,才能令客户放心,并让其为自己理财。 (八)倡导正确的理财观念,追求收益风险均衡,不断培育和开发个人理财市场 目前很多客户的理财观念只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从而背离了理财的真正意义和作用;还有些客户只是求安全,任何投资都不参与,只会把金钱长期放在一些风险低收益低的产品上,缺乏有效的理财配置。理财的真正目的是合理地安排资金,使资金保值增值,从而达到人生的收支风险的平衡。 每个客户的理财目标不同,对收益和风险的追求都有不同。银行应该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进行不同的产品分配。对于一些保守型的客户应为他们提供一些存款型、保障型为主的理财产品,而对于一些投资型的可以为其配备一些基金、外汇或信托投资型的产品。对于一些长期投资的客户可以配一些中长线产品,对于一些短期投资型的客户则要为他们配些流动性强的产品,让客户各取所需。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开发个人理财市场。 个人理财论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管理 一、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 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多为储蓄型产品。储蓄型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常常被投资者忽略,那就是流动性风险。储蓄型理财产品往往不允许投资者提前终止合同,银行理财产品要求的金额也较大,在投资者急需用钱,产品又没到期时,一旦投资者提出“提前支取”,就可能面临更大的经济损失。若遇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大幅度提高,那么,投资理财产品的客户将损失提高利率的机会收益。如果银行利息再次提高,储蓄存款客户可立即取款进行转存,选择人民币理财的投资者却不能取款,加息后高于理财产品收益的部分就不能得到。 (二)市场风险 时下,受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限制,人民币理财产品都是以投资收益稳定的央行票据、金融债等为“卖点”,央行票据与国债一样,虽然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但并不是没有市场风险的,债券的供给量、物价指数、利率和汇率变动等都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人民币理财产品所提到的收益率基本上都是预期收益率,若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理财和管理经验,市场风险就会相应增加。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人”是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包括对人的道德、能力和一个良好的激励相容框架的实施等。按照一般的理解,银行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客户的资金量来“量身定做”确定客户的资产组合。但在很多情况下,理财业务从属于日常营销,银行基层网点“理财师”往往由一线营销人员兼任。在现行的考核体系下,为客户理财时,首先想到的是推销自己机构的产品,其次才是客户财产的增值,难以坚持投资人利益优先的基本准则。因此,常给客户造成银行不过是变了个营销方式的印象,购买愿望并不强烈。在业务指标的压力下,甚至将不适当的产品推销给客户。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法律风险 受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制约,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十分突出。我国混业经营的政策才刚刚松动,法律还禁止商业银行直接开展证券、信托业务,同时商业银行无权调整存款利率,加上金融衍生产品和场外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的对象还十分狭窄,品种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和央行票据。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大。如果不能准确界定理财产品的性质,就有可能使理财业务与信托业务、储蓄存款业务的界限不清,一旦出现法律纠纷,则面临诉讼威胁,并还会受到有关监管部门的处罚。而银行、证券、保险业务无法充分相互渗透,对银行从事综合理财业务形成较大障碍。 (五)声誉风险 所谓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操作失误,不按时履约,违反相关法律规范或其他原因,而给组织创新工具交易的机构或交易中的一方的声誉带来的不良影响。声誉风险虽然不是直接的、有形的损失,但是它会给交易组织机构及交易主体的公众形象带来很大损害,使人们对交易组织机构和交易主体失去信任,势必对其业务拓展和交易规模的扩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声誉风险这种无形损失,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转化为有形损失。 二、风险控制有效实施的外部环境构造 由于受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带来了新的风险隐患。银监会对理财业务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从风险可控不可控、成本可不可算以及充分信息披露三个方面严密防范和监控理财产品等创新业务的风险。 为进一步规范理财业务活动,促进理财业务的发展,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银监会在认真分析总结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借鉴了境外有关机构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经验,结合我国现有金融法律制度,制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于2005年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的重要标志。《办法》和《指引》的制定,对解决当前国内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完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促进理财业务在规范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办法》和《指引》既适应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银行业国际竞争的要求。业务创新是动力、防范风险是前提、规范管理是基础、外部支持是关键,这一精神贯穿在《办法》和《指引》中。《办法》和《指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意识,两条原则,三项制度”。“一个意识”是指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中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意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同于传统业务,以客户为中心和专业化服务是其精髓,商业银行从产品开发设计,到销售推介和资金运作,都要从客户的利益出发,提供专业化服务。两个原则是指“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防险并举”和“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尽责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办法》和《指引》十分重视对客户利益的保护,要求商业银行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尽责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三项制度是指“业务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办法》和《指引》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监管方法、方式和程序都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一项高利润的新兴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蕴含着潜在风险,如不高度重视,并加以防范,极有可能会产生比银行传统负债业务大得多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应秉承“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完善并举”的原则,通过界定性质、分类规范、严格风险揭示、完善内控制度等办法,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针对理财产品的特点,采用切实有效的风险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理方法,建立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行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形成风险管理部门、个人金融部门和理财中心各有侧重、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风险管理架构。 (二)完善风险转移和规避的技术手段 在理财产品的研发阶段,商业银行应根据潜在客户分布,对相关理财产品的销售规模和资金成本进行测算。对于理财资金和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进行合理规划,并根据对市场变化的预测分析,采用合理的方法计算各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和投资收益率。商业银行不得销售风险加权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零或负值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如果只限于固定利率债券(票据),或者虽不是固定利率但可以准确测算出到期收益率的投资工具(如零息债券、外汇理财资金的打包销售等),商业银行应当对可能产生的期限错配风险进行测算与评估。在缺乏充分的期限错配风险对冲手段或转移工具的情况下,相关理财产品应当与相应的投资组合在规模、期限和流动性等方面相匹配。对于浮动收益型投资组合,商业银行应当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和市场价格的变化,按照股市原则对相关投资组合的价值进行适时重估。同时,应综合考虑市场供需的阶段性剧烈变动、利率调整、提前终止(如果合同中有提前终止条款)等因素对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测算出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率曲线及其可能的转移方式和幅度。对于风险投资收益曲线可能向负值变动,或者风险加权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零或负值的理财产品,应当在合同中设置终止条款,尽可能减少银行与客户的损失。 (三)建立银行内部监督审核机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个人理财业务管理部门内部调查和审计部门独立审计两个层面的内部监督机制,并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独立的风险评估报告,定期召集相关人员对个人理财顾问服务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评估。个人理财业务管理部门的内部调查监督,应在审查个人理财顾问服务的相关记录、合同和其他材料等基础上,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错误销售和不当销售情况。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个人理财顾问服务的业务审计,应制定审计规范,并保证审计活动的独立性。 (四)建立理财业务统计分析报告制度 商业银行应当对其所开展的理财业务,尤其是理财产品,建立相关信息的统计与监测制度和机制,就理财业务的总体情况、理财产品的销售情况、投资组合设计及投资情况、理财产品的终止和收益分配等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理财业务的管理部门应及时将有关统计报告或报表,以及相关法律诉讼情况和其他重大事项,报告银行高级管理层。同时,商业银行也应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及时报送有关报表、资料。 (五)培养优秀的理财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能力不足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最大障碍之一,也是银行风险管理最深刻的隐患之一,其导致的操作风险、信誉风险等将时时刻刻影响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银行应该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同时,积极建设一支长期稳定的能力全面的个人理财业务团队。首先,建立健全个人理财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管理制度,有关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理财服务;其次,银行应坚持对从业人员开展适时的继续培训,并对其业务水平及服务进行跟踪评价,将现有的长期分业经营产生的大量银行专业化人才培养成为具有综合金融理论和财务分析知识以及市场分析能力和投资技巧,并且具备职业道德和操守的全面复合型理财专家。 个人理财论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界定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诸多不规范的现象,有些银行甚至以个人理财业务之名行高息揽储之实。有鉴于此,2005年1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办法和指引秉着“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完善并举”的监管原则,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和规范。此外,2006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代居民个人进行境外理财的活动给予了规范。至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规范依据和保障。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和分类。根据《办法》,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的不同,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前者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管理和运用资金,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后者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风险与收益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的方式承担。而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 (二)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严格限定。在《办法》出台之前,关于是否允许商业银行提供保证收益理财计划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很多人担心商业银行会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把它作为一种高息揽储和规模扩张的工具,变相突破国家利率管制,进行不公平竞争。《办法》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承认,但为防止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变相高息揽储,《办法》明确规定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或相关产品中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商业银行不得承诺或变相承诺除保证收益以外的任何可获得利益;商业银行使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附加条件所产生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此外,银监会对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 (三)综合理财服务的准入起点。为保证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综合分析所销售的投资产品可能对客户产生的影响,确定不同投资产品或理财计划的销售起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人民币应在5万元以上,外币应在5千美元(或等值外币)以上;其他理财计划和投资产品的销售起点金额应不低于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并依据潜在客户群的风险认识和承受能力确定。由此可知,《指引》提高了理财业务准入的门槛,这将使很大一部分中小投资者退出该市场,而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将会成为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主力军。由此,个人理财产品结构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面临多重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很可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法律风险单独列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之一。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范,我国《办法》和《指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内容之一。如《办法》三十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个人理财业务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如下的法律风险: 1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办法》和《指引》分别规定了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时必须履行相应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义务,否则将可能会遭到客户的索赔请求并受到银监会的处罚。如商业银行利用理财顾问服务向客户推介投资产品时,理财计划的宣传和介绍材料应包含对产品风险的揭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客户揭示相关风险,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按照要求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如个人理财顾问服务中风险提示应设计客户确认栏和签字栏,由客户抄录确认栏的语句进而签名;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的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是高风险投资产品,您的本金可能会因市场变动而蒙受重大损失,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 2宣传和销售中的法律风险。我国对商业银行宣传和销售理财计划或产品的活动提出了一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予以遵守,否则将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如商业银行不得销售未经批准的理财计划或产品,也不得将一般储蓄存款产品单独当作理财计划销售或者将理财计划与本行储蓄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理财业务人员和一般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应有明确的界限;对于市场风险较大的投资产品,特别是与衍生交易相关的投资产品,商业银行不得主动向无相关交易经验或经评估不宜购买该产品的客户推介或销售。 3证据保留的法律风险。《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未保存有关客户评估记录和相关资料的,不能证明理财计划或产品的销售符合客户利益原则,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承担责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出现诉讼情形,商业银行应当承担举证的责任来证明自身理财计划或产品销售的正确性。因此,商业银行应妥善保存完备的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记录,为以后可能产生的诉讼提供全面有力的证据。此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当与客户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或根据业务需要签署客户授权委托书和其他必须的法律文件,并妥善保管相关合同和各类授权文件,使合同文本能够齐全。 4金融分业格局下的法律风险。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对混业经营已显现出认可的趋向,但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商业银行不得开展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往往也只能将客户的资金投向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融资工具。然而,成熟的理财产品无一不和资本市场相连,随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能够获得比较优势,必然会积极为客户的资金寻找更多利于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这会导致商业银行在现行分业格局下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 5代客境外理财违反投资所在地法律法规的风险。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受境内居民个人的委托可以以客户的资金在境外进行规定的金融产品投资的经营活动。这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境外理财业务时不仅应该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国家外汇管理及行业规定,而且还必须知晓且严格依照投资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来开展投资活动,否则将会面临违反投资所在地规范的法律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新业务,其法律风险的产生必然会有一定的端由,只有认清成因,追根溯源,才能真正找到解决此问题的良策。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有规定虽然出台的比较及时,但随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势必将涌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来加以明确。且仅就我国目前的规定来看,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有些问题仍处于法律规制的空白状态。例如我国现将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界定为委托关系,但这种界定十分牵强,模糊和回避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属于信托范畴的实质,这种法律界定和现实业务运作的冲突必将难免法律风险的发生。再有,我国虽然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认可,但商业银行一旦破产,在破产清算中个人理财产品将处于何种清偿顺序,《办法》和《指引》都没有予以提及。另外,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获得资格的情况下可以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且实际中复杂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般也都会涉及该类交易,而金融衍生品往往具备“理财”的内涵,因为它也承担类似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的功能,由此导致的情形是个人理财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出现监管法规上的“交集”,商业银行对在判断适用何种法规及相应程序上存在困难。 (二)金融分业体制滞后于金融业务创新的整体趋势。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繁荣是以其本国金融混业的现实背景作为支撑的。由于西方国家放宽金融管制、实行混业经营,他们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推出的理财产品可谓花样繁多,无论是证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还是保险业务、基金业务,只要客户有需求,银行统统可以代为,可以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实现了个人理财业务投资领域多元化和服务全能化,体现出“理财”的真正要旨。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原则,这种分业经营的格局使金融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竞争和效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拓展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许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理财品种无法开办,最终导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理财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受到制约和束缚。 (三)银行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可以说是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由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兴起较晚,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其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没有得到系统完善的建立。例如商业银行制定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操作依据等不够完备、存在疏漏,有些甚至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和矛盾;银行法律部门的工作职责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地位和功能往往被定位于事后风险化解上,事前防范风险的作用被忽视;银行高层领导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给予重视;业务人员的法律素质低下,为了稳住客户,有些业务人员往往明知道应该办理哪些法律手续,却为了行客户“方便”而使银行承担法律手续不健全的危险等等。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对策 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我们认为可以从其外部法制环境和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两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法制环境 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填补其存在的法律空白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控制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定位问题,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注重对个人理财业务监管的基础上重视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调整,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面对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和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的现实发展趋势,我国应加紧立法,扫清“灰色区域”,进而构建出个人理财业务完整的外部法制框架。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内控机制建设 内控机制的完善与否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倘若商业银行不自我约束,那么再完善的法律都将失去应有之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更是无从谈起。 1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点制定详细的规章和制度,尤其是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并且,针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还要不断完善业务规章、健全操作程序。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银行内部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首先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结合国家法律的调整对已有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进行必要的修改。 2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首先从银行高层管理者就要树立把法律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的管理态度,将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放在第一位,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确保个人理财业务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对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定期法律培训,并且以一定的考核机制和惩戒机制来加以保障,使其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操作”的工作理念。 3重视银行法律部门“事前防范”职能的发挥。应正视法律部门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将法律部门的工作重心由风险的“事后救济”向“事前防范”过渡,使法律部门的工作与业务部门的经营紧密结合,从而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具体到法律部门应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的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工作:首先,订立个人理财业务合同、文书范本。合同和文书范本可以使业务操作规范进行,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要建立个人理财业务的合同文本管理制度,其法律部门应在遵守国家法律和本行规章的前提下,通过梳理和研究个人理财业务的常用合同,订立、完善并推广使用标准的合同文本,同时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来进行调整和修订。其次,加大审查力度。法律部门应严格根据已有的法律事务审查制度,认真完成行内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事务审查工作。法律部门在审查中如果发现风险点,应及时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提供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法律指导意见。第三,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档案。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档案库,积累业务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同时也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些今后需要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加强关注的问题。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研究 1办公自动化的作用和意义 (1)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提供媒介; (2)提升信息的快速相应能力; (3)能够更加准确和科学的帮助用户进行决策; (4)节省办公费用。 2系统组成 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包含5个模块分别为: (1)个人事务处理系统。其包含待办事项、电子邮件、个人文档、个人通讯录以及日程安排。 (2)日常办公系统。其包括了文件发放管理、文件接收管理、报告管理、领导监督、通知管理、会议管理以及档案管理。 (3)资源管理。这一项中包含的内同比较少,只有资源中心、车辆管理进而会议室管理三方面。 (4)专业文件管理。专业文件管理包括:设备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综合系统其它模块的合成。 (5)系统管理。这一模块是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最后一项,其包含的是更多的管理,比如:用户管理、部门管理、授权管理、备份管理等。以上五个模块主要构成成了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其功能要比传统的现代化办公系统强大的多,这一系统的应用使信息化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极大地简化了办公步骤与方法,提升了工作效率。 3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3.1系统实用性 在设计开发计算机网络办公操作系统时必须要考虑系统的实用性,将管理信息作为主体,面向办公单位的日常的信息处理,面向领导的管理决策,面向信息化社会服务,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最终实现无纸化的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此同时,设计的系统操作起来应该简单、方便,工作人员能够轻松上手使用。 3.2具备安全可靠 设计系统应该进行分类授权,设置权限,运用自动存储控制等技术来确保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利用RAID技术和备份技术,保证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可靠。在信息文件的传递过程中,对每一次的改动都应该记录下来,等文件正式确定后,要和正文一起归档。 3.3确保技术 应该使用基于Browser/Server的三层结构,客户端与数据进行连接的时候必须通过中间事务层,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又能提升处理事务的效率。中间事务层主要实现了系统的功能,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性能,降低了系统开发、维护成本,使系统操作起来更加的便捷。客户端将浏览器作为操作端,既保证了自动化办公系统的通用性,又不用对客户端进行维护。 3.4系统的可维护性 在系统中使用中间事务层这类的服务构架,使系统能够依据应用需求的改变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更加便捷对系统进行扩展与升级,能够根据用户自己的需要来设置工作流程以及文件信息的传递的格式,确保系统拥有更高的实用性。 4技术的实现 4.1三层结构 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标准的中间件接口,只有这样的接口才能为插件的研发提供标准接口。因为各个平台的模块的接口使用的是中间件,所以工作人员在使用的时候不需要将原本应用进行大范围的改动,就可以融入到OA平台中工作,表现出了自动化办公系统拥有非常好的兼容性。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使用WEB技术与中间件技术,符合了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此同时,使用这些技术也使系统具有更加优秀的性能。 4.2自定义技术 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定义公文格式与工作表格,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我设计,这不但简化了系统的维护,还摆脱了对开发商的依赖,提升了系统的通用性,这一特性赋予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更加顽强的生命力。系统的修改编辑界面也直接与office办公软件相连接,更突出了系统的通用性。 4.3安全机制 OA系统是利用信息交换的平台与数据的存储平台当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后台,中间层则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WEB是系统的前台应用的三层次结构。这个系统的后台拥有信息交换平与数据库双向的安全性。信息交换平台的安全等级为C级。数据库也拥有独自的安全机制,它针对用户的权限与密码制定了限制,阻止非规定用户进入。除此之外,OA系统本身也拥有一套完善的用户和权限管理系统,在不同的模块上设置不同的管理员与权限,可以给特定用户有限的权限,这样的安全设置既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又使系统操作更加的灵活,方便信息的传输与管理。 5总结 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帮助工作人员使用先进的办公设备和优秀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使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更加快速、便捷。它的使用与推广不但能简化信息化办公的步骤与工作,还会为企业或单位节省开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杨丽坤单位:衡水学院分院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谈选煤厂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的意义 建立开放性的软件平台和接口。应用软件采用“组态”方式编制,能够在较少的软件改造工作情况下,完成扩充后较好的系统功能[2]。 系统操作控制的模式和方法 配煤控制装置系统中的操作模式(1)现场开停车:在人工操作装车室操作柜上的操作按钮,通过中间继电器、接触器等对给煤机、输送带等进行直接操作。经过工控机和PLC对装车设备进行开停车操作。(2)自动集控开停车:在配煤设备与参数预先设置条件下,工控机经过PLC自动对装车设备进行开停车的操作[3]。 配煤控制系统的应用方法(1)应研究装车输送带上的煤流量,确保装车速度和防止过载。(2)避免有的仓空、则有的是仓满从而影响生产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3)各煤种配置在称重装置时,要进行煤量配比补偿调节,减小系统滞后,防范煤流量变化造成的灰分波动。(4)配煤技术人员要通过配煤参数设定界面,向计算机录入相关参数。(5)计算机自动设置有关计算参数和配煤策略。(6)计算机给出配煤策略和参数后,配煤技术人员要对其进行评定,然后,进行修正、调整与确认[4]。 计算机自动化配煤装车系统的功能 整个系统要实现的功能(1)装车设备开、停及保护的集中控制;(2)通过配煤控制系统,实现装车配煤设备的自动开、停及闭锁控制,并可实现手动操作与系统自动操作的集中切换;(3)控制室要进行配煤参数设定及配煤策略计算,并可通过配煤系统实现手动和自动配煤,也可通过现场控制柜对变频器直接进行操作;(4)利用灰分仪、料位计、皮带秤等检测到的数据,系统可实现基于在线灰分闭环控制的自动配煤装车;(5)结合各种传感器设备实现对配煤装车过程中传送带的保护。 自动配煤控制室上位机要实现的功能(1)监测和显示各设备运行状态;(2)监测和显示灰分仪的瞬时和累计的灰分和发热量;监测和显示核子秤的瞬时称重和累计称重;(3)实时显示变频器工作频率;(4)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实现各设备启停车;(5)设定变频器频率及配煤控制方式选择;(6)给定配煤煤种及设定配煤产品目标灰分;(7)实时显示设备故障并给出声光报警信号,同时通过下位机PLC闭锁流程中的有关设备[5];(8)记录各项配煤参数的历史记录。 结束语 选煤厂计算机自动化配煤装车系统与传统人工手动作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系统结构科学合理,其模式和方法先进有效,可发挥应有的功能。通过一些选煤厂自动配煤系统实施实践表明,增加了选煤厂配煤的品种,提高了选煤生产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确保了选煤质量,此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在同类选煤厂推广应用。 作者:权明伍单位: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论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自动化管理 【摘要】当今时代,社会科学在不断地进步,人类已经逐渐的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信息化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的接受。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也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重视,这也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采取自动化管理可以促进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专业性,可以保证计算机软件项目的顺利进行。本文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以及自动化管理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计算机项目;软件工程;自动化管理 1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分析 1.1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 计算机软件包含的内容十分庞大,计算机软件在研发过程中也比较复杂,所以,计算机软件行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设计师、研制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计算机软件工程行业对于研发人员也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可以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规范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良好的组织与交流能力。近几年,我国的软件项目不断地发展,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地增加,计算机软件工程行业接触的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计算机软件的主体结构、计算机软件的管理项目、计算机软件的分析目标、软件需求工程、软件质量监管和技术测试、开发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等等。计算机软件行业主要通过先进的科学设备和工程化的管理方法,对从事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开发、设计、分析、管理人员进行高级管理。 1.2计算机软件项目的特点分析 计算机软件工程系统的内容较复杂,一种语言对应的一种数据库,包括数据化工程,图像的处理与图像的识别模式,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安全模式,计算机系统的整体分布模式。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主要依靠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数据模型构成。计算机软件开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是一个虚拟的工程项目,可以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和模型理论来检查计算机软件的标准,无法真实的体验到计算机软件的可视性。计算机软件另一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多样性,计算机软件的内容比较复杂,开发过程中会应用到计算机行业不同的知识和结构,所以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规范和实施原则。这也就使计算机软件工程在开发过程中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计算机软件工程系统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计算机软件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开发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数据也比较庞大,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无法保障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这也就造成计算机软件工程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2自动化管理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2.1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数据管理 将自动化工程应用到计算机软件的数据管理中去,需要计算机软件从业人员对工程项目的系统数据进行跟踪调查和实时分析,将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系统数据跟踪备份,避免数据的丢失和遗漏。备份之后可以根据相应的数据显示的结果进行修改和调整,使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尽量减少失误。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软件工程采用云备份的方式进行存储和保存,云备份方式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备份和存储方式。云备份的存储路径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存储方式比较简便,使用云备份进行软件项目的自动化存储,当软件中的数据发生丢失和遗漏时,可以采用一键恢复的功能进行恢复,将丢失和遗漏的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和归纳。提高了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为计算机软件项目工程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保障。 2.2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设备管理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过程中,设备的自动化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对使用的设备有严格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操作人员要对设备周围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经过测试发现,噪音、灰尘、磁场都会对计算机软件项目的设备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磁场紊乱,数据不真实。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使用设备进行自动化监控,可以将设备周围的噪音降到最低,使设备不受周围磁场的干扰,保证计算机软件项目工程可以正常有序的进行。保证使用中的设备和计算机软件系统可以不发生冲突,在自动监控过程中,还应该对计算机软件的系统数据进行实时记录,使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体现出来的数据来研究计算机软件工程与计算机设备是否兼容,计算机软件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过数据进行研究之后,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的可行性分析,一旦发现计算机软件项目不具有可行性,应该及时的调整计算机系统设备和程序,使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和使用设备可以保持一定的兼容性。对计算机软件项目的自动化设备管理,可以为操作人员节省时间,避免因为软件和设备的冲突导致操作人员过多的浪费时间,可以提高计算机软件项目开发的工作效率。 2.3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测试管理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自动化设备管理和自动化数据管理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环节,而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测试管理是最终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对计算机软件项目进行测试和检验,可以发现计算机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并且及时的修补和完善,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二次返工。计算机软件项目工程的自动化测试管理是把控计算机软件开发整体质量的重要环节。对整个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进行自动化测试管理,可以尽量减少在基础环节中出现的错误,避免因为设备和数据的原因造成的误差,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出现失误。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进行自动化检测管理,可以准确的判断出误差的详细位置,节省了时间和人员,可以明显的减少工作人员的失误率,还可以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4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安全管理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是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人员、检测人员和使用人员都应该遵守相应的制度进行保密安全管理。同时,在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数据使用和设备使用的过程中,也应该签署保密协议,保证计算机软件的核心内容不外漏,这也就要求计算机的使用人员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系统可以进行实时的监控,实时监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会对人员造成严重的浪费,所以,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进行自动化安全管理可以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使用者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对计算机软件项目工程进行自动化安全管理,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出现数据异常时,自动化管理设备可以进行实时的监控,记录下数据的准确变化,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后期的登记和调整。自动化安全管理可以避免人工记录过程中的数据丢、数据遗漏和数据不准确,导致后期操作无法正常运行。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进行自动化安全管理,可以保证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准确性。 3小结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是整个系统管理的核心内容,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进行自动化管理,可以防止数据丢失、数据遗漏,为操作人员节省时间,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是将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中的准确性,保证计算机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 作者:王润芳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探究 【摘要】在现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贯穿整个办公室自动化的众多环节,为相关校园内的发展起到重要重要推动作用,但就目前我国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现状而言,仍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就办公自动化环境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不足予以阐述,进而提出相应的办公室计算机应用的几点策略。旨在推动我国教育方面办公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问题;应用;策略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各校园内广泛应用,进而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全面发展。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指在办公室中构建完善的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并由教职员工完成对其进行维护、更新、收集等工作,从而对办公室的各项工作环节予以有效连接,这对有效提高校园内工作效率、促进校园内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办公自动化环境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不足 1.1教职员工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的校园大部分为中小型校园,由于中小型学校园内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等现象,在其招聘职工的过程中,为节约学校财政支出,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低。因此,大部分教职员工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这样的情况不但导致计算机功能发挥受限,也使实际工作量增大,校园内办公自动化难以全面实施。同时,有些教职员工的道德素养也有所欠缺,致使校园内部文件流失,对校园内的发展产生严重不良影响[1]。 1.2办公室缺乏科学管理制度 在校园内实现办公自动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充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也要求校园内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其做保障。但我国大部分校园内对办公自动化重视度不够,校园内对计算机的运用和管理基本流于形式化,这不仅对制约了校园内对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校园内效益的提高[2]。1.3办公室工作环境差办公自动化对于工作环境有一定要求,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保证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得以充分运用,但就大部分学校而言,其对计算机技术认识不足,导致办公自动化应用的环境较差,校园内工作效率也随之下降[3]。 二、办公自动化环境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2.1提高教职员工素养 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办公自动化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应用中,教职员工良好的工作素质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核心。提高教职员工的的整体素质,校园内可以采取定期培训的形式,加强教职员工对计算机办公技术的掌握,对办公软件和系统全面且细致的掌握。另外,校园内还可以高薪聘请专业的计算机教职员工,这些专业人员可以带领其他的教职员工中一起努力,为校园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校园内效益[4]。 2.2强化办公室管理制度 在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办公自动化的过程中,教职员工应当对计算机技术进行行之有效的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管理制度,让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运行中有据可依。校园内要根据计算机的应用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考虑办公自动化的构建制度,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和功能得以最大化的发挥。另外,校园内还可以结合一下国外的先进技术、工作经验和管理制度,以为更好地强化办公室的管理制度[5]。 2.3改善办公室运行环境 想要高效地发展校园内的经济效益,就要先构建良好的办公自动化运行条件。校园内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情况,在办公自动化的系统中,适当的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这样可以对办公自动化在运行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检查,为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创造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根据校园内的时机情况提出了一下建议性的意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方向和机遇,因此,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下,校园内应当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利用,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利用多元化的形式,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办公自动化体系,在有效提高校园内发展的同时也更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贾宁 单位:日照市卫生学校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计算机信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化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多种领域,特别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办公自动化的环境。本文主要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自动化的概念出发,简单阐述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特点,预测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办公自动化;具体应用;发展特点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技术也被逐步应用在社会的多个领域。基于网络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逐渐被企事业单位在工作中所应用,使得办公信息处理的模式得到改变,办公自动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办公中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不仅能够完善管理结构,而且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办公效率,使得管理更加流畅,同时还可以实现较快的决策。 1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概念简析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指集信息的获取、输送、检测、处理、分析、使用等为一体的技术,其主要作用是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多种技术结合而成,因此,也被称为“现代信息技术”或“信息和通信技术”。办公自动化,即OfficeAutomation,简称OA,是一种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单位的办公工作结合起来的工作方式。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单位的办公工作逐步物化于各种设备和软硬件中,这种由办公人员和办公设备、软硬件等构成的人机处理系统,被称为办公自动化系统。这里需要着重指出,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时,必须具备人和相应的机器设备,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办公自动化的概念范围非常广泛,凡是在办公过程中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均可纳入办公自动化,因此,它也是当代应用最广的一类应用。近年来,随着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完善,办公自动化在电子邮件系统,远程会议系统,高密度电子文件,多媒体综合信息处理等方面都有许多新进展。 2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办公工作中,适当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能够降低工作强度,改善办公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因功能不同,可以满足办公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其在办公自动化中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字处理 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文字处理的效率,从而促进办公效率的提升。文字处理是办公系统当中较为基础性的内容,因此,计算机文字处理被认为是办公自动化中的基础功能之一。目前,在企事业单位较为普及的文字处理软件有微软公司的WORD、金山公司的WPSOffice等,它们都是基于WINDOWS平台的文字处理软件,能够进行文字编辑、文章排版、文档合并、文档打印等操作,不仅能够对文件进行管理,还能够将数据、文字和图片结合,进行多项命令的执行,从而实现办公工作的高效化和高质化。 2.2图文制作 图文制作是办公自动化中使用较多的一项功能,指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办公中需要用到一些数据或者是文字性的东西放到幻灯片的格式当中,并在其中插入一些图片、音频等,然后将其通过屏幕演示出来。这类软件较为普及的有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金山公司的WPSOffice套件中的WPS演示、苹果公司的Keynote等。通过这类软件,我们可以制作直接通过计算机屏幕或投影仪播放的文件,这种文件图文并茂,能较为清晰地阐述个人观点,使别人更加容易理解的辅助工具。这种技术能够让信息更加直观化和清晰化。 2.3表格处理 制作表格、填写报表是目前企事业单位办公较为常见的工作之一。利用表格处理软件,可以方便地完成表格的制作、填写、编辑、处理等操作。常用的表格处理软件有微软公司的Excel、金山公司的WPS等。Excel能够方便的对数据进行一些函数运算,比如求和、连乘等,能够较为快捷地实现数据的统计、分析,极大地简化了表格处理的强度,提高办公效率。 2.4数据处理 在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基础上,企事业单位逐步将数据管理、分析和应用纳入办公的重点工作。数据管理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撷取、加工、分析、存取以及传输等。目前的数据库系统可以实现联机实时处理,分布处理批处理等功能,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小,为实现精准办公提供了数据支持。随着计算机网络用户数量的增长,每天要产生上万亿GB的数据,大数据的处理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 2.5多媒体处理 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可以有效地实现图像、视频和语音处理功能。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可以对图像进行编辑设计,将原图片调整为所需图片,也可以用扫描仪等设备,将纸质文件转化为数据文件。通过视频处理软件,如WindowsMovieMaker、AdobePremiere、会声会影等,能够方便地实现视频制作、剪辑、合成等操作,将原本比较陌生的视频剪辑变为操作建议、方便易学的普通技能。通过这类软件,人们可以制作单位的宣传视频或产品介绍视频等。 2.6网络通信 网络通信技术是目前办公室自动化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技术,指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图形、文字或其他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等,使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的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宽带网络技术等。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原来的办公交流形式,使得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不同地点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多环境下的交流。除了传统的音频传输,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源也可以实现传输,使得信息传输的内容更加具体,从而实现办公的畅通高效快捷。 3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引领办公自动化逐步朝着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已经逐步实现了无线办公的环境,而网络视频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办公自动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虽然我们很难对未来的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有一个准确的预测,但根据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3.1办公环境不再受约束 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发展,让基于网络的通讯方式迅速在办公领域兴起。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实现的通讯方式,比如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等,在技术上实现了飞跃。固定办公地点的概念已不复存在,人们在饭店、商场、广场、咖啡馆、机场等地可以轻松地实现移动办公。无线网络覆盖区域的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办公的效率。 3.2视频技术被大量应用 视频技术的发展,让动态图像传输变得更加容易,网络视频等诸如此类的应用在办公自动化中得到了快速的推广。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携带的摄像头,人们能够轻松地进行交流、布置工作、展开讨论等。网络视频会议技术可以实现点对点通信,同一传输线路上可以承载多种媒体信息,实现多点实时交互通信,可以让不同地点的与会的活动情况、会议内容等展现在各个分会场。因此,网络视频会议也将会成为办公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3工作程序更加简洁 目前各类的办公软件,包括利用网络的远程办公软件,提供了非常多的工程,使用起来简单快捷,极大地简化了办公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电子文件在网络中传输,比纸质文件的传送效率要高得多,通过网络,还可以即时传输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而且,利用办公软件,可以实现对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不仅可以使之得到长期保存,而且不占用任何的空间。 4结语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地提升了办公的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资源,提升了经效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会实现更多的功能,满足办公自动化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者:徐艳 单位:江苏省职业介绍中心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办公室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办公自动化能够给办公部门带来许多工作上的便利,办公室要不断的加强对于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了解办公自动化的相关功能特点,提高办公效率,促进智能化办公操作,整体提高相关部门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信息的有效性传播。有选择性的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到办公自动化的中去。本文就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办公展开探讨。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智能化办公;计算机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提高和大范围的应用,各个生产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步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到办公室自动化中有力的提高了办公效率和综合竞争力。为了平衡管理有效的提高部门的办事效率必须不断的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办公室自动化这一应用进行思考。 1办公自动化现状 办公自动化是对于办公系统的简称。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快办公处理效率,将一些繁杂的工作程序进行相关的机械操作,缓解人力压力,提高办公效率。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在现代化快节奏信息高速化发展下的信息压力,迅速有力的传达相关信息,便于信息的大数据融合和查询。 2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办公室自动化带来的便捷 2.1提高了管理效力 办公地点不再局限,实现了多地办公,只要有互联网哪里都能够办公。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有效读取和处理,提高了办公效率。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了解到相关的政府政策与行业有关的最新信息及时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推动企业的发展。高层管理人员更好的进行信息决策,有利于公司企业的整体性决策管理。更好的利用时间进行办公,高速的信息传播,各部门可以及时的收到相关文件和通知,提高时间利用率。 2.2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 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办公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相关的办公平台将更加有利于部门成员进行工作交流,提高团体协作性,更高效进行办公。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也意味这掌握了先机,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3扩大信息储备空间 传统的办公模式的资料形式一直都是纸质资料,这种保存方式比较容易遗失且保存的容量较小且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纸质资料的保存难度较高且查找也不方便。而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办公中则大大的扩大了办公信息储备空间。资料的保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纸质变为电子信息数据,储备的空间也急剧加大,更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查询。相关部门可以将数据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各部门将信息数据相互整合组合成巨大的工作数据库。而随着信息不断的数据化,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保管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需要保证数据安全,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 2.4降低成本 有利于办公成本的降低。在传统的办公中,办公人员间一般是通过电话进行交流,这样无形间增加了办公成本。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电子通讯技术进行交流,例如,电子邮件、微信、论坛等网络信息传播方式。 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3.1不断提升办公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扩张,用户使用办公系统时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和数据。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需要不断的提升办公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利用一些新型的办公软件进行信息处理,将智能的信息软件进一步融入到办公自动化中,使办公软件可以智能地处理一些分析工作,继而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于此同时对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库,学习新的办公软件操作技巧,提高工作效率。下面对公司运用ERP系统开展办公自动化进行简单的举例。我国南部的某公司在运用过程中,组织架构比较简单,集权式管理现象比较严重,公司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定的停滞。之后,公司在决定引进ERP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在使用的初期,由于对ERP的不熟悉,走了一些弯路,不过总体来说算是成功上线。接下来公司决定加大对ERP项目的投入使用,聘请有关专家对ERP的使用进行系统的培训,从公司的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齐心协力,最终完善了系统的管理,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了40%左右。由此可见,当信息技术很好的融入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之后,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都可以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3.2无线化趋势加强 现在办公系统的无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随着4G无线技术的发展,对于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进一步的放宽,整个办公自动化技术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公人员都可以加入到办公中,成为了最新型的办公形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迎来5G无线技术的发展。 3.3信息技术影像化 如今视频的录制和压缩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信息技术影像化在办公中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首先,资料的影像化可以加深工作人员对于资料内容的记忆、掌握,对于客户可以达到更好地介绍和宣传作用。其次,影像化在视频会议上具有更好地应用,随着部门运转节奏的加快,所需开的会议也来越多。通过影像化,实现了与会者在不同地点的参会可能,并且可以将会场环境全面地收录,对于与会人员的想法形成清晰的表达。减少了与会者可能发生在交通上的时间和费用,大大地提升了整个办公系统的运行效率。 3.4办公系统差异化的出现 随着信息技术在办公化的蓬勃发展,办公系统的差异化现象也随之出现。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不同,工作环境不同,所以对于办公系统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以前的办公软件中,差异化现象并不明显,很多部门采用办公软件后,发现只需要其中一部分的功能能够满足办公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办公资源的浪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办公软件都实行了需求化定制,即根据办公环境和具体的客观环境制定出满足公共需求的软件,这也是未来办公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3.5协同化发展 办公软件的数量越来越多,用户计算机中的软件也在为软件公司抢占用户,那么过多的办公软件鱼龙混杂,不但不会提高用户的办公效率,反而会污染办公环境。所以,未来的办公自动化将会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不同的软件的分门别类,综合管理,最终形成一个集成系统,使其功能可以相辅相成,协同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4结论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办公自动化将高效的提升办公效率。对于部门与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有着较大的帮助。要不断的加强对于办公自动化应用的重视程度,通过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的结合更好的提升企业在数据时代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张玉霞 单位:黑龙江省北安市妇幼保健院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而且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然成为办公自动化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办公室是为人们提供办公的场所,办公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工作效率的高低,对此通过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的探讨与研究,提高其使用效率,为人们创设高质量的办公环境。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办公自动化;探讨;研究 伴随着科技发展浪潮的不断推进,计算机等新兴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得到大力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加快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近些年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各大企业中的客户已不再单单是同城客户或者是全国客户,而是逐渐发展到了国外一些知名企业中,这使得企业的运营模式与工作方式表现出了动态化与分散性的特征。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工作思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是企业首选,也是增强工作成效性的关键所在。 1信息技术与办公自动化 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的技术,信息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它是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也被称作现代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也随此应运而生,办公自动化是通过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融合后而形成的综合体。借助现代高科技将真实的办公场景呈现在计算机设备上,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全权负责。要想实现办公自动化,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配备专业的人员;二是现代化设备。在设备的配备上一定要齐全,满足办公所需。纵观现在各大企业的办公条件,不难发现大都是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过全程指导后开展相应的工作。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功能 2.1扩大和优化办公的区域环境 传统的办公室工作大都是工作人员准点上班,完成一天的工作,到下班时间陆续离开,对于一些身体残疾但却具备高技能的人才或者是孕妇来说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在应聘中会被企业无情地拒绝,但企业同时也损失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再加之若赶上加班时,员工不得不待在办公室而不能回到家中进行工作,这种情况会使得很多员工产生烦躁心理,工作成效性可想而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办公方式将变得更加灵活,工作人员不用每天按时上下班,而可借助计算机将所需完成的工作随时随地完成,不受地域、时间的制约。这种办公自动化模式也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成效性,各部门信息之间的传递也能在第一时间实现,大大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与精力。 2.2增强办公信息运用的实效性 处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对于企业来说效率就是金钱,知识信息就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办公方面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帮助企业领导作出科学的判断。办公自动化近些年来受到了很多企业青睐,它可大大增强工作的成效性。网络如今已然变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借助网络这一媒介,企业领导可随时随地了解当前对于该行业国内外方面的现状,并及时了解员工多样化的需求。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借助计算机软件办公系统查询相关有用的资源,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3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 传统的办公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发展历程中所留下的资料信息采取纸质保存的方式,但在后期需要使用时查找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有的由于保管不当造成丢失等现象,给后期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可将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中进行保存,当有需要时相关人员可直接点击查询寻找有用的资源。而且公司在正常运行中原有资料的保存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4尽可能地降低办公成本的输出 企业在办公过程中,各部门之间是紧密配合的,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若采取传统的方式某部门的人员要与其他部门的人员相联系的话要走入该部门进行交谈,这样既耗费时间,又会降低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无须在跑动,而只需通过邮件等方式实现及时地交流,对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做好协调,这样做一方面可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节省一定的办公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通过办公软件的应用也可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降低工作中失误现象的发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3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3.1办公自动化中的Web2.0技术 处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这种新背景下对办公模式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潮流,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基于信息处理技术的Web2.0软件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化的办公环境中,与传统模式存在差异,Web2.0软件已升级成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交流平台,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现在的Web2.0应用软件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交流平台,而且也拉近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让业务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普遍。此外,Web2.0软件还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因此可实现用户繁杂的请求,使得办公自动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3.2办公自动化中的B/S型结构 办公自动化中的B/S型结构也被叫作B/S模式,它是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下逐渐兴起的。B/S模式的前身是C/S模式,后经过不断扩展而逐渐形成的。B/S模式一般由三层体系结构的C/S模式组成,首层的C/S模式是接口,它的作用是将用户与整个系统进行有效连接,借助相应的程度实现某种功能。第二层是后台的Web服务器,它的功能是按照首层所传递来的信息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与处理后进行自动回复,并将处理的最终结果通过代码传递到接口端浏览器的用户处。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它的功能是实现数据的即时保存与应用,数据库服务器与Web服务器相结合工作,数据库服务器能够从不同Web服务器上所接收来的指令进行有效处理后得以整合。在这种B/S型结构下,人们可借助IE等浏览页面进行办公。操作者可通过相关浏览器发送请求,服务器会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后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浏览器中。B/S模式的优点列举如下:首先,可操作性强,当系统出现故障时维修也较为便捷;其次,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完全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最后该模式对设备的要求也比较低,可随时更新,满足用户的要求,受到了很多企业的应用。 4未来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4.1无线办公环境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们办公的地域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一时段、任一地点进行工作。企业的工作人员也不必每天都坐在办公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而是可以在户外、在家等其他地点都可以进行办公,这样既不会因为所处环境影响工作,也能够进一步兼顾到员工的工作与生活,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工作带给自己的愉悦。另外,利用无线网络化办公,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密,从而确保信息的安全性。这种无线办公环境已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4.2工作程序的灵活化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使信息的时效性明显提高。同时网络化传输方式也使得人们对信息的掌握及处理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发的纸质化传输方式只能传输单一的文字,而现在的电子传输既能传输文字,又能传输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5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办公自动化的效率,一方面使搜集的信息量增加,处理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也能够建立健全信息系统,使人们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的掌握信息,也能够使信息流通更加顺畅。目前,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新科技已经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办公信息处理更是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办公自动化在企业管理模式中的推广和应用,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日趋完善,为企业模式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并且也能进一步为企业获取更大的效益,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够处于不败之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办公自动化水平日益增强,其应用手段也逐渐多样化,因此,办公自动化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依赖性也将会愈发突出。 作者:李兴忠 单位:南通大学保卫处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办公自动化研究 摘要:在办公自动化中,部门要加强对办公自动化应用的重视,通过对办公自动化的了解,明确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和职能,加强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促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无线化、影像化、差异化的提升,为整个部门的有效运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提升部门效益做出保障。 关键词: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手段已经成了提高部门的运行效率,提升部门的综合竞争力的必不可缺的手段。文章将探讨信息技术融入办公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希望对于部门办公效率的提高起到帮助。 1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概述 办公自动化是办公系统自动化的简称,在学术上,办公自动化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我们通过对基本内涵的研究,总结出一个具有共同认识的概述。办公系统自动化就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办公系统中的广泛运用,将许多复杂的工作通过计算机等设备的运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低运营成本的人机系统。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的设备和机器也更加趋向于创新化、智能化和效率化等特点,这些新式的设备的有效运用,促进了管理结构的优化,平衡了管理机制的配比,有效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基本功能 2.1办公空间和时间得到了优化 在传统的办公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办公效率比较低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对办公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在空间上,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平台、数据库的建立,导致办公地点再也不用局限于某一个地方,甚至可以不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国家,办公人员同样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有效地传递信息,进行办公,这对于提升整个部门的运行效率,节约运行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办公系统平台的建立对于信息的有效交流、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发挥了重大作用,办公人员可以通过办公系统平台对于信息进行有效的了解和传递。在时间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保证信息在办公人员之间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传达,及时地收到部门下发的文件、通知等,极大地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加快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2.2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效率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更好的融合,对于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并从中筛选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大意义[2]。办公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及时地了解到与行业有关的最新信息,了解政府政策,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在部门内部的信息传递中,员工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到部门下发的文件,通过数据库查询相应的办公信息,简化了大量的查询工作。 2.3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 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中,纸质资料的保存一直作为部门资料保存的主要方式,这种形式的保存相对来说保存资料的包容性较小,保存环境要求较高,再次查询的效率较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部门在资料的保存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存储,不仅存储容量大大增加,所占的空间急剧减小,而且对于再次查询也非常方便。同时,部门将采购、销售等信息通过数据库的收集,存入自动化办公系统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通过系统获得相应的信息,这避免了纸质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损耗等现象[3]。而相应地,由于办公自动化地广泛应用,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部门要对增加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确保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安全存储和有效使用。 2.4办公成本得到了降低 在传统的办公中,部门的办公人员的交流主要通过电话或者面对面的传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部门的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相关的问题,降低了办公成本。在工作中,要加强对电子邮件、实时通讯软件、论坛等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运用,减少纸张浪费现象,节约交流成本,优化部门机制,更好地调高办公效率。 3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办公系统的智能化提升 智能化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式,在办公系统中,智能化的提升也越来越明显。由于现在信息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办公人员现在需要处理的内部数据和相应的业务数据相比以前呈现几何级数地增长。而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智能程度也越来越高,各种相应的部门行政或业务软件应运而生。这大大提升了相应工作的工作效率,但同时对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增加新型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为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做好准备。下面对公司运用ERP系统开展办公自动化进行简单的举例。我国南部的某公司在运用过程中,组织架构比较简单,集权式管理现象比较严重,公司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定的停滞。之后,公司在决定引进ERP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在使用的初期,由于对ERP的不熟悉,走了一些弯路,不过总体来说算是成功上线。接下来公司决定加大对ERP项目的投入使用,聘请有关专家对ERP的使用进行系统的培训,从公司的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齐心协力,最终完善了系统的管理,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了40%左右。由此可见,当信息技术很好的融入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之后,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都可以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3.2办公系统无线化的使用 现在办公系统的无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随着4G无线技术的发展,对于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进一步的放宽,整个办公自动化技术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公人员都可以加入到办公中,成为了最新型的办公形式。 3.3办公系统影像化的发展 如今视频的录制和压缩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信息技术影像化在办公中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首先,资料的影像化可以加深工作人员对于资料内容的记忆、掌握,对于客户可以达到更好地介绍和宣传作用。其次,影像化在视频会议上具有更好地应用,随着部门运转节奏的加快,所需开的会议也越来越多。通过影像化,实现了与会者在不同地点的参会可能,并且可以将会场环境全面地收录,对于与会人员的想法形成清晰的表达。减少了与会者可能发生在交通上的时间和费用,大大地提升了整个办公系统的运行效率。 3.4办公系统差异化的出现 随着信息技术在办公化的蓬勃发展,办公系统的差异化现象也随之出现。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不同,工作环境不同,所以对于办公系统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以前的办公软件中,差异化现象并不明显,很多部门采用办公软件后,发现只需要其中一部分的功能就能够满足办公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办公资源的浪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办公软件都实行了需求化定制,即根据办公环境和具体的客观环境制定出满足办公需求的软件,这也是未来办公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在整个部门的运行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整个部门的组织结构的改善,制度制定的合理都有很大帮助。部门要加强对办公自动化应用的重视,通过对办公自动化的了解,明确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和职能,加强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促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无线化、影像化、差异化的提升,为整个部门的有效运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提升部门效益做出保障。 作者:梁大为 单位:斯塔万格大学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运用 [摘要] 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见到计算机的“影子”。当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办公自动化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计算机处理技术的角度对办公自动化的影响和应用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信息处理;办公自动化;技术应用 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过程中实际就是产生和处理信息的技术,当前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人们所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信息和数据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化办公信息处理技术逐渐在大众推广,办公自动化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办公自动化不仅有效提升了办公的工作效率,同时对工作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平台和依据,因此,要重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1计算机处理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的关系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获取、传输、监测和处理分析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对获取信息进行控制和管理。主要是由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构成的。办公自动化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通过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结合通信科学技术让人们在进行办公活动时能使用办公现代化的技术和设施对各项办公活动进行方便快捷智能处理,是办公人员和办公技术设备共同组成的处理系统,在办公处理时必须要处理软件和硬件都齐全完好。办公自动化这项综合办公技术在发达国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而在我国的出现则相对较晚,但是经过数十年来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办公自动化从最开始只能在办公过程中扮演辅助角色提供辅助作用的办公产品向着能系统操作大型工程项目产品的方向靠拢。而随着办公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办公管理和操作决策的科学性大大提高。 2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有效扩大办公管理区域,优化办公处理环境。在传统的办公室处理工作和业务中,往往会受很多客观条件限制。比如说办公的时间、办公的空间、办公的场地条件等,这就导致了在办公室处理中难以发挥出作用,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有效改善了这种办公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样在日常处理事情和办公时就不再局限于在楼房、在房间内,可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所实现办公,这样使得办公的区域和环境得到明显优化。而且,办公人员的办公操作也不需要进行单纯的手工操作了,而是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机器操作和人工操作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人工机器办公系统,使得办公模式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这样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能使得相关单位、相关企业、相关部门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更加完善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大大提升了办公效率。在未来的日常办公管理中,办公自动化会成为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能简单及时快速地满足信息资源的检索需要。当前,信息化高度发达,在新信息时代,尽可能地了解最新社会经济动态、随时掌握最准确的数据信息能对生产营销提供判断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网络结构的四通八达能让各项信息和资源数据的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摆脱了办公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通过在办公部门建立数据信息库,对于办公的文件档案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管理,在数据信息库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存储形式像文字、声音、图像等方式进行存储。办公人员在需要信息和数据的时候就通过数据信息库进行系统检索,由于检索包含了各种存储形式,这样在进行办公信息处理的时候就可选择不同的方式和呈现的效果检索,满足不同的检索需求,在数据信息库中可查询过往的存储文件。同时,还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了解和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和动态,对于办公人员所需要的各种有效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及时得到,有利于提升办公决策的准确性,有效提高办公效效率。 3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的未来发展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画的应用也在逐步推广。通过无线网络办公的形式,能让办公更加多元化,办公设备更加便捷化,只要有无线通信数据的传输,办公人员就能实现办公,无论是在机场、酒店、公园、家中都能进行。而且,办公设备也更加先进,像平板电脑、手机等等都成为新一代办公自动化管理设备。在办公信息和数据传输上,未来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会更加快捷和迅速,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文字、声音,还包括视频、录像、实时传输等等,在文件形式上更加丰富,而且通过云语言等现代存储平台能实现永久性保存。 4结语 由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对于办公自动化的应用程度和广度都不断提高。因而,要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计算机处理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更好推动办公自动化发展,提升企业和单位工作效率。 作者:周洪 单位:淮海工学院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办公自动化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们每天面对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信息处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传递的需求,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是在信息处理技术上的改进,不仅改善了传统的办公信息处理模式,也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已经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一种办公手段。 1办公自动化的概述 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和客户已经不再局限于同一个区域,而是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了实现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营,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科技发展的依托下也应运而生。根据公司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性质可以实现工作人员之间的在线实时交流。比如召开在线工作会议、商讨公司运行方案以及安排会议进度等。办公自动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办公人员的手动操作,实现公司复杂业务信息的快速高效传达,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机系统。新型的办公自动化模式,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公司的人员档案、内部文件、业务明细等进行信息的统计处理,然后存储在公司的运营系统中,并且还可以连接复印机、打印机以及电话等办公设备,达到计算机的高速操作整合,实现公司业务的高效率完成,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主要应用技术 2.1B/S型结构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S型模式也过渡到了现代的B/S型结构。一般而言,B/S型结构的使用比较简便,对计算机设备的要求也不高,办公人员只需要安装一个相应的服务器和数据库,不需要拥有深厚计算机知识就可以进行办公操作,并且B/S型结构的运行和后期维护也较简单,比较适合办公人员的自主操作,但是这种模型结构对网络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网络突然中断,就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系统的运行。 2.2Web2.0技术的应用 Web2.0技术可以满足网络时代下信息量的快速更新,改变了传统办公的单一化模式,主要应用于现代商务模式,通过采用丰富的服务器内容为电子商务开发新的业务交流平台,改善了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实现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互动,避免由于时间、地点的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提高公司的业务洽谈率。 2.3视频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网络视频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了办公自动化的一部分,特别是办公自动化中的视频会议应用,在今后的办公模式发展中必将引领自动化的办公潮流。通过视频会议的开展,可以实现办公人员与客户的随时随地交流商讨,也可以满足员工与公司领导之间的交流互动。另外无线视频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全方位的了解道路上的车辆运行情况,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办公自动化的视频技术应用也可以降低企事业办公的资源浪费,提高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 2.4无线办公系统的应用 科技的发展在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手机经历了从E网到G网,再到2G、3G以及现在的4G网络,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发展创新更新速度之快。相应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将面临不同的改革,无线办公系统可以使人们摆脱传统的工作模式,实现工作与娱乐相结合的网络办公模式,带给企业和员工全新的工作体验,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办公自动化的无线办公模式中,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高的利益价值。 3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室的信息处理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办公室的业务大多数是各种信息资料的处理以及相关文件的传达,如果依靠传统的人工处理,将会给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但是现代的办公自动化已经可以摆脱传统的办公模式,通过将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设备与办公人员的结合,合理完成办公信息的整合与传送,不但节省了办公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办公人员的合理分配。 3.1优化办公环境 在办公自动化应用还不普遍的年代,办公室的办公业务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办公业务的及时完成,特别是时间与空间的因素,往往造成办公业务的拖拉,无法形成高效率的办公模式。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办公业务不得不结合科技的发展,形成办公模式的新改革。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摆脱了以往办公室业务工作模式的僵化现象,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办公,并且能够及时分享公司各种规定通知以及业务文件,极大的优化了现代办公环境,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办公平台,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提高工作积极性。 3.2提高办公效率 信息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促进了信息时代的来临。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及时处理,可以使企业在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动态,以便迅速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信息的价值实现需要通过公司办公人员的快速推送和完善筛选,这就必须采用高效率的自动化化办公模式。办公效率的优化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并借助办公人员的正确操作,对网络平台中出现的信息及时筛选处理,为公司领导层的决策争取更有利的依据,并在时间上有了较大的控制权,进而提高了企事业的办公效率。 3.3降低办公成本 传统的企事业单位办公成本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资源浪费,比如,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日常业务会议的开展都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公司内部问题的交流会议中就会浪费大量的纸张,也相应的占用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践,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纸张费用和时间成本,而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浪费,比如,当前的通讯交流平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QQ、MSN、微信、论坛等,很多流行的交流通讯工具都是免费使用的,并且这些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带动员工之间的交流积极性,增加工作的乐趣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减少纸张浪费,节约了办公人员的时间,提高了办公流程的高效率运行。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强大的储存和运行功能,企事业单位可以将单位内部的重要业务资料以及信息数据等整合到一个办公信息系统中,通过这种统一的集中处理,并且有清晰的目录标注,可以为相关信息的查阅提供便利,并且也能实现公司无形资产的完好保存,使重要的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处理技术也在不断的改革进步,使办公自动化在现代办公环境中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办公自动化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办公效率,优化办公环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办公成本,优化公司的无形资产,促进企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作者:董晓娜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现代社会,信息交流愈发频发,对于办公室信息处理也由传统方式向新型方式转变。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庞大、冗杂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手段,形成规范的数据表,省去了人工操作环节,同时在精密计算体系的支撑下,也有效地避免了信息记录错误的发生,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随着办公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普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也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概述 办公自动化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开展起来的人机结合的工作模式,通过利用现代化办公设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实现办公自动化。在办公自动化运行过程中离不开人和信息系统两大要素。办公室是开展工作的场所,而办公自动化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办公环境当中后,实现了成本节约、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部环境[1]。办公活动需要多种要素支撑,如办公人员、办公环境、办公制度、办公设备、技术工具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了流程性的办公活动。人作为办公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在办公活动要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办公活动中因个人的职能不同,所以,在办公过程中所需要的办公设备也会有所不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普及,办公场所和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让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愈来愈近。在网络时间空间覆盖的局面下,人与人,人与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快捷,这是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创新。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中,办公人员通过先进科技手段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将成为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主要能源。办公自动化处理的是办公收集和接收的各类信息,在办公实现自动化以后,这些信息将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和整合,为企事业单位完成日常工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法[2]。为了确保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计算机技术中的自动约束机制的出现有力地保证了办公制度的实施。在信息化社会,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事业单位处理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并在科技的支撑下逐渐扩大自身影响,以形成一种主控的局面。 2办公自动化应用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办公环境的改善,办公自动化也已经成功实现。在办公自动化施工的过程中,因客户的需求不同,且信息化软件建设的不断更新,致使办公自动化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1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实用性不强 一些自动化办公软件在开发之初就将综合能力视为重要内容,因此,在功能上虽然有较为突出的个性,但却忽视了客户的实际需要,从而使软件得不到良好的应用。 2.2缺少针对性 很多软件在研发办公自动化软件过程中,采用“群件平台与适当定制相结合”的研发模式,但从实际情况上看,这种研发模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很多生产商还是采用统一的模式,鲜少有定制,因此,只能满足用户的一般需要,而对其他使用需求就需要另行处理[3]。除此之外,软件模块的通用性不足,无法针对用户需求的变更而进行一般的处理也是自动化办公系统无法寻求到更为广阔发展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软件模块的通用性不足,对非通用性不具备处理能力,因此,软件的利用率就会降低。 3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应用 3.1强化办公自动化管理体制 现代企事业单位对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资金投入较少,这是因为办公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从多数单位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上可以看出,计算机操作者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并不纯熟,只能应付一般的信息处理工作,无法就难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4]。单位内部计算机操作人员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上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对计算机技术重视程度不足。另外,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软件的选择上,因对实际需求了解不足,同时国内研发的软件价格昂贵,所以,很多管理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价格上,而忽视软件的实际效用。从计算机软件在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中可以看出,所产生的隐性效益是十分可观的,为此,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充分地认清计算机技术在发展中所起到的隐性作用,同时在计算机软件的选择上,要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一款合适的应用软件才对推动办公自动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3.2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专业服务 目前,各单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从实际工作效果上看,还有待提高。因单位类型不同,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也会不尽相同,所以,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从基础上就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靠后天的努力去弥补[5]。就目前各单位计算机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素养来看,普遍存在着应用理论和方法掌握不足的现象,这必然会对办公自动化的推进形成极大的阻碍。作为办公室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了确保计算机运行安全,可通过安装瑞星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修补漏洞等手段确保计算机运行处于良好的状态。从专业层面上看,各单位计算机专业人员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从而维护办公自动化成果,并借助原有条件创造出对企事业单位发展更为有利的办公自动化环境。 3.3文档自动化管理 办公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各类信息进行收发和整理,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这项办公活动变得更为简便和快速。就单位办公档案管理而言,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网络浏览文件的可能。档案管理人员根据自身实际工作需求设置工作流程,对于档案的使用情况以及在使用后出现的变动进行及时地保存,可为以后使用提供便捷服务[6]。档案管理人员在收到档案以后,要在电脑里做好档案信息登记,并将其发送给承办人,最后保存归档文档。归档后的文件可以根据保密级别,由管理人员设置查询权限,查询文档工作可不定期执行,以确保文档信息没有被盗用。在整个文档管理过程中,因计算机的参与,使文档的收发和整理实现了自动化,这也预示着计算机技术会电子文档取代纸质文档,进而实现企事业单位文档自动化管理。 3.4工作流程自动化 现今,很多单位对计算机构建的网络系统并不陌生,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推崇,这是现代企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对企事业单位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单位内部构建的信息交流平台已经成为了内部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单位内部的信息平台,可以让员工及时地了解单位动态,同时还能开展培训工作,为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以及建立良好的企事业单位形象提供条件。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得以良好的应用,不仅可以对整个办公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能及时地协调各部门资源,以使整体的运转处于稳定、健康的环境。 4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多,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应对挑战的唯一方法就是变革。从实际发展上看,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将向着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和高速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速度将影响办公自动化的进程。就目前计算机技术而言,网络技术发展快速,由此可推断出办公自动化将具备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提供的服务功能的增多,人际互动会话将成为一种新的办公自动化形式,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4.1视频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研发,计算机视频技术会在办公自动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视频会议,与会者可以通过摄像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组织者也能通过视频了解现场情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未来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的举办将会成为一种常态的议会模式。 4.2无线办公环境 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网络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网络办公也将成为一种新形式的办公方式。员工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办公,不受办公环境的束缚。为了保证办公信息的安全,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使用权限设置应用等级,这种借助现代网络开展的办公形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优化办公环境创造了条件。 5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为了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环境,及时地掌握市场动态是很有必要的,而网络这一有力的平台为各单位提供了便捷途径。目前,办公自动化对各单位的发展所产生的潜在影响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从计算机技术在办公应用的情况上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将影响办公自动化的进程,为此,企事业单位要对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予以重视,通过采取相应的手段,以提升办公自动化的实际效用。 作者:丁一 单位: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检察院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研究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向前发展,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网络平台逐渐在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应用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各个单位的办公效率,让办公形成了自动化和实现了办公做出最快决策。 1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办公自动化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它是复杂、新型、科技含量特高的一种技术,在输入、输出、检验、处理、分析、应用等方面是不可替代的技术。使用该技术就能很容易地对繁琐的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和管理,它的另一个称呼也叫做信息和通信技术。而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办公自动化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技术,它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路通信技术、行为科学、组织科学等。办公自动化的集中体现就是由技师和现代化设备及人机处理系统共同合作,将现实生活中的办公活动真实的展现出来。凡在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地方,人和相应的机器设备的配合缺一不可,当然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 2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技术 如今中国的办公自动化虽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大,但要对管理组织结构做N次优化,对管理体制再做反复调整,对协间办公能力做进一步增加,对一致性决策做深入强化,以提高办公决策效能效率为目标。 3计算机B/S型结构和Web2.0技术 计算机B/S型结构设计为三层体系结构C/S模式。第一层是客户机,它是连接客户和系统的接口。客户只要操作一个通用的软件公司的浏览器软件即可,如IE等。利用浏览器,可以将HTML代码转换成有一定教互功能的网页。用户然后在网上的申请表里填写相关信息,提出处理请求,再提交给第二层的Web服务器做进一步的处理工作。作为第二层的Web服务器,随即启动程序,生成相应代码,回应用户请求,将处理的结果反馈到浏览器上。客户机上的请求如果还涉及到数据存取的问题,Web服务器还要协同数据服务器,最后完成这一处理过程。接下来就是数据库服务器及第三层。由于不同的Web服务器,会发出不同的结构化查询语言的请求,所以数据库服务器的任务就是负责协调工作,从而管理好数据库。由于B/S结构的通信结构对所有客户端进行了科学整合,然后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再做简化,系统功能的核心部分最终集中到服务器上,所以客户机就可以简单化了,浏览器上仅仅安装一个SQLServer数据库即可。前端机的配置极其简单,用户操作浏览器没有任何难度,前端机界面丰富,客户基本不用维护,程序分发明了、更新维护便利。通过WebServer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电子商务的应用就可以轻易地进行跨平台布置,还可以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进行协调。我们的工作方式是随着信息流通量的迅速增大而改变的,否则就不能适应商务领域的高速发展。某大型的计算机软件公司提出的Web2.0全新的未来办公室概念,指的是交流的开发平台及服务器以及各种各样服务新的商务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单纯的软件范畴。基于多点链接,可以为广大办公人员提供更为便利的和综合的服务。生活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一代新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建立起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必将与此不同,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4办公自动化未来 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进步,促动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犹如洪水猛兽一般势不可挡。但是,我们分析一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态势,未来的办公自动化起码将会有以下三个特点。 4.1视频技术 现如今,视频技术在世界大多数地方得到普遍应用和推广,如视频会议等。会场安装摄像头,不仅能够使参会人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还能够看到会议现场的每一角落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还能够进行“面对面”讨论和交流。它的好处就是取消了参会人员在差旅途中所花费的时间,提供了一个参会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从此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不复存在。无线视频技术的不断提高,必将会使办公自动化一步步走向成熟。 4.2无线网络 wi-fi技术让网络通讯迅速的在办公领域兴起。办公人员的通讯设备中只要配备计算机网络,即使走出传统的封闭式办公室,到办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去都能办公而不耽误时间。此外,单位内部信息安全需要得到保障,因此不同单位可以设置不同的应用级别,设定不同的处理优先权,前提是要依据不同的使用权限而定。无线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办公的环境,提高了办公的效率。 4.3工作程序 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传输的速度不能相提并论。电子传输除了能够传输文字以外,最惊人的是还能够传输音频和视频,并且还能够将文件做永久的保存,还不占空间。 5结语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让办公信息处理更加迅速、准确。它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和处理价值文件信息并对其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助办公人员一臂之力,对于单位任何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让办公人员都能掌控,并及时提供数据参考去应对下一步决策。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参透,实现所有单位办公自动化的梦想指日可待。办公自动化与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王红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自动化管理 当前时代属于信息化时代,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飞速的发展,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软件开发人才不断的增多以及软件项目工程开发量不断的增大,导致了软件开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要是不对其加强科学管理,随着时间的积累对软件工程的未来发展前景都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说,提升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自动化管理是当前必须受到我们重视的问题。 1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主要内容以及项目的特性 1.1软件项目工程开发的特性 在当前的计算机项目特性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软件项目的开发具备不可视性,软件的开发属于一种不可触摸到的项目,要想真实感受到软件项目的真实有效性,这就需要通过专用的软件和针对性的测试方式来对其进行测试,这样才可以得知该软件是否真实有效;第二,软件工程具有不唯一性,在对软件工程试试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和标准的软件开发设计具体过程,软件的设计属于多样化的;第三,针对一些较为大型的和复杂的软件设计开发项目时,基本都是通过一次性设计完成的,因为软件的设计流程较为复杂,并且其研发的总工程量与开发的风险性相对较大,但是对软件工程的需求同样也是没有长期的稳定性。 1.2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因为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所涉及到的范围和方面比较广泛,所以增强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实际开发和设计人员的有效管理。软件工程的开发和设计团队通常包含了项目总负责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初级软件编程人员等。初次之外,因为软件开发项目任务量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人肩负多种职务的状况,而一个人人通常并不能精通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造成任务完成的质量较低;第二,对软件开发质量的管理。对软件质量以及软件的具体配置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齐管理的内容组要涵盖了软件编制整体质量、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以及软件项目质量的掌控等方面;第三,是项目工程的风险掌控与管理。对计算机软件项目所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且及时进行预防。 2自动化管理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2.1实际应用 在当前自动化管理技术中,通常可以运用可编程的控制器将较为复杂化的编程进行简单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得到非常大的提升。这种控制设施可以通过计算机基本技术作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智能化生产实施有效的管控,进而实现在实际工业生产中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这种自动化管理技术的时机应用的范围相对比较的广泛,并且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得到了有效实现,自动化管理技术大大提升了工业生产以及工业建设的效率。自动化管理技术同样在软件工程项目开发应用当中同样也可以提升项目开发的效率。 2.2计算机辅助在软件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CAE我们称之为计算机辅助工程,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相对较为复杂的软件工程实施计算,然后再对其实施有效性的检测。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当中,运用CAE可以对整体的工程项目有需要改动的部分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在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过程中保证自动化设施操作的稳定性,再讲计算机的最终参数实施优化,再选择出最佳的调整方案。使用CAPP可以保证在软件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的过程当中,通过计算来替代人工对计算机的数据以及信息的处理操作,这样不但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工费用,并且对生产的成本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了软件工程的整体质量。CAM可以将生产活动之前的设计方案和相关的信息转换成制造信息,再通过计算机数控的方式对产品的生产流程以及具体的包装过程实施检测,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 3计算机软件工程在进行自动化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需要保证设备设施的完好,相关计算机检测人员需要对自动化设施进行严格的检测,然后在运用有效的方式对信息收集设施进行有效储存以及设备的有效调试。在进行设备自动化管理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对软件运行部分进行调整,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其具体的规格以及实际的性能进行检测,所采用的方式为人工检测方式,然后在对每一项设施实施必要性的调整。其次保证软件设备的正常运行。在使用自动化设备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外来检测的软件进行必要的监测,必须要明确这些软件是否和本软件项目相吻合,是否可以软件项目中硬件设施相兼容等。除此之外,软件工程的检测人员需要对工程自动化设施和软件部分实施严格的检测,保证软硬件可以进行正常运行和配合,进而有效的保证了软件工程整体开发的质量。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究,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看出当前计算机技术飞速的发展,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软件开发人才不断的增多以及软件项目工程开发量不断的增大,导致了软件开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要是不对其加强科学管理,随着时间的积累对软件工程的未来发展前景都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说,提升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自动化管理是当前必须受到我们重视的问题,做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对我国信息化未来发展起到保障性作用。 作者:胡浩 单位:同济大学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下物流企业自动化研究 1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物流企业自动化系统 1.1物流信息系统层次结构分析 (1)基础作业层:主要是收集物流作业过程中的物流信息,存入系统数据库。 (2)数据处理层: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 (3)计划控制层:包含运输过程中的车辆定位,运输路线的最优化选择,仓库作业计划,库存控制,检测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 (4)管理决策层:在战略角度创建物流系统中各子系统模型。 1.2物流企业系统功能模块 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可分三各子系统,即运输管理子系统,仓储管理子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自动化信息系统中基本的信息系统功能有数据交换,仓储管理,智能配送,货物跟踪,决策支持等。 1.3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系统 自动系统设施、设备种类繁多,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简单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 (1)EDI数据交换技术。就是按照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以电子报文的方式在络之间进行交换的一种数据交换技术。在供应链的模式下,各成员企业利用EDI进行信息传输方便,准确,高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物流企业利用EDI技术实现物流数据单证的电子化,提高了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加速货物周转率,以提高各户服务水平。 (2)条形码识别系统。条形码识别技术结合了符号识别技术,编码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信息识别技术,它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识别标识符。可分为一维条码,维条码和库德巴码等。条形码技术和EDI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物流企业当中,使物流末端的信息采集和传输实现了现代化。 1.4射频识别系统 射频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识别技术,其主要由射频标签和读写装置组成,具有寿命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应用于移动目标的快速识别。物流企业利用RFID技术进行货物的适时查询和车辆的管理。其工作原理是将射频标签安装在车辆或者货物上,射频装置读取标签上的原始数据后转换为数据信息存入数据库。运输系统管理人员可通过数据库的信息查询到车辆行驶路线,货物信息等,行信息处理后合理地安排运输调度。其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运用RFID技术物流企业可以高效的管理在途货车辆,适时掌握在途货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1.5物流系统的评价指标 (1)货物周转率货。该项指标是衡量货物周转的快慢程度,物流企业每天要处理大量的货物,其货物周转速度的快慢是衡量企业基本的经营效率的最基本的绩效评价指标。 (2)准时供货率。物流的目标就是在适当时间,在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将适当的货物交给适当的人手中,即物流的5R理论。这里的适当的时间指的就是交付货物的准时性。 (3)单位物流成本。在物流系统论中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目标都要符合物流系统的总目标,单个子系统的优化并不能代表整个物流系统是最优的,因此各系统之间相互有效合理的组建,以达到物流总系统最优化。由于物流活动遵循二率背反的现象,一项物流成本的减少就有可能使另一项成本的增多,例如减少库存成本,就要增加货物的周转,就导致了运输成本的增加。 2结语 我国进入WTO以后国际物流企业已经进驻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当中,要摒弃落后的物流思想观念,加大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引进和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物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当下物流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者:朱新哲 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自动化计算机论文: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基础论文 1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的过程 1.1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随着时代和科学的进步,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为了熟悉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必须熟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正确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和分类,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从而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所认识。到目前为止,计算机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它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所以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的课堂上,首先给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分析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利弊所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他们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课程中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软件自动化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是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的,教师需要把这些联系分析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才能保障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听课、学习。 1.2基本操作技巧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是具有相应的操作技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才能保障他们日后熟练的操作。因此,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课堂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基本的操作。例如:Word文档的启动、菜单的操作、文档的版面设计、图文的排版、工具栏的使用、文档的复制以及保存等,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Word操作,是熟练使用Word的基础。又如Excel的基本概念、工作栏的使用、工作表的编辑、函数以及数据的编辑使用、单元格的处理等,是熟练使用Excel的基础。还有幻灯片的制作、放映、图片背景的设置、背景音乐的设置、动画的设置等,都是PowerPoint操作的最基本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这些相关的操作给学生讲解并示范,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操作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还需要强调相应的快捷键的使用,提高操作的效率,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提供方便。例如:Ctrl+A全选、Ctrl+C复制、Ctrl+V粘贴、Ctrl+S保存等,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让学生逐渐适应快节奏的生活。 1.3注重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实验课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课程是一门偏实践的课程,即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如果没有实践经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够真正地运用到工作中。所以,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还要多给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在确定学生对书面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后,让他们在机房上机操作,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又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观察学生的操作成果,并及时地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耐心教导学生正确的操作方式,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能引导学生不断努力。当然,如果学生的操作颇有成效,也会增强他们的满足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从而提升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非常有效的。 1.4运用到办公自动化软件中 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各行各业的办公软件都会用到计算机知识,各种各样的办公都会用到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知识。所以,在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巧上,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办公软件中,让办公过程逐渐实现自动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当然,办公上网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办公上网的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办公上网检索更多需要的信息,然后加工、处理相应的信息,不断增强他们的办公能力。 1.5教学评价 无论在何种课程中,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也不例外,也需要相应的教学评价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操作成果做出评价,并设定相应的奖罚制度,激励学生更用心地学习。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等也是需要评价的,学生可以就自己的个性化特征给教师提适当的建议,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状况,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质量。 2结语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相关技能是时展的要求,一定要积极探索并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信息化时代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也能保障学生为国家的发展增砖添瓦。 作者:周传婷 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应用统计学论文:应用领域的奇葩 空气中弥漫着栀子花浓烈的芳香。校园里流淌着苍翠的绿色。炎热的天气却阻挡不住毕业的脚步,略略一算,我已毕业两年,这两年,每当周末闲暇,我总想回母校看看,再看看那熟悉的校园,再看看那些年轻干净的脸庞,再去感受母校的一点一滴,于是6月的一个星期六,我重回母校, 魅力无限的花园学府 我是浙江工商大学2003届的学生。是下沙新校区的第一届学生,我们常常戏称自己是这里的开拓者,新校区在下沙高教园东区,东临钱塘江,远眺萧山观潮城。风景怡人,虽然最初条件不是很好,但到处是一片新气象。开拓者的感觉很让人精神振奋, 随着建设的快马加鞭,学校的设施也逐渐完善,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青灰色的统一建筑,整齐、干净、大气而美丽,小河像血脉一样连通着校园,一片片草坪绿得耀眼,点缀着年轻的小树——在和煦的阳光下,杭州细腻的美景中。或看书或聊天,非常惬意;如今再一次从设计精美的求知泉、蓝天碧水的月亮湾、大气的扬帆启航广场走过,看着三五成群的学弟学妹,一脸笑容,一脸朝气,让已经失去校园滋补的我满是羡慕,不知不觉,我走到了校园最远处的鸽房,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草坪上设计了几个专供鸽子休憩的木头房子,鸽子优雅地在草坪上踱步、飞扬,这种场景让人感到高贵而纯洁。 快离开教学区的时候,我又去瞻仰了一下学校的飞翔门,飞翔门——顾名思义,门的形状像展翅飞翔的鸟,气势磅礴,象征着莘莘学子即将起航飞扬神州大地。 浙商大的培养方法很独特,施行“子女战略”,视学生为子女,让学生在严格要求与热情关爱中健康成长,学校给新生寄教材。让他们早日开始大学的学习;实行早读和晚自习制度,这造就了学校良好的学风;在全校学生中聘任校长书记联络员,让学生直接和校领导交流,这些使得整个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 枯燥而有趣的统计学 我学的是统计学,这是一个老牌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需要学习数学基础课(分析、代数、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基础、应用随机过程、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非参数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风险管理等,统计学是一个枯燥的专业,我们要和大量的数据打交道,堆积如山的各式表格看了都让人害怕,更别说还要去整理和分析这一堆堆冷冰冰的数字了,不过,统计学又是一个有趣的专业,毕竟它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你知道美女是怎么来的吗?美女都是被“统计”出来的。比如某一天你在街上闲逛,迎面走来一位女生,这时你就统计她出现在你面前时的心率,如果高于120次,就绝对可以称之为美女了,如果某一天你遇到一位让你心跳超过140次的女孩子。那在你看来,沉鱼落雁、绝代佳人都不足以形容这位美女,当然。你此刻的心情也无语言表。 你想知道你心仪的女孩子对你的态度吗?要看一个女孩子对你的态度究竟怎样。那你就统计去找她时,有多少次她会说自己忙、抽不出空来。或者不巧、没有办法、抱歉,如果这样的比例高于某个百分比,那你就该知道,再死缠烂打下去,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你看,统计学是多么的有趣,居然关系到同学们的终身大事,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玩笑而已,不过,它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很重要的,在现代,我们很难找到不会利用统计学的领域了,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但天安门广场上与太阳同时升起的国旗,其升旗时间却每天不同;冬天过去,春天就要来临,但今年的春色比去年更加明媚;物体失去支撑就会坠落,但受风速、风向、地心引力等很多细小因素的影响。两个同样重的物体坠落速度和落点会有差别;“神舟五号”飞船按设计的轨迹运转,但每次经过我国领空的时间都略有差距;经济按市场规则运行,但今年的gdp比去年增长8%;奔波的人们按自己的哲学度日,但一年又一年我们的生活逐渐发生了改变。 充满希望的就业前景 如前所述,现代统计学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理、工、农、医、文、经,没有不用到统计学的,所以,它的出路不再尴尬。前途充满光明。 毕业后,你可以选择工作,去政府统计部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信息咨询公司等,整体而言,如果英语比较好,统计分析能力强,并且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就能够进入跨国公司与大牌的咨询公司,薪酬会非常高,在8000元左右,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优势,薪酬就会比较一般,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普遍薪酬在4000元左右。 如果你不想工作,也可以攻读研究生,往财税、金融等领域突破,此外,国外一些院校的统计专业,也非常愿意接收国内一些优秀的毕业生,为他们提供深造的机会。 最后,还要提醒同学们的是,不管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考取cpa(注册会计师)、精算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将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非常大的帮助。 应用统计学论文:论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管理应用 1.统计学与管理的作用 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这些企业的营销管理中无处不渗透这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作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一门科学,恰能在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策划阶段的各个方面发挥科学决策的关键作用。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想做到策划准确,必须要广泛的收集信息,科学的处理信息,以便结果准确、决策科学。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科学,无论是在收集信息阶段的市场调查之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样本的确定,还是在处理信息阶段的数据甄别和数据分析,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分析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2.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结果通过各种对比,通过动态数列,指数指标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形象的显露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质的角度剖析事物数量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通过分析,与既定的指标指数相对照,从而得出内在联系或结论。以此为依据进行工作调整,达到统计的最终目的。在市场营销之市场策划活动中,要想做到策划准确,必须要广泛的收集信息,科学的处理信息,以便结果准确、决策科学。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科学,无论是在收集信息阶段的市场调查之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样本的确定,还是在处理信息阶段的数据甄别和数据分析,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当今的经济管理发展 当代的经济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导向使管理方法进一步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的使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调查,我国税制的绿色化程度近年来是后退的,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生态经济的投入、对环境的保护也要加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是件庞大的事情,国家也不可能把全部的调查报告放在一起查看,那么如何更清晰、直观的表达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情况,就需要统计学的加入。经济管理不是单一程序,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因素来共同完成,统计经济学可以简洁、清楚的表达出经济的现况,统计分析也是统计学在经济中的一个很大作用。然而统计科学就它的实质来说,应该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并且可以认为是被应用于观察资料上的数学。同一公式可以同样地适用于绝对不同类型的具体对象,这是统计学的一个特征。经济应用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必然要利用数学方法。 在经济管理中,经济现状的分析、随即现象的概率、每个变量 总体的影响等都与数学不可分割。把数学中特有的、严密性的特性结合到统计中,为经济管理提供论证和计量方法。运用好数学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对大量事物的观察数据加以综合汇总、计算各种综合指标,从而较好的反映出现象的规律性,可以把管理工作做的更好。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经济、管理类在现实中更注重于实际应用能力。在工作中通过列表、图示和加减乘除等初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数据表达的总体有直观的了解,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根据不同的位置,需要统计的事物也并不相同,所以我们也要灵活的运用统计学。 4.统计学的基本三方面 统计学在管理中面临最多的,基本有三个方面:营销中的统计。管理营销常常要统计一个阶段或一部分单位的销售情况、顾客的满意情况、市场的需求情况等,通过这些统计,分析出各个环节的正常与否,针对问题具体解决。例如通过统计图表,顾客不满意或供过于求时,那么企业收益会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统计。众所周知,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对现在工作的意见以及对企业管理者的建议等都是企业统计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完善的做好人力资源培养和调度,使企业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减到最低,也是统计学在管理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审计实务中的统计。审计抽样的分层及其样本的确定。在审计抽样中,每一个样本的单位的重要性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抽样过程中,对于不同重要程度的单位应有不同的抽中概率,利用好数理统计学在审计实务统计中,采用最优分层及最优样本容量分配,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应用统计学论文:《应用统计学》的自助式教学法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工程实用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它在经济、管理以及系统分析与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统计学》课程已成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3]然而,对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尤其是部分高等院校要求对《应用统计学》采用双语教学后,《应用统计学》以其知识点多、公式多、推理过程复杂等特点,给《应用统计学》的课堂教学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在总结归纳现有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我校《应用统计学》课程小组提出了自助式的统计学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对自助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和特点进行阐述。 1 自助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自助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中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4]为基础,在教员对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引导的基础上,以学员为中心,进行统计学的学习、教学、评价和质量控制,达到使学员理解统计学知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工程应用的目的。 1.1 自助式学习 应用统计学具有知识点多、公式多等特点,在教学中若将所有的公式都进行推导,则难以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自助式学习则是要求教员在讲述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由学员依据基本原理进行相关公式的推导。如在非参数检验一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是“秩”,学员只要掌握了“秩”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则就可比较容易的采用与参数检验类似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方法,[5]完成相关公式的推导。如对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6]只需将pearson相关系数中的定量数据用两个变量的秩替换,即可得出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其他相关公式都是以此为基础得出的。 自助式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员只要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则可以通过基本的代数学知识,比较容易的完成相关公式的推导,而不需要记忆复杂的数学公式,从而降低学习的枯燥性。 1.2 自助式教学 自助式教学即是在教员讲述统计学基本原理和使用技巧的基础上,由学员自修完成统计学软件的学习。要求学员在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描述、解释,以及相关的统计推断工作。《应用统计学》对管理工程、系统工程等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而言,教学与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上。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统计学原理的说明;另一方面要注重向学员分析、讲述统计学中不同方法的使用环境、使用要求,并且适当地通过管理、工程等中的案例讲述统计学的应用。辅助统计学应用的最为有效的工具是统计学的相关数学软件,如spss、matlab、r等。[7]spss以其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受到各行各业人员的青睐,目前全球已有近30万用户,是最受欢迎的统计软件之一。所以,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对统计学软件使用方法的说明,增加学员对软件输出结果的判读能力。 自助式教学的优点在于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技巧,通过自助式教学,学员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统计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在教员的指导下完成统计学软件使用的学习,从而为以后统计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1.3 自助式评价 自助式评价是变教员的作业分析、课堂讲述为以学员为主进行统计学习题和案例的分析,使其掌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自助式评价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法:(1)基于软件的自助式评价,即对于课后的习题,要求学员采用手动求解和软件求解两种方法完成习题计算,然后对两种结果进行比对,若结果不正确,则分析错误的原因。(2)基于小组的自助式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学员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由小组集体收集相关的统计分析案例或者教员给出统计分析案例,组内的成员则通过讨论完成案例的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启发,完成案例的分析。最后,由部分小组对其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对全体学员进行讲解。 自助式评价的优点在于,学员可以通过主动的分析问题,明确自身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学习的不足。另一方面,自助式评价可以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可以提高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员的主动参与性,并且增加学员对统计学方法的统计实践分析能力。 1.4 自助式质量控制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而言,统计学的教学是一个“过程”,服务的对象是授课的学员,其产品是统计学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的质量水平是由其教学过程决定的。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员能理解、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员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能力、注重学员的课堂和习题反应。自助式质量控制,就是要求学员主动的通过调查问卷、阶段小测验、阶段学习报告、课后习题等途径收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向教员反馈。而教员则需要通过集中讲述、课后答疑等形式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确保及时解决学员的疑虑、理解中存在的偏差,保证教学的质量。 自助式质量控制的优点在于可实现对统计学教学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学员掌握教学内容。 2 自助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课程教学小组的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学员的调查反馈,我们认为自助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将该方法与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时,可以使得学员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统计学知识。但运用自助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如下问题。 2.1 要注重教员的引导作用 自助式教学强调学员参与教学,强调学员自助学习、推理。但并不等价于要求学员自学。在自助式教学过程中,教员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引导学员掌握统计学的使用方法,并且要通过质量控制,收集和分析学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2.2 要注重在理解中学习 统计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记住公式不等于学会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的学习在于要求学员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技巧,因此,自助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强调通过学员的自助式学习,使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技巧。 2.3 要注重学员的反馈 在自助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采用相关的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并及时给予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3 结语 随着统计学知识在管理、经济以及工程分析中的大量应用,加强统计学的教学工作,已成为各高等院校的重要的教学任务。而随着学员素质的提高,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学员的学习要求。本文结合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对《应用统计学》的自助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对自助式教学的基本方法、自助式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从实践的过程看,自助式教学方法相对简单有效、适用对象广泛。相信该方法的推广可加深学员教学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应用统计学论文: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统计学》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培养学生日常企业管理中的基本统计技能,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处理数据。基于执业能力的应用性教育,《统计学》课程必须打破旧的学科体系和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的单元项目化实践性教学为基本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高职管理类学生的特点 (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 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三校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 (二)高职管理类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管理类学生都是文科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较差,对《统计学》、《经济学》等与数学关联性较强的课程兴趣不大,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统计学》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实践 (一)项目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坚持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按照企业管理中统计工作过程编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1.以企业管理中的统计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2.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内容;3.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围绕任务的解决设计教学活动;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5.根据本课程特点和职场岗位的要求设计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 (二)项目教学的设计步骤 1.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形成若干教学项目。 《统计学》主要培养学生四大基本能力:调查方案设计能力、调查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撰写能力和创造性运用资料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是:①知识目标: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方法、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整理的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的常用方法和常用指标的计算。②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方法进行统计调查;能够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统计资料的整理;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能够运用静态分析指标和动态分析指标进行统计资料的分析。③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诚信、公平、敬业、服务、团队协作精神。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以统计工作任务为线索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三个项目:①统计调查;②统计整理;③统计分析。 2.基于工作过程,将各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单元,在任务驱动下,运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实际操作等方法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 3.在任务驱动下,实施教学。 以上只是对项目教学的典型“任务”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设计,接下来要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围绕任务的解决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举例 以下以“统计调查”项目为例说明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 1.项目教学目标。本项目的教学目标主要是:①技能目标:掌握问卷设计技能,调查方案设计技能,调查技巧运用的技能;②知识目标:了解统计调查的作用和要求,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和格式;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和运用;掌握问卷设计的基本知识。③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应变能力及沟通能力。 2.项目教学活动设计。首先,教师根据本项目的教学目标设计、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因为统计调查在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市场调查,所以本项目设计的任务可以是以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学校范围内模拟一次市场调查。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调查方案、调查问卷,明确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方式。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实施小范围的初步调查(调查对象大约10人左右),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对自己所制定的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是否有缺陷进行检验,并对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进行修正。调查方案和问卷定稿后,学生再开始正式的大规模调查。在完成调查后,学生对本项目的成果——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及纠正。 实施项目教学后,考试方式也要进行改革。本课程考试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将统计调查及调查报告和汇报列入期末总成绩中,占总成绩的一定比重。统计调查内容要求学生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并在班内做汇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考核。整个测试内容不仅检查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更是解决问题、与人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测试,学生在汇报中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组织,将调查结果进行展示,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检验和提高。 应用统计学论文:数理统计学自由度研究及应用 1 数理统计学自由度研究与分析 数理统计学教程中的自由度是指当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的参数时,样本中独立或能自由变化的数据的个数,自由度通常记为df。数理统计上的这个定义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研究者通过调查样本数据,并运用科学计算得出“统计量”,被调查客观主体所具备的属性为之“参数”。在数理统计学上,认为二者属于无偏估计,所以是相等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其抽样的偏差,会客观的导致二者不等同,对于出现的这种情况,作为研究者是无法知晓的。因此在理论假设条件下,“统计量”和“参数”共同被看作是现实的、固定的。 其次,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既然在理论层面上,“统计量”是确定的,那么在实际应用层面上,计算“统计量”的那组参数就不应当是完全自由的。因为自由度概念当中“自由”一词就是相对这个“确定、固定”条件而设立的。同时也就是说“统计量”的固定、确定性限制了相关参数的自由性,为此,它必须支持“统计量等于总体参数”这一假设理论,这才是“自由度”所存在的根本。 其三,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统计量的计算公式中里拥有自由度,但他们的表现形式大有不同,虽然他们都是计算标准差,可是当总体标准差的自由度是q的时候,样本标准差的自由度表现为q-1,甚至是q-2、q-3。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事实存在呢。其实在数理统计模型中,自由度是指在样本中能够自由变动的变量的个数,当有约束条件时,自由度减少自由度计算公式:自由度(df)=样本个数(n)-样本数据受约束条件的个数(k),即df=n-k(df自由度,n样本个数,k约束条件个数),q-1是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更准确的讲应该为q-k,q表示“需要处理”的数量,k表示实际计算的参数的数量。如需要计算2个参数,则数据里只有q-2个数据可以自由变化。 第四,自由度的所属。自由度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运用一组数据来求“统计量”,离开“一组数据”就不可能有“统计量”。所以,“自由度”应该是“统计量”和“一组数据”所共同拥有的。 第五,统计学上的自由度包括在估计总体平均个数的情形下,由于样本个数q是相互独立的,从其中抽出任何一个数不会导致其他任何数据发生变化,所以其自由度值为q。这样在估计总体的方差的时候,使用的是离差平方和。只要个数q-1的离差平方和固定不变了,方差也就确定了;其原因是在均值固定后,倘若得到其中q-1个数的值,第q个数的值也就能够顺利得出。这里,均值就相当于一个限制条件,由于它的存在,估计总体方差的自由度为q-1。 2 数理统计自由度的应用 2.1 样本方差的自由度 在我们日常学习用的教科书中,列出样本方差的计算公式时大部分没有提及分子q-1(q为样本容量)就是自由度,也很少清楚的解释说明除以q-1而不是q的具体原因。假设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如果没有其他关于该样本的信息或约束的话,任意从总体中抽取的20个观察值都可以形成这样的样本。也就是说,这20个观察值可以任意地被从总体中抽取的其他观察值所取代。当我们想要计算样本方差时,必须先算出样本均值,设=35。此时,这20个观察值就不能任意地被总体中抽取的其他观察值所取代了。因为q=700,20个观察值的总和必须等于700。这样一来,样本中只有19个观察值可以随意改变,因为如果任意19个观察值确定了,第20个观察值也被这19个值确定了。因此在计算样本方差时自由度等于19。有效样本容量被减少为q-1,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作为均方差的样本方差计算时,要用自由度来平均而非用q平均。这也说明了如果从样本数据中估计了一个总体参数,自由度就会减少一个。因为样本方差的自由度为q-1,所以在比较两个独立总体的均值大小的t检验中,合并方差的自由度等于+-2=(-1)+(-1);在比较两个独立总体的方差大小的f检验中,f统计量的自由度为(-1,-1),其中,分别为两个样本的容量。 2.2 方差分析和回归中的自由度 在计算均方的时候,我们必须用自由度来去除平方和,因为其代表的是有效样本容量。那么我们假设在方差分析中共有j个观察值,将方差平方和sst除以总自由度j-1就可得到总方差。对于k个组间平方和,其中和分别为第i个处理的样本容量和样本均值。当sstr被计算出来时,就能被sstr和其他k-1个值决定。所以计算组间的均方差时自由度为k-1。因为残差平方和sse等于k个处理的组内离差平方和,所以残差的均方差有个自由度,这里运用了自由度的可加性。值得注意的是,总自由度,它被分解成组间均方差的自由度与残差均方差的自由度的和。类似地,自由度也出现在多元回归分析的相关内容中。假设k为解释变量(包括常数项)的个数,调整,和分别用各自的有效样就可以确定整张表的信息内容。也就是说列联表有个自由度。可以想象,一张r行c列的列联表,在各行和与列和给定的情况下,我们只要填上任意行列的频数,表中其他的频数也会随之确定下来,样本容量来平均。 3 结语 数理统计中的自由度对于整个统计学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在抽样分布和假设检验中的作用尤其突出。统计量的自由度和检验该统计量是否显著的表现临界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判断是否显著提供了一定的标准。全面地认识理解数理统计中自由度的含义和应用方向,对理解和在实际中应用数理统计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用统计学论文:工业工程专业的《应用统计学》课程建设研究 在当今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信息以数据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专门用于处理数据的统计学知识成为每一名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来说,统计学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获取,这个过程缺少对本专业知识的结合,也缺少对专业数据处理的针对性。因此,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门开设了《应用统计学》课程,在结合本专业知识数据处理所需的基础上,对统计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分类,对知识的讲解主要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和以理论推演为辅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也以考核对统计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为重点,进行具有工业工程专业特色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确定 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可以选择各个工业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和消费终端就业,也可以选择经济、金融等行业就业。因此,在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应用统计学要有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对重点知识要重点讲解,突出知识点的应用和掌握。 由于传统的统计学课程主要是在财经类专业或者是经管类专业开设,本课程没有专门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或者是相近专业的教材,所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在以传统的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确定。通过分析相关的各类教材和工业工程的专业特点,使学生系统掌握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确定讲解的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产品质量的统计管理。其中重点内容为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方法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能够广泛使用。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来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突出对统计学知识的应用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相对于传统的数理统计也有相应的区别,也就是对知识的讲解主要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和以理论推演为辅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工业工程专业课学习兴趣为基础,开发其对专业课知识的渴望心理,将统计学知识与专业课知识有机地揉合和统一起来,使学生们在学习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同样掌握专业相关知识。案例教学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方法是基于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相应兴趣,主要是以相关专业的工程实例或案例为知识载体进行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组织与讲解,所以能够恰巧抓住学生的主动学习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调动学生学习本知识点的主观能动性。 2.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做,教学方法偏向于灌输式教学,没有针对性,因此其内容显得乏味无趣,且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是要求学生在处理知识时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要勇于提问和交流,这样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效果。 3.增加学生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提高课上消化效率。由于大学三年级课程多、平均学习时间短,因此课上知识消化效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度量标准,案例教学法将统计学知识点揉合于专业知识中,减小了学生的消极心理,提高了学生对课上知识的兴趣和精神集中度,从而对加强知识点的接受可能性和理解度起到重要作用。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设与改革 课程的考核是检验教与学两个过程的必要环节,在统计学的考核方式与方法选择上也要有针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应用统计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考核方式的建设与改革也是重点内容之一。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考核内容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得不到学生的有效重视,出现教师讲课内容与考核内容不符合的情况,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必须对统计学课程的单一考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从考核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和拓展多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 在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面,拟采用的考核方法为考试。考试作为一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是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学习、掌握、运用和拓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工业工程应用统计学课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采用考试方式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认知、理解和掌握,考试在全部考核成绩中占的比重为50%。 在考核学生对统计学在本专业相关知识的运用方面,主要采用课堂讨论提问与即时作答的方法。此种考核方式主要是在课堂上老师根据上节课讲述的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内容制定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在设定的时间内进行答题,一般每章设计一道题目,考核学生统计学知识的同时,也考察了其对相关的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和对数据的提取和处理能力。 在考核学生对重点方法与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方面,采用教学互动的方法。一是在每章的课后习题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先对题目进行作答,然后互相讨论作答内容,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予以评分;二是每章讲完之后设置专门的考核重点环节,让学生分组对重点知识在课堂上互相讲解给其他同学,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思考如何才能让其他人掌握相关知识点。另外,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主动性方面还应该采用常规的课堂出勤率和出勤表现方面对每位学生进行记录,确定相应的课堂表现成绩。 通过以上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考试方式可以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后面的平时考核方法是考核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素质,达到全面考核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语 经过《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了一些相对合理而有效的办法,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合理教学与考核评价方法,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随着统计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统计学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也必将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 应用统计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根据案例教学法设计要求,在郑州航院信息统计职业学院会统系的统计学教学中运用了该教学方法。包括“郑州市高职生消费行为研究”总项目、五个子项目(调研方案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报告)、15个引导案例,即“1+5+15”的项目案例体系,在36课时内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以典型案例的项目学习过程;之后安排36课时的实践,模仿“郑州市高职生消费行为研究”项目完成各项目小组的自选项目。通过项目分解,使统计教学过程流程化;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设计典型案例引导项目学习,分阶段实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案例教学主要包括项目学习与项目实践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示范项目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示范项目引入与项目分解。我们设计了“郑州市高职生消费行为研究”统计教学示范项目,根据统计工作流程将项目分解为郑州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调研方案设计、郑州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调查、郑州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资料整理、郑州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统计分析、郑州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统计分析报告五个子项目。第二步,选取典型案例,引导项目学习。针对每一个项目任务,选取相对应的典型案例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创设各种情景,完成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建构;学生通过课堂案例模仿,课后案例实践开展项目学习。第三步,展示示范项目成果。向学生演示已完成的“郑州市高职生消费行为研究”调研项目,点评示范项目的完成情况,对项目开发中的统计调查与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巩固与完善学生的统计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胜欲和创造激情。第一阶段的教师角色定位是组织者与知识建构的引领者,通过教师设计、组织、实施示范项目与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学习,帮助学生完成主体性学习参与和知识建构。第二阶段:项目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划分项目实施小组。在统计学开课之初,在遵从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按照科学性、异质性与平衡性的分组原则,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均衡搭配,将学生合理地编入各项目组。每组人员为5~8名,共10组。各组推举出“项目经理”(组长),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组织小组的学习讨论。第二步,项目具体实施。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针对本组项目任务开展研究讨论,进行明确的具体分工。第三步,师生共同评定每个学生的实践项目成绩。首先由教师根据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提出各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体系,明确各项目具体的测评内容及打分标准。然后根据各项目的完成情况,按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定的程序,客观公正地给出每个学生的实践项目成绩。第二阶段的教师角色定位是学生的导师和顾问。教师以单独或协作的方式,判断学生完成项目方面的学术要求,帮助制定和选择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计划,同时提醒学生所忽略的步骤,了解学生在项目研究进展的情况,及时提供线索、暗示和反馈,对项目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最后做好项目评估。该阶段的学生角色定位是实践者与协作者。通过项目实践,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展开交流、讨论。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以案例为引导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以郑州航院信息统计职业学院会统系会计专业为实验对象,将2011级会计一班设置为实验组,引入案例教学;将会计二班设置为对照组,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评价两种统计学教学方式。问卷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对学习效果、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学习体验四个方面共8问题进行了测量,从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说不准、不太同意、很不同意分别设为5分、4分、3分、2分、1分,计算每个班级的累加得分与平均得分,进行比较分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知识理解和记忆、知识融会贯通、技能培训、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学习快乐、学习成就感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得分要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案例法教学实验班的学生,统计学成绩大多集中在80~90分之间,平均成绩为81.43分;非项目法教学对照班的学生,统计学成绩大多集中在70~80分之间,平均成绩为73.57分。这表明接受案例教学法学生的统计学成绩明显高于非项目教学班的学生,而且成绩变动的标准差较小,也表明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协作学习,知识共享,共同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作引导,通过典型案例来创设情境,并通过参照案例来参与项目学习与实践,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加强专业技术实训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应用统计学论文: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针对特定系统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该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推测,为决策的提供参考和依据。统计是为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是统计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做好国民经济的管理,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首先依靠的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而统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同等重要。事实证明,统计是管理国家、经济和企业的重要工具,人们只有有效的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统计在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统计是人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制定各项经济计划的数据基础。统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的情况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提供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或预测。加快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二、国民经济在统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统计管理体制落后 统计有外向性的特征,因此影响着统计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国家所设定的宏观报表和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不相匹配,因而导致企事业单位的统计部门,做的工作仅仅是完成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而已。现阶段企事业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主管部门的许多报表,服务的对象也是政府工作部门,对自身的生产运营作用,并没有占主要地位。统计工作并不是为自身决策和管理来服务的。这种外向性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统计工作的单一性和机械性。 2、投入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基础薄弱 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许多企事业的统计部门被撤消,或者与其它部门合并,大批统计人员下岗或者分流,这样就无法完成对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还有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不规范、失真的数据信息,使得统计结果毫无利用价值。各单位的领导者,也不愿意花时间在没有短期的利用价值,而长期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上,由于领导者的不重视,投入少,很多统计部门实际上名存实亡。 3、对统计数据分析的深度不够,无法挖掘有价值信息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但很多统计工作还没有长足的发展,还习惯于对数字的简单罗列,缺少深层次的总结分析;多数统计人员已经习惯了确定性的结果分析,缺少不确定性的分析。统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仍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工作做不到深入挖掘,所以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加上信息量小,精度低,预测能力低,又对事物缺少动态的评价,根本无法满足在竞争环境下的需求。 三、如何加强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 1、完善统计体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统计职能都是由计划部门来完成的,信息的传递方向是由下向上单向运行,经计划部门汇总后上报给领导,并负责对外报出。这种运行机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一是单位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二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建档,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信息的价值含量;三是加快单位内部各部门信息的传递速度,让信息的利用范围扩大。 2、提高对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 系统、完善的统计工作,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统计人员来完成。对于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严格审核,保证质量。要定期举行员工的培训,确保统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单位领导要注意给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学习与统计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相关的职称考试,获取更多的技能。 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要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自身需求的数据库,以达到全方位的收集信息,加快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提高数据质量,从而为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水平。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它在推理和预测方面所展现的巨大优势,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的关注。 应用统计学论文: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前言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做出决策。由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本科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主要注重于理论教学,而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则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具备利用统计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高专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对企业对社会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类学生来说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多年来从事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工作,本文试对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5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高职高专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目标来决定。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很多院校开始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统计学教材,目前关于高职高专的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原有的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内容陈旧,理论多,案例少,没有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重新编写是目前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 笔者采用的课本编排的内容为:概述、数据的描述、简单线性回归与相关、统计方法、概率论基础、离散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抽样分布、估计、假设检验等十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些内容已在中学学习过了,比如在统计方法这章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标准方差等,还有概率论基础这些内容都是文理科高考的必考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删除。另外,抽样分布以及假设检验等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不是很实用,所以建议删除。适当增加实用的内容,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静态指数的分析,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增加动态指数的分析,包括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动态数列速度指数指标;常用的经济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零售物价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实用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统计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当今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也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或称为单向灌输式的,这样的方法有其优越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对所学内容从感知、理解到巩固,都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正面教育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教授众多学生,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的信息。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教师只注重如何“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2.1 互动参与式教学法 它是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它的特征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注重于教学过程中“教了什么”和“学会了什么”,是一种提倡师生交流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师生及学生互相之间开展讨论、交流和沟通;是一种是多向的、互动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新事物的创新能力。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讲到抽样方法的内容时,如何理解系统抽样。大家知道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但如何进行系统抽样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的问题: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本班学生的每月消费情况。每班选取两名学生参与调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亲自动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统计学的思想。 2.2 社会实践教学 统计实践是统计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延续,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从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确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可以以教师或学生为调查对象,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调查、大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大学生上网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调查等。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让学生到企业或某一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如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规定的工厂实习等。学生可以实地调查,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也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工作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案例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应该选择与实际活紧密相连的,或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有代表性的以及全球热点问题,案例的选取还要结合专业的特色,比如对经济类专业来说,就可以选取恩格尔系数来说明结构相对数。这样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让学生对那些众多枯燥乏味的公式、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感到统计数字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对统计科学的浓厚兴趣。目前可以采用的统计学案例很多,教师也可以自编案例。 3 考核方法 教学效果如何,要通过考核来体现。要改变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改革考核的方法和内容,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基本技能水平,而且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新的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考核由平时作业、实践报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级部分构成;(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20%。平时作业有助于相关知识的加深与巩固,特别对于数学学科尤其重要。(2)实践报告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更多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3)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期中考试是对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检验,主要是笔试闭卷考试。(4)期末考试占总成绩40%。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另外在考试时可以将繁杂的公式直接给出来,不要求死记硬背,这样就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够让学生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与实际相关的练习。这样能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测试评价。 应用统计学论文: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作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证券期货市场指标体系的研究;新华财经指数的编制;证券投资组合的研究与应用等。 关键词:统计学证券市场期货市场 一、序言 我国自九十年代初建立证券期货市场以来,短短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仅拿股市来看(截至1999年07月13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境内公司已达900家,沪深市场的A,B股股数是981只,上市公司900家,其中沪市501只(461家),深市480只(439家),沪深A股股数874只,B股股数107只。这与1991年沪市8家深市6家上市公司相比,可见发展速度之快。市价总值21083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开办证券90家,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37家,下属证券营业部2400多家;现有43家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累计筹集资金100多亿美元;已有107家公司成功发行了B股,筹集资金近50亿美元;股民已达4000多万。自1999年五月十九日井喷式行情以来,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量猛增,至六月二十五日高达800多亿(1998年8月18日香港股市一天的成交量为790亿港元),创下空前的天量。证券市场的作用愈来愈大,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统计学及其相关学科在证券期货交易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从世界范围谈起。 据有关报道,当今华尔街最抢手的不再是传统的MBA,而是有统计背景、数理能力强的人才。一些在美国获得统计或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被华尔街录用,转眼间便当上了年薪百万美元的“白领”贵族。如,1984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黄沁于1988年提前毕业,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研究生,毕业后受聘到华尔街某大型证券公司工作。在这个世界上金融证券业最发达的地方,他以统计和数学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理论,现已升任该公司副总裁,主管对外投资工作。年仅27岁的黄沁是进入华尔街金融界高层领导的少数华人之一。 华尔街取才原则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证券期货等金融业目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潮流。证券金融交易是信息量最大,信息敏感度最强、信息变化频度最高的领域。随着市场日趋复杂,数字已成为传递信息最直接的裁体,加上未来的经济是被网络覆盖与笼罩的数字化经济,大量的数学与统计工具将在分析研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能否把握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所隐含的精微变化,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期权定价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他们在二十多年前就探索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定价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期定价公式。本世纪20年代开设了股票期权品种,由于采用柜台交易方式和缺乏标准化的设计合约,很难转让对冲,交易量不足称道。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引进概率统计上随机变量函数的一些定理和积分求值,推导出不支付红利的股票期权定价公式,从此期权有了明确科学的价格定位依据,很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并迅速推广到全世界,直至现在,期权占据着金融王国的重要位置。定价公式成为整个市场运转的基础。这个期权公式的定价思想所引发的金融革命表现在,预测远期价格成为可能,不仅使期权为指数、货币、利率、期货交易提供了全新的保值,投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对各种金融产品的价值研究,提高了操作的理论水平。由此可以推断,没有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期权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高度发达,如今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在总结金融交易失利原因时,总是首先追究最初的定价是否存在漏洞和错误 建立一个模型就摘取经济领域的桂冠这一事实,体现了经济与统计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的40多位获奖者中,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有23位,10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有六位直接靠计量经济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获奖。借用统计数学,将经济理论数学公式化,将经济行为定量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热门课题。 有关专家指出,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数学给经济界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抽象的数学工具一旦准确地切入金融市场,就显得非常实用和有价值。二十多年来,指导期权交易的理论—定价模型得到广大投资者的一贯遵循。没有统计基础、不懂定价公式含义的人要想在市场有出色表现将是十分困难的。 证券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是个永恒的话题,投资者都想寻求收益回报,但又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损失可能。市场到底存在哪些风险,如何确定风险的大小,如何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历来都是受人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自从1952年美国学者马柯威茨运用数量方法创立证券组合理论以来,市场风险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不再变得那么可怕和不可驾驭。 马柯威茨组合理论的立足点是全面考虑“期望收益最大”和“不确定性(即风险)最小”。它通过总结投资损失的概率分布和可能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即我们统计学上的方差),发现投资者应该同时按适当比例购买各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其收益才尽可能是确定的。通过数量分析得出的这种结论,迎合了投资者避风险的需要。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基金的蓬勃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随着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组合理论及其实际运用方法越来越完善,成为现资学中的主流工具。由于马哥威茨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给金融投资和管理思想带来革新,199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众所周知,量变引起质变。数量关系的背后,牵扯着市场的稳定与发展。金融业的现代化推动了统计与数理方法的应用研究,反过来,当今世界的金融管理特别是防范金融风险,也越来越要量化研究。早在1995年9月,美国斯但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刘遵义就通过实证比较,数量分析和模糊评价等方兴,预测出菲律宾、韩国、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没有完整、科学的分析预测工具,就可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蒙受重大损失。只有加强对作为金融信息的各种变量的研究,才能提高对金融运行规律的认识,才能把握市场的发展动向。 经济理论的数学化和统计分析,使各种经济行为也越来越数量化。在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定价公式和组合理论地位的确立,就证明数量工具已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统计显示,在西方金融市场,三分之一的人运用组合理论来投资,三分之一的人靠技术分析管理头寸,另外三分之一的人仍在坚守基础分析。虽然运用何种手段来指导决策是投资者个人偏好、观念的问题,但组合理论和技术分析所运用的统计工具逐渐被认同,说明理性投资将成为市场的宠儿。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华尔街选才的动机。 主观意见和直觉判断有很大的随意性,显然与现资决策的要求相去甚远。对市场和价格进行定量研究,从而揭示客观存在的数量依存关系,成为投资和管理决策的一项基础工作。用统计工具处理各种证券金融数据,可以比较全面地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力度。其主要表现在: 1结构分析:证券市场与汇率、利率变动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多大的关联度;单一证券与整个市场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市场指数设计是否合理;证券与期货价格走势是否相互制约;同一类证券有没有一定的连动关系。 2价值预测:分析未来证券发行和上市价格的理论定位,确定金融衍生证券的价格,分析预测证券期货的价格走势,进行投资决策等。 3政策评价:研究市场系统风险的预警及控制,探讨不同的组合投资效果。 4理论检验:证券价格能否反映所有的信息,市场的有效性实证检验;各种技术指标的适用性和优化处理,周期效应的对比分析。 从以上可看出,量化研究有助于搞好风验管理,设计投资组合,选择交易时机,评估市场特性。统计工具在证券金融市场的大量应用,对交易技术的升级换代,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特殊贡献。现在,电脑交易系统在国外大行其道,依据不同要求设计的模型软件层出不穷,只要把数据输入电脑中,投资者根据分析结果随时制订和调整投资计划。 投资者竞争的优势不再停留在信息的收集上,而是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谁的模型从总量上与趋势上能更合理、科学地分析市场,谁就能掌握主动。 简单的统计和数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复杂的金融发展需要。随着统计和数学工具的推广应用,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金融统计学应运而生。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先后确定了金融统计的硕士和本科生的培养计划。我国近几年来,像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和山东大学建立了统计金融系,去年北京大学相继成立了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管理中心、金融数学系;像北方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等建立的证券期货模拟实验室的也有很多家;开设相关专业的就更多了。 总之,统计学及其相关学科在证券期货交易中的重大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读者从本专题所讲的内容也将会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后面我们将结合我国证券期货交易的实际,介绍统计方法在证券期货市场的一些基础应用(包括我们的部分研究成果),如证券期货交易的统计指标体系;证券指数;投资组合;上市公司财物报表的统计分析与选股;证券期货价格走势预测(主要是技术分析)等。 应用统计学论文:论统计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管理科学化要求的提高,人力资源定量化管理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从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意义、原则开始,着重选取企业人力资源的量与质、变动情况、投入与使用、工作时间利用、劳动生产率、劳动薪酬、职业技能开发等方面,就构建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作一些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是否快速有效,其决策是否科学正确,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分析体系是否建立并行之有效。 关键词:统计人力资源管理定额统计 前言 现代企业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走企业化道路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作为企业,必须成为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核算单位,并具有法人地位。没有企业的发展,就谈不上国民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也就不可能日益得到改善和提高。因此,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要求,推动社会现代化,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在市场竞争游涡中,不可避免地会优胜劣汰。从表象上观察,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高技术含量、价格、售后服务等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持续改进与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工艺与装备,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价格,提供优质服务等。很明显,这些都是一定要依靠企业的劳动者来实现的。所以,从深层次分析,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与人才水平的竞争。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时刻注意吸引入才,重视人才的作用,科学、合理和充分地使用人才,大力加强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因此,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制度。为了适应建立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需要,必须建立和健全一套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要求的。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侧重于采用定性的、传统的经验型、粗放式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定量管理。定量管理是建立在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反映企业员工的数量、质量、流动情况、工作效率以及企业薪酬激励效果、员工培训情况等。随着企业管理科学化要求的提高,人力资源定量化管理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尤为重要。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供求预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它以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为基础。预测的内容包括:劳动力供给量、劳动力需求量、供求差量、失业率及其分行业资料,也就是说,既要预测总体供求关系,又要预测各行业或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总体经济形势、社会需求总量及需求结构、劳动价值观念、政府政策法规等,预测时应综合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以便尽可能准确把握供求关系的发展态势。预测的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如劳动力供给量可以在现有劳动供给量的基础上参照各年龄人口数资料并结合人口死亡率水平来推算,劳动力需求量可采用如劳动生产率法、GDP增长就业弹性法等进行测算。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内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并保持持久的竞争力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值得我们进行认真地学习和借鉴。在国内,搞活搞好企业,从企业组织形式上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国内学者分别在用人、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还表现在企业的财政状况上。过去,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活动为宗旨,主要考虑做什么,而不考虑成本和人力资源开发所产生的获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计算员工完成的活动和任务来证明自身的存在。现在,作为企业的战略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把他们活动所产生的东西作为企业的成果。特别是作为人力资源投资的回报。高绩效工作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和良好的企业财政状况相联系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一些活动如培训等也给企业的绩效提高带来帮助。因为,培训必然提高员工的能力,员工能力的提高必然给企业的成果带来更大的价值。 扩展人力资本的一个主要工作是利用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才能和外部吸引优秀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战略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保证企业各个工作岗位所需的人员供给,保证这些人员具有其岗位所需的技能。对于人力资本而言,如果企业出现技能短缺,除非增加投资,否则这种短缺将会危及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想方设法留住员工,给他们提供更多成长的机会,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 在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企业所面临的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己经全面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对组织的成功和绩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重要性 建立人力资源统计,有助于全面观察人力资源的利用状况,扩大统计领域的范围,完善统计理论,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进入21世纪,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各个企业竞争的焦点。为了在大规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出有价值的探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有价值的知识,从而为制订人才需求规划、人才招聘和培养提供比较客观的决策支持。 1.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人力资源的总量指标可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总规模;人力资源的结构指标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配置利用情况;人力资源的质量指标可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指标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 2.为制定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制定一种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除了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外,还必须联系实际,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从定向与定量两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评价及研究。人力资源统计是从定量方面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成果。有了数量方面的反映,就能使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有较全面的认识,为制定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为企业决策者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奠定基础 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与企业的绩效和发展密切相关,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总量、质量及结构等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人力资源统计就是从量化的角度反映企业内人力资源的总量、质量、结构比例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为决策者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奠定基础。 4.发挥企业管理的重要助手作用 ①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信息,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工费用资料,这有助于企业通过对比分析,找准本企业人工成本的最佳切入点,从而促进企业管理,建立以人工成本为核心的自我约束机制. ②为企业合理科学用工提供帮助的信息,如供给的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不同工种、不同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工资价值等,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劳动者,并且有助于企业与劳动者更好地协调劳动关系。 综上所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正确地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结合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现象之间以及与其它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及相互影响,研究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数量关系钠作用与影响,使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从而对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完成招聘和培训员工,制订具有竞争力的薪金福利体系,员工的考勤、休假、退休等管理智能。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如何平衡内部人才和外部招聘人才的关系,以及如何对现有人员进行最佳的安排,力求使每个员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此外,还要应对薪酬结构的挑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果没有吸引、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薪酬体制,那么再好的员工管理政策也会失效。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命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人力资源现状统计、人力资源岗位结构统计、人力资源人才流动统计、人力资源劳动报酬奖惩结构统计、定额统计、和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统计等六个。 (一)人力资源现状统计 要开展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必须配置足够多的、达到一定素质水平的人员。因此,首先应观察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设计、建立人力资源总量指标,如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等指标。其次,要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构成情况。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优化配置、比例配置和均衡配置等,企业人力资源的构成有专业构成、技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工作性质构成等,它们都需要以相应的统计指标来显示。此外,还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变动统计指标,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市场开发、招聘录用、辞退和退休等变动状况。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是指身体素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品德教养等,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状况,为企业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开发、引进企业急需的高水平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扩展与深化提供服务。 (二)人力资源岗位结构统计 企业拥有足够多的具备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为了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即劳动力的具体使用。企业合理使用劳动力,应正确处理劳动者的生活日分配问题,规定合理的劳动时间和非工作时间。劳动时间的利用程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成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劳动时间利用状况的统计研究。劳动者的非工作时间的分配情况,和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有直接联系;劳动者劳动能力再生产状况如何,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有直接联系。所以,还必须对劳动者的生活日分配进行统计观察。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人力资源总体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他们生活日分配情况的研究刻不容缓,这对于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其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专门人才的聪明才智,促进企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在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改善劳动环境,优化劳动条件,加强对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保护,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又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工作情况的统计包括:劳动环境统计、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工伤事故统计和职业病统计等。 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有利益就会有矛盾。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制度、工会协调参与等,都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内容,通过对双方利益矛盾的调节,使劳动关系正常、健康的发展。工会是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工会应积极维护职工群众的正当权益,要关注、参与、调解企业和职工在劳动关系中的有关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矛盾,促进企业和谐、稳定与健康的发展。劳动关系统计,研究劳动者参与情况和结果,分析并评价劳动仲裁的作用等。 (三)人力资源人才流动统计 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不断应用新技术与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在人才市场上,广揽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人才,加强人才信息的沟通,采取有效措施,拓宽进入渠道,积极招聘,择优录用,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补充新生力量。在企业内部,加强对现有职工的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统计,要研究开发的各种表现、采用的形式和取得的成果及其对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作用,反映人力资源开发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提供信息,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步步深入。 一个企业是为了追求效益而存在的,人力资源体现了多大的价值,为企业带来了多大的效益,可以用下面的几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的贡献水平。 ①人力资源效益系数:反映人力资源创造增加值的能力 人力资源效益系数=报告期企业增加值÷该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 ②人力资源利税率:反映人力资源创造利税的能力 人力资源利税率=报告期企业利税总额÷该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 (四)人力资源劳动报酬奖惩结构统计 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无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其实质都是工资。企业进行工资核算,是企业整个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资核算的直接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二是表明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因此,工资是企业和职工都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正确处理企业内的工资分配问题。应该坚持如下原则: ①反对平均主义倾向,正确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②在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相应地稳步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 ③协调好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与职工工资增长的关系。 ④要适应全社会对消费基金的宏观调控的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工资问题,就是为了提供职工工资情况的数据资料,便于企业正确解决职工工资问题,处理好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一定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数量的多少,同样也决定着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节约劳动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盈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极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工资效益反映了员工工资效益如何。工资效益是工资投入后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依据,包括工资生产率和产值工资率两个指标。工资生产率是指劳动成果与工资(或工资与奖金之和)的比例,劳动成果以利润总额计算或实物计算,如百元工资产值率、百元工资利税率、百元工资实物产量等。据此指标可以研究工资效益变化对生产经营成果以及工资总额投入的影响。产值工资率是工资生产率的逆指标,即产值中多少是用于发放员工工资的,如百元产值工资率、百元创利工资率。工资效益的升降对工资总额所代表的劳动投入会产生直接影响,或节约劳动投入,或劳动投入超支,实际反映的是人工费用的节约或超支。 企业劳动生产率一般只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效率,而企业生产前的决策如何、产品推销和售后服务质量状况,劳动生产率很难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除了受制于劳动生产率外,还取决于产前的决策、推销和售后服务质量状况。所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需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除研究劳动生产率外,必须分析劳动效益,设立劳动效益指标。劳动效益指标是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必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应结合运用。 (五)劳动定额统计 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产品工时消耗统计和劳动定额工作统计等,构成企业劳动定额统计的基本内容。从本质上说,劳动定额是定额劳动生产率,用工时表现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是劳动生产率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劳动定额统计研究的特殊性、内容的差异、任务的不同,劳动生产率统计替代不了劳动定额统计,因此,劳动定额统计具有独立的意义。 通过定额的统计与分析,可以正确地反映工人实际达到的定额水平,了解车间、班组或个人完成定额的情况,分析影响产品劳动消耗量的因素,发现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为编制计划、核算成本、实行经济核算、考核工人的生产成果、评定工资和奖励、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降低工时消耗、改进企业管理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劳动定额的统计和分析,是搞好定额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是各级定额人员的一项日常工作,对基层定额人员更为重要。 通过劳动定额的统计,可正确的反映工人实际达到定额水平的程度,为编制生产(施工)计划,实行经济核算,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供资料。通过分析定额统计资料,可得出影响完成劳动定额的各种因素,明白在生产过程中,劳动组织和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某些薄弱环节,为进一步采取技术组织措施,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对定额统计工作一定要实串求是。 1.定额统计的主要内容 ①认真收集原始记录资料。包括工程任务单、作业定额通知单、班组考勤记录表、各种停工时间记录、原材料消耗表、工作地情况变化记录、产品验收单等。 ②制定各种定额统计报表。包括班组个人工时汇总表,由班组汇总后上报车间;车间生产日程表,由车间汇总后上报厂部;企业定额完成情况统计报表,其中包括旬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定额统计月报是定额管理的基本报表,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统计资料,它为定额统“季报和年报提供了基础资料。 ③及时分析、汇总各种定额资料。统计资料是各个时期定额完成情况的真实记录,必须及时进行分析和汇总。 2.劳动定额的统计内容 可分产品工时消耗和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 ①产品工时消耗统计,是记录工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实际消耗的工作时间。由于工人技术水平、操作熟练程度、劳动态度、材料半成品、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及产品质量要求等不同,在完成产品定额时,所消耗的时间也不同。 单位产品实际耗时的计算方法: 单位产品实际耗时(工日)=统计期实际作业总工日/统计期完成产品数量 ②按产量定额统计 一个工人或一个小组生产一种产品或完成某一工序的完成定额程度的计算方法为: 定额完成程度=(际完成产量/定额应完成产量)*100% 不受一个工人或一个小组生产一种或多种产品因素的约束,按产量来表达完成定额程度一般用于机械施工部分,生产单一产品也可以使用。 (六)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统计 人力费用即人工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市场博奔中占有优势,才能取得竞争的胜利,这些优势有产销对路、高技术含量、质优、售后服务优良和价格优势等。价格优势就是指价格合理或低价值。价格是由生产经营成本决定的。要有较低的价格,必须有较低成本文撑。成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物质消耗成本,二是人工费用。这两方面的节约,都会拉低价格。人力费用统计,要研究企业人力费用的结构、总量,研究人工成本水平,分析影响人工成本变动的各种因素,为企业采取得力措施、不断降低人力费用提供依据,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结合统计学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统计数据。利用这些统计数据,可以了解人力资源的现状和供求状况,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和动态管理。 1.树立正确的培训观 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是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有利于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获取竞争优势。只有在明确了培训的实质与优势的前提下,才能逐步转变培训观念,切实将员工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 最后,应当树立战略性的培训观。现代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和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人才,其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培训,其战略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在从传统的、职能性的向战略性的转变,即需要围绕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而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物业管理企业需要树立战略性的培训观应该是以“人”为核心,以“战略”为导向,以“业主满意”“员工满意”为重点,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为企业战略发展服务”为关键,来达到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 2.把好人才观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获取与工作要求有关的详细信息,并且还必须保证这些工作的要求与个人素质之间是相互匹配的。职务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所从事的所有活动的基础,通过职务分析,制定职务描述,确保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须完成的所有工作都已经明确清晰的分配至每个工作岗位。让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的责、权、利,找到自己和任职条件的差距,通过工作、学习提高自己。把好人才入口关。招聘和选拔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人才的素质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的培训和使用。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和选拔系统,合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招聘策略、采用科学的选拔方法确保所进人才的素质和质量。 3.对人力资源实施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 根据供求状况,调整和改善供给结构,使其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上,对人力资源进行整体评估和预测非常重要。国家和地区必须定期给出详尽的数据信息,反映人力资源的供求,为劳动力市场主体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避免盲目开发和利用造成的人力资源闲置或低效配置。这是我国人力资源统计体系的薄弱环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极不完全,数据不准确或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统计手段和迅速及时的信息预测机制。另外,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培养的人才结构与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不相协调,造成供需失衡。因此,国家必须完善这方面的统计,提供权威性供求预测信息并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和调整教育结构。 4.分析人力资源数量配置,提出人员配置原则 通过对企业劳动力数量的分析研究,可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人员配置时,从企业整体人力资源配置和各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两方面考虑,在人员调动、增减变化时,不再只关注人头数量的简单变化,而是考虑流入流出人员人力资本的平衡性与匹配性,确实做到增员增效,减员不减效,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合理薪酬制度的基本框架 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应 该与之相适应,即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现代企业薪酬制度至少应有四个特点: ①薪酬方案决策程序及权力安排与公司治理结构一致,公司的薪酬方案一般由董事会的薪酬委员会提出,董事会决定,涉及税后待分配利润的部分和股权激励的方案要经股东会审议批准。监事会、职代会和工会有权对收入分配方案发表不同意见。 ②应当包括劳动报酬和其它生产要素报酬及福利待遇,有基本工资、奖金、福利计划、长期激励计划等多个要素。 ③要根据员工的岗位、责任、业绩确定薪酬方案。 ④与国家政策(税收、社会保障)相一致。有些项目可以全部进入公司费用成本,有些项目在一定条件下全部或部分要用税后利润支付,有的收入可以延迟纳税,如股息和要素折股的分红只能用税后利润支付。总之,应该做到“治理主体明确、基础规范、制度科学、关系合理、激励充分、约束严明”。 五结语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更加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现实中许多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并未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放在应有的位置,一旦企业要削减成本,首先想到的只是降低劳动报酬支出、裁减人员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仍然只是控制人力成本,而不是增加产出,因此要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定量管理的原则和特点,使确定的统计指标能够科学地、系统地反映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利用方面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现代企业,在技术主宰市场的今天,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优势的持续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因素,而人力资本优势的获取、发挥和保持,则有赖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要有效地利用培训现有的员工。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就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方法和经验,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各种信息,参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为提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献计献策。 应用统计学论文: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作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证券期货市场指标体系的研究;新华财经指数的编制;证券投资组合的研究与应用等。 关键词:统计学证券市场期货市场 一、序言 我国自九十年代初建立证券期货市场以来,短短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仅拿股市来看(截至1999年07月13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境内公司已达900家,沪深市场的A,B股股数是981只,上市公司900家,其中沪市501只(461家),深市480只(439家),沪深A股股数874只,B股股数107只。这与1991年沪市8家深市6家上市公司相比,可见发展速度之快。市价总值21083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开办证券90家,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37家,下属证券营业部2400多家;现有43家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累计筹集资金100多亿美元;已有107家公司成功发行了B股,筹集资金近50亿美元;股民已达4000多万。自1999年五月十九日井喷式行情以来,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量猛增,至六月二十五日高达800多亿(1998年8月18日香港股市一天的成交量为790亿港元),创下空前的天量。证券市场的作用愈来愈大,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统计学及其相关学科在证券期货交易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从世界范围谈起。 据有关报道,当今华尔街最抢手的不再是传统的MBA,而是有统计背景、数理能力强的人才。一些在美国获得统计或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被华尔街录用,转眼间便当上了年薪百万美元的“白领”贵族。如,1984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黄沁于1988年提前毕业,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研究生,毕业后受聘到华尔街某大型证券公司工作。在这个世界上金融证券业最发达的地方,他以统计和数学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理论,现已升任该公司副总裁,主管对外投资工作。年仅27岁的黄沁是进入华尔街金融界高层领导的少数华人之一。 华尔街取才原则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证券期货等金融业目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潮流。证券金融交易是信息量最大,信息敏感度最强、信息变化频度最高的领域。随着市场日趋复杂,数字已成为传递信息最直接的裁体,加上未来的经济是被网络覆盖与笼罩的数字化经济,大量的数学与统计工具将在分析研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能否把握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所隐含的精微变化,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期权定价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他们在二十多年前就探索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定价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期定价公式。本世纪20年代开设了股票期权品种,由于采用柜台交易方式和缺乏标准化的设计合约,很难转让对冲,交易量不足称道。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引进概率统计上随机变量函数的一些定理和积分求值,推导出不支付红利的股票期权定价公式,从此期权有了明确科学的价格定位依据,很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并迅速推广到全世界,直至现在,期权占据着金融王国的重要位置。定价公式成为整个市场运转的基础。这个期权公式的定价思想所引发的金融革命表现在,预测远期价格成为可能,不仅使期权为指数、货币、利率、期货交易提供了全新的保值,投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对各种金融产品的价值研究,提高了操作的理论水平。由此可以推断,没有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期权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高度发达,如今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在总结金融交易失利原因时,总是首先追究最初的定价是否存在漏洞和错误。 建立一个模型就摘取经济领域的桂冠这一事实,体现了经济与统计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的40多位获奖者中,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有23位,10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有六位直接靠计量经济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获奖。借用统计数学,将经济理论数学公式化,将经济行为定量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热门课题。 有关专家指出,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数学给经济界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抽象的数学工具一旦准确地切入金融市场,就显得非常实用和有价值。二十多年来,指导期权交易的理论—定价模型得到广大投资者的一贯遵循。没有统计基础、不懂定价公式含义的人要想在市场有出色表现将是十分困难的。 证券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是个永恒的话题,投资者都想寻求收益回报,但又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损失可能。市场到底存在哪些风险,如何确定风险的大小,如何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历来都是受人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自从1952年美国学者马柯威茨运用数量方法创立证券组合理论以来,市场风险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不再变得那么可怕和不可驾驭。 马柯威茨组合理论的立足点是全面考虑“期望收益最大”和“不确定性(即风险)最小”。它通过总结投资损失的概率分布和可能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即我们统计学上的方差),发现投资者应该同时按适当比例购买各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其收益才尽可能是确定的。通过数量分析得出的这种结论,迎合了投资者避风险的需要。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基金的蓬勃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随着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组合理论及其实际运用方法越来越完善,成为现资学中的主流工具。由于马哥威茨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给金融投资和管理思想带来革新,199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众所周知,量变引起质变。数量关系的背后,牵扯着市场的稳定与发展。金融业的现代化推动了统计与数理方法的应用研究,反过来,当今世界的金融管理特别是防范金融风险,也越来越要量化研究。早在1995年9月,美国斯但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刘遵义就通过实证比较, 数量分析和模糊评价等方兴,预测出菲律宾、韩国、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没有完整、科学的分析预测工具,就可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蒙受重大损失。只有加强对作为金融信息的各种变量的研究,才能提高对金融运行规律的认识,才能把握市场的发展动向。 经济理论的数学化和统计分析,使各种经济行为也越来越数量化。在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定价公式和组合理论地位的确立,就证明数量工具已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统计显示,在西方金融市场,三分之一的人运用组合理论来投资,三分之一的人靠技术分析管理头寸,另外三分之一的人仍在坚守基础分析。虽然运用何种手段来指导决策是投资者个人偏好、观念的问题,但组合理论和技术分析所运用的统计工具逐渐被认同,说明理性投资将成为市场的宠儿。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华尔街选才的动机。 主观意见和直觉判断有很大的随意性,显然与现资决策的要求相去甚远。对市场和价格进行定量研究,从而揭示客观存在的数量依存关系,成为投资和管理决策的一项基础工作。用统计工具处理各种证券金融数据,可以比较全面地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力度。其主要表现在: 1结构分析:证券市场与汇率、利率变动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多大的关联度;单一证券与整个市场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市场指数设计是否合理;证券与期货价格走势是否相互制约;同一类证券有没有一定的连动关系。 2价值预测:分析未来证券发行和上市价格的理论定位,确定金融衍生证券的价格,分析预测证券期货的价格走势,进行投资决策等。 3政策评价:研究市场系统风险的预警及控制,探讨不同的组合投资效果。 4理论检验:证券价格能否反映所有的信息,市场的有效性实证检验;各种技术指标的适用性和优化处理,周期效应的对比分析。 从以上可看出,量化研究有助于搞好风验管理,设计投资组合,选择交易时机,评估市场特性。统计工具在证券金融市场的大量应用,对交易技术的升级换代,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特殊贡献。现在,电脑交易系统在国外大行其道,依据不同要求设计的模型软件层出不穷,只要把数据输入电脑中,投资者根据分析结果随时制订和调整投资计划。 投资者竞争的优势不再停留在信息的收集上,而是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谁的模型从总量上与趋势上能更合理、科学地分析市场,谁就能掌握主动。 简单的统计和数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复杂的金融发展需要。随着统计和数学工具的推广应用,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金融统计学应运而生。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先后确定了金融统计的硕士和本科生的培养计划。我国近几年来,像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和山东大学建立了统计金融系,去年北京大学相继成立了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管理中心、金融数学系;像北方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等建立的证券期货模拟实验室的也有很多家;开设相关专业的就更多了。 总之,统计学及其相关学科在证券期货交易中的重大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读者从本专题所讲的内容也将会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后面我们将结合我国证券期货交易的实际,介绍统计方法在证券期货市场的一些基础应用(包括我们的部分研究成果),如证券期货交易的统计指标体系;证券指数;投资组合;上市公司财物报表的统计分析与选股;证券期货价格走势预测(主要是技术分析)等。 二、股票价格指数(上) 中央电台午间新闻30分指导沪深股票行情时,首先报导上证综合指数开盘是多少,前市收盘是多少;深证成份指数开盘是多少,前市收盘是多少等。综合指数,成份指数是什么,它有何意义,本文就来回答这些问题。为此,我们先从股票价格指数的基础知识谈起。 股票价格指数(以下有时简称股价指数)是我们统计学里指数中的一种。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某一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的综合变动方向和程度的动态相对数。由于政治经济,市场及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种股票的价格均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而市场上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股票在进行交易。为了从众多个别股票纷繁复杂的价格变动中判断和把握整个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水平与变动趋势,美国道.琼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查尔斯.亨利.道第一个提出了平均股票价格指数作为衡量尺度,这就是久负盛名的道.琼斯平均股价指数。如今,世界各国的股价市场几乎都编有股票价格指数,较有影响的除道.琼斯指数以外,还有美国的标准.普尔股价指数(有时记为S P500指数)、纽约证券交易所票价指数,英国的《金融时报》股价指数、日本的经济新闻社道氏平均股价指数以及香港的恒生指数等。股价指数可以为投资者和分析家研究,判断股市动态提供信息。它不仅反映股票市场行情变动的重要指标,而且是观测经济形势和周期状况参考指标,被视为股市行情的“指示器”和经济景气变化的“晴雨表”。在我国大陆,主要有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 编制股票价格指数的意义在于 (1)综合反映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2)据此进行因素分析,分析各种股价对股票市场股价总水平的影响程度。(3)分析股价长期内的变动趋势。(4)在宏观上,股指可以预测国民经济景气情况和企业经营业绩。 (一)股票价格指数的一般概念 1.股价平均数:它是用来反映多种股票价格变动的一般水平。股票价格平均数由证券交易所、金融服务公司、银行或新闻机构编制的,用以反映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行市变动的一种价格平均数。 由于股票市场上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变动的方向和幅度不可能一致,为了衡量由各种股票共同组成的大市整体价格水平和整个市场总体变动方向,一些组织开始编制了股票价格平均数。1981年6月,“道.琼斯公司”的共同创立者之一——查尔斯.亨利.道在《客户午后通讯》上首先发表了一组后来被称为“道.琼斯工业股股票价格平均数”,是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价格平均数,一般计算步骤是:先选定一些有代表性的样本公司,再通过简单算术平均法,以这些公司股票收盘价之和除以样本公司数得出。计算公式为: P=(ΣPi)/N 其中,P代表股票价格平均数,N代表样本公司个数,Pi代表第i家公司股票计算期的收盘价。 2.基期:指在编制股票价格指数时,被确定作为对比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是某一日,也可以是某一年或若干年。例如,意大利商业银行股票价格指数基期是一年,即以某一年全年股票价格平均数作为对比的基础;标准.普尔500种和400种工业股股价指数则以1941—1943年为基期。通常较多采用以某一日作为计算基期。由于股票价格指数是由现期水平同基期水平相比较得出,因此,基期的选择对指数绝对数大小具有重要影响。影响股票价格指数绝对水平大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基数。 3.基数:指股票价格指数在基期的数值。在大多数国家中,基数都定为100,也有定为10(如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价格指数)、50(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还有的定为500(如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有普通股股价指数)、1000(如香港远东指数,加拿大多伦多300种股票价格综合指数)等。基数有大小,对股票价格指数绝对数大小有重要影响。 4.点:是股票价格指数的计算单位,在采用股票价格平均数和股票价格指数衡量股市行情变动的情况下,作为计算单位的“点”具有不同含义。在前一情况下,“点”代表的是平均水平的价格单位,是一个金额概念,同货币单位(如元)在类似的含义上运用,如平均价格指数为150点,即意味着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平均水平为150元。在后一情况下,“点”反映的是计算期价格水平相对于基期价格水平变动的幅度,是指“百分点”(或“千分点”等)的意思,一般不能直接同金额概念等同起来,如基期指数定为100点,计算期指数为150点,即意味着计算期股票价格水平是基期水平的150%。但无论在任何场合,“点”总是衡量股票价格行情起落变动的尺度。由于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都编制有若干不同的股票价格指数,其选定的基期、确定的基数不同,尤其是计算方法的差异,针对不同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与同一股票市场的不同股票价格指数,在绝对数上并没有可比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不同股票价格指数变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联运性”,这一点尤其是在1987年10月的世界股市崩溃时得到了印证。 5.股价指数编制的一般步骤: 其编制步骤如下:(1)根据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经济实力、资信等级等因素,选择适当数量的有代表性的股票,作为编制指数的样本股票,样本股票可随时变换或作数量上的增减,以保持良好的代表性。(2)按期到股票市场上采集样本股票的价格,简称采样。采样的时间隔取决于股价指数的编制周期。以往的股价指数较多为按天编制,采样价格即为每一交易日结束时的收盘价。近年来,股价指数的编制周期日益缩短,由“天”到“时”直至“分”,采样频率由一天一次变为全天随时连续采样。采样价格也从单一的收盘价发展为每时每刻的最新成交价或一定时间周期内的平均价。一般来说,编制周期越短,股价指数的灵敏性越强,越能及时地体现股介的涨落变化。(3)利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手段计算出指数值,股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总和法,简单平均法、综合法等,计算手段已普遍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了增强股价指数的准确性灵敏性,必须寻求科学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技术的支持。(4)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开。为保持股价指数的连续性,使各个时期计算出来的股价指数相互可比,有时还需要对指数作相应的调整。股价指数是一种定基指数,它是以某个特定的年份或具体日期为基期(基期的股价水平为100),将报告期的股价水平与基期的股价水平相比计算出来的百分比率,用百分数或百分点表示,为了避免报告期与基期之间所跨时期太远而带来计算上的麻烦,常先将报告期的股价水平与上一期的股价水平相比求得环比指数,,然后利用环比指数与定基指数之间的关系算出报告期的股价指数,即:报告期股价指数(定基指数)=上期股价指数(定基指数)×报告期股价指数(环比指数),这种求股价指数的方法,叫做连环法。当变更样本或基期后需要对报告的指数进行调整时,也可按此法从新基期往回溯源至旧基期,以保持股价指数的可比性。 (二)股价指数的计算公式 1.加权综合平均法 因为发行量、流通量、成交量不同的股票其价格变动相同幅度,对股市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因此计算股价指数时,通常要考虑到股票的发行量、流通量或成交量等因素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否则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股市价格的变动情况,故需要采用加权综合平均法来计算股价指数。根据计算公式所选择时期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依同度量因素的选择不同划分): (1)以基期值(Q1)为权数的公式(又称为L氏公式或拉氏公式) I=(ΣP1Q0)/ΣP0Q0(算术平均法) (2)以报告期值(Q1)为权数的公式(又称为P氏公式或派氏公式) I=(ΣP1Q1)/ΣP0Q1(调和平均法) (3)同时考虑到基期与报告期数值的理想公式 (几何平均法) 选择不同时期的权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各种指数计算公式都会产生偏误,而就指数偏误实质来看,它是指数计算值与指数真实值的差异。人们一般认为,以基期同度量因素为权数的L氏公式未能反映同度量在两个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同时,L氏公式实质上是一个变化了的算术平均数的算法;而P氏公式经过变形后,实质上是一个调和平均数的算法。由于算术平均数在同一资料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大于调和平均数,并且受数列极大值的影响大于受极小值的影响,(调和平均数正与之相反);从而导致计算结果与指数真实值发生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型偏误”,即由于使用的平均方法不同所致。指数偏误产生的另一种原因称为:“权偏误”,即由于计算权数选择不同所致。 为了准确地反映指数化因素总变动情况,美国经济专家I.Fisher在1992年的《指数编制法》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理想指数公式,即上面的公式(3);他认为该公式同时满足他本人设想的因子互换测试,时间互换测试和循环测试三种指数测算方法中的前两个。因为公式(3)实质上是一个几何平均算法,而在众多的个体指数中,几何平均法计算的指数可以同时满足这三种指数测试,并且几何平均数的结果大于调和平均数又小于算术平均数,所以还可以消除指数偏高或偏低的现象。指数偏误是影响指数准确度的重要原因,能够消除这种偏误的指数公式,无疑是科学的,但由于Fisher理想公式计算复杂,在实际计算中缺乏具体经济含义,在结果上得到的准确性的改进要远小于它在计算中所带来的繁琐,并且当应用在股价指数的计算上时,还存在增资、除权及基期修正上的困难。由于以上各种原因,目前国内国外计算的各种指数多采用以报告期时点权数的P氏公式进行计算,在后面的股指计算中也将采用P氏指数加权综合平均计算公式。 2.股价指数计算中权数的确定 在计算股价指数的P氏加权综合平均公式中,首先必须确定权数是选择报告期的成交量、流通股本还是总股本。 由于国外股票市场上所发行的股票均要上市流通,因此国外股价指数大都以发行量作权数,如S P500指数,恒生指数等,此外我国的上证综合指数在这方面也参照了这一国际惯例。众所周知,目前我国股市的最大特点是“三股并立”,对国家股、法人股是否上市流通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这种三股并重的局面会一直存在,甚至国家股、法人股的比重还会上升,因此在计算股价指数时,必须对选择不同权数下计算的指数序列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的问题进行分析。 3.基期修正的方法 (1)基期修正方法的使用 在发生非股票价格因素的变化时,如:有偿增资,新股上市,股票合并,停/复牌,更换采样股票,改变样本容量等情况下,股票的股本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引起市价总额发生变动。这时要对基期市价总额进行修正;目的是使报告期与基期统计口径基本一致,确保股指的连续性和真实性,避免由此带来的股价指数序列出现断裂现象。道.琼斯指数是最早采用基期修正方法的股票价格指数。然而在发生“股票分割”及“无偿配股”等情况下,尽管上市股票数量改变了,但是并未改变股本的市价总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须对基期作修正。 (2)基期修正法的基本原理 当股票市价总值由于上市股票数量的变动而改变时,就应当对原有基期市价总值进行修正,剔除上市股票数量变动所引起的股指变动,单纯保留由于股价变动所引起的股票价格指数变动。即:如果仅仅是上市公司股本结构或数量发生了变化,而股票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则股价指数就不应该改变。因为按照前面的定义,股价指数是单纯反映股票价格变化程度的,应当只由价格一种因素来决定股指变动,而剔除掉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每次基期市值修正以后,就应以该修正后的基期市值来计算股票价格指数,直到再次修正时止。并以最新一次修正的市值作为基期市值来计算股价指数。 (3)基期修正的三种情况及其修正公式: 新的修正后的基期市值Z*0=(Z*t-1)/(Zt-1).Z0 其中:Z0:表示原有基期市价总值Zt-1:修正前一日的市价总值 ①采样股标不改变,但上市股本数发生变动 ②样本容量不变,替换样本股。(用第N+1只股票替换第1只股票) ③样本容量发生变化的基期修正公式 (a)当增加样本容量时:(由N只股票增加为N+1只股票) (b)当剔除样本时:(设将第N+1只股票剔除) 这样股价指数的计算公式变为: It=[Zt/Z*0].I0I0为基期指数值。 (三)国内外主要股价指数简介 1.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数 由美国道.琼斯公司编制并在该公司出版的《华尔街日报》上的股票价格指数。简称道.琼斯指数。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股价指数,也是纽约证券交易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股价指数。道.琼斯指数的前身,是1884年公布的纽约证券交易所11种铁路股票简单平均价。1897年,铁路股的采样股种发展为20种;并开始计算12种工业股简单平均股价。1928年,工业股发展为30种。同年,道.琼斯公司发明了调整简单平均股价的除数调整法,并正式用于铁路股和工业股的计算。1929年,18种公共事业股股价平均数发表。1938年,公共事业股减为15种。随后,包括20种铁路股,30种工业股和15种公共事业股的65种股票综合股价指数问世。1970年,20种铁路股改为20种运输股,其成份含铁路股,轮船股和航空股。 道.琼斯平均股价指数现有四种,即:30种工业股平均股价指数、20种运输股平均价数,15种公共事业股平均股价指数及全部65种股票平均价格综合指数。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第一种指数和第四种指数,它们均以1928年10月1日为基期,基斯指数为100。 道.琼斯指数以其悠久的历史在国际上亨有盛名,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股价指数。该指数通过电子计算机连续采样,每分钟计算一次,每小时一次,计算迅速,及时,所选用65种代表股票都是举足轻重的。 大公司股票,其行情深受世界股市及国际舆论的关注。但是,道.琼斯指数系按简单平均股价计算,易受少数股价大幅度起伏的影响,而采取调整除整数的方法,又导致各种股票的相对权数发生人为的变动,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道.琼斯指数的样本股票的代表性已大不如前,若不予调整,将越来越难于充分反映股市的全貌。 2.标准.普尔股票价格指数 由美国的证券咨询研究机构——标准.普尔公司编制和的股票价格指数。它是美国仅次于道.琼指数的又一重要股价指数,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股价指数。该指数从1923年开始编制,采样股票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33种普通股股票。1957年,样本股票扩增为500种,其中工业股425种,铁路股15种,公共事业股60种,1976年7月,该公司对500种样本股票的构成作了重新调整,将工业股减为400种,铁路股改成运输股并增至20种,公共事业股减少40种,另新增金融股40种,这种样本构成一直延续至今。 标准.普尔股价指数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为以报告期发行量为权数的P氏公式,故从计算方法上看,标准—普尔股价指数属于综合股价指数,它是以报告期的市价总额为分子,以基期的市价总额为分母计算的百分数,用百分点或“点”表示,其基期为1941—1943年。 标准.普尔股价指数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方法是:先将各种产业部门的股票分成上中下三类,然后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取样本股票,所确定的500种样本股票占纽约证券交易所内上市的全部普通股票的90%。标准.普尔股价指数虽然在显示每日内的短期变化方面不如道.琼斯指数灵敏,但由于它是按发行量加权计算,既考虑了不同股票的数量对股价的影响,又无须对折股股票进行调整,而且样本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因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能较全面地反映股市动态的指数。美国商务部出版的《商情摘要》一直把它用为观测经济周期变化的12个先行指标之一。 3.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股票价格指数 由美国纽约证券所编制并的股票价格指数。该指数起编较晚,1966年开始公布。其样本股票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内上市的1570种普通股,其中工业1093种、运输股65种、公共事业股189种、金融股223种。 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包括工业股、运输股、公共事业股和金融股四个分类指数,计算方法为综合法或加权平均法,采用派氏公式,即以样本股票报告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内的交易量为权数。基期为1965年12月31日。每隔半小时公布一次。 纽约证券交易所指数虽然问世时间不长,但采样股种最多、速度最快、且按交易量加权计算,能比其它股价指数更好地显示纽约股市的变化,是投资者经常观察股价行情变动的指示器。 4.标准.普尔综合股票价格指数 是由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编制的反映其选定的所有代表性公司股价行情变动的一种股票价格指数。它是在分类指数的基础上编制的。 5.《金融时报》股价指数 由英国伦敦《金融时报》编制并公布的股票价格指数。它既是反映伦敦证券交易所股价变动的最权威指数,又是世界上较有影响的重要股价指数。《金融时报》股价指数主要有以下三种: 1)《金融时报》普通股股指数。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内上市交易的30种工业普通股票计算。样本股票均为英国工业中财力雄厚的大公司所发行,发行量多,在整个股市中所占份额大,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上市公司实力的升降,30种样本股票的成份股也在不断调整。该指数1935年7月1日为基期,基期指数为100,是《金融时报》最早公布的一种股价指数。通常所说的《金融时报》指数多指这种。它是伦敦股票市场行情变动的指示器,可以及时为投资者提供股价变化的一般情况和趋势。 2)《金融时报》综合精算股价指数。根据伦敦股票市场上700多种精选股票的平均价格计算。该指数从1929年开始编制。1962年4月10日由《金融时报》接手计算和对外公布,并以当日为基期,基期指数为100。该指数采样范围广、统计面宽,可为职业投资者提供整个股市的基本变动情况。 3)《金融时报》100种股票价格指数。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内上市的100家有代表性的大公司股票计算,由《金融时报》于1984年1月3日开始公布,并以当日为基期,基数定为1000(为方便期货和期权交易)。该指数是为了解决30种普通股股价指数代表性不够强、统计面又过窄,而700种综合精算股价指数统计面又过宽、难以快速计算的矛盾而编制的。它通过伦敦股票市场自动报价系统随时采样,三分钟计算一次,能迅速灵敏地显示股市行情的即时变动。 6.联邦德国商业银行股票价格指数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编制的反映联邦德国股市行情的股票价格指数。每日公布一次,在联邦德国最具代表性。以1953年12月1日为基期,选定总市场价格额占联邦德国所有上市股票市场总额的75%、主要经济部门的60种热门股票作为代表性公司股票(60bluechpcompanies),用加权平均数法(权数由该类股票当日成交额决定)算出;以基期数字记为100点,指数通过与基期水平相比较得出。1975年对60家代表性公司进行了调整。到1984年末,60家公司的行业构成情况是:化学工业9家,机构制造业7家,钢铁、建筑业6家,电子技术6家,公用事业6家,银行业5家,保险公司5家,汽车制造业4家,其他12家。 7.巴黎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 巴黎证券交易所编制的反映法国私有工商业公司股票行情变动的股票价格指数。以1961年末为基期,记作100点,用加权算术平均法编制,权数大小依该公司市场资本价值总额确定。从1982年起,改为1981年末股价指数为基础,编制新指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巴黎证交所股价指数有两个明显特征:(1)代表性公司有257家,其股票市场价格总额占上市公司股价总额的85%,代表性公司限于私有工商业公司,故该指数变动仅反映私有工商业公司股价变动;(2)在新指数中,服务业公司所占比例最多,反映了现代经济中服务性行业正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新特征。据1984年末情况,275家公司中服务业有61家,建筑业24家,消费品制造公司36家,资本品生产企业36家,资本品生产企业36家,金融业44家,原材料工业24家,食品公司21家,海外公司11家。 8.意大利商业银行股票价格指数 意大利商业银行编制的反映米兰证券交易所股市行情变动的股票价格指数。意大利商业银行是意大利十大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米兰;米兰证券交易所是意大利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该指数以米兰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股票为样本,通过加权平均法求出,每一种股票的权重由其市场价格总额决定;然后再以1972年所有股票市场价格的平部上市有143家,其行业构成是:银行、金融公司27家,不动产公司16家,化学、制药公司15家,保险公司13家,工程公司13家,纺织公司12家,冶金公司10家,通讯行业公司9家,食品公司6家,建筑材料公司4家,汽车、橡胶公司2家,其他16家。 9.多伦多300种股票综合价格指数 此交易所是加拿大五个证券交易所中规模最大的证交所,按成交量计算该交易所成交的股票价格总额占全加拿大的75—80%。早在1934年以后,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票价格指数就成为全国最著名股价指数;1977年1月以后开始编制300种股票综合价格指数。该指数以1975年为基期,基期股票平均价格记为1000点,以300种成交量最大的股票为代表性公司股票,将300种股票的每一种股票价格与其上市数目相乘,将这一乘积与基期相比较得出。该指数交易期间每15分钟计算一次。 根据1984年12月的情况,300种代表性公司股票行业构成是:石油、天然气公司60家,金属,采矿公司52家,工业公司39家,金融服务公司27家,商业公司26家,消费品制造公司21家,公用事业公司15家,运输业公司13家,混合联合公司13家,其他34家。由于加拿大经济发展同其自然资料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故300家代表性公司中同资料利用相联系的公司数量占有相当比重。 10.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全部普通股股票价格指数 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编制的反映该交易所股票行情变动的股票价格指数。始编于1980年1月,由于编制时间较晚,在代表性公司的选择上,首先,按公司规模大小选定规模较大的10%的公司;其次再根据公司股票交易是否频繁选定热门股票。这样,代表性公司投票既不是有一定的固定数量,也不把全部上市公司列入,而是在270家左右。代表性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一般占交易所上市股票市场价格总额的90%,能够反映整修股市的行情变动。在计算方法上,以1979年12月31日的股票市场价格平均数为基期数,记为500点。现时数由代表性公司股票市场价格总额除以前一交易日市场价格总额的值表述为一个指数,股价指数由这一指数与基期数相比较得出。据1984年底的情况,代表性公司共有281家,其行业桅成情况为:银行、金融、保险业17家,食品、饮料、烟草工业23家,建筑材料业20家,零售业14家,医药业12家,运输业12家,工程、电力业27家,财产信托业8家,其他工业64家,资源开采业84家。 11.日经道.琼股票价格平均数 日本经济新闻社按道.琼斯平均股价指数的方法编制和的股票价格指数。该指从1950年9月7日开始计算,样本股票为在东京交易所内上市的225家公司的股票,并以当日为基期,当日的平均股价176.2日元为基数。1975年5月,日本经济新闻社向道.琼斯公司买进商标使用权,该指数因此而正式得名。 日经道.琼斯平均股价指数的采样股票分别来自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电力和煤气业、仓储业、水产业、矿业、不动产业、金融业及服务业等行业,覆盖面极广;而各行业中又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作为样本股票。同时不仅样本股票的代表公司和组成成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样本股票的总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已从225种扩增为500种。因此,该指数被看作日本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股价指数,通过它可以了解日本的股市行情变化和经济景气变动状。 12.恒生指数 由香港恒生银行编制的票价格指数。1969年11月24日起开始公布,它是香港股市上影响最大,代表性最强的股价指数。该指数以1964年7月31日为基期,基数为100,按综合法(也称加权平均法)计算。原先只编制综合指数一种,它是用样本股票每日的收市价计算的报告期市价总额与基期市价总额相比的百分数,每日发表一次。从1985年1月2日起,恒生银行开始编制工商业、地产业、金融业及公共事业四类股价指数,每隔15分钟公布一次,香港各大报刊均有登载。 恒生指数的样本股票定为33种,分别代表着香港各主要行业中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大企业。这样样本股票按以下四条标准来选择和更新调整:在整个股市交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行量足以应付旺市需求;成交额对投资者的影响较大;公司业务以香港为基地。自创设以来,该指数已对样本成份股进行过10次调整。目前使用的33种样本股票的构成为:工商业14种、地产业9种、公共事业6种、金融业4种。通过这33种股票价格的综合变动,即可把握整个香港股市的行情动态与发展趋势。 13.上证指数 由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和的股价指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出现的第一个股价指数。其前身是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于1987年11月2日开始编制的“静安指数”。该指数主要参考道.琼斯平均股价指数的方法编制,以简单平均法计算平均股价,并利用除数调整法剔除了红利发放、增资减资及股种增减等非市场因素对股价的影响。但它以全部上市股票为计算对象,而且采样价格取平均成交价格,而不是开市价,收市价或最新成交价。“静安指数”于1990年3月19日首次在上海信托投资公司编发的未公开发行的《股票年报》上发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该指数改称现名,编制方法不变。上证指数以1990年3月19日为基期,以当日平均股价为基数,最初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9种股票计算,它们是:延中、电真空、小飞乐、爱使、申华、大飞乐、豫园、风凰、兴业。随着股种不增加,上证指数是上海股市行情变化的“晴雨表”,投资者应善于用它来分析股价动态和趋势。上证指数分为上证综合指数和上证分类指数。两者均以上市股票的发行量为权数。分类指数含有:工业、商业、地产、公用事业、综合等类。另外还有上证30指数,它是以上证所上市股票中选择30只为样本股,主要为上海本地上市股票,多为绩优股。因此上证30指数实质上是一个近似的上海板块指数。 14.深圳指数 由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编制和公布的股票价指数。其前身为深圳证券交易所1991年4月3日开始的深圳股价指数,即A股指数。1992年2月28日第一只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报上市后,改称现名。目前,深证指数包括一个综合指数和A股、B股两个分类指数。其中,深证综合指数和A股指数以1991年4月3日为基期,B股指数以1992年2月28日为基期,基期指数值均为100。 深证指数的采样股为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当遇到新股上市时,以其第一天的开盘价作为基数纳入指数计算,深证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法(或称加权平均法)采用以报告期发行量为权数的派氏公式,即用报告期的市价总额除以基期的市价总额,再乘以100。实际计算时按连环法进行,公式为: 报告期指数=上期指数.(报告期市价总额÷上期市价总额) 当采样股的股本结构因旧股增资、新股上市等发生变动时,则按基数调整法加以调整。深证综合指数及A股、B股分类指数按编制和的时间周期不同,又分为现时指数和收市指数两种,现时指数每5分钟计算和一次,其采样股的价格以现时最新成交价为准,若现时无成交,则用最近成交价。收市指数以深圳证券交易所每日收市价为采样价格计算,自1992年10月B股开始交易的第一日起,每日经由深圳市内的报刊系统公布。深证指数又分为综合指数和成分指数。前者以总股本为权数,后者采用流通股市值较大、交投活跃、有行业代表性的股票作为成分股,用可流通股数为权数。成分指数又分:工、商、地产、公用、综合等六类。 应用统计学论文:统计学原理在公路行业中的应用与分析 摘要 公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公路统计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统计方法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段,对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统计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完善的统计资料。制定长远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公路行业各有关部门加强公路管理、提高规划建设、搞好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利措施,提高公路行业服务的质量达到更好公路市场效应。 关键词 统计学;原理;公路行业;实践应用 1 统计方法的应用 统计原理应用到公路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公路行业基本分为公路建设部门和公路管理部门,统计学基础原理不论是在公路建设部门还是管理部门都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功能。管理部门经常对所管辖路段进行总体外业调查,由于管养路线长达几百公里,外业调查对路面进行技术状况评定经常采用随机抽样的统计方法,随机抽样排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使待检总体每一个单位具有同等被抽取的机会。只有随机抽取的样本才能客观地反映总体质量的状况。这类方法所得到的数据代表性强,质量检验的可靠性得到了基本保证。因此统计数理原理的随机抽样法在公路行业应用广泛。然而原始调查数据没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分析数据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技术的前提,统计技术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统计方法可应用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设计、施工过程控制、质量改进与工程监督等阶段。统计过程控制(SPC)是进行质量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科学方法。可以说,公路行业施工过程和养护工程技术上的改进,是通过实施SPC得以实现的。应该指出,统计方法是一种能使一个行业管理体系增值的资源,它是一种素质和思维方法。统计技术是一种投资少、简单易行、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统计方法可应用在公路工程建设行业和养护生产管理方法上都有成效,应用的越早越有效。统计方法的使用能起到帮助过程改进、向决策程序提供输入的重要作用。 2 统计方法的实践应用 1)概率论分析方法在公路施工行业中的应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施工质量一般不是由项目经理主观愿望所决定,公路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它包括很多不可控的具体问题: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不按图纸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利用概率法对工程预计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2)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在公路施工行业中的实践应用 公路施工质量控制涉及到大量的质量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学的知识,把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就可以得到我们所关心的质量信息。 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2004)公路工程质量评定采用合格率与评分的方法,也就是根据检测值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进行评分,按合格率计分。对于路面、路基的压实度,弯沉值、路面结构层厚度,半刚性基层材料强度,水泥混凝土抗折强度等检验项目,都采用数理方法进行计分。 3 如何提高统计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人们比较重视事物间的确定关系,不太注意事物间的不确定关系(相关关系),从而使我们失掉了很多改进的机会。公路行业应用统计技术的地方很多,凡有数据的地方都能应用,包括一些定性的结果经两次量化后也能应用。但要真正使统计方法的应用切实有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管理基础是关键。统计方法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管理基础差的部门,统计方法的应用只能流于形式。在公路施工科研过程中,我们将应做好如何将统计方法普及到公路建设施工环节当中去; 2)公路行业应用统计方法要有组织保证。 统计方法贯穿工程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应列入公路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由工程质量综合管理部门归口,具体统计技术的应用可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3)提高统计方法培训的有效性首先要开展统计方法应用的意识教育,然后针对需求开展专题教育培训。通过工、料、机等环节质量控制,来实现质量的稳定是完全可能的,这一思想也是不断改进工程质量的理论基础。一种统计技术在公路行业中一经选用,即要求应用人员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统计结果评价以及正确使用统计结果等。 4)有计划地进行统计技术的推广和验证,面对众多的统计方法,企业首先应选择与解决“关键问题”或控制“关键特性”有关的统计技术作为试点和推广的重点,并按实施过程的轻重缓急程度,制定一份推广统计技术的计划。该计划应取得最高管理者的支持和承诺,动员全体员工参从而获得必要的工程技术资源。 4 结论 企业统计方法的应用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的原则,把统计技术的应用与专业技术紧密结合,在考虑统计项目实施时,应从理论和事实层面上注重分析和使用条件,认真权衡各种关联因素。如果没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中统计技术要素的要求,进行全员正规化的、有重点的统计方法的培训,没有使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统计技术要素按照程序文件有效地运行,则说明整个工程在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上处于失控状态,同时也说明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在适应性和有效性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在提倡科学化管理的今天,无论是管理决策还是质量监督,统计学方法在其中的作用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应用统计学论文: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应针对其自身特点,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本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比较法;案例教学法 引言 比较法教学[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对于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法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法[2]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并就问题做出判决的一种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达到主动参与、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内容晦涩难懂、易感枯燥乏味又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掌握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应用性广、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常让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在现行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将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统计学原理比较法 统计学原理的比较法教学,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由此及彼、温故知新,从而加深对统计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温故.例如,在学习完相对指标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及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这六种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和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温故的目的.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知新.例如,在学习环比发展速度时,可将环比发展速度与逐期增长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均涉及报告期水平和前一期水平,不同的点是前者是进行除法运算,后者则是减法运算,从而体会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达到知新的目的. 二、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定的实际案例,并加以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进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体、总体单位和标志、指标这两组概念时,可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硬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情境,从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目的.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问卷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问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相关和回归分析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在本节,我们引入文献[3]中的例子,介绍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问题:(1)试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2)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分析首先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以明确问题的处理方向.然后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SPSS软件亲自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达到最终目标. 解答(1)根据经济学理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人均支出为因变量. 将数据输入SPSS中,通过选择“图形旧对话框散点/点状简单分布”来绘制简单散点图,所得图形如下: 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散点图 从图可以看出,居民的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 (2)在SPSS中,通过选择“分析回归线性”,进入线性回归操作界面.然后将 人均支出选入“因变量”框,而人均可支配收入选入“自变量”框.有关结果如下: 由表1和表2可知,相关系数R=0.978,两变量呈现高度相关,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故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表3可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346.046+0.728x. 该方程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支出将平均支出0.728元.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元时,人均支出为346.046元,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可认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46.046元. 结束语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由此及彼、温故知新、掌握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综上,教师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应用统计学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改革探讨 摘要:大数据给应用统计学专业带来机遇与挑战。本文针对应用统计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大数据下的新特点,剖析了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和改革了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调整与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自2002年桂林理工大学在广西开办了第一个统计学本科专业以来,针对当时理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数理基础相对扎实,但普遍统计思想不够,实际应用能力较弱的现状和特点,对统计学专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研究,确立了"数学与统计学相融,从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基础和极强的统计分析应用能力有机相结合的理念出发,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09年研究成果开创“应用性、实验性、案例性”一体化的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并在其后分别把统计学学科建成广西重点学科和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以及把应用统计实验室建成广西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虽然我校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近几年,我们也逐渐感觉到在大数据新形势下,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教学体系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且某些问题还有日益凸显的趋势,我们原来的某些研究成果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继续进行改革研究,探讨在大数据背景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统计学专业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如何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相关课程和课程内容,以培养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学专业人才。 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数据在大数据时代重要作用,我国也不例外,2012年9月,国家统计局第7次局务会提出,尽快开展在政府统计中应用大数据的研究。2013年可以看作是我国政府统计之大数据元年。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2]颁布,标志着我国正逐步进入大数据建设的新时代,为此,国家统计局积极推动大数据在各方面的应用与实践。而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应用统计学学科是与数据分析处理联系最为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应顺应大数据发展的趋势。在大数据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在继承传统数据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对所需的数据处理技能提出的需求更高了。这就是说,大数据对应用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的冲击无疑是最大且不可避免的,这给应用统计学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应用统计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数据逼迫人们改变分析、处理数据的手段、思维和理念,这就逼迫应用统计学专业改革必须引入新手段、新思维和新理念。培养应用统计学人才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大数据新时代的要求,这关系到应用统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这一研究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且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二、大数据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改革探讨 1.培养目标的转变。大数据时代给应用统计学带来机遇与挑战,同时引发了对应用统计学培养目标的新思考。目前应用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除了要求学生具备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外,还要对其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这就要求应用统计学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如何从培养“应用型”向“复合型”人才进行转变,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定位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后,就得重新探索教学体系的调整和设计。传统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方法、回归分析、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软件等。而在大数据下,强调对全数据开展分析,不需进行随机抽样,即不是在给定的精确下,利用样本推断和分析总体;同时,大数据注重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像传统统计那样强调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现有的教学体系没有涉及这些内容,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有些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创新传统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重视大数据的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都要围绕着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展开。 2.教学内容改革探讨。虽然在大数据时代下,必然要对数据收集、分析方法等进行改革和创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对大数据的搜集、分类、分析等都仍需要依赖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因此,大数据分析离不开传统统计学,大数据分析是对传统统计学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建立在样本统计和预测分析之上的传统统计学仍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在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改革中,我们强调深化基础,培养拥有厚基础、宽口径的学生。加深应用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夯实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学好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打好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但打好学生的数理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为只有理论基础打牢了,才有后劲,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要培养宽口径的统计学复合型人才,由于一些大数据充满了各种随机的、非随机的误差和偏倚,不满足传统的统计方法和理论对数据的苛刻要求,不能用传统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应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这就需要对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协调和整合,在精选知识、内容衔接与交叉融合上狠下工夫。探索在一些课程中,增加介绍一些大数据方面的概念和应用,例如在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分析等课程内容中引入大数据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大数据对统计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应具备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大、总类繁多、时效性高等发展特点。这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大数据等相关资料,掌握国内外最新动态和进展,这可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课外读书报告和课外论文检查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效果。同时,特别要注重课程的开放性教学和研究,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1)样本概念的深化。全样本(总体)研究是大数据方法的重要特点。过去,由于缺少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各种工具,数据收集、处理能力受到限制,因此,产生了随机抽样的理论方法,从而达到用较少的样本推断、预测总体的目的。然而,大数据时代数据收集、处理的方式和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库、互联网、各种通讯工具等获得各种各样的海量数据。这时,随机抽样在某些情况下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方便、廉价的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存储能力的提高,使得全数据分析模式成为可能。因此,大数据背景下不需随机抽取,可用总体进行分析,也可用与分析目的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应用统计学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首先要改变对样本、对不确定性等的重新认识,转变抽样调查的功能和地位,建立新的收集、梳理、分类数据的方法。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与传统样本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方法有许多不同,传统的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以随机样本来推断总体,即它的理论和方法几乎都是建立在样本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随机抽样基础之上的统计推断,其理论基于"样本数据-分布理论-概率保证-总体推断",这种用样本推断总体的理论和方法,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误差。而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信息处理迅速、获得途径广泛、价值密度低,这样在处理数据时就不需要进行随机抽样,可以全体数据作为样本,而即大数据关注的不是随机样本,而是总体,这不同于传统的统计推断分析,大数据时代可以收集全数据进行分析,这一特点刚好能弥补样本统计必然会带来误差的劣势。因此,应用统计学应该补充、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全数据分析模式,将大数据总体统计的思想、思维和方法纳入到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从传统的样本统计转向样本统计和总体统计相结合,这是应用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探讨在什么课程、如何引入全样本统计尤其重要。我们研究实践了在抽样技术与应用等课程教学中,新增大数据背景下的全样本理念,阐明样本统计和总体统计的差别、如何搜集大数据,以及大数据样本常存在缺乏代表性、信息冗余、存在噪声、呈现重尾分布、长相依和不平稳性时如何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尽量避免分析结果的系统偏差等。(2)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并重。在传统统计分析中,因果关系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根据概率P值进行因果关系检验,从而确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因果关系。即传统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揭示数据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传统统计分析比较注重因果分析。但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海量、结构复杂、要求数据处理速度快等特点,造成因果分析往往不可行。而相关关系分析不需要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往往可行,且相关关系分析不易受偏见的影响而发生错误。因此,大数据改变了传统统计注重因果关系检验的思维,注重相关关系分析,而不是因果关系分析,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点是注重相关分析,以及建立在相关分析基础上的预测分析。侧重相关性研究的思想是大数据方法的重要特点,大数据时代相关分析方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数据时代,相关分析的运用范围之广、重要性之大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和研究,我们在教学中从传统的注重因果分析向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并重转变。传统的相关分析基本上是线性相关分析,大数据研究的相关分析不仅是线性相关,更多的是非线性相关关系。传统的统计研究方法,如建立各种回归方程、估计模型参数、假设检验等因为大数据的特点而无法实施。针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不同于传统的相关关系的分析,我们在教学中重点不是做传统的逻辑推演,而是重点阐明如何搜索、分类、归纳、分析大数据,以及如何找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据此进行预测。阐明大数据时代相关分析思维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分析在特征选择、变量依赖关系识别中的实用性。 应用统计学论文:柔性教育在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柔性教育对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将柔性教育思想引入到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中,探讨柔性教育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应用策略:教学管理目标化、教学计划弹性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互动化和考核评价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教师教学效果。 [关键词] 柔性教育;统计学教学;经管类专科学生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统计学是经管类各专业均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是一门较难的课程,且教学效果不理想。关键原因在于现有的教学模式多为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过于刚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未能得到充分激发,讲授内容未与实际应用有效衔接,人才培养也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本文针对当前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将柔性教育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柔”克“刚”,采用柔性教学模式满足市场对人才的柔性需求。 一、柔性教育理念的形成及其内涵 柔性(Flexibility)的概念源于制造业的柔性制造系统,强调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是现代管理方式的新趋向。最早将柔性概念应用到教学中的是美国,由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教育部门和一些大学管理者率先提出,是为适应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柔性教育,主要是指“以满足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对未来环境适应能力为宗旨,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组合性、选择性和持续发展性的教育。”这里的“柔”性是相对于“刚”性而言的,更为强调教育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强调学生个人潜能的激发与对社会环境变化应对能力的提升。 柔性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适应教育”,强调提升学生“做”的能力而非仅仅“知”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对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在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指导价值更为突出。 二、柔性教育在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实验对象选取 作者自2013年担任统计学的教学工作,并于2014年底获批滨州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柔性教育视域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改革与实践研究》,将柔性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本文中选择滨州学院2013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2014级会计电算化专业统计学成绩为实验对象。 (二)应用效果 滨州学院2013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1-3班学生为127人,2014级会计电算化专业1-8班学生为342人,为消除人数不一致影响,选择学生成绩按分数段分布作为比较对象,如下图所示,其中2013级的数据系列填充格式为大棋盘,2014级的数据系列填充格式为小网格。 学生成绩按分数段分布比较图 (三)应用效果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差异非常明显,尤其是60分以下与90分以上成绩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原因一方面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招生为文理兼招,会计电算化专业招生为理科类,反映出经管类文科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统计学较为吃力;另一方面,柔性教育理念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有非常大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不能单纯的通过考前突击复习就可以顺利过关,更为强调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注重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柔性教育理念更为重视学生“做”的能力,更为突出“可转移技能”的培养,强调“做”的能力而非仅仅“知”的能力。统计学课程大多涉及学生技能训练内容,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诸如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问卷分析等,就涉及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统计学与柔性教育在培养方向上存在较大的一致性,使得柔性教育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大的指导与应用价值。 三、柔性教育在经管类学生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柔性教育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而非学术问题为出发点,能够为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不同职业发展目标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需求。这一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计划甚至整个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采用更加弹性与灵活的教学方式,构建柔性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管理目标化 柔性管理的核心在于能以更快的响应速度满足甚至超越客户的期望与要求,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是实施柔性管理的重心所在。经管类专科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不足。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结合柔性管理的思想,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将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思想引入其中。在学生第一堂课确定其本学期的期望成绩,该成绩为课堂表现成绩,占到平时成绩的40%,让学生确立目标成绩并制定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在学期末考核前再让学生陈述本学期的课堂表现成绩,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与认知,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将学生的总评成绩与考试分析反馈给学生。通过初期确立成绩、考核前陈述成绩、考核后反馈成绩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知到目标的最终完成是需要自己的过程性努力来实现的。 (二)教学计划弹性化 教学计划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更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因而,在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计划制定时,更突出基础性与应用性,要求所有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而对其余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能力与未来职业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改变固定的周课时分散教学,采用集中式授课学习。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随之进行课程考核,获取相应学分,并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与职业需求学习新的内容,而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可以利用超星学术视频等自学系统外加教师的课外辅导继续学习,掌握之后再进行考核。这样通过实施差异化教育,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实现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模块化 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打破目前课程体系的“刚”性结构,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教学内容内部的逻辑性分成相互独立的学习模块,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以充分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模块可以分为理论内容模块和实践内容模块。其中,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分为基本知识、调查技能、整理技术、分析方法四个模块;实践内容模块分为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基础模块主要是数据的录入与编辑、图表制作等,应用模块主要是理论教学中的问题用Excel与SPSS进行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需求定制自己的学习内容,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互动化 教学过程含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环节,“教”与“学”要保持合理的互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授的实效性。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进行讲解。实践教学多为技能训练内容,由于学生基础差、操作少等原因,在动手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要求学生回忆老师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并就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式提问,适当提示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五)考核评价多样化 由于柔性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我们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增加考核方式,注重考核的随时性与过程性,实现考核评价多样化。随时性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统计分析工具的操作能力,给定学生一些数据,要求按照指定的软件进行计算,学生只需掌握后随时进行测试并保存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撰写统计学课程论文,采用团队协作方式,每5-8位同学撰写一篇,主要涵盖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对策建议等内容,增强学生对统计学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课程成绩构成比例为:平时成绩30%(作业30%、出勤30%、课堂表现40%)、课程论文20%、期末考试50%,打破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柔性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在统计学的教与学中,对教师而言是让学生学会用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解决现实社会经济问题,对学生而言是利用或发展合适的方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由于教育体制、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对于柔性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是初探,但其未来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应用统计学论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统计学的应用探究 摘 要:统计学是数学的重要理论,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据此重点分析了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应用。阐述了具体的应用过程。 关键词:市场经济;统计学;经济管理 统计学主要应用于经济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中,主要是用来反映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可以使管理者正确掌握某一区域或者某一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方法。并且,统计学可以使企业的薪酬、人力分配更加合理。总之,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如何将其正确应用于市场经济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 统计学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在企业发展中,营销的核心问题就是分析市场需求,获得真实有效的营销策略。统计学中的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可以让管理者对市场进行正确的划分,并且统计特性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产品需求,以及合理的产品价格定位。统计学主要以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为主,在市场营销的策划阶段,其作用不可忽视。 2 统计学应用于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核心为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所谓统计整理就是对经济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最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获得经济发展的趋势。统计学对于这一过程的数据科学分组以及最后的准确计算都具有积极作用。使复杂且大量的数据呈现出规律性,方便应用人员对其进行对比。通过对动态数据的分析,对经济发展进行质的剖析,从而显示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经济市场的正确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统计学通过既定的指标的对照来找到数据之间的联系,对企业决策中不合理的发展进行调整。 3 统计学应用于市场互动 对于市场营销的活动策划来说,要使其具有准确性,不但要进行信息的收集,还要注重于市场的互动。统计学以其广泛的理论覆盖了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利用统计学,可以使样本的设计与调查更加精确与科学,使管理者在经济分析中能够及时正确的把握经济信息,从而实现与经济的互动采取与市场步调一致的发展策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下,经济发展处于新时期,如何用好统计学能够帮助企业走向时代的前沿,能够使管理者与决策者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动态的市场信息。另外,对于国家对于企业的约束作用也十分明显,相关数据显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多种因素是存在相互制约与共同发展转态下的,在不同的政策下,企业的税收、经济的投入方式是会发生变化的。统计学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生态发展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性,督促企业实施改革与转型。 统计学的理论并不复杂,并且思路清晰,只有依赖于统计学,才能使政府和企业能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调查,并且使调查结果更清晰。可见,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统计学作为数学的分支之一,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以及同一领域的不同方面,同一公式甚至可以应用于企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这与经济学的特点相吻合,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统计学的应用就成为一种必然。利用统计学的严谨。综合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反映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促进经济管理的高效化。其具体过程为,在经济工作中通过简单的计算方式获得清晰的统计结果。在不同的统计事务中,科根据统计的目的来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主要应用统计学的图表统计。数据统计等,主要应用于营销、顾客满意质素以及市场的基本需求上。以图表为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顾客满意度低或者是供大于求的现象,此时企业将处于销售危机。企业此时所做的统计不仅要包括市场方面,还要对其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对其经济的发展的多个影响要素的统计。例如通过统计图表,顾客不满意或供过于求时,那么企业收益会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统计。企业管理人员要对员工的满足度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减少企业在发展中的其他不利因素。 4 统计应用于审计 现代企业离不开审计,审计可以使企业发展更加规范,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统计学应用于审计,主要体现在其样本统计上,审计具有轻重点之分,样本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程度的概率进行分析,尤其是要注意其抽中概率。审计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合理性,但审计相对复杂,不通过一定的手段很难直接发现企业经济数据中存在的问题。统计中的最优分层理论和最优样本容量分配理论都能够帮助审计,使审计的数据具有高准确性,从而更好的确保经济审计的进行,促进企业的发展。 5 总结 统计学是现代企业应用的重要理论之一,统计学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经济现象,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整理、分析和处理,来实现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统计学不仅影响企业市场营销,还对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并且正确应用统计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应用统计学论文:水产生物统计学课程中学生统计思维能力与应用意识的培养研究 摘要:生物统计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工具学科。该课程因其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两方面着力探讨了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期为水产生物统计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统计思维;应用意识 生物统计学是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数量性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数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分支[1]。它涵盖了生物学试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统计结论的得出与解释等内容。生物统计学不仅广泛应用于传统的生物学、生态学、医学、药学和农学等各学科专业中,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2]。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是当今生物学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必备技能之一,且随着生物组学时代的来临,生物统计学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生物统计学在高校生物学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也愈发重要,肩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技能和科研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然而,生物统计学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课,其最大特点是概念抽象、公式复杂、计算烦琐,是一门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难懂的课程,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3]。为此,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水产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水产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统计思维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是一种思维方法(或统计思想)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学习生物统计学就是要学会利用统计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姚亮等(2015)归纳了四条统计思想,分别是或然性思想、小概率原理、大概率原理和信息最大化原理。这些统计思想存在于生物统计学理论体系的各个角落,共同构成了统计学学科的思想基础。为此,生物统计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将核心统计思想的阐述贯穿于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中,努力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思想本质。 1.注重核心统计思想的讲解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首要任务。生物统计学教学活动中,由于较多的数学推理与计算等难点需要讲解,因此会占用教师较多的授课时间和精力,从而面临能力培养难于知识传授的困境,这就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课程基本培养目标相违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生物统计学课程较大的教学与学习难度,才更需要学生掌握核心的统计学思想及应用统计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性较强的具体统计理论与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解决各种实际科研问题。 举例来说,若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其在一次(或极少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统计学上将该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对应的小概率原理是假设检验理论的思想基础,几乎所有假设检验的推理均是依据小概率原理来进行的。具体来说,首先假定原假设成立并进行检验统计量的计算,推导出其为一小概率事件,那么依据小概率原理则有理由相信原假设在概率上是不成立的;反之,若无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则无充分理由质疑原假设。显然,小概率原理是假设检验理论最为关键的思想基础。倘若教师在讲授假设检验理论之前注重小概率事件原理的讲解,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推断的推理过程和判断依据。同样,注重或然性现象(随机性现象)、大概率原理以及信息最大化原理等统计思想的讲解,对于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统计学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模型构建训练及实例结合教学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源于数学学科分支的统计学可以理解为对现实问题的抽象概括,即现实统计问题的模型化表达。比如,生物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分解为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两部分,分别代表误差和试验的处理效应,并将生物学中的各种控制试验采用统一的符号及线性公式来描述,进而计算统计量来衡量因素的效应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实际科研问题中的因素、水平、重复、组间、组内等具体名词代入方差分析的理论线性模型,反复开展模型构建训练,以加深对方差分析的理解。再如假设检验,一般将检验过程分为“假设提出”、“选择及计算统计量”、“确定显著性水平”和“统计推断”四个步骤,而任何实际问题的假设检验分析均可构建为由这四个步骤构成的模型。课程讲授初期务必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四步走”的分析流程,进行统计模型的构建训练,不断增强学生对该统计模型的熟悉程度,这样做,让同学们在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其模型思维能力。 实例结合教学是生物统计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模型构建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科研与生产的实例来讲解抽象的统计学理论和模型。比如,笔者在讲解假设检验理论时,选用水产饲料装包机工作是否正常的实例来讲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首先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讲解两种假设各自表示的实际含义;根据“装包机是否工作正常”及“额定标准”确定检验统计量为样本均值并计算;确定P值后,做出统计推断,并解读统计结论所代表的实际统计学含义。 通过以上模型构建训练和实例结合教学,将抽象的统计学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进而提高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当然,模型训练与实例结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并循序渐进地将其贯穿于整个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过程。 3.计算机辅助分析训练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生物统计学基本理论往往涉及复杂的推理和计算过程,而作为生物专业的学生并无必要完全掌握其中的每一个具体细节和过程。从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来看,基本原理和知识的讲解固然非常重要,但更应强调对学生的生物学试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以及处理技能的培养。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从抽象、复杂的统计学知识中解放出来,学会利用计算机统计工具高效地进行生物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解释。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辅助分析过程中的数据录入、统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适用前提条件的判断以及结果的解释等各环节的实训操作是学生对统计思想、统计模型的再次复习和巩固,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统计应用意识培养 生物统计学是探讨生物学研究的试验设计、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与推论,并最终从样本信息中获取有关总体的科学可靠的结论的科学,是将数学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工具学科,是生物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知识,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是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又一目标。 1.教材选择与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生物统计学课程主要包括统计理论知识和统计软件的使用两部分内容,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应结合课程属性,选择统计理论与实际学科相结合、统计原理与试验设计相结合、统计学方法与统计软件相结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教学较为合适;同时选择若干具有一定实用性且难易程度、侧重点不同的参考书让学生课后参考学习,以取长补短,开阔学生视野。其次,在生物统计学课程课时减少和教学内容增加的现实背景下,课程内容体系的编排和优化在兼顾该课程的理论性的同时,更要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也就是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理论的系统性,合理分配学时;尽量压缩复杂统计学定理的证明和公式数理推导等内容,相应增加统计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的内容。 2.加强生物统计学的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帮助科技工作者摆脱了繁重的手工计算的麻烦,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压缩统计学理论的教学时间,注重统计学软件的操作,增加学生上机操作时间。笔者在各基本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开设相应实验课程,讲授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演示例题的计算及分析过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重点掌握统计软件的数据录入、储存,各种基础统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适用前提条件的判断、结果的解释等内容。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中,利用统计软件把基本原理与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复杂的统计数据处理工作变得简单,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统计学应用能力。 3.合理运用案例教学和专题训练,强调知识应用性。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更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且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实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将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等案例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应用统计学理论知识对试验设计、方案制订、样品采集与测量、数据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各个研究步骤进行讲解与分析,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学思维及统计学应用能力。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尽量减少陈旧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实例,及时增加统计学课程呈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应用,将反映专业发展最前沿的成果实例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学理论的同时及时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专题训练是培养生物统计学应用能力、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又一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将统计学课程内容分为若干模块,每一模块包含若干统计学方法,并分专题讲解各种统计方法和理论在生物学中实际应用。通过专题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而逐步掌握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统计方法。 4.改革考核方式,突出统计工具的运用能力。考试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教育制度,考试成绩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考核方式的合理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缺乏一定合理性和灵活性,如以闭卷考试为主和限定的考试题型等。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体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本质属性,不能全面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为此,笔者认为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方式应实行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应用技能结合情况的综合考核方式,将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堂表现、出勤率、作业情况)、理论考试成绩(30%)和上机操作考试成绩(50%)。闭卷考试命题应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少出或不出理论性强但无实际应用的偏题,同时考虑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上机操作考试部分是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验数据的整理、输入、分析和统计结论的获得等,是考查学生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常用统计方法的分析运用能力。采取闭卷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同时加大上机操作的考核比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摆脱了单纯的应试考核模式,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统计学应用能力。 三、结语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属性和特点,笔者认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统计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为此,本文探讨了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思想讲解、模型构建训练与实例结合教学及计算机辅助分析训练;同时,本文还从教材选择与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加强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合理运用案例教学和专题训练及改革传统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统计学应用意识的教学策略。随着生物组学时代的来临,科研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相信以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应用,将会显著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抓住生物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机遇。 应用统计学论文: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公司新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摘要:从公司战略、资源发展、企业文化、工作效率、产品质量、生产指标、发展潜力等因素中设计,利用统计学原理中相关系数、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实用性、代表性、独立性的绩效考核办法,以统计部门与工会联合,采用第三方介入,深化绩效考核改革创新,减少员工抵触心理,激发员工积极性,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统计;发展创新;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一直以来,绩效考评都是很多公司各级管理者比较棘手的事情,因为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员工的抱怨,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在员工之间造成矛盾,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是促进人事关系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推动员工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各公司为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在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人才挖掘上都投放了很大精力,而要完成这项带有战略性的任务,必须要建立一套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1 当前的绩效考核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分类考核尚未实现 公司员工规模庞大,职位种类繁多,职务层次复杂,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工作性质、内容、职责各有不同,但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往往是采用一套考核指标体系,显然不符合现代化的要求,无法体现考核的针对性,降低了考核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因此弱化了绩效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监督的作用。 1.2 定性考核比重偏大,考核精确性和客观性尚未实现 目前,很多公司员工绩效考核指标表现出关键指标欠缺,指标与工作相关性不强,指标过于单一以及过于主观缺少量化考核等缺点,换句话说,就是定性考核比重偏大,导致出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工作局面,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2 就目前绩效考核机制的建议 2.1 建立分类考核制度 对不同职务、不同岗位做出科学的工作分析,明确岗位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考核重点,在此基础上,将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子目标,将公司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有针对性地设置出不同岗位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要突出对实绩的考核,将子目标落实到班组、个人,深化个人主人翁意识,使其存有参与感,调动员工积极性,促使员工无论是高岗位还是低岗位,指标没有完成,高岗位绩效仍会低于低岗位绩效。 2.2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以“统一认识,明确考核体系目标”为考核体系构建思想基础,以公司总目标到部门目标、车间目标再到班组、个人目标,确定定量指标;同时结合360度绩效考核法理论基础,从员工的上级、同级、下级以及自身等信息源对定性考核指标信息进行收集,以避免由直线上级考核所带来的误差与偏见,实现多角度,多来源地对员工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3 建立新型绩效指标体系的优势 3.1 有助于公司战略目标的落实 战略目标通过多层分解后最终落实到每一责任人身上,通过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来实现目标,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使组织的目标明确、具体、可量化,通过自上而下的传递,使公司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高层的目标,更与每个部门、车间、岗位的任务息息相关。 3.2 能促使员工心灵上得到满足 我们无法控制人的思想,但我们可以从心理的角度去统一人的目标。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要素构成,前三者大部分人自身已经得到了满足,而后两种却需要公司提供的舞台,通过目标的分解,使目标落实到个人,使员工感到有为实现企业目标出力的参与感,有一种需要目标导向和参与组织目标归属感,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将会大大增强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会更轻松认真的完成工作目标。 3.3 有助于公司、部门、岗位协调一致 通过明确几个关键的、总体协调一致的量化指标,使公司各部门、各岗位依据部门、岗位职责即分工又协作,有力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完成。 3.4 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与技能 通过对战略的分解,无论是部门、车间管理者还是班组管理者,能促使他们有效地理解公司战略目标,从而更好地在自身管辖领域采取行动,加之新型绩效指标体系非常强调认定合理的目标,对目标的分解、评价、跟踪和改进,有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4 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公司新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某选矿公司为例)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因此统计岗位自然也离不开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在对公司战略进行分解为岗位目标时,结合统计学原理,将总目标层层分解,从大量数据中找出了着重点、关联性的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4.1 成立绩效考核小组,以第三方介入部门、车间的绩效管理工作 统计工作具有信息、咨询、监督的基本职能,在整个公司运行中掌握着大量的数据;为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公司可以:(1)将车间统计岗位实行双向管理机制,即车间统计岗位既受车间的直接管理,也受公司专门的统计小组分管,车间统计应在公司综合统计人员的指导下,按照国家统计法和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按要求定期向公司综合计划统计上报统计报表资料,积极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完善车间统计人员统计核算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统计现代化管理;(2)将统计岗位与财务、人事岗位相结合,从事整个公司的各项指标的搜集整理工作,深入基层,为绩效考核做基础资料;(3)与工会联合,作为一个整体介入部门、车间的绩效管理工作,如果将整个绩效考核交由第三方进行,这样可以避免人情作用,保证了整个绩效考评的公平、公正性。 4.2 绩效考评的方案设定 4.2.1 目标设定 在一个目标管理系统中,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首先为公司确定来年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绩效考评小组将总目标分解到各级管理者和员工手中,明确各部门、各车间在未来一年应当达到的目标,生产车间目标要具体到岗位,这一目标分解的结果即构成每一员工个人工作绩效的评价标准;整个过程由考评小组独立进行,各部门各车间协助配合。 具体流程如图1。 4.2.2 制定考核方法 对不同部门、不同车间、不同岗位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依据其不同性质采用不同侧重点的指标进行考核,然后在最终总结的时候进行差异调整。 由于员工绩效是呈正态分布,员工能力包括三方面,即基础能力、业务能力、素质能力,根据统计学原理相关系数分析法,可以引入一元直线回归分析法: Y=(a+b)X+c 其中:a系数为员工的基础能力测试,以百分制折算50%,测试包括:公司企业文化、基本常识、生产指标、对本部门本车间任务目标、岗位专业知识等,此项采取面试抽题进行作答,现场打分,并反馈正确答案。b系数为自我评价分值和上级、下级、同级分值加权平均数,此项可提高自我反省度,深刻认知自我,以百分制折算50%。c系数为加减分项,如:公司网站投稿、积极参加公司活动得奖、自学参加考试取证之类的,提高员工积极性,增强公司文化氛围。X为各部门、各车间完成公司指标完成权数,指标统计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一切没有指标的所谓考评只能是凭主观印象所作出的猜测,或者说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就比较差。具体事例如表1。 采用此方法可以避免出现评价标准过于宽松的情况,可以避免出现评价标准过于严格的情况,可以避免出现评价结果全部趋中倾向的现象。 4.2.3 X指标完成权数的计算 一个部门、车间的指标权数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这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将总目标细化后,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小目标,在不知觉中就完成了总目标。 (1)部门X指标完成权数的计算。 鉴于部门的特殊性质,在进行考核时可以采用部门360。绩效考核,即由与被考核部门有密切关系的横向部门、下属单位分别匿名评价,如图2所示。 则有表2的得分。 则:X=D/M=387/400=0.9675(2)车间X指标完成权数的计算。 车间不同于部门,车间岗位较多,考核指标也不同,流程与流程间又是环环相扣,见表3。 以上表格中权数合计为班组指标完成权数,此处省略车间指标完成权数及员工岗位指标完成权数的计算。 员工指标完成权数(X)一车间指标完成权数×班组指标完成权数×员工岗位指标完成权数表4为某年某车间员工权数统计表。 员工岗位目标与车间、班组目标一致,能够促进整体的不断进步;反之,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三者之间,车间目标占主导地位,班组、员工目标属于服从的地位。 4.3 绩效的反馈 绩效反馈是绩效考核的最后一步,是由绩效考核组、管理人员、员工一起,回顾和讨论考评的结果,如果不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评的员工,考核将失去极为重要的激励、奖惩和培训的功能。 5 结束语 考核过程是考核者履行职责的能动行为,考核者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意志,导致这种公正性不能完全依靠制度的改善来实现,统计学的引入,根据公司总目标,分解子目标,让每个员工知道身上担当的责任,深化员工主人翁形象,有助于员工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感情的融合,同时有利于形成高效率的工作氛围。通过目标的分解,可以增进员工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协作,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达到一致,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员工潜在能力的发挥,通过目标的分解,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目标确定了效价,他就很可能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期望值全方面搜集资料,努力完成其在岗位的目标;公司绩效考评组以第三方介入,打破了以往领导打分考核模式,以往打分模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全面真实地放映各部门、各车间、各岗位员工的真正业绩,第三方绩效考核组的介入,将带来公司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为公司带来活力;最后就是考核小组由于工会的加入,将会提高绩效考核的认同度,毕竟工会是为维护员工权益而存在的。 应用统计学论文:基于任务式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对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应用统计学是门较难的课程。该门课程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时会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本文提出采用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这种任务式项目教学法以教学项目为主线,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教师讲授为引导、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协作、探索创新的学习精神。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各个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科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应用”各种统计方法解决实际中的统计分析问题。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枯燥难懂,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理论知识,也很难灵活地将其运用于解决现实中复杂的统计调查项目。这次教学改革所提出的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每个统计调查项目的完成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将任务式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的教学过程成为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对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法、课堂练习法和实验法,并不太适合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遇到几个主要问题:其一,因为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对于数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不感兴趣,统计学理论知识多涉及数学内容,所以讲授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独立学院文科类学生数学功底较差,在学习众多统计学原理或者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比较吃力。其二,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只能掌握在标准的例题或已知数据的前提下,如何用特定的统计方法来解决某类问题,而现实中的统计调查分析都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这样综合性的统计调查问题时,就难以找到合适而妥当的解决办法。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任务式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式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再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把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教师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一些操作可行的项目,并将这些项目分解为多步骤的教学任务,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通过完成教学任务而实现整个项目的运作,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讲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掌握所有的教学内容,而且又可以培养相互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1.选取适合教学所用的统计调查项目,并将项目分解为多个教学任务。项目的选取要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为材料,既要包含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所选取的项目应具有实用性、操作性、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可以按照完成项目中各个任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来设计教学思路,即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项目的选取是该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关键,在选取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项目设计得过难或过易都无法有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项目的选取要确保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可以独立完成,同时也要控制与统计学知识相关性较小或学生现在所学的统计知识无法解决的任务在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其二,项目的设计应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保证学生在完成该课程所设计的全部项目后,可以掌握所有的统计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现实中的统计调查项目一般工作量都较大,数据处理较复杂,使用到的统计方法也非常灵活。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项目需要经过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多个步骤,因此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众多的统计分析方法之后才能顺利完成。如果要把复杂的统计调查项目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先将项目分解为若干教学任务,以完成各个任务为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构建整个统计学教学体系的目的。下图以一个统计调查项目“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为例,说明将项目分解为各个任务的过程。 2.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任务教学法为基础进行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任务式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依据项目中具体任务的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制订实施计划,收集相关信息,自行组织和安排学习行为,逐个解决各项任务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完成。任务式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介绍项目,安排任务。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及其与统计学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在进行统计学教学之初,教师就简略地向学生介绍各个项目的基本内容,包括每个项目中所分解出的各个任务的要求、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要使用到的统计方法、项目最终统计报告的撰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价值,又可以通过布置完成任务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教师指导下逐个完成项目中的每项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完成项目所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体系来制订教学计划。首先,教师要对基本的统计知识点进行讲解,尽量简化抽象又复杂的原理讲述及公式推导,重点讲解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内容完成项目中的某个任务,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提出任务要求,具体的实施过程一定要学生自行独立完成,对于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的任务,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以图1中“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为例,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完成需要多个步骤,因此将其完成过程分解为五个任务,每个任务对应一种统计方法,教师在讲到每一个统计方法时,可以把该项目所对应的环节作为教学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 (3)要求学生撰写统计调查项目的最终总结报告。学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独完成项目中每个任务,并不能实现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需要把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的环节相互联系,得出最终的统计结果,并分析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才是一个完整的统计项目调查。完整的统计调查报告,应包括此次统计调查的目的,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完成项目中各个任务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介绍,各项统计任务调查结果分析,该统计调查项目的最终结论及意义。如在图1的“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项目中,学生在完成项目中所有的任务后,需要把各个环节的结果相互联系起来,写出完整的项目总结报告,详细分析说明在该统计调查项目中使用到哪些统计分析方法,每个步骤完成后得到什么结论,项目最终利用销售额预测得到的广告费用为多少。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的各个任务及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可以掌握多个统计方法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统计调查项目中的运用。 (4)对学生所撰写的项目总结报告进行评定、考核和总结。如果只是安排统计项目的任务,而不对学生最终做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很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会以为只要有个统计调查结果可以应付完成任务即可,不会认真思考和掌握完成每个任务所使用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因此,在任务式项目教学法的最后环节,一定要对每个项目的最终结果进行展示、评定和考核,并将评价和考核结果与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相联系。在整个项目未完成之前,教师不要公布项目报告的标准答案,只是要求学生利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按照既定的要求来完成每项任务。在学生顺利解决所有任务,并写出项目总结报告之后,教师再讲解和展示项目中各个任务的标准化完成结果,并详细说明项目具体的测评方法和打分标准。然后按照既定的标准对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给出最终分数。最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报告进行讲解,对项目完成过程中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总结,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统计学理论知识。 三、总结 在这次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包括分配具体的教学任务、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难题时的指导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能力,要多为学生创设小组交流讨论的情境,给他们在小组研讨中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商来解决各种难题,以达到全体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经济体论文:论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和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 美国着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世界体系理论”。他认为,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是“中心-边缘”结构,即存在着中心地区、边缘地区和半边缘地区三个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板块与网络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这种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它将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 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特点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他写道:“表现为一个社会体系的特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这个体系内的生活是独立自足的,而且这个体系发展的原动力大体上是内在的。”沃勒斯坦提出:“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根据沃勒斯坦的观点,16世纪以前,“世界性体系”主要表现为一些世界性帝国,如罗马帝国、中华帝国等。从16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它不同于“世界性帝国”之处在于,它有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在这个世界经济体中占据有优势地位的地区,主要是西欧和北美地区,是中心区域;而广大亚非拉地区,由于受到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或是新独立建成民族国家不久,是这一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区域;在这两者之间的是半边缘区域。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中心区域利用边缘区域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域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域除了向中心区域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域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域部分地充当边缘区域角色;对边缘区域部分地充当中心区域角色。 在冷战时期,根据当时苏联的观点,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体系。但这只是一个不长的插曲。冷战结束后,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体系变为只有一个单一的世界市场体系。近年来,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开始从“中心一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其主要特点有: 1.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趋势迅速发展 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迅猛发展,开始形成欧盟、北美和东亚三个大的经济板块和其他一些较小的经济板块。 欧盟2004年扩大后,拥有25个成员国,人口约4.55亿,总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实施,现在包括美、加、墨三国,人口约4.2亿,总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3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世界上的影响不亚于欧洲一体化。东亚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和安全合作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东亚国家已经开始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进程,中国将与东盟国家于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如能实现,它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总人口将达近20亿,经济规模将超过3万亿美元。日本与东盟签订了一揽子经济合作协议,决定在2012年实现经济合作伙伴计划。韩国已与东盟就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商品自由贸易达成协议。此外,中日韩正在就三国自由贸易安排开展联合学术研究。“东亚共同体”如能建成,将形成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三足鼎立的态势。 北美和东亚经济板块中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走联合自强道路,也建立和加强了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较小的经济板块,如非洲联盟、东非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 这些都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不过,板块与开放并不一定是矛盾的,板块也可以是开放的,出现开放性与板块性并存。 2.跨国公司形成全球网络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体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取得迅速发展。冷战的结束和转型国家的改革开放,更给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现在,全世界4万多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千万人,已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6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全世界100支最大的经济力量中,跨国公司占一半以上,超过许多中小国家。跨国公司正在超越民族国家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国际生产和经营正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跨国公司占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使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近30。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同时,跨国公司加速在不同国家建立研发机构,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当地科技资源,研制出最能适应市场的产品。“跨国公司在这一全球化新阶段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跨国公司形成的全球网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3.出现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若干发展中国家从边缘向半边缘甚至中心转化,但中心区域国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 现在世界上形成一种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它不仅与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之间贸易有所不同,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未有过的。第一极是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第二极是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第三极是原材料拥有国。第一种贸易是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之间进行交换;第二种贸易是低工资地区与原材料拥有国之间进行交换;第三种贸易是拥有自然资源的国家用自己的资源与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进行交换。 虽然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主要是过去的中心区域,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仍主要是过去的边缘区域,但在贸易中的角色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的中心区域已转变为提供创新工艺和服务为主,而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转变为直接生产加工制品出售给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例如,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装配车间”。这一方面表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开始逐渐摆脱边缘化,甚至 有些提供原材料的国家已经属于中心区域;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中心-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心区域由于掌握着创新工艺和服务,仍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服务部门的很大部分-金融服务、很多娱乐性服务,甚至还有教育部门-现在都可以进行贸易。许多服务的可贸易性第一次超过商品。而且,中心区域仍是“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以及高工资产品所在的地区”。 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和网络并存结构转型,是在若干发展中国家从边缘向半边缘甚至中心转化,但中心区域国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的背景下出现的。 二、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 1.区域化与区域主义相互促进 区域化(regionalization)与区域主义(regionalism)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区域化是指某一区域内由非国家实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市场力量影响下进行贸易和投资所推动的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而区域主义又称“地区主义”,主要是指国家通过进行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安排,建立各种多边机制包括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际区域可以界定为地理上相联系的一定数目的国家,它们处于某种程度的相互依赖;国际区域主义就是以区域为基础的国家间的联合或集团的形成。中国学者马孆提出,区域主义具有“国际性、地缘性和组织性。国际性表明了区域主义属于国际关系范畴;地缘性显示了区域主义的存在范围;组织性体现了区域主义的活动空间。”安德鲁·赫里尔认为可以根据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veness)、经济凝聚力(economic cohesiveness)、政治凝聚力(politicalcohesiveness)和组织凝聚力的程度高低所导致的地区相互依赖程度来分析区域主义。波恩·赫特和A·伊诺塔用“区域融合度”(re-gionness)的概念来表示区域主义的程度,并将区域融合度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地理区域(region area)、区域复合体(region complex)、区域社会(region society)、区域共同体(region community)、区域国家(region state)。 近年来,世界上区域化与区域主义都获得很大发展,虽然在各地区发展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通常是区域主义发展快于区域化并推动这种进展;而在东亚是区域化发展快于区域主义并推动这种进展。 以东亚地区为例。东亚经济的区域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从1975年至2001年,东亚区域内贸易总量翻了6番,达到年均16的增长率。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增长成为其重要发动机之一。中国(包括内地和香港)已成为东亚国家出口商品的主要吸纳市场和贸易出超的重要来源。2004年日本对华贸易总额高达2132.8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1,首次超过对美国贸易总额。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经济体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变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工作的主要模式是政府决定一切,这种工作模式不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模式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 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 首先,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是社会福利制度好坏的主要体现。其次,社会工作属于助人为乐活动,因此,社会工作具有实践性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来源于宗教开展的慈善活动。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仍旧以助人为乐为主要目的,以达到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要求。最后,社会工作属于一门专业,并且具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1]. 2 新时期,如何做好社会工作的转型 2.1 以社区工作为主要方向 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做好社区工作至关重要,能够为社区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以逐渐改变小区居民的思想意识,在进行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服务的主要群体是小区居民,应不断调动小区居民工作的积极性,积极投入到社区工作之中,以在小区中转变自身的社会角色,从小区居民逐渐转变为社会公民,为小区建设奉献自身的力量。因此,要想实现社会工作的顺利转型,应逐渐扩大服务的群体,不应局限在小组或者个案,以不断加快社区工作的进程[2]. 其次,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力过程,通过培力以不断激发社区居民行动的主观能动性,从优势视角方面分析,社区培力强调能力建设、资源的链接和陪伴成长,因此,在开展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以这三种因素为主要方向。此外,应依据社区群体的实际需要,不断关注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情况、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应为社区居民建立公共的活动空间,在公共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应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应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制定议事的基本规则,通过创造这种社区环境,以不断激发居民的积极性,为社区的改变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使公益性组织结构与社区志愿者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一股社会凝聚力,以逐渐形成共同治理的全新格局。现阶段,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依赖国家的政治权利,或是依据治理人员自身的主观意愿进行社区治理,这种治理方式不利于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此外,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参与式模式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现阶段,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只依赖社区当地自身的力量,而不与外部进行合作,这不利于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积极与政府和市场进行合作,进而不断加快社区的发展进程[3]. 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依据社区的实际情况,使得公益网络能够与社区结合在一起,进而在社区之中形成一股社会力量,为社区治理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2.2 以社会政策为主 现阶段,在开展社区工作过程中,应以社会的基本政策为准,对于社区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体现了社会政策存在的缺陷,因此,社会政策还有待完善。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社区工作,还应以社区工作为基础,为转变社会政策提出合理建议,以加快社会政策转变的进程。此外,在社会工作进行转型的过程中,应以社区工作经验为主,提出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进而为社会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2.3 做好权利的分配 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权利制约性较差,以及无法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关系,不利于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做好权利的分配,确保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侵害,为确保权利之间能够得到平衡,就应在社会工作转型的实践中,找到制约权利的主要因素,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权利之间的分配[4].现阶段,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首先,由于受到政府权利的干预,在进行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大部分都体现了政府的意愿,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技术性与专业性,却不能将社区志愿者与社会公益性组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 3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早,因此,在社会工作方面,已经形成全面、系统的工作模式。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工作的起步比较晚,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应吸收国外社会工作经验,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使社会工作朝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其次,应逐渐转变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的对象,并且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工作机制,进而使社会工作朝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5].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新时期如何做好社会转型工作,我们能够看出,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当做好社区的管理工作,不断激发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使社区居民逐渐转变为社会公民,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在社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关注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积极与公益性的组织进行合作,以形成一股社会力量。此外,在做好社区工作的同时,还应与政府政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使社会工作转型能够达到政府要求的基本标准。 经济体论文:对“中国式”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这一切变化并非轻易模仿而来,而是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来的,是结合中国国 情开辟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创新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原苏联、东欧一样完全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种是就在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建立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改革没有想西方经济学逻辑和“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苏东激进式改革,而是创造了一条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在先易后难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完善。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是通过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环节加以改善,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而不是单纯的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取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理论指导,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相互联系的环节所做的改革。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样板。 二、“中国式”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所有制结构的不断完善。在农村建立了一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改过去单一公有制的模式,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方针,推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结合。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探索过程中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扬弃,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公有制在自我调节生产关系,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确立了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中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推进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起各种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统一的价格,保证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市场对各种经济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得到发挥。 第三,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至2011年间,财政收入从1000多亿元增长到10.37万亿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3.18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到471564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长到6977元;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51.27%;。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28.2%减少到2011年的1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从3.8%迅速增长到43.1%。我国经济质量得到显着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充公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三、“中国式”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与以往其他国家都不同,没有先例可循,在三十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问题、困难、矛盾,但在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在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之上,不断的继承、创新,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理论指导。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从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越来越密切,为中国经济平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发展推进改革,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自觉的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推动社会主义制度 在除弊立新中不断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过去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和推广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许多重大改革决策和改革措施,例如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合作制等,都是以人民群众创造的改革经验为基础推出 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开放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保障了改革开放措施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给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的动力。 四、结语 “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具体体现,它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找到清晰的发展道路。在它的有力推动下,中国经济取得无比辉煌的成就,积累了无数的宝贵经验,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日趋完善,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关键动力和重要保障。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的了许多问题,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因此在以后的探索道路上会逐渐得到解决。“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必将逐步完善,中国经济也将继续书写“中国奇迹”。 经济体论文:研究机构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医疗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 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二)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层次布局上注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城市地区,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部(所)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 计划经济时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即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不以营利为目的。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社会公益目标优先的定位,是由当时特定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的。医疗服务体系的骨干部分是政府部门直接创办的国有机构,末端为隶属于城乡集体经济的集体所有制机构。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同时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机构和从业人员个人经济利益之间没有联系。 2、医疗卫生工作的干预重点选择合理。其一,突出“预防为主”,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在整个医疗卫生投入中,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一直处于优先地位。逐步建立了包括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控制、国境卫生检验检疫机构在内的、基本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此外,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各种烈性传染病被完全消灭或基本消灭,法定报告的发病率迅速下降;多种地方病和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其二,基于医疗服务机构的公益目标定位,医疗领域的干预重点集中于成本低、效益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上;技术路线选择上注重适宜技术,强调中西医结合。政府对医疗服务标准的规范及其他相关制度安排,使医患双方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医疗卫生干预重点的合理选择,不仅实现了医疗卫生资源的低投入、高产出;而且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更加公平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 3、形成了广覆盖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一方面是医疗保障体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城镇地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劳动者;按照当时的有关制度设计,多数职工家属在发生疾病时,也能够报销部分费用。在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普及,鼎盛时期覆盖了90%左右的农村人口。通过以上三项保障制度,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另一方面,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身,也具备很强的转移支付和医疗费用保障功能。由于各种医疗服务机构的人员工资、基础设施以及医疗设备投入主要来自政府和各经济集体,药品价格也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因此,医疗服务体系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也具有转移支付和医疗费用保障的功能。即使未参加任何形式医疗保障的居民,看病时就已经获得了政府公共投入的补贴。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这种转移支付功能,是各种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由上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转移支付功能带来的费用保障机制,确保了全国绝大多数居民特别是经济困难群体能够看起病,从而大大提高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性。 (三)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也存在问题 当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和医疗保障水平上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城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一直存在着对患者约束不足以及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存在互济功能不足的问题,如此等等。但总的来看,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在国际上是得到公认的。 (四)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干预重点选择方面以及在费用保障机制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决定性因素。医疗卫生的投入以政府为主,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卫生领域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分配由政府统一规划,具体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也由政府按照严格的计划实施。从而保证了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迅速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中国当时的选择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1、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公立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不仅非公有制的医疗机构如此,公 立医疗服务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如此。2、在医疗保障体制方面:随着80年代初期解体,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绝大部分地区迅速瓦解;由于该制度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试图恢复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一直未见明显成效。城镇地区,随着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目前确定了统一模式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障(保险)体制。 3、除此之外: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药品生产与流通体制等等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及资金投入方面,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职能不断弱化,各种责任越来越多地由地方政府承担。药品生产与流通走向全面市场化。 4、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在供给层面,基本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各种资本都可以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基本上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限制,新建医疗机构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定位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都已经成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独立经营意识的利益主体。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微观组织和管理方面,普遍转向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各种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则逐步走向全面竞争;医疗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右。另外,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的医疗保障体制本身都不具有强制性。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直坚持自愿原则。城镇医疗保障(保险)制度虽然名义上具有强制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过分追求小范围的收支平衡,也只有确保缴费才能享受相关待遇。对于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来说,医疗服务上的需求能否被满足以及被满足的程度,基本上取决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力量。在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二)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主要成效。 商业化、市场化走向的体制变革带来的成效主要表现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三)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1、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在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四。 2、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42%,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结果令人深思。 3、公平性和宏观效率的低下,导致了消极的社会与经济后果。它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以及公众对改革的支持程度。 (四)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1、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同时,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sars所暴露的公共卫生危机以及其他诸多问题的出现已经充分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 2、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的普遍服务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能够及时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要。因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身必须是多层次的、布局合理的。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方式不仅无法自发地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必然导致医疗服务资源在层次布局上向高端服务集中,在地域布局上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从而使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大降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的医院密集程度和拥有的高端服务设备数量已经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广大农村地区则重新回到了缺医少药的状态。 3、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从全社会角度来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合理目标应当是以尽可能低的医疗卫生投入实现尽可能好的全民健康结果。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只有选择成本低、健康效益好的医疗卫生干预重点及适宜的技术路线,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在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制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出于对营利目标和自身经济效益的追求,其行为必然与上述目标发生矛盾。在医疗卫生干预重点的选择上,只要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就必然出现轻预防、重治疗,轻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病,轻适宜技术、重高新技术的倾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于牟利动机提供大量的过度服务,甚至不惜损害患者的健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服务价格以及全社会卫生总投入迅速攀升、但全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其源盖出于此。 4、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不同社会成员可能遇到的疾病风险以及相关的医疗服务需求是不同的,个人及家庭之间的经济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将医疗服务需求视为私人消费品,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抵御疾病风险,则必然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医疗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最低程度的满足,他们的基本健康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不仅有失社会公平,也会带来其他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后果。因此,在医疗保障体制的设计上,必须在广覆盖的前提下,建立风险分担和社会共济机制。中国城乡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实际结果,就是将医疗服务需求逐步演变为私人消费品。其消极后果已经显现。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是一个早已被理论和各国实践充分证明了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问题是重新走了一遍已经被认定为错误的道路。这种倾向必须纠正。 (五)导致医疗卫生体制变革中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1、在于改革和发展模式选择中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由于体制基础的变动,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 保障体制受到了严重冲击,实际的保障范围迅速下降。面对这种现实,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体制调整和事业发展思路,而是被动地修修补补、维持局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后,在改革的目标设定上存在明显的偏差。更多地是服从于其他体制改革的需要,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视为一种工具性政策,忽视了其服务于保护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目标的重要性。2、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在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方面,简单将医疗服务机构视同于一般企业,选择了一条过度市场化的改革道路。集中计划体制解体以后,医疗服务机构从全部依靠政府拨款,转向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医疗服务收入,强化自身经济核算是正确的选择。但政府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企图通过鼓励创收来实现医疗服务机构的自负盈亏,就偏离了医疗卫生服务于社会的大目标。医院与社会、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追求经济目标,必然损害社会和患者的利益。在医疗费用筹集与分配方面,忽视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忽视风险分担与社会共济,也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此外,将医药生产流通企业视同一般的生产企业,放弃了必要的监督和规制,也是一个明显的失误。 3、其他方面的体制变动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财政体制的变动因素。80年代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以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特别是政府的投入责任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使得不少落后地区缺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能力,以至不得不采取一些错误的改革和发展方式。90年代税制改革以后,中央财力有了很大增强,但依然没有形成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另外,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也导致了改革方向和目标上的不协调、不统一问题。 4、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总体上陷入既不公平也缺乏效率境地的同时,自然会产生既得利益群体。在前一阶段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部分医疗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以及部分享受较高医疗保障待遇的社会成员。由于信息不对称、谈判能力的差别,以及其他体制缺陷因素的存在,既得利益群体对改革方向的影响不容忽视。它是导致合理的改革措施难以推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偏离合理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不少仍与医疗卫生事业基本规律和发展要求存在矛盾,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目前的不少改革思路与做法都值得商榷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严重后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开始进一步推进。能够面对问题、正视现实,加快推进改革固然值得肯定,但改革能否获得预期的进展及良好的效果则是另一问题。从总体上看,目前正在推行的不少改革思路及做法都值得进一步商榷。 1、公共卫生领域的改革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非典”过后,强化公共卫生体制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的政策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政府投入;二是强调应急体制建设。这种思路存在明显的问题。 政府投入不足的确是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业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除投入不足外,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割裂问题、公共卫生组织体系之间的条块分割问题、公共卫生机构组织与管理上的体制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偏离等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没有综合性的配套改革,仅靠增加政府投入,解决不了以上这些矛盾。即使在投入问题上,也需要以体制完善为基础,尤其是要建立不同层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与资金筹集机制。否则即使增加了政府投入,也无法确保公共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 强化公共卫生领域的应急体制建设固然是必要的,但应急体制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由各级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和传染病专科医院组成的应急医疗系统。“非典”暴露的决不仅仅是应急医疗系统问题,而是整个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常规医疗卫生体制的失效问题。离开了常规医疗卫生体制,只靠应急医疗系统,不仅解决不了传染性疾病的早期发现问题,也解决不了大量传染病患者的救治问题。此外,公共卫生不仅包括传染病防治,还包括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妇幼保健以及环境卫生控制等等。除传染病防治外,中国目前在上述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有效的常规医疗卫生体制。回避常规体制的失效问题,只因特定问题的出现而强化应急系统的思路和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依然十分严重;“抓大放小”难以保证“可及性”。尽管商业化、市场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已经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但至今国内学术界对此不愿意进行认真的反思,商业化、市场化的舆论和呼声依旧很高。很多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实际推行的改革措施依然是进一步商业化、市场化。除鼓励竞争、放开价格,以及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外,不少地方还套用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通过股份制改造、整体出售、授权经营等多种方式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民营化。如果这种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述倾向来源于一个简单化的、有诱惑力的思路: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市场化竞争,可以提高机构自身的运行效率并降低服务价格;政府转而采取补贴需方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财务负担可以因此而大大减轻。这种思路貌似有理,其实是行不通的。只要医疗服务机构走向全面市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及服务目标偏离问题就不可避免;竞争无法保证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也早已被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在以上前提下,政府补贴需方和购买服务不仅无法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也减轻不了政府的财务负担,最后必然因医疗卫生的总体服务水平下降而招致公众激烈的批评。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虽然没有主张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全面商业化、市场化,但是强调分类改革。其政策要点是将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放开,定位为营利性机构,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另一类为非营利机构,主要追求公益目标,政府继续给予经济上的支持。鉴于中国国情(国家投入能力)并考虑到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分类改革,形成多元化的服务提供主体是合理的选择。但在抓什么、放什么的问题上,有关改革政策的基本导向是“抓大放小”。这种思路存在重大缺陷。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想充分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要想真正提高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需要优先发展和政府确保的是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不是那些三级以上的大型综合医院。从这个意义讲,可能“抓小放大”比“抓大放小”更为合理。 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目前对包括医疗服务机构在内的事业单位改革思路中,非营利机构的组织管理模式备受推崇。但中国并没有发展非营利机构的传统和经验,相关法律、法规也几乎全部是空白。另外,非营利机构本身也有其固有弱点。由非营利机构来担当某一公共服务领域的主要责任,在国际上并非是普遍的做法。 3、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尚没有新的改革计划。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统帐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问题在于,目前正在推进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1)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引入积累制的个人账户,不符合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其一,医疗保险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共 济,个人账户的设立显然降低了医疗保险的互济功能。其二,个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随机性的,不可能先积累后消费;引入积累制并不符合医疗需求规律。从国际经验看,除新加坡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中引入个人账户。况且,新加坡的个人账户功能与中国制度设计中的功能也相去甚远。新加坡个人账户中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住院治疗中的个人自付部分;而在中国,却要求个人账户支付平时的门诊费用,实质上是要求个人自己来解决基本医疗服务问题。这种“大病统筹,小病自费”的制度设计,违背了“预防为主”的医学规律。(2)现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相当一部分老人以及其他无法就业的人员排除在外。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上述人群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个人及家庭面临的医疗风险难以化解,从而带来经济、社会方面的消极后果。二是在一部分人有医疗保障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无法避免体制外人员以各种方式侵蚀体制内医疗资源的问题。 (3)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及相关配套措施没有解决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约束问题,以至医疗服务费用仍无法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资金平衡就成为医疗保险自身的难题。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做法就是强调参保者享受的待遇与缴费紧密挂钩,不能缴费甚至不能及时缴费就无法享受相关保障待遇。长此以往,医疗保险事实上就演变成自愿参加的,且只有具备缴费能力才能参加的“富人俱乐部”。在无法控制服务提供者行为的情况下,有关制度转而将控制重点改为患者,通过起付线、封顶线、多种形式的个人付费规定,实施对患者的全面经济限制,以至于能够进入该体系的参保者也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4)另外,现行医疗保险设定的统筹层次过低,以至于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实现风险共担。在参加医疗保险的不同类型人群中,也存在保障标准上的差异,影响到制度的公平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自身的可持续性和实际效果,继续推行下去的难度很大。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同样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急剧恶化、恢复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普遍失败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的有关部门于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思路,明确提出了政府增加投入的责任。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问题在于制度设计原则上依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很难发挥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的作用。 (1)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并需要按年度缴纳费用。这事实上就设定了一个费用门槛,以至于最贫困的农村居民,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必然因为缺乏缴费能力而无法参加。这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需要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一般性原则是明显矛盾的。另外,自愿参加的制度必然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群体区分,难以避免体制外人员对体制内资源的侵蚀问题。 (2)政府的补贴与自愿参加相结合。由于自愿参加必然形成对经济困难群体的排斥,能够参加的是农村中相对富裕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参保者的财政补贴,就变成了一种典型的逆向转移支付,加剧了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不平等,违背了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对贫困者进行转移支付、以缓解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原则。 (3)保障目标依然定位为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从医疗卫生投入的绩效看,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 (4)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一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缺乏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同步支撑,以至于不得不突出对患者的约束。制度设计中也引入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起付线、封顶线以及分段按比例报销等做法。这些做法对于维持资金平衡是有益的,但对患者过分严格的约束特别是过高的患者自负比例必然会导致参保积极性的下降。 (5)缺乏组织能力和管理成本上的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定以县为单位进行组织。实施费用发生后,以县为单位集中审核、报销。表面看来,统筹层次已经很低了。但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县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口,且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合作医疗面对千家万户,县政府是否有足够的组织能力,管理成本有多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6)相关领域改革的一些做法也需要进一步商榷。近年来对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还涉及其它一些内容,部分做法和思路也值得质疑。一是医药体制改革问题。与一般消费品不同,消费者在药品消费方面缺乏足够的选择能力,无法摆脱对医生的依赖。要想保证合理用药和药品价格的合理性,规范医院和医生的行为是关键。从国际经验看,基本着眼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政府干预严格控制药品的生产许可、质量标准、使用范围和价格;二是切断医院、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之间的联系,实施医药分开。中国的医药体制改革却逆向而行。政府对药品生产许可、质量标准、使用范围及价格的管制日益放松,形成了药品产生和流通的过度竞争局面。与此同时,医院、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之间的联系却不断增强。其结果是:医院、医生与药商同流合污,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和使用药品,操纵药品市场,药品价格失控、低性价比药品驱逐高性价比药品、伪劣药品泛滥以及药品滥用等问题愈演愈烈。面对有关问题,近年来一个比较明确的改革措施是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图以此切断医生和药商之间的交易关系。以此作为政策重点的问题在于,药品流通方式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单纯通过流通体制改革不可能全面解决药品使用与价格方面的混乱;更突出的问题在于,有关政策将招标采购的主体定位为医院。作为利益主体且作为医生个人利益的共同体,医院仍必然以其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选择,有关问题和矛盾不可能解决。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改革思路的问题。二是医疗救助制度建设问题。近年来,经济困难群体的医疗问题日益得到关注,一些部门开始探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这种探索的出发点值得充分肯定。问题在于,针对经济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必须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步推进。单独推进医疗救助体系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在大部分社会成员都享受不到制度化医疗保障的情况下,只针对部分经济困难群体提供医疗救助,医疗资源侵蚀问题难以避免。原因之二是无法回避的贫困陷阱及群体矛盾问题。对最贫困的群体实施医疗救助后,贴近贫困线的家庭和个人就有可能因为疾病问题而沦为最贫困者,而自然产生救助要求。因此,救助范围不得不逐步扩大,直至制度无法支撑。否则,就必然出现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要首先解决的一些原则性问题。 (一)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目标定位 在所有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矛盾是:社会成员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几乎是无止境的,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则是有限的。从这一基本矛盾出发,一个必须回答的原则性问题是: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不同的医疗卫生需求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换句话说,必须首先解决保障谁和保什么的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方式有三种选择:一是优先满足部分社会成员的所有或大部分的医疗卫生需求。二是对所有社会成员按照实际需求提供均等的、有限水平的服务保障。三是优先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在此基础上,满足更多社会成员更多的医疗卫生需求。 第一种选择的优点在于便于操作,将医疗卫生需求作为私人消费品,购买与服务方式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即可。这种选择的最大问题在于其会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公平问题,整个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也会很低。中国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及其后果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这种选择应当彻底放弃。第二种选择的优点是可以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性,以及医疗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其主要的问题在于管理和操作上都非常困难,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中国的现实情况也不可能接受这种选择。相比之下,优先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在此基础上,尽可 能满足更多社会成员更多的医疗卫生需求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也有其不足,但毕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对全体公民健康权利的保护,大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而且也便于操作。世界多数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大体上都属于这种类型。舍此选择,别无它路。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目标定位选择不仅关系到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很大。一个不好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影响社会目标实现的同时,必然制约经济增长。中国近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与此相反,一个好的医疗卫生体制则会促进经济增长。如果中国能够尽快建立一套保证所有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广覆盖的)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一是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社会环境的改善必然有利于经济增长;二是对国民基本健康的有效保护必然会降低疾病负担,减少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强化国家竞争力;三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生活预期,刺激消费并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 (二)必须合理选择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 基于医疗卫生资源有限性与公众医疗卫生需求无限性的矛盾,还有一个原则性问题必须解决:一定要合理地选择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也关系到社会公平问题。选择的唯一标准是使有限的医疗卫生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增进国民健康的效果。选择的基础则是在不同的医疗卫生干预目标、干预成本和效益(增进国民健康的效果)之间进行比较。不同的医疗卫生干预环节、对不同类型疾病的治疗、对同一类疾病不同人群的治疗、以及对同一种疾病不同治疗手段的选择,在成本和效益上都有很大甚至是巨大的差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上的选择尤其重要。首先,应当突出公共卫生服务;第二,在疾病治疗方面,应将医疗资源集中于成本低、效益好的基本临床服务;第三,对于那些按照现有技术可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但成本非常高昂的临床服务,在现阶段不宜广泛提倡;第四,必须彻底放弃那些成本高、效益极差的临床医疗服务;第五,应注重选择更加适宜的医疗技术路线。 目前,中国无论是在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还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上,都将“大病统筹”作为医疗保障的重点。这种办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大病由于治疗费用高只能通过医疗保障制度来解决,小病则因治疗成本低可以由个人和家庭自行解决。这种思路看似合理,事实上却根本行不通。如果所有的大病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统筹来解决,则意味着公共筹资与个人筹资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可以解决所有人的所有医疗服务需求,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基本现实。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制度设计,基本结果只能是以牺牲大部分人基本医疗需求来满足部分社会成员的大病保障需求,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性无法实现。另外,医疗卫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很多疾病特别是部分大病的发生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对很多大病的治疗和控制是成本很高而效益却很低的,将保障目标定位为大病,也不符合效益原则。将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集中于公共卫生以及成本低、效益好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与控制是无可非议的选择。但有几个问题需要强调。第一,这种选择主要是针对政府责任而言。如果部分社会成员有特殊医疗需求,而且其个人和家庭力量抑或其他筹资方式(比如购买商业保险等)可以承担相关费用,这种需求应予以满足。第二,常见病、多发病与大病的界限不能简单以治疗费用的高低来区分,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第三,对于部分治疗成本很高、治疗效果很差甚至无法治愈的大病,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不可能放弃治疗,合理的治疗方案是采用低成本的维持性措施来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实施临终关怀。在医疗卫生干预重点选择问题上,除了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确保选择的合理性外,应当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理性思维教育。不少疾病的发生、演化属于自然规律,是人类现阶段无法抗拒的。即使不存在资源约束,以高投入且很多情况下以增加患者痛苦方式来对抗自然规律是缺乏理性的。 从中国的情况看,尽管卫生资源与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很大,但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整个国家的经济能力以及卫生投入能力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如果能够很好地选择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充分发挥资源投入的健康效用,全民的健康状况比计划经济时期有更大幅度的改善是不成问题的。 (三)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 基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无论是基本保障目标选择还是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选择,靠市场都无法自发实现合理选择,出路只能是强化政府职能。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也在于此。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二是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1、在筹资方面,首先要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除此之外,在一般医疗领域,基于个人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及个人经济能力的差异,政府也必须承担筹资与分配责任,这是实现社会互济和风险分担的前提,也是实现合理干预目标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一般医疗领域如何发挥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职能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通过政府一般性税收筹资,为国民提供医疗保障;二是政府组织实施社会医疗保险计划,对国民提供医疗保障。两种筹资和保障方式各有利弊。考虑到中国国情,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二三产业尚不发达,工薪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较低,保险方式不是理想选择。相比之下,政府直接投入可能更加便于组织和管理。 2、在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方面:一是要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地域布局,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及发达地区集中,以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二是要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层级结构,大力扶持公共卫生及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高端集中,这是实现合理干预重点选择的基本条件之一;三是要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目标,突出公益性,在此基础上,发挥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卫生干预重点选择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要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确保公众能够得到优质服务。 如何更好地实现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干预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首先,如果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营利性机构为主体,无法保证社会公益目标的实现。其次,目前很多人崇尚的个别西方国家的非营利机构主导模式,受文化传统、法律和制度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中国也行不通。合理的选择可能还是由政府直接举办多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责任的机构。当然,由政府直接举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但这种组织方式在确保政府意志的实施、确保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不脱离社会公益目标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体制所不可比拟的。对于公立机构可能出现的效率低下问题,可以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给予改善。迄今为止,多数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仍以公立机构为主体。这一事实值得中国认真考虑。 五、对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个框架性设计 (一)打破城乡、所有制等各种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建国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建设,一直是分别城乡、分别所有制乃至分别就业状态来组织实施的。这种制度建设方式已经落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未来的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还能够从根本上扫清传统医疗体制对劳动力流动、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等形成的障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可以真正增进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此外,过去只针对少数群体的保障体制所难以解决的体制外侵蚀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二)划分医疗卫生服务的层次和范围,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为了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有必要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 生、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具体实施方式是,政府确定可以保障公众基本健康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政府统一组织、采购并以尽可能低的统一价格提供给所有疾病患者。其间所发生的大部分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为控制浪费,个人需少量付费。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需自付部分可进行减免。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为了降低个人和家庭的风险,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政府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自愿和自主的基础上,为职工购买补充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也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参加多种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对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界限划定,尤其是基本医疗服务包范围(包括药品和诊疗项目)的确定,可以依据医疗服务领域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经验,并结合政府和社会的保障能力来确定。制度建设初期,基本服务包的范围可控制得小一些,随着经济增长和政府投入能力的提高,再逐步扩充服务包的内容。(三)构建与目标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既然在公共卫生问题上政府要承担全部责任,为了便于工作上的统一组织与协调,最好由政府直接组织的公共部门来提供相关的服务。从中国目前的情况出发,基本医疗服务也应主要由公立机构来提供。鉴于公共卫生事业和基本医疗服务之间的紧密联系,二者可以采取合一的体制。即建立同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样做,可能更加符合医疗卫生自身的规律,突出预防为主,实现防治结合;同时也可以避免多元服务体系并存带来的资源浪费。非基本医疗需求属于私人消费品,至少在现阶段如此。因此,主要靠市场化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不需要政府来统一组织。在这一领域可以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但是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可能将全部非基本医疗服务都交给营利性机构去提供,还是需要保留一部分承担非基本医疗服务责任的高端公立医疗机构。其作用之一是在服务价格方面发挥导向作用,二是在技术路线选择方面发挥导向作用,三是仍需要承担一些相关的政府职能。例如诊疗新技术的推广、新标准的示范,以及特殊时期的应急医疗服务等。除此之外,也应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非营利的医疗服务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一起,共同为居民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 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直接举办,其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部分非基本医疗服务。此类机构不得有营利目标和行为,收支要严格分开。对于只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机构,政府应确保投入。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运转费用来源以服务收费和政府投入相结合,可以有盈余,但盈余应当进入国家预算收入并用于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公立机构的医务人员为公职人员,但需通过合同聘任等方式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公立医疗机构的布局由政府统一规划。其中,只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机构,可以参照政府行政机构的管理方式;承担非基本医疗服务责任的公立医疗机构,可以在确保政府基本意志得到贯彻的前提下,给机构以更大的独立性。营利机构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作。政府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资质条件、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等实行全面监管。非营利医疗服务机构按照一般非营利机构的模式运作。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盈余只能用于事业再发展。政府给予相关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进行全面监管。 (四)全面推进医药分开。按照以上制度设计,在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前述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等问题应当可以彻底杜绝。政府工作的重点应主要集中于非基本医疗领域,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 (五)建立并逐步完善筹资与组织管理体制。基本政策框架、服务内容和标准由中央政府来确定。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领域,保持全国大体上均等的水平。但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涉及千家万户,具体的组织实施责任还是要更多地依靠地方政府。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以县级政府作为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应该是比较适宜的选择。 为了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事业的均衡发展,实现服务的公平,筹资责任应以中央政府为主,各级政府合理分担。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承担医务人员工资、基本药品和诊疗手段的采购费用,而诸如医疗设施的基本建设等费用,则主要靠地方政府来承担。地区间的财政能力差异问题,可以通过强化一般性的财政转移支付来逐级解决;为了尽可能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财政上需要做出相应的安排。例如,调整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医疗卫生支出;适当调整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收入比例;中央财政设置专项预算科目用于补贴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费用等。长期来看,则应在税制改革的基础上,调整中央、省、县级政府之间的收入比重;设置专项税收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同时根据按保障目标测算的人均费用标准和各地(县)的人口数量,核定各地(县)的基本医疗服务总费用,列入中央财政的年度预算,并按季度通过省级财政直接拨付给县级执行机构;为了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稳定,必须改进各级财政的预算制度,对公共预算中的医疗卫生科目实行分账管理,禁止任何形式的相互挤占和挪用。此外,可以在中央和省两级建立专门的医疗卫生基金,以应付各种不时之需。 (六)新旧体制的衔接方式。一是现有医疗保障体制与目标体制的衔接问题。关键是保证目前享有较高水平保障的社会成员的实际待遇水平不发生明显降低。出路是为他们提供补充保障。例如,对政府公职人员以及其他获得过医疗保障承诺的国有经济部门的中老年职工等,可采取由政府统一提供附加商业医疗保险的方式予以解决。对企业职工,则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加商业性大病医疗保险。二是对现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分类改革问题。对现有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只能是“抓小放大”,同时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责任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应通过对现有各级公共卫生机构、二级以下的公立综合性医院、以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院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改革、调整、合并形成。对目前三级以上的大型专业性或综合性医院,则应进行分类改革,部分改制为营利性机构,部分改制为非营利机构,还有一部分应继续保留其公立机构的性质。 (七)对有关体制设计可行性的简单分析。对于这样一个“全覆盖”的制度设计,可能的担心来自筹资能力问题。我们认为,从整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看,这一担心没有根据。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推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尽管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但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就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绝大部分城乡居民的卫生防疫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承担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在筹资能力上不应当有问题。 从宏观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这种投入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按照这种投入水平,解决所有居民的基本健康保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改革的实质是要进行筹资方式、分配方式和资源运用方式上的调整。说到底,这只是一个政治决策和制度设计问题。无数事实表明,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也同时存在医疗资源的浪费、流失及投入效率低下等问题。如果能够通过体制改革解决这些问题,甚至通过更低的投入解决公众的基本健康保障都是没有问题的。 经济体论文:谈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完善 一、引言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和发展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一场与工业革命意义同样重大的“环境革命”的诞生,环境资源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的法律之一。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环保法是多部门法发展的结果,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不仅使其成为环境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为环保法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我国是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带来空前繁荣,也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一方面使原本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1下文将就我国现行的环保法的体系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及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有关建议,以期不断完善我国的环保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环保法体系的缺陷及原因 关于我国环保法体系的划分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普遍都认为环保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并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一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其他相关部门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补充,以及包括污染纺织、自然保护、环境纠纷处理、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体系。2但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且我国的环保法体系相当一部分带有浓厚的计划体制色彩,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上述这些缺陷日益阻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要求加大力度完善我国的环保法体系。以下将从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出发,分别论述之: ㈠、体系外部原因所带来的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不断出现,必然要求新的环保法的制定实施,再继之便是环境司法要适应新的环保法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外部层次上,即为立法上的空白,亦可称为滞后性。所谓滞后性,指环保法在时间上总是落后于环境问题的要求及实践发展。滞后现象已为各国环境法的发展历史所证明。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滞后性:3⑴、国家权力观念。环境问题只有发展到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时才成为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的对象。⑵、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环境意识。一般说来,环境意识落后于环境问题的发展程度,而环境意识在行政管理领域又直接制约着管理制度,这必然带来滞后性。⑶、反馈机制自身的限制。系统的复杂性,反馈环节的多元化及立法程序上的时间限制都会引起这种滞后性。从解决方法上看,滞后性只能事后进行完善,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当然,立法时在现实可行性基础上充分考虑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使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 ㈡、体系内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从环保法体系内部来看,作为体系组成部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都会相应地改变环保法体系的内容和影响环保法的执行。而且,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环保法体系的结构还不完整,子系统不周全,导致系统功能不完善,使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尚无适当的控制手段。具体说来有: 1、功能不协调。从实践上看,它表现为某一环境问题未被调整或进行了互相矛盾的调整,亦即有的环境法律系统间作用互相矛盾或存在空白点。初步看来,这有两个原因:⑴、系统结构不完整,某些应有的法律制度尚未确定。(这和立法的滞后性是有根本区别的)⑵、系统结构不合理,有的制度间未能很好地配合。如排无收费和水源利用政策及市政工程管理等方面就存在着配合不周的问题。 2、有的子系统不符合技术合理性。环境问题首先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问题而存在,其产生原因是各类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最终解决也只能依靠技术进步。环保法要产生有效的作用,它本身必须合理,即:⑴、内容满足技术合理性。许多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内技术规范的发展,应符合环境科学的规律和要求。⑵、结构满足操作技术合理性。环保法是通过法律对社会进行调整控制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必须有适应的结构和程序保证操作上的合理性,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4但是,目前我国环保法在这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某些问题,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共参与问题、现场检查制度问题、“三同时”制度问题,等等。总的看来,作为技术性很强的环保法,在我国并未体现出这一特点,而更多的是一般的原则制度的规定。 三、环保法体系的完善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段期间也是政治、经济、社会变动最大的时期。环境立法问题就在这高度变迁的时空中,不断受到试炼,不断受到调适。由此而形成的环保法,也就因而带有浓厚的动态气息。现阶段完善我国的环保法,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㈠、环境立法对完善环保法的前提作用 这里所讲的立法,仅包括制定新的法律规范。没有环境立法,就没有环保法体系,环境司法更无从谈起。因此,完善环境立法是完善环保法体系的一个前提条件。而“立法的发动、进度及内容未必单纯是事理与民意的结果,而会因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而有不同的演变。”5目前,尽管环境立法领域空前活跃,但从整个国 家的经济发展来看,还未能完全跟上。因此,加强环境立法,完善环保法体系,促进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鉴于环境问题的四项特色即科技关联、利益冲突、隔代平衡、国际关联,6当前加强环境立法,完善我国环保法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⑴、环境立法要突出自然规律。环境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环境立法要突出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与发展。⑵、环境立法要充分体现经济规律。环境问题使经济发展的产物,各国实践证明,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立法时,要充分体现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用法律来教育人们提高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以环保来促进经济的发展。⑶、环境立法要体现“地球一体”的观点。在国际关联的特色之下,环境行政容易衍生外交、国防及国际势力介入等现象,造成环境问题的复杂化。7故环境立法应从整体角度考虑环境问题,把我国的环境问题纳入世界环境问题的范围内进行考虑。 此外,在立法的进程中,应见贤思齐,认真学习环保先进国家的制度和经验,并可以有条件地援用欧美、日本等国环境法律所通用的管制手段,以便及时、高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㈡、健全现有制度,协调体系内部的功能 1、从技术上完善现存的相关制度。这是改善环保法体系的重要措施。首先,应加大处罚力度。可适当引用不同程度的刑罚,但应认识到环境问题多元因应的执行手段中,刑罚只是其中的一种,且适用刑罚不得背离环境问题的特质与刑罚最后手段的定位。其次,应加强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事实上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议在现行环保法体系的基本原则中加入“科技促进”一项,以彰显科技的重要性。再次,“公共参与”这一原则在立法中虽得到体现,但在现实的决策运行中,却往往抛开公共力量而自行决策,或多或少地损害了公共的利益。故有必要将公共参与落实到实处,如通过听证、质询、述职等途径将之制度化。但同时也应注意不宜一味主张多参与,而应在参与的时机、范围、方式与效力上,妥为规划,并由整体的角度出发,健全相应辅助措施,以免造成公共参与的错置。 2、协调各制度的功能。各制度的协调依赖于其内容衔接和控制手段的协调,即⑴、内容衔接,不留任何空白点,控制环境行为的各主要方面和环节。⑵、内容协同,功能协调,制度间不应有矛盾点。这是由环保法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目的性所决定了的。 经济体论文: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摘 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惊人了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文章讨论了两个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从当初迷信计划经济体制到怀疑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到下决心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打破了长期的、不正常的寂静,造成了再也平静不下来的经济格局,使中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走向改革,走向开放,走向市场经济。 关键词: 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算起,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这30年,中国的变化是惊人的、举世瞩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有亲身的经历。 我们谁都不是先知先觉者,谁都不可能在1978年就能预知此后的中国经济会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我们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学习、提高、成长。 回顾这30年,使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第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在序言中,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 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尽管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可以照常维持下去。这一体制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可能顽强地存在下去。原因是: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因此,一个企业想背离计划经济的轨道,是十分困难的。同样的道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居民个人实际上也处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个人作为劳动者,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就业和担任什么工作,都由劳动人事机构按计划安排好,流动难以如愿,抵制这种安排等于自己断送了继续工作的机会。 个人作为消费者,也要由计划部门安排,具体表现为生活必需品是凭票证供应的、住房是由单位提供的、甚至子女的升学就业也无一不同行政主管机构的安排有关。假定居民个人想离开计划经济所安排的居住地点或工作单位,他在生活上将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样,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看,同样可以认为计划经济的运转得到了行政权力的支撑。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是由若干个次一级的体制组成的。例如,计划的企业体制、计划的财税体制、计划的金融体制、计划的价格体制、计划的劳动用工体制与人事体制等等。它们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次一级的体制依存于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而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又依存于第三个次一级的体制,盘根错节,难解难分,此存则彼存,此损则彼损。于是,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对任何单个的企业或单个的居民个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就算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能够违背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定而使自己的经济活动有所发展,那也只能被当作偶然的、非常规的事情,而不可能成为经常性的、别人可以效法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或单个居民都只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排采取默认和顺从的态度,企业和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同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是太微不足道了,无法挣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第三,计划经济体制有一种被认为是正确无误、不容怀疑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作为支柱,这种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辩护,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选择,把任何背离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行为都说成是修正主义的。这就是说,通过计划经济理论的解释,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出现了这种或那种问题,但一来这是历史所注定的选择,无法更改;二来如果要离开计划经济的轨道,那就是滑到了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了,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等于背叛。计划经济体制既有行政权力作为支撑,又有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为之进行辩护和论证,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仅如此,由于长时期内计划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被确定为正统的经济理论,任何对计划经济提出怀疑,甚至想作出修正的观点都被打成异端。由于人们从学校里、从书籍报刊上、从电影电视中所读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宣传计划经济的东西,于是人们也就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对各种想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的行为加以谴责、加以抵制。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如果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方面有些举动,就会陷于非常孤立的境地,周围的人鄙视他、嘲笑他、斥责他,使他不得不屈从于舆论的压力、周围的人的压力。尽管这些压力往往是无形的,以致于到后来,连最初怀疑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也会进而怀疑自己可能真的错了:立场错了,观点错了,于是本来正确而且很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尝试,就这样被扼杀了、消失了。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 从当初迷信计划经济体制到怀疑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到下决心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归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的决策,归功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实践者这些年来在推进改革与开放中的努力。 可以回想一下,当时,在“两个凡是”的思想统治下,要在改革开放方面迈出第一步是何等困难。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而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这场讨论受到了“左”的方面的压制。邓小平同志支持了这场讨论,并领导了全国范围 内的思想解放运动。 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进行了重大创新。他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他所设计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案与道路,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空白,揭开了这一理论的新的一页,并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毫无疑问,假定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上的突破,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取得进展,计划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被逐渐打破。 改革开放初期,从197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取得了成绩。正是这些冲击的结果,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阵地,最终不得不趋于解体。 要知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经济特区的建立,无一不依赖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依赖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如果没有这些,即使有的农村中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也不可能持久,而且更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甚至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农村普遍挨饿的条件下,可以容忍家庭承包,只要经济形势稍好一些,马上就展开攻势,把家庭承包取消了。再说,即使有的乡镇办起了一些不受计划经济控制的小企业,那它们也顶多只是小型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生产一些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不注意或不屑于生产的小商品,起着拾遗补阙的作用,不可能扩大生产规模,不可能成为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争高下的经济力量。而更有可能的是:它们迟早会被上级主管部门以各种方式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朝着所谓“更高级的公有制形式”过渡。 至于经济特区的建立,那更是绝不可能的。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兴起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乡镇企业的兴起,最初纯粹是自发性的,而不是政府部门有意识地倡导的,只是在政府领导人发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及其意义,发现了乡镇企业的作用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不可替代性之后,经过研究甚至辩论,统一了认识,才加以肯定,给予扶植。经济特区则不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特区没有自发建立的任何可能性,经济特区的建立完全是政府的有意识的行动。只有这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才有可能出现深圳等经济特区。从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这一事实,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怎样牢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假定不是政府采取有意识的行动,那是不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牢固结合的条件下,使某一个地区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按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发展经济的。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终于发生了有深远意义的变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了,乡镇企业兴起了,经济特区建立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即只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僵硬控制,让农民能够自主经营,自己承担生产经营的风险,并得到自己劳动成果中应当归于本人的部分,蕴藏于广大农村中的生产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使农村的经济走向繁荣;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就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即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是可以通过改革与开放而大大缩小的。只要计划经济少一些,市场调节多一些,经济就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会以较大的幅度提高。 启示的威力是巨大的,农村经济改革和特区经济建设的成就向全国人民传达了一个信息:城市经济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滞后了,必须抓紧时机,推进改革。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经济改革预示着一场更深刻、更艰巨的改革即将展开。它们就像投向死气沉沉的计划经济体制湖面的大石头,激起层层波浪。它们打破了长期的、不正常的寂静,造成了再也平静不下来的经济格局,使中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走向改革,走向开放,走向市场经济。这就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初历史的写照。 经济体论文: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以《商法》为聚焦点 摘要: 商法之间没有构成一个内在的、和谐一致的体系,因此它也是开放的。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商法的演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商法》没有它自己的体系,是开放性的。它是一些规则群或者法律群,从历史上讲和商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法律之间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但它们之间没有构成一个内在的、和谐一致的体系。所以,《商法》它是缺乏体系的,缺乏体系恰好也是它的优点,它是开放的。根据交易的需要,根据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它可以不断的生长出新的法律。与中国经济改革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法律。 企业产权与法人制度 我们要回顾一下中国《企业法》的改革,从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到1993年的《公司法》,它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同阶段。 我们可以把国有企业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最初的放权松绑的阶段,在那个阶段它法律的形式就是国务院颁布的一些暂行条例,尽管当时组织起草《工厂法》,但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进展,所以《工厂法》很快就失去了它的立法需求。第二个阶段就是所谓的两权分离的阶段,两权分离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它无非是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对国家所有权的内部的权能怎么进行划分,想在这个平面上切除一刀,这一块归政府,这一块归企业,但是这个是永远切不出来的,因为它存在一个此长彼消的关系,政府的权利大了,企业的权利就小了,企业的权利大了,政府的权利就小。 后来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产权问题,就必须走现代企业制度道路。因为现代企业公司制度它是一种所有权转换的机制,转换以后形成两个平面的权利,一个是股权,一个是企业法人的所有权,投资者拥有企业,企业拥有财产。投资者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拥有企业,股东大会通过它的决议,它可以处分整个公司,决定它的命运,然后企业掌握了它的实际财产。这个产权构造它就提出一个要求就要达到一个独立的法人,在有限责任这么一个原则之下,通过有限责任把股东的民事责任和企业的民事责任区分开,区分开了以后,然后它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就是治理结构问题,我们过去叫做法人机关,这是民法上的概念。但是法人机关实际上它是一个人,它不是产权者,这个人就有一个道德风险的问题,有限责任制度首先导致了人制度的出现;有限责任制度还导致了一个问题,经济学叫做外部性的问题。你既然是有限责任,投资者就利用这个企业进行无限的冒险,冒险以后这个企业破产了、倒闭了,最后这些风险和损失是由债权人承担的。有很多人就利用有限责任公司不断的向银行借钱,借来钱以后,把钱悄悄的转移走,这就是洗钱。这又是当前国际性的一个问题,洗钱和金融欺诈的问题,实际上现在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扭曲了市场的经济基本的法则。所以说,从企业产权制度看法人治理,法人治理已经成为基本的问题。 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 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我们可以回顾到1979年的《中外合资企业法》和1998年的《证券法》。从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或者正在做是一件事情就是把我们国家的市场变成一个投资市场,要吸收外来的资本。我们现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本,据说居民手里面的货币已经达到了九万个亿,这实际上也是国内的资本。但是这个没有变成资本,货币还沉淀在那个地方,就因为我们的资本市场不发达。我们未来新的一届政府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和上一届政府有着很大的不同,上一届可以每年发行一千六百亿的国债,和今年的一千四百亿加起来,一共是三千亿的国债。通过这个来投资拉动经济,保持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的增长率。可以说从后年开始,本届政府要再发行国债,比如要发行两千亿的国债,他得拿出其中的一千六百亿还以前的老债。政府能拿出多少钱去再搞新项目来拉动经济增长,今后中国要保持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的增长率靠什么?靠政府项目肯定是不够的,那么每年再发行三千亿或者四千亿,行不行?那就好好的算算账,现在财政的负债离警戒线还有多远,财政负债的警戒线又牵涉到我们的金融。所以,我们现在的银行不良资产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而中国人民银行定下的不良资产的警戒线是百分之十五,我们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资产的警戒线。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老百姓不去挤兑,为什么现在四大商业银行还在经营?这个道理很简单,这些银行的信用不是靠它自己的信用来支撑的,是靠我们的财政来支撑的,我们现在所幸的是我们财政的负债还没有达到警戒线,老百姓相信国家财政是还得起债的,任何时候银行要是那不出钱,你财政会拿钱来兜底的。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国家财政都没有还债能力了,谁又愿意相信银行的资产呢!如果说全国人民都到银行去取款,银行又拿不出钱,这就叫做破产,这就是一个非常非常严重的局面了。我就觉得政府得想清楚,现在财政负债离警戒线还有多远,所以我不敢相信政府能够除了还一千六百亿的老债以外,我还可以再发行一千六百亿来拉动项目,因为今年发行一千四百亿本身就是一个信号。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要再继续拉动经济增长必须靠国家以外的其它的资本,要靠民间的资本,要靠外资,你的投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怎么来改善你的投资环境?我们现在投资环境里面又两个问题是最大的,第一个就是缺乏信用,我们的经济基本上成了一个讨债经济,我把它总结为三句话,叫做“欠债有理,赖债有利,讨债有功”这是完全不讲信用的短期行为。第二个就是政府管制的太多,资本市场应该是个自由的市场,资本市场允许自由投资而且允许适度投机的市场。我们今天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思想不解放,不敢承认自由投资,也不敢承认适度投机,你就建立不起一个真正的、有活力的、能够吸收资本的自由市场,我们要从理论上、观念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看看1998年的《证券法》基本上就可以定位是一个证券监管法,而不是证券交易法。现在我们还缺一个证券交易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证券 交易法不是国家立法机关立出来的。我到美国去访问,访问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他们的绝大多数的规则都是由交易所自己制订出的。他们讲联邦的法律都是一些外围的保障性的法律,他们内部的交易规则完全是长期以来自己制订的。这就是行业规范,也就是行业自立,不是政府可以管的,甚至不是立法者可以直接去管的。我们立法者要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政府少管,然后让有组织的市场主体来制订自己的交易规则,这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允许的能够自立的资本市场。 金融改革和金融安全 1995年出台了《商业银行法》和《担保法》,这两个法本来是有密切联系的,实际上当时的立法者主观上并没有把这两个法联系起来。实际上我们现在的金融交易受到了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由于他们缺乏金融安全。金融业发展初期的时候,它主要的安全是寄托在担保制度的上面,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市场规范了以后,可能相当一部分信用交易它不一定寄托在担保,而是寄托在企业已经树立的信用,或者对项目可行性充分的研究论证在这个基础上,可能这个时候金融的安全度会大幅度提高。现在来看,一个是我们银行改革本身不到位,银行还没有形成自负盈亏,严格自立的商事制度。我们刚才讲了,银行的责任实际上是有政府的财政来承担的,银行的很多行为不是市场化的行为,你和银行打交道会发现它的很多作为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很多年前起草破产法的时候我和银行谈,我说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不行了,但是它还有一些资产,为什么不去申请它破产?如果你们现在申请破产也可能会收回百分之五十的资产,如果现在不管,过几年这些资产都被消耗掉,到那个时候你只能拿会百分之十或者更少,这就是他们内部的体制问题。他说我们如果要申请破产了,收回了百分之五十,还有百分之五十的损失,我们从那去充销这百分之五十的损失,我们要充销不掉,就体现我们当年的亏损,当年的亏损我这个行长的帽子就会被拿掉,我全行职工的奖金就拿不到。现在有很多的规则是扭曲的,现在银行里面实行贷款终身制,就是说你贷出去一笔款以后,这个款将来收不收回来,你要永远的承担责任。当然,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责任约束,让贷款人在贷出每一笔款的时候都要认真负责。 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呢?就是因为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制造出十个问题。这就是一个例子,以这种办法你要解决银行贷款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就会产生出一系列的问题。银行惜贷以后,银行自己的经营效率降低,然后企业拿不到钱,企业缺乏流动资金就会运转不灵,运转不灵企业可能就会破产、职工下岗,职工下岗就找政府闹事,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事情。中国人解决问题为什么不想清楚,解决问题会产生什么问题,思维方法有很大的毛病。归根结蒂还是体制的问题,银行政策的基本点是为了保护你的资产质量和你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经营效益的基础上保护你的资产质量呢,还是把一切都寄托在财政?现在实际上银行的整个管理还是一套行政化的管理。 据说下一步是要把银监会和证监会以及保监会合并在一起,成立一个监管系统。这个监管系统的前提的市场,监管的对象也是市场,前提是它本身已经进入市场,对于主体是市场主体,它们的行为是市场行为,它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在这个基础上去解决市场失灵的那一块,市场失灵毕竟是市场运行当中由于市场本身的局限性产生的市场制度,而我们的政府有可能本身就是市场失灵的原因。虽然有时候政府可能是市场失灵的解决者,但有时候也可能是市场失灵的制造者。在一个充分没有市场制度的国家,它的价值规律为什么不起作用,有可能是价值规律本身就有局限性,而今政府又在过分的干预或者制造市场失灵,然后它又解决市场失灵,解决市场失灵的结果是加重了市场的失灵。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对我们的政府打一个问号!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卫国 经济体论文: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市场机制已经在商品交易、资源配置中起着广泛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确立。但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改革正处于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以与国际市场经济制度顺利接轨,本文试就此谈几点框架设想。 一、建立市场服务型的政府经济职能 1、改革市场准入靠行政审批制度。 对市场过多的人为干预和行政垄断是我国市场规范化建设中的主要阻碍点,其中,行政审批制度是阻塞市场的核心因素。因此,加入WTO后应全面改革我国市场准入的各种行政审批制度,根据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对现行的各种市场进入限制进行调整、撤消和废除,特别要清除那些阻碍民营企业、国外企业和产品进入市场的差别性限制;要取消大量不必要的许认可项目和环节,由采用许认可制度向采用申报与核准制度转变。对于必要的许认可项目,要实现审查标准的明确化、具体化和数值化,尽量减少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限和由此衍生的权力型垄断。申请申报制度要坚持尊重企业的自主性原则,逐渐将事前申请申报制改为事后申请申报制;对于涉及资格条件和业务范围等方面的资格制度要从有利于保障资格认证申请人自主性的原则出发进行调整,放宽资格认证方面不必要的限制,实行核准制;在涉及行业及生产标准和规格等方面,要尽可能减少政府的直接管制,尽量采用民间或行业自主检查制度;对于新设立的政府管制必须采取严格的审查程序和审查标准,新设管制实施一段时间后,要重新审查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并配套相应的公众听证制度;要完全改革政策制度不透明,常以内部文件、内部传达、领导批示的形式贯彻政策的所谓“暗箱操作”的行政方式。 2、改革地区、部门自定法规的行政管理制度。 实行全国立法执法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改变政府各地区各部门自己制定、自己解释和自己执行法规的现状。全面清理、撤消各地区为封锁市场等各自利益而自行设立的各种“土法规”和“土政策”,拆除各种地区行政垄断的“篱笆墙”和严厉惩罚以“土法”代替正法的行为;改革目前我国的行业法规由行业主管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或人大批准的制度,特别是改革一些行政性行业集团公司自己为自己制定“法规”和被赋予部分行业管理职能的“政企合一”制度;行政法治化和民主化应尽快列上议事日程,其中,引入行政的社会监督制度和行政司法权力制衡制度是行政管理改革必走的第一步。 3、政府职能转变应由控制市场转向服务市场。 加入WTO后,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 政府职能必须有进有退,由控制市场模式向服务市场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应进一步加强的领域包括: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体制环境、机制条件和法治建设;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和战略管理体系;保证国家安全、经济自由、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为信息化和新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职能应退出的领域包括:从法治、市场制度能够正常运转的领域退出;从市场能够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领域退出;从社会和市场中介组织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退出;从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退出;从垄断领域包括从自然垄断产业领域适当退出。 二、以效率为指针全方位深化所有制改革 1、 加大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力度,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加入WTO后,应完全抛弃劳民伤财的“公”、 “私”意识形态之争,以发展的效率为指针,全方位实施所有制改革。应执行好中央提出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应当加强、收缩和退出的领域及行业,制定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具体实施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和资产经营公司界限,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分散化。逐步减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份,采取优惠政策和加快设立创业板,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有企业上市、重组、改制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应通过立法建立起制度运行和保护平台,规范政府行为,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产权保护和政策支持,以引导和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应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混合经济,一方面以此来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进程,一方面可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发展混合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应重视对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扶持,加入WTO后, 应在进一步“放小”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制定促进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快“放小”进程。对乡镇企业,应在继续抓好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的基础上,完善集体资产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推进集体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营运监管体系, 建立规范有效的国有企业内控机制和管理机制。 在国有企业战略性退出的同时,应加快实现基础性、命脉性国有企业的管理现代化。首先,应强化国有资本出资人地位和职能,完善国有资产营运监管体系。主要措施包括:强化各级国资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加大国资部门对资产经营公司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使资产经营公司的出资人职能真正落实到位。资产经营公司要重点强化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和监督约束功能,不干预企业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应完善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选择部分国有集团公司试行事业部制;推进驻港澳国有企业改革,加强驻外国有企业的监管,研究制定外向型国有企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加强管理的制度,规避经营和金融风险。其次,应进一步规 范和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目标一致、权责明确、相互制衡、高效运作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理顺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推行董事长、经理、副经理不得“同纸任命”。推行董事长由所属层级的人大委员会投票聘任,经理由董事长提名、由董事会聘任的高层管理聘任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培养、选拔、管理、考核、监督的办法,研究制定国有企业经理人员资质认证和禁入制度办法;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不能再套用行政级别;通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进出竞争制度和引入经理人员薪金期权制度来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国有企业经理人才市场,加快企业家市场化进程。 3、以二元结构突破为主线,系统改革农村产权制度。 我国加入WTO,“三农”面临着较大的冲击。要变被动为主动, 必须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其核心是从宏微观上全面改革农村的产权制度。目前,农村的双层所有制制度与制度仍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或者说是一种翻版,乡镇集体依然是政经合一的所有者,农村依然存在相当严重的行政垄断,农民只是在经营土地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因此,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从打破捆绑式的行政型集体产权制度开始,实行政经分离的产权制度,这需要宏观上必须有打破二元制度的政策制度支持,如取消户籍制度、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以最终使农民摆脱土地依附和村庄依附。当前,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脱节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应以此为核心展开,一方面,应加快乡镇工业产权改革使其脱离集体产权制度,建立起新型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脱离“乡镇”,走进中小城市。另一方面,应在宏观经济战略上加速城市化步伐和第三产业发展,把农村工业纳入城市工业体系,加速乡镇企业产权的结构重组和空间重组。此外,农村合作经济也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应加快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改革步伐,逐步将社区建设和管理纳入政府一般服务管理职能范围,对乡镇和村委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村务、企务公开,并尽早出台合作社法,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经济中介组织和合作社发展。 三、以市场平稳运行为目标建立完善的公共经济服务与管理体系 1、建立基于现实条件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失业、养老和医保制度改革。 加入WTO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将使企业破产、 工人失业的现象增多,经济波动性也将加大。因此,建立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平稳运行、经济均衡发展的基础。应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起收、支、管、投四个环节相对独立运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由税务部门征缴社会保障税(费)、由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社会保障费的计发、由财政部门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由独立的经营机构负责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同时,要建立起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体系。对失业保障制度改革,要将失业救济与促进再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失业救济津贴的发放实行累退制,以激励失业人员努力寻找新的工作,并将部分失业保障保险基金用于失业人员的培训和推介,帮助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对养老社保制度改革,要建立起包括城乡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职工在内的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和推广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从法律上要求企业和职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适当降低个人帐户部分的缴费率,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出台公务员补充养老保险新政策,在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实现公务员退休制度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对医保制度改革,要实行医、药分开,医院与医生分开,建立逐级转诊制度;取消现行医保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部分,以加大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来替代;公务员医疗待遇按加大补充医疗保险缴费比例或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方法实行;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探索试行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医疗收费调整、中外合资办医等各项改革。与此同时,应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又能覆盖农村的全面社会保障制度。 2、财政体制要突出改革公共性、科学性和法制性, 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加入WTO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要加速向提供公共品,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向推进,重点在三大领域:一是财政预算改革要注重科学性。应建立科学完备的预算编制体系,包括建立起以经济预测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模式;摒弃基数法,采用零基预算法、绩效预算法和其他科学方法;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建立统一完整的国家预算等。同时加强预算全程监管,硬化预算约束,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加大社会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二是财政支出改革要注重公共性。应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企业经营性发展项目和应用性研究项目以及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财政资金都应逐步退出,严肃预算调整的法治性,经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一般不能变动,如特殊情况需要调整,也必须依法定的程序进行;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分离,把财政部门和使用部门的预算执行职能分开,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收费制度改革要注重法制性。由于我国目前费税混杂,以费代税的现象严重, 因而收费制度改革必须加快税费分流,包括:清理乱收费,把政府职能中的行政日常性管理服务收费清除;把有偿性服务转变经营性价格,按市场竞争收费;政府公共建设投资所需资金应通过税收或公共融资方式来解决,杜绝用政府“收费基金”来替代;补偿性收费资金应专款专用,彻底清除“小金柜”私利性收费;应将农村乱收费“重灾区”的三项村提留、五项乡统筹费用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除行政性收费或向农民提供特殊服务的补偿性收费外,其它规定外的收费、集资、摊派等不合理的农村“乱收费”应全部取消。目前,财政体制改革应侧重在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应抓紧制定颁布《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细则,实现政府采购的管理监督职能与组织实施职能彻底分离;实行政府采购资金由财政总会计统一管理,集中直接支付制度;培育政府采购市场,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 3、清理整顿社会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 我国市场中介组织受传统体制和市场经济发育不全的影响,存在不少问题,与市场经济通行的规则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 加入WTO后应对市场中介组织实行全面清理整顿和改制,重点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税务和工商注册等机构、价格鉴证机构、评估机构、建设监理机构、工程造价站、行使经济鉴证职能的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类型的经济鉴证社会中介机构。整顿的措施应包括:规范中介机构资格认定;依据市场规则进行脱钩改制,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依法规范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对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的监督、指导和管理;对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加强行业管理,统一执业规则,规范评估机构运作;对国有评估机构和国有资本还没有从评估行业中退出的要加快退出步伐,对各类评估机构进行以合伙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改制等。同时,我国市场中介组织的改革必须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以同国际惯例接轨作为长远目标。 四、立足与国际市场接轨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体系和运行体系 1、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与产权市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金融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我国加入WTO后, 金融市场来自外部的压力日见明显,能否建立起完善的金融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在入世后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对此挑战,我国首先应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我国应加快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开发金融债券、住房抵押债券等新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者数量,逐步沟通债券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积极培育票据市场,大力发展商业与金融票据抵押、贴现业务,使之逐步成为企业和银行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完善方面,一要规范主板市场,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全面监管,强化对上市公司违规操作的惩罚措施,减少政府政策对资本市场的直接干预和影响。二要加快建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二板市场和大力培育债券市场成长,扩大发行可转换债券,逐步开放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丰富市场品种,建立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三要培育机构投资者,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发展开放式基金和中外合资基金,推动养老基金进入证券市场。其次,我国应培育真正意义的金融市场主体。应加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造和股份化改造;规范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制合作银行;增资扩股和重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增强其竞争能力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放宽保险的进入限制和地域限制,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等。第三,我国应发展作为企业与金融市场纽带的产权市场。应加快制定《产权交易法》,建立健全产权交易运作体系,不断拓宽产权交易的运作范围,引进挂牌交易、公开拍卖、竞买、托管等方式,大力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化进程。第四,我国应制订优化金融市场环境宏观政策,尽快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应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法》,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运作程序,严禁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的不负责任的投资行为;对政府大型投资项目实行稽查特派员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继续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度;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度和强化工程质量、造价、工期监理制度;进一步培育科技风险资本市场,加大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力度;促进项目市场、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相互结合与配套,形成比较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 2、建设适应网络经济的市场体系, 建立国际接轨的市场流通体制。 加入WTO后,我国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市场发育将向纵深发展, 市场管理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此,我国应建立起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改革措施包括:加快市场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垄断和封锁,废除阻碍全国市场统一的各种规定;加强市场设施建设,发展大宗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培育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全面推进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切实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大价格检查监督力度,制止不正当的价格竞争行为。同时,我国应与加入WTO和网络经济发展相适应, 建立现代型市场流通体系。应采取的改革措施有:以繁荣零售、重组批发为重点,加快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步伐,搞好供销、仓储与交通等不同环节的衔接与配套,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市场系统;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配送,鼓励各类连锁企业延伸发展;建立以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运输平台和以邮电通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平台,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物流与商贸间的协调和互动;完善网络市场规则,强化网络市场监督管理;进一步深化市场管理巡查制改革,建立“经济户口”电脑管理系统,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发展知识产品市场;根据我国加入WTO 的新形势,全面改革企业外贸经营权的管理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加大进出口配额管理的市场化水平,进一步完善进口配额招标办法,把 计划性进出口许可证分配改为市场化招标分配;改革与WTO规则相冲突的市场制度规则, 实行外贸政策公开透明化,为全面放开外贸经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经济体论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一、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 (一)产权和产权制度:经济学和法学的考察 对产权,经济学和法学的概念是不同的。经济学中的产权(Property Rights),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是“一种通过让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品的多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现代经济学,尤其是以产权为研究重点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要点是:产权是对经济品的权利,包括使用、获得收益、处置的权利,经济品的交换,即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交换是一组权利的交换;产权具有排它性,同时可分离、可分割(如对一物可以同时或分别有不同的权利),从而可有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同时它还受规则和国家的约束;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基础,产权制度决定组织的类型,形式及经济效率高低;产权制度对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技术进步也是引起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因;私有产权与政府干预都是可供选择的产权制度,选择的标准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通过建立在交易费用比较基础上的产权交易,私有产权制度会产生复杂、合作效率极高的组织,如现代大企业;企业本质上是投资者、经营者、被雇者、债权债务人等各种利益相关者产权交易和“不完全合约”的组合及产物;企业的“不完全合约”性质及信息不对称,使企业的委托问题成为企业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 法学家通常从财产权利法律制度的角度把握产权概念。一些法学家认为狭义的产权制度主要指所有权制度或物权制度,而广义的产权制度则包括物权、债权、法人和企业财产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种的财产权刮。 (二)中国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 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从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两个层面建立与此适应的产权制度。 首先,产权制度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制度。所以需要产权制度,是因为资源有稀缺性,必需合理配置资源。因此决定资源生产、使用和交易关系的产权制度就成了事关资源配置机制和效率的基本问题和必要条件。 其次,我们选择了主要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市场体制要求的产权制度和传统计划体制要求的产权制度不同。主要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意味支配资源、决定资源交换的市场主体-个人和法人的产权必须清楚明确,即市场主体必须有资源交易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否则它就不是市场主体,无法担任资源配置的主角。 第三,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按市场经济原则确立的产权制度及与此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已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市场化的过程,就是独立的个人和法人取得资源支配权和交易权的过程。80年代初出台以后又不断完善的《合同法》、1986年出台的《民法通则》、90年代出台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承认并保护包括私人产权在内的各种产权,为中国包括私人企业在内的各种企业的发展,及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证和促进作用。 第四,为解决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目前在产权制度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个人产权未得到充分的承认和保护,有在城市建设中对个人产权的不当处理、私人企业进入限制、上市公司小股东利益缺乏保护等问题;大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得到妥当的保护和平衡;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并不清楚,如资产处置权责到底归谁的问题就不清楚,因此企业转制难以推进,国有资产易流失;许多创新和技术进步,受不合理的制度限制,难以推进;法律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宪法中有关公私产权关系的描述需进一步调整,较完备的物权法尚未出台。 (三)推进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理顺不同产权和主体的关系。 首先要理顺个人与法人(企业)、与国家的关系。 个人与法人的关系包括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关系,个人作为雇员与法人的关系,个人作为投资者(股东)与企业的关系。这方面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对个人的权益,包括个人产权保护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完善民事法律,强化对个人财产权利的保护,还需要通过劳动法、证券法等属于公法范畴的经济法、社会法的完善,提供相应的保证。 理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主要涉及理顺个人产权与国家公权,及个人产权与国家(国有)产权两个方面。国家权力包括以国家为主体的民事权利和财产权利,还包括旨在服务于公共目标的公权力。市场经济体制亦公认“公权优先于私权”。问题是必须明确界定公权和个人产权,个人产权不能对抗公权,公权亦不能无偿占有个人产权。否则市场经济的基础就无法建立。理顺公权和个人产权关系,必须明确界定公权和个人产权的边界;确定公权的存在范围,我国的主要问题是公权力过大,政府介入了许多它不应也不必介入之事,但同时很多该做之事并无精力去做;明确行使公权的法律条件,公权只能根据宪法和法律,按法定程序行使,不能随意侵犯个人产权;当行使公权会带来个人(及法人)的财产损失时,国家应予以补偿。 理顺个人产权和国有产权关系的重点,一是界定个人产权和国有产权的范围,要根据中央已明确的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针,适当缩小国有经济及相应的国有产权的控制范围,允许个人产权进入更广泛的领域,并给予保护和尊重;二是在允许个人产权进入的领域,明确个人产权主体和国有产权主体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要平等保护双方的合法利益。目前既有国有产权主体利用其与政府的特殊关系侵犯个人产权主体的问题,亦有个人产权主体利用国有产权主体责任不清侵犯国有资产的问题。 第二,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产权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建设。 在产权制度建设中,要突出企业及法人的产权制度建设。这首先是因为企业法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我国目前又特别关注有利于企业发展 的制度建设。企业产权制度健全离不开个人产权制度的健全,但其产权结构,尤其是大公司的产权结构为与其复杂的功能相适应,通常涉及很多人的产权,远比一般的个人产权结构要复杂。突出企业及法人的产权制度建设,既有利于直接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而且有利于促进个人产权制度的完善。 为搞好企业产权制度建设,还必须重视法人产权制度建设。这是因为从法律上看企业是一种法人,法人制度不健全,企业制度难健全。更重要的是从经济角度看,企业不仅要与个人和企业交易、合作,还要和政府机构、大学、社会团体、职工持股会等各种法人和团体合作,并且这种合作日益重要。基本法人制度不健全,对法人及企业都会有负面影响。 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人和企业产权制度 (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人制度 法人是法律认可或规范的有独立人格的团体组织。出现法人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客观需要。很多事不可能由个人做,只能以团体的方式运作,因而出现法人。 我国《民法通则》对“法人”的定义是“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法律我国的法人被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中国法人制度存在许多根本性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一些已经存在的或需要发展的团体,没有相应的法规确认其地位及给予规范引导,因而既限制发展,又带来隐患。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考虑到现实性,中国法人制度的改善和发展,可考虑首先从四个方面推进。 第一,将按功能进行民事法人分类,改为重视按结合规则和财产制度进行基本的民事法人分类。 在国外,除行政法人外,民事法人主要按结合规则及财产制度进行基本分类,对某些特殊的民事法人(如日本对学校法人)亦按功能差异进行基本分类。在大陆法系国家,主要的民事法人分为以财产集合为基础的财团法人和以人(人指股东、合伙人、社员等)的集合为基础的社团法人,还有组合、无人格法人等多种法人。英美法系国家则根据基金信托制度建立非营利法人(捐助基金法人)制度。国外法人基本分类的优点是不限制民事法人目标的多样性、自主性,基本法律(主要是民法)着重规定共通的法人结合规则及相应的财产及其责任制度,辅以必要的特别法律规范某些特别问题。这是因为不是目标,而是法人的结合规则与财产制度,能更好地反映法人法律关系(特别是责任)的基本差异。政府力的科研机构,既可以作为公法人设立,亦可以财团法人的身份作为民事法人登记,按财团法人的要求规范,只是对某些法人的国家拨款成了国家捐助。后一种安排和国家投资设立按公司法注册的企业的制度安排类似。我国的法人分类偏重按功能和资金来源的分类,没有注意功能和资金来源不同情况下法人的共同特点。一些学者指出我国的事业法人实际上相当于国外的财团法人,只是我国规定事业法人主要靠国家拨款。但这种法律规定已脱离中国的实际,而且不利于适应市场和民众需要的多种事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修改法律及有关规定,对事业法人根据财团法人或捐助法人概念进行定义,允许民间兴办。 第二,建立更方便的民事法人设立制度。 在我国除企业法人实行工商登记注册制外,其他法人的设立实际上实行的是审批制,而且审批规则往往不甚明朗。中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但法律规定的合法的法人种类实在太少,许多民间的非营利机构以及存在多年的职工持股会等团体在中国均无明确的法律地位。法律制度与客观需求脱节,不仅使应予承认的团体无法人地位,不能保护其合理的利益,而且不利于规范引导这些团体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不利于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改进。以后除某些特定范围的事业及团体活动可根据法律继续实行审批制外,应逐步实行登记设立民事法人的制度。 第三,尽快建立独立的法人财产制度。 无论是事业法人,亦或是企业法人,独立法人财产制度都尚不健全。事业法人制度不健全的表现之一是,至今我们没有比较完备的、同时适用于民间机构的公益事业会计制度,结果是或不适当地套用国家事业机构的有关制度,或者是疏于有关的制度建设,最终都是阻碍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法人财产制度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各类民事法人,包括事业机构都要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保证各种民事法人财产的有效运用。在放宽民事法人设立条件后,还要实行信息公开制度,防止企业及个人利用非营利民事法人进行不当的、甚至违法的行为。 第四,结合事业机构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我国情况的非营利法人制度体系的步伐。 我国高校、科研、文化事业机构都正在进行改革,并将逐步加大改革步伐。事业单位改革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不等于简单的“企业化”,应当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非营利法人制度的目标推进有关改革、规范相应关系。 (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法人制度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法人制度,是法人制度建设的重点。 企业法人,按大陆法系国家的说法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在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多种形式的企业法人。不同企业法人的差异,主要是企业形态的差异。企业形态即企业组织形式,是作为企业的结合者的人或成员的组织形式。企业形态差异是企业成员结合规则的差异。企业结合规则差异主要指有关企业成员(如股东、合伙人)间及企业和企业成员关系规范的差异。在现代法制国家,结合规则表现为法律规范,企业形态不同即企业法律规范不同。企业形态按结合规则(如资本结合规则)法定及分类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交易(含企业要素交易)的制度安排。 最基本的企业法人有合伙企业,两合(合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制企业也是一种重要的企业形态。还有些较特殊的企业形态,如人寿险业普遍存在的相互公司,同时有合伙企业和合作社的优缺点的欧洲经济利益集团(EEIG)。所 以会出现各种法律形式的企业,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成员(出资者等)及利益相关者对商事活动的需求有所不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不同的要求和定位,因而不同的当事人的协调规则可有所不同。 可考虑从四个方面推进中国企业法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第一,应主要根据企业形态分类规范我国的各种企业法人。 中国的企业,从法律形式看,存在按企业形态和按所有制的两种分类。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企业的所有制和企业形态是两回事。前者讲的是归谁所有,是经济关系,后者讲的是结合规则,是法律规范。例如国有公司(包括国有独资、控股公司)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两者的所有制都是国有制,但法律形式不同。 根据企业的法律形式,有些企业,如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能立刻明确其所有性质,但仅根据法律形式不能判断公司的所有性质。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视企业的所有性质有意义。但是总体地看应首先按直接反映结合规则的企业形态对企业进行分类规范。这是因为企业之间必然有交易,根据企业形态分类,有利于立即把握交易对象企业的基本特点、债务责任关系、决策规则,有利于企业交易和合作,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政府所有的国有独资企业的数量,今后不会太多,主要根据结合规则规范企业可以抓住企业的主流;对某些特殊企业可以通过特别法律予以规范,解决有关的特殊问题。 第二,公有制企业亦应尽可能按企业形态进行规范。 按根据企业的控制权判断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的原则,可以认为我国的公制企业从法律形式上看,主要指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和集体控股的公司。由于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也具有或部分具有公有制性质,今后由养老基金、其同基金持有控制性股份的公司,亦可被视为有公有制成分的企业。 我们认为今后绝大多数公有制企业,将来应尽可能转为公司制和合作制企业,并纳入法律规范。大规模的及资本结合重要、重视资本回报目标的公有制企业将主要转为公司制企业。这样安排,除便于各种公有制企业和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接轨、更好地借鉴现代公司制和合作制企业的经验外,还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法律存在许多根本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关。 第三,要建立针对特殊企业的特殊规范。 某些企业具有特殊的功能,用一般的企业组织法难以进行合适的规范。这类企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的国有企业或公有企业,企业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包括公益目标)。第二类是某些行业的特珠企业,如在寿险业地位重要的相互公司,在管制性行业(如金融、电信)的一些企业,这些企业由于行业管制原因,在企业的组织体制方面往往会有特殊的要求。对这两类特殊企业既可单独立法规范,亦可通过行业法规范(特别是后一类企业)。 第四,要从保护债权人利益与提高效率、有利于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完善企业法人制度。 我国民商法方面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缺乏对债权人的有效保护,同时又有许多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硬规定”。 不仅要从商事行为法角度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还要从组织法及财产法的角度,对通过转移财产、操纵子公司的方式逃废债的企业责任人及控制者强化法律约束。要允许根据“揭开法人面纱”的原则透过直接的债务人公司向操纵逃债者追溯债权。要建立企业信用调查评估体系,政府也应按一定程序公开公司信息(首先是工商登记信息)。 还存在不少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硬规定”。如我国规定知识产权折股出资不能超过35%。这种规定在一定场合下导致低估创业者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价值,违反商事民定原则。为防止虚假评估可能侵犯债权人利益,较好的办法是公开企业登记信息,对大企业,即使是非上市公司,亦应公开基本的资本负债信息。为既提高效率,又降低风险,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证明,最需要的是尽快建立更健全方便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切实保护包括私人财产、严厉打击逃债人的制度,而不是简单的禁止或不合理的硬设“高门槛”规定。 (三)建立有利于大公司发展的产权制度 股份制公司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推进大型股份公司的发展,一直是我国企业发展和改革工作的重点。发展大公司必须明确理顺有关的产权制度。 第一,以承认公司独立产权和强化股东及利益相关者权利为基础,构建现代大公司的基本财产制度。 公司,特别是股份公司都有独立的产权,即公司以法人的资格独立经营它所有和管理的资产,包括处置资产、获取收入。在市场经济国家,公司的独立产权得到法律充分保护,任何个人股东不能直接使用、支配公司的资产,即使所有股东的整体也不能随意使用、支配公司资产,因为法律规定股东决定公司分立、清算要受程序约束,需债权人同意,决定公司分红要考虑资本制度的约束。公司有自己的独立产权是公司制度能不断发展乃至成为最重要的企业制度的重要原因。早期的公司是合伙公司,以后为集聚资本实行了有限责任原则,否则谁也不敢当股东,因为它对公司的财务失败要负连带责任。但实行有限责任原则有可能减弱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由此诞生了与有限责任原则对价的原则:公司的债权人保护原则。保护债权人的两个基本制度安排,一是资本金制度,即公司必须有一定的资本金,并且股东分红不能引致资本金减少,二是利息披露及债权保全制度,如公司分割必须向债权人报告并采取债权保全措施。这样的制度安排,导致出现独立的公司财产和物权有限的股东权。以后大公司开始出现“听有和经营”两权分离的情况,经营者住住不是股东,公司有独立财产有利于经营者独立经营,而股东主要关注财产运作绩效。公司进一步长大,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有了很多一般小股东(一般投资者),为使大公司能更好地集聚资本,资本市场能更有效的运转并发挥相应的资金供应作用,保护一般投资者的利益就成了公司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更需明确任何人不能损害公司的独立价值。公司的独立产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济学家承认公司的独立产权不是否定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通过董事及合法程序对公司的控制权或“所有权”而是强调在公司产权制度复杂化的情况下,公司经营和财产的独立,是保护好相关者利益的关键性的制度安排。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对股东权,特别是股东所有权的含义的理解往往不同。经济学家说股东有所有权通常是指股东本质上拥有的对公司的支配权,作为一种抽象,它舍去了具体的限制程序和条件。而法学家认为股东所有权仅指对股票的所有权或股权,股东对公司只有有限的他物权,若对公司实行全面控制则必须满足严格的法律程序条件(如有多数股东权,按一定程序和条件行权)。 大公司“两权分离”后出现了经济学讲的“”问题,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东委托的人:公司管理者的目标可能和股东及企业目标不一致,公司管理者还有可能损害其它利益相关者-债权人、职工等的利益。为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要强调保护公司出资者-最大的风险承担者公司股东的权力和利益。股东应对公司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特别是决定公司经营者 人事和激励制度的控制权。为充分保护和适当平衡包括股东、债权人在内的公司各相关者的利益,公司还必须有合理的治理结构。 中国同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既有对公司独立产权保护不够的问题,又有侵犯公司股东,特别是小股东和上市公司的一般投资者权益的问题。 中国有必要修改有关法律强化对股东权的保护,需要详细规定公司股东的自益权和共益权、公司经营者对股东的受托责任、强化公司财产转移限制和追索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股东代表诉讼等制度。 第二,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促进大公司的发展。 公司治理结构是围绕公司产权理顺公司相关者关系的制度安排(即法律和商业惯例的总和)。狭义的相关者是指投资者、经营者和债权,广义的相关者则还要加上职工和社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理顺各方关系,促进公司价值成长。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架主要涉及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处理机制、公司决策机构及其职责设置、激励和约束机制安排三个方面。 1999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国有大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实行公司制,要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以后,包括证监会在内的许多机构及交易所、企业都加快了改善公司治理的进程。 但是无论是认识理念,还是基本构架、具体规则,中国包括国有和私人企业在内的大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从目前的情况看,推进公司治理完善,首先要抓好以下工作。 树立治理理念。合理的公司治理要有利于理顺股东、企业、债权人及职工、社区的关系。但从公司财产制度角度看,首先要理顺公司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三者的关系。经营者根据法律及授权要有独立经营的权力,同时对股东承担保证公司财产安全及增值的受托责任,对债权人承担及时还债的责任,要遵法守规。 合理界定公司机构的决策责任。股东会的主要责任是决定公司董事、分红及批准与股东权利直接有关的决议。董事、董事会是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机构。总经理是管理决策执行机构。从目前的情况看,使国有企业的“股东代表机构”有效到位但不越位,所有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能有独立、负责的董事会,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必须进一步明确董事、董事会职责,完善制度,形成以董事个人受托责任为基础的董事会集体决策,与总经理在既受控又被充分授权条件下的“一长制”决策有机结合的体制,使公司“谨慎决策”,又能有决策和管理效率。为此要合理设计董事结构、明确董事责任、完善董事考核和激励制度,要健全董事会组织,包括在董事会内设审计、提名、薪酬委员会,健全董事会工作制度。 要建立对股东负责,由董事会直接监控的职责明确、内外结合、覆盖各个方面的公司监控体系。该体系对外充分重视披露信息,重视接受股东、媒体、公众的监督,对内覆盖从董事会到内部经营单位各环节,内控体制与治理结构结合;董事会对内控承担战略性的监控责任,总经理(CEO)承担主要执行责任;各委员会承担相应责任;健全制度及使各机构、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到位,减少风险。 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有关改革的步伐需进一步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经营者,重在提升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对经营者作用重大的财务薪酬制度应包括适当的长期激励安排。 (四)修改完善法律,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完善发展的法律保障 修改宪法,修改有关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有所区别的说法,明确任何合法资产都应受到平等对待。 修改民法,尽快出台物权法、完善债法。有关法人基本制度的规范,应按有利于企事业发展和强化信息披露的方向进行调整完善。 知识产权法要按强化保护(包括个人的有关权利)、实施和结合国情调整的方向进一步健全。 规范企业的各种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要修改公司法;规范集体企业的法律,建议按合作制法的方向调整,集体企业不宜设无产权主体的职工股,但为处理好历史问题可有合适的过渡安排。 经济体论文: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应携手推进结构性改革 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3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发表演讲说,强调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给亚洲地区带来的诸多新挑战,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应加强协作和宏观政策协调,携手推进结构性改革,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楼继伟是在巴库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理事会第48届年会上一场主题为“重新审视亚太地区增长潜力和模式”的部长级研讨会上做如上表述的。 亚行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今年仍有望实现6.3%的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但面对更加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多亚洲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其增长潜力和模式。 站在十字路口的亚洲经济将走向何方?楼继伟认为,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经受住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重要的原因就是亚洲经济体自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时实施了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不过,楼继伟认为,近些年亚洲经济体增速开始放缓,也暴露出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人均GDP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等。“应对这些挑战,各国需要调整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借助结构性改革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面对共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楼继伟表示,希望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加强区域的互联互通和宏观政策的协调。“中方提出的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替代现有机制,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因此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 他指出,亚洲各国也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治理,通过加强南南合作等,积极发出亚洲声音,提升亚洲区域的整体实力。 谈及中国经济,楼继伟说,中国已进入“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速从8-9%降到7%左右。中国当前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此外,针对中国面临的老龄化挑战,楼继伟说,中国一方面努力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以积累国民财富,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及加大对教育、城乡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并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经济体论文:论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 美国着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世界体系理论”。他认为,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是“中心-边缘”结构,即存在着中心地区、边缘地区和半边缘地区三个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板块与网络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这种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它将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 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特点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他写道:“表现为一个社会体系的特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这个体系内的生活是独立自足的,而且这个体系发展的原动力大体上是内在的。”沃勒斯坦提出:“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根据沃勒斯坦的观点,16世纪以前,“世界性体系”主要表现为一些世界性帝国,如罗马帝国、中华帝国等。从16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它不同于“世界性帝国”之处在于,它有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在这个世界经济体中占据有优势地位的地区,主要是西欧和北美地区,是中心区域;而广大亚非拉地区,由于受到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或是新独立建成民族国家不久,是这一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区域;在这两者之间的是半边缘区域。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中心区域利用边缘区域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域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域除了向中心区域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域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域部分地充当边缘区域角色;对边缘区域部分地充当中心区域角色。 在冷战时期,根据当时苏联的观点,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体系。但这只是一个不长的插曲。冷战结束后,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体系变为只有一个单一的世界市场体系。近年来,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开始从“中心一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其主要特点有: 1.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趋势迅速发展 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迅猛发展,开始形成欧盟、北美和东亚三个大的经济板块和其他一些较小的经济板块。 欧盟2004年扩大后,拥有25个成员国,人口约4.55亿,总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实施,现在包括美、加、墨三国,人口约4.2亿,总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3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世界上的影响不亚于欧洲一体化。东亚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和安全合作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东亚国家已经开始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进程,中国将与东盟国家于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如能实现,它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总人口将达近20亿,经济规模将超过3万亿美元。日本与东盟签订了一揽子经济合作协议,决定在2012年实现经济合作伙伴计划。韩国已与东盟就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商品自由贸易达成协议。此外,中日韩正在就三国自由贸易安排开展联合学术研究。“东亚共同体”如能建成,将形成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三足鼎立的态势。 北美和东亚经济板块中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走联合自强道路,也建立和加强了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较小的经济板块,如非洲联盟、东非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 这些都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不过,板块与开放并不一定是矛盾的,板块也可以是开放的,出现开放性与板块性并存。 2.跨国公司形成全球网络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体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取得迅速发展。冷战的结束和转型国家的改革开放,更给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现在,全世界4万多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千万人,已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6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全世界100支最大的经济力量中,跨国公司占一半以上,超过许多中小国家。跨国公司正在超越民族国家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国际生产和经营正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跨国公司占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使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近30%。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同时,跨国公司加速在不同国家建立研发机构,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当地科技资源,研制出最能适应市场的产品。“跨国公司在这一全球化新阶段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跨国公司形成的全球网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3.出现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若干发展中国家从边缘向半边缘甚至中心转化,但中心区域国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 现在世界上形成一种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它不仅与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之间贸易有所不同,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未有过的。第一极是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第二极是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第三极是原材料拥有国。第一种贸易是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之间进行交换;第二种贸易是低工资地区与原材料拥有国之间进行交换;第三种贸易是拥有自然资源的国家用自己的资源与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进行交换。 虽然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主要是过去的中心区域,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仍主要是过去的边缘区域,但在贸易中的角色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的中心区域已转变为提供创新工艺和服务为主,而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转变为直接生产加工制品出售给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例如,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装配车间”。这一方面表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开始逐渐摆脱边缘化,甚至有些提供原材料的国家已经属于中心区域;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中心-边缘 ”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心区域由于掌握着创新工艺和服务,仍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服务部门的很大部分-金融服务、很多娱乐性服务,甚至还有教育部门-现在都可以进行贸易。许多服务的可贸易性第一次超过商品。而且,中心区域仍是“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以及高工资产品所在的地区”。 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和网络并存结构转型,是在若干发展中国家从边缘向半边缘甚至中心转化,但中心区域国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的背景下出现的。 二、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 1.区域化与区域主义相互促进 区域化(regionalization)与区域主义(regionalism)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区域化是指某一区域内由非国家实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市场力量影响下进行贸易和投资所推动的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而区域主义又称“地区主义”,主要是指国家通过进行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安排,建立各种多边机制包括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际区域可以界定为地理上相联系的一定数目的国家,它们处于某种程度的相互依赖;国际区域主义就是以区域为基础的国家间的联合或集团的形成。中国学者马孆提出,区域主义具有“国际性、地缘性和组织性。国际性表明了区域主义属于国际关系范畴;地缘性显示了区域主义的存在范围;组织性体现了区域主义的活动空间。”安德鲁·赫里尔认为可以根据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veness)、经济凝聚力(economic cohesiveness)、政治凝聚力(politicalcohesiveness)和组织凝聚力(organization cohesiveness)的程度高低所导致的地区相互依赖程度来分析区域主义。波恩·赫特和A·伊诺塔用“区域融合度”(re-gionness)的概念来表示区域主义的程度,并将区域融合度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地理区域(region area)、区域复合体(region complex)、区域社会(region society)、区域共同体(region community)、区域国家(region state)。 近年来,世界上区域化与区域主义都获得很大发展,虽然在各地区发展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通常是区域主义发展快于区域化并推动这种进展;而在东亚是区域化发展快于区域主义并推动这种进展。 以东亚地区为例。东亚经济的区域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从1975年至2001年,东亚区域内贸易总量翻了6番,达到年均16%的增长率。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增长成为其重要发动机之一。中国(包括内地和香港)已成为东亚国家出口商品的主要吸纳市场和贸易出超的重要来源。2004年日本对华贸易总额高达2132.8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1%,首次超过对美国贸易总额。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1992年,中国与东盟10国的贸易总额仅为80.8亿美元,2003年增加到782.5亿美元,增长了近9倍。而日本与东盟10国的贸易总额2001年已高达近1300亿美元。同时,东亚区域内相互投资也增长很快。例如,从1979年至1987年,东盟国家对华投资的合同金额仅为1700多万美元。而从1988年至1997年的10年中,东盟国家在华投资项目共计13710个,协议外资为399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为128亿美元。近年来中国对东盟投资年增幅达60%。又如,至2002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分别达到363.39亿美元和151.19亿美元,分别排名第3和第6位。2003年韩国海外投资的45.8%是投向中国。这些都促使东亚经济朝一体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东亚,国家推动的区域主义合作也有很大进展,包括“东盟+3”、3个“东盟+1”机制、中日韩合作机制和东亚首脑会议等。东亚国家实际上已开始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进程。这是冷战后东亚崛起和国际地位上升的重要表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欧盟和北美区域主义发展是世界经济体系中心区域国家力图更长时间维持其中心地位的一种措施。 正如沃勒斯坦指出的:“世界经济体的发展进程趋向于在本身发展过程中扩大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作为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地区之间受益不均的情况可能会同时不断扩大。”区域主义实际上是对这种情况的应对措施,它与区域化相互促进所导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世界经济体系结构板块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2.亚非拉国家独立和其中部分国家走上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使一些边缘地区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世界经济体系转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一些边缘地区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心地区国家。沃勒斯坦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的整个历史中,中心国家的各种优势一直在扩大,但特定国家试图留在中心部分内的能力并不是没有受到挑战的事实上,在这种体系内,在长远的历史时期中,从结构上看,优秀分子的循环出现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这意味着在一定时期中某个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迟早要被另外一个国家取而代之。” 在12世纪,“从经济意义上说,当时西北欧还是一个非常边缘的地区。”但由于工业革命最早在这个地区取得进展,西欧和北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18世纪以后成为世界经济体的中心地区。 亚非拉的许多地区在17世纪后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政治上受到沉重压迫的同时,在经济上遭受残酷剥削,导致贫困落后,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广大亚非拉国家先后赢得民族独立。其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重新掌握自己命运后,逐渐探索出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苏东巨变后,出现了一批转型国家,其中一些国家也走上一条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之路。美国高盛公司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作为新兴国家中的金砖4国(BRICs),认为它们将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量级国家。该公司2005年12月报告预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经济可能会在204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印度在2033年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BRICs总共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在2041年超过西方6国(G7减去加拿大)。高盛公司还将孟加拉国、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土耳其、越南作为排在BRICs之后的新兴的N-11国。这些新兴的金砖4国(BRICs)和N-11国几乎都是过去的边缘地区或半边缘地区国家,现在它们的经济地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最近几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对比正在发生变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新兴国家经济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这是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一次。新兴国家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而发达国家是2.4%。这些国家的出口份额增长到42%,而1970年时仅占20%。在货币市场,新兴国家目前拥有的外汇储备占世界的2/30 3.新科技革命发展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网络状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 出现群体突破态势,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蓬勃发展。科学技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创新时代。许多重大创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且,“当今世界收集、储存、获取和传输信息的边际成本正趋近于零,这种情况可谓前所未有。能够进入因特网的人,全球已逾10亿。也许更令人惊异的是,约有15亿人使用移动电话。因特网无线接入潜力无限。” 特别是全球即时通讯技术和先进运输技术的发展,促进跨国公司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网络型结构。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在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同时,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4.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态势。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在经济、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大大加深,经济间相互流通的障碍不断减弱,经济融合的需求在日益加强。二战后初期,世界贸易额仅为500多亿美元。而到2000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额近6.2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总额达1.4万亿美元,两项相加总额已高达7.6万亿美元。2006年,仅全球商品出口额就将超过10万亿美元,整个出口比重将达到全球产量的30%,而10年前这一比重仅为20%。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地真正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市场加速形成,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达到了空前程度。虽然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断把外部区域变成边缘地区,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冲击下,世界经济体系外的国家已屈指可数。 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两个方面促进世界经济体系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的形成。 首先,跨国公司形成的全球网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呈现网络型结构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中心区域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促进了这种网络型结构的发展。 其次,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面对发达国家建立经济集团的情况,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增强自身竞争力。正如沃勒斯坦指出的那样:“世界体系的生命力是由于压力的作用把世界体系结合在一起,而当每个集团不断地试图把它改造得有利于己时,又使这个世界体系分裂了。” 例如,2000年7月,非洲统一组织第36届首脑会议通过《非洲联盟章程》,决定在非洲统一组织基础上成立非洲联盟(简称“非盟”)。2001年7月,非洲统一组织第37届首脑会议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目标是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推动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2002年7月,非盟正式接替非洲统一组织。非盟有53个成员国。20世纪80年代,非洲国家经济增长超过2%的只有6国,20多个非洲国家经济负增长,被喻为“失落的10年”。20世纪90年代初,非洲在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中苦苦挣扎。1994年经济形势开始逐步改善。非盟成立后,经济明显好转。据世界银行统计,非洲2003年经济增长为3.4%,2004年为3.8%,2005年达5%。2006年1月举行的非盟第六届首脑会议探讨了在非盟基础上建立非洲合众国的可行性。 当前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全球化趋势背景下发展的,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际上是通向全球化的一个阶段。因此,世界经济体系结构板块化趋势实际上是各国顺应全球化潮流,利用全球化机遇,防止和抵御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结果之一。经济板块是全球化的一个阶段。许多新型的、多层次、多种类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主要是地缘经济的产物,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主义的集中体现。 三、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主要影响 沃勒斯坦曾预言:“当21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让位于后继的体系(一个或多个)时,我们将看看这后继体系是否会更平等。我们不能预测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但能通过我们目前政治的和道德活的动来影响其结果。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重大的作用。”从现在来看,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将是这种后继的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将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 1.既刺激又抑制贸易保护主义 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板块化趋势使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近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欧盟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上升。它们经常挥舞反倾销的大棒,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设置更多的贸易壁垒。导致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板块化趋势。 但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中网络型结构的发展又成为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结构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对从另一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就可能也打击到本国跨国公司在对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这使得贸易保护主义的“双刃剑”作用更为明显。各国在考虑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时将更为谨慎。 2.世界经济重心开始由大西洋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 自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起,世界经济重心在大西洋地区。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上升,世界经济重心开始由大西洋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人口约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仅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21个成员人口就占世界总人口的45%、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占全球生产总值的57%,拥有全球58%的制造业,贸易占国际贸易的一半以上,增长占全球总量的70%。其中,亚洲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23%,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亚洲外汇储备总和达2.35万亿美元,占世界外汇总储备的半数以上。2004年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率达7.6%,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其中,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持了9%的经济年增长率。2004年中国的外贸总额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1548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其中,同亚太地区的贸易额为7600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72.7%。印度政府预计,今后5年印度经济将会以7-8%的速度增长。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出口的1/3、进口的2/5是与亚洲进行的。近年来,美国与亚太地区每年双边贸易总额超过7000亿美元。在新兴的金砖4国(BRICs)中,有两个半是亚洲国家(即中国和印度两国,俄罗斯算半个)。在新兴的N-11国中,有9个是亚洲国家。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的崛起具有更加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实际上标志着世界事务的重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的转移。”由于欧美国家现在仍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优势,因此其经济中心地位还会保留相当长时期。在这一过渡时期,世界经济体系中将出现欧盟、北美、亚太三个中心区域并存。 3.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机制中将会有更大的发言权 由于世界经济体系中原有的“中心一边缘”结构逐渐转型为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与原来的体系相比将显得较为平等。 现有 的国际经济机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等。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些国际经济机制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亚洲国家的崛起和若干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边缘地区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机制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有望上升。例如,2006年4月,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财政部前部长助理埃德温·杜鲁门(EdwinTruman)发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战略》一书,其中提出关于IMF改革的建议。他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失去了其独特作用,面临着身份危机,正在失去许多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工业化国家的支持。他提出的三个建议之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重新调整其投票权的分配,立即将至少10%的投票权从传统工业化国家转移给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这一重新调整只有通过提高IMF份额才能实现。与此同时,他建议欧盟应承诺逐步将其在IMF的代表权集中为一个席位。为此,欧盟应在2006年底前启动这一程序,先将10个席位减为7个席位。美国应说服欧盟加快这一进程。他还建议,在选择下一任IMF总裁和世界银行行长时,应实施公开和透明的程序,放弃现行的IMF总裁由欧洲人担任和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的做法。 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依靠区域合作组织协调在国际组织谈判中的立场。例如,非洲联盟贸易部长会议2006年4月14日通过的《内罗毕宣言》表示,非洲国家将继续为在2006年底前完成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而努力,有关各方必须履行在多哈回合中所作的有关推动发展的承诺,以使非洲国家和其他地区的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关切得到重视。与会部长们提出,欧盟和美国必须重视它们同非洲之间贸易不平衡问题,必须大幅削减扭曲贸易的各种补贴。 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发挥相互之间经济的互补性,避免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不平等竞争,也在推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自主区域一体化。例如,美国在十几年前提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但美国一边谈判,一边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使拉美国家对美国的提议疑虑重重。近年来,美国相继对进口钢材提高关税,对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取消服装进口优惠,特别是美国国会通过新农业法案,大大增加了对农业的补贴,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拉美国家的强烈不满。为应对在该地区拥有经济垄断地位的美国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2004年提出“美洲玻利瓦尔替代方案”。该方案主张“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一体化”。2006年4月,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古巴签署关于玻利维亚正式加入“美洲玻利瓦尔替代方案”的协议以及旨在加强三国经济合作的《人民贸易协定》。这将对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4.将促进整个国际体系的转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世界正逐渐进入全球化时代,这一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国际经济相互依存正在改变国际关系的性质;同时,政治体系影响经济体系,政治因素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一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不可避免地促进整个国际体系的转型,对国际体系中的“金字塔”型等级制结构是一个重大冲击,从而将使未来的国际体系建立在较为平等的经济基础上。 现存国际体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建立在国家主权原则基础上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均势体系。近年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和各国之间共同利益的增加,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均势体系正在逐渐向以相互依存状态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国际体系演变。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应该建立在这种以相互依存状态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国际体系基础上,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从理论上来说,建立在均势基础上的多极化难以实现持久和平,这是因为经济和政治不平衡发展的规律会一直起作用。而建立在相互依存基础上的多极化才能真正实现大国之间的和平。 从长远来说,相互依存状态的国际体系还将继续发展为一体化条件下的国际体系,这将为进一步建立和谐世界奠定基础。因为随着世界力量结构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力量之间的关系将由平衡发展到均衡,再发展到和谐。因为国家利益仍将是各国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所以和谐实际上将必然是建立在各国间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基础上的利益和谐。只有建立在利益和谐基础上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才能有助于实现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经济体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 陈永 市场经济体制指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而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 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在出现后,它并不进行生产。然而,为了维持它自身的存在和运转,国家又必须从国民收入中分到一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国家不进行生产,它不可能通过交换的形式来获取它所需的社会产品,它所拥有并能加以运用的,只有强制性政治权力。国家凭借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参加社会产品的分配,就是原始的税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运转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就是财政支出。因此,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能够存在;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财政的存在,只需要国家这个唯一的前提。可以说,财政是国家内生的一种东西。从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到现代的计划经济国家,无不如此。在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国家仍然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与财政的这种存在必要性相关的是财政筹集收入的职能。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扩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如果情况真是这样,财政的作用就应该只限于筹集政府收入,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只是源于国家的存在。但是,我们看到,现实情况并不是这么理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应该更进一步。问题主要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只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备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全部条件。而只要有某一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上就有可能出现失灵。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导致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如实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具体来说,市场失灵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其《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总结了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上述特征,市场对公共产品的生产进行资源配置时,就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一般来说,由于“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公共产品的生产量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设法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2、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私人经济主体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外部效应除了影响社会经济效率之外,由于外部效应导致的成本或报酬分担不合理,它也会妨碍社会的公平。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将外部的成本或报酬内部化,使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生产数量改变到合理的水平。 3、垄断 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产品的供给,使其产品的售价高于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形成了垄断。由于垄断者能够操纵市场价格,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产品边际效益等于边际生产成本的水平上。结果是造成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量不足,价格偏高,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对此,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干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强迫或鼓励垄断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使该产品的售价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以避免社会效率的损失。还有一些行业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就会自然形成垄断。对这种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也应该及时加以干预,也可以划归政府来经营。 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要获得更多的信息,需要付出“信息搜寻”成本;此外,市场在交易中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总是比另一方有着更多的信息或有着更低的信息搜寻成本。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在交易中总是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作出决策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偏离帕雷托最优。 5、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在微观经济中表现为上述偏离帕雷托最优的情况,市场失灵同样也反映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对宏观经济领域中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所依据的指标主要有: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但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失灵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与失衡。为此,政府也必须对经济进行调控。 但在现实中,市场失灵并没有使市场经济制度崩溃,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在现实中应该有一条挽救市场失灵的途径。 其中,除了认为应由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过扩大市场覆盖面(即市场完全化)和提高市场效率来挽救市场失灵,但在实践中都是不成功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多种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又一体现。 于其他手段相比,财政手段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中具有以下优势: 1、财政手段比较灵活,税率和补贴额可以根据外部性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2、财政手段的管理费用低,避免了产权界定和市场交易的巨大费用。 3、财政手段在技术上比界定产权、扩大市场覆盖面更易于操作。 三.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所应具有的职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调节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在市场机制能够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介入。只有发生市场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财政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之一,它的职能也只能限定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有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 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的问题。 2、 收入分配职能。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极不公平。这样客观上就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点上,财政可以说天然地具有作为进行再分配工具的有利条件——强制课税权。这使得财政可以大规模地介入国民收入分配,通过税制设计上的巧妙安排,如征收累进的所得税,把资金从那些收入偏高的人们手中征集上来,然后,再通过各种类型的转移性支出项目,如医疗保险、食品券补贴等,把资金转移给那些收入偏低的人们。 3、 稳定经济职能。所谓稳定经济,就是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控经济,实现就业水平、通货膨胀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协调。这一职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的认识基础上的。在政府所拥有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中,财政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在维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政府可以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通过压缩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需求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财政又可以通过扩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需求来扩大社会总需求。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财政上的制度性安排,使财政发挥某种“自动”的稳定作用。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关于财政职能范围的界定,众说纷纭。通过对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这一问题。 来源:江苏财经信息网 经济体论文: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完善 一、引言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和发展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一场与工业革命意义同样重大的“环境革命”的诞生,环境资源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的法律之一。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环保法是多部门法发展的结果,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不仅使其成为环境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为环保法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我国是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带来空前繁荣,也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一方面使原本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1下文将就我国现行的环保法的体系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及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有关建议,以期不断完善我国的环保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环保法体系的缺陷及原因 关于我国环保法体系的划分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普遍都认为环保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并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一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其他相关部门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补充,以及包括污染纺织、自然保护、环境纠纷处理、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体系。2但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且我国的环保法体系相当一部分带有浓厚的计划体制色彩,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上述这些缺陷日益阻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要求加大力度完善我国的环保法体系。以下将从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出发,分别论述之: ㈠、体系外部原因所带来的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不断出现,必然要求新的环保法的制定实施,再继之便是环境司法要适应新的环保法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外部层次上,即为立法上的空白,亦可称为滞后性。所谓滞后性,指环保法在时间上总是落后于环境问题的要求及实践发展。滞后现象已为各国环境法的发展历史所证明。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滞后性:3⑴、国家权力观念。环境问题只有发展到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时才成为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的对象。⑵、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环境意识。一般说来,环境意识落后于环境问题的发展程度,而环境意识在行政管理领域又直接制约着管理制度,这必然带来滞后性。⑶、反馈机制自身的限制。系统的复杂性,反馈环节的多元化及立法程序上的时间限制都会引起这种滞后性。从解决方法上看,滞后性只能事后进行完善,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当然,立法时在现实可行性基础上充分考虑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使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 ㈡、体系内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从环保法体系内部来看,作为体系组成部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都会相应地改变环保法体系的内容和影响环保法的执行。而且,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环保法体系的结构还不完整,子系统不周全,导致系统功能不完善,使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尚无适当的控制手段。具体说来有: 1、功能不协调。从实践上看,它表现为某一环境问题未被调整或进行了互相矛盾的调整,亦即有的环境法律系统间作用互相矛盾或存在空白点。初步看来,这有两个原因:⑴、系统结构不完整,某些应有的法律制度尚未确定。(这和立法的滞后性是有根本区别的)⑵、系统结构不合理,有的制度间未能很好地配合。如排无收费和水源利用政策及市政工程管理等方面就存在着配合不周的问题。 2、有的子系统不符合技术合理性。环境问题首先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问题而存在,其产生原因是各类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最终解决也只能依靠技术进步。环保法要产生有效的作用,它本身必须合理,即:⑴、内容满足技术合理性。许多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内技术规范的发展,应符合环境科学的规律和要求。⑵、结构满足操作技术合理性。环保法是通过法律对社会进行调整控制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必须有适应的结构和程序保证操作上的合理性,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4但是,目前我国环保法在这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某些问题,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共参与问题、现场检查制度问题、“三同时”制度问题,等等。总的看来,作为技术性很强的环保法,在我国并未体现出这一特点,而更多的是一般的原则制度的规定。 三、环保法体系的完善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段期间也是政治、经济、社会变动最大的时期。环境立法问题就在这高度变迁的时空中,不断受到试炼,不断受到调适。由此而形成的环保法,也就因而带有浓厚的动态气息。现阶段完善我国的环保法,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㈠、环境立法对完善环保法的前提作用 这里所讲的立法,仅包括制定新的法律规范。没有环境立法,就没有环保法体系,环境司法更无从谈起。因此,完善环境立法是完善环保法体系的一个前提条件。而“立法的发动、进度及内容未必单纯是事理与民意的结果,而会 因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而有不同的演变。”5目前,尽管环境立法领域空前活跃,但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还未能完全跟上。因此,加强环境立法,完善环保法体系,促进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鉴于环境问题的四项特色即科技关联、利益冲突、隔代平衡、国际关联,6当前加强环境立法,完善我国环保法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⑴、环境立法要突出自然规律。环境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环境立法要突出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与发展。⑵、环境立法要充分体现经济规律。环境问题使经济发展的产物,各国实践证明,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立法时,要充分体现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用法律来教育人们提高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以环保来促进经济的发展。⑶、环境立法要体现“地球一体”的观点。在国际关联的特色之下,环境行政容易衍生外交、国防及国际势力介入等现象,造成环境问题的复杂化。7故环境立法应从整体角度考虑环境问题,把我国的环境问题纳入世界环境问题的范围内进行考虑。 此外,在立法的进程中,应见贤思齐,认真学习环保先进国家的制度和经验,并可以有条件地援用欧美、日本等国环境法律所通用的管制手段,以便及时、高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㈡、健全现有制度,协调体系内部的功能 1、从技术上完善现存的相关制度。这是改善环保法体系的重要措施。首先,应加大处罚力度。可适当引用不同程度的刑罚,但应认识到环境问题多元因应的执行手段中,刑罚只是其中的一种,且适用刑罚不得背离环境问题的特质与刑罚最后手段的定位。其次,应加强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事实上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议在现行环保法体系的基本原则中加入“科技促进”一项,以彰显科技的重要性。再次,“公共参与”这一原则在立法中虽得到体现,但在现实的决策运行中,却往往抛开公共力量而自行决策,或多或少地损害了公共的利益。故有必要将公共参与落实到实处,如通过听证、质询、述职等途径将之制度化。但同时也应注意不宜一味主张多参与,而应在参与的时机、范围、方式与效力上,妥为规划,并由整体的角度出发,健全相应辅助措施,以免造成公共参与的错置。 2、协调各制度的功能。各制度的协调依赖于其内容衔接和控制手段的协调,即⑴、内容衔接,不留任何空白点,控制环境行为的各主要方面和环节。⑵、内容协同,功能协调,制度间不应有矛盾点。这是由环保法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目的性所决定了的。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而高职院校也主要是输出一些职能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非常切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目标非常明确但教学方法有待提升,采用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实践教学在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创新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质的实践性人才。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1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主要是向社会输送一些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更加实践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输出质量。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来说更加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提升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提升整个专业的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缺乏创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虽然进行了全面的推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形式上都缺乏创新。第一,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虽然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采用了实践教学的方法,但是传统教学理念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这就相当于是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有效的理念支持,失去了理论支持阵地。第二,高职院校内的实践教学中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就导致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动力,学生没有激情,严重阻碍了课堂的开展。同时每个学生都是有特色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职业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但是目前在工商管理中的实践教学中模式过于单一,不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够进行特色的发展。2.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课程内容难以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普通院校的教学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学科气息。但是高职院校应该融合自身的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提升进行结合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仍然是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形式上开展,并没有深入的进行课程的设置和优化,也没有根据企业的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开展,这样就会失去在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2.3实践教学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师资力量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教师要求相对来说更高一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是无法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的。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开展实践教学,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就让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来充当实践教学的教师,这样就会降低实践教学课堂的质量,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没有太大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导致教师的理论知识更加强化了,但是实践能力不一定能够提升,同时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2.4实训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校企合作程度不高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是最根本的条件。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实训基础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这就导致时间教学开展缺乏实践的基础设施支持。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是需要专业的实训室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根本没有这一配套设施,这就严重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真正地在企业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很多校企合作并不深入,企业不会深入到学校内部,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对于企业实习的学生只是表面工作的安排,根本不能学到真正的相关的专业技能,这样的校企合作也就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2.5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困难对于时间教学的成果考核和评价主要是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对于理论教学部分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统一的理论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评价和考核。对于这部分考核高职院校有着完整的理论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部分的考核和评价相对来说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客观性要差一些。对于实践部分一般是由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日志的记录,教师通过实习日志进行评价,但是对于实习的过程教师不能够给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观性太强,导致考核和评价存在不真实的现象。 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措施 3.1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要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要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企业管理的层次来开展逐层的培训。为了能够满足当地企业的需求,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当地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和岗位的空缺来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课堂的开展过程中,要多设置一些实训性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教学模式来说可以进行企业环境的模拟,采用订单式教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企业工作模式的模拟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性来安排不同的岗位角色,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3.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要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能力。但是实际情况中高职教师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比如开展相应的培训,考取相应的证件,多深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我国也在不断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专业企业高层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教师就能切实学习相应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学习到相应的能力才能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3开发适合实践教学的教材教学的教材是开展课程的载体,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践教学的要求来进行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多一些实践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这样的教材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高职学生相比本科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选择新颖和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材要通俗易懂,以活泼、生动为主。3.4改造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加大经费投入,一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沙盘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手工沙盘,还需要运用电子沙盘。二是坚持以多元功能为一体,向教学、培训、鉴定、技术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3.5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要严把学生成绩考核这一关,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考核。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规范的制度保障,客观、全面地反映实践环节教学的水平及效果,避免成绩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各院校应根据国家制定的《评估体系》,同时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指标据其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最终构建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4结语 总之,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长远发展。 作者:周媚 单位: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必然要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专业技能向通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转变,实践教学要从课程到体制到结构化考核方式改变,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发展;隐性课程;通用职业能力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实情况 自国家开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却变成了以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作为职业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层面似乎说得过去,但仔细分析下与中职教育目标贴近,体现不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导致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出现困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是应以管理能力见长,并具备管理岗位职业发展潜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养发展型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中职教育。以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学生的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实现,但实践教学的要求把学生“圈住”了,自主意识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业能力没有,导致学生择业不明确,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体现,没有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职业不理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跳槽。每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习期后的跳槽率高达30%,毕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是50%,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职业竞争力不强,职业发展能力弱的表现。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专业特定技能,然而到岗位工作后除了专业技能我们还需要职业发展技能———通用职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岗位发生着变化,人们不能再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面对就业市场上职业结构的变化、岗位的轮换,人们需要有更高、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能力并不是通常的生产技术或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实现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一种可转移性和适应性,这种重要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被称为“通用职业技能”。通用职业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1)自我管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力。具备以上能力的就业者本身具有职业发展能力,能在社会变化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工商职业技能目标定位缺乏职业的发展性工商职业技能目标的定位主要在职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但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保守的职业技能培养显然不适应,企业需要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社会需要创业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3.职业素养被忽视《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但课程囊括的知识量多而杂,针对专业的职业素养内容没有。根据冰山理论,我们看到显性特质是技能知识,人的知识与技能,容易被感知和改变。而在工作中隐性特质是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较难进行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隐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的。许多企业往往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选拔员工,这是过于表面的。事实上,素质中的隐性潜能部分对于指导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庞体慧北海职业学院项目支持: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代用。因此,如果能够凭借隐性潜能来选拔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手段,便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的隐性特质开发是实践教学一个真空带,我们需要在校内就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特质从而形成自我职业素养。具备隐性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困境更容易走出困境,并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自我的价值。4.实践教育缺乏开放性和市场化相对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应具备开放性和市场化的特征。反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缺乏,美其名曰的校企合作成为市场化的羁绊。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资源的限制,教学制度的局限开放性程度低,实训还是校内实训为主,项目实训为辅,学生体验较少,专业技能锻炼少,加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还不能实现无缝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自然就脱离了市场需求。执教老师长期在校内工作,业务能力得不到锻炼,市场化程度难以提升。 三、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对策探讨 1.加入“新常态”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要求:(1)增速换档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在稳定规模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职业教育要开始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2)民生普惠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必须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备职业生存能力,在社会中的人才定位更清晰。(3)创新驱动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我国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以,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依此来看,如果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不进行改革何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形势,适时改变工商职业技能目标。把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常态下的职业能力需求。2.电子商务课程引入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各种资源的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资源也包括了电子商务在内的所以网络资源,可以说未来企业各岗位群都或多或少与电子商务有关。而且现在多数的创业人群都以电子商务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有必要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比如市场营销应引入网络营销的内容,物流课程应介绍市场电子商务流通的相关知识点,经济法也应介绍电子商务法规等。将电子商务作为基础知识融入各个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低碳环保的网络资源来解决实训资源紧缺。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麦克兰德的冰山理论,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开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应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营运管理》、《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小企业管理》;隐性课程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能和通用职业技能开设包括《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管理心理学》、《个人与团队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演讲与口才》、《沟通与协调》、《方法论》。4.联合企业共同推进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市场化程度低,需要联合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跟上市场化的脚步,教学体系的开放性直接就影响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多半是活跃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由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发展,但和企业合作就往往会和教学冲突,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设置灵动的教学机制来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解决的前提是企业实训资源的稳定,接下来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探讨,最后是实践教学机制的开放性,对企业项目实训在资金、资源和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师资结构化配置。实践课程考核应考虑结构化考核方式,也即是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考核要求细化到课程中。结构化考核更能体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潜能。 四、结论 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还属于新兴的行业,没有一个最公认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但在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感应新时代的到来并努力践行本职工作,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要改变观念,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浪潮,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新型高职人才。 作者:庞体慧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目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新形势下,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真正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策略,以实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高职企业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面对市场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如下。 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借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主要需要能够与地方的中小企业进行联系、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管理。要能够建立起政府、协会和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合作体制,各方通力开展,建立合作共建的理事会制度,共同参与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教育资源,以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培养高素养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要根据社会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要能够围绕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三大部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联系,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保持内容的一致性,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完善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完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是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必须完善课程结构,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容,保障课程之间内容的联系性,对于其中重复的内容要及时删除。另外,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教育教学规律,适当调整、认真取舍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创新教学内容,要积极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了解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各方面知识内容所占比重的要求,根据行业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设计教学内容。要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水平。在课程结构整合中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可以采用课程整合的方式,实施模块化教学,有效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优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推行双证书制度 对于学生而言,未来成功就业也要看他们取得的证书情况,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要积极与职业鉴定结构合作,发展双证书制度,通过这项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要积极为教师开展一些管理技能提高培训活动、教育能力提高培训活动。要积极通过培训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育人水平。另外,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能够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 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工作。要就商业计划书撰写、就职前演讲、应聘面试、投标述标、团队间的交流、服务业窗口业务的处理等多方面内容开展一系列训练活动,通过系统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沟通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职业素养训练,培养高素养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通过职业素养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作者:孙保国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当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虽然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沟通协调不足、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等方面。为有效应对这些缺陷与不足,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水平,今后应该从法律法规、部门沟通协调、监督评价机制、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对策;法律法规 0引言 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既为企业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细致地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还能促进企业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度,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文章将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并就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1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也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制度措施,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进行和发展,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注入生机与动力。但不能否定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全面、有效地规范相关工作,对企业运行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信用管理包括多方面内容,为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应该综合采取有效对策,达到努力规范和约束信用管理的目的。而为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就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各项工作的有效规范和引导,也能更好指导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缺陷,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相关工作缺乏有效约束,难以与信用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相适应。还有些地方明显存在空白现象,相关部门职责不全面,不能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信用管理日常工作。 1.2部门的沟通协调不足。 为促进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相关制度措施,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妥善处理不同部门间的联系。让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提高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工作水平提升,为企业信用管理有效开展奠定基础。1.3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为全面掌握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监督评价体系,这是规范各项工作的前提。但目前这项工作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开展评价工作时,没有相应标准的引导,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另外还可能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影响监督评价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全面提高信用评价水平。1.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足,忽视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资料,难以全面提高企业信用评价水平。或者企业数据无法及时更新,数据采集不到位,影响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2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为有效应对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让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存在的不足,结合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2.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其与信用评价工作相适应,对信用评价工作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对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需要大力支持,包括人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等,推动信用体系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规范和引导信用征集、评价、反馈、提示等工作。同时在具体运行和操作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新情况和新发展趋势,推动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和评价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2.2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正确处理各部门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让他们有效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将相关责任明确到个人和部门,促进他们更为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增进不同部门的联系,包括管理、监督、评价部门等,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和联系。另外还要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保证联系畅通,能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情况,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2.3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掌握使用主动权。 根据信用管理和评价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同时还有利于信息管理监督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源更好发挥作用。完善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透明度,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企业要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意识,加强行政管理监督效率,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为企业发展及时全面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更好服务企业日常工作。 2.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企业日常运行中,要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制度,根据统一、系统、有效原则,为企业运行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搜集和输入相关信息资料,推动各项信息资料不断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另外还要重视系统维护工作,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更好发挥参考和指导作用。 3结束语 企业的日常运行和发展中,往往面临来自市场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为有效地顺应这种趋势,应该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更好规范企业日常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其在市场竞争力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余育新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微课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微课作为新时代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微课教学模式在教育界的普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在微课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某一个知识点教学片断作为重点,观看相关视频资源,然后进行针对性地讨论和讲解。这种小规模、短时间的教学模式虽然内容少,但信息传递快,很适合当代的高职教育。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微课的特点,将教学效率推向新的高点。另外,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区别,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一、对微课的认识 (一)“微课”呈现方式 微课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吸取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内化为自身的特点,并且转化成一种全新的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微课虽然时间短,内容少,但是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能构成虚拟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中,包含和传统教学相似的内容,有教学设计部分、学生测试部分、教师评价部分等。这些相关的课堂组成部分在微课教学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了微课虚拟环境构建的实现。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上课时间短。普通的课堂一节课被定为45分钟,而微课只有5~10分钟。在这种上课时间的对比之下,微课可以算得上精短了。微课更利于中小学生的发展,因为它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短时间的注意力和控制力更好。 2.微课教学主要是针对重点和难点的,一般是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传统的内容要少得多。微课反映的内容是课堂某个阶段的内容,并不是整个课堂内容的映射。虽然课程内容较少,但是知识内涵和意义影响力很大,是整个课堂的精华所在。 3.资源容量较小。微课的视频容量比较小,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以进行选择。第一种,在线观看,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在线答疑,一起讨论交流,共同进步。第二种,下载观看。学生可以自由进行下载,随身携带于移动设备中,想看的时候随时随地观看。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也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助于教师的进步。 4.课堂内容情景的构建。微课一般选择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讲解,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突破。虽然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视频,但是要想完成一个模拟的微课体系,要想构成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来共同支持。课前课后的准备,教师的提问和评价,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等,这些资源共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虚拟学习空间。在微课的各种经典案例的观看过程中,教师吸取视频中好的地方内化为自身的技能。遇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直接借鉴。与此同时,可以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对比,改进自我的不足,促进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一旦提升,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课程强调一个内容,不会牵连出其他的知识点。选择的研究问题一般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来源于学习或者生活。学习上主要有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突破,生活上有教师生活经验的传授、教学反思和评价。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微课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少,一般都是5~10分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研发教材,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强调主体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教师在选题材是要选择自己有足够把握的,可以信手拈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学生一起愉快地交流讨论,更好地引导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学习具有突出性、针对性,这样学习起来不费力,学习效果较好。学习时间短,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传播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快捷性。 (三)微课理解误区 误区一:人们往往以为微课就是把完整的一堂课进行压缩剪切,剩下了知识的概念、定义还有纯粹的理论知识。跨过了学生讨论和教师分析的环节,也跨过了沟通交流的环节,剩下的是没有营养的,不值得学习的。其实不然,微课主要是在短时间内针对重点,突破重点,加强理解。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重点,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形式。误区二:微课就是讲解PPT。每个教师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来选择不同的微课制作方法,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还是选择幻灯片的形式。那么就要求教师制作高水准的幻灯片了。如果幻灯片上只有文字,没有任何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教师也只是机械地念,语调和语速都很平淡,那么这样的微课形式让人乏味,学生也会缺乏学习的兴趣。误区三:微课的内容必须来自课本。微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可以是教学范围内的知识,也可以是教学范围外的知识,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微课的内容由老师来决定,并不是强调课本知识点的重现,可以传授给学生课外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误区四:微课只能由教师讲授。微课具有灵活的主导权,可以让老师单独完成,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参与完成,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微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由学生决定。最大化地为学生考虑,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二、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微课选题不宜过大 普通的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所有教师都想充分利用这45分钟,大量地传授知识。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涣散,长时间的灌输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失去主动意识,缺乏学习兴趣。而微课的教学时间很短,所以说选择的教学内容有限。教师不可选择繁杂的知识点讲解,这样忽视了微课的意义所在,也容易使学生分心走神。微课就是在短时间内对知识重点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精短的过程,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既不能表达课程的中心思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多个微课组合叠加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多个短时间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学生只要在手机上多花5分钟就能上一节课,轻轻一点,上课的时间地点也可以自主安排,自主决定,学生也很乐意去学习,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 (二)微课形式要特别,内容要新颖 微课内容如果只是文字和知识点,没有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微课应该包含文字、图形、表情和动画的良好结合,这样才能首先在形式上保证吸引学生观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就会提高,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也会有所提高。一堂微课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保证好了这些,然后再在制作上花心思,就能较好地完成微课。制作形式要新颖,避免纯文字,加上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也不能太空洞了。制作的主题要富有创新意识,制作效果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要能吸引学生观看。 (三)选择恰当的平台学习 视频观看是微课学习的核心内容,要保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大量视频可以观看。由于资源的匮乏,地区的限制性,视频的来源就成了一个主要问题。如何做到让所有学生都能有视频观看,教师就要发挥教育主导意识的作用了。教师要结合各地区的情况,应用各大社交软件,选择可实施的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如果能确定一个平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微课视频,并不断更新补充内容。这些学习资源保存于这个平台当中不会丢失,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观看。充分发挥了平台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的方法与建议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的视频,所以说,制作视频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要求视频制作者有处理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微课制作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高职工商管理课堂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微课。不管选用哪种方式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的质量。 (一)理论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录屏软件对课堂内容进行录制,主要是对幻灯片放映过程的录制,还有实际软件操作过程的录制。录制之后,利用其他的后期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剪切,修改处理,以达到标准水平。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足够先进,那么完全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可以自动地录制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再使用配音软件配音,这样就能直接制造出微课视频了。这种录制视频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课,在理论课上,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选择,想看视频就可以看视频,想听音频就可以听音频,最大化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二)实践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摄像软件对课程内容进行摄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训操作项目。要充分展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步骤,还要注意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训情景。教师要指出重点,并引起学生注意。遇到某点重要内容,还需要亲自做实验示范,避免学生犯错。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好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才能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对课程摄像来说,可以用摄像机,也可以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但是要保证像素。如果视频的清晰度不好的话,就等于是白费心思了。摄像过程尽量少拍其他的东西,对准黑板,再对准教师。一个视频中如果出现了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学生极容易分心。录制之后,还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保证像素、声音,全面确保视频的质量。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制作微课。根据优秀微课制作者的经验,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对于理论课,要录制屏幕内容和录制音频;对于实训课,就要用摄像的方法了。要想制作好微课录制,一个教师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根据课程内容,明确地知道课程的属性。然后选择相对应的方式来进行。第二,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制作。制作要避免大篇幅的文字内容,避免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根据高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微课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微课可以很好地结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从技术上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度。第二,微课的小规模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分解成片段,突出了重点内容,并逐一突破。这一教学设计很适合专业化的教育。第三,微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课前课后随意选择。微课的制作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制作方式。微课的制作要富有新意,要体现创新意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有效管理研究 1高职课堂特征 课堂,这种环境比较特别,在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整体结构有五个特点:①多元性。即课堂会产生许多差异性的任务和事件。②同时性。指课堂里的许多事是在同时发生的。③即时性。上课,随机性很强,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能够快速反应。④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⑤历时性。学年开始发生的事件,可能对学生后续时间段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2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1)评价课堂管理的若干机制改革滞后。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各项高职教育改革也逐步推进,如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迫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比与验收提升了高职院校科研教改能力等等。相对这些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它专业一样,对课堂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无疑滞后了,可以说高职院校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如老师怎么样去管理课堂才是一堂成功课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从某一堂课该如何管理去培训教师和规范学生也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同时,有些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本身就内部无序、甚至冲突,而且没有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成员中许多人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机会走进相关专业的一线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几乎为零,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差距很大。 (3)移动数据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课堂自律能力。 在信息化校园时代在白热化的招生竞争下,各高职院校都配有免费的无线局域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学生的必备工具,学生在教室进行移动上网成为现实。 3强化课堂有效管理的对策 (1)从改变评价机制深化课堂管理改革。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管理要以实践为导向、以成才为目的,改革包括对课堂组织、知识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和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课堂管理改革的最佳效果是打造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注意力中心,评价革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倡导评价考核过程化: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纳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成果等;适当精简卷面考试形式,考核评价方式向情景模拟对话、调查报告、学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转变;适时开展学业的多方评价,也就是教师、学生自己、家长、实习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 (2)强化青年教师相关培训。 我们要对照主席“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首先,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让他们从教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收到激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师德师风观,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课堂。其次,业务精湛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通过入职培训、下企业锻炼、结对拜师等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真正做到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最后,指导青年教师严格按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艺术性。如语言上把控制语调语速,版书规范整洁,了解学情,掌握动态,守时守信,求真求实等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广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积极性。 (3)课堂规则的设计。 俗话说,计划是控制的基础,无计划,控制就无从说起,纠偏就更不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可以确保课堂学习有序开展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次上课时应给学生明确课堂学习规则,慢慢地这些行为规则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觉意识,会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和学习中。这些规则的制定,不仅要规范学生行为,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当然,教师制定这些规矩前,也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学生改进空间,从事规则拥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育理论认为,某种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并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和精神需求,才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但并非教师个人主宰课堂,高效率、丰富多彩的课堂可提升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应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平台,让学生成为展示自己的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师应充分相信和解放学生,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机智灵活处置多因素间的关系协调,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开展顺利并取得良好效果。专业教师通过一些试验,发现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强,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5)借助互联网优势强化信息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及高职院校强化多媒体设施、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特点。据统计,95%以上的高职生拥有手机,其强大的功能在课堂上表现在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等,学生表现出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课堂学习。所以,顺应学生的网络情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是一种合理科学的疏导,也是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手机教学,有如下两种有效渠道:一是授课内容可以由任课教师在课前上传至空间,学生借助手机在网上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测等,对有疑问的可以利用手机进行网上搜索或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由教师现场答疑;二是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知识点,将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提出,学生借助手机等工具围绕任务或问题积极搜集资料,然后小组开始讨论并在课堂发言,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解决问题。这种课堂充分考虑了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为它完全打破了学习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视觉上的限制,使学生学习的时代感和探索感得到强化。 4融洽、愉快课堂氛围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与行为的起因、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有关,源于特定需要,想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和意愿表现。学习动机作为内部动力推动着学生学习行为和条件的产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它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与学习动机变化方向一致,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取得满意效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科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好行为进行奖励和坏行为进行处罚,促进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以促进课堂教学提升。 (2)教师走动式教学。 任课教师上课时如果总是站在讲台上,长期以一种姿势对着学生,强度和频率都一样,学生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如果教师经常走下讲台,采取走动式教学,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讲课效果将更生动、形象和具体,与学生的距离逐渐拉近。此外,讲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将能有效缓解课堂紧张而严肃气氛,创造轻松而愉快气氛,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好。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应该将教学过程打造成无拘无束,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良好互动,否则,什么教学方法都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不喜欢学生,学生的学习就得不到教师关心,帮助学生进步更无从谈起;学生厌烦教师,就会抵制教师,教师所做一切,学生都会不满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要平易近人,喜欢学生,客观看待学生,从心底关心学生成长。师生友好的关系和诚挚的友谊,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成为学生热爱学习的感情基础。良好师生关系分课内和课外:课内,教师应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调动学生兴趣。为此,教师应强化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新知识的不断学习。课外,强化师生沟通,了解学生需要。为此,教师要以平常心和学生沟通,多关心多问候,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应大胆和教师说话,真诚交友,寻求指导和帮助。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和就业,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以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为教授核心内容,无论教学还是实践都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密切跟踪学习前沿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终身教育是人们在经历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后,进入工作岗位,仍在坚持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受教育者的年龄没有门槛性规定,时间跨度可以延长到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可以是自学,也可以是接受培训,还可以听讲座、逛论坛、参会议获得知识文化和技术,没有固定的形式。既可以通过书本和口授学习间接经验,也可以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对于劳动者而言,终身职业教育非常必要,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的过程。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最好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一、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主导 职业培训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企业内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也有社会机构组织的科普培训、公益讲座,以及非政府组织举办的面向某些特殊性岗位的培训,例如对社工的培训、对志愿者的培训,这当中也涉及到一些医学、教育方面的职业能力。目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是政府牵头、劳动者参与、社会协同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和公益性。政府主导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迅速打造终身职业培训平台,投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受任期和执政思路所限,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延续性不强,刚开始的阶段会投入较多,如果没有形成品牌和特色,可能在后续阶段就会流于形式。作为教育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在社会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政府的关注点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区域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成熟度也有所不同。 (二)层次多元 终身职业培训涵盖的范围较广,以培训的内容分类,包括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以接受培训的人员分类,可以分为在职人员培训、岗前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一般性社会知识培训,以培训的时间分类,包括项目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有些职业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定制,有些培训则聘请业界的知名人士讲解,还有的由员工自我培训,职业培训的过程也是企业员工“传帮带”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对职业培训比较重视,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培训,员工自觉学习的意识更强,终身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更高。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等职业培训体系相对薄弱,企业和员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对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因此这类企业中的终身职业教育进展有限。 (三)覆盖率低 终身职业培训在企业的覆盖率普遍不高。在国有企业,职业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在私营企业,许多员工从入职以来就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职业训练,只能在工作中摸爬滚打、边干边学。对于一些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由教育局或人力资源局牵头,通知辖区企业派员参加,由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所以企业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抱着“抓壮丁”“凑数”的心态参加培训,因此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人们的意识当中,终身学习、职业培训也没有成为一种常态,认为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知识文化已经够用,学习是浪费时间,“纸上得来终觉浅”,拒绝“纸上谈兵”。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引导人们在工作中以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十分必要,因此自觉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强。 (四)实效有限 职业培训是一项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长、传授的知识、实地调研的单位、实际操作的项目,都要进行周密的规划,否则培训容易沦为“走过场”,没有发挥实际效用。有些职业培训,教授的不是具体技能,而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工作态度,讲解的不是怎么干,而是应该干,培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让学习者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也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目前社会上也有不少市场化的培训机构,但教授的知识多为考研英语、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等应试型内容,面向的不是职业技能,而是从业资格,有不少人虽然参加了培训、通过了考试,但职业能力仍然欠缺,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不得不“回炉”重塑,这也反映了当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弊端。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构建终身培训的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具有办学优势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工作机构,与企业办学、社会办学、劳动者自学相比,存在巨大的优势。首先是师资优势,高职院校拥有大批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经验,同时还掌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其次是场地优势,企业办学需要腾挪出专门的学习场地,社会办学需要租用人流密集处的大教室。而高职院校本身拥有教学场所,不仅拥有教室、课堂、图书馆、实训基地,还拥有一应俱全的后勤保障,食堂、体育场、宿舍楼,解决了职业培训的后顾之忧。再次是经验优势,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相长,学校从专业设置、企业联动、师生管理、经费运作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企业内部“小打小闹”的短期培训,以及社会上专业门类不齐全的“偏科”培训相比,具有更大的管理经验优势,也更能促进终身职业教育朝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校企协同具有实训优势 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不可能抽出大量的人力和充足的场地从事培训工作。社会培训受制于办学条件,也没有丰富的实践应用型资源。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长期保持着校企合作,与各行业、各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无论是生产性还是经营性行业,都或多或少拥有实训平台,为职业培训提供了一个仿真模拟的体验环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到企业去实习,工作地点较为分散,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自由很大,这类职业培训就必须有专业部门来协调。高职院校是胜任这一任务的最好选择,在长期的教学培训中与企业建立了大量的业务往来,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利用好学校和企业“两大平台”,有助于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有些高职院校本身就与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形成了人才定向培养、企业基地实习、实训平台强化训练的办学模式,将这种模式拓展到社会终身职业培训中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要,发挥培训效益。 (三)政府支持具有平台优势 与社会开办的零散式职业培训,企业的专项性内部培训相比,高职院校的终身职业培训更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专项性资金和相关政策配套。社会上开办的职业培训一般侧重于一个或几个专业内容,综合性、系统性不强,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师流动性大。企业的内部培训针对某个专项进行,与企业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缺乏公益性和持续性,推广和普及意义较低。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整合师资力量、社会资源,设置社会需要的课程,结合政府的区域规划、产业导向、目标任务来培养人才,针对性和指向性较强,因此更能得到官方支持。而终身职业培训可以改变培训载体不足、平台不大的困境,由政府主导、高职办学、企业协同、社会支持、公众参与,打造一个终身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政府将科技经费、服务业引导资金、人才资助资金投往这个平台,能够推动高职终身职业培训的蓬勃发展。 (四)在职培训具有需求优势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开办终身职业培训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现在社会开办的职业培训门类众多、竞争激烈,但形成品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培训机构较少,如“新东方”“蓝翔”等职业技术学校,涉及的行业有限,还有大量社会急需的岗位职业缺乏优质知名的培训机构来组织。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点更新“,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一些职业营运而生,如网络营销、淘宝客服、图文处理、物流运营等,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关工作人员急需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齐全,而且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品牌和社会信誉,由于是专业办学机构,也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和新设特色专业,培养岗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能够利用晚间、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培训,制定课时得当的职业培训“套餐”,为劳动者提供了很大的时间便利,因此也会获得较大市场需求。 三、结论 终身职业培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劳动者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需要,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充分整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采取校企协同的实训优势,运用政府支持的平台优势,挖掘在职培训的需求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管理人才。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与船舶及建筑中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将学生看成是一块夹在两片面包中间的肉,他们在学习期间需要经常性地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其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所以从产生之初,这种教育模式就收到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他们都十分重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主导型培养模式,即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转嫁给企业,让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灵活培养各对象学生,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第二,学院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认为教育的主动权应该归还院校,实行以“院校教育为主,企业培养为辅”的教育模式;第三,企业、学校合股培养模式,即极大地解放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以董事会制完善与企业的关系,将高职院校的运营与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模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效果。作为舶来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从引进至今仅3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则仍然在高等院校。所以,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见识,也可以有效激活市场,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仍存在脱节。 1.1学校与学生之间。 学生已经显示出对学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相反,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1.2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 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但企业大都要求学生从基层操作岗位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后,择优安置到管理岗位。从客观分析,首先是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别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沿袭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傍本科味浓,学科化教学仍然严重,认真学习本科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本科的,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分析都是学科化的,实践性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缺乏实用性。一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二是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三是教材滞后。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案例中看不中用,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工商企业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检验、战略规划等,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非常困难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二、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1.适应区域形势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了解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善于沟通与协作,勇于探索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健康身心,能在工商企业一线从事执行及基层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1改革课程体系。 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是:一是核心课程要精练,不追求广而全,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商业伦理、职业礼仪、艺术赏鉴等课程。三是增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 2.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2.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一,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第二,要走出校园,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4.1拓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 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4.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一是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首先,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新技术、新技能以及产业发展概况,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岗位实践、项目研发等活动,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此外,要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域内的专家。二是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要从企业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或操作技能娴熟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从科研院所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最前沿知识,加强对校内专职教师的“传、帮、带”。加强与企业行业联动,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学校影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工商企业专业起源于市场,其人才培养也应还原于市场,让市场来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推广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不断见成效。 作者:韩红蕾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 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高职教育活动是以职业化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所谓职业化人才培养,就是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时候,就是以成为职业人为目标而进行各种学科的学习,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然而纵观我国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技能教学的重视却远远超过了职业化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因此相关教育活动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象,近年来,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身在就业时的压力逐步变小,然而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面临与同行业竞争的压力。就业门槛低,岗位上竞争加大,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的最为实际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水平的教育,而在于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进入企业,由于工作性质都是与经济、管理相关,自身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没有对职业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会很快被企业所淘汰的。只有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工作,了解如何在岗位上提升自身,才能使其更具备发展潜力,更好地迎接工作带来的挑战。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对于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不及技能教学完善,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完备,在教学活动上不深入。这就使诸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也能上手,然而自身缺乏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我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后劲不足,难以胜任工作上的长期发展。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1.对于职业心理的建构 职业心理,是对于对职业兴趣、人职匹配、生涯发展方面进行的研究。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职业人来说也是如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庞大的专业门类,其中涵盖多种细分的专业以及职业方向,选择哪一种具体的门类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一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关概念。然而,如果引入职业心理构建体系,则能很好的通过各种行为分析、性格分析,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查布苏斯(Chabassus)和齐托瓦斯克(Zytowski)认为该书讨论了后来帕森斯在其职业选择的心理学中(thepsy.chologyofvocationalchoice)讨论的三个概念:优良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决策信息);某人长于某事(相合,congruence);与某个职业的匹配同时需要能力和兴趣(相合的成分,componentsofcongruence)。通过对于信息、特长、能力与信息的分析,不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确定自身所长,因而能更好地确定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减少盲目性。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借助多种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认知职业、认知自我,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于职业发展、就业活动方面的信息,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建立正确的认识,保证学生职业心理是积极向上、正确发展的。 2.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现。对于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未来走上职业道路之后,可能在企业中从事的是财务、管理类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个人自身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差错,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命运都会发生重大转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内部接受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其自身在工作之后不会走上邪路,成为称职的职业人。高职院校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好的方式,还是将学生置身于类似工作环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真正工作时的感受,并且模拟处理一系列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经管工作中的各种辛劳,让学生能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对于可能出现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正面和反面案例,或者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要用事实来说明职业道德问题对于职业生涯的影响,让学生对职业、工作心生敬畏,从而自发的遵从职业道德。通过这两方面的尝试,不仅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会有所提高,也能对工作产生新的认识,行得正,走得稳。 3.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规划课程目前在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有开展,然而开展的深入程度却还有所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是比较复杂、深入的。外部环境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组织环境三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政治与政策的变动、经济增长率、高新技术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大环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大体走向,是客观的。所谓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更是需要学校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支持,尤其是在信息提供等方面。作为学校,需要集结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动用已毕业学生的资源、合作企业的资源等,为在读学生提供一系列最新的就业信息、行业信息、企业信息支撑,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与行业发展、外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有效改善以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际工作活动脱节的问题,这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创新。 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挖掘 当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然而许多学生却难以正视就业中的挫折,一出问题就心态失衡。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就业理想,想要进入管理层,然而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却经常受挫,学生会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的性质和自身专业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心态,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让其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有效应对压力,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加强对于自身职业、专业的钻研。在传统意义上,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授,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否能长久保持先进性。除此之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要加强对于精神抗压能力训练活动,培养其坚韧的品格和耐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吃苦、受累,同时又积极乐观,能有后发制人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必定如虎添翼,具有更长远的发展前途,职业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顺畅。 三、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其实在目前这一阶段,还是主要体现在对于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重新认知方面。以往的职业教育,培养重点在学生的技术、技能方面,对个人自身的长期发展和职业发展并不看重,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人才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工作责任也更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化人才培养在理念上就要进步,在重视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尊重人自身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从而打造具备个性化、持续性的个人职业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创新思维引领下,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需要从职业心理、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使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能走上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且在走上工作岗位上之后后劲十足,得到更加长远、持久的个人发展。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实施途径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创造性与协调组织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因此,深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尝试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依据课程体系将不同课程模块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其他课程等5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法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等课程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技能课主要由“连销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基础”、“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训课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44%;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特色所开设的一些课程,如“东莞经济综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沟通”、“公共关系”等,占总学时的5%左右;另外5%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在全院教师所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中自行选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仍旧局限在学科方面,对于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相对比较少,同时,过于追求课程体系的大而全,缺乏将相关学科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呈现趋同化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指的是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所设定的一种预期。在教学活动组织和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得以进行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基于这一目标来进行的,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评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该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管理能力与水平,而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管理者,这就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内涵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外,在该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趋同化现象。尽管各高职院校无论是其办学条件还是历史文化,甚至是在区域依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未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不同。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结构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缺乏职业性,同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较少。3.在课程的开展中,应用性的课程比例较低,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学科的设置缺乏实际性、前瞻性等,缺乏对市场发展的有效调研,普遍存在着照搬的现象。5.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充分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6.学科没有有效地同职业岗位进行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时脱节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发展中存在片面性,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后,无法良好地开展和适应工作。 (三)综合能力及技能培养有待强化 通常来讲,要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状况。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配置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则相对比较偏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受限,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还有的院校为了能够凑足学分,在课程体系中重复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普遍重视对专业类别的系统性发展,同时,在学科内容上也主要追求专、精、深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类别中理论教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技能教师、实习教师的比例却比较低。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能力远大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不高,就算建好的实验室等基地也大都成了摆设,使用率相对比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途径比较单一,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模式,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社会和企业的衔接相对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创新意识。 (五)考核形式僵化,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在大多数课程中都倾向于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采用论文来考核的方式仅出现在少部分的课程中。一些类似于创业策划、演示等方式的考核,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通常很少采用。而在考试中,通常倾向于采用闭卷考试,只有少量选修课会采用半闭卷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题型的设计方面,通常涵盖了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和计算等。因此,这一评价方式最终反映出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主观性分析和扩展性的考核。通常来讲,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其相关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客观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基于现实环境所进行的相关决策和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是难以从理论知识中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意识;进而在课程的日常开展中,有效地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市场需求进行探析,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身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应该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学生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咨询能力的提升等。 (二)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紧密地衔接“知识—岗位—技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1.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充分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重视专业性质和学科核心课程的构建,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最优的配置。同时,需要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逻辑关系。2.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基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实际操作和需求进行充分协调,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岗位提供一定的帮助。3.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全面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针对企业管理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4.在课程的设置上还要根据该专业的就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增加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比例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市场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增设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2.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比重,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在开展实践操作课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的比重,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层面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实验室等配置完善的实验场地设备,同时,设置研究小组,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实践创新课程。例如,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对管理学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在学校举办企业管理模拟大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等。4.学校应加强同企业或政府等单位的有效合作,利用暑期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同时,为他们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帮助。 (四)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在师资力量的设置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适应人才培养的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不仅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电技术等快速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另外,也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经验。2.学校要积极地协调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可邀请企业或者社会中经验丰富的知名人士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际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讲座的开展、管理技能演练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团队的学术能力和企业实务操作能力,不断优化高职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转与实施。 (五)创新并改善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考核实际上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现出来。此外,课程考核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自身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有助于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应用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考核。学校应该基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多方面作为考核的出发点,同时,充分协调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考核,如对小组和团队的整体考核等。除了授课教师的考核外,还应加强企业和实习单位的共同考核。通过这一考核,学生可以针对考核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从而及时把握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点;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课程,要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综合考核,调动学生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以创业策划为例,这一策划通常会涉及到几个方面,例如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模块,因此,学校在开展创业策划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产运作或者市场营销作为出发点,综合其他方面的课程开展进行有效的评价。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对管理人才也有了更高、更为多元化的需求。基于这一现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创新和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及时对学科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便合理进行资源的配置,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最终目标。 作者:肖翠云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项目教学法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完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也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学生的就业与前途也会受到波及。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在日常教学中引人项目教学法,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取得较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认识 (一)内涵 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展开是借助“项目”这一载体。这种“项目”拥有好多门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时感觉到这种方式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法,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承担主体,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和评估结果均有学生独立负责。学生借助独立负责项目实施,可以熟悉项目开展全过程和所有环节的基本要领和要求。项目教学法,学生是实施主体,教师是实施陪衬;学生要先练先学,教师再后讲后教;学生要积极主动,踊跃参与,敢于尝试和练习,创造性开展活动;教师要有全局观、大局观,科学把握项目开展进度,及时分析项目实施难题,科学点评项目实施效果。这样,教师的教学主角被学生替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 (二)作用 在项目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都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并展开创造性活动,最终的结果并不很重要。项目实践的展开,学生从中可以逐渐熟悉课程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创新活动的辛劳和开心,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得到熏陶。比如: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适当采用一些项目让学生完成计划制定、现场调度、物流管理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管理知识的应用条件和方法。当然,项目的展开,参与人员不一定只有本专业学生,可以吸引不同专业、工种和职业领域的学生作为项目教学小组成员,借助项目的有效实施,能提升实际工作中学生与专业、部门不同的同事有效协调、协作的精神和能力。 (三)特征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 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激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对于教师,借助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理念和模式得到升华,角色从单一的传授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引导者和掌控者。对于学校,课程观念得到更新,办学思想和目标得到提升,借助实施项目教学法,积极改革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管理特征、考评标准、支撑要素等,使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得到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通常实施时间较短和开展的空间范围有限,教学效果能够进行良好的测评。 3、可控性好 项目教学法,全过程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全神贯注进行技能训练。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的完成,一定先要懂得实施办法。这样,学生拿到项目就要思考需要用什么原理,再运用这些原理对项目进行剖析,然后制定项目实施过程步骤。而实践所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和与书本的差异性又要考问学生。 (四)核心 教师不再追求传授已有的知识技能给学生或者说并不是依照现成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求得答案,而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路径和方法求得答案,并展示结果和自我评估,注重的是学习全过程并非知识学习最终结果。全过程中,学生认真参与,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穿针引线和有效监督人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得到激发。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条件与程序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基于项目这个中心、把培养能力作为为目标。因此,项目的存在是项目教学法生存基础,课程离开了项目的支撑很难实施。同时,项目必须具有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特征,否则,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最后,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组建一个相关完整的研究媒介同样重要。比如,学生项目工作室、学生调研基地和情报资料中心。只有这样,学生小组的讨论、一手资料的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才能顺利进行。许多专业教师研究多年的、较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现在转变成广泛应用的“诱导学习机动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五段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了“教学实施一旧知温习一新课传授一作业安排”的课堂操作流程。多年的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之路,比较成熟的实施程序已产生:项目选择一项目研究方案设计一项目组织实施一项目效果评价一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在项目选择阶段,如果教师有受托的研究项目,直接分解下达给学生小组即可。如果没有,还需要教师明确选题方向,学生小组和教师协商研究题目并明确每位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角色。在项目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的方案,同样需要教师的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在项目组织实施阶段,学生组长的作用非常关键,既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要注意和教师的沟通,确保项目任务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在项目效果评价阶段,首先是学生小组的白评,通过自评,发现工作缺陷和专业知识运用的缺陷,进一步夯实相关理论基础和完善项目研究报告,其次是引人企业评价。即使不是企业委托的项目,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研究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阶段,每一学生小组必须提前向全班同学公布项目研究报告,教师发动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批评,项目小组做好陈述和答辩的准备,在充分展示和交流基础上,教师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有效整合,对各项目小组的表现予以差异性评估。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中项目教学法若干建议 (一)课程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入理解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常,项目教学法更青睐专业课,而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比较难,试试效果不稳定。因此,建议项目教学法可以作为专业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明确下来。 (二)专业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化 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方面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显著,同时,项目的产生途径和来源较多,可以把项目教学法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明确下来。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课程项目产生途径或来源不多,可以在有条件的课程中提倡推广和应用,不要作硬性的规定。 (三)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差异性应引起重点关注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很大,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程度和范围也不相同。研究型大学的项目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目标着眼于理论创新,许多项目可能来源于国家重大管理类攻关课题。因此,学生很少参与,占用不多的教学时间,基本在30%内。教学型大学由于和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特点,容易获得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同时,它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要求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践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性项目较多,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时间可能占到教学实践的50%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对理论学习关注度不高,所有的专业课程均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许多项目可以直接来自于学校开办的实验性教学性公司,学生应当全部参与,教学时间的占用应可高于总教学时间的70%。 (四)项目教学法规范和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统一 如何避免项目教学法教师放羊而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南郭吹竿的现象,真正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的,是当前项目教学法普遍面临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必须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项目小组规模、项目研究支持和考试办法等环节统一标准和要求,并纳人常规教学监控与管理之中,以确保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顺利实现。 (五)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换 能适应项目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应是基本要求,教师角色原来是主导教学过程,现在是教学全过程的指引者和导向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大伙伴、大朋友、总导演、大专家等角色,教学方法原来强调如何教而现在关注如何学;当然,教师要搞好现在的教学需要比原来付出更多幕后工作才能换来课堂的轻松。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现了“任务贯穿全过程,教师引导全过程,学生主演全过程”的特点。因此,专业教师应进行角色定位变化:从“讲解、主导”向“导演、监控”转变;从“站在讲台洋洋洒洒”向“走进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从“教学的主角戏”向“教学的配角戏”。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知识应有自己主动获得;教师的重要性更胜以前,更加不能少,更多的功夫是在幕后;教师要积极走进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解疑答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多引导少指挥;项目实施完毕,教师应善于及时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针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仅要依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当增减教材内容,而且教学设计过程中本着提升应用效果目来完善具体项目内容,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规律重组教材结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总结”的思路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进行再设计。 (六)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得到肯定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布置具体任务,学生带着压力上课,就会集中精力主动去听教师讲解、去参与项目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既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解决,也可以同学间沟通解决,还可以请教师启迪。这样,学生学习之和技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2、提高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学生承担的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学到知识和技能并得到及时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锻炼处理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讲究方法和创新的观念 采用项目教学,教师只是把任务和相关素材分配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完成任务,学生最终的作品也就会多种多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教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励,教学的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化目的也实现。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立足地方,服务当地”一直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理念。那么如何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有利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借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原有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逐步提高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同时积极吸纳专业人才,使其融入教师队伍,发挥专业特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资格。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证书并熟知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师,应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入门条件。同时,“双师型”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职称并无任何限定。 2.实践。相应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双师型”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示范技能操作重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规范的熟练,行业实践案例讲解能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行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3.专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强调: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社会适应和引导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较好;专业应用能力较强;创新能力。 4.层次。依据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同,“双师型”教师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层次不同,相应的责任也有差异。讲授理论并兼具实践指导是初级(助教)“双师型”教师的职责;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把握涉及行业信息和技能,能依据行业动态建言本专业发展是中级(讲师)“双师型”教师的职责;深入企业调研并科学分析,能建言本专业的课程改革、适用范围、方向变化等是高级(副教授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职责。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1.知识结构。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特点,而职业岗位以及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则是特别关注点。为此,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多样化,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关联专业或行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融会贯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当中技术和岗位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为此,高职专业教师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学要点,使学生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2.能力结构。操作、科研和教学能力,是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本内容。操作能力,是指依据生产岗位职责进行实践能力,是任职岗位必须达到的实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是指研究应用理论和推进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有效实施理论、实习和实训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高职“双师型”教师,既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又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素质结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基础。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较好。职业素质,是指岗位所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岗位配套的行业思维、知觉反应、思维模式、创新精神和行为模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对企业管理极强的专业能力。为此,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很多高职专业教师均是来至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社会和企业的实践锻炼,属于理论型而非实践型,教授课程会与实际有所差异,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而专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高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优势,教学质量较高,因而“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涵盖了生产、采购、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物流及行政等企业管理业务各方面,实践性很强;学好这个专业,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实践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正是源于不断地实践,通过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成果最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深入企业实践开展应用科研,解决企业管理的急难杂症,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离不开 “双师型”教师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培养的专业人才又回报社会成为有用之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本分。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走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道路,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具备牢固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能适应企业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应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专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是无法培养出来这种令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只有亲自到企业一线,熟悉岗位应知和应会,不断更新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培养出令企业满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双师教师队伍意识,完善相应考核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稳定“双师型”教师,如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可把“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标准等。学校要科学测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数量、成本和标准,对于新进教师要严控。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薪酬待遇、住房津贴、课时劳务等办法适当优待“双师型”教师。同时建立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潜能发挥的管理和创业机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并能安心、踏实地在校工作。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考评制度,评价指标从以学术论文为主向以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转变,积极鼓励专业深入企业参加定岗实践,促进专业教师观念从学术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 (二)依托在职培训和出国进修等办法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应从培训方式和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倾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优”。学校可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第一线进行调研,搞管理服务和项目合作等,使教师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和发展情况,熟悉企业最新的运营模式、生产工作环节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机会,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吸引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 (三)校企开展深度合作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1”校企联合办学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开展并监控培养过程和考评培养质量,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生三年专业学习可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校内二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接受实训学习;在企业累计一年时间亲自接触并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实际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增长。根据这种培养模式,学校可采用直接从企业引进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较高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也可以聘请他们兼任校内教师,成为校内“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补充。但高职院校在直接引进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时必须重点考核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是否具有教师潜力,有选择而不盲目地将他们“为我所用”。 (四)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 作为教学小组,教书、育人是所有成员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小组内部相互分工又合作、相互之间责任明确、彼此间知识技能互补。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有利于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扩大和质量上升。为企业输送优秀管理人才是“双师型”教学小组的宗旨;该小组由一线的专业教师组成,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促进教学改革的展开。这里的教师群体包括专职以及兼职教师、企业管理者等成员,目的是为了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种教学小组内,拥有良好的业务协作、有效的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共享的教学资源、不同年龄层次的业务互帮互助及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机制,为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五)依托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合作以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普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大面积、快速地培养全体教师,难以满足全体教师的培养要求。校际师资合作,无疑提供了一条拓宽师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校际合作,在教学中利用相互的师资力量,借用他人的力量,满足各自的需要是一种既节约又稳妥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的利用率,同时也能缓解因目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而造成培养符合型管理人才的压力。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和社会努力采取多种手段调控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学课题,教育部门将培养创业型人才设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涉及到所有教育层次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任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育目标要求进行。所谓创业型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且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能力发现创业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来把握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不同,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开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即创业型人才。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体制、创业环境与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创业能力培养当作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只进行创业政策、创业形势等情况的介绍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与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课程设置需改善,师资力量需加强 当下,我国的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而且,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为“学院派”,虽然对于专业内容很了解,但是缺少实践经历与创业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创业能力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方面,同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选修课程与辅修课程较少,且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冲突。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通常较为刚性,学生可以得到的创业机会也很少,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平台,这将对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四)创业经验欠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然而长期以来,本专业的教育仍沿用之前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很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操作来实现,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很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率相当低,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然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30%。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要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本专业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是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可以采取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由行政兼职教师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创业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职业人”要想做到全面,就要拥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理念,更需要拥有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创业能力。所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1)优化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并支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2)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演讲,邀请知名的创业教育机构到校指导;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以利于进行更加有效的创业交流。(3)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开拓创新,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业,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行业相关知识并了解创业前景。首先,高职院校应重视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并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与课程设置的改革,积极探索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完善课程体系,使其满足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创业教育的相关必修课程,并将其归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去;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做到“教学合一”;改善院校的刚性教学管理机制,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多类型、多形式的创业实践机会;成立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管理库;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且满足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教材与讲义,还要编写可以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与辅助读物。以创业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同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基本常识”“创业管理公开课”“创业设计与研究课程”等。在高职院校中,通过采取必要的研究与改革措施,促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其次,对校内外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使用与依靠校外的产学研培养基地、校内的实践培训室等有利条件,重视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并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指导与跟踪的相关服务,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如学生超市、店铺,学校提供场地、资金、创业信息等惠利措施,为学生提供“真枪实弹”的创业环境,以利于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能力,丰富创业经历,积累经验。 (三)创建平台,提供有力的创业实践环境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扩宽学生的实践面,积累实践经验。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模式进行创新,变为“学生中心、实践中心、社会中心”的新模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机会,将学习与创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举办多种形式的适合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创造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环境。在学校开办创业设计竞赛、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技能大赛等有关活动与讲座,分析掌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具体联系,创造积极的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安排学生到各种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树立创业信心;开展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掌握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发现创业成功的实例,发挥具体的示范与鼓励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培养潜在的企业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创业实践,克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困难,弥补培养中的不足,通过增强“以创业教育带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创造有利的创业实践环境等有效途径,来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促进高职院校中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平稳、快速进行。 作者:李娜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信用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信用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企业间就会以诚信的态度进行交易,这必然会让交易市场变得更加稳定,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在当今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如果各企业都讲诚信,守信用,那么不当得利的情况就会减少,公平竞争就会增加,市场的经济秩序就会转好。最后,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创建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才能让企业自身更具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讲诚信,那么企业就难以迅速发展,更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当地著名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主要以生产月饼、元宵、各种糕点等食品为主,在没被媒体曝光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每年至少有两、三千万的收益,但是,自打该企业出现“陈馅事件”后,南京冠生园的商业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究其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获取不法利润,结果既害了消费者,又害了自己,更给当地月饼市场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可见,企业自身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就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使用“陈馅”生产月饼,就不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尽管我国工商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办法,但是,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工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太多,这必然给企业信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只知道客户和本单位间的财务往来状况;而企业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情况,而不知道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往来状况,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认知不同,它们在企业信用管理中必然会出现意见分歧,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正常开展。其次,销售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信用管理带来过大的风险。企业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以业绩论英雄,工作人员销售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销售人员的工资档次,更有些企业单位的销售人员工资实行全额绩效,也就是说,这些销售人员没有基本岗位工资,只有销售产品,才能得到报酬,所以,销售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提成而违规操作,或者隐瞒客户的一些不良信息,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真的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最后,财务部门独自承担信用管理工作,会出现信用管理不合理现象。例如: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状况,财务部门分析企业信用度的好坏也只是以财务往来账目资料为判断依据,而有些企业单位可能和本单位合作时间较短,根本无法以财务往来账目为判断依据,很容易造成判断错误问题出现,因此,让财务部门独自进行信用管理是不合理的,只有发挥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优势,让各部门相互间沟通和协商,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更加合理化,才能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手段 1.提高全体职工的信用管理意识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就能完成,它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做好的。因此,企业要多宣传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信用管理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只有全体员工相互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还有,企业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以避免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以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信用管理不合理问题出现,因此,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必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后,该部门可以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以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当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该部门完全有精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走访,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工作可以了。 3.提高信用管理者的能力 信用管理者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领导者,他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的优劣。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信用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调节部门关系和优化员工配置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4.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信用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客户资料并归类建档,而且要及时进行信息更新,通过资料来判定客户的信用度并进行科学评估,还要给客户设立信用额度。还有,信用管理人员也要多去税务、工商部门了解客户信息,多收集有利于评估客户信用的有关资料。 5.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 针对有些销售人员为了自己获得利益,瞒报客户不良信用信息问题,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避免出现超额度赊欠问题。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当客户需要赊欠货款时,不管是谁办理赊欠业务,都要经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信用评估,杜绝一切违规操作问题出现,保证客户信用查询按流程办理,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6.实行客户等级制度 企业信用部门首先根据客户和本单位的交易记录来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然后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最后再对客进行等级定位,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对客户实行等级制度,企业的信用管理会更加合理,对企业自身和客户来说都有好处。 四、结语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工商企业一定要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制定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定,让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真正的发挥作用,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作者:樊洪深 程沛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一、立足现实,明确目标 教育改革的目标旨在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在传统的培育人才方面的理论型人才标准对于当下社会急剧变迁,市场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各种经济运营方式的出现等条件下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实践能力要求,创新能力要求无法适应或满足。因此当下的教育改革首先要目标明确,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使其与社会实践需求相合。 二、冲破传统,丰富教学 1.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情随事迁,时异事异。在当下这种急风骤雨式的社会剧变条件下,只有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够及时有效,而且更好的解决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学校尽可以以自身的理论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运作体系与管理模式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展现给学生,为其创造一个实际的展现才能的场所,使其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助于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种联合,既能弥补学校中的实践教学不足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实现专业人才的直接培育。这种模式的建立也可以采用使企业投资在学校建立实验室的方法,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中具体的体验到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上的企业需求人才标准之间的差别,分清楚二者之间真正的关系,从此来培训自身的能力。 2.与当下结合,改变课堂。 从现有的被证明过的哲学体系可以清楚了解,真正的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其内因,而非客观条件,因此,要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就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因素,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出演主角。互换角色只是表明了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承认,但是根据其还是处于在校学习的阶段,教师还必须加强其引导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对当下发生的一些实际的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一些整理与分析,将其当作重要案例投射给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运营管理是如何进行的,怎样一步步获得成绩,利用何种管理资源以及何以会如此行事等,或者可以将苹果公司的成功作为重要案例对其进行宣讲,使其不但要以课本为依托,还要为其树立活学活用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课堂上创造出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气氛,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积极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出其管理潜能,或者说,使其在一种团队的思考与探讨模式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 3.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打造科技型教育。 现代社会无可争议的进入了商业与信息化为主的时代,因此教育者必须明确的认识到当下现实,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使多媒体走入课堂,并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一种整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吸收,选择,并进行筛选,整理,真正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这种整合资源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增长,知识面的更宽拓展,而且有助于其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训练其对于各项能力,使其更加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对于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以相应的采用各种的远程教育模式,或者聘请一些职业经理人或者观看一些职业管理者的讲述材料,总之,这种新工具的运用必然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更快更为开放的认清各种当下现实条件,并且可以使其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更为紧密的关联起来,从而真正的将其培养为社会上的实用型人才。 4.以人为本,树立基础。 管理的实质不仅是对于一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重组或优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方面的一个关键点,即是利用其各自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来进行一定的项目下的人力资源调度,因此其改革一定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文主义关怀天下的胸怀,因为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格魄力与魅力,才能在整个的管理事宜中发挥出比专业更为有力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树立起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的敬畏与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即是要使其通过这方面的自我培训,塑造出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要使其拥有发现事物或人物闪光点的敏锐能力,从而更好的让学生走上职业道路之后拥有更大的作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以当下社会的急剧发展为背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摆在第一位,将其设为目标,因为教育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管理企业,要在企业中实行管理,因此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直接的现实呈现给学生,使其从单一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成为有用的人才。 作者:李建忠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文学艺术影视传播在当前的文化意义 论文关键词:文学艺术;影视传播;金庸小说;文化意义 论文摘要:文学艺术通过影视传播,不但使传统艺术被广泛接受,获得创新发展的契机,而且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开拓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公众精神空间,重建现代人文传统。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和深刻的人性光辉,又因影视艺术的科技特征,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影视改编使金庸渲染的文化思想、艺术氛围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金庸影视剧也同时成为一种公众艺术。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已经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艺术形式转换,而具有振兴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从电影的发明到现在,一百多年,人类借助影视形象表达思想、情感,获得审美愉悦,也已经百年。电影从19世纪末传入我国不久,出现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影片《定军山》就是对京剧《定军山》片断的影视改编。一部中国传统舞台艺术从此可以脱离时空限制,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此后,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发展,到今天,人们通过视听接受文化信息,借助影视传播艺术,已经成为当前一种文化生存状态和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传统艺术形式经过影视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文化意义,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可谓典型的范例。 一、传统艺术被获得创新发展的契机 我们知道,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生存都已经发生了危机,特别是传统艺术地方性很强,没有快捷的传播手段,一些悠久而又优秀的民族艺术不但不为人知,大有自生自灭的趋势。这里不单是一个借助影视会很有效地传播的问题,而是把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密切结合,促成一种新的艺术创造过程,从而寻找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的立足点,做到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更新换代、美感特征和价值标准的与时俱进,真正以“拿来主义”的文化发展原则,对传统作出突破和创新。 拿戏剧文学来说,以河南的豫剧为例,像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在多元艺术思想、价值观念的文化背景下,本来已经日趋萎缩,成为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戏曲及其民俗文化所孕育的民众情感和朴素的艺术趣味,怎样与当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结合,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河南电视台1994年10月开播“梨园春”节目以来,可以说让陷入困境中的戏曲,走上了开拓新的艺术领域和审美空间的宽广道路。特别是1999年,随着电视文化产业和音像艺术产业日益成为民众日常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梨园春”应时改版,推出“戏迷擂台赛”,让观众与影视戏曲制作互动,以观众的审美期待为“卖点”,由此激发的群众文化参与意识和社会反响之大,是其他地方戏曲无以相比的。“播出一年多,即已收到观众来信30多万封,每期拨打168热线电话者都在五千个以上,擂台赛已有近两万人报名。“梨园春”不仅受到河南及北京、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陕西、山西、湖北等周边省、市观众的热爱,就是新疆、甘肃、内蒙、黑龙江、贵州、青海、四川、西藏等边远省份也有不少热心观众。据中视收视率调查,“梨园春”栏目平均收视率已达到25.85%。 再拿小说创作来说,它是文字抒写的作品,而“作为动态影像的艺术,电影能够给受众带来比文学强烈得多的直观快感。因此,当电影不再谋求基于自身形式特质的自主性,并进入传统上为文学独占的表征领域的时候,它就带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艺术革命。在这场美学革命中,电影以其逼真性对于艺术的规则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在经济资本的协同作用下,作为艺术场域的后来居上者,它迫使文学走向边缘。在此语境压力下,文学家能够选择的策略是或者俯首称臣,沦为电影文学脚本的文学师,或者以电影的叙事逻辑为模仿对象,企图接受电影的招安,或者以种种语言或叙事实验企图突出重围,却不幸跌入无人喝彩的寂寞沙场”。也许这种看法还有争议,但起码在多元艺术形式共存的文化生态中,影视艺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呈现出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特征,文字作品表达手法的进步和更新相对而言并不显著,所以小说在当前和未来文化语境下,是经典艺术形式也是传统的艺术形式。那么,与影视传播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接受群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文化价值也是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 金庸小说历时半个世纪的阅读接受,造成了奇异的阅读景观,是现当代任何作家的作品所不能与其比肩的。从小说与影视剧互动情况看,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收视率不会低于小说读者数量。十多年前,有人做过统计,金庸小说“自出版36册一套的单行本以来,到1994年止,正式印刷发行的已达4000万套以上。如果一册书有五人读过,那么读者就达两亿。必须注意的是,金庸小说无论在台湾还是在中国大陆,都有许多盗印本。这些盗印总数,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数以下”。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目前,看过影视作品的观众数量按1994年小说读者的两倍计算,可以说从影视作品知道郭靖、黄蓉、乔峰、小龙女等生动鲜明的影视形象,知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的观众数量不会在四亿之下。伴随着广泛的传播,人们对金庸小说创造性的“误读”,也充分体现在改编、演出、产品制作过程、观众接受中,对原著精神内涵和艺术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已经成为集体创造的文化景观。 二、弘扬民族文化,开拓全球化背景下的公众精神空间 人类的生存空间由物质生存空间和精神生存空间构成。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所创造的审美愉悦空间,以特有的审美感染力,最容易成为超越时空和民族界限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领域。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和深刻的人性光辉,在当代公众精神生活中,既有针砭时弊、匡正风俗、重塑灵魂的精神力量,又因影视艺术的科技特征,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影视改编使金庸渲染的文化思想、艺术氛围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金庸影视剧也同时成为一种公共艺术。“就其实质而言,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体现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风格和样式以及形成的艺术思想,而是体现一种群体性的精神空间,是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每一个特定的地域中,特定的历史文化决定着特定的公共艺术特质,同时,特定的公共艺术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特定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模式。因此,可以说,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认真地思考公共环境问题,是人类改善生存状态、延续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许是金庸小说影视改编的核心价值,也是深远的意义所在。所以,人们并不顾忌改编对原著思想与艺术有机性的解构,而继续改编,观众尽管对改编产生了诸多不如意,但难舍银幕上那惩恶扬善的快事,难舍那侠义精神和美好人性给予心灵的启迪和慰藉。从而,在观影的期待、焦虑、振奋和争论中,传达着公众的社会理念,选择着一种符合当前历史文化生存所需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模式,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的人文生存环境的形成。 目前,公认好莱坞影视业居世界影视业之最,而能与之抗衡的两类影视作品,一是印度的歌舞片,然后就是中国的武侠片。如果说金庸小说由于传统文化浓厚,语言的民族化色彩鲜明,对其他民族来说接受相对比较困难些,那么金庸影视作品以其直观性、真实现场性,正在随中国武侠片的走向世界,逐步产生了国际影响。例如,日本neco电视台2006年用了一年多时间,每周两集的速度播出了大陆版《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并发行dvd,一批日本金庸武侠迷诞生了。而此前,金庸小说在日本陆续出版的历史已经有10年之久,也没有产生如此被接受的盛况。在相同的现代影视技术条件下,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更容易沟通、互补,彼此弘扬。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西方文化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为辅助,扮演着主导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全球化,一种文化侵略的态势给民族文化发展造成威胁。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和古典文学长期孕育的艺术思想,在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渗透和体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承和发扬必将与现代先进的传播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内涵新颖深刻的艺术新品,才能将民族文化理念不断扩展和延伸,使传统艺术获得新生,构建新的与全球化接轨的公共艺术空间。在此,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已经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艺术形式转换,而具有振兴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三、重建现代人文传统.促进影视艺术长足发展 “相对而言,中国电影的致命弊端,在于一些电影人对电影的技艺或许驾轻就熟,但对电影的人文维度即人类的自我认知水准则多半懵懂无知。最差的中国电影,仍然停留在对电影人物的神圣化与妖魔化的两极化认知状态,即停留在原始思维状态或者说停留在儿童认知的水准线上。好人与坏人,善良与邪恶,总是一目了然。近年来的中国电影虽然大有改观,但总体上对人性的了解即人类的自我认知水准依旧十分有限。一些水准较低的电影中人物虽非过去式的红脸和白脸截然相对,但却仍然有许多人物不做人事、不通人情,甚至也不说人话。”传统文学中的“载道”思想,现当代文学思潮中长期的意识形态干扰,文学史构建过程中关于“人性论”的一次次批判,于是艺术作品对人性内涵的揭示禁忌颇多,对人性的普遍性视而不见,期间,极左电影也推波助澜,所形成的艺术价值判断中忽视个体存在的思维定式,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影视形象塑造缺乏人格独立意识和主动性,影视制作仍然是一种思想观念的传声筒。所以,苦心经营的影视作品与眩人视听的影视科技的发展不能相适应,影视艺术审美空间中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以张扬。 金庸小说创作在香港20世纪50、60年代,相对于大陆,那是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现代科技发展与自由多元的艺术追求,造成一个色彩纷呈,个性突出、揭示人性的艺术空间。金庸小说影视改编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的,不但金庸本人参与现代电影的制作,而且《射雕英雄传》在创作过程中就被长城电影公司改编成影视作品了。金庸小说的人性深度,生活化倾向、形式的独创性、对传统文化的深邃理解和合理扬弃,给予影视改编以极大的艺术再创造空间,也形成了极大的接受群体。上个世纪90年代,金庸影视改编逐渐成为大众艺术中的热点时,也正是文学界关于创作中人文精神的讨论、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时期,金庸影视剧对人文精神建设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直到今天,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形象揭示的人性深度和构建的人文气息,在当今众多的影视艺术制作中,还没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日益推陈出新的影视技术和文学艺术影视传播方式,借助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充分体现了影视手段重建人文精神、培育先进文化意识的载体功能。 也许,传统文学形式与现代影视技术结合,成为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新生的公众文化形态,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文化现实。 影视文学论文:西方文学视野下的影视研究 [摘 要] 影视和文学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两大主要媒介,二者在体现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精神存在方面,有着类似的使命。同时我们也看到,多数电影,尤其是优秀影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吸纳了文学的很多元素,因此文学与影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文学与影视制作的融合使文艺创作中分离出文学作品影视化和影视制作文学化两个创作方向。本文拟以西方文学的发展史为主线,探讨文学作品对于电影创作的影响,希望该研究对文学作品电影化的理论起到补充作用。 [关键词] 西方电影,文学,关系 一、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是文本思维的领域,电影是视听思维的阵地,二者看似互不相关,但是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并且一直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我们也发现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影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那么,文学具有哪些优势,使得它成为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首先,文学对影视的贡献之一在于它的故事性。众所周知,故事性是影视剧的核心。影视剧要用故事的艺术性、情节的严密性,生动鲜明地将故事要素以视听的叙事方式呈现给观众。而文学作品在叙事方面与影视创作有着相通之处。其次,文学对影视创作的贡献在于它为影视剧提供了人物素材。文学作品以或是虚构、或是真实刻画现实主义的人物的形式对人物进行塑造,这与影视剧创作人物形象的诉求一致。影视剧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常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再有,文学作品的语言对于影视创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文学的语言由描写语言、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组成,影视创作通过镜头和画面来取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语言,但是生动并富有特色的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在影视制作中通常会被保留和利用。由此看来,电影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甚至一些影视评论者认为“电影是文学的”。 二、西方文学在影片制作中的体现 西方电影的文学源泉来自于西方文学。西方文学有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和以《圣经》为代表的古犹太文学,两者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古希腊文学产生于公元前8~5世纪,其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戏剧。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电影《木马屠城记》就是根据《伊利亚特》改编的反映古代特洛伊战争的经典之作。而取材于神话的悲剧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学的顶峰,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更是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电影《玛莲娜》中,一个西西里岛的青春期男孩讲述了一段美丽又残酷的初恋故事。真正优秀的电影总有着丰富的意蕴,不尽的解读空间,《玛莲娜》也不例外。在这个有着纯净风景的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上,在一群活出了人类各种原罪的小镇居民中,沉淀着《圣经》带给电影作品的想象力。众所周知,《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世界各民族尤其是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圣经》的叙述与意象遍布欧洲文学艺术的各个角落,如果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学史要重新编撰。欧美各国几乎所有重要诗人、作家都与《圣经》中的观念和意象紧密相关。而《玛莲娜》的导演托纳托雷正是出自意大利这一有着深厚的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因此,若在《圣经》的观照中来审视这部电影,用来自《圣经》中的原始意象解读这部电影的人物与叙述模式,能使这部名片的内涵得到更清晰的阐释。这一时期的戏剧除悲剧还有喜剧,最优秀的是阿里斯朵芬的《阿卡奈人》等。古罗马文学主要继承希腊文学而逐渐发展起来,在戏剧、史诗、小说、神话、散文、文艺理论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 《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合称《新旧约全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一道形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两大源头。 5世纪,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入侵改变并重绘了欧洲的版图,也给西方文化和文学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他们的无知和野蛮一时间使欧洲的历史倒退了几百年。罗马帝国衰亡,欧洲历史进入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教会文学成了正统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宗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例如,美国电影《埃及艳后》,反映了“奥古斯都”时期的历史:恺撒与埃及艳后之间的浪漫爱情,恺撒的被刺,屋大维对埃及的征服。影片中埃及艳后极具民族特征的美艳、华贵与狮身人面像相映衬的宏大场面,使它成为一部世界经典之作。另外,一部《加勒比海盗》成功地反映出该时代诸多的骑士文学特征。作为电影中两位男主角之一的威廉•特纳因其社会身份的矛盾,在内心深处有成为骑士的愿望。通过威廉的行为分析,可以得知威廉具备骑士的多项特征。具体来说,威廉具备谦逊文雅、英勇正义、保护弱者等骑士应该具备的精神。同时,以这种精神作为指导,威廉的行为也符合骑士行为的准则。从威廉参与的战斗的特征来看,导演有意突出了“骑士比武”这一模式,而电影的主题也和骑士文学关于冒险和考验的主题一脉相承。综上可以发现《加勒比海盗》具有浓厚的骑士文学色彩。这一时期还有《神曲》《罗兰之歌》《贝奥武甫》《亚瑟王之死》《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代表作品。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开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先河。作为对中世纪黑暗的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的反抗、复兴古典主义、张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运动,于十五六世纪在意大利兴起。这一运动的到来标志着欧洲文学继古典文学之后的又一高峰,使西方文化经历了空前的变化。它提倡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使长期被禁锢的人的与生俱来的品质和特性得到解放。解放人、解放思想、以人为中心是文艺复兴的主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巨匠众多,成就辉煌。意大利的文学三巨头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等最伟大的代表作家将这一运动推向了最高峰。银幕上的莎剧,光是无声电影时期就有近400部影片,电影进入有声时期后,也有近50部莎剧改编片。1955年美国在电视上播出劳伦斯•奥立弗主演的《理查三世》,一夜之间的观众,就超过了这出戏当年首次演出以来在英国剧院中看过它的观众的总和。据估计,这次观众达6 250万人之多。《罗密欧与朱丽叶》被19次搬上银幕。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三部《奥赛罗》的有声片,两部《哈姆莱特》(再加上一部由英国克里斯托费•普吕默主演的英国电视片),两部《李尔王》。第一部莎士比亚影片是1899年赫伯特•比尔博姆•特里爵士扮演约翰王签署《大宪章》的一个简短记录,拍摄于伦敦堤岸上。1929年,玛丽•壁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在《驯悍记》中扮演凯瑟丽娜和彼特鲁乔,该片发行了无声和有声两种版本。从莎士比亚的全方位传播不难看出,处于不同的异质文学圈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人和群体的社会化,很难设想不需要经过文学传播来进行。 17世纪后期西方文学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兴起于法国并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伟大的剧作家莫里哀、拉辛;18世纪在英国声势浩大,出现了以蒲柏为首的古典主义派。古典主义继承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精神,在思想方面表现、阐述启蒙运动的影响。并与19世纪浪漫主义喊出了“打倒古典主义”的口号。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的刻板保守的唯理论以及各种思想束缚,在文学创作方面提倡作家情感的自由表达、丰富想象力的驰骋、个性主义、平等主义、回归大自然等。浪漫主义起源于德国,是德国狂飙运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发展的结果,然后迅速席卷欧洲其他各国,如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并于19世纪30年代进入美国。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是美国浪漫主义的高潮阶段。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在诗歌领域,最伟大的诗人有德国的歌德,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美国的惠特曼,等等。小说、童话、散文也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体裁,如小仲马的《茶花女》,赞扬了美好纯真的爱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制度;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社会的官僚作风的倾向。根据这几部浪漫主义杰作改编的同名影片是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鲜明体现。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与通识教育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 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在我国又被称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其最早是由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提出的。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潮的兴起,通识教育的概念也被再次提起,在张正兴所著的《论大学的素质教育》一书中,通识教育被定义为“大学本科课程中具有共通性、内容具有广度的部分,其包含试图为各学科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本科技能的有关课程学习。”[1]时代和地域不同,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也不相同。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元素,其包含专业教育以外的所有基础教育课程。相比于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知识领域技能的专业教育来讲,通识教育课程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识选修课是指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出发点、以实现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为落脚点而开设的课程,各大高校在此类课程设置上通常具有较大自主权。 二、影视文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内涵 图像时代充斥的今天,影像的功能与魅力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而进入了我们日常的真实生活之中。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阻挡图像时代的发展,电影和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影视文学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高等院校的教育不能与时代脱节,否则将给我们的人才培养留下巨大的遗憾。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标志无声电影的正式诞生,而电视诞生远远落后于电影,于1936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影视文学是伴随着影视媒介出现之后而诞生的新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传统文学不同,远远落后于传统文学的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它是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媒介的视觉文学,因此被称为“第五种文学样式”,作为文学脚本既依附于电和影电视剧的创作,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发展,21世纪以后各大高校顺应社会潮流,纷纷开设影视文学课。影视文学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在学界并未有确切定义,我们通常所指的影视文学是一门“以探讨影视媒介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为重点内容的艺术形态”,其包含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再到影视媒介的全部转化过程以及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自身传播属性,具体内容涵盖已完成影视媒介改编的电视剧本、电影剧本、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一切形式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影视文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文学作品,还包括以影视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由此可知,影视文学教学拥有相对独立的属性,将影视文学课程植入到高校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影视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观摩、动手操作等掌握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编导与拍摄、剧本写作、影视后期制作等实践技能。 三、影视文学专业教育与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从总体来看,高校各个院系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教育”一次引入中国高等教育以前,我国的理工科院校甚至综合性大学课程体系中都没有开设文学课,只有部分高校开设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文学名家名作。而影视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入大学教育体系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呈现汹涌澎湃之势。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各高校积极开设影视文学课程,高等教育中的影视文学课程,分为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与影视文学通识课程。影视文学专业授课对象既包括影视专业本科生,还包括学术层级较高的研究生、博士生。而影视文学通识教育的对象则主要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或本科生。由此可见,影视文学专业课程同影视文学通识课程有着不同的对象和目标。影视文学专业课的主体是文学课程群,其中主干学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学。影视文学专业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中文类基本知识,奠定文学基础,提高文学素养,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从目标角度而言,影视文学通识课“并非要求学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而是侧重于受教育者相关素养的提升,其同大学生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文学素养、心理素养、思辨素养的综合素养培养目标相适应”。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影视文学通识课程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艺术鉴赏力,从而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打下良好基础。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综合型、能力型人才的关键。 四、影视文学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大学教育不仅要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更要培养出知识广博、有创新思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学课程设置不应只满足于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应兼顾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以此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目前大学教育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所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设立各学科专业的通识课程来改变以前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专门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影视文学通选课的设置,不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人文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学术价值观念。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胸怀人类的有修养的优秀人才。大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该让他们懂得社会、哲学、文学、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文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文学通识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大学影视文学通识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紧密时代的前进步伐,从更高的角度和以开阔的眼界去认识世界。21世纪以来,影视文学课程在各个高校开始普及。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仅限于在重点大学的中文系内部开设,由于政府的推广和重视,九十年代在更多院校的中文系和文科院校开设,全校性的影视文学通识课普及发生于本世纪初。她经历一个从重点院校到一般院校,从中文系到全校,直至近几年尤其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和一些重点高职院校也慢慢开始普及。高校影视文学通识课的开设实行“分层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与影视专业或文学专业相近的教育模式和作为全院公共选修课的影视素质教育模式。为了兼顾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目标。根据不同院校影视文学课程开设的调查结果,总结出影视文学通识课的不同教学模式: (一)文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近年来由于影视艺术尤其是电视剧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影视艺术对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先锋作家,还是当红网络作家,他们的创作都收到影视艺术这一视觉文化的强大冲击和影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因此,在文学院开设影视文学通识课非常必要,文学院的影视文学通识课可以作为文史课程的一个补充,可以拓宽文学院学生的视野。因为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形式,其文学性乃影视艺术之根基,在文学院开设影视文学课,当然得充分重视文学性,着眼于中外文学名著改编影片的观摩与讲解等等,以不同的视角来开拓文学院学生的文学知识,对专业学习也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艺术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在影视文学的教授中简化影视艺术理论课的说教,重视镜头语言的运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DV拍摄作品,这样通识课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既完成了影视文学作为素质教育课对通识教育的普及,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学以致用,多方面受益。 (三)工商管理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教授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手段,结合专业特点,侧重讲解一些电影和电视营销宣传手段,影视艺术与商业的紧密联系,讲解一些商品如何在影视作品中推销,此外,影视作品中启用一线演员的名人效应,不同的商业产品在影视艺术中的特写镜头,用经典电影作品中易于唤起大众记忆的某些镜头来做宣传,影视作品的成功本身附带丰厚的商业附加值,比如《泰囧》、《港囧》的高票房,引起了泰国和香港旅游的热潮,增加了泰国政府和香港政府的经济收入。同时还适当涉及影视片中植入性广告的运用,电影经典台词对影视广告等等。影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产业,其巨大的商业投资当然希望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这也是商业电影备受商家关注的原因。 (四)全院性质的公选课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全院性质的公选课教授对象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年级的不同专业,学生呈现多且分散的特点,教学方式上采用大众化的素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上以名篇赏析为主,作品选择以经典影片与当前大众化的热点影片相结合,艺术片与商业类型片相结合,重视热点作品的观摩与现象的讨论,比如学生感兴趣、网上点击率非常高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何以笙箫默》、《甄嬛传》、《步步惊心》、《小时代》系列、《杉杉来吃》等等,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点,80后、90后的演员或网络红人纷纷“触电“当导演,而且非常成功。 五、结语 总之,影视文学通识课程的开设和普及,将会改善文理各学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达到全面均衡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可以更好地协调大学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供需矛盾。 作者:段惠芳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作品中的古代文学论文 一、古典名著创作成影视作品 (一)古典名著的改编 提到影视作品中的古典名著,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不仅如此,很多创作团队还争相翻拍四大名著。每年寒暑假四大名著都是各个频道热播的作品,这为青少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接触古典名著提供了最好的方式。以“央视版”《西游记》为例,纵观近些年的拍摄情况,它凭借对原著的高忠实度而成为影视传播中的典范成员。但是也有很多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在思想意识层面与原著大相径庭,有些甚至是歪曲了原著。据初步统计,与原著偏离最大的影视作品中周星驰改编的《西游记》播出率最高,故事情节中所涉及的搞笑、夸张元素已经使原著面目全非。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改变也为《西游记》的认知度进行了普及与推广,这也是古代文学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二)新旧影视作品 有很多影视作品都尽可能的贴合古典名著原貌,但是由于翻拍的版本和创作团队不同,也都各不相同。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再现既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又限制了作品的再发展。比如“央视版”《红楼梦》,其中演员演绎的角色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并深入人心,使得《红楼梦》在现代社会中快速传播。与此同时“央视版”《红楼梦》为其他版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翻拍的《新红楼梦》就受到了这样的质疑,很多人都说《新红楼梦》不如“央视版”《红楼梦》。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会形成自己的主观印象,这样限制了再创作古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的传播。 二、影视作品中的诗词歌赋 无论是根据古典名著创作的影视作品,还是现在所谓的“穿越剧”、“古装剧”、“宫廷剧”等影视作品中都有诗词歌赋的体现。影视作品取其精华并对诗词歌赋进行传承。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字就来源于李煜《虞美人》其中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也有很多诗词歌赋,比如第十四集中甄嬛把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一句改成“明月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终于有枝可依。”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根据明代杨升庵的《临江仙》创作而成的。诗词歌赋在影视作品中能够起到渲染氛围,深化故事情节的作用。《甄嬛传》中的角色安陵容就是凭借一副好嗓子受到皇上的赏识,安陵容唱过一首歌《采莲歌》,剧中当时是盛夏,皇上与众妃嫔在绿水环绕的亭台楼榭中宴饮,微风徐徐,水中的莲叶缓缓摆动,这时安陵容的歌声飘然而至,安陵容戴着面纱站在小船上唱着《采莲歌》,此情此景楚楚动人。诗词歌赋使得影视作品得到了升华,让观众享受到艺术的魅力,使影视作品中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歌赋能够形象的揭示人物性格。周开奇先生说:“影视传媒对文学文本以影像符号进行展示,使受众在感受层次上也具有了更大的不同,因为影像展示消除了文本的符号障碍。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本,其形象的间接性也就相应的产生了一定的虚幻性,与人们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影像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把人的意念和个人欲望视觉化,将人内在的愿望与想象通过影像完美的展现出来变成视觉影像,满足人的快感达到替代性满足。”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影视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再现了黛玉才情横溢的一面。她经常会写一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第二十六、二十七回,林黛玉夜访怡红院,第二天看到了花飞花落的情景,吟出了一篇《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出了生活环境的险恶;“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写出了未来前景缈茫;“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更写出了她的追求、信念和人格。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林黛玉的灯谜诗谜底是更香,对更香“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描写,正是对林黛玉个人一生命运的写照。 三、结语 信息化的不断加快,使影视作品的传播有了更好的效果,同时也展现了电子媒介对纸质媒介有一定的影响。影视作品创作时应该注重保留古典文学的原貌,这样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发扬。除了影视作品,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体现了古代文学元素。 作者:房庆旭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诠释文学影视中的清官 当前活跃荧屏的历史清官戏到底是穿越时空的人性颂歌,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为封建“人治”婉转低回的搔首弄姿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无法一锤定音的人们纷纷为“清官”的一纸风行寻找原因。政治黑暗、经济落后、封建帝王宣传、儒家思想……不一而足。可焦急的学者似乎忘记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关于清官的历史2[1]与历史3从来相去甚远。要解释清官历史文学影视的流行却从历史清官如何产生的角度去寻找无异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类似为诗人的全部诗作作传记式或寓言式阐释一样不可靠。我们要寻找的是历史清官文学影视从古至今的建构和流传机制,必须弄清楚他们到底因何而产生,又因何而广受欢迎。 一、英雄原型——清官话语的原始基型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2]历史清官文学影视同样如此。历史文学影视中的清官常常比其蓝本人物更为完美、高大、有力,基本属于该历史人物的“幻象”。近几年荧屏播放过的几部历史清官戏《包青天》、《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一代廉吏于成龙》莫不如此。人们因何要创造这些伟大的幻象并乐此不疲呢?本文以为这其实与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英雄原型”紧密相关。人们需要英雄,因而创造了自己的英雄。正如伏尔泰认为上帝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需要上帝一样。“清官”正是数千年民族文化心理机制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沉积于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英雄原型之再生和变奏。“原型”(archétype)来自于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否认弗洛伊德以“力比多”为主要内驱力的个人无意识,认为集体无意识才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因。“集体无意识是比个体无意识更深的沉积层,是一个未知的实体”,以原型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原型的形成过程持续数千年之久,并依它们对之显现的时代而有所增减或改变。某些原型以某种抽象形式形成一个典型的象征。而另一些原型则被表现为人或半人、神乃至幻想出的动物和植物形象,如英雄、救星、智者。集体无意识可以遗传。“这种遗传的事实也表明这样真正令人惊异的现象。有一些神话和主题在整个世界以同样的形式重复着。”[3]为此,荣格极重视神话研究,认为神话的主题都来自于集体无意识,神话的重要作用在于揭示出他们是如何体验世界的。而中国古代神话也正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从神话入手,可轻易找到清官情结的原始基型。太阳运行的日周期和年周期作为对初民思维影响最为深远的自然现象,使得世界各民族神话的神多与太阳人格化有关。“原始人对显见事实的客观解释并不那么感兴趣,但他有迫切的需要,或者说在他的无意识心理有一股不可抑制的渴望,要把所有外界感觉经验同化为内在的心理事件。对原始人来讲,只见到日出和日落是不够的,这种外界的观察必须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就是说太阳运行的过程应当代表一位神或英雄的命运。”[4]正是在这种外在感觉经验同化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中,对太阳威力的认同成为对太阳神的崇拜,自然界的太阳被置换为人类世界的神或者英雄。我国古代神话同样体现了这一太阳崇拜的集体无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太阳神崇拜为核心的英雄原型。而此原型正是“清官”作为一种英雄人物的原始基型。我国神话中著名三皇都是远古太阳神崇拜的产物,三皇的称谓正是太阳的别称。“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白虎通•号》)“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伏羲主东方,是春日之象征。“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色赤。其音徵。徵,止也。阳度极夜。其帝炎帝者,太阳也。”(《白虎通•五行》)神农炎帝和火神祝融都是夏日的人格化表现。而祝融之“祝”与夏日太阳“朱明”之“朱”,“融”与“明”皆一声之转。[5](P.66)三皇其实都是太阳神的变体。 西汉官方大规模礼乐活动“太一礼仪”据学者考证其实也是在祭奠太阳神。“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到明而终。”(《史记•乐书》)仪式进行中的四首歌:春歌《春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分别是对春夏秋冬四季太阳的歌颂。“太一祭仪的本来面目似应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太阳神崇拜仪式活动,其本义是借助于人类自身的象征性模拟帮助、促进太阳神的正常运行,确保其应有的光度和热力,从而保证自然过程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6]至此,以太阳神崇拜为核心的英雄原型属于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无疑。而此原型一旦形成,就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第一个王朝以光明之日“夏”命名。后世君王早朝,皇宫正殿高悬“正大光明”,莫不出自对光明之神太阳的仿效。 一些神话同样以神或英雄故事体现着以太阳崇拜为核心的英雄原型。“共工和他手下的那群帮凶,在江流里坐了大木筏子,鼓动了大波大浪,前去攻打祝融,大江里各种水族动物,想来就是他的兵马,可是终于敌不过愤怒的火神发出来的炎炎猛火,烧得这些元帅和兵丁一个个焦头烂额。结果,根据善常战胜恶的法则,代表光明的火神胜利了,代表黑暗的水神——那个野心家和侵略者,是失败了。”[7](P.57)显然,属于水族“人面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的共工之失败与夏日祝融的胜利从光明战胜黑暗、火战胜水的原型意义上讲是预先注定的。同样,黄帝与蚩尤之战同样具有太阳英雄崇拜的原型意义。“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主东方中原。东方作为日出之处,象征光明,为尊;蚩尤主西,“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西方作为日落之处,象征黑暗,为卑。这场战争无论多么艰难,太阳英雄原型决定了黄帝的胜利和蚩尤的失败。太阳战胜风雨、火神战胜水神,与祝融共工之战同样表现了太阳英雄原型。 总之,伴随着初民的太阳崇拜,中国哲学和文化衍生了一系列光明与黑暗、水与火、东与西、正义与邪恶、阴与阳等二元对立的命题。并依据太阳运动原则确定了这些对立二元的尊卑。而“清官”从原型意义上讲首先表达的正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只不过,这种黑暗既不是太阳的东升西落而产生的黑暗,也不再是初民所面对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泛滥、毒蛇猛兽,而是乱臣贼子、贪官污吏、地痞流氓的横征暴敛、草菅人命、胡作非为给普通下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救民于水火的也不再是女娲、后羿、大禹这样一些神或半人半神的英雄,而是爱惜子民、具有超人智慧或无上权力能使百姓沉冤得雪、云开雾散的封建清官。至于为何选择清官而不是别的符号承载英雄原型功能则与太阳神英雄原型在汉民族进入阶级社会后首先被置换变形为帝王英雄原型紧密相关。#p#分页标题#e# 如荣格所言,原型会依它们对之显现的时代而有所增减或改变。太阳神英雄原型逐渐演化成救世主等能救民于水火,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福音的神或英雄。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耶和华,东方穆斯林世界的穆罕默德在功能上莫不如此。而在汉民族文化圈,太阳英雄原型进入阶级社会后很快被帝王取代。如前所述,三皇都是太阳神,但后来在神话历史化过程中[8]成为为族人带来巨大幸福或推动本民族文明进步的统治者。伏羲创造八卦。炎帝既是神农又是神医。他发明农具、遍尝百草,教人日中作市。[7](P.71)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其他神如谷神后稷教民稼穑,都是为人民立下巨大功勋的人物。循此思路,帝王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大都被附会为与其神秘能力或神秘出身有关。“黄帝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夔一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玄鸟生商”(《诗经•商颂》)。后世帝王多直接以日或日所象征的光明命名,把自己类比为太阳。“古帝王中有太昊、少昊、金天、葛天、祝融诸帝王,此光明崇拜之反映于最高统治阶级之说明。至夏以后,则帝王多以日名……则吾人可自王室之大臣、小臣、史、卜、百官等名姓考之,则以日为名者,竟无一人,则民众不得以日为名甚显。而尤要者,则日既为崇拜之对象,则初民意识中,惟统治阶级能与天通,故可借此以为名,而民众既无上通于天之资格,则不得触犯所崇敬之神物,以渎乱神祗,此为最重要之一理论。”[9]这种置换对中国政治制度、文化心理的影响由此已可见一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作为人世的太阳,其统治之合法性权威和万世师表的能力犹如太阳之于世界万物不容置疑。于是,中国古人见到“金星凌日”的自然现象就担心帝王的社稷安危。文学中常以浮云蔽日喻奸臣蒙蔽君王,用白虹贯日比荆轲刺秦王。 “每一次显著的经验都是涌入到一个旧河床当中来的一次泛滥,这旧河床一直保留到形成无意识的时刻。”太阳(英雄)原型到帝王(英雄)原型的转变是如此隐秘地契合于远古的太阳神崇拜观念,以致古人接受起来自然而不露痕迹。而我们只能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封建伦理纲常中看到太阳——阳——君——父——男之尊贵到月亮——阴——后——母——女卑贱之观念的逐步演化过程。这种源自远古神话的集体无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着实在社会上发挥着某种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神话的法规作用,“它把某一社会共同体的信仰中的宇宙秩序和价值观念用类似法典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使后人尊奉不疑”[5](P.15)。也正是这一法规似的共同价值和信念为英雄原型进一步演变为封建社会的清官奠定了心理基础。我们将会在后文看到清官作为英雄原型在封建社会的变体正是对太阳(英雄)原型和帝王(英雄)原型的双重呼应。 二、清官——英雄原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再生和变奏 封建社会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处于塔尖的帝王虽以日自比,但其温暖和热力所触及的范围却极为有限。但另一方面,生活及社会的种种不公在封建社会人民生活中却是常在的!沉积于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英雄原型也在不断冲击,希望找到新的发泄渠道,缓解现世人生的苦痛,寄托数千年来沉积内心的对光明的渴求,对正义实践的信心和希望。于是,清官作为英雄原型在封建社会的变体应运而生。与帝王的远离民间不同,清官的历史蓝本人物往往与人民有实际接触,并在当时已声名鹊起。“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海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于成龙死后,“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也许正是因为清官的声名及其某些作为与民众心中期待的英雄相吻合,集体无意识驱使下的民众才不遗余力地把自己关于英雄原型的种种期待穿凿附会于托名清官的各种故事中。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文学与影视中的清官多是具有一定神秘能力的英雄。如同帝王被神秘化为与万物主宰太阳息息相关一样。历史文学与影视中清官作为英雄被神秘化的倾向极为明显。历史上北宋包拯是开封府内铁面无私、法力无边的包青天。元杂剧《盆儿鬼》、《神奴儿》中,包拯可以看见冤魂、勾来旋风。明代《龙图公案》,包拯手中有桃木梆、桃木枷、温凉帽、阴阳盏等神物专断阴司事,可以使冤魂死而复活。可事实上,《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只在宋仁宗嘉元年(1056)十二月到嘉三年六月期间做了一年半的开封府知府。关于其决断冤狱的智慧,宋史只记载了比较普通的“割牛舌案”和“惠民河案”两桩极为平实的案件,全无包公文学影视“日断阳间夜断阴”那般离奇和伟大。明代清官海瑞的出身被解释为怪兽报恩[10],死后被民间塑造成尊神。《岭南杂志》记载明鼎革时,忠介公石坊镌石处,血泪三日乃止,盛赞海公精诚之气与君国息息相关。电视剧《海瑞斗严嵩》夸张地表现明朝第一大奸臣严嵩和第一大清官海瑞之间的斗争。《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把海瑞置身于明朝国内的财政危机、严嵩父子的倒台、乃至抗倭斗争的重要历史背景中加以表现。无形中抬高了海瑞作为一个明朝官吏的历史作用。而从《明史•海瑞传》看来,海瑞一生耿介正直,最大政绩是他在担任两江巡抚的半年左右时间里兴修水利和勒令富户退田两件事。吴淞江、白河沿岸都是豪强的土地,所以他以钉子精神修好大堤之后,朝野上下,交口称赞。而他要富户退回兼并老百姓的田地,虽在他的坚持下收到一点成效,但立刻就被江南士绅买通当朝首辅高拱而明升暗降,调离该职,从而人走政息。 清官于成龙诞生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此时英雄原型已在包公崇拜等民间英雄原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对于新生的主人,已无强烈神话化欲望。但仔细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为清官寻找神秘先兆的思维依然存在,只是更加隐秘并多以巧合表现。于成龙幼时寄读的寺庙自他离开后就保持其居屋原样,似乎算准他后来的发达。于成龙担任福建按察使期间,请赦免因通海罪而牵连的无辜平民,担任直隶巡抚期间,请减免灾区赋税,赈济灾民。两件都是其前任意欲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题,偏于成龙因为有康亲王和康熙的支持而完满解决。《一代廉吏于成龙》为了加强于成龙作为清官英雄的忤逆豪强,为民请命因素,还虚构了斩杀总军李国栋的小舅子张富贵、杀人犯张大鹏和皇帝外甥喀礼几场戏。而从《清史稿》看来,温柔敦厚的于成龙唯一一次与官僚集团内部的冲突来自他做直隶巡抚时弹劾下辖的知县赵履谦。电视剧中于成龙上受知于康熙、康亲王,下有身怀绝技的忠仆朝卿相助,和《包青天》包拯上有宋仁宗支持,下有武功高强的侠客相助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为增强清官英雄能力而设。此外,历史文学影视中的清官救民水火常与圣意相符。这种圣君情结清官梦的直接根源正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太阳英雄原型崇拜。太阳被置换为人间帝王衍生出对汉文化影响深远的封建皇权政治,英雄的一切作为往往也归功于英明的帝王。古代神话中已见端倪:“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锲俞、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p#分页标题#e#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锲俞,断修蛇于洞庭,禽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为民除害的英雄后羿不过是秉承尧的旨意,功劳属于尧,尧继而被万民推为天子。鲧、禹治水中,洪水泛滥,鲧为救民窃帝之息壤治水,被帝杀死。帝命令鲧的儿子禹接着治水。治理好后,禹成为英雄。显然,进入阶级社会后英雄行为已然被规定为不仅需利于民,更需是秉承帝的意志!细读清官文学影视,清官的功能和后羿如此相似。清官除暴安良总是秉承帝王的旨意。包公戏中包拯之所以敢于忤逆豪强、能处处伸张正义,多半是凭借圣君宋仁宗的支持。明太祖朱元璋是海瑞信心和力量的主要源泉。于成龙与康熙、康亲王的君臣契合无疑是其各项政治作为成功的重要保证。只不过,与后羿的英雄行为被简单解释为奉君命行事不同。清官出于集体无意识中自觉的帝王英雄崇拜,往往比常人更加忠诚于自己的王朝和君主。海瑞在狱中闻听嘉靖死讯,虽然由于职位过于低下连皇帝面也不曾见过,却痛哭整夜,把吃的饭都吐了出来。海瑞要忠诚于自己的君主,无论是否曾与君主晤面。犹如同时代的女子要忠诚于自己的丈夫,甚至是没过门就死去的丈夫。这种有悖于常理的行为完全出自处于从属地位的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处于卑贱地位的女性对男性的忠贞。而二者都根源于月亮对太阳的追随、阴对阳的遵从。天理与人伦在古代中国本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而这种由于观察自然而得到的天理在作为社会人伦被规定下来以后,尽管发生了种种的置换变形,但作为一种深入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已完全内化为人的内心要求,执行起来毫不困难了。不仅如此,为迎合封建时代的新需要,清官不仅是大英雄,还因为“圣人以孝治天下”必须成为孝的楷模。只不过,“孝”作为为迎合封建社会时代要求而增加的成分,在“清官”历史文学影视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浓墨重彩处依然在于英雄原型为人民带来光明和福音的功能。 而鉴于时代的特殊性,这一点在英雄原型选择“清官”作为其承载物的同时就注定无法完美。于是,夸大“清官”英雄能力及其忤逆豪强、救民水火、为民请命就成为历史清官文学影视的普遍特征。最后,清官的普遍薄于闺阁实与其远古英雄原型一脉相承。今人常质疑作为一个忠臣孝子和心里装满人民的清官海瑞为何独独装不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明人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记载海瑞一生为了有儿子继承香火曾九娶。妻妾中有的被休,有的自杀,有的死得不明不白。夫妻关系极为紧张。他五岁的小女儿吃了一块男仆人给的饼,就被他一顿呵斥,说这个小女孩只有自己死掉才配得上他这个父亲的名声。小女儿果然绝食七天而饿死。相比官场,清官于闺阁的热情确实太低。包拯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夫妻方面可以想见。于成龙四十多岁外出为官,直到二十余年后死于任上止都不曾带家眷上任。至忠至孝爱民如子的清官们为何独独薄幸闺阁?封建时代的清官话语又因何而在此方面出现集体缺失?答案若从清官英雄的远古原型寻找就昭然若揭了。源于太阳崇拜而产生的阳尊阴卑、男尊女卑的集体无意识在汉民族古代神话中已初见端倪。古代神话的神在性方面的严谨大大不同于希腊神话中爱欲泛滥的众神。众神之王宙斯风流成性,可以变成公牛接近自己喜爱的人间少女欧罗巴。爱神和战神偷情而被自己的丈夫火神用网罩住示众。而汉民族神话的神通常严谨而崇高。神的妻子和家世通常讳莫如深。偶然出现的妻子功能类似后世传宗接代。在神话中,女性常作为母亲而非妻子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在这样的集体无意识影响下,清官英雄在夫妻人伦方面出现了集体缺失。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清官是对远古英雄原型的呼应,是英雄原型在封建社会的变体,主要表达封建社会主流文化对英雄原型的期待和满足。至于《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一改已成历史定论的“笃于行谊,薄于闺阁”的历史海瑞形象的诸多情节,如同《一代廉吏于成龙》中因充满高贵的人性之光而备受观众欢迎的于成龙一样,本文以为两者共同体现了英雄原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迎合时代审美倾向的再次变形。新时代人们期待的清官除了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疾恶如仇之外,还应该是充满人性与温情的热血男儿。这种古代与现想英雄人物性格的双重吻合正是《一代廉吏于成龙》这样的历史清官戏成功的主要原因;更是现代思维如何进入古代英雄原型使之悄悄发生变形,成为新时代英雄原型的典型案例。 三、结语 综上,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承载物,清官源自于远古初民将太阳运行内化为神或英雄命运的神话思维;并在汉民族特有的神话历史化进程中,成为继人间帝王取代太阳神而成为新英雄原型之后的封建社会英雄原型。英雄原型这一从太阳→帝王→清官的变形过程决定了“清官”既传达了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的永恒主题,对救民水火、为民请命英雄的执著追求;又承载了诸多今天看来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历史文化因素,其进步性与局限性都极为明显。但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可遗传性和原型依据时代而变化的基本特征,这一深深契合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不可能轻易退出社会文化历史舞台,而是会根据时代的需要发生新的置换变形。历史清官影视在今天的观众心中还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为处于改革阵痛中的民众带来心灵的抚慰,提供情感宣泄的渠道因而备受欢迎正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尊重产生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民族心理机制,用社会主义下逐步健全的各项制度和人民素质的逐步提高使之潜移默化,自觉变形为符合新时代审美倾向的英雄原型才是比较科学的态度。反之,粗暴地将其从具体历史文化语境中抽离出来,盖上人治的帽子并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毕竟,法制并非万能,最好的制度也需要人来执行。提高国民素质,消灭封建清官赖以形成的文化心理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在此过程中,影视媒介主动承载人文教育的重要责任,塑造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审美倾向的社会主义新英雄无疑至关重要。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赏析与古代文学教学探究 摘要:影视赏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得以广泛的运用。它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学鉴赏力,培养写作能力和技法,完善人格修养。当然也有弊病,过多依赖影视材料会使课堂本末倒置,流于娱乐休闲,所以,应明确教学目的,控制赏析内容和时间。 关键词:影视赏析;古代文学;教学;审美 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从先秦到近代上下几千年,内容量非常大。在教学上主要从文学史和作品选两方面进行。学生们常常为文学史庞大的理论体系,繁多的文学常识,以及不可胜数的作家作品感到力不从心,消化困难。在教学上,也会明显感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文学鉴赏能力也亟待提高。随着多媒体引入课堂,影视赏析成为了教学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 一、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文学作品并不像空中楼阁般能凭空出现,除了和作者本人的生平遭际、性格气质相关联外,也深受时代的影响。而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与今天时间跨度很大。作为95后的大学生们如果对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诸方面一无所知的话,根本谈不上对作品的正确理解。而影视赏析能为学生提供更为逼真生动的历史情境。如讲到明初文学,涉及到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宋濂作为开国文臣之首,曾为太子师,但晚年,孙子被朱元璋杀掉,他也险遭杀戮,在流放的途中抑郁而终。刘基诗文俱佳,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俗语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而后期,他在朱元璋的手下郁郁不得志,最终死因成谜,有说是胡惟庸下毒,有说是朱元璋授意。至于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39岁时,被朱元璋借故腰斩,其诗兼各家之长,但“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 综上,三家命运系于一人———朱元璋。明初诗文三大家的人生命运,是当时文人际遇的缩影。在朱元璋的高压统治下,也难怪明前期文坛萧条。如果在课堂上,仅仅对上述内容作文字讲述,学生们未必能深刻体会当时残酷高压的政治氛围。因此,播放了由胡军、剧雪主演的连续剧《朱元璋》中的一个小片段“刘基之死”,12分钟的播放时间,同学们领略了朱元璋的跋扈刻薄、残忍专横,胡惟庸的刁钻阴狠、狂妄无赖,以及晚年刘基的憔悴无奈、绝望焦灼。课堂上同学们受剧情的感染,对刘伯温的遭际唏嘘不已,愤慨同情。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这只是文人的一个代表,当时的政治氛围如此,也就不难理解明初文苑的荒芜了。再进一步作对比,由刘威、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中有李白的片段,李白醉酒入宫,力士脱靴、玄宗调羹、贵妃捧砚。同学们为李白的狂放不羁,高力士的无奈狼狈,玄宗的礼贤下士,杨贵妃的殷勤活泼所感染,笑声不断。那么,将唐玄宗与朱元璋相比较,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到一个时代政治氛围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根据大纲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是应着力培养的。鉴赏力是理论水平、审美能力和文学创作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古典诗词除文字之美还有音乐美、意境美。在课堂上单纯的文字讲解难免乏味,并且诗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影视赏析将精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动听的歌声相融合,能使诗词意境得以酝酿升华。如赏析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小词俯仰古今,感慨兴亡,令人读之唱叹不已。历史的轮回,人世的沧桑,又见青山斜阳。个人命运与世事沉浮,在秋月春风里摇摆,在浊酒笑谈中徜徉。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述了杨慎悲剧性的命运和学富五车的才情。 而后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该剧正是用这首词作为主题曲。宏阔的江面,波涛滚滚,裹挟着白色的浪花一往无前,一位位历史英雄在江水中呈现又随波逝去。配着昂扬的鼓乐声,低沉浑厚的男中音。画面、配乐、歌声相融合,一下子把那千年以前的峥嵘岁月拉到眼前,课堂上同学们仿佛也沉浸入那动荡澎湃的历史激流中去。这种感性的体验,不是文字、语言所能替代。再如赏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以至情血泪写成绝妙好辞,恨水东逝的愁绝化作横无涯际的江水,愁绪滚滚,不可穷尽。在讲解李煜生平后,播出连续剧《李后主与赵匡胤》的片尾曲,正是由费玉清演唱的这首《虞美人》。哀婉凄美的旋律,演绎着亡国之君的血泪深悲,诚如法国谬塞所言:“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三、培养写作能力和技法 当前,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写作能力差强人意,分析其原因:一是积累不够;二是没掌握相应的写作技法;三是没有审美标准。在古代文学课堂中除了理论和文字的灌输外,影视赏析能给学生提供更为感性的,立体的,生动的文学素材。如在讲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播放相关视频。视频首先展示了滕王阁的景致、规模、气魄。再讲解王勃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人物生平,使学生对《滕王阁序》中所寄托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深入的了解。最后,通过讲解和影视材料的结合,给学生带来一场包涵着景物之美,音乐之美,文字之美的综合的审美体验。学生可从中汲取多种写作素养。关于写作技法方面的培养,很难说教条化的理论,能给学生带来多少启示。影视材料一方面可以给人具体的,感性的触动;一方面它所运用的渲染、对比、人物形象塑造、场景安排等更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如在讲《史记》人物塑造时,播放《汉武大帝》中的一个片段。家宴上,窦太后疼爱小儿子梁王刘武,欲让汉景帝立约,兄终弟及。 汉景帝不好当面推脱,说了句“那也没什么不可以”。可这违背了汉朝祖制父子相传,以及汉景帝本人的意愿。窦婴马上出来打圆场,“陛下,喝多了”,一句话给景帝解了围。这样的一个小片段将窦太后的专横和对小儿子偏爱的情感倾向;汉景帝的窘迫无奈和窦婴的机智圆滑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视频,将《史记》文字中的历史人物,鲜活生动地搬到学生眼前。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性格秉性能给学生以具体感性的印象,那么,对司马迁人物刻画的手法,会有更深刻的领略和掌握。学生写作时,常常会为不知自己写的好坏,而产生困扰。究其根源是他们心中没有审美标准。当标准缺失了,无论千言万语,也没有旨归。除了文学理论给出的文字性的标准外,学生似乎很难去具体把握和衡量。那么就从自我感受入手:第一层次是感官的触动;第二层次是情感的触动;第三层次是心灵哲思的触动。有了这样具体的标准就好衡量自己的文字了。 如在对比晏几道、秦观和李煜词。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秦观的“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的“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通过相关视频的展示,三位爱做伤心句的词人,其文字对读者感发的深浅立现。晏几道词意象:落花,微雨,一人,双燕,明月,彩云等整体画面给人是离愁别绪,追思苦忆。秦观词呈现的则是落红遍地、心魂摧抑的绝望。而视频表现李煜词则是风雨暗涛,无边无际。以上三位词人的文字对人的感发触动,明显分为三个层次。学生通过具体感受,能够准确把握文学的审美标准,那么对写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审美中完善人格修养 古代文学作为主干课程,有许多同学希望课堂内容更扎实一些,为将来考研做准备。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古代文学课堂,不能上成考研培训班的模式,即纯应试类型。古代文学中有大美,应当摒弃功利性,从审美的角度切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认识到什么是美,如何创造美。而影视赏析能以直观感性的形式传递精神能量,灌输理想信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身修养,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如在讲《西游记》,播放了《取经归来》这首歌曲的MV,画面上回顾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的艰难坎坷。处处是妖魔鬼怪、风霜雨雪。歌曲相和“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此时,再联系到同学们的学业,求学何尝不是在取经呢?一路上难免坎坷,但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绝不放弃,才能取得成功。 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也是提升人格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讲课之余,向他们讲一些有益身心,修为励志的知识,有时比多讲一个专业考点更有意义。如何摆正求学与健康生活的关系?如何在遇到挫折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提示学生在苦恼忧烦、自暴自弃时,何不向往圣先哲们寻求智慧?如浏览经典对启迪心智很有帮助,如果觉得书籍文本不好理解,就看看电影《了凡四训》,动漫版《心经》、《道德经》、《菜根谭》、《庄子》、《大学》、《中庸》等等,这些影视资料以最生动的形式,最浅显的语言为你讲解人生智慧。如电影《了凡四训》,了凡先生以自己生平亲力亲为的事迹,提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5]的道理。结合儒、道、释三家思想阐释命运的真相,立身向善,慎独立品。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积善改过等等。 同学们若能汲取其智慧,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将潜能发挥地淋漓尽致,必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当然,影视赏析在课堂上也有弊端,应加以研判与引导:一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课堂影视播放,易入喧宾夺主窘境。影视赏析不能取代讲解讨论和思考提问。如果过度依赖影视,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形,影响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所以,要严控赏析的内容和时间。二是力戒一味娱乐休闲。学生们经常厌倦课堂理论的灌输,一旦播放影视资料,就会格外高兴,把课堂当电影院忘记了学习的目的。因此,在播放的同时要多加提示讲解,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思考地看,有欣赏地看。三是相关影视内容与文学史料经常有相矛盾或有差异的地方,这一点,教学中也要十分注意。可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甚至人生观、价值观。是是非非,扬清击浊。 作者:梁琳 单位:榆林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剧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发展 摘要: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层出不穷,而本文侧重于研究将经典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剧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讨如何利用影视剧这一载体,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理解,保持对文学名著持续的热情。 关键词: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以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可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文化水平。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保持持续的热情,通过实践教学的相关情况的了解,我们发现把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基本讲授都是文学史与经典文本的选读为主要教学方式。因此,经典文学名著阅读是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但经典文学名著大部分都篇幅较长,涉及面较广。而学生呢,之前由于的高考的压力,对经典文学的接触比较少;考入大学后,由于就业的压力,忙于应付各种考证,难于集中精力和时间去阅读研究大量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教师要将课堂组织好自然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一定要想办法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学,而且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使之爱上文学,自觉地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是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师面前的难题和身处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层出不穷。而本文侧重于研究将经典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剧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讨如何利用影视剧这一载体,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理解,保持对文学名著持续的热情。 1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意义 1.1影视文学赏析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普遍是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教学方式进行单一化教学,其教学方式非常简单,也就是常规的“填鸭式”教学。对此,使用影视文学性赏析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改善常规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2影视文学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实际的教学中引入影视剧进行文学赏析,能够促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投身于现当代文学学习,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这一教学活动,还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例如观后感、关于文本与影视剧的区别等等,从而让影视这一资源更加富有教育意义。 1.3正确看待影视文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影视剧只是促进教学,加强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但观看影视剧毕竟不能代替阅读原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影视剧对辅助教学的有益方面,但绝不能舍本逐末。 2利用影视剧促进教学的方法 2.1课堂上放映影视剧: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课堂上放映整部影片(电影)。首先,要选取那些忠实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放映影片前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原著,课堂上教师先介绍相关作品的作家及创作背景和时代精神,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在看完影片后共同探讨。放映整部影片耗时较长,因此授课时间大致分配3-4学时。这种方式不能经常性地出现在课堂上,一学期出现一次足矣。二是剪接影视剧中部分精彩片段,根据需要在上课时间进行播放。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提倡特别适合这种方式的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剪辑的精彩视频,有利于调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热情。这种短片剪辑播放进行教学的方式,占用时间少,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性与参与性也更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制作电影剪辑时,也必须选择忠实于原著影视作品进行教学。 2.2课外观看影视剧: 这种方式可以由教师课堂上教授相关的文学知识,简单介绍作品背景和主要人物,并留下思考题,要求学生课外时间观看影视剧。可以由班上学生集体组织观看,也可以由学生自行观看。这种方式是观看影视剧不会占用上课时间,又能增加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当然,要提醒学生观看影视剧时,注意影视剧与文本原著的区别,并思考导演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编,从而分析和感受不同艺术类别的美学特征。学生观看影视剧后,在下次课时,教师要就上次所留课后思考题进行提问,以便巩固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3影视剧运用到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 3.1尽量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视剧 我们应该知道,文学作品一直都是影视剧改编的重要素材来源。当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必须有个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是有益的。尤其是一些改编比较成功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骆驼祥子》,电视剧《围城》、《四世同堂》等,对于现代文学创作成果的普及和推动教学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对学生了解作品的大概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甚至激发他们对于原著的阅读兴趣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另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往往会造成对文学作品的扭曲。现代文学作品中构思精致、富有艺术创新的一面被抹杀,作品严肃深刻的内涵被通俗化甚至庸俗化。 比如曹禺的《雷雨》所用的回溯式结构,是作家的艺术构思中最具特色和艺术性的方面,是为了将三十年的故事浓缩在一起,造成情节的集中紧凑、戏剧冲突的紧张激烈而设置的。而电视剧《雷雨》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情节一一展开,这就使原作在艺术构思方面最具匠心的一面被忽视,体现不出作品原有的艺术性。而由老舍《我这一辈子》、张爱玲《金锁记》等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任意添加人物形象,肆意篡改故事情节,不仅使原作的内容所剩无几,而且严重歪曲了其精神内涵,使作品中严肃、悲凉的一面大大冲淡。这是对文学作品的媚俗化改编,甚至可以说是打着改编旗号的重新创作。在选择影视剧进行播放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加以甄别。 3.2耐心引导教学的核心以及主体 最终必然会落到学生上,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也是占据主导地位。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应当积极并且耐心的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当中的地位,还需要改善自己的学习出发点与学习观念,清楚认识到影视剧赏析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更多的是增强大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同时,对文学名著改编程度较大的影视剧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原汁原味的保留是有害的。尤其是当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下就先接触影视作品,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这对理解文学作品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造成误导。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加强引导。对一些改编较为成功的影视作品可以适当推荐给学生,或者进入课堂播放、讨论和学习,而对文学作品被扭曲的方面应予以提醒并及时矫正,要引导学生回到文学原著上来。 3.3精心设计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影视剧的内容,并按照教学内容不同巧妙地设计课堂中的影片播放内容以及播放时间,在非特殊情况下,尽可能对电影进行剪辑,对电影当中无意义、繁琐的片段删减掉,将剪辑重点放在与该课堂重点、难点突出的部分。在课堂中,影片播放的时候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长会导致学生完全沉浸在影片观看当中,而不是赏析中,过短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理解影片中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既需要保障影片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影兴趣,还需要保障学生能够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在影片结束之后,教师还能够设计更多的相关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巩固。 总之,文学名著与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作有很大区别,如文学侧重叙述和描写,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影视剧侧重外部语言和动作,注重观众接受心理,主要以票房收入为目的。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只要运用运用得当,正确加以引导,影视剧完全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 (作者单位:长沙医学院)作者:曾葵芬 影视文学论文: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英美文学在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共识。但是,对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的影响,他们的英美文学知识及其缺乏,且起点低,这些也为英美文学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西方影视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则可以有效克服这一缺陷,并帮助这些学生提高人文素质。鉴于此,本文则简单分析了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从多个方面探索了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西方影视;英美文学;应用价值 所谓的英美文学,简单理解就是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对我国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例如高职高专成人教育的学生,经典的英美文学就像一面镜子,有效的折射出了英语民族的悠久历史,并为他们求知、求善、求美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他们的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要的是,通过对英美文学的接触,这些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的英美文学教学中仍然会有一些问题存在,并严重影响着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而随着信息技术和人们信息认知水平的提高,西方影视被广泛运用到了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并凭借其信息量大和直观性的优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从而有效的弥补了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不足。 一、探索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基于相关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角度来看,他们希望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效的了解到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美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一些重要作品及其作者,最终实现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如此,一些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也对此作了具体的要求:开设这种文学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理解、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建立在这些掌握内容的基础之上,从而把握文学批评的方法和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而学生在接触英美文学知识的过程中,自身阅读和分析相关文学作品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并在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试教育下,各种升学政策的影响,学生在中学期间接受的英语教学是不完善的,因为教师教学的重点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是被忽略的。因此,学生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即他们英语学习的起点低,明显缺乏相关的文学知识积累[1]。 二、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1、有效凸显对英美文学史的介绍 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史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涵盖的内容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英美文学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主要作家和这些作家的代表作品、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派、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等,而以上所述的这些都是英美文学学习中最为基础性的内容。但是,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已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很多学生就此反映,英美文学发展的背景太过复杂,其中涉及到的作品和作家也太多。经过深入探究,笔者也就此做了一定的思考:发现西方影视具有信息含量大、直观性等特点,可以很好的完善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方面的不足,从而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了解到与英美文学史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出现在英国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威廉.莎士比亚,他在英国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相关的英国文学简史来看,其中都是利用很大的篇幅和文字来对其进行介绍,介绍的内容不外乎其文学地位、文学创作、作品及其历史意义等。但是,莎翁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并且都被列为经典,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是很难完成这么重要的教学任务的。而此时,一部经典的西方影视作品《莎翁情史》则可以被拿来利用,让学生通过影视欣赏来了解这个伟大的人物。[2]针对影视并非对真实百分百还原的缺陷,教师可以采取片段截取的方式,让学生窥探到莎翁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风貌。如其中关于伦敦剧院的片段,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对有关伦敦剧院的情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2、帮助学生明确对一些文学名词的记忆 关于英美文学知识的考察,名词解释是一个重点。但是结合具体的英美文学教学来看,与其相关的文学名词是令学生头痛的一个问题,因为文学名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零碎。不过,在深入探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发现可以利用西方影视的价值来达到教师在英美文学名词教学方面的目的。因为将西方影视引入到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实现两个方面的目的:既深化了学生对文学名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他们对文学名词的记忆。例如美国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名词:美国梦。针对美国文学的学习而言,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个名词的意义,将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蕴有很大的帮助。不过,这个名词的起源有些复杂,且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太过浓厚,仅仅依靠单纯的记忆无法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3]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西方影视,利用图文声像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名词的深层含义。如曾获得过奥斯卡大奖的影视作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解释“美国梦”的一个最佳选择。从影视的名称就可想到,其对美国梦的阐释可见一斑。其中,贫民窟和百万富翁本就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影视的主人公利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千万大奖的美梦,在成为真正的百万富翁的同时也获得了甜美的爱情,这些与“美国梦”的主题是相当切合的。 3、可以被运用到文学理论介绍方面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文学理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文学理论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的把握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深化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挖掘出作品所要蕴含的思想意义。但是需要是注意的是,文学理论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成为教师教学中一个难点。[4]结合文学理论教学的特点来看,教师可以利用影视欣赏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向学生讲解这个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人们所熟知的一部经典影视剧:《上帝也疯狂Ⅱ》,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经典片段的方式,让学生就“影视中人、动物、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学生就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的为学生抛出问题:“动物可爱,自然美丽,作为人类的我们,面对这些境况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其中,当学生对此做出肯定回答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为学生讲述:从上世纪初开始,受到先进技术的影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创造出了大笔财富。但同时,人类目光短浅,破坏资源,屠杀动物,污染环境,最终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以上的这些内容牵涉到的是与生态批评理论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其他的一些与文学理论相关的内容,例如社会精神生态理论。对此,教师要积极迎合学生的心理,将理论性的内容用实证性别的方式给展现出来,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的来说,对一些院校,例如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中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英美文学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并在他们文学素养的提升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有效的引入西方影视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寓教于乐的乐趣,在欣赏影视片段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另外,精选西方影视作品来辅助英美文学的教学,能最大程度的节约教师的教学时间,并提升英美文学的教学效率。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影视教学的方式会进一步被应用到英美文学的教育中,从而帮助教师实现有计划的教学,并在教学效率的提升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张宏明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的关系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产品。它将静态的文学语言通过直观、有声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向人们展示着不同的世界,让人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作为影视作品的两个重要方面,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会对影视作品的价值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动画影视艺术强化银幕的表现力,能够净化心灵,满足观众视觉与心理的美感,传达了影视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 一、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内涵 优秀的动画影视作品能够让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产生美感,也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动画影视艺术追求意境与情感上的完美结合,最早起源于电影,是在影视作品中为了达到时空结合的艺术功效,影视学家应用时间、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段强化银幕的表现力,结合虚拟动画形象,满足观众们情感和审美上的需求。目前,由于动画影视艺术能够给观众带来美感与震撼力,动画影视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电视中,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一些动画影视作品艺术标准比较低,往往会制造一些高上座率的商业影片,通俗、暴力。为了传达影视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动画影视艺术通过空间营造、表现以及空间再现的方式,不但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养眼、养心。进入新时期后,在影视作品中引入了一些斑驳陆离的光电科技,不但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还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影视文学是为了给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带来直观性的感受,文学剧本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形式很好地表达了文学思想的内容,是文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传统文学相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涵义。它比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诗歌等更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同,已经成了现代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影视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都具备传统文学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故事情节的塑造、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等。另外,影视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它结合影视媒介,具备了“读、看、听”的三重功效。同时,影视文学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能够将文学形象演绎出来,具有鲜明的影视特征,能够将文学原著中抽象的形象具体化和深刻化,将描述的动作展现出来。 二、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的关系 (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在表现情感以及事件的发展状况上,不像影视作品所呈现的那样,影视文学更能引起观众的思考,比较抽象。而动画影视艺术引起的情感共鸣是一时的,比较直白,如:喜悦、忧伤、快乐、恐惧等。长期下去,会让人变得颓废、慵懒,情感苍白无力。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具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在欣赏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为了能够深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观众必须要将心境投入其中。其次,影视文学不能将文字中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评价很好地展现出来,不能将作品中作者的倾向性赋予形象性。而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动画影视艺术则能够用各种镜头和具体的人物形象满足观众视听上的审美需求。另外,大部分动画影视作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过来的。因此,为了尊重文学原著,在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本着尊重文学的目的。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使动画影视艺术作品完全脱离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不能把文学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不要刻意迎合大众,追求票房数和收视率。艺术文学都是在娱乐服务的同时,服务于人类的。但是,纵观当今影视发展的整体趋势,影视艺术具有了明显的娱乐化趋势,因此,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本着尊重文学的原则,才能不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 (二)动画影视艺术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增添养分 文字是传统文学所借助的工具,因此,在很多方面具有限制性。而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影视文学具有直观性的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复杂的生活现象,因此,影视文学更具有震撼力、影响力和群众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坚持不断的奋斗,改变种种限制,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同时为了宣泄情绪和压抑,人们利用幻想和游戏的心态改变这种限制。否则人们会产生精神危机,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在创作动画影视艺术作品的时候,利用动画影视艺术作品,不但能间接地排解人们的这种限制,还能够为影视文学提供养分。一般情况下,在编排虚幻世界的时候,动画剧作者会获得一定的超越满足感和自我宣泄感。而由于文本的“召唤”,在接受动画作品的时候,观众也会与作家产生同样的人生体验。如:在动画片中,失恋者可以体验到成功爱情的奥妙,弱小者可以体验到战胜对手的酣畅淋漓。由此可见,动画影视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的创作提供更多诡异的想象。如:《海底总动员》《熊出没》等动画片中,为了表现了一个神奇的动物,展现一个神奇的植物世界,剧作者像表现人的世界那样,为观众构筑了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动物、植物会像人一样说话,人们会像小鸟一样飞,不但满足了制作者与观众的游戏天性,也给予了影视文学创作的养分。 三、如何区别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 (一)观众接受方式上的区别 在观众接受方式上,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动画影视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它不等同于文学,不依赖于文学,但是同文学一样,动画影视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在动画、声音和光影的互动上,影视艺术作品更具表现力,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其次,在所能表达的广度、深度上,文学作品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反复地吟味不懂的地方。而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会在感受上留有缺口,甚至连思索的时间都没有,不能停顿,不然会影响到观众欣赏整部影片,甚至会使观众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动画电影会变得残缺不全。因此,为了避免观众感受上的缺口,影视艺术要依据剧本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将动画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中,不但要生动形象,还要有血有肉,不能将人物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不变动。 (二)观赏效果上的不同 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符号来描写世界,主要作用于人的想象。什么是动画影视艺术呢?动画影视艺术是以线条和色彩符号描绘世界,主要作用是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从一定程度上,影视文学具体是指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效果为设计的着眼点,是影视文学中的一部分,应用文学创作的规律构筑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感情,最后才能借助电影和电视等声画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影视文学能够集视觉、听觉等多因素于一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能够给观众直观性的观赏效果,会令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可见,动画影视艺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短暂和直观的。而影视文学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持久的,有韵味的。 (三)不同的影响因素 在特定的场景中,动画影视艺术是通过舞台演出来展示艺术美的,动画影视艺术所受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如:动画角色、商业利益、剧本、背景场景等因素。将剧本中的内容用动画角色设计与动作设计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动作设计与对白等表演手段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动画中的角色是影响动画影视艺术的因素。同时,动画影视作品是商业化的成果,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商业利益挂钩。如: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这两个卡通形象是最好的商标。而影视文学文学性比较强,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少,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平时的积累、语言创作能力所决定的。 作者:李亮 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讲师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关系研究 一、影视艺术的内涵分析 所谓影视艺术就是电影和电视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展现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说:“在作为电影世界支架的空间——时间复合体(或空间——时间连续)中,只有时间才是电影故事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构件,空间始终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参考范围。”苏联的瓦斯菲尔德说:“电影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无论是天文学的时间或形象的、蒙太奇的时间——总是在空间里,在一定的纪实性的或假定的环境里实现的,影片的结构便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范畴。”从上述两位权威学者论中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表现,在时间的延续过程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屏影像,在空间的表现过程中展开画面形象,让作品在多角度和多方位得到表现,得到平面式和立体式艺术效果。这门艺术主要反应的是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等流动媒体的艺术效果。电视艺术来源于电影艺术的启发和创新,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新生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繁荣昌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影视文学的内涵分析 所谓影视文学就是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统称。它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不断把传统的语言文字、历史记载、传奇故事、小说、舞蹈、歌剧、诗歌、戏剧、散文等进行二度创作和形式创新,并以“声”、“画”形式展现文学内涵。影视文学虽然不及传统的文学形式历史悠久,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影视文学是一个迅猛向前发展的新生事物,将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一个崭新的纪元。人类已经离不开这一样个现代化的、富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型文学形式。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一样,它把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戏剧与绘画、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听觉体验、有声语言与动态画面构成影视文学的重要素材和创作对象,有机地形成影视文学,并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艺术的展现,来充分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的审美意识。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二者虽然名称不同、含义不同,但是它们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存在着艺术的共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是一对姊妹关系。 (一)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共性 从内容的表现上看,影视文学总是以人为创作对象,人的思想活动为创作主线,把各种关系有机结合,创作出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声、画”形式来感染人们的情绪,这就要求文学剧本的形成需要极强的艺术性。影视艺术亦是如此,必须以人为中心,以情感为链条,通过时间的或者空间的手段来表现和烘托文学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属性进行文学剧本原创作,以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展开等复杂的现代化手段来叙述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生动性和视觉与听觉的愉悦性。从审美角度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描绘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真挚的思想情感表达,来唤起人们对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的审美情趣,带给人们视觉的赏心悦目,情感的跌宕起伏,故事的起始与终止,剧情的喜怒哀乐等等,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人性的唤醒与批判。 (二)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姊妹关系 影视文学来源于传统文学的提炼和创造,有效地吸收营养成分,借鉴先进经验和传统的文学精华,并以丰富的现代手段和表现形式以“声像技术”构成影视艺术。原创文学为影视作品提供文化资源和结构素材,链接成生动的银屏剧情,其剧情的展现靠的流媒体(电影和电视等)以时间和空间的延续和展示,综合表现为影视艺术,随着影视艺术的展现与人们的感悟,又会诞生新的影视文学,影视文学又会给影视艺术家们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又会构成新的影视艺术。影视文学是影视艺术的根基和依靠,一切艺术的原创和再创作都来源于文学的创作。脱离开文学的艺术都是空洞和虚无缥缈的,是没有情感和杂乱无章的拼接,也就不能称成其为艺术。影视艺术是对影视文学的渲染、升华和再创造,使影视文学的内涵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达到把以静的文字表达变为生动形象的影视艺术。影视艺术创新文学作品,运用文学的创作手法,推广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影视文学的创作方向和创作题材,又决定了影视艺术的创作内涵和创作手段,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作者:薛雪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集团 影视文学论文:当代文学影视化语境下影片改编研究 一、文学影视化的再创作 文学影视化最重要的意义是文学作品为影视艺术提供创作素材。文学作品在艺术性上,包括人物形象塑造、故事脉络结构、矛盾冲突营造等,都与影视艺术有共通之处。因此,电影导演、制片方都愿意从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中选择素材,把文学艺术改编转换成影视艺术。正如对故事情节的取舍一样,导演没办法将小说想要表达的故事一一反映在银幕上,且全部照搬也不利于电影主题设计。因此,讨论影视化与文学原著改编就显得非常有意义。《狼图腾》在2004年出版时,受到广泛关注,被评为当年中国文学类畅销书。原著《狼图腾》故事复杂,线索广泛,并带有鲜明的作者立意,导演让•雅克•阿诺在故事中找到与他个人经历相同的情绪,想把这部小说转换为电影语言。在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导演对主题、故事、内容、叙事等因素的选择决定一部改编作品的成败。《狼图腾》原著作者思考良多,他讲述北京知青在蒙古草原劳动改造中的经历,通过故事情节,带着读者思考中国历史,思考人与自然,思考人类文明等。阿诺在影片主题中则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在环境自然主义的主题下,展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在故事情节和结局上,导演对原著的改编也糅合了许多影视艺术及电影市场的要求。影片以主人公在蒙古草原爱上狼、打狼、护狼、养狼、放狼的故事线索为主,以主人公与蒙古老人毕利格阿爸的感情,女主角喀斯迈的爱情线索为辅,为观众呈现狼群突围、围攻黄羊、掏狼崽、狼马大战、飞狼袭击等精彩故事情节和壮阔美丽的草原自然奇观。导演对原著的情节挑选与整合是整部影片改编的一大亮点,在充分尊重原著、展现原著魅力的基础上,发挥影视艺术时空整合的长处,将故事恰到好处地展现给观众。影片拍摄第三场时安排了一场突出蒙古狼的戏份,也是交代主人公对蒙古狼情感发展的情节点——陈阵只身遇狼群。小说中对这一情节的安排是陈阵随毕利格阿爸观察蒙古狼时,对前一次遭遇的回忆,而电影则简化为陈阵放羊后回蒙古包路上偶遇狼群,在剧情上交代了陈阵和杨克每日的工作,为下面回蒙古包与毕利格老人交流做铺垫,突出蒙古狼在陈阵心中的位置。《狼图腾》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对陈阵想养一只狼而抓小狼崽部分的改编。原著中,陈阵在蒙古包向阿爸请教掏狼崽,之后又听巴图讲述他小时候深入狼洞的传奇经历。一心想掏狼窝的陈阵一行被一只母狼引到一个山洞,一番激战后用“二踢脚”将其炸得从另一个洞口逃走,原著中写陈阵的野狗“二郎”穷追不舍,另一只狗黄黄发现真正的狼洞,陈阵冒险孤身往里钻,却只能惊叹那是个“魔鬼洞”,第一次掏狼崽以失败告终。陈阵回家后还被毕利格阿爸毫不客气地训斥一番,后来杨克请来从东北来的东蒙猎手道尔基,凭借丰富的经验帮助陈阵掏到狼崽。原著中,狼崽并不是陈阵本人亲自从洞中拿出来的。面对七只狼崽,陈阵和道尔基各领养一只。而影片则改编为陈阵欣喜地从狼窝掏出两只可爱的狼崽,却被偶然遇见的兰木扎布送上腾格里,陈阵面对两只小狼的尸体绝望到极点,而后又奋不顾身地钻进狼窝,惊喜地抱出最后一只稚嫩的小狼崽。影片这样的改编处理,更好地把握、突出了主人公的情绪,将事件矛盾紧凑地安排在人和狼身上,陈阵面对渴望已久的小狼崽,从得到到失去,复又得到,倍加珍惜,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影片中主人公和狼的情感。 二、影片还有一处极具代表性的改编——对陈阵养的小狼结局的改编 原著中,渴望自由的小狼一次次反抗让它喉咙的伤越来越重,不愿见到小狼痛苦死去的陈阵忍痛将自己喂养一年的小狼打死,并亲自剥下狼皮筒子,凝视着在空中翻滚的狼皮筒子,陈阵相信见到了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狼图腾。影片对小狼结局的改编处理为喀斯迈在陈阵不在时将小狼放回草原。毕利格阿爸的天葬仪式后,陈阵在大草原上见到了真正成为狼的小狼。导演在一个重要角色情节上做出这样的改编,显然认为这样的处理更符合自己的自然主义观念,因为小狼回归草原后更容易凸显自然狼的狼性。由喀斯迈将小狼放走,既承接上面剧情中小狼咬伤她儿子的情感处理,又为她与陈阵的情感戏做铺垫。电影《狼图腾》,增添了原著没有的爱情戏。作为一部商业片,《狼图腾》似乎没有跳出传统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安排男女主角感情戏来迎合观众对故事的期待。然而,这仅有的感情戏被法国导演诠释得有些突兀。因为女主角戏份并不多,影片中也没有在情节设置上交代陈阵与喀斯迈的感情交流,背景下,两人从相遇、相知、到最后相恋,显得有些勉强,这也是整部戏在对原著改编时考虑欠缺的部分。此外,《狼图腾》这部影片总体在反应草原文化精神的层面上,与原著相比也有所欠缺,整个故事改编后思想性没有原著深刻,失去原著的精髓。但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孙乾蕙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因材施教 影视文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影视作品本身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影视理论却相对枯燥,这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产生态度方面的两面性——即看影视艺术作品积极而听作品理论分析消极。这两方面的矛盾是影响学生深入学习影视文学课程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一味迁就学生的兴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形成。如果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设计。 第一,对于经典影片,尤其是距离现在年代较远的影片,如经典好莱坞电影,新好莱坞电影等要采取先讲后看的方法。如经典好莱坞电影《马耳他之鹰》如果让学生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观看电影,那么多数学生都会对影片的理解产生障碍,进而对影片的观看也会失去兴趣。这种情况下,学生看完影视作品后所获得的信息量一定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在学生观看该影片之前,向学生介绍这部影片的背景、导演、演员以及它的总体风格和故事梗概。与此同时引入黑色电影的概念,并与中国大陆的同样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疯狂的石头》进行比较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去观看影片,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对于一些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影视作品,如日韩影视作品、印度影视作品、港台影视作品以及中国大陆的经典影视作品,可以采取先看后讲的方式。这类影片的片源比较容易获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观看影视作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这类影视作品一般是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特点也比较突出。这样我们可以选取几个有特点的片段在课堂上重复播放,以唤起学生的记忆。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课堂时间。同时也可以照顾到个别在课下没有看到作品的学生。 第三,对于一些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们可以采取边看边讲的方式,因为这样的作品学生们已经非常了解,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不会打断学生观看影片的进度。这样,可以在学生对影视作品比较幼稚理解的基础上,给予专业和理论的指导,使学生看待影视作品的眼光更加专业。 第四,影视艺术发展史部分是影视文学课程教学的难点。首先,影视艺术发展史的内容庞杂时间跨度较大;其次,学生对影视艺术早期的一些作品不感兴趣。要解决这个授课难题,我们需要为影视艺术发展史找到一个基本坐标,如时间和国别。在上课之前,我们挑选好具有不同时代和国别特征的默片、黑白有声片、彩色片、高科技制作影片各一部,并各自截取一个经典片段,让学生逐一观摩,并在每一次观摩后进行背景资料说明并对影片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由点及面地让学生了解影视史。这样的讲授方式即形象又直观,可以让学生在有限课时的基础之上有效了解影视艺术的发展史。 第五,影视艺术批评理论和影视语言是影视文学课程讲授的重点。这些内容理论性强,与影视作品的鉴赏和影视艺术发展史相比相对较为枯燥。作为专业必选课的影视文学课程中,学生很容易因为其晦涩难懂而放弃对其系统的学习。因此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在经典影视艺术鉴赏后,向学生提问进而引出将要讲解的问题。如在讲解仰视镜头时,可以选取一个影视片段,俯视镜头选取《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全景俯视镜头,让学生去感受,然后表述在观看这个镜头时的感觉。在学生思考后,可以引出,俯视镜头除了能够鸟瞰全貌,表现视野开阔的全景以外,还常常用来表现人物品格的卑下或境遇的悲惨,具有一种阴郁、压抑的感情色彩。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回忆曾经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有哪些镜头是通过俯视的方式来表达感情色彩的。此外还可以为某个理论问题选择一段有代表性片断作为观点的印证。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加了抽象理论的形象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积极地接受理论知识,锻炼他们寻找感受和分析影视艺术作品的切入点。如在讲到开放性构图时,可以拿出日本影片《典子的故事》中典子跑回家的镜头。来向学生说明,一个简单的画面可以反映出很多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要提高 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个层面的,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学生的影视批评和影视评论的写作能力,更要要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综合审美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形成看的能力更要学会看的表达——也就是对影视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观片实践、影评写作和阅读相结合来实现。因此在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撰写鉴赏文章和影视评论是实现学生深入了解影视艺术基本规律形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这一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学生在撰写批评或评论文章时切入点基本都是从故事内容入手,分析主题思想受网络影评以及先验或流行观念的影响较大,这样就让学生的影视批评和影视评论更类似于中学时期所写的读后感,缺乏专业理论的诉求。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影视作品的鉴赏与评论写作时,不仅要注重鉴赏与评论的区分,更要注重理论性和主观性的区分。美国电影教育家沃伦.巴克兰指出:“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参照专家的观点摆脱自己幼稚的见解。同时,不进行任何指导就期待他们判断、评价和选取有用的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境况,在影视评论的写作方面对其进行指导教学。第一,有步骤地规范学生的影视评论写作。首先要教会学生写观摩笔记,即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选择影片中值得分析的细节,对影片某一特点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观察。树立以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事实作为分析电影的基础的思想,从而克服先验和流行思路的影响。而且每看一部作品都要写一篇观影笔记,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开始写评论文章。其次,鼓励学生研读知名影视批评家的优秀文章。让学生模仿,同时对学生的写作要求逐步提高。第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观影角度。影视艺术作品属于艺术学和大众文化传播领域。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因此研究影视艺术作品势必要涉及诸多学科。写作评论也可以从多个视角来进行写作。例如从美学、文本角度、技术角度、电影产业、经济角度、社会文化角度、历史学角度等等。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审视影视作品,就可以矫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容易从文本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影视作品的弊端。 三、总结 以上是在现有的影视文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课程知识的延伸性,并与其他课程产生交叉。同时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环境和教学培养对象的变化,我们也会不断地会探索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徐颖涛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素材下中西方文学论文 一、影视素材与课本素材之间的差异 电影是艺术表达、传播的最佳媒介,同时电影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电影依托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影视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远古到当下、从当下至未来,它都能够将其完整而生动的展现出来。影视的题材有很多,人物传记、历史写照、伦理、情感、悬疑等。影视成为文化艺术的一个大熔炉。在文化教学中,影视素材较之课本素材来说,其自身的直观性较为突出。观赏者的感官被全面的调动起来,知识伴随着影片的呈现更加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学习者将很容易将这些文化消化吸收。除此之外,影视素材更加的具有真实性,学习者在观赏的过程中,其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古老的文明及现代的文化都能清晰的展示在眼前,知识将牢固的印刻在学习者的脑海中。在传统的文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采用口头讲述的教学方法,结合课本素材,向学生描述具体的事物、环境、发展情节等。一方面,课堂效果的好坏全由教师的口述能力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教学的良好普及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课本素材过于的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倘若对课本中作者的用意、主旨掌握的不明确,产生了思想误差,那么这将导致整堂文化教程的内容偏离原有的正确轨道,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使得教学效益大大降低。现阶段,众多意识到课本素材教学的局限性及弊端,便转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文化教学中,融入大量的影视素材,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影视素材的运用使得学生对文化知识接受的过程中,不需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零基础的文化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被无限的激发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教学的难度,学生文化知识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将实现实质性的提升。 二、影视素材在中西方文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观察剧中的人物行为,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教学中借助影视素材进行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从剧中人物行为中直观充分地了解到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电影的取材源于生活,人物、环境、事件等,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中国电影中,人物行为中处处凸显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礼仪: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例如在电影《孔子》中,人物的一言一行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美国电影《小鬼当家》中,孩子们可以直呼长辈们的姓名,与父母之间无话不谈,行为举止中透露出与长辈之间的平等、友善。这种无等级界限的长幼关系在中国电影中是不存在的。再例如在电影《儿女一箩筐》中,父亲与子女之间那种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的浓浓的情感使得观赏者在欢笑中深刻的感受到美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赏类似的影片,从而对异国文化的特征有清楚的了解,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二)感受影片中的文化氛围,了解异国的文化特征 在众多国内外的经典影片中,观赏者能够通过片中文化氛围的塑造深切的感受到异国的浓烈的文化气息。这一文化元素的穿插在印度电影中最能得以体现。如在《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一影片中,当剧情或是人物情绪到达高潮的时候,影片中便会穿插印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等,以此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情绪,渲染氛围,感染观赏者。再例如在电影《阿甘正传》中,有描述到剧中人物通过街头演唱来获取报酬的情节。这一情节在西方众多国家的城市生活中并不少见。在东方人看来,这是一种靠自身技艺来获取金钱从而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乞讨行为。西方较之东方国家来说,人们崇尚艺术、热爱艺术的细胞貌似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在西方人眼中,这种行为仅仅是人们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积蓄力量,创作着、演唱者自己喜欢的歌谣,等待音乐梦想放飞的那一刻。教师通过放映类似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区域特色的电影,让学生领悟到异国文化的精彩,正确的理解看待异国人的思维及生活方式,从而为异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通过观察对比,学习影片中各地域之间的交际文化 在体裁不一、内容不一、形式不一的电影中,其剧情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物的支配。因此学生在电影观赏的过程中,都能够对影片中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学生在观赏影片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本国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就片中他国的交际文化与本国的交际文化相对比,从而找出致使交际文化差异存在的价值取向。例如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中国企业中领导与领导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等级关系,中国商业圈中的人际交往原则与礼仪规范。再例如在影片《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特殊人物,阿甘成为美国底层小人物的代表。影片通过对人物经历的描写刻画,凸显出美国注重人权、人人平等的治国理念。美国文化尊重特殊个体文化的存在,对个人的努力持有赞同认可的观点。在这一文化背景之下,主人公阿甘非但没有遭受他人的歧视,反而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倘若将阿甘这一人物放在等级思想严重、制度森严的社会背景之下,阿甘的人生境况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因此学生在对异国的社会价值观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他国所存在的社会现象便不难理解。“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这一价值观在中国的众多影片中得以体现,举个最浅显的例子,中国人在进行外交谈判的过程中,通常会强调“我们”,个人仅仅充当集体言论的发表者,这是集体主义的典型表现。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个人主义将凌驾于集体主义之上,“我的看法”、“我认为”、“我觉得”这些言语将个人主义展现的充分而又彻底。 作者:曹媛媛单位:贵州省毕节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一、在叙事对比中提炼差异 文学和影视都属于叙事艺术。文学作品以时间为主线平面叙述,影视作品以空间为主线立体叙述,“文学与影视在叙事上的相通,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和日益丰富自己的叙述手段”。[1]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存在,虽然影视的制作过程比较繁杂,缺一不可,但文学为影视的存在提供文学脚本,即“故事”,没有故事,影视艺术就没有了载体和灵魂。所以,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研究影视文学,必须从文学脚本,即研究“故事”开始,而这个“故事”的讲述,无论属于哪个母体,都无一例外地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精彩对白等。同样,影视也有助于文学作品的呈现,影视主要由声音和画面构成,在形象上具有直观性。以电影《菊豆》为例,《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在原著里,杨金山是个小地主,菊豆是花钱娶来给他生孩子的女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分析原著和电影的差异性,电影如何呈现了文学性并且超越了原著:第一,场景的构造。在原著中,杨金山只是个家庭富有的小地主,而在《菊豆》中,杨金山是个开染坊的,家里的染池、布匹跳跃着鲜艳的大红色、金黄色、湖蓝色等,营造了一个鲜活的情境,具有情景的暗示性。在菊豆勾引杨天青时,导演特地安排四周的布景全部是大红的布匹,染池亦是鲜艳的红,而菊豆穿着红绣鞋、挽着系红头绳的髻、戴着红兜兜,用鲜艳的红色来暗示人物的心理特征,无声地说明了人物饱满的情欲和渴望背叛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注重对电影氛围的讲解。在影视时空中,环境即语言,教师可以把原著中相关的文字和电影的段落进行交叉对比,以此说明影视在对文学的呈现和表达上更为直接和鲜明。第二,在人物塑造上。原著中的菊豆是个对生活逆来顺受的人,而在《菊豆》中,菊豆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是个善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与此对比的是,倒是杨天青孱弱和委顿的生活状态。由此,电影中的菊豆形象更为饱满,充满着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挖掘和发现,如在电影中,菊豆主动夹菜给杨天青吃、往杨天青旁边凑、说一些挑逗性的语言等。而在原著中,菊豆显然比较被动,导演对原著的改动,更加丰富了人物性格特征,也使得菊豆的形象在荧幕上大放光彩。这种对比,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放映视频片段和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影视和文学艺术的差异性。所以,在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中,这两者互为关联,不可缺少。教师在授课中要提炼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文学和影视艺术的互为借鉴、互有所长,这对学生学习“影视文学”这门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二、在课程交叉中回归经典 对于“影视文学”的教学来说,不可回避的是解读经典。这个经典,不仅体现在影视上的经典,还体现在文学叙事上的经典,这就涉及课程交叉的问题。无可否认,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来源于经典的文学著作,“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2]比如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而电影更多,简直不胜枚举。如何解读这些经典影视作品?笔者认为,回归经典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以后,会发现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和这两门课程息息相关,所以,解读经典影视作品,要从细读原著开始,我们以老舍的优秀作品《骆驼祥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旧中国。通过祥子三次买车、卖车的经历,宣告了祥子由一个要强的、体面的、朴实的年轻人变成了堕落的、丑陋的、猥琐的个人主义末路鬼。老舍先生用带有京味的白话写这篇小说,语言非常有特色,人物的性格也极其鲜明,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控诉,也对祥子的命运提出了思考。1982年,凌子风先生把《骆驼祥子》拍成了电影,电影也同样具有经典性,但由于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差异性,原著和电影各有特色,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和分析这部经典作品呢?首先,在电影放映之前,发动学生课下精读《骆驼祥子》原著,然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其一为:你对《骆驼祥子》中的哪个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是:你对《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哪些地方感触最深?其二为:你认为祥子的悲剧成因是什么?之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不过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引导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环境描写、人物命运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有这些认识作为基础,学生对电影的观看将会多一层理性的体会。其次,当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原著有着较为理性的认知以后,再给学生放映电影,引导学生注意电影对时空的处理、对人物类型化的塑造以及人物对白等方面的特征。第三,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为:比较《骆驼祥子》的原著和电影之间的异同,并说明优劣之处。通过这样的教学程序,学生不但对《骆驼祥子》有了深刻的认知,而且更能清晰地知晓文学叙事和影视叙事之间的不同,如对人物类型化的塑造上:原著中的虎妞“长得像一个大黑塔”,而电影中的虎妞长得并不丑,更没有如此夸张,这无形中损害了观众对虎妞形象的想象性。所以,在对人物的想象方面,模糊性比真实性效果更好,得到这种理性的认知,必须要让学生精读了原著和观看了电影后才会有如此的体会,否则,教师讲得再多都是空谈。不可忽视的是,在教学中,当课程之间出现交叉状况的时候,教师要充分把握这种交叉,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由于电影的特殊性,一般很少过多呈现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时间,它往往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加以说明,或者通过字幕的方式来交代,这很容易给受众造成遗漏。所以,发动学生提前阅读经典作品,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些叙事上的细节,领略影视不能呈现的内容,如创作主题、创作意图、时代背景、情感活动等。本文来自于《安徽文学》杂志。安徽文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在编造“故事”中掌握叙事 “故事”是影视艺术的灵魂,任何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导演即使再高明,也拍不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所以,让学生学会编“故事”,也是开设“影视文学”课程的目的之一。卡罗•葛齐曾列举过36种戏剧境遇,如机遇、求助、救援、竞争、反叛、复仇、误会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选择地给学生放映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代表电影,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讲得是否成功、是否精彩,这是学生在学习创作剧本时最基础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笔者以好莱坞的电影为例,说明如何讲“故事”以及讲“故事”的重要性。好莱坞的电影叙事是全球的风范,在叙事上,好莱坞电影已经被类型化,除了我们熟悉的爱情故事、战争故事之外,如外星人故事、灵异故事、科技故事等都是在好莱坞的电影市场上成熟并且强大起来的。好莱坞的类型化叙事为何屡试不爽,频频获得成功呢?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观看不同母题的电影,而且要对此类型的电影进行叙事上的分析。如爱情电影《美国丽人》,这部电影是全球“麻雀变凤凰”主题的开山之作,它在叙事上的成功体现在何处呢?首先,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完这部电影后,发动学生对近些年来类似的影视作品进行回顾,并进行讨论,总结出叙事上的相似性:女主角虽贫穷但不乏善良,狡猾却又可爱,有点算计但又无伤大雅,而男主角通常都是富有、年轻、英俊,然后通过制造一系列的误会和巧合,女主角和男主角相爱了,他们为了爱情克服了很多外在的或者内在的困难,终于幸福地走到了一起。通过分析,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这种类型化的叙事是没有多少新意的,甚至在荧屏上几乎泛滥,无论是大陆、台湾或者韩剧,此种类型化的故事比比皆是。但为何《美国丽人》却获得巨大的成功呢?除却开山之作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叙事之外的重要因素。《美国丽人》的成功在于提供给受众一个梦境,一个白日梦,这与其说是电影提供的功能,更不如说是叙事提供的梦幻因素。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而如何讲好,还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机制,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忽略市场和观众,那故事无论怎样精彩也不会获得成功。第三,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总结和横向比较,并让学生参与进来,根据自己的观影经验,提出看法,敢于质疑。同样是“麻雀变凤凰”的题材,为何有的影视作品却表现得非常生硬和尴尬呢?所以,讲“故事”还要考虑到语言的当下性、故事场景布置的认同性以及人物设置的复杂性等。因此,基于以上三点,讲“故事”有着多重的要求和束缚,而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种要求和束缚,教师只是讲授是获得不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故事”。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按照剧本的格式,要求学生编“故事”,然后在统一的时间上交,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换作业,然后分组讨论,选出小组认为最精彩好看的故事,并说明这个故事为什么精彩?精彩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自己写了“故事”,还参与了对别人故事的评价,因此,什么是精彩的“故事”、怎么样才能够写出精彩的故事,学生一目了然、烂熟于胸,在以后观影的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电影,他们都会对其“故事”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评价。综上所述,“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在对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深刻的认知之后,教师才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变、游刃有余。由于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征,所以,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丰富的。因此,笔者以上所论的教学方法不过是自己的教学体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逐渐完善和充实,使得“影视文学”的教学更具有当下性和科学性。 作者:徐亮红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中文学经典改编与影视品牌建设 改编文学经典能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等发展,但当下的影视改编却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改编文学经典作品来生产影视文化产品和建构产业品牌时,需要反思和规整的问题是当下改编的影视作品普遍高扬“技术美学”而漠视“人文美学”,崇尚“工具理性”而抑制“人文情性”,经典作品被改编后,成了炫技的表现而缺乏文艺创作应有的较高“艺术追求”和基本“人文关怀”。以2013年年初同期上映的《隋唐演义》和《隋唐英雄》来说,均是以古典名著《隋唐演义》为蓝本而改编成的电视剧。《隋唐演义》曾获得了有“清一代历史演义小说最优秀的一部”之赞誉,是隋唐历史小说中的“集大成”者。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高评价,关键在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心系天下苍生的“豪杰义士”,为救民于水深火热而自觉起义,在时代风云激荡中为了正义、尊严和理想而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凸显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和敢爱敢恨的血肉情怀。在小说基础上拍成的两个版本剧作,却问题颇多。其中如浙江永乐影视出品的《隋唐演义》,号称是中国首部完全以电影手法拍摄的电视剧,耗资2.8亿重金打造,借助高科技技术手段强化了一些特效制作,但技术方面的提高并不能掩盖其贫乏的“艺术追求”,炫目耀眼的视觉冲击背后却是思想的空洞与虚无,对于“演义”主旨“游移不定”的把握,使得剧作叙事上前后冲突、故事内容不完整,由于缺乏思想的内在引导让受众难以适从。特别是对残暴杀戮无辜士兵的炫技表演及“鲜血”飞扬的聚焦表现,更是凸显了编剧和导演缺失了基本的“人文关怀”。经常上演的暴力打斗、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情节,也让本就不明确的演“义”精神冲击得支离破碎。其次,当下的“经典翻拍”往往臆测“人性”的共同性,借口探索“人性”的深度而突破“历史性”维度,打着表现“美学性”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历史虚无、文化虚无、经典虚无之事。近年来,影视产业中热衷于拍摄“穿越剧”。 “穿越剧”的盛行实质上是一种知识荒诞、历史虚无、缺乏文化禁忌的表现。编剧们看似富有创意,敢于大胆想象,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缺乏信心和爱意,也没有知识考古的勇气和耐力,经常性地窜乱经典、虚构历史、混淆文化,体现出他们既不能深究“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内涵,亦不敢反思之前影视改编的错漏和不足,更无力结合时代新特性借助“改编经典”以反映当下民众的现实诉求。如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与经典的文学《西游记》离得很遥远,与“西游”历史文化也不合节拍。只是借用了一下“西游”的名号和格套来吸引眼球,实际上抹杀了“西游”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其他如《赤壁》《楚汉传奇》《画皮》等影视作品同样都有着这些弊病。一味地为《西游•降魔篇》等赢得了较高票房收入叫好,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人文、重当下轻历史的功利心态。最后,“同质化”的制作层出不穷,缺乏新生内涵和陌生表现的“个性”创作,实际上是一种伪“个性化”表现,难以获得受众认同。“经典”翻拍,究其根本并没有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剧”。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指出,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就在于它具有“陌生化”的表现形式。近年来,荧屏上所闪耀的电视剧主要类型,如宫斗、抗战、谍战、政治、军事、商战、民生、家庭伦理等题材,是“同质化”的重灾区。当代文学史上如莫言、海岩、刘震云、麦家等作家的经典作品,经常被商家拿来改编为影视作品,“同质化”现象很严重。虽然“类型化”是影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但“类型化”和“同质化”是有明显区别的,就在于相同类型的题材,必须寻找到不同的创意角度。改编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意味着在同一故事题材下进行影像叙事,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找到不同的叙事风格和个性气质。如果在商业运作逻辑中,将个性创作变成为一种模式化行为,那么“花样翻新”个性表象,实质上是一种“伪个性”。只会让受众感觉消费内容曾经熟悉,并不能让他们因“怀旧”心理而感受到作品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也难以重新激活他们回味经典的热情。 改编文学经典作品,一定程度上应该顾忌和考虑作品本身及改编之后的“艺术性”“人文性”。社会批判理论奠基人霍克海默指出:“今天,叫做流行娱乐的东西,实际上是被文化与工业所刺激或者操纵”,“对投资在每部影片上的大量资本的快速周转的经济要求,阻碍着对每件艺术品内在逻辑的追求———即艺术作品本身的自律需要”。因此,他认为像电影这样的文化工业“不能同艺术相处,即使它与艺术相处得很好”。霍克海默及众多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家们发现了文化工业和经典艺术创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然他们的观点比较偏激、激进,他们固执地认为文化工业和经典艺术不相融合。其实,在萧伯纳、托尔斯泰等经典作家、伟大编剧的视域中,包括小说、戏剧等文学经典改编和影视文化产品制作间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完全可以沟通相连。关键在于新创作的作品有“艺术性”“人文性”,同样还是“艺术”生产的延伸,能够破除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能动地服务和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影视改编不能为追求利润而简单模仿,不能为让受众购买、消费新产品而追新逐奇、标新立异。改编文学经典作品,还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艺作品所坚守的“历史的”与“美学的”内在统一标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虽然反对人性论,但并不排斥人性。他既考虑人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把握人的社会属性。对人性共同形态的描写,不能仅着眼于自然性,而且应把握其历史性、社会阶级性和伦理、道德、宗教等属性的综合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同样肯定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哲学,审美的最高原则是超功利的,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正是基于对工业化生产导致了人的“异化”问题的反思,马克思主义才强调文艺创作应该肯定和倡导人的独立、尊严、价值和地位。 仲呈祥先生在反思当下影视产业发展时曾指出:“把过去用政治方式取代审美方式把握实践,改换成了用利润方式取代审美方式把握实践,同样的实质是排斥了审美的方式把握实践。……现在我们陷入了一种文化悖论,一方面我们在呼唤经典、呼唤大师;另一方面经典、大师在身边,我们又不珍视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可见,影视改编坚守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尺度甚有必要。综上可见,改编文学经典依然是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和建构品牌的重要路径,在文化产业“倍增”战略视域中反思当下影视改编问题甚有必要。我们要改变当下改编影视作品时普遍高扬“技术美学”而漠视“人文美学”、崇尚“工具理性”而抑制“人文情性”;臆测“人性”的共同性及探索“人性”的深度而突破“历史性”维度等现状,进一步在工业化的影视改编生产中坚守“艺术品格”和“人文精神”,做到“历史的”和“美学的”内在统一。 作者:何世剑 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旅游经济论文:扬人文资源优势做旅游经济文章 我镇南接姜堰城郊,北连古镇溱潼,是泰州、姜堰到溱湖风景区的必经之地。这里是世界珍稀保护动物麋鹿的故乡和最后的野生消失点,有建于唐代的太平桥和被列入航空标志的参天银杏,又是清代“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名噪一时的刘氏状元的诞生地。为此,我们把发展思路定格为水乡生态旅游镇,从放大人文优势效应角度出发,围绕“状元”品牌,“麋鹿”金牌做好开发文章,让人文资源这种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和对外招商资本。一、多渠道挖掘,突出体现一个“全”字 由明到清,桥头的豪门旺族—刘氏家族先后有数十人中为举人、进士,5人官任都督,2人为武状元,高官、名流煊赫乡里五百年之久。特别是同胞弟兄同为武状元在中国科举史上实为罕见,堪称绝代双骄。因此,有诗赞誉“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青黎高照无双阁,皇榜连标第一家”。由此可见,研究刘家的兴衰沉落,开发刘家的人文资源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和前景看好的旅游经济价值。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前几年,我们已经会同市政协文史工委一道对刘状元有关史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市文史委还编印了《刘氏兄弟状元世家》、《刘状元捉拿扫帚星》等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有关刘氏状元的人文资源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目前可以开发的景点主要14处,它们分别是状元衣胞住址、养马厅、栓马屋、土地庙、状元府址、廒屋垛(屯粮处)、溜马场、武书房、关帝庙、马路、红牌沟、黑牌沟、刘家洼饮马池、状元墓地;②现存的遗址文物有状元府遗址、状元盔甲、弓箭袋、大刀、练功石、石鼓、栓马石、红木床(状元床)、诰封圣旨五件、刘氏家族(族谱)、《刘状元捉拿扫帚星》唱本、府址水井2口(其中一淡一咸);③流传的轶事传闻有:刘状元捉拿扫帚星、刘国庆御前殿试、刘公府异母神童、高员外爱才提亲、刀挑碌碡、刘氏与丁楚玉、土地神跪拜、刘状元改道、关帝庙征前许愿、宝烛、住客栈拿妖捉怪、选葬地、刘国庆病逝。下一步,我们还从保护和利用现有的人文资源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强对人文资源工作的领导,成立镇人文资源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人文资源工作办公室,明确专人具体负责人文资源的搜集、开发和保护工作,尽可能地搜集更多、更全、更详实的历史资料。确保人文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合理的开发利用。 二、高起点规划,突出体现一个“武”字 刘氏状元因武闻名,以武著称,在民闻特别是在东南沿海一带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至今仍有不少老百姓对传说《刘状元捉拿扫帚星》乐不津道,因此,这为我们打造状元品牌,叫响状元品种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发资源,我们将聘请相关专家担任旅游产业开发顾问,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由专业院校按照高起点规划,分年度实施的原则,对恢复状元府原貌进行修编规划。整个修编规划,在以明清史料为依据,以英武、勇猛为魂,力求再现昔日刘氏家族的辉煌的基础上,与产品开发延伸结合。一是与武警或体协联合创办形式独有的武校,进一步拉长产品开发产业链,不仅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二是把旅游与实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策应风景区的开发,主动与溱湖大道沟通连接,在状元府东侧、溱湖大道西侧兴建一个休闲健身俱乐部,其中分设状元射击场、状元健身房、状元溜冰场,进一步做大状元品牌。三是与发展经济开发旅游产品结合起来。一方面把现有的状元茶项目做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力求利用旅游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围绕状元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性,有目的地开工状元酒、状元鸭、状元服饰、状元兵器等相关的旅游产品,把武状元精神发扬光大。 三、市场化运作,突出体现一个“活”字 开发状元府,做大状元品牌,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鉴于桥头实际,仅仅依靠自身财力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将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是在景点开发上。一方面,对现有的人文资源进行保护,把现存的刘状元遗物与当地农户签订保护协议,同时加强对民用建筑的控制,减少日后规划建设时拆迁难度和费用。另一方面,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步实施14个景点。二是在资金筹措上。我们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方面积极申报重点三产发展项目,争取上级的支持和扶持,同时争取专项资金贷款。另一方面,积极走以资源招商的路子,形式上允许独资、合资、参股或者出让项目经营权;方法上灵活多样,可以整体承包经营也可分项承包经营,或者先运作后规范;条件上不受限制,只要有投入都可以协商合作。三是在市场炒作上。要想做响旅游品牌,必须加强对外的宣传推介。为此,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做好推介文章。即加强与旅游公司的联手合作,主动与相关著名旅游公司接轨,请他们出面帮助宣传推介自己的旅游项目,借他们的优势,克服自己先天不足的困难。加强与艺术影视界和企业界的联手合作,以状元史料为题材,创作状元题材的影视作品,通过大众传媒提高状元知名度,扩大状元对外影响,增加状元品牌叫座率。加强与武术界的联手合作,力争把状元武校办成武术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定期武术或中华武术研讨联谊会,走借力造势,借梯登楼的路子,全方位扩大对外影响。四是在利益分享上。总的原则是让投资者受益,根据投资额的构成比例大小和资金渠道,确定利益分享办法,可以按股分红,也可以一次性出让经营权,还可以买断经营。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推介门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个人参与加盟开发状元旅游项目,为致富的方百姓大开方便之门。 以上仅仅是我镇开发状元府的初步设想,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有代进一步完善,但是开发状元府势在必行。今后我们将围绕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强势打造状元品牌,积极走资源产业招商路子,为发展地方经济拓宽思路,拓 展平台创造条件。 旅游经济论文:经济转型期乡镇旅游发展问题 1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游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发展现状和前景 1.1发展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旅游的战略意义因河北省环京津带地区承担着为京津地区阻挡风沙、净化水质和供给水源的任务,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受到限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环京、津100km的贫困带。在不改变当地继续作为京津生态保护屏障的前提下,逐步转变当前传统单一的种植业开发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成为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国内外诸多实践证明,农村旅游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河北省大力发展环京津带农村旅游能够充分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把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区位优势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并产生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环京津贫困带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在不离乡土的情况下就业;可以使当地特色农产品减少流通环节而直接面向都市消费者;可以推进当地包括旅游、饮食、住宿、购物第三产业发展;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加速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因此,顺应经济转型的时展潮流,通过政府规划和扶持,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大力发展环京津带农村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经济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而一项最新的假日监测数据也表明,70%城镇居民选择乡村作为出游目的地,尤其是在当前房、车发展受限,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农村旅游日益成为都市居民休闲消费的重要选择。河北省农村旅游也因而得到飞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河北省开展乡村旅游的乡镇达300多个,1400多个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30余万人,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1]。在河北省农村旅游市场中,据京津两小时车程的包括廊坊、保定、张家口等7个市所辖的57个县(市)的河北环京津带农村旅游具有具有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统计数据显示,北京2011年人均GDP达到1.2447万美元,天津市达到1.3391万美元,两地均接近富裕国家地区水平,拥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客源市场和效益优势。环京津带是河北省旅游资源富集区,有坝缘山地、森林草原、天漠和沙漠草场等特色资源,还有凉爽的避暑气候、清新的空气、优质的雪场和良好的温泉资源等,除此之外有传承并保存下来的地域乡土文化,如红色革命遗迹、历史文物古迹、农村民俗风情等,为河北省发展环京津乡村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游发展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2.1经营特色和市场定位存在偏差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游主要面向京津的现代都市人群,提供都市人休闲、度假。农村旅游的特色就在“农家”和“休闲”。但现实中,众多行为却体现了其在定位上的明显偏差。往往“农味不浓”,一些农村旅游项目盲目追求城市化、现代化,模仿城市餐厅或娱乐城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淡化了农村游的特点。片面强调规模而忽视自身经营特色,将京津大都市游客重新置身于喧嚣的都市环境,无法满足京津都市游客对农村旅游越来越高的品牌化、多样化、内涵化、人性化消费需求。 2.2经营产品同质化严重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旅游缺乏河北省乡土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的支撑,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品牌项目较少,没有与京津形成错位发展。从功能上讲,主要以观光、餐饮、住宿为主;从类型上看只是局限于爬山、打牌、钓鱼、按摩、温泉、滑雪等单调的娱乐项目;乡村文化展示方面也只是对常见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器具进行展示,没有体验性旅游内容。缺乏农家旅游的独特魅力特色,旅游开发项目低档次、重复性,同质化现象严重。依靠“低质低价”路线、小规模经营,同时受到京津竞争性压抑和区域性屏蔽。京津本地农村游由于同城效应和交通优势以及较为完善的旅游配套服务,使之在类似旅游项目的选择中成为京津游客的首选市场。最终使得同类产品竞争中京津地区对河北省农村游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对其发展构成了较大的生存压力。 2.3大旅游理念缺乏河北省环京津带包括环京津57个旅游重点县(市)。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管理各自为政及知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传统小农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孤立发展,整合意识、品牌意识淡漠,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不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品牌形象不突出,资源与资金没有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合力,总体上尚未形成河北省农村旅游自身的产品特色,建成的精品较少,产品品质不高、特色不突出、规模体量小、建设水平低、功能设施差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4基础与服务设施及旅游环境建设薄弱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与京津优越的交通条件相比,存在路面窄、弯道多、路况差、易堵车等问题,公共交通不发达,缺少集约化的旅游集散及咨询中心,旅游公路沿途的休闲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目前远没有达到旅游交通的“舒适、快速、顺畅”的要求。河北环京津地区农村游接待村镇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薄弱,如电力供应的紧张、自来水供应的不足以及垃圾及时清理的困难等,其规模难以扩大到游客需求的水平。河北环京津的一些县城和旅游景区“脏、乱、差”的面貌也急需进一步改观。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有限,也是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旅游所在地的共同特点。 2.5组织管理水平不高河北环京津带农村游具有明显的家庭管理的特点。一些农村游开业、停业还很随意,经营的随意性和招待客人的不周直接影响了人们农村游休闲的层次和情趣。由于缺乏权威、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部分农村旅游开发管理较为混乱,小范围内 产业要素重复配置,创新项目少,形成了市场开发重复、产品单一的现象,在游客数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造成导致拉客、抢客、宰客现象的发生,恶化了行业竞争环境。经营户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管理方面的技能,由于农村生活状况相对封闭、经济落后,很难吸引外地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2.6营销手段和品牌建设落后旅游营销渠道在旅游市场开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旅游景区无论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主导的营销,还是农户主导的营销,一般都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宣传,仍存在着“先等当地旅游发展起来,再拿钱来宣传促销旅游”的落后观念。所采用的促销方式大多为广告、人员推销等,而且力度不大,有少数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功能简单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目前,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及推广不足,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普遍知名度不高,缺少品牌营销意识,从而使得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旅游产业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 3经济转型时期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变观光型、同质化产品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旅游面对的主要是京津市场,在旅游资源上京津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应强化与京津休闲旅游同源异质的互补功能。同质化的资源需要差异化的产品,类同化的市场需要错位化的经营。既要积极与京津进行实质性合作,整体策划,互利共赢,更要在环京津农村旅游精品的设置上扬长避短,打造产品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开发培育能够代表河北农村旅游形象的标志性产品。充分发挥环京津农村地域内蓝(海滨海岛)、绿(自然生态)、红(革命圣地)、白(冰雪)、黄(皇家文化)5大特色农村旅游优势资源,联合打造海洋、避暑、草原、温泉、冰雪、运动、皇家、狩猎8个旅游特色资源,这些资源就是河北面对京津的差异化资源,实现和京津的错位发展,塑造独特的竞争力。另外河北省环京津带各县市,还应当结合当地区位和资源,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开发不同消费时段和不同消费内容的农村旅游系列产品,推动其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根据距京津地理位置距京津地理位置和双休日、“黄金周”、寒暑假、带薪假期等不同时段设计开发农村度假旅游产品[2]。例如在京津冀城乡结合部可以建设商务会议型农村旅游区,也可以根据地位优势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在京津城市近郊,建设休闲娱乐型农村旅游,在保持现有的棋牌、歌舞、体育、垂钓等常规休闲娱乐活的基础上,拓展以河北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型旅游;开发各类型主题农业游乐园,设计供游客参观游览、进行参与性活动的游乐型旅游,改变目前旅游产品以静态观赏田园风光为主,设置情境让旅游者感受农家人和农家生产、生活的乐趣,获得全新的农村旅游体验;丰富以当地农村绿色、特色食品为主的特色农产和风味小吃等美食品尝旅游活动;开展农业文化考察、特色农业考察、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知识学习等农村研修性旅游活动;借鉴海南、云南发展经验,加快环京津带农村养老旅游项目开发,促进当前的“银发旅游”向养老休闲型转型升级[3]。 3.2变门票经济为综合经济全面提升目前河北环京津农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观光型阶段,以门票经济为主,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层次、档次还不够高,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整合联动,远不能提供吃、住、行和游、购、娱等一站式的体验。应该围绕京津游客高层次、多元化农村旅游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作用,系统谋划大旅游产业发展,把农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度假、娱乐、商务等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放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积极开发旅游衍生产品和服务,提高附加值。寻找当地农村土特产品、饮食、文化新的增长点,把音乐、影视动漫、重大体育赛事等都可以作为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点。易县清西陵摇滚音乐节、张北草原音乐节、河北动漫节等都是将文化产业与旅游紧密结合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范例。另外,也可以开发和利用河北环京津带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山水资源,引进或合作承办大型会展活动,以会展经济带动旅游消费功能的提升,逐步实现农村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3.3变初级的粗放服务为现代化标准化服务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游的服务要有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做到让游客吃得开心、住得舒适、游得便捷。为此应尽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交通道路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咨询服务,建立旅游标识系统,加强旅游安全救援等设施;进一步推进农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推行GB/T1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在景区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推广GB/T24000环境管理认证标准。建立涵盖酒店、餐饮、娱乐、交通、旅行服务等完善的服务标准化体系,切实提高农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环京津带农村旅游诚信体系,建立和实施旅游企业的诚信评价制度,利用媒体和群众监督,规范农村旅游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建立有效市场监督制度,严格落实环京津旅游市场监督的属地管理原则。对非法经营、非法旅游小广告、社会旅馆非法揽客和购物商店的欺客宰客行以及游区内各类餐饮和纪念品质量问题等,属地的农村旅游管理部门应会同公安、工商、质量监督、卫生管理等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治理,完善旅游市场秩序。 3.4 变单一的景区发展为拉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河北省环京津带的57个市县区要积极开展跨地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谋求市场合力,做大做强河北农村旅游的品牌。切实发挥河北省政府在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和整体宣传促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发展创新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加快市场化运营步伐,有效整合环京津区域的旅游资源,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和统一保护,避免区域内低端无序的不良恶性竞争。努力形成河北省区域内资源共享、产品互补、配置合理、区域分工明确的局面,进一步实现河北环京津农村旅游的“无障碍”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发展大旅游,进而带动河北省局部经济的发展。 3.5变传统单一的营销宣传模式为现代化营销手段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各种传播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营销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告或形象片的宣传,以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借助举办各种农村旅游推介会、交易会、农产品博览和展销会等[4],重点宣传河北省农村旅游的突出特色,打造整体品牌形象。加快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建立以“数字旅游”为平台的宣传促销和日常管理系统。提高农村游经营者的网络营销水平,通过网络宣传,推动旅游产品网上销售。建立农村旅游电子商务环境,实现网上结算。依靠专业网络公司技术支持,依托行业协会规范管理,形成政府倡导和组织,企业参与,银行介入,以网络公司为构架,由行业协会来推动的现代的旅游信息化组织模式。 3.6变开发掠夺式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环京津带农村旅游经济增长方式,重视农村旅游的环境保护,从对农村资源的浅层掠夺性开发转向资源的深度利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强化环京津带农村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景观保护建设,保障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稳定性。坚持“保护优先、永续利用”的方针,在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合理开发、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正确协调环京津农村旅游中游客与自然的关系、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通过“传统的资源,现代的市场;传统的文化,现代的解读”,为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5],推动河北省环京津带新农村建设及和谐发展。 旅游经济论文:对国内旅游经济绩效研究阶段特点的理论 从当前国内对旅游经济、绩效的评价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大都是在引用和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套用了相关的主流的实证模型,定量为辅,定性研究居多。从评价的范围看大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宏观层面的经济效应上,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对旅游业自身绩效的关注也很少。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牵涉面很宽泛,涉及部门诸多的综合性产业,其中离不开大量数据的支持,而这些数据很难获得,因此旅游经济的定量研究很困难。从现有文献的总结说来,大致按照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的不同倾向,本文总结了当前国内旅游经济和绩效评价的研究内容,对国内旅游经济绩效研究阶段及其特点进行述评。 一、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在这一阶段,国内主要是集中对旅游经济的定性分析探讨,研究的成果很少,缺乏足够的准确数据,大都是靠研究人员的主观经验判断,所取得的成果也相对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 二、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这一阶段对该主题的研究步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丰硕,在研究方法上也开始较多的使用定量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数据,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实证分析研究旅游经济和绩效的评价,与简单的定性研究相比,大大提高了成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保继刚、楚义芳(1999)是国内第一个全面分析评价旅游经济这个主题的学者,为该主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他们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国际旅游的创汇效应、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及旅游产出乘数进行了初步的估算。陆林(1996)、潘景胜等(1998)都是通过选取国内的某一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相关数据讨论了旅游经济的相关情况,其中陆林使用了季节差异分析、旅游者消费水平比较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黄山的旅游经济状况,而潘景胜则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旅游业进行了类别细分,同时运用了专业化指数和结构变化指数研究了上海国际旅游效益问题。李江帆等(2001)认为旅游给予当地的总收入并非总产值,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的中间消耗,将此部分消耗扣除后的增加值之和才是国内生产总值。因而旅游总收入并不等同于国内总产值,两者不具有可比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还从第三产业中与旅游密切关联的五个部门中,把其增加值按照一定的比例剔除旅游者消费的部分,纳入旅游增加值中,并由此得出了旅游消费的剥离系数这一概念。然后运用该系数估算了19个省市的旅游增加数值,定量分析了旅游对GDP的贡献。之后,又选取了广东省作为实例,计算其旅游业的中间投入比例、分配比例、就业系数、价格波动指标、中间需求率等。 三、提升阶段(2000—现在) 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也愈加深入,逐步开始使用较为复杂、更加完善的数学模型,并开始对国外的相关成果进行评价,发现其不足,采纳其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段时期的关注点在于整体上评价和把握区域旅游业的经济绩效。宋子千等(2000)通过对相关行业的重新划分,单独细分出旅游相关行业、基本行业和间接相关行业等,并提出了产业和行业增加值的概念,通过合理构建完备的评价指标来评估旅游业的经济地位,他认为旅游业产值的增加对GDP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并可以运用旅游生产总值来评估某地区旅游发展对GDP的贡献,也可以看出旅游产值的增值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薄湘平和薛晶晶(2001)采用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对中国旅游业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资源并不是影响旅游业绩效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旅游资源赋存对旅游业绩效的贡献度更大。张帆等(2003)以秦皇岛为实例,深入研究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通过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和TSA的相关研究方法从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和提供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计算当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鲁明勇等(2005)在以旅游基本部门为基础的前提下,运用投入产出的关联分析法,结合TSA,合理构建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展示了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游达明和许斐(2003)采用旅游收入、旅游就业人数、旅游投资效果系数、旅游利润回收率等指标,提出了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薄湘平和杨帆(2006)从产出角度出发,构建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31个省市作为区域研究单元,对我国2004年省际旅游业的经济绩效进行了评价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的整体水平偏低,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各区域在旅游经济规模、旅游经营水平及盈利水平上差异较大,从而决定各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方向,途径也各不相同。陈海波等(2006)选取了江苏这一实例,研究了该区域接待游客人数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使用了面板数据模型,通过构建合理的模型,选取合适的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各个地级市中游客每递增一万人对旅游收入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通过聚类分析指出苏州、无锡、南京和泰州属于第一类,即游客数量的增加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旅游收入。王凤(2007)对我国典型旅游上市公司的绩效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旅游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资本化率与公司绩效呈稳定的显着正相关关系,但过高的财务杠杆水平却包含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理应积极开拓多种提高业绩的路径。陆相林(2007)应用DEA方法中C2R模型,选取相关指标,从效率和规模收益两个方面对山东省17地市旅游发展进行评价,根据分析结果把这17个地市划分4类,针对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对策。徐晓娜,翁钢民(2007)运用SOM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进行聚类,选取7个反映旅游需求发展情况的特征指标,将39个城市聚为6大类,最后分析了6个类型各自的旅游需求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生延超,钟志平(2009)借鉴 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湖南省为例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郭金海,韩雪,罗浩等(2009)通过经济空间差异分析方法ESDA技术,对1997-2007年我国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化格局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发现:①省域总体空间差异缓慢扩大;②至2007年我国省域入境旅游经济已形成“三阶梯、两顶峰”的空间发展格局;③省域间明显表现为一种“先进带动后进”的发展模式;④各阶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由于主导作用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发展趋势。朱承亮,岳宏志,严汉平等(2009)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2000~2006年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偏低,全国均值仅为0.632,可见在现有技术进步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我国区域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同时指出我国旅游产业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且在全国平均效率水平之上,而中部地区又略高于西部地区且均在全国平均效率水平以下,但从变异系数来看这种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从上述国内旅游经济绩效研究阶段特点来看,总体上相关研究呈现从偏重定性分析到注重定量分析,从研究方法单一到多种方法全面开花的趋势。研究内容也逐渐从相对空泛的宏观研究转变为比较深入的针对专门问题而进行的微观机理分析,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与我国区域旅游逐渐兴盛的发展轨迹相吻合。 旅游经济论文: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 旅游 一体化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中—天水经济区在旅游资源、经济基础、交通设施、产业政策等基础条件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为区域内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可能性。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应从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建立共享信息市场,实现区域旅游整体促销,鼓励区内各地市民互访等方面展开。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该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下,在经济区内培育一体化旅游市场,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成立。2008年8月,由天水市旅游局发起,经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天水等六市旅游局共同协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主席方。这一组织的成立,使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500号,以下简称《关天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贯彻落实《关天规划》提出的这一产业政策,经济区内各大旅游城市展开联合行动。 3、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和旅游合作协议。2009年9月,西安市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构筑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旅游合作协议》的主题是: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力争开通两市旅游专列,逐步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积极探索两地旅游一票制。 (二)关中—天水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1、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进行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源状况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而旅游业就是这样的产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综合关联效应,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事业、住宿业、房地产业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动与之相关联的铁路运输、餐饮、航空运输、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1955),后经布代维尔(法)、弗里德曼(美)、缪尔达尔(瑞典)等人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建设增长极的根本目的在于释放极点能量,以带动外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以西安作为增长极,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释放核心区西安的经济能量,从而带动区内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点—轴”开发理论。完整提出“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是我国着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内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点”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对象。“轴”指由交通、通信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已经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非常 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4、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由弗里德曼(美)在1966年提出。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区域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缘区域组成,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这种空间结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从关天经济区的实际来看,西安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航空、铁路等交通条件及其在陕西省的重要政治地位,成为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周围的咸阳、渭南、宝鸡、天水等城市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边缘区域,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基础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历史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可以根据区域文化特征,在产品及线路设计、形象塑造、营销宣传等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社会经济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继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后我国西部第三个国家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铜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油页岩资源储量大;宝鸡工业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精密磨床、电子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及钛材等60多个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咸阳被誉为“中国第一帝都”,拥有深厚的传统医学文化积淀,历史上名医药师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素有“医药保健城”的美称;渭南是陕西“粮仓”、“棉库”,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也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而今已成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突出的农业优势使其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天水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天水也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三)交通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特别是西宝、郑西高铁的开通和对高速公路的改造,以及各重点旅游景区线路的完善,使经济区的旅游交通更为通畅。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四)产业政策导向 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旅游业是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陕西是我国现代旅游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而关中地区的旅游发展一直是陕西人文旅游的核心。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中地区各地都出台了支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西安市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主线,通过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等保障措施,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主导产业;渭南市发改委深入市内各景区景点调查研究,学习借鉴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渭南实际,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咸阳与西安合作建立“大长安国际古都旅游圈”,以提高自身旅游价值;宝鸡市在2009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通过制定高标准旅游规划、加强营销宣传力度、加大对旅游的投资来确保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且主动与关中地区各城市联系,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合作共同体。地方政府种种积极的产业政策成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 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较强,要想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区内各方必须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指导旅游一体化发展,共同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统一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品牌,树立关天经济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时,既充分体现各自的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优势,既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借对方的资源优势来弥补自己的资源缺陷,共同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二)构建关中—天水无障碍旅游区 无障碍旅游是各旅游区为了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合作,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的区域旅游合作形式。构建关天无障碍旅游区需做到以下几点。实现游客在关天经济区旅游过程完全无障碍,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达到同城旅游的效果;允许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旅行社在自己的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跨城市连锁经营;逐步取消关天经济区内的国内旅游地陪制、跨城市旅行 社组团及其他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在交通上,要突破行政区域界线,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主要景点、景区之间的高可达性,从而真正实现无障碍旅游和区域旅游的—体化。 (三)建立经济区共享信息市场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行为决策是否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展开,依赖于各合作方信息的对称性。因此,为了使区域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各城市之间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要尽可能公开,以增加区域旅游合作的可预测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相互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各地应加快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加强与国家以及国际相一致的电子商务规则标准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公共主干信息传送网、卫星传送网、信息应用系统的联通;联合出台电子政务信息和信用体系信息的共享方案,尽快建立跨省区、覆盖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平台,保证游客在异地可直接了解到区域内任何一地的住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使各旅游城市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通过高效的信息平台,做到旅游信息共享,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四)实现经济区旅游整体促销 要加强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推动各市旅游共同发展。以提升区域旅游形象为目的,建立政府、企业联合的宣传促销机制,把一些品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进行打包宣传促销。各市应积极组团参加对方城市主办的线路推介会、旅游文化节、旅游论坛等活动,相互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联合组团参加国内、国际旅游展览会,共同编印旅游地图、旅游指南、旅游画册,制作旅游光碟,合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积极利用政府信息网和旅游网,实现各市旅游网站友情链接,不定期区域旅游协作信息;对区域内各城市间旅游宣传片进行置换播出,让本市市民能够了解区域内其他城市最新的旅游资讯,激发市民旅游动机,实现客源互动;实现旅行社、星级饭店、景区、交通等宣传促销互动,使旅游线路推介宣传品进大堂、宣传音像品进客房、旅游工艺品和土特产进商场、菜肴风味小吃进餐厅;在本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立区域旅游宣传咨询专柜,在星级酒店互相摆放对方城市的旅游宣传资料,扩大旅游宣传促销的覆盖面。 (五)鼓励区内各地市民互访 为积极营造关天经济区旅游快速发展的氛围,尽快形成“中国国家地理中心之旅”(首届关—天经济区各市旅游局长座淡会中提出,2010)的热潮,区内各大城市应共同实施市民互访旅游计划,即在政府的主导下,指定专业旅行社,通过工会、妇联、教育、老龄委、共青团等组织和部门以及街办、社区,组织行业职工、学生、老年人和市民,开展以两市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各种奖励游、疗休养游、修学游、夕阳红游、休闲游等形式多样的市民互访旅游计划,以此引领旅游导向、实现旅游互动;在政府主导下,由旅游、文物、交通等部门与旅游企业携手,以优惠价格、优良产品、优质服务,互推惠及民生的旅游产品,以此激发民众的旅游动机、刺激旅游消费 旅游经济论文:印度尼西亚经济的新支柱:旅游业 印尼是一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海洋,火山与湖泊等自然景观,遍布各地的名山古刹,以及多姿多采的民间文化,使印尼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有着许多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长处和优势。印尼旅游业起步较晚,但7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迅速,外国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与年递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为商业、酒店业以及旅游商品的生产带来了生机,而且解决了大批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旅游业已成为印尼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 一、迅速崛起的旅游业 1976年印尼接待外国游客40万人,1979年上升到50.1万人,1981年为60万人,1982年为59.2万人。在1983~1989年期间,赴印尼旅游的外国旅游者人数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长,印尼接待的外国游客人数由1983年的64.4万人增加到1987年的106万人(首次突破百万大关)、1988年的130.1万人和1989年的162万人。旅游业直接创汇也由1983年的4.4亿美元上升到1988年的10.6亿美元和1989年的12.8亿美元。进入90年代以后,印尼旅游业继续呈现勃勃生机。1990年印尼接待外国游客217万人,旅游外汇收入18.9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3.9%和47.3%。1991年印尼政府举办“1991年印尼旅游观光年”,欢迎世界各地游客到印尼观光旅游,结果当年到印尼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250万人,外汇收入25.2亿美元,首次超过橡胶业,成为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纺织成衣和胶合板业的第四大创汇行行业。1992年和1993年,印尼吸引外国游客分别为320万人和340万人,外汇收入进一步上升至32.7亿美元和36.4亿美元。1994年到印尼观光的外国游客突破400万人大关,超过政府原定的390万人目标,外汇收入46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17.8%。1994年12月31日,苏哈托总统宣布1995年为“印尼共和国独立半世纪之年”,旨在进一步提高印尼观光旅游业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外国游客到印尼观光。预计1995年印尼将吸引外国游客450万人。据印尼旅游与邮电部长预测,在1999年以前,旅游业很有可能取代油气、纺织和胶合板业而成为印尼赚取外汇最多的行业。到印尼旅游的国外游客主要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国外游客在印尼的停留时间平均为12天,超过大多数亚洲国家。每个外国游客在印尼的消费是逐年提高的,1990年每个外国游客在印尼的平均消费额为966.81美元,平均每天81.79美元;1994年每个外国游客的平均消费额提高到1194.43美元,平均每天115.63美元。 二、政府的政策措施 印尼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得益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且更多地得益于政府为发展旅游业而采取的有效的政策措施: 1.简化手续 1983年4月印尼政府作出关于东盟、欧洲共同体28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逗留2个月以内的,进入印尼可免签证的决定。到1993年底为止,印尼政府已先后宣布对45个国家的游客免办签证,这些免签证的游客占印尼接待外国游客总数的90%以上。 2.成立专门机构,将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对旅游业投入巨额资金 印尼从1969年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成立了旅游、邮政和电讯部,下设专门负责旅游业的旅游局;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印尼把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正式列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此后,印尼政府制订的几个五年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都对旅游业的各项发展指标作了具体的规定。1990年10月,印尼颁布了《旅游法》。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印尼政府每年都拨出大量资金发展旅游业。政府对旅游部门的投资,1992年为13亿美元,1993年和1994年分别为5.52亿美元和4.05亿美元。政府还鼓励私人投资旅游业,加速旅游设施的建设。 3.积极发展国际航空事业 从1984年开始,印尼国营鹰记航空公司开辟了国际航线,目前该公司已同世界上的28个城市有定期的航班往来业务。此外,印尼还允许28家外国航空公司开通至印尼的航线,为了更多地吸引外国游客,印尼1989年宣布开放雅加达的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棉兰的婆罗尼西国际机场、巴厘的乌拉莱国际机场和万鸦佬的萨姆拉杜朗宜国际机场。 4.兴建旅游宾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印尼政府最近几年对旅游业的投资主要用于兴建旅游宾馆。印尼目前共有623家国际标准的宾馆酒店,其中29家为五星级,51家为四星级,客房总数57389间。据预测,到2005年,印尼必须再兴建14万间客房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印尼已在全国建立35所旅游学院、60所旅游中等专科学校以及30多个旅游和饭店员工培训中心,旨在为旅游部门输送合格的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5.与周边邻国开展旅游合作 印尼已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达成协议,共同投资5.7亿美元,将三国沿海地区开发成国际旅游度假胜地,建成“东方加勒比旅游区”。印尼还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旅游机构协商,建立具有协调功能的常设旅游联盟机构,以加强三国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联合促用和共同开发。印尼还与缅甸签订了旅游合作协定,准备帮助缅甸培训高层次 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进而推动两国的旅游合作。 三、发展趋势 印尼虽已跻身于世界20大旅游强国的行列,但仍远远落后于其东盟邻国—泰国和新加坡,即使与马来西亚相比也有不少差距。由于印尼国内对石油需求日益增加,很有可能在2000年停止出口石油,印尼纺织品出口则已面临中国、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以及欧美各国贸易配额的限制,胶合板的出口增长速度也已开始下降。因此,旅游业在印尼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为此,印尼政府提出今后开拓旅游业的几项新举措:加强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民众的旅游意总值;增建旅游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增设新的旅游项目,发展会议旅游和海洋旅游;加强旅游专业化,等等,以推动印尼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在加强对外宣传方面,印尼政府准备在海外设立更多的办事机构。目前已在新加坡、东京、法兰克福、悉尼、洛杉矶等地设立了印尼旅游促销中心,今后拟在荷兰、法国、加拿大也设立类似机构。印尼还准备利用各种机会,推出各种形式的旅游观光活动,政府继1991年举办“印尼观光年”之后,又于1992年1月发起一场为期10年的“欢迎到印尼旅游”的运动。作为该活动的一部分,印尼1995年在日惹主办了国际旅游文化会议,在泗水举办世界帆船比赛大会,并全年在欧洲举办印尼文化活动。同时,印尼还计划派出更多的艺术代表团出国访问演出,在国外举办文化艺术展,宣传印尼旅游业的魅力。 印尼政府已意识到发展“会议旅游”的重要性,并将此作为推动今后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为此,政府为到印尼举行的国际性地区会议提供现代化的会议场所、配套的先进通讯设备、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便捷的交通等,并为与会者安排丰富多彩的会间节目及会后娱乐。90年代以来,印尼政府先后在雅加达举办了“1990年印尼旅游展览会”“1991年贸易与旅游展览会”和“亚太旅游协会论坛”,在万隆举办了“亚洲旅游业讨论会”,在巴厘举办了“亚太旅游协会第40届年会”以及“世界旅行社代表大会”等。1993年,印尼作为东道主承办了世界旅游组织第10届大会和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99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在印尼的茂物举行。据统计,1993年在印尼共召开了642个国际会议,与会者共计12万余人。1994年印尼共接待了有14万多人参加的753个国际会议。这些会议不仅为印尼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尼的国际知名度。现在印尼政府正致力于兴建国际会议中心,并计划将雅加达、棉兰、万隆、三宝垄、日惹、泗水、登巴刹和乌云潘当等八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会议旅游中心。 印尼政府希望到“六五”计划结束时的1999年,到印尼的外来观光客增加到600万人,2000年上升到700万人,到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1100万人,届时印尼可能超过泰国,成为东南亚地区接待外国游客最多的国家。 旅游经济论文:刍议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 【摘要】 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 定义 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 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 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一、 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 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 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 Kirk(1951) 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 O. Sauer (1925) 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 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 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 (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 of 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 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 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 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着。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旅游经济论文:体验经济下旅游者需求转变和消费决策层次分析 一、当今我国旅游者需求分析 (一)传统旅游者与当代旅游者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由服务型经济模式向体验型经济模式转变,当今旅游者的出游心态、出游行为与出游目的都与传统旅游者有所不同,而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也逐渐开始向体验产品和体验服务方向转移(邵炎,2012)。传统旅游者与当代旅游者的特点对比,详见表1。 当代旅游者相对于传统旅游者对野外活动更具自主性和积极性,注重在野外游玩过程中的自身体验,地方特色对当代旅游者较之传统旅游者更具吸引力。总体上来看,当代旅游者已经由不成熟向成熟逐渐转变,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者出行独立化;对旅游消费品的选择需求个性化;对旅游路线不再局限,偏向于随性出游;对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景点能够细心观察游览;在旅游过程中开始亲身参与,且懂得保护景点(贾丽霞等,2012)。 (二)当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广大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带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2011年,我国旅游产业较之往年有明显复苏迹象,全年旅游收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24%,全年入境旅游收入484、64亿美元,同比增长5、78%;国内旅游人数26、4亿人次,收入1、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和21%;旅游业总收入2、2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8%(王海莉,2012)。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在我国市场不仅巨大,且发展速度快。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爱好,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旅游者的思想逐渐开放,旅游独立化、个性化、自由化成为几大新特点,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基本的改变,旅游者不再只是以到达旅游终点为目的,旅游途中的体验和经历也成为他们关注的重要部分。 消费结构改变:传统旅游者在旅游途中较注重物质需求,而当代旅游者较之于他们,更多的倾向于体验情感,对于旅游产品能否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更加重视。传统旅游者旅游只是单纯为了在景点留下足迹,这是与当代旅游者最大的不同,当代旅游者更多的注重在旅游过程中对本身情感的释放(曹杨等,2011)。所以当今旅游产业要想继续拓展旅游市场,其旅游产品不应仅仅局限于保质保量的原则,应将产品与旅游者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当代旅游者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化追求,满足旅游者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对旅游产品的各种审美标准。 消费内容改变:传统旅游者喜欢组团旅游,较为大众化;而当代旅游者更喜欢一个人单独旅行,追求自由与个性。由于旅游业发展速度快,导致很多旅游工作者来不及对旅游产品重新规划,不能满足当代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和消费欲望,这是很多旅游景点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江杉等,2011)。当代旅游者的体验经验以及对景点的认知度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旅游产品的审美眼光也有了质的改变,普通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再满足他们对消费品的体验需求,自然不能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近几年的旅游消费者开始倾向于年轻化、独立化以及个性化,很多旅游景点开发的旅游项目诸如探险、极限运动、美食旅游、景点一日游等,满足了大部分当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体验需求(张玉香,2011)。 消费方式转变:传统旅游者倾向于随大众旅游,所以在旅游途中进行消费的时候,大部分旅游者都会有一种被动接受消费的心态。当代旅游者更喜欢主动参与,随自己的喜好和情感需求去消费。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代旅游者作为旅游产业的消费主体,充分考虑了个人的个性化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这种情况下旅游产业应当更积极主动的迎合旅游者的意愿,满足他们在旅游途中主动参与体验的欲望,实现他们对自我情感释放和自我价值肯定的最终旅游目的。 (三)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的特征 1、旅游消费情感化。人类的需求,可将其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在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基本已经得到满足(许建,2010)。依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特色,对于人们在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小康阶段。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富裕阶段。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超过80%,虽然还未达到富裕阶段,不过由于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我国消费者在消费思想和观念上都能够跟国际接轨,所以在这一阶段,消费者在考虑情感需求的同时也逐渐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旅游消费个性化。每一个旅游者都不属于相同的消费层次,这就需要旅游产业对旅游者的需求提供多层次性。现在的旅游群体已经由传统的中年化向年轻化转变,旅游消费主体的转移也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的结构特点发生改变,当代旅游者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定旅游路线,旅游过程也不再像传统旅游者那样固定的旅游模式,自由化、多元化、个性化以及体验化是当代旅游者旅游中的主要追求。 3、旅游消费参与化。经济模式由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自然也有所转变。作为旅游者以往只是被动跟随,而当代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显然主动性更强,能够自主规划参与,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旅游行程变得丰富多彩。很多当代旅游者会主动参与对各种消费产品的生产环节甚至设计环节,当旅游者自己文秘站:成为产品生产者,价值创造者后,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会油然而生,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段,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结果的一个缩影。现在旅游者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旅游过程的各种互动项目中,不仅正面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旅游者的身体得到锻炼。 旅游经济论文:弘扬海洋文化 发展旅游经济 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时代,而海洋旅游业则是前景广阔的海洋产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海洋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主要的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发达国家,海洋旅游业产值一般都占到整个旅游业产值的2/3左右。在我市,随着八仙过海口、海洋极地世界、蓬莱水城保护开发等景区(点)的相继投入使用和动工,海洋旅游业也已占据了蓬莱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如何进一步弘扬我市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发展现代海洋文化,丰富海洋旅游资源,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也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等等。 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 二、我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相互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早自秦汉时期,我国就已开辟了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思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强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近几百年来,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衰落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们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海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海洋文化得以逐步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为弘扬海洋文化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反过来,先进的海洋文化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使得海洋文化得以重新振兴,从而在提高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海洋事业得以快速发展。2003年5月19日由国务院印发施行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国海洋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要想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也必须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都是以濒临海洋为前提,以海上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等为基础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基础。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沿海各涉海行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承。 三、我市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 我市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海洋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 研究蓬莱的海洋历史文化,不能不研究古老的登州海道和独具特色的港口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蓬莱的航海活动就已兴起。地近辽东、中贯群岛、补给方便、航行安全,这些适应古代航船逐程推进航行的有利条件,使古老的登州海道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登州古港一直是历代王朝开展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齐桓公在此大兴鱼盐贸易,秦皇汉武在此寻仙求药,汉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在此发轫,日本遣唐使在此整备转航。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海运交通的重要枢纽,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港盛城兴,登州古港的繁盛直接拉动了蓬莱的兴起,登州蓬莱被长期作为州、府所在地,成为胶东半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蓬莱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有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甲午抗日将领宋庆、晚清名医张伯龙、民族实业家丛良弼、一代枭雄吴佩孚、爱国将领于学忠、现代教育家杨振声等等。蓬莱有众多名人遗迹,朱处约、袁可立、戚继光王世贞以及冯玉祥、董必武等著名人士都曾留下诗文篇章。宋代诗人苏轼曾在蓬莱任过五日登州知府,写下了“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的著名诗篇《海市诗》。 (二) 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 北宋中期,登州古港的军事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州军民实施了大规模的港口改建工程,在登州古港入海口处筑沙堤以护战船,在港口东西两侧建寨城以安军营,建成了一个在古代难得的海防军事要塞,名曰“刀鱼寨”。以此为标志,登州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的港口性质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自然港变成了人工港,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刀鱼寨”的海防建设不仅体现在港口建设上,同时也体现于常备水军的建设上,登州水师是北宋时期京东地区唯一的水师。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增设军事设施,名曰“备倭城”,俗称蓬莱水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明代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操练水师,人称“戚家军”,为以后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 蓬莱拥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蓝天、碧海、金沙以及离蓬莱近在咫尺的长山列岛,构成了蓬莱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景区蓬莱阁和蓬莱水城、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和最长的海上长廊的八仙过海景区、在建的妈祖文化艺术公园以及与蓬莱隔海相望并一起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海上仙岛”长山列岛等,构成了蓬莱丰富的海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自2000年以来,蓬莱市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全国帆板赛、沙滩手球赛等体育比赛,以及1988年、2005年两次海市蜃楼的全程拍摄和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的拍摄等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蓬莱的海洋文化内涵,开拓了发展海洋文化的新领域。 (四)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蓬莱的海洋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渔灯节”。“渔灯节”是流行于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等渔村的节日,节期为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渔灯节”是渔民的狂欢节日,规模最大的属山后初家和芦洋村。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热闹,吸引远近众多的游人前往参观,充分展示了蓬莱海洋民间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蓬莱的民间艺术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以及蓬莱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品等也都极富海洋文化特色。 四、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 旅游业是蓬莱的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是蓬莱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点。2004年,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超过30%。随着2004年9月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正式开业,我市海洋旅游经济收入已经达到了全市旅游直接收入的一半以上,占据了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经济收入方面,还是从对蓬莱旅游业的拉动发展方面,可以说,海洋旅游在我市的旅游业中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近两年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最大的海上奇石林、最长的海上游廊、最高的海上楼阁的八仙过海口景区投入运营;2004年,拥有世界最大的展示圆柱缸、亚洲最大的热带雨林馆、国内最大的鲨鱼馆和海龟馆、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投入运营;投资5亿元、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军港——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修复工程目前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底可全部完工并对外开放;国电聂家沙滩室内海水浴场项目开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预计2006年底投入运营。随着以上项目的逐步投入使用,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文化为题材的海洋旅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二)目前我市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市的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景区(点),以及部分海上观光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小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旅游经济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这几个项目是不够的,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观要效益,向海岛景观要效益,向海上景观要效益,向海底景观要效益,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好各种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海洋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 2、对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长岛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海岛景观资源是海洋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虽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海滨山岳景观、海洋历史文化景观等海洋旅游资源,但唯独缺少吸引力很强的海岛景观资源。长岛在中国版图上称为庙岛群岛(古称沙门岛),共由3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46公里,享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美誉。这里一岛有一岛之奇,一景有一景之丽,因海蚀地貌形成的各种奇礁异石,古朴清幽,玲珑剔透。而其丰富的海岛景观资源正是蓬莱旅游资源中所欠缺的。如何进一步加强同长岛的合作,利用好长岛的岛屿景观,丰富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是需要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研究的课题。 3、海洋旅游淡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纷纷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带来的无穷乐趣。蓬莱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海洋资源、纷繁的神话传说、优美的山海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约二百万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但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这二百万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份的旅游旺季,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使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淡季对游客同样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五、加快我市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探讨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 1、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推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1)游艇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将超过500亿美元。全球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地更高达每8人拥有一艘,就连内陆国家瑞士也达到每69人拥有一艘。中国虽然海岸线总长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但游艇俱乐部的数量却寥寥无几。在造船上,中国已占领5%的国际市场,但游艇产业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年游艇出口仅有1700多万美元。 据统计数据表明,在当今世界船舶市场上,游艇工业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仅休闲豪华游艇一项,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的销售总额基本上保持在1600亿元上下,而最近几年更是上升至2000亿元左右,加上游艇配件和水上运动器材,年贸易额基本上达到3000多亿元,甚至超过商船和远洋发达国家的销售总额。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游艇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2)我市游艇业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条件 从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条件来看,我市已具备了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基础。蓬莱是全国著名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海岸线长65公里,与由30多个岛屿组成的庙岛群岛相距仅6.6海里,海岸景观和海岛景观资源丰富,为游艇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蓬莱市2004年人均GDP水平已达到30000元(3628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49元。同时,蓬莱也汇集了相当规模的外商投资群体、企业成功人士和每年约二百万左右的游客,这更为我市海洋旅游业的大发展、游艇消费步入到中产阶段家庭提供了消费群体基础。可以说,目前我市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 (3)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发系列海洋旅游产品 A、观海旅游产品。蓬莱海域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南望可看到“仙阁凌空”的蓬莱阁、怪石嶙峋的田横山、山峦叠障小泰山,北望可看到群岛罗列的庙岛群岛,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虚无缥缈、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楼。在开发上可以“游艇俱乐部”的形式向俱乐部成员推广专门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各种形式的观海旅游。 B、海洋体育竞技旅游。蓬莱沿海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条件优越。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游艇俱乐部会员一般为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长期的商场、官场生涯中,培养了一种敢于正视挑战的冒险精神,而海上体育竞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特点,正符合了游艇会俱乐部会员的消费品味。并且,海洋体育竞技旅游符合国际旅游潮流,海上体育赛事具有轰动效应。可利用游艇俱乐部会员的名声、资源,迅速提升游艇俱乐部的知名度,使游艇消费更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还能够迅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塑造蓬莱海洋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应优先将其开发成为蓬莱海洋旅游的拳头产品。 C、海洋夜生活。旅游夜生活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乐部会员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空间。开发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除了在游艇俱乐部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以外,还应从蓬莱特色出发,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游产品,营造一种蕴涵着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 D、海洋渔业旅游。蓬莱海洋渔业旅游业的开发,可以开展参与性旅游。一方面,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举行各种形式的钓鱼、钓蟹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旅游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蓬莱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E、海洋食文化旅游产品。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蓬莱海域盛产鲍鱼、对虾、海参等各种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蓬莱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还有驰名中外的加吉鱼,更是蓬莱的传统拳头水产品。“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为大饱口福,更重要的是体会异国、异地的风情与文化。 F、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组织“游艇俱乐部发展与海洋旅游业开发国际研讨会”和“国际游艇拉力赛”等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发挥蓬莱市游艇业的消费带动作用,为沿海地区游艇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形象作用,将游艇俱乐部精心打造成蓬莱海洋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在蓬莱享受全方位的海洋旅游服务,并为在蓬莱的成功人士和外商提供集休闲运动、办公、商务、联谊于一身的高档次的游艇消费活动,使游艇俱乐部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业务交往的俱乐部,事业发展的平台。 2、开发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 海上蓬莱的秀美景色早已为世人所目睹,海底蓬莱是什么样呢?水下潜艇观光无疑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 新浪网六月十九日报道,我国首艘民用全潜式观光潜艇在大连完工并通过国际论证,而这艘被誉为“水下豪华客机”的民用观光潜艇造价仅为200万美元,远远低于国外同类潜艇,但其安全系数与在陆地几乎无异,技术性能优越。观光潜艇的国产化为乘坐潜艇观赏蓬莱海底的神秘景色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条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内只有海南三亚有一艘自芬兰引进的全潜观光艇,每位游客水下观光50分钟,收费近300元。我市如果能抢抓机遇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必将成为胶东半岛乃至北方地区的又一个旅游热点项目。 3、以蓬莱水城为依托,建立海上影视基地 蓬莱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间风情浓郁、神话传说纷繁、滨海特色鲜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丰富。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北宋中期,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也由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目前,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开发修复工程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年底可完工并对外开放。工程完工后,蓬莱水城将重现明代古军港的原貌。以蓬莱水城为依托,结合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过海口以及蓬莱和长岛海域的海洋景观资源,把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海上影视基地具有优越的条件。基地可以影视拍摄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既可以拍摄以古代港口商贸和海洋军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拍摄反映现代海洋文化的影视作品。游客除了可以在片场看到明星拍戏外,影视基地还可以不定期地举行明星与影迷的见面会,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明星。观影视拍摄,邀明星合影,请明星签名,与明星互动,以明星的名人效应来宣传蓬莱,推动蓬莱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二)加强与长岛的合作,充分利用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丰富我市的海洋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长岛与蓬莱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旅游业方面,长岛对蓬莱的依存度较高。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长岛与外界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蓬莱。蓬莱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与长岛的海岛景观资源呈互补关系。蓬长双方应该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对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方面,更应该开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莱可以借助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丰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长岛也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 (三)划分淡旺季重点促销区域,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针对性 蓬莱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既有适合夏季海洋旅游的海岸和海岛自然景观资源,又有适合冬季海洋旅游的室内人文海洋景观资源,如海洋极地世界和在建的聂家沙滩室内海水浴场等。在旅游促销方面,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划分区域、突出重点进行宣传。如旅游旺季可以内陆地区为宣传重点,让久居内陆的人们亲身体会大海带来的无穷的乐趣;旅游淡季可以沿海地区为宣传重点,让常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体验到冬季在海水中嬉戏的享受和观赏海洋极地动物带来的乐趣,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年年有创新”,有效地解决淡旺季海洋旅游旅客严重失衡的问题。 旅游经济论文:简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旅游产业 区域经济 相关产业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性,认为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具有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树立发展旅游产业的观点。最后,作者指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注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落脚点、盲目扩大景区产业规模以及旅游产业小圈子等方面问题。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 % ,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 %;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 %。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国际旅游在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时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必然要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餐馆等,这些设施,一开始就必须按国际旅游的通用标准进行建设,与国际接轨;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引进外资和外国的管理方式与模式,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从而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不少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并推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步伐加快的先遣队。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开了一个窗口,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促进外国人对该地区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对外国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了解并对各相关要素加以改进,促使旅游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区的投资环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步伐: 首先,旅游业建设发展的蓬勃兴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经带动了欠发达旅游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旅游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差,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自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持,其中发行国债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是西部旅游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旅游业的微观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业的发展来说,也会对旅游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中,旅游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领风气之先,引进外资、人才和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引进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先进而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将对旅游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促使旅游地区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区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等同时进行,协调发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丽,也带来接待地环境形象的根本改变,绿化档次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这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是个极大的推动。 最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对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地区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旅游经营服务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礼貌,旅游环境整洁优美,旅游活动健康高雅,这样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旅游地区的总体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旅游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使旅游地区在观念上进行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对推动地区的对外开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旅游在引来人流的同时,还会引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例如被国际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的山东潍坊,过去只是一个手工业小城,自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赴潍坊旅游从而引发了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以来,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资也硕果累累,第五届风筝节总成交额达10·66 亿元。 三、旅游产业是具备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 有关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从摩尔根的人类文化论到马克思、恩格思的历史唯物论,都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产工具。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通过以下对旅游业本质、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游业最具条件超越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并不违背上述理论和原则。 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与通常工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与工业产品生产也有较大不同,旅游业不需要生产的厂房,不需要对所生产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应的机器和工业产品生产完成后必须的物流配送体系,旅游业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产品形成后为游客消费(参观、欣赏) 这些产品时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来解决。旅游业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资源的整体组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各项重要的组成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就直接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务要素,不光是为调整旅游业的中间环节(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企业) ,更重要的是对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满足。由此可见,旅游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与以往各种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这说明旅游业发展本身具有的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超越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须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发展水平。 四、旅游产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加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己是一个无可争辩、无法逃避的事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己进人到后工业化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己转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环境破坏为特点的绿色经济和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点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太空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经济,也就是着力于生态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在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致力于追赶甚至某些领域的超越。但是,对于广大的不发达地区尤其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它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面临的将是项目如何选、资金人才哪里来、市场哪里找等一系列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艰难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对生态可能造成的严重破坏。那么,对于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的非工业地区,能否找到一条捷径绕开工业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呢? 答案是肯定的,捷径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而言投资较少、招商较易、市场风险较小,同时又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产业的旅游业。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具有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可能性的产业。我们知道,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在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刚刚进人工业化初期,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就是工业化一步一步发展,但很难有超越。所以,必须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观念进行发展创新,大胆地提出并努力推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省的总体经济发展实现一个跨越,从工业化发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地区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水平而率先实现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说国际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国的财富向旅游目的地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国内旅游则能把国内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移,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一般地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少,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种外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个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中国一些整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 ,走向旅游脱贫、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贵州省紧靠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村,1992 年全村人均吃粮200 市斤,人均年收人130 元,随着黄果树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投身其中,到1998 年全村人均吃粮400 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 元,一步由贫困迈入了小康,黄果树村也因此而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一个景点富一个县,一个景点富一个村,一片景点富一个镇;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四川阿坝州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卖东西,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当地百姓,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嫡熟。可见,旅游给阿坝州老百姓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收入,更具有意义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烙守了几辈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旅游业必然带来地区的开放,随着游客而来的是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也会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穷"是经济效益, "治愚"是社会效益,旅游产业将"治穷"与"治愚",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五、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旅游是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地带动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财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中,首先要注意一开始就把旅游当作一种产业来抓,树立起发展旅游所需要的产业观念。 一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具有综合性,一业举百业兴,同时又具有依托性,百业托才能举一业。综合性和依托性决定了抓旅游产业发展就是抓结构调整、产业联动、投资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实质是抓了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培育支柱产业的全局高度,来看待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为它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百业托其一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为支柱产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一业举百业兴的带动效应。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阶段,如旅游产业功能的阶段、旅游发展模式的阶段、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增长速度的阶段等,按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性要求做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从而既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要把区域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粗放化经营阶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产业本身来讲还处于出售资源的阶段,即把景区景点当成了旅游业的全部,没有"加工"增值,没有把旅游业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充分连接、带动起来。为此,应着力把这些相关要素发展起来,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费文出,从而大幅度提高旅游总收入,实现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长向旅游产业总收入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1. 景区景点只是旅游发展的载体而不旅游发展的全部,要把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促进产业联动从而形成产业链。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而不仅是景区效益、门票效益,才能形成辐射、扩散效应,才能使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市、浪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市、旅游经济强省。 2. 不要盲目扩大景区的产业规模。要协调好城市建设与景区建设的关系,依托城市服务设施,增强城市产业功能,防止脱离城市己有设施、功能而景区重复另搞一套,从而"热"了景区"冷"了城市。要把景区接待区的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旅游的带动,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切实避免景区"城市化"的趋向。 3. 出旅游点的小圈子,形成旅游点、旅游线、旅游板块、旅游中心城市的区域结构,促进区域旅游的综合发展,从而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旅游经济论文:刍议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 【摘要】 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 定义 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 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一、 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 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 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 Kirk(1951) 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 O. Sauer (1925) 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 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 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 (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 of 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 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 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旅游经济论文:浅谈青岛市旅游经济优劣分析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 青岛市 旅游需求 旅游供给 [论文摘要] 本文以旅游经济的供求机制作为切入点,结合青岛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青岛市旅游经济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2008年,青岛市迎来奥运会的同时也迎来旅游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岛的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崂山风景区的尝试性开拓、即墨温泉的开发、沿海一线风景区的改良以及城市容貌的改进,都给青岛的旅游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近年来,青岛的旅游业始终以平稳的步伐向前发展,2002年,青岛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0.52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10%,而到了2006年,青岛市旅游业更是持续快速增长,接待海内外游客2886.45万人次,增长14.7%;旅游总收入达325.2亿元人民币,增长百分之26.7%。旅游业收入在青岛的GDP中占据了极大比重,且仍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给青岛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穷动力。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的旅游经济还存在不少差距,其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旅游经济的供求机制理论 旅游经济学中采用旅游需求与供给均衡的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本文将对旅游经济的供求机制理论做简要阐述: 旅游需求产生的最基本决定变量包括旅游支付能力、充足的余暇时间和旅游动机。在这三个变量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旅游需求就表现为现实旅游需求。要增强旅游需求的有效性,也应当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旅游需求需要有更多、更长、更集中的余暇时间。自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及三个黄金周假期后,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的现实表明,有充足集中的余暇时间对旅游需求的市场化十分重要。其次,要增强居民的旅游支付能力,这需要政府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以上提到的两点,旅游从业者依靠其自身根本无法实现,使得这两个因素成为外生变量而无法掌控。然而旅游动机却可以通过旅游从业者在旅游供给上的努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旅游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具体包括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发展旅游产业必须有与旅游需求相适应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核心依托是旅游景点的开发。而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即便是相同的旅游景点,不同知识架构和审美背景的旅游者也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和评价。因此,旅游景点的开发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意满足不同的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不同要求。旅游交通是出行的前提,一方面游客更愿意到容易到达的地方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良好的交通条件使得游客不必将时间浪费在路上,同时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住宿设施包括饭店、旅馆和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家庭旅馆等。住宿设施的数量以及舒适程度和价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供给的有效性。 通过对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内含层次分析,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需求和供给都能进入旅游经济循环,有些不良的旅游供给不但不能促进旅游需求的实现,而且可能搅乱旅游供给市场,抑制旅游需求的形成。要想使旅游经济能够有一个持续、有效、快速地增长,必须保证旅游供给增量的有效性,推动旅游供给存量的有效化。 二、青岛旅游经济的供给及优劣势分析 本文提到了旅游需求是一个外生变量,其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游客具有相应动机才能使得旅游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加,而旅游从业者无法直接决定其增加与否。然而,从业者可以通过完善旅游供给间接影响旅游需求,从而带来旅游经济的增长。我们结合青岛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着重从旅游供给上分析青岛旅游经济的优劣势: 1.青岛旅游产品的供给。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后天培养的一系列人文旅游资源成为青岛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力量。2002年、2003年及2004年,青岛市重点旅游项目投入资金分别达到30亿元、34亿元和33亿元。2003年4月,海尔集团、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港、华东葡萄酒酿酒有限公司一次性通过国家旅游局专家组进行的示范评审,获得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仅2004年,青岛市的4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就接待海内外游客53.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54万元。工业旅游已经成为青岛大旅游格局中的独特一翼。同时,2003年至2006年,青岛还“生产”出了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洋旅游、节庆会展旅游、体育健身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7大系列产品。正是旅游产品的日益丰富,使青岛的旅游品位得到提升。据有关统计研究表明,2006年,海内外游客在青岛的平均停留天数已达到3.5天,比2005年整整多出一天半。近两年来青岛市推出新旅游景区(点)22个,从而使青岛市旅游景区(点)总量达到88处。一系列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都极大地促进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 但是在旅游产品的供给上青岛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在: (1)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品牌。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是体现旅游特色的最好凭证。从青岛旅游商品发展的历程来看,居多的是日用品和一次性消费品。 (2)青岛市的旅游环境不理想。首先,青岛的夜生活不发达。在冬季往往七八点钟街上就少有人来往,一些商店也早早关门,在春夏的旅游旺季,一些主要景点营业时间仅维持到八点,通宵休闲可供游客游玩的旅游景点屈指可数。其次,个别景区服务态度差,欺诈游客的现象屡有发生。饮食、旅行社、近郊游等行业每年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欺诈顾客的现象,2007年5月1日执法人员仅在一个景点就抓获30多起“黑照相”事件。这一系列与青岛美丽风景不符的现象必然会阻碍青岛旅游经济更快的发展。 2.青岛市旅游交通。近年来,青岛的交通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青岛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建成济青、胶州湾、西流、双流、潍莱、栖莱、青银等7条高速公路,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城市。2004年4月“新”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启用,青岛与韩国之间国际旅游新航线开辟,2004年崂山风景区太清大通路段改造及太清至八水河步行栈道等工程建成,随着全市主要道路的通畅,青岛交通也带动了青岛旅游经济的增长。 然而,青岛的交通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的,其主要症结在于: (1)夜晚的城市交通并不完善。青岛的公交车在20∶30左右基本上就不再发车,有少部分公交线路营运的22∶30,在此之后路上很难遇到公交车。而出租车在夜晚收费比日间更贵,这就使得一部分低收入游客丧失。 (2)交通要道环境美化力度不够。流亭机场作为青岛惟一的民航机场,其所在的城阳区周边环境并不理想,不是煤炭场地,就是破旧的老楼,从机场驶往市区的必经的李沧区,环境更是脏乱差,不仅绿化上与市南区存在差距,就连最基本的城市市容的整洁都不能保证。这给青岛的旅游经济带来很坏的影响。 3.青岛的住宿设施。应当说青岛的住宿设施已日趋完善。现在,青岛拥有包括香格里拉、颐中皇冠大酒店、海景花园大酒店、丽晶大酒店在内的近百家星级酒店,可以向国内外的中高层的消费者提供充足的住宿服务。此外,青岛还拥有以农家宴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家庭旅馆,既可以满足一些游客渴望接近大自然的需求,又可以缓解旅游高峰期游客入住困难的问题,极大地拉动青岛旅游经济的供给。 三、青岛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文提到的青岛旅游经济供给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相应的对策建议: 1.规范旅游市场运行秩序。当前规范旅游市场运行秩序应着力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加快建立旅游投诉联动网络,完善由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城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健全执法监督、社会监督、义务监督、舆论监督“四位统一”监督网络,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二是建立和健全导游计分制度、导游劳动报酬制度、旅游行业佣金收受制度、导游服务机构市场化等四个机制,大力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三是加强旅游市场跟踪调研,切实解决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景点存在的诸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工具不足等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 2.大力开发郊区旅游。青岛市区的开发已经没有更大的空间,然而像莱西、平度、即墨、胶南这些郊区仍然有很多有文化底蕴或风景优美的景区可以开发,从而形成青岛大旅游的格局,而不是旅游一线的一个中间站点。 3.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纪念品。青岛在开发旅游纪念产品方面有很大欠缺,旅游从业者应当开拓思维,充分结合青岛山、水等各项特色,不断开发真正具有青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高纪念品档次,注重纪念品的质量,并不断完善购物环境,从各个方面调动游客购买产品的积极性,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丰富青岛夜生活文化。其重点在于适度的延长主要旅游景点的开放时间,延长一些大型购物中心的营业时间。 5.加强铁路沿线、机场到市区沿线的美化工作。要给外地旅客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这两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若要青岛投入巨资,改造铁路沿线、机场到市区沿线,操作上并不现实,但是可以考虑将景致不错的地方空出来,让外地的旅客欣赏,在有碍观瞻的地方,树起5米高的广告牌,让旅客们看到的是形象生动的广告。如此,既可以给外地游客一个美好的形象,又可以宣传青岛企业和产品;既促进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广告业的发展。 旅游经济论文:浅谈经济落后地区学生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和意向行为特征研究——以永州为例 论文关键词:经济落后地区;红色旅游;认知;意向行为 论文摘要:基于调查得知,经济落后地区学生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和意向行为特征表现为:知晓率低,主要的了解渠道是电视;学生外出进行红色旅游主要受到景点服务质量、讲解水平和知名度的影响,在红色旅游方式友情彰显,喜欢和同学朋友一起,其外出旅游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期,以增长见识和放松休闲为主要目的,消费水平低,但其意愿消费比实际消费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在下次红色旅游景点选择上,以韶山和长沙的相关景点为主。据此,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 一 研究背景 潜在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外对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o年代,主要以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为基础来探讨旅游者本身的属性,重视理论意义,1967—1969年英国地理学家罗杰斯(H·B·Rodgers)主持了第一次试验性全国游憩调查,获得了有意义的旅游流规律资料;随后1978年,波兰学者A·Szwichtenberg采用问卷方式对旅游者进行调查,找到了相应的旅游行为特征。80年代后的研究注重指导性和实用性,并将心理学内容引入进来,主要侧重于对旅游需求模型和旅游流形成机制的探讨,如Shih(1986)提出了价值与生活方式的概念,他认为感知和形象是目的地选择的决定因素,Joseffink和AlfredKobsa(2002)基于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特征,提出了一个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从国内情况来看,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客源地居民的行为特征进行的研究:保继刚早在1987年以行为科学为指导揭示了北京市居民的旅游动机、动力、决策、偏好等方面的特征,其后他还对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对宾馆选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吴必虎对中国城市居民关于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4条基本规律;许春晓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长沙居民周边休闲旅游和出游特征;王家骏研究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旅游决策行为,得出了两点推导结论。其二是潜在游客类型或旅游形式入手探讨其潜在市场的规律:李丽梅、保继刚(2000)研究了中山大学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吴峰山(2005)调查了山西体育旅游潜在客源市场并提出发展对策。 我国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成果颇多,大量集中对红色旅游基本问题的研究基于红色旅游资源,提出发展对策,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问题讨论热烈,以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相对较少。 无可否认,学生是红色旅游的主体对象,然而,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却难以找到研究学生红色旅游的行为特征的相关文献,针对落后地区学生红色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更是鲜见,因此,对其的探讨将是红色旅游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从时间来看,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迄今红色旅游发展已逾三年,今年正好处于纲要的中期阶段,在这个时候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作一个回顾性的评价,意义重大。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端,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改革开放以来,永州经济发展同全国虽亦步亦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先进地区,而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因此,将其作为经济落后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子2007年4月对永州市九中、永州市三中、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及湖南科技学院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涉及初中、高中、大专及本科层次,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580份,回收率90.6%,剔除非永州籍问卷及其它无效问卷,共整理出有效问卷488份,有效率为84.1%。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人13统计基本资料,二为对红色旅游的认知、消费、评价等行为特征资料,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其中有关红色旅游的意向行为特征等问题以多选为主。 基础数据经SPSS13.0软件处理。共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对背景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出永州学生的人171特征;第二步,采用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针对学生对红色旅游的知晓状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三步,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对永州学生的意向行为特征进行阐述。卡方检验是用于检验两个名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统计分析方法。P值表示检验的显著程度,P值越小,说明显著程度越高,本次卡方检验中所设定的显著程度为0.05。 三 数据分析结果 (一)背号数据分析 统计表明:男女比例分别为41.6%和58.4%;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5%,来自城镇学生的占24%,其他占1%;初中生10.o4%,高中生26.7%,中专生19.67%,高职生15.4%,大学生27.66%;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元以下占3.29%,200—500元占3.48%,500—1000元占11.89%,1O01—2000元占8.2%,2001—3000元占7.79%,3001—5000元占8%,5000元以上占14.34%,不知道的占43.03%。以上数据男女、年龄、学历背景结构合理,来自农村的学生多、家庭年收入较低,均符合永州目前以农业为主、农村人13居多的客观情况,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二)学生对红色旅游认知研究 1.了解程度分析。调查对象中,了解红色旅游的占45.8%、不了解的占54.2%。数据说明,不了解红色旅游的比了解红色旅游的学生更多,红色旅游宣传的效果堪忧。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显著度为0.05下,将性别、学历和户籍来源分别对红色旅游了解程度作卡方检验,检验值列入表1。 表1显示,仅学历和户籍来源地的P值小于0、05,即统计上认为,性别在红色旅游的了解上无显著差异,不同学历或户籍来源的学生对红色旅游的了解呈现显著差异,分析卡方检验的统计量得出,初中、中专和高职学生对红色旅游的了解的实际频数大于期望频数,而高中和本科层次的实际频数小于期望频数;来自城镇的学生比其它户籍来源的学生更了解红色旅游。 2.信息来源渠道分析。通过电视来了解红色旅游知识的比例最高,达到了60.1%。其它媒介按选择比例高低依次为他人介绍(17%)、网络(12.1%)、广播(5.8%)、杂志(2.7%)、报纸(2.2%)。 进一步经交叉分析得出,虽然学生获取红色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但在次要渠道的选择上有较为明显的分异:性别上表现为女学生更偏向于他人介绍和报纸;学历上表现为高巾和大学生偏向于报纸和广播媒介,初中生、中专和高职学生则偏向于他人介绍,高中生主要通过网络途径;从户籍来源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对红色旅游的了解渠道集中于电视,其它的媒介选择频率很小。 (三)学生红色旅游市场的意向行为特征分析 1.影响红色旅游出行因子的均值比较分析。影响红色旅游出行的因子共设计10个,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其中1分~没有影响,2分~有点影响,3分~一般,4分~很重要,5分~特别重要。经均值计算后按大小顺序将有关数据列入表2 一般而言,里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在1~2.4之问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从表2可以看出,永州学生进行红色旅游最为重视的是服务质量、讲解水平和知名度,其余因子均处于中立。 2.红色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特征分析。受测对象中,了解异地文化和休闲成为了学生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分别占47.6%和42.8%,这与学生处于受教育阶段渴望知识、紧张学习之余想放松这一现实情况比较吻合。 在旅游方式的选择上,成为首选方式的是和同学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占了57.1%,其次才是选择和父母亲戚一起(32.9%),最后是自己单独出游(10%),旅游方式的选择表现为友情彰显。 3.消费行为特征分析。将学生的红色旅游实际花费与意愿花费的数据经统计后列入表3,可以看出,学生的实际花费和意愿花费水平都较低,且选择频数按花费的多少顺序依次减少,说明学生无收入来源,对待旅游花费持慎重态度;再比较学生的实际花费和意愿花费可知,在100元以上的消费空间里,学生的意愿花费要高于实际消费,这说明,永州红色旅游学生市场的花费有拓展的可能。 4.旅游时空特征分析。有72%永州学生在红色旅游出游时间上选择寒暑假期,26%的人选择五一、十黄金周旅游,仅0.8%和1.2%的人选择了双休周一和周一到五外出,永州学生能理性地避开旅游高峰期,大量集中选择寒暑假外出进行红色旅游,而极少选择学习时间外出,这一方面表现出学生有要充实假期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永州学生以学习为重的心态。 在下一次出行的红色旅游景区的选择上,韶山以70.7%的选择频率遥遥领先,紧跟其后的是长沙的红色旅游景区,这说明景点的知名度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省会长沙对学生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四 结论 学生对红色旅游认知特征可表述为:第一、了解程度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第二、学生了解红色旅游的主要渠道是电视。说明尽管红色旅游曾经一度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茶地宣传,但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效果却不理想,因此,要达到中央和政府的对红色旅游发展的要求,加强宣传是当务之急。经过卡方检验和交叉分析发现,学历和户籍来源地对学生了解红色旅游有显著影响,高中与本科学历的学生对红色旅游了解的实际频数小于期望频数,来自农村的学生知晓率相对较低,因此在实践中,除了继续强化电视的宣传功能外,通过报纸和广播加强高中与本科学历层次的红色旅游的宣传和教育,采用报纸或老师介绍等方式提高农村学生的知晓率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学生对红色旅游所表现的意向行为特征可总结为:第一、学生外出进行红色旅游主要受到服务质量、讲解水平和知名度的影响;第二、学生红色旅游出旅游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期,偏向于采取和同学朋友一起的旅游方式,以增长见识和放松休闲为主要目的;第三、旅游消费水平低;第四、在下一次红色旅游景区的选择上,以韶山和长沙的相关景点为主。因此可以推测,在永州学生的心中,韶山和长沙的红色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讲解水平和知名度相对较高,各旅游企业可以考虑在寒暑假时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前往这些旅游目的地,选择水平较高的讲解员进行讲解。鉴于景点的知名度影响永州学生的出行,红色旅游的意愿消费较实际消费高,红色旅游从理论上应该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因此,应注意加强本地红色旅游的宣传,提高知名度,培养高素质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为本地红色旅游发展打下基础。 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展现永州学生红色旅游的认知和意向行为特征,重在“是什么”,对“为什么”等问题未能深入探讨,需要另文阐述。未来还应对永州学生红色旅游认知和意向行为特征做时间序列上的动态研究,揭示其历史演变规律。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对企业经营管理离不开战略决策 美国着名决策大师赫伯特·西蒙说过:“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企业的命脉所在。在关键时刻,一个正确的决策能使公司起死回生,而一个错误、不切实际的决策会使公司濒于破产。 战略决策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其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和企业的兴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决策。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对于决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说法不同。一种简单的定义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就是决策”。一种较具体的定义是:“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则将决策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对于这一定义,可这样来理解: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企业领导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这就要求领导人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领导者在决定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收集多少信息以及从何处收集信息等问题时,要进行成本——收益分配。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信息。 因此,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不经济,而信息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失误。 决策的几种类型 一般情况下,决策有下列几种类型: 1、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按决策影响的时间划分,决策可分为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长期决策是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如投资的选择、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组织规模的确定等。 短期决策是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短期战术决策,如企业日常营销、物资储备以及生产中资源配置等问题的决策都属于短期决策。 2、战略、战术与业务决策 依据决策的重要性,可把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这些决策牵涉组织的方方面面,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的特点。 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战术决策旨在实现组织中各环节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企业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制订、设备的更新、新产品的定价以及资金的筹措等,都属于战术决策的范畴。 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属于业务决策范畴的主要有:工作任务的日常分配和检查、工作日程的安排和监督、岗位责任制的制订和执行、库存的控制以及材料的采购等。 3、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按决策的主体划分,决策可分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集体决策是指多个人共同作出的决策,个人决策则是指单个人作出的决策。 4、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按决策的起点划分,决策可分为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它是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环境未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 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组织环境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就是追踪决策。因此,追踪决策是非零起点决策。 5、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按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划分,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组织中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问题,另一类是例外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如管理者日常遇到的产品质量、设备故障、现金短缺、供货单位未按时履行合同等问题。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如组织结构变化、重大投资、开发新产品或开拓新市场、长期存在的产品质量隐患、重要的人事任免以及重大政策的制订等问题。 6、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按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序划分,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确切知道自然状态的发生,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个方案取决于对各个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目标指导着决策过程 一般情况下,决策的过程可以分为七个方面: 1、发现并诊断问题 决策者必须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从而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不失时机地发现问题并诊断问题。管理者通常密切关注与其责任范围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外部的信息和报告以及组织内的信息。识别机会和问题并不总是简单的,因为要考虑组织中人的行为。有些问题可能根植于个人的经验、组织的复杂结构或个人和组织因素的某种混合。因此,管理要尽可能精确地评估问题和机会。 2、认真识别目标 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是通过目标来体现的。所以,想要获得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因为目标的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 根据时间的长短,可把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术决策,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业务政策。无论时间的长短,目标总指导着随后的决策过程。 3、提出备选方案 当机会或问题被正确地识别出来后,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管理者常常根据个人经验、经历和对有关情况的把握来提出方案。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从多种角度审视问题,还要善于征询他人的意见。 4、评估备选方案 确定所拟订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即确定最优的方案。为此,管理者起码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 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以及比对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 5、慎重作出决定 管理者作最后选择时必须要慎重,但作出决定仅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步骤。由于最好的决定通常建立在仔细判断的基础上,所以管理者要想作出一个好的决定,必须仔细考察全部事实,确定是否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并最终作出选择。 6、组织实施战略 方案的实施是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方案选定以后,管理者就要制订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7、进行监督和评估 由于一个方案涉及的时间可能较长,在这段时间,形势可能发生变化,而初步分析建立在对问题或机会的初步估计上,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伦理道德 摘要:现代经营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企业把伦理道德意识普及到经营管理之中,伦理道德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的写作在于唤醒企业及整个社会对企业伦理道德的关注,树立“利润与道德并重”的新观念。文章通过对伦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于企业中的典型伦理道德问题的分析,明确关注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强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 经营管理 伦理道德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运行及经济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意识及其伦理道德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它参与着经济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人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在进行经营管理,又是针对人的经营管理,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是现代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进步,伦理道德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企业伦理道德是指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规则、道德行动的总和。企业伦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内涵于企业活动之中,包括管理伦理、经营伦理、竞争伦理、质量伦理和职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1. 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问题的形成 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体现人类素质 ,尤其是精神素质 和劳动水平及劳动态度的活动,其实质是人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问题。企业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细胞,主要是由人和物组成,其中人是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中的活的因素。一个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精神面貌,实际上就是其员工的素质、精神面貌的体现。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已经是人格化的企业,构成企业主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的,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要注重伦理道德。 道德是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系、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意识,而伦理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结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任何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要与他人交往,发生联系,影响他人或社会,也会与他人或社会发生矛盾,而道德就在其间起着按一定的社会要求调整个人行为方向以及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同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得到自身的肯定和发展,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特殊意识的表现形式,又是人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其行为自然要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类整体素质提高很快。对为人类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和组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近代社会,许多企业的行为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上往往带有轻视社会性和人性的倾向,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干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勾当。而且因为众多企业的发展具有短期性,造成现在全球性的污染,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物种灭绝,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后果,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现在人们开始关注的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就是要制止这种传统的利益第一主义和企业至上主义倾向,清除并防止由此而造成的各种弊端,使企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一个企业或组织的行为,首先要受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制约,国家政策对企业的发展起导向作用,而法律、法规等制约着企业的行为。但是,人们制定的法律条文、规章不能涵盖人类全部生活内容,约束人的所有行为,其所制约的行为是人的基本行为,其标准也往往是最低标准,有时法律、法规的制定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许多企业经常钻法律的空子,或仅仅达到不违法,这样的行为是不利于人类总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的。 伦理道德作为非强制性的社会约束机制,与法律的“硬约束”相比,是一种“软约束”,但正是这种特点使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主动而无形地对人们施加广泛影响,起到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通过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从“他律”转向“自律”。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伦理道德深入贯彻于它的每一行动中,那么它会自觉地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发展更符合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更新。20世纪初期,管理理论处于经验管理阶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远远落后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很低。为解决这一矛盾,美国的泰罗最先提出了科学管理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该理论以“经济人”假说为依据,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人们进行工作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报酬,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缺乏伦理性研究,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仅看成是物质关系,而忽略了心理上、道德上的关系。这一理论很快被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所代替。梅奥通过“ 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是“社会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次要的作用,员工更注重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相处和受到尊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理论增加了对人性的研究,重视被管理者的心理、道德等因素对人的激励作用。后来,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发掘了人的内在因素,尤其是强调伦理道德因素的重要性,指出人的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归根到底是一种内在价值-----伦理道德的需要,它反映的正是人们的一种价值观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对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和谐的愿望。道德要求的满足是属于高层次的激励因素。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威廉.大内所提出的“Z理论”进一步肯定了道德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如果缺少上述三点,没有哪一个社会的人能够获得成功。” Z理论强调尽力在企业内营造一种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充分体现出从性价值是管理的最高体现的思想。 总之,无论从企业的内部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都迫切需要企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2.伦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对企业发展施以影响。在企业内部,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校正人们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软约束,它能使企业人员明确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道德范畴和道德界限,从而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提高工作效率道德水准。伦理道德以其规范力量,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和发扬企业精神,有助于群体行为合理化,提高群体绩效。没有伦理道德素质的普遍加强,最终将防碍企业发展的力度和速度,甚至将企业的发展引上歧路。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方根发挥着以下作用:1.崇高的企业目标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崇高的目标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赋予了企业一种庄严的使命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配置。3.管理者运用伦理手段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4.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可以增加企业的内聚力。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主要由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决定,它能产生威信,使管理者赢得员工的信任,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它能产生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产生强大的内聚力。5.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是企业立足社会的保证。产品质量、企业信益和服务是一个企业立足社会的三大要素,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意味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一流的产品意识,坚持信益高于一切和坚持一流的服务意识和行动。6.注重社会效益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企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而且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履行社会的义务和完成社会的使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7.高尚的道德觉悟是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伦理道德作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非经济因素,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和不 可替代性。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的存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3.1 传统道德观新道德观的冲突问题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会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些沿袭下来的传统道德观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但其影响还会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存在,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此时与时代相适应的新道德观还未形成或其影响力还不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处于一种矛盾与迷茫的状态。 这种情况如果在企业内部发生,也会使管理者陷入困境。如果继续沿用旧的道德观,因其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合,对企业法的发展不利,采纳新的道德观,又会引起那些依旧遵循旧道德观的员工的抑制甚至反对,对作好工作同样是个阻力。此时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坚决克服这种阻力。首先,管理者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只有自己的立场坚定了,才有可能影响别人。其次,对那些坚持旧观念的员工,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比如请一些员工比较信任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公开发表新道德观的讲话,或是让员工通过适当途径了解施行新的道德观给企业及个人带来好处,让员工在认识上有一个转变: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奖惩手段强制推行新道德观,但需要注意,这些奖惩的后果必需与奖惩对象的直接利益密切相关。在使用奖惩手段对,可多用奖励手段,因为若使用惩罚手段的措施不当容易引起抵触和反对。此外,奖惩手段的使用,在员工能够自觉遵循新道德准则时,可以逐步淡化,直至取消使用。 3.2 因地区差异造成的道德观念不同形成的道德困境 道德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会影响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道德观的形成。 现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企业管理者来,不能不面对众多的国际化问题,当然也包括伦理道德问题。对于一家跨国公司来说,其下属子公司分布于许多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道德准则又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中国公司要在一个文化风俗迥异的地方开设企业,是坚持入乡随俗不是采用本国的处理方式,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事实表明,竟是入乡随俗或没用本土作法都不可行。 对跨国公司来说,若有可能制定通行世界的,有一定普遍性的伦理行动基准,那么企业行动就更容易展开只要遵守它就可超越不同国家的法律,有助于实现一致的社会公正。但问题在于这种想法的现实性,目前的世界潮流是普遍性与多劳多得并行,一方面是从各种国际组织大量涌现上看到的统一趋势,另一方面是尊重民族、地域、宗教、不同产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待的多元化趋势。不经协商由单方面自以为是地强加给对方的普遍性是不受欢迎的,而一味的强调多元化又有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危险。现实情况是,在一国被认为是正确的事物在他国未必是正确,同时因各国的伦理规范不同而引起摩擦和麻烦时,又问题以某些共同点为基础找出共同的伦理规范。一般来说,任何一国的首先观念中都存在一些糟粕,对于这部分应放弃,对一些违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的观念应进行改造。总之,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任何一方的固定模式,而应站在一个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取长补短,并逐步地在全球范围内将一些普遍行为规范化、制度化、令参与国际活动的团体或国家队有所依从。 3.3道德与法律的要求高度不同而造的管理困境 对于企业的行为,法律与道德都起着制约作用。法律起着最基本的强制作用,但一些法律要求不如道德要求更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另外,用法律约束也有百密一疏时,加强伦理道德约束对法律约束有补充作用。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而为达此目的,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没有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社会的道德规范对一些企业及管理者来说形同虚设。企业中有些就是合法不合理,更不符合道德要求。在20世纪年代,佛罗里达州国际血浆公司经常从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收购血浆,然后高价转卖,当尼加拉瓜发生大地震时,公司该立即从非洲低价买入一批血浆,然后高价卖到尼加拉瓜,从中获得了高额利润。该公司的行为没有违法,也?了利润最大化,但却违背了最基本的人道主义,违背了道德。该公司的行为受到了美国公众的一致谴责,并被该公司所在地政府吊销了商业牌照。 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企业那种违背道德却不违背法律的行为不会再坐视不理。目前针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西方理论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即:企业社会责任论“不仅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更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其行为不公要合法,更要合理,合乎道德。即使一个企业在短期内获得了高额利润,但其行为如果缺乏道德性而不被公众认可,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只求利润不讲责任,遵守法律但违背道德的作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作为管理者应高瞻远瞩,为了企业的长期利益和发展,即使牺牲一些眼前利益也值得。只要能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企业的业务必定会蒸蒸日上,利润不会成问题。 3.4如何对待员工的合法权益问题 员工作为企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权益的维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在有的企业中,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重视与保障,比如言论自由权、隐私权以及工作环境的安全权利。有关资料表明,有的美国公司以保证企业的商业秘密为由,私自拆阅员工信件,窃听员工私人电话。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外资企业中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在我国的一些外交企业,外文管理者对我国员工随意打骂处罚,为防偷窃搜身等事件屡有发生,这种现象在其它不发达国家也屡见不鲜。甚至,有的连员工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1999年4月,广东番禺一台资企业发生火灾,因平时为防工人私自外出,紧锁车间大门,并且未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致使几十名工人丧身于火海之中。员工作为企业法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服从企业合理的规章制度,但象上述那样员工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只会令员工对企业伤心\失望,甚至公开抵制,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关心企业的发展,更要注意对员工的关怀。这些关怀不仅包括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使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只有这样都会使员工有安全感、归属感,都会真心实意的为企业作贡献,有利于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气提高。 3.5 如何正确对待消费者的问题 消费者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最后享用者,有权利对其所需进行选择,“消费者是上帝”这 一口号日益深入人心。作为提供新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则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上学的问题。 目前,一些企业坚信,生产不仅可以满足消费,也可以创造消费。首先谈生产满足消费中的问题。许多企业为了达到销售自己产品或服务台的目的,采用欺骗或蒙蔽消费者的手段。比如对商品的性能夸大其辞,对商品本身潜在的危险性避而不谈,使得消费者不能做出明确的选择。可以说,消费者不能理智地选择商品或服务,其中最主要的负面原因就是企业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或信息失真。西方有些国家正在进行的消费者运动,提出了“消费者有权知”的口号,我国的一些服务行业也提出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的承诺,并且世界各国消费者维护自己消费权利的意识也逐步加强,这给企业脉管理提出一个新的思考是在题,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了解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在创造需求方面同样值得企业的管理者深思。人的需求有的是合理的,而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如吸烟问题,吸烟有害健康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但仍有许多烟草公司为了扩大市场,在宣传上引诱人们吸烟,特别是青少年和妇女。这样创造出来的需求我们宁可不要。随着人类处我保护意识及辨别能力的提高,这些所谓创造出来的危害人类健康安全甚至人类生存的需求,只会遭到谴责、抑制,而这样的企业最终只能走向灭亡。据报道,1999年美国因吸烟受害的消费者向法院起诉烟草商,烟草商败诉向消费者赔偿约达4000亿美元的损失。如何开发人类合理、健康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摆在生产者面前的道德问题。 3.6如何处理与其它企业的关系问题 企业自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者绞尽脑汁,有的甚至采取非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手段。从短期看,有时采用一些不公平的竞争手段会给企业带来一时的盈利,但随着法制的健全,以及社会对公平竞争的重视,这些手段会失去用武之地。即使在目前,彩不公平手段也未必凑效,如果大家都参与了不公平竞争,到头来只会两败俱伤。比如在工程招标中,投标方都向招标方负责人进行贿赂,使得中标值超过招标方的最终承受能力招标方只能放弃他们,从而使第三者得利。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能力上下功夫,同时还要为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各个企业都这样做了,才能真正的使社会处于一种良性的竞争状态。 3.7 企业管理者自身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决策者和行为带头人,其自身伦理道德问题不容忽视,。在企业人员的招聘和内部人员的提拔问题上,有些管理者往往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用人唯亲、优先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等,完全不顾其能力是否与其所要从事的工作相当,结果造成企业中一些人员素质低下,身在其位而不能谋其政。这样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以及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在企业管理中,有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处处为个人的私利着想,因此,贪污受贿、损公肥私、腐化堕落等现象在一些人身上屡见不鲜。管理者的个人作风会影响到企业风气,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3.8企业员工的道德问题 企业员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他们的道德状况对企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缺乏职业道德、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保障。企业形象是全体企业成员共同塑造的,员工的职业道德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企业形象不佳,正是由于个别员工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造成的。对待消费者态度生硬、行为粗暴,甚至发生伤害消费者的行为,此外还有大量拒绝服务等现象,这些都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犯和蔑视。由于这些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而最终损害的是企业形象和利益。 另外,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不感兴趣,有的员工为个人私利的获得故意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到正当利益的获得。 4.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 在企业法的经营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来完成,而伦理道德建设要从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同时入手考验做到更全面,更彻底。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在思想上要澄清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伦理道德建房与盈利的辩证关系,认真处理好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同时企业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境界。 4.1加强社会监督,约束企业的行为。 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员,其行为也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对企业的监督应是一个全方位的监督,可以从法律监督、环境监督和自我监督三个方面来考虑。 法律手段作为国家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具有到高无尚的权威。以法律监督为手段促进道德建设,首先可以提高道德的权威性。道德只是对人们行为(包括企业行为)的一种软约束,而将一些道德观念上升为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执行,可以使其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提高权威性,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公认不违的原则。其次可以增强道德的规范性。道德具有明显的社会效力,不能只是抽象的原则,必须使其变为具体明确的行为准则,而法律条文的制定,将一些道德要求条文化,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通过法律形式对企业行为加以具体的限制,也可使其行为规范化。第三,可以强化道德的监督性。道德固然以扬善为基本特征,但惩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法律监督以强制为特征,是更严厉的治恶性手段,以此来监督企业的行为,对各种非道德行为必定会起到震慑作用。法律监督手段可以强制性地为企业行为确定价值取向,有助于迅速扭转企业行为失范的状态。 环境监督是检验企业是否履行道德义务必一种不可少的手段。如果道德环境过于宽松,没有约束力,会有损道德行为的施行,严格的环境监督则能够防患于未然,时时监督企业弃恶性从善,加速道德风气的改善。环境监督包括三种方式:第一,传播监督,即大众传播媒体对企业善行的褒扬和恶性行的谴责。这种监督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效力,使善行者受到社会的尊重,恶性行者受到鄙视,从而提醒企业时时检查自己的行为。第二,人际监督。在道德环境空间增大,变动增加的情况下,企业的人际关系流动性与陌生性也相应增加,此时更须加强人际监督。现在,企业的竞争者、合作者、服务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广,企业行为更加社会化,通过彼此的监督,才可以使各企业的行为进一步符合道德规范,这样有利于企业间扩大交往,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第三,组织监督。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如官方的、行业的、民间的)对企业行迷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使企业的非道德行为无处藏身,从而能有效促进企业日常行为的改善。 道德行业最终要靠具体的行为个体来完成,如果个体的道德行为是在监督和强迫之下完成的,就算不上真正的道德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每个道德主体需要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要求内在的道德义务,用健全的道德性来指导其社会行为,从而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其中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修养的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自我监督是贯穿于其中的不可必少的环节。企业只有在自我不断的对照、反省、提示、监督下道德境界才可能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高度道德觉悟的个体。 4.2企业管理者提高认识,处理好各种关系。 4.2.1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企业讲利,既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也是发展国民经济之需。如果一个国家大部分企业都亏损,那么,整个国民经济就会陷入困境。因此,企业“言利”、“求利”是正当、符合道德的。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是否 “言利”与“求利”,而在于如何“求利”。如果把企业求利看作是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那么在企业利益实现的过程中,企业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就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企业“求利”,必须坚持目的与手段在道德上的统一性,即善的目的必须要用善的手段来实现,对利益的获取必须“取之有道”“以义取利”。这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道德原则。 4.2.2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它既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独立实体,又是社会国民经济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企业时刻都面临着国家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的矛盾。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兼顾国家利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兼顾国家利益是我们判定一个企业形象的客观标准。企业应该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为指导,自觉维护和兼顾国家利益,处理好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另外,在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中,还必须处理好企业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一些企业为了当前的蝇头小利,不顾国家法律、法规,不讲社会功德,损人利已,唯利是图,这种行为最终必定会葬送企业法自己的发展前程。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没有长远远光,只顾眼前利益,利欲熏心,不顾企业长远利益,实质上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极不负责.这种得不偿失的企业短期行为,是每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杜绝的. 4.2.3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竞争给每个企业以压力,又给每个企业以动力,它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不断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不断的在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完善自身,增强实力,经求在竞争中不败,在竞争中争先。企业与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个企业都要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企业在市场中是地位平等的竞争对手,因此,企业之间竞争必须坚持“公平竞争”的道德原则;其次,企业之间作为竞争对手不是战场上的敌手,因此市场竞争反对尔愚我诈,不择手段;再次,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竞争中要讲协作,要处理好竞争能力与协作的关系。“尊德守法、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实力求胜”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有序进行的保障。 4.2.4处理好企业行为与企业行为责任的关系 任何一个正常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这是个体道德行为中的一条重要伦理法则。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看作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那么这条法则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行为若触犯法律,企业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企业的行为若违背社会道德,企业就应承担其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自身的行为与责任的关系,不能只顾赚钱、不顾行为后果。企业只有明确了自身行为及其行为责任的关系,才能认识到哪些事情该做,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从而极大提高企业尊德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同时,加强企业自身行为责任的认识,还有利于企业培养产品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那些采用违法乱纪手段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那些靠欺诈哄骗获得暴利的企业,要加大打击力度,追究其行为责任,依法严惩。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就是要从企业的行为责任意识入手,才能最终达到实效。 4.3加强企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道德境界 企业道德教育是企业道德得以转化为员工的内在品质,对企业管理实践发生作用的必备环节。在日本企业界,员工的道德教育始终是和企业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许多企业悬挂着“伦理进入企业,心灵进入工作场所”,“在企业中要有伦理,职业上要有心”的口号,他们以“明朗、爱和、喜劳”为中心内容普遍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启迪和培养员工的心灵。可以说,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业务素质,更取决于其道德潜力。 企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人生观、责任观和良心观的教育。通过对员工在这方面的综合教育,使员工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把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陶冶员工的道德情感、营造以情侍人的道德风尚,教养员工的同情心和仁爱心;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员工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服务、作贡献,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论策略性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效用 策略性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是于9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潮的,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倍受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管理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在现代企业求生存谋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招。其特点是当企业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逐渐重视整体的策略规划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趋势,成本管理与企业策略的相结合,势必使企业跨出内部控制的单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的新领域,以巩固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的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白炽化,企业经营的策略规划与管理( STRATEGY PLANNING MANAGEMENT)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最佳策略并付诸实施,无疑是企业决策者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尤其是我们这种外向型企业(注本公司的产品100%外销)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更大。正因如此,我们针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出发点,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实行这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经过3年多的实践检验,有力地证明了当初的决策是非常明智而理性的,选择是正确而有效的。它使公司走上了一条质量效益型之路,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行列(2002年排名20位,2003年跃居第15位)。 一、项目选择的理由 由于连续多年受到全球电子行业萧条及印制电路板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致使公司的产品──双面板及多层板成本偏高,消耗过大,交货期较长(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增加了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其负面效应表现为客户投诉多、抱怨大,公司订单剧减,生产任务不饱满,生产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企业生产不景气、大量裁员,士气低落的恶性循环(未达到公司的设计能力和投资的预期效果)。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深知企业内外环境是会快速变迁,未来将面临高科技、高竞争的动态环境和强大压力,为有效地评估企业经营绩效,预测企业所处的优势与劣势,以求在危机发生之前加以消除,从而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策略性绩效评估制度之发展则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而成本管理正为策略性绩效评估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基此,二者之结合应用,相辅相成,将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摆脱困境,扭转局面,我们紧紧围绕确保交货期、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这个中心主题,从确立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入手,展开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和管理创新活动,使之富有成效。 二、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何谓策略性成本管理呢?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反算企业各项目标成本或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动力,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的一种管理方法。 策略性成本管理流程图如下: 策略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 1、竞争策略之研究──从成本策略及差异化中加以选择,并针对成本计划,期望能对营业及组织上有所突破。 2、实施竞争者分析及标竿制度──藉此在成本基础上协助目标之设定,同时了解并掌握营业与组织等作业流程的差异性。 3、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位置,同时知晓同行业挑战者能力的强弱及企业欲进入的产业状况。 4、确定、了解并控制关键性成本动因,注重企业长期与短期绩效并重、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并重。 5、在兼顾财务面和竞争面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策略规划,将成本管理目标化,并评估组织转型的可能性和企业发展策略随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当然实行策略性成本仍有其它许多工具,诸如分析成本活动,以了解价值链与成本之间的变动;以较低的成本重新设计营运或组织的各项活动,期望能提高其价值。不过,在运作策略性成本管理时,应有下列认识: 1、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一项富有实效的管理技巧,它绝不是一种流行新潮的花架子。 2、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提供企业达成财务与竞争优势的重要阶梯。 3、当管理者积极学习并有效地使用策略性成本管理工具,将可产生独特的效果。 4、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除使成本能够下降外,亦同时可以提高品质、改善服务、确保交货期(JIT),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5、策略性成本管理是组织迎接新挑战与绩效评估的锐利武器。 三、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骤 以往,绩效评估多以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主,但时至今日,我们深切了解企业欲长期高效发展,必须能准确推测客户有哪些要求和期望,企业能满足客户期望的成功率如何,交货期的准确率多高,市场竞争价格多少,品质或服务水准怎样等,上述事项均应经常性或定期评估,以增强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警觉,及时发现问题,在客户抱怨甚至取消订单之前即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一点对我们这类以接单为本的企业尤为重要。 针对印制电路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情况,我们于2001年2月起开始采用策略性绩效评估方式,以求增强市场竞争力。首先,对公司的主要客户,如加拿大北方电讯(NORTEL)、美国电报电话(AT T)、德国西门子(SIEMENS)、瑞典爱立信(ERICSSON)等跨国公司咨询其有关产品交货期、品质、服务和可信赖性状况,以及其他约定事项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解。经调查的信息反馈得知客户并非十分在意本公司引以自豪的卓越工业技术,反较关切成本(CO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准时交货(JUST IN TIME)四个方面之绩效,但是客户对此四项绩效并不满意,因此我们特别成立了改进小组加以检讨,经反复比较和广泛讨论,确立把满足客户期望放在首位,视客户意见为最高的命令,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而全面展开。其次,鼓励和支持中层管理人员依各职能领域找出影响其绩效的重要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为配合策略目标将评估指标定为:准时送货、产品制作周期、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亦以客户关切点为中心,掌握客户通常关心的事项是:1.有订单时,能否满足交货期(JIT)?2.品质是否达到水准?3.服务是否满意?4.成本多少、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亦应考虑公司:1.是否有能力满足客户的期望?2.有无合理利润可获得?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必须把自己置身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努力拼搏,才能做到相对优势的动态发展。 在实施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是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达形成共识,把市场机制、目标责任和成本考核引入企业内部,在全厂员工中树立“三个意识”教育,即忧患意识,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二是确立客观现实的“成本目标体系”,规定纵横有序的“成本责任体系”和建立严格完善的“成本考核体系”。具体表现为全面把握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前提,以总成本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目标体系分解为公司总目标、部门子目标、班组小目标及个人具体目标。突出“四性”,即指标的合理性、手段的全面性、管理的严密性、政策的激励性,大力贯彻“四”字方针,即“算细帐、查漏洞、找原因、订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策略性成本管理与达标升级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开展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小改小革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基础管理扎实、目标分解明确、系统管理协调、考评体系科学”的原则。 四、策略性成本管理的经济技术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和准确地评价我们所采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的实际收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完善的,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业经济技术效果的指标体系,唯有如此,才最有说服力,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力求从定性与定量、长期与眼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评价。 反映我公司经营绩效的硬性指标是从定量、短期和经济效益方面加以衡量。由表一和表二可见,从2002年至2003年,公司的产值、销售和出口创汇分别以年均65%、65%和46.5%的速度递增;盈利则以年均约1.5倍的速度猛增;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和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也实现高速增长,分别以年均36.44%、101.27%、21.8%和68.12%的幅度增长。特别是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含量不断增大,即多层板的年均增幅高达1.6倍。与此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逐年上升,分别以年均6.7%、4.9%的速度增长;准时交货率和成品合格率有明显提高,分别以年均3.17%、1.89%的速度攀升;双面板单位生产成本、多层板单位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平均每年分别以32.83元/m2、23.6 3元/m2的幅度下降,仅节约成本一项3年累计高达134 1.41万元,平均每年为447.14万元(7.29×17.36+0.55×17.3+12.07×75.1+ 3.36×41.71+18.51×6.03+3.97×11.87=1341.42万元)。在2003年度印制行业协会的统计报表中,我公司双面板产量、实现利税为第一位,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为第二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等多项指标也是居全国领先水平。而从软性指标(定性、长期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评估,可知公司的信誉和知名度大有提高, 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客户的信赖和青睐,赢得大批订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之基础。这属于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难以定量评估。由此表明,公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收到令人可喜的成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增强了我们推行管理现代化的信心。 五、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和推广价值 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 把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觉地化解和转变成企业管理的推动力。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较大突破:1.在准时交货(JIT)方面实现了突破。 它以第一时间全面满足客户期望为最终目的,根据客户的需要和约订,准时提供优质、实用和经济的产品,其导向模式的重点在于竞争策略,核心是讲究全球最流行的准时交货。2.在价格方面实现了突破。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起点,它的公式是价格-利润=成本。即价格决定成本,改变了传统的“成本+利润=价格”的成本价格定论。策略性成本管理法认为,市场价格是企业生产的客观尺度,应根据市场价格来选择、确定成本,成本以不能突破市场价格的规定为限,达到增加盈利和增强竞争的目的。3.在成本理论方面实现了突破。策略性成本管理系统包括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战略成本与短期成本、数量成本与质量成本,具有全面性、预见性和动态性,其目标是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较现行成本管理的适用性更强、范围更广、效果更好。正是遵循这个法则,3年多来,我们一直把按时交货、品质、成本和服务放在首位,经过多方努力,成效尤为突出和显著,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加拿大北方电讯和德国西门子等客户对我公司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商誉,赢得大批订单。我们的这种做法包括目前流行的准时交货(JIT)、总成本控制和灵活地应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最明显的优势是运用了管理会计,它不仅要求用精确的成本数据、变化数据和利润数据提供资深的管理,还要求利用策略性成本管理体系去陶冶磨练员工的行为,使之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策略相吻合,力求在这方面为国内企业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综观我们率先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只要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就能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正是按照这个准则,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所建立起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模式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好的收益性,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全面挑战和彻底反思,强有力地推进企业向高产、优质、低耗和高效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竞争能力,是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从整体的环境来看,大家都处于同种外部环境,为何我公司能在短短几年里,使企业走上了低投入、高产出、大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这其中的经验确实值得许多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我们所使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针对性。在实际操作上,SCM 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在较高层次上实现科学管理与灵活创新的同步增长。现在,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就不能再沿用过去老一套的做法,完全需要靠企业自己,因此,学习推广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和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与极为紧迫,它是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走向市场经济的一条非常现实有效的途径。现把策略性成本管理与现行成本管理列表进行比较,从中可见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明显强于现行成本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科学的升化和提高。 表三、现行成本管理与策略性成本管理差异比较 管理与技术一起,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因而,我们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强化企业管理工作,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践体会到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能实现。以管理为主线、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发展,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永恒真理! 六、对巩固和发展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打算 在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决不会停止不前,因而、我们希望在继续巩固和运用该管理方法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以求有所进展、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积极为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出较大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致力于在当今管理理论的前沿大胆探索,不懈努力追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代化道路。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探讨 论文摘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改变国企经营者由政府指派的传统做法,使经营者脱离干部系列,逐步形成一个以经营管理企业,使企业效率增大为职业的独立的企业家。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营管理者 激励与约束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国际化又是大势所趋。我国的企业要生存,就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足之处,其中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改革,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 1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监督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由于受旧管理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大多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监督机制,尽管一些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也实行了年薪制,但机制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受旧的传统意识的影响,激励约束监督强度非常微弱,致使企业经营不能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1.1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缺陷的分析 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对经营者并没有完全的激励机制。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激励为主,适当的物质刺激为辅;二是隐性的控制权收益。 第一种,片面的强调精神作用,忽视了物质刺激的作用,这对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经营者,在短期内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对长期在位的经营者来说,物质的需求和欲望往往成为其行为的决定力量。如红塔集团董事长楮时健,1978年出任厂长,经过l7年的努力,使红塔集团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现代化烟草行业。17年企业上交利税1000亿,而他个人合法收入只有几十万,仅相当于一名歌星一场演出或一次广告的收入。褚时健走向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他对企业的贡献未能得到合理回报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激励约束机制看,激励不足约束不力,必然导致一部分经营者由功臣变为罪人。 1.2国有企业约束机制缺陷的分析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也有约束机制,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国有企业的监督还是比较“完善”的。既有来自政府、上级机关的监督,也有来自党委、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督,还有来自职代会的监督等。但没有一种监督能真正的落实到位。当前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监督约束职能不到位。监督法律条文不具体不完善。二是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企业的监事会由于其主管部门明确,监事主席一般由公司上级领导或政府官员兼任。公司内的副监事长,职务比董事长、经理低,他们的工资、职务升级等均由其“监督”对象来确定,并且都是兼职,因而形同虚设。其三,企业外部、内部的约束监督主体政出多门,缺乏合力。 2构建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要解决矛盾 2.1要解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矛盾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要承认企业家才能和贡献的特殊性,把它从劳动要素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参与分配。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发展劳动价值论,接受要素价值论相对科学的一面,把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和劳动等同起来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 2.2要解决企业家市场化与党管干部原则的矛盾 发挥作用。优秀的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它的流动配置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基础,这是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必要条件。为使两者相协调,可以:(1)企业家是否可以在企业家市场应聘,要有一种自愿申请和资格认定程序,这可以同党管干部组合起来,由党委组织对申请人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查,对合格者由组织部门发证书,准予持证进市场应聘;(2)持证者进入市场,可以由企业董事会或上一级主管部门代表所有者通过双向选择条件协商后签定聘用合同,党委组织部门不再干预。而对于上岗后实践证明不合格者,组织部门有权收回其应聘书,迫使其另谋职业,从而真正做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同政府部门的干部和公务员制度彻底脱勾,从能上能下变成一个既有可能获得高收入,又有可能承担下岗失业风险的真正的经营者。 2.3要解决国有企业所有权主体非人格化与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的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通过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强化董事会、监事会对高层经理的监督,但现代企业制度的这种优越性却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采用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必须以产权清晰为基础,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缺乏具体的最终所有者,这是由国有企业产权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所决定的。因此,以人身份进入企业董事会的国有资产代表并不一定有约束经营者的内在动力。 3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的配套措施 3.1建立企业家的市场选拔制度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改变国企经营者由政府管理的传统作法,使经营者脱离干部系列,逐步形成一个以经营管理企业,使企业效率增大为职业的独立的企业家,而企业家的市场选拔制度包括: ①经营者的产生和选拔市场化;②经营者的收入市场化;③经营者业绩评价市场化;④经营者流动市场化。 3.2完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对经营者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单一是实行年薪制的障碍,也造成经营者短期行为,所有的激励机制的竞争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上,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要尽量采用能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客观指标,也要采用能对企业未来发展有贡献的指标,如研究与开发费用及其占销售收人的比例,新产品对销售收人及利润的贡献等等。 3.3完善企业内部机制 建立健全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离不开广大职工的支持和监督,在企业未改制,企业内部组织制度、人事制度、用工制度、财务制度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实行年薪制等激励措施既不能发挥经营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得到职工的支持,因此必须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3.4完善法律监督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实施法律制约与监督是适应市场要求的必需手段,除了明确经营者权利、义务、责任以外,要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惩处原则。 国有企业内部要完善法人结构来约束和削弱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收益。 4结语 所有的激励机制的竞争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上。建立健全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离不开广大职工的支持和监督,因此必须健全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试析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构 论文关健词:国有企业 经营管理者 激励约束机制 论文摘要:在我国,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已成为企业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阐述了激励和约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总体思路;对如何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出了建议。 现代企业经理激励约束机制的核心是协调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利益,尽最大可能减少成本,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完善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已经成为公司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效率。一套有效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在保证现代企业组织享有企业家职能分工产生的高效率的同时,避免因职业经理人员和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利益不一致而产生损失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激励不足,约束不够。在激励机制方面,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职业经理人利益阶层,其收人和企业业绩相关性不大;收人构成不合理,名义工资偏低,灰色收人多,更缺少激励经营管理者追求企业长期利益的股权制度。这极大地影响了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积极性。在约束机制方面,没有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所有者约束机制空缺。由于经理市场不存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不完善,市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竞争约束也难以实现。这导致所谓“内部人控制”、过度的“在职消费”、难以控制的隐性收人、"5,岁现象”等问题的出现,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一切表明,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十分必要和紧迫。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总体思路 纵观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其目标大致可分为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社会政策目标和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效率目标两大类。对于以社会政策目标为主的国有企业,其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激励约束就不应该以效率为导向,而应以类似于公务员的标准进行考核、选拔和奖惩。对于追求效率目标的国有企业,则应该按照现代公司制企业要求去运作,建立与现代企业一样的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保证这类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其利润目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目标是社会目标和利润目标兼有,使得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甚为复杂。双重目标下,不仅无法确定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和行为标准,甚至无法找到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员进行激励约束的真正主体。因此,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必须与国有企业目标的定位和分类相结合。 具体而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现有的国有企业最终应该形成两类。一类以承担国家政策目标为主,主要以国有独资形式存在,可以认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这类企业的数量很少,包括少数大型和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以及承担特殊政策目标的国有企业。另一类不承担政策目标,以市场效率取向为主,主要以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形式存在,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将改为这类公司制企业。 对于第一类企业,政府是所有者,也是企业高层经理的激励约束主体,有权利和义务加强对企业高层经理的监督约束。这类企业的经理人员应该是准公务员,其激励与约束机制可参照公务员标准,考虑一定的效率要求而进行设计。在报酬方面,不强调以高报酬、高风险收入追求强激励作用,而是保证其在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得到职位升迁和相当水平的保险收入,尤其是保证其在退休后能够具有相当高的收入水平和终身的体面生活。在约束方面,政府对企业的财政或财务预算约束以及行政纪律约束,对此类企业的高层经理人员的行为应具有重要的监督约束作用。 第二类企业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关,股东大会委托董事会选择企业高层经理人员并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企业高层经理人员属于职业经理人阶层,是由董事会据其能力和业绩聘任的,企业高层经理的报酬数量和结构也是由董事会据其经营业绩动态确定的。为了调动经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励其长期行为,高层经理的报酬结构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固定收入(如固定工资),也包括不固定或风险收入(如奖金、股票等);既含有现期收入,也含有远期收入(如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在这类企业中,一方面董事会授予高层经理经营控制权,发挥其经营才能;另一方面,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高层经理的控制权的形式进行直接监督约束。在企业外部,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声誉机制、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和信息显示机制等,也对高层经理人员起着重要的激励约束作用。这些报酬机制、控制权机制、声誉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对现代公司制企业的高层经理人员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3改革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措施 3. 1建立有效的、结构多元化的报酬激励制度 管理者报酬是一种激励机制,更是一种重要的治理机制,它由三部分组成:①基本的工资、福利与津贴;②短期激励收入,根据一年期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加以确定的收入,如年薪;③长期激励收入,按更长的时期,如3-10年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确定的收入。主要有股票期权、认股权、虚拟股票、股票溢价权、后配股、业绩股份等。 以上各种管理者报酬的目标都是更好地激励经营管理者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努力,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其中,短期激励报酬一般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公司特定的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其表现形式通常为年终奖金或者年终红利;长期激励报酬则由企业管理者对组织长期持续发展的贡献程度所决定。从激励效果来看,基本工资可起到保险作用,但激励力度不足;短期激励报酬有利于激励管理者,较快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但同时容易导致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而长期激励报酬则能向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市场评价机制和灵活的选择机制,将管理层利益和股东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更注重股东价值和公司的长远发展,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在许多国家,长期激励收入已经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报酬激励机制。 管理者报酬的应用有其特有的复杂性,每一种报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在设计管理者的报酬时不能单纯地只依赖于某一种激励报酬形式。在实践中,其设计应该依据的经济原则是生产力原则和公平原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结构多元化的报酬制度。较好的报酬设计应是几种不同形式的最优组合,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方法的优点。 3. 2建设促使报酬激励机制有效运作的配套机制 工资、奖金、股票及股票期权等形式的管理者报酬激励机制并不能取代其他激励约束机制,仍然需要配套机制提供支持和补充。这些机制主要包括:独立的董事会、债务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和产品市场。如果报酬激励机制可以取代这些机制,那么在报酬机制建立后,这些机制应该削弱或者消亡。但是,过去60年以来,上述各种机制不但没有削弱,不少反而强化了,其原因是: (1)由于报酬激励只能对经营管理者的报酬发生直接影响,不能有效选择和更换经营管理者,因此,需要独立的董事会、外部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作为补充。 (2)公司的经营业绩往往不能通过具体的指标得到充分的反应。同时,由于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经常受到国家经济和整个股票市场状况的影响,也不能反映一个公司的业绩或者某个经营管理者的表现,而在商品或服务市场与同行的竞争优劣,却可以作为公司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经营业绩的尺度。 (3)在以股票期权为主的报酬激励机制中,高级管理人员存在采取不适当风险战略的动机,这时,通过债务市场可以约束其过度冒险行为。因为,在存在债务融资时,如果经营者不能按照事先签订的债务契约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债权人可以强迫他们放弃控制权。 因此,应该加速报酬激励机制有效运作的配套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以便企业更有效地使经营管理者报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挂钩。其重点是: (1)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有条件的企业要发展为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现代公司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是核心。 (2)通过《公司法》、《税法》、《证券法》对公司实行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报酬激励机制进行规范,并通过税收减免、融资优惠等手段,扶持报酬激励机制的发展。 (3)通过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发展各类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继续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即公司控制权市场)、劳动力市场,尤其要大力发展和完善股票市场,使股票价格变化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成为经济的“晴雨表”。 3. 3建立对经理人业绩指标考核的审核制度 加强市场信用建设,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防止企业、政府工作人员和中介机构联手作弊,提供虚假信息。其具体做法为: (1)为了保证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指标考核的真实性,设立中介组织资源库,并设计科学的审核程序,依靠会计、审计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审核。 (2)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监督约束力量,防止企业、政府工作人员和中介机构“合谋”,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可设立中介机构资源库,由所有愿意参加本地区国有企业财务审计或会计报表验证的中介机构(包括外地区的中介机构)组成,设立初审和复审程序,再由政府相关部门在中介机构资源库中随机选取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审核;之后,在经过初审的企业中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企业进行复审,承担复审任务的中介机构同样在中介机构资源库中随机选取。同时,要建立企业对审核结果的申诉程序,如果企业对初审或复审的结果有异议,可以申诉,以保证其公正性。如果企业业绩指标的数据和第一、二次审核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要追查问题并追究有问题一方的责任。如果某中介机构出现问题,该中介机构就会因承担无限责任和声誉问题而结束其职业生涯。 3.4发挥商业银行债务约束作用 从业务关系角度看,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掌握得最为全面、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的信贷可能比政府委派的财务总监掌握有关对象企业更多更完全的信息,再加上要求企业还本付息的动机,使得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积极性对企业经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约束。但长期以来,这种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随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银行的商业化行为日趋规范,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债务约束也由“软”变“硬”,政府应该充分利用银行对企业经营者的债务约束机制。 根据《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只能选择一家银行作为基本开户银行,从而为我国银行拥有公司更多的财务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我国还规定了主办银行制度,从这个角度讲,优先利用信息生产能力并将银行作为公司法人的治理主体,在我国已具备了相应的法律基础,鉴于银行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所具有的较强的监控能力,可以在国有银行产业化改造措施逐步到位后,适时地修改现行产业银行法和证券法的有关条款,让银行参与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来。 3. 5尝试建立两种责任制度 一是国有企业经理人经营责任终身追偿制度;二是政府部门主要责任人任命国有企业经理人责任制度。建立国有企业经理人责任终生追偿制度,是为了保证经理人的长期行为,对于给企业造成经营性亏损的,不能因为退休或转换工作就不承担责任。如果触犯法律,更应追查到底。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命国有企业经营者责任制度,是指履行所有者职能的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选择、任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风险和责任,如同私人所有者要承担选错总经理会使自己的企业和财产遭受损失的风险一样。对由于经营者选择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破产的,要追究直接领导或相关决策者政治、经济责任,后果严重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3. 6规范经理人市场的运行机制 从长远看,培育职业经理人阶层,形成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竞争选聘产生机制,是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推进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职业化、市场化,尤其要注意两点: (1)各地建立的经营管理人才中心,要严格定位于中介机构,不应有任何行政管理色彩,其职责应该是专司收集、提供经营管理人才信息,为供需双方相互选择提供服务,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尤其是在现阶段各项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还相对滞后、原有的各项制度不利于经营管理人才流动的状况下,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机构要着重承担人才流动中的人事及相关服务活动,包括人事档案委托管理、行政关系挂靠、党组织关系管理、集体户籍挂靠、办理出国政审手续、代办养老保险、代办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 (1)在建立和规范经理市场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声誉机制的建立。经理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机制是信誉机制,职业声誉是企业经理人可以作为一种职业的重要前提。着重要求对进入经理市场的每一位经理人员建立全面、真实、连续、公开的业绩档案记录和信用记录。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多元统计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做出准确、及时的分析并制定正确的决策,已成为企业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元统计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应用 1、引言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在国外,从20世纪30年代起,已开始在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和经济等领域拉开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的帷幕,20多年来在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 在商业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诸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利润、管理费用、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变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何同时对多个变量的观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这就需要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通过对多个变量观察数据分析,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揭示这些变量之间内在的变化规律。实践证明:多元统计分析是实现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 2、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中,特别是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是不够的,为提高科学性、可靠性,通常需要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如果说一元统计方法是研究一个随机变量统计科学的规律,那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内在统计规律性的一门统计学科。同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不同的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简化。 多元统计分析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 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 在这里,重点研究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及其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 3.1聚类分析 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不断加深,分类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光凭经验和专业知识是不能确切分类的,往往需要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去分类,于是数学工具逐渐被引进分类学中,形成了数值分类学。后来随着多元分析的引进,聚类分析逐渐从数值分类学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它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所谓类,通俗地说,就是指相似元素的集合。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每个样本当作一类,然后根据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并类,并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距离,再选择近似者并类,每合并一次减少一类,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成为一类为止。所以,聚类分析依赖于对观测间的接近程度或相似程度的理解,定义不同的距离量度和相似性量度就可以产生不同的聚类结果,聚类分析内容非常丰富,有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法等。 在企业销售领域,销售商需要考虑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同名称商品的分类问题。例如:某商场对销售的20种啤酒进行分类,以便对不同的类别的啤酒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变量包括啤酒名称、热量卡路里、钠含量、酒精含量、价格。根据以上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可以实现把同一类型的啤酒企业归到同一类别。再如商业企业制定商品销售价格时,需要对某个大城市的物价指数进行考察,而物价指数很多,有农用生产物价指数、服务项目物价指数、食品消费物价指数、零售价格指数等,因而要先对这些价格指数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 3.2判别分析 在生产、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根据观测到的数据资料,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判别分析是判断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对已知分类的数据建立由数值指标构成的分类规则,然后把这样的规则应用到未知分类的样本中去分类。 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并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品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按判别 的组数来区分,有两组判别分析和多组判别分析;按区分不同总体所用的模型来分,有线性判别和非线性判别;按判别式所处理的变量方法不同,分逐步判别和序贯判别等。判别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有不同的判别准则,如马氏距离最小准则、Fisher准则、平均损失最小准则、最小平方准则、最大似然准则、最大概率准则等。 商业企业在市场预测中,往往根据以往所调查的种种指标,用判别分析方法判断下季度是畅销、平销或滞销。当然,判别分析经常与聚类分析联合起来使用。在聚类分析中,某商场对销售的20种啤酒进行分类,假定分类结果为一级品、二级品和三级品,现在判断新商标的啤酒属于哪个级别的产品就需要用判别分析。 3.3主成分分析 在实际问题中,研究多指标(变量)问题是经常遇到的,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不同指标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由于指标较多,再加上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势必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这种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的统计方法,叫做主成分分析或主分量分析。 在商业经济中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数据指标综合成几个商业指数形式,如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指数、商业活动指数等。在市场研究中,常常需要分析顾客的偏好和当前市场的产品与顾客之间的差别,从而提供给生产企业新产品开发方向的信息。顾客偏好分析时常常用到主成分分析。例如:某汽车销售商在商业竞争对手中选择了销售的17种车型,访问了25位顾客,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对17种车型打分,打分范围0~9.9,9.9分表示最高程度的偏好, 3.4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形成和发展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用以研究解决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问题,由于计算量大,又缺少高速计算的设备,使因子分析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停滞了很长时间。后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使因子分析的理论研究和计算问题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这一方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应用,它是将错综复杂的随机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再现原始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认为因子分析是将指标按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分类,使类似指标相关程度高,不同类的相关程度低。因子分析分R型因子分析(从相关系数矩阵出发)和Q型因子分析(从相似系数矩阵出发)。 例如:某销售企业对100名招聘人员的销售策略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试,出了50道题的试卷,其内容包括的面较广,但总的来说,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事物的敏锐和果断程度、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生活常识等,我们将每一个方面称为因子。显然,这里所说的因子不同于回归分析中的因素,因为前者是比较抽象的一种概念,而后者有极为明确的实际意义。因子分析在市场调查分析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对30个调查区的商业网点数、人口数、金融机构服务数、收入情况等2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如果按照一般的分析方法,我们就需要处理20个指标,并给它们以不同的权重,这样不仅工作量变大,而且由于指标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性,会给分析结果带来偏差。另外,给具有较高相关性的众多指标设置权重系数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于是可以考虑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而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然后再给它们以不同的权数,从而计算出各个调查区平均综合实力得分,以便决定在某个调查区拟建何种类型的销售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均需借助统计分析软件,目前较多使用的有SAS、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均提供了多元统计分析功能。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不可忽视 税收与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企业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以及我国作为WTO成员享有权利和义务逐步的兑现,如何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税收政策法规资源,发展和壮大企业的实力,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税收成本,谋求合法的经济利益,以达到企业、国家和社会多赢的目的,是我们每个纳税人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举一个最普遍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企业年终决算时应纳税所得额为10.1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10万元以上的所得税率为33%,那么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为101000X33%=33330元。假如企业决算前通过境内非营业性社团组织公益性捐赠1000元,那么应纳税所得额就变成了101000-1000=100000元。根据税法规定,3万元至10万元的所得税率为27%,因此,该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为:100000X27%=27000元。 这时,1000元=6330元。由此,税收筹划的作用可见一斑。那么,何谓税收筹划?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LBFD)《国际税收词汇》下的定义是:“税收筹划是指通过纳税人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印度税务专家E·A·史林瓦斯在其编著《公司税收筹划手册》中说道:“税收筹划是经营管理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税收已成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对企业既是机遇,也是威胁。”美国南加州大学W·B·梅格斯博士在《会计学》中,则作了如下阐述:“人们合理又合法地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使之缴纳可能最低的税收。他们使用的方法可称之为税收筹划……。少缴税和递延缴纳税收是税收筹划的目标所在。”他还认为“美国联邦所得税已变得如此之复杂,这使为企业提供详尽的税收筹划,成为谋生的职业。”、“在纳税发生之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尽量减少缴纳所得税,这个过程就是筹划。主要如选择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结构,投资采用租用还是够入的方式,以及交易的时间。”而国内税务专家唐腾翔则认为“税收筹划是指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可见,国内外对税收筹划概念的描述不尽相同,观点各异,但基本的要髓大致相同,那就是,税收筹划是指在现行国家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利用不违法的手段,通过对企业经营、投资、理财等各个方面进行事先安排和运筹,尽量减少税收成本,增加税后收益的活动。 我国税收筹划的兴起和发展,是纳税人观念更新的产物,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国际接轨的产物。税收筹划正由过去的“暗箱操作”逐渐变为“阳光作业”,正式走上经济的前台,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充分认识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增值效应 税收筹划虽然引起有识之士、业界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但尚未引起企业普遍的重视,具体自觉实践者则凤毛麟角。其中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对税收筹划作用的认识不够,对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增值效应没有足够的预见。 第一,税收筹划是法律和社会赋予企业的基本权利。在西方国家,税收筹划家喻户晓,被视为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被视为“智慧者的文明行为”。税收筹划是在经营中寻求企业行为与政府政策意图的最佳结合点。企业在不违背税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通过积极的筹划和安排,降低税负的成本,增加企业的权益,是法律和社会赋予企业的基本权利,合法的税收筹划则是对这一权利的正当行使。成功的税收筹划往往既能使经营者承担的税收负担最轻,又能使政府赋予税收的政策意图得以实现,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都有利。企业节税----利润增加----扩大再生产----国家税收增加。据报载,世界传媒大王鲁珀特·莫克多在英国的主要控股公司—新闻投资公司,在2000年前的11年中,共获利近14亿英镑(约21亿美元),但其在英国缴纳的公司所得税净额竟然是零。可见,默克多既精于经营,也精于纳税,他正是靠着独特的“扩张和避税手段创造着超级利润”。 第二,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有着本质的差别。偷税、漏税是指纳税人违反税收政策法规规定,故意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明显是一种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其行为的后果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而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利用税收政策法规做文章,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税收负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既不属于违法行为,更不是犯罪行为。从行为发生的时间看,偷税、漏税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以后所进行的,是对已确立的纳税义务予以隐瞒、造假、遗漏和故意延误,具有明显的事后性和欺诈性特征,而税收筹划是纳税义务发生之前所作的经营、投资、理财的事先筹划与安排,具有事前筹划性特征。税收筹划是一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得到国家鼓励的经济行为,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当经营手段,是以税法为准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合理、合情、合法的行为。可见,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第三,税收筹划有利于规避风险,提升企业形象。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国有企业统支统付,“大锅饭”效应较为普遍,经济主体法制观念不强,使企业和个人不关心税制,对其中条例不闻、不问、不懂;或全凭人情关系,以言代法,以言代税,税收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在纳税上往往想走“关系税”、“人情税”之路,逃税之风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开始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税收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企业通过违法或者不规范的手段来降低税收成本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甚至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而税收筹划则能有效地规避纳税人相关的一些不必要纳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筹划,可以使纳税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回报社会,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对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份额的抢占无疑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企业良性的循环和发展。正所谓:“野蛮者抗税、愚昧者偷税、糊涂者漏税、精明者进行税收筹划”。据报载,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计划捐出其微软20%资产---1000亿美元,协助世界各国解决爱滋病等疾病问题。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一笔以个人名义的慈善捐赠。据述此善举,将使他在美国享有大笔的免税权。可见,富人捐赠既有其想做“好人”的一面,也多与税收有关,真可谓是“名利双收”。 第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税收筹划是一种高智商的增值活动,为进行税收筹划而起用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必然为企业经营管理更上一层楼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所谓发达国家纳税人纳税意识强也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其纳税人看重的还是“不多缴一分钱”、“不早缴一分钱”。税收筹划要求企业守法经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核算管理程序,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良性互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用足、用活好国内、国际税收政策资源 我国加入WTO 后,市场化改革急剧推进,面对更加开放、公平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将更多的同台竞争。内资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间各种自然资源和政策法规资源,发展和壮大自己,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方式和途径很多,不妨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选择适宜的投资地点。世界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税收制度,因而在税收制度上各国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跨国、跨地区企业可利用这些差异如选择低税地经营等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地区)的企业争相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来投资经营,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受这些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低税和税收优惠的吸引。企业在投资经营中,除了要考虑投资地区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金融环境、外汇管制、技术和劳动力供应等常规因素外,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别也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要充分运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制差异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选择整体税负较低的地区或税区投资。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外资提供了低税或免税优惠,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实行内外资同等的税收待遇。所以,进行跨国、跨地区投资时,企业可以选择国际避税港、避税地和自由港,也可以选择与本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在我国国内一般可以考虑以下重点区域: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沿海经济开放区;“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等七大地区。 第二,选择适宜的投资产业。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开发、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如发达国家那么集中,税收优惠的范围相对广泛,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往往对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给予普遍优惠,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较多。目前,我国对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利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企业,解决社会性就业及福利性企业,西部大开发地区国家鼓励投资的产业如交通、电力、水利、邮政等基础设施,以及为农业、科研、高新技术服务的一些产业;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减免税优惠适用范围则相对较广,其主要产业包括生产性企业、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以及从事能源、交通、港口、码头建设的企业。随着我国对WTO成员权利和义务承诺的兑现,原有的很多行业及产业,比如电信、金融、商业、服务、汽车等传统性垄断行业,将逐步对外开放。除了国家限制性的产业或行业外,外资亦将享受更多的国民待遇。此外,目前我国对内资企业的减免税期限较短,一般为1—3年;而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期限一般为5年或5年以上。 第三,选择适宜的投资组织形式。内资还是外资,全资还是合资,法人还是非法人,公司制还是合伙制,企业选择的投资组织形式不同,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往往也千差万别。各个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实行不同的征税优惠。 一般来说,内资企业的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和操作的灵活程度小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一般有大量的税收优惠。公司制企业的营业利润一般要先课征公司税,投资者以股息形式分得的税后利润,又需缴纳一次个人所得税;而合伙制企业的营业利润一般不交公司税,只缴纳各合伙人分得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子公司一般承担全部纳税义务,分公司则需承担有限的纳税义务。对于低税国、低税地区,当地可能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投资者免税或只征较低的公司税。若签定了国际税收协定,税后利润的预提税可能少征或免征。跨国公司常常可以在此建立子公司甚至信箱公司(只挂名称无实际业务)用来转移高税区相关公司的利润,达到国际避税的效果,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此外,分公司不是独立的纳税人,一般流转税在注册地交,所得税同总公司汇总缴纳。所以,对于初创阶段时无法赢利的行业,一般应设置为分公司,这样能利用合并损益,抵冲总公司的利润,从而减轻税负;对于能够迅速实现赢利的行业,一般应设置为子公司,这样就能享受独立公司的许多优惠,在优惠期内减轻税负;对于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可以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不同情况,宜用子公司的设为子公司,宜用分公司的设为分公司,从而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最佳。 第四,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相关的税收筹划主要是缩小税基和延期纳税。在具体会计实务中,主要涉及四个大的方面,即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费用列支方法的选择,以及收入确认方法的选择。企业应根据具体经营环境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用足、用活好税收优惠政策。 一般来说,当物价逐渐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存货成本较高,应纳所得税相应较少,而当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可相对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假如企业各年的所得税率不变,宜采用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初年份多提折旧,后面的年份少提,这样可以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企业有许多费用开支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规定的范围或限额。因此,准确掌握税法和财务准则中费用列支的规定对于税收筹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我国税法目前不允许企业税前向境内外关联企业支付管理费,而在一些西方国家,税法规定,企业向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如果符合“受益原则”,即关联企业从事的管理活动已经使本企业受益,则可以在税前列支这种费用。正是由于这种规定,国外企业可以通过向低税区或避税区的关联企业大量支付管理费的办法从事避税活动。此外,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企业交易占有很大比例,因而可能通过利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高低税收差异,借助转移价格实现利润,减轻企业的整体税负,从而保证了整体集团系统利润的最大化。 三、系统筹划,规范实施,与时俱进 第一,税收筹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决策应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理财、营销、管理等所有活动。在具体到某一个产品、某一个税种、某一项决策时,要考虑整体的影响作用和合理性。进行税收筹划时,不仅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税法,领会并顺应税收政策导向,更应关注经营中一些相关的政府配套政策。要注意把握宏观,着眼微观,不管大小,只要有利,都应认真分析研究。眼睛不能只盯住单个税种、单个项目或单个环节,因为有时一种税少缴,另一种税可能要多缴。因此决策时要系统筹划,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和成本,要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轻重,从中税收优惠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否则,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税收筹划是一项政策强、业务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筹划得当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否则,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筹划人员不仅需要了解税收、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更需要要了解国际惯例,需要娴熟的会计处理技巧和丰富的税收经验。企业除了要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邀请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入筹划团队外,企业更需要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要求,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加强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企业要克服传统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税收筹划是在和税收部门兜圈子,或者认为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与经营无关,类似的想法是十分有害的。企业应遵纪守法,诚信自律。不能期望走捷径,更不能急功近利,期望立竿见影。 第三,不能忽略税收政策、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等外部因素的变化,不要期望某一税收筹划方案“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不能期望一劳永逸。任何一种方案都是针对特定的对象、特点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而设计的。同一税种,在同一国度,针对不同的纳税对象往往也有不同的纳税义务,不同的税收优惠。即使同一税种,在同一国度,针对同一纳税对象,在不同纳税期限往往纳税义务也不近相同。税收筹划方案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的法律环境下,以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为背景来制定的,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企业必须对原有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企业竞争与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综合应用管理类知识的教育和实战环境。 关键词 CAI课件 Web技术 浏览器/服务器 动态服务器网页(ASP) 1. 引言 以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一场知识和信息的革命。现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Web的网络多媒体CAI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绝大多数CAI课件都是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来进行教育和培训,它主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与网络平台上实现了音频和视频的简单结合,其交互性较差,与电视教学区别不大。此类CAI课件系统由于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因而当其应用于理工科课程的知识讲解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学习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在一个实际的环境中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我国现行的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老师们照本宣科地讲述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学生们则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根本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谈不上综合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前面讲述的CAI课件系统由于只能讲解知识而无法让学生综合运用 知识,因而不能满足管理类学生的实践需要。为了使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他们的实际能力,我们在大量教学实践与CAI探索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提供给学习者一个综合应用管理类必要知识的教育和实战环境。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目标 该系统的目标是要实现一个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网络模拟工业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形象具体地掌握企业中管理信息的运动和决策过程的规律,以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信息观念、竞争意识和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决策的能力。 2.2 总体方案 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划分为两个大的子系统:企业子系统和外部环境子系统。企业子系统模拟了若干生产经营型工业企业在设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生产、销售、产品开发、筹资和投资等活动,这些企业互为竞争对手,每个企业由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一个客户机进行模拟。外部环境子系统由服务器进行模拟,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经销商、银行、证券市场、技术开发公司、咨询公司和评估委员会等,它们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环境,为企业的活动提供服务、执行监督职能。该系统的模拟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的模拟环境 根据前面所述,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九个主要模块: (1)参赛企业模块 该模块主要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生产、销售、产品开发、筹资和投资活动: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原材料投产、产成品入库、生产线改造;销售活动主要包括开发新市场、进行销售投资、参加定货会议、根据企业获得的定单发货;产品开发活动包括自行开发和技术引进;筹资活动主要包括向银行申请短期或长期贷款、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投资活动主要包括购买新的厂房和生产设备、购买国债和公司债券等。 (2)政府部门模块 该模块主要根据各个企业的市场开发情况来授予市场许可证、根据企业在各个市场上的销售投资情况收回企业的市场许可证。市场许可证是企业进行销售活动的凭证,企业必须拥有某个市场的市场许可证才能够在该市场销售产品。 该系统中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信息来模拟,该模块可以随机一系列宏观信息并修改相应的运行参数。 (3)原材料供应商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模拟一定的机制为各个企业提供各种原材料并接受企业出售的多余原材料。 (4)产品经销商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各个市场上各种产品的定单,并模拟一定的机制使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如市场占有率、产品报价和赊销期限等)来争抢定单。 该模块的另一项功能是根据各企业获得的定单接受参赛企业的产品发货并付给企业货款,当企业发货误期时,系统将给予一定的惩罚;接受企业出售的多余产品。 (5)银行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接受企业的活期存款,每年计息一次;2)根据企业申请发放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按期收息;3)根据企业的申请进行应收票据贴现业务;4)企业厂房的购买和出售业务;5)生产设备的购买和出售业务;6)厂房和生产设备的租赁业务;7)厂房的出租业务;8)代收税金。 (6)技术开发公司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技术开发公司定期向市场推出新技术,企业向技术开发公司支付技术转让费后,就可以使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 (7)咨询公司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咨询公司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企业支付一定的咨询费用后,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包括产品需求曲线、产品价格范围、市场占有率信息等。 (8)证券市场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证券市场的业务,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发行国债;2)根据企业的申请和经营状况的好坏发行企业债券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3)根据企业的申请和经营状况的好坏发行企业股票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4)国债和企业债券的转让业务。 (9)评估委员会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两项功能:1)每年年底对各参赛企业的生产、财务、营销等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评比;2)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当企业达到破产条件时宣告企业破产,并负责对企业的财产进行评估和清算。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结构 该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具有许多优点:1)系统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端执行,浏览器只接收服务器返回的结果,这样大大减少了网络中数据的传输量,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2)系统非常容易使用,只要掌握了浏览器的使用,几乎不需要再学习其他软件,用户几乎不用培训就可以有效地使用系统,大大降低了培训费用。3)系统比较容易维护,客户端除了安装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外,不需要安装任何为客户端开发的软件,客户端的表示逻辑都是从Web服务器上下载,因此客户端几乎无需维护。4)系统比较容易开发和实施,基于Web的B/S系统开发一般分为Web页面制作和Web应用开发。Web页面制作入手容易甚至无须编程,而Web应用开发有大量成熟和商品化软件可供采用,这就能加快开发速度,降低开发难度。5)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由于它采用了Internet技术,因而具备Internet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3.2 关键技术 (1)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HTML是第一个通用的页面描述语言,它遵循国际标准,常用的各种浏览器(如IE、Netscape等)均可以对其进行很好的解释;HTML可以跨平台使用,在Windows、Mac、Unix等环境中均可得到相同的效果;HTML又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和强大的超媒体支持能力,易于构建复杂的超媒体信息网;HTML还支持多种媒体种类,如GIF/JPG、WAV/AU、AVI/MOV/MPG等,适合网络传输;HTML的创造工具很多,如FrontPage、HotDog等,并可以根据需要加入JavaScript、JavaApplet等,使其更为丰富。 (2)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服务器网页)是Microsoft公司在IIS3.0中推出的一种WWW应用开发工具,可以用来构造复杂的WWW应用。ASP是一种动态设计Web站点的技术,在对数据库的访问方面尤为方便。Microsoft公司在ASP中实现了两种脚本语言:VBScript和Javascript。这两种脚本语言可以嵌入在标准的HTML语言中,由IIS服务器执行。ASP利用ADO(ActiveX Data Object)数据库接口控件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通过建立对象把访问数据库的细节高度抽象,而ADO本身又具有高速、简便和低内存开销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基于Browser/Server的瘦客户端模式以及其它Web应用的开发。 3.3 开发环境 (1)硬件条件 服务器两台,一台为数据库服务器,一台为Web服务器;客户端计算机若干;网络通讯设备,主要包括交换机、网卡、集线器、MODEM 等。 (2)系统平台 采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服务器端采用Microsoft Windows NT4.0作为网络操作系统,Web服务器软件采用IIS3.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客户端软件,包括单机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软件,分别选用Windows 98和Internet Explorer,数据库系统采用SQL Server6.5。 (3)开发工具 基于Web的系统开发工具应使开发者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创建动态的Web应用程序,并且应是一个可视化的工具。我们采用了Microsoft Visual InterDev6.0进行开发,它是用来快速创建数据驱动Web应用程序的基于团队的开发环境,支持ASP,以ODBC连接数据库,脚本语言为简单易学的JavaScript或VBScript。 4 结束语 基于Web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步取代传统教育,21世纪它将成为构筑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而基于Web的多媒体CAI系统则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因此,基于Web的多媒体CAI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已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了实际企业运作的内、外部环境,使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企业经营管理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激烈的竞争机制使该系统类似于一种战略型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浅谈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产权 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 激励与约束机制 论文摘要:论述了传统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针对怎样激发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潜能,约束“搭便车”和“偷懒”行为,避免频繁发生的公司造假与欺诈丑闻等问题,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结合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特点,按照“为什么要激励和约束与怎样激励和约束”的思路,对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理及机制进行了研究。 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出现了全球化、知识化的趋势,整个经济形态由物质资本主导向“知识资本”经济转变。企业也从传统的资本运营转向知识资本管理,许多知识型企业应运而生。所谓知识型企业,是指主要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人,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来获取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组织。在知识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因地位的提升应该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而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的产权模式仍影响巨大。这种状况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委托问题仍较突出,具体表现为“公司会计造假与欺诈丑闻”、“59岁现象”等频繁发生,一些企业出现了诚信危机和生存危机。这些都说明,传统的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和传统的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重新审视并开展新的探索。 1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特征分析 人力资本产权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的产权,是人们围绕或通过人力资本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包括人力资本处分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产权有其特殊性: (l)人力资本所有权的高度专有性。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既具有某些专门知识、技术、技巧或拥有某些特定信息,又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果敢的决策经营能力,融知识与管理于一身,被称为“特型人力资本”或“复合型人力资本”。“特型人力资本”正是当今时代所需要而又紧缺的,其拥有的知识具有高专用性,从而使人力资本更是与“特定身份”的载体密不可分。 (2)人力资本使用权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知识型企业创业和发展的主动因素是知识和技术,而知识和技术具有很强的时效风险;同时因对风险资本的依赖性较高,存在投资的风险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与管理水平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虽然在与企业签定契约时,经营管理者让渡了人力资本使用权,但使用权的行使仍由经营管理者自己实施,实际上人力资本的控制权都掌握在所有者手中。因此人力资本实际运用量与运用程度存在不确定性,也即是人力资本使用权仍然不确定。若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作用发挥的程度不够,即偷懒或存在败德行为,则很可能会延误企业的发展时机,甚至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3)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共享性。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特型人力资本具有高专用性,只有与知识型企业捆绑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知识型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风险资本家共享企业所有权,经营管理者与专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构成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的人力资本收益由经营管理者与专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创造,很难在他们之间明确划分各自的贡献份额。另外,知识型企业民主管理的氛围浓厚,往往实行的是团队管理模式,这更表明了知识型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共享性。 2激励与约束机理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知识型企业的物质资本从属于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但在实际中,由于知识型企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投资的高风险性,在创办企业时离不开风险资本融资,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仍举足轻重。在投资选择时,风险资本家对企业的资格审查十分严格,投资后派驻代表进人董事会,他们对企业运营情况密切关注,一旦发现问题,或者停止注人资金或有权更换企业高层管理者。因此从本质上看,进行了风险融资的知识型企业仍然采取的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所有权的企业组织形式。事实上,大多数知识型企业(除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完全由人力资本控制外)仍然是一种共享企业所有权的联合产权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知识型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风险资本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知识型企业各产权主体产权分享模式见图1。 由图1可见,从理论上看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以人力资本的优势享有较大份额的企业所有权,同时享有企业的经营权,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享有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企业所有权份额。在这里,企业所有权是一种联合产权的形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了部分分离。但在实际操作中,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人力资本所有权往往混同于专业人力资本所有权,难以体现经营管理者的人力资本产权特性,出现经营管理者地位的弱化甚至是形同虚设,从而会导致管理不到位或“三个和尚无水吃”的大锅饭现象。这正是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之处。因此,建立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关键是要使之真正分享企业的所有权,从根本上解决所有权与经营者的分离所造成的“委托问题”。 3激励与约束机制选择 3.1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一方面,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产权具有所有权的高度专有性、使用权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收益权的共享性等特征;另一方面,大多数知识型企业仍然采取共享企业所有权的联合产权制度,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仍举足轻重,有时甚至占支配地位。这种格局必然会挫伤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其不愿意为企业100%效力,有时甚至将自己的人力资本隐藏起来,企业就不能从实质上得到这种高度专有的人力资本。在各产权主体分享产权模式下,为解决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问题,应从产权的制度上扩大经营管理者的所有权份额,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3. 2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 3. 2. 1精神激励 (1)企业文化激励。优良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能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如果一个组织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那么它内部的小环境就比较和谐,经营管理者身处其中不仅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成就感,就能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的成就密切连在一起,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荣誉感和责任心,以良好的心态开展工作,工作绩效自然高。 (2)权力激励。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更在意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在责权利三者对等的前提下,给经营管理者合理授权,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的人力资本所有权能真正发挥最大效用。 (3)荣誉激励。知识型经营管理者对职位的需要往往更关注职位所带来的荣誉而非职位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在充分肯定他们工作业绩的同时,适当授予相应荣誉,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参政议政,提高他们的社会声望。这样可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之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性,从而把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与对组织的忠诚感。 3.2.2物质激励 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物质激励主要是要建立一种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 (1)短期激励。短期激励主要包括:①结构性报酬制度。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包括基本薪酬与风险薪酬两部分。基本薪酬与当期的经营业绩不直接挂钩,风险薪酬是以基本薪酬为基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的部分。对于优秀经营者可通过年度红利、股票期权予以激励。②与岗位相联系的财务开支制度。职务消费是指经营管理者在执行公司业务工作中的办公费、交通费、招待费、培训费和信息费等。为了有效激励,一方面要在金额上本着节约的原则留有余地,实行定额包干;另一方面要适当放宽使用范围,使开支方便化。③与职务相配套的福利制度。企业经营者的福利除了一般员工所享有的医疗保险、带薪休假、福利住房以及为解决家庭后顾之忧的一些福利待遇外,还应包括与职务相配套的特殊福利,如补充人寿保险、额外补贴(“经理优待”)、离职补偿(金色降落伞计划)等。 (2)长期激励。经营管理者长期激励的主要方式是人力资本股权化。它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经理层收购(MBO),另一类是经理层期股权安排。长期激励的目的是将经营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在更长远的利益纽带下联系在一起,以激发经营管理者通过提升企业长期价值来增加自己的财富。 3. 3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约束机制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以激励为主,但针对委托一关系中发生的一些“败德行为、偷懒行为”要进行必要的约束,可采取“软硬兼施”、“内外结合”的约束机制。 3. 3. 1内部约束 内部约束主要通过经营管理者的选拔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来实现。 (1)选拔机制。在联合产权制度下,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主要由董事会在企业家市场上选聘,也有少数是从企业内部提拔的,在选拔时一定要把好人口点。 (2)考核机制。应采取包括任前考核、届中考核、届满考核以及年度考核等多时段动态性的考核方式,在业绩考核中综合考虑其德、能、勤、绩、廉等方面。 (3)监督机制。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内部要接受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企业员工的监督,必要时要设立财务总监监督经营者的经济行为。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经营者管理制度,用制度实行硬约束,还要发挥伦理道德等软约束的作用。 3. 3. 2外部约束 外部约束可采取的机制有市场机制、声誉机制和审计机制等。 (1)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实行的是“优胜劣汰”,企业经营者只有拥有良好的声誉,非凡的工作业绩与管理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人力资本价值才会升值。 (2)声誉机制。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关注的是职位所带来的荣誉、声誉和工作成就感等高层次的需求,良好的声誉是他们宝贵的无形资产,规范的声誉评价可以约束失信和败德的行为。 (3)审计机制。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和人力资源审计等。它主要是对经营者任期内经济责任、企业战略、企业计划与非财务指标等进行综合审计,一方面公正客观地评价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另一方面使经营者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导经营者进行自我约束。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透视零售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误区 内容摘要:本文对零售及零售企业进行了定义,对传统零售定义进行了一些突破研究,认为零售活动不仅存在于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中满足人们生产需要的一些销售活动也属于零售。重点分析了零售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三个误区,即零售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优质服务就是主动热情、促销活动就是营销,并针对以上误区指出了企业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关键词:零售 零售企业 经营管理误区 对策 在流通领域,零售是和批发相对应的销售活动。一般认为批发是针对再销售者及产业用户的销售活动,而零售则是针对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因此,按照传统的流通理论,零售企业就是指向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的组织。这里所指的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是进行生活消费的消费者,他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消费,而不是为了生产或再销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中所说的零售概念并不一定和流通理论所界定的零售概念完全一致,零售企业的销售行为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流通理论所规定的行为。比如,农民到农用生产资料超市购买种子、农药,到农机商店购买农用机械,理发美容师到正规超市购买美发美容用品等,他们购买商品不是为了生活消费,而是为了生产消费,这种针对个别消费者进行的零散销售活动能说不是零售而是批发?再比如,现在很多流通企业实行多元经营,批发兼零售,这类企业就很难说是批发企业还是零售企业,而且这类企业对前来购物的消费者是采取批发行为还是零售行为,完全是根据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多少而定,达到一定数量就批发,低于这个数量就零售。他们并不看消费者购物是为了生产或再销售,还是为了生活消费。比如在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有的服装商场规定,购买满5件按批发价,不足5件按零售价。有的前来批发服装的个体户因资金有限不能买5件以上,只能按零售价进货。之所以按零售价进货还能进行再销售,是因为他们来自外地,空间距离所造成的价差使他们还可以在异地高价赚钱。而本地自我消费的消费者很多亲戚朋友联合起来进行团购,满5件便可以享受批发价。现实中这种情况还很多,国外一些跨国零售企业最初进入中国时,就是利用介于批发与零售之间的业态打“擦边球”,进入当时我国开放限制还很严格的批发业。如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德国麦德龙以配销名义在国内注册,其在我国开办的仓储式商场的会员顾客既有中小零售商、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客户,也有普通消费者。 理论来自实践,理应反映实践的发展。本文所论述的零售企业既包括向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满足其生活消费的组织,也包括部分向生产者或再销售者销售商品满足其生产或经营需要的组织。这类流通组织的共同特点是:面对的是众多而分散的个体消费者,实质上分布在两个市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他们购买的商品既包括生活消费品,也包括生产要素商品;平均而言消费者购买频率较大而每笔交易量较小;拥有销售商品的店堂、柜台、货架以及展示商品的橱窗等;不仅提供商品,而且提供服务,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零售企业不一定非得需要店铺,如网上商店,也不一定非得有营业员,如无人商店或自动售货店铺等。虽然这种销售活动也是零售,这类组织也是零售企业,但这类活动和企业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内。本文主要论述具备一定规模的零售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与现代经营理念相悖的一些误区。这类零售企业若按业态分,包括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超市以及折扣店、专业店等。 认识误区:零售业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尽管中外经济学界对产业划分的方法和标准并不一致,各个行业在归类上也不尽相同,但都基本上把包括零售业在内的商业划分为第三产业。最早提出第三产业概念并确立三次产业分类法的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指出,第三产业的本质在于提供服务。配第-克拉克定理进一步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人口具有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最后向第三产业移动的规律。之所以如此,关键是由第三产业作为服务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他产业产品的边际需求在下降,而对服务的边际需求却不断上升。由于服务具有人对人的人性化特点,决定了服务业是难以大规模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的行业,使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幅度要慢于社会经济生活对服务业各部门需求的增长幅度,最终导致包括零售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成为就业密度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对于商品生产和商业批发行业,零售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如此,即使未来无人售货店铺和网上虚拟商店成为主流零售方式,零售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性质也不一定改变,因为仍需要大量人员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维护、数据搜集、广告营销、商品保管、分拣配送等工作。虽然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的“前台”人员减少了,但幕后支持人员却大大增加。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的零售业应该还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只是对这个行业的硬件技术与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更高。 目前而言,零售业是否就属于低技术行业呢?即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否一定就是低技术行业,这是本文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经典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在论述产业结构问题时都要涉及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认为5种技术结构与5种产业结构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以手工技术为主体的技术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的,以智能技术为主体的技术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是知识密集型的。由于存在这种对应关系,一般人就会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特征就是以手工技术为主的低智能性。这种“反之亦然”的推理方式不仅在逻辑上而且在实际中都是不完全正确的。 零售业的本质是服务,服务的特性决定了零售业的技术要求不仅是手工技术,更是智能技术。零售人员不仅要和各类商品打交道,而且直接与需求各异的人打交道。因此零售人员的劳动过程既是手工技术操作过程(商品搬运上架、卫生清扫、传递商品),又是高智能技术操作过程(熟悉商品性能、把握消费心理、交流感情、沟通信息)。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同质化,使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产品质量之争越来越转向服务质量之争,而现代消费者越来越明显的理性化、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倾向,使零售业对服务的技术层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零售服务已完全不是短缺经济时代简单的零售服务概念了。 所以零售企业首先要在认识上澄清这一误区。零售企业的员工是和世界上最复杂的具有七情六欲的“机器”——人打交道,而企业员工又同样具有复杂的七情六欲。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是摆在零售企业经理面前的一大课题。美国的沃尔玛的员工在顾客第一次购物后就会记录其购物的时间、种类,在其第二次购物时营业员就会像熟人般和他打招呼,并推荐与之第一次购物相关的产品,多次购物后就可大致掌握顾客的购物习惯,从而成为产品营销的基础。中国的零售企业是否也能做到这一步?中国零售企业有些也配备了先进的硬件技术,但缺乏与硬件技术相匹配的可以熟练驾御使用硬件技术的人的技术和能力。 服务误区:优质服务就是主动热情 以上用较多内容论述了零售业的性质以及人们对这一行业技术结构的认识误区,由此可知,零售业的本质就是提供服务,而服务不是简单地提供商品,而是商品、情感、信息、便利、舒适、放心等的统一体。随着现代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增强,优质服务的标准可以用“使消费者满意”这句话来概括,但对服务形式的要求却不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服务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境界,虽无固定的模式,却能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适时提供最适合其本人的服务。 然而现实中却把优质服务简单地等同为热情服务。很多零售企业都制定了服务规范,以企业规章的形式对营业员的服务提出了统一要求。服务规范几乎都少不了“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内容,并在实际营业过程中要求营业员对待顾客“来有迎声、走有送声”,微笑服务,并把是否主动向顾客打招呼、是否热情为顾客介绍商品,作为营业员奖惩的标准。由于零售企业管理层对热情服务的认同及内部激励机制的存在,很多自选超市本来应突出自选的特点,给顾客更大的自我选择的自由与空间,但还是有营业员热情地迎向前,为顾客介绍商品。一些品牌促销员由于其报酬与销售挂钩,在利益的驱动下更是不放过经过货架的每一位顾客,但其热情度却让一般的顾客不敢在商品前驻足。 实际上这种片面的、生硬的、千人一面的服务方式是服务上的一个很大误区。首先,优质服务不仅体现在销售中,更体现在售前及售后。如备货是否做了市场细分,货源是否正宗;售后服务是否真的和承诺的那样到位,顾客退货是否能真的和沃尔玛那样“无条件退货”,对待退货的顾客是否还能像顾客购买时热情。其次,即使在销售中,服务也不是一味地自始至终主动热情。走进商场的顾客其心态千差万别。如果一味热情,就会增加顾客的心理负担,干扰顾客的休闲欲、欣赏欲、求知欲,顾客好奇心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不能激发其购买欲。 就售中服务而言,零售企业提供给顾客的最佳服务应该是“顾客需要时招之即来,顾客不需要时感觉不到”。从理论上讲,顾客进店购买商品大致经过7个阶段,即感到有兴趣、引起注意、联想、产生欲望、比较、决策、购买。不管在哪个阶段,如果顾客招呼,营业员都要上前热情服务,但要客观“中立”,不能让顾客为难。如果顾客不招呼,就不能让顾客感觉到身边有营业员存在,特别是在第二阶段到第五阶段,即顾客在商品前驻足观察思考阶段。有的营业员虽没有说话,但其形体语言却让顾客感到不自在,如尾随顾客或远远用眼盯住顾客,也许这是为了等待回应顾客,也许是怕顾客弄坏商品甚至偷窃,不管什么原因,这都是不到位的服务。 零售企业之所以会出现片面强调热情服务的情况,一是因为企业特别是国有零售企业大多经历过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卖方市场商品不愁卖但服务质量差,在向买方市场转换过程中,企业销售下滑经营困难,于是把出路放在提高服务质量上,认为解决了服务质量差的问题企业的销售又会上去,于是热情服务就延续至今,实质上企业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卖方市场阶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顾客进店正如朋友到家,如果不热情就觉得是对顾客不敬,没认识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正在使中国快速进入理性社会;三是中国长期缺乏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这既是计划体制下供给约束而非需求约束的表现,又是官本位社会中对长官意志崇拜而对个体人性漠视的结果。 本文并非反对热情服务,而是认为“热情”应适时适中。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零售企业的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差异化服务,同时体现在小处和细节,强调顾客的参与和体验。日本的收银员找顾客一分钱都鞠躬含笑双手递到顾客手中;宜家(IKEA)家居超市的顾客逛累了不仅可以在其陈列的高档沙发上坐着休息,还可以在其高档的样品床上盖上被褥睡一觉,如果不是到下班时间就绝不会有营业员“打扰”,讲求热情服务的中国商家是否也做到了?所以优质服务不是简单地主动热情就能做到的,而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 营销误区:组织促销活动就是营销 营销观念是相对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的一种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其基本内容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应首先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然后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营销观念的有效实践需要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明确目标市场,即企业应以市场为出发点,确定自己要进入的领域或经营重点;确定顾客需求,即企业应发现顾客的内在需要和欲望,为顾客提供价值;进行组合营销,即企业所有部门都协调一致,为满足目标市场的顾客利益服务;提高盈利能力,即企业通过使顾客满意获得持续利润,而不是单纯通过促销获得短期利润。 现实中很多零售企业会在重要节假日或其他认为有意义的时间,组织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这些促销活动有的虽然也可以称为营销活动,但有些还不能称上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原因是:促销活动并不是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出发点,具体表现就是活动期间组织的货源并不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市场、明确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有些促销商品源于进货人员的主观判断,有些属于关系货、人情货,有些则为库存积压商品,所以以这样的商品进行促销,至多是产品观念或推销观念在经营中的集中体现。只注重外部营销,而不进行内部营销。有的促销活动虽然也对消费者需求进行了一些分析和了解,但在活动进行期间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组合营销。企业只对外部顾客进行营销,投入资金进行店堂布置、广告宣传、打折回报等,而对内部员工缺乏现代服务技能培训,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员工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有的企业甚至不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随意让员工加班加点而不给任何补偿。企业认为员工应当有奉献精神,而员工却身心疲惫,怨声载道。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说过:“内部营销必须先于外部营销。在公司打算提供优质服务之前促销是没有意义的。”促销活动的效果是短期的,企业盈利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由于很多企业的促销方式是价格促销,不同商品的价格弹性不同,所以销售额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利润的大幅增加。另外,由于许多零售企业在促销活动中存在着虚假成分,如商品以次充好、虚假打折等,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损害了企业形象,所以从长远看,这样的促销活动反而会使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而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却不是这样。 营销不是简单的促销,甚至也不只是一时的活动,而是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现代经营理念。零售企业只有对此有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才能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获得长远的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论策略性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效用 策略性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是于9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潮的,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倍受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管理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在现代企业求生存谋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招。其特点是当企业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逐渐重视整体的策略规划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趋势,成本管理与企业策略的相结合,势必使企业跨出内部控制的单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的新领域,以巩固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的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白炽化,企业经营的策略规划与管理( STRATEGY PLANNING MANAGEMENT)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最佳策略并付诸实施,无疑是企业决策者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尤其是我们这种外向型企业(注本公司的产品100%外销)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更大。正因如此,我们针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出发点,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实行这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经过3年多的实践检验,有力地证明了当初的决策是非常明智而理性的,选择是正确而有效的。它使公司走上了一条质量效益型之路,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行列(2002年排名20位,2003年跃居第15位)。 一、项目选择的理由 由于连续多年受到全球电子行业萧条及印制电路板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致使公司的产品──双面板及多层板成本偏高,消耗过大,交货期较长(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增加了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其负面效应表现为客户投诉多、抱怨大,公司订单剧减,生产任务不饱满,生产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企业生产不景气、大量裁员,士气低落的恶性循环(未达到公司的设计能力和投资的预期效果)。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深知企业内外环境是会快速变迁,未来将面临高科技、高竞争的动态环境和强大压力,为有效地评估企业经营绩效,预测企业所处的优势与劣势,以求在危机发生之前加以消除,从而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策略性绩效评估制度之发展则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而成本管理正为策略性绩效评估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基此,二者之结合应用,相辅相成,将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摆脱困境,扭转局面,我们紧紧围绕确保交货期、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这个中心主题,从确立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入手,展开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和管理创新活动,使之富有成效。 二、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何谓策略性成本管理呢?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反算企业各项目标成本或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动力,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的一种管理方法。 策略性成本管理流程图如下: 策略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 1、竞争策略之研究──从成本策略及差异化中加以选择,并针对成本计划,期望能对营业及组织上有所突破。 2、实施竞争者分析及标竿制度──藉此在成本基础上协助目标之设定,同时了解并掌握营业与组织等作业流程的差异性。 3、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位置,同时知晓同行业挑战者能力的强弱及企业欲进入的产业状况。 4、确定、了解并控制关键性成本动因,注重企业长期与短期绩效并重、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并重。 5、在兼顾财务面和竞争面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策略规划,将成本管理目标化,并评估组织转型的可能性和企业发展策略随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当然实行策略性成本仍有其它许多工具,诸如分析成本活动,以了解价值链与成本之间的变动;以较低的成本重新设计营运或组织的各项活动,期望能提高其价值。不过,在运作策略性成本管理时,应有下列认识: 1、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一项富有实效的管理技巧,它绝不是一种流行新潮的花架子。 2、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提供企业达成财务与竞争优势的重要阶梯。 3、当管理者积极学习并有效地使用策略性成本管理工具,将可产生独特的效果。 4、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除使成本能够下降外,亦同时可以提高品质、改善服务、确保交货期(JIT),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5、策略性成本管理是组织迎接新挑战与绩效评估的锐利武器。 三、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骤 以往,绩效评估多以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主,但时至今日,我们深切了解企业欲长期高效发展,必须能准确推测客户有哪些要求和期望,企业能满足客户期望的成功率如何,交货期的准确率多高,市场竞争价格多少,品质或服务水准怎样等,上述事项均应经常性或定期评估,以增强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警觉,及时发现问题,在客户抱怨甚至取消订单之前即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一点对我们这类以接单为本的企业尤为重要。 针对印制电路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情况,我们于2001年2月起开始采用策略性绩效评估方式,以求增强市场竞争力。首先,对公司的主要客户,如加拿大北方电讯(NORTEL)、美国电报电话(AT T)、德国西门子(SIEMENS)、瑞典爱立信(ERICSSON)等跨国公司咨询其有关产品交货期、品质、服务和可信赖性状况,以及其他约定事项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解。经调查的信息反馈得知客户并非十分在意本公司引以自豪的卓越工业技术,反较关切成本(CO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准时交货(JUST IN TIME)四个方面之绩效,但是客户对此四项绩效并不满意,因此我们特别成立了改进小组加以检讨,经反复比较和广泛讨论,确立把满足客户期望放在首位,视客户意见为最高的命令,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而全面展开。其次,鼓励和支持中层管理人员依各职能领域找出影响其绩效的重要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为配合策略目标将评估指标定为:准时送货、产品制作周期、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亦以客户关切点为中心,掌握客户通常关心的事项是:1.有订单时,能否满足交货期(JIT)?2.品质是否达到水准?3.服务是否满意?4.成本多少、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亦应考虑公司:1.是否有能力满足客户的期望?2.有无合理利润可获得?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必须把自己置身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努力拼搏,才能做到相对优势的动态发展。 在实施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是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达形成共识,把市场机制、目标责任和成本考核引入企业内部,在全厂员工中树立“三个意识”教育,即忧患意识,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二是确立客观现实的“成本目标体系”,规定纵横有序的“成本责任体系”和建立严格完善的“成本考核体系”。具体表现为全面把握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前提,以总成本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目标体系分解为公司总目标、部门子目标、班组小目标及个人具体目标。突出“四性”,即指标的合理性、手段的全面性、管理的严密性、政策的激励性,大力贯彻“四”字方针,即“算细帐、查漏洞、找原因、订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策略性成本管理与达标升级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开展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小改小革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基础管理扎实、目标分解明确、系统管理协调、考评体系科学”的原则。 四、策略性成本管理的经济技术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和准确地评价我们所采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的实际收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完善的,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业经济技术效果的指标体系,唯有如此,才最有说服力,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力求从定性与定量、长期与眼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评价。 反映我公司经营绩效的硬性指标是从定量、短期和经济效益方面加以衡量。由表一和表二可见,从2002年至2003年,公司的产值、销售和出口创汇分别以年均65%、65%和46.5%的速度递增;盈利则以年均约1.5倍的速度猛增;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和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也实现高速增长,分别以年均36.44%、101.27%、21.8%和68.12%的幅度增长。特别是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含量不断增大,即多层板的年均增幅高达1.6倍。与此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逐年上升,分别以年均6.7%、4.9%的速度增长;准时交货率和成品合格率有明显提高,分别以年均3.17%、1.89%的速度攀升;双面板单位生产成本、多层板单位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平均每年分别以32.83元/m2、23.6 3元/m2的幅度下降,仅节约成本一项3年累计高达134 1.41万元,平均每年为447.14万元(7.29×17.36+0.55×17.3+12.07×75.1+ 3.36×41.71+18.51×6.03+3.97×11.87=1341.42万元)。在2003年度印制行业协会的统计报表中,我公司双面板产量、实现利税为第一位,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为第二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等多项指标也是居全国领先水平。而从软性指标(定性、长期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评估,可知公司的信誉和知名度大有提高, 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客户的信赖和青睐,赢得大批订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之基础。这属于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难以定量评估。由此表明,公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收到令人可喜的成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增强了我们推行管理现代化的信心。 五、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和推广价值 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 把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觉地化解和转变成企业管理的推动力。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较大突破:1.在准时交货(JIT)方面实现了突破。 它以第一时间全面满足客户期望为最终目的,根据客户的需要和约订,准时提供优质、实用和经济的产品,其导向模式的重点在于竞争策略,核心是讲究全球最流行的准时交货。2.在价格方面实现了突破。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起点,它的公式是价格-利润=成本。即价格决定成本,改变了传统的“成本+利润=价格”的成本价格定论。策略性成本管理法认为,市场价格是企业生产的客观尺度,应根据市场价格来选择、确定成本,成本以不能突破市场价格的规定为限,达到增加盈利和增强竞争的目的。3.在成本理论方面实现了突破。策略性成本管理系统包括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战略成本与短期成本、数量成本与质量成本,具有全面性、预见性和动态性,其目标是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较现行成本管理的适用性更强、范围更广、效果更好。正是遵循这个法则,3年多来,我们一直把按时交货、品质、成本和服务放在首位,经过多方努力,成效尤为突出和显著,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加拿大北方电讯和德国西门子等客户对我公司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商誉,赢得大批订单。我们的这种做法包括目前流行的准时交货(JIT)、总成本控制和灵活地应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最明显的优势是运用了管理会计,它不仅要求用精确的成本数据、变化数据和利润数据提供资深的管理,还要求利用策略性成本管理体系去陶冶磨练员工的行为,使之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策略相吻合,力求在这方面为国内企业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综观我们率先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只要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就能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正是按照这个准则,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所建立起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模式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好的收益性,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全面挑战和彻底反思,强有力地推进企业向高产、优质、低耗和高效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竞争能力,是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从整体的环境来看,大家都处于同种外部环境,为何我公司能在短短几年里,使企业走上了低投入、高产出、大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这其中的经验确实值得许多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我们所使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针对性。在实际操作上,SCM 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在较高层次上实现科学管理与灵活创新的同步增长。现在,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就不能再沿用过去老一套的做法,完全需要靠企业自己,因此,学习推广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和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与极为紧迫,它是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走向市场经济的一条非常现实有效的途径。现把策略性成本管理与现行成本管理列表进行比较,从中可见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明显强于现行成本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科学的升化和提高。 表三、现行成本管理与策略性成本管理差异比较 管理与技术一起,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因而,我们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强化企业管理工作,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践体会到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能实现。以管理为主线、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发展,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永恒真理! 六、对巩固和发展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打算 在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决不会停止不前,因而、我们希望在继续巩固和运用该管理方法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以求有所进展、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积极为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出较大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致力于在当今管理理论的前沿大胆探索,不懈努力追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代化道路。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论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加速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为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本文从经营管理思想、经营管理组织、经营管理方法、经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现代化 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是指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要符合现代企业的经济功能赋予的经营观念。现代企业的经营观念主要有: 1.战略观念。战略观念就是要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战略观念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全面系统的观点,即全局的观点。二是面向企业未来的发展观点。面向企业的未来,包括市场的未来、产品的未来、技术的未来、企业组织的未来、企业人员的未来,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目标与对策。 2.市场观念。市场观念就是企业必须根据社会及用户的需要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市场是企业存在的前提。要具有市场观念,首先要求企业了解市场。其次,要确定对策去占有市场,赢得市场。 3.用户观念。市场是由实行交换的供需双方构成的,用户是构成市场的主要一方。所谓用户观念,就是企业要树立一切为了用户的观念,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把对国家的责任建立在对用户负责的基础上。 4.效益观念。社会主义企业的效益观念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综合效益观念。在经济效益上要注意微观经济效益服从宏观经济效益。在保证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企业讲求经济效益,着重在经济上的收益。企业要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关键在于:对外如何赢得市场,多承包工程,多完成工程任务;对内如何降低成本。 5.竞争观念。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施工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质量以优取胜,价格以廉取胜,服务以好取胜。企业要通过竞争去获得工程任务,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树立竞争观念是当前企业指导思想中最为深刻的转变。企业在竞争中必须牢记“质量是核心,价格是关键,信誉是基础”。 6.时间观念。即“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企业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效益。为此,首先企业经营决策要把握时机。即使是正确的决策,如贻误了时机也是没有效果的。其次,要努力缩短施工或生产周期,加快资金的周转,减少资金的占用和利息的支出。此外,在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讲求效率,这是企业赢得时间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7.变革观念。变革观念就是要求企业保持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没有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模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采用的方针、策略、组织形式、制度措施和方法,都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变革。对此,事前要有预测,环境变化时要有对策,领导人也要不时修正自己的想法。 8.创新观念。变革观念的发展和深化就是创新观念。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创新。为此,企业要在市场上努力发现新的需求、新的用户、新的机会;在生产上要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经营管理上要出新点子、新路子,反对因循守旧,努力开创经营管理新局面。 二、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现代化 经营管理组织是指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人们之间的协作体系。经营管理组织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率。经营管理组织现代化主要体现在: 1.管理体制方面。包括国家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内部各层次的管理。要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及权、责、利的关系,使各级具有主动关心其经济成果的能动性。 2.生产组织形式方面。企业应能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和联合化形式。 3.组织结构方面。根据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如二级管理或三级管理,采取项目法施工,直线职能制结构或矩阵制结构等,以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 三、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化 所谓经营管理方法,就是用以达到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法。经营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就是在管理方法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其中心问题是方法的有效性。只有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也才能实现经营管理的目的。根据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起作用的规律不同,经营管理方法有以下几类: 1.经济规律所制约的管理方法。即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的方法。例如企业内部以经济责任制为内容,以经济利益为动力,经济控制为手段的管理方法等。 2.反映生产组织和生产技术规律的管理方法。属于这一类的管理方法有:技术管理、定额管理、工程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方法等。 3.反映有关人的活动规律的管理方法等。如利用行为科学理论进行管理的方法。 4.反映行政和政治工作规律的管理方法。如行政手段、民主管理、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在实践中,一项管理方法往往反映几方面客观规律的要求,如全面计划管理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等。管理方法也是有层次的。通常可分为组织方法、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更具体的业务技术方法等几个层次,从而形成一个管理方法体系。 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化有以下特点:标准化,指管理工作的内容、程序做到条理化和规范化;定量化,指管理方法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从单凭经验发展到“让数据说话”;系统化,指各项管理方法综合作用,以获得综合效应;民主化,指在管理中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实行专业与群众相结合、全员参与的管理方法等。管理方法的上述特点,体现了现代管理方法的系统性、最优性、综合性和民主性,最终反映在方法的有效性上。 四、企业经营管理手段现代化 这是指为适应经营管理工作高效率的要求而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 1.信息传输、收集手段的现代化。为了文字、图表、信号、语言等管理信息的传输、收集,而采用的电传设备、工业电视、自动显示装置、自动收录记录装置以及电脑控制系统等。 2.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是电子计算机或系统的应用。 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应该协调发展。其中,经营管理思想现代化是核心;经营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化是措施;经营管理手段现代化是工具。 经营管理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建设高度物质文明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国外,把科学、技术、管理看成现代文明的三足鼎。可见,管理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当前,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固然很大,但经营管理方面的差距更大。我们在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强调经营管理现代化,实行两者同时并举,不可偏废的方针。一些企业的实践证明,实行经营管理现代化,并不需要花很多投资就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可以把经营管理现代化看成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我们一定要克服重技术、轻经营管理的思想,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源。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不可忽视 税收与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企业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以及我国作为WTO成员享有权利和义务逐步的兑现,如何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税收政策法规资源,发展和壮大企业的实力,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税收成本,谋求合法的经济利益,以达到企业、国家和社会多赢的目的,是我们每个纳税人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举一个最普遍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企业年终决算时应纳税所得额为10.1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10万元以上的所得税率为33%,那么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为101000X33%=33330元。假如企业决算前通过境内非营业性社团组织公益性捐赠1000元,那么应纳税所得额就变成了101000-1000=100000元。根据税法规定,3万元至10万元的所得税率为27%,因此,该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为:100000X27%=27000元。 这时,1000元=6330元。由此,税收筹划的作用可见一斑。那么,何谓税收筹划?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LBFD)《国际税收词汇》下的定义是:“税收筹划是指通过纳税人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印度税务专家E·A·史林瓦斯在其编著《公司税收筹划手册》中说道:“税收筹划是经营管理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税收已成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对企业既是机遇,也是威胁。”美国南加州大学W·B·梅格斯博士在《会计学》中,则作了如下阐述:“人们合理又合法地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使之缴纳可能最低的税收。他们使用的方法可称之为税收筹划。少缴税和递延缴纳税收是税收筹划的目标所在。”他还认为“美国联邦所得税已变得如此之复杂,这使为企业提供详尽的税收筹划,成为谋生的职业。”、“在纳税发生之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尽量减少缴纳所得税,这个过程就是筹划。主要如选择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结构,投资采用租用还是够入的方式,以及交易的时间。”而国内税务专家唐腾翔则认为“税收筹划是指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可见,国内外对税收筹划概念的描述不尽相同,观点各异,但基本的要髓大致相同,那就是,税收筹划是指在现行国家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利用不违法的手段,通过对企业经营、投资、理财等各个方面进行事先安排和运筹,尽量减少税收成本,增加税后收益的活动。 我国税收筹划的兴起和发展,是纳税人观念更新的产物,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国际接轨的产物。税收筹划正由过去的“暗箱操作”逐渐变为“阳光作业”,正式走上经济的前台,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充分认识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增值效应 税收筹划虽然引起有识之士、业界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但尚未引起企业普遍的重视,具体自觉实践者则凤毛麟角。其中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对税收筹划作用的认识不够,对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增值效应没有足够的预见。 第一,税收筹划是法律和社会赋予企业的基本权利。在西方国家,税收筹划家喻户晓,被视为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被视为“智慧者的文明行为”。税收筹划是在经营中寻求企业行为与政府政策意图的最佳结合点。企业在不违背税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通过积极的筹划和安排,降低税负的成本,增加企业的权益,是法律和社会赋予企业的基本权利,合法的税收筹划则是对这一权利的正当行使。成功的税收筹划往往既能使经营者承担的税收负担最轻,又能使政府赋予税收的政策意图得以实现,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都有利。企业节税----利润增加----扩大再生产----国家税收增加。据报载,世界传媒大王鲁珀特·莫克多在英国的主要控股公司—新闻投资公司,在2000年前的11年中,共获利近14亿英镑(约21亿美元),但其在英国缴纳的公司所得税净额竟然是零。可见,默克多既精于经营,也精于纳税,他正是靠着独特的“扩张和避税手段创造着超级利润”。 第二,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有着本质的差别。偷税、漏税是指纳税人违反税收政策法规规定,故意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明显是一种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其行为的后果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而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利用税收政策法规做文章,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税收负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既不属于违法行为,更不是犯罪行为。从行为发生的时间看,偷税、漏税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以后所进行的,是对已确立的纳税义务予以隐瞒、造假、遗漏和故意延误,具有明显的事后性和欺诈性特征,而税收筹划是纳税义务发生之前所作的经营、投资、理财的事先筹划与安排,具有事前筹划性特征。税收筹划是一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得到国家鼓励的经济行为,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当经营手段,是以税法为准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合理、合情、合法的行为。可见,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第三,税收筹划有利于规避风险,提升企业形象。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国有企业统支统付,“大锅饭”效应较为普遍,经济主体法制观念不强,使企业和个人不关心税制,对其中条例不闻、不问、不懂;或全凭人情关系,以言代法,以言代税,税收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在纳税上往往想走“关系税”、“人情税”之路,逃税之风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开始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税收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企业通过违法或者不规范的手段来降低税收成本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甚至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而税收筹划则能有效地规避纳税人相关的一些不必要纳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筹划,可以使纳税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回报社会,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对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份额的抢占无疑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企业良性的循环和发展。正所谓:“野蛮者抗税、愚昧者偷税、糊涂者漏税、精明者进行税收筹划”。据报载,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计划捐出其微软20%资产---1000亿美元,协助世界各国解决爱滋病等疾病问题。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一笔以个人名义的慈善捐赠。据述此善举,将使他在美国享有大笔的免税权。可见,富人捐赠既有其想做“好人”的一面,也多与税收有关,真可谓是“名利双收”。 第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税收筹划是一种高智商的增值活动,为进行税收筹划而起用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必然为企业经营管理更上一层楼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所谓发达国家纳税人纳税意识强也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其纳税人看重的还是“不多缴一分钱”、“不早缴一分钱”。税收筹划要求企业守法经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核算管理程序,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良性互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用足、用活好国内、国际税收政策资源 我国加入WTO 后,市场化改革急剧推进,面对更加开放、公平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将更多的同台竞争。内资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间各种自然资源和政策法规资源,发展和壮大自己,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方式和途径很多,不妨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选择适宜的投资地点。世界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税收制度,因而在税收制度上各国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跨国、跨地区企业可利用这些差异如选择低税地经营等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地区)的企业争相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来投资经营,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受这些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低税和税收优惠的吸引。企业在投资经营中,除了要考虑投资地区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金融环境、外汇管制、技术和劳动力供应等常规因素外,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别也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要充分运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制差异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选择整体税负较低的地区或税区投资。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外资提供了低税或免税优惠,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实行内外资同等的税收待遇。所以,进行跨国、跨地区投资时,企业可以选择国际避税港、避税地和自由港,也可以选择与本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在我国国内一般可以考虑以下重点区域: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沿海经济开放区;“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等七大地区。 第二,选择适宜的投资产业。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开发、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如发达国家那么集中,税收优惠的范围相对广泛,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往往对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给予普遍优惠,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较多。目前,我国对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利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企业,解决社会性就业及福利性企业,西部大开发地区国家鼓励投资的产业如交通、电力、水利、邮政等基础设施,以及为农业、科研、高新技术服务的一些产业;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减免税优惠适用范围则相对较广,其主要产业包括生产性企业、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以及从事能源、交通、港口、码头建设的企业。随着我国对WTO成员权利和义务承诺的兑现,原有的很多行业及产业,比如电信、金融、商业、服务、汽车等传统性垄断行业,将逐步对外开放。除了国家限制性的产业或行业外,外资亦将享受更多的国民待遇。此外,目前我国对内资企业的减免税期限较短,一般为1—3年;而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期限一般为5年或5年以上。 第三,选择适宜的投资组织形式。内资还是外资,全资还是合资,法人还是非法人,公司制还是合伙制,企业选择的投资组织形式不同,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往往也千差万别。各个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实行不同的征税优惠。 一般来说,内资企业的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和操作的灵活程度小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一般有大量的税收优惠。公司制企业的营业利润一般要先课征公司税,投资者以股息形式分得的税后利润,又需缴纳一次个人所得税;而合伙制企业的营业利润一般不交公司税,只缴纳各合伙人分得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子公司一般承担全部纳税义务,分公司则需承担有限的纳税义务。对于低税国、低税地区,当地可能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投资者免税或只征较低的公司税。若签定了国际税收协定,税后利润的预提税可能少征或免征。跨国公司常常可以在此建立子公司甚至信箱公司(只挂名称无实际业务)用来转移高税区相关公司的利润,达到国际避税的效果,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此外,分公司不是独立的纳税人,一般流转税在注册地交,所得税同总公司汇总缴纳。所以,对于初创阶段时无法赢利的行业,一般应设置为分公司,这样能利用合并损益,抵冲总公司的利润,从而减轻税负;对于能够迅速实现赢利的行业,一般应设置为子公司,这样就能享受独立公司的许多优惠,在优惠期内减轻税负;对于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可以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不同情况,宜用子公司的设为子公司,宜用分公司的设为分公司,从而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最佳。 第四,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相关的税收筹划主要是缩小税基和延期纳税。在具体会计实务中,主要涉及四个大的方面,即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费用列支方法的选择,以及收入确认方法的选择。企业应根据具体经营环境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用足、用活好税收优惠政策。 一般来说,当物价逐渐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存货成本较高,应纳所得税相应较少,而当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可相对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假如企业各年的所得税率不变,宜采用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初年份多提折旧,后面的年份少提,这样可以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企业有许多费用开支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规定的范围或限额。因此,准确掌握税法和财务准则中费用列支的规定对于税收筹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我国税法目前不允许企业税前向境内外关联企业支付管理费,而在一些西方国家,税法规定,企业向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如果符合“受益原则”,即关联企业从事的管理活动已经使本企业受益,则可以在税前列支这种费用。正是由于这种规定,国外企业可以通过向低税区或避税区的关联企业大量支付管理费的办法从事避税活动。此外,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企业交易占有很大比例,因而可能通过利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高低税收差异,借助转移价格实现利润,减轻企业的整体税负,从而保证了整体集团系统利润的最大化。 三、系统筹划,规范实施,与时俱进 第一,税收筹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决策应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理财、营销、管理等所有活动。在具体到某一个产品、某一个税种、某一项决策时,要考虑整体的影响作用和合理性。进行税收筹划时,不仅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税法,领会并顺应税收政策导向,更应关注经营中一些相关的政府配套政策。要注意把握宏观,着眼微观,不管大小,只要有利,都应认真分析研究。眼睛不能只盯住单个税种、单个项目或单个环节,因为有时一种税少缴,另一种税可能要多缴。因此决策时要系统筹划,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和成本,要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轻重,从中税收优惠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否则,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税收筹划是一项政策强、业务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筹划得当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否则,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筹划人员不仅需要了解税收、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更需要要了解国际惯例,需要娴熟的会计处理技巧和丰富的税收经验。企业除了要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邀请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入筹划团队外,企业更需要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要求,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加强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企业要克服传统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税收筹划是在和税收部门兜圈子,或者认为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与经营无关,类似的想法是十分有害的。企业应遵纪守法,诚信自律。不能期望走捷径,更不能急功近利,期望立竿见影。 第三,不能忽略税收政策、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等外部因素的变化,不要期望某一税收筹划方案“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不能期望一劳永逸。任何一种方案都是针对特定的对象、特点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而设计的。同一税种,在同一国度,针对不同的纳税对象往往也有不同的纳税义务,不同的税收优惠。即使同一税种,在同一国度,针对同一纳税对象,在不同纳税期限往往纳税义务也不近相同。税收筹划方案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的法律环境下,以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为背景来制定的,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企业必须对原有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企业竞争与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综合应用管理类知识的教育和实战环境。 关键词 CAI课件 Web技术 浏览器/服务器 动态服务器网页(ASP) 1. 引言 以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一场知识和信息的革命。现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Web的网络多媒体CAI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绝大多数CAI课件都是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来进行教育和培训,它主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与网络平台上实现了音频和视频的简单结合,其交互性较差,与电视教学区别不大。此类CAI课件系统由于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因而当其应用于理工科课程的知识讲解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学习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在一个实际的环境中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我国现行的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老师们照本宣科地讲述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学生们则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根本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谈不上综合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前面讲述的CAI课件系统由于只能讲解知识而无法让学生综合运用 知识,因而不能满足管理类学生的实践需要。为了使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他们的实际能力,我们在大量教学实践与CAI探索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提供给学习者一个综合应用管理类必要知识的教育和实战环境。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目标 该系统的目标是要实现一个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网络模拟工业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形象具体地掌握企业中管理信息的运动和决策过程的规律,以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信息观念、竞争意识和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决策的能力。 2.2 总体方案 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划分为两个大的子系统:企业子系统和外部环境子系统。企业子系统模拟了若干生产经营型工业企业在设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生产、销售、产品开发、筹资和投资等活动,这些企业互为竞争对手,每个企业由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一个客户机进行模拟。外部环境子系统由服务器进行模拟,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经销商、银行、证券市场、技术开发公司、咨询公司和评估委员会等,它们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环境,为企业的活动提供服务、执行监督职能。该系统的模拟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的模拟环境 根据前面所述,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九个主要模块: (1)参赛企业模块 该模块主要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生产、销售、产品开发、筹资和投资活动: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原材料投产、产成品入库、生产线改造;销售活动主要包括开发新市场、进行销售投资、参加定货会议、根据企业获得的定单发货;产品开发活动包括自行开发和技术引进;筹资活动主要包括向银行申请短期或长期贷款、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投资活动主要包括购买新的厂房和生产设备、购买国债和公司债券等。 (2)政府部门模块 该模块主要根据各个企业的市场开发情况来授予市场许可证、根据企业在各个市场上的销售投资情况收回企业的市场许可证。市场许可证是企业进行销售活动的凭证,企业必须拥有某个市场的市场许可证才能够在该市场销售产品。 该系统中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信息来模拟,该模块可以随机一系列宏观信息并修改相应的运行参数。 (3)原材料供应商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模拟一定的机制为各个企业提供各种原材料并接受企业出售的多余原材料。 (4)产品经销商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各个市场上各种产品的定单,并模拟一定的机制使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如市场占有率、产品报价和赊销期限等)来争抢定单。 该模块的另一项功能是根据各企业获得的定单接受参赛企业的产品发货并付给企业货款,当企业发货误期时,系统将给予一定的惩罚;接受企业出售的多余产品。 (5)银行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接受企业的活期存款,每年计息一次;2)根据企业申请发放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按期收息;3)根据企业的申请进行应收票据贴现业务;4)企业厂房的购买和出售业务;5)生产设备的购买和出售业务;6)厂房和生产设备的租赁业务;7)厂房的出租业务;8)代收税金。 (6)技术开发公司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技术开发公司定期向市场推出新技术,企业向技术开发公司支付技术转让费后,就可以使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 (7)咨询公司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咨询公司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企业支付一定的咨询费用后,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包括产品需求曲线、产品价格范围、市场占有率信息等。 (8)证券市场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证券市场的业务,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发行国债;2)根据企业的申请和经营状况的好坏发行企业债券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3)根据企业的申请和经营状况的好坏发行企业股票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4)国债和企业债券的转让业务。 (9)评估委员会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两项功能:1)每年年底对各参赛企业的生产、财务、营销等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评比;2)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当企业达到破产条件时宣告企业破产,并负责对企业的财产进行评估和清算。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结构 该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具有许多优点:1)系统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端执行,浏览器只接收服务器返回的结果,这样大大减少了网络中数据的传输量,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2)系统非常容易使用,只要掌握了浏览器的使用,几乎不需要再学习其他软件,用户几乎不用培训就可以有效地使用系统,大大降低了培训费用。3)系统比较容易维护,客户端除了安装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外,不需要安装任何为客户端开发的软件,客户端的表示逻辑都是从Web服务器上下载,因此客户端几乎无需维护。4)系统比较容易开发和实施,基于Web的B/S系统开发一般分为Web页面制作和Web应用开发。Web页面制作入手容易甚至无须编程,而Web应用开发有大量成熟和商品化软件可供采用,这就能加快开发速度,降低开发难度。5)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由于它采用了Internet技术,因而具备Internet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3.2 关键技术 (1)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HTML是第一个通用的页面描述语言,它遵循国际标准,常用的各种浏览器(如IE、Netscape等)均可以对其进行很好的解释;HTML可以跨平台使用,在Windows、Mac、Unix等环境中均可得到相同的效果;HTML又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和强大的超媒体支持能力,易于构建复杂的超媒体信息网;HTML还支持多种媒体种类,如GIF/JPG、WAV/AU、AVI/MOV/MPG等,适合网络传输;HTML的创造工具很多,如FrontPage、HotDog等,并可以根据需要加入JavaScript、JavaApplet等,使其更为丰富。 (2)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服务器网页)是Microsoft公司在IIS3.0中推出的一种WWW应用开发工具,可以用来构造复杂的WWW应用。ASP是一种动态设计Web站点的技术,在对数据库的访问方面尤为方便。Microsoft公司在ASP中实现了两种脚本语言:VBScript和Javascript。这两种脚本语言可以嵌入在标准的HTML语言中,由IIS服务器执行。ASP利用ADO(ActiveX Data Object)数据库接口控件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通过建立对象把访问数据库的细节高度抽象,而ADO本身又具有高速、简便和低内存开销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基于Browser/Server的瘦客户端模式以及其它Web应用的开发。 3.3 开发环境 (1)硬件条件 服务器两台,一台为数据库服务器,一台为Web服务器;客户端计算机若干;网络通讯设备,主要包括交换机、网卡、集线器、MODEM 等。 (2)系统平台 采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服务器端采用Microsoft Windows NT4.0作为网络操作系统,Web服务器软件采用IIS3.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客户端软件,包括单机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软件,分别选用Windows 98和Internet Explorer,数据库系统采用SQL Server6.5。 (3)开发工具 基于Web的系统开发工具应使开发者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创建动态的Web应用程序,并且应是一个可视化的工具。我们采用了Microsoft Visual InterDev6.0进行开发,它是用来快速创建数据驱动Web应用程序的基于团队的开发环境,支持ASP,以ODBC连接数据库,脚本语言为简单易学的JavaScript或VBScript。 4 结束语 基于Web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步取代传统教育,21世纪它将成为构筑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而基于Web的多媒体CAI系统则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因此,基于Web的多媒体CAI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已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了实际企业运作的内、外部环境,使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企业经营管理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激烈的竞争机制使该系统类似于一种战略型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论策略性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效用 策略性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是于9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潮的,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倍受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管理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在现代企业求生存谋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招。其特点是当企业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逐渐重视整体的策略规划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趋势,成本管理与企业策略的相结合,势必使企业跨出内部控制的单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的新领域,以巩固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的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白炽化,企业经营的策略规划与管理( strategy planning management)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最佳策略并付诸实施,无疑是企业决策者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尤其是我们这种外向型企业(注本公司的产品100%外销)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更大。正因如此,我们针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出发点,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实行这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经过3年多的实践检验,有力地证明了当初的决策是非常明智而理性的,选择是正确而有效的。它使公司走上了一条质量效益型之路,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行列(2002年排名20位,2003年跃居第15位)。 一、项目选择的理由 由于连续多年受到全球电子行业萧条及印制电路板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致使公司的产品──双面板及多层板成本偏高,消耗过大,交货期较长(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增加了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其负面效应表现为客户投诉多、抱怨大,公司订单剧减,生产任务不饱满,生产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企业生产不景气、大量裁员,士气低落的恶性循环(未达到公司的设计能力和投资的预期效果)。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深知企业内外环境是会快速变迁,未来将面临高科技、高竞争的动态环境和强大压力,为有效地评估企业经营绩效,预测企业所处的优势与劣势,以求在危机发生之前加以消除,从而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策略性绩效评估制度之发展则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而成本管理正为策略性绩效评估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基此,二者之结合应用,相辅相成,将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摆脱困境,扭转局面,我们紧紧围绕确保交货期、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这个中心主题,从确立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入手,展开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和管理创新活动,使之富有成效。 二、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何谓策略性成本管理呢?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反算企业各项目标成本或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动力,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的一种管理方法。 策略性成本管理流程图如下: 策略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 1、竞争策略之研究──从成本策略及差异化中加以选择,并针对成本计划,期望能对营业及组织上有所突破。 2、实施竞争者分析及标竿制度──藉此在成本基础上协助目标之设定,同时了解并掌握营业与组织等作业流程的差异性。 3、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位置,同时知晓同行业挑战者能力的强弱及企业欲进入的产业状况。 4、确定、了解并控制关键性成本动因,注重企业长期与短期绩效并重、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并重。 5、在兼顾财务面和竞争面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策略规划,将成本管理目标化,并评估组织转型的可能性和企业发展策略随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当然实行策略性成本仍有其它许多工具,诸如分析成本活动,以了解价值链与成本之间的变动;以较低的成本重新设计营运或组织的各项活动,期望能提高其价值。不过,在运作策略性成本管理时,应有下列认识: 1、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一项富有实效的管理技巧,它绝不是一种流行新潮的花架子。 2、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提供企业达成财务与竞争优势的重要阶梯。 3、当管理者积极学习并有效地使用策略性成本管理工具,将可产生独特的效果。 4、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除使成本能够下降外,亦同时可以提高品质、改善服务、确保交货期(jit),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5、策略性成本管理是组织迎接新挑战与绩效评估的锐利武器。 三、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骤 以往,绩效评估多以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主,但时至今日,我们深切了解企业欲长期高效发展,必须能准确推测客户有哪些要求和期望,企业能满足客户期望的成功率如何,交货期的准确率多高,市场竞争价格多少,品质或服务水准怎样等,上述事项均应经常性或定期评估,以增强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警觉,及时发现问题,在客户抱怨甚至取消订单之前即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一点对我们这类以接单为本的企业尤为重要。 针对印制电路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情况,我们于2001年2月起开始采用策略性绩效评估方式,以求增强市场竞争力。首先,对公司的主要客户,如加拿大北方电讯(nortel)、美国电报电话(at t)、德国西门子(siemens)、瑞典爱立信(ericsson)等跨国公司咨询其有关产品交货期、品质、服务和可信赖性状况,以及其他约定事项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解。经调查的信息反馈得知客户并非十分在意本公司引以自豪的卓越工业技术,反较关切成本(co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准时交货(just in time)四个方面之绩效,但是客户对此四项绩效并不满意,因此我们特别成立了改进小组加以检讨,经反复比较和广泛讨论,确立把满足客户期望放在首位,视客户意见为最高的命令,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而全面展开。其次,鼓励和支持中层管理人员依各职能领域找出影响其绩效的重要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为配合策略目标将评估指标定为:准时送货、产品制作周期、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亦以客户关切点为中心,掌握客户通常关心的事项是:1.有订单时,能否满足交货期(jit)?2.品质是否达到水准?3.服务是否满意?4.成本多少、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亦应考虑公司:1.是否有能力满足客户的期望?2.有无合理利润可获得?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必须把自己置身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努力拼搏,才能做到相对优势的动态发展。 在实施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是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达形成共识,把市场机制、目标责任和成本考核引入企业内部,在全厂员工中树立“三个意识”教育,即忧患意识,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二是确立客观现实的“成本目标体系”,规定纵横有序的“成本责任体系”和建立严格完善的“成本考核体系”。具体表现为全面把握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前提,以总成本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目标体系分解为公司总目标、部门子目标、班组小目标及个人具体目标。突出“四性”,即指标的合理性、手段的全面性、管理的严密性、政策的激励性,大力贯彻“四”字方针,即“算细帐、查漏洞、找原因、订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策略性成本管理与达标升级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开展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小改小革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基础管理扎实、目标分解明确、系统管理协调、考评体系科学”的原则。 四、策略性成本管理的经济技术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和准确地评价我们所采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的实际收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完善的,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业经济技术效果的指标体系,唯有如此,才最有说服力,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力求从定性与定量、长期与眼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评价。 反映我公司经营绩效的硬性指标是从定量、短期和经济效益方面加以衡量。由表一和表二可见,从2002年至2003年,公司的产值、销售和出口创汇分别以年均65%、65%和46.5%的速度递增;盈利则以年均约1.5倍的速度猛增;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和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也实现高速增长,分别以年均36.44%、101.27%、21.8%和68.12%的幅度增长。特别是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含量不断增大,即多层板的年均增幅高达1.6倍。与此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逐年上升,分别以年均6.7%、4.9%的速度增长;准时交货率和成品合格率有明显提高,分别以年均3.17%、1.89%的速度攀升;双面板单位生产成本、多层板单位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平均每年分别以32.83元/m2、23.6 3元/m2的幅度下降,仅节约成本一项3年累计高达134 1.41万元,平均每年为447.14万元(7.29×17.36+0.55×17.3+12.07×75.1+ 3.36×41.71+18.51×6.03+3.97×11.87=1341.42万元)。在2003年度印制行业协会的统计报表中,我公司双面板产量、实现利税为第一位,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为第二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等多项指标也是居全国领先水平。而从软性指标(定性、长期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评估,可知公司的信誉和知名度大有提高, 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客户的信赖和青睐,赢得大批订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之基础。这属于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难以定量评估。由此表明,公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收到令人可喜的成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增强了我们推行管理现代化的信心。 五、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和推广价值 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 把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觉地化解和转变成企业管理的推动力。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较大突破:1.在准时交货(jit)方面实现了突破。 它以第一时间全面满足客户期望为最终目的,根据客户的需要和约订,准时提供优质、实用和经济的产品,其导向模式的重点在于竞争策略,核心是讲究全球最流行的准时交货。2.在价格方面实现了突破。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起点,它的公式是价格-利润=成本。即价格决定成本,改变了传统的“成本+利润=价格”的成本价格定论。策略性成本管理法认为,市场价格是企业生产的客观尺度,应根据市场价格来选择、确定成本,成本以不能突破市场价格的规定为限,达到增加盈利和增强竞争的目的。3.在成本理论方面实现了突破。策略性成本管理系统包括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战略成本与短期成本、数量成本与质量成本,具有全面性、预见性和动态性,其目标是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较现行成本管理的适用性更强、范围更广、效果更好。正是遵循这个法则,3年多来,我们一直把按时交货、品质、成本和服务放在首位,经过多方努力,成效尤为突出和显著,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加拿大北方电讯和德国西门子等客户对我公司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商誉,赢得大批订单。我们的这种做法包括目前流行的准时交货(jit)、总成本控制和灵活地应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最明显的优势是运用了管理会计,它不仅要求用精确的成本数据、变化数据和利润数据提供资深的管理,还要求利用策略性成本管理体系去陶冶磨练员工的行为,使之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策略相吻合,力求在这方面为国内企业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综观我们率先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只要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就能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正是按照这个准则,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所建立起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模式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好的收益性,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全面挑战和彻底反思,强有力地推进企业向高产、优质、低耗和高效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竞争能力,是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从整体的环境来看,大家都处于同种外部环境,为何我公司能在短短几年里,使企业走上了低投入、高产出、大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这其中的经验确实值得许多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我们所使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针对性。在实际操作上,scm 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在较高层次上实现科学管理与灵活创新的同步增长。现在,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就不能再沿用过去老一套的做法,完全需要靠企业自己,因此,学习推广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和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与极为紧迫,它是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走向市场经济的一条非常现实有效的途径。现把策略性成本管理与现行成本管理列表进行比较,从中可见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明显强于现行成本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科学的升化和提高。 表三、现行成本管理与策略性成本管理差异比较 管理与技术一起,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因而,我们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强化企业管理工作,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践体会到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能实现。以管理为主线、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发展,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永恒真理! 六、对巩固和发展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打算 在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决不会停止不前,因而、我们希望在继续巩固和运用该管理方法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以求有所进展、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积极为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出较大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致力于在当今管理理论的前沿大胆探索,不懈努力追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代化道路。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浅论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育模块 柔性化 多元化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本文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 (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设计,应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就英语专业来说,全面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查阅中外文献,论证总结等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英语专业被认为是培养会使用英语的人才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比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娴熟使用外语的学生的地方,至于学科建设的贡献,除了对语言语法研究以外,不可能出重大成果。实际上,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和考核,对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21世纪是国际竞争更激烈的世纪,人们需要面对来自国际方面的大挑战。各行各业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科学领域尤其如此,毕业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1.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于1952年后半年,当时的经济背景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社会劳动力配置方面,采取计划的方法:人事部门力求精确地调查社会每一行业、单位所需人才的数量、类别,教育部门根据这些信息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分配到提出人才需求的单位中去。已往过于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与此配套的僵硬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一大弊端。以往僵硬的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为学生预先设置了过多的必修课,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依照自己兴趣和目标选择课程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为自己设计人生道路,并为此选择实现路径的锻炼机会。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往课程体系的又一明显特点。现行的毕业设计方案反映和强化了这种意识,毕业设计呈现出单一性、狭窄性、实效缺乏性的特征,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做的有关文学风花雪月的赏析及晦涩深奥的语言学探讨对不再继续深造和从教的学生来说是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导致很多学校论文只是走过场的现象。 2.从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因为两方面原因,国外此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一是国外高等学校对“专业”的理解要宽一些。目前我国“专业”概念带有实体意味,是相对独立的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现行的专业管理规定反映和强化了这种认识。美国高等学校的“专业”(Major)仅指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Program),柔性的课程组织模式使其在个人专业、跨学科设置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与我国不同的特征;其二是美国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不需要写毕业论文,但所有学生必修高级写作这门课,课程结业时写出一篇论文,题目任选,但必须是原创。该论文不由本校老师批改,送交专门学术机构交叉批改,通不过者不得毕业。 3. 从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外语的重要性愈发凸现。外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贸易、工业、旅游、管理等方面都离不开外语。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外语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并为世界的发展和和平奠定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需要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需要向世界人民宣传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外语。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的宏观经济部门只提出参考性行业需求报告,劳动力市场反映短期直接供求。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主流。这就意味着现行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与时代性质不相适应,急需改革。 4.从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外语学科发展很快。1998年,全国共有200多个院校开设本科外语专业,到2005年增长到600多个。目前,全国共有外语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0多个。越来越多学校开设英语专业意味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那些语言文学研究实力不是很强的大学来说,不被淘汰出局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办学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很多大学志在寻求英语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人才市场的多元需求。 为了改变已往专业设置的偏颇,诸多大学力求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实现本科教学的模块化,在本科教育的教学、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四大教育模块:即技能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或以培养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特别是能在多个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专职翻译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外语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行“英语语言基础课+翻译技能课(口、笔译)+专门用途英语课(自选)+公共课(思想品德、计算机、中文等)”四大模块有机结合的全新模式。其目的是拓宽课程口径,加大非专业课比重,以求开阔学生视野,做到宽口径,厚基础。课程体系力求把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大幅度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设置了技能教育模块,有意识地加大了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本多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育、外事、外经、文化宣传、科学研究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这种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势在比行。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交、教育、管理、研究、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纲》体现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专业的方向设置也灵活许多,可以构成“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给我们的毕业设计改革提出了启示。 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作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不仅融会贯通了四年所学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能充分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熟练掌握X科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一旦踏上社会,就可以在自己选定的领域独当一面,实现一专多能。 5.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时间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毕业之前,实习之后,为期2-3个月。这时学生普遍忙于找寻工作,深受就业压力的困扰,已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论文写作;很多同学已步入社会,或就业,或求职。离开校园意味着资料信息的缺乏,势必给论文写作带来不便;学生对未来一无所知,不懂自己将要干什么,能作什么,论文只是为了获得文凭不得已而为之,毕业设计不仅与社会严重脱节,论文质量也难以保障。若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五学期,延长毕业设计,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边学习边研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想结合,不仅可提高论文质量,还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 结论 根据市场需求,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特色教育模块,拓宽课程口径,实现专业交叉,做到宽口径,厚基础,“1+X”型的柔性毕业设计必将成为发展趋势,并具有必不可少的应用前景。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是“英语+新闻传媒”,“英语+经贸”,“英语+旅游” 或“英语+酒店管理”等等,再也不会出现毕业论文选题重叠的难题。毕业设计多了更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摘要: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最终环节。本文提出了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从拟题监督、资源统筹、过程管理、格式规范、有序评审等方面进行改革,最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石油工程;改革 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集综合知识运用、科研能力锻炼、创新意识培养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体现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最终环节。它是衡量石油高校办学质量、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体现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程度。随着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我国石油工程专业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学科竞赛开展如火如荼、各种仿真实验室建设方兴未艾,但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却还是延承不变、流于形式,形成巨大的反差。 一、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普遍存在选题不合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资源分配有限、时间安排不恰当、导师投入时间少等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相对下降、教学效果削弱。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配套过少 毕业设计属于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上通常难以满足毕业设计教学要求。实验仪器、药品完全由教师承担,限制了毕业设计开展范围。部分教师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甚至全为文献调研,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二)管理措施不到位 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对齐全的管理文件,但部分内容不够具体、细致。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质量要求和评定标准难以严格实施,使得评审和答辩流于形式。 (三)教学安排不合理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但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部分学科知识缺失、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条理、系统,往往就难以运用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毕业设计环节暴露出很多问题。 (四)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高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相对不足的问题。骨干教师承担大量科研、教学任务,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而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专业方向、试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也力不从心。这两方面也导致毕业设计效果差。 二、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建议 (一)切实执行拟题申报审查制度 指导教师的选题内容应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在一定的工程背景下结合实际做课题,坚决避免历年题目雷同情况的出现,严格控制教师文献调研项目的数量。 (二)统筹学校教学资源,合理分配学生数量 在实验中心的统一管理下,调配现有本科教学实验室,实现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鼓励有条件、有资源的教师多带学生;鼓励优秀毕业论文教师多带学生,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三)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增强课程之间相互融合,如增强高等数学、大学化学等基础课程和石油工程专业之间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将石油工程专业基础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促进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问题的理解。 2.提前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加强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查找文献、了解国内外技术前沿的习惯。开设科技论文写作选修课程、增加学科前沿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3.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四)实行过程管理 1.强化过程指导。指导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问题,加强指导。建立具体指导、阶段汇报制度,教师应做到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了如指掌。 2.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积极性。指导教师应做到高起点、高要求,增加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对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性,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3.强化写作能力的培养。从画图工具、文献编辑软件、以及论文的页面、段落、字体设置等进行细致说明,使学生在接触毕业论文写作时不至于茫然。 (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学科方向相近的老师之间形成团队,除了群体指导模式外,让学生为主体定期开展课题内技术汇报和研讨,让他们之间相互指导,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三、结语 影响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如果忽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协调好学校、教师、学生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赵众从1李燕2柳建新1 单位:1.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2.长江大学图书馆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析 本篇文章以笔者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为研究方向,剖析毕业设计课程水平降低的缘由,归纳了毕业设计教育实施阶段的履历,对课程范围的制定、评估方式和监管体系的创建等部分展开了讨论。本文结合对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探索,研究适合于技能型高校人才培育目的的办法,力求找到符合现实需要的毕业设计教育理念及管理方式。为加深执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每所大学把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摆在了首要位置。毕业设计是大学整个教育阶段中最后一个关键的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教育阶段,对于看重实践的技能型高校显得特别关键。毕业设计是对同学们所学到的理论常识与技术的查验与综合应用过程,是提升学生革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迈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在专业人才培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连艺术学院是一所以艺术文化为主的多种学科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通过长时间以来的教育实践,不停的研究怎样提升毕业设计教育水平、为创建毕业设计管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主动的钻研和分析,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本人也依据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诸多年的教导履历归纳出怎样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肤浅意见。 1.毕业设计水平降低的缘由 最近几年技能型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走势,缘由通常情况下有四个方面:首先,伴随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教师水平程度单薄。一些刚步入教师行业的老师没有充足的履历辅导毕业设计。其次,一些学生不看重毕业设计,受应聘、考研等的影响,不能够全身心的渗透到毕业设计当中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再次,毕业设计流程监管不够苛刻。因为毕业设计时间长,很难监管毕业设计流程;最后,毕业设计条件,评估方式标准有待提高。一些大学没有制定一个具体的条件、评估方式和毕业设计样板。这样就造成学生们没有可以依照的标准,毕业设计格式五花八门。 2.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水平举措 (1)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传播毕业设计的关键性,使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依靠开会和专门技术人才报告方式进行毕业设计课程的初期动员。着重提出毕业设计的关键性,使学生弄清毕业设计的宗旨和道理。让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之前明确弄清毕业设计时间计划、详细工作、格式、标准。联系到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缺乏,企业需求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的特征,动员学生的主动性和关心程度。大连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和学生是否可以顺顺当当的完成学业密切相关,是提高学生毕业设计水平的有效路径。增强毕业设计辅导老师的队伍创建,提升导师专业技能。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向就特别看重辅导老师的构成,经过对辅导老师的业务水平的和自觉性的提高来使毕业设计水平提升。遵守准则为以聘请外面大学的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为主,经过对年青老师的培育、勉励年青老师到外校去学习深造、去工厂实习、主动参加研发项目等方式培育自己的辅导老师团队。2015年应届毕业生共有70人,参加辅导的老师有11人,不算本校的2名讲师外,别的全部具有副高级以上称号。 (2)创建管理体制,看重流程监管 确定选题界限,拟定选题联合比赛和实际活动进行,彻底制止学生无目的的选题,严格控制选题范围。学生决定的选题要通过学校毕业设计辅导小组的严苛审阅,通过后才能接着进行。中间阶段查验需要学生必须都回到学校,严苛审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状况,展开中间阶段的评判。需要学生完结毕业设计日志,仔细记载每天的完成状况。学生找辅导老师教导的次数、看待毕业设计的看重程度和仔细程度等当做学生日常成绩的主要指标。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答辩关。在答辩前要求学生遵照有关资料准备文字资料、设计成就和展板内容。答辩是评定毕业设计水平与学生培育水平的主要路径。设立答辩小组,遵循学校拟定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展开评价。对学生苛刻的流程监管是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条件。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辅导关。对老师辅导流程的管理是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辅导老师的选用上,挑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老师,对年青老师进行培养训练后在辅导。依靠限制每名老师辅导数量保障辅导老师有充沛的精力来辅导学生。规定导师每星期必须和学生见面辅导毕业设计一回。指引学校环境艺术专业对学生进行全程监管。注重学生选题记载是不是用心、辅导成效好坏将当做导师是不是可以接着承担下届毕业设计辅导老师的根据。创建管理体制,设立毕业设计监管领导小组,拟定进度表和量化表,拟定各类监管体系,固定时间对毕业设计完成状况实施检查,实施管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制定标准的毕业设计文件 拟定适合于艺术类并且科学可行的毕业设计管理规章体系及教学资料。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拟定了多种相关文件来规范毕业设计,从选题、辅导、答辩到写作要求等实施标准化,毕业设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近几年着重毕业设计教育流程控制与质量关联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有效的成果。依靠严格标准化的监管与管理体制的创建,毕业设计水平显著得到了提升。 作者:赵亮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创新性探索 摘要: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本文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模式和选题阶段的教学管理二方面探索了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社会性。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以双师团队的协同指导,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为具体方案,从源头上提升了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了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 关键词:视觉传达;毕业设计;创新性;社会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教学成果的总结,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向市场的第一步。信息技术和媒介传播的创新与变化,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教学上,结合市场和社会实际,结合新观念和新媒介,体现创新性与社会性。好的选题是毕业设计好的开始,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从选题开始就是优秀的。清代大艺术家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选题在整个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选题,能驱动学生从市场和社会角度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成果。 一、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存在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性,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通常首先将着眼点放在设计表现技法和毕业设计展的最终呈现形式上,习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出发,虚拟课题占大部分比重,忽略选题阶段的市场调研、创意思维对毕业设计中期进展和毕业设计后期呈现的影响。而在设计中后期阶段也没有在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提炼出创新点,解决具体问题,导致毕业设计空有躯壳,言之无物,作品俗套而雷同。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首先切入的不是创意性的概念,而是单一的课程方向,如先确定是做包装设计还是VI设计,然后再随意虚拟出一个主题名称,套用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设计形式,最后完成一系列的包装或是VI设计。这种选题只是单纯的设计形式重复,既没有结合市场的调研与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后期能否实际应用,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并没有实际的市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针对此情况,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整体教学改革过程中,认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应从源头上抓起,对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的教学进行了选题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探索。 二、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1.概念先导,融会贯通。 毕业设计选题要以概念先导,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好的设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媒介表现方式,通过观念的碰撞,产生新的创意点和核心概念,再依据概念来进一步确定选题,鼓励学生做出能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设计课程甚至跨学科方向的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研究与探索某一具体设计方向,这类选题也应该是以概念为先导,探索具有创新性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在观念上注重多维交叉融合和跨界思维,以市场的角度看问题。 2.问题主导,结合实际。 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动态,结合实际,以问题为主导来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在于,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思考在自己生活中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以设计的介入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完成一项完整的毕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自己的生活着眼,思考身边的事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小处入手,让毕业设计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是引起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思索。二是做来源于校企合作的真题项目,真实的项目是植根于解决企业和品牌存在的问题的,必须考虑到企业、市场、消费者和媒介,实践性强,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三是结合大型的设计竞赛。设计竞赛中的选题一般都是具有研究探索性的选题,关注于目前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或者近期设计行业中的焦点问题。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使学生更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现实进行设计创作,会不知不觉地驱动学生去关注市场,重视毕业设计的调研与策划,规划毕业设计的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开端。在近年毕业设计中,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运用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例如毕业设计作品“怡瑞嘉园———家庭式养老房地产项目”,学生对于传统的VI设计项目中作了创新设计,联合文理专业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毕业创作,完成了一套具有扁平化视觉风格的完整房地产策划项目,例如关于梦现象探索与研究的“十万个梦什么”,融合了统计学、医学、文学等知识,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进行表现。也出现了很多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项目,例如针对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情况的“爱宝母婴室整体形象设计”,针对武汉本土企业的改良设计“武汉动物园的导视系统设计”、“soda二厂汽水包装改良设计”、“成都华贝兴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VI设计”等。设计效果出色,得到学校和企业专家的一致好评,优秀毕业作品多次得到本土媒体报道。 三、多层次与分阶段的教学管理 1.循序渐进的选题过程。 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乃至整个大学期间,都只重视设计本身,不能用系统和整体的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完成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等内容,循序渐进地选题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1)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 选题的可实施性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学生自身的水平;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三是选题在毕业设计展中的呈现方式。如果学生的水平与选题的难度不能匹配,就应该缩小选题内容,减小难度,或是直接放弃选题,重新选择。除了新的选题外,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老题新做的选题,这一类选题要注意选题的创新性,如果在老题新做中没有创新点可以挖掘,那就是重复的、没有意义的毕业设计。如果选题涉及到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就要考虑设计内容能不能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展中完美呈现。 (2)重视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 确定了选题的可实施性,就要对主题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平时设计实践较多,容易孤立地看待设计问题,不能整体系统地对待整个设计,对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设计的根基和创新点,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只有实实在在地了解同类选题的设计和研究现状之后,才能确定选题的目的和定位,才能在创新点上有所呈现。 (3)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 选题的可实施性和选题调研完成后,要确定具体设计内容,并制定好时间规划,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包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工作分配、与指导教师沟通的时间安排、毕业展览呈现的效果规划等内容,只有确定好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规划,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答辩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2.双师团队分阶段协同指导。 从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促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擅长各自领域的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协同指导。学生会依据选题和分组确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涉及到跨专业合作的毕业设计小组中,指导教师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协同指导,在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指导教师在选题之前,就必须引导学生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进行选题,并积极引入企业真题和竞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选题的可操作性,并敦促学生进行完善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制定设计内容规划和时间规划,并将选题阶段整体完成情况以开题报告、任务书的形式完成存档。 3.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分为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和成果四个阶段,并依据四个阶段制定分阶段的考核体系,掌控整个项目化设计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考核重点。设计选题阶段,选题是否来源于真题,选题的社会性和创新性是重要观测点;中期检查阶段,设计项目的计划进度、完成的方案质量是重要观测点;答辩阶段,设计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文的创新点是重要观测点;成果展示阶段,设计细节显示出的专业性和创意性,设计项目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要观测点。而在选题阶段,也要依据选题的过程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学生在选题阶段有没有进行可实施性分析,资料收集与市场调查情况,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是否合理,共同组成选题阶段的分值。同时,提高选题阶段和中期检查阶段的分值比重,重视过程考核成绩,从源头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来说,优秀的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是优秀的,作为学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步和进入职场的准备之步,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创新性与社会性的结合,通过概念先导,问题主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严谨的选题论证与调研,整体系统的设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质量,以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反映出学以致用的意义。 作者:张慧娟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信息技术对室内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影响 1.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我院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类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已经去往单位实习,以我校室内设计专业为例,采用“2+1”的教育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大三去企业单位顶岗实习),由于工作压力大、空余时间不多,使得毕业设计成品不尽如人意,质量下降,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学生在外实习,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1)中间环节多,师生交流欠缺。 整个选题的流程操作下来,会花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 (2)文字资料书写不太规范。 毕业设计过程中会包含很多文字材料,如开题报告、选题表、任务书等,对于这些材料,学生书写不太规范,影响后续的设计。 (3)毕业设计题目更换次数多。 由于选题时,学生还没有出去单位实习,工作的方向还不确定,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做选择。等到学生工作后,会发现自己所选的毕业设计选题,不是自己在公司擅长做的设计,就会产生要更换毕业设计选题的想法,换一个公司的设计项目,这样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2.毕业设计交互式平台的应用 我校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改善毕业设计的过程监管,开发了一套毕业设计实践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以往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让整个流程更好监控,让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舒畅、更随意。 (1)省去中间环节,指导老师直接与学生交流。 指导老师网上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后,专业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选题,题目确定后指导老师直接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即可进行开题报告、选题表的填写工作。这样就减少了审题过程所消耗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设计准备时间。 (2)文字资料的书写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 开题报告、选题表、任务书等需要填写文字的材料,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思想指导,学生填写完毕后,指导老师可以进行网上修改,若不合格,或者填写不规范,可以给出指导意见,让学生进行修改或者完善。学生和指导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同步交流,让整个材料填写的更规范、更合理。 (3)毕业设计选题确定后,学生不可随意更换选题。 这样学生在开始选题的时候就会慎重考虑,并且在实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选题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对于职业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4)毕业设计选题后,根据网站时间提示,一步一步完成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的每一个步骤,网站上都会给出提示时间,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任务,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更有规划性,不至于到最后交作品的时候匆忙赶工,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学生毕业设计作品 3.毕业设计交互式平台的意义 毕业设计交互平台的建设,为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种双向式的服务网络,可以拓宽毕业设计指导的空间,提高指导效率,节约人力物力,有效的减少了学生的奔波辛苦。同时,指导老师可以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同步指导,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毕业设计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及时作出调整,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通过这种交互式平台的搭建,有效的实现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适应了时展的需要。 结语 毕业设计呈现一种动态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将大学三年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总结,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一个环节,更多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运用交互式平台,让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更高,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作者:何丽 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现状,指出了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指导老师小组化、规范设计内容、科学评价设计成果、进行公开答辩和二次答辩等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公开;毕业设计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是加快“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新技术应用”。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要想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使用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由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都从事建设、管理和设计工作,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过程,要求把所学课程做到融会贯通,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学校完成的最后一项大作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应能将所学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能够读懂施工图纸,能够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因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重要。怎样才能保证并逐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1-7]。笔者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难易程度不一 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如多层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设计,小高层酒店设计,设计高层商住楼,轻钢和重型钢结构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施工组织设计等。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框架结构较熟悉,对其他结构较陌生,造成选题时出现部分指导老师名下学生较多,而概预算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足的情况发生。在高层商住楼设计过程中,为使计算结果满足相关规范指标的要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模型,且后期施工图的绘制比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工作量大,时间非常紧张,基本没有手算内容。毕业设计时,涉及到的软件有PKPM、天正等。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设计不清楚、对相关规范不熟悉,因此对电算结果判断与把握不准,往往计算结果出现问题后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概念设计引导,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只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重视理论培养。要加深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PKPM软件计算与手算一榀框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误差的原因分析。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指导老师要求手动计算一榀框架,而有些指导老师又不作要求,导致难易程度不一样。 (二)指导老师辅导时间不足 大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同时还承担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行政职务、科研任务、设计任务、施工管理等,随着近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贵州大学受到编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导致指导老师严重短缺,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2名毕业生,工作量较大,一般指导老师每周辅导两次,每次2个小时,但个别指导老师每周只辅导一次,短短一个小时,无法保证辅导质量。大多学生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毕业设计辅导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主动讲解,学生因为本身知识面窄,不向指导老师提问,不能形成良性沟通,导致有效辅导时间减少。 (三)毕业设计学术价值不足 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类题目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或预算。最受欢迎的题目为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框架结构设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单位集中在施工单位,少数去设计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极少数考研、考公务员,基于此,毕业设计对于大多去施工单位的学生有较大指导作用;但对于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可设计有科研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其参与,从而对其今后研究生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对于去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可设计比较实用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以便工作后能独挡一面。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分为两部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2周,结构设计11周。建筑设计时间较短,学生一般从网上下载完整的建筑图,造成部分学生的建筑图完全相同,导致后面已经进入结构设计部分时还在修改建筑图,迟迟定不下来,建议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建筑图,以避免学生在建筑图上浪费时间和金钱。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关键,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大多去施工单位,因而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对学生到施工单位工作也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甚至有些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概预算相关工作,应把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纳入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来。 二、毕业设计改革对策 (一)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 学院建立标准化的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致。由各个指导老师根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参与到的实际工程项目的有关数据,整理出相应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把设计题目和相应的建筑方案建档进入毕业设计题库。在被选入毕业设计题库前,组织教研室老师对设计题目和建筑方案进行讨论,以便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基本一致。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学生可从题库从选择相应题目和方案,以避免出现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均的现象。 (二)指导老师小组化 毕业设计可实行分小组和指导老师负责制,即要求2个老师组成一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原则上该小组题目相同,每小组由20~24名学生组成。设计过程中,每个指导老师单独辅导两次,比不分组前辅导时间增加1倍,可提高辅导的时间和效率。小组中的两名指导老师应及时沟通,并互为评阅人,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毕业设计内容规范化 建筑工程专业结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重点,建筑设计一般只有2个星期的时间。结构设计时间长,要进行细化和标准化,如把结构设计分为电算部分(结构计算、结构施工图绘制)和手算部分,主要包括有:基础设计、地梁设计、梁板柱设计、楼梯设计等,尤其是手算部分,规定应统一,不能出现有的计算一榀框架,而有的只计算一个连续梁,出现难易程度不一致现象。做到尽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同,但最终设计成果基本相同。 (四)毕业设计评价科学化 毕业设计的评价应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设计成果评价、评阅老师对图纸完成情况及计算书评价、毕业答辩评价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比例分别为0.4、0.2、0.4,应提高指导老师在评分中的分量。而实际执行过程中,评阅和答辩往往一起进行,且答辩时指导老师也在答辩委员会成员当中,造成毕业设计评价不规范。指导老师结合日常考勤和设计成果给分;评阅老师评分时可按建筑20%,结构80%的标准制定评分细则;毕业答辩根据自我介绍、图纸情况、计算书、回答问题、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仪表等制定评分细则。在答辩问题上,也要控制难易程度基本一致。 (五)毕业设计二次答辩 为了使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太过松懈,在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上要求,每个组毕业答辩时,排名最后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二次答辩,二次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安排,答辩更加严格,答辩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此项规定能促进学生努力完成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以避免其参加二次答辩。 (六)毕业设计公开答辩 为鼓励优秀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对于每小组设计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答辩表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的毕业生,学院组织公开答辩推选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和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并可考虑颁发证书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大三马上进入大四即将要做毕业设计的学生。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综合性课程的学习,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无论今后从事设计还是施工,都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和实践意义重大,只有学生勤于学习、指导老师准备充分、计划合理、管理科学、辅导时间充足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毕业生学习到真本领,踏入工作岗位后能给贵州大学添光添彩。 作者:卢亚琴 李莉 魏艳辉 王勤征 单位: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内容摘要]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四年教学的总结及检验,对学生步入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从其各项问题出发,探讨了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及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可行性改革措施。 [关键词]环境艺术毕业设计培养模式 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根据一般的设计程序和方法,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课程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方案形成—设计表现—成果提交—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的程序进行。通过分析近些年来学校的毕业设计,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毕业设计题目单一,设计面窄,不能对所有学生进行很好的考评。以往的毕业设计中,课题基本都是常规题目,都不具备实际意义,对于学生的适岗就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没有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只为了毕业而完成毕业设计。大学也称为年轻人的养老院,部分学生都会没有过高的积极性,对于作业来说,基本都是上交前的一段时间加紧制作,这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有,毕业设计的课程,可能会与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此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实习或找工作,这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降低,很难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 3.缺乏真实性,与设计类市场行业脱节,设计题目没有实际意义。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基本不会去实际调研,这样只会被动地受制于前人,而没有与时俱进地创新,不能有效地形成个人的设计思维。学生只在意形式,没有实际的调研,收集的信息资料不够全面,导致缺乏真实性,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不能够全面深入,使设计课题的理解会存在偏差甚至误解,与设计类市场行业脱节。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往往与实际项目的结合过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做出的设计没有实际意义。 4.评分标准固定,不适应所有学生。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的要求不够严格,全靠教师主观地进行审查,基本没有不过的,并且毕业设计成绩的高低与各个评优评奖没有太大关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应付了事的借口。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探索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1.专业课进程与比赛及毕业设计相互渗入传统的专业课程只是系统、死板地传授电脑软件的知识,并没有关于未来工作的相关联系。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灵活地改变课程的内容,不能只活动于校内的小范围。建议将比赛与课程相结合,既能使赛事中来自其他对手的压力和未来能获得的成就来激发学生主动性,又能在比赛作品制作过程中最大化地教授学生各种专业技能。 2.以真实毕业实习项目与毕业设计项目课程为载体大四,学生们基本都在实习中,都有各自的单位,各自的设计任务。由此可以设置一个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就是令其公司给予他们实际的设计项目。这就可以完全避免毕业设计与实习期的时间冲突,并且用公司给的实际设计项目来做毕业设计,既可以向公司展现自己,又可以检验在学校四年的学习成果。 3.以“教、学、做、赛”项目课程实施一体化要提升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首先,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能够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严格按照学生设计成果的程度来打分。其次,学生要开阔视野,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收集各方面的设计信息,这些对于未来设计创意的形成、制作阶段都具有关键作用;再次是能够提前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制作,尽量不与实习期相冲突;最后就是赛事,每年的赛事都可以搬进课程里,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 4.评分标准多元化毕业设计的评审,需多元的、严格的评审。首先,制订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后,要严格制订毕业设计的进度计划,按照计划定期做检查,实现进度的汇总,并且可以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因为学生的专业水品不一,教师对每个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调整,并制订规范的毕业设计评审标准,从选题、草图设计、调研、软件制作等多个方面综合评审,实现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能力、技术能力、设计成果的综合评价。 5.效果分析(有利于就业、创业)如果将以上几条运用到实际中,会显著增加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对毕业设计制作的重视程度。每个学生都不缺乏创新性,只是他们没有做到主动去研究、去设计。通过将赛事融入课程,将作品变为毕业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其中会学习到传统教学所不能带来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毕业后的就业、创业。 三、环境设计专业改革措施与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方向比较广泛,可以与各个设计专业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专业的这一特性,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能使学生在在校期间最大程度地汲取知识,通过这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也能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将公司里的工作联合系统编入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使环境专业的毕业设计有实质性的提高。 1.毕业设计答辩公开化答辩的过程公开化,评审的教师现场直接给分,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楚此时答辩的学生是否符合这个分数,避免了答辩时的个别包庇,保证了客观性、公平性、真实性。 2.毕业设计成果展专门为优秀的毕业设计创造一个展示的舞台,不能让每一个努力的学生都默默无闻。通过评审,选出一部分优秀的毕业设计,放置在专门的场所里,能令几届同学观看且加以学习,还可以专门制定证书,对这些优秀的学生给予鼓励。 3.跨学科、跨专业进行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实现学校人才与企业人才“无缝对接”通过以上措施及毕业设计评审的层层审核,能够综合地展现出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成果,对于未来的就业有很大帮助;其次,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不懈坚持,积极创作,其毕业设计课题已经被公司采纳,接下来就是他们进入社会的新征程。 作者:周慧 徐景福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到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介绍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流程和效果,并对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概括总结。实践结果证明,该改革模式对提高本科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项目驱动 0引言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习课程以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性的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不少学生缺少工程应用经验,对所要设计的题目一知半解,不知如何着手设计,以至于对毕业设计题目失去兴趣,且毕业设计中经常出现:设计出来的零件不一定能加工出来,能加工出来的零件不一定能装配到一起,装配到一起了,整机又不一定能运行。因此,这些“纸上谈兵”的毕业设计达不到巩固学生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考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也不符合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开展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研究,经过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毕业设计模式。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以问题为先导,将毕业设计项目模块化,让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在接近实际生产的情况下完成毕业设计。此种毕业设计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架构 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机械专业的综合毕业设计项目交于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收集信息、设计方案一直到实施项目及最终的评价,而老师会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的项目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体,教学和项目的实施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统筹规划、自我培养、动手实践、工作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理论知识,而是在实践中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起辅助和促进作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目前,在国内的应用多局限于某一门课程。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到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去,让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开展毕业设计,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工制造检验设计的可行性,并加以修改和完善。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定毕业设计的质量。 2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流程 2.1项目的选择 教师选题时,要结合时代的变迁更新观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的设计项目与生活实际相贴近并将设计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采用了两种方式提供项目:一种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为毕业设计项目,进一步的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和更好的发展;另一种是选择实际生产为主的毕业设计项目,为以后的工作需求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奠定基础。 2.2项目分析 在项目驱动模式中,项目分析是项目设计的前提条件。拿到一个项目,首先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全面技术的分析论证,结合实际的生产应用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设计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为项目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可行性分析在项目设计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3项目设计及分解 在项目驱动模式中,项目的设计是关键,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因此,老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并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具有实际意义的可行性综合项目。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将一个综合的项目模块化,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子项目,再将子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包括所学课程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要遵循科学实用的准则,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向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考虑到每个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项目的操作与学习中去,每个小组以4~6人为主。因此,每个班将有6~8个项目同时进行,尽量做到项目不重复,以保证每个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项目得到锻炼,同时在与其他小组交流与展示过程中获得各个领域与行业直射的积累。 2.4组建学生项目团队 将一个综合的项目模块化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子项目,再将子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的不同以及子项目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不同的子项目任务去完成,借此把学生凝聚成一个拥有共同个目标的团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培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精神。打破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毕业设计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辅助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加快了毕业设计的进度。 2.5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为了在评价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查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阶段性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通过一轮一轮的反思和修改,明确自身优缺点,从而获得更全面的进步。 2.6项目的实施 具体项目的实施分为CAE仿真分析和实际制作两类,CAE包括工程数值分析、结构与过程优化设计、强度与寿命评估、运动、动力学仿真等。通过CAE仿真平台,可实现无差错的设计与制造,发现设计缺陷、优化零件尺寸、优化性能等,并及时进行综合探讨答疑,从而提高设计项目的综合性能,缩短设计周期。实际制作则是通过具体的实际零部件加工、并组装成实际的装置,通过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进一步发现设计生产中的一系列问题,然后再进一步的改进,并提高同学们的设计、制造、创新和实践能力。 2.7项目过程管理 整个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的管理过程,严格做到分工明确,要求具体,规定每一个进度的完成时间,集中时间进行探讨答疑,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全方位协调进行。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积极主动,争取能够早日完成任务,有的设计内容则需要多次修改,从完成一直到完善。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服从集体的能力,而且能更好的与客户、其他项目组及内部人员沟通协调,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效果 “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模式是在机械专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出现脱轨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改革研究措施,是一项综合性强、互动性高、适应范围广、知识量大的改革研究。经过实践表明,该模式打破了常规的单一模式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辅助”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答辩评价,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很多学生由此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职业目标和就业方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2007级到2011级的毕业生,以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总共指导过42名学生,在最终的毕业设计评定中,其中有54.76%的学生获得优秀,38.09%的学生获得良好,7.14%的学生获得中等,及格率100%,远远高于传统毕业设计的平均水平。通过该实践结果可知,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的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4结语 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成功应用,与其自身的特点分不开。该模式不仅明确整体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注重科学选题,因材施教,对于个别创新型、应用型学生可提前进入毕业设计,为毕业设计的完美度保证充足的时间;此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与学生要经常进行交流,能够及时答疑。在该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社会实践及综合职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模式,使我们培养出的机械专业毕业生,无论在工作岗位,还是在以后的研究生学习中,都能表现出良好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获得认可,达到了工科院校的最终教育目标。 作者:殷振 王广勋 汪帮富 任坤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方式探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型教学环节,而毕业设计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毕业设计选题应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用能力和产品营销能力等五大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能力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最后一个集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它不仅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从在校学习过渡到实际工作的桥梁,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将在校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在致力于毕业设计改革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于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方向、角度和内容,对设计成果具有预测性.因此,选题的恰当与否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化工专业的自身特点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改革的若干想法. 1毕业设计选题现状分析 经调查研究,目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毕业设计选题由指导教师指定.毕业设计的题目由教师指定,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题目去完成设计.此种方式导致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发挥空间受到限制,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常常被动化.如有的学生查阅资料时花了大量时间,却很难找到与教师指定题目相关的资料,导致学生申请换题,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2)毕业设计选题陈旧,缺乏创新.多数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延续去年乃至更早的题目,题目缺乏创新性,直接影响到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完成设计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出现个别学生直接挪用历届毕业生毕业设计的现象,毕业设计质量不高.(3)毕业设计选题单一,缺乏多样性.毕业设计题目仅仅向某一课程倾斜,缺乏综合性,题目名称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使得个别指导教师由于不了解某课程而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增加了指导的难度.而学生懒于思考,内容相互借鉴,缺乏独创性.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不能正确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基本上是按照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来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2)学校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专业知识交流与沟通,教师对所有学生的能力都一视同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便出现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3)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多数教师和学生更注重平时的考核成绩,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过场,用心不够.因此,毕业设计都很难完成学校教育的预定目标,质量大打折扣. 2毕业设计选题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上述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单一、片面、陈旧等问题,使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适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对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即: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用能力和产品营销能力. 2.1选题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学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除了常规的实践教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无疑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选择.通过技能大赛兴趣小组的建立、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集训等教学过程,可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和技能大赛的内容有效地衔接起来.首先,技能大赛集训期间,学生的任何一个操作细节都是经过认真地考究才确定下来的,因此,参赛学生的操作是最规范、最准确的.其次,技能大赛集训期间,学生训练的强度是平时实践教学难以相比的.研究发现,参加过技能大赛的学生在操作娴熟度、操作规范方面是其他学生难以做到的,他们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变得更加自信,对参赛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甚至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大赛集训中去.最后,参加赛前集训和比赛的学生不管比赛成绩是否理想,都可以把自己的集训内容和比赛经验整理成文字材料,以供后面的参赛学生作为参考使用.比如2014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我校学生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参赛学生最后将整个赛项过程写成了毕业论文,可作为后面参赛选手的参考资料,使得他们在赛前集训阶段少走了很多弯路,提高了集训的质量,为大赛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选题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虽然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作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个别学生希望能够在毕业之后继续深造,参加了专升本的考试,还有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综合表现优秀而被直接保送到本科院校就读,那么,他们对自己的毕业设计的要求和其他的学生就不一样,他们多数希望自己的毕业设计能够和本科院校的吻合度更高一些.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就要将他们的毕业设计选题和其他学生区别对待,选题的内容要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可以将自己科研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完成,或者从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拿出一部分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完成,此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感受到科研氛围,提前享受科研成果带来的乐趣,为在以后的继续深造中能够很快上手做了铺垫. 2.3选题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教师指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会导致学生的选题受到限制,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发挥空间有限.笔者认为,对个别优秀学生,选题应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教师指定题目为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发现的专业问题或者好的想法和建议都可以和指导教师交流,由指导教师把关.比如在蒸馏操作实验中,学生看到冷凝水不断地向水槽中流去觉得很浪费,就设想怎么做才能节约冷凝水,这一想法就比较实际、有创新.再如,在《工业分析》邻二氮菲分光度法测定铁离子实验中,学生突然提到能不能用此方法测定生菜中的铁离子含量,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生菜灰分的制备、标准溶液的配置、样品溶液的配置、样品的测定和计算、精密度和回收率的计算等内容的资料,由此得到的毕业设计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绝对是一篇高质量的、优秀的毕业设计. 2.4选题注重对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人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具有直接上手的工作能力.然而,调查发现,部分毕业生认为在校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吻合度不是很高,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力不从心.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和实际就业岗位相吻合.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市场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实习的岗位、实习单位的性质和产品特征及研发方向等因素,量体裁衣地为学生制定符合其工作内容性质的毕业设计题目,从而保证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实用性[4].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与学生工作单位联系较紧密的题目,题目由工作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通过加强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交流,从而保证选题内容的可行性.这种选题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热情,还解决了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的问题,保证了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为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快上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深化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2.5选题注重对学生产品营销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非全部从事专业技能操作,而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化工产品及设备的营销.近年来,化工产品在我国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广泛应用于针织、服装、交通、军事、体育等行业,因此,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广阔,目前已成为世界化学品生产商争夺的重要消费市场[5].然而,在实际的营销工作中部分毕业生苦于在校期间缺乏实际营销经验的积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变得茫然无措.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题目,对于专业技能较差而情商较高、善于表达的学生,其设计题目完全可以向产品营销方面靠近,由《化工产品营销实务》的授课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可以通过市场调研、营销技巧的锻炼、营销方式的推广和验证等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对其毕业后从事产品营销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的选题应遵循开放性原则,选题内容因人而异.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发现学生在性格特点、动手操作、科研创新、交流表达等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量身定做最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真正体现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作者:王磊 陈开兵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高途径 【摘要】毕业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依据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实践,总结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途径,为进一步提升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1];其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2]。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性强,工作内容多,通常包括选题、设计草图、选购材料、工艺制作、版面设计、完成设计报告及毕业展示等几个环节[3]。由于目前毕业设计存在诸如时间短、教学资源少和设计产品单一等多方面的因素,致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存的问题 结合各高校的现状以及我校情况,目前,在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时间短,与就业时间相冲突 据调查,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时间大部分安排在第7学期,第8学期到工厂实习。由于毕业设计需要学生投入的精力多、时间长,而这一时期与应聘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就业上,很难安心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使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受到很大影响。 1.2学生多,教学资源少 在学生毕业设计当中,指导教师较多地由年轻教师与外聘教师担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在教学硬件设施上的不足,也是毕业设计环节资源与需求的突出矛盾之一[4]。 1.3选题内容缺乏与企业结合,设计产品比较单一 大多数学生对毕业设计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市场调研及企业实践环节[3]。学生在学校期间进入市场的机会不多,对企业的认识很少,在开题之前大多是见习了几个服装企业,对服装的整个设计过程和销售欠了解,因此对品牌的定位和设计理念理解不到位,致使选题内容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相结合。 1.4设计款式趋于雷同,缺乏创新性 东华大学在学生毕业设计中坚持“原创第一”,就是反对抄袭,提倡同学多动手、多实践,练好基本功[5]。但是大多数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缺少创意,学生多“抄袭”服装设计大师或在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需要强调的是,借鉴不等于抄袭,学生应有条件地选择和再创造。另外,毕业设计报告(论文)也存在抄袭现象,学生的设计报告(论文)缺少自己的内容,文字雷同。 1.5不注重服饰品及细节的设计 服饰品在服装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独特的服饰品使服装配套设计赏心悦目、眼前一亮[6]。恰当的细节设计有助于服装整体造型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增加服装造型的感染力,赋予服装以灵气、创意和美感,更好地展示服装整体的风格和个性[7]。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 2.1合理安排时间 针对毕业设计时间紧迫的情况,学校应对毕业设计的时间进行调整。如可以在第6学期完成教学标准中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后,在第7学期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在大四下学期进行毕业作品集的拍摄和毕业会。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理念。 2.2规范化要求毕业设计的环节 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要求的规范化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保证。毕业设计的规范应该包括:专业设计内容、能力培养环节、设计和指导设计过程以及本专业设计的表达[2]。学生毕业设计应该结合本专业特点,对设计的内容和过程提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毕业设计内容可以多元化,但设计过程必须规范化。规范化并不意味着不分轻重,而是要有繁有简,有的环节要深入细致,有的环节只需学生自行设计时加以参考即可。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选题进行规范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 2.3全面提升指导教师的素质 指导教师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指导老师的创新能力、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及人格魅力对提高学生毕业设计有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关键[8]。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用灵活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学生的潜质和发挥其特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应广泛阅读书籍,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也多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研环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增强教师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从根本上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9]。最后,还需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近距离交流最多的时期。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2.4选题内容注重与企业结合 在毕业设计开题前,以分组的形式安排学生到公司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了解公司的运作以及风格定位、理念,公司可提供一些专业画册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参考;同时,安排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前往公司就毕业设计开展的相关问题、合作和工学结合的相关事宜与公司进行讨论,共同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题目。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进展的关键时刻要严格把关,同时在具体细节上也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题目尽可能结合生产和科研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实验设施;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提出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 2.5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个人选题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毕业设计进展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主动听取学生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2.6严把成绩考核关对毕业设计进行认真的质量评定,不但可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全面能力和素质水平。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不严格也是造成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的主要原因之一。学院在考核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时,要严肃认真,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对于未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有原则性错误的学生及答辩时概念性错误较多者,学校要严格执行成绩评定标准。 3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门将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是学生在就业前的一次仿真实训过程。如何通过毕业设计将大学所学的知识点加以系统化和综合化,在实践环节巩固加深专业基础知识的技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尽管改革毕业设计的过程很艰辛,但是对于本科院校毕业设计改革教育的模式而言,只要大胆尝试、通力配合和积极探索,就能走出有特色的新路。 作者:连冠鑫 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创新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门课程,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次系统检验,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对国内大多数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现状调研,归纳、总结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突破单纯的造价管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毕业设计的作用与目的 工程造价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调研显示,大多数高校本科培养计划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机会并不多。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是以学好《建筑制图》、《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为前提,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专业素养的一种方式。同时,作为学校与市场的过渡,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现行毕业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盲目,对毕业设计内容认识不足 通过对多地高校调研发现,目前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是由指导教师给出,经教研室审核通过后公布,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方向进行选题。[1]这种模式虽然能保证毕业设计按部就班的推进,但也有其弊端。首先,教师出题,很难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思考设计的内容,在选题之初仅靠一时兴趣或对某位指导老师的偏爱进行盲目选题,到后期发现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再临时调整题目,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周期被大打折扣。其次,每一年均需提供至少十个不同的题目及相配套的设计图纸,并保证项目规模、设计深度相当,这对于老师而言也是有难度的。最后,老师出题,学生大多对工程实际情况不甚了解,无法跟进项目,因此缺少实战演练的机会。 (二)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于管理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选题、开题,第二个学期全面开展设计工作并进行答辩。对于大多数选择就业的同学而言,这期间正是实习和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因此常常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2]另一方面,老师经常在学校无法联系上学生,更谈不上针对毕业设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毕业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四川师范大学设计了一套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设计初衷本是想有效地控制学生按时、按量、保质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但运行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重视程度并未因此提高,反而是老师成了被督促和监督的对象。与此同时,利用这个网络平台,老师更难见到学生,无法掌握其真实进度及成果的真伪性。 (三)学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从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一直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学生的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老师灌输为主,而进入大学后,则更加提倡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多领域、多方向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许是惯性思维,也可能是目前高校毕业率的控制范围小,毕业很容易,所以无论老师如何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学生依然置之不理。这种现象直到四年级依然十分突出。作者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初稿中工程量计算出现偏差,作者指出问题所在,学生竟让其明示是偏大还是偏小,以及偏差的百分比。目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这类学生并不少见,当然,这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培养体制密不可分。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 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很难将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毕业设计上,常常是拿到设计题目无从入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设计任务认识不足。第二,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只知道如何将图导入计量软件汇出成果,却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出现漏项或者结论偏差较大时,也不清楚是具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手算能力极差。 (五)指导教师责任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学生不认真对待外,部分老师也是存在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而其他组老师若是严格把关,学生便会进行横向对比,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自己的导师过于严格,别组老师如何宽松,而最终认真与不认真、刻苦与不刻苦都会顺利毕业,甚至毕业成绩相当。这种现状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会让尽职的老师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质疑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的评价标准。如果教师中产生了大量的价值观的自我否定,那么专业发展必然无法有序、良性的运行。 三、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选题应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选题上,除了老师命题的方式外,也可以提倡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利用在外实习的机会,结合自身实践,选择自己可跟踪项目,将实际工程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其仿真性更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命题,可有效减少毕业设计的盲从性,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也架构出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思路与大致内容,使得设计任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当然,在学生自主命题的过程中,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需要对题目所涉及的项目规模、类型等给出学生合理的建议,并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设计的可行性。 (二)毕业设计模式可多样化 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多是以编制工程量清单及计价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模式的探讨。一方面,可鼓励学生采用论文的形式,抓住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造价领域某些方面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针对即将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而言,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升华也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可构建系统化的毕业设计程序,学生从二年级的《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开始,自己设计建筑方案,并进行结构配型,最终以该设计方案作为毕业选题完成计量计价的设计任务。这种模式虽然周期较长,却能在各个环节得到相关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整个过程中,毕业设计与课程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非为了设计而设计。 (三)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许多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只根据最后的成果和答辩表现进行评分,而忽略过程管理,则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因此,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进行综合评定,由平时成绩、设计成果、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老师通过指导日志,做好平时指导记录,给出合理的平时成绩,做记录可有效反映学生的实际工作量及进度。同时,在开题之初,指导教师应配合学生制定严格的进度计划安排表,其中包括提交初稿、修改稿、定稿的期限,以及每个环节设计成果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各阶段任务。此外,设计过程中可增加一些监督环节,如中期答辩、预答辩等,通过这样一种监控手段既可以严格控制学生进度,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提问的机会。但是,这样的监控不能只成为一种形式,答辩后需要给出一个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让部分同学推迟毕业答辩,从而引起重视。当然,答辩的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采用模拟招投标现场的形式,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报价是整个招投标过程中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比较系统的检验。[3] (四)突破一对一的固定模式,实现导师组 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多方面专业问题,而所谓术业有专攻,老师也是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因此,突破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以导师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组成员专业涵盖多方向,以组长牵头,进行系统的指导。这种模式中,为了核定工作量,学生应有一位主要负责导师,其他老师均为其副导师。设计过程中的每次讨论、答辩,其他老师均可给出分数,避免了一位老师给成绩而造成的武断。另一方面,导师组也是对指导老师的一种监督,组长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老师工作量的真实性进行评价,而以往的模式中,各个指导小组自成一体,小组间没有横向联系,指导老师谁也不清楚谁究竟真正的完成了多少工作,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同时,历年对于指导教师的鉴定和考核,只评价了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工作者,却没有建立一整套制度去约束消极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师组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五)设计过程强调手算与电算结合 盲目依赖计算机进行设计,使得大多数同学未能真正掌握造价专业的核心理论依据,甚至连结论的准确性都无法评判。面对偏差较大的结论,却不知错在何处、漏在何处。因此,在选题规模上,不鼓励选择规模过大或层数过多的建筑类型,宜选择一些规模、复杂程度适中的建筑,先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再结合手算进行验证,判断结论的合理性。这种方式,既不脱离市场运营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又巩固了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及专业修养,同时手算稿还可作为老师评判成绩的参考依据,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毕业生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深加工工序”,[4]进行毕业设计模式的思考与改革,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毕业前再接受一次系统的、全面的训练,是我们教育者应经常反思的问题。 作者:王乾蕴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应用 摘要:文中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特点,从毕业设计选题、课题共性与特性、指导特征、设计实效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的弊端,阐述了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应用与实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应用;实效 0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期间训练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为将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任务打下基础[2]。结合本人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学生独立性差,习惯机械地照搬例题和应用设计软件,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体系紊乱,设计成果漏洞百出。因此,如何提高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提高学生的设计实效,是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征 1.1毕业设计课题的共性与个性 从近几届的毕业设计来看,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如下共性: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均来源于工程实践或模拟工程实践,如教学楼、办公楼、宾馆、公寓、大型商场、高层住宅、图书馆等,其结构型式为多层或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但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其个性:选题方式、课题的深度、指导模式、质量控制等各有特点。如我校毕业设计个性鲜明:老师按照1∶1.2的比例提供课题,并上传至教务处网站,课题按难度分A、B、C三个等级,学生在四年一期期末进行网上选题,并分阶段自主选择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利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自主选择学生,师生双向选择;同时制定质量控制手册统一成果评定标准,按环节评分确保全过程质量控制。 1.2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派3~4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协商排好值班表,确保工作期间的每个时间段均有老师值班,值班老师负责全班同学的答疑和指导,由于每位老师指导的面广、时间有限,对单个学生的设计成果缺乏系统的了解,最终所取得的毕业设计成果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远远达不到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此,我校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指导模式,全院范围内分阶段师生双向选择,结构方向的老师指导建筑结构阶段,施工方向的老师指导施工组织和清单工程量计算阶段,优化了老师的资源配置。每位老师限额指导15~20位学生,全过程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老师可现场答疑,也可远程指导,全方位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 1.3毕业设计指导效果 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设计成果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毕业设计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较差,资源共享的理念缺乏,对问题的考察、论证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照搬书本或设计范例,过度的依赖结构设计软件和相应程序,依赖老师,既不对具体问题加以探究,又不对设计结果加以分析、校核,习惯于就某些数据或公式的来源提问。指导老师疲于回答这些表面的问题,有时甚至于一个问题重复回答10来次,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而无法深入疏通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优化结构模型。为了能扫清这些普遍性的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针对每个学生的课题特点进行特性指导,我们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 2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与实效 2.1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 为了让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且能融会贯通,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向来是“假题真做”,其内容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全套建筑施工图设计、一榀框架的结构手算、结构电算、全套结构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清单工程量计算七大部分。多年的指导经验告知,设计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的结构概念缺乏,建筑方案的结构体系紊乱,建筑施工图空洞、结构施工图不完整。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手算一榀框架的内力和配筋,学生盲目地照抄范例,机械地照搬计算过程,不探究内容的对与错,对整个知识体系无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书杂论无章,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设计效果差。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疏通知识体系,使其尽快的融于工程实践,毕业设计指导课题组的老师们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和解题困惑,精心制作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掌握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的要点。在微课堂的架构设计中,每个微课堂对应一个知识点,授课教师详细地阐述了其要点、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制作了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题,微课视频及微课课件,并上传至湖南微课网,学生点击“注册”,待身份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线学习、提问、进阶练习,每天安排一位老师在线解决学生的问题。 2.2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应用实效 微课制作完成后,安排了5位老师对学生集中授课,详细讲解了微课的学习要点,指导学生按微课排列顺序进行学习。要求每个学生上网独立完成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学习并评价,且做完全部的测验,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在线提问,有错即改,直至满分。整个结构设计阶段按100分计算,微课学习占20分。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督助学生学完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整个设计期间学生的微课点击数达到23000多次,完成了521在线答疑。通过学习,学生对结构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自学微课解决了,老师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大部分学生的手算计算书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计算结果合理;答辩时思路清晰、问题回答较正确;设计成果深度完全满足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计效果较往届有较大程度地提高,微课的应用取得了实效,值得推广。 3结束语 文中通过研究毕业设计的特征,探讨了毕业设计的共性与个性,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师生的资源配置、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传统的设计指导模式不利于优化教师资源。为了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微课堂系统地阐述了结构设计理念,针对学生设计中容易出错或遗漏的问题、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等进行了详细地讲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设计中的共性问题。微课的应用,既提高了指导老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结构概念,取得就较理想的毕业设计效果。 作者:彭朝晖 孟茁超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外语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高职外语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毕业设计仅仅是本科外语教育的缩减版本。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毕业设计的效用,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索和改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设计创新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他们走出校门时最后一次考核,也是对三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如果毕业设计的考核得当,将会使学生三年的努力得以全面的升华。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一定要符合高职的教育特点——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一、现状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国内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近十几年来发展尤其迅速。但是,高职教育在这高速发展的背后,在若干领域内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差距,其中,高职外语教育的毕业设计就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此领域,国外的研究较国内要早而深入,但是国外的模式有的方面与中国国情存在距离;国内近写年来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且研究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做法和改革思路,为我们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只是由于起步晚,许多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与学生实际有脱节之处。因此,高职院校外语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和完善,还有相当的空间。目前,大多数高职外语毕业设计模式的主流仍然是沿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撰写毕业论文,主要形式是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以目标语完成一篇论文——可谓是本科毕业设计的缩略版,只是在字数和学术水平放低了要求。本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基本技能及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从事其它相关的翻译、外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级英语专门人才。能胜任各种机构(部门)的实用类文本和一般难度科技文本的笔译、口译以及其他涉外工作。高职的学生定位和职业前景与本科明显不同。教育部高教司2004提出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运用型人才”。2006年所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明确给高职外语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显然,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外语毕业设计的模式与顶层设计的要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还有相当距离。 二、不足 经过多年的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笔者认为撰写论文的模式未必适合高职学生。所谓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由此可以看出,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如果没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调研过程,学生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高职毕业生的定位显然并不是研究型,而是应用型。让他们用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不尽科学。多数学生学术研究水平有局限,在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靠大量粘贴复制剽窃观点等手段蒙混过关,更有甚者直接借助了翻译机,上交的论文文字质量极差,令人啼笑皆非。而高职教师则要花费很多精力去修改这些低质量,没有研究价值的文章,最后产生了一大批题目大而无当、内容空洞无物的低质量论文。结果:师生双方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针对这一情况,高职学院应该对以往的毕业设计的形式、内容、过程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根据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实际需要,为他们度身打造一条适合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模式,使他们在学校的最后考核中做到学以致用,升华自己学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毕业设计能与实际工作岗位真正融合。 三、策略 如何能使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能契合教学实际和应用实际?这需要创新策略。笔者建议应该根据各个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岗位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来安排实用化的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的形式不应该拘泥于论文的形式,应具有多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比如旅游日语专业,这个专业以后未来的工作方向是涉外导游,服务接待等,是一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如果还是按照以往撰写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显然不甚科学,因为那样既体现不出专业特色,也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该专业,学院和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和职业定位设置如下的毕业设计:让学生独立用日语撰写一篇景点的描述文字,并现场进行演练模拟导游接待客人,介绍景点的场景,以这个形式来代替答辩,由教师进行赋分。这种形式与传统的毕业设计相比,可以比较全面的检查学生的语言水平,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多元化的毕业设计也需要评价体系的重新建立。根据高职教育定位的特点,在评判上应该轻理论,重实践。同时建立比较科学实际的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对学校的相关部门和广大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为了高职外语教学健康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从实效性和科学性出发,创新毕业设计模式是一条必由之路。 作者:李晶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及对策 摘要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分析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设计选题,加强过程管理,真实性承诺与审查,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等针对性管理对策。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 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性。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主要表现是通过扫描、拍摄、拷贝、网上下载、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窃取他人的设计成果。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会引发一系列危害,如破坏学术诚信,破坏师生关系,损害学位制度,损害教风学风,导致人才培育质量和就业率下降等[1]。不可否认,弄虚作假行为是工科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每个专业会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作假行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会有较多意向图,而建筑学专业则基本没有,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尚有较多手绘效果图,而机械设计专业已基本淘汰手绘效果图。基于此,本文探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并提出针对性管理对策。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1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 1.1.1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①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②专业基本功不扎实;③手绘制图和电脑机辅助设计制图能力不足;④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赌博等恶习;⑤毕业前恋爱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⑥在毕业设计之前已经找到与园林行业无关的工作,或对毕业后从事园林方面的工作根本没有兴趣,因而对毕业设计采取敷衍态度。 1.1.2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 ①虚假宣传、作弊、欺诈、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等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②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③抄袭雷同已成为园林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容易,成本低,而找到确凿证据并进行查处则很难;⑤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与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毕业清考等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冲突[2]。 1.1.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①重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结果,即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和文本,轻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存在监控漏洞,对毕业设计过程放任自流;②选题环节的制度性漏洞,如设计题型不丰富,与上届相同的题目多,居住区景观绿化设计占比偏高等;③针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欠缺,没有制度约束,仅靠自律意识,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④毕业设计的答辩通过率太高,一般全班仅有1~2个人不能通过,争议答辩又沦为走过场;⑤缺乏园林专业设计图件和文本的规范化细则;⑥对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小,缺乏举报及奖惩制度。 1.2作假行为的主要表现 1.2.1请他人代做。 请他人代做毕业设计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老问题,园林专业也不例外。现在校园常见一些小广告宣传毕业论文、代做毕业设计是值得警惕和打击的。 1.2.2扫描或拍摄。 很多书刊杂志上有园林设计图,以往还要依靠扫描仪、数码相机,现在的智能手机就能办到。有些园林专业的学生也做与室内设计有关的毕业设计,在一本室内设计杂志上就能拍摄到全套设计图。 1.2.3拷盘或下载。 在高校里,学生可能直接把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拷盘,稍加改动即剽窃成功。也有学生会到网上去下载园林设计图,目前有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百度图库、建库网、土木工程网等很多网站都提供园林设计方面的电子图件下载服务,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 1.2.4滥用设计意向图。 以一个雕塑为例,如果用一张相似雕塑的照片来表达设计构思,即是设计意向图。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设计意向图正在被泛化和滥用,花架、廊、游船码头、门房、喷泉、茶室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构思项目,都被用设计意向图来表示,因为网上随便就可以搜索下载到一大堆。意向图的滥用和泛化,使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1.2.5偷换设计场地。 例如在选题环节,学生的选题为A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指导老师也提供了现状地图,但是教研室可能并未对现状地图存档保存。到了毕业设计制图时,该学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进行设计,而是到网上下载一套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设计图,指导教师也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 1.2.6抄袭设计文本。 园林设计文本的作假主要是拷盘、抄袭。不可否认,很多场地的园林设计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设计文本也应该由本人亲自完成,而不是拷贝。甚至有的指导教师直接把上届学生的设计文本拷贝给自己指导的学生。 2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管理对策 2.1优化设计选题 应鼓励毕业设计题型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作假行为。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工厂绿化设计、校园景观绿化设计、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休闲农业园规划、湿地公园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公共建筑绿地设计、道路绿地设计、滨水景观带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室内设计、庭园设计等都可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场地,虚拟的设计场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选题环节,一定要将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场地具体化,并提供地形图建档保存,在答辩时进行对照,以免学生偷换设计场地,在网上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蒙混过关。 2.2加强过程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在大四第一学期9月初即完成,接下来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11月左右进行开题答辩,到下学期6月中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长达6个多月,而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找工作,参加招聘会,考研及复试,考公务员等。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前两个月根本不在学校,大部分学生真正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是在返回学校后的5月份。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重点在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个多月时间。要防止学生的作假行为,应要求学生在手绘设计室和电脑辅助设计室开展毕业设计,并安排督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巡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形成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学生的到位情况及异常原因,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进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进度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提出整改意见;布置下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并进行辅导。要求学生在记录册上签字,以便检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寝室用电脑开展毕业设计,也无人监管。另有一些学生借口返校前已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无法对其监管,而实际上他的设计作品可能是网上下载的[3]。 2.3真实性承诺与审查 真实性承诺,即要求学生签署毕业设计成果真实性承诺声明,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以防止有些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作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还要求1/4左右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签名。真实性承诺能够在心理层面、道德层面、信用层面对毕业设计的作假行为产生震慑作用。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指导教师相互交流评审,对于评审结果不合格者或存在弄虚作假者取消答辩资格,必须进行修改或重新做。不过,很多学校未实行盲审,评阅教师即使发现有弄虚作假者也可能碍于情面放水。要查证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真实性,较好的办法是成立真实性审查小组,除园林专业教师外,最好有学生参加。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变更设计题型,是否变更设计场地,是否由本人亲自完成,是否完成真实性承诺手续,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是否记录完整,文本是否存在抄袭行为等。在真实性审查阶段,可接受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举报,被举报者一经核实即取消答辩资格。 2.4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 目前,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都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弊端,学生凭借手绘图或电脑辅助设计图及文本即可参加答辩,至于其毕业设计成果是否由学生亲自完成,则无人考究。要改革这一弊端,可以引入设计进程图,所谓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ppt文档中展示。参加答辩的图件是一套完整的最终设计图,可通过扫描、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可以随时打印。而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根本无法通过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对于手绘图件,因不便于制作设计进程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采用手绘图件答辩的学生集中到设计室绘图,由管理人员对其设计进程进行记录,防止雇请他人手绘设计图件的事情发生。 3结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更容易受到冲击。要想遏制各种类型的作假行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从各方面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而不是幻想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只有在严格、公正、公开的规章制度监督下,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假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分析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1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 1.1.1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①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②专业基本功不扎实;③手绘制图和电脑机辅助设计制图能力不足;④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赌博等恶习;⑤毕业前恋爱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⑥在毕业设计之前已经找到与园林行业无关的工作,或对毕业后从事园林方面的工作根本没有兴趣,因而对毕业设计采取敷衍态度。 1.1.2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 ①虚假宣传、作弊、欺诈、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等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②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③抄袭雷同已成为园林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容易,成本低,而找到确凿证据并进行查处则很难;⑤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与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毕业清考等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冲突。 1.1.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①重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结果,即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和文本,轻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存在监控漏洞,对毕业设计过程放任自流;②选题环节的制度性漏洞,如设计题型不丰富,与上届相同的题目多,居住区景观绿化设计占比偏高等;③针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欠缺,没有制度约束,仅靠自律意识,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④毕业设计的答辩通过率太高,一般全班仅有1~2个人不能通过,争议答辩又沦为走过场;⑤缺乏园林专业设计图件和文本的规范化细则;⑥对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小,缺乏举报及奖惩制度。 1.2作假行为的主要表现 1.2.1请他人代做。 请他人代做毕业设计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老问题,园林专业也不例外。现在校园常见一些小广告宣传毕业论文、代做毕业设计是值得警惕和打击的。 1.2.2扫描或拍摄。 很多书刊杂志上有园林设计图,以往还要依靠扫描仪、数码相机,现在的智能手机就能办到。有些园林专业的学生也做与室内设计有关的毕业设计,在一本室内设计杂志上就能拍摄到全套设计图。1.2.3拷盘或下载。在高校里,学生可能直接把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拷盘,稍加改动即剽窃成功。也有学生会到网上去下载园林设计图,目前有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百度图库、建库网、土木工程网等很多网站都提供园林设计方面的电子图件下载服务,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 1.2.4滥用设计意向图。 以一个雕塑为例,如果用一张相似雕塑的照片来表达设计构思,即是设计意向图。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设计意向图正在被泛化和滥用,花架、廊、游船码头、门房、喷泉、茶室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构思项目,都被用设计意向图来表示,因为网上随便就可以搜索下载到一大堆。意向图的滥用和泛化,使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1.2.5偷换设计场地。 例如在选题环节,学生的选题为A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指导老师也提供了现状地图,但是教研室可能并未对现状地图存档保存。到了毕业设计制图时,该学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进行设计,而是到网上下载一套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设计图,指导教师也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 1.2.6抄袭设计文本。 园林设计文本的作假主要是拷盘、抄袭。不可否认,很多场地的园林设计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设计文本也应该由本人亲自完成,而不是拷贝。甚至有的指导教师直接把上届学生的设计文本拷贝给自己指导的学生。 2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管理对策 2.1优化设计选题 应鼓励毕业设计题型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作假行为。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工厂绿化设计、校园景观绿化设计、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休闲农业园规划、湿地公园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公共建筑绿地设计、道路绿地设计、滨水景观带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室内设计、庭园设计等都可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场地,虚拟的设计场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选题环节,一定要将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场地具体化,并提供地形图建档保存,在答辩时进行对照,以免学生偷换设计场地,在网上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蒙混过关。 2.2加强过程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在大四第一学期9月初即完成,接下来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11月左右进行开题答辩,到下学期6月中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长达6个多月,而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找工作,参加招聘会,考研及复试,考公务员等。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前两个月根本不在学校,大部分学生真正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是在返回学校后的5月份。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重点在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个多月时间。要防止学生的作假行为,应要求学生在手绘设计室和电脑辅助设计室开展毕业设计,并安排督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巡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形成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学生的到位情况及异常原因,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进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进度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提出整改意见;布置下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并进行辅导。要求学生在记录册上签字,以便检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寝室用电脑开展毕业设计,也无人监管。另有一些学生借口返校前已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无法对其监管,而实际上他的设计作品可能是网上下载的。 2.3真实性承诺与审查 真实性承诺,即要求学生签署毕业设计成果真实性承诺声明,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以防止有些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作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还要求1/4左右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签名。真实性承诺能够在心理层面、道德层面、信用层面对毕业设计的作假行为产生震慑作用。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指导教师相互交流评审,对于评审结果不合格者或存在弄虚作假者取消答辩资格,必须进行修改或重新做。不过,很多学校未实行盲审,评阅教师即使发现有弄虚作假者也可能碍于情面放水。要查证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真实性,较好的办法是成立真实性审查小组,除园林专业教师外,最好有学生参加。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变更设计题型,是否变更设计场地,是否由本人亲自完成,是否完成真实性承诺手续,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是否记录完整,文本是否存在抄袭行为等。在真实性审查阶段,可接受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举报,被举报者一经核实即取消答辩资格。 2.4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 目前,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都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弊端,学生凭借手绘图或电脑辅助设计图及文本即可参加答辩,至于其毕业设计成果是否由学生亲自完成,则无人考究。要改革这一弊端,可以引入设计进程图,所谓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ppt文档中展示。参加答辩的图件是一套完整的最终设计图,可通过扫描、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可以随时打印。而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根本无法通过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对于手绘图件,因不便于制作设计进程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采用手绘图件答辩的学生集中到设计室绘图,由管理人员对其设计进程进行记录,防止雇请他人手绘设计图件的事情发生。 3结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更容易受到冲击。要想遏制各种类型的作假行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从各方面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而不是幻想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只有在严格、公正、公开的规章制度监督下,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假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简论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以趣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下面简要介绍三种方法。 (1)、设疑布障,以趣激情。如教《金银盾的启示》一文,教师可采用幻灯直观演示的办法,设置诱引学生判断错误的羽毛球拍、脸盆和头梳的局部图。通过正误对比,使学生初步认识片面性造成的危害,从而激发起探求这类问题的学习兴趣,形成喜爱学习的积极情感。 (2)、创设情景,触景生情。如教《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一文,利用挂图把“明星村”一派欣欣向荣的小康景象展现出来,告诉学生这是福建省永春县西北部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村庄,让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佩服“领头雁”的思想感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比较对照,情趣交融。如教《学习做事讲效率》一文,教师采用竞赛导入,借例释题的办法,让三位学生当堂竞算数学题。学生兴致勃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形象有趣的比较对照中,理解了什么叫“效率”,并产生了学习课文的良好情绪。 知中生情,学文明理。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教师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例如教《焦裕禄一心为人民》一课时,录制电影《焦裕禄》万民泣送书记的场面,再配上断断续续的画外音:“请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把我埋在沙丘上,我活着不能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你们把沙丘治好。”这些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弦。一个清廉爱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牢牢扎根在学生心坎上,激发起学生的敬仰学习之情。 (2)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教《真正的友谊》一课,提出问题:王刚想到魏坚会告发他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设想王刚的心态和被告发后的境地,联想他的思想波动,合理想象放学后的情景。道德认识:魏坚的“告发”是善意的,态度是诚恳的,这正是维护友谊的表现。角色互换:如果你是魏坚,根据当时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发散思维:你能不能想出更妥当的办法?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师生课堂间的真情交流,学生不仅获得道德知识,而且获得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 情理交融,辨析导行。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1)要注重感情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要借助于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感情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润五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要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2)要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例如有道辨析题:“国产的东西都不如进口的东西好。”学生争论很激烈,最后教师从国产名优产品为国争光,假冒伪劣产品败坏名声,外国的东西并非样样都好这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爱国产物品的情感,引导学生澄清思想,统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教师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不良心态以及对策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不良学习心态;具本表现如下: (1)消极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低劣。 (2)淡漠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肖趣不浓没有意志力,思维消极定势,缺乏灵活性;依赖教师支配,其心理状态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认识模糊。 (3)消遣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学习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若冲动,注意短暂,思维无定势,缺乏意志力。 文秘站: (4)沉闷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思品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观点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经验缺乏,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分析以上小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原因,主要是 (1)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 (2)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 (3)传授知识单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4)教师的能力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 (5)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语文、教学等学科,而忽视思品学习等原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态。 综上所述,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1)教师要理解教材,把握教学要求。面对学生复杂学习心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中心观点、基本思想、基本知识,使认识角度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教学时,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儿童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对于难点要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2)改革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一是要创高情境,激发兴趣。如导入新课可用游戏、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迷语等趣味性活动,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满足,解除其消极、沉闷的学习心态。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图画、故事、语言等教学媒体和手段,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刺激学生视听,开发其内在学习潜力,克服消遣、淡漠的学习心理。二是设计提问,激发求知欲。即根据课堂教学目的、重难点、设计揭示课文观点的问题,引导学生议论明理,为学生创造密度学习空间,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使之既有“求”之趣,又有“知”之乐。三是鼓励质疑,激发参与意识。即让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参与讨论。这样主客观的一致,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使学生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产生驱动力,参与意识会强烈。四是强化效果,及时反溃安照知、情、意、行四种心理因素,通过学生表情、动作、语言等获得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对事物的是非观点及行为的正误,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正确的肯定,错误的纠正,使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导行” “隐型”课文的导行。“隐型”课文,是指课文内容本身没有明确要求某种实践或养成某些行为习惯,这类课文在教材中占一定比例。如《学校就是我的家》、《火红的党旗》、《祖国的生日》等。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行为要求。教《火红的党旗》一课时,教师可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简略地从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中各部分象征什么。这样声画同步,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目标过大”课文的导行。“目标过大”课文,是指课文内容本身有导行文字,但导行目标不具体。这类课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主要以前途理想教育为主。教这类课文要根据课文导行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大目标为小目标,从小目标引导,以小见大。如《学校就是我的家》采用诗歌形式和拟人化手法,此课的导行内容有“尊敬老师,学好本领作贡献,好好学习,热爱集体,团结友爱”。这些诗中导行的句子语言简炼,文字含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在教此课时,可采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大目标为小行为的方法,把“学校就是我的家”的“家”具体化。通过联系本班实际,既让学生懂得“学校就是我的家”的含义,又让学生明确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好好学习,学好本领,热爱集体,团结友爱,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最后教师小结:学校就是你们的家,你们的“家”有哪些规章制度?你们打算怎样做,才能为自己的“家”增添光彩呢?这样从小目标出发,再回到大目标,完成了导行任务。 “具体导行”课文的导行。“具体导行”课文,是指课文内容本身就是指导学生行为实践的要求。这类课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浅显的法律常识教育和生活常识教育。如《遵守课堂纪律》、《不说谎话》、《爱护花草树木》、《独立完成作业》、《注意交通安全》、《按时上学》、《好孩子,不任性》等。教这类课文时,教师先要对其导行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出导行要点,采用多种方法导行。在教《好孩子,不任性》一课时,教师先讲什么叫任性,并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任性的表现。然后提问:小兰在家里为什么常发脾气?她这样做对吗?让学生领悟“无理取闹”是任性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悟出好孩子就应当尊敬长辈,听从教导的道理。再因势导行,让学生朗读第一个导行故事后,分角色表演小兰在家怎样发脾气的三个小故事。表演后,教师启发学生发表对三个小故事的看法。通过议论,学生懂得好孩子就应当不任性。接着学习最后两段,提问:李老师是怎么说的?小兰为什么红着脸,低下了头?她是怎么想的?好孩子是不是从来不做错事?做了错事该怎样办?这样水到渠成,学生不仅理解了李老师讲话的含义,还懂得要怎样听长辈的话,不任性,不娇气,也理解了小红为什么红着脸低下了头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班级及个人实际,谈谈一些不任性的具体表现,同时谈谈自己是否有过与小兰相类似的毛病,怎样做个不任性的好孩子。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不良心态及对策 (1)消极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低劣。 (2)淡漠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肖趣不浓没有意志力,思维消极定势,缺乏灵活性;依赖教师支配,其心理状态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认识模糊。 (3)消遣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学习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若冲动,注意短暂,思维无定势,缺乏意志力。 (4)沉闷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思品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观点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经验缺乏,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分析以上小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原因,主要是 (1)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 (2)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 (3)传授知识单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4)教师的能力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 (5)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语文、教学等学科,而忽视思品学习等原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态。 综上所述,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1)教师要理解教材,把握教学要求。面对学生复杂学习心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中心观点、基本思想、基本知识,使认识角度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教学时,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儿童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对于难点要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2)改革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一是要创高情境,激发兴趣。如导入新课可用游戏、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迷语等趣味性活动,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满足,解除其消极、沉闷的学习心态。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图画、故事、语言等教学媒体和手段,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刺激学生视听,开发其内在学习潜力,克服消遣、淡漠的学习心理。二是设计提问,激发求知欲。即根据课堂教学目的、重难点、设计揭示课文观点的问题,引导学生议论明理,为学生创造密度学习空间,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使之既有“求”之趣,又有“知”之乐。三是鼓励质疑,激发参与意识。即让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参与讨论。这样主客观的一致,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使学生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产生驱动力,参与意识会强烈。四是强化效果,及时反溃安照知、情、意、行四种心理因素,通过学生表情、动作、语言等获得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对事物的是非观点及行为的正误,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正确的肯定,错误的纠正,使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第五册修改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 徐斌)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第五册教材,经国家教委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供1995年小学三年级(五 、六年制)秋季使用。本册教材经过几年实验和审查,做了适当的修改,为便于教师了解这册教材修改变动情 况,特作如下简要说明。 一、教材内容的修改进一步体现教学大纲的精神 1.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更加符合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原实验本教材在内容的编排顺序上作了 比较大的调整,把原目录1-6课改为7-12课,把原7-12课改为1-6课。审查修定后的第1课从《专心致志》开始, 到《做事要有始有终》结束,最后是“综合练习”。 2.课题观点更加明确,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册除教材内容编排顺序调整外,有两课课题也作了修 改。原实验本《谁勇敢》,现改为《要勇敢 不蛮干》,课题更加符合该课内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 更加明确。原实验本《要诚实》,现改为《诚实和我在一起》,课题由大变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降低教材难度,修改课文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改题换篇。为什么把原实验本《要诚实》改为《诚实和我在一起》呢?修改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课题太 大,教师在教学时不容易把握分寸,给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诚实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因为诚实是做人的最起码、最基本的品质,所以要反复进行这一教育。《大纲》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都适 当安排了诚实教育的内容,但程度和角度不同。低年级讲“不说谎话”,高年级讲“言行一致”,中年级是承 上启下,着重讲诚实的人,不隐瞒自己和他人的错误。“诚实”是一个总称,用《要诚实》来做课题,对三年 级学生来说不太合适,因此,我们不仅改了课题,也换了课文。这样,既不是低年级的简单重复,又不超越本 年级的水准,体现螺旋式上升。如《诚实和我在一起》一课,教学时,教师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①考卷上明明得了100分,“我”为什么“宁肯要个97”呢?②“我”踢球不小心把玻璃打破,在别人不知道 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先跟妈妈讲,再去赔玻璃?③好朋友犯了错误,“我”为什么不能替他隐瞒?通过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诚实是一个人的好品质,“诚实的孩子不能隐瞒自己和别人的过错”这样一种道德观点。 在分别分析了三个具体事例之后,教师还要利用小诗的首尾两段正面概括,帮助学生体会“我”为什么能 够这样做。以上发生三件事的背景都是“当我一个人的时候”。它强调了诚实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要求,是不需 要别人监督或强迫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个人的美德。正是由于“我”有诚实的好品质,才能遇事做出正确 的行为选择。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然后结合课文分析观点。 (2)修改课文。例如,原实验本《要管得住自己》课文的最后一段有句话:“后来,达尔文创立了举世闻名 的生物进化学说。”这句话对三年级学生来讲,难度太大,无法说清楚。因此,现在改为:“后来,达尔文取 得了重大的科学成就。”当然“科学成就”也还是深点,这毕竟比原课文好理解些。又例如《刻苦学习》一课 ,原实验本是用我国古代三个小故事组成一篇课文,即“十八缸水”、“凿壁借光”、“盲诗人”。现在删去 了“盲诗人”,改为练习一“看图听老师讲故事”。两幅图一是“囊萤”,二是“映雪”。这两幅图的故事虽 然也属于我国古代,离学生较远,但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特别是听老师讲故事,这本身就大大降低了难 度。 (3)修改练习。练习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的深浅,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原实验本 《谁勇敢》(现改为《要勇敢 不蛮干》)练习一:“看看下面的图,说说哪种行为是勇敢,哪种行为是蛮干 ?为什么?”下面有三幅图,特别是戴碧蓉在火车逼近的情况下,救出3个小孩,练习要学生辨别谁的行为是勇 敢,谁的行为是蛮干?判断问题并不难,难就难在还要说出“为什么”。戴碧蓉的事迹虽然是孩子中间的事, 就当时来说家喻户晓,对现在的孩子就比较生疏,学生对故事本身不了解,怎么能讲出“为什么”呢?因此, 这次修改教材时把这道练习改为“看图听老师讲戴碧蓉的故事”,下面三幅图改为戴碧蓉事迹连环画,教师讲 起来既生动,又直观形象。还比如原实验本《拾金不昧》练习三:“唱一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 。想一想,这首歌的歌词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叔叔向我笑,对我把头点’。”这首歌词在50年代和60年代孩 子没有不会唱的,70年代以后这首歌就慢慢淡薄了,现在恐怕连幼儿园的年轻老师也不会唱了。老师唱不出, 学生又怎么能唱得出呢?当然更谈不上歌词说明什么了。现在我们把这道题改为:“听一听、唱一唱‘我在马 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说说它歌颂什么品质。”这样一改,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和课题直接挂起钩来。 类似这样的修改就不一一细说了。 二、对课文的表述力求简明和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教材的编写既要求语言简明,避免成人化,又要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例如《知错就改》这一课,说 的是王宁星期天乘公共汽车到姑姑家去,因车上人多拥挤无法买票,他对这件事不但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 很得意,心想:“还省了三角钱呢!”这件事被姑姑发觉后,对王宁进行了教育。原实验本最后一段特别是姑 姑的一段话:“孩子,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一个人不管有意、无意,占别人或公家的便宜都是错误的。”话 虽没错,但有些板着面孔说教的味道,现改为:姑姑看王宁能认错,很满意,就温和地说:“这就对了,知道 错了,能及时改正,就是好孩子。”这句话既简明,富有情感,又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使孩子容易接受意见 。还比如原实验本《要管得住自己》、《做事要有始有终》、《热情大方对外宾》几课书开头一段文字都已删 去,课文开门见山,既生动,又简练。当然,课文里的文字也都做了适当的修改。 三、练习力求生动活泼,注意启发性和实践性 小学思想品德课练习,除对学生起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智能以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道德认 识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行动,养成良好习惯。为了使练习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我们在本册练习的修改中,注意 了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例如《诚实和我在一起》一课,新增加一道练习,即“请你把下面故事中第 三幅图的内容讲出来,再请你说一说老爷爷是怎样夸奖他们的”。该练习是利用四幅连环画,讲出一个故事。 其中第一幅图表现小芳看 到小刚和小明踢球时,不小心把老爷爷的花盆碰坏了,当时老爷爷不在家。第二幅图 老爷爷回来了,见此情况很奇怪,也很生气。第四幅图同学从家里拿来一盆新花送给老爷爷,并向他认错、道 歉,老爷爷夸奖他们。第三幅图是故事的关键,但是并没有画出来,让学生联想和想象,把第三幅图的意思讲 出来,补充完整。教学时,请老师注意一点,同学们在回答时,不管说是买了一盆花,还是从家里拿来一盆花 都是可以的。 2.复习、巩固、深化所学道德概念。例如《刻苦学习》这一课新增加一道练习“看图听老师讲故事”;《 要勇敢 不蛮干》一课的练习一改为“看图听老师讲戴碧蓉的故事”;《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练习三要求“把 这课所学的内容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再和他们讨论一下,怎样与你家的邻居和睦相处”等,像这些修改后的 练习,对课文都起到复习、巩固、深化道德概念的作用。 3.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观点对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进行道德判断。例如《专心致志》一课, 删去原实验本练的内容,现改为:“看图思考、讨论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主动学习》一 课,删去练,补充一道题:“你认为他俩谁能学习好?为什么?”还比如《知错就改》一课,删去原实验 本练的内容,现改为:“‘自己犯了错误别人不知道,改不改没关系。’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类似 这些练习,不仅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而且能检验学生对所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能不能运用和判断。 四、课文插图力求反映教育意图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插图不仅能配合课文直观、形象地说明道德观点,而且能给学生以道德美的直觉感受和启迪。本册插图根 据原实验本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几方面的修改: 1.对图文不贴题的画面进行调整、修改或删去。例如《做事要有始有终》课文的两幅图位置对调;课文后 面的装饰图和其他课的装饰图全部删去;本课练习一,四幅单个图,改为同类性质的两两对比图。 2.对体现教育意图不够的或与生活不太相符的画面进行修改或重画。例如《要勇敢 不蛮干》课文的第二 幅插图增加一根竹竿,这与课文就一致了。《诚实和我在一起》练的两组六幅图全部重画,这就更能体现 图的教育意图。还比如《拾金不昧》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删去,改为李小华在楼梯上捡到奶卡的画面;第三幅图 由小毛站在地上,改为抱在妈妈的怀里;删去课文中的第四幅插图,这就与课文的内容一致了。其他如《知错 就改》等课的插图也都做了适当的修改。 3.对人物形象不美,不能激发情感的画面全部重画。如《主动学习》、《客人到我家》、《邻里之间和睦 相处》、《热情大方对外宾》等课的课文和练习插图全部更新,给人以美的享受,进一步激发道德情感。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对于下一代素质教育的培养。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影响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也被各大中小学校视为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通过相关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小学生更能获得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成长。相应的,情景教学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也应用而生,并且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就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运用展开探究。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小学思想品德课;运用;展开探究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的应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更利于整个小学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升。虽然在小学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整体而言,掌握好这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推动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程的开展。 二、情景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1.情景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由此可知,这是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效果。 2.情景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情景教学法是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主要呈现出三大基本特点:一是形象逼真。实际上,情景并不是以实物的形式出现,而是一种实体的复现和简单的模拟,其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身临其境的氛围。二是情感深入。情景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在课堂上展示更加生动形象的场景,进而有效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加上教师语言等各方面的引导,学生内心也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三是想象空间丰富。虽然表面上看,情景教学法创设出了一定的教学情境,但是由于要充分的运用到生活情境,实物情境,音乐情境等方法,因此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情绪是需要通过想象力得以激发的。总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结合情景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并对此加以充分的运用,则能有效推动相关教学课程的进程。 三、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运用 1.情景教学法之角色扮演 总体而言,情景教学法形式是相当多样的。而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对于表演的喜爱,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可以教材内容,对学生展开引导性的角色教学,其效果必定是相当明显的。比如:在教学《待人有礼貌》这一课程的时候,首先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礼貌用语、礼貌动作”的正确使用,然后再鼓励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具体来说就是按照教材上人物的设定,让学生分演不同角色。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则能够更加深入认识并巩固相应的道德知识,进而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之中,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运用价值将更加凸显。 2.情景教学法之问题情景化 一直以来,课堂提问都是教师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所以,为了促使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运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提问的情景化。比如:在教学《更上一层楼》这一课时的时候,为了更真切的让学生体会到付出努力的重要性,教师则可以播放相应的视频片段,以《千手观音》为例,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舞蹈的精彩之后,还要趁此机会询问学生:你知道他们练习了多长时间才有现在的成绩?或者是他们身为聋哑人,在其训练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等诸如此类问题。接着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探讨,当学生深刻体会到成功的道路上必定会伴随着艰辛汗水这一道理的同时,其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3.情景教学法之多媒体技术运用 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则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比如,在教学《心中的110》相关课程的时候,一味告知学生110的重要性则显得相当枯燥,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则能够很生动,形象的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周末,小明一个人在家,爸爸妈妈都加班去了,忽然一个人在敲门,小明通过猫眼看到这是一个陌生的男子,并询问:你是谁?陌生男子回答:“我是你妈妈的同时,她不放心你一个人在家,叫我来看看你,你把门打开好不好?”关于这样的一个情景画面,教师千万不要急于讨论事情本身,而是要鼓励学生讨论:小明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安全的?之后,教师就可以播放小明被带走后有可能遭遇被拐卖等种种不幸,借此机会也让学生受到更加深刻的启发,并进一步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一旦遇到突出情况,请及时拨打110寻求帮助。 四、结语 相关心理学研究曾表明:情景教学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情景教学法,毕竟,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同时也能推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事业的有效发展。 作者:蒋月芳 单位:宁夏区吴忠市裕民小学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新策略 【摘要】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环境对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则是专门为了端正小学生三观而设置的课程,由于时代不断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同以前已大有不同。本文认为现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该采取一些新的策略,其中有两点较为重要,即扩大教学内容合增多体验。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分析互联网时代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扩充教学内容和增多体验谈谈思想品德教学新策略。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新策略;体验 《管子》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说,要种植谷类需要一年就可以成功,要植一棵树需要十年的努力,而要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一生的时间。这一典故被后人简化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要培养一个人的品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努力。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专门端正小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不同,它的目标不是在短短的几年内让学生学到什么具体的知识,而是要确立学生整个一生的观念,至少是影响一生观念的形成。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任务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轻松,但是长远来看,其重要性、严肃性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无法比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不断革新,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也与时俱进,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也不例外,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过去二十年已有很大区别,新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 一、如今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问题 今二十年社会的变革得益于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从传统的有线电话到20世纪80、90年代的移动电话,再到互联网技术,以及最近几年的智能手机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将我们席卷。我们在不断接受远方的信息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将我们的生活状况传递到远方。在遥远地区甚至国外发生的事情,我们无需等待报纸和电视播报,分分钟就可以在手机中观看其现场视频。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言,爆炸式的信息有便利也有挑战。便利是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素材组织教学内容,也可以用多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比如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挑战是网络信息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以娱乐为目的的搞笑低俗类东西在互联网上极易泛滥,网友通常直接称之为“毁三观”的内容。甚至还有专门以小学生为素材制作的“毁三观”内容,例如在网上广为流行的“报告老师,小明他……”不仅有文字版,还拍摄了视频。更恶劣的是对一些传统的正面形象进行恶搞,甚至污名化。例如雷锋精神、精神,这是多年以来鼓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榜样,但是网络上大量存在对其恶搞的现象。这些负面影响极大地挑战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当思想品德课程还在使用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的时候。那些说教的道德标准对于孩子而言是抽象的,遥远的,反而网络上的一些恶搞内容对于孩子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两方面推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策略。其一就是扩充教学内容。 二、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扩充新内容 信息时代的最大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容易获得最新信息,尽管互联网上恶俗信息泛滥,但也不乏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消息。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虽然没有能力充当互联网过滤器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具体来做就是多和同学分享弘扬正能量,体现奉献精神的实例,对一些有害学生成长的内容进行纠正,告诉孩子们那些只是一部分人为了获取利益而胡编乱造的东西。在正面例子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和“全国道德模范”等主流节目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定期给学生播放。此外一些良心媒体制作的体现“敬业”、“孝敬”、“助人为乐”等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也可以穿插到课堂。除了内容新之外,也要注意教学手段,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本中的知识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感官从多个角度接受教学信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思想教育课程。例如,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上面的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图文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增加学生学习理解的能力,从而更快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思想品德教学要“体验” 我们谈到,互联网时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个问题在于。传统的说教过于抽象,远离生活。鉴于此,很多研究者提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一定要“回归生活”,而回归生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体验式教学。所谓的就是是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是人们通过观察、想象、联想、实践感知对象世界的心理过程。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就是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几乎是各个民族中都有的道德黄金律。具体来讲小学思想品德课上的体验式教育就是要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诱发他们的感情,让他们真是觉得这种情境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体验式教育,除了创设情境之外,更主要的是参加社会实践,老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社会实践。如在教学《科学技术神通广大》前,可让同学们和自己的父母亲去大型商场超市看科技商品,如数码产品,电脑产品等,听销售人员的介绍后,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又例如,在教学《我是谁》《我的责任》后,可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小卫士”“少年志愿者”“快乐小信鸽”等活动,要求学生在“过马路”时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在社区里开展清洁楼道、宣传法律、敬老助残等活动。 作者:火明霞 单位: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苟庄小学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探究 一、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作用 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的义务教育不仅仅是对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更是对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接受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至关重要。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重大,甚至很有可能决定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所以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石,做好铺垫工作,是为了学生今后的思想路线做建设。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目标就必须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学进行改革。 二、小学思想道德教学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老师主导课堂的状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内容的掌控,提高学生的热情。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思想道德教学也要紧紧跟随这样的步伐,凸显学生在思想道德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同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一起探索创新思想道德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加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想空间,让学生积极而自由的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新课标要求的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2.2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理论知识只有结合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深刻的记忆。在理论和实践中,老师就要做好桥梁。在老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之后,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边发生的事上体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在家庭当中都能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主的学习效果要强过被动接受的效果千百倍。所以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培育。提升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如果不是课程本身很有趣,就只能从教育方法上花心思。在教育方法上,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像是说教和讲座,内容无趣,形式枯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可以将创新课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和设计课堂的环节和要素。这样就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生对思想道德课程学习的热情。 2.4增加课外活动环节 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是学习这些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提早的接触实践就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更好的解决问题。所以在学生课程的设置上,建议设置一部分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接触社会,将理论知识践行到社会中去。也让学生成为社会的一股清流,净化社会风气。将理论践行于实践,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指导学生更好的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品德高尚的人才。 三、在实施创新思想道德课堂中遇到的困难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创新课堂就成为一个突出的亮点。虽然创新课堂的优点众多,但是创新课堂对老师的水平要求高,需要老师能够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教育,对课堂有足够强的掌控能力,让学生为主的课堂中,不至于偏离学习的轨迹。对老师的要求提高,就需要师资力量上的支持。对在校老师的提高培养,对新老师的着重选拔就成为新课改下思想道德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改下,需要将理论更好的结合实际,有更好的课堂氛围和参与环节。这就要求学校需要更多更好的基础硬件设施。现在很多乡村学校还缺乏最基础的硬件设施,想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就成为一大难题。所以改革下的创新课堂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也需要慢慢的发展和更新。 四、教师如何创新思想道德课堂 创新是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但是如何创新也成为新课改的难题。创新太多容易忽略理论知识,创新太少那么很容易让创新只流于形式,没有实质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如何创新就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首先要对创新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创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创新课堂本身,也可以创新课堂形式。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是一个极其难也不容易成功的方式,那就只能在创新课堂形式上下功夫。创新课堂形式不一定是对传统课堂的全部颠覆,可能只是对传统课堂的调整,课堂内容的丰富,学生的参与和实践环节的加入。教师为了迎合这种创新的转变,就要加强自身能力。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这种创新的课堂能在有序和正常的节奏下进行。所以教师在创新课堂的同时,要较强自己建设,提高自己适应这种创新课堂的教学节奏,和学生主导课堂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创新的同时兼顾理论。 五、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标改革的大环境下,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革新。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性化教学成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为了这一目标,就要求师生协作。老师在教学方面需要转变方式,学生在学习方面要改进学习习惯。让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加有效的融入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念。 作者:全陇明 单位: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中心小学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大多教师还是过于重视理论内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和实践。因此教师要改变这一教学理念,从教学主导者向教学引导者、合作者方向进行积极过渡,并要抓住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掌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提问、讨论、回答等,从而充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新课改下我国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并且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改变了人们的固有生活方式,进而对青少年正确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现今学生的个性发展极其强烈,大量数据的调查显示灌输式教学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教学效率也大大降低。因此相关教育机构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从而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德育效果,其主要存在的价值是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而思想品德又包括了社会学、社会科学及人类学等内容,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思想道德体系。由此可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积极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丰富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对实际生活的联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偏差:第一,没有充分发挥出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经验性和体验式特点,忽略了教学过程产生的价值,而这种价值主要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并且大多数教师不重视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难以与生活相结合;第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许多的教学内容都不能单单通过教师的讲述方式得以实现,只有将其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构建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实现课堂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分析 (一)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 在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述正确思想品德道德观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并且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普遍较低,对社会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时,要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通过简单的道理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了解,从而展开具体的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例如:在学习《让家园更美好》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让家园更美好”延伸为“环境保护”,一方面是个人环境保护,另一方面是生活环境保护,基于小学生的懵懂意识,教师可以拿出一块干净、一块脏乱的抹布让小学生进行自行选择,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干净的抹布,在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讲述环境保护的理念,从而实效高效教学的目的。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质内涵,还能将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情境 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某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分析,带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其在生活中体会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便于学生对思想品德内容展开学习和理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例如:在学习《你我同行》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其延伸到“团结合作”方面展开教学,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一方是一个人,而另一方是二到三个人,通过明显的人数差别,让学生们了解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情境创设的生活化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展开课堂学习,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领会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教师在对小学生展开思想品德的教育时,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而在课外也应积极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自身行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并且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其思想道德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展开统一的思想道德教学内容,使其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具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多么重要。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合理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与“敬老院爱心活动”,通过学生在敬老院的实践内容和爷爷奶奶们对学生生活上的指导,可以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将生活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到生活实践中,体会到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包春红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元素运用 摘要 新形势下,教育部门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由点及面,全面展开,实现螺旋上升的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思品课堂上以生活元素为依托的实践教学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进一步推进生活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提高小学思品教学效率,为实现小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思想品德;实践;生活元素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围绕学生生活展开,一方面,生活是学生进行思品学习的素材,另一方面,生活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广阔舞台。但当前以生活元素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效果不佳。无论是学校还是思品教师,抑或是小学生都普遍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此背景下,从多维度研究小学思品教学俨然成为小学思品教学研究者青睐的课题。 一、小学思品课堂以生活元素为依托的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学校层面看,即使我国于新世纪初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发展目标,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学校为了树立所谓的“好口碑”以及迎合家长的要求,只着眼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部分教师观念守旧,仍推崇“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对生活体验的价值认识不充分。另外,新课标下的以生活元素为依托的教学活动出现了很多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内容,部分教师对此理解不到位或不透彻,对学生“放任自流”,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学生无法有效地吸收思想品德知识。 二、在小学思品课堂中实现生活元素运用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情感交流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内心情感却很丰富,既脆弱又敏感,自尊心极强,很容易在不经意之间受到伤害。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未最终定型,极其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感染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情感筑造课堂,有效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组织小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教材设计的主旨和内涵,使他们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以小学思品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为例,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将关于自己成长的各个阶段的代表性照片收集起来,并在课堂上通过投影仪等设备向其他同学一一展示,一边展示一边说明近几年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变化。例如,自己的身高在逐渐增高,由最初的几十厘米变为现在的一百几十厘米,体重也在慢慢变重,由最初的几斤变为现在的几十斤,家里安上了电脑,爸爸将自行车换成了小汽车,妈妈的手机也由砖头大的诺基亚变成了薄薄的苹果6S,等等。通过学生兴致勃勃的展示和介绍各种照片,教师再引导学生认真回忆自己从小到现在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通过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定会对家庭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另外,此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内容所要传达的内涵。 (二)引用生活话题,激发思维碰撞 作为心理学的杰出代表,皮亚杰曾经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此,在小学思品课堂上,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起一股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讨论热潮。以小学思品六年级上册《春节和圣诞节》为例,春节在我国传统节日当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不论是老年人、中年人或孩子最喜欢的节日便是春节。而圣诞节作为西方众多节日中的突出代表,深受一部分小学生的喜爱。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作为中国春节的代表,而另一组则代表西方圣诞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春节和圣诞节的起源、习俗、意义和庆祝方式等内容开展“春节VS圣诞”的讨论。通过讨论,增加学生对这两个节日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中,使思想的火花、创新的萌芽不断出现。另外,教师可以多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通过此种方式把课堂的话语权转交给学生,促进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并展现其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将生活与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思品学习的乐趣。 (三)依托生活平台,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思想品德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兼具社会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征。小学思品教材的案例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生活性,旨在引导小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性思维。因此,每一个小学思品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品探究性实践活动。以小学思品六年级上册《我的课余生活》为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创设以班级辩论赛为载体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在课堂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提前录制好的音频,其内容主要是关于班级某位学生的苦恼,他认为自己本身家庭作业就繁重,而课余与周末时间几乎被各种辅导班占据了,丝毫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听完音频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听完这位同学的倾诉之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呢?大家平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音频中学生的苦恼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之后邀请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最重要?为了保证学习时间,是否应放弃课余兴趣爱好?”展开辩论。通过辩论赛这种互动式的探究模式,以学生自身利益切身相关的话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这一话题的辩论,能够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想法,体会为人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四)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动态 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虽然有高高的围墙,却阻断不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社会热点问题,进而达到保证思品这一基础性学科的教学活动的时效性目标,最终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刻性。以小学思品六年级下册的《可爱的地球》为例,在讲授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说明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日益增多,人们对地球的破坏行为也在日益加剧,很多地方的人们大量捕杀鸟类和青蛙。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这些行为,并分析出其中的危害。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要从自己做起。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邀请家人一起参与这个活动,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融入思品教学中,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才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结论与展望 在新的形势下,从小学思品课堂这个角度去解读和分析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其中以生活元素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以其独特的思想方法成为研究教育教学较为理想的渠道。从小学思品课堂的角度看,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促进情感交流;引用生活话题,激发思维碰撞;依托生活平台,开展探究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动态四种途径来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最后,期待在未来的几年内,以生活元素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在各个学科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作者:沈馨远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新媒体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探讨 加强小学生对于新媒体环境认识,加强新媒体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影响,能够使得新媒体环境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使得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最大程度的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提升。 1新媒体环境与小学思想品德发展之间的关系 1.1新媒体环境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新媒体当前对我们的生活进一步有所影响,其不仅涉及到医学、商业等方面,也逐步渗透到教育方面中。新媒体当前对与小学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明显化,通过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新媒体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的发现,其不仅可以使得学生通过视频等方式更好的对于知识进行李官的理解,还可以使得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正确认识后联系到生活之中,并且由于当前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学生在家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式得以实现,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使得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的对于学生进行展示,并且提升学生掌握的能力。 1.2新媒体环境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起着消极作用 正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应用也是如此,虽然为教学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难题。由于当前的新媒体发展尚不完善,就是的部分虚假信息以及不良网站得以传播,由于小学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会使得不能够有效的对于信息进行筛选,并且小学生由于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模仿能力较强,因此不良的信息会对于小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从而给小学生的思想品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2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传播加速,与社会不良风气接触的几率变大 通过上一小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体有优势也有劣势,其既能够给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全新的途径与方法,也造成了相关的阻碍。现阶段电子产品发展趋于完善,因此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够熟练的对于手机、电脑以及平板等电子产品进行使用,在小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一些黄色、暴力、污秽的信息会经常性的弹出,这就使得小学生不断的通过小窗口视频以及文字、音频等与这些信息进行接触,虽然短期内没有下注影响,但长此以往,会影响小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影响今后自身的发展。 2.2沉迷网络,与身边正能量接触几率降低 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成年人的工作越来越繁忙,因此陪伴孩子的时间缩短,就通过利用新媒体的产物来对于孩子进行陪伴。但长期如此就会使得小学生逐渐沉迷到电子设备之中,每天盯着电子设备,而忽视了与人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小学生的交流能力减弱,变得冷漠、自私,形成性格缺陷,而没有在与亲人的交流中获取关怀,从而失去了对于社会主流正能量的接触。由于小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全都将精力耗费在电子设备当中,就不再有精力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因此这就使得小学生的世界观难以在生活中受到家长的良好指导,降低了对于社会正能量的接触机会,从而体现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受到一定的影响。 3新媒体环境下对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分析 3.1家校联合,防止学生沉迷于新媒体的旋涡中 新媒体应用到小学生的生活当中的这一现象已经难以改变,如若采取强硬的手段对其进行防止不仅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还会使得小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在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加强彼此间的配合,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着手进行监督,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减少学生与不良风起的接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融入,加强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增加与教师、同学以及家长之间的交流以对于绿色的新媒体环境进行营造。在这一过程中仅仅从学校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于家庭的影响进行加强,双方共同促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真缺德价值观,并且共同对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促进, 3.2以微课的形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转变学生对于新媒体的认识误区 对于当前新媒体所存在的影响,我们应理性的进行对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应该对于不良风气进行抵制,还要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进行,从而加强对于学生的教育。新媒体应进一步加强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影响,而不是使得小学生沉迷于其中,因此在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新媒体从而对于简短的视频进行播放,加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以及掌握能力,并且不断的更新学生对于新媒体的认识程度,增强学生对于是非的明辨能力,从而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提升。 我们认为,不断的加强小学生对于新媒体环境认识,加强新媒体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影响,能够使得新媒体环境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使得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最大程度的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提升。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应该作为教师和家长所关注的重点之所在,从学校和家庭两个角度进行出发,为小学生所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进行绿色的创造,从而加强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为此,我们对于广大的社会成员进行呼吁,为加强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其培养成一名将来对于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我们应注重网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减少不良社会风气的传播。 作者:周宇 单位:江苏省泗阳县张家圩镇中心小学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创新探索 摘要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个人受益终身的优秀品质,它要从小抓起。做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风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不只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社会公德、学习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而这些知识的学习,主要途径往往是在思想品德课上。可以说,思想品德课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下一代人的道德水准。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经验,依据思想品德学科特点,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分享出来,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帮助。 一、电教设备与网络的充分利用 电子化教学硬件的配套为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选择。电教设备和网络的运用,将能够很好的填补这一“感知体验”的空缺。在该课教学上,笔者在第一课时为学生播放了纪录片《鲸》的节选段,并在播放结束后提出问题:1.你理解的自然是什么?2.把握教材重难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课程开始前要精心的准备课程,熟悉课本教材安排,明确课程的重难点,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集中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什么不能做,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让学生自己比较小兔子和小棕熊谁的行为更加文明得体,这样带给学生的情感刺激与体验才是最真实的,学生会更加乐于接受。 二、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堂中,我们还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材的理解,内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比如,我们在学习小学一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的《珍惜粮食》这一单元时,因为这个课程本身就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是我们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会有的生活体验,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首先,要告诉学生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爱惜粮食,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知。其次,要培养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为现在很多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比较娇惯,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从小培养学生爱惜粮食、节约水电的这种意识。 三、依据年龄差别制定多种类互动式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互动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笔者在自身思品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实验观察,发现互动式教学方法相较传统教学拥有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发散性思考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程欢迎度等多方面优势。但也存在因课堂控制力弱导致的秩序混乱、内容宽泛甚至偏题等弊病。但总体来说,如运用得体,互动式教学依旧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低年级学生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方法特别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准、备课充分度和课堂控制能力。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大致划分在三年级及以下的学生),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互动式教学。因为该年龄段的学生并未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世界观、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只有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正确引导,才能让学生给予正确的反馈。例如,在《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的《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一课中,教师依旧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内容中将教材内容与当下热点诚信事件相结合,如“扶不扶摔倒的老人”“碰瓷可耻”等诸多因诚信导致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诚信缺失的危害。而教师应适时抛出问题再次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自己身边还有哪些因为诚信缺失导致的危害?在学生给出相应回答后给予指正和鼓励。这种传统教学上的互动式发展,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要点的反复思考,并且能让教师听到学生的声音,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体验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能力特点,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传统的课堂知识点讲解外还应该通过积极的创设情境,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地融入到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一定的情境创设比起单纯的课本理论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思想触动,学生也会更加容易接受。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要勇于实践,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思想品德课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作者:林兆梅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兰飞小学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实践 【摘要】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及各种素质紧密相关。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基本都是跟生活相关的,对学生性格特点的塑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满足不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需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探索;实践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德育发展,教师要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内学到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识。 1.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 (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就应该采取不一样的教学形式,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理论知识多,学生容易感到无趣,而大多数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都没有更好的教学形式,采取的教学模式单一,发挥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2)教学效果不明显。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一是学校对该科目不够重视,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三是思想品德课的整体知识分布不集中,导致学生掌握不全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小学生的教学要掌握方法,有趣的课堂气氛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3)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本身的素质与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还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很多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的现象频频出现,比如体罚学生、歧视学生等,这些问题的形成都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高有直接关系,这样不仅影响了小学思想品德课整体的教学质量,而且还阻碍了教学的发展。所以良好的学校教师队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献出一份力。 2.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探索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目的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模式,在教学中必须让所有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另外,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教学中的旁观者,只听不思考。要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真正理解教材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正式开始前,要让学生学会主动预见,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好习惯,找出问题和不理解的地方,等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样就能让学生提前熟悉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主动钻研,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2)开展思想品德课的情景性教学。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故事。如果能够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肯定能起作用,因为学生天生就是喜欢听故事的。根据教学内容,对所讲的故事增加一些道德观念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不能忽视故事中的教育。二是进行情景展现的角色扮演游戏。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多动的,教学形式的生动有趣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来进行教育,让抽象的课本内容变得更加形象,还能让他们印象深刻。通过学生之间的表演,再进行谈论,把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更加贴近生活。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多媒体的教学在学校中越来越大众化,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已经习惯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会让整个教学过程简单明了。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及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设计相关的情景来增加学生的兴趣,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不会把思想品德课当成是枯燥的背读课,反而觉得很有趣。 (3)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重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小组。教师也可以适当地介入帮助学生进行分组。一个班级划分成几个不同的组后,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会让整个学习过程更有趣、更有效率,所以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措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从提高学生德育素质方面出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发展特征,在教学中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教学方式的选择特别重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德育素质的目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学方法能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探索特别重要。 作者:张红菊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小学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讨论 【摘要】 自国家新课改政策实施以后,全国内外都开始积极创新教育事业,本文针对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生活化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小学阶段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学生思想意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由此,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希望能够在学生情商、三观以及思想品德方面都进行积极的塑造,但是经多年的发展改革,收获的效果仍然甚微,这就给小学阶段教师的工作带来较大挑战,要求小学教师能够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给予一定的引导,实施生活化教育,最终为学生未来生涯中的学习以及生活奠定一定基础[1]。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目的 小学阶段对于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主要是人思想意识形成以及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学生开始对人、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此阶段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而是错误的将学生的成绩以及排名作为学习重点,由此会直接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而部分学生也会为获得家长以及教师的认可,重点学习主科,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造成学生认识的偏差,这也就是造成生活不能自理天才少年形成的原因,此时就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引导,加强思想品德教学。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 (一)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融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材内容结合与生活实践,借助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道理,从而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小学阶段,学生的年纪一般较小,还没有形成对世界的完全认知,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处于萌芽阶段,由此,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角度将较为浅显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乐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收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角度出发,从而找出学生生活中思想品德好与坏的表现,并分别针对这些行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实施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2]。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卫生”一课中,教师需要将此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教授,首先是学生自身的环境卫生,其次是学生生活环境的卫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因自身意识较为懵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分别选择干净以及脏的两块抹布,从而让学生能够进行区别,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环境卫生教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想法,从而使其能够清楚了解思想道德品质的实质性内容,将优秀的思想道德行为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二)创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氛围 在小学思想品德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选取较为容易理解的教育课程,从而将虚拟的生活环境创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实践和学习,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接受到优秀的思想品德教育,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对自身的益处。基于此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并针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做出反思,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教师在讲解“团结合作”一课内容时,教师可首先组织一场拔河比赛,比赛双方分别设置不同的人数,一组为1人,另一组选择2-3人,以此较为明显的差距告知学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后,再通过数量相等的拔河比赛,使学生能够利用游戏以及竞争了解到团结合作的益处,从而使其对“团结合作”课程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将极具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情境创建出来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并借助学生的自身实践提升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乐趣,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学生内心,从根本上将思想品德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3]。 (三)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体会思想品德教育 针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从课堂走向生活实践,教师应该在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使学生参与到实践生活中,从而使其的行为得到锻炼,并使其思想品德得到提升。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会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所领悟。例如,教师可利用放假时间带领学生参与“敬老院献爱心活动”,借助此次活动,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从而在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兴趣得到激发 社会的进步,导致学生受到的诱惑较多,由此学生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基于此点,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容易感动的心理实施多样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现代教学方法、传统课堂教育、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在教授学生学习“爱国小英雄”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爱国电影的片段,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以及小兵张嘎等。从而使学生明白国家对于自己以及家庭的重要性,由此,学生的爱国品德也会有所提升。 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职人员以及学生家长越来越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为了促使思想品德课程能够更加生活化,从而为社会发展培育优秀合格的人才,教职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不断努力与创新,从而有效促进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 作者:吴勇 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教育局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效率提升 一、教育者授课要对学生有爱心,为课程的继续进行舒缓的铺垫 教育者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不在于教育者能赚多少钱或者地位有多么高超,而是因为教育者教书育人,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人类才得以进步,社会才高速发展。我们对教育者永远心怀崇敬,因为正是他们才有了人类的今天。作为教育者,心怀大爱,能够把爱带给所有的学生,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让知识得以传递,大爱得以延续。身为教育者,首先需要具备的不是多么渊博的知识或者过硬的本领技能,而是要拥有一颗对职业尊敬和对学生有爱的心,只有教育者具备了这些,才能考虑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教育方式。但是教育者仅仅对学生有爱还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教育者对其自身的爱,才真正起到了以爱驭课的作用。那么教育者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爱,从而爱上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呢?具体方案如下:例如,教育者在每一节课堂开课之前,与学生进行大概五分钟左右的交流,亲身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生活感受,询问并帮助解决他们在课程方面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再者,教育者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学生的交际圈,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对学生进行建议,让学生真切感受教育者的爱。 二、授课要把教育范畴的知识体现具体事例 若要问古往今来,什么情况下知识才最容易被接受或者说被理解?恐怕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告诉我们答案。实践中的知识往往能够直观反映出知识的力量,从而让学生由心而发地主动了解。也只有实践中的知识才能更让人信服,从而接受理解并且进行应用。小学的思想品德知识也不外乎于此,对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者应该把思想品德知识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显示事例中,想必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且掌握以及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就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学习知识首先要学会做人,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就扮演了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优良思想道德素养的角色。因而,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我们应该予以重视。正如古代诗人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者根据现实中对与道德建设有关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教育,肯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者应该在课前筛选教育范本,例如,时下的新闻中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报道以及发生在身边有关思想道德的事件。教育者在选材方面,切忌只选择关于“正能量”的报道,一定要在搜集正面教材的同时,筛选反面教材,从而通过正反对比,让学生真切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既然教育者需要提高课堂效率,那么不妨举个例子:就现在比较“时兴”的新闻———搀扶跌倒的老人而言,教育者应该教育学生直面抨击那些讹诈好心人的人,他们借人类善良的心谋取私利,实在令人不耻,但是教育者却不能让学生对于扶老人这件事产生抵触情绪,应该鼓励学生搀扶摔倒的老人,对于那些好心扶老人的学生,教育者要进行表扬,以此来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三、教育者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交流 教育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授课的时候,不要过于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教育的本质乃是育人,教育者一定要细心培育,对于学生的学习近况一定要做到及时了解,这样就为课堂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将思想品德知识点与具体事例相结合进行课堂教育之后,教育者则需要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榜样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前提一定要定位在品学兼优,具有优良道德素质的人身上,这样才有助于小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如何树立学习的榜样呢?教师可以以身作则,供学生学习,也可以选择周围那些做过好事的学生进行榜样地树立,这样学生也更有动力去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现代教育的观念已与过往的传统教学观念不同了,现代教育讲求学思一体,在“输入”的同时也要进行“输出”,这样能促进知识的循环流通,让新观点、新理念在讨论中被发掘与呈现,所以,教育者要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这也不失为一个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 综合而言,思想品德并非一门知识性很强的课程,教育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授课的时候,要带着爱与尊敬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要把知识点融会贯通,放置到具体事例中去,这样不仅让课堂教学不再死板枯燥,而且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而教育者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在课堂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圆满达成了。 作者:任桂华 单位:青岛人民路第二小学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 摘要: 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背景,对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城市公共项目管理特征,为项目管理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引水入城 管理 分析 1项目概况 杭州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浙江省省会,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网,严重污染河网水环境,水质情况逐渐恶化,河水开始发黑变臭。目前,杭州城西河网水质大部分处于V~劣V类,与杭州市提出建生态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是极不相符的。 鉴于城西河网上述情况,唯有通过从钱塘江水系引水至城西并通过一系列配水措施来改善河网水质,而近年西湖引水等项目的实施也充分证明了引配水工程对改善水质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因此,市政府决定实施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改善杭州城市水环境。 2引水入城项目管理中分析 2.1组织管理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考虑,组织结构是反映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管理活动中各种职能的横向分工与层次划分。由于生产要素的相互结合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活动,所以,组织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就项目这种一次性任务的组织而言,客观上同样存在着组织设计、组织运行、组织更新和组织终结的寿命周期,要债组织活动有效地进行,就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本项目组织实际采用了弱矩阵组织形式(见下图),实际运作非常困难。项目执行入在公司行政等级中级别低于职能处室的经理,无法与职能经理进行资源谈判。而引水入城副指挥在公司中只分管项目所在的工程处,对其它处室的业务也没有直接控制权,所以对项目负责人不能提供实质上的支持。这种状况使得项目负责人的组织协调工作阻力很大。 2.2成本管理 本项目预算内的成本控制有比较理想的地方,最终决算略低于概算。具体做法是:①成本估算以市场指导为准,而不是硬搬定额教条,从而使预算比较切合实际;②严格执行规定的质量标准,建设过程采用过程审计;③资源选择严格按预算进行。④工程严格按国家规定招标,采取以预算“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 本项目预算控制也有不理想的方面,①“工期成本”较大,例如,为赶工期开挖断面有马蹄形改为U型,以有利于车辆运输,增加了开挖成本;为保证断面的整体形状,衬砌后又衬为马蹄形,增加了混凝土工程量。②“领导意识成本”消耗较大,主要表现在项目管理风险估计不足和项目管理范围不确定 2.3时间管理 通过项目时间管理,可确保按时完成项目的工作程序。时间管理包括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时间估计、进度编制和进度控制等。在开始本项目前,我们编制了一套完整、详实的工程进度网络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进行监控和调整,从总体上为按时完成项目提供了保障。具体可归功于以下条原因:①初步设计阶段规划详细,工期估计比较准确;②根据项目范围的广泛性、施工工作面的平面性等特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采了平行作业、快速跟进、多头开工、交叉施工等措施,从而有效缩短了工期;③相关领导和单位乃至全社会提供大力支持,④及时搜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设计单位常住现场及时收集现场围岩变更情况,并据此更新和调整项目设计和进度计划,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⑤积极应用先进工艺。例如,对于关键路径上的遂洞工程采用雷达探测岩层变化情况,提前采取科学的方法避免塌方事件的发生;在引水入城钱埋段采用国内先进的、在同内工程中首次采用的电子数码雷管起爆,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进度。项目中以历史经验数据作为安排计划的依据,以实际实施情况(耗时等)作为核对对象,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同步比对,及时进行现场调整,并在必要时适当增加自由资源,避免了关键工程“拖后腿”的现象当然。 2.4质量管理 项目的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为四个层面:承包商、监理公司、指挥部办公室、质量监督站。这四个层面的运行模式为:①共同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计划;②建立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承包商设二级或三级管理控制,监理公司监理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是重点部位)坚持旁站监督,指挥部办公室设专职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质量问题,质量监督站重点监督并最终负责工程质量的评定;③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控制制度,四个层面随时收集质量信息并实时沟通,通过核定绩效与质量计划的差异,及时实施纠正措施。 2.5采购管理 本项目用材量巨大,但大多数材料是基础性材料(例如钢材、水泥、苗木等),高、精、尖的材料或设备相对不多,主要是火药、泵房系统、闸门系统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做法是:工程的主要高、精、尖的材料或设备材料设备由指挥部统一公开招标采购,并对质量和价格严格把关,其余材料由施工企业自行采购,但须由指挥部和监理人员核实认可后才能使用。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保证了材料的质量和采购的及时性,还明确了采购责任,避免了采购混乱局面的出现。 2.5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应该在制订风险计划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识别,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找到风险应对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风险进行监控。风险监控要跟踪应对措施的实施情况,适时提出纠正目标和变更计划,使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实现项目预期目标。 本项目在风险管理方面没有制订专门的风险计划,只是在概算、合同中考虑了一些风险因素,没有把所有的不确定性假设作为风险来考虑,这样就没有清晰的风险清单和明确管理职责、方法,对风险的概率及影响不能定量,结果造成在风险出现时被动应付的局面。 本项目对风险的识别也是不全面的。例如,只对成本风险进行了识别,而没有对技术、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识别,造成了质量上的返工和进度的拖延。 此外,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不彻底,没有以文件的形式列出风险应对措施,致使在项目实施中过程中不能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避免、转移、减轻以及监控。项目总体目标不能全面实现,除了成本目标外,其它如进度目标执行的不好。 2.6范围管理 在本项目中,范围说明在初步设计中得到了较好体现,但缺乏范围管理计划,没有认识到范围的不稳定性,所以对范围变更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例如对于相关单位人员提出的范围增加的请求,没有在计划中规定哪些属于项目范围内的设计变更,哪些属于项目以外的工作而需要另行立项解决。表现在建设期间,大量的设计完善工作占用了项目的人力资源和资金。虽然这些需要完善的工作是由于本项目的实施结果所引起,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范围”的概念,任何项目恐怕都会无限地进行下去。 3对本项目管理工作的评价 本项目是业主自主管理项目的典型案例,业主所在的公司还没有建立起项目管理的成熟的体系,在项目管理技术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组织形式上采用了矩阵形式,充分利用了自己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节约了管理费用,锻炼了自己的队伍,积累了项目管理经验。这种形式对本企业、本项目可能是适合的。但在矩阵细分上欠妥,本项目若用强矩阵会比实际采用的弱矩阵效果要好。本项在人员职责分配上不严密,存在职能空缺和职能错位现象;本项目的成本管理计划比较细,考虑了范围风险和质量风险,但对进度风险考虑不足,虽然项目成本未超过预算,但是由于配套工程工期有较大的拖延,对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较大;本项目的风险管理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没有很好的计划和控制。对风险的识别不全面,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不彻底;本项目的范围管理是一个空缺,没有很好的计划和控制。工作分解只是对产品进行了细分,没有对管理工作进行安排和细分。 4结束语 目前,钱塘江引水入城主体工程项目已完成近4年,配套的绿化和房建工程也即将验收,主体工程运行一直良好,质量优良,荣获“西湖杯”。这不能不归功于现代项目管理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运用。但对工程没有实现获得“钱江杯”的目标,不能不说是项目管理者的遗憾。在工程建成后的今天,对项目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希望通过总结来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积累更多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从而为以后项目的实施积累宝贵财富。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案例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分析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原因,提出了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应如何组织案例教学,阐述了基本的实现方式,并总结了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案例教学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在方方面面多加努力。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教学考核;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19世纪20年代末英国学者贝雷斯率先将案例教学法适用于法律教学中。19世纪70年代时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朗德尔教授,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育中的应用,他因此被誉为哈佛法学院的改革者。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该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完整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习惯性地、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这些理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同,它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让学生在案例实践中练习与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理解、自我学习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上能得到提高,因而案例教学法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2] 二、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建设工程领域从事建设项目的论证、评估、决策、实施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复合型、应用高级管理人才。“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刚踏入建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不单单是要给他们传授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工程项目具体案例中来,这样既能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到将理论应用到实例中的成就感,从而做到深入理解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该课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除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外,还需要培养项目管理的思维方式和实际动手能力。 鉴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如果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还是采用那种只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会出现以下现象:学生的成绩非常优秀,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棒,但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脱离具体工程实际,只是干巴巴地讲理论,不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采用这种工程事例和理论结合的教学方法也即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在用案例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实际思考和操作中,学习和演练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所以,笔者决定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索。 三、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不同于常规教学的组织过程,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案例 案例的获取一般来源于企业、书本、资料或是互联网。因为这样得来的案例即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也不需要很大的成本。案例教学法不单单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它需要教师在很多方面做出调整。比如教师自身的知识系统的完善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一名合格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师,不但要理论知识扎实,而且要知识面广博,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深入工地进行工程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案的撰写及BB网络平台建设 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教案采用案例形式进行撰写,在满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生产应用的结合;同时做好“工程项目管理”BB网络平台建设,包含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材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PPT课件及教案、作业、习题等。 3.教学的实施 “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网络、PPT、文本文件发放等)将相关理论知识的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接下来教师上课要讲述的理论知识;教师为学生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方法,并设计一些丰富的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和最新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案例开展自觉学习和讨论,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案例讨论过程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过程,教师要善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启发和引导;教师对学生在案例中的表现做简短总结,不宜对案例本身下定论,要给学生留一些思考和钻研的余地;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一份案例书面报告,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取要有典型性 案例的选取需要教师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和编写。选取的案例要强调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在内容上应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案例本身应与课程体系及课堂教学规律相吻合,内容及授课顺序应与课堂教学同步,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注意三个关键点,一是相关性,案例要与相应章节的教学内容相关;二是简单明确性,案例自身要简单,要有明确的主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进一步发挥;三是时间性,案例讲解中应注意控制时间,要在有限时间内把背景资料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讲解清楚。 2.案例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 同样都是案例教学法,可以根据案例内容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总的来说案例教学的形式主要有这样三种:[3]一种是讲解式,这种形式要求学生提前在课下就案例背景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完成相应问题的分析报告,然后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同时接受其他人的咨询,例如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背景要求自行编制风险应对方法,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风险应对方法;另一种是辩论式,这形式通常适用于争议较大的案例,教师可结合案例背景提出一个中心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例如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关于风险的应对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展开辩论;再一种是角色体验式,这种方式是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如项目经理、经营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等),解决案例背景中所提出的问题,例如我校有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当然案例教学的形式也不仅限于这些,可行的教学形式还有很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案例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3.教师的分析总结工作 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归纳是案例式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应高度重视,缺少这一步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效果上会大打折扣。总结归纳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总结,应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二是提出自己对该案例的分析意见,语言上切忌用肯定性的语句,语句要有启发性;三是给学生布置案例分析报告,根据分析讨论和总结归纳的情况,让学生写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或者让学生结合实践撰写小论文,以便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4] 五、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考试大都以知识性卷面考试为主,我校也不例外,这种机械的考核方式有很多弊端。比如它只强调对基本的知识点和基本的原理的掌握,而不注重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核。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大部分学生都采用考试前突击背书,最终可能会得到一个不低的分数,但这种方法得来的知识非常死板,不能灵活应用。要想顺利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上的应用,必须同时改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构建以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考查主体的成绩评判与考核机制,根据学生在平时案例讨论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打分。[3]比如可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升到40%,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降到60%,以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动力。平时成绩的考核可以由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发言情况、案例讨论的表现情况、作业及报告的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期末考试也要以能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题目为主,除了考查纯理论知识外,还要考查学生的论述能力、案例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等。[5] 六、小结 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中,选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设计组织案例,以能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案例法教学要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不单是编制一两个好的案例就可以做到的,它还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多方合作建立较全面的案例资料库并随时更新补充、改变师生比例、改进考核方式等。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创新理论在项目管理案例教学中的价值探析 摘 要: 工程管理学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目前成人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除了培养层次、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不适应外,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教师素质也制约着具有工程管理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理论作为目前主要教学模式之一,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本文主要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将两门学科结合在一起,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现存问题;创新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及其教学中的几点方面应用;在结合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进行创新改革。 关键词: 工程项目管理 创新理论 案例教学 成人教育 工程项目管理是探索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客观规律、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管理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建设法规等众多学科理论与知识的集成。其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在生产使用功能、费用、进度、质量以及其他方面均能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工程项目管理作为成人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涉及了工程造价、工程经济、工程结构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课程。由于成教学生有一定的工作实践基础,求知欲望强,这就更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进行案例教学,学习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就要结合学生发展方向,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今后遇到的实际问题。然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在成人教育的设立是在2000年以后,发展尚不成熟,内容却已相对陈旧,其侧重点基本上讲述实施项目管理的具体步骤,强调进度计划、净现值计算、成本估算、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学到工程项目管理的更全面的实践方面的知识。所以有必要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 一、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改革创新意义 适应成人教学改革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与形式变化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分析,使学习方法和知识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提高。针对以往课程过分偏重理论细节的传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课程改革,注重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和掌握,而减少了研究数学模型(例如网络计算模型)上的课时,改变项目系统分析,工作活动逻辑关系安排,实施方案的拟定、比较和评价,工作过程中的协调、沟通和激励,加强案例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完备性 立足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及整体系统,以揭示项目建设活动的客观规律为宗旨,以现行的建设法规为依据,全面阐述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特殊性有深刻的认识,能对工程项目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整体优化的管理理念,掌握常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二)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创新改革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由于项目管理注重实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必须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以这类项目为对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创新改革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项目的特殊性相结合 这一原则很重要,因为不同性质和种类的工程项目(如软件工程项目和建筑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类工程项目中,由于角色和层次不同,项目管理工作差异也很大,有时甚至采用不同的承包和项目管理模式也会带来项目管理工作的差异,因而创新改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四)创新理论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取适当的案例,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有许多案例,但是其中的工程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等特征。在案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将案例中的知识加以创新并运用到将来的工程项目中。案例教学就是不断地肯定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挥潜力,在收敛的状态下发挥想象力。引出创新理论,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相结合,是因为其实质就是从发明中来到发明的一门学科。 二、创新理论概念与应用 (一)创新理论概念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资源或社会要素创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例如技术创新。创新理论就是把已有的理论赋予新的概念、新的理念。可以对于一些可能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创新性问题),可以从现有专利中总结出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模式,通过应用这些方法和原则进行解决,同时反过来它又可以扩展类似问题的知识库。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综合运用,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并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由于创新理论在科学各个领域都能发挥创新作用,因此也可将其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创新中。 (二)创新理论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理论以其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全球的创新和创造学研究领域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经历了理论创建与理论体系的内部集成后,创新理论正处于其自身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集成阶段,尤其已成为最有效的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和创新问题求解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实践证明,在成教中运用创新理论,开展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可大大加快学生的创造发明的进程。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问题情境,快速发现问题本质或者矛盾,它能够准确确定问题探索方向,不会错过各种可能,而且它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式,以新的视觉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系统思维,还能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三、创新理论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的具体应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矛盾理论 矛盾是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认为创造性问题是指包含至少一个矛盾的问题。工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可以归结为3类:一类是物理矛盾,一类是技术矛盾,一类是管理矛盾。 物理矛盾就是指系统(系统指的是机器、设备、材料、仪器等的统称)中的问题是由1个参数导致的。其中的矛盾是,系统一方面要求该参数正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求该参数负向发展。对于物理矛盾的解决,提供了4个分离原则: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物理矛盾在工程项目中可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方面的研究。 当技术系统某个特性或参数得到改善时,常常会引起另外的特性或参数劣化,该矛盾称为技术矛盾,而解决技术矛盾问题的传统方法是“优化设计”,但每个参数都不能达到最佳值。技术矛盾就是指系统中的问题是由2个参数导致的,2个参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管理矛盾是指子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设计技术与工程进度之间、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都存在技术矛盾。“优化设计”也可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费用、工期优化问题。 所谓管理矛盾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已经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但是子系统之间产生不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整个系统产生问题。比如:一个部门与另一个部门的矛盾,一个施工工艺与另一个施工工艺的矛盾,一个设备与另一个设备的矛盾。虽然各个部门、各个施工工艺、各个设备等都达到了自身系统的良好状态,但对其他系统产生副作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而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实施的组织和协调。除此之外,工程项目进度、绩效、采购、成本、质量、合同和风险管理等都存在管理矛盾。 (二)创新理论中RTC算子 创新理论中RTC算子,即资源(Resources)、时间(Time)、成本(Cost)算子,它是将资源、时间和成本因素进行一系列变化的思维试验。创新理论给出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僵化的、静止的,也不是盲目的、漫无边际的,而是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过去和未来,同时又是灵活的、富有想象力的,这些都是创新思维所应该具有的特质。①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定功能。传统思想认为,为了实现系统的某种功能,必须建立相应的装置或设备;而创新理论则认为,为了实现系统的某种功能不必引入新的装置和设备,而只需对实现该功能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和优化。②任何系统都是朝着理想化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向着更可靠、简单、有效的方向发展。系统的理想状态一般是不存在的,但当系统越接近理想状态,结构就越简单、成本就越低、效率就越高。③理想化意味着系统或子系统中现有资源的最优利用。这就可以使工程项目在生产使用功能、费用、进度、质量及其他方面均能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 四、创新理论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的具体过程 在国外,以创新为核心理念为方法学的教育非常普及,它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而在国内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特别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成人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首先,基于创新理论可以作为学生的选修课或讲座,重点介绍其支持创新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以及一些应用该理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实例。其次,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一些实际的创新问题,指导学生应用该方法完成任务,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该理论的意义,以及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使他们能够初步熟悉科学的、规范的创新活动流程,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本方法解决创新问题的体验,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工作习惯。通过该课程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在生产实际中有许多急需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其多数都涉及学科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 (一)选择案例 适合创新理论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案例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①要突出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和能力,选择适度、适用的工程案例。②要注意案例的启发性。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可以激发创造力,所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内容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视角独特,独具慧眼,思常人之未思,见常人之未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义重大。③要注意案例的理论性。案例要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融于具体的实际中,以便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二)案例的描述 这是对案例所叙述的事件发生的环境、时间、过程、结果等特征进行的清晰描述,并不断地结合所研究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要结合创新理论创新点去指导管理实践。描述案例是为了分析和讨论案例做准备的。在老师描述案例时,学生应跟上老师的思路,不断温习案例中涉及的理论,找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为进一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 创新理论与工程管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案例教学,需要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即就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单一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及情景对话教学等方式来实现,营造课程教学的宽松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手段应由过去的板书教学转变为案例分析、工程管理模拟、多媒体、板书等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把现代化的工具引入教学活动,提供众多更为直观的教学信息。 (四)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 引入创新理论的教学模式侧重于营造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不因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兴趣和信息。让学生在讨论中扮演工程项目管理案例中的各个角色,而老师应做好讨论方向的把握,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评价,如让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经理、监理等角色,遇到实际工程问题,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然后将问题予以解决。 五、结论 将创新理论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成人教育课程中就是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理解创新规律,同时可以为未来创业者、实践者提供创新的思想武器,而创业活动可以使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使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文只是简单地论述创新理论在项目工程管理内容及案例教学几个方面的应用,并未深入研究。希望今后的研究应着力于创新技术在工程技术领域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项目沟通管理是《项目管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项目沟通管理过程中的对象、方法和理念,是该门课程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一个探索。C学院内部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案例如下:近年来,随着系统集成,网络技术和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以及高校扩招的结果,一些原有的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高校的发展需要。因此,C学院聘请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成立了项目小组,为方便整个学校的管理,制定基本涵盖学院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该内部管理系统包括基本信息子系统、招生管理子系统、教务管理子系统、教学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教师管理子系统和学生查询子系统。如图1所示。一般来说,项目沟通管理开展得是否有效,对项目的成败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C学院内部管理系统项目管理人员要科学地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管理,特别是注重对项目沟通管理过程中的对象、方法和理念的研究和运用。 一、项目沟通管理的沟通对象 1.与高级管理层的沟通大多数项目必然会改变利益、资源在项目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各部门、个人之间的分配,甚至对该单位意味着一场变革。因此,需要高级管理层在单位内部提倡变革的理念,营造变革的氛围,鼓励员工参与到变革中去。在本案例中,C学院内部的管理部门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资源冲突、职责交叉或不清晰、协调不够等问题。项目经理注意与高级管理层充分沟通,一方面是了解他们的发展战略设想,另一方面是取得高级领导层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规范以往的业务流程、改变改善已存在问题的管理模式,来适应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领导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和顺利实施的保证。另外,本案例的项目经理通过与C学院高级管理层积极的沟通,从学院高级管理层获得了有效的支持,例如在人、财、物方面保证了项目得到必要的资源,也就保证了项目的进度。学院领导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并且使项目团队获得打破官僚层次、迅速决策、达到理想目标的授权。参加者能感受到这种关心与支持,增强了为项目工作的信心,团队活力得到了很大提高。2.与客户的沟通与客户的关系是项目经理应该处理的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增加沟通和减少误解是处理好这个关系的关键所在。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即是项目经理和客户之间需要达成一种合作性的工作关系,而实现双赢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项目经理和客户之间始终保持有效的沟通。在本案例中,客户是C学院各职能部门人员,他们所关心的是系统是否“好用”,能否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尽量将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项目经理则希望自己所负责的项目能够达到客户需求,为自己及其所属公司创造良好的口碑,获得最好的收益。项目经理及时有效地与客户方使用人员进行交流,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无阻。3.与项目团队的沟通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成员是项目团队的主要组成部分,鼓励团队建设和团队成员之间合作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团队内部真诚沟通,建立一个自愿性的,相互依存的项目团队。本案例中,在制订计划、工作分解结构时,项目经理让几乎所有的项目组成员参加,增进参加者对计划、组织结构图等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做可能比较花时间,但是可以保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特别是在项目发生变更时(例如C学院某部门的功能需求临时变更或者因学院的某些政策性变动而带来的变更)得到更多的支持,可以提高参与者的理解、信任、投入及拥有感。此外,项目经理通过与成员的大量的正式、非正式交谈与沟通,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得到足够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及时纠正或解决一些问题。4.与职能经理的沟通在大多数企事业的现有体制下,项目部基本没有足够的资源,包括人力及物力资源,这些资源基本来自合作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本案例的情况也不例外。C学院的人力及物力资源都分配在各个职能科室,项目经理必须考虑这些资源能否满足技术要求,能否适应环境的改变,例如进度拖延、预算增减、任务变更、人员调动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控制这些资源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能力,决定着在能否所需时间段内获取所需资源,因此,项目经理必须要与职能经理(本案例中为C学院科室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保持和谐的关系。另外,项目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个子目标的协调推进,对项目经理和职能经理的沟通来讲,可以起到把握总目标推进的方向,又照顾到各职能部门的特殊需求,在不影响总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对职能部门子目标作适当修正或调整,坚持原则与妥协相结合,以求和谐推进大目标的顺利实现。5.与其他项目经理的主动沟通有的大型项目会分成若干个子项目,也会有若干个项目经理承担不同的任务,而各个任务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因此项目经理应该主动地与其他项目经理进行沟通,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本案例中,项目规模不大,只有一个项目组和项目经理,因此未涉及此类沟通。 二、项目沟通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沟通方法和技巧 在上述案例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运用了以下沟通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较好效果。1.合理地选择沟通方式和环境。合理地选择沟通方式和环境对于提高项目沟通中的有效性是非常有用的措施之一。例如,项目经理将召开团队大会与下达相应文件的方式相结合;将个别谈话的方式与电话沟通的方式相结合;沟通地点或选择办公室里,或选择会议室内,或选择在工作餐桌上。2.正确地安排沟通次序和时间。在项目沟通中,通过沟通双方的洽商,合理地安排沟通次序和时间,给沟通带来方便。例如,在调查客户需求时,究竟是先与客户组织的领导进行沟通,还是先与客户组织的下级进行沟通就必须正确地进行安排,否则会造成客户组织对于沟通的消极对待甚至是抵制;与项目客户或高级管理层进行的沟通时间安排也必须正确地计划,否则同样会影响沟通的效果,甚至造成沟通障碍。3.适时地营造沟通的氛围。在项目沟通之始就营造出一种保障沟通顺利进行的友好氛围。例如,在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价的调查面谈时,首先要向对方说明面谈沟通的目的、意图和为什么选择对方进行沟通以及对方的相应权利与义务,特别是要强调对于对方的信任和提出希望对方提供帮助与合作的要求。4.充分地运用信息反馈。有很多项目沟通问题是由于信息缺乏形成误解所造成的,在沟通过程中信息反馈方式的正确的使用,能有效地减少在项目沟通中产生障碍和误解。信息反馈还可以使非言语;可以在现场直截了当地进行,也可以是在结束后进行。信息反馈不囊括回应提问、主动的直接提问和对信息进行概括等,有时甚至使用实际行动提供信息反馈。5.准确地驾驭语言与使用词汇。项目沟通中所使用的语言和词汇以及如何去使用这些语言和词汇都会成为形成沟通成败的关键。例如,项目管理人员在与客户进行需求沟通时,尽量减少使用专业术语来描述一些功能报表,以便使对方能够清楚明白地理解其所提供的信息和所表述的想法与观点。6.积极地使用非语言信号。项目管理人员在沟通过程中通过注意对方的各种行动和表情等非语言信号去验证对方发出的语言信号,并且积极地使用各种非语言信号,确保这些非语言信号和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信号相匹配,以起到强化沟通效果的作用。例如,饱满的精神状态、愉快的面部表情,能让对方体会出沟通的诚意,使沟通变得轻松。7.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沟通。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例如电子邮件、网络平台、项目管理软件等,能够提高沟通的效率。 三、项目沟通管理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沟通理念 在沟通过程中,除了采取必要的沟通方法和技巧以外,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沟通理念,才能获得更加突出的沟通效果。1.端正沟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项目经理对待项目中沟通管理的态度,决定了沟通的有效与否。项目经理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沟通管理,将它当做一项核心任务来看待。如果项目经理将沟通看做是一项令人头疼的辅助性管理工作,那么,沟通从开始就注定失败。因此,项目经理对待沟通应该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这种态度能促使项目经理充满激情地关注自己所做的工作,在行动上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从而会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2.转变沟通思维对于项目经理来说,新的管理理念的导入是在一个组织内提倡新的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项目经理需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从单纯的计划者、分析师转变为集组织者、控制者、协调者、促进者为一身的领导者。当然,管理者的角色向领导者的角色转变不是一项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在项目经理沟通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同时还伴随着从传统的计划与预算、组织与人事、控制与反馈,转向确立组织愿景、开发人力资源和激励员工互动;从被动地适应沟通环境转向对组织内沟通平台的重新搭建;从注重沟通管理细节转向高瞻远瞩等各个方面的转变。3.调整沟通风格沟通风格可以认为是一个人的习惯性行为,这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可以导致一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结果。通常情况下,习惯性的行为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倘若几个具有不同工作风格的人在一起,彼此不能沟通与适应,可能导致无效沟通,造成无谓的冲突,阻碍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经理调解沟通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沟通风格匹配的过程,寻找双方的利益相关的热点效应以达到促使沟通双方彼此必须适应对方的风格的目的,项目经理能够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沟通风格,从而促使不同沟通风格的人能够互相顺应对方的沟通风格,提高沟通效率。 作者:刘俊玮 黄红 单位: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案例教学法在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项古老的教学方法,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开始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而19世纪前期来自英国的贝雷斯学者将此项方法进行了拓展应用,在法律学科的教学工作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几十年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教授也继而为案例教学法的推行做出了大力的宣传,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当时的法学教学体系中大受欢迎,其中朗德尔教授更是被称为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学模式改革者。 一、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具体内容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也就是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情景进行具体的描述,从而引发学生对于此项情景的探讨,进而深入了解教学内容。而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是较为少见的,之所以会成为薄弱环节,是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模式的教育中,对于学生的教学过程大多是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对各种知识死记硬背,这样虽然可能会记忆更多的内容以应付考试,但是却缺少了对于知识的具体了解,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有了解知识却无法熟练的运用的情况出现。而案例教学法的出现很可能是改变我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的一个转折点。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不会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内容,更多的是利用对于实践环节的描述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再加上适当的实践活动后就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对于理论知识也能有更好的了解,这在工程管理学科的教学中实践活动尤为重要,学生在接受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后往往都可以在实践工作中正确地运用知识。 2、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意义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其开设目的就在于为学生打下经济、管理学以及各种可能在工作中运用到的技术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传统教学理念并不能完全满足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的教学要求,所以才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工程项目管理学科无论是在国内外都是培养业界高端人才必修的科目,也是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在教师讲课的时候不单单需要讲授专业知识,还必须将知识的具体运用手段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一一讲解,这样课程的进行不但可以让他学生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从根本上理解课程知识。由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在整个相关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还是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就很可能会导致下列现象:学生虽然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成绩并且都掌握的比较到位,但是在遇到书本以外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没办法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上的例题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情况的额出现主要是因为传统模式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方法中并没有关于实践动手的环节,在只教导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下教导出来的同学就很可能造成理论与实际只是脱节的现象。而案例教学法是在讲课过程中利用事先设计好的工程案例来让同学们都能参与到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操作和思考中,因此现如今的教学大纲都加入了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深入应用研究。 二、案例教学法的准备事项 1、案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与普通学科的教学过程有较大的差异,在设计其案例的时候需要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1)选择材料选择案例的来源一般是从公司和书籍以及互联网等途径进行查找,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自行设计,但是独立制作大量的课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一般都是通过查找的方式进行取材。案例教学法的特殊点在于这不仅是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对于教师包括备课,授课和后续工作等一系列工作的改变,因为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在选取案例材料的时候对于教师的要求往往要求较高,需要对于授课内容中的理论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可以准确的找出所需要的案例并且将其融入到授课过程中,最好能够市场去试工现场进行实际调查,才能够联系实际挑选最好的案例。(2)教案设计在案例教学法中由于学生在初期都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所以案例的教学往往都不会有实际操作,一般情况是通过将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讲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而课件的制作中不能生硬的插入案例,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案例的设计一般都不会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否则就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填鸭式教育一般无二。教师在设计案例的时候需要对于案例本身选取一个与讲授知识有关的方面进行询问,最好能够结合实际的生产应用。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还可以在互联网搭建自己班级的网站,将相关的课件都上传到网站便于学生浏览。网站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点:课程标题、教师名单、教学大纲、具体教材、多媒体课件(如PPT等)以及各种相关的课程作业和课后习题等。 2、实际运用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实际实施的过程如下:首先可用过电子邮箱或者上传至网络亦或者由班长分发,通过各种方式将理论知识部分的课件提前交给学生们观看和预习,让同学们都能对于课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老师需要收集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中不甚明了的地方,然后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这就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程度上解决学生们的难题,从而快速的完成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然后就可以抽出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或者留给学生们更多互相交流的时间。在理论知识讲授完成后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为同学们展示诸多实际案例,从而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案例的讨论不止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也需要交给学生们互相交流交换想法的时间,不能让其形成思维定势,否则很可能教师的授课内容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在对于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思考从而得出最终结论,而不是直白的填鸭式教育将知识直接交给学生,最终让学生们在互相的讨论钻研出案例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与实践动手能力。 三、实践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及实际运用 1、案例的选取原则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是最重要的授课道具,因此对于案例的选取必须严格谨慎,教师需要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整个教学大纲都有很深的理解。然后在案例的查找过程中要尽量选取和学生专业知识息息相关的部分,不能只是擦边,应该选取在解决这个案例时要运用各种方面知识的例子,最好在内容上具有相当的全面性,才能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案例所用到的知识需要和当前的教学进度相吻合,才能第一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这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其选取选择可分为以下几点:(1)相关性:案例内容要与学生所学知识息息相关,不可以与所学知识脱节,否则就起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最好是和当前学习的进度相吻合。(2)全面性:要全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可以偏概全只偏侧讲某些内容。(3)简练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教学时间,不可以因为实际案例的讲解拖延教学进度。(4)明确性:对于所选案例一定要有明确的知识概括,对于解决方案也是一目了然,否则不便于教师的讲解工作。 2、教学方式需要灵活多变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讲授案例,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浪费了人力物力。在教师的实际讲授过程中需要针对讲课内容进行调整,甚至在学生吸收知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都需要因人而异地改变教学方法,不可以死板的只运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讲解型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自行进行预习,在课前就将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都整理出来,然后在课程上就可以直接向教师提出问题,这时候教师的教学进度就能加快,节省了讨论时间。而在某个同学进行自己想法阐述的时候其他同学也可以针对这点进行询问,比如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案例中往往都会有风险管理的内容,同学们就可以针对风险管理中的防护措施进行阐释,将自己所想的风险预防方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考。(2)辩论型在较为大型的案例讲解中可以使用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因为大型的案例中往往都会有很多争议性的问题出现,这时候采用互相辩论的方式往往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方法是教师先结合案例本身来向同学们提出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接着将学生们分组,由不同德组别持有不同的意见观点进行辩论。比如在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管理案例中,在选择风险应对方案时候往往都会有很多选择,而教师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经理,采购员和生产管理员等等职业,然后代入身份进行案例的争辩。由于案件的背景不同,辩论的方式也多有不同,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提供沙盘模拟现场进行辩论。此外还有很多教学的方法可供选择,具体要按照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判断。 3、教学总结工作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学工作的最终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案例教学中的每一步骤教师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分析得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归纳总结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如果少了这一步骤,很可能就会造成教学效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归纳的时候一般分为以下几点:(1)学生发言: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案例的看法和问题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一般来说要以鼓励为主,给学生学习的动力;(2)自己的看法:在总结了学生的发言后也应该给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解决问题,但是切忌使用肯定性过强的话语,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判断,要尽量使用委婉引导式的发言;(3)布置作业:在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额分析,然后根据相关内容布置一些课后习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 五、考核形式的改进 我国目前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考核过程中大多是考核卷面知识,很多学校都是如此,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许多缺点,比如这样只能检测出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而不能真正测出学生对于知识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都会采用考前突击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而不是注重真正重要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引进了案例教学法的同时,也应该同时改进考核的方式,比如将考核成绩分为几个部分,降低笔试成绩的比例,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而平时成绩则可以根据平时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课堂发言等决定。这种考核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从总体上来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而考核的最终成绩也有很大的含金量,其中包含了对于学生论述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还有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估。 六、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高的课程,而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势必会有很大的困难,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做法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所带来的缺憾。其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其具体实施过程还存在很多难点需要克服,在普及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措施将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与时俱进,彻底改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作者:林彰银 单位: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案例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具体内容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也就是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情景进行具体的描述,从而引发学生对于此项情景的探讨,进而深入了解教学内容。而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是较为少见的,之所以会成为薄弱环节,是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模式的教育中,对于学生的教学过程大多是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对各种知识死记硬背,这样虽然可能会记忆更多的内容以应付考试,但是却缺少了对于知识的具体了解,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有了解知识却无法熟练的运用的情况出现。而案例教学法的出现很可能是改变我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的一个转折点。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不会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内容,更多的是利用对于实践环节的描述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再加上适当的实践活动后就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对于理论知识也能有更好的了解,这在工程管理学科的教学中实践活动尤为重要,学生在接受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后往往都可以在实践工作中正确地运用知识。 2、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其开设目的就在于为学生打下经济、管理学以及各种可能在工作中运用到的技术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传统教学理念并不能完全满足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的教学要求,所以才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工程项目管理学科无论是在国内外都是培养业界高端人才必修的科目,也是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在教师讲课的时候不单单需要讲授专业知识,还必须将知识的具体运用手段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一一讲解,这样课程的进行不但可以让他学生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从根本上理解课程知识。由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在整个相关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还是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就很可能会导致下列现象:学生虽然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成绩并且都掌握的比较到位,但是在遇到书本以外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没办法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上的例题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情况的额出现主要是因为传统模式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方法中并没有关于实践动手的环节,在只教导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下教导出来的同学就很可能造成理论与实际只是脱节的现象。而案例教学法是在讲课过程中利用事先设计好的工程案例来让同学们都能参与到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操作和思考中,因此现如今的教学大纲都加入了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深入应用研究。 二、案例教学法的准备事项 1、案例设计 工程项目管理与普通学科的教学过程有较大的差异,在设计其案例的时候需要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1)选择材料选择案例的来源一般是从公司和书籍以及互联网等途径进行查找,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自行设计,但是独立制作大量的课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一般都是通过查找的方式进行取材。案例教学法的特殊点在于这不仅是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对于教师包括备课,授课和后续工作等一系列工作的改变,因为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在选取案例材料的时候对于教师的要求往往要求较高,需要对于授课内容中的理论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可以准确的找出所需要的案例并且将其融入到授课过程中,最好能够市场去试工现场进行实际调查,才能够联系实际挑选最好的案例。(2)教案设计在案例教学法中由于学生在初期都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所以案例的教学往往都不会有实际操作,一般情况是通过将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讲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而课件的制作中不能生硬的插入案例,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案例的设计一般都不会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否则就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填鸭式教育一般无二。教师在设计案例的时候需要对于案例本身选取一个与讲授知识有关的方面进行询问,最好能够结合实际的生产应用。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还可以在互联网搭建自己班级的网站,将相关的课件都上传到网站便于学生浏览。网站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点:课程标题、教师名单、教学大纲、具体教材、多媒体课件(如PPT等)以及各种相关的课程作业和课后习题等。 2、实际运用 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实际实施的过程如下:首先可用过电子邮箱或者上传至网络亦或者由班长分发,通过各种方式将理论知识部分的课件提前交给学生们观看和预习,让同学们都能对于课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老师需要收集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中不甚明了的地方,然后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这就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程度上解决学生们的难题,从而快速的完成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然后就可以抽出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或者留给学生们更多互相交流的时间。在理论知识讲授完成后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为同学们展示诸多实际案例,从而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案例的讨论不止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也需要交给学生们互相交流交换想法的时间,不能让其形成思维定势,否则很可能教师的授课内容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在对于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思考从而得出最终结论,而不是直白的填鸭式教育将知识直接交给学生,最终让学生们在互相的讨论钻研出案例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与实践动手能力。 三、实践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及实际运用 1、案例的选取原则 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是最重要的授课道具,因此对于案例的选取必须严格谨慎,教师需要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整个教学大纲都有很深的理解。然后在案例的查找过程中要尽量选取和学生专业知识息息相关的部分,不能只是擦边,应该选取在解决这个案例时要运用各种方面知识的例子,最好在内容上具有相当的全面性,才能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案例所用到的知识需要和当前的教学进度相吻合,才能第一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这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其选取选择可分为以下几点:(1)相关性:案例内容要与学生所学知识息息相关,不可以与所学知识脱节,否则就起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最好是和当前学习的进度相吻合。(2)全面性:要全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可以偏概全只偏侧讲某些内容。(3)简练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教学时间,不可以因为实际案例的讲解拖延教学进度。(4)明确性:对于所选案例一定要有明确的知识概括,对于解决方案也是一目了然,否则不便于教师的讲解工作。 2、教学方式需要灵活多变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讲授案例,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浪费了人力物力。在教师的实际讲授过程中需要针对讲课内容进行调整,甚至在学生吸收知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都需要因人而异地改变教学方法,不可以死板的只运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讲解型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自行进行预习,在课前就将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都整理出来,然后在课程上就可以直接向教师提出问题,这时候教师的教学进度就能加快,节省了讨论时间。而在某个同学进行自己想法阐述的时候其他同学也可以针对这点进行询问,比如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案例中往往都会有风险管理的内容,同学们就可以针对风险管理中的防护措施进行阐释,将自己所想的风险预防方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考。(2)辩论型在较为大型的案例讲解中可以使用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因为大型的案例中往往都会有很多争议性的问题出现,这时候采用互相辩论的方式往往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方法是教师先结合案例本身来向同学们提出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接着将学生们分组,由不同德组别持有不同的意见观点进行辩论。比如在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管理案例中,在选择风险应对方案时候往往都会有很多选择,而教师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经理,采购员和生产管理员等等职业,然后代入身份进行案例的争辩。由于案件的背景不同,辩论的方式也多有不同,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提供沙盘模拟现场进行辩论。此外还有很多教学的方法可供选择,具体要按照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判断。 3、教学总结工作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学工作的最终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案例教学中的每一步骤教师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分析得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归纳总结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如果少了这一步骤,很可能就会造成教学效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归纳的时候一般分为以下几点:(1)学生发言: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案例的看法和问题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一般来说要以鼓励为主,给学生学习的动力;(2)自己的看法:在总结了学生的发言后也应该给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解决问题,但是切忌使用肯定性过强的话语,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判断,要尽量使用委婉引导式的发言;(3)布置作业:在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额分析,然后根据相关内容布置一些课后习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 四、考核形式的改进 我国目前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考核过程中大多是考核卷面知识,很多学校都是如此,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许多缺点,比如这样只能检测出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而不能真正测出学生对于知识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都会采用考前突击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而不是注重真正重要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引进了案例教学法的同时,也应该同时改进考核的方式,比如将考核成绩分为几个部分,降低笔试成绩的比例,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而平时成绩则可以根据平时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课堂发言等决定。这种考核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从总体上来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而考核的最终成绩也有很大的含金量,其中包含了对于学生论述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还有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估。 五、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高的课程,而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势必会有很大的困难,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做法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所带来的缺憾。其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其具体实施过程还存在很多难点需要克服,在普及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措施将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与时俱进,彻底改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作者:林彰银 单位:邵阳学院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软件开发外包项目管理案例分析及探索 摘要:软件外包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目前在国内有很多软件公司从事软件项目外包行业,或把自己的部分业务发包给外包方,软件项目外包管理随着近年软件项目外包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与公司项目的内容管理既关联又存在差异,文章通过对企业实际外包项目的具体案例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总结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为软件企业的外包项目管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软件外包;项目管理;风险;措施 一、引言 软件外包就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作为品牌和实力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的软件公司,在市场拓展过程中为了克服积累不够等弱点,把自己不擅长或非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外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近年来软件外包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因此软件外包业孕育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而搞好外包项目管理是关键环节。软件项目外包本质来说,是软件开发过程从公司内部部分或全部延伸到公司外部的管理规范与管理技术。与内部实施相比,管理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文结合公司外包项目实际情况,分析了软件项目外包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应对措施,为其他软件项目的外包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项目背景概述 某公司为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有比较稳定的开发团队,测试团队刚刚组建,力量比较薄弱。需要开发的项目要求高、开发周期短,具有较大的压力。本次系统的开发,公司选择了将测试工作外包给某软件外包公司完成。 目前软件企业测试团队的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诸如:(1)招募过程中无法评估相关人员的测试水准和能力;(2)招募后没有为测试人员提供良好的测试技术培训体系;(3)无法正确快速地组建测试团队以融合到研发过程中;(4)无法系统地使测试人员最快限度地掌握最新测试技术用以研发需求;(5)如果各个项目的进度不是连续性的,测试人员的工作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停滞而增大了成本等等。 通过分析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将测试工作外包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原因:(1)公司测试人员短缺。该系统实施时,其它多个项目处于测试阶段,如果为此项目招聘人员,考虑招聘时间和培训时间,可能难以保障项目进度;(2)公司缺少自动化的测试工具,在项目启动时,尚无相关购买决定;(3)表面上看,把测试工作发包给同一城市的公司,将导致成本上升,但如果选择的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公司,考虑到测试工作效率问题,最终成本实际会降低。 因此在项目启动时,公司项目组很快就做出了将测试工作外包的决定。通过外包给企业和项目带来的好处如下:(1)人员外包成本低于自身招募的综合成本;(2)来自专业测试公司的人员将比自身招募人员获得更多的来自测试公司的技术支持;(3)专业测试公司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基于项目业务需求的技术支持。 在选择外包公司时,公司将同城市的某外包公司列为第一候选人并开始与对方进行洽谈。该公司在当地有较高知名度,并且公司与其母公司有较多往来,将其列为首选对象是一种比较自然的选择。 三、项目外包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软件外包具有很多优势,如可以降低或保持软件开发成本和管理成本,使企业专注于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但由于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地域、文化、法律、价值观及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软件外包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在外包项目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风险当中,有些风险与企业自己开发项目面临的风险相似,但更多会面临不一样的、比自己开发多得多的风险。除非这些风险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和管理,否则,可能会遭遇比企业自己开发项目更多的失败的可能性[1]。 (一)风险分析 软件外包工作由于天然存在的地理、文化差别,其失败的风险几率较大,所以从事外包的管理人员在项目启动之前尤其要对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有一个比较全面地识别和分析。比较好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是结构化的头脑风暴法,通过集思广益找出所有可能影响到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的因素。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因素的来源是项目计划的假设和约束,一旦项目成功所作的假设不能达到,这些就会成为未来影响项目正常进展的问题。 风险贯穿于软件外包的全过程,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成本容易超出客户预算;(2)内部的信息系统专业能力流失;(3)失去对信息系统的控制;(4)外包开发商倒闭;(5)使用的产品种类受限制;(6)难以对开发方的职能与安排进行控制;(7)形成对开发商的依赖;(8)存在损失战略信息的风险;(9)外包开发商的系统落后;(10)外包商的文化与人员的适应性差。 从事软件项目管理的项目经理可能都知道这么一个事实,一个项目经理85%的时间都用在各方面的沟通交流上。很多项目出现问题都不是在技术上碰到难题,而更多的是由于沟通不畅引发的后果。这是公司首次将测试工作外包给其它公司。作为项目经理,通过分析有以下潜在问题可能会导致项目进行不顺利甚至失败:(1)异地交流问题:由于目前公司场地座位紧张,对方测试组需要在自己公司场地工作,由于面对面的沟通比较少,可能导致沟通问题;(2)开发流程差异:双方开发、测试团队之间需要频繁交流,这些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文档以及项目管理方法,双方所使用的项目文档风格若存在较大不一致,将导致沟通问题;(3)文化差异:双方人员存在大的工作文化、工作习惯差异,使得开发团队和测试团队之间难以沟通;(4)绩效问题:对于测试工作,还难以建立一个定量的指标去衡量工作效率,如果对方测试团队中部分人员效率低下,公司可能难以及时发现,从而影响质量;(5)知识产权:对方缺少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6)人员流失: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方发生项目组人员流失,可能影响项目进程;(7)冲突化解:在一个公司、项目组内,所发生的争执更加容易化解,但涉及到两家公司时,容易更多地寻找对方的失误,使得争执、冲突扩大。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案例项目任务驱动与项目管理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物业服务3.0时代的需求,提出针对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调整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3个教学环节的顺序,采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各教学环节,并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采用项目管理技术进行管理和考核。 关键词: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任务驱动;项目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采用多种手段对物业进行综合管理的现代化物业管理将更加依赖先进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物业服务3.0时代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是物业管理行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性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一直以来都是物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物业管理信息的搜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可以及时提供物业管理者需要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帮助管理者进行物业经营管理决策。 在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支持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先修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和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时设置为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64学时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明确物业管理知识、管理流程、系统涉及的所有业务以及各业务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使用现行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现行系统的简单功能进行二次开发;自行开发功能和结构相对简单的小型物业管理信息系统。 2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交叉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1)大多数学生认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抽象、枯燥,而且难学,从而产生了困惑和畏难情绪,影响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大多数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及相关参考书中案例较少,理论讲解过多,致使学生在对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被动地接受相关理论,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入手。 (3)学生对软件开发和数据库等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只有部分学生具有高级语言编程的能力,而其他学生仅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教师很难确定讲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业管理理念和范畴不断发生变化,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表现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备课的难度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工作日益艰巨。 若想应对这些挑战,做好该课程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力不从心。只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把教学内容以一种有主题的、合乎逻辑的、相互关联的形式整合在一起开展教学,才能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运用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管理考核方式,事实证明两者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行之有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3 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与项目管理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 3.1 教学环节之间顺序的调整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如图1所示,按照先理论、后实验、最后课程设计的顺序进行。这种串行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理论授课之后,上机实验学时不足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集中到学期末进行课程设计,两周时间内进行调研、需求分析、设计和实施,并生成设计报告,过程太仓促;学生提交了设计报告和系统软件,课程设计已接近尾声,教师来不及进行反馈和指导,设计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如图2所示。改变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原有的串行方式,建立“理论教学一实验教学一课程设计”3个教学环节并行进行,在时间安排上相互协调,在教学内容上相互照应。调整之后,3个教学环节之间、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 3.2 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 理顺了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后,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将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综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运用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以“案例”作为理论教学“引导”,以“项目”作为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的“主线”,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模块,将教学中重点知识融入各个任务模块;以“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模仿,最后把各个任务模块“组装”,构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将“教师引导一学生模仿一积极学习一自主创新”的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 3.2.1 案例项目的选择 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教师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精心挑选一个和物业管理专业关系紧密、功能完整的项目(如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案例讲解是从高年级学生的作品中选取功能较为完备、更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课程设计作品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2.2 项目分解 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我们对挑选出的案例进行剖析和设计,构成相对独立、简单的多个案例模块。分解项目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合理分解;其次,重新组合之后,分解的案例模块在功能上仍然具有完整性,而且前后各模块应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前后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以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可以分解成系统需求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字典、数据库设计、住户资料管理、住户投诉管理、住户报修管理、住户缴费管理、停车车位管理10个模块。分解的案例模块之间存在着先后关系,如完成“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分析”模块后,才可进行“业务流程分析”模块;完成了“业务流程分析”模块,才可进行“数据流程分析”模块的工作。 3.2.3 任务安排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扩展问题的步骤完成每个案例模块的学习后,教师给定一个项目,编写如下材料:项目任务驱动教案、教学过程设计、项目任务书和任务完成评价表等教学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理论课程讲解的“案例”,把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通过模仿、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自主学习方式;同时,指导学生参考案例,把知识逐步深化,每完成一个任务模块,就将其与前面的任务模块进行“组装”,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 3.3 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 案例分析和演示之后,就进入学生实践操作环节(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同时进行),教师在该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和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深化。 在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把项目管理的思想应用于实践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采取2~3人的“项目小组”形式,每个项目小组选择一个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订项目的相关计划、本组人员的监督和协调、组员的绩效考评等工作,是项目组至关重要的角色。 (2)为每项任务、课程设计过程制订进度表,监督和检查各小组是否在规定时间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保证课程设计能够按时顺利完成。 (3)严格审查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成果,加强质量监控,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设计作品的质量。 (4)借鉴项目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机制,利用考核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约束,但也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分为过程和结果两个部分。过程考核包括态度纪律、工作计划的执行两个方面;结果考核主要包括设计报告、作品和创新3个部分。根据以上5个考核指标汇总成绩,最后按照各项指标所占比例计算总分,如表1所示。 4 结语 把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师引导一学生模仿一积极学习一自主创新”的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技术进行管理和考核,不仅能够使学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课程设计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如何进行物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实际需要。案例项目任务驱动与项目管理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干、创新的行为习惯。由于改革时间不长,缺乏足够的经验,仍然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针对《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提出改进教学方式,引入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探讨了案例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并进行了案例设计原则的研究及实际案例的设计。实践证明,通过案例驱动的教学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案例驱动;实践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是软件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软件开发方法学与管理学交叉的产物。《软件项目管理》主要介绍软件项目管理相关的概念、过程及方法,使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在软件系统开发中,软件项目管理直接会影响到软件的质量、成本和进度。 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本科学生没有软件开发经验,更加没有软件项目管理的理念,并且许多学生将自己定位为软件开发中的程序员角色,很难理解软件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同时还发现,如果仅按照教学大纲简单的重复课本上的知识,教学效果较差,并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通过几轮的教学,结合本课程实际情况,笔者根据《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自身特点,采取了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实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的引入 案例(case),也叫个例或实例,指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或事实。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1870年,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首次将案例引入到其法学教育课程,随后,哈佛医学院、哈佛商学院也引入了案例驱动教学方法。之后,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在许多专业领域进行了较广泛的应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指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实或碰到的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研究问题,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深化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鉴于《软件项目管理》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及对软件项目开发管理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性,在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级、2011级和2012级《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中,我们采取并实施了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就是我院的具体实施过程。 2案例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 2.1总体思路 由于《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如果过于强调理论,则容易出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的“高分低能”现象;如果过于强调实践,则容易出现缺乏理论指导,盲目“瞎”实践的现象,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知识,并不能建立本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理论+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并穿插精选的案例作为启发,实现师生互动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实验课中,我们采取“案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辅导为辅,学生实践为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2.2案例设计 2.2.1案例设计的原则 为了使设计的案例更加合理,我们在案例设计中遵循了以下设计原则: 1)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案例,与授课内容和授课知识点紧密结合,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能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2)案例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选择的案例从易到难,并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达到逐步理解软件项目管理思想,逐步分层掌握软件项目管理过程。 3)案例难度适中。选取的案例不易过难或过于简单,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或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2案例设计范围 在案例设计中,我们以美国项目管理学会的PMBOK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为参考,将软件项目管理分为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九大知识模块,分别设计案例,并在不同章节穿插这些案例。我们设计的案例大致包括:软件项目管理成功案例、软件项目管理失败案例、项目集成管理案例、范围管理案例、时间管理案例、成本管理案例、质量管理案例、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沟通管理案例、风险管理案例和采购管理案例等。 2.3教学实践 2.3.1理论教学部分 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我们采取“理论+案例”的教学方法,围绕前期准备的案例展开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此引出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在不同章节,引入不同的案例,有层次有步骤的引导,使学生逐渐接受枯燥的课程理论知识,并从有趣的案例中轻松的理解枯燥的理论。比如,在成本管理部分,首先介绍几个成本超支导致项目失败的案例,并分析其中导致成本超支的原因,最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该案例如何才能使成本不超支的解决办法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本章节的理论知识。 2.3.2实验部分 经过了理论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依然较弱。为此,我院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还安排了8学时的实验环节。在实验环节,为了使学生对PMBOK知识体系理解深刻,并强化学生软件项目管理的能力,我们选择了Microsoft Project作为软件项目管理工具,实施“案例+实践”的实践教学。鉴于《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只要能够完成与软件项目管理相关的计划内容即可。我们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或以前做过的系统为基础,完成这个系统的计划及管理工作,这样不至于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困难。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同时也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出现“搭车”现象,我们要求学生一人一组,以软件项目经理的角色,进行项目的任务划分、成本预算、资源分配、进度计划及安排、计划跟踪等内容的设计,并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提交作业,任课教师给每位同学提交的每次作业打分,作为其实验成绩。 2.4效果评价 目前,我院《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总学时为40课时,其中,理论讲授32课时,实验8课时,并采取传统期末笔试的考核方式。鉴于此,我们将学生最终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占10%,课堂表现占10%,实验成绩占30%,期末笔试占50%。这种成绩比例设置,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注重过程考核、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的考核机制,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课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热情,并同时强调了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同等重要性。 该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在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级、2011级和2012级《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激发和鼓励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和兴趣,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案例中学习,并以案例为参考,进行本课程的实践。通过几轮的实践发现,学生的最终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学生数量明显下降。 3 结束语 针对《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进行了案例驱动的教学实践。我们不仅强调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接受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并为后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虽然我们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案例驱动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得到了一定的激发和鼓励,但这种教学方法在我院仍然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在以后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完善这种教学方法,逐渐增加本课程的实验课时,并改进考核方式,以此更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Coat扶手椅设计项目管理案例分析 摘 要:随着企业对设计活动越来越重视,以及设计本身内容的不断扩展,设计管理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设计项目管理作为设计管理中的一个方面,涉及如何在创造活动和实现组织目标间进行有效控制的问题,是设计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意大利著名家具品牌MOROSO的一项扶手椅的设计案例的分析,探讨设计项目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及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Coat Armchair;设计管理;设计项目管理 1 设计项目管理 从本质上讲,对一个具体设计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设计运作中的程序管理。设计程序是指一个设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中所包含的各阶段的工作步骤。由于设计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其复杂程度相差也很大,因而其进行的设计程序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何种产品或形式,其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在设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受到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及市场经济等一些共同因素的影响,因而表现在设计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同一性。一些设计师在总结过去设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归纳出了一些相对一致的设计程序模式。[1]本文中的扶手椅设计案例采用的即是其中一种:线性模式。线性模式包含了开始准备、进入发展、评价与实施、市场反馈四个阶段。 2 Coat扶手椅设计案例分析 (1)开始准备阶段。开始准备阶段主要是对企业资源的筹集。MOROSO是意大利国际知名家具品牌,也是世界顶级家具品质的代表。艺术、舒适、品质、环保是MOROSO家具永恒的设计理念。MOROSO家具凝结了现代设计师们的无数奇异构思与灵感,讲究线条简洁、风格简约,色彩流行,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由于摈弃了镶金镀银的传统家具装饰手段,让人们总是感觉它们与“奢华”不沾边,但由于凝聚了大批先锋派设计师毕生的心血,其潜在的艺术与收藏价值所带来的高价格定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因此又被人称为“不动声色的奢华”或“第二眼的奢华”。MOROSO对其家具产品的品质设计和环保生产过程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公司从终端用户的需要出发,在考虑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对客厅家具要求的同时,充分重视产品质量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采用清洁的非污染生产工艺和天然或再生材料组织产品生产。由Chung提出的三级层次的管理理念指出,公司形象计划、公司设计战略、公司色彩计划和公司产品形象对于设计项目管理的影响至关重大。在Coat扶手椅的设计准备阶段,MOROSO公司的品牌理念已经为这个项目定下了基本的设计基调。该设计项目的管理者是德国的青年设计师Sebastian Herkner。“我对于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结合非常感兴趣,并且十分关注细节。我总是遵循合作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理念来开展项目。例如我为MOROSO公司设计的Coat扶手椅就与其品牌形象十分吻合……每一次合作都不尽相同,最重要的是将个人愿景与公司的品牌形象有机结合。”[2] (2)进入发展阶段。设计师Sebastian Herkner表示项目最初的出发点来自印刷业。“我们想做一个十分轻便,没有椅腿,能够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的扶手椅。”在轻便、容易搬动的基础上,同时要保证抓地牢靠;没有支腿的设计减少了担心地板磨坏的烦恼。这些基于用户需求的设计初衷,与MOROSO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完全符合的。在此概念上,他还研究了MOROSO公司一些经典的扶手椅设计,以便使得作品从外部形态上也能够遵循MOROSO公司产品的连贯性。外部线条只是产品概念的一小部分,发展阶段应该考虑的产品属性还有很多。没有严谨的结构尺寸,概念就永远只是停留在纸上的概念。虽然在草图上标注了产品的大概比例尺寸,但是最终制定的尺寸还是要参照人机学分析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材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MOROSO公司从无数的布料中选取了不同种类和颜色、形状各异的布料,充分满足了设计项目的各项需求。Sebastian Herkner认为既要遵循公司的一贯风格,同时也要产生新的变化。“我对于不同材质与颜色的结合十分感兴趣,正如你所看到的,设计上的喷印既有观赏性,也具有功能性。我们填充进去的透明的硅树脂和编织布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淋湿的效果。内饰非常轻巧、柔软,环绕在椅子周围并且可以随意挪走,让它看起来就像盖了一条毯子,这就是我们给其起名叫‘Coat’的原因。”至此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虽然还有一些细节并没有最终确定,这些都会在下一个阶段的过程中慢慢完善。 (3)评价与实施阶段。1)模型制作。根据发展阶段制定的基本外形轮廓及比例尺寸,按照等比例缩放制作出第一个原型草模;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绘制出改进后的产品效果图;然后根据改进方案,制作等比例模型。在这个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不得不考虑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在效果图中的MOROSO的LOGO的放置问题,作为批量生产的产品,在任何细节的地方都是有严格的控制的。LOGO的颜色与布料的背景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这能够增加MOROSO产品的识别性,无疑也是对其产品的一种营销手段。细节定好后采用丝网印刷制作出第一个纸质样本,由于产品是用布料喷制的,最后还需在布料的基础上观察其效果。在原型制作与测试的阶段,设计项目管理者必须协调好各个部门。并非所有方面设计师都能掌握,因此收到各个部门的反馈信息后对信息的处理以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对于项目管理者来说,设计最初的概念可能来的容易,然而将概念从纸上搬回现实却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遇到难题应该寻找专业人士解决,从大局上把握整体设计才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2)生产环节。原型制作完成并结束测试,就可以进入生产环节。由于原型的完成,形态、结构相关的大部分任务已经完成,在生产环节,项目管理者可以提供更多的色彩搭配方案,来丰富现有设计。值得注意的是,MOROSO公司的产品一贯以色彩丰富亮丽而著称,这款产品最终在生产环节也不例外,改变了设计概念图上的灰白色调,增加了新的色彩元素,给这款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3 总结 设计项目管理作为设计管理中的重要一部分,以项目开发为出发点,合理规划企业机构和活动,创造出符合企业理念的产品;从这些具体的设计项目中,最终营造出企业的整体形象。总的来说,设计项目管理就是根据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的管理活动,积极有效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把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转换到新产品中,以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影响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同时为企业获得效益的过程。 在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需要从大局上把握项目走向,使其符合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企业形象。管理的重点是根据事先制定的设计计划进行过程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协调项目内各个部门是管理者需要应对的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才能保证项目高效、良好的发展。 所有的设计概念在开始阶段都很简单,在项目深入的过程中问题会接踵而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又不失设计概念的本质是一个好的项目管理者的必修课。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项目管理在3G移动终端销售中的案例分析 【摘 要】 随着手机终端类3G时代的来临,销售市场的竞争逐渐激烈。本文通过大量的参考文献的调研,主要分析了某公司在手机终端销售市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使用项目管理措施来实现对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制定项目计划、执行项目计划、最终对项目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 【关键词】 手机终端销售项目管理 目前个人手机终端设备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在3G时代,各种移动电子设备也开通了上网的功能。销售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对于移动公司而言,建立智能手机销售项目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由于现有的移动通信市场已经处于一种高度饱和的状态,手机终端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客户保有量以及新增用户之间的拉锯战。由于在手机终端销售的质量管理方面涉及到企业多方面的而工作岗位,市场人员在具体执行销售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不能做到顾全大局,所以本文尝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企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为拓展手机终端类的销售渠道尽可能的提供一种标准化以及可执行的项目管理的方式。 1 手机终端销售目前存在的问题 该公司在手机终端类销售渠道质量的控制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销售渠道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偏低。该公司的销售渠道的数量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增长以后,手机终端的营销商家基本上稳定在4000家,站到全市行业的70%以上,但是在每年新增市场的份额中却不到50%,充分说明了该公司销售质量的管理已经处于市场落后的状态;(2)对手营销能力的快速扩张,一方面,电信从2010年开始了3G渠道网点的飞速建设和升级,另外一方面联通与IPHONE手机等移动终端展开深入的合作,通过明星移动终端来提高自己的市场核心竞争力;(3)手机终端的销售渠道与用户的使用要求并不匹配。该公司的仍是以传统的销售终端为主,在全球网上使用套餐、销售质量控制和相关的服务功能严重缺失。(4)手机终端销售渠道掌握较弱,违规现象十分的严重。 2 如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加强产品销售质量的控制 笔者针对目前该公司手机终端销售数量的下降,新增市场不断下滑的问题,该公司的项目管理小组从市场人员管理、市场竞争形势、销售渠道管理以及相关销售人员的薪酬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2.1 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 本项目小组成立的目标分为总体质量目标和次级销售质量目标。总体质量目标为确保手机终端销售总量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以上,并连续稳定至少三个月以上。所谓的次级销售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渠道酬金优化,其中酬金获取来源种类不低于20%;其次是对公司的业务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最后通过销售渠道管理来提升网点人员的满意程度从而防止网点销量被竞争对手抢走。该项目的周期共计6个月,主要包括销售渠道资金的优化、产品的业务升级、网点布局优化、渠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于项目的四个阶段采取里程碑的方式来逐一进行。由于手机销售渠道提升的项目所涉及公司的项目较多,工作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所以笔者根据该项目的具体特点,建议采用矩阵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矩阵形式的销售人员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公司的领导层对销售质量提升的重视。 2.2 制定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项目进度计划和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在具体的项目进度计划中,对其中的该公司的业务与产品进行升级、手机销售渠道的资金优化、销售网点的布局调整以及手机移动销售终端的提高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的细化。只有细致的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才能够确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提升的项目总工期。对于该项目的执行质量计划而言,是通过对该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的控制来实现的,在项目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要针对这个阶段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编制实际的质量计划。 2.3 执行该项目所列出的计划 在执行该项目的开始阶段就要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在控制项目进度方面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该项目进行进度检测,包括关键点检查,所谓的关键点就是在项目计划当中的每个里程碑的时间点;其次撰写每周进度报告,在本项目的执行周期内,每周都要制作项目状态的进度报告,从而报告给项目经理,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的安排下周的具体工作。 2.4 本项目执行的结果进行质量验收标准 对本项目执行结果的质量验收,笔者认为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1)对手机移动终端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方面是否有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2)从手机销售终端的社会渠道进行产出效能的相关评估,不仅对社会销售渠道整体销量进行评估,还要对具体每个销售网点的实际销售能力进行考核,从而判断手机销售的产出效能是否有所提升。(3)对手机销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各个销售网点要达到销售目的,就必须加快销售的流转速度,很多销售网点为了提高销量都采取了降价的措施,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其它渠道商的降价,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4)从销售网点布局的改善进行考察,主要包括销售渠道网点空白区的补点,实行一村一点和一厂一点的销售模式。其次对销售渠道的扎堆区进行集中清理,销售网点的扎堆会直接导致消费者的忠诚度降低。 3 结语 随着手机终端类3G时代的来临,销售市场的竞争逐渐激烈。本文通过大量的参考文献的调研,主要分析了某公司在手机终端销售市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使用项目管理措施来实现对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制定项目计划、执行项目计划、最终对项目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 项目管理案例论文:10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案例分析与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选取石油化工行业千万吨炼油项目龙头装置--1000万吨/年常减压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实施案例,从项目管理策划、准备、项目管理过程控制、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分析、总结了项目管理过程中好的措施、经验,论述了石油化工施工企业应如何加强大型炼油化工装置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从而确保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目标实现。 关键词:石油化工 施工企业 项目管理 常减压工程 一、工程概况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以下简称常减压工程)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占地22000平方米,是国内同类装置中最大的常减压装置。该工程主要包括:一脱四注、常压、减压、脱硫、轻烃回收等五个部分。安装范围如下:地下管网(包括给排水、消防水等安装、土方、井子等)和安装工程(钢结构、工艺设备、工艺及公用管道、电气、电信、自控仪表、消防、防腐、化验分析等安装工程)。该工程于2006年8月25日开工建设,2009年4月24日顺利实现安全、优质中交,并一次投产成功,生产出优良产品。该工程荣获中国石油优质工程金奖、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管理成果一等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100项经典暨精品工程等多项荣誉。 二、项目管理实施 1.抓实项目管理过程控制 重点抓实以下六个方面的管理过程控制: 1.1抓实物资采购管理控制 项目部制定了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物资管理办法、设备材料进货产品验收及检验计划、进货产品标识策划、1000万吨常减压项目部测量过程台帐。细化物资部门、岗位职责;积极推行使用公司MIS物资管理系统,同时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工程物资到货动态信息管理台帐,确保随时能提供准确的材料信息,为施工生产和人员进场提供决策依据。 1.2抓实人力资源管理控制 一是抓劳动力投入。在工程主体安装阶段最高时投入人力1300多人,在试压吹扫保运、防腐保温阶段,最高时投入人力达到808人,劳动力投入人员工时累计4,108,364工时;二是抓人员能力评价。项目部累计进行人员能力评价2325人次;三是抓人员培训管理。开展各类入场职工教育培训,项目收尾消项等各类安全、质量管理培训合计5625人次,进场施工人员培训覆盖率100%;四是抓劳动纪律。制定劳动纪律规定,采取现场点名、不定期抽查、工作劳动观察等方式方法,确保了施工秩序。 1.3抓实技术管理控制 一是抓好技术前期准备工作。针对常减压工程施工特点、重点和难点,并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方案覆盖率100%;二是抓技术管理创新,通过创新施工技术,不断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率。 我们再以常减压工程初馏塔、常压塔、减压塔(以下简称“三塔”) 在施工中,我们采取在“三塔”现场地面分段(分片)组焊、空中组对吊装的方法,对“三塔”到货的分片或分段的筒节采用立式组装法将待组对的筒节、封头上段和下段组对,逐段提升,直至整体组装完成。按照吊装方案的要求,采用400T履带吊将常压塔和减压塔分四段进行吊装、初馏塔分二段进行吊装,自下而上依次将每段中各筒节组对完,将各个控制参数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确保了施工效率、安全和质量。 1.4抓实质量管理控制 建立健全项目部质量保证体系、压力容器安装质量保证体系、压力管道安装质量保证体系及起重机安装质量保证体系,配备专职质量监督员,强化ISO9000质量体系运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签订质量责任书,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建立标准库,各专业施工标准覆盖率100%;各停检点、必检点报验一次合格率100%。 1.5抓实HSE管理控制 一是保障HSE管理资源,强化HSE管理体系运行;二是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夯实安全基础工作,体系运行程序化;三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全员素质,从根本上保证施工安全;四是HSE检查监督制度化、日常化,确保项目安全受控;五是加大HSE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HSE活动,充分调动员工参与HSE管理的积极性。项目实现了“零伤亡、零事故、零污染”的HSE管理目标,实现安全工时5294157工时。 2.抓牢项目管理风险控制 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项目部紧紧围绕工程施工中技术、质量、安全管理三大风险,加强项目管理风险的识别、控制与应对。 2.1抓牢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 在技术领域,主要面临着标识、专利、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一方面,组织职工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落实相关岗位及职责,严格执行公司《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手册》。 2.2抓牢质量风险识别与控制 在质量方面,项目部主要面临材料/设备、停检点、见证点、分项工程等质量未达到相关法规、标准、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单机试运不合格;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不符合国家法规、标准规定;发生质量事故;顾客投诉等风险。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风险控制:(1)加强质量风险的预控和预警,以事前预控为基础,以过程监控为重点,以治理通病为手段,降低工程质量风险;(2)加强对员工进行质量安全培训和教育,明确质量与安全的关系,技术保证又是质量的基础,提高员工质量安全意识;(3)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管理制度;(4)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项目质量奖惩管理办法,严格岗位工作质量考核,做到奖罚分明;(5)强化过程管理,控制风险诱因。通过对现场人、机、料、法、环、检的有效控制,从资质审查、准入控制和质量通病的治理等环节着手;对关键、特殊过程、停检点、见证点、隐蔽工程等加强管理和控制,定期进行工艺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保证项目技术文件执行到位;(6)收集和分析各种质量信息、动态,捕捉质量风险的前奏信号,建立质量隐患登记管理台帐,针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编制详尽、完备的预防措施;(7)严格执行合同和相关标准规范及设计文件,保持与顾客的沟通,及时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和回访;(8)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已发生的质量风险,降低质量风险对工程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3抓牢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 依照HSE管理体系运行要求,组织进行常减压工程项目施工HSE风险识别、评价,制定消减或控制措施加强风险管理,针对特殊的风险制定专项管理方案,并编制、了项目HSE风险评价报告。一是抓HSE“两书一表”的编制与实施。项目部编写了HSE计划书、HSE指导书和HSE现场检查表,并严格组织实施;二是抓项目HSE监测计划编制与实施。根据项目风险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及项目特点,编制项目HSE监测计划,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是抓项目HSE培训计划编制与实施。根据项目风险辨识和评价的结果、项目特点及人员能力评价的结果编制项目HSE培训计划,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 三、项目管理建议 通过上述常减压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案例分析,石油化工施工企业要建设好大型炼油化工装置,一是要重视项目开工前期的管理策划、准备工作,针对承建工程的特点、难点,理清项目管理思路,健全组织机构、制度和职责,做好项目管理各个方面的策划,合理制定施工节点,科学进行施工部署与安排;二是要强化项目管理实施过程的管控,加强物资采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HSE管理以及施工关键环节等方面的过程控制,把各项管理工作抓实、抓透、抓出实效;三是要加强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防范,特别是要紧密结合石油化工行业特点,围绕技术、安全、质量等主题主线,加强风险识别,制订风险防控应对措施,有效降低、规避各类风险,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圆满成功。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管理变革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全新的网络经济时代。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代企业营销管理的深刻影响,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在营销对象、营销基础、营销方式、营销组织、营销沟通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及其特点,提出了我国企业迎接新时期营销管理变革的对策建议。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企业的营销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对企业的营销管理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和挑战?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营销管理发生了哪些根本变革?我国企业应如何应对新时代营销管理的变革?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互联网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和挑战 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是一种以TCP/IP网络协议连接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机构的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的数据通信网,是世界上唯一面向全世界的大众公用网。互联网向企业营销领域中的全方位渗透,创造了全新的现代营销模式和独特的企业竞争优势。 (一)创造全新的营销模式 1.营销环境 Internet将营销导向信息经济的环境,网络上的电子空间距离使得各方相隔的“时差”几乎不存在。Internet的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上网人数与电子营销额同步激增。 2.营销界面 企业可以利用Internet制作介绍自身形象的主页、多媒体的虚拟产品清单、电子订单或在线客户支持系统,使Internet成为市场营销的新途径。 3.营销决策 决策内容及响应速度更多、更快且以企业Internet连接Internet构成的信息系统综合环境,将各种决策条件和资源有效集成,为网络营销的决策提供了支持。 4.产品 在Internet进行市场营销的产品可以是任何产品或任何服务项目。 5.价格 通过Internet进行营销时,可以把价格调整到更有竞争力的位置上。 6.分销 网上销售采用直接模式,实现零库存、无分销商的高效运作;电子营销将营销活动倾向于买方市场,众多客户通过Internet来寻找、提出实现自己的购买需求。 7.促销 各种广告、公关都可以在Internet上实现,而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如实现动态广告、双向沟通等。 (二)重塑企业竞争优势 1.降低交易成本 互联网营销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采购成本。据国际数据公司的调查,因特网上的广告活动,能使销售额增加十倍,费用却是传统广告的十分之一。通用电气公司采用网络采购系统后,人工成本降低了20%,原材料成本降低了20%。 2.减少企业库存 通过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生产商可以准确地依据销售商的需求进行生产,使库存保持在适当的容量,并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3.缩短生产周期 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快速市场调查,了解最新市场需求;利用信息的传播速度,及时了解产品的市场反馈,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实现对产品策略的及时调整。 4.创造市场机会 借助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使企业营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从而增加大量经营机会。 5.提供满意服务 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将产品介绍、技术支持和订货情况等信息都放到网上,顾客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信息,并使企业随时为顾客提供高效满意的服务。 二、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的深刻变革 (一)营销对象变革 变传统的大众规模化营销为现代个性化集中营销。建立在市场细分基础上的传统营销,无论怎样细分,仍然是以一定规模的细分市场用户群为服务对象,过度的细分需求在传统的规模生产和销售条件下无法满足。而在网络营销条件下,营销服务对象可以是每一个个体消费者,实现了服务对象的极限化。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体现在可以实现服务时空、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等全方位的个性化。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在任意时间为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角落的顾客提供没有交易距离的服务;互联网使得市场的广度扩大,用户可以有更多选择余地,且企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为个体消费者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设计出客户喜爱的新闻项目、题材栏目。为更好地培养网络客户,营销人员必须创建个性化的销售信息,根据每个顾客的喜好、购买习惯,设计和运用有针对性的说服技巧。 (二)营销基础变革 变以4P为基础的传统营销为以4C为基础的现代整合营销。传统的营销理论主要是由美国营销学家麦卡锡(E.McCanhy)总结的4P策略,即企业通过对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这4个交易变量的调节来适应市场的需要及变化。美国著名营销学家科特勒(P.Kotler)指出,4P营销“代表卖方的观点,4P是卖方用以影响买方的营销工具。” 1990年美国营销学家劳特伯恩 (R.Lauterborn)提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营销应当从买方的观点或立场出发,将营销交易的要素从 4P转向4C:从卖方的产品(Product)转向买方的需要和欲望(Customer needs and wants);从卖方的定价(Pricing)转向买方的成本(Cost to customer);从卖方的渠道或网点(Plylacing)转向买方的便利 (Convenience);从卖方的促销(Promotion)转向买卖双方间的沟通(Communication)。以买方(顾客)为出发点的4C策略,将顾客整合到整个营销过程中,将网络环境下的营销策略建立在了新的基础之上。通过互联网营销,有助于最大范围和最快地捕捉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降低顾客成本,给顾客带来各种便利,与顾客实现有效沟通。 (三)营销方式变革 变传统的间接营销为现代的直复营销。在传统营销中,企业的产品往往要经过多层中间商传递,市场反映和顾客的反馈信息周期长。而网络营销是典型的直复营销,直复营销中的“直”(其实是“直接”,Direct的缩写)是指不通过中间分级渠道而直接通过媒体连接企业和消费者,利用网络进行销售,顾客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企业订单付款;直复营销中的“复”(其实是“回复”,Response的缩写)是指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互,顾客对这种营销努力有一个明确的回复(是买还是不买),企业可统计到这种明确回复的数据,由此对以往的营销努力作出评价。直复营销最大的特性是对营销效果的可测试性、可度量性、可评价性和可控性。利用互联网营销的这一特性,可以大大改进营销决策的效率和营销执行的效用。 (四)营销组织变革 变传统的实体营销组织为现代的虚拟营销组织。传统的实体化的营销组织的基本特点是:(1)功能化,实体组织具有完成业务活动所需的全部功能。(2)内部化,实体组织依靠自身的功能、资源完成组织的活动。(3)集中化和规模化。实体组织将各种所需的功能、资源集中在一起使用,在地理范围和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而网络信息时代,企业的营销组织具有虚拟性。虚拟营销组织具有不同于实体组织的根本特征:(1)专长化,只保留自己的核心专长及相应的功能,使组织规模小型化、分子化;(2)合作化,虚拟营销组织不再具有完整的功能和资源,而必须利用外部的市场资源和别的能在功能及资源上形成互补关系的虚拟企业进行合作;(3)离散化,虚拟营销的资源、功能呈离散状态分散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彼此之间通过高效的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总之,虚拟营销组织突破了企业的有限界限,便于企业实现外部资源和优势的有效整合,发挥企业核心能力,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组织模式的典型形态。 (五)沟通模式变革 变传统的单向分离式传播为现代双向互动多媒体式传播。传统的营销手段只能提供单向的信息输送,消费者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且信息传播模式是分离的,电视主要传播视频信息,电台传播音频信息,而报纸、杂志等传播的是文字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和传播,企业可以借助网络的互动功能在短时间内与世界各地的用户进行交流,使用户对商品和企业的服务有更多的发言权,并对用户的要求和建议马上作出积极的回应。同时,互联网络被设计成可以传输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等,使得营销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传播效果。 三、我国企业迎接网络经济时代营销管理变革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网络经济发展机遇,尽快形成网络竞争优势 互联网蕴藏着无限商机,互联网营销将成为 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导方式。已有愈来愈多的企业认识到国际互联网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之视为未来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的全球前500家企业几乎都已在网上开展了营销业务。原英特尔CEO葛洛夫曾声称:5年之内所有企业必须上网,否则必然倒闭。网络营销消除了企业规模大中小之间的差别,使各个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此我国企业应把握历史机遇,制定企业网络化经营战略,尽快形成网络竞争优势。 (二)建立企业的信息优势,加快构筑企业网络营销平台 信息优势是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之本。有关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建有网站的企业仅有15000家。国家经贸委对 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也显示,这些企业的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仅占总资产的0.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我国企业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建立企业的网络站点和网页。 (2)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对企业内部产、供、销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主要环节实施全面的计算机管理。(3)建立企业的内联网和外联网。内联网是连通企业内部各组织、各成员之间联系的计算机网络;外联网是企业对外设立的一个营销运作的虚拟平台,企业可据此进行宣传品牌、企业形象、服务内容,沟通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等活动。(4)建立合理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包括对企业域名的树立和宣传,提高企业对有关基础数据的管理水平及对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水平。 (三)将企业的信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 取得网络竞争优势,首先要将企业的信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其次要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包括建立崭新的市场理念,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尽可能好的信用、尽可能优秀的服务开展网络营销;定制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顾客服务;开展互动式营销;遵循网络礼仪,实施软营销,即混淆广告、公关、产品目录和销售的界限,提供大量信息代替说服;利用网络虚拟特征,降低营销成本等。 (四)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低成本等优势,提高企业营销决策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各种信息。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更加重视决策的快捷性和科学性。企业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这一信息宝库,及时收集企业营销决策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快速丰富的基础资料和信息。同时,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要求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即时满足,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向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倾斜。因此,企业要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使科学决策得以快速响应与实施,为企业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五)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现代营销人才具备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语言交流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并掌握新的人际关系技能,能通过对话与顾客实现良好的沟通;了解市场决策对企业组织的影响,能控制和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和不间断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增进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应现代网络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基于中小民营企业营销管理的再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营销管理 现状 策略 【论文摘要】企业要生存、发展和壮大,离不开营销管理,文章针对泉州民营企业目前营销现状及问题,结合新世纪中国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新方向,深入思考和分析,对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出了几点营销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泉州中小民营经济历经起步、发展、提升三个阶段,闯出了一条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对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在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下,中小民营经济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能力有待增强,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有待增强,自身整体管理能力和竞争力有待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待增强。如何在更高层面上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为摆在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企业的产品、服务等市场的竞争将逐步变成营销战略的竞争,任何竞争都要通过企业的营销来体现和应对。美国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美国250家主要公司的高级人员认定,他们的第一任务是“发展、改进和执行竞争性市场营销策略”,而第二、第三任务才是控制成本和改善劳动组织。企业为实现其营销的目的和任务,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系统、有效的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就是指为实现营销管理的目的、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营销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企业的营销观念没有及时更新 在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当今时代,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对买方市场仍然奉行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商品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出现了“生意难做”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对买方市场措手无策,随大流盲目地推销产品,其结果是要么是产品库存大量积压,要么是应收账款急剧增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从而使大多数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 2、企业整体营销功能不足,导致营销部门以外的其它部门不能充分发挥营销职能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比较重视营销工作,但是这种“重视”具有明显的局部性、不确定性和非过程性,不系统、不全面、不到位,从而造成高层管理缺位。高层管理缺位带来了许多危害。首先,其他部门的营销优势得不到全面利用。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营销职能,但在高层管理缺位时,则只有营销部门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整体营销职能会大打折扣。其次,决策缓慢,影响销售工作高效进行的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样一来,该决策的问题不能及时决策,对企业的营销业绩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重挫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营销工作缺乏方向。高层管理决定企业的营销方向,当它缺位时,必然导致营销部门的盲目指挥。 3、许多企业没有树立正确营销战略意识 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毁,也不无耗尽燃料之虞。现在,泉州的许多企业正如这架飞机,太需要战略了。得战略者得天下,在泉州的“特步”、“安踏”、“匹克”等一些生产运动系列产品的企业,都为其他民营企业树立了榜样。而当前多数的泉州企业也只是计划当期,得过且过,初创时就不曾设想过将来,造成企业盲目运行。 4、企业忽视了营销网络的功能 一位营销专家曾经说过,“市场,说到底就是‘网络+品牌’——销售网络加上品牌的影响力。”网络如同人体的血管,靠有力的销售完成资金的循环,滋养着企业的成长,其中任何部分的病变,都可能损伤企业的肌体,乃至企业的生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泉州的有些企业并没有在市场网络上下过功夫,它们只注重产品生产,无计划、无目标地销售产品,这样,不仅浪费营销资源,而且无法取得好的营销业绩。另外,当前企业的市场定位、促销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小民营企业营销管理的策略 1、建立科学、实战的营销组织框架,确立企业整体营销观念 民营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和员工紧密协作,来共同实现理想的经营业绩,是现代营销强调的整体攻防能力。当前许多企业的业务人员没有真正地组织起来,从而难以有效地进行市场开发和管理。这就像两军对垒抢占地盘一样,其中一方军队管理不善,组织不起来,没有像样的攻势或者抢到了地盘却没有能力固守,这样的军队必输无疑。可见,高层的营销管理在市场营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开发需要,建立销售组织体系、市场信息管理体系、目标和计划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销售管理体系明确销售管理层次及其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将市场目标、销售管理人员和业务员、经销商、市场信息以最佳方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实现最佳的营销目标。 2、树立辩证的买方市场观 买方市场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购进方面,买方市场的压力只是施加给商品的卖方,而生产企业作为买方不仅没有压力,反而是大好的机遇,因为买方市场的压力,主要来自产品销售企业在采购时,处于买方的地位,可以充分享受买方市场的偏爱和优惠。在设备和原材料的采购上,企业可以充分“货比三家”地进行挑选,不仅可以讲质量,而且可以压价格。再者,买方市场带来的市场空隙,给企业提供了破土而出的希望,利用优质低廉的材料、机器设备生产高品质的产品,逐渐地适应买方市场,才能抓住买卖方市场带来的机遇,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3、确立名牌战略 当今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它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这是由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对选择产品的条件更为苛刻,这样就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可以成功。在我国,如运动产品行业有“李宁”、“特步”、“安踏”、“匹克”等。经济专家们断言,从上世纪末起,我国商品市场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名牌之间的竞争。然而,当前在泉州一些中小企业尚未意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只要看到别人生产什么,自己就生产什么,没有自己的特色,更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怎样创立自己的品牌呢?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制定名牌战略;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阶段的目标规划、可行性的实施步骤。另一方面把质量创新作为名牌产品的根基和企业的生命。企业创名牌应当在质量管理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上档次”、“高售价”。世界名牌商标就象征着高质量,如日本的“本田”,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还有像泉州的“安踏”,现在都致力于质量和品牌的研发。再者,当今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科技竞争。在这方面,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吸收先进技术,并予以创新。这样,企业的产品才可以走在市场前列。 4、制定合理务实的营销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业务人员的促销积极性 人员推销是人类最古老的推销手段。人员推销是最直接的促销形式。当今的推销人员除了商品销售这一作用外,他们可以了解和熟悉客户的需求动向,及时地向客户提供企业的产品介绍以及客户所需的各类服务,另外,业务人员还可以利用直接接触市场和消费者的便利,进行市场调研和情报工作,从而为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可见,业务人员在市场营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位著名的营销大师曾经说过,没有推销不出去的产品,只有推销不出去产品的推销员。可见,优秀的推销员可以推销任何产品,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推销员呢?业务人员选择营销这项辛苦而艰巨的工作的重要原因就是基本动力。当前,国内的许多中小企业企图通过道德和思想教育达成发挥业务人员作用的目的。这种作法是无可厚非的,但企业必须明白,当利益不成问题,业务员才不关心利益。松下幸之助曾经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能够繁荣,主要是利益原则在起作用,正所谓利益所趋奋不顾身。所以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营销政策,调动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建立科学、高效的营销网络 营销网络可以促进商品流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营销意识的增强,网络也被赋予了营销推广的重要职能。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的网络仅为销售渠道的观念,认识到当今网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创立自己的营销网络,首先,企业应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其依据可以是地理、人口等。然后,企业根据市场的特点、企业的目标及营销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细分变量。最后,调动自己的营销资源,分配到分市场,加强各细分市场的联系,形成高效的网络。企业甚至可以先构筑自己的营销网络,再建设工作。如TCL集团在1992年进军彩电市场时,根本没有自己的彩电基地,他们倡导“有计划的市场推广”观念,大力筹建自己在全国营销网络,没有工厂找人代加工,硬是靠着网络,在各地进行强有力的市场营销推广,强立促销,奇迹般地在五年内跻身于中国彩电业三强之列,成为现代营销学“先有市场,再有工厂”的模式典范。 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小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于本国同行业的竞争,还来自于外国同类企业的竞争。针对此现状,市场营销策略将会是中国中小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扩大市场的锐利武器,更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手段。市场营销已经不仅仅是企业的一项单独职能,而是成为整个企业的一切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营销才能使客户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服务,进而达到让客户接受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目的。正确、有效的营销策略将使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开拓、占领和扩大市场领域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营销管理是突破中小企业销售瓶颈的关键 在我们为国内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咨询顾问服务时,发现一个共通性:销售增长是中小企业最关心的事情,他们所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促进销售的直接增长。但是这些企业对销售方式的运用实在太简单、太粗放,往往他们认为是即时见效的方式,结果却损害了销售的持续性增长,最终形成了无法突破的销售瓶颈,企业束手无策,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我们认为,营销管理是销售工作的核心,只有建立良好的管理基础,销售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这里我们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咨询服务,根据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情况,模拟出本篇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描述来说明如何通过营销管理来突破销售上的瓶颈,希望本案例可以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一点实际的操作思路。 一、 某企业背景简述 1、 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从国有体制转制而来。 2、 主营业务:食品、饮料。 3、 年销售额:8000万元 二、 该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 1、 营销组织架构 (1) 职位设置:销售部经理、区域销售主管 (2) 职责权限:区域销售主管直接向营销总经理汇报工作,销售部经理对区域销售主管的工作以协调为主。 2、 营销人员数量: (1) 市场人员:1人 (2) 销售主管:20人左右,分为三种情况:1人管辖一省,数人管辖一省,1人管辖数省。 3、 营销管理制度: (1) 激励制度:销售员竞聘制,由参加竞聘的销售人员对目标市场、销售额目标、费用目标等提出自己的做法和充分的理由,获得通过后则可以上岗。竞聘每年开展一次。 (2) 薪酬制度:基本底薪+提成制。 4、 营销运营模式 (1) 以批发市场为市场重点,主要是利用批发市场的快速分销能力,使产品迅速渗透到广大的农村市场。 (2) 依靠经销商的力量占据市场,把做市场的责任完全交给经销商,企业销售业绩的好坏取决于经销商能力的高低和推广意愿的强弱。 (3) 销售主管从总部直接管理经销商,没有分支机构,多数是靠电话进行沟通,销售主管在市场一线的时间很少。 (4) 以低价位和返利刺激销售增长,主要是利用和领导品牌之间的价格优势来覆盖低端的农村市场。 5、 市场竞争地位: (1) 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处于4、5位的水平,属于中档品牌,在同档次品牌中处于前列。 (2) 在批发市场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产品进入市场较早,依靠低价位建立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3) 目前处于领导品牌和低档品牌的双重夹击,前者具有品牌优势和网络优势,后者具有价格优势,使该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尤其在销售淡季最为明显。 6、 营销专业水平 (1) 营销人员采用竞聘制,销售主管有不少是从生产部门上来的,缺乏实际的销售经验,开发、管理市场的效率不高。 (2) 老销售人员基本是依靠多年来积累的业务经验开展工作,但是缺乏系统的销售方法,同时也有一定的惰性。 三、 该企业营销管理的特点 1、 营销组织架构简单 (1) 营销总部职能处于缺陷状态:规范化的营销管理流程并没有建立起来,诸如策略规划、战术制订、计划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区域管理、广告管理等许多职能都欠缺或者是没有明确的责权划分。 (2) 区域分支机构处于虚拟状态:该企业名义上都设立由各区域的销售主管,但销售主管平常多数时间都呆在总部,对各自管辖的区域采取的是虚拟控制方式,对经销商的管理基本是靠电话沟通。 2、 对营销费用控制很严 (1) 销售主管底薪很少,全靠销售提成。 (2) 发货全部利用返程车,整个物流配送的时间基本在7-10天(自货款到帐之日起),运输费用较低。 (3) 销售主管可以灵活运用的销售费用较低。 (4) 不设立区域分支机构,以节约人员费用。 3、 依靠经验进行推广 (1) 难以看到该企业对市场的系统分析,也难以看到整体的营销策略规划。 (2) 企业的销售计划基本都是依靠经验制定出来的,所以经常发生产销衔接的不平衡,造成断货或积压,影响销售的增长。 4、 以低价为主要营销推广手段 (1) 两年来该企业主流产品的价格累计已下降了近50%,一方面是其自身的策略定位,另一方面则是领导品牌的降价压力。 (2) 缺乏成熟的营销模式,一是没有系统推广,二是对推广效果没有总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销售人员营销素质的低下。 四、 该企业目前销售面临的问题 1、 淡季销售处于两难境地 (1) 一难是领导品牌对该企业的打压。领导品牌在强大的品牌和网络基础上,向跟随品牌施加降价压力,一是清理市场中的杂牌产品,二是向低端农村市场渗透。 (2) 二难是低档品牌的价格拦截。低档品牌利用成本低形成的价格优势,专注于当地农村市场的推广,在地域细分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 该企业处于以上两类品牌的双重夹击之下,在品牌、网络、价格等三方面都没有优势,处于吃老本的状态,靠以前曾有的影响力以及经销商的力量进行销售,整体局面比较被动。 2、 销售缺乏增长后劲 (1) 该企业的目标市场是农村,因此其80%以上的销售额是来自于批发市场,但是批发市场的淡旺季差异日益加剧,并由此受到竞争品牌的双重夹击。 (2) 该企业销售的增长点主要在于对市场的深度开发,但是由于整体配套措施不足,使得企业的增长比较疲软。 3、 缺乏有效的销售模式 (1) 该企业的销售业绩好坏,基本上是取决于经销商能力的好坏,但企业在运用经销商的能力上又很缺乏,完全是由经销商自行发展,不是企业在引导经销商,而是经销商在拉动企业。 (2) 企业除了推出新产品、采取降价或返利政策以外,并没有其他的手段来推动市场的发展,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营销推广模式。 五、 造成销售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营销组织不健全 (1) 首先是缺乏总部的营销职能部门,使得企业不能对营销策略进行整体规划,也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推广模式。 (2) 其次是缺乏区域分支管理机构,对经销商的管理太粗放,市场管理重心太高,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很弱。 2、 没有明确的营销策略 (1) 不了解本产品的目标消费群特点,没有明晰的市场定位,对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对产品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只是被动地跟随竞争品牌的脚步。 (2) 正因为策略定位模糊,所以整个市场推广工作缺乏前瞻性,没有及时顺应市场的变化,在当时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时候没有借势建立健全的分销网络,以至于当前受到竞争品牌的夹击。 3、 缺乏系统的市场分析 (1) 对市场趋势、销售数据、市场结构以及市场推广效果缺乏系统分析,整个营销推广工作比较盲目,主要是跟随竞争品牌的动作进行随机调整,对市场的推广缺乏主动性。 (2) 在开展市场推广工作时,战术的实施缺乏针对性,也就是某一项销售政策出台时,由于对市场的把握不足,其实施的理由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往往不能准确地击中市场关键。 4、 分销结构比较单一 (1) 目前该企业的主要渠道是批发市场,而目前国内流通市场正面临转型,批发市场每年都在萎缩,而零售市场却在迅速增长,这些都反映在了该企业的销售业绩上,单一的批发市场分销体系成为该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 (2) 其目前要迅速调整这种分销体系结构,面临的困难也很大,涉及到多方面的调整,包括经销商的调整、销售组织的调整、产品的调整以及费用的调整,这些都将影响到企业的转型是否成功。 5、 区域管理不到位 (1) 缺乏重点市场管理,虽然在全国也有三个销售最好的区域市场,但这都是经销商自身发展的结果,企业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管理,对市场成功的经验没有总结,因此也就缺乏一种成功的销售模式。 (2) 销售主管对各区域市场的管理太简单,对经销商的引导不够,对市场的跟进也不够,对市场的变化也不能做到及时反应,因此往往落到被动的局面。 6、 销售人员专业技能有限 (1) 该企业有不少销售主管不具有足够的营销知识,对很多市场上的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也无法有效地引导经销商,相反还要受经销商的指导。 (2) 部分销售主管在销售技巧方面比较缺乏,与经销商沟通往往不得要领,而且销售工作没有条理,效率低下。 7、 销售后勤支持不足 (1) 没有完善的物流配送管理,也没有专门的人员来处理繁杂的储运事务,而是需要营销人员自身担负起货物配送的责任,因此其精力无法击中于销售业务的开展,往往要守在工厂“抢货”,这样就降低了其工作的效率。 (2) 促销物品很欠缺,没有制做宣传海报和横幅等促销物品,使经销商无法在市场进行宣传,造成该品牌在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明显不足。 8、 销售手段单调 (1) 该企业的销售手段基本停留在降价和返利上,而且对每次返利促销的目的不是很明确,是扩大消费群体呢还是提升消费量,是营造声势呢还是阻击竞争品牌,是巩固客户关系呢还是刺激进货量,等等,都没有明确的策略,仅仅是依靠“这些方式都是经常用的,应该会有效的”的经验想法。 (2) 除了自身没有采取丰富的销售手段外,对于如何引导经销商去开展促销也没有做足,主要体现在对返利的运用不规范,往往经销商为了拿到返利而降低批发价,从而破坏了正常的价格体系,当返利取消时又反过来向厂家施加降价压力。这些问题都说明该企业缺乏成熟的推广模式,无法对经销商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 六、 该企业营销管理的误区 1、 没有解决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协调关系 (1) 整体的营销行为倾向于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的利益,也就是注重资金投入的短期回报率,对资金的长期使用方向没有明确的认识。 (2) 在销售形势好的时候顾不上进行系统地调整,销售形势差的时候又缺乏资金,形成恶性循环。 2、 对费用和投资没有正确的认知 (1) 过于考虑了费用因素,而忽视了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对于关系企业持续发展的项目如分销网络建设,应以投资的意识来衡量资金的支出,而不应一味考虑费用率的问题。 (2) 该企业对于资金支出的项目没有战略性的考虑,时时刻刻都在考虑不能超支,而竞争对手却集中资源于市场重点,对其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旦丧失了良好的市场机会,就不再是增加投资可以挽回的事情了。 3、 决策和管理过于依赖经验 (1) 没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主要是凭经验行事,这样难免有较大的局限性,关键是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决策和管理都能按照一定的规范来运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决策和管理上的经验性过强,一是不能保证策略的准确性,二是限制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影响了企业的活力。 七、 该企业营销管理问题的根源 1、 营销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1) 决策体制:过于依靠经验的体制使企业无法形成一套成熟的经营运作机制,加大了企业决策的成本,使某些成功的经验不能得到推广,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验曲线,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 (2) 沟通体制:顺畅的沟通管道没有建立起来,使策略的准确性和执行到位程度大打折扣,从而也就降低了市场推广的有效性。 (3) 激励体制:没有从薪酬待遇和职业规划两方面为员工创造一个前景目标,从而隔裂了个人行为与公司行为,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也就加大了企业的内耗程度,降低了各项工作的效率。 (4) 组织体制:整个组织职能的内容过于简单,使基本的工作流程无法建立,员工的工作效率得不到监控,整体专业化程度很低;而且企业管理重心太高,脱离市场一线,市场反应速度较慢。 2、 营销专业化程度较低 (1) 部门专业化程度低:没有专业的营销职能部门对整体营销工作进行系统规划,使得营销行为随意性很强,降低了工作效率。 (2) 人员专业化程度低:营销人员普遍营销素质不高,因此对营销战术的执行经常不能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基本的销售技巧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大大削减了营销政策的效果。 (3) 推广专业化程度低:营销推广中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基本是靠经验做事,没有形成系统的推广手段,对很多基本的推广要求把握不到位,降低了推广的效果。 八、 该企业营销管理的重点 1、 营销管理体制的改革 (1) 销售上出现的问题只是表象,营销管理体制的改革才是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关键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2) 营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决策体制、组织体制、激励体制,这些体制的建立将有助于企业整体营销工作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2、 销售平台营销系统的导入: (1) 销售平台系统是一套由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开发出的实效的营销管理系统,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系统的管理,使企业的销售工作能在一个良好的平台上运行,达到一种整合的效应。 (2) 销售平台系统涵盖了分销网络构建、深度分销运作、互动销售推广、销售组织建立、销售人员管理和销售后勤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全面构建了企业规范化的销售管理体系。 (3) 销售平台系统的构建,将依据企业的营销策略规划,在企业现有资源条件下,设计出最恰当的营销管理体系,它不是以上六个方面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同一策略目标下对不同系统的有效整合;同时在六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业务内容的流程,是通过流程来提升整个销售工作的专业化水准。 3、 销售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1) 无论营销体制如何改革,销售人员营销素质的提高都应该是一项核心工作,没有人员的具体执行,再好的策略也只是空中楼阁。 (2) 对销售人员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他们还不具备专业化的水准之时,要通过规范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然后再逐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九、 该企业营销管理的重建策略 1、 以分销网络平台建设为核心 (1) 对其目前单一的分销结构进行调整,打破单纯依靠批发市场的局面,逐步加强对零售终端的掌控。 (2) 对其分散的分销体系进行整合,使经销商都能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策略调整,同时调整不符合要求的经销商,从而真正建立起牢固的分销网络。 2、 以深度分销管理系统为重点 (1) 对重建后的分销网络平台进行深度的系统管理,协助经销商网络提高整体的经营能力,建立良好的渠道联盟。 (2) 通过系统管理使分销网络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向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品牌的渗透能力。 3、 以互动销售推广为关键 (1) 改变原有简单的经验推广手段,开展多样化的促销活动,在整体的策略目标下充分调动分销网络的积极性。 (2) 以推广作为手段,全力协助经销商建立起稳固的下级分销网络体系,强化战略结盟意识,而不是单纯以短期刺激销量为目的。 (3) 分析、总结各地市场成功的推广经验,并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企业自身系统的推广手段,并在各市场之间进行共享和复制。 4、 以销售组织平台为根本 (1) 调整原有简单的销售组织,组建总部专业的职能部门以及各区域办事机构,一方面提高总部对策略的规划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降低企业的销售管理重心,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 (2) 以区域办事机构作为企业掌控市场的平台,同时给予营销人员一个充分发挥能力的环境,以此来达到整体营销水平的提升。 5、 以销售人员管理为基础 (1) 制订规范化的销售人员管理制度,提高销售人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提高公司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建立富有挑战性的激励制度,将销售人员的个人发展与公司的发展结合起来,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回报空间和职业发展的成长空间。 6、 以销售后勤管理为后台支持 (1) 建立专业的销售计划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和事务管理制度,为销售人员消除后顾之忧,并提供一个庞大的支持后台,使销售人员的精力能够集中于市场一线。 (2) 在销售后勤管理平台实施流程管理和互动管理,使其能充分配合市场一线的发展,同时降低沟通的内耗程度,提高企业整体的市场反应速度。 十、 该企业营销管理系统变革的实施及成效 1、 通过对该企业的运作状况、存在问题、产生根源、解决思路和调整重点等要素进行了充分了解和系统分析,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的顾问向该企业提交了5套营销管理变革的咨询报告,涵盖分销体系重整、深度分销管理、销售业务管理、区域市场重建、营销策略规划等五大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重新构建完善的营销管理体系;同时还指导该企业选择了两个试点市场,对全新的营销管理系统进行实践和样板塑造。 2、 管理变革的实施过程: (1) 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的顾问与该企业的营销总经理和销售经理共同组成了一个项目小组,对企业经营的内部运作和外部环境进行细致的了解,通过与大量经销商的访谈和对市场的深入考察,项目小组确立了将分销体系重整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突破口,并以此为中心对组织和人员进行优化和整合。 (2) 在营销策略方面重新确立了市场定位,将市场重点放在了二类地级城市,一方面要强化现有的批发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则要迅速开发零售市场体系,尤其是发展迅猛的超市;在这一级市场,既可以获得现有利益,同时又可以较少的费用进入超市零售网络,从而逐渐提高对市场的掌控,真正建立起分销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3) 在营销组织体系上作了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针对其市场运作的薄弱环节,在总部增加了1名市场推广人员和1名销售后勤事务人员,分别负责宣传、促销和计划、配送等职责,提高了营销总部对销售一线的支持能力;二是针对销售人员过少的情况,在三个重点区域的销售主管下面增设了3名常驻销售业务代表,同时细分了市场管理区域,强化对市场的精耕细作。这两个调整的原则是人员费用增加不大、销售队伍精简,不会给该企业带来管理上的难度。 (4) 在分销管理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项目小组将重点放在了批发商的系统管理上,要求经销商必须掌握占自己业务量60%以上的重点批发商,建立客户档案,掌握每个重点批发客户的月销量、各产品销量、畅销品种、产品流向以及市场变化等情况;同时,经销商还要向批发商提供送货、经营指导、促销推广和信息交流等服务,而销售人员也要系统地拜访批发商,从而与客户建立起真正的联盟关系,提高其经营产品的忠诚度。 (5) 在人员管理方面,首先对所有的销售主管进行了集中培训,明确了目前营销体系调整的重点,同时指出了他们过去工作方式的弊端,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规范工作内容和流程。然后建立、整合了2套管理体系:目标体系和绩效体系,提炼、优化了3个销售业务流程:客户开发流程、客户拜访流程、信息传递流程,从而使整个销售过程的效率得到了保证。 (6) 在销售推广方面,重点做了5点调整:一是规定了经销商对促销费用的使用要求,要求必须用于下级批发客户的网络建设;二是控制了对促销费用比例的分配,将大部分费用下放给了批发商;三是开展了灵活的促销形式,促销期间每个月的促销费用比例和形式都不一样,调动了经销商充分利用政策的积极性;四是要求销售人员及时对批发渠道和零售渠道做了疏通,避免货物的阻塞;五是规定了2个硬性标准:客户覆盖率和销售量,兼顾了网络长期建设和短期销售增长的要求。 3、 变革实施后的成效: (2) 间接成效:经过3个月的工作,在3个重点区域建立起了750个重点批发商客户联盟,批发市场覆盖率从以前的不足20%提高到了60%,零售市场覆盖率从5%提高到了近20%,销售人员有效开发客户及维护客户的流程运作顺利,销售推广的模式也趋向成熟,企业营销总部的市场和销售事务人员有效地承担了大量的后勤工作,销售人员不再需要瞻前顾后的折腾,销售工作的专业程度日渐提高。而经过这些环节的强化和整合,该企业的整体营销体系已逐步顺畅,营销运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后序 该企业通过我们的咨询和协助执行,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就获得了显著的改善,这说明企业通过营销管理来提升整体业绩的潜力非常巨大;但是,企业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只是通过对最急需解决问题的切入,以点带面地构建起营销管理体系的模型,使企业可以建立其自身改造的能力。 广大的中小企业要通过管理重组来赢得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持续性盈利增长的观念,从整体营销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要从根本上发现造成问题的根源,并以系统的管理进行重组,从而最终突破瓶颈,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策略的分析 [摘 要]本文对电力营销的概念和特点,电力影响的现状以及电力营销管理策略做了深入的分析,试图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的变化。 [关键词]电力企业 电力营销 管理策略 分析研究 1.电力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电力营销根据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以电力用户的需求为目标,为电力用户提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强的电力产品,达到客户的满意度。电力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电力产品的完全营销。电力产品作为商品,其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无形性,电力产品是一种看不见的商品,只能通过电压、频率、波形等符号的形式表达或者表现出来;(2)流动性。电力产品生产、销售和供应都是通过电线网络系统在瞬间来完成的,电网成为电力输送的载体;(3)公共性。电力产品是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电力系统发生各种故障必然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稳定;(4)计量特殊性。电力商品的使用量是通过特制的电度表来计算的。 2.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的现状分析 由于电力企业具有市场的垄断性和用户不可选择性的商品特性,因此,电力企业长期不重视客户的需求和电力营销的管理,使电力企业的营销理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市场营销意识淡薄。电力营销就是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为了满足和扩大用户对电力的需求为目的,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合格和实惠的电力产品,使电力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体现和电力企业获得利润。电力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电力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主要取决于电力消费者购买电力产品和扩大电量的消费,所以在电力的营销中要扩大电力的消费量和增加产品的种类。目前,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理念比较淡薄,各个部分部和工作人员仅仅是做好本职工作,缺乏电力产品的推销业务内容,缺少围绕更好地销售电力的工作主线,形成电力营销仅是营销部门职责的企业潜在的普遍共识,缺少“企业上下为营销”的大局意识,使得电力市场开拓效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及利润目标较不理想。 2.2 市场营销滞后于客户需求。电力企业对大量终端用户的负荷特性、 用电习惯、 用电趋势等需求侧特性及需求分析研究不够,影响营销决策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使客户对提供的电力商品及售前、售后服务满意度不高,形成了电力营销滞后于客户需求的矛盾, 影响了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2.3 社会责任与商品特性的制约加大了电力营销成本。一是电能具有不可储存的商品特性,增大了电能输送、线路维护、输电损耗等必要的输电成本;二是供电企业承担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计民生的国企社会责任,必须保障在电力紧缺情况及重要时期,满足重要客户、百姓生活的可靠供电与用电需求,相应供电成本较高,影响了供电企业的盈利能力。 2.4 市场开发手段乏力。由于电力企业不能对电力销售价格、辅助业务自行定价,因此不能实施为客户提供优惠产品、开展促销活动等优惠销售策略以帮助扩大市场份额。且固有的垄断行业观念及营销绩效激励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电力企业对客户需求、用电市场变化、用电潜力等市场细化分析深度不够,导致对电力市场开发和用电潜力挖掘的层度和广度不够。 2.5 优质服务停留于表面。垄断行业特性使得电力企业营销观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 对优质服务的认识多停留于上街宣传、微笑服务、营业场所设施更新等表面现象,而便捷高效服务、加快办电速度、提升电能质量、减少客户停电损失等深层次服务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2.6 客户的满意度不高。客户满意度顾名思义就是客户对电力商品的满意程度, 包括电能质量及满足客户电力需求等服务。目前电力营销管理还没有真正实现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仍表现出“重生产、轻营销”的企业定位,在企业发展策略、电网建设规划、检修停电等生产运行环节中,还不能首要考虑客户需求。 3. 电力营销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3.1 树立优质的企业品牌。要树立诚信、负责的国企品牌形象,首要的是向客户提供可靠、持续的优质电能,以客户用电需求为导向,适度超前发展电网、减少停电、减少客户用电成本等,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用电服务的要求,兑现服务承诺。同 ,应强化品牌宣传,树立“品牌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的大营销意识观念,形成每个员工都是品牌代言人的供电企业文化,使优质服务成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供用电关系,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共赢与持续发展。 3.2 创新市场营销策略。应根据客户用电需求,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一是深入研究用电需求特点,推出适合的电能产品,如高效办理用电业务、提供优质电能、提升各项用电服务及延伸服务功能,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二是细分市场,稳固与开拓市场。根据不同的用电需求,实施高效的售后服务策略,稳固存量市场;宣传清洁、高效、快捷的电能产品优势,培养客户用电习惯,培育新型用电市场,开挖潜在电力市场。三是大力开展用电需求预测与需求侧管理技术研究,实施超前服务,引导客户合理用电,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节能的电力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客户用电效率,不断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四是灵活运用与积极争取国家电价政策,助推扩大市场份额。 3.3 依法经营、从严治企,规范用电市场。一是贯彻执行国家各类电价、节能减排等相关政策,公开、透明相关收费项目,规范收取各类营业费用,依法实施电费催收策略,树立良好国企形象。二是对外依法遏制违章、违约用电行为,对内严格查处不规范营销服务行为,规范用电市场秩序,创建良好售电环境。 三是健全工作质量监察与考核机制,提升供电、服务质量,保障企业经营效益。 四是从严治企,健全各类经营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经营风险防范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3.4 实行差别服务,培养诚信客户。不能自定产品价格的国企特性使得供电企业实施产品优惠策略乏力。 为提高客户用电的积极性,培养诚信客户,降低普遍服务成本,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需要积极研究替代优惠、激励营销策略。建议实行差异服务, 即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价系统,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评价,根据客户信用评价等级实施相应的差别服务,有效降低电费催收、故障停电等经营、维护成本,促进客户用电积极性的提高, 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效益。 3.5 定期开展营销分析,及时修订营销策略。建立定期开展营销活动分析机制,深入分析当期企业经营效益。切实查找影响企业效益及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要因,实时修订、细化营销策略,树立全局都为营销服务的中心经营方针, 强化执行力,迅速贯彻新的营销策略,达到快速修正不力营销策略及解决实际营销问题;做好“量、价、费、损”等电力营销及经营成本管理;建立企业经营绩效激励机制,如建立qc成果转化效益重奖激励机制,增进企业职工扩供促销、 降损增效及提升营销服务品质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供电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面临着新的形式,既有发展的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要正确的了解电力企业现在的营销管理现状,准确定位营销目标,调整营销策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被动的电力买卖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的营销策略,刺激市场电力产品的需求,提高消费量,是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浅谈加强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对策 摘要: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电力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要把电力营销作为供电局的核心业务来发展,电力营销的水平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而目前供电企业普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管理的模式等,在国家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的基础下,供电企业需要对电力营销做全面的提升和管理,对人力和物力采取集中的管理,实现集约化的管理,使得资源最优化,服务便捷化,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电力市场 营销 管理 一、电力营销的含义 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是在特定的经营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是一种有意识的经营活动。当电力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时,电力营销理念便形成了。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电能的交换,最终完成电能使用价值体现,并获得利润。电力企业的经营及利润目标等能否实现,电力企业能否在竞争的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最终取决于电力消费者是否购买电能和增大电能的使用量。 电力营销理念帮助供电企业摆脱了以往只重视发电、忽略用电。重视收取电费、忽略配套服务;重视电力分配、忽略供电质量。在电力营销理念的指导下,供电企业不仅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供电服务,还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企业在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营销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到目前为止,电力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全面向市场的营销体系,主要由于政府干预过多,“责、权、利”不明确。过去那种“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还在许多供电企业存在,营业结构设置基本按照行政区进行划分设置,导致经营单位过多,管理不到位,劳动效率低,基本管理工作混乱,甚至还有变相承包销售的现象。系统完整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还没完全建立起来,难以适应电力市场的快速变化。 (二)电力营销手段有限 不少企业错误的认为只要企业有电就会有人来买,认为电力营销是没必要的,造成了在营销手段上的单一,致使用电企业的基本工作不扎实,对用户的信息掌握不全面,对用电潜力分析不够,对电力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完全没有准确的把握。 (三)部分电力网络难以满足客户对电能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 客户对电能质量及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但部分县级电力市场配电网络不够完善,电网网架薄弱,布局不够合理,供电半径较长,质量差较。由于缺乏建设维护资金,电网建设滞后,布局不合理,部分供电设施年久失修,造成供电瓶颈,有电送不出,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阻碍了县级电力市场的开拓和发展。 (四) 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电力行业特殊的地位及其垄断性,使得许多员工和管理者对服务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的认识不够。缺乏用开放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理念,对用优质服务开发市场的观念还没形成;管理上完全凭经验,既缺乏理论上的支持,又缺乏市场经验,整体队伍的素质较差,致使服务水平和质量显然也无法跟上市场的需要。 三、加强电力营销管理的对策 做好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品牌宣传 环保能源是最佳的品牌宣传点。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入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 (二)市场拓展 一是营销地域的扩张,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必定会要逐步放开电力销售市场,打破现有的专营体制,抓住机遇,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实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通过完善地区的电网架构建设,主动出击,以提供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二是能源市场的扩张,搞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工作。 (三)技术推广 加强电网设施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电网是电力营销的硬件基础,也是电力企业向社会提供优质电能的基本保障。加强电网建设、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做到连续、稳定、安全供电,也是电力企业优质服务,提高营销业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炊具,引导消 费,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四)加强管理 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积极推进电能利用率的提高。利用技术和经济手段,平衡高峰电力及低估电力需求,充分利用电能季节性特点,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根据电力需求的多样性,鼓励用户科学用电,积极研究多样性的电价机制,综合利用负荷率、节假日、蓄热(冷)、低估用电等方式多种电价选择引导用户,不断提高电网均衡用电水平和电能的终端能源占有率。大力推广节能用电技术,提高社会电能终端用能效率,把需求侧管理的成效纳入综合资源规划,延缓或减少发电装机投资,提高资本资源的收益和利用率。 (五)提升服务 未来的供电企业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意味着在多层面上与他人竞争。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的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体现在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真正树立全员营销的观点,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 (六)价格策略。 加快新电价政策的出台,取消不同类型的价外加价,厘清基本电价与电度电价之间的比例关系,将供配电工程贴费考虑到电价的制定过程中去,构建起既灵活又富有弹性的电价机制。 总之,提升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水平,要从战略角度和实际操作角度进行考虑。只有综合采用各种方法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电力营销管理的科学化。 四、结语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供电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营销的开展应当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要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需要的新型电力营销理念,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法规为准则,以优质服务为手段,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充满市场活力的营销体系和机制,为客户提供优质电能和优质服务,实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双赢”目标。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试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对策 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与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相适应,全方位地满足顾客的意愿,并通过满足需要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因此,要正确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设计相适应的营销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建立合理、高效的营销组织,对营销计划的执行实施有效控制。由于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应该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是营销的一种基本思想,一种企业思维方式,是企业家经营依据的经营原则,它是随着市场营销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观念等四个阶段。 1.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是指“企业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以产定销”的观念,它是社会产品供不应求即短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营销观念。由于产品供不应求,销售不成问题,企业获利的唯一途径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以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市场。 2.推销观念 推销观念是指企业在集中一部分精力于生产的同时,加强力量进行产品推销的一种观念。加强推销的方法是建立大量分销系统,进行广告宣传,来适应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日益扩大。 3.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以销定产”的观念,是社会产品进一步供过于求,社会由短缺经济转为过剩经济,整个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一种营销理论。 4.营销战略观理念 企业在注重市场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采取两手抓:一抓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建立员工使用、培训的综合机制。二抓产品开发,提高市场占有率。把“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转变为“着眼于潜在市场的需求”。 二、强化市场开拓能力 1.强化市场营销调研 v强化市场营销调研,就是强化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企业经营者与决策者首先务必要端正思想,充分认识市场营销调研的重要性;其次,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完善组织结构,成立市场营销调研部门并使其真正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最后,还要建立企业信息内部的传递、储存与共享机制,将有益信息的效用最大化。 2.实施集中化营销战略 所谓集中化战略是指企业将目标集中于某一特定的顾客群体,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市场或某一区域的市场,即在行业内很小的竞争领域内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就更加有限,在这种约束条件下,集中化战略可以使得企业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准特定的目标顾客群体,扬长避短,集中有限资源,专注于某一局部领域,从而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3.规范市场营销管理 根据存在的问题,企业规范市场营销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规范组织结构,各司其职。对企业已存在的组织结构进行检查,进行归口管理,权责明确。第二,立足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短期的各项营销计划和长期的营销战略。第三,加强控制与监督。营销计划一旦制定就要强化执行力,在组织执行过程中,最终使得整个营销管理过程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三、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及增强品牌竞争力 1.塑造优秀营销团队 要塑造优秀的营销团队,需要做好很多配套性工作。第一,企业自上而下都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第二,把好入门关,人才的甄别、使用应不拘一格。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尽力维持人力资本的稳定性,还要搞好薪酬管理和健全激励机制。 2.提高市场营销人员的道德水准 企业依附于社会而存在,企业不仅仅为了追求利润,还要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企业的各种行为必须有良心,不得违背市场营销道德规范。企业还应该按照规范的从业要求营销人员自检自查,加强自律行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3.加强品牌建设 首先,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必须首先树立品牌和名牌意识,同时强化法律意识,注重商标的注册与保护,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处理纠纷和维权。第二,企业的重心可以放在深挖品牌内涵和突出品牌特色上。第三,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媒介,学会造势,加强品牌的宣传,努力扩大影响力,进而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4.加大营销创新力度 企业欲营销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多动脑子,多想新点子,尤其是要创新营销手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企业还应该大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改变传统营销手段,引入电话营销、网络营销等先进手段,尝试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四、结论 市场营销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重视市场营销才能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需要,提高市场效益。企业看到市场营销中的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使企业永远走在前列。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试论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改进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对策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其营销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总体来讲还比较落后由于观念陈旧、制度不全、人才紧缺、创新不足等方面原因,导致其营销现状不理想,严重制约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中小企业自身的营销管理工作和营销现状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助力中小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它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的。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比较薄弱。由此在营销管理方面体现出一些问题: (一)营销观念陈旧落后 市场营销观念在营销实践中要经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五个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营销观念是很陈旧落后的,仍然停留在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阶段,尚未树立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的科学营销观念 (二)营销手段有待改进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所采取的营销组合策略老套落伍, 市场开拓力度不大、信息反馈机制不灵、市场需求趋势把握欠准,很难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甚至许多中小企业还不知道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专业信息机构、相关科研单位等渠道获取所需的信息,而仅仅依靠本企业微不足道的自有力量或老经验、老手段。 (三)营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营销管理制度空缺的情况, 很大一部分也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即使有了制度,其本身可操作性不强。营销管理制度的产生源于企业营销工作的需要,然而许多企业管理层在出台制度前,往往没有深入基层调研,只是凭借主观需要进行编写。这样出台的制度只是表面上满足了管理者的需要,根本无法有效推行。久而久之,还会导致由于管理层与基层制度执行不畅通而产生矛盾,影响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 营销创新动力有限 在我国市场上存在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技术、资本含量极低,这些中小企业采取的营销方式依然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这样也就导致其在营销活动中缺乏创新,无法取得突破。 (五)忽视品牌建设 不少中小企业在营销实践中,缺乏对品牌建设的重视,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资源投入也不足。如此,当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遇到巨大的发展瓶颈——产品牌子不响,价值无法提高,利润回报低。 二、提升中小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转变营销观念 中小企业现在的营销观念还存在着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第一,更加重视战略。未来的企业营销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营销必须重视战略的制定、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第二,更加重视合作。传统的营销竞争观念比如说价格战,显然已经落伍了,客观上要求企业间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战略联盟,更加重视合作已是大势所趋。第三,更加重视客户。中小企业开展营销活动,必须始终把用户视为“上帝”的思想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做到一切为了用户,一切服务于用户,用一流的服务赢得用户,确保市场营销工作顺利进行。 (二)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制度,其重点是营销人员的分配制度和营销人员的日常管理制度。首先,改变过去单一考核销售额的目标考核体系为多目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的指标由单一销售额变为销售量、回款率、新客户开发率、销售增长率、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多项指标。第二,适当提高基本工资,建立富有挑战性的激励制度,并帮助营销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营销人员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塑造优秀的营销团队 优秀的营销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共同分享市场利益和研究成果,准确把握产品市场的分化和走向,建立共同的企业品牌形象,制定和实施企业的营销计划。首先要重视团队文化建设,团队赖以运行的组织文化是团队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创造一种支持团队建设的、开放性的组织文化。其次要转变观念,挣脱从内部选择人才的束缚,树立“眼球向外”的人才招聘意识。再次是从相关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咨询公司或政府部门聘请高水平的营销专业讲师,对营销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客户管理、通路管理、促销与市场推广、广告、公关、谈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全面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四)加强营销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营销创新的表现是全方位的、多维度的,但是营销创新也不是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它必须在了解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后,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考虑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而后自发地从组织内部启动一场彻底的变革。 1.营销观念创新 营销观念就是企业在开展营销过程中及适应新的营销环境而形成的思想和认识,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而观念的创新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正确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强化合作意识。 2.营销组织创新 现代企业的营销组织呈现出联合化、扁平化和概念化的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的企业“孤军作战”不可能取胜。从现实看,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在和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其营销组织亦大多仍停留在销售部门而不是营销的层面上。 3.营销技术创新 营销技术是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包含目标市场的确定、产品定位定价、配销和促销及广告策略等等。由于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大多尚未真正掌握专业营销技术,因此必须在企业中建立专业的营销企划部门,挑选资深绩优的人员负责,同时聘请专业营销顾问协助,制定并实施企业的营销企划。营销企划的流程与步骤:市场情况分析、决定营销目标、拟订各种相关策略、选择最佳策略、获取管理认可、拟订战术计划、整合企业计划。 三、结语 总之,依据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市场覆盖区域性、营销人才职业化薄弱等特点,其在实施营销组织体系设计时应从实用角度出发,做到组织结构复杂化程度低,保证对市场反应的高效、敏捷;做到营销决策相对集权,保证决策质量;做到营销运营的正规化、标准化。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现状与战略转变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现状与战略转变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它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电力营销管理水平与精细化程度却直接影响到电力营销工作的好坏,决定着电力营销的长远发展。目前,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模式仍比较单一,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急需对电力营销管理、实施策略予以转变,全面推行大营销战略,实施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实现营销管理集约化、组织扁平化、服务便捷化、资源最优化、信息共享化,从而进一步提升营销管理工作水平,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一、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工作现状 供电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组成部门,存在着一些国有企业所固有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各部门机构设置分工不合理,机构职能不明确,供电部门的营销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缺乏组织协调管理,营销机构部门间面临着重组,营销资产也亟待整合;供电企业各部门间未树立统一的营销理念,缺乏有机联动;内部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人财物实施分散管理,人员、财务、材料等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共享,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影响企业效益;供电企业各部门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平台,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对供电企业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形成潜在威胁。 二、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战略转变 供电企业现有的营销管理现状制约了供电企业营销工作的发展,需要积极推行实施新的营销战略一“大营销战略”,推进营销管理工作向精益化、精细化方向转变,提升营销管理工作水平。大营销战略从机构设置重组,营销流程再造,管理制度完善,人员结构调整等方面按照市场需求等要求对营销系统进行全面变革与调整,优化业务流程,实现营销业务的分块办理向协同统一、分散粗放向集约精益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营销战略融合了企业的品牌效应,市场开拓与产品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等重要内涵,可将其作为以下几个战略的有机结合体:企业的品牌宣传战略,优质产品与营销服务战略,机构整合与体制制度管理战略,企业内部管理战略等。 (一)品牌宣传战略 企业品牌是一种文化,也是市场竞争中的资产。供电企业要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使之体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使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公司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党政一把手,都要为营销工作出力献策,树立”一盘棋”理念,实现有效联动,形成”人人关心营销工作,人人支持营销工作”的环境和氛围。 树立大营销的观念,与客户建立并保持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要树立靠形象开拓市场的观念,要增强形象意识,牢固树立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品牌的思想。以“95598”供电服务热线为平台,为供电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架起一座更好的桥梁,让客户能够对供电企业的服务进行更好和更全面的了解,监督并提出更好的建议,为供电企业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 (二)优质产品与营销服务战略 营销人员应广泛宣传电能优点,引导用户用电,开拓电力市场。在宣传用电的同时,广泛宣传安全用电常识,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技术咨询,介绍安装、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并根据用户需求装设漏电保护器等,以确保人民安全用电。同时,不定期地在用电聚集区域采取发放用电基本知识资料、现场举办用电咨询服务、成立服务队免费上门服务等一系列为民便民服务措施,极大地提高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品牌,扩宽电力市场。 服务营销是21世纪企业竞争的焦点,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与电力市场化,为服务市场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空间。电力作为一种产品,服务是其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特殊的公用事业的服务行业,企业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因此,在营销服务环节,应当按照服务营销的思想来开展供电优质服务工作。 (三)机构整合与体制制度管理战略 供电部门要改革机构设置,建立全员营销机制。成立专职部门来统筹整个市场营销,这样有利于对电力市场需求的总体评估和营销总策略的制定,便于组织统一的多层次的营销活动:健全和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电力营销规章制度,建立一套纵横连锁、互相协调的责任体系,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同时,还要加强供电部门的内部资金运营监管,加强对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从而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业务模式、业务流程、业务体系、自动化系统,实现营销管理集约化、组织扁平化、服务便捷化、资源最优化、信息共享化,进一步提高营销业务的管控力、营销工作的执行力、客户服务的监督力,提升公司经营管理绩效和客户服务水平。 (四)内部管理战略 目前,供电企业的管理成本比较高,其潜在的浪费也较严重,因此,供电企业应加强企业管理,再造管理流程,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严格控制成本,划小成本考核单位,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管理,强化审计稽核工作,实行成本一票否决制,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总之,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的市场化步伐将会不断加速。对此,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适应形势的发展,树立竞争意识,才能真正占领市场,开拓市场,才会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为客户提供优质电能和优质服务,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的分析 [摘要] 网络经济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变革,是一种在信息产业进一步分工,同时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基础上的直接经济。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网络营销管理的新概念。因而企业的营销管理应该围绕网络经济的需求进行调整,即管理策略必须要满足以网络经济需求为核心的当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关键词] 网络经济营销管理整合营销营销准则 一、营销理念的改变 传统营销管理理念核心的原则是用户满意原则,即是为了满足用户当前的需求,这样的营销理念只考虑将当前服务提供给用户,毕业论文忽略了用户这一营销的战略资源在未来企业增长中的重要性。网络营销管理理念则以用户成功为原则,重视用户的未来需求、增长源和未来成功。所以网络营销管理相对于传统营销管理,派生出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1.顾客的长期价值 网络营销者必须正视消费者的长期价值,这种新观念建立在两个经济学论据基础上。其一:保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其二:信息服务业是网络经济时代价值增值的核心产业。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越持久,这种关系越能给企业创造价值。 2.网络营销是一种“整合营销” 网络营销的整合模式是通过企业和顾客的不断交互,清楚地了解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后,做出响应的使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4p策略决策。在这一整合营销策略过程中,4c和4p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4c前提下的决策,企业最终的操作还是4p,只是整合营销模式下的4p已经包含了4c的信息。互联网的无居间性使得这种交互成为可能。 3.网络营销是一种“软营销” 网络经济环境下,“软营销”的主动者是顾客,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回归使顾客在心理上要求自己成为主动方,而互联网的互动性、实时性和无居间性又使其实现主动方地位成为可能。重视顾客的长期价值,以适应“软营销”方式的要求。 4.网络营销是一种“直复营销”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产业调整使得产业结构进一步分化和融合,硕士论文以顾客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手段的“直复营销”。在这种“直复营销”方式下,企业和消费者可以直接交流,不再通过第三方。这使得营销测试变得较为容易,企业可以及时地对营销效果进行评价,及时改进以往的营销策略,以获得更满意的结果。 二、营销活动准则的改变 在传统营销管理活动中,营销人员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营销准则,即突出满足顾客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大强势广告宣传、合理的价格定位等。同样,网络营销也有自己的营销准则,只不过是对传统营销准则的继承与扬弃。 1.消费者学习 消费者学习的实质大多是受目标驱动的。为了实现目标,个人和机构求助于各种品牌。品牌与目标紧密相连的观念对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一个与传统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新兴的观点认为购买者追求许多目标,在同一类产品中某些品牌可以凭借其独特的组合而与多个目标相连。 2.品牌偏好 消费者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如何评价产品的特性,因而无从评判可供选择的品牌。购买者可能会选用一些品牌,对它们各有好恶。然后消费者通过“学习”和反省,形成自己一套判别某一品牌满足自己目标的潜意识标准。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消费者评价满意度的标准,然后采取一定的品牌战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培养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 3.购买策略 消费者的选择方式多种多样,视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定。一般消费者学会的选择准则取决于品牌的产品战略。如果他面对的所有品牌都是为了实现同一目标,那么消费者可能会对各品牌进行全面比较,直到找到最能满足自己当前和未来目标的品牌。 4.竞争优势 消费者学习对竞争性质和竞争优势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网络营销的理念要求给予顾客长期价值充分重视,信息已成为企业战略资源,要求4p与4c相互关联。这样企业在满足消费者当前需求方面的竞争变的不那么重要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去引导和影响市场的看法、偏爱和抉择的竞争。在未来的长期竞争中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营销方式的改变 网络经济不仅给营销理念和营销准则带来空前的冲击,而且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渠道和手段。这些网络经济时代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使营销活动在企业中地位更加重要,也为企业更加有效地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保证。这些互联网营销的新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广告宣传 在互联网的电子公告牌上信息;设立自己的互联网网页,医学论文 在网页上设计与本企业产品和经营有关的信息;在点击率高的网站上安排广告;在提供搜索引擎的网站上注册;在专门的广告黄页网站上广告;向注册的顾客发送介绍本企业的多媒体材料;在本企业网址上定期新产品、新特性等公开信息。网络广告商一直在权衡页面内广告与内容的平衡度的问题(ad-to- content)。博客广告商pheedo报告认为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空隙做广告可以获得最高点击率。相比在一篇文章中间插入广告获得的点击率1.04%来看,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广告点击率为3.24%,多出3倍。 2.信息收集、管理与交流 建立进行信息收集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网络调查收集市场信息建立客户材料库,定期进行网上拜访,收集反馈信息;建立网上爱好者俱乐部,进行网上交派与伙伴企业建立网上实时交流和共享数据库系统建立电子建议箱收集由客户实时反馈的信息;建立营销和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沟通的网络渠道。 3.电子商务 目前在我国开展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技术尚不成熟,职称论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电子商务必须做到:信息流能够高效完整地传输;完备有序的物流配送系统;安全可靠的电子货币网上支付系统;电子商务赖以运行的法律与规章制度。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方式创新浅析 摘要:在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的新形势下,对电力营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电力营销已成为供电 企业 的核心业务.营销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 发展 。本文针对目前供电企业普遍存在的营销管理问题,在营销管理创新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了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的新的电力营销理念,营销体制和营销策略,为一般供电企业制定自己的营销管理策略提供了基本思路。可供 参考 。 关键词: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策略;理念;体制:创新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供电企业的市场化步伐将会加快,每个供电企业都面临如何树立形象、开拓市场、创造效益的新课题,制定适应市场的营销管理策略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应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供电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市场需求,确立新的营销理念、实施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对供电企业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营销理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供电企业虽然越来越重视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但还没有真正实现由生产管理型企业向经营管理型企业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还没有完成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营销工作更多的是在进行用电管理.强调的是对客户用电的管理和控制。对服务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执行强制性制度和规定上.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优质服务仅限于上街宣传、发传单、微笑服务、营业场所更新等表面现象,在加快办电速度、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损失等深层次服务问题上缺乏有效措施。 (二)营销手段有限,开拓市场成效不大 由于供电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市场压力和竞争压力很小,因此造成了供电企业对市场开拓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对用电市场及客户消费需求、心理预期、用电潜力分析不够,对市场的感知度不够敏感,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不够敏捷,电力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市场开拓能力薄弱:同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系统.统一、高效的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营销管理制度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工作标准体系建设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三)营销渠道不畅,配电 网络 存在供电瓶颈 主要表现在配网规划与主网规划衔接不紧密,配网建设落后于主网建设,配网结构比较薄弱,科技含量低.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较差,形成供电瓶颈,不能及时、充分满足客户需求。 (四)营销依赖性强,宏观经济发展制约电力销售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作为社会经济的睛雨表,电力供应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持作用。同时,电力的销售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力供需形势的变化,市场开拓压力进一步增大。国家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将减缓供电企业售电量增长。国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鼓励“可再生、热电联产、综合利用”等能源项目的发展,供电企业市场份额将被进一步挤压。 (五)营销管理体制不利于市场开拓近年来,供电企业相继对营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变原来的用电管理为营销管理。新的营销机构侧重于对电量、电价、电费回收、线损等指标的管理,但对市场开发重视不够,市场开发机制不健全。营销管理链条长,业务流程繁琐,管理效率低下,对市场变化反映迟缓,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差。 总之,目前供电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制约着企业大力开拓电力市场,增加售电收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因此,供电企业应该进行营销管理理念、营销管理体制和营销策略的创新,以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和售电市场的发展和变化。 三,营销理念的创新 供电 企业 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营销理念.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企业的核心业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跟踪重点项目、典型客户、自备电厂、自供营业区市场信息变化,关注高耗能行业动态及用电趋势,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整合营销资源,调整营销管理体制,实现营销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扁平化、信息化,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结合客户需求转变、时代进步和企业 发展 的需要,引进、吸收、创新服务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系。培养人本化的服务行为,从客户的心理和情感出发,切实满足客户不同层面的需要,包括业务办理本身的优质、方便、快捷.真诚的态度、热情的微笑,为客户省钱省力,为客户提供亲情的超值的服务等等。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多重满意,打造具有高度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电力服务社会公共品牌。 四、营销管理体制的创新 为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提高营销管理效率,供电企业应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再造,缩短管理链条,实施扁平化管理。要以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为依托.继续探讨和研究营销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营销组织结构调整,构建好售电市场品质分析平台.建立起流程规范化、业务集成化、数据集中化、分析 科学 化的“营销”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售电市场精益化管理水平。 五,营销策略的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能源和电力供应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条件下,供电企业可以把营销总体策略定位为:以科学发展为引领.以加强环保和能源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侧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市场开拓为重点,以增加售电收入,提高盈利能力为目标。实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具体营销策略如下: (一)优质产品策略 电能质量是电力营销的基础保证。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能源客户的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入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同时,为了提高电力产品的质量,可通过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为电力客户提供优质环保的电力产品。 (二)用电价格策略 由于电力销售价格由国家控制,供电企业没有电价制定权。因此,供电企业只有充分利用现行销售电价,一是确保各项电价政策执行到位,分类电价执行准确;二是在目标市场细分基础上,大力开拓一般工商业等优质目标市场,提高单位收益率:三是利用现有电价优惠政策对客户的用电进行指导,从而争取市场份额,达到电企“双赢”的目的。 (三)促销策略 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能源、价格、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电力消费,刺激需求增长;积极实施在边界市场与可替代能源的竞争,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支持新技术电器的开发.宣传推广新技术家用电器和使用电力能源的生产设备,积极推进电炊具、蓄热电锅炉、冰(水)蓄冷空调、地源热泵及其他有利于环保与节能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解决供电瓶颈,满足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 (四)优质服务策略 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营销中的重要部分.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从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和服务机制上进行创新,把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体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与客户建立和谐的供用电关系。不断创新和拓展为客户服务的功能,简化业务流程,对客户主动、超前服务,以“优质、规范、方便、真诚”的服务赢得市场。 (五)品牌宣传策略 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特别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社会越来越渴望清洁能源,供电企业要在电力营销中自觉树立重环保、可持续发展、诚信服务的社会形象,及时推出一系列表现供电企业特征的视觉识别系统和企业经营理念,这对增加电力在人们心目中的感观印象,使供电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与社会各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促进供电服务。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新形势下供电企业与电力市场营销管理 摘要:文章针对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所面临的问题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对策 电力 企业 市场营销的中心是实现电能的交换,最终完成电能使用价值,并获得利润。 电力营销的核心是:电力企业要为消费者提供合格的电能和满意的各种服务;电力企业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及时对营销策略做出正确的调整;电力企业应该而且只能在消费者的满足中实现自己的各项目标;电力企业要用最少的投入、最快的速度将电能送达消费者手中。 随着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的不断竣工,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已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满足客户用电需求,如何实现和增加售电量的目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职责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供电企业的社会形象,有利于赢得用电客户的信任,有利于用电市场的开拓。在注重故障抢修的同时,更应 科学 安排停电检修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检修对电能销售和市场开拓的影响,计划检修应与大型用电客户的设备检修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应积极开展带电检修业务,随时随地保证电网的供电能力,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1 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凸出问题 (1)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不准确。电力企业的行业作风问题依然存在,缺少自主的价格调整手段,国家对电价控制过死,造成电力企业无权对电价作相应的调整,供电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其中民用电价格可以保持稳定,商业用电价格可以根据市场、季节等因素作适当的浮动和调节。 (2)生产企业的市场疲软与电力市场的恶性循环。一些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开工不足,许多企业产品积压,影响到用电量的增长,也加剧了电费拖欠,而欠费停电措施则造成两败俱伤。对欠费客户采取限电或停电措施,是供电企业目前用于追收电费的主要方式。该方式对产品无销路、濒临破产的企业无疑是加速其破产,使欠账成为死账。限电、停电的结果造成售电量的剧减。对企业拖欠电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回收,是供电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难题。 (3)商业化运营与法制化管理的矛盾。电力企业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政企分开后,电力企业仍然是一个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4)电力营销的 发展 与人才供求矛盾。电力营销的成功运营必须有高素质的团队,电力企业应针对目前人员素质现状,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鼓励职工参加自修、函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同时,要着重加强对营销服务人员的挑选、培训、激励和考核,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把市场营销工作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要在营销实践中加大考核力度,不断选拔优秀的营销服务人员走上领导岗位。 2 解决电力市场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健全电力营销管理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健全电力营销管理体制,目的是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 经济 的电力和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建立和完善 现代 化的营销管理系统。其中民用电的服务态度应大力加强,同时增加用电安全只是宣传,树立电力营销的良好形象;商业用电要做好监督工作,对于商业用电大户,要及时访问 企业 经营状况,必要时可通过政府法令加强对商业用电的监管力度,根据市场调整电价。在此过程中应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健全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定期进行用电咨询与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 (2)以环保、清洁、安全、高效树立电能新形象。电能是公认的最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依据我国现行的能源政策,调整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将成为一种必然,这为电力 发展 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入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 (3)完善电力营销所需的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电网支撑,在电力营销中,电网是基础,完善电网,并对电网的建设提供所必须的研发支持;提高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要实现对营销的及时分析,增强电力营销方向的准确判断,实现营销信息的自动采集、分析、统计等功能;建立客户服务 计算 机管理系统,目前的售电方式虽已经部分实现计算机管理,但是仍没有形成 网络 化,可以考虑与互联网、网上银行实现对接,适应时代的发展。 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要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需要的新型电力营销理念,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手段,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清洁能源,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分层高效运作,功能齐备,具有较高服务水准,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当前,我国电力 工业 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大势所趋。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以市场化为导向,坚持“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价值增长为目标,通过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手段,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电力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应树立的重要理念。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企业营销管理中管理会计的融入 摘要:企业经营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的部分,保证各个环节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够确保企业能够长远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过应用管理会计能够更有力的确保企业营销管理活动得到有效的控制,不断提升企业营销经营方案的科学性,继而实现企业效益获取的最大化。基于此,该文章针对如何将管理会计融入到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中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企业;营销管理;管理会计;融入 企业想要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长远发展,那么就要注重自身营销管理的情况,因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情况将直接取决于营销管理的好坏。当前形势下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变化着,这样让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致使企业达不到预想的营销管理效果。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对营销管理创新的层面上,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各项决策而言非常重要,通过将管理会计融入到企业营销管理中能够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有效的管控营销业务,促进企业营销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保障。 一、基于管理会计方法概念论述 实际上,在社会快速发展级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现代化的趋势下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管理会计。一般的财务会计主要是针对企业经济活动开展中所设计到的一些账目进行记录、反应和监督,而管理会计则侧重与对企业今后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而且随着当今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组织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的智能也在持续增加的过程中。这是一项将管理与会计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涉及到了管理学、经济学级组织行为等范围,能够为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提供参考。管理会计方法主要是针对管理会计活动进行控制的途径和手段,该方法的形成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动力。实际上,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社会发展局势下,管理会计工作水平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的管理质量。在发达国家,会计部门中设置有专门的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人员,两个部门之间协调合作,为企业营销管理工作做贡献。 二、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营销管理中应用现状 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全新的产物,而这些新型产物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管理会计就是其中之一,对企业发展和经营意义重大,随着发展时间越来越久,管理会计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营销管理的水平。企业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获取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让企业自身的营销管理效率级水平得到了提升,从而获取了更理想的效益。可是,当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运用还不够普遍,受到了地域的限制,这也是为什么管理会计管理体系迟迟得不到完善的原因。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大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力度,促使管理会计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使管理会计自身的效能得到全面的发挥,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牢靠的基础保障。 三、企业营销管理中融入管理会计的意义 1.能够对企业营销前景合理预测 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为了能够有效的规避这些问题,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就要将管理会计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够实现对企业各项活动的有效规划、控制和分析。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对前景进行预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营销策略的制定,通过运用管理会计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级营销战略,能够对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营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成本、利润和资金变动情况进行相应的预测分析,从而判断营销战略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另外,管理会计的融入还能够为企业明确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更好的规避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有效促进营销决策科学性的提升 企业所做的任何一个决策都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企业所做的任何决策主要是针对产品在市场上的经营和销售方法、途径和方针进行决断和确定的。实际进行营销决策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一旦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整个营销原本的效果。管理会计的融入可以对与企业决策有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之后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此对营销决策方案不断优化,促进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提升。 3.确保了企业营销管理成本控制的合理性 营销活动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怎样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为企业创造最理想的价值,是企业在开展营销管理工作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先前企业在开展营销管理工作时往往会忽略掉对成本的管理,导致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资金损失,通过利用管理会计方法企业可以对营销管理活动相关目标进行分层式分析,实现对成本预算的优化,保证企业营销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另外,企业运用管理会计能够对产品的生命周期合理的管控,针对产品实际的生产和营销过程中需要投资的成本以及销售后能够获取的利润进行合理的预测,根据所得结果明确产品生产的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量成本的节省。 4.促进了营销管理水平及效率的提升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不同的方式最终的效果大不相同。在企业开展营销管理工作时如果运用管理会计方法能够有效的对整个营销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等过程进行控制,实现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对费用与收入全面计算,保证企业营销部门的计划目标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同时还能够对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发现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和改善,最终实现营销活动效益及水平的提升。此外,在营销管理过程中通过运用管理会计能够更加公平且准确的对各部分及单位的责任指标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为企业今后开展营销工作时提供有利的参考。 四、对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设想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及企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大力的宣传和推广管理会计,以此为基础创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起到强化管理会计人员教育、提升员工素质及培养企业领导人管理会计意识的作用和财务会计人员相比较的话,增强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和素质显得更为重要。有相关研究证实企业领导人员如果不对管理会计重视会阻碍其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因为企业领导人员如果都注重管理会计,不具备良好的管理会计意识,那么他们就不会针对会计人员在企业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中的作用,这样即使会计人员自身具备超强的能力也很难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发展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与当地政府部门创建良好的关系,油政府部门带领各个企业的领导人员积极参与到管理会计培训中,适当的增加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让领导人员意识到完善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企业领导人员具备了良好的管理会计知识,就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内部会计人员在企业决策、规划和预测方面的重要作用。2.创建合理有效的社会约束机制,要求企业领导人员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比如可以在企业领导人员做各种重大决策时特别是一些与项目投资有关的决策时,创建相应的管理会计否决机制。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全新的事物,其中就包括了管理会计方法。该方法也在持续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并在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融入管理会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积极的将其运用到营销管理活动中去,实现对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全面管控,从而提升企业营销管理策略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实现企业制定的最终营销管理目标,为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保障基础。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探讨 1.市场营销的管理 1.1市场营销的项目管理化作用 市场营销的项目管理化作用,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增强项目区域管理权限,从而促进企业有效运用市场营销的手段和策略,达到客户的需求。所以作为物流企业,要对过去传统的营销管理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改变,要开启项目化管理,要从过去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同时,要对所有信息进行整理统一,然后形成有效的可以反馈信息的方案和决策,提高对问题处理的效率,这也减少了各部门之间的摩擦,为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另外,要使得营销市场和项目个体在利益方面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更好的协调企业营销策略在成本管理、营销目标以及项目执行方面的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项目执行负责人做好统筹管理,这样提高了决策者在进行企业决策时的时间效率,同时也对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加周全的空间。企业在通过项目化管理之后,则对市场中的各个项目进行分类,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对应的营销策略以及服务体系,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营销方案促进营销策略的创新化和个性化,增加营销的成功几率,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1.2市场营销的项目化管理意识 在市场营销的项目化管理中,需要从全局出发进行考虑,并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然后制定出适合的营销方案和策略,再通过企业各部门的协调整合,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只有通过这样的市场营销项目化管理的流程和思路,才能提高企业的营销成效,所以作为发展中的企业,要做好从项目管理结构为根本条件的市场营销管理智能。 2.现代物流企业的客户管理策略 2.1构建客户为核心的企业发展理念 物流企业的发展必须围绕客户为中心进行经营发展策略的制定和管理,并重视客户在企业发展中所展开的各项工作的重要影响。企业只有秉着这样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巩固好已有的客户关系,并不断发展和开拓更多的客户。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企业的营销部门,要善于主动对客户的需求进行跟踪了解,并站在客户的立场为其考虑问题,与客户之间建立互通互信的资源交流平台和关系,获得与企业客户建立稳定而长远的客户合作模式,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设立客户反馈信息系统,了解客户对企业服务的详细评价进而加以改进。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2.2调整优化以客户为核心的企业结构 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必须做好客户关系的统筹维护工作,并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工作开展的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与客户进行相应工作的对接和管理,更好的巩固客户群。另外,通过对企业自身在服务管理方面做更加创新而独特的营销方案和创新式的产品来吸引客户,并且能够建立系统支持客户进行实时体验从而获得准确、及时的业务评估。 2.3对客户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 现代物流企业所涉及的客户范围和客户种类都较为多而广,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行业与领域都与物流企业有建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因此面对物流企业,与众多不同生产、经济活动的不同类型的客户都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那么必然存在不同领域的客户群以及有着不同需求的客户群,所以作为现代物流企业,要善于对不同类型和领域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才能更好的为客户服务,真正做到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物流发展的管理,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加以重视,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优质而全面的服务,并开拓客户潜在的价值。 3.物流企业如何与市场营销进行统一管理 3.1做好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的管理 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与客户的沟通和联系,并为客户提供需求的服务,针对客户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解决,并根据客户的要求为客户做到满意的处理,建立客户反馈信息系统,对客户的评价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正和优化,对已形成的良好服务体系进行更好的发扬,与客户建立友好、双赢的合作模式。另外是对物流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包括对客户的物流信息资料、客户的合作需求、客户对企业的建议以及客户在合作之后的反馈信息,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客户这一块进行全面管理,并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制定更适合巩固和开拓客户的服务体系和营销方案,并建立有利于客户与企业进行对话交流体验平台,重视合作中的客户反馈信息,并据此加强对客户业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随着物流企业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多种行业和领域都有涉及,所以物流的客户群多而广,企业要针对客户群体的类别多、差异性强和数量大的特点,对不同的合作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并做好存档,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潜在价值的分析和深入,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为不同客户提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管理。 3.2通过提高营销的市场满意度 在通过物流企业的项目化管理之后,市场营销策略的各个项目是独立存在的形式,所以项目管理策略可以使得各项营销策略更加精细化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断从过去传统的营销策略中转化到以可实施性的营销管理策略中来,增加了营销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同时也是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所进行,更有助于营销价值的实现,因为企业物流的创新型营销策略更好的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需要,同时也对客户的满意度做到了更好的保障。这样的增长一般得益于制定准确的营销策略及规范专业的服务,是与项目化管理的条件下所指定的有效而科学的营销策略方案有着必然联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流企业的营销策略管理过程中,要把客户与对客户的管理服务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抓,并根据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方案来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并通过企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和项目化管理,更好的为物流企业的全方位发展制定必要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琳 单位:北京南口轨道交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创新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分析 1信息化电力营销的概念 随着信息化、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电力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实现集约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将营销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先决条件。所谓的信息化电力营销,实质上指的是电力企业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不断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持续跨越式发展。可以说,电力营销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兴衰和成败。从某种层面来讲,信息化电力营销将是我国电力企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电力企业必须加快信息化创建步伐,为电力企业创设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最终满足国民对电力的基础需求,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信息化营销的创新举措分析 2.1构建信息化网络体系 电力营销作为电力企业的日常核心工作之一,也是关系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的营销信息只能对内,如果发生泄露,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所以说,信息化建设作为电力企业长期以来的发展和创新目标,信息化网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将是电力企业改革和创新亘古不变的主题。笔者认为,我国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特别是信息化网络体系的构建,以此来确保各类信息数据的安全、可靠。 2.2创新营销理念 我国电力企业在营销手段和方法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严格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加大信息化、现代化创新力度。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必须创新营销理念,强化交流和沟通效率,提供多元化、多样性服务模式,依托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电力企业通过创新营销理念,不但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自身服务水平,而且有利于电力企业品牌形象力的塑造,最终能够推动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2.3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步伐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在信息化营销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但要运用好各类技术手段,而且要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增强信息技术创新效率,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电力企业营销过程。笔者认为,电力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步伐过程中,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提升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满足电力网络营销体系的基础需求;二是提升电力营销信息化网络体系的安全、可靠性,唯有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方可为电力企业网络营销创设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三是要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电力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不断培养和聘用高素质、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要加大引入营销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唯有此,电力企业信息化程度方可提高,才能满足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所需。 2.4提升用电效率,节约电力资源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大,电力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难题,为了从根本上处理好电力供求关系,电力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用电需求计划。可以说,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必须从根本上提升用电效率,节约电力资源。同时,电力企业要根据用户需求,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用电方案。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要充分提升用电耗材的使用效率,定期做好电路检修工作,降低电路损耗量,切实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将用户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用户的电费支出。 2.5将信息化网络引入购买电价之中 为了缓解电网压力,提高用电效率,节约电力资源,降低用电用户经济压力,电力企业需要在电价调控方面采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提高用电管理水平。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引导居民购买分时电价,达到增供扩销的目的。把一天用电时间分段,不同时间段收取不同电价,配合居民用电网络查询功能,可有效避免电网在用电高峰和低谷之间的冲突。如此一来,不但缓解了电网的压力,而且为用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2.6提升服务与文化创新效率 电力企业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不但要加大服务创新力度,而且要加快文化创新步伐。从某种层面来讲,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设备、高素质人才、先进企业文化和高效服务质量。对于电力企业来讲,高效服务与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强度。首先,电力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当地社会环境现状,提出具备可行的服务创新模式,不断加快服务创新步伐,让服务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其次,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电力企业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实施文化创新,通过先进、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为企业树立典型形象和良好口碑,为电力企业营销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3小结 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企业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在电力营销过程中,长期以来,电力营销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从本质上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电力企业必须正确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此来提升电力营销效率,推动电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 作者:裴玉 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长治县供电公司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现代电力企业营销管理 1引言 在开展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中,如何提高整体营销管理水平,提供更加优质的供电服务,成为当前供电企业工作的重点内容。电力企业由于其自身的服务性特点所限,其开展改革和创新的关键,就是提高对国家、社会以及群众的服务效果,并且严格地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积极地完善现有服务体系,打造优质的营销管理架构。只有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营业窗口是电力企业对外提供供电服务的重要场所,其相关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了当前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下文就对于当前供电企业其营业窗口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营销管理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2营业窗口现状 第一,窗口部分业务流程过于烦琐。 现阶段营业窗口的部分业务办理流程相对烦琐,很多需要精简的流程却依然被执行和采用。这种较长的业务办理时间和复杂的办理手续,常常成为客户投诉的主要问题。 第二,服务意识有限。 在以往的经济体系中,电力企业一直以垄断者的身份来为社会提供电力资源,很多电力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意识没有与时俱进的变化,在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优越感和不佳的工作情绪。思想意识层面上的不足,导致了营业窗口的员工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在开展业务受理的过程中,难以全面地为客户进行考虑,很多业务办理效率和效果都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第三,缺乏足够的应急预案。 对于一些突发的事件处理上,营业窗口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对策,不能对客户的紧急需求进行第一时间满足和受理,导致营业窗口应对能力不强的问题。 第四,内部管理不够完善。 在进行内部管理工作中,一些档案和票据的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章法,管理工作开展不够清晰和规范。在发生问题时,由于缺乏相关监督管理举措,就造成了责任落实不清等情况,影响了营销工作的有序开展。 3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 第一,提高服务意识,整合资源。 在开展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服务意识来开展电力营销工作。针对于现阶段营销管理结构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打破以往营销管理工作中的局限,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配置,提高内部营销管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同职能部门进行划分时,要构建和谐的管理流程,将几个部门之间的职责进行协调和划分,提高用户办理业务流程的精简度,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只有对各项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提高沟通效率。营销管理部门还要对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将业务办理进行整合化,提高内部的合作意识,让窗口服务工作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让优质的服务理念得到最终的落实。 第二,完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 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作为支撑和保证。虽然现阶段部分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制定,但是其本身还缺乏精细化、量化、规范化与可操作化的特点。在相关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的具体执行。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并且经过全面的调研分析与论证,在进行试运行。针对于试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和各方的反馈意见进行吸取,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和调整,再进行公布。内部管理工作的落实,还需要有相关的监督配套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更好地对外界干扰因素进行排除,提高营销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 第三,完善应急预案。 电力企业其本身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这是其作为国有企业的一个关键特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开展客户服务上具有一定的风险。在营业窗口管理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对于营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预估,从而在出现意外事件时,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控制事态发展,减少损失,提高电力企业的应变能力。 第四,加强专业营销管理人才培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为其提供动力,加强专业营销人才培养,是提高营销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电力企业要构建高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对于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充分的发挥,最大限度地激发营销管理人员的潜力。在相关内部激励制度的制定上,要将激励制度与营销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突出激励制度的特点和目标。在人才培养上,要给予人才充分的成长空间,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并且帮助员工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第五,信息技术的应用。 针对营业窗口业务办理压力大,办理流程烦琐的问题,采用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客户自助地进行业务办理,可以极大幅度地提高窗口业务的办理效率,缩短办理时间。作为特殊商品,电能其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营业窗口,可以将一些业务办理的申请、打印发票、咨询等都引入自助设备,客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便捷、优质的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公众服务形象,树立良好的服务品牌。信息化建设是现阶段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需求,在开展内部管理工作中,也要积极地引入信息化技术。 4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电力企业为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的保障。在电力企业开展内部运营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重视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突出电力企业改革的战略特点,打造优质、完善、高效的窗口服务体系,规范化地为社会提供供电服务。本文对于现阶段营业窗口中一些不足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以期更好地为现代电力企业实现转型提供经验借鉴,促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杨莎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郴州供电分公司 企业营销管理论文:市场企业营销管理 一、市场营销环境的含义 营销环境实际上就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外部条件的结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地分析营销环境,弄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他人的短处。营销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层面。宏观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间接因素,这些间接因素影响的往往并不是某个企业,而是将所有或者大多数企业囊括在影响范围中。间接因素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文化因素等,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微观环境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直接相关的包括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等的各种具体层面,这些因素是与企业的营销行为直接相关的,所以往往也称为直接营销环境。 二、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一)人口因素。 人口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购买力,所以人口因素会直接影响市场状态。商家赢得市场就是要赢得消费者,让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商家在将自己的产品投放于市场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人口因素,在购买力、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分布集中程度、流动性、人口消费倾向等很多方面都要考虑周全,以便让自己多些胜算。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商家的营销方向、营销手段等会产生影响。不同的经济发展状态下,人们的消费追求不同,所以商家的营销策略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同类商品之间的竞争程度更加激烈了,人们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经济因素对商家的营销策略正在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三)科技因素。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科技发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科技进步总是用更加人性化的产品替代表面上已经非常完美但实际上隐含缺陷的产品。商家就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营销手段。 (四)文化因素。 文化在人们的消费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影下消费,并且在消费中体现和品位一定的文化。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在变化,人们的消费倾向自己也是不能静止的。商家在营销方式上巧妙地注入文化因素,就会让产品更加富有生命力。这样的产品就不会简单地贴附在消费者的身上,而是长在消费者的心里。 三、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一)企业自身。 企业的运行状况会对营销手段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者的理念、经济实力、文化氛围、地理位置、产品特点、成长愿望等。如果企业文化氛围是积极向上的,企业上下都本着为消费者服务的原则而生产产品和营销产品的,产品在生产和营销的各个环节上就不会出问题。 (二)营销中介。 在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中介对于产品的推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营销服务机构、货物储运机构和商品的经销机构等都在营销中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营销服务机构即专门为产品做营销策划工作的机构,这些营销服务机构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产品进行宣传,让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实现对称。货物储运商能够保障将商品从产地运输到消费地,高效及时的将产品运到消费者手中。经销商是将产品最终传递给消费者的环节,经销商不仅要在货架上的货品陈列技法上做文章,而且要通过合适的语言技巧将产品介绍给消费者。所以经销商在产品实现其最终的使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目标顾客。 产品都是为一定的目标人群而设计的,从众多的消费者群体中将目标顾客分离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商家需要将产品的特色突出出来。让消费者一看便知道这件产品就是针对自己而生产出来的。商家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这些目标顾客自己走出来。消费者内心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对产品的关注点都是不一样的,商家只有明白了消费者在想什么,才能够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并让自己挣得更多的真金白银。 (四)社会公众。 有了社会公众的口碑,产品就能够打开局面。为了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产品的口碑是非常重要的,产品的营销过程就是在社会公众中间形成好的口碑的过程。社会公众是产品得以生存的土壤,所以商家一定要诚心对待社会公众,通过为消费者奉献上诚挚的服务感动消费者,让消费者成为产品的义务宣传员,赢得了社会公众就赢得了消费者, (五)竞争对手。 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火爆,很可能会招致竞争对手的围攻。众多的竞争对手会尾随该产品纷至沓来,目标就是分得一杯羹。竞争对手包括显示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两个层面。商家须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信息,以便能够知道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在此基础上确保自己不落后。在竞争者如林的市场环境中,任何一个企业想得到长期的生产和发展,这就需要不断超越自我。 作者:崔书瑞 邓铭 焦阳扬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计算机大学论文:浅谈大学物理中的计算机教学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 计算机教学 [论文摘要]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计算机教学作一些思考和尝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物理学与计算机的密切关系 电子计算机是因解决物理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二次大战期间为了快速计算弹道,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6年研制成功[1],万维网的出现是因欧洲核物理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由此可见,计算机与物理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物理学的发展促成了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出现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它延伸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成功地解决了很多物理、数学等方面的难题,没有计算机就不可能准确计算出火箭和卫星的轨道位置、就没有今天的航天成就,计算机应用跨越各个学科,在工业技术、企业管理、情报信息处理、国民教育等领域引起深刻的变革,在今天几乎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离开计算机的应用。 作为孕育计算机诞生与发展的物理学,如果说早期物理学应用计算机主要解决人们的计算速度、强度的技术问题,那么到了今天,计算机已在更深刻的层次上促进物理学的发展,由于在物理学很多领域中能够找到精确解的理论问题已经不多了,剩下的是大量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预测和求解离开计算机,人们几乎无能为力了。另外一个方面,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够通过真实的实验来验证物理理论的正确性、工程中也往往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做实验来探测某些数据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而今天很多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来完成,达到与真实的实验完全相同的效果,成本低廉且安全环保,用计算机来进行科学实验是科学技术史上革命性的变化。 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情况对我们今天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物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物理教学中结合计算机教学的一些思考 大学物理课内容很多,结合不同的专业,在保证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内容上作一些必要的取舍,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等相关专业,教学内容上适应地向专业倾斜,使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明确基础课的服务目标,让学生明了物理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做法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精选典型物理问题用计算机编程求解 大学物理课程一般在大一的下学期和大二的上学期进行,而大多数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也恰好在此阶段展开,这就为物理课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相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物理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精选一些典型的物理问题用计算机编程进行数值求解。例如在力学部分讲抛物运动时,先按教材讲授忽略空气阻力时的运动方程,求出精确解,然后补上空气阻力二次项,方程就变成非线性的了,让学生体验含有空气阻力时实际问题求解的难度,再介绍计算机数值计算的方法与思路,给出编程示范,作为综合习题让学生完成程序设计与调试,并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教师协商,程序调试可利用计算机上机课时间完成,通过这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既培养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课和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双方面的积极性。又例如在振动学章节用计算机演示单摆大角度强迫振动的混沌效应;在热力学章节用计算机模拟二维布朗粒子运动;在电磁学章节用计算机编程求解一般位置的电场和磁场分布情况,像载流圆形线圈,根据毕粤--萨伐尔定律和对称性,教材上只给出了求线圈轴线上点的磁感应强度,但对其它位置的磁场分布情况计算就很难了,因此可在课堂上简单介绍计算机积分法,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完成求解圆形电流非轴线上点的磁场分布情况,巩固和加深对物理定律及其适用范围的理解与把握,学习和体会计算机编程的方法与技巧。 通过精选少量典型物理习题利用计算机编程进行数值求解,以小论文或综合作业的形式布置练习,具体实施中充分征求计算机相关教师的意见并请求协助和参与实施,加强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双赢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大学物理课的基础地位与作用,体现计算机对物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知道这两门课程关系如此密切,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积极性自然就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二)部分物理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课件来进行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物理的计算机仿真实验也得到普遍的关注与认同,成为大学物理实验的一个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一些院校已开发出很多有特色的大学物理仿真课件,为我们在实验方面实施物理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结合创造了另一个有利条件。可将全部物理实验内容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按原计划实施,一部分实验由计算机仿真实验取代,还有一部分作为对比实验,既按真实实验进行,又做仿真实验进行对比。将仿真实验课件安装在机房和校园网上,方便学生操作。仿真实验虽然不可完全替代真实实验,但真实实验仪器因结构复杂精密、价格昂贵,不允许学生反复操作、随意拆装,以剖析仪器性能结构。仿真实验恰好在这方面能弥补真实实验仪器的不足,丰富了物理实验的手段与方法,拓广了学生的视角,也为以后计算机的应用开发掌握一些基本概念。 (三)结合电磁理论和量子理论章节内容,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前景 通过上面的一些做法使学生了解了计算机对物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但反过来物理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在物理教学的相关内容中也应注意作些介绍,事实上每一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物理理论与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在电磁学和量子理论章节的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知识,如量子信息、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机的原理、研究方向和技术难点,目前的发展状况等,让学生看到物理学理论对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关键作用,以强调物理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强化物理课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从专业的客观需要方面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物理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计算机大学论文:试析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校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阐述了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项目的构建,较好的体现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 把学生按专业分成人文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如何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准确评价学生能力,同时利用考核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合理的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往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的不足,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考核,最后根据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稳定性。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实验质量的提高。 六、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实施,使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引导,因材施教,不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也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大学论文:关于民办高校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计算机系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计算机系的教学建设工作为例,从学院“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九个方面阐述民办高校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一体两翼;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特点;教学管理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也认识到抓好教学质量是办学立校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系的教学建设为例,浅谈青年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办学指导思想 我院1999年创办,自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后,经过8年的研究与探索,将增城学院的办学定位于: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思想;以“一体两翼”为人才的培养模式。计算机系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学院办学思想的指导下,经过10年的办学实践,将计算机系的办学模式定位于:“一体”指的是计算机的应用及研发能力,“两翼”即是管理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这四种能力。 二、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与其他民办高校一样,我院师资的现状也是“两极分化”、“青黄不接”的现象。目前计算机系的专任教师共4O人,其中年轻教师33人,年龄介于25—35岁之间。本科生l2人,硕士生l7人,在职博士4人,初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l9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民办高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教师比例极少,大部分的年轻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经验及科研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年轻教师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要从思想上进行充分的认识: 首先,青年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思想、从全局上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通过日常的工作会议、培训及自学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认知水平。 其次,要对教学对象的共性进行充分的理解。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共性: (1)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但贫困生也不在少数,贫富不均使学生容易产生物质上的攀比。 (2)尽管民办高校中不乏佼佼者,但普遍学习基础差,自律能力不够强,自觉性较差。 (3)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管理难度大。 (4)学生业余专长较多,但学习动力不足。 最后要对各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融会贯通,传授知识才能承上启下。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与办法 1.举措 我院计算机系抓教学质量,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发动教师总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经验,重点加强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使教师都具有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加强典型示范,开展各类教学竞赛,以老带新,总结传授经验。 (2)从能教学人手,培养教学能手。教学能手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本领,能说课、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喜爱听课。 (3)加强教师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应用技术及研发技术带进课堂教学中,指导教学充实教学内容。 (4)发挥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加强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和决策能力,把权、责和服务三者统一,带动年轻教师。 2.方法 (1)必须在备课下功夫。首先教师应充分理解~tf-]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及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属于专业基础及先行课的应以细讲为主,属于专业技能课的应结合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及先行课程的内容慎选教材及例子来进行讲授。必要时教师也需先消化基础课及先行课的内容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备课。这样就避免了讲授内容的重复或学生对知识认知不全面的问题。 其次在备课过程中,要找出每次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设计好教学流程。把讲授的大致内容进行记录及讲授时间进行标注,这样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课堂时问的作用。备课中如发现内容过多时间太长的应分开课堂来进行讲授,避免碰上课间休息导致下节课又必须重复讲授同一内容的问题。如时间较为宽裕的可安排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或做练习。 最后讲授前预先演练一次,这样教师能对自己安排的内容更好的理解,在讲授过程中也可避免出现语言表达不清等问题。 (2)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说课艺术。课堂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教师的“说”课艺术上面,绝大部分教师都遇到过不知如何“说”课的问题,甚至在讲课过程中出现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状况。如果教师缺乏语言方面的素养,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用“说话”来引导学生学习,就不能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年轻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培养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这样才能把课说好、说活、说得生动,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气氛和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课堂的教学。 教师在培养的个人语言艺术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学结: 1)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2)适当使用自然得当的身体语言。 3)善于运用情感性语言。讲课时在不同的场合运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教学。 (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高校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年轻教师必须学会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以“组织行为学”教学为例,它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模拟情景法等等。教学中播放一些录像片段,引入企业的情景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聘请企业的高管到课堂上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应用面授个人的管理经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善于掌控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其重要性就如乐团中的指挥官。要从全局去“察言观色”掌控课堂,及时调整学生学习情绪及课堂的气氛。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面露倦意、低头交耳等现象的时候应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要学会合理控制时间,按教案上备注的时间,调整内容的讲解速度,另外可以在讲台放置手表,一方面便于观察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不断看表的尴尬。 (5)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须从两个方面明确和强化教学质量观:首先要明确知识传授是手段,能力培养是目的。其次要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自学质量评价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管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当堂课程的管理,是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大学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目标定位都不一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办法进行引导和管理。 各年级学生状况的不同表现: 1)大一学生是:对新环境兴奋、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知识的盲目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2)大二的学生是:开始为未来知识的应用有新的定位和奋斗目标,从参加社会活动逐步转向和专业发展方向相对应的学术活动,重视个人技能的培养及社交能力的培养。 3)大三的学生是:对将来的就业和读书进一步规划,是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人、事、物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有选择地接收知识和外界的新信息。 4)大四的学生是:大四的课程以专业选修为主,同时开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课程的任务虽然不紧张,但学生压力大,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甚至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与找工作无关的知识有排斥的心理,更多的是需要就业的指导和行业发展的信息。 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对低年级的学生应是以导学为主,教会学生如何自学,横向灌输专业知识,侧重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引导学生诚信教育。对高年级的学生要从将来就业方面纵向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从行业发展方向上引导学生建立创业的心态,多引用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例子来激励学生。 (6)敢于创新,善于走出个人教学的困境。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多年后会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习惯。部分教师针对熟悉的课程的实际应用了解不深,很多知识传授限于“纸上谈兵”,甚至考试卷子每年变化不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习惯一旦成形很难改变,即使个人深感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也因为习惯的惯性原因难以变化。 同时在大学教学中避免不了同一个老师教同一个专业几门课程,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熟悉后会产生视觉疲劳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学会适当地搭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个人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长期的接触中都“备感新鲜”。 (7)大胆创新,不断尝试考试方式的改革。课程考核的改革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不断创新的体验和总结。要克服传统的应试教育弊端,考试的目的考的是学生实用能力而不是记忆力,可以采取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压力和平时考核的比例来逐步减小期末考试的方式。 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采取论课考试与实践应用技术水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变一锤定音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除笔试外,加入以实践制作“智能化电子产品”实物和设计资料作为确定理论课的成绩。有些基础理论课只能以笔试为主的,可采用闭卷、开卷或答辩的方式考试,例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只有采取这种灵活多样的考试模式,才能真正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促进教学改革。 (8)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围绕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计算机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成:实验、上机、课程设计、校外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五个方面进行。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中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由原来的38%提高到45%。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重视具体的操作,并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楚明确的术语,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谈个人理解的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大胆提出科技创新理念等,教师予以归纳分析,这样正确地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把新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并切实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比教师直接传授要深刻得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9)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原则,表现出真诚、温暖的心理氛围,它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课堂互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感情距离。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用爱去关心学生,多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促使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教师应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的具体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大学论文:试论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英语教学模式的不同,新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些独到的方法和教学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了几十年英语还不能把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相比之下,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现代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是:①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②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参与所给信息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建构意义。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使用指定的网络多媒体课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定期评测,有教师在教室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的学习。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无疑是课堂的真正主宰,是整个课程的主导和主体,教师利用教材和板书等方式传授英语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控制”的作用,侧重于教,通过这种方式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裁判员,也是主要参与者,制定规则并且参与规则。基于计算机课堂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随着学生的角色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也应完成角色的转换或变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成为:需求分析者、课程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课件制作者、顾问、辅导者、教学组织者、教学研究者,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习惯并逐步接受这样一种新教学模式理念的转变,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课堂问题的解答者,也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主动掌握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科学方法 很多年来,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演示型)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无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毕竟是遵循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习等,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呈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而计算机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也是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中教师学生这两个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产生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痼疾。 2.计算机网络的无限扩展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扩展思维 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有了互联网,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就不再是“人—机”之间的单机学习,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这种集体不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的集体。 3. 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能够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及时转变自身定位,从主体转变为引导者和领路人,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适应者、积极践行者。 计算机大学论文:浅谈计算机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 能力素质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具备充分的信息素质,以及能为时代服务的现代技术能力。当前,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着力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分析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推动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 一、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时代性标签。计算机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培养较好的信息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信息素质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获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就是培养大学生认识和搜索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及时的进行评估和有效利用。当前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高信息素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新型文化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总的来说是要培养其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一切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包括其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对信息的评估和利用。是一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对现代有特点的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意义 (一)计算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大学生的基本途径 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和发展,产生了高度的分化和综合集成效应。但是不管是细化计算机技术核算综合计算机能力都是现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都是进行科学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创新性的大学生是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创新思维是基础,创新意识是动力,只有在结合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较好的培养其综合能力素质。而现代的计算机教育在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对于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计算机教育也具有推动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大学生自身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重视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教授进行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大学生自己一定的自身时间和利用计算机,从而自主的发展探索信息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功能性和广泛性,进行探索式和发现式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在计算机教育中,能够较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其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能力,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也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二)计算机技术能够培养具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国际化成为普遍性的发展状态,所以当前大学生的教育势必要在国际化的趋势下进行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国际化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突破性的推动。 国际化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具有世界的阳光,能够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凭借出色的技术技能和创新知识,获取突破性的发展,树立起成为具有国际化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目标。一般来说:国际化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要有国际化意识、胸怀,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和世界眼光,在视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国际化水准。而要达到这些素质的前提条件,必须具备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质是大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素质。而信息素质主要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教育进行培养,通过计算机教育,树立学生的全局观念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育能够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计算机教育本身建立在一个较高的科研基础上,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提高利用计算机搜集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将来大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凯斯学院研究基金会以及日本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践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9.3%。由此可见,查找和阅读信息资料的重要性,若不搜集国内外研究进展资料,往往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更谈不上科研效率了。”因此,利用计算机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是培养未来高技术人才的工具。 三、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现代大学生,无论是刚进入校园还是即将走出社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这是先进科学时代的基本需求,也是其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大学生要成为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及时听取教师的知识灌输还需要加强自身对只是的求索,利用计算机或者网络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充实自己的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那么,在信息计算时代,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信息检索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制定的学校策略,并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按部就班的完成既定任务,对当代重要的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其中开展文献检索课程,加强大学生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当前信息技能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符合时代的潮流,符合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规定。而且开始文献检索课程有利于使学生更方便的了解当前实际,了解各专业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的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培养各种自我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常用的检索工具和参考方法,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一定的现代信息。并且,现代大学文献检索的内容需要定位在当前大学生的培养实际上,吧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各阶段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较强的接受能力和综合能力,就爱你培养其基本的信息意识,并传授其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强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和利用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中的数据库作用,进行专门性的信息指导和讲座 如何利用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每个高校都应当积极思索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时代性课题。当然,在教育的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充沛的现代设施和丰富的师资力量,以及发挥图书馆的信息积聚中心的作用。 首先,利用图书馆的信息集散中心作用,加强大学生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集散地,具备搜集、存储、传播和利用信息的功能,也是现代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培养中心,利用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室以及强大的信息库,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每年进行新生的分批指导和就教育,树立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理念,并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亲身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其次,加大计算机设备,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计算机教育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要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务必要要在一定的动手操作之后,加强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感知。加大技术设备,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本身,同时还有现代信息库的建立,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建立必要的服务信箱,及时了解当前学生的需求,按需分配,加强信息的利用率。 最后,利用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专门的讲座和培训。强大师资是当前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根本前提,也是保证其提升能力素质的根本保障。教师本身应当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较高的技能水平,并能通过一定的培训方式和讲座,使学生能够通过听觉和视觉同时加强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计算机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必经途径,也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时代需求性的新型人才。 计算机大学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析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需求,该文通过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一种技能。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己经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现在的教学模式是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即“理论+上机”,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能被及时消化吸收,上机操作不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基础差的学生难以入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比较困难。 1.2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 对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学生却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造成了听课的起点不同,授课时不好把握进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内容要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1.4 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因此老师应该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比如在讲解PPT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文本茂的元旦贺卡,使他们在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2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3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学内容难统一。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2.4 注重考试改革,拟构建网络考试系统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考核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方式从笔试转化为机试,在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中,应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分析、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地探索改革、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大学论文: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高等院校招生生源现状和教学实际,对高等院校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从教学模式入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在总结已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高等院校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希望能为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1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普及我国计算机教育、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 2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所作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除少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基本只停留在网络的初步应用和简单操作上,远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并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而如今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教材问题。当前面向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但基本只适用于同一个层面的学生,尚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要求单一。教材中的应用实例脱离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少,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 (2) 教学模式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还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充分给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机会,无法全面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整体较差。 (3) 教学手段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验教学都是统一的“一刀切”的方法或手段,考试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理解,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上不来,影响了学习效果。 3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以上诸多问题和教学要求都使得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综合上述原因,学生差异变大应该是导致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真正大面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解决教学的整齐划—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性,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全面提高教材建设,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班级授课制下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它承认学生的差别,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分层教学必然会有效地提高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是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是验证分层教学对高等院校教学的适应性和效果,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是通过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具体问题,总结分层教学的优缺点,为今后其他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做一些探索。最后,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实施,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 4基于分层教学的实践 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是为了检验分层教学策略对大面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作用及对诸如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通过操纵分层教学这一实验因子,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验证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假设及感性认识。实施分层教学,不仅能提高中等生和学差生的计算机成绩,改善其非智力因素,而且对优秀学生的学习也有利。实施分层教学能够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充分地发展的目的。 (1) 实践方案 本次分层教学的实践选取2007级机械工程系的两个专业班进行等组实验,041(45人)作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042(44人)班作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经过一学期实验后考察两个班的教育教学效果。一是对阶段性考试、期中及期末计算机统考成绩进行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计算机成绩影响的效果。二是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方面作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所产生的影响效果。 (2) 实践过程 为了与现有教学体系充分兼容,也为了使该分层教学体系切实可行故采用班内隐式分层形式。隐式分层,使班级中学优生能够发挥影响力,起带头作用,学差生避免了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学习进程的差异而容易产生的自卑和消极心理。班内隐式分层,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是学优生,电脑操作基础好,计算机学习兴趣浓厚:B层是中等生,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C层是差学生,对电脑没有兴趣或是毫无了解。分层后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跟踪记录各层学生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分层,坚持“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整层次,允许组间流动,注意层间转换。随着学习的不断进展,学生的层次组成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B层的学生逐渐增多,C层的学生逐渐减少并最终消亡。分层建组后,依据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看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C层学生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操作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B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层学生进—步拓展思维,在学习上有所创新,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让各层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上紧紧围绕各层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样能有效减少和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无效的脑力、体力劳动。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时,可节约60%的时间。 备课时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根据每个章节的难度确定是否要分层,分几层和怎样分层,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拔高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行铺垫。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让不同层次学生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做不同的练习。课堂练习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 课外作业的分层主要体现在同一作业,对学生的要求不同。重点是引进激励机制,即每次作业,每—个层次都选出榜样给同学展示,让同学们有比较,有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和上进心。授课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方法,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上机辅导时,提前布置好上机作业和练习,独立实习或采取小组互助练习,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基本内容都要掌握,拔高内容或典型问题先演示再自由练习,避免学生盲目摸索,同时保护了学习兴趣。发现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时,可在实验室统一说明,由于机时有限,有一些问题在下一次课堂讲授中分析、总结。要精心设计实习题目,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能力。 平时阶段性的测验和期末考试,采取笔试或笔试+上机或上机多种形式。考题由两部分构成,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必做,分值为100分,附加题一般是两道,各10分,满足B层学生和A层学生的需要,附加题的得分取25%计入总分。分层测验对A、B层学生有促进作用,同时因分值比例较小,不太影响C层学生的成绩分布。 (3) 实践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教学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从041班与042班成绩统计表来看,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班,在平均分和优秀率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教学质量确有明显效果。(见下表) 5结论和思考 通过以上分层教学的实践结果可以看出,分层教学能够较好的解决学生差异所造成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相关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达到了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 长远考虑,分层教学不能把着眼点局限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要在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对于原来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他们,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重新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注重研究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认真研究各层次学生,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使教学方法更加人性化。 计算机大学论文:试析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PBL模式是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在调研《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该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PBL;计算机教学;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在线教学、师资培训及医学培训等领域。鉴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PBL模式概述 (一)PBL的概念 关于PBL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PBL的原创人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Barrows.H)和克尔森(Kelson.A)(1993)博士认为: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它包括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获取关键的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自主学习的策略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此外,Finkle Torp(1995)则认为PBL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Bligh(1995)认为PBL是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综合现有的关于PBL定义的诸多观点,笔者认为,PBL就是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自主、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PBL的特点 PBL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而非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在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c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总的说来,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等相比,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从问题入手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此反复循环,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突出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顺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那么,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如何?能否适应上述目标要求呢?为此,笔者在河南省内的5所普通高校,随机抽取30名任课教师、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管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模式落后。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演示”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即首先系统讲授每一个菜单、命令和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在此情况下,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往往无法迁移,常造成“学而不会用”、“学而不能用”的现象。二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和教材选择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无法及时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三是难以实现学习个性化。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状况,实施分层教学,但由于教学模式落后、师资水平低下、学生人数较多等原因,个性化学习目前还难以实现。第四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由于教学模式落后、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不利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和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笔者试图在教学中引入PBL模式,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下面,笔者以“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为例,介绍PBL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信息检索及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基本常识;培养应用常用检索工具检索所需信息的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培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上述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层面、同时也包括能力和情感层面,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 (二)学生特征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对计算机类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动机比较强烈,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对于信息检索、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等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高效信息检索及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薄弱,等等。 (三)学习内容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和信息安全两部分。“信息检索”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Baidu与Google等常见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等。“信息安全”部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既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等理论知识,又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计算机病毒预防等侧重于能力培养的内容,而后者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模式的基础。 (四)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描述 从理论上讲,PBL模式的实施要依托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要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建构的资源都可以加以运用,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和非网络学习资源。从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我们主要运用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在学习工具方面,有专家指出,网络环境下的PBL所应用的学习工具一般包括:问题情境工具(文字、视频、音频、动画、多媒体软件等)、问题分析工具(专家系统、语义网络、电子白板、概念图等)、协作交流工具(协作交流平台、网络通讯工具等)、学习成果展示工具(电子幻灯片、网页制作工具、电子会议系统等)、评价反思工具(测试工具、专家系统、EPSS等)。根据实际条件,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主要运用文字、视频、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工具、电子幻灯片等工具。 (五)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PBL的内涵和特点,笔者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组织学习小组。在PBL模式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为小组讨论,教师一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所以,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为便于教师实施指导,每个学习小组由4—7名学生组成。参加该内容学习的学生共有30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因素,考虑共同促进、互相学习、分工合作等原则,笔者将其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同时指定1名知识基础相对较好、性格开朗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辅助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2.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是PBL的核心,不仅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影响PBL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设计若干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索、寻求解决方法的欲望,驱动学习的顺利进行。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趣味性的小故事等等。本章节的问题情境设计如下: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加快,在科技、教育、商务、社会等众多领域,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呈现一组计算机病毒干扰正常工作的案例:1998年10月,一名“黑客”多次侵入福建省图书馆站点,造成该馆的服务器两次关闭;阜新工商银行因病毒作怪无法营业……看完上述资料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总结得出两点结论: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病毒会危害社会秩序,应注意信息安全。 基于此,教师提出两个课题:做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文献综述;怎样保障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前者意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等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后者则重在培养学生自觉防护计算机病毒、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3.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明确了研究问题后,教师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教科书开展自主学习、探索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对于“信息检索研究文献综述”这一课题,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查阅教科书或网络资源,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然后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和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等,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查阅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相关信息、学术论文,并将检索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加工;最后经过学习小组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讨论,最终形成问题的答案。 对于“怎样保证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这一课题,笔者注重将刚刚习得的“信息检索知识”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或网络数据库,搜集计算机病毒破坏公共或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案例,通过小组集体分析、讨论,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等;其次,学习小组成员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自主探究,形成对“计算机病毒防护”的初步理解和认识;再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保障个人信息全”的相关措施;最后,设置“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实践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具体应用,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4.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过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以答辩、汇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一般由各学习小组组长进行答辩或汇报,小组其他成员根据答辩或汇报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为“观众”或“评委”。 五个学习小组分别汇报各自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对PBL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汇报情况提问,并由汇报小组进行答辩。“提问——答辩”实质上是“自主学习”、“讨论”的延续和深化,通过学生答辩,然后由教师分析、补充、综合、强调,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认识,增进了学习者对教学任务的理解。 5.学习效果评价。PBL模式应用效果评价,注重对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淡化知识考查,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本章节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由教师、本小组其他成员对组内某一成员在搜索和加工信息、协商、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再加上该学生的自我评价,即为形成性评价结果。总结性评价则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评价集体汇报和答辩情况,再综合对各小组成员解决具体问题,如检索一篇论文、祛除计算机病毒等的评价情况,即为最终的评价结果。 6.总结和反思。根据评价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反思学习活动对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利用PBL模式开展学习活动,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信息社会,培养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应用PBL模式的体会 从“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与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体现出PBL模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这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是革命性的。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问题情境”的设计是PBL模式的关键,若缺乏映射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一定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在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对个别学生或学习小组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遗憾的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数量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分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将PBL模式更好地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挥其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势,还需要广大同仁们进一步思考和尝试。 计算机大学论文:浅谈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 直观演示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论文摘要:全国各高等院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给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仍在继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特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以下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关于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将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要提高及时性,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快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但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鉴于书刊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以消除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要增强合理性,做到实事求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曾说:“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目前不必学而以后也不必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学生感到难以入门。”这是对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阐述,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二进制编码、信息编码等内容,且将这块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对象和考核重点,可实际是这部分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无用的,且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完全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屏蔽这部分的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都是二进制即可。与此同时,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绝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议应当适当增加。 3.教学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一所高校内计算机基础教材往往只分为文科版本和理科版本,这种粗犷式的分类,严重影响了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性,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现行的教材往往都安排了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内容,可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如果讲授photoshop相关内容可能会更有价值;对机械类、建筑类的学生,如果讲授CAD可能更实用。以此为例只是建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针对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进行网络配置及应用等。该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但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亦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这门课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以供探讨。 1.充分注重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Windo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知识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是一种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选择,此时再配合恰当的讲解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时机、演示操作顺序、演示内容详略等相关问题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笔者近期在word排版实验课上将学生根据操作基础进行分组,每个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组都依据组内的主流审美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笔者在每个组内随机选取代表,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讲解及操作演示,笔者同时对每个组讲解完毕后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问题,因为基础好的同学在合作完成时,成为了组内的核心,他们很愿意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在讲解交流时,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听取其他组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进步,对于基础中等和较低的同学,由于笔者事先讲明会随机选取讲解人,因此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会认真学习,在讲解交流时,也会认真、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技术经验,最终进步很大。 3.充分注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练习教学法的一种,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完全顺应该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强调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设计时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PPT的制作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已搜集到的精美的PPT进行演示,促使学生找到差距,找到认真实践的动力;在网络实验课时,学生往往会漫无目的地浏览页面,如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进行研究,则学生也会被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这样的实践必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及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问题。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计算机大学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论述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方法。从教学目标、教改指导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1 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我们连续三年在武汉工程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于整个大学教育,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蓝皮书)。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 3 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3.1 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学辅导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3.2 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如艺术、建筑、化工等。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武汉工程大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例如文科学习VFP,自动化专业学习C语言,机械专业学习VB等不同的语言。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3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3.4 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4 结束语 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开始,会议讨论的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计算机大学论文:试论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英语教学模式的不同,新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些独到的方法和教学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了几十年英语还不能把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相比之下,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现代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是:①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②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参与所给信息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建构意义。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使用指定的网络多媒体课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定期评测,有教师在教室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的学习。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无疑是课堂的真正主宰,是整个课程的主导和主体,教师利用教材和板书等方式传授英语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控制”的作用,侧重于教,通过这种方式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裁判员,也是主要参与者,制定规则并且参与规则。基于计算机课堂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随着学生的角色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也应完成角色的转换或变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成为:需求分析者、课程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课件制作者、顾问、辅导者、教学组织者、教学研究者,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习惯并逐步接受这样一种新教学模式理念的转变,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课堂问题的解答者,也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主动掌握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科学方法 很多年来,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演示型)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无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毕竟是遵循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习等,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呈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而计算机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也是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中教师学生这两个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产生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痼疾。 2.计算机网络的无限扩展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扩展思维 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有了互联网,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就不再是“人—机”之间的单机学习,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这种集体不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的集体。 3. 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能够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及时转变自身定位,从主体转变为引导者和领路人,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适应者、积极践行者。 计算机大学论文:浅谈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利弊分析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大学英语四级统考 利弊 论文摘 要: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基本形式,论述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利弊。对指导学生准备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在我国一些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50多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了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因此,将来全国大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成为必然趋势。所以本文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利弊分析。 二、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基本形式 目前,四级统考听力部分占总分的35%。在推行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之后,与听力有关的题型会大幅度提高。以听力为基础的考题占了四级考试的70%,剩下的30%是阅读,绝对颠覆了以前阅读先行,或者阅读听力并行的现状,高教司对于高等教育听力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我们在高校的教学也会紧跟形势进行改革,会以网络教学为基础结合面授,“听力成为说、读、写、译的基础”。有了这一认识,听力先行也就不足为奇。[1] 下面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试行大学英语新四级的基本题型,让大家对新的网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听或看三段录音或者视频(一般2段音频和1段视频),内容涉及讲座/报告,对话/访谈,或者新闻。一般选自cnn,voa,bbc等。所以英音美音都会有,而不是现在以美音为主的听力。 1.main idea and important details 25% 选择题 2.listening-base integrated listening dictation 10% 3.grammar and structure/ blank filling 10% 4.listening and repeating/sentence repeating 10% 5.summary and commenting/essay writing 15% 6.reading in-depth reading 20% 选择题 7.skimming and scanning 10% 选择题 考生先听或看两遍大约5分钟的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英语电视节目或者生活视频节目,然后做有关视频节目的25个选择题。接下来对节目内容进行10个关键词的听力填空。然后还有有关视频节目的语法测试和写作测试。在听力部分后还新增了一个“跟读”环节,考生要对着耳机麦克风重复自己所听到的对话,以此考查考生的口语是否标准。[1]由此可见,英语听力训练在考生是否通过四级英语考试有非常重要意义。 三、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益处 1.考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参加考试。 只要考生所在的大学或学院的教学考试管理部门对考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次数不加限制,学生可以在毕业前多次参加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试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试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以下简称为机考)。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考试经验,同时,在多次考试中挑选一次最好的成绩作为求职书的证明材料,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特别是对打算到外资或中外合资的公司或企业就业的学生大有益处。 2.提高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考试试题范围要有相应的广度。效度是指是否测试了考试者想要考的内容。即考试的内容要有相应的难度。[2]以后的四级考试机考的和新托福考试特别接近,叫做ibt(internet-based test),难度可想而知。每个月将会有多次考试的机会,有100*100(一万套的题库)的组合几率。[1]所以,以后的四级考试机考的信度和效度会进一步提高。 3.降低了考试运营成本和减少了考生用笔答题的时间。 传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考前要组织考务人员进行清理和封闭考场。然后,要安排大量教职工监考、验收、密封试卷和运送到指定地方。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开支。以后的四级考试实行机考可以节省印制考试用的试卷的大量纸张和运送费用,既有利于节能减排,又可以减低考试成本。参考学生只需在电脑上答题,无需纸笔。因此,考生节约了在客观题上划线的时间,有利于用更多的时间对试卷进行思考。 四、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不利因素 1.对于学生数量很多的大专院校而言,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建造学生能够上网的大批多媒体课室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位于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大专院校教学经费有限,建造学生能够上网的大批多媒体课室可能有经济困难。 2.我国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从农村和边远地区来的学生由于环境和师资力量限制,英语听说能力比城市里来的学生要差得多。从考生反映看,听力部分在整套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就连写作文也需要先看一段视频,再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写作。要先听懂人家在说什么,才能开始写作文,要是没听懂,那作文就根本没法写了。[1] 3.在四级机考系统中,每部分试题都会给考生们一定的答题时间,超出时间后,题目将不会在电脑屏幕上显现。湖南大学某学生说:“填答案需要用英文输入,我有时候心里明明知道答案,但由于拼写速度和打字速度太慢还是没来得及写上去。”机考听力中有一道填空题要填10个单词,给出的答题时间是15秒填一个词,因为打字速度的问题,有些考生只填出几个。 4.笔试检查出错误还可以改,机考题目只放一遍,过了就过了,不能修改。笔试也可以选择先难后易,而机考只能按照顺序来。对于新题型“跟读”,不少学生表示有些“犯怵”。他们生怕自己没说好,很紧张。还有一些平时考试习惯在试卷上打勾划线的学生,手中没了纸笔后也是大呼“不适应”。[1]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既要看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益处, 也要看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不利因素。平时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尽快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水平。另外,有机会让学生多上电脑练习打字,尽快提高打字速度。 总之,要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可能快速提高,以适应以后的四级考试机考。 计算机大学论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建设研究 引言 目前,国内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总体来说,我国的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处于自发的、校级规模摸索阶段。因此,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具有可拓展、可推广应用型的教学信息化体系,对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 广东省为了加快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充实、完善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案例与资源,建设了一批计算机工具软件(通用工具、学科专业工具)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从2009年起,广东省高校研制开发了若干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计算机公共课程课程资源库,并开展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1.1 自主学习平台特点 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学生主体参与模式变革,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该系统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结合应用。在理论上,它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结合;在学习资源上,它将印刷材料和光盘、磁带、电视、收音机、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材料进行结合;在学习环境上,它将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进行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授课、网络课堂、交流、研讨、练习、作业等进行结合;在学习风格上,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合作、竞争等各种方式体验进行结合;最终形成了以教学技术为教学目标服务、支持不同的学习风格、产生不同的学习经验和无时空界限的学习环境。它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机整合[2]。 1.2 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原则 自主学习平台在设计上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性原则:知识、技能、态度是埋藏在课题和学习计划当中,并能够在现实的学习和作业中反映出来的;②交织性原则:学生能够完成课题,并能够在完成课题中获得特定的潜能。 1.3 自主学习平台总体结构 平台主要功能有以下: ⑴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经自动处理后,可迅速得出全班的统计结果。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估价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改进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可借助于计算机对教学效果进行定量的评估。如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对试题答卷进行意向分析,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效果分析等。 ⑵ 监督与管理有关教学活动。计算机可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监督学习的进度,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分析教材有关信息。 ⑶ 编制试题和进行评分。把各门课程的大量习题存储在数据库中建立题库,根据教师的要求生成若干水平一致而内容不重复的试题,并对学生的答卷直接评分,进行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借助于平台可以优化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⑷ 将实时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实时评价分为四种:预备性评价(在教学之前实施,以了解学生起点);诊断性评价(用以深入分析学习困难之所在和原因);形成性评价(用以检查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目的在于发现学习困难及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就学生的成绩表现进行评价)。 ⑸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为下一次教学过程提供支撑[3]。 [评价][适合课堂教学][适合自主学习][课程教学设计][学习需求分析][单元(主题)学习活动][课程标准][课程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目标体系的确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资源的选择][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方案的实施][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和完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能满足本科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以下简称第一层次课程)教学使用。为了推动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各学校可免费获取学习光盘、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资源、考试评测系统等教学资源,从第一层次课程开始实施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教学改革试验,由“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逐步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终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依托立体化教材的自主学习。为进一步丰富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课程的教学资源,加快建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库,各校在开展教学试验的同时,在华师大教学资源包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需根据本校特色、优势专业开发单元学习案例包[4]。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直到一节课或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有时也对综合课程(或几门相关课程的组合)的学习过程进行进行全面的设计。教学模块设计要求[5]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信息化社会中,教学信息化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和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平台自2009年至今已有二十余所广东省内高校参与研究与开发,在未来的几年还将在全省推广。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代表的若干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显然已处在了教学信息化的前列。 计算机大学论文:试析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pbl模式是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在调研《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该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pbl;计算机教学;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在线教学、师资培训及医学培训等领域。鉴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pbl模式概述 (一)pbl的概念 关于pbl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pbl的原创人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barrows.h)和克尔森(kelson.a)(1993)博士认为: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它包括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获取关键的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自主学习的策略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此外,finkle torp(1995)则认为pbl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bligh(1995)认为pbl是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综合现有的关于pbl定义的诸多观点,笔者认为,pbl就是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自主、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pbl的特点 pbl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而非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在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c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总的说来,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等相比,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从问题入手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此反复循环,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突出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顺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那么,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如何?能否适应上述目标要求呢?为此,笔者在河南省内的5所普通高校,随机抽取30名任课教师、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管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模式落后。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演示”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即首先系统讲授每一个菜单、命令和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在此情况下,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往往无法迁移,常造成“学而不会用”、“学而不能用”的现象。二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和教材选择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无法及时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三是难以实现学习个性化。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状况,实施分层教学,但由于教学模式落后、师资水平低下、学生人数较多等原因,个性化学习目前还难以实现。第四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由于教学模式落后、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不利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和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笔者试图在教学中引入pbl模式,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下面,笔者以“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为例,介绍pbl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信息检索及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基本常识;培养应用常用检索工具检索所需信息的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培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上述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层面、同时也包括能力和情感层面,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 (二)学生特征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对计算机类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动机比较强烈,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对于信息检索、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等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高效信息检索及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薄弱,等等。 (三)学习内容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和信息安全两部分。“信息检索”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baidu与google等常见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等。“信息安全”部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既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等理论知识,又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计算机病毒预防等侧重于能力培养的内容,而后者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模式的基础。 (四)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描述 从理论上讲,pbl模式的实施要依托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要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建构的资源都可以加以运用,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和非网络学习资源。从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我们主要运用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在学习工具方面,有专家指出,网络环境下的pbl所应用的学习工具一般包括:问题情境工具(文字、视频、音频、动画、多媒体软件等)、问题分析工具(专家系统、语义网络、电子白板、概念图等)、协作交流工具(协作交流平台、网络通讯工具等)、学习成果展示工具(电子幻灯片、网页制作工具、电子会议系统等)、评价反思工具(测试工具、专家系统、epss等)。根据实际条件,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主要运用文字、视频、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工具、电子幻灯片等工具。 (五)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pbl的内涵和特点,笔者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组织学习小组。在pbl模式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为小组讨论,教师一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所以,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为便于教师实施指导,每个学习小组由4—7名学生组成。参加该内容学习的学生共有30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因素,考虑共同促进、互相学习、分工合作等原则,笔者将其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同时指定1名知识基础相对较好、性格开朗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辅助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2.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是pbl的核心,不仅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影响pbl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设计若干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索、寻求解决方法的欲望,驱动学习的顺利进行。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趣味性的小故事等等。本章节的问题情境设计如下: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加快,在科技、教育、商务、社会等众多领域,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呈现一组计算机病毒干扰正常工作的案例:1998年10月,一名“黑客”多次侵入福建省图书馆站点,造成该馆的服务器两次关闭;阜新工商银行因病毒作怪无法营业……看完上述资料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总结得出两点结论: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病毒会危害社会秩序,应注意信息安全。 基于此,教师提出两个课题:做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文献综述;怎样保障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前者意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等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后者则重在培养学生自觉防护计算机病毒、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3.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明确了研究问题后,教师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教科书开展自主学习、探索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对于“信息检索研究文献综述”这一课题,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查阅教科书或网络资源,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然后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和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等,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查阅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相关信息、学术论文,并将检索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加工;最后经过学习小组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讨论,最终形成问题的答案。 对于“怎样保证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这一课题,笔者注重将刚刚习得的“信息检索知识”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或网络数据库,搜集计算机病毒破坏公共或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案例,通过小组集体分析、讨论,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等;其次,学习小组成员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自主探究,形成对“计算机病毒防护”的初步理解和认识;再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保障个人信息全”的相关措施;最后,设置“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实践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具体应用,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4.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过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以答辩、汇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一般由各学习小组组长进行答辩或汇报,小组其他成员根据答辩或汇报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为“观众”或“评委”。 五个学习小组分别汇报各自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对pbl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汇报情况提问,并由汇报小组进行答辩。“提问——答辩”实质上是“自主学习”、“讨论”的延续和深化,通过学生答辩,然后由教师分析、补充、综合、强调,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认识,增进了学习者对教学任务的理解。 5.学习效果评价。pbl模式应用效果评价,注重对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淡化知识考查,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本章节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由教师、本小组其他成员对组内某一成员在搜索和加工信息、协商、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再加上该学生的自我评价,即为形成性评价结果。总结性评价则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评价集体汇报和答辩情况,再综合对各小组成员解决具体问题,如检索一篇论文、祛除计算机病毒等的评价情况,即为最终的评价结果。 6.总结和反思。根据评价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反思学习活动对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利用pbl模式开展学习活动,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信息社会,培养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应用pbl模式的体会 从“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与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体现出pbl模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这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是革命性的。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问题情境”的设计是pbl模式的关键,若缺乏映射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一定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在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对个别学生或学习小组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遗憾的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数量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分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将pbl模式更好地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挥其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势,还需要广大同仁们进一步思考和尝试。 计算机大学论文: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第一门课程,计算机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学科,它的教学方法、内容等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高等农林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有一部分同样面临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挑战问题,同时,作为农林院校,其计算机基础教育又有其特殊性。如何使高等农林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适应时展,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信息化的农林行业高素质人才,是摆在当前高等农林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 1.现状与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计算机课程从最初的主要在理工科开展发展到现在的各个学科、各个专业,教学内容也从最初的简单语言和操作发展到既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软硬件技术的掌握,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进入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今大学生要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其次,在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下,全国中小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已不再是零起点;最后,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地区不同而差异明显。高等农林院校除了面临以上问题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在:农林院校学生的就业环境不同于一般普通院校,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有特殊性;农林院校的学科结构比较复杂,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农林院校主流学科对计算机知识有着特殊的要求。 2.高等农林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农林院校更应该是这样,具体课程设置上可采取1+x与2+x两种课程设置体系。(1)农科(偏理工)、理、工、管理等学科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可以实行“2+x”教学方案,2是指两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x是若干门因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而选择的选修课程,x课程的具体名称和数量由各专业自行规定,如:农学专业可开设“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站设计与开发技术”等课程;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开设“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课程;电子类专业可开设数据结构、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等课程。(2)文、法、艺术等学科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实行1+x教学方案,1是《大学计算机基础》,x是若干门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选择的选修课程,x课程的具体名称和数量同样由各专业自行规定,如:美术艺术专业可以开设“photoshop”、“网页制作技术”、“3dstudio”等课程,如果是财会专业则可以开设“vf数据库系统”、“电算化”等课程。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支撑平台 1.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教材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参加在岗学习或外出轮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补充相应的新技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 2.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对于一门课程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应该具有以下特色:(1)教材内容创新,更符合综合素质的培养。(2)教材体系要符合认知规律。教材体系结构既要致力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阐述,又要融合最新的学科技术。(3)教材形式创新,更适合因材施教。 3.配套教学网站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手段来实施教学。教学网站能集课程教学、课程互动、实验、课程练习、作业提交与批改、课程评价和无纸化考试于一体,全方位服务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 4.实验平台。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充分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如果光靠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是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需要的,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更好的实验环境,除了正常实验时间外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课外自由上机时间。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素质(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和谐地统一起来,为此可以实施“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它要求把“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而避免两者的消极因素。 2.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上应本着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的原则。(1)因材施教,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重点推行目前很多高校推行的分类教学的方法。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含义即在班级教学中,依照计算机教学大纲,从各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不同级别的辅导,组织不同水平的测试。对学生分类时,一般是通过入学后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然后跟据成绩分为“免修”、“免听”、“必修”等类别,并对不同类别实行不同的教学与考核对待。(2)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用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注重示范与鼓励教育,加强作业的训练与交流,展示优秀的作品。与学生的互动,除讲课过程的互动外,教师要能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好的作品,及时展示给全体学生,起到推动教学的目的。(4)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由于多媒体技术是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和教育软件有机组成的教学系统,因此它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四、课程考核与教学评价 1.课程考核模式。计算机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对考试方式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考核时应该主要注重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实行上机考试,这样更能体现大学计算机的应用性特点。在成绩评定方式上,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评定方法。 2.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检验课程改革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通过定量与定性两方面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的统计与分析,包括绝对成绩与相对成绩的分析;定性评价主要指学生的信息反馈,包含问卷调查、走访了解等。 高等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兴趣与知识的结合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善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发挥优势,因材施教,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新型人才。
体育论文:宪法依据之体育文化保护 一、公民个人享有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就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而言,赫哲族人享有按照本民族风俗进行和不进行传统体育活动的自由,同时也有权拒绝其他主体进行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但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要从尊重赫哲族人民的公民权出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坚持传承。以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叉草球”为例,现今已成为具有标准场地、器材和一整套规则的体育竞赛项目。作为赫哲族人有权进行此项活动。从保护公民文化活动自由的角度出发,赫哲族人有权要求其他主体进行此项传统体育活动的同时保证该项活动不被篡改,进行此项活动时表明其来源,并获得赫哲族地区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这一点也与知识产权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下呼应。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根据我国宪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决议,审查和决定地方的文化建设和公共事业的计划。显然,赫哲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这就要求首先要在地方立法上予以保护,具体表现为,从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到赫哲族主要聚居的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可以通过和相应的决议,对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其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囊括赫哲族人民,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其民族权益,才能更切实地保护赫哲族的传统体育文化。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以及地方文化事业的自主权 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了我国的民族政策,要求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赫哲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饶河县、抚远县、同江市,尚未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也就无法享有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自治权。如能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保护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非常有利的。第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执行权。对于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变通执行。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如叉草球、叉草把等也是独一无二的。但因未建立本民族的民族自治地方,僵硬和全盘贯彻上级机关下达的决议将带来地方的民族特色消退的结果,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只有建立赫哲族的民族自治地方,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才能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一个稳定的环境。第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制定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如果建立赫哲族的民族自治地方,它就可以从本民族的实际出发,更细腻地保护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如在条例中规定,其他民族区域进行叉草球等赫哲族传统体育活动时,应取得赫哲族民族自治地方机关内容的批准,并表明此项体育活动的来源和出处等。第三,民族自治地方的文化自主权。我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有权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赫哲族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行使文化自主权,制定文化活动政策,可以自主地发展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进行传统体育活动。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体育论文:体育教育学生就业路径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专业优势。体教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的体育技能训练和户外活动,使他们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与专业相对应的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能力。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拥有体育教学和训练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毕业后除了可以担任体育教师外,还可以从事专业体育训练,俱乐部私人教练,如大球(篮排足等)和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专业教练、健身(形体、健身)教练等,这些职业都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还可以自主创业,成立集养生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健身会所以满足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2、性格、气质优势。长期的户外训练使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神经更易兴奋与抑制,充沛的精力造就了他们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的性格。为人热情,做事雷厉风行,富于生气。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气质类型多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情绪变化快,积极乐观,个性张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很少有同学存在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3、就业期望不高,容易接受现实。二本学校的体教专业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社会资源缺乏,他们对就业没有太高的期望,就业也不苛求对口,只要能找到工作,解决生存问题,他们心里就能够接受,发展问题以后才会考虑,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现实。 (二)劣势分析 1、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目前二本体教专业的学生高考时文化成绩比其他专业普遍要低,由于文化基础不好,他们对文化知识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睡觉、玩手机是经常现象,课后也不能主动学习,这就导致体教专业学生总体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据不完全统计,体教专业学生四、六级通过率不到10%,阅读与写作水平不高。2、自我认知不清,缺乏就业信心。由于进校文化成绩分数低,他们在学习能力方面信心不足。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不太清楚,面对就业,有些不知所措;在就业受到挫折时,内心会产生自卑感。3、不太关注外界,缺乏就业信息。由于体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经常进行体育训练,对外界变化不是很感兴趣。多数同学不愿意花很多时间看一些新闻和就业信息。由于自己也不关注,外界信息也不会自动流入,使得他们就业信息缺乏。 (三)机遇分析 1、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政治稳定是各行各业健康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用工需求,也就保证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2、国家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这在政策上也是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极大支持。当前体教专业学生就业出路有;考公务员、教师编制,还可以考村官、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活动。同时,国家也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减免税收和金融借贷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扶持。3、高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助推学生就业。现在每所高校都设有招生就业专职部门,每个院系也配有就业指导员。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搜集就业信息,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四)威胁分析 1、专业技术人员供过于求,对口就业难度大。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事业单位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学校教师编制逐渐减少,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体教专业的学生总数不断增加。原本毕业后专门从事体育教师的体教专业学生想要全部实现对口就业已经是不可能了。2、就业信息来源少,就业市场拓展难。作为二本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就业信息相对省会等发达城市来说较为闭塞,而且参加招聘会的机会也比别人少、成本比别人高,有时,就业市场对体教专业的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加上体育重点高校对他们就业市场的垄断,导致他们就业机会少、就业市场狭窄且难拓展。3、就业观念陈旧,扰乱大学生正常就业秩序。现在社 会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有一份稳定的、体面的职业,在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下,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到发达城市工作成为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而现实情况中,理想就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导致出现了毕业生较高的职业预期与现实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于是出现“有业不能就,有业不愿就”的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影响正常就业。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行动策略 通过以上对体教专业学生自身资源的分析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就业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整个社会环境提供的机遇和存在的威胁。可以通过构造SWOT矩阵制定就业策略。 (一)优势-机会(SO)组合策略。这种策略是最有利的一种情况,既具有优势,又面临机遇。根据国家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遇,体教专业学生要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对于专业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专业对口就业,考教师编制,也可以考需要体教专业的公务员和特警、消防。除了以上选择也可以选择到基层去工作,毕竟公务员和教师编制有限,基层也需要优秀的人才。对于热爱社交和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学生,同时家庭又有创业条件的可以选择自主创业,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优势-威胁(ST)组合策略。这种组合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量去规避外部环境带给他们的威胁。体教专业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随波逐流,要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职业,树立“职业不分贵贱”的思想,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与专业有关的工作都可以去做。就业不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地点,先就业再择业,在基层积累工作经验,当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提高,条件成熟之后,可以选择再就业。同时,在找工作时,要多关注就业信息,多参加人才交流会,了解外界的就业情况,发挥优势,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劣势-机会(WO)组合策略。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就业优势不明显,他们多是专业课成绩不太好,没有过硬的专项技术,整体素质不高。这些同学参加教师考编不占优势,仅是同学之间竞争,考编对他们来说希望也是渺茫的,如果所有的毕业生在一起竞争为数不多的教师编制,他们的希望更小。这些学生应该自我调整,充分把握机会,可以考虑到竞争小的基层去就业、到西部去就业,考特岗、考村官、考“三支一扶”、参加西部志愿计划等,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再谋求新的发展。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创业,因为创业与自己专业、专项素质高低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创业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方法,积极进取,努力获取成功。 (四)劣势-威胁(WT)组合策略。这种组合是SWOT策略组合中最不利的一种情况,毕业生自身优势不足,专业学习成绩差,没有明显的专项,综合素质低。外界就业环境也不好,考编考不上,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一般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缺乏社会关系帮助联系工作,自己又不主动努力去寻找机会,也不愿意创业。这样的学生应该暂缓就业,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本人要转变思路、重新学习新的技术和生存技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目标,努力实现职业生涯最优化。 结束语 大学生能否就业不仅影响他本人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最优化,已经成为历史必然。SWOT分析仅仅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指导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建立在环境是可以认知和不变的条件之上的。就业决策制定之后还要进行决策执行和决策评估,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笔者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要想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前景,并且又将他们的职业与兴趣爱好进行有机的统一。第一,学校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适当调整所设的专业,使专业与就业市场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第二,学校应该为学生人生规划进行适当的指导,将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第三,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本文作者:李守远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论文:试论体育课激励教育的方法和功效 本文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对在体育课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的方法及产生的效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语言激励法、行为激励法和情景激励法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有的放矢的使用的激励方法提供参考,以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一、引言 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法国教育家斯多惠则指出:“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激励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对在体育课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的方法及产生的效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语言激励法、行为激励法和情景激励法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有的放矢的使用的激励方法提供参考,以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第二十二初级中学2个教学班的92名学生和第五高级中学2个教学班的103名学生作样本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网络信息检索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 三、激励的方法和激励的功效 1.激励方法 激励教育方法是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导下,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程度,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激励教育方法是教师充分利用情感调节作用和动力作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学习动机的确立,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寓于体育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教学方法。 (1)语言激励法是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法。 ①提问式激励法是利用提问激励。例如,“看哪个同学回答得更好?”“你不相信自己能做好吗?” ②点名式激励法。熟记每一个同学的姓名,能让他们感到老师很在意他们。例如,在铅球课上,说:“XXX同学,你推一次让大家看看。” ③目标激励法。明确目标进行激励,在短跑课时,说:“XXX你能超过XXX”,在跳高课时,说:“XXX,这个高度你能过去。” ④纠错激励法。虽然是纠正错误动作,但仍要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参与兴趣。说:“虽然这次他没完成,但大家看,他很努力很认真。” (2)行为激励法是利用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激励。 ①示范式激励法。老师优美准确的示范,能激励学生跃跃欲试,挑技术动作好的学生示范能在学生中起到榜样的作用。示范激励法很直观,能直接在大脑中建立动作表象。 ②鼓掌式激励。挑出学生练习中比较努力的同学或完成动作较好的同学给予鼓掌,配以喝彩,效果更佳。 ③神态表情激励法。利用手势、微笑、竖大拇指、点头或赞许的眼神,对学生进行激励,起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作用。 ④保护与帮助激励法。在保护和帮助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动作,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树立自信心。转 (3)情景激励法是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情景。 ①成果激励法。利用板报、专栏、广播、展示、照片等对取得的良好成绩,鼓励自己也鼓励别人。 ②降低标准激励法。针对身体条件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适当降低标准进行评价考核,让学生尝试成功。 ③环境设置激励法。让技术动作掌握好的和一个掌握不太好的同学分在一起进行帮带。如篮球比赛时,让四个主力队员和一个替补同时上场比赛。 ④和谐人际关系激励法。让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分在一起,减少心理压力,轻松完成练习,掌握技术。 ⑤自由分组激励法。在不违犯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由度,如拔河比赛中,通过商议解决人数搭配战位顺序,力量分配等事宜。 ⑥音乐激励法。利用节凑明快,坚强有力的音乐,振奋学生精神,提高兴奋性。 ⑦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相互影响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思想言行,甚至衣着爱好都相互模仿,所以对青少年的教育用榜样的激励是很重要的。 2.激励的功效 (1)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培养良好学习动机,进取动机的功效。积极的兴趣是从事学习活动取得成就的最初条件,在人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功能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由无趣到有趣,发展到乐趣,最后上升为志趣。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效果最稳定、最根本的因素,它和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取动机是一个人不满足已达到的水平和成绩,而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和更大的成绩努力时所产生的,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动机,能产生持久的,主动的行为动机。激励能对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断加温,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最大的热情,以保证教学任务能高质量完成。 (2)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意识,勇于进取的良好个性的心理品质的功效。通过激励,让学生明白参与比收获更重要。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烈的竞争意识,竞争的结果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失败者的懊丧,但这不是竞争的全部意义之所在,重要的是竞争过程中将使参与者有机会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激烈的竞争能激励学生那种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心和胜不娇、败不馁的精神,这也是现代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教学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一些小的进步,在大家面前进行表扬,进行激励,选择适当的机会让大家做示范,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品尝努力后得到的成果,寻找出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集体的作风,增强团结协作意识的功效。在参与中通过竞技提高自尊心、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凝聚力。 (4)培养学生守法意识和文明行为的功效。竞赛中的规则是针对双方的,只有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发挥技战术水平,用实力战胜对手,才是真正的胜者,培养学生心胸坦荡,懂得并做到公平竞争。 (5)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功效。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启发、激励,使之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要求,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四、结论 1.在对待体育课问题上,学生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在体育课上因势利导实施激励,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事实证明,学生在取得好成绩或成功时,内心非常愉快甚至表现出得意忘形,每当老师及时给予激励和赞美后,这时的学生不再是为你努力,而是在为自己把事情做好而努力。 3.在 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合理运用激励法,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动机、学习热情、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坚持性、自制性、独立性等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动力、定向、强化的作用。 4.激励的功效有些表现在协助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个胜利者,属立竿见影,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成功动机和自信心的提高,进取精神的增强表现在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人格塑造上,属于长效型。 体育论文:思政教育下体育文化的创建 一、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一)校园体育文化节 校园体育文化节建设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以此为载体,可以发挥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校园体育媒体宣传、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等的重要作用,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之中。大学生体育社团具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搭建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舞台,把学生体育社团纳入“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中,形成党委领导、体育部支持、共青团具体管理的体育社团工作管理格局。校园体育媒体宣传包括:体育征文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讲座、体育运动大会、体育节、校际体育邀请赛等媒体宣传,及时充分地挖掘发生在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中的先进典型与事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成为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以体育竞赛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延展性建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组织,活动 内容自定的大学生体育俱乐部,使学生的角色不断变化,能优化团体环境,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完善,适应社会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如每年一届的校垒球文化节已经成为我校的传统节日。垒球运动是我校的一项体育特色项目,特别是校园有了一支“省队校办、体教结合”的江苏女子垒球队后,美丽的校园、一流的垒球场地、多次大型比赛的洗礼,为学校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垒球文化氛围,垒球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该活动由校团委、校体育部主办,各学院分团委、校棒垒协会依次承办。活动设计以一系列趣味竞赛、以各学院为参赛单位的垒球联赛、江苏省女子垒球队表演赛和垒球文化知识竞赛为主,把垒球游戏、技能和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广垒球文化知识,吸引更多的同学来参与这项运动。校垒球文化节使同学们增强了身体素质,对垒球乃至体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式,提升了同学们业余生活的质量。许多同学通过参与垒球文化节活动,从中获得了快乐,提高了观赏垒球比赛能力和水平。 (二)阳光体育长跑活动 作为全国百所高校“祖国万里行”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试点高校,南京工业大学自2010年11月12日长跑活动仪式启动以来,活动进展顺利,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本次活动,校园里到处呈现自主锻炼的景象。每个参与的大学生在八周内至少应完成16次长跑,每次长跑距离女生为1500米,男生2000米,每人每天限跑一次,完成16次以上长跑活动的学生体育课成绩给予加分鼓励。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大学生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水平,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品格。从安全角度考虑,南京工业大学阳光长跑组织委员会决定把学生跑动速度从原来的男生2米/秒和女生1.5米/秒降低为男生1.5米/秒和女生1.0米/秒。2010年11月至2010年12月,全国大学生开展的“阳光长跑?祖国万里行”长跑活动在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和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部署与策划下,全国百所高校共同积极配合和协作下圆满结束,共有93所学校7065336人次大学生参与了本次阳光长跑活动。南京工业大学荣获了多项殊荣:(1)最佳组织奖;(2)最佳体育社团奖;(3)一名男生和女生分别荣获全国阳光长跑男、女生十佳个人;(4)阳光长跑先进单位;(5)启动仪式系列摄影荣获全国优秀摄影奖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我校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精神,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营造学校阳光长跑活动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目前,我校已经把开展学生阳光长跑活动作为一、二年级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与体育课评价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长跑活动,超出规定要求次数的,在学生体育成绩评分时给予适当加分。 (三)特色体育项目(垒球)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女子垒球队是南京工业大学与江苏省体育局于2002年12月联合组建的一支走“教体结合,省队校办”新路子的高水平专业运动队。学校根据专业运动队的特点,结合高等院校办学的实际,负责为运动队配备领队及管理人员;根据共建协议在经费上给予相应的配套;负责提供运动员住宿、训练场地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注重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队员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将被录取为南京工业大学有正式学籍的在校大学生。利用 现代大学学分制等宽松的学籍管理模式合理解决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创造条件。2004—2009连续6年蝉联全国大学生垒球锦标赛冠军;2004年参加第一届世界大学生垒球锦标赛获第七名;在全国垒球比赛中多次获得锦标赛前三名,其中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获第六名,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获第三名。2006年我校成为“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训练基地”,2009年中国垒球协会授予我校“中国垒球‘体教结合’示范校”称号,同年学校被中国垒球协会授予“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别贡献奖”。真正实现了让“工大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工大”,南京工业大学也因此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垒球工作突出贡献单位,获得了2004年度全国高校唯一的体育比赛最佳赛区。2005年10月学校还成功承办了“十运会”垒球项目的比赛,我队获得第六名;运动队多次到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进行访问交流。通过这种全校的、校际间的、国际间的体育赛事交流,不仅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蓬勃开展,还带动学校在科技、文化等其他各方面的对外交流,使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已成为学校的一张“流动的名片”。棒垒球运动是一项相对比较重智能的集体对抗性运动项目。它的基本技术如传球、接球、击球和跑垒等,都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技能,动作自然舒展,比较容易掌握。比赛时,攻与守截然分开,运动量有张有弛,设备比较简易,场地可适当地扩大或缩小,比较适合在大学生中发展这项运动。经常参加垒球运动,能发展传、投、击、跑等的基本活动能力,培养灵活机敏、反应迅速、坚毅顽强的能力,全面增强体质。学校将棒垒球开设为体育专项课,学生选择棒垒球的热情高涨,每年都有500多名学生选上棒垒球课,依托这些棒垒球爱好者的参与,棒垒球社团还被评选为江苏省十佳体育社团。 二、构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具体的实施途径必然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没有优劣贵贱之分。虽然每条途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任何一条途径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独立承担和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非课程教育活动设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高水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隐形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水平校园体育文化更能系统地传授体育文化体系,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崇尚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道德品质;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具有丰富性、互动性、实践性等特点。利用高水平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从机制、功能、内容上科学设计非课程教育活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体育论文:试论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内容提要】竞技体育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竞技体育和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加以重新审视。从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在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现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竞技体育的认识,使竞技体育能更有效地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 【摘 要 题】学校体育 一、引言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 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体育论文:体育教学中师生沟通的技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从体育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口语与非口语的互动,肢体上的接触均较其他科目频繁且多样化。所以,在有效实施新课标中,教师是否掌握师生关系沟通技巧,就成了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我认为,有关师生沟通的技巧主要体现在情感沟通、信息沟通和意见沟通三个层面上。 一、情感沟通 师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而不良情绪则对课堂教学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新课标所营造的和谐、平等与互动的育人环境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正向情感,符合师生师方沟通的意向。 (一)积极的意愿与教师个人的态度调适 师生沟通必须双方都有积极的意愿。而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个人态度调适,对双方沟通起着主要作用,其沟通技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保持好的心情。体育教师工作复杂而劳累,有时实在令人难以挤出一丝笑容来面对学生,也常因为个人的状况而难以掌控自己的情绪,在盛怒或烦躁之下,极易发生冲突。事实上,拥有一个好心情走进课堂,常常会从中找到自己和学生的可取之处;试着每天提醒自己带着好心情来到学校,相信和谐、融洽、轻松的师生关系会感染大家,学生对体育运动会更加喜爱。(2)给予爱与关怀。身为教师我们通常能够很大方地给运动素质好、表现优异的学生积极的爱、支持与鼓励;对运动素质较差及令人头痛的学生常常是挑剔和指责;对于表现平平的学生则把他们放在无须多加照顾的地域。事实上,被爱与被关怀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对每个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得到正向的爱与关怀。(3)保持弹性,创造幽默。师生相处需要一些润滑剂,坚持立场容易让双方关系卡住,此时教师如能加入一些幽默的言语,则可缓解紧张的气氛,增加师生关系的动力。 (二)对话与理解 新课标确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平等、合作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通过这个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要达到一种主体间的双向理解,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唯一权威,师生双方都是主体,双方一起探究世界、探究知识。 (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良好的互动关系基础不应只是建立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虽说技能学习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但绝不是唯一目的。教师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但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且互动是以学生的感觉为基础,否则对学生的影响力就很有限。例如,教师往往喜欢那些运动成绩好的学生,或对自己教学有帮助的学生;学生往往佩服示范动作优美、语言风趣或在某方面吸引自己的教师。因此,和谐关系所代表的意义,即学生信任、尊重教师,教师同样热爱学生。学生积极与教师合作,努力完成教师为他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会更有趣。 二、信息沟通 体育教学中的信息沟通是师生双方信息的交流和贯通。沟通的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学、学习及其他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信息。新课标实施的目的是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它提供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因此,在师生双方对教学内容、体育知识、协作精神、行为观念及其他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差异、误区时,需要进行信息沟通。 (一)传送与接收信息的技巧 有效的沟通存在于聆听后能解读传送者所想要传达的信息。其正确、清楚的传送信息方法应该是:(1)尽量使用易懂和亲善的语言及动作;(2)少用主观判断,适当情况下可做些让步,在许可范围内,给学生更多自我选择的空间;(3)试着接受学生的观点,做个细心的听众,以诚挚的态度,仔细聆听学生所提的问题,适时地给予关怀;(4)对学生及教师本身的感觉反应敏锐;(5)使用有效的专注技巧,如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非口语行为;(6)重视自己的感觉,注意传送者的非口语提示。 (二)对学生评价要前后一致 对待学生的行为是否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昨天可以接受学生的这类行为,到了今天,却因同样的行为而处罚学生,这样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通常被学生视为恶劣的行径,将会严重破坏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想要立即阻止的,然后,进一步观察学生这些行为的实际表现。 (三)爱与平等 爱与平等就是要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创造性、运动能力。随着新课标的运行,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个体发展的主人。而这所有的一切必须以“爱”为前提。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但这种威信不是靠外在的管制与压迫,而是源于教师的人格、学识和智慧,从而受到学生的尊敬与向往。 三、意见沟通 新课标指导下的师生关系交往更加频繁,在课程建设中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权。但是,由于年龄、性别、个性心理和认知及观念上的差异,在合作中就会存在意见分歧甚至产生冲突,当师生双方出现矛盾、进入误区时,则需要进行沟通。 (一)正视冲突 冲突来自于人际互动中,当人们利益及观点不同时就会出现争执情形。冲突虽然会带来关系的威胁,但也提供了调整彼此关系的机会。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运动心境和激情状态,观察自己在与学生合作中彼此的语言(措辞)、非语言信息(包括肢体动作、音调)、情绪状态,实现顺畅的沟通。 (二)尊重对方 师生在面对冲突时,要提醒自己以相互尊重的态度维护彼此的面子,不要跟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更不要公开指责学生,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面对冲突,需要的是一份彼此尊重差异的心情和寻找两者兼顾的方法。 体育论文:论和谐社会构建中体育的价值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然涉及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特殊功用的体育因素。探究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体育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明确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体育;价值;和谐社会;全民健身;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论文 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它要求富国、富民、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建构和谐社会,全民健身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全体国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仅是一个国家富强繁荣的标志,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将建设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为全面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并将其提升为反映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优劣和经济基础、社会文明等的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这样一个目标和我国体育运动全面为人民服务、增强人民体质宗旨是一致的,给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议题。 1 和谐社会的涵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原始和谐社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由低级社会经济形态向高级经济形态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结果,《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国语郑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记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极。”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首次在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所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是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最新成就[1]。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内涵,其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目标之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目标之三是人与人的和谐,核心的问题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2]。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着力解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问题,当然也需要从多渠道、多途径的加以建设,这其中当然应该包括作为文化现象存在的体育。 2 和谐社会构建中体育的价值体现 2.1 社会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这是由体育的本源功能所决定的。体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逐渐产生的。毕业论文 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作为一种教育儿童,传授生活、生产本领的手段。“骜很克,兄弟为阋。……帝悲之,为制奕情以闲其情”(《路史·后记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近现代,现代奥林匹克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体育的地位与作用。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体育运动在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精神方面教育青年,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体育拓展的社会功能每一个细节无不折射出教育人、培养人,推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痕迹。 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 社会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着。 社会体育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国际间的体育交往,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 2.2 学校体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界已成共识,硕士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体育教育的主旋律。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做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为此,学校体育在提高 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自我调剂能力的培养,同时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爱祖国情操与学校体育运动实践相联系,形成多元化、科学化的学校体育目标,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学校体育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2.3 竞技体育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之一 竞技体育的本源功能在于通过相互间运动能力的较量,促进参赛选手,并作为范例带动广大民众的身体素质、运动技巧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健身强体,增强国力,更加有效地开展生产活动以及夺取战争的胜利[3]。现代竞技体育,是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和社会进步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4]。特别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竞技体育在国际和国内的规模日益扩大,有各种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这些比赛都是在国际、国内规则和规程的统一标准下进行的,进而形成以挑战人类自身极限与征服自然为特征,以运动员为载体,通过个体与群体协同合作,或借助他物,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胜利,并实现自我超越的社会体育活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竞技体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社会功能也极大地拓展与丰富了。通过公平竞争,实现对人心灵的净化,培养良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意识,推进教育功能的实现;激发国民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唤起民众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实现调整人状态和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潜在功能。 现代社会,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国际社会文化现象,已成为传播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主要场所,教育人和塑造人的有效途径,被看作是显示民族精神的橱窗,民族强健、文化发达的标志[4]。 3 和谐社会构建中体育的价值实现 3.1 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模式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明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文明社区建设有助于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的新形势下,作用尤为突出。 “全民健身计划 ”的关键在于动员全国人民参与体育活动,是一个全民动员的事业,必然依靠作为社会管理最基层的社区动员[5]。医学论文社区体育的对象不仅是青少年, 还有社区全体居民。在落实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应做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比如社会体育设施向学校学生开放,学校体育资源也向社会开放,同时提倡学校、社区、家庭共建设施,使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都能从学校、社区资源中受益。同时倡导学习化的体育社区创建,在社区中,人人都是体育的参与者,人人又是体育的教练者,实现体育活动主体与客体的一体化。最为重要的是,要提倡社区体育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情操,培养互帮互助的精神,实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社区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2 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模式 社会的发展孕育着人的发展,人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存在。学校作为社会文化构建中的一个层面,知识密集、人才汇聚,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社会心理、道德修养等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优势。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教育与体育改革,学校体育将实施“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作为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此,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大意义,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要强化品德和意识教育,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心理素质培养,确立多元化、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整体化、教育性、娱乐性、健康性、科学性的教学手段方式,为社会进步多出人才。总之,学校教育以学生“和谐发展”为宗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立体育人框架,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和谐发展培育合适的人才。 3.3 落实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 竞技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需要的产物,但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竞技体育,必然要求适应其社会功能属性———强调育人。竞技体育的最高殿堂奥林匹克运动,在其宗旨中明确提出“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 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不过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6]。国内竞技的“重物轻人”的倾向即是明证[7]。竞技体育的竞争本性决定人们重视其结果,于是出现了竞技运动训练中重视对运动技术、战术素养的培养,而忽视通过运动培养人的教育功能。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竞技体育必须回到其“健身育人”、“夺标育人”的轨道上,实现运动竞技与社会进步、与人和谐发展相同一、匹配,突出其人文的竞技观。 体育论文: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的问题和策略 1前言 时间作为客观存在,是物质恒久运动的有限和无限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间隔性、顺序性和持续性, 是物质运动过程的前后联系和顺序更替的表现,时间是人类发展的最大空间。时间管理就是指在相同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利用效率而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控制工作。时间管理包括诸如提高时间利用观念、制定时间计划,划定时间消耗标准;利用多种方法使时间消费合理;诊断时间利用情况,总结时间使用经验,找出浪费时间的原因并克服之; 利用系统科学的定量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时间等。时间管理就是使人们对时间的使用从被动的随意使用和浪费, 转而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分配,进行高效率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提高时间使用效率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怎样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陆续编制了各种时间管理量表,如1990年Macan编制的时间管理行为量表〔1〕;1991年Britton和Tesser编制的时间管理量表(TMQ)〔2〕等,从而促使教育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时间管理研究,如, Moore Price(1994)〔3〕发现时间管理与学业成绩之间呈正相关;而更多的是从拖延层面探讨时间管理对学业的影响,Caroline(1995)〔4〕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的一种表现,Dianne(1997)〔5〕提出,长期拖延会导致学业成绩降低;Laurel A等(1998)〔6〕指出:时间管理不当会造成拖延从而使学习时间减少,造成学业成绩下降;TODD等(2002)〔7〕的研究结论是:增加学业努力的时间会提高学业表现。Weinsteinden〔8〕等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行的时间管理训练的结果表明:通过训练,许多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习惯的学生,学业成绩也提高了。 我国对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黄希庭等人就时间管理与教育领域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001年黄希庭提出了时间管理倾向概念〔9〕,他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对待时间价值和功能以及运用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是一种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特点的人格特征。2001年黄希庭、张志杰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10〕,提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是个体对时间的功能、价值的稳固态度及观念,包括个人驾驭时间的动力或导向作用,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及观念;时间效能感是指个体对驾驭个人时间的信念和期望,反映个体对时间管理行为及能力的预估,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还认为,这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价值观、自我效能和自我监控在个体时间运用上的行为及心理特征的体现。体育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及自身约束力的不同,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有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及个体差异进行统计整理,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类别间的时间管理差异及形成原因,以期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时间管理技能及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四个体育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查阅有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观、主观满意度等方面的专着30余篇,并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有关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资料,在对其进行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11、2010、2009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91.5%;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0%。 2.2.3数据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性别间独立样本T检验 对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如表3):男、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0.05)均没有显着性差异。 3.2不同年级间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如表4):不同年级间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维度上(P 0.01)差异非常显着,而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0.05)差异不显着。 体育专业大一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上均值最高,大二学生最低。说明大一学生由于高中期间时间习惯的延伸,时间观念最强,大二时有所松懈,经过两年的大学教育,到大三时又有所提高。这进一步说明,大学期间同样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引导。 3.3不同专业间 对不同专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如表5):不同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 0.01)差异非常显着。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体专业、体育专业、运训专业、民传专业。 表明体育统招专业社体、体教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上均值教高,时间观念和意识较体育单招运训、民传专业高。说明不同专业间由于所学内容 及专业环境之间的差异,时间观念和意识会产生很大不同。 4结论 通过访谈及本次调查得知,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观念较为淡薄,女生时间管理意识高于男生。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上不具有显着差异,而在年级、专业上存在显着差异。年级上,时间观念意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三、大二学生;专业上,时间观念意识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体、体教、运训、民传专业。 5建议 时间管理倾向作为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观念。由于时间和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来源不够广泛,样本量较小,仅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还需进一步验证。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观念较为薄弱的现象,要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时间价值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时间利用率,并适当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自觉调控时间的能力。 体育论文: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观念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 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 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 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 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1 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 。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 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 ,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 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 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 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 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 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 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 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 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体育论文tiyulw。com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 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 )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 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 (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 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 )对学科专业 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 。(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 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体育论文: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状况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学校的健康教育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在高中课改推进中,加强对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之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拓宽保健知识,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理想效果。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尽管我们现在沿用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的,但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法规。它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得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有了法规的依据。1992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规定了每2周1课时和利用其他时间开展专题教育的要求。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1995年参与实验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纲要》。因此,学校健康教育除了有规定的内容外,还渗透到了各门学科类课程,其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就有健身原理、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养生保健、心理与体质健康、交通安全知识等方面,但涉及情感、家庭、社会实践问题处理、适应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教师安排和组织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中安排,也可有计划地分散安排,或者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除了专门授课外,还可以健康咨询、健康经验讲座、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等,最好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这样就出现了体育教师和保健教师授课安排问题、教学内容的整合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达不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的600名学生一名卫生人员的要求,而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存在不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首先要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把学校健康教育中涉及的内容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按照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的原则进行分类,安排教学计划。其次,要根据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特点安排教学任务。最后,要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在授课安排上,一般情况下保健教师安排上集中式(多个行政班集中)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同时负责日常健康、心理咨询等;而体育教师则根据学科特点以分散式(必修自选系列模块形成的班级)展开健康教育。 四、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 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性行为、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兼有科学性和活动性特点,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其强大支撑,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体伤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在工作职责上,要主动关注学生安全,不仅如《课程标准》所言,应当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应当与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维护工作,要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成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护花使者”。 体育论文: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创造力与体育教学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揭示事物内部新的联系,处理好新的关系的能力。创造力应包括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能力,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3.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创造力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之间,既有其内在的联系,又有其本质的区别。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体育论文: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外占的时间大大多于体育课的时间。从灵活性上看,把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锻炼中去,使学生终身受益。 1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体育的重要性 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形象的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没有健康之体魄,难有所作为”,所以作为大学的体育课,其影响不言而喻。但体育课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体育不及格者一律不发给毕业证书,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不能够使体育达到100%的合格率,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1.2 体育课的特点 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掌握、改进提高、动作定型等几个阶段。大学每次体育课100分钟,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达到动作动用自如的是难以办到的,再者每个动作都是由认识、实践、再认识、再提高反复练习形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基础与延伸。 1.3 体育活动的互补性 学校所有的课程中,只有体育课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高等学院的绝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学生,上体育课应该有一定运动量,学生疲劳恢复后需要时间、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定宽松的环境,在这方面课外体育与体育课有很强的互补性。 1.4 社会的需求 1995年国家频布实施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形成了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强大的宣传声势,使全民健身得以顺利启动,要建立一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面向社会服务于群众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普通高校应该有能力和条件担负起培养社会指导员的任务,应成为培养社会指导员的基地,课外体育活动也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主要途径。 2 课外体育活动的尝试 2.1 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学生中产生着良好的影响,体育教师不能只立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该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乐于奉献,责任心要强,通过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2 抓两头,带中间 每个班都有些特别爱好体育,体育成绩特别好的人,应该成立院代表队,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带动更多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中来。 每个班也有些体育成绩特别差、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对这些学生应该实施基础工程,有耐心讲道理,通过运动处方等形式使他们从中获益。 2.3 体育宣传的作用 要大力宣扬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全国CUBA联赛的火爆,长沙、上海、北京等地首届“三人制”篮球赛的轰动效应,都是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等形式宣传的结果,许多大学生走出课堂自觉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使校园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4 培训学生骨干,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培训学生骨干的作用不容忽视,每个班都有钵育委员,每个系的学生会都有体育部长,这些人应该是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力军,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内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在课外集中培训,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行组织管理等。 2.5课外体育的影响力 笔者在我院一个系成立了篮球队,集训人员分别来自该系不同年组的篮球尖子,要求参加培训的有70多名,最后通过选拔15名队员组成了系篮球队。每周辅导2次,学生的训练热情极高,每次训练的时候,该系许多同学都是在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篮球热情,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 3结论: ①课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的重要环节; ②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⑧要充分发挥学校课外体育的功能,必须激发学生的健身兴趣。 体育论文:日本体育基本计划的解析 在《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实施完毕、《体育振兴法》亟待大范围修订的共识下,2010年8月26日文部科学省制定了中长期体育发展战略—《体育立国战略》,把“尽快制定体育基本法”作为实现各战略目标必须进行的体育体制建设核心内容。2011年8月经过多方面沟通、协调与平衡,《体育基本法》以超党派国会体育议员联盟提案的形式在国会全票通过成立。可以说,《体育基本法》的出台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背景:一是《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尚有诸多未达成目标;二是体育界要求加强管理、提高透明度与公平公正性的呼声日益高涨;三是体育领域本身正在发生着职业体育与残疾人体育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化加速等新的形势变化。因此,《体育基本法》明确规定“通过体育追求幸福、富足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权利”核心理念的同时,明确了新时期体育发展在青少年健全成长、地方社会再生、国民身心健康的保持与增进、社会与经济活力创造、提高国家国际地位等五个方面主要社会功能;并指出今后将在追求与实现上述体育功能过程中确立“广泛共享体育意义与价值,更多人参与、享受与支援体育的新体育文化”、实现体育立国为根本目标。 作为体育基本法政策理念具体化的《计划》,是国家、地方及体育团体等共同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基准性政策方针,指出了今后日本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与具体措施,是日本继《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后又一个10年期的实质性体育政策规划。另外,《计划》明确指出除了以体育基本法为指导外,还充分参考了体育立国战略仍然有效的部分(绝大部分已被体育基本法所覆盖),因此该计划还具有体育立国战略实施策略的性质。 今后10年日本体育政策发展新方向:《体育基本计划》基本方针解析 《计划》以“建设不论性别与年龄、不论健全与否的公民,都能根据自身的兴趣、适宜性等全面参与规划体育的环境”作为基本目标;为了实现体育基本法提出的体育社会功能与目标,建设人人都能追求幸福、富足生活的社会,指出今后10年间日本体育政策七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即:一、加强青少年体育机会充实;二、推进各年龄段体育活动;三;创造住民自主规划地方体育的环境;四、国际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及环境创造;五、通过奥运会、残奥会等国际大赛的申办、承办等,推进国际交流与贡献;六、提高体育界的透明性与公平公正性;七、创造体育界的好循环等。图1比较直观的解构了各基本方针之间的关系以及《计划》的整体构想,以此为出发点着重考察今后10年日本体育政策发展新方向。 1.推进国际交流与贡献是各体育事业的共同目标 1989年答申(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之前的中长期体育政策)提出主要通过市民交流、选手派遣、教练引进等途径加强体育国际交流政策;《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则将“支持申办、承办奥运会与残奥会等国际大型赛事”作为提高竞技水平不可缺少的侧面支援政策;《计划》则以“申办、承办奥运会与残奥会等国际大型赛事为主,同时强调青少年为优先的市民级国际交流与对外体育援助等”把推进国际交流与贡献、提高日本国际地位作为各体育事业的共同目标。显然,对通过体育的国际交流与贡献相关政策重要性不断得到提升,这也是不同时期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对体育国际交流与贡献功能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新时期,加强体育国际交流与贡献、提升国际影响力不仅是日本政治大国追求的需要,同时推进以青少年为优先的市民级国际体育交流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培养与提高国民国际化视野的重要途径,而着重强调奥运会与残奥会等国际大型赛事的申办与承办也蕴含以此推进赛事承办地再开发与经济活力的意图。 2.创造住民自主规划地方体育的环境是社会体育基础性课题 通过提高体育实施的组织化程度以促进和稳定成年人体育实施率是9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此推出了以促进地方综合型体育俱乐部成立与运营为核心的社会体育政策。到2011年7月,75%以上的市町村(日本行政基层单位)已经成立综合型体育俱乐部,但是半数以上的俱乐部经费自给率低于50%、拥有法人资格的俱乐部也仅占11%左右。所以,新时期政策重点转向如何提高俱乐部运营的稳定性与自立能力、以及吸引更多住民加入俱乐部上来,通过住民自主规划俱乐部运营以提供真正符合需求的体育服务、推进体育生活化、进而提高俱乐部的自给和生存能力是政策的基本构想。另外,充实青少年体育机会、推进各年龄段人们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这两项基本方针的共通点是创造从幼儿到老年的任何人都能根据自身需要参与体育的规划,这必须建立在住民自主规划地方体育环境创造的基础上。因此,创造住民自主规划地方体育的环境是新时期社会体育的基础性课题。另外,社会体育不仅是竞技体育青少年人才的主要来源,更是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扎根地方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创造住民自主规划地方体育的环境是《计划》最重要和基本的政策方针。 3.提高体育界透明性与公平公正性是各体育事业的主要抓手 提高地方体育团体运营管理透明性是吸引和促进住民自主地参与地方体育规划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住民自主规划地方体育环境能否真正形成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新时期社会体育政策的成功与否。另外,当前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的残疾人等各种弱势人群体育歧视等问题也需要通过建设公平公正又透明的体育环境加以改善,所以提高体育界透明性与公平公正性是新时期社会体育发展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另一方面,新时期国家重点投入高水平竞技体育强化、注重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良好循环建设的新竞技体育振兴体系正处于加强与巩固阶段。在企业运动部竞技体育贡献日趋式微的情况下,建立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及学校体育间的良好循环与合作、持续从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挖掘有潜力的青少年体育人才是新竞技体育振兴体系成功的基础所在。如此背景下,文化建设方面一定程度落后于一般社会的竞技体育领域提高运营管理透明性、提高公正公平性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提高竞技体育团体运营管理透明性是改善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首要条件,也是实现公平公正的前提,提高了透明性与公平公正性才能实现任何人参与规划竞技体育发展的环境、才能让社会更加了解和理解竞技体育、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青少年体育人才满怀希望地投入到竞技体育中来,因此提高体育界透明性与公平公正同样也是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为了促进体育界透明性和公平公正性的提高,将国库补助和体育团体助成等经费补助反映到对团体运营管理透明性与公平公正性的指导上是新时期体育政策手段新动向之一。 体育论文:体育用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市场对策研究 [摘要] 面对体育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国内体育用品市场,以及日益全球化的国际体育用品市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还难以适应。因此,实施名牌战略,创名牌产品,已成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体育用品企业 品牌经营 市场定位 产品对策 价格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场。我国体育用品业作为体育产业中最具产业规模的基础产业,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迄今为止,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达307万家,加之上游零配件配套供应商和下游产品经销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共约408万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体育品牌在我国都有加工。“中国已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制造大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依靠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主要靠来料加工,或承担国际间的生产任务,赚到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加工费,我国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采取低价竞争,大量的贴牌加工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在国际上受人民币升值、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在国内受原材料、电力、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和地缘优势正在逐步弱化。这种品牌危机的存在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如果不尽快培育出自己的产品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很可能会在这场“抢滩赛”中无立足之地。 一、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现状与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现状 (1)品牌众多且竞争力不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仅福建一个省就有超过1000个体育用品的相关品牌,但根据美国相关机构的评估,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的品牌价值也仅及世界顶级体育用品品牌价值的7%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普察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中,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40家,企业规模大都只拥有100~500名劳动力,工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不明显,并且各自为政,品牌竞争力不强。 (2)缺少名品。我国体育企业的品牌与国外体育用品企业相比,品牌价值和形象相差悬殊。从产品出口看,虽然我国有些体育用品企业产品占有世界市场的很多份额,但极少是以自主品牌进入市场的。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常见的方式是低价销售,贴牌生产,很少创建自主品牌,培育的国际名牌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中国是体育用品生产大国,却称不上体育用品品牌大国。 2.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牌差异化特征不明显。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差异化特征不明显。以福建运动鞋制造业为例,近年来虽然出现了“安踏”、“特步”、“匹克”、“别克”等一批具有较大生产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但90%的品牌以“运动休闲鞋”作为主打产品。品牌差异化的欠缺将使这些企业集中于同一市场中进行竞争,最终只能通过原始的价格战进行市场竞争,造成整体产业巨大的资源浪费。 (2)品牌文化竞争力弱。品牌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是品牌产生巨大附加值的强有力支撑,也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然而,我国体育用品品牌文化竞争力比较弱,大多数品牌尚未建立起被广泛接受的品牌文化。即使有一些已被市场认可和接受的所谓企业的品牌文化,也不一定与企业的行为一致。 (3)品牌的设计技术薄弱。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或通过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或自己在意大利和法国设立设计室,但仍以翻版、仿制为主,原创性的设计明显不够,各公司大多缺乏高水平的设计师。 (4)缺乏品牌经营发展战略。目前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许多企业属于体育用品的加工厂,并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市场。表现为许多体育用品企业对体育用品市场的开发缺乏长远战略的规划。 二、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经营的市场对策研究 1.商标对策 品牌就是商标,是附着在商品上的企业标记。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创造和使用商标的过程中,要坚持“注册在先”的原则。企业在选好商标后,要迅速及时的注册登记,取得专利权。这样企业就有了一个走向市场、占有市场、走向未来的信誉载体。充分运用各种法律手段,防止商标被抢先注册、盗用和假冒,扞卫和保护自己的商标。 2.市场定位对策 市场定位是企业品牌经营的先决条件。目前,在我国体育用品市场上来自发达国家的品牌产品充斥着每个角落,国外体育用品企业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已由最初产品、技术输出,发展成为资本和品牌的输出。目前的市场呈现出有效需求不足,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处于供应饱和状态。由于企业资源有限性,使企业不可能为所有的细分市场服务。每一个细分市场的规模,需求竞争状况不同,并不是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适合企业进入。因此,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依据自身资源的特点 开展调研,选择能发挥资源优势且规模适宜、前景看好的细分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3.产品对策 依据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市场定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目前在产品开发上应该主要面对中低收入者,应设计、制作符合我国和发展中国家消费水平的体育用品。国内体育用品企业要及时地应用体育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研制和推出“新颖、优质、价廉、环保”的体育用品。此外,开发新产品有利于充分利用体育用品企业的资源和生产能力,及时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换代产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开发产品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多品种、系列化开发体育用品的原则;(2)坚持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档次的原则;(3)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原则;(4)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把制造无缺陷产品作为生产的目标,严把质量关,有缺陷的产品决不出厂。 4.价格对策 价格是市场竞争的利器,更是赢得顾客,树立品牌形象的手段。价格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价格对策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价格最容易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反应。企业要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都离不开恰当的价格策略。价格对策的选择正确是品牌赢得市场的关键。 5.服务对策 服务更能关心消费者,影响消费者,是企业接近消费者最直接途径,对于提高品牌知名度作用很大。企业品牌经营必须要与“优质服务”相配套,因为向企业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对于企业创品牌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优质服务可以促进产品的销售,从而扩大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其次优质完善的售后服务能减少消费者的错误购买、使用不当,能对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因而可以减少顾客的风险和损失,具有维护企业和品牌美誉的作用。第三优质服务可以增加顾客的利益,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和品牌的形象。 6.广告对策 品牌的知名度并非是与身俱来的,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高占有率离不开广告宣传,广告宣传已成为“创造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必要手段。广告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大多数知名企业都是依赖成功的广告对策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体育用品的广告宣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体育赛事、博览会、互联网、体育赛事或运动队冠名、体育明星等手段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研究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经营对策是主动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有效途径。并且有利于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优化我国体育用品业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科技制作论文:科技小制作让幼儿超越自我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能力强的聪明的孩子面对完全可以战胜的困难,却轻易地放弃了获取成功的机会;平时自信好强的幼儿在遇到失败后失声痛哭,甚至迁怒于一起活动的同伴,或是活动的材料。从中我们可得出这样的启示: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是成功者,而性格活泼开朗的普通人却能够成为成功者。科技小制作活动能培养幼儿具有稳定、持久的情感,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鼓励幼儿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去认识事物,从而激发他们再探索、再创造的精神,让幼儿形成超越意识。 一、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 科技小制作引领幼儿走入了一个崭新的科学殿堂,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创设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活动中,孩子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我们为孩子们制订出了各种有趣、好玩的科技小制作,如:跳跳娃、魔术大公鸡、纸偶不倒娃、自制桥、果奶帆船、美丽的风筝、飞机、好玩的拨浪鼓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设计图纸、绘制流程图,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制作。就这样,孩子们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中发现了其中的科学秘密。 给幼儿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给幼儿充裕的材料,让他们放开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大胆实践。例如,在科技小制作“桥”中,我们请来在桥梁公司工作的员工,给孩子们讲述桥的发展、桥的种类、桥的规模和风格,在操作区放置了各式桥梁模型。然后在轻松的谈话中讨论:“你准备做什么样的桥,它牢固吗?”“选择什么材料来制作?为什么?”在整个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是根据自己心目中的桥,选择合适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老师只是参与其中,提醒孩子们:弓形桥用什么材料制作最合适,斜拉索怎样牢固地固定在桥面上,使他们进行更有逻辑、更为严密的思维。 二、让幼儿懂得坚持不懈 现在幼儿遇到挫折的机会很少,许多孩子一遇到困难和失败便半途而废。在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幼儿会碰到一系列的障碍。在老师、同伴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有利于增强其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培养其坚持性。例如:在制作玩具“各种各样的车子”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方形的轮子,使他们制作的车子走不了;在制作房屋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过期的电池,使他们的房子通不了电等。然后在他们要放弃实验的时候教育他们要多动脑筋想办法才会把事情做好,如果半途而废,就完不成作品。老师则鼓励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想办法坚持把作品做完,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当孩子完成了一个作品或者有了新的发现时,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他们说:“祝贺你,你成功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对他们说:“让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一定会成功。”在不断的鼓励、赞许声中,孩子的精神上获得满足和愉悦,体验到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使制作活动成为一件愉快的事。 三、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 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合作是幼儿健康心理的一种表现。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活动需要幼儿与同伴相互配合、共同操作、共同探索来完成,这就需要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在制作风筝骨架时,教师惊奇地发现孩子们自发两两合作系绑绳子,又方便又牢固,体验到了合作的成功。又如:霖霖制作好了拨浪鼓的鼓槌,拿起透明胶准备把穿好珠子的棉线粘贴到盒子上。他找到牛奶盒侧面的中心点,把线头按上去,用透明胶去粘住,感觉位置不对,又撕下来,粘了几次,没有成功。他灵机一动,马上向旁边的妮妮求救,很快他们就把两个鼓槌牢固地固定在盒子侧面的中心点上,他高兴极了,忍不住摇动了一下盒子,“咚咚咚”,拨浪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霖霖脸上露出了胜利的表情。幼儿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逐步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优秀人合作。 四、让幼儿形成超越意识 科学小制作活动其实就是一种超越活动,孩子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达到了超越自己的目的。“要学会游泳就得下水。”因此组织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时,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让孩子们自己找出正确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既科学又美观牢固的作品。 在自制“桥”的活动中,幼儿都喜欢制作跨越能力大、造型美观挺拔的斜拉桥。他们在制作由主塔放射出的斜拉索时,通过实践得到很多的方法:用胶布粘贴固定斜拉索;在桥面上打洞固定斜拉索;将斜拉索绑在每个桥墩上等。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否定了费时费力的方法,有的幼儿还提出每根斜拉索要均匀固定,这已远远超越了最初制作的目标。 科技小制作活动,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因此我们要继续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有趣的内容,积极地引导幼儿参与科技小制作的学习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去尝试,支持他们的想法,鼓励自主探索,使幼儿在制作中不但了解科学知识,而且通过自制作品,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超越自我。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 科技制作论文: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任何产业都有可能通过增加知识投入来提升其附加值”.因此,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大,生产知识的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要,科技竞争成为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讲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激发青少年科技制作与小发明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意识,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潜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创新意识要从这里起步,这就显得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讲,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下文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1.1物理教师应接受物理大师教育思想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严格定量科学.物理学中所有的结论都是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升华的结晶;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力戒弄虚作假,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都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始终;还有物理学家为造福人类探索知识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方法(象观察、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等效替代、科学推理等),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以深刻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为将来从事科研,从事创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还指出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还明确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从物理学的特点来看,物理学应该注重“物”的过程,然后才到“理”的结论.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物理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实验与探究,也要注重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教学.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接受物理大师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2教师应接受最新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我国将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改革:第一是课程的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是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首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教师只有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动手实验、学会动手制作,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科技制作与小发明,这才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作为物理教师,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2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开展科技制作或小发明活动,一般先进行宣传,或以黑板报形式通知或以文件形式通知.组织形式上常以教研组或任课教师为组织者,成立兴趣小组,再布置任务.在宣传和组织的过程中,多渗透活动的意义.最好是通过培训讲座,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讲解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科技制作论文:快乐DIY,模型制作在科技活动中的新模式 摘 要:模型课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制作活动类课程,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活动,这些活动能让我们掌握丰富的知识,带来体验动手的乐趣,同时也成为现代人一种更加休闲、健康的娱乐方式,有着极为广泛的拥戴者。 关键词:科技制作活动; 模型课 模型活动的本身,也有难度与形式上的区别,比如飞机模型,从构造上来看,有用一张纸、几分钟就能制作好的最简单的纸模型飞机;也有要用上千个零件、花几千个工时才能制作好的无线电遥控像真模型飞机。从性能上看,有只能飞几米远、在空中停留几秒钟的模型;也有能飞几百千米、在空中停留几十小时的模型,所以各个学校开设情况不尽相同。模型制作活动的方式也应当做出适时的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环境。 一、实现自主设计,海陆空模型制作活动要有明确的动机 每个同学在选择模型课前,应当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制作海陆空模型,你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其次,最好不要每人都去购买成品器材。Do it yourself !对,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模型制作的比赛中来,测试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加模型活动的竞争性。第三,要实现学生的自主设计,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最有效手段,不要像文化课那样,把不同的学生教成一个模样。当然,模型课不能上成发明创新课,因为从指定的制作对象来说并不要求我们去创新,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锻炼自己的制作技能,而不要期望自己在课程中会新发明一个作品。 最后,要采用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方法:保持简单、目标明确,这可能没有创造性,但我们的目的也正在于学会设计,提升动手制作技能,它能使我们同学自然而然地产生不断革新技术的创造欲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化繁为简,善于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突破制作障碍 模型活动要用到材料学、结构学、工艺学、空气动力学、电子学、无线电学和电动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因此一般中学的科技活动课在其他老师与家长眼里只是“剪刀加浆糊”、“锤头加榔头”、“锯子加斧头”,他们根本不会相信在中学里学生会有什么高深的技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分步实施。首先可以按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各组教授不同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习时间。当老师的课堂教学完成以后,再重新分组,即把不同知识点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小组,那么这个小组通过合理的分工,分别从原理、设计、材料、绘图及动手制着等方面入手,就可以实现针对多知识点的复杂设计与制作,因为这是建立在前面知识基础上的再学习与深化,学生往往能创造出更有技术含量的作品。 在我校,学生们通过自身努力,利用常见的材料,已经制作出了几十件“飞机能上天、潜艇能入水”的作品,这都要归功于学生团队合作的教学尝试。 三、富有个性的设计,是模型课程的灵魂所在,是模型制作中的重头戏 初学者可能会在设计上遇到困难,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可以工作什么不能,但是我仍然建议先设计。设计的好坏是制作成功的关键。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把关,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作品一定不能进入制作阶段。 模型制作中的设计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的选择设计 需汇总制作中所需要的各种附件名称、材质、数量、国标号以及用途等,形成附件材料单。材料可以多方获取。其实作品中用的最多的也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木头、金属、塑料、绳子、电线等)。 2.一定要有尺寸的设计 加工图需明确表明各种加工方式及各部位的加工尺寸,并在需要表达装配关系的地方配组装图,表达要求有三维特点,所有这些应该符合其实际的尺寸和比例。 3.要采用KISS方法,保持简单、目标明确,寻求功能成本的最优化 设计的同学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模型的性价比,力求使整个制作活动的造价与其性能、功能相匹配。 4.一定要是全面的设计 比如设计视觉效果要求,人员分工等。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专门人员从事设计工作,一份好的设计方案,不亚于一份好的制作样品的作用。 5.一定要是可行性的设计 应尽量保证原主题设计风格不变,即车就是车,船就是船,让别人能直接体会到。 6.应该考虑加工的难易程度及装配的可靠方便性,考虑好结构配套是否可以实现该功能,从而制定出更优的配套方案及合理的加工方案;要注重配套五金件、粘胶剂的选择,满足强度的要求 四、选择合适自已的设计工具软件 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的非课本知识量很大,他们总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见解,有很强的设计欲望,但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和展示自己的设计理念。针对这种情况,如能在课堂上使用“CAXA”或者“SKETCHUP”等一些设计软件,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学年我校的学生在上设计课时就是使用该软件来进行,同学们在前几次的熟悉过程中很容易的学会了大部分基本操作,基本可以很好的把自己的设计意图画出设计图纸来。对于同学们完成的设计图纸,不管是数量和质量都比以前用徒手草图的形式要好得太多。下面是一些学生的设计作业: 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效率 利用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经验,我们改进了模型课的教学方式,并进行了近两年的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开设方案。 科技制作论文:高科技数字切割设备助力高效商业广告制作 随着数字喷墨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汇出现在我们面前:UV平板打印、特殊材质印刷、高品质打印、工业数字切割、异形切割……这些新技术也日益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行业和我们的生活。 目前,国内广告制作行业许多走在技术革新前列的先锋型商业广告制作企业,如上海康达喷画、上海柏连艾广告等公司近年来都添置了许多新型的数字喷墨印刷设备,近期又完善了印前数字流程及印后的高速数字切割设备,如UV工业平板打印设备、超宽幅UV卷对卷打印设备、Latex卷对卷环保型打印设备、ESKO高速数字切割设备、Caldera色彩及打印流程管理软件等等,以期以完整的自动化工艺流程为中国商业广告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整个行业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朝着工厂化、自动化、规范化、流程化、品质化、环保化以及输出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在全球市场上领先的数字化印后加工技术公司ESKO,拥有从设计、异形排版、成本计算到印后切割的完整流程解决方案,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和完美的跨平台管理模式。ESKO公司的高速数字切割设备Kongsberg(康斯博)是最受欢迎的数字切割机之一,号称工业数字切割设备中的“劳斯莱斯”,是展示架及展板制作生产线的主力军,也是ESKO最为畅销的印后加工系统。它可以提供不同于其他设备的切割材料的广泛适用性,同时智能易用的软件系统保证其生产的自动化、高效率以及精确度。它集合了高速、稳定、精确的切割制作特性,特别适用于那些“24/7”生产型商业广告制作的公司。其每分钟100米的线型切割速度使其成为市场上同类产品中的领先者,从而满足那些批量灵活、快速生产型企业的需要。 Kongsberg系列切割机领先于其他同类型设备的特点在于其高效率、自动化以及广泛的切割材料适用性。同时,与切割机配置的其他工具、如压力控制、高精确度的V切工具,针对瓦楞纸和泡沫的往复式震动刀具,针对固体材料的静态切刀,以及针对包装材料的压痕工具等,也是非常受客户欢迎而实用的工具。这也是针对商业广告和标识道具制作的完美补充,实现了全数字化生产流程的POP展示及短版包装的全套自动化作业。 ESKO的ArtiosCAD(雅图)及i-cut套件,极大地提高了整个流程——从设计到印前、再到数字印刷以及数字化印后加工的自动化。即便是印刷公司收到的文档丢失重要信息甚至是出现错误,软件也可以自动地帮助纠正,从而实现有效的版面布局设计以及数字化印刷和印后加工,有利于缩短一些不完整文件的处理时间和减少材料的浪费。i-cut套件包括三个主要模块,i-cut预飞检查PDF文档的正确性,或者在加工之前发现并解决问题,i-cut版面设计和排版保证了加工材料的最大化使用效率,同时减少印刷次数,全面提高生产率。i-cutVisionpro保证切割与印刷图像的轮廓的完美拼合。 中国商业广告制作市场已经被全球广告业公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拥有完整流程和高效率自动化设备的公司必将赢得市场的先机。高科技数字切割设备也必将成为商业广告制作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应该清楚看到这些高科技设备和自动化高效流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让企业摆脱束缚,一同迎接这个新的工业革命的到来和拥抱新的市场机遇。 科技制作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科技体育模型的制作兴趣 〔关键词〕 体育教学;科技体育模型;制作兴趣;指导 科技体育运动是指不需要直接的身体对抗,而是运用特定的知识、技能与科技含量较高的器材展现运动成果和技术水平的体育运动。其主要包括模型制作、定向运动和无线电运动三类项目。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合理地运用教育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对科技体育模型制作的兴趣呢?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开展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之前,辅导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使学生明确科技体育模型自身的特点,让他们知道其与玩具的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参与这一活动应以学生自愿,不影响他们文化课学习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为目的。要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身心得到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分析与实践能力 当代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因受家长的溺爱,部分学生在家中缺乏动手的机会,其分析问题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很差,做起事来杂乱无章,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制作科技体育模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做事的条理性。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必须先认真阅读操作说明,然后进行观察、比较,最后再进行设计、组装。他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可逐步养成科技体育运动的习惯,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活动,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活动设计方面下工夫。如,开展手掷飞机制作比赛、美化家园的小能手比赛,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之中。其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建立健全活动管理制度,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按照活动方案进行活动。从细节做起,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使一部分学生丧失科技体育模型制作的兴趣,导致他们宁愿站在旁边观看其他同学制作模型,也不愿动手动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立科技体育模型陈列室,以供学生存放、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并购置一些科技体育模型、模具、科普读物等,从而为这一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身作则,提高辅导教师自身素养 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中,辅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其一,加强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这一活动之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其二,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科技体育知识及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技能,具备较强的活动指导能力和科技体育运动能力。其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提高科学素养,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四、多元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班级是开展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的基本单位。学校如果能将这一活动纳入到对班级工作的综合考评中,则会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模型制作兴趣。评价方式要由教师单一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转变。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严格遵循新课程理念,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考核,评价要点在于学生的活动表现、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及科学素养的提高等。 五、定期比赛,给予学生适当奖励 要培养学生科技体育模型制作的兴趣,教师还应组织他们定期进行比赛。如,手掷模型飞机、橡筋动力扑翼模型飞机、橡筋动力固定翼模型飞机、电动自由飞模型飞机比赛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又可以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其间,教师要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对比赛成绩好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模型制作优良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从而促进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深入开展。 科技制作论文:从课外科技作品《梦系青花》的制作谈水墨在青花中的运用 摘 要: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而青花瓷釉质晶莹清亮,白中泛青,给人以清洁雅致之感,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民族色彩,是我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由于古典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青花瓷在各种风格的设计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探究以青花瓷为素材制作的动画设计作品,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视角绽放青花的艺术魅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梦系青花》 水墨 青花 引言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而青花瓷釉质晶莹清亮,白中泛青,给人以清洁雅致之感,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民族色彩。青花瓷以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瓷面洁白晶莹,青花纹饰优美,色泽清新,幽雅苍翠。尽管只有“青”、“白”两种颜色,但能将写意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古人曾用“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作为青花瓷的真实写照。 被誉为“国之瑰宝,瓷质荣光”的青花瓷最能体现文人的诗意、画意和情境。“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未太极生。”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青花明净素雅,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水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追求浓淡、枯涩、空灵、清远的意境。青花瓷的制作起源和中国的水墨艺术密不可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使用单色进行描绘和表现。青花瓷在制作工艺中灵活地运用中国水墨典型的黑白体系表现手法,看似简单,却十分富有表现力。 一、动画作品《梦系青花》的创建思路 任何一个动画作品都要有鲜明突出的主题,这样才能吸引人,所以制作之前的构思就显得很重要。作者的制作水平和技巧都会在动画作品中表现出来,所以认真分析制作思路、制作方向等非常重要。动画作品在制作前要充分设计好动画脚本,即动画剧本,需要制定好所表现的主体,设计好分镜头及每个镜头的表现手法,制定好特效的制作方案,这样有利于后期制作,也有利于团队的分工合作。在《梦系青花》动画作品的制作中,至少有两种思路:一是充分考虑到青花瓷传承了水墨画的精髓,同样拥有兼收并蓄的绘画特点,意境十分优美。而水墨画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画风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不仅印证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还涵盖了道家的自然观和佛家的禅语等。制作的作品从整体上要充分体现青花中水墨意境的美。二是强调细部特征的表现特征,在设定好一个动画漫游线路之后,按照该线路所要表现的青花纹饰单体的具体形象进行科学的纹饰单体的建模工作。在构思表现手法时,还要突出动画技术优异于实景拍摄的特点,可以利用在实物拍摄中无法完成的以虚拟表现的画面实现方法。 二、青花瓷中的水墨意境 要想在作品中充分体现青花中水墨意境的美,就必须了解中国水墨画与青花瓷的内在关系。青花瓷在制作工艺中灵活地运用中国水墨典型的黑白体系表现手法,看似简单,表现力却十分丰富。黑白体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水墨画艺术中的黑白体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一样把黑白体系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形成魅力无穷的黑白世界。青花瓷正是将这种独特的中华魅力巧妙地进行运用延伸,成就了又一个民族经典。青花瓷传承了水墨画的精髓,同样拥有兼收并蓄的绘画特点,意境十分优美。水墨画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画风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不仅印证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还包括道家的自然观和佛家的禅语等。 水墨韵味悠远,变化精彩纷呈,整个创作过程充满无数的可能与悬念。它看似温润、淡泊、平和的外表下实则隐藏了一股不可撼动的稳固的力量。青花瓷白底蓝花,静静伫立,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子,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激情与律动;它的白,并不是单纯的白,而是白里泛青,犹如玉脂,看似简练却有不动声色的低调奢华;用色单一却不单调,疏疏密密、浓浓淡淡、浓浅相映、粗细相交,于一蓝一白间,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绪,幻化出无穷的神奇。 三、青花纹饰中的水墨画 在《梦系青花》作品中青花瓷器纹饰是主要的展现部分。如何在作品中更好地表现青花瓷器中的纹饰就显得非常重要。青花瓷器的纹饰与绘画风格,是一部浓缩的绘画史,并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元青花的纹饰。元青花的纹饰构图丰满,层次有序,笔法干练流畅有力,勾勒渲染粗壮沉着。元青花瓷器绘画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与人物故事等,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元青花装饰内容有作为边饰的图案,如回纹、锦纹、龟背纹、变形莲瓣、莲花瓣里加折枝番莲、团菊、牡丹、流云,其他还有缠枝花卉、海涛纹、如意纹、如意纹内加海马、卷枝蔓草等。 青花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花的素净雅致与釉里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这种文化底蕴不可能一时体会得完全,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关注多留意,这样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每一种青花纹样,都是一幅中国水墨画作品的延伸。 四、在作品创作中巧妙运用水墨的技巧 “墨分五色”主要是指作画时用水调节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不同物象的明暗、肌理等,所谓“五色”即指墨色的焦、浓、重、淡、清,这在水墨画创作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在陶瓷艺术中与之相通的是青花分水,即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所显示浓淡变化与中国画的五色一样,在坯上分出各种深浅不同的层次,使单一的色料富有奇妙的变化,达到浓淡分明的艺术效果。因此,无论是中国画还是陶瓷绘画,彼此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就像是音乐,不论使用什么音符,一样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来。这就是艺术的相通性。 我们说,现代青花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又结合了一些现代审美理念,所以我们可以在古代文人画的基础上,把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和现代青花瓷的工艺相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形象。 科技制作论文:初中物理科技小制作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物理活动课,不是随意的课外活动,而是课堂内外各种方式相结合的课程。教师的角色被摆到组织者和总结者的位置,应该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参与探究的开放性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等这样一个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使学生通过书本获得的间接经验和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相结合。老师和学生在交互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建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学生可以自我选择内容、自由组合、采用尽可能的方式,例如亲身实践、查阅书籍、浏览网页、观看科技节目、求助于家长、社区中心等获得的各方面的知识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处理,最后课堂组织形式则以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加工处理,完成一个小实验、一个科学探索过程或制成一件小制作。例如,在一次学习家庭电路的过程中,林嘉俊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对家庭电路的知识只建立在理论上,感觉很空洞,我想做一个家庭电路的模型。”当天的下午我和他们几个同学把模型做出来后,我问他们:“现在还模糊吗?”每一个同学都会心的笑了,那是一种满足的笑。当我们学习到某方面的知识时,我们会组织学生参观有关方面的实践活动、观看相关的视频片段或请有关方面的人物向学生们进行讲座形式的教育。例如:当我们学习到电子器件的知识时组织学生参观电子器件的制造工厂,让学生亲眼感受生产线上的实践;又比如学到有关电灯等器件的知识时,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Edison等发明家发明创造的一些片段,组织学生上网查阅中山古镇灯饰发展的情况,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艰辛,体验家乡建设、发展的成果,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努力学习的热情。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将最大限度地运用实验教学,为此我们建立了专门的活动教室,打破传统的教室格局,采用面对面的小组组合形式。 二、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现成的实验套餐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制作。在桌面上和抽屉里摆放着小实验工具“套餐盒”,盒内是生活中简单的材料。如:铅笔、导线、铁钳、铁锤、铁钉、水杯、胶水、木版、玻璃板、橡皮筋、蜡烛、纸张等等日常的简易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充工具盒,自由选择、结合实验材料,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些物品演示多个课本上的实验和小实验。在此过程中,往往有的学生会制作出很多与课本的实验相关的有创新的制作的。例如:在去年的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中,有部分同学找来了一些大可乐瓶子、打气筒、一些密封的胶水等,加上老师提供的细小玻璃管、橡皮塞等工具,决定做一个“水顶球”(一个利用大气压把瓶内的水压出顶起乒乓球的实验)。他们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多次试验才做成功),然后自己想办法密封、固定,当时发现水柱很难竖直,他们想了很多方法,最后采用了某个同学提出的在可乐瓶子的底中央涂上一点红色,调节玻璃管使管的底部对正红点的方法才把玻璃管竖直了。还有卢淑贤同学在课堂上观看滑动变阻器的演示实验后,向我提出“老师我觉得学校的滑动变阻器操作不够方便,老师演示时,由于导体细小,可见度小,我想到一种比它还好的。而且如果成功的话,全班的同学都可以自己进行堂上实验了”于是她找到了一些电阻率适合的吉他弦,一些小钉子、几根导线、一个电池盒和电池,我们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把她想到的便携式滑动变阻器做出来了。而且在学校举办的小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经过这样的一个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一个来自同一原理但不一样的制作。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些实验的器材最好是一些利用废品和日常工具可完成的,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动手也可以培养他们节俭和环保的习惯。 三、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制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制作的能力和创新的思想。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初步定出一个方案,然后辅导教师在尊重学生的思想的前提下加以修整。定题后,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这是一个把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在实践中的创新过程,必须对学生给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帮助。例如:去年的活动中初二(10)班的陈金龙同学,他从课外书上看到一段关于“失真房”的文章时,他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马上想把它缩小做成一个小制作。他把设想告诉了我,看完那篇文章后我发现把它缩小不会影响到它的失真效果,于是大力的支持他去做,我们一起研究它的构造,查阅一些相关的文章和刊物,其间我向他提出了一些建议和一些必要的帮助。最后他成功地把失真房做出来,而且在这次学校的小制作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后来,他和同班的杨志斌同学两人在一次下雨天回家的路上,观察到雨点垂直落到雨伞中央部位的声音特别大,而落到倾斜的雨伞边缘则小得多,于是产生了创作灵感。能否减小雨点打到屋顶时发出的声音呢?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几经挫折,不断完善,终于完成了“消音雨蓬”的制作。“消音雨蓬”在学校小发明、小制作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林嘉俊、杨志斌、卢淑贤等同学所获得的成绩正好体现了科技小制作的成功,他们经常这样对我说:“老师没有你的教育,我们的学习还停留在理论上,小制作活动让我们懂得了研究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公开的评价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其中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结合,尽可能挖掘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主要通过记录学生平时参加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作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等进行形成性的评价。通过本校每年一度的科技节的小制作评比对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对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认识程度等的综合性评价,作出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去年我们分别奖励了一批小制作:一等奖“失真房”、“消音雨蓬”等五个项目;二等奖“便携式滑动变阻器”、“水汽火箭”、“一纸顶千斤”、“多功能大气压演示瓶”、“双向楼梯灯”等十个项目;三等奖“投石车”等十五个项目。通过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成功并非高不可攀,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发挥特长。 五、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以物理为主的活动课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能力、科学探索能力、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提高,下面使实验结果小结: 1、通过调查统计:98%的同学喜欢活动课,其中90%的同学认为趣味性强,可以动手实验;82%的同学认为思维的灵活性有所提高;76%的同学经常会有一些创新的想法。50%的同学在课外喜欢动手制作或做实验。全部参加小制作活动的同学都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2、小制作活动的学习和制作,同学们的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使同学们养成了实地调查、实验、查阅书籍、浏览互联网、求助于家长等习惯。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六、问题讨论 我校的小制作活动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完善本课题的内容和方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许多问题还有待指导和不断改正和实践。 科技制作论文:如何使用Illustrator软件制作科技期刊插图 摘要:介绍了使用Adobe Illustrator获取EPS格式文件的途径、步骤和EPS格式图形的处理方法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认为利用Illustrator软件的强大矢量图形处理功能制作EPS格式科技期刊插图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手段,可以明显增强科技期刊插图的清晰度和美观程度,插图的输出质量可以达到与正文一样的效果。 关键词:期刊插图;Illustrator软件;EPS格式。 国内科技期刊排版多采用方正排版系统,而其中大多数期刊插图都采用TIF等位图格式,所以图形、线条和字符输出质量都明显不及正文。随着北大方正排版系统的升级,推出的版本已经支持Illustrator软件生成的EPS格式文件,从而为科技期刊描图的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EPS(Encap sulated PostScript)是由Adobe公司设计的用PostScript语言描述的一种ASCII码文件格式。EPS称为封装(内嵌)的PostScript格式,它继承了PS的所有优点,且能够被无损地嵌入到其他PS文件中,所以很适合于用做插图文件格式。 Illustrator系统是由Adobe公司开发的一种矢量绘图处理软件,它能够以又快又精确的方式制作出彩色或黑白图形,也可以设计出任意形状的特殊文字并置入影像。用Illustrator制作的文件,无论以何种倍率输出,都能保持原来的高品质。它的操作界面及常用工具与Photoshop类似,所以,对于熟练使用Photoshop的编辑或描图人员很容易学会并熟练使用。此软件与EPS文件格式出自同一家公司,这使两者具有更好的矢量兼容性。 一、ESP文件的主要获取方式 1.直接调用 如果作者提供单独的矢量格式文件,就可以在Illustrator系统下用“打开”方式直接调用。在Illustrator CS版本下可以直接调用的文件格式有27种之多。常见的科学计算软件生成的矢量格式图形文件,多数都能被Illustrator系统识别,有的虽不能被识别,但只需要利用第三方软件作适当的格式转换,生成通用的矢量格式图形文件就能被Illustrator系统识别。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科学计算软件资源,也为期刊插图的处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对打开的矢量文件作适当的处理(后文将介绍)后,即可另存为EPS格式的文件。具体方法为:单击Illustrator选单栏中“文件”“存储为”,出现保存对话框,选择保存路径,键入文件名,保存类型选择“Illustrator EPS(*.EPS)”,单击“保存”,出现“EPS本地格式选项”对话框,设置数据,单击“确定”,EPS格式的转存文件保存。 2.拷贝粘贴 (1)选择目标插图。将目标插图选中,进行复制。选取对象可以是电子文稿中的插图,也可以是图形处理系统中打开的图形。使用相应软件选单栏中的“编辑”“复制”,也可使用方便的功能键“Ctrl+C”直接复制。 (2)在Illustrator中建立新插图。运行Illustrator系统,单击“文件”“新建”后出现“新建插图”对话框,对“版面设置”和“颜色模式”对话框进行设置后单击“确定”,出现新建插图界面。 (3)粘贴目标插图。在Illustrator激活状态下,单击选单栏中“编辑”“粘贴”,或用功能键“Ctrl+V”,目标插图拷贝入新建插图界面中。 (4)Illustrator下的编辑加工。可对整体图像进行放大、缩小,或对图形对象进行删除或增加,及其位置、大小、线条的粗细等进行精细加工。如不进行Illustrator下的编辑加工操作,则可以跳过此项操作。 (5)文件转存,方法同EPS文件存储方法。 3.底图绘制 有时作者提供的原图是非矢量格式,如果图片的质量再不高,就可以采用Illustrator在原图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绘制,生成的新图片也可以成为EPS格式的插图。 (1)首先启动Illustrator并打开一幅要处理的线条图原稿。 (2)在软件操作界面右边的图层控制面板中新建一个图层,选择钢笔工具,并在画笔选项中设定线宽、顶点和转角的形状;放大原稿(便于准确跟踪路径),用钢笔工具描出原图中的实线。 (3)实线部分完成后,再在图层控制面板中创建一个新的图层,同上设定画笔形状后,选虚线,设定虚线与间隔的宽度,再用钢笔工具描绘出虚线。 (4)如有更多的线条,则通过新建图层和修改笔画选项来创建新的线条。 (5)所在图线描完后,删除原来的底图图层,并在重新描绘后的图上标注文字。 (6)全部工作完成后,即可进行文件存储,方法同EPS文件存储方法。 二、用Illustrator处理图形文件的方法 1.去除游离点和剪切蒙版 由于有的图形可能存在看不见的游离点或剪切蒙版,必须去除,否则可能影响图形大小,导致发排后的插图长宽比例失调,形状失真,甚至会导致在北大方正排版系统中图形无法显示。去除的方法有两种: (1)选择菜单栏中的“选择”“对象”“游离点”(“剪切蒙版”),此时可以看到图形中看不见的游离点或剪切蒙版已经被选中,按键盘上的“Delete”键将其删除。 (2)使用“直接选择”工具(默认快捷键A),框选图形,找到游离点或剪切蒙版位置,再逐个用“直接选择”工具框选中游离点或剪切蒙版,并用“Delete”键删除。 有时会出现图形比实际可见的部分大很多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可见的部分图形较远的位置存在不可见的游离点的缘故(检测方法:按Ctrl+A选中全部图形,此时在“信息”窗口上可以看到图形大小,“W”后面的数值表示宽度,“H”后面的数值表示高度;再用“直接选择”工具框选中可见的图形,在“信息”窗口查看图形大小。如果前后数值相差明显,则说明存在不可见的游离点)。此时,也可以用“直接选择”工具框选中可见图形,在菜单栏“选择”“反向”,按“Delete”键删除即可。 2.修改图形中的线条 用“直接选择”工具并配合“shift”组合键,选中需要加粗或变细的线条,在工具栏中选择线条的磅数为0.5 pt,具体的磅数大小因不同期刊对图形的要求而异。对于同样粗细或相同描边颜色的线条,也可以使用菜单栏中的“选择”“相同”“描边粗细”(或“描边颜色”)来选中,再修改线条粗细或描边颜色。 (1)修改(或添加)虚线:选中需要修改的线条,在工具栏中可以看到蓝色的“描边”字样,选中“虚线”并设置虚线和间隙的磅数。 (2)修改(或添加)箭头:选中需要修改的箭头所在的线条,在菜单栏中选择“效果”“风格化”(Illustrator效果中的)“添加箭头”,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线条始点或终点的箭头类型。 3.修改图形中的文字 EPS插图需要并且允许配以矢量字符,在输出EPS文件之前,应该对已有的字符进行编辑和补充。通过处理可使作者植入的矢量文字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可以选择跟正文一样的字体。 用“直接选择”工具并配合“shift”组合键,选中需要修改的字,此时在工具栏会出现字体工具,可以通过调整参数修改字体类型和字体大小。图形中的汉字,最好选用与期刊正文完全相同的字体(如方正书宋);字母和数字最好选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如果图形中字母存在斜体,所以字体类型中选择“Italic”,这样所选择的字母即为斜体了。 由于Illustrator中植入的字符有些不能直接在北大方正排版系统中显示出来,所以编辑好的字符需要作“轮廓化”处理。在菜单栏中“选择”“对象”“文本对象”,选中需要轮廓化的所有字,右键选择“创建轮廓”(Ctrl+Shift+O)即完成了字的轮廓化工作。也可通过“直接选择”工具并配合“shift”组合键选择需要创建轮廓的字。这样处理后,字符变成了矢量图形再输出EPS插图,避免字体的嵌入,在发排时也不需要调用终端上的相关字库。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件保存 考虑到与北大方正排版系统兼容性问题,制作的Illustrator文件的保存类型为“Illustrator EPS”,即文件的后缀名为“.EPS”。EPS图形文件主要用于北大方正排版系统的图文混排,保存的版本应选择“Illustrator 8 EPS”的保存版本。如果选择其他版本保存的EPS格式文件,可能不会被方正排版系统识别,会造成图形显示不出来,发排后的插图将成为空白图形框。 为了方便修改,建议在字符“轮廓化”前后分别保存至不同的文件夹,轮廓化之前的文件主要用于后期排版、校对中方便于对图片中字符的修改,它对保存版本的选择不必特别要求,默认即可。 2.颜色模式选择 由于目前彩色插图采用的是CMYK四色印刷,因此制作的EPS彩色图形要确保为四色模式,否则在发片时会出现错误。在新建图形对象时,在“新建文档”对话框中,要将“颜色模式”设置为“CMYK”。在处理已打开的彩色图形文件时,需要特别注意色彩模式的转换,将专色转换为四色。具体方法为:“文件”“文档颜色模式”设置,将图形对象的RGB颜色模式转换为CMYK模式。 3.处理文字时的图形大小 在图形处理时,建议将图形实际大小调整为排版时的图形大小,这是为了使Illustrator中设置的字体大小,不因排版输出时图形的缩放而造成字体大小发生变化。 4.其他 (1)在排版系统中使用Illustrator生成的EPS图形文件,其方法可参考相应的软件使用说明。如,在飞腾4.0版本中使用EPS文件,方法同使用TIF格式文件一样。在书版10.0版本中使用EPS格式文件的命令为: [|PS,[,][][][][#][%][:]|] (2)Illustrator用来处理Auto CAD、Grads、Microcal Origin、Excel等软件绘制的图形非常方便,这些图形都能被Illustrator以矢量图的形式识别。然而有些作者由于对编辑行业的不了解,以为提供的图片无需修改,从而错误地将原本易于使用Illustrator处理的矢量格式图形转变成位图格式,给插图的编辑加工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科技制作论文:以校园科技节节目制作焕发学校主题活动魅力 摘 要:在组织开展校园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能够亲历体验的好主题,往往决定着一项活动能否成功。校园电视节目由于其画面直观、形象,内容通俗易懂,在为儿童提供多感官体验的同时,也陶冶了儿童的审美情操,特别受学生的喜爱。优秀的电视节目形式对开阔孩子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识能力非常有教育意义。如果主题活动能以电视节目形式为载体,将校园电视节目制作和主题活动有效整合,从“定主题、演节目、说新闻、考知识”的方式来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又有所收获,不失为一条极佳的途径。 关键词:校园电视节目制作;科技节;主题活动;有效途径 校园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具有传播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特点,对求知欲旺盛的儿童起着增长见闻、开阔视野的作用。在校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发展意识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从栏目的策划、采访到摄像、主持都将活跃着学生的身影。如果能将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形式运用到主题活动中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又有所收获。本文试以学校科技节节目制作为例,探讨开辟主题活动的另一种有效途径。 一、“焦点访谈”法――定主题 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必须与社会生活相合。现在的电视节目中,访谈节目越来越多,而且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比如:“焦点访谈”“杨澜访谈”“鲁豫有约”“咏乐汇”等等。这些访谈节目往往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话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从中挖掘主题,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学会与人交往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组织开展主题活动过程中,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能够亲历体验的好主题,往往决定着一项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选择活动的主题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借鉴访谈节目的做法,让学生观察和采访学校和当地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人们的不同看法,然后通过讨论确定主题。 比如,在制作学校科技节节目前,我首先组织学生去访一访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家里的爸爸、妈妈等,了解学校和家长目前最关心的问题。结果,对60名孩子的采访中,有48名孩子都表示,最近学校正在开展第三届科技节,科技节活动是学校的热门话题。围绕着科技节活动,每个班级、每个年级里都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对活动内容、评选出来的“科技小明星”,老师和同学都热衷讨论。于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采访,我们达成共识,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研究主题――学校科技节。当然,由于是在学生自己的采访下确定的时下最流行的活动话题,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是激情高涨了,并且他们仍然会处在一个继续采访和调查的学习过程中,收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在确定好“学校科技节”这个活动主题后,我按照“焦点访谈”的做法,让学生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命名,如制作《科技小实验》节目的研究小组,命名为“小云访谈”,访一访同学们在做实验过程中的趣事、得到的收获等。在这个访谈节目的策划中,研究小组的成员在准备什么问题、邀请什么嘉宾、如何应对节目现场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重要性,使他们养成了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 二、“梦想剧场”法――演节目 每个人都有表演的欲望,也都有表演的天赋,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特别渴望有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很多人都喜欢看综艺类的电视节目,比如:老毕的“梦想剧场”、李咏的“非常6+1”、还有滑稽的“乡村大世界”等。这些节目都突出了观众的参与性,为广大表演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观众自己唱主角,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我们的主题活动也要增强全员的参与意识,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注重活动参与性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所有学生上台表演创造机会。校园电视节目的策划与制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活动方案的制订、节目的编排、录像的采编、拍摄脚本的编写、演播厅的布置、活动的组织、现场主持等工作人员均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无论参与的学生擅长什么,或是对什么感兴趣,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因此,在制作学校科技节节目前,我就借用了“梦想剧场”里的那句经典口号:“梦想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进行自由选择,建立各制作小组。我要求各个制作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一起合作完成一个与科技节有关的电视节目。一期优秀的电视节目,需要经过许多工序,由许多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如专题片《自制泡泡水》的录制历时近半个月,有20多名工作人员,5个六年级班级参与其中。在节目准备阶段,大家合作收集电视素材,一起对资料进行推敲,确定节目的形式与风格;在拍摄现场,边拍摄边沟通;在后期,一起探讨片头、特技、配音、字幕等内容,精诚合作,为这期节目出谋划策。在这个自发组织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热情、智慧、能力已经完全得到了证明,他们自己研究体会到的教育更是不可估量。这个“梦想剧场”,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还战胜了自己胆怯的心理,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善于挖掘他们的潜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次活动中,那些后进生也表现得非常积极、突出。 2.注重形式多样化 一个活动主题我们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其形式可以是“说、看、动”相结合,这样就能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从而创设活跃的活动氛围。由于学校科技节的节目形式丰富,播出的内容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加之科技节节目中的演员都是学生身边熟知的人,学生便想看、爱看,极易对此产生兴趣。此次学校科技节的节目形式真是丰富多彩,有专题片《最有趣的挑战实验赛》,学校电视台对“纸陀螺竞时赛”“扔不破的鸡蛋挑战赛”等科技挑战赛进行现场直播,这些精彩的挑战实验吸引了所有观众,有的瞪大双眼,有的屏住呼吸,期待着实验的结果,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有纪录片《“火箭”的诞生》,记录了一个学生从自制火箭到试射成功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观看这期节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研究探索问题,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还有家庭DV《鸡蛋的沉浮》,一位学生在家里做这个科技小实验时,请家长帮忙把整个实验过程拍摄下来,然后通过校园电视台播放给全体师生观看,看着这位学生专注实验的身影,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解说,观看电视的学生沉浸在浓浓的科学氛围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不仅享受到了表演的乐趣,还体验到了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只要学生有好的创意,且切实可行,校园电视台都可以为他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与能力的实践舞台。 三、“小强热线”法――说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它向公众传递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收看新闻节目,比如“小强热线”“师爷说新闻”“1818黄金眼”等等。因为节目中有大众所关心的话题,并能了解一些身边最新的生活动态和一些奇闻乐事。将这样的体裁,通过学生的编排和创造,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主题活动中。 在制作学校科技节节目时,我模仿“小强热线”的做法,先让学生自己推选一位队员来做新闻主持。结果,大家一致推选一位叫丁晨可的队员来做节目主持人,并将节目取名为“小丁热线”。丁晨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编排报道了一则《城北小学“体验科学 快乐成长”活动在城市广场火热上演》的新闻。报道结合了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图片资料,与解说同时进行展播,并且现场采访了参加活动的同学,手持话筒的小丁俨然一位电视台主持人的形象。节目主持人的台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临场应变的能力、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不仅仅主持人,其他参与制作和配合制作节目的同学、嘉宾、现场观众,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提升。“说新闻”活动,不但发挥了班级活动的阵地建设,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让学生在浓烈的气氛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四、“开心词典”法――考知识 每一个少先队员都是好胜的,赛一赛、比一比对他们来讲都特别感兴趣。如今这样的电视节目也层出不穷,“开心词典”“超级大赢家”“超级辨变辨”等等,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小学生喜欢挑战,喜欢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主题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因为知道有知识问答环节,学生的求胜心理一定会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周围的一切,并不断地去主动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为求成功而努力。这样既丰富了主题活动内容,还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制作学校科技节系列节目时,我们就安排了一期《科技知识知多少》的节目。学生在参与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都认真地做了赛前准备,从各种报纸上、网上和图书室搜集有关资料,还积极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通过广泛的调查访问、信息收集、专业知识充电、多方研讨等活动来推陈出新,形成了一种非常激烈的学习和讨论的氛围。《科技知识知多少》节目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进取。 综上所述,校园电视节目制作就相当于一股“东风”,为我们老师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中吸取构建活动主题的养分。将校园电视节目制作和主题活动有效整合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通过“定主题、演节目、说新闻、考知识”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共同参与、团结合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科技制作论文: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程电控部分教学演示动画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研究了制作教学演示动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媒体软件Flash、Photoshop、Pro/E、3D max及Director制作了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并应用于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演示;动画制作;实践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应用,可以促进教学观念与授课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变革,促进教学体制与教学管理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随着多媒体技术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中就包括教学演示动画。 为了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具体课程,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我们首先要分析课程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一、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程的特点 1.教学对象的特点 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的教学对象从年级上分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从专业上分主体应是理工类的学生,此外还有少量经管、人文类的学生。 对于大一、大二的理工类学生,他们还处于基础课的学习阶段,专业课几乎没有接触。 这时他们参加选修课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学生科研立项及业余科技活动的好奇。对于经管、人文类的学生,他们能参加这门选修课,除了为获取毕业所需的学分外,更多的是为了开阔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总之,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教学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望强,对动手实践、参与业余科技活动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专业知识不成体系,不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及缺乏经验,又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很容易丧失信心。 2.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每学期1-10周开课,上课时间为周六全天,上午理论授课,下午动手实践。根据教学计划,每次上课学生都必须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块,并且教学模块之间衔接紧密。以电控部分为例,教学模块的设置顺序为:直流5V电源制作、单片机最小系统、智能小车驱动板原理与焊接、Protel电路原理图绘制、C51程序设计基础、流水彩灯控制、舵机驱动、直流电机调速等。如果学生在某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没有掌握全部的知识点,会直接影响他下一个教学模块的学习。 二、制作教学演示动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4学时的理论授课时间内,理解、记忆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并在随后的4学时内通过指导动手实践,使学生重现所有知识点,做到真正掌握。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上述目的。例如,在讲解直流5V电源制作的教学模块中,如果单纯依靠电路原理图,虽然可以使学生理解每部分电路的基本功能,但很难对电源波形的变化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直观的印象;而且原理图上的符号毕竟不是真正的电子元器件,即使学生掌握了电路原理,但由于不熟悉元器件的特性,在电路焊接时经常无从下手。如果能在电路原理图上用元器件实物照片替代相应的符号,并以动画的形式演示电源波形的变化过程,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将文字、图片、模型及影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交互式的教学演示动画。 三、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设计与制作 下面以直流5V电源制作为例,简要叙述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原理背景、制作方法及演示效果。 直流5V电源制作。直流5V电源的工作原理是,交流220V市电通过9V变压器后,进入桥式整流电路,电源波形由交流变成直流;220V极性电容起到低通滤波的作用,使波形变化幅值变小;稳压芯片78L05使电源波形稳定在直流5V;瓷片电容104起到高次滤波的作用,使电源波形更加平稳。 在教学演示动画主界面上,用元器件实物图替换了原理图中的符号。在授课过程中,点击不同的元器件图片,会出现相应的文字介绍及电源波形图,按照电流的走向依次点击,可以使学生完整、形象的理解直流5V电源的产生机理。 四、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应用 对于参加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的低年级同学,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他们理解最基本的工程概念,掌握最基本的工程方法。如果单纯借助于文字、理论公式或工程图纸,很难让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一概念或方法的本质。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首先对基本概念、方法做概述;然后运用教学演示动画分部讲解,将理论和实际效果有机结合,使学生加深印象;接下来学生可以参考演示动画及教材进行动手实践,完整地掌握一个教学模块的全部知识点。 在2010-2011年春季学期的科技创新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演示动画融入理论授课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参加课程的学生分为41个小组,最终有34个小组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环节,做出了实际作品(程控小车),成品率达到了82.9%。 科技制作论文:科技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中演示型CAI的设计制作及应用 摘要: 本文从科技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出发,阐明了CAI课件在该类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演示型CAI课件的设计制作方法,最后以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之一的《生命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的内容证明CAI课件的应用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CAI课件 设计制作 教学应用 效果反馈 1. 引言 以提高文科院校大学生科技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是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在内的综合性教育课程,其中科学知识是有形的可量化的内容,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却是寓于科学知识的传媒之中。所以教与学是进行科技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平台支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具有教学信息可重现、表现手法多样化的优点,从而成为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随着各高校多功能教室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了CAI教学。而CAI教学的重要问题是课件的制作,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对教材内容把握全面而又有一定的制作技巧的教师才能制作出较高质量的课件。 2. 演示型CAI课件的设计制作 演示型CAI课件是教师课堂授课所用的一种多媒体课件,因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接近,而成为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但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不同于教科书和讲稿,其主要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一套优质课件除应遵循科学性、教学性、可操作性、简约性、艺术性等原则外,还应具有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操作简单直观,便于日常维护与修改的特性。 心理学家Trechler对感官与学习的关系研究发现,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而获得的知识分别占知识总量的83%、11%、3.5%、1.5%、1.0%。这表明,各种感官都与知识的获得相关联,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用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60%;单用视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70%;如果听觉和视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这充分说明了视觉和听觉对学习的重要性。演示型CAI课件教学能兼用形象与声音来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看课加听课,这种形象、生动、自然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还达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度融合,从而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的同时更准确地掌握知识。 2.1 课件制作所用软件的选择 用于演示型CAI课件的制作可以基于多种软件,如Word、Authorware、PowerPoint。通过分析比较我们认为: Word简单易做,文字信息及图像信息都能很好地展现,特别是“显示比例”调节功能,使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屏幕上字符的大小并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内容。但对于某些科技知识,如生命科学的微观内容的动态画面无法实现,复杂的实验过程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程序无法演绎。 Authorware做出来的课件虽然具有交互性,但教师在讲解过程不能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内容及强调重点,且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制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PowerPoint是一种专用于制作演示用的多媒体幻灯片的工具,它以页为单位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将制作好的页集成起来,即可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利用PowerPoint,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各种文字,绘制图形,加入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各种演示效果,且随时可以进行修改。上课时,教师只需轻点鼠标,就可播放出预先制作好的一幅幅精美的文字和画面,并能通过设定链接按钮进行调选所需要的文档文件、动画文件、视频文件进行播放。 基于以面授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于100人的综合教学班,PowerPoint是制作演示型教学课件的最佳软件。 2.2 课件内容的收集 通过对科技素质教育课程的教材选定及内容把握,在制定了教学大纲及教案的基础上,利用已有讲稿,界定了文本内容、图片内容、动画内容及视频内容。 文本是课件中不可缺少的构件。包括讲稿中的各标题、知识性概念、定义及必要的解释性内容,如引导性解释、图片的简要说明等。在选择文本内容时考虑到很多学生喜欢满片记笔记,这必将影响听课效果,因此尽量显示少量清晰的文本,做到选择词汇准确、简明扼要、易产生联想。 图片是构成多媒体课件的可视元素。静态图片是课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来源有利用平板彩色扫描仪将所需图片输入到计算机中或从网上搜索。 动画是多媒体中一种重要的图像表示法,它利用人的视觉暂留生理现象,快速播放一系列连续图片,产生动态的视觉效果。收集过程是将静态图片进行分解,压缩成后缀为JPG的图像文件存储后备制作时调用。利用PowerPoint 2003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可将静态图片进行分解,再按有序的步骤及路径随鼠标的点击而出现。 视频是CAI课件的辅助元素,选择与教学相关的科学教育影片中的某些片段穿插在知识点中播放,不仅可以使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化,还可以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掌握知识。利用Windows Movie Maker将与教学相关的科学教育影片中的特定内容进行剪辑制作后保存,即可成为小影片供制作时链接。 2.3 CAI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课件来自于成功的设计,每一堂课都应有核心的内容。如何针对核心内容设计出具有创意而又新颖的教学课件,是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意图的根本,也是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同时也能说明教师对该堂课在认识上、理解上所独具的特色。例如课程之一的《生命科学》的课件制作。该门课所选教材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书系中的《生物工程与生命》,该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是向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最先进和发展最迅猛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支撑这些技术的基础理论。鉴于科技知识是开放的,科学理论不论新旧总是不断地被进行着验证、修改,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应在教材基础上有所扩展。但根据课程的性质,该课程只设置了36课时,这就要求课件制作时不仅要解决生命科学领域晦涩枯燥的概念难以理解的问题,生命奥秘的微观领域不可视的问题,生命科学中的某些实验过程,以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原理在课堂中的展现等,还应解决课时与信息量之间不成正比的矛盾。 2.3.1 统一背景的制作 PowerPoint虽有自带的设计模板可作为背景,但为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我们自制了各章的统一背景。制作方法是首先选择适宜的图片(均是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室、细胞、人体身份的认证、DNA结构的确立等),然后新建空白演示文稿,单击菜单栏的插入按钮,选择下拉菜单中的图片/来自文件,然后在给出的对话框中查找并选择预先保存的图片。将插入的图片放大到与幻灯片版面等大,打开图片编辑器,单击颜色选项,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冲蚀,即可将图片设置成半透明状。接着在图片的上下各绘制一长条矩形做边框,并为边框选择合适的颜色。上边框的宽度略大,添加上章节的名称。最后将上下边框及图片一起选中,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组合,则一张背景图片即制作成功,将其予以保存以便调用。 2.3.2 投影内容的组织及编排 投影内容组织得好,有利于体现教师的讲课思路,也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要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选取和组织投影内容时,可以按以下几点做: 2.3.2.1 简明扼要。 CAI教学课件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一个由丰富、准确的科学内容和鲜明完整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作品。因此应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讲授要点,使投影的内容简单明了,主次分明。 2.3.2.2 合理的页面设计。 良好的页面设计对激发学生使用课件的积极性和有效地与计算机交换信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字颜色与背景的匹配应合理。鉴于多媒体教学投影所用的都是白色幕布,文字投影到屏幕上时其对比度比计算机屏幕上所显示的要差很多,并且计算机产生的字符属点阵型字符,经投影放大以后字符的清晰度又进一步打折扣,因此字体颜色的选择首先应考虑投影效果。视觉艺术中的色彩对比研究告诉我们补色对比是最鲜明的色彩结构,因为互补色可建立完美的色彩视觉平衡。根据课件背景的色系较浅,字体颜色宜选深色的红、蓝、黑、绿。在文字的字型选择方面我们兼顾了视觉效果和美感,大标题用楷体,正文用宋体,字号选择注意教室后排学生的视觉。鉴于多功能教室的投影屏幕的规格根据教室的大小分别是120英寸(60人)、150英寸(120人)、180英寸(多于240人),经反复对比,根据不同字型、字号在投影屏幕上放大的情况,以后排学生正常视力为标准,选择了幻灯片上标题字为32号(小标题为宋体时)或36号(大标题为楷体时),正文选28号字。 在内容的排列方式上,为了突出重点,把教学内容放在屏幕最显著的位置,但由于在投影过程中难以做到常规教学中的“逐字”展示,而过多的暴露往往会造成学生先入为主的感觉,不利于他们积极地思考,因此屏幕信息的出现是一次操作(单击鼠标左键)呈现一个信息,讲解完毕再进行下一次的操作。对于某些特殊操作步骤则给出有关下一步操作的指示信息,例如:在按钮上注写必要的文字予以说明作用,对于有些超链接则直接选中文本,利用字体颜色的改变加下划线提示超链接操作。 2.3.2.3 使用插图、动画及视频有明确的目的。 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只有当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有机结合时,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由于感官与学习的关系中,通过视觉而获得的知识是83%,因此适时地插入与教学内容匹配的图片、动画及视频并配以语速适中、声音响亮的解说,就可以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掌握科技知识。 动画是利用PowerPoint 2003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制作的。虽然这种动画显得呆板,但可以随着讲解分步实现,这对于大学的教学是一种良好的尝试。方法是在幻灯片中插入扫描后经处理、分解及保存的图片,根据需要对图片进行适当的缩放,选择透明背景,再利用PowerPoint 2003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选择进入方式为“出现”及动作路径为“直线"或者“曲线”,并将其定义为“从上一项开始”即可实现。一个完整的动画过程少则4―5个图片,多则十多个图片,因此这对制作过程的细心和耐心也是一个考验,而这种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本身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素材。 3. CAI课件教学应用及效果反馈 3.1 教学过程的应用 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要求来看,传统的讲解加板书的推理论证过程,才是课堂上最精彩的部分。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些需要详细分析、仔细推导的过程,应该通过使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在大屏幕上现场进行演绎。而生命科学教学中需要详细分析、仔细推导的内容不适宜现场演绎,虽然在制作过程中已表现在幻灯片上,但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可充分利用PowerPoint放映中指针转换功能,对需重点阐述的内容将指针换成画笔,一边讲解一边在投影屏幕上的重点内容处作记号。 3.2 教学效果反馈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清晰规范精练的文字对学生造成了多种感观刺激,不仅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力,还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某些理论的解释画面经历了静态画面、动态画面及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板演。为了对比三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蛋白质合成”,来进行教学后的效果反馈(见下表)。 分析: ①所用时间:传统教学用时最长,因为除了必要的板书,还需边讲解边画出翻译元素及过程。静态画面用时较少,是因为省略了板书及绘画过程,但为了使学生的视线、思路跟上讲解速度,每一过程间有一定的停顿。动态画面用时最少,是因为文字和图形随着鼠标的单击操作、教师的清晰讲解而适时出现。 ②课后思考题的正确率:静态和动态的媒体教学相差不多,但与传统教学相比相差最大的是对三种RNA的认识,原因在于直观表象胜于口授,对于指出教材P135所述翻译的错处,动态与静态表现出差异较大,原因是人的视觉暂留生理现象与看课加听课的效应综合的结果。 4. 结语 CAI课件的应用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课教师只有通过对教学情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的深刻理解和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才能制作出适应课堂教学的精品课件。但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注意教学方法,当不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科技制作论文:浅议运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画笔制作工艺的改造 摘要:画笔在欧美有着广大的市场,学生自小学开始就普遍使用,良好的艺术氛围使更多的人一直保持着绘画的爱好和习惯。国外市场对画笔的需求量很大。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中国是画笔制造大国,出口量占世界总销量2/3以上。但作为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画笔制作的工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达到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科技;传统工艺;画笔制作 中国的画笔制造行业,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品种产量大幅增长,以及产品质量逐步提高,中国生产的画笔类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市场,还远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客观的分析,就目前来说,中国成为世界制笔大国也仅就制笔生产的数量而言。2008年中国出口各类画笔12.17亿支,出口创汇仅7 615万美元,平均每支笔的出口价仅为0.063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的画笔类产品档次低到何等程度。中国出口这么多的画笔类产品,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一只响当当的中国制笔品牌,因此,改造中国的传统的画笔制造业及其生产工艺已迫在眉睫。 一、画笔及其制作工艺简介 画笔是一种专用绘画工具,一般笔杆多为木制,笔毛为猪鬃,也有少数狼毫和化纤的。得心应手的画笔,能给艺术家的工作带来情趣,也是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绘画艺术以及家庭主妇和各类艺术爱好者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 (一)画笔形状及功能 1.圆形画笔:最古老的一种画笔。它有一个钝的笔尖,可用来制造较圆润柔和的笔触;小号圆形画笔可用来勾线,侧锋使用能出现大面积的模糊的色晕,也可用于点彩技法。 2.平头画笔:扁身平头画笔直到19世纪才出现。用于制造宽阔、拖扫式的笔触;可用平头侧边画出粗糙的线条;转动笔身进行拖扫式用笔,可出现粗细不均的笔触。 3.榛形画笔:扁身圆头,又叫“猫舌笔”。兼有圆头、扁平两种画笔的特性,但难以控制。在表现曲线状的笔触时,它是一种更优雅、更流畅的画笔。 4.扇形画笔:属于新型特制画笔,笔毛稀疏,呈扁平的扇状。用于湿画法中的轻扫与刷,或柔化过于分明的轮廓。喜欢薄画法的画家常使用这种画笔。使用扇形笔揉色时,必须保持清洁,否则会妨碍它的灵巧性。 (二)画笔型号与材质 画笔型号与用途的关系最为明确。大型号画笔通常用于制作大笔触肌理和铺大色块,而小型号画笔通常用来画细线与色点。鬃毛等硬质画笔大小型号齐全,貂毛等软质画笔一般没有大号笔,而扇形画笔(多为鬃毛或人造毛)则没有小号的。 1.鬃毛画笔:多为猪鬃,弹性强、结实、有强度。着色时常会留下鬃毛印痕,能挑起浓稠的颜料。可搓、擦、刷,一般不会出现笔毛粘在一起的现象。多用于厚实的有笔触肌理的画法。 2.貂毛或獾毛画笔:属于高级画笔,软硬适中,着色时较柔和、均匀,没有笔触痕迹,适于画面的细部刻画。松鼠毛、猴子毛画笔也属于软毛画笔。 3.牛毛和骆驼毛画笔:属于软毛画笔,多用于罩色。 4.人造毛画笔:具有貂毛、獾毛等高级画笔特性。人造毛可制作出不同形状的画笔,这种笔既能柔和局部颜色,又能进行细部刻画。但它不能放入水中浸泡,其毛在水中易变形。 除上述产品而外,通常所说的画笔还包括下列两种型号:(1)板刷:特别适宜画大幅画,有时小板刷可替代大号画笔使用。板刷另外一个作用是给干透的画面上光。(2)绘画滚子:用来铺开颜色和创造质感。使用绘画滚子从刚画过的地方轻轻滚过可以将笔触压平,并使颜色扩散开来,产生其他绘画工具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画笔制作工艺 画笔通常由笔头、笔管和笔杆三部分组成,其制作过程中首先三部分各自独立完成,然后将成型的笔头装进笔管(并由特殊胶水粘牢),最后将它们与笔杆配套,完成整枝笔的组装。 由此可见,画笔制作工艺的要点首先在于对于各种毛色的笔头处理,其次在于对包括铜材、铝材以及塑料材质的笔管加工,最后是木杆、塑料杆以及有机杆等笔杆的表面处理。 1.传统的笔头处理方法纯粹沿袭国画及书法中毛笔的制作工艺:即首先将各种笔毛在水中浸泡,漂洗后再进行梳理,清除浮毛、杂毛,然后开始手工分毛,根据型号大小分出均等数量的笔毛,用细绳或细线扎好,等待装入笔管。 2.笔管的表面处理工艺相对复杂一些:铜质材料通常需要电镀,使其表面发亮,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对于铝质材料而言,仅仅将表面抛光打磨,进行简单的表面氧化处理就可以达到效果了。 3.笔杆的表面处理工艺相对较为烦琐而复杂,也最耗费人工:首先要打磨木质笔杆,使其表面平滑,然后手工打底即上1~2道底色,然后要根据需要在上5~8道面色,要求更高的还要再罩上一层光油,以达到晶莹剔透的艺术效果。 由于上述工艺基本依赖手工操作,除了生产能力的局限性和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就是很难保证产品工艺的一致性和质量的稳定性。因此,要争取成为名副其实的画笔生产制造大国,能够真正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画笔制造工艺方面花大力气,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来改造我们的文化传统产业。 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画笔制造工艺的主要内容 技术工艺,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是否能不断领先于竞争者的重要指标依据。随着中国画笔市场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生产技术应用与研发必将成为业内企业关注的焦点。了解国内外画笔生产核心技术的研发动向、工艺设备、技术应用及趋势对于企业提升产品技术规格,提高市场竞争力十分关键。 (一)笔头处理方面 用化学浸染法取代纯净水漂洗法。传统的漂洗需要相当长时间,而且未必能够洗净笔毛中的杂质。国外技术人员经过长期跟踪研究和调查实验,发现在水中添加某些化学成分不仅可以加速漂洗时间,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清除杂质和污垢。运用这一工艺处理后的笔毛,爽滑平整,甚至可以免掉原先必不可少的手工梳理一道工序,从而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尤其是对高档猪鬃笔毛的处理,在经过高温蒸煮并使用特殊化学溶剂浸泡后,笔毛会自然收缩成环状(即所谓Interlocked),不仅吸墨性能增加,更可以在若干次反复使用后仍然保持收拢的峰型。可以断定,这一技术在画笔行业的普遍运用和推广,必将大大提升中国画笔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并提升中国整体行业的实力和形象。 (二)笔管处理方面 中国笔类产品的表面处理水平明显不及国外。画笔制笔行业的电镀大多采用传统的陈旧工艺,镀层质量不能保证。目前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电镀工艺,如脉冲电镀、高速电镀、复合电镀、震动电镀等,这些高新技术都可引入中国画笔制笔业的表面处理。 针对铜管表面电镀工艺而言,目前国际上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镀行业。应用计算机与近代分析技术结合,对电镀工艺进行控制。除电镀时间、镀液温度外,还对镀液的PH值、金属离子浓度,添加剂的消耗速度进行测定、调整和维护,使工艺能控制在最佳状态,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目前国际上激光技术在电镀中也得到了采用。利用激光能影响镀层结构,使晶粒细化,改善镀层质量,采用计算机控制激光束运动轨迹,还可以得到预期的复杂几何图形,不采用屏蔽便可进行选择性电镀。我们画笔制笔行业也可将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应用于制笔电镀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制笔的电镀质量。 针对铝管表面处理工艺,目前国外已研制成功不锈钢着色工艺。采用化学着色法、电化学着色法、高温氟化法、有机物涂复法,气相裂解法以及离子沉积法等工艺在不锈钢表面进行着色。此项技术也可引人我们画笔制造行业,以提高笔类产品的表面处理水平。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金属漆涂复于铜质或铝质笔管的表面,以提高产品表面的光洁光亮度,从而达到提升产品档次的目的。 (三)笔杆表面处理方面 中国木杆的制造历史已近八十年。如今中国木质笔杆的年产量是全球之最,笔杆的品质处于世界的中游,尤其是笔杆的外观(涂料的涂布与表观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相对国际名牌油画笔外观铮光发亮,看似塑料涂层,中国的笔类产品外观短期内光泽度和丰满度等尚可,但数月后失光产生了,笔的外观再也没有原先的光亮与丰满。为提高画笔木杆外观的光泽与丰满,防止失光的产生,应当从笔杆油漆、涂料等方面寻求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 1.封闭漆:木材均含有一定量的水分,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它能吸收与挥发水分。虽然画笔木杆的木材经过变性处理及杆面涂布油漆,但木材的吐纳水分的本能未消失。画笔制造工艺规定笔杆制成后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涂上油漆,不然就要产生质量问题。虽然笔杆已涂了油漆,由于现行笔杆底漆(配方与材料)的封闭不严密,随着水分的吐纳,木质纤维收缩,表面缝隙加大,漆膜随缝隙下陷而下陷,漆膜下陷之后导致表面不平整。因而表现出光泽下降,丰满度下降,所以应当选择一种分子量大、收缩率小、封闭性好而且抗水分渗透更好的树脂,这样就在基础上防止了木质画笔笔杆的光泽和丰满度下降。 2.底漆:底漆一般都是填充料量比较多的一类油漆,它的作用,一方面提高漆膜的丰满度,使木质的表面空隙部分得到填补,另一方面增加漆膜的厚度,提高表面的平整度,减少面漆的次数。底漆的颜填料也要求有一定的细度标准,只有当颜填料的表面积达到一定数值,才能降低油漆实干后漆膜表面的收缩量,从而保证笔杆表面的平整度。 3.面漆:面漆在木杆油画笔表面涂装中是关键的材料,面漆既为木杆油画笔五彩缤纷的颜色,又给使用者提供一种美的享受,为此对面漆提出如下要求:(1)面漆中所采用的树脂互相之间要有很好的相溶性,而且配方中所选择的溶剂要做到两个平衡:溶剂的溶解平衡和挥发平衡,这样才能降低漆膜实干时的收缩率,保证漆膜表面的平滑度。(2)面漆中所采用的颜料一定要研磨到一定的细度标准,而且要得到一个颜料颗粒分散稳定的体系(储存时的稳定性与涂布时的施工性)。如果颜料颗粒分散不稳定,随着时间的增加,颜料颗粒会出现返粗现象,这样就破坏了涂料的施工性能及笔杆表面的平滑程度,直接导致光泽的下降。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漆膜表面用光漆罩光,一般仍不能弥补光泽度的损失,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浮色发花现象。(3)面漆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填充料,因为填充料对油漆有一定的消光作用(它在油漆中仅仅起到降低成本作用),这样虽然面漆中的成膜物质增加了,但漆膜表面的光泽度有一定的损失。 4.光漆:光漆在木杆画笔中是决定外观最重要的涂料,它一方面为笔杆表面提供光亮如镜的漆膜,另一方面为漆膜提供一定的硬度。光漆的耐磨程度和抗划伤性能,同时亦是影响光泽的几多因素,光漆的光泽度与笔杆漆面的平整度有关,更与漆膜分子的结构性质有关。为此必须对光漆提出如下几个要求:(1)光漆中所采用树脂互相之间要有很好的相溶性,而且能为漆膜提供一定的硬度和透光度。(2)光漆中所采用的溶剂要做到两个平衡:即溶解平衡和挥发平衡,使所采用的树脂均处于溶解的稳定状态,而且在溶剂的挥发过程中,溶剂的混合物始终使树脂处于溶解的稳定体系,直至最后溶剂挥发完时各种树脂均能平稳地流平。这样才能保证光漆从湿漆膜到干膜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状态,而不因为光漆中某种树脂析出而导致漆膜的光泽下降。 (3)选择合适的助剂来增加光漆漆膜的手感,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上光以后的其他工艺,特别是不影响漆膜的重涂性。 5.针对其他材质的笔杆如塑料杆、有机杆等,可以采用自动喷涂及烫塑、印花等工艺,增强其表面平整度和光洁度。尤其是目前已广泛运用于汽车制造及电子产品等领域的流水线喷涂工艺,借鉴到画笔笔杆表面工艺处理方面来,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能够极大地节约工人手工劳动时间,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油画笔制造工艺的主要举措 1. 2010年9月中央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要求,以创新思维带动文化企业的发展。提高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也是油画笔制造行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主席曾经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画笔制造产业,必须提高创新意识,提高思想观念上的创新,要用世界眼光调整和改变思维方式,审时度势,提高创新本领,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全球化的重要竞争手段。为此,各制造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必须保证将年销售收人的3%~5%用于科技创新,并不断提高这个投入的比例。 2.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关键是人才。由于种种原因,画笔制造行业的人才流失现象很严重。要在行业内进一步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气氛。要千方百计留住现有的科技人才,加大对科技人员实行激励机制的力度,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现有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培训,更新知识,从而促进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大力引进外行业甚至国外的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画笔制造行业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 3.重视信息,利用信息,不断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融人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升温,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利用显得十分重要。信息资源的及时获取从某种意义上讲将决定企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将决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争取主动,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实力。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不断地从国外、从其他行业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画笔制造产业,给制笔产业以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科技制作论文:让课外科技小制作在“变”中闪光 当前我国中学基础教育战线上正在进行一场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这种课改在很多方面就犹如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意味着处于新课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和调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要做到这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处于课改一线的教师们应该有一种捕捉灵感的思考习惯,哪怕是平时的一个现象、一个物体或书本中的一段话都可能是触发思维灵感的火花。例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外国的电视节目《超级变!变!变》,看完后,我被这个看上去似乎是为了引人发笑而开设的娱乐节目深深地触动了。联想到我校课题组在中期评估中出现的一些困惑,猛然有一种豁然开朗、思维突变的感觉。 一、思想上的“变” 分析国外《超级变!变!变》节目中凸显的先进理念――做一名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学习者。 1.这种节目的出发点就渗透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参赛节目不一定要有多少深厚的科技知识,只要能够选用自己身边的材料以最少的成本完成一个任务的演变过程,它可以是一个物体的演变或一个现象的展示,也可以是一个有创新的科技小制作,不管科学成分的多少或档次的高低,只要能让评委和观众在“变”中觉得眼前一亮,就都能顺利过关,甚至可以得到高分。 2.节目的评价目标上也体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在整个节目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只有表演者的激情参与,没有失败的沮丧,没有扫兴的冷场,更没有不文明的举动。在表演台上是表演者努力、尽心、放开的展示,而且时不时地在主持人富有幽默感的激励和赞扬语句中掀起一浪浪高潮;在台下,我们看到的是穿着平易近人甚至令人发笑的,但绝对没有板着脸令人胆战心惊的评委。他们同样不时用一些鼓励性举动和肯定评价伴随着身后观众阵阵的笑语和如雷的掌声中送给台上努力的表演者,让他们自然而真实地了解自己设计的节目有多大价值。 3.该节目真正做到了面对全体公民:其广泛程度令人吃惊,在参与的表演者中,既有富有创造精神的主流年轻人,又有很多热情且极为投入的儿童,甚至有老态龙钟但热情不减的老人,这不仅体现了这种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且展示了老一代与新一代在创新理念上的传承和发展。 4.参与者的团体协作精神让人敬佩:在参赛的节目中,既有一个人的创新火花,又有两、三个人的小配合,甚至有七八个人的共同表演。表演分工和难度存在很大差异,但在表演过程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参与者们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性与团体合作性让人吃惊。在表演中不管你处于哪个环节,有可能是观众关注的,也有可能是观察始终都不能看清脸的配角,但他们从不在乎角色的重要程度,也不在乎观众是否关注自己,他们只在乎团体的参赛节目能否获得成功,这种团体合作精神正是新课改中的一种努力目标。 二、行动上的“变” 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困惑,调整研究理念和方式――做一名思考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者。 反思这些《超级变!变!变》中的先进理念,我想到了我校研究课题《课外科技小制作与创新教学》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困惑,终于得到了解决: 1.在活动目的上要“变”:活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以培养学生活动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为主,活动中的科技小制作作品档次和科学知识成分如何是次要的,我们要倡导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自主活动得到主动发展。在活动中要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乃至终身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准备器材、应用相关知识真正自主设计蓝图、动手创造,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学知识走向用知识,从全盘接受老师、书本的理论到用实践验证这些理论并这些理论为基础走向创新的殿堂。 2.在培养目标上要“变”:对于将在中国土地上实现现代化的未来建设者来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在活动中必须集中力量认真地加以培养,否则活动的实施就与新课改总的三维目标相悖。 3.在活动方式上要“变”:课外物理科技小制作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践结合,集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但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在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听科普讲座、看科普电影、写科技小制作小论文的形式辅助小科技小制作活动,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还大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在“减负”后不至于无所事事,从而真正达到了“减负”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在评价内容上要“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程度,如用小科技小制作展、小科技小制作论文评选、创新奖、学习奖、科技奖、合作奖、进步奖等评价方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方方面面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物理课外小科技小制作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乐意参加的第二课堂。 科技制作论文: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上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 【摘 要】 在小学生的所有学习课程中,科学课是一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课程。科学课的学习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求知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他们未来的方向和兴趣选择。在小学的科技课上开展科技制作的小活动,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决定了知识最后产生的效用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在开展科技制作的活动时,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的目标和过程,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科技课上开展有效的科技制作小活动,来进行具体的措施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科技小制作;活动开展;策略方法 小学的科技小制作指的是,教师结合课程的一些科学知识与内容,来对里面的某一个科学制作进行模仿式的学习和实践;或者,教师给定一个课外的主题,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来进行自主的科技学习和探索。在传统的小学科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往往很少让小学生来进行单独的动手操作,而是自顾自的将一个实验的过程或者制作的方法和学生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和演示,这种单一的方式很难真正让学生提起对科技制作的兴趣,更加不易从小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和生活态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许多的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把握整个活动的全局动态,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而整个课堂的大部分的主权需要教师来交还给学生。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在自己课堂上实施的科学教学的经验,谈谈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技类小活动时的方法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和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实践类的小活动得到顺利、有效的开展。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一定要放在所有教学策略的第一位。兴趣是帮助人们认知事物、探求真理的一个坚实基础,人们可通过培养自己对一门学科的兴趣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天性喜欢丰富多彩的东西,对于抽象的科学知识理论的兴趣相对较低。不仅如此,他们处于低年龄段,自制能力差,注意力难集中,因此,教师在正式开展小活动以前,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活动,巧妙地设计游戏的流程,就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活跃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科学制作的兴趣。例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小学生学习雨衣裙子的制作时,在正式开展科技制作的环节时,我会先将自己提前制作的科技作品给学生进行展示和使用。雨衣裙子是一种简便式的雨衣制作,针对在日常的雨衣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雨衣的裙边被雨水黏住裤边从而打湿裤脚和鞋子的现象,我们会在雨衣的裙边加一圈泡沫的裙边,从而撑起整个裙摆,防止出现这个情况。我在课堂上演示了这个具体的状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后来的制作过程都能处在一种十分积极、主动的状态下。 二、创建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针对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出现的课堂单一性的问题,我们从整个课堂的教学模式出发,创建一种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两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结合。即将在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的同时,还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在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关于这个课堂模式的创建,教师主要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 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导入以及与教学科目相关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情境导入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明确告诉学生课程学习的知识重点是什么。然而具体的情境导入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内容去进行设计安排,在小学的科学小制作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情景的导入使得课堂的教学环节得以轻松、自然地进行下去,易于促进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三、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法 分组学习合作法是将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合适的分配,也是在开展科技小活动时的一个不错的课堂组织方式。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群体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任务的完成。小组内由组长和组员来共同完成一个作品的制作,每个组员都有自己要承担的任务。例如,我教一些简易的科学模型制作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分组学习合作法。让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法,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平衡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和水平,而且让整个教学的气氛达到一个不错的顶点,学生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把控好整个课堂的场面,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意见。 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充满着活力和乐趣。而学生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教师要注意灵活地转换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利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能在合作性的探究学习中共同、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从而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的兴趣变得持久而稳定。也就是说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设立目标,并且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科技制作论文:在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陈鹤琴老先生在“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提出了方法论。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科技活动中,小制作活动成为一项幼儿喜欢的动手活动,小朋友平时在游戏活动中就喜欢把各种盒子做成一辆汽车、一次性纸杯做成一朵菊花、卫生纸卷筒做成一个小丑娃娃……而这些活动也能使幼儿手指的小肌肉很快发展起来,动作变得协调而灵活,从而也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通过提供多种材料、多种形式的小制作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有效地“导入”,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 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动手活动中去,感受科技的奥秘,从而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如果我们能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主动参与科技小制作的学习过程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在导入环节中,教师显得非常的平淡,幼儿就会觉得整节课活动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从而失去了兴趣,导致幼儿不愿主动去学习去动手。 如我们可以设置情境导入科技小制作活动。在开展大班科技活动《魔盒》时,我以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思考:为什么老师的魔盒能成功放在桌边?让幼儿也产生制作这样一个魔盒的好奇心,有了进一步动手的欲望。将枯燥、单调的科技知识蕴含在情境中,就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科技知识的熏陶,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再如《升降小桶》活动中,鸟宝宝掉到陷阱里了,鸟妈妈该怎样救她的宝宝呢?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让幼儿想各种可行的办法,从而引出幼儿对升降小桶的兴趣,尝试去动手制作它。 除了以上这种方式之外,还可以有提供合理的材料导入活动、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导入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和创设适当的环境导入活动等。只有导入环节设计得生动、巧妙,才能激发幼儿主动动手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合理的材料,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 《指南》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的材料。幼儿年龄小,他们喜欢摆弄任何东西,而小制作活动正好能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科技区中投放不同层次水平的材料。促进了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自选材料来进行科技小制作活动。 例如:在科技小制作活动“瓶盖溜溜球”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制作完成,自己拧螺丝,自己打结等,那么在科技角内,他就可根据溜溜球的特点选择其他制作“溜溜球”的材料,进一步巩固制作技能。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则可以选择半成品进行制作,如为他们打好结的绳子等,他们的内心得到了满足,技能也慢慢有所提高。当幼儿拿着自己做成功的溜溜球互相欣赏、玩耍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制作活动,树立幼儿自己动手的观念 科技小制作活动主要树立一下自己动手制作的观念。激发幼儿自己制作的欲望。在活动中。如果教师看到了幼儿有了一点点的进步的时候,就需要及时表扬。让幼儿有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幼儿就会非常有信心。推动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欲望。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小制作活动中,幼儿也需要老师的热情鼓励与积极参与。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讲到孩子心理特点时也指出“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可见鼓励的作用对幼儿有多么重要。当幼儿在制作完一个作品后,内心一定是非常开心的,他希望与老师、同伴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称赞。此时,如果教师用否定、嘲笑的语言评价幼儿的作品的时候,幼儿一定会失去信心,会非常伤心,而反之,如果教师用鼓励的语气和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的话,那幼儿一定会在这样的言语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喜爱,渐渐地从不想做到想做,从不敢做到敢做。 四、一日活动,强化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科技活动中,幼儿时常需要使用一些简单的技能。如:我们时常会让幼儿进行撕纸、剪纸的活动,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由于刚接触剪刀,他们都非常想剪好,可是越是心急,孩子们就越是剪得不好,一条直直的线被他们剪得歪七扭八的,但是,我并没有怪任何一个孩子,而是提醒他们:“小心一点,当心别剪到手哦。”甚至我会手把手教他们。这样慢慢练习了之后,幼儿的剪纸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一条直直的线也基本都能剪出来了。在平时的活动中,幼儿还会使用到糨糊、双面胶等常用的工具,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让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制作技能,强化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科技角中,我们也提供了各种工具,让幼儿自己去摆弄、去尝试、去发现,在不自觉中就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的动手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我相信,只有在平时生活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主动手能力,幼儿才能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并不断丰富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生命历程。 【作者单位: 昆山市西湾幼儿园 江苏】 科技制作论文:电教手段在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电教手段也逐渐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所谓的电教手段,意即电化教育手段,它是一种利用电化媒体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其主要方式包括:电子计算机、投影、电影、幻灯、录音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提高幼儿在科技制作小活动中的创新探究能力,是值得提倡并加以推广的。 一、电教手段在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中的应用探究 教学案例一:自制传声筒 1.创设情境,成功导入 导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次成功的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幼儿教学亦不例外。幼儿园科技制作小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利用其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来为幼儿创设情境,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导入。就“自制传声筒”的科技制作教学活动而言,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传声筒,然后问学生:“这些图片好看吗,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幼儿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做出回答。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两个人利用传声筒传声的动态画面,并配备相应的声音信息,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传声筒呢?”这时,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会给教师一个肯定的回答,教师的导入目的也达到了。 2.分组合作,情境化教学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两个人一组来完成这次的小科技制作。首先,材料展示。利用电子计算机和投影为学生展示制作材料:线、两个纸杯、一个起子,并把材料发到每一组学生的手中。其次,播放录音。先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展示制作方法的文字信息:①用起子在杯底钻一个小孔;②拿出线,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打上死结。为了加深幼儿对制作方法的记忆,教师要利用声、文结合的方式,把制作方法用录音的形式让幼儿再听一遍。接着,合作实践。传声筒制作成功后,教师把传声筒的玩法用影视动画形式为学生进行演示,并适当进行解说:两人分别拿着一个纸杯,一人把耳朵对着传声筒,一人对着传声筒说话。然后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科技小制作实践活动,教师并作一定程度的总结。 教学案例二:会变色的花 1.视频导入 “会变色的花”是一项科学小实验活动,它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一定的科学小知识。在此之前,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方式把幼儿的思维引入到这个科学小实验活动中,这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知识导入。就“会变色的花”这个科学小实验活动而言,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动态视频的方式来实现知识导入。视频中要呈现以下画面:两朵浅颜色的花,向其中一个花瓶中注入一定的液体,接着,注入液体的那瓶花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播放视频的时候,教师要在旁边对视频内容进行解说。视频播完后,教师要问学生:“两朵一样的花,为什么其中一朵花的颜色发生了改变?”幼儿会根据自己所见,回答:“因为其中一个花瓶中注入了水?”教师接着问:“什么水这么神奇呢,能使花的颜色发生改变?”这个时候幼儿的好奇心就被勾起,教师也成功实现了知识内容的导入。 2.实践教学 “会变色的花”是一项科学实验活动,幼儿自然是实践的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这项实验教学活动中,首先,材料展示。教师利用计算机把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幼儿:两朵浅颜色带茎的花,两个同样的透明瓶,蓝墨水。幼儿在对材料进行识别后,教师把相应的材料发到幼儿手中。其次,展示操作方式。对实验操作方式的展示可以先通过文字信息的展示:①注水。在两个瓶中注入相同量的水,但是其中一个瓶中要滴入几滴蓝墨水;②观察。把两朵花分别放进瓶中,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观察花的颜色变化;③记录。指导幼儿对花的茎以及花朵颜色变化作好相应的记录。但是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需要把其中的文字信息利用录音的方式传达给幼儿,并且教师要对此作一定程度的解说。 3.实验总结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让幼儿对花朵的茎以及花朵的颜色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接下来教师就要收集幼儿的观察记录,并作一定的汇总,把汇总的结果用视频展示的方式呈现给幼儿。并利用图文声像结合的方式把科学小知识传授给幼儿:播放花朵颜色变化的实验操作画面,配有相应操作方式的录音。然后用声音传达的方式为幼儿展示这次的科学实验知识:茎对植物来说,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维持植物生命的作用,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的茎可以由下而上把根中的水分输送给植物的各部分。实验中花朵颜色的变化就是因为花的茎把蓝墨水输送到了植物的各个部分。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其他植物进行验证,比如说用香菜、芹菜等植物代替花朵来做实验。 二、总结 总的来说,就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而言,科技小制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园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探究能力,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思维,同时,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电教手段的利用在吸引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幼儿带来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作者单位:昆山市西湾幼儿园 江苏 】 科技制作论文:流程图在科技小制作运用中的思考与探索 科学教育从儿童抓起,是“科教兴国”国策在学前教育落实的体现。近年来,我园以“科技”为特色,围绕着“两小科技活动”制订了一系列具有我园特色的课程,以大班年龄段幼儿为主体,以科技小制作为载体,开展了幼儿看流程图、设计流程图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在使用各种流程图中,幼儿在活动中能自主参与,老师也不断地尝试,探索出多种适合幼儿年龄的可观察、利操作的流程图,有效地把教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科技,从科技走向社会”的宗旨。 一、流程图在科技小制作中运用的意义 1.丰富学习内容 在科技活动中加入流程图,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又能培养幼儿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科技小制作不一定强制是课程中知识的活动,只要幼儿的知识层次与能力层次允许,都可让幼儿更多地利用流程图有效地开展活动,增强幼儿的综合素质。 2.增强学习能力 依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我们只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园外,使幼儿离开幼儿园后还能继续学习和探究,这样一堂活动完成并不代表就结束了,也应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采用看流程图、设计流程图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探索,记录下来与同伴一同分享。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是主体,老师是一位旁观者,在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促使幼儿来涉猎更广阔的科学领域知识。 二、流程图在科技活动中重要作用 科技小制作的魅力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让幼儿自己提出目标,拟订行动计划,可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使他们去完成既定任务,解决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形式多样的流程图在科技活动的开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多样化流程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幼儿科技活动中,由于每个活动内容科学原理不同,就需选择合适的流程图来开展有效地活动。比如:大班科技活动“空中缆车”,制作步骤比较简单,这时就可运用照片流程图,形象地展示,依次串联排序,让幼儿观察,他们就能看着照片来制作缆车了。但大班科技活动“会自动行驶的小船”,如果单用照片流程图来展示,最后一环节,教幼儿旋转螺栓不清楚,这时拍个螺栓旋转的视频加入流程图中,这样更有利幼儿自主地进行活动了。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简单的科技活动。 2.巧妙运用流程图,激发幼儿自主探索 在开设活动前,老师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身处地为幼儿设想,使流程图的环节明了化,这样的流程图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快乐地进行轻松操作活动。另外,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老师增加一些自编的操作儿歌,比如:大班科技活动“拉拉乐”中,“小小线儿洞里钻,钻过一个又一个,两个头儿打个结”――老师自编的形象儿歌让幼儿轻松学会制作拉拉乐的基本技能,通过形象语言来完成钻洞、打结环节,让幼儿在轻松自主中习得科技操作技能,获得了小制作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制作教学方式,也更受到幼儿的欢迎,激发幼儿去探索。 三、多样化流程图种类的好处 在科技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流程图的种类上,分为照片、视频、实物的科技小制作流程图。这些不同形式种类的流程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好奇好动的特点。幼儿在小制作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通过看流程图或是设计流程图来开展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到流程图给科技活动带来的方便,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多样化流程图使探究活动富有多样性、智慧性和创造性,幼儿探究的自主性、创造性也随之提高。幼儿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老师要让幼儿去选择探索的材料,将探究、思考与表达的过程给予幼儿,让他们自主地亲身经历、深刻感受。这样,幼儿才能设计出自己眼中的科技小制作的流程图,表达出当时年龄独有的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才能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表达探究活动的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小制作活动中。 四、完善流程图,避免小问题 在科技活动中,流程图的设计与制作中拉近了幼儿与创造设计的距离,使他们的思维分散和扩展,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艺术和科学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那么在完善流程图中,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小问题的存在,才能使流程图在科技活动中得以有效使用。 1.在流程图的设计上,老师应考虑流程图上图片是否利于幼儿观察操作、各个图片之间比例与实际事物的比例相匹配等。让幼儿在观看实物来设计流程图,平时还要注意引导幼儿关注一些身边常见物品,才能设计出所用材料的样子和制作相关的步骤。 2.家庭是科学教育中一片重要的天地,老师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和老师一起来关注幼儿的科学行动,和幼儿一起参加科技小制作,记录流程等,有效引导他们到园内外去学科学、用科学。鼓励家长,让幼儿带着自己的成果到课堂中来,对于每一个幼儿的制作流程图,老师让幼儿讲自己最困惑的,认为最难解决的,如果有幼儿不会,就请会的幼儿来帮助,鼓励幼儿合作、互相帮助,一起来解决流程图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一次又一次流程图在科技活动中的使用,在我们不断地完善中,这样的科技制作活动,幼儿能自己看流程图、自己为小制作来设计流程图,幼儿的主动学习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在做做玩玩中,幼儿已不知不觉地开启了探索科学原理和想象的兴趣之门,更全身心投入到这样的科技教学活动中!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 【摘要】精品课程能够起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教育创新以及促进教学方式改革的作用。本文从精品课程网站的技术和建设方面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运用Java技术进行精品网站相关功能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探究。 【关键词】Java技术 精品课程网站 设计 开发 前言:精品课程网站是指通过网络通信技术等新型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一系列高质量教学活动。精品课程网站的产生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空间及时间的限制问题,并且为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使教育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广泛,有效地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 1精品课程网站的分析 1.1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从本质上讲,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其实就是某一课程电子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精品网站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实时特点的平台,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问题。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重点在于对课程的收集和展示,将在线答疑、学习交流、网上自测自评、教学重点以及学术研究等信息集中于一体。 1.2精品课程网站技术方面的分析 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是一个采用B/S的Web系统,对此,可以在对Java技术进行充分运用的基础上,充分结合Tomcat等技术,开发出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的多种功能。在这个过程涉及到的技术主要有:第一,通过Java语言实现精品课程网站客户端数据的初步认证和过滤;第二,使用用户名和密码机制实现安全登录,通过对用户类型的不同划定不同的权限,并运用MDS技术进行加密,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第三,加深对Web运行环境的了解,尤其是其中Tomcat的安全设置问题和操作功能;第四,运用ECIIPse集成开发平台,并运用Java语言进行相关开发操作[1]。 2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 2.1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 2.1.1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目标 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目标是:设计出一个具有齐全功能的界面,它包含实用、高效、维护简单的Web框架。在设计精品课程网站时,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可以通过远程实时快照对数据进行及时备份,防止数据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产生相应的破坏。在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据操作部分,应该对客户端Web垃圾攻击的安全性方面进行重点设计。由于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有一定的实时性要求,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的管理部分,要设计成能够通过浏览器实施维护的后台管理系统,以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通过浏览器完成信息、课程内容更新以及管理用户等操作。在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自主方面,应该注重对信息审核功能的设计,保证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性、安全性以及合理性[2]。 2.1.2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原则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要以满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求为原则,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精品课程网站是一个直面学生与教师的辅助教学、学习平台,因此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具有便于管理、更新以及扩展的特点。 2.2精品课程网站的登录功能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的登录功能是针对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而言的。这三者可以通过身份验证,实现对基本信息的维护以及对自己登录密码的修改。当精品课程网站的身份验证结果显示用户是学生,那么网站将允许用户进行网上实验互动、参与课程讨论、查看系统公告等行为操作;如果精品课程网站的身份验证结果显示用户是教师,那么网站将允许用户进行课程资料上传、查看系统公告、课程信息查询以及参与课程讨论等行为操作;如果精品课程网站的身份验证结果显示用户为管理员,那么网站将允许用户进行网站自测试题和答案的维护、公告信息的维护、课程信息的维护以及论坛信息的维护等行为操作[3]。 2.3精品课程网站的公告栏功能设计 公告栏的内容是由管理员进行操作管理的,管理员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对公告的撰写、修改以及删除。公告的撰写包括公告内容和公告标题两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是必填选项;当公告的内容不符合当前实际时,管理员就需要对公告进行修改。管理员在登录精品课程网站之后,对需要修改的公告进行选中,即可实现对公告信息的修改操作;当公告内容失效之后,管理员应该及时对公告进行删除。管理员在登录精品课程网站之后,对需要删除的公告进行选中,即可实现对公告的删除操作[4]。 2.4精品课程网站数据库的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据库要包含学生信息表、自测试题库表、自测成绩表、用户表以及章节基本信息表等方面的设计。 结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品课程网站进入各大高校已经变成一种主流趋势。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开发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重点,对此,应该在明确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运用Java技术更好地实现精品课程网站的登录功能、公告栏功能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设计和开发,实现精品课程网站在线答疑、学习交流、网上自测自评以及学术研究的目的。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基于SaaS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设计 摘 要 精品课程上网是所有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中引入SaaS模式,让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也能快速方便的建立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 【关键词】精品课程 SaaS 网站建设 从国家级,到省级,到校级,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课程网站布局合理,制作精美,而有些课程网站内容与课程主题不符,简单的课程资源堆砌,在导航设计,页面布局上面也不专业。这是因为,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老师来自各个专业,他们对本专业的知识相当了解精通,但精品课程上网需要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开发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可能就不甚了解。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他们往往因得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持,导致整个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就是基于解决精品课程上网这个需求,通过引入SaaS(软件即服务)这一系统应用模式,以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开发为例 ,论述了以SaaS为目标的系统设计原理和思路。 1 SaaS架构介绍 SaaS是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通过互联网直接提供软件服务,取代传统的软件购买与本地安装。服务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到服务器上,用户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通过网络按需购买和使用软件系统,也就是用户租用系统,成为租户。租户不用关心软件系统的开发,升级与维护,甚至安全问题也交给服务厂商来考虑。 要使设计的软件系统具有SaaS的特性,就必须注意以下三大要素:可扩展(Scalable)、多租户支持(Multi-Tenant-Efficient)、可配置性(Configurable)。根据SaaS应用平台是否具有以上三个特性,SaaS成熟度模型被分成四级。每一级都比前一级增加三种特性中的一种。 第一级是定制开发级,每个系统使用者都是软件提供者为其单独开发。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和应用的代码可能都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编写,相当于多次开发。 第二级是可配置级,这个级别的系统不需要单独为用户开发,但每个用户都运行一个单独的应用实例,通过系统配置的修改来达到为不同用户服务的目的,相当于一次开发多次部署。 第三级是高性能的多租户架构,这个级别的系统真正做到了SaaS,一次开发一次部署,多人租用。 第四级是可伸缩性的多租户架构,在第三级的基础上,采用负载均衡技术,使各个租户之间的应用性能按需提供,实现用户最多,服务最优。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根据系统设计实用性原则,由于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的设计主要是给校内教师提供精品课程资源管理与展示的平台,因此达到SaaS系统成熟度第三级就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我们设计目标是让各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在系统上实现通过后台单独管理属于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并通过网站的形式展现出来。 系统使用者包括两大类用户,第一类是系统管理者,负责系统的维护,包括网站模板管理,数据库备份和缓存数据管理,网站日志管理,课程与课程负责人的管理。 第二类是课程团队,包括课程负责人和他的团队。课程负责人负责整个课程网站的配置管理,团队成员管理与权限分配,网站栏目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如图1所示。 2.2 系统的功能实现 整个系统采用4.0+SqlServer2008开发。系统结构采用三层设计(显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其中为了实现能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网站界面风格,页面显示我们采用模板技术。在模板中我们使用Razor模板引擎,我们可以让网站开发者设计多套不同风格的课程网站模板供老师使用。 为了应对精品课程中课程资源较多较大的问题,我们的课程资源采用FlashUpload控件上传。使用Flash控件上传,不会产生因上传资源过大而连接超时问题。 在数据库设计上,为了保证组用户(也就是课程团队)之间的数据隔离,确保不同课程在同一平台下管理,却不互相影响。我们以课程的主键为核心,关联与整个课程及课程网站相关的数据。如图2所示。 3 基于SaaS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的优势 使用基于SaaS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来管理和课程资源解决了精品课程的推广使用与资源共享的问题,让精品课程团队专注于课程本身建设,其具体优势如下: (1)建设成本低,周期短。精品课程团队只要在该系统上注册帐户后,就可以使用课程管理平台了,无需购买硬件,开发网站 (2)维护成本低,数据安全无需担心。系统更新维护由专业人员来维护,无需自己动手,只要把课程资源按要求传上去就行。 (3)课程资源集中管理,便于以后资源的重复利用与扩展。 4 结语 本文以服务的理念来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在系统设计中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选择SaaS模型成熟度的第三级为目标,在同一系统平台上为不同的精品课程团队提供课程服务,在实际应用中大大减轻了老师们的网站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中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是一门理实结合,应用广泛的课程。在我校开设的软件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专业中均为核心课程。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师生互动的需要,为了体现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课题组成员设计开发了《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在网站建设中对课程的定位和本网站建设的意义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思考,同时也发现了专题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思考与建议 0 引言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校园和智能化校园建设,我校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也提到一个战略性高度。《SQLserver数据库应用》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和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学校和课题组成员一直以来均非常重视本课程的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改革、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近两年,课题组成员投入很大精力进行了《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基本满足了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需求,形成了一套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学习、交流架构。 1 建设《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的意义 1.1 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及创新能力 江苏省高校智能化校园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依靠教育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也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为止,课题组成员中全部取得硕士学位,两人取得软件分析师资格证书,一人取得数据库工程师资格证书。两年来,共有12人次取得教学质量优秀。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平台。 1.2 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我国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且要求教师尽可能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公开共享的网络资源,推动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快速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思路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就是展现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一个窗口,故两者的建设思路是一致的。本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住“精”与“建”两条主线,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助;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1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职业性。参照人事部“数据库工程师”资格认证、市职业鉴定中心组织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认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数据库技术、四级数据库工程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教学任务,分散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紧扣任务要求,以项目化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2)实践性。本科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真正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全部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采用MCLA、ISAS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组开发了仿真教学系统,让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也能仿真练习。 3)开放性。开放的教学资源。引入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教学,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开放的实训基地、开放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每年寒暑假到企业挂职锻炼;组建由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且学生能与专兼职教师在网上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 2.2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 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培养职业能力之外,还包含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主要包括规范安全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具备社会能力,能够保证学生较快融人社会团体,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方法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资源检索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新技术跟踪能力。具备方法能力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新技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能有独到的见解,设计出新颖有创意的项目。 2.3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否则就是无本之木。也可以根据行业企业要求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仿真环境。 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在建设我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过程中,我们浏览学习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有的质量很好,但是大多数网站都存在一些不足,结合我们的实践,简单归纳一下三点: 3.1 为精品而精品,重量不重质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到国家教育部门对精品课程内涵的界定和要求。但是,在我们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却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为了各级评估,为了上国家级、省级示范高职校,投人大量人力财力,但一旦申报成功则不再重视,内容更新缓慢甚至无人问津。只注重申报,只求量多面广,不注重内涵建设,实用性不强。 建议:精品课程建设要能引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精品课程中注重内涵建设,要切实体现出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强大作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项目要定期组织检查评估,不能立项拨款后不闻不问。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实效性、实用性。 3.2 教学资源没有真正实现共享 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登录时需要用户名和密码,即使不设限制,但看到的内容也是受限制的。稍微有点特色的东西不准下载、不准复制,更过分的个别项目竟然在评估验收后将认为有点特色的东西删除掉。甚至教育部批复立项并投入上千万的某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访问也是受限制的,课题组甚至还要计划“有偿”提供资源。他们虽然申请到了上千万的项目,但是没有搞清楚国家教育部门投入巨额资金建立的精品课程的资源是应该共享的,这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建议:无条件开放教学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要像国外的墨客等一样免费向全国开放,还应该不断完善、更新网站内容,充实网络资源,且要有一定的示范性,从而发挥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不能满足学生移动终端访问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精品课程专题网站还是web访问,通过移动终端访问网站费流量,浏览不方便。由此造成很多专题网站就是摆设,教师教学不用,学生学习不用,评估的时候才有用。 建议: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要紧随技术发展前沿,紧跟学生需求,向移动终端APP开发方向迈进。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外使用的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访问课程资源、师生互动、自测交流等都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内容能在移动终端方便顺畅使用,并以此比较新颖的学习方式吸引住学生。让精品课程资源以web APP方式展示出来,构建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环境。 此《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项目先后作为学校课题和省级课题进行建设,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多轮实践,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网站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课题组也发现了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并结合自身思考提出了中肯建议,如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以WEB APP形式呈现,适应当今大学生移动终端访问需要,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新媒介环境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摘 要: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是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网络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的传播媒介,但在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我国的网络发展趋势,造成建而不用的现象。通过对新媒介及其环境的分析后认为,应该结合二者的特点建设网站,并提出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以提高网站的使用率,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 新媒介环境 精品课程 网站建设 1.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媒介发展的主导力和推动力。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随之改变。环境对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媒介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必然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精品课程是课程中的精品,是示范性课程,在其实现过程中教育信息的传播是典型的教育传播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教师传播行为、学生传播行为,又有师生的互动交流。而媒体通道则是整个过程中连接师生的桥梁,是二者交流沟通的纽带。当前,计算机网络通道是精品课程的传播通道,而精品课程网站则是该通道上传播课程的一种有效载体。因此,研究媒介环境特别是新媒介环境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新媒介及新媒介环境 媒介,也称媒体,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1]。而新媒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的媒体而言的。它是基于网络技术、移动通讯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利用电脑、移动设备和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种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的集合[2]。新媒介环境即是由这些新媒介构成信息传播环境。 随着我国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新媒介环境呈现出以下特征。 (1)新媒体信息资源丰富。以云盘、网盘等新形式出现的网络空间容量大且资源浏览便捷,并可以通过分享资源链接等方式延伸资源,拓展读者的阅读空间。资源信息种类丰富,不仅包括科研领域的最新文献等资料,而且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媒介形式网络化。当前新媒介的技术形态主要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但归根结底都是网络。2014年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亿,占网民总人数的81%。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终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网络应用在经济社会中地位提升,不仅是为了信息获取,还包括商务交易、交流沟通与娱乐。 (3)新媒体交互性增强。新媒体环境下传者与受众角色渐渐模糊,所有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其中,对各类问题发表观点,甚至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实时沟通,及时反馈。近两年来,杨达才等事件中大众的参与、互动即可见一斑。 3.新媒介环境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启示 尽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是课程资源更新缓慢、网站访问量普遍偏低、学生发帖数量非常少[3]。究其原因,除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目标不明确、功能需求分析存在问题外,还有一个原因即网站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1)网站建设应增强其设备适应性。当前,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考虑的终端基本都是PC端,对多种设备的适应性欠缺。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等设备的普及,81%的网民的人通过智能设备访问网络资源。因此,在网站建设之初就应该考虑网站的普遍适用性,提高其在各类终端的适应能力。 (2)改善师生交流合作方式。师生交流合作是精品课程发挥精品作用的关键,师生都需要集思广益,在与他人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交流合作工具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当前,精品课程网站的交流合作主要是通过论坛等形式呈现,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学生上网方式的改变,精品课程的交流方式应考虑其在各类设备中的普遍适用性。 (3)增强视频在智能移动终端的适应性。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程是精品课程中的重要学习资源,同时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式之一。2013年,手机游戏、手机视频和手机音乐等应用的用户规模大幅上升,增长态势良好。鉴于此,建设网站时就要考虑视频在PC和智能设备上的通用性,比如采用何种视频格式、采用何种上传方式等。 4.新媒介环境下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建议 通过对新媒介环境特征及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启示,本文对在新媒介环境下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有几点建议。 (1)在网站界面设计方面解决在不同分辨率的设备上实现网页效果的普适性。在界面设计时,解决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PC和智能终端开发两套系统;二是通过自适应网页设计方式实现。不同的设备对网页的浏览效果而言主要差异是屏幕的宽度不同,高度影响则不大。而自适应网页设计即是侦测屏幕分辨率的不同,调用不同的CSS样式实现浏览效果的自适应能力,用到的主要技术有CSS3技术中的媒体查询技术、流式布局[4](使用百分百设置宽度并利用浮动属性实现自动调整宽度和位置来适应不同分辨率)等。 (2)在网站建设时考虑多种互动交流方式及学习反思。交流方式既可以考虑离线的论坛、个人空间等方式,又要注意实时即时工具的运用,特别是当前移动终端应用的普及。即时工具如QQ、微信等,既可以作为交流沟通的实时工具,又可以将其作为精品课程信息平台。学习反思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既可以记录学生学习历程,又可以反思学习过程及结果,更是评价他人学习的工具。鉴于学习反思的特点,本文认为诸如个人空间之类的应用即可满足要求,因此在网站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底采用何种方式满足,比如在使用QQ工具交流沟通的同时就可以顺便利用其QQ空间实现学习的反思。 (3)在网站建设时考虑视频的普适性。由于精品课程中涉及不少的视频资源,有的甚至都是以微视频为主的微课程,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就要考虑服务器的性能能否满足要求,能否全部采用视频上传至服务器的方式等。结合云盘等网盘的发展及移动争端对视频的要求,本文认为可以将视频全部上传至云盘中,而后将分享的链接添加到网站中,既不占用服务器空间,又能保证视频播放的流畅性。此外,视频资源最好采用短而小的方式,保证其在各类设备上播放的流畅。 5.结语 网络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介环境下分析新媒介环境特征,并根据此特征及精品课程的特点,提出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以促进网站的使用率的提升,提高其服务质量。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精品课程网站项目开发 【摘要】目前很多资料或论文在涉及精品课程网站制作时,都以站在网站的技术开发角度进行论述,这些专业知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是较难透彻理解网站的开发过程。另外这些文章都只是单单阐述了网站“平台”的制作,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网站项目开发。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项目开发 现国家正加强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是实现全国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要求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全部通过网站的方式对外开放。因此,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很多资料或论文在涉及精品课程网站制作时,都以站在网站的技术开发角度进行论述,这些专业知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是较难透彻理解网站的开发过程。而且精品课程网站作为一个共享平台,还要把课程的资源放到平台上,涉及到平台的建设、各个资源内容制作和整合等工作,更是需要团队合作。一个完整的网站开发不像其它项目或者任务可以单独完成,是需要一个团队多个人分工合作完成。 一、网站项目开发团队,包括以下的角色和职责: (一)网站项目经理 职责:1.项目执行监理2.质量监督员 网站项目经理负责与用户进行沟通,了解用户开发网站的思想、用途和要求。并创建和维护项目的规划和战略文件,预算表,项目进度和甘特图表,会议记录,费用记录和团队其他详细工作的项目文档。并协调、沟通网站各项目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艺术总监 职责:1.网页界面设计师2.交互式设计师 (FLASH,JavaScript,Ajax)3.媒体专家(摄影,插图,视频,音效)。艺术总监的主要职责是设计网站的整体外观和感觉。把网站排版、用户界面设计、颜色标准、页面布局细节、图片要求、摄影、插画、网站的视听媒体等元素汇聚并形成一个整体。 (三)网站技术主管 职责:1.网页程序设计师(.net,Java,PHP/Perl,Ruby)2.网页工程师(XHTML,CSS,JavaScript,Ajax)3.数据库管理员4.网站管理员网站技术主管必须掌握有网站的环境、开发语言和开发站点框架、选择网络数据库等广泛的网络技术。他应该在技术人员、创意人员和项目团队各主管中充当一个桥梁或者翻译工作 (四)网站制作主管 在设计早期阶段,网站制作主管主要负责把原始的网站模型、界面和蓝图转化成HTML页面。一旦网站规划及设计完成并且信息架构也规划好之后,网站制作主管的主要工作就是制作站点页面,当然他可以直接用html编写,或者使用网站内容管理系统(CMS),也可以用一些站点开发软件,例如Adobe Dreamweaver。 (五)网站信息架构师 网站信息架构师主要负责网站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组织和分类。在整个项目的设计和规划早期阶段,信息架构师是最活跃的。他要制定整个网站的内容结构,网站的框架结构,向客户和网站开发团队介绍网站的整体规划。信息架构师也要与网站设计师紧密合作,制作用于显示网站各个页面的名称、导航和页面内容的网站蓝图。 1.文字撰稿人2.站点内容专家(内容协调,制作)。网站编辑负责整个网站的文字内容和编辑质量。他或她创建的网站编辑的基调,确定文字风格,并与客户和相关内容的专家收集、整理。以上就是网站开发时所需要的六个基本角色及其职责,每个角色都有负责的方面。当然其中有可能一个人员充当几个角色,也有可能一个角色里面要几个人员组成。 二、网站项目开发过程及团队各角色相互合作关系 从图1-1我们可以把网站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可以分为“规划”和“站点制作”两个主要阶段。 (一)规划阶段 这个阶段里要进行的工作就是用户调查与网站规划。网站项目经理要与用户进行接触,全面了解用户的需求,包括网站的用途和要实现的功能。用户也在这个阶段明确要网站能实现的功能模块和需要提供的材料。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后,艺术总监和网站信息架构师就要基于用户的要求、网站的用途和网站访问者等各方面的考虑,使用PhotoShop或其它工具绘制出网站首页、二级页面的图形界面。与用户确定好界面、功能与内容,就开始分两条线路进行开发。1、技术路线:网站技术主管根据界面并与信息架构师一起进行技术规划,制作好网站使用的开发语言、技术、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等。2、内容路线:网站编辑要开始规划网站编辑的基调;内容在网页上的表现形式(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确定文字风格和网页显示的字体的大小与字形; (二)站点制作阶段 站点制作阶段是实际开发周期,各项目小组根据前面制定好的规划进行制作。网站信息架构师在各部门之间进行项目规则解释、协调和统筹。1、程序开发:网站制作小组根据界面规划把图形界面转换成网页格式;依据技术规划,制作网站的各页面。从图中的甘特表显示,程序开发和网站合成占整个项目的最大时间比例。2、内容整理:网站编辑要与客户和相关内容的专家收集、整理放到网站平台的资源。网站资源如涉及到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网站编辑要与媒体专家合作共同制作。当平台主要架构搭建成形,后台数据库建立完毕,网站编辑就可以把网内容上传到网站平台内,把网站合成。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基于绩效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 【摘 要】随着各大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视,目前我国已建成精品课程20283门(本科14348门,高职高专5924门)。然而,耗时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精品课程资源却未能带来应有的应用效益。文章针对当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通病,基于绩效技术理论,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精品课程的网站定位、资源建设、网站功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促进精品课程网站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绩效技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一、研究背景 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带动全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出台,在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作出调整的同时,坚持和鼓励高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同年11月,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思路,提出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两大改革方向,即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在上述一系列政策引领下,2003年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成为众多高校教务部门、教师团队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来说明课程建设在组织实施、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探索与收获。为此,笔者对CNKI文献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和计量分析,将“精品课程”作为关键词于2014年4月对CNKI中2003-2013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踢除数据库中的错误文献后得到38246篇精品课程相关文献,其中期刊文献28776篇和硕博论文3138篇,可见这10年来我国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虽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或获评的课程曾受到一些批评,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仍不失为2003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此外,在高校精品课程基础建设的操作层面上,如何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效益,建立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使广大师生能够有效地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则是精品课程时代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绩效技术的含义以及其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意义 绩效技术是一种系统的程序,强调用系统论思想来分析、解决工作中绩效问题的方法。将绩效技术这一思想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对提高现有精品课程建设的效益来说有一定的意义。 (一)绩效技术关注产出 产出即结果,绩效技术的重点是人类行为的效益和系统的价值,简单的来说就是低成本高价值,从而促进系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共享,促进各高校教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只追求短期效果和评审通过,而失去精品课程建设最初的意义和价值,精品课程最终也只会是流于形式,没有实用价值。 (二)绩效技术采用系统观点 采用系统观点是重要的,因为组织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影响其他在组织内工作的个体的绩效。也就是说,最终的绩效是由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系统方法考虑影响过程和其工作的大环境,就是能够系统的考虑问题,客观的分析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是多个方面的结合,包括功能设计、内容呈现、技术实现、后续推广等,任何一个部分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最后的绩效。 (三)绩效技术强调增加价值标准 当绩效技术需要关注直接目的时(如提高质量、缩减开支、提高访问量、顾客保持等),是用期望的产出(如销售额、利润或市场份额等)的提高来衡量其是否成功。精品课程建设的产出是用其访问量、资源丰富程度、实际参考价值、对教学改革作出的贡献等来进行衡量的。 三、绩效现状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学生的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和网站访问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因素:网站知晓情况、网站建设情况、网站应用情况、满意度、需求情况以及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的建议等。问卷的取样对象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在校学生。在问卷发放上,在松江校区图书馆随机选取10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份。调查访问的网站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精品课程网站,重点剖析17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在研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 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完整,具备一定的课程建设参考价值。 2. 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但质量有待提高。我校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内容只要以教学课程的教案、音频、讲义为主,多为文字描述,质量良莠不齐;多媒体资源按年展有增长趋势,但质量有待提高;部分文件夹里是空的,没有任何内容。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使用多精品课程网站的学生中,有47.3%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精品课程资源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 3. 缺少动态管理,未进行实时更新。在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中,只有一门的更新日期在2014年,其它有的是2012年、2011年,甚至35%的精品课程的更新日期还在2008年,课件基本上自从建成之后就再无更新了。 4. 网站的总体访问度不高,整体呈现不均衡状态。截止2014年4月,我校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总访问量1,128,643 次,每门课程的平均访问量应达 66,390次,但根据课程网站点击排行显示,在17门精品课程中,访问量最高的达到238281次,访问量最低达到1717次,相差13倍之多。 5. 网站整体互动性不足,交互平台使用度不高。我校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网站都设置的有互动功能,但100%课程都处于关闭状态,基本处于形同虚设的状态。 四、绩效差距的原因分析 绩效技术将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与人相关的因素,包括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外部因素指的是人力之外的因素,即有形的资源和外部的环境两部分。而绩效技术就是改善外部因素。 根据学生问卷调查中的“影响我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可能因素”这一问题的答案选择,并结合网站访问率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原因包括以下几项: (一)网站宣传力度不够 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精品课程网站的宣传力度不够,有超过50%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我校有精品课程网站。很多精品课程成为了学校的门面工程,在学生中宣传过少,导致学生不知道精品课程网站,更提不上主动使用。 (二)网站内容较空洞,对学习没有实质性帮助 问卷调查中有40.8%的学生认为精品课程网站对学习的帮助不大。一方面,精品课程被学校和教师团队作为一种门面工程,在建设初期就是为了应对评审,所以在制作方面就与学科以及师生造成脱节;另一方面,基于这种评审目的,在评审之后,网站不能实时更新,缺乏一定的网络维护和管理,导致了现在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日期还在2011、2012年。 (三)资源不够丰富,多媒体资源缺乏,质量有待提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同学中,有48.3%的学生认为现有精品课程资源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究其原因,是网站建设中大部分资料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而作为语言类课程,是需要大量的音频和视频作为辅助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普遍认为参考价值不高。 (四)网站缺乏互动性 从本质上来说,精品课程属于远程课程的一种,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延伸,自身对环境、资源、交互等就有一定的要求。在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网站中,能达到交互目的暂时没有,在这方面网站自身的学习支持功能有待提高。 五、绩效思考和建议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教材。所以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在管理体制上,要明确目的,端正思想,加强宣传,加强监督;在资源内容建设上,要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成果展示,包括数字化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方法等;在网站功能建设上,要着重以辅助师生有效交流和有效教学为目的的学习环境创建。 (一)完善网站管理体制和维护体制,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和生命力 高校教务部门和广大教师队伍要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注重构建一个促进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体制,鼓励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支持高校精品课程服务社会。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完成后,课程建设团队要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和定时更新,使课程内容能随着教学的发展及时补充,保证网站的生机活力。 (二)加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成果建设,提高示范作用 优质教学成果是指产生于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等资源的集中。要认识到,精品课程不是讲义、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的堆砌,还应该包括教学各环节安排的依据、教学设计依据、问题和作业安排的意图、教学反思等。 (三)提高网站交互功能的应用,优化教学支持服务系统 精品课程网站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必须具备良好的交互功能,发挥新媒体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优势,除了传统常见的在线留言、在线答疑、电子邮件、论坛等方式,还可以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博客、微信等方式融入进来,为精品课程服务,使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得以提高,提高学习效率。 (四)保障技术方面的支持,降低制作、更新的难度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团队的建设,出了教师团队外,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作用,为精品课程网站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要对教师团队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制作和使用技能,减少在制作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六、结语 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使用的技术也是与时俱进的。精品课程建设红红火火开展了10年,它的出现对那些使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来说必然是个喜讯。高等院校不仅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更应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便利,精品课程不只是“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而且也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应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评审和评后工作的检查,完善精品课程评审体系,简化精品课程评审等级,建立多层次多种类型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实现真正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媒介,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从精品课程的申报、验收到通过的过程中,精品课程网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以B/S为构架结构的系统的开发平台,数据库技术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并从功能需求方面论述了设计需求,为解决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关键词】ASP;B/S;ADO数据库访问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管理 0.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之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建成,各高校校园网具备一定规模,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局和基础,但目前精品课程资源与人们的期望还有一段的距离,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其原因涉及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中的激励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有效共建共享模式的缺失、高校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有待创新推广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彼此关联,互为因果,情况非常复杂,在这种环境下,对于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管理与设计成为一个新课题。 1. 可行性分析 1.1系统开发平台和主要技术 高校的服务器系统一般都是使用的Windows Server2003或者Windows Server2008,而ASP与跟Windows Server2003(2008)有很好的兼容性,所以我们选择使用ASP作为服务器端的开发编程语言。微软公司的ADO,是一个用于存取数据源的COM组件。它提供了编程语言和统一数据访问方式OLEDB的一个中间层。B/S结构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1.2 精品课程建设指标明确在近几年里,教育部都会审核通过许多精品课程,而随之带来的就是精品课程网站的构建,即开发本系统的需求一直在继续。 1.3符合学校实际需求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提供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平台,提供网上教学,本系统的研发,解决了学校的实际需要并为学校节约软件的购买经费。经过对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的各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发现,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学校的需求,而相应高等教育体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上的缺口使得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的开发建设势在必行。 2.网站总体规划 2.1网站功能精品课程网站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面向管理员部分,管理员部分内容包括文章审核、新闻管理、资源管理、习题管理、申报材料管理、课件管理、交流论坛、友情链接管理、用户管理、管理员信息管理、退出系统功能。二是面向学生用户部分,用户可以查看公告、在线新闻、申报材料,可以下载课件、习题,还可以在交流论坛中问题和解决问题、站内搜索、上传资源、个人空间等。三是面向教师用户部分,用户可以查看公告、在线新闻、申报材料,可以部分新闻、申报材料、导航更新,还可以在交流论坛中问题和解决问题、站内搜索、上传资源、个人空间等。 2.2数据库的规划由于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数据分为三个部分:系统基本信息和交流论坛信息,系统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用户信息、管理员信息、网站新闻、精品课程基本信息和精品课程网站信息,交流论坛信息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信息、注册用户信息、论坛基本信息、各个版块信息。为使个模块具有足够的独立性,所以我们为系统设计了两个数据库,即系统主数据库和论坛数据库。 3.网站的具体设计 3.1系统首页和登录界面设计 一个网站的首页是一个文档,当一个网站服务器收到一台计算机上网络浏览器的消息链接请求时,便会向这台计算机发送这个文档。当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域名,而未指向特定目录或文件时,通常浏览器也会打开网站的首页,大多数作为首页的文件名是index、default、main或portal加上扩展名。对于登陆界面的设计,管理员和教师用户需要先登陆才能进入后台管理系统,进行系统新闻的和修改,及时的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系统登陆界面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随机生成的验证码,三者缺一不可,若如有一个出错将进入错误提示界面,系统登录失败。 3.2系统后台前台完成的是单纯的网页,几乎不具有功能性,后台完成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网络应用程序,它们可以实现一定的应用功能。后台是网站的核心,主要通过数据访问、数据交换和数据控制,来控制前台网页的显示。总站管理系统主要有五个模块组成,分别是:用户管理模块、新闻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用户模板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关于后台界面问题,进入本系统后台界面后,就可以对本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新闻管理,栏目管理,投票管理,代码调用,系统设置,友情链接,网站logo,上传文件管理,服务器信息,用户管理,数据库管理。在精品课程网站中,管理员可以增加用户来协助管理网站。 4.系统和测试 系统测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我们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一一测试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通过老师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除此之外,我们进行了用户登录的安全测试。在用户登录时,要求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是必须填写的信息。本测试主要是对输入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预期的输出结果。最后将输出结果和预期的输出结果进行比较,得到最终结论。 5.结语 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基于B/S构架,采用ACCESS数据库存储数据,利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来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管理操作,ASP工具以IIS为平台,配合HTML的使用来实现动态网页的浏览。本系统开发简单,共享性强,安全性好,维护方便,使用方便。在此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下,教师可以轻松地跨过网站制作这一技术鸿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网站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发现并不断改进。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的构建初探 【摘 要】精品课程信息化一直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内容。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尽可能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对实现人才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更为教学双方提供了一个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据库;资源网站;;高校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多媒体教室,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上课时任课老师的一般做法是:对于容量小的课件使用U盘或者光盘携带,容量大些的用移动硬盘携带。自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花一段时间去做相应的准备;而且在信息化教学当中课程所涵盖的信息量非常大,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短短的时间内吸收如此庞大的教学信息,而当学生想继续深入学习时,课后难以找到相对应的复习数据。因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开发一个能存储、处理、传递教育资源的网站来服务老师和学生是当务之急的。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可以提供和其他学生共同探讨的平台。 一、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简介 本系统主要包含三个角色:学生、教师、管理员。学生可以利用该网站进行网上留言和下载精品课程课件;教师可以进行网上答疑和上传精品课程课件;管理员可以进行教师和学生信息的管理、审批课程、权限管理、添加站内新闻等操作。网站实现了对精品课程的管理,可满足学生和老师的实际需求,功能上达到设计目标。学生使用该系统进行精品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方便快捷准确的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并且可以进行提问,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使用该网站上传精品课程的电子版学习数据,课后能够为学生展现课堂教案,同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总体业务分析 精品课程网站的业务流程如下:教师、学生用户进行注册,将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系统管理员根据不同的使用者身份发放权限,使用户对数据库进行不同的操作:学生、教师、系统管理员,这三级用户中每级用户都可以对个人的基本信息、个人的密码加以修改,还可以发贴,浏览帖子。教师还具有教学资源的管理与维护等功能。系统管理员拥有管理用户信息、课程信息、帖子、友情链接等等功能。 三、精品课程网站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总共分为六个功能模块:精品课程管理、站内新闻管理、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留言平台管理、用户登录。其中精品课程管理包括教师管理和维护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案例、实验指导、实验实践案例,习题等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同时可以完成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归类、更新、查询等。学生下载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栏中标记相关状态)、管理员审批精品课程(标记精品课程审核通过状态)。站内新闻管理包括管理员添加站内新闻和学生浏览站内新闻。权限管理包括管理员修改教师角色权限。用户管理包括添加用户信息、查看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设置用户登录密码。留言平台包括学生网上留言和教师回复学生留言。用户登录模块包括用户登录、退出网站、修改用户基本信息、修改登录密码。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四、结语 一个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能够被充分调动、学习效率是否能够提高。如今,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还不够完善,学生的参与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再现课堂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品课程网站中涵盖了各个学科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便捷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精品课程管理情况都采用最原始的纸质方式进行,显得极为落后和不便,所以该系统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潜力。随着我国目前对精品课程管理能力的不断要求,各个学校也逐步关注到精品课程的管理能力,为此,精品课程网站的需求正逐步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管理模式将会逐渐被淘汰,该管理系统的需求也将会逐步的加大。该系统的推出,一定会是各门精品课程的教师和学生翘首以待的,一方面能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另一方面能让教师迅速便捷的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共享给学生,同时学生通过此系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所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也非常便捷,所以此系统也必将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青睐。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用户使用意向 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 【摘 要】 课程网站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如何促使学生使用课程网站成为研究重点。交互性是课程网站的核心特点,是学生与课程网站之间的纽带,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学生视角和交互视角出发,引入交互的概念,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扩展,探讨交互性对课程网站使用意向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拓展模型进行验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网站;计划行为理论;交互理论 据调查,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次数高达11,615,023次,网络互动(评论、答疑)次数高达335,489次。可见,课程网站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中的课程网站是指网页形式的课程网站,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基础,通过开发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一个多种互动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实时化、研究化、个性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网站具有课程属性和网络人机交互特性。课程属性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等。网络人机交互特性包括资料下载、资源共享、留言、在线答疑以及在线交流等。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以某一具体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或某一专业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为研究对象,研究课程网站的建设现状、建设框架、问题及对策。如高东怀(2009)、黎玉娥(2008)等认为课程网站缺乏统一的建设方案、组织保障、技术支持、良好的推广策略;高校重建设,轻需求;网站投入大而使用效率低,系统运行不畅[1][2]。陈以海(2008)研究发现这些课程网站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3]。刘敏(2009)等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功能模块结构以及建设思想[4]。 目前,少数学者从交互视角来研究交互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林筑英(2010)、汪崇文(2011)认为交互功能设置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是时空分离教学的纽带[5][6]。李伟(2012)基于学生体验思想,提出将交互设计嵌入到课程网站的网页设计 中[7]。王晓敏(2010)基于学生的成绩,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基于课程网站的互动式双语教学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8]。可见,交互是课程网站的核心特点。当学生使用课程网站时,它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使用意向,实现更多的交互,提升课程网站资源的利用率。但是,交互性对学生使用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哪些因素限制课程网站的使用,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些问题至今都还没有得到很好解答。因此,本文引入交互概念,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扩展,探讨交互性对学生使用意向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从而为课程网站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一、理论基础及概念模型 (一)计划行为理论 1975年,美国学者Fishbein和Ajzen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该理论认为使用意向直接决定行为,而个体的使用意向又是由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即个体行为完全受个人的意志力控制。但在实际情况下,个体行为并非完全受个人意志力的影响,往往还要受到个人能力、资源、时间、信息、机会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因此,Ajzen对理性行为理论加以拓展,增加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Ajzen主张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Action)、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共同决定其使用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其中使用意向是指个体执行某一行为的倾向性,是行为的前置变量[9]。 (二) 交互理论 交互是指一个因素各个水平之间反应量的差异随其他因素的不同水平而发生变化的现象。Jonassen(1988)提出“课件的交互本质是学生响应与计算机反馈之间的一种内在功能。如果这种响应包含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需求,那么交互才变得有意义。”这说明课程网站的核心是交互,目的就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不同学科领域与视角下,“交互性”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结合课程网站的互动特性,本文认为课程网站的交互是指学生与学生、资源、教师等在网络化情境中进行的交互。它既包括“人―机(网络资源)”交互,也包括网络间的人际交互。 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生在选择使用课程网站时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而且课程网站的交互性也影响学生的使用意向。当课程网站为学生与教师、学生、资源之间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平台,满足学生需求时,课程网站的价值才得以实现。正如我国学者马欣研等(2011)所说,课程网站和交互理论之间的关系就在于课程网站的实现必须通过交互的方式。可见,学生与课程网站的交互程度可以影响学生对课程网站的评价,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因此,在计划理论基础上,本文结合课程网站的交互特性,建立一个新模型来理解学生使用课程网站的行为模式。 (三) 概念模型 1. 行为态度 在本研究中,行为态度是指学生对课程网站喜欢或不喜欢程度的感受。Ajzen和Fishbein(1975)基于期望价值理论,提出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反映出来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或是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的正向或负向的评价,还认为行为态度的形成由行为结果的评估和行为强度共同决定。行为强度是指学生认为课程网站对自己有帮助、有价值这一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判断。行为结果评估是指课程网站对自己有帮助或无帮助,有价值或无价值。学生对课程网站的评价越好,感受到的价值越大,就越愿意使用该课程网站。在电子商务行业,张辉(2011)等以网络购物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网络购物态度对网络购物意向有正向的影响[10]。 H1:行为态度对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 2. 主观规范 在本研究中,主观规范是指学生自己感知重要的人或团体认为是否应该使用课程网站,即学生在选择使用课程网站时会参考自己感知重要的人或团体的意见。感知重要的人或团体主要有朋友、同学、同事、家庭、教师等。当重要的人或团体认为自己应该使用课程网站,并且这些人的意见对决策的影响越大,学生越愿意使用该课程网站。李永强等也实证研究证明创业的主观规范对创业意愿存在重要的影响[11]。陈述佳(2012)以中小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组织变革环境中,员工对组织变革的态度越积极,员工支持变革的意图越高。 H2:主观规范对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 H3:行为态度对主观规范有正向影响。 3. 感知行为控制 在本研究中,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人对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能力的感知,会受到自身的知识、资源、技能、意志力的影响。个人在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掌握的机会、资源、能力越多,感知到行为越容易被控制,进而表现出强烈的行为意向。课程网站的强感知行为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容易,在课程网站上能够轻易找到想要的资源等。武瑞娟等(2010)以中国农民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对下乡家电产品的购买意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感知行为控制与下乡家电产品的购买意向显著相关[12]。 H4:感知行为控制对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 课程网站因为课程不同而将学生分类聚集在某一课程网站中。同一课程网站的学生在感知行为控制方面具有共同性。他们面临的课程、资源相似性极高,对课程网站的评价更中肯,因而他们对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提供的建议容易被该课程的课程网站使用者接受,进而影响课程网站的主观规范。在使用课程网站时,学生没有遇到问题或者所遇到的问题容易解决或对使用课程网站的影响不大,学生对课程网站的评价是积极的。Ajzen(1991)根据相关实证提出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 H5:感知行为控制对主观规范有正向影响。 H6: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 4. 交互性 在本研究中,交互性是指学生在课程网站上得到什么样的资源?怎样反馈?以及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交流程度。颜红认为课程网站的交互功能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进程、控制学习深度、获得相关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课后同步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课程网站提供多种交互工具,如留言板、专题讨论区、BBS、邮箱,学生可以对资源共享、在线答疑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具备这些功能的课程网站对学生的学习帮助比较大,交互程度也较高,因此学生对课程网站的评价是积极的,使用课程网站意愿也较强。 H7:交互性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 H8:交互性对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 因此,本文根据假设提出一个关系模型来阐述学生使用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如图1)。 图1关系模型及假设 二、研究设计 1. 问卷设计 本研究对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使用意向四个变量以及交互性变量的测量。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无意见,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对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的测量,本文参考了Taylor和Told的研究[13],主观规范借鉴了Pedersen的研究[14];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参考了张辉Pedersen的研究[15];交互性的测量则是依据交互的内涵以及交互特性自主设计的量表。 2. 抽样与分析方法 本文以高校在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重庆、安徽、上海各高校及其他城市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有效问卷245份。发放问卷的主要方式有电子邮件、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 3. 研究方法 本文按如下标准剔除无效问卷:一是填答严重缺漏;二是答案呈现明显规律性。有效回收率为79.8%。先进行信度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以验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然后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假设。本文运用SPSS11.5和LISREL8.70分析软件来分析模型的拟合度。 三、研究结果 1.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 本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如下表1。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6,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超过0.7。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认为,α系数大于0.6表示信度可靠[8]。所以,此次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信度。量表的KMO值为0.882,Bartlett球体检验sig=0.00,这表明观测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系统共抽取五个因子,由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得知,交叉变量的因子载荷没有超过0.5的,显示出良好的判别效度,并且各个项目在相关联变量上的因子载荷值都大于0.5,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的评价 本文运用LISREL8.7,以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矩阵,对关系模型进行验证。我们从基本拟合标准、整体模型拟合度两个方面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评价。 (1)基本拟合标准。各因子指标的因子载荷都在0.5-0.95之间,而且都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没有负的测量误差,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2)整体模型拟合度。这包括绝对拟合度、简约拟合度和增值拟合度三类指标,并将侯杰泰等学者提出的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见表2)。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拟合指标来看,本研究的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度,可以利用其结果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AT)\ AT1: 我认为使用课程网站是个好主意\ 0.791\ 0.819\ AT2: 我赞成使用课程网站\ 0.763\ AT3: 我对使用课程网站很感兴趣\ 0.573\ 主观规范 (SN)\ SN1: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老师、同学等)认为我应该使用课程网站\ 0.849\ 0.840\ SN2: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老师、同学等)赞同我使用课程网站\ 0.841\ SN3:我所在的群体都倾向于认为使用课程网站是个好主意\ 0.666\ 交互性 (IA)\ IA1:我在意能够在课程网站上找到我所需要的资料\ 0.762\ 0.836\ IA2:我在意使用的课程网站能够及时更新学习资料\ 0.796\ IA3:我在意能够在课程网站上实现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0.760\ IA4:我在意能够在课程网站上实现和同学等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 0.794\ 感知行为控制(PBC)\ PBC1:课程网站的资源越丰富,更新越快,我越愿意使用它\ 0.600\ 0.723\ PBC2:课程网站越容易操作,我越愿意使用它\ 0.824\ PBC3: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想要的资源,我越愿意使用它\ 0.814\ 使用意向(BI)\ BI1:我会推荐别人使用课程网站\ 0.604\ 0.853\ BI2:如果还没使用过课程网站,我打算使用\ 0.676\ BI3:如果已经使用过课程网站,我会继续使用\ 0.760\ BI4:如果已使用过课程网站,我会更加频繁使用\ 0.824\ ] 表2模型拟合指数 [拟合指数\ RMSEA\ NFI\ IFI\ NNFI\ CFI\ PGFI\ PNFI\ 结果\ 0.0750\ 0.948\ 0.969\ 0.961\ 0.968\ 0.639\ 0.766\ 评价标准\ 0.9\ 0.9\ 0.9\ 0.9\ 0.5\ 0.5\ ] 3. 假设检验 研究假设的验证情况如表3所示:本文从标准化的参数估计和T值(T值大于1.96显著)两个角度来验证研究假设,从表3中可知所有的假设均成立。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研究结果发现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使用意向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行为态度的影响最大。可见,课程网站提供者可以通过提升感知行为控制来提升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课程网站的资源越丰富、内容更新速度越快、操作越容易,个人越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想要的资源,学生越喜欢课程网站,进而更加愿意使用课程网站。因此,课程网站提供者要重视课程网站的资源与操作性。那么,应该如何提升课程网站的资源质量呢?从创建主体和政策策略两方面来考虑。在创建主体方面:目前课程网站的创建主体主要是个体或团体。对于个人创建的课程网站,提供者可以委托一个负责人或团体来管理与维护课程网站,保证课程网站上的资源丰富性与更新速度。对于团体创建的课程网站,提供者可以委托人代管或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来管理与维护课程网站的资源质量。在政策策略方面:对于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为了有效监督课程网站的运行,提升课程网站的价值与利用率,国家统一规划课程网站设计模块,制定相关的规定与策略,如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申请难度。当申请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时,申请者要承诺课程网站在5年或10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课程网站的更新。当未实现承诺时,申请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研究还发现交互不仅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还对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可见,课程网站提供者可以通过提升课程网站的交互性来提升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交互性是课程网站的核心特点,是学生与老师交流沟通的纽带,是课程网站的价值体现。同时课程网站具有课程属性和人机交互特性。因此,课程网站提供者要重视交互性和课程资源。在交互性方面:课程网站提供者在建设课程网站时,要重视网站的交互功能及交互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交互功能方面,提供者可以建设多种交互渠道及交互功能中的内容。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建立留言板、在线答疑、在线批改作业、论坛、资源求助等多种交互平台与学生、教师交流,获取教学资源、娱乐资源及相关领域的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分享自己喜欢的资源,体验娱乐等。此外,为了了解学生的需求,真正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课程网站提供者可以建立一个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将他们的意见、需要补充的资源等反馈到课程网站管理平台处,然后提供者根据反馈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资源“供”与“给”之间建立平衡。同时,这也说明了交互具有管理意义,其是指课程网站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有效的交互。即当课程网站使用者将自己的信息反馈给提供者后,提供者依据反馈的信息采取相应的行动作回应。 本文首次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来预测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意愿,同时引入交互概念,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了扩充,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该模型是有效的。但由于很多网络问卷和电子邮件的填写者没有使用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因此发放的400份问卷只有245份有效问卷,而且使用的样本数据较少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站维护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作者为研究精品课程网站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从《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出发,分析精品课程网站实际运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发现精品课程网站使用过程中存在网站访问量不高,网站内容简单,网站交互性不强等问题。由此提出要采取加强网站宣传,简化访问步骤;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让专业教师来管理网站;增加网络交流方式,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等措施,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网站的资源共享和示范性作用。 关键词:《病理学》 精品课程 网站维护 问题及对策 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是解决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问题。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2005年,经过本课程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江汉大学医学院的《病理学》遴选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是本校较早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之一。在《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结合其他精品课程网站的情况,发现一些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网站维护中发现的问题 1.1网站访问量不高。 精品课程的评审是体现五个“一流”,精品课程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共享和示范辐射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来实现。但是在几年的精品课程网站维护过程中发现,网站的访问量并不高。很多同学只是偶尔访问一下网站,即使是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访问网站的频率也不高。 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精品课程宣传不够。多数学生入学时并不知道要学习的众多课程中哪些是精品课程,更谈不上访问精品课程网站了。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上了某个精品课程之后,听任课教师介绍才知道。二是网站链接不方便。以我们学校为例,要进入精品课程网站,必须首先进入本校网站首页,然后进入教务处网站,接着点击教务处网站中“课程资源中心”,点击之后出来界面:教育网入口,电信网入口。选择其中一个入口点击后才出来精品课程网站,里面列出学校所有的各级别的精品课程,点击“病理学”才能进入其网站。这中间经过的路径太多,造成访问不方便。 1.2网站内容简单。 精品课程网站要体现精品课程的优秀之处,内容是其灵魂,内容的好坏决定这个网站是否成功。但是对于《病理学》以及其他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建设网站首先是为了评审需要,评审标准上列出的内容当然很全面,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把网站做得更有趣更吸引人就考虑得不多。就《病理学》这门精品课程网站来说,主要内容就是静态教学资料的电子化、网络化,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师上课用的电子幻灯片等。动态的教学录像也有,但只是一小部分,不是全部课程内容的教学录像,也没有反映出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因此,实际上的精品课程网站不仅没有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本课程优秀之处,也没有充分体现出网络学习的优势之处,很多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重复,因此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来网站学习。 1.3网站交互性不强。 虽然精品课程网站都设有留言板或网上交流之类的栏目,但是就本课程来看,留言的学生很少,其他很多精品课程网站也是类似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网上交流的方式不够即时和多样,互动性差,不能充分体现教学相长。 2.基于这些问题的对策 2.1加强网站宣传,简化访问步骤。 精品课程是优质的教学资源。一门课程能成为精品课程是本课程很多教师多年努力的结果。要使这些优质教学资料共享和效益最大化,必须要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因此,学校要注重精品课程及其网站的宣传、推广,使师生都充分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作用、资源分布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其次,在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路径上,应尽可能简单化。就我们学校来说,应该把精品课程网站放在学校网站的首页,设个链接,直接点击进入,省掉过多的中间步骤,从而有利于广大师生的访问。 2.2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让专业教师来管理网站。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主体。如何让精品课程网站的内容更为丰富、有趣,这方面应该充分调动该课程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并适当结合相关网络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改进和更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支持教师的这部分工作,把这些工作纳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中。同时,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精品课程网站的管理和跟踪,鼓励专业教师在网站的内容和形式上及时、迅速地更新,提高网站内容的质量。这样使得在评审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精品课程网站,不至于在评审之后成为一潭死水,而是充分地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2.3增加多种网络交流方式,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为学习者服务的,在网站上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强化资源共享的意义,着眼于实际的使用效果,最大幅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如果做不到这点,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就偏离初衷。网站上应该注重交流互动,除了留言板之外,还应该告知学生任课教师的多种网上交流方式,如QQ、电子邮箱、博客、微博等各种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应该是学生问老师答这种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问老师,老师解答问题;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也能发现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良性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3.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更有利于中国教育方式的全面推进和改革,是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社会共享的有效途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服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为我国的社会进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高等学校花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完成的,课程网站要“重建设”,更要“重实用”,优化网络环境,使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课程网站的作用。这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及广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中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实践 摘 要: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网站建设中网站风格、网站框架内容、网站制作技术以及网站建设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项进行初探。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师生互动 一、背景 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上海市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沪教委职(2010)要求,我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成功申报为市级精品课程。该课程需要使用包括GoldWave、PS、Flash、Dreamweaver、PowerPoint、illustrator、Authorware等覆盖音频、视频、动画、图形、图像等内容的软件,是一门操作性强、整合性强的课程。课程建设基本完成,笔者作为该课程的主要负责人,对课程网站设计与建设以及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二、网站设计 1.网站风格 精品课程的网站风格定位非常重要,整个网站属于教育类型的网站,整体风格设计应该简洁不失高雅。同时,作为面向中职学生的网站,网站风格又应该增加一些活泼、动感的元素。在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布局 网页特别是主页的布局是非常关键的。根据本网站整体设计风格和大众视觉中心点理论,整体采用上、中、下的布局模式。具体设计如下表所示。 (2)色彩 网站色彩的选用同样至关重要。本网站的色彩根据我校网站风格以及课程特点采用中性色加暖色系列。运用灰白为一级色调,橙色为二级色调。这样的色彩搭配稳重不失活泼、整体统一而又重点突出,又能做到大调和小对比的效果,达到良好的视觉 感受。 (3)效果 本网站面向的对象以中职学生为主,在设计时内容需通俗易懂、加强应用类知识点,弱化理论性知识。同时,为了增加网站的可看性,在网页内容部分增加Flash动画效果,动态展示学生自创作品,增加学生互动交流区域。 2.网站框架 根据上海市中职校精品课程的各项评审指标,为方便课程网站的管理,网站的导航设计成厂字型的结构形式,这种设计简洁明了,横向导航覆盖课程所有建设内容,纵向导航突出重点和特色。具体网站栏目与功能设计如下表所示。 横向导航项目功能具体如下: (1)课程概况 包括课程简介、历史沿革、课程设计等内容。介绍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我校开设这门课程的历史沿革以及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2)课程团队 主要介绍建设该课程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课程负责人、主 讲教师、教学团队、师资结构、教师的教科研情况、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3)教学内容:详细介绍课程的每项教学模块,其中包括GoldWave、PS、Flash、Dreamweaver、PowerPoint、illustrator、Authorware七大软件的具体教学内容。 (4)教学条件 充分展示我校的教学实训条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我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以及网络教学环境。 (5)教学资源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下载和自学。其中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实训指导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操练、教学录像等内容。 (6)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包括课程配套的实训内容。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是一门计算机操作类型的课程,通过实训项目的练习和操作,学生可以增强多媒体作品制作的能力。 纵向导航项目功能是根据课程建设的特色内容和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如申请时的申请书,该课程所有的教学文件,实施整个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这些项目单独罗列便于访问者浏览和自学。 3.网站制作技术 网站的制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页效果图制作。将内容设计成平面网页效果图,可采用任意的平面设计软件。第二阶段为静态网页制作,采用Fireworks和Dreamweaver进行切片和整合,使用目前流行的DIV+CSS模式,此模式的优势在于代码少,提高页面浏览速度;结构清晰;支持各种浏览器;便于网站优化。第三阶段为动态网页制作,整个网站后台是由课程平台和课程管理平台组成的一套强大的系统,能针对不同的精品课程进行不同的管理和设置。后台使用的数据库是SQL Server 2008,编程语言是C#,开发工具是Visual Studio 2010。 三、网站建设注意事项 课程网站的开发和制作不只是网站技术的问题,更是包括教育教学、课程专业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课程网站周期长,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在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网站功能 精品课程的网站面向的是自学的学生群体。网站的功能主要是首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另外,网站的功能还要体现在师生交流方式的改革,本网站中的在线学习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网站中设计电子留言板(BBS)、BLOG等功能以便学生相互交流。最后,网站上提供大量可下载的教学资源、典型案例以及佳作,供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欣赏。 2.网站开发原则 本网站面向的群体为中职学生,在开发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网页界面友好,寓教于乐;教学内容表述通俗易懂,便于自学;方便用户下载和调用;兼容性好,便于维护和更新;突出互动性,便于交流;凸显课程特色,不断完善课程资源。 3.网站运行维护与管理 网站建设不是一个静态事物,而是动态的。在网站初步建成后,需要加强运行维护和管理,保证网站的正常使用。同时,对于网站中的内容也需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再则,通过动态监管保证精品课程网站的质量。 对于现代中职学生来说,网络教学已经不再陌生,随着网络软硬件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将对传统教学产生颠覆性影响。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也为更多课程能够实施网络教育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中职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不仅是考验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是网络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把精品课程网站做好、做特、做优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 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重视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摘 要:自从2003年教育部开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互联网上瞬间多了许多精品课程网站。经过近十年的进步,网站从形式、内容、架构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要明白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以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高素质人才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高职院校、高等学校等掀起了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及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热潮。而现代科技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门户及窗口,精品课程的成果通过网站进行展示,而老师、学生通过网站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好坏也从某一方面决定了精品课程的质量。下面,从网站建设的重要作用、网站建设的准备、网站构架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重要作用 (1)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有利于教师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没有互联网或没有精品课程网站之前,虽然是上同一门课程的老师,但是老师间缺乏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渠道,单个老师的信息渠道闭塞,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较单一。而通过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信息的展示,信息渠道由单一转向多元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从狭窄转向宽泛,各个老师对课程内容的信息、基础、理解方式的不同,也成就了网站浏览信息量的增加。最重要的是给所有的任课老师拓宽信息面,帮助老师更好地从多角度钻研、理解课程,从而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2)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的学生个性千差万别,学习基础也不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品课程网站的出现,也为学生的人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如上面所讲,老师对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学生对某一问题同样也有自己的视角,光靠老师在讲台上单一枯燥的讲解无法满足所有同学对知识的理解、渴求。可以通过让同学在网站上浏览课程视频、电子教案等方式进行学习,将他们的问题于精品课程网站上诸如“BBS论坛”“在线提问”等互动栏目。这样,既可以让老师及时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及问题,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瓶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准备工作 (1)确定网站制作及运行平台。服务器的选用:为保证网站运行稳定,维护方便,本人在制作学校精品课程网站时,将服务器选为WINDOWS 2003 SERVER,WINDOWS服务器性能稳定,操作方便,只需要注意定期更新系统补丁及杀毒软件补丁,服务器运行应当完全可以满足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要求。 制作平台:网站的制作平台选用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 三个软件既能进行网页架构,又能进行动画制作,对网页图片的编辑也完全胜任,而三个软件间生成的文件又能很好地整合。所以,利用网页三剑客作为网页的制作平台非常合适。 数据库:数据库选用ACCESS 2003,ACCESS 2003属于OFFICE家庭中的一员,新手操作也同样简便,在数据库软件中以功能强大、操作方便著称,所以选用ACCESS 2003作为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据库系统。 (2)网站的栏目及板块。网站的栏目及板块的划分依据精品课程评估要求中的条目进行,网站中的板块主要分为以下七部分。 ①课程设置。包含的二级目录是: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②教学内容。包含的二级目录是:课程整体设计、内容选取、内容组织、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单元设计。 ③教学方法与手段。包含的二级目录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授课录像、教学手段、教学剪影、网络教学环境。 ④教学队伍。包含的二级目录是: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师科研能力、教师队伍建设。 ⑤实训条件。包含的二级目录是: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 ⑥教学效果。包含的二级目录是: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考核评价、竞赛情况、专家评价、学生评价。 ⑦课程特色与创新。包含的二级目录是:特色与创新、政策支持。 依据网站板块中的内容,要求老师上传相应的电子资源。 三、精品课程网站整体构架 前台界面:精品课程网站的前台界面设计本着亲切、自然、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设计,包含的图片要与课程专业相关或接近,要突出专业特色。网站的页面的板块布局及设计也要主次分明,多考虑方便用户操作,而页面整体的搭配及效果的和谐统一也非常重要。在现在的网站设计中,更多地用到了图片、动画及视频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增加也会使网站的首页界面令人耳目一新,使人有浏览及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后台管理:因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及管理的现状,后台设定一位管理员,这个管理员登录后,可以对平台内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管理权限主要为:信息添加、信息查询、信息修改、信息删除、信息审核等。而信息的添加中不仅可以添加文字素材,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图片、视频、动画及各种多媒体素材的添加。这样不仅考虑到了原始课程资源的素材多样性,也可以丰富网站中的内容。 用户管理:用户设为普通用户、管理员用户,管理员用户的权限在上面已经提到。而普通用户除可以浏览网站中的所有内容外,还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素材进行上传操作。而上传的信息,必须通过管理员审核才可以在网站上最终显示。 互动管理:网站上师生的互动交流是精品课程网站面向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亮点。有效地在网站上进行师生互动答疑,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成绩,更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所以,在网站上创建互动板块,是必要及必需的。 四、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精品课程的发展虽然已经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但发展至今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网站建设一味应评而建,忽略了网站面向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网站建成后,后续的内容更新及师生互动欠缺;网站虽然建好,但因学校网络问题造成网站访问延时过长,视频及多媒体信息访问不畅等。因此,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建设过程。要抓住教育改革的时机,将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成为面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 摘要: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在汇集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上扮演着重要角色。C语言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建设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具有重要意义。从C语言精品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习者心理、美学设计、人机工程等出发,针对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框架、原则、关键技术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0引言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2008 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提出,精品课程是有特色的优秀课程。一个优质的精品课程网站,首先需要确定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功能,然后详细分析这些功能,并规范要求,最后在设计上注重网站特色以及实用性和易用性。 为实现优秀课程资源共享,确保教学质量,精品课程经过长期教学的积累,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经验,其网站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依靠计算机网站技术,无法制作出优秀的精品课程,只有以精品课程的教学活动为中心进行网站设计和实现,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把计算机网站制作技术渗透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每个环节中,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学习方法。 以C语言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充分发挥课程网站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对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的基本原则、模块设计、制作技巧等进行具体的构思与设计,使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结构优秀、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教学资源丰富、人机交互和谐等完美的结合。 1网站框架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以首页展开,主要设计了课程描述、师资队伍状况、网络课堂、师生互动等模块,具体构思如图1所示。 2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原则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生在学科发展上的需要, 以提高学生科学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为指导思想。同时,教学内容应具有实用性,尽可能使网站资源丰富,易于学生在线学习、浏览与实践练习,并且网站设计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2.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主要是实现优秀资源共享,一是师资智慧的共享,共享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也是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目的,即学生们在网络上分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视频、参考资料等,从而提升高校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在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和实现中,学习网上资源的主体是学生,强调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所需知识,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者角色转变为主动的分析者、探究者。本站中的C语言网络课程课件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编程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本网站与学校精品课程网站相链接,学生登陆校园网就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也可学习和观看最新上传的教学录像、课件以及复习资料。 2.2教学内容与设计相结合 在组织、设计精品课程网站风格、布局时,必须使教学内容与程序设计的方法相结合,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建设网站。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2.3教学实用性原则 精品课程网站主要为教学提供辅助服务,随时上传最新的教学课件,为学生自学提供服务,将授课多媒体课件、视频、课后习题及答案、实验指导、课程设计题目等学习资源以不同的栏目分类展现。教学资源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制作的课程资源还包括经典的习题和案例,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在介绍C语言知识体系、提供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和习题及答案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特色,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总结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的规律,使学生通过网站真正学到知识。 2.4交互性设计原则 交互性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特别是促进身处两地的教师、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在设计、实现精品课程网站时,采用各种交互方式,如留言板,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教与学的沟通和交流。 2.5教学资源应用为主要原则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网络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十分重要。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在精品课程中可以直接使用的各种资源,无形资源是蕴含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方法。为此,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应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的需要,资源力求全面、丰富和实用。 C语言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有素材资源、课程模块和教学支撑平台。素材资源有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教改信息、课外资源、Flash视频等,以及来源于学校教务部门制定的政策、文件以及教师根据教材制作的电子教案等,课程模块主要有课程介绍、在线教学视频、在线多媒体课件、扩充资源等。 3网站关键技术实现 精品课程网站是集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学习交流、教学互动于一体的重要平台。建设一个美观实用、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任课教师、网站设计制作人员、教务管理人员协同合作的结晶。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完成网站的整体风格、模块设置、栏目架构、技术应用等前期规划工作后,网站的技术制作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 3.1页面设计 页面设计遵循板块布局和整体布局的统一, 既从整体上把握,又突出网站的特色。页面布局是网站中各部分内容的位置关系,即左右、上下框架型等多种类型。本网站主要采用综合框架型布局方式,即网页的上方基本一致,左侧采用树形嵌套结构,右侧显示主要内容,并设置横向的一级导航栏,主要有首页、课程描述、师资队伍、网络课堂、师生互动等模块,涉及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成果、教学特色等内容。 3.1.1首页设计 首页设计在网站制作中至关重要,首页是进入网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门户,是连接各子页面的中介,更是网站的灵魂,通过首页可反映出网站的核心内容。主页布局设计独立于其它页面,应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并适当安排动态画面,动静结合。 3.1.2其它页面设计 其它页面的设计必须与首页风格一致,其它页面布局一般分为3部分。顶部与首页的顶部相同,模块划分清晰,链接结构应避免各种资源的堆砌,而缺乏内在条理,如教学方面的内容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材、精品课程申请表、历年考试试卷、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模拟试题、部分考试模拟题、答案等,让学生对上课、考试形式和内容有整体的概念,便于学习和复习。教学条件主要为硬件设施设备、教学软件,主要有专业软件的介绍资料、上课教程的下载等。教学成果主要有相关教师的授课录音、图文并茂的课堂录像,以及一些评价等。 3.1.3色彩设计及文字处理 在网站教学内容中添加色彩,可以补充由于课堂授课平淡, 让学生产生困意而忽略的知识点。颜色决定了网站的风格和基调,为达到统一的效果,必须将网页中的文字、图像、Flash的色调设置为符合网站的主体风格。为体现教育类网站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给人以宁静、平和、淡雅的感觉,可以在网页中加入图片、动态等元素。 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从总体风格、色彩、Logo到多个图片循环播放,均力求突显C语言课程的风格。如图2所示,页面右上方的“帮助中心”提供了许多帮助,采用视频或Flash详细阐述C语言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3.2网站设计关键技术 3.2.1网站模板 制作网站时,很多页面间有着共同之处,如网站的Logo、导航等网页的上半部分内容和最底下的版权信息,还有一些相同类型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属性,如字体、颜色、大小等。这些内容一般不发生变化,但在设计每个页面时,却要浪费时间重复这些操作,采用的模板可以存放多个页面的公共元素,在设计页面时只需要调入模板载入公共部分再继续编写。 3.2.2教学录像 精品课程网站中加入教学视频, 充分显示了流媒体的作用,授课内容的录像是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远程教学的关键性技术。精品课程的录像应注重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其视觉设计应以教育服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浏览网站资源时感受到最大的视觉愉悦, 从而较好地实现教育信息的传达。 教学视频和Flash动画既具有生动活泼性,又具有教育意义,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一般采用AVI、WMV、ASF 或RM、RMVB等格式,为保证其能正常播放、流畅播放,采用流媒体服务器对外。采用流媒体技术可边下载边播放,很好地实现实时播放。 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使用AVI格式的教学录像格式,播放流畅,学生可以在线点播, 授课内容可由学生自己控制。 3.2.3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多媒体教学课件是重点建设对象,通过图、文等技术全方位传授课程重点知识。C语言课件的每一章节都是由多名教师共同讨论才确定的,并在各章结束时提供全面的相关练习题进行自我检测,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整理、归类C语言其它相关课件等资料,并提供课外书籍,相关习题。同时,实现具有较好的观赏性且内容丰富的课件,以扩充学生们的知识面,掌握更多C语言相关知识。 另外,在网站上提供C语言各种版本的编译器以供下载,并提供安装步骤相关资料;同时,为学生的在线例题提供一个在线编译、执行的环境,方便在线演示和操作。 3.2.4网站更新与维护 精品课程网站要求经常更新。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还附有实践课程的实践操作要求,丰富的实践课程要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必须定期维护、更新网站内容。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及时吸取其它精品课程的优点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动态更新到精品课程网站中来。公告栏主要用来显示程序设计相关新闻、学术会议及教学活动安排,这些信息也需要定期维护与更新。 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综合应用了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数据库和SQL等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更新。采用数据库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动态更新、在线上传内容,以及在线学习、交流、练习等功能。 4结语 从准备到完成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整个过程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立足课程自身特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站的优点“共享资源”功能,恰当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显著提高了教学的效果。除积极准备网站内容外,还全面掌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技术,合理设计网站的框架和风格,解决网站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精品课程特别是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互动性,需要不断更新网站资源,完善网站功能,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课外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技术接受实证分析 摘 要: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成功的关键是学生对该网站的采纳和使用。基于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沉浸理论,分析了影响高校学生接受和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因素。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的200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相关分析发现信息质量、感知有用性是影响学生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没有发现感知趣味性对用户行为的作用。因此,网站管理者要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高学习成绩并促进其使用,保障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成功。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技术接受;信息质量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1]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网站的建设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实行资源的共享,支持学生进行在线学习、自主探讨和协作讨论等。因此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 高校和各级教育部门提供了大量的资助经费用于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几乎90%以上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但其在具体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网站资源大多是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ppt课件等;BBS、Blog等作为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平台,在运行中几乎无人问津;多数网站的访问量很低。[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学生的接受和使用,但由于缺乏用户接受,精品课程网站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精品课程网站技术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 用户的态度是影响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学生对精品课程网站的态度和使用意愿有助于创建一个更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测量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情感因素(如感知愉悦)、认知因素(如自我效能和感知有用性)都对行为因素(如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行为意愿)有正向的影响。[3]因此,研究学生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影响因素可以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 1.理性行为理论 许多学者研究了用户态度、意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了一些态度、意向和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其中尤以Fishbein和Ajzen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最为著名。[4]根据理性行为理论,个体的实际行为(actual Behavior,B)是由行为意愿(Behavioral Intention,BI)直接决定,而行为意愿又由个体对采取该行为的态度(Attitude toward behavior,A)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SN)共同决定,即个体依靠理性的对特定事物的态度来做内部判断,依据社会的准则来权衡,在进行判断和权衡后才会形成接下来的行为。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的模型,它没有明确表明用什么信念来解释某一特定行为。也就是说,该理论模型中的信念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因此,在使用该理论模型时,研究人员应该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信念。该理论普遍用于解释各种人类行为,因此它也同样适用于用户对信息技术的行为的理解。该理论用于信息系统研究的一个有利方面,就是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对态度和主观准则的影响来间接影响系统使用行为,这就使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5]虽然理性行为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解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该理论严格的适用条件以及主观规范对接受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在实证研究中取得一致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修正和扩展。 2.技术接受模型 为了深入探讨信息技术的接受问题,Davis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吸收了期望理论模型、自我效能理论等相关理论中的合理内核,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模型如图2所示。[6]该模型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原来变量间的关系加以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简洁地来描述和解释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理性行为理论强调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同影响行为意愿,意愿进而影响个体行为。而Davis认为,当行为是指对技术的接受行为时,态度比主观规范有更强的影响力,因而提出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两个信念要素,并认为这两个信念决定用户对技术的态度,态度进而影响行为意愿,同时感知有用性也会对行为意愿产生直接影响。此外,根据以往对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归纳出一个外部变量的影响因素,认为它会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个信念产生影响。 3.沉浸理论 在对信息技术接受的研究过程中,学者提出内在动机要素也会影响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即强调的是用户在技术使用过程的整体最佳体验。沉浸理论(Flow Theory)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Csikszentmihalyi系统提出的,他对沉浸的最初定义是:个体完全投入某种活动的整体感觉。[7]当个体处于沉浸体验状态时,他们完全被所做的事深深吸引,心情非常愉快并且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所以,沉浸代表的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状态,是一种内在动机。沉浸包括四个组成部分――控制、注意、好奇、内在兴趣。当人们处在沉浸状态时,他们完全投入到活动中,他们的意识已经集中到了活动本身;他们忘却了自我并且感觉他们掌控了环境。 三、模型的构建及样本收集 1.研究假设及研究模型 (1)TAM模型认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变量,在大多数背景下具有普遍性,在信息系统研究方面,成功地预测了用户接受和使用信息技术,获得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将其引入到精品课程网站学生使用意愿的研究模型中,使其具备合理的理论支持。因此,根据上述理论推导,我们提出和验证下述研究假设: 假设H1:感知有用性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假设H2:感知易用性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假设H3: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正相关。 (2)TAM模型比较简单,但其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一些重要的控制问题。理性行为理论由于包含主观规范因素,预测行为意愿比TAM略好些。因此,在TAM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引入理性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来提高模型解释力。对于主观规范的研究,由于学生在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对其影响最多的就是同学和教师,因此从同学影响和教师影响两个变量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H4:同学影响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假设H5:教师影响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3)对精品课程网站的质量进行探索,衡量出信息质量能否很好地支持学生的任务需求,因此,本文将研究网站信息质量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愿的影响。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H6:信息质量与感知有用性正相关; 假设H7:信息质量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4)考虑到沉浸体验作为内在动机的重要性,本文以感知趣味性为变量,研究其对学生使用精品课程网站意愿的影响。另外,网站的方便使用,会使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感觉到轻松、自如,相应也会使学生有良好的体验。因此,针对感知趣味性对学生使用精品课程网站意愿的影响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8:感知易用性与感知趣味性正相关; 假设H9:感知趣味性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根据以上研究假设,本研究选取了7个变量来构建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通过研究学生在使用精品课程网站中的主观认知、态度和意愿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根据研究结论进一步提出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对策。 2.数据收集 模型共包括7个变量,对各变量采用多指标进行测度,这些指标均改变于已有文献,以提高内容效度。各指标内容及来源见表1。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收集。问卷在《电子商务概论》课堂进行发放,并现场回收,共获得200份有效问卷。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2。 四、数据分析 第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考察各指标能否有效反映其因子。在进行PCA之前,先进行KMO及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77,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值在0.001的水平显著,表明对数据进行PCA是合适的。[11]经过方差最大(varimax)法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见表3。共抽取了7个因子,解释了73.69%的方差。其中PI1、IQ1、IQ2由于在其他因子的负载高于在其对应因子的负载,因此去掉了以提高问卷的效度。从表中可以发现,各指标在其对应因子的负载(图中阴影显示)显著高于在其他因子的交叉负载,表明了量表较好的效度。 第二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估算结构模型,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的作用显著,信息质量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在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6个因素中,信息质量、感知有用性、教师影响、感知易用性的作用显著,同学影响、感知趣味性的作用不显著。各内生变量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趣味性、使用意愿被解释的方差分别为47%、21%、66.6%。表4列出了模型的拟合指数的实际值及推荐值。从表中可以发现,大部分拟合指数的实际值优于推荐值,显示了模型较好的拟合优度。 五、讨论 从图4可以发现,信息质量、感知有用性、教师影响、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学生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感知趣味性、同学影响对使用意愿的作用不显著,这显示学生使用精品课程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并不太关注网站的趣味性,这也符合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目的,主要是基于学习导向而不是娱乐导向。因此,网站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网站的学习功能,而不用花太多时间来提高网站的娱乐性,如互动游戏、动画等。此外,教师影响对学生使用意愿也有显著作用,但同学影响的作用不显著,显示讲授精品课程的教师需要向学生推荐该网站,强调使用该网站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使用行为。 在显著影响使用意愿的四个因素中,信息质量与感知有用性的作用相对较大,而教师影响和感知易用性的作用相对较小,并且信息质量影响感知有用性,因此网站管理者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网站的信息质量,如及时更新课程信息、提供多媒体信息等,并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促进他们对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意愿。这对网站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在上线之前花了较多的人力物力来建设一个高质量的网站,但上线之后往往缺乏信息内容的维护,包括信息的更新等,影响了学生的使用意愿。 研究结果发现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有显著作用,显示感知易用性不仅直接影响使用意愿,还通过感知有用性影响使用意愿。因此,网站管理者应重视提高网站的易用性,如合理的页面设计、高效的导航和信息检索功能,从而改善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趣味性,向用户提供较好的体验。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院近四年本科计算机专业开展毕业设计的工作实践,就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毕业设计;本科;计算机专业 1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不仅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的技能,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对学生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学风浮躁,学生就业困难、教学资源紧缺、部分教师责任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了论文粗制滥造、抄袭、买卖等学术腐败现象,毕业设计质量逐年下滑,以致有专家提出取消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观点。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并非毕业设计(论文)惹的祸,而恰恰是对它的异化。如果因某些现实困难或个别不良现象的存在,就简单地对毕业设计(论文)“一除了之”,无异于削足适履,会更加降低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中明确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不能取消毕业设计(论文),还应进一步加强,将其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在评估中加大对高校毕业论文环节的考察力度。 2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成因分析 (1) 思想不重视。 学生不重视。客观上讲,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学生忙于考研或参加各种各样招聘会,而毕业设计的时间与考研初试、复试及许多招聘时间重合,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甚至选择了放弃[1]。 教师不重视。在高校中,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奖大都以科研为衡量标杆,因此教师大都忙于科研工作,如果再承担指导毕业设计这个“出力不讨好”的工作,精力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于是从主观上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采取“放任自流,得过且过”的态度。 另外,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又非常看重高校就业率指标,学校在现实工作中“左右为难”,于是也不自觉地降低了对“求职黄金期”学生的要求。 (2) 选题不恰当。 教师提供的题目脱离生产生活实践,或没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教师、学生、题目三者“强扭”而非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样的“瓜”自然不会甜[1]。 (3) 师资不足、管理不善。 伴随着高校扩招,教师队伍也吸纳了许多青年教师。虽然他们雄心勃勃,但毕竟经验不足,科研、实验等各方面的能力较弱,承担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这种 基金项目:2008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08GG072)。 作者简介:王玉锋(1974-),男,山东济宁人,济宁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教育。 大型的、有一定工作强度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任务显得“力不从心”。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建立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制度的执行得不到切实保证,使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处于“混乱”甚至“失控”状态。 3我们的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大致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我们根据流程做到以下7个“保障”: (1) 组织上有保障。 学院成立了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教研室主任、业务骨干教师和教管人员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依据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符合我学院实际情况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大纲和实施细则,对整个毕业设计流程进行指导和监督,使毕业设计“有章可循”,管理起来有“抓手”。要求各教研室成立以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在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 (2) 思想上有保障。 向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决非是学生离校前一次可有可无的“大谢幕”,而是学生对自己四年来所学知识的“集成和仿真”,是走向社会具体岗位前的一次“大热身”。这样的综合锻炼使学生日后面对社会竞争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向教师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本科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是对本科教学全程教学质量的综合性检验,也是衡量本科教学总体效果的重要标准。对教师来说,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光荣而艰巨”,所有指导教师务必按照学院的文件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3) 时间上有保障。 针对往年毕业设计开始时间晚,时间仓促的窘况,我们将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学生实际的设计时间由一学期拓延到一学年。同时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员工作,对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工作量和时间段要求,避免学生因时间相对宽裕而产生懈怠。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毕业设计和考研、就业的关系,使各项“任务”在时间上能“各得其所”。 (4) 师资上有保障。 我们对指导教师的资格和指导学生的数量进行严格审查。指导教师全部由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高级职称教师全员无条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同时聘请外校高水平高职称教师担任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根据我院实际的师生比,规定高级职称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多于8人,中级职称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多于6人。对于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的低职称教师,则由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负责安排其作为学生的副导师,协助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这也是我院青年教师培养的一项内容。考虑到我学院实验设备有限,我们也鼓励学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这样即缓解了学校的压力,又为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到单位的角色转换,可实现“产、学双赢”。 (5) 选题上有保障。 优化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选好题目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提出要“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也是我们确定选题的标准。 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组织教师在第6学期末,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征求毕业设计题目,要求题目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应用为主,能够反映专业培养目标并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创新性,充分考虑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难度适中并确保一定的工作强度。征集的题目由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进行甄选论证,剔除一些难易不适或较为空洞、陈旧的题目,剩下的绝大部分题目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社会实际,可操作性强。当然,对某一方向有强烈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拟题目,这样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 最后确定的题目在第7学期初向学生公布,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保证学生一人一题。选题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提出一个模糊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该要求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细致的需求分析,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为开题、设计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6) 管理上有保障。 按照学院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至少两次检查学生的进度,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困难;毕业设计指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和总结;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每两周一次检查毕业设计工作,了解学生的设计和老师的指导情况,及时将检查情况整合并向全院通报。这样层层负责,既有目标管理,也有过程管理,使毕业设计工作整体有条不紊地进行[2]。 具体的指导工作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在统一的毕业设计大纲要求下,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弹性目标管理,形式上不拘一格,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和个性,但对学生的要求绝不能降低,真题必须真做。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和指导老师或同学们交流,但强调要独立完成,讲究“诚信”,坚决杜绝抄袭或实验数据造假。答辩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审核,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结题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论文的立论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正确及撰写格式是否规范、源程序清单、实验数据和测试分析报告等。对验收不合格的学生,要提出“预警”,并督促其整改。 (7) 答辩和成绩评定有保障。 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毕业答辩能否科学、公正、严格,对毕业设计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我们实行小组、学院、学校三级答辩,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承担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的职能。学生的答辩分组由答辩委员会完成,委员会根据专业方向,从各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中挑选指导教师组成答辩小组,每个小组由5~7人组成,其中高职称教师不少于2人,讲师不少于4人,指导教师不得参与自己学生所在的答辩小组。 答辩前,答辩小组的老师通读其所在小组学生的毕业论文并了解其设计思路,避免答辩时临场发挥,提问随意的情况。小组答辩时,每个学生分配25分钟,其中15分钟讲解、演示自己的设计,另外10分钟回答评委老师提出的5个问题。答辩成绩现场给出,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即时点评,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对答辩成绩优秀的学生,各小组推荐参加学院组织的二级答辩。二级答辩的评委由学院答辩委员会组 成,每个学生仍会有25分钟的展示时间。通过二级答辩,表现优秀的学生则被推荐(或有学生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面向全校的公开答辩。 毕业设计的成绩由答辩委员会评定,包括设计(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分别占60%和40%。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各占1/2,其中评阅教师采用“盲评审”,即在评审时隐去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姓名,“只看文,不看人”;答辩成绩有讲解演示得分、毕业设计工作量得分和回答问题得分,各占1/3。成绩具体标准为:优秀≥90、良好≥75、及格≥60、不及格60,其中优秀学生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且参加学校答辩的学生撰写的论文可被评为学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并有资格被学校推荐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对于毕业设计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安排延期答辩或随下一批同专业、同层次学生重新参加毕业设计。 4结束语 不断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尤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近三年连续入选学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或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笔者本人也于2007、2009年两次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毋庸讳言,我们在毕业设计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课题知识面狭窄,这反映了我们日常教学的不足;指导教师自身能力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如何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毕业设计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监督评价机制,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考虑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案例评析及改进样例 摘要:在随机抽取30份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档的基础上,采用案例评析形式,从篇章结构及行文、摘要、关键词、结论4个方面详细分析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文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每种问题都给出相应的改进样例。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案例评析;改进范例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使这个教学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少教学一线老师对此进行了探索:文献[1]提出按学科专业特点来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时间安排、评审和答辩方式以及成绩评定方法,改善相关的教学基本条件,并进行前期、中期、后期质量监控;文献[2]从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本科教学计划的完善、毕业论文过程的监管、创造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条件等方面讨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些措施;文献[3]则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跟踪管理模式作了详细阐述;文献[4]从学生自身、选题、指导教师、管理几方面讨论目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途径;文献[5]谈到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科研教学等方面存在的误区。 这些文献探讨的结果具有指向性意义,但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有限。笔者在随机抽取30份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档的基础上,从篇章结构及行文、摘要、关键词、结论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评析。 1篇章结构及行文分析 正确的论文写作过程应该是:确定主题收集文献并分类写文献综述,确定具体写(做)什么安排论文结构开始写作。学生在此部分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欠缺谋篇布局和论文语言表达的能力。 1.1无文献综述,从开篇到进入具体问题的讨论很突然 案例1 论文题目:仓库信息管理系统。 前言:中国自从加入WTO以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需要对自己的经营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有效地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和经营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物资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开发这样一套仓库信息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简评:原文在紧接着这样一个简短的前言(实际上是无用的套话)之后便是需求分析,这让人觉得很突然。正确的做法是对目前关于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或者是对某个单位使用某个仓库管理系统的情况)作一个综述,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仓库管理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数据库设计上的问题,系统安全设计上的问题,算法上的问题,系统运行效率上的问题等),然后再说明自己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所存在的问题做了哪些改进,这样就很自然地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了。过渡自然是一篇论文必须做到的。 1.2语言不精练,内容的表达方式不恰当 案例2 论文题目: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文片断:……本系统分为了6个功能模块,分别是:货物基本信息模块、车辆信息模块、货物入库信息模块、货物出库信息模块、库存货物查询模块、出入货物查询模块。货物基本信息模块:货物基本信息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对货物的编码、名称、规格、型号、目的地、备注等信息的新建、保存、修改、删除操作以及关闭窗口。 简评:该部分内容在语言上显得不简练,并且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太恰当。可考虑采用表格形式来表达。但表格也不能滥用,论文的表述形式应该有所变化。 修改后样例:……本系统的6个功能模块如表1所示。 1.3语句不连贯,整体效果差 案例3 论文题目:基于木马形式的远程控制系统实现。 论文片断:…… 1)Socket。 Socket的中文翻译是套接字。它是网络通信的基本构件。Socket是可以被命名和寻址的通信端口。使用中的每个Socket都有其对应的类型和一个与之相连的进程(线程) 简评:在一个两行的段落中,竟然包含了4个简短独立的句子,使一个本来应该完整表达的意思显得七零八落。 修改后样例: 1)Socket。 套接字(Socket)是指可以被命名和寻址的网络通信端口,每个Socket在使用时都有其对应的类型和一个与之相连的进程或线程。 2中文摘要分析 摘要是对论文运用什么方法,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作最精炼的概括。在摘要部分应该杜绝那些与论文主题无直接关联的内容和语句。下面是摘要写作的几个样例: 1)“在……的基础上,分析……,运用……,解决……”; 2)“本文在讨论……的基础上,从……方面出发,提出……”; 3)“本文提出……,阐述……,对……进行讨论,着重分析……”; 4)“本文通过……的例子讨论……,在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 学生毕业论文在摘要部分存在以下问题。 2.1摘要内容不涉及论文主题 案例4 论文题目:仓库信息管理系统。 原文摘要:中国自从加入WTO以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对自己的经营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有效地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和经营效率。因此,对仓库的管理也成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库存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简评:该摘要没有涉及到论文中解决了什么问题,套话比较多。在摘要中出现套话以及与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无直接关联的废话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学生平时在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方面缺乏扎实有效的训练。 2.2摘要语言零散、逻辑性不强 案例5 论文题目:超市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原文摘要:作为一个超市,主要包括库存管理和前台收银等业务,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并且正确地实现这些功能,开发了此系统。该系统在Visual Basic 6.0 + SQL Server 2000下开发完成。采用了三层应用程序体系结构组织代码,并应用了COM编程思想,很好地实现了代码的共享。 修改后样例:运用应用程序的三层结构设计模式和COM编程思想,以VB6.0和SQL Server2000为开发工具,主要针对超市的库存管理和前台收银提出业务系统设计和开发思路,实践证明,该系统很好地实现了代码共享。 实际上还应根据论文具体内容对摘要做一些加强,毕业论文摘要应该在200字以上,这里只是对原文摘要进行了修改。 2.3非关键词语重复次数过多,语言罗嗦,意思表达不清 案例6 论文题目:图书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原文摘要:……此系统主要是完成图书管理员对图书的管理(增加新书,删除旧书,并修改等的图书编辑);图书管理员对读者借还书的统计(图书的在库数目和还日期的统计)和管理;读者和管理员对图书信息和读者信息的查询。 简评:首先,“管理员”一词在该段中出现了3次,频率太高;其次,摘要中只有在标明专有名词的缩写时才采用括号附注的方式;第三,该段最后一句两个“和”字连接的语句意思表达不清。摘要所用词语应该有变化,不要一个词一用到底。 修改后样例:……此系统实现了对图书信息的增、删、修改,对读者借还书记录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图书信息的查询等功能。 2.4表达意思拖泥带水 案例7 论文题目:公司职工信息管理系统。 原文摘要:……安全方面本系统实现了对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因此即便是本系统发生了灾难性的损坏,宝贵的数据依然会完整无缺的保存下来,此外用户登陆本系统前必须输入用户和密码,只有在用户名存在以及用户名和密码匹配的情况下,才能登录本系统。该系统主要面对公司信息的管理者。 简评:请仔细比较原文摘要中划线部分和修改后的摘要。 修改后样例:……本系统在安全性方面实现了对数据库的备份和灾难恢复,以及用户登录时的安全验证机制。 2.5其他问题 毕业论文摘要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有:将摘要写成程序使用说明、摘要字数过少、摘要中出现标注和主观评价等。在英文摘要中,用词不当、单一,词序和词性错误,生硬直译以及非常严重的语法错误等问题也带有普遍性。 3关键词的选取分析 关键词的选取不能简单以其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来决定,更不能随便写几个。关键词应当明确无误地包含论文的关键内容(如关键原理、关键技术、所讨论的对象等)。一般毕业论文的关键词在3~8个左右。学生毕业论文中在关键词选取部分存在以下问题。 3.1关键词不完整,不足以全面反映论文关键内容 案例8论文题目:基于DES文件加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原文关键词:加密;DES算法;动态链接库 修改后样例:加密;DES算法;动态链接库;VC++;测试(注:根据论文内容添加,下同。) 3.2关键词累赘,含不必要的文字, 案例9论文题目: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原文关键词: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录入;查询;修改 简评:关键词没有全面反映论文关键点;另外,学籍不只与学生有关还与哪个群体有关?因此,“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加上“学生”二字显多余。 修改后样例:学籍管理系统;delphi7.0;SQL Server2000 3.3直接将论文题目分拆成几个词来作关键词 案例10论文题目:机关车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原文关键词:车队;管理;设计;实现;SQL Server 简评:不是说题目中的词语不能作关键词,但“车队,管理,设计,实现”这些词没有体现论文的关键内容。论文是写车队管理系统,关键点在车队管理的业务流程、信息流程以及实现系统所用的技术、算法等;相应地,论文也应该要体现这些内容。 修改后样例:车队管理系统;业务流程;信息流;Delphi;SQL Server2000 3.4其他问题 毕业论文关键词选取还存在其他问题,如关键词含义重叠、使用不具自明性的英文缩写等。另外,关键词的翻译还普遍存在词性用错、专有名词翻错、单复数用错等问题。 4论文结论分析 论文的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客观总结,它和论文的摘要部分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两者共同的地方在于都需要把论文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说出来。两者的差异在于论文摘要不涉及评论,对语言的要求也更为精炼;而论文结论部分需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指出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要对论文所讨论问题的发展趋势或下一步研究方向作必要阐述。下面通过完整修改一个同学毕业论文中的结论部分来说明如何写论文的结论。 案例11论文题目:基于BP神经网络ETC客户流失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 该文结论部分: 经过这半年多时间的毕业设计,从一个不太了解神经网络、客户关系管理方面;而对它们有一定理解并利用BP神经网络在VC++6.0开发环境下,实现ETC客户流失分析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查阅了众多的理论方面书籍、资料。有过许多的失落、放弃的念头,最终还是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调整方案下坚持到了最后,也完成了该系统的实现。本系统除了实现了专门针对ETC客户流失分析功能外,还实现利用BP及改进BP算法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例如,异或(XOR)、逼近函数计算等问题的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本人来说确实有了极大的提高。首先……其次……最后…… 由于时间和自身现有能力方面影响,对于该系统来讲,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并有部分功能暂时还没实现。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基本BP算法方面,比如有些训练数据还在一个很大的误差范围内就已经停止收敛;还有就是调整修正量时可能会遇到不可逆矩阵,使得训练被迫中止。自己也努力去寻找问题所在,但到现在还不能真正很好解决这两个问题。暂时还未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数据方面,暂时只能从文本文件中读数据,还不能直接从数据库里读取;或者说还没有提供一个方便用户操作,可在数据库记录与文本文件之间进行相互导入导出数据的操作。还有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就是,没实现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算法。只能借助其他工具(如Matlab)。对于这些问题,在这之后自己也会去努力解决,现在自己也有了一定的想法和思路了。 简评:结论部分没有对自己所做工作作多少回顾,却花很长篇幅讲自己得到了怎样的提高,显然没抓住重点;另外,行文用词上也存在口语化的问题。不过,该总结对系统的实现功能以及现存问题的描述是值得肯定的(上文划线部分)。 修改后样例: 本文从神经网络原理、BP算法及Levenberg- Marquardt改进算法着手,在分析电子收费系统(ETC)客户流失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讨论并建立了客户流失分析模型,采用VC++6.0实现了ETC客户流失分析系统。运用黑盒测试原理对该系统进行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表明,该系统实现了:(1)根据客户的基本数据进行预测;(2)根据流失客户基本特征属性值集合中的历史样本数据进行训练;(3)对现有客户进行仿真分析,解决了异或、逼近函数计算等问题。 本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本BP算法方面,如训练数据可能在一个很大的误差范围内就会停止收敛;训练可能因为在调整修正量时遇到不可逆矩阵而被迫中止。另外,本系统还不能直接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这些问题是本系统今后改进的方向。 5结语 笔者在随机抽取30份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档的基础上,从篇章结构及行文、摘要、关键词、结论4个方面分析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能力上的缺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上述分析表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重视在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文档写作训练,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形成正确的论文写作习惯,通过逐步积累使写作能力得到增强。同时,教师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档写作能力。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认真剖析这些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帮助地方院校加强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教学管理;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0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各大学都非常重视本科毕业设计。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了毕业生本身的质量,同时也直接反映了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1]。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同时也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这就决定了其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与其它重点院校有一定的区别。作者长期从事地方性院校计算机类相关本科专业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评价工作,针对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1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应该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存在不同程序的下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1 毕业设计选题不科学毕业设计选题不科学是制约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既然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其毕业设计的选题就应该与知识的应用相关。实际操作中,选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选题关管理不严,学生选题随意性很大,即不科学也不合理。因而存在选题过难时无法完成设计,最终只能匆忙通过换题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购买设计论文来完成设计任务,这样毕业设计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或者选题过于简单时,无法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②选题重复性大,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选题与MIS系统或者简单的网络应用软件相关。以作者所在单位为例,近3年毕业设计选题中有近50%的选题是MIS系统或者简单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且有近10%的选题是陈旧的MIS系统如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之类的选题,同时这类选题也是最容易通过非法渠道获取。③选题没有应用背景,设计过程变为虚拟过程。学生在做需求分析过程几乎是凭空想象,由于学生本身就没有实践应用的经验,其虚拟出来的需求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体现在需求分析不合理和不科学,导致设计的不合理,自然无法保障其设计质量。 选题不科学的原因主要是:①导师课题和学生自拟比例不合理。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指导教师不如综合性大学指导教师有更多的科研课题和接触更多的新知识,导师的课题经常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者导师给出的选题不符合学生的兴趣方向,因而学生自拟选题就占有一定比例,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第一次综合性实践,学生选题自然难实现科学性。②指导教师的知识面限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应该是宽广的,即可以涉及软件开发、硬件开发、网络设计、信息安全、嵌入式开发等众多方向,可地方性院校的指导教师因知识面限制自身因素,也无法做到每个选题都符合科学性。 1.2 毕业设计指导不到位目前大多地方院校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都安排在第八学期,随着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大,这段时期恰恰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到实习单位实习的时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毕业设计上而是放在找工作上,学生在这学期基本不在学校,导师也无法监控其设计过程。另外,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扩招,地方性院校引入了大批年轻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这些年轻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实际的工程项目实践经验不足,而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没有这些实践体会,就很难理解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技术如何应用到生产这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2]。 1.3 毕业设计时间无法保证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一个学期中,学生将进行资料检索、选题、调研、相关开发软件的学习应用、程序设计、论文撰写等几个阶段,不要说设计质量,就设计的时间上都不能完全保证[1]。 1.4 毕业设计评价不科学尽管各院校对毕业设计的评价都有一个指导性体系,这个体系是对所有本科专业制定的,具有普及性而缺乏专业性,大多数地方院校并没有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这样就会出现对同一个设计评价差距很大。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选题环节的管理加强对学生选题的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限定学生自拟选题的比例。指导导师和学生自拟的选题比例应该控制在7:3,学生自拟的选题应该通过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核。原则上学生自拟选题应该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方向和已有一定研究的方向,或学生亲自参与过的项目。②选题尽可能是指导教师正在研究或已研究过的科研课题的子项,是指导教师熟悉的专业领域,或者是导师正在开发的一些系统项目。③选题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原则上不允许选择通用MIS系统如网上购物、工资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网络考试、进销存管理等系统作为选题,除非此类系统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④当选题不足时,可以选择摸拟一些常用软件如聊天类、防火墙、浏览器、写字板、简单游戏、简单小工具等作为选题,通过不同的开发技术来实现这些软件的功能。⑤适当控制理论型选题,加大工程型、应用型选题的比例。地方院校既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设计选题就应该加大工程型、应用型选题的比例,一般要求达到70%以上。⑥选题初定后,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应对学生选题进行汇总和、统计,尽可能控制选题重复的现象,对重复选题进行重新选题。⑦重视开题报告的审定。通过开题报告可以对学生设计目标和设计路线进行分析,以确定选题设计的难易度和工作量,判断学生能否按时完成设计任务,以避免学生无法完成设计任务。⑧选题确定后,应该原则上不允许学生更换选题。确实需要更换选题的,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应该严格把关。 2.2 毕业设计过程指导的管理加强对设计过程的管理,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加强与学生对设计的沟通,建立可靠的沟通方式,定期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学生在设计期间可能在校外实习和找工作,应建立制度规定学生定期通过电话或E_Mail向导师汇报设计过程。②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需求分析的质量监控。需求分析决定设计的技术路线,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原因就是需求分析没有仔细深入,常常是凭空虚拟。建议指导导师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单独审核,需求分析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管理的一个单独环节加以管理,只有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设计。③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第一稿的质量监控。论文第一稿体现了整个毕业论文的框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论文写作方法不熟悉,不会组织论文内容,指导老师应该多指导学生学会论文的组织,突击论文重点描述的内容和写作方法。④设计技术路线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参考文献获取,也可以通过指导导师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进行指导。⑤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派遣指导教师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进修,多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开发技术。 2.3 毕业设计时间的保证由于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一般要求较长的时间,建议毕业设计的工作从第六个学期末开始。在第六个学期末进行选题,利用一个暑假进行参考文献的阅读,在第七个学期初开始进行开题,然后进行需求分析,学生利用一个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需求分析、技术路线和总体设计的设计,在第七个学期末毕业设计总体框架就基本形成。学生在第八个学期在校外进行实习或找工作过程中,只需要完成详细设计即可,从而保障了设计的时间和质量。 2.4 毕业设计评价的管理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的评价,应该包括对设计的评价和对论文写作水平的评价,应该分别建设两个评价体系:①建议对设计的评价主要从选题的科学性、技术设计路线的选择、需求分析的能力、设计目标的实现来综合评价,并细化评价指标。对设计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设计答辩过程来实现,应该认真组织答辩过程。②建议对论文质量的评价应该从文题相符、论文的结构、表达的能力、用语的科学性和格式方面来综合评价,并细化评价指标。对论文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评阅教师对学生论文的仔细评阅来实现。③对毕业设计与论文的综合评价,需要综合设计的评价和论文和评价。由于地方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在毕业设计与论文的综合评价中,设计的评价和论文质量的评价的比例控制为6:4。 3小结 提高地方院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永恒的课题,同时也是学生通过大学四年本科学习后的知识总结和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评价。通过探索和研究毕业设计管理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更多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加对毕业设计管理的探讨,以实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标。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思考 摘要: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但是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存在选题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使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指导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毕业设计;软件工程 1毕业设计的目的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检验。通过毕业设计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综合能力,治学方法等方面得到锻炼,使之进一步理解所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1]。因此,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相应学力层次的重要依据。是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手段。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独立解决一般的计算机应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一次计算机应用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训练,也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学习毅力和工作作风上受到一次良好的锻炼[2]。 2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先来看一个毕业设计的例子:教师A根据自己的教学科研情况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为使用C语言设计一个自动机演示系统。他指导的学生B已经找好工作,毕业后将到一家网络公司工作,进行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学生B提出能否将毕业设计题目换成网站开发相关的内容,教师A不同意。学生B就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相关代码的开发。等编码工作完成后,学生B将编码情况向教师A汇报,教师A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审查,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B对各个模块的设计及实现进行微调。然后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及答辩准备工作。等到进行答辩时才会第三次露面。 这是一个典型的失败的毕业设计,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指导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科研情况指定题目,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老师的要求。 2.2 老师只关心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不进行有效的指导。毕业设计完全变成了学生独自的行为,指导老师不参与毕业设计的过程,也就无法了解到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只向指导教师提交最终的代码和毕业论文,而学生是如何完成代码和论文的,指导教师无法了解。这样会产生各种问题,如从网上下载代码,抄袭别人的论文等。这样的毕业设计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水平,对学校的声誉也将造成恶劣的影响。 2.3 重代码轻文档。由于学生只提交最终代码和毕业论文,容易造成学生不严格遵循软件开发的工程方法,只重视编码,忽略需求分析。在了解项目内容后,在软件开发中跨越了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模块设计,直接进行编码。这种无序的软件开发方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开发效率低下,代码复用性差,并导致系统最后可集成性差。这样的毕业设计和学生的即兴编程没有区别,对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毫无帮助可言。 反之,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片面地强调软件工程理论,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完全变成相关文档的书写过程,而不考虑相关编程技术和技巧的训练也是不正确的。 作者针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3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毕业设计题目 确定好的题目是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3]。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确定了毕业后的工作意向,并且临近毕业,学生很难专心在学习上。如果毕业设计的题目和他以后的工作学习没有多大关系,学生往往会抱着应付的态度,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而如果题目合适,毕业设计可以看作是学生工作前的一次岗前培训,那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当然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题目。 如果学生下一步将攻读硕士研究生,那么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夯实基础,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毕业设计的题目应该偏重于理论研究。 如果学生毕业后将到大型企业工作,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软件工程的理论进行规范的软件开发,并设法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适应日后的工作环境。如果毕业后将到小型企业工作,则应该重点加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编程的技巧和技术的培养。 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局限于算法设计或数据管理等有限的几个方面。而针对目前社会上需求强烈的手机应用,网络游戏等却较少涉及。但其实如果学生具有了这些方面的工作经验,对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很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应该勇于在这些方面进行尝试。 总之,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应该是指导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兴趣设计合适的题目是一个成功毕业设计的基础。 4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 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后,就正式进入了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技术上的困难,例如算法的实现,数据结构的设计等。②过程上的困难,例如进度的控制,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与协调等。 传统上,老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将系统的框架建立起来,甚至将重要的数据结构设计好,学生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的细化设计,编码完成整个系统的实现。 但其实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具有自己独立完成一个模块甚至是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能力。即使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也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等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真正缺乏的是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团队合作理念。因此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指导。因此,毕业设计的指导应该主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4.1 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良好的系统设计,特别是模块间的接口设计让一个好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小的系统的设计并不困难,但让多个好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中型系统的设计就非常困难了。学生往往没有相互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的经验,甚至不知道模块接口为何物。但这又是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将毕业设计的题目划分成多个有一定耦合性的模块,分配给多个学生,并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模块接口的设计,让他们接受这方面的锻炼。 4.2 软件工程在毕业设计中的运用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去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认识到软件工程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价值。 单打独斗惯了的学生,拿到一个题目后,喜欢马上进行代码的编写,遇到问题后推倒前面的设计,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编码。对于很简单的题目这样做当然能够完成任务,但对于真正的大型项目,这种方法显然好、是不行的。 按照软件工程思想,软件开发的过程分为需求分析、程序设计、代码实现,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几个阶段[4]。只有认真完成了前面的阶段的工作后,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例如要进行编码,就必须先进行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对系统的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后,才能够开始。 毕业设计可以将所学到的软件工程的知识进行实践,了解真正公司化的多人协助的软件开发过程,从而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与软件工程的几个步骤相对应,可以将整个毕业设计分成几个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指导教师分别检查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 4.3 重视系统的测试工作测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以前的毕业设计对此往往缺乏重视。学生完成了代码设计后,进行一次简单的试运行,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就认为系统设计完成了。反正在毕业答辩的时候,也不要求运行程序,即使有不完善的地方也不会被发现。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是非常不利的。如果老师不进行强调,学生认为测试是可有可无的,他以后工作中,就会更加不重视测试工作,软件的质量将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必须留出一到两周的时间进行系统的测试。 5总结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提出了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重点强调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的重要性。然后又分析了毕业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几个问题:注重系统设计的指导,技术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强调软件工程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重视测试在系统开发中的意义。作者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表明,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学到了更多工作中有用的知识,提高了毕业设计的价值。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种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摘 要:毕业设计一直是本科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毕业生多年来学习效果的综合检测手段。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特点:理论、动手能力都有要求,增加了毕业设计的难度,另外由于毕业生需要找工作考研等也造成了毕业时间紧张的问题,影响毕业设计的效果。本文提出一种指导方法有效克服以上问题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培养方法;计算机专业 1 引言 毕业设计一直是本科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毕业生多年来学习效果的综合检测手段。学生针对兴趣方向,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和技术,对实际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相关技术手段。 毕业设计相当于一般高等学校的毕业论文。目的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毕业设计,也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也是学生走上国家建设岗位前的一次重要的实习。[1] 通过多年的指导过程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⑴学生综合能力不足,无法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影响毕业设计的效果。 ⑵有效时间不够,由于所有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及考研等问题,导致其大部分时间用在其他方面。 ⑶部分学生态度不够认真,常以突击方式应对毕业设计。 ⑷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的情况。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考核环节,所以需制定合理方案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2 解决方案 2.1 兴趣性选题: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毕业设计题目 部分同学喜欢网络购物,对于不同的购物网站都有了解,针对这样的同学可以给出网站设计、页面美工设计等题目。部分同学对于游戏比较有兴趣,针对此类同学可以设计简单游戏类的题目。部分同学喜欢玩智能移动设备,那么可以设计安卓系列软件的开发题目。部分同学对赛车比较感兴趣,可以设计嵌入式芯片的赛车制作类型的题目。 2.2 做好时间调配工作 对于找工作的同学要考察其找工作的集中时间,如果是秋季那么对毕业设计的影响不大,如果是春季那么可以再秋季学期末安排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让其在假期时间完成一部分相关的毕业设计工作。对于考研的同学,应把设计的时间尽量留在春季学期。对于有实习任务的同学,可以建议其选题尽量和实习单位的项目一致,这样能节省时间。 2.3 严格做好阶段验收考核工作 在以上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做好考核工作,要求不同学生在有效的工作时间里做好阶段性任务并提交,由教师认真考核其工作的成果。对于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不要使学生过长时间没有监督,最后使工作集中在毕业设计后期完成,导致效果不佳。 2.4 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部分同学由于就业、考研等压力导致情绪低落无法正常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应该多与学生沟通,疏导其消极情绪,使其能够并行处理多项工作任务。 3 结论 针对毕业设计完成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实验:3名同学全部顺利通过答辩,2人获得优秀。对于新形成的问题应该继续的研究其解决方案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与改革 毕业设计教学是提高和检验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及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只注重毕业设计的结果而不重视毕业设计过程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及应用,设计质量不理想。针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提出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建议。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是考查学生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可以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滑严重[2],教师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甚至很多高校把毕业设计改革的焦点放在毕业设计是否应该存在和废除问题上。如何加强和改革大学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找出问题的根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3-4],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等,就开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学生总是在毕设最后阶段将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一起上交,也就是说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时间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并没有掌握毕设的基本流程。且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如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毕设课题,在参考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系统的实现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学生把界面稍微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大篇幅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 3)就业压力大,投入时间少。当前高校扩招严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了毕业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各招聘单位每年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大范围地招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对各种招聘会跃跃欲试,基本都忙碌于各招聘会之间。除此之外,毕设时间与各高校考研初试、复试时间也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 2.2 指导教师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根据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型课题,体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课题,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但每一年学院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大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指导教师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在自己所负责的教研及科研项目中也很少让学生参与;负责毕设相关指导任务的各位教师,大部分又同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这样一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是很充沛。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很不理想。 2.3 毕设实验设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院的毕设实验平台设备少,学生多,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毕设管理人员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直接导致毕设学生计算机系统开发平台运用能力差。且有些实验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实验的探索性分析。 2.4 毕业设计开设时间不合理,模式单一,管理不到位 绝大部分高校均将毕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又与就业、考研冲突,学生对毕设投入的精力少;且毕业论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上,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模式单一无创新。由于答辩人数众多且答辩时间短,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答辩基本上停留在基本形式上,毕设监督的力度缺乏,无明确的考核标准,约束力度小。 3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改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参考建议。 3.1 更改毕业设计教学时间 我国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多数在第八学期完成,而毕业设计恰恰又是综合性及层次性最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很难用一个学期完成。国外的一些大学将毕业设计实践安排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完成[3,5],以学分制为主,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可到工厂、企业等各处实习,并最终上交毕业报告。可借鉴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前开设毕设相关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毕设的相关程序和写作格式等,有充分的时间和基础准备毕业设计论文。 3.2 认真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及分配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注重理论教学性、研究创新性和生产实用性,大学生往往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爱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笔者调差显示,学生愿意选择应用性课题的主动性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题,这就反应出毕设论文选题应该最大可能地接近生产及生活实际。作为指导教师,选题要透射出教学实质,既要重点强调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又要注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及一致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得到提升。指导教师在毕设任务分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对于选题的准备要具有层次性,按课题的难易度合理地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工。若将较为简单的选题分配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前完成毕设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水平;若将较难的课题分配给能力较差学生,则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觉得设计不知从何做起,指导教师碰到如此情形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指导,使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毕设拘泥于形式,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安排课题分工,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学院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到软件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院也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两个方面共同增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 3.4 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寻求更好的毕设指导方式 当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为实际,既要求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若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或培训的经历,在工作中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且难以满足工作性质需要,往往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学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状况。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的教学。现在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提出具体实训的培训方式。企业和实习基地可以项目开发环境的熟练使用为目的,对程序代码的使用为方式,培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实习基地偏重应用,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虽然能熟练地操作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代码,但是很难独立地做出完整的项目。 学院可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与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合作,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习基地为辅,将毕业设计的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工作交由企业和实习基地,并进行相应的成绩考核。而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则由本院指导教师继续承担,也进行相应的考核,最后可将两部分考核成绩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这样,学生既可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又可在特定的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 3.5 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学院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毕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毕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毕设教学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督毕设的整体过程。并以各系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成立毕设指导小组,负责毕设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 学院还可在毕业设计期间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毕业设计前的动员工作并组织参加毕业设计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题讨论及任务分配,这样学生可以熟悉课题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合理安排好毕业实习;到毕设中期阶段,学院应组织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检查,及时了解并检查各课题任务完成进度,积极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答辩时应成立答辩委员会,采取指导教师现场回避等原则。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对于部分较差者可实行“二次答辩”,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可大大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毕设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及课题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毕业设计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基于极限编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工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本文从传统方式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极限编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 极限编程 毕业设计 教学实践 一、前言 近年来,尽管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在大幅度增长,但质量却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和辅助性的工作,无法成为单位的主要科技力量。大学毕业生质量滑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本科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训练学生综合运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方式下计算机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本科毕业设计是一扇窗口,其成果是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检验,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由于扩招以后师生比例过低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目前很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着不少问题,毕业设计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毕业设计的质量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已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相比之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1.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达不到预期效果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每届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总是虎头蛇尾,过程平淡甚至经常出现消极状态。 通过考查我们了解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毕业设计是既期待,又担心。期待是因为希望过毕业设计提高和锻炼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验一次做项目经理或数字蓝领的感觉,担心的是怕答辩过不了关。然而,当毕业设计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后,各种问题就开始慢慢出现,而且越来越多,工作进度缓慢,偶尔还会出现一两个星期都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于是,学生们的情绪便立刻降到了低谷。然后便慢慢转入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当答辩时间越来越近时,学生们便开始慌乱起来,便着手思考如果过关的问题,普遍的做法是草草弄个系统应付交差,答辩能勉强通过即可。因此,很我学生虽然参加了毕业设计,但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理念陈旧,闭门造车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社会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近几来,许多高校在毕业设计宏观管理方面上取得不少的成果,但在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与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相结合方面所做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近年来,软件工程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敏捷软件开发(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测试驱动的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Agent-Oriented Development)、面向方面的编程(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AOP)、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odel-Driven Architecture,MDA)等。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相比较,这些方法和技术为软件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已在许多软件工程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然而,多年以来,传统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技术一直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流。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学生们都没有接触过,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新工作的需要。 3.能力强的学生不易体现优势,能力弱的学生难以完成任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工程方法和应用系统规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升级。传统的以“单打独斗”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对于强、弱两极学生的影响尤其明显。 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但由于没有形成团队,仅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开发出符合社会要求、能够投入实际应用、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系统,再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而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来说,要独立承担一个毕业设计选题又确实非常困难,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勉强交差,由于这种帮助纯属义务,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既没有共同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形成正式的合作关系。当施助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帮助受助者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时,部分同学为了过关就开始铤而走险——弄虚作假。 4.选题的时代性不强,实用价值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很多老师多年来的选题都一直是那几个,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不能充分体现实用价值。一些老师明确表示:“学生做能得出这些选题就不错了,不敢搞什么新花样”。 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属于研究与设计方面的工作,就像我们的老师做课题,应该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的实用价值,这样才能体现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价值。不仅如此,学生做毕业设计的选题还要与面向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所以,如何结合社会对软件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选题,从整体上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也将成为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之一。 5.答辩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传统方式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答辩及成绩考核有两个较为突出的弊端。一个是答辩主要由学生的讲解和老师的提问两个环节组成,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仅过于简单,而且容易造成答辩走过场,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管理、协调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另一个是考核只局限于个人成绩,而在现实工作中,单人单干软件开发的模式无论从工作量还是从技术能力的角度来说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团队开发模式才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考核应该除了个人成绩以外,还应该包括集体成绩。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 要: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本科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分别从设计选题、时间安排、过程监督、校企联合培养、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计算机专业;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毕业设计是毕业生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的有创见性的科研结果,是撰写学士学位论文的基础。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2] ;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计算机在工程应用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对所学习理论知识的升华与提高,并应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也是对大学生本科教育的一个综合检验,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找工作和考研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毕业设计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3-4],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涉及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5] 。目前,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题目毫无新意。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很大一部分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如实验室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此类题目过多过烂,学生不想写,在网上随便搜索便可拿过来就成了毕业设计,以至于毕业设计成了走过场;(2)题目设置太大太复杂。在选题时没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因而选择的题目过于复杂,类似于注册表监测软件开发、微型操作开发等,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相对本科生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最后只能是随便应付;(3)题目设置过于简单。有些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简单,工作量不足,没有达到毕业设计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毕业生就业与毕业设计的矛盾 毕业生就业时间一般是从大学第四学年上学期11月份开始并一直持续到下学期,而毕业设计时间则是整个下学期开始直到毕业前毕业答辩,时间上严重重合。当前就业形式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使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由于毕业设计和就业同时进行以及就业的重要性,大学生普遍看重就业而忽视了毕业设计。一方面,毕业生需要搜寻各种就业信息,参加各式各样的毕业招聘会,精心备战每一次面试,根本无暇兼顾毕业设计;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是专业基础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因此这部分同学需要在校外单位作毕业设计,指导不便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而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 (三)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是在第四学年下学期,此时部分同学工作已有着落,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是主要课程的成绩,因此认为毕业设计的好坏与自身就业无关,毕业设计只要能合格就行,从而忽视毕业设计环节,使得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近年来社会诚信度的普遍下降使得高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诚信度严重缺失[6] ,一些学生干脆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设计过程中监管不力,也是造成毕业设计抄袭增多的一个原因。高校的扩招使在校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而教师人数则变化不大,使得每名教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精力不够无法对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使学生有了投机的可能。 另外,学校只看重就业率,缺乏对毕业设计的足够重视,也是造成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毕业论文答辩形式化 毕业论文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检验。由于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毕业论文的质量达不到要求,造成了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未达到真正的检验目的。此外,感情分普遍存在,造成了没有毕业论文不合格的现象,毕业论文做好做坏一个样,严重的挫伤了学生认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二、应对措施 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指导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选题要有实际的应用意义,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选题范围较为广泛,容易产生一些假、大、空的题目。因此在选题时应尽量从毕业生的就业背景出发,结合四年来所学习的主要课程,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度是能否高质量完成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常用的选题方式是教师统一拟定了很多题目,然后由学生被动的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鼓励学生立足于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或学科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提出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应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可以先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题目,教师对其中有创意的课题进行提炼和丰富,然后师生双方就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目标进行交流探讨,最后由教师根据毕业设计要求设置合适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 (二)毕业设计与就业矛盾的解决 针对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1.错开毕业设计与就业时间。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主要冲突在于时间上的重叠,因此可以考虑调整专业的教学计划,错开毕业设计时间。例如,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就采取了第四学年上学期安排了专业课程设计,其题目安排与毕业设计相近但工作量有所降低,是对毕业设计的一个预演。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毕业设计有了初步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动手经验,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从而避免与就业的冲突。 2.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用人单位之所以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是因为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所欠缺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通过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联系几个固定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统一地安排实习时间,保障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毕业设计。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在无锡、苏州等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不但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而且很大程度了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3.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软硬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发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迅速,教学使用的软件远远滞后于公司所使用的软件。毕业生进入公司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这也是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对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 (三)扼制毕业设计抄袭现象的对策 根据10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扼制甚至杜绝毕业设计抄袭现象的发生。 1.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师生的交流。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不可能集中在一个教室进行指导,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QQ进行指导,随时地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防止抄袭现象的发生。另外,还应当定期举办讨论会,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平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指导教师请教。 2.加强学院对毕业设计的监督功能。学院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毕业设计的进展和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抽查;在毕业设计答辩上实习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在答辩时发现有抄袭现象,直接定该生毕业答辩成绩不及格,同时追究指导教师的责任,以此来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3.通过“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检测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是一种用于辅助高校检测检查大学生毕业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等不端行为的软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论文的质量。 (四)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避免人情分或随意打分现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需要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最终的成绩应该综合指导教师、评阅小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后给出,同时还应考虑学生之间的互评。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可以开发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系统实现评分的公正性。例如,在评阅小组预评阶段,由学生通过系统提交匿名论文,由系统随机分配给评阅小组成员,使评阅人不知道论文的指导教师和撰写学生,从而避免人情分。建立严格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每个阶段的评分标准可根据毕业设计成果、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设计态度、工作量、创造性指标、毕业答辩效果和外文翻译等在毕业设计中的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7] ;最终的成绩则根据各个阶段的评分自动生成。 此外,为了进一步保障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公正性,在毕业设计答辩中应坚持以下几点:(1)在最终的答辩之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制作的软、硬件必须经过演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的验收后,才能予以答辩;否则不予答辩,必须重新修改直到达到要求。(2)实习答辩小组教师随机分配制度,在答辩的前一天提前公布,并且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3)坚持毕业设计复评制度,即建立由教授和退休老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督查组,对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进行抽查,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起到有效地监督作用。 虽然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只要仔细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高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就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新形势下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研究 [摘 要] 本文总结笔者多年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工作,分析了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实践证明这些对策效果良好。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毕业设计 本科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之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整的毕业设计各环节,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与毕业设计发生了严重冲突,学生忙于找工作,去单位实习,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传统的学生在校、与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加强毕业设计的监督指导,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大环境影响 近些年,本科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素质下降,我们计算机系的三表学生就是如此,同时由于教育产业化本科生以前的小班上课变成大班上课,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每个指导教师要比以前指导更多的学生,教师负担很重。种种原因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2 思想不重视 我们都知道,毕业设计阶段与频频召开的应届大学生大型招聘会处于同一时期;与考验的初试、复试也处于同一时期;与公务员考试也处于同一时期等等,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甚至选择了放弃。另外,高校主管部门和社会都非常看重高校的就业率指标,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不得不放松了毕业设计的标准,导致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 2.3 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 一些指导教师忙于科研、晋职、评优,有时无暇顾及毕业设计的学生,而很多学生又忙于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等等,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导致毕业设计中间跟踪指导过程的严重缺失,到最后只能在设计质量和学士论文上把把关。而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差,毕业设计工作得不到切实保障。 3.对策 3.1 毕业设计提前介入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性很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软件开发方法、算法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编码、程序调试等任务,最后还要对所研发的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总结,写出一篇符合规范的学士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几乎会用到大学四年所学过的所有课程的知识,为此,我们所有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渗透和灌输毕业设计、学术论文的思想,比如,在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翻译英文摘要,进一步学会如何撰写中文摘要;在学会数据库原理课程时,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数据库设计等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以往的毕业设计根据教学计划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于这一学期还有几门课程和三周的毕业实习,实际的毕业设计时间不足十周。为了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搜集资料并对其所选的题目进行充分思考,我们系从前年起开始把毕业设计提前至第七学期,这样学生就会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作毕业设计,同时,明确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任务、工作量及标准,避免学生因时间宽裕而懈怠。 3.2 采用“网络+集中指导”的联合指导模式 以前有些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不足,在毕业设计前期表现松散,进入角色迟缓,后期赶进度,加班加点,大便前才匆匆完稿,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现在我们采用“网络+集中指导”的联合指导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指导,通过网上留言簿、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和电子邮件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对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指导,学生在与老师交流前首先要提交本周的书面工作总结,这个书面工作总结详实地记录了该学生在这一周的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你解决的思路与方法,指导教师通过书面总结了解每个学生,从而进行有针对的启发、答疑,这样可以防止抄袭或请别人代做毕业设计。另外,每周撰写符合要求的书面工作总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必须按照软件工程设计思想,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等一系列完整过程有条不紊地开发一个系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也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3.3 校企联合 考研不成功或找工作的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困境,一旦签订就业协议后就被要求或主动去就业单位实习、工作,这些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严重影响毕业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联合就业单位,同时鼓励学生在就业单位查找满足毕业设计要求的真实课题,进行“真题真做”,这样,既实现了学校与就业单位的无缝对接,又不会因学生急于上岗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3.4 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具有时间相对集中,学生学习与教师工作空间分散,所以管理相对困难的特点。为此,我们实行“教师负责制”,针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师拟题、学生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学生写中期汇报表、指导教师撰写中期检查表和结题验收表,系里都要定时定期检查验收,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和教师的指导情况,并及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使毕业设计工作整体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4.结语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在本科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工程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学好每一门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这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计算机专业论文:现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 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化效果探索 必须要明晰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 为了能更好的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不但教师自身要弄明白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而且还必须要让学生也知道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同学习普通的英语在学习目的和学习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其中对于普通英语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便于以后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实现无障碍交流,学习的重点也是定位在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但是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最新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的快速理解能力,侧重点是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及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科学正确地选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教材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高低还会直接受到所选用的教材的影响,可以说一本好的计算机英语教材对可以对学习计算机英语有着非常好的帮助。为此,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要科学正确选择教材。首先,所选用的教材要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体系和结构有全面的体现,要包含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最好是能紧密联系计算机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其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要尽可能地涵盖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样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面及专业的计算机英语词汇量。再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中的英语要做到用语地道规范,并且难度也要尽力符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实际,这样才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最后,一般来说比较科学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最少要包含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软件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应用五个大的模块。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其他教学资源 首先,网络的发达给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而且还可以获取到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最新英文文献资料,这样就不但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专业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还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如果能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的教学之不足,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觉得很多枯燥的知识变得更生动有趣,从而也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还必须要充分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比如英文的计算机幽默故事或者短文,英文的计算机相关的漫画以及英文的计算机相关的新闻媒介等,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有效活跃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课堂,实现寓教于乐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积极采用先进高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只是单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讲义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当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积极采用更为高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通过“分层教学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还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通过“提问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法”,通过“专题式教学法”可以就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特殊性的难点或者重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更为深层的角度来学习到专业知识。 计算机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中知识搜索引擎的应用 关键词:知识搜索引擎;计算机专业;设计课程;应用 摘要:论文介绍了知识搜索引擎的产生背景、实现原理、定义、特征和分类,阐述了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现状及改革思路,最后把知识搜索引擎应用在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人们借助网络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而搜索引擎是应用较多的一种。在教学应用当中,也离不开搜索,本文讲述知识搜索引擎在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 二、知识搜索引擎 1. 知识搜索引擎简介 对于传统搜索引擎来说,它面临着搜索结果过于宽泛、用户的查找效率低、大量信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终等弊端问题。另外,有的搜索引擎采用限制搜索框数字的形式,或者缩短搜索框来改变用户习惯,但效果并不明显。 知识搜索引擎就是在这样的需求和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专门针对知识需求而设计的搜索引擎,是在搜索引擎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的过程,并且建立在以用户需求为基础上的知识整合传播。知识搜索引擎不仅可以利用先进的自然语言智能查询技术通过对输入的简单疑问词句的分析直接搜索得出答案,而且在没有满意搜索结果的情况下,用户还可以创建问题,等待他人回答并对答案进行评价。它建立了完善的互动机制,例如评价,交流,修改等[1]。 知识搜索引擎为广大网络用户创建了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知识搜索引擎获取知识的这一过程,使得大量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且实现了知识的挖掘、传播、利用、共享和评价[2]。它包括创造、评价、利用、共享、积累五个要素[3],充分体现了Web2.0特征。 2. 知识搜索引擎特征 正是因为知识搜索引擎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才能为广大网民所青睐,它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互动性。用户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悬赏公告以刺激和发动其他用户为其解答该问题。用户提交问题之后,其他用户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或是网上的资源来解答问题。提问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提交的答案进行评价处理。如果提问者对问题的答案满意,则把悬赏分给回答者。如果提问者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或是提高悬赏额度,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这一问题,直到提问者获得较满意的答案为止。总之只要把问题提出来,就会有答案。 第二、网络化。不同的知识点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广大用户共同建立的知识信息库,这知识库明显是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集成化,是知识内容的提纯和浓缩,这些信息库都是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汇集而成。 第三、智能化。知识搜索引擎中以海量的知识库信息为基础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对于用户回答过程所积累的大量知识自动详细地分类组织关联,编辑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调动网民参与提问与回答的积极性,汇集了千万网民的智慧,让用户彼此分享知识及经验。[4] 第四、人性化。知识搜索引擎区别与其他商业搜索引擎,不同于 Google 的算法排名和百度的竞价排名的商业运作模式。它的搜索结果可以完全依照用户的行为和心愿进行排序,无论是从相关度、发问时间、悬赏额度还是从阅览数、投票数、正面评价等方面,都是忠于人的自然需求。[3] 第五、激励制。解答问题不仅可以获得点数回馈、功能加值,而且能带来很多无形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有关激励机制下,既可以帮助别人分享个人的经验,也可以分享别人的知识,这也是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回答的主要原因。 3. 知识搜索引擎分类 知识搜索服务从韩国起步,经中文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一应用模式扩展到了全球,并且有了英文的服务版本。它在国内的发展一日千里,目前包括百度、新浪、雅虎、 腾讯等中国主要互联网公司都提供了知识搜索服务。 各种知识搜索引擎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在类目设置方面,有些设置二级类目,如百度知道,在搜索方式方面,有些设置了基本搜索、高级搜索、二次搜索、类目浏览搜索,如雅虎知识堂。在此,本文根据知识搜索引擎的呈现方式的不同,把知识搜索引擎分为知识呈现型和互动问答型[5],知识呈现型的有中国知网、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互动问答型的有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识人、搜搜问问、雅虎知识堂、奇虎经验搜索、Yahoo!奇摩知识+(繁体)。 三、知识搜索引擎的应用 在此,以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课(VC++)为例,说明知识搜索引擎在设计类课程中的重大应用。在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改革环节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实施的步骤采用:成立项目组— 选题— 设计— 答辩,其中选题和设计这两步非常关键,在此就这两步的实施方法作介绍。 1、如何进行选题呢?除了教师提供一些项目外,可以充分利用知识搜索引擎进行大量地搜索,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够了解到VC++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主要的知识搜索引擎及各自的特点、使用方法,在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演示各个引擎的使用及使用技巧,如在百度文库搜索引擎[6]中,搜索“C++课程设计题目”,点击“DOC”类型,获得如图1所示的结果。本阶段提供时间是2周时间让学生自由选题,学生选题多种多样,选题的方向有管理系统(结合数据库)方面、图像方面、数值计算方面等。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学生表示有很大收获,因为通过各种知识搜索引擎海量地搜索题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够开拓视野,能够了解到VC++所能完成的任务,了解到一个大问题要分解成各个小问题来解决,而且需要全面分析所需要用到数据结构等。 图1“百度文库”搜索 2、如何设计完成题目呢?教师固然会在上课时讲解一些相关知道,如VC++中的基本类库MFC的层次结构等,但毕竟时间有限,一周2节课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在课外要花更多时间去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借助知识搜索引擎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作用。网络教学平台是为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可以进行网上教学、在线学习等,教师可提供有关课程信息,学生可进行在线做作业、测试、讲座等。对于利用VC++中的MFC进行系统的设计课而言,在教学平台中,使用最多的是提供交流、讨论、发通知。学生也可以利用各种知识搜索引擎,把搜索结果以通知、讨论的形式链接到教学平台,作为本课程的知识积累,起到引导激发学生的作用。教学平台中的“知识搜索”积累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平台中的知识搜索” 四、结束语 无论是教师备课时所用的专业知识的搜索,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用的互动解答问题的知识搜索,使用的效果是学习形式更加灵活,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总结,使课程的“教”与“学”更加生动、灵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创新,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体系建设分析 计算机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有其独特所在。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一方面应该建立相应的实验项目以及对应的实验教学案例数据库,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应该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特点开发对应的教学软件,让学生能够在对教学内容有直观感受到基础上进行学习。在计算机专业的过程中,当实验内容涉及到多门专业课程知识的时候,就应该从不同专业课程专业角度对学生的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在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实验失败也可获得较好的实验成绩情况的存在,只要该学生的实验过程确有其可取之处。在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计算机实验室所拥有的设备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对教学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建设,最大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让学生能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下,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获得最大的能力提高。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的讲解计算机改革的基本思路,就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的编译原理所获得实验教学改革以及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案例中高职院校以往的编译原理实验项目的设计更加倾向于验证类型的基础性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分量,但是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改革使其能够与实验教学改革更加的协调,从而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编译原理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当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个人的综合水平。 1内容改革与实验改革同等重要 在计算机专业中,专业理论的改革创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同等重要的,实验的改革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理论知识的更新离不开改革对其的支持,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以往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只是需要记住,并不能够对其今后的实际操作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对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将其转变成计算机的语言知识以及对其相应的处理操作,根据新的编译课程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新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动手操作的时候进行运用,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的兴趣都被重新激发了出来,学生在得到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对基础性的实验和综合性的实验 编译原理的专业实验教学项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能够直接对编译技术进行运用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另一部分是能够将编译相关知识理论与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论技术联合起来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基础性的实验项目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和操作的印象,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的实验工具。而经过合理的分解和综合之后,编译原理中基础性的实验项目可以在一定的组合下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雏形。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对各种基础性实验项目进行组合的过程中,增加需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部分,就能够有效的将基础性实验项目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性教学除了包括实验实训之外,还包括了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校外实习过程、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重要的环节。(本文作者:赵莉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专业论文:对现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 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论文:基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 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 【论文关键词】就业 工程项目 计算机专业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第一、二阶段结束后,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企业的工程项目,并带回到学校来,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过程中。 第三阶段,“岗位专门技能模块”实训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后,通过选中的工程项目,结合学生的就业愿望和可能分化出若干专门方向,以加强职业针对性,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门技术和技能。教学上突出横向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技术和知识的先进性。此阶段的教学采用与前两个阶段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这里没有学科界限,只有完成工程项目的最佳手段 计算机专业论文: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高校 非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计算机意识 设计案例 分层教学 [论文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家庭和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参差不齐,所以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另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高。所以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类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办公的无纸化、电器的智能化、消费的电子化等等,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 在条件优越的城市中学,计算机教学较好,家庭计算机使用也很多,相反,在一些贫困地区,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基本是摆设,也没有条件购买家庭计算机,所以造成高校有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很好,而有的学生连计算机键盘都不认识,使用“一指禅”打字。对于这一情况,有的高校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缩短到一周2学时,甚至让学生自学,也有的高校还是每周4学时。不管是哪种情况,结果都会让另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或是感觉吃力、无从下手,或是感觉无聊,学不到什么新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变成应试教学 现阶段,大学生为了找工作的需要,陷入各种各样的考证泥潭不能自拔。故此学校越来越重视考试的过级率,教师也就只重点教授考试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一带而过。而学生也只关心计算机等级考试范围的知识点,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考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对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流于表面,不能灵活运用,不能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后为了工作需要还得花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三)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未能转变中学的学习方法,上课只求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作业,但给一个实际问题,却不能根据计算机知识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欠缺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四)计算机教学脱离社会需求 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停留在职业教学阶段,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知识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学到的知识没有什么用途,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教学评估指标,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捆绑选课,例如:Potoshop和网页设计、C语言和Flash动画设计、影视编辑与Flash动画等。在课程设置上还可以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最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太快,造成大学计算机教材的使用周期太短,所以我们在完成课本教学的基础上,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最新的更新知识和相关的课外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为本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操 作方法和编程思想。到二、三年级,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开设适当的计算机课程,如:会计电算化、CAD、办公设备使用等。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对本专业知识理解更深刻。通过案例,使学生体验和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空间。到大四时,开设部分计算机强化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能温习提高学过的知识,也能使计算机学习四年不断线。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学习途径的多样化,致使教师权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要想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必须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下面是在网页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1)设计案例,提高兴趣 所谓“设计案例”,就是构造一种实际案例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执行解决过程的方案。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为学生去拟定自学计划与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解决问题。例如:提出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的构想,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参考网站,然后从需求分析、网站栏目设计、网页平面设计、素材搜集、网站开发实施等各个方面教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面对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有自己的博客,也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平面设计课程,但也有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网页,甚至存在连计算机系统操作都不熟练的情况。因此,需要采取分层教学,在备课时,除了课本上的静态网页的设计内容以外,还适量增加附加内容,如:网站数据库设计、动态网页的设计等,要求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完成附加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使每一节课对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东西,利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目标。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去图书馆自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学生是个敏感、脆弱的群体,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学生对学习内容懂了,有了制作的网页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简单而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 (3)渐进分析,由浅入深 所谓“渐进分析”,指教师根据案例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网页模板的教学中,提出对制作好的网站进行颜色的改版设计,怎么办?难道对网站的几百张网页一张一张的进行改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提出“模板”的概念,有了模板,我们只需要将模板进行颜色改版,其他几百张网页更新后就完成了改版操作。最后我们再具体教学生怎样来创建模板、应用模板、修改模板、更新网页。这种教学方法,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只要把难点分散、拆分,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学生就会感觉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学习很轻松,学到的知识很有用,就会喜欢老师的教学。 同时,对于不愿意自己思考的学员,采用逐步分析引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比直接教学法而言,渐进分析式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 (4)效果比较,提高理解 “效果比较”指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制作,然后进行比较。直接教学,学生体会不到该知识点的优越性,有了比较,才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别,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概念。例如:网页教学中,我们使用5种以上的颜色制作一张五颜六色的网页,文本大小都是四号字。然后,我们再制作一个2种颜色或同一色系的颜色制作一张网页,让学生对两张网页进行投票打分,最后得出结论:制作网页,使用的颜色在3种以下。通过对比,学生提高了认识,加深了记忆,克服了易犯的错误。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比喻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体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如网页相对路径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举例说明:603寝室的张三要去找608寝室的李四,他将怎么去找到他?首先张三走出自己所在的寝室603(../),再走进608寝室(608/),这样就能在608寝室找到李四了,所以李四相对张三的路径就是“../608/李四”。 (5)开展兴趣小组,以赛促学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爱好计算机操作的学生,特别是一些计算机基础就很好的学生,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 (四)开展网络化平台教学 以前,学生只能通过图书馆看书来自学,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效率较低,因此,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自学。教师向网络平台上提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视频、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作业提交平台,方便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弥补课堂教学上的学时不足。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论文: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 独立院校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针对独立院校的学生偏向于应用的特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分别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科学考评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85%,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对的主体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等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不仅耍培养理论性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既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适应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应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在教学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善于钻研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务、应用于社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不断积累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素质等特点使得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水平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学能力差,缺少明确个人目标等特点,学习热情相对不高,面对复杂的科目会消极对待,甚至自暴自弃,生活重心放在课外活动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初始热情很高,但慢慢认为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乐于练习打字、游戏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中。此外,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许多有过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简单,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不求甚解,导致基础不牢。于此对应,部分完全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因为自卑、害羞的不敢积极提问,加上练习机会不多,以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赶不上课程进度。 (2)教师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解的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概念和操作,教师可以会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没有督促检查学生练习,可能有相当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成了单方面的讲述,学生参与不到课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实际意义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使用与独立院校的统编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师挑选,选教材时教师习惯挑选更高层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导致独立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出现听不懂课,教师上课吃力的情况,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理论教学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将课堂教授和上机操作分开,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论才上一次实验课,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过少,比例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学环境允许的话,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讲述理论之后,给学生演示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针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讲课之前把需要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先演示。在讲课前示例几个有趣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如此基础好的学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细节,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在明确课程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学习,从而达到兼顾两面的学生。 (2)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他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来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生置身于贴近实战的环境中,面对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迫使学生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己学会探求和摸索新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习质量达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教学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组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课程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又能很快入门,同时也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辅导压力。实基础好的因为上机 操作起来的速度比较快,所以会把需要问的难点都提前一步问到,教师可以统一解答,然后让其充当“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同学,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能够尽量多加辅导。针对计算机文化中OFFICE软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准备综合案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等,让学生脱离课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了基础。同时进行班级内部的竞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学生学习和操作的热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件对学生进行局部或统一解答。上机课的时候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查,一则督促组长,二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对重复的错误或难点统一讲解。 (3)网上教学。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应的网站,有详尽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演示、课后习题解答、以及模拟试题等,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水平,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4)科学考评改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考试分数由平时考勤成绩+上机操作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成绩的比重。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并作为考试成绩的衡量标准。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认证考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兼顾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如果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功过级的话,算通过期末考试。对于学校的实验环境,希望开发对应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强调该课程的实践性。 (5)教材改革。编写出适合独立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高校相同专业使用一样的教材,谈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趋同化对各自的教学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确了教学目的,组织编委会,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编写教材中来,让老师与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密切配合,就能编写出适合各自学校学生的教材。 计算机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嵌入式行业人才的持续需求,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嵌入式相关课程,然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教学关键因素中均存在若干问题。现将本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市场人才要求和高校毕业生素质之间的差异。目前,智能化计算机领域就业市场对嵌入式从业人员的需求持续高涨,然而从高校毕业的嵌入式专业或方法的大学生中却难以真正达到嵌入式从业人员标准,甚至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从事嵌入式开发工作的能力,即便企业录用的专业毕业生,也通常需要对其进行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再培训。市场人才要求和高等毕业生素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重理论讲述而轻实践环节训练。据了解,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嵌入式系统本科教育仍采用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多数学校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为3∶1或2∶1,能达到1∶1的情况很少;一般以实验室提供的嵌入式系统实验箱配套实验为基础,教师在实验中往往选用的是基础侧重验证性实验,选用的复杂和高级实验较少。 我校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设嵌入式方向,其作为专业方向课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前修课程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等课程。众所周知,嵌入式方向所涉及的实验都是以系统层面为基础,每个实验均需要投入较多时间来完成,因此实验学时需求较大,而从整体课程体系来看,确实存在理论部分内容占用较多学时的问题,目前,我校在课程设置中理论学时较小,加大了实验学时的比重,然而实验学时如何有效使用以及如何对实践环节进行外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3.缺乏与企业和公司的合作。除了必要的相关课程实验项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实验项目与公司企业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其一,实验项目内容和市场整个行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跟市场有所脱节;其二,嵌入式方向课程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实验项目的实施必须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否则在校学生接触市场的机会减少,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直观性,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方院校可以发挥其办学特点,和当地相关产业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由教师审核指导,学生动手,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嵌入式课程体系教学设置 1.嵌入式课程特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的学生侧重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嵌入式系统开发和一般的PC机开发具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往往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而不是通用操作,开发人员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工程性,嵌入式系统开发往往都是一个体积非常小的部件,CPU通常不采用Intelx86系列,开发工具也是专用的开发板。学生如果不通过实际动手开发一个系统模块,就很难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因此,实际动手能力是嵌入式课程最显着的特点。 2.我校嵌入式课程体系设置。嵌入式课程的特点使得学生必须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嵌入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尤为重要,表1是我校嵌入式课程内容及时间设置情况。 表1显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专业课程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始,从系统开发基本概念以及开发平台出发,依次对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以及Java程序设计基础进行深入讲解,最后对嵌入式接口技术以及高级编程展开讲解,第四学年两个学期分别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持续性的工程化实践教学。 三、教学改革措施与创新实践 1.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依托产品和市场,而设计的创新性决定了系统的价值,因此,如何通过课程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措施如下:理论学时仅概要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环境搭建以及技术要点则通过实验学时完成;将学生两人一组,要求每组必须选取至少一个实验模块,小组内进行任务分工,对实验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代码编写,甚至存在的问题等,在实验学时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全班范围内讲解,任务在学期初就进行认领,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准备,将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思考,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深入研究实际系统,任课教师也对分组学生的任务完成给予一定的评价和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利用实验学时6学时的综合开放实验,任课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并且注重设计的原创性。2.以生命期为线,规划教学体系。完整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完善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生命期的教学体系,因此嵌入式教学体系按照从下往上,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到应用的“三步走”思路,将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和课程设置进行对应:①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对应课程《嵌入式软件开发导论》、《嵌入式接 口技术》,着重开发平台的了解和认识,交叉编译、仿真开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方法的掌握,这不但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础,也是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始。②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包括应用开发和核心编写代码,是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程序设计的基础。③嵌入式综合应用的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高级编程》、《Java程序设计》,包括农业移动多媒体、农业生产嵌入式图形应用、智能农业等复杂的复合型应用的开发,直接面向实际工程项目。 这完整的嵌入式课程实验体系,不仅使得教师可以在各个层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全貌,对嵌入式系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以及硬件平台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的两个关键方面。我校教学平台是购买市面上现成的通用型实验开发箱,按照厂家提供的内容来授课,实验课程初期,学生的实践环节受限于教学内容和实验设备,大多只能做些验证性实验,直接影响学生面对实际系统时的实际操作创新能力与后续开发实际动手能力,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校和厂家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在通用型的开发平台的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成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开发板,在实践教学中,通用型和改进型开发板结合使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厂家进行技术合作关系,我们收获颇多。对实验指导书的实验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部分;基于现有的实验教学平台扩展一定的外部功能模块。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但贴近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好地与实际应用接轨。 4.运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形式。运用多种形式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极大的促进。①采取项目为载体,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每个实验内容作为一个小项目,采取分组分工运行的方式,根据题目的具体分工进行分岗位操作,团队成员每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教师提出项目设计要求,由项目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完成从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建立到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项目开发。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将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鼓励对嵌入式系统开发有兴趣,能坚持吃苦的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自主选择对应的项目模块进行深入学习,整个过程中,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实施项目任务,留出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方向性指导和技术支持。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如国家级、省级的嵌入式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性科技项目,学生科学研究项目等,通过竞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我校参加过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嵌入式系统课程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其教学改革也将是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但力求建立完整、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而且还要注重强化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嵌入式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论文: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课程模式 中职计算机岗位 学习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中职计算机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在教学实践中和现在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从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中职计算机岗位设置入手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5年11月份、2006年9月份别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广东省职教工作会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并着手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广州市政府也纷纷推出加强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借着职教改革的东风,职教自身学科改革、建设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也给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教材与师资专业程度不够,中高级职称计算机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更新程度日显落后,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开设同一门课,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指导;学习评价模式单一……上述做法,不但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以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 其次,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随着职业教育的逐渐的被重视,中职教育的“实用性”理念日渐强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如火如荼,但没有走职教的怪圈,具体表现为:其一,增加了专业实训课程的课时,但实训内容的安排无针对性和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只是简单地重复性操作;其二,计算机课程仅体现了“应用性”,而忽视了“时代性”。如有些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平台还停留在Win98,教学使用软件的版本明显陈旧等;其三,教师少有进修、观摩等学习的机会,计算机教师闭门造车,不仅提高少,见识少,自我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低。其四,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缺乏导向,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不成系统,基本是以自发的形式或经验式的总结。 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职学校进行计算机课程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性,在职教大发展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中职学生素质大幅度滑坡的现状下,迎难而上,逐渐改变中职计算机课程“低层次化”和混乱的局面,重新建构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内容 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 (一)课程目标建立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系列课程体系 体现“就业需要 确定岗位 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2-3个主要岗位和1-2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一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如一个程序员岗位(偏Web编程)的岗位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有:编写程序能力、软件工具使用能力、网站建设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等。每一岗位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至多3门课程+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 构建计算机类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发展、基础)+岗位系列课程(技能、技术、能力、职业证书)模式,取消学科类基础课程。 (二)课程开发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的系列课程设置方案 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实训);电子商务技术员(网页设计基础、网络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管理实训);程序员(Java系列)(Java程序设计、JSP应用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实训)。 以上只列举了四个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方案,岗位进行精确的定位后,接着就是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挑选问题。综观当代国内中职计算机教材市场,龙蛇混杂,个别出版社出版中职计算机系列的教材,但水平很一般。要选一本好教材,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网络上书评进行有选择性挑选,不要轻信出版社的书托,从岗位设置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 (三)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知能并进,分层实施,全面提高。首先,要求参与改革的教师改变理念,主动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其次,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立学生定位,根据岗位划分制定教学计划和选定好的教材,最后决定实际教学策略。再次,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何谓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就是保持对计算机新知识有一定的求知热情和所知越多所未学的就越多的学习心态。当然要学生达到此境界比较难,但身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主动地去学习。特别是学校的领导更加应该鼓励教师进行自我专业方面的进修。广州市政府从07年开始和中山大学合办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班,面向市属高校、中等院校招生,每年提供50个名额,每位补助全额学费4万,目的很明确,为加快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师资队伍,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进修的好机会。 (四)课程评价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学习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全新的全方面考察、重在能力测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保证,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推动课改的进行。倡导多维评价,避免传统的以学生分数为主的单一性、总结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要求关注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教师要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实际表现:包括平时作业(书面作业、网络作业、实训技能等项目)、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率及热情程度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特殊技能和校内外荣誉获得的加分评级活动,如参加广州市计算机技能竞赛等。倡导多元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使评价为学生发展起促进和引领作用。一种科学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发挥导向教育和改进激励作用,这也是评价的最终目的。还要及时反馈和评价,使学生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专业论文: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法与学法的探讨 论文摘要:如何利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更多、更轻松地学习本专业知识,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和改革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的能力。本文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出发,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现状,提出了“如何教和如何学”这一问题,目的是通过改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学好计算机英语对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解决计算机的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专业理论向实践的具体转化,是培养专业技能娴熟、英语应用能力强复合型人才的关键。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计算机英语,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学习成果,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结合笔者教授计算机英语课程的实践,探讨在计算机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提出了一些教法与学法,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可和赐教。 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使得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而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却明显下降。对于上中职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英语都不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所以,当老师问学生,喜不喜欢英语、英语好不好学、学英语有没有用等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甚至有学生会说出一些对学了数年的英语还学不好,而很无耐的话,如:我爱国,我不学外语,只说汉语;对于英语,只有它认得我,我是认不得它的;初中就是英语把我害惨了等等。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视英语学习为一种负担,导致普遍对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也不高,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以后应该也没什么用。作为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我认真调整了我的教学方法,做到以下几方面的教法指导: (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培养学习专业英语的自信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指的是计算机与英语合为一体的教学。无论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英语,尤其是要学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很多术语的使用,否则,将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使用或见到的英文单词或字母等来否定他们的看法,如:你们上网聊天用什么软件?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QQ;再问到他们家里或学校的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学生也会说:Windows XP、Windows2000、Vista等词汇;你们计算机专业主要开设什么课程?学生同样也会说:Flash、Photoshop、VB、CorelDraw等。通过列举这些英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且大多数学生能够流利说出来,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并告诉学生当今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我们无法完全脱离它,且有形和无形的在使用它,包括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在用,那作为还在学习英语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可以学得更多、更好,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学生会充满自信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二)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启迪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例如:围绕计算机英语的某一单元主题(如:微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等),要求学生在课前先查找相关英文资料(如:专业词汇、术语表达等),在课堂上以演讲或讨论等形式介绍给大家,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这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见,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三)灵活使用游戏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针对大部分中专生基础差,底子薄,且普遍具有厌学的心理,要想让他们主动学习英语会有一定困难;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计算机英语需要掌握的单词并不多,一般在两、三百个左右,综合上面各种因素,在计算机单词教学中,我习惯使用游戏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记忆。例如:假定一个班级有52人,英文字母共有26个,指定每名学生代表1个字母的大写或小写,到听写时,说到一个单词或缩略词,就让代表不同字母大小写的学生上黑板前面组合,如果组合正确,就说明这些学生掌握了这个单词。用近乎游戏的方式取代以往枯燥的听写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运用英语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能力的锻炼,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运用英语去获取计算机方面的最新理论或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学法指导: (一)明确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专业能力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英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代计算机技术是在英语的基础上开发的,英语成为计算机科技发展有力的语音支撑,所以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为就业打下能力基础。钦州是北部湾核心工业城市,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自广西钦州保税港区批准设立之日起,便吸引越来越多世界媒体和巨商的目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到钦州,如: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中马钦州产业园等。这就对职员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要求,员工只有掌握一定的外语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为企业服务。不少已毕业的学生返校和老师交流的时都不约而同地说英语在他们的工作中太重要了。学习专业英语,能很好地锻炼英语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能力。 (二)结合实际,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特点 很多学生学英语最头疼的就是背单词,学专业英语也不例外。但是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同于基础外语,有它自身的特点,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而掌握这些特点。如: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既取其原有含义,又被计算机领域赋予了类似功能的专有词义。如单词:bridge、thread、port、bus,学生应该都很熟悉了,但是在计算机英语中的意思分别为bridge(网桥)、thread(线程)、port(端口)、bus(总线),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所学专业,了解其特点,进而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 (三)注重专业词汇的结构性分析,善于发现并利用其中规律 英语学习最大的难点莫过于词汇的学习记忆。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也不例外,大多数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都是在现有基础词汇的基础上再被赋予新的意义。因此,构词法的掌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突破口。当我们翻开任一版本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时,会发现许多的术语词汇都似曾相识,但就是不知道其确切的含义。这时我们就可以从英语构词法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例如:1、派生词。这类词汇在计算机英语中非常多,它是根据已有的词加上某种前、后缀而构成的词(Ⅰ.前缀micro—微型Microsoft微软,microprocessor微处理器,microcode微代码;Ⅱ.后缀—ware件、部件,hardware硬件,software软件等);2、复合词。复合词是计算机英语中的另一大类词汇,通常分为复合名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动词等。通常以连字符“—”连接单词构成。(plug—and—play即插即用,point—and—click点击);3、缩略词。缩略词是将较长的英语单词取其首部或者主干构成与原词同义的短单词,或者将组成词汇短语的各个单词的首字母拼接为一个大写字母的字符串。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采用了大量的缩略词作为标识符、名称,如:PC、CPU、RAM、ROM等。 (四)学习专业英语要持之以恒,全面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不仅是简单的词汇量的积累,它同样也包括了计算机体系的系统性和英语语言的系统性,培养基本的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也是学生所必须努力的。例如:屏幕英语/信息的学习,许多同学在安装或使用计算机软件时都会遇到屏幕英语/信息提示,所以要想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就在于学生是否能坚持使用英语,做到见多识广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坚持使用英语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坚持日常学习,并不需要抛开其他作业,安排专门的时间来学,而是边用边学。比如:为了解决某一个技术问题,需要查阅英文帮助或技术资料。只要在电脑里不安装任何中文版或汉化软件,坚持用英文来阅读,久而久之,英语学习水平必然会得到明显提高;而如果我们总是喜欢使用中文版的软件,或喜欢汉化的帮助,这实际上就错过了许多日常学习计算机英语的机会。不可否认,读中文肯定比读英文方便,节省时间,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弊大于利。这种对翻译的依赖会使我们失去获取一手资料的宝贵机会,因此,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试图多用英文来阅读文章、了解大意,慢慢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教好或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去学习计算机学科、英语学科相关知识,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英语学习习惯和实际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学生必须端正自身学习英语的态度,树立学习英语的目标,战胜学习英语的困难,最终获取成功。 计算机专业论文:浅析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整合 论文关键词:ICT 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整合 论文摘要: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整合,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且层次差别大的问题,利用现代资讯技术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传统教学进行了理念和方法上的革新,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极富个性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平台。 概述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与通信技术,涵盖了计算机、投影设备、数码录制设备等硬件,通用软件、多媒体资源等软件应用以及包括专用网和互联网在内的信息系统[1]。ICT教学是将资讯科技融入于课程、教材与教学中,使之成为师生有效的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 基于ICT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以及ICT与计算机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将ICT应用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是趋势也是必然。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且层次差别大的问题,利用现代资讯技术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传统教学进行了理念和方法上的革新,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极富个性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平台。 ICT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ICT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的搜索、处理、重构、呈现为线索,发展了一种基于WebQuest(网络探究)的任务型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在互动多媒体的网络环境下,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到网络上搜集信息,运用网络工具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在自己不断试验探索的过程中认识知识并掌握知识,通过互动多媒体展示、分享知识和经验。 1.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搜集 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定若干个话题,分别对每个话题给定质询任务,即围绕计算机某一技术领域回答若干个“What”、“How”开头的问题,指导学生利用Wikipedia、Google、Yahoo、Baidu等搜索引擎,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而对于同一个主题,学生常常可以得到无数相关信息和语言表达,此时,就需要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对于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出判断,并能够在无序信息和语言表达中找到其逻辑关系,对信息和语言材料进行取舍。该环节着力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高效搜集和掌握英语计算机专业信息的能力。 2.利用网上翻译器对文本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重构 网上词典(如维基网上词典、雅虎网上字典、海词网上词典等)中的科技词汇容量大、更新快,例句更符合时代特点和专业需求。此外,网上词典操作简便、省时、灵活,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更符合高职专业英语学习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 利用网上辞典,让学生对英语篇章进行翻译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英文文本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在多个文本的比对和参照下进行整合,形成学生自己的表达,进而加深对计算机专业词汇的记忆和对科技英语句型、篇章的掌握。在此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需要教师更多的语言指导、专业指导和学生间通过网络社区的互助合作,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利用网络协作工具交流学习成果,实施互动式合作学习 BBS、Blog和Wiki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网络协作工具。BBS主要为用户提供一个交流意见的场所,能提供信件讨论、软件下载、在线游戏、在线聊天等多种服务。Blog指的是具有个人特色的“网络日志”,可以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带有多种管理功能的个人主页。而Wiki是以知识内容为中心、面向所有对某一知识感兴趣的公众,译为“维基”的一种面向社会群体的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可以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和。 学生通过网络质询和网上辞典的翻译、理解和整合,将自己的探究成果通过网络协作工具出来,供大家分享、探讨。教师可以通过Wiki这种简单内容管理工具,创建网页形式的内容编辑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成果,并在上面对其作出评价。 Wiki等网络协作、管理工具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便捷的共享资源、相互交流和形成有效反馈的平台,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4.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互动多媒体搭设师生展示平台 知识视觉化、操作视觉化可以为高职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加深对语言使用的理解和记忆。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习更加容易和方便,被认为是未来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流技术媒体。 实践证明,互动多媒体与外语学科教学整合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下电子白板的操作呈现知识,达成师、生、媒体间的互动;通过学生小组成员成果汇报的方式来开展学生间的互动及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以培养他们对专业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互动多媒体搭设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展示平台,构建了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 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 基于ICT 的WebQuest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打破了陈旧教材知识体系的条块分割和固定文本的局限,易于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的提升,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而乐于投入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来。 同时,任务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大量的前沿专业资讯,提升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表达的理解和掌握,形成了知识间的良性互动,并使学生最终获得了探究的体验和乐趣。 此外,ICT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使学生在团队合作及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改进自身对未来工作、职业、社会的理解,同时对ICT技术本身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ICT是连接学生和真实职场、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思考与总结 信息资讯技术的介入给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传统基于书本内容、单调枯燥的课本翻译式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不改变,而仅仅将教学内容电子化、课堂讲演多媒体化,可能还会“进一步强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2],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高职学生计算机英语学习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也无明显提高。因此,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是教师发挥ICT教学优势、使其功能和作用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计算机专业论文:试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初探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 英语词汇 信心 效果 论文摘要:“电脑和英语”被喻为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两把钥匙。电脑自诞生之日起,就和英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利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更多、更轻松地学习专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任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和改革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在课堂中将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的能力。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指的是计算机与英语合为一体的教学。纵所周之,无论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英语,尤其是要学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很多术语的使用,否则,将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一个教师的教学如能让学生重视专业英语学习,肯努力学习,到乐于学习,并能较灵活的指导实际专业学习和实践,就是比较成功的教学。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良好教学方法的使用是不可少的。通过6年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并且作为教材《计算机实用英语》(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参编、副主编,我一直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并能过“四结合”总结出了几点教学改革体会。 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上中职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英语都不太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所以,当老师问学生,喜不喜欢英语、英语好不好学、学英语有没有用等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甚至有学生会说出一些对学了数年的英语还学不好,而很无耐的话,如:我爱国,不说外语,只说汉语;英语啊,它认得我,我不认得它;初中就是英语把我害惨了,等等。此时教师要抓住契机找回学生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使用或见到的英文单词或字母等来否定他们的看法。如:你们上网聊天用什么软件?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QQ;再问到他们家里或学校的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学生会说用Windows XP、Windows 2000、Vista等词汇;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有手机,当问到他们手机键盘上用的是汉字还是英语字母,答案也是无容置疑的是后者。通过列举这些英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且大多数学生能够流利说出来,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并告诉学生当今英语已经是一门国际语言,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我们无法完全脱离它,且有形和无形的在使用着它,包括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在用,那作为还在学习英语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可以学得更多、更好,这样会更加利于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学生会在充满自信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二、结合专业教学,让学生克服专业英语难学的恐惧心理 中职的基础版英语比较简单,以实用为主,且一般专业英语的学习都是学习了基础版英语才开始的。这样,一方面学生学习了一个至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学了一些专业课程,或多或少学了一些计算机专业英语术语。但当学生大概翻阅专业英语的教材后,看到很多的专业术语和大量截图都是用英语标识的,会纷纷发出很难学的感叹。为此,教师在开始上专业英语课的可以把专业与英语结合起来。如,可问学生之前学的专业课程中有哪些课程是用英语直接取课程名的,一边叫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一边请学生回答,他们会很流畅、流利写出和说出,Photoshop、3D Max、Windows等,这时教师要用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指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达不到这个能力的,以此给学生认可和面对今后学习的信心。 三、结合英语词汇特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计算机英语的专业词汇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该词汇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二是指该词汇在计算机方面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出许多专业词汇的意思往往是由普通英语词汇引申得来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叫学生装他们经常用的软件,然后使用,不同的是装的是英文版,不是中文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操作。当在英语课学生能实际操作和计算机及英语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时,会比较的兴奋,但由于装全英文软件,学生又可能信心不足,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初中和上一学期的基础英语来判断其意思。例如,让学生装ICQ聊天软件,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诞生于QQ之前的流行聊天软件,目前也是英语国家最流行的,以此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热情。在学生安装前,教师可以先复习在安装过程中会碰到单词的普通意思:Next(“下一个”,专业英语中译成“下一步”),Cancel(取消),Back(“背”, 专业英语中译成“后退”),Yes(是),No(否),Finish(完成)等。通过复习,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能很轻松地顺利完成安装,也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专业英语的意思源于普通英语这种概念和思维,在接下来对学生进行其它软件的安装或使用,如Ghost,MSN,CuteFTP等,就会很轻松的完成任务,对于想安装利于他们自身需要的英语版软件也会很容易完成,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英语词汇,包括专业术语,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计算机和英语技能都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和极大的提高。 四、结合中职生特点,应对学生英语成绩的评定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对中职生如果只是以卷面成绩来定,那么,学生就会以课本为本,以考试内容为主,以达到合格分数为完成任务,这样的评价方式会与学生在初中为了升学而进行的学习方式基本一样,教学效果也会不好。实际上,中职生比较明显的特点有:兴趣广泛、善于交往、渴望独立等良好性格,同时他们又有缺乏自信、心态浮躁、做事容易半途费等不良表现。针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特点,英语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渗透,为他们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服务,使他们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发展。此时对学生英语成绩的评定方式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学习态度、英语竞赛、平时作业、阶段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在一开学就通过部分规定,部分讨论等的方式规定相关内容,当要学生讨论和自己成绩息息相关的内容时,会在一开始就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也因此会定出与学生专业相关、性格相符、对他们今后就业有用等特点的内容和评价方式。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来进行综合成绩的评价,也就是学生掌握专业英、提高计算机技能应用的过程,既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又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结束语 通过以上体会,我个人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特点及联系,加上中职生自身性格特点、学习习惯、今后社会对其英语素养的需求等,改革教学方法和成绩评价方式,以此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英语学习习惯和实际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专业论文:浅谈职业资格认证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双证书 计算机专业 职业资格认证 论文摘要:要在高校推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文阐述了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是提高计算机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经验的主要途径,也是推行高校学生“双证书”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 推行高校学生“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而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高校专业教师中推行“双证书”制,势必会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技能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学生“双证书”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1“双证书”制的含义 1.1学生“双证书”制 高校学生“双证书”制,指的是学生既要有高校的毕业证,还应具有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两个证书的相互关系为:前者标识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包括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以就业为目的。而后者是职业资格认证教育,以专业岗位能力为基础,以就业准入为目的。 1.2教师“双证书”制 高校的教师“双证书”制,指的是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两个证书的相互关系为:前者标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后者标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推行“双证书”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推行“双证书”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已开始推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即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方式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确认,这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有力地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因此,在高校教育领域推行“双证书制”将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项目中对高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有明确的要求,而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获取双证书是大多数没有工程背景教师的必选条件。 3目前高校教师现状 目前高等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据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经过家门—大学门—高校门直接上讲台,有的学校“三门”教师比例甚至高达96%。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然而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像网络互连技术、网页开发、面向对象程序开发等专业课程,更要求教师具备实际工程背景、独立开发能力和职业资格认证。 目前,我院计算机专业专职教师共有46人,其中具有“双证书”的教师有20人,占整个专业教师人数的43.5%,而教育部试点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双证书的比例达到了97.5%,数字显出了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4全国计算机认证分类 4.1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大体分为五类,是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领导下的国家级考试,是对原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简称软件考试)的完善与发展,它科学、公正地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考试级别分5个专业: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服务。每个专业又分3个层次:高级资格(高级工程师)、中级资格(工程师)、初级资格(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每个专业、每个层次还设置了若干个级别。 4.2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简称NIT考试) N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它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剑桥信息技术(简称CIT)的成功经验并与之接轨,采用了系统化的设计、模块化的结构、个性化的教学、规范化的考试和国际化的标准,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客观、统一、规范的标准,适合各种行业人员岗位培训的需要,供用人单位录用、考核工作人员参考。目前有计算机操作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桌面出版、多媒体应用、因特网(Internet)、局域网和会计电算化11个模块,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不断增设新模块。 4.3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 该考试是原劳动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就业,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新兴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工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考试。考试共分八个模块,即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数据库应用模块、因特网应用模块、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模块、计算机速记模块、专业排版模块、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模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考试合格颁发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OSTA)。等级划分为五、四、三、二、一,对应职业资格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称为初级操作员、操作员、高级操作员、操作师和高级操作师等。 4.4IT厂商设立的认证考试 这类考试是由软硬件开发商举办设立的培训认证,目的是证明学员对该公司开发的软硬件的掌握程度。主要有微软认证产品专家(MCP)、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和微软认证软件开发专家(MCSD)、MCSA(微软认证系统管理员)、CCNA(Cisco网络工程师)、CCDA(Cisco网络的教师认证)、CCNP(Cisco认证网络专家)、华为-3COM认证、MCDBA(微软认证数据库管理员)、RHCE(RedHat认证工程师)、SCJP(SunJava认证软件工程师)、CISSP(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专家)、ADOBE平面设计师3DSMAX工程师以及美国Autodesk认证考试等。 5如何对专业教师实行可操作的职业资格认证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制定一套符合本专业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考证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考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理解它对促进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转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的观念;让教师深刻意识到一个不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经验、不熟悉本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教师是不可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专业实践和专业应用能力,也不可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的。 5.2根据专业方向取得相应证书 目前,高校生师比一般都比较高,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那么多的职业资格认证,如果要求教师什么证都学都考,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该以自身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为前提,有选择地进行专业主攻,使职业资格认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把计算机专业大致分为五个方向,即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多媒体应用技术。对以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主的教师,可以选择参加软件考试中的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CCNA(Cisco网络工程师)、CCDA(Cisco认证网络设计工程师)、CCNP(Cisco认证网络专家)等的认证考试;以讲授多媒体课程为主的教师为例,可以选择参加IT厂商认证的如Adobe平面设计师、3DSMAX工程师、动画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等资格认证考试。 5.3按初级—中级—高级循序渐近取得相应证书 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教师可以按初级—中级—高级(或者中级—高级)循序渐近取得相应证书,使考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也使职业资格认证具有可行性。 5.4增加经费投入,建立激励制度 高校的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IT技术的快速更新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因此,高校应该在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问题上给予实质性的政策倾斜。比如可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奖励制度,对取得证书的教师在晋级、评职称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激励教师积极考证。同时,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利用假期送教师参加资格认证培训,到生产一线、实训基地学习,为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较宽阔的外部条件。 6结束语 高校教师被时代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鼓励高校教师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参加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推行教师“双证书”制,是高校推行学生“双证书”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提高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企业发展论文:对后危机时代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在当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等许多方面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我们的政府部门、民营企业和相关机构形成合力,才能在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经济大潮中有所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发展 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特征的次贷危机,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9月伴着雷曼兄弟、通用汽车公司等的相继倒闭,金融危机像海啸一样开始大范围向世界蔓延,并深入到了各国实体经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珠三角的广东、长三角的江浙,还是像内陆地区的黑龙江省,在经济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产的停产、倒闭的倒闭,特别是外向型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企业生产经营显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随处可见。黑龙江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不像沿海各省那样严重,但也遭到了严峻的冲击。 黑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经济发展史中曾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我省经济建设、产品出口创汇、促进就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我国的经济版图,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中小企业或者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上面和江苏、浙江省份的比较,可以看出黑龙江民营企业和他们相比在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当前的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纵观我省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民营企业发展自身、企业融资等方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 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这不仅仅是黑龙江的问题。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层面上看,长久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民营企业发展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虽已建立,但具体相关细节尚待完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下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目前,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有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和2006年出台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还有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2009年国务院通过并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法律法规虽然制定了,但那些条文框框还比较抽象,都是体制性的没有具体细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缺乏与之配套的的相关措施,具体的操作中会有很大的弹性,执行起来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缺乏为民营企业“一站式”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可以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企业以政策支持。当然,社会上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等,都可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关于人才开发、企业管理、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国外的很多企业在和政府打交道过程中基本都通过中介机构,这样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效率就很高,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借鉴,我们通常讲要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就是要求政府从一个经济社会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也是新时期政府职能之所在。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意识和水平比较低,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加重视,加大调查研究,给予中小企业中介机构以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三是在某些领域民营企业竞争主体地位的缺失。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由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行政垄断的存在,在金融、能源、电力、通信等某些行业,都设置了很高的进入壁垒,民营企业是很难进入这些行业的,行政上的垄断造就了这些暴利行业,而且在这些缺乏竞争性的行业中,企业唯利是图现象非常严重,企业的服务意识也非常淡薄。从长期以来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行政性体制障碍是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必须慢慢根除这种障碍,还民营企业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主体地位,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黑龙江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偏低 民营企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民营(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数量上占有绝对的地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黑龙江经济发展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黑龙江经济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今天,黑龙江中小企业也彰显了自身在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基本都没有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一,黑龙江有将近17.8万家中小企业,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管理上的家族式,企业决策都是业主一言堂,这种过于集中的家长式管理往往造成一些重大决策失误。企业内部没有或者无法执行严格的企业规章制度,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最讲究人情、关系、面子,员工“近亲繁殖”几乎是每个企业的通病。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职工 是业主的亲戚朋友,往往碍于情面,无法按规章制度办事,这就是家族制企业管理的弊端,过分依赖情感的作用必然削弱管理者的制度意识,使得企业在小规模水平上长期徘徊,束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家族式管理在过去的企业管理中也曾发挥的一定作用,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比以前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简单化的家族式管理显然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远景规划,忽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或者碍于企业主的能力限制,根本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这些问题可能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弊端还不太显现,但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若不能适时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黑龙江中小企业普遍管理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其实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在创办初期通常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归家族所有,企业往往被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式主宰着,“以人治企”的观念陈旧,家族权力的过度集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无战略管理、无企业文化”的现象,在企业发展方向、战略制定等方面决策盲目,管理模式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管理学上有句话叫作“管理出效率”,而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才是一个企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一直把资本作为企业核心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人本管理的思想,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资本的管理,更多的还是人力资本的问题。只有把“人、财、物”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企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若缺乏人才资源,企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每年我们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忽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在人才的运用方面和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因此,中小企业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对我省中小企业是一种挑战,中小企业主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看到重视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未来的世界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势必得到加强,中小企业所处外部环境会更加复杂,同时对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三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有限。黑龙江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规模的限制,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可能很大,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虽然会高一些,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那些民营中小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研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是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产品、价格、品牌、服务等等都是竞争的手段,中小企业知名度小,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差。在人们日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会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顺势而为,提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在生存竞争中求得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 近些年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和经济金融系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工作,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财政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已经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具有很多缺点,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处境,融资问题一直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一般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都比较偏好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总给人感觉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宏观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好地为中小企业做好融资服务工作,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表现在融资频率比较高、而资金量较少,而国有大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又“嫌贫爱富”,对国有大银行的业务来说,服务中小企业是一种成本高且不怎么赚钱的买卖,这样就缺乏业务创新的动力,也就不能较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来源的有限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其发展滞后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评价体系缺失,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资本实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往往造成其在经营中融资较难,这样极大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安徽各级政府虽然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提高了认识,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果断作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发展,通过这些政策的落实,我们完成了2009年GDP增速“保8”的任务,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趋稳向好,这对于我们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在外部经济形势趋稳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应该总结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因为经济全球化将使得金融危机的发生更加频繁。 中小企业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发展的如何,关系到黑龙江能否在新时期实现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在当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等等许多方面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特别是像我们黑龙江这样一个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在新的历史时期,黑龙江要想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我们的政府部门、中小企业和相关机构只有抱成一团,形成发展的合力,才能在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经济大潮中有所发展。 (一)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在城镇和农村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乃至 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小企业。 重点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示范功能。积极搞好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等活动,落实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创业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积极扶持拥有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通过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扩散、零部件加工,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乙烯、汽车、飞机、电站设备、重型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发展好配套项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发展专业化的配套企业。 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改善产业集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产业依托。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石油化工业集群、医药制造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挥好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产品总量大、品质好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粮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努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诚信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诚信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自然人创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 提高对民营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建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1.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省、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 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上市,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 政府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政府部门要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克服推诿扯皮、拖延搪塞的衙门作风,真正做到从大局出发,为事业着想,真心诚意地为民营企业服务。 总之,黑龙江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自然条件优越,但是要发展好民营经济,还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 企业发展论文: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 [摘要]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其次,中国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既要主动地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要稳妥地防范风险和躲避陷阱。[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 近两年来,人们对网络经济的热情迅速升温,大量资金、人才和其他要素资源纷纷向网络概念聚集,对网络经济的讨论乃至争论也一直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 网络经济的实质 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形成的网络经济,以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为基本特征。短短的4年时间,因特网的使用人数就超过了5000万,而达到这一规模,收音机、电视和电脑则分别花了38年、13年和16年。证据表明,因特网的出现完全可以与印刷术、蒸汽机、电话和装配线等相媲美。 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不能因为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泡沫”,而否定网络经济本身,以及它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尽管一哄而起的网络“激情”所导致的一轮“泡沫”已经破灭,网络经济大潮并不会因而停滞不前,相反,在股市的喧器和震荡之后,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正在越来越明显地突出出来。同时,人们也日益清醒、冷静地认识到,网络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且一定要扎根于实体经济。生产力变革的最终实现,取决于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能否进一步整合。只有当网络经济创造的生产力可以使传统经济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提升,“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矛盾才有可能消除,尽管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因此,从企业运行的角度,应当这样定义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按照这个定义,网络经济绝对不是网站经济,也不等同于网络公司经济,在网络经济中唱主角的,恰恰是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信息资源而进行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的各类实体企业,自然也包括一切传统产业中的各类企业,它们才是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各类网站企业或网络公司只不过是为各类实体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而已,它们中的一些不景气正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新兴企业的破产。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响 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目前看来,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至少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长方面。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 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这里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 (2)企业经营方式。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这不仅要求交易双方和服务部门的商业信用和支付的银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间,一些传统的规则和惯例的确在发生变化。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关系管理(CRM)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的业务的本质。网上交易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和普及,就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这是由于,一方面每个采购合约中投标企业数量增加,增强了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谈判可以大幅度减少,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虚拟垂直一体化”就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描述。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原厂委托制造(OEM)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 设计和营销。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 (4)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5)企业组织结构。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运行的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无法预测的趋势,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又为应对这种趋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推动着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经济时代严密的企业层级制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而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撑下,非层级制正呈如鱼得水之势,具体表现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趋势。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使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成为企业改革与调整组织结构的新时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经济还会继续展示其巨大的变革力量。同时,这也意味着企业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有着无限的创新空间。 中国企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时代背景,已容不得我们对信息化和网络经济有模糊的认识和肤浅的理解。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言,企业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和态度将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为此,我们只能丢掉幻想,积极参与,勇于创新,急起直追。 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或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和顺应国际潮流,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是[文秘站:]惟一的选择,任何忽视和等待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彻底转变观念,中国企业才能够通过学习来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调整、变革企业的战略构想、运作模式和组织构造,以求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中国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既要主动地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要稳妥地防范风险和躲避陷阱。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脱胎换骨般地改造企业,是对企业家战略远见、创新胆识、经营智慧和管理艺术的最大考验。一般说来,近期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结合企业信息化战略和对传统运作方式的改造,促进自身结构优化升级,适时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模式创新。当务之急是找准切入点,构建企业内部网,用最新的、最适宜的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和经营组织方式。通常可以选择从最重要的局部流程或部门做起,然后逐步推广,直至全面提升企业自身业务流程的运作水平和管理水平。 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业已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紧密结合宏观环境和市场的变化,设计或选择自己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和开展电子商务的长期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并通过与不断变化的网络运用环境相适应的多档次技术和经济组合,完成循序渐进地、从基础到高端地分阶段、分步骤发展过程。具体而言,中国企业与网络经济的结合大体上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第一步:部署企业的网络基础设施,搭建企业网络,为构建企业电子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基础硬件、软件环境。其中,对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公共的基础设施平台,通过公共接口直接接入公共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或电子交易市场;第二步: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建立网上协作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办公自动化,满足信息的共享和及时上传下达的要求,实现高效率的网络协同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外部网站。从而加强企业内部运转效率,及时对内、对外信息;第三步:建设企业的核心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最典型的系统是企业资源规划管理(ERP);第四步:建立针对企业经营三个直接增值环节来设计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产品研发管理(PLM)等。 企业发展论文: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1打破地域限制,科技查新助推一大批周边科技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服务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那些地处边远、偏僻的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距离的原因,使得企业在获得有效信息和服务方面存在困难。他们渴望通过现有政策和有关机构的帮助,通过项目初期的科技查新,获得新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从而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天津市科技信息研究所从1990年即作为原国家科委首批授权的11家单位之一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多年来,不但为本市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还利用现代科技、网络等诸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我所的资源优势和查新人员的技术能力,扩大了周边地区及国内其他地区的服务范围,为那些地处边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到位的查新检索服务。据我所查新检索中心统计,目前已为国内近三分之二省份的客户提供过科技查新报告,外地的查新课题数量已接近我所年查新课题总量的15%。以周边地区廊坊、唐山等区域为例:廊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当地开发区和科技孵化中心的支持下,企业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科技创新如火如荼,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涉及轻工、精细化工、机械、天然气工程、汽车设备、金属制品等诸多行业。唐山为我国老工业城市,随着近年来技术改造和创新不断加大,涌现出一批科技型企业,在机械制造、智能交通、冶金、化工、医学研究等方面成果频传。我所每年承担的周边地区的科技查新合同如按照年完成总数量的10%计算将近350项。科技查新工作的优质服务,为周边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应贡献。据统计,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召开一年多以后,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010年的1.25万家迅速发展到了1.76万家,实现产值5476.6亿元。天津科技信息索科技查新检索中心2009年查新课题为仅为1700项,2012年即达到创纪录的2800项,为本地和周边区域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服务工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2目前查新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2.1由于查新者之间的专业素质、对查新课题的理解、外语水平、文字表达方式等差异,同一课题的查新报告往往因人而异;假如在不同查新机构的查新者之间,对课题查新点的理解或对新颖性的判断缺乏共识,那么,同一课题的查新结论势必会大相径庭!凝聚查新者共识的基础在于认真贯彻执行《科技查新规范》。为了规范面向社会服务的查新机构的行为,保证查新的公正性、准确性和独立性,维护查新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所有查新机构和人员都应该认真学习《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理解和吃透查新机构及查新人员从事查新活动时所要遵循的各项原则,查新工作的基本流程,查新报告的基本内容、要求以及撰写格式,查新质量控制等规范性条款。 2.2目前,仍有部分中小企业对科技查新工作不甚了解,常常是在上报材料的最后时刻才知道需要查新这一环节,由于时间仓促,而致查新质量难以管控并出现问题。例如,在每年的4月、11月等项目集中申报的时段,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蜂拥而至,排长队办理科技查新委托,导致项目扎堆,查新人员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认真对待,严格把关,就难免会出现质量低劣的虚假报告。所谓“虚假报告”并非都是有意造假。由于种种原因凡是检索不到位,就很可能使本已存在的密切相关文献漏检,从而对查新课题的新颖性造成误判。因此,查新机构应因势利导,提前通过本系统或相关网站平台信息,要求项目申报企业提前准备,避免项目查新的扎堆、排长队现象出现。同时,科学、妥善地安排好科技查新人员的时间和工作量,结合人员的专业特长合理分配查新课题,调动工作积极性,保证查新工作的顺利完成。 2.3有的中小科技型企业为获取创新基金的支持,在创新项目中未经授权就使用合作开发或有争议的专利、技术、产品等成果,给科技查新工作带来困难和隐患。如果不能严格把关,这些查新报告的结论将极易引发知识产权或专利纠纷,导致争议或诉讼产生。2013年4月,笔者承接了开发区的一个车轮制造企业的查新委托,题目是一种低压铸造负压水冷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经检索发现本市就有两家轮毂制造企业的专利与其相关,其中一家为部分相关,另一家为密切相关。经比对密切相关文献,根据项目新颖性的相同排斥原则分析,该项目不但缺乏新颖性,而且涉嫌侵权。经与委托方沟通,了解到该技术与上述两家企业为同一专利技术,但委托方并未取得原专利权人的授权。为保证查新结论的公允和避免可能带来的争议和纠纷,要求委托方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2个多月后,委托方终于拿来了专利共享证明,使该委托项目的查新得以顺利通过。实践证明,查新工作不但要为企业严格把关,还要忠实履行查新机构自身的社会责任,避免争议和纠纷的出现,规避法律风险。这也是科技查新工作面临最具风险的实际问题,期望引起同行业的关注。根据目前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建议应在提高认识、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内容和行业管理、内部分工等方面进行创新思考。进一步加强科技查新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查新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技能。善于把握和透彻理解科技查新中的项目创新点和项目新颖性判断的原则。结合具体项目设定合理的文献检索范围,周全的检索选词,妥善的检索式设计与调整,最终作出科学、合理的结论,提高查新报告的质量,努力实现查新工作质的飞跃,以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地提高科技查新工作水平。 企业发展论文: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方向 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制定指导方针及实施细则。上海市早在2008年就开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全国最早开展绿色建筑示范的城市,目前已编制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了符合上海市经济发展趋势、适合上海地域气候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于2012年9月15日起实施《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旨在推广和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本文在解读有关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如何发展绿色建筑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根据200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相关标准,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现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高新科技的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贴近自然、方便舒适并节能的使用环境。所谓“绿色”并非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景观绿化等,而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一种标志,本质是物质系统的循环,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良性循环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质的循环系统。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措施。低碳经济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节能降耗;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问题就是绿色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规模大、投资大、能耗高、寿命周期长和相关产业链广等特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而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的报告指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相冲突,而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包括新能源、工业节能、资源回收、环保节能材料和绿色建筑等。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内容及解读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一直是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早在2006年我国政府就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见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指导“十二五”绿色建筑产业科技发展,2012年我国针对绿色地产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为传统地产商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为绿色地产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将有助于大规模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包括六大部分内容:一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二是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三是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四是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五是推进发展规模化绿色建筑;六是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对发展绿色建筑提出的具体实施要求有四点:一是要求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要求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二是首次明确了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三是鼓励和支持绿化生态城区建设:凡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的集中连片发展新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整增补助额度。四是支持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 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2年5月住建部又下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将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部也印发了《“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到,将加大财政对绿色建筑科技的投入力度。 国家针对绿色建筑相关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大规模推进国内绿色住宅消费的态度和决心,这些将大大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并撬动万亿元的绿色建筑产业。 三、发展绿色建筑是提高房地产开发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绿色建筑成为未来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主流方向,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开始转型“绿色”,尤其是获得相应认证的绿色建筑,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开发商的重视。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估算的数据,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排名前十位的都在成体系的开发绿色建筑,而一些中型开发商甚至是把绿色建筑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前者如万科集团、绿地集团等;后者如南京的朗诗集团等。作为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的龙头,万科集团也是绿色建筑的先导者之一,早在2004年万科就在上海做了第一个绿色建筑“朗润园”,当时也是上海市政府刚刚开始推行绿色生态建筑,朗润园除了按当时的政府要求建成为“四高小区”外,还把节能率提高到一半以上,甚至为当时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提供了参考。绿地集团也是较早介入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在上海,绿地集团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专向节能基金的资助;在其他一些地方,正是因为满足了当地政府兴建绿色生态小区的要求,绿地集团较为顺利的取得了土地开发。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改革开发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从原始积累期发展到了稳定发展期。房地产开发商要做大、做强就要从单一的开发销售转变成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与经营共举,通过优质的资产沉淀获得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要从开发建设(增量)为主转向经营投资为主(存量),房地产企业的主要业务环节也将变为房地产资产全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直至报废拆除)的管理,因此,未来建筑物业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将是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一项重大成本支出,而谁能把这项成本降低,就将大大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良性循环。而绿色建筑的所关注的核心点正是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减排,节约各类资源,因此开发绿色建筑可以使开发企业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效应越来越成为购房者选择购房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成为品牌的竞争。开发商如果能将绿色建筑作为经营理念之一,则能够加深购房者对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印象,从而提高开发企业的品牌价值,增强品牌竞争力。 因此,应该说发展绿色建筑是今后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就上海房地产市场而言,明确标明为绿色建筑的只有朗诗绿岛、中鹰黑森林与印象钢谷等,其他都是概念营销,在某些部位使用了一些节能材料。“十二五”期间,上海计划建设10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并在保障性住房中率先推进绿色建筑,使民生工程更惠民。2012年上海市当年度开工量10%以上的保障性住房必须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并且鼓励设计建造二星、三星的高星级保障性住房。上海还将依托虹桥商务区等8个低碳实践区和7个低碳新城建设,以及国际旅游度假区和世博后续开发利用两个重大建设项目,将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低碳建设、运营与交通节能、低碳生活融为一体,引领和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企业发展论文:对于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通过从企业内部和政府两方面的分析,认为中小企业自身应从完善发展机制、提高企业素质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增强实力,政府则应在政策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适当扶持,才能使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WTO;措施 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有10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到2000年末,全国60%的工业产值和40%的实现利税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全国75%的劳动者就业问题;我国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继续发展中正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试图从企业内外两个角度着手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尚是一种弱质经济,由于外部环境和企业规模、技术等原因,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致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问题突出表现在:(1)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2)生产盲目性大,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3)劳动力密集,高层次人才资源流失严重;(4)资金严重不足,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等。此外,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我国历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不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法律保障体系及社会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也从客观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加入WTO在给中小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加入WTO后,市场的“游戏规则”趋向透明,我国中小企业原来所具有的本地化优势将消失殆尽。外资企业准入门槛降低,其非经营风险减小,与国内中小企业将展开激烈竞争,传统的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由于设备老化、技术素质低和经营机制问题,融资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企业改制难度加大;而高科技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严重冲击。 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1. 中小企业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1)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职工素质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差的问题。为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职工的技术熟练水平,加速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技术创新,改变技术设备落后的现状,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以期熟练地驾驭市场。 (2)加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企业要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就必须首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企业改制可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各中小企业应从实际出发,从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应的企业发展机制,明确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制定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3)培养管理创新的能力。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查和研究,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等等。管理创新应包括人事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创新,提高管理透明度,健全民主管理渠道,创造一个充分发挥职工潜能、调动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管理方式、经营手段,有效地抵制市场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健全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目前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客观和人为因素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这些企业中虽然有的生产经营业绩较好,但由于申请信贷时不能提供健全的财务报表和贷款资金营运分析,使银行难以了解它们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发展前景,并增大了贷款风险,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应加强财会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完善会计制度。对于没有条件设置专职会计人员的小规模企业,应从税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聘请会计人员建帐核算。 (5)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小生位”经营战略。一般说来,我国中小企业属地方管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造成了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的问题。有相当多行业产品供大于求,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为了争夺市场以致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中小企业竞相压价,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另外,重复建设使得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小而全”的企业比比皆是,企业之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与大企业也没有建立协作体系,因此,在大企业的经济优势面前力单势薄,生存艰难。要改变这种局面,中小企业应该选择“小生位”战略。“小生位”战略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意思是企业要垄断市场中的某一个小领域,使自己免 受竞争和挑战,在大企业的边缘地带发挥自己独到的专长,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小生位”战略有“自然小生位”、“互补小生位”“服务小生位”等很多种,如企业可选择生产一些小批量特殊专用产品,或者与大企业生产形成互补关系,甚至通过提供特殊的售后服务,也能够在无差异市场上或分出相对安全的经营区域。 2.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制定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不是干预,而主要是通过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主要相关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产业政策。国家各项产业政策中应当有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从事国家急需发展产业的 专门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尤其要重点扶持科技创业型、吸收劳动力型和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建立中小企业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良好机制;要坚持“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新”的发展方向,运用综合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促进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区域集群,快速产生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效应。②税收政策。由于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说实力弱、生产率低,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作用,政府应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取消按所有制性质和经济性质制定的税收政策优惠,坚持税收优惠按国家产业政策向农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它需要国家扶持的产业倾斜,为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税收政策环境;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应税销售额标准,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只要有固定场所,财务制度健全,遵守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规章制度,没有偷税行为,都应享受一般纳税人待遇;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消除私有中小企业主双重纳税现象等。③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小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在于它们是否能通过优化企业资源的组合以获取持久竞争优势。为了获得这种优势,小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愿意承担风险,并且能够获得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因此,政府可以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例如,允许小企业在技术成果引进、转化及生产过程中,技术开发费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不受比例限制。符合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要求和规定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组建多元投资主体企业时,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本(管理才能、技术成果)等要素可视作物化资本,作为资产参与投资,并适当放宽无形资产投资比例限制等。 (2)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融资支持。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融资难,贷款难。一般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首先是保证大型企业的需要,如有余力,才会适当照顾中小企业。由于僧多粥少,中小企业贷款来源很不稳定,致使生产经营难以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据调查,有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即使市场前景较好,效益较高,也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为此,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建立为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仿效国外做法,由中央财政拨款,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也可委托现有商业银行办理小企业政策性融资业务,这类金融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执行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保证贷款的专项使用,真正体现支持小企业发展的目的。②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如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或组建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获得金融机构贷款。③开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美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都有第二板市场,其上市条件较主板市场低,有利于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我国也可在沪、深两个证交所建立交易成本较低、准入标准较宽松的第二板市场和地方柜台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和产权交易场所。 (3)创建为中小企业提供所需的社会化服务系统。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可以完成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联系,以及企业行为的日常监督等职能。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对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小企业来说,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创办中小企业联合会、企业服务中心和企业网络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这些服务机构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技术、出口、人才、协作等信息,另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理财、投资、工程设计、会计和税务以及广告等咨询和服务,并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政策制定。 企业发展论文:新形势下邮政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辽宁省铁岭市邮政局 周国英 一、经营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邮政企业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邮政企业如何围绕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经营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 竞争生存是市场经济的天然法则。在市场经济中,谁的经营手段高明,谁能适应供求规律,谁就能更好地生存。而市场占有率则是衡量企业生存状态的一个指标,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成为各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 竞争制胜的要件有两个:一个是强化自己,另一个是弱化对方。在强化自己方面,邮政企业要树立规模经营观念。自邮电分营以来,我局在新业务开发中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增开了多项新业务,但效益不明显,原因就在于我们开发的业务没有在同类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没有占领足够的市场份额。如邮购、音像租赁、代缴费等业务都没有形成规模。又如报刊零售业务,由于我们没有固定的报刊零售点,只能是到处打游击,显然这不符合邮政企业规模发展和报刊市场竞争的要求。报刊应该是邮政的标志型业务,其他任何部门,包括报刊社都不可能成为这一市场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在这方面的投资,利用邮政企业公众性形象优势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兴建报刊亭,构筑阵地,抢回报刊零售市场,并且要逐步形成规模,确保邮政在报刊订阅和零售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自由竞争和垄断经营在市场经济中是辩证发展的。从市场经济大局讲,崇尚自由竞争,但从企业部门利益讲,希望实现垄断经营。而要实现垄断就得靠规模,只有上规模才能降成本,才有能力以低价格吸引用户,扩大市场份额。垄断性专营有两种:一种是法律垄断性专营,一种是事实垄断性专营。如邮政函件、邮票出售属于前者,这些是靠国家法律和政策支持得以实现垄断性经营的;而报刊销售、特快专递等属于后者,虽然它们也存在行业竞争,但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靠规模优势取得垄断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垄断性专营将越来越少,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尽量扩大事实垄断性专营的范围。对现有的优势业务应加快发展,把规模做大;对邮政新业务开发不能太杂,应该集中精力抓好几项有市场潜力的新业务,逐步培育成邮政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邮电分营不久,邮政对市场经济还有个适应的过程,但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自己的规模优势,通过兼并弱者,达到强化自身的目的。 由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弱化对手方面,我们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弱化对手在目前主要应是了解对手,学习对手,吸收对手。邮政企业走进市场,遇到的对手大多是私营企业。由于私营企业是随市场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他们的经营方式灵活,竞争力强,很快就成为市场经济的“宠儿”。国有企业的优势在于资金比较雄厚,社会地位较高,而弱点就在于经营方式比较死板,转向比较缓慢。所以,国有企业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经营,必然会落后私营企业一步。如果我们邮政企业能够借鉴私营企业的经验,把自己的优势与私营企业先进的经营方式结合起来,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就会无往而不胜。 另外,我们要在竞争中学会迎合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如报刊市场,订阅额在逐步下降,零售额却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我们不能再只靠拉关系、求政策来扩大订阅,而是应该注意研究怎样采取多种服务形式满足用户的需求,刺激用户的消费欲望。如我局经营的《球报》,用户要求见报快,就有私人起早去沈阳背报纸,与我们展开竞争。我局立即组开了一条早间报刊邮路去沈阳拉运报刊,而不再受休息日和休息时间的限制。由于我们用车方便,再加上与报社长期的合作关系,自然在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夺回了市场。《北京青年报》组织的“小红帽”发行队伍,在零售报纸的同时,还回收废旧报纸,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无形中为报纸做了宣传,报纸的发行量逐年攀升。《北京青年报》的成功经验对我们邮政企业也是很有启发的。 企业发展论文: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 [摘要]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其次,中国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既要主动地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要稳妥地防范风险和躲避陷阱。 近两年来,人们对网络经济的热情迅速升温,大量资金、人才和其他要素资源纷纷向网络概念聚集,对网络经济的讨论乃至争论也一直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 网络经济的实质 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形成的网络经济,以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为基本特征。短短的4年时间,因特网的使用人数就超过了5000万,而达到这一规模,收音机、电视和电脑则分别花了38年、13年和16年。证据表明,因特网的出现完全可以与印刷术、蒸汽机、电话和装配线等相媲美。 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不能因为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泡沫”,而否定网络经济本身,以及它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尽管一哄而起的网络“激情”所导致的一轮“泡沫”已经破灭,网络经济大潮并不会因而停滞不前,相反,在股市的喧器和震荡之后,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正在越来越明显地突出出来。同时,人们也日益清醒、冷静地认识到,网络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且一定要扎根于实体经济。生产力变革的最终实现,取决于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能否进一步整合。只有当网络经济创造的生产力可以使传统经济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提升,“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矛盾才有可能消除,尽管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因此,从企业运行的角度,应当这样定义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按照这个定义,网络经济绝对不是网站经济,也不等同于网络公司经济,在网络经济中唱主角的,恰恰是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信息资源而进行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的各类实体企业,自然也包括一切传统产业中的各类企业,它们才是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各类网站企业或网络公司只不过是为各类实体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而已,它们中的一些不景气正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新兴企业的破产。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响 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目前看来,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至少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长方面。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 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这里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 (2)企业经营方式。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这不仅要求交易双方和服务部门的商业信用和支付的银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间,一些传统的规则和惯例的确在发生变化。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关系管理(CRM)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的业务的本质。网上交易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和普及,就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这是由于,一方面每个采购合约中投标企业数量增加,增强了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谈判可以大幅度减少,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虚拟垂直一体化”就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描述。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原厂委托制造(OEM)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 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 (4)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5)企业组织结构。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运行的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无法预测的趋势,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又为应对这种趋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推动着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经济时代严密的企业层级制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而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撑下,非层级制正呈如鱼得水之势,具体表现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趋势。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使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成为企业改革与调整组织结构的新时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经济还会继续展示其巨大的变革力量。同时,这也意味着企业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有着无限的创新空间。 中国企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时代背景,已容不得我们对信息化和网络经济有模糊的认识和肤浅的理解。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言,企业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和态度将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为此,我们只能丢掉幻想,积极参与,勇于创新,急起直追。 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或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和顺应国际潮流,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是惟一的选择,任何忽视和等待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彻底转变观念,中国企业才能够通过学习来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调整、变革企业的战略构想、运作模式和组织构造,以求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中国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既要主动地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要稳妥地防范风险和躲避陷阱。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脱胎换骨般地改造企业,是对企业家战略远见、创新胆识、经营智慧和管理艺术的最大考验。一般说来,近期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结合企业信息化战略和对传统运作方式的改造,促进自身结构优化升级,适时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模式创新。当务之急是找准切入点,构建企业内部网,用最新的、最适宜的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和经营组织方式。通常可以选择从最重要的局部流程或部门做起,然后逐步推广,直至全面提升企业自身业务流程的运作水平和管理水平。 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业已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紧密结合宏观环境和市场的变化,设计或选择自己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和开展电子商务的长期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并通过与不断变化的网络运用环境相适应的多档次技术和经济组合,完成循序渐进地、从基础到高端地分阶段、分步骤发展过程。具体而言,中国企业与网络经济的结合大体上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第一步:部署企业的网络基础设施,搭建企业网络,为构建企业电子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基础硬件、软件环境。其中,对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公共的基础设施平台,通过公共接口直接接入公共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或电子交易市场;第二步: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建立网上协作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办公自动化,满足信息的共享和及时上传下达的要求,实现高效率的网络协同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外部网站。从而加强企业内部运转效率,及时对内、对外信息;第三步:建设企业的核心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最典型的系统是企业资源规划管理(ERP);第四步:建立针对企业经营三个直接增值环节来设计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产品研发管理(PLM)等。 企业发展论文: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发展也才仅仅几年的时间,由此而引发的新思想新理念却层出不穷。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从职业生涯规划到人力资本运营,变化之快无不让人眼化缭乱。再到书店的管理书架上看看吧,那琳琅满目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的书籍能把从古到今的时间拉在了一起,能把西方理论与东方思维进行的合并。内容之广、涉及之深往往更会让你无所适从。大有“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百花开”的气势,更多的让很多人都“误读”了“人力资源”的繁荣。在你感叹知识发展之快时,是否也给你内心带来满怀的疑惑与不安?那些真正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者,在面对实践中的现况又有怎样的看法和体会呢?我想对于那些真正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感受一种越来越难做的压力,用“举步为艰”一词想必也不过分。那么,利用作为带动中国经济的主体、在管理上力求务实求新的民营企业来加以分析,我想也更能代表性的反映出国内企业在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那么,就让我们先来看看都出了些什么问题呢? 1、口号变了,可意识没变。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被炒的火热,每个老板都一夜间都可以开口便是“以人为本”,闭口便说“重视人才﹑开发人才”。可事实上一些企业高层决策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仅仅出于肤浅的认识搞了一些表面化的东西,误以为模仿式地成立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几个人力资源管理职位、招聘一两名背景不错的所谓人力资源管理高手、上一套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甚至出神入化的效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整体运作体系中的“定位”还缺乏深入的、理性的思考,对于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缺乏必要的理解、指导和协调,更有甚者把“以人为本”最大的作用用来装点企业的门面、丰富“职场政客”的语言。“人力资本管理”不幸也被职场政治所调戏、所滥用。尤其即是企业的投资者﹐又是人力资源管理成员的考核者的老板,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方向和人员考核因素,在领导和工作判定上,难免会经常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意向和行为,由此将直接影响操作者的态度和热情。 同时﹐由于人力资源工作的隐性和长期性,导致无法如生产和销售那样,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恒量,同时因人本身的不确定性﹐同样像其它工作一样,给予肯定的改善期限。以及它本身所特有的延滞性,无法很快看到成绩。这些都将是影响老板决策的重要原因。虽然人人都知道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可中国职场却缺乏如日本企业的那种终生雇佣情结,当经营者仍然把“人力”当作“成本”而非“资本”时、当管理者仍不懂去用企业文化留人时,便会产生“人才投入,谁知以后是否为我所用﹖”的想法。种种原因﹐都最终导致老板的忽视。也便产生目前很多企业所出现的“人力资源重要﹐但不主要的局面”。 再者是管理者意识,这里所说的管理者是泛指各部门主管,也包含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根本的人力资源概念和系统思考。而很多时候中小型企业往往因为忽视人力资源管理或其它原因,会随意安排自己亲属或其它闲置人员替代,因而会因为他们本身的素质而无法去执行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的日益深入和专业化,一个不具备系统思考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即使具备较全面的理论基础,也很难根据企业现状分析,而七拼八凑,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举措。试想,如此这般,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工作方法是否科学,还有待于其自身“功力”的提升。 另外,对于其它管理人员的意识同样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动态的,策略性的。因此,在他做出系统可行的方案时,必须取得各部门的配合,达到互动的效果,才能整体发挥人力资源理念。同时,管理者通常是员工的一线领导者,他的行为也将直接影响的人力资源的贯穿和实施效果。 其次是员工的意识。人力资源所面临最大的群体莫过于员工了,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工作的最终目的便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供战略性的服务和支持。可现实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去有意识的建立和宣导自己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的任何措施都会被员工看作“为虎作伥”的工具而加以抵制。因此,人力资源工作不仅仅是管理会议上讨论和文件上强调的。他必须深入基层,在员工思想上做好工作,让员工真正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意、取得员工的认同和配合。这样,才能将人力资源上下一心的贯彻下去,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业绩。 2、职能的专业化,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在实践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面对着日益专业化的薪酬管理、职位描述、员工培训、绩效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等专业难题时,往往难以逐一破解。 ⑴薪酬管理 在企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组织的结构和人员的组成不断的变化,公司既成的薪酬格局就在一次次的“特殊处理”中屡被打破,加之历史形成的原因,企业在忙于业务拓展过程中未能及时对公司的薪酬格局加以理顺,导致问题越积越多,相对“高薪”的难以降下来,相对“低薪”的,企业又不愿“不明不白”地提上去——维持吧,怨言难消,影响工作的士气;寻求变革吧,不仅要考虑增加成本是“放老板的血”,还要考虑到牵涉到每个人的利益就是“扎手的刺”,不知该如何切入。很多企业为了尽量避免“麻烦”,还实施了严厉的“薪酬保密”:禁止打听其他员工的薪酬,也禁止向别人透漏自己的薪酬。事实上,企业始终都无法真正落实“薪酬保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⑵职位描述 职位描述是在“岗位职责”基础上,对职位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任职资格描述、职责描述、权限描述、直接上级和直接下属等。对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职位描述的难点在于文字量大、任务较重,需要对公司上下几乎所有工作环节进行摸底扫描。如请专业咨询公司做,费用较高,恐怕老板不满意,可是自己做时,又会出现职位描述往往赶不上公司情况的变化快,需要不断依情况变化对职务描述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由于在对“职位描述”的理解上,常与公司高层不一致,更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者无所适从。比如,公司高层认为:一套规范科学的“职位描述”就可以鞭策每位员工自觉尽职尽责,彻底解决扯皮现象,并且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明确找到责任人——如果高层真是这样理解“职位描述”,这些就确实挺让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为 难的。过去,大约80%的工作可以根据明确的规章和程序处理,只有大约20的工作需要做出判断。今天,自主管理和工作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工作中的这种比例已经颠倒过来。而有些高层更会认为“职位描述”就是费力不讨好的花架子,根本不值一做。你总不能违命而为吧。⑶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总是要搞的,难点在于公司高层往往关注那些“拿来就能用”的“快餐”式培训,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希望使培训系统化,而员工或许希望培训内容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如此三方对培训的理解也有偏差,难于统一;由于各种原因,接受培训的员工往往难于聚拢到一块儿或难于使培训持续进行。比如由于参训员工的工作地点或时间比较分散,工作又一时“走不开”,总不能为了培训不要生产吧。再比如,本来对一个特定的员工群体制定一个全年的系列培训,结果系列培训进行还不到一半,这些学员的大部分都已离职,使得培训难以继续;再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也会不失时机地借“培训”为自己“作戏”,或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聊以自慰”,以此“捍卫”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的专业形象,或考虑到培训效果说不清,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也要给企业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交代,这些也令培训融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进一步模糊了培训的效果,加剧了培训的“老化”。 ⑷绩效管理 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绩效管理,其它管理环节如薪酬管理、职位描述、员工培训等都要适应绩效管理的要求。绩效管理的难点在于绩效的标准难于确定,这几乎是所有搞过绩效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切身体会。首先,一些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绩效标准的“模糊”性,特别是那些工作成果难于量化的工作岗位。其次,即使在开始暂时确定了绩效的标准,也难以保持必要的稳定,领导的“创意”、政策的变化、市场的作怪往往迫使绩效标准过频过快地“与时俱进”。对多数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深入搞绩效管理(特别是绩效评估)往往费时又费力,其结果要么使绩效管理半途而废,要么搞了今年却没明年; 另外,各方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偏差:公司高层往往想借绩效管理分清员工的好坏优劣,甚至把绩效管理当成了裁员的工具和借口;人力资源管理者往往过于学术化地看待绩效管理以至曲高和寡;普通员工则指望绩效管理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并借此得到更多的实惠;“职场政客”们更是借机深藏不露地施展神通、兴风作浪。如此下来,通过绩效管理或许解决了一些问题、或许搞清楚了一些问题,但由此往往也产生了更多的新问题,“不公平”、“不合理”、“暗箱操作”、“不如不搞”、“不干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声音更是嘹亮的,群众的热情绝对是可怕的!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企业发展论文:浅谈以创新的发展观促进非煤企业发展 如做大做强非煤产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的方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 观念创新,为非煤企业打开快速发展之门 观念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可以促成一项改革的成功,也可以将它扼杀在摇篮之中。说到底,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理念。作为非煤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与时俱进,有创新观念。其次,就是如何转变职工的观念。领导再新的观念,必需由职工去执行,职工理会不了精神,执行起来就不力。转变职工的观念,一是要“引”。通过形势教育,引导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领导、政工干部讲形势与邀请专家讲座相结合,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与开展主题教育、讨论活动相结合,引导职工积极更新观念,转变观念;二是要“带”。通过管理层、党团骨干观念的转变,带动职工思想观念转变。由于所处的环境、受到的教育、承担的责任、接受的信息等情况不同,企业管理层与党团骨干对改革创新更容易产生认同感,观念更新容易一些。其言行往往对周围的群众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通过机关带基层、管理层与党团带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使职工队伍观念发生转变;三是要“激”。通过企业成败典型的宣传,激发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宣传正反典型,可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成功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职工观念新,企业思路新,充满活力;而失败以及被淘汰企业的职工观念必然落后,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从而激发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转变,树立自立自强、开拓进取的观念。 突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水平 产品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是企业生命力所在。要做大做强非煤产业,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力带动整体发展,促进产业化产品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引进新技术。结合现有产品采取具有技术含量高的单位进行外部联营,以产业集群或产业链的方式对外招商。在外部联营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商贸流通或其它产业联营,形成多边宽带联营格局,不断提高自己产品技术含量;二是对专业技术较强的特殊行业,根据使用年限进行技术改进,增加使用年限。这就要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减少频繁大修,降低中间投入费用,使老机组焕发活力,创造新效益;三是把支柱产品的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深加工技术,把现实的初级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尽快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增强创效能力。四是大搞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固废资源。五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难度大,但可以抓住本省南方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强信息收集,在相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基础设施、生物工程等产业开发。 管理创新,为企业自身素质强化升级 管理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要内容。徐矿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主要是非煤产业,而且非煤产业在“十一五”期间生产规模到效益规模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必须以管理为基础,确保非煤系统效益的增长与壮大。企业管理创新一是战略管理,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谋化。集中研究发展战略和策略,综合系统管理、市场营销、融资和财务、生产和操作、研究和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二是扁平化组织。一个良好的企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非煤企业随着发展其经营的范围、产品范围将逐渐扩大,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经营已成为可能。过样一来,过去那种金字塔型的管理组织结构就难以适应现代动态环境和经营的变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应运而生。三是虚拟经营。现阶段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只保留企业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功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界力量进行融合弥补,其目的是在竞争中发挥企业有限资源的优势;四是人本管理。最成功的企业里的管理都是真正面向人、重视人的管理。管理中让员工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表现和发展自己的才干,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感到工作有意义、有保障,依靠共同的信念来激励大家。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公路经济管理措施 一、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更好的保护公众出行利益 从高速公路自身的特点来看,它有着公益性、网络性和外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完全具备就说明了高速公路时一种准公共产品。所谓的准公共产品是指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种特性的产品。我国高速公路具有排他性,是由于它的收费是采取全封闭的收费方式;我国高速公路具有非竞争性,是由于是因为只要运输的货物量是标准范围之内的,或者是能够全额满足交通量的需求的,那么对于这一条高速公路的消费,在拥挤的情况下,这个消费是具有共享性的。所以,我国高速公路是一种标准的准公共产品,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可以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二)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在我国,高速公路和公路都同属于国家的资产,就这一特点就表明了在我国建立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速公路尽管存在着多个投资主体,高速公路的管理形态也各有差异,经营管理的主体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这些方面存在着蝉翼,公里资产所有权都是属于国家的,高速公路作为公路中的重要部分,其资产所有权同样属于国家所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应该严格遵照法律有效管理高速公路这部分国有资产,去维护好高速公路设施的完整性,并要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这是政府部门应尽的权利和义务。 二、改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几点有效方法 (一)利用法律改善经济管理 1.首先在立法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一切以遵守法律规定为基础和前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相对宽松,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机制,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并不是那么落后,但是在高速公路的管理方面却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滞后的状况,要从改善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的立法工作出发,缩小差距。2.其次在执法方面。我国高速公路的一直存在着执法问题,具体表现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中,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可改善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具体的做法是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责,与此同时,要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模式。 (二)采用经济与行政手段 高速公路具有的公共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起始投资大、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经营风险大等特点,这就导致了一般的企业不敢进行投资。当缺少企业投资时,政府的压力就相当大,需要发挥其作用,对市场进行干预,动员其它企业涉足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甚至政府可以赋予某特定企业对于高速公路相关的一些垄断经营权。1.政府药严格控制高速公路的经营主体,主体主要是一些具有非营利性特点的特许经营机构,一般企业是不能享受这种特许权的,而是在政府参与和指导下的,它的经营授权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2.政府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之间要严格按照规定签订的合同,对于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应该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对于其经营期限也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定。 (三)有效控制和管理高速公路建设的成本 1.改善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成本预算 管理高速公路施工项目所包含的成本费用的预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算成本,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编制好工程的施工预算,对项目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二是计划成本,计划成本是指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的,由项目部经理预算的计划成本,涉及的科目主要有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和突发情况下的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 2.改善工程施工成本费用的控制 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是按照原先的计划对施工进度和各方面进行安排,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对施工成本造成一定影响,这就需要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岗位和职工就要依据目标成本对生产活动中的实际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如人工消耗费用、现场管理费用和生产资料费用的控制等内容,从而实现成本计划和降低成本。 结束语: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同样的,高速公路的快发发展也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和单位都应该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视,它作为国家的重要和巨大工程,加强对其经济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体制和措施方面进行了浅析,希望能够为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经济管理论文:中医院经济管理经验汇报材料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搞好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更好的提供积累资金,不断提高医院两大效益的增长,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院本着积极稳妥,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行人事、分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深化医院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求生存促发展。 为了增强医院的生机和活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近几年,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把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作为突破口。 一是在人事管理方面。首先根据人事部门的有关精神,建立健全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按照德、勤、职、能四个方面,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评结果实行末位淘汰制,一旦落聘,限期自谋岗位,逾期将给予院内待岗或转岗处理,真正做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其次,对全院的中层干部实行了聘任制,任期为两年,到期经考评合格后,再进行新一轮的续聘,不合格者将被解聘,彻底打破了终身制观念,增强了职工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 二是在分配制度方面。我们按照“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拉开差距,最大限度的激发职工的内在潜力。在工资分配上,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制。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临床一线岗位和优秀高级术人员倾斜的绩效工资制。同时,还将科室工作人员的工资总额捆在一起,根据完成核定的工作指标情况,通过院科两级核算,由科室自主发放,从而破除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更好的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三是积极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首先我们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将卫生保洁工作承包给保洁公司,医院与其签订保洁合同,明确清洁卫生的目标、要求、工作范围和费用,制定了监督机制及奖惩措施,从而减少了管理的环节,提高了保洁质量。其次对物业科实行了院内社会化,人员编制属医院,经济上与医院半脱钩,工资由医院负担一半,另一半根据个人的工作量实行计量工资,极大的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积极性,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脱离医院,达到完全社会化的目的。 二、加强成本核算,增收节支。 近年来,我院牢固树立成本核算意识,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增加收入,降低消耗,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制定了严格的物质管理制度和报废制度。加强内审工作,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实行支出“院长一支笔”签字制度,使全院职工节支即为增收的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对伙房、小卖部、印刷品及所有土建工程公开招标,明标暗投,由律师和公证员现场监督,增加了透明度。三是在经济管理上实行“以支定收”,采取院科两级核算,两级管理,两次分配,超劳分配与科室经济效益、个人绩效挂钩,实现独立核算、多劳多得。四是对科室所需物资报物资科统一做计划,经院长批准后,统一购买。采购前充分了解市场行情,采购质量好、价格低廉的物资,以达到降低成本,杜绝了盲目采购、吃“回扣”等不良现象。五是实行大型医疗设备监控,杜绝了少收、漏收,避免了资源浪费。 三、加强收费管理,强化自我约束。 近几年,我院始终化大力气解决“看病贵”的问题,首先,我们加强了对药品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严格按照医院财务制度,正确核算药品收[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入和支出,降低了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坚持低进低出的原则,杜绝抬高药价,做到让利于民。其次,在对住院病人实行一日清单制基础上,又投资50多万元建立了微机管理系统,方便了患者对费用的查询,做到了让患者明白消费。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省的有关物价政策,规范收费标准,通过公示牌、滚动屏等形式对各种药品和医疗收费价格进行了公示。四是为强化自我约束机制,我院在社会上聘请了34名社会监督员,并设立了举报箱和监督电话,公开接受社会和患者的监督。通过内外监督,使我院的收费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从而维护了患者的权益,也得到了社会认可。 经济管理论文:论新时期医院经济管理创新 引言 医院运用经济手段,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指导、组织、计划与实施,开展经济核算和经济分析,合理使用财力、物力、人力,尽可能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得最大的医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是医院经济管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社区、农村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环节比较薄弱,区域和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医院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完善,药品的生产流通环节秩序不规范,医患矛盾较为突出。要达到医院和谐发展的目的,必须要有综合科学性管理意识,现代化医院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现代化医院建设,保障医院内外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及完善医院管理,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 医院现代经济管理理念提出了医院现代经济发展,医院决策层的能力、理念、素质和视野决定了医院经济的走向和发展。现代医院经济管理处在变革不定中,是伴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关于选择的哲学,医院如何把握经济规律,顺应体制趋势,医院的领导核心层要有变革创新力,具有前瞻性思维、适应性思维和超前的经济管理理念,有效地对医院现代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全面革新管理,找准市场定位,发挥特有优势,这样才能规避风险,抓住机遇,领导市场潮流等。在实施医院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人本理念、法制理念、风险理念、成本效益理念、服务理念、市场理念等,对各项经济工作进行决策,实现对医院经济管理的调节、导向和控制,实现整体最优化,最终实现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目标。 二、重视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管理 患者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安全、及时的医疗。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没有优质的服务和质量保障,也难以巩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全体医院人员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严格的医疗质量监控系统和规章制度。制定出合理的医疗护理质量标准、诊疗技术规范、入院标准等,在日常管理中明确规范这些标准,并作为医院现代经济管理的依据,来实现“医疗低成本、医院合理投入、医院合理收益、病人低消费”的新思路。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就医过程中的服务要求及细节更加人性化和复杂,医院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深化改革,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到医疗服务的全过程。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医院经济管理最关键和最重要的部分是医院财务管理,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医院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一项业务性、法规性和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作。本质是根据资金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合理处理相应的财务关系,有效安排医院的资金运动,在医院的医疗服务活动中财务管理起着导向、启动、控制的作用,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财务管理的功能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体现:为经营活动的资金、保证医院服务活动和医院筹集资金需要;降低医疗经营成本和服务成本,增收节支,合理组织收入;医院的经营决策的参考,预测医院的经营和财务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和医疗活动的分析和检查,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找出差距,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四、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促进医院经济管理 随着日益显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它几乎应用、渗透于整个经济社会。医院经济管理工作项目甚多,较繁杂,因此提高现代医院管理实用性和科学性,需要运用信息化建设辅助管理。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实用、快捷、方便的平台,从而提升了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对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医院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 五、积极开拓医疗市场和领域 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医院才能发展与盈利,这就需要医院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完善和改进整体的医疗设备,改善就诊条件,进行科技创新;其次,积极开拓医疗领域和市场,提高医院自我调节的能力。在服务领域里 ,医院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服务空间,以满足社会各层次的服务、保健、医疗需求。 六、抓好医院人力资源建设 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源的建设,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基础,体现了医院竞争力的核心。医院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其重要受到了医院的广泛重视。为此,一是对高技术的人才加强重视程度。医院的人力资源主体是医生,医院在业内占有的地位以及患者对医院的信赖程度受医生医疗技术的直接影响。要支持和鼓励他们的研究项目,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最终实现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二是完善奖惩体制,建立医院激励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爱心,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同时取得患者的信赖,提高医院的形象和信任度。 医院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在新形势下医院现代经济管理树立“高效、低耗、优质”的理念。新医改要求用较低的费用,提供相对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医院应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之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 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 引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高居不下普通百姓购房压力增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国内房地产经济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出现短暂下跌过后,即再次上涨。2010年中央出重拳遏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到目前为止,虽然销售量有所萎缩,但价格依然保持坚挺。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房地产业快速崛起并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改善民众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其他产业的带动发展,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因其特殊的国情背景,房 ,! 一、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 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建立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在基本业务管理方面算是有章可循,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经济管理存在许多误解,这就使得企业经济管理相对薄弱,经济业务的随意性变大,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混乱。首先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秩序混乱,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扰乱单位会计工作。其次,法人内部监督机构作用不明显,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再次,法律意识薄弱,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投机取巧,执法不严,姑息将就,拉人情给面子的现象普遍,管理松弛,造成了一系列经济犯罪。企业经营层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不高,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 二、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管理目标都在于尽快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的总体平衡。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实现居者有其屋。然而对于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认识不到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在房地产市场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长期的规划上还不是很清晰.甚至存在片面性和错误的认识.导致政策目标的短期性严重,缺乏前瞻性。同时,政策目标的模糊不清.短期的政策手段和中长期规划思路不一致,甚至出现相违背的现象。政策的不连续性和科学性合理性的欠缺。造成房地产整个行业随着政策的变动而出现上下波动,不仅扰乱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政策存在的漏洞也给投机者带来可趁之机,干扰市场秩序。如经济适用房政策、房地产税收政策、住房产业政策等都是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思路不清、目标模糊的有力说明。再者,我国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处于被动的位置,忙于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救火中,缺乏长期规划,事后调控居多,造成“一放就乱。一放就涨.越管理越升温”局面的出现。 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从世界各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的经验来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房地产市场良性运行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由于房地产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始阶段。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有待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应是一个从最初的开发、建设、交易到后期管理的完整体系,但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覆盖整个房地产市场管理法。我国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明显落后于当前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需求,导致法律真空现象越来越多。其次,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权威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很大一部分文件都是以国务院名义牵头颁发的,或是以国家部委办的名义的,如国11条、新国四条等,缺乏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特点。即使在特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已初步建立,但与此相配套的条例、实施细则不完备,造成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土地交易上政令不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陷人恶性循环中。加上已有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使得法律应有效力大打折扣。 2.机制不完善,管理流于形式 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已跨过了多个年头。房地产成为我国政府经济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对房地产的管理可谓重拳出击,政策短时间里密集推行。但效果不佳,许多政策与规定只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执行不到位,甚至不乏失真、变形。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存在争议。实施细则在制定颁布远远跟不上实施原则的制定颁布。我国相关经济管理的措施落实大部分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房地产两级监督、管理、调控职责、范围未划分清晰和明确定位.导致我国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出台都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渡阶段,房地产业高收益与低成本的特点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地方财政重要来源,也成为地方政府推高地价、拉高房价的原动力。公权力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合作,极易导致内部交易、权钱交易.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操作明显存在失误现象。房地产市场中官商结合的链条若无真正打破,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国家宏观政策也注定流于形式,难发挥有效作用。加上,在房地产市场中最为关键的金融、企业、土地、地方政府等多个环节上在日常运行中各自为政.协调不足,各自决策,决策相互脱节 ,也导致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流于形式。 三、房地产经济管理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一般都需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和经验的积累。当前。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需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房地产法律体系,实现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规范化和房地产经济管理行为的合理化和合法化。首先,应以法律来有效制约政府的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避免影响更大的扰乱。同时以法律切实保障我国房地产综合、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继续完善《土地管理法》、《建筑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尽快出台各相关的实施细则,促成《房地产法》的出台,将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交易管理、中介服务管理及相关的后期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完全纳入法律规范体系,提高我国房地产行业相关规范政策的层次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使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单纯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调控难以有效解决。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是解决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不良局面的有效途径。要正确认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调整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正视市场失灵的存在,但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自身调节功能的基础,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适当、适度的干预,最终建立起有利于房地产业发展的合理、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为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社会环境。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与创新改革 1当前背景下经管工作的具体特点 在当前的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也出现了非常显着的变动性,其关键的体现在如下的三个层次之中。 1.1单位经管活动是一项非常全面的管控活动 当前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是将价值模式当成是前提的,对单位的总的运作活动开展的全方位的管控,是当前管控的最关键事项。当前单位可以积极的分析和管控运作以及生产活动,进而带动利润增加。 1.2经管活动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当前背景之下,单位的全部管控内容都牵扯到对单位资金的使用和调节,经管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此时就牵扯到单位的全部的下属机构和工作者,由于经管的优劣和个体的收入以及单位的发展等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因此必须形成积极的管控氛围,才可以获取非常优秀的管控效益,进而才能够将单位的各项管控方法落实好。 1.3经管活动中的财会要素体现了单位的运作活动 单位负责人的决定对于单位的经管活动来讲,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单位的生产运作情形是由各个时期的财务指标体现的。单位的管控工作者要结合相关的指标来指引单位的管控目标,进而调节生产科技和销售方法,此时不但能够确保单位设定的管控目的得以落实,同时还能够提升单位的综合水平。 2当前背景中提升管控创新的方法 2.1确保经管思想发展 不论是何种单位的管控工作,更新思想都是非常关键的。在当前的背景中,单位的经管活动力,不断的变革工作者的思想,尤其是高层的经管思想是必须的,要创造出优秀的管控氛围。在确保管控理念变化的时候,要引入战略思想和危机管控思想,以此来确保负责人可以在设定管控目标的时候,生成总体意识和管控意识。我们都知道,当前单位的经管活动有着干扰区域宽,牵扯要素多的特点,因此单位要在落实管控思想的时候,关注其管控措施和技术的发展。 2.2变革单位的运作方法 单位经管创新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对单位的运作方法创新,单位要变革过去的组织模式,变革之前的运作思想,使用合理的组织体系,设置全新的组织体系,切实变革单位的管控幅度。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主要包括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和品牌。而对于品牌的革新是说单位变革之前的代人生产的模式创造自身的牌子,经由此类措施来提升行业的信誉度,提升单位的附加效益,进而获取份额。对单位的运作思想进行创新,必然会为单位争取市场,增加利润,切实的提升单位的效益。 2.3设置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单位要不断的发展像是工作者的职务责任体系,经费管控体系等全方位的管控体系,强化车辆的使用力度等的管控工作,企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此时就可以确保活动有切实依据,在单位自身设置非常合理的制约体系,不过要关注的是,在落实的时候要切实的结合制度来开展工作,以此来节省费用,应对不利现象,进而提升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性特点。而且,要做好预算细化活动,设置预算体系,此时就能够提升单位的财会管控的预算水平。所有的单位都要结合自身的具体状态,不断的调节定额内容,认真的分析预算的落实状态。同时,单位设置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单位可以结合其具体的状态,选择年末、每季、每月等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或是设置单位自身的计划价格体系,单位在进货的时候,按照定额模式来开展工作,或是使用价格体系,在月末的时候对其分摊。 2.4切实提升对单位的预算管控活动的认知能力 第一,要积极的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系,其是单位所有的收支能够得以落实的关键前提。第二,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合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防止出现条例层次的问题,对于强化廉政建设力度,更加积极的合乎单位的管控氛围有着非常显着的意义。第三,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精准综合的预算管控体系,对于单位认识风险,评估问题的意义。第四,要结合问题开展处理工作,积极的应对存在的各种不利现象和问题。 3结束语 在当前的背景之下,必须使用合理的方法来强化单位的经管创新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单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获取发展,才可以确保单位的利润最优,确保单位的发展顺畅。才能够让企业面临残酷的经济危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无所畏惧,才能够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经济管理论文:农村经济管理现况及方法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缺乏相应健全的配套法律法规,农业经济管理部门不能有效的实现对农民负担监管,无法合理解决土地合同纠纷,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干部队伍不稳定乡镇农经站干部经常调换随意,而人员调换后的空岗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导致很多农经站共组无法安心工作,很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正常的发展。村级办公经费不够充足农村中很大部分村庄处于负债运转的状态,有的村不能给干部及时发放工资,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的村甚至借款办公,陷入了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全靠财政供养。由于乡镇村庄的财力有限,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运转艰难,有些工作甚至无法开展。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 1.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直接关系整个社会大局的稳定,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各级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相关的经济管理。切实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在依法、自愿和有偿原则指导下,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对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稳定农民情绪,防范农村经济出现混乱。要明确审计监督工作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责性。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管理的应有职能。 2.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和机构建设 各地要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农经工作体系,配齐乡镇站所工作人员,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专人承担农经管理工作;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能及时专业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过硬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农业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各个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要合理定编定岗定员,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各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机构和部门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行政管理、监督以及执法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3.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只有带领农民致富,农民才会信任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和部门。各地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应根据农村当地的具体情况,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结构和模式。在确保基本农田耕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鼓励农民种植多种有效经济作物,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增加农民的信心,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4.增加投入,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经费 虽然近些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还是偏紧。一方面是低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土地流转的财政扶持,一方面是村级办公经费的短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保持正常的运作异常艰难。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关系到事关农村经济运行的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应保证农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充足经费预算。 5.化解村级债务,确保充足的村级办公经费 要化解村级债务,首先要求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和财力补助。在农村义务教育、大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建议国家能实施一些政策来化解村级债务。此外,对于现有的债务,可以通过精简机构、资产盘活、纠错减债等方式来化解和减少。与此同时,还要防止新债的产生。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财政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村集体借款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各种超越经济承受能力的公益事业或举债工程。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增强社会经济管理 加强完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经济管理机制是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内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经济管理目标,保证经济管理的顺利实施,全面的掌握经济管理目标的实际动向,协调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的体系,科学的、规范的统一部署,加强各项工作间的联系,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研究的水平,保持经济管理的稳步前行与创新意识相结合,以完善的体制约束和规避经济管理中不协调的因素,提高加强经济管理的意识,完善经济管理的机制,以规范的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的措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情况日益增多,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合理的化解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的积累经验也是一种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参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对社会管理中人人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各企业、行业间的责任意识,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总结社会经济管理的根本规律,从中找到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的有效思路方法。不断的积累经验,勇于创新是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的有力措施。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实效。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在研究中,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进行工作。要坚持全方位研究、深入研究、创新研究,要严把好对经济管理研究成果的质量关;要讲求实效,。在经济管理研究中,要注重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和提高,而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研究。在研究中,要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兼顾,侧重于应用研究,把研究重点放在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服务上。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水平。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有较多的不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 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特点必然要遵循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加强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来督促社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快培养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人才,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建立与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相配套的现代化科技水平。以长远性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的规划,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以科学促发展,以管理带效益,实现有新阶段特点的科学的社会经济管理的的稳步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改善社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情况,必须对社会管理基本理论、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社会管理经验,提出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为党和政府完善社会体制、制定社会政策,推进社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经济管理创新模式 一、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现代化企业对自身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完善不够重视。尽管很多企业已经着手建立了一定的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但漏洞百出、出现明显的误区。企业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到位,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度,导致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性不足。2.人力资源管理有漏洞。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没有鼓励与约束的环境下,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大大降低,积极性普遍流失。长此以往,企业人员出现大幅度的调动和变换,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任务受到影响。员工工作热情、工作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对企业的外在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建设带来不好的影响。3.空缺的管理部门。我国的经济管理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原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经济管理的滞后,特别是企业对危机处理意识和对机遇的把握上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部门的结构不够完善,很多的管理工作都是企业决策者直接进行的,导致了管理过于集中,无法发挥群众的作用,导致管理工程主观性强,失去了客观性。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发展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监督部门,那么企业的发展过程将会受到很多的问题的制约。因此,管理控制权的下放对于企业的监督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加强完善管理部门。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企业要在社会发展观的角度上看问题,把以人为本的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才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只有把员工的利益重视起来,才能促进员工的职能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深度的了解,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公司管理的看法,让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但是企业还必须重视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要明确公司的规范制度,不能一味的感情管理,也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中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员工具有统一的企业精神,用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打动员工,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的工作团队,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2.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新时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改革各项管理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不难发现,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才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1)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相应地,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2)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实行内控机制,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之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监督体制。只有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创新型的经济管理方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运用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经济管理论文:基于房地产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1、前言 自从对住房货币化进行了改革,使得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并且在2004年上升指数已经达到了高峰。尽管出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之后又出现了上涨。在2010年,我国政府采取措施遏制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截止到现在,尽管房屋的销售量减少,但是,房价却没有明显下降。 虽然我国房地产行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结构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其中,结构性因素是长期发展的结构,主要由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政策性因素主要由政府调控行为失当、金融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的影响。 2、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2.1房地产业调控行为失当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主要表现在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经营形式等的垄断。开发商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利益,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压缩住房供需数量,拉大供需差距,从而使房价持续上涨。 房价的构成主要包含土地成本、开发费用、开发利润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在拍卖土地时,也可以从中获利,并且还可以从各种税收方面获得利益,土地和税费就占房价的40%。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企业和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各个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利用城市优势来不断的壮大自己,然而,这些都增加了住房的需求,城市土地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从深一层次方面看,城市已经成为了政府巨大的投资资源。 在国内有些地区,土地的直接税收和间接税收达到地方预算收入的40%,然而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政府预算收入的60%。出现“土地财政”直接和土地出让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如今,土地通过买断的形式使用,使得地方政府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完全没有考虑到后果,这样的掠夺式的开发将直接阻碍到房地产的行业的发展。 2.2宏观金融政策调控失当 由于企业低利润或者是负利润状况的出现,使社会上很多闲置资金存到银行的机会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现如今的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存在很大的风险,再加上受实体经济的影响,经济市场发展的速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实体经济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远低于房地产的投资,如果将这些资本都投入到产生巨大经济利益的房地产市场,那么将是和真实的消费者争抢房源,从而变相的抬高了房价,使原来人民的商品房转变为了资本房,这也成为了很多资本商家投机的基地。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实际的供给和弄虚作假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了房价完全脱离了真实的价值,使房地产泡沫形式开始膨胀,同时这又加剧了供需矛盾。 2.3缺少相关的国家住房保障政策 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但是,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法律的约束,结果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再加上保障性住房大多数建设在偏远的郊区,尽管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由于缺少基础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例如:交通费用,给中低收入的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3、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3.1科学规划建筑用地 当前,大多数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我们所说的“炒地皮”,各级地方政府只利用土地出租和转让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些房地产的开发商通过短期向外出租直接获得利益,例如:商品住宅;有些是长期向外出租来获利,例如:大型商场等。然而,在什么样的位置建设什么样的房子等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和谐城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3.2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 根据目前房地产投资的速度和房市情况,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看,目前,当前我国房地产投资正处于一个繁荣时期,房地产市场还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上升阶段。但是,从目前的房市状况来看,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进行调整,然而,所谓的调整指的并不是楼市崩溃进行的调整,而是指导房地产进入另一个比较成熟的稳定发展时期,并且出现了很多性价比优越的产品,促进市场走向成熟化。 3.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地价 现如今,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GDP增长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居民住房能力要依靠经济发展创造的市场需求。其原因主要为房地产行业是土地和金融相结合在一起的特殊产业,其中土地是严重缺乏供给弹性的因素,然而,金融在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而且流动性较大。如果房地产行业深入投资因素,那么就会在短时间内形成经济泡沫,一旦市场资金出现突然中断,将会直接导致泡沫经济快速崩溃,同时也必然会给相关产业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和破坏。由此看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地价,才能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顺利的发展下去。 4、结束语 总体说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科学规划建筑用地、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地价,才能进一步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顺利、有序的发展下去。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强化医院财务经济管理 在医院的财务经济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医院财务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医院综合性价值的管理方式的好坏,因为在医院的财务活动中,能将医院的任何财政上的变化清晰的进行反映。所以,为了促进医院能在竞争市场中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应该全面了解医院的管理内容,并对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有效的财务经济管理策略,保证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一、医院财务管理内容 1.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首要内容就是成本核算,其实也就是制定项目成本,对医院的整体支出费用进行间接的控制。开展成本核算即是让医院的全体员工都树立起成本观念,并强化自身的成本意识,所以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性。制定定额成本以及实行成本费用包干是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为了使医院整体成本得到控制,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绩效,还可以制定并执行支出费用超出预定金额进行惩罚,节约成本有所奖励的策略。 2.根据医院的相关资料以及收支情况,要随时对医院的收支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开支。也就是对医院进行财务预测和计划,这是医院财务管理内容中相当关键的环节,要保证医院能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就应该通过财务的预测和计划控制收支不平衡情况的出现。 3.在医院财务管理内容中,为了降低投资的风险,以及避免因为不合理的项目投资造成成本的浪费,医院项目的投资无论大小,都应该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以此来降低投资的损失,确保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4.医院的经济运行与市场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市场已经成为了医疗资源基本配置的主体。新形势下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就是如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分配。提高资金使用率,防止资产流失,使资产保值、增值。医院管理目标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医院要立足于市场,要求生存的同时也要求发展。 二、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当前的医院财务管理中,几乎都没有对医院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这是由于医院在资金运作方面不是由医院总部统一进行的,且存在着异地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另外,医院的资金90%以上都是来自于医疗服务收入、药品进销收益,然而医院的一些授权审批制度建立不完善,或者执行力度不够,致使医院内部经费控制失效,使得医院的经营管理出现很大的风险,出现收支不平衡的现象发生,也就不能满足医院持续健康的发展。 2.医院的固定资产在旧财务制度中规定,在进行会计审算的时候,要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来计算固定资产修购基金,这种规定就会使固定资产在账面价值保持入账时的购买面值。但是,固定资产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磨损和耗费,时间越长这些价值磨损和耗费就会越大,就会将固定资产的账面支架低于购买时的价值,而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反应的就不是当前的实际价值,对资产价值有所虚增,就会给报表使用者造成误导。 3.当前,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很大一部分医院都存在着预算编制呈现片面性的问题,在预算管理项目中,没有将应付账款、负债等资产,还有库存物资等计算进去,仅是注重收支预算,这样一来,就会使经费的投用方向出现纰漏,不能全面的进行预算。另外还有医院预算管理不合格的问题,这就出现经费的控制不能按照预算制定的项目来进行,且没有较高的执行率,就会致使经费的预算制定以及预算执行不一致。 4.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多分管财务管理方面的院领导都是出身于医学专业,而财务管理这一工作则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据有较高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以使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而分管财务的院领导,本身就具有较多的基本工作,还有相关的研究业务,以至于对财务管理方面过问较少。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出身于医学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欠缺,就不能将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也不能很好的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也不能有效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在管理层面的作用。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1.为了建立预算编制、审核、执行以及分析、考核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国家要对医院实施“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等预算管理方法。这就需要医院按照规定程序的预算方案落实到相关的执行部门以及具体的项目中去,有效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并对执行进度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校正;另外,医院强化财务管理监督,就要将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进行根本落实,以此来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还需要医院实施标准化的预算编制和审核制度,将在医院的活动中所出现的收入和支出都算进预算管理中。要严格遵循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进行预算编制和审核。对各项目的预算管理,要结合医院内部和市场上的经济环境进行合理的预测,以此来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严肃性以及灵活性。 2.健全医院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这就应该对医院的收支管理进行规范,加强对医院收支的核算和控制。首先,对医院的收支分类,要按照收入的来源以及支出的方向进行准确分类。其中,医院的收入来源包括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和其他收入,医院的支出包括医疗支出、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同时,医院还应该加强成本的管理,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合理的制定,并将医院的运营管理和成本控制进行最大限度的结合。另外,还要严格按照成本核算基础,利用量本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来对医院各类成本的变化进行切实的了解,并制定出相关的标准成本,对支出费用进行有力的控制,从根本上提高 成本管理效率,并增强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在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医院很有必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体系。建立财务评价体系,应该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有效的结合,以长远目标与眼前目标的结合为建立原则。为了保证医院各管理职能部门能切实履行经济职责,应该对财务活动进行分析、监督和评价。另外,为了使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客观真实的将医院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反映,医院要对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坚持以医院的长期发展为战略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能较好的接受上级管理部门对财政的审计和监督,以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4.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也是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因为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财务工作质量。所以应该拓宽财务管理人员在相关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加强经济管理知识培训,让财务管理人员能树立坚持专业知识学习的观念意识,能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满足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需求。 经济管理论文: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现阶段农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经管理工作责权不匹配,开展工作难度大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监督管理和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四个方面的管理职能。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方面较多,管理层级分工不够明确,致使上传下达失真。部分工作人员不够重视农经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政府不重视,领导不关心的现状也使农经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中不能做到责权对等。 2.农经管理工作经费不稳定,组织运转艰难 农经管理工作属政府部门,但除去国家财政收入,并无其他收入来源。而农经管理工作又常涉及到农村公共事业的支出。因此在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入的情况下,要维持部门正常有效地运作是有很大困难的。 3.村级债务沉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村级债务支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下降,许多农村经济收入入不敷出,不但不能偿还陈债,甚至有的还出现新债,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河道治理、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村里没有能力拿出资金偿还债务,更没有能力拿出资金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1.提高上级政府对农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在党和政府日常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摆正姿态,正确认识到农经管理的意义,并且为其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就是土地了,在目前我国土地承包制度变化不大的环境下,许多新的问题厄待解决。为防止农村经济发生混乱,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任务艰巨。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其作用,担负起监督审计的责任。这也是农经管理的主要职责。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足够重视,并有所行动。 2.完善农经管理法律制度,保证职能高效行使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经常会有一些政策性非常强的行政执法工作,比如,农村财务审计、土地纠纷调解、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虽然有些法律法规对这些问题都有涉及,但是,专门针对农经管理的配套法规却较少。这也导致农经管理人员执起法来困难重重、无章可循。所以,要想保证农经管理部门能够高效地行使权力、执行工作,制定相应的农经部门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3.建设农经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面向农村,是与基层人员直接接触的部门,工作职能多,任务繁重,若是管理队伍现状与管理工作本身之间不协调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部门工作的开展。所以,加强农经工作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对各乡镇站所需的各类工作人员要重点培养,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维持农经队伍稳定也至关重要,保证农经队伍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对待工作。从各个方面对农经队伍的整体能力进行强化,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农经队伍。 4.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保证工作经费充足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经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始终不足。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经工作事关“四个确保”。在农村经济运行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方面以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监督新机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推行农村财务民主管理,强化审计职能。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确保集体财产安全和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开发。重点建设农村财会队伍,着力培训一批懂业务、爱岗敬业的农经人员队伍,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5.加强经济监督管理,化解债务危机 通过精简组织机构、资产盘活、蹲息降债、纠错减债等方式化解现有债务。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监督管理,建立村集体借款审批制度。国家在一些大的利民工程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力补助。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化解村级债务。 总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国经济才能更还更快的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但农经问题的解决并不容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国家政府及人民的共同努力,正确的方针,还有不断地创新与尝试才能正确对待好这个问题。让我们期待和祝福我们的农村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富强! 经济管理论文: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模型 一、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Spaceship Economy)理论,但最先明确提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的却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并开始广为使用,国内学者在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界定时,由于其各自立场和认知的差别,所给出的定义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清华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明远将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如下: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02年之前为理念倡导阶段,2003—2005年为国家决策阶段,2006年至今为全面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变革,其观念已经在企业、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入人心,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走的是试点示范模式,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区域发展生态工业园,社会走循环型社会的模式,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中国循环经济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对所处工业发展特定阶段认知不清 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进行跨越式发展,盲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没有认清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不可能用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传统产业,因为经济主体需求增长最快的是重化工产业,是传统产业,因此只能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那么跨越式发展要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而不是跨越产业结构发展的特殊阶段。 2.认识不深入,一刀切,把循环经济泛化 对循环经济内涵外延的理解片面不准,或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或把循环经济外延无限扩大,等同可持续发展概念。没有从区域产业系统大的层面,从国家安全和长远竞争力高度去理解把握。 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相应监督体系 中国现有的循环经济立法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国家扶持和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标准政策也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部分产业政策也在不少方面制约其发展。 4.技术支撑乏力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为基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少有突破,先进适用的循环技术推广明显乏力。 5.消费领域发展滞后 现阶段,社会对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在消费领域却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消费文化、价值观念都带有很强的物质享乐主义和不可持续消费的特征,各种资源能源浪费现象司空见惯。 三、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 1.明确发展阶段,发展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从国外舶来的,但其提出的背景不同。中国的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短缺瓶颈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提出的,然而在是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环境治理阶段,为适应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的高层次要求。片面理解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理解简单化或者泛化都与中国资源高度短缺、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相悖,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在实践中不具备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一定要明确各自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首先,不能照搬工业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观念和做法,避免走极端主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应当按照现今工业发展的特殊阶段实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应该是一种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减量化技术节约资源、减轻污染负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2.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其监督体系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立法体系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没有法律强力支撑,很难提高资源利用价值。立法体系可以参照日本,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层面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 其次,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监督管理体系。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监督,通过提出各种形式的意见和建议使循环经济工作不断持续改进、完善提高。尤其是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 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利用市场机制,以市场为驱动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成本和价格是摆在面前的两大鸿沟,因此,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还没有市场竞争上的优势,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将是政策性产业,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因此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强化政策激励措施:包括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制定实施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扶持政策以及相应的价格、收费和押金制度,并对科技创新给予财政支持。 4.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关注静脉行业 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应该通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使中国循环经济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设计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建设高新技术生态园,降低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要关注静脉产业,一定要鼓励技术创新,否则会带来更多的污染,与循环经济的初衷背离,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来规范静脉产业发展。 5.倡导全民参与,生产和消费双管齐下 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完整意义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在消费领域主要是发展绿色消费和改变生活方式及行为,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 。因此应倡导全面参与,使循环经济在生产和消费领域齐头并进。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通过研究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推进循环经济稳步发展,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 经济管理论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思考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日新月异。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通过探索数量的规律性来认识社会的方法科学,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统计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往往在没学统计之前,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思维定式认为统计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课程,既枯燥又抽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这样文理兼收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怕”字当头,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起来自然吃力。因此,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是学好、用好统计学的首要条件。 1、消除怕字,拉近与统计学的距离。要打破学生所认为的统计学即是一门数学课的思维定式,在绪论中把数学与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两者的区别: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而统计学研究的是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数学家可以坐在屋里研究数字规律。而统计工作者则必须深入实际收集数据,并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归纳才能得出结论。比如,经济、管理专业都关心的市场,要想了解市场,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市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教师还可以在讲完绪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找找生活中或你理解的统计,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统计学的距离,消除学生怕学统计学的心理。 2、培养统计思维,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通过现象的数量方面认识现象本质的学科,要与数字、计算打交道,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是难免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传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统计理念,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统计工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统计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凭主观臆断,不是想当然,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量进行观察和分析,重视数量的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决策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反之,统计数据来自于实践,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不能脱离定性分析,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渗透这些理念,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做对某一道题,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考虑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与学中,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1、注重教与学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交流,将严肃的“讲授式”与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时,要强调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解疑。教学相长,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整个学科知识链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与过渡,对于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各科教师之间要一起讨论,对重复的内容整体协调,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使整个知识链节奏明快,节省时间,学生了解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过渡,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专业综合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群体活动,组织工作复杂,学生的组织能力将在日后工作中接受考验。但因在高校教学计划调整中整体课时缩减,统计学课时也一减再减,课时少,学生多,组织难成为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的障碍。教师面对客观现实,灵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统计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及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实施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可以营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搜集最好选择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每个统计应用实例都应简要地描述公司背景及该统计方法应用的情况,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针对课时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认识实习环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将案例及有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学生自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教师上课时,安排每一个团队派一个代表在固定时间内讲述自己团队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团队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教师做最后 总结分析,同时针对各团队的发言情况,结合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给每一位同学打出平时成绩。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熟悉消化的过程,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使其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空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专业知识实习的环节,进行一次统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用统计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也为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现代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文字、图表、色彩、声音、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使用要考虑到其合理性:若课件制作得太花哨,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关注图像的丰富多彩;而课件制作得文字太多,过于呆板,则又成了变相的“填鸭式”,学生只顾记笔记,缺乏思考理解。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统计软件有许多,如Excel、SAS、SPSS等,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统计软件,使数据处理变得快速简单,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Excel统计软件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案例教学学会用Excel创建表格,制作图表,可以学习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上机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统计学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面对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需要统计学教师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备经济管理学知识,注重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实践,投身实践;关注国内外统计学学术动态,将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学博者为师”,教师高深的学术造诣、敏捷的思维方式、广博的知识面、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技巧:一方面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注意教与学的交流和反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流露的疑惑信息,抓住机会,引发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把握课堂节奏,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简练,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充分准备,还有即兴发挥,以及教师的神情语言、行为语言等无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产生影响。此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风度气质、自身形象、甚至穿着打扮等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德高者为范”,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言传身教中。 总之,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注意其应用背景,涉及的领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经济管理论文:论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影响 一、公共经济管理影响民生的核心作用 优质的公共经济管理,对体现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维护公民权益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社会健康成熟发展的显着特征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公共需求的优化提升,还可以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合理分配。新时期,公共经济发展中全覆盖、优质共享、民生改善的实践目标逐步被重视,以政府组织为核心,全面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优化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核心任务。 发展公共经济可有效满足民生需求,其内涵以及范畴伴随社会发展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持续拓宽,由传统生存需求,逐步丰富至劳动保障、卫生服务、教育管理等综合需求层面,令改善民生逐步变为当前保护民众利益,实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根本。政府开展公共经济管理阶段中,需要承担优质服务、提供产品、统筹财政支出等重要职能,契合民生需要。因此应由从多层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管理策略,方能真正改善民生,满足大众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持续发展。 二、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的影响 (一)公共产品服务可全面满足民生需求 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令民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水平的提升,更注重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核心需求。而公共经济管理中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则较难跟上需求的扩充步伐速率。基于教育、保障服务与医疗事业呈现的外部产品特征,虽然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私人经济实现,但最为核心有效的供应方仍旧为政府机构。因此,只有政府全面服务社会,优化公共产品管理,方能真正满足大众需求,改善民生。 (二)公共经济职能可推进公平发展 改善民生,并非是部分人群受益,而应是大群体、甚至是整体群众的受益,是全社会生活水平的优化提升,即体现良好的公平性。为此只有借助政府力量,做好市场资源的优化协调,方能实现优化民生。 (三)公共支出能优化市场调节 公共产品的全面供应,需要政府机构提供合理的补助管理模式。由效率以及公平的角度来讲,较为契合的是,政府组织可通过间接生产,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借助市场秩序的有效管控协调,采用有效的支出预算管理规划,对经济实现刺激影响,进而营造公平有序的公共产品管理供应环境,吸引多方参与实践活动,进而通过良好的公共支出模式,实现市场的优化调节。 (四)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实现法治化公共经济管理 为优化改善民生,公共财政制度应予以全面完善。当前显着的民生问题在于供应有限,因此应优化调节财政支出体系结构,有效缩减非公共性投入支出,使服务投资向着公共服务的模式发展,并将重点制定为公共教育服务、社会与医疗保障服务,扩充公共投入至民生范畴领域之中,全面给予公共产品服务以有效的支持,方能优化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为完善制度保障,应持续丰富公共事务,合理应对逐步复杂多元的公共问题。政府机构也应持续优化公共经济的实践管理效率,合理应用法律工具,实现公共经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完善法规体系,组织开展规范的公共经济实践活动,将法律体系引入其中,做好公共经济实践与权责职能的明确规范,令公共经济真正的依法、守法,实现预期目标,在制度层面上全面保障民生利益。 三、强化公共经济管理,优化改善民生 为全面改善民生,保障公民利益,公共经济管理还应明确同改善民生的核心联系,并基于改善民生的核心诉求实现优化调节。政府机构应合理转变工作职能,健全公共服务模式,优化公共服务管理。政府应承担起必要的满足民众公共需求的核心职能,将公共资源有效的倾斜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层面,进而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持续优化与民生的良好改善。 同时,还应提升公共政策的合理公平性,实现科学决策,引入民主化管理,完善群众积极参与制定并监督决策的科学管理制度。应通过全面调研、综合评估、合理决策、有效执行、优化监督管理,通过政策保障推进社会各类资源的合理公平应用与分配。 财权向中央集成、事权下放的管理模式,将令保障事业、服务管理以及公共产品服务较多得由地方政府部门担负。基于其财政能力的限定,以及融资渠道的有限,会对公共事务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公共产品服务的整体质量与可靠性。为此,应有效提升民生工程的实效性,通过有效划分、明确权责,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公共经济良好协调、优质社会管理,承担必要的权责,方能提升公共经济管理水平。再者,为维护大众合法权益,应注重群众诉求表达,拓展政务公开。应在进行公共利益管理以及事务决策制定阶段中,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创建有效的公众表达诉求、传达信息的良好制度,发挥媒体桥梁作用,丰富舆论渠道。民生决策管理中,应真正令大众全面参与,通过开放研讨,明确各方利益需要,全面改善民生,实现科学发展。 四、结语 总之,强化公共经济管理非常重要。我们只有明确公共经济发展同改善民生的客观关系,研究民生经济的重要影响作用,方能真正地体现民意,服务大众,提升公共经济核心水平,实现共赢发展。 经济管理论文:对企业经济管理不足与措施探索 企业内部管理职责划分不够具体准确,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产品生产和企业经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够重视,同时,企业的制度中又存在着很多不适用的情况,因此,各管理岗位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责任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打击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不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我国现有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却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严谨,存在许多漏洞,没能针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导致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脱节严重。有的则是因为各部门的责权利分工不明确,很多部门忽视自己的职能,敷衍了事。同时由于当前企业发展速度太快,出现了制度更新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在当前情况下,许多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适用。 粗放的经济管理方式由于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企业采用的都是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过于注重规模的扩大,然而,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以及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方式必须得到转变,实现由粗放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做出调整,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很多企业却忽视了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偏弱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中的很多员工尤其是新招入的员工缺乏企业忠诚度,很多工作不到一年就从企业离开,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第二,企业缺乏对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由于现有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很大,担心自己的培训时白做功或者是为其它企业培训员工,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员工素质难以得到综合提高。第三,企业内部用人机制不够规范,真正的用人方式不是按能定岗,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提拔任用,因此,企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不强。第四,企业内部缺乏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使员工缺乏公平性。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稳定。 同时企业要在这些先进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改组完善现有的企业组织机构,明确组织内部各经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从而为企业管理方式奠定组织保障,并为企业经济管理疏通内部信息传播通道,从而确保经济管理的顺利运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离不开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标准化,必须完善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将经济管理的内容和范围纳入到企业经济管理领域之中,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实施。通过流程的标准化实现程序的规范化。并要确保相应的流程和标准与我国的法律法规不相冲突,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遵循以上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企业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住企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采用整合营销方式,拓宽市场空间,减少可控费用。通过实施以上的经济管理方式,最终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根本,也是企业价值的源泉,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在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中所占贡献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大相关投入,通过持续不断的员工培训、人才选拔与考核等方式,提高人力管理的成效,增加企业的知识含量。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尽其才。 经济管理论文:浅谈乡村经济管理服务价值 2011年12月27至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要求,2012年要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民生继续改善。按照这个要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服务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总结乡镇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体会到,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应发挥好以下三方面服务作用。 1 服务村级财务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仲裁、集体资产与财务、农民负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统计、农民负担监管等,这些都是服务村级财务管理的具体体现。 1.1 认真做好“三资”委托服务工作 “三资”委托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就可以防止各行政村集体资产的流失,提升村集体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做到“三资”服务工作不走样。几年来,我们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坚持主动深入各村走访指导,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做到指导不走样,严格工作程序。如对村集体做到账清、财清、物清及债权、债务清等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一目了然。 二是制定“三资”服务工作规章制度。通过培训和推行,形成常态制度化管理机制,如制定《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代管流程》、《“三资”服务工作手册》等。从入账、检查、审计等方面实现一条龙服务,规范“三资”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三资”服务工作达到“群众满意、集体受益”的工作目标。 1.2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离开了土地,农民的生存和增收致富都将成为空话。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就是要在服务中把好土地资产关。笔者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是明确土地流转工作责任。乡镇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严格把关,乡镇街党委政府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二是制定科学的土地流转流程。无论是农民经营土地的确权发证,还是土地流转合同、证书、台账等都必须规范合法,并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第一要素。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下推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腰包真正鼓起来。 2 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自愿组合,创造、发展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组织。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农民组织,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党中央列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2.1 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但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骨干人员素质不高,不懂相关法规和财务管理。因此,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对他们应加强培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教育,主要解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科普法》及国家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还要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培训,指导他们依法办会、合法经营。梅河口市目前有近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用积极的态度培育、扶持、发展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已于2010年就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列为农村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我们的培训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范管理、有序发展、农民增收。 2.2 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 在培育、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服务他们的财务管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规定,指导他们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工作制度展示板,建立财务账目,社员、会员账户,交易分配记录等制度及工作流程,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建设中规范运行,长足发展。如做到规章制度齐全、产权名册清晰、各项记录完整及时等。 3 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总理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他还强调指出:“要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责无旁贷。 3.1 管好用好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 农村集体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逐年加大 财政对村集体基础建设的投入;二是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村集体、基础建设的投入;三是村集体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投入。此外,还有一部分社会慈善机构、企商人士的捐赠赞助资金等。这些资金在管理上要注意量入而出,注意物美价廉,注意对贪污挪用的监管,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好、造价合理、农民群众满意。同时,还要统筹谋划农民利益与村集体经济积累的关系,创造和谐的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氛围。 3.2 强化、完善村级财务内部管理制度 村级财务管理,历来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解决的问题。通过财务管理,取消不合理开支,确保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一是强化、完善村级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应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强化、完善村账乡管制度;强化、完善村级会计报账制度等,在财务操作、核算、监管、审计方面做到规范化。 二是坚持实行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理账、民主决策和收支审批制度。 三是加强领导。村级财务管理应作为乡镇街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职时期农村工作重要考核内容,乡镇街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是第一责任人。 四是加强村组干部财务管理培训和法制观念培训,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素质和为人民服务自觉性。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服务作用,就能做好农村财务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就会稳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济管理论文:浅谈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浅谈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等要求。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正快速融入世界经济,政府职能转变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不仅中央政府的职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必然性政府行为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的主体要素,哪里政府行为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反之,政府行为不规范,不能依法行政,不进行制度创新,在激烈的环境竞争中就会落败,也无法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政府行为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管理行为、服务行为和收入支出行为,但不论是政府管理、服务还是收入支出行为,目前都存在着一定的异化,即缺位、越位或错位,新形势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要尽快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要做到到位、适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县级政府职能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县级政府必须在实践中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才能取得领导市场经济的主动权。当前,县级政府职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不到位。在县级政府,有些同志尽管口头上讲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行动上却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一方面要求政企分开,另一方面还对企业进行不适当的干预;一方面讲要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自负盈亏,另一方面却仍用老办法,热衷于向上级要项目要资金,坐在那里“等靠要”;一方面讲要按市场经济的法则指挥生产,另一方面却沿用老办法催耕催种或向企业摊派等。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县级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在于三个方面:政企分开、还权于企业和搞好服务。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仍喜欢运用手中权力从人、财、物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干预,造成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关系理不顺,政府部门舍不得放权,企业不敢用权。一些企业既想摆脱政府部门过多的干预,又想躺在政府的怀抱里“等靠要”,企业缺乏生机活力。县级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在农业上的表现是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政府撒手不管,农民想种啥就种啥。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种很肤浅的认识。三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现在强调政企分开,一些企业法人事实上成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由于产权不明和监督机制不全,对企业财产支配和生产经营的监督权力随着自主权的下放和行政干预的减少,企业法人在经济运作中的权力越来越强化,导致经营权侵害所有权,这种关系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不协调,制约县级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相当部分县级企业亏损,处境困难。在农村,由于“统”与“分”关系处理不当,重分轻统,土地切块分户承包经营对实行规模生产带来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加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这种局限性越来越约束规模型社会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一些县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思想作风上存在脱离实际,说多干少,不敢负责,短期行为,弄虚作假,贪图安逸等问题。在工作方法上习惯于行政命令,搞群众运动,指导工作一刀切,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思维单一僵化,习惯于按老办法行事。一讲贯彻上级精神就马上想到开大会、传达文件;一讲重视就想到出席会议的人规格高、人数多、规模大;一讲加强就想到要扩充编制,增加机构和人员;一讲抓落实,就想到搞检查评比、统计数字报表等等。这些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方向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任务和具体内容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这次《决定》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由过去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逐步转向主要从事宏观调控,组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就县级政府而言,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落脚点应放在依法行政和搞好服务方面。依法行使经济管理权《行政许可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正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就经济管理而言,应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制度建设。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产权是经济体制改革绕不过去的问题。如何实现基本经济制度与现代产权制度的有机结合,是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关键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就要求把现代产权制度结合到基本经济制度中去,从而使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经济都能按照现代产权制度来运作,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运营和产权保护。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就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这样做,不是削弱或否定基本经济制度,而是有利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按照这样一种改革思路,不仅企业的财产关系将明晰化,而且整个社会的财产关系也将出现明晰化趋势;不仅公有财产权将得到保护,而且私有财产权也将得到保护;不仅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而且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从定兴县强力水泥、医药公司、华建机械等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实践看,要把国有企业推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个“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体制。只有明确界定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及其责任,才能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企业 充满生机活力。建立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微观经济基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据统计,到20__年底,全国私营企业300万家,注册资金3.5万亿元。全国个体工商户2300万户,从业者4600万人。加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约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三成,创造的增加值约占整个GDP的1/3。现在,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使这一微观经济基础进一步得到强化,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充分认识到非公经济在当前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念,并且“必须毫不动摇”。第二,在政策上,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除涉及国家安全及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外,其他领域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清除各种歧视性规定,使其在诸如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以及进出口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在政策支持、经济信息、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快捷的服务,加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在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定兴县在旧城改造项目中放开手脚,大胆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有效缓解了政府投入不足而无力开展建设的问题,现开发商投资兴建的新兴街已经初具规模,彻底改变了旧城区脏乱差、经济滞后的面貌,收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实践来看,应尽快制定市场准入的标准和操作办法,以便有所遵循,促进民间资本的涌入,加快发展步伐。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做好政府对企业的有效监督,这是企业公平竞争所必需的,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失去有效的监督,就会助长企业权力的膨胀,导致企业经营权越轨,侵害所有权的利益,滋生不正当竞争行为。要转变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模式,把政府从企业获取的利益主要放在依法纳税上,只要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政府就不要过多干涉其生产经营。在监督的同时,还要全力抓好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查处与工农业生产和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假冒伪劣商品,做好对粮油、生产资料等重要物资的价格监测和跟踪,稳定商品价格,打击囤积居奇、制假售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牟取暴利的不法行为,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机制和环境抓好统筹规划。加强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任务和途径。这就要求县级政府要总揽市场经济大局,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县经济发展思路、规划,包括长、中、近期发展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施办法,有效地动员全县人民为实现目标奋斗。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特别是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与以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重大课题。只有加强对影响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正确判断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趋势,才能从统筹城乡、统筹地区、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相和谐、统筹国内经济与对外开放的高度,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符合县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把经济增长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使县域经济能够在较长时期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定兴县本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工作的原则,立足“人缘、地缘、业缘”实际,结合中央、省、市有关政策,组织计划、统计等有关部门,聘请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规划,并针对优势产业现状,制定出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及汽车产业规划等,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确保了经济建设平稳有序进行。抓好全方位服务。政府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首先是强化服务观念,政府及行政机关的义务就是全力维护纳税人的权利,即“纳税人权利中心观”,维护纳税人的自然权利和法律权利;要树立优化服务的发展观,将服务融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服务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是建立顺畅、高效的服务运行机制,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流程,以强化公共服务为目的,重新配置整合服务资源。三是建立服务承诺机制,通过行政机关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满意度。四是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起由行政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监督、中介组织监督等内外部组成的监督主体,确保及时掌握服务状况、监督服务计划的正确执行和及时改善服务状况。定兴县在扶持民营经济方面,通过强化服务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在对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协调上级和社会各界加大对长城、大迪、天马、华鑫等30家重点企业给予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寻求发展机遇,开拓市场,引进项目,为企业搭建双向开放、招商引资的平台,一大批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抓好发展环境。县级政府要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权威性领导,要抓好软硬两个环境的优化。一方面,抓好行政环境建设。通过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诚信度等软环境,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尊商、富商”氛围。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党的宗旨决定的,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行政相对人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要切实负担起提供治安、教育、交通、国防外交、医疗、 环保、民政社保等公共服务职责,保证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全程配套到位的服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搞好勤政廉政建设,要做到不批条子,不认条子,一切按规矩去办,提高办事透明度,反对权钱交易,以良好的形象树立县级政府领导经济建设的权威。政府的实体管理和程序管理都必须公开、透明,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行政相对人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特别是要加强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包括对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统一有效的政策信息网络,做到政策法规信息的及时、及时宣传、及时更新。行政管理的手段要以便捷、多元化为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联络方式,如邮寄、电话、传真、网络等,实现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审批、许可、确认、给付的管理高效。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要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把层级审批改为一级审批,把多部门分别审批改为整体联动审批,把多次审批改为一次审批,并提供规范的标准化流程。另一方面,要抓好基础设施硬环境的改善。本着“规划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加快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外吸引力。搞好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行政区、文体活动区、商住区、工业区、商贸区,把县城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城市格局,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抓好人力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人才、科技兴企战略,在全社会唱响“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经济要提速、人才是动力”的主旋律,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管理制度,改革和优化选任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和要求的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制定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高薪聘请人才,并在投资创业、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提供便利。放宽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利用人才市场,建立人才信息制度,制定各类人才资源供求指导目录,并实现网上,促进人才供求对接,特别是对“两高一急”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打破限制,特事特办,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选拔经营、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把一批年富力强,懂经营、懂管理、讲奉献的优秀人才推向企业管理的重要岗位,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潜能,提高经济效益。抓好科学决策。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正确决策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为了避免决策的失误,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县情又与时俱进的制度和程序,并使之规范化,防止民主决策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利用互联网、热线电话、市民接待日等方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各类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等组织,随时为政府出谋划策。 经济管理论文: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管理论文: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 【内容提要】农民收入增速近年的连续下滑,使一度有所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再度扩大之势,这必然拉大城乡全面发展差距,并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做了探讨,并就这一问题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二元结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差距逐渐拉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0__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4∶1。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然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彻底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是因为农民收入太低。对全面实现小康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本文主要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对这一问题作深层剖析。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 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__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__年继续扩大到3.11:1,20__年扩大到3.24:1,呈持续扩大态势。 根据曾国安的五等分统计法来看,最贫困的20%的人口占有全部收入的5.5%(而同期美国为4.27%),最低的4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15.4%,最高的1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30.9%,最高的2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47.5%(而同期美国为44.6%),10万亿元存款中20%的富人占有80%的份额。基尼系数1995年为0.455(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水平,0.3~0.4之间为中等不平均状态,0.4以上则为差距悬殊状态)。和其他国家相应阶段相比,我国的贫富差距太大(主要是城乡差距过大),而且产生了所谓“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马汰效应。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__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在最近完成的调查报告中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个人收入概念计算,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__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但这个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深层原因 现阶段农民面临的生产和发展的压力比以往明显加大,收入增长缓慢。这里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农村内部诸多规律性因素的作用。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原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通过“剪刀差”政策手段把一部分农村财富转移到城市,抽走了农村发展所必需的积累资金。通过强制降低农产品价格从农业中获取剩余以加快工业化的发展,是本世纪20年代前苏联经济学家普里奥布拉辛斯基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这项政策通过扶持发展工业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发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贫穷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很适用,是我国长期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其本质是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将农业部门创造的部分国民收入转移到工业部门,以促进工业发展。改革前,为完成重工业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工业化,国家完全垄断国内贸易,通过对农产品征税,降低农产品价格,获得大量利税为城市工业化投资。1952—1986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抽走了5823.74亿巨额资金,加上农业税1044.38亿元,34年间,国家从农业中抽走了6868.12亿元资金。这些从农业部门转移来的资源,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剪刀差”被废除,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2、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50年代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理论基础是所有制的不同。城市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农村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城镇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农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几十年来逐渐固化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两个经济单元,两种发展水平”的格局;作为二元经济体制象征的二元户籍制,是维护城乡利益格局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城乡居民在身份待遇上存在一系列严重差别,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1、经济层面。在所有制、流通、交换、税赋、收入分配、价格补贴等方面,在向城市重工业倾斜后,为使城市尽早实现现代化,又向城市全面倾斜;2、社会层面。城市人享有的文化教育、 劳动保护、就业帮助、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福利补贴、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及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对绝大部分农民来说可望不可及,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活与生存保障;3、就业层面。政府对具有城镇户口的待业者给予众多就业机会,确保城市居民最大限度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比城市更为突出,但户籍制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改革前)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不公平竞争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此外,在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二)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原有体制下的一种政策产物。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政策、对农民的税收政策、对农民的税外负担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都是原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以来,这些政策有所松动和改变,但离根本性改变尚有距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城市化方向明显走偏,它不是将增加就业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二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依靠国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中城市关注过多,对小城镇和农村关注不够。三是金融政策安排不当。“嫌贫爱富”的金融政策向城市偏斜,使农民贷款无门,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 (三)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人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城市职工享受,而农民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项重要因素。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我国目前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因此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教育投资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现实因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是:1、我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合适应过程;2、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增加,国内价格下降,一定时期内会对农民收入带来影响;3、社会对农业的服务体系、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4、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对农民重视不够;5、我国城市化滞后。从农村内部看,主要是:1、近年不少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而生产资料成本逐年递增;2、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经营,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农业劳动收入很低;3、农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得不到好处;4、农民额外负担过重;5、基层政府和乡村利用计生罚款增加财政,使人口问题和贫困问题都得到加剧。三、关于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同等收入水平上的其他国家(钱纳里“标准结构”中的样本国家)还要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政府采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策的必要性。 (一)发展经济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消除贫困,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因此,要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紧紧扭住不放”。收入分配中的许多问题是同转型期的复杂性联结在一起的,许多不正常收入乃至非法收入同转型期的种种无序状态有关。只有深化改革,只有经济发展了,“馅饼”做大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才能为公平分配和减轻贫困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改革政策取向,向农民提供平等的国民待遇。要从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给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逐步建立农民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一是给予农民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和处置的完整权益,让农民有一份土地资产,使农民有财产权利的基础;二是要保障农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要有充分的财产、教育,文化、政治权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三是改革户籍制度,现阶段“一国两策、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内涵,仍在城乡居民自由迁移、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构成障碍性因素,因此,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务之急是给农民自由迁移的权利,城乡之间要实现人口和劳动力无障碍迁移和流动,让农民有发展和增加收入的机会。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农村最低社会救济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政府反贫困的工作力度,满足农村贫困群众多层次的救济需要。 (三)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制定公正的分配规则。 首先,政府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一方面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产出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土地改良、兴建水利等;二是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三是支持农民组织发展。此外,政府一般服务支持还包括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建设的大量投入支持。在增加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乡镇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劳动积累。要积极吸引外资从事农业开发和建设。 其次,实现按劳动投入的数量、质量,按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进行的初次分配。农民对国民收入的投入贡献很大,而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较少。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利于农民,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基本原因。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有所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开始并继续朝着有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向调整。但国民收入分配不利于农业和农民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发挥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有效调节功能,使国民收入分配适当向农业和农民倾斜,建立新型的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机制,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又一根本举措。
大学体育论文:浅析大学生的体育恐惧心理和克服方法 由于“应试教育”、场地和器材、地方体育文化等原因,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缺乏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品质。进入大学后,参加体育必修课,当运动量和强度较大时,部分体质较差的学生,吃不消,对运动项目产生了厌倦甚至畏惧。 1.体育恐惧心理 体育恐惧心理是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一种障碍性的心理反应。这中心理反应一般是指由于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遇到技术难度较大且复杂,又带有危险性的项目时,产生一种畏惧艰难,极度不安的恐惧心理。学生运动时出现呼吸紧张、面色苍白、冒冷汗,进而反应迟钝、四肢运动失调,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课堂安全,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大学生体育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差、动作结构复杂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自身的条件不能满足运动需求和心理无法满足自己的安全防卫心理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焦虑。如当身体笨重的人参加技巧性的运动项目时,那种缺乏自信的心理紧张;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参加中长跑,在极点临界出现前;这种身心上的折磨,简直令他们痛苦得不愿继续活动下去。 2.2 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信 学生心理认识和自我群体定位偏差,缺乏自信,总是认为自己体质、素质差,运动技术不如人,练习时畏首畏脚、不敢迎难而上,力不从心、夸大动作技术的难度,产生怯场。运动场上各种注视的目光、并无恶意的说笑,都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这中情况在对抗性项目中较常见,如篮球、排球、毽球等集体隔网对抗项目,学生容易表现得不愿上场参加运动,出现恐惧心理,以至于反应迟钝、动作僵硬,对回忆运动技术产生障碍表现。 2.3以前失败的经历情景再现 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危险性或运动本身的特点,学生间接受到该运动项目的危险事故影响,强迫性地接收了这样的经验。当他们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类似的内容时,心理上便会被动夸大其危险性,而引发该项运动的恐惧心理。例如,大学生参加游泳课时,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游泳事故的事实现象,或者亲身体现过该种危险性经验的原因,使得他们对游泳产生一种夸大性恐惧心理,在水中无故颤抖、面色苍白。 2.4 运动负荷过大造成恐惧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除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外还需要一定强度的运动刺激,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运动负荷过大是造成运动心理障碍的常见因素。例如篮球课中的体能训练、田径课中的短跑达标、游泳课中的达标考核,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平时缺乏运动锻炼习惯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理挑战。当运动刺激相对过量时,心理上便开始产生抵触障碍。每当参加该项运动,便产生不必要的过度紧张和运动恐惧感。 2.5教材难度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辅助性练习和过度性练习,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的矛盾,或者学生个人锻炼心态期望程度与实际掌握程度的矛盾,学生练习时可能感到非常吃力、觉得自己付出了努力还是没能掌握,自信心被动摇,产生运动恐惧心理。 3鼓励大学生克服体育运动恐惧心理的可行措施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纠正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反应,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更有利培养学生刻苦耐劳、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将来毕业走向社会,积极挑战各种人生困难。 3.1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的学习环境。对正确的行为要及时表扬、对错误的行为要及时批评和制止。团结集体,对身体素质较差、完成技术动作有难度的同学要关怀与帮助。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练习时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团结和友爱精神。。必要时候,分组练习,缓解焦虑,鼓励互助练习,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激发练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3.2 精炼教学语言 体育教师讲解技术动作时,要抓重点,发挥想象力,力求用形象、简洁的语言来讲述动作要领。。例如篮球的三步上篮动作,分为一跨、二跳、三着地;游泳呼吸手臂动作,双手分别画椭圆,简化动作原理。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要点,心中有数,明白应该怎样做,有效的做,避免不必要的挫折感影响学习积极性。 3.3 做好课堂示范 正确采用示范法,使用清晰、轻松、优美的示范,做到动作规范,动作优美,使学生看后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注意示范的速度与幅度,对技术较难又不宜分解的动作,在不破坏连贯性的前提下,放慢速度、加大幅度,如跳高时最后四步的起跳技术,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表象。 3.4 降低教材难度,科学安排练习 对于一些危险性的动作技术,我们可以变换练习方式,来降低难度,避免产生恐惧心理。在练习游泳身体滑行练习时,我们可以采用双人水中牵拉练习,互相扶助;在跳高练习时,可以先用用橡皮筋来代替竹竿,跨栏时降低栏架的高度等,降低练习时残生的恐惧心理。 3.5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练习动机 加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勇于展现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在困难与逆境中勇敢、顽强拼搏的斗志精神品质。 首先,发挥班干部、体育尖子的带头作用,互相协助,鼓励练习,帮助那些有运动恐惧心理的学生走出阴影。其次,激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真挚的友爱精神,使得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再接再厉。只要发现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和祝贺,慢慢的消除他们自卑的心态。把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4 小结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产生体育恐惧心理在学生中时有发生。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对待产生体育恐惧心理的学生,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教学方法上做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大学 校园育人的职能,通过体育教育的途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挥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参加锻炼的同时,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大学体育论文:大学生融入体育活动的方式略析 1、活动量、活动频率、强度的变化活动量 活动强度与平均单次活动时间:男生女生活动强度有所区别,男生更趋于活动强度高的活动,同时男生的平均活动时长较女生也长,这在一定范围内说明男生更热衷活动,更注重身体的强健程度。 2、项目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课外体育参与项目具有倾向性。其一选择简便易行、实效性强的活动项目,如跑步,排序为第1;其二,选择健身、娱乐、交往、竞争多功能为一体的球类项目,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以次排序为第2、3、4、5、6。男女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男生喜欢参加活动强度大、对抗性强、具有新颖刺激的一些项目;女生则选择非直接对抗、活动强度较小、动作优美的活动项目。如健美操与舞蹈。在调查访问中,还有不少学生希望把一些娱乐体育、生活体育、保健体育引入到课外体育之中。学生体育项目选择特点与要求,为高校课外体育项目开设提供了依据。 3、课外活动的目的、效果 课外活动是娱乐的一种,在部分人眼中,他们愿意玩些更有意思的东西,比如电脑。他们没有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适量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强健体魄,增进快乐,调节情绪,还能起到其他放松方式起不到的以下效果: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成就感。总之,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得以锻炼,它还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是一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活动目的直接决定着我们是否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决定娱乐方式。值得欣慰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活动目的是锻炼身体。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女生来说,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迫于体重的压力,不得不通过活动达到减肥的目的。这样是不利于从活动中体验乐趣,形成对活动的兴趣。 大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活动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唯有通过活动得到强健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我们对大学生们不活动的原因作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学生们认识到了活动与学习、生活相辅相成,但大学生们大多却不能处理好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大学生们掌握活动方法,形成活动规律,让我们看一下大学生们是否做到这一点。大多大学生的活动并没规律,这就直接导致了活动与学习的矛盾,同时这也影响着大家的活动效果。由此可得到要想得到好的活动效果还要拥有有方法、有规律的活动。 大学体育论文:大学体育文化教养的应对措施 当代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 马宏霞对河南省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体育素养(注:调查问卷涉及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品德、体育行为四个维度)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普通高校教育学专业大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体育意识较强;体育品德整体水平相对较好,欣赏体育比赛意识不强;从事的体育活动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体育消费水平普遍偏低;体育行为缺乏科学性并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总体来讲,整体体育素养偏低,且学校间、年级间、性别差异显着。 调查分析揭示,造成大学生体育素养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各个院校开设体育理论课的情况与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成正相关,学校理论课规范,教学时数饱满,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越好;反之对体育教育功能认识滞后,体育课重技能、轻知识,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知识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体育与自己的关系认识比较清楚,对体育的存在状况有着较正确都认知。男生较女生更爱好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中对体育的认识更加客观,体育体验丰富,体育意识较女生更强。但由于高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少场地、器材,影响和制约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和积极性。(3)大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意识不强,体育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在体育时间和空间的利用上,每周锻炼1次或2次者居多,体育行为缺乏科学性。体育文化修养低、体育文化意识淡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锻炼的主动性,表现为随意性等特点。(4)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不太清楚、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都目标不够明确,整体体育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水平。狭义上讲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群体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思想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从广义上讲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其体现出的核心价值不可低估。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对策 1规范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课程设置更科学高校应当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顺应时代要求,重视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大纲中对体育理论课比例、授课时数明确规定,严格按计划执行。体育部专门组成教学小组,出体育理论课考试试题库,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状况进行测试。同时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对教师的理论课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体育理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更科学、更全面。教师在讲授各专项理论知识的同时,其教学内容还应涉及体育发展史、体育欣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等各个领域。通过对体育教育功能的宣传,使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知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改变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教师将熟练掌握整个套路作为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以示范为主,学生单纯模仿。 由于忽视对太极文化内容的讲授,学生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特点、独特的健身价值、攻防技巧及与美学、哲学、医学等相关知识领域缺乏了解。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大部分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练习。太极拳教学随着学期结束而终结,与培养学生将太极拳作为“终身体育”项目,通过学习太极拳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3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教师是最直接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内容的设计者和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教师的体育文化素养、态度是一个关键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能否具备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储备,帮助学生甄别真伪,对学生进行科学性指导非常必要。教师必须重视职后教育,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教育改革相适应。学校管理部门也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为教师职后教育提高支持。 4提高体育资源利用效率,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实行体育经费融资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推动高校体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发外围资源-体育赛事,例如CUBA“、飞利浦”足球赛等,进一步激活体育参与性消费。同时也可以通过俱乐部与企业商家拉赞助的形式,承办校内各项赛事。如我校的“红箭篮球俱乐部”、“火红舞协”、“跆英社”、“龙狮协会”等体育社团通过向企业、周边社区 组织、商家、校友等筹备经费的方式,成功举办了多项校园内体育比赛。作为回馈俱乐部通过义演、商演的途径走向社会、企业进行互动。我校的“跆英社”在中山公园演出,受到楚天都市报的追踪报道。校园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5加强体育文化硬环境的建设 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学校在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增强对体育文化环境的投入。要充分合理利用学校空间,合理开发体育场馆,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体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支持俱乐部开展余暇体育,倡导大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广场体育等大众健身活动。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宣传网站、培养体育骨干,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等措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蓬勃开展。 大学体育论文:对大学生体育权利之实现途径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分析体育权利的概念及内容入手,概括介绍了各专家学者对于体育权利的认识及内容,并探讨了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保护现状,进而提出实现大学生体育权利的三个途径,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消费,达到健身和实现学生体育权利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 体育权利 大学生 途径 一、体育权利的概念及内容 现代法学的核心是权利,着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法学即为权利之学,作为一门法学学科的体育法,也必然会涉及体育权利这一核心概念。体育权利是体育法学的一个基础问题,而具体何为体育权利,其概念界定出现在各种文献中,各种观点均有。比如陈华荣在《我国体育权利概念认识:困境与发展》一文中,对体育权利做了如下界定:“广义的体育权利包括所有在体育运动中产生或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权利。狭义的体育权利是指社会认可或法律承认的,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参加体育竞赛、接受体育教育、享受体育生活的资格和可能性。”方燕在其硕士论文《体育权利及其法律保护研究》中指出,体育权利可分为明示的权利和推定的权利,前者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优先录取权等,后者则是由宪法等法律所规定公民所享有权利的推定或引申权利。刘毅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也对此做了描述,这三位学者在其论文中详述了各个专家学者对体育权利的看法。此外还有很多学者都以自己的观点对体育权利做了认定,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在众多对体育权利的界定中,笔者认为胡冠佩等在《体育法的权利制度及其完善》一文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部已经颁布17年的法律中的规定来限定体育权利更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体育法》在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了了发展权、管理权与参与权三项基本体育权。其中,第二条指出国家要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第三条进一步说明除国家自身要发展体育事业外,还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是体育发展权;第四条则指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需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此为体育管理权它属于公权力范畴;体育参与权是指权利主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三种权利中,可以说体育参与权是《体育法》立法之重点向所在,因此除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明确体育工作应全民参与之外,接着在第二章至第五章中又进一步详细规定了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社会团体中的体育发展权和参与权等权利内容。 二、大学生体育权利保护现状 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应当是一种能力或资格,即大学生依照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事务中,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主要体现在《体育法》第三章的学校体育中,在这一章中,规定了学校应当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要开设体育课,学校应当为学生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创造条件;为使学生的体育权利能够实现,学校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配备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还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加强对学生体质的检测。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权利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的自主意识,而我们目前的现实是,学生对自己体育权利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我曾经问过我所教授的某一班的学生这一问题,知道大学生有哪些权利吗?学生能够回答出我国的教育法中所规定的权利,但当我问什么是体育权利吗?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由此可知,体育权利在大学生中间仍然是一个新名词。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很无聊,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也不会自觉地从事课外体育活动。 目前各高校都按照体育法的规定安排有体育课来保障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也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来保证体育课程的开展,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第一,体育课只是运动课,却没有学习体育法律法规的课程,包括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内,都没有意识到学习体育也有法律的保障;第二,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配备不够齐全,只是用于体育课教学,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第三,因为学生意识的缺乏,没有学生感觉自己的体育权利受到了侵犯,大部分学生不认为自己有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而是服从 老师的安排,而且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很少。要想解决这些缺陷,需要加强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管理,转变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使他们的体育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推动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三、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之途径 如何能够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我认为,除了各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体育课来加以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途径: (一)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目标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目的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并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社团多种多样,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的建立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组建学生社团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每年可以根据学生社团情况组织一些社团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使学生社团成为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有力武器。 (二)合理利用学校体育馆,加快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举行。这些体育赛事仅仅是一个短期事件,但为了使体育赛事能够完满举办完成,每一次的体育赛事都会建设一些保障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目前几乎各个高校都有了自己的体育馆,而赛事结束后,体育馆的使用问题就成了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社团以及学生兴趣找出能够合理利用体育馆的方式和方法,使学校的体育馆不至于闲置下来,而且也能够使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场馆,在奥运会赛事结束后,就得到了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目前农大的体育馆已经成为了体育与艺术教学的重要课堂,可以说除了周日外,每天的课程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 (三)加强与校外体育俱乐部的联合,扩大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范畴 由于高校体育课时间分配有限,课外体育活动就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需求打下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课外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实现途径是学校的社团,还有专门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活动手段,而且因为有及时、专门的引导者,可以提高活动锻炼的质量,并且能够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但因为学校体育老师的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不能满足校内俱乐部的课外活动模式,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加强和校外体育俱乐部甚或健身房的联系,引导学生健康消费,而非盲目的听信某些健身俱乐部的广告,结果白花了钱,却没有达到健身和实现自己体育权利的目的。 大学体育论文: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摘要: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该文针对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经试证实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进而提出通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本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无心理疾病,并具有完整的一套心理调节措施,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优良心理品质.人的成长过程,大学阶段是心理波动最大的阶段,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的特点是朝气蓬勃、富于理想、积极向上、接受新事物快、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医学论文 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为17.34%高于男生的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城市学生,其中边远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学生比例最高为19%.[1]“郁闷”如今成了许多大学生挂在嘴边的字眼,心理疾病已经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焦虑、紧张状态较严重,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大学生正处于半依赖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许多心理的冲突、苦恼或被自我掩盖,或被忽视.以致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同志对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感,又足以强意志.”这就是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能发挥积极的影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此方面的论述,《吕氏春秋·尽数》中描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说明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依赖.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在体育锻炼中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体育锻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并且能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等高尚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宝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网上我们曾有幸阅读到俞春民老师的一个资料,受到启发,在他的基础上我们也做了一组实验检测,就是选择一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实验前后与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对比的数据如图1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通过体育锻炼实验学生与对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平均值有显着差异,实验学生各因子平均值明显下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说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留学生论文从本质上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可以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使各项心理指标达到健康. 3 通过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认为以下途径与方法可有效的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1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启发诱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2 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 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3 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3.4 面向全体同学全方位关爱体育锻炼弱势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及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积极投入体育锻炼,逐步扭转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5 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计划 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掌握具体的操作原则.让教师认识到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毕业论文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体育论文:浅析现代大学体育课程建设 [论文关键词]现代大学 体育课程 课程建设 [论文摘要]与我国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大学体育的现代化进程明显缓慢的多。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水平。建设与发展“现代大学体育”体系,加速我国大学体育的现代化,对提高我国大学教育水平,从而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关键而深远的意义。 一、前言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无疑会在知识创新和传播过程中充当空前重要而必要的角色,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对主动适应并推动时代和社会发展而负有重大使命的大学教育,就必须在超越传统、锐意改革中积极面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作为大学教育一部分的大学体育,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学教育的目标、教育过程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实施、完成。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虽然在体育学科建设、硬件及观念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比,其发展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现代大学体育”体系,是提高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在“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热潮的推动下,“大学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人们倍加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从体育教育与“大学教育现代化”关系的角度,提出建设适应现代化大学发展的“现代大学体育”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二、大学教育现代化与“现代大学体育”体系 1.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首先,在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封建传统的影响,人们对“体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造成了大学体育在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极其艰难而缓慢。其次,我国大学体育的发展也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第三,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学实施形式多变,教学模式多样化;体育运动素材量很大,筛选教材较困难;体育目标的内容过于抽象、宽泛,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具体。体育学科的这些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体育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活动的实施等方面的难度。也是体育学科的这种特殊性造成了体育学科的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大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第四,近十年来世界各领域都在飞速变化,大学体育的改革步伐却显得过小,没有改革与创新就没有进步,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面对如潮而来的现代化趋势,只有建设和发展较完善的“现代大学体育”体系,加速大学体育现代化的进程,才能使“大学体育”这一特殊而重要的学科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 2.大学体育现代化与建设“现代化大学体育”体系 “大学教育现代化”是大学为主动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教育水平而由传统大学教育向现代大学教育整体转换的变迁过程。“现代大学体育”是为了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实施的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子系统。“现代大学体育”体系是包括现代大学体育观念、现代大学体育制度、现代大学体育硬件和现代大学体育环境因素等在内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结合的系统的整体。“现代大学体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大学教育现代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大学体育积极配合大学教育,应对我国社会体制转型和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的发展而在观念、价值取向、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体育设施和技术等方面改革和优化的改善的过程,是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充实、更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改进大学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健康型人才的发展过程。 三、建设与发展“现代大学体育”体系的内容 发展和完善“现代大学体育”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物质层面的建设、制度层面的建设、观念层面的建设和环境因素方面的建设,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四个层面建设的有机结合与整体推进,构成了“现代大学体育”建设的总体。 1.物质层面的建设 物质层面的建设是指大学体育在场馆、设备、技术手段、质量评估方法、经费等方面的先进程度。场馆、设备和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是现代大学体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体育的发展程度。 2.制度层面的建设 制度层面的建设,就是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有力保障,是实现我国教育战略目标,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关键因素。当前,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3.观念层面的建设 观念层面的建设,是指确立与现代教育、现代体育以及社会生产、生活、世界文明相适应,甚至是超前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现代大学体育”体系从观念上说就是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适应社会、教育现代和大学体育现代化的要求所确立的对整个大学体育活动的较为系统的、理性的认识,以及直接参与大学体育诸活动的师生员工和管理人员对大学体育本身迈向现代化的看法、观点和态度。观念的确立有助于制度、物质层面的确立,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指人的观念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 4.环境因素方面的建设 环境因素包括校园体育人文环境、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以及校园活动气氛。环境因素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和不同的环境和气候生长不同的植物和种植一样,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和氛围会给大学生以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四、“现代大学体育”体系建设的途径 1.从传统和历史中学习借鉴 我们要研究历史并从历史传统中学习。这个世界无论有多新,她都扎根于过去,过去是我们赖以生存、生长的土壤。我们既不要固守传统,亦不应全面摈弃传统,而是充分利用传统。历史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前人的不断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所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否定传统,割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会延迟大学体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不断的吸取国外的先进成果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和迟发达国家,应正确看待先行者所具有的“示范效应”,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先行者的做法,持一种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平地看待迟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和吸取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但要避免冒进带来的发展失衡和资源浪费。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他们的优点或缺点,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3.学科间的横向借鉴 我们要多借鉴其它学科的经验与方法。体育学科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落后于其它多学科的发展,在理论上又落后于自身实践的发展。各学科间又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地方,横向借鉴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快速发展。 4.加强体育科研工作 体育科学研究过程就是揭示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过程。高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是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全面深入的了解揭示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更好的运用客观规律,加速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和全面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五、结论 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大学体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深层次的大学体育改革已迫在眉睫。建设全新的“现代大学体育”体系,以加速大学体育教育现代化进程,是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大学体育论文:试析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论文关健词:高校大学生 健康意识 课外体育活动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山东省部分高校普通专业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选择内容均呈多元化趋势;体育设施缺乏及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低,在一定程度土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持久性。 本文旨在对山东省部分高校普通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研,找出问题,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山东经济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800人。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文献,查阅相关材料,对30篇主要文献进行全面分析。’ ②问卷调查法。统一指导用语,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对山东经济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13个院系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92份,其中有效问卷786份(男324份,女462份),有效率为99.24 %,问卷经18位专家进行评价修订,并对问卷的信度与表面效度进行检验,皆符合要求。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目的) 表1显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不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追求身心健康仍然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旋律,这种内在的需要积极而主动,它保证了广大青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持续性。此外,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多元的。在男学生中,增强体质、满足兴趣需要、调节生活是主要的活动动机。女生除增强体质、调节生活为主要活动动机以外,塑造形体也是重要的因素。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大学生与时俱进、打造完美个性的体育价值观,多元化的活动需求,有助于良好思想品格的形成。 2,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上,体现出兴趣广泛、选择面宽的特点。除男生偏爱篮球,女生衷情于跑步和羽毛球外,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广播操、足球也成为相当一部分男生的首选项目。女生紧随跑步和羽毛球之后的便是广播体操、篮球、室外健身,这与八十年代男拳女舞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不难看出,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男女生均对篮球、跑步情有独钟。跑步是最传统的健身锻炼方式,为中外老中青年人所青睐,它是一项最朴素、最经济,使人受益终生的运动内容。球类项目符合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它能够满足广大学生争强好、斗志斗勇、协同合作、发泄剩余精力等多种需要,在青年大学生中大有市场。 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 ①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 调查表明:男女生在活动时间段的安排上有明显的不同,男生一般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女生则主要是在早晨和晚上进行锻炼。其它时间按百分率由高到低,男生依次是早晨、晚上、时间不定(其它)、课间操;女生依次是周末、下午课外活动、课间操、其它。男女性别上存在的差异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长期以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的主要活动场所如篮球场、足球场等多被男生“霸占”着,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女生的运动表现欲远不及男子,甚至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动作不规范怕招致别人讥笑而限制了其运动动机,女大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之外得不到张扬,不利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②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每周活动次和每次的持续时间可以用来衡量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运动量,它也是界定体育人口标准的指标。一般认为,成年人每周锻炼超过三次,每次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者即为体育人口之列①。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下者占32.06%,每周锻炼3次以上(含3次)者接近40 %。另外还有近30%的学生没有规律,也即近三成的学生每周活动次数少于3次,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从普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看,男女生存在较大差异,锻炼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男生占73. 89%,而女生只有37. 92%,从整体上看,活动时间大于30分钟以上的学生只占半数。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真正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大学生不足40%,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健身意识并不强,导致其健身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60%的大学生经过十几年学校体育的系统教育,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人口,即使区区40%的现体育人口,本科毕业后也将因工作压力的加大,又难以确保其成为永久性的体育人口,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的悲哀!女生问题则更严重,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健身意识的教育,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非常必要。 4.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见表2) 统计表明,有近z2%的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小于2次,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影响百分比由高到低,男生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学习紧张没有锻炼时间;缺乏技术指导;不喜欢体育活动。女生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不喜欢体育活动;学习紧张没有时间;缺乏技术指导。不难看出,因扩招而导致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尽管各高校增加了体育设施,但生均占有场馆与器材量的比率仍严重不足,更何况各高校的主要场馆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被高水平运动队占用,而且多数高校早已取消了课外活动时间向大学生无偿提供运动器材的制度,这更进一步削弱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美国运动与健康理事会的专家们认为,人的健康状况10%取决于医疗,而90%取决于生活水平和从事体育运动的条件②。”因此,广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 5.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高低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了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在调查的786名大学生中,到过收费场馆进行体育消费的不足20%。其中按一学期为单位计算,学期消费在20元以下者占绝大多数,尤其女生比例更大,接近90% ,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为零,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可能受家庭条件的限制,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健身意识不浓,消极的体育价值观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需要体育主管部门或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引导。 三、结论 1.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选择内容均呈多元化趋势,应象体育课尸样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织与指导,确保其健康发展。 2.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在校大学生远不足半数,本科生考研及就业压力抹杀了其参与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终身体育”任重而道远。 3.体育设施缺乏、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时代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 4.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不足以满足健身生活的需要,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应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学生的消费水平。 大学体育论文:试析公共体育课程的元认知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论文关键词:元认知教学 社会适应 公共体育 论文摘要: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元认知学习理论是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的教学理论,必将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考察了元认知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教学中实施现有的提高元认知水平的方法、措施可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情况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与相关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0前言 现代社会发展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信息化、快节奏、高压力和高竞争等特征,这就对我们的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具备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劳动者。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体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4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体现为个体认知性知识的积累、深化,更体现为个体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特点,因此学校体育课程在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将承担重要的责任。籍此,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并进一步提出“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元认知学习”是现代学习理念的一种新观念。这种新的学习理论在教育观念上强调的不仅仅是“学会”,而更主要的是“会学”,以及对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的调节与监控。元认知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是学生个体自身对学习的监督和调控及学习过程结束后的自我反馈,要求每个学习个体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高校体育学习将彻底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并使每个学习个体对自身学习进行调节和监控,这也是元认知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体育的元认知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而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社会适应教学目标的实现寻找一条可行途径。 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并进行综述研究之后,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①元认知教学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②元认知教学是达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社会适应目标的有效途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学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样本为某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程的大一、大二部分大学生,共75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9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掌握了有关元认知和社会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次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本文采用国内研究者根据Gregory .Schrawd等人编制的元认知意识量表(Meta一cognition con-sciousness questionnaire)翻译修订而成的中文版量表。该量表采用10等级记分法,从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个维度测量了被试的元认知水平。马建锋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适合中国背景下的大学生。 根据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课堂教学实际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自编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卷,该问卷采用5等级记分法,并主要从对活动的规则、纪律的遵守、活动中的人际互动、活动中的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团队意识(竞争、合作、集体荣辱感)等社会适应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考察。该问卷的重测信度:=0.94(时间间隔为3周),另外就问卷的内容效度对多所高等院校的心理学、体育学专家进行了访谈,最终的反馈结果表明该问卷内容效度良好(每个条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 31-0.66之间),能全面、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为本研究服务。 1.2.3实验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方法并随机选取对照组与实验组(分组时对其元认知水平和体育社会适应水平进行了均衡化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相同,时间共16周,并由同一教师教授(实验组接受元认知教学培训)。对照组按教学计划学习,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组在按教学计划学习的同时,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元认知的方法进行学习,二是实验者在学习现场进行言语指导,让学生注意采用元认知的方法进行社会适应训练。最初和最终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社会适应水平由同一教师按同一问卷进行调查。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到了教师及学生主观期望效应可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加以控制。 1.2.4数理统计法。本研究测量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 for Window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实验组进行的元认知教学培训说明 2.1教学目的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另外的元认知能力培训,以提高其元认知能力。 2.2教学方法 一是采用课堂教学法对实验组学生讲授元认知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二是在公共体育课堂上采用现场言语指导的方法提示学生注意使用元认知有关的技能进行学习活动(主要是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 2.3教学内容 2. 3.1有关元认知理论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的基本含义、实质和要素。元认知与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体会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是指对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认知的知识,即学生对自己的体育社会适应认识活动过程与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个人、任务和策略。体育的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体育认知活动的体育认知体验或体育运动的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体育的元认知技能是指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 2.3.2培养、训练元认知的一般方法。自我提问法:在元认知训练中,通过提供给学习者一系列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不断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相互提问法:让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问题单,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问题单相互提问并做出回答。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竞争,提高元认知水平。 知识传授法:通过传授元认知理论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于学习中,以提高学习效果。 元认知培训和训练的各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主要与大学生体育课程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相结合而开展)。 2.4元认知理论教学进度安排 利用体育课程以外的时间,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训,培训共4次课,每次30min,并布置课后作业。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课次1:元认知理论知识的培训。 课次2;元认知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课次3:训练、提高元认知的方法的培训。 课次4:对所培训内容复习,巩固所培训的知识。 3结果与分析 3.1元认知教学效果考察 实验组经元认知培训后,其元认知水平较对照组呈现下表所示变化(调查数据统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经过元认知教学后,整体元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实验组整体元认知水平实验前后比较P- I) . 046,达到显著差异),且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水平也都有显著性提高,而对照组无论整体元认知水平p=0.446),还是分维度水平前后测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实验结果说明元认知教学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元认知水平,证实了研究假设。这进一步说明个体的元认知能力不仅是在个体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元认知能力是可以教授的,即经过系统、专门的教学培训,个体的元认知毙力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提高。该结果可解释为:通过提问、讲授等元认知培训方法的实施并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可使学习者个体更好地掌握自我的元认知知识,加深元认知体验,增强元认知技能,进而提高个体整个元认知水平。 3.2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考察 实验前对普通专业103名大学生(大一、大二)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2显示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情况:规则适应方面相对较好,达到基本适应水平,且个体差异不大;人际互动、自我调控、团队意识方面表现较差,且人际互动、自我调控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与我们的基本培养目标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缺乏足够的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较难采取统一的培养措施。 对性别变量进行考察(表3),发现:男生在人际互动、团队意识方面好于女生,在规则适应、自我调控方面差于女生。除规则适应方面,女生显著好于男生外,社会适应其它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另外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45,为中度相关,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变关系。 3.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考察 实验组接受元认知培训和元认知教学及相应体育教学,对照组接受相同体育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水平前后呈现表4所示变化。 表4表明,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组别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交互作用不明显,即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实验前有显著性改善,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改善。统计结果说明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结合对元认知教学效果的考察,这一结论可理解为元认知教学提高了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而提高的元认知水平又在个体的体育社会适应实践方面发挥作用,即在体育活动实践中通过比较、反馈、自我暗示、自我调控等手段,逐步提高自我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元认知体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社会适应的教学中,学生不再处于从属、被动的“他控”地位,他们的社会适应是主动的,并对适应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对自我的社会适应具有高度的自控,因而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本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教学中实施现有的提高元认知水平的方法、措施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情况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与相关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元认知体育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4.2建议 元认知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相关,并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元认知教学手段,必将为体育教学的各学习目标的实现提高一条可行性途径。 4.2.1因本次实验条件的局限,还应进一步考察实验效果的外部效度,为其应用、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2.2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元认知教学措施的渗透,如反馈、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与调节等与个体元认知水平提高有关手段的运用。 4.2.3进一步考察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其生活中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迁移作用。 4. 2. 4进一步考察体育元认知教学对高校体育教学其他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与应用,如运动参与、体质、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等目标。 大学体育论文:试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学校体育活动重要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有了显著变化,所以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各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因而学校应正确处理好它与各素质之间的关系,摆正体育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 综合素质 社会适应能力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愈加迅速,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了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了全面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本。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纵观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待业学生人数也相应上升,2008、2009两年学生就业率甚至不足七成,尤其是在剔除了读研和单位试用人数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储备迅速增长,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交叉综合并存,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各职业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每一种职业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这所有变化都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需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对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上进行良好适应。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缺点,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强健学生身体,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拥有四根支柱,即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know)、学会生存(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体育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手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一)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人的品德是在持续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自我约束作用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这其中,既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种主要由外因影响的准则,又有思想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自身影响占主导的规范。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进行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高尚的责任感,形成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良好道德观。同时,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平静的心态。保证学生在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下学习生活。 (二)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才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个人的才智是其智能和才华的综合体现,包含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谁能想到一个没有积极体育活动情感的人却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全的评定有了新的标准,健全的身体素质需包括运动机能素质、抵抗疾病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近30%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人格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备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二、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体育竞技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活动,如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调节,以及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主动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因为体育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远远比其他科目多,它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中,由于人员之间交往频繁,这不仅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接触社会。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帮助师生更好地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角色 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游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学生在游戏中个体角色的不同扮演,参与者同时体验了各种角色的义务、责任、技能与心理。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此种经历对于个体体验社会角色,促进个体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活动,很多时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规则、环境,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三)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也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心理调适的过程,个人只有具备了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才可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比赛具有其鲜明的竞争特征,有竞争就会有胜利和失败,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挫折体验锻炼过程。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这种情景引发的挫折感,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炼。个体承受挫折并通过自我调整重建信心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这种自我调节、重建信心的过程就是个体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四)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控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课堂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行为起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种种教学要求和规范对学生也有具体的掌控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既要通过自我控制服从于教师的组织,还要服从课堂纪律以及相关的行为规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控制与自控是同时存在的,教学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服从,学生的自控是对这种要求正面的回应。无论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对课堂纪律、行为规范的限制,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控能力,就是学生逐步实现自我调整,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与此同时,体育活动中的竞争行为也在不断发生,随着竞争目的、参与者群体大小、参与者年龄性别特点的改变,竞争行为也会有相应改变。学生如果想在竞争中获胜,就要学会遵守规则并与同伴相互配合,通过协调合作来解决问题,养成团队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知,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所决定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体育活动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需重视体育教育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地位,这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急需重视的问题。 大学体育论文: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课堂训练;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体质健康 论文摘要:公共体育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课堂训练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甚至全面发展。但是,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分析并把握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有助于提高公共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公共体育是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体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甚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专业课程相比较,公共体育课具有更明显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技能性,更加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训练比重较大,课堂训练效果直接决定教学效果。课堂训练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从课堂教学过程分析,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的主导因素,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因素,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及互动相长是以课堂为基本载体和中介的;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因素。 1教师的教学主导因素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外因,即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的主导性因素。 1.1教师的讲解示范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论讲解和动作示范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动作概念的重要手段,理论讲解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动作示范力求准确、熟练、优美。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尽快领会动作要领,并产生一种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训练冲动和激情;反之,如果教师的理论讲解含糊不清、罗嗦重复、不得要领,动作示范不准确、不熟练、甚至出现失误,必然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 1.2教师的教学方法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当学生训练成功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训练动作不到位时,教师应持续给予鼓励;当学生训练反复失败时,教师应及时安慰、并耐心纠正和点拨,直至训练规范。这些方法的采用都可激发大学生课堂训练的兴趣,对于学生课堂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应热情帮助、耐心辅导、以正面教育为主,靠善意和爱心来增强学生训练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相反,教师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或板起面孔大声斥责,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而影响课堂训练效果。 1.3教师的关心保护 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具有快速、连续、多变等特点,学生在课堂训练时稍有疏忽、犹豫、身体不适或技术掌握不够好,都可能导致训练失误、失败甚至受伤。因此,教师的关心和保护,对学生完成训练动作和解除后顾之忧非常重要。要根据学生训练的不同情况正确地运用“接、抢、托、顶、送”等保护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引导、关心和保护可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训练的安全感,使之充满信心并大胆地训练;反之,学生就会产生犹豫、害怕和不安全感,以至训练起来动作僵硬、不协调、无法进入状态,不可能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1.4教师的教态情绪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态情绪的好坏对大学生课堂训练的情绪产生诱导性作用。课堂上教师应自始至终情绪饱满、声音洪亮、口令准确、热情耐心、进入状态,言行举止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体现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展现出教师的职业精神,这样才能增进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情绪消极、敷衍了事、有气无力、不在状态,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情绪爆躁、反复无常、随意发脾气,这样,必然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更不用说还有训练积极性。 2学生的学习主体因素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内因,即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2.1学生的性格特征 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不同,往往对公共体育课堂训练所持的态度也不相同。例如,性格内向型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意志坚强、有自制力、情绪稳定、对动作要领理解能力强;性格外向型的学生,则表现为兴奋、活泼好动、爱自我表现、情绪激烈而波动大;性格抑制性的学生,表现为胆小、反应慢、动作迟缓、怀有爱面子怕同学耻笑的心理、甚至可能产生失望和自弃的消极情绪。因此,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性格外向型学生,要相对少表扬、多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去铸就坚韧不拔的意志等优良品质;对性格抑制型的学生,应注意多表扬,鼓励他们大胆训练、增强自信心、克服胆怯心理。 2.2学生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随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逐渐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目的和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大多数都能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公共体育课堂训练及其它体育活动。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体育课的认识带有偏见,认为“只是玩玩而已”,甚至认为体育课是副科、没有专业课重要,以至上课凭兴趣、课堂训练劲头不高。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加强对其学习目的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练就一副强壮的身体就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工作。 2.3学生的体育特长 大学生因各自的体质差异,会有不同的体育特长或爱好。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在参加自己擅长或爱好的项目训练时,表现积极且效果较好;在参加自己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项目训练时,不仅训练效果不好,还有可能出现失败,由此失去训练的信心并产生懊丧情绪。因此,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广泛兴趣,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的训练动机,这样,才能有助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及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的中介因素 课堂是教学的载体和中介、是公共体育训练项目内容、空间场地、情景建构和教学过程的组合,即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 3.1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大学生的训练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深受广大青年喜爱的球类项目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训练积极性,而单调乏味的田径项目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在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除大一开设普修项目外,大二就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质等不同情况,分班开设如足球、篮球、排球、兵乓球、体操、游泳、武术、田径等专项竞技体育课和棋牌等保健休闲益智体育课(为身体较弱或有疾病学生开设)。这样,既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又能使其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参与训练,切实起到锻炼的作用。 3.2课堂的教学过程 大学阶段的公共体育课时为两节连堂,教学过程中项目训练的难度、强度、节奏及教学手段的安排是否合理,都会对学生训练的兴趣和情绪产生影响,对大一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课时比中学阶段增长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上述因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使学生自始至终精神饱满、生动活泼、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训练。 3.3课堂的空间场地 体育课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学生的情绪不仅受季节、气温、风力、阳光等气候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受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一般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和训练应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对于教学条件的利用,教师应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进入舒适、安全的教学环境,带着兴奋的情绪投入训练。 3.4课堂的教学集体 教学集体对学生个人课堂训练的积极性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当某学生训练失误或失败时,其他同学对其不是理解和鼓励、而是嘲笑,就容易加重该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训练的兴趣,有的甚至还会放弃训练;相反,如果教师和同学们给予热情鼓励、并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就可增强其完成训练的勇气和信心,全方位的调动集体积极性,形成一个友善和睦团结的教学集体。 总之,分析、认清和把握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教师教学主导性因素、学生学习主体性因素和课题教学中介关键性因素及其影响,有助于提高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大学体育论文:浅论大学生公共体育选项与个性完善 论文摘要:人的个性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但个性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可以改造的。体育运动以它固有的方式,鼓励个性的正当发展.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本文以体育舞蹈为例,对体育运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 个性完善 体育舞蹈 一、前言 当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都是自由选项,很多大学生在选项时一是选自己喜欢的科目,二是避免日晒的室内运动,因此室内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火爆,而室外排球、足球、田径、武术等项目明显不足额。大学体育的目的是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建立现代社会健康观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提高体育观赏和休闲娱乐能力,培养学生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健康意识,以及协调体力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踏上健康之路,提高生活品质。这和现代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增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改造和创造着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环境.并为这一身心环境不断地、永恒地创造着新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大学生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个性心理行为.鼓励个性正当发展和个性完善。本文就如何在体育教育和对体育锻炼活动中自觉发展和完善个性这一问题作以下探索。 二、个性与个性完善 什么是个性?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为表示所扮演的角色而戴的面具。现在心理学中“个性”一词沿袭了它的含义,以说明个人在人生舞台所扮演的角色。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这是一个人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心理过程和自我意识等。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人们存在着差异,这就是个性差异,即每个人独具一格的心理特性.如有的人听觉感受性强,有的人思维逻辑性强.有的人思维灵活性强;有的人待人热情,有的人表现冷漠;有的人意志坚强,有的人意志薄弱,等等。个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了一个人一贯和经常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个性又是可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的改变、教育的作用和自己的主观要求,个性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可以改造和消除的,如性格是个性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心理特性,它对能力和气质有显著的影响。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例如,一个在严酷生活环境中养成了高度自制力的人,会善于控制自己暴躁而易于冲动的气质特点:一个在集体生活中养成了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性格特点的人.会加强自己与别人的交往,使自己比较内倾的气质得到改造。即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一定手段的干拢和主动能动作用下,大学生完全有条件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完善个性。 如何促进个性完善?可以从气质的改造开始。性格是个性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心理特性,气质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胆汁质与多血质混合的气质比粘液质有助于培养勇敢、果断、主动性等性格意志品质,而粘液质比胆汁质有助于发展忍耐、自制力等性格特点。气质又是表现在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它影响到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在学校中.学生的气质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情感表现、动作状态,还影响到他们上课和完成作业时的表现,而且影响到他们注意的稳定、注意转移的速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作业的效率、对事物的评价和在集体生活中的协调关系等。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例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提高反应的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不稳定、易激动的缺点等。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气质优缺点,并激发他们改善气质特点的愿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优缺点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对气质的发展和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三、不同个性特点类型的大学生可选择的运动项目 青年期是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学校体育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体育具有增强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的作用,同时体育运动又以它固有的方式,鼓励个性的正当发展。体育锻炼能使人们情绪稳定、动作灵活、反应敏捷、意志坚强等,因而能够改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在体育选项时除了要考虑体育运动的直接价值:增强体质、利于健康,还要考虑体育运动对人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作用,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乐观精神,发扬个性心理特征的长处,控制短处,提高心理活动的效果。以下五种个性特点类型的大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运动项目。 1.紧张型。这类学生具有满腔热情、朝气蓬勃的个性品质。但遇事会过于紧张、惊慌失措,特别是在考试、面试甚至是教师课堂提问时紧张、焦虑。这类学生应选择开放性技能项目,如足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等,这些项目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要求个体必须对环境有整体认知,对外界变化情况有预见能力和应激处理能力。这类学生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能沉着地应对,学会坚忍、自制,并习惯于平稳而镇定地学习。 2.胆怯型。个性具有内倾性的大学生生性胆小.做事谨小慎微,动辄害羞脸红、腼腆,但具有工作踏实待人诚恳、坚忍顽强等优良个性品质。这类学生可选择游泳、滑冰、体操、跳远、投掷、跨栏等闭锁性项目。闭锁性运动技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依靠内部的本体感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调节运动,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这类学生胆子会变大,为人处事也就显得从容自然了。 3.孤僻型。这类学生的个性极显内倾性,具有认真细致、自尊、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但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乐意参加集体活动,缺少竞争力。这类学生应选择足球、篮球、拔河、排球接力跑等团队运动项目和常需与人交流、勾通、默契合作的体育舞蹈。这些项目要求参与者发扬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相互帮助、彼此鼓励、竞争向上的精神,以达到预期目的。坚持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这类学生能增强自身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合作.使自己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完善个性。 4.多疑型。这类学生常常多疑.对他人缺乏信任,处理事情不果断。这类学生可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击剑、跳高、跳远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参与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长期进行这些活动将有助于学生走出多疑的思维模式,形成敏感、机智、勇敢前进的良好个性品质。 5.急躁型。这类学生坦白、直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急躁。这类学生可选择下象棋、健身气功、长距离散步、游泳等项目。这类活动属于静态、单独的运动,不会带来情绪的过于波动,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这类学生尤其适合选武术和瑜伽这两个项目,练习武术,一招一式都要求规格化.需要有爱心、恒心、耐心去练习,不能浮躁和急功近利;在轻松舒适的瑜伽音乐的伴随下练习瑜伽,可以轻柔地舒展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摒除杂念,心灵获得安宁,让心胸宽广、豪放爽朗的个性中又多几分从容恬淡。 四、体育舞蹈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作用 在体育选项中,国际标准舞(又称为体育舞蹈)以其内容丰富、音乐形式多样、风格典雅和舞姿优美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生建立友谊、陶冶情操、健身美体的极好形式。体育舞蹈以其多元整合的教育功能.在塑造和提升人生境界,教人求真向善尚美,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个性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舞蹈能使人优雅,“人要是学会了跳舞,连走路都会美观和文雅些”,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经常参与体育舞蹈活动,对人的形体进行改造雕塑,人的形体会逐渐符合一定的健美标准,男生体格魁梧挺拔,身材匀称.四肢细长有力,形态体现楔形,宽肩腰细,显示一种阳刚之美;女生身材苗条,四肢柔软,形体富有曲线美。体育舞蹈的锻炼效果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体格健美、体态优美、体形匀称的要求。同时又能培养大学生高雅的文化气质,对于男生,跳舞的过程,可以让他学会更加尊重女性,提升高尚气质;对于女生,则可以在舞蹈中学习淑女风范,修身养性,培养自重、自信心,提高内在文化修养。 体育舞蹈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舞蹈,摩登舞彬彬有礼、风度翩翩,其中的华尔兹舞音乐妖娆,舞态雍容华贵、典雅大方,舞步流畅,有“舞中皇后”之称;拉丁舞中伦巴舞态柔媚、热情,步法婀娜款摆;体育舞蹈的多种风格使各种个性得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种,在舞蹈中释放自己,得到精神的享受。同时又使个性得到完善:紧张型的人可以踏准音乐节拍,从容地跳好每一舞步;胆怯型的人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情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孤僻型的人在舞蹈中能够增进与人的信息交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多疑型的人能在音乐中忘掉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冷漠与隔阂.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互动和团结,互相沟通,与朋友们一起享受优美的舞蹈,提升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虚荣型的人在舞蹈中不再一味表现自己而要求舞伴追随自己.能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良好的态度,耐心有礼貌地引带;急躁型的人在舞蹈学习中不可贪多求快,要跳好不同风格的舞蹈,必须练好基本功,把握技巧和节奏,每一舞步都得用心体验,历经磨练,从而调节浮躁的心态,并感受自身的情感与他人情感的交流。体育舞蹈是一种身体教育,不仅能作用于人的外表,塑造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而且能作用于人的内心,教人求真向善尚美,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除了要有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青年学生必须重视个性结构诸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避免个性的畸型发展,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这一具有特殊魅力的活动,制定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计划。自觉用自我意识调节个性的健全发展。 大学体育论文:关于武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优势以及改革途径 论文摘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武术可以说是一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它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外在美,同时也是因为它的内在美。另外,武术教学发展过程也出现了较为滞后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问题。为了研究武术教学课程的优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武术的道德观、大学武术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武术的若干个作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分析与归纳武术教学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就如何进行武术课程改革提出一些见解,以推动高校武术又好又快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武术;大学体育课程;优势;改革途径 一、武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优势 (一)武术的文化特征 1、技击性。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虽然各门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原因。 2、健身性。武术训练不仅重视内在"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能够达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3、独特性。中国武术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家学说的精髓,突破了搏击中力量决定胜负的传统观念,突破了主要由四肢作为攻击手段极限的搏击术,蕴涵着一种东方古典的礼仪道德和修养,是一种阳刚阴柔完美结合的美学理念,它体现了一种武学中完美的艺术性,它从一个更高的境界上符合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 (二)大学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势 1、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育实数框架的新标准。它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 2、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在当代大学的实践教学中,套路运动教学占据内容。 3、优势。一般的体育运动效果都仅仅是对外在表现的强健,然而武术确实一种壮内强外内外兼并的健身运动。武术强调的是内外俱练,身心双修。通过练习对外可以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特别是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锻炼对调解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气养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武术的改革途径 我国武术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策法规不健全,多头审批现象突出;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秩序不是太乐观;轻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文化课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办学物质条件较差,收费标准不一等。面对此种现象,结合当前武术教课情况,就这些问题本人提出一些微薄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武术课堂教学中,基本功的练习时间要适合学生体质状况,采用控制单个动作练习时间,多个基本功动作轮流练习的方式,并结合小组合套路的练习学习和复习基本功。同时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素质的训练,并提出相应的考核标准要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基本功的学习,并为学习套路做好体能准备。另外,在套路的学习上,除了加强对套路中每一个动作的攻防意义的讲解,还要注重精选适合大学生学练的套路,以增加课堂上同学们的活跃性,使大家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武术这门艺术之中。 (二)加强师资力量 新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推出对高校各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校武术教师教学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发出新的挑战。但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师资现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及实施有密切的联系。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各高校因扩招而后带来的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的状态突显出来。因此,加大场地、器材建设的投入是摆在各高校面前刻不容缓的工作。场地、器材的增加滞后于高校扩招改革的步伐。应加大经费投入,以保证武术教学的正常开展。可喜的是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多院校的场地、器材严重不足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四)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播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了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要改变当前只重视武术技术而忽视武术文化的现象。在传播武术技术的同时,也应把传播武术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中华武术所蕴涵的文化内容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比单纯的武术技术要大得多。因此,大学生学习武术,学的不仅是攻防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的发展,加快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是武术得以发扬光大,甚至走进奥林匹克运动会打下牢固的基础。而高校武术课的改革和发展正是将武术文化传承下去的一个重要途径。 大学体育论文:浅论大学女生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女生体育教学改革应从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成绩考核几个方面入手。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对策 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学生连续的扩招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现行的体育教学不适应新的教学的需求,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女生体育课程的改革非常紧迫。笔者就结合我校情况,就目前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对策进行探讨,为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1.1 针对女生特点和女生构成的研究不够 普通高校女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身体发育基本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皮下脂肪增厚,体重增加,相当多的女生偏胖,而肌肉力量偏弱,尤其是肩带肌、腹肌、腰部肌肉力量差。由于多年来中学的“应试”教育,考试科目支配的时间严重倾斜,忽视了学生体育课和进行课外身体锻炼,再加上高中毕业升如大学也把这种不重视体育和体育参与习惯带到大学来。就笔者所在的的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来自农村偏远山区学生较多,由于农村寄出教育条件薄弱,这部分学生几乎没有体育概念,基础素质差,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信心严重不足、胆小、不爱动、怕被同学笑,常常借故逃避体育课,这类特殊群体的女生在体育参与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2 教学内容重复单一,教学场地设施缺乏 高校体育课基本上沿用中学已经学过的教材,在教学形式上与中学差别不大,对女生体育教学感受的调查研究不足,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是女生不喜欢体育课。兴趣是学习和参与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是关键。例如在目前女子足球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加上很多女生喜欢看足球联赛,喜欢偶像等等因素,往往在大二开设选修课中,常有一部分女生报填足球,因人数少而不得取消的局面。又例如:也有一部分女生对艺术体操感兴趣,相通过学习加深对艺术体操的了解,同时使身体更健美,所以在开设选项课时,填报的人数较多而因选项课中没有艺术体操而取消。这两项在我校二年级的选修课中矛盾突出,这非常不利于女生个性的发展.往往造成这些课程无法开设的原因出选的学生教少外,更多的是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 1.3 在高校因扩招学生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如何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充裕的体育参与是摆在每一个教学管理者难题。 教学形式多采用“标准化”竞技技术教学训练方法在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以竞技动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追求动作教学的规范化和考试动作的标准化和达标化,忽视了体育项目所特有的健身属性,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习惯的培养,这种过分的强调动作教学本身的做法是严重违背体育教学的,直接表现的结果:体育教学单调、枯燥,再加上要求较高,使得一些寄出较差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 1.4 考试内容和形式不能真实反应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进步情况 由于受教学师资、场地和选项人数比例影响,我校女生基本上同男生一样参加上课,还有极少数体弱多病的学生也被分在一班进行力所能力的锻炼,这即加大了教学的教学难度,又使得部分学生有意见。而考核的时候采用统一的标准考核,往往对那些体质较差的学生不公平。 2 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改革现有教材,根据女生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对普通高校大学女生而言,因个人条件和学时限制,在教学中应该打破以“竞技动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女生的体育课应该考虑体育课程学习的健身性和终身性。同时增加女性生理卫生、运动与卫生、饮食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与减肥、休闲与健身等理论方面知识。在实践课中,出了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外,针对女性比较薄弱的肩部、腰部腹部力量通过编入健美操、艺术体操和体育舞蹈等动作,配以音乐,是女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增加比较时新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如:健身健美操、瑜伽形体艺术体操、普拉体等,其次是是运动量较小,比较普及大众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和毽球等项目也是女生比较受欢迎的。这些项目特点这符合女生生理心理和审美观念。因此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她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她们今后利用大学所学体育项目作为终身健身锻炼的手段打下基础。 2.2突出女生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体育课程特有属性,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利用体育课程教学培养女生自信、自强和吃苦耐劳,敢于客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心理素质。客服女生中存在的“娇气”,为毕业进入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3改革教学方法手段,采用现代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单一的“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如:小群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探讨法、游戏法、目标学习法和学导式教学法,同时结合先进的科学设备,如多媒体、视频录像等,使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直观和优美的感受印象。通过合理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想的目标。 2.4采用更合理的考核模式 在考核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因素来进行成绩鉴定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都有收获,都得到提高。考核评价是应该注重学生体育参与过程和平常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通过该课程学习,自身体育素质是否进步来考核,避免一刀切,从而避免“有的学生以前体育基础好,不学也能通过考核;体育素质起点较差通过体育课程努力学习,仍达不到要求”的情况的发生。同时在评价方式方面,采用教师评、师生互评和学生互评,打破传统单一教师评价的模式。 大学体育论文:试析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论文关健词:高校大学生 健康意识 课外体育活动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山东省部分高校普通专业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选择内容均呈多元化趋势;体育设施缺乏及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低,在一定程度土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持久性。 本文旨在对山东省部分高校普通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研,找出问题,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山东经济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800人。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文献,查阅相关材料,对30篇主要文献进行全面分析。’ ②问卷调查法。统一指导用语,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对山东经济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13个院系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92份,其中有效问卷786份(男324份,女462份),有效率为99.24 %,问卷经18位专家进行评价修订,并对问卷的信度与表面效度进行检验,皆符合要求。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目的) 表1显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不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追求身心健康仍然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旋律,这种内在的需要积极而主动,它保证了广大青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持续性。此外,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多元的。在男学生中,增强体质、满足兴趣需要、调节生活是主要的活动动机。女生除增强体质、调节生活为主要活动动机以外,塑造形体也是重要的因素。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大学生与时俱进、打造完美个性的体育价值观,多元化的活动需求,有助于良好思想品格的形成。 2,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上,体现出兴趣广泛、选择面宽的特点。除男生偏爱篮球,女生衷情于跑步和羽毛球外,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广播操、足球也成为相当一部分男生的首选项目。女生紧随跑步和羽毛球之后的便是广播体操、篮球、室外健身,这与八十年代男拳女舞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不难看出,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男女生均对篮球、跑步情有独钟。跑步是最传统的健身锻炼方式,为中外老中青年人所青睐,它是一项最朴素、最经济,使人受益终生的运动内容。球类项目符合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它能够满足广大学生争强好、斗志斗勇、协同合作、发泄剩余精力等多种需要,在青年大学生中大有市场。 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 ①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 调查表明:男女生在活动时间段的安排上有明显的不同,男生一般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女生则主要是在早晨和晚上进行锻炼。其它时间按百分率由高到低,男生依次是早晨、晚上、时间不定(其它)、课间操;女生依次是周末、下午课外活动、课间操、其它。男女性别上存在的差异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长期以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的主要活动场所如篮球场、足球场等多被男生“霸占”着,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女生的运动表现欲远不及男子,甚至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动作不规范怕招致别人讥笑而限制了其运动动机,女大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之外得不到张扬,不利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②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每周活动次和每次的持续时间可以用来衡量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运动量,它也是界定体育人口标准的指标。一般认为,成年人每周锻炼超过三次,每次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者即为体育人口之列①。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下者占32.06%,每周锻炼3次以上(含3次)者接近40 %。另外还有近30%的学生没有规律,也即近三成的学生每周活动次数少于3次,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从普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看,男女生存在较大差异,锻炼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男生占73. 89%,而女生只有37. 92%,从整体上看,活动时间大于30分钟以上的学生只占半数。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真正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大学生不足40%,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健身意识并不强,导致其健身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60%的大学生经过十几年学校体育的系统教育,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人口,即使区区40%的现体育人口,本科毕业后也将因工作压力的加大,又难以确保其成为永久性的体育人口,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的悲哀!女生问题则更严重,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健身意识的教育,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非常必要。 4.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见表2) 统计表明,有近z2%的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小于2次,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影响百分比由高到低,男生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学习紧张没有锻炼时间;缺乏技术指导;不喜欢体育活动。女生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不喜欢体育活动;学习紧张没有时间;缺乏技术指导。不难看出,因扩招而导致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尽管各高校增加了体育设施,但生均占有场馆与器材量的比率仍严重不足,更何况各高校的主要场馆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被高水平运动队占用,而且多数高校早已取消了课外活动时间向大学生无偿提供运动器材的制度,这更进一步削弱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美国运动与健康理事会的专家们认为,人的健康状况10%取决于医疗,而90%取决于生活水平和从事体育运动的条件②。”因此,广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 5.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高低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了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在调查的786名大学生中,到过收费场馆进行体育消费的不足20%。其中按一学期为单位计算,学期消费在20元以下者占绝大多数,尤其女生比例更大,接近90% ,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为零,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可能受家庭条件的限制,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健身意识不浓,消极的体育价值观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需要体育主管部门或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引导。 三、结论 1.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选择内容均呈多元化趋势,应象体育课尸样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织与指导,确保其健康发展。 2.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在校大学生远不足半数,本科生考研及就业压力抹杀了其参与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终身体育”任重而道远。 3.体育设施缺乏、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时代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 4.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不足以满足健身生活的需要,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应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学生的消费水平。 大学体育论文:论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对策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及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概括、分析和总结,力求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掌握,并从中找出尚需改进和值得借鉴之处,进而为后继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引言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的研究不但涉及到实际的经济效应,而且还有利于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行。它一方面可以使商家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成熟度,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体育消费的研究也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有利于国家政府机构对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他们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既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又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脑力劳动繁重与兴趣爱好广泛并存,无论从减轻学习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他们都有可能诉诸于体育消费。中国高校比较多,有着巨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原理可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时实物型消费要占主体地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来论述一下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结构的问题。 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就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设想结合所产生的质的规定性,它反映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质量越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购买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间,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和不同省份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一些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以及大学生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对器材、服装、鞋类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有所递增。 就目前检索到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理论的文献而言,大多数论文仅仅从消费者支出的一项指标来反映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包括体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包括体育消费的质量。我们要用许多不同的相关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问题。至此,本文认为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还仍然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领域。 2.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鲍明晓、左新荣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划分方法:第一种:直接性体育消费与间接性体育消费。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其中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的消费、去多功能场馆、参加健身辅导班、买体育明星画像与体育书刊。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和书刊、观赏班级比赛等[3]。第二种:概括起来基本上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下面两个方面,三个层次。第一类实物型体育消费。第二类,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本文倾向于第二种分类标准,因为在体育产业研究中,体育消费种类主要是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来划分。而且这种划分方法界限比较明晰、通俗易懂。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在何敏学对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校所做的调查中表明,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总额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6.4%多。体育劳务消费占19.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黄小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所选择主要内容为,体育服装、鞋类,观看比赛,体育器材,体育书籍、报刊,租用体育场地,旅游,运动保健。并且男女生在消费内容的比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在体育消费总额上高于女生。许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体育实物型消费与体育劳务型消费的比例明显存在失衡现象。这种结果主要受大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怎样提高体育劳务消费份额的问题,以及怎样开发女生体育市场的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物型体育消费应该占主流,但是体育劳务消费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可以加大。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以及体育产业学理论,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品价格,消费者的兴趣、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等几个方面。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环境 消费的环境包括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下面我们就目前体育消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现状分别探讨一下。(1)有利因素: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逐渐关注高校的体育工作。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其次,校内体育消费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利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最后,体育消费对象的相对稳定性特征。(2)不利因素: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馆设施比较差,完整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设施不足。由于现在各个高校学生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学校场馆的数量增幅较小,场馆数量与人数的不协调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相对下降,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而过于单纯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项目的爱好,所以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市场缺乏完整有效的体育法规政策体系,实施力度不够。再次,许多公共场馆管理机构臃肿,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公共场馆的各项指标都很差,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再其次,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文化环境都很差,必要的体育消费氛围没有形成。另外,目前体育消费市场内的服务意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市场主体的营销意识不薄弱,缺乏战略眼光。最后,信息不畅(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对体育旅游、体育比赛等都较有兴趣,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信息,从而抑制了消费欲望。 2.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经济来源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体育消费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考虑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此外,在健身领域和竞赛表演市场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兴趣较大的体育项目费用较高,如: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等。学生喜欢看的关键赛事,门票又十分昂贵。这非常不利于巨大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经济来源少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又一障碍。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体育消费观念。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是很难进行体育消费的。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呈负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体育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我们可知,目前大部分体育产品都打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价格定的较高(价格与成本并不成比例)。大部分体育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的性质。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大学生体育兴趣与闲暇时间 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必须带有肯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兴趣的产生和提高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劳务产生需要时便会对该商品或劳务产生兴趣。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兴趣浓的学生,其体育消费除购买体育磁带外,各项指标均挺高,在报刊杂志、体育彩票两项消费上体现尤为突出。调查中发现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这样两个极端:一方面,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学生对喜欢的服装、运动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商品等,能够不考虑其他因素,而积极选择,有时还愿意花高价、甚至借钱进行体育消费。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偏好程度有较大弹性。另一方面,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体育消费时间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这样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的减少。有关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看新闻、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这样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要比其他一些社会群体多一些。然而,他们的体育消费时间却很少,这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非常薄弱的问题。我们要想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第三,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技术全面,而且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激发起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需要,进而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客体与环境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细分体育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其次,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再其次,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第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投入。第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使高校体育课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主要探讨了通过开展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对发展学生的体育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以解决学生经济来源少与进行体育消费的矛盾。第六,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有关对策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成体系的、实践性强的却很少。我们在提出一些对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与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适合于一切领域与时空的对策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对策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对策的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到对策的完整性与实用性。 五、结语 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较多,大多数论文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几种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但一些文章研究深度不够,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
大数据应用论文:医疗卫生系统中大数据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迅速,医疗卫生领域也迎来了大数据时代的潮流。简述了医疗卫生系统中数据资源现状,分析了通过大数据平台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医药产品研发效率、疾病监控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大数据;医疗卫生系统 1数据管理问题 医疗数据是持续、大量增长的大数据。根据估算,中国一个中等城市50年所积累的医疗数据量就会达到10PB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业务系统的不断升级换代,医疗数据模式的一致性也无法保证。因此,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数据持续不断地导入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并且每当有数据模式的更改,相关的历史数据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由于医疗数据是多种数据源数据的汇总,医疗数据是关系复杂的多维数据。医疗数据的多维度多粒度为各种信息服务的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为大数据分析带来了挑战。Hadoop基于开源分布式数据处理平台,通过特殊的方式组织网络级数据,可以解决数据存储水平扩展的挑战。利用MapReduce并行处理批量事务的能力,从多个数据源(主要是医疗机构的各个业务系统)抽取数据、转换格式、并导入基于HBase的数据存储模型。使用Hadoop进行多维分析,利用数据平台中多维数据非结构化的特征,将大量冗余的维度信息整合到事实表中,可以在冗余维度下灵活地改变问题分析的角度。并结合Hadoop,MapReduce强大的并行化处理能力,无论分析中的维度增加多少,开销并不显著增长,不会显著影响分析的性能。 2大数据应用 2.1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通过分析疾病的模式和趋势,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分析医生输入的条目,比较其与医学指引不同的地方,从而提醒医生防止潜在的错误,如药物不良反应。通过部署这些系统,医疗服务提供方可以降低医疗事故率和索赔数,尤其是那些临床错误引起的医疗事故。共享的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使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更智能,首先,大数据中心存储的海量、高维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能够被检索,由于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能力的日益加强,从而获取更多的决策支持信息。比如可以使用图像分析和识别技术,识别医疗影像(X光、CT、MRI)数据,结合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得到辅助的治疗信息。或者挖掘医疗文献数据建立医疗专家数据库和医学知识仓库,为医生提供一个决策和清单,在录入症状和检验结果后,做是非判断等集合算法,根据不同病种,建立决策树算法,逐渐得出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为医生的临床操作提供建议,防止医生忽略可能存在的罕见疾病,防止误诊。此外,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还可以使医疗流程中大部分的工作流流向护理人员和助理医生,将常规的医生问诊程序化和模式化,结合检验化验等技术手段,医生只需参与最后的决策和治疗环节。使医生从耗时过长的简单咨询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治疗效率。 2.2提高医药产品研发效率 2.2.1预测建模 医药公司在新药物的研发阶段,可以通过数据建模和分析,确定最有效率的投入产出比,从而配备最佳资源组合。模型基于药物临床试验阶段之前的数据集及早期临床阶段的数据集,尽可能及时地预测临床结果。评价因素包括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潜在的副作用和整体的试验结果。通过预测建模可以降低医药产品公司的研发成本,在通过数据建模和分析预测药物临床结果后,可以暂缓研究次优的药物,或者停止在次优药物上的昂贵的临床试验。除了研发成本,医药公司还可以更快地得到回报。通过数据建模和分析,医药公司可以将药物更快推向市场,生产更有针对性的药物,有更高潜在市场回报和治疗成功率的药物。 2.2.2提高临床试验设计的统计工具和算法 使用统计工具和算法,可以提高临床试验设计水平,并在临床试验阶段更容易地招募到患者。通过挖掘病人数据,评估招募患者是否符合试验条件,从而加快临床试验进程,提出更有效的临床试验设计建议,并能找出最合适的临床试验基地。比如那些拥有大量潜在符合条件的临床试验患者的试验基地可能是更理想的,或者在试验患者群体的规模和特征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2.2.3临床实验数据的分析 分析临床试验数据和病人记录可以确定药品更多的适应症和发现副作用。在对临床试验数据和病人记录进行分析后,可以对药物进行重新定位,或者实现针对其他适应症的营销。实时或者近乎实时地收集不良反应报告可以促进药物警戒(药物警戒是上市药品的安全保障体系,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评价和预防)。或者在一些情况下,临床实验暗示出了一些情况但没有足够的统计数据去证明,现在基于临床试验大数据的分析可以给出证据。 2.3基于大数据的疾病监控防治 大数据的使用可以改善公众健康监控。首先,随着移动互联网现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选择把业务和使用习惯都转移到了移动端,那么,在基于海量数据用户搜索的社交APP以及LBS等技术层面,可以建立结合原有疾病监控系统中的流行疾病法定报告数据、流行疾病病例,结合疾病、环境数据,及时发现并绘制出流行病风险地图。在基于搜索数据和LBS数据方面,分析不同时空尺度人口流动性、移动模式和参数进一步结合病原学、人口统计学、地理、气象和人群移动迁徙、地域之间等因素和信息,建立流行病时空传播模型,确定流感等流行病在各流行区域间传播的时空路线和规律,得到更加准确的态势评估、预测。并且,通过医疗云和大数据中心,公共卫生部门可以通过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分析疾病的模式和趋势快速检测大规模传染性疾病进行全面的疫情监测,并通过集成疾病监测和响应程序,快速采取措施进行响应。这基于大数据的疾病监控防治能使传染病感染率降低,卫生部门可以更快地检测出新的传染病和疫情。通过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公众健康咨询,将会大幅提高公众健康风险意识,同时也将降低传染病感染风险。大数据共享在疾病监控防治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提前确定一定规模的未知疾病,为疫情控制争取时间。传统检测无法监测到任何没有临床症状的病例的,这些经验在医院的临床经验中都是空白。但大数据可以通过医院的共享信息以及搜索监控指定地区的用户的频繁搜索关键词,可以检测到某个地区已经出现的疫情。比如不明原因的肺炎,某地餐馆让多少人出现呕吐腹泻等异常状况等,然后再通过与疾病控制中心的病毒库中的病毒分析,寻找吻合的病毒,进行比对分析将其找出,为判断疾病赢取时间。建立大数据中心后,疾病预防可以真正在第一时间内去判断出疫情的病毒源,进而为控制争取时间。疾病监控防治的目的是及时制止其传播的范围,而大数据则是目前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途径。 (2)判断人员流向,控制疫情。在疫情发生后,虽然国家可以第一时间控制住当地疫情,但是人员流动则是无法控制的。利用大数据的监控分析就能监测到传染源区人员的主要流向目的地,疾控中心可以拿出对应的医疗技术和对应的治疗药品以及疫苗来防治,第一时间赶到相应地点,实施接种疫苗,这样一来就减少了盲目的广撒网式的全面布局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提供人员流动数据,让控制疫情在效率上大幅度提升。 (3)传播动力学模型建立。拥有了大数据的全面监控后,疾控中心也就有了更多的实践支持,就可以开始真正从实践中建立有关疫情的复杂动态网络的传播动力学。 作者:林青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大数据应用论文:4G移动网络的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应用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云计算以及4G网络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在4G移动网络平台上采用云计算技术处理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问题,主要是结合二者的优势分析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并加以实现,这将给缓解交通压力、提高行车效率等提供便利。最后对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进行展望。 关键词:4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交通;交通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进入到普通家庭,这无疑对道路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提高道路行车效率,迫切需要建设一个高性能的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1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指的是建立在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之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电子控制技术等有效组合在一起,并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中,从而能够在大范围、全天候发挥作用,建立起的一种准确、实时、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1]。依据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解决社会不断增加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道路资源之间的矛盾,使有限的道路资源能被充分利用,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保障人们出行安全,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信息、通信、传感与控制技术综合运用的产物,能给人们带来便捷。但目前,我国城市交通仍面临着许多严重问题,如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型城市,虽然其承载能力越来越强,路网体系也日趋完善,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强劲增长,道路供需关系依然非常严峻。据成都市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成都地区的汽车保有量突破268.59万辆大关,中心城区突破114.18万辆,这个数据仅次于北京。而且成都已月均增2万新车,并持续了62个月。一天就会产生数百亿条GPS数据,而车牌识别信息、交通监控视频信息等数据量更大,交通相关的数据量也早以从TB级跃升到PB级[2],因此,如果要实现对城市道路的交通流量信息、交通状况、交通违法行为等的全面监测,特别是承担在交通高峰期采集、处理及分析大量的实时监测数据的工作,整个平台的运行压力将会非常巨大,大数据(bigdata)就此产生,大数据分析交通除了流量及车辆的相关信息外,还必须包括路面情况、天气、突发情况、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传统的交通数据分析法已很难有效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的问题。城市智能交通应具备的特点和需求分析如下。 1.1数据信息海量化 整个城市的交通行为主体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分析对象,海量数据必然成为固有特性。 1.2应用负载变化大 城市交通流特性呈现出区域关联性强,随时间变化大的特点,系统需要根据实时的交通流数据,做出全面采集、分析、处理等。而传统的智能交通方案由于无法在全局上统筹,往往会因此陷入彼此孤立的情形。 1.3高稳定性和高可用性 只有要求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具有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才能更好地、更快捷地提供畅通、安全、高品质的行程服务,以保障交通运输的高安全、高时效和高准确性,让政府、社会和公众感觉到方便。而目前的很多方案中,由于各生产厂商繁杂、设备类型众多、质量参差不齐,而国内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这样不仅系统维护成本高,而且也很难做到保持智能交通系统的高稳定性。 1.4数据共享需求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智能城市交通系统,大量的终端设备出自不同的厂商或不同平台,这样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信息孤岛,彼此间很难实现共享数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统功能的充分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在硬件、接口上应做的统一,从而使行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成为智能交通发挥整体方案优势、整体统筹资源、统一协调的基础。 1.5信息实时处理性能要求高 随着城市交通的拥堵日趋严重,人们在出行时要求能随时随地通过熟悉的方式获取所需的出行计划和实时的出行信息,因此,未来的智能交通需要满足高效性、实时性的要求。 2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影响与应用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互联的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存储空间、计算力和各种软件服务,该资源池被称为“云”。“云”是指一些可以自我管理和维护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包括宽带资源、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等大型服务器集群[3]。而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计算方式,为计算资源提供全新的计算模式,其服务方式可动态、伸缩且虚拟化,云计算技术还会将所有的计算资源汇集在一起,并通过软件实现对资源的自动高效管理。这使用户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无需为繁琐的处理细节感到烦恼。云计算技术之所以能有效处理和应对交通数据量大、可用性高、稳定性要求高、信息实时处理要求高、应用负载波动大、数据共享需求大等问题,并能实现应用的灵活性,高效整合资源,降低运维成本和总能耗,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自身的高可靠性、弹性扩容性好、快速部署及按需服务的特性。云计算技术以其高度的信息部署、优异的扩展性以及自动化IT资源调度,成为解决智能交通面临的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成为一种全新概念的信息服务模式,有助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实现。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系统,要实现交通信息的动态采集、分析、处理及,并及时向用户提交动态交通信息,报告路况动态变化信息,指导用户出行计划,规划用户行车线路,从而有效提前进行分流拥堵流量,从而提高交通通行效率[4]。其具体应用如下。 (1)城市中的车、人或设备等每个交通终端节点,均可以实时地通过交通云得到基于整个城市交通信息智能分析后提供的服务。 (2)通过综合整个城区的交通流信息及汽车的运行计划信息,每个交通信号灯都得到高效控制,并在面控、立体多维的基础上进行相关预测;城市交通引导系统也可以与交通信息个性化服务进行无缝结合。 (3)为了更智能地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拓展一个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市场,运营商要相应地通过手机基站定位,向用户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服务,这些信息与交通控制、引导相结合。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从早期的2G网络到3G网络,再发展到当前的4G移动通信网络,4G网络使图像视频传输更加稳定,决策也更具有时效性,并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了更多应用的可能,移动网络在智能化交通信息系统中的运用日趋娴熟、准确,使智能交通系统真正、全面、高效地服务于社会,为缓减交通压力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移动网络技术还有效地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34G移动网络的网络结构的核心技术及优点 3.14G移动网络的网络结构的核心技术 4G移动网络体系结构从下往上可分为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应用网络层。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是这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速率高、时延小的数据交换服务,能达到下行50Mbit/s与上行100Mbit/s的峰值速率。OFDM技术特点包括:具有良好的抗噪声性能及抗多信道干扰能力,可扩展网络结构。 3.24G移动网络的优点 3.2.1通信速度高、灵活性好4G移动通信系统速率可以高达到l00Mbps,甚至是150Mbps。由于4G网络不仅是面向手机,还面向智能手表、控制器、眼镜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这些终端设备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通信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3.2.2系统兼容性好未来的4G移动网络要面向全球发展,可以预测4G移动网络一定会开放出更多标准化的接口,并与全世界各种网络进行高速通讯、互联。 3.2.3网络采用宽频谱4G移动网络的每个信道会占有100MHz的频谱,是3G移动网络的20倍左右。 3.2.4通讯费用低目前,很多3G移动网络用户之所以能方便地过渡到4G移动网络进行通信,是因为4G移动网络与3G移动网络的兼容性较好,且4G移动网络的系统采用灵活的操作方式。在加上4G移动网络通讯费用相对较低,为4G移动网络的快速部署创造了条件。 3.2.5网络通信质量高4G移动网络通信时代是高质量通信的时代,与3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相比,4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数据的交互、处理能力,特别是跟云计算技术的结合,大大提高了效率,4G移动网络让广大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的移动网络交互体验,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环境,通信质量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4G移动网络通信也能满足3G移动网络通信尚不能覆盖的区域。 4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的关键技术 上述的需求,使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成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支撑。为了有效地将云计算技术与跟4G网络相结合,提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可达性,还需解决以下几个主要技术问题。 4.1最优路径规划问题 云计算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最优路径规划,它在各类应急系统及车辆路径导航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智能交通最优路径规划是以交通运行数据为基础,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对各交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处理和判断后,再通过短讯、车载终端、GIS电子地图等各类终端帮助信息,为道路的使用人员提供最优路径,引导信息及各类实时交通帮助服务信息,以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及行车安全。 4.2智能交通流预测与出行引导问题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流预测与出行引导可通过物联网对交通流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快速处理,以便对道路交通流进行实时动态判别和准确预测,从而正确指导用户出行,这样必须建立起智能交通流量采集数据库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库。 4.3智能交通事故预警处理问题 道路交通中的突发事故严重影响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面对突发事故,必须快速做出反应,提出处理预案,然后对其进行有效、及时地处置。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的形成,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快速采集和分析交通突发事件及整个道路流量信息,迅速地进行事故故障处理,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前、有效和安全地疏散车流,达到不影响交通正常运行的目的。 5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4G移动网络牌照已经发放,围绕4G移动网络的各项业务也快速展开,但目前,网络通讯费用并没有下降,这对基于4G移动网络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与使用具有较大影响,相信随着4G网络的普及、通信环境的改善、资费的下调,大数据的交互平台将有望在许多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上实现,云计算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例如,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将会出现自动驾驶系统、大数据与智能交通、生态智能交通系统、移动互联网与智能交通等。近年来,基于移动网络智能终端的与交通相关的APP得到飞速发展,因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人们出行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6结语 基于4G移动网络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网络构建、信息采集、系统集成及应用开发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也涉及城市交通运行管理中的许多领域。要在4G移动网络平台上加快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研究及应用,必须不断加强技术革新、保障云安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政府构建的基础性开放平台与引导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参与应用研发相结合。 作者:邓波 黄同成 刘远军 单位: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 大数据应用论文:高校管理会计大数据的应用 2015年1月,“管理会计之中国实践”走进高校第一站(北京大学站)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功举办。研讨会的主题是“大数据时代,CEO需要怎样的管理会计”,会上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刘光忠强调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并指出管理会计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理论界的先行者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典型代表,高校在注重管理会计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大数据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数据量大、价值高、更新快、类型多的特点,人们通过新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为相关机构做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增强决策正确性,提升自身竞争力水平。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高校与高校之间关于招生、就业、发展的竞争不断加剧。高校要想在竞争中提升自身竞争力水平、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善于利用大数据这一工具,让大数据在高校的管理中发挥作用。管理会计为高校领导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而大数据可以为管理会计提供巨大的数据支持,只有在高校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之后,才能更好地把大数据应用在高校管理会计中。 一、大数据在高校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前提 (一)增强高校领导对大数据与管理会计关系的认识 高校领导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领导重视的问题、强调的内容,是全体干部队伍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全体方向一致才能完成目标。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要让管理会计在高校中真正发挥作用,需要高校领导意识到管理会计就是管理和会计的结合,管理会计人员呈现的不是单纯的财务信息,而是从校园大数据中提取的有利于领导决策的数据信息。国内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管理会计对于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作为高校的领导尤其要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大数据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一旦高校领导意识到大数据可以为管理会计提供数据支持,就会开始注重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那么从各二级学院到各行政部门都会贯彻执行具体应用,就能很大程度改进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效果。在海量大数据的支撑下,管理会计提供的决策建议更具有说服力,领导作出决策再也不用靠直觉、凭经验了。 (二)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专业的知识素养、严谨的职业修养是一个管理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不是仅仅做账和处理数字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利用专业的知识素养对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敏锐的洞察力洞察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和优势、利用良好的沟通能力把分析出的数据、洞察的结果跟领导进行汇报,利用严谨的职业修养对一些需要保密的决策三缄其口。当今时代下,大数据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在逐渐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与体系也逐步走向成熟,更需要管理会计人才对大数据发展、高校发展进行全视角观察,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方式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在招聘管理会计人才时高校要严格考察,逐步筛选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会计人才,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化,还需要定期对管理会计人才进行培养。 (三)引进并更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现在管理会计已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提供的模型为基本方法,把管理会计的实务操作与信息化系统结合,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传递的实时性,还能极大程度地节约物力人力。高校引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在大数据作用于管理会计过程中,大数据的分析利用需要借助管理信息系统,而且随着大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为了确保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就要定期更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二、大数据在高校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领域 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即时报账产生的财务信息、随时变化的学费缴纳情况、新增科研项目的经费登记、基建项目的进度变化、资产的购置与报废情况变化、随时变化的水电费使用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构成了实时产生的大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对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来说具有很大价值。所以学校应根据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一个涵盖财务处、审计处、资产管理处、科研处、教务处、基建处、发展规划处等部门的,并且与市场公开信息相连接的“大数据库”,确保学校行政管理各部门间信息的沟通与传达,为管理会计实现评价与分析提供基础。下文将详细分析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中的预算管理、本量利分析、决策分析和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一)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预算管理的效果决定了高校行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关系到高校年度内各项事业是否能正常运行。在编制预算时,有的高校根据“增量预算”方法编制,有的高校根据“零基预算”方法编制,还有部分高校采用“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相结合的方法编制,这几种预算编制方法都不能解决超预算的支出问题,容易造成财务资金沉淀,不能适应目前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滚动预算”法是不规定预算的数额,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的预算编制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编制预算加大了对预算监督的难度,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较少用到。但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对数据信息的实时掌握不再是一个不可及的目标,它可以促进高校使用“滚动预算”法编制预算,使用过程中可以将滚动周期缩短到以月或者周为单位,也可以根据各部门重大资金支出周期为单位,通过大数据库,实现周期性的对部门预算的审批与监督。在审批与监督过程中,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市场公开信息进行分析,例如对于部门某资产的购置预算方案,要先结合部门情况分析其购置必要性和购置数量合理性,再结合市场同类价格信息分析部门报价是否合理,如果不符合这几项规定之一,该预算方案就不能审批通过。 (二)本量利分析中的应用 高校在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时,可以采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根据生源总体情况、往年招生计划、学校容量等数据信息进行综合考量,结合学校的运营成本进行分析,确定最优的决策方案。假设学校的运营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学生人数增减而变化的成本,包括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长期固定资产成本,教学设备设施等短期固定资产成本,学校维护安全的治安管理成本,学校职工的工资和福利等薪酬成本等;变动成本是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减而变动的成本,包括学生的水费、电费,各院系的报刊费、电话费、网络费等。假设学校的收入总额是国家拨款和学费(假设没有校办企业和其他资金来源),那学校的盈利就是收入总额减去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后的差额,从理论上分析招生越多,学校的盈利就越多。但是高校终归是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们利用本量利分析的最终目的不是寻求利益最大,而是考虑如何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学校成本较小的目标。基于大数据资源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成本数据信息、学校容量数据信息,往年招生情况信息,历年分数线信息、历年各省名额分配信息等对招生计划进行综合考量,确立一个可以实现校园资源优化配置又能保证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招生计划。 (三)基建决策中的应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扩建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在哪里扩建、如何扩建、扩建到什么规模则是需要高校管理者深思熟虑的问题。到底是在原来的校园内建设教学楼或宿舍楼等固定资产,还是另寻新址进行扩建;要怎样进行扩建,是教学楼、宿舍楼和其他教辅设施一起建设,还是分批次按重要性依次建设;到底扩建到什么规模,是不是扩建的越大越好等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大数据信息得到解决。在做这些决策时,高校要结合“大数据库”中的学校财务数据信息、招生计划信息、国家政策信息、融资渠道信息等进行综合考虑,做到不盲目扩建、有目的有根据的做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决策。 (四)重大采购决策中的应用 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要大批量购置床上用品和学校校服,采购这些物资的原则都是质优价廉,采购方式多是招标。但是以往参与招标的供应商往往受限于地域范围,例如山东省的供应商不会到海南的高校进行招标,正如海南供应商也不会到山东省高校进行招标一样,这导致参与招标的供应商每年都是固定的几家,学校对于采购物资的议价能力不高,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的采购成本。但是现在招标信息是完全公开信息,不管哪里的供应商都可以看到都能参与,学校也可以向产品质量较高但从未参与过学校招标的供应商发送招标邀请,这样参与学校采购物资招标的供应商就会增多,学校就有较大的议价能力,在诸多供应商中选择一家或几家为学校生产采购物资,节省学校的采购成本。在大数据时代,物流发展也同样迅速,完全不必担心生产厂家和高校间的距离,也完全不必担心远距离下的物流成本,可以结合几十家物流运输费用的信息数据进行选择,选择一家安全快速的物流公司进行物资运输。 (五)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促进学校与教职工的“双赢”发展,能让学校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状态,便于发现人才、留住人才,能让教职工通过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对比,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以往的绩效管理中,对教职工的考评流于形式,绩效计划制定不详细、绩效实施缺乏监督、绩效考核与反馈不及时。但是大数据的出现可以促进绩效管理有效性的实现,通过层级传递,各级领导把行政人员和教师人员的详细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等录入绩效管理数据系统。专人负责定期将教职工的教学成果、学术成果、工作业绩等数据进行统计并上传到绩效管理数据系统中,为保证绩效考核结果的可比性,需要在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性质的基础上将工作成果进行量化。教职工(只有查看权限)可以登陆绩效管理系统,查看自己阶段性的绩效考评结果,并可以向系统提交查看其他教职工绩效结果的申请,便于进行横向对比,在这个过程真正缩短绩效考核与反馈的时间间隔,提高了绩效管理的效率。在大数据的推动下,教职工的绩效考评结果用数字表示,清晰的评价标准和流程让教职工感受到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这样的情况下再与学校的奖惩机制相联系,能极大地促进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作者:张咏梅 穆文娟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数据应用论文:计量工作大数据应用与发展 目前,我国计量行业对大数据的理解和应用相对滞后,政府行政部门应通过相关数据收集、统计和挖掘,获得有价值信息,为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运用大数据推动计量行业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已经成为计量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计量信息数据整合是做 好质监大数据运用的基础计量工作中的量值传递、产品检定、测试与校准中,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所以推进计量工作数据清理整合工作,在建立计量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再将产品检验、执法系统数据、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质量数据,以及各个领域涉及产品质量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最终完善整个质监领域的大数据库。充分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提高质监部门的服务水平,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提升、国家质量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二、大数据运用在计量领域的初步探索 1.建立计量器具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将计量器具实行赋码化管理,逐步完成计量器具的生产、使用等多环节的监管。目前,西安市已经在全国率先将强检计量器具实行赋码化管理,赋码系统建立后,大幅度减少了强检计量器具瞒报、漏报、不报、拒检、超期未检等现象的发生,强化了强检计量器具在使用中的监管。笔者认为,下一步应组织相关部门逐步将计量器具的生产企业纳入数据库中,实行“一器一码”制,最终实现通过编码查询到计量器具的所有信息,包括生产信息(企业信用信息、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质保信息等)、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信息(使用方的维修信息、相关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等)。2.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复杂环境下的计量检测中。计量测试未来发展趋势是将在保持更高准确度的前提下,回归到现场环境条件里的计量校准和计量溯源。随着大规模现代化工业、国防工业和军事计量的发展,解决复杂环境下的计量校准问题,成为当今计量检测中的难题和挑战。建立计量测试仪器设备在每一种环境因素变化情况下的有效数据和变化情况数据的数据库,并对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线性叠加、非线性叠加、交叉调制、加权耦合等)进行仿真模拟(包括模型仿真、数据仿真、半物理仿真、全物理仿真等)。最终通过模仿系统模型和大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得在任何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计量校准结果。3.用大数据帮助企业解决计量器具的管理。计量检测作为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服务机构计量检测的综合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切入客户质量管理、技术研发环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已成为计量检测技术服务市场和拓展能力的方向。例如,为医院提供计量检测服务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医院计量器具的整体性能,帮助医院发现医疗设备性能和使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医院设备质量控制的整体水平,避免因为医疗设备性能的问题造成医疗事故,为病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也更好地体现了民生计量工作中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用大数据可以为计量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服务产业发展,找到准确的发力点和切入点。通过建立区域内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动态数据库,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结果互认,从而统筹技术资源,避免重复购买计量标准器具,提高检测标准器的利用率,从而充分发挥区域计量标准器具资源的价值。同时通过大数据交流,增加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良好的合作,促使国民经济联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将计量与全社会各部门、各企业联系在一起。5.用大数据为“一带一路”计量服务。通过大数据,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计量领域全方位的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国际计量体系的创新发展,推动国际计量互认进程,促进贸易便利化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计量领域政策信息数据互换和交流平台,提升计量法规的透明度,实现沿线国家资源共享。通过建立计量领域技术信息数据互换和交流平台,加强各国计量技术机构的战略规划、科学研究、业务拓展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加快计量双边、多边合作和互认进程,促进量值国际等效,不断扩大互认国和互认产品范围,最终实现“一次测试、一张证书、全球互认”,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更好地提升计量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结束语 计量大数据的服务与应用可以加速计量行业信息化进程,加快质监部门信息共享,提高质监部门服务能力。当然,数据安全是质监系统做出分析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大数据在存储、处理、传输等过程中面临安全风险,具有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尤其是计量大数据,都是与生产、生活、安全相关的数据,保护这些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系统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付磊 单位: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提高,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21世纪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阵地,高校自然也不会置身事外,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愈发普遍。本文主要阐述了大数据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中的一些特点,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曾经被人忽视的各种媒介中的数据爆发出惊人的价值和影响力。数据成为了信息化时代独有的传递媒介,人类将迈入一个深度挖掘数据的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离不开大数据。将信息化技术融入高校教育中不仅可以帮助高校发展教育还可以为信息化时代做一份贡献。在21世纪这场大数据的浪潮中,高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为顺应大数据时展的趋势,在高校教育中推行信息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数据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人们对大数据往往有着不同的定义,简而言之,大数据是信息数据的总和,是以信息形式表达的多种信息的融合。可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力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影响力,现代技术是它的载体。凭借其自身蕴藏的无限价值,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象征。与传统数据不同的是,大数据主要讲究的是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而对于数据间的因果关系却不再关注。大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数据间的相关性来实现对信息的优化,帮助人们进行决策分析。在高校教育中,大数据也可以通过对高校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合,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与传统数据不同,传统数据仅仅只是实现了对数据的存储并未完全实现数据的价值,因此虽然传统数据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它仍存在很多瑕疵。反观大数据,大数据主要讲究的是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它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达到预知发展趋势的目的,与传统数据相比,它更实现了对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传统数据与大数据应用的方向也不相同,传统数据主要进行信息的存储,针对的是过去的数据,已过去的数据为核心。而大数据是对传统数据的提取和分析,以达到预知发展趋势的目的,是以事物未来的发展为核心。凭借其自身蕴藏的无限价值,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象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也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数据必将在高校的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析 1、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并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的每年期末都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在教学评价中应用大数据可以使教学评价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其实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而且大数据可以根据教学评估中提供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使教学评估工作更加高效可靠。2、综合分析教师的职业技能。传统的数据仅仅能起到信息存储的功能而无法利用数据的附加价值,而大数据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存储更强调了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效教育中,还可以实现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分析,而在高校教育中,最能够决定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便是教师的职业技能。将大数据应用于教师的职业技能分析时,大数据可以通过对教师以往教学经历的分析、观察,从而找出最适合该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帮助其在课堂上扬长避短,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将大数据应用于教师的职业技能的分析还可以提高课堂的利用率,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制定计划。3、个性化课堂的开展。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教育中,大数据可以完美的将学习内容与数据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学习。高校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便是个性化学习。大数据主要强调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将大数据应用于个性化课堂的开展时,大数据可以根据某个学生学习成绩然后从已毕业的学生中调取有相似学习经历的学生的资料,分析待选课程与学生之间的相关性,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待选课程的课程分析。4、满足学生的需求。大数据可以通过学生在高校时使用校园一卡通的情况分析出学生的消费情况甚至其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实在贫困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资助,使得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更加的公平、公正。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离不开大数据,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阵地,高校自然也不会置身事外。在21世纪这场大数据的浪潮中,高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教育中,不仅可以实现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的职业技能的综合分析,还可以开展个性化课堂,使得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更加的公平、公正等等。为顺应大数据时展的趋势,在高校教育中推行信息化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刘键 单位: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区域品牌营销的应用 [摘要]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区域品牌营销与其他品牌的营销相比,其在市场环境中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就需要区域品牌在营销中广泛应用大数据,抢占商机。基于此,本文分析和研究大数据在区域品牌营销中的应用,并探讨大数据平台、客户的需求及营销规律。 [关键词]大数据;区域品牌;营销 引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的局势下,大数据的发展也受到了各个行业的关注,许多企业为了能够在信息环境中抢占商业先机,对大数据整合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了探究。由此可见,不管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大数据显然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数据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和网络技术构建多元化的结构数据,也能构建出一些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今大数据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有了广泛应用,区域品牌营销市场中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营销模式以及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区域品牌在营销中利用数据分析市场的发展情况,获得商业的先机,从而有效促进自身发展。 1大数据营销及区域品牌概述 1.1大数据营销 当前,各个企业将大数据带来的商业机会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微软、惠普等公司开发的硬件和软件以及数据,还有一种是来自海量的用户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能够为企业提供精准营销平台以及个性化的广告推介等商业宣传活动。而大数据营销就是第二种,这种营销方式通过搜寻并分析各种相关数据,充分了解市场发展的需求,从而帮助企业改变竞争形态,把依据客户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主观信息,推测客户需求导向的这种传统营销模式,转变为通过对客户的各种信息行为以及购买历史等方面进行分析,满足客户的需求,并根据这个导向进行营销的模式。大数据营销不仅要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通,也要确保在各大媒体、互联网站及移动终端等的数据是相通的,这些都大数据有效实行的前提条件。当然,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同领域及行业局限性,大数据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公司的隐私保护、信息伦理等。对于政府数据及科研管理数据,应该多多提倡数据的重复利用,由此可见,大数据想要在各个领域中分布是比较困难的。另外,有部分企业为了保护公司的隐私,便采取封闭式的数据开发和搜寻,并从中牟取利益,事实上这种形式无法满足整合化营销的要求。所以,企业在面临大数据带来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企业能否实施大数据营销的基础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要对市场营销人员进行技能考核,从而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具备相应的营销技能,除此之外,企业也要制订应用大数据的营销方案。 1.2区域品牌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秩序的改变,经济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大幅度变化,整个市场的格局也有很大变化,以往的商品竞争已逐渐被区域品牌竞争所取代,并且商业竞争的主体也由传统的企业竞争转变为区域竞争。随着竞争形势的变化,竞争局面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能够适应这种竞争形势,许多企业都由过去的商业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合作的关系,在这个的发展趋势下也可以有效利用区域文化来促进市场发展。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许多先进的企业已经选择区域品牌作为商业竞争的主体。建立区域品牌也成为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目前,关于区域品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或者界定,对于区域品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怎么说,区域品牌一定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才能产生,且在市场的知名度、市场份额及名誉等方面都会比其他商业经济更有优势。区域品牌是以集团品牌的形式而存在的,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企业想要提高区域品牌的竞争力,首先要增强区域性的竞争力,因为区域品牌才是提高区域经济的有效方法。 2大数据在区域品牌营销中应用的方式 2.1通过动态化的形式监控市场环境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增长,区域品牌的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而市场经济的环境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区域品牌营销的方案更加难以实行,但是利用大数据可以分析,使区域品牌营销发现新的商机和市场。通过对大数据的集中分析,可以快速了解到某个区域环境中的商机,也可以分析某个阶段的消费群体的需求,这时企业就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研发相应的区域品牌。与此同时,区域品牌的营销也可以借助大数据的技术,对区域内外的环境进行动态化监察,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的策划人员提供参考信息,也能面对市场的变化,使区域品牌营销作出相应的调整。 2.2通过改善用户的体验促进区域品牌营销的发展 以往的区域品牌营销人员在推广和宣传品牌时,常常会轻视消费者的主观意识及消费体验,在过去的区域品牌营销宣传或与消费者沟通时,都是利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进行,这样会导致宣传的效果不太理想。而区域品牌营销在如今大数据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对区域品牌的了解程度,并通过实时解答消费者的一些疑问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定位。其实就是通过消费者与区域品牌营销之间的沟通,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使消费者对区域品牌产生相应的兴趣。企业想要留住消费者,就要不断完善区域品牌的形象,或者说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特性绘制出相应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进行现实还原,这样就可以有效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 2.3利用大数据分析并观察竞争对手 大数据技术在区域品牌营销中不仅可以分析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程度,还能分析和观察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竞争对手对产品的研发以及服务的感知力,这样就可以根据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然后帮助营销主体有目的地改变营销策略。这样的营销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可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进行掌握,也可以对市场的外部环境有个大致了解,从而有效降低营销的风险,进一步实现区域品牌营销效益得而最大化。如,企业在推广和运营或者招商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就可以根据商户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制订可以增加客户量的营销方案。区域品牌营销中利用大数据分析竞争对手,可以了解到对手的发展趋势及状况,从而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合理调整,并抢占商机。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大数据也在区域品牌营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相信区域品牌营销中应用大数据会发展得更为长远。大数据技术的存在有效促进了区域品牌营销的发展,且在经济市场的实践营销中也真实地证明了大数据的价值。区域品牌营销要合理利用数据的优势,精确定位每一位消费者,并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对自身有利的信息,从而获得良好的营销效果。相关企业要建立有效合理的大数据营销机制,并对数据的管理以及区域营销费用的有效控制加强实行力度,通过提升客户的品牌体验提升营销效率。虽然,目前在区域品牌营销过程大数据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笔者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大数据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彭秋生 单位: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煤矿安全生产的应用 摘要:煤炭行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生产数据,但对这些数据的深度利用还远远不够。大数据提升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将安全生产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深度挖掘,对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本文阐述大数据的技术和发展趋势,总结目前煤炭安全生产中大数据的应用现状,探讨大数据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方向。结果表明,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煤炭安全生产的效率、节省成本和减少损失。 关键词:煤矿;大数据;安全生产;应用研究 大数据的概念于2008年在美国《自然》提出[1]。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是对大量数据处理的一个突破。它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分类、分层次处理。基于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在对巨量有效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之后,对之间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找出一些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大数据分析可掌握一些事件的规律,并对事件的走向进行预测。 1煤炭安全生产大数据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安监及煤监等部门通过监测平台的引入及应用,已经建立一定数量的数据库。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整理和利用,仍存在很对问题。(1)数据量偏小,数据质量低。由于在前期煤矿的生产中,并未提及大数据的理念,各个煤矿对自身矿区数据整理收集不够。尤其是涉及矿难及事故方面,更是较少涉及。因此,导致有效数据少,可用数据欠缺。(2)未能与大数据技术统一标准,缺乏依据。新技术在传统领域的应用必然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大数据技术也是如此。传统的数据收集未能与大数据技术统一标准,数据收集依据不足。(3)基于煤矿生产行业的特色,井下生产中防爆防火用具要求较高。因此,限制了一些高效、实时数据收集智能设备在该行业的使用。在大量的数据实时收集及整理时,困难较多。(4)煤矿安全生产及事故隐患分析主要依靠安全生产管理者分析,难以形成有效数据。专业智能设备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使用不足或较少,难以完成大量数据收集任务。(5)专业人才欠缺。由于大数据理念较新,在实际应用中偏向于高新产业及国家优先发展产业。煤矿产业由于最近经济影响,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2煤炭行业安全现状 目前,通过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共同努力,安全投入到位,安全文化氛围浓厚,煤炭行业事故率明显降低,伤亡人数亦有较大回落。但是,该行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1)自动化水平低,近年来,煤炭行业先进机械及自动化监测设备引进率较高。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过于依靠工人经验,随着煤炭进入深部开采,地质情况复杂,经验越来越受限。(2)煤矿现在对事故的分析依然偏向于“事后分析型”,而真正有效的应该是“事前预测型”。专业有效的事故分析工具在煤矿中使用较少也是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之一,煤矿开采难度加大,以往经验不一定能够适用。(3)信息共享率低。目前,矿难尤其是重特大伤亡事故是各个部门避而不谈且不愿分享的数据,从而导致样本有效性差。 3大数据在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地位 3.1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整合 人工数据和开源数据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者获得大数据基础的重要方法。人工数据虽然准确率高,但其具有成本较高、自动化水平较低、易发生人为原因错误的天然缺点。与之形成对比,开源数据自动化水平较高,成本较低。尤其在信息化综合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煤炭行业,国家安监局、煤监局等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综合信息化平台。这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整合及预测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3.2大数据存储平台为煤炭安全生产提供及时的舆情信息 当矿难发生后,在处理矿难的过程中,大数据平台为安全生产的管理者及民众告知详细信息。一方面,政府部门及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官方渠道及新发展的信息通道(如Wechat等),及时有效的将相关真实信息传递给大众,此举可有效防止谣言误传。更可避免政府部门的工作陷入被动应付状态,保证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每次事故也是一次珍贵的失败实验,对此次事故详细分析,录入大数据平台,增加数据平台丰富性的同时,对类似事故的预防、发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3大数据拓展了煤炭安全生产的综合分析能力 新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是对传统行业的一次产业升级,尤其是在煤炭行业。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行业生产安全性较差,生产效率较低,安全预警能力较差。通过引入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可有效提高煤炭安全生产能力。有效改变煤炭行业事故率高、矿难频发的状况,如离层分析仪等数据平台的引入,可有效预警顶板事故,大大降低顶板事故伤亡率。 4大数据在煤炭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分析理念,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历史及现状,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提升大数据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整合能力。 4.1结合互联网和云计算,建设煤矿安全综合信息平台 提升在线监测能力,贵州省近年高薪招聘高素质驻矿安全员,实现煤矿安全数据的实时更新及有效登录,有利于建设煤矿综合信息监测平台。全国也在提升煤炭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建设全国综合监测平台。2010年美国某矿发生事故,引起网民广泛关注[3]。网民通过数据监测及政府安全监督平台,深入挖掘出事故背后利益关系,有效推动了美国矿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及事故预防能力。 4.2逐步提高智能化监测设备在煤矿使用比例 由于煤矿行业对安全标准的高要求及煤矿行业富含瓦斯及地压等影响因素,大量有效监控设备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使用受限。随着大数据理念的发展及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化技术也会在煤矿得到应用。目前,煤矿六大系统都已建设完成,部分煤矿已采用了在线监测设备及内部通信设备,有效提高了智能化监测设备在煤矿使用比例。 4.3加强管理,保证数据安全 如果不能有效安全使用大数据,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大数据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煤炭行业的分析方法,有效整合资源。在发展历程中,也要防范数据滥用、恶意篡改等。大数据是珍贵的资源,要采取技术措施保证安全。个人不得随意查看或用于其他用处,尤其是利用大数据做违法行为。政府与人民要联动,确保大数据安全,真正服务于煤矿安全生产。 5结论 大数据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领域与尝试。在此历程中,数据会越来越规范、有效,随着此技术的普及,也将对现有安全管理模式产生有利影响。大数据的应用必然引起传统行业安全管理的一场变革,也将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技术能力。以技术促进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自动化能力。政府管理部门及企业要联动,形成合力,深入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不拘泥于表面,发现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数据的整合及预测提供有效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在煤炭行业中的深入应用,为安全管理者及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更好地服务于煤矿安全生产。 作者:苏东毅 于迪 李胜男 单位:三门峡龙王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技术在烟草数据中心的应用 摘要: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背景,结合江苏烟草数据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江苏烟草数据中心以Hadoop及Impala等大数据技术为核心,辅以Kettle和JSP等数据处理及展现技术共同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架构设计和实现方案。展现了大数据技术带来的远超传统技术平台的灵活性以及对于大数据量查询的快速响应能力。 关键词:烟草;数据中心;大数据;Hadoop;Impala 1.大数据技术现状 当前许多企业都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企业积累了海量数据。同时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为了生存及发展需要保证自身能够更加准确、快速和个性化地为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而大数据技术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取传统数据分析手段无法获知的价值和模式,帮助企业更加迅速、科学、准确地进行决策和预测。 1.1大数据技术现状 广大企业的迫切需求反之也促进了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诸如Hadoop、Spark等实用的架构平台。其中,目前最主流的就是Hadoop。Hadoop的分布式处理架构支持大规模的集群,允许使用简单的编程模型进行跨计算机集群的分布式大数据处理。通过使用专门为分布式计算设计的文件系统HDFS,计算的时候只需要将计算代码推送到存储节点上,即可在存储节点上完成数据本地化计算。因此,Hadoop实现了高可靠性、高可拓展性、高容错性和高效性,可以轻松应对PB级别的数据处理。 1.2大数据技术对烟草数据中心建设的影响 当前,烟草企业基于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积累了海量数据,同时每天还不断有新的各种数据产生。在高并发、大体量的情况下,需要在数据采集、存储和运算方面采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计算存储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采用大数据技术。同时,除了购进单、卷烟交易数据、货源投放数据等结构化数据外,还产生越来越多的非结构化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预处理,可为人工判断和机器学缩减范围。对海量数据以及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仅仅依靠传统的技术手段很难实现,只有引入大数据技术才能充分的将所有的数据资源利用起来,成为企业决策的助力。 2.江苏烟草数据中心应用现状 2.1江苏烟草数据中心体系架构 目前江苏烟草数据中心以一体化数据中心、一体化数据管理和一体化数据分析三个部分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中心架构。一体化数据中心是整个数据中心最核心的部分。通过数据仓库模型、数据存储、ETL工具等组成部分,构建了业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分发的总体架构。建立了按ODS(SODS、UODS)、DW、DM三层结构设计建设的数据仓库。一体化数据管理通过主数据管理、信息代码管理、ESB平台构建了企业主数据收集、标准化、同步分发过程。结合指标管理,全面管控企业的公用基础信息。通过数据质量管理,全面有效管控数据质量。通过数据服务管理,有效提升数据中心的对外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元数据管理来管理数据中心元数据。一体化数据分析通过构建移动信息、业务分析、数据挖掘三大模块,针对性解决当前不同人员的决策、管理以及操作需求,发挥数据中心的数据、技术、平台优势。通过移动信息模块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通过业务分析模块为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支撑;通过数据挖掘模块,发掘数据所蕴含的隐性价值。基于上述一整套架构的支撑,目前数据中心构建了全省范围的数据集成、交换体系,一方面提升了全省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的规范化程度和数据质量,另一方面为在建业务系统的实施、已有系统的改造提供了标准化的高质量数据保障。 2.2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分析 随着江苏数据中心的不断运行,一些基于传统技术架构的功能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一是使用者对于大数据量数据的查询需求。基于传统技术架构的查询功能响应较慢;二是分析支持灵活性的不足。传统统计分析应用的数据结构大多是预先定义好的,面对灵活的非传统的统计查询需求难以支撑,需要进行额外的加工处理。江苏烟草数据中心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特性,引入Hadoop平台以及Impala等工具,搭建基于大数据的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以补充基于传统技术架构的功能不足,并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建设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云环境的数据中心做好准备。 3.基于大数据的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实现 3.1设计思路及架构 基于大数据的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是在现有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果之上,以数据中心的数据存储为基础,以Hadoop、Hive、Impala等大数据技术工具为手段,以简单灵活、快速高效的查询展现为目标,建立的数据查询分析支持平台。 3.2技术方案 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建设主要涉及数据存储架构、后台数据加工准备、前端展现三块内容。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数据存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KETTLE、Impala等工具以及自定义查询相关的元数据存储,另一部分则是查询所需的各种统计数据的存储。元数据的存储根据元数据库的不同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Mysql数据库的元数据存储。这部分元数据主要包括有ETL工具KETTLE的元数据,以及前端自定义查询需要定义的权限、数据源、表、列和表列关系等信息。第二部分为基于Hive的元数据存储。这部分存储的是前端查询需要使用的Impala工具的元数据。统计数据的存储则是使用Hadoop的HDFS实现的。根据Hadoop平台架构,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HDFS建立在6台虚拟主机构建的集群上的。其中:2台虚拟主机作为NameNode,一台为主节点,另一台为备份节点;其余4台虚拟主机都作为DataNode用于存储数据。所有数据将会统一分块自动分配存储到4个DataNode上。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数据加工,是通过开源ETL工具KETTLE实现的。通过KETTLE从数据中心现有数据仓库及数据集市中读取需要的数据,根据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数据模型定义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加载到Hadoop的HDFS文件系统中。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前端展现功能,主要是基于JSP技术实现页面开发,通过JDBC或者ODBC对后台Mysql数据库进行访问。使用者在查询页面中组织定义查询的内容,查询服务自动根据获取的元数据信息将定义的查询内容拼接转换成为查询SQL,之后通过Impala执行查询SQL对HDFS文件系统中的统计数据进行查询。 3.3系统实现效果 利用大数据技术,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较好地解决了目前数据中心所面对的问题,满足了使用人员对于大数据量以及分析灵活性的需求。面对使用人员层出不穷的查询需求,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通过预先梳理、分类定义各种维度以及统计指标。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分析所需的维度及统计指标,同时还可以基于这些基础的内容更进一步自定义过滤条件以及计算公式,并指定其展现形式。在大数据量查询效率方面,自定义查询平台相比传统架构的查询功能有了较大提升。 4.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应用前景无比广阔,对各行各业的巨大作用正在逐步展现。江苏烟草数据中心的建设既要看到大数据技术未来的前景,更需要明确地认识到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有明确而长远的规划,不断完善数据环境建设、云计算环境的构建以及数据服务的扩展。 作者:郭文卓 王子豪 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江苏省公司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的应用 摘要:大数据的产生为公路工程质量监控技术带来机遇与挑战。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具有典型的“4V”特征。为深入分析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应用,从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的产生、处理流程与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的存储结构、计算过程以及数据可视化处理的流程,提出了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应用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大数据;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应用与挑战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截止2015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路网已基本形成规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较好。在交通部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发展规划中,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预计达到40万公里,我国将基本实现省际多路连通、地市高速通达、县县国道覆盖的目标[1]。从上述规划来看,仅高速公路的建设缺口就近30万公里,其建设任务较重,另一方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也提出了新课题。以西部地区为例,交通运输部质量监督局已在2012年3月启动了西部项目“公路工程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智能化与远程监控技术研究”的研究工作,项目要求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现代计算机技术、实时信息传输技术,人工智能化技术到工程监督中,对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的实时监控,实现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实时化、智能化、远程化,弥补人为管理的漏洞和缺失,提高质量监控和监管效能,以保障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2]。公路工程建设的智慧化监管,需要对在其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透彻分析,服务于管理者和决策者,便于及时排查和纠正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潜在安全隐患,为生命和财产提供安全保障。 1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来源及其特点 就大数据而言,是一个抽象模糊的概念,大部分人也只是从数据量的大小和规模去感知,像TB、PB、ZB、YB这样的数据量存储单位被理解为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很显然这仅仅是海量数据,在IT界被公认的具有Volume(容量大)、Variety(种类多)、Velocity(速度快)和Value(价值密度低)特征的数据,才能被称为大数据,简称大数据4“V”特征[3]。 1.1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大数据的来源 公路工程建设在开始施工到验收竣工,要产生大量的、类型各异的数据,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1)施工试验数据:道路在施工前需要对工程中的各种使用材料在该项目环境条件下做实验,以得出在该环境条件和地理区域条件下相应材料的使用混合比及用量等。如:筑路用土,砂石材抖、石灰和水泥,普通水泥混凝土,稳定土和建筑砂浆,沥青材料,沥青混合料等相关实验数据,用数据来保障施工质量,确保规范施工。(2)施工监控数据: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人员行为规范、施工操作规范、压力传感数据,施工环境温度(湿度)等产生的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数据。(3)施工应急数据:在施工过程中会有各种突发事件,如何科学地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是工程应急处理的难题。在施工过程中,利用各种传感器对突发事件进行动态监测,将对应急处置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4)工程竣工检测数据:在工程项目施工验收阶段,需对路基、路面、交安设施、机电系统等进行标准检测,判断各项功能是否能达到标准规范。如路基压实度,路面承载能力、应力数据,标识标线厚度、反光标志系数等相关检测数据。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和JT-GF80-2-2004相关要求[4],需产生大量的数据。随着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质量监控面临新的挑战,沿用以往“人工+纸笔”的管理方式,基本不能实现工程质量的科学化管理,根据工程质量“终身制”的相关要求,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如沿用以往的管理方式也不便于责任的追溯。当今“互联网+”时代,利用云计算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用数据来实现工程项目中全过程跟踪管理和全方面实时监测监管,实现工程实体和质量行为的实时自动监管巡查和预警,将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保障国家财产安全。 1.2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大数据的特点 (1)数据规模在工程质量监控中,以施工人员行为监控为例,一个质量监督点采用720P高清视频图像采集设备,每小时图像采集数据经压缩处理后可达到3GB左右的大小,全天候采集一个月,产生的数据量约为2.16T[5]。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隧道掘进、路基路面、桥梁结构、材料搅拌、设备操作等等都需要对施工人员行为和过程进行视频监控,按上述计算,每月产生的数据能至少为PB级以上,按照交通部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发展规划,监控视频数据就将产生海量的数据。(2)数据类型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类型种类繁多,除工程质量视频监控数据外,有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环境检测数据(如:温度、湿度),施工材料检测数据,工程质量试验检测数据,潜在地质灾害等数据,数据类型多样。(3)数据价值密度对于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数据本身而言,数据量大,但其价值密度较小。如施工人员操作不符合规范,通常情况下就只有几秒或几分钟,在PB级以上的数据量里,其占有的价值密度较低。(4)高速性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除对工程质量本身监督外,还应对工程质量进行把控和预警。如:路面未达到养护期要求而强行进行下一周期施工,此时系统就应快速地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提示。 2大数据的处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各行各业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给众多决策者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6]。如:沃尔玛超市通过大数据分析在超市行业中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阿里巴巴通过大数据分析在电子商务行业取得的突破;滴滴打车或Uber通过大数据分析在出租车行业中取得的地位等等;均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或处理而取得的成功案例[7]。然而在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监控方面,大数据的应用还较薄弱,通过对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合格或不符合规范的工程质量及时的启动预警机制,将减少国家的财产损失,保障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为公路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1云计算 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中,核心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云计算”是大数据处理的基础,为数据分析提供技术保障。云计算利用Internet和虚拟技术把计算机各种软、硬件资源融为一体,形成大规模的共享资源池,为用户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8]。云计算是典型的分布式模型,为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并行处理提供平台。Google、IBM、阿里云等知名公司大数据分析处理和应用都是基于云计算为基础,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分布式文件系统、批处理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等[9]。 2.2大数据存储技术 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大数据在PE级以上,怎样降低存储成本、提高数据并发吞吐量是大数据存储的关键。分布式文件系统,是大数据在存储中的一种关键技术,Google公司研发的GFS(GoogleFileSystem)分布式文件系统是大数据在存储中的典型应用。其与后来研发的MapRe-duce、BigTable技术构成了Google搜索引擎大数据存储的三大核心技术[10]。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海量异构数据,存储架构分为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访问层。存储层主要完成数据接入与信息集成、存储虚拟化存储设备;基础管理层主要包括集群数据、并行数据仓库盒实时数据库;应用层接口主要完成任务管理、调度与监控;访问层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实验检测系统和工程档案系统等,如图1所示。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与其它类型的大数据有所不同,有的数据需要急时处理,响应急时的特点,以便于做出急时的应急响影决策,否则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需要研究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在存储结构上的特点,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支撑。 2.3实时数据处理技术 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产生的大数据,类型多样,包括声音、图像、文本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数据清洗来消除数据不一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数据处理的关键因素。在大数据实时处理流程中数据分析(DataAnalysis)是核心,为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建立分布式数据库,利用各种类型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各种异构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利用可视化技术,把数据分析结果展现给用户,以满足公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监督和决策的需求。传统数据,一般采用关系数据库来进行存储,OLTPT和OLAP是传统数据的主流应用,SQL是传统关系数据库存系统的存取标准[12]。但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数据,有很多不具有关系数据库的条件,很多数据是非关系数据,故需要其它方式的数据分析管理技术。Google公司于2004年推出的MapReduce技术,它的并行数据处理方式是大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典型应用,其主要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GFS),并行编程和并行执行三个方面。GFS为大数据的储存和并行计算提供平台基础支撑,采用键/值(key/value)方式对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12]。MapReduce是一个通过将任务独立化进行计算的一种模型技术,主要有Map和Reduce两个阶段,首先把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大数据按算法进行以<key,value>的形式进行任务分块,把分块任务交由Map进行并行执行,执行完Map函数后,将数据转换成符合模型的<key1,value1>的形式,并把数据写入硬盘。然后进入Reduce阶段,Re-duce接受Map阶段的执行结果,对数据进行合并归约计算,最终得到输出结果,并写入到GFS文件系统[13]。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MapReduce计算过程,如图2所示。图2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计算过程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MapReduce并行计算模型,将简化数据的计算过程,减少数据传递开销,使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各类应用程序设计直观化。 3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机遇与挑战 3.1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 可视分析技术的定义是指:一种通过交互式可视化界面来辅助用户对大规模复杂数据集进行分析推理的科学与技术[14]。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是指在对数据挖掘分析的同时,利用可视化用户界面以及人机交互技术,融合人的辨别能力与计算机的数据计算能力,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扰。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关键核心是数据的集成和接口,而其数据规模大、快速多变、数据源异构,使得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带来具大的挑战。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根据其特征分为一维信息、二维信息、三维信息、多维信息、层次信息、网络信息、时序信息可视化,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中主要包括文本可视化、网络或图可视化、时空数据可视化、多维数据可视化等。文本信息是非结构化数据的代表,是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中的主要信息类型,是记录施工数据的重要环节,文本信息可视化可采用把文本语议结构以树的形式进行可视化操作;网络或图是大数据中最常见的关联关系,是记录施工过程状态的重要信息,网络或图可视化可采用基于节点和边的可视化方法;时空数据是带地理位置标签的数据,是记录施工环境状态的重要信息,为反应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一般采用流式地图来展现;多维数据是多个维度空间的数据,是记录整个施工过程的重要信息,一般可采用基于几何图形的可视方法来实现[15]。 3.2大数据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初级阶段,依托大数据建立质量监督管理、安全监督管理、监理行业管理、试验行业管理、工程竣(交)工验收管理、突发应急预案、事件检测、应急响应、现场救援、总结评估等平台,以数据指标为度量,直观、全面、准确地监测和分析各个环节要素的动态变化数据信息,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提高监管效能。如:工程建设过程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对基础地图数据、应急资源数据、重大危险源数据进行管理并以电子地图显示,可及时预测突发事件危险存在范围,辅助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决策。在建项目监督管理,通过对试验检测实验室、各种机械设施设备的数据采集,实现试验检测数据、设施设备主要数据的采集与汇聚,生成质量监控大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规范性电子监控比对,实现工程实体和质量行为的实时自动监管巡查和预警等。 4总结 这是一个数据信息时代,不管是商业领域还是工程建设领域,都与数据有联系,如何科学的运用这些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各领域应重视的问题[16]。本文对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监控中大数据的产生、存储、处理和数据特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介绍了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对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带来的应用进行了论述。但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运用还处于起始阶段,如何提高数据的采集质量,解决工程建中大数据传输、提高数据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着研究的空间,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探索和研究。 作者:肖祥林 周春容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管理平台在炼化企业管理的应用 摘要:文中对某炼化企业的现状及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数据管理平台在炼化企业运行管理中的实施过程。该管理平台可以促进装置的高效运行、提高装置的可控性、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炼化企业;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管理 大数据管理平台是炼化企业优化生产、安全管理的基础。利用企业现有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开发、完善配套相关软件和硬件,建立大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筛选,对异常数据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使异常偏差及时得到修正,使装置工艺操作参数、物料、能耗、产品质量、环保指标等各项生产数据全面受控[1]。 1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实施背景 2015年10月某炼化公司优化信息化管理,MES、ERP、统计信息平台项目陆续上线。严格按照PDCA循环科学管理模式,做到有计划、执行、检查处置的闭环管理。但是大部分装置没有网络,数据不能上传,只能电话报量,数据的重复录入增加,出错率较高,降低了MES系统的基础数据完整性,生产基础数据缺乏监测和预警功能,不能及时发现生产波动;而各系统又存在共性问题就是各系统各自为政,没有整合成大数据平台,使各部门无法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2]。装置的生产运行涉及的生产计划、物料平衡、生产能耗、三剂管理、生产异常、质检化验、生产流程、三废排放等数据一部分以电子表格形式存档,一部分由独立的应用系统进行管理,没有统一的数据库,系统之间缺少数据接口,没有权限控制功能,只能采用纸质方式进行传递,安全性差,不便于数据检索,难以对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3]。因此,需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系统和信息的整合,便于数据的归纳、统计、分析和预判,挖掘数据和业务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各项业务之间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根据市场变化,指导生产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实现效益最大化,提升管理水平。 2管理平台的构建 该管理平台可以强化生产基础数据管理,提高生产管理数据信息化,提高对生产基础数据的监测力度,监督装置物料计量仪表的准确性。发现异常数据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运行波动,保证生产运行平稳[4]。管理平台包括8个模块,运行管理平台见图1。(1)生产计划模块:可查看物料、能耗、三剂生产计划和计划变更、生产优化调整等情况。(2)物料平衡模块:查看每天的物料变化动态,装置加工量、产品产量、库存情况、销售情况等,了解市场需求。监测生产超标数据,及时调整生产方案,月底可查看公司物料、能耗统计报表。(3)生产能耗数据模块:可查看公用工程动力消耗情况,瓦斯、氢气和公用工程的产量、走向及消耗情况。(4)生产流程模块:可掌握公司物料、能耗、瓦斯、氢气的流程走向图,掌握物料、能耗生产运行模式。(5)生产运行平稳管理模块:可及时统计装置的平稳率,查找异常数据,加强对异常数据的管理,提高装置平稳运行。(6)三剂管理模块:可查看三剂的消耗及库存情况,掌握装置三剂的需求,保证运行稳定。(7)质检化验数据模块:可通过LIMS系统查看产品质量化验分析数据,及时掌握产品质量控制情况。(8)三废排放流程模块:可查看装置污染物排放及指标控制情况。 3管理平台的功能 (1)及时统计装置的平稳率,查找异常数据,加强对异常数据的管理,提高装置平稳运行。(2)可查看装置的生产计划,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3)可查看每天的物料变化动态,上、下游走向,装置加工量、产品产量、库存情况、销售情况等,了解市场需求。(4)可查看公用工程动力消耗情况,瓦斯、氢气和公用工程的产量、走向及消耗情况。(5)查看三剂的消耗及库存情况。(6)可为生产优化,方案调整提供有关数据。(7)可通过LIMS查看产品质量化验分析数据,及时掌握产品质量控制情况。(8)可查看每天的装置污染物排放及指标控制情况。(9)可查看装置开、停工期间物耗和能耗情况。 4管理平台的实施 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使数据的使用者无需关心数据来源,更专注于数据的使用;打破系统之间的壁垒,抽取现有MES、LIMS的各类关键生产数据,融入大数据平台;将生产计划及指标完成情况、装置平稳率及异常记录、物料变化动态、装置加工量、产品产量与库存情况、能耗、质量化验分析数据等信息和数据重新组织后整合入大数据平台[5]。(1)将计划、能耗、三剂、物料(含炼油产品、化工产品、炼油流程-运行、润滑油流程、聚合流程、聚二流程、聚丙烯、带料加工)的年度计划、月度计划、计划变更和生产优化等报表集成在同一个网页环境,可查看物料、能耗、三剂生产计划和计划变更、生产优化调整等情况,提高工作效率。(2)对生产基础数据的监测。物料平衡包括物料库存、异常生产数据、原料入厂产品出厂、月统计报表、装置数据;生产能耗数据包括各装置生产能耗数据文档的上传、展示,可查看每天的物料变化动态,装置加工量、产品产量、库存情况、销售情况等,了解市场需求。生产能耗数据包括公司、专业厂、各装置生产能耗数据,监测生产超标数据,及时调整生产方案,保证装置平稳运行。月底可查看公司物料、能耗统计报表。(3)生产运行平稳管理包括操作平稳率、异常生产操作指标等,及时发现装置运行参数异常,加强日常生产监控分析,对出现异常情况、数据偏差及时分析调整,及时处理,保证装置安全、平稳、高效运行。(4)生产能耗数据包括公司、专业厂、各装置生产能耗数据的展示、上传。(5)掌握物料、能耗、废物排放等流程。生产流程包括3.5MPa、1.0MPa蒸汽平衡图、除氧水平衡图、氮气流程图、电流程图、净化风非净化风流程图、氢气平衡图、脱盐水平衡图、瓦斯流程图、物料流程图、新鲜水平衡图、循环水平衡图;三废排放流程包括废水、废弃、废渣流程图、平衡图等。及时监督装置计量仪表的准确性。(6)三剂管理包括炼油一厂、二厂、润滑油、聚丙烯、储运厂等专业厂三剂使用和库存情况等。(7)集成LIMS系统,可直接查看化验数据,及时掌握产品质量控制情况(8)数据采集。平台通过数据接口自动从MES质检分析系统同步,对于不能自动采集的数据,卡法数据上传功能,暂时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采集。(9)将现有生产报表基础数据(平衡后的数据),整理后导入到Sqlserver数据库中,建立分厂、车间、装置三级拓扑关系,从而实现下阶段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发各类报表功能。5实施效果该大数据管理平台投用后,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中的生产计划、物料平衡、生产能耗数据、生产流程、生产运行平稳情况、三剂管理、质检化验数据、三废排放流程、生产异常报警等功能,查看装置的生产计划,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每天的物料变化动态,上、下游走向,装置加工量、产品产量、三剂的消耗及库存情况等;查看公用工程动力消耗情况,瓦斯、氢气和公用工程的产量、走向及消耗情况为生产优化,方案调整提供有关数据;查看产品质量化验分析数据,及时掌握产品质量控制情况;查看装置开、停工期间物耗和能耗情况等,加强生产管理,保障装置平稳运行。6结论(1)通过大数据库,能够使生产报表自动化程度得到更大的提升,减少岗位人工录入数据,降低数据出错率,提高报表准确率。(2)开发计量生产基础数据监测,能够监测生产状态,使预警数据及时反馈给岗位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使预警数据及时得到处理,保证生产安全平稳运行,同时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性。(3)通过生产基础数据监测,运用网络新技术,建立生产运行计量管理新模式,整合计量生产大数据,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数据。(4)强化生产基础数据管理,提高生产管理数据信息化,提高对生产基础数据的监测力度,发现异常数据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运行波动,保证生产运行平稳。 作者:王建平 单位:大庆炼化公司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风控的应用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高度普及,与金融的融合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文章针对大数据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提出创新方向,并分析了应用场景、应用现状,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贴心、便捷的服务。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网络平台;风险管理体制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金融,依托于互联网工具如社交网络、云计算、搜索引擎等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等业务,保证在安全、移动等网络水平上被电子商务用户接受以后产生的新模式、新业务,适应更多人的需求。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空间无限大,现阶段互联网竞争不只是平台的竞争,更是大数据的竞争。 1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的特点 1.1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交易成本低廉:资金供给双方在资金的融通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称之为交易成本,互联网借助信息网络,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信息、匹配产品、定价、交易都依靠互联网完成,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过程快捷简单: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业务由计算机操作,效率高、速度快,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客户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资金的高效运转。数据价值大: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实现飞速发展,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依赖于互联网,将一些单位和个人的消费信息在网络空间暴露,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库,数据就是资源,只要加以分析和研究就是巨大的商业价值。风险系数高、创新强: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金融产品、融资形式,一些互联网产品和支付方式也层出不穷,如网络银行、网络保险公司、众筹融资、网络证券公司、余额宝、支付宝、微信支付、网络贷款等。但现阶段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较弱,缺乏法律约束,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非法集资,进行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了互联网金融的安全。 1.2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在信息时代由硅图公司麦肯锡提出的全新概念,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时代的海量数据,是从各种海量的数据中快速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高度提纯,增加数据信息的利用率。大数据技术体系分为大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存储与管理、计算模式与系统、分析与挖掘、可视化计算、隐私与安全等方面,可优化数据处理环节,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其特点主要是数据体量大、类型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当今社会大数据无处不在,渗透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为例,2015年累计放款1953亿元人民币,交易额增长了40%。大数据的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频率,拓宽交易空间,改善交易体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和风险,会泄露个人隐私,限制企业的管理决策等。 2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 虽然大数据的应用在现阶段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精确性,但是已经有很多较为成功的案例。如DataSifi根据对社交数据网络的分析总结,制定出具体的方案;Zest利用大数据信用评估,已经获得一亿美元的融资;Decide利用价格信息预估价格走势,提出了较合理的购买建议等。随着数据的积累和平台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盛行,受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的影响,国内主要应用于理财方面,实际上金融服务中最具刚性需求的服务是贷款,大数据促进了金融创新。 2.1高频交易和算法交易 交易者为实现高额利润,利用交易程序和硬件设备,快速分析、生成、获取和发送交易指令,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交易。高频交易主要通过分析金融大数据,对特定的参与者的交易痕迹进行识别和总结,如:一支共同基金的大额订单通常情况下出现在收盘前最后一分钟的第一秒,能识别出此模式的算法就可以预算出这只基金在其他时间的动向,如果继续执行交易,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算法交易商趁机获取利润。 2.2进行市场情绪分析 大约两年前,对冲基金从各种社交媒体中提取市场情绪信息进而开发出算法交易,如Facebook、博客、聊天室等。如发现有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的意外信息时就会抛出订单,精神病专家理查德•彼得于2008年在美国加州圣莫尼卡集资100万美元建立对冲基金,通过追踪网站、微博、聊天室分析企业情绪,确定基金的交易策略,该基金的回报率在2010年高达40%。又如位于伦敦的小型对冲基金DCM从社交媒体上收集信息,分析人们对金融工具的情绪,帮助投资者制定投资计划。 2.3提高风险的管理力度 金融机构通过对大量小型用户交易行为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对其交易范围、经营状况、用户、资金需求以及行业的发展进行具体的分析,解决小型企业的经营难题。阿里小贷首创了线上的审核到放贷的模式,有效连接贷款的全过程,为弱势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小额贷款。 3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一般原则 风险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所有的鸡蛋以不同的比例分开装在不同的篮子里,即“小额、分散”,避免集中投放。“分散”在风险控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款客户个体差异性较大,所处的地域不同,且自身的条件有差异如年龄、学历等,这些分散的个体其违约的概率相对独立,同时违约的概率非常小。如100个独立的个人其违约的概率是20%,如果随机抽2个人,同时违约的概率为20%2即4%,随机抽出5个人,同时违约的概率为20%5,如果抽出8个人同时违约的概率为20%8,但是如果这100个人存在相关性,甲违约的时候乙也违约,那他们同时违约的概率就是10%(20%•50%),远远高于4%,因此贷款个体之间的独立性是降低风险的必要措施。“小额”是避免“小样本偏差”。如:某贷款公司现在的贷款一共有10亿,如果每个借款人平均可以借5万,总共有2万客户,如果单笔借款金额是100万,就有1000个客户。根据统计学中的法则,样本个数越多,越能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因此,如果借款人违约率是2%,那这5万个客户的违约率就会高于1000个客户的违约率。通过数据分析建立风控模型和决策引擎也非常重要。小额分散借款客户较多,若银行采用传统的信审模式不能统一量度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就会增加风险成本。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P2P,采用信贷工厂模式,建立风险模型,根据客户的行为特征判断出该客户的违约概率,降低人工审核的成本,避免人工审核和判断标准的误差。风控体系的核心方法除了依据小额分散原则外,要研究不同特征个体的违约率,建立数据风控模型和评分卡体系,将其固定到风控审批的业物流程和决策引擎中,掌握不同特征个人的违约率程度,指导风险审批业务开展。 4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风控方面的具体应用 由于国内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国内的用户数据虽数量较大但不准确,导致现阶段国内将大数据方式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的产品还比较少,数据来源困难且不精准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困难。在不依赖央行征信系统的情况下,各具特色的风险控制系统在互联网市场自发形成,小公司通过信息分享,借助第三方获得咨询服务,而大公司则通过大数据建立信用评级系统。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风控体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众多的中小互联网金融公司给中间征信机构贡献数据,进而获得征信信息的分享权;另一种类似于与阿里巴巴的风控模式,建立信用评级和风控模型需要对大量的电商交易和支付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央行的征信系统结合身份认证中心的身份审核,通过社会机构和商业银行的数据,给银行提供银行信用查询和个人信用的相关报告,但对其他的互联金融公司或机构不提供查询服务,一些个人信贷记录也没有在该系统里,但有可能在其他的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系统里存在。互联网数据庞杂且量大,充满噪音。阿里建立完善的大数据挖掘系统较早,但是很多人还处于迷茫状态,通过淘宝、天猫、支付宝等积累大量支付数据作为基础的数据原料,结合卖家的销售数据和银行流水等数据,进行全面汇总后借助网络评分的模型进行信用评级活动。信用卡类网站的大数据同样也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参考用户信用卡办卡年份、还款信息、信用额度、卡片种类等进行信用评级。2013年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18%的股份花费5.86亿美元,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社交大数据,进而完善了大数据,信用卡的还款信息、交易、支付、淘宝的水电煤缴费信息现阶段已经成为数据的基础。未来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的方向、额度、购买品牌及金额都可能成为信用评级的数据参考,而生活类服务网站有关用户的生活消费如水、电、煤、物业费、电话费、网络费都有可以反映用户的基本信息,为信用评级提供重要的参考,拥有这些所有的大数据才能够进行数据的加工。 5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互联网金融服务将会建立更完善、更全面的信用体制和风险管理体制,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从抵押向信用转变,风险控制将变得很关键,大数据毫无疑问也变得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互联网交易额较小,用户规模不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正模型,从而优化风险控制模型。 作者:汪琼 单位:百融(北京)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技术对网络安全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的不断广泛化,网络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个人的重视。网络安全不仅会影响国家重要信息的安全性也会影响私人信息的安全,而现阶段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引进与应用使得信息网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全球数据存有量正在每年超过40%的速度在增长,然而信息网络所承载的信息数据正在向分散化、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发展从而增加了网络信息数据管理的难度,更冲击了传统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介于网络信息数据增长速度之快,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网络安全迫切的需要引进大数据技术来进行网络安全分析,满足高科技环境下信息网络安全的需求。 关键词:网络安全分析;大数据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普遍性,网络安全分析的数据也在呈指数曲线的速度增加,而且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细致性也使得网络安全分析的架构也越来越复杂,分析维度也越来越大,再加上4G时代的到来和智能化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信息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速度也越来越快,数据分析的速度跟不上使网络安全漏洞增加,影响力增大,造成此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安全传统分析架构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网络信息数据分析的要求了,所以要引进新的技术。 1大数据技术在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1.1大数据技术分析 大数据安全分析主要是为了完善网络安全分析中传统安全分析能力的不足,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技术分别是分布式采集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流量计算引擎、关联分析、大规模机器学习和可视化人机交互等多种分析方法[1],实现在规模不断扩大的海量异构数据信息中快速发现安全攻击和安全威胁的一种工具。在大数据技术安全分析中该技术主要从分布式计算框架、流式计算引擎、分布式存储技术来分析的。分布式计算框架不依赖高端硬件、扩展性强的优点提高了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适应性,使得一些低端配置的设备都能引用该技术;流式计算引擎主要通过解决大数据历史分析系统交互式计算,给网络信息数据的快速查找提供了便利条件;分布式存储技术能够利用多台存储设备来分担大量数据的存储负荷,从而扩大了大数据技术存储的能力,也降低了存储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整个网络安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2网络安全分析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信息数据量的大量增加,数据来源越来越广泛细致,分析维度也越来越大的特点下,利用传统的技术架构和结构化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的和分析,不仅会增大网络信息数据的存储成本,也会导致一部分信息数据被丢失,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有些时间较长的数据不能很好地被保存起来,这样就会给日后信息数据的追踪和查找带来了困难,并且数据广泛的来源也给异构数据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对于传统的网络安全分析的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现在庞大的、迥异的网络信息数据分析的需求了。早在2013年的调查资料中显示,大数据技术在未来信息架构的分析发展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并且近年来已经有不少领域开始引进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之所以被各个领域重视,是因为它能够支持海量的且迥异的数据的存储和计算,相对于传统网络安全分析技术来说,大数据技术使大量原始网络信息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成为了可能;大数据技术对于传统技术来说对网络信息数据的存储成本较低,并且大数据技术在普通硬件水平上的应用没有局限性,在信息数据的查询过程中查询速度又快、精度又高,从而提升了网络安全分析中一些数据的挖掘能力,提升了网络安全分析的深度和广度[2],并为大数据技术在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网络安全分析中大数据技术应用分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数据打交道,不是创造数据就是利用分析数据。比如在我们有手机电脑上的聊天软件聊天时就是在创造信息数据,聊天过程中流量的消耗就是在应用数据(对近年来网络流量使用数据调查如表1),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聊天数据被窃取,是多们可怕危险的事情,再往大了去想就是国家机密数据,如果这些数据的丢失将会给整个国家带来危险,所以网络安全分析是当前网络数据分析中相当重要的一方面。目前网络安全分析的主要数据就是流量和日志,但是由于这些数据的分散性和存储有限性使得网络安全预测存在漏洞,而大数据技术的引进则可以将分散的流量数据和日志数据集中到一起,利用大数据高效的采集和挖掘能力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起来,然后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挖掘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检索,对网络安全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数据进行处理,不仅提高了网络安全分析,也缩短了数据分析的时间,降低了信息丢失和泄露事件发生频率,由传统的被动防御变为大数据背景下主动地防御。 2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网络安全平台的建设 2.1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安全分析架构建设 在网络安全分析架构建设中主要是由下向上建立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数据挖掘分析层、数据呈现层[3]等,由它们共同组成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安全分析架构。基本组成结构如图1。网络安全分析架构中的数据采集层能够分布式的采集基于流、用户身份信息、事件和威胁情报等多源异构信息的收集;而大数据技术中的存储层则能够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统长期大量的存储庞大的信息数据,并能将数据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方式的信息数同意存储,并未将来数据的检索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还能保障所存储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挖掘分析层能够将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提取数据的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安全事件的挖掘,并能够很快地发现网络异常的安全行为,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数据进行追溯,然后将其定位,等待安全处理;数据呈现层能够将大数据技术分析的结构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多种维度展现网络安全的状态。 2.2网络安全平台实现的技术支持阐述大数据采集技术。安全平台主要利用大数据技术中的采集技术对海量的安全数据进行采集、整合、传输,该过程能够使使用方在安全性较高,可靠性也较高的状态下接收到源自不同范围的数据,然后在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大数据存储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对采集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借助该技术的高吞吐量和高容错性将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存储起来,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安全平台中,该技术主要是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工作,根据数据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建立分门别类的事件关系序列库,将数据由简单化转向复杂化,然后在大量的信息数据中查找网络安全的隐患,进而对安全隐患进行处理,保障网络安全。 3结论 通过对大数据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分析和网络安全平台的建设知道,大数据技术在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网络信息数据存储的成本,也提高了数据库的存储容量,更为数据的追溯和检索提供了很大的保障,相信在未来网络安全分析中,大数据技术必然会成为技术的主导力量。 作者:贾卫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邮电中心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电力企业信息报送的应用 【摘要】信息是各级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做好信息报送工作能有效支撑公司经营决策。大数据理念与技术的出现,能够在碎片化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关键信息,也为信息报送与决策服务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技术手段。以电网企业为例,阐述大数据在信息报送中的应用原则,重点分析报送工作不同环节中应用场景,包括选题识别、评价、规划等重点应用,提出词频分析、关键词相关分析等算法模型,并为大型企业提升信息报送效率与质量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电力企业;选题 引言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日益显著,电力企业发展改革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需要针对新形势、新变化及时作出科学决策。信息是各级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做好信息报送工作能有效支撑电力企业经营决策。大数据理念与技术的出现,能够在碎片化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关键信息,也为信息报送与决策服务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技术手段[1-5]。本文以电力企业及时决策、科学决策为需求导向,将数据跨界、关联分析、动态预测等大数据理念与技术方法应用到信息报送工作中,形成一套重要信息及时识别、收集、快速分析研判的技术支撑体系,提高信息选题、报送的精准性,提高数据向信息的转化效率,提升信息在决策支撑中的价值[6-7]。 1传统信息情报工作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1传统信息报送工作量与难度不断提高由于信息报送的重要意义,对于工作开展的难度与要求相应较高。一方面,电力企业信息工作者需要编辑处理的信息量特别大。每天摆在信息工作者案头上的各种信息数以10万字以上,特别在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工作者需要了解的信息源、信息渠道更为多样,信息处理量、信息热点更加点多面广。目前信息报送工作每年需要处理的文字量达到150万字到200万字。另一方面,电力企业信息工作者需要整合多种信息的难度大。以组织编辑一篇《国家电网专报》为例,往往从策划、查找材料到编写需要搜集整合大量的信息,分析观点与论据、梳理素材与线索的工作难度非常大,而目前这部分工作完全是通过人工完成的。1.2大数据手段提升信息报送工作势在必行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兴技术的兴起,音频、文字、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大量涌现,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的增长累积。借助大数据理念、方法,电力企业的信息报送将从注重处理结构化数据的传统信息管理模式,向多系统集成、多类数据实时收集、存储使用的新模式转变[8-9]。相关技术方法的执行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增强协同:加大协作力度与广度,提高信息工作的整体性与多元化;二是平台统一,价值发现:以统一技术平台支撑各专业领域大数据应用,挖掘各类信息、数据中的价值;三是注重反馈,精益求精:增强信息报送工作中各层级、各专业的相互反馈,促进信息稿件质量不断提升;四是技术支撑,建用并重:加强对大数据相关技术模型的研发,边开发边应用,重视成果实用实效[10]。 2主要应用场景分析 2.1识别关键信息选题首先,将时事热点、领导关注焦点、电力企业改革难点等不同维度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关联分析,从领导讲话、报告、互联网舆情、文件、重要外部数据等不同渠道数据与资讯中识别关键信息,自动推送具有价值的信息选题。其次,结合外部指标数据对电力企业经营决策的传导影响,提炼形成具有价值的信息选题,将不同信息选题经过整理纳入信息选题库,为领导快速决策提供知识储备。2.2构建信息选题指数选题指数主要衡量选题的价值,主要考虑选题的热度、关联性、实效性等维度,为选题报送提供技术支撑。利用选题指数可提升信息选题的精准性,提供选题工作效率。具体功能包括4个方面:一是选题入库,将各单位、部门上报的选题采集到信息报送工作数据库中,便于归档管理;二是选题识别,运用大数据分词技术,识别信息选题中的关键词或关键事件;三是选题评价,主要以重视度、时效性、关联性等维度,对信息选题进行综合评价,形成选题指数供参考;四是选题提示,当选题指数达到一定范围,则在信息报送工作数据库中自动推送给信息工作者,提示具有信息价值。其中选题指数评价主要考虑以下维度。一是关注度,事件及关联事件中涉及的关注度级别。二是时效性评价,事件社会热度分析以及时间点分析,社会热度可借助互联网指数分析社会大众对事件的关注热度;三是关联性评价,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信息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联度,并计算关联性高事件的关注度与时效性。2.3支撑信息选题规划将大数据应用于电力企业信息工作,可支撑相关常态化工作的开展。这里主要从以下4个流程对信息选题规划、计划进行优化,满足信息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首先,信息稿件数量的规划与计划中,可借助电力企业信息报送工作数据库,将已有的信息稿件,按信息领域、信息内容、信息数量、批示情况等分布规律进行分类与聚类,结合信息报送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合理确定需求与能力相匹配的稿件预期数量。其次,信息内容领域分布与设计中,可应用大数据关键信息识别技术对热点关注领域进行分析,如在电力、经营管理、能源、公共政策中挖掘主题,综合信息供应能力与领导需求偏好特点,并将其作为一段时间内电力企业信息报送工作的重点主题。最后,在信息报送工作组织管理方面,可利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手段,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在电力企业集团内构建更加细化的情报网络,及时将基层信息上报到企业总部。 3算法模型与技术平台 为使上述应用得到有效落实,需要在算法模型与技术平台方面开展全面设计与研究。3.1分词技术与词频统计分析模型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对信息稿件进行关键词提取与统计分析,适用于选题指数、报送指数、知识管理等场景。一是建立分句分词,把信息文本由段落分成单独句子,并利用自动分词工具将句子分成若干词;二是进行词频统计,计算每个词出现的频率;三是进行高频词与句子选择,基于频率选择出最重要的或最有代表性的单词,同时基于单词频率,可选出有代表的句子或段落。类词汇,便于识别高频词汇,筛选重要关键词。3.2关键词相关分析模型关键词相关分析模型主要应用大数据技术,将海量的文章存储到信息报送工作数据库后,通过分析与关键词具有联系的词汇出现频率,从而判断与关键词具有相关性的词汇。一是识别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即对应文章的数量;二是判断关键词与哪些主题有联系;三是判断关键词与这些相关主题联系的强弱。主要借助工具:VOSviewer、SATI3、UCINET,需要将3个软件进行综合应用。由图4可知,该文章中与能源相关性较强的词汇包括核能、天然气、水资源、电力等词,这些词都应作为分析其热度、关注度的相关词汇。3.3关键词热度分析模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资源,对信息中的关键词搜索频率、搜索时间进行统计,得到一段时间内关键词的热度。一是进行选题热词识别,主要将信息中的关键热词进行筛选与识别;二是进行热度评价。热度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判断得出。以内参“人民币进入SDR”为例分析关键词“SDR”的热度,通过对互联网点击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可发现,该选题在2015年12月1日附近热度最高,11月28日以前以及12月3日以后则热度骤减,可知11月29日至12月2日为该信息的最佳报送窗口,可为报送指数提供参考,也可将热度值进行量化为选题指数提供数据支持。3.4信息统计分析方法利用信息报送工作数据库,将所有信息按部门、类型、数量、主题、批示等不同字段进行统计,从而发现一定规律。一是按不同维度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查找信息分布规律;二是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三是对分布规律进行显著性检验,验证结果的有效性。 4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信息报送与决策服务中的热点、难点构建大数据在信息选题与报送中的应用框架,并从数据源、数据分析、挖掘、平台、管理支撑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解决方案,以提高信息选题、报送的精准性,提高数据向信息的转化效率,提升信息在决策支撑中的价值。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建立信息情报开发与利用机制,统筹管理信息收集、分析与规划工作,在企业内部各个单位、部门中建立协作收集与分析机制,并建立优势互补的收集管理体系,提升电力企业整体信息情报获取与分析水平;二是建立跨部门信息协作的机制,建立分层、分级的管理制度与细则,建立信息保密制度,鼓励信息工作人员使用信息资料、分享信息资料;三是以选题指数、报送指数为突破口开展大数据应用的实施推广工作。结合选题、报送指数的设计思路,以部分选题为例开展指数的权重设计与模型研发,为信息选题与报送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四是要有保证信息资源实现畅通共享的相关技术体系,在科技项目与信息化项目投入方面,需要研发一系列大数据工具、方法与模型,为支撑信息报送工作提供丰富的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王鹏 孙艺新 单位:国家电网公司 国网能源研究院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的应用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电子政务领域,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电子政务发展有了必然和可能,对大数据特点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可以模拟出几种大数据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场景,大数据在以后的发展中还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要使电子政府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就需要在功能以及服务方面加以完善,打造出真正的现代化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电子政务;应用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政府的各项事物也向着大数据方向发展开来,对于大量的、复杂的信息需要在采集以及存储和分析处理的过程中更加便捷的发挥作用,未来的政府决策等等也将以大数据信息来处理,改变了以往单单依靠经验和直觉对事物进行判断的状态。基于此,本文对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1对大数据的相关研究 1.1大数据技术的主要特点 首先,能够处理比较大的数据量。所谓大数据时代就是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每天的数据都会呈现增长的状态,这样如果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就没有办法妥善的处理,但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解决大量数据堆积的情况。其次,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处理。大数据技术不仅仅对一些大量的、简单的数据能够进行处理,还能够处理一些复杂的数据,例如,文本数据、声音数据以及图像数据等等。最后,数据处理的速度非常快。大数据技术能够处理纷繁的数据类型,还能够高效的高速的完成数据的处理。另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具有密度低和价值大的效果。一些零散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分析出来信息所表达的含义,那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信息中潜藏的价值挖掘出来,以便于工作研究或者其他用途的使用,便于政务的便捷化和深层次化。 1.2大数据技术的介绍 大数据主要是对一些不能使用常规性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采集的一种数据的集合。而大数据技术则是对各种规模比较大的数据进行信息的获取,这种技术包含大数据的挖掘技术、分布式数据库以及分布式软件系统的集合和云计算处理。大数据的整体技术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研究:首先,数据的采集。大数据技术可以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责任的异构,在分布式的数据源中进行数据的抽取和采集,然后再经过筛选、转换以及集成,加载到相应的数据库中,为政务数据挖据和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1]。其次,数据的存取。数据的存取过程是对关系数据库以及非结构性数据量中的数据进行的存取,其中包含SQL、NOSQL等等。再次,基础架构以及数据处理。在基础架构的过程中,通过云计算的架构能够进行云储存的搭载,并且储存分布式元件等等。数据的处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其中包含了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和计算,编辑与分析等等。最后,数据的统计和挖掘。通过聚类分析、卡方分析以及距离等分析上,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另外,其他常见的方法还有对应分析和多元分析。数据的挖掘技术主要是对在现有数据当中对一些图形文件、视频文件和音频文件等等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使用的各种算法进行的计算。这样的计算所起到的作用是对未来进行全面的效果预测,以此实现高级别数据的分析需求,在数据挖据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有分类、预估以及相关性的描述和聚类等等,使用的开放工具是mahout等。 2大数据在政务工作中的应用 2.1使用大数据技术对政府网站进行大数据的分析 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在各个省市以及县级政府的网站中,抽取用户经常访问的界面,然后对用户在界面上停留的时间,浏览的内容、浏览的时间等进行交互信息的获得,由此对用户的需求做出简要地分析。在大数据使用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用户对政府网站的需要,进而达到优化网站的目的,基本从网站的页面、网站的栏目中以及网站的功能上进行服务优势和缺陷的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网站的响应能力还能够将政府的一些信息及时的推动到用户的手中,通过政府网站日志集成的办法处理各种数据的集成,进而成为政府领导为城市以后的发展和谋划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让科学决策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持。 2.2大数据技术在政务工作中的信用平台建设 使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或者法人以及个人的信息资源利用起来,以此最大化的推动政府规范诚信机构的建设,建立起个人的信用信息使用平台,让个人信用在大数据背景下建设成完善的体系和模式,以此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生活提供一些较为准确的、及时的、有效的个人诚信信息,促进政府个人信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为了建设诚信地社会奠定一个较为完善的和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调查某政府部门中职员的信用信息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方法获得。 2.3电子政务方面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构建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政府建立起电子政务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平台,并且通过这种方法将政府各个办公室以及社会群体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通过对比和分析以后,建设成为有自然人、法人以及空间地理集合的基础性数据库,以此做到强化信息资源使用,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形成的政务信息资源。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交换以及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信息集合,然后,在跨地区、跨政府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业务方面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业务协同的开展。依托于这种信息共享和交换平台,可以制定出信息资源共享的统一目录以及标准,进而产生社会政务的开放性数据,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为政府之间跨层次的交流提供保障,也为社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的公共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2.4大数据下电子政务决策系统的应用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因为有比较强大的信息数据存储能力和较为突出的信息数据挖掘能力,并且信息的分析处理的作用力也非常强,这样政府就可以从各个部门所收集的海量数据中提取出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此提升政府的决策力度,提升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让政府在一些社会工作的预警能力上有突出的表现,起到解决决策成本以及促进城市管理的目的,可以在交通的智能化管理上、环境问题的检测上提供更加准确的,共决策使用的数据。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大数据时代政务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指出了大数据的特点、基本的优势以及大数据技术在政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等等。今天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时代,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让信息和大数据能够为人们所用,在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逐步的推进我国大数据在电子政府领域的建设,为打造智能型,服务型政府而做出努力。 作者:潘涛 单位:鄂州职业大学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技术在石油行业信息化的应用 摘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现代石油行业信息化的管理,成为了现代石油行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重点,而大数据技术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主要集中体现在新型云计算服务的应用上。在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调整中,通过对业务的需求分析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提供契合度最高的信息服务资源。以云计算技术作为主要突破口来探究现代石油行业在发展中的主要动向。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石油行业;信息化;云计算 作者简介:郭瑞(1986-),男,助理工程师,本科;李健(1987-),男,助理工程师,本科;田立锋(1984-),男,助理工程师,本科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了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技术的管理与发展中,云计算技术的使用成为了软硬件资源管理的主要集中体现的区域。而云计算领域的涉及也逐步地让人们了解到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便捷性。下面针对大数据技术在石油行业信息化中应用的具体实践情况进行简要论述。 1云计算技术 什么是云计算技术呢?可以理解为在网络配套设施的使用中,集中资源地统一化管理分配,从而使用户通过协同合作来完成企业、个人的信息服务。其主要的核心技术集中体现在虚拟化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和并行计算技术3个方面。虚拟化技术:是对服务的一种虚拟化,将更多的服务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后,实现多个虚拟服务器共同服务的效果。这样对于用户所需要服务资源能够进行一个更高效的支配管理,同时在数据处理和桌面系统运行上,也能够实现的服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数据存储技术:这一技术属于云计算的存储技术,利用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完成对计算机集群的整合管理,通过有效设置实现对更加庞大的类型数据进行存储的目标。在运行中主要依据于软件的集合工作,从而达到内外部的业务数据访问的目的。从目前的数据存储技术来看,主要有Google文件系统(GFS)和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两种技术来供应实际的使用。并行计算:是指同时使用多种计算资源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是提高计算机系统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计算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计算的资源的处理速度。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实现一个问题分步解决,从而解决大型而复杂的计算问题。 2信息化运行现状和发展趋势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行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管理上也逐渐地意识到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在实施的石油行业管理中,通过对传统模式的改革,逐步地实现了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的目标。通过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性管理,并结合现有的管理模式,更加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下面对传统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信息检索速率的改革:传统的信息管理会面临巨大的信息检索工作,即便是在现代的企事业单位高效率软硬件工作环境下,信息传输速率也都会出现瓶颈。而大数据技术的信息检索管理则会有效地改善此类问题,从而更加便捷地将生产、维护、运行中所出现的信息资料统一进行提取备份分析,通过高效的算法以及软硬件资源的里配置,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一系列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对信息速率的极速提升。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部门的系统管理工作的效率,加速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市场应用改革的进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改革: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较为复杂和繁琐,通过可研、立项、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监测等多个阶段测试后,方可进行投产使用。而设计期间以及施工期间的信息检索以及采集处理需求量较大,导致资源消耗也过大,极大地增加的生产周期的负担与运营成本。而大数据技术中的信息模拟仿真技术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合理地利用和分配现有资源,精准地检索出所需资料,并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同时通过虚拟的模拟演算,实现对数据准确性的校验与检测,最终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为生产提供了更高的生产安全保障。行业信息的展示方面: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主要通过纸质文件的形式来进行展示存在诸多的不便。而通过现代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加直接地将信息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下,使用户获得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展示,从而使信息更容易被用户解读,也让用户更有兴趣去了解所展示的信息。 3云计算技术的实际应用 云计算技术在石油行业信息化中的提供的服务与架构如 3.1数字化油田的空间数据库构架 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超强数据存储能力和虚拟化技术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全面的油田空间数据结构,通过等比例尺的多维度数据监控管理,配合虚拟化技术提供的资源与服务,实现在地理信息数据上的有效调度与管控。 3.2建立数字油田的标准体系 数字油田虽然已经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数字油田标准化体系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成为制约数字油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数字油田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有关数字油田建设项目管理类标准规范、软件开发及运行维护通用标准规范、数据建设类标准规范。其中总体设计还会涉及到基础信息分类编码规范和适用于勘探开发应用系统建设的具体标准规范。数字油田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会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及交换、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建设、系统运维服务等多个方面提供最佳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3.3建立企业数据仓库 随着数据容量与数据类型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大幅增长,传统的数据存储模式已经无法负荷日益增长的数据量,而数据仓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满足了数据存储与分析的这两类庞大的需求,从而彻底改变了数据集成的前景。在建立数据仓库的技术方法中,企业中所有数据首先会根据数据类型进行分类,也会考虑到数据本身的性质及其相关的处理需求。数据处理过程将会用到内置在处理逻辑中并且整合到一系列编程流程中的业务规则,数据处理会使用到企业元数据、主数据管理(MDM)和语义技术等。数据仓库技术可以高效利用当前及未来的数据架构和分类方法,保持处理逻辑的灵活性,使它能够在不同的物理基础架构组件上发挥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3.4大规模数据的并行处理与计算 现有并行程序设计算法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管理、任务划分与调度执行、同步与通信、灾备恢复处理等几乎所有技术细节,且非常繁琐。为了进一步提升并行计算程序的自动化并行处理能力,应该尽量减少对很多系统底层技术细节的考虑,从底层细节中彻底解放出来,从而更专注于应用问题本身的计算和算法实现。目前已发展出多种具有自动化并行处理能力的计算软件框架,如GoogleMapReduce和HadoopMapReduce并行计算软件框架,以及近年来出现的以内存计算为基础、能提供多种大数据计算模式的Spark系统等。并行计算的性能评估是通过加速比来体现性能提升的,这里所提到的加速比是指并行程序的并行执行速度相对于其串行程序执行速度加速了多少倍。这个指标贯穿于整个并行计算技术,是并行计算技术的核心。从应用角度出发,不论是开发还是使用,企业都希望随着处理能力的提升,并行计算程序的执行速度也需要有相应的提升,从而完成大规模数据的并行处理与计算。 4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步地实现全面的信息化改造建设。而对于作为社会生产命脉的石油石化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其信息化的管理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本次的论述中,针对于传统的信息管理策略与现阶段的社会生产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现有问题的探究与认知,进一步证明了大数据技术具有更加便捷高效的特点。倘若要在石油行业的全面信息化建设中大力发展大数据技术的管理,仍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只有做好各个方面适应性改造,才能够实现对工程管理技术上的重大科技突破。 作者:郭瑞 李健 田立锋 单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 【关键词】 艾滋病;心理咨询;防治策略 aids是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到目前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由于本病的特殊性,做好心理咨询非常重要,可使患者获得aids的相关知识、有效的健康信息、心理调适手段以及帮助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患者克服困难,能有效防治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疫情的蔓延,现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98例患者,hiv确认实验阳性。男66例,女32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7岁。感染途径:性传播83例(其中异性多性伴76例,同性恋7例),静脉吸毒11例,传播途径不详4例。工人24例,农民23例,自由职业者20例,司机27例,干部4例。 69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haart。经过心理咨询后,67例患者改变生活方式:4例吸毒患者戒毒,3例接受美沙酮治疗;21例性工作者不再从事性服务,39例多性伴者减少性伴数;58例haart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发生。 咨询方法及内容 1.咨询方法 安排责任护士接受确诊患者的咨询,第一次咨询30分钟,以后每次复诊咨询15分钟。咨询形式:直接咨询,就是在安静、整洁、单独的房间,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咨询。同时,配备内容实用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资料、避孕套等,以利于患者索取利用[1]。 2.咨询内容 (1)建立和谐关系 首先向患者问好,把自己介绍给患者,然后向患者解释咨询应遵循的过程,同时强调咨询内容的保密性,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保证咨询顺利进行。 (2)评估患者的问题 询问患者的苦恼和忧虑,用心专注地倾听患者的倾诉和给予足够的发泄时间,确定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3)心理护理 由于社会的歧视和昂贵的治疗费等问题常常给患者带来悲观、焦虑、绝望等情绪,所以,护士根据患者的社会环境、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经济条件、感染方式等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疏导[2],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 (4)鼓励患者学会自我观察 密切观察自身身体的变化,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气促时,可能出现细菌或真菌感染以及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等;出现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眼前蚊飞感等症状时,应警惕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发生;如出现头痛、头晕、喷射状呕吐时,应警惕脑膜炎的发生;出现念珠菌感染、疱疹、腹泻等并发症时,应及时就诊。 (5)预防疾病传播 交代患者戒除不良行为,改变生活方式,如:同性恋、静脉吸毒、性生活混乱等;在进行性生活时要100%使用安全套[3],包括双方都是艾滋病感染者,以防艾滋病不同毒株和其他致病菌交叉感染;女性患者要避孕,因为妊娠可能使无症状的感染者发展成艾滋病患者或使病情加重;避免共用牙刷、刮胡刀等;禁止献血、献精子、供组织器官等。 (6)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是维持和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应供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并经常变换食物种类,少吃多餐。 (7)对haart患者的宣教 反复强调良好的依从性是haart成功的关键,但不能根治,并存在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一旦接受haart,要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随意更改服药时间、剂量或者中断治疗,呕吐时将药物吐出后即刻补服。出现恶心、眩晕等轻微的不良反应,应坚持吃药;出现严重皮疹、贫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找督导医生处理。同时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cd4 +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以及时了解有无肝肾功能的损害、贫血以及了解haart是否有效。 总之,艾滋病的咨询是心理咨询的技能在艾滋病防治中被成功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被广泛肯定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它在艾滋病防治中的效果已被证实[1],本组观察结果也显示,做好艾滋病患者的咨询工作,能有效防治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疫情的蔓延。但由于对本组病例的观察时间尚短,心理咨询的长期效果以及如何保持长效机制等诸多问题,仍需持续观察和探讨。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家庭功能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家庭功能的影响,以及能预测这种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防御方式量表(dsq)、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容纳他人量表(aos),对85名接受心理咨询培训的女性受训者进行培训前后2次测试,调查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显著下降 (p 0.05),平衡型及中间型家庭类型增多、极端型家庭类型显著减少(p 0.05)。②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下降与dsq、16pf及aos的部分指标呈显著相关(p 0.05)。③16pf中创造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能有效地解释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总变异,dsq中的压抑和容纳他人量表总分能有效地解释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总变异,dsq中的压抑和回避能有效地解释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总变异。结论:①心理咨询培训有助于改善女性受训者的家庭功能。②容纳他人量表总分、dsq的压抑、回避以及16pf中创造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是预测这种改善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心理咨询;培训;女性;家庭功能;防御机制;人格特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在经历着急剧的改变,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2002 年以来,数万人参加了国家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邱昌健等(2005年)发现,心理咨询培训不但是一项职业培训,同时也促进受训者人格成熟、完善,帮助重建防御机制,促进自我与经验的和谐统一,更好接纳自己及他人[1]。心理咨询培训是否对受训者的家庭功能有影响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领域,但目前国内尚未有这方面的研究。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的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与个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的联系[2]。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是评价家庭功能最有效的评估工具之一,我们运用其中文版[3]针对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的家庭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估,探讨培训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以及哪些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变化,以期为提高心理咨询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供客观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在深圳市心理咨询师培训基地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的女性受训者。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研究并完成了80%以上的培训课程。②完成培训前后两次心理测试。③过去未接受过系统心理咨询培训。排除标准:测试问卷未能填写完整者。 1.2 方法 测试工具:①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人口社会学资料等。②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评估亲密度及适应性。对每个项目要回答两次,一次是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另一次是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分别指对家庭现状实际感受与理想状态的差值(绝对值)。③容纳他人量表[4]。④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16pf)[5]。⑤防御方式量表(dsq)[6]。 在培训前、后(4个月培训结束时)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7]及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上下册) 》[8,9]为教学大纲进行培训,此外增加了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将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为自身前后配对设计t检验、卡方检验、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87.6%)。受训者年龄22~54岁(34.95±7.53)岁。医务工作者31人(36.5%),教育工作者16人(18.8%),心理学工作者2人(2.4%),其它36人(42.4%),包括经济管理、人力资源、法律界人士等。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或中专2人(2.4%),大专31人(36.5%),大学42人(49.4%),硕士10人(11.8%)。受训者97.6%未曾接受系统心理咨询培训。 2.2 培训前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各指标的差异性 2.2.1 比较培训前后各项指标,发现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下降(p 0.05),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facesii-cv各指标比较 2.2.2 家庭类型的分布及百分比情况。分析培训前后家庭类型,可以看出培训前极端型家庭中最多的类型是低亲密度及高适应性的家庭类型,占12.9%;其次是高亲密度及高适应性的缠结混乱家庭类型,占9.4%。培训后此两种家庭类型均有减少,分别为4.7%及3.5%,见表2。表2 培训前后研究组家庭类型数量变化(括号内培训后家庭类型数) 2.2.3 比较培训前后家庭类型百分比,发现培训后平衡型及中间型家庭类型增多,极端型家庭类型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见表3。表3 培训前后家庭类型变化 2.3 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社会人口学因素、16pf、dsq、容纳他人及被他人接纳量表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由于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降低,分别以其培训前的值减去培训后的值,得到相应的三个变量在培训前后的变化(例如,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变化等于培训前理想适应性减去培训后的值)。 2.3.1 上述指标培训前后的变化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专业等社会人口学资料无统计学相关(p 0.05)。 2.3.2 上述指标培训前后的改变与16pf、dsq、aos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理想适应性的变化有与16pf中的聪慧性、独立性、怯懦与果断性、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呈显著性正相关(p 0.05)。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dsq中的幻想、16pf中的怀疑性呈显者性正相关(p 0.05),与容纳量表总分、dsq中的压抑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dsq中的回避和压抑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 2.4 理想适应性、亲密度不满意程度、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前后变化对16pf、dsq、aos相关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变化为因变量,以聪慧性、独立性、怯懦与果断性、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为自变量;以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幻想、压抑、怀疑性及容纳量表总分为自变量;以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压抑、回避、怀疑性的容纳量表总分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表4 培训前后家庭功能变化对dsq、16pf、容纳他人及被他人容纳量表的多元逐步回归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olson的环状家庭模式理论来评定受训者培训前后家庭功能的变化。此模型有3个维度: 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家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关系,从低到高划分为4 个水平:松散、自由、亲密和缠结。低水平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联系、彼此疏远;高水平则过于亲密、角色不清;居中为情感距离适中,既亲密又相互独立[10]。家庭适应性是指婚姻或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势结构、角色分配或联系方式的能力,从低到高分为4级水平: 混乱、灵活、有组织、刻板。混乱的家庭缺乏协调与合作;刻板家庭过分拘泥于既定规则和模式,难以根据情境进行调查;灵活和有组织的家庭应变能力很强。根据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将家庭分为16 种类型,4种平衡型提示家庭适应良好,4种极端型家庭常常出现适应不良,还有8种是适应中等的中间型家庭。 本研究调查了男女受训者培训后家庭功能的变化,由于女性受训者占了88.5%,对男性样本的分析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所以我们只分析了女性受训者的资料。本研究发现,女性受训者培训后理想适应性、亲密度不满意程度、适应性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下降,提示培训后受训者对家庭功能的理想期待与现实体验之间的差距缩小,心态更加理性、平和;同时平衡型家庭及中间型家庭增加、极端家庭减少,提示家庭功能提高。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成熟型防御方式之一的压抑以及容纳他人量表总分是预测培训后亲密度不满意程度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这表明,家庭成员间相互接纳宽容,合理处理自己的某些欲望、烦恼,对对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等能有一定的接受和认可,对于提升成员对家庭亲密度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容纳不够、压抑太少,家庭中就会时时有不满,处处有战火。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压抑、回避是预测培训后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这表明成员们协商合作、暂时压抑个人的感受,暂时回避一时处理不了的困难对于家庭在应对内外变化时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研究还发现16pf中的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是预测培训后理想适应性的下降的主要因素,那些创造能力强的人富有创见、有敏锐的观察力,愿意进行新的尝试,有这种人格特征的受训者更容易在培训中有更多的感悟并愿意把它们带入到生活中,使得个人的提升引发家庭功能的改变。本研究提示,家庭功能是可以随着家庭成员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从一种家庭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家庭类型,这印证了olson的家庭理论,即家庭类型可以随着家庭构成的演变、家庭成员的成长以及意外事件的影响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11]。 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询培训可以使受训者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家庭功能改善,而压抑、回避这两种防御方式,容纳他人量表总分以及16pf中的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能预测女性受训者培训后家庭功能的改善程度。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安排一些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受训者在上述几方面能力,促进其个人的成长。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没有涉及男性受训者,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咨询心理学论文: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考 【摘要】自四年前首次接触心理咨询,到今天作为一名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一路走来,有很多的感触。本文主要结合实践谈了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如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需调整、咨询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如何安排重点学生的转介等,记于这里,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心理咨询 咨询教师 思考 心理咨询是对存在有心理问题或困扰者来向心理学工作者求助时,后者应用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给求助者以帮助、劝告、辅导的过程。毫无疑问,心理咨询在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高校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应积极洞察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问题,不断地改善,以推进这一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 加强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记得笔者2000年刚上大学时,那时根本不知道学校还有心理咨询中心,退一步想来,即使那时知道有这样的机构在为学生服务,也不会去的,因为会有很多顾虑:害怕老师同学知道自己去心理咨询被认为“有病”、害怕别人笑话等,也就是说去做这件事情自己所付出的要远远大于从中的所获。而这样的一些想法,代表了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同学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今天当笔者正式做这项工作,在咨询中问及来访的学生怎样看待心理咨询时,他们的回答是:觉得无所谓,心里不舒服来聊一聊、咨询咨询。所以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心理学、心理咨询本身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渗透,对心理咨询,大学生越来越持有接纳和认可的态度。这一点也可以从我们的咨询量上有所体现。以笔者为例,自2009年2月25日——5月20日,笔者每周安排2次咨询接待,这期间共接待来访学生42人次。但是,且不说这样的认可仍需进一步的加强,当咨询遭遇我们的学生,它仍面临着太多的尴尬。如来访学生把心理咨询神话,认为学心理学的人无所不能;把心理咨询等同于感冒片,伤风感冒吃药打针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认为咨询应该也是这样“速战速决”;把改变的责任推给咨询老师:我有问题来找你,那么我目前不合适状况能否改变也取决于你,而我自己无需做任何努力;心理咨询无非也就是聊天说话,而且只要我来了,你就有义务取悦我,让我高兴等。而实际上如我们所知,真正的咨访绝不是感冒片和头疼脑热的关系,它是一种关系,一个过程,心理咨询老师不但没有特异功能,且在太多的时候面对来访同学的问题会无奈而无力,我们的工作范围是有限度的。更为关键的是,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得依靠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不断调整和自我激励去解决,而不是咨询教师。 但当来访同学对这些不了解时,就会以他们的理解去理解咨询,去带着很高的期待走进咨询室,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也会带着失望走出来。所以,在咨询前,来访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咨询效果与来访者在咨询前是否对心理咨询能否正确认识、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很大关系。为此,应通过各种渠道,如在咨询室门前粘贴了“心理咨询中心服务内容”、“去咨询前该做的准备、” “咨询流程图”、“咨询教师简介”等内容的展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咨询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前面提到,面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咨询教师很多时候会感到无奈而无力,这一方面有来访者本身的问题及客观条件的一些限制。但必须承认,作为咨询教师本人,我们自身能力素养的欠缺也是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很大原因。我们始终强调心理咨询的教育和发展取向,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有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正常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鼓励他们正确认识现实和自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学生的问题通常也较简单,多与他们特定的年龄阶段及生活主题相关,更多也是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 现实中的咨询也确实如此,以笔者的体会,可以说97%的来访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也少),真正发展到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病的仅占3%。但凡来访的同学也都是想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咨询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应在工作中不断的去提高,熟悉学生问题的种类、总结应对措施及建议、加强学习钻研。在笔者咨询的过程中,曾有一个学生因考试焦虑问题前来,当整理咨询记录时,自己清楚没有很好的给她建议,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也有待学习。这个咨询结束后,笔者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结果接下来又遇到相同问题的一位来访同学,那个时候特别惭愧,因为还是没能与他一起很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也深感咨询教师职业素养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多么重要。 谈到这儿,这又牵涉另一个问题,即大部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都在编的是行政或思政的系列,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首先会有一系列事务性的事情需要处理,这大大消耗了他们工作的精力与专研的热情,从而影响他们工作后颈的激发。笔者认为,这也是涉及咨询教师成长过程中外部保证的重要方面。 3 重点学生的转介问题 虽然多数学生的来访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但超出心理咨询范围的、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者也存在,这就涉及到一个向相关机构的转诊、转介问题。一般当在工作中遇到需重点关注的来访者,我们首先会汇报领导,继而会和学院取得联系,通常对这样的案例,我们会建议转诊专科医院,如果必要,也会通知家长。但在这过程中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如学院接到手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不知道什么地方诊疗精神类的病症或因费用太高而放弃治疗。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就会被耽误下来,甚至影响其终生的发展。所以,学校心理咨询与精神病专科医院、校医院间畅通的联席制度的建立显得非常重要,如在工作中能把相关人员顺利的“请进来、走出去”,咨询教师队伍中能有既懂心理学知识、也有精神医学基础的咨询教师是非常理想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咨询预约的重要性,同一咨询教师在固定值班时间咨询的连贯性等都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方面。作为一名年轻的心理咨询教师,需要学习与反思的还有很多,我定将克服自身惰性、继续努力。一点心得,记于此与大家探讨、共进。 咨询心理学论文:个体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与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确立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用此诊断大学生出现的相应心理问题,是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发展心理学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正常;意志健全;情绪健康;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以这一标准作为参照,可以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对他人的信任;神经衰弱焦虑,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表现得尤为突出;情绪困扰,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较弱;迷茫与困惑。在大学阶段一些学生会有困惑丛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有加剧的趋势,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是不能够完全予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个体咨询方法介入就是其中之一。 二、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个体咨询介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其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促使个体咨询的介入。大学生离开家庭开始学校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长久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仅仅采取灌输的方式,督促大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例如仅仅讲授教育知识,很少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者单纯地讲解,大学生单纯地听受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个体咨询介入法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这些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重要启示,可以积极借鉴。其二,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个体咨询介入成为必须。有的教育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个体咨询有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个体咨询个别化的原则和沟通会谈的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体到个体咨询的治疗模式包括:一是工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二是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误区,使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宣泄情绪。三是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等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三、个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拥有很好的推广运用前景。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个体咨询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基础。以人为本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工作者很难得到全面的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学会调节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大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使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个体咨询的目标和功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前提。个体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基本功能是预防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稳定和发展心理功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满足其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再次,个体咨询的实践过程为全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指导。个体咨询致力于工作对象做出改变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套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咨询从预估到最后的评价,其程序是非常完备的,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地挖掘到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总之,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作者:姚型彬 胡新峰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教育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企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开展各种讲课活动,培养职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直视心理问题,通过共同的讨论分析问题的症结,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职工身心健康。 关键词:心理咨询;教育活动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职工在就业、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显,职工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转。为进一步做好公司职工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关爱服务工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工会积极作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形势下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扎实推进职工心理健康帮助行动。为此,集团工会首先抓好队伍建设,组织各基层单位专职工会副主席举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进一步增强工会干部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技能。尼龙化工公司工会积极响应集团工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号召,深入开展员工心理咨询教育活动,缓解职工心理压力,构建和谐工作氛围,提高职工工作效率,不断推进心理咨询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迈进。2016年在集团工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尼龙化工公司工会成立EAP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并挂牌运行,集团为咨询室购买沙盘、音乐放松椅,公司建立微信心理咨询群,各基层单位工会主席、女工委员大力宣传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职工订阅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期开展课程,方便心理咨询师与职工沟通交流,引导一线职工缓解紧张情绪、疏导心理压力,以阳光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2017年,为了切实推进该项工作,公司工会将关爱一线职工心理健康列入公司工会重点工作之一,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定期培训各基层单位书记、女工委员开展心理咨询课程;二是把公司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同志聘请为各基层单位兼职心理咨询师,明确职责范围,要求兼职心理咨询师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工作,每周组织不少于一场次的心理咨询讲座;三是把兼职心理咨询师考核指标与津贴补助挂钩,充分调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积极性。 一、心理压力对职工的危害 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要承担着研发、安全生产等任务,还要为公司创造更高的利润,有时职工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有了冲突,难免会有情绪,导致了职工在工作上的心理压力更大,无法得到缓解和宣泄,加快心理问题的产生。工作太累以至于缺乏干劲和动力,甚至于可能出现紧张和挫败的心理。当职工的压力太大而且得不到适当的缓解,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健康危机,可能会发生工伤事件和家庭矛盾。这些事情的发生与同事的关系不够融洽、家庭婚姻发生变故、工作生活中遭遇到不公正待遇等等有密切关系。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非常容易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企业建设心理咨询室,能够及时有效的通过心理咨询教育来解决,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使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状态,有利于人企稳定。如何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职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提高全员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解决方法,在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具有企业思想教育的作用,将心理咨询特有的功能与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二、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 目前,公司兼职心理咨询师已按要求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深入到各项目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活动,通过PPT展示、案例研讨等形式,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对一线员工如何进行自我调解、有效化解压力进行了针对性辅导。心理咨询教育讲座开展以来,深受员工喜爱,在广大一线员工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增长了员工心理知识,增强了大家自我调解能力,激发了一线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得到了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员工好评。公司准备进一步加大心理咨询教育工作力度,切实引导各基层工会设立职工“心理辅导室”和“职工诉求服务点”。今年3月份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举办3天的《人本/超个人心理辅导实操技能基础班》讲课活动,组织15名职工学习心理咨询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手指操”活动、五大原则、四大流派,通过“带领育人”游戏让职工从游戏中体会被呵护的温暖和幸福,同时体验和分享中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围绕在游戏中的分享体验,讲解人与人交往中语言的种类,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从中学习如何表达感受。课程结束后,学员发表感悟,共同成长,为职工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调理和释放服务,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处理好社会、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推进公司职工心理帮助行动的普及和实施。公司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与职工的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职工之间关系融洽,公司的工作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开展好心理咨询工作,可以使职工工作情绪高涨,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认同度以及满足感,从而极大的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 三、公司心理咨询需要注意的细节 心理咨询在公司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做好心理咨询教育的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1.要懂得倾听。倾听是心理咨询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学会倾听可以建立一个良好咨询关系。不随意打断来咨询职工的话题,让职工敞开心扉,充分宣泄心中郁闷和压抑。倾听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的去听,不要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并适当地表示理解。2.要相互尊重。来访职工在诉说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时,咨询师可以从一个朋友的角度入手,给予来访职工充分的尊重和平等,对来访职工的心理状况等方面尽量接纳和理解,做好保密工作。3.对待来访职工要态度真诚。咨询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来访职工的心情,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应该表现出真诚的态度,要投入积极的情感,同时注意要尊重来访职工的人格和尊严,做到以诚相待。这样才能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心坎上,激发来访职工的情感共鸣,得到来访职工的信任和好感度,消除来访职工心中隔阂,有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4.共情。一般来说,根据来访职工的言行,咨询者可以沿着来访职工的思路设身处地地体验他的情感。同时,咨询者也可通过一定的咨询技巧,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来访职工。这样可以更好的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5.要以人为本。要根据不同的来访职工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教育方法。职工的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性格也千差万别,这就使得在面对不同的来访职工要采用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要懂得因材施教。以上几点是我对企业如何开展好心理咨询活动的一点点建议,经济的发展迅猛导致人与人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及心理压力,员工如果不能自我调节,会导致心理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员工的正常工作,甚至会对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严重者会危及自身健康或生命安全。把心理咨询应用到工作中,不仅能够减轻员工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使员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以充分的热情投身到工作当中去,用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这样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身边的人带来正能量,对整个公司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创建出更为和谐的社会氛围。 作者:陈莹 单位:河南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咨询心理学论文:团体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1、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团体心理咨询的一般目标包含:帮助成员自我认识、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在团体中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成员的责任意识、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培养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有效解决冲突矛盾.团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塑造成员的健康人格.由此可见,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和我国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是一种发展性的活动,主要任务是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团体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颁布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也开始融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在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需要 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是,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知识讲述比较多,缺乏实际训练,学生缺乏体验,因此学生从课程中的获益较少,课程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是两大支柱.个体心理咨询,每次咨询的时间大致是1小时左右,对于高校来说,即使按照教育部的要求1:4000的比例来配备心理咨询人员,要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咨询也是很有困难的.而且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这样的境况势必使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整天忙于应付一个个前来求助的学生,而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顾及那些需要帮助但是没勇气走进咨询室的学生,这样也无暇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团体心理咨询是一对多的方式,一个指导者同时指导多个团体成员,增加了咨询的效益,提高了心理咨询工作的效率,省时省力;同时,团体心理咨询新颖独特的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增加了学生求助的机会.因此,团体心理咨询既可以缓解高校咨询人员不足的矛盾,也为学生增加了求助的途径和方式. 二、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近年来,团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成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主题丰富,覆盖范围广,而且不少研究已经表明团体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有效的.目前,高校团体心理咨询的主题主要有人际关系、情绪和压力管理、自我探索、学业管理、生涯规划、入学适应训练、恋爱问题、团体团队合作、领导才能训练等.高校团体心理咨询得到快速发展有着丰厚的基础:一是在大学里,学生喜欢以团体的形式学习和生活,从同伴那里获得支持和认可,有团体生活的倾向;二是在高校里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共同成长课题,如学业、人际、交友、择业等等;三是大学生有着类似的困扰,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伴和同龄人的建议和反馈. 1、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笔者在三亚学院大学生军训期间,在新生中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叠罗汉”“直呼其名”“我是谁”等活动,使大学新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彼此熟悉,缩短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并通过“怪兽过河”“爱心传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合作意识,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大部分新生对这种形式的活动很喜欢,帮助他们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叶玉清的研究也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自然进程;可以有效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 2、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在笔者亲自指导的团体心理咨询中,通过“20个我”“我的左手”“我的自画像”“优点大轰炸”“我的生命线”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赞美别人、被人称赞的感受,从而进一步了解自我,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我,能悦纳自己的优缺点,清楚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人,达到现实我和理想我的统一.并通过“价值大拍卖”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促进自我成长.团体成员在咨询结束后报告:“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自己还有这么多优点!”“我从来没有这么好好认识过自己,真是太高兴了.”“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我能够很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 3、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更加复杂,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学生在相处时容易出现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不容乐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的研究显示:人际交往问题在大学生适应问题中居于第二位.个体咨询由于缺乏相似的情境,咨询的效果不容易迁移,在停止咨询之后,复发几率很大.在高校运用团体心理咨询来帮助那些人际关系不良或想要提高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在更为真实的团体人际沟通情境下,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改变人际关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学习新的人际模式和交往技巧,帮助他们建立建设性的人际交往模式.笔者曾在三亚学院开展两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陈菊珍、刘华山的研究也显示了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的有效作用;刑秀茶,王欣对团体心理咨询的长期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长期的效果. 4、团体心理咨询有利于学生在团体中宣泄情绪,保持积极情绪 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团体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安全、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和被保护的环境和气氛.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他们想象中的严重,他们需要一个机会,需要一个进行情绪宣泄的机会,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机会.在团体心理咨询中,他们可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困惑.情绪得到了宣泄,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在上述的系列研究中,团体成员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都有明显的好转. 5、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笔者在做第二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后,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学生在SCL-90中的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强迫、敌对、偏执乃至精神病性等各因子上的前后得分具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和同事在本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保持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团体心理咨询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樊富珉对人际交往困难的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沈士梅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训练,何瑾、樊富珉针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等研究,都显示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效果,团体心理咨询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团体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其目标和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团体心理咨询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量的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在新生入学适应、人际交往、认识自我、情绪调节、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心理咨询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团体心理咨询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值得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作者:邓彩艳 黄奎林 单位:三亚学院 咨询心理学论文: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及特点 作者:陈玲玲 安健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 前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快速发展的规模和相对滞后的师资配备,给高职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严重匮乏,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及特点 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为缓解当时专业辅导人员匮乏而兴起的,后逐步运用于学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发展较早,近年来大陆一些高校也逐步引进这一辅导方式应对专业心理咨询师不足的现状[1]。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虽已经显现出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朋辈心理咨询(peer-counseling)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被称为“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Counseling)[2]。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及帮助,通过人际交往实现心理安慰,消除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它具有实施方便、方法灵活多样、易推广、见效快等特点。 二、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高考失败、学历之痛和就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状况分别在大学三年不同阶段突现。具体表现为: 1、承受压力大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学生承受着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来自升学、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高职学生还受到家长、同学、社会的轻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些都对他们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过大会给他们带来诸多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自卑心理严重受高职院校录取分数低,师资配备相对落后,所学专业不理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过度缺乏自信。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挫折耐受力差,以及不适当的归因方式等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孤独感较强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处于成年早期(18-25岁)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亲密对孤独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渴望获得友情与爱情。但由于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父母娇宠,缺乏与人合作和沟通的技能,与同学间的摩擦不断,难以形成真正的友谊,也得不到群体的认可。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并进而加剧孤独感。 4、焦虑、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多有些高职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学习上缺乏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不够完善,精神空虚,对前途悲观失望,过度关注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心理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得不到适当的释放,从而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运用朋辈心理咨询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1、可以较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由于朋辈心理咨询员是与来访者年龄相近、经历相似、生活环境相同的同辈群体,他们是青少年亚文化群体中适应相对较好的人。由这些人向来访者提供帮助,不仅使他们有亲切感,更易于沟通,而且由于更能得到咨询员的理解,获得同辈人的认可,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自尊心。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同时得到满足,可以极大的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咨询员的引导下更积极主动的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2、给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榜样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的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进行的[4]。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朋辈群体中的成员,由于空间、时间和心理上的相近性,他们的建议更容易得到采纳。加之朋辈心理咨询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是全面发展的,身心都比较健全的学生,他们能够给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榜样。因此他们的行为更容易成为来访者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在双方持续的接触中,咨询员的言语、行为会对来访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专业心理咨询的有效补充由于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去找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的一定是心理有问题或有精神疾病的同学。又由于面对老师时会有隔阂感,害怕老师会嘲笑或责备自己,而对心理咨询形成心理上的压力。因而,当有心理困扰时不愿进行心理咨询。半专业性的朋辈心理咨询正好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 4、是一种陪伴成长,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朋辈心理咨询虽然是在咨询员的引导下展开的,但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探讨和协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更多时候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同时给予一定的引导。双方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探讨,引导来访者自己分析发生心理困扰的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对于学生学会关心和接纳别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有积极的作用。 5、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关系融洽、相互信任,是心理咨询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咨询员与来访者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减小了相互之间的隔阂与猜疑,容易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采取的咨询方法也更加灵活,使得咨询活动在融洽、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有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信心的培养。 三、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心理咨询员的选拔 在选拔朋辈心理咨询员时,学院可在选修心理类课程的学生中优先选拔,如没开设此类课程,也可以向全校学生公开招募,选择其中品学兼优、学有余力者作为考察对象。然后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面试进行进一步挑选。选择其中心理素质良好,热爱心理咨询,有较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亲和力,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真诚热情的人进行培养,希望最终能将其培养成为各班的心理委员。#p#分页标题#e# (二)心理咨询员的培训 由于选拔出来的朋辈心理咨询员还缺乏基本的心理培训理论、技能和技巧,因此在上岗前必须选修心理类课程或进行简短的培训。培训要有系统性,培训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学方案设计也要具有好的科学性、易操作性和易实施性。为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咨询员的兴趣,可以采用主题训练的方式,如心理咨询的理念、心理辅导技术、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撰写学习体会等。每个主题都由理论、体验、个案分析、分享等几个板块组成[5]。在培训内容中还应包括咨询员应遵守的基本规范,如:保密性原则。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朋辈心理咨询员应特别注意的原则。 (三)在朋辈心理咨询实施过程中,咨询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适度移情朋辈心理咨询员应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感情,既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带进心理咨询中,更不能试图以此来影响和改变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 2、朋辈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在于倾听给咨询者向别人倾诉、自我分析问题、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他们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尊重来访者咨访双方在人际关系上是平等的,咨询员应当尊重来访者的人格和权利。对来访者的尊重,不仅表现在行为上,更要从心理上对其加以关心和尊重。 4、转介意识咨询员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还应当有寻求帮助的意识,以让来访者得到及时的帮助。但在转介前应向来访者说明情况,并征得其同意。 5、朋辈心理咨询方法的选择为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咨询员可灵活选择不同的咨询方法。同时,为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切近同学生活的优势,咨询员还可主动寻找有心理困惑的同学聊天,及早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四、在高职院校应用朋辈心理咨询应注意的问题 (一)定期进行对咨询员的专业辅导,便于及时预防和发现问题虽然经过短暂培训,但朋辈心理咨询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存在欠缺,在咨询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不仅可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还可能给咨访双方带来新的心理问题。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可以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辅导,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的做法。 (二)对咨询员的保护高职院校朋辈心理咨询员也是学校的学生,在咨询过程中受到来访者的影响,也可能积累负面心理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也应当加强他们的心理保护,鼓励和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对咨询员的评估评估不是给朋辈心理咨询员施加压力,而是通过评估发现问题,提供帮助以促进他们更快的成长。可以通过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进行,通过咨询员之间的相互经验交流和学习,将优点发扬光大,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 (四)与其他心理咨询方式相配合朋辈心理咨询在处理和解决心理问题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遇到难以解决和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必须有其他方式的介入,如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转入心理治疗等。 五、结论 朋辈心理咨询不同于同学间的普通交往,也有别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但它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减少校园危机、创建和谐校园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高职院校,朋辈心理咨询所给予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帮助是其他心理辅导方式不可替代的,它为高职院校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咨询心理学论文:幼儿教学心理咨询技术研究 本文作者:李飞飞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市直机关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现很多孤僻的孩子,甚至有些孩子很自闭,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上台表演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往后缩不敢上台,早晨个别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大声哭喊着不肯进入幼儿园等等,这些现象说明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我们去了解,需要我们去帮助,然而目前从事幼儿心理咨询的人员很少,而幼儿园又迫切需要心理咨询技术与心理教育来帮助部分幼儿疏导心理问题。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一线教师,我喜欢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不但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新奇的知识和乐趣,也增加了和孩子交流的方式。 1.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是中国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朱建军在荣格集体无意识、催眠和中国古代文化等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它可以通过呈现在大脑中的意象特征来分析、透视进而调整、修改咨询对象或求助者的潜意识心理状态。和其他技术相比,其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操作简单性和意象生动性(比如通过指导幼儿想象的草坪、房子、花草等),这对于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儿来说,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新鲜事物,对于我来说它也是我的一种与幼儿交流的独特方法。初次接触意象对话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我做了这样的安排,让孩子们按自己舒服的姿势坐好,然后语言提示“闭上眼睛、深呼吸、吐气、放松,想象一下自己正坐在家里的电视旁,打开电视正在看你最喜欢的动画片,认真注视着电视画面并且记住它,最后让孩子们把刚才看的动画片画下来送给老师”,当然中间还有一部分鼓励和激发情绪的引导。引导结束后孩子们一声声“哇!”“哇,太神奇了!”这次绘画的效果之好让我难以想象的,每一个孩子画的画都不一样,而且有各自的特点,男孩女孩的画分化得很鲜明,也充分地显示出了性别和个性特点。经过这次尝试,孩子们绘画时大脑空白的现象突然间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慢慢地绘画活动就养成了孩子们先想象再动笔的习惯。就这样意象对话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绘画活动,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细节观察能力,又练习了孩子的表象记忆的能力。通过教学中一段时间的具体运用,孩子们对意象对话这种新奇独特的教法感到向往,而且特别乐于参与其中。 2.想象放松技术 有些幼儿由于属于胆汁质或多血质气质类型,兴奋性高,难以抑制,午休时往往很难入睡。然而,在我们幼儿园内只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想象放松技术就可以让幼儿生活丰富多彩了。比如孩子们午休时引导孩子们(也可以是个别孩子)想象自己正躺在最舒服的地方,闭上眼睛后可以看见他(她)最喜欢的形象,等待孩子们进入状态后,引导孩子可以和这个形象做游戏。一会儿老师提示这个形象累了需要休息,最后要求孩子们和这个形象一起休息(现在眼睛累了,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怎么也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通过这种方法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进入睡眠状态,随后就可以重点个别心理辅导使其入睡。班上有一个孩子小然,平时精力比较旺盛中午入睡困难。有一次孩子们都睡觉了,唯独这小家伙睁着眼睛到处“欣赏环境”,于是我走过去轻轻地将手盖在他的眼上,将一只手指头放在他的两眼中间每一次他睁开眼睛都会看见眼前的手指,这时候他会很不舒服,便会迅速地闭上眼睛。“现在眼睛累了,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怎么也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两三分钟的样子小然便睡着了。另外,通过想象放松技术引导孩子做新奇独特的游戏,感知自然界的奇妙。记得一个周五的下午,我发现孩子们感到有些疲惫,于是我就想到了催眠中的经典事例———分手,以消除孩子们的疲惫感。“李老师跟大家做个游戏吧!”“好啊”,一个个高兴得不得了,情绪被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有的还拍着手。面对他们那一张张期待的小脸,我要求他们:“将双手平举在胸前,手心朝上,轻轻地闭上眼睛,深呼吸并憋住,慢慢地吐气(重复两次)。现在想象你的左手上放着一个铁球,右手上系着一个气球,现在气球越来越轻、越来越轻,铁球越来越重、越来越重(多次重复)”。等我发现效果明显的时候,告诉他们轻轻地睁开眼睛,这时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两只原本平行的手,现在上下分开了许多,于是我问“我说让你们把双手分开了吗?(确实没有说过)”孩子们伴着一阵阵惊奇声,问我,“李老师你会魔术呀!”就这样我的目的完全达到了,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气氛。后来还和孩子们做过许多类似的小游戏,比如说手指正常,身体长高等等,这些不但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更是增加了我在孩子们心中的魅力。 3.优点强化技术 优点强化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地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强化,以使得这种优点得到巩固。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那些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他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怕事情会做不好而不去做或者推迟完成,从而不必在大家面前“献丑”。类似的孩子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尤其是那些父母要求特别严格的孩子。我们班上的小祥以前就是这样的孩子,画画的时候面对伙伴们画的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水彩画,有时候半节课过去了他还没动彩笔或是画得特别慢,不敢去画自己想象的形象。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怕自己想的东西不好,画出来老师和小朋友不喜欢。于是我鼓励他把他想画的画出来就是最棒的,结果他画出来的形象很独特,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总是画老师教过的形象。这时候,我拿起他的画向孩子们展示,看小祥画的多奇特,想象力很丰富啊,长大后你肯定可以做一名很了不起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以后的几次我都故意把他的画当作特例给孩子们展示,慢慢的小祥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总之,不论是着眼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还是为了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和师幼交流方式,科学采用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思考 一、高校德育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设备 目前,较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不重视,不能为心理咨询项目引进先进的设备,无法成立相关机构,心理咨询的设备较少,部分高校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导致其无法更好的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常常因为一些因素改变心理咨询室的位置,使学生在咨询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心理障碍。 (二)心理咨询师专业素质较低 目前,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都是较为忽视的,为了节省薪资的支出,高校聘用一些专业素质较低的心理咨询师,这些心理咨询师都有着专业知识学习时间短、经验少、无法更好地应用心理知识进行咨询工作的特点,一些心理咨询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知识教育,在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改善心理问题,无法利用心理学思维一些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 (三)缺乏完善的制度 目前,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心理咨询师没有较好的制约与管理作用,心理咨询师缺乏良好的咨询方法,心理咨询的形式不能得到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存在不足之处,高校相关人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四)无法分清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 在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使其心理出现问题,但是,目前部分心理咨询师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然而,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个人心理的成熟度、人格形成等所决定,与思想道德问题无关,如果心理咨询师一味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将失去意义,高校心理咨询将无法有效展开。 二、将心理咨询运用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打造新型德育师资队伍 高校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将心理咨询适当的引进工作中,此时,就需要对心理咨询制度与德育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心理咨询制度的完善,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心理咨询师认真执行自身工作,遵守工作要求,其二,要求心理咨询师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德育工作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德育教师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引导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其二,要求德育教师与心理咨询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研讨咨询事宜。另外,高校可以在心理工作室中聘用专业技术较强的咨询师,为高校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师奠定基础。 (二)把心理咨询的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中 在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两种教育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德育教育与心理咨询也有着很多的相似性,所以,高校要想将心理咨询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就要将心理咨询中的各种理论应用在德育工作中。首先,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应用,就是根据对大学生过去生活的了解,找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并对其进行解决;其次,对人本主义理论进行应用,为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可以得到自我调整与恢复;最后,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应用,德育教师对大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引导大学生改善自身行为问题,进而改善其心理问题。 (三)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进行思想方面的改善。例如: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高校的办学性质,设立属于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建立关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聊天系统,利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因为网络聊天大学生可以不用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接触,不用告知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姓名,可以更好地做保密工作。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探讨,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讨论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解,保证自身工作的效率。通过以上类似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方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学生们所接受。总之,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引进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咨询程序的规范性,使其有效性得以发挥。 作者:李小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 咨询心理学论文:劳教所心理咨询工作计划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实施,劳教场所教育矫治工作面临了新的契机与挑战。从过去单一针对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转向劳动教养以及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双项心理咨询工作。与劳教人员相比,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完成心理戒毒和回顾社会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过程。因此在推进原有工作的同时,新增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咨询工作将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重点问题。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矫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切实贯彻首要标准,不断提高我所教育矫治质量,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现制定心理咨询工作计划如下: 一、重视对新入所矫治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入所必测,对新入所的劳教及强隔人员进行心理测试,掌握基本状况 针对入所人员的复杂性,运用心理咨询方法,采取《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成人版)》进行测试,初步掌握每名矫治人员的性格、气质特征以及有无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专人专管,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劳教及强隔人员展开心理咨询工作 选派取得三级心理咨询专业资格证书的民警作为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员,专门负责场所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员通过分析入所心理测试,将矫治人员问卷显示结果与平时改造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表现出有明显心理问题的矫治人员进行重点观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咨询,并根据学员的具体心理问题逐一解决,力求在新教下组前消除学员的存在主要心理问题。 (三)因材施教,创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模式 为提高心理矫治质量,心理咨询师应根据学员受教育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宣传资料,每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针对个别学员文化较低理解困难具体情况,心理咨询员应耐心讲解,单独辅导,突破其认知难的瓶颈,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矫治人员中。 (四)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各种心理咨询表、簿、册 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心理矫治工作的完善,我所将在今年制作矫治人员心理咨询一览表、矫治人员心理咨询卡、矫治人员心理咨询申请单、矫治人员心理咨询通知单、矫治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登记簿,矫治人员心理咨询情况登记簿和心理矫治会议记录簿。心理咨询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写表簿册,对新入所的矫治人员做到及时建立和填写,确保场所心理咨询工作落到实处。 档案内容包括: (1)劳教人员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生理发展特点及曾经担任社会工作的情况等; (2)劳教人员的家庭背景,如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等; (3)劳教人员的重要生活经历,如家人去世、父母离异、意外变故等; (4)劳教人员的智力发展水平; (5)劳教人员的个性与性格特征; (6)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是否出现过心理发展问题,程度和具体表现如何;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接受过多少次心理咨询,每次咨询的时间、内容和结果如何等。 档案运用的方法是: (一)根据劳教人员心理特点来制定矫治计划,发挥心理矫治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改造效果。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内容,可以了解每名劳教人员在各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在制定矫治计划时,要充分利用这资料和信息,按照心理健康的程度、人格特征、能力水平等因素来进行划分,从管理科学化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教建议、劳动分配建议,使每名劳教人员在改造过程中都能接受到最有效的教育,积极培养自身缺乏的品格和意志,从而达到科学的分流效果。比如,在选拔劳教人员技术骨干时,可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教学计划或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大队或各班组劳教人员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也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气质类型是抑郁质的劳教人员进行谈话教育时,言语应多以支持、温暖为主,而对顾虑重重、小心谨慎性格的劳教人员应以肯定和真诚为主;对劳教人员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可通过开展团体训练、团体咨询等活动来解决。 (二)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管教等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矫治工作每份劳教人员心理档案,都提供了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能力、人格特点等方面较为具体的特征和管教建议,分管民警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劳教人员开展个别教育。心理档案所提供的内容是心理矫治民警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方法归纳、总结出的专业性的建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指导性,可以为管教民警节约大量的了解、观察和分析劳教人员的工作,将时间更多的用在教育矫治策略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同时,心理档案也是心理矫治民警开展矫治工作的基础,通过档案资料的整理分析,可及时调整矫治方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矫治水平。(三)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所提供的信息,开展心理矫治的调研工作,它反映了劳教人员心理发展、变化的轨迹。从劳教人员心理档案中不仅可以了解劳教人员心理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考察教育矫治措施的效果。完善心理档案工作,不仅是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加强劳教人员心理及矫治措施研究工作的需要。通过系统的总结、分析心理档案资料,发掘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规律,增强心理矫治的科学性,发挥出心理矫治工作的特殊作用。 此外,在心理档案的使用中还应注意几点:一是心理档案一般只供心理矫治专业人员查阅、使用,其他人员使用时须批准并由专业人员指导,对各项数据做出科学解释,防止错误理解;二是在使用心理档案资料时,要全面的考虑问题,将建议、结论与其他各方面情况联系起来考虑和运用,防止片面和孤立;三是要遵循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对资料不能随意透露和引用,遵守保密原则,但对重特大情况应适用适度保密原则。 二、加强对封闭式管理的劳教人员以及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 (一)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摸排工作 封闭式管理以及单独管理是对矫治人员采取的一种惩罚手段,能够起到有效抑制矫治人员违纪行为的扩大化,避免场所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等作用。处于封闭式管理时期内的劳教学员普遍症状是情绪极端不稳定,冲动性强,极易激惹状态,且改造过程中的反复性较强。针对这些心理特征,应采取相应的咨询方法,注重实效,帮助矫治人员排除恶性思维情绪,做好理性思考的引导工作,对摸排出的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员进行重点咨询。同时借鉴过去的经验,结合新增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其实际情况及其不同于劳教人员的新特征,如出现急性脱毒期,心瘾反复发作等,进行针对性的持续性咨询工作。 (二)采取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咨询 个别咨询是针对不同的封闭式劳教学员开展相关的咨询或治疗。在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因人而异。对不同问题,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团体咨询是对有相同或相似心理问题的封闭式劳教学员以及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开展相关的咨询或治疗。在开展团体咨询前应摸排出有相同或相似心理问题的封闭式劳教学员,找出他们相似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具体形式可以是: 1、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劳教所讲学。 3、全天候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并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4、吸纳并培训警察心理咨询联络员。 5、对典型案例,实行跟踪管理,详细记录,保持联系,全程服务 6、运用沙盘,发泄等疗法。用一种利用游戏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劳教人员只需要用沙具在沙盘上设计出场景,我们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就可以了解到他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然后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疏导、排解、治疗。 三、抓好特定时期心理咨询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的发生,矫治人员的情绪会在一些特定时期出现波动,心理咨询员应及时掌握情况,对可预见性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心理咨询方法对矫治人员进行正确引导,将情绪左右波动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是节假日期间,心理咨询员要提前做好矫治人员心理咨询摸排工作,避免发生应想念家人等产生的脱逃思想;二是针对个别矫治人员本人或家庭成员出现重病现象或可能发生经济,法律等事务纠纷时,心理咨询员在矫治过程中应引导其平和的面对,避免因胡思乱想导致出现过激行为等;三是矫治人员在本人或家庭成员过生日等特殊时间,意志表现较薄弱,渴望家人的关心,如未得到满足,易产生孤独悲伤的情绪,心理咨询员应及时消除其可能发生的自残情况等;四是出所前,矫治人员在处所前,正反情绪波动性较强,既想出所又对出所后的生活等持不同程度的疑惑思想。心理咨询员应对每个进入出所教育阶段的矫治人员进行环境适应能力的测试,看其是否作好出所前的心理准备。对测试出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员进行单个咨询,解决其心理问题,帮助其坚定重返社会的信心;五是其他一些产生波动情绪的时期;对于一些没有预见性,突然发生的情况,如矫治人员家中出现以外事故等,心理咨询员应立即进行心理辅助等工作,掌控好矫治人员的情绪。 咨询心理学论文:中学心理咨询不足及策略 本文作者:徐春丽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 一、中学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日,笔者走访了新疆石河子市教育局有关人员及一些教师、学生,了解到本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并通过问卷对该市的7所中学进行调查,其中重点中学4所,普通中学3所。调查表明,我市中学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对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很多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功能和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非常普遍,存在着将心理问题“思想化”的倾向,没有完全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部分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目标认识和过程存在偏差,存在急切心理,一有学生来咨询便迫不及待地给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甚至代替学生处理问题,而且自认为一旦这样做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过后既没时间,也没精力,更没机会询问该生是否己解决了问题。这样做造成的后果是,来访学生见没什么效果便不再回访,其他的学生见没什么作用也不去咨询了。 2.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一些错误趋向与不足 一是将使用测量工具作为心理咨询的标志。在心理咨询室中,为了迎合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员往往会故弄玄虚地摆弄一番测量工具,以示咨询的规范、专业。或者认为有了测量工具才能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否则就不能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诚然,有关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咨询人员比较客观地评估和诊断求助者的有关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询都需要利用测量工具。二是心理咨询流于形式,学生主动求询少,导致心理咨询效果不显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引起了全国自上而下的普遍关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而已,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了心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是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咨询室往往被闲置,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或者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而开展一些名不符实,甚至虚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在理论知识掌握及研究上存在不足 心理咨询人员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是石河子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缺陷之一。就目前石河子市各中学的心理咨询人员来看,很少有人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专门训练和实践,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心理咨询的实践能力十分欠缺,绝大部分处在不合格或有待提高的水平上。此外,心理咨询人员的理论研究薄弱。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不一,也未作深入的研究。 二、对加强中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思考 1.构建发展性咨询与障碍性咨询相互结合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 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当然,二者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存在着联系,即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而心理障碍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助于促进心理发展课题的完成。比较而言,发展性咨询是基础性工作,障碍性咨询是补救性工作,两者都是心理咨询内容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2.通过各种渠道,培养高素质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 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是阻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搞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对学校来说最紧迫的任务便是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人员。 3.促使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是学生大部分时间所在地,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对孩子早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社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舞台,学生的心理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应共同关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咨询心理学论文:新方法在心理咨询中的治疗过程和运用 一、引言 意象对话技术是主要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它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二、意象对话的特点 (一)诊断容易,可迅速探明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治疗经验表明,用意象对话技术做心理诊断比用一般的心理量表所需时间短很多,比用一般的访谈也迅速得多,而且更容易直接切中要害。仅仅用最简单的“想象房子”这个练习,基本上就可以知道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重要冲突等。当然这需要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经验。 (二)有利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阻抗。由于不必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因此有助于很快建立医患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治疗中来访者的阻抗。在来访者的意象反映了内心不可接受的冲突时,分析解释意象必然会遇到强烈的阻抗。精神分析治疗中,必须等到适当的时机才可以逐步把解释说出来。这样,就需要很多时间。而意象对话治疗法不解释,从而绕过了这种种阻抗。 (三)治疗时间更快。用意象对话治疗治疗时间更短,原因除了阻抗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深入。其他治疗都作用于来访者的意识层,人格的表层。人在理智上知道一个道理是很容易的很快的,但是要把这个理解变成深层人格中的领悟就需要时间了。而在意象对话中,治疗者运用意象直接作用于来访者的人格深层,治疗时间自然就缩短了,效果也更稳定。 (四)可以在不了解病史和生活史的情况下进行治疗。因为用探测性意象可以发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例如:某来访者想象的房子,外面是一圈围墙,进去是一座城堡,城堡的门是关着的。由此治疗者可以知道他有人际交往问题,判断他很难和别人交朋友。即使来访者不愿意说出他病症的细节,不报告生活史,只要肯定基本症状是人际交往障碍,治疗者就可以通过意象对话技术对其治疗。 (五)适应症。目前用此技术治疗恐惧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焦虑症等多种神经症效果显著,特别适用于恐惧症和抑郁性神经症。对心身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对正常人的情绪问题、心理发展问题也有很大作用。 三、意象对话治疗的过程 (一)引入的过程。1.姿势意象对话对外在条件的要求不多,来访者可以保持坐的姿势,如果有躺椅,那么半躺的姿势也可以。原则是有利于来访者身心放松。2.说明在实际操作之前,首先要简要说明这个方法,从而引入意象对话。简要说明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来访者有安全感,不会因突然做一个不熟悉的操作而担心。对成年人的说明需要稍微详细一些,目的是消除来访者的顾虑。3.放松调整姿势,调节呼吸,要求来访者闭上眼睛(也可以不闭眼,但是还是闭眼比较好),并进行放松指导。如果来访者是第一次做意象对话治疗的话,或者心情比较紧张,放松的过程就需要长一些。通常所用的放松方法和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方法一样。 (二)进入想象过程。心理治疗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意象,并诱导来访者想象它。这个意象称之为起始意象。最基本的起始意象是房子,“房子”的象征意义主要是象征人的身体或者人自我的心灵。在心理治疗的情境中,房子主要是内心世界的象征。房子内外的样子象征着来访者心理状态,因此来访者想象出的房子的特点,就可以作为判断其心理状态的依据。除了用这些起始意象外,还有另外一些开始意象对话的方法,包括从来访者的梦开始、从来访者自己使用的比喻开始、从来访者的身体感觉或异常姿势开始、从来访者自发产生的意象开始,以及从来访者表现出的情绪开始。 (三)对意象的分析和体会。因为意象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规律,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分析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治疗性的意象互动。心理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意象,了解和体会到了来访者的心情,知道了来访者的防御机制等,就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意象形式运用会谈技术、支持或质疑技术与来访者互动。双方都通过描述意象表达自己,以此方式进行对话,则此对话直接作用于人格的深层和原始精神机构,这就是意象对话的核心。在每次意象对话结束的时候,一般先让来访者想象他从哪个意象领域中回来,回到心理咨询中心,再让他慢慢睁开眼睛。 (五)简单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意象对话后,心理治疗师需要布置一些意象作业,让来访者回去练习。如:“想象擦亮房子里的地板,每天做20分钟”。因为,一个新的行为模式要建立,不是做一次新的行为就可以的,而需要多次重复新的行为;一个新的意象要替代旧的意象,也需要多次想象这个新的意象,需要多次在想象中改造一个旧的意象。所以,布置意象作业,让来访者练习,这是很重要的。 四、意象对话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实际运用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正处于我国社会建设的过渡转型期,他们的人生也正处于即将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从社会层面和自身层面来看,都在平静之下暗藏激流,在面对学习和未来等问题上,经常会出现个人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矛盾、沉迷网络、恋爱困惑、考试焦虑、精神空虚等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教师通过意象对话技术与来访者沟通,可以深入拜访他们的心理世界。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2006年投入使用以来,老师们共同探讨使用相关技术对来访者进行治疗,有效缓解来访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症状,化解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案例解析]小玲(化名),女,20岁,大二中医系学生。她的问题是心情抑郁、焦虑情绪无法控制,并伴有失眠现象,白天疲倦,认为生活没有意义。来访者表示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她小时候深受父母喜爱,学习成绩好,顺利上大学。在意象对话中,她想象的房子外表是美丽的,走进去以后发现房子很旧,全是厚厚的灰尘。房子里只有一个落满灰尘的沙发,窗子也是关着的,玻璃很脏,没有光亮。这也就是她心理现状的折射:表面不错,旁人觉得很好,但内心很抑郁,看不到光亮。通过6次的意象对话治疗,让她练习“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并在想象中为自己擦亮房子的玻璃、沙发,等等,有效缓解了小玲的焦虑和抑郁,使她重新认识了大学生活,重新找到了人生目标。小玲谈到自己从小到大都是按照别人的要求生活,她有成功但是也很辛苦,没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再最后一次治疗时,她的房子“窗明几净,还多了很多家具”。 五、结语 意象对话是一种心理学方法,可以用它来测出一些心理问题,也可以调节情绪甚至改变性格,如果说语言是逻辑思维的话,意象就是形象思维,大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形象思维能力也是非常强的,所以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运用意象对话技术是可行的,能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这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咨询心理学论文: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初探 1发展性心理咨询概述 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现状和国内外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除心理障碍等问题的心理咨询工作外,发展性心理咨询也应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要模式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模式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前者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发展性咨询模式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所谓发展心理咨询的模式.即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咨询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发展性咨询模式看来.咨询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使咨询对象学会应付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为此,车文博主编的《心理咨询百科全书》提出了发展性咨询的四项功能①:一是激励咨询对象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结构,只有从信念和动力结构方面树立起咨询对象的主体意识.从总体上培养其健康的人格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帮助咨询对象纠正对自身内部心理状态以及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不恰当认知.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三是为咨询对象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设计和提供最佳行为策略:四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个体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等等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是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学习动机、个性、能力等特点,对其升学、就业、前途等进行规划与指导;二是习惯性格养成,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调整的学习方法.调节心理困惑和问题:三是恋爱交往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处理一些在恋爱中或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四是自我成长完善.旨在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2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咨询的优势分析 2.1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人数配比较大 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缺乏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困难之一.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全校三万余在校学生,而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只有十人.其中部分老师要还承担课程教学等重要工作内容。虽然按照心理健康问题的一般发生概率来看.解决和应对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和一些障碍性的咨询引导.是足够的。但对于发展性咨询等大部分学生都需要的咨询工作.却是远远不够的。与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师生配比不同.我国高校现在的辅导员与学生配比一般都达到了1:200,而且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学生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辅导员参与发展性咨询工作.具有生师比较低的优势。 2.2当代高校辅导员一般具有二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 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当代高校都鼓励和要求在校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方面的认证很多高校也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聘请相应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本校辅导员展开培训工作。所以当代辅导员一般都参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部分辅导员也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已考取心理咨询师.使得他们在专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2.3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职业发展、生涯规划了解比较深入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与所带班级专业背景相同或相似的人.其自身的学涯经验和带班经验使得其一般对所在专业的职业前景、学生的成长特点有具体客观的认识.这也使得他们对学生成长问题的预测和分析及辅导有明显的优势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辅导员也是学生专业和职业成长方面的专家.通过研究和总结大学生每届四年的成长轨迹.他们对在具体工作中为学生提供预防、引导和激励等方面的工作较为擅长。 2.4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日常表现了解较为深入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他们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关系最密切的工作群体.很多高校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这使得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日常的表现自然了解地比较深入.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也较为深厚,这一点使得其实施的教育和辅导方法可以发挥更大的效果。 2.5辅导员可以使用更广泛的咨询资源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他对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还可以支配大学生干部.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并且大部分高校都为学生班配备了心理联络员或素质拓展委员,这使得其在进行发展性咨询时可以使用一般咨询师所无法使用的资源和方式,开阔了其进行发展性咨询的范围、影响力和接纳性。另外.虽然辅导员在发展性咨询方面有诸多优势,但障碍性咨询却不应作为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辅导员在障碍性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应该限制在心理排查、引导咨询、跟踪关注上。而障碍性咨询本身.应该是校心理咨询中心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任务。辅导员虽然一般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但因为障碍性咨询的专业性和风险性.以及辅导员本身咨询经验和系统培训的缺乏,使得其在障碍性咨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所以辅导员不应把障碍性咨询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内容。 3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咨询的方式方法 3.1心理调查 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需要角度来讲,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而所有的咨询也必然建立在对当事人基本特点有一定的掌握的基础上。辅导员开展心理调查一般适用于针对大一新生和每个学期开学初进行.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主要集中在气质、性格特点、特长等个人基本性质上.而每个学期开学初的调查则针对情绪状态、负性事件、成长障碍、挫折反应等个人经历及反应类信息。如个别同学情绪反应相对剧烈,或了解到其发生某些重大的负向事件,有必要在争得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专业的心理状态测试,如EPQ、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专业测试的时候,也可以求助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有助于辅导员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3.2针对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在对学生特点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座可以针对四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和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有选择性的开设,如大一适应养成,大二人际交往,学习心理,大三恋爱、职业选择,大四考研压力调节、就业指导、社会适应等。 3.3针对性主题教育活动 可以根据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需要,开展一些能以情绪升华、自我感悟为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与家共成长”.“感恩教育”等。 3.4开放式沟通 对于一般心理困惑的咨询方法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倾听.辅导员如果能“敞开大门”.让学生消除对其老师身份的敬畏感.走进班部和辅导员交流内心的声音.那么这种咨询本身就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5生涯发展建议 大学生处于人生目标的模糊期.他们因为经历的限制很难对自己的生涯做出客观实际的规划.所以在成长期常常会出现情绪的躁动和思想上的迷茫.这时辅导员可以作为有一定经验的经历者.为学生分析其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其生涯规划。 3.6骨干培养 学生骨干的培养也是发展性咨询的内容之一.与一般同学不同.学生骨干在管理性和事务性工作中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他们在学校学习中的技能培养和自我成长也包含了这些内容.一般也有从事管理类工作的未来期望。然而.学生骨干必然会面临学业和班级工作的双重压力,他们的成长中学业与工作之间的冲突.以及班级工作本身的复杂性,都可能会影响骨干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认知在现实中.常常会有学生骨干主动请辞的现象发生.而辅导员作为工作的负责人.也必然要承担起学生骨干的教育引导工作.所以为骨干进行发展性心理咨询也是开展辅导员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3.7与其他管理工作相结合 把发展性心理咨询与其他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也是辅导员相对一般心理咨询人员所具有的一种特殊优势。辅导员可以通过科学地设置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把发展性咨询的过程嵌入到管理内容中去,通过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实现发展性咨询的目标。例如,针对大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需要.可以在班级管理中设置轮换式值日班委,重点引导一些人际圈较小的同学.参与班级事务.增进和班级其他同学的沟通。 咨询心理学论文:员工帮助计划心理咨询分析论文 摘要:从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含义、起源与发展、具体实施及作用效益等方面介绍了这一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EAP的四级服务体系,探讨了EAP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和服务于中国的可能性。 1EAP的含义、起源与发展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AssistantProgram,EAP)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和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福利(相对于物质福利而言)与心理援助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诊断和建议,对员工及其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其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1]。 它充分发挥心理学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是一项由应用心理学专家队伍深入企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为其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管理以及个人心理帮助的专家解决方案。目前这项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组织开展,此外也有社会工作者和医生等人员的参与。EAP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一些企业注意到员工酗酒问题影响个人和企业绩效,而且人们已了解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精神或道德问题,于是有的企业聘请专家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职业酒精依赖计(OccupationalAlcoholismProgram,OAP),这是EAP的雏形。后来,二战推动了OAP的发展,由于战争的压力,建立了更多的服务项目,帮助员工克服酗酒习惯、提高工作效率。 到了上世纪的60!70年代,美国社会急剧变动,酗酒、吸毒、药物滥用等问题日益严重,家庭暴力、离婚、精神抑郁越来越影响员工工作表现,于是很多OAP项目进一步扩大范围,把服务对象扩展到员工家属,同时项目增多,内容也更丰富。如今,EAP已发展成一种综合性服务,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方面,以期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 美国EAP的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企业壮大、管理思想的革新,EAP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据统计,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常年的EAP服务,其大多数员工超过500人的企业目前已有EAP,员工人数在100!490的企业70%以上也有EAP,并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加;在英国,全部员工中有近10%能够受到EAP服务;日本企业近年来在应用EAP时则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爱抚管理”的模式,在企业设立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等,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或制定员工健康研修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2]。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财富500强中,90%以上的企业都建立了EAP项目。 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EAP是个崭新的概念。 EAP在我国的应用首先是在港澳台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地区有更多的机会与西方接触,在接触和学中,这些地方也设立了专门的EAP机构,许多企业开始应用这项服务,其中台积电(全称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位于有台湾“硅谷”之称的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EAP的实施曾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内,EAP的引进较晚,但在竞争最激烈的IT业也已引入EAP服务,2001年,联想公司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率先实施了国内首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帮助计划。国内还出现了专门的EAP服务机构,2001年10月,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成立,此后相关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涌现,这表明中国的EAP发展逐渐迈向了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勿庸置疑,在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员工受益于EAP服务。 2EAP的行业和情境需求 时间和地点!"#地点———哪些行业需要$% EAP对所有公司都有作用,而对如下特殊行业和企业特殊部门,EAP更能显现其价值: (1)服务行业或企业客服部门对这些直接面对客户的工作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如何让客户满意。但现实中时常会有员工抱怨。这样的工作需要员工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到位的理解和认识,有豁达的心胸和控制力等,但同时也需要向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释放压力的途径和方法,来帮助他们处理各种来自工作的中的压力和困惑,并通过培训和咨询来加速其自我成长和发展。 (2)航空业、远洋业等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飞行员、船员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样,“空姐”、“海嫂”等相关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也一样重要,他们不仅要感受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不着陆的密封空间中产生的不安全感,而且要承担作为服务人员在面对客人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怨气,更要处理危急情况下的各种突发事件。所以,这类工作对员工心理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对自身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有方法排解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处理与客人关系的时候,也必须有着良好的心态,有着正确释放压力的方法。 (3)对安全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对这类行业(比如核电站、化工行业等),员工的任何动态都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其工作中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公司乃至周围环境的大灾难。对其员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包括帮助员工解决来自家庭的后顾之忧等,成了这类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头等大事。!"!时间———哪些情境下需要$% 除一些行业和企业部门需要EAP服务外,当企业处于某种特殊情况时,EAP也能显现其作用和意义: (1)机构合并、裁员时企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使得机构的合并或裁员变得普遍起来。在这种挑战与机会并存的时候,作为企业变革最主要的执行者,他们对企业现状的判断,对自己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同事关系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变革的成败。如果有力量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心态,处理和周围人的关系、判断企业的真实现状,无疑能使员工更快、更积极地成长,减小影响变革的负面因素。 (2)经历危机事件时面对“9.11”和SARS这类灾难性和创伤性的事件,员工的心理状态会对公司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产出上,整个公司的氛围也会变得不尽如人意。这时,员工就需要有一种外在支持,能够让他们更清楚、客观的面对这种突发事件,了解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动[3]。 3EAP的作用与效益 大量事实证明,投资方的努力是成功的,EAP的实施,有助于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气氛、企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这对企业的决策、管理、改进和员工开发都意义重大。据国内外专业机构的研究,EAP能够在以下方面帮助员工、企业和社会: (!)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节省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和赔偿费用;降低缺勤(病假)率和工伤事故率;降低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增加留职率(尤其对关键职位员工);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保持社会安宁降低工作压力;减少失业机会;消除不良嗜好;节省家庭开支;增进个人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改善个人与社区的关系。(#)高投资回报率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1995年的资料,EAP的投资回报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美国,对EAP每投资1美元,将有5至16美元的回报; 1994年Marsh McLennon公司对50家企业做过调查,在引进EAP后,员工缺勤率降低了21%,工作事故率降低了17%,生产率则提高了14%;1990年McDonnellDouglas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报告显示,实施EAP项目4年来共节约成本510万美元;在美国一家拥有7万名员工的信托银行引入EAP后,仅一年,其在病假的花费上就节约了739870美元的成本;据报道,Motorola日本公司在2002年引入EAP后,平均降低了40%的病假率。 4EAP的服务项目与具体实施’ "#服务项目:来自国际$% 协会的资料根据国际EAP协会提供的资料,目前EAP能够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以下7类:管理员工问题、改进工作环境,咨询问题涉及有关员工业绩改进、培训和帮助,给组织的领导者、员工及其家属提供有关EAP服务的教育宣传;为组织提供保密和及时的察觉和评估服务,以保证员工个人问题不会对他们的业绩表现有负面影响;运用建设性的对质、激励和短期干预,让相关员工认识到个人问题和工作表现之间的关系;转介员工到专门的内部或外部机构,以更好地进行专业咨询、治疗、帮助和跟踪服务;为组织提供咨询,帮助其与EAP提供者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工作关系,例如那些提供治疗、管理和经营的EAP服务商;确保提供服务与组织和员工的需求确实相契合;确认EAP在组织和个人表现中的有效性[5]。 具体实施:完整的$% 作为员工职业和心理问题以及企业相关管理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完整的EAP应该包括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宣传教育、针对性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四级服务体系: (1)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是EAP有效开展的前提,旨在发现和诊断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诱因,并提出建议,减少或消除不良的组织管理因素。 (2)宣传教育应用卡片、海报、网站、讲座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提高对EAP项目本身的关注。 (3)针对性培训就是进行咨询式管理者的培训,让管理者学会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在工作中随时注意预防和解决员工心理问题;对员工开展压力应对、情绪调控、工作与生活协调、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或小组咨询。 (4)心理咨询与治疗是EAP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最后步骤,需建立相应机制,如开通热线电话、建立网上沟通渠道、开辟咨询室等,使得员工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帮助和服务。除上述内容外,EAP项目还应当有良好的监控和反馈机制,保证EAP的正常、正确运行,并及时报告项目进行中发现的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5EAP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 EAP除了可以提高员工健康度和企业绩效,其产生和发展对于心理服务事业和企事业组织的管理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还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的新观念。’"($% 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EAP的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EAP是解决企业员工心理和个人问题的有效途径,它成功地将以前以学校和医院为主要基地、主要面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心理咨询活动拓展到了企业和经济领域,开辟了一条心理咨询事业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光明道路,是20世纪初以来的世界性的心理健康运动的重大突破和成果之一。它对我们进一步探索心理咨询的开展模式和服务领域等问题都提出了很好的参考架构。’ 作为一种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近20年的发展,EAP已从最初酗酒、滥用药物等行为矫正发展到现在对个人问题的全面帮助,现在的EAP还涉及到与员工心理问题相关的组织和工作设计、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员工发展等方面,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研究还发现,EAP的实施结果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也是一致的。 EAP给企业带来的非财务收益,除了前文所述的提高留职率、提升员工士气、改善组织气氛外,还将建立尊重员工价值、关心员工困境的文化;培养注重解决问题和个人发展的学习型文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业务重组、并购、裁员等变革和危机;改善管理风格、沟通组织关系、谋划工作设计等,这些正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渴望达到的目标。因此,EAP将成为主流的组织干预、组织发展以及管理思想的一部分。或者说,EAP正形成一种基于心理学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超级秘书网 事实也证明,由于EAP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形成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的良好作用,其已为世界各知名企业所广泛接受,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6EAP在中国的前景与展望 目前国内企业引进心理服务的还很少。但是,随着企业管理的完善,这一状况也会得到改善。可以预计,EAP这样的咨询服务在中国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目前EAP在中国的发展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是企业和社会的观念尚不够先进,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处理好员工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国内EAP发展时间太短,研究和实践的积累不足,人才的储备也很欠缺。 此外,EAP在中国的发展还会产生中国模式与本土化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EAP的发展应当符合中国社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遵循自己的应用模式和发展道路,走本土化的特色道路,而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当前中国EAP的发展,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员工的原则和方针,因为真正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员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EAP在我国是属于发展性、建设性、教育性和预防性的,侧重点应是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主要关注全体员工的健康维护、潜能开发和工作绩效提高。
统计基础论文:统计基础建设 摘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为决策服务的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以“统计机构网络化,报表台帐标准化,统计管理法制化,统计信息自动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为目标,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狠抓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信息化建设是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统计基础论文: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基础论文 1计算机基础教学教辅软件存在的不足与应对策略 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便更加迫切地需要开发可以最大程度应用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场所设施,并有机复合学生学习特征及教学培养目标,创建拥有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练习与测试自动化系统。该自动化系统应拥有以下优势功能: (1)计算机软件出题和评判自动化,操作界面简便易用。自动化系统针对实际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从而有利于后期的维护与更新。 (2)题目数据库具有一定的独立,通过开放式的设计,教师能够按照各个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实际需求,对数据库中题目展开即时的更新与替换。 (3)教学练习拥有提示功能,能够对每一个阶段的知识点实施具体分析,有利于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测试环节具备对每个操作步骤详尽的评判分析,能够让学生自主性的展开学习和检测。 (4)最大程度借鉴国外软件的优势,即能够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练习与测试的自动化,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2计算机基础教学自动化系统设计 (1)结构设计:自动化系统由于需涵括练习与测试两方面模块,因此,需覆盖计算机基础的重要内容,其中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录入、Windows基、电子表格、PPT等。 (2)界面设计:应用VB软件开发平台,软件系统操作界面以传统Windows为基础,并有机结合我国相关等级考试的操作界面,旨在全面实现操作系统的实效性。(3)代码设计。系统程序代码最大程度确保通俗易懂,应添加必要的中文注释,从而有利于修改、维护的便捷性,选题练习代码(节选)如下:PrivateSubForm_Load()'加载ACCESS数据库"db.mdb"Data1.DatabaseName=App.Path+"\"+"db.mdb"Data1.RecordSource="jczs1"Data1.RefreshEndSub'单击题号切换试题n=IndexIfA0(n,3) 1ThenFori=0To3Option1(i).Value=False'取消所有选项NextElseOption1(A0(n,2)).Value=True'恢复选项EndIf 3自动化系统实现的重点技术 该系统主要基于OLE自动化技术与OFFICEVBA自动评判技术。因此,对于Word、Excel以及PowerPoint等Office评判,通常就需要学生打开初始操作文档,根据相应课题标准实施解答且储存解答的结果。最终该结果再生成文件,例如Word、Excel等。该系统对此类文件的处理,重点是应用了OLE自动化技术来得到棋所要应用的具体数据。教师在实施对操作题的阅卷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把对象属性及设定结果实施相对应的对比匹配,研究正确与否。例如,在页面设置操作题中,该信息通过Pagesetup得到。利用Pagesetup对象能够得到页面边距、页眉间距等相关信息。之后,再把此类实际操作值和指定值展开比较,便能够取得Word操作题的评分结果。 作者:余智超 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统计基础论文:基层统计工作会计基础论文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基层统计工作薄弱,队伍不稳定 由于基层统计人员调换频繁,队伍不稳定,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心的统计人员一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业务不熟,缺乏工作经验,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乡镇统计员仅有一人,但身兼数职,只能在完成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影响了统计信息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低,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很多单位把统计归并在会计科或办公室,大部分是兼职,更缺乏一个综合协调人员,各自分散的执行专业统计,造成多头对外,数出多门。 (二)基层统计手段落后,入户调查难度大 近几年来,国家、省、市级统计部门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电脑操作,程序汇总,网上传输并且居民的住房情况、就业意向、家庭成员构成、外来人口情况、社会治安、居民对公共管理的评价等,都设计入户调查。目前,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由居民社区管理委员会配合写组统计部门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或由居民样本户按月记账提供数据。 (三)统计表重复,基层负担重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轨的过渡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统计部门不仅要提供一些计划经济下的统计信息,还必须提供市场经济所需的统计信息。国家统计制度方法尚未完全改革完毕之前目前的统计指标体系中既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指标,也有大量新增的反映时常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国家统计局直属管理的三个调查队所布置的统计报表和种类与政府统计部门布置的统计报表和种类也存在重复,既有统计报表上的重复,也有统计指标上的重复,既有部门统计与政府统计的重复,也有统计局内部之间的重复,给基层统计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四)工作量与人员配备的矛盾 目前很多基层统计单位的工作量比较重,主要体现位报表数量多少和类型较多,比如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各种形式的报表相对太多,工作量大,且每一长报表都要对所需数字进行采集、汇总、分析等,而相对于这样大的工作量,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又相对较少,年龄普遍偏高,知识结构相对老灰,有的基层统计单位的工作还由其他人员兼职。这必然会影响到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 (五)抗干扰能力若 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是一个历史顽症,这个问题在基层尤为突出。一些地方或单位的领导党性不强,无视统计法,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授意统计员修改统计数据,一些不本好大喜功,搞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等活动,迫使下级虚报浮夸,诱发统计数据不实,然后基层统计员势单力薄,难以有效抵抗这种违法行为。 二、解决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之策 (一)改革现行统计方法,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现行统计方法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些方法在计划经济时代确实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统计的需要,应改革现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尽可能地以抽样调查取代全面调查。各级统计部门应认真清理统计上的重复报表和重复统计指标,切实减轻基层统计负担,严格把好制发报表关,加强统计的计划性与制发报表的严肃性。属于部门统计的,不要包办代替;属于上级统计的,不要层层交办;属于专项调查的,不要搭车统计。 (二)从基层实际出发,搞好统计改革 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中,要从基层人手,从基层企业和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面向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统计制度,建立公民人文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办法等。改革目前以专业划分,从管理方便角度实施的方法制度,建立规范的企业信息数据模式,改变企业向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国税地税、统计、经贸委、外经委等政府部门多渠道上报信息的局面,政府部门实行统一规范的报表制度,各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工具挖掘本部门所需信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涉及居民住户调查时,报表设计要贴近百姓生活实际,调查时,要充分依靠居民社区管理委员会,了解真实的居民情况。减少普查项目,严格控制各种普查,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涉及企业的普查,可以了解企业全面情况,获得大量的经济信息,但是普查工作人、财、物投人大,不能只考虑本级政府需求,要为基层留有余地,满足各层次需求。严格控制来自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的调查,要充分利用普查资料,做深人细致的数据挖掘,获得各部门所需信息。 (三)解决统计同做所需要的经费 统计工作要做到“准确、及时、全面、方便”,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是不行的。基层统计经费不足影响统计事业发展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建议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来配置统计经费,每年列入财政预算,并通过法律程序固定下来,保障统计必要的办公条件、统计基层规范化建设、统计调查费的支付、以及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等经费需要,使基层统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比如,各项普查所需要经费都是统计工作正常之外的经费:正常的报表和调查有时间要求,需要深入基层取数据,通讯、交通费用都很大,政府要给予安排,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还要增加城乡经济调查的经费投入,以提高记账的补贴,调动记账户认真记账的积极性,确保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目前基层统计执法队伍不健全.缺乏执法经验与执法人员,要配备专职的执法人员,并对统计执法人员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严格查处那些虚报瞒报统计数据的单位及个人。 统计基础论文:老农保基础信息统计方案 为确保老农保与城乡居保制度顺利衔接、平稳并轨,切实保障老农保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扎实做好老农保参保人员的核查清理工作,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核查对象与内容 (一)核查对象 于1993至1999年间在市社保局办理老农保的农民、村干部、代课教师、合同干部、乡企干部、义务兵。 (二)核查内容 1、参保登记人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等信息,进行逐一核清登记,反馈到村(社区)补充相关信息、补齐相关资料。 2、参保登记人员的个人缴费信息。参保个人的缴费时间、缴费档次、缴费金额,要一一查实核对,并要有财务部门出具的缴费凭证为依据。 3、领取人的个人待遇发放信息。根据州局提供的待遇计算表,比照个人参保档案的基础信息,重新核算清理个人待遇月发标准,有误的重新核算。若参保人参加老农保时,参保档案已对待遇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市社保局将依据规定发放待遇,并对个人发放养老金进行多退少补。 4、退保、转保人员信息清理。根据退保、转保人员档案资料、凭证(业务、财务)核对无误后,办理退保转保业务。 二、工作安排及时限要求 (一)部署启动(2014年4月5日前)。 市社保局召开全市老农保基础信息核查工作部署会议和部门协调会议,并进行镇、村两级经办人员培训。社保局根据本局掌握的老农保基础信息填写《参加老农保基础信息情况表》(附件1)和《老农保参保情况表》(附件2),并将表格(纸质及电子版)下发到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 市人社局要对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就此次信息核查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对核查过程中出现的政策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各项参保、退保及转保业务予以审批。 (二)入户信息核查(2014年4月6日—2014年4月30日)。 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具体组织实施并指导信息采集工作。要求各村核查人员务必逐户逐人核查,确认《老农保参保情况表》(附件2)中相关信息,要求参保人签字确认,并收集相关证明材料。参保人对基础信息有异议的,经社保局重新核实后,由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重新下发《老农保参保情况表》进行确认。 (三)信息录入、提交及其它(2014年5月1日—2014年9月30日)。 入户调查结束后,由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收集本辖区内各村经办人员签字确认后的《老农保参保情况表》及相关证明材料,统一进行核查登记表的录入工作,并填报《参加老农保基础信息确认情况表》,上报社保局。 市社保局根据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上报的《老农保参保情况表》,建立老农保参保人员调查登记的电子汇总表,并对相关纸质文档进行归档整理,建立信息完整、规范、准确的参保档案,便于今后查阅与利用。同时,根据《参加老农保基础信息确认情况表》,办理相关参保、退保及转保手续,并报市人社局审批、备案。 三、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到人 本次工作要在市人社局和社保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进行,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工作重点开展信息核查,要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参保人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缴费金额等信息准确、资料齐全,对于需要补充的资料要在规定期限内补齐,一旦出现问题,要追究相关经办人的责任。 (二)严格核查过程细致高效 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要认真开展本辖区内各村调查员培训工作,听从市人社局的统一调度,深入细致开展入户调查,切实做好数据填写、录入及审核校验工作,及时发现错、漏项并加以改正和补充。各村将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核查登记表等原始核查材料统一交各乡镇存档备查。 统计基础论文:做好统计基础工作,服务科学发展 摘要: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各级政府、各界人士对统计信息的依赖程度日益突显。如何保障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是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健全的统计制度、正确的统计方法、可靠的统计资料,是提高统计信息的可信度,提升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的保障。每位统计工作者应当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抓好统计基础工作,服务科学发展。 关键词: 统计;基础工作;数据质量;服务 1当前环境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中国政府从更宏观层面思考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动因,寻找规律与启示,为此采取的强有力措施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中国经济若想走出困境,就应该立足于自身问题,顺应经济周期波动,加快结构调整,将重点放在“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上。通过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和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方式,实现“保增长”,并达到“重民生”的目的。在经济转折关键时期,要夯实统计源头,反映客观规律,不偏不移做好统计工作。 2当前形势分析 “十一五”规划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全国上下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进行根本变革。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对市场主体耗能大户建立能源档案。重点管理能源消耗高,原材料消耗高,废物高、社会反响大,难控制的部位。政府通过能源审计、企业用能情况分析、清洁生产审核等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监管,建立节能激励制度,加强了能源统计及基础管理。 3统计数据质量保障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统计法》。修改《统计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因为统计调查取得的数据是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如果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及实施统计调查的时间段不一致等原因,会造成统计“数据打架”。 为坚决惩处和有效预防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日前联合制定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是统计部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的一把利剑。对于发现的领导干预统计数据行为和包庇、纵容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统计执法机关要联合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4加强统计基础工作 从事统计工作多年,深知统计数据在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统计管理,夯实统计数据源头,对落实科学发展思路,对挖潜降耗、对节约管理成本等至关紧要。对数据深加工,提供可靠的统计指标。有关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就像灯塔一样,帮助政策制定者引导经济向着主要的经济目标发展。避免使政策制定者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利用数字主动当好参谋,俗话说,“统计十个数,纵观世界情”。没有数字就难见经济的晴雨,没有统计就不晓社会的风云。做到及时、准确、有效提供统计数字,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把好数据质量关把好数据质量关,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统计工作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就是朱F基总理强调的“不出假数”,就是总理要求的“真实可信”。要将其内化为每一位统计工作者的坚强信念、核心价值和自觉行动。这是对统计系统每一位同志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统计数据质量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①适用性,统计数据必须有效地满足统计用户的需要。②准确性,统计数据要准确地描述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③及时性,指统计数据的生产周期要能满足用户使用的时效需要。④可及性,统计数据能被用户公正、方便地获取,服务用户。⑤可比性,指同一统计指标的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口径和范围要一致。⑥衔接性,不同统计调查项目之间、不同机构之间、不同时期之间统计数据的匹配性,统计数据之间不矛盾。⑦有效性,要求统计数据产生的效益要大于获取该数据的成本。⑧透明度,指在公布统计数据时,应同时公开统计指标的概念、口径、计算方法和统计数据的调查方法、精度、误差以及生产单位。 努力营造良好的统计环境,要搞好统计服务,努力提高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严格为调查对象保密,积极争取调查对象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4.2 增强配合意识统计人员需要一丝不苟,求真务实,根据各专业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保持数据之间的连贯性、一致性,增强配合意识,确保数据质量真实、统一。 例如,由于生产法增加值计算中间投入部分的不确定性,影响生产法增加值准确度。为此通过工业成本结构调查制度,改进增加值数据采集办法。在行业内进行对比,确定增加值率的行业范围。统计人员须与财务部门多沟通,进一步把增加值核算基础夯实。 统计人员增强配合意识,还体现在做好统计服务功能。以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服务发展、管理等需求。 4.3 加强内部检查做好统计基础工作,加强内部检查。对统计原始数据进行检查、核实。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时效性进行审核。统计报表是收集数据的重要方式,由于统计指标体系反映内容多,涉及面广,为保证报表资料的质量,必须做好报表资料的审核工作,包括报表平衡关系审核、对应关系和逻辑关系审核。加强应用结果评价,根据统计资料使用之后发生的正面或反面效应来评价数据质量,如果证明符合实际,即可放心使用,如果证明质量较差,须加以说明,慎重地使用,或进行必要调整后再用。要检查统计台帐,做到账证一致,帐表一致,帐实一致。 4.4 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国家统计局公布的09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中,GDP同比增长6.1%,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减少4.02%。引起境内外媒体和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数据可信度的质疑。数据显示,09年4月份单月日均用电量同比下降3.6%,而当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5月份经济数据仍保持这一趋势,使这种质疑的声音进一步增大。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全社会用电量累计降低2.24%。 经济增长与用电下降的反差,社会上质疑较多,统计局结合上半年有关数据做了进一步分析。强调了产业结构变化是导致当前用电量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节能降耗也产生一定效应。数据分析显示,去年以来,GDP和社会用电、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用电的变动趋势是相同的。经济增长与用电增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并不是线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通常用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表示。从历史数据看,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变动虽有一定规律,但各年之间的差异很大。经济增速与用电量的“不同步”在国际上经济周期性变动时都出现过,这种“不同步”现象的出现基本上都是发生在经济运行出现转折阶段,在国际上表现为一种周期性的现象。 统计分析在深化统计认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统计资料可以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取得一定认识,但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研究,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使统计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同时统计分析对统计数据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5 与时俱进,一专多能,保持知识更新统计人员应具备深厚的经济科技同专业知识,做复合型统计人才,做好统计分析与预测,为决策提供服务。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统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具有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表达能力,提供信息,进行交流,发挥统计作用。统计发展到今天,已经由描述统计阶段发展到推理统计阶段,向深层次发展。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决策过程中,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对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尽量减少风险损失。 要求各级统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胜任能力,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进步。夯实基础,服务科学发展。 5结束语 2009年初,国家统计局已确定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深化统计改革、服务科学发展”,载体和抓手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求真务实是统计人员的天职。在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既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更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促进统计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 统计基础论文:探讨信息时代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 摘要:针对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信息时代的特点,提出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以及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等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信息时代 乡镇统计基础建设 基层统计是统计工作的前提,信息时代下,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对乡镇经济的全面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国家对乡镇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也需要基于乡镇的实际特点,进行全面构建,为乡镇发展提供更多的有效数据,使乡镇统计基础建设能够更加科学、规范。文章将基于信息时代的特点,分析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相关方式,希望能够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一、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纵观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实际情况,主要存在着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以及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等方面问题。 (一)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由于受到固有观念影响,一些乡镇单位中比较关注乡镇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工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能够直接影响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乡镇统计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关心统计工作的过程。 (二)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 乡镇统计工作量相对较大,统计工作人员却相对比较匮乏。很多乡镇单位中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乡镇基层单位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普遍存在。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统计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难以真正展现出统计工作开展的价值,不利于乡镇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 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虽然能够认识到统计工作对乡镇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但是实际的工作开展情况却不够理想。虽然乡镇单位中具有明确的统计工作流程制度、统计交接制度以及统计资料管理制度等,但是制度却大多流于形式,实际的管理过程不够理想,统计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效果不佳。 二、信息时代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对策 信息时代下,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可以通过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以及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等方式全面展开。 (一)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 信息时代下,统计工作开展的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整体乡镇统计工作开展的效果。乡镇单位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对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乡镇单位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参与积极性。 乡镇统计单位需要基于统计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经费的支持、人员的配备以及基础设备的购置等方式,保证各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为乡镇经济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 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内容相对较多,工作量相对较大,乡镇单位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方式下,势必会造成工作质量不佳、工作效率难以保证等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专门的统计基础部门,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的专业水平。 同时,乡镇单位还需要基于本地的实际统计基础建设需要,科学划分统计人员编制数量,配齐统计人员,加强对统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指导,注重统计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全面管理。通过良好的环境构建,适当的激励机制等,调动每一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人员的热情度,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效率。 (三)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 严格的统计管理制度能够使各项工作规范性、有序性展开,有助于各项统计基础工作的持续性开展,也有利于乡镇经济的稳定发展。信息时代下,乡镇单位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统计岗位职责,通过数据采集审核报送制度、统计档案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化管理制度等,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与管理的规范性开展。 同时,乡镇单位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机制等,保证每一位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各项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避免使相关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真正实现统计数据管理的规范性。 三、结束语 信息时代下,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镇单位需要明确信息技术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要影响。通过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以及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等方式,改善传统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以及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信息时代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等相关问题,促进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乡镇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统计基础论文:加强统计基础建设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摘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或者单位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更加追求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怎样有效提升统计工作效率、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成为大众所关心的一个话题。在行政工作中,对统计工作人员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数据等各项工作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目的就是为了使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准确,从而为整体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统计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统计基础;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 一、采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统计调查工作 单位在统计调查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好自身所用的资源和优势,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要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建设;其次要对统计需求做出一个清晰的整理和分类,针对各个统计调查任务要以认真科学的态度来进行,从而有效提升统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同时,在进行统计调查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对统计调查的膨胀现象进行限制:首先,构建统计调查预算成本核算机制,对每一笔使用经费都要做到合理规划,对部分没有适用依据的经费申请就不予批准;其次,对已经记录在案的统计数据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利用好,降低无效工作或者重复工作的出现率,提升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三,统计调查的次数和标准要合理安排,不能过多或过少;最后,统计调查方式应该采用抽样调查和普遍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统计结果的变化趋势,并能针对调查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使统计数据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在统计工作中,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进而得到准确性较高的数据信息。在促进统计数据标准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过程公开原则、技术方式控制原则以及信息反馈原则。过程公开原则就是指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过程中要公开公正,对数据的种种变化要进行详细记录,以免在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技术手段控制原则就是在数据控制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技术工具来进行控制,而不是单纯地依靠认为的判断来决定;信息反馈原则就是数据整理完成以后,要想获得的信息及时反映给调查对象,使调查对象能够尽早看到最终的产出结果。 三、强化对统计部门的内部监督和管理 根据我国《统计法》的相关规定,各个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大众有着监督统计工作的职责,然而,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人们的监督明显缺失。因此,在追求统计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和管理机制,而且要十分重视第三方的监督工作,从而有效促进统计工作自我完善和约束。现阶段,统计工作已经深入到企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如:工作人员工作绩效的考核、经济效益的考核等等。这些统计信息会受到来自各个部门甚至管理人员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监督队伍,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数据信息的虚假性。 四、培养专业的统计工作者队伍 要想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就必须建立健全的人员工作机制。企业或者各个单位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使统计工作人员能够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还要让他们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以一个更加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今后的工作。在着力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也要重视培养统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以及责任感。众所周知,统计工作的核心就是人,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够使统计基础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应该从实际出发,从统计工作的根本出发,努力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有能力、有高尚道德的工作队伍。 五、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评估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 加强统计基础工作信息的科学性,能够有效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从我国目前统计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各个单位或者企业都有相应的数据评估机制,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缺乏科学性的问题,评估过程中使用到的相关标准之间的联系是人为进行判断的结果不存在有效的函数关系;其次就是评估过程中的依据不足。统计基础工作包含着各个相关的基础环节,有些环节的评估依据不见得在其他环节也适用;再次就是在数据评估的过程中不够公开,缺乏一定的透明度,大部分单位都是领导直接对下级人员数据信息做出评估,而并不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评估,这就导致对数据信息的误差没能及时进行把握,这就会造成统计数据失去真实性,因此,就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问责,相应地也要改变评估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而不是一味地去 修改统计结果;最后就是在对统计基础数据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在对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分析各个项目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性,而只是套用之前的评估方式,这样就降低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六、加强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将信息化发展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中来。统计工作的信息化能够有效提升统计工作的实际效能,从根本上确保统计源头数据的质量,从而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从现阶段统计基础建设的状况来看,信息化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能够有效反映出各个单位的总体管理水平的高低。现阶段,统计工作中所使用到的软件种类、平台都十分丰富,甚至一台电脑中安装不同的数据处理软件,因此,这就对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还要能够调整这些软件中存在的不足。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加强统计基础的建设中,不仅要采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统计调查工作,而且也要努力使统计数据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强化对统计部门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培养专业的统计工作者队伍,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评估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加强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只有切实保障统计基础的建设,才能有效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统计基础论文:加强基层统计工作 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摘要: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并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据以修正错误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必须对基层统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不足,在统计人员的配备方面、专业素质上、设备配备和经费方面提出了改善基层统计的建议。 关键词:统计工作;夯实基础;及时修正;不断改善 一、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的意义 统计工作是设计、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并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据以修正错误。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上而下,有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县统计局。各行业部门从上到下也都有统计处、科、室。但千头万绪,无论多复杂,统计数据都是由基层统计数据层层上报汇总得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性数据也是由省各市各县、乡、村的基础数据汇集而成。当然这些数据有的是通过大型普查得到的,有的是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日常统计报表等手段得到的。但无论如何,基层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基础数据的统计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基石。因此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层统计的现状 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质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基层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层数据如不能及时上报,就会直接影响上一级的数据汇总。在日常工作中,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上年度省社平工资是经常用的数据。由于数据的延迟性,各项工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必须对基层统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是典型的倒三角形。从国家统计局到各省市统计局,到县统计局,再到乡村统计员,人员数量、专业化程度、设备、资金经费、重视程度都是自上而下递减的状态。国家和省市层面自不必说,县级也还有县统计局,到了乡镇就只有一个统计员,而且很多都是兼职,到了村一级几乎都是由村大队会计兼职。设备经费谈不上,领导重视程度也不高。 全国有两千多个县(含县级市、旗等县级单位),他们的数据准确完整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县级的统计工作又和乡镇、村、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密不可分。在一个县域内统计工作内容项目也很多。各种大型普查就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多项内容。另外还有日常统计报表,各行业、专业领域的调查,如固定资产投资调查、房地产调查、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等。可以说工作量大、人手少、专业性强。在一个县域内仅仅依靠县统计局的有限的力量,没有基层统计人员的配合是难以完成的。 三、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不足 最基层的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首先是重视程度低。在乡镇和村前些年计划生育是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各地都重视计划生育。近些年以GDP论英雄,各地主要抓经济,热衷搞开发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近来国家狠抓环境治理,很多地方领导被约谈,各地开始注重环保。统计工作与这些工作相比,被放在次要地位。在各机关事业单位部门,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任务,政府党委安排的中心工作和本部门的日常业务才是重点,统计工作也被放在次要位置。各企业的老板经理,挣钱是硬道理,最主要的精力基本放在销售上,其次是生产和技术改造,统计也不被重视。 在统计人员的配备方面除了县统计局人员是专职统计外,各单位、各乡镇村几乎都是兼职统计。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人员编制少,多数是兼职。有的是乡镇办公室人员兼职,有的是乡镇财政所人员兼职。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有的是会计财务人员兼职,有的是业务人员兼职。在企业里有的是财务出纳兼职,有的是质检员兼职,也有办公室人员兼职的。 从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上看,参差不齐。在乡镇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由财会人员兼职的,多数具有统计和相关专业知识。村一级的大队会计不在此列。其他各类人员兼职的,只有少数具备统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 在设备配备和经费方面也很可怜。由于经费紧张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和专用设备基本没有。 基层统计人员的责任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数据的准确与否是个良心买卖。有时候凭着工作经验,估计一个数也差不太多。把大量的日常数据整理出来,汇总、计算,上报一个准确的数据也可以,但工作量会大很多。这不单是教育他们增强责任心的问题,更要从制度入手,实行标准化和加强法制化。 四、改善基层统计的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工作流程、台账、工作标准。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引起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重视,做到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数据准确性落实。并大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各单位联网直报和基层单位电脑数据的利用。 统计基础论文:安阳市园林养护定额测算基础数据统计研究 摘 要:2014年初,安阳市被列为河南省住建厅园林养护定额基础数据测算的四个城市(其它三个城市分别是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之一,本次园林养护定额基础数据测算,依据河南省绿地养护标准,选定道路绿化管理站、游园管理站、人民公园、洹水公园、三角湖公园和易园管理处等6个单位,对行道树、乔木、草坪、卫生、巡查进行实地实时测算。2014年底将测算数据上报河南省住建厅,省厅将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依据四个城市基础数据,编制出台河南省园林养护定额标准,指导全省园林养护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园林养护 分级管理 测算 意义 内容 结果 一、园林养护定额基础数据测算的意义 随着河南省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市场化的推进,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护管理定额就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制定一部养护管理定额,明确养护管理级别和与之相应的养护管理质量是这次研究的目的,也是对养护管理绩效进行考核的依据。为了保证养护费用的计算规范、科学、合理,测算工作是基础。截止目前,河南省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园林养护管理定额,根据省厅安排,安阳市等四个城市开展养护管理定额基础数据测算工作,为河南省制定统一的园林养护定额提供科学依据。 二、园林养护定额测算的内容 根据《河南省城市绿地养护标准(初稿)》,按照省厅统一安排,四个城市共同负责河南省城市园林绿地定额测算基础数据统计研究工作。安阳市负责落叶行道树,落叶和常绿乔木,草坪养护,卫生保洁,巡查安保等管养费用基础数据测算研究。2014年2月至10月成立了研究小组,由园林局牵头,组织道路绿化管理站、游园管理站、人民公园、三角湖公园、洹水公园和易园管理处六个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及部分绿地管理人员组成研究团队。选择有代表性的行道树、乔木、草坪、卫生保洁和巡查安保进行日常统计,详细记录数据。经过外业调查和内业测算分析得出结论,并根据园林绿地所处位置的重要程度和养护管理水平的高低,将行道树、乔木、草坪、卫生保洁和巡查安保的管理标准分成不同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一级养护管理,二级养护管理和三级养护管理三个等级。 三、园林养护定额测算的结果 1.落叶行道树。道路行道树,选定中华路法桐(数量141株胸径10cm)、永明路白蜡(数量653株胸径15cm)、灯塔路苦楝(数量850株胸径18cm)、灯塔路国槐(数量297株胸径25cm)、中州路国槐(数量432株胸径27cm)、解放路法桐(数量397株胸径45cm)等。按照一、二、三级管理标准测算,测算费用包括人工、材料、安全防护和机械四方面的费用。人工部分包括: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树穴松土除草、抹芽、修复树洞、修复树穴侧石:树干涂白、清理树挂等10项内容;材料部分包括:水、药剂、肥料及其它材料费等4项内容;安全防护包括:修剪安全防护、病虫害防治、安全高空做业车防护等2项内容;机械部分包括浇水车、打药车、油锯、载重汽车、高空作业车及其它机具费6项内容,见表1。 2.乔木(包括落叶和常青乔木)。由六个单位对管理范围内的落叶乔木和常青乔木进行实地测算。按照一、二、三级管理标准,测算费用包括人工、材料和机械三方面的费用。人工部分包括: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树穴松土除草、抹芽、修复树洞、修复树穴侧石、树干涂白、清理树挂等10项内容;材料部分包括:水、药剂、肥料及其它材料费等4项内容;机械部分包括浇水车、打药车、油锯、载重汽车、高空作业车及其它机具费6项内容,见表2:表3。 3、草坪(包括暖季型草坪和冷季型草坪)。暖季型草坪选取易园管理处北山东半部,面积42000m2。冷季型草坪选取易园管理处西大门内向北五米路以西,面积11000m2。按照一、二、三级管理标准测算。测算费用包括人工、材料和机械三方面的费用。人工部分包括: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清除杂草、切边、补植等7项内容;材料部分包括:水、药剂、料肥及其它材料费等4项内容;机械部分包括割草机、打药车、打孔机、切边机及其它机具费5项内容,见表4。 4.卫生保洁。以6个单位日常卫生保洁为依据,按照一、二、三级管理标准测算。测算费用包括人工、材料和机械三方面的费用。人工部分包括:清扫、保洁、水面打捞、冲洗、清理树挂5项内容;材料部分包括:水1项内容;机械部分包括、冲洗设备、载重汽车及其它机具费3项内容,见表5。 5.巡查安保。选定人民公园测算巡查安保部分,全园面积182000m2。按照一、二、三日常管理标准测算。 四、定额测算基础统计数据研究结论 1.近一年来,通过对安阳市六个单位落叶行道树、落叶乔木和常青乔木、草坪、卫生保洁和巡查安保等绿地日常管理数据记录汇总,依据科学统计方法,结合安阳市地理生态特点,研究测算统计出安阳市行道树落叶乔木、乔木类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草坪、卫生保洁、巡查安保一、二、三级管理等管养费用基础数据。 2.测算费用相对比较高,主要原因是河南省绿地养护标准高,要求严格,此测算数据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计算的。 3.从表1可以看出一级管理的行道树管理费用最高,胸径10CM的落叶行道树一株一年费用156.98元,胸径大于30CM的落叶行道树一株一年费用259.60元,这也符合城市园林绿化对行道树的要求,一般要求行道树具有适应性强、姿态优美、生长健壮、树冠宽大、萌芽力强、无污染性等特点,要求严格,管理难度大,管理费用就高。从表2、表3可以看出落叶乔木和常青乔木管理费用相对低一些,一级管理的胸径10CM的落叶乔木费用54.56元,胸径大于30CM的落叶乔木费用266.29元,一级管理的胸径10CM的常青乔木费用39.78元,胸径大于30CM的常青乔木费用247.30元.胸径越大管理费用相对越高。从表4可以看出冷地型草坪管理费用要比暖地型草坪管理费用高,一级管理的冷地型草坪每平方费用17.79元,一级管理的暖地型草坪每平方费用13.08元,冷地型草坪比暖地型草坪需水量大,修剪次数多,管理难度更高,现在园林绿化一般不提倡种植冷地型草坪,就是这个原因。从表5可以看出硬化地面费用最高,绿地费用次之,水面费用最低,绿地、硬地和水面分别是8.78元、27.52元和7.17元。硬化地面人流量大,大量活动在硬化地面开展,容易产生垃圾,管理难度大,每年冲洗次数不少于15次,管理费用高。巡查费用一级管理费用1.13元,二级管理费用0.92元,三级管理费用0.64元。 安阳市已经把测算的基础数据上报到河南省住建厅,省住建厅正在根据这些基础数据制定河南省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定额标准,将成为指导全省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导则,指导全省园林绿化有序发展。 统计基础论文:高职统计学基础教学对策研究 【摘 要】由于统计学学科特点明显,深入研究学科特点将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大有益处;通过以统计学学科特点为切入点,剖析高职学生在统计学基础课程学习上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统计学 学科特点 教学对策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数据的艺术和科学,凡需要用数字来分析的地方,就有统计存在。统计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以社会经济统计为内容开设统计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一直以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方面,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学者们大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将选取另外一个切入点作进一步探讨,即从统计学学科特点入手,着眼于分析高职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统计学学科特点 “统计”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可以拆分为“统”与“计”,“统”指的是把社会经济中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归集到一起,为“计”提供前提和依据;“计”指的是对总体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析,找出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比较明显,即: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实用性。 二、学生学习瓶颈分析 (一)从数量性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数量性特点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数量特征,即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数量关系,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数量界限,即引起社会经济现象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可见,对数量性认识的关键就是需要学生理解数量的特征和涵义,即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并运用数学方法,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并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量的界限问题。 学习瓶颈一:对统计指标认识不清,缺乏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统计学基本范畴,是统计的语言。不管是统计初学者还是统计学家,都应该非常重视统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然而统计指标从概念上来看似乎非常简单,即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例如,“2014年我国的GDP为63.64万亿元,同比增长7.4%”,这里有两个指标,前者是总量指标,后者是相对指标。对于初学者的高职学生来说,往往只是简单的认为这只是两个数字,前者是个很大的数字,后者说明“多了些”。具体指标含义是什么?说明什么社会经济现象?怎么统计得到的?有何意义?学生对这一系列说明统计指标的涵义、特征及意义的问题,缺乏认知和理解,也就不会去思考和计算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数量界限了,更谈不上对指标的应用以及拓展了。 学习瓶颈二:对数学公式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只为考试记忆,不去理解其涵义。统计学研究的是数据,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公式,而在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中,需要运用的公式是比较基础、相对简单的,比如,相对指标的计算、平均指标的计算、动态水平指标的计算等,计算公式通常只涉及基本的四则运算。但高职学生往往觉得这些公式抽象而复杂,不容易理解;通常只是简单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其结果或者是记漏了公式中个别重要符号或数字,导致计算错误;或者完整把公式记住了,但不懂怎么把数据代入公式,究其原因是对公式的涵义不理解。因此,高职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在计算上应该有足够信心,摒弃对数学公式这种天生的恐惧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公式涵义的理解上,以及拓展到现实案例的应用上,即做到从理解中应用公式,从应用中认识公式。 (二)从总体性分析 统计的研究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首先需要明确界定统计总体,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例如,研究某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该地区所有的物流企业构成的整体就是总体,而每一个物流企业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三个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从概念上来讲,总体和总体的数量特征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习瓶颈三:容易混淆总体与总体的数量特征,造成对基本概念“总体”的理解混乱。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即具体事物的集合;而总体的数量特征指的是这些事物的数量方面,即数据的集合;显而易见,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事物的集合,而是数据的集合。所以,总体从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具体事物的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一组观测数据,而不是一群人或一些物品的集合。例如,研究某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从概念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工资收入的数据集合。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对于有经验的统计人员来说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很容易造成对总体概念理解的混乱。 (三)从具体性分析 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量研究,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的数量表现。例如“数据显示,2015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汽车25.8万辆,同比负增长17.1%”,就是很具体的。如若没有了具体性,那就只剩下数字了,失去了统计指标的意义。 学习瓶颈四:对统计信息职能重视不够,容易忽略数量的具体性。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统计信息,指的是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社会。忽略数量的具体性,信息将毫无意义。高职学生面对一个数据往往容易只关注数量本身,而忽略了这个数据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这对于一个现实数据来说是不充分的,而从中获取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 (四)从实用性分析 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常所说的社会统计学是介绍有关社会现象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统计方法,是人们认识经济社会有力的工具。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是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而发展起来的,为多个学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自然学科领域的农业、医学、地理、工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精算、金融、管理、社会学等。统计学的多学科性及其通用性就需要初学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常识,为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统计知识做好准备。 学习瓶颈五:缺乏社会经济常识,宏观理解能力不足。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学生从高中刚进入大学,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还相对欠缺。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在同一个学期给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分别讲授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发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一新生相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有明显欠缺,具体体现在:一是大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常识严重匮乏,比如一个班55人,听说过GDP的人数不多,听说过CPI的几乎没有;二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不是很感兴趣,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三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不足。 三、教学对策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理解与应用是认识数量性特点的最主要内容 统计指标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描述统计通过统计指标来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需要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两者都会涉及到统计指标概念、类别、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然而,传统的高职教学对于统计指标侧重于理论概念和类别的讲解,通常是按照统计指标内容体系(见图1)逐一讲解、举例、分析、计算。试想,学生面对这么多指标概念和分类,忙于死记硬背之外,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体会了,更不会把指标应用到实际当中。 因此,对统计指标的课堂讲解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综合指标和动态数列指标两大类,选取合适的热点论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的同时,提高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首先课堂围绕合适的热点论题展开,比如学校评价问题、房价问题、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问题等。其次,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指标设计,与其他小组相互分享思路和结果。第三,教师参与讨论,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最后,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归纳总结统计指标,并就其概念、分类、作用及拓展进行分析。 (二)弱化数学公式讲解,注入统计思想分析 统计思想指的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认识、理解或观念,也是人们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计学中的数学公式,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学公式,它其中往往蕴含着具体现实问题的基本统计思想。例如,组中值的基本计算公式为“上限加下限除以二”,其统计思想是:组中值是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一般水平;组中值并不是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数,各组标志数的平均数在统计分组后很难计算出来,就常以组中值近似代替;使用组中值代表一组数据时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现均匀分布或在组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如果实际数据的分布不符合这一假定,用组中值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就会有一定的误差。认识了组中值的基本统计思想,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就好理解了,进而,开口组组中值公式中“通过相邻组组距作为该组组距来计算”也就不难掌握了。 (三)强调教学案例的实际化、专业化,有助于总体性与具体性特点的理解 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合适的案例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一个失败的案例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困惑。目前,高职案例教学有两个较明显趋势: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案例越来越通俗易懂。比如,班级人数统计案例、班级成绩统计案例、学生消费统计案例等;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案例中的数据越来越简单、好算。诚然,这两个趋势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考虑,但这样的教学案例未免有些枯燥、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对总体性和具体性的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统计学教学案例的运用,应该把统计概念同经济实际联系起来,站在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应通过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统计知识去认识经济现象总体。 (四)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常识的课后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实用性特点体会 社会经济常识是理解统计基础知识必备的前提,也是知识延伸、创新能力提高应具备的基础。比如涉及到经济热点的一些常见名词和概念:GDP、CPI、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常识的获取是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多留意、多阅读、多思考的,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效果明显。有了社会经济常识的准备,学生才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数据资料,能写统计分析报告, 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 传统的统计教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靠的是外界的强加性输入,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下获取的知识,其输出效果是不佳的。如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吸收和主动建构者,成为统计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之一。统计调查实践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拟定一些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调查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有:选定调查主题或自拟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并可行的主题;拟定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PPT演示、分享。这些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学生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拓展抽象的统计概念与指标。其次,学生能较系统的运用所学统计基础知识完成统计调查实践。第三,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以及职场能力的提升。第四,学生构建了团队意识,强化了沟通交流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高目标的要求下,高职的入学门槛整体在降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强日益凸显。为适应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必须从不同角度,不断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统计学原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是学生感觉到最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统计学学科特点的剖析,归纳总结了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对别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统计基础论文: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房地产税收优化分析 摘 要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房地产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房地产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在现阶段的房地产行业中,税收政策是房地产市场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基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对房地产税制进行改革是当前我国税收制度调整优化的重要体现。这种优化调整可以对现有房地产税收体系中的诸多问题起到解决防范作用,从而使整个房地产税收区域公正合理。本文以统计分析为基础,对当前房地产税收体系的改革和优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统计分析 房地产税后 改革优化 房地产税收改革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要方面,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税收体系的运行还存在一系列需要改革完善的地方,如税制结构不合理、税费类型繁多以及税租模糊不清等,这与现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是不相吻合的。因此,需要对房地产税收进行时代性的改革和优化,这不仅仅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需要,更是我国税收制度整体优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房地产税收体系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税制结构不合理 现有的房地产税收体系,税制结构不合理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有环节的税负较轻,二是交易环节的税负过重。我们以当前房地产市场五大专用税种为例进行分析。保有环节的税收收入在总的税收比重有明显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至近几年,由88.72%直接下滑到28.27%;而交易环节的税收比重则有所上升,从11.28%上升到了28.69%。对此,我们有理由说,要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比重,并适当降低交易环节的比重。 (二)税收种类繁多,交叉混乱 单单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征收税种来看,所需要征收的税种类型就有10种,具体是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以及附加的城建税。而且这些税种的收费也很高,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具体数目,导致税收的类型繁多,种类混淆模糊不清。因此,要进行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就需要协调统筹,一方面将改革重点放在税种上,另一方面还要对具体税种的收费进行明确整合。[1] (三)税租模糊不清,比例严重协调 土地出让金是政府让土地使用者一次性预交一定时间的土地租金,预交时间一般是50年或70年。以2009年为例,全国土地的实际出让租金收入为15911亿元左右,相当于是五大房地产税收总收入的3.3倍。而在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的总价是2.7万亿元,是整个房地产税收的大约4倍。再加上其他税种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房地产税费租金是整个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税费租”的负担过于严重。因此,要想大幅度促进保有环节税收收入的提高,就必须重点对土地出让金进行改革创新,实现并租入税。 二、房地产税收体系的优化改革分析 (一)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的原则 首先,税负要合理。针对当前“税费租”负担过于严重的现象,负担不宜提高,需要保证在“正税”的同时明晰税租,减少税费。这就需要对这些过于复杂的收费项目进行整理,对于不必要的项目要及时取消,可以进行合并的税种也要合并统一,其余的则要进行规范化处理,以确保房地产市场税费征收管理的公开透明。[2] 其次,结构的优化原则。现阶段,由于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比重较低,所以需要适当提升保有环节的税收,从而形成一个多个环节在内的,并且涵盖多个税种的房地产税收体系,同时还要确保税收结构的整体合理性。 (二)房地产税收体系的优化 在房地产所征收的税收种类中,有些是具有普遍征收特点的,如常见的房地产交易印花税、房地产交易及出租营业税、房地产交易及出租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这些在改革时需要予以保留。还需要在对各项收费项目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取消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房产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这五个税种。在开发环节要征收土地税,在交易环节征收房产交易税,保有环节则要征收房地产税。根据当前形势,新的三大房地产税收也要划定为地方税,这样可以避免改革中政府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首先,在开发环节,征收土地税。对现行的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契税以及土地的增值税进行合并,与此同时,还要对开发环节的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和有机整合,征收土地税,这样就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浪费。[3]在获得土地使用权时,需要按照面积大小进行计量征收,从量计征的过程中,就需要重点把握多方面因素:一是土地类型。那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山地等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偏远山区的土地。二是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的空间距离越短,则其利用价值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三是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的使用年限越长,则税率就越低,需要大力鼓励土地的长期使用。从价计征时,可以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减少来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支付价格,进而将获得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基础。 其次,在交易环节,征收房产交易的“托宾税”。从现阶段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状况来看,它的主体是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以经济适用房为分析对象,所完成的投资额占住宅完成投资额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的16.56%下滑到了近几年的3.14%,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是至少在75%以上,远远超过了我国的现阶段水平。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建设资金的来源不足。对现行房地产交易的土地增值税和契税进行合并整理,征收房产交易的“托宾税”,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专用性。[4] 第三,保有环节,征收房地产税。对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进行合并整理,与此同时,还要对保有环节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清理整合,并把土地出让金融入其中,征收房地产税,这样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良好效果。一是有利于房产持有成本的增加,以起到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二是对于地方税的主体税种来说,需要给地方政府提供一个稳定、合理的财政收入渠道。三是真正的财产税最终作用是缩短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发展的公平和谐。对于税基来说,它是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体现,强调的是一种现值。市场价值每隔两年进行一次确定,第一年购买的房产可以依据其成交价格确定;而购买的二手房成交价格一般报价比较低,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将其成交价格作为基础,结合附近新房成交价格来合理调整。 三、结语 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房地产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房地产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民生行业,改革优化其税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来讲,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税收体系还存在一系列不足之处,需要监管部门做好相应的监督监管工作,并对税收体系中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确保税收体系的科学合理,从而促进房地产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统计基础论文:经济基础在择偶标准中的重要程度统计分析 【摘要】文章利用 齐性检验和Jonckheere-Terpstra检验方法,对3个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在选择配偶的时候,这3个年龄段的人对于对方的经济基础在意的程度是否相同,若不同,排列出相应的顺序,进而进行结果分析,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齐性检验;Jonckheere-Terpstra检验法;合理化建议 生活中,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对于结婚对象的选择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中,当代的年轻人似乎在选择配偶时考虑的更多,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强烈的攀比心理,使人们都不想生活的比别人差,同时我们也秉持着“贫贱夫妻百事哀”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念,于是,似乎现在的年轻人变得更加现实了,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我们往往比较在意对方的经济基础,是否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稳定高薪的工作。因此,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80”后和“90”的年轻人太现实了,而我们父母那一代人似乎更纯粹一些,不太会在乎经济基础,所以,我们常常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选择配偶时对经济实力方面的在意程度是不同的,那么,我们这种观点是社会真实的反映吗?基于这种想法,本文将利用非参数统计学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此问题的看法是否一致。 一、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经济实力的在意程度是否一致,对349个人进行了市场调查,并且将被调查者分为了三个年龄段:18岁至30岁,31岁至50岁,50岁以上。同时,我们将这三组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经济实力的在意程度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为:非常在意,一般,不在意。据此我们统计各类结果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二) 齐性检验 根据上述给出的数据,我们来检验一下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经济实力的在意程度,运用 齐性检验法,并且应用R软件来实现,输出了Pearson’s 检验结果,自由度为(3-1)(3-1)=4, 值为9.9143,p值为0.0419,由于p值小于0.05,于是此时我们拒绝原假设,即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的经济实力在意程度不同,具有差异性。 (三)Jonckheere-Terpstra检验 根据上述的 齐性检验的结果,我们可知三个年龄段的人对于配偶的经济实力的在意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到底哪个年龄段的人会更在意呢?与我们之前预期的结果是否会一样,据此,我们希望通过检验来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态度进行排序,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分析,下面我们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出各组数据的箱线图如下: 从上图中,我们清晰地看出了三组数据的顺序,从而,结合上述的检验分析和箱线图的绘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个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经济实力的在意程度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即18岁至30岁的群体最在意对方的经济实力,其次为31岁至50岁的群体,最后为50岁以上的群体。 二、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的检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的经济实力在意的程度具有差异性,并且随着年龄的递增,人们的在意程度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即年轻人最在意配偶的经济实力,其次为中年人,最后为老年人。以此也反映出了时代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和婚姻观也有所改变了。但是,在择偶时过于注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这种风气当然是不好的,因此,我们对此作出以下建议。 (二)建议 在这个五彩纷呈的社会,似乎我们对一切都很迷茫,我们每个人持有的价值观念都有所不同,也就是我们看中人生的部分有所不同,有人将物质看成是全部,特别是现在的有些年轻人有“拜金”倾向,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出现的较多。例如,众所周知的江苏电视台主办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歪曲的价值观和婚恋观给了我们警醒,物质极大丰富不等于幸福,但是却有那么多人将物质条件和婚姻画上等号,从而引领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进而导致最终失败的婚姻,这也是我国离婚率越来越高的原因。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的幸福指数为何下降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都思考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自身价值观和婚姻观的导向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物质生活虽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是全部,我们可以注重,可以为之奋斗和努力,但是我们不应该太在意,以平常心去对待。 在这个浮华的社会,平常心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一样奢侈的东西,无论对待任何事,我们都显得很浮躁,很难有一颗平常的心态,对待物质生活,我们现代人往往要求太高,未婚人士更是将未来另一半的物质水平作为首选的条件,于是我们常常感叹现代人的感情不纯粹,而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要从自己做起,用一颗平和及平常的心态对待一切,不要太在意物质,那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有的时候那只是一小部分。 统计基础论文: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 摘 要:统计学基础作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核心位置,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开展项目教学要做好分工、分好任务、组织好过程、完成好评价,也要注意师生角色、资源利用和团队建设。 关键词:项目教学;统计学基础;研究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师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加“项目”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任务,通过教师指导和引领开展教学内容,最终以完成的情况来评价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其显著特色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统计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很高的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开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现实的应用性。项目教学运用到统计学基础课程中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使用的好的教学模式。 1 统计学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 岗位需求的现实需要 统计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向的是一线工作岗位,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很迫切的要求,要求学生上手快、能力强,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在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知识上反而不会过多强调,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最主要的内容,项目教学法解决的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用学生自主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也符合社会岗位现实的需要。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探索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同时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连贯,忽略了能力的锻炼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讲究项目实战,需要学生运用统计工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对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也较好地达到了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 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重要的区别。个人实际技能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也是走向社会表现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在统计学基础这门工具方法论的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能够娴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 2 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实施 2.1 小组的组建 项目教学注重团队的合作和协同,不提倡个人的单打独斗,因此确定小组、分好小组是开展活动的重要环节。在统计学课程中,成立以4-6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较为适宜,尤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混合编组,并推选出负责任的小组组长。 2.2 项目目标任务的确定 统计学基础课程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应该创新思维,打破固有知识的结构,按照问题导向来安排组织任务,每个项目都要以真实的现实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项目的最终目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自主,教师引导,切忌越殂代疱。 2.3 资料分析和报告编写 实践调查必然产生大量的资料,科学合理的整理、去伪存真的取舍非常关键,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资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个过程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最后就是以调查小组为单位,把分析整理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为调查报告。 2.4 结果评定和考核 能力培养是项目教学的重点,在学业的考核和评定上就要格外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综合性评价。既要分析总结小组的整体情况,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表现,也要有小组体现的职业素质表现。个人学业考核的重点要综合考虑: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协作中的表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等。 3 项目教学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正确认识个人自主探究和小组分工协作 在统计学课程中,各种知识材料、情境任务都是为了学生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服务,教师只是辅助者,参与而不能替代,更不能包办,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有利于在小组成员的交流碰撞中激起学习热情,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精神的形成,个人的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分工协作是互相促进提高的。 3.2 充分营造学习情境和整合资源 项目教学应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或者创设锻炼学生、机会充分的学习环境,要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展示等现代化手段,整合使用各种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图书期刊、行业资讯等各种有关的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学习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能够形成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角色分工 项目教学必须确立学生中心的原则,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角色是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千万不能够喧宾夺主。教师要在放和收之间掌握好分寸,既要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锻炼能力素质,也要避免散漫无组织,达不到锻炼提高的目的。 统计基础论文:如何提高统计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提高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将统计课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基础知识课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关键词:统计课;教学;有效性 统计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一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及统筹兼顾的综合能力。因此,统计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有关专业课的学习及走向社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提高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将统计课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基础知识课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以下是我对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见解。 一、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反思、批判,一步一步得到提升。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众所周知,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统计基础知识又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且该学科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前面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最终提升学习统计专业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传统备课理念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重要保证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的,这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备课时必须提前了解分析学情,因为只有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才能从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教与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要想办法先让学生重新认识甚至喜欢这门课。可以搜集统计重要性的案例,如,用一副为常人所乐道的对联来阐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搜集一些统计学的故事,让学生喜欢上统计,如,护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统计学家南丁格尔的故事,“若想了解上帝在想什么,我们就必须学统计,因为统计学就是在量测他的旨意。”莱布尼兹的故事,“音乐是人类灵魂从计数中感受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计数的那种快乐”。诚然,小到居家生活,大到国情国力,都离不开统计。家庭生活,包里有多少钱,缸里育多少米;企业的生产、销售等都离不开微观统计。一个地区,有多少城市和农村人口,就业率多少,多少人均收入,价格水平多高;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多少,财政实力如何,能源供给,外汇储备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宏观统计。可以说,统计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行业,重要性非同寻常,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出学生喜欢的课,否则课堂讲解、讨论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即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进行教学反思,写出自己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误体会。这样准备的课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学生喜欢的,一定也是能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 2.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时,不用老师教,他也会自己去学,不懂会去查、去问。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讲究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就是方式之一。这样通过巧设情境,学生会愉快地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不但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组织得严密与否有很大关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不断地纳入新鲜的学情、灵活的因素。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课堂教学自然是在有效中进行的。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调整、丰富和更新,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创造一个灵活、充满活力的课堂,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灵感,让课堂紧紧围绕预设的目标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如何发挥学生统计课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统计课程的学习中有章可循,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及规律性,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要做到这点,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二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多数学生不但会计算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等指标,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够明白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就是动态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具体应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明显提高。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教学的共同追求,也是教师必备的教学观念,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让每一位学生增值,使他们真正成为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创新型人才。 统计基础论文:浅议加强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 摘要:作为对教育未来发展规划及预测的重要依据,教育统计依靠“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理论来认识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而“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分析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最基层(学校)的基础数据,加强基层基础统计工作是教育统计工作环节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教育 基层 基础统计 统计学根据原理划分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两部分。描述统计学即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通过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通过多种图形、表格方法呈现出来,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集中量数” “差异量数”和“相关系数”等特征数值。对有关教育活动的典型性、波动幅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表述,对教育的内在规律予以表现;而推断统计学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以及非参数统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的科学判断。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置信度,参考一部分数据而对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推理判断,通过推断统计得出的结论能广泛应用于教育范围之中。 现行的教育统计主要依靠“描述统计学”理论来进行教育统计,进而对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教育统计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宏观决策、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也运用“推断统计学”理论来规划和预测教育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说,教育统计工作的认真落实,对教育计划的制订与监测、发展规划的执行与落实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教育统计工作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不断发展的有利因素。如何扎实地开展教育统计工作,保证教育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在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是教育今后发展的追求目标。基于此,规范与加强教育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务必要通过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实践措施。教育统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的工作机制,是当前各级教育统计机构以及每个基层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应当重点落实的工作任务。笔者做统计工作已有十个年头,现就统计工作经验,对如何加强教育基层统计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前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现状 (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障 部分统计对象因认知程度不高,配合不到位,导致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障。在传统观念中,“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些统计对象(学校)在一些不正当利益的驱使下,对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的严肃性与重要性持不配合的态度。少数统计对象(学校)因惧怕实底的泄露,有意识地进行虚报与瞒报。还有对统计资料的提供不及时,统计资料的真实性也有待商榷。这种由统计对象(学校)人为制造的影响因素,对统计基础资料的收集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与此同时,一部分基层单位在报表的收集过程中缺乏及时性与积极性,不能自觉准时提交统计资料,给基层源头数据的收集造成极大不便。每次在报表送审的最后期限内,不管是定期的报表或者是抽样调查表,都需要县级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反复的催促与跟进才能将报表收集到手。催报时间长、催报难度大,基础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在基层源头数据的收集上花费的精力与时间过长,都严重影响到报表录入及处理分析。 (二)教育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 教育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具体表现在部分二级教育统计机构中,统计任务与统计工作人员力量差异较大。当前,教育统计人员有许多属于兼职,其主要工作任务为教学或者财务,统计任务的开展主要依靠业余时间完成。县教育局、乡(镇、街道)教育办公室、学校教育统计人员负担了多数的统计数据的收集、审核等任务。基于这种形势下,统计人员配置与实际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明显。 (三)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亟须提升 在当前统计形势与工作现状之下,教育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仍存在许多不足,亟须提升。当前,教育基层统计机构工作人员能做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计算机的“四会”标准人数较少。而基于“四会”标准之外,懂政策、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少之又少。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四)教育基层统计受教育基层经费制约 教育基层统计受教育基层经费制约,时常使其陷入困境之中。作为教育统计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办公经费不足,在保证统计人员工作成本的同时,举步维艰的维持着统计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化建设需求。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基层(学校)统计单位的领导还没认识到教育统计的重要性,甚至连购置统计专用设备报告都未打过。 二、关于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机构、提升统计人员职业能力 健全机构、提升统计人员职业能力,为规范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完善壮大县教育局、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充实、培训统计人员,尽快考虑对市、县级成立相应教育统计机构,并关注基层教育统计工作人员的编制以及经费投入问题。与此同时,针对教育基层(学校)统计工作中的不足,加大督导力度,完善统筹、组织、协调以及各项统计工作任务,为保证基层教育各项统计工作的落实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关注对教育基层(学校)统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对政府统计与教育统计两者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实现教育统计工作与统计部门工作资源共享;再次,加强教育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通过创新培养方式为教育统计工作培养出高水平的工作人员;最后,建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政府统计部门加强教育统计报表的管理,以及相关部门和统计部门之间报表的对应,为改变报表指标不统一,减轻基层统计工作负担提供便利。 (二)提升统计质量与效率 关注统计质量与统计效率的提升。对教育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应从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五个方面着手。完整性,即要求统计采集范围与被统计对象(学校)数据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即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性、真实性上要符合基层(学校)真实情况。在数据采集源头上确保数据质量真实可靠,对上报的数据是否符合统计制度相关规定,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正确与否、结果是否精确等问题应细致审查;及时性,即数据质量在统计时间与价值上要满足教育统计数据的时效性。统计工作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通过对统计方式方法的不创改革创新,对数据统计、收集、时间不断压缩,以高效的统计效率完成教育统计数据;简便性,即统计数据质量与统计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应尽量简便明了,便于各级领导与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理解接受。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合作,以资源共享形式减少重复统计工作,降低教育统计工作量。同时,对外公布的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分析文章等,必务以精确、简洁的表现方式,将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及术语进行适当转换,以符合大众理解能力;适用性,即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通过对教育统计数据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统计工作,在工作开展之前要了解各级领导决策与社会各界对教育数据的需求,以符合实际需求为基础开展教育统计工作。 (三)提升教育统计服务水平 1.提高服务的主动性 打破传统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意识,根据县域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现状,主动积极开展教育统计服务,对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深入思考,及时反馈。 2.增强服务的针对性 统计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满足数量的要求,同时对分析的质量也需引起重点关注。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分析选题,对具体问题细致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符合现状、有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3.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对教育发展趋势科学预测、及时掌握,打破信息反馈与提供被动的教育统计现状,加大对信息反映与提供问题的研究探讨,确保数据精确度与实效性。 (四)规范教育统计执法基础工作 首先,抓住“九五”普法机遇,在《统计法》与教育统计工作中,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分析与曝光,营造出法治统计的良好氛围;其次,通过各项统计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督促教育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严格落实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对各教育统计项目业务之间的关系、统计主管部门的业务关系、上下级教育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进行沟通协调。强调统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完善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流程化建设,实现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 (五)全面提升教育基层统计人员素质 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教育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作为统计工作的实践者,教育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既要掌握基础的统计工作方法,如数据收集、指标的计算、资料的分析整理等,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方针、政策、趋势等要有明确的了解。与此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网络技术。要加强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效率,就要不断对统计人员进行教育培养,通过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培养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育基层统计队伍。教育培训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集中培训、鼓励其自主进修、请专家进来讲课,或将统计人员送大专院校学习等,实现基层(学校)教育统计员自身职业素质的增强,自主学习扩展专业技能,对教育趋势进行精确把握。并通过网络系统的熟练运用,加快信息传递,成为时代所需的高水平的教育统计人才。 (六)借助信息化完善统计工作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教育统计工作依托信息化建设平台对实现工作效率提升、统计服务技能完善、统计现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现有的硬件与网络资源,通过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大跨步前进。 三、结束语 统计工作的开展为了解教育现状、预测未来,实现教育发展提供参考。教育统计分析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最基层(学校)的基础数据,因此,加强基层(学校)基础统计工作是教育统计工作环节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对教育统计研究、分析以及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的重要保障。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经济学指导下的数字化市政管理 摘要:近年,伴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推进,城市的数量与规模大小都呈现出猛烈增长的趋势。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以人工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型市政管理的缺点也日益显露,如:相关机构各自为政,信息共享差,相互沟通少。传统型管理方法只能有效发挥市政管理的基本功能,只适用于市政设施种类少,数量小的情况。一旦市政设施类型多样化,数量激增,落后的传统型管理方法就难以满足城市市政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进行数字化市政管理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及相关概念 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不可避开的必经阶段,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会给城市带来层出不穷的难题。这些问题牵涉范围广,会触及土地、环保、市政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由于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其的认识也日益成熟,而城市经济学也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应运而生。城市经济学是以城市综合体的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可以为公共经济资源在政府手中的分配,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就包括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城市规划不仅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意志,更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各界人士的智慧结晶,是党执政为民的政策的重要体现。时代变迁,科学技术飞跃,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要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势必需要政府运用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城市市政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其主要特点如下:(1)地理分布特性。市政设施和使用者的地理位置分布呈现出显著特征,市政管理中的各项活动如管网改造、检修等,都取决于位置距离、覆盖范围、街道分布等地理因素。(2)市政设施数量多,种类多,分布广。(3)动态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管道管线、市政设施等也相应会增加、废弃和更新。因此,在城市管理中,新情况新决策的出现都会带来海量的信息。 二、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市政管理现状 在众多欧美发达国家,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可视化监控管理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在市政管理中实现了成功应用,且大幅度地提高管理效率、水平和力度,推动了城市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如:美国运用GIS进行市政管理,从而实现了对部分市政设施的远程监控;加拿大通过土地信息系统,搭建起与土地有关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档案以及申诉案件的信息库等。此外,在灾害及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上,美国、日本等果都各自利用GIS技术搭建起有针对性的紧急事故处理系统。这几年间,中国部分城市市政管理水平较高的城市也陆续建成了部分市政业务管理系统。例如,南京市政府建立的户外广告管理系统、上海出现的管线管理系统、大连市政府使用的城市路灯监控管理系统等。上述管理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水平。下文将以广州、北京两座城市为例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分析。 (一)广州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中国城市的数字化市政管理建设很晚才开始起步,为了实践建设统一信息平台的理念,2004年广州市园林局提出了建设“广州数字市政”的思路,即第一步是搭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将整个广州市的市政公用园林设施都录入到系统中,从而得以实现对公用园林设施的实时的全方位的监控。此外,还可以将系统与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在城市的安全保障和抗震救灾等方面为政府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这个系统要依据现实的基础条件以及实际的需求,进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实施。该系统包括三个基本模块在内,如下所示:(1)地理信息系统(GIS);(2)业务管理系统(GIS);(3)AI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 (二)北京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由于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始终难以获得有效的提高,北京被迫开始走上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之路。北京政府在城市管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下水道井盖失踪”等问题依然存在,市民的满意度不高。因此,基于数字化基础而建立的城市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在北京被投入使用。自2004年4月份起始到现在,经过理论研究以及在实践中投入运行,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整合多项数字技术,建立建成了以“城市监督中心”以及“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新型城市管理制度,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革发展了城市管理模式,在城市市政管理中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北京市推行“数字市政”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借助北京市的城域互联网以及综合信息平台,使用移动通讯、互联网以及“3S”技术(即GIS,GPS,RSV),建立起一个结合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化社区,面向政府内部和社会群众的市政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三、目前市政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激增,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城市的规模结构继而产生了巨变。人口数量多的大城市数量达到了增长高峰;人口规模中等的城市的数量也持续增加,一些小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成长为中等城市。而这些新诞生的中等城市,市政设施的种类、数量也大为超出原本的规模。在城市发展的形势下,城市市政管理也出现了各类问题。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各大城市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职责权能划分不清,又难以统一调度。市政管理牵涉的部门众多,又由于各部门的行业和主管单位都不同,所以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差,沟通受阻碍。典型例子就是,刚修好又被拆的马路、房屋等。“刚修好又拆掉”不仅会影响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更是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2)过于依赖突击式管理,缺乏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3)粗放型管理,信息获取和处理不主动不及时,效率低下;(4)未能建立起统一的工作成效评价标准以及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监督及赏罚机制,各种监督和制约制度都难以发挥作用;(5)过于依靠人工管理。管理人员利用基础通讯设备和长时间学习积累下来的个人经验,可以大致了解城市区域的基本情况。但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新市政设施就会让管理人员一时难以掌握。台风、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会使得城市的各种市政设施负荷大为增加。若缺乏良好的应对之举,管理者和决策者又不能及时获取充分、真实的信息,就难以及时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可能出现管理决策、应急处理上的过失,甚至给人员、财产带来严重损害。(6)规划失控,城市发展建设急功近利,官员为了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部分城市为了在数据上实现高水平城镇化,大量开设开发区、市民广场等破坏土地的项目。而且由于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很多城市都供过于求,大量土地被破坏、房屋被闲置。巨大的浪费与现代社会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理念大相矛盾,也有违城市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述种种问题层出不穷,且久久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理,绝大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市政管理平台。各个市政管理部门,各管各家,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统一调度。虽然很大一部分城市的市政管理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点关注上述现象,也陆续颁布了一些相应的规定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但这些应对之举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产生一定的效果,治标不治本依然是最大的问题,在根源上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只有从管理的基本制度下手,建立完善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各个市政管理部门间才能实现良好又有效的沟通,实现部门间的市政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走出各自为政的困境。 四、数字化市政管理的意义 城市各种市政设施的正常运行、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护离不开城市市政管理。城市市政管理有着极为丰富的涵义,广义范围上的城市市政管理涵盖了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市政管理,如城市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通讯设施和线路,电网等。城市市政管理就是在各部门管理下,协调各类市政设施的运行、维护。但由于市政管理牵涉部门众多,而各工作部门又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如此就导致一个看似简单的管理工作却需要几个不同的部门多次磋商,更甚者互相推诿的情况。数字化市政管理方法的使用会助推城市市政管理水平攀登到新高峰,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传统型城市管理中,各个市政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信息和资源缺乏共享;而使用了数字化技术的市政管理系统则可以有效地统一调度整个市政管理所牵涉的所有部门,在各部门间建立起良好有效的、及时的、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使用各部门的信息和资源。此外,因为各个市政设施和事件都有着统一的唯一性标识,全部被记录在数据库中,所以政府可以进行更精细的管理。数字化市政管理,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市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在各类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上,工作人员可以在相较之前极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所在,迅速地确定事件,快速地便捷地搜寻到所需的信息。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准确度,更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此外,数字化市政管理对建设新型市政综合管理体系大有裨益,可以为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有帮助的信息支持,并且还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市政管理的各方面水准,为市政管理的改良方向提供参考。数字化市政管理所具备的统计分析功能,能够直观地呈现出各项数据,为准确地分析问题及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五、建立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的举措 如今,数字化市政管理是时展的大趋势,搭建起统一的信息系统是信息革命的最终方向。但是由于各个城市市政公用基础保障供给领域缺少详细和集中的初始基础信息资料,想要建立起一个基础信息完善的GIS信息平台是难以一蹴而就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人口众多,数据统计难度大,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用促建”的信息化建设方针,逐步深化完善信息内容。如今,三维可视化技术已实现了推广,众多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监测、地质勘察、气象预报、建筑设计、移动通信等大量领域。中国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到越来越精准的精确到小时的天气预报服务,开车出行也能够在手机上或者通过电台获取实时路况信息,从而尽量避开堵车地段,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出行效率。所以,一方面要避免盲目跟风地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从而影响实际使用;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去欢迎不远的将来“统一的信息平台”的建成。城市公共基础保障供给行业在形成之初就产生了固定的传统管理模式,即始终由各具体行业自行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各行业都有着一套较为独立的自我管理制度。短时间内想瓦解这种格局,强行推进信息共享方式下的统一管理难度较大,缺乏实际。而且这种变革不但与具体的技术方面、管理方式、运营模式等有关,而且更与社会文化观念的革新有关,是对信息共享理念的宣扬。在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各地的市政设施都身处信息网络之中,就算各自为政,也会因“蝴蝶效应”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届时,“数字市政”将在保障城市市政设施平稳、健康、高效运行过程中发挥重大价值,促进城市经济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者:曾祥誉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经济学发展论文 一、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学于上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社会研究的重点学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区的划分使城市经济学开始对城市郊区化、都市化、城市发展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区域特征进行研究;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也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到了20世纪晚期,我国开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加以重视,除了以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城市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消费和人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国际都市的发展对比和竞争力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手段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才能够使科学研究为真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城市经济学也是如此。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即对城市中的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建设、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城市设施建设等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常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另一类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经济问题,忽略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而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例如对城市人口发展的研究、生态问题的研究、资源利用的研究等,此类研究多应用各种元分析方法对研究目的进行探讨。无论采用何种路径和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则始终是:客观、严谨、适用。 3.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论 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上都得出了十分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与城市圈进化问题,认为城市圈和城市发展以道路的形成主要原因,这使得我国的道路建设一度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得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之根本”的结论;探讨城市化水平的测量问题,发现城市常住人口量是城市化测量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解释城市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所得的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区域的土地使用和经营管理权力划分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城市规划应遵循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城市生态重构、发展“城中村”等行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土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加重企业负担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等。 4.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社会学领域都存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首先,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始终是薄弱的,很多研究结论是基于当前城市发展状况的,因此,当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搬用到城市管理上的时候,研究结果对城市发展并不能起到十足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否定和忽视就此产生,这在城市经营当中尤为明显。不恰当的城市经营观也是城市经济学应用中的弊端:有人将城市视为超企业的经济实体,进行城市产业发展和建设发展的经营比比皆是;还有观点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城市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主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城市经济学研究结论的,“畸形”的城市也因此产生。 二、关于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展望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 追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前瞻性,使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具有“预测”功能,能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规避城市发展的风险,是目前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这就意味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除了继续在目前的宏观城市和微观城市的研究路径中继续发展之外,探索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解释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以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同城市的文化风格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不一,城市发展历程必然有区别,城市发展趋势也不相同。无论是在宏观城市经济研究还是在围观城市研究领域,将城市经济研究细化到探讨文化元素方面,将对预测城市发展以及为城市发展提供预测性建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问卷调查、实际访谈等方法进行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仅能满足目前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要求,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具有前瞻性的作用,进行跟踪调查、进行不同年代的城市发展总相比对研究、探求城市发展的共性,进行空间上的横向对比研究,是模拟化的“实验研究”方法,这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预测性的研究结果。另外,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性的实验研究也成为可能、进行试点性的城市发展行为研究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方法的使用,都能够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动力。 3.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作用范围更广 现代城市发展受到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便捷而快速的信息交流不仅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研究更加高效,也使得研究结果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针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研究结果会很快被其他国家和城市经营者接收到,比对当下城市发展的状态,并采用其他国家和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继续完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手段,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一,这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从单纯的“对政府经营城市提供帮助”逐渐发展为“为相关经济体的发展提供帮助”,跨国公司和连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这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作用范围扩大的表现。 4.城市经济学研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城市经济学发展对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乃至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影响,使世界各国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城市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建设。我国确定城市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允许全国各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大学和城市,设立城市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重点基地建设纳入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设规划中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表现,随着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将不断增多,城市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将逐渐由边缘学科向学术研究的中心靠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城市经济学研究在内容、方法上都在不断发展,即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研究结论已经为我国城市发展起到帮助,除了城市经济学本身的不断发展进步之外,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支持,终将使城市经济学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核心内容,城市经济学研究也将为我国乃至全球城市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李敏 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城市经济学论文: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未来趋势 一、对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 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通常来讲,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城市在实际的生产、成长以及城市乡村融合的发展中经济关系以及规律的一个经济方面的学科。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已经变为城市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对于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也开始从之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研究拓展到了其他的相关领域当中,进而来对城市的相关规律以及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发现。 2.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 现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了社会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结构,城市的实际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实际生活质量水平,同时还会决定环境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学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对城市发展规律与生产关系进行探讨,其具体研究的最终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其结果还可以对城市的活力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及预测。除此之外,研究城市经济学的最终结果能够有效揭示城市发展当中的生活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想对环境与生活间的发展,就一定要实行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 二、对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在上个世纪时,城市经济学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点性学科。现阶段,随着城市区域的逐渐增大以及更新的逐渐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范围。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下面具体介绍国际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变为城市化以及生态平衡;第二,城市当中有着逐渐加快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城市当中的就业、资源利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了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向;第三,竞争力以及发展对比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2.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手段。 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当中,应该有相对比较严谨的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的手段以及结果富含可观性以及真实性。通常来讲,能够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手段大体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运用区位分析的研究手段,该方法主要是研究城市经济学当中所包含的微观部分。第二类是在宏观角度对城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手段,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城市当作一个整体。 3.分析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在其研究的所有领域当中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基本国情都非常的符合,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在相对宏观的研究过程中,对城市化的城市圈以及道路的进化问题进行研究,觉得城市的实际发展主要是道路的最终形成,这就导致我国将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其次,对城市发展以及经济发展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结果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会造成城市的不均衡发展。然后,对城市化水平当中的测量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城市当中城市化测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城市当中的常住人口数量。 4.分析城市经济学在实际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很多社会学的相关领域当中,经常会出现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情况,同时这也属于城市经济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极其薄弱,研究的基础基本都是现在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当相关的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运用到城市管理方面时,根本就可以起到充分的推动作用,进而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并否定了其研究的实际结果。在城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当中,不合适的经营观念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弊端。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通常情况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当中所具有的前瞻性进行追求,能够保证其研究的具体结果富含预测方面的功能,可以在城市发展的实际过程中起指导性的作用,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这属于是现阶段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领域。这就需要城市经济学不仅仅要研究宏观以及微观的经济,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探讨城市以及文化发展的机制,对城市、文化以及经济三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的解释。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发展属于是相互联系的,城市不同就会存在不同的文化,同时还会有不同的经济状态,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发展历程以及趋势。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城市的实际发展。 2.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有效创新。 对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来说,运用访谈以及调查的方法进行微观方面的研究,同时运用文献分析以及对比的方法进行宏观方面的研究,这样的方法仅仅能够对现在城市经济学的相关要求进行一定的满足,在之后的研究中,创新相关的研究方法是有很大的必要的。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具体的创新方法有探索城市发展的共同点、横向以及纵向的对比、跟踪调查等,这些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预测。除此之外,城市当中的各个区域实施具有对比性的实验也会变为之后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城市经济性研究的过程当中进行方法的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具体的研究提供足够的动力。 3.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会有更加广泛的作用范围。 通常来讲,城市的发展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有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的全球化等,快速以及方便的信息方面的交流能够先进化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方法,同时还会增大其研究结果的实际作用范围。在已经实现信息化的今天,对于城市发展的研究结果会非常快速的被相关的经营者进行接收,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有效的完善,该方法已经变为现在大部分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式。除此之外,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经济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是跨国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城市经济学研究成功的作用范围,同时,跨国公司利用该结果进行有效的发展,这也属于是其结果作用范围拓展的一个具体的体现。 4.政府将会对城市经济学进行大力支持。 通常来讲,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实际发展,因此会让政府对其进行高度重视。在我国,城市经济学属于是二级学科,该学科的地位能够要求城市进行本科以及研究生相关专业的设置,在教育条件足够的城市当中,还能够设置博士后的流动站点。现阶段,城市经济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在逐渐发展,这也就带动了政府对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以及支持力度。 四、结语 总的来讲,在社会科学的实际研究当中,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属于非常关键的一个领域,其在研究的方法以及内容上都处于逐渐发展的状态,尽管现在城市经济学当中有着很多的问题,然而,其研究的结果已经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会变为社会科学的内容,进而有效指导城市的实际发展。 作者:李枫 单位:北京空中信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新疆财经大学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动因 (一)城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发展趋势的需要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重要分支学科,是介于社会经济学科、城市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之间存在与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中观性质、边缘学科性质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包括宏观城市经济学、微观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经济与社会管理等研究内容。城市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中的核心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其教学对象一般为经济类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及以上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和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但缺少城市实践的社会经验,没有城市发展的概念和有关城市经济的切身体会。在实际教学中,城市经济学应体现其应用性,应面向世界、立足于国内城市发展现实,体现中国城市特色和区域特色,达到结合当前中国或区域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应用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城市经济分析方法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目的。以此为衡量标准,目前城市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步伐仍跟不上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按照城市经济自身的演变规律、发展趋势和课程特点,深入系统地进行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2012年3月,通过对经济学专业民汉三个班级、90份《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期待很高,尤其期待对城市经济学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及通过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并以此来提高利用城市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经济活动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既是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又是适应新时期城市经济学课程发展趋势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三)适应新疆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从城市经济学教学实践看,因民、汉学生在实际接受能力方面存在着差距,同样的教学内容并配合同样的教学方法,民族班学生表现出理论接受比较困难的现象,教师在民、汉班级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模式、授课方式方法等方面必须要采取区别对待方式。然而,案例教学对民汉班级学生都很有效果,学生对此模式的兴趣也高,在课堂积极思考、积极讨论,教学效果较为明显。然而,因受多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内容因不同教师的科研背景而有较大的差异,教学案例数量还比较有限,在教学实践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改革。 (四)新疆地方经济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城市经济学注重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创新、提高,不仅能进一步完善经济类专业课程建设,促进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教学中把中国和新疆城市化演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营与管理等实际内容融入课程,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符合新疆高校的办学理念,而且是新疆当前提高办学层次、为新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储备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城市经济学原有课程内容设置和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城市经济学原有课程内容设置和方法应用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有教材实践性不够。因现有教材偏重于理论研究,理论体系较完整,利用现有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社会中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接受存在困难。二是教学内容存在差距。分别针对民、汉学生差别化教学方式,即在城市经济学课程内容安排上,民族班级授课内容要比汉族班级少,且在授课模式、授课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民、汉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三是案例内容较少。因受多种条件的限制,案例数量总体上还比较有限,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四是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新疆财经大学城市经济学科研团队在城市经济学领域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受诸多原因限制这些成果未能及时补充到教学中。 (二)课程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不均衡。目前,城市经济学教学中仅有少部分章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大部分章节仍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于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扩大信息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但在实际中,城市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重复性较大,信息量不足。三是教学方法需要创新。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如鼓励学生以本课程内容为主申报课题,等)、实践教学(如参观,请社会专业人士进课堂等)和实验教学等、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学生反映的实际情况,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在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应用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提前预做准备。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7人,在每一章讲述之前由教师提前针对该章节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给每组学生布置3~4个讲课主题,要求提前查阅资料、数据,做好讲解准备。二是学生授课过程接受大家提问和监督。学生讲解要求板书讲解要点并维持好课堂秩序,每个学生讲解时间控制在15分钟,讲解中和讲解完后要接受学生提问并进行解答,如当时答不出,可以继续查阅资料进行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解答。教师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可以观察学生听课状况,及时进行管理。三是教师总结。教师对本章总体内容进行进一步概括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记录每个学生讲解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的意见和建议。四是作业布置灵活多样。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查阅和讲解的资料灵活地安排作业,有些章节以小组完成作业为主,有些章节以学生个人完成为主。五是灵活调整考试内容。在所有章节内容讲完后,各小组要针对所讲授重点和难点设置复习题,有些好的复习题被选作考试试题。 四、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一)课堂表现方面 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发现绝大多数民汉学生能对老师布置内容进行提前准备,能在课间主动和老师交流。有些学生授课准备相当充分,能全脱稿熟练讲授内容,数据和例子恰当并能较好解释理论,获得其他学生的认可。有些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发散性讲解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富有创新性,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比如,经济学2009-3班留学生案例授课在学生中产生很好的效果,他用计算机将哈萨克斯坦城市化进程画成一张图表,张贴于黑板上给学生讲解,思维清晰,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吸引力,赢得学生的热烈掌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民族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根据其他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课后及时地查阅资料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汉语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主动解答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民族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认可,普遍反映“获益匪浅”。从听课来看,绝大多数民汉听课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明显提高,以前经常出现的课堂说话、玩手机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勇于提问、敢于争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术气氛渐浓。 (二)试卷分析方面 通过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城市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和方法应用改革实践,涉及民汉三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均为“优良”。经济学2009~1班和经济学2009~3合班(共71人)平均分为86.93分,及格率为98.59%,90-100分之间人数为41人,所占比重为57.75%,80~89分之间人数为17人,所占比重为23.94%,70-79分之间人数为7人,所占比重为9.86%,60~69分之间人数为5人,所占比重为7.04%,60分以下人数为1人,所占比重为1.41%。此外,经济学2008~2班(共33人)平均分为87.45,及格率为100%,90~100分之间人数为16人,所占比重为48.48%,80~89分之间人数为10人,所占比重为30.30%,70~79分之间人数为7人,所占比重为21.21%。 (三)学生评价方面 在学期临近结束时,经济学2009-1班和2009-3班每小组学生代表总结了城市经济学互动式教学的效果及未来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方法新颖,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继续坚持下去。在经济学院教学思想大讨论会议上,学生代表发言肯定了城市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思考和启示 受就业压力、网络文化等因素影响,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城市经济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求高、授课对象特殊的实际,授课中采取教师和学生搭配,授课内容既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课外内容,授课方法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胆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此次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在实施过程中和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紧密挂钩,加大平时成绩考核比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该模式不断完善的同时可为其他应用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张艳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经济学产业结构论文 一、选题意义 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实现的,没有产业结构的变动调整与优化升级,社会经济就不可能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就不可能迅速提高。尽管经过几十年自身的发展和调整,但是,华北区目前的产业结构并没有达到合理的状态。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协作程度差等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完善华北区产业结构,不但能提高社会发展的效率,而且对统筹全国区域发展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二、华北区产业结构现状与分布 除北京之外,其余城市第二产业比例均超过50%,说明第二产业在华北区大多数城市占主导位置,而北京具有很高比例的第三产业,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这是因为北京已经逐渐步入了后工业化阶段,而其他几个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所以第二产业占比例相对较高。 依据2012年各省市统计年鉴,选取了各省的重要城市作为样本点,其中第一产业统计指标采用的是粮食生产总量,第二产业采用的是各市规模以上(注:资产总额2000万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第三产业采用的是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作为参考数据,由此笔者根据统计数据里面第一,二三产业在城市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将华北区城市分为“两大类,四大块”,两大类分别是资源型城市与综合服务型城市,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农业资源型,矿业资源型,旅游资源型,对应代表分别是上面的周口市,东营市,青岛市;综合服务型城市指的是北京市,具有全面的服务功能与很大的服务范围。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要或者已经进入平台期,要想继续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将华北区城市分为“两大类,四大块”,两大类分别是资源型城市与综合服务型城市,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农业资源型,矿业资源型,旅游资源型,对应代表分别是上面的周口市,东营市,青岛市;综合服务型城市指的是北京市,具有全面的服务功能与很大的服务。社会零售总额是表现国内消费需求的数据,对比两幅图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分布图以及GDP分布图之间存在很大的吻合度,说明了第三产业的附加值较大,是推动城市整体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可以发现,省会城市,交通枢纽,沿海港口的服务范围较大。 三、结语与启示 (如资源分布,区位优越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分布。在华北区中,体现为东营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了工业强市,周口依靠良好的土壤与气候条件成为产粮大市。但是从整个华北区的宏观视角来看,华北区内部的产业结构依然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链分工不明确,内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各个城市在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展上的独特优势,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实现区域产业链上的合理分工,使产业结构发展达到最优化。 作者:陈智维 林漉丰 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经济学理论论文 【摘要】本文从城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发展和变迁这一视角,梳理并评价了经济学说史上有关城市经济学的演进脉络,总结了城市经济学发展进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并展望了未来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可能的新方向。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经济集聚城市化 一、引言 城市经济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古希腊甚至更早的时候,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就开始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关注城市经济问题了(Xenophon,BC.427-355;Plato,BC.380;WilliamPetty,1683);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时代,城市经济学出现了一个小的研究高潮,当时不仅有城市“劳动分工”说(AdamSimth,1776),而且还盛行另一种可用以解释城市的经济学说——古典区位理论(Thunen,1826;Weber,1909;Christaller,1933;Losch,1938;Isard,1956)。可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期以后,城市经济学不仅没有在马歇尔天才的综合之后如虎添翼,反而却经历了长时期的沉寂、徘徊。其间,虽然也曾有过多次试图推动城市经济学的勇敢的努力,但它们最终均功亏一篑,以失败告终;到了199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经历了一番反思和调整之后,终于涌现了两股试图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努力,参见图1。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1964年阿朗索(Alonso)出版了《区位与土地利用》一书之后,城市经济学却在新古典经济学对城市经济现象无能为力的大背景下,作为一门具备统一理论基础的学科而诞生。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城市经济学的历史如此悠久,但为什么却在古典经济学之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漫长岁月里相对沉寂,甚至长期被排除在主流经济学之外?还有,新古典时期,城市经济学曾经出现了几次试图将城市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努力”,为什么它们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再者,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再次试图复兴城市经济学并使之融入主流的努力,这些努力是否能成功?等等。为了对这些问题做出较为系统的回答,本文将按如下顺序组织:第二部分回顾并评价古典城市“劳动分工说”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简评以屠能为代表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及其与城市经济学之间的关联;第四部分对新古典时期试图复兴城市经济学的种种努力进行评述;第五部分对近年来十分盛行的“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进行评述;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以及对城市经济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二、“古典劳动分工”说——最早的城市经济学 早在古典经济学产生以前,有关城市的研究就已经出现了。古希腊最早的经济学家之一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55年)就曾从分工的角度来研究人口集中和专业技能以及产品开发之间的关系(Gordon,1975)。人口集中无疑是城市出现的先导,而专业技能的提高和产品开发无异于专业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很显然,这已经是最早的有关城市的经济学说了。 此后,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380年)则遵循着色诺芬的这一思想路线,并将之向前推进了一步。柏拉图写道:“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反应……由于这种对劳务的相互交换,大量的人便聚集在一起,并聚居在我们称之为城市和国家的地方”(Plato,Republic,Ⅱ,pp.369)。柏拉图的这段话为城市产生于专业化和分工确立了经济基础,并奠定了交换理论的基础。很显然,在柏拉图那里,是专业化创造了互惠的相互依存,而互惠的相互依存又确立了互惠的交换,在这当中,城市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城市提供了对单个商品的相当大的需求,因而,分工和专业化有了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城市内的分工和专业化又提高了这里的工人们的技术和生产效率。 17世纪、18世纪,“古典劳动分工”说在解释城市问题时仍然占据一定地位,比如,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已认识到,大城市与劳动分工的内在关联以及专业化的好处等这些问题。尽管如此,只有到了亚当•斯密那里,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思想才日臻完善。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专业化、分工经济的独一无二的一般性分析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他将专业化和交换视作为城市乃至整个市场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方面,“文明社会的重要商业,就是都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通商……这里,分工的结果就象其他方面的分工一样……都市是农村剩余物的市场……都市的居民越多,其居民的收入愈大,农村剩余物的市场愈广阔……都市附近的农业家和耕作者,从谷物售价所得的,不仅是农业的普通利润,而且包括自远地运来出售地谷物的全部价值。此外,他们还节省了这些东西的远途运费的全部价值”。 在这里,斯密不仅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工好处进行了阐述,而且也对城市市场广阔对居民收入的贡献、交易费用的节约、对国民财富的贡献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国家财富的差别进行了阐述。若用希克斯(Hicks,1965,第38页)的一个简单公式,g=(k•p/w)-1,那么,斯密的上述看法则更为直观,其中,k代表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比率,p代表劳动生产率,w代表实际工资率,g代表物质增长率。很显然,在实际工资率w给定的条件下,一国或一个城市的经济或财富增长便主要取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间的比率k和因分工扩大而导致的生产率p的提高。在斯密看来,k的增长是有限度的,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劳动分工。由此看来,斯密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而且也是第一位系统地从劳动分工角度来论述城市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经济学家。 古典城市“劳动分工”说的优点在于:它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工的好处、城市市场广阔对居民收入的贡献、交易费用的节约、对国民财富的贡献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国家财富的差别等看法均颇富创见性,但由于这些阐述比较零碎、散乱、没有模型化,因而其内部组织和架构颇为散乱,甚至根本不是以城市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而在客观上限制了它在后世的传播。 三、古典区位理论——城市经济学的摇篮 进入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在当时的后发展中国家——德国——萌发,工业革命的迹象已经凸现,但农业经济仍占据德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屠能以他对城市周围农业地租和土地利用的精彩分析受到了当时的主流经济学一定程度上的接纳。虽然屠能(VonThunen)开创的理论(TheIsolatedRepublic,1826)阐述的是农业土地利用和地租问题,但从另外一面看,它也是一部经典的城市经济学力作。 在屠能的理论中,一个孤立的城市(镇)作为整个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事先给定,在它的周围布满了为它供应农产品的农户;同时,每一种农作物的产量和运输成本也各不相同,相应地,每一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也各不相同。假定存在着农户与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竞争,并且每一个体均追求其自私利益,那么,农户之间相互竞争土地的结果,将使地租从中心向外围由高向低依次递减,直至为零。由于每个农户将面临地租和运输成本之间的两难,并且不同作物的运输成本和产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农作物的生产将以同心圆的形式出现。给出了屠能模型的最直观的结果。该图横轴代表距离中心城镇的距离,纵轴代表租金。图中上半部分是均衡的“竞租曲线”(bindrentcurve),也即在任一给定的距离时农户愿意支付的最高租金。由实线组成的包络线定义了租金级差。该线的不同部分代表,每一种农作物的种植者愿意比别人出更高的地租,结果便会得到图下半幅同心圆式的种植圈层。越靠近最里层,土地的租金就越高,运输成本越省,而最外面的土地租金为零,但运输成本最高。 从上看,屠能的理论似乎仅能对很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问题给出一个简化的解释,比如,它能解释不存在李嘉图式肥沃程度差异条件下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可能性,也能解释农户与市场的距离、农户售卖农产品所得的价格和租金之间的关系。然而,该模型在多方面的扩展也使得它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学的一块理论基石,比如,该模型可被修改并用于考察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这构成了后来的“新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素材(Alonso,1964),又如,在更近的时期,通过建立有关集聚经济的模型,该理论又可以被扩展到探索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的内生形成问题(Weber,1909;Marshall,1890,1920;Christaller,1933;Hoover,1937;Losch,1944;Krugman,1991a,b;Fujita,1999a,1999b,ect.)。屠能生活在典型的农业时代,当时盛行所谓“规模报酬不变”的农业经济,这也许正是他的模型能够与以竞争范式为特征的诸多新古典应用相容的根本原因所在。然而,屠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与古典和前古典时期用劳动分工解释城市经济问题的思想格格不入,前者的根本特征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而后者的实质则是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更为重要的是,他以城市作为一个外生给定的中心作为分析的开始,也就是说,他的模型的重心在于理解如何促使经济活动远离中心的所谓“离心力”。对于使经济活动集中的所谓“向心力”,他的模型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解释,这样,有关城市为什么形成以及怎样形成的关键思想便被他人为地假设掉了。 在屠能之后,古典区位理论形成了两个基本分支:第一个分支是要考察:在给定所有其他“经济人”区位的情况下,如何最小化某一特定“经济人”的成本问题,也即“最小成本区位问题”。该分支主要由韦伯(Weber,1909)、艾萨德(Isard,1956)、穆斯(Muses,1958)、萨卡世塔(Sakashita,1987)、贝克曼(Beckmann,1987)、师叶和麦(ShiehandMai,1997)等继承和发展;另一分支则要考察:在给定厂商相互直接竞争的条件下,厂商们如何寻找最佳的区位,以及在需求信息的条件下控制它们的市场区域问题,也即“中心地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该分支主要由克里斯蒂纳(Christaller,1933)、勒施Losch,1938,1940)等继承和发展。这两个分支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经济问题的某一方面,比如,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能够解释厂商在城市中心集聚的趋势,克里斯蒂纳的“中心地理论”能够解释城市体系在具有不同区位的市场区域上存在的原因,但是,它们在解释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时均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缺陷: 第一,它们在解释城市区位问题时大多借用了物理学、几何学而不是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结果便在客观上限制了它们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力。比如,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中运用了“物料指数”、“位置权重”和“劳动系数”三个工具来解释工业区位中的最小成本问题,但该决策问题中的决策者到底是谁,是一家工厂还是企业主?如果是厂商,它是私人厂商还是其他?韦伯对此并未给予任何交代,换句话说,韦伯所说的最小成本问题既不是关于理性决策者如何做出合理决策的问题,也不是这些决策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一个特定结果的问题,因此,严格地说,韦伯的理论与经济学理论没有多大关联(Krugman,1995)。还有,克里斯蒂纳和勒施的“中心地理论”讲述的是在权衡了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之后,生产者决定集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城市结构,为相互交错的六角形市场区域提供产品,这的确是一个关于个体相互影响的决策问题,但是,它没有给出明确的决策者是谁,也没有言明决策者决策时的市场结构或者厂商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问题,因此,正如克鲁格曼所说,“中心地理论提供的是某种纲要,一种可以把你对城市系统的思想和数据结合起来的方法,而没有提供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来解释观察到的结构的经济模型”。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经济中的很多变量均表现出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y)和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以及外部性的特征,比如,城市的人口聚居区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大城市的人口在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后可能会停止增长并在它的周围产生出更多的中小卫星城,还有,由于外部性的影响,一定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供多倍人使用等等,所有这些均意味着城市经济活动具有非线性和报酬递增的性质,因此,成本和收益很难完全体现在商品的买卖价格上,这样,传统的边际分析方法便无能为力,而应该用专业化和分工的方法来求解。而事实上,大部分的古典区位理论均在一个轻松的假定中将城市形成以及它的重要特征剔除掉了。 总之,古典区位理论建构在完全竞争、利润最大化、完全信息、即时调整和局部均衡等原理的基础上,它所作的假定与农业经济或者不发达的小城镇经济相匹配,但是,当工业经济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知识、信息和技能的重要性以及城市的集聚优势日益彰显的时候,它难以对城市经济的核心——城市形成——做出解释的缺陷,便成为其致命伤。结果,古典区位理论便走进了其理论研究的死胡同。 四、新古典时期的城市经济学——无能而无奈的努力 新古典时期,城市经济学基本处于沉寂阶段,主要原因在于:新古典经济学和古典区位理论一样,均与完全竞争和最低限度的政府干预相容,这就决定了它难以对城市经济活动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人人理性,对价格和彼此之间的活动具有完全知识。企业被假定为规模较小、不能行事其权力的价格接受者;生产要素均在公平的市场上交易,因之生产者能为他们的生产活动支付全部费用,而消费者除非得到合理补偿,否则不会被强制地容忍污染和噪音;所有的商品完全可分,且能以极小的数量进行生产和消费;最终所有的经济活动在价格机制下均达致最优的均衡状态;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城市经济是个非常不完善的领域,也即它以广为分布的外在性为特点,因此,客观上看起来比较理智的资源分配事实上很难办到,此外,城市的投资和生产倾向于“大批量、大规模”,这很难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相容(参见Button,1976,pp.3-6);更加重要的是,城市经济以空间上的集聚为主要特征,这样的客观现实均与新古典的完全竞争、报酬递减等不相符合。 另一方面,在“马歇尔综合”的时代,经济学界流行的数学方法是所谓的“微积分法”。微积分法对于处理完全竞争和商品、要素完全可分的传统新问题得心应手,可对解释地理空间、城市等具有非线性特征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而用于处理城市和空间问题的数学工具——非线性规划、库恩—塔克条件等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才先后出现,这样,在经济学形式化日益盛行的19世纪后半叶,新古典经济学家只好满足于现实,在现有的条件下构筑城市经济学的大厦,结果便导致了城市经济学在新古典时期沿着两个完全不同的路径演进:第一条路径主要是继承所谓的“马歇尔传统”,将城市经济问题放在“外部经济”这一黑箱中来处理,从而演绎出用外部经济解释城市经济的诸多文献;第二条路径便是对屠能的理论进行简单地扩展和修补,也就是20世纪60、70年代“新城市经济学”的工作。 (一)用外部经济来解释城市 用外部经济解释城市经济现象的始作俑者是马歇尔,他不仅最早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而且首开了运用“外部规模经济”解释空间集中和厂商相互接近的优势,“当一种工业已这样选择了自己的区位时,他会是长久设在那里的:因此,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相互从临近的地方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得到良好的市场”。 更一般地,马歇尔所说的同一产业的厂商相互毗邻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地理上集中的产业可以支持专业化的投入品生产者;第二,雇佣同一类型工人的厂商的集中可以相互提供劳动市场蓄水池的作用,也即当一个雇佣者的经营不好时,工人可以在其他的雇主那里找到类似的工作,反之,当他经营好时,又可以雇佣到更多的工人;第三,厂商之间的地理集中可以共享某些有用的信息。然而,不幸的是,马歇尔对城市或工业集中问题的处理法,给那些试图进行正规模型化的后来者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外部性是什么?它到底是技术方面的,还是金融方面的,若是前者,则它会通过直接影响个人的效用或者厂商的生产函数而实现其作用,从而它与竞争范式相容;但是,若是后者,它将影响以价格机制作为交易中介的厂商、工人和消费者,比如,厂商相互临近可以相互借债、融通资金,但是,当他这样做时,一定会与整个经济的微观机制,比如规模经济的程度、厂商垄断权利的强度和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壁垒的程度有关,也就是说,金融外部性与完全竞争的范式很可能不相容(Scitovsky,1954)。事实也许正如克鲁格曼(Krugman,1995)所说,正是由于技术外部性与竞争范式相容,所以,新古典经济学家通过假定集聚来源于技术外部性,便可以回避自己面临的模型化难题,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使此后的城市经济学在劳动分工之外的另一条道上越走越远。 比如,20世纪70年代,亨德森(Henderson,1974,1980,1988等)因为沿着马歇尔的外部性的思路解释城市经济问题而受到城市经济学界的重视。例如,亨德森认为,人口之所以集聚以及城市之所以存在原因在于:它能产生生产或者消费方面的技术规模经济。在城市中,存在贸易品和住房两种商品,贸易品在城市商业中心(CBD)生产,住房在城市其他地区生产,工人往来于郊区与中心商业区;这样,随着城市工业在一个城市内的集中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将与大城市的交通难、往来成本等不经济之间产生两难冲突,其结果是最优的城市规模由此给定。如图2所示,该外部经济的净效应产生的城市规模与代表性居民所得到的效用之间呈倒U形关系。但现实中为什么具有那么多不同规模的城市?亨德森争辩说,不同产业的外部经济的程度是不同的,而外部不经济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城市规模,与具体的产业关系不大,比如,钢铁产业的外部性大,故折中外部不经济的回旋余地也大,轻纺城市则相反,最终,轻纺城市的最优规模在O点,金融城市在P点,但不同类型城市的代表性居民的福利水平将达到均等化水平Uz。 亨德森模型的主要问题在于,他通过假定将产生外部经济的活动布局在中心商业区来论述城市集聚现象。也就是说,他不能真正从微观主体相互逐利的结果中揭示城市形成和增长的根本原因,而仅仅诉诸于一个人们其实并没有多少认识的黑匣子——外部性——来解决问题。比如,他在论述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时,依赖一个假想的大型开发商或者城市发展商来解决问题。从现实和理论来看,发展商或城市开发商均有内部化集聚外部性的趋势,这一点肯定是对的,因为内部化集聚外部性能让开发商或者发展商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该大型发展商或者开发商本身就是城市外部性的受益者,那么,城市生产或消费的外部性又来自哪里?作者对此含糊其词,并没有给予多少解释。因此,尽管亨德森的模型比前几者均多前进了几步,但他在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时犯了和屠能模型、新城市经济学模型一样的错误。 (二)“新城市经济学” “新城市经济学”(Beckmann,1957;Wingo,1961;Alonso,1964;Mills,1967等等)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问题。其经典模型是一个单中心模型(mono-centricmodel),该中心被假定为建立在平原上的一座城市,该城市拥有一个事先给定的中心商业区(CBD),它规模既定,从每一个方向远离中心的交通成本相等,城市的外围是土地和居住区,居住区被假定为一维空间;该城市地区人口给定,所有的人均充分就业;唯一的交通成本发生在居住区与中心商业区之间,中心商业区内的交通成本被忽略;偏好被定义为对中心商业区复合商品的消费和土地的消费;均衡时,消费和价格使所有的人效用水平相同;结果,城市的规模由收入、偏好、居住条件、交通成本和交通时间以及农业对土地的竟租方式等内生决定,土地价格、土地利用密度、城市人口的均衡区位等均由模型内生决定。 虽然其模型在向主流经济学前进的征程上大大迈进了一步,也产生了不少的真知灼见,比如,比如,它运用了经济学中最为有力的工具——一般均衡,又将厂商、消费者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看待,又如,它的结论之一是均衡的或者最优的人口和居住密度是与中心商业区的距离的函数,而该密度问题很可能与交通体系的拥挤有关;还有,它的很多模型研究了城市市场失灵和公共政策的必要性。但是其经典模型和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一样,研究的是一个单中心城市(mono-centric)内部的空间结构问题。另外,最为关键的是,它不能解释:在工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的背景下,每个城市为什么会存在一个中心商业区,在它的周围会形成很多居住区和农业区。换句话说,它和屠能的缺陷一样,均不能将城市的形成作为一个变量而内生决定,而中心内生这一点在工业经济时代却变得比农业时代越来越难以回避。尽管如此,1964年阿朗索的《区位与土地利用》一书成了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在此之前,城市经济学零星、散乱、分析工具落后、模型外生程度高、解释力差、适用面小,在此之后,城市经济学开始拥有较为完整的微观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分析工具较为先进、模型内生程度大大提高、解释力和适用面大大扩展。很显然,城市经济学在“新城市经济学”之后作为一门具备较统一理论基础的学科而真正诞生(Mills,1998,pp.1-11)。 总之,如前所述,传统城市经济学只提供了经济活动如何在城市周围扩散开来的有关理论,而没有提供经济活动为什么会在城市集聚起来,也就是城市如何形成在哪里形成的令人满意的解释,这正构成了传统城市经济学的共同缺陷。毫无疑问,对城市形成以及集聚区位的真正原因的探讨无疑将是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五、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新方向:两股试图加入主流的努力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先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在后工业化时代,全球经济的联系和互动大大加强,这样,以研究单个厂商乃至一个行业的规模和资源配置问题为主体的新古典经济学已越来越难以适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个以空间上的集聚、交易成本节约、分工和报酬递增为特征的城市化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主载人类社会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能深刻、完整地解释和分析城市内生演进的真正的新的城市经济学已成为时展的客观要求。 令人可喜的是,20世纪60、70年展起来的很多有力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工具——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在70、80年代开始应用于现实,另外,数学和自然科学中也涌现有很多新的发现——混沌理论、控制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新进化论等等,所有这些发展均在客观上为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以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andSiglitz,1977)的垄断竞争模型为例,在该模型出现之前,城市经济学在“空间不可能性定理”的视野内没有多大进展,可是在该模型解决了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之间的战略互动行为以后,有关厂商和消费者在空间上集聚与分散的经济问题变得可以处理了。因此,该模型对城市经济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Geography)以福基塔、克鲁格曼和维纳保斯(Fujita-Krugman-Venables)以及他们的学生等为代表,其主要解释的问题在于城市中心的内生性,还有,为什么在特定的地区或者地点出现厂商或者消费者的集聚,而在有的情况下却出现完全相反的过程?福基塔和欧格华(FujitaandOgawa,1982;OgawaandFujita,1980,1989等)论证说,如果要使城市中的所有人的区位同时决定的话,就必须在一个没有外生给定中心的区位上进行研究。为此,福基塔等人提出了决定城市区位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其中,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引入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ies)、报酬递增(increasingreturns)和放弃完全竞争而采用不完全竞争。不可分性意味着某些生产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作用会促使生产成本的下降。报酬递增则意味着一定的投入会带来网络正外部性,这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斯密所说的“分工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完全竞争则是保证报酬递增和不可分性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然处于农业地区,这样,两者之间的角色就会被固定下来,各自的优势就会被锁定,从而就会形成中心和外围的关系。 更具体地说,新经济地理学所说的“城市中心的内生性”就是“集聚经济”的另一侧面。那么,集聚经济的源泉又来自哪里?福基塔(Fujita,1990;FujitaandThisse,2002,Chapter1等)解释说:第一是非市场相互作用,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知识的共享,这会产生区位上的外部性和“毗邻效应”(proximityeffects);第二是垄断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其中厂商生产差别化的产品,而消费者则偏爱多样化的消费;第三,由于相互竞争的厂商在地理上的毗邻,便会产生所谓的战略外部性。正像一个铜板有两个面一样,集聚经济既是中心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但是,它也是城市分散化或者网络化的主要原因。城市分散化或者网络化不是人为的结果,而是由于集聚经济在产生正外部性的同时会带来两个“冲突”,第一是集聚带来的效率的提高与相应的内部运输成本的提高之间的两难;第二是一个中心城市的集聚与其他城市之间的集聚的两难。总之,当一个中心城市的集聚经济达到饱和时,它便会让位于拥挤、污染等“集聚不经济”,从而其他城市中心的集聚开始占主导,于是多城市中心或者网络化的城市体系会形成。 “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Krugman,1991;Krugman,1995,1996;Fujita-Krugman,1995;FujitaandThisse,2002等)主要有这样一些优点:首先,它处理了空间异质性、空间集聚与分散、城市的形成、多中心城市的兴起等关键的城市经济学核心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此以前的模型中均没有很好地解决;其次,它运用了非常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假设,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之上,他们合理地解决了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空间外部性之间的古老难题;最后,该模型的主要结论——更高的交通成本和产品更低程度的差别化与城市分散对应,而更低的交通成本和产品更高程度的差别化与集聚对应,这些结论大多已得到实践和现实的检验。然而,它也存在缺点,比如,这些模型仍然使用典型的新古典经济学消费者和生产者截然两分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虽然恰当地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但是,因为城市经济活动中大多的人本身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事实,而使它的解释力大大降低;又如,大部分的集聚模型集中于某一种集聚因素的研究,但城市经济很可能与多种因素的集聚相关;最后,它不能预见很多与城市化进程共生的现象(杨小楷,1998,2002),然而,由于该模型能将地理学的生产布局理论、主流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和报酬递增结合在一起解释城市的出现和城市化进程,所以,它却为以后新兴古典城市经济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线索和参考素材。 (二)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 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主要有这样一些模型:YangandHogbin(1990),Yang(1991),YangandRice(1994),YangandNg(1993),Yang(1995),SunandYang(1998),SunandYang(2002)等。这些模型虽然数目较少,但内容丰富,且隐含了很深的政策和应用意义。 (1)从分工演进和专业化经济的独特角度解释城市经济现象。在这些模型中,新兴古典经济学家们建立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并考虑了不完全竞争和分工经济,从而内生化了城市的出现、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的交易效率优势、城乡低价差别以及与城市化进程相关的各种共生现象。在这些模型中,第一,专业化经济和不同于新古典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是递增的,但是,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则它的报酬便是递减的。而专业化经济的报酬是递增的,它不仅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能内生出产品的多样性。第二,每一对“经济人”之间的距离足够小时,专业化经济的增长将会引起均衡从自给自足状态逐步自发演进到生产和交易的完全分工状态。当专业化经济足够大时,城市化将能通过缩小“经济人”之间的距离而使市场均衡从自给自足状态逐步演进到完全分工状态。第三,在新兴古典城市经济框架中,市场的功能将更加复杂,其中,它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如何分配资源,而是寻找最优的市场网络规模,这个最优的市场网络规模不仅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商业化程度、人均收入的提高。所有这些均意味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密切相关,而城市化本身不过是专业化和分工程度随着交易效率的提升发生变化和改进的一个表现而已,所以,交易效率越高,分工水平就越高,城市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城市的生产力就越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正是这个正反馈机制不断推动城市和城市化的进程。 (2)这些模型的内生程度更高,解释力更强。第一,它合乎逻辑地解释了城市的出现。在城市起源说中,既有“军事防御型”城市起源说,也有“社会分工说”,还有“私有制说”和“集市说”乃至“阶级说”和“宗教说”,但是,以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相结合来解释城市的出现既能从整个社会分工网络的角度解释城市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又能从个人自利决策的角度解释分工和城市化背后的经济根源,因而,该说比其他的“城市起源说”更具说服力;第二,这些模型可以解释与城市化进程中相关的各种共生现象,比如,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贸易品数目的增加、在城市生产的贸易品数目的增加、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相对比率的提高、每个人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市场数目的增加、经济结构多样化程度的提升、每个人交易次数的增加、贸易依存度的增加、不同职业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的提高、市场范围和内生比较优势程度的提高、市场一体化程度和生产集中度的提高、人均真实收入和每种产品生产率的增加等等。福基塔—克鲁格曼等人的城市化模型虽然也能解释市场数目的增加、经济结构多样化程度的提升、每个人交易次数的增加、贸易依存度的增加,但它不能解释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因为这一点在他们的模型中外生给定。 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恢复了古典经济学中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精髓,并克服了古典经济学思想零碎模糊、体系组织性、逻辑性差、难以模型化等内在缺陷,能在一个具有严格组织体系的框架内将过去城市经济学的很多核心思想组织起来,此外,它的模型对城市化进程中很多现象能给出比其他模型更好的回答,但它也存在缺陷,比如,它的模型复杂程度较高,还有,很多人批评它的假设与现实世界相距甚远(比如,程炼,2002),另外,它的相关经验和政策分析还很少,这些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在经济学界的传播。 六、结论与展望 一部城市经济学的历史似乎就是一连串失败的累积史。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最伟大的洞见就是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城市和国民财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么重要的思想却在马歇尔对古典经济学进行形式化的时候受到主流经济学的遗弃。同样的是,以屠能等人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尽管十分重要,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了现实,但是它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主流经济学的“漠视”;在此之后,虽然也曾有些经济学家拿着锐利的分析工具,试图为将城市问题纳入主流经济学而不懈努力,但无情的现实却将他们远远抛弃;令人可喜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痛定思痛的城市经济学家们终于抓住了城市问题的症结,并找到了求解城市经济学的锐利武器,于是,过去几个时代的陈旧思想似乎一下子复活了,然而真正值得他们去做的也许只是记取这些经验和教训,保持一个清醒、理智的头脑。公务员之家: 首先,简洁的数学模型是所有生命力旺盛的学科的共同特点,要想使一门学科步入科学的殿堂并成为后人传承的经典,模型化也许是不多的几条出路之一。因为数学在经济学的应用不仅能为给定的理论模型提供从假设到结论的最简捷和有效率的逻辑链条,而且经济学家还可以通过多次的反复假设和检验来剔除模型中非本质的因素,并更快更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所在,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大大提升一个理论或者模型的严格和内洽程度,从而加速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很显然,古典以及前古典有关城市与劳动分工关系的学说尽管颇富原创性和说服力,但是由于它的概念很少进行严格的定义,且其理论没有用数学逻辑很好地组织起来,所以,它们只能是一些缺乏内部组织和秩序的理论片断的集合体,结果,在马歇尔对经济学进行形式化的时候,这一缺陷便在客观上阻碍了古典城市经济学说的发展;一个可作为反面的例子的是“新城市经济学”理论,虽然它完全是屠能模型在新古典时期的翻版,且其城市中心商业区外生给定,但是,由于它拥有较为系统、严格的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并且其模型均从“经济人”自利行为以及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导而出,所以它反而成为城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其次,一个理论或模型,不管它的目标多么宏伟,也不管它的假设是多么地不符合现实,但是,只要它能预测和解释现实,它就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理论或模型。屠能生活的时代是典型的农业经济时代,农业时代流行的是所谓的“报酬不变规律”,城市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作用不大,因此,屠能的理论虽然在解释城市形成时存在很大的缺陷,但是,它合情合理地描述了现实,因此它是那个时代最具解释力的模型;与屠能相比,“新城市经济学”似乎显得比较幸运,因为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分析工具在那个时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它没有观察到现实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多中心城市的兴起,也没有把握住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结果,由于它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而未受到主流经济学的重视;而笔者之所以相信“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可能有较大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把握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经济活动的本质特点——报酬递增——以及相应的模型化技巧——不完全竞争、专业化和相应的数学工具。 再次,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质问题、根本问题,也是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寻找并把握核心问题,把握其规律性,但也不能完全忽视次要问题。古典和前古典经济学中有关劳动分工与城市关系的学说以及古典区位理论被时代遗弃是一个时代的必然,因为他们观察到了一个当时时代里并不重要的经济问题,并且当时城市如何形成、在哪里形成并不是当时的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而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城市经济学的兴起则是时展的必然,因为当代的社会已进入一个后工业化的社会,城市已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从而理解城市的内生形成已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同样的是,新古典时期用外部性来解释城市集聚的原因并不能有助于经济学家把握城市形成和它的区位本身,恰恰相反,它将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放进一个人们并没有多少认识的黑箱中而试图掩饰自己对城市经济学问题的无能和无奈。 最后,当前的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综合、调整和融合的新时期,一方面,过去的传统理论不断在新的躯体上复活,比如,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就借用现代的分析工具——超边际分析——将前古典和古典时期的城市与劳动分工的理论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再现在世人面前,新经济学地理学则在屠能的地租理论、缪尔达尔“循环累积”(Myrdal,1956,1957)、马歇尔“外部性”、赫希曼的“产业关联”(Hirschman,1958,1968)等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城市经济学的框架等等;另一方面,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不断涌现,比如,新经济地理学将计算机模拟、演化经济学以及动态学来描述城市的演进等,而新型古典城市化理论则借助于非线性规划和库恩-塔克条件甚至计算机模拟等来建构起理论模型。还有,不同理论之间已经在某解关键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比如,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均看到劳动分工的重要作用。 因此,可以展望的是,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将主要由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组成:第一,两者均有一个比较接近现实的分析框架作为支撑,前者以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集聚经济作为主要的分析框架,后者主要以劳动分工、专业化和不完全竞争作为主要的分析框架;第二,两者均拥有一个具有相当高级的数学工具作为支撑,前者以边际分析和一般均衡为工具,后者以超边际分析和一般均衡为工具;第三,两者均看到以往城市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同时这两个学派又均熟知主流经济学的学术规范和演进路径。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两个城市经济学派的复兴不仅是对古典经济学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某种回归,而且是对过去的古典区位理论、新城市经济学、以亨德森为代表的用外部性对城市的解释、经济地理学经验和教训在一定程度上的总结,同时也是对过去城市化理论的某种综合和超越。 城市经济学论文:在城市经济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考 摘 要 城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城乡规划中应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提出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更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城市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思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速度趋于稳定,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要求也有了一些变化,从规划、设计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向研究、设计咨询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转变。城市经济学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原来是城乡规划专业的选修课,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其经济运行中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揭示城市经济活动和发展规律,为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城乡规划的本质是引导与控制,对城乡经济发展有宏观调控作用。城乡规划其本质是一种市场辅助行为,旨在协调城市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近些年,城市建设也在逐步转型,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应用得越来越多,如对城市发展趋势、用地布局、政策制定等具体问题从经济角度分析,并应用经济学的观点提出对策、建议,因此该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对相关理论知识理解不够,不理解学习经济学理论也是专业知识学习的一部分,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等情况。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各个方面的经济问题,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6部分,即城市宏观经济体系(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劳动力市场(贫穷、收入分配及就业的理论)、城市的房屋市场(居住结构理论)、城市运输市场(交通堵塞、污染调节的理论),以及运输对城市结构的意义、公共服务的提供(供求函数、公共财政及政府干预理论)。课程内容多且相对专业程度较高,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并掌握其基础理论与知识难度较大。在较少的课时中讲解大量的经济学理论与相关概念,容易变成“填鸭式”教学,使课堂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难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要求授课老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将晦涩的经济理论简明扼要地教授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习经济知识比较吃力,对城市经济学这门课程也不大感兴趣,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城市经济学是应用型学科,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运用城市经济学的知识来解决城市问题,把抽象的理论和现实中活生生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城市经济学相关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从实际案例入手,研究案例、分析案例,找出一般规律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把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在案例研究中把经济学运用到解决城市实际问题中,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从而愿意接受课程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是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最开始应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选择案例,学生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并尝试运用经济学和其他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虽然在我国推广得比较晚,但其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常被应用于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案例教W法,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和专业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等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的原理和概念,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应用城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城市经济学的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主要分为四个环节: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该案例应与章节内容结合紧密,能包含知识点,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并且难度适中,便于学生对真实、直观的案例进行研究。例如,在介绍城市发展战略时,可以结合近期的武钢搬迁到宜昌的案例让学生讨论武钢为什么会迁出武汉,对武汉和宜昌会产生什么影响,使学生理解梯度理论并了解该理论在城市发展中有普遍性原理。其次,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分析和研究案例,运用章节知识点剖析案例,形成个人观点。第三,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相互交流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点评,通过这四个环节,完成一次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条件 虽然案例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很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学和城乡规划知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能够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再次,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案例,才能在课堂上及时点评与引导学生的观点,对学生没有关注的部分及时提出问题,指出错误之处,这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其次,在进行课堂讨论前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既需要充足的时间也需要完善的图书资料。案例应提前一周下发给学生,并逐步完善图书馆的相关资料藏书量和电子资料,便于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保证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第三,课堂讨论可采用多种形式。为避免由于学生人数多而只有少部分学生发言的情况,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集中讨论各小组的意见让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也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通过讨论、辩驳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普遍性的认识。 四、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弊端 案例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难度适中与教学内容结合较紧密的案例较少,自编案例又费时费力,同时也受到教师自身学识的限制,编写的案例难与课程很好地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也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增加了工作量,最好能采用团队教学的模式。其次,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依赖学生课前认真准备,在课堂上积极讨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主性。但在实践中,能积极准备并参与讨论的学生较少,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给学生分组的形式,让主观能动性强的学生带领组员共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城市经济学论文:浅谈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摘要: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包括对城市增长和规模的预测,分析城市可能取得的经济资源和消费需求;对具体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规划调控的对策建议等,最常见的还在于运用投资估算技术评估各类规划方案以帮助政府和投资者决策,此外还包括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保障规划方案的实施等。因此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管理中应结合和合理应用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以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实践指导和服务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实施,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宜人。 关键词:城市、城市经济、城市规划 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与社会各界对城市经济学这一学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城市的规划建设、有助于我们更合理的看待城市的空间布局。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一)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因为这些问题既不能用研究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也不能用研究企业和市场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加以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唤着一种全新理论的产生,并以此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导。20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综合问题的研究,诸如城市土地利用与价格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运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使城市经济学应运而生。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城市经济学的“羽翼”不断丰满。但是,从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城市经济学的教科书和论著来看,构建的体系自成一家,研究的范围各有侧重,尚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尚未给出解决的良方。城市经济学依然是一门稚嫩的学科,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还将持续地进行下去,城市经济学也将在发展中逐步成长,直到走向成熟。 (二)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的诞生,给传统的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部门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对其研究从条条式的局部研究转入在城市这一综合有机整体下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经济学将许多部门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其研究的范畴,以探求应对良策。城市经济学又与各部门经济学密切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部门的边缘学科。 (三)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以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量的惟一尺度,将劳动价值论作为构建传统经济理论大厦的基石,认为只有劳动时间的节约才是经济的节约,而经济平衡只是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经济学是时间经济学。但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的位置、运动和存在方式同样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价值的创造既离不开劳动时间的延续,也离不开劳动空间的联系;经济的节约归根到底不仅在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在于劳动空间的节约和组合的优化;经济运行中的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如果不与‘空间平衡’相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是劳动时间,还有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的产生适时弥补了传统经济学对空间因素的忽视,并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间范围内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格外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这些城市空间结构效益具有比部门经济效益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在发展一般经济学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 “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其各个部门经济学,由于出发点和侧重面不同,对公共经济的涉及和涉及程度是相形见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价值规律对生产关系进行研究,尚未涉及属于公共经济范畴的公共产品、公共投资、公共福利、公共政策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研究;西方微观经济学只对具体的生产单位进行研究,与公共经济领域几乎没有交叉;西方宏观经济学虽然涉及了对国民收入、货币、财政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但是,宏观经济学主要是从国家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 尚未深入到城市这个层面;各个部门经济学也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的内容,但是,那都不是完整的公共经济学,只是与那个部门经济学有关联的几个公共经济范畴;而城市经济学克服了以上各种经济学不重视城市公共经济发展的缺陷,对公共经济进行了整体的研究,由此可见,城市经济学也是公共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五)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 城市较之乡村具有更多的优势,使生产要素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城市经济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但这个大市场的经济问题不能运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来解决。因为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并透过商品市场的价格决定过程,找到有限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和途径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它是单个经济主体的市场经济学。城市则是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集合体,但这个集合体绝不是单个经济主体的简单加和,它的经济关系比单个经济主体纷繁复杂得多,比单个经济主体研究的变量要大得多。市场经济学以劳动、资金、技术为因子,研究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规模和比例关系,而城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变量却要比市场经济学多得多, 即使是相同的变量,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下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这种经济效益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而在城市这一经济集合体中,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站在比微观经济学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市场经济,研究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经济系统的运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寻求城市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途径,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经济学是比微观经济学更为复杂的高级市场经济学。 (六)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城市管理是落实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保证企业微观管理合理实施和充分有效的重要条件”。虽然从总体上说三者都是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但城市经济管理却有其独到之处,诸如定位城市政府职能、进行城市经济社会综合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完善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等。此外,城市经济管理的“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五大职能更是对传统管理职能的创新,城市导引是“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方向性引导”;城市规范是通过法规和主动的引导对城市个体进行的有形和无形的约束;城市治理是针对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整治、矫正、调理”;城市服务是“通过制度、政策的调整和物质、文化条件的创造和改善,进行供给和帮扶的公益性管理”;城市经营是“通过城市资产资本化和市场化运作,保证城市整体和部门公共财产保值增值,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经济管理职能”。城市管理职能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七)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 城市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环境,还为人类提供了活的文化载体。从风格鲜明的建筑物、五光十色的街景、东西南北的饮食到流行的服饰、奔驰的汽车,无不流动着城市文化的语言。城市更是文化的高地,科学技术的摇篮,人才的培育地和聚集地,城市负载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从其层次上说,有器物层面的文化;有制度层面的文化;还有观念层面的文化。文化从其形态上来说,有艺术形态的文化、知识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而汇聚在城市范围内的文化则构成一个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不论是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城市管理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城市文化这片土壤。从总体上说,先进的城市文化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落后的城市文化也会制约、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养等决定其观念、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过市民的道德规范、文明程度、文化修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管理措施的实效。将城市文化纳入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又一次丰富了城市经济学,而且也使城市经济学成为先进文化的经济学。 (八)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城市经济整体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来探索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区域,是通过对城市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剖析,寻求城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机制,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方法、途径,这对于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过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之间关系的梳理,实施有效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是为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三、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该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按照编制城乡规划的节段又可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可以说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在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的组合。 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乡规划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土地资源分配及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城乡规划进行统筹安排与解决。 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化有一系列理论不如其动力机制为:农业发展史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石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等。 城乡规划将遵循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研究理论进行相关的统筹规划,达到城乡发展符合经济规律,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发展。 (二)经济中心与中心城市问题的关系 城市规划中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式就是中心辐射式发展,城市群中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辐射周围的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中由经济中心地区向周围辐射发展。 在城市经济学中经济中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工业生产中心; 2、商品流通中心; 3、交通运输中心; 4、金融中心; 5、信息中心; 6、科学技术中心; 7、文化教育中心。 而城乡规划基于经济中心与城市中心的作用于性质来进行城乡规划的统筹规划。要在格局,交通,建筑等多方面体现经济中心的作用,便于它诸多作用的充分发挥,进一步领导整个城市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中心辐射作用。 (三)城镇体系的关系 城市,作为物质的生产地,不断输入各种生产资料,输出多种产品;城市又是物质的消费地,每天运进大量生活必需品,运出数以千吨的废弃物。所以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总是昼夜不停的进行着物质,人员,信息和能量等多方面的交换,交换频繁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经济网络即城镇体系,而每个节点就是规模不等的城市。 也就是说城镇体系的形成源于经济的交流属于城市经济学研究范畴。而城乡规划则应遵循城市经济学对于城镇体系的一系列研究进行城镇体系的有机规划。 城镇体系的特征有: 1、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城市规划在进行城镇体系建设规划时一定要着眼整体性的考虑,做到协调统一,全面发展。 2、层次性,城镇体系有大有小,随所在经济区的规模和层级而定;城镇体系内部的城镇有大有小,大的成为体系的核心,小的充当体系的基层。因此在规划城镇体系时应根据规模的大小做相应的规划,使城镇体系的建立具有层次性,无论大小各自发挥效应。 3、重叠性,一个城镇可能成为不同层级城镇体系的成员,并充当不同的角色,因此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做好协调统一,并突出其重要的角色职能。 4、开放性,城镇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它是一个开放系统,随时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作为规划应当满足其开放性的需求,交通的规划直至关重要。 5、动态性,城镇体系形成之后并非福鼎不变,而是处于发展演化之中,外界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使之发生形态上,规模上和结构上的演变。因此规划时一定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规划设计,满足其动态性的特点。 (四)人口经济的关系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在不断的增长之中,而城市人口正是生产与消费的主体,也就是城市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城市规划在进行城乡规划时一定注意起到引导人口流动,解决人口的就业生活等各方面问题。 (五)城市土地经济的关系 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产力的重要要读,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土地的经济特性变现为: 1、稀缺性:由于土地是自然赋予的不可再生物,因此对于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需求来说,土地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城市规模越大,则往往供需缺口也越大,大城市商业中心地段之所以“寸土寸金”,正是因为其稀缺性而来。而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合理分配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其相应的土地性能,达到最高利用率,不要浪费稀缺的土地资源。 2、区位效益性:决定经济活动的不同地理位置,称作区位。在城市,区位对于土地效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城市规划在进行土地规划利用时应充分利用发挥不同土地的区位效益性,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3、边际产出递减性: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时,某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特定限度后,其边际产出递减性变现在,对土地的使用强度超过一定限度后,收益开始下降。因此,任何过渡开发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 的。因此在利用规划土地时一定要考虑此因素。 (六)城市住宅经济的关系 住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它集生存资料,享受资料与发展资料与一体,和食物,衣服,交通工具一起,构成了人们每日不可缺少的消费品。住宅的需求与供给,建设与分配,是国际公认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城市住宅是城市建筑的主体,住宅建设对于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住宅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关系到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没有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居住条件,就不会有美好而持久的城市未来。而城市规划与城市住宅的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更新的脚步也越走越快,但是在更新途中住宅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很理想,导致许多经济条件差的人不再拥有住宅,这是一个社会大问题,作为城市规划人员一定要着重考虑如何在城市发展更新,与人们的生活现实水平相协调。 (七)城市环境经济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更新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在不断的给我们敲着警钟。环境不仅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城市经济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起初,经济增长增加为公共服务提供的资源保障,使得环境得到改善。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环境趋向恶化,但到达一定转折点时有缓和趋势,随着收入的继续增加,环境将继续恶化。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当环境无限污染时,我们的经济必然也无法前行。 作为城市规划,应当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改善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避免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使我们的城市,家园逐渐恢复原有的美丽。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学科。它与城市规划学的研究领域互相渗透,研究成果也可以互相借鉴。因此我们应在未来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管理中结合和合理应用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以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实践指导和服务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实施,使我们的城市的空间更加合理,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宜人。 城市经济学论文:浅析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摘要:本文对城市经济学进行概述,说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并对城市经济学研究趋势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城市经济学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发展现状;未来展望 1.城市经济学概述 1.1 城市经济学的含义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生产、成长、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在现代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也从单纯的经济研究扩展到与经济相关的其他领域中。发现城市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规律、探求城市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关系,是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的。 1.2 研究城市经济学的意义 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结构,城市发展的状况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决定了城市环境中的个体发展的可能。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求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生产关系,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对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能够评价和预测城市的“生命力”,能够为我们选择生活环境提供帮助;另外,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有助于揭示城市生态发展中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要探讨人类生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城市经济学研究。 2.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2.1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学于上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社会研究的重点学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区的划分使城市经济学开始对城市郊区化、都市化、城市发展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区域特征进行研究;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也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到了20世纪晚期,我国开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加以重视,除了以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城市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消费和人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国际都市的发展对比和竞争力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2.2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手段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才能够使科学研究为真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城市经济学也是如此。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即对城市中的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建设、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城市设施建设等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常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另一类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经济问题,忽略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而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例如对城市人口发展的研究、生态问题的研究、资源利用的研究等,此类研究多应用各种元分析方法对研究目的进行探讨。无论采用何种路径和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则始终是:客观、严谨、适用。 2.3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论 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上都得出了十分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与城市圈进化问题,认为城市圈和城市发展以道路的形成主要原因,这使得我国的道路建设一度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得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之根本”的结论;探讨城市化水平的测量问题,发现城市常住人口量是城市化测量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解释城市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所得的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区域的土地使用和经营管理权力划分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城市规划应遵循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城市生态重构、发展“城中村”等行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土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加重企业负担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等。 2.4 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社会学领域都存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首先,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始终是薄弱的,很多研究结论是基于当前城市发展状况的,因此,当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搬用到城市管理上的时候,研究结果对城市发展并不能起到十足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否定和忽视就此产生,这在城市经营当中尤为明显。不恰当的城市经营观也是城市经济学应用中的弊端:有人将城市视为超企业的经济实体,进行城市产业发展和建设发展的经营比比皆是;还有观点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城市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主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城市经济学研究结论的,“畸形”的城市也因此产生。 3.关于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展望 3.1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 追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前瞻性,使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具有“预测”功能,能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规避城市发展的风险,是目前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这就意味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除了继续在目前的宏观城市和微观城市的研究路径中继续发展之外,探索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解释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以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同城市的文化风格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不一,城市发展历程必然有区别,城市发展趋势也不相同。无论是在宏观城市经济研究还是在围观城市研究领域,将城市经济研究细化到探讨文化元素方面,将对预测城市发展以及为城市发展提供预测性建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问卷调查、实际访谈等方法进行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仅能满足目前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要求,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具有前瞻性的作用,进行跟踪调查、进行不同年代的城市发展总相比对研究、探求城市发展的共性,进行空间上的横向对比研究,是模拟化的“实验研究”方法,这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预测性的研究结果。另外,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性的实验研究也成为可能、进行试点性的城市发展行为研究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方法的使用,都能够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动力。 3.3 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作用范围更广 现代城市发展受到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便捷而快速的信息交流不仅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研究更加高效,也使得研究结果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针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研究结果会很快被其他国家和城市经营者接收到,比对当下城市发展的状态,并采用其他国家和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继续完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手段,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一,这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从单纯的“对政府经营城市提供帮助”逐渐发展为“为相关经济体的发展提供帮助”,跨国公司和连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这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作用范围扩大的表现。 3.4 城市经济学研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城市经济学发展对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乃至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影响,使世界各国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城市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建设。我国确定城市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允许全国各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大学和城市,设立城市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重点基地建设纳入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设规划中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表现,随着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将不断增多,城市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将逐渐由边缘学科向学术研究的中心靠近。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城市经济学研究在内容、方法上都在不断发展,即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研究结论已经为我国城市发展起到帮助,除了城市经济学本身的不断发展进步之外,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支持,终将使城市经济学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核心内容,城市经济学研究也将为我国乃至全球城市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城市经济学论文:浅析公共事业管理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摘 要: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存在着跨学科的向度。城市经济学的的性质也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作者从了解城市经济学的性质入手进而推出了自己对城市经济学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应用经济学;城市化;经济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 就历史而言,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城市管理职能也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也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笔者认为,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存在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上,我们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我们要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 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可罗列以下三点: 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 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 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 作者简介: 徐佳琦(1991 ―),男,汉族 浙江衢州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经济管理学部09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 城市经济学是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培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具体操作层面,探讨了在课程教学中如何突破创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城市经济学 城市规划专业 教学 城市经济学是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理论课。该课程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其经济运行、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被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列入了八门核心课程之一。①但该课程在当前我国以工科定性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中可以算是冷门课。以我校为例,该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四年制)。我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延续了我校工科教育的传统,十分重视各种设计课与原理课,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而经济社会意识淡薄。然而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我国的城市规划正由技术性蓝图向公共政策转变。学科属性的转变对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规划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工作,不懂社会经济的规划设计人员将无法适应社会需求。②理论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如何上好这门课,一直是笔者在思考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框架构建 1.1 针对本专业学生特点增加经济学基础的相关内容 城市规划专业目前在我国是定位为工科,由于目前的这种定位使得各高校在培养方向上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经济社会意识的培养。城市经济学是城市学科和经济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边缘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城规专业的学生除个别有兴趣的选修过经济学相关课程外,大部分学生缺乏经济学基础。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内容中专门增加“经济学基础”一章,内容包括:供需理论、外部性问题和公共物品等等,这些是理解和掌握后续内容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与注册考试接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开始实施专业人员注册管理的制度,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是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重要考验,对其个人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注册规划师考试有四个科目,《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是其中的一个科目,城市经济学是相关知识的一部分。为了使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就业后的需要,本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参考了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基本涵盖了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近几年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内容一直在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也会适时作相应变动。 2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方法探索 2.1 教学内容实用化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而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中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将学生密切关注的经济现实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到城市交通政策时,新加坡在交通需求管理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那如果把新加坡的经验完全照搬到我国是否适用呢?再比如,讲到城市公共经济一章,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我国很多大城市都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当然也有的做得不太好,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将这些实际问题引入到理论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学生对城市规划专业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感到疑惑。如果在教学中能把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把经济学运用到解决城市实际问题中,学生才会信服,从而愿意接受课程知识。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引导,对城市经济发展有宏观调控作用。其本质是一种市场辅助行为,城市规划旨在协调城市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学在城市规划中也有诸多的应用。如对城市具体问题的分析,并应用经济学的观点提出对策建议。例如针对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能否通过拓宽马路和修更多的路来解决?如果不能,为什么呢?经济学利用自身独特的视角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引入,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 2.2 组织课堂讨论 大四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于这种理论课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环节下功夫。所以,笔者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会有针对性地在每一章节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题目。每次讨论题目都会在讨论课前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如讲到城市住宅这一章时,我们的讨论题目是当前的热点——国内房地产市场及我国城市住宅的提供问题;讲到城市土地一章时,我们关注的是中国的土地财政。这样的议题看似与书本知识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却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经济的意识。给学生传达一种观念:规划不是关起门来做设计,规划是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非常密切。 当然,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也是笔者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讨论题目布置下去有些学生觉得事不关己,或是对议题没兴趣,或是以考研考公务员为借口,根本就不做任何准备。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做了如下尝试。一是将课堂讨论计入平时成绩,只要发言就能加分。二是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学生在讨论时离题或闲聊其他话题。二是可以激励组与组之间产生观点的碰撞,甚至出现辩论的场面。三是学生在规定时间讨论完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代表如果没有说清楚,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通过在课堂当中增加讨论这一环节后,学生对城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大大增加,课堂气氛也更为活跃。之前上课不太认真的同学也纷纷加入到学习的行列。再则,通过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责任心。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通过这样的课堂锻炼,也使得不少同学的表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3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而不能真正理解和活学活用。为此,本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做了些新的尝试。 为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与探索,本课程采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上课出勤(10%)、课堂讨论(20%)和课程论文(70%)。学生的最终成绩能较好地体现其整个过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为锻炼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本课程在最终的考核方式上改为课程论文。论文不要求学生提出多么新颖的观点,着重锻炼学生书写论文的规范性和阅读归纳能力。课程论文结合课堂讨论的题目,学生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题来写。针对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基本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及写作的规范性。 4 结论 总之,课程安排力图实现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并重,既避免对过多枯燥理论的一般性介绍,也要实现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构建。脱胎于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城市经济学等人文科学课程无疑是值得推崇并大力发展的。 当前,正临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也正面临转型,科学、审慎地完成课程设置与安排,对于今后城市规划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城市经济学论文:从城市经济学角度谈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关系 摘要:中国的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都与城市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显现出了它的特别优势,因此保证实现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就是正确认识产业集群和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城市化和产业集群是耦合发展的关系,城市必须在分析城市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现状及其相互影响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互动发展模式,最后总结提出了城市化发展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城市化、影响、对策 正文: 一、概念解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又称企业集群或者产业簇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邻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或关联机构,它们又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在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它是产业布局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 (二)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又被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农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程,具体包括了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以及地域空间变化。 产业集群对城市化有着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由于产业集聚本身发展的需求,会给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所以产业集群得快速成长使得产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和劳动力结构的相互提高,支撑了地方农村快速城镇化。总而言之,产业集群促进、影响城市化进程的要素就是是影响人口、劳动力和城市产业结构这几个指标。 二、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星——产业集群化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区域发展模式由于空间经济结构的重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直接致使城市与区域体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区域因素为一个地区产业带来的国际竞争优势是无法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石)来解释。如果依照这个理论来分析,那么全球化趋势应该会侵蚀地区所具有的产业比较优势,而地区优势也必将会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丧失,导致地方区位替代的可能性变大,但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地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不但没有受到生产活动全球化的影响,还逐渐趋于均衡发展,预期的区域替代性不但没有出现,而且区域发展竟呈现出了高度不均衡发展的状态,那些曾因为地方自然禀赋而兴起的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主体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相互依赖程度,其相互依赖程度越高,其区域产业竞争活力越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发展较快的的城市区域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星宠儿,各种竞争资源源源不断的向这里聚集,从而进一步促进这些区域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效果。这些城市区域吸引了各行各业,例如技术领先的新型产业部门,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不难发现,存在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定位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二)城市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 在当今社会,城市作为世界经济大背景下的区域节点,有赖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推动各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世界各国及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必然趋势也是建立不同层次的区域城镇体系,而城镇体系的建立更是有赖于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城市化发展。 如今,中国已不可避免的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趋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重组促使国际劳动分工产生新的进展和变化——生产性服务行业不断的向大都市聚拢,形成世界性大都市;而发展中国家也是把握了其带来的发展机会——即制造业的转移,并凭借这个机会迅速崛起,进而促进了本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产业集群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群可更好的提升城市竞争力、加速城市化进程 专业化发展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地缘关系接近的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企业,会大大降低因企业间物质和信息空间转移费用而产生的生产成本,并逐渐产生“城市化集聚经济”效应。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内个人与企业间隐含的经验类知识的传递、扩散与积累也有赖于其地理、文化和组织的不断融合接近。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聚力变强,并不断带动生产要素的集聚,这些都能够进一步得推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增强城镇吸引力和扩张城市规模以及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有效降低城市化成本 在产业集群化不断加深的今天,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被有效而规律的分离开来,这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布局合理性,并达到有效共享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目的。在上述文章中提到的集群内各要素的融合接近,也促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再次降低城市化成本。 拓展城市地理空间 在产业集群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本身会因为城中地价上涨等原因,循序渐进的向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并带动其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无形中加速城市化。而在城市周边的农村区域,某些基础的商品性特色企业集群形成后,依赖这些产业形成的进一步深加工的企业集群,也同样起到了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形成 城市内部系统发展演化最基础的动力源是——产业集群,城镇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分散趋势已逐渐成为主流,并形成了一定的大都市群体空间模式。因此,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形成。 四、二者互动协调发展的对策原则 工业化推进为主 现如今,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应该被视为推进城市化的重点手段,以工业化带动和促进城镇化,从而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与此同时,为避免市群不良发展,甚至形成恶性竞争的后果,例如不同城市产业结构因产业同构而引起的激烈竞争,区域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专业化及协作分工。 发挥第三产业在强化城市的集聚功能上的重要作用 就目前城市发展状况来看,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非第三产业莫属,随着生产性及消费性服务的增加,区域政府更要强化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规划优势,并加强城市规划及管理工作,为第三产业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不断提升各方面产业集群构成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政府行为为发展企业集群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同时鼓励企业行为的自发组织并完善区域的产业文化,宏观把控城市化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发展工业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因此需根据自身的条件及产业规划目标,培育新的区位优势,优化产业政策环境,鼓励企业之间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关联,以此来加快专业化分工协作,以便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取得集群经济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然把城市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鼓励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作出了众多先导性尝试,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以往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其中作用较大的则是发展工业产业集群,这样城市化才有基础,诚然,其他服务性产业的集聚发展也为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后发展中,政府仍需谨慎承担好宏观调控的角色,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城市经济学论文:基于“城市经济学”的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同时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专业学习和思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双语教学在中国高校目前还处于尝试之中,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实践和理论总结以探索适合各类课程的建设办法。文章以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为例,分析“城市经济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介绍了双语课程建设的实践,并对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建设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双语教学;城市经济学;实践;思考 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紧跟时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分别在2001年、2004年、2007年发文要求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中国的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1]具体到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情况又有差异,笔者基于在省属高校城市经济学课程上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适应学科发展背景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森1965年编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的诞生为标志。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引进“城市经济学”的,之后大量翻译国外“城市经济学”的著作,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也就短短三十年左右。基于城市经济学诞生在国外,在国内发展时间短,学科的发展还在不断引进国外理论这一学科背景,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学习国外学科发展历程和发展动态。 2.符合双语教学要求 我国本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原创国语言准确地学习该学科的内容,并将所学应用于国内和国外的交流中。[2]“城市经济学”在中国发展时间短,中文文献中许多基本概念、术语和原理都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使用英语更准确地理解那些原本就译自英文的基本概念、术语和原理。这也恰是双语教学的目的。 3.利用英文教材和语言优势 “城市经济学”英文原版教材语言地道、阐述详细生动、案例多,比中文教材有优势,而且要获取本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最新的学术理论、最新的参考资料等都必须研读一些原文的专著、教材、期刊和杂志等。 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在该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具有比较强的可行性。 二、“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实践 1.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笔者在“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中采用的模式基本属于“过渡模式”。所谓过渡模式,是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英语板书,教师交替用英语和汉语讲授,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语出题,部分用中文回答。这种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也低一些,特别适合双语教学初步摸索阶段。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事求是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综合来讲较好。 2.教材的选定和中英文讲授的比例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鸿懋先生认为“一般的理论研究与编著城市经济学教材应有所区别。前者的任务侧重于理论创新,后者的主要任务是介绍研究成果和提供研究方法”。[3]根据郭鸿懋先生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专业、英文学习情况以及教材的可获得性,教师选定美国学者阿瑟・奥沙利文第4版英文版的《城市经济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这本教材分析问题结合了大量的城市现实,并有自己独到的经济学解释方法,论述深入浅出,而且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易懂,英文难度和专业难度同时适合授课对象,不仅具有可获得性,而且能很好地贯彻研究型教学的思想。因此,把这本书作为英文主要参考书目。同时,以吴启焰先生的中文版《城市经济学》为配套参考书目。 根据学生英文学习程度调整中英文讲授的比例。“城市经济学”课程是开设在第六学期,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大学英语,而且多数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四级考试,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初步具备了开展双语教学的条件,因此在上课时英文讲授的比例通常超过50%。为提高教学效果,实行了小班教学的形式上课。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此前学生学习过大学英语课程,但是没有开设双语课程,这是学生初次接受双语教学,还是习惯于英语―汉语―英语的心理翻译过程,“城市经济学”是一种抽象思维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不可能用英语去思维较抽象的原理。所以在课堂讲授时,采用了中英文结合的方式:相关的图示、图表和较容易理解的部分,以及源自英文的专用术语、概念及对其解释的部分,尽量摘自英文原版教材及文献;而抽象和较难理解的部分,则取自中文教材,并同时提供英文翻译内容,也就是同时采用两种语言。 此外,还通过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比如结合当前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经济学问题,适当地给学生发放一些难度适中的英文课外阅读材料,安排课后的思考题,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文简单回答并进行讨论,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形式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尽量多采用图片的形式,并且在课件中将“城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比如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等辅以英文注释,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这种直观形象的授课方式,使教师能够较轻松地用英文解释问题,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深化记忆,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课程资源网络共享 充分把网络资源应用于城市经济学的教学中,使网络成为师生共享的资源。利用教学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开放英文版的教学大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各章节重点习题、国内外学者介绍、最新研究进展、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中外专业站点链接、网上教学辅导与讨论区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引发的思考 1.充分认识国家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因地制宜地贯彻执行 国内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是有分歧的,笔者认为高校的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应当是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并重的,而且以掌握专业知识为前提,专业课双语教学不是英语教学,不能本末倒置。高校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了解国外的专业体系和专业理论知识,将英语应用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交流,以专业教学来推动英语水平的提高,并将专业知识用英语来推广和交流。[4]但是基于各高校师资、教材、学生和管理政策等情况各不相同,执行国家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时,应该因地制宜。比如笔者所在的省属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过分强调英语,在保证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使用英语授课,不能盲目追求双语而忽视教学效果。当然在国家重点高校,教师使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强,而且学生接受双语教学能力也强,就应该更严格执行国家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 2.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保证双语课程的开设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读写与交流,而且还要能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可以说运用英语授课的口语水平是判断一个教师能否胜任双语课程教学的标准。[5]但是目前能用英语上专业课的教师还是很少,像笔者这种经过“哑巴英语”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差、听力差、写作能力差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双语教学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用英语授课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要尽量使用英语口语作为教学语言,用英语讲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内容并回答学生的提问,这样才能保证双语课程的顺利开设。这就要求加大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校内培训的基础上,尽量把优秀教师送到国外高校去进修学习,以提高教师的英语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建立提高双语教师英语水平的机制。 3.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双语教学不仅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从事双语课程学习的能力。比如教育部要求双语教学要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这就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使用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即具有使用英语学习较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那无疑是在学生获取知识时多了一个障碍,使其无法顺利进行学习,从而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要继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以视、听、说为代表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比如为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考虑在一、二年级实施英语分级教学,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在三、四年级进行双语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为保证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进行双语教学的衔接性,可考虑为三、四年级学生开设后续英语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校四年的英语学习不间断。 4.加强教材的建设力度,保障双语教学的推广 教育部对双语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使用原版外语教材,因为原版教材可以使师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和专业知识,因此教材成为双语教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有些课程找不到原版教材,或原版教材不适合学生的双语学习,而且由于原版教材在版权、引进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以及引进教材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之间因缺乏系统性规划而对接不良,再加上配套教参及辅导资料的开发滞后等原因,使得双语教材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6]加强教材的建设包括:学校可以在教材建设上划拨专项资金,解决外语版教材经费问题;至于引进教材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之间因缺乏系统性规划而对接不良,可以考虑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配以中文教材作为参考,并结合国内的特殊制度背景,对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还可以考虑编写出版双语教材,编写时邀请外籍专家参加,参考或选用国外教材的部分内容,做到语言地道,篇幅适当,符合我国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借鉴日本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采取“把母语教材译成外语教材”。这种教材最大优势是,既能避免学科损伤,又能满足教学要求。总之,加大教材建设力度,通过引进教材、编写教材、翻译教材使课程设置的结构科学合理,有助于学生前后知识学习的衔接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以保障双语教学的推广。 5.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在备课和授课工作上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比非双语教学产生的工作强度大、资料取得难等,教师一般不愿意开设和讲授双语课程。而且如果学校考核体系将双语教师等同其他教师进行无区别考核,就会挫伤双语教学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开设双语课程的积极性。学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可以适当考虑提高双语教学课程工作量计算的系数,笔者所在学校是2.0,吸引力不强,可以考虑定为3.0;二是在技术职务聘任时,学校可采取倾斜政策,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任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三是学校每年进行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时拨出一定的立项指标和经费,推进双语课程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四是学校教学质量考评要区别双语课程和非双语课程,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考评标准。同时,要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开设资格审查和教学环节督导工作,以保证双语教学的授课质量。 6.营建语言的学习环境,创造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 从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可知,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7]但是国内缺少英语环境,特别是笔者所在的省属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很少,家庭成员之间用英语交流的可能性更不大,这种不够理想的社会英语环境影响了英语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校营建浓郁的语言学习环境,逐步让英语成为校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定时播放英语节目,组织学生收听英语广播、收看英语影视节目;购买和引进英语学习软件,通过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在校园网上为学生学习英语、查阅资料提供平台;以双语形式组织课外兴趣活动,比如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英语文化节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总之,语言环境的创建需要多管齐下,使学生在校内拥有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保证提供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 四、结束语 通过在城市规划专业开设“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笔者从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以及作业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认为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笔者还对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从推行的政策、师资情况、学生能力、教材建设、激励措施以及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思考,认为中国高校双语教学还处于初级试验阶段,为达到“能够使学生用外文思想并和母语随意切换”的目标,高校要加大双语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教师要逐步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真正达到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 城市经济学论文: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昆明)的若干建议 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云南财贸学院主办,云南财贸学院经济系和《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承办的2005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29~30日在昆明召开。参会代表就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农村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会上专家们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建议研究制定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科学、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 目前许多地方存在单纯以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代替城市化的进程和水平的倾向,忽视了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过程。并进而把城市化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尺度,通过简单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甚至采取硬性摊派或任务包干的办法,对下属辖区、单位和个人下达城市化指标,或通过改变和调整行政区划的办法来达到提高城市化水平。专家们建议应尽快抓紧研究制定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科学、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以指导实践。 二、建议抓紧研究目前我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形式,是工业化推动的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也就决定着城市化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当前中国已进入新一轮的以重加工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新型工业化要求城市化进行历史性的转型。建议抓紧研究我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三、建议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的主要工作由三个部门分头管理,国土资源部主管国土规划、国家发改委主管区域规划、建设部主管城市规划,各种规划之间缺乏协调,规划内容重复、规划空间重叠甚至各种规划之间互相矛盾、彼此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建议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 四、建议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切实有效的制度 目前中国普遍存在城市化的流动化和两栖化现象。进城人口中至今仍有相当部分属于流动人口,处于半城市化状态或过渡形态;许多农民工家庭“一分为二”,自己在城市,而他们所赡养的人口、整个家庭基本上仍留在农村,变成两栖居民和两栖家庭。同时还出现局部性“民工荒”。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制度和体制设置了障碍,农民进城的门槛过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过低、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恶化,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这种状况不仅偏离城市化的目的,而且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建议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农民进程、促进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把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的制度措施,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建立农民工、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改革现有征地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一次性支付补偿的形式安置失地农民,但补偿标准太低。而补偿标准与土地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价,农民成了城市化的“无私贡献者”。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民征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国家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建议改革土地转用制度,缩小政府征地范围,探索集体土地流转新形式,如由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房地产经营者直接交易,政府通过征收土地使用税调控土地利用;改征地补偿为征地赔偿,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建立健全农民集体土地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的方法等。让农民成为城市化、现代化的受益者,而不是牺牲品。 六、建议开展对都市区问题的研究,开展独立于行政区的都市区统计工作 中国正在进行着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内容最为复杂的城市化过程。城市是中国发展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城市统计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统计。都市区是城市化时代最能够反映基本国情变化动态的空间系统。关于中国都市区的系统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中国迫切需要进行都市区研究,开展独立于行政区的都市区统计工作。希望国内学界对都市区问题的研究引起重视,也希望中国官方能够尽快将都市区的统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七、建议探索县管市体制 目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县域范围内,一些建制镇、乡镇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聚集,镇、乡政府所在地人口、经济规模超过了县政府所在地,达到了设置市建制的条件。建议在这些地区试行县管市体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而高职院校也主要是输出一些职能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非常切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目标非常明确但教学方法有待提升,采用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实践教学在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创新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质的实践性人才。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1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主要是向社会输送一些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更加实践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输出质量。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来说更加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提升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提升整个专业的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缺乏创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虽然进行了全面的推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形式上都缺乏创新。第一,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虽然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采用了实践教学的方法,但是传统教学理念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这就相当于是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有效的理念支持,失去了理论支持阵地。第二,高职院校内的实践教学中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就导致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动力,学生没有激情,严重阻碍了课堂的开展。同时每个学生都是有特色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职业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但是目前在工商管理中的实践教学中模式过于单一,不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够进行特色的发展。2.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课程内容难以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普通院校的教学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学科气息。但是高职院校应该融合自身的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提升进行结合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仍然是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形式上开展,并没有深入的进行课程的设置和优化,也没有根据企业的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开展,这样就会失去在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2.3实践教学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师资力量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教师要求相对来说更高一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是无法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的。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开展实践教学,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就让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来充当实践教学的教师,这样就会降低实践教学课堂的质量,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没有太大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导致教师的理论知识更加强化了,但是实践能力不一定能够提升,同时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2.4实训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校企合作程度不高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是最根本的条件。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实训基础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这就导致时间教学开展缺乏实践的基础设施支持。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是需要专业的实训室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根本没有这一配套设施,这就严重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真正地在企业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很多校企合作并不深入,企业不会深入到学校内部,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对于企业实习的学生只是表面工作的安排,根本不能学到真正的相关的专业技能,这样的校企合作也就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2.5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困难对于时间教学的成果考核和评价主要是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对于理论教学部分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统一的理论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评价和考核。对于这部分考核高职院校有着完整的理论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部分的考核和评价相对来说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客观性要差一些。对于实践部分一般是由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日志的记录,教师通过实习日志进行评价,但是对于实习的过程教师不能够给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观性太强,导致考核和评价存在不真实的现象。 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措施 3.1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要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要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企业管理的层次来开展逐层的培训。为了能够满足当地企业的需求,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当地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和岗位的空缺来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课堂的开展过程中,要多设置一些实训性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教学模式来说可以进行企业环境的模拟,采用订单式教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企业工作模式的模拟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性来安排不同的岗位角色,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3.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要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能力。但是实际情况中高职教师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比如开展相应的培训,考取相应的证件,多深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我国也在不断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专业企业高层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教师就能切实学习相应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学习到相应的能力才能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3开发适合实践教学的教材教学的教材是开展课程的载体,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践教学的要求来进行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多一些实践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这样的教材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高职学生相比本科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选择新颖和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材要通俗易懂,以活泼、生动为主。3.4改造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加大经费投入,一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沙盘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手工沙盘,还需要运用电子沙盘。二是坚持以多元功能为一体,向教学、培训、鉴定、技术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3.5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要严把学生成绩考核这一关,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考核。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规范的制度保障,客观、全面地反映实践环节教学的水平及效果,避免成绩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各院校应根据国家制定的《评估体系》,同时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指标据其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最终构建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4结语 总之,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长远发展。 作者:周媚 单位: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必然要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专业技能向通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转变,实践教学要从课程到体制到结构化考核方式改变,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发展;隐性课程;通用职业能力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实情况 自国家开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却变成了以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作为职业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层面似乎说得过去,但仔细分析下与中职教育目标贴近,体现不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导致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出现困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是应以管理能力见长,并具备管理岗位职业发展潜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养发展型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中职教育。以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学生的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实现,但实践教学的要求把学生“圈住”了,自主意识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业能力没有,导致学生择业不明确,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体现,没有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职业不理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跳槽。每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习期后的跳槽率高达30%,毕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是50%,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职业竞争力不强,职业发展能力弱的表现。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专业特定技能,然而到岗位工作后除了专业技能我们还需要职业发展技能———通用职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岗位发生着变化,人们不能再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面对就业市场上职业结构的变化、岗位的轮换,人们需要有更高、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能力并不是通常的生产技术或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实现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一种可转移性和适应性,这种重要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被称为“通用职业技能”。通用职业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1)自我管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力。具备以上能力的就业者本身具有职业发展能力,能在社会变化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工商职业技能目标定位缺乏职业的发展性工商职业技能目标的定位主要在职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但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保守的职业技能培养显然不适应,企业需要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社会需要创业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3.职业素养被忽视《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但课程囊括的知识量多而杂,针对专业的职业素养内容没有。根据冰山理论,我们看到显性特质是技能知识,人的知识与技能,容易被感知和改变。而在工作中隐性特质是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较难进行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隐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的。许多企业往往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选拔员工,这是过于表面的。事实上,素质中的隐性潜能部分对于指导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庞体慧北海职业学院项目支持: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代用。因此,如果能够凭借隐性潜能来选拔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手段,便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的隐性特质开发是实践教学一个真空带,我们需要在校内就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特质从而形成自我职业素养。具备隐性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困境更容易走出困境,并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自我的价值。4.实践教育缺乏开放性和市场化相对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应具备开放性和市场化的特征。反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缺乏,美其名曰的校企合作成为市场化的羁绊。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资源的限制,教学制度的局限开放性程度低,实训还是校内实训为主,项目实训为辅,学生体验较少,专业技能锻炼少,加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还不能实现无缝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自然就脱离了市场需求。执教老师长期在校内工作,业务能力得不到锻炼,市场化程度难以提升。 三、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对策探讨 1.加入“新常态”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要求:(1)增速换档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在稳定规模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职业教育要开始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2)民生普惠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必须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备职业生存能力,在社会中的人才定位更清晰。(3)创新驱动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我国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以,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依此来看,如果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不进行改革何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形势,适时改变工商职业技能目标。把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常态下的职业能力需求。2.电子商务课程引入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各种资源的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资源也包括了电子商务在内的所以网络资源,可以说未来企业各岗位群都或多或少与电子商务有关。而且现在多数的创业人群都以电子商务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有必要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比如市场营销应引入网络营销的内容,物流课程应介绍市场电子商务流通的相关知识点,经济法也应介绍电子商务法规等。将电子商务作为基础知识融入各个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低碳环保的网络资源来解决实训资源紧缺。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麦克兰德的冰山理论,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开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应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营运管理》、《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小企业管理》;隐性课程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能和通用职业技能开设包括《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管理心理学》、《个人与团队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演讲与口才》、《沟通与协调》、《方法论》。4.联合企业共同推进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市场化程度低,需要联合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跟上市场化的脚步,教学体系的开放性直接就影响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多半是活跃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由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发展,但和企业合作就往往会和教学冲突,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设置灵动的教学机制来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解决的前提是企业实训资源的稳定,接下来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探讨,最后是实践教学机制的开放性,对企业项目实训在资金、资源和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师资结构化配置。实践课程考核应考虑结构化考核方式,也即是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考核要求细化到课程中。结构化考核更能体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潜能。 四、结论 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还属于新兴的行业,没有一个最公认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但在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感应新时代的到来并努力践行本职工作,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要改变观念,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浪潮,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新型高职人才。 作者:庞体慧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目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新形势下,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真正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策略,以实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高职企业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面对市场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如下。 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借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主要需要能够与地方的中小企业进行联系、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管理。要能够建立起政府、协会和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合作体制,各方通力开展,建立合作共建的理事会制度,共同参与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教育资源,以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培养高素养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要根据社会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要能够围绕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三大部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联系,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保持内容的一致性,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完善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完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是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必须完善课程结构,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容,保障课程之间内容的联系性,对于其中重复的内容要及时删除。另外,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教育教学规律,适当调整、认真取舍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创新教学内容,要积极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了解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各方面知识内容所占比重的要求,根据行业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设计教学内容。要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水平。在课程结构整合中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可以采用课程整合的方式,实施模块化教学,有效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优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推行双证书制度 对于学生而言,未来成功就业也要看他们取得的证书情况,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要积极与职业鉴定结构合作,发展双证书制度,通过这项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要积极为教师开展一些管理技能提高培训活动、教育能力提高培训活动。要积极通过培训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育人水平。另外,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能够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 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工作。要就商业计划书撰写、就职前演讲、应聘面试、投标述标、团队间的交流、服务业窗口业务的处理等多方面内容开展一系列训练活动,通过系统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沟通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职业素养训练,培养高素养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通过职业素养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作者:孙保国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当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虽然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沟通协调不足、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等方面。为有效应对这些缺陷与不足,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水平,今后应该从法律法规、部门沟通协调、监督评价机制、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对策;法律法规 0引言 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既为企业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细致地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还能促进企业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度,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文章将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并就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1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也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制度措施,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进行和发展,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注入生机与动力。但不能否定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全面、有效地规范相关工作,对企业运行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信用管理包括多方面内容,为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应该综合采取有效对策,达到努力规范和约束信用管理的目的。而为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就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各项工作的有效规范和引导,也能更好指导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缺陷,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相关工作缺乏有效约束,难以与信用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相适应。还有些地方明显存在空白现象,相关部门职责不全面,不能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信用管理日常工作。 1.2部门的沟通协调不足。 为促进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相关制度措施,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妥善处理不同部门间的联系。让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提高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工作水平提升,为企业信用管理有效开展奠定基础。1.3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为全面掌握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监督评价体系,这是规范各项工作的前提。但目前这项工作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开展评价工作时,没有相应标准的引导,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另外还可能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影响监督评价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全面提高信用评价水平。1.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足,忽视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资料,难以全面提高企业信用评价水平。或者企业数据无法及时更新,数据采集不到位,影响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2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为有效应对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让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存在的不足,结合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2.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其与信用评价工作相适应,对信用评价工作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对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需要大力支持,包括人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等,推动信用体系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规范和引导信用征集、评价、反馈、提示等工作。同时在具体运行和操作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新情况和新发展趋势,推动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和评价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2.2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正确处理各部门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让他们有效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将相关责任明确到个人和部门,促进他们更为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增进不同部门的联系,包括管理、监督、评价部门等,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和联系。另外还要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保证联系畅通,能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情况,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2.3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掌握使用主动权。 根据信用管理和评价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同时还有利于信息管理监督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源更好发挥作用。完善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透明度,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企业要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意识,加强行政管理监督效率,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为企业发展及时全面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更好服务企业日常工作。 2.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企业日常运行中,要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制度,根据统一、系统、有效原则,为企业运行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搜集和输入相关信息资料,推动各项信息资料不断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另外还要重视系统维护工作,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更好发挥参考和指导作用。 3结束语 企业的日常运行和发展中,往往面临来自市场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为有效地顺应这种趋势,应该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更好规范企业日常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其在市场竞争力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余育新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微课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微课作为新时代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微课教学模式在教育界的普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在微课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某一个知识点教学片断作为重点,观看相关视频资源,然后进行针对性地讨论和讲解。这种小规模、短时间的教学模式虽然内容少,但信息传递快,很适合当代的高职教育。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微课的特点,将教学效率推向新的高点。另外,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区别,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一、对微课的认识 (一)“微课”呈现方式 微课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吸取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内化为自身的特点,并且转化成一种全新的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微课虽然时间短,内容少,但是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能构成虚拟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中,包含和传统教学相似的内容,有教学设计部分、学生测试部分、教师评价部分等。这些相关的课堂组成部分在微课教学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了微课虚拟环境构建的实现。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上课时间短。普通的课堂一节课被定为45分钟,而微课只有5~10分钟。在这种上课时间的对比之下,微课可以算得上精短了。微课更利于中小学生的发展,因为它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短时间的注意力和控制力更好。 2.微课教学主要是针对重点和难点的,一般是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传统的内容要少得多。微课反映的内容是课堂某个阶段的内容,并不是整个课堂内容的映射。虽然课程内容较少,但是知识内涵和意义影响力很大,是整个课堂的精华所在。 3.资源容量较小。微课的视频容量比较小,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以进行选择。第一种,在线观看,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在线答疑,一起讨论交流,共同进步。第二种,下载观看。学生可以自由进行下载,随身携带于移动设备中,想看的时候随时随地观看。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也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助于教师的进步。 4.课堂内容情景的构建。微课一般选择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讲解,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突破。虽然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视频,但是要想完成一个模拟的微课体系,要想构成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来共同支持。课前课后的准备,教师的提问和评价,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等,这些资源共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虚拟学习空间。在微课的各种经典案例的观看过程中,教师吸取视频中好的地方内化为自身的技能。遇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直接借鉴。与此同时,可以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对比,改进自我的不足,促进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一旦提升,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课程强调一个内容,不会牵连出其他的知识点。选择的研究问题一般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来源于学习或者生活。学习上主要有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突破,生活上有教师生活经验的传授、教学反思和评价。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微课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少,一般都是5~10分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研发教材,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强调主体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教师在选题材是要选择自己有足够把握的,可以信手拈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学生一起愉快地交流讨论,更好地引导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学习具有突出性、针对性,这样学习起来不费力,学习效果较好。学习时间短,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传播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快捷性。 (三)微课理解误区 误区一:人们往往以为微课就是把完整的一堂课进行压缩剪切,剩下了知识的概念、定义还有纯粹的理论知识。跨过了学生讨论和教师分析的环节,也跨过了沟通交流的环节,剩下的是没有营养的,不值得学习的。其实不然,微课主要是在短时间内针对重点,突破重点,加强理解。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重点,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形式。误区二:微课就是讲解PPT。每个教师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来选择不同的微课制作方法,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还是选择幻灯片的形式。那么就要求教师制作高水准的幻灯片了。如果幻灯片上只有文字,没有任何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教师也只是机械地念,语调和语速都很平淡,那么这样的微课形式让人乏味,学生也会缺乏学习的兴趣。误区三:微课的内容必须来自课本。微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可以是教学范围内的知识,也可以是教学范围外的知识,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微课的内容由老师来决定,并不是强调课本知识点的重现,可以传授给学生课外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误区四:微课只能由教师讲授。微课具有灵活的主导权,可以让老师单独完成,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参与完成,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微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由学生决定。最大化地为学生考虑,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二、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微课选题不宜过大 普通的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所有教师都想充分利用这45分钟,大量地传授知识。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涣散,长时间的灌输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失去主动意识,缺乏学习兴趣。而微课的教学时间很短,所以说选择的教学内容有限。教师不可选择繁杂的知识点讲解,这样忽视了微课的意义所在,也容易使学生分心走神。微课就是在短时间内对知识重点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精短的过程,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既不能表达课程的中心思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多个微课组合叠加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多个短时间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学生只要在手机上多花5分钟就能上一节课,轻轻一点,上课的时间地点也可以自主安排,自主决定,学生也很乐意去学习,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 (二)微课形式要特别,内容要新颖 微课内容如果只是文字和知识点,没有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微课应该包含文字、图形、表情和动画的良好结合,这样才能首先在形式上保证吸引学生观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就会提高,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也会有所提高。一堂微课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保证好了这些,然后再在制作上花心思,就能较好地完成微课。制作形式要新颖,避免纯文字,加上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也不能太空洞了。制作的主题要富有创新意识,制作效果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要能吸引学生观看。 (三)选择恰当的平台学习 视频观看是微课学习的核心内容,要保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大量视频可以观看。由于资源的匮乏,地区的限制性,视频的来源就成了一个主要问题。如何做到让所有学生都能有视频观看,教师就要发挥教育主导意识的作用了。教师要结合各地区的情况,应用各大社交软件,选择可实施的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如果能确定一个平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微课视频,并不断更新补充内容。这些学习资源保存于这个平台当中不会丢失,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观看。充分发挥了平台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的方法与建议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的视频,所以说,制作视频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要求视频制作者有处理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微课制作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高职工商管理课堂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微课。不管选用哪种方式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的质量。 (一)理论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录屏软件对课堂内容进行录制,主要是对幻灯片放映过程的录制,还有实际软件操作过程的录制。录制之后,利用其他的后期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剪切,修改处理,以达到标准水平。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足够先进,那么完全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可以自动地录制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再使用配音软件配音,这样就能直接制造出微课视频了。这种录制视频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课,在理论课上,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选择,想看视频就可以看视频,想听音频就可以听音频,最大化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二)实践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摄像软件对课程内容进行摄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训操作项目。要充分展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步骤,还要注意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训情景。教师要指出重点,并引起学生注意。遇到某点重要内容,还需要亲自做实验示范,避免学生犯错。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好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才能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对课程摄像来说,可以用摄像机,也可以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但是要保证像素。如果视频的清晰度不好的话,就等于是白费心思了。摄像过程尽量少拍其他的东西,对准黑板,再对准教师。一个视频中如果出现了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学生极容易分心。录制之后,还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保证像素、声音,全面确保视频的质量。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制作微课。根据优秀微课制作者的经验,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对于理论课,要录制屏幕内容和录制音频;对于实训课,就要用摄像的方法了。要想制作好微课录制,一个教师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根据课程内容,明确地知道课程的属性。然后选择相对应的方式来进行。第二,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制作。制作要避免大篇幅的文字内容,避免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根据高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微课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微课可以很好地结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从技术上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度。第二,微课的小规模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分解成片段,突出了重点内容,并逐一突破。这一教学设计很适合专业化的教育。第三,微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课前课后随意选择。微课的制作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制作方式。微课的制作要富有新意,要体现创新意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有效管理研究 1高职课堂特征 课堂,这种环境比较特别,在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整体结构有五个特点:①多元性。即课堂会产生许多差异性的任务和事件。②同时性。指课堂里的许多事是在同时发生的。③即时性。上课,随机性很强,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能够快速反应。④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⑤历时性。学年开始发生的事件,可能对学生后续时间段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2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1)评价课堂管理的若干机制改革滞后。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各项高职教育改革也逐步推进,如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迫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比与验收提升了高职院校科研教改能力等等。相对这些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它专业一样,对课堂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无疑滞后了,可以说高职院校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如老师怎么样去管理课堂才是一堂成功课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从某一堂课该如何管理去培训教师和规范学生也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同时,有些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本身就内部无序、甚至冲突,而且没有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成员中许多人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机会走进相关专业的一线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几乎为零,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差距很大。 (3)移动数据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课堂自律能力。 在信息化校园时代在白热化的招生竞争下,各高职院校都配有免费的无线局域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学生的必备工具,学生在教室进行移动上网成为现实。 3强化课堂有效管理的对策 (1)从改变评价机制深化课堂管理改革。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管理要以实践为导向、以成才为目的,改革包括对课堂组织、知识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和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课堂管理改革的最佳效果是打造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注意力中心,评价革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倡导评价考核过程化: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纳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成果等;适当精简卷面考试形式,考核评价方式向情景模拟对话、调查报告、学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转变;适时开展学业的多方评价,也就是教师、学生自己、家长、实习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 (2)强化青年教师相关培训。 我们要对照主席“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首先,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让他们从教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收到激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师德师风观,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课堂。其次,业务精湛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通过入职培训、下企业锻炼、结对拜师等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真正做到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最后,指导青年教师严格按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艺术性。如语言上把控制语调语速,版书规范整洁,了解学情,掌握动态,守时守信,求真求实等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广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积极性。 (3)课堂规则的设计。 俗话说,计划是控制的基础,无计划,控制就无从说起,纠偏就更不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可以确保课堂学习有序开展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次上课时应给学生明确课堂学习规则,慢慢地这些行为规则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觉意识,会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和学习中。这些规则的制定,不仅要规范学生行为,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当然,教师制定这些规矩前,也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学生改进空间,从事规则拥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育理论认为,某种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并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和精神需求,才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但并非教师个人主宰课堂,高效率、丰富多彩的课堂可提升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应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平台,让学生成为展示自己的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师应充分相信和解放学生,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机智灵活处置多因素间的关系协调,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开展顺利并取得良好效果。专业教师通过一些试验,发现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强,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5)借助互联网优势强化信息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及高职院校强化多媒体设施、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特点。据统计,95%以上的高职生拥有手机,其强大的功能在课堂上表现在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等,学生表现出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课堂学习。所以,顺应学生的网络情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是一种合理科学的疏导,也是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手机教学,有如下两种有效渠道:一是授课内容可以由任课教师在课前上传至空间,学生借助手机在网上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测等,对有疑问的可以利用手机进行网上搜索或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由教师现场答疑;二是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知识点,将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提出,学生借助手机等工具围绕任务或问题积极搜集资料,然后小组开始讨论并在课堂发言,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解决问题。这种课堂充分考虑了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为它完全打破了学习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视觉上的限制,使学生学习的时代感和探索感得到强化。 4融洽、愉快课堂氛围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与行为的起因、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有关,源于特定需要,想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和意愿表现。学习动机作为内部动力推动着学生学习行为和条件的产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它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与学习动机变化方向一致,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取得满意效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科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好行为进行奖励和坏行为进行处罚,促进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以促进课堂教学提升。 (2)教师走动式教学。 任课教师上课时如果总是站在讲台上,长期以一种姿势对着学生,强度和频率都一样,学生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如果教师经常走下讲台,采取走动式教学,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讲课效果将更生动、形象和具体,与学生的距离逐渐拉近。此外,讲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将能有效缓解课堂紧张而严肃气氛,创造轻松而愉快气氛,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好。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应该将教学过程打造成无拘无束,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良好互动,否则,什么教学方法都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不喜欢学生,学生的学习就得不到教师关心,帮助学生进步更无从谈起;学生厌烦教师,就会抵制教师,教师所做一切,学生都会不满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要平易近人,喜欢学生,客观看待学生,从心底关心学生成长。师生友好的关系和诚挚的友谊,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成为学生热爱学习的感情基础。良好师生关系分课内和课外:课内,教师应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调动学生兴趣。为此,教师应强化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新知识的不断学习。课外,强化师生沟通,了解学生需要。为此,教师要以平常心和学生沟通,多关心多问候,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应大胆和教师说话,真诚交友,寻求指导和帮助。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和就业,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以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为教授核心内容,无论教学还是实践都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密切跟踪学习前沿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终身教育是人们在经历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后,进入工作岗位,仍在坚持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受教育者的年龄没有门槛性规定,时间跨度可以延长到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可以是自学,也可以是接受培训,还可以听讲座、逛论坛、参会议获得知识文化和技术,没有固定的形式。既可以通过书本和口授学习间接经验,也可以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对于劳动者而言,终身职业教育非常必要,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的过程。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最好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一、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主导 职业培训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企业内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也有社会机构组织的科普培训、公益讲座,以及非政府组织举办的面向某些特殊性岗位的培训,例如对社工的培训、对志愿者的培训,这当中也涉及到一些医学、教育方面的职业能力。目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是政府牵头、劳动者参与、社会协同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和公益性。政府主导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迅速打造终身职业培训平台,投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受任期和执政思路所限,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延续性不强,刚开始的阶段会投入较多,如果没有形成品牌和特色,可能在后续阶段就会流于形式。作为教育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在社会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政府的关注点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区域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成熟度也有所不同。 (二)层次多元 终身职业培训涵盖的范围较广,以培训的内容分类,包括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以接受培训的人员分类,可以分为在职人员培训、岗前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一般性社会知识培训,以培训的时间分类,包括项目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有些职业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定制,有些培训则聘请业界的知名人士讲解,还有的由员工自我培训,职业培训的过程也是企业员工“传帮带”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对职业培训比较重视,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培训,员工自觉学习的意识更强,终身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更高。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等职业培训体系相对薄弱,企业和员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对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因此这类企业中的终身职业教育进展有限。 (三)覆盖率低 终身职业培训在企业的覆盖率普遍不高。在国有企业,职业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在私营企业,许多员工从入职以来就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职业训练,只能在工作中摸爬滚打、边干边学。对于一些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由教育局或人力资源局牵头,通知辖区企业派员参加,由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所以企业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抱着“抓壮丁”“凑数”的心态参加培训,因此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人们的意识当中,终身学习、职业培训也没有成为一种常态,认为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知识文化已经够用,学习是浪费时间,“纸上得来终觉浅”,拒绝“纸上谈兵”。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引导人们在工作中以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十分必要,因此自觉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强。 (四)实效有限 职业培训是一项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长、传授的知识、实地调研的单位、实际操作的项目,都要进行周密的规划,否则培训容易沦为“走过场”,没有发挥实际效用。有些职业培训,教授的不是具体技能,而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工作态度,讲解的不是怎么干,而是应该干,培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让学习者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也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目前社会上也有不少市场化的培训机构,但教授的知识多为考研英语、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等应试型内容,面向的不是职业技能,而是从业资格,有不少人虽然参加了培训、通过了考试,但职业能力仍然欠缺,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不得不“回炉”重塑,这也反映了当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弊端。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构建终身培训的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具有办学优势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工作机构,与企业办学、社会办学、劳动者自学相比,存在巨大的优势。首先是师资优势,高职院校拥有大批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经验,同时还掌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其次是场地优势,企业办学需要腾挪出专门的学习场地,社会办学需要租用人流密集处的大教室。而高职院校本身拥有教学场所,不仅拥有教室、课堂、图书馆、实训基地,还拥有一应俱全的后勤保障,食堂、体育场、宿舍楼,解决了职业培训的后顾之忧。再次是经验优势,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相长,学校从专业设置、企业联动、师生管理、经费运作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企业内部“小打小闹”的短期培训,以及社会上专业门类不齐全的“偏科”培训相比,具有更大的管理经验优势,也更能促进终身职业教育朝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校企协同具有实训优势 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不可能抽出大量的人力和充足的场地从事培训工作。社会培训受制于办学条件,也没有丰富的实践应用型资源。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长期保持着校企合作,与各行业、各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无论是生产性还是经营性行业,都或多或少拥有实训平台,为职业培训提供了一个仿真模拟的体验环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到企业去实习,工作地点较为分散,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自由很大,这类职业培训就必须有专业部门来协调。高职院校是胜任这一任务的最好选择,在长期的教学培训中与企业建立了大量的业务往来,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利用好学校和企业“两大平台”,有助于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有些高职院校本身就与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形成了人才定向培养、企业基地实习、实训平台强化训练的办学模式,将这种模式拓展到社会终身职业培训中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要,发挥培训效益。 (三)政府支持具有平台优势 与社会开办的零散式职业培训,企业的专项性内部培训相比,高职院校的终身职业培训更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专项性资金和相关政策配套。社会上开办的职业培训一般侧重于一个或几个专业内容,综合性、系统性不强,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师流动性大。企业的内部培训针对某个专项进行,与企业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缺乏公益性和持续性,推广和普及意义较低。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整合师资力量、社会资源,设置社会需要的课程,结合政府的区域规划、产业导向、目标任务来培养人才,针对性和指向性较强,因此更能得到官方支持。而终身职业培训可以改变培训载体不足、平台不大的困境,由政府主导、高职办学、企业协同、社会支持、公众参与,打造一个终身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政府将科技经费、服务业引导资金、人才资助资金投往这个平台,能够推动高职终身职业培训的蓬勃发展。 (四)在职培训具有需求优势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开办终身职业培训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现在社会开办的职业培训门类众多、竞争激烈,但形成品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培训机构较少,如“新东方”“蓝翔”等职业技术学校,涉及的行业有限,还有大量社会急需的岗位职业缺乏优质知名的培训机构来组织。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点更新“,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一些职业营运而生,如网络营销、淘宝客服、图文处理、物流运营等,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关工作人员急需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齐全,而且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品牌和社会信誉,由于是专业办学机构,也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和新设特色专业,培养岗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能够利用晚间、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培训,制定课时得当的职业培训“套餐”,为劳动者提供了很大的时间便利,因此也会获得较大市场需求。 三、结论 终身职业培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劳动者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需要,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充分整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采取校企协同的实训优势,运用政府支持的平台优势,挖掘在职培训的需求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管理人才。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与船舶及建筑中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将学生看成是一块夹在两片面包中间的肉,他们在学习期间需要经常性地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其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所以从产生之初,这种教育模式就收到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他们都十分重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主导型培养模式,即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转嫁给企业,让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灵活培养各对象学生,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第二,学院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认为教育的主动权应该归还院校,实行以“院校教育为主,企业培养为辅”的教育模式;第三,企业、学校合股培养模式,即极大地解放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以董事会制完善与企业的关系,将高职院校的运营与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模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效果。作为舶来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从引进至今仅3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则仍然在高等院校。所以,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见识,也可以有效激活市场,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仍存在脱节。 1.1学校与学生之间。 学生已经显示出对学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相反,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1.2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 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但企业大都要求学生从基层操作岗位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后,择优安置到管理岗位。从客观分析,首先是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别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沿袭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傍本科味浓,学科化教学仍然严重,认真学习本科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本科的,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分析都是学科化的,实践性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缺乏实用性。一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二是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三是教材滞后。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案例中看不中用,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工商企业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检验、战略规划等,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非常困难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二、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1.适应区域形势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了解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善于沟通与协作,勇于探索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健康身心,能在工商企业一线从事执行及基层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1改革课程体系。 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是:一是核心课程要精练,不追求广而全,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商业伦理、职业礼仪、艺术赏鉴等课程。三是增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 2.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2.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一,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第二,要走出校园,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4.1拓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 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4.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一是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首先,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新技术、新技能以及产业发展概况,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岗位实践、项目研发等活动,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此外,要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域内的专家。二是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要从企业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或操作技能娴熟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从科研院所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最前沿知识,加强对校内专职教师的“传、帮、带”。加强与企业行业联动,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学校影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工商企业专业起源于市场,其人才培养也应还原于市场,让市场来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推广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不断见成效。 作者:韩红蕾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 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高职教育活动是以职业化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所谓职业化人才培养,就是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时候,就是以成为职业人为目标而进行各种学科的学习,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然而纵观我国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技能教学的重视却远远超过了职业化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因此相关教育活动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象,近年来,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身在就业时的压力逐步变小,然而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面临与同行业竞争的压力。就业门槛低,岗位上竞争加大,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的最为实际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水平的教育,而在于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进入企业,由于工作性质都是与经济、管理相关,自身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没有对职业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会很快被企业所淘汰的。只有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工作,了解如何在岗位上提升自身,才能使其更具备发展潜力,更好地迎接工作带来的挑战。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对于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不及技能教学完善,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完备,在教学活动上不深入。这就使诸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也能上手,然而自身缺乏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我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后劲不足,难以胜任工作上的长期发展。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1.对于职业心理的建构 职业心理,是对于对职业兴趣、人职匹配、生涯发展方面进行的研究。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职业人来说也是如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庞大的专业门类,其中涵盖多种细分的专业以及职业方向,选择哪一种具体的门类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一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关概念。然而,如果引入职业心理构建体系,则能很好的通过各种行为分析、性格分析,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查布苏斯(Chabassus)和齐托瓦斯克(Zytowski)认为该书讨论了后来帕森斯在其职业选择的心理学中(thepsy.chologyofvocationalchoice)讨论的三个概念:优良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决策信息);某人长于某事(相合,congruence);与某个职业的匹配同时需要能力和兴趣(相合的成分,componentsofcongruence)。通过对于信息、特长、能力与信息的分析,不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确定自身所长,因而能更好地确定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减少盲目性。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借助多种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认知职业、认知自我,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于职业发展、就业活动方面的信息,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建立正确的认识,保证学生职业心理是积极向上、正确发展的。 2.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现。对于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未来走上职业道路之后,可能在企业中从事的是财务、管理类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个人自身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差错,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命运都会发生重大转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内部接受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其自身在工作之后不会走上邪路,成为称职的职业人。高职院校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好的方式,还是将学生置身于类似工作环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真正工作时的感受,并且模拟处理一系列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经管工作中的各种辛劳,让学生能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对于可能出现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正面和反面案例,或者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要用事实来说明职业道德问题对于职业生涯的影响,让学生对职业、工作心生敬畏,从而自发的遵从职业道德。通过这两方面的尝试,不仅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会有所提高,也能对工作产生新的认识,行得正,走得稳。 3.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规划课程目前在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有开展,然而开展的深入程度却还有所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是比较复杂、深入的。外部环境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组织环境三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政治与政策的变动、经济增长率、高新技术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大环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大体走向,是客观的。所谓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更是需要学校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支持,尤其是在信息提供等方面。作为学校,需要集结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动用已毕业学生的资源、合作企业的资源等,为在读学生提供一系列最新的就业信息、行业信息、企业信息支撑,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与行业发展、外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有效改善以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际工作活动脱节的问题,这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创新。 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挖掘 当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然而许多学生却难以正视就业中的挫折,一出问题就心态失衡。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就业理想,想要进入管理层,然而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却经常受挫,学生会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的性质和自身专业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心态,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让其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有效应对压力,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加强对于自身职业、专业的钻研。在传统意义上,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授,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否能长久保持先进性。除此之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要加强对于精神抗压能力训练活动,培养其坚韧的品格和耐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吃苦、受累,同时又积极乐观,能有后发制人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必定如虎添翼,具有更长远的发展前途,职业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顺畅。 三、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其实在目前这一阶段,还是主要体现在对于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重新认知方面。以往的职业教育,培养重点在学生的技术、技能方面,对个人自身的长期发展和职业发展并不看重,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人才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工作责任也更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化人才培养在理念上就要进步,在重视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尊重人自身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从而打造具备个性化、持续性的个人职业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创新思维引领下,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需要从职业心理、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使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能走上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且在走上工作岗位上之后后劲十足,得到更加长远、持久的个人发展。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实施途径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创造性与协调组织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因此,深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尝试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依据课程体系将不同课程模块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其他课程等5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法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等课程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技能课主要由“连销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基础”、“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训课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44%;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特色所开设的一些课程,如“东莞经济综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沟通”、“公共关系”等,占总学时的5%左右;另外5%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在全院教师所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中自行选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仍旧局限在学科方面,对于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相对比较少,同时,过于追求课程体系的大而全,缺乏将相关学科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呈现趋同化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指的是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所设定的一种预期。在教学活动组织和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得以进行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基于这一目标来进行的,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评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该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管理能力与水平,而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管理者,这就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内涵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外,在该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趋同化现象。尽管各高职院校无论是其办学条件还是历史文化,甚至是在区域依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未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不同。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结构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缺乏职业性,同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较少。3.在课程的开展中,应用性的课程比例较低,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学科的设置缺乏实际性、前瞻性等,缺乏对市场发展的有效调研,普遍存在着照搬的现象。5.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充分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6.学科没有有效地同职业岗位进行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时脱节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发展中存在片面性,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后,无法良好地开展和适应工作。 (三)综合能力及技能培养有待强化 通常来讲,要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状况。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配置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则相对比较偏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受限,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还有的院校为了能够凑足学分,在课程体系中重复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普遍重视对专业类别的系统性发展,同时,在学科内容上也主要追求专、精、深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类别中理论教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技能教师、实习教师的比例却比较低。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能力远大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不高,就算建好的实验室等基地也大都成了摆设,使用率相对比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途径比较单一,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模式,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社会和企业的衔接相对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创新意识。 (五)考核形式僵化,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在大多数课程中都倾向于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采用论文来考核的方式仅出现在少部分的课程中。一些类似于创业策划、演示等方式的考核,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通常很少采用。而在考试中,通常倾向于采用闭卷考试,只有少量选修课会采用半闭卷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题型的设计方面,通常涵盖了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和计算等。因此,这一评价方式最终反映出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主观性分析和扩展性的考核。通常来讲,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其相关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客观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基于现实环境所进行的相关决策和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是难以从理论知识中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意识;进而在课程的日常开展中,有效地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市场需求进行探析,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身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应该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学生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咨询能力的提升等。 (二)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紧密地衔接“知识—岗位—技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1.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充分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重视专业性质和学科核心课程的构建,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最优的配置。同时,需要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逻辑关系。2.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基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实际操作和需求进行充分协调,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岗位提供一定的帮助。3.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全面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针对企业管理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4.在课程的设置上还要根据该专业的就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增加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比例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市场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增设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2.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比重,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在开展实践操作课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的比重,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层面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实验室等配置完善的实验场地设备,同时,设置研究小组,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实践创新课程。例如,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对管理学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在学校举办企业管理模拟大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等。4.学校应加强同企业或政府等单位的有效合作,利用暑期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同时,为他们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帮助。 (四)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在师资力量的设置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适应人才培养的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不仅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电技术等快速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另外,也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经验。2.学校要积极地协调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可邀请企业或者社会中经验丰富的知名人士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际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讲座的开展、管理技能演练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团队的学术能力和企业实务操作能力,不断优化高职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转与实施。 (五)创新并改善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考核实际上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现出来。此外,课程考核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自身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有助于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应用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考核。学校应该基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多方面作为考核的出发点,同时,充分协调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考核,如对小组和团队的整体考核等。除了授课教师的考核外,还应加强企业和实习单位的共同考核。通过这一考核,学生可以针对考核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从而及时把握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点;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课程,要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综合考核,调动学生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以创业策划为例,这一策划通常会涉及到几个方面,例如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模块,因此,学校在开展创业策划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产运作或者市场营销作为出发点,综合其他方面的课程开展进行有效的评价。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对管理人才也有了更高、更为多元化的需求。基于这一现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创新和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及时对学科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便合理进行资源的配置,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最终目标。 作者:肖翠云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项目教学法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完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也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学生的就业与前途也会受到波及。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在日常教学中引人项目教学法,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取得较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认识 (一)内涵 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展开是借助“项目”这一载体。这种“项目”拥有好多门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时感觉到这种方式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法,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承担主体,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和评估结果均有学生独立负责。学生借助独立负责项目实施,可以熟悉项目开展全过程和所有环节的基本要领和要求。项目教学法,学生是实施主体,教师是实施陪衬;学生要先练先学,教师再后讲后教;学生要积极主动,踊跃参与,敢于尝试和练习,创造性开展活动;教师要有全局观、大局观,科学把握项目开展进度,及时分析项目实施难题,科学点评项目实施效果。这样,教师的教学主角被学生替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 (二)作用 在项目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都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并展开创造性活动,最终的结果并不很重要。项目实践的展开,学生从中可以逐渐熟悉课程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创新活动的辛劳和开心,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得到熏陶。比如: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适当采用一些项目让学生完成计划制定、现场调度、物流管理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管理知识的应用条件和方法。当然,项目的展开,参与人员不一定只有本专业学生,可以吸引不同专业、工种和职业领域的学生作为项目教学小组成员,借助项目的有效实施,能提升实际工作中学生与专业、部门不同的同事有效协调、协作的精神和能力。 (三)特征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 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激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对于教师,借助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理念和模式得到升华,角色从单一的传授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引导者和掌控者。对于学校,课程观念得到更新,办学思想和目标得到提升,借助实施项目教学法,积极改革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管理特征、考评标准、支撑要素等,使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得到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通常实施时间较短和开展的空间范围有限,教学效果能够进行良好的测评。 3、可控性好 项目教学法,全过程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全神贯注进行技能训练。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的完成,一定先要懂得实施办法。这样,学生拿到项目就要思考需要用什么原理,再运用这些原理对项目进行剖析,然后制定项目实施过程步骤。而实践所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和与书本的差异性又要考问学生。 (四)核心 教师不再追求传授已有的知识技能给学生或者说并不是依照现成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求得答案,而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路径和方法求得答案,并展示结果和自我评估,注重的是学习全过程并非知识学习最终结果。全过程中,学生认真参与,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穿针引线和有效监督人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得到激发。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条件与程序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基于项目这个中心、把培养能力作为为目标。因此,项目的存在是项目教学法生存基础,课程离开了项目的支撑很难实施。同时,项目必须具有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特征,否则,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最后,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组建一个相关完整的研究媒介同样重要。比如,学生项目工作室、学生调研基地和情报资料中心。只有这样,学生小组的讨论、一手资料的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才能顺利进行。许多专业教师研究多年的、较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现在转变成广泛应用的“诱导学习机动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五段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了“教学实施一旧知温习一新课传授一作业安排”的课堂操作流程。多年的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之路,比较成熟的实施程序已产生:项目选择一项目研究方案设计一项目组织实施一项目效果评价一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在项目选择阶段,如果教师有受托的研究项目,直接分解下达给学生小组即可。如果没有,还需要教师明确选题方向,学生小组和教师协商研究题目并明确每位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角色。在项目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的方案,同样需要教师的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在项目组织实施阶段,学生组长的作用非常关键,既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要注意和教师的沟通,确保项目任务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在项目效果评价阶段,首先是学生小组的白评,通过自评,发现工作缺陷和专业知识运用的缺陷,进一步夯实相关理论基础和完善项目研究报告,其次是引人企业评价。即使不是企业委托的项目,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研究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阶段,每一学生小组必须提前向全班同学公布项目研究报告,教师发动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批评,项目小组做好陈述和答辩的准备,在充分展示和交流基础上,教师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有效整合,对各项目小组的表现予以差异性评估。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中项目教学法若干建议 (一)课程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入理解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常,项目教学法更青睐专业课,而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比较难,试试效果不稳定。因此,建议项目教学法可以作为专业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明确下来。 (二)专业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化 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方面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显著,同时,项目的产生途径和来源较多,可以把项目教学法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明确下来。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课程项目产生途径或来源不多,可以在有条件的课程中提倡推广和应用,不要作硬性的规定。 (三)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差异性应引起重点关注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很大,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程度和范围也不相同。研究型大学的项目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目标着眼于理论创新,许多项目可能来源于国家重大管理类攻关课题。因此,学生很少参与,占用不多的教学时间,基本在30%内。教学型大学由于和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特点,容易获得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同时,它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要求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践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性项目较多,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时间可能占到教学实践的50%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对理论学习关注度不高,所有的专业课程均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许多项目可以直接来自于学校开办的实验性教学性公司,学生应当全部参与,教学时间的占用应可高于总教学时间的70%。 (四)项目教学法规范和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统一 如何避免项目教学法教师放羊而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南郭吹竿的现象,真正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的,是当前项目教学法普遍面临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必须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项目小组规模、项目研究支持和考试办法等环节统一标准和要求,并纳人常规教学监控与管理之中,以确保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顺利实现。 (五)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换 能适应项目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应是基本要求,教师角色原来是主导教学过程,现在是教学全过程的指引者和导向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大伙伴、大朋友、总导演、大专家等角色,教学方法原来强调如何教而现在关注如何学;当然,教师要搞好现在的教学需要比原来付出更多幕后工作才能换来课堂的轻松。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现了“任务贯穿全过程,教师引导全过程,学生主演全过程”的特点。因此,专业教师应进行角色定位变化:从“讲解、主导”向“导演、监控”转变;从“站在讲台洋洋洒洒”向“走进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从“教学的主角戏”向“教学的配角戏”。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知识应有自己主动获得;教师的重要性更胜以前,更加不能少,更多的功夫是在幕后;教师要积极走进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解疑答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多引导少指挥;项目实施完毕,教师应善于及时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针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仅要依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当增减教材内容,而且教学设计过程中本着提升应用效果目来完善具体项目内容,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规律重组教材结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总结”的思路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进行再设计。 (六)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得到肯定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布置具体任务,学生带着压力上课,就会集中精力主动去听教师讲解、去参与项目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既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解决,也可以同学间沟通解决,还可以请教师启迪。这样,学生学习之和技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2、提高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学生承担的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学到知识和技能并得到及时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锻炼处理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讲究方法和创新的观念 采用项目教学,教师只是把任务和相关素材分配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完成任务,学生最终的作品也就会多种多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教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励,教学的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化目的也实现。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立足地方,服务当地”一直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理念。那么如何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有利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借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原有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逐步提高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同时积极吸纳专业人才,使其融入教师队伍,发挥专业特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资格。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证书并熟知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师,应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入门条件。同时,“双师型”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职称并无任何限定。 2.实践。相应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双师型”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示范技能操作重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规范的熟练,行业实践案例讲解能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行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3.专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强调: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社会适应和引导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较好;专业应用能力较强;创新能力。 4.层次。依据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同,“双师型”教师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层次不同,相应的责任也有差异。讲授理论并兼具实践指导是初级(助教)“双师型”教师的职责;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把握涉及行业信息和技能,能依据行业动态建言本专业发展是中级(讲师)“双师型”教师的职责;深入企业调研并科学分析,能建言本专业的课程改革、适用范围、方向变化等是高级(副教授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职责。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1.知识结构。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特点,而职业岗位以及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则是特别关注点。为此,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多样化,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关联专业或行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融会贯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当中技术和岗位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为此,高职专业教师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学要点,使学生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2.能力结构。操作、科研和教学能力,是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本内容。操作能力,是指依据生产岗位职责进行实践能力,是任职岗位必须达到的实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是指研究应用理论和推进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有效实施理论、实习和实训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高职“双师型”教师,既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又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素质结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基础。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较好。职业素质,是指岗位所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岗位配套的行业思维、知觉反应、思维模式、创新精神和行为模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对企业管理极强的专业能力。为此,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很多高职专业教师均是来至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社会和企业的实践锻炼,属于理论型而非实践型,教授课程会与实际有所差异,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而专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高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优势,教学质量较高,因而“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涵盖了生产、采购、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物流及行政等企业管理业务各方面,实践性很强;学好这个专业,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实践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正是源于不断地实践,通过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成果最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深入企业实践开展应用科研,解决企业管理的急难杂症,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离不开 “双师型”教师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培养的专业人才又回报社会成为有用之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本分。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走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道路,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具备牢固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能适应企业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应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专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是无法培养出来这种令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只有亲自到企业一线,熟悉岗位应知和应会,不断更新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培养出令企业满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双师教师队伍意识,完善相应考核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稳定“双师型”教师,如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可把“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标准等。学校要科学测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数量、成本和标准,对于新进教师要严控。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薪酬待遇、住房津贴、课时劳务等办法适当优待“双师型”教师。同时建立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潜能发挥的管理和创业机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并能安心、踏实地在校工作。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考评制度,评价指标从以学术论文为主向以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转变,积极鼓励专业深入企业参加定岗实践,促进专业教师观念从学术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 (二)依托在职培训和出国进修等办法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应从培训方式和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倾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优”。学校可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第一线进行调研,搞管理服务和项目合作等,使教师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和发展情况,熟悉企业最新的运营模式、生产工作环节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机会,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吸引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 (三)校企开展深度合作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1”校企联合办学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开展并监控培养过程和考评培养质量,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生三年专业学习可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校内二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接受实训学习;在企业累计一年时间亲自接触并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实际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增长。根据这种培养模式,学校可采用直接从企业引进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较高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也可以聘请他们兼任校内教师,成为校内“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补充。但高职院校在直接引进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时必须重点考核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是否具有教师潜力,有选择而不盲目地将他们“为我所用”。 (四)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 作为教学小组,教书、育人是所有成员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小组内部相互分工又合作、相互之间责任明确、彼此间知识技能互补。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有利于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扩大和质量上升。为企业输送优秀管理人才是“双师型”教学小组的宗旨;该小组由一线的专业教师组成,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促进教学改革的展开。这里的教师群体包括专职以及兼职教师、企业管理者等成员,目的是为了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种教学小组内,拥有良好的业务协作、有效的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共享的教学资源、不同年龄层次的业务互帮互助及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机制,为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五)依托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合作以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普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大面积、快速地培养全体教师,难以满足全体教师的培养要求。校际师资合作,无疑提供了一条拓宽师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校际合作,在教学中利用相互的师资力量,借用他人的力量,满足各自的需要是一种既节约又稳妥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的利用率,同时也能缓解因目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而造成培养符合型管理人才的压力。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和社会努力采取多种手段调控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学课题,教育部门将培养创业型人才设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涉及到所有教育层次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任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育目标要求进行。所谓创业型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且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能力发现创业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来把握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不同,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开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即创业型人才。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体制、创业环境与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创业能力培养当作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只进行创业政策、创业形势等情况的介绍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与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课程设置需改善,师资力量需加强 当下,我国的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而且,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为“学院派”,虽然对于专业内容很了解,但是缺少实践经历与创业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创业能力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方面,同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选修课程与辅修课程较少,且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冲突。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通常较为刚性,学生可以得到的创业机会也很少,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平台,这将对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四)创业经验欠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然而长期以来,本专业的教育仍沿用之前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很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操作来实现,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很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率相当低,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然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30%。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要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本专业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是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可以采取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由行政兼职教师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创业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职业人”要想做到全面,就要拥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理念,更需要拥有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创业能力。所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1)优化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并支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2)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演讲,邀请知名的创业教育机构到校指导;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以利于进行更加有效的创业交流。(3)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开拓创新,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业,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行业相关知识并了解创业前景。首先,高职院校应重视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并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与课程设置的改革,积极探索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完善课程体系,使其满足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创业教育的相关必修课程,并将其归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去;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做到“教学合一”;改善院校的刚性教学管理机制,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多类型、多形式的创业实践机会;成立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管理库;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且满足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教材与讲义,还要编写可以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与辅助读物。以创业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同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基本常识”“创业管理公开课”“创业设计与研究课程”等。在高职院校中,通过采取必要的研究与改革措施,促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其次,对校内外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使用与依靠校外的产学研培养基地、校内的实践培训室等有利条件,重视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并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指导与跟踪的相关服务,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如学生超市、店铺,学校提供场地、资金、创业信息等惠利措施,为学生提供“真枪实弹”的创业环境,以利于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能力,丰富创业经历,积累经验。 (三)创建平台,提供有力的创业实践环境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扩宽学生的实践面,积累实践经验。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模式进行创新,变为“学生中心、实践中心、社会中心”的新模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机会,将学习与创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举办多种形式的适合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创造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环境。在学校开办创业设计竞赛、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技能大赛等有关活动与讲座,分析掌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具体联系,创造积极的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安排学生到各种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树立创业信心;开展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掌握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发现创业成功的实例,发挥具体的示范与鼓励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培养潜在的企业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创业实践,克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困难,弥补培养中的不足,通过增强“以创业教育带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创造有利的创业实践环境等有效途径,来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促进高职院校中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平稳、快速进行。 作者:李娜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信用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信用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企业间就会以诚信的态度进行交易,这必然会让交易市场变得更加稳定,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在当今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如果各企业都讲诚信,守信用,那么不当得利的情况就会减少,公平竞争就会增加,市场的经济秩序就会转好。最后,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创建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才能让企业自身更具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讲诚信,那么企业就难以迅速发展,更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当地著名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主要以生产月饼、元宵、各种糕点等食品为主,在没被媒体曝光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每年至少有两、三千万的收益,但是,自打该企业出现“陈馅事件”后,南京冠生园的商业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究其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获取不法利润,结果既害了消费者,又害了自己,更给当地月饼市场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可见,企业自身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就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使用“陈馅”生产月饼,就不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尽管我国工商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办法,但是,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工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太多,这必然给企业信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只知道客户和本单位间的财务往来状况;而企业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情况,而不知道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往来状况,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认知不同,它们在企业信用管理中必然会出现意见分歧,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正常开展。其次,销售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信用管理带来过大的风险。企业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以业绩论英雄,工作人员销售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销售人员的工资档次,更有些企业单位的销售人员工资实行全额绩效,也就是说,这些销售人员没有基本岗位工资,只有销售产品,才能得到报酬,所以,销售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提成而违规操作,或者隐瞒客户的一些不良信息,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真的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最后,财务部门独自承担信用管理工作,会出现信用管理不合理现象。例如: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状况,财务部门分析企业信用度的好坏也只是以财务往来账目资料为判断依据,而有些企业单位可能和本单位合作时间较短,根本无法以财务往来账目为判断依据,很容易造成判断错误问题出现,因此,让财务部门独自进行信用管理是不合理的,只有发挥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优势,让各部门相互间沟通和协商,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更加合理化,才能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手段 1.提高全体职工的信用管理意识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就能完成,它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做好的。因此,企业要多宣传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信用管理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只有全体员工相互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还有,企业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以避免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以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信用管理不合理问题出现,因此,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必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后,该部门可以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以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当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该部门完全有精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走访,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工作可以了。 3.提高信用管理者的能力 信用管理者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领导者,他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的优劣。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信用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调节部门关系和优化员工配置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4.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信用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客户资料并归类建档,而且要及时进行信息更新,通过资料来判定客户的信用度并进行科学评估,还要给客户设立信用额度。还有,信用管理人员也要多去税务、工商部门了解客户信息,多收集有利于评估客户信用的有关资料。 5.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 针对有些销售人员为了自己获得利益,瞒报客户不良信用信息问题,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避免出现超额度赊欠问题。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当客户需要赊欠货款时,不管是谁办理赊欠业务,都要经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信用评估,杜绝一切违规操作问题出现,保证客户信用查询按流程办理,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6.实行客户等级制度 企业信用部门首先根据客户和本单位的交易记录来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然后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最后再对客进行等级定位,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对客户实行等级制度,企业的信用管理会更加合理,对企业自身和客户来说都有好处。 四、结语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工商企业一定要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制定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定,让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真正的发挥作用,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作者:樊洪深 程沛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一、立足现实,明确目标 教育改革的目标旨在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在传统的培育人才方面的理论型人才标准对于当下社会急剧变迁,市场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各种经济运营方式的出现等条件下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实践能力要求,创新能力要求无法适应或满足。因此当下的教育改革首先要目标明确,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使其与社会实践需求相合。 二、冲破传统,丰富教学 1.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情随事迁,时异事异。在当下这种急风骤雨式的社会剧变条件下,只有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够及时有效,而且更好的解决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学校尽可以以自身的理论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运作体系与管理模式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展现给学生,为其创造一个实际的展现才能的场所,使其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助于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种联合,既能弥补学校中的实践教学不足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实现专业人才的直接培育。这种模式的建立也可以采用使企业投资在学校建立实验室的方法,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中具体的体验到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上的企业需求人才标准之间的差别,分清楚二者之间真正的关系,从此来培训自身的能力。 2.与当下结合,改变课堂。 从现有的被证明过的哲学体系可以清楚了解,真正的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其内因,而非客观条件,因此,要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就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因素,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出演主角。互换角色只是表明了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承认,但是根据其还是处于在校学习的阶段,教师还必须加强其引导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对当下发生的一些实际的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一些整理与分析,将其当作重要案例投射给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运营管理是如何进行的,怎样一步步获得成绩,利用何种管理资源以及何以会如此行事等,或者可以将苹果公司的成功作为重要案例对其进行宣讲,使其不但要以课本为依托,还要为其树立活学活用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课堂上创造出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气氛,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积极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出其管理潜能,或者说,使其在一种团队的思考与探讨模式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 3.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打造科技型教育。 现代社会无可争议的进入了商业与信息化为主的时代,因此教育者必须明确的认识到当下现实,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使多媒体走入课堂,并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一种整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吸收,选择,并进行筛选,整理,真正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这种整合资源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增长,知识面的更宽拓展,而且有助于其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训练其对于各项能力,使其更加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对于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以相应的采用各种的远程教育模式,或者聘请一些职业经理人或者观看一些职业管理者的讲述材料,总之,这种新工具的运用必然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更快更为开放的认清各种当下现实条件,并且可以使其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更为紧密的关联起来,从而真正的将其培养为社会上的实用型人才。 4.以人为本,树立基础。 管理的实质不仅是对于一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重组或优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方面的一个关键点,即是利用其各自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来进行一定的项目下的人力资源调度,因此其改革一定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文主义关怀天下的胸怀,因为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格魄力与魅力,才能在整个的管理事宜中发挥出比专业更为有力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树立起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的敬畏与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即是要使其通过这方面的自我培训,塑造出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要使其拥有发现事物或人物闪光点的敏锐能力,从而更好的让学生走上职业道路之后拥有更大的作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以当下社会的急剧发展为背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摆在第一位,将其设为目标,因为教育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管理企业,要在企业中实行管理,因此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直接的现实呈现给学生,使其从单一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成为有用的人才。 作者:李建忠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心理学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6号文件”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未来思想教育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西方的公民教育一直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从外部灌输向自觉观察学习的教育方式转化,加强隐性教育力度,增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合力。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正面教育,注重运用灌输方法,向被教育者灌输社会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这种方式固然简单、易于起效,但西方的思想教育方法相比之下则更为隐蔽,深入人心,值得借鉴。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离开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当今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当前,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何开展一场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方面面临的重要课题。以脑电理论为启示,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广泛的推广性。 二、脑科学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 跨学科学习脑科学,可以在脑电理论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间实现有效的衔接,用脑电理论指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和实践开展。 1、左右脑分工理论概要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Wolcott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脑有左右两半部,各有不同的功能,并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左脑操纵语言、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产生直观、想象,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思想政治教育要产生效果,必须内化到大学生的心中,这一过程既是逻辑的,又是非逻辑的;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所以,既要储存于左脑又要储存于右脑。以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性强,只能与左脑相互关联。科学开展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右脑相互关联,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内化,深入到同学们的心中。 2、脑电理论概要 脑电理论,又称脑波理论或脑电波理论。自从1929年,德国的精神科教授柏格(HansBerger,1873~1941)成功完成首例人类脑波的记录之后,经过数十年不断的测试及研究,脑波专家已经了解正常人在不同年龄的脑波型态、清醒与睡眠的脑波变化。国际脑波学会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把脑波由慢到快依序分为δ(得尔塔)波、θ(希塔)波、α(阿尔法)波、β(贝塔)波。研究表明,在α波时,人的意识处于清醒与半清醒之间,脑的防御降低,身体更为放松的,灵感与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所以α波是为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均是在大学生“警觉状态”(β波状态)下开展的,起效不明显。采用有效载体,让学生在“放松状态”(α波状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则效果更好。但是,以往观念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仅停留在“寓教于乐”的层面,此旧观念有待推翻。 三、目前国内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外均非常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环境、教育督导、发挥实效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做法;在我国香港和台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内地高校对于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操经验的提升。 1、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在理论层面,开始有效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如何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外各种力量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活动、载体、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运用隐性方式切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形成一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包括人员的组成、培训、考核等;如何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加以结合;如何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如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估、考评和激励。如何制定政策,完善机制,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等。 2、实践开展现状 在实践方面,开展的工作则略显滞后。很多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正面灌输为主。诚然,在一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正面灌输的思想教育必不可少,但是目前多元文化下,如何让课堂教育、政治灌输不仅入耳,而且入心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些时候,受众表面在听,实则内心不接受,这种做法的效果就会大大折扣。以大学为例,目前的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队伍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思想政治课的两课教师,另一支是辅导员,笔者调查了大连的一些高校,从目前的工作形式看,两支队伍都是以正面灌输教育为主。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众多,而从研究中来看,隐性载体发挥作用的强弱,与其能否降低受众的内心防御有关,如果通过一些活动让受众的脑波达到“放松状态”(α波状态)那么教育效果会更加深入人心。研究中,开展了针对大学生道德和行为实践,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素质,真正促进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符合社会的需求,侧重考察艺术熏陶、团体辅导、社会实践、文化建设等十几种载体,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影响。 1、艺术熏陶 目前,还没有对艺术育人的效果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艺术作品是最富有情感的,它通过塑造生动的感性形象去感染人,使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蕴含着大量的作者思想,当欣赏作品时,欣赏者就会与作者心意相通、实现共鸣。而更多的欣赏蕴含优秀思想的艺术作品,欣赏者就会领略到丰富的思想世界。这就是无言的教育。所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不仅让更多的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更应该让同学们学会欣赏艺术的方法,而不是“看热闹”;同时,研究建设优秀的艺术作品库,收录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供学生自由的选择欣赏;举办大众化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表演当中。艺术作品,不仅能陶冶情操;根据左右脑分工理论,艺术作品还能开发潜能。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有组织者的一对多开展的主题活动,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种方式以运用专业的技术,促进学生们对自我的认知、对环境的适应、对他人的理解、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正是因为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没有说教,达成的共识也均在类似游戏的过程中形成,团体成员在分享体验时则更觉得真实。成功的团体辅导,可以很好的形成团队的精神和大学生合作的意识,同学们领导的能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社会实践以社会为教材,大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可以直接感受经济的发展、职场的氛围、团队的建构、自强的重要,所以,以社会为师,可以让大学生锻炼优秀的品质。同时,社会实践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是一种以他人为师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社会实践以后的学生,通常会更加热爱国家和社会,更加体会创业的艰辛、更加理解家长与师长的期待、更加珍惜大学生活的时光,一个崭新的精神面貌通过实践得以形成。 4、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大学生自觉成长、寓教于乐。《音乐欣赏》、《公共关系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人文选修课,文理交融,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各式各样的竞赛,锻炼了能力,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扩大了知识面;阳光体育运动、大学生艺术团、朋辈辅导小组丰富了大学生健康的课余文化生活,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军训、观影、沙龙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使各种能力协调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新的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依托于教育理论的改革,而教育理论改革的灵感也来源于实践经验总结。很好地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进行学科交叉和学科交融,已经成为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思路。20世纪,脑电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脑电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针对人的学科,将脑电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必将很好地提示如何选择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来自自然科学的依据。 作者:陈肖东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学研究 1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碍的表现 通过对大量农民工子女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包括交往动机、交往情感和交往行为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在交往动机方面,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圈子较小,他们更加渴望交往。但他们往往受到所生活的交往空间限制,交往范围较为有限,而城市学生往往也不太愿意与他们交往。二是在交往感情方面,农民工子女的现实交往往往不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同学中朋友少,而好朋友更少。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在交往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往往容易积累起来。因此,存在大量农民工子女把交往的感情需要转向社会青年和虚拟网络空间的现象。三是在交往行为方面,较易走向封闭,不愿主动交往。农民工子女容易因为物质的匮乏产生交往的自卑,在城市生活中难以找到交往的对象,往往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因而极易形成孤僻心理,影响到日常的交往行为发展。 2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 2.1农民工子女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个性即人格 指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经常的、稳定的不同于他人心理特点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反映。由于不同的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所生活环境都有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方式和别人相比总是存在千差万别的。个性品质表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令人生厌的、疏远的,有容易被人接受的,也有被人喜欢的等各方面不同情况。 2.1.1农民工子女具有一定的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但容易被误解,不利于交往农民工子女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交往优势,如他们具有勤劳、诚实、谦虚等品质,这些品质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的交往便利。同时,农民工子女身上不少的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交往中也容易被城市孩子误解,如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对物质较为敏感,容易被城市孩子认为是小气、自私;农民工子女说话较直,容易被理解成是语言尖酸刻薄;农民工子女较为胆小,容易被理解成是不合群,脾气怪异。这些误解,容易使本来人际交往能力就较差的农民工子女产生交往的障碍。 2.1.2农民工子女有部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容易导致交往障碍的产生在城市生活中,一些农民工子女会具有不良的个性品质,这些不良个性品质表现在思想以及行为上。在学习上,一些人成绩不好,经常不交作业;在行为表现上,会拖班级的后腿,甚至有些人还破罐子破摔;更为严重的是有部分孩子还结交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甚至开始早恋等。这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很易引起同学们的反感,进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交往。同时,这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还会破坏班级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导致班风学风被破坏,对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是不利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导致一些老师也在心理上不接纳农民工子女。 2.2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 产生的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既是启蒙之师也是终身之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施加的影响是最早和最全面的。农民工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父母的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能否跟进、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收入等因素都将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农民工家庭容易导致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父母的缺位,造成亲子感情的缺失 不少的农民工子女都在农村长大 上小学后才来到城市,而在农村生活时,这些孩子往往是由爷爷、奶奶隔代进行抚养的,等到孩子要上学读书了,才把孩子接到城市来。由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长期缺位,孩子与父母形成了一定的隔阂,无法表达他们间的感受和爱,孩子心理在发展上已经蒙上了阴影。 2.2.2农民工父母文化水平过低 缺少必要的教育常识可以说,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父母的学历水平都不高,在城市中主要从事收入较低的体力劳动。同时,他们还缺少教育孩子的必要常识,但却对孩子的发展有较高的要求,这极易形成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影响孩子的自信。 2.2.3家长与老师缺少沟通 对孩子发展关心不足不少老师都反映,一些家长,特别是农民工家长,除了考试分数,他们平时极少与老师沟通,很少关心孩子的表现和发展,以为把孩子送到城市的学校,孩子的一切教育问题都迎刃而解,自然能够获得比在农村学校更好的成长。 2.2.4父母收入偏低 影响孩子交往的自信农民工受文化程度所限,在城市大都从事建筑、环卫等职业,他们的收入也较低,在城市生活中往往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样的经济条件,往往不允许孩子在物质方面与城市孩子相对比,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孩子在学校的交往。 2.3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学校原因 学校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学校的管理、教育方式、同伴交往等,这些因素不合理,都会导致农民工子女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2.3.1学校管理不够合理 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学校的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学纪律、成绩管理、评优评先、班队活动的安排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知道,由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总是随父母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他们曾在不同的学校学习过,对城市和农村学校的管理都有一定的对比,不少城市学校较为注重成绩,评选各种先进均根据排名,而农民工子女基础本来就有一定不足,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学习适应困难,因此往往很难跟上城市学生的学习步伐,学习成绩也就很难提高。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很容易造成他们丧失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以致产生怕学、厌学的不良情绪。这些怕学、厌学情绪的产生,以及学习兴趣与信心的丧失,都是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根源。 2.3.2学校教育方式不够恰当 缺少教育的针对性在城市学校里,一些农民工子女无法和本地生学生一起参加升学考试,一些农民工子女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农民工子女人际关系不够好。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就把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看成例行公事,甚至有一些教师还把农民工子女看成是教学及班级管理的负担,仅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不太关心他们心理的需要。哪怕有些老师或是班主任意识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特殊性,而学校和老师也没有对他们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2.3.3同伴关系的不良 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存在弱势,一方面他们难以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学生对他们也会产生反感,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交往。从而使他们在同伴关系中正常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交往往往就会表现出退缩、封闭、胆小、怕事等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使他们在内部形成小团体,脱离班集体的范畴,成为一个游离于班级的小团体。而一些问题严重的农民工子女,将交往的需求转移到互联网上,甚至结交社会上不良青年上,进而导致这些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行为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4导致农民工子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原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生活,在城市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里,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容易导致他们的交往障碍产生。 2.4.1传统的城乡差别观念 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偏见农民工及其子女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歧视。一些素质低的城市人甚至认为是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到来,影响和破坏了城市的形象与秩序,挤压了城市居民的原本就不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等。这些歧视,容易导致农民工子女看不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2.4.2户籍的二元结构体制问题 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户籍制度都是二元结构体制,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同样受制于户籍的二元结构体制。虽然,农民工在城市里为所在城市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可在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上,甚至是在社会的认可上,都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平待遇。农民工想让子女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教育,让孩子来到城市上学,往往因为户籍障碍使其子女在入学和升学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同时,加上家庭无法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这些会对农民工子女幼小的心灵造成深深的影响。 2.4.3人际关系网络过小 农民工子女无法获得各方关爱农民工虽然来到了城市生活,但要融入现实的城市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往往是较孤立的来到城市,没有多少亲戚和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无法让孩子获得包括叔叔、阿姨等各方的关爱。人际关系网过窄,极容易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失衡状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此外,农民工子女还会受父母心态、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与同伴交往中产生心理落差,存在明显的自信不足,评价过低,这些拘谨、压抑、退缩等心理综合在一起,让他们无法获得正常的人际关系。 3交往障碍的引导策略 农民工子女健康的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很多,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的重要影响。农民工子女是人际交往中的主体,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看,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发展还是人际发展与成熟的开始阶段,尚未形成稳定和人际关系,还有较大的可塑与可变性,这一阶段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影响人幸福的环境因素,包括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都包含了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因此,要消除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是孩子发展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也是成长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保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应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友好的发展与交往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获得健康快乐地成长。 3.1农民工子女的公平受教育权利,有赖政府的保障与社会的关爱 3.1.1教育公平是建设 公平社会的基本体现现代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以保障公平受教育权为基本出发点制定相关教育政策,使孩子人人都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包括孩子在入学、受教育过程和取得学业成功等等方面的机会均等。 3.1.2政府保障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权应采用的措施 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权能否可以得到保障,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采取的措施是密切相关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将农民工子女学习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范畴,并对职能部门的责任进行问责,确保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权;还要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以及升学的户籍的限制,让他们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可以就近入学,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和城市生有相同的机会升学与考试,甚至在将来同样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农民工子女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是他们是否被城市的教育认可,他们在学习的热情与潜能能否被激发的前提与保障。 3.1.3社会要形成关爱 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氛围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农民工子女来到相对陌生的城市,他们肯定向往城市生活的美好,但现实却把农民工子女推进了城市生活的低层,对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本来就容易产生孤独、寂寞和自卑的心理。在部分城里人歧视的眼光下,他们的发展将步履维艰,幼小的心灵是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的,他们作为弱势群体,无法在城市里寻找到归属感。因此,他们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上都将受到巨大的影响,不但会造成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也极易造成他们将来成为城市生活不稳定因素。因此,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全社会都要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接纳和包容城市农民工的存在,给农民工子女创建温暖的发展空间,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平等地生活与学习,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3.2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3.2.1父母要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技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孩子在城市中呆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受到家庭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因此,农民工虽然自身的文化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应该掌握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一是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不少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无暇关注,只关心成绩,成绩不好就知道责骂或是惩罚,不利孩子的身心发展。二是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除了孩子的学习问题,还要关注的交往问题,要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谈,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骂,不宜让孩子幼儿小的心灵独自承受过大的压力;三是要有合理的期待目标,不少农民工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甚至有些人还把自身在文化上的缺失转移到孩子的身上,这样不但容易造成因目标的差距给孩子过多的责骂,也会让孩子承受了过大的心理负担。家庭教育的不当,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3.2.2创建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与家庭人际关系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不但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物质条件不足所产生的自卑心理。反之,缺少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和睦相处,使家庭成为孩子发展过程中躲避风雨的温馨港湾。积极的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则孩子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 3.2.3关注孩子交往过程的细节 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的交往行为或是不良的交往行为产生总有一个发展过程。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密切关注孩子平时交往过程中的细节,及时发现一些不良行为的苗头,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交往能力非常重要的。对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的有益的交往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而对一些不良的交往行为,则要及时给予说理、引导,防止他们走上交往的不良极端。 3.3学校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3.3.1学校要制定相应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 在学校管理中,要制定相应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督促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履行公平教育农民工子女的责任,也让教师能够开展有效的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工作,禁止歧视农民工子女的行为发生,使学校和老师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同时,学校也要创建一个同学间和谐友爱的交往环境,同学间是能够产生和保持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避免城市学生和农民工子女歧视或孤立现象的产生,给农民工子女一个安心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3.3.2根据农民工子女特点 提高其自信水平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农民工子女交往障碍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自信的不足。要提高孩子的自信,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农民工子女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水平;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关注农民工子女,要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对他们的良好表现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农民工子女的不同特点,分配给他们相应的任务,给他们更多展现自身的潜能的空间与平台,通过能力的展现和提升增强他们的自信。只有自信水平提高了,孩子才有可能敢于主动问老师和同学的学习问题,通过在学习和活动中与老师、同学的接触,增加他们和老师及同学之间的认可,克服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提高交往的能力。 3.3.3引导农民工子女学会交往的技巧 农民工子女身上有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存在一定的个性不足,因此如何充分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让他们学会交往,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要教会农民工子女学会角色扮演,在交往中,要克服自我中心,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同伴,只有信任同伴,才会获得同伴的信任,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人际交往一定会成功;三是要让孩子勇于和同伴交流,把自己从封闭中解放出来,在交往中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行动中加强与教师和同学的友谊;四是要教会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交往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要教会孩子及时通过学习或活动等形式转移出去。通过积极的情绪教育,在乐观心态的过程中,甚至能够将一些消极的情绪转变为促进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保持积极和阳光的交往的心态。 4总结 总之,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心与帮助,他们交往能力的提升,也要有农民工子女自己努力,只有当农民工子女享有了和城市人一样的公平教育环境,个性和潜能都能够得到积极的发展,他们人格才能不断地健全,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 作者:谢龙华 钟贞 单位:梧州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研究 一、以情境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物理,勾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提供保障.所以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将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等建立适合学习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等获得基本的物理技能、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准备几个通过敲打可以发出响声的物体,如茶杯、小鼓等.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用木棒敲击任意一个物体,学生猜出是哪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之后教师将撕碎的纸屑放在鼓面上,然后敲动鼓面,带领学生观察鼓面上不断舞动的纸屑.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人体什么器官起到了声音的感知功能?声音又是怎么传播的?让学生一一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物理现象进行理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以角色扮演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角色扮演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学的教学中同样十分的适用,在该方法的使用中,让学生扮演物理学习活动中的某一个角色完成任务.在实行角色扮演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的课堂主体设计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活动,该活动的设计主题中还应该融入乐观、好奇等积极的元素,然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抽签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学习电功率以及欧姆定律后,教师可设计一个相关的学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扮演成一个设计师的角色,设计一份自己房间电器设备以及电路的图纸,在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当中,应该包括电灯、电表、变压器、空调以及开关等.为了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挑战性,还应该对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解释.学生设计完成之后,同学之间可以对这些设计进行评价,还可以在教室里面展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沟通.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某个重要角色的演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一个较好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的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开发学生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以实验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授课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教师可以对整堂课的布置进行精心的设计研究,将需要引入的教学实验合理地融入进教材内容当中,使学生在读书、听课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发现这个关键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埋下伏笔,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例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实验,准备几张白纸、刻度尺、秒表等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比较纸片下落的速度.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哪张纸片会下落得更快呢?是依据什么进行判断的呢?在演示实验时,让学生拿出两张16开的纸,将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外一张对折两次,为了让纸片可以平稳地下落,可以把纸片两端向上叠起一些,将纸片放在同一高度,将其同时释放.要求学生对纸张下落的时间进行记录,比较那张纸下落的速度快.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动手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速度的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重视学生幸福指标的学科,教师是影响学生感受幸福的关键人物.在进行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有进步的一些学生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演以及肯定,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板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师能够更加合理地开展教学,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江银燕 单位:江西上饶婺源中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1、理顺师生关系 1.1换位思考来理解老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不存在一点毛病和问题都没有的人,在中学生的师生关系里,有时会出现师生冲突,这时无论是怎样的情况,学生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千万不能不顾场合顶撞老师,甚至有过激的行为发生,这样会使问题升级,铸成大错。想想老师有时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学生的负责任,也许有时语言会激烈些、或者是不是学生误解了老师等等原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冲突。但不管如何,中学生都要尊重老师,维护老师的自尊和尊严。 1.2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以自我为中心现象明显,有些学生不允许批评,也受不了挫折和批评,如果在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往往就会对老师产生不满、心中不悦,有时还会影响到其所教授课程的学习效果。 2、协调亲子关系 这里所说的中学生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具体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青春期是人生中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容易产生亲子的冲突,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中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理解父母 首先,要看得起父母。无论父母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他们的文化水平如何,他们都是在为社会同时也是为子女做奉献。理解和珍惜他们的付出,从心里感激他们。中学生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尊重、平和,有事情要与父母商量,遇到父母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时,要与父母好好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能顶撞父母、与父母大嚷大叫,甚至有的中学生还与自己的父母来硬抵抗,让他们感到极度地伤心。 2.2关爱父母 从小事入手,养成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的行为习惯。主动做些家务劳动,平时多留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如果看到哪里不舒服,问一问,有病要陪他们去看病。父母过生日时,送上真诚的祝福,节日里多陪陪父母。2.3自我成长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也在成长,成长中我们既要做到与父母的良好沟通,也要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因为不远的将来,未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要注意从老师、父母、长辈身上学习他们的经验和阅历,汲取他们知识和教育,这些有益于我们中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提高。 2.4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 尊敬长辈要落到实处。比如:吃东西时,要先给长辈,出门之前要同家人打个招呼,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等。 3、同伴关系 3.1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种交往方式最不好,最容易导致孤立局面。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学会理解他人,要学会运用人际交往的“黄金原则”——即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3.2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努力理解对方 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讲明你的想法,增进相互的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切记不可粗鲁行事,伤害他人。凡事多为他人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并道歉,对他人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 3.3对待友谊需要真诚 进行人际交往要有一定的原则,要给予他人真诚的批评与帮助,要有一个真诚的感觉,建立起真正的、互帮互助、和谐有益的人际关系。 3.4交往方式要及时调整 当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看不习惯的人根本不理,就显得十分幼稚,会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 4、结语 最后,做为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往往具有新奇性、探索性的特点,有时情绪也不是很稳定,所以我们要主动避免不良的外界刺激,避免有时会导致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学生这一人生发展特定时期的人群,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充分重视学生们的人际关系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对于出现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准确地处理好,保证中学生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刘恕华单位:吉林辽源职业技术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职教心理学研究探析 1.研究目的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学的首要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更好地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应以职业教育对心理学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工作范围。 2.研究领域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及时地吸收本学科和某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调整自身的学科体系。从组成内容上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将包含有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职校师生心理理论、职业心理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相互联系的六大块;从理论观点上看,除了认知观外,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将吸收其他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方面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来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3.研究方法就职业教育实践而言,负责施教者是本地区的教师,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区的学生。 因此,任何有关教与学的问题,全都是本土性的。针对本土性的职业教育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以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一切构想与实际运作,即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取向。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只有适当的方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凡是适合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4.研究对象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整体的人,在职业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应以全体学生为范围,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虽然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生全部,但研究对象却是以个别学生为基础的,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之下,对每个学生身心全部的研究。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5.研究重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热点”纷呈,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创新教育、人格教育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操作技能训练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这些策略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实际的桥梁。要解决未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上述这些课题的进一步集中与深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6.研究手段目前,世界各国对教育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加强了高新技术和方法的训练。我国心理学研究人员巳经开始借助于计算机,采用多因素分析等统计技术,而且还引进了现代统计分析软件包,这就为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增添了现代化手段。可以预见,高新技术与手段在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研究队伍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完善与深入,复杂性日益增加,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仅凭个人的努力是难以胜任的,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协作完成,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已经进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工作者、职业教育工作者,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等共同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取向。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摘要】电工课程是高校电子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思索并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工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电工课程是电气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明显的工程性质和很强的实践性,涉及的半导体器件多,内容杂又难理解,抽象概念多,大部分的学生普遍认为入门难。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的特点,逻辑抽象思维能力有很大发展,求知欲旺盛,对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积极思考,乐于创新。教员在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作为教员,只有理解了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授课质量。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职业定向性比较强。大学生即要学习各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掌握从事各类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又要在本专业内拨博览群书,在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大学教育还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学习方法的特点。 经过高中的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后,大学生的学习转变为自学方式占主导地位。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学习的意义、价值,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独立性、批判性都很强,能够独立思考,探索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喜欢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见解和观点。 2.顺应时展潮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育终身化。 一个人的工作职能也将会经常变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不断更新,我们应当紧跟时展潮流,随社会经济结构经常变动,以“学校课堂”为主体的一次性教育将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领会终身化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把握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正是依赖自主学习,从人才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分析,排在前三名的是:创造性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这三大能力的结合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任务有 2.1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是做好自主学习的关键,自主学习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自觉发展进行的,这将有利于自己的个性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学,而是一个在交流中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而获取知识的过程。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长期的学习中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经过高中时期的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自学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2.3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的刻苦努力固然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大学教育并不一定要记住所学的东西,但一定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到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3.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 奥苏伯尔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习心理学中有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即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动机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内驱力指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 当一个学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课程基础阶段时,教师要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一些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讲述555定时器时,先从我们日常用的触摸灯讲起,在黑板把灯的亮灭设为输出,几次触摸设定为输入,与学员一起分析输出与输入间的逻辑关系,而后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在心理上给学生们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书上关于555定时器的内容。最后才有教师讲解,这时已经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关注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学生对电工学的兴趣或是认知内驱力决不是生来就有的,教师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这一章,采取的授课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去开放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几个学生一组亲自动手做一稳压电源。任务布置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课上认真学习,不懂的地方主动与老师讨论,课后积极的查阅相关的资料,挑选合适的电力电子器件,系统和设计的思想贯穿课程的全过程,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如晶闸管、双基极晶体管、桥式整流的工作原理,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结构及应用,对电力电子的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深刻的把握。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器件的输入输出特性有了深刻理解和印象,熟练的掌握基本电子仪器的使用,了解电子仪器、器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学生看电路图能力、电路分析计算能力、选择设计方案和器件的能力、电路设计及调试的能力在自我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感到自己学有所用,这就大大的提高了他们学习电工学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助能力。超级秘书网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接纳而表现出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大学生的争强好胜之心甚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组织合理的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和胜负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有的章节如时序逻辑电路这一章,在教师统一讲授后就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把与本章节有关的计算机硬件的内容整理组合,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每小组选派代表为大家讲解。最后有教师点评,给他们以鼓励。例如译码器这一节,学生在自己组织时,自然而然的就与计算机的存储器这一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即很好的理解了译码器,又很直观的理解了地址的概念,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计算机硬件不再觉得很难了。一个章节内容完结后让每小组就所学的课程及时归纳总结———写出各章小结,总结出每章的知识点、应用的分析方法及重要的结论,再有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解,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会有较大提高。事实证明表明表扬与激励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 4.结束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关心和爱护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同情和理解,很好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对他们热情期望,严格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再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论文: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趋势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结束语,对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趋势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基本含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整合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M. King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Seligman 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中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 BartolK.M,200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 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LyubomirskyS.,2001)。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SandraS.,2001)。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论\文\网LunWenNet\Com]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 RisbergJ.,2000)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心理学研究论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摘要:从整体角度分析,教育心理学受到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并且从现实角度分析,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概述与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发展趋势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1.建构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产物,并且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化,在诸多刊物中建构主义这一内容均得到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等。从理论上分析,虽然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多以强调解决问题、强调合作学习等,所以说建构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培训中具有代表性,当然,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2.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主张多元化,对还原论有所反对,且后现代主义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对教育心理学而言具有推动性。其中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表现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中涌现出一大批全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性话题,比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网络教学等。 3.认知主义取向 在20世纪末认知心理学诞生,且在心理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毋庸置疑,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为心理学提供连贯的观念,还能推动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其中在认知主义取向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先前知识作用、分散联系、储备知识等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研究已经成为认知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4.人本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被称为第三势力,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国外诸多研究家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育发展中离不开方法论、跨文化理论,还需要从多维度以及多途径角度分析,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人本主义当前已经发展成为极端机械主义的矫正器,尤其在某一个特殊情况下,人本主义往往以人道主义在整个研究中得到复苏。 5.行为主义取向 在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取向以全新的研究取向出现在人们身边,其中与行为主义取向相关的包括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持续默读。从整个发展趋势分析,现阶段受到应激影响的行为主义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心理学家受到批判,甚至导致心理学湮没在社会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为主义演变得比较温和,而且将各个流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虽然缺乏绝对话语权,但是却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仍旧属于主流教学方法。 二、新形势下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是传播心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为发展基础的,自教育心理学出现以来受到诸多思维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取向,所形成的现实性、客观性等,均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教育心理学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1.实现理论观念的融合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多元化,几千年前的理论流程不能再重演,而且能够实现多种理论观念的融合,这些理论的多元化融合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2.实现研究情景的生态化 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下,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期望逐渐增加,虽然从全局出发教育心理学理论已经比较完美,但是仍旧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研究者也明显感受到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轨,所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需要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中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从根本上探究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行为机制,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心理学贴合教学实践。 3.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下,大多数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会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实现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从崭新的视角出发,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审视。此外,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视角上所存在的各种固执、偏执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因素以及多维空间进行研究。 4.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化 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科学心理学创建的时候仅仅认为加强实证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与性质类似,所以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其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包括了叙事式、阐述式、客观式等,因为方法不同,所以在统一研究中的应用也不同,但是也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其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期望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心理学研究论文: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 心理环境是相对物质环境而言的,即人的一种情绪、思维、心态等。幼儿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家长、教师、社会的密切关注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和谐的心理环境,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今天,社会的不断发展令人们日渐重视“情商”的培养,也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内向,孤僻,敏感的孩子,他们对群体的生活的适应能力差,对家人的依赖性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能经受挫折,令父母老师头疼不已,而这一切正是因为幼儿没有健康的心理因素,也再次证明了孩子除了要有良好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内外因结合,才能令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开心而又开朗的孩子。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经验。 一、作为家长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1.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在专横的旧式家庭环境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2.在生活中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让幼儿在正确的关爱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的生活日渐富裕,孩子也越来越少,每家可能只有一个“宝”,此“宝”自然变成了家人的中心,事事包办,盲从的父母、祖父母等数不胜数,可事实证明这样的关怀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并未为孩子的成长给予良好的帮助。我们提倡关心爱护孩子,与溺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建设性的关怀意味着为孩子的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从一个孩子能承受接受的方式支持他,这种开放式的关怀需要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每天坚持花20分钟的时间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表扬孩子合适的行为,说出您的感受等,让孩子们感受到肯定性的关怀,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3.给予孩子积极的约束,我们在让孩子得到正确的关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到纪律约束性的必要性曾有个孩子,因为下午放学的时候说好妈妈来接,妈妈还答应孩子下午接的时候会带玩具来,但下午来的却是爷爷,妈妈临时有事来不了了,爷爷没有带玩具,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推爷爷回家,叫妈妈来,爷爷劝孩子不能这样,但说了几句也没什么效果。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家长们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认为总是应该劝孩子,给他们机会,即使他们行为已超出了社会现有接受的标准。其实,正如一名国外作家所说:“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纪律的约束,这既是积极性的,也是限制性的。” 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学习兴趣,创造主动学习气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的提高。 2.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许多大人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令他们愈来愈没有自信,最后成为孤独自卑的人。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开学回来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讲一个故事。未料,能力薄弱的孩子居然把讲故事当成接受惩罚的方式,紧张到哭了。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给部分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方式确实能锻炼到部分孩子,但并不代表全部孩子都能接受。 3.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活动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以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自己做”“谁最能干”等有趣的活动,如拾落叶、拔草、种花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子,一颗螺丝钉,一分钱,一张纸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品质。 4.还应给孩子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孩子的本性就是好动,但因为大人过多的去约束孩子,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体能发挥,导致孩子在该动的时候不敢动,不该动的时候却控制不住自己。班上的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孩子,天性比别的孩子好动,但因为家人怕他到外面后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跑,所以很少带他出去玩,以为把孩子控制在较小的空间里,那样他会有所改进,但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心理健康与心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不良的心理环境,不仅对孩子的性情行为有所影响,甚至于会歪曲、破坏孩子的一生。 三、社会传媒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不可低估 幼儿期,儿童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和部分报刊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让幼儿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社会传媒中的人物及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幼儿出现品德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总之,我们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占领家庭这块阵地,把握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酝酿良好的社会大氛围,让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里受到全面的教育,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让我们携手努力,使明天的太阳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高慧敏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 心理学研究论文:影视审美心理学研究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子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观看影视娱乐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影视娱乐的内容随着观众需求在不断变化。近些年来,电视剧、电影以及电视广告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本文着重对于影视娱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视娱乐化对于观众审美心理的具体影响作出分析。 【关键词】影视娱乐化;审美心理;影视娱乐化的问题;影视发展方向 一、影视娱乐的审美心理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视娱乐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靠人的精神潜意识来完成的。影视娱乐的内容触发人们的潜意识,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后会在脑海中产生合理或夸张的想象,这是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这种潜意识的形成和人的梦境形成比较相像,在梦境中除了可以生活场景重现,还会将人的想法或者内心渴望的东西重现在画面,组合成人们的梦境。电视、电影通过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将人们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因此电视和电影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产业之一。电视电影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两种体验相结合,通过还原较为真实的生活片段,刺激观众的大脑皮层,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潜意识。 二、影视娱乐产生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对于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总结成三种心理状态“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精神状态,而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趋向轻松、快乐方面的内容。电影和电视因其较完美的画面感、故事内容以及听觉享受,给观众精神上的享受,放松观众的精神状态。但是这种放松只是暂时的,仅仅会在潜意识中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还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状况越来越差。我国的人民群众不习惯通过心理医生来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因此影视作品成为解压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观众可以通过愉快的影视作品,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轻松的故事内容中,从而减轻部分压力,使观众能够放下部分忧愁,自信乐观的继续生活。 三、影视娱乐发展的不足 由于受商业化影视作品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影视作品缺乏真实内涵,这使得人们在观看影视节目时被错误引导逐渐失去了文化审美能力。观察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不可否认,电影市场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影响着人民的审美理念与生活观念。例如,这两年来真人秀节目以其趣味性的内容受到了众多观众的追捧,于是真人秀进军电影市场,诞生了一系列的真人秀电影作品。虽然这些能给人愉快的精神享乐,但缺少艺术内涵,电影纯粹只是为了商业。看过真人秀电影的我们,顶多在电影院内哈哈大笑,电影并没有对我们实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影视娱乐作品的监管,给观众正确的审美心理暗示,这对我国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影视娱乐化的发展方向 针对影视娱乐作品中出现的过度娱乐内容,我国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娱令”,要求电影电视作品不可以装疯卖傻,没有文化内涵;作品内容不可以哗众取宠,出现虚假信息;作品内容更不可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宣传。这些禁令有利于规范影视作品市场,保障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正确的娱乐性,从而给观众美好的休闲内容,丰富娱乐生活。 影视作品的规范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保护社会公众与影视明星的利益。近些年来,各类亲子节目盛行,部分儿童明星开始拍摄广告或者参演影视作品,这些活动不利于儿童明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给他们自身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除此之外还会给普通儿童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因此,今年广电总局就了对于亲子节目的要求:限制明星儿童的出镜率;对于普通儿童在影视作品中的出镜加以限制;更对亲自节目的内容加以规范。影视作品的发展,除了依靠广电总局的限制,还离不开制作人和导演对作品内容的把控。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应该拒绝低俗媚俗的影视画面,并且注重画面的华美,注重对传统文化或者价值观念的传承,对于广告植入的内容,也应该做到“无缝连接”,使广告的出现不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 因此,我国未来的影视作品应该更注重于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反映群众的真实想法,为群众树立正确而有深度的价值观念,给观众更美好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从而使影视作品在内容、思想和道德方面做到统一,拒绝低俗作品或过度娱乐作品,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作品。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我国影视娱乐文化审美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对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文明产业的发展,并为我国新兴文化的发展走向树立新的航标。因此对影视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李鑫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 摘要:管理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观点、新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论述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应用,旨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作者:黄亚敏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心理学研究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实践中对人性关注的缺失 很显然,我国的中学教育目前来看是失败的。社会各方面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等现象。大学教育更也是如此,由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前的“教”和“学”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人格教育的缺失,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法对人生做出规划,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大学校园成为了他们混文凭的地方。大学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首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这需要以学生完善的人格为依托。然而中国教育在思想人格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在人格方面出现“断层”,无论从能力结构还是成才观念上都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原来憧憬的大学身生活产生失落感,出现目标和能力上的空白区。 (二)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严重复杂的心理问题 有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的自控能力与心理抵抗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应对大学里更加复杂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再者学生的生存适应力差,从在父母身边的被保护与被指导到大学生活的亲力亲为,自主、自控与自我服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缺乏自主意识与自控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关系,无法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对大学生活产生厌倦情绪,久之很可能发展成抑郁症,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心理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大学生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通过心理体现出来,使得行为表现与特定的社会化境,人文环境交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掩饰性和复杂性,对其他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是校园安全的潜在隐患。 (三)大学的扩招,自费,选择就业等问题已经出现端倪 由于大学的大量扩招,招收的学生个性更加多样化,兴趣也各有不同,这就给高效的教育带来更大挑战。现代的教育应该提倡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全面性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引导性的教育模式。择业的自主性产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每年都会有因为找工作问题而发生的自杀事件,这就凸显出了辅导员在就业规划和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高校内的就业择业辅导课程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教育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高效管理层应该尽快注意到这种转型,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成功就业。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心理层面的缺失 (一)育人与自我发展层面的缺失 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和市场调研,总结出高校辅导员认为自身缺失的问题主要有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不足;学生们认为辅导员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有待提高。学习能力体现了辅导员的自我完善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与工作激情。而其他能力都是关乎辅导员对于辅导学生的工作是否能胜任的关键因素,这些能力的缺失不仅影响辅导员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正常交流与合作,对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培养都是不利的。 (二)育人理论与辅导技术的缺失虽然说现代大多数高校都不再设置班主任,辅导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班主任的角色。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引导为主,因此辅导员必须懂管理,会育人,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所想,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讲究育人的艺术性与技巧性也是辅导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完全是照抄前人的模式,不能将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甚至有些做法过于偏颇。至于心理层面的交流与辅导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产生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辅导员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探究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相应的交流技巧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 三、辅导员工作的心理学建议 (一)选拔过程中注重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高校相应管理部门在选择辅导员时应该综合考虑参选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专业知识以及面试表现等因素,并对他们及时的进行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有能力胜任者,然后再利用一段时间对入选者进行实际检测,看其是否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同时高校应该完善对相应人员的任免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力来减少任人唯亲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辅导员的任免更加透明化,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创建有效的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准,提升其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足,辅导技巧单一等问题。多数学校每年都会花费大量时间与财力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辅导员对这种形式的培训往往存在抵触情绪,或者无法提起足够重视,这就导致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有必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机制,使之成为高效管理的一种制度,同时要不断地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对这种培训提起足够重视,真正满足辅导员们提高辅导水平的愿望。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安全感 辅导员作为一种长期和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其身心安全往往受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影响。再者辅导员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校区内,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辅导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辅导员的安全感既来自外在的人际和谐,也需要练就自身的坚强与独立。所以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现在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注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实际能力,创建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等措施,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国高校教育水平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李凌峰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职教学管理下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所必需 首先,高职类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各有高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院校,二是来自部分等职业学校的中专生。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为专业差异,文科专业只招收文科生,理科专业大都招理科生,有的专业不限文理,因此,学生的组成多样,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来源与普通大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素质有差异。普通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高中,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等职业学院,甚至存在初中毕业生。学生来源广,学校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都缺乏了解,在教学中只按照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免出现学生接受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不能兼顾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学习的缺乏主动性,又对学校的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这样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高职生的学历为专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类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里。高职类院校着重培育专业类人才,因此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并不高。进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好,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就不受重视,高考结束后,又觉得出路不如一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更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周围大多数同学情况都是如此,缺乏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使得学生会觉得不上进也是常态,最终会使得学习越来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当今社会对高职类院校和学生仍存在认识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点院校受到重视,虽然现在各项政策有所倾斜,且在宣传上也对高职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业单位,仍然持有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会加深对自身的不认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原来更多,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不断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运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学校加大对学习的重视,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技能时间,有问题积极帮助解决,有进步要及时肯定,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求知欲为动力,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动力才能越强。另外,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中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溶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像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里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里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辅导和引导,还要加入“干预”机制。如有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则不能仅限于等待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而应积极干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关注学生心态的变化,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做好辅导和干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实行教师值班,定期谈话等形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被重视、被关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宣传,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学生,树立积极心态,从而影响到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院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都需要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是将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和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作者:王丽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心理学研究论文:红楼梦中管理心理学研究 一、管理者的特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传统的中国人所推崇的。管理者的素质是一种修养,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红楼梦中有具备卓越管理才能的人,“金紫万千谁治国,钗裙一二可齐家”。综合薛宝钗,王熙凤和贾探春的特点,管理者的特征可总结如下。 (一)恩威并施 管理不能多恩无罚,仅靠下人的良心是不行的。应该恩威并施,因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PK。王熙凤评说过家中的奴才:“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地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平儿也训过奴才:“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利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若是料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他一难,好几次没落了你们的口声。众人都道他利害,你们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呢。”管理的理想境界不应该是因为权利而生出的对权力的惧怕,而是应该由自身的影响力决定的。凤姐的失误在于威多恩少。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回中,凤姐一到宁国府,她就发表了措辞极其强硬的就职演说:“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薛宝钗和王熙凤一样,深知管人是要讨人嫌的。但她的处理风格却和王熙凤完全不同,她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我本也不该管这事。就你们也知道,我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我们太太又多病,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就是街坊邻居,也要帮个忙儿,何况是姨娘托我?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沽名钓誉的,那时酒醉赌输,再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薛宝钗把自己参与管理说成是身不由己、万般无奈的事情,这样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被管理者的同情。即使是强化治安管理,薛宝钗也不是金刚怒目式的,而是循循善诱,尽可能启发人们的羞耻之心。事实证明,薛宝钗的这套柔性管理确实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人们对此都口服心服。 (二)德才兼备 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要求管理者应是有德之人。下属对管理者的德行进行评价,进而决定管理者所具有的影响力。凤姐所不足的就是德行。她的精明中含着狡诈,泼辣中带有阴险,追求独立的个性中又包藏着权欲和贪心。作为贾府的实际管家人,凤姐并没有以维护家族利益为出发点,她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5]。兴儿演说荣国府中说:“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六十五回)显而易见,正因为王熙凤的无德,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权威,有的仅仅是一时的权势而已;靠山一倒,便寸步难行,一败涂地,任凭她再有管理才能也无力回天。 (三)心里口里都来的 1.心理素质结构 (1)上进心上进心就是要求向上、进步的心情。这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林黛玉没有。林黛玉擅长写诗,有文学才华,她多愁善感,伤春悲秋,以为爱情便是生活的全部。她从不曾劝宝玉追求“仕途经济”,宝玉也深深感激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都是有上进心的,薛宝钗在《咏柳絮》中写道:“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贾探春说过:“我要是个男人,我早走了,到时做出一番事业来,自有我说的,偏我又是个女孩,话也没有我多说一句的。”而凤姐最喜揽事逞强:“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2)经济头脑做管理者一定要有经济头脑。宝钗懂得“生计”,且会“理家”,对社会的商业运行非常熟悉。她认得当票(五十七回),知道商人会如何给人参作假(七十七回),她与王熙凤都知道钱的用处,所以凤姐拼命敛财,宝钗使劲散财。凤姐敛财有三条主要途径:第一,下人送礼;《红楼梦》中有三处写到凤姐弄权,弄权铁槛寺、贾芸种树、金钏月例;第二,利用月银放高利贷;第三,当家中顺手得利,比如给凤姐凑份子过生日时,凑的银子多花不了,凤姐就赚下了一部分。宝钗用自家的钱财帮助姐妹,得到了姐妹们的高度赞扬和评价。宝钗帮助史湘云办过中秋螃蟹宴,给林黛玉送过冰糖燕窝,给王夫人送过金钏的装裹衣裳,给袭人送过戒指,还把哥哥从南方带回的土特产分送给每一个人,甚至包括赵姨娘。贾探春作为一个千金小姐,本可只知安富尊荣,但她颇有经济头脑:“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探春在管家期间,兴利除弊,不仅节流,精简不合理的费用,而且开源,把大观园承包出去。(五十六回) (3)情商高薛宝钗在贾府获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评,这与她在人际关系上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薛宝钗白天要到贾母王夫人处去问安,还要承色陪坐,姐妹那隔三差五也要去问候看望,白天几乎没有时间做针线活,每天晚上忙到后半夜。从情感智商的角度来说,林黛玉与薛宝钗相比的确是逊色的。假如在我们周围,有一个像林黛玉那样的人,她(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感情,不大注意别人的情绪反应,甚至时常为了“我的心”而开罪别人;另有一个像薛宝钗那样的人,她(他)不动声色地把别人的情绪看在眼里,作出适当的反应———或排忧解难,或慷慨相助,我们会更愿意和谁做朋友呢? (4)处事灵活研究表明,管理者中外向性格占90%以上。外向性格的人把注意力和能力集中于外部世界,经常而且是自然地被外部的人和事物吸引,更多趋向于参加外部活动。与之相对应的特点就是灵活。他们在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相当高的适应性。对环境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随机应变)。宝钗扑蝶是宝钗思维灵活性的最好表现。宝钗在大观园中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一路追逐来到一个亭子旁。亭子里两个丫头正在说悄悄话,怕人听见就打开了窗户,宝钗想走已经来不及了,急中生智,遂含笑喊道:“颦儿,你还不快出来,我看到你了!”然后向两个丫头问道:“你们可见到林姑娘了?”两个丫头心惊胆战,生怕悄悄话被林姑娘听去了。宝钗扑蝶一直为人所诟病,认为是她心底狠毒的表现,但是事实上这个事件并不能给黛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王熙凤的思维灵活性更是功夫非同一般。正如王蒙先生所说:“王熙凤其人虽然没有高水平的战略眼光,个人品德上也颇可非议,但她的精明强悍机变却使她成为能够胜任贾府的日常管理的唯一的、无可替换的人物。” 2.表达能力 (1)口才王熙凤言谈爽利,说话风趣,素日善说笑话,肚内有无限的新鲜趣谈。元宵节家宴上,凤姐要讲笑话,下人们纷纷开心地去叫亲属来听笑话,可见其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山东大学张瑞芳教授曾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薛宝钗和贾探春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她们的诗词水平上就可看出来,宝钗的诗词水平与黛玉难分伯仲,探春的诗词水平虽不如钗黛二人,在贾府的姐妹中算是出类拔萃。 (2)反应快反应快慢与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有关。心理学研究认为,王熙凤是典型的多血质气质类型,贾探春是典型的胆汁质气质类型,薛宝钗是多血质和胆汁质的混合型。这三种气质类型都是外向型,精力充沛型。林黛玉是典型的抑郁质气质类型,内向、易倦、孤僻。 (四)雅俗共赏 雅指的是知书达理,俗指的是世俗事情。管理者要做到上上下下都敬服,需要做到两点: 1.懂礼日常生活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貌似随意说笑,其实从未离过正谱。贾母说:“我喜欢她这样,况且她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里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她从神儿似的作什么。”(三十八回)围绕贾母生活所展开的谐趣横生,欢乐活跃的场景,几乎都是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五十四回)的效应。既表现了她对老祖母的一片孝心,又表现了她千方百计讨老祖宗欢心的心计。凤姐在贾母跟前的承欢取乐,是其他小辈所不敢为也不能为的,是她独有的才干———“心眼子“和”巧嘴儿”的绝妙结合。在贾琏娶取尤二姐的问题上,她抓住了“国孝”和“家孝”两重违礼的把柄,牢牢地把握了事情的主动权。 2.懂理理就是道理,做事的智慧。凤姐再强悍,也要讲理,做事情要能堵住别人的嘴,就是俗语说的“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了”。在秦可卿的丧事上,凤姐的风度无人能敌,“一应张罗款待,独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或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俱不及凤姐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十三回)在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见到凤姐时,凤姐的表现既不失贵族少奶奶的身份,更不失热情。“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第六回) 二、结语 《红楼梦》被认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反映了一定的心理规律。性格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和参加的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其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做得更好。 作者:赵冬梅 王雪艳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实现手段。如何进行跨文化教育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专家和学者们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难题。本文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教育心理学取向为指导,以学习者的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为切入点,着力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心理学 引言 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需求,更是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保证。国际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不仅要求学习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水平,这是外语工作者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任务。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上颁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这一文件的颁布为国际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纽带和桥梁,是传播本国文化、吸纳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组成部分和环节。跨文化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门独立的、新增的学校课程,它更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尤其是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跨越文化背景,传递异域信息的必要桥梁和手段,也是衡量跨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数和外化标准。但是,究竟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者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Imahori和Lani-gan(1989)研究称,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具备恰当的动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贾玉新(1997)指明,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情节能力和交际方略能力组成。此外,张红玲(2007)也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同时还要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场景中,并且从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而且,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杨盈和庄恩平(2007)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还要重视跨文化意识、思维能力、非语言交际及交际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虽然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观点不一,但是研究者们积极归纳总结,从不同定义中找出共同之处。故而,本文以胡仲文的概括总结作为本文探讨和研究的基础,即以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这三个层面的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胡(2013)指出,“在认知层面,学者们指出要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不仅需要一般文化的知识,还需要具备特定文化的知识以及关于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文、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感情层面包括交际者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等。行为层面主要是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 二、教育心理学 自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五步教学法”以来(即准备、提示、联系和比较、概括与总结、实践应用),教育科学化的观点便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代教学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已经十分科学化、系统化以及独立化。教育心理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发展已日渐完善,并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系统化独立化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一般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与学的制约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张大均,2005)。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着重分析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及要求,且结合自身教学条件,做好教学准备。但,究竟什么是教育心理学,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意见不一,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与阐述。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一类是把教育心理学看成是一门研究人性的科学;第二类是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心理规律作为教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第三类则是主张兼顾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董刚,2010)。第一类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Thomdick及Judd。而第二类观点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多侧重于学习者,主要代表人物有Welton及Starch。第三类观点则较为全面,从教与学的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二者与学习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Gage和Berliner。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直接将其分为两类对抗性的观点,即一类是教育心理学看作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应用领域,是实验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第二类则是将其看作是教育情境中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是独立的应用型学科(叶浩生,2012)。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等主要流派。其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人本主义是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们所最为广泛讨论及研究的理论派别。本文也以这三大理论派别为指导,从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出发,探寻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 三、理论应用及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经不言而喻。广大研究者和学者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都对外语教育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也有很多,如生理因素(年龄),认知因素(认知风格、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动机,动机归因,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自尊及焦虑),社会文化因素(语言态度、文化适应、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等。1.认知主义学派认知派认为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主张对学习问题应注重对内部结构与内在条件的研究。其突出之处在于肯定意识及主观的能动作用。从外语学习角度而言,教师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意识到外语学习,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趣味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面积广泛,可以是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文及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常识,故而能与学习者的固有知识建立相应的紧密联系,更新现有知识体系。这也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的先决条件。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好课程设计,尤其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未来的职业走向,从未来职业要求出发,为学生有选择地介绍本国及他国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固有知识可以被看作是影响学生理解和认识新知识的内部结构和条件,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实现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一般和特定文化知识。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辅助者和启发者的角色,教学设计和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上,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完成由被动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转变。同时,从认知角度出发,教师应帮助学生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习效果,如此,学习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自主学习、自我指导以及自我管理。在教育心理学的各大派别中,教师的角色早已从以往传统课堂上的主导者逐渐转变为协助者及组织者的作用。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学习过程的源动力和推动力。2.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洛斯和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其典型教育主张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并且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同时,罗杰斯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而自由学习是有意义的。在其列出的10条学习原则基础中,提到“学生倾向于拒绝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同时“当外部威胁逐渐降低时,学生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内容”。在外语学习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是文化沟通和理解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这种差异便是“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会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造成冲击或冲突,故而学习主体往往“倾向于拒绝”。在情感上的表现则是,学习主体对异域文化的不熟悉和不理解,容易造成学习主体对外语学习的畏难情绪,产生情感上的恐惧,进而容易缺乏学习动机,产生焦虑情绪,并造成学习主体自尊心上的打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及准备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降低“外部威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包容度,如此学生才会“察觉”和“同化”相关学习内容。此时,在实际教学课堂的组织中,教师应注意学生情感上的细微变化,引导学生逐步从“拒绝”到“同化”学习内容,可以通过深刻理解本国文化,比较异域文化差异,进而最终达到尊重他国文化,包容异域文化的目的。同时,从情感(态度)角度出发,教师还应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动机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而教师作为辅助者参与其中。3.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提倡以“刺激—反应”为原理,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是一种行为活动,可以通过反复刺激和反应,重复操练形成语言习惯,为学习者输入足够语言材料,进而达到输出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注重语言材料的输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语使用能力。同时,较为普遍的语言练习场景则是对语境的模拟。学习者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场景的模式,熟悉语言环境,增强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的适应性。该理论多应用于语言技能的磨练与提高,但对于非语言技能等能力的培养,仍是必不可少的练习渠道。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为学习者营造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语境,给学生实战训练体验。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得到理想的“效果”,并从中“学习”。行为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反复“刺激”的强化练习,使得行为习惯得到改变和加强,由此产生与美国的听说法(audio-lingualapproach)便是外语学习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实际交际语境的不断观察、模拟和演练,鼓励学生克服对文化差异的不适感,习惯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沟通交流。 四、总结 外语教学的心理过程,既包括教师的心理及认知,也包括学生对外语课堂的依赖与认可。教学“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张庆宗2010:147)。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层次、多角度以及全方位的参与,教师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维度出发,积极把控学生心理,从认知、感情和行为三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和包容度,熟练语言及非语言技能,夯实心理素质,增强异域文化适应性,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与难题。 作者:高姝 康立敏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