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论文范文:公司股份回购的正财务效应分析 摘要: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为配合资本结构决策或股利政策股份回购早已成为上市公司,广泛采用的财务举措,而在我国股份回购无疑也是证券市场上的一项重大制度突破和金融创新。文章首先阐述了股份回购的基本理论,然后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公司股份回购的相关情况,着重地分析了股份回购的正财务效应。 关键词:股份回购;正财务效应;负财务效应;库藏股 一、股份回购的概述 (一)股份回购的涵义及特征 股份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盈余所得后的积累资金(即自有资金)或债务融资以一定的价格购回公司本身已经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将其作为库藏股或进行注销,以达到减资或调整股本结构的目的。其主要特征有:股份回购是公司从股东手中买回自己股份的行为,其实质上也是股份的一种转让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转让行为。因为股份回购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是公司,另一方当事人是股东。回购的客体是自己公司的股份。股份回购中,买卖双方必须有协议存在。 (二)股份回购的方式 我国股份回购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向全体股东发出回购要约,即固定价格要约回购,其优点是赋予所有股东向公司出售其所持股份的均等机会,而且通常情况下公司享有在回购数量不足时取消回购计划或延长要约有效期的权力。二是在交易所通过公开交易方式购回,是股份回购中最常用的方式,主要优点在于收购成本低,市场平均溢价只有3.5%。三是荷兰式拍卖,其在回购价格确定方面给予公司更大的灵活性,将回购价格确定在股票市价和股票价值之间,并且使股票市价能反映其股票价值。四是在交易所外以协议方式购回,由于国有股回购主要在国有股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进行,这种交易方式是一对一的方式,因此国有股回购一般在交易所外以协议方式回购。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公司股份回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对于尚处发展阶段的我国证券市场而言,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公司股份回购的出现是一种金融创新性质的探索与尝试,就公司本身而言,股份回购也为其带来了显着的财务效应。 (一)财务目标效应 上市公司的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上市公司股东财富的大小体现在其所持有公司股票的市价上。股票市价决定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和资本市场因素。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因素是上市公司的不可控因素。而股票内在价值是未来单位股份每年可给股东带来的现金股利量按照上市公司相对应的资本成本率折算的现值,是上市公司的可控因素。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股票的内在价值,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由于股份回购改变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当然打破了公司原有的合约制衡,破坏了原有的产权合约。公司原有所有权结构合约的改变。必将导致合约的重新订立。股份回购有助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现金支出,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从而达到增加股票内在价值的目的。 (二)财务杠杆效应 当公司生产经营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投资报酬率高于债务成本,而负债比率又不高时,公司可以通过用自由现金流或者使用负债回购股份,改变原有的资本结构,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利用债务利息的减税原理,发挥财务杠杆的效应,以期达到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小化,保持各种资金来源间的最佳比例关系,从而在经营状况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三)股利分配效应 如果公司有多余的现金,却没有足够的投资机会,为满足股东的要求,公司就应该向股东分配股利。股份回购可以使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减少,从而减轻公司的分红压力,减少用于股利支付的现金支出,最终使得每股利润和每股股利增加,每股市价也随之上升,股份回购所带来的资本利得应等于增加股利发放情况下的红利。 (四)节税效应 股东收益包括股票分红派息收入与股票转让的资本利得收入,一般来说,国家对前者课以较高的个人所得税,而对后者课以较低的资本利得税。若公司分派现金股利,则股东不得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公司实行股份回购,股东拥有选择权,具有流动性偏好的股东,转让股票取得现金形态的资本利得,而继续持股的股东由于所持股票的每股盈余提升,使个人财富增加,并且相关的资本利得税递延到股票出售时缴纳。我国股息、红利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而股票转让所得的个人所得税还未征收,将来需要卖出股票换取现金时只需付出成交额7.5%左右的佣金、过户费和印花税。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股份回购相对股利分配具有明显的节税效应,是优于现金分红的回报投资者的方式。 (五)股份回购是实施“反收购”策略的有力武器 为了维护目标公司股东的利益,公司通常以股份回购的方式抵御恶意收购。大量股份被公司回购之后,其结果是在外流通的股份数量减少,一方面股份回购使得收购方所可能收购到的股份的绝对数量会随之减少,并且由于财务杠杆效应的发挥增强了公司未来盈利预期,导致股价上扬,造成收购方的收购成本上升,从而增加其收购难度;另一方面,股份回购使公司原有的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在公司的控制权得到相应加强,也向公司原有股东显示管理层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和决心,有助于获得原有股东的支持。另外公司有大额现金储备就容易受到敌意收购者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动用现金进行股份回购可以减少这种可能性,股份回购消耗了大量的货币资金,财务状况相对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收购者的兴趣,也就是反收购策略中所谓的“焦土战术”。 财务论文范文:谈网络环境下的财务工作 【摘要】网络条件下的财务工作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以及远程审计等远程处理,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作者分析了财务网络的现状,并提出了实现财务网络安全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网络 财务 现状 安全 在当今社会网络极大普及的背景下,国内各财务软件厂商开发了各类基于互联网的财务软件,并逐步深化到每个企业的业务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方方面面,已形成了构架在因特网上的全面管理信息系统。在如此形势下,如何做好财务工作并在实际应用中给予关注,成为各企业财务部门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拟从信息的应用和处理、人员要求及网络安全工作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的应用和处理 基于现行的财务处理平台,根据用户的使用范围及企业的保密程度进行划分,把各类信息分为三种:公开信息、半公开信息和保密信息。其中公开信息是应当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主要是企业自我宣传、介绍的资料以及向股东等人员披露的财务信息等等,把它们放置在企业的主页等公共栏目上,这样任何人可以通过公共的渠道获得;半公开信息指被企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主要是用于企业内部或者特定人员使用的,不便或不必向外界披露的一些资料信息;保密信息则是事关企业的经营计划、重大决策、资金状况等重要的信息。财务工作中产生的绝大部分数据属于后两者。 按照信息的保密程度的不同,财务部门对数据的处理和传播方式上也必须有不同的要求。公开的信息资料可直接放置在企业的主页和公开宣传网页上,并形成系统的文字性资料,方便所有公众知道与了解。半公开的资料则是涉及企业其他相关部门,如物资、人事等部门,需要共同处理的一些资料,这只能通过企业内部的网络、内部文件、内部资料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并需要办理相关资料的交接和加密手续,尽量控制信息的传播范围。保密信息则涉及企业的重大机密,对于保密的资料信息一方面需要进行加密存放,同时需要严格控制知情人员的范围,确保数据本身的安全;另一方面在信息的传递上也要保证路径的安全,防止信息的被窃和毁损,还要制定相关的保密制度与措施。以上就是在财务网络上需要进行处理的信息状况。 按照上述分析,企业得财务网应是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于其自身的财务特殊性,相对于其他的子系统,它又应具有很强的相对独立地位,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务必进行隔离,并且严格控制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二、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在会计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工作特点和方式,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财务人员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事业管理人员所认同。此外,各项新制度的不断出台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一方面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各种后续教育,掌握计算机技能及网络应用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数量将大量减少,会计核算变得更加程序化、系统化,人在其中的作用更多的是控制和处理信息,使用经提炼的信息。这就需要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会人员进行管理与培训: (一)加强各种业务的学习,不断丰富更新自身知识 新形势下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既要求软件的开发者具有很高的会计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企业管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于财会人员要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在复杂的软硬件环境中有效地应用和完善系统,就必须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完成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 (二)财会人员要转变传统观念,既要关注信息的处理,还要把注意力向信息的使用和分析上转变,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可靠的信息 (三)财会人员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网络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客观要求。广博浩瀚的信息是人们创新的源泉,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有活力。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能够脱离传统习惯势力和世俗偏见的束缚,敢于开拓创新,提出新颖且独到的建议,勤于联想,从而开辟出新的思维空间。创新是提高各企业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不竭的源泉。 (四)培养财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律性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财会 人员要面对各种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主观的处理,而这些数据信息反映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具有实际价值的。财会人员必须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合法和安全负责任,同时财会人员还要具备很好的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保证不会危害企业数据处理及企业的经济信息安全。 三、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从其本 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 信息安全。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属于网络安全。现今的网络,给企业生产经营、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等方面都提高了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给企业财会系统带来质的变革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某些或有价值的数据被滥用、盗用的风险,所以安全性是网上信息的关键所在。目前基于网络基础上的财会系统所面对的突出问题就是安全问题,企业需要从内部制度和技术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从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和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多个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从而保证整个财务网络系统安全运行。此外,企业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应在内部采取一系列奖励与惩罚机制,避免由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财务网络化的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以及远程审计等远程处理和其他各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和远程处理要求财务系统的开放和数据的共享,这又增加了提高安全性的要求,安全性又成为内部控制的重点。 财务网络安全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内部控制:1.对远程操作实施控制,即实现对远程记账、报账、查账、制表、审核、网上报税等操作实施安全控制。2.对网上支付实施控制,即保证支付信息的机密、支付过程的完整、交易双方的合法身份以及可操作性,实现安全支付。3.对电子凭证实施控制,即控制电子凭证的正确收发、真伪确认、格式转换和安全传递等等。可以说,没有网络安全,也就没有网络财务。 财务论文范文:对农村财务管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去年以来,县纪委在接受党员群众举报和调查办案中发现,70%以上的党员违纪问题发生在农村,农村党员违纪尤其是“两委”班子主要成员违纪原因均涉及村级财务管理,表现为农村财务制度落实、财务监管不能真正到位。针对此种情况,近日,县纪委组成专门调查组,对全县农村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全县农村财务管理基本状况 (一)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现状。在县农业局设经营管理站,为财政拨款全民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2名,现有工作人员6名。主要承担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三大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项指导”和贯彻宣传农村法律政策、农村经济统计等工作任务。各乡镇、县经济开发区设有经管站,在岗人员共48人,人、财、物属于乡镇政府管理,与县经管站属业务指导关系。 (二)职责任务。经管站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鉴证和纠纷调解;负责农村承包合同仲裁;承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审计;负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状况、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调查、统计和分析;承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负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会人员的指导、培训。 (三)管理模式。一是实行村账民理乡代管。把各村的账簿集中到乡镇农经站监督管理,各村会计将本村当月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凭证,经本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干部分别审核通过后到乡镇农经站或财务结算中心统一记账,农经站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农经站每月将各村的财务收支情况向群众公布。二是实行会计委托制。村集体组织经过民主程序表决后,委托乡镇农经站本村账务,村级不再单设会计,村报账员每月持经本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干部审核后的会计凭证到乡镇报账。 (四)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度取得的成效。我县1998年推行了农村财务“双代管、双监督”制度,20__年推行了农村会计制,取消村会计、村出纳,设立村报账员。两项制度的落实对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作用明显:一是把村委会、村民小组的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乡镇党委、政府及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地遏制了借支挪用、挥霍浪费、贪占集体资财的现象;二是通过对村及村民小组集体资金的清理,账款上划代管,摸清了家底,推进了村务公开的进展;三是村级只设报账员,精简了财会管理人员,节约了人员经费。 二、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账目管理混乱,收入管理难到位。乡镇经管站对各村的正常收入和支出情况把关较严,对村里的其他经济收入,则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个别村收取的承包费、上级部门扶持的款项等,长期在账外循环,坐收坐支,时间一久,占用金额越来越大,清账时交出一大把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单据。表现为截留应上缴款项、账外设账、收入支出不下账、假条子顶账、巧立名目重复报销以及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如大王镇某村原党支部书记李某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安排专人收取村集市卫生管理费, 4年收取了9万余元,不向镇经管站报告,用于请客送礼、为班子成员发放福利。 (二)账册、现金管理混乱,非财会人员经手管钱。一是现金与存款不分。二是村财务中白条抵库严重。三是账本保管不善。不少的村将账本、原始单据等乱丢乱放,容易造成单据的损坏、遗失。四是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或其他非财务管理人员直接收支现金。花官乡某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某将上级驻村部门扶持的资金4万元,不交会计记账,自己支出,上级清账时交出一大把支出单据抵账。 (三)财务监控不到位,“零招待”制度难落实。针对前些年村级招待费出现的问题,各地普遍实行了村级“零招待”管理,这对于规范、约束村干部行为,杜绝公款大吃大喝现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一些村特别是经济发展快、经济事务多的村,村的各项财务业务方面的管理根本不按规定执行。有些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置集体、农民群众利益于不顾,用村集体公款为个人谋福利,挥霍无度、大吃大喝,“零招待”事实上变成了“灵招待”。有的将招待费转移变通,有的干脆建立小金库,随意支取,许多情况下,乡镇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此引发了一些村干部违纪违法/ :请记住我站域名/案件。如我县丁庄镇某村班子成员大吃大喝,欠饭店账太多,村财务无法公开列支,为冲减村招待费的账面数额,两委班子集体研究后,将村里的集体资产作价处理,获得的收入不记账,用于抵顶村招待费,然后将部分收支单据销毁,躲避群众和经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构成集体违纪。丁庄镇丁屋村原任党支部书记丁某任职期间截留村集体承包收入15万余元,用于支付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 (四)村务公开制度落实不够。乡镇经管部门虽然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村务公开管理制度,但落实不到位,有的流于形式,有的不能坚持始终。如每月8号要求各村财务公开,10—12号对财务公开情况进行督查,但公开的只是在乡镇经管部门代管的村财务收支情况,检查也是走马观花。有的村将一些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事情写进村务公开栏,让群众有避重就轻的感觉,对群众最关心的财务问题只公布几项大的收入支出项目,具体支出项目群众无法知晓。有的村把村务公开栏变成了村干部不廉洁的挡箭牌,弄虚作假的盖头。有的村搞企业、抓建设,事前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不听取群众意见,以致问题暴露时群众非常气愤。有的村重公布、轻反馈,这些村虽然公开了一些村务,但是公开后对群众有何意见,有何反映,不能及时反馈,没有真正达到公开的目的。 (五)村财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当前,农村大多数财会人员都是村“两委”指定的,没有经过正式的业务培训,有的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有些村财会人员记账不及时,个别村连续2年没有记过一次账。有不少村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一朝天子一朝臣”,会计跟着村干部走,更换比较频繁,造成村财务工作专业性和连续性差,出现了“断头账”和“年年进行培训、年年培训新手”的现象。个别乡镇多数村财务管理人员不懂会计业务,乡经管站人员只有从头教起。另外,个别村理财小组成员素质较低。有的村理财小组与村两委不合拍,产生对立,导致难以正常处理账务。有的个别理财小组人员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指定,理财过程流于形式,失去监督作用。丁庄镇某村因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差,村领导监管不到位,9年的时间内账外循环收支39万余元。 (六)个别乡镇对农村财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村级财务管理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个别乡镇对村干部注重了经济工作管理,对村里的财务管理工作则很少过问。特别是对一些发展较快的村,注重保护其工作的积极性,认为他们经济发展快,工作完成的好,尽管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但认为都是小节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往往是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好村,特别是表面看起来班子比较团结的村,成绩掩盖了问题,这些村往往存有问题隐患。大码头乡某村原任村记账员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先后四次以重复报账的手段从乡经管站套取9万余元村公款用于个人从事经营活动,直至知情群众多次举报才被发现。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个别村干部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一是一些村干部只注重抓经济,忙事务,平时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党纪条规不学习、不研究,不认真领会贯彻,不懂法、不守法。二是为“官”动机不纯,个别村干部当“官”是为了给本家族争口气,图个吃喝,认为村集体财物归自己管,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有的甚至是为了能捞几个钱。个别村财会人员素质较差,有的对财会工作一窍不通,严重影响了村级财务的正常开展,起不到财会人员的监督、核算、管理职能。个别村财会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或出于掰不开面子,或出于私心,对村主要负责人的违规做法不制止,不举报,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同流合污。 (二)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不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相对稳定。但目前有的村财会人员实际上是由村干部指定,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财会人员也跟着“换届”。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还有一些村,在挑选财会人员时,不是从工作考虑,而是完全凭个人好恶,凭感情办事。一些素质低下,根本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拨到会计岗位上来。 (三)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力度不够。一是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度不够。有些村虽然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公开,但是公开的内容不具体,比较空洞,群众无法了解资金的用途、去向。个别村对一些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没有及时公开,致使群众无法实施民主监督。二是乡镇机构改革后,部分乡镇经管站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三是村账乡(镇)审没有落到实处,有的工作人员对代管村上报的支出没有认真审查,在票据上盖上核销章了事 (四)对农村财务问题重视不足。一是认为村级自治,不宜多管。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导致乡村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财务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二是财务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有些主管财务的村干部不熟悉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财务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财务管理新老问题不断。 四、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财务管理历来是群众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滋生腐败、污染社会风气,导致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财务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某种程度上说,关键在于乡镇的认识态度上。乡镇领导要把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听取经管站关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汇报,研究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检查督促村干部严格按章办事,确保各项制度贯彻落实。乡经管站更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认识,加强科学的财务管理,定期对村干部和村财务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村干部素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强化对村干部法律法规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其政策法律水平和管理村级财务的能力。利用村党员大会、党支部会、“两委”联席会议以及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内部监督,纠正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稳定经管队伍,提高业务能力。农村经管人员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具体操作者,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质量, 稳定经管队伍有利于提高财会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首先要稳定农村财会队伍。对村报账员的任用、调换、免职等,要履行必要的考核报批手续,坚持任人唯贤,保持会计队伍的相对稳定。同时,乡、镇农经站要切实负起责任,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村财会人员进行培训、考试、考核。 (四)加强审计,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乡镇经管站审计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把审计关,对村级报来的收支单据,审核人员要审查单据的合理性、合法性、正确性及真实性,对违规违纪的支出单据拒绝入账,审计出的问题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对照有关制度、规定及时严肃处理。要完善农村财务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制度加强约束,对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的村干部,要进行责任追究,决不姑息迁就。要突出对村里一些临时性收入的审计监督,经管站要严格按照程序,加强监管,及时入账,坚决取缔“小金库”现象,除财务出纳外,其他人一律不准经手钱物,确保从源头上堵住违纪行为的发生。 (五)抓好村务公开,重视实际效果。农村财务公开应严格按照农业部、监察部颁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办理,做到农村财务公开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实行村务公开,要从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村里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向群众公开,即除了按有关规定每年两次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外,遇到突发的重大事项应随时向群众公开,听取群众意见,以保证公开的时效性。公开的内容必须保证真实性,不能摆花架子、走形式,搞假公开;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搞半公开;更不能借口维护稳定,拒绝公开。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重点应包括土地承包、宅基地规划、电费电价、干部工资以及群众要求公开的其它财务事项。要加强对财务公开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对公开未按规定程序、内容不规范、搞形式化的村要采取措施,责令整改,对不进行财务公开的村要追纠村干部的责任。同时,要重视财务公开的实际效果,做到“给干部一个清白、还群众一个明白”。 (六)强化职责,民主理财。一是充分发挥理财小组的作用。加强对村民主理财小组人员的管理,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让民主理财小组有效行使监督职能,发挥监督作用。实行民主评议制度,对群众不信任的民主理财小组人员,要坚决及时撤换,选拔那些公道、正派、责任心强,群众信得过,敢于抵制不正之风的村民为理财小组成员,为村集体把好关、理好财。二是充分发挥民主议事会的作用。凡村里的重要事项、重大支出都要召集村民代表、民主议事会成员、村“两委”成员研究决定,集体决策,决不能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七)完善制度,注重实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原有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不完善的进一步完善,不适宜的坚决清理,做到有章理事。实践证明,现在已经推行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制度、村干部补贴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乡镇记账制度等都行之有效,且便于操作,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做到不折不扣落实执行的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区别不同情况,对村级一些必要的开支,可实行村级开支限额审批管理。如村级招待费问题,可以借鉴外地的管理办法,按照村里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规定一个合适的数额,把为集体办事(如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外援资金、洽谈招商项目等)、有利于村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必要接待与公款吃喝、挥霍浪费区别开来,变“堵”为“疏”。 (八)加大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在打击农村干部经济犯罪问题上,应当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两手都要硬。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不能指望所有的干部都能严格自律,总会有一些干部经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人,绝不能手软,不能失之于宽。要提高思想认识,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己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信念,切实解决查处农村经济问题怕难、怕烦等错误认识,严肃查处那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案件;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侵吞公款公物、中饱私囊的案件;与民争利,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的案件。同时,以案说纪,以案说法,查办一案,教育一片,搞好警示教育。 财务论文范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逐渐增大,财务管理方面理念落后,财务管理问题得不到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不能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资金计划、运用、分配的功能,使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寿命周期较短、生存能力较差。绝大多数企业忽视了财务管理提高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真正作用,而片面的去提高企业短期经济效益。 1.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较慢的城市。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战略,让中小型企业迅速涌现。中小型企业的特点是领域广、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激烈,经营灵活,对劳动者劳动技能要求较低,大部分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较多的社会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促进经济结构化调整 在我国,市场代替计划行使资源配置职能的过程中,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小型企业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中小企业的兴起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国企和集体企业的萎缩,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这些调整对于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一般为私营企业。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接收农业富余人口的数量也大大提高。私营中小企业在推动着我国工业化,以及三大产业,在推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 深化产业分工,促进技术创新 通过对社会分工理论的研究表明,细化的分工既可以促进一个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水平,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中小企业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伴随,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与各大跨国公司的合作,中小企业为大公司提供了配套中间产品和相应配套服务,从而找到了其新的盈利空间,与大公司形成了双赢局面,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小企业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不可忽视的技术革新能力。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中小企业每年申请的各项技术专利,从数量上占据了绝大比例。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产业中,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大大高于大型国有企业。 A公司2001年成立,属于中小型企业,主要经营房顶安装工程施工,生产铝合金门窗、防盗门等,其注册资金四百万人民币。A公司属于典型中小型私营企业,具有此类企业的一般特征,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中小企业共有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A公司的正常持续经营。以A公司为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金短缺,融资能力差 制造业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企业资金占有量一般比较大,因此需要充足的营运资金进行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A公司为例,就需要大量存货以应对旺季的批量销售,因此这些时期公司存货大量增加,在短期之内无法转化为销售额,致使大量存货无法变现,在此期间A公司就需要足额资金。在A公司注册的前几年,由于融资渠道有限,额度较少,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限制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扩大生产规模,须建立在有充足资金这一基础之上。所以,自一零年,A公司开始努力争取银行信贷。但是,A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难以获取银行贷款。从一零到一四年期间,A公司表现出来的资产负债率都较高。这是我国政策方面的原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房贷相当谨慎,像A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低息贷款,甚至难以获得银行方面的贷款支持。其原因主要是高企的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的融资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获取民间信贷成为公司在短期内融资的有效途径。A公司虽然通过民间借贷暂时在短期内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题,但却大大增加了其融资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 2、账务不清,无法反映真实经营情况 A公司生产经营相对简单,主要是采购、加工、销售,生产则根据市场和客户的要求生产各种门窗。在销售环节,除了少量公司直接销售外,大多数是由经销商来销售。贷款结算主要是以现金的形式,整个采购过程的账期一般是60日,销售过程是款在货先的形式,A公司销售途径较为单一。早期A公司是朋友合伙建立的,其决定权主要在这个朋友圈中。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股东之间的利益与决策观念发生不同,产生一定的矛盾和摩擦。由于缺少有效管理,曾发生过出纳人员利用现金收款,以开具收据等方式给客户回扣,在短短一年内竟贪污高达10万左右。此外,企业的财务制度主要是注册时为了应付制定的,不具备系统性和操作性,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缺少真正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实际财务工作中,经常有工作人员不按规章操作,财务凭证填写不及时,凭证丢失,账证不符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3、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A公司作为制造业,大多数人员构成为工人,工人的学历普遍较低,管理方式是粗放式管理,因此A公司的员工流动率也较大。在A公司财务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49%,将近一半,说明其整体学历偏低。大专学历占了33%,本科学历占17%,而研究生学历仅仅占1%。这些数据说明A公司财务人员整体学历较低,其业务水平受到不同程度制约。A公司财务人员从学历看主要为大专及其以下学历结构,虽然也有一些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但由于是刚进公司,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如果让这些新人独立挑起财务部门的重担,还需培养一段时期。A公司的财务工作是由一个 主管财务的副总负责的,这个副总是公司最早成立是的股东之一,虽然其在公司内部的影响力和威望在公司早期的财务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其专业知识方面匮乏的弊端逐步显现。副总之下的财务主管是一个有着多年经营的老会计,但不具有现代的财务管理理念。因此,A公司从上自下缺少一个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思路和模式。1、建立系统且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自觉性,同时,勇于突破家族式、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意识,勇于采用先进、合理的管理方式财。在构建财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应在员工能力和企业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运用ERP系统进行科学管理,并建立于此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从而实现财务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无论是基础会计工作流程,还是审计工作都能做到科学、有序。这样不但让具体工作有科学的操作规范,而且能促进企业内部之间相互合作、明确分工,进而推动公司财管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同时,也能形成科学严谨的财务资料,这些财务资料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依据。 反之,如果企业自身条件非常有限,难以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或财务部门人员很难适应电算化条件时,企业负责人应通过引入“公共财务总监”的方式进行改善。引入后企业可以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得到专业的指导。通过研究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细节之后,“公共财务总监”能给企业带来专业的策略。这种形式对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非常适用,可以用较小的成本获取最为专业的财务管理思路。当然,很多中小企业是不愿意将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透露给外来人员的,而且这种思想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但从企业发展的长期来看,随着企业老板的思想逐渐开发,市场逐渐规范化,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其中,借助于第三方的力量充分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促进中小企业良好发展。 2、拓展融资渠道,从多角度考虑融资方式 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出于自身信贷资金安全性的考虑,向企业提出贷款担保或抵押的要求,中小企业在得到担保机构的支持之后,更有利于银行贷款的到位。为此,中小企业需要努力提高资信程度,在还贷、担保、抵押方面,提升自身信用。 为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问题,应积极寻找其他渠道筹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积极采取融资租赁方式。融资租赁在欧美国家早已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购买大型设备时可以以融资租赁的形式,不但能缓解短期的资金压力,而且不需要进行担保和质押。如果融资租赁形式在我国中小企业能够推广,势必大大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推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民间金融。首先,发放贷款的公司或个人和接受贷款的公司一一对接,提高了融资效率。其次,发放贷款方与接收一方达成意见可直接放贷,不需要第三方经手。最后,如果接受方不能按约定时间偿还贷款,则担保公司进行全额偿还,降低了贷款发放一方的风险。 第三,应收贷款抵押。这种方式可以迅速获取资金,其机理是应收账款质押担保。中小企业可以将没有到期的应收账款进行抵押,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向银行借款,还能向企业和个人借款,非常灵活。 第四,政策性融资。中小企业应当充分把握地方政策,结合自身产品特点争取政府各种补贴和优惠的融资政策。 对于A公司来讲,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更新主要股东的融资理念。A公司的股东如果无法扩大资金来源,公司的发展必定受到限制,无法扩大公司规模。所以A公司的一些保守的股东应改变其狭隘观念,开放融资理念,吸收更多资金注入公司,进而实现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双赢的结果。 其次,A公司应加强与银行的联系。如果可以获得银行的信任与扶持,则公司的一些短期借款可以转成长期贷款。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还贷压力。为此,A公司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规章,并严格遵守,对外树立诚信形象。 3、合理设置财务岗位,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是财务管理职能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即便拥有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先进的硬件支持,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管理者和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也很难实现高效的管理。只有合理科学的设置财务岗位,规避风险,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才能够降低公司面临舞弊的风险。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者由企业早期股东担任,意识较为落后,习惯专断专行,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发挥。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吸引力相对较弱,想在人员招聘时吸引优秀的财务人才十分困难,同等条件求职者肯定选择大企业。中小企业也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执行力激励机制灵活等等。 针对A公司财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A公司应当科学设置财务岗位,关键职务不能混岗。公司中高层管理干部及所有财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公司提高财管水平的相关措施。A公司应定期培养财务人员学习财务管理知识:聘请财务管理专家来公司实地讲学;进行财务业务培训考核;定期召开财务工作会议。 综上所述,A公司在今后财务人员的招聘和培训等方面应当制定完善的计划,这样才能建立一支专业硬、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 财务论文范文:网络财务与电子商务问题研究 网络的出现是全球IT领域继PC机后的第二次产业浪潮,它带来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大量的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迅速传播,将世界原有的有形界限全然打破,对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深远的。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逐步以电子方式进行,实现数字化管理,网上企业、网际企业、虚拟企业等新型企业系统开始出现,可以说,电子商务是人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信息化社会的商务模式,是商务的未来。网络财务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掀起了会计史上的一次新的革命。在这种大气候下,用友集团率先提出“网络财务”的概念,并公开了“网络财务”战略,深圳金蝶也公布了“网络财务”战略。本文对网络财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网络财务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网络财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以及远程审计等远程处理,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实现集团型企业对分支机构的集中式财务管理。它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了财务数据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方式,财务数据也将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磁盘数据发展到网页数据。作为把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方[!]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网络财务可以说是会计电算化的未来,也是财务会计的未来。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产生的,即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网络财务的出现,并带动了网络财务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因特网和WWW技术为电子商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更为网络财务的产生建立了技术前提。网络财务依赖于电子商务技术,其技术水平也必然还要随着电子商务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中,电子支付、电子查询、电子数据交换等多项技术给网络财务的发展以有力的支持,为网络财务工作领域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电子商务技术每前进一步都会为网络财务技术带来有益的促进,如电子商务技术中,电子加密技术的发展,必然使网络财务受益匪浅。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就是在结算、付款、物流系统方面的缺陷。因为电子商务的实现势必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财会业务往来,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支付、清算和税务等对外的财务往来业务,这是电子商务的最终目标。因此,电子商务将不得不面对着支付手段和运营信誉的考验。从技术角度来说,就必须有一套完备的能够支持电子商务的财务软件系统,自动无误地帮助企业完成这些工作,这套基于WEB技术的财务软件系统就是“网络财务软件”。 所以说,电子商务不仅需要有互联网作为物质基础,而且还需要有功能强大的“网络财务软件”来支持其运作。可以说,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这是因为,其一,网络财务能够支持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协调业务。从内部的协同来看,网络财务使得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工作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能够协同进行;从外部的协同来看,网络财务使得企业的网上询价、网上催账、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等工作与其他企业和社会部门的工作能够协同进行。其二,网络财务能够支持电子货币,这是电子商务实现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支付过程是整个商贸交易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双方实现商贸交易的目的,而电子货币的出现解决了诸如支付效率、支付质量、支付信誉等令财会人员头痛的难题。 网络财务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的数字化和远程化,其技术保证一方面来自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另一方面则来自保证网络安全的软件和硬件整体方案,这一切充分保证了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物流、付款、结算的顺利进行。一旦电子商务的关键性难题得到了解决,电子商务的全面实现与普及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网络财务概念的推出是一场企业运营与管理的革命,它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从形式上看,网络财务实现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从桌面走向网络,体现在财务管理空间、时间和效率上。空间上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从企业外部走向企业周边。时间上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走向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显然,财务管理时空的改变从本质上极大地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也拓展了电子商务的应用深度,这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从内容上看,网络财务解决了电子商务的目标环节,即支付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为电子商务的普及扫清了很大的障碍,这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或许,不久的将来,当网络财务全面展开时,企业决策者将不会再为电子商务中出现的贸易信誉、质量与效率而感到忧心忡忡,疑虑万千。 可以看出,网络财务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使电子商务的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网络财务的出现,使企业在网络上实现的经济行为更多,更有可靠性,因而,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信心也更足了,企业会把更多的经济业务放在网络上,也会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财务在技术上和学术上的客观要求,会给电子商务技术带来许多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的解决,不仅会给予网络财务领域技术前进的动力,更会给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电子商务是商务的未来,网络财务是财务的未来,二者都是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的形势下,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结合产生的。可以预见,在将来的社会中,网络财务作为电子商务的产物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促进剂,必然导致电子商务技术发展水平的新局面的产生。 二、网络财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全球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工作者大伤脑筋。 1 .基本硬件设施问题 众所周知,基本的硬件设施是保证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正常运行的物质条件。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只有金融网与商业网互通,才有电子货币流通的可能。我国目前金融业自身有的没有实现完全的电子化,全国性的金融网络还没有形成,商业电子化又落后于金融电子化,有的甚至还没有起步。所以,在大规模的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网络形成并正常运行之前,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至少它的生存、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具体来说,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成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设施条件:第一,整个企业社区的局域网建设要达到一定水平;第二,国内要有大面积的广域网;第三,实现Internet和Intranet的改造升级;第四,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完备;第五,实现电子货币的流通,如IC卡等;第六,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成功,IT技术能解决的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问题,商品流、物资流和社会的基础建设有很大关系。加强基础网络的建设,形成闭合的全电子化的循环,这样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才有意义。 2.信息意识和观念问题 国内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发展,因互联网络和银行系统联网建设滞后,金融管理部门意见不明朗而进展迟缓,人们也习惯于等待政府部门出台新的管理细则和技术标准,形成了现在这种不因商业利益而动,几乎无视贸易发展原则的窘迫局面。 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似乎还只是技术专家讨论的学术问题,很多企业面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总是持观望态度,不愿尝试。惟恐企业和地区的局部利益受损,只愿做信息的使用者,不愿做信息的提供者。 观念的转变应该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我国,这一点尤为重要。企业要考虑如何将传统意识向现代化信息环境转移,充分意识到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社会,21世纪的运转结构是以网络为基干的计算环境,21世纪的经济应该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各阶层人员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要把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看成是神秘的高新技术,不要把它当作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更不要等到单证传递与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得到保证,所有的标准已经统一以后,才考虑本企业的发展战略。那样将远远落后于先行者,有可能失去竞争能力。 另外,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推广需要人们在认识观念上的转变。例如,在采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系统后,制造企业最基本的工艺、生产以及库存过程等许多原来的“内部”信息将公开给销售商,作为制造企业是否愿意打破原有的“围墙”,让相关的外围关联企业真正参与到业务中来,的确是一次文化观念转变。再比如,网上购物不直观,顾客缺少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眼看、手摸、耳听”的购物习惯已根深蒂固。用户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意识淡薄,很少有这方面的需求。 3.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发展的最大制约。没有网络交易的安全,就不会有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发展。从最初几个具有实验性的网上电子交易到完全成熟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这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而且要使这种想法让顾客相信,并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在网上通过银行调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安全问题成了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全面发展的一个难关。 Internet的诞生并不是因为商业目的,而是为了能方便地共享信息资源。所以,Internet的TCP/IP协议及源代码的开放与共享是合理的,是适应当时需要的,但要在Internet上进行安全要求很高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活动,也就显得勉为其难了。因此,人们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安全技术措施,如防火墙、加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 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泄露。即商业机密的泄露,主要包括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内容被第三方窃取,交易一方提供给另一方使用的文件被第三方非法使用等情况。第二,纂改。即商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问题。电子交易信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可能被他人非法修改、删除或重放,这样就使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三,身份识别。涉及到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中的两个问题:(1)如果不进行身份识别,第三方就有可能假冒交易一方的身份进行破坏交易、败坏被假冒一方的信誉或盗取被假冒一方的交易成果等活动。进行身份识别后,交易双方就可以防止“互相猜疑”的情况。(2)“不可抵赖”性。交易双方对自己的行为应负有一定的责任,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能不能对此予以否认。进行身份识别后,如果出现抵赖的情况,就有了反驳的证据。第四,信息破坏。这也涉及到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中的两方面内容:(1)网络传输的可靠性。计算机网络的硬件或软件可能会出现问题而导致交易信息传递的丢失与谬误。(2)恶意破坏。计算机网络本身容易遭到一些恶意程序的破坏,而使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信息遭到破坏。如为数众多的计算机病毒、神出鬼没的远程监控软件(黑客软件,如BACK OFFICE、特洛伊木马、YAI等)、臭名昭著的计算机蠕虫和恶劣之极的逻辑炸弹等,如今都成了计算机网络世界的公害。 利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来非法获取信息、攻击网站的黑客,是目前Internet上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他们非法闯入军方网站或世界知名站点,或散布耸人听闻的消息,或盗取大量重要信息,其中有数以万计的信用卡账号和密码,有极为敏感的核试验数据。更有甚者,根本就无所谓获取,只是用自己的高超技术将目标网站击毁,使其陷入瘫痪,给网站经营者和消费者造成巨大的损失。2001年初,世界几大著名网站如Yahoo(雅虎)、AOL(美国在线)、Amazon(亚马逊)、Sina(新浪)、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等均遭受邮件炸弹的疯狂袭击,遭受袭击的网站几小时甚至几天陷入瘫痪状态,无数的消费者和网民无法登录网站,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 4.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手段。但是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应用绝不是简单地购置一些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制定一些标准,建立一些通信网络就能实现的,它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人才和教育问题在电子商务及网络财务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特别重要,人才和教育问题解决不好,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应用就不会顺利实施,也就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 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所需的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技术服务支持层、一般管理人员层和高级管理人员层。 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技术方面,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主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目前的情况是,程序员的数量还是较多的,已有的教育手段基本上能满足需求,但是系统管理员一级的人才还比较缺乏。在我国,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更是十分缺乏,而培训费用又比较高,造成目前很多系统的管理员水平不高,只能做一些日常性的维护工作,像安全性调整、性能调整等高级管理工作都很少进行,这也使得国内的不少系统都存在安全性的隐患。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他们是企业或部门中的一般管理人员,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直接受益者。 他们并不关心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技术细节,而只需知道如何在电子的方式下开展工作就足够了。但是,目前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层次人员的需求。第三层次的人员即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目前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考虑到这些人员。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应该懂得一些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方面的知识,诸如如何使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有利于企业竞争等。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问题解决不好,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应从三个方面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1)在实施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应用时,把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教育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教育问题,避免或少走国外在应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时由于教育问题而走的弯路。(2)继续目前的各种教育手段。如研讨会、培训班及通过Internet、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杂志等进行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意识等。(3)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培训工作。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但实际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系统由于涉及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关键数据,只能由专人操作。因此,在培训时,如果一方面传授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员在一个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仿真(模拟)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效果就会大大加强。 财务论文范文: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纵观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财务管理学科的历史性飞跃,无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传统资源配置结构转变为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作为企业理财活动的主体,财务管理必然要受其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就需对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加以改革。创新是中国财务管理发展的契机和必由之路。 【关键词】知识经济 财务管理 影响 对策 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吴季松教授给出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产生的,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从总体看,财务管理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主要内容包括:流动资金的投放与管理,主要解决合理配置各项流动资金,保持良好偿债能力和提高赢利能力两方面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以确定建立在现金流量比较之上的固定资产投资方案;对外投资决策,以确定在投资报酬与风险程度合理平衡前提之下的对外投资方案;等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由此引发的经济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并将引起政治、社会的全面变革。其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经济被普遍认为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带来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新经济发展态势。新经济环境的出现,使传统财务管理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并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剧。一是网络经济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服务业市场的扩张,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的约束,全球购并涉及更多领域。这些使得理财环境更具多元性、层次性、风险性,更为复杂多变。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也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2)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企业的组织形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组织结构扁平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由单一的低附加值向低能耗、高附加值、多样化、创新型发展;市场营销由单一的国内市场营销向开放的、国际的市场营销发展;知识产品已成为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它与制造成本没有必然联系,也不随制造成本上下波动,知识的重复使用使产品中的物质消耗在产品价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企业的资源供应,由原来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变为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三大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 2、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普遍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理财的最大目标。我国先后经历了从“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到“资本保值增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演变。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经历了从“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再到“超利润目标管理”的转换。 财务管理目标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物质资本的地位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上升并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知识资本比物质资本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信息上网后,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查到企业的财务信息,而大量潜在股东都会因此实施投资计划,企业股东的数量会扩大,股权更趋分散,因而“股东”的概念更趋模糊化。企业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和数量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同时,知识经济社会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签约各方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部分人的利益。因此财务管理要考虑所有有关利益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企业及企业与外部各方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目标,进而追求“前瞻经济最大化”。 3、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影响 (1)对企业财务筹资的影响。筹资主要是指财务资本的筹集,主要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和债权人的融资。传统的筹资仅限于国内,而且筹资只是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筹资的功能也不仅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而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 (2)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企业传统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实物资本及货币资本。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厂房、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投资比例控制很低。知识经济下,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财务管理的内容由筹集资金、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为主转向筹集知识、发挥企业的知识效益为主。 (3)对企业财务收益分配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收益分配取决于资源的占有关系。在工业经济社会,实行按资本分配的制度;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化劳动创造着更多的价值,知识是企业成长的第一推动力。所以,由知识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理应以投入的知识量为主要依据,“按智分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收益分配的主要模式。 4、对企业风险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社会,以无形资产为主要形式的知识资产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相对于传统的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增大,而且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企业风险因此增大。 (1)生产经营风险提高。生产经营风险包括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两个方面。生产风险是由于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市场风险则是由对市场应变能力弱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货币风险。当然,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会加快,货币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 (2)财务风险加大。按目前理财活动的内容来分,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这里主要分析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知识经济下,金融业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国家对市场的监督也将进一步规范。企业能凭借良好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与持续高速的增长获得资金,而企业筹资时还要受到各种保护性契约条款的限制,这无疑会增加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另外,知识经济使企业的行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增加了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的更新首先就是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因为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是财务管理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企业人员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了解其来源、特征、构成和表现形式 ;二是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认可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 ;三是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的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条件,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为企业创造持续的利润。 2、调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许多不适应处。首先,它仅考虑了企业的自然资源和传统财务资源,忽视了企业的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其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着“狭隘主义”,仅考虑了经济效益原则,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知识最大化”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 3、改革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投资、筹资以及风险问题等比较突出时,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新的财务管理内容应包括:筹集知识取代筹集资本;投资战略调整为“投知”或“投智”,不再以投入资本为中心;创新财务评价指标,表现在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将从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效益,对经营成果的计算重点将由利润计算转向增值计算。 4、应对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转向多样化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在知识经济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该正视财务风险,要控制和化解财务风险,为企业减少损失,赢得最大的收益。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的相应措施:分散、转移、转嫁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适时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加强企业运营中的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预警制度;等等。 5、调整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性贸易日益频繁,企业财务机构与管理人员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生机,必须利用一切技术,全面掌握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对包括知识资本在内的企业总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手段是难以适应的,因此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此,可采取调整财务机构、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以及建立员工激励制度等措施。 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它加快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了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丰富了财务管理内容,改变了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式和财务风险的概念。财务管理重心由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转向无形的人力资本管理,实现了传统财务管理向网络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了财务管理范围由本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因此,企业应提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把财务管理放在管理中心位置上,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再认识、再改革,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财务论文范文:学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路径 中小学学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以提高学校运行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对学校的运行活动进行管理,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存在着“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紧密联系。 管理会计是针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而财务会计是将学校运行活动的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核算,两者的管理对象都是来自于学校运行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因此,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中小学学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不仅可能,而且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提高校长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应用水平 一个单位,即使内控制度再完善,会计人员的专业和职业素养再高,如果得不到领导的合理管理,也很难做出成就,所以是否拥有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是关系管理会计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 校长是学校的掌舵者,是学校发展的领航者,他的管理思路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现在相当数量的学校校长对管理会计知之较少,更不用说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因此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管理会计意识,既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以及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中的重要地位,为会计人员行使管理职能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又要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注重对自己在管理会计方面知识的充电,使自己听得懂或者看得懂管理会计的术语,从而及时更新会计理念和知识结构,积极拓展职业能力,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指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有机融合,将业务分析、运营分析、战略分析、财务分析诸方面合二为一,把战略思维、管理思维以及财务思维有机统一,有效推动管理思维传达渗透至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当前,学校会计的工作重点始终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机械性完成记账、报账等工作,难以满足“为学校管理团队提供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的需求。因此,学校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会人员进行相关政策、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完善理论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知识层次,并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业务学习来进一步系统地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细化会计的基础工作 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此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更好的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与数据的共享。 一是要对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原始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列出详细的目录清单。二是财务会计可在会计科目的基础上,综合管理会计的需要,对原始的清单目录进行分类、整合,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将双方所获得的数据再次加以整合。三是可对记账凭证作一些必要的修正,如增加备注栏,给予一些记账原因必要的说明等。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在明确学校各级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在制定上要严格按准则要求与上级指导,在执行上坚持原则,发挥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保证内控程序高效发挥,使内部控制充分结合会计系统运行,保证管理部门执行经济业务和完成工作的职责。可适当借鉴企业管理会计的模式和运行,让内控系统与学校会计系统充分结合运行。一方面,在预算标准准确的前提下,内控系统为会计系统提供依据与标准;另一方面,会计系统把内控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给相关人员,有效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明确责任,考核业绩。 财务论文范文: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论文 一、现状 我国众多机械化制造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都是一些大龄的职工工作,没有青年血液注入,整个企业的工作没有激情,生活没有活跃度。 二、现今机械制造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机械制造企业的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成本上由于财务管理没有及时更新本该可,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不能够得到良好的效益。虽然在现在社会改革开放的有力条件下,许多的企业进行了扩张和一个升级,但是对于机械制造的企业却是缺乏了应该有的活力,企业制度陈旧,管理方式单一,这些都导致了机械企业制造企业接近了发展的边缘。存在有以下的一些问题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在资金的账目记录上存在严重问题 由于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不善,导致了招收的会计的工作技能不过关,不能够快速,有效的管理好企业中该有的账目,有的机械制造企业甚至存在着会计职位空缺的这一现象,管理制度不够,监督力度不够,都导致了企业的坏账,错账居多 (二)管理不切实际,投资没有规划 现在的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仍然存在于改革之前的一个作坊式的水平上,不能够有效地规划好发展企业本来拥有的资源,也不能有效的发展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的价值,仅仅是追求的是保守,没有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投资上没有专业的人士介入,盲目的投入资金引进一些没有实际应用的技术,导致了资金的浪费,甚至达到了入不敷出的困难地步。 (三)资金管理存在重大问题 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能否合理的将现有的资金利益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考虑到问题,但是许多机械制造企业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注意到资金运转的处理不合理性也是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知识盲目的追求的是制造大量的成品,却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金来投入,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时刻得不到提升,让企业的运营难以维持。 (四)费用管理无计划 许多的企业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公款吃喝的现象,虚度偶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利用自身的才能发展企业,反而是借机公款消费。 (五)成本管理不合理 在企业采集购买原材料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导致不能够正确的,适当的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材料,导致了许多材料的多余的废弃问题,还存在着设备维护,物资处理等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解决。 三、解决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问题的具体方法 (一)建立一个标准的成本制度 具体为三个方面:1.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就是要求在合理的准确的估算下,对所要花销的资金数额有一个大体的估计,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控制公款吃喝等问题,也能够为下一步资金的运作提供一个参考。2.成本差异及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成本的差异才能够更有效的合理选择成本的来源地,进一步的节约成本的开销。3.差异处理。成本和产品数量计划上总会有差异,所以要计算合格差异,具体控制这个差异的波动范围,实现产品的利益最大化生产。 (二)实现财务集中制管理 机械制造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一定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的进行统筹安排,实现整个企业的整体的财务集中制度。在财务的运作方面,一定要招聘专业合格的会计师来进行财务账目上的一个整理,而且得对他们进行一个思想的统一培训,不能懈怠,要拿出工作激情,对财务管理的各个部门要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分配,具体的工作分配到每一个具体的科室来处理完成,这样的机制可以有效的解决财务和企业的实际管理相互交错的一个复杂局面,能够有效的改善机械制造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之所以要解决这个全面预算的问题,那是因为它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首先能够有效的减少公款贪污的现状发生,还能够具体明确的规划处各个部门的资金上限,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摩擦,这样一来能够增加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利[!]于分工合作。那么如何做好这个呢?就需要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设立相应的不蒙机构对这些财务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解决,专门负责编制、审定和组织等工作,子公司一定要在主公司的管理下,不能够子公司脱离管理。 (四)建立财务监督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有企业的制度,来设立一个财务总监的岗位,从专人专职这个角度上来进行机械制造财务管理的升级,然后健全完善企业的每部分的财务监督制度。 四、结束语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的浪潮推动下,无论曾经企业有过多么辉煌的历史,机械化企业都需要面临的就是在企业财务上的一个改革,模式上的一个创新,资金使用的一个明确分配,只有这样,机械制造企业才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屹立于企业发展的浪端。 财务论文范文: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思路和对策 摘要: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稳定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农村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级农经部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摸索出一些好的方法。但由于缺乏有效和有力的长效机制的保障,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前清后乱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文章就如何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问题提出一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财务;规范化;思路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央和省一再要求要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的管理,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之所以如此重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因为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在当前已是刻不容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已显得相对滞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混乱,迫切需要进行规范。如何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以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这里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要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业务考核,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一是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做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保持财会队伍稳定。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有效化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 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村的财务行为进一步规范,从而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农民也不必为财务问题而上访,干部也不必因财务管理而费心,干群关系将更加密切,为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此,各级乡镇领导都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农村财务规范化就是要求村级的各项收入、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部门对农村拨付的资金,都要规范缴付手续,统一管理,有效监督。这样可使村级收入管理得到加强,有效遏制乱收费、乱摊派行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村级各项支出均在村财乡管部门的全程监督下使用,资金使用进一步规范和透明,不仅避免了资金使用的盲目性,还可有效地杜绝挤占、挪用等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化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制度保证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是搞好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为使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这两个新制度。新《制度》针对目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种种现状,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 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对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推进村级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针对财务管理现状,从财务收支结算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管理、会计档案管理、财会人员与岗位职责等方面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要在两个新制度的基础上,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以及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债权债务管理、集体资产台帐管理、票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会人员岗位职责、报账员岗位职责、会计人员管理,村组干部离任审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多项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同时,村级财务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同时,严格执行村级重大开支由村民商定的原则,使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真正落实到实处,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总之,我国农村发展正处在结构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农村综合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从管理制度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打好基础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只要各级领导和部门,支持和重视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会计法》将得以有效实施,农村财务会计工作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农村社会稳定将会有所改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财务论文范文:浅谈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允当披露 [摘要] 为保护获取会计信息处于不利地位的投资人和其他的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现行制度和准则也要求企业披露越来越多的表外信息。然而,现阶段我国表外信息的披露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量相比,信息显得不足,从信息相关性看,信息又显得过多、过滥,产生信息无效。二是从信息提供者角度看,又面临信息提供成本的问题,导致其不愿提供更多的表外信息。因此,如何规范表外信息的披露,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实现表外信息的允当披露是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表外信息;相关性;允当披露 一、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地位 企业提供财务会计的信息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表内确认的方式,用固定的格式、固定的项目以及较为固定的填列方法进行列报;二是以附注、括号内的说明、旁注、补充说明等表外披露的形式揭示会计信息。由于表内信息的确认,要求严格遵守统一的确认标准,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信息所传递的含义,了解经济事项变动的原因,关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不足以及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的信息。但因受固定的格式和项目要求的限制,导致许多不符合确认标准,无法在表内反映。因此,仅靠表内确认的方式列报信息通常会使信息披露不充分。IAS1提出,企业财务报表表外应以附注的形式提供:1.关于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以及选择并运用于重要交易和事项的特定会计政策的信息;2.披露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但不在财务报表的其地位置反映的信息;3.提供不在财务报表内列报、但对于公允地反映却是必要的附加信息。与表内确认的信息相比,表外信息具有内容广泛、形式灵活的特点。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但又不符合会计报表要素定义的或表内难以充分表述的信息。因此,对企业核心信息且又具有可靠性的信息应采用表内确认的方式列报;而表外信息是表内信息的补充、解释、延伸和扩展,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更详细的相关信息。 二、允当披露的理由 表外信息已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的关注,各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也要求财务报表表外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这也使得表外信息的披露呈日益膨胀的趋势。因此,现阶段应重视表外信息的允当披露问题。表外信息允当披露的理由是: 1.受成本与效益原则的约束 信息披露成本是指在提高或扩大信息披露的质量或数量中,付出的劳动代价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也包括因改进披露形式而付出的成本。信息披露的收益表现为信息使用者获取的信息是否对其决策有效。面对企业存在的大量经济信息,由于受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所需时间和成本的约束,财务报告不可能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全部信息。因为这样不仅会使会计的成本过高,而且可能使财务报告内容重点不突出、逻辑不清晰,会使许多不了解会计决策、会计方针、会计程序等会计专业事项的投资者产生误解或无所适从。 因此,我们在决定某个交易或某个报表项目是否应详细或单独在表外进行披露时,在考虑信息相关性和充分性的同时,应按成本与效益原则进行允当披露。只有当收益超过信息提供的成本时,我们才应选择将其列报或详细列报。即对重大事项应充分、详尽地披露,对一般事项则只需简略说明甚至不披露,而不能事无巨细,一概披露。当然,我们也应注意不能以成本与效益原则为借口,不披露、漏披露和不按规定披露企业的经济活动。 2.对企业利益的保护 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某些表外信息甚至比表内信息更有用,因此,为保护好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企业应在表外披露能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所需的全部重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应注意处理好公开财务会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避免披露使其竞争对手得益的信息,从而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披露表外信息时,做到允当披露。一方面,尽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表外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必须充分意识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必须严加保护,在披露表外信息时,做到既充分又适当,内外兼顾,不失偏颇。 三、允当披露的实现 (一)正确理解相关性 表外信息价值所在,就是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然而,表外信息应与谁的需求相关?表外信息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吗?相关应达到何种质量标准?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各国的实践看,表外信息的披露一方面存在相关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量相比,信息显得不足。另一方面,从信息相关程度看,某些信息又显得过多、过滥,产生信息无效。 由于受成本与效益原则的限制,现行财务报告提供的表外信息实际上还无法满足每一个信息使用者的个性需求,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实际上是对不同信息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提供者所能提供的信息进行权衡的结果。在权衡的过程中,必然会多考虑主要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主要信息使用者的确定,又直接会影响表外信息的披露。如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曾将国家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信息使用者,认为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因此,财务报告的列报很大程度上为了交待企业的委托责任,财务报告列报的信息主要是反映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对预测性的信息和或有事项等相关信息未给予充分重视。而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并未将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使用者单独提出。从相关准则和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是将投资者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为了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制度中要求对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必须采用确认或附注中披露的方式予以反映。因此,表外信息的相关是无法满足每一个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它更多的是与主要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 相关性的判断和理解,还应注意其质量要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主要由三个因素所决定: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预测价值是指信息披露能够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反馈价值是指信息披露能够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与当初的预测结果相比较,判断过去预测的正确与否,从而有助于使用者证实或修正过去的预测,这一特征着重反映过去信息的有用性;及时性是指信息的披露在失去有用性之前必须到达使用者手中,这是信息相关性的重要条件。认识及时性的一个简单方法是问:信息若更早提供是否更为有用。 (二)协调好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关系 表外信息的披露除了应注意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外,还应注意协调好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使表外信息作到允当披露,为此应做到两点:一是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披露要求,对必须披露的内容应严格遵守规定;二是对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的信息或披露后会对企业造成 重大伤害的信息,可以不披露。但企业同时不得任意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回避披露义务或故意不披露一些对评价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的信息。这也要求我们在准则制定的过程中,对可能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内容作一界定和规范,当规范要求披露,而企业又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披露的信息,应请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进行认定,以减少企业选择性披露的空间。 (三)表外信息应实现有序披露 随着表外信息在整个财务报告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表外披露的补充说明、解释性的信息已越来越多。财务报告使用者经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重新排列和整理。因此,为帮助信息使用者能更便捷、清晰地在掌握企业的重要信息,表外信息应有序披露。有序披露除要求报表附注中的解释说明性事项应和报表中的项目进行一一对应按序披露外,还应按重要性原则将重要的、需特别提供信息使用者注意的信息放在前面显着位置反映,而对不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可放在后面披露,使表外信息披露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四)表外信息应贯彻强制性披露和选择性披露相结合的原则 在许多国家,公司的表外信息不仅限于法律法规的要求,有不少公司的大量会计信息是基于公司管理的目的而自愿披露的。因此,企业表外信息的披露不仅受外部强制性规范要求影响,还受到内部管理需要方面的影响。外部强制性披露规范制订的目的是保证表外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对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的补充和深化,它对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展示公司未来和真正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财务论文范文:浅谈新形势下怎么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难度加大,企业自身规模扩大的需求都需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是企业决策层与企业财务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几点认识与看法。 一、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从更新理财观念开始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财务管理知识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受传统理财观念的深刻影响,更多的企业决策者与财务管理人员在分析财务问题与财务现象时难以正确进行裁决与处理,旧理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导致其停滞不前,管理落后。因此最大限度加强财务理念的更新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下面就常见的传统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分析。 1.财务管理中的泛管理理念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常常要用到泛财务管理理念,泛财务管理分为硬财务管理与软财务管理两种类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源理念,不单单是有形的资产更包括无形的财富,传统财务资源理念简单地将财务资源定义为有形资产存在片面性。当前的研究数据表明,无形资产也叫做知识资源又具体划分为市场、知识、人才及组织管理四大类型,企业的竞争力与前进动力往往与知识资本的拥有量息息相关,因此知识无可置疑成为企业资源结构中的主导者,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真正明确财务管理中的泛资源理念,切实加大对知识等软资源的关注与投资才能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财务管理中的人本理财观念 作为社会的主体,知识时代背景下,人们不仅仅关注物质的获取,更追求精神的满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该思想下就衍生出了人本理财观念,该理念指导下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员工当作成社会人,属于单独的社会个体而不仅仅是经济人,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重视人才,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让其能够自觉地,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变成企业的财富。 3.财务管理中的全员化观念 企业作为整体,涉及到的每位人员都参应该具有理财观念。全员化理财观念作为对传统理财观念的颠覆,具有时代意义。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推行全员化理财观念是发挥全员积极性,实现企业民主化的体现方式,其旨在调动企业中每个部门,每个单一个体的参与热情,使其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财务人员在拟定财务预算时应紧密贴合实际,杜绝凭空想象,真正实现财务预算与计划、生产及市场开发等部门的有效衔接,在完成上述准备后制定全面而详实的财务预算与风险防范措施。在纵向范围内进行内部核算单位划分,对财务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实现各个部门及负责人的贯彻落实,定向管理能够增加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人人树立起必要的责任意识。 4.风险理财观念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必然要涉及到风险理财,而想做好风险理财必须提前树立风险理财理念,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必不可免,企业向更大程度与规模发展必然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如果投资企业进入稳定发展中,其风险投资往往获得巨大的利益回报,实现更大的企业经营利润。目前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是高科技产品与技术,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其具有高收益性的同时因为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较高的风险。受利润的吸引,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往往忽略了其风险性,是的企业的风险投资在无形中逐渐加大,因此树立正确的风险投资观念,正确处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投资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5.财务管理信息理财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受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其必须第一时间获取市场动态,抓住发展契机。而此过程的实现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中信息理财。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数字技术为先导、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革新,真正加快了信息传播、处理及反馈的速度,真正缩短了交易与决策的时间,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财务管理,仅仅抓住财务管理三环节,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 财务管理工作步骤中的一般程序也叫财务管理环节,任何环节的失误都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的财务管理成果。如果缺乏明确的执行流程与管理步骤,企业很难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财务管理环节是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进一步明确,如果不遵循基本的流程,财务管理变会陷入混乱。目前企业财务管理涉及到五大方面,分别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几大环节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实际工作运行中,企业要重点做好财务预算、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这三个环节,实现环环相扣,实时衔接。 1.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的定义参考《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1]325号)的解释,在进行前期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实施目标,限制一定的时间界限,在此范围内进行资金取得与投放各项收入与支出的具体安排筹划。多年来,企业预算已经凭借着自身全面控制力,成为企业现代管理机制中的常见管理机制。其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而现在企业的预算管理,必须落实全员化、多角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预算管理体系。上到企业的最高决策层,下到企业各个部门中的基层员工,都要切实明确自身的责任权利关系,明确自己所在的“空间”使预算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有分工,各负其责,从而使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思想得到细化落实,并最终带来效益的提高。 那么,如何更好地建立全员化、多层次及产权清晰的预算管理体系必须借助法律的效力,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企业预算管理。最终预算一经产出,在企业内部便具有强制执行力,是各个部门生产与销售环节的指导,以此为中心从事各种企业经济活动。其次在进行预算运作的过程中,企业决策机构在遵守预算实际要求的基础上,以月或季为单位进行预算任务的下达,建立起以周为单位的预算分析会议制度。再次,以预算方法跟踪实施预算管理控制,实现资金管理与 成本管理两大主题的把握,严格执行预算政策,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反馈,特殊情况下采取必要的制约手段,实现企业管理方法在预算执行中的融会贯通。预算不是成本计划,在制定完成后便成为企业内部的法则,具有强制执行力。预算不是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财务的更好控制,因此预算不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其具有实际效用。 2.财务控制 财务管理循环中比较关键的当属财务控制,财务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财务预算的正常执行,对财务预算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如果仅限于确定合理的对策及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对财务预算行为不予以约束与控制,那么财务预算的目标难以得到落实,为保证财务预算的正确性必须进行财务控制。首先要保证具备可行的财务制度与组织,建立起必要的决策与预算编制单位,建立对日常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协调的仲裁机构,为方便内部结算要建立对应的考证机构等。其次要具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制度,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分级管理,进一步明确企业内部的责任单位,要求其承担起必要的经济责任,确保其能享受到正当的权利与利益,保证各单位的协调运作。“责任中心”因此而产生,它就成为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享有一定权利和利益的内部责任单位。再次,为实现财政预算的贯彻落实,必须进行预算目标与任务的逐层任务分解,形成明确的责任预算,保证责任中心的目标明确。责任预算执行情况及考核可以依据责任会计进行实现,以责任为中心,最终实现工作成果与企业经营责任的挂钩,形成完善的企业颞部财政控制体系。最后,针对既有的预算结果进行奖惩,决策部门的期中决算与预算有效衔接,进行对各责任部门的绩效考核,以季度或年度为单位进行清算,保证奖惩工作客观公正。 此外,为促进预算的最终执行,必须明确总预算的目标及任务,以责任为中心进行指标的逐层分解,形成固定责任预算,保证各个责任中心明确的目标与任务。其中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通过责任会计来进行揭示或评价,把衡量工作成果的业绩同企业生产经营的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预算制度与经济责任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具体执行时发动和依靠企业全体职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投资决策与企业经济决策起着直接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大环境得到创新,财务分析必须要实现与时俱进,应使之朝着更加完善的方面发展。 (1)财会人员必须从观念上对财务分析有根本的转变。有些财务人员把编制财务分析当成一种负担,匆匆完成后如释重负,从不问效益如何,这种分析的作用不大,使用者从中得到的有效信息也会太少,从而失去了分析的意义。财务分析要传递一种对管理者有指导作用的信息,使其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所以,财务人员要对财务分析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使财务分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而且应从使用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出发进行定位。 (2)在形式上应不再受传统财务分析模式即只在期末进行形式上分析的束缚,而是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中心进行热点问题的捕捉,根据实际制定专题财务分析,对潜在成本、专题成本及利润增长点进行分析,实现投资项目的可行分析与成本效益控制,而且通过分析,要得出较为可信的参考信息。 (3)在手段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财务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进一步简化了财务收集、整理的难度,简化流程,实现模式的转变。愈来愈多的财务会计事项可进行自动化处理,如此不仅提高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解决了分析成本高、时效性差、无法处理特珠或偶然事项等的缺陷。所以财务人员应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及学习。 三、加强财务管理,实施“零营运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有适当的运营资金与资本,因此做好资金管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现代企业不断创新,形成新的运行模式就更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该背景下“零营运资金”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常见模式。 1.“零营运资金管理”的运行基础 在财务管理上,营运资金的管理要远远大于投资,即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零营运资金管理”就是从营运资金管理的着重点出发,在满足流动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对流动资金的投入,借助短期负债,实现流动资产的融资管理。目前该运营理念也具有明显的极限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行资本的清零,而是实现运行资本最小化的管理模式。 2.“零营运资金管理”具有的风险性 “零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属于风险性决策方法,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意味着企业承受巨大的资金风险。常见的风险形势让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债务,面临信誉的缺失。企业短期负债利率巨大的波动导致企业利息成本的失控。企业应收账款的减少,企业面临市场的缩减。虽然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作为衡量营运资金的运用效果的管理方式,其在企业收益方面作用也是明显的。 3.怎样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 为了企业能够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要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着手。 (1)从流动资产层面来看,尽量减少流动资产的投资额度,实现资金的有效周转,可以采用加速货币资金周转循环,缩短货币周转期。流动资产上占用的货币资金减少。常常表现为存货管理、账款管理两大方面,其中后者又分为应收账款管理与应付账款管理两小类。存货管理主需要通过加强销售减少存货周转时间,借助订货成本的确定实现存货资金的缩减。应收账款是在分析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信用指标,通过指标实现主户货款的交付,保证账款的周转。预付账款管理主要与付款时间相互关联,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拖延付款时间,对企业利处越大,但是延期往往导致企业信誉的受损,企业更应该全面衡量利弊制定最优方案。 (2)对于流动负荷来说,要实现短期内资金筹措渠道的通畅,更好地满足企业内在发展需求,就必须具备充足的运用资金,目前企业要想获取短期资金可以借助商业银行与短期银行贷款两种模式,不同的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在分析企业实际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筹资方式。 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加强财务管理,会提高资金的的使用效率,进而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对于“零营运资金管理”还应具体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改善企业的生产条件,尽可能缩短企业的生产时间,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在打开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其次是灵活选择结算方式,随时保证企业资金的畅通与安全。最后是借助短期融资方式缓解企业短期内的资金难题,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四、做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财务风险应对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更新,企业发展面临更多的风险,只有做好风险的分析才能实现风险的规避,无论是哪种降低风险的手段,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的财务风险规避原则,为企业发展提供安全的环境。企业风险管理中,要做到: 首先要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对投资项目进行前期分析,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对于其中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预测,建立相对应的预案措施,避免因为投资失误对企业造成的巨大创伤。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规避机制,以此作为 企业投资风险的指导文件,在此指导下开展企业投资经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资金风险。最后要正确处理风险,在发生投资风险时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区别其中的回避风险、预防风险及自留风险、转移风险四大类。其中预防风险的关键在于预防,事先采取防范措施减少企业算是引发的连锁危害。回避风险就是预测潜在的风险,进行回避处理。而自自留风险即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一般适用于对付发生概率小,且损失程度低的风险。转移风险则是借助一定安排,实现风险的安全转移,是财务风险管理中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五、加强财务管理,要提高企业决策者及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领导决策层人员的财务能力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财务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效,因此做好人员素质的提升,加强教育与引导是做好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1.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有些企业的决策者不懂财务知识,不熟悉会计法律法规,不能参与制定财务预算,不会利用自己的“财务一支笔”来进行控制,甚至有些企业领导单纯追求工作业绩,采用弄虚作假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而有些财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因此要加大对决策者与财务从业人员的引导与教育,提升其自身道德素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2.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其业务水平 财务管理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因此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业务上有所获取,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财务管理人员经验的积累。因此,企业应该重视财务人员的在职培训,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学习和职称资格考试,以及进行财务道德教育等。财务人员也应积极地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了解决策层的意图。 3.实现从传统经济到知识经济角色的全面转换 财务人员一定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努力扩展计算机、英语、金融、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以实现传统经济到知识经济角色的快速转换。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直是企业管理一个孜孜以求的话题。在现有的财务管理基础上进行探索,把财务管理理念真正贯彻到企业发展中,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财务监控与管理,满足新时代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财务论文范文:浅议财务管理的最新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 国际财务管理 目标 摘要: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今天,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从财务管理的地位入手,着重探讨随着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在诸如目标、手段、内容方面发生的改变。 第一章 绪论 财务管理产生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它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财务管理的地位 2.1 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生存、发展、获利。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管理的总目标并受到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很多种提法,其中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我们可以由此看出企业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密切相关,即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 2.2 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 对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的看法不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财力资源是设定企业目标的八大领域之一,也就是指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部分而非全部。因为一方面,从广义上而言,企业管理包含着宽泛的内容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也就有着更宽泛的目标。另外从狭义上来说,管理的职能如计划、控制等也要不仅仅指的是财务方面。所以企业管理的目标中应较多的包含人的因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的目标。 第三章 财务管理的最新发展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19世纪中期开始到现在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今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21世纪,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财务管理在目标、手段等方面也在随之不断的调整。 3.1 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的提法有很多: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最可取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该目标也有不少的缺陷,如在对非股票上市公司评估时可能会不准确,股价的变化与企业价值的变化也未必相一致。所以,在现阶段,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更加重视以下两点: 3.1.1 以人为本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包括股东、员工、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等。企业是股东出资建立起来的,因此股东的利益是要放在首要的位置。同时,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等由于同企业的资金筹集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利益也应该被在保障。而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力量。保护员工的利益和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虽然是人力资源的研究范畴,可因为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并且财务利益也是对员工激励方式的一种,所以将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探讨更有效的激励方式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当然在这些人中,互相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何使他们能够对企业的总体目标有利成为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3.1.2 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除了要协调好自身的利益之外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保持生态平衡、防治污染、参加公益活动等。但是由于企业如果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会对它自身的利益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存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就很可能导致某些企业“搭便车”。比如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内有两家企业,其中一家每年都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或福利事业给予财务上的大力支持,而另一家无须支付任何成本就享受到了诸如可以招聘到更高文化水平的人才、生活在更好的人文环境等好处。这样,很可能第一家企业就会感到不公平而拒绝继续承担社会责任。所以,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要求企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公平地承担其社会责任。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重新定义为:不仅从短期更要从长期的角度上做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兼顾员工、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等的利益,使得股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3.2 手段 在研究财务管理时可运用多种具体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而在进行财务管理决策的时候可以利用统计和优化理论的数学模型,如投资组合理论、期权估价模型等。并且财务管理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进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现代的财务管理学,是以“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指导的,是在总结财务工作 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数学、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等理论与方法,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研究现代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进一步信息化和数字化,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财务管理之中。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财务管理的优化和简化,只要简单地输入数据,就能够得到非人为干扰的客观结论。网络技术的运用,如公司中的局域网,可以使公司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即可进行管理工作,并且对于公司而言,员工几乎可以随时同管理人员在线进行交流,这也有利于在公司里形成一种融洽的氛围。当然,还有诸如系统模型与模拟、战略信息系统等技术也可以应用到财务管理之中,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高效益、柔性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 3.3 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回和分配。它更侧重于价值管理。中国的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都比较短,发展并不充分,所以中国的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国内的财务管理。但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发展、进步,有的甚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500强,国际财务管理,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一个新的领域,开始被更多的中国人所重视。国际财务管理与国内财务管理的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 外汇风险和政治风险 在国内的市场上交易时用的是人民币,而在国际的市场上交易要用别的国家的诸如美元、英镑等进行交易。而世界上的这几种包括美元在内的主要货币的波动不可预测,而这些波动会影响到一些主要的经济活动。 经济和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国内经济情况是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比如国家出台对某项产品的限制政策,这就对所有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国际上,政治风险产生于“主权国家可以改变游戏规则和参与者可能没有追索权”。比如中国的一家企业投资于某个国外公司,而这个国家突然发生政变或战乱导致这家工厂也无法继续下去,新上台的政府又不愿补偿他们公司的损失,这就对中国的这家企业不利。 3.3.2 市场的不完善性 可以说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范围的市场都是不完善的。就国内而言,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的不完善和执行的不力等。但国际上不仅包括这些,还有诸如专门针对某国的法律上的限制、不同的税率政策、过高的进出口费用等。也就是说,国际财务管理除了面对每个不同市场不同发展程度的缺陷外,还要面对对方对本国或是本企业的专门限制。比如国外的很多国家不承认中国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他们就用新加坡等国的生产成本同中国对比,然后认为中国产品价格偏低是倾销,这对中国的很多产品尤其是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很不利。 3.3.3 扩大的市场机遇 在国际市场投资的公司可以在更加扩大的市场中获益。企业可以“在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也可以更方便的“获得更大的经济规模”。很多国外的企业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设厂,一方面是要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开拓中国这个大市场,达成规模经济。而中国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有好的投资机会时也应该走出去,以便在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财务管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要很好的掌握它需要通晓国际金融知识、密切注意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把国际财务管理的学习和国内财务管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四章 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应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明确财务管理的地位和目的,并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及时地并恰当地进行财务管理。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财务论文范文: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正确观念分析 摘要: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从目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对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以强化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使建筑企业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建筑施工企业在发展社会经济、改善公共及民用生产、生活环境,提供社会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属于资金、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从事的产品———各类土木建筑具有施工周期长、占用和消耗大量资金、物资、劳动人员的特点,另外建筑企业属于我国的传统行业,如何适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和发展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均需要对建筑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予以强化、科学化管理。本文从总结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入手,对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作业周期长,内外部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除了一般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之外,尚具有如下突出的问题。 1.1财务制度缺乏落实与监督 应该看到的是各级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相当重视的,从财务制度的确立、人员的培训上岗等方面均有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目前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各项规章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落实,相应的监督措施并未得到应有的执行,财务管理需要制度作保证。而执行力的薄弱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部分财务人员往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规不守、有责不负、年初无预算、开支无计划、成本无控制、费用无限制、核算无规矩、挂账不清理等,这是造成财务秩序混乱、建筑企业经营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1]。 1.2财务机构设置与人员素质均需完善和提高 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在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有所体现,如报表的电子化、网络化,汇总核对通过软件的自动电算等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对既有的财务机构设计和人员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是金字塔形、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致企业的理财观念陈旧、员工理财知识和技巧不足,与信息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 1.3挂靠企业的财务核算、偷漏税问题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国家对建筑市场采取了资质管理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而出于各方利益的考虑,出借、挂靠、虚假投标等在建筑市场上为规避资质管理的现象层出不穷,从而引发了在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2]: 挂靠的企业不设置相关账簿、财务人员,或只设置流水账,由有资质的企业代为核算。挂靠企业为了隐匿利润,不将真实的业务记录交于核算企业,核算企业只能将持有的部分业务记录进行核算,致使核算脱节,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由于挂靠等行为易导致管理的混乱,挂靠的施工企业在工程中大量存在偷逃税款行为;纳税意识差,只有在税务检查时,查点补点,能拖则拖;由于管理上的不规范易导致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问题严重,导致相应税收的拖欠和流失。 1.4建设单位工程款拖欠导致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 目前作为业主的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项、施工企业垫资施工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增加了难度,增加了不必要的利息等款项的支出,从而降低了施工企业应有的效益,导致账目与实际情况不清的出现。 由于账面上的钱是空的,不能为施工企业所用,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全面发展。长期拖欠形成呆坏账,即单纯表现为账面的虚假盈余。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不仅损失企业效益,而且还让企业承担着沉重的银行利息负担,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困难,直接造成企业欠发职工工资、欠发职工生活费、欠民工劳务费、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等费用。 2建筑企业财务观念的完善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灵魂,只有树立了完善的观念才能更好的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予以指导[3]。 2.1企业财务管理应树立全方位的观念 企业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由企业主要领导主管,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既要不断更新拓展财务管理理念,又要脚踏实地,采用层层递进的多道财务保安防线,实现财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还应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改造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成本、效益为核心,通过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节支增效,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 企业管理基础。 2.2企业财务管理应树立争取合理利润最大化的概念 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是任何企业经营的目的之一,但对利润的追求应该在国家各项法规的范围之内争取合理化的最大化,财务管理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作用极其显着:首先上级部门必须加强对各下属机构收入、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控制。加强对下属单位利润的考核,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和争取最大化;其次财务管理的过程也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过程———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应从财务制度的角度予以制止、监督和管理,从而纠正企业出现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 2.3建立健全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和岗位观念[4] 首先应根据建筑企业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对财务管理的岗位予以合理设置,对各岗位上的职责予以明确化、具体化,使各岗位上的人员各司其职,明确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加强法制和责任观念的灌输和培养。 其次是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同时要加强全员素质教育,从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规财务意识,增强制度观念,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2.4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 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表现为机会成本和资金占用中的利息、潜在投资盈利的损失,为了衡量财富或价值,使用时间价值的概念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应予拒绝。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无法合理地评估建筑工程项目的未来收益和成本。 2.5在财务管理中树立“风险”意识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风险”表现为潜在的、可能的机会损失,具体表现可以是资金效益、工程质量、工期等不同形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因素及后果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准备,以避免在各类非预期情况出现时能够保证企业维持正常的运转和经营活动的继续。 2.6树立财务管理贯穿、涉及建筑企业经营活动各个时期、方面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从项目立项、招投标阶段开始即需要财务部门对经济效益予以分析和研究,因此应树立财务管理涉及建筑企业经营活动各时期、各方面的概念。 3结语 本文针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树立并健全合理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 财务论文范文:论民营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需要规范的财务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简称IPO)处于良好的时机,但IP0要求公司财务报告无虚假记载,并需经有证券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应充分认识到上市过程中需要规范的财务问题,聘请外部审计师、律师及券商等专业人士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财务核算,以使民营企业能够成功上市。 一、产权不清晰问题 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土地征地手续不合法或不完善、土地以租代征,有房无地、房屋无报建或验收手续,以及其他原因无产权证;或由于资产重组、股东投资、资产置换、以物抵债等进入公司的资产未过户,或者由控股股东拥有产权证。 为此,IP0申报前要解决主要经营性房产、土地、专利、商标等资产的产权问题,办妥相关资产的产权证,对办理产权证确实有困难的,若不属于主要经营用房屋和土地,可以先转让给控股股东或其他方然后租用,资产专利和商标也可由控股股东长期授权使用。 案例一: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晶科技”)的LB0专利权长期未过户,对此IP0申报中,专利所有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以下简称“物构所”)声明如下: 自本所将LB0专利权转让给福晶科技以来,该项专利(含其在美国和日本的权益)实质上归属福晶科技所有,其使用LB0技术不构成对本所的侵权。本所保证将根据福晶科技的要求尽快将专利权过户至福晶科技,并配合福晶科技排除任何第三方对福晶科技自由使用及处分该项专利的侵害及妨碍。 律师及券商对此作了核查声明:经核查,发行权及物构所目前正在办理该项专利的过户手续,专利权过户不存在实质的法律障碍,该事项不影响发行人资产的完整性,对本次发行及上市没有实质不利影响。 二、关联方交易及同业竞争问题 目前,一些民营企业从避税角度考虑开办了若干家业务类同或上下游企业,独立性相对较差,导致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相对较多。另外,核算基础薄弱使关联交易在安排、核算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交易目的、动机是为了调节利润;交易依据不充分,缺少相关合同及确认;定价不公允;关联方界定不完整;会计处理不当;交易程序不规范;实质关联方非关联化。 证监会在IP0审核中对关联交易是否必须、是否真实、是否公允,以及最近一年及最近一期与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关联交易比例是否超过30%较为关注。对于发行人存在外包、外协生产模式的也特别关注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因此拟上市民营企业应提前规范关联交易,通过资产重组等方法消除同业竞争;减少不必要的关联交易,经营所必需的关联交易应完善相关程序和法律手续,并注意按市场原则定价。 三、收入确认问题 收入不真实是民营企业财务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般来讲,民营企业在没有上市融资需求的前提下,通常是少计、晚确认收入,少体现利润,尽可能地少缴或晚缴税。当企业有上市融资需求时,少体现利润是极其不利的。 另外,还存在收入确认凭证不完整,如缺合同、发票、交货或发运单、对方确认单等;或买方提供结算数据不及时或不准确;退货处理不规范;利用关联交易虚构收入、不真实反映收入等情况。由于与收入有关的重要合同、协议是收入确认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应格外重视合同的规范并妥善保管,尽可能地将合同的内容与条款予以细化。对于一些金额极大的重要合同,还应考虑聘请专业人士协助草拟并进行复核。 同时,企业应按会计准则要求制订收入确认的会计政策,明确收入确认的时点、依据,并严格执行,以减少IPO审计时的调整。但目前相关的收入准则,主要是针对传统行业及传统销售方式制定的。对于新型产业(特别是计算机软件行业、网络相关行业),以及药品的特殊销售方式,现有判定标准显得过于抽象,而只能依赖企业、审计师及监管部门的职业判断。下面以药品特殊销售方式为例,说明其应如何规范收入的确认问题。 案例二:某公司药品销售的主要方式是先将药品出售给分销商,继而由分销商完成药品的终极销售。公司在将药品发运给分销商时确认为收入实现,主要理由就是它与分销商签订有购销合同,根据这些合同的相关内容,不论分销商能否完成二次销售,都将如期收款。 而我国收入准则的规定比较原则。分销商能否回款取决于其是否能最终实现销售,如果分销商持有的存货严重超过市场需求,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全部实现药品的二次销售。换言之,靠二次销售赚取价差的分销商将因此没有支付能力,还会将货物退回公司。由于公司未来的销售仍需依赖分销商,不接受分销商的退货是不现实的。所以,公司虽然已发出商品,但与商品所有权相关的风险报酬实际并未转移,故公司在将药品发运之时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是不合理的,其销售行为应按寄售模式予以反映,待分销商将药品最终销售后,再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四、 税务方面问题 民营企业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普遍,采取各种方法逃避纳税,如设置账外账;不开发票不入账;向关联方转移利润;成本费用虚列,不配比结转;虚假购物(有增值税发票);应资本化的支出费用化;所得税扣除与税法不一致,但往往得到税务局默认;个人所得税未代扣代缴;税收优惠不合法,无文件或审批级别不够。 由于IP0过程中,省级税务部门将对企业前三年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国家法规政策是否相符出具确认文件,并就可能被追缴的风险作特别风险提示,以及证明近三年内有无税收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是否受过税务部门处罚。因此企业应早作安排,规范运作,依法纳税。企业在取得税收优惠时,应取得并妥善保管税务当局及其他政府部门有关征、免、减税文件及税务鉴证清单等正式书面文件。 这里还需提醒企业在日常纳税申报表及财务报表审签中,报表应由相关责任人自行或书面授权签字。曾有企业在IP0申报中因比对纳税申报表法人代表签字笔迹不一致且无书面授权资料而被证监会否决的情况。 五、社保问题 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未按规定为全部在职职工办理社保关系。但IP0申报中对人员社保情况应予以披露,曾有企业因社保问题被否决的情况。故企业在申请IP0时,应充分准备并收集相关书面材料,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本公司社保执行情况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劳动合同以及劳动服务合同。 六、会计基础问题 民营企业往往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问题,会计基础工作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政策及估计常见问题。如会计政策不够稳键,随意性或目的性强;资产减值计提方法不合理、计提基础不准确、计提金额不充足、计提范围不完整、大额冲回以前计提等。 (二)一些费用及款项长期挂账。某些民营企业在往来账如其他应收款、备用金、银行存款未达账或预付款中存在名目繁多、责任不清、用途不明的费用性款项,长期挂账,未作清理,部分已成为死账。企业应在IP0过程中逐一清理,落实责任并进行账务处理。 (三)长期投资业务多且账务处理混乱。如投资挂账于其他应收款、在建工程等;核算方法选用不适当,或不反映损益;股权投资差额及商誉处理不恰当;投资关系不清晰,无合同及被投资单位出资证明。为此,企业应在IP0过程中按会计准则规定对投资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并完善投资文件,如对外投资董事会决议、股东会决议、投资协议、被投资单位章程、验资报告、营业执照等相关投资业务证明文件。 (四)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中的常见问题。如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方法、年限、残值率不当或经常变更;利息资本化不符合准则要求;停工损失资本化;试运行期间会计核算不正确;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时点不当,折旧起始时点不符合准则要求;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依据不充分;开发支出资本化依据或条件不充分;非专利技术是否能确定受益年限,以明确予以摊销或减值测试。 (五)资产、负债账面反映不完整。主要表现在:部分收入不入账,比如边角料销售;以物抵债资产、接受捐赠资产不入账;借款不入账;未付款购货未进行暂估入账;已办理报废手续但仍在使用资产等。 公司管理层应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健全财务机构,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七、研究开发费用问题 民营企业大多属于新兴高科技行业,因此企业的日常研究开发费用一般较大。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其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规定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并在受益期限内按直线法摊销。因此IP0申报中,对研发费用资本化,需充分考虑其条件,并准备相关材料作为证明。 八、准则衔接问题 大部分民营企业IP0前尚未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所以需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递延税款等方面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调整。 九、内部控制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并不健全,无制度规范或有制度规范但执行力度不够。如某些不相容职务未分离,书面单据未予审签并留存等。企业应按相关规定完善内控制度,职责分解到岗位,严格执行并加强监督考核。 财务论文范文:对财务的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一、公司财务成本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成本管理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微观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技术大致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硬技术的核心是建立模型,即构建管理问题中变量之间以及诸变量与管理目标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模型,采用相应的方法,以相关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成本管理支持系统的运行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使复杂的成本管理问题得到实时和有效的处理。但是,这种管理的硬技术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使之在实际应用中受以一定的局限: (1)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某些对成本耗费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或者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无法量化,使建立成本管理模型较为困难。 (2)由于成本耗费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它与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其他方面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但为简化成本管理模型结构,往往单方面强调成本费用最节省而忽略其他因素,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产生顾此失彼,适得其反的后果。 (3)成本管理的硬技术,需要在管理支持系统中实现,而目前在企业中较为缺乏既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又具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与成本管理硬技术中数学分析方法相比,成本管理软技术中的模型方法在方法论上是完全不同的。数学分析方法为了使一个复杂的管理问题模型化,往往要作出一些数据的处理或提出一些前提假定把许多认为相对次要的因素或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非量化因素排除在模型之外。依据管理者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涉及成本耗费的技术经营问题作出分析判断,是成本管理软技术的关键。但软技术的分析判断不是要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办事,而是通过专家咨询,集思广益,采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处理结果,也就是说,还要通过硬技术的处理。由于上述局限性,人们已经认识到,单纯依靠成本决策的硬技术,试图把一切成本管理中的决策问题都纳入决策模型中,既不现实,也不能满足成本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解决成本管理技术局限性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强调硬、软技术的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扬长避短;二是促使硬技术自身的“软化”,即更多地考虑采用一种“模拟”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来寻求优化决策方案。管理硬技术的软化与管理软技术的硬化,即要软、硬结合,是现代管理方法的特征。 二、公司财务成本管理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一方面,建立于高新技术基础上的生产高度自动化,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形成,改变了企业产品成本结构,使得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比重下降,而制造费用比重却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对消费者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顾客化生产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相应的,传统成本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生产制造模式,因而以约束理论、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在新的形势下,成本管理与新的生产方式结合是管理科学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规律,涌现了很多新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当前企业间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低,成本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因为如此,企业把降低成本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利润,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极其重要的手段。虽然企业界己经普遍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但如何进行成本管理,许多企业缺乏面向市场的全面成本管理概念,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系统方法的支持,所以成本管理的实施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其主要问题如下: 1.大量的企业虽然开展了成本预测的工作,并且还运用了先进的优化算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所开展的工作大多在企业内部进行,而不注重市场的变化,将市场和企业内部的成本预测工作人为地分开,这就使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很难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 2.成本决策涉及的因素很多,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决策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既有客观原因(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难以量化性等),又有决策自身的主观原因(性格、偏好、价值观以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等),而目前所开展的企业成本决策工作要不就是凭借管理层的定性判断,要不就是简单地定性定量结合判断,这很难使企业选出最佳的成本决策方案。 3.成本控制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最重要的一环,几乎每个企业都开展了成本控制的工作。但成本的耗费通常与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品种有紧密的联系,而后者涉及到顾客的偏好,即涉及到市场份额的大小,而企业开展的成本控制工作一般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只是考虑成本绝对数量的降低,这样也许就可能造成企业顾客的流失,从而使产品市场份额减小,这不符合一个企业的竞争策略。 三、完善公司财务成本管理措施 1.坚持执行成本管理原则 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同,需要新的理念和思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改革旧的成本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已运用多年,其固有的模式己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要改变这种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勇于开拓和创新,才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旧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成本管理新体系。 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量是巨大的,有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实践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必须有先进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成本管理的改革也是这样,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它需要有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在进行成本管理的实践中,应认真研究这些理论,包括国内、国外的,并与公司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本管理体系。 ③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与成本管理中涉及到的影响较大的项目,应进行重点管理,而对于一些影响不大的项目,则可采取简单的方法。例如,公司企业对于在成本中占有比 重较大的材料费、工资等费用,应作为成本管理的重点;针对企业技术改造,则应将成本预测、成本设计等作为重点进行管理。 ④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改革后的成本管理方法应符合国家法律、法令和制度等的规定。国家有关成本管理的法律法规是从全局利益出发所作的规定,是国家对成本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公司企业成本管理的改革,应在遵循国家法律的基础上进行。 ⑤成本—效益原则。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设计到公司企业的全部人员和所有部门。而要进行成本管理,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支出。成本管理工作的支出包括制定制度、印发材料、培训、购买设备和管理软件等。而通过成本管理活动,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应大于成本管理的支出,这就是所谓的成本—效益原则。 2.强化成本管理职责 企业应成立财务系统成本管理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组成,负责成本管理的组织、督导、协调和考核工作。公司应充实成本管理岗位,由理论知识扎实、实践丰富的业务骨干负责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重点工作,从岗位设置到工作安排、从成本核算到参与管理,都要突出成本管理职能,强化成本管理职责。 3.构建成本控制系统 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又称责任会计系统,主要包括编制内部责任预算、核算内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评价和报告内部责任单位经营业绩三个部分,其功能是计量、传送、报告成本控制所需的信息。研究建立与财务会计核算相衔接的企业内部责任会计核算体系,实现成本核算主体下移,以强化成本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反馈。 4.完善成本管理考核 将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完善成本管理考核体系。预算与考核是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两大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成本管理效果的两大要素。预算是考核的基础,只有预算编制得科学合理,才能使考核顺利进行。各单位认真做好各项成本要素的计划测算工作,通过建立成本测算模型、采用零基预算等方法,补充完善现有的预算测算方式,提高成本预算的科学合理性。逐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财务预算与各单位逐级分解的经营预算进行衔接,对年初下达的财务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首先将企业成本项目指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又把各自控制的指标进行二次分解,指标分解到区科。在生产过程中,掌控各部门、区科各项分解指标的完成情况,确保预算顺利完成。 5.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企业管理层一定要高度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根据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完善财务人员培训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财务会计制度、财政政策及各类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提高财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夯实财务工作基础。要根据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新政策不断出台、新问题不断出现的实际,注重分析研判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学习研究国家经济政策,充实财务人员经济知识,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驱动下,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认清和把握好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下全面财务成本管理的主要特征及它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出完善财务成本管理应用的实际对策,从而促使它在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财务论文范文: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研究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其改革与发展已到了关键时期,增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意识,强化财务风险规避,是当前金融风险防治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在绪论中分析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必要性,接着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含义作了简单的阐明,并论述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性,然后列举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四个表现类型,在论文的第三部份分析了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最后从培育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观念、建立健全适宜的会计管理体制、构建财务风险规避的监督保障系统、完善风险披露和报告制度及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等五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规避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风险 规避 会计 绪 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发展迅猛,逐步与国际金融界接轨,也使得金融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增大,金融系统的经济大案、要案,给各家银行会计内控管理敲响了警钟,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但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看,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工作作为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银行业务,反映银行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是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扩大化。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大、要案不断,大多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 银行财务核算是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核算的过程,是银行会计工作管理的基础,也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前沿阵地。因为任何金融风险都要通过财务核算来实现,所以也就意味着任何财务核算过程中都潜在着风险。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熟悉财政、税收、会计法律法规的专业优势,熟练运用和遵守相关财税政策,规避财务风险,正确处理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抓好财务管理来促进业务发展。笔者通过对本文关于商业银行风险规避的研究,以期能够让商业银行首先从观念上了解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性,其次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到财务风险规避的策略,能够发挥会计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并能够实现商业银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需要,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的含义 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银行会计工作也是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令人不安的高经营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会计有关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则是指对在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各项资金和财务收支活动不合理而承担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性 1、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是稳健经营的要求 银行是高负债的企业,本身财务风险很高,决定了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同时,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会向银行集中,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银行危机。在金融风险环境中,为确保稳健经营,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以风险规避为内涵。 2.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是银行自身生存发展、开展集约化经营的要求 在前几年我国商业 银行业快速扩展时期,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粗放式经营战略,传统银行发展思路是,以高投入为代价获取市场份额,在利率差较为稳定,未采取谨慎性会计原则的情况下,规模的扩张能体现出账面收益的增加;但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忽略了风险规避,缺少对经营行为的风险约束,也积累下了无穷的风险,目前已严重抑制了健康发展。海南发展银行和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已经对中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因此,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首先就要开展财务风险规避。 3、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是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需要 80年代以来,至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西方国家已有多家银行因忽视风险控制而倒闭,教训惨痛。巴塞尔协议已经把风险性原则上升到第一位。因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要推行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运营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不仅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也日益增加;同时,银行业的国际化促使我国银行要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环境。这些都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规避转变。随着金融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盈利减少,风险加大,竞争力下降。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加强财务风险规辟来达到增加资产收益,降低资金成本和费用,控制风险,提高银行竞争力的目的,进而实现银行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目标。 二、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表现 (一)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使得国有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从而加大了银行的内控风险。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总分行制的经营管理体制降低了资产质量的责任,给总行的统一管理、调度、核算带来了层层阻隔,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经营风险。尤其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财务工作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运行的基础件工作,风险的反映、预测和分析均依赖于及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若会计行为违规,信息失真,不仅无法满足防范风险的信息需求,而且将带来损失加大的可能性。如收入不报、成本不实、截留利润、搞两本账等,将造成银行资金被截留、贪污、盗窃的风险。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使假造票据、伪造凭证等在法违纪行为得不到控制,必然造成结算资金、内部往来资金被套取、侵吞、挪用、骗取的风险。如7月,国内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发生巨额票据诈骗案。本案是典型的内、外勾结作案。自9月始,该行上海分行南京西路支行内部人员累计开出2.96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并由其同伙去他行进行贴现,套取现金。又如9月,河南内黄县爆发商业票据诈骗巨案。警方查明,本案是企业人员利用伪造的假银行承兑汇票,通过买通或蒙蔽银行工作人员的方式,内外勾结进行诈骗,且笔票据诈骗方式完全一致,利用假承兑汇票进行贴现转入指定账户,取走现金,金额总计2070万元。 (二)财务评价风险 商业银行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目标的确立,客观上要求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业绩考核为中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经营结果。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由于过分突出了效益与发展指标,软化了风险指标,为追求效益最大化,盲目决策和过分追求规模,不仅给银行带来了虚假繁荣,而且积聚了大量的经营风险。财务报告作为考核各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财务定量评价最直接、最更要的资料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用。 (三)计划风险 会计行为风险的影响渗透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计划全过程。信贷计划,既要包括对未来项目市场的预测,又要建立在对过去信贷资产收益的分析基础之上,如果会计行为违规,夸大信贷资产收益率,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就会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又如,对高息揽存不能及时监督和反映,不仅会造成到期不能支付的风险,而且使筹资计划失去科学性,甚至会诱发信贷计划无资金来源保证的信贷风险。如长沙市商业银行“以贷揽存,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放松了贷款审查的条件,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如大庆瑞兴房地产开发分公司贷款。二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自我约束力和控制能力,没有严格执行上级监管部门的监管指标,截止末,市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总额254 472万元,按照贷款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27 640万元,不良率10.86%。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内容,是指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面临损失的风险。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银行业监管也越来越强调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并转向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方式。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商业银行如果会计工作漏洞百出,假账泛滥,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干扰市场运行,而且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准确进行市场定计,必将造成经营风险,最终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会计信息对内部资源配置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错误的会计信息会误导资金流向,使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竞争能力下降,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主持召开银监会第37次主席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手册》和新修订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研究进一步加强市场风险监管和提高行政效能。 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成因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分析 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1993年我国会计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银行会计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进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是迄今为止我国仍未真正建立起能够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经营管理型的银行会计管理体制,致使各商业银行在统一的法人主体下的财务管理体制严重分散。会计部门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均不便于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与参与管理的职能,造成了会计这一基础性的经营管理工作在防范与抵御银行经营风险中作为不大。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中心任务,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保证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关系商业银行基本业务操作平台和基础管理系统的会计管理体系,也必然面临着按照全行发展战略和总体改革规划,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迫切任务。 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 在银行进行商业化的变革中,我国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与银行业务的开拓与发展不配套。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是在其进行商业化变革中,伴随业务开拓和发展,边实践边制订的。从目前执行情况看,我国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仍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政出多 门,各业务部门如国际业务、信用卡等业务部)都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其业务核算制度,如科目设置科目、凭证审核传递、报表编报等规定,不能满足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防范风险的要求,有的甚至存在漏洞,比如实施权责发生制,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收利息带来的风险,应收利息长期挂账与谨慎性原则相悖,现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和方法与谨慎性原则的实质也有一定的出入等等这些会计制度的不合理性都加剧了财务风险,从而带来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分析 1、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如河南首富孙树华,因提供虚假资料,骗取银行贷款13.6亿元,涉嫌经济犯罪,5月17日,在未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农行淮阳县支行就贷款4.5亿元给孙树华的华林公司。事实上,直到6月18日该公司才成立。,华林集团将已抵押给农行淮阳县支行的3宗土地,重复抵押给浦发银行郑州分行,套取贷款8600万元;次年3月,孙又将已抵押给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的2宗土地使用权,重复抵押给农行淮阳县支行,且这2宗土地使用权证均为虚假证件。这些银行的“大员们”在审查批准巨额贷款时,在企业未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就放贷,在政见审查环节没有拿土地使用权证到国土资源部门去验证。根本原因是银行虽有“严格审批制度”,但相关大员有章不循。 2、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从而容易发生会计差错;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他们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另外,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原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相应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如惠州银监分局协助破获一起利用自编木马程序长期在后台自动监控受感染电脑的犯罪活动,据初步统计,自2月至9月间作案人曾某的邮箱共收到全国各地数百个银行账号和密码,涉案金额已达40多万元。 四、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规避策略 (一)培育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观念 怎样才能有效地规避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首先就需要培育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观念,让这种观念在心中扎根,并适用于日常的工作中。目前,尽管大家都知道操作风险对银行业的重要性,但它仍然没有成为银行业足够重视的风险。 有些领导对某些会计骨干盲目信任,长期放在某一重要岗位不予交流,也不进行考察监督,致使某些动机不纯者伺机作案,还是对某些业已露出端倪的人员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调离会计岗位,而让其有机可乘。也有新会计人员对老会计人员盲目信任,或者会计人员之间,会计人员对会计主管、行领导不设防带来的风险,如他人让你怎么做账不假思索就做账,由他人代替盖章、补章等等。还有工作上麻痹大意、粗心。如人走章未收,印、押、证不是随用随锁,密码不定期更换,印鉴卡不经常清理等。给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为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教育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剖析,正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环节,既不要对风险产生恐惧,更不能麻痹轻视风险,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必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 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风险管理人人有责,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形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第一道屏障。 (二)建立健全适宜的会计管理体制 1、应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 我国目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仍存在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主体虚拟的问题。从国有商业银行看,国家作为其唯一出资人,拥有完全产权。国有商业银行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却没有能够完全代表国家管理国有银行产权的人格化主体,所有者不能有效地行使和转让剩余所有权,对经营者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有效有约束机制,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相容。同时,所有者虚置,也造成产权关系模糊,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难以保障,容易受到行政干预,损害银行的经济利益。股份制商业银行虽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有的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在产权关系上实现了多元化,但绝大数银行都是由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并没有完全解决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缺位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与国有商业银行同样的问题。所有者主体虚拟,往往使得企业的利益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经营业务活动的开展,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将国有银行推向资本市场,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 2、应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 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所谓大集中的三级核算新体制,是指全行实行由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制。即在总行统一核算,统一会计管理的前提下,全行设置若干个大区核算中心(也就是分行数据处理中心),一个中心负责处理若干个(十几个直至几百个,视银行规模而定)基层分行的会计数据,也就是说基层分行业务处理的有关信息从一线柜台输机后,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送到大区核算中心的主机进行数据处理,由核算中心直接生成各基层行的有关会计报表,总行数据中心再根据大区核算中心传送的数据通过有关转换,汇并程序自动生成全行的会计报表。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 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等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从而可以在保护基层行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如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烟台市商业银行从客户需求和管理角度出发,利用3年时间对下属机构设置进行了全面调整,将原有的56处服务部改建为56处支行,将9处经营行升格为直属行。同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探索在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增设分支机构。5月,龙口支行设立,标志着该行成功迈出了跨区发展的第一步。与支行改革相配套,他们又对总部机构设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化了总行的调控监督职能,成立了审贷、人事与机构、市场拓展、采购与招标、行务督查5个委员会,实行全行重大事项科学民主决策,加强了对全行的资金、财务、人事、信贷的统一管理,构筑起商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和“小支行、多功能、大服务”的结构框架。 3、采用重要岗位人员轮换制 建立健全适宜的会计管理体制,要有效运用重要岗位人员岗位轮换,并强制休假这一有效手段,防范案件风险。实行重要岗位人员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是防范银行操作和案件风险的重要手段,必须形成氛围和惯例,持之以恒的加以坚持。进行重要岗位轮换前,要形成《重要岗位轮换计划》,进行重要岗位轮换时,要健全和实行严格的岗位交接手续。完成重要岗位交接后,登记《重要业务岗位操作人员岗位轮岗台账》,要认真核查所交接的业务,建立重要岗位人员交接档案,详细记录重要岗位人员交接前后负责办理的各项工作内容和经办的各项业务。同时要把指定休假制度做为重要岗位轮换制度的补充,研究和制定具体、可行性措施,在重要岗位人员指定休假时,认真组织和做好被指定休假人员的工作交接和业务核查工作,确保《重要岗位人员指定休假制度》不折不扣落到实处。通过不定期地让重要岗位人员离岗一段时间,对其经手的业务进行审核,问题、疑点很容易暴露出来,进而可以避免存在更大的风险和隐患。 4、会计主管人员委派制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实行“分级核算”的方法,财务管理权利比较分散,虽然部分商业银行限制了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权限,但各级财务主管受本级机构负责人领导,对本级机构领导人负责,财务主管站在分支机构的角度考虑问题,可能造成为维护分支机构的利益而偏离全行发展目标,形成了总分行事实上的不同层面的财务主体,没有形成全行统一集中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利于财务管理职称的充分发挥。因而 为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推行基层机构会计主管委派制。即由上级机构向基层营业网点派驻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懂政策、熟悉法规的会计主管,会计主管人员的工作业绩及奖罚由上级机构考核,薪酬由上级机构直接发放,不受基层网点控制,确保会计主管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商业银行应逐步建立财务主管委派制,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由总行派遣,其薪酬、福利由总行统一管理,受总行领导,对总行负责。明确会计主管人员相对独立的监督地位,并赋予委派会计主管相应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使会计主管真正在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促进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方向与总行一致,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分支机构的核算质量,强化对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加强监督作用,一定程度的防范和化解分支机构经营风险。会计主管有权对营业网点的所有会计业务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营业网点会计人员合规操作,对一些违规、违纪、违法的会计行为坚决制止,重大事项直接向上级机构汇报处理。解决一些基层负责人利用职权,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账册,设立账外账,转移银行资金的问题。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中,已有三家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这项制度的实施,解决了以前会计主管在对本机构会计核算质量监督的同时还要听命于机构负责人的授意、指令的情况。独立行使会计监督,有效的解决了个别机构私设小金库、滥支费用等问题。 5、稽核特派员制度 严格和强有力的稽核监督是内控管理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全国稽核监督工作座谈会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对商业银行内控建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讨,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特别是1997年印发《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银发1997)199号)后,商业银行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内控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如中国工商银行组建了稽核监督委员会,将原稽核部改组为稽核监督局;在沈阳、西安、南京等六个中心城市派出了稽核专员办公室,加大了总行对分支行的稽查力度。目前正在推进省级分行成立稽核监督部的改革。中国建设银行在全国建立了若干个稽核中心;中国农业银行建立了稽核特派员制度;中国银行正在组建稽核中心等。有的行还探索在一个法人内部实行稽核处罚制度,如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营业部制订了“稽核处罚实施办法”等。国有商业银行系统的法人意识得以增强,越权和违规授信、投资、开信用证和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虚开资信证明、存款证明和担保函(简称“两证一函”)的问题得到了查处;一些行账外经营和违规经营的责任受到了查处。集约化经营取得了进展。如:到1999年底,上商银行系统已撤并效益低下、扭亏无望的县支行226个;撤并在保本点以下的分理处、储蓄所1800多个;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的工作等。从总体上看通过近几年抓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和一心一意办银行的观念增强了,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较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以营业收入排位),中国(包括台湾省)共有11家企业入选,中国工商银行以20.13亿美元列第208位,中国银行以17.62亿美元列第255位,中国农业银行以14.13亿美元列第341位,中国建设银行以13.39亿美元列第364位,国泰人寿(台湾省)以9.9亿美元列第489位。 (三)构建财务风险规避的监督保障系统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规避,必须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才能构建财务风险规避的监督保障系统。 1、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一线会计核算全过程中应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制度,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会计人员处理业务必须事前建立授权分责的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必须实行双签有效的制度,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而且商业银行要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 因事设岗,因岗定人进行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还要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 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岗位的交叉检查, 防范员工舞弊行为。交叉检查是银行实施内部控制、防范员工舞弊行为的一个基本措施,也是银行会计控制体系和业务分工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要正确应用交叉检查原则, 实行行内岗位轮换制和员工年假制等, 使银行每个人、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 2、加强会计监督,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 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 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这样的银行风险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 ——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 ——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 ——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 ——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 ——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 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的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银行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银行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银行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银行要处理好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树立“安全重于效益”的观念,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的统一性与严肃性,防止违规、违法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是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银行风险。 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 每项业务要求有一名业务主管或专门岗位对该项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把关和全过程的检查, 确保各岗位按职责要求正确处理同一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设立事后监督,对会计部门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要配备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对监督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反馈要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3、以现有的稽核审计为基础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最后控制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运行的状况如何、运行质量怎样,需要进行稽核和不断修正,内部稽查是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控制的关键。内部监督稽核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防范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建立以财会、稽核、纪检、监察等紧密型一体化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加大检查力度,彻底扭转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为了提高内部监管效率,为使稽核工作能在金融机构的整个业务流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必须改革现有的稽核体制,强化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直接对总行一级法人负责,实行垂直领导和向下派驻的稽核体系;稽核费用与被稽核单位相分离;确保内部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现内控系统的三权制衡。与此同时,为加大内部自查力度,还应实行稽核处罚制和稽核告诫制。在处罚机构违规行为时,不仅要处罚该金融机构,而且要触及告诫那些实施违规行为的直接领导和责任者。二是不断充实稽核人员,努力提高稽核人员素质。必须安排熟悉金融法规和制度规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并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政治思想素质和综合业务素质能长期满足稽核工作的需要。三是要实施严格的督查考评制度,确保内控制度的全面贯彻执行。而上海浦发银行就为了加强内控管理,首先建立了内控管理制衡系统。要求各级行在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建立完备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并按照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内部机构及部门。在设置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和综合营销推进委员会的基础上,公司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日常办事机构------风险管理部、审贷中心及资产保全部。如成都工商银行对所辖分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发现以来发生的重大违规事项中,内部审计、检查发现90%,其中内部审计发现的占53%,而超越经营权限类重大违规事项,有内部审计发现的占80%以上,业务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明显低于审计发现,可见业务部门的合规性检查职能履行的不充分。 (四)完善风险披露和报告制度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5月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监管当局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对信息的隐瞒、虚假披露和不按期披露进行严格处罚,以保证披露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性。同时,要进一步改革会计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透明度、可信度以及与国际通行准则的统一程度,充分认识审慎会计原则在银行监管中的作用,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科学合理、支撑银行审慎监管的制度体系,提高其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公允性和可靠性,使监管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为了体现接受公众监督,烟台商业银行首次以摘要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披露了有关经营管理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竞争洗礼,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又迈出重要的一步,这也标志着商业银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达到了较高水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1999年就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但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完善风险披露和报告制度和报告制度的具体内容如下: 1、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加强银行风险防范 目前我国银行会计不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基本上提供了完整地反映银行表内业务会计信息,但报表项目的设置较为粗糙,不足以详细地披露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会计信息。我们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以使更为集中,全面,直实地披露有关银行风险的信息。主要是在银行现有报表组成上增加现金流量表,以补充目前报表所难以反映的相关信息,即能够向使用者提供银行在会计期间内现金流量的情况,特别是能充分披露银行实行权责发生制,收入、利润中含有的应收未收成份造成的收入与支出在实际收付上不对称的有关信息。这对于我们正确评价银行经营成果,防范会计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有关“充分揭示”的责任制度 这是有效防范各级机构报喜不报忧,隐瞒关键问题、风险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方面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原则,凡对本银行稳健经营有影响的因素和事项均以必须按制度要求由会计人员充分揭示。如资产运行质量状况;利润中的应收款比例及其状况、筹资的实际成本、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债权的保全情况,拥有担保物、抵押物的现况,重大事项的变更等等;另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度,对影响银行稳健经营的主要因素或重要事项逐项落实相关责任人,要求其对这些项目的充分揭示负责,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奖惩来保证有关信息得到充分揭示。 3、不断完善银行会计科目体系 例如将逾期拆放款项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业务、业务等形成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纳入表内核算,使这些业务中所潜藏的风险得到及时,充分的揭示。 (五)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 管理水平也好,核心竞争力也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规避的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于其他岗位人员来讲是比较高的,但随 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和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特别是电算化的发展,原来局限于记账、算账、编制报表和事后考核的这些基础知识已大大落后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那么就很难实现银行会计工作重点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重大转变。石家庄市商业银行在提高银行人员素质方面做得很好,截至6月末,全行在岗员工的总量控制在2300多人,业务增长了,但人员总量没有增加。通过大力引进高校优秀毕业生和加强在职员工学历教育,目前全行大专以上学历1575人,占在岗员工的68%,比建行初期的16%提高了五十二个百分点。以来,共培养了263名通晓银行业务、熟悉营销技巧的优秀客户经理,建立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熟的营销人员队伍。通过实施综合柜员制改革,我们培养了800多名优秀的综合柜员,大大提高了一线前台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为提高全员素质,我行逐年增加培训频次,加大培训投入,建行以来累计实施员工培训3万8千人次。 1、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应加强岗前和在职员工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增强法纪观念,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懂得法律,精通业务并执行制度;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教育,引导员工敬业爱岗,自觉的遵纪守法,经得起改革开放和反腐倡廉的考验;第三,应经常对员工进行案例教育,提高员工对违章、违规操作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自觉维护和执行规章制度;第四,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因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不断涌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银行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长进,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如绍兴市商业银行确定专门支行负责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工作,为了加强专业化管理,配备业务能力强、学历高、勤勉尽职的信贷客户经理开展此项业务,并通过加强培训,不断增强相关人员的管理能力。主办支行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客户经理人均参加业务培训5次,考试2次。 2、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要做到严格考核,明确奖罚。目前在内控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奖惩不明现象严重,这是导致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应对执行制度好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对违规违章的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可将员工的执行制度情况与奖金和职务升降挂钩,既给权力又给压力和动力。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安徽省各家城市商业银行一直十分重视吸收和培育人才,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干部。此外,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较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人才使用、人才开发、人才储备方面都有一套较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才的各种潜能。 3、严把用人关 对干部和重要岗位的人员配备要考察其综合素质,可以采取跟踪考核制度,确保管理人员与所承担的职权相适应,有能力组织和负责处理业务,对市场分析、交易和管理技巧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深知业务风险的内涵,严禁员工对某一客户给予不正常的特别优惠。各级领导更应该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遵守规范制度的模范。 4、注重沟通 注重沟通是注重员工之间以及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达到工作上的和谐,提高员工的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同时不断改善工作条件,营造优美、协调的工作环境,使职工对银行产生归宿感,尽职尽责,把自己的工作与银行兴衰联系起来,从而自觉执行制度。职工愉快、高昂的工作情绪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疲劳,从而减少人为错误。 结论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已越来越被商业银行经营者所重视。只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考核体系,有效的监督机制三者合一,才能保证银行会计核算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才能将各类核算风险消灭在萌芽当中,才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通过实施商业银行规避策略,建立起一套严密、系统、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从而确保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正常运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商业银行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手段相对于国外发达商业银行还很落后,风险防范手段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在风险管理和防范方面的作用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例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银行资产的质量状况等信息都是需要商业银行会计的工作来取得的,将这些指标控制在安全界限以内也是需要银行会计部门和业务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够实现的。此外,笔者提倡的借助社会力量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规避财务风险,不过这也是需要建立在银行会计充分、准确披露银行信息的基础上的。因此,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和控制工作的完善和水平的提升,是降低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为了更好地规避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北京银行实行了集中会计核算,也就是在实现计算机联网处理和可靠的网络通信保障的基础上,按地区或行业实行会计业务的集中处理,将分散多级的核算体制统一为按地区或行业的集中核算体制,会计的集中核算机制强化了商行会计核算对经营活动的监督职能,完善了自我约束机制;从核算中心内部控制体系上,明确了事中、事后监督的内容从保证会计核算真实性、准确性上,使支行在执行制度和业务操作中存在的凭证交接、审核中诸多问题得到了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和及时纠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将不断走向成熟和开放,金融产品也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开发,商业银行实际的经营范围和领域将会不断地扩大。而随着金融业风险防范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必定会更会深入人心,在防范风险中的作用也必将得到深入研究和充分发挥。
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生计算机毕业设计影响思索 本文作者:王宁 王子方 单位:沈阳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 由于全国高校近年来的扩招,教学设备的建设相对迟缓或维持原状,工科学生们毕业设计所需实验研究仪器设备是否具备,所需经费的投入能否充分,实验室场和图书网络资源是否齐全等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文档、动画和图纸是毕业设计成果的重要呈现的方式,尽管大学们都已经接受过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育,学生计算机素养也逐年进步,但调查对象对水工应用的基本软件实践来看,对office、CAD、3D等操作水平低,灵活性差,文字排版、图表编排、公式编辑、CAD操作命令混乱、精密运算不准确、三维动画多媒体演示障碍等方面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内容结构,不规范的命令操作和不熟练的技能运用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由计算机应用技术而影响到毕业设计质量的解决方案 学生要从自身提高对计算机技术对毕业设计质量影响的认识,了解这一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特别是专业的计算分析能力培养。建立研究团队,小组成员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不仅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专业领域中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指导教师必须规范选题范围,指导教师组织主导学生毕业设计全程,对指导教师而言,除了完成本职教学任务和高度的责任感外,更要加强工程科学知识和现代工程设计创新的引导,必要时也可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子课题的研究,对于毕业设计过程全面掌控,要结合学生自身能力科学选题,保证理论切合实际,适应时展,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专业高效整合的因素。目前国内各院校四年制本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利工程计算机绘图,水利工程制图等课程,基本为每周2~4课时,考虑到学生基础差异和自主学习效果差异,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将计算机应用类基础课程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整合起来,使课程设置体系与时俱进,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以一个专业为整体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每种计算机技术在不同项目中的作用可能截然不同,例如:“90年代以来陆续开发的水电站地面厂房CAD系统、重力坝CAD系统、隧洞CAD系统等实例中包含了很广的专业技术知识,如:坐标画线、沿曲线标注、表格生成等,每种计算机技术在每个项目中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因此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为毕业设计各个方向的研究创建人才基础。 高校作为人才储备基地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结合课堂理论使学生掌握软件的选用、计算机技术的选择方法、软件的升级、怎样保证科学计算的准确性等,要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个弊端,作为学校和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极尽所能为学生创设实践基地,发挥计算机时代教育优势。目前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还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和客观,各位指导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也是一个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措施。拟定一个质量评价标准如下:选题。选题应当来自水工科学、工程建筑、社会实验、模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调研论证。通过查阅书刊文献和网络资料和实体工程项目考察等形式调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具备分析问题、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顺便考查学生对外语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毕业设计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性。实施方案、数据、图纸以及对设计数据的分析、论证科学正确、反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手段新颖独特、理论与实际结合,在某项研究上体现独创的见解、设计成果有实际价值。适当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不忽视手工计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倡计算机辅助手段和手工计算有效结合,对必要的技术提出手算要求,促进学生对算法切实体会和深入研究。毕业设计文档撰写质量。主要是主题明确、结构完整、精准的数据表述安全有效、原理引用得当、论据充分、推理缜密、逻辑性强、行文流畅、设计成果和结论科学合理,参考文献资料翔实,格式规范等。毕业设计成果应该包括设计计算书、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以及实践日记等,严格要求毕业答辩环节。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均应参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答辩,答辩组老师要严格把关,考查学生对目标实现和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的见解,客观公正打分。此外,评价标准可参考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结合实践的一体化评价等,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等。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努力可以探索出一系列有效解决计算机应用技术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案来,使学生加深对毕业设计中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期待高校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案,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使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有效提高。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计算机普及教育 一、当前计算机普及的形势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已掀起波澜壮阔的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普及高潮。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高潮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计算机普及的历程。 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以前,就全国范围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计算机普及教育,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使用计算机,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 80年代出现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198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普及委员会和中央电大联合举办计算机知识普及讲座,由我向全国讲授BASIC语言,当年收看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数超过300万人。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里掀起这样规模壮阔的群众性的普及计算机知识的活动,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在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中,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以下三种人;(1)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2)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3)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普及的内容偏重于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通过十年的努力,己经在大学的所有专业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结束了大学毕业生仍然属于“计算机盲”的历史。大家取得如下共识:计算机知识是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当时的条件,普及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高级语言。 90年代出现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从9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如果说第一次高潮的普及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那末第二次高潮的对象已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中的人员。涉及的对象范围比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广泛得多。这次普及带有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成为人们求职的重要条件,各地各部门都制定了对工作人员在晋升职务、职称和工作考核中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并要求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普及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以及常用的一些应用软件。 经过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我们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这十年在计算机普及方面的成果应当有足够估计。 新世纪初出现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刚刚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我国己开始出现了一次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这次高潮的普及的对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 下面举几件重大的事情∶ (1)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21世纪的前10年,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说,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以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有初步的计算机知识和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全国总工会决定在全国职工中普及计算机应用。争取在3年内在全国2.4亿职工中,至少有50%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职工自主择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3)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世纪中,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4)全国所有领域将全面普及计算机的应用,所有公务人员和在职干部都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在这次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的切入点将是网络应用。 三次普及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学习计算机的人数成指数增长。如果在第一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百万计的话,那末,在第二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以千万计,在第三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亿计。 这样规模的群众性学习计算机活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我们当前开展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面对这一大好形势,我们应当怎么办?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搞好规划。制订出既先进又可行的向各部分人普及计算机的规划。 落实措施。必须有落实的措施和政策,否则规划就会落空。 建立队伍。要建立一支数量巨大的、强有力计算机普及队伍。 改变观念。要改变不利于计算机普及的某些传统观念。 二、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误区 这个问题讲的就是改变观念的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是∶怎样使亿万群众更容易更有效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现在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向亿万群众普及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人不敢学计算机,正在学计算机的初学者感到计算机难学。这就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在计算机普及教育中存在误区 有的同志要求计算机的初学者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习不同数制间的转换,学习原码、反码和补码,要他们背诵几十条DOS命令,还要记住哪些是外部命令,哪些是内部命令。许多种考试都有数制转换的考题,例如1378.9876的二进制形式是什么?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些都是源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课。 现在大家都比较重视计算机普及工作了,许多计算机专家也投入了这项工作,发表了许多意见,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光重视还不够,还应该解决观念的问题。我认为有些同志愿望是好的,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混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区别、学校和社会的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区别。把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模式搬到社会,要求计算机应用人员也像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系统学习许多理论课程。这些就造成一个误区。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普及。 应当看到∶在从事计算机工作的队伍中有两部分人∶(1)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比例不足10%,他们是理论研究、科研、专业教学、系统开发的骨干力量,是专业登山队。(2)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90%以上,他们遍及各个领域,是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主力军。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编写的。对这部分人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显然,这两部分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 计算机教育的三个层次 就整个社会来说,计算机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 (1)计算机入门教育。对象为原来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群。应当通过本层次的教育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实际上是计算机的启蒙教育,即“扫盲”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 (2)计算机技术教育。对象是那些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处理各种任务的人们。例如工程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和工程制图,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显然,他们需要具有比第一层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个层次的特点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3)计算机专业教育。对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开发技术。 通常把前两个层次(计算机入门教育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统称为计算机普及教育,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它的对象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群,他们占全体人员的95%以上。 显然,对不同层次的教育,无论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各不相同,绝对不应混为一谈,否则将事倍功半。 应该从应用入手 有人认为学计算机应当从学习原理入手,有一位读者写信给我说∶他很想学计算机知识,心想应从原理学起,就到书店买了一本《计算机原理》,结果愈学愈糊涂。我对他说∶你的路子错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学计算机不应从原理入手,而应从应用入手。 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不懂得二进制怎么生存?而且学了二进制和数制转换也没有什么坏处。我想,没有坏处的事多了,难道都要学吗?问题在于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使初学者容易入门。应该看到∶制造计算机的人和使用计算机的人所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例如不能要求飞行员和设计飞机的人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同样不能要求开汽车的人先学习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现在已经有了数字电视和数字相机,是不是也要求看电视的人和用数字相机的人先学进制原理呢?当然大学生学一点二进制知识是必要的,但对广大公务员和老百姓就显然是不必要的。 要多为初学者着想 不应当把计算机专家或大学老师自己的学习经历照搬到广大业余初学者身上。不能说自己学过什么就要求别人也要学什么,自己怎么学的也要求别人怎么学。我们要为初学者考虑,替他们找出一套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方法,使他们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跑他们。 有时在讨论问题时,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与搞计算机普及的老师看法往往不同,甚至谈不到一块去。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比较多地强调水平、理论、系统知识,而从事计算机普及的老师则更多地强调对象的基础、学习的规律、普及的特点。应该通过实践,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没有普及就谈不上提高,老百姓首先要的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我们搞计算机普及的人不要怕别人指责我们“水平低”,只要符合广大群众需要,我们就应当坚持,做出无私奉献。 在为初学者设计学习内容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要提倡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在方法上,要按照初学者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在学校中讲授理论课程时,传统的三部曲是∶(1)提出概念;(2)解释概念;(3)举例说明。我们在对计算机初学者介绍计算机应用知识时,采取了新的三部曲∶(1)提出问题;(2)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3)归纳出必要的规律和概念。 一般理论课程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认为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当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是符合广大计算机初学者的特点的。 在教材编写上必须首先让读者看得懂,如果看不懂,别的都谈不上。现在市场上不少书是低水平重复,有的是直接从“帮助”搬过来的,按功能和菜单介绍软件的使用。这犹如靠字典学英语一样,好象很全面,但是看完全书以后还是不会用。我在20多年前学计算机时,曾经找过不少计算机的书看,结果发现许多书像“天书”一样,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我当时就想∶我以后要写一些让老百姓能看得懂的计算机的书,要把计算机从少数计算机专家手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手中的工具。 有一位同志说了这样一个顺口溜∶只有明白不明白的人为什么不明白的人才是明白人。我觉得很好,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是一个学问,要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真正做到。 今年初,《计算机世界》报组织的“世纪评选”评出了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IT人物”10个人,我是其中之一(排在笫2位)。说我的功绩是把千百万群众带入计算机的大门。我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但是这件事对我很有震动和启发,广大群众对于看似平凡、默默无闻的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群众需要我们,我们离不开群众。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计算机的普及工作,希望所有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能认清自己工作的意义,深入研究计算机普及的规律,把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三、关于计算机证书考试 近年来,各种社会考试风起云涌,尤其是计算机的考试更令人注目。我认为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出现社会考试的热潮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学历在整体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证书则在一个侧面反映持证者的能力。例如同一个班的两个毕业生,都有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但是一个英语通过了6级,计算机通过4级,而另一个英语通过4级,计算机通过了2级。显然前者在谋职中比后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谘询会上,不少毕业生手中拿着四、五个证(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公务员考试证书、驾驶证等),以证明他的能力。只要有人才存在,证书考试就不会消亡,相反会更加成熟、更加规范。 目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种类有∶ (1)信息产业部主办的软件水平考试; (2)教育部主办的∶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 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少儿NIT) (3)劳动部主办的高新技术技能测试 (4)各地方、各部门举办的考试,如职称计算机考试、大学生计算机统一测试等。 以上几种考试对象各不相同,程度也有区别。 有人问∶计算机证书考试有没有含金量?通过以后有什么好处?我的看法是∶证书考试是一种社会考试,目的是提供一个科学的、公正的、客观的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但是通过了考试,不会自动增加工资或晋升职称或职务。含金量是有的,但不是由考试机关赋给的,而是由于考试得到社会认可,被有关单位赋予了含金量。例如北京市规定40岁以下的干部晋升科级以上职务必须通过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试,有些科技部门要求所有技术人员都要达到二级标准,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所有业务人员都要有通过NIT的模块测试,有些省市规定凡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NIT证书的,可以免考自学考试的一门计算机课程等等。这些都为计算机证书考试创造了很有利的环境,使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有人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有什么区别?我认为∶等级考试是通用性的考试,它大致反映一个人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如同跳高的标竿,不论你的职业和岗位,你跳过一级的竿,表示你已有初级的计算机知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自94年开考以来,发展很快,至今已有40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NIT是应用技能型的考试,侧重培训过程,采取模块化的方式,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例如你想当秘书,可以学计算机基础、文字处理、Internet等模块,你想当广告设计人员,可以学计算机基础、图形图象制作等模块,拿这几个证书去求职,有针对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都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是不同类型的考试,两者是互为补充的。不同的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考哪一种。 前一时期,社会上对计算机证书考试有不少议论,有褒有贬。我认为∶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说,它的好处有∶ (1)提供客观公正的社会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 (2)为应试者提供证书,有利于证明个人能力。 (3)不少单位借鉴证书考试的大纲和内容,作为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推动了社会的计算机的普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我们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有以下一些问题∶ (1)考试内容和大纲往往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例如有一个大城市的职称考试,今年还在考Windows3.1,机关、学校、企业都已用了Win95/98,为了考试,还要倒过去学Windows3.1。 (2)用标准题难以测量出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水平。 (3)有些学校和单位规定全体人员必须参加某一种考试,按这种考试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或培训。这种统一的要求可能难以照顾到各单位的特点。例如农学院本来可以结合农业领域的实际需要和例子进行教学,而为了参加统一考试,只能按统一的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举农业领域应用的例子,显然绕了一个弯,降低了效率。 四、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作用 大家都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也都多少知道为什么学习计算机知识,但是我感觉到在我们的宣传上有时讲得不是太全面,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供大家作宣传时参考。 学习计算机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无论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1)计算机是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在21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办事员,都不能离开计算机,因此,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计算机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文化。工具是可选的,譬如我要敲钉子,就去买一个锤子,如果不需要敲钉子,就不必买锤子。而文化却是每个人所必备的。举个例子,在中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几何、三角和代数,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每天都要去计算多边形的面积、解联立方程式或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是这些课程却是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知识的基础。 当前计算机知识的作用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以后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譬如去年报纸刊登了一消息说,在因特网上的域名中,中国许多著名企业的名字都被外国人恶意抢注了。我国许多企业的老总看不懂这条消息,他们说∶“我们已登记了商标,又申请了专利,现在怎么还冒出个“域名”来?到哪里去‘挂号’啊?”这就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中缺少了计算机的内容。 因此,虽然对不同的人来说计算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直接的,有的人则是间接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有形的,有的人则是无形的;对有的人是当前起作用的,有的人则是以后起作用的。但是对每一个干部、公务员、知识分子和大中学生,计算机知识是绝不可缺或的。计算机知识是当代文化的一部分。 (3)人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具体的科学知识,还学习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瀚海,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天下成为万能科学家。比学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需要时能发展自己的知识,并且能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应用十分灵活多样,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掌握规律,举一反三,发展知识,因而普及计算机知识是当前科学普及的一个重点。 (4)有利于全面素质的培养。中央多次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计算机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①启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 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事实证明,计算机学得好的人一般不会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他们头脑灵活,思想活跃,有创造性,能动手,会学习。因此,在学校中开展计算机教育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新世纪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 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国家实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软件企业上市优先”的政策,国务院已于1999年7月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打破几十年来,国内“硬件不做CPU,软件不做操作系统”的现象,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日前以国家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联合攻关,这为新世纪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吹响了世纪的号角。 中国科技大学的金西老师,获邀参加了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863-306)专家组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由软件发展战略研讨会,并作了演讲。现在我们将其在会议演讲文稿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发展动态综述出来,答谢读者多年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同时衷心祝贺我国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在新世纪蒸蒸日上。 1国家鼓励的主要产业政策 国家鼓励的有关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 第十条支持开发重大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国家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大型应用软件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属于国家支持的上述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应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项目承担者。 第十一条支持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外国企业联合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 第四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一)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二)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μm的。 2软件产业 2.1我国软件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软件将会成为突出体现一个国家经济优势的产业。我国软件业在1990年软件的销售额仅为2.2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软件市场总销售额增加到176元亿人民币,增长79倍,每年的发展速度都在20%以上;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的销售额约225亿元人民币左右,较1999年增长27.8%。软件产业做为支柱产业的形象越来越明显。 2.2我国软件业与印度软件业的差距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国外软件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独立自主开发的软件所占比例还很小。早在1998年的统计资料就表明软件产品市场销售额为138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1%;软件产品出口约为6500万美元,而同期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已达到26.5亿美元,约是我国的40倍。2000年印度软件产业销售额达57亿美元左右,出口达39亿美元,这比我国2000年销售总额要多40%左右。 2.3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态度 软件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国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发达国家,软件业已超过钢铁、汽车和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在中国信息产业中,软件市场尚不及硬件的20%,软件产业发展的滞后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视。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谈到,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国际信息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由以硬件为主导向以软件为主导过渡,软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软件产业方面,正在发生着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以Linus为代表的共享软件的出现,促使软件由垄断封闭型开发,向社会开放型的开发方向演化,这代表已在网络上合作进行研发的新趋势。这种趋势迫切要求不甘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软件开发实力,壮大自己的软件产业,在未来经济和产业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软件园在国家整个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牵引作用和示范作用都已得到体现,软件园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地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集中发展是实现软件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软件产业是以智力和人力为主要经营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经营载体,以创新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指出,软件产业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软件产业以人才为本,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软件技术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软件产业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必须在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取得发展。 曲副部长还指出:我国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软件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1)尽快制定配套的软件产业政策,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通过设立软件专项基金等措施启动市场,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3)重视对软件的产业化、软件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培养。 (4)强化行业管理、严格质量控制。要在系统集成商与软件开发商中大力推广ISO9000和CMM认证及软件企业的资质认证,以及对系统集成工程要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5)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3CMM模型 3.1CMM的由来 软件是知识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过程。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国国防部的委托,开发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CMM主要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企业中的以软件能力为标志的软件活动。它能帮助软件企业改进和优化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根据软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CMM框架用5个不断进货的层次来表达软件组织活动的行为特征及相应问题,其中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在CMM框架的不同层次中,需要解决具有相应层次特征的软件过程问题。因此,一个软件组织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才能针对该层次的行为特征解决相关问题。任何软件组织致力于软件过程改善时,只能是循序渐近地向相邻的上一层进化;而且向更成熟层次进化时,原有层次中那些已具备的能力还应该保持和发扬。 3.2CMM的国际地位 CMM已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并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对软件组织软件能力的评价、软件过程的评估及改进,提高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和质量,是我国软件企业走向世界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软件业和印度相比出口额差别很大,其中原因很多,就企业自身管理而言,我们比印度差得更多。从行业本身角度来看,印度软件行业导入CMM模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72家企业通过了CMM4级和5级评估,其中印度就有24家,通过CMM模式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软件开发能力及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向美国和欧洲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比,我国软件企业2000年前只有北京鼎新公司通过CMM2级认证。 我国的软件开发整体水平是印度十年前的水平,软件生产方式普遍是手工作坊的软件生产过程,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状态。外部环境的改善、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资金问题的改善,给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在我们抱怨资金缺乏、不堪税赋、人才流失等问题时,应该好好的反思软件企业的自身问题,用CMM作为一面镜子去发现、查找、评估企业在软件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我们缺乏的是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也就是突破CMM2级的问题。实施CMM是软件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素质,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是软件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3.3中国的CMM认证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2000年中国自由软件发展及应用战略研讨会上,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的经理在演讲中公布,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软件能力成熟模型”(CMM)开展其业务的软件开发机构。CMM由五级组成,第一级为最低,第五级代表最高水平。目前,大部分软件组织通过的认证属于一级或二级。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已于2000年9月通过了顶级(五级)评估,成为中国首家达到顶级的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顶级企业的国家。那位经理特别强调整个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完全是由中国人组成,中国人也能做到CMM顶级。 会上,有不少软件开发商质询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说,CMM2级认证过程需百万美金以上费用,有没有这个必要吗?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用一组数据展示其在向争取高级别认证过程中的大幅提高效率作了肯定的答复,也就说明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日益增加,“软件能力成熟模型”已经成为及时和高品质软件产品的保障,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象征。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不仅在公司内部使用“能力成熟模型”,而且积极倡导并推广该模型的应用,同时为国内外其他软件组织提供软件工程方面的咨询服务。 CMM的思想、原理、工具、方法无疑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加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必将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评估、认证、引导以及软件企业内部的优化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集成电路产业 4.1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推进到深亚微米领域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深亚微米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加工微细化 微细化的关键是光刻。据研究,光学光刻的极限是0.12μm。通过开发短波长光源、大数值孔径镜头、变形照明、移相掩膜以及先进的抗蚀剂工艺技术等已将光学光刻推进到实用线宽0.25μm,可满足256MDRAM制造的需要。日立公司已用这些技术实现了0.13μm的线宽。 2.硅片大直径化 芯片尺寸随着集成度提高而增大,使圆片能分割的芯片数减少,导致成本增大。世界各大IC厂商集团经讨论决定将新世纪第一个主流硅片直径定为12英寸。 3.加工环境、设备及材料超净化 随着加工微细化、超净要求越来越高,如线宽为0.25μm时,要求硅片缺陷尺寸小于0.05μm,工艺气体>0.02μm的杂质每立方英尺少于1个,对生产环境、设备以及各种气体、化学品、原材料等的尘粒及杂质都有严格的限制。 4.生产线自动化、柔性化 加工的复杂性、精度和净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线自动化。 4.2新材料、新器件研究 除了Si和GaAs、InP等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之外,近年来SiGe、SiC和金刚石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SiGeIC在高速、高频、低噪声、低电压工作等许多方面其特性比GaAsIC更优越,而且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特别是与Si工艺兼容,可沿用成熟的Si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前SiGeIC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品生产。IBM已建立了SiGeIC制造线,1994年中已可商品生产。IBM已采用0.25μmBiCMOSSiGe工艺和HBT工艺进行IC设计。据报道SiGe器件能在高达125GHz的频率下工作。而且还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及其它光电子器件。AnalogDevices公司已可提供1GHz12位D/A转换器,据说其功耗仅为GaAsIC的1/4。SiGe技术将扩大市场,并经济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应用的要求。 SiC的材料性质使它适于制作高频、高功率、耐高温、抗辐射的器件,并可制作发光器件。近年来在材料和器件研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对SiC的MOSFET、MESFET、JFET(结型)以及双极晶体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在进行实用化研究,在SiC衬底及外延层质量、肖特基接触、低阻欧姆接触、刻蚀技术及SiC/SiO2界面等器件制造工艺方面都还需做大量实用化工作。 作为Si器件后的新型晶体管的研究也在广泛地进行,如量子器件、超导晶体管、神经网络器件、单电子器件、塑料晶体管及柔韧型晶体管等等。 4.3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与投片 国内通过引进、吸收,已经有了可以投产0.35μm甚至0.25μm线宽的集成电路工艺线,正在建设中还有更小线宽的工艺线。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已具有几百万门级集成电路的前端设计能力。相信通过类似像CPU一类大型集成电路设计、投片试制,将对我国微电子事业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5信息家电的发展与动态 目前,最有量产效益和时代特征的信息产品应是与Internet上有关的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如Web可视电话、Web游戏机、WebPDA、WAP手机、STB(机顶盒)、DVD播放机、电子阅读机等。 5.1信息家电的定义 在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下,加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一些产品的形态变得更加轻薄短小、简单易用且价格低廉,我们称这些产品为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IA)。一般可认为,那些低单价、操作简单、可通过因特网发送或获取信息,将逐步分割或替代PC的某些功能,并能与其它信息产品交换资料或讯息的产品可统称为IA。 5.2信息家电的分类 IA产品按类型可大致分为: (1)网络电视(NetTV)。(2)网上游戏机(Internetgamingdevice)。(3)智能掌上型设备(Internetsmarthandhelddevice)。(4)网络电话(InternetscreenPhone)。(5)ConsumerNCclient等。 因此,综合市场上对于IA产品的认知条件与需求要素来看,IA产品具下列4点特性: (1)处理器发展趋向低成本、高整合性与低耗能。 (2)整合数字与模拟处理的技术。 (3)较PC更强调通讯能力。 (4)利用软件增加产品的差异性(高附加价值的关键)。 5.3我国IA产品的应用情况 据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市场信息中心(CCID—MIC)分析和预测,到2003年我国有4723万人需要不通过计算机而实现联网,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信息家电的核心,仅机顶盒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就达2000万台,市场估值达到40亿元。其它家电如VCD、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如果都实现信息化,嵌入式操作系统每年将带来上百亿元的收入。 CNNIC最新统计我国上网人数1680万,每半年可增长100%,2000年底将达到3000万,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目前,机顶盒(Set-TopBox)是最接近家电的IA产品,从增加电视遥控选台功能,到配备MPEG解压缩功能、数字加密功能,未来可能整合在数码电视中,很可能成为家庭信息、娱乐中枢。 目前,国内有很多IA的开发厂商正加大投入、开发和研制新产品,特别是一些外资大公司积极和国内电器方面的大公司合作推出很具竟争力的IA产品。 5.4嵌入式Linux在IA上的应用开发前景 (1)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新世纪的智能设备已经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SOC系统(SystemOnChip)的发展就是这种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的明证。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可能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 嵌入式Linux的一大特点是:与硬件芯片(如SOC等)的紧密结合。它不是一个纯软件的Linux系统,而比一般操作系统更加接近于硬件。嵌入式Linux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地具备了嵌入式RTOS的一切特征:实时性、与嵌入式处理器的紧密结合。 (2)开放的源代码 嵌入式Linux的另一大特点是:代码的开放性。代码的开放性是与后PC时代的智能设备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代码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源代码可获得上,Linux代码开发就像是“集市式”开发,任意选择并按自己的意愿整合出新的产品。 对于嵌入式Linux,事实上是把BIOS层的功能实现在Linux的driver层。目前,在Linux领域,已经出现了专门为Linux操作系统定制的自由软件的BIOS代码,并在多款主板上实现此类的BIOS层功能。 嵌入式Linux技术的普及发展,为国内单片机工程师在软件功能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为软件引入了TCP/IP网络特性,引入了软件操作系统的健壮性,这都极大增加了系统的功能和极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3)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对于许多信息家电的应用来说,嵌入的性能指标是最难满足的,只有靠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与装配密度来解决。 嵌入式Linux与标准Linux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难点,也是嵌入式Linux技术的关键之处。嵌入式Linux和商用专用RTOS一样,需要编写BSP(BoardSupportPackage),这相当于编写PC机的BIOS。这不仅仅是嵌入式Linux的难点,也是使用商用专用RTOS开发的难点。硬件芯片(SOC芯片或者是嵌入式处理器)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代码开放的嵌入式Linux的成功。信息家电的发展,必然导致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在将来可能出现SOC片内的操作系统代码模块。 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应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很显然模块将具有安全性好、健壮性强、代码执行效率高等特点。着眼于未来的信息家电等智能设备的发展,我们基于对嵌入式Linux技术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嵌入式处理器以及SOC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发挥对EDA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模拟数字混合集成电路芯片的深入研究,正在对SOC片内进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代码的植入研究。此类的研究有可能减轻系统开发者对BSP开发的难度要求,并使得嵌入式Linux能够成为普及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而大大提高嵌入式Linux的易用性,大大提高其开发出的高智能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大大提高智能设备的计算能力、处理能力。 (4)解决好软件开发问题 目前,中国众多的家电厂商以制造业为主,当投身IA领域之际,首先面临了不擅长的软件开发工作,找到容量小、稳定性高且易于开发的操作系统对于大家至关重要,嵌入式Linux核心则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的角色,这是一个跨平台的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它可以支持二三十种CPU,众多家电业的芯片都开始做嵌入式Linux的平台移植工作,在网络方面一般要支持TCP/IP和标准的以太网协议,支持标准的X-Window和中文输入。建议开发商选择一个成熟的方案提供商,从而达到降低开发平台门槛的目的。众多的开发商在成熟的开发平台上可以较为容易加入用户的应用程序,形成个性化、系列化的应用产品。 (5)自身开发实力的评估 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有没有技术积累优势?有没有将待开发IA产品有关领域的整合能力?产品有没有可重用性、模块化?有没有成系列化的可能?有没有市场和售后服务保证?最终用户群的拓展范围有多大? 解决好这些问题后,关键就是开发人才梯队的建设,资金融入等运营管理问题。 6结束语 在21世纪,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时期中,加入WTO后的中国将迎来新机遇、新挑战,也随时有被抛弃的危险。我们认为软件产业应以CMM模型来规范我们的软件企业、软件圆区建设,将国家的“集成电路税收优惠、软件企业上市优先”的政策落到实处。集成电路从业人员要努力提高设计能力,找准市场需求,融入世界上最新有关集成电路的创新成果,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信息家电这样的热点,应紧紧把握用户的消费需求,迅速融入和整合最新科技成果,努力达到以具有高附加值的IC芯片和版本免费的嵌入式Linux方式来开发,并成为面向计算机、通讯与消费性信息家电领域的解决方案。我们期待着我国的厂商能够在信息家电的核心芯片设计以及软件开发中拥有自主产权和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定性仿真理论及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定性仿真的产生背景及理论发展状况,然后说明了定性仿真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对定性仿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定性仿真,定性模型 1定性仿真的产生与理论现状 定性仿真(QualitativeSimulation)是以非数字手段处理信息输入、建模、行为分析和结果输出等仿真环节,通过定性模型推导系统的定性行为描述。定性仿真是系统仿真的一个分支,是系统仿真与人工智能理论交叉产生的新领域。相对于传统的数字仿真,定性仿真有其独到之处:这种仿真能处理多种形式的信息,有推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初步模仿人类思维方式,人机界面更符合人的思维习惯,所得结果更容易理解。 定性仿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起步较早。70年代后期,美国XEROX实验室的JohndeKleer和SeelyBrown在设计一个电路教学系统时发现,以常规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方法难以使学生很快明白电路的工作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并不是先给出数学公式,而是先讲解电路的工作原理,采用定性的描述方法,那么是否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一方法呢?同样在许多的实际工作中,人们更多的是依靠这种对系统原理性的理解,而这种理解的基础就是定性知识。很多专家学者开始探索如何在数字仿真中引入定性知识。 1983年,JohndeKleer和SeelyBrown发表了有关定性仿真的第一篇论文AQualitativePhysicsBasedOnConfluence?[1],产生了巨大反响,揭开了定性仿真研究热潮的序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nnethD.Forbus则对定性仿真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2];1986年美国德州大学的BenjaminKuipers在QualitativeSimulation”一文中提出了动态仿真算法QSIM[3],使定性仿真接近于实用。1984年人工智能杂志第一次出版了关于定性问题的专集。此后定性问题的研究成为人工智能和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991年,人工智能杂志又出版了有关定性推理的第二本专集,标志着该领域理论研究逐渐成熟并且向应用领域扩展。90年代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可谓方兴未艾,在IEEE的相关杂志上和撊斯ぶ悄軘等国际刊物上经常可以看到定性仿真方面的研究成果。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从事定性理论研究的仅限于少数院校的少数研究者。 定性仿真产生之后,在理论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各自的建模和仿真理论。目前,基本可分为三个理论派别,即模糊仿真方法、基于归纳学习的方法和朴素物理学方法。 模糊数学方法可以解决模型信息与测量数据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定性理论中一般用来作为一种描述手段。最初,系统的定性值是采用区间模糊数的行为来描述的,英国的QiangShen进一步将其发展到用凸模糊数来描述定性值[4],在数据表示上前进了一大步。此后,又有人在其基础上引入了概率论,来度量生成的多个行为的可信度。当前的模糊定性理论,在模糊数表示方面都存在一大弱点,那就是系统真实值与模糊量空间的映射问题,即如何确定描述系统的模糊量。 归纳推理法是定性仿真的一个新方向,它起源于通用系统理论,主要利用其中的通用系统问题求解(GeneralSystemProblemSolve)技术。输入尽可能多的行为,通过归纳学习的方式,构造系统的定性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归纳推理法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完全不需要对象系统的结构信息,不需要预先提供任何模型。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并处理和维护;而且,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保证归纳的完备性。 朴素物理方法在理论和应用上发展得最为成熟,它兴起于一些人工智能专家对朴素物理系统的定性推理研究。根据建立系统定性模型的方法,又可分为很多派别,比较有影响的有:SeelyBrown和JohndeKleer提出的基于摿鲾的概念的理论,K.D.Forbus的定性过程理论,B.J.Kuipers基于约束的用定性微分方程描述的定性仿真理论等。 2定性仿真的应用 现在,定性仿真技术与物理、化工、生态、生物、社会等学科相互渗透、结合,在系统监测、故障诊断、系统行为分析、解释以及预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外文献报导较多而且应用取得成效比较明显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工程和工业过程;电子电路分析和故障诊断;医药和医疗诊断;社会经济领域。下面有选择地按照应用领域介绍其中比较典型的项目。 2.1工程和工业过程 这里工程指传统的工程领域及一些工程设备,如蒸馏塔、高压锅炉、汽轮机等人造设备;工业过程指一些连续系统,如机械制造、发酵、化工过程和电站等。这方面的应用项目比较多见。 ARTIST是欧洲的ESPRIT计划中的一个项目[5],项目领导者是苏格兰的Heriot-Watt大学的Leitch.R,完成于1993年7月。此项目建立了定性动态模型,应用于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Leitch等人建立了一个基于定性微分方程(QDE)和模糊量空间的定性仿真器:Fusim,现已应用在输配电网络和化工厂蒸馏塔的过程监控、分析、诊断上。 ESPRIT计划中另一应用定性推理的重要项目是:TIGER工程-汽轮机的监测、诊断系统[6]。现已应用在Exxon化工厂的大型工业汽轮机以及Dassault航空中心的宇宙飞船辅助动力单元。系统应用定性仿真来预测汽轮机启动及负载改变时的可能行为。 2.2电子电路分析和故障诊断 定性仿真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领域便是电子电路分析和故障诊断。定性推理的先驱人物deKleer早在1976年便开发了使用定性知识研究电子线路的系统LOCAL,即根据电路部件已测知的正常行为和错误行为,分析实际行为和预测行为的不一致之处,然后指出电路的故障点。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了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理论(model-baseddiagnosistherory)。时至今日,由于定性推理和仿真技术的不断进步,该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这类项目中,最为典型的是Dague.P等人开发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工具-DEDALE[7]。Dague对该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声称:DEDALE系统能诊断出电路故障的75%,另外的25%故障没有构成对电路性能的显著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检测出。ElectroniqueSergeDassault继续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已推出一个名为“DIAGMASTER”的商业化产品。 2.3医药和医疗诊断 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尤其是医疗专家系统,为人工智能的振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定性仿真在医疗专家系统的应用方面也很活跃。 Bratko.I将定性推理应用在心电图的识别上[8],目的在于根据心电图辨识心律,判断病症。定性模型用来产生心脏工作状况,规则归纳系统用于产生诊断规则库。他给出了心电图诠释系统-KARDIO,澳大利亚的Telectronics公司已将此系统的部分成果应用于他们的心脏病诊治系统IntelligentPacemaker中。 Kuipers和Kassier给出了QSIM理论的定性推理和模型简化方法[9],并给出了在医学专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过程。该系统可以对肾脏的水份、盐份平衡过程进行仿真,作为肾炎综合诊治系统的辅助分析工具。 2.4社会经济领域 定性推理由于其处理不完全知识及模糊数据的突出能力,一直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业流通等领域的研究上占有重要位置。 Daniels.HAM,Feelders.AJ给出了一个商业行为分析定性仿真模型[10]。作为例子,他们对某个公司的销售量、商品价格、资金状况进行建模,分析其商业行为的变化,如为什么广告量的减少会带来销售量的下降,什么原因导致公司资产减少,是否存在经营危机等。对于银行贷款之前的商业调查,该模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荷兰的AMRO银行正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 美国的Farley.A,Lin.KB使用QSIM算法,研究市场预测的定性仿真模型,即当市场需求、供给、价格等诸因素变动时,预测可能引起的市场变化[11]。 3定性仿真的发展方向 定性仿真目前仍然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很多基础性的理论工作尚待完善和突破,因此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对于定性仿真理论,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仿真方法 由于定性模型中包含系统的不完全知识,定性仿真会产生一些虚假和二义的多余行为,当实际系统很复杂时,定性仿真产生相当数量的多余行为,如何有效地减少定性仿真产生的行为数,成为当今定性推理研究的主题。很多研究者纷纷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仿真方法。在定性仿真中加入相当的定量知识,将定量与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大大减少系统的预测行为数,增强定性仿真的生命力。 (2)采用模型分解方法 定性仿真走向应用时,往往涉及到规模较大的系统,即使省略某些细节,模型仍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定性理论中,必须有处理这种复杂性的手段。 模型分解方法将系统模型分为若干部分,称为部件(component),系统的联系紧密的变量将集中在一个部件中,并为部件建立状态,系统的描述将以这种状态为单位,若需要不同部分的变量的事件对应性,可以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连接来产生。并且,仿真算法上也作了相应的变动,以局部的部件描述为基础的仿真取代了以全局状态为基础的定性仿真算法。大大提高了模型建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并降低了仿真的时间和空间运行代价。 (3)采用并行定性仿真方法 当前定性仿真在减少冗余或虚假行为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副作用:定性与定量知识的结合,使知识的表示和推理机制复杂化,数据量明显增加;由于信息不完备,系统的搜索空间增大,使得定性仿真在一定的情况下比定量仿真的速度更慢;再者随着定性仿真逐渐走向应用,参数数量的增长使问题的规模成指数增长,仿真的速度也明显下降。并行定性仿真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定性仿真的效率,因此成为一个新兴的发展方向。 鉴于定性仿真技术的诸多优点及巨大的实用价值,许多学者纷纷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各国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在研究经费等方面大力扶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性仿真研究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趋势及建议 摘要:简要介绍了当今世界数控技术及装备发展的趋势及我国数控装备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新环境下,发展我国数控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并从战略和策略两个层面提出了发展我国数控技术及装备的几点看法。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如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产业)的使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制造技术和装备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数控技术又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此外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不仅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而且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总之,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其技术范围覆盖很多领域:(1)机械制造技术;(2)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传感器技术;(6)软件技术等。1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4]。1.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1.25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1.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欧共体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国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1.4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1.4.1关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 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1.4.2关于数控标准 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50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ISO6983标准,即采用G,M代码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CNC系统标准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 STEP-NC的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STEP-NC提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数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35%)和加工时间(约50%)。 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STEP-NC的研究,欧洲发起了STEP-NC的IMS计划(1999.1.1~2001.12.31)。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20个CAD/CAM/CAPP/CNC用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STEPTools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SuperModel),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SIEMENS、FIDIA以及欧洲OSACA-NC数控系统的原型样机上进行了验证。2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a.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 b.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c.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 a.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b.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 c.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 b.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 c.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 d.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3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3.1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东芝事件”和“考克斯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3.2发展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21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 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 在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 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摘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多媒体数据和空间数据;其次,在区域分析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播放功能.指出用扩充的关系数据模型作为多媒体数据模型较适宜;多媒体功能的实现则取决于多媒体数据的格式是否为RIFF格式以及对多媒体数据的应用要求.最后展示了多媒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区域分析,数据模型. 现今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都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软件中,势必大大增强GIS信息的表现能力,扩大GIS的应用领域.那么怎样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GIS软件中呢我们认为应从两方面来设计:其一是怎样将多媒体数据溶于GIS数据库中,并保证提供GIS软件的双向检索及各种分析功能;其二是在应用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的播放功能.以下就这两个内容及其应用前景谈谈我们的看法. 1多媒体数据的有效管理 通常,应用软件中的多媒体数据有两种生成方式:一种是媒体播放之前,将其数字化到数据库当中,播放时从数据库中取数据;另一种是播放时,边生成边播放.而GIS软件中的数据库又分为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即我们可根据媒体数据的特性或应用软件的要求将多媒体数据分别溶于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中. 1.1GIS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1.1.1GIS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目前,多数GIS应用软件所能描述的空间目标都是静态的,实际上,很多GIS所要表达和研究的空间目标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GIS研究者已广泛关注能对时空过程和时空目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时态GIS(temporalGIS).时态GIS的组织核心是时空数据库,即设计一个合理的时空数据模型是建立时态GIS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能支持时态GIS产品的时空数据模型,一但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有所突破,不仅能解决时态GIS的应用问题,还将解决空间数据库中动画数据的管理问题,即可通过使用动画技术来实现在屏幕上动态播放时空过程.如动态显示卫星云图的变化情况、地壳变动情况、森林沙化和城市化情况以及海岸或河滩的侵蚀或淤积变化情况等. 有关时空数据模型,张祖勋[1]提出使用分级索引方法来对基本修正法进行改进.这种方法就是不存贮研究区域中每个状态的全部信息,而只存贮某个时间的数据状态(称为基态)以及相对于基态或邻近状态的变化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分级索引,以便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时空过程的数据. 要使用这种建索引的基本修正法,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建立索引;另一个是如何设计用来描述两个状态变化量的差文件. 关于建索引的问题,笔者认为:基态,亦a,b,c,d分别表示时态GIS的4个时期;T.时间轴;t0,t1,…,tn分别表示时态在GIS某个时期的n+1个时态,其中tn为基态,即“现在”时态一次数据状态——“现在”时态总是变化的,每产生一个新的现在时态,就应生成一个现在时态与前一次时态的差文件,同时根据现在时态所处的时间位置来决定是否产生新的索引差文件.以四叉树为例,如图1所示,当n为2i(i=2,3,…)的整数倍时,就需产生tn-2i~tn的索引差文件.相应地为了减少索引差文件所占的存贮空间,而又不影响对任一时态的检索速度,可将tn-2i+1~tn-2i的索引差文件删掉,所删的索引名文件个数正好比新建的索引差文件个数少一个. 关于差文件,笔者认为在设计中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由于差文件是通过对两个时态的目标信息进行异或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差文件包含有两类目标信息:一类是前一时态有而后一时态无的目标信息;另一类是前一时态无而后一时态有的目标信息.为了能根据差文件快速、连续地由一个状态到过去另一状态或最近另一状态进行检索,应在差文件中将这两类目标信息予以标识区分.(2)两个状态之间目标变化应是有对应关系的,即01(目标从无到有);10(目标从有到无);1N(目标从一个变成多个);N1(目标从多个变成一个),以及目标空间信息无变化,属性信息有变化;目标局部空间信息有变化等.为了能进行快速检索,在差文件中应将两类各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予以标明,当然,这会增加差文件生成过程的复杂性.(3)和所有地图数据库模型类似,差文件也由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和关系信息组成,差文件中应将每个目标这3种信息之间的关系予以标明. 1.1.2GIS属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有些G IS的应用中,认为多媒体数据是一种特殊的专题属性数据.怎样选择多媒体数据的数据模型,使得既能遵循其自身特点,又能有效地建立起它与空间数据的联系,是多媒体技术在GIS应用中的关键所在. 目前,多数GIS属性数据库使用的是关系模型.为能将关系模型应用于多媒体数据管理系统中,就必须对现有的关系模型进行扩充,使它不但能处理格式化数据,也能处理非格式化数据.杨学良[2]就这个问题提出了3种技术策略:将多媒体数据文件名作为关系中元组某列(或属性);将每个元组作为一个完整文件保存;元组中存贮格式化数据以及非格式化数据的引用项,而非格式化数据单独存贮. 对比这3种技术策略,第一种技术策略方法简单、容易实现,适宜于对多媒体数据进行播放.第二、三种技术策略虽然能够实现并发控制和恢复,以及实现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的应用,但由于此两种技术策略将每个元组所对应的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和多媒体属性混在一起,这既增大了应用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又不利于那些只需使用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的一些应用的实现.为此,我们认为,在第一种技术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多个属性项,用于存放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当我们需要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特殊应用时,可根据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操作. 1.2GIS区域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多媒体数据生成的另一种方式是在GIS应用中,边统计、分析运算,边生成结果数据——多媒体数据. 1.2.1空间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空间分析是一组分析结果依赖于所分析对象的位置信息技术[3],因此,空间分析要求获得目标的空间位置及其属性描述两方面信息.空间分析主要有:地形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等. 为了能更清楚地表示上述一些空间分析的结果,我们可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所谓虚拟现实[4]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级人机交互系统,即构成一个以视觉感受为主,也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的可感知环境,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设备可在这个环境中实现观察、触摸、操作、检测等试验,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可用虚拟技术来观察地形分析或网络分析得到的空间效果,使用者可用交互操作的方式来控制自己与观察对象的角度、距离以及光照等,使观察对象随使用者的操作而动态旋转.此时以动画形式显示的媒体数据随使用者的操作产生并显示. 1.2.2统计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统计分析就是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区域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有:统计特征值、研究两种或多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关分析,通过一组实际观测数据分析系统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回归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 为了更加形象化,我们可以将数理统计结果以直方图、曲线、曲面或区划图表示,甚至可以将重要的部分以醒目的颜色、特殊的符号或闪烁的显示形式来告诉使用者,还可以配上解说词,以增加系统的感染力,而表现这些现象的媒体数据是在统计分析之后由系统自动生成并播放的. 2GIS应用系统中多媒体功能的实现 在GIS应用软件中进行多媒体功能实现,首先是受GIS应用软件自身开发平台的限制.多数情况下,GIS应用软件的多媒体开发平台宜选择编程语言,如VC++,VB或BC++等,以利于和GIS应用软件相结合.一旦多媒体开发环境确定下来,那么怎样实现区域分析中多媒体功能 2.1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播放 由前所述,空间数据库中存贮的多是各期间的时空数据,这些数据的结构与MCI所能接受的多媒体文件格式RIFF(resourceinterchangefileformat)不同,所以应用程序不能直接调用MCI函数和API函数,必须根据时态GIS的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一个相应的动画播放程序来实现动态显示功能. 下面简述动态显示时态GIS中ti~tj状态的算法步骤(0≤i≤j≤n,其中n为现在时态).(1)由基态开始检索各索引差文件直到生成ti状态信息.(2)显示ti状态信息.(3)根据ti差文件,擦除ti状态有而ti+1状态无的信息,显示ti状态无而ti+1状态有的信息.(4)i+1i.(5)当i<j时,转(3);否则结束. 字4 如果用上述算法来实现动态显示时空过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设计.首先,在(1)步骤,从基态开始,逐级逐步检索,每检索到一个状态差文件,就需根据差文件来生成该状态信息,直到ti状态处;其次,在(3)中,需要用到动画技术,擦除前一状态信息实质为恢复该处显示内容,而显示后一状态信息之前,需保存后一处信息内容,再予以显示新状态信息. 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应用 一般来说,多媒体数据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简单播放;另一个是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对于前者,只要使用MCI函数或API函数按属性数据库中其他属性的要求进行播放;对于后者,这就要求程序员熟悉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RIFF,根据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通过调用多媒体文件输入/输出函数来实现多媒体的播放、编辑、拮取以及同步控制等操作. 3多媒体技术在GIS中的应用前景 (1)实现资源信息的科学管理,提供信息服务.GIS一改为用户管理提供单一的图表、数据信息形式,而在管理空间信息的同时,对图形、图象、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的信息进行管理和播放,大大增加了信息的表现能力.(2)家庭教育和个人娱乐.将多媒体和GIS溶于一身,会丰富教育、娱乐软件的内容及表现手段.比如有关地理、历史等课程的教学软件和娱乐软件的设计.(3)销售和演示信息系统.GIS和多媒体技术合为一体的这类系统会比以往的信息系统更具有表现力.比如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系统,既能表明所售住房的空间位置,又能从中检索其住房环境及内部结构,而且可以动态地删去当天已售出的房子,给出不同价格等;旅游导游系统,可以在为观光游客制定导游路线时,就能对不同地方的景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会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思维方式,推动信息社会的前进.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变频调速器龙门抓上应用 厂输煤系统使用的是5T龙门式装卸桥,跨度为40.5m,抓斗的提升、开闭机构由二台45KW绕线式异步电动机驱动,小车行走机构分别由二台22KW绕线式异步电动机驱动,大车行走机构分别由二台11KW绕线式异步电动机驱动。在抓斗的提升、开闭,大车及小车前进、后退的传动控制过程中,为了确保机械设备运行的平稳性,采用了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接电阻的调速方式。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该控制方式中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调速性能差、接触器动作频繁致使经常更换接触器、串接电阻故障多、操作不规范造成电气回路及机械部件损坏等。 一、问题的提出 经现场实地查看,发现,该5T龙门式装卸桥的抓斗的提升、开闭以及小车的前进后退的调速性能均较差,而且使用按扭控制起停、主令开关设定速度段,这样就会有两种情况:1.绕线式异步电动机一起动很快达到设定的电机最大转速,速度太高以及变化太快容易造成电器、机械部件的损坏;2.如设定速度低则会延长等待时间,使生产效率降低。另外,针对抓斗的提升及下放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即:当抓斗提升,但在空中停车再起动时,有可能致使抓斗出现“溜车”现象(轻微下滑),这时电机工作在反接制动状态,但是制动转矩小于负载转矩,电机电流非常大。当下放抓斗时,电机在重力与电动转矩的作用下以极快的速度运行在第四象限,电机工作在回馈制动状态,转速大于同步转速,停车时(抱闸),由于抓斗的惯性及下降速度太快停车效果差,非常危险。针对上述问题,现要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予以解决。 二、抓斗的提升、开闭变频控制 抓斗有两台电机控制即抓斗开合电机、抓斗提升电机。抓斗抓煤时,仅有开合电机运转,抓满煤开始提升时,提升和开合两台电机均要工作,相互间需要有速度配合才可使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根据以往制作类似提升、下放重物变频控制装置的经验及查阅ABB公司起重专用变频器的相关技术资料,变频器采用制动单元和制动电阻后能够提供100%的制动转矩,使抓斗下放时,电机工作在制动状态,变频器的制动单元能够完全吸收掉这部分能量使电机稳定工作在第四象限,且转速连续可调。这些通过调整开合电机变频器及提升电机变频器的频率、 加速时间,使之相互配合,调整方便。 抓斗的提升、开闭机构采用SIEMENSS7-200系列PLC控制,其输入、输出均由继电器进行隔离。采用PLC控制后使系统的维护量大大减少,修改或调整控制关系灵活、方便。 三、大车、小车运行机构变频控制 该系统的大车、小车运行机构基本象似,都是由两台电机控制,只是电机的功率不一样,对两台电机分别采用两台相同的西门子MASTERDRIVES系列矢量控制型变频器进行起动及速度控制。由于两台电机是驱动的同一负载,为保证两台电机的同步运行,每台变频器均配置一块TSY型同步板来实现同步控制。每台变频器还需要加装直流母线上的制动单元实现四象限运行。 采用变频器调速时,每台变频器分别单独供电。设定一台变频器为启动变频器,另一台为工作变频器,两台变频器设置参数完全一致,在SIEMENSPLC(S7-200系列)的控制下,绕线电机的转子短接接触器吸合。在接受到起动按扭发出的起动命令及速度信号后,两台变频器同步工作,当需要快速停车或反向运转时,两台电机的能量回馈通过制动单元释放,达到快速起停的目的。 四、其它 原转子串接电阻调速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电源和控制部分回路保持不变,变频控制与原控制系统可通过转换开关相互切换。四台变频器均采用矢量型变频器并配以制动单元、制动电阻以确保在机械失灵的情况下人身及设备的安全。由于变频器调速属高效调速系统,运行效率高,调速灵活、方便,系统反应速度快,所以采用变频器控制并没有影响龙门抓的抓煤量。 五、小结 该系统经改造后运行近一年来,未出现电器或机械部件损坏,操作简便,减少了操作人员操作强度,为我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需要补充的是如果有条件的话可在抓斗控制机械制动回路增加变频器故障跳闸联锁,变频器一旦故障机械制动立即动作,使之停车,这样龙门抓的运行可靠性将会得到大大提高。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PLC实现变频调速器多电机控制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PLC与变频调速器构成的多分支通讯网络,阐明了该网络控制调速系统与一般模拟量控制调速系统相比的优越性,给出了系统框图及PLC程序。 [关键词]PLC变频调速器多电机控制网络通讯协议 一、引言 以变频调速器为调速控制器的同步控制系统、比例控制系统和同速系统等已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等行业。以比例控制系统为例,一般的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工作时操作人员通过控制机(可为PLC或工业PC)设定比例运行参数,然后控制机通过D/A转换模件发出控制变频调速器的速度指令使各个变频调速器带动电机按一定的速度比例运转。此方案对电机数目不多,电机分布比较集中的应用系统较合适。但对于大规模生产自动线,一方面电机数目较多,另一方面电机分布距离较远。采用此控制方案时由于速度指令信号在长距离传输中的衰减和外界的干扰,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同时大量D/A转换模件使系统成本增加。为此我们提出了PLC与变频调速器构成多分支通讯控制网络。该系统成本较低、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尤其适合远距离,多电机控制。 二、系统硬件构成 系统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由下列组件构成; 1、FX0N—24MR为PLC基本单元,执行系统及用户软件,是系统的核心。 2、FX0N—485ADP为FX0N系统PLC的通讯适配器,该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在计算机—PLC通讯系统中作为子站接受计算机发给PLC的信息或在多PLC构成n:n网络时作为网络适配器,一般只作为规定协议的收信单元使用。本文作者在分析其结构的基础上,将其作为通讯主站使用,完成变频调速器控制信号的发送。 3、FR—CU03为FR—A044系列比例调速器的计算机连接单元,符合RS—422/RS—485通讯规范,用于实现计算机与多台变频调速器的连网。通过该单元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变频调速器的运行控制(如启动、停止、运行频率设定)、参数设定和状态监控等功能,是变频器的网络接口。 4、FR—A044变频调查器,实现电机调速。 在1:n(本文中为1:3)多分支通讯网络中,每个变频器为一个子站,每个子站均有一个站号,事先由参数设定单元设定。工作过程中,PLC通过FX0N—485ADP发有关命令信息后,各个子站均收到该信息,然后每个子站判断该信息的站号地址是否与本站站号一致。若一致则处理该信息并返回应答信息;若不一致则放弃该信息的处理,这样就保证了在网络上同时只有一个子站与主站交换信息。 字串4 三、软件设计 1、通讯协议 FR—CU03规定计算机与变频器的通讯过程如图3所示, 该过程最多分5个阶段。?、计算机发出通讯请求;?、变频器处理等待;?、变频器作出应答;?、计算机处理等待;?、计算机作出应答。根据不同的通讯要求完成相应的过程,如写变频器启停控制命令时完成?~?三个过程;监视变频器运行频率时完成五个过程。不论是写数据还是读数据,均有计算机发出请求,变频器只是被动接受请求并作出应答。每个阶段的数据格式均有差别。图4分别为写变频器控制命令和变频器运行频率的数据格式。 2、PLC编程 要实现对变频器的控制,必须对PLC进行编程,通过程序实现PLC与变频器信息交换的控制。PLC程序应完成FX0N—485ADP通讯适配器的初始化、控制命令字的组合、代码转换及变频器应答信息的处理等工作。PLC梯形图程序(部分程序)如图5所示。字串2 程序中通讯发送缓冲区为D127~D149;接受缓冲区为D150~D160。电机1启动、停止分别由X0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电机2启动、停止分别由X1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电机3启动、停止分别由X2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程序由系统起始脉冲M8002初始化FX0N—485ADP的通讯协议;然后进行启动、停止信号的处理。以电机1启动为例,X0的上升沿M50吸合,变频器1的站号送入D130,运行命令字送入D135,ENQ、写运行命令的控制字和等待时间等由编程器事先写入D131、D132、D133;接着求校验和并送入D136、D137;最后置M8122允许RS指令发送控制信息到。变频器受到信号后立刻返回应答信息,此信息FX0N—485ADP收到后置M8132,PLC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后结束程序。 四、结语 1、实际使用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PLC通过网络对变频调速器的运行控制、参数设定和运行状态监控。 2、该系统最多可控制变频调速器32台,最大距离500m。 3、控制多台变频器,成本明 显低于D/A控制方式。 4、随着变频器的增加,通讯延迟加大,系统响应速度低于D/A控制方式。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制造业CIMS工程实施和应用 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经验/施吉鸣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电动工具制造行业骨干企业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CIMS工程实施与应用过程中的经验,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CIMS;CAD;PDM;ERP 1993年正式投产的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在我国电动工具制造行业竞争近乎白灼化的今天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实现了产量和销售平均每年递增35%以上的快速增长,人均产值及利润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各类中高档电动工具专业制造商,拥有员工2000人,年产值10亿元。中强公司的优势在于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立业理念,采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集约社会资源,拥有产品市场和技术开发两大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背后则是拥有完善和强大的IT体系。 1CIMS工程概况 中强公司的CIMS工程主要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分系统、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包括: 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二维CAD绘图设计已完全普及,引进三维设计软件并逐步应用在新产品造型设计、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及总体装配等工作中,大大加快了设计开发进程,并提高了设计质量,优化了产品设计,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字串5 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采用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并由宁波联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的产品数据管理(SIPM/PDM)系统和图档管理系统EDM,有效地解决了设计流程、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技术信息传递、流转、反馈快速流畅,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目前已运行在公司产品设计部门,实现了产品设计、工作流程的无纸化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采用宁波万通软件公司ERP系统,并分批实施了制造数据管理、销售管理、技术工艺管理、生产计划、车间作业、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计件工资成本管理、PDM接口等一系列子系统,此外还开发实施了基于Internet的订货管理子系统,作为销售管理子系统的上游子系统,为其提供数据。 系统集成:在基本完成各分系统应用后,对整个项目的系统集成进行了安装和调试,目前,整个系统已经可以集成运行,实现了CAD、PDM和ERP的信息集成。 通过CIMS工程的实施,中强公司在管理上已逐步形成一套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实现了产品销售、技术开发、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业务管理计算机化。 字串7 2软件产品的选择 在中强公司CIMS工程中,主要应用软件均采用了国产软件,如IntelCAD和PDM软件是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软件产品,ERP系统选用的是万通软件有限公司自主研究开发的ERP系统软件,国产软件费用占软件总费用的70%以上。选用国产软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2.1考虑中国国情。国外有许多好的管理软件,但是拿到中国后多数都不太适用,有些企业就是勉强用了也用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现状很难与国外软件的标准管理模式融合。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花了很长的时间,实施的结果是弃之不舍,留之难用。中强公司选用的这些应用软件有较多的国情化处理,比较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上较成熟,在国内有广泛的用户,且软件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施经验,技术支持力度强。 2.2考虑投入产出。企业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投入产出,要考虑风险,国外软件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美元,对国内企业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软件实施的风险,还有软件今后的升级费用等问题,都需要企业认真考虑。目前,国产软件(如两维CAD、PDM、ERP等)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够满足国内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字串6 2.3考虑售后服务。软 件特别是象ERP、PDM这样大型软件的实施都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企业应用咨询、软件原理培训、软件应用培训、软件客户化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国外软件高昂的技术支持费用是国内企业难以承受的,更难长时间承受。同时国外软件的封闭性使国内企业的软件人员很难进行修改和变动。而国产软件则不同,尽管国产软件也要收取技术支持费用,但其收费标准国内企业可以承受,而且国产软件其源代码相对开放,较大的客户化变动委托给软件公司,一般性的修改完全可以由企业自己来解决。 当然,国产应用软件也不是十全十美,今后应该在专用界面、决策支持、特别是PDM软件在工程项目中的管理与控制、安全性管理、工作流的并发机制处理、多BOM视图形成等方面还须不断改进和提高。 3CIMS工程的综合效益 中强公司应用国产软件实施CIMS工程,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如表一所示。 表一:直接经济效益 响应市场的速度 提高了30%,对快速占领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字串3 新产品开发 开发速度加快25%以上,为新产品及早占领市场抢得先机。 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17%。 资金周转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0.2次,公司每年可节省开支90万元。 间接经济效益则表现在: l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公司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了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科学合理。 l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 l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中强公司CIMS工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显著的,一方面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为国产软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机遇和舞台,树立了国内企业使用国产软件的信心,促进了国产软件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时,实施CIMS工程,使中强公司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能以较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为加速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字串3 4结论 中强公司CIMS工程的实施与应用,使中强公司建立了高速、通畅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实现了CIMS各分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实现了公司内部的信息以及与Internet信息的集成,初步实现网上的供应链管理及售后服务管理,同时,为公司发展成为以宁波为管理、技术、销售中心,以各地的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实现对生产基地的营销、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实现与国内外客户和供应商的广泛联系与合作,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敏捷制造型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锡市制造业信息化ASP公共服务平台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宽带化电信发展必由之路务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电信业务正在逐渐从传统的以电话业务为主的窄带业务向集语音、高速数据和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宽带业务发展。多媒体通信已成为建立公用宽带网的主要动力。传统电话网将不可避免要过渡到以数据业务、特别是IP业务为中心的下一代电信网,这些都对电信网的宽带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宽带网络就是依靠宽带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体系。众所周知,多媒体信息的数据含量远远超过以前以单一形式传输信息的数据量,在传输速率不能降低并且同时信息容量增大的情况下,电信网络必须努力提高传输通道的容量和速度,否则必然不能保障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传递。因此,要实现社会信息的多媒体化,必须依靠宽带技术。 宽带网络按其技术结构来说可以分为宽带传输网、宽带交换网和宽带接入网三个部分。传输网是所有信息元素传输的基础通道,信息单元和数据就是通过传输网络实现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的转移。宽带交换网络通过对信息的接收、分拣和转发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接入网是整个宽带网络中与用户相连的最后一段,用户通过接入网连接到宽带网上。 宽带接入网 接入网的建设占全网投资的比例较大,是技术最复杂、实施最困难、影响面最广的一部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尽量合理地发展接入网。先进的光纤接入网发展既要考虑光纤接入网与原电缆接入网拓扑结构的兼容性,又要明确接入网的全光纤化方向;既要节省投资成本,又要坚持高起点、分期实施的原则。因此在接入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循序渐进,从低速业务开始,逐渐向高速业务发展。当前常用的窄带接入技术有频带Modem技术,V.90标准的Modem下行速率是56kbps;窄带ISDN接入技术能在一对普通的电话线上,通过基本速率(2B+D,144kbps)接口,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全数字连接的多种电信业务。目前,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基于电信网用户线的数字用户线(DSL)接入技术 DSL技术是一系列基于双绞铜线的用户线高速传输技术,包括HDSL、SDSL、ADSL、RADSL及IDSL等,统称为xDSL。 ADSL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其下行速率达8Mbps,上行速率达640kbps,能传输3~5km的距离。ADSL所支持的主要业务是因特网和电话,该技术接入速度可满足宽带因特网接入和部分宽带应用(如会议电视、视频点播等)。更重要的是结合ATM等宽带干线网络技术,可以支持广播级的视频分发和VoD。 利用ADSL技术开展宽带接入业务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电信网现有的铜缆资源,保护这一巨大投资,并充分发挥铜线的潜力。其次,用户随时可以上网,无需每次重新建立连接,而且不会影响电话的使用,每个用户都可以独享高速通道,没有阻塞问题。其主要缺点是对线对的要求苛刻,目前只有大约30%的线对可以开通ADSL业务。 目前一种简化型的、无分路器的ADSL标准已经问世,称为G.Lite。其基本特点有两点:第一是速率降低到1.5Mbps左右,第二是在用户端不用电话分路器,价格可以下降,安装更为方便。它具有自适应速率适配能力,抗射频干扰的能力比ADSL强,主要业务为因特网接入、Web浏览、IP电话、远程教育、在家工作、可视电话和电话等。 VDSL系统 有关ADSL系统发展的第二个趋势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下行带宽,即演变成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系统。这种技术在双绞线上下行传输速率可以扩展至25Mbps~52Mbps,同时允许 1.5Mbps的上行速率,其传输距离则分别缩短至1000m或300m左右。很适合光纤到小区(FTTC)的接入方式。由于它能提供高速接入带宽,且能满足高清晰度电视和视频点播的要求,所以是一种比较现实的、理想的宽带混合接入方案。 (二)基于CATV网HFC传输设施的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Modem)接入技术 有线电视网是用来传输模拟电视信号的地面网络,所有用户共享下行带宽,是真正的宽带网络。HFC(HybridFiberCoaxial,光缆同轴混合)技术推动了CATV网络的发展,HFC网不仅可以提供原有的有线电视业务,而且可以提供话音、数据以及其他交互型业务。CableModem方案是以HFC为基础的高速接入技术,CableModem用户共享下行数据带宽,而每一个子信道下行通道的数据吞吐量都可以达到25Mbps~40Mbps。 传统的有线网只能传输单向业务,必须升级为双向的HFC网络才能实现双向宽带传输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可开通VoD、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因特网高速接入及语音电话等多种新的增值业务。CableModem的开通率高,不存在ADSL因线缆质量和串扰引起的开通率低的问题,只会因为共享用户数的增多而降低每个用户的可用数据带宽。 (三)基于光缆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 宽带有源光接入 在各种宽带光纤接入网技术中,采用了SDH技术的接入网系统是应用最普遍的。这种系统可称之为有源光接入,主要是为了与基于无源光网络(PON)的接入系统相对比。SDH技术是一种成熟、标准的技术,在骨干网中被广泛采用。在接入网中应用SDH技术,可以将SDH技术在核心网中的巨大带宽优势和技术优势带入接入网领域,充分利用SDH同步复用、标准化的光接口、强大的网管能力、灵活网络拓扑能力和高可靠性带来的好处,在接入网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受益。 SDH技术在接入网中的应用虽然已经很普遍,但仍只是FTTC(光纤到路边)、FTTB(光纤到楼)的程度,光纤的巨大带宽仍然没有到户。因此,要真正向用户提供宽带业务能力,单单采用SDH技术解决馈线、配线段的宽带化是不够的,在引入线部分可分别采用FTTB/C+xDSL、FTTB/C+CableModem、FTTB/C+局域网接入等方式提供业务。 宽带无源光接入网 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TMPON)是既能提供传统业务,又能够提供先进多媒体业务的宽带平台。PON的业务透明性较好,原则上可适用于任何制式和速率的信号。APON下行采用TDM,而上行采用TDMA技术,其下行速率为622Mbps或155Mbps,上行速率为155Mbps,可给用户提供灵活的高速接入。ATMPON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无源点到多点式的网络结构。光分配网络中没有有源器件,比有源的光网络和铜线网络简单,更加可靠,易于维护。特别是如果FTTH大量使用,有源器件和电源备份系统从室外转移到了室内,对器件和设备的环境要求可以大大降低,维护周期可以加长。APON的标准化程度很高,使得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成为可能。此外,ATM统计复用的特点也使ATMPON能比TDM方式的PON服务于更多的用户,ATM的QoS优势也得以继承。 采用波分复用技术是扩大光纤传输容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的无源光网络(WDMPON)用于接入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实现技术 摘要:本论文主要讨论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及其如何实施企业业务规则,并以SQLServer和PowerBuilder为例,介绍了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关键词: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企业业务规则 DBMS已从早期的分散的一个个计算模型、网络/文件服务计算模型(针对文件)发展到现在的Client/Server计算模型(针对表中的一行)。Client/Server模型是非对等的(decoupled),客户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作出响应,提供服务,即所谓的"请求驱动"。DB的Client/Server系统由DBServer、客户应用程序和网络组成。DBServer(即后端)负责有效地管理系统的资源,主要负责数据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客户应用程序(即前端)是系统中供用户与数据进行交互的部件,主要任务是提供交互式界面完成数据的录入、分析、检查和显示,向DBServer发出请求(SQL语句)并接收结果和错误信息。网络和通信软件是系统中客户和服务器之间数据传送的工具。 由于现在的数据库都是开放、多用户共享,因此维护数据库的正确性至关重要。数据库的完整性描述为数据库内容的完整性约束集合,其中完整性约束指数据库的一个状态是否合理,这是一组谓词。DBS检查数据的状态和状态转换,判定它们是否合理,是否应予接受。对一个数据库操作,要判定其是否符合完整性约束,全部断言无矛盾时才可以执行。完整性约束的形式化定义I=(O,P,A,R),其中O是完整性约束所涉及的数据对象集合,P是对象所满足的谓词,A是触发检查的条件,R是约束不满足时的反应动作[2] 一、常见的数据完整性约束 根据分类角度不同,可将完整性约束分为如下几类: ·域、元组、集合完整性 ·立即约束和推迟(到EOT)约束 ·状态约束和状态演变约束。 ·标准和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 实际的系统中,一般将数据完整性约束分为标准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和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标准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是DBS已经实现的内部规则,包括域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和引用完整性。 域完整性(FieldIntegrity)保证一个数据库不包含无意义的或不合理的值,即保证表的某一列的任何值是该列域(即合法的数据集合)的成员。方法是限制列的数据类型、精度、范围、格式和长度等。 实体完整性(EntityIntegrity)保证一个表中的每一行必须是唯一的(元组的唯一性)。为保证实体完整性,需指定一个表中的一列或一组列作为它的主键(PrimaryKey)。一个表中每行的主键必须确实含有一个值。一个表只能含有一个主键,如需要从其它列中除去重复的值,可以将一个或一组非主键列指定为一个候选键或唯一值键。 引用完整性(ReferenceIntegrity)定义了一个关系数据库中不同的列和不同的表之间的关系(主键与外键)。要求一列或一组列中的值必须要与相关的一列或一组列中的值相匹配。从属的一列或一组列称之为外键(ForeignKey)。被引用的列或一组列称之为父键,父键必须是一个主键或唯一键。外键属于子表或明细表,父键属于父表或主表。若父键和外键属于同一表,则称之为自引用完整性。子表某行的外键必须与主表的主键相匹配,只要依赖于某主键的外键仍存在,主表中包含该主键的行就不能删除。 由于每个公司的数据库都有自己独特的业务规则集,所以系统必须有一种方式来实现定制的业务规则即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可由如下几种方法实施。 一种最原始的方法是将将每一个完整性约束编入要访问数据库的每个应用程序中,缺点是在每个相关的数据库应用程序中,开发者都要对相同的完整性规则进行编码、测试和排错。若某一规则变动,所有相关的应用程序都得改动。应用程序须向DBServer请求大量的数据,以执行该应用程序内部的数据完整性规则检查,这将阻塞网络。因而这是一种耗时、低性能的方法。 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User-definedDataType)是由标准数据类型导出的新数据类型,它比标准的数据类型更准确地限定了数据输入的范围。 约束(Check)用于限制列的值域,在数据类型限制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数据进一步进行限制。通过逻辑表达式来定义列的有效值。 缺省(Default)定义了一个数值,当用户向数据表插入数据时,若某个域未给定值,系统自动将定义在该域上的缺省作为输入 值,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合理性。 规则(Rule)是一个用来绑定域或用户定义数据类型的数据库对象,规则说明了哪些数据可以输入到域中。任何时刻,用户输入或修改数据(INSERT或UPDATE),DBMS都将检查该数据是否违反绑定在域上的规则。 存储过程(StoredProcedure)是由编译过的SQL语句、控制流语句、变量说明和赋值运算等组成的集合,由开发者创建并存储在数据字典(大部分DBMS叫系统表)中。我们可以通过存储过程中的语句来定义企业业务规则,特别对于复杂的表与表之间的饿关系,用存储过程来实现将变得相当容易。 触发器(Trigger)也是一个存储过程,该过程在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事前或事后由DBS自动激发(执行)。经常用于实现逻辑上相关的数据表之间的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触发器非常适合于实施企业规则,如果某个输入违反了其中的某个企业规则,触发器可以显示相应错误并中止正在执行的数据库动作。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相比有何优势 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强调个人化的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消费者为主导。消费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满足品,不受地域限制。通过进入感兴趣的的企业网址或虚拟商店,消费者可获取产品的更多的相关信息,使购物更显个性。 这种个性消费的发展将促使企业重新考虑其营销战略以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作为提供产品及服务的出发点。但是,要真正实现个性营销还必须解决庞大的促销费用问题。网络营销的出现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企业的各种销售信息在网络上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可以以极底的成本发送并能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庞大的促销费用因而得以节省。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 网络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是实现全程营销的理想工具 传统的传统的营销管理强调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组合,现代营销管理则追求4C(顾客、成本、方便和沟通),然而无论那一种观念都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企业必须实行全程营销,即必须由产品的设计阶段开始就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 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往往难以做到。原因在于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缺乏合适的沟通渠道或沟通成本太高。消费者一般只能针对现有产品提出建议或批评,对尚处于概念阶段的产品难以涉足。此外,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缺乏足够的资本用于了解消费者的各种潜在需求,他们只能凭自身能力或参照市场领导者的策略进行产品开发。 而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状况将有所改观。即使是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电子布告栏、线上讨论广场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以极底成本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即时的信息搜索,消费者则有机会对产品从设计到定价(对采用理解价值定价法的企业尤为重要)和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发表意见。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企业的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网络营销能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 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已使消费者用于外出在商店购物的时间越来越短。在传统的购物方式中,从商品买卖过程来看,一般需要经过看样棗选择商品棗确定所需购买的商品棗付款结算棗包装商品棗取货(或送货)等一系列过程。这个买卖过程大多数是在售货地点完成的,短则几分钟,长则数个小时,在加上购买为购买商品去购物场所的路途时间、购买后的返途时间及在购买地的逗留时间,无疑是大大延长了商品的买卖过程,使消费者为购买商品而在时间和精力上作出很大的付出。同时,拥挤的交通和日益扩大的店面更延长了消费者购物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越来越珍惜闲暇时间,越来越希望在闲暇时间内从事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并充分地享受生活。在这中情况下,人们用于外出购物的时间越来越少。 网络营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诱人的场景,是购物的过程不在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有时还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让我们看一看网络营销是怎样简化购买过程的吧! 售前:向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的产品信息及相关资料(如质量认证、专家品评等),而且界面友好清晰,易于操作执行。消费者可以在比较各种同类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以后,作出购买决定。 计算机毕业论文:论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1.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与方便,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了电脑控、手机控,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玩电脑、玩手机上,能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当需要写作时,他们就从网络上搜出一篇模板,修改完事,这样“写”出来的论文,质量难以保证,该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学生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致使学生掌握理解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不够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在校大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只有灵活掌握与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才能写出好的论文来。而在校期间,大学生偏向参加一些不必要的活动、社团及协会,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在解决问题时眼高手低的现象,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都理解不了。经过多年的知识累积,在毕业之际,学生竟然找不到可以研讨的专业问题,这也是教育者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3.就业形式严峻,使学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毕业设计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要进行毕业设计,又要参加各种就业考试,顾此失彼。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毕业设计应付了事,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的毕业设计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4.教学任务重,指导教师辅导学生的精力有限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精力、时间有限,不能经常给予学生指导,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同时也没有充分把学生引入到科学研究中,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案及建议 针对前文分析的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本文提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分析模型,通过对学生参与科研情况、学生就业反馈情况、社会对毕业生技能需求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经过分析研究制定了解决方案,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1.学生参与科研情况分析 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精神。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他们能很快融入科研氛围中并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出击,其动力和潜力能很快的释放出来。在理论知识变成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对自己研究方向范围内的知识有着较为深刻、透彻的了解,才能了解自己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同时通过不断总结知识和积累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这种求是精神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2.学生就业反馈情况及社会需求分析 通过对学生就业反馈情况及社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无目的、无目标,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又很高,因此学生总在参加工作后才明白需要什么技能。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定期请一些毕业生作报告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从而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3.邀请招聘单位参与答辩 为了让学生重视毕业设计,更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毕业设计答辩时邀请一些用人单位来答辩现场观摩,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同意用人单位现场招人。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又能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制度的驱动下,学生就会精心准备,认真做好毕业设计,从而保证毕了业设计的质量。 4.创新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是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更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被灌输知识,却很少有时间去消化,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疲劳情绪,学习效果较差。因此,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随后提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分析模型及建议。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直是研究领域里涉及面很广又比较复杂的问题。毕业设计的管理规范如何有效执行和实施、如何让大部分学生参与科研或者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等问题都是将来研究的重点。 本文作者:陈纪龙、姚江河、高贤强、司春景、劳东青 单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新闻写作论文:传统文化对新闻评论写作的影响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互联网运行开放性的大环境之下,新闻评论对人们的影响与日俱增。如何引导新闻评论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当网络大V无法很好地引导评论的健康发展,网民对一些新闻事件争议频频,新闻真相扑朔迷离之际,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类纷争和事件,另辟蹊径,将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传统文化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财富,在当今价值观念重建的阶段,使用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显得迫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闻评论;网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的道德价值系统历经上下5000年的历史,早已成为十分成熟的系统,纲常伦理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发达的网络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影响的深度也越来越广。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的扶持,基础设施不断地完备,网络知识普及率不断地提升,网络评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新闻评论如何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文化积淀深厚。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其主要源于整个民族的长期发展,是创造性的体现,彰显鲜明的民族特征。在长远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类型,如古诗词、小说、散文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另外,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诸多门派,拥有不同的思想,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彰显一定的连续性与遗传性。 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改变人们的行事方式,熏陶人们的行为,同时,实现对文化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文学和审美方面,优势更加突出。传统文化实现了与诸多地域文化的交融,在不同时期彰显先进性,尤其是面对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矛盾突出,因此,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强化对现实的指导。及时消除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对于传统文化与新闻评论写作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鉴于传统文化的普世性的特征,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方面都得以渗透和体现,尤其是在思想层次、社会文化等领域具有明显的指导和约束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的存在,需要新闻评论者具有较高的责任感,能够以更加公平的态度对待形形色色的社会行为,促使其能够发挥新闻评论者的责任,服务社会。其次,在新闻评论的应用下,能够将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发挥新闻媒体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立足传统文化,有效开展评论工作。另外,以身作则,发挥自身行为对大众的影响作用,形成较好的社会效果。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新闻评论关系密切,相互影响,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的互相促进。传统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对新闻评论工作的开展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态度、责任和目标,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同时,在新闻评论工作的积极开展中,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宣扬。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席卷微博、各大新闻网站的话题榜,从2014年年底停播到后来的遭剪辑,一度引起高度关注,连广电总局对此剧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不少专家的观点在于,这部剧女性服饰的开放性夸大了唐代妇女的大胆,唐朝女性的服饰情况可能只体现在该剧中一些宫女的服饰装扮上,主角的装扮并不代表唐朝的历史。很多人认为,该剧大胆的改编,是一种冒犯历史的行为。 撇开网络的种种争议不谈,如果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唐朝是历史上所有朝代中最为开放的朝代,也是女权意识和女性意识最为活跃的朝代。唐以前,甚至是之后的历史,男性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三纲五常”中,妇为夫纲这一金科玉律长期束缚着妇女的思想和行为。夫家就是天,就是妇女生活的全部。到了唐代,淳朴的民风、开放的氛围影响着长期受到压抑的女性,女人们似乎找到了母系时代的存在感。唐文化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大气派。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自然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的女性。唐朝的女人们,在开放的文风之下,努力寻求着自身的变化。同南朝娇柔的女性与两汉温良淑德的女性形象相比,唐朝的女人们更加自由开放。有了一定话语权的女性,在自身的服饰上大胆创新已经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观念的改变是唐朝妇女的一大进步之一。就审美观而言,唐朝的女人们深受胡文化的影响,崇尚健硕丰腴。这一改观,从唐朝的艺术品中反映出来。现当代艺术品中展示的妇女骑马击剑的情景,透露出胡人女性骁勇,不受约束的开放性格。这一时期的唐代女性在传统中国女性群体中,有其独特的魅力。距今1000多年的唐朝,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性深刻影响着女权意识的觉醒。太宗的一纸寡妇再嫁政策,突破了传统的贞操观念对普通妇女的限制。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的继位在很大程度上撼动着千百年来男权的尊严。可以说,这时的唐朝社会,妇女的权利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中国的女权主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中国的女权意识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所谓女权主义,指的是女性希望与男性拥有平等的地位,主要体现在话语言论权、参政议政的权利以及平等自由的女性思想。在争取平等的过程中,女性还希望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在社会中展现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唤起更多的底层女性群体在思想、行为上的共鸣和觉醒。在1000多年的唐朝,女性在思想观念上获得了极大的宽松感,受到的束缚有所减轻,女权意识也空前高涨,最为直观的改变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特征等方面。从这些历史背景出发,对于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在服饰上的大胆改编和突破,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在唐代,女性文化的一大特点在于:由于女权意识的复苏,意味着被压抑了千年的包袱终于可以大胆卸下,她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胡风”的影响下,女人们大胆地追求两性的自由交往。妇女自古以来被束缚了太长太长的时间,为了反对男人们的独断统治,她们首先在服饰上下功夫,吸收外域的精华,努力地实现着自我存在感。女性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遥远的唐朝,尚能容忍女性开放的穿衣风格,何况是现如今这个包容的新时代。《武媚娘传奇》删减事件表面看来主要是围绕剧中人物的服饰问题而展开的评论、争议,其实质准则是主流文化与当下的娱乐文化之间的冲突、斗争。如果我们站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精髓的立场,对这场论战中的是非曲直是完全可以做出明确的判断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网络时代的当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运用于新闻评论领域,开拓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为新闻评论的健康发展确立崭新的方向,让今天的新闻评论深深地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充分发挥评论的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表态作用和深化作用。 作者:郑尘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新闻写作论文:新时期电视新闻写作要领分析 摘要: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新闻报道形式等统称为电视新闻,它是电视台节目的主体、骨干,电视新闻写作也因此占据关键地位。随着新时期各种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写作不再是简单的事情。本文从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入手,讨论新时期电视新闻写作要领,旨在促进电视新闻写作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新闻;写作;重要性;要领 新媒体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新时期,人们对作为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的电视新闻写作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新闻写作、掌握写作要领对整个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关联出一个画面,增强整个新闻的对比性和说服力。电视新闻自身是有选择性的,但如何让观众从很多可选择了解的内容中直接理解新闻工作人员想要表达的意思呢?这不仅需要新闻制作者处理拍摄画面,新闻写作也要发挥关键作用。电视新闻写作和播音语言、画外音同时存在,它能让新闻画面变得更加具体生动,能关联起整个新闻中的不同画面。[1]电视新闻写作并非只为听而写,它还必须体现为视而写的特点,如果电视新闻只使用动态画面而缺少语言文字的介入,那么它表达的意思是不确定、不清晰的,所以电视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亟待讨论和研究。 二、新时期电视新闻写作要领 (一)使用口语化的语言 鉴于电视新闻写作为听而写的特征,要求写作时必须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当然,此处的口语化并非是指对日常用语的完全照搬,而是要讲究表达语言的技巧、艺术。为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亲切感,以方便观众接受,写作时要将书面语言转变成口语,如“意即”这一常见书面用语就不适宜在电视新闻写作中出现,而应改成“意思是”这一口语表达形式。同时,可能出现于电视新闻写作中的文言文也要转化成白话文,如在电视新闻写作中要尽可能少使用“之”“乎”“也”等词。另外,电视新闻写作要少使用单音节词,多使用双音节词,确保报道有足够强的音韵效果,原因在于双音节词有较长的音波,能让观众听得更加清晰、准确,如把“并”改成“并且”、“已”改成“已经”、“可”改成“可以”等。 (二)确保视觉逻辑合理 视觉逻辑具体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与文字是一致的,且文字受画面的支配。在电视新闻写作中,部分句子不但语言通顺,且辞藻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当把文字和画面配合在一起时,就极易出现两者不契合的情况。换言之,电视新闻的文字稿件会被视觉逻辑限制,且电视新闻的逻辑顺序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如白天的人物采访不能和夜间的晚会配合在一起进行镜头的切换。对电视新闻而言,不能随意切换时间、地点,这就要求写作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还要具备丰富的观察力、想象力,在写作时确保文字与画面的一致性,使文字的使用更为恰当。例如,在用文字解释画面时,应及时通过字幕或语音播报等形式加以解释,不能留下大量的空白,也不能发生文字不符合画面视觉逻辑的现象,避免发生逻辑错误,确保电视新闻写作有合理的视觉逻辑。 (三)保证专业性的写作 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写作不仅要满足不同的受众人群、不同的传播载体,还要保证新闻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确保所获取的新闻信息的权威性。例如,电视新闻写作的词语、语言、配图等要紧跟社会热点及时展潮流,且不能为迎合部分大众的口味而引用恶俗、低俗的词语、语言、网络用语等,要保证电视新闻的权威性;电视新闻传播要把文字、声音和图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观众获得听觉、视觉、感官的一体化享受;在写作电视新闻文字稿件时,还应重视选择不同的主持风格,尤其是严肃的新闻必须慎重选择主持人,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避免引起观众的不满甚至抵触情绪,从而保证电视新闻写作的专业性,树立其权威、专业的形象。 (四)科学运用新闻导语 新闻工作人员写作的电视新闻的导语应倾注一定的情感,以强化电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诱惑力。为避免电视新闻导语写作出现老一套、一般化等问题,新闻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科学运用新闻导语。一是科学选择写作导语的角度。例如,针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写作角度不同,导语也会出现差异,报道某一个成就或某一个事件时,如果站在同一个角度写作导语,就极易产生沉闷、枯燥之感,而能站在生活角度或群众角度去写作就大不相同。二是要注意寻找反差,用简洁的语言将客观事物的对立面表达出来,用强烈的反差吸引观众的注意。如在报道XX山区的荒山没有绿化这一新闻时,就可将导语写成“在鸟语花香的春天,记者在XX山区见不到新绿,只看到约半数的荒山”。在该导语中,鸟语花香的春天和见不到新绿、约半数的荒山之间有强烈的对比,形象反差鲜明,让人产生一种不治荒山、难见春天的紧迫感,强化新闻消息的批评气氛。 (五)写好电视新闻结尾 电视新闻结尾一般指的是文稿的结束语。当一则新闻的导语、正文都成功吸引了观众之后,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以增强整篇文稿的新闻传播效果。好的结尾要做到紧扣导语、深化主题、加深印象、展示情感倾向,以此形成舆论。例如,电视新闻写作中常见的总结式结尾,即在新闻报道的结尾用文字总结整篇内容,最终将整体内容归纳到一个点上,在强化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效果的同时避免产生重复之感;还有一种结尾也是常用的,即悬念式结尾,因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果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该过程有时会较长,为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就可阶段性报道这一新闻事件,给观众留下悬念,促使观众关心新闻事件的进展,从而持续关注新闻报道。 三、结语 电视具备独特的声画并茂、视听兼备、便捷快速等传播优势。随着新时期人们对电视新闻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电视新闻对大众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受众对电视新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并掌握电视新闻写作要领,按照事件的性质进行客观的报道,从而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助力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林玉峰 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新闻写作论文: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研究 摘要:如今,电视依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这是由于电视图文并茂、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通过电视传播新闻不容忽视。这也对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必须不断加强文字的表现力,进一步提高写作功底,在稍纵即逝的荧屏上向大众传递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促使新闻报道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力求在新闻传播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并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电视是现代传播媒介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大众都通过电视这个重要窗口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它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文字语言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探究电视新闻写作技巧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写作技巧在现代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电视的传播方式具有声画并举、生动形象、真实具体等特点,并且其为大众提供了及时、翔实的各类资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类新闻节目,因其客观公正、迅速简要地向大众报道新闻事实,所以颇受人们的青睐。与别的传播媒体不同,电视新闻为大众呈现的是一场视听盛宴。可想而知,一条电视新闻如果只有图画没有文字解说,是很难被大众理解的。由此可见,文字解说是对画面的有力补充,不仅能深度挖掘画面内涵,而且还增加了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另外,精彩的文字解说还能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因此,新闻写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传播效果。所以,合理运用写作技巧会给画面的文字解说增色不少,更能突出新闻的传播效果,采取最通俗、最直接的方式向大众传递信息,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二、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一)新闻内容实事求是 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为大众提供真实的信息,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误导大众。人们都说新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实,因此新闻写作也应秉承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用事实说话,既是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实践方法,同时更是写作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电视新闻报道的价值:客观、公正。所以在现代电视新闻写作中,切忌说大话、讲空话和假话,否则将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不仅会使电视栏目失去民众的信任,更会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实事求是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在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时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夸大、缩小,更不能虚构,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概况、始末等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既不能含糊其辞,也不能有任何违背客观事物本质的歪曲或掩盖现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就是它在新闻报道中凸显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所以成了被大众熟悉、青睐的电视栏目。 (二)写作主题力求精练 电视新闻报道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不能像报纸那样长篇大论、语言华丽。现代电视新闻写作要突出“短小、凝练”的特点,在最短的播报时间里,通过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向观众传达大量有效的信息,并使文字语言和电视画面相结合,做到文字与画面互为补充,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新闻写作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必须集中表现主题,做到层次分明、主次清晰,让观众能够很容易就抓住新闻的要领,否则就会给观众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另外,进行电视新闻写作时,文字语言要尽量精炼,不要繁冗啰嗦,不然会影响观众的收看效果。所以,新闻记者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要精心提炼客观内容以揭示主题,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在这方面,台湾电视新闻的处理方法就非常值得学习。大部分的台湾媒体要求其短新闻内容在一分半之内,并且在一分半的新闻内,要加入大量的同期声以及足够的信息,这就让台湾的短新闻非常紧凑,给电视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感。 (三)语言重视口语化 电视新闻写作要做到口语化、通俗化,才能被多数的观众理解、接受,获得广泛受众群体的认可。口语化并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仍然要讲究技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观众更容易接受新闻播报。首先,新闻写作时尽量不要出现书面语、文言文,要把其转化为口语。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才能使观众不会产生难以理解的感受,同时又感到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能满足大多数观众的需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实话实说,向老百姓讲述新闻事实,应避免使用让人觉得深奥难懂的词汇,特别是一些生造词汇。另外,在现代电视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应当注重朴实自然,如果一味地拐弯抹角就会使观众失去兴趣,经常出现心不在焉、听了下句忘了上句的情况。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文字的音韵效果,少用一些形容词、虚词,多用一些动词、实词,多使用双音节词,使表达效果更胜一筹。除此之外,语言还要富有节奏感。通常人们更容易接受节奏感强的语句,其有加深记忆、引起共鸣的作用。 (四)写作内容新鲜准确 新闻要达到受众注意、社会关注的目的,新闻内容必须做到准确生动和及时迅速这两点。因为人们需要不断了解社会上、世界上的新事物、新信息,在科技如此发达、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息的传递速度快得惊人。这对新闻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新闻,并选择新颖的报道角度,把新闻报道写得又快、又好,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新鲜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传递给观众,吸引观众的目光,让观众把目光锁定在新闻报道中。同时,新闻写作不能啰嗦冗长,更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有所侧重,使观众明白新闻报道丰富的思想内涵,既耐人寻味,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写作时要多挖掘新闻的思想深度。现在观众的需求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仅仅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还要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这要求新闻采写人员在写作新闻稿件时要突出新闻的深度,这一点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多,这对电视新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大众关注,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文字写作水平,不断创新与突破,力争新闻报道更富特色和魅力,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带给广大观众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享受,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综合传播效应,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钟健 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电视台 新闻写作论文: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及写作技巧 摘要:自“走转改”活动实施5年以来,我国新闻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在文风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写作时存在误区,导致走转改的初衷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践行。而新闻故事化又是“走转改”活动的核心所在,然而由于存在一定的写作误区,一些新闻与老百姓渐行渐远。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从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入手,对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以“走转改”活动为例子,就如何加强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提出了几点写作技巧。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不断地促进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水平提升。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走转改”;写作误区;写作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是更好地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新闻宣传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新闻写作文风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更是整个“走转改”活动的内涵所在。但是就当前来看,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故事化写作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为了更好地将“走转改”活动开展下去,写作出更多接地气的新闻,就必须在写作技巧上不断改进和优化。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概述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实施,新闻故事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所谓新闻故事化,主要是采取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新闻写作的一种技巧。所以在新闻实践中,不管是方案策划还是采访过程以及写作环节等,均需要确保素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并在新闻写作时采取叙事的方式,在细化展示的同时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最终促进新闻传播效果的强化。与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比较而言,新闻故事化写作更具有趣味,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故事内容更加具有情感,同时也能有效引发读者的共鸣,因而其已经成为一种被新闻工作者所青睐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新闻自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且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人和事,而这又是由于其具有时新性特点所决定。在“走转改”活动中,大力发展新闻事业,必须从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上予以改进,从而更好地与观众的实际相贴切。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新闻事件和人物故事写作成生动鲜活而又不乏感染力与影响力的作品。而新闻故事化又是践行“走转改”活动的重要举措,所以不仅要观众接受我们的新闻,还要以普通人的视角对中国好故事进行讲述,使得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在群众形式和内容以及效果方面的呈现得到极致,推动“走转改”活动得到持续高效的开展。[1] 二、“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 通过上文我们对“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实现新闻故事化的写作,笔者接下来对近年来在“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进行总结。 (一)新闻内容庸俗 由于新闻故事化之后往往能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所以有的记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地编撰细节和人物对话,尽可能地使其缩写的新闻故事符合观众的口味,但是往往忽视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导致一些假新闻猖獗,尤其是一些新闻内容较为庸俗,导致失去了新闻自身的意义。 (二)报道偏离重心 新闻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往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尤其是一些社会新闻,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较强,如市民的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将其细节和情节报道出来,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新闻都可以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写作。尤其是一些反映社会问题和事件为主的社会新闻,由于急需有关部门重视,往往又是热点民生问题,所以通过故事化之后就会蒙上一层戏剧化的外衣,这样报道的重心就会偏离,进而极大地影响报道效果。 三、“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技巧分析 采取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为了更好地走出写作的误区,写作技巧十分重要,所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作出以下几点总结和分析。 (一)平民化的叙事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根本就在于叙事技巧。只有在叙事技巧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质量。尤其是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由于新闻市场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较多,因而广大受众在信息接收方式和接收内容上更具有个性化的需求,其自主性的权利也更多,所以在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过程中,不管是对叙事角度还是视角均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的要求。采取传统的写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为传统的新闻写作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人和事都是客观的采访,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下,所写出的新闻往往会导致写作视角与新闻事件并不在同一平面,导致其真实情感较为缺乏,而缺乏人情味和真实情感会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如人意。虽然这一情况随着“走转改”的实施得到一定的改进,但是在叙事上的平民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记者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应从传统的旁观者逐步转移到参与者的角色上来,这样在叙事过程中就直接以参与者的角度将其续写出来,通过记者的亲身参与,在写作过程中增加感情因素而使得其叙述变得更加平民化,从而通过平民化的叙事将新闻讲述出来,就能有效促进其吸引力的提升。 (二)两深一实的技巧 所谓两深一实,主要是对基层新闻故事进行深挖,对写作素材进行深层化,从而更加真实地将新闻事实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记者自身注重新闻写作深度、厚度和广度的提升,只有真实而又典型的素材才能成为新闻作品的根本。要将新闻故事写好,就必须对新闻背后的故事深挖,且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从而为新闻故事化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我们通过新闻写作素材,将传统的说教式新闻改成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说百姓关心的事件。通过小人物和小故事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大事件,既兼顾了新闻性,又提升了主题,使得新闻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除了上述叙事技巧外,还可以将新闻以故事化的形式叙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切实掌握新闻报道的切入角度。因为新闻报道无外乎写人和记事,所以要想将事件写得更具情节性,在叙事过程中,就需要准备掌握叙事的脉络,同时还要将故事叙述得跌宕起伏,我们要找出其切入点,并以清晰的脉络将故事叙述出来,使新闻故事清新而又独特。而在此基础上,应通过增加故事的悬念来提高其故事化,促进新闻吸引力的提升。悬念是新闻故事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可以利用设置的悬念将整个故事连接起来,将受众注意力牢牢地结合故事发展情节,从而促进受众对新闻接受的程度。通过悬念的设置、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高潮与结尾等保持紧张的心态,受众也会成为新闻事件中的参与者,更加高度地关注新闻中的人或事件,从而更加直接和强烈地提高新闻报道效果。此外,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场景再现和强化细节的方式,将新闻自身的故事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能促进其亲和力的提升,把微观的传播效果转移到宏观的传播效果上来,并紧密结合写作的对象,通过对新闻场景再现的方式,将新闻中常见的典型情节放大,从而促进新闻的感染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根植在受众的心里,从而通过细节展示促进新闻故事的叙述。[3] 四、走出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不仅要真实,而且还要在写作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这不仅包含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情感,也包括了故事自身给观众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新闻采访者自身的情感。情感感染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着观众的影响力,情感的再现必须真实,同时还要对再现的度进行把握,不能随意地将其夸大或者缩小。情感是新闻故事化的着眼点。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还应做到深入采访,切实找出新闻故事的背景和原因,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更好地将情感因素释放出来,通过平凡的人体现不平凡的事,用真实而又典型的情节感动观众,促进新闻催化效应和认知态度以及接受影响作用等更好地体现出来。二是在写作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故事化而变得浅薄化。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应深入生活和群众,挖掘更多真实的素材,而并非人为地安排和设置情节,只有在真实和准确的前提下,将新闻事件真实地报道出来,在有情节的同时还要注重其的生动性,才能将新闻故事更加鲜活地呈现出来。[4]五、结语在新闻故事化过程中,我们应走出庸俗和偏离重心的误区,以真实为前提,采取针对性的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写出真实、具有情感而又不乏活力的新闻故事,促进“走转改”活动的深入持续推进,在改进文风的同时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作者:林彦余 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写作论文: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先说标题 标题是主题的凝练,人们不看新闻,仅仅扫一下题目,就已经基本知道了新闻的大概内容。对于报纸来说,标题有正题、引题、副题之分,还有实题、虚题,但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标题是越简单越好。标题原则上要求鲜明、新颖、扣题。现在中央台已经发展到随着新闻内容的变化,新闻标题也在变化,一条新闻在不同的内容段落有不同的标题,这个我们还做不到,但这绝对是未来发展趋势。我们有很多记者都不重视标题的创作,标题不贴切、不准确、与正文不符是常出现的问题。举个例子,如“某某新区多举措激发企业发展原动力”,大家看这个标题表达的可能是新区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发展。但问题是,这个标题一是绕嘴,二是让人不明白这个原动力是什么。原动力是产生动力的力,如水力发电的水力。你说激发原动力,那么是什么激发的,动力是什么表述得都不清楚。其实莫不如直接写成“某某新区多项新举措推动企业发展”。另外,这篇新闻中的内容与标题也有很大出入,文章一开始写了该新区内的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订单不断,然后让企业负责人谈生产形势,大部分内容与新举措都没有关系。仅仅在最后一段点了一句话“某某新区陆续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为企业科学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文题不符、前后矛盾、不一致的问题。如果依照标题,就应该把着重点放在介绍这个新区出台的举措上。写标题还应该注意要短而精,不要大而全。要抓住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有的记者最开始写了这样一个标题“最大的肉鸡屠宰加工项目投入试生产,我市畜牧业迈出绿色发展新步伐”,可能觉得太长,他又改为“注重生态文明,我市最大肉鸡屠宰加工厂增添绿色发展后劲”。这位记者可能认为绿色和最大的都是新闻点,都舍不得丢掉。其实,标题过于全面,一是冗长,二是掩盖了亮点,三是不生动,莫不如改为“绿色食品加工给企业增添后劲”更好一些。 2关于导语 导语是个引子,一是要抓住事物核心,二是引导观众。写法上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抓住重点,引人入胜。这里举三个例子,一是注意言简意赅,避免重复。像“2011年10月,一支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宝石花志愿者服务队在某某公司宝石花志愿者服务公司成立”,一句话用了两个宝石花志愿者服务的字样,显得有点啰嗦。二是导语中的几句话要注意因果关系,因为导语主要是引导、铺垫的作用,寥寥几句话就是为了一个主题,应该有关联。像“网络时代,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方式。而目前,新颖的网络订餐更吸引了不少餐饮企业和市民的关注。在全国上下厉行节俭的今天,这种餐饮形式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新的体验”。记者想表达的东西我们都能理解,但这三句话,一句话一个意思,从网上购物到新颖的订餐业务再到厉行节约,让人觉得转得太快,跳动较大。还不如这样写:“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订餐也在我市悄然兴起并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这种形式给买卖双方都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方便。”三是注意导语和正文的衔接。像这样一个导语:“给草莓喝牛奶你听说过吗?在某某地记者就看到了这样的新鲜事。”应该说导语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但从正文看,第一段写的是某个专业合作社坐落于某地的山坡上,某人2011年在广州打工回乡后,一眼看上了这片山坡地,在这里建大棚种蔬菜,没啥效益,2012年经朋友介绍,引进韩国永熙草莓,吸引了省内外客商和市民前来采摘。然后接同期声谈了一些事,同期声后又说由于这里草莓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采用蜜蜂授粉,减少了畸果等等,基本上这一大段都没有提及牛奶,这样观众觉得好像与导语介绍的没啥关系,也不知道牛奶和草莓的关系。文章只是在最后写了为了提升口感,从草莓坐果开始,每十天给草莓喝一次牛奶、豆浆和中草药调制的营养液。经过营养液的滋润,草莓如何如何,这时,观众已经没有兴趣了。所以我们应该趁热打铁,接着导语直接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写出来。 3关于正文 新闻写作常说“凤头、熊肚、豹尾”,正文是新闻中最厚重的部分,对于正文,虽然要讲究文采,但我想第一还是要实在,避免用长句子,这也是转文风的具体体现。像“今年69岁的刘某,是望海乡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家有9亩地,以前靠种大田为生,一年下来七八千元的收入勉强维持家用。自从三年前加入丰硕果蔬种植合作社,他建了大棚,种了香瓜,每年十多万元的收入,让老刘生活明显改善了”。有点太长了,如改为“今年69岁的刘某在望海乡种了几十年的大田,但每年七八千元的收入也就勉强维持家用。自从三年前加入丰硕果蔬种植合作社开始扣棚种香瓜后,每年十多万元的收入让刘老汉的生活彻底改变了”。第二要严谨,用词要经得起推敲。像“某部门从抓学习重程序入手,强化依法行政”,行政是行使国家权力,是需要正确行使、依法行使、按规章制度行使的,至于是需要强化行使,还是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值得我们商榷。还有像“与往年相比,今年参加海葬的人数多,海葬家属来自全国各地”,海葬家属是不是有歧义呢?第三要注意保持前后顺畅一致,像前边说“我市已经连续五年开展海葬活动,后边的殡葬管理所所长在同期采访中说,我们今年已经是第三年开展海葬活动了”,前后矛盾。第四句子要完整,像“海军航空兵学院某场站常年照顾孤寡老人”,应该是场站官兵照顾老人。第五是尽量别说废话,有这样一个稿子,内东社区,是有近三千户居民的大社区,邻里纠纷、居民生活困难较多,开展社区工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机关干部在工作中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平时不能坐在办公室里,要常去居民家里转转,才能知道他们有哪些困难。其实,谁都知道社区工作不容易,谁也都知道坐在办公室里不能了解实际情况,这些常识如果我们记者说出来,就显得有点幼稚了。第六是一些行业用语要尽量通俗化,譬如污水处理厂的COD铬指数,尽量变成大众熟悉的语言,如果我们自己搞不清楚,原则上宁可不写。 4最后说一说文风的问题 现在全国媒体界都在鼓励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前不久,有记者送过来的一篇稿子,题目叫《暖春》,内容主要是:近日,电视台走基层活动小组来到水泉村,看望那里的村民们,为他们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村民邓某有心脏病,一年前患上脑血栓,全家生活重担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我台记者及时伸出援手,联合企业送去种子、化肥还有农业知识。(同期声:村民:很感谢。谢谢记者的帮助。)我台开展走基层活动以来,一直坚持听百姓心声,为百姓办实事,这些行动就像缕缕清风,温暖了村民们的心田。我感觉,这篇稿子有点说得过大、过度渲染气氛,还有点自吹自擂。如果现在农民得点种子化肥就有春天般温暖的感觉,是不是太容易满足了。另外这个题目也有点不知所云,好像是电视剧的名字。我们要搞清楚,记者走基层,主体不是记者,而是基层群众。要向百姓学习,像群众靠拢,发现群众的智慧和优点,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和领导者。 作者:王睿 单位: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新闻写作论文:新闻采访与写作案例教学论文 一、理论讲述前的案例导入 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大多数都是死记硬背,这样就容易造成一个困扰,不少学生能背诵出很多新闻概念,能准确地将新闻名词与概念内容结合,可是在真正运用的环节中,却对不上号导致抓不住重点,直接影响到动手能力。通过案例进行本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述“新闻报道策划”这一章节,对于“新闻策划”这一概念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如“新浪网”和中央电视台“神舟八号”飞船的报道来讲述,说明新闻报道策划能给新闻报道增添色彩,有图片有视频资料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引申出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又如,在新闻传播领域每年都会出现的假新闻系列,这些都是记者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策划新闻”,可以从众多的案例中分析其概念以及坏处等等,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区别开来。通过案例的导入,能使学生深刻地记住基本概念,同时也能使课堂活跃气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教师为主导,但学生是主体,举例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扩展,使学生在领会了概念的内涵后能够举一反三。 二、巩固知识的案例讨论 在本课程的教学当中,每一章节的知识讲述完毕之后都可以用案例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巩固。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曾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2]课堂的讨论能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的真正提高。为了加深学生的知识巩固,教师组织学生对于某一案例进行讨论,如在“记者修养”这一章节讲述完后,我们可以讨论相关案例,如对于公众人物的采访报道中,记者作为采访者应该是秉承新闻传播的报道原则进行常规报道,还是窥探其隐私挖掘八卦博取受众眼球呢?诸如此类的案例分析及探讨,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判断是非也要论证自己的观点,更要接受来自于其他人的质疑和反驳,进而能在师生之间的讨论中得出结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不同的意见适时恰当地进行评析,加深学生对章节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模仿 本课程以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那么在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模拟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即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通过模拟新闻事件,要求学生针对其或者热点人物拟定新闻提纲,制定采访方案,模拟现场。这有利于学生对于新闻采访过程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认知,也能对在采访活动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得教学效果有质的突破。例如,在国内外或者校园内外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模拟新闻会,组织学生一部分模仿新闻会的发言人;另一部分模范新闻会的记者,这样能使学生在案例中真正揣摩新闻会的流程和作为记者如何在新闻会中取得提问的机会等等,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以上的应用模式中,我们应当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作为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是第一位,本课程中所运用到的案例应该来源于我们的现实,同时也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案例,所以,在案例教学时,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案例讲究时新性。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时效性极强,我们在本课程中如果想要学生具备更好的业务能力,培养他们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洞察力,那么我们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涉及最前沿的社会问题,选择时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在讲解“会议新闻”这一章节,可以以每年两会为例,但是应以最近年份的会议案例为主,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打折扣。其次,精心组织案例讨论。在安排案例讨论之前,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准备:(1)对要讨论的案例全面深入的了解。(2)做好案例讨论的过程安排及教学设计。(3)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对于某一新闻观点的分歧,有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4)积极引导学生,激发灵感。这些都将决定着案例讨论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总结评价案例教学。不管是运用哪种方式进行案例教学都应该及时地给予总结评价,这是教学过程升华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在讲评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入手来进行评析,尽量多角度多层面的阐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潘娴 单位:三亚学院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新闻写作论文:新时期的新闻写作探索 一、精心把好新闻质量关 对于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记者和通讯员的原稿只是一个半成品,如果把播报的新闻比作一间房屋,那记者和通讯员的原稿只能算是“毛坯房”。只有在交给后期编辑后,经过编辑的后期加工整理和升华,才能成为可以公诸于众的,有价值的或者价值比较高的“成品”。所以,一篇优秀的或者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能否与大家见面,能否吸引受众,获得好评,从而提高新闻媒体的知名度,编辑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他把握着整个新闻的质量关。在记者和通信员的稿件中,由于多种原因,总会经常性的存在一定的疏漏之处,比如说,有的原稿写作比较枯燥,对读者和受众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原稿可能有很大的新闻价值,但是可能表述不清或者是被轻描淡写,浪费新闻资源,或者只有一条线索,没有进行深入发掘;再比如有的原稿标题太死板,空洞乏味,缺少点睛之笔......这些问题都需要后期编辑来对此加以修改完善,优化升华,通过对原稿的删减,增补,润色,力求能够真实、全面、客观的反映事实。所以,在后期编辑上要严格把关在创作,是原稿的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和升华。 二、把好舆论导向关 无论到什么时候,新闻的价值都集中体现在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但是现在由于信息渠道的增加,每天都会有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的涌入人的眼球,这其中有真正关系到公众利益的信息,也有供人们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信息,同样也包含了低俗无聊的垃圾信息,可谓是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其中垃圾信息会像病毒一样在社会中蔓延和传播,从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被逐渐稀释,挤压和淡化。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对编辑活动放任自流,即便是在最为尊崇“言论自由”的美国也没有多少人认可言论自由的绝对优先地位。对于新闻来说,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对事实的报道,从事的舆论角度来审视,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能否被大众广为传播,要看它是否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相关联,是否凝聚了人们的社会需求,新闻本身的价值是给社会和受众以积极地影响,新闻报道应该流露出“正能量”,传递出主流价值观。编辑平台是一个话语平台,在编辑的时候,同样也拥有了话语权。新闻编辑应该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人的“把关人”。在一个新闻编辑的工作中,应该始终把引导正确的舆论放在第一位,是舆论导向为工作的基础和生命。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宣传报道中,要准确地判断出新闻的价值,看其能否“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从而在新闻报道之后,能够与民众产生共鸣,凝聚力量,进一步激发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社会更加充满活力。所以编辑在选稿时,首先应确定新闻的真假,然后对稿件的政治、思想,价值等作出一个准确的评估,然后再进一步润色加工,达到消除“杂音”,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目。马克思早年说过的:“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这一句话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于所有媒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的新闻媒体一定要做到“用心体会,用心说话”和“用事实说话”,只有将新闻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不断的发展,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作者:焦宪杰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新闻写作论文:新媒体时代下会议新闻写作的思考 摘要:会议新闻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政务类媒体来说。很多读者对会议新闻不感兴趣甚者有些抵触情绪,他们认为会议新闻枯燥乏味且新闻价值相对较小。同时,很多记者也认为会议新闻报道非常简单,只需要套用固定模版如出席领导、领导讲话、会议材料,然后整理加工即可。事实上,要写出读者爱看的会议新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各种碎片化信息、标题党新闻等更能吸引眼球。因此,如何借鉴新媒体写作的优点改进传统会议新闻的写作模式,让读者燃起对会议新闻的兴趣,是文章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会议新闻;新闻写作 1会议新闻的写作特点及现状 会议新闻就是会议上发生或与会议有关的新闻。通常可以理解成是报道会议的新闻。会议新闻是十分典型的“硬新闻”,它严肃而又程序化,给人冗长、枯燥、空洞的印象。目前的会议写作,基本遵循着一定的模式,基本由出席领导、领导讲话、会议材料等组成。从某种程度上说,会议新闻非常重要,它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会议新闻自身的特点以及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会议新闻的阅读正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形下,会议新闻写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当然,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2新媒体时作的特点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他说,对于整个人类史而言,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信息,而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媒介本身。这些媒介改变着我们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法,造就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本身。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的形式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PC端、移动端等媒体介质的不同造就了媒体之间写作特征的差别。当然,在各种媒体的信息中,新闻价值决定信息价值这一基本的原则不会发生改变,但是由于媒介终端的不同,造就了其受众群体的不同,从而其写作的特点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 1)冲击性的标题和图片。标题的写作,在传统媒体新闻写作中也一样重要。但由于新媒体具有更海量的信息和更高的时效性要求,因此标题写作更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微信文章中,标题和封面图片是最先进入读者视线的内容。因此标题和封面图片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们决定着读者有无兴趣继续阅读文章。所以在微信中,各种吸引注意力的标题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如雨后春笋一般,以至于“标题党”几乎成为新媒体的普遍现象。所以,在微信传播中,封面图片、各种形式的文章插图、表情包大行其道,也吸引了更多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眼球。 2)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逐渐增多,新闻写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各种语言符号都能在新闻写作中找到身影。这些新鲜的语言文字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多样性及表现力。新媒体的读者年轻人居多,因此采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风格是新媒体写作的不二之选。由于新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媒介本身平民化、碎片化等特点,其新闻写作的语言青春化、趣味化、个性化的特征更为明显。因此,个性化的语言、观点在新媒体上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 3)新技术小功能表情包。新媒体的大力发展还伴随着VR、直播、H5等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博、微信的小功能、小程序不断更新换代,各种热点、热图、表情包大行其道。在新媒体的写作中,熟练使用这些新技术新玩法,使得文章的表现形式更加新奇多样、个性活泼的同时,读者的体验也更新鲜刺激有趣新奇。例如在微信已经实现了在线直播的功能,用户可以进入直播室,公众号与其粉丝之间还可以有自己的小型直播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在平台上推送文章,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与作者进行实时互动。 3新媒体时代会议新闻写作的思考 1)强化标题意识。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在新闻中,标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阅读新闻的欲望。会议新闻的标题写作可以借鉴网络媒体的经验,把会议中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因此,它要能概括新闻中的主要事实、新鲜事实、重要事实,在并在此基础上尽量把标题做的生动且尽量不要用会议的名称作为标题。当然,会议新闻相对严肃,不能“标题党”。标题党是以夸张、耸人听闻为标志,而会议新闻的标题与会议内容、新闻事实相关。 2)打磨关键字、导语和摘要。导语就是以凝练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新闻开头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新闻中的导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介绍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是整篇新闻的精华。关键字和摘要,是新闻在新媒体传播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搜索引擎的收录和检索,决定新闻信息能否方便快捷的被读者检索到。因此,关键字、导语和摘要也是会议新闻写作中的重要部分,它要求作者必须吃透会议精神,从中选择最主要的、读者关心的信息和关键字来落笔。 3)善于将会议新闻“写活”。会议新闻写作,程式化现象比较严重,读者读起来枯燥无味。在全媒体时代,记者既要追求快、准,更要追求深度和可读(视)性。如何让新闻报道具有可读(视)性,惟有挖掘新闻中不平常的故事,惟有时刻保持一颗健康的猎奇心[2]。要选活的事实,用活的材料。除重大的会议外,一般情况下要力戒大段抄录会议材料,堆砌“死”材料。记者在参加会议时,要善于捕捉会议过程中出现的生动而有趣的活材料。还可以改变通常的会议新闻写作方法。不同的会议有不同的特色,跳出报道的所谓“常规”模式,在准确把握新闻价值的基础上,选择好新闻报道的角度,以写作手法的特别之处吸引受众,以最恰切的形式表现会议特色,这样的会议新闻才不会落入俗套,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4)新闻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会议新闻的语言长期以来官腔十足,经常整篇文章读下来,都是官话、大话、套话、空话。可以说,这样的语言没有多少活力和生命力,让人感觉老气横秋、暮气沉沉,读者读起来也生涩拗口,更别提喜欢了。在这一点上,新媒体就完全没有这些问题。新闻读者由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对新闻的阅读和理解方式也不一样。使用通俗易懂的平民化语言来写会议新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装腔作势,使用一些难以理解的艰涩文字,在这点上可以适当借鉴新媒体语言的风格,选用较活泼轻松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使用流行语等方式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还可以结合热点使消息更具吸引力,从而提升阅读量。 5)善于利用新技术。会议新闻如果只写会议内容会显得严肃枯燥,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记者除了要用文字真实呈现现场情况外,还可以借鉴新媒体的技术手段,直播一些会议外和现场内的花絮、片段,展示一下会场的环境、氛围,还可以将比较有亮点的细节单拎出来,增加新闻的丰富性和人情味。比如在党的报道中,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的H5作品《报告中的“四个新”》,针对党的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对报告最新提出的四个重要判断:新时代、新思想、新变化、新目标,进行了言简意赅的展现。 6)灵活利用会议新闻的背景材料。新闻背景,就像电影或者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环境一样。电影中的背景有利于剧情发展,而新闻背景则有利于读者弄清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增加新闻的分量,有助于深化新闻主题,使之更鲜明更突出。因此,用巧当的方法使用好会议新闻的背景,就能增加会议新闻的厚度和深度,提高会议新闻的价值。因此,参加会议前,要提前了解会议的背景,这些背景材料往往蕴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同时,这些背景材料可以帮助你把会议消息写活写生动。因此,适当借鉴新媒体的经验,为会议配置合适的背景材料链接,可以给读者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阅读选择,同时,还可以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厚,主题更为突出。 4结束语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媒行业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媒体形态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方式、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受众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了信息传播活动中,他们更主动的选择新闻的种类和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这种形势下,媒体人员不断学习新媒体的技术和写作方式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会议新闻是媒体信息中重要的内容,本文关注的是新媒体时代会议新闻的写作问题,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一些帮助。 作者:黄群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新闻写作论文: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研究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大环境为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良好环境。新闻评论是针对生活中近期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议论,讲道理以及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媒体,是政论性媒体的一种新闻载体,同时也是新闻宣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 跟随着时展的潮流,新闻媒体已经成为当前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其他的新闻媒体一样,解决了生活中许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新时期的报纸新闻评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研究报纸新闻评论的时候要换一个新的视角、新的形式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发挥报纸新闻评论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在于,能够传播客观正确的信息,尊重事实,并且针对事实进行说理,发表意见,充分地还原社会真实形态。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还在于明确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深化报道的主题,从更远更高的角度来全面地评价社会客观事实,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发展意义和作用。 二、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转变 (一)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专栏化的发展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转变,首先就表现在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专栏化的发展。专栏发表评论的这种形式,其实在我国早期的报纸上就已经出现过,但是真正的报纸新闻评论专栏性发展是在七八十年代之后。专栏性的发展使得在报纸上有一种固定的新闻评论形式,并且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报纸的内容,在新闻评论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期新闻评论向专栏化发展,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稳定性。有着自己独特的和稳定的风格,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再加上新闻评论在报纸分布上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也有自己的特点,更便于群众了解社会信息,关注社会动态。 (二)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在语言风格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是在新时期新社会条件下促成的。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新时期语言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更加追求与形象生动相结合。虽然说,大部分的新闻评论是以政治舆论作为导向的,再加上新闻媒体本身具有严谨的语法修辞。但是在新时期,要使得一篇新闻评论有较强的合理性,并且质量还要高,就需要在新闻评论中加入一些生动的语言,让生硬的语言变得更加的通俗,同时,也增加了说服力,让人民群众更加容易接受,从而达到新闻评论本身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还表现在要求一篇好的新闻评论不仅在语言上用得准确,而且在修辞手法上还要精炼,要讲究一定的大众化,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会更加容易接受,让新闻评论充分地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 (三)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者的要求对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者,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学识渊博,业务精通。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以及自己对知识的积累,还有业务的训练,做到不仅要精通政治,而且还要懂得经济等,为新闻评论工作的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再加上新闻评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需要新闻工作者有很高的见识,知识丰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涉猎更多的领域,获取更多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其次,要求新闻工作者还要有朴素的工作作风。新闻工作者要有朴素的工作作风,这样写出的新闻评论才具有一定的真实特点,能够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根据客观的材料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并且新闻工作者还应该深入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进行实地调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作为新闻工作评论者还应该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科学严谨、清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去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结语 总之,新闻评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突破与进展。报纸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其作用已经扩大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写作方式以及语言风格,还有对写作的要求是迥然不同的。在新时期,新闻媒体评论有了重大的突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地发挥了新闻评论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在国家的进一步领导之下,新闻评论也随着党的政策,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在选材上也更加的广泛,还有在写作上也更加的规范,对我国现代新时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田文广 单位:吉林日报 新闻写作论文:基于写作方法的新闻评论论文 1论点或论断的提出 1)落笔切题,亮出论点。一般重要的解说性和说明性的评论,常常采用这种立论方法。例如《光明日报》2006年1月11日刊登的本报评论员写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自主创新——学习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系列评论之二》这篇评论,开篇就落笔切题,提出论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是科学创新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2)运用论据作由头引出论点。这种方法是用新鲜吸引人的事实或寓意深刻的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放在文章开篇作为“由头”,从而引发议论,水到渠成地引出论点或结论。如:1981年5月1日《辽宁日报》的题目为《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的评论。此文采取的是通过事实性由头引出论点的立论方法。作者先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某商店在学先进活动中,制定了改进服务态度的“三个一样”、“四个满意”措施,并将它贴在墙上。文章接着写道:可是,说是说,做归做,服务态度并无起色。评论以此为由头指出,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它贴于墙上以督促自己,这完全应该。问题在于订了措施并不行动,照样是一纸空文。结论是“:应当让它(措施)从墙上‘走’下来,走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里灵巧地运用拟人化手法,使静态之物转化为动态之人,显得俏皮、幽默、引人。由此可见,巧用由头可达到理从事出、顺理定论的目的。3)通过提问或设问的方式引出论断。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论断,如《光明日报》1979年2月8日发表的《“文”“理”议》一文。文章采取开门见山揭露矛盾、提出论题,并辅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立论:“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股‘重理轻文’之风,高中以上学生和部分学校领导人尤甚。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心里却是这么想的,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这种想法和作法对吗?‘理’和‘文’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很值得议一议”。提出论题后,论述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证,进而引出结论。第一层说明我国古代是文理并重的;第二层分析论证文理不可分家;第三个层次是结论:应当重理不可轻文。很明显,文中通过提问,顺理成章地引发议论并作出结论。4)通过辩论得出结论。同一论题的评论可以采用多种立论方法,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取得各自的效果。也可以采用通过由头或通过辩论展开论证得出结论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时效果会更好一些。例如:在上海市中学作文竞赛中获奖的《重理岂能轻文》这篇评论,就是采用通过辩论得出结论的立论方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文特点是通过批驳重理轻文的错误思想进行立论,进而提出了也要重视文科、文理并重的结论。文章指出,“重理轻文”这一错误思想来自人们的思想偏见和社会上错误舆论的压力。归结起来有下列几条:一曰“学文科无真才实学,学数理化才是真功夫,实现四个现代化少不了”;二曰“学文科政治风险太大”;三曰“学文科待遇差,奖金少”。然后,对此逐一展开批驳和说理。通过辩论,展开积极的思想交锋,在明辨是非中坚持分析说理。最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理同等重要,不能重理轻文。有志于从事文科学习的青年要拿出勇气顶住错误思想不要彷徨”。通过辩论得出结论的立论方法,有助于评论立论有的放矢,尖锐泼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过程中,以及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矛盾、思想阻力甚至流言蜚语。作为新闻评论就要敢于正视矛盾,善于运用各种立论的方法尤其是通过辩论进行立论,以扫除思想障碍,扶正祛邪,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把握逻辑关系 新闻评论,它的论证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主要靠逻辑的力量说服读者。逻辑学要求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评论要求合乎逻辑地进行说理论证。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评论写作的逻辑关系呢?1)依理定形,顺理成章。评论是发议论、讲道理的文章。它要求用简明的语言讲清楚某个道理。因此,评论的结构形式只能以理为中心,必须服从事理的发展逻辑,实事求是。所以在写作前必须充分占有材料,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选取材料,理出思路。在写作时,要紧紧抓住自己所要阐述的论点组织和使用材料,用严密的论证来说明和证实自己的论点。2)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要使文章的中心突出,首先要确定论证的重点,然后在材料的安排方面下功夫,即先找出材料安排的顺序,看看哪些材料该先用,放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如果材料属于平行关系的,谁先谁后没多大关系,即可采用分类法安排材料。如果是递进关系,谁先谁后有顺序要求,即可采用层递法安排材料。此外,还有接续关系和对立关系等。总之,安排材料,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用得恰到好处,层次清楚。层次分明还要求:段落之间的衔接要紧凑,文势的曲折变化要自然。为了增强文章的逻辑性,要讲究文章如何开头,如何收尾。要考虑讲哪几层道理使文章连贯,气通理顺。有时要退一步讲,有时要抓住关键性的字眼反复挖掘深意,有时需要间接证明,有时要用顿笔造成奇峰突起,使文章峰回路转,波澜起伏,等等。 3标题的确立 3.1新闻评论的命题新闻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吸引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太实、太露,或太虚、太玄的标题都不好,因为它很难抓住读者。给一篇新闻评论命题,大致有以下三点提起注意:一是要贴切,二是要简洁,三是要醒目。贴切就是指标题必须切合文章所写的内容,两者之间要恰如其分。恩格斯认为,标题“愈简单,愈不费解,就愈好”。当然,简洁并不完全等于字数少,它是对于文字量与质全面衡量的一个要求。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标帜、眉目,那就应当醒人耳目。例如《延边大学报》1997年1月5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一个新的里程碑》,就比较贴切、简洁、醒目,有一种诱人深入的力量。当读者认真看内容时,就会将延边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跨越——五校合并、进入“211工程”这两件大事有新的认识。这对延边大学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端,永载史册的丰碑,因而用《一个新的里程碑》作题,恰如其分。 3.2新闻评论标题的分类新闻评论的标题有如下种类:1)号召式:如《一定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2)论断式:如《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3)论战式:如《驳陈水扁的“两国论”》、《斥……》、《评……》。4)告诫式:如《不能再吃大锅饭》。5)赞颂式:如《赞余热发光》、《赞家丑外扬》。6)褒贬式:如《坚持党性,拒绝派性》。7)提问式:如《经济政策的动力是一切“向钱看”吗?》。8)并列式:如《井水与河水》、《“找米下锅”与“找锅下米”》。9)成语式:如《黔驴技穷》、《贼喊捉贼》。10)成语变换式:如《好事不要“磨”》《、“异想”定能“天开”》。11)散文式:如《别了,司徒雷登》。 3.3新闻评论标题的“立意”立意,即确定中心思想。立意的核心是一个“新”字。刻意求新,应该是评论员的追求。立意新,首先是要求观点的新。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意思来。其次是角度要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努力去寻找新的角度,找出新的突破口,给受众以新的启迪。再次是材料要新。新闻评论就是根据新闻(材料)发表的评论,材料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政治评论或思想评论的明显特征。 作者:卢国文单位:四平广播电视台 新闻写作论文:现场短新闻的写作 一、现场短新闻,篇幅要短而精、主题突出 现场短新闻的难点在于,用600至800字左右的篇幅就要解决问题,既要有生动形象、烘托气氛和主题的现场环境描述,又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准确、鲜明地反映新闻事实,把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做到短而精不等于舍弃事实的五要素,任何一篇现场短新闻,都要准确无误地交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缺其一或打马虎眼用“近日”、“某人”“、在某地”都是不允许的。这就需要在描写叙述上做到以一当十,把与主题不相关的枝枝杈杈全部去掉,留下最能说明问题的叙述和细节描述。这样才可能使现场短新闻真正短小活泼,清爽利落,主旨突出起来。要达到这个目的,我的主要体会有两点:一是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主要的新闻事实及其来龙去脉理清楚,以便于采访注意力的集中,有的放矢,把最需要和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及时抓到手,把最鲜活的“菜”收获到篮子里。这样在写作时就可以胸有全篇,围绕主题,自如布局,干净利落。二是文字务必准确、简洁、凝练。形象地说,现场短新闻异于通讯,特别是长篇通讯。通讯是一座大山,可以大开大合、任意挥洒,即使有些乱石杂树,也无伤大雅;现场短新闻则宛如一方精巧秀美的小园林,其间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都得清爽得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容不得一丝冗杂纷乱,任何的粗疏失当都会很扎眼,影响整体效果。具体来说,现场短新闻的叙述忌讳枝蔓横生,须用最干净、最简洁的文字把事实说清楚,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用虚词。还有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巧妙地运用群众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现场短新闻,要及时快捷、鲜活 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为新闻报道的快捷提供了可靠与方便。现场短新闻及时性的特点,要求记者永远追逐正在发生或发展着的事件。报道时间距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影响也就越大。鲜活,应该说是对现场短新闻的更高一级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作者要有敏锐的善于捕捉新闻的独特视角和观察分析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具体来说,要使一篇现场短新闻鲜活,必须使构成它的现场、事实、人物,甚至文章的结构都要尽可能地鲜活起来,一篇仅数百字的新闻作品,无疑应该是一个非常精密的有机结合体,任何一个部分的粗糙呆板,都会造成刺耳的不和谐音,直接影响整个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鲜活的关键是,首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新鲜的预示事物发展方向的事实,善于从纷繁的现象中,发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为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这是使现场短新闻鲜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鲜活就无从谈起。其次应该在描写叙述的语言上下功夫,因为说到底,新闻作品要靠文字语言来完成。同样的新闻事实,作品出自不同的手笔,其深度分量、情采韵致、感染力会高下不同,究其原因,恐怕关键就在于语言的运用。 提倡现场短新闻的意义不可低估。提倡现场短新闻是一种返璞归真,返新闻事实之质朴,归新闻本源之真实。报道真切的事实,宣传事实蕴涵的真理,以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明力、感染力、战斗力。具体来说,提倡现场短新闻是推进新闻改革的一个实际步骤和突破口。提倡现场短新闻说明新闻改革要坚持下去,也说明新闻改革是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向发展;提倡现场短新闻是提高宣传报道质量的重要举措。来自第一线的新闻,真切感人,能够提高新闻质量,丰富新闻质量;提倡现场短新闻是改进记者作风的重要途径。要采写现场短新闻,记者必须下基层、到现场,深入采访,细心观察。由此可见,加强现场短新闻的报道,对探索新闻改革,发展新闻事业大有益处。 作者:张巍巍单位:阜新广播电视台 新闻写作论文:网络新闻写作的情感因素思考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情感因素 网络新闻主要采取超链接的方式,因此在新闻页面是由大量标题组成的候选集群,受众在对标题进行阅读后,再决定是否点击进入正文。在这种模式下,网络新闻的标题是否能吸引受众点击阅读,成了整个新闻写作是否成功的关键。除了能够惜字如金地概括新闻内容,网络新闻标题还必须对受众的心灵产生震动,使得其情感上愿意主动接近该条新闻。①以新浪和网易两大门户网站体育频道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尾声期间同时推出的“奥运盘点”系列报道为例,在新闻素材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倾注不同感情的标题带来了不同的传播效果。新浪体育频道的新闻标题制作采取了数字归纳式总结的形式,通过“十大改判”、“十大逆转”、“十大争议”等标题展示新闻素材,同时又以带有情感色彩的关键词来获得受众共鸣。 这样的标题在情感的宣泄上较为含蓄,较好地坚持了新闻客观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受众的吸引力。网易体育频道则采取了立场鲜明充满激情的写作方式,《奥运好声音之奇迹之歌叶诗文:爱我就别怀疑我》、《奥运好声音之愤怒之歌陈一冰:为什么受伤的是我》、《奥运好声音之超越之歌孙杨:我是为游泳而生》是较有代表性的三篇报道。这三篇新闻的标题一方面巧妙地与当时国内知名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联系起来,显得轻松俏皮,另一方面又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奇迹”与“超越”表示对叶诗文和孙杨的赞赏,“愤怒”则表示对陈一冰的支持和对裁判的不满。这样的标题言语不多却极有特色,容易得到受众的喜爱与接受。 (二)网络新闻写作的情感因素 在新闻写作中,对情感的运用主要有借景抒情、借议论抒情和借细节抒情等。对网络新闻而言,如何使得这些方法与其自身的特性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需要新闻工作者仔细思考的问题。 对网络新闻写作情感因素最大的助力是网络新闻的全媒体写作方式。网络新闻是文、声、图结合的多媒体形式传播,在其写作中可以利用音视频对文字进行辅助,增强传播效果。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使记者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所产生的强烈感情,以多种感官的刺激来进行全方位表达,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②此外,网络新闻中习惯对关键字句加黑或者改变字体,这也有利于情感因素的有效运用。在网络新闻的写作中,记者可以对抒情的地方进行加黑或者改变字体处理,这样就让读者在网页的第一视觉区域内被吸引,不仅停留住浏览的目光,还会进行进一步阅读。 对网络新闻而言,在写作中适当地对情感因素加以运用,不仅会对新闻本身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在深化新闻主题的基础上得到受众认可。不过,更值得网络新闻工作者们注意的是,对情感因素的运用应该是有感而发,因情而动,无病呻吟或故弄玄虚只会招致读者的反感与排斥,久而久之连其媒体一起失去读者的信任,最终消失于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竞争的浪潮之中。 作者:赖欣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写作论文:社会新闻写作失实的探讨 美国马克大学新闻学院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采访训练时,曾闹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学院请来一位“能源利用专家”讲课,这位专家说他与另外两位教授一同发明了一种“微型信息处理机”,只要家庭安装上这种机器,就可以强制节能。他介绍完自己的“发明”之后,学院的教授要求学生们按照记者工作的程序,每人写一篇新闻稿件。结果,当学生们的作业交上来后,让这位教授很失望。这些作业多是在谈此项“发明”的重大意义,没有一个人对事实提出疑义并进行核实。教授很生气,他给所有作业都打了“0”分,并写了同样的评语:“那人讲的是假的,你核对过事实真相吗?”原来,这是学校里有意提醒学生们采访时必须认真核对事实,才让一位别的系的老师来扮演“能源利用专家”,炮制了一条假新闻素材,没想到学生们全部“中弹”。马克大学的这次模拟训练,让许多学生们都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新闻记者,你搜集素材与写作的本领再大,如果不会核对事实,所写出的稿件是建立在虚假事实基础之上的,这样的“新闻”又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新闻写作核对事实如此重要,我们在采访时就要有“质疑”精神,绝不轻信任何新闻素材,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读者负责的精神,不怕麻烦,对已掌握的素材逐一进行核对,直到确认所有新闻素材都是真实可靠以后,才可以写作成文。那么,怎样核对事实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呢?笔者认为,下述几种方法可供参考:现场核实。写社会新闻,记者自然要经常深入第一现场采访。有的记者认为,只要到了现场,亲眼目睹了事件发生的过程,就能确保写出的新闻稿件不失实,正所谓“眼见为实”!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眼见为虚”的情况也时常发生。上世纪60年代,刚果发生了内战,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决定亲自飞往北罗得西亚调停。消息传出后,各国记者都涌向北罗得西亚的恩多拉机场等候秘书长的降临。黄昏时分,站在警戒线以外的记者们看见一架飞机降落后,从机舱里走出了一位男子,便推断哈马舍尔德来了,便纷纷发出电讯。第二天,很多报纸都报道说秘书长已到达北罗得西亚。 而事实上是,哈马舍尔德已在中途遭遇空难丧生。这次失实报道的教训告诉我们,记者的观察力固然重要,但当仅靠观察不能确定新闻素材的准确性时,绝不能用“推论法”去判断事件的真实性,而应该在现场就进行核实。实际上,采访的过程,也是求证的过程,因为新闻当事人都在现场,边采访边核对事实,既可省去事后核对事实的诸多麻烦,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新闻失实!向主管部门核实。当对某一事件采访结束后,为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还应向有关部门求证。因为社会新闻所涉及的内容与人物,大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主管部门,这些部门不仅能提供更加真实权威的材料,而且对所管辖范围发生的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找他们核实新闻素材,既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又很容易全面掌握情况,还可以请他们帮助参谋一下,你所采访到的素材从哪个角度报道效果更好。可以说,向相关部门求证,是“一箭三雕”的好办法,在采访中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向当事人核实。社会新闻记者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所采访到的新闻事件找不到相关部门核实。有些新闻事件虽然能找到主管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主管部门不愿承担审查、核对的责任,拒绝介入此事。这时,记者可以另辟蹊径,直接找当事人、知情者核实。这种求证法应特别注意,不能只听个别人的介绍,对于重要事实既要向当事人求证,又要找尽可能多的知情者核实。必要时,还可以从侧面去印证。只要记者的采访作风扎实,不怕吃苦,同样也能达到求证之目的。运用资料核实。 因受记忆力所限,有的当事人在向记者讲述新闻事件经过时,也很难保证百分之百准确。特别是口述的一些数字,更不能轻易相信,应通过查阅相关权威资料进行核对。对于采访到的某些细节不太了解或拿不准时,就更应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求证,否则很容易闹出笑话。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上演时,美国的一位记者由于对剧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并不了解,也看不懂舞剧,他又不肯仔细查阅相关资料,结果错误地理解了剧情,写出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报道“:这是一个关于共产党士兵同一位美丽的农妇相爱的浪漫故事。她把他藏在山洞里,给他吃,给他喝,还给他生了一个孩子。”(见《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试想,只要他看过《沂蒙颂》之后能查阅一下相关资料,是绝对不会出现如此差错的,正是缺乏这个环节才弄出了笑话。由此可见,运用资料核实所采访来的新闻素材是何等重要! 总之,核对事实是社会新闻写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应该引起记者的高度重视。只要我们能认真做好新闻事实的核对,在采写时慎之又慎,就能把失实之处消灭在见报之前,确保见睹媒介的社会新闻都真实可靠、经得起读者的推敲! 作者:靖海汀单位:沂蒙晚报传媒有限公司 新闻写作论文:经济新闻写作特点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新闻遐迩;专业性;指导性;实用性 【论文摘要】:经济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与经济工作、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除具备新闻的时新性、公开性、真实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1.经济新闻的含义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经济之中。从个体到集体,整个社会都十分关心经济,重视经济。而传播经济知识,帮助人们将零星、个别的经济体验整合提升为理性的东西,则要数经济新闻最为有效。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经济新闻越来越被公众关注的现实背景。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新闻?对经济新闻的内涵到底应该如何界定?由于审视的角度不同,说法也就各种各样。例如:"经济新闻是报道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新闻,或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经济活动包括经济建设、经济政策、经济生活等。"经济新闻就是对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经济事实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向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经济信息。""经济新闻就是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信息的报道。" 2.经济新闻的特点 2.1较强的专业性 经济新闻报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在对经济领域发生的情况进行报道时,往往要涉及到一些业务性问题,而经济述评等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介绍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因为在许多经济观察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问题和经济理论问题。比如,经济评论《回答紧缩银根是否过度了》,就涉及到金融学、经济学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记者缺乏这些知识,就无法构筑这样一篇谈金融操作、市场状况及其发展的文章。 但是应当指出,经济新闻不同于经济工作总结,也不同于专门的学术论文,它不像需要详尽展示经济工作的全过程,也不要求把业务问题说得很深,其着眼点在于,通过经济业务问题,来揭示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给受众以政策方面的引导或思想方面的启迪。也就是说,在业务性与新闻性这对矛盾中,新闻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业务性服务于新闻性。 目前新闻界流行一种说法:经济新闻报道往往写得"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实际上反映了经济新闻专业化的特点,经济新闻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被认为是比较难驾驭的一种,原因也在于此。 2.2政策指导性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其内容本身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一些报道经济工作动态、经济战线新人新事的经济新闻,虽然不直接阐明政策条文,但也渗透着政策精神,具体体现着政策。比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报道,关于宁波、杭州等地率先取消农业税的报道,关于总理许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报道,无不显示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政策的变化。因此,吃透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地反映经济政策,是经济新闻写作一项重要要求。 此外,高水平的经济新闻还善于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入手,以辨证科学的分析、通俗化的语言来透视现象,揭示本质,预测其发展趋向,帮助人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比如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分析与报道,对今年推行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的政策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洞察国家的金融市场动态,满足人们在经济工作中的更高需求。 2.3服务实用性 经济新闻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服务上。既包括市场行情、物资供求状况和生产状况,也包括经济决策、法规、管理状况等,还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科技发展和规划状况、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心理及习惯等。这些丰富生动的经济信息,不仅是国家、企业参与经济竞争的"眼睛",也是引导群众生产消费,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新闻中的许多宏观信息己成为决策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一些微观信息己经或正在帮助企业经营者摆脱困境。1998年《中国乡镇企业报》上的文章《农村市场:农民富裕是前提》就分三个部分为农村市场把脉开方:要从战略高度看待农村市场的开拓;要深入农村作市场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要健全农村市场购销网络,严把质量关。这则新闻实际上就很好地体现了经济新闻服务厂商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经济实用性。 2.4相对保密性 有些经济信息由于直接关系到国家进出口计划、新技术新工艺,不到一定的时候不宜报道,因此,经济新闻必须注意保密,注意做到内外有别,重大问题在报道前一定要请示有关主管部门。比如,我国或我方的进口计划一经制定,就要坚决执行,即使国际行情看涨,也要兑现。这种进口计划如果泄露,外商就会借机抬价,使我方蒙受损失。同样,如果外商了解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库存积压情况,就会借机降价,使我国在外贸中处于不利地位。 又比如,有的国家或外商由于与我国较友好,在出售给我国某一商品时价格较低,而出售给他国时价格高些。如果把成交价格公布出去,会使对方难堪。还比如,一些敏感问题的报道,如劳改产品出口问题。西方认为,劳改产品出口属于不等价交换,不能出口。如果记者不了解这点,专门报道我国劳改产品出口创汇的成绩,就会带来严重的负作用。正是由于经济新闻具有相对保密性,所以在报与不报,何时报道,从什么角度报道时,都要格外慎重和警惕。 结束语 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经济新闻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今天的新闻界,无论是综合性的经济报道,还是专业性的财经新闻,仍然有很多得不到读者的广泛青睐。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经济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有利于我们总结新闻实践的成果,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探寻经济新闻规律,更好地追求经济新闻的本质特色。 新闻写作论文:社会问题新闻写作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多变、复杂的社会问题现实给我们的社会问题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在详细介绍了社会问题新闻特性之后,从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新形势下社会问题新闻写作的宏观把握。 关键字: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宏观把握 一、引言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上的一个特定称谓。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一般取其狭义所指。 二、社会问题新闻的特性 社会问题新闻的特性是和社会问题的特征和新闻特性的有机叠加。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以及破坏性和集群性等特征,而社会问题信息一旦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开去,新闻的表征便会显现出来,使社会问题新闻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1)社会性 新闻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所有的新闻信息传播一定程度上都带有社会的印记,无论这种社会性是强还是弱,是显在的或是隐藏的。但社会问题新闻与一般的新闻相比,其显示的社会性无疑更加强烈、明显和昭然若是。 (2)负向性 尽管某些社会问题终极意义上对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如下岗职工问题,农民工问题,但大多数社会问题具有破坏性的特征。所谓破坏性是指“社会问题对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威胁、损害的破坏性作用。”如犯罪问题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量多面广的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作用,正是引起社会多数成员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 (3)震撼性 社会问题新闻以负面、消极信息为主,具有天然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新闻价值要素:反常性、刺激性、煽情性。更为重要的是社会问题新闻有着与受众心理与情感上的接近性。 三、新形势下社会问题新闻写作的宏观把握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对社会问题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形势下的社会问题新闻写作要力求从宏观上着眼,从我国社会总体上,社会问题的现状走势上把握社会问题新闻写作的要求,正确地引导公众舆论,在党性原则和现有法律法规框架内促进社会问题解决。 1、正确引导原则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各种新现象、新矛盾、新动向层出不穷,往往是得失并存,利弊共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面对此起彼伏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介不能回避,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介入,积极捕捉;另一方面,要冷静思考,要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对社会报道进行理性思考,周密部署,切不可头脑发热、草率从事。 2、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原则 我国媒体是党和政府和耳目喉舌,既是社会问题的监测者,又是促进解决社会问题的鼓动者,因此社会问题新闻写作不但要遵循客观性理念,使受众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更要遵循有助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原则,联系政府和公众共同解决社会问题。这里笔者将运用社会学上关于社会问题解决的若干原则来分析。 一是社会规律性原则。认识解决社会问题要以遵循社会规律为原则。首先,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属性,是事物之间固定的联系,它不是可观察、可感知的表面现象本身,而是隐藏于表面现象之后,把握和遵循社会规律,不仅仅是感知、观察社会现象本身,而是发现、认识社会现象内在或背后的联系。因此,社会问题新闻不能仅仅满足于现象式的描摹某一个社会问题,而是要透过社会问题表层的帘幕,去探究其实质性的内在,也就是说,社会问题新闻的意义不只停留在使受众感知这个层面上,而且还要通过解释分析帮助受众了解并理解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意义、影响,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社会问题新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报道最终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而解决社会问题将会涉及其自身的规律性,解决条件中的规律性及对策措施中的规律性,因此,社会问题新闻需要正确把握和运用这三方面的规律性来引导受众确定解决对策。 二是社会规范性原则。报道社会问题时必须遵循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定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人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准则,是消除不和谐现象,达到社会有秩序状态的基础。坚持这一原则,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必须:第一,分析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与现存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许多社会问题现象的产生、内容、表现与存在的社会规范的状况有关,认识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与有关的现存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认识社会问题现象达到本质,而且是研究这一社会问题解决对策的规范性的基础。第二,确定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社会规范。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破除、废除、修正、调整与待解决社会问题有关的现存的那些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另一方面是制定、建立与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关的新的社会规范,包括明确规范的内容与选择规范的形式。确定社会规范即保证了社会问题解决对策及实施对策全部活动的规则性、合理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三是遵循社会公众性原则。社会公众利益,表现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 四是坚持社会进步性原则。这是指报道社会问题必须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根本目的。新闻媒体报道社会问题,为报道而报道,不考虑自己的报道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这样的话,往往会有碍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这样教训也是不少的。 一句话,受众的渴求、现实的需要和媒介的责任所系都对媒体社会问题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论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亦不能沉酒于自说自话的虚妄满足,因此学界理应对社会问题新闻传播投以关注的目光,追踪其发展,针砭其利弊,预测其走向。 新闻写作论文:报刊经济新闻写作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美国报刊为主,从本质、内容、形式等方面对西方报刊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作了阐述,并将这些特点与中国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我国经济报道能从中得到启发,进而更快的提高。 【关键词】:中西方、报刊、经济新闻、比较 21世纪正在冲破旧有的时空藩篱,把全球一体化的历史大趋势演进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现实。作为这一划时代进程的显著标志,传播国际化不可估量的起着推进的作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资讯传播,涵盖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革,都将突破地域的限制,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检验和评价。这或许正是近几年业内人士热衷比较中西新闻事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这个传媒的时代,经济新闻是目前报刊的必备“佳肴”。经济新闻是对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经济事实的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向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经济信息。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经济新闻在21世纪呈现急速发展的态势。 鉴于此,本文将以美国报刊为主,从本质、内容、形式等方面对西方报刊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作出阐述,并将这些特点与中国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所引用的文章都是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的,其中许多获诸如普利策新闻奖这样的大奖,这些报道对我国的新闻界应当能产生一点启发作用。 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几百年,西方新闻界对经济新闻的写作和报道有着丰富的经验,尽管中西方政治体制、根本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千差万别,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深化的现阶段,借鉴西方报刊经济报道的经验,改进我国的经济报道,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从体裁上讲,西方报刊经济报道的主要品种有消息、深度报道、特稿、服务性报道、社论、来信等,与我国经济报道的基本体裁没有很大区别,但在其他方面与我国经济报道却有很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 1.本质上,西方经济新闻客观性与虚伪性并存 对西方经济新闻进行本质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经济新闻的阶级性和虚伪性。西方经济报道是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有其虚伪的一面。美国的麦克尔.帕伦迪在他所著的《美国的新闻自由》中说:“任何一个在美国新闻界干过几个月的人都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说明由于来自出版商、老板和广告商的直接或间接压力,编辑部要不断作出妥协”的实情。当然,尽管西方新闻界标榜的“客观性”有虚假的一面,但西方经济新闻也大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作为传媒符合新闻规律,尽量做到“客观”,以争取读者的一面。如美国《未来学家》在2001年第一期发表《私有化过程重的七种错误做法》即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急于“私有潮”的种种问题而写,可读性强,也较为客观。又如1994年初中国开始金融体制改革,此事对香港影响如何,法新社1月27日从香港发回报道《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对香港有利》,所写内容也符合实际,西方各大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又如《美国总统掩盖其朋友可疑的金钱交易》、《富裕国土的穷人吃不饱饭》、《美国大兵比卡尼克和他的妻子成了住房短缺的牺牲品》等文章也体现了这一点。 2.内容上,西方经济新闻比较重视信息性、服务性和实用性 西方经济新闻几乎没有诸如“某某市调整产业结构见成效”、“某某企业瞄准市场开发新品种效益大增”之类的经验报道,而是侧重于有新闻价值的消息、要闻、动态性信息,如《美考虑改变对日本的贸易政策》、《美国冬小麦减产》、《福特公司在越南投资设厂》等这样的文章,或者深度报道,诸如《日本正成为制成品进口大国》、《中国——世界发展最快的广告市场》等等,获普利策奖的《城市新问题需要新办法解决》深入报道了美国城市发展引出的用地、交通、住房等经济、社会问题,是这种深度报道的代表。另外,企业报道数量很少,并且极少介绍老板政绩,而主要报道该企业对经济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的最新动态,如公司易人,重大投资,公司裁员、扩员,效益、盈亏等,企业人物报道很少,只在任命、卸任时才作简单介绍,几乎没有介绍某某老板如何扭亏为盈等等的报道。 西方经济新闻经验报道少,是因为西方新闻界认为: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创新和多元化,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面临的都是复杂的环境、人、财、物因素,经验在某时某地可能会有用,而换了地点时间也许会完全失败甚至有害,每一种个性化经营方法可能带来成功,但若每个企业都采取这种方法则必定意味着失败,况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哪个经济组织会把真正有用的经验、商业秘密介绍出去?我国经验报道一向较多,主要是出于经验的“指导性”、“工作性”。另外,西方经济报道服务性内容很多,服务性很强,经济报道的价值标准取决于读者。介绍性、服务性、实用性的经济报道特别多,这在美国俗称“菜篮子新闻”,如生活报道《节约取暖材料》(刊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从“选择木材”、“小改小革”、“改造壁炉”等方面非常实用的介绍如何节约取暖材料,并在最后告诉读者最近如何向能源部所取免费的节能小册子。生活报道《“权利法案”保证你能领到养老金》十分详尽并有操作性的介绍了如何领取养老金的方法。又如解惑性报道《专家认为:“股灾”系投资者自己造成》向读者娓娓道出“股灾”的原因。保护性的报道也很多,如华盛顿《明星晚报》发表的针对商业诈骗的系列报道《买主小心谨慎,车贩骗术更强》详尽介绍车贩骗术,督促读者小心,并促使了全面取缔旧车交易活动,还为作者赢得了普利策奖。为经济界服务的报道也很多,如《华盛顿邮报》在2003年12月10日编辑了20个版面的中国特辑,集中介绍了中国经济、沿海开放城市,具体投资项目,列举了中国公司名称,负责人,电话,当日报纸一枪而空。无论为个人,为经济界,西方报刊经济报道均力求强调信息功能,讲究服务性、操作性。服务性今年来自在我国经济报道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尚待加强。 3.形式上,西方经济新闻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大量运用各种各样的照片和图表。以《华盛顿邮报》的经济报道为例,《华盛顿邮报》的经济报道很活泼,版面风格也不那么凝重。例如,2003年12月1日其经济版头版的重点是一篇关于零售业发展趋势的报道,配了高达1/3版的电脑制作的彩色画面,非常抢眼。12月3日经济版头版的视觉中心部位也是同样,报道“渐进的演化(肩题)本地电话公司超越长途电话公司”,配了一组人类演化的图片(从猿到人逐渐直立行走),相当引人注目。事实上,照片和图片在邮报的经济报道中大量使用,而且一般很少四平八稳的照片,往往是非大即小。另外,西方经济新闻还大量运用图表。如示意图,《纽约时报》描述2003年全球发展时,引入一张立体世界地图,东亚凸出很高,俄罗斯、东欧则深陷,以示全球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馅饼图,用来描述1993年世界贸易各国份额;表格图,2000年4月22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亚洲地区重大工程”对工程内容、投资、完工时间等以表格形式刊出;曲线图,用于展示物价波动,就业形式等;其他还有条柱图等,不胜枚举。 在描述以示日美贸易摩擦时,《纽约时报》用克林顿、细川拳击场上对峙这样一副漫画,让人忍俊不禁。图片、图表、漫画等的大量运用反映了图表化新闻的倾向,体现出现代美国人作为“电视的一代”的形象化手段的依赖。美国发行量作大的报纸之一《今日美国》的老板纽哈斯十分欣赏这种“革命性方式”。数字的运用除了以图标等形象的手段体现外,或用得“少而精”,或分开多处处理,以免给人以枯燥感。在《每日新闻》上刊登得《钢铁价格上涨》把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与读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它这样写道“用来制造一台家用煤气炉的钢材将涨价三十二美分,一台洗衣机所用的钢材将涨价二十三美分,冰箱为二十美分……因为制造冰箱的机器是钢铁的,机器自然也提价……实际上,冰箱将涨价二十到三十美分……”,很生动耐读。另外,经济新闻大量使用“你”或“你的”这样形式的谈话体,如《一些股票发行人发誓让你发财,但这次肯定不行》,《醒来吧,你们这些沉湎于股市上涨想大捞一把的人》等文章,很有亲和力。 我国经济新闻运用图表等方式虽然得到加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仍大有潜力可挖。 4.采访客体,西方经济新闻以市场为主 西方经济报道采访的客体以跑市场为主,跑政府为辅,美国市场完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股票、债券、基金、利率、汇率、期货、商品、房地产市场等若干个市场分成几十个非固定或固定的栏目,提供大量信息,显示了以市场为基准报道对象的特征。《华尔街日报》有3500员工,其中记者600个,政府采访任务有华盛顿记者站承担,仅有10多个人,其它眼睛向下,跑市场。因为美国是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运作模式,主要负责经济事务的部门仅有美联储,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白宫,国会,市场是镜子,是寒暑表,是指挥棒小政府容纳不了众多记者。当然,随着西方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加强,西方新闻界对政府经济政策、经济行为等的报道也会有所加强。中国的经济生活越来越以市场为基准乃是大势所趋,因此习惯于跑政府、淘材料的一些记者也要改进作风了。 5.会议报道,西方经济报道往往跳出会议,抓信息,抓实质 在西方,会议报道往往跳出会议,抓信息、抓观点、抓实质内容。如2004年1月4日美国经济协会召开年会,讨论上年经济形势,当年政府政策及经济走向。5日,《纽约时报》发表消息,标题为《经济学家对恶化的经济政策讽刺有加》,导语为:没有一届年会不是在达成对现行经济政策一致评价后才结束的,但是今年召开的本届年会却爆发恶劣不寻常的火花。正文分三部分介绍了支持、反对总统的不同意见。又如,同年4月24日七国财长在华盛顿召开七国集团经济讨论会,当日,美联社对此事报道的导语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七个工业国家的财政官员今天对全球经济发展表示了乐观态度,认为今年的发展速度会更快,尽管最近长期利率上升。导语中无“会议”字样全文仅在第三段极简短的介绍了会议的名称,人在会议中出于次要地位,引述某人观点才带出某人,会议报道很少雷同,无固定模式。在我国经济会议报道程式化、空洞化等弊病还较多的存在,亟待改进。 6.经济类社论,西方报道分量重、影响大 享有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社论作家”之称的R..L巴特里是《华尔街日报》的著名记者,他通过连篇累牍的报道和社论,呼吁大幅减税,终于让里根采纳了这一政策,里根还采纳了他关于限制货币发行、紧缩银根、控制通货膨胀等许多建议。社论的角度、利益、语气均较贴近读者,少空话、套话、官话,读者来信、专栏文章等也常在社论版刊登,基本反映报社倾向,影响力较大,获普利策奖的社论《麦金尼备忘录》则无情抨击了盖恩斯维尔市市长在公众住房问题上的不力,直接推动了该市社区居住条件的改善。 在这一点上,我国经济类社论与西方存在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其他小的方面,西方经济报道也较有特点。比如,西方经济新闻有较多的预测性报道。这源于读者的需要,每逢新年、新季度的开始或有反常现象,便有大量预测性报道。2004年1月3日《纽约时报》的《每日经济》专栏完全打破了平常的版面安排,从头到尾几乎全是“Outlook2004”报道经济、金融、国际问题专家的预测,《华尔街日报》更是几乎每天都有一些预测性报道,满足读者“我怎么办”的需求,观点性强,我国对经济预测性报道也可多加尝试,可满足读者对未来的一种知晓欲望,而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 又如,西方经济报道重视揭露性的报道。它们经常发现一件事就扭住不放,作连续、深入的报道——就像当年《华盛顿邮报》报道水门事件一样。12月1日该报经济版头版就美国的一起共同基金交易丑闻作了报道,在随后的一周内,每天都对这一事件的进展进行跟踪报道,而且每天都放在头版的醒目位置,这样的深入调查正是世界级大报的风范。从总体来看,邮报更青睐负面性的报道,其经济版的头版常常把黄金位置留给揭露性报道。除前面提到的基金丑闻外,还有对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专家成员构成提出质疑的报道,以及“出售克莱斯勒公司存在不公平交易”、“感恩节市场没有给零售商带来预期收入”等许多报道。从读者心理学来讲,负面报道要比正面报道更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美国媒体因为走的是纯市场化的道路,看重揭露性、调查性的报道自然不难理解。同时,美国读者对负面新闻的承受能力也远高于中国读者。 在西方的经济报道范围内,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都专门有一个技术版。美国的报纸把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而且将科技报道划为经济报道的一个分支,这是和美国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高度发达密切相关的。事实上,大多数重要的技术突破都出自大公司,技术和经济早已融为一体。IBM、英特尔、GE、AT&T等大公司都是技术报道的重点对象。而我们现有的经济报道中,技术仍然是一个相当弱的角色,这和我们整个体制上的分割有关,科研和经济脱节的现象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 在对中西报刊经济新闻的观照和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类报道与西方的差距;在反思和总结中,更可以转换话语,架构开放的平台。但愿我们在认识自身不足、吸收西方精华的冲撞与交融中,能够始终风帆高扬,直济沧海! 新闻写作论文:金融新闻写作交流 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银行加大了对金融新闻的重视力度,有的还建起了自己的写作队伍,以期通过给媒体提供新闻,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本单位的业务和经营方式,从而树立其形象。但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发现,各银行部门的来稿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在金融新闻写作上定位不准,造成稿件内容概念化。 应景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根据银行部门的一些活动写成。例如,上街宣传反假币、哪家营业部门开张等等。 表扬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是写优质服务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常的稿件不是写这位营业员技术比武受到表彰,就是写那位营业员不怕辛苦兑换残币。 汇报式稿件。这类稿件的特点是事无巨细,只要与银行有关,都要写到稿子里去,唯恐少写一条,就会冲淡主题。这类稿件多取材于半年总结、年终总结或对某件事情的汇报。 专业式稿件。写这类稿件的人,确实对金融业务很在行,因此,稿子中出现了许多行话和专业术语。特别是在专业术语方面,什么存贷余额、银行承兑、贴水贴现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四类稿件,媒体很难采用,因为,它犯了新闻的大忌。 一是新闻不新。应景式和表扬式稿件,从时效上看,是近期的,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认为它就是新闻。这两类稿件所涉及到的事,有的是例行公事,比如反假币宣传,每年人民银行都要下来搞这个活动,早已不是新闻。有的是银行的基本工作,像兑换残币、说文明用语、对客户优质服务。这还用得着写稿子表扬? 二是主题模糊。像汇报式稿件,一二三四五,样样都想写清楚,从班子建设到抓职工素质提高,从开拓业务到两个文明建设,从各项管理到严格考核,事情确实不少,但是哪条也没写明白,导致重点不突出,主题难现。 三是有碍解读。像专业式稿件,且不说其水平高低,就凭那一句句行话和一组组专业名词,就不符合媒体对金融新闻的要求。作为媒体,不只是面对银行部门的业内人士,在更大的范围内面对的是其它层面的读者,若发表这类专业式稿件,就有碍于他们解读,同时也不能达到宣传银行的目的。 就银行写银行,是定位不准的症结所在 在银行部门写金融新闻的人,总是以为,我就是写银行的事,这还存在定位问题?其实,这是种错觉。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对金融新闻来讲,它首先是供媒体传播的新闻。这就是说它不能仅仅局限于银行系统认可,关键是要向社会上,要让银行系统以外的读者能明白,从而理解和支持金融部门的工作。如果社会上的读者不认可,你写的即便是银行发生的事,但也违背了事实的“新闻性”这一基本要求,这种金融新闻写得再长再多,也没有实际意义。 再从阅读效果上看,金融新闻必须有其通俗性。可是银行部门的人写金融新闻,在这方面考虑欠妥当。他们把金融新闻等同于本部门、本系统的汇报材料和工作简报,只求自己和领导看得懂,却忘记了金融新闻的真正读者大多数是外行这一特殊性,因此,对些名词术语不做解释,对一些新闻事件的背景不作交待,这就背离了金融新闻的初衷。因为,你的本意是要让更多的人去读它,而更多的人却看不懂,这不是白耗费自己的精力吗?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银行部门的人写金融新闻时,在定位上存在着一个最大症结,这就是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对金融新闻定位,因此,他们所写的金融新闻就很概念化,大多失去了新闻性。 社会价值是新闻定位的重要标准 要走出金融新闻的定位误区,笔者认为,银行部门的人必须跳出本系统的圈子,站在更广的社会层面,像一般读者那样,去分析金融现象,目的就是从中挖掘出金融新闻的社会价值。达到了这个目的,金融新闻定位的问题就可得到基本解决。 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写本系统的金融新闻,要认准其新意所在,除把握好时效性以外,最关键的是内容要出新。这倒不是说,一些原来的题材不能用,而是要看它的社会价值。例如,写金融部门的管理问题,如果站在银行角度,就管理论管理,可能会觉得总是这一套,了无新意,但是若把它按社会价值定位,就会发现常写常新。这是因为,站在了客户的角度看银行管理,站在了竞争的角度看银行管理。这方面会对银行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写金融新闻的人通过比较后,就可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要根据社会价值定位,必须下功夫研究金融与社会各层面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写出有深度有影响的金融新闻。就目前来讲,这方面可写的内容就很多。比如,现在利息根低,老百姓和企业有什么反应?将来市场过热若要加息,他们又是什么态度?像这类题材还很多,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剖析,如此将极大地提高金融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要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对金融新闻涉及的银行界行话特别是名词术语进行“转换”,把它们变成大多数人能看得懂的通俗语言。例如,“商业承兑”这个术语,可以转换成“用商业汇票到银行进行有期限的抵押贷款”。这样转换,不懂这个银行术语的读者也会明白其含义,这就大大增强了金融新闻的可理解性,从而有助于深化金融新闻的宣传效果。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 一、电气施工阶段的管理 只有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达标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因此,对于工程建设的整个施工过程都要做好日常的检查工作,而建筑电气是整个施工中的关键部位,一定要紧跟结构施工的进度中的预留以及预埋作业,主要有: 1.1接地工程:根据设计图纸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检查基础底板钢筋的贯通情况、柱与底板主筋的焊接防腐工作以及测试接地阻值等。此外,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接地极来减小接地的电阻值。 1.2防雷引下线:如果引下线采用立柱主筋时,必须将主筋自上而下都做标记;当采用专用引下线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贯通成一体,同时要做好焊接和防腐工作。 1.3配管以及箱盒的预埋、预留以及位置标高等符合要求,外壁按规定做除锈和防腐处理等。当施工完成主体结构工程后,建筑电气工程将随着装饰、装修工程的开始进入安装期,其关键工序有:①根据要求将管内穿线按色标分色,已达到区分零、地、相线的目的。②定位、接地以及接线相序是做好电器设备安装工作的重点。③安装电缆桥架和金属线槽时,除了做到横平竖直以外,支点之间的间距也一定要符合相关规定,并且连成的整体应当做好接地。④对于吊顶配管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跨接地线的焊接和防腐工作。此外,对于消防报警系统以及通讯电话系统等所用的电线管种类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⑤屋顶避雷网应与接地引下线焊接可靠,上下应当形成一个贯通的接地体。在竣工阶段:第一,电气管理人员根据规范要求检查系统测试结果以及试运行情况,必须服从指定专人的指挥并且一切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认真执行。第二,收集和整理竣工资料。竣工资料是体现工程质量的文件,为了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应当统一管理电气工程的施工技术资料,经过收集、审查以及整理的施工中的各种技术文件应当作为工程日后运行以及改建和扩建的依据。此外,为了有效的保证施工资料的完整性以及数据的真实准确,必须随着施工进度及时整理施工资料,并且要求签证齐全。 1.4建筑电气分部观感质量标准。工程所有材料必须选用优质产品,并作到品种、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质量合格,出厂质量证明文件齐全,施工安装符合设计要求,在线路敷设、配电箱、开关插座、照明灯具及防雷接地等分项上,外观质量必须达到优良标准。 二、进行设备调试、保证使用功能 调试工作是对前述大量工作的一次检查。为了明确控制的对象,一定要用标签对配电箱柜进行标识。一定要按照产品的说明书以及设计图纸的要求逐渐检查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如:温度控制范围、安全保护以及空调机制冷等,尤其是与安全相关的各种控制以及操作设备等进行反复的试验,使其达到设计的要求。由于调试工作是对本工程进行的最后检验的关键性工作,除了调试单位进行意外,还要电气专业人员以及各专业管理人员和使用单位的相关人员密切配合。这样做,除了能够有效的监督检查设备的内在质量和安装质量外,还可以为以后设备的使用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当调试完毕后,经过实效考验稳定可靠后,方可交付使用单位。 三、结语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建筑智能化的发展,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将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总而言之,作为电气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对施工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精细化管理。同时电气工程师还必须不断地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不断地汲取新知识,给自己充电,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王志斌 单位:中冶集团铜锌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及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筑业不断发展,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工程施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和工人安全。因此,建筑电气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讲述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简述其原因,找出其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建筑电气工程是项庞大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问题。若不及时深入分析并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找出应对措施,便会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而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甚至会给工作人员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因此,下面我们来分析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尽可能提高其施工质量。但是建筑电气工程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包括了地暖工程,通风管道等多个方面,而且还要对建筑内各种基础系统进行控制调节。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诸多细节难以控制,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大不相同,导致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问题接二连三出现,施工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题。1.1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管道铺设问题电气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管线穿过沉降缝时未设置路箱,电线管厚度不达标,选择原材料出现问题,电线管未达到预埋深度,在外裸露过多,施工工人技术层面质量不高等问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这就对施工工人的要求大大提高。要确保施工工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专业水平,工人在工程作业中要严谨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但是实际问题是,施工工人综合素质低,专业水平低,对工程整体要求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1.2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变压器制造安装问题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新的追求,电力系统随之不断发展,变压器也得以升级,这就对变压器的安全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变压器制造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不成熟,导致其内部金属表面存在很多毛刺,会导致其顶端放电,使得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再者,就是变压器安装维护过程中,存在温度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使得变压器的寿命缩短。1.3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防雷接地问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防雷问题。若雷雨天气被雷击中,会对建筑电气工程产生很大的损害,大大增加安全隐患。因此,为了解决这个严肃的问题,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首先,严格挑选施工材料,绝不因为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而掉链子。其次要注意防雷设备末端要达到预埋深度。 2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施工过程中电气设施设备日常管理出现问题为了使建筑电气工程顺利进行并保证其质量,施工工人应定期对工程中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有些电气设备的定期保养,对施工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若施工人员偷懒不进行专业保养或者施工企业贪图便宜,自行保养,都会对电气设备造成极大的损害,进而影响施工工程的质量。2.2电气施工过程管理制度出现问题一项工程要想顺利完整,必须在施工过程开始前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从而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完善,以确保施工工程质量。一项严谨的施工管理制度,能够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将工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责任负责人,形成有梯度的分工,这样能够使施工人员更有责任感,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难度较大,有些小组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所以就不能及时传递施工设备,这就会导致工程延期,不能按时完成工程计划。我们都知道,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漫长,而工作量很大,每延期一天,就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2.3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出现问题很多施工单位为了在竞选时中标,极大地拉低了报价,然而这么低的价格并不能获取利润,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使用质量很差的原材料。这会导致很严重的安全问题,若施工工程中出现塌方,施工人员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更有施工企业以低价把工程分包或者外包到其他企业。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3施工过程中问题解决措施 以上针对建筑电气工程各项细节过程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让大家明白了施工难度。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工程顺利完成,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上述问题。3.1实行有效的质量监管和安全管理任何一项建筑工程中,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管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成本控制和施工流程控制,这样才能使工程不出差错。3.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考核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精细繁琐,对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很高。施工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以及严谨的态度。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的施工质量也要随之不断提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作为整个建筑业施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流程,理应受到重视。施工者一定要端正态度,努力更新专业技能,提高创新意识,为建筑电气工程这一工程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作者:孙承坤 单位:北京兴电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分析 1.建筑电气工程的特性及表现 (1)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些大型公司企业等公用建筑的需要也应运而生了许多奢华装饰物品、高性能安全装置、自动智能化系统设备,而这些东西都和建筑电气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建筑电气对于国家经济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建筑电气工程实际上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很多时候人们不可避免的需要了解它,并接受它产生的作用。因此,因此,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由其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这种工程的施工质量已经对人民群众的人生财产安全产生了直接明显的影响。 (3)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建筑土建施工与建筑电气工程之间是一种在运转程序上交替执行的关系,同时它们更是一种对彼此产生推动和帮助作用的关系。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标准、应用的器具材料和施工工艺、具体实施方法会根据建筑装修本身的档次高低和建筑结构的不同而变化,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 2.新形势下建筑电气施工工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质量问题:施工过程是质量管理的关键部分,而有些建筑工作者欠缺规范施工的意识,或者抱着侥幸的态度,更有甚者,缺乏全面科学的知识储备,造成对工程项目的检验方法不准确以及出现误区,进而没有就电气安装工程得出准确的测评结果而引起质量隐患。其次,一些电气设备和材料在订购、运送、保管过程中如果任意一个环节审查不当都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不良作用。另外,开工前没有确认施工组织设计所采用的施工程序、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没有核查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没有做好各方面的技术交接都会对施工水平形成影响。最后,事先没有进行完备的方案讨论、确定,会议审查等一系列准备程序,没有及时发现设计的不足并着手克服等这些不充分的准备都有可能造成施工误差。 (2)解决方法:首先,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日检制度,让建筑工作者真正具备质量意识。再者,要着力提高施工设计组织者和执行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对电气施工人员进行全方面的技术整合培训,同时,建筑电气各方面工作人员自身也必须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要仔细把握好电气设备和材料在订购、配置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确保装备的质量。值得注意的一点,一定要在开工之前,进行周密、详实的关于设计概念,整体效果的讨论与欠缺之处的及时修改,,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方面的技术工作交接和审议工作,确保竣工后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的现状及施工技术 (1)配电盒的处理 配电盒使整个工程中电力的关键,对于各个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安装时要采取严谨的防护措施。然而,现在却有某些建筑行业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配置,导致一系列的隐患产生。在依据施工技术要求,在安装配电箱时要认真看好图纸说明,每一步都要慎重连接,确认好是正确的位置后再进行安置,达到紧密连接的要求,保证箱内线路的牢固持久。 (2)避雷装置的安装 一些建筑公司觉得避雷装置可有可无,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故不再安装电气工程避雷装置时进行规范有效的处理,使得避雷装置存在很多问题,其实这已经为建筑电气工程的不安全性种下了祸根。避雷针的线路连接及配置数量都是有一定规范的,只有正确安装才能真正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3)线路管道的建设 现在的管道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管道太过弯曲,连接方式错误,重要管路标志模糊等,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对应措施予以解决;把管道弯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根据不同的导管选择相应的连接方式,在道路铺设过程中,及时有效做好检查修复工作,进行完备的技术交底。管路铺设技术有效地纠正了吊顶层不规范配置,也克服了各路管道施工中的技术和人工难题。当然,它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方能充分利用。 虽然这些年我国科学技术在不断前进,但是还可以看到,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对建筑物的质量和技术要求逐年提高,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建筑电气工程正在不断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建筑电气工程的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建筑电气工程工作者也要不怕困难,着力攻克在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工程完成后的质量,不断完善和改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作者:李洋 李泽 单位:河北中创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细节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依据在具体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的方面,也对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和施工陋习进行了讨论,希望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电气工程;建筑;细节管理 1电气施工前期的准备 电气工程渗透到施工的各个程序,主要包括立项、方案论证、施工图纸的设计和施工,也包括竣工后的验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另外施工期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主要包括了技术准备、现场准备、材料准备和人员准备,要做好这些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准备好必须的资料。 1.1做好电气设计委托书 在对电气设计委托书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尽量详细的表达对将要建设项目的使用的各种电气设备的要求,只有有详细的委托书相关的设计单位才能够具体的展开工作,做出符合要求的施工图。另外,有一些参数也会影响到设备的性能,所以这些参数一定要在委托书中表现出来。比如,对可燃气体进行报警的设备是有很多种类的,一定要明白可燃气体的种类才能选出合适的报警设备,精确的找到报警设备的安装高度。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内容,完善电气设计委托书的内容,保证拟建工程的质量。 1.2把好审图关在审图工作 方面,首先,审图重点就是总体性和方案型的重大原则问题,这个阶段的工作是绝对不允许被忽视的,如果对这阶段的工作重视不够就会导致后期的工作要一边进行建设一边进行修改,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其次,做好技术交底和开工准备,在这项工作中一定要向施工单位全面的说明图纸内容,主要涉及到设备位置、管线布局和走向、施工大样和做法、设备型号及施工图说明这些方面。 1.3做好设备选型在设备的选择和保障 系统的提供方面都是使用单位做前者,建设单位做后者。根据设备的质量选择供货单位,只有那些质量很好的设备才能保证电气工程的整体质量。设备的选择时在采购、运输和保管材料和设备方面都要下很大的功夫,对于这些方面都要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另外也要对材料和设备的外观和性能做严格的检查,也要对设备的合格证、说明书和试验报告进行仔细的核实。一定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够使用没有经过认定的产品,也要派一些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那些重要的和关键性的工程材料和设备进行选择,进行实地考察以后再最终选择设备的供货地点。 2电气施工阶段的管理 整个项目的质量的好坏是由施工各个阶段的分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决定的,因此,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定期的对每一个分项工程进行检查。在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建筑电气这个关键部位,其预留及预埋作业要紧跟施工的进度,其工程主要有以下方面: (1)接地工程。接地工程主要的工作就是按照设计好的图纸运用相关的技术规范对底板钢筋的贯通情况、测试接地阻值以及底板主筋的焊接防腐工作进行检查,电阻值的减小的工作也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接地极来进行。 (2)防雷引下线。假如使用立柱主筋来进行引下线工作时,一定要对主筋从上到下都要做上标记。如果使用的是专用引下线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上下的贯通是否一体,焊接和防腐的工作也要及时进行。 (3)在整个施工的主体结构完成以后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建筑电气工程的安装期,其主要有以下工序:①为了区分零相、地线,要把管内的穿线进行分色;②在对电气设备进行安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定位、接地和接线相序这些重点工作;③在对电缆桥架和金属线槽进行安装时,要使得支点之间的间距符合要求,做到横平竖直,连成的整体也要做好接地;④做好跨接地线的焊接和防腐是吊顶配管的主体工作,另外也要注意也要使用符合要求的电线管、消防报警和电话设备;⑤首先,注意是否形成贯通的接地体,屋顶避雷网和接地引下线是否可靠的标准;其次,在竣工阶段首先应注意的问题就是在对系统测试结果和试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相关的要求,选择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认真的执行;最后,要注意及时的对竣工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整理竣工资料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 (4)建筑电气分部质量标准。务必确保所有的材料必须选用优质的产品,并且要符合品种、型号、规格的具体设计要求,质量合格响应市场要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质规则的要求具备齐全的出场质量证明文件,施工安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对企业的约束和要求,在一些比如配电箱、开关插座、和防雷接地的环节中,一定要注意其外观质量,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些方面要达到要求。 3建筑电气工程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的主要工作要求是完成收尾工作、竣工验收资料的准备、竣工验收的预验收和竣工验收。在实施这个阶段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的问题是相关资料的完善和收集归类。因为电气工程的相关设备的供货和分包的单位多,所以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及时收集资料来说会有点困难。另外因为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资料没有随着工程的进度编制,往往会制约竣工验收。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工程资料的收集加以高度重视和监督,并且要随着工程的进度及时编制,在经过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后对其进行归类存档,从而保证竣工验收能够及时的进行。根据当地城建局的要求,解决要做什么资料,怎么做资料这一系列的问题。当然不同省份的组卷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未来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步和创新,另外当今时代的人们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说建筑智能化在未来将会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负起自己相应的责任,不断地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创新,动态精细化地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同时电气工程师还应该不断地积累专业知识,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地汲取新知识,给自己充电,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作者:赵华健 单位:天津普利达房地产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人员水平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施工工作人员的实际专业水平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方面。施工工作人员的相关性专业水平和技能等是否能够符合标准对于施工工作人员来说是其能否顺利展开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的施工工作人员如果不能针对电气安装的工序以及相关的技术等具备牢靠的知识,施工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人员热情出现不够高昂的情况,就可能会导致电气安装工程出现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发展。 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1提升操作人员的规法意识在实际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操作各种人员在技术和理念等方面都不能达到要求是影响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改善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能够规法自身的操作意识以及安全意识,规范实际的操作流程。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很多我国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事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的节能水平造成的重要影响,施工工作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因此,有效强化操作人员的实际安全意识是重要的改善措施。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项目需要针对电气安装的施工方进行全面性事前检查,并且保证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资质,还能够子啊施工之前就针对电气安装过程中的相关利益进行联系,以免后期如果出现问题难题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另外,电气安装的操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安装操作要求严格执行,降低事故发生率。除此之外,相关的施工单位需要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巧,这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善工程质量的发展。 2.2科学规划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属于一个较大范围的动态性系统,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在事前进行科学规划,施工图纸是其中的重要载体。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以及环境的变化发展,将相关的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的调整,任何一个成功的工程都和整个工程的施工人员的严格要求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主要的设计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建筑电气安装项目设计进行有效地完善,发现任何不足之处需要及时进行纠正。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要针对项目当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工程设计和工程进度等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够尽职尽责。最后,管理人员还需要考虑到一些人员的实际流动性,进行弹性调整,进而保证工程的计划进度发展,实现灵活性管理。 2.3科学调试调试过程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是重要的部分,其涉及到电路和防雷区等调试内容。首先,电路调试重要之的是故障人员需要做好对于配电箱以及线盒内压线等的相关性调试工作,特别是针对一些不同线路之间进行的连接以及转化的过程需要进行一些分类性的检查和测试。其次,金属防雷区域的调试。针对一些外墙的金属门窗以及看栏杆防护等都需要进行规范性调试,防止出现遗漏的现象。再次,运行设备调试。运行设备调试主要指的是对于电气安装过程中的一些可调性元件进行调试。最后,发电机自启动和市电切换以及双电源末端的切换调试。在整个调试的过程中,即便调试的方式较为简单,然而许多工作人员因为其简单的操作就出现忽视的心态,造成后期操作过程中出现协调问题,导致这样简单的调试操作也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整个建筑电气安装施工工程的质量发展,进而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运行和发展。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正式任何一个调试项目,科学展开调试过程,促进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电气安装工程的相关设计图纸以及施工方面,都需要具备足够规范的要求,需要针对工程安装施工的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主要目的是能够保障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发展。电气安装工程的主要标准是能够根据电气安装行业的实际规范和要求,使用专业技术和手段进行有效施工和操作,进而加强监督和管理,达到施工目标。笔者主要分析了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希望能够为改善电气安装工程的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林成雄 单位:中山市通大房地产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问题及措施 1施工阶段 1.1施工设备的监理 建筑中的电气工程的复杂性专业性,决定了它需要对电气设备、材料质量等有高要求,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及电气工程质量。监理方在进场时对于主要设备和材料都要进行质量检验,避免那些被淘汰或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进场。主要有以下设备:(1)配电柜、控制柜。配电室是电气工程的核心,绝对不容忽视,因为一旦出现问题,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建筑工程的进度,甚至危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监理工程师应对配电柜、控制柜的合格证、附带的技术文件、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标志、等查看核实,决不允许不合格的设备进场。在施工监控过程中,核对图纸,严格按照图纸规范施工,消除隐患。(2)电力配电器。这也是电气工程中重要的设备之一,主要作用是分配和控制各支路电能,包括控制开关、漏电保护开关、测量仪表的安装等,质量监理方需检验电气设备是否按照有关专业功能进行修改、电气设备的上下级容器配合是否符合要求,认真细致核对配电箱设计修改通知单,及时纠正开关容量偏差,回路数不够等错误。(3)建筑弱电系统设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也日新月异,建筑弱电系统设备也与日俱增,质量差异大,有些甚至无法保障质量。因此,监理工作尤为重要,要严格审核材料、设备的报验手续,认真检验“三证”,对建筑弱电系统设备的功能进行调试。(4)电缆工程设备。电缆的质量涉及到通电后的散热功能,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分类别、以次充好的进行电缆敷设,容易造成电缆散热不畅,将有可能造成火灾等事故,危及人身安全,因此,监理人员要仔细检查电缆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并且在电缆敷设的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杜绝铠装压扁、护层断裂、表面严重划伤等现象发生。 1.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理 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项目的质量,施工过程还关系到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定有条理地进行施工活动,监理单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接地电阻、绝缘电阻测试。在实际电气工程中,第一,须及时对已完成的接地体或接地网(极)进行接地电阻测试,检测结果若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设计要求应立即采取措施,不要等到工程项目大部分都已完成时再打接地极,不仅会破坏路面和埋地管道,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第二,管内穿线和电缆穿放完成后,对电线、电缆的绝缘电阻测试也要跟紧,以检测电缆、电线在穿放过程中绝缘层和芯线是否划伤。第三,在工程后期,对灯具及开关、插座安装前对可能受损的线路进行绝缘电阻测试。监理工程师对接地电阻、绝缘电阻测试应全程进行质量监控并记录测试值。(2)空调安装工程。在安装前,监理方应该与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人员交流,共同研究确定管线的平面位置及空间标高等,监理人员应要求电气和空调专业的施工单位给出钢结构支架的安装方案,然后双方进行协调沟通,最后确定安装方案并征得设计方的同意再进行施工。(3)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建筑物的建设中防雷接地系统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高层建筑,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中若要求利用结构内主筋焊接做均压环,则钢筋间的搭接焊长度应为钢筋直径的六倍,且一般采用双面接,若施工现场有难度也可采用单面焊,但搭接长度应为钢筋直径的十二倍,如果搭接的钢筋直径不一样,则以直径大的为准。若设计中建筑物利柱内主筋做防雷引下线且要求柱内主筋采用直螺纹连接时,直螺纹应采用10镀锌圆钢跨接直螺纹连接处。若设计要求做接地的幕墙金属框架和建筑物金属门窗时,在结构施工时应预留接地端子且采用10镀锌圆钢与均压环或接地干线相连。电气监理方应督促防雷接地系统规范施工,有时电气施工图可能对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没有明确,监理人员也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要求施工单位对屋面设备及金属管道采取防雷接地措施。(4)网架内照明灯具及管线的安装问题。监理人员在校对灯具位置时要注意是否与空调风管位置相同,若相同,应该进行相应调整。(5)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防患于未然,在对火灾探测器的安装工作中,监理单位要督促施工方按照相关国家规范施工,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还应从美观角度细致考虑,为了吊顶的布局美观,火灾探测器等吊顶设施,其安装位置与墙壁的距离应大于0.5米,距送风口的距离应大于1.5米。 2施工验收阶段 对于一项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应该“重两头,保中间”,注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可见,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验收阶段也很重要,监理工程师要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质量验收。对漏做的一定要补做;加强电气线路、设备、器具运行的观察和测试;检查设备器具的安装、接线及配电管线的敷设配置是否符合规范、整齐;检查容易引起火灾的地方的温度变化是否正常及火灾探测器,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等等。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工程师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还有较强的责任感,在质量监理工作中踏实认真负责,不弄虚作假。还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相关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对监理过程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处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应该跟上建筑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使整个建筑工程更加优质。 作者:胡树平单位:哈尔滨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全管控探究 摘要:建筑工程的重要分项工程,保证建筑电气施工安全对整个建筑生命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分析安全管控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希望为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安全管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应用 近几年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因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屡屡发生,导致施工人员伤亡、家庭崩塌。不仅给建筑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建筑电气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建筑电气工程现场安全管控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顺利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证工程安全施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保护施工现场人员生命安全,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安全管控的重要性 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因施工企业安全意识淡薄、现场安全管控不足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危害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也给施工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安全是保证建筑生命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有助于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有助于减少事故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建筑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环境的安全管控 提供良好施工环境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消除不安全因素,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临时设施、现场办公、设备及仓储、卫生等进行合理布置。编制有效的安全施工方案,制定满足安全施工条件的安全措施。对于一些大型、复杂的工程,如大型电气设备安装、复杂电缆线路敷设安装,需要起吊作业、搬运、大型电线电缆牵引敷设以及电气设备高压试验等特殊作业,在施工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设施,如在施工区域装设安全警示标志,在起吊作业前先进行试吊保证安全后方可正式起吊,电气试验前保持通讯通畅、相互呼应,对带电设备采用隔离措施确保人员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安全距离,电气试验结束后对被试设备进行充分放电,避免试验设备剩余电荷放电伤人。在狭小密闭空间内作业时,需提前进行排水、通风,在室内施工时要有充足的照明,保证作业环境安全。 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控 3.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客观环境安全管控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就需要施工管理人员认真、负责、全面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教育。在每天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应根据当天工作任务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并组织所有施工人员召开班前会,重点交代当天工作内容、工作范围、现场存在的危险点及安全防范措施等,让每个员工都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范围。工作结束后工作负责人组织召开班后会,总结对当天的生产工作,同时总结当天安全工作,发现不足应及时整改。施工现场配备专职安全员,检查安全工器具的配备及施工人员的行为和精神状态,检查纠正不安全行为,对项目部施工现场和安全卫生责任区内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环境卫生、成品保护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整改,消除不安定因素。 3.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管控 在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人员素质都参差不齐,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参加本工程的全部施工人员,在开工前必须进行公司级、项目部级、施工队级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并进行考试、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工地工作。建筑电气工程涉及特种作业较多,如高处作业、起重吊装、高低压电工作业等。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特种人员的管理,涉及特种作业时必须由具备特种作业资质的人员担任并要求持证上岗。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通过安全教育、培训进行人的行为控制,让现场施工人员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理念,减少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 3.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机具设备安全管控 随着社会不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施工机械被用到建筑施工现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对施工机械机具控制不好将危及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损害企业经济效益。施工企业应派专人对施工机械机具管理,定期对施工机械机具进行检查、保养、维修,对机械机具状态进行标识。施工机械机具发放前,必须由库管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使用前必须由施工现场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严禁使用变形、破损、有故障等不合格的机械和工器具。机械和工器具的检查结果应形成记录。机械和工器具应由了解其性能并熟悉使用知识的人员操作。机械和机具应按出厂说明书和铭牌的规定使用,固定式机械设备应随机设安全操作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必须配备足够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由施工负责人、专职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施工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建好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屏障。 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配合协作管理 4.1、外部沟通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都离不开与业主、监理、设计和供电部门等单位的沟通协调。与业主、监理的沟通接受指令明确工作任务,对工程施工作整体部署,进而达到预期目标。与设计沟通是确保工程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与供电部门沟通是确保顺利办理用电业务,满足安全、质量、进度要求,达到电气设备安全投运目标。加强沟通协调,收集各单位的施工指令和将本项目安全生产信息发送出去,以便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得到各单位的支持配合。而建筑电气工程同时涉及土建、给排水、消防、建筑智能化等多个专业项目的相互配合,加强对各专业施工队伍的协调有助于提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效率,促进项目的安全施工。建筑电气施工企业通过在现场业主、监理、设计、供电部门以及各专业分包商之间沟通,加强各单位的配合与协调,使施工现场发生的技术问题、洽商变更、质量问题以及施工报验等能够及时快捷地解决。 4.2、内部协作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企业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凝聚“人心”齐抓安全生产工作。在保证物资供应的同时,通过技术、安全部门的检查、监督,在施工班组的规范作业,加强企业内部协作,使企业管理指令得到正确执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确保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加强员工之间的协作,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关心,提高员工安全责任感。只要在生产各个岗位的员工以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对待安全生产,我想建筑电气施工环境会出现更好的情景。 5、结语 注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控,是每个建筑电气施工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从企业管理人员提高自身专业安全生产素质,企业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投入,职能部门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上报整改。采用安全教育培训、事故应急演练、员工间相互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从客观和人为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为建筑电气工程安全稳定的运行、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壮大和社会安定和谐提供保障。 作者:杨贵平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装研究 摘要:较之于普通工程项目,电气工程施工建设工序更加复杂,同时对施工单位以及具体作业人员的素质与技术要求更高。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装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因此施工难度也会增大,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文章对电气工程施工安装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施工安装;工程项目;用电安全 从实践来看,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及其性能稳定性,与用户用电安全关系密切。若电气工程施工存在质量问题,则会影响其适用性、安全性,严重时会威胁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装问题 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电力工程整体施工建设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电气工程项目施工安装作业及其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1.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图纸与意图理解之间存在着偏差 在各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图反映的是其整体布局,尤其是对建筑外形、内置、构造、建材以及装修和施工要求等进行全面说明,并以此作为电气工程施工定位放线、装饰装修的重要参考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建筑电气系统中需要设计的内容非常的多,而且工程量也非常的大,在图纸设计时难免会出现疏漏和错误,以致电气施工安装质量与进度难以保障。同时因部分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或者没有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情况,所以难以有效实现设计意图;设计人员的图纸表述不清晰,也会导致电气施工安装人员误解,进而导致电气设备安装与设计意图存在偏差。 1.2建材选用质量问题 建筑电气材料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确保建筑电气施工安装质量及其应用安全可靠性,选材质量要求一定要高。由于当前建筑规模不断增大,因此电气材料使用量也非常的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电气工程的成本和造价。从实践来看,高品质电气施工安装材料,不仅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和资源,而且还有利于确保用户使用安全可靠性。当前存在的建材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导线的电阻率相对较大,而且熔点低,严重影响了其绝缘性和使用功能;电缆的耐压性差、耐温偏低,抗腐蚀性和绝缘性比较差;插座、开关导电值、铭牌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电气装置塑料产品强度低、硬度小一级安全性差;此外,电气设备导电金属片弹性差、容易受到磨损,而且接触不良等,均属于建材质量问题。对于建材选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治,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3电气工程施工安装管理乏力 第一,施工失误。电力工程中的管道非常复杂,而且工程量非常的大,实践中部分施工方在敷设电线时对线路安装质量把关不严,尤其是没有做好质检工作,加之某些施工方无证施工,一味的赶工期,难以确保施工安装质量。对于部分专业分项工程而言,存在着多次转包的现象,加之施工队伍资质不够,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以致内部监管乏力。第二,监理失误。电气工程施工监理、管理人员,对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不严,监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无法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第三,业主失误。在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缺乏相关知识和认知,咨询和设计单位过分关注主体方案以及工程建设造价等,严重忽略了电气工程施工安装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加强建筑电气工程项目施工安装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建筑电气施工安装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电气施工安装质量,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2.1做好前期准备 第一,电气施工安装方案设计。建筑电气施工安装之前,应当根据建筑结构、业主需求以及性能要求等,结合工程施工标准和各项规定,对电气施工过程进行完整性设计,并以此作为后续施工作业的参考和指导。在电气工程施工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线路连接、设施配置、电源布设、系统总负荷以及各电气设备的负荷等,以确保建筑电气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第二,图纸严格会审。建筑电气施工图纸是对设计意图的阐述,施工设计单位应当根据设计要求绘制图纸,并对图纸严格审核。同时根据需要、各项规定,严格会审图纸。通过会审,设计、施工单位需对图纸进行深入的沟通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在此过程中,设计方需对施工单位就图纸内容以及细节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 2.2电气施工技术要点及其质量控制 第一,接地设备布设。对于接地设备而言,可减少不合理电气设备使用对居民人身和财产造成的影响,因此需对接地设备进行合理布设。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接地设备所布设的位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应该严格控制,这有利于实现电气设备接地效果;其次,在距建筑物出入口位置大约5米处,需布设人工接地体;最后,筏形基础的地面位置,需布设承台梁,而且后者的布设应当根据桩基类型设置到具体的位置上。第二,防雷接地安装。防雷接地是为了防止雷击以及静电危害,其主要是由雷电接受设备、接地线、引下线、接地体、接地网以及接地装置和接地电阻等部分构成。在安装防雷接地装置时,应当注意接地体在距地面大约0.4~0.7米的位置布设。深沟的开挖宽度和高度分别为0.5米、1.5米,然后将接地体放入其中,其上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以0.3米为宜。同时还要对防雷接地设备的各部分牢固性进行严格检查,以免出现断裂等问题;填土施工作业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清洁度,避免因杂质倒入其中而减少电流阻碍。第三,配电箱施工安装。建筑电气工程中的配电箱施工安装,主要是为了能够便于停电和送电,对于电路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测。通常情况下,配电箱采取配电柜、开关箱以及分配电箱三级配电保护方式,在安装配电箱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电箱底部位置距地面至少2米,以免对居民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导线安装时,坚决避免导线受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导线问题而造成的电路故障。在导线施工安装完以后,用压头固定好导线,而且还要布设压线段子,这样有利于使线路变得更加的清晰。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需对导线顶丝压接,这有利于避免后续脱离,进而影响整个配电箱和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还应当做好电闸、配电箱支线之间的有效连接,而且在各电闸上各电路控制名称,便于日后运维管理。第四,插座与开关施工安装。插座、开关作为居民电气设备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部件,实践中应当确保对其正确的施工安装操作。在施工安装之前,应当选取质量比较好,规格和型号适当的插座与开关设备,这有利于确保其正常应用。在插座与开关安装时,应当取出塑料台中的导线,并且根据各种颜色明确底线与相线,固定好导线以后将导线引入金属孔,利用螺丝固定好导线;将开关盖板和插座盖以后,用螺丝固定住,避免盖板出现倾斜现象。在整个施工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导线预留切忌过长,容易造成电路损坏。第五,电线管敷设。配管下料之前,监管部门应当对管材严格审查,若不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则一律不得施工作业。配管加工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操作。比如,明配管仅有九十度弯,则弯半径就应当以管外半径4倍为宜;若有至少两个弯时,则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半径6倍。同时,暗配管弯曲半径至少要为管外半径6倍,而且埋入混凝土以及地下管道的弯曲半径需大于管外半径10倍。在弯管器选择过程中,应当根据薄壁钢管、镀锌管径(内径)具体确定。若壁钢管、镀锌管内径超过32毫米,则可利用液压弯管器;若内径不超过25毫米,则采用规格不同的手动弯管器进行操作;若需大量煨弯32毫米内径的钢管,则可使用专门的弯管制作烘箱对其加热处理。当管子弯曲以后,应当对管皮有无开裂、变皱或者变质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对接管子时,应当仔细检查管间粘接是否牢靠。电线管敷设过程中,切忌利用割管器对钢管进行切割,而是应当用钢锯进行切割,并且要保证锯口位置的平整度,不能出现倾斜现象;切割完成后,利用圆锉处理管口位置的毛刺。在连接管子时,若直径不超过32毫米,则建议不要选用熔焊方式进行连接,并且利用套丝以及套管等紧定螺钉进行连接;对于那些内径超过40毫米的管子,建议对其进行焊接。在暗管和明管接地时,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操作,配电箱内的薄壁管、镀锌管等,应当采用专业的接地线卡以及至少2.5毫米的BV导线(双色),牢固连接箱体。对于直径超过40毫米的管子而言,进入配电箱即可采用点焊方法将其牢固在箱体之上,并注意做好防腐处理。管子埋入墙内或者地面,其外表面以及地面、墙面距离至少20毫米,以确保管子免受外地压破。值得一提的是,现浇楼板内的管子敷设时,为了能够有效减小底板结构受到的影响,应当将其分开成排,然后间隔放置。当管子经沉降缝、伸缩缝时,应当平放过渡箱,并对其进行牢固,依设计标准施工作业;明管与暗管在进盒以及进箱时,需确保其顺直进入其中。如果箱的孔眼比管径小时,则必须对其进行钻孔,扩大箱子的孔径;钻孔操作时,切忌采用气割以及电焊等方式进行开孔。如果管子数量较多,则进箱时应当成排布设,而且应当保持适当的间隙。进箱管的长度一般在3~5毫米,并且要确保其排列有序;明配管在进入配电箱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操作。 3结语 总而言之,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实践中应当加强重视,对电气施工安装全过程加强控制,尤其要做好细节方面的施工安装和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及其运行安全可靠性。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施工技术要求和标准,从技术、人员以及材料和制度落实等方面加强管理,这有利于确保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作者:郭东辉 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企业争相林立,促使建筑市场竞争变得十分激烈,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强化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建筑电气工程由于自身特性,在工程整体中占据重要作用,其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影响十分深远。此外,安全作为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加强电气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尤为必要的。由此,本文主要就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1前言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电气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工程项目,在实际施工活动开展中,其中所涉及到的给排水系统、暖通系统、照明系统以及通风系统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出现安全隐患问题,影响施工质量。通过建筑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进一步实现系统的自动化应用,引入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是必然选择。由此看来,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施工前期质量控制要点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前的质量控制工作十分重要,但是被很多施工单位所忽视,影响到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事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准备阶段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事项,无论是设计图质量、施工方案质量,还是施工机械设备准备情况和施工材料质量情况,都包括在内,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企业,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合同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条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要加强对施工方案的审核,质量控制要点在于建筑电气工程人力资源配置、施工材料配置、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以及施工方法选择等多个方面[1]。其二,在充分熟悉图纸相关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电气工程图纸的会审工作,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促使设计图更加科学合理。其三,将最终确定的施工方案合格设计图纸进行充分的技术交底工作,确保建筑电气工程各方能够对工程施工活动达成统一共识,确保后续施工活动有序开展。 2.2施工期间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期间的质量控制,主要是以施工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内容为主,质量控制占比较大,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质量控制人员应该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设备和材料检查工作,确保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材料都能符合实际工作质量标准,对于施工期间发现的劣质材料予以淘汰,加强材料进场质量控制工作。其二,配合土建部门,做好工程管道线路的预埋工作,这点尤为重要,主要是由于施工中会安装大量的管道和线路,预埋和预留就是前期猪呢比工作[2]。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埋设楼板内部的线路和管道而言,埋设深度大概在15mm以上,并且位置选择在面筋和底筋之间;对于一些硬塑料材质的管道线路,应该确保接口处的严密性,在完成各项工作后由相关监理单位和业主方验收。其三,对于施工期间的电气基础和电缆竖井施工等环节需要严格遵循相应标准进行,做好检查和评估工作,还需要充分考量工程后续的扫尾工作是否会影响到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2.3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后期,主要是针对后期电气设备运行中各项技术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提升设备性能和安全,及时有效的对存在问题进行处理。 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3.1选择合适绝缘导线 绝缘导线可以说是电气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电气工程自身特性,施工现场所使用的设备电力负荷不一,所选择的绝缘导线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在电气设备运行负荷进行准确测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绝缘导线。故此,对于绝缘导线的选择尤为关键,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很可能造成绝缘导线社区原有作用,造成触电事故出现,危害到施工人员生命安全[3]。 3.2安装安全防护设备 电气工程由于自身特性,较之其他工程而言电气设备较多,这些设备在安装时应该严格遵循相应施工方案,安装配套的漏电保护器装置,防止漏电事故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还需要做好配电箱的接地设施,防止触电和短路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到建筑功能使用。 3.3其他安全事故防御 建筑电气工程由于自身特性,很多电气设备需要高空作业安装,这就对设备安装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业期间,设备安装人员需要穿戴好安全帽、手套和专门服装,尽可能的降低安装危险系数,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4]。此外,施工人员还需要强化自身安全意识,能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严格遵循施工规范进行,对于老化的安全防护设备及时更换,将安全事故发生几率降低到最小。 4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年来大量电气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致使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工程各方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通过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施工期间和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选择更为合理的电气施工材料和设备,要求施工人员按照工程规范作业,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作者:徐太红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探讨 摘要:国民经济建设进程中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推动经济进步的首要条件。为凸显建筑项目实用性,应有效加强电气工程施工建设。本文就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展开进一步分析,对有效预防不规范现象,提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 1.1做好前期准备 电气工程施工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强勘测.在安装施工前期,工作人员应深入现场细化考核分析,就施工现场环境条件以及具体特征做整体把控,明确施工区域当前的属性。如建筑工程规模、具体楼层、电气工程分布范围与建筑应用功能等。建筑图纸就好比建筑工程的缩影,为此施工人员应做好图纸分析,明确其有否同现实场地相契合,认真细致的掌握图纸的各项细节,特别是区分好强电以及弱电施工环节,避免图纸错识的问题。承包方在要求时间段之中做完扫管处理后需要同建筑团队进行交接。为合理预防施工任务叠加问题,杜绝交接以及防线处理同步开展,应快速顺畅进行交接,提升工作效率,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穿线工作为建筑电气工程核心基础,其整体水平关系到电气施工后续质量,为此实施穿线阶段中应配备必要的监督管理员工,依照穿线工作现实装配实时完成补管。另外,依照电气工程具体需要,应组建补管工作小组,实施单独处置,进而全面提升补管处理效率,合理预防遗漏问题的发生。由于土建施工以及电气施工同步开展,因而两方应积极配合才能全面提升项目质量,预防工期拖延的问题,有效缩减成本,提升工程建设整体效益水平。由于两方承担任务量、专业技术方向并不相同,因此会存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角度不同的现象,为此在遇到需要两方配合方能处理的问题时,应主动交流探讨,结合两方建议。而在单独施工之时,则可为对方提出更加专业化的建议。 1.2加强安装施工 建筑工程安装施工为主体环节,需要把握好处理流程。在防雷接地处理过程中,应将柱钢筋作为电极,做好干线处理、安装支架系统以及防雷系统,辐射防雷引线。辐射钢管过程则包含随墙配管以及墙体配管两类,前一类是将赫兹与短管相接,利用焊接完成固定处理,各个管口以及盒子、箱口应位于相同水平线。第二类则是不包含介入短管,而是直接完成盒子同箱子的焊接处理。辐射电缆过程也包含人力处理或是机械处理两类。水平状况下通常利用人力完成拉因处理。而在垂直状态下,则应通过机械设备完成牵引处理,借助卷扬机可将电缆移动到合理的方位。配线施工过程中则可通过边拆除、边清扫的方法完成扫管,如此一来不但可预防堵管问题,还可及时快速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做好后续穿线工作。安装变压器过程中可直接通过吊车移动变压器至变压室,或是通过轨道连接吊链方法将变压器装置牵拉至合理方位。在安装配电箱过程中,应依照设计标准,同土建施工合理配合。利用穿线使配电线路以及箱体开关移动到合适方位。 1.3建筑电气工程设备安装工序 为保证电气工程设备安装环节严格依照流程实施,应做好综合管控,根据设计标准与我国行业要求标准完成安装处理。对于线路的总体长度、横截面积尺寸、管道体积、设备系统整体质量均应加强管控,确保设备系统运行应用可靠性,有效降低引发安全问题的机率。后期工作中应加强监督管控,针对建筑电气工程各项流程做全面核查检验,做好漏洞环节的分析与整改。尤其应针对穿线施工以及配管施工加强控制,注重接线预留是否合理,安装防雷系统有否契合接地标准,安装设备有否可靠安全,质量水平是否合乎标准,这些均是重点防控的环节。针对检测分析查出的问题应快速进行处理,预防漏洞环节导致更大的影响与破坏。针对较易引发安全隐患的方位应不断核查,保证整体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质量水平。 2有效预防建筑电气施工工序不规范问题 为有效预防建筑电气施工工序不规范问题,应全面提升作业人员专业水平。在电气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中,经常会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导致该现象的成因包括:承包方以及开发方采购应用的原材料为劣质产品,这样可使自身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也与工序不规范现象密切相关,如果员工安全生产工作意识淡薄,便会导致标准合格的原材料以及设备系统被更换甚至丢失。应对该类问题的做法是,针对一线生产员工做专业技能与知识培训,加强建筑电气工程安全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感,端正安全负责态度。同时,还应提升管控力度,奖励规范、惩处不规范行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建筑电气工程的可靠安全运行同有效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密不可分,通过制度管理可全面预防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违规违法行为。倘若监管制度不完善、包含漏洞,便会令一些非法分子为赢取更大的利益而作奸犯科、铤而走险,最终将对建筑电气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为此,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机制建设。同时,应加强安装技术人才培训,特别是安装配电箱、进行穿线处理环节需要配备高精专人才,以确保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更加可靠规范,提升整体实用性。 3结语 总之,为全面提升建筑项目施工建设质量与整体实用性,我们只有加强施工工序管理,针对每一项细节严加管控,遵循施工建设规范,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安装施工管理,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方能真正建设出优质、良好的精品建筑工程,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作者:高美群 单位:哈尔滨市达阳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漏电保护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在建筑行业方面的飞速发展,有关电气方面的施工在整个建筑工程当中实际的应用越加广泛。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相关施工过程当中,时常会出现触电事故,给所有的电气施工人员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应用漏电保护的有关技术,对于电气工程系统当中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可以极大的减少施工人员发生触电的几率。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漏电保护;技术 漏电保护的有关技术在我国有着多年的应用,对于技术使用等相关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建筑电气工程实际的施工当中,有关漏电保护方面的技术应用还比较欠缺。漏电故障对于施工人员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再加上当今阶段我国整个建筑行业正处在飞速进步的新时期,强化漏电保护的有关技术在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相关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1漏电保护相关技术具体的工作原理 1.1建筑电气漏电的有关原因 在施工现场对于相关的电气设备准备接线时,对于熔断电阻丝应用的不合理,有关承载通过的具体电流超过了相关电路用电设备的实际负载,进行超负荷工作时,无法起到阻断的有关作用,电流持续通过导线,使热量堆积升高,在其热量升到外部绝缘层相关的融化点时,导线就会直接暴露到外面,导致漏电事故的发生;电气设备在应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定期对其做出检查,某些电子元件或者是导线被氧化的非常严重,而橡胶绝缘层也会逐渐的失去弹性,一旦将其移动或者是弯折机会产生裂痕,当再次有电流通过导线时就会出现电弧。而稳压器损坏会导致整条电路之中通过的电流不够稳定,在设备使用的过程当中通过导体的相关瞬间电流过大,导致零件被烧毁,进而造成用电系统极易发生漏电事故。 1.2漏电保护器具体的工作原理 当电气设备出现漏电情况或者是有某些工作人员意外触碰到电源时,就会触发漏电开关,进而阻断电流继续通过,呈断路的有关状态。对于这种保护器来说,能够有效的应对漏电事故以及反应触电等相关的突发情况。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在电源上的输出端接入相关的漏电保护器,同时也就是相关用电设备上的输入端,在其内部有一个能够感应具体通过电流的相关变压器,将其接入到通过交流电的有关导线所组成的线圈,在线圈的另外一端接上相关的断电器,其中互感线圈之内是由簧片以及弹簧组成,在通路的有关状态下,簧片会受到磁场的有关作用被吸附到电流通过的地方。 2电气施工之中的不安全因素 对于建筑电气的相关施工来说,可以威胁电气工程安全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其主要都有:在有关穿线工程当中,相关的导管细以及导线繁多致使管内空间拥挤,散热不足,同时再加上某些相关施工人员自身的技术素质比较低,不能按图进行施工。这种情况导致了导线绝缘层具体的老化速度加快,减少了工程实际的使用寿命。没有把腐蚀剂处理干净,在开关方面的处理没有切断有关的相线,甚至是把相线接在了灯头螺口的相关线柱上。对于插座的安装把相线以及零线位置进行互换,使得相线在上而零线在下的有关规程接线问题等,对于接线工作来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安全问题。 3现代建筑有关电气漏电方面的保护对策 3.1等电位联结的具体实施 等电位联结就是将保护接零总线与建筑物之中的暖通道、总水管以及总煤气管等相关金属管道或者是装置,利用导线实施联结的一种有关方法,从而实现均衡建筑物之内相关电位的目的,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一些易燃易爆的有关场所。就单相220V的有关线路来说,漏电保护器仅仅只能实现间接接触保护的有关作用,并且还存在着因为机件磨损或者是质量不稳定等相关因素引发的基础不良以及寿命较短等影响,从而产生动作失灵等相关的隐患,不能单独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必须要实施等电位联结,才可以彻底消除低电位的相关金属零件和漏电设备或者是电气线路中产生的电弧、电火花等现象,合理高效的避免出现火灾等相关的安全事故。在进行漏电保护的有关过程中,需要单独敷设相关的保护零线;对于保护零线来说,不能再进行独立开关的设置或者是熔断器。特别是外电线路以及施工用电使用相同的供电系统时,相关的电气设备一定要符合当地供电的具体要求,应用接零保护或者是接地保护等有关措施。对于同一个母线、变压器亦或是发电机的具体供电电力网当中,不可以同时应用接零保护以及接地保护。除此之外,假如电气设备的相关厂家已经规定了有关漏电保护方面的规范,那么就应该严格的执行。 3.2在接零线有关的保护原则 在有关建筑电气施工方面的正常运行过程当中,对于一些电气设备在外部的不带电部位同时也需要实施接电保护,其具体应该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对于配电屏以及控制频金属相关的框架部分必须实施接零保护;第二,在电气设备当中的传动设施一定要实施接零保护;第三,发电机、变压器、电动工具以及照明工具等具有的金属外壳同时也需要实施接零保护;第四,对于线路线杆上的开关金属外壳、金属支架、电容器上的金属外壳等也一定要实施接零保护;第五,在线路当中的钢索、金属保护套以及操作平台等实施接零保护;第六,在建筑施工现场方面的电气室当中设备外部的金属外壳、栏杆以及带电部分的相关金属门等也要实施接零保护;第七,对一些实际运行环境比较差的有关场所,电气设备通常应用接零保护的相关方式。在实际进行漏电保护的有关过程当中,应该单独对保护零线进行敷设。 3.3漏电保护装着的相关实验 为了检验相关装置实际进行漏电故障检测方面的准确性,应用10kV高压通过水电阻进行单项接地的有关方法进行人工接地实验。对高压开关上的负荷端任意取一项实施接地实验。凭借一段高压电缆具体接在V型铁板上,将电流表其中一端接在相关的接地极上,将准备工作全部做好之后进行送电实验。在多次实验之后,能确定其是否准确。从而解决在漏电保护方面的不适应中性点有关经消弧线圈相关接地系统问题。对于两种中性点有关接地方式共同存在的煤矿,特别是两种中性点实际运行方式交替的有关阶段,这种保护实用价值更高。 建筑电气工程相关的施工过程当中,一定要和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想要在根本上解决用电事故的出现,除了应用规范的有关施工方法之外,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力普及有关用电安全方面的知识,强化人们对于用电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材料被应用在漏电保护的相关装置当中,有关漏电保护方面的技术将不断改善、不断进步,进而促进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进步发展。 作者:陈俊林 汤月生 单位:衡阳湘美园林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 1建筑电气工程中应当要遵循的原则 1.1积极采用标准技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施工也要按照建筑电气标准的设计要求,进行全面的推广与使用。同时还要实行先进的改造方案,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更新老旧设备,并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整顿。只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才能积极促进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设备上的创新与发展。 1.2控制好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 加强对建筑电气材料的检测工作,并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施工材料,真正实现质量与施工的共同进步。同时对于建筑方案来说,也要及时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在实际施工中积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促进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 1.3要坚持合理化开发 在对建筑电气工程进行施工或是改造的过程中,要严格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做到施工与规章制度的统一,还有利于做好发展与建设,真正实现合理化的开发。 2做好施工前的计划工作 在建筑工程中,电气安装工程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就必须要做好施工前的计划工作。且对于施工图纸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际施工以前,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计划与调整。在建筑工程中想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必须要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师来说,在对图纸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问题,就要立刻进行改正。同时还要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来编制好具体的施工方案。在施工方案中,还应当要保证所制定的方案不仅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与要求,还要保证做好各个环节的安排工作。真正实现每一件事情都有人在管有人在做,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进程与灵活的调配。 3真正做到防范为主 在对建筑工程开始施工以前,要明确建筑的质量目标,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要进行严格规范与要求。因此在实际中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与责任心,同时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其次对于电气工程的控制人员来说,应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再次在电气工程安装过程中,要杜绝使用假冒伪劣产,真正从源头上做好把关工作。且在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安装材料是否合格直接影响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所以就必须严格控制好工程的材料,保证材料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于规范要求。最后,要规划好施工的进度,如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控体系等,这样也就实现了从整体上将建筑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纳入到整个建筑系统工程中,并进行了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管理。 4增强电气安装人员的安全意识 通过相关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常见的安全事故中,大多数并不是因为电气安装人员的技术水平存在问题,而是因为安装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而造成的。因此可以说,增强电气安装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中,要求电气安装工程项目组要及时对电气安装施工企业进行审查,保证安装人员具备一定的电气安全意识。因此在项目开展以前,必须严格要求安装人员要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这样在后续的安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追究事故责任人。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让安装人员认识到安装责任与自身经济利益挂钩,在此种情况的影响下,也就增强了安装人员的责任心。另外,安装人员的实际操作中,要配带好绝缘设备,对线路检查完以后,在保证设备没有其他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正常的投入到使用中去。如在阴天下雨季节中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就要求安装人员必须要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不能有接头。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先检查有无破损处,使用前还要先进行检测,只有在保证没有问题以后才能使用。其次在工程中想要提高质量意识,就必须要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并坚持保质保量的完成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任务,控制好各个环节。而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则应当要坚持到岗到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项目经理也要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检查,在检查后要对检查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制定出解决措施。其次是要成立一个技术培训组,加强对安装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保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安装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将管理与服务提升到同一阶段。这样也有助于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向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对于电气安装人员来说,则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保持严谨的作风,在安装中也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5把握重点环节,做好控制工作 一般来说,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所进行的施工都必须要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图纸与文件进施工。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严格把好电气材料,并填报审批,只有在监理部门同意以后,才可以运入到施工现场中。第二,要控制好施工环节,如直接影响建筑安全的避雷带与均压环等,避免发生遗漏的现象,同时还要保证焊接长度与质量要符合设计的要求。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只有做好各个环节的施工工作,才能提高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同时还能避免后期出现问题。 6做好调试工作 针对建筑工程来说,调试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要保证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要做好线路的调试工作。如做好接地线与配电箱的调试,尤其是针对一些不同的线路转换与连接来说,必须要做好测试工作。第二,要做好金属防雷的调试工作。对于建筑外墙中的金属门窗等来说,必需要进行调试与防范工作,避免出现遗漏的现象。第三,要做好设备之间的调试工作。在电气安装工程中,对于一些可调元件来说,则要遵循先空载后负荷与先单体后联动的原则,保证设备具有稳定的使用性能。第四,要调试好发动机与双电源末端的调试工作。虽然表面上看这一工序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常常因为安装人员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就出现了协调不好的现象。 7做好质量检查工作 建筑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由于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因此必须控制好工程的质量,更要加强对工程质量进行事后的检验。如可以培养出第三方进行监理工作,这样也就实现了从客观与公正的角度出发,对整个建筑电气工程进行监督。其次从建筑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的整体质量上来讲,尤其要控制好薄弱环节,加强管理,保证每一项环节指标都能达到标准要求。最后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因此在工程作业面宽、时间紧等的情况下,要分轻重缓急,避免出现人力、财力与物力的浪费。此外在监控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与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还要注重总结经验,分析现场的实际情况,找准电气工程的关键点,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如针对配电装置来说,在电气工程中,配电装置属于核心工程之一,若是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安装人员与施工设备的进行,从而降低供电的可靠性。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要求安装人员要严格控制好配电装置,从设备的进货到后续的安装与调试工作都要严格进行检验,规范施工图纸。 8建筑电气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相互配合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电气安装施工以前,安装人员与土建施工人员要针对设计图纸进行详细的审核,尤其是对图纸中所预留的洞口部位进行反复核对,以避免发生错误的现象。另外,在实际施工以前,还要检查好土建工程中的预埋件以及管道的位置等,只有在验收合格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如基础施工阶段在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施工阶段,要严格按照工程的要求,提前做好进户电缆预埋管等工序。同时还要在保证预埋精准度的基础上,施工人员要先掌握好各项要求,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9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建筑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电气安装工程在建筑中的地位也突显了出来。因此在实际是施工中,就必须要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目标。真正推进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做好动态控制工作,保证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最优化。 作者:李繁生 单位: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处理措施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工艺问题。有效的控制电气安装过程实际上是为正常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建筑电气工程的过程控制受施工工艺的影响较大,这就对核心施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受施工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偏差都应该考虑到,以便能够真正做到对设备安装情况的实时控制。 (二)管线标高和定位不准确。虽然在安装过程中,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和施工方案进行安装,但由于没有对施工现场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开工前对施工图纸审核不严格,对电气设备,比如明敷的电气配管、电缆桥架等,规划布局不合理,施工工序不正确,尺寸安装不规范,都会导致设计与施工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引起了管线在同一标高和其他专业管线及设备交叉的现象,这样不仅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而且影响了施工进度和观感质量。另外,如果施工安装单位急功近利,没有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安装,就会扰乱整体的施工工序,给其他专业施工带来诸多不便,从而降低了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质量和总体进度,甚至因为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增加施工成本。 (三)安装人员水平限制。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把安装技术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建立相应的技术管理制度,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定期对安装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和施工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错误行为,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应用到电气安装行业,只有加强安装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施工技术水平,才能使其在建筑电气工程实施过程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四)施工企业的施工管理工作准备不足。高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中,难免会产生某些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就对施工管理工作产生疏忽与怠慢,他们在生产工作中不认真遵循着科学的施工管理流程,不择手段的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发展空间就大大降低了工程的质量,使得施工管理工作无法正常有序的开展,对工程的监督与监察力度也逐渐减弱。这样长久以来,施工质量的降低会导致施工方的投资成本进一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浪费施工材料,无法实现促环保与高效益的生产目标,更重要的是对于生产安全质量也大打折扣,施工方的监管责任也会随之加重。 (五)施工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如果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管理工作中与施工现场断开了联系并没有积极实施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工作的话,施工单位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施工现场的状况,也就无法开展科学合理的施工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会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造成施工项目的监管问题产生。因此,在进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项目的开展中,不仅仅要通过电话文件等形式传播有关施工现状的信息,还要在第一时间内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掌握施工的动态,这会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使得施工管理工作得以有效的展开,从而促进施工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处理措施 (一)优化施工方案和工作流程。项目的工作重点是对工程项目工作流程的优化、工程方案的改进,把人力资源科学合理的分配运用,这样能够减少和降低投入成本。当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劳动力的报酬增加、成本增加时,需要及时的制定对应的处理措施。在电气设备安装之前,要全面掌握安装过程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对项目实施的流程、工作内容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对项目的进度管理和监督需要成立专业的工作小组。当监督小组发现项目进程与计划有偏差时需要提出补救措施和方案,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工期目标。 (二)协调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的关系。施工单位应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一支结构设置合理、人员素质较高和从业经验丰富的项目部。项目部应该严格执行“质量零缺陷、管理新起点”的目标和要求,对所有的电气设备安装实施科学化管理。项目部人员需要以项目合同作为依据,组织监督管理小组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费用等实时监督管理,确保标准化和精确化管理。 (三)优化设备节能评价体系。在运行管理方面,应该大力提倡采用节能的运行方式,要加强运行管理机制,使得在电气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节能运行方案。根据以上各项指标,将建筑地区的特点相结合,构建建筑电气系统节能评价的指标体系。还有一些评价指标,因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测试数据,而无法列入评价体系,例如,水泵、风机的有效功率比、电机功率比、总效率等。 作者:范绪光 单位:大连港口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可能的施工管理方面 1施工设计图纸和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过程 采用合理的建筑电气施工材料,降低电气工程的设备生产管理,保证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材料分配控制过程,加深整体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问题,防止因为材料或机械设备的老化,影响整体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对电气工程中相关的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进行合理化的检修和处理,从而加强设备电源插口和开关的各种标准值控制过程,保证金属的导电板的合理化接触控制过程,防止发热多强,造成整体的规定值出现问题。改善电气设备材料的整体染值点,从而逐步降低相关的安全性能,防止电气因为燃点过低,绝缘程度差造成综合性的燃点问题。 2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培养过程 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相关水平进行合理化的技术质量控制管理,加强整体施工人员的有效化系统培训,建立良好的技术分析过程控制,制定合理化的资质培训和管理,保证良好的电气技术水平规范控制管理,逐步改善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质量安全隐患问题,实现合理化的综合性培训管理,从而在人力资源规划上,提高短期技术培训教育管理过程,保证良好的综合性技术稳定控制,防止电气工程产生各种质量问题。 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相关质量控制过程 1加强建筑施工前的相关质量管理 在建筑施工管理前,需要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分析,确保合理化的建筑施工设计过程,从而加强施工注意事项的注意过程,保证施工重点和相关施工位置的有效化确定。根据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施工计划,制定合理化的工程施工时间、预埋位置、通道和漏气过程安排位置,改善相关的设备检修过程,从而加强整体施工质量问题的合理把控,提高整体施工过程的相关设备检查分析过程,做好相关的抗氧化处理过程,从而加强施工设备的使用时间,改善施工材料的相关施工准备工作。提高施工前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管理,保证施工人员在思想和技术上可以都具有良好的施工素质,从而保证施工的准确性。加强电气施工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性,提高施工技术实施前的相关责任技术分析,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完成国家要求的相关工程生产许可质量标准控制过程,从而保证后期施工过程中可以按规定完成施工任务。 2加强建筑施工中的相关质量控制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设计的相关图纸要求,制定合理化的施工质量标准控制过程,对施工过程中法相的相关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完善施工中的各类施工措施的处理过程,针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相关施工设计不足问题,经过施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综合性审核后,可以报设计单位进行重新勘察,确定设计方案后,进行设计修正,保证良好的设计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提高综合性的监理人员施工监督控制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协调好施工建设人员、设计人员、监理和管理人员的相关沟通过程,保证施工建筑的正常预埋位置,确保整体地下电缆的各项结构的合理性,防止因为房墙影响产生渗漏问题。明确认识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中的相关重点问题,从而逐步改善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保证电气工程的施工预控管理和施工监控,确保施工电气设备的相关土建混凝土的正常安装质量,改善电气设备的安全安装过程,在合理化的技术分析过程中,完善各项电气设备的安全质量控制管理。在合理化的土建施工过程中,提高综合性的电气施工专业控制管理过程,在浇筑过程中,保证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监管,提高施工设备的相关技术监管,防止出现一系列的相关损坏问题。 三、施工中的相关安全化管理过程 采用合理化的用电制度控制,完善相关的施工规划控制过程,确定施工的各项基础性原则,保证合理的安全管理规划下,相关的施工安全用电控制,提高综合性的程序审核控制过程,逐步完善相关的施工安全技术监管。制定合理化的施工建设技术交底制度,加强综合性的系统电气工程设计控制管理,保证电气施工中各项资料的有效化责任监管,提高工程安全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逐步完成施工签字和盖章过程,建筑电气的施工质量控制管理。采用合理化的安全教育管理和培训过程,对施工中的相关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安全管理,采用持证上岗的制度,制定合理化的维修管理制度控制,保证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检查控制过程,对电气的相关施工内容进行检查和控制,完善电气工程设备的相关准确安装,确保设备的相关内容符合正规的检查分析和管理,防止因为安全隐患造成各类问题的产生,对相关的接线进行合理化的连接,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化验收,制定合理化的工程问题控制管理。 作者:牛泰臣 单位:明达建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建筑行业也有了相应的快速的进步和发展。就目前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建筑物的服务性功能不断在提高,当前建筑中对于电气化和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标准逐年在增加。这样一来,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发咋程度就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和安全等方面关注的增加,建筑电气施工质量也被更多的人群所关注。这是由于电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关乎着整个建筑的使用和安全程度。 二、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建筑电气工程一般都是在隐蔽的地方进行。举个例子来说吧,就像是线盒内的电气工程,在这项工序当中,其施工个周期非常长,各种工序又十分繁多,要不停的进行埋线和穿线的处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电气施工中某一项环节出现了具体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整个工程就要重新返工。同时,在线盒内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子工程项目繁多,各子系统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和复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气工程施工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在这三个特点中其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在整个工程施工中完善必要的施工管理体系和施工管理方法。关于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高质量的种种要素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析。 三、影响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要素分析 (一)关于施工的环境与气候要素的影响。在理论上,电气工程与其他建筑中的工程相比,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条件要求是最高的。这是由于,电气工程隐蔽性和复杂性的要求,还有就是每个环节的系统对气候的要求都不仅相同。所以说,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主义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的系统的分析,一定要选择有利于电气工程施工的环境和气候。 (二)关于电气装置自身质量的影响。众所周知,电气装置属于消耗品,一般都有自己的保质期,再加上这些电气装置在经过长途的运输和保管之后再次进行使用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想象不到的质量问题,这对于电气工程施工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首先厂家出产设备存在一定概率上的质量问题;其次是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或者是其他因素可能会不利于这些电气装置的保存,继而出现损坏的现象;再者一些人为因素可能也会对电气装置产生影响。 (三)关于施工人员对于电气工程施工的影响。在整个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当中,施工人员是影响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最重要的影响。这点不难理解,再完美的电气装置和施工环境最后还是要人进行操作进行施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不具备相应施工素质和技术的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必要会出现对电器装置安装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操作失误。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电气工程施工中故意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工程施工的问题,以至于必须返工。所以说,我们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一定要重视人的因素,积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交流,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以确保整个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四、新时期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管理体系分析 (一)关于施工之前的管理问题。有句古语说的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也是如此。要知道,施工之前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工程施工之前,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全方位,无遗漏式的对今后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是不利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前做好防范和应对策略。不仅如此,相关管理人员还要在其他建筑部门的配合下对设计部门完成的图纸进行深刻的分析,整体把握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预案。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对一些结构复杂和施工难度大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剖析,必要时要召集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相关的可行性施工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前我们要做好相关的施工图纸复核工作,要确定整个设计和施工方案都准确没有相应的错漏并以此做好相关施工安排和施工进度表。 (二)关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电气工程在做好施工之前的管理的相关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则进入施工过程当中的管理阶段。这个阶段当中的管理是整个施工过程管理的核心,因此一定要做好这个阶段的管理的相关工作。施工过程当中的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操作,必须要求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直到合格为止;第二,施工单位还要做好施工所需材料以及设备的采购以及进场验收方面的工作。材料在进场之前,所需配备的进场资料一定要齐全,还要通知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只有验收通过之后,才能够将材料运用到施工的过程当中。第三,施工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与其他工种作业相互影响的问题,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的与分包单位以及建设单位进行协调,确保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解决到阻碍施工的问题。 (三)关于隐蔽工程施工的管理问题。建筑电气系统中,有很多的电缆及电缆保护管、接地线等需要从墙体或隔墙内部穿过,这些施工项目都属于隐蔽工程,其出现质量问题时不易察觉,即使发现整改起来也较困难。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建筑电气施工质量。 (四)关于竣工后管理问题。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验收。后期的验收工作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当整个电气施工完毕后,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调试,确保各种电气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对于电气工程中的不合格产品,应及时返工,并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总而言之,随着人民生活的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人们对相应的居住环境的条件有了更高标准的追求。建筑电气施工是关系到整个建筑功能性的完善程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其的施工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已经开展了一段历史时期,也取得了一些傲人的成就,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是笔者多年工作研究经验下的一点心得体会,现将其写于本文,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的作用。 作者:曾强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艺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针对各个高校动漫艺术设计专业转型的现实情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原画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也要紧随市场变化,寻找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CDIO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团队设计与创新实践环节,符合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构思、分析、实现、运作几个阶段的特性。因此,构建符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是数字传媒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成果展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模式概述;改革;CDIO教学模式 1.CDIO教学模式概述 1.1CDIO概念。CDIO其名字的灵感来源于产品或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该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其缩写构成名称CDIO[1]。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体现了模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 1.2CDIO理念。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1.3毕业设计教学。毕业设计是检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成果的最有效途径。以往的毕业设计任务是教师假想的一个题目,根据课程所学知识结构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项目,强调的技能操作能力。 1.4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艺术类高校或者综合类艺术学校及职业学校教学学校起步晚,发展还不够成熟,这就造成课程体系不够明确,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就业不对口等诸多问题。CDIO人才培养模式恰恰适合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构思、设计等过程实现课程的艺术形态,更加适应艺术创作空间的发挥,并能与多种艺术手段有效的交织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艺术审美与艺术价值。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2.1毕业设计前期课程的改革。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不仅仅是毕业设计这一门课程,对于基础课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如素描、色彩、原画课程中对于造型能力的训练与绘制,可以结合手绘板的形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数位板绘制或者Painter绘制,充分改变传统手绘的形式,让数字技术按层次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2.2毕业设计定位。由于此门课程设置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波动较大。这个时期的毕业设计方案设计追求的是效率,谈不上研究深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授课计划中需要设置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及有效方式,才能解决这一问题。CDIO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一方面,毕业设计教学安排在学生实习期间,学生可以根据企业承接项目自选设计题目范畴;另一方面,前期的教学与企业捆绑,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媒体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性,最终实现了毕业设计题目真题真做。 3.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 3.1毕业设计阶段性分析。第一阶段:构思阶段。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为毕业设计前期,由教师、甲方联合提出阶段构思,提出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并约定学生在实习期间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或者2个以上的设计类型;第二步为设计选题,利用1-2周时间,学生根据企业项目与教师讨论毕业设计的研究的方向与类型,教师根据学生自选的情况指导学生编写设计任务书;第三步,学生要根据自选的题目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明确甲方的要求及技术范围,通过邮件、QQ、微信的方式与教师沟通,以便教师能够实时把握学生的设计构思动态。第二阶段:设计阶段。包括设计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初期阶段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创作主题的立意、背景、相关表现元素、人物造型特征等;设计中期以小组讨论中方案较优秀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落实。;设计后期为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完善所有图纸及动态文件。第三阶段:实现阶段。以学生在企业独立思考制作的文件,反复推敲、修改,以规范性、准确性、艺术为标准。第四阶段:运作阶段。增加设计的针对性,针对甲方的要求去运作,最后达到甲方、企业、教师三方面通过检验。 3.2毕业设计的教学运作。CDIO教学模式融入到毕业设计中,教师担当总指挥的角色,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毕业知识体系人才培养规格,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明确的情况下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指导、交流关系;其次,毕业教学承载着设计的前期、中期与后期设计成果,让整个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教师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与节奏;最后,通过参与、构思、设计、实现个人技术体验,使学生达到预想的目标。 4.结论 4.1实现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在四个环节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的整体思想的实施过程中,整个体系日趋完善,使毕业设计过程到成果层次清晰,评价结果根据学生实施的环节按过程给予评定,完善了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 4.2充分刺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根据自己的创作思维过程不断的迸发设计与表现的火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这种虚拟充满无线可能的想象力一步一步的向设计目标实现。 作者:毕秀梅 李志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本科阶段学位考核的重要方式。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评审体系,对于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果,总结梳理专业知识认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三部分。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包括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等设计专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是本科教育阶段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科学、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1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准确而恰当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明确设计方向,检验专业水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制定好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指导体系的重要环节。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联系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课题价值,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向。①项目应用型:主要是指专业实践项目,具备实战性、规范性、约束性、市场性等特点。项目应用性选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训练目标,注重强化设计应用能力,认知行业设计流程,熟悉行业设计规范。②概念实验型:主要是指具有探索性、抽象性、概念性、前沿性的设计选题。概念性项目往往对某种理念或思想进行提炼、概括、表达。概念项目的设计训练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先进技术成果,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意义。③专题研究型:主要针对专业发展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性、拓展性、研究性的设计实训。应对专业细分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强化对设计专业某一领域的设计应用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大量地阅读、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思考选择中确定设计选题方向,为后续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体系 毕业设计指导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中,用时最长,教学模式最为灵活的教学阶段,也是对于本科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学科特质和设计流程,以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分为开题、设计、结题三阶段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1)开题阶段:针对学生在设计初期就选题及前期调研进行指导。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成果内容、发展动态、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明确课题研究的框架性认识。2)设计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就毕业设计选题制定清晰的设计目标、明确的设计内容和可行的设计计划。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学生设计时,应注重辅导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注重对设计项目的分析,启发独立思考以及设计技术层面的强化。针对不同设计选题内容,注重初稿问题的沟通,二稿的调整,三稿的完善。不少于三个环节的指导是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保证,也是更好地对设计质量和速度进行把控的措施。3)结题阶段:主要针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完善、展示、阐述等内容进行指导。着重强调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展示性。毕业设计阶段性指导体系有利于分解设计任务,控制设计效果,引导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弥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侧重对于设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详细介绍,讲解设计选题的重点、难点,扩展知识结构,深化设计能力。 3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评审体系 毕业设计的评审体系是毕业设计科学规范化评审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审直接关系到对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能力水平客观准确的认定。毕业设计评审体系着重审核毕业设计完整性、规范性、知识性、展示性的完成情况。评审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①优秀:按时优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熟练应用,具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②良好:按时良好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准确应用,具有良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③及格:按时全面地完成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应用,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完整。④不及格:未能按时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欠佳,不具备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方案不完整。 4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方法和措施,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检查的重要标准,是科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依据。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评审体系能有效地考察本科专业设计应用知识,能良好地反映本科专业设计专业认知,能客观地体现本科专业设计创造能力,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研究、巩固、扩大、加深、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毕业设计指导各环节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是提高和控制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磊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是当前高校的热门专业,承载着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调查,了解他们当前的工作状态,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为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就业调查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调查 1.调查对象及内容。本次调查共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为98%。此外,笔者实地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查阅了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学院等10余所高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掌握了846名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信息。毕业生的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状况、工作满意度、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等。用人单位的调研信息主要包括单位用人标准及人才需求趋势、对学校人才培养等环节的评价等信息。 2.学生就业率及毕业去向分析。从发放的调查问卷来看,255名毕业生中,以各种形式就业的为245人,另有10人尚未就业,就业率为96%。从查阅的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来看,846名学生中共有784人就业,就业率达到93%。从两组数据上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保持在90%以上,在各高校公布的专业就业率上位居前列。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是本次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问卷显示,245名已就业学生中,灵活就业占绝大多数,达到90%。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仅为7%,另有3%的学生选择升学深造。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的信息与调查问卷结果相似,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灵活就业为主。846名学生中,考研或者专接本的学生只有21人。这一方面体现出设计专业的就业情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继续深造兴趣不大。 3.毕业生就业行业及单位性质分析。在当前文化产业市场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否适应和胜任单位的要求,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信息。从调查掌握的信息来看,设计行业依然是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调查的245名已经就业的学生中,有近70%的毕业生投身设计公司。另外,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美术绘画因素,许多学生选择了美术培训与教育行业。就单位性质而言,多数毕业生依然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作为自己工作的首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福利好、待遇高、压力小。但从就业情况而言,许多毕业生并未如愿,只有1%的学生考取公务员或者进入国有企业,另有2%的学生考取事业单位,还有部分学生凭借自身过硬的绘画基础,考取事业编制教师。其他绝大多数学生进入私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太窄,在公务员、事业编制等考试中处于劣势。二是专业素质不高,难以胜任大型企业的工作要求。三是市场需求因素,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 二、毕业生工作现状相关分析 1.毕业生薪资待遇分析。薪资待遇是激发毕业生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也是衡量学生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条件。本次调查的薪资待遇主要分为期待工资和实际工资两大部分。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薪资有着较为客观地认识,定位相对准确,并没有盲目地追求高工资。有89名毕业生期待工资在3000元以上,占调查人数的36%,实际只有34人满足期望,占14%。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多数,这基本符合当前社会的工资水平。 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调查,绝大多数多数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现状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达到被调查人数的84%,只有1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对就业现状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这表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环境。在不满意的学生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没有达到预期,收入水平难以满足自身需求。二是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和出差以及各种业绩考核让他们难以适应。三是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部分学生很难适应公司的管理方式,与领导、同事之间的紧张关系影响了工作心情,导致了对工作的不满。 3.毕业生离职情况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跳槽”逐渐变得普遍。调查结果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离职现象较为普遍。在245名就业学生中,有76名毕业生在一年之内有过离职经历,占31%。其中,15人为单位解聘,占离职总人数的20%,被解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工作失误,由于自身失误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公司形象和业绩。二是工作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公司的日常工作。三是工作态度懈怠,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另外70名主动离职的学生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薪资福利低和工作压力大是主要原因,分别占主动离职人数的36%和21%。此外,想变更工作地域也占到14%。 三、就业对教育教学反馈情况 1.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对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校风学风建设、师资水平等持肯定态度,也提出了一些建议:①提高实践能力。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实践机会比较看重。他们在进入社会以后,实践能力不足,很多时候是在纸上谈兵;②促进校企交流。大学校园相对社会,依然较为封闭。学生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不了解设计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③加强创业指导。创业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开阔,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创业政策、项目、技巧知之甚少。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养、能力、知识培养反馈。本次调查,笔者随机向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调查内容涵盖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评价共分为1—5分5个层次,20家用人单位对本单位的艺术设计毕业生进行了打分。 3.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本单位工作的表现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从图表中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创新能力,这一点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转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调整学习态度,摒弃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锻炼思考能力。另外,专业的适应性和实践环节也是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的。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组织系统的有效的实习实训,学校应该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去企业锻炼的机会;企业的员工可以到学校给学生讲工作技能,实现互利双赢;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懂得企业的运作程序,多多带学生参加一些活动,特别是高水平的专业竞赛活动,要让学生的设计产品得到批量生产,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需要,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从这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来看,总体上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较高。但在就业层次、工作前景等方面依然显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逐渐暴露出力不从心的现象,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未来,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专业设置、教学理念、办学思路上做出改进和调整,进而提高专业质量和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作者:赵建 解佐欣 单位: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学类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艺术类跨专业毕业设计能够让作品更具实用性和特色,同时也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交流和学习,加强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要求。通过这种跨专业毕业设计活动,还可以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以期今后为艺术类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本文从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现状出发,着重探讨这类教学模式在艺术类毕业设计中的开发和运用。 关键词: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各项环节的一个最后环节,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和鉴定,也是本科教学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这一点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可以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专业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去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愈发的挑剔和严格,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让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对这些显现的弊端进行修正。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笔者认为,通过运用跨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能够扩大学生的专业领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毕业教学设计过程首先是让学生从学院指定的题目中进行选择,或者自己拟定论文题目,然后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对所选题目进行论证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出具毕业设计作品或论文并参加相应的论文答辩。可是这种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存在着以下几点弊端: 1.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单一,缺乏跨专业选题意识 不利于学生跨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大部分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和本专业相关的题目去研究和创作,很少有学生进行跨专业选题。这样做导致学生的跨专业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乏,不利于学生对跨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2.毕业设计的完成单打独斗,缺少团队协作意识 现在的大部分工作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才能够出色的完成。但是,以往的毕业设计很多都是学生自己个人去完成的,这种独立精神固然尤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弊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使得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其作品设计也只能说是“闭门造车”。 3.学生专业知识狭窄,就业选择面单一 以往的毕业设计,关注面主要在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如何,忽视毕业设计中跨专业知识的运用,导致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单一,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针对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以及他们今后选择从事的职业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在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上,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1.何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所谓团队教学模式是指在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共同去参与涉及课程教学的一种合作模式。其中“团队”一词含义广泛,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团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科的融合、协作和传递。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则指的是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去打破各自专业的隔膜,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各自组成相应的团队,教师团队去帮助和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 2.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实的施过程 (1)毕业设计的团队组成。从概念出发,这种团队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打破各自的专业限制,由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出身的老师来组成一个指导团队,同时选择其中一名老师来担任组长。相应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选定一名同学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去共同完成要给教学设计作品。 (2)毕业设计的选题确定。题目的选择可以让教师团队共同商量决定,其原则是毕业设计的选题无论从选题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该同传统毕业设计不同,应该更加突出综合性和融合性。只有这样的选题,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和目的。具体应兼顾以下几点:①选题要求:以能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专业的综合性和融合性为选题对象。②选题内容:以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等的交叉点作为选题的内容。 (3)教学实施方法。首先由每组设计团队去顶一个题目,通过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集体协作,共同完成这一设计创作。具体的指导与完成步骤如下:①将选定的题目按照不同专业分解为相应的子课题,由相应专业的老师分别给予学生指导;②指导老师将子课题继续进行分解,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下达给每个学生,分别让他们去完成;③在这一过程中,要定期召集团队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完善各自的设计任务;④学生根据计划完成各自的任务,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4)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依据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时成绩、毕业设计说明书成绩、毕业设计成绩以及答辩成绩。 (5)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的展览是按照项目进行划分。同一项目的各专业学生再同一区域进行展示,确保展示的完成性。 3.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的管理 (1)指导教师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管理至关重要。每组教师组长要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来认真计划,并监督项目的整体完成进度,确保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并定期组织本组各专业指导教师见面讨论、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等。 (2)学生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组学生组长要负责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日常沟通与交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随时同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维护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协调性,使学生在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作者:魏敏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性研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最初设定的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日趋发展,室内装饰专业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也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扩大而显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和缺乏实践训练,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后,面临真实的设计项目时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据了解,目前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多数的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四、结语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实践性教学展开创新型教学研究,通过开放型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应该是一种开放型的、师生平等的、讨论式的互动过程。注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开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突出跨学科(专业)的课题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多角度、系统化、开放型的训练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比如,采用工作室“主题讲授+公开讨论+设计研究+成果展示”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从而能更广泛地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及评判能力。真正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执行者。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到设计实践的第一线,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以拓展视阈、更新知识,从而丰富专业教学,为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 作者:尚晓明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究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市场对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已很难跟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步伐。毕业设计是体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展示专业知识、艺术才华的关键步骤。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各艺术院校应进一步重视起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有别于其它课程,毕业设计一般开设于大四下学期,时间短、强度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间精力投入要求较高。如何展开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该,怎样提升学生的从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一个深得深思的论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监管机制不科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各艺术院校都出台了针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很多院校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并不严格。具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环节的检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不但答辩如同走过场,相关教师也对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也存有姑息迁就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间大同不异、缺少新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2.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以操作性强著称。这就是说,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有优质的创意,一些项目还需要具备实际的可行性。但现实情况是,就每年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而言,真正能够能投入实践的并不多见。具体来说,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但在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同时也可以从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常常在毕业设计初始时对选题存有很多想法,但最终却很难真正找到适用的课题。亦或者,学生的选题质量相对突出,却超出了自己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持有的态度不够严谨,资料收集不力,考察、调研不当,导致毕业设计主旨不明、内容空泛。 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展,这一时期的很多学生都处临就业、考研状态中,缺少全力以赴处理毕业设计的精力。大多数人仍然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考研、找工作上。故有些学生在处理毕业设计作品不够投入,出现怠慢情绪,先是设计进度跟不上,最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严重滑坡,间接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的总体质量。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扩招不但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还引发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教师数量的紧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院校的老师必须一人指导十数个学生,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的教学与科学,必然会力不从心。此外,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博士、硕士刚毕业,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选题或指导过程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程。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的方法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展开教学改革以寻找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对此,各院校应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办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毕业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需要得力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各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分层监督机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检,同时将抽检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保存起来。定期检查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初期、中期及后期检查。其中,初期检查主要用于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用来审核课题申请和开题报告的可操作性;中期检查多采用院系抽查的方式,主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用以监督选题的完成进度;后期检查则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以后,主要用于把关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对毕业设计质量、答辩及评分情况展开监督。不定期检查多由院系组织进行,一般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抽检内容包括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学生的考勤等等,用调节和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的整体过程。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单纯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负责约10个学生,导师则多由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受日常工作的限制,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真正应对毕业设计指导。对此,笔者建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方式。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推进教育朝个性化、精英化发展。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该方式培养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综合水平。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应由以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当带头人,再由5个左右的优秀的讲师、助教和硕博士生充当主要成分。导师工作师制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近期研究成果。这种工作制度既强调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导师忧患意识的发展。工作室成立后,导师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来制定选题,学生们则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定课题。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水平也会充分发挥效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以实践性突出著称,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应当在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的同时强化校企合作。比如,可聘请知名设计师或业内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将合作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发展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全程参与方案构思、草图绘制及后期制作的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自身的设计理念,进而懂得,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它同样需要实践的证明的和大众的认可。 作者:张胜利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一、毕业设计选题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选题必须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同时课题要满足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选题应尽可能地结合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力求通过毕业设计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也可以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模拟题目。选题要难度适中,任务量要饱满,以保证学生经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宜。从2003年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学生选题为主导。即由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专业特长和兴趣提出选题,或者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中正在运行的项目,把该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等,最终学生需要与导师沟通、探讨,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辅导教师选题为主导。这个阶段除了沿用第一阶段的方式以外,还增加了来自指导教师的选题。即根据指导教师主攻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方向,由指导教师列出选题,然后向学生公布,再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题目,最终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阶段,辅导教师命题为主导。在经过第一、二阶段的实践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创作,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他们的潜能没有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设计作品也不能显示出其三年来的最高设计水平。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即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家装类型的选题,而不愿意选择工装类型的选题。另外,部分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选题趋于简单,抱着能毕业就行的心态,对自己要求不高。所以在第三阶段,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改革。选题全部来自校企合作的单位和企业,由指导教师小组共同探讨研究,根据本届学生的整体情况,在其中选择几个适合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项目。同时,又可保证选题涵盖的合理性。再由指导教师将选题分派给每位学生,即指定选题。当然,前提是基于指导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能力都了如指掌,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对应的选题指定。事实证明,经过第三阶段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达成共识,选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体现选题的多样性,避免出现选题分化的现象;第二,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能让学生发挥出良好的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强化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尽量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第四,做到因材施教,能根据学生水平制订合理的选题与要求。 二、毕业设计辅导 毕业设计辅导过程是整个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毕业设计管理的关键步骤。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采用当面辅导和网络的形式进行辅导。定期组织学生当面进行探讨,在面谈过程中,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组织管理上,每次的面谈辅导中,学生所提交的阶段成品的质量都会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教师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辅导:第一,设计构思的生成以及表达;第二,设计理念的提炼;第三,如何利用草图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第四,设计效果的表达;第五,施工图的规范绘制;第六,作品手册与展板的版面设计;第七,陈述ppt的制作与答辩思路的设计。同时,以网络的形式加以辅助。从2010届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OA系统开始启用毕业设计系统,该系统有效纪录每次的毕业设计辅导,从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到中期的检查,再到最后答辩记录以及作品的提交,都能够通过该系统记录,并且是双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填写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审阅与回复。此外,指导教师也由以前的校内导师改革为当前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 三、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教学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可从中了解。毕业答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方案陈述过程、评委点评与提问、学生回答中获得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设计师风采的好机会。当然有些学生也会因为紧张、没有把握而胆怯、缺乏自信。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不断学习,我们也一直不断改革答辩的组织形式。在2010届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各小组同步答辩的形式,每个小组的评委分别是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和校内指导教师。采用这种答辩的形式,因为各小组的整体水平有高低之分,即有某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较高,但有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相对较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示范性的效果不太明显。故从2010届开始,我们又进行了改革,采用优秀答辩的形式,在各小组中按一定比例选择水平较高的作品进行答辩,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性的公开答辩形式。答辩评委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兄弟院校的教师以及指导教师,评委的阵容扩大了,在优秀答辩的会场上,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而其余学生则按小组进行答辩。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此种方式的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往往会更加努力,学生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最终学生都可以较高的水平完成自己的选题。不过同时也衍生出另外一种负面现象,个别学生只求在小组里进行答辩,所以在毕业设计中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在寻求更好的答辩形式。 四、成果与展望 经过师生的不断努力,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一些收获,每年我们都在每届的设计作品中选送10件作品参赛,先后获得了喜人的成绩。我们要在循序渐进的改革中继续前行,进一步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让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 作者:陈婕娴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 一、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使用设计软件,熟悉设计与制作的一般流程,使之初步具备与客户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当前,毕业设计选题价值较低是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受限于指导教师承接的社会设计项目少、种类单一等因素,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合理的“项目库”,导致多数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多是与实际生活脱节的虚拟课题,“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少之又少,毕业设计流于形式与表面,难以深入开展。这与高职院校一贯秉持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相背离。除此之外,在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很大问题。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评价时仅由专业教师自行承担,缺乏引入设计公司社会性评价的环节;同时,答辩环节缺乏必要的淘汰,造成考核和评价形式大于内容以及企业和社会参与评价少的问题。 二、基于创业理念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一)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基于创业理念的毕业设计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走向市场,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项目或是来源于学生与同学的交流,或是来自于网络的项目外包,不论是哪一种,其真实性必须得到保证。以近几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而言,大致有视觉识别系统、宣传册、房地产公司楼书、包装设计、企业网页设计等几大类。毕业设计的自主选题虽然是带有学生个人偏好的一次主观选择,但项目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设计,因此,能够使学生获得设计过程的完整训练。学生的选题大多比较贴近本人的职业期望,能够训练学生掌握相关设计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中的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导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使课题类型多样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学生在启动带有独立工作性质的选题中,自然也会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选择深度、广度和难度适当的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而作为毕业设计实施的管理者,学校专业教研室需要客观评估学生的选题,比如,判断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是否具有典型性,其训练是否具有实效性与可行性等。 (二)让学生与客户充分沟通,明确设计任务 学校在强调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的前提下,应积极开展虚拟创业。市场上的项目大多是有条件的限定性设计,比如,针对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选题,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必须了解消费对象、产品、媒体特定、制作工艺等要素;针对有关室内设计方面的选题,则必须详细了解客户意愿、工程预算、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艺术设计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客户资源,一个设计师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固定客户,才能够被市场认可。有创意的设计并不一定适应于市场的竞争,这其中涉及到设计营销与管理的重要性。如何让设计达到预期的市场效应,首先就要对所涉及到的市场进行分析,找到最恰当的目标消费群,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项目的核心。一切设计行为都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这样才能使设计不偏离客户的想法。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前期,需要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积累有关市场信息和工艺方面的资料,在与客户就设计风格、造价成本、媒介材料等设计问题进行交流时,面对客户的质疑,应适度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应完全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要用创意引导并说服客户,使客户认同自己的设计作品。 (三)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习见的做法是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组成,两部分的比例各占50%,从本质上来说,这属于“校内循环”。对于以创业理念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而言,答辩小组的成绩评价可以做弱化处理,而将社会(或客户)对学生个人设计得失的评价放在重要位置。具体内容包括:设计理念是否合适,功能设计是否符合业主需要,技术措施是否合理,哪些部分还需要改进,界面设计是否悦目,植物种植设计效果是否美观,家具与陈设选择是否得当,风格采用是否合适,氛围营造是否到位,如何平衡个人设计理念与业主决策之间的矛盾,施工效果如何,采用何种材料和施工工艺完成设计等等。在整个设计实施和现场跟踪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摄影或工作笔记等方式进行记录、总结。基于创业理念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对毕业设计教学与质量管理的整体效能要求更高。同时,通过分析个人与社会需求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使毕业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更加多元开放,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系统中目标、实施、反馈、控制子系统的协调统一。 三、结语 毕业设计也能够拉近学生与就业创业环境之间的距离,是促进学生转变身份、步入职场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应基于创业理念,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这一教学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作者:汲晓辉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征和策略 随着近年来大学的逐渐扩招,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目前,高校的艺术类学生适逢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契机。文化艺术产业链发挥出无限潜力,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了社会的财富,也衍生和细化出很多新的职业和岗位。这为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新兴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在给艺术类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发展,使得文化艺术市场更加欢迎综合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 一、浅析当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征 1.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率较高 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概念是指未按劳动力市场规范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方式而获得职业。其特征是,毕业生毕业后没有明确地签约接受单位,且档案、户口挂靠在学校或人事部门。灵活就业具体而言,又细分为有单位接收或自由职业两种。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在一些小型公司、艺术工作室或是私人企业等工作,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与企业公司之间的约束性不强,变动性较大。而另一种灵活就业的形式则是没有具体的工作集体,自己以“艺术个体户”的身份承接项目独立完成,或是自由创作,通过售卖产生价值。艺术类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就业的意向上往往倾向于能够实现独立作业、自由发挥的工作。比如说,美术类学生当个自由画家,摄影专业学生当个自由摄影师,或是舞蹈、音乐类学生办一个舞蹈培训或是音乐培训的机构等,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2.交叉型专业素质的艺术类毕业生成为热点紧缺人才 由于社会职业的更加细分化,一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行业在如今发展迅猛,例如:动漫制作、影视创作、展会策展、拍卖公司、游戏内容设计和营销、环境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类人才均为紧缺人才。艺术学科内部各分支方向交叉发展,而且与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相辅相成,艺术专业正朝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那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实用艺术的人才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1.注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对口匹配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强调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技能的培养通常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练就。这种技能的特殊性成为了他们就业时的“独门绝技”,但同时也制约了他们就业选择的范围。艺术类大学生一般不愿意轻易地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其他形势的就业,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类大学生们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技能是自己兴趣和优势所在,而且花去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弃则不舍;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如果不能够选择对口的专业,那就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去进行新的技能培训。艺术类的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专业,他们的其他文化知识普遍不过硬,各种可迁移技能训练不够,综合素质不突出。对于他们来说,重新学习新的技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毕业生宁可选择一些非常不固定的自由职业模式也不放弃自身的专业技能。 2.看重工作的高收入和高回报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通常高于其他的专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习工具和用品费用都不菲。由于这种高投入,学生们都希望毕业之后能够获得高的回报。再加上艺术文化市场的繁荣和行业的高利润性质,让很多的艺术类大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分得一杯羹。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他们首先会考虑薪资丰厚,物质待遇高的工作进行就业。 3.就业区域选择范围过窄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都渴望留在大城市工作。这其中虽然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留恋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毕业生单纯地认为在城市里有着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进行充电,获得成长和进步,逐渐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中小城市则艺术资源贫乏,不适合他们持续的艺术追求和他们自身艺术理想的实现。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扎堆于大城市就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很多人看到身边多数人都在大城市就业,觉得回小城市工作显得不体面,因此也勉强在大城市里获得一个并不十分满意的工作机会,这样大大地限制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实际上,在中小城市和一些西部城市,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开出了很好的条件。 4.在择业心理上既有自信,也有焦虑一般来说,学艺术的学生往往自信心强,由于其专业本身有显著的实用技能门槛,使得他们通常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而显得底气十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显得从容自如。但是他们常常会存在焦虑感,原因就是由于其全面素质缺乏,使得他们一旦接触了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匮乏,于是会有无所适从之感,原先建立起来的自信心也很容易就会顷刻瓦解。 5.自主意识强,不愿受工作中的制度约束艺术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愿受约束的情况。而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除了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强调毕业生能够服从单位管理。协作意识和全局意识是单位团体个人都必备的素质。大学生的生活相对自由轻松,他们在校园里已经习惯了“睡到自然醒”的美好生活,而对于学习艺术的同学来说,他们更加喜欢“晚上熬夜创作,白天呼呼大睡”的生活节奏。很多人甚至认为,必须要在这种自由散漫的状态中才可能出现艺术创作的精品。这就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更加希望能够实现弹性坐班,实现时间的自由支配。另外,很多艺术类学生为了更好地接触艺术,在入大学前就独自多年在外地拜师求学,使得他们很早就独立自主地生活。艺术学习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创新和创意是艺术学习的灵魂所在,而个人的天赋和灵气也决定了艺术创作的高度,这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使得艺术类学生崇尚天才,忽视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而这种不愿意受约束的状态只能生存在极少数的工作岗位中,多数企业和公司强调成员的团队的精神,要求他们必须服从管理。 三、针对目前艺术类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1.引导学生改变观念,提倡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方式如今的就业市场,“岗位少人数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拓展多种渠道实现就业,是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实现“突围”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国家通过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毕业生支教计划”、“大学生下基层做村官”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虽然有些就业地区条件暂时相对艰苦,但是却可以很好地锤炼大学生的自身能力,而且还可以得到国家在政策上的极大扶持,不失为许多大学生就业的一条出路。此外,可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学生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由于具有一技之长,适合“作坊式”的自主创业。其创业方式具备成本低,投入少,创业起点门槛低的特点,很值得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进行尝试。我们要通过调动学校拥有的资源为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各种帮助,让毕业生勇敢跨出创业的脚步,同时帮助毕业生克服创业初期的各种心理和管理上的困难。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培养学生专业的就业技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各个高校正在着力建设的就业工程之一。培训出一支专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等课程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是将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从事务性部门转为技术性部门的关键。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科学的自我探索和对外部工作环境的探索,进行科学的决策,实现理智而从容的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要提前抓,尽早开设就业指导的讲座和课程,让学生能够慢慢认知到本专业用人市场的情况和要求,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科学进行选择。另外,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强对艺术类毕业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和就业观教育,逐步让他们建立其科学而理智的就业观,并且通过积极引导毕业生扩宽自己的就业区域和就业渠道,来实现毕业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地域内实现就业。 3.加大信息搜集力度,完善建立就业信息的数据库毕业生就业最想从学校得到的帮助就是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学校要通过老师和校友获得本专业领域内的重要单位信息,并且建立起良好的互动,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各种联谊和活动,增进单位对学校培养环节和学生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单位通过实习、见习等环节获得经验,实现就业。另外,学校还主动地“走出去”,将用人单位“请进来”,通过媒体、网络和报纸等信息的收集获得相关企业和单位的信息,并且主动邀请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总的来说,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取信息,实现就业,并积极主动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另外,我们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企业和单位的合作,让在校学生和毕业生都能够获得机会,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共建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专门培训,科学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高校必须组建一支经验丰富和素质全面的就业指导专门团队。大学生的就业服务除了为学生提供市场调查、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事务性的工作之外,还要开创性地为学生建立健全用人单位的各种信息,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一系列的沟通和举办一些大、中、小型的招聘活动。另外,大学生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学生个体在就业能力和心理等方面出现的危机事件需要有效的干预,因此就业工作队伍的老师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于是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学校需要给就业老师进行系统而及时的培训,以便让老师们掌握最新的就业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类学科在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就业工作者应透过分析新形势下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群体特征,有效地进行相关指导,以便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艺术毕业论文:高等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高校就业毕业生艺术类院校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近几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对目前的就业趋势及就业特点做了分析,最后对艺术类院校就业工作在学校统筹方面,涉及就业工作的学校各部门方面,高校基层各系方面、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方面提了一些个人的建议。 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从1998年突破100万人以来,逐年剧增。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我国劳动力中大学生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属供不应求状况,但从表面上看,社会上大学生的稀缺程度明显下降,以呈现出就业困难的局面。截至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研究生超过95%,专科生达到4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由于高校扩招的首批本科生加入了毕业生行列,而使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下降。 目前我国的整体趋势在于,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又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就业压力十分突出。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正在与世界经济接轨,会出现一段就业压力加大的时期,然后才可能逐渐缓解。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我国人口增长率从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下降,到2020年后将接近零增长,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明显下降,那时就业率才会逐渐回升。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1、需求不平衡。2、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提高。3、就业竞争目益激烈。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5、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5%,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改变当前基层面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对高校而言,“一次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质量。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将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对学生的就业,择业教育也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此,仅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特别是艺术类院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学校统筹方面。 学校领导牵头,主抓就业工作。只有得到学校负责人的重视和要求,才可以将学校各部分与就业相关的力量有效地进行整合和协调,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可以使各部分与就业工作相关的部门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个部门对于就业工作的困难和建议才可以更直接地为学校所了解,进而,才会更快捷地、具体地制定措施,完善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让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才可以服从分配,明确在就业工作各个环节上扮演的角色,才可以发挥最大的力量,为就业工作服务。 二、涉及就业工作的艺术类学校各部门方面。 这些部门应具有专为就业的计划、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安排。在处理有关就业工作问题时,应该尽可能地简化程序,尽可能地根据在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提前作出部署。特别是在毕业生处理退校手续时,尽量缩短时问,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轻松、便捷的离校环境。专门负责毕业生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要拥有现代化的就业信息查询条件,并将这些信息和网站普及到学生那里,避免信息再就业指导中心过于集中或者无法通知到学生。如有可能,应将毕业这一年的有关毕业手续的办理方法和时间提前公告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好让学生将精力主要放在就业上。 在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选择教师上,应注意让有经验、有能力、有热情的专职人员担任教学任务,切忌不可把资格老、工作时间长等因素作为任课教师的选择条件。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情况,应该注重授课的实际内容、教师的现代意识以及讲课能力,这样才可以使就业指导课成为一门真正对学生有意义的课程,并被学生所接受。对工作有热情的人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的互动起来,才可以在课余时间主动地翻阅资料,认真备课,使就业指导课在授课内容上具有实效性,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作用上有所体现。其中在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内容上,我建议至少应具有以下的内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如何写好简历,如何写好求职信,就业信息准备,自荐的方法和技巧,面试准备和技巧,面试实施,面试中的问题,面试结束,考研毕业生指导,出国留学毕业生指导,就业法律指导,创业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岗前指导,见习的指导,毕业手续的办理及注意事项,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网络信息就业的查询和注意事项等等。 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方面,应该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立足,再前进”的就业理念。首先,先教会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在社会上明确好适合自己的工作位置。对自己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有个清醒的认识,脚踏实地地面对就业。其次,通过课堂授课、专家讲座、教师日常引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掌握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再次,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对于毕业生关于就业的问题和疑惑,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头脑中确立就业与择业的关系,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事例掌握应届与往届的就业率对比情况,最终使学生在观念上有所转变,避免在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三、艺术类高校基层各系方面。 制定专门的适合本专业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及教学计划。专业的不同,也许就业的形势和方向就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专业,各系应组织专人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根据客观事实的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为就业有所便利的规章制度。国人部发[2006】17号文件《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中,国家已经提出了关于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精神,既为面向基层就业敞开了大门,也同时看到了见习对于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不论是师范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不论是现在具有见习制度的院系,还是目前不具备见习制度的院系,都应该把毕业生见习制度重视起来。见习期问,毕业生可以在用人单位熟悉工作环境,调整个人的就业状态,亲身经历就业过程,将就业指导课中的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在社会上为自己更准确的定位,确立更加实际的就业目标。学生在大学的生活里最终的目标是学得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技能,以及可以为国家服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就业上,如果无法就业何谈为国家服务,何谈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无法就业,何谈赡养老人,何谈幸福生活。作为学校应为学生负起责任,为学生的就业负起责任。见习制度的制定,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更早地、更好地为自己定位,这样才会避免在就业上的盲目。 在具体的关于就业的指导思想中,应该鼓励学生以“走出去”的原则对待就业。“走出去”的就业原则指的是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用人单位,学校为此积极提供便利。前些年人们为了省时省力主动到饭店去用餐,因为想去饭店用餐的人多,而饭店较少;人们主动到商店购买商品,因为需要买商品的人多,而商店少。现在,很多饭店推行了送餐活动,而且没有送餐费,原因在于想去饭店用餐的人虽然也很多,但饭店的数量却增加了更多,同样是为了省时省力地用餐,人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在如此强大的竞争面前,饭店想要生存,必须采取行动——送餐上门;现在,很多商品也采取了推销的策略,原因也在于购买商品的人很多,但是商品可供选择的空间也很大,商家要想生存,也必须采取行动——送货上门。有人说,大学生不是货物,不能与饭菜、商品相比,是的,也许在形式上不能相比,但在大学生就业与饭店和商家如何生存上,他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如果还抱着以往等着用人单位来选人的态度去对待就业工作,那必然会影响毕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就业成果。让学生们“走出去”,对待就业问题采取主动的策略,也许是提高就业率的好办法。 关于基层各系的专业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影响,使专业教师了解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就业与否,可以证明该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一个专业的学生连续几年都无法达到正常就业,当然应该质疑该专业存在的必要了,至少应该考虑缩小该专业的入学人数,学生的减少,也相应地影响专业教师的数量,这是一个环环相扣问题,应该引起专业教师的重视。从另一个方面上讲,专业教师是本专业的学生和专家,必然对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也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特殊专业教师,他们与本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可能非常熟悉,要是将这些专业教师充分的调动起来,加入到为高校学生就业服务的队伍中,那将是十分重要的一股力量。 关于基层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是就业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就业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而且可以使就业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和想法,辅导员最为熟悉;对于就业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和效果,辅导员也最为清楚。在就业工作的问题上,多与辅导员联系和沟通,有助于掌握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辅导员是做学生具体工作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辅导员可以更加具体引导学生的就业,调整学生的就业观点和想法,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就业建议,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定位。一名辅导员也许不会了解所有学生的就业情况,但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走上就业的正轨,再由这部分学生影响其它的所有同学。 四、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方面。 中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今后几年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总体趋势。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均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表了态。从以上可以看出,各地基层的岗位,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方向。特别是师范类学生,各地基层均对教师有较大的需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师范类学生还没有认真注意基层岗位的就业市场,高校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至少这一问题还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到基层去,与其找不到工作在社会上失业,倒不如走向地方基层,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干一番事业。 最终,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以就业这一点为基础,使国家、各高校、高校中各部门各系、学生本人连成一条线;再以国家政策、高校就业措施、高校各部门各系的就业方法、学生本人的就业能力和结果形成一个面;最后,以国家政策为起始点和终点,高校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向国家反馈,高校各部门各系的工作人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对于就业工作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向学校反馈,学生本人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及本人关于就业想法和问题向主管教师反馈,最终形成从点连线,由线展面,构面成体的循环型的就业工作体系。在这个立体的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做好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思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艺术类结业生的就业特点;正视教育的敦促浸染;积极缔培育业前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跟着我国高档教育公共化的到来,高校结业生就业轨制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年夜转变,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鉴于我国今朝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普遍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成立以黉舍为主导的结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年夜学生就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跟着高校结业生政策更始的深切,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长和社会机关的急剧转型,有关结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引起了社会及高档院校的高度正视。本文就新型形势下,若何正视艺术类结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深切进行教学打点更始,培育合适社会市场需要的艺术类结业生。 一、艺术类结业生的就业特点 跟着我国高档教育公共化的到来,高校结业生就业轨制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年夜转变,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据查询拜访数字显示,从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将达到500万,全国高校结业生的数目与年俱增。年夜学生们蜂拥挤进不算太宽敞的就业市场。非论学什么专业,最现实的一场异常结业磨练,更是一场激烈的角逐。就业形势的日益严重,敦促了高校结业生就业不美观念和体例的嬗变,“非正规就业”体例起头引起人们的关注,若何解决新形势下呈现的新问题,若何看待“非正规就业”,若何积极指导结业生“非正规就业”向良性成长,积极试探结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模式,显得尤为主要。艺术类结业生作为高校斗劲非凡的一个群体,“非正规就业”更是普遍存在着,日渐成为艺术类结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专家们暗示,近年来,我国的年夜城市呈现了艺术类结业生就业难的情形,但并不剖明我国艺术类结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管过高档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袂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缘接管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加倍少了。是以,艺术类结业生就总体结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但扩招在必然水平上加年夜了就业难度。良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结业后,往往都不愿意分开其地址的年夜城市,都感受只有留在年夜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非正规体例就业在艺术类结业生中凸起存在着,这当然和艺术类结业生的特点是相符的。艺术类结业生追求个性,巴望自由,使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单元,就业积极性差。巨匠都知道,学艺术的学生年夜都个性光鲜,精神上追求自由、纯粹、前卫和时尚,易于接管新奇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这种个性特点抉择了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具体的单元,虽然不普遍,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甘愿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一个单元里“朝九晚五”,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充实就业。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在学院率领的指导下,学生有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不美观念,一些结业生起头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域去阐扬他们的专业拿手,而事实证实这些从年夜城市走出去的结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小我艺术特长也能获得较好的阐扬。 二、正视教育的敦促浸染 鉴于我国今朝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首先,应正视教育质量。近年来,黉舍正视学生素质培育,不竭试探实践。在教学上全力浮现“厚基本、宽口径、高素质、立异型”的现代人才培育思惟,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育,不仅做到“常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凸起培育学生懂教育、把握现代教育思惟理论、体例手艺,而且还鼎力倡导立异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不竭提高学生素质。在实践环节,黉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多国家在扩年夜教育规模时却轻忽了教育质量,呈现了入学率提高而教育功效上不去的现象。正视教育质量,应对教育功效加以查核,经由过程实施尺度化考试来磨练教育的功效。同时,培训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解决教学不美观念与就业不美观念的更新问题,教学思惟及教师的不美观念上要有更新与转变。此外还要求教师在常识结构、能力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增强黉舍打点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性。此外,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年夜学中形成,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成分。现在,年夜部门独生后世,前提优胜,从小就起头进修钢琴,书法跳舞,绘画等艺术学科,家长也为之支出了更多的辛勤。若何对艺术类结业生就业出格长短正规就业情形进行积极指导,应该成为艺术类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除做好常规的增强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育促进年夜学生的周全成长;改变不美观念,正视和增强文化基本课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让学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联系社会,学甚至用,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出格是艺术实践能力外,黉舍结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以酬报本,加年夜投入,增强处事与指导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结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和处事,辅佐结业生成立正确的就业不美观、合理的期望值。同时要正视查询拜访研究不竭解决新形势下呈现的新问题,出格是增强艺术类结业生非正规体例就业研究。年夜年夜都结业生从黉舍向工作的过渡将履历斗劲长时刻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履历对结业生是有益的。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生计也缺乏清楚的熟悉,在初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经由过程一段非正规的就业履历,获得对劳动力市场的亲自体验,从头熟悉自己,对成长和全力的标的目的做出调整,对成功过渡到正规就业很有益处。说达到,笔者禁不住想起去年我们黉舍结业的几位学生,用自身的专业拿手自谋出路,他们在陕北神木一路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不单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黉舍输送了一批音乐苗子,更实现了小我的价值。 三、积极缔培育业前提 普遍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成立以黉舍为主导的结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年夜学生就业,首要依靠市场调节,没有需求信息就等于没有就业渠道。切确而迅速的收集就业信息,随时保障就业信息渠道通顺是就业工作的一项十分主要的处事工作。黉舍就业指导中心自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跟着社会的前进和时代的成长,就业指导在结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性愈显凸起,只有让结业生体味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政策,改变就业不美观念、明晰就业标的目的,确定就业方针,才能实现成功就业。跟着文化艺术和文化财富市场的日趋完美和成熟,文化艺术出产正朝着财富化和国际化的标的目的成长,新的文化艺术样式、文化艺术形态、文化艺术部门在不竭涌现。这是市场经济系统体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植的需要,也是实施文化艺术和文化财富精品计谋的需要。这些都需要培育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质、理论素养、专业常识,实践能力的专门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是以,试探和研究文化财富经营打点人才的培育就业模式是年夜学生结业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但就业所反映的,不仅是若何找到用人单元,而是涉及年夜学生自己的素质筹备,是涉及就业不美观念解决的根基问题,是涉及若何成为顺应社会主义成长的高素质人才,是要求年夜学生从进入高校时就起头关注的主要问题。高校既要凸起就业理论,又要改变就业不美观念,要强化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把这一不美观念贯串于进修阶段的全过程。我们要把今天在校的进修和明天就是走向社会的糊口、工作体例及改变就业不美观念相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精采的成长,同时也获得立异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毕业论文:陈醉绘画艺术解读 常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觉得陈醉先生的“窗户”不仅明亮,而且总有一种带着冲击性质量的“光子”透射而外。尽管熟悉往往会抹掉感官印象的棱角,但它丝毫没有削弱我从陈醉目光中所领略的这种特别。反倒是熟悉的缘故,每当我遇到“犀利”“穿透力”一类的概念时,多会联想到他那特别的目光。 陈醉平时很随和,没有学者式的矜持。他时不时“幽”一“默”的“高级语言”玩笑,往往让人乐得前仰后合。虽然如此,我依然不敢妄加心理打探,以解这位长者目光的蕴含。但我相信,那是他超群禀赋、才情和旺盛精力的自然流露。再深入地接触到那些掷地有声的学术见解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我深信赋予陈醉目光以“犀利”以“穿透力”的终究,是他用丰厚学养和人生阅历铸就的文化眼光。 承家学渊源,陈醉少时饱读诗书,抚琴习画,且因父亲戎马倥偬的不乏射骑精神的潜移默化,可谓“六艺”皆备。青年时,于大学追随敬业良师,刻苦学习绘画艺术。学成不久却赶上动乱,以致在“下放劳动”的“待遇”中,把沉甸甸的底层生活“课本”啃读一遍。1978年,命运垂青,陈醉在竞争中以优异成绩,考中恢复招生的第一届研究生,成为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入室弟子。从此,陈醉如鱼得水,学术与艺术并驾齐驱,一路辉辉煌煌,直执蟪芍场?lt;BR 由“我要当总统”的稚子之愿,到“不能把名字仅仅留在粮本里”的青年大志,早先就奠定了陈醉文化眼光的高远取向。后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形式感”和“裸体艺术”的深入探索,则为其文化眼光注入更加明确的理性因素。概略地了解其学术的追求,对认识陈醉绘画艺术的神采无疑是必要的。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揭示,为本世纪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以持久地征服人的本能为基础。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只有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才能保障文明的进步。因此,人类发展的历史,乃是人被压抑的历史。在此历史中,人被规定为理性的存在,情欲、幻想、激情和希望等丰富的人性构成,则被逐出理性的现实,归入文明的禁忌或心理学的冷宫。如何解放包括情欲在内的丰富的感性世界,以“实现人性的全面复归”,便是以批判和改造压抑文明为己任的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 总体来看,陈醉的学术思考,属于文化哲学一路。拜读他一系列的学术著述,尤其那部影响深广的《裸体艺术论》,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他表述为“文化超越”,赫然纸上,通篇贯穿。 然而,陈醉的学术贡献不在于他以独立思考策应了世界范围的文化哲学思潮,而在于他立足中国文化的现实,把“文化超越”这一主题,径直导向被现实原则严密封堵的千古禁区——性意识和裸体艺术。这本身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年《裸体艺术论》的出版所产生的核爆炸似的影响,便是一个明证。更重要的是,陈醉秉承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把艺术和人生问题相联系,使自己的学术思考以至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人生实践价值。锐利果敢的学术思锋,使陈醉相信人体美是人类对自身的审美感受,却特别强调这种审美情感的物化实践,即裸体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始终是与人的潜意识欲望和性意识紧密关联的。正是因为它永远保持着与现实伦理既互相冲突又互为余补的微妙关系,裸体艺术才具有一般艺术或现实人体文化所不可替代的、特别而又永恒的文化功利。对此,陈醉表述为“欲望的升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或“人生情结的解脱”。即如他所指出:“裸体艺术,是人对自身审美感的物化,它是对现实人体文化的超越,以前者更上升了一个层次,不知多少人生情结,在这里得到了解脱!”(《裸体精神的追索》) 显而易见,陈醉没有像有些西方学者那样,以颠覆现实的偏激去寻人性复归的出路,而是慧眼识得现实生活可以拥有的“更高的层次”。在他看来,这个足以寄托人类更高理想的层次,由“欲望的升华”即“一种文化的超越”所构成,它的现实形态便是艺术。具体到人类感性世界的情欲或性意识方面,那就是裸体艺术。在陈醉的学术视野中,艺术不只是审美的,还是有文化功用的,是诉诸审美的人生问题的解决。这当然是深刻之见。 文化哲学式的艺术思考,作为意蕴深刻的理性成分,构成陈醉文化眼光的主体。凭着这种眼光,他不仅把“文化超越”的主题写在自己的著作上,而且将它表现在自己的画面里。在一定意义上说,陈醉的绘画创作,是其“裸体艺术论”的继续和展开,是其对艺术文化功用的验证和发挥,是其追求“欲望的升华”或“人生情结的解脱”的自我实践。他曾用“苦恼时的创造”一言概括自己的作品,其绘画创作的价值取向是自觉和鲜明的。 在我看来,陈醉8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是“主题性”的,即追求“文化超越”的。但是,与一般主题性绘画力求物化思想概念的旨趣大不相同,陈醉绘画的“主题性”不是强调对某个确切概念的表现,而是将这种表现本身或者整个绘画行为本身,作为“文化超越”之实践主题的贯彻与实行。对他来说,画画和画面的形式化,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自身。即如他的坦率表白:“我的一些作品,大多不是为了竞选展览而去绘制,所以对诸如题材、主题等‘常规项目’并未认真推敲。……更多的往往还是出于抑郁的排遣。”(《苦恼时的创造》) 本着别样而意深的“主题性”追求,他的作品包括油画和国画,尽管不乏情节性的具体描绘,却无法归结到某个思想中心。只因为在画面上展开的一切,不是概念,而是或眷恋,或创痛,或欣喜的情绪的吐露,是画家内心或潜意识中激越而又纠缠不清的感性心力的直陈。这种绘画追求,比之对概念的阐释或事件的记叙,更贴近绘画的特性,且有更高的要求。着意于心灵世界的排遣,特别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流动的情感体验和静态的形式结构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陈醉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的探索,并颇有心得。他的代表作《空间,我们的》(油画,1982)和《熔》(油画1982),最初的画面是对留有美好记忆的自然景象的再现,然而实际呈现的具象“风景画”效果,却让画家深感“词不达意”。几经修改,仍不满意。后来,于琢磨中逐步将原先的自然形象抽象、幻化、“直至觉得寻找到了构成与心灵的透明点的时候,再一气呵成地将它画出来”,(《苦恼时的创造》),于是成就了目前的这种理想效果。他所找到的那个“透明点”,正是心理时间与形式空间的最大程度的契合。出于这次成功的探索,他8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油画,多取抽象手法或表现式、印象式手法。显然,陈醉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绝不是唯表现形式的,而始终以“升华”、“净化”、“解脱”等绘画目的实现为准则。 陈醉不同凡响的绘画价值观,使他在追求自我理想目标的创作中,并不计较家派手法的纯粹性和构形逻辑的一贯性。在这方面他显得非常灵动,颇为“意识流”,甚至会不知不觉地顺随性情自动而形出偶发。《火祭》(油画,1985)一画,手法来源甚为丰富,它综合了写实主义的造型、表现主义的笔法、印象主义的色彩以及象征主义的构思和寓意。在画面上,画家唯我地调遣各家各派的手法,让它们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并最终统一于、圆满于“我”的“文化超越”。就创作手法而言,最能体现陈醉个性的作品是《追思》(油画,1986年)。据画家自己介绍,在最初的草图中,他只画了一对抽象隐约的手。然而,画着画着,就多出了一只手;再画着画着,又多出一只手……等到作品完成时,线条交错构成的画面竟出现了五只手。手的“自动”增殖,不免让画家心生疑窦。但绝妙的是,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画面,却有十分完美的效果。得意于出乎意料的成效和美好的过程体验,他权当一切是潜意识的驱遣,而不劳追根问底。现在来看,发生在陈醉创作过程中的这种偶然现象,自有必然之理。把人生问题诉诸审美解决的绘画目的论,自会使陈醉“沉醉”于绘画的展开过程,以致画笔不知不觉地随着心绪的流动漫游,在画布留下突破理性“草图”的灵动之迹。所呈迹象何以为手形,那只能说画家心中积郁了许多未曾释怀的关乎于“手”的人生情结。就这一点,我依然不敢打探他究竟为何的心理秘密。但我相信,陈醉作此画时,真的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陈醉,沉醉矣。 以画为目的,固然比以此画为手段更利于也更需要达到这种大化之境。即便如此,要以油画取之,难度还是很大。此非画家不能也,乃油画“天性”之限也。油画对作画物理时间的相当要求,似乎注定它是为“写实”而存在,它不善于接纳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陈醉在《苦恼时的创造》文中,坦述过自己面对面布却不得配合的深深的苦恼——他恨不得将一番惆怅洒落画布,画布却说:“先生,您得慢慢地来。”这种感觉真切而实在,没有商量的余地。画家日益高涨的“意写”心气,自然与之相去甚远。 也许这是原因之一,陈醉于90年代更多地投入国画创作。学贯中西的陈醉,以前也画国画,只是在这一时期,他对国画的“写意”品格有了更新的认识。凭着不断锐化的文化眼光,他洞察了国画的写意性与“文化超越”主题的默契。这种默契,于“升华”、“净化”、“解脱”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自我实践,无疑深具价值。于是,陈醉欣然向往,全力以赴,创作了一大批兼具审美意义和人生实践意义的优秀画作。 这批几乎皆以女性的万千仪态为母题的国画作品,体现了陈醉按自己的学术观点阐释女性美、人体美的推进过程,也体现了他将自己的丰富修养集结于绘画的渐入过程。以《女娲》系列(1995)为界,他的国画创作实践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95年以前的国画创作,其总体格局和倾向一定程度地延续了他表现在油画上的一般兴越,“陈醉式油画风”由强渐弱地吹过这一阶段的画面。它表现为对情节、情景的相对的讲究,对画面构成性、装饰性的追求;手法上有糅合中西的倾向,但更多地运用了现代绘画的造型手段,如抽象、分解、重构等;作品之间的画风变化,频繁而跳荡,多样而异趣。很明显,画家是在努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探索,赋予《故园明月在》(1992)、《长恨歌》(1989)《二泉》(1989)《乡思》(1990)、《谁染霜林》(1991)、《榕荫古渡》(1993)等作品,以殊异的风格和别样的情调。画家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广泛的审美趣味,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超强的变革能力,都在这些异彩纷呈的画面上得以说明。 与后期的创作相比,这一阶段的作品着重表现了一种“现实”的女性美。作为女性美的载体,画中女子不是来无踪去无影的仙女,她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现实背景”,来龙去脉是清晰的、合乎逻辑的。譬如,沐浴于盛唐温泉的贵妃(《长恨歌》1898)、踟蹰于断墙残垣间的摩登女郎(《传人》•1993),还有或徘徊椰林或掩以蕉叶的农家少女(《椰林深处》,1991;《细雨沙沙》•1992),等等。不言而喻,嵌入“现实背景”的女性美,使审美具有一种“合理性”。 《女娲》系列的推出,开启了一个更有深入之得的创作阶段。该系列依凭“神话”的支持,将女性美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成为几无障碍和遮掩的“赤裸裸”的美。尽管《女娲》仍有某种过渡的性质,譬如它来源于神话,但端绪已经理清,把女性美提升到生活中的“更高的层次”的路数已经明了。“神话”很快就脱离了神话,显现出它的“理想”本质;“抽象”也不必委身于抽象手法或抽象的形,它的确切意义就是“理想化”。于是,接踵而至的裸体女子,虽有“现实”的感性特征和魅力,却毫无可供盘根究底的“现实背景”。女性美在后来这些裸体形象上,升华、净化为毫无羁绊和伪饰的“赤裸裸”的纯粹之美。“理想化”使女性美从现实中“超越”,它赋予审美以更多的“合情性”,审美对象也因此突破了“女权主义”的狭隘,成为抚慰人类感性世界的妩媚女神或观音。 诸多苦恼问题的解决,使画家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它带着画家激涌的热情、抑郁的思绪甚至或原始的欲望,带着画家化为心理图式的文气和诗、书、画、文的全面修养,喷薄而出,直泻卷面。迹化于幅间的,是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创作者来说,它包含着一种走笔如神游的快畅审美体验;对欣赏者来说,它透射着一种静观如神抚的沁心审美慰藉。 陈醉以往常用的画面意味的“线段”,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上发展为中国气派的“线条”。它已非单纯的构形要素,而已然扩张、升腾为总揽全局的造型手法。“线条”的时间性,向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显示了无限的适应弹性。恨不得将全部情怀倾诉一尽的陈醉,终于得到了回答。画纸说:“先生,您看着办!” 他早年练就一手狂草好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以书入画,写得或潇洒狂放、或缠绵细劲、或朴拙老辣、或天真简约的画面形象;他以书载文,兴起或哲理淡出、或趣味雅逸、或情意缱绻的画外意象。《空楼待归图》(1997)拙线漫笔勾一散坐沉思女子,竖长幅间的纯素空白把“等待”的时间性心理体验,和不曾迹现的丰富空间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闲卧图》(1998)以偏侧右边的题诗草书,和左边的一斜垂花枝一懒卧女子,构成疏朗空旷的画面。诗为半阙《蝶恋花》:“闲来懒卧惜花丛,爱赋歌诗,却意倦情慵。欲睡难眠心事重,漫捻芬芳数落红。”诗意和着斜枝垂花,在欣赏者的感觉印象中,形成一种荡漾般的动感,仿佛处处飘扬着闲思散绪。如果说在他的《西窗夜雨》(1996)、《沐泉图》(1997)、《青丝有韵》(1997)中还有较明显的西画造型、构图甚至构成成分的话,那到了《追梦》(1998)、《浅海无浪》(1999)和《初尝榴莲》(1999),则是在画面上纵情书写“狂草”了。再往后到2000年,在《窗外何人唤阿娇》、《一阵金风》和《香飘恨是又一秋》中,简直是将心中的美人随心所欲地颠倒摆弄,更获得了犹如太空失重般的飘逸自由。 画家的“欲望的升华,实现于画面,表现于画面。画家所理想的一切,以形、以书、以文,综合地获得于画面,获得于绘画的过程。我想,如此境界,是审美的,但更是人生实践的。 注重人生实践价值的艺术,追求“文化超越”的艺术,纯化语言是必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更高的层次”,只能靠摆脱了现实羁绊、抖落了现实浮尘的艺术方式,才可能真正达到。这意味着艺术的人生事功价值,根本地取决于它的形式化。 由而,造型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绘画创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陈醉一贯重视这方面的修养,以致对绘画的形式特性和形式美规律有深度的领悟。早在大学期间,他凭聪慧和勤奋,深得周本义先生的真传,对西画语言有很好的把握。他画于六十年代的一批水粉风景写生,如《水乡清晨》(1963)、《太湖落日》(1963)、《明日起航》(1965)和《古老的曲调》(1965)等,在构图、用笔、调色和整体控制方面,都显示了上乘的修养。而且,他利用形式因素表达主观情感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他的这批画颇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趣味,这在当时肯定是比较前卫的,甚至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感。《水乡清晨》一画的形式感尤其强烈。画家以轻逸灵动的笔法,简括而细腻地捕捉了蓝紫灰调中的微妙色彩变化;流畅的冷暖转换、明快的色度比照、中性灰的均衡把握以及恰当的轮廓线起伏处理,使整个画面透着一种沁人心脾的优雅和清冷的“薄意”。这种兼得绘画性和装饰性之微妙的形式感,不仅普遍见于他包括作于时期早期作品,而且一直延续到晚近的油画,甚至于新近的国画。《空间,我们的》、《追思》、《圆,扩大的外延》、《熔》等油画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形式感的基础上向新的方面推进的。值得强调的是,这几幅作品以及《福》等,在以形、线、色彩分割或构筑画面空间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均衡中寓飞扬之势、统一中见巧趣变化的画面效果,显示了陈醉把握构图规律和空间形式品格的深度。 陈醉有很好的色彩感和色彩修养。他的油画作品色彩亮丽丰富、细腻雅致,加上形态运势颇有考究的笔触效果,显得既有节奏平和的装饰味又不失油画所注重的厚重感。他并不在意描绘光照效果,但恰到好处的色彩对比和灵活的笔触处理,使其画面往往能给人以“透亮”的明快感。 在形式特征上,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陈醉国画上的“肤色”处理。我觉得尤其像《惜秋图》和《追梦》(1998)那样的幽趣的“肤色”,是陈醉在国画人物用色上所取得的绝妙成就。毫无疑问,这项成就得益于他的西画色彩修养,也得益于他在国画化方面所下的探索功夫。这种“肤色”,感觉上很厚,圆润而丰腴,有一种若玉的蕴藉,仿佛带着女性肌肤的弹性和体温。但近前细看,它不过平平铺就且色性略为偏冷。其中奥秘除了色彩配比关系的恰到好处外,恐怕还与花青的渗透性和一些矿物质颜料的沉着性在既融合又分离状态中所呈现的微妙变化有关。另外,讲究的用笔方式,也是有关系的。 诚如一些论者的评价,陈醉是一个画家型学者,又是一个学者型画家。这种评价看到了他在事业上的统一性。依我之见,统一陈醉事业两方面的,是他以丰厚学养铸成的文化眼光。这使他既可以“一分为二”地深入学术和艺术;也能够“合二为一”地融学理为绘画,化绘画为学理。正因如此,陈醉从未在理论家和画家之间感受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屏障,反而觉得是一体的两面。不隔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与创作、学理与画趣,恰恰构成陈醉独步于世的学术境界和艺术境界。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系毕业论文-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经济法论文: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浅议 论文摘要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的模式。我国有关的循环经济立法存在许多疏漏,应予以完善。应确立循环经济法预防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分担责任原则和“3R”原则;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发挥政府公众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 循环经济 法制建设 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的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如果说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制约,那么循环经济的发展就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强化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涉及每一个公民的衣食住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途径,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步伐加快,依法治国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追求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给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1970年,A.克尼斯等人基于生态系统的危机,即物质代谢结构的崩溃而撰文提出了“物质循环分析论”,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应当包括资源、能源的投入生产加工分配流通最终消费排放废弃物的全过程,这是首次在经济学理论中提出经济循环与物质循环相适应的思想。 以物质循环分析论为基础,物质循环全过程管理理念逐渐形成,即对物质从生产直至废弃各个阶段实施全过程管理的过程,除了回收、再生循环和再商品化外,还必须促进和管理全社会的物质循环,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二、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现状及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出台十余部环境保护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节约资源法》、《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土保持法》等。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首次提到“循环经济”,这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历程中是一次尝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了国家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的内容,该法中的这项规定充分体现了实施减量化的基本理念,为固体废物的处理提出了法律依据。而《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法律构架,但是我国并没有相关的行政法规对循环经济做出规定,只以有《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退耕还林》细则中有所规定。 下面从我国法律体系方面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法律规定不够完善,有许多领域法律没有涉及,而在一些领域又存在规定上的重叠,给执法者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不利于普及法律知识,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循环经济做出明确的规定,一些污染物存在跨行业的特性,对于这些特殊的物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 第二,立法过度集中在工业领域而忽视农业方面的立法,第三产业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工业立法因缺少相应配套措施也变得举步维艰,可反映出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在立法上给一、三产业相应的重视。 第三,环境立法存在的效力较低的固有问题,常常流于表面形式,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提倡和口号比较多,没有规定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可能性较小。 第四,建设主体规定的并不明确,法律只规定政府部门的公开信息义务,对于企业及其他主体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具体执行不畅。 第五,对生产责任延伸方面没有相关的监管保障,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下,建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责任主体上规定了生产者不仅对本企业的产品负责,企业有对产品进行回收和清除的责任,看似完备的制度设计其实缺乏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政府的执行监督文件。 三、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一)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确立循环经济法律原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国家、企业时刻保持正确的方向,明确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更加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同时强调清洁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合理排放的重要性。 1.预防原则 预防原则,是针对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环境破坏提出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亟待寻求合适途径解决。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及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安全,不利于实现人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源头上分析、解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落实预防原则的根本,特别要注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针对汽车尾气和燃放烟花爆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也要格外关注,通过制定限制排放量等具体的措施,运用相关的奖惩机制,鼓励公民和企业为保护环境做出一份贡献,同时更是造福人类和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是实现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广泛凝聚群众智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低碳循环经济领域只依靠政府力量力量是单薄的,效果是不显着的,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办法指示,并在企业许可、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公民对参与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欧洲国家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滞后性,使欧洲各国在上世界中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问题。欧盟各国在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方面存在各种相似,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各国协同合作,特别注意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要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公益广告、志愿者讲解等 宣传模式形成良好的氛围。 3.“3R”原则 3R原则即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的简称,是面对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总量急剧减少,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矛盾突出的现状应坚决贯彻的原则。我国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同时资源的利用率相对低下,能耗太高,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由此产生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再利用即面对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为解决资源短缺与资源不能满足人类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问题而提出的。要实现再利用,首先要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开采资源和利用资源的先进设备,同时要求不断提高各类社会主体节约资源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再循环,是与资源的再利用一脉相承的原则,通过对剩余资源和废物的再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既能克服废物排放的难题,又可以增加经济总量,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措施。减量化,是指通过减少排放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过企业清洁生产,特别注意生产流程的低碳化和无污染,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 4.分担责任原则 循环经济责任原则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对环境应尽的义务以及破坏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严格区分不同主体的责任,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如政府主要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企业要更加注重清洁生产和减少排放;公民培养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的意识,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生活垃圾进行排放,坚持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模式。通过各方努力,使环境保护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推进。循环经济责任原则就是更加明确了各个主体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以及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使国家、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配合,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确立政府、企业和公民在资源综合利用、废料回收再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权利、义务,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资源分配方面的公平与正义,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对策 我国循环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本身缺乏经验可循,并且面临技术、人员、管理、资金等诸多难题。因此,在法律法规和制度方面有较大空间可待提高。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随着经济发展,法律往往显示出其滞后性和保守性,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将保护环境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处,使百姓和社会享受到循环经济的好处,比如在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入保护环境的具体规定,作为约束竞争主体的一项准则,同时,其它法律中也要更加明确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关于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等具体环节缺乏具体规定,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问题,因此要从法律的角度给予充分的重视。 其次,政府要加强监管。加强与我国民间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专门机构监管各类主体义务履行情况,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要求拒绝承担义务或者未按要求安排生产生活的人员承担责任,对有效控制排放的主体给予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同时发挥国家宣传部门的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转变发展模式必须依靠坚实的社会基础,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迫感,增强群众绿色生活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次,进一步建立废物控制管理制度。在日本,由于消费者数量庞大、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而生产者则不然,生产的产品废物的责任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完全具有可操作性。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现阶段我国各大生产行业还存在于生产链中技术落后的情况,因而产生的废物量超出法律规范要求的比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对企业生产、已有约束性条款,但由于引进减排技术、再生利用废物的代价远高于废物产生的成本。因此,大多中小型生产企业多选用落后的经营模式,依然延用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违背了国家发展节能型经济的宗旨,极大阻碍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经济进程。所以,在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建立废物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对废物产生量的控制。可以建立抑制废物产生制度,以预防为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基本的法律制度,健全我国废物产生标准,建立从事废物处理工作的行业和产品的规范标准。鼓励更多科技人才投身到环保新兴技术的研发中。 经济法论文:经济法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改革探析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但居民收入差距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进行收入分配改革、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经关系到了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收入分配改革,我们应以制度推进为手段,以有效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基础,以垄断行业改革特别是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改革、财政税收改革为突破口,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 经济法 收入分配改革 垄断性国有企业 财政税收 经济法作为一个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法部门,其核心是社会本位,这来源于经济法对实质正义、社会效率、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的追求。因此,基于经济法的目的、价值观念、理念和特性,它理应在收入分配改革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初次分配排除垄断和再次分配促进公平方面,发挥经济法中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业政策法和财税法的系统作用,本文也着意从这一方面来展开。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曾对分配和生产的关系做过这样的经典论述,“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豍.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收入分配公正、合理的实现首先需要所有制问题的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会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而消失。但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现实状况不同,居民收入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据北师大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李实课题组测算认为,20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0的水平。而按照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基尼系数等级线,0.40是警戒线,0.50是危机线,0.60是动乱线,这说明我国已经濒临危机线甚至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危机线竖.由此可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进行收入分配改革、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经关系到了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收入分配改革的顶层设计 所谓“顶层设计”,原本是来自网络工程学的一种说法,英文原文是top—downdesign,它是说在进行一个大系统的建设前,要从顶层开始,由上到下的进行设计豏.因此根据此理论,收入分配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以怎样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引和设计合理、有效地收入分配改革实践。 收入分配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收入分配改革的成败。基于经济法的视角,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我们认为对待收入分配改革,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以制度推进为手段,以有效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基础,以垄断行业改革特别是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改革、财政税收改革为突破口,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三、如何有效落实我们的分配制度 落实好收入分配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劳动报酬;二是财产性收入。因此如何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一)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在当前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格局之下,劳动报酬即工资仍是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靠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的。(1)近几年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直得不到完善和有效运作,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是无法靠政府一方面的力量来解决的,还要靠工会等社会自治团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经济法主体角色的特定性以及劳动者力量的薄弱,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及其他NGO等自治组织成为协调政府与企业、个人利益,建立完善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培育工会等自治组织时,应避免“官办、官管、官运作”的现象,提高其自治性和自愿性,使其能够真正代表劳动者阶级的利益和诉求。(2)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是建立和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基础所在,对于保障底层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底限性公平的体现。在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形成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制度。 (二)下大气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决策。但目前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还是很不乐观的,仅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小部分,迫切需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大力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尤其是在拆迁、征地和征用公民财产的过程中,要确保公民的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加值权利不受侵害;(2)进一步明晰产权,使之能够在抵押、转让、出租等交易流动中广泛运用,这主要涉及的是居民的不动产方面;(3)在动产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主要考验的是居民的理财能力。因此要靠金融机构的努力,拓宽居民金融理财渠道,让百姓拥有越来越多的金融理财工具和产品,同时加强对交易行为的规范,确保居民的合法财产权益不受侵犯。 四、垄断性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 在收入分配领域,垄断性国企高收入群体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乃至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典型缩影豑.据国家统计局5月3日的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20759元,前者是后者的1.8倍,足见两者差距较大。因此,收入分配 领域的国企改革对收入分配改革具有战略性的全局意义。但是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并不能笼统的一刀切,我们主要应是针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和国企管理人员的收入分配进行改革,这是改革的关键所在。而且单纯采取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和国企管理人员的减收政策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应坚持扩大体制内竞争和“结构性减薪”并举的总体策略。具体如下: (1)通过扩大体制内竞争来改革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法和反垄断法的作用。首先通过产业政策立法,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体制内的竞争中来,尤其是在我们的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性行业。让民营企业参与到体制内的竞争,这样不仅有利于私营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使其职工工资增长,更有利于市场竞争化程度的提高,使国有企业面对充分的竞争而焕发活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其次,加强反垄断法和公司法的有效实施,使垄断性国有企业向着政企分开的现代化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尽最大限度减少某些垄断性国有企业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并存的现状,以优化市场竞争秩序,提高竞争水平。(2)主张对国企职工采取“结构性减薪”的做法,即基于特定目的对特定职业和特定岗位的人群实行减薪。首先在国有企业职工群体中,收入较高的是国企管理人员,原因有二,一是这些人员多由行政指派,没有在其任命上发挥市场的作用,二是这些高管的工资与企业绩效关联不大,且信息披露不全面。对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严格规范国企高管人员的薪酬管理,原则上控制或降低其收入水平,坚持市场才是企业家最好的定价者豓,并把管理因素对于企业的贡献作为其薪酬的重要衡量因素。其次,对于国企职工并非一味的控制或降低其收入水平,对于国企非正式职工,退休、下岗职工而言,要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水平。 五、财政税收改革 如果说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是基础,那么在再分配领域的改革则是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的关键所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对于再分配领域来说,则是经济法特别是财税法发挥其作用的最好舞台。财税法范围较广,以下着力从预算法和税法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们再分配领域的改革。 (一)预算法与再分配预算法是指调整国家在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和取得、使用和分配以及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本质是对政府收支活动的控制。近年来政府的财政收入连年增长,有的地方增长率甚至已经超过了15%,大大超过了同期的GDP增速和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如何花好这些钱,如何让政府把钱花的更合理,则需要预算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使我们的国家预算更好地服务于收入分配改革,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1)促使合理财政支出结构的形成。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扶持力度,将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保民生、促增长上,使社会发展惠及人民大众。(2)减少行政权对预算权的干预。按照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各级人大行使预算审批权,其他机关不得干预。但在现实生活中,行政权对人大预算审批权的干预尤为严重,尤其是在各级地方。因此必须切断行政权对人大预算审批权的干预,使政府在制度框架的束缚下合理分配财政支出。 (二)税法与再分配根据社会契约论,税是公民从国家获得的利益的对价,黑格尔也曾说过税是个人对国家作出的牺牲。从其本质来看,税收是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的二次分配,理应对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发挥应有的作用。税法与再分配应着力处理好两点:(1)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即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减轻一部分群体和税种的税负水平。尤其是对于个人所得税而言,要合理制定个税起征点,实行综合所得制,即对收入总额实行累进制,多收多交,少收少交。(2)收入不公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财产的不公,因此要开征财产税,即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财产数量或价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类税,包括房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许多学者也做过很多可行性研究,立法应尽快做出回应,出台相关法律,我们认为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有助于解决社会成员发展不公的问题。 六、结语 收入分配的改革需要法制的规范,随着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经济法必将在收入分配改革领域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收入分配改革保驾护航。 经济法论文:经济法角度下国家职能的运营 一、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运行的法治原则 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必须通过法律授权政府或社会组织行使。如同传统的国家统制职能必须由不同的职能机关诸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监督机关分别行使、实现一样,国家经济调节职能作为因应市场经济而产生的国家职能,由法律授权政府或社会组织行使,如中国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作为部级事业单位,对金融资本市场进行独立监督、调控。不过,政府是法律授权实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最重要的载体,政府依法行使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宏观调控权和微观规制权,是国家通过法律授予其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具体表现,而且不再是行政式的管理,更多表现为一种监管、一种积极的引导。国家以法律授权的方式选择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是因为政府具有比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更明显的优势:一方面政府机关设置健全,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各种职能部门、机构能够有效地执行复杂的任务;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履盖面广、多层级的网络框架,对国民经济运行形成及时、有效的管理。同时,国家法律的执行素由行政机关来承担,对现实问题及时作出反应并不符合立法和司法的性质,因此,国家经济调节职能以法律授权形式授权政府实现是一种必然选择。 政府经济调节职能来源于法律授权,这意味着政府实现经济调节职能必须遵循法治原则,根据法律授权对市场经济运行生成的各种问题作出准确的回应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其经济调节的职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的定位和角色的转换,这是因为全能型政府职能模式使得政府习惯于以权力干预市场运行,习惯于用行政手段解决市场问题,由此可能导致政府在实现经济调节职能过程中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存在严重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而且政府内设机构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效率不高等问题也严重制约市场机制效能的发挥,妨碍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现国家对市场的经济调节职能只能是法律的执行者,这种定位决定了政府必须完成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的角色转换。 法治原则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准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治理中的法治既区别于人治,也区别于法制。英国法学家洛克认为法治就是政府应该以正式公布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法治的核心思想是要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因此,法治的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法治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同样,法治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机制,法的规定是社会管理的根据和手段,法的实现是社会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人治的本质是“贤人政治”,即依靠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治国方略、方式,具有随意专横的性质,政以言兴,也以言废,人治以权力为核心,轻视法律。法制虽然与法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泛指国家法律的体系、体制与架构的整体,法制既可能是约束权力的法治之下的法制,也可能是为权力控制的人治之下的法制,但法治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权威,任何人均必须遵守法律、服从法律;而且法治约束权力,尤其是对公共权力或者国家权力的约束,一切权力都必须服从法律,在法律之内活动。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是因应市场经济而生的新型国家职能,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既反对权力干预市场运行,又需要权力纠正市场机制的外部性缺陷,需要政府运用权力纠正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对权力的两面性决定了政府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时必须严格依法处理市场问题。 法治原则要求政府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必须有所作为。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是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因素在市场交换过程中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自行调节经济运行的有机统一的系统,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竞争机制构成,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唯利性和滞后性特点,由于市场本身存在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以及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充分等市场障碍或市场缺陷,市场失灵成为市场机制不可克服的矛盾。 市场机制的内生性缺陷会直接导致资源配置失调、供求失衡、分配不均以及市场垄断等问题,进而扭曲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因此,微观领域的无序竞争和宏观领域的结构性失衡需要国家调节机制,即运用公权力,由“政府约束和指导”市场,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和规制、监管微观市场主体行为,限制“经济力量的自由运用”。 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运行的法律限制 政府调节或干预市场必须依法办事,这是法治经济的应有之义。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最根本的任务是制度供给,通过制定社会经济公共政策和市场运行法律规则,确立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规范,达成公开、公正、平等、有序、自由的竞争秩序。政府调节市场的宏观调控权和微观规制权来源于法律授权,其行使也必然受到法律的限制。 (一)政府经济调节的理念限制 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共同构成市场经济整体,微观经济涉及市场参加者及其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则以国民经济运行为对象,表现为经济总量关系,主要是国民经济总供给、总需求以及总价格、总就业量等重要指标。宏观经济由不同的微观经济组成,微观经济运行受宏观经济指导。无论是宏观经济领域还是微观经济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都会因市场固有的缺陷导致运行偏差,解决和处理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问题、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则是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的根本任务。从理论上看,政府依法调节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分别采用“规制”和“调控”的不同思路和理念。 规制即规范、制约,是规定、制度的动态表现。简言之,规制就是以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制度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这是一个具体化、范畴化、目的化的动作概念。微观规制就是政府依法对参与市场运行的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干预。对于微观市场而言,只有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才能克服不同市场主体在利益最大化驱使下多元利益与市场秩序的冲突,才能建立一个统一行为规则、统一评判标准的平等、公平、公正、开放、自由的市场。因此,政府对微观市场采用“规制”的干预理念是对微观市场结构、特征理性分析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弥补和治理市场机制缺陷,规范和矫正市场活动、净化市场环境、确保市场竞争机制的良性运行。微观规制通过对市场主体准入、退出、行为和市场秩序维持的规范,实现政府与市场运行的最直接的接触。 调控即调节、控制,是一种综合化、系统化和间接化的行为方式。宏观调控是政府为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对宏观经济运行所为的经济总量调节和控制。政府对宏观经济领域采用调控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宏观经济利益主体多元而复杂、对象广泛全面而又不确定、内容抽象而又不断变动等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国家作为保障社会政治经济安全的公共利益代表者的高度责任心,也体现了政府在驾驭市场全局性问题上的独特优势和能力。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依据法律和政策,运用计划 、财政、货币和产业等调节工具,平衡经济波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平衡发展。 政府对市场调节采取不同的“规制”和“调控”理念,在根本上是由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所存在的质的差异性决定的。政府为实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在微观经济领域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直接禁止或强制要求市场主体行为,因此,规制是国家强权力在微观经济领域的运用,对清除市场机制的“毒瘤”、“赘肉”具有“速效”、“强硬”的功能,留给市场主体选择的余地较小;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却只能以间接的倡导、鼓励和利益诱导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各种利益主体的市场主体行为,达成实现整体经济战略、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目的,调控的特质决定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柔性属性。 (二)政府经济调节的权力限制 政府干预市场的正当性在于市场需要,但政府干预同样面临失灵的危险。古典政治学家从政府的本质出发普遍认为政府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人们通过一定的契约关系建立公共组织管理社会,并认为政府以保护私有财产为目的,因此,政府是社会性的,没有自己的利益。但现代经济学家从“经济人”概念出发,把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个体看待,认为最大化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也是政府的基本属性。不仅构成政府的官员有自己的私利,而且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政府自利性弱化了政府的自我控制能力,政府在自利性驱使下的非理性行为最终导致产生政府失灵的危险。这是因为政府权力不仅仅是一种能量,而且也是一种动量,富有扩张性、侵略性和进犯性。 政府依法获得调节市场的宏观调控权和微观规制权,由此政府也承担了法律设定的积极作为和有效作为的义务。与权力是一种强势的政治资源截然相反,义务是一种负荷、一种负担,义务的先天特质具有劳务性、公务性和服务性,是一种不受欢迎的压力。权力与义务的各自特质决定了政府的选择偏好。从自利的动机出发,政府及其公职人员面对权力与义务的选择,最优的理性行为是努力实现自身公共权力的最大化,同时尽力将其依法承担的公共义务最小化,即尽可能逃避或推卸公共义务。政府及其官员对公共权力与义务的不同偏好决定了政府实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时,必然存在缺位、越位或错位的现象①,“法律、习惯、传统、道德教育这些设计出来和演化形成以限制或控制这些短期私利的做法”。 为克服政府失灵,防止政府实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过程中肆意干预市场或者怠于履行其市场规制、宏观调控职责,必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权与微观规制权的法律限制。从经济法实践看,授权本身即构成政府权力的法律限制,因为在法治时代政府活动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基础,凡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政府均不得作为。经济法在授权政府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行使宏观调控权和微观规制权的同时,也明确设定政府的法律义务,明确政府权力行使的条件、程序和方式、方法。以《价格法》为例,政府对市场价格的规制大多属于常规性规制,但《价格法》第30条至第32条对政府非常规的市场价格干预设置了相应的条件,即当重要商品或服务价格显着上涨或者有可能显着上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当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剧烈波动等异常状态时,国务院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或者部分区域内采取临时集中定价权限、部分或全面冻结价格的措施;在据以实行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情形消除后,应当及时解除干预措施、紧急措施。《反垄断法》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设置、职责、认定标准、调查程序、调查措施、法律责任进行了严格的法律限制。 (三)政府经济调节的手段限制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把最具权威性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放在同一层次,这种观念对法治社会、法治理念的构建具有相当的消极影响。行政手段是政府行政权的产物,具有“人治”属性。行政手段是政府采取的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的法律特征。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的实质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国家经济统制,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行为①,“在人治类型秩序中,由于倚重个别精英的聪明才智或超凡能力,致使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于不确定状况,很大程度取决于个别领袖的判断与偏好”。由于行政手段来源于行政决策的指令,依赖于行政机关的实施,而行政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失误和偏差,导致政府行政干预手段的滥用和干预市场的负效应。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从消极行政到积极行政的演变,行政权力的扩张一方面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使得市场获得政府公共权威的协调和保护,但另一方面行政权力不合理增长和被滥用又使得个体利益遭受侵害的可能性增大。因此,政府行政干预与市场主体自由权利呈现冲突状态,单纯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是一种无节制、危险的干预活动,必须把这种手段上升为法律手段,以法的规定性使政府干预合法化、程序化、责任化,才能杜绝行政手段的随意性和无制约性。 经济手段的抽象性必须转换为法律制度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尤其是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往往运用经济手段,即从经济体系中找出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作为杠杆,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加以影响,只有那些具有杠杆性质能对国民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变量才能构成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如财政、货币或者产业的经济变量调整手段不仅操作性强,而且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它要求国家运用经济杠杆干预市场必须谨慎,慎重使用经济手段。为防止政府在推行经济手段干预市场出现决策冲动和混沌,有效发挥经济手段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也必须使经济政策的内容、手段法律化,使经济手段上升为法律手段,以法律手段贯彻、落实经济政策的思路和理念。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则,法律手段中的法律责任的归宿是任何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所无法仿效的,法律责任对主体行为的制约和威慑也是其他手段所无法实现的。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关系国计民生,影响社会全局,必须通过责任的追究才能达到慎行的目的。人的责任心与法律责任成正比,法律责任越重,人的责任心越强,法律责任越轻,人的责任心越弱,没有法律责任就没有人的责任心。为了杜绝政府干预经济中草率、主观、不负责任的现象,也为了昭示市场规则的严肃性,必须追求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的法律化。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市场规制还是宏观调控,都不是国家的任意行为,而是依法治理市场的法律行为,通过法律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的法律化是西方市场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转轨型国家职能的实现方式也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由单一的行政干预转向行政、经济和法律并用,且逐步迈向以法律调控为中心的轨道。 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命题出发,国家调节经济的途径应该是法律手段,政府必须依法采取法律规定的方式、方法、措施,严格遵循法律设定的程序调节市场运行,克服或消除市场运行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障碍,不应当存在法律手段以外的其他手段,这些手段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撑和约束,即容易造成权力对市场的侵凌或任意干预,显然有违于法治经济的精神。因此,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无论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还是法律手段,最终必须采用法律形式。 当前政府调节市场的手段除应将经济手段纳入法律范畴外,还应尽可能降低行政手段使用的频度和 幅度,以提高市场治理法治化水平。同时,政府干预市场的经济政策也必须付诸立法,形成确立经济政策目标和手段、措施的具体法律制度,确定负责实现政策目标的政府机构以及通过这些机构实施法律的责任,以达成政府贯彻实施经济政策时对市场的干预适度、合法和接受法律约束的目标。 三、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运行的法律实践 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受市场体制影响呈现不同的运行模式。从历史角度看,经济调节职能孕育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因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以法律手段规范市场运行是其最直接、最原始的功能,而依法运用货币、财政以及产业政策调控市场经济运行结构则是基于市场经济发展衍生的经济调节职能的重要内容。 美国政府经济调节的职能始于对垄断的排除。1890年《保护贸易和商业不受非法限制与垄断之害法》即谢尔曼法①就是美国立法机关基于企业组织扩张带来的社会经济挑战和民间运动强烈的利益需求所作的回应,它确认“任何契约、以托拉斯形式或其他形式的联合、共谋、用以限制州与州之间间或与外国之间的贸易或商业,是非法的。任何人签订上述契约或从事上述联合或共谋,是严重犯罪”。1914年的《布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授权联邦政府贸易委员会根据谢尔曼法及其配套法律,禁止或限制垄断市场、操纵价格等排斥、妨碍竞争行为,达成市场健康运行的立法目标,实现国家“对私法的传统领域进行干预和渗透”的经济调节职能。罗斯福新政则针对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萧条、产业结构失衡、贫富悬殊加剧等社会经济问题,于1935年至1939年间颁布了大量旨在调整经济总量平衡、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法律,其中《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农业调节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律授权联邦政府运用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强化市场干预。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国会先后通过《抵押贷款债务减免的税收豁免法》、《一揽子经济刺激法》、《住房和经济恢复法》、《金融救援法》、《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抵押贷款改革法案》以及《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等,强化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授权联邦政府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介入、干预市场活动,恢复和刺激美国社会经济活力。德国对经济活动统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经济立法,以“国家干涉主义”为思想基础,德国政府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扶持其卡特尔组织,只要不滥用其地位,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得以自由发展,即使是190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未对卡特尔组织予以规制。1914年8月,德国议会通过《授权法》,参议院有权在战时“防止经济损害所必需的措施”。1919年颁布《钾经济法》、《煤炭经济法》和《卡特尔规章法》,这些法律强化了煤炭、钾等重要资源型企业的社会化力度,政府对大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主要物资供应实行直接的干预和限制。1923年《防止滥用经济权力法令》的颁布,标志着德国政府对卡特尔组织滥用经济权力的态度从扶持向削弱的转变。二战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以反对市场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稳定经济发展、均衡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德意志联邦基本法》②为基础,确认国家有义务对经济过程带来的不利于社会的结果进行干预,由此建立了现代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运行的法律制度,包括《反对限制竞争法》、《德意志联邦银行法》、《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损害赔偿责任法》、《缺陷产品责任法》等。这些法律要求德国政府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框架下从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依法调节市场,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 日本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在二战前仿效德国,具有强烈的经济统制色彩。针对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日本政府从资金、价格、金融等方面制定了门类繁多的宏观调控法,如制定《制造事业法》以保护重工业、化工业发展;制定《出口补偿法》等各种扶助和鼓励出口的法律,扶持和振兴日本工业,尤且是日本中小企业。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日本颁行了大量的促进卡特尔发展的法律,如《出口组合法》、《重要产业统制法》、《重要出口产业组合法》等,同时颁行《银行法》,通过提高银行最低资本金数额,挤压小银行,引导和促进金融资本的集中和规模化。应当指出的是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调节立法虽然强化了“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全面干预”,与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立法尚有相当的差距。日本战后经济民主化进程催生了国家适度干预市场而不是统制经济的法律。从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出发,日本于1947年颁布《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即《禁止垄断法》,强行解散各种特殊公司、垄断集团,同时,推行产业合理化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合理化发展,这些法律包括《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煤炭矿业合理化临时措施法》、《中小企业基本法》、《农业基本法》等。①这些法律在实践中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经过反复修改而不断地被赋予不同的历史使命,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实施效果。 上述市场发达国家的法律实践表明:不同国家的经济调节机制决定于其不同的市场机制,美国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体权利,政府原则上并不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局限于市场失灵,目标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德日作为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国家权力的强行介入,侧重于积极地整合经济资源、规划和管制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秩序。但是,这些国家对经济调节职能的实现却具有共同的特质,即“市场失灵—国家干预—法律”,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政府既不能逾越法律授权的范畴、途径和方式,也不能怠弃法律确认的职责和义务,市场机制的需求是国家干预的前提,市场缺陷的克服是国家调节的目标。我国确立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法律实践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微观规制到宏观调控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 与市场发达的美、德、日诸国以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为契入点建立国家经济调节机制不同,我国的市场调节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蜕变过程中边除旧边立新的基础上培育、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法律机制,因此,构建多元而独立的市场主体是我国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首要任务,“先规则后市场”则成为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法律机制确立的独特路径。为满足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市场主体立法必须赋予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摈弃计划经济条件下主体的所有制身份色彩,减少和消除国家和政府作为市场主体的强权与市场管理者身份的冲突,同时,用法律形式固化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门槛要求,这表现在立法上一方面以《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为基础,逐步健全集体所有企业、私营企业法律制度,赋予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以独立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颁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独资企业法》,为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提供相应的法律环境和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建立,《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个人独资企业法》的制定和实施宣告了以企业所有制性质立法的实践不复存在,各种不同性质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为市场机制确立法律基础。 法对政府实现经济调节 职能的限制是在授予政府市场监管权和社会主义市场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所采取的限权措施。与发达市场国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经历一个自由竞争的发展过程,对于一个后发市场,我国也没有选择市场国家先市场后规范的发展路径,而是选择了一个边发展边规范、先规则后市场的发展方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战略的法律支持,国家颁行了一系列旨在确立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保障市场机制健康运行所必需的法律、法规,以《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审计法》授权政府依法成立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管理局、物价局等各种部门机构,负责监管微观市场运行中的产品质量、竞争秩序、市场价格,维护市场自由竞争秩序;以《反垄断法》授权政府设立反垄断执法机构,对经营者垄断协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行为实施监管;以《土地法》、《房地产管理法》以及《城市规划法》授权国土资源局、房地产管理局对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供给、开发、经营进行监督管理。针对金融业技术性和金融市场高风险的特质,《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以及《证券法》、《保险法》授权中国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在中央银行统一指导下分别实施对金融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的监管,这些机构在性质上属事业单位的非政府组织,这意味着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在金融领域的剔除,政府“万能”的角色定位被扭转,政府规制市场行为的方式、手段、范围、程序均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宏观调控法律机制涵盖财政调节法、产业调节法以及区域经济协调法。宏观调控的本质在于稳定经济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宏观调控立法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分配与平衡为中心,以国家财政、预算、货币政策以及税收政策法律化为基本手段。1994年的《预算法》确立了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中央和地方分税以及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应保持收支平衡的法律原则,授权政府有权编制预算和预算执行,《预算法》授权国家及各级地方人大对政府预算实施监督管理,审查和撤销同级政府编制的预算报告。1995年颁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授权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有权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权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资本市场稳定。 以《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法》等法律、法规为中心的税收法律体系为政府实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奠定了物质基础。相对于较为发达的财政调节法,产业调节法与区域经济协调法则显得相当滞后。产业调节法是以财税、金融为手段确立的产业倾斜、产业扶持法律制度,产业调节除《中小企业促进法》、《科技进步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外,基本上还停留于政策层面,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区域协调发展法作为新兴的综合性的法律调节方式,政策色彩更为浓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2003年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与2006年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基础,国务院制定和实施了以转移支付、税收减免、区域扶持为内容的各种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宏观调控立法滞后既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法治原则的精神。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化倾向导致立法进程缓慢、立法层级偏低、法律呈结构性偏差,如计划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国民经济增长法、产业合理化促进法等缺失使得宏观调控行为过于随意、过于原则,对市场机制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缺乏必要的法律程序和法律约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统一、不协调和不连续,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种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措施,因缺乏明确界定的法律标准,各资源型城市为申报资源枯竭型城市不断“跑部进京”。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法律化、系统化需要国家尽快制定宏观调控基本法,需要一个基本法来统一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协调不同的调控手段之间的分工、衔接、交叉、配合和矛盾的处理,需要确立一个系统的具体规则和明确的法律责任标准,以满足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求 经济法论文:分析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论文摘要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灵魂和建构经济法体系的依据,体现经济法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是连接经济法宗旨与经济法具体规范的桥梁和纽带,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很大作用,是经济法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论述经济法的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和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 论文关键词 经济法 基本原则 社会整体利益 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释义 “原则”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rinciPium,译为“起源、基础、准则,”按汉语的词义是指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所下定义:所谓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本真理或准则,一种构成其他规则的基础或根源的总括性原理或准则”。 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原则是体现发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周作翔教授认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指一定范围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精神、指导思想,是具有综合性、本源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准则;周旺生教授认为,法律原则,就是体现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原则,是法的原则体系的上位阶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一切经济法规中,体现经济法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始终起指导、规范、引导作用的总括性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诸多经济法原则中更具根本性的经济法原则,它最为充分地展现着经济法主要价值并最为集中地承载着经济法的核心理念,它是经济法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基准,是经济法体系内具有最强普适性的原则,是经济立法的基础,是执行经济法律法规,进行经济管理、处理经济关系的依据,对经济立法、司法和经济法学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是连接经济法宗旨与经济法具体规范的桥梁和纽带,所有的经济法律规范、经济法律行为都以它为基础展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很大作用,是经济法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二、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和确立标准 (一)我国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观点我国经济法学已有20余年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我国经济法的研究也欣欣向荣,我国的经济法理论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但是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却是各成一家,没有定论。而一个学科基本原则的确立对于促进本学科的繁荣发展有重大作用,比如,民法确立了“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原则,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行政法确立了“实体性和程序性方面的”原则,而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却没有统一的基本原则,确实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我国学术界关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王保树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1)经济上的公平与公正原则;(2)违法行为法定原则;(3)经济管理权限和程序法定原则。” 第二,潘静成和刘文华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平衡协调原则;(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3)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 第三,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原则为:“注重社会总体利益,兼顾社会各方经济利益公平。” 第四,李昌麒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资源优化配置原则;(2)国家适度干预原则;(3)社会本位原则;(4)经济民主原则;(5)经济公平原则;(6)经济效益原则;(7)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五,张守文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调制法定原则;(2)调制适度原则;(3)调制绩效原则。” 第六,程宝山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社会本位原则;(2)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二)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标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经济法所特有的原则,体现了经济法的最高价值和基本精神。笔者认为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如下标准: 1.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经济法基本原则能够统领整个经济法,是经济法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的高度抽象,是价值观念和法律规则的汇合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总是带有滞后性,因此可以弥补经济法律法规的不足,解决经济法法规法发展滞后的问题。 2.是经济法所特有的原则,体现了经济法质的特定。不同社会关系的特质决定了调整该社会关系的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特有的。经济法基本原则必须是经法所特有的,像“违法行为法定原则”、“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可以认为是所有法律部门都应具备的原则,不应认为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还有一些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着更多是我们处理社会问题的立场、原则,也不应认为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3.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经济法是社会法,它是在社会化条件下,国家基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而对经济进行干预、协调、参与等进行规范和保障的法。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根本准则,以维护、实现、发展好是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该体现出经济法社会本位法的本质特征。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具有高度抽象性、是经济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体现出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以上三点是判断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有力标准。 三、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17、18世纪以保障个人自然权利为本位的古典自然法哲学思潮向重视社会利益为特征的社会本位法哲学思潮的转变,社会本位法哲学思潮盛行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作为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产生于该时期——即近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多元社会。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无限制追求和对他人、社会利益的漠视导致产生垄断,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导致市场失败,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对市场进行积极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形成了集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于一体的混合经济体制,这种特定的经济结构迫切需要既尊重市场调节,又体现国家干预。 “我们考虑任何一个法律部门,它在确定自己的调整对象的时候,都应当有一个基本出发点,或者说本位思想,正是这种本位思想构成了一个法 律部门区别另一个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志。”经济法正是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社会整体利益所追求的是一个个社会的实体,是建立在个体利益基础之上的社会整体利益。所谓社会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之中全部合法利益的有机统一。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相加,而是谋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并通过对不同利益的对比特别倾向于对弱者的保护,以形式上的不平等来达到实质上的平等;通过对当前发展的合理调节与限制,保存和创造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使得个体利益能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个体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法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强调人的理性,认为在个人理性的指导下,整个人类社会最终会形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经济法的理念是站在社会本位的高度追求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平衡下调发展,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为重。中国经济法天然以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己任,其从产生之日起,就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为其使命。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是经济法的根本原则,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其他基本法律原则是为社会整体利益原则服务的,同时社会社会整体利益原则也是消除其他各种原则之间冲突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保障社会主要经济利益是经济法的最本质体现、最基础内容。 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的确立,是由经济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决定的,明确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社会公共利益,为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的实施起到根本的指导作用。 (二)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是指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强调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相互不能取代。笔者认为,“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不同于“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并重”表明同样重视,同等看待,缺一不可,其强调不分主次,彼此之间不能取代:“兼顾”指的是同时照顾(两方面以上),描述的是有所选择地对另一种、另一些事物或情况加以关注,其更多地体现的是主观意识。显而易见,“并重”比“兼顾”更能突出重要性。 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是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指导方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要以效率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效率决定公平,效率的水平决定公平的程度,没有效率,充其量只是低水平的公平;另一方面,效率又来源于公平,没有公平就难以有效率,难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提高,一定要把公平与效率统一并重地看。在当今社会,我们只有把“蛋糕”尽可能地做大,并且把“蛋糕”公平合理的分配,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心、放心和舒心。 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率,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全部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国家加强经济立法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率,而且在实现经济效率的同时不会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是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提高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有助于政府和市场积极的发挥作用。公平更多的要政府主导,效率要市场主导,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个折射,政府和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只有市场之手和国家之手协调并用时,才能使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市场能调节、能调节好的,应交由市场自行调节:在市场失灵的情形和领域下,则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旨在提高效率,政府重在促进公平,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能使市场和政府的定位更加科学,发挥的作用更加合理。 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有助于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故要不遗余力的提高效率;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即必须要确保公平。 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有助于实现经济法的价值。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经济法,其价值要体现为对人类需要的满足,则需要经济法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这样才能解决相关问题。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能更好的指导经济法律实践。该原则的确立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能够指导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的实施,具有现实操作性;而且纠正了以往过分强调公平而忽略效率或者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的做法,使公平与效率原则更好地指导实践,更好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提高,更好地促进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经济法论文:就业歧视的经济法解决机制分析 摘 要: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的二元结构,确立了自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基点和路径选择,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而就业歧视问题也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因此,运用经济法这一解决机制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关键词:就业歧视;经济法;政府管制;解决机制 一、就业歧视与经济法解决机制 1.就业歧视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或劳动关系建立后,对招聘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求职者或雇员基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或工作岗位无关的因素,而不能给予其平等的就业机会或在工资、晋升、培训、岗位安排、解雇或劳动条件与保护、社会保险与福利等方面不能提供平等待遇,从而取消或损害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或雇员的平等待遇权的现象。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①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历史最长、最突出的问题。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都公开注明要求应聘者“须为男性”或“男性优先”。在条件相当甚至更优秀的情况下,女性经常仅仅因为性别问题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②年龄歧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35岁作为一个界限,“35岁以下”屡见不鲜地出现在大量招聘广告的限制性条件中。年龄在40岁、50岁上下的求职者更是就业困难,形成了中国特有的“40、50”现象。 ③健康歧视。残疾人就业受到各种歧视自不必说,一些病毒携带人群也受到歧视。如“乙肝歧视”问题,已在全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根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入口的食品和保育员工作外,可以照常工作。 ④户口歧视。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本地户口。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公然违背国家政策,干预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利,要求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本地人,如广州市人事局于2003年底通知,要求用人单位优先解决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⑤其他歧视。如学历歧视,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十分突出,许多用人单位不顾客观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地域歧视,河南人的形象近年来被大肆破坏,许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不招收河南人,还有的用人单位拒招东北人;相貌歧视,有些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时,优先录用相貌好的而不是能力强的;身高歧视,不少单位都对身高有限制规定,如有的用人单位规定男性不低于一米七,女性不低于一米六等;姓氏歧视,有的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姓“裴”的,理由是“裴”和“赔”同音,不吉利等等。 2.经济法解决机制的概念及其特征 经济法解决机制是指将就业歧视问题交由市场和政府共同解决,市场基于效率至上的原则,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用工行为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来引导雇主做出是否采取歧视的行动。但市场调节机制存在固有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某些歧视问题市场无法调节;抑或虽然能够调节,但会由于对效率价值的过分追求而牺牲社会公平正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公权的介入。政府基于正义原则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政府管制也存在不足,不是管了应该交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正义的过分彰显而牺牲了效率价值,这些不足同样需要市场的及时调节。就业歧视的经济法解决机制,就是在“市场调节政府管制”这样的双向运行中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有效的调整并达到预期效果。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市场调节性。市场调节作为市场经济的内生机制,其理论假设前提是相关市场的主体都是理性的,这种理性贯穿于市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在自由平等的竞争中基于经济理性做出合理决策。如果自身行为通过市场调节带来的是低成本高收益的结果,那么该主体就会积极从事此行为,这就是理性;相反,如果市场调节带来的是高成本低收益的结果,该主体就会排斥和放弃此行为,这同样也是基于理性的结果。 ②政府管制性。由于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对于歧视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重要的弥补作用。具体而言,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公权力的介入,能够针对歧视行为给被歧视者带来的无效率问题进行有效的管制和救济,通过对实施歧视行为者赋予法律责任等强制性手段,促使其将外部性内在化以避免歧视,同时也使被歧视者获得相应的补偿。换句话说,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可以起到惩罚歧视者和救济被歧视者的双重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具有国家强制性的保障。第二,对于无法通过市场调节加以改变的歧视心理偏好,可以通过国家公权力的强有力干预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国家公权力的管制对于人们的歧视心理偏好能够起到强制性的改变作用。第三,由于市场调节手段重视效率至上,往往 忽略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而体现国家意志的公权干预较市场调节手段在彰显公平正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③综合运行性。经济法解决机制所要做的就是在社会经济运行的系统中使市场和国家机制各行其是,各尽所长,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相得益彰。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是一对矛盾体,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经济法在市场和国家这对矛盾体相互博弈的过程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并力图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即实现两者的和谐,兼顾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发展,在两者的动态运行过程中共同作用于就业歧视的治理行动中。 二、经济法解决机制是解决就业歧视的理想路径 就业歧视问题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1.就业歧视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 应当肯定的是,市场作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方式和力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从事歧视行为可能会产生高成本和低效益的不利后果,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市场主体(用工主体)会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不得不放弃歧视行为。然而,将市场作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手段也有着其天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①市场对被歧视者的无效率是无能为力的。市场主体是否会采取歧视行为完全取决于歧视是否给其带来高收益,当歧视行为产生正效率,主体必将会采取歧视行为,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歧视现象便是有力的说明,可见歧视有时对于歧视者来说的确是有效率的,当然也有无效率的时候。但是对于被歧视者来说,那必定是无效率的,因为没有人会乐衷于遭受歧视,并以此为快乐。然而,对于被歧视者的无效率,市场是无能为力的,而且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这种无效率状态将会更加恶化。 ②歧视心理偏好是无法通过市场调节加以改变的。由于我国是一个深受古代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国家,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和意识根深蒂固,如男尊女卑、城乡差异、等级森严等。这些不合理的传统文化观念内含着一种歧视走向,而且随着时间的长期积累会演化成一种歧视文化和心理,这种歧视文化和心理偏好也不是通过简单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就能够加以改变的,即使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在分析某一歧视行为的成本收益所付出的信息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2],这一点也足以使我们对市场调节手段产生很大的困惑,从而导致人们对市场调节手段的质疑和排斥。 ③市场调节无法对抗不合理的政策导向。我国政府出于特定时期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和制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或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有许多限制措施,而很多地方政府也为了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制定一些限制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土政策,人为地制造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这些都非市场所能解决。 ④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兼顾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追求,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市场经济实践证明,市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出发点在于对效率的考虑,通过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来引导市场主体基于效率考量做出理性决策,但并不能考虑到对于公平正义这一人类永恒的情感和诉求的尊重。片面追求高效率,有可能会忽略对公平正义这一社会基本价值的兼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进而影响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2.就业歧视体现了政府管制缺陷 尽管政府管制作为弥补市场调节本身不完善的必要手段,但公权介入作为市场力量的替代手段并非都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毕竟政府管制也有很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管制在某些情况下呈现出无效率性。有些歧视是有效率的,如果采取政府管制直接加以禁止反而体现出一种无效率性,这时,我们称之为合理歧视。比如用工主体限制或拒绝雇佣年老的劳动力,我们不能通过政府管制一概予以禁止,因为雇主之所以要限制雇佣年老工人,并不是说他们比年轻工人效率低,而是因为判断和具体评估工人的工作效率孰高孰低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要想清楚地做出具体评估,恐怕所需信息成本是非常巨大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能通过政府管制一概予以禁止,否则必将遭受“非效率性”的责难。 ②体现政府管制的法律实施会使被歧视者和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可以起到惩罚歧视者和救济被歧视者的双重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考虑到,规定有对歧视者进行惩罚内容的法律一旦实施,就会迫使理性的雇主将法律规定的不利后果最小化,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被歧视者利益受损,比如法律要求男女同工同酬,禁止性别歧视行为,那么雇主就会积极地在那些需要雇用妇女的岗位上采取以资本投入替代劳动投入等应对法律规定的行动,从而就会减少被雇用者的就业机会,最终受损的还是被歧视者;同时,反歧视法对雇主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成本会以提高价格的形式转嫁给消费者[3],最终导致消费者公共福利受损。 ③政府管制在微观层面上可能会降低企业效率。有的国家为了规制就业歧视,政府要求企业必须雇用一定数量或比例的特殊人群,一般都是弱势人群(如残疾人、妇女、年老失业人员等)。但是这种政策完全不考虑企业的效率和成本负担,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并降低企业效率,因为这类照顾人群未必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且这一做法也无异于任意地剥夺了本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而获得此工作岗位的其他不受特殊保护的人群的就业机会,有违公平之嫌。 ④政府管制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就会浪费社会资源。公权力管制需要成本付出,管制成本一般包括立法、执法、司法成本及大量机会成本,其中,立法、执法、司法成本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反就业歧视专门法律法规,并由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执行以及国家司法机关就歧视问题进行法律适用、案件审理等活动所需社会资源的投入,其成本是巨大的;机会成本是指采用政府限定的措施会导致本来其他也许更为有效的措施不能采用的损失,如果对政府管制不加以有效限制,其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应当值得注意,那就是当政府滥用公权时可能会带来社会成本的损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业歧视问题凸显出市场调节失灵与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而作为新兴法律事物的经济法,正是伴随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适度干预而形成的法律。它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的二元结构,确立了自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基点和路径选择,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因此,运用经济法这一解决机制来解决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经济法解决机制将成为解决歧视问题的理想路径选择。 三、就业歧视的经济法解决机制的具体构想 1. 运用经济法“市场调节政府管制”的双向运行机制,建立就业歧视标准的双重审查机制 将就业歧视问题交由市场与政府共同解决的经济法解决机制,是在“市场调节政府管制”的双向运行中实现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有效调整的新型制度。笔者认为,在确立就业歧视的认定标准时,这种双向性应当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方面要注重市场调节的效率标准,另一方面又要兼顾政府管制的公平标准,两者缺一不可。效率标准主要是从市场用工主体在录 用雇工时的内在需要角度出发,即用工主体的用工条件是否基于岗位和工种的需要,当被雇佣者不符合岗位与工种的内在需要时,对于雇主来说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公平标准主要是从政府管制的出发点入手,国家应通过法律在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来实现其公平正义价值。就业歧视从本质上说是用工主体滥用用工权而损害劳动者的就业权,当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发生冲突时,政府应扮演“利益衡量者”的角色,本着优先、倾斜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原则,协调好双方的利益冲突,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经济法解决机制在确立就业歧视的认定标准时,就应当坚持内在需要标准与社会公共利益标准相结合的双向标准,两者缺一不可。 2. 契合经济法的现实主体制度设计,建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社会团体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与利益的日益分化,各多元化阶层与主体正不断被组合为各利益群体,整合为经济规模、认知能力差异巨大的弱势与强势群体[4]。作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具有“后现代法”特征的经济法自然要关注被边缘化、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平衡其与强势群体的利益冲突;而作为一种矫正机制,经济法要以法律制度设计上的不平等矫正事实上的不平等,以形式不平等达到实质平等,给予弱势群体以特殊的关怀。因此,在传统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与强调个人利益的市场主体之外,还应当关注介于两者之间,作为过渡带和平衡带的社会团体[5]。相应地,经济法主体制度设计则需要突破传统主体的两分法,将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团体确认为一种新型的、第三类经济法主体。 鉴于经济法解决机制“市场与政府”间的双向互动性,笔者建议我国应当专设一个介于市场与政府间的社会中间组织,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向社会市场用工主体宣扬公平就业政策,劝诫雇主摒弃歧视性雇佣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代表劳动者争取权益,一旦与用工主体调解不成,可以代表劳动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结合我国的国情,可以单独设立“劳动者公平就业保护协会”,赋予其以下职能:向各机关团体或民众提供有关就业歧视的咨询服务;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就业市场秩序的监督与检查;就有关劳动者公平就业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对于求职者或受雇人提出的就业歧视申诉案件进行协商、调解;运用歧视标准的双重审查机制对就业歧视的认定或消除歧视提出建议;就损害劳动者公平就业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劳动者提起诉讼,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协助各企事业单位或有法人资格的雇主或社会团体订立公平的就业政策。同时,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对劳动者公平就业保护协会履行职能应当予以支持。 3. 强化经济法的司法解决机制功能,建立符合经济法诉讼程序要求的反歧视公益诉讼制度 经济法是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之法,它以社会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宗旨,无论是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宏观调控法律关系,还是在管理市场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市场规制法律关系,都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一旦这些法律关系遭到破坏,当事人之间产生经济法冲突和经济法纠纷,社会经济秩序和经济公益必将遭受严重破坏。但是传统法律理论认为,维护社会公益乃国家之职责,对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理应由国家适用公权力追究其责任,公民私人无权亦无需介入;法院被认为是处理个人利益之间的纠纷,而不是管理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行政权的行使原则上不受司法干预,起诉资格的限制正是用以阻止法院过分介入行政机关的事务。相应地,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传统诉讼法体系立足于维护个人私益,对于公民个人间的私益纠纷可以通过法院适用司法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对于社会公共利益、对于遭受损害或有损害之虞的社会公益之维护,因对公民个人无直接利害关系,法院大门是紧闭着的。因此,对传统诉讼法理论加以突破,畅通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渠道,建立能够吸收公众参与社会经济公益维护的经济公益诉讼机制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基于对经济法本质所达成的共识,涉及社会经济公益与国家干预则构成经济公益诉讼的本质特征,经济公益诉讼与经济法的内涵特质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公益诉讼是对传统(民事、行政)诉讼法进行理念性更新与突破的新型诉讼,是经济法的诉讼程序法[6]。 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劳动行政管理的单一运行机制,它通过劳动行政主管机关行使劳动力市场公平就业秩序的监督管理职能,排斥公民参与,严重忽视了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这种单轨运行机制使我国的就业歧视问题呈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当行政机关或其他公共权力机构、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及个人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致使公平就业秩序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如我国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问题等),法律应当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公平就业秩序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笔者称其为反歧视公益诉讼制度[7]。反歧视公益诉讼制度既是蕴涵市场与政府互动关系的反歧视双向联动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法诉讼程序在反歧视领域的具体体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与私益诉讼相比,公益诉讼的提起及最终裁决并不要求一定有损害事实发生,只要能根据有关情况合理判断有社会公益侵害的潜在可能,亦可提起诉讼,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不受违法侵害行为的侵害,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反歧视公益诉讼中,法律有必要在就业歧视尚未发生或尚未完全发生时就容许公民适用司法手段加以排除,从而阻止公平就业秩序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或危害。 经济法论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和新问题。本文试从宏观角度,对经济全球化所涉的国际经济法的对象、国家主权、非政府行为主体、国际经济法的实体规定和执行机制等几个问题作一初步的讨论和分析。 【摘 要 题】特别推荐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无疑,国家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当然仍是最重要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势下,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和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国家间的合作与协调,经济全球化也不可能得到发展。 不过,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主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经济全球化导致单个国家无法单独对某些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借助于国际性组织协调管理,这样,政府间国际组织、特别是WTO的作用日益突出起来。 然而,国际经济组织所涉事务越广泛,对国家政策的约束越大,成员国在调整这些经济事务上的自主权就会越受限制或被削弱。例如,WTO规则是国际社会成员协调意志的产物,这种协调必然导致在某些领域国家主权行使的某种限制。这样,WTO与其成员方间、WTO各成员集团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解决和处理好这一矛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国家主权问题,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主权绝对化和主权淡化。主权绝对化的观点过于强调主权绝对性一面,把主权概念推之极端,认为主权不能限制,不能让渡,否则就是对主权的侵害。这种观点现在显得已经过时。 相对而言,淡化主权的观点在西方正在流行起来。有些西方学者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主张淡化主权。实际上,大国的主权和利益从来不会被忽视、被淡化。被淡化的只是弱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所谓淡化主权的观点往往被用作让弱小国家服从大国意志的理论根据。因此,对这种观点需要特别予以注意和警惕。 诚然,经济全球化要求国际社会成员对某些事务协调一致,这就必须赋予WTO这类国际性组织以一定的管辖权。当国际组织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事项行使权力并形成国际共同规则后,成员方有义务遵守和实施,其在相关领域制定经济政策的自主权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种限制。这种限制是自愿的、必要的,它有助于维护国家认可的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防止个别国家滥用权力,损害其他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整体的利益。 国际经济组织的管辖权与成员国主权间并不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原则上说,国际组织不应该损害成员国的主权,而应该尊重成员国的主权。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成员国之所以愿意将某些事项的管制权交由国际组织来协调,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已经超出一国的界限,客观上需要国际协调管理;同时这种权力是由成员方共同行使的,这种共同行使是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体现。 然而,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不同,其在国际组织的实际发言权和影响也不同。就拿WTO来说,WTO某些协议虽说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妥协的产物,但其现行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决策程序可以说主要反映的是西方大国的意志和利益。将一些形式上平等的规则平等地适用于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的成员方,所产生的是实质上的不平等。乌拉圭回合就三个新议题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从总体上看,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对发达国家则更为有利。 要使国际组织既能有效地行使其职能,又不妨碍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有关国际组织在成员国赋予的权限内活动。对于WTO来说,它是一个贸易组织,所处理的应限于贸易或与贸易直接有关的问题。但目前发达国家却想极力扩大其职能范围,并试图将一些片面反映发达国家标准和利益的不平等的规则纳入WTO的体系。如果采取“一揽子”协议的通过方式,那么弱小国家在这些事项中的自主权实际上就被剥夺,主权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对哪些问题应列入WTO的新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主权的大问题。 其次,应将规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现公平互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要使国际性规则得到尊重和统一实施,同时也应赋予有关国家根据本国情况适时调整其国内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在本国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有寻求适当救济的权利。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使国际社会各成员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都能得到发展,在制定规则时就不能“一刀切”。对于WTO来说,应特别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使其有制定和调整本国经济政策的更多的自主权。虽然说现行WTO的协议对发展中国家已采取了某些特殊的待遇,但从总体看来,还是很不够的。 再次,应改进和完善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决策机制,使其能反映和照顾到国际社会全体或绝大多数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在WTO等国际经济组织中,大国的意志和利益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弱小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仍被忽视,决策体制还不民主,这种不民主的决策体制无疑对弱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都具有损害。 三、经济全球化与非政府行为主体 经济全球化正在逐步消除国界的影响,世界已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在这种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里,利益也是多元化的,因此,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代表各种利益的行为主体也就呈现多元化的局面。近年来,许多西方学者在考察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后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国家主权的弱化以及其他经济行为者的作用的加强。主权弱化之说自然不当,但除主权国家外的非政府行为主体的作用和影响的确是加强了。 1.非政府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在国际平面上协商和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及不同群体的利益。于是,代表着国际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的非政府组织,为使这些全球化问题的解决能反映其利益和愿望,就在国际社会上作为“压力集团”来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在国际人权、劳工权利、环境保护等方面,非政府组织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跨国经营活动,这就使得与其相联系的民间利益群体或集团,如工会、消费者组织、环境组织等,也不得不在国际上积极进行活动,以便能有效地对跨国公司的活动施加影响或予以限制。 在国际上,人们现在将由非政府组织(NGO)及其它非国家行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称之为“国际市民社会”(international civil society),与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相对应或相区别。“国际市民社会”不具有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那样的权力和能力,但是,它们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对国际立法和国际法的执行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国际环境领域,许多非政府组织参加了一些环境条约的协商和起草;世界银行在世行项目方面开始注重与当地非政府组织协调;在经合组织关于《多边投 资协议》的谈判以及1999年WTO西雅图部长会议期间,非政府组织均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所以,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国际市民社会”的发展在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运作中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同时也是权力从国家向非国家主体的转变,并认为这是国际法律程序和制度的民主化,有助于促进国际立法的民主化和透明度,改善国际治理。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在法律上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非政府组织能否成为国际法主体?目前国际上许多学者的看法是,虽然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但除少数组织外(如国际红十字会),它们一般不是国际法主体。然而,也有些学者主张,某些非政府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部分国际法主体。其理由是,这些非政府组织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例如工会和雇主组织就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参与者);赋予其有关国际权利和义务,既有助于促进国际立法和决策的民主化,也有助于对其行为予以规范。 无疑,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的动向是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虽然其绝大部分目前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但它们在国际上作为一种与政府相对应的民间力量和行为主体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国际组织现均注重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例如,《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5条就规定,总理事会可就与涉及WTO有关事项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协商和合作作出安排。随着实践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的地位将会逐渐提高。 2.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它们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全球化中还在不断增长。因此,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是重要的行为主体。 由于跨国公司是国内法而不是国际法的产物,因此,对于跨国公司是不是国际法主体的问题,仍然颇有争议。传统国际法只承认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法主体,个人(自然人和法人)的权利和义务不直接受国际法支配。 然而,在现行的法律结构下,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单个国家的法律已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而传统国际法又是调整国家间关系的,它不能直接适用于跨国公司。这就可能使得关于跨国公司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存在着某种真空状态。这种状态无论是对国际社会还是对跨国公司来说都存在问题。一方面,跨国公司需要国际社会保护其权利,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要求跨国公司对其跨国经营行为负责任。 于是,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全球公司公民”的概念。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的《世界投资报告》,“公民”既包括责任,也包括权利。在“公司公民”前加上“全球”,强调的是跨国公司在构成其“社会”的全球竞技场所中的权利和责任必须一致。跨国公司并不只是其经营所在国的合法公民,也是“全球公民”。公司这一概念是在符合东道国法律规范的意义上使用的,并不详细说明其使用的标准是全球性的还是国别的。作为“全球公司公民”,跨国公司拥有有关国家和国际管制框架授予的权利,又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虽然“全球公司公民”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概念,但至少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跨国公司权利和责任一致性问题的关注。 另外,不少学者认为,个人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成为国际法主体。例如,从实体上看,个人根据某些条约可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同时,现行的国际法对个人和公司也规定了义务,违反这种义务就要承担责任。从程序上看,个人和公司有权在某些特定的国际法庭提起诉讼。因此,个人和公司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或国际法上的特殊主体或部分主体。有人认为,跨国公司依据国际法承担责任是必要的、可能的、不可避免的。 对于上述非政府行为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我们应注意从动态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这样的国际法主体,也包括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这样的非政府行为主体。虽然一般来说这些非政府行为主体目前还不具有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但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其法律地位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不可否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经主权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认可,某些非政府行为主体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成为由国际法赋予权利和设定义务的主体。 四、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实体规范 (一)国际经济法中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关系变化 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它既包括国际法规范,也包括国内法规范;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但以前的国际法规范所涉领域有限,其影响和地位也不是很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体制的建立,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的关系也发生了某种变化。 1.一些原先纯属国内管辖和控制的经济活动,现也已同时置于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之下。以前,国际法很少涉及和调整各国国内的经济活动。因此人们在谈到国际法在某个经济案件的适用时,经常发现没有可适用的国际法规则。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WTO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已十分广泛,甚至已涉及到成员方的国内经济生活。因此,许多原先纯属国内控制的经济活动现须受国际法和国内法双重管辖。 2.WTO的规则和要求已使调整相关经济活动的国际法规则与国内法规则基本一体化或趋同化。WTO的规则具有法律约束力,它要求成员方的国内法与WTO的规则保持一致。一方面,国家对经济实行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如关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逐步在协调一致,成员方的国内法不得与WTO规则相抵触;另一方面,在民商事法律规范方面,有关的国内法规范与国际法规范也日趋同一。例如,商业秘密是否是知识产权问题,以前在理论上和各国实践上都不一致,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明确将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加以保护,从而使这一问题不再存有争议。因此,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密切。 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WTO体制的发展,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的地位显得突出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讲,以前国际多边条约对贸易、投资、金融交易规制较少,例如,GATT以前主要调整货物贸易问题,没有涉及到投资、服务贸易、金融交易等领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主要调整国家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不涉及金融服务贸易问题;关于投资方面甚至没有一部实体法的公约。因此,调整这些经济交易主要是依靠国内法规范。然而,WTO体制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WTO规则已广泛涉及到贸易、投资、金融等交易领域,并对各成员方具有约束力。这样一来,WTO及其规则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有时甚至处于主导地位。 (二)国际经济法各部门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也导致各种经济交易、经济活动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贸易与投资的相互影响已为国际社会所认识;金融服务已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与非贸易问题的联系,如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与环境等,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应地,调整某一经济活动的措施也可能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WTO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相互联系,并已经将其触角从贸易拓展到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其他重要经济领域。 1.贸易与投资措施 贸易与投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向国外市场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主要方法以及组织国际生产方面的一项主要因素,正在日益影响着世界贸易的规模、方向和构成。因此,投资措施对贸易具有重要影响。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对某些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予以规范。这一协议既有利于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同时对国际投资法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贸易措施也会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规模、方向和构成产生各种影响。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市场准入限制;市场准入发展优惠;出口鼓励措施;出口限制措施。这些贸易措施对贸易流动具有直接的、第一层次的影响,同时,它们对随后的外国直接投资具有第二层次的影响。通过改变与特定国家或地区相关的贸易环境,这些措施有 助于形成具有某种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影响潜在投资者的决策进程。因此,与没有政府干预而由市场力量引导的情况相比,这些“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可以改变外国直接投资的分布形式。而外国投资的变化对未来有关的贸易流向又具有重要的第三层次的影响。因此,对与投资有关的某些贸易措施,国际社会也应规范与协调。 2.金融服务、服务贸易与投资 金融服务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各国管制最严的行业之一。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金融服务作为服务贸易的一种,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作出了规定。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要在东道国提供服务,通常就必须在该国设立机构或营业场所,这就涉及到投资问题,特别是市场准入和国际待遇等问题。因此投资法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就具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维护金融稳定就不能放弃金融监管。金融的审慎监管无疑是保证金融自由化稳健发展的重要措施。这样,金融服务自由化必须处理好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显然,服务贸易、投资、金融问题在这里相互融合在一起,调整服务贸易、投资、金融的政策和措施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贸易与环境 贸易与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WTO已将其作为下一轮谈判的重要议程之一。 贸易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贸易自由化虽可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资源的过度开发,给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过分强调环境保护又会限制或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有时环境问题也可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因此,在WTO体制内如何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无疑是个新的课题。而贸易与环境问题既涉及到多边贸易体制和各国贸易法的有关制度和规定,也涉及到多边环境协定和各国环境法的有关规则,需要我们将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此外,关于贸易与其他非贸易措施的联系还可能包括贸易与竞争问题、贸易与劳工问题、贸易与人权问题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国际经济法的新领域。 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执行机制 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以前被称之为“软法”,因为它们往往仅是宣示一些有关的原则和规则,在国际层面上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经济上更为相互依赖,这就必然要求国际上具有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国际合作与协调,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有关规则的实施。否则,经济全球化就会受到阻碍。在此情况下,WTO及其争端解决机制应运而生。这一机制使WTO的多边贸易规则能有效地得以实施,并大大改善了国际经济法规范的“软法”形象。 (一)WTO规则的实施方式 从实施的角度看,与以前的国际法不同,WTO规则有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实施规则。《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其协议对所有成员具有约束力,WTO的有关协议要求各成员方以统一、公正、合适的方式实施其规则。WTO的争端解决机构在处理有关争议时,也是强调各成员方的国内法律措施不得与WTO规则相抵触,若与WTO规则相抵触,成员方就必须修改其国内法或采取WTO规则允许的其他救济措施,美国为了实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也于1995年和1996年对其专利法进行了修改。显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际法优先的原则。 至于WTO规则在成员方境内以何种方式适用,则取决于成员方各自的法律规定。各国在实践上对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的做法不尽一致。我国学者一般认为,WTO规则在国内没有直接效力,它们必须经过法定程序转化成国内法,才能在国内适用。但这并不等于说,国内法可以背离WTO规则或不受WTO规则的约束。毋庸置疑,成员方可以基于本国利益,积极地或消极地通过国内法实施WTO的规则。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成员方的国内法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若因成员方采取了某些违反WTO规则的国内法措施而产生争议,就必须依靠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议。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强制力。这主要是因为其争端解决机构具有强制管辖权,勿需当事方同意,即可通过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报告。经争端解决机构同意后,胜诉成员方可以采取相应的交叉报复措施,这种措施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使那些其国内措施违反WTO规则的成员方不仅面临着国际社会道义上的谴责,而且还可能因其措施不具有合法性而受到经济制裁,使其经济利益受到影响。实践证明,这一机制在解决成员方的纠纷、保证WTO规则的实施方面,的确是行之有效的。 WTO争端解决机制受理的争议范围十分广泛。因为WTO所涉的领域已不单限于货物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金融服务等都属于WTO协议所调整的范围。特别是,许多原来缺乏强制实施措施的一些国际经济条约,也已被纳入WTO体制内,从而取得了强制执行的效力。例如,在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方面,《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录制者与广播组织公约》和《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公约》等都纳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样一来,由这些协议产生的争端也就可以提交到WTO的争端解决机构解决。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已审理了多起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争端。 随着WTO今后涉及的范围日趋广泛,WTO争端解决机制将在调整国际经济各领域的关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WTO新回合的谈判若就所涉新议题达成协议,如就贸易与环境问题达成协议,有关争端也会提交给WTO的争端解决机构。这样,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都可能因为纳入WTO体制而成为强制执行的对象。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无疑是国际经济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当然,它在实践中也还必须不断地完善。 首先,机制在解决争端中,如何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需要予以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直接发生争端的情况下,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讨价还价力量对比上处于弱势,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予以特别考虑。另外,发达国家间的争端解决,也可能对作为第三方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考虑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护。 其次,在裁决的执行方面,也仍然会产生争议。尽管争端解决机构采取了“反向一致”的程序,从而使机构的裁决能比较顺利地得以通过,但这并不等于裁决就能顺利地得以执行。有的成员方可能采取“换汤不换药”的手法,变个花样,仍旧采取与以前的违法措施实质上相同的措施,使得争端的实际解决会况日持久。也有的成员方可能宁愿选择接受报复而不愿执行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 再次,如何保证争端解决机构在审理案件中尊重国家主权,不越权,以及不将自己的管辖权延伸至其他领域,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WTO成员国的措施是否与WTO的规则相冲突,是一个涉及到成员国主权的敏感问题,涉及到WTO体制与成员方的权力分配和平衡的问题。争端解决机制赋予专家组审查成员方国内法律和政策的权力,若争端解决机构处理不慎,就可能损害成员方的主权。 此外,还有些学者提出,在采用协商方式解决争议方面,在透明度方面,在司法化方面,争端解决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些意见无疑也是值得考虑的。 经济法论文:会计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经济法对赋予社会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对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型、复合型会计人才为教学目标。然而,我国当前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等等。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不断优化会计学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化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以满足学生在日后考证、就业和职称提升的需要。 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经济法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多误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老师忽略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意思表示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把经济法看成是一门枯燥无老师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中引入的很多案例比较陈旧,要么是与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不符,缺乏针对性,要么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符,缺乏时效性。最后,老师在教学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把教授、板书、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有机的结合,教学方式单一。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经济法是会计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普片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章节缺乏针对性。目前,经济法还没有集中于一部法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而是散见于大量经济法规之中。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法和商法中,民法主要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商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和票据法,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法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下,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性地讲解,因此,老师在章节的选择上可能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缺乏针对性。第二,章节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经济法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特点,即内容多、杂、细。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点,更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的认识什么都想学,但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有学到。经济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第三,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出不足,尤其是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无法把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活学活用。 (三)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这套成绩评定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多弊端。由于很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方法都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法只是一些法律条文,只要把它记住就可以了。然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达到了70%,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及格,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对其内含根本没有理解到,更别谈运用法律条文来分析现实经济主体的法律纠纷。虽然平时成绩占比30%,但很多老师是仅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平时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只要老师点名到了,平时成绩就有了,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学到知识,很多学生并不在乎。所以,在当前这套成绩评定体系下,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伤害。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 经济法是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在教学中就很难两全其美。从事法学研究的老师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把法融入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去分析;而从事会计学研究的老师因为法学知识的欠缺,在经济法的讲授中可能会出现法理知识不足、法学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缺乏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其针对案例进行认知、思考、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等素质。[1]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选择的案例要贴切。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结合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含义需要来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新颖。老师可以从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选择当前的热点、重点、经典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又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案例分析要注重讨论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 在新常态下,社会更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老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资格证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等)。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并不意味着经济法教学是以通过资格证书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格证书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资格证书考试从某个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既能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为将来职业的发展和职称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改变过去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很多学校学生的期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首先加强考试改革。通过应经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试无纸化和试卷差异化,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学生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其次,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成绩引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试卷题目设计改革。降低单纯记忆性的试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比例;减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把期末考试试题与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试题看齐,经济法把期末考试办成为检验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要提高会计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老师的相关专业知识。无论是会计学专业的老师,还是法学专业的老师,要上好经济法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法学专业的老师需要学习会计、税法、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以及票据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时刻训练自己把法学知识融入到经济问题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实际教学中能结合相关法学知识分析当前经济热点,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计学专业的老师也需要不断自学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民法和商法,以提高自身的法律理论功底。同时,时刻关注经济法的修改,以便把最新的法律法规融入到经济问题中,促进学生对经济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科研和教学相结合。通过申报经济法相关的教研课题,深入研究经济法研究,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准确教学定位、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培育“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为了培育这类人才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在一线的教学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经济法论文: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与研究型高校的专业法学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经济法课程集法学、经济、技术等知识于一体,课程内容繁多,课时通常为32-48学时左右,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讲清楚庞杂的内容,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选择适合该专业学生需要的相关经济法知识; 2.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主要是二本和三本的学生,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比较缺乏,在教学中常常显得比较被动,如何让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组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重要考虑的因素; 3.经济法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生的法学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普及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等基本法学概念。要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应用”、“实务”等要求,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运用 案例教学法,一般认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187年创造的,在美国主要表现为判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案例为教材,教师采用苏格拉底问答法,一步步引导学生从矛盾中发现案例中蕴含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原则。我国于2世纪8年代开始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案例教学的适用性价值一直体现在对学生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实践的一线一直得到师生的欢迎。案例分析法和经济法课程的有机结合,是提高经济法教学效果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笔者在这些年讲授经济法课程的过程中,一直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但仍处于不断摸索和提高的阶段,仍面临诸多困惑。 (一)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经验 我国是以制定法为主要特点,判例法尚未取得法定地位,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上存在和普通法系国家不同的地方。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坚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通过一些简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手段,选择和搜集经典经济法案例,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演示案例,主要采用课堂问答、分组讨论以及模拟法庭等方式来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诸方面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把握的因素: 1.选择合适的案例。 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案例应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适应,所以应选择内容相对简单、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同时兼具一定趣味性的案例。在取材上,可以引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比如《经济与法》节目中的一些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容易激发其学习热情。选取的案例应是近期发生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能够对所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基本的把握和理解。 2.课前准备工作需充分。 主讲教师应在课前将下次课程主要讲授的案例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可以要求学生按分组以PPT形式来准备课堂发言。师生之间有诸如QQ群之类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查询资料的途径和方法的技术指导。 3.课堂讨论中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以及模拟法庭等方式来灵活开展案例教学。在课堂讨论中,老师要起到理性主持人的作用,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及时的评价与分析,结合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讲授清楚,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刻地领会到该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4.案例讨论后的总结需条理清楚。 教师在总结案例时,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案例与所涉及的法学原理、法律条文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来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基本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系国家占主导地位,我国和英美法系国家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上都存在差异,我们的学生在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后很难适应开放式的案例讨论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还是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课前准备过程难以控制。案例教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好的课前资料搜集和准备工作,这些有赖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否丰富,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的条件和实施是否完善,同时,还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次,课堂中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缺乏主动提问和探讨的积极性。案例讨论无法热烈和深入。再次,由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限制,过程考核给老师增加很多工作量且操作难度较大,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笔试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因此,有些老师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说明这种讲授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作用。 三、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与学生进行“对话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 要实现“对话式教学”,对教师和 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极好的课堂管理、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的脑细胞充分地调动起来。开展对话式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几个主题或模块,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次课程分为导入、形成和巩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由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做小组总结发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反应,在总体上把握课程的节奏。比如,理论性强的内容,比如经济法总论,教师讲授的时间应多些;实践性强的内容,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学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把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作准备和阐述。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访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修正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选择动态化,构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机制 社会经济生活瞬息万变,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情况,经济法律法规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也应适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为着眼于应用,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应始终保持对经济法理论前沿、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与行业需求乃至社会热点的及时响应,所以要对案例进行时时更新,教师要具有对经济法学前沿知识的敏感性,对身边发生的法律事件保持关注,从而将最新的案例设计到课程教学中去,构建起主动适用社会需求的创新机制。 (三)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过程化,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评分标准 要开展互动式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来讲,对教师的考核应重点体现在其教学质量上。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教学型高校,应该立足于自身定位,以教育的“产品”质量,即学生的质量而非论文的质量去评价教师。以此为标杆,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引导教师研究教学,使得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成为教师们的内在动力。对学生来讲,要提高课堂表现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分值和比重,应对课堂讨论认真参与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评价模式的过程化与多元化,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要实现评价模式的过程化与多元化,就有必要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评分标准。实践教学的评分不像笔试成绩那样容易获得,并且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时间对学生的关注,通过听取课堂讨论、批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以及观摩学生模拟法庭的表现等诸多形式而获得,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一系列相对规范的评分标准。比如,小组讨论占课程分值,模拟法庭实践如何打分等,在制定评分标准时,如何体现公平公正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经济法论文:论信息失灵与经济法 摘要: 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及错误是信息失灵主要表现,它们对市场效率具有巨大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由各种制度对其加以克服,在诸多制度中,经济法具有独特的优势。经济法通过各种制度安排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市场信息充分、对称、准确,从而提升市场效率。 一、计划、市场、信息与决策 市场体制是一种决策分散化的体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决策主体;而计划体制则是一种决策高度集中的体制,在该体制中,中央政府是最主要的决策主体,其他主体几乎没有决策权。[1]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中的资源配置都是特定决策的结果。只有确保这些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才有可能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而这首先有赖于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的充分、准确及均匀分布。如果信息失灵,即决策所依赖的信息不足、不对称[2]及错误,则将导致投资、交易等决策在质上产生偏差甚至错误,在量上则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信息流动是有差异的,计划体制的信息是纵向流动的,而市场体制的信息流动是横向的。信息流动的差异导致了两种制度的不同效率。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个对私人信息[3]的正确使用问题。计划体制不承认私人信息,因此对事实上存在的私人信息也就不予以尊重,从而导致了信息的错误及计划的失败;而市场体制作为一种分权的体制正是适应了“每个市场主体都拥有垄断性的私人信息”这一现象,保障了私人信息拥有者作出决策的权利,从而导致了相对较高的效率。哈耶克认为,中央计划和市场体制哪一种效率更高,主要取决于我们可望在哪一种制度下能够更为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知识,是将所有应被利用的但原来分散在许多不同的个人间的知识交由一个单一的中央呢,还是把每个人所需要的附加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以使他们的计划与别人的计划相吻合?[4]就确保私人信息被利用的充分性而言,市场体制肯定要强于计划体制。 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都存在着信息失灵的现象,但两者存在着质的差异。计划体制的信息失灵主要在于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即不可能存在一个如超级电脑般精英政府对所有信息进行收集并作出正确处理。运用计划和命令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机构存在着一种“致命的自负”,一切打算对整个社会实行计划的企图,不管它们是出于何种高尚的动机,都是建立在危险的知识自负上的。[5]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在中央决策型体制中直接导致了决策者过重的信息负担,面对众多的信息,决策者会无所适从。在前苏联,能源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的关于增殖反应堆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长达5000页,共10卷。对任何一个决策者来说,纸张的总量常常多于他所能消化的数量。[6]计划体制的失败主要在于信息失灵,这种失灵是不可能被很好地克服的,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毕竟有限,完全理性的神是不存在的。但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在1985年仍认为,当发展计划所需的大量信息的收集、调整、分类和分析在全国范围内出了问题时,解决的办法或许是在于改进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工具,而不在于放弃计划本身。[7] 与计划体制相比,市场体制具有信息上的优势,这首先缘于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的,都拥有私人信息并具有决策权,这种分散的决策体系使更多的私人信息可以得到有效运用。“配置资源的权力以可以变化的方式分散在许多能够实际决定这些资源用途的人手里才能使分散的知识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只有在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决定运用他的知识时,才有可能使任何个人所拥有的许多具体知识全部得到利用。”[8]但市场体制中的信息同样也会存在失灵的现象,这种信息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准确。[9]与计划体制中的信息失灵不同,这种失灵直接导致了市场对制度的需求,且不同的失灵形式导致了不同的制度形式和内容。经济法当然是克服市场信息失灵的一种重要制度。 信息不充分是指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在量上不足。导致信息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信息的公共产品性使信息只有很弱的排它性。“信息的生产成本高,而再生产的成本却极低,信息常常遭受惨重的失败。”[10]这里所说的再生产成本低就是指信息的弱排它性,这种弱排它性一方面使信息提供者的收费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很容易使各主体在信息提供问题上产生“搭便车”现象,从而导致无私人主体愿意提供信息。此外,信息作为一种无形产品其价值是不确定的,而信息的稀缺性又是价值的源泉,要确定信息的价值又必须对信息予以公开,而这又会降低信息的稀缺性,也就是说,“不可能在不损害其稀缺性的情况下精确地确定其效用,因此其价值,就象稀缺性一样,不可能完全确定。”[11]信息的这一特性提高了信息产品的风险性,使以信息为投资对象的投资者对其望而却步。第二,信息收集、处理存在成本,并且存在着边际成本递增的现象。斯蒂格勒认为,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信息成本的存在使充分信息成为一种理想状态,决策者也只须寻求决策所需的最佳信息量而无须去追求一种完美状态,即决策者在信息收集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时停止信息收集才是理性的,此时的信息是一种收益最大化的信息。但对决策主体而言,最佳信息量的获取也是有难度的,由于信息成本直接构成了投资成本、交易成本、立法成本、执法成本、监督成本等,这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和受制于资源代价的公权主体而言,会不得不在信息与效率之间作出权衡。[12]第三,信息收集、处理者的信息能力有限。[13]信息能力的有限直接导致了信息的不充分,其中,有部分不充分是可以通过改变信息主体而得到克服的,有部分是不可能得到克服的。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交易主体之间的分布不均匀。其中,一方被称为信息优势主体,另一方则被称为信息劣势主体。信息优势主体往往可以利用其优势地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获得不法利益而使劣势主体受到损害。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由于分工的不同,信息在初始状态就不对称。如关于某件产品的质量问题,生产者必然要比购买者了解得更多。第二,由于信息优势是成功欺诈或获得其它非法利益的前提,所以最大化自身利益者往往会维持其信息优势地位或人为制造信息优势。 信息不准确是指信息在质上与客观事实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直接导致决策主体决策的失误。信息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信息在被收集、传递及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如计算错误、分析方法错误等。第二,出于某种目的,如为了获得某种资格或非法利益,而故意制造虚假信息。制度虚假信息主体有可能是市场主体,如股市中庄家制造虚假信息使股价异常波动;也有可能是地方政府,因为各级地方官员是向上级负责的,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制度制约,他们“总是把那些对其仕途有利的信息禀报上级,即他们采取的是‘和上面合作的方式’,而不考虑‘来自下面的压力’,”[14]从而导致信息扭曲。人为制造虚假信息的主体还有可能是中央政府,如在前苏联,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经济信息经常被扭曲。根据前苏联经济学家N.西梅勒夫和V.波波夫的报告:“从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的30年中,统计数字被篡改得如此厉害,以至于连普通的数字也未能幸免。”[15] 信息失灵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降低市场的运行效率,因此需要以经济法为主体的制度进行干预,以使市场的信息充分、准确且在各主体之间分布均匀,从而提升市场效率。[16] 二、信息失灵对市场效率的消极影响及制度克服 (一)信息失灵导致市场低效率 1.信息失灵增加交易费用 在纯粹市场机制中,如果没有其它制度的支撑,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增加信息劣势主体的防御成本,增加其信息收集成本。由于市场主体都作为经济人[17]而存在,每个人都力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交易者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所占有的关于交易对方的最大信息,除此之外,交易者在交易时很难了解交易对方是否会采取合作的态度,为了防止自身受害,只能在与对方交易时加强防范,从而增加支出;同时如果不借助于其它制度的支持,诚实信用的交易者也很难证明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易时会采取合作的态度,如果要证明自己不会损害他人或自己的产品质量很好,其证明成本也很高,这都会影响市场效率的提升。如在巴基斯坦的一个叫Chamber繁荣的商业区中约有60个放贷者,每个放贷者都建立起了一个由可信的客户组成的紧密圈子,他们很少会向圈外人放贷,因为甄别新客户的成本很高。在接受新客户之前,放贷者通常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在交付贷款以前,放贷者通常与借款人在其它方面进行一笔劳务或商品的交易,时间至少长达两个季节;此外放贷还通过走访借款人所在的村庄、与他的邻居和过去的商业伙伴交谈等办法,对借款人进行广泛的了解,以确定其可靠性和品质。如果放贷者在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长期等待以后决定向借款人放贷(拒绝率约为50%),他通常首先从一笔试验性的小额贷款开始,只有在试验性的贷款偿还后,放贷者才能增加他对借款人的信任,才能提供符合其需求的贷款。20世纪80年代初对Chamber放贷活动的调查表明,年利率平均为79%,但这一很高的平均数也包含着很大的差异:利率从18%(仍然高于12%的银行利率)到200%不等。许多利息被用来弥补非正规市场上信息和行政管理方面的高成本。调查者的结论是:利率与放贷者放贷资金的平均成本大致相同。这意味着他们的利润接近零。[18]该实例中,在信息不对称即放贷人不知借款人是否会按时归还本金和利息的情形下,放贷人承受了过高的验证成本,过度而合理的防御行为使放贷人还承受了巨额的防御成本,同时也导致了这种自发金融市场的高利率。 2.信息失灵导致市场萎缩甚至消亡 (1)由信息失灵而产生的关系交易导致市场被割裂 在没有制度支持的情形下,信息失灵会产生关系交易,即人格化交易,因为这是确保交易安全、降低信息成本、减少交易所需信息量的有效途径。这种交易在自然经济中相当普遍,但与市场体制的要求不相一致。关系交易的弊端在于交易范围很窄,使市场被人为分割,虽然关系内主体间的交易成本很低,但与关系外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却很高,支撑交易的信息量也要求很大。如在尼日利亚北部扎里亚附近4 个穆斯林村庄中,400户人家结成一个关系紧密的群体,群体成员对有关各自的需要、活动和境况的信息了如指掌,几乎所有的借贷都发生在群体内部,借贷没有书面契约,完全凭借信任,每20笔借款中只有1笔拖欠,但与村庄外的借贷关系几乎没有发生。[19]在市场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人格化交易很容易成为克服信息失灵的首要选择,但它是反市场的,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2)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会导致市场消亡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最早是保险学中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投保人知道自己的风险特征,而保险人则不知情,因而不能对不同风险类型的投保人进行区分,从而不能对不同风险的投保人收取不同的保险费,而只能收取以风险的平均概率为基础的保险费。在这样的收费体制下,高风险的投保人具有更多的保险激励,而低风险的投保人则更倾向于退出保险市场,保险市场因此萎缩。1970年阿克洛夫(Akerlof)在《旧货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中以旧车市场为例对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把逆向选择概念一般化。在旧车交易中,买卖双方关于旧车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买方因此以旧车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为基础出价,这会使质量高的旧车卖主退出市场,从而降低市场上旧车的平均质量,买方了解此信息后,又会降低出价,从而使质量稍好的旧车卖方退出市场,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旧车市场消亡。[20]逆向选择问题在旧货交易市场、失业保险、汽车责任保险、医疗保险尤其是老人医疗保险等领域中普遍存在,如果没有有效制度对其的支持,这些交易将不可能长久存在。 3.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直接导致市场的低效率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最早也是保险学中的一个概念,指投保人投保后,对其保险标的的注意程度会降低,从而增大了保险标的的风险程度。经济学家对这个概念一般化以后,主要指委托人对人没法进行有效监督,人因此可以为所欲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21]道德风险导致市场低效率是相当明显的,如在团队生产中,因团队成员的偷懒行为无法被低成本地观测到,偷懒行为的部分结果会由团队中的其他人承担,从而激励更多的偷懒行为。如在动物租借合同中,出租方对动物是否被正常使用无法进行有效监督,承租方因此可以过度使用动物畜力,损害出租方的利益而最大化自身利益。这是以动物作为畜力的租借合同不可能普遍存在的原因,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因此导致物不能尽其用。又如在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由于经营者处于信息优势,投资者对经营者的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监督,经营者因此可以欺骗投资者,获取不法利益。[22] 4.信息失灵导致决策不当或失误 就市场主体的单方决策而言,信息失灵导致决策不当或失误。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作出的决策往往因缺乏事实基础而失误;在信息不充分的态势下,信息劣势者也往往会主动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决策;决策者基于错误信息而作出的决策必然是错误的。 (二)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 如果没有充分、准确及对称的信息,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都不能有效地运转。计划体制中的信息失灵导致了计划的失败;而市场体制中的信息失灵则导致了各种替代性制度的产生。这不仅已得到了理论上的论证,也经历了制度实践的考验。在经济学中,信息既应被看作是对交易的一种支持,也应被看作是一种交易的对象。市场体制下克服信息失灵的制度构建应在此两方面同时展开。布瓦索认为,制度代表一种长期的集体投资,旨在降低社会交换的信息成本;[23]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是指出,企业是对市场制度的部分替代,这种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包括信息费用在内的交易费用;[24]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有节约信息费用的作用;[25]科斯洛夫斯基认为,信任能降低交易成本,能够把囚徒困境转变为一种自信的游戏;[26]斯密德认为,消费者节省信息成本的一种方法是有权期望物品只有在满足一定标准要求后才可以出售。……采用一些公共的集体计划来减少不确定性是可能的。如欧洲的现代化计划。[27]施蒂格勒认为,经济组织的某些形式或许可以用它是消除质量不确定性的方式来解释。可以把百货商店看作是一个谋求商品的高质量以及确保商品的高质量的组织。[28]还有 学者认为,恰当的制度能在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中引导个人决策者,并能帮助我们减少对信息的需要。[29]此外,在现实中出现的保证、担保、品牌、连锁店、著名商标和广告等私人制度也能降低信息成本;某些中介机构的存在克服了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了交易;某些强制性保险制度克服了逆向选择问题;对人的利益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道德风险问题;政府直接提供信息增强了市场主体的理性,降低了市场主体的信息成本等。这些制度产生的历史长短不一,有的与市场一样长久,有的在最近才出现;有的属于私法;有的则属于公法;有的在市场内部产生;有的则依赖于第三者;有的属于正式制度,有的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在众多制度中,最有成效的是公权介入后而产生的制度,这种制度属于经济法范畴,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 三、信息失灵的经济法克服 个人理性要能起作用的话,是以获得和交易有关的信息为先决条件的。[30]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进行交易的价格体现所有和交易有关的买卖双方的信息的情况下,交易才能最优化,市场就能达致高效率。但这种观点是不现实的,与买卖有关的信息不可能全部体现在价格中,价格制度因此也不可能构成经济制度的全部,所以只有构建非价格制度,进行信息制度的创新,克服信息失灵,市场的高效率才有可能。这种解决市场信息问题的非价格制度的欠缺意味着市场常常是萎缩的,不是发展的,因为人们没有那种进入交易的强烈愿望,所以政府应该作为一种干预主体介入市场对信息失灵问题进行干预。政府[31]克服信息失灵的主要依据有四,第一,政府拥有垄断性的强制力,因此可以强制性地赋予私的主体的说明义务,也就是说,政府可以运用其强制力让私的主体说真话,说其该说的话。而私的主体自身是不可能强制性要求对方作出说明,因为各私人主体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第二,政府作为超越于私人主体之上的公共组织,其综合信息收集能力及处理能力要强于私的主体。此处并非指政府的信息能力绝对要强于市场主体的信息能力,事实上两者的信息能力是各有所长,市场主体拥有私人信息,政府不可能拥有,但政府的独特地位导致其综合信息能力要强于市场主体。第三,政府具有组织优势,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信息成本。第四,政府权威的存在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公信力,政府因此对其所提供的信息只须承担较轻的自我证实责任,自我证实的成本也很低。[32]政府提供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三,第一,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市场主体说明的义务;第二,直接收集、处理信息并向社会无偿提供;第三,进行制度创新,以直接避开信息失灵问题,即在该制度下,根本不存在信息失灵问题。以下对政府运用经济法的制度形式克服市场信息不足、不对称以及信息错误等缺陷进行深入探究。 (一)信息不足的经济法克服路径 关于市场总体信息量不足问题的克服,有多种路径选择,主要有二,第一,信息由政府直接予以提供,指导性计划是主要信息载体;第二,政府公权力介入私人主体对信息的生产及交易领域,以促进部分信息由私人主体予以提供,减轻政府的信息提供责任。[33] 1.政府直接提供信息 第三者直接提供信息并由市场主体无偿使用可以克服市场主体在信息提供问题上的搭便车现象,[34]这个第三者非政府莫属。因为政府有以税收为方式的财富汲取能力,这种能力是政府所特有的;政府还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组织,不象企业那样时时进行利润的核算,这使政府无偿提供信息成为可能。但政府提供的信息是否必然有效?这需要我们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即政府理性是否必然要强于私人理性?政府理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增强私人理性?如果政府理性低于私人理性,则由政府提供信息成为不可能,也没有私人主体会去相信并采用政府提供的信息。我们认为,政府理性和私人理性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强度,在私人信息领域,私人理性要强于政府理性;在非私人信息领域,[35]政府理性有可能要强于私人理性。在政府理性要强于私人理性之处,私人理性可以借助于政府理性而得到增强,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得到克服。这是政府理性的主要功能,也是相关制度的主要作用。“培育制度的必要性源于人性的某些固有特质,如在信息吸纳、评价信息和保留知识上的有限能力。”[36]正是人性的这些特质使经济法的功能得到凸显。 由政府直接提供信息克服市场信息不足的主要法律载体是计划法。[37]计划法并不是以指令性计划直接配置资源的法律形式,而是以指导性计划优化市场主体决策的法律形式。指导性计划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增加市场主体的有效信息拥有量,弥补市场不能提供充分信息的缺陷,又能降低市场主体所需承担的信息成本,从而激励其作出生产、交易等各种决策。指导性计划既能增强市场主体的理性,又能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由此对市场交易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促进市场体制的发展。“指导性计划实质上是一个过程,籍此,许多决策者能够互相交流有关市场条件的预期以及各自计划的信息,使他们的计划和市场预期一致起来。”[38] 2.对信息的私人生产及交易的公力支持 前已所述,在市场体制中,信息既是一种对交易的支持物,也是一种交易的对象。信息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物而被交易,是因为信息具有的内在价值和其稀缺性,交易信息能够给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带来效益。但信息的弱排它性使其他主体产生搭便车的心态和行为,因而使信息生产者很难获利,从而影响其对信息的生产。这使公力对信息生产和交易的支持成为必要,这种支持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是《信息生产与交易支持法》,我国目前尚未制定这方面的法律。该法的主要功能是降低信息生产主体的排它成本,减少信息的正外部性,确保信息生产者获得应该获得的利益,从而激励更多、更优的信息提供。因为信息的弱排它性不仅会使信息生产主体的排它成本增加,还会使信息主体不敢进行交易,从而不能实现其投资的目的,急需获取信息的主体则没有拥有最佳信息量而不能使其决策最优化。政府运用公权对信息产权进行直接保护,一方面可以降低信息主体对其所拥有信息的排它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信息主体对其所拥有信息的安全感,从而促进信息交易,增加信息产出。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并不是指所有信息都具有同等强度的特性,相对于非公共产品,信息的排它性确实很弱,但不同信息的排它强度是有差异的,有的信息产品的排它性较强,有的信息产品的排它性较弱;随着经济情势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公共产品特性也会变迁,有的信息产品由于有高科技的支持而发展出一种廉价的收费方式,从而使其公共产品的特性变弱甚至消失,这使某些信息由私人提供并实行有偿使用成为可能,而政府的公力支持则使这种可能性进一步的增强。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由私人提供,对于具有纯粹公共产品特性的信息还是应该由政府予以提供;此外,对在政府公力支持下由私人主体生产和交易的信息,如果政府的支持成本过高,则政府应该放弃这种支持,由政府自身直接提供相关信息。《信息生产与交易支持法》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对信息生产的制度支持和对信息交易的制度支持两个部分,其中,对生产的制度支持是通过降低信息生产的难度、增加原始信息获取的途径和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组织支持等方式实现的。对交易的制度支持是通过确保交易的安全性、降低交易的成本、降低对交易的利益获取比例以及加强对非法获取、使用和披露信息的主体的惩处等方式实现的。 (二)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法克服路径 目前信息不对称的情形相当严重,也相当普遍。在美国, 人们断定每五位住院病人中可能有一人根本不必呆在医院,而医生比任何人都清楚哪个病人需要住院,哪个病人可以提前一天回家,哪些检查是不必要的,而病人自己则很难知情,其利益因此受到损害。[39]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因此而产生了较多的消极影响。如出租车行业中 司机的不合理绕道问题;医疗行业中的不合理用药问题;经营者对不安全、不卫生的消费品的销售问题;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犯问题等,都缘于信息不对称。[40]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法克服有多种路径可以选择,主要有直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和间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克服有三种方式,其一,让信息优势者直接向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其二,激励其他知情者说真话;其三,由政府向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从而使信息分布均匀。信息不对称的间接克服也有两种方式,其一,避开信息问题进行制度创新,在该制度下,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其二,创新一种非价格机制,作为对价格信号的补充。 1.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克服 (1)强制性赋予信息优势者说明的义务 《证券法》中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政府进行强制性信息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我国及发达国家的《证券法》中,信息披露制度相当完善,必须披露信息的范围、信息披露的程序以及信息披露的准确、及时、充分性的确保等都作了专门的规定,[41]应该说这是一种设计相当良好的制度,应该切实予以实施。只有进行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才会有投资的安全感,才会进行投资,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研究成果表明,会计制度健全的国家,经济增长也更快,因为健全的会计制度不仅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还能降低信息制造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之间的不对称程度。一项研究估计,如在90年代,把阿根廷的会计标准提高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当时的平均水平,将能使该国的GDP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4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赋予了经营者的强制说明义务,该法第19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但与《证券法》中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区别,该法关于经营者说明义务的条款仅此一条,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该法第19条第1款有两部分组成,即“经营者应当说明真实信息”与“经营者不得虚假宣传”,前者是命令性的规范,是一种强制性说明的义务,后者是禁止性的规范,两者之间是并列的,并不存在层递关系。但令人不解的是,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并没有对违反强制说明义务设置相应的责任,而只在该法的第50条第5项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设置了几种法律责任,这说明该法第19条第1款的重点在于禁止虚假宣传,而不在于赋予经营者强制性说明义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方式在于确立经营者的自我说明义务,许多消费者只有经由经营者的说明才能对商品或服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虽然第19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的询问,应当作出直接、明确的答复,但在很多情形下,消费者根本没有能力就商品或服务的问题向经营者询问,因为问题的提出也是以对商品或服务的一定程度的了解为基础的,如果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不了解,也不太可能提出适当的问题使经营者回答,所以问题的关键首先不在于消费者的提问,也不在于禁止经营者的虚假宣传,而在于经营者就商品或服务的自我陈述,在于在法律上直接赋予经营者的强制性说明义务。所以法律的修正应该增加设置第19条第1款关于强制性说明义务的法律责任,并且对必须予以说明的事项也应当加以明确。因为在该条款的规定中,“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是一个范围相当广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当不确定的概念,在实践中,经营者究竟必须说明什么?这是一个相当不好操作的难题。首先我们可以确定说明义务的限度,如涉及到经营者商业秘密的事实,则不应在说明之列,如果必须说明,应同时规定对方的保密义务。其次应该明确必须予以说明的事项。在立法技术上,可以采取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的方法。如经营者应该对商品的名称、规格、质量、产地、性能、用途、有效期限、有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它必须予以说明的事项[43]向消费者作出准确、充分、及时的说明。 (2)激励其他主体说明真相 让其他主体说明真相需要有制度的激励,如果没有制度确保对该主体进行以物质为主要方式的激励,则让他们说出真相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经济领域,每个主体首先作为经济人而存在,最大化利益是其主要目的,如果在说出真相之后,没有任何直接可获取的利益,则社会上绝大部分主体都不会作出这种选择,何况说出真相还会使其承受不利后果。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而不计报酬的举报者,但这毕竟只是少数,这些少数人所掌握的信息也是少数,尚不足以使信息不对称得到克服。所以政府应该进行制度创新,设立悬赏举报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多的信息,还能获得在其它制度下所不能获得的信息,这种制度在我国目前应该普遍地建立。以食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言,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消费者在进行食品消费时,很难知道所消费的食品是否卫生,不可能知道所吃的菜是否有过多的农药残留,不可能知道做菜的油是否是潲水油,不可能知道作为原料的肉是否是病猪肉,……甚至不可能知道经营者的厨房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等。这方面的信息对消费者而是至关重要的,但消费者一般不能获得这种信息,因为获取这种信息对消费者而言成本过高,过高的成本使消费者获取这种信息事实上成为不可能。对经营者而言,采用不卫生的原料、按照不确保卫生的程序进行食品生产,其自身承担消极后果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由于受制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经营者时时刻刻进行监督,也就是说,该部门不可能获取所有经营者在所有时刻的不法行为信息,因此对其进行处罚就丧失信息前提;而这种不卫生的食品被消费者消费后,并不一定立即使消费者致病,甚至消费者不一定会有感觉;而在不卫生生产的成本过低的情形下,食品经营者进行不卫生生产的可能性就极大。[44]在这种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和消费者都不能获取充分信息的情形下,政府应该改变思路,考虑选择另外的方式获取信息。在食品的不卫生生产过程中,总有人会知晓不卫生生产的情况,政府应该设法让这些人说出真相,而悬赏举报制度是让这些知情者说出真相的最佳的途径。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因为利益激励是一种最强的激励方式;此外,政府的利益激励还可能打破不法人员之间的利益联盟,因为这种利益联盟的稳固性本身就不强,利益激励可以改变各利益联盟主体的利益构成,从而促使其中之一者说出真相。事实上,悬赏举报制度是政府花钱买信息的一种制度,相对于其它信息获取渠道而言,这是一种低代价的、有效的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45]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几年的立法中,我国已经开始注重举报制度的引进和建立,如2000年修正的《产品质量法》第10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对检举人保密,并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 规定给予奖励。这是我国立法中至今为止规定的最为完整的悬赏举报制度。国务院在最近颁布的《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中第(八)项规定,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通畅的渠道,认真受理群众和企业的举报、投诉,制定并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有功人员予以重奖,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46]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30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但没有关于奖励的规定。我国目前有关举报的制度散见于各法律法规之中,各自规定不一,也不成体系,某些法律对举报的规定很不完善,因而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所以我国应该制定《举报法》,详细规定对举报者的保密制度、奖金来源及发放制度、对打击报复的处罚制度、举报信息的使用制度等,以使举报者在举报时既有安全感,又能及时、足额获得奖励,还能使举报信息尽可能地得到充分运用。 除了建立悬赏举报制度以促使其他知情者说明真相外,经营者之间的有效竞争也能促进信息披露。竞争如何促进信息披露?如何降低信息成本?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竞争对信息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影响,因竞争而导致企业利益的直接减少有可能使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而非法获利以增加利润;而竞争的存在则也有可能使企业不敢制造虚假信息,因为竞争对方是最佳的打假能手;此外,竞争的存在还会减少企业的私人信息,增加市场的公共信息,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如我国邮政部门在为提高邮资而上报的材料中称,全球600万邮政职工为60亿人服务,而我国60万邮政职工要为12亿人服务,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提高邮资势在必行。但事实上全球邮政每年完成的信函总量达4030亿件左右,而我国邮政处理信函的总量却仅为70亿件左右,其劳动生产率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7%.[47]若我国邮政行业存在竞争,则其劳动生产力低下的事实肯定会成为一个公开的信息,邮政部门在为提价而上报的材料中肯定不会再作上述比较。经济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反垄断法》维护了竞争,确保了竞争的有效性,从而增加了市场中的公开信息总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信息的不对称性。 (3)政府或其它机构直接对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 在信息严重不对称之处,政府提供有关信息能够直接减少外部性。外部性存在的原因很复杂,如产权不能明确界定、经济人对自身利益的极端追求等。信息不对称是外部性的私法克服的障碍之一,因为外部性的制造者与受害者之间就外部性的事实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直接妨碍受害者向外部性制造者提出赔偿要求,从而也不可能使整个社会作出进一步的反应。政府提供相关信息能够使民众了解外部性存在的情况及严重程度,从而使民众作出反应成为可能。以环境污染的控制为例,世界银行的一个工作组最近研究了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和菲律宾的股票市场对环境状况报道的反应。这四个国家中没有一个拥有实施环保的记录,但是,在企业的良好环保状况得到当局认可的消息公开报道后,该企业的股票价格平均上升了20%,当公民抱怨污染的消息公布后,企业的股票价格下降了4-15%.[48]印度尼西亚利用克服污染企业与被污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方式较为成功地控制了污染。该国的环境影响管理局开发出一项“污染控制、评估和环境评级计划(PROPER)”该计划从工厂中获得关于污染的数据,对其环保状况进行评级,并将环境评级情况向社会公布,通过金融市场对污染企业造成影响,因为金融市场会对企业的环保评级作出反应,利用公众的压力来迫使污染企业执行环保法规。由于受环境污染的人们参与计划之中,因而它在企业与有关方面之间达致了力量的平衡。[49]实践证明,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形下,政府向公众提供有关环境状况的可靠信息,是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最佳路径之一。这种信息直接增加了反对环境污染的主体数量,增强了环保的力量。 政府直接向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不仅可以降低信息劣势者的信息成本,还能向信息劣势者提供其自身不能获得的信息。《产品质量法》第24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定期其监督抽查的产品的质量状况公告。这种信息是消费者个人很难获得的,政府部门利用公权力获得这种信息向社会公布后,能增加消费者的信息拥有量,从而促使消费者作出合理的消费选择。消费者的消费知识有限,如对免熨衬衫是否可达到免熨效果,消费者一般不知道,往往要进行消费以后才能知情,但对免熨衬衫中含有甲醛并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事实肯定不知,在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委托有关部门对免熨衬衫进行抽查后,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免熨衬衫含有甲醛,而免熨衬衫的免熨效果则几乎没有。这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最好的信息。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在近一年内向社会公布餐具洗涤剂、白酒、农药、电池、微波炉、西服、强化奶粉、啤酒等近百种产品的抽查结果,在公告中详细列出了每种商品的合格品种和不合格品种,并说明了不合格的原因。[50]这有利于消费者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政府克服信息的不对称,除了首先要确保信息准确性,更重要的是确保信息公开的普遍性,如果准确信息的公开度不大,则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贡献也不会大。我国目前政府在提供这类信息时,公开的方式仅限于电视、报纸及专门的公告等,从形式上看,似乎公开度已经很大,但实质上,由于信息劣势主体主要集中在农村,这些主体接受这些信息往往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相当部分人是得不到这种信息的。如含有PPA的药品被禁售之时,各种媒介都了这一消息,但在某些偏远农村地区,康泰克这种药还在销售,一些人也还在服用。所以,我们认为,信息不对称越严重的领域和区域,就越需要政府直接提供信息,政府提供信息除了须承受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成本外,还须承受信息的公开成本,由于受制于资源限制,[51]政府不可能克服所有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政府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信息不对称最严重的领域,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还应把有限资源用于在信息不对称最严重的区域,专门用于信息的公开。 2.间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创新 间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从表面上看并不着眼于信息本身,但它或者在实质上能降低各主体对信息的需求,或者本身就是一种信号,从而促进原来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易。强制性保险就是一种绕过信息不对称而克服逆向选择的制度,这种制度对信息的要求几乎为零;利益激励制度也能降低信息劣势主体对信息的需求量;中介性机构的出现使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机构得到了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政府的工作;而非价格机制的发展使信息劣势主体信息获取可以多元化,有些非价格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被高度浓缩的的信息,因此有利于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1)强制性保险等[53] 经济学的研究认为,一些没有被 私人开发的保险市场,如养老保险、失业和残疾保险等,都应有政府的正式保险计划。[54]为什么存在没有被私人开发的保险市场?其原因比较复杂。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信息不对称而在保险领域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最终导致私人保险市场的消亡。对此,由政府进行强制性保险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经济学家的论证也认为,当市场失灵严重到私人保险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险项目,就很可能需要由社会保险,即由政府提供的强制性保险来发挥作用。[55]我们认为,强制性保险等制度克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是相当可行的。它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制度。在这种制度框架下,根本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这种制度对信息的需求量很低。以强制性失业保险为例,所有劳动者都必须投保,这对劳动者而言是一个不能选择的强制性行为,这使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丧失了行为基础,政府在接受投保时也无需去辨认该主体是否更容易失业,信息不对称由此得到克服。 (2)利益激励制度 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利益激励是最佳的克服路径选择。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奴隶主要得到奴隶更多的劳动产品,而奴隶则想得到更多的闲暇。就奴隶的劳动质量而言,奴隶主处于信息劣势,奴隶因而可以怠工、偷懒,为此奴隶主可以做出两种制度安排以促进奴隶劳动:(1)强迫奴隶劳动,不劳动则不供给食物或严刑处罚。这种制度的执行,奴隶主要花费资源监督奴隶劳动的整个过程,这会导致巨额监督费用,并且劳动过程的某些阶段根本没法监督;奴隶主还要承受对违规奴隶处罚的成本。(2)对劳动产品与奴隶实行分成制。这种制度的执行奴隶主只需监督奴隶的劳动产品,而不需监督劳动过程,因此不存在监督费用问题,而且分成制使奴隶有更大的劳动动力,无论从产品质量还是数量来说,这种制度都要优于强迫劳动制。[56]强迫劳动制并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反而加重了奴隶主的监督责任,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趋严重;而分成制通过利益激励使奴隶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降低了奴隶的监督责任,因而减少了奴隶主对奴隶劳动质量和数量的信息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信息的不对称。在现代企业中,用利益激励去克服信息的不对称是相当必要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应该赋予最有信息优势的人,以使这些人不滥用信息优势。向国有企业委派稽查特派员对企业进行稽查并不是一种最优的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也在于克服信息的不对称,但这种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思路存在一定问题,它是从信息劣势方着手以获取更多信息,这不仅不能使信息不对称得到克服,反而产生其它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认为,信息不对称的克服应该主要从信息优势方着手,给予其一定利益,以使其与信息劣势者的利益大体相一致,从而减少信息劣势者的信息需求。 (3)中介机构 市场体制中的中介组织的功能和作用相当值得研究。这种组织也能克服信息的不对称。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就能使上市公司股东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经济学家发现,因为存在着逆向选择问题,旧货市场如果没有非市场制度的支撑,是不可能存在的。目前这种市场能够较普遍地存在是因为得到了一些非市场制度的支持,如专门检测旧货质量并出具报告的机构出具真实的报告,一方面可以免除旧货卖方的质量证明责任,可以降低总体的质量证明成本,还可以使买方确信产品的质量状况,从而促成交易的进行。但中介机构在发挥其克服信息不对称功能时,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其提供的信息的公信力如何,如果中介机构普遍存在信任危机,市场主体对其所提供的信息根本不予信任,则信息不对称也无法得到克服。所以如何确保市场主体对中介机构的信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论上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使中介机构成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由于不追求处自身利益,非营利性组织容易被市场主体所接受,但不追求自身利益的特性同时会使非营利性机构处于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的局面,这会影响市场主体对该机构的认同。第二,强化营利性中介机构的行为责任。《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等都对一些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我们认为,因为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政府行事,并且面向社会大众,所以其违法行为的消极影响会相对更大些,故应该对其配置相对较严厉的法律责任;并且在法律执行过程中,也应强调严厉,因为若对其违法行为不依法处理,会引发民众对这些机构的信任危机,从而影响整个行业;此外,应该尽可能使这些中介机构负无限责任,各投资主体之间负连带责任,从而约束并促进其提供正确、有效信息。第三,在民众对不同层级的政府的信任程度不同的情形下,尽可能提升中介机构的成立审批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的层级,使更多民众能够更信任该中介机构。如《产品质量法》第19条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在这规定中,把审批部门设在省一级,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门槛,以确保检测质量;另一方面则为了增强民众对该机构的认同,提高对由该机构提供信息的信任度。 (4)非价格机制 “在信息不完全可得的情况下,聪明的人类总会在市场上找到一些非价格的东西来补充价格机制。我们对这些非价格机制的依赖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为购买信息而进行的投资。”[57]非价格机制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只不过不是一种价格信息。非价格机制所内含的信息对交易双方都是有利的。以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为例,内部管理科学、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以后,在与其他主体进行交易时,可以不进行既费时又费力的自我质量说明,而交易对方也可以减少进一步的信息收集行为,从而既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又可以促进交易快速进行,还可以降低交易对方的防御行为。这种机制是克服信息不对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消极影响的最佳制度。康佳集团在全国彩电行业首家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和国家双重认证。这一信息极有利于康佳集团的彩电销售。90年代初在杭州营运的中巴车车身上写着大大的“国营”两个字,这是在个体私营者多次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形下出现的。国营两个字有深刻的信息内涵。它意味着经营者不损人利己,意味着不过度追求利润。这个重要信息能免除消费者被宰的忧虑,从而促成交易。产品质量免检制度也具有这样的功能。此外,交易者的良好声誉也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一种非价格机制。“商誉这个词意味着质量的持久性,而信誉是有价格(或罚金)的,因为它使搜寻变得经济。”[58]企业的良好声誉能够减少其在与金融机构、消费者进行交易时的信息提供量,还能降低双方之间的合作成本总量,如《商业银行法》第36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企业的良好资信对银行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自我证明责任,另一方面减少了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企业不提供担保而得到贷款直接减少了其借贷成本。 3.信息错误的经济法克服路径 经济法在禁止错误信息、促进正确信息的提供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对错误信息的直接禁止 经济法在这方面有相当多的规定。如《会计法》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禁止;《广告法》对虚假广告和不当比较广告禁止;《证券法》对错误信息的禁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对欺诈行为的禁止;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及第21条对假冒行为的禁止,第9条及24条对虚假宣传的禁止等。这些禁止性的法律规范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市场中的错误信息,另一方面也直接促使了各主体提供真实信息。 (2)政府直接提供正确信息 对市场中有较大影响的虚假信息,政府应该通过提供真实信息的方式直接予以克服。换言之,在这种情形之下,政府有说明的义务。政 府的这种说明义务主要来源于两点:第一,在市场中存在较多错误信息的情况下,政府是最佳的僻谣主体,其他主体都没有足够的公信力进行僻谣。第二,与单个的市场主体相比,由政府直接做这个工作可以节约更多的辨认、筛选、处理错误信息并予以公示的成本。 (3)禁止价格扭曲及对扭曲价格的矫正 “当供给与需求的力量可以自由发挥作用时,价格衡量稀缺的程度。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价格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因为它们传递着关键性的经济信息。”[59]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是信息的主要载体。价格是一种高度浓缩的信息,它虽然只表现为一个数字,但它所内含的信息量很大,市场主体主要依据这种信号做出决策。市场的良性运行有赖于价格信号的正确性。但价格很容易被人为扭曲,成为一种错误的信号,从而影响微观的效率和宏观的有序。经济法对价格扭曲的禁止及对扭曲价格的矫正主要体现在《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价格法》第7条规定了经营者定价的基本原则;第8条规定了经营者定价的基本依据;第14条第2项规定了禁止低价倾销,第3项规定了禁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行为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确保价格能够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确保价格信号的正确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规定,抽奖式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这个禁止性规定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因奖金太高而使价格扭曲。《商业银行法》第31条与38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和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存款和贷款利率;第75条对擅自提高或降低存款或贷款利率的行为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规定主要在于确保利率这个价格信号的正确性。 4.经济法降低信息成本的路径 信息成本过高并不是市场体制中信息失灵的直接表现,但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及信息错误往往导致市场主体自身承受巨额信息成本。经济法在克服信息失灵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主体的信息成本,从而直接增加市场主体的利益,在总体上提升市场效率。经济法降低信息成本的路径主要有三,第一,通过政府提供信息公共产品降低市场主体的私人信息成本。第二,通过制度降低对信息的需求量,减少市场主体对信息的搜索行为,从而降低信息成本。第三,通过赋予信息优势主体强制性信息公开制度,减少信息劣势主体的信息成本。此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经济法通过克服信息失灵降低信息成本的同时,也直接降低了市场主体的自我防御成本,从而提升了市场主体的获利水平。 经济法论文:国家失灵与经济法 摘 要:国家失灵与经济法的关系是经济法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文章首先探讨了国家失灵的定义、表现、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国家失灵与经济法关系的看法,认为经济法的概念中不应包括克服国家失灵的内容,经济法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克服国家失灵,经济法的功能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失灵的法律对策应由以行政法为主体、包括相关的宪法性法律制度来承担,并认为严格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经济法。 关键词:市场失灵;经济法;国家失灵;行政法 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与经济法的关系,目前经济法学界研究得比较深入,基本上已有定论。由于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导致了垄断、外部性(主要指负外部性)、公共物品提供不足、信息偏在、巨额交易费用、经济周期、分配不公等市场失灵形式出现,市场的自由、放任发展合理地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在资源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市场失灵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低效率、无效率,甚至负效率,从而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社会总福利水平。市场不能自动纠正自身的失灵,只能借助外力来克服,从而引致了国家力量的介入及相应的制度需求;国家干预及相应的制度供给,促成了现代经济法的诞生。“市场缺陷是现代经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一,这是我国经济法学界近乎一致的观点。”[1]但国家失灵(governmentfailure学界有时翻译为“政府失灵”。下文还要论及政府失灵与国家失灵的区别。)与经济法有怎样的关系,学界的意见却并不一致。[2] 一、国家失灵的概念剖析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即由于市场本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使市场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相对于市场失灵,所谓的国家失灵是指国家在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即由于国家本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导致其配置资源时也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有学者针对市场失灵的概念,提出所谓的“非市场失灵”(non-marketfailure)概念,指“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认为非市场因素不仅仅指政治、政府、行政等“正式规则”的内容,还包括文化、习俗、宗教、传统等“非正式规则”的内容。[3]但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一般仅指市场和国家两种,其他的非市场因素并不被直接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因此,所谓的非市场失灵,也主要是指国家失灵。 这里需要对“国家失灵”与“政府失灵”作一区分。大家一般是把二者放在等同的意义上使用的。但相对于这两个概念,有学者对“国家干预”和“政府干预”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4]这种观点认为,不管“政府干预”论的理由是什么,任何人都必须承认,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推动或限制,主要是通过国家的立法进行的。法律则是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它们的贯彻和执行不能因为政府的更迭而受到损害。因此,这种干预是国家的干预,而不是政府的干预。该观点还认为,政府不是贯彻执行国家经济管理制度的惟一机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为了避免政府决策错误,有些经济政策是由独立于政府的组织来承担的,例如关于稳定货币的政策是由独立于政府的中央银行作出的。借鉴这一区分理由,便合理地推导出有必要区分“国家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概念。本文切入论述的基点便是“国家失灵”,而非“政府失灵”。但政府作为国家的人,政府失灵也必然体现为国家失灵,而且国家失灵又大多表现为政府失灵,因此,本文也多是从政府失灵这一国家失灵的常态和典型入手展开论述的。 二、国家失灵的内容表现 “政府的失败既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多。”[5]这种国家作用的不到位、越位或错位,从另一个方面导致了社会经济效率的低下和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具体说来,国家失灵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6] 1.政治决策失误。政治决策作为非市场决策,有着不同于市场决策的特点。市场决策以个人作为决策主体,以私人物品为对象,并通过完全竞争的经济市场来实现。政治决策则以集体作为决策主体,以公共物品为对象,并通过有一定秩序的政治市场来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产生,只是各个利益集团间或政策受益方和受损方之间博弈的结果。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也证明,经过各种政治决策方式得到的,所谓科学的、最能体现尽可能多人意志的政策目标,其实只是受投票规则、投票程序操纵的政治产物。政治决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存在着种种的困难和障碍,使得国家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决策。 2.国家过度增长。“政府部门的普遍增长这一重大的发展变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7]首先,国家赋税和政府支出急剧增长。19世纪初叶,欧洲国家的赋税收入平均占国民收入的8%-10%;今天,却已吞噬了国民收入的30%-50%.其次,政府机构急剧膨胀。这不仅表现在政府机构数量的急剧增加,而且表现在政府机构中供职人员数量的急剧增加。再次,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职能日趋扩大。政府将越来越多的企业活动与家庭活动置于各级政府的监护之下,这种转移导致了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从而损害了企业与消费者利益。 3.国家机构低效率。国家机构垄断了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于缺乏竞争,它们倾向于预算规模的不必要扩张,增加工作人员,提高薪金和办公费用,造成大量的浪费。同时,国家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国家官员的目标并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规模的最大化,以此增加自己的升迁机会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势必导致国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另外,作为监督者的政治家和公民,完全可能受到被监督的国家官员的操纵。监督的失效导致国家机构的低效率状态更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克服。 4.分配不公正。市场活动引致了收入或财富的不平等,而意在克服市场分配不平等的国家干预,其自身也可能产生权力集中与收入上的分配不公正。国家机构及其官员从这种不公正的分配中得到额外的利益,会给其他社会成员造成一种负向激励,从而降低社会 劳动的效率。查尔斯·沃尔夫认为,任何一种国家干预,都是由一部分人将手中的权力强加到其他人的头上,并且这种权力总是有意地并不可避免地被交给一些人,而不给予另外一些人。这种权力的再分配给滥用职权获取灰色或非法利益提供了机会,进一步造成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 三、国家失灵的原因溯源 1.国家的经济人属性。恩格斯认为,私有制产生以后,社会关系和秩序变得复杂和充满矛盾。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一旦产生,便拥有了自己的利益追求,不断地从社会中猎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并逐渐予以固化,从而渐渐异化为社会的对立面。在这一“经济人”动机的作用下,便会出现国家失灵。 2.国家的有限理性。国家逐渐作为独立于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也不是万能的,它具有“经济人”一样的弱点,它也要面临着决策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丢失、决策成本过大、决策者智慧不足、决策者利益约束等方面条件的制约,[8]并不能找到准确地干预市场的“度”,许多政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3.国家的官僚主义属性。首先,国家官僚追求国家机构规模的最大化。按照著名的帕金森定律,政府官员的名誉、地位、权力和酬金经常与其所在的政府机构的规模大小成正比。其次,国家官僚的行为不受产权的约束。由于国家预算是公共所有的,因此政府预算可出现赤字,其额度也可以通过国家立法追加税收来提高。第三,国家官员的行为不受利润的支配,他们的收益仅与最大化预算正相关。 4.国家的垄断性。国家属于自然垄断的范围。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被供应的产品,缺少一个可靠的参照系和反馈机制来检查国家机构的运行状况,从而不具有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来影响国家。同时,由于监督机构的信息多仰赖于被监督机构来提供,监督者完全有可能受到被监督者的蒙骗和操纵。 四、国家失灵与经济法关联分析 从以上关于国家失灵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国家失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是由它从社会中独立出来以后便具有的客观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人们只能力求减少国家失灵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却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国家失灵现象的发生和存在。在这一前提下,国家失灵与经济法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1.经济法的概念与国家失灵。经济法的概念是进行经济法学习和研究以及学科体系构建的平台。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是以先验的、主观的经济法概念去演绎所谓的经济法现象呢,还是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客观社会现象,从中归纳出经济法的概念,然后再去演绎各种经济法现象呢?在这方面,笔者同意“经济法研究中的语境论进路”观点。[9]该观点认为,法部门(包括作为传统法律部门的民商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等与作为新兴部门法的经济法)的观点和实践皆与特定的语境相关,经济法则是经济的集中和垄断(市场失灵)、现实主义法学思潮、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社会本位)、规范主义的方法论等特定语境的产物。依现在学界的通说,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诞生于十九世纪末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首先在美国出现了解决市场失灵的法律机制,德国则把“经济法”这一词汇引入了立法,继而促成了经济法学研究的兴起。“英美法系的国家至今没有经济法这一概念,谢尔曼法在美国被划为商法。”[4](P697)但大陆法系法学家为了研究的方便,同时也是研究深入的结果,结合德国经济法的实践及其产生的语境,统一将这种克服市场失灵的法律规范称为经济法。这是由客观的社会现实存在归纳出经济法的定义,即经济法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由国家对特定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之后,经济法的概念才逐渐传播到东方,如日本、中国等国家,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包括“法治国”的理念,何尝不都是这一过程的产物?许多学者也承认,“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以促进社会公益为目的,为矫正市场失灵而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和规制,这样的法才是经济法。”[10] 当然,这里又牵涉到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问题。依据上述对经济法概念追本溯源的考察,应该说,严格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不存在经济法的;或者说,可能有“舶来品”的经济法概念,但是不存在经济法现象。因为计划经济条件下根本不存在市场,当然也不会发生市场失灵,这时所谓的经济法(有学者认为这时也存在经济法),“与其称为经济法,不如称其为经济行政法。”[10]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市场化取向改革,这时涉及到了市场和国家的关系,市场失灵现象也才逐渐浮现,此时市场和国家的关系才进入了经济法调整和研究的视野,这时才可以说,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需要由经济法规制的社会经济关系以及对经济法的制度需求。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11]使这一语境下的经济法及其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我们不能因为经济法研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性,而改变经济法概念的质的规定性,这样的话,就是颠倒逻辑顺序,等于先定义一个经济法的概念,将克服所谓国家失灵的任务纳入进来,然后得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经济法,甚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经济法的结论,这样可真是匪夷所思了。 2.经济法的产生与国家失灵。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法的产生与国家失灵并无直接的联系。现代经济法概念的诞生表明,经济法最初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克服市场失灵的需要,克服国家失灵的任务并不应该由经济法来承担,相反,产生经济法的最初动机是需要国家的干预,经济法正是对在国家克服市场失灵过程中形成的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政府失效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恰恰是经济法实施所必然产生的一种负效应。也有学者提出经济法的本质与功能在于国家(政府)为解决市场失效而对经济运行进行矫正或调整,市场失效的特征及其对矫正或调整手段的要求,决定了经济法不可能在解决市场失效的同时,又解决政府失效的问题。[12]当然,关于政府失灵问题,有文章认为,国家规制的底线应是政府失灵,正如经济法的运用应“以民法对市场失灵彻底克服上的力不从心为前提”[13]一样,笔者认为这倒是一种对国家失灵与经济法关系的较好定位。 3.经济法的功能与国家失灵。结合上述论述,笔者认为经济法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失灵则不属于经济法的调整任务。正如上所述,笔者认为经济法中国家克服市场失灵的底线是国家失灵,而国家失灵的法治对策应由以行政法为主体,包括相关的宪法性法律制度来承担。 有文章探讨了经济法是授权于国家还是制约国家之权,认为虽然经济法授权于国家规制市场经济,但同时国家又只能在经济法范围内对市场经济进行规制,而不得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国家必须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平等地遵循经济法。也就是说,经济法对国家而言是一面“双刃剑”。与此相似,有学者曾形象地说,法律本来就是在矛盾的焦点上“砍一刀”。笔者认为,砍的这一刀便决定了矛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只要这一刀砍的位置是经过周密的调查论证,是科学的、合理的,那么,这一刀就成了对双方权利义务的分割和界定,双方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定分止争”。因此,国家 干预的权力在经济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使,则既是对国家干预权力的赋予,又是对国家干预权力的限制。经济法通过科学、合理地界定国家干预权力的边界,达到更有效地克服市场失灵的目的。国家相应机关依法行使其干预权力,可以避免国家失灵的出现,但这并不表明经济法的制度功能里包含有克服国家失灵的内容,它只是努力避免或减少出现国家失灵而矣。 而关于国家失灵克服的法律制度选择问题,则应是“行政法的主要任务,而不是经济法的任务。”依本文的观点,国家失灵不仅仅包括政府失灵,还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独立于这三者之外的其他国家机关的失灵。行政法主要克服政府失灵,而且政府失灵是国家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也正是一般意义上,大家总把政府失灵等同于国家失灵的原因。现代意义上三权分立或者相对区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的国家政体模式的出现,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才诞生的,这时才出现了单独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独立于这三者之外的其他国家机关,这时国家失灵便也可以通过这些机关表现出来,但它们并不是国家失灵的典型表现形态。这些机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原来的行政机关里分离和独立出来的,从表面来看,好像国家机构增长了,本身便是一种国家失灵的表现,实际上其本意是要克服政府失灵,使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不致对市民社会和公民权利造成不可控制的损害,但谁又能预料到这本身便构成了国家失灵了呢? 这些政府以外国家机关的失灵可以依靠宪法性法律制度安排来加以解决,如相应的国家机关组织法、相应的程序法等,由它们来对这些国家机关的权力边界和机构组织运行程序加以界定,以克服其失灵。政府失灵则是早已存在并为人们所意识到的现象。人们由于害怕行政权力的过于强大和不可预期对自己造成损害,很早便设计出了相应的法律制度来对行政关系进行规范,从而使国家行政行为被纳入法律制度规范的范围,使国家不能再肆意侵犯公民的权利,这一法律制度便是行政法。行政法与经济法存在不同的功能取向。行政法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是界定行政机关具有的权力,第二是行使这些权力的法定条件,包括行政程序,第三是对不法行政行为的救济。[14]无论行政法作用的保权说、控权说还是折衷说,[15]行政法都通过自己对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规制,力求使政府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接受公民的依法监督,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严格限定政府的规模,规范政府机构的权限,从而来克服国家失灵对资源配置、公民权利和社会利益的危害。这不是经济法可以安排和解决的。 经济法论文:从市场失灵看经济法的作用机制 所谓机制,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实质就是系统本身渗透在各个组成部分中并协调各个部分使之按一定方式运行的一种自动调节、变应的功能”(注:孙培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实际上就是指经济法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整并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它主要包括经济法作用的价值取向、作用范围、作用方式及作用结果等。我们知道,经济法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而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有学者将经济法定义为:“经济法是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注:李昌麒《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无独有偶,国外学者也有类似的定义,如日本学者江上勋认为,“经济法是以自由经济为基础,通过国家权力来完成民法无力解决的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的法规”,法国学者德让认为,“经济法是以给予公共权力机关能够对经济采取积极行动为目的的法律规则的总称”(注:李昌麒《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正是经济法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影响,或者说决定了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以及表现形式。 但从经济法在我国近二十年的表现来看,虽较明显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经济现实的原因,经济法在我国多以政策法为表现形式,因而出现了对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在理论上不甚清晰,对经济法作用的价值取向偏离或抛开经济法应有的价值,并造成经济法作用范围随意确定,作用方式随意改变,以致出现经济法的作用结果与经济法的应然目的相悖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探讨了经济法的作用机制,探讨了经济法作用的价值取向等几个理论问题,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经济法的作用机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1、 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自由与干预的矛盾。市场调节实质上意味着市场主体要求自由发展,而国家干预则意味着国家权力的介入。在资本主义早期,主张谋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认为在市场这一“无形之手”的引导下,既能够实现其自身利益,也可促进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如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理论家,就强烈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的一般事务进行干预,认为国家干预会造成减低利益的结果(注:〔英〕埃克里·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4~152页。)。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发生于本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市场自发调节功能不可克服的缺陷显露,国家干预经济的存在就成为必然选择,并且这种国家干预也确实给西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实际效果。但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的出现,“国家干预”理论又受到了排斥。于是一些学者(包括法学学者)又认为,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必须同时作用于经济领域,实行“双轨制”。依此理论似乎既解决了经济问题,又解决了经济法问题,但是到了70年代以后,国家干预同市场机制之间的冲突又开始显现出来,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市场机制失效时,国家干预的作用明显,而市场机制功能恢复时,二者的调节方向又有可能发生冲突,致使国家干预调节效用递减或市场机制功能受到阻碍。不仅如此,由于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存在序列差,即前者是横向的、瞬息变化的,后者是纵向的、相对稳定的,加之“市场对自由、平等和权利总是积极要求的,正象人对权利的态度是积极的一样。相反,市场对权力的介入和干预却总是本能的表现出消极态度,甚至是排斥,这又恰如人对义务的态度”(注:孙笑侠《宽容的干预与中立的法律》,《法学》1993年第7期。)等等原因, 致使现实生活中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矛盾的出现。如在我国,经济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就是这种冲突的具体表现。如何界定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范围及调节、干预的程度,具体到经济法领域就表现为如何进行经济立法及经济立法的内容。 2、效益与公平的矛盾。 传统法理认为公平与正义是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法律的价值目标,一些用经济方法分析法律的论著,又将效益视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并将其视作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解决效益与公平之间的矛盾等,但公平、正义与效益二者在经济法中如何体现及在现实中如何操作,也是经济法难以解决同时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法律效益一般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投资与法律实际作用于社会所取得的社会效能之间的比例;二是指法律实际作用于社会所取得的社会效能与立法所确定的预期目标的差别。具体到经济法中又体现为两种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公平指的是最大化缩小个体之间的差距,在经济法中主要表现为竞争环境、经济收益和社会分配的公平,因而属社会效益的范畴。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社会,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只能是市场主体自己,他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便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排斥外力的干涉,正如亚当·斯密所认为的,国家干预“或多或少地侵害了个人改善自己境遇的自然努力的自由,或减少了这种努力的安全,从而影响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增加”(注:转引自顾培东《法学与经济学的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只是由于市场主体的自身条件不同, 其参与市场的经济活动的结果也必有差异,要达到或体现公平,又需外力(主要是国家权力)干涉,从这一意义上即国家权力对竞争环境及竞争结果的干预,同时,公共管理职能又要求国家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顾及其他社会效益,因而又出现了对市场主体的自由经济活动也进行干预等,即出现了干预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等问题。这似乎又追索到自由与干预的矛盾,具体到经济法领域又表现为经济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效益与公平的矛盾。 虽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着互补性,效益与公平也具有统一性,但在经济法的具体规范中却难以体现,如针对某一特定的地区、部门或某一特定的市场主体,如何解决其效益及与其它地区、部门或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问题,即经济法“如何将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分配给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注: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页。),即既实现公平又促进效益, 却是很难确定的。 3、管理与服务的矛盾, 这里是指国家对市场管理和对市场服务的矛盾。管理意味着国家权力对市场调节功能的介入及在某种程度上对市场调节功能的改变,服务指的是国家权力为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这一矛盾体现在经济法中就是如何确定国家权力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因为,管理要求国家权力处于主导地位,而服务又要求国家权力处于辅助地位。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调节的任何偏差,所带来的结果都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的巨大衰退。如果经济法把国家权力定位于次要、辅助地位,即国家仅仅充当“勤劳的守夜人”角色,此举虽有利于为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使市场机制日趋完善,但同时,市场机制愈完善,又愈容易使市场的自身缺陷显露出来,愈难以保证供求总量和结构总量的均衡,此时,国家权力反将成为市场失灵的“帮凶”。“企图回到纯粹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国家缩减到仅执行收税员、警察和披戴甲胄的护卫之类的老的最小限度的职能,实际上是拒绝整个现代文明的趋势”(注:〔英〕艾伦《法律与秩序》,转引自孙笑侠《法理学》。)。反之,如果一味强调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又会导致市场调节功能的弱化,甚至使市场调节功能受阻,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实施结果,已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示例。因而,经济法如何解决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即在确立国家权力的地位的同时,又能使其最大化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无疑也是经济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4、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孰轻孰重的矛盾。 现代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一般皆以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作为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经济法尤为突出。但同时,在经济法作用于现实经济的过程中,却又经常出现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的冲突。 所谓经济手段是指国家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从物质利益的原则出发,运用经济杠杆组织调节和影响社会经济的活动,其核心是通过经济利益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而行政手段则是依靠行政组织按照行政方式来管理经济的方法,其核心是通过一种带强制性的、命令性的方法来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经济手段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改变经济状况、实现经济目标;行政手段虽能弥补经济手段的不足,但不适当地扩大行政方法,强化行政手段又易导致脱离经济规律。虽然经济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双管齐下平等适用,还是有轻有重,区别对待?以及如何区别对待等等,也是经济法所面临的又一难题。 二、市场失灵与经济法的作用机制 前述经济法所面临的诸种矛盾,究其原因,关键在经济法的作用机制由于理论上模糊不清,以致在经济立法、执法的过程中,多为应急措施或短期行为,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经济法作用的价值取向所致。我们知道,法律的出现系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经济法也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因国家自觉干预经济、弥补市场缺陷和矫正市场失灵而产生。 在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经济领域推崇市场机制,崇尚契约自由、私法自治,反对国家干预,认为“政府唯一的合法职能是使由私人契约创设的义务得到履行”,因而,无论在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中,还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实践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都十分有限,只是担当了“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调控经济的运行过程主要是通过供求关系、价格信号和自由竞争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资源的配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运行机制却在不断变形,市场调节功能的缺陷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市场机制调控经济是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的,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垄断,使市场机制失去了调控功能。垄断使市场主体无法实现自由竞争,价格指示器的显示功能在垄断条件下明显地减弱了,即通过价格的调节解决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也无法实现;第二,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也决定了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平等、迅速、完全地获得市场信息)、价格信号的时滞性(价格信号的显示过程不是迅速的并具有波动性),导致了经济运行紊乱、社会资源浪费、宏观经济效益降低等;第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外部负效应,即市场主体生产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如环境污染问题。并出现市场主体不愿从事一些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产业,造成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不合理,社会公共产品及服务无人提供等问题;第四,市场机制的调节无力解决社会产品分配不公及社会保障问题。 由此可见,即使没有垄断的出现,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市场仍然不是万能的。国家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弥补和矫正市场的这些缺陷,即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经济法也正是基于此而产生。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尚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但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面自觉干预社会经济,完成了国家从自发、零散干预经济到自觉、系统干预的转变,并使现代经济法日趋成熟起来。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又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改变这种局面,经济立法及其内容又逐渐出现了同时体现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的成分,经济法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然目的也日益被公众认同,并将经济法中国家干预成分定位于有限、适当干预,以期与市场机制保持一致。所以,我们说是市场失灵决定了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即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作用范围、作用方式等均以市场机制为中心,主要在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消除市场失灵,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法的作用机制 市场调节功能的缺陷与不足,导致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并促成了经济法的产生。正是经济法的这一产生条件,决定了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作用范围及作用方式。 1、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模式中,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协调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平衡,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应是协调与发展。 第一,经济法追求法的一般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益。传统法理一直将公平正义视为法的基本价值,“无论在中文、西文中,用以表示法的词都有平、正、直的含义”,“平即平等与平衡”,“正即正当与公正”,“直即正直或公道”(注:卢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所以,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公平正义是任何一个社会及其成员所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这也是良法应有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在体现公平正义的同时,还应保证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也正是效益作为当代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已为众多法学学者所接受的原因。法律制度正逐渐受制于公平正义与效益的二重评价,经济法更是如此。 第二,经济法服从于市场机制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干预调节并 不是取代市场机制,而是为了恢复、纠正和弥补市场功能的不足。从经济法内容可以看出,国家规范市场主体、反对并限制垄断、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建立竞争秩序规则、进行宏观调控等,都是为了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并非完全抛开市场调节。国家干预市场调节的目标与任务,首先是为了恢复市场的功能,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所需的条件,如反对并限制垄断、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规则等;其次是纠正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建立、健全社会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经济法的公平正义价值;再次是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如提供社会公共产品、进行宏观调控等。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主要以维护和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作为自己的存在目的和作用限度。必要的有限的国家干预措施必须遵守“与市场一致”的原则,这也是经济法作用机制走出两难困境的途径。而市场机制的价值取向就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经济法作用机制的目标-协调与发展。“经济法不外是适用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的法律,换句话说,经济法也就是为了以‘国家之手’代替‘无形之手’来满足各种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而制定之法”(注:〔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经济法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协调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平衡。因为,在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机制下,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供求总量及供求结构失衡、社会分配不公及社会公害、缺乏社会保障等,国家干预或说经济法就是通过规范市场主体、市场规则、保持总量及结构平衡、消除或减少社会公害、建立和健全社会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为自由市场竞争创造和保持所需的制度条件,使市场机制更具效力;二是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保证社会的公平与安定,协调社会平衡。由于社会经济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就是运用国家干预,在协调的基础上,维护和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的不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经济法的作用范围 这里所说的经济法的作用范围主要是指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工具,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缺陷和不足的范围,即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它不仅体现了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更展示了国家在干预经济过程中体现的协调与发展的价值要求。 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概括而言有以下四类:一是国家保证和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对市场运行的环境和制度条件予以调节、完善。因为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不仅将导致垄断的形成,阻碍和削弱竞争、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出现脱离产品价值的垄断价格、产生垄断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还将因垄断技术而阻碍技术进步,从而损害垄断企业与消费者的权益,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国家保证和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就是通过经济立法,通过市场竞争规则,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二是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即改变或创造经济运行条件,对市场主体的利益和优先地位进行重新分配。国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计划、投资等手段,对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进行调节,实现总量与结构平衡。三是国家直接参与经济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市场主体都是在最大化的追求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经济规律的左右,任何产品或服务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会引起社会资源配置的变化,大量的生产者和社会资源总是集中于利润较高的行业和部门,其结果往往又造成利润较低的基础行业衰退,尤其一些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更是如此。这也是国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原因。四是国家干预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实施社会保障。“‘看不见的手’可能惊人地有效率,但它同时也带来非常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注:〔美〕萨缪尔森《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第十四版,第555页。), 为在市场机制的分配基础上尽量做到社会公正,保证社会安定,减少人们的生命、生活风险负担,国家必须干预市场调节的社会产品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 3、经济法的作用方式 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即国家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缺陷与不足的方式。从上述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经济法作用的范围)可知,国家除直接参与有限的经济过程外,主要在于对市场的管理、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所以经济法的作用方式也必须为其特定的作用范围服务。 从现代经济法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不同,经济法作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最早的现代意义的经济法-1890年美国颁布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纯粹是禁止性规定, 而一战后的经济法则出现许多授权性规定。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作用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于凯恩斯理论所导致的成熟的现代经济法过份强调国家干预,随着二战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功能的恢复,导致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出现了矛盾,因而体现经济法作用方式的国家干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经济法由于产生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虽然九十年代后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传统的制度模式和法律意识作用,致使我国的经济法作用方式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出现通常所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经济法从法律形式上看,应属公法范畴,但其作用的领域却又是私法作用的领域,出现所谓的私法公法化。由于公法的作用方式是强制命令式,这又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相当不利的。所以经济法的作用方式不能单靠公法的作用方式;但同时,国家干预经济方式又不可能完全采用私法方式,所以在经济领域就出现了公法化的私法作用方式。国家干预经济虽往往以国家直接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式进行,但其重点却是弥补和矫正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这也就定了经济法作用方式的重点应是如何使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有效地结合,共同调控经济的运行,促进社会的发展。 经济法既然是上述意义上的公法与私法的结合,其作用方式自然也就是公法作用方式与私法作用方式的结合,具体说来就是协调、平衡。 陶广峰 杨仕兵 经济法论文:发展与创新:经济法的方法、路径与视域 摘 要:我国经济法理论研究自生自发,群体互动,历经数载的艰辛探索,在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共同推动下,现在已经是成绩斐然,举世瞩目,特别是一批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中青年学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文章从研究方法、分析路径、审视视域三方面入手,对我国中青年学者在经济法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进行了梳理与评介。笔者期望通过此种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综合研究,能对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潜深拓新有所助益。 经济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年轻的法律部门,也是我国法学领域中逐渐长成的一个新兴学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法学界的老一辈学者为经济法理论框架的建构、主流学说的确立、经济法思想的传播做出巨大的理论贡献,奠定了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在经济法的学科研究阵营中,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他们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敢于实证,为中国经济法理论的发展添上了一笔笔浓墨重彩。我作为老一点的经济法学研究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经济法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因此觉得很有必要对我国中青年学者在经济法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与评介。这既是对他们研究成果的一种赞赏,也是对经济法不断拓新研究领域与研究进路的一种倡导。 需要说明的是,囿于资料的限制,难免挂一漏万,事实上,对我国经济法理论做出过贡献的中青年学者远远不止我在文章所提到名字,今后我将继续关注我国中青年学者对经济法理论的研究成果,以便从中吸收养料。 一、方法维度:推陈与出新 法学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基本性能、发展规律和社会功能的思维方式、工具、规则和程序的总称。法学的发展与法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法学研究方法本身就是法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法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法学方法的每次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法律理论的突破和变革,而法学理论的突破和变革,往往又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1](P8)我国经济法学界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这里所谓的‘新’既包括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又包括历史上曾有过但我们没有使用或者没有很好使用过的,或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创造性使用的研究方法或者思维模式。”[1](P8)我国中青年学者研究经济法的方法,可以说是法哲学方法、经济分析法学方法、社会学法学方法和法律史、法学史方法交相辉映。因此,对中青年学者的一些研究方法进行检视和评价,有利于促进经济法理论的繁荣。当然在对他们的方法论进行讨论的时候,并不仅局限于对研究方法本身的分析,而是要将运用该方法所取得的一些理论成果一并纳入讨论范围,以研究方法带出理论成果,以理论成果佐证研究方法。因为研究方法毕竟只是手段,而理论的发展、创新才是目的,并且二者实际上也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 (一)法哲学研究方法 我们知道“法律哲学始终是与某种一般哲学有联系的,但往往以后者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2](P10)事实上法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移植哲学方法中的价值分析法,其运用价值判断来评价经济法律现象,以社会对经济法的需求为出发点,研究经济法怎样满足人的需要,探索经济法的价值。中青年学者在研究经济法理论中广泛采用了法哲学的研究方法。 程信和从经济法基本范畴的角度研究经济法的基本理论,认为每个成熟的学科都有特有的范畴,范畴作为一个学科的细胞,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反映了并且决定着这门学科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前景。经济法的最基本范畴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协调(宏观平衡和微观平衡)和国家经济安全,即发展权、分配权(公平权)与安全权三位一体。[3]此外,其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经济法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促进经济发展”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再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演变;经济法的效益观是追求社会整体效益,且必须反映环境效益;经济法的公平观在内容上除包括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外,在时间跨度上应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经济法的安全观还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纳入其中考量。[4]在这里,我更看中把经济法的全部作用归纳为发展、分配和安全的理论,应当说这种揭示抓住了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目标。 张守文针对经济法理论中行为理论的薄弱现状,从经济法主体、主体的权力和权利,以及其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提供了“调制行为”这一重要范畴,以区别于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从而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责任制度。张守文将经济法主体分为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而且主体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对等性,主体的法律责任具有双重性(本法责任和他法责任)和社会性。他认为,所谓调制行为,就是调制主体所从事的调控、规制行为,即在宏观上通过调节来控制,在微观上通过规范来制约,从而在总体上通过协调来制衡。调制行为在经济法主体行为结构和经济法制建设中占核心地位。[5] 单飞跃从经济法的研究路径、经济法与法治运行的协调性、经济法与法治发展的路向一致性等方面的整合角度出发,从法治理念层面指出经济法的“法治理念”为4个方面:(1)自由理念,即市场竞争自由,经济政策民主;(2)公平理念,即规则公平、信息公平、分配公平;(3)发展理念,即持续发展理念、公平发展理念、快速发展理念;(4)安全理念,即宏观经济安全与发展安全。并进而说明了经济法不是异法治范畴,而是与法治共生共融的科学体系。另外单飞跃还从哲学的角度对经济法的价值范畴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经济法的价值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了经济法的目的与宗旨,决定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特征、原则,揭示了经济法的存在意义。他从4个方面论述了经济法的价值范畴: (1)存在价值———商品经济的普遍性,经济法是以商品关系为生存基础的法,是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规范。 (2)法权价值———权力的规制,即经济法是对私人权利和国家权力进行双重限制的限权法。 (3)资源价值———发展公平。发展公平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受益公平、地区公平、产业公平。 (4)社会价值———经济安全。即为国家整体经济安全提供保障。[6] 此外,邱本通过法哲学的研究方式论证了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是自由、竞争和秩序,认为它们是经济法理论大厦的基石,经济法所有的制度、原则、规则都要由它们来厘定和阐析。[7](P254~310)王全兴认为研究框架是衡量一个学科的成熟与科学程度的重要标志,经济法的研究框架包括经济与法律互动框架、经济法规体系框架、主体———行为———责任框架,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框架、复合法益主体框架、当事人———相 关人框架、当代人———后代人框架、比较框架以及可诉性规范与不可诉性规范相结合框架[8](P38~65)。 史际春认为经济法的价值表现为实质主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统一。经济法的实质正义,是要求根据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来确定它的任务,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利益和发展。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效益,不只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福利、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自由和自身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而自由和秩序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自始就将公法与私法融为一体的经济法,天然要以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和谐作为其价值追求的目标。[9](P152~159)有学者认为社会利益本位是经济法价值的实质,经济安全、经济秩序、社会正义、整体利益、经济民主、经济自由等经济法价值是利益的具体表现。[10]程宝山对民法和经济法价值目标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前者着眼于增加个别交易的效率,后者强调社会总体效益;前者强调机会公平,后者强调结果公平。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的主导法,两法的价值体系具有一致性、谐和性和互补性。[11]而卢炯星则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宏观经济法”的概念,认为宏观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为确保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宏观性、总体性。 (2)主体一方必定是国家及其授权宏观经济管理部门。 (3)各主体经济权利义务之间具有相对不对称性。 (4)具有变动性。[12] 尽管法哲学的研究方法非常传统,但中青年学者却能从多角度、多维度运用此种研究方法对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基本概念等理论进行新的诠释,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进一步巩固了经济法的地位。由此可见,法哲学研究方法对经济法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运用法哲学方法去研究经济法的同时,也应当研究经济法对法哲学的理论贡献。有学者指出:对法理学理论贡献的大小是部门法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目前经济法对法理学的理论贡献不太多,影响了经济法学科与其他法学学科之间的交流,影响了经济法学学科在法学界的学科评价和学科地位。[13]这是我们在采用法哲学研究方法时应当予以重视的地方。 (二)经济分析法学研究方法 经济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兴起的西方法学思潮之一。它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研究法律的成长、结构、效益及创新的学说,其核心的思想是效益,即以价值最大化方式分配和使用资源为其宗旨。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经济分析法学已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日益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学流派。正如庞德所指出的,“在以往50年中,法学思想方面发生了一种转向于强调经济的变化”,[14]其研究方式对我国中青年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 吕忠梅、刘大洪运用经济学的成本与效益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均衡理论对经济法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性”,包括节约、效益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的含义。节约即节约交易成本、资源消耗和权利配置的费用;效益指用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经济手段是指非民事、刑事、行政手段。作者认为由于市场失灵,国家就必须调控干预经济的运行,为了保障经济运行的效益,经济法就必须存在,经济法的独立存在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国家的干预是有范围的,交易成本的大小就是经济法调整的重要界限,即当交易成本不大时,仅有民商法即可,只有当交易成本过巨时,经济法才有干预的必要,这就从经济分析法学的角度对“适当干预的原则”作了较为深层的解读。同时作者还主张从另一层面剖析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即深入地考察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政策及其趋势和未来走向,并由此得出结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当是国家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据此经济法主要是由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制方面的法律规范两部分组成。[15] 朱崇实在《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再思考》一文中,采用经济分析法学的研究方法对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因为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或垄断,因此经济法要调整国家在调整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因为存在外部不经济效果,因此经济法要调整国家在实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因为公共物品只能由国家提供,因此经济法也调整国家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在完成公共收入和支出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因为国家有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并且会开办某些国有企业经营以及供给某些公共产品,因此经济法也要调整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最后市场机制会产生收入与消费中的极大不平等。要消除或降低这种不平等,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依靠国家来实现整个社会收入的再分配。所以经济法也要调整国家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在实施二次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至此可完整的表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周林彬认为经济法律的经济根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博弈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交换社会化理论。各个经济根源的内容虽有所侧重,但实质内容都与“合作”有关,因此“合作”是经济法的基本经济根源。以此为研究进路,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性质及其边界这一困扰民商法和经济学界的所谓“调整对象”的问题,则可以从“博弈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作者认为民商法和经济法都是以平等人之间的同意(合作博弈)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民商法在市场主体之间小范围的两人谈判不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更为有效,而经济法则在主体之间的两人以上谈判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更为有效。因此民商法和经济法的边界就位于市场主体两个私人交易或两人以上的公众交易之间,由于两人以上涉及公众的利益,所以经济法所反映的公众利益(表现为国家利益),也是一种公法利益。[16] 王继军主张经济法的理论研究应当采用利益结构的分析方法,之所以要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在本质上是一个涉及利益结构调整问题,在现实中,利益结构的调整是不能完全等同于法律条文的,利益变动的力量有时可以超出法律的框架,所以,以追求稳定性为目标的法律来规范不断变化的利益结构,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就需要在法律领域内引入利益结构的分析方法,也许在某些法律领域如刑法涉及的犯罪问题,为了“除恶务尽”,我们不去计较执法的利弊得失,但是其他的法律特别是经济法我们必须谨慎评估其经济后果和利益得失,这样的评估能使我们了解社会是否愿意承担这样的社会成本以及经济法律法规 是否真正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把这个观点继续延伸,实际就是一个立法成本和执法成本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往往在实践中被忽略了。 陈乃新在探讨经济法的本质时,从增量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法能够最有效的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为只有经济法才能调整人们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生产和实现剩余(增量利益)并相应地进行剩余(增量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其中,企业法和竞争法作为经济法体系的两大部分,前者对增量利益关系进行微观领域的初次调整,后者对增量利益关系进行宏观领域的再调整,两法共同规范增量利益的生产和分配。他认为,在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中,调整存量利益关系的民商法已不宜作为现代法治模式的主导,取而代之的应当是经济法。[17]此外基于经济学上剩余权的基础,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合经济法的“法权原则”。其认为,在社会化生产之前的古代社会,存在的是“个人所有权绝对”与“国家行政权绝对”的旧法权原则,它们局限分别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而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产生的经济法,则以其“共同发展权绝对”原则来缓和剩余权冲突,这就是为在剩余权冲突的两部分人之间调剂利益分配并保障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成为现实提供制度保证。[18] 应飞虎运用经济分析法学研究方法对我曾经提出过的“需要干预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他的探讨,我并不在意他对我的观点所作的符合我的本意的合理性的说明,我更在意的是他提出了高于我的一些认识,这是我为之感到欣慰的。他认为“需要干预论”的特殊价值就在于有准确的切入点导入干预(市场缺陷理论)并运用了“需要”两字加以配合。作者认为由于市场缺陷出现的逐步性、阶段性、市场缺陷的相对性以及不同性质的市场缺陷的存在,导致在不同时期市场对国家干预的需求在质和量上的差异;又由于干预成本、干预能力及经济法的功能局限等因素使干预的范围不可能一成不变,而“需要干预”的概念则能反映出经济关系的动态发展及干预环境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动态地把握市场和国家的职能边界,最终达到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和谐。并且“需要干预论”内含均衡干预、有效干预、被干预者对干预者进行干预、经济民主、经济法权威的理念,可以克服“单纯干预论”的不足。作者进而指出“需要干预论”有助于确定国家干预范围,建立国家和市场的良性关系;有助于及时进行制度变迁,克服政府惯性行为;有助于促进中国的政府体制改革和有助于改变国家完全理性之假设。[19]此外,其还从信息视角对经济法功能进行诠释,认为市场体制中的信息会存在失灵现象,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准确,在分析了信息失灵对市场效率的危害性之后,其提出了经济法克服信息失灵的具体制度设计,从而为我们认识经济法的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路径。[20] 此外,有的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经济法的本质是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法律体现。其中“经济生活”作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它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干预”指的是国家之权利依法律对经济生活的干预。[21]有的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西方国家对“政府失败”的反省之下,经济法正在形成一对新的矛盾性格,即规制“市场失灵”和匡正“政府失败”。因此,“国家调节(政府干预)”和“匡正政府失败”都是经济法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22]有的学者从交易角度考察社会关系可有效确定经济法调整对象。即经济法调整的是因长期交易而形成的有机经济组织内各角色与组织的协调关系及各角色相互之间协调关系。其特征是以直接调整角色与组织的关系而间接地达到角色之间关系的调整,且以后一种关系调整为终极目标。[23] 采用经济分析法学的方法研究经济法的意义是明显的,首先,它运用了经济学的价值观念或者效益观念去评判现行的经济法,从而摆脱了传统的就法论法的论证方法;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经济学和经济法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克服法律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第三,它对经济法的实证性经济分析,具有明显的定量分析优势,它使经济法学者的思维更加准确,研究也更具科学性。但是,我也要注意到,有的学者在运用经济分析法学研究方法时往往将效益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然而法的价值是多元的,因此,在经济法的研究中应当将法的价值目标置于经济法的整个价值目标体系中去进行考量。此外,法律的经济分析应当依据我国的数据资料,如果在分析时不是运用经过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那么实证分析的效果就会打些折扣。有学者指出一些中青年学者的著作中所引的数据和图像有欠准确。[8](P30)这在运用经济分析法学方法研究时必须加以注意。 (三)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 法社会学是指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法学。它的出现是20世纪西方法学领域中最重大的事件和最突出的成就,[24](P107)就方法论层面而言,我国中青年学者借鉴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对经济法的属性、主体、本土资源、法本位等基础理论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史际春在对经济法的研究中注重和强调社会的实证分析,对社会实践始终保持着关怀,在其《经济法总论》一书中许多论据直接引自近年各种传媒报道的热点经济问题以及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政策文件,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汽车销售的地方封锁、分税制改革、电信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诸多方面。他注意发现同类事例所反映的规律性的要求和问题,从现象入手解释经济法制度的内在根据,把中国社会经济实践的呼声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理论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25]他对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也从社会的角度予以阐释,认为“经济法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端之深层原因,是社会化与私有制的不兼容性;推而广之于任何性质的社会,包括我国今日之社会主义市场社会,其产生和存续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社会经济的社会化同社会各别主体的利益和意志之间存在的矛盾”[9](P76)。另外他并不主张把调整对象作为论证经济法独立的标准,而是提出改按社会活动的领域和法律的宗旨来划分法律部门。[9](P132)在我看来,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解决社会公众普遍希望解决的问题,无疑应是我国经济立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王全兴对传统的“政府———市场”二元研究框架进行了反思,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非绝对的对立,他们往往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发生联系,并且在现代社会,非政府公共组织大量涌现,它既履行了政府的某些职能,也替代了原来由市场主体享有的某些职能,因此在经济法的研究中应当采用“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三元框架的范式,并提出以社会学中的自治组织论对社会中间层主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社会中间层主体资格确认、保障和规制等等。[26]另外面对全球化的思潮,王全兴认为经济法的诸多理念和制度,都具有特定的时空维度和典型的本土色彩,加上中国经济法有自身的逻辑起点和发展历程,因此中国经济法的研究应更倚重本土资源。[8](P32)而本土资源并非只存在于历史之中。[27]关注本土资源的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将经济法置身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的大环境之中,[28]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对社会法性质进行研究时,王全兴认为社会法中的“社会”应当秉承德国学者齐美尔、法国学者杜尔凯姆所主张的唯实论,而摈弃美国学者吉登斯、法国学者G·塔尔德所主张的唯名论,并对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经济法属于广义的社会法。[8](P32)在这里,我很看中在“政府———市场”的二元结构中引入社会中间层这一经济法主体,这正好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将原先由政府行使的某些职能剥离出来让位给那些社会自治组织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路相契合。 郑少华也认为对经济的研究应采用三元框架范式,不同的是他认为社会结构是“市民社会———团体社会———政治国家”,他认为传统的“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的社会结构是人们依据“社会契约论”将权利让渡给国家的结果。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各种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于是产生二次“社会契约”的缔结,即从国家和个人手中再让渡一部分权力给社团。这就是三元社会结构产生的理论基础———“动态的社会契约”。与之相对应法律也应当是“私法———社会法———公法”的法律三元结构。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郑少华认为经济法的本位是“社会本位”,经济法的调节机制是社会调节,经济法的规制范围是经济团体社会,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公共干预与公众参与,经济法规范的特征是“强制性”与“任意性”,“禁止性”与“倡导性”相结合,经济法的调整模式是社会基准、团体契约、个人契约,经济法的法律关系具有社会公共性,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社会责任,经济法的程序法是以团体诉论与公众诉讼为中心展开的。至此,从以上十方面把握,可以将经济法与民商法和行政法较好的划分开来,而确证其作为社会法的本质。[29] 鲁篱在对经济法重要主体———行业协会进行研究时,也较为成功地运用了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它将行业协会置于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语境之下进行了考察和审视,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对行业协会加以分析,借助汤姆·R·伯恩斯的理论认为所谓的普适性法律的终极意义上不过是特定集团的特殊利益的反映,那么其便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借助韦伯关于习俗、惯例的分析认为应关注规则是否具备对成员的外部约束力以及是否具有专门的强制班子;借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根据制定机关位阶的高低就当然地否弃集团规则和习惯等效力的做法和思想进行了否定。[30]作者将规章制定权作为自治权的其他权能的基础进行了重点剖析,通过对“制定法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行业协会规章及制定法互动关系的考察,创造性地得出一个结论:即行业协会规章与制定法强调性规定相冲突并不当然无效。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行业协会规章与司法审查的关系及标准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应当充分肯定行业协会自治权的合理性,承认并尊重行业协会的监管权,非法律惩罚权和争端解决权,原则上行政机关不得介入,而司法审查也必须充分谨慎和合理。作者对行业协会自治所勾勒的制度框架和其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传统行业协会自治模式的全面解构和颠覆,对认识行业规章等民间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拓展了经济法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非正式制度的研究。 另外有学者从经济法对社会经济“回应性”角度研究,其理论的意义体现为经济法理论须立足本土资源,与时代同步,重跨学科研究。[31]有学者从利益群体的视角中分析了经济法的社会性,认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种既非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又非经济活动中被管理的微观单位的社会实体(即作为各利益群体之代表的社会团体)应运而生,经济法应当将其纳入主体范围,并赋予相应的权益和义务。[32]还有学者依据社会学研究成果,从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团体对于转型之中的中国的重要性和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的途径和方式。其指出,社会团体的使命在于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在此意义上,社会团体凸现了其重要性和作为经济法特殊主体制度、特别调控机制的价值。[33] 在肯定上述学者以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当对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的不足有所认识。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从研究方法和理论重心看,社会学法学注重法的作用和效果,强调法所要促进的社会目的。”[24](P107)然而中青年学者在研究中似乎更多的只是引入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学说,而对具体的社会学法学研究方式,如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却很少涉入。这说明了在研究手法上还存在着某些不成熟。此外,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的哲学是实证定义哲学,这种哲学的理念往往对价值不甚关注,这也是我们采用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必须注意的地方。 (四)法律史、法学史研究方法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个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34]历史的研究方法运用在经济法的研究当中,主要有法律史和法学史的研究方法。 法律史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对经济法的思想与制度轨迹进行考察,从中发现和总结经济法现象的基本规律,使经济法的理论建筑在历史的考察基础之上。我国中青年学者认识到:“应该开展和加强经济法学说,尤其中国经济法学说史的研究,以便对中国经济法学说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中国经济法学的成就及其贡献做出恰当的评估,对中国经济法学的主要研究课题和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35]邱本在《中国经济法学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将经济法学说分为4个阶段加以研究,分别是1979~1982年、1983~1986年、1986~1992年、1992年至今。他对每个阶段的经济法学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为:经济法本质上是市场经济之法;经济法目前仍处于自我证成、自我巩固、自我完善时期,应当夯实基础;经济法必须强调实用性,加强具体制度的研究;经济法、民法、行政法是市场经济的“三驾马车”;经济法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关怀;经济法研究需要求新求探求真精神;经济法的研究应当在原有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36]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肖江平把经济法学史的研究作为他的博士论文选题,最后诞生了可称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经济法学学术史的专著。他从学术史角度,“展开中国经济法学学术史研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揭示脉络、评判得失、发掘积淀、提升规范,以此梳理学科基础语词、范畴、现象、原理的源流,剖析观点、理论和学说的成因与流变,总结学科发展的成就与缺憾、经验与教训,促进中国经济法学学科的发展和成熟。”他史论结合,在对各种学说的分析基础上强调了共识: (1)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共识: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中,国家或政府总是或者常常是一方主体;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在国家“施加影响于”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国家为了社会整体利益而施加影响于经济运 行过程中产生的。 (2)经济法价值的共识:公平、效益、经济民主、经济秩序、社会利益。 (3)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共识:社会整体效率原则;经济公平与公正原则;经济协调行为法定原则。 另外作者还将“特质”概念引入经济法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接近本质的属性,其抽象程度高于特征但低于本质。经济法的深层特质是其协调性和现代性,经济法的浅层特质至少包括其经济性、政策性、规制性和综合性。从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经济法的个性加深认识。[37] 用法律史和法学史的研究方法对经济法展开研究,无疑对总结经济法学科发展的成就与缺憾、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挖掘经济法的学术陈积,认识经济法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还缺少对经济法思想史的研究。对经济法思想史的研究可以从理论根源的角度拓宽拓深我们对经济法的认识,夯实经济法的基础理论。 综合以上中青年学者对经济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学者们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往往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方法,相反他们很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例如张守文在论证经济法现代性这一重要特征时,就综合运用了时间维度、经济学、社会学的分析方法。[38]本文对上述4种较重要的研究方式单独予以分析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另外除上述研究方法外,中青年学者采用的还有:系统科学应用研究方法,[39]进化论研究方法,[40]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整体主义方法论和合作主义方法论,制度法理学中分析实证与社会实证相结合的实证分析主义进路,从经济法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经济法一般理论的研究方法等等,[41]由此可见,经济法研究方法丰富多彩,推陈出新。 从法学研究层面对方法问题进行再思考,经济法学的研究也可以从三个层次予以展开,一是应然法层次,讨论经济法应当是什么,采用价值评判的方法;二是实然法层次,讨论经济法实际是什么,关注经济法规和立法技术,采用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法;三是社会事实,即经济法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采用社会实证分析法学。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层次,我们有法哲学和经济分析法学的研究方式①。在第三层次我们有社会学法学研究方式。但在第二层次,中青年学者虽然都较重视逻辑分析方法,却很少人涉猎语言分析法学方法。②新分析法学运动20世纪下半叶兴起后在英美等国家表现出特别的张力,并且还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这种研究方法受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很大,维特根斯坦宣称哲学就是对语言的批判,[42]在中国,有的研究其他部门法的中青年学者已自觉地在运用此种方法,[43]经济法学的文章要真正摆脱不被认为是经济学文章的尴尬境地,就必须完成从经济学语境到经济法语境的转换,这就必须加强语言分析法学方法的研究。可见虽然经济法研究方法呈多样化状态,但并不完整,仍需中青年学者的拓展。 二、路径向度:国家与市场 作为新兴法律事物的经济法,依何种进路对之进行本质界定,达至揭示其内在质的规定性之目的,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难题。多向度的认识视角,可以开启事物分析的诸多路径。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正是市场与国家博弈的均衡解。经济法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国家和市场有着本然的亲缘关系。经济法的研究者们正是通过把握这对矛盾统一体,围绕国家与市场之关联,建构经济法的理论平台。历经数年理论研究的自生自发,群体互动,中青年学者将经济法的理论考察置于国家与市场这一基础平台之上。就经济法的认识路径,抽象出以下5种主要认知范式。 (一)经济法: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双重干预之法 市场的作用巨大而不可抗拒,然而,很多情形下,市场的资源配置方面却呈现出低效运行的非理想状态。市场并非完美无缺。反之,市场失灵却呈常态,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由于公共物品缺位、外部性、垄断等市场缺陷的存在,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空间,然而,政府亦非万能,有限理性加之经济人特质,政府极易陷入干预失灵的泥潭。正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之双重困境,蕴涵了作为国家干预经济基本法律形式的经济法的逻辑基点。许多学者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二元结构入手,对经济法进行了系统的剖析。 关于经济法产生的维度,张守文认为经济法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充分发育,自由竞争导致的垄断普遍出现)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新兴法律部门,经济法只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产生的理由和存在的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防止市场失灵而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规划,这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通过立法加以确定,即产生了经济法。于是,他认为战时经济统治法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或者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国家所制定和探讨的所谓“经济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44]因此,市场失灵是经济法产生的重要假设,由于人类理性的局限,难免出现“政府失灵”的问题,如何克服国家在调控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失灵,也即如何做到“调制适度”是经济法发展的重心议题。[5] 吕忠梅以市场经济为起点,借助“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两个基本假设,采用法学和经济学的基本方法,选取政府行为为主要视角,围绕经济法之一般与中国经济法之特征这一基本主线,对经济法理论进行了分析。其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调节和经济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1)市场功能存在缺陷,它在提供公共物品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存在明显不足;(2)市场竞争的失灵;(3)市场不能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4)市场调节本身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经济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表明,市场并非是万能的,它在建立及维护竞争秩序和社会秩序、提供公共物品、保护经济和生态平衡方面是无效的;市场经济在自身的运行中,存在着增长与波动的矛盾。这些都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及其他调控手段来加以引导。现实表明,与市场机制的运作失灵一样,政府也有失灵存在。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下,政府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准确地收集信息,并形成与整个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偏好。因此,政府事实上很难做到能够在最合适的时机,以最适当的强度实施对经济的干预。并且,即使作为理论概念的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也能以保证具体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政府意志的忠实贯彻。因此,尽管从理论上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确实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但由于上述原因,它也会带来巨大的成果。市场失灵是政府行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的治愈的确需要政府行为,但是,政府行为在克服市场失灵时,同样存在导入和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为此,必须深入研究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把握政府干预经济的“度”,而这正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经济法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15] 陈云良认为,民法无法防止市场负面作用的发生,无法防止市场失灵、市场垄断、市场失衡,经济法正是适用市场这样一种需要———弥补民法的不足与缺陷———而产生的,所以,从经济法的产生机制来看,经济法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维护市场自由竞争秩序的使命。从反面来看,虽然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自由竞争的充分发挥,需要有政府之手灵巧的点拨,即使强调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也不例外。但是政府权力又极易膨胀和扩张,一不留神,就会滑过界限侵蚀市场,侵害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权利,产生政府失灵现象。政府之“恶”容易引起市场之痛,破坏市场效率。所以,经济法不仅要赋予政府一定干预市场的权力,保障市场的“长治久安”,防止市场失灵,但同时又要防止政府越界、政府干预失灵,反过来又要规范、限制政府的干预。市场为了保护自己,反过来要干预政府。所以,为了保护市场免受政府侵害,保护自由竞争秩序,经济法要规范和限制政府干预市场的权力。[45] 应飞虎 认为,市场缺陷产生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产生干预需求,干预需求产生干预供给。而干预供给的法律形式则是经济法。政府作为市场的干预主体除了追求公共利益以外,应该没有自己的特有的偏好。但现实中的政府行为与公共利益并不是强相关的,政府并不过多地实现公共利益,而可能过度地关注自身偏好。政府自身虽然是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存在,但由于组成政府的自然人是经济人,他们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政府也摆脱不了经济人的特性(只不过由于制度的约束,这种特性没有市场中的经济人那么明显),政府失灵由此而产生。政府失灵论说明为了克服市场缺陷,政府是必然的干预主体,但不是最优的干预主体。换言之,政府存在着自身的能力边界,不能克服所有的市场缺陷,在某种情形下,反而会使问题更复杂、更棘手。应基于需要干预论,指出需要干预基于市场干预需求导入国家干预供给,力图寻求两者的均衡并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确立了良性的双向互动制衡关系,国家基于对市场的尊重而对市场进行干预,市场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对国家进行干预。所以,就内含了均衡干预、有效干预、经济民主、对干预者进行干预及树立经济法应有权威的基本理念和价值。[19] 应当说,双重失灵的分析视角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经济法的本质特性,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肇端于19世纪末的经济法,正是伴随国家对社会经济适度干预而形成的法律部门。市场失灵理论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强力支持,政府失灵的客观存在,却又使得干预论陷入了两难境地。作为制度规范化的结果,经济法在调整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过程中,一方面克服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又对政府行为进行限定,遏制政府失灵。依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路径解析经济法,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否同为经济法存在的依据,目前学界尚有分歧。有的学者指出,克服政府失效只能由行政法和宪法来完成,经济法对于政府失效的关注仅表现在制度设计上。可见,要完善经济法理论大厦,有必要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经济法的关系进一步深入探究。我认为不妨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思维逻辑,即市场失灵或者政府失灵,民法或行政法能不能调整,如果用它们去调整会产生什么法理学上的困境,然后考察经济法能不能调整,不能调整为什么,可以调整它又有什么样的优势,这样或许能够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经济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辩证统一之 法源于对国家主义盛行的回应,20世纪末以来,全球出现了一股市民社会思潮。相应地,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也迈入新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界,也兴起了一股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热,一些理论著述相继出现。我国法学界对之逐渐引起了重视,亦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已经出现一些学者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框架中,进行经济法理论研究。 单飞跃认为,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孕育的法治成果,其超越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孤立自我与严格分野,在市场———国家———社会三者的互补、互动、互长关系结构中演绎、丰富和诠释着自由、平等、公平、安全、发展等基本法治理念,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法律动力。经济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辩证法。传统理论框架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应当进行严格分野,并且以宪法作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订立的契约,划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限。洛克式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政治国家”架构与黑格尔式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架构,所表达的是市民社会绝对化与政治国家绝对化两种极端主张。社会发展的实践及理论研究说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都存在着天然的缺陷与失灵,市民社会孕育的市场能保障机会平等,但结果不一定公平;政治国家孕育的政府能保障前提公平,但结果不一定富有效率。因此,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逐渐由一种彼此相克的状态向彼此相依状态转化,在市场与国家之间寻求一种调和理念。经济法正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联动的法律辩证法。[46](P149)市场与国家的利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其互相弥补、互相促进的需要也是客观的,法律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问题上所起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树立“楚河汉界”将二者分割开来,对二者之间深层次的矛盾与交叉视而不见,坐而不管,而应对其基本矛盾运动进行调和。经济法为了约束市场私权与国家公权的过度膨胀,将以下两点作为自身立足点:一是基于民商关系的非经济合理性与非社会合理性而实施的对私人权利的限制。二是基于国家在经济力资源、经济政策资源分配与再分析关系中的主导性与优越性而实施的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其目的在于保障资源分配的规范有序与合理,并防止对私人权利的随意侵犯。经济法整合了市场与国家的矛盾运动,使之具有趋同性、同向性,经济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达至“双赢”的法律路径。经济法基于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基本特征的深刻认识,捕捉到二者互补、互动、互长的客观规律,立足于不断发展、普遍联系的辩证立场,对二者的良性互动做出了法律回应。[46](P217) 吕忠梅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是经济法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视角,市民社会的内在缺陷,是国家借助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干预的内在理由和依据,因此,经济法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之法”,而市民社会自身性质和特点又限定了政府干预的限度与范围,在此意义上,经济法又可称为“干预政府之法”。合理安排市场化的限度与政府经济行为的边界是经济法的重心。[47] 近代经济自由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观念的拓展,致使源于亚里士多德城邦意义的市民社会范畴,演进为与政治国家抗衡对立的事物。经过众多理论大师们的扩展,使人们习惯于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对立起来。认识到传统二元对立模式掩盖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造就的一面,理论界已出现了抛开体制内外的分野,在传统框架外寻求一种利益整合的解释。以自由市场为核心的市民社会,历史已经明证,其自身的自然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天堂的福祉。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正是市民社会自身的失效,导致了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介入。国家公共猛兽的性格,却又要求对其强大权力必须予以限定。实际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并不是天然的敌人,二者是可以共存共生的。从法律的视角来分析,能够连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正是公私性质兼容的经济法。国家与市场的和谐互动,正是其关怀目标。在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上,我很赞同史际春、陈月琴所作的这样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经济法“她像一位和平的天使,一只手握着崇尚自由却柔弱哀怨的市民社会,另一只手握住强悍却孤立的政治国家,让它们和平共处,携手走向美好的未来”。[48]依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辩证统一这一思径取向审视经济法,应该继续深入下去,这无论是对于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拓深,还是对于目前受到我国学界青睐的市民社会理论进一步的深刻认识,都将大有裨益。 (三)经济法: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关联耦合之法 19世纪末,传统上以市场调节为绝对主导、排斥宏观调控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受到了垄断性经济现实的严峻挑战。市场机制自身的顽疾,要求国家介入经济生活,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体制因此得到了确立。与之伴生的是,法律体系也发生了相应变迁,协调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可以说,正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催生的产物。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是经济法研究的又一视角。 徐孟洲认为,经济法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耦合的产物。他借用物理学上的耦合概念,将两种社会现象通过某种条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客观事物,称为耦合。并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磁场”)下,通过民主法治途径促进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于社会生活,亦是一种耦合现象。基于市场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市场主体利益多元化格局、市场竞争自由发展导致垄断的严酷现实以及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等因素,作为社会现象中的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耦合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由于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耦合,使得具有社会性与管理性内在结合性质的经济关系得以产生。这种经济关系超 越了私法调整的原则,又具有公法调整对象类似的某些特点,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公私利益协调兼顾与融合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即是具有这种社会性与管理性相融合的经济关系。同时,他认为同一种社会关系可以由不同的法律形式来调整,经济法调整对象与其他相关部门法的调整对象部分交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经济法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耦合的产物,经济法以具有社会性和管理性相融合的性质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因此,经济法的体系由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大部分组成,前者主要包括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市场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计量法和标准化法;后者主要包括财政预算法、税法、金融法、产业结构规制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法、对外经济贸易法。他还指出,调整市场经济的法是根据经济关系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传统市场经济排斥宏观调控,否认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耦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这种经济条件和思想理念下,是不会产生经济法的。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末期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性与私有化之间矛盾的激化,以致要求现代国家介入市民社会与经济生活。特别是20世纪初国家干预的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中得到确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耦合现象的客观存在,需要一种新的法律形式为之服务。反映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耦合要求的、以促进和稳定二者耦合为主要调整任务的经济法,正是这种新的法律形式。[49] 张守文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着民商法无力解决的诸如垄断、不正当竞争等破坏市场机制的现象以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外部性等问题,因而要求国家必须行使其规制经济的职能,以减少交易费用,防止“市场失灵”,保障社会公益。为此,国家就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这种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必须要求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体现,以弥补民商法调整之不足,由此便使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应运而生,此即经济法。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是统一的、互补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解决效率与公平、个体的营利与群体(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实现经济法的宗旨,就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应该是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领域。经济法有其独特的调整对象,即国家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形成宏观调控经济关系和市场规制经济关系的二元结构,而且这两种经济关系具有统一性、互补性。以调整对象的二元结构为基础,经济法的体系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构成。[44] 纯粹市场本质上是无法持久存在和运作的,绝对完全的市场经济即使在西方也不曾出现过。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在促进发展中相互作用。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市场调节的非自恰性,决定政府需以宏观调控加以协助。转型时期,我国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益关系的再整合,经济失调、失业、贫富差距迅速加大等现象都将导致社会的动荡,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在这一特定时期更是凸现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有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干预。政府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以间接调控为主,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动态均衡。以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思路来认识经济法,是一种值得继续探究的方法,我们也期待着今后这方面更多理论成果的出现。 (四)经济法: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均衡协调之法 竞争是商品生产经营为争夺消费者以实现自己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或者说,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了在市场活动中取得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相互争斗。历史已经证明,凡是有商品经济的地方,就存在着竞争,商品经济愈发展,竞争也愈激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调节结构安排,同时,也是市场活动的核心。竞争作为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无论在哪种社会制度下,其作用都是二元的,即正当的竞争可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正当的竞争会阻碍甚至破坏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很重视运用法律力量调整市场竞争关系。 邱本以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为基点,分析了经济法产生的各种基础和对象,构建了经济法的体系,确定了经济法的地位,提出了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并明确了经济法的原则与宗旨。他认为经济法的社会基础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在由个人所组成的私人领域和由国家所支配的公共领域之间所存在的一个中介领域,最根本的就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如果再集中一点说,就是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经济法的经济基础是自由竞争和秩序调控,无论是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极思维到辩证思维,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从政府主治到市场主治,都说明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是任何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实质上可以归结为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问题,这一问题是经济法所应表明和记载的基本经济关系。与经济法相应的社会正义理论是既要求国家干预,又限制国家干预,经济法是这种正义理论的规则化。由于要求国家干预和限制国家干预核心又在于自由竞争和秩序调控,因此,经济法是自由竞争和秩序调控思想的规则化。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出发,他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市场经济在自由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垄断性、盲目性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新质的社会关系,由于它具有垄断性,就需要政府进行反对以促进市场自由竞;由于它具有盲目性,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市场有序发展。他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为依据,建构于经济法体系,总括地说就是由调整反对市场经济垄断性的市场竞争法和克服市场盲目性的宏观调控法所构成。前者主要包括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后者主要包括计划法、财政法、金融法、产业政策法、外贸管理法、社会保障法。市场竞争法和宏观调控法关系密切,市场竞争法必须以宏观调控法为条件,宏观调控法必须以市场竞争法为依归。他认为,自由、竞争和秩序是经济法的三大基本范畴,经济法的所有制度、原则和规则都要由它们来厘定和阐释。由经济法的基础决定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市场竞争原则;二是宏观调控原则,这两项原则有所分工,各有侧重,但两者又是密切相关、内在统一的。依据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他认为经济法的权利(力)主要是自由竞争权和宏观调控权所构成。[7] 竞争之于促进经济效率作用的理论分析,已有大量文献详细阐释,在此无需过多说明。与其他可行替代安排的制度相比较,竞争具有效率意义上的优越性。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代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鼓励自由竞争的制度,其结果是带来经济的持续繁荣。现代经济学理论已从古典的完全竞争理论走向有效竞争理论。完全竞争的不可实现以及过度竞争对市场自身的危害,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由竞争也存在适度的问题。自由竞争是在秩序规约下的自由竞争,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自由竞争市场,国家通过法律规范,对自由市场进行秩序调整,以求市场自由竞争适度、社会公平正义、经济繁荣发展,经济法正是这一协调功能的承担者。 (五)经济法:私法与公法互动交融之法 自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公私法分类以来,关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就成为许多国家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分类。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国法学界遵循公法和私法是资产阶级法学家为了掩盖法律的阶级性而作的划分这样一种认识,不承认在我国法律规范体系中有公、私法的划分。即使有这种主张声音,也未引起更多的共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人们才提出在我国仍然需要区分公法和私法的主张,并且认为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前提。我国经济法学界,也引入了公、私法的研究方法,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史际春认为,经济法具有综合性特征,经济法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公法因素与私法因素之综合。经济法或以行政、刑事等“公”的手段,去调整企业、 合同、价格、利润、利率等“私”的关系;或者将平等对立、协商较量、等价有偿、恢复补偿等“私”的手段,引入有政府和公权力加入、为公共利益考量之“公”的关系。[9](P64) 徐孟洲认为,在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耦合的条件下,出现了公法与私法相融合的法律现象,经济法既不是传统的公法,也不是传统的私法,而是公法与私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第三法域。 单飞跃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对峙,直接导致了私法与公法分立的二元法律结构。私法固守私人利益关系领域,公法则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联动,对法律制度架构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公法与私法界分明确的二元法律结构日益模糊。由于市场需要微观平衡以及市场与国家之间需要宏观平衡,因此国家便通过立法形式直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经济法这一第三法域现象。[50] 周林彬认为,商法和经济法独立的共同法律根源之一,是法律社会化趋势下的公法与私法的兼容。其中,一方面,私法兼容公法根源于绝对的私法自治和私权优先导致的传统私法因强调私人利益的保护,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和不公平结果等“市场失败”现象的发生。于是针对传统民法疏于或无力对社会正义的保护和不正当竞争的矫正这类“私法失败”现象,运用公法规范限制私法自治,维护社会公益。另一方面,公法兼容私法根源于绝对的公法和公权优先导致的传统公法强调国家利益的保护,加剧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对立和官僚主义、权钱交易等“政府失败”现象的发生。于是针对传统行政法疏于或无力对社会利益的保护和行政垄断这类“公法失败”的现象,运用私法规范限制公法优先,维护市场主体利益。并进一步指出,经济法是从传统民法、商法和行政法中发展出来的一个兼容公法、私法因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21世纪法律发展方向的重要法律部门。[51] 公法和私法是法律规范的基本划分,但是,在现代法社会中,又确实存在公、私权利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这一法律事实,因而,相应地也就存在着一种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一种法律规范,或者用这些规范所构成的独立法域。将经济法归为私法,显然不恰当,因为从本质上讲,经济法的许多方面所体现的恰恰是对私权关系的适度干预;将经济法归于公法,似乎也值得商榷,因为,经济法所体现的公权对私权的干预,必须建立在公权对私权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其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完全用于公法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我也倾向于经济法应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不同于作为私法的民法所调整的完全体现“私法自治”的关系,也不同于作为公法的行政法调整的完全体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将那些既有公益成分又具有私法成分的经济法绝对地划分为公法或私法范畴,都是不恰当的。那么,公、私法兼容的法域就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了。把经济法归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一种法律部门,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避免在“干预”与“自治”这两个目标中走向极端。 经济法论文:经济法如何保障交易公平——从功能视角研究市场规制法 摘要:合同法是规范交易的基本法,但不足以保障交易机会配置和交易过程及结果的公平。经济法中的市场规制法通过抑强扶弱等手段保障交易公平,从而促进交易。从交易促进的视角研究市场规制法,可以较好地构建市场规制法的内部结构,从而使市场规制法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经济法子系统。 关键词:交易公平 纵观经济法学史,对市场规制法的研究很少从交易的视角展开。由此而产生的弊端主要有二:第一,市场规制法促进交易的功能得不到阐释,其与合同法促进交易的功能得不到区分第二,由于缺乏一个正确的切入点对市场规制法进行研究,因此归属于市场规制法的各项法律似乎独立存在,其内在的关联却没有得到认识。这就阻碍了对经济法的深入研究,使目前对经济法较多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上,同时在研究路径上使经济法学与民法学相割裂,更给人一种经济法杂乱无章的感觉。本文从功能的视角研究市场规制法如何在民法的基础上促进公平交易,并基于这一功能研究市场规制法体系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各法律之间的关联。 一、交易公平的障碍分析 交易公平是指交易机会配置的公平和交易过程及结果的公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交易时时会发生,但交易公平并不会随之而来。有诸多因素会影响交易公平的实现,如交易双方地位、信息拥有量、讨价还价能力、财产拥有量等的差异都会破坏交易公平的实现,成为公平交易实现的障碍。就其关联而言,地位障碍是从交易主体的角度影响交易公平的实现,信息障碍是从交易标的的角度影响交易公平的实现,资源障碍则是从交易标的和交易纠纷处理能力的角度影响交易公平的实现。 (一)地位障碍 交易双方的地位差异会直接导致交易的不公平。因为这种差异往往使处于弱势地位者在交易决策时不敢讨价还价,从而使其自身利益不能在交易中得到体现。如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公权机关与私人主体之间,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②均因地位差异而使弱势方(奴隶、私人主体、劳动者)的利益受损。交易双方的地位差异既可能是事实上形成的,也可能是法律造成的,因此需要研究法律如何减少这种差异,对要消除的差异如何运用法律的力量进行消除。 (二)信息障碍 对交易双方而言,交易是一种决策,而决策需要充分、有效信息的支持,如果信息有错误或不足,决策往往也会错误或不当,从而导致交易的不公平。换言之,信息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交易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而能力弱者的利益在交易中往往会受到损害。实践中,影响交易公平的信息障碍主要有二:第一,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即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不均匀,其中一方处于信息优势,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往往可以利用其优势信息侵害信息劣势者的利益,而信息劣势一方则因为信息拥有量不足而无奈受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分工的普遍化,信息不对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法律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就显得相当必要和迫切。第二,交易一方故意制造虚假信息。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都有制造虚假信息的动机,如果没有良好法律的抑制,则交易双方制造虚假信息的行为也会普遍化,以通过这种虚假信息骗取交易对方的利益。 (三)资源障碍 从广义上说,上述地位障碍和信息障碍都属于资源障碍,但此处所说的资源仅指交易双方拥有的财产。财产拥有量的差异导致不公平交易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财产拥有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交易者对交易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因而进一步影响到其交易决策。进言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财产拥有量小的主体所做出的交易决策要劣于财产拥有量大的主体做出的决策。第二,在信息充分的情形下,不公平交易往往在交易者之间产生纠纷,而纠纷的解决也需要耗费资源,所以财产拥有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交易者对解决交易纠纷意愿的强弱和能力的大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之下,当交易双方财产拥有量差异很大时,财产拥有量小的交易者在解决交易纠纷时会处于相对更为不利的地位,而这会导致后续的、更多的不公平交易。 由于众多障碍因素的存在,公平交易并不是某一个部门法所能实现的,而需要借助于整个法律体系的作用来实现交易公平。具体言之,公平交易的实现既需要作为交易基本法的合同法,又需要作为交易促进法的经济法;既需要直接规范交易行为的法律,又需要优化交易环境的法律。 二、合同法规范公平交易的不足 合同法是有关交易的基本法,但作为一种私法,其对公平交易的贡献主要在于确认形式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第3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这里的“平等主体”和“法律地位平等”是一种典型的对形式公平的确认。形式公平是“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在合同法中的具体化。它排斥了人在法律地位上的绝对差异。然而,在一个等级森严的身分社会,法律地位差异的现象相当普遍,其直接后果是社会交易范围的缩小以及交易公平的丧失。法律确认形式公平,就意味着取消身分限制,使身分社会走向契约社会。同时,这种形式公平也使任何人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强制。这就是合同法对交易公平的贡献。但这种形式公平并没有彻底解决人类社会中的不公平问题,对事实上存在的不公平问题通过法律宣称公平的方式是解决不了的。也就是说,形式公平只是公平交易的前提,没有形式公平,根本不可能有交易公平可言,但只有形式公平也并不表明一定会有交易公平。虽然法律可以宣称交易双方地位平等,但交易双方的地位差异往往是一种事实。这种事实是合同法很难甚至不能改变的。虽然《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但事实上,只依据法律地位的平等是很难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因为交易各方之间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往往使其权利和义务的确定出现不公平。正由于合同立法只重视形式公平而不考虑实质不公平的现实,故其实现公平交易的能力十分有限。对此,我们还可以从交易资格与交易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交易资格是一个法律问题,合同法上的形式公平只是使尽可能多的主体都拥有交易资格,亦即只解决交易资格问题;而交易能力则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事实问题。不同的交易能力导致在交易中做出不同的交易决策,从而使交易主体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程度也会不同。交易各方的交易能力差异越大,交易不公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般而言,交易能力的改变主要通过对强者的抑制或对弱者的扶助等方式实现,但这是作为私法的合同法力所不及的,不能要求《合同法》必须在确认形式公平的基础上创造各种实质公平,实质公平环境的创建应该是经济法的功 能。但《合同法》可以对因实质不平等而导致交易不公平的这种结果设定相应的矫正制度,如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制度。《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第54条规定,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或合同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这种制度确实有助于促进实现交易的公平,但这种公平的实现是事后的,是一种对已然的不公平交易的事后解决。如果进行经济分析就会发现,相对于经济法构建交易前公平交易环境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的成本是很高的,并且其对不公平交易的减少或消除是间接的,其功能也不在于对不公平交易的预防。因此,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制度不应该成为应对实质不公平的惟一制度。对由实质不公平导致不公平交易的问题,更应该考虑一种事前的预防机制,在这种机制之下,不公平交易的数量会大大减少。 《合同法》作为现代法对实质公平所给予的应有关注,还突出地表现在附随义务的法定化上,即将以往仅以判例、学说、习惯为依据的附随义务,在《合同法》中予以明确肯定,使之转化为法定义务。如“总则”中第42条关于缔约责任的规定,第43条关于先合同义务中保密义务的规定,第60条关于合同履行中的通知、协作、保密等义务的规定,第92条关于后合同义务的规定:“分则”中也有许多条款,根据合同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分别对若干种合同的重要附随义务做出规定。这些规定对于附随义务的形态变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助于交易中实质公平的实现。但是,合同法的私法本质决定了其对实质公平的追求仍存在局限。这主要表现在:附随义务的法定化并未改变其在合同当事人义务体系中的附随地位,并且其内容在《合同法》中仍不够明确和具体;法定化的附随义务仅有违约责任制度一般保障,《合同法》并未给予特别保障。因此,不能期望仅靠《合同法》将附随义务法定化就能达到理想的实质公平目标。③ 三、经济法对公平交易的贡献及市场规制法的内在结构 合同法直接规范交易,经济法则并不直接规范交易,而旨在促进交易,其在交易公平促进问题上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交易前公平的构造。作为公平交易促进法的经济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其体系中的市场规制法。它构造公平交易环境的主要路径有二:第一,禁止人为制造不公平交易环境的行为,如对制造虚假信息行为的禁止。这种禁止性的工作必须由经济法完成,作为私法的合同法由于缺乏公权的支持和法律责任形式的不足往往不能胜任。第二,抑强扶弱以在一定程度内实现实质公平,如对垄断力量的抑制和对信息劣势者直接提供交易信息等。需要指出的是,《合同法》中存在两处类似抑强扶弱的条款。《合同法》第9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该条款对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事实上剥夺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缔约权,这主要是为了排除出现过多的不公平交易现象。在这种权利剥夺的背后更主要的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保护,是对弱者的扶助。《合同法》第39-41条对有关格式合同做了详尽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这些规定采取了与一般合同法完全不同的一边倒的做法,使格式合同提供方承担了更多的义务,同时也给予了格式合同接受方更多的利益。与市场规制法中的促进公平交易的制度一样,这种类似抑强扶弱的规定的功能之一也在于促进交易的公平,从这里可以看到民法和经济法在功能上的衔接,但其中还是有区别的,《合同法》中的制度仅限于对交易一方的权利限制,没有涉及公权的成分。鉴于《合同法》不可能运用公权进行大范围的限权,所以大规模的抑强扶弱工作还是需要由经济法中的市场规制法来完成。 一般而言,市场规制法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价格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构成。这些法律看似互相独立、互不关联或关联度不强,但事实上,它们之间“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④存在着极强的关联度。虽然每部法律自身可能有多种功能,但它们共有的促进公平交易的功能却不容忽视。正是这个功能才使这些法律具有了共性,使其自身能归属于市场规制法子系统中,同时也使市场规制法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法律体系。 (一)竞争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竞争的标的是交易机会。对经营者而言,交易机会是一种利益,而丧失交易机会最终会破产。交易机会的获得有正当和不正当两种途径。一般而言,不正当获得交易机会的途径有三:第一,虚假信息;第二,法律上的或事实上的强制性力量;第三,非法利益的给予。对虚假信息的禁止和对强制性力量滥用的禁止就构成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对11种反竞争行为做出了禁止性的规定,其中除了5种属于垄断行为外,有6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即假冒(第5条)、回扣(第8条)、虚假宣传(第9条)、不当有奖销售(第13条)、贬低竞争对手(第14条)以及侵犯商业秘密(第10条)。除侵犯商业秘密和回扣问题外,其余4种行为都与虚假信息有关。虽然制造这种虚假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排斥竞争者,但对竞争者的排斥是通过不当获取交易机会而实现的,而这种交易机会的获得又是通过虚假或不当信息的散布而实现的,因此交易的不公平也就在所难免。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禁止了这种信息,在维护市场正常竞争秩序的同时,也促进了公平交易。如该法第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这些假冒行为制造了虚假的市场信号,使交易对方做出错误的交易决策,从而使其自身利益受损。而法律对假冒行为的禁止就可清除市场上人为制造的虚假信号,从而保障潜在的交易主体能够做出正确的交易决策,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平进行。 至于反垄断法促进交易的公平则更加明显。因为垄断的存在形成了市场中的强势力量,导致交易各方之间的实质不平等,而力量均衡是公平交易的最重要保证,没有力量的均衡,就不可能有公平的交易。反垄断法就是一种使交易各方力量相对均衡的制度。通过对垄断者的权利限制甚至对 垄断主体的拆解来抑制强者,这种抑制的过程就是实现实质公平的过程。反垄断法由此促进交易机会的公平配置和交易进程及结果的公平,实现力量相对均衡。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种弱者保护法,其对弱者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对强者的权利限制和义务赋予以及对弱者的服务而实现的,它是合同法的补充法。合同法讲求的是形式公平,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体现实质公平,这与劳动法中劳动合同制度对劳动者的保护具有同样的性质,但体现了更强的公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所有规定直接构成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同条款,这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增强了消费者对正当利益的预期,既保障了消费者的交易安全,又提升了消费者的交易利益。这种安全保障和利益提升的功能是合同法所不能实现的,也是合同法所不必追求的。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中,消费者处于明显的劣势,主要表现有二:第一,消费者信息上的劣势。就特定商品而言,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处于信息上的劣势。这种信息不对称不可能通过众多消费者自身的信息收集而克服,因为消费者在收集信息时面临着三大困境:其一,消费者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其不能收集到充分的信息;其二,收集信息的边际成本的递增导致了消费者不愿收集充分的信息;其三,经营者的信息垄断行为增加了消费者收集有效、充分信息的难度。所以,政府的干预成为必要,这种干预主要是通过对经营者私权的限制而实现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9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第二,消费者经济实力上的劣势。一般而言,经营者比消费者有着更大的经济实力得到法律专业人员服务,在合同的签订、履行以及纠纷解决等问题上明显处于优势。而消费者个人则往往对合同法知识了解不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出现显失公平的合同在所难免;在纠纷解决时,消费者会面临着举证上的困难,又往往缺乏专业法律服务,所以可能产生对其不利的判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际上是消费者的免费法律顾问,这并不在于消费者能够轻易地看懂条款并予以应用,而在于降低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职责。这是政府向所有消费者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具有强制性,无条件地成为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同的组成部分。它实质上是对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根据合同法而签订的合同的一种强制性修正,是对根据私法而签订的合同的一种直接的公权干预。这种干预降低了消费者为实现交易的公平而需做的努力程度,从而促进了交易的公平。 (三)产品质量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产品质量法促进交易公平的功能也主要是通过提供交易信息而实现的。因为交易必然涉及对交易对象的质量认定,这对买方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交易公平也就很难得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中的绝大部分制度都为买方认定产品质量提供了信息依据。如《产品质量法》第二章包括第13条的质量标准制度、第14条的企业质量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第15条的质量抽检制度以及第三章的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等都可以反映特定产品的质量信息。以质量抽检制度为例,这种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把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排斥出市场,从而可排斥不公平交易。对特定的交易者而言,这种制度的有效实施降低了买方在交易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认定责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会因此而降低,交易的公平因此可顺利实现。 (四)广告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广告是一种吸引交易者的信息,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虚假的。广告法促进公平交易正是通过禁止虚假广告以保障提供正确信息而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4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该法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这一规定为中心展开的。第二章“广告准则”中的诸多制度以列举的形式规定广告主体在广告活动中应该提供的正确信息;第三章“广告活动”中还对制作、虚假广告的责任主体和责任方式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排除市场中错误的或具有误导性的广告信息,从而使接受广告信息的主体不因虚假信息而受害。 (五)价格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第1条所规定的立法目的是“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其中“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保障交易的公平。实践中,交易不公平往往是通过不合理定价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而市场又常常处于波动之中,因此当交易者在不拥有充分信息时,往往可能会主动接受不合理的定价,从而使交易不公平。《价格法》中的定价规则和价格准则排斥了交易中的诸如产生暴利的不合理价格,也使交易价格有了一个相对更公平的标准,⑤从而可促进交易的公平展开。 (六)招标投标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交易机会能够自动实现公平分配,但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交易机会也不可能自动实现公平配置,而合同法对公平配置交易机会无能为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运用公权力强制性规定了必须进行招标投标的项目,并规定了详尽的招标投标程序。该法的有效实施能够排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交易机会的现象,从而实现交易机会的公平分配。与此类似,《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也具有公平配置交易机会的功能。 经济法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作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任务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交流、任务点评等几个环节。 (一)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要做的是根据教学目的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即任务设计。所设计任务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一环节,需注意两点:(1)任务设计要生活化,案例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设计的任务或案例可以是教师从生活中或实际工作中寻找的,也可以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到实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合同法》中合同的订立这一内容,可设计如下任务:同学们去时装屋买衣服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分析哪是要约?哪是承诺?如果你跟老板发生纠纷,如何根据合同订立的过程来解决纠纷?(2)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任务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等情况,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否则学生会失去成就感和兴趣感。 (二)任务分析 教师应结合提出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分析,使学生从分析中明确完成此项任务需要掌握哪些理论知识、需要补充的有哪些、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学生接受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析。由于多个学习小组知识积累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跟进和指导。如在《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拟定”一节,教师首先将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法律条文和一些已经解决的判例等资料发给学生,学生据此对任务认真分析,并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起引导作用。通过任务分析督促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任务完成 学生通过任务分析已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在对任务进行判断、分析、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路。这时,教师让学生按小组尝试用现有的知识资源解决问题,自主完成工作任务。虽然学生在任务分析时已对相关知识有所理解,但是把握得深度还不够,特别是有些法律条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准确把握并活学活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对学生感到缺乏的知识进行详细地讲解,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哪些基本技能,教师就讲解哪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讲解中应紧紧围绕任务进行,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能完成任务为限。 (四)任务交流 为了达到知识互补及相互学习的目的,任务完成后小组之间要进行成果的交流。这个环节要注意趁热打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活学活用的能力。在完成任务后及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以巩固所学知识。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例,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经历过的事件或媒体上的热点案例为任务,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如“打折商品不保证质量”、“在节日促销中一些比较隐蔽的霸王条款”和“影院禁止自带饮料入场”等案例。对这些案例,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仅会巩固知识,还会激发学习热情。 (五)任务点评 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每次课都有收获,教师针对任务完成过程的知识要点、技能要点及学生整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和归纳,即任务点评。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教师需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时刻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另外,可设置各种奖励措施,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奋点,逐步提升学生自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结合高职生学习的特点,改变了以往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它真正做到了由“听”到“做”的改变,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为了能完成任务,要思考,要动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它真正做到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改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查询相关知识和资料,并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任务交流中,学生自由演绎、自由发挥,有效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后,它真正做到了“个体”向“团队”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有些学生只是闷在墙角。而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为了完成任务,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一起分享成果,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也是协同合作精神培养的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有些学生产生一些惰性,不愿动手动脑。但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每一个学生要有学习的自主性,所以事前一定要跟学生进行交流。否则,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学就很难进行。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如任务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的任务要难易适中;任务点评时要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加以肯定,对完成情况不好的应耐心帮他们找出问题及改进方法。任务的完成要由团队完成,需特别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任务是按学习小组来完成的,若个别学生在小组中不承担或不积极承担任务,必将会影响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加强对这些个别学生的辅导,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为使任务驱动教学法发挥最好的效果,需适当改革评价方式。传统评价考核方式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40%,通常由考勤、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60%。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可以考虑适当改变评价考核方式:一是将 平时成绩比例可以改为60%,二是需要将学生执行任务的能力和表现,及时纳入考核范围。 经济法论文: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内容提要】对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法的外部独立性问题,即经济法是否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一是经济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即经济法具体调整哪些对象。解答好上述两个问题,应该可以解决法学界对此问题的长期论争。 【关 键 词】调整对象/独立的调整对象/具体的调整对象 一、引言 自从法学界提出“经济法”这一命题后,论争与质疑就一直伴随着经济法的整个发展历程。这些论争最为根本的分歧集中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上,笔者将之归结为两个主要问题:其一,经济法是否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其二,经济法有哪些具体的调整对象。从逻辑上看,第一个命题解决经济法的外部独立性问题,第二个命题解决经济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两个问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可以说如果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两个问题,应该可以解决关于经济法理论的长期论争。然而我们又深信,这一定是两个十分难以澄清的“理论死结”,否则也不会令如此之多睿智的学者们感到困惑。以下文字是我们对上述两个问题予以解答的尝试。 二、经济法是否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 (一)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 根据对经济法独立调整对象的基本看法,我们可以将以往观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否认经济法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下称“否定说”);另一类是承认经济法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下称“肯定说”)。否定说认为经济法不具备特有的调整对象,人们所谓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其实都是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所以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基本部门法。人们熟悉的较为典型的否定说有以下几种:1.综合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分属于其他各部门法的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合概念(注:王家福:《综合经济法论》,《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2.学科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法规运用各个基本法手段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规律的法律学科(注:佟柔:《学科经济法论》,《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227页。);3.经济行政法论。即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全部或部分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对于这一部分的经济关系,或归行政法调整,或在行政法下设立一个新的行政分支,即“经济行政法”。(注:梁慧星等:《经济行政法论》,《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194页。) 作为对否定说的回应,我国部分经济法学者对独立调整对象问题作了肯定性的回答,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主要有:1.纵横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公民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注:陶和谦主编:《经济法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2.密切联系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经济管理关系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注:陶和谦主编:《经济法学》,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第二个时期是1992年以后,主要有:1.经济协调关系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注: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2.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认为经济法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注: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说。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有关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注:刘文华主编:《新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4.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因国家调节而引起的,以国家(其代表者)为一方主体的社会关系。(注: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5.社会公共性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注: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7页。) 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独立性问题多持肯定态度,但80年代的观点有“大经济法”之嫌,而且对“独立性”的关键问题,比如与行政法的分野,基本上不作回答,故难以令人信服。92年以后的观点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在这些论著中基本上都有经济法与行政法、民商法等部门法关系的专门论述。然而,这些论述往往有意无意地避开调整对象这一根本性问题,而多从目的、任务、价值等侧面论述它们之间的区别,尽管这些论述不无道理,但是一旦涉及独立调整对象问题就难免陷于尴尬,只能以两者之间多有“交叉”、“密切联系”等模糊理由说明。尽管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独立性的论证作了不懈的努力,却仍无法为其他学者特别是行政法学者所完全接受。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分歧?我们略加考察可知,持否定说的多为非经济法学者,而经济法学界则多数持肯定说,从表面联系上看,学术争论蒙上了浓重的门户之见的阴影。我们同样是经济法的研习者,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物的整体独立性受到质疑的话,那么来自于外部的意见往往具备一定的价值,旁观者的思路尽管粗线条,却往往是清晰的。经济法学者多年苦苦思索,总是无法摆脱论争,是否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思路会存在问题?当然其他法学家多年“围剿”经济法,却无法遏止其发展壮大,是否也应该意识到,这一事物的独立存在应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分歧刺激我们去探索,去寻找一下论争的症结所在。 (二)论争的症结 传统法理学的一般观点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同时还应适当考虑法律调整的方法。“而所谓法律调整的对象,也就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 会关系……凡调整同一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就构成同一法律部门。(注:孙国华主编:《法理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这就有一个问题:既然调整同质社会关系即可构成法律部门,那么经济法学界不是说得很清楚:经济法调整国家管理(调节、协调、干预)经济而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不就是同一类社会关系吗?为什么还会有论争?民商法、行政法都可以抽象自己调整的社会关系,为什么经济法不可以呢?难道仅仅是由于这些社会关系有重叠而前两者历史较长就不允许后者独立存在吗?道理显然不这么简单。所谓调整对象就是社会关系,那么什么叫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一个极大的范畴,是十分复杂、交叉与多层次的,以社会关系作为划分部门法的标准,是非常空泛、开放与不确定的,因为这个“标准”本身还需要标准来划分。法理学界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提出,除了调整对象外,还要适当考虑法律调整的方法,并举出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即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之所以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就是因为它是以刑罚制裁的方式对这多方面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注: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表面上看,这些理由很能说得通,实际上一推敲,就知道这其实也是很模糊的一种理论。首先,这两个标准之间关系是什么,是缺一不可,还是居一即可?其次,刑法真的没有统一的调整对象吗?如果我们把它的调整对象表述为“国家用刑罚制裁的手段惩罚犯罪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不可以吗?这就是一类统一的调整对象(实际上它的调整对象也是应该这样表述的)。国内法理学说没有提供这方面的答案,为了澄清这些疑问,我们不妨追本溯源地研究一下这一理论的来源地——前苏联法学界的观点。前苏联法学界曾对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进行过长期的论战,1936年M·A·阿尔扎诺夫率先提出,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注:《苏联法的体系及其发展前景》,《法学译丛》1983年第1期,第1页。)此说很快为人们所接受。不久勃拉图西提出,法律调整的方法也应当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尽管有人反对,但这一理论最终也被人们所实际采用。到了1956年,前苏联法学界的观点达成一致,即“将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和法律调整的方法相结合或者统一起来,作为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或依据。”(注:《苏联法的体系及其发展前景》,《法学译丛》1983年第1期,第1页。)无疑,前苏联学者认为,这两个标准应该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然而正如我们前文所述及的,由于“调整对象”这一“标准”是虚拟和空泛的,而“调整方法”标准却是清晰、实在的,把这两个标准“统一”“结合”之后,第一个标准不知不觉地被第二个标准所吸收和异化,从而令“调整对象说”反而依附于“调整方法说”,最后这一理论被引申为“要形成一个法律部门,此种社会关系的质的特性必须达到需要特种法律调整方法的程度”(注:【前苏联】C·C·列克谢耶夫:《苏维埃法律体系的一般理论问题》,转引自拉普捷夫《经济法理论问题》。)。至此,所谓的“双标准说”沦为实质上的“调整方法单标准说”。否定说否认经济法是独立法律部门、具备独立调整对象,实际上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经济法无独立的调整方法。 显然,若是顺着这一理论的逻辑进行推演,经济法是不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的(因为其没有独立的调整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回应,不少经济法学者曾花费笔墨论证经济法的调整方法是“弹性的”、“间接的”、“经济性的”、“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补充性的”、“宏观性的”等等,从而区别于行政手段的“刚性”、“直接性”、“非经济性”、“命令性”云云。笔者认为这种辩解在法理上难有支持。从法律的层面来讲,调整方法只有民事、行政、刑事三种,当代法律实践还尚未催生出不同于这三类方法的其他调整方法。再说,对行政法学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现代行政法学界早已提出,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变迁后,行政手段已不再只是“刚性”、“命令与服从”了,“一些间接的、非强制性的,甚至带有平等性质的管理手段开始得到应用和推广”。(注:王克稳:《行政法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经济行政法之论》,《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第65~73页。)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讲,论证经济法具备独立的调整方法是徒劳的。然而如果完全接受这一划分方法,就会导致一种结果,即“经济法本身连带婚姻家庭法、劳动法等成为法的部门都会成问题了。这样实体法就只有民法、行政法和刑法这三个部门了。”(注:史际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法治建设中产生发展的中国经济法学》,《法学家》1999年第1期,第199~205页。)这显然是一种现代社会法律实践完全无法接受的结果,但确实又是这一逻辑的必然结果。法理学界也意识到实践对理论的抵牾,所以在提出这一划分标准之后,又在具体列举法律部门时列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自然资源和环境法、刑法、诉讼法以及军事法、国际法等多种法律部门(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108页。),从而呈现以外延否定和修正内涵的理论局面,这一矛盾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理论界理论上的停滞不前与实践上的务实倾向,以及两者脱节之后不求甚解的心理。鉴于此,我们认为,所谓经济法有否独立调整对象问题的论争实际上早已被异化,沦为一场理论上论证经济法有否独立调整方法与实践中概括经济法现象的共性这两者各执一端的“游戏”,论争失去统一的焦点。若从传统理论出发进行逻辑推演,否定说无疑大占上风,若从现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肯定说当更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两派争论各扯一张皮,难怪多年争执不休,却无法统一意见,这就是论争的真正症结所在。显然要解决这一症结,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固守传统理论,同时阉割现实以令其适应传统的理论容器;另一条是尊重现实需要,但要对传统理论进行批判和修正,以令其适应现实生活的张力。两条路,走哪一条?笔者认为,学术一旦脱离实践,割袭现实,只满足于自我的理论抽象,满足于坐而论道,其生命力无疑将是脆弱的。毫无疑问,我们选择第二条路——尊重现实,改造传统理论。 (三)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既然依据“调整对象暨调整方法说”划分法律部门无法适应现代法律实践的需要,那么应该以什么理论来取而代之呢?实际上早在前苏联时期就有过这方面的努力。1947年拉伊赫尔对只按一种标准来确定法的体系和划分法律部门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可以用基本法律部门的规范来构成综合法律部门。B·φ·麦舍拉也认为,可以根据法律制裁形式(即调整方法)的性质,把法分为民法、刑法、行政法这三个基本部门法,其他各种实体法如土地法、 财政法、劳动法、集体农庄法、海洋法等都是综合法律部门。(注:【前苏联】勃拉图西:《苏维埃部门法:概念、对象、方法》,《法学译丛》1980年第2期。)这与我国否定说的“综合经济法说”一脉相承。但与后者直接否认经济法为独立法部门略为不同的是,前者认为综合法律部门是低一层次的法律部门。“综合法律部门说”观察到现代社会立法中传统行政法、民法、刑法、程序法等调整手段有机联系、综合使用的现实,从而对单一的调整方法划分法提出挑战,具有十分可取的思想价值。不过这一理论没有说明综合法律部门的最终地位,反而以此论证这些法部门没有独特调整对象(只不过取之于各基本部门法)和调整方法,不能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从而落入传统理论的俗套,继而引发“基本”法律部门对“综合法律部门”的歧视,结果又是论争不休。受这一理论的启发,最近国内有学者提出,应对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进行改造,“改按社会活动的领域和法律调整的宗旨来划分法律部门”,而且“既然是法律部门,当然也就是独立的部门,不独立又何以能成为部门”。(注: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34页。)显然,该观点摒弃了传统法部门划分理论,提出以社会活动领域为主的法律部门划分法,令人耳目一新,在某种程度上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不过该学说对“客观论”的改造似乎过于彻底,以致于把“调整对象说”也随“调整方法说”一并抛弃。笔者认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不妨碍对其合理成分的继承,法律调整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鲁滨逊在荒岛上有活动,有行为,但不需要法律(规则),一旦多了个星期五,就需要一定的规则来调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法律的生命力就植根于社会关系,这是法学发展史上最基本和最为成功的理论抽象之一,不可(目前也没有理由)轻易抛弃。我们至今定义法律部门,无一例外地采用“某某法是调整某某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且根据我们的理解,所谓的“社会活动领域”实质上与“调整对象”一样都是一种空泛待定的“标准”,两者并无实质性区别。事实上前述观点也认为,部门法下定义应为“为了某某目的而规范某类活动,调整在此类活动中形成之各种社会关系的法”(注: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总的来看仍属于“调整对象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法律部门中规定使用各种法律调整方法进行综合调整早已是大量存在的现实。现代社会的立法实践是:立法者为了达到对某一类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往往在同一法律中将民事、行政、刑事等各种调整方法根据需要进行有机结合,综合使用。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增加对这一问题的直观理解。比如现代海军的编成。虽然海、陆、空三军分立依旧存在,但是在现代海军中早已突破纯粹的巨舰大炮概念,出现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原分属空军、陆军概念的编制,混合了海陆空三种力量形式,理由只有一个:适应现代战争需要。而它们为什么要叫海军而不叫别的,是因为它们统一于一个共性:通过海上作战平台向指定作战区域投送军事力量。从未听说过有空军或陆军愤愤不平而试图肢解海军的先例,因为这些力量已经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否则军令不一,势必为其协同作战演练制造障碍,从而极大地降低其作战效能。回过头来,法律的发展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我们的观点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仍是“调整对象说”,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一“调整对象”不再是受“调整方法”异化的调整对象,应予以还原。但正如前文所述的,“调整对象”是一种空泛、未定的“标准”,还需要其他条件进行结合使用。现在这一“其他条件”不再是“调整方法”,那应该是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根据现实需要,抽象其共性。也就是说,划分法律部门不再有万能的标准,而应根据法律实践的客观需要结合一定的前瞻性认识,对调整社会生活中某一类具备一定共性的社会关系的同质法律规范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法律部门。这样,是否形成一个法律部门就取决于两点:第一,这些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应具备某种“共性”;第二,将这些具备共性的法律规范进行综合并上升到法律部门的高度来研究是必要的。这又需要我们考察:一、实践中这类法律规范的存在已经达到一定的数量;二、将这些规范综合为法律部门具备理论上的价值,即能更好地认识和总结规律,并更好地指导实践。显然,不是任何具备所谓共性的法律规范都可以“占山为王,自立门户”,自称为一独立法律部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法律部门的形成都是渐进的,是长期法律实践选择的结果,因而也是历史的、具备客观必然性的。现有的几个法律部门,无一不是这样产生的。以新兴法律部门军事法为例。“在过去,这一法律部门的有些法律规范归属于宪法法律部门,如兵役法;有些归属于刑法法律部门,如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条例等等。但由于军事管理与国防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这一领域的法律规范将独立成为一个法律部门”(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108页),“军事法作为单列的一个法律部门,主要考虑到我国立法的传统,军事与民事的相对分离以及设有专门的军事法院和军事检察院的现实而作的处理”。(注:乔克裕主编:《法学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回到经济法命题上,我们同样知道,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具备以上诸条件的。首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具备“共性”的,这个共性就是“国家管理(调节、干预)经济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其次,具备这一共性的法律规范已经达到十分庞大的规模,任何人都不可能视而不见(这为大家所熟知,在此不一一列举);其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经济调控职能已经成为国家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把国家管理经济活动方面的法律规范进行归纳、抽象、总结和整合,有利于提高对国家管理经济活动的认识。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们立足于法学领域,但又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具有较强的宏观把握能力与微观参与能力。我们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这就是一种复合,是行政法、民法、刑法等基本知识乃至于法学和经济学知识在国家管理经济这一共性上的复合,实践证明这一种知识结构是十分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的,经济法独立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理论价值,对于指导和推动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经济法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 综上所述,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仍是“独立的调整对象”,只是这一“独立”并不意味着“绝对专有”,而应理解为一种“共性”。至于这一共性是什么,为什么独立,则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沉淀进行抽象。社会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交叉、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把社会关系理解为一张薄饼,用一种方法进行平面式的瓜分;法律部门的划分应是立体式的,其标准是多元的。从这一意义上讲,“划分”的提法本身是不够准确的,在现代法律实践条件下,与其称为“划分法律部门”,不如称之为“构建法律部门”。“划分”容易导致平面式的理解,从而划地为牢,这种提法只适用于历史上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关系简单的时代,在当今社会连带关系大量产生,多元主体多元利益交叉整合的时代里,法律学的思维也应是立体、多维与开放式的。相比起“划分”提法的割裂、封闭与边缘清晰,“构建”提法的联系、开放与边缘模糊显然更能体现和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构建”的核心就 是我们所讲的“共性”,即所谓的“独立的调整对象”。 (四)“经济行政法论”辨析 鉴于近年来,经济行政法论在法学界较为流行,故对此问题进行专门辨析,藉此加深对经济法独立调整对象问题的认识。 既然具备“共性”的法律规范可以构成一个部门法,那么具备“行政管理”这一共性的法律规范不也可以构成行政法吗?而经济法作为其一部分即“经济行政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这表面上可以讲得通,但不能为我们所赞同。理由有三: 第一,该学说忽略了一点: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论中除了两个标准外,还辅有几个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均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考虑各法律部门之间法律规范的规模和数量之间保持大体上的均衡,不能使某些法律部门的内容(即规范)特别多,而有些法律部门的内容特别少”。(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经济法就曾有过所谓“大经济法”的时代,其实根据我们的理论,把经济法定义为“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本身并无不可。但是由于违反了均衡原则,其调整对象过泛,抽象困难,从而导致理论混乱,最终缩小至“国家管理经济而产生的社会关系”范围内。到了这一层次,经济法学者才有空暇去探求现代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精髓,才能对经济法的独特的价值目标和原则有较为系统和正确的认识,经济法终于变得越来越真实。同样地,如果按经济行政法论所持观点,行政法将会扩张到极其庞大的规模,从而使行政法这一部门法的划分丧失意义,从研究角度来讲,也是行政法学者力所不逮的,实际上行政法学者的研究领域从来就没有这么大过,基本上还是固守于自己的“本土”,就算是持“经济行政法论”的学者也只是在“耕作自留地”的间歇,目光所及,从理论上论证了一下经济法是他们的“飞地”而已,得到理论满足后则继续耕作其自留地,并未(实际上也不可能)实行“有效管辖”,这种学术上的“圈地运动”是非理性与非建设性的,在方法上是形而上学的。笔者认为,正如美国行政法学家勃纳德·施瓦茨所说的,“行政法的要害是程序法,而非实体法”;“在美国行政法要回答的问题是:1.行政机关可以被赋予什么权力?2.这些权力有什么限度?3.用什么方法把行政机关限制在这个限度之内?”(注:【美】勃纳德·施瓦茨:《行政法》,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行政法应着重以程序法为核心展开研究,其精髓在于控权,在于维持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力量平衡,在国家职能极大膨胀的时代里,这已经是一件十分复杂、精细与重要的任务了。作为一个部门法概念的行政法应进行特别定义,不能将行政法等同于行政性法律规范的总和。当前行政法学界将行政法定义为“调整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注: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似乎过于宽泛。能否最终锁定在行政组织法与行政救济法的领域里?美国行政法学家古德诺认为,“行政法是公法的一部分,它规定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并规定公民在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的行政救济。”(注:【美】古德诺:《比较行政法》,转引自应松年等《行政法学总论》,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我们认为,这一定义是可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部门法在“构建”之后还应与其他法律进行“整合”,作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类。可以说,法律部门的内涵与外延在历史进程中是相对与变动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处于不断的异化与还原运动中的,当这一运动超越了一定的度,就可能成为不同质的法部门的研究对象,从而需要重新界定与整合,以令法部门体系的构建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发展需要,这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精髓的。 第二,经济行政法不能不适应现实生活发展的需要。关于这点我们在前文中已有述及。我们可以把经济法划归行政法范畴,但是行政法学者对这些经济行政法的理解仅仅是形式化的、限于手段层面的,因为客观地说,行政法学者与经济法学者相比,在对经济及经济学的了解方面应该相对欠缺,故而影响其对国家调控经济活动形成深刻认识,自然也就影响经济立法、执法等活动的效能。以行政法视野研究经济法,恐怕只能为恢复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与手段提供理论垫脚石。从这一点来讲,肢解经济法,否认经济法的独立性是极为不明智的,是一种倒退。 第三,尽管行政法也具有自我膨胀的倾向,即认为行政法除了调整传统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外,还包括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关系,但是经济法除了行政法规范外,还拥有大量的民事法律规范与刑事法律规范,如果前者(民事法律规范)还可以勉强纳入“大行政法”的话,后者(刑事法律规范)由于其异质的调整方法,却是行政法无论如何也无法包容的,仅从这点来看,经济行政法论就无法自圆其说。某种程度上还不如综合经济法论来得实用与科学。 至此我们对本文开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算是作了回答。经济法独立的调整对象问题实质上也是经济法独立法部门的问题,只有解决了经济法的外在独立性问题,我们才能着手进行内部的体系构建,从而回答本文的第二个问题。 三、经济法有哪些具体的调整对象 (一)观点的评述 在前文所列的经济法诸学说中,关于经济法具体调整对象的划分是各不相同的。80年代的“大经济法”时代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涵括了纵向、横向、内部性三大关系,由于其恰当反映了当时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的经济现实而风靡一时。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提出与建立,国家经济职能逐步还原与回归,以上观点逐步丧失了实践土壤而退出历史舞台。经过反思,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重新进行了界定,提出了表述各异的观点,在摆脱了大经济法阴影之后的这些经济法学说,其观点基本是相近或相容的,故不宜用“论争”形容之,本小节仅以“观点的评述”为题。 关于经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较为流行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经济协调关系说。该说将经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分为:(1)企业组织管理关系;(2)市场管理关系;(3)宏观调控关系;(4)社会保障关系。(注: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2页。) 2.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具体有:(1)微观经济调控关系,包括国家对经济组织的调控及经济组织内部的经济关系;(2)市场调控关系;(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4)社会分配关系。(注: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说。具体分为:(1)国家经济管理关系;(2)市场运行关系;(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4)涉外经济关系。(注:刘文华主编:《新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社会公共性说。具体包括:(1)市场管理关系;(2)宏观经济管理关系;(3)对外经济管理关系。(注: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2页。) 5.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具体包括:(1)市场规制关系;(2)国家投资经营关系;(3)宏观调控关系。(注: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6.国家管理经济领域说。此说直接以具体调整对象的罗列式为经济法下定义,具体包括:(1)经济管理关系;(2)维护公平竞争关系;(3)组织管理性的流转与协作关系。(注:史际春等:《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8~50页。) 7.来自经济行政法论的观点。具体分为:(1)宏观调控法 ;(2)市场管理法;(3)国土资源、国有资产管理法。(注:王克稳:《行政法视野中的“经济法”——经济行政法之论》,《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第65~73页。) 还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由于大同小异,此处不一一列举。就内部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以上诸观点均较为成熟和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需要。当然也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此择要评述之。比如有的学说认为,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应纳入经济法调整范围,理由是“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关系,不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其中包括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如果硬要民法调整,就会造成民法的调整对象的混乱”。(注: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实际上这是对民法定义作了过于直观式与字面式的理解,只抓住民法的“平等”的外壳。其实企业(包括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是与自然人并列的市场主体,民法中对自然人的主体资格有具体规定(比如准治产人、禁治产人等),对法人等组织也有一般条款规定,这些都属主体构造法,只不过公司等企业组织是人为拟制的产物,远较自然人复杂,因此自然人只需几个条文即可规定,而企业却需要整部甚至多部法律进行专门规范而已,但这仍难逃主体构造法的范畴,应为民法之特别法。民法的上述定义主要说明主体之间的关系,至于如何构造主体,则在定义中略去,由此引发误解。其实民法中多有条文规范各种内部关系,既无“平等”,又无“之间”,若逐条套用定义,是根本行不通的。再如有观点将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关系一并纳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范围。笔者认为,这些法规范中除了经济法的同质内容外,还有许多与经济法异质的内容,对这些法律规范的归类应持慎重而有所区分的态度,对此本文随后将会述及。 (二)本文的观点 划分经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范围应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进行。从某一种意义上讲,经济生活只有宏观和微观两大领域,这点从经济学的分类就可以知道。我们在论述经济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时往往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予以解说。可以说,宏观调控领域与微观管理领域是具备极大弹性的两个领域,其他所有领域都是从这两大领域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从逻辑上讲也是可以还原与归位的。然而我们肯定不会只满足于对经济法作如此的二分法,事实上诸学说中哪怕最简练的划分法都不只是二分法。那么具体要把哪些领域独立出来呢?这要视社会经济生活现实与发展的需要,在这一层面上,理论要服从于实践。据此,我们把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作如下具体区分: 1.宏观调控关系 这是经济法毋庸置疑的一类调整对象。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当经济运行到一定复杂与发达的程度,“市场之手”的缺陷就会暴露,其个体利益取向的单一与短视会令经济陷入资源配置无序化与严重浪费的泥淖,社会迫切需要另一种超然于市场之上的力量对此进行规制与引导。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竞争的无国界,各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在全力推动经济增长。发达国家需要创新,发展中国家需更升级与跟踪,工业化的号角还在耳边萦绕,信息时代接踵而至,任凭经济的自然发展与演变显然是远远不能适应这一趋势的,从而需要国家之手的全面干预与促进,我们把这种国家引导和促进经济产生的关系称为“宏观调控关系”。 2.微观规制关系 有竞争,就会有垄断,就会有不正当竞争,这是市场的辩证法。放任无形之手的恶果应由国家之手予以修正,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的干预往往直接针对个案。同时由于垄断组织势力强大,不正当竞争普遍猖獗,为保证法律的顺利实施,法律多以强行性规范为主。对于这一领域的社会关系,我们称之为“微观规制关系”。 3.国有参与关系 国有参与是国家基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动用财政力量进行社会投资比例再分配的一系列活动。从这点来看,国家参与关系显然是从宏观调控关系中分化出来的,我们之所以把它独立作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基于国有参与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这类关系之间的共性——通过国家直接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实现宏观经济目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国有参与往往集中在高风险、高投入、基础性行业以及一些公用企业领域里,在中国国有参与的外延却要大很多。这些应放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这两大背景下进行恰当的梳理和整合。顺便提及的是,以往人们常常用“裁判员”来形容现代国家在经济领域的角色定位,以此区别于“运动员”时代的国家职能。立足于国有参与这一领域,我们认为,其实“裁判员”还不足以准确形容现代国家的角色,现代国家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更接近于“主持人”的角色,根据需要调动气氛(宏观调控),维持会场秩序(微观规制),必要时还须赤膊上阵,临时客串(国有参与)。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当国家从事远景规划之类的活动时,不只是主持人,恐怕还要“制作”、“导演”一身兼了。 4.对外管制关系 对外管制属经济法的特别领域,其共性在于“涉外因素”。把它列为经济法的一类调整对象是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这一对矛盾范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假设中的制度前提,其实国家绝对主权的存在就是一个最大的制度前提。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早在19世纪上半叶就提出,经济学应分为“私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而后者又可以分为“世界主义经济学”(或“万民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他认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是“世界主义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假定“世界上一切国家所组成的只是一个社会,而且生存在持久和平局势之下”“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满足国家利益”。(注:【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2页。)李斯特据此提出“国家干预”的理论,其要义正与我们所讲的经济法如出一辙。笔者认为,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条件下,无原则无计划地开放国内经济是危险与被动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必须掌握一定的国际经济交往的主动权,才能化弊为利,发展自己。从制度规范看,国家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一般采取与国内迥异的管理方法,手段往往十分强硬,故称为“对外管制”,这是经济制度的一块“特区”,有必要单列研究。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这一划分对可能长期处于经济劣势而需要实施一定对外管制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更具意义。对于站在WTO门槛上的中国,如何更加娴熟与巧妙地运用国家对外管制的权力,为我国经济的全面现代化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是我国经济法学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5.市场监管关系 时下论著中,鲜有将市场监管关系单列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有些学说将市场监管笼统归于宏观调控领域,其实宏观调控主要应定位在国家运用价格杠杆、财政杠杆、利率杠杆以及结构调整杠杆等对国民经济实施整体的、间接的影响和导向。这些措施需要作用于具体市场上,而市场是富于噪音的,反应是滞后的,甚至要经历破坏性的运动过程来作出正确选择,因此保证国家经济意图的正确贯彻和顺利实施需要国家对市场继续予以关注,并不断作出调整,确保市场对宏观调控要素作出适当而又积极的反应,这一过程即可称为市场监管,市场监管中的微观因素令宏观调控难以将其完全涵盖。 第二,有些学说将市场监管列入微观规制领域,笔者认为微观规制主要应定位在竞争法的范畴,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产品质量法等。它的调整是被动的、个别的、滞后的,手段是强制的,规则是稳定的,而市场监管除了市场秩序的维持外,主要配合 宏观调控,保证其落到实处,它的特性应该是积极的、灵敏的、主被动结合的、事前预防与事后处理相统一的,手段是综合、有弹性的、规则是灵活的。这些特征正是承袭于宏观调控领域。可见市场监管中的宏观因素又令其特立独行于微观规制关系之外。 第三,将市场监管关系单列研究是符合现实需要的。以金融市场监管为例。现代虚拟经济的发达导致了金融市场的高流动性、高泡沫性、高投机性与高风险性,在投机家的恶意炒作等内外部条件作用下,金融市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被极度放大。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至今仍令人触目惊心。对金融市场实施有效监管在许多国家都被当作首要经济课题予以研究解决。经济学家吴晓求认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将从产业经济向金融经济过渡,而金融市场监管将成为现代国家的首要经济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而又崇尚自由的美国,国家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和细度也是有增无减,由美联储主席亲自监管的经济数据就高达上万个,在我国这一极度缺乏市场意识的经济土壤上培育各类市场,自然更需要国家的理性监管。虽然市场监管本应分属于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是两者的结合,但鉴于现实课题的挑战,无论把它归属于宏观调控领域还是微观规制领域都不足于很好地表彰其独有的内在特性与极端重要性,故予以单列研究,这又必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以上五类调整对象是有主从之分的,其中宏观调控居核心与灵魂地位,其他关系服从于宏观调控。实际上在国家管理经济中,任何一个领域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宏观调控因素的渗透与影响,国家即使进入微观层面,也是“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即使是强制性的反垄断领域,也常常要受到宏观政策的异化,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在肢解微软的同时,却促使波音合并麦道。“宏观性”、“整体性”正是经济法的精髓。经济法应以宏观调控法为统率,以微观规制法、国有参与法以及对外管制法为主体,以市场监管法为保障,从而形成经济法的有机统一。同时我们还认为,这一体系应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法调整对象。因为除此之外,一些其他的社会关系如社会保障关系、劳动关系、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等某种意义上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也是同质的。比如社会保障关系属于国民经济再分配领域,众所周知,生产、分配、消费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分配直接影响消费,消费则驱动生产。所以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并不利于我们更加全面与准确地考察国民经济运行与规范的效能。对于这些社会关系不妨将其视为广义上(非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法调整对象,区别于前述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法调整对象。(注:顾功耘主编:《经济法》,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5页。) (三)经济法的定义 论述清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定义经济法自然就十分简单。笔者认为,经济法应是调整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履行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一定义表明,经济法是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其法律关系中一方主体是国家,另一方是各种市场主体。但还需搞清一个问题:在具体的经济法中,往往会有许多条文并不是规范国家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的。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该法中固然有许多国家规制不法经营者的内容,但也不乏调整发生在经营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规范,如生搬硬套经济法的定义,显然无法作出圆满解释,若将这些关系从经济法中剥离,无疑将是现行法律体系的灾难,因为这种调整不同主体关系的法律规范并存于同一部法律中的现象在任何一个法部门中都比比皆是,如何剥离得了?当然因此抛弃调整对象说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认为在上述经济法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以作第二层面的表述:经济法是以经济法律规范为核心或主体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有机总和。不妨把这称为经济法的外延式(具体)定义,而把前面称为经济法的内涵式(抽象)定义。当然,这样一来所谓“定义”的含义也得到一定的拓展。这一做法是适应现实生活的,因此也是必要的,否则我们只能永远纠缠于无意义的思辩不得解脱,从而在理论虚无与脱离实践的两个极端之间徘徊。 四、结语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也许是法学史上最富于争议的命题之一。其实这一争议的实质是普遍性的,其他法律部门同样存在,之所以把经济法推到前台予以聚集,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需要争议,因为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同时学术也需要理智,因为学者是社会良知的载体。曾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说过:科学的批判使明智的理论家努力消除自己的虚妄理论,让它们代替自己去死亡,而信徒则随他自己的虚妄而死亡。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而不是它的终结。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面对经济法新课题的挑战。
景观设计论文:人性化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逐渐走入生活。文章通过对小区空间景观环境人性化的设计来探讨人性化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却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而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有着不同的层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归属与爱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劳动安全等需要;爱与归属及自尊的 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话对社会交往、地位、传统、文化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包括对生命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性风格的追求等等。当然,不同人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必须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出发,使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居住环境空气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同时,健康性还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设施、空间配套齐全,满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求。 (三)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 (四)通达性 通达性保障着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强的空间,通路的等级低,交通性弱,通达性也小。 (五)识别性 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居民要求所处的环境具有识别性,让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方向,进而掌握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以便按不同时间和场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达自己想去的位置,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强化识别性,需要赋予外部空间以视觉上鲜明的个性。 (六)领域性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提出的这个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环境归结为由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成的空间环境占有与控制的要求,认为领域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随人的移动而移动。 (七)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空间的创造、设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国造园艺术谓之“造园无格、借景有因”,说的就是无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将景观组织起来,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 (八)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同时,环境构成要素作为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环境和谐的整体利益限制自身不适宜的夸张表现,使各自的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九)连续性 在居住环境景观空间中,应注意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方位的视角和活动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景观设计,努力创造步移景异、延绵不断的效果,尤其要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 (十)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 (十一)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模拟自然风光,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满足了环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们开始考虑何为人性化的居住区。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内在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进行景观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做到: 1.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爱采摘和捕获;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嘹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 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汀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2.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我们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3.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4.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 5.寻回童年的记忆。童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且大多数人经历过相同的童趣。在设计里融入一些童年记忆的痕迹,让居住者忆起童年时光,这也是体现居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总而言之,营造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景观设计论文:论我国目前景观设计中的误区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误区指出设计师在做设计的同时应该注意对设计本身的理解和对地域性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设计师的自身素质来带动民众对民族性设计的理解。 关键词:民族性 理解 设计责任 目前的社会开始意识到民族性的重要,并且开始呼吁找到属于自己的民族的东西,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但是这些做的远远不够,因为在从学校中就缺乏这样的教育,使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价值系统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新意义思想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解。我们应该呼吁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有它的价值,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恰恰反映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精神。不光学生的教育是要从小教育,还应该在对社会民众有所指引。套用王受之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中国找不到中国的感觉、中国的气氛,这对一个把中国放在骨子里的人来说,可能是最悲哀的事了,但是要改变这一切真的很难。”① 另外一点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失落文明精神气质的把握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民族的风格特征。就拿楚文化的设计而言,目前虽然有很多对其进行的研究和概括,也分析出楚文化的精神所在,但就设计这一方面来说还未抓住精髓。目前的很多设计方案都只限于表面的设计,大多是在出土的文物、葬器中寻找其中的符号元素进行融合设计。还有些设计甚至用错元素符号,张冠李戴,并且还理直气壮的告诉广大市民这是楚文化的设计,这些设计都是在误导群众,其实这并不是民族风格的本质。寻找楚文化的精神特点就应该从认真阅读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例如屈原)及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各类考古发现等)寻找出楚地域所特有的宗教、文化品质、地域气候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气质,从而为设计风格的拟定奠定基础。就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或是美国的西部牛仔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具有明显的本土文化的特点,这就为他们的设计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景观设计的设计风格也是存在地域差别,就拿最早的古典园林来比较,东西方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结一下可以看成西方古典园林和建筑是在情趣和构图上表现一致,东方古典园林和起建筑就是在情趣和构图上存在强烈的对比关系,通过对比的关系求得整体的统一。再来看中国内部也有南北的区别,虽然在主体设计上有共同点就是都有追求“意境”。这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点,讲究写意。写意和写实的区别在于:写实是对自然景色的一个真实写照,而写意就加入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两者对比起来后者就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再回到国内的南北的区别是因为地域不同,生活习性不同,传统文化也有不同,这样就造成可南北园林的不同。总的来讲,北方园林是以皇家园林作为代表,在整体的布局中就比较严谨。南方园林则以私家园林为主体,对于整体布局就比较自由活泼,更为注重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由此做的对比就可以知道一个民族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地域也有当地的风俗习惯。只有认真仔细的对其地域的了解分析,才能做好具有地域特点的设计来,而且是从骨子里就透露出来的地域情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师们大量的吸收着外来生活文化,不管能否吸收,先吞下去再说。但就是这样的“不消化”导致了设计和文化的脱节,导致很多设计师的观念开始歪曲。特别是计算机对设计大力辅助,使得人们都过分的在钻研电脑技术而忽视设计本身。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就在书中写到“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②大师对目前的这种倾向提出自己的忧虑,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不断学习先进东西的同时不能忘记设计的本质。此外对设计师而言他的生活的外部世界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并经过大脑加以总结形成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是一点对设计的参考。参考点会经过提炼吸取成为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因此社会越是发展的快,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的学习自己的文化,这样才不会导致这个参考点过于的表面。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符合自己的国情,同时才有自己的特色。在《贝隶铭谈贝隶铭》一书中,他就说到:“我热爱学习新事物,古人说‘学不可以已。’”③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采访意大利知名设计事务所Studio63(63号工作室)亚洲区项目经理萨姆的新闻。采访的内容主要介绍意大利的设计团队和国内设计团队的主要差别,值得我们借鉴。 采访内容主要是说萨姆领导的设计团队是与国内的设计团队有所不同。他的设计团队有两组,一组是非设计专业人士,由摄影师、画家、雕塑师、记者组成的主创设计人员,而另一组则是专业设计师,他们相当于主创设计师的助手,负责把创意艺术落实到具体的方案中。而国内的设计团队则全是专业设计师全权。 在作好设计的本身的同时时应该尽好自己的责任,设计师的责任是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化特征,自觉抵制各种利益驱动下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性行为,并且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应该是有必要树立景观多样性的观点来达到平衡和丰富物种。要做到这种多样性,设计师就必须要培养和训练自己对景观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和相关形式美知识。 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兰花专业生态园景观设计模式 摘要:本文以兰花为主要,通过对同类型生态园的实地调查研究,试探讨专业植物生态园的设计模式。 关键词:兰花;专业园;设计 1 设计原则 1.1生态性原则 生态园与一般公园的最大区别在于去除了后者只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用地过度开发,忽视自身自然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的致力于满足民众对生态景观的时尚性和持久性的需求,同时将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作为景观设计的原则性之一,至始至终贯彻在生态园的设计理念之中。 1.2 人文性原则 生态园的总体规划应该着重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虽然生态园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良好、高品质的可供休憩的景观空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展现当地的自然地域特征和人文景观特征,并应该选择相适应的植物群落。 1.3 环境心理学原则 设计之中,设计景观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往往比单一的景观营造更加重要。景观的营造不仅要考虑到它们的空间位置,还要考虑到与人的存在关系,同时通过对景观的充分展示来吸引人的驻足,从而控制人对景观的感知。所以要合理运用环境心理学来指导设计出人性化的植物景观。 2 设计要点 2.1地形的处理与改造 对地貌的处理:平地地貌为公园中的平缓用地,适宜开展娱乐活动,在生态公园中,适宜将平地地貌稍作修整,构造出自然和缓的曲线。山地、丘陵地貌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一般不做过多的人工改造,仅在局部地区做人工阶梯地形改造,这些地貌的坡度介于5%~10%,并对一些原有地貌进行切割整理,从而使其自然,便于游人观赏。 2.2植物配置 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种群的生态特征,选择出合理的配置种类,从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的构成不仅由单一的植物组成,必须是多种植物的复合组成。构建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不仅有助于丰富绿地的生物多样性,还能充分利用空间,使叶面积指数增加,提高生态效益及环境质量。植物本身具有构成空间、分割空间、重组空间的功能。所以在植物配置时,应该充分了解各种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借鉴这些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群落构成来设计,将植物进行科学而和谐的搭配,构成有序、稳定的多种类型的复层植物群落。 3 设计模式 3.1 兰花专业园设计模式 3.1.1 自然山水式。自然山水模式中没有明显的对称轴,所有的景观元素均以自然、和谐的方式布置在园中。其中心思想就是效法自然,服从自然,同时又要高于自然。整个布局方式具有灵活、灵动的自然美。 3.1.2设计特点 。整个园区的植物配置是富于变化的,自然的植物群落颜色鲜明,让园区环境更具活力;同时整个园区充满兰花的趣味和变化的兰花景观体验。不同类型、品种、观赏类型的兰花创造出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观赏乐趣、四季分明的观赏效果。 3.1.3植物配置。这类园区中植物配置最好由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构成,这些植物容易与兰花组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如需营造四季花境景观,应使用一些骨架植物、常绿灌木以及搭配在不同季节开放的兰花品种,还可以结合各种盆栽植物,形成在不同季节展示不同景色的观景特色。 3.2规则苗圃式 3.2.1设计特点。 应该根据园区的地形特点,将兰花进行系统化分类:①按照兰花的品种分类;②按照兰花观赏部位分类;③按照花期的季节分类;④按照兰花生长习性进行分类。 3.2.2植物配置。此类兰花园的植物配置,应该在满足其功能性质要求的前提下,按照符合园区景观艺术特点的形式,将整个园区布置成为集美观、严谨、和谐为一体的生态园区。 3.3混合式 3.3.1 设计特点。混合式兰花园对地形的依赖性较低,园区中平整地段可以用于来建造苗圃、展示厅等建筑物;自然地形较好的地方可以将其稍加改造,自然的分成不同习性兰花的生长区域。 3.3.2植物配置。该种设计模式在植物的选择上非常广泛,除了适宜本土生长的兰花种类之外,其他植物应该多采用乡土植物,而在本地引种效果良好的引种植物也可以采用。全园植物以自然散落为主,还应该注意其他植物与兰花所组成的空间效果。 4 结论 本文主要从专业兰花园的地形改造及植物配置理论等角度出发,分别从自然山水式、规则苗圃式、混合式等设计模式来进行探讨。提出以生态性、人文性、环境心里学为体验型的袖珍花园景观设计原则。地形的改造以因地制宜,适宜植物生长及协调性,来对地形进行改造。在植物的选择上应该以乡土植物为主,兼以选择适宜园区生在的引种植物,以满足植物之间形成稳定的群落的需求。 景观设计论文:浅论以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实践景观设计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三、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景观设计论文:探析人性化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逐渐走入生活。文章通过对小区空间景观环境人性化的设计来探讨人性化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却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而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有着不同的层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归属与爱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劳动安全等需要;爱与归属及自尊的 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话对社会交往、地位、传统、文化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包括对生命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性风格的追求等等。当然,不同人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必须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出发,使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居住环境空气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同时,健康性还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设施、空间配套齐全,满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求。 (三)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 (四)通达性 通达性保障着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强的空间,通路的等级低,交通性弱,通达性也小。 (五)识别性 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居民要求所处的环境具有识别性,让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方向,进而掌握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以便按不同时间和场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达自己想去的位置,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强化识别性,需要赋予外部空间以视觉上鲜明的个性。 (六)领域性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提出的这个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环境归结为由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成的空间环境占有与控制的要求,认为领域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随人的移动而移动。 (七)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空间的创造、设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国造园艺术谓之“造园无格、借景有因”,说的就是无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将景观组织起来,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 (八)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同时,环境构成要素作为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环境和谐的整体利益限制自身不适宜的夸张表现,使各自的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九)连续性 在居住环境景观空间中,应注意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方位的视角和活动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景观设计,努力创造步移景异、延绵不断的效果,尤其要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十)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 (十一)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模拟自然风光,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满足了环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们开始考虑何为人性化的居住区。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内在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进行景观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做到: 1.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爱采摘和捕获;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嘹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 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汀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2.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我们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3.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4.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 5.寻回童年的记忆。童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且大多数人经历过相同的童趣。在设计里融入一些童年记忆的痕迹,让居住者忆起童年时光,这也是体现居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总而言之,营造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景观设计论文:城市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空间模式之构建 城市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空间模式之构建居住区环境模糊性空间设计一、对我国目前居住区模式的思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纵观我国目前的居住区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大多是按照一种典型的理性思维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也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思维模式。居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塑造人的生活。然而,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了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 二、模糊性空间的含义 模糊性引司的设计包含二个方面的含义: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感受的含蓄性。传统民居中的很多运用模糊性空间的手法,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叉,使空间具行流动性、包容性和含蓄性,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人情味。 (1)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界面是限制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空间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界面的性质。如传统民居中常用的宽挑檐所形成的廊道,街道与廊之间所形成的界面由若干柱形成,这种界面是不明确、不完整的,空间特性也模糊了,廊空间成为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中介过渡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水平过渡和渗透,人们得到了一个伸展到街道上的公共宅间和内部私密空间之间的特殊联系的体验。柱、梁架等线性构件对空间说的极弱的界定并不影响到空间的渗透,因而空间具有了流动性。 (2)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由其中所容纳的人的行为活动决定,这种行为活动是发展变化的,于是就导致了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例如街道上交通与日常生活相混杂,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交融;廊空间中交易市场、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茶馆、酒楼等诸多功能容纳于其中。在同一空间内功能多样并存。功能的复杂性意味着它们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独立,体现了空间的广泛适应性,最大限度的将人的行为活动融合其中,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3)空间感受的含蓄性: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及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性为空间承载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对于这一空间的感受就不是可以明确描述的,而相应地表现出地是一种含蓄性,也可说是模糊性的特征。从认知活动的主体来说,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系统,具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往往是多义化、含糊不清的,丰富性正是由此而来。由于空间的模糊性以及人的认知能力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成为一个具有大量模糊性的,含蓄的机理过程。例如传统民居的老街空间,常常是在功能上和地域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很难说它从何处开始,又在何处结束。空间由于是由空灵的木结构构架搭出来的,建筑实体似乎消融于其中,而空间似乎变成超越了物质的精神意象。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典型的模糊性空间。它对于住宅来说,是外部空间,对于城市和衔区来说,又是内部空间。院落空间是内外之间联系过渡的空间。院落空间的功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宴会、典礼、游戏、纳凉等等。院落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在院落之内。人体会到的是内外模糊不定的空间特性。充分体现了模糊性空间的含蓄性。人感受到的是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过渡状态,但却是充满复杂意义的空间 三、模糊性空间在现代居住区环境中的运用 丹麦城市设计家杨.盖尔在《交注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三种类型当中,必要性活动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即当空间中包含了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如上下班、买菜、做家务等日常生活行为时,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晒太阳、攀谈、打招呼等也就自然被引发了。空间自然地被生活赋予了丰富的含义,空间的功能是多元的,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是含蓄的。 模糊性空间在居住区环境中表现的方面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道路:自从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这一方式证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是车道上排斥了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的生活气息,失去了活力。模糊性空间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道和尽端回车场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车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堵如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道路空间在这里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 (2)廊道:廊道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如廊式住宅的外地廊、外部环境的风雨廊、顶层或底层的绿化步道,栋与栋之间的连廊等等,廊道空间是一种有效地能促进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经历和交往乐趣的空间诱因。廊道空间的边界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透空的柱形成的边界使得廊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廊空间既是交往空间,又是交通字间,廊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廊空间的功能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在此的活动可以是多样的,攀谈、晒太阳、家务、游戏等等,能够最生动地反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含混复杂的机理。由此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超越纯物质的状态,而引发出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有意识、有情感的精神意境。日本建筑师大野秀敏设计的茨城县松代公寓在住宅楼的三层楼顶上增加了一条绿化步行道到上面的楼层,并与许多大尺度楼梯、踏步和平台练成一体,由此作为楼上居民自由活动与通行的场地。被称为“上面的街道”。深圳百仕达花园在小区内做了长长的风雨廊,使空间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昆明西华小区规划提出“综合邻里”的概念就是利用二层平台或廊道将几个住宅单元入口联系起来,廊道形成了交往与交通的空间,下部则可以用作储藏、自行车停放、值班、居民交往及服务用房或商店。廊道使建筑得到一个内外交接的过渡区域,建筑的实体感被削弱,空间显示出整体独立性和多义性,使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 时在深居心理层面上保持着传统与环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形成超越物质的精神意象,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 (3)底层架空:底层架空是居作区规划的常用方式。尤其在亚热带地区采用底层架空有利于空气对流,对通风更有利。底层架空也是一种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间可以做多种用途,如停车场、居民的休闲场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环境景观,加深圳的梅林一村社区,底层架空的中间成了一个多用途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底层架空也可以将住宅设计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作—体化设计,起到联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纽带作用,如深圳的万科城市花因。 (4)院落空间:现代意义上的院落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集合体的公共空间。但是传统民居院落的模糊性的特质仍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间相对于城市和整个居住区而言,是内部空间。相对于组团内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域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使场所得以维护,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院落空间功能具有含混多义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场所,也是儿童嬉戏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们集会、娱乐的场所,还是临时停本的地方。院落空间同时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人们透过窗外,最直接的景观就是院落景观。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但空间并不是闭合,而是一种有效的围合,空间是建筑的延伸,或作为前景,或作为衬托、或作为视觉焦点,每一个这样的限定开放空间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仅它更是相邻的空间和构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模糊性空间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这就是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缺乏有效的围合是许多不尽人意的空间或地段的关键所在。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不矛盾。模糊性空间属于一种界定的开放空间,透空的梁、柱形成的是一种弱性的边界,从而使空间具有了流动性,它所创造的一种更丰富的、更富有内涵的空间感受,是与含混复杂的生活相对应的。 五、结语 居住环境中的模糊性空间设计是对人们居家心理的一种回应,是人性化居住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功能主义、国际主义缺乏完善的公共性空间的批判,其本身的空间形态即可构成人们心中的认知图式,是作为一种人性化的空间而存在的,并在住户的参与下而最终完成向人性化空间的转化,也就是说,只有当它被打上使用者的烙印之后,模糊性空间才真正成为人们共同拥有的富有诗意的家园的组成部分。 景观设计论文:景观设计需从本国的实情出发 景观设计需从本国的实情出发 摘 要:优秀的设计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模仿,而是将悠久的地方园林传统和现代生活需要与美学价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提高的作品。与文化一样,景观的发展与变革,也是在伴随着对过去的继承与否定中进行的,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总是与其历史上的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珍视传统的价值,并不是要无视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一味地模仿过去。最好的模仿也只能产生赝品,而不是真迹。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系统的工程,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 关键字:文化;继承;本国实情;环境可持续发展 生活在当今的人们,其实很难评判现今所做作品的价值,毕竟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事物,越难判断哪些会是持续的辉煌,而哪些又仅仅是昙花一现。那些曾经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在我们现在看来确是相当不完善的。相反一些远离人们视线的作品,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却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当然这里应该排除一些脱离,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事物。尽管我们很难全面、客观地分析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但是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我们每一个设计师再实践过程中都无法回避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与方式,取决于不同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师的观念和思想,也就决定了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而影响着作品的生命力。无论环境设计的个性有多么的强,只要是好的,必然是有条理,有秩序,与其文化和自然有着必然的联系的。也就是说,环境设计师不仅要有聪颖的头脑,还要有宽广的胸怀。 一、 对待本国传统造园理念——取其精华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已有相当漫长的历史,并且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国家迥然不同的造园理念和表现形式。 [ “园”字,最早出于《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兮,无榆我园,无折我树檀。”毛传云:“园所以树木也。”实乃种植花果,蔬菜的地方,四周通常围有垣篱;9]此“园”乃“圃”之性质。由于原始的山川的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则宫苑布局出于法天象、仿仙境、通神明的目的,有的如上林 苑还兼具皇家庄园和皇家猎场的性质。我国园林中,最早的建筑——“囿”和“台”;囿既是种植瓜果蔬菜的地方,又是狩猎的场地;台则是帝王用于封禅、祭天的场所。 先秦、两汉的园林从产生到发展,在时间上跨越了一千二百年左右,造园活动的规模十分庞大,园林演进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面对大自然山水风景,还未形成其审美意识——虽本于自然,但未必高于自然。在本于自然方面,如梁孝王的兔园和袁广汉的北邙山园,都在内容和形式上效法帝王宫苑,只是在规模上不能与帝王宫苑攀比,故尽力模仿自然山水,从而开创了“模山范水”造园手法的先河。 [ 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的动乱时期,思想、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4 ] 在这一阶段,游赏活动已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而狩猎、通神和求仙已存在逐步消亡的趋势。与此同时,寺观园林的出现则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于风景名胜的开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一阐提人皆可成佛”赋予寺院园林公共性质。从此之后,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总之,此阶段园林的规划由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已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局面。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气派,又在精致的艺术程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出现了三大园林特色: 第一是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作为帝王园居活动的频繁的场所,其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具的特色则是“皇家气派”,与魏晋南北朝时相比,显得尤为的重要,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第二是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则更着意于刻画园林,诗人王维的诗作生动的描写山野、田园的自然风光,使读者悠然神往,他的画亦具有同样气质而饶有 诗意。足见唐代文人已开始形成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文人如王维、白居易、杜甫等均有参与经营园林的经历,从而反映出园林文化开始追求诗画互渗的写意山水园的建园风格。白居易曾云: ]“营园主旨并非仅仅为了生活上的享受,而在于以泉石养心,培育高尚情操,所谓高人乐丘园,中人慕官职。” 4 ] 写意山水园最为典型的是唐朝众多文人墨客建造的庭院、庄园,如王维的辋川山庄,裴度的绿野堂,白居易的园池、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等。在思想上,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已成为造园家造园立意所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从《辋川集》对辋川别业的描述看来,也有把诗画情趣赋予园林山水景物的情况,因画成景,以诗入园的做法在唐代已见端倪。从而能通过山水景物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亦已处于朦胧状态。再者,儒家的现实生活情趣,道家的少私寡欲和神清气朗,新兴的佛教禅宗的园林观。南方的湖石及花木以白居易为代表已向北方移植,作为北国江南景观的材料。所有这些,都在一部分的私家园林的创作中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宋、明文人园林兴盛的启蒙。 第三寺观园林。 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的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由宗教活动场地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宗教建设与风景建筑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普遍开发的局面。 从两宋至雍正朝七百多年间,中国古典园林继唐代全盛之后,持续发展而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这是中国园林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 私家、皇家、寺观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特征。另外,文人园林经唐代的启蒙,兴起于两宋,大盛于明代和清初。4 ]作为一种新兴的园林风格,它的四个特征正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在某些方面的外延。正是由于文人园林的发展壮大,才使得这一时期的园林发展达到极盛的境地。 并且园林的创作方法主要向写意转化,北宋大体上仍然沿袭隋唐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这从《艮岳记》和《洛阳名园记》的文字描述中也可看出。南宋文人画出现于花坛,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倾向写意的画风,[再加上诸如:“小中见大、须弥介子、湖中天地”之类的美学观念的影响,对写意园林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几成独霸画坛之势,影响给予园林而相应地促成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精湛的叠石技艺,造园普遍运用叠石假山,也为写意山水园的发展创设了更有利的技术条件。4 ] [ 中国传统园林从“壶中天地”转向于“介子纳须弥”,其空间显得更为狭小。康熙、乾隆两帝时期的皇家园林除紫禁城的宫苑外。多集中在西部一带,相继建成着名的“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便于承德兴建规模更大的离宫御苑——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的重点从前朝的大内御苑转移到离宫御苑,造成皇家园林观的变化——融合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高扬皇家宫廷的气派,突出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姿三者融合一体,比之宋、元、明御园来,大有创新,标志着我国造园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4 ] 在封建帝王的高度集权统治下,使中国园林长期处于一种逐步积累,相对稳定相当保守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因此,使它可能创造出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具有浓重的本民族特色的园林风格。从“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到“小中见大、须弥介子、壶中天地”;从“崇尚华丽、争奇斗富(以官僚贵族为代表)”或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之倾向(以文人名士为代表)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如图1至2所示,在空间格局规划上,完全的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在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模拟。 综观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 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第二 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完美结合。 第三 诗情画意。 第四 意境深远。 二、对待西方传统造园理念——洋为中用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功玉”纵观西方园林的发展,无论从空中花园的隐语到伊斯兰环境设计,从古希腊的中庭式建筑布局到法国的规整式布局. 如图3. 西方造园艺术,身受数理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甚至花木都加以修剪成型并纳入几何关系之中;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追求园林布局的图案化,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并迫切的寻求人类尊严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肯定了人工美高于自然美,在于变化统一,即园林地形和布局的多样性,花木的品类、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但一切的多样性都应井然有序,布置的均衡匀 称,主张把园林当作整幅构图,直线和方角的基本比例都要服从几何比例。图4所示 三、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发展 从我国很多城市的现状来看,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今天,看一下上海浦东现在的样子,就会察觉:“西方国家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发展,而我们却把它压缩成十年的时间学完。从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虽然“硬件”等这些东西可以迅速的上来,但是人的思想水平就不那么容易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同样,我们搞景观规划设计,很容易看到并学得国外景观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难于真正扣住隐藏在景观作品背后的精神。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1、文化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的角色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辞海》一书中对“文化”的解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二种。[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有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放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3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具有一种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它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久,而且,各个民族之间又存在着文化差异,想一下……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接受两千多年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个体,让他割下自身的思想,而去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这并非是一件易事。那么上面的问题从中不是可以引刃而解了吗?让我们进一步把问题阐述清楚。谈及到文化——具有独特传承性的事物,就会自然而然的涉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过去、现在、未来是沟通的,我们要认识中国的现在,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同理,我们要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在,也就必须要了解他们的过去。[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外的古老城市都经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与制度上的更替,但每一座历史名城依然以其独特的形象存在着。政治、经济的变化比城市结构形态变化要频繁的多。城市的形象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由各种社会、经济、 技术综合因素形成的。然而,一旦形成之后,在形式上它就具有了自主性与连续性,成为一种文化的历史表征。在城市中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尽管在功能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使用要求,但其形式仍然令人喜爱,留下难忘的印象,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远远超出其功能价值。它的存在增添了环境的历史趣味与文化氛围。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6 ] 2、杜绝表面形式建造和保护,着手具有精神内涵和本国特色的区域性景观的营造 从景观设计到室内设计,我国经历近30年的跟着国外新思潮的大学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一些被世界认同的相对较为优秀的设计大师或设计师。伴随着各类建造师注册制度的开始,促成该行业逐步走上正规化,但城市的自身的风格建设却未从此得到良好改善和发展。 [ 经过了近30年的快速建设,至今我们还没有走上一条建造与自然,地域相结合的中国景观设计之路,取而代之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欧式风格”或某某“欧式建筑”,从大城市到边陲少数民族小镇,从大型建筑到室内家具,一直存在着洋溢“欧陆之风”之病,并且简单地将爱奥立克柱式与假山花墙代替了一切欧式风格。随之而产生的景观规划设计也有了大量的“欧式”需求,从广场到小区,从公园到工厂,从植栽形式到修剪方式……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的产品。随着时间的变迁,现今又产生了许多“地中海式”的需求,许多作品屡屡低级抄袭,毫无内涵,使得普通群众在繁忙的工作后很难弄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更不明白自己可以在环境中做些什么。而房地产商却急于将方案中设计的“欧式花园”效果图展示给客户,以寻求更大的炒作效益。6 ] 3、借保护古镇,来倡导区域文脉 古镇——具有特色的镇市空间格局能够自然而然的对镇市居民产生归宿感。 古镇的空间格局是古镇在特定时期受累积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影响所表现出的与自然环境面貌的关系,及其建设构筑物的结构布局方式,包括古镇地理状况、空间轮廓、主要交通状况和建筑布局形态。 空间格局是古镇在外部形象上所具有的特殊性,使人由此而容易识别自己镇与其他镇的区别,具有审美价值。如图5芙蓉村所示。其空间格局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空间与人的相互影响与塑造上,好的空间格局对居民产生的积极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育委员会举行大会,归纳了世界各国关于历史环境问题的五个共同观点:“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历史是过去存在的表现;历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正如文化的多样性一样);历史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景观设计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临潭县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是高原牧业和农业文化的过渡地带,也是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的发源地,可以说是藏文化、汉文化以及回族文化融会之地。且临潭自古为戍边之地,特别是明初曾从江南大批移民到此,明文化也是其不可缺失的底蕴。冶力关景区规划却单纯地就眼前资源论开发,忽略其区域整体文化特色,设计的西洋景球场与当地民俗和文化底蕴不和谐。 在美丽南溪江畔,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至今还留存着古代文化的印迹。村寨在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楹联碑记、甚至村名、街名,无不显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南溪江古村落在宋代就有规划,且有明确的规划思想,这对于研究我国的建筑史,规划史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些村落都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我们只要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就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与“宗教文化”的梗概。(1)岩头村 [ 岩头镇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城北,是南溪江中游西畔一个古老的集镇,距县城38km。岩头村坐落在岩头镇边,村落坐西朝东,初建于元代(1314-1320),竣工于明代初年,占地面积18.5ha。 古村落住宅规划独具匠心,别有风格。 “三面石城开四门,护城湖中栽荷花,绿树丛中隐古塔,杨柳紫薇落湖堤,上下花园红间绿,横巷直街行方便,三进两院大住宅,房前屋后清泉水,亭台楼阁巧安排。”从南门登十多级台阶就是丽水街,建有明嘉靖年间的桥、花亭、塔湖庙,沿丽水街而行过桂花街口至中央街南端,有建于明朝的水亭祠,至横街东行北 向是花坛街。此街路面全系小鹅卵石所筑,砌成各种龙凤,八卦金钱等图案,独具特色。村中的古水利设施布局更是巧妙,具有防旱抗涝,灌溉农田,便利生活,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 岩头村村落布局为古色古香的街区式三进两院四合围式的建筑群,具有远近总体规划和详细布局规划,这在古代村落规划中是难能可贵的典范。 (2)芙蓉村 芙蓉村位于岩头镇以南永仙公路西侧。相传村西南有座高山,山峰突起,色白透红,状若含苞待放的芙蓉,故取名为芙蓉峰。村中一大水池,每天傍晚芙蓉峰便倒映水中,村落便以此得名,见图6。 芙蓉村是一座背靠“芙蓉三冠”,布局于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坐北朝南,始建于唐代末年,元末明初重建,按“七星巴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星”指道路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的,其规划布局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战时指挥台,其斗贮水,以利战时防火攻,以水克火。 全村略呈正方形,围以卵石砌成的寨墙。东面寨墙正中开一寨门,从寨门进内,是卵石筑成的主街,名“如意街”,寓意吉祥如意。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水色清冽。村内引溪水沿寨墙,道路沟通各“斗”形成流动水系,清流涓涓,迂回于宅边、道旁、即可供村民洗涤、防火,又可谓调整小气候。如图7。[5] 4、从印度洋海潇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展现了文化遗产的价值 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在一个文明时代的“天堂”里,美丽的花园、豪华的酒店,瞬间成为废墟;夺走了近30万人的生命,其中不乏受现代科学知识武装的文明人群;相比之下,偏远岛屿上孑遗的史前部落却能在大难中安然无恙。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文化遗产价值的再认识:史前部落在海啸灾难中的安然无恙,显示了乡土文化遗产的价值。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北京宪章》中提道:[ 我 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们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遗产——充满诗意的文化景观,也没有吸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土地的关系。大地的自然系统——一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底的摧残。1 ] 他还提到在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挥霍和牺牲自然系统的健康和安全的痛苦基础之上,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可挽回的生态损失。 (1)大地破碎化:无序蔓延的城市、缺乏环境考虑的高速公路网,各种方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项目、水利工程等,都使原来连续的、完整的大地景观基质日趋破碎化,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 (2)水系统瘫痪:作为文化景观的、几千年来人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水网系统的瘫痪:自然河流水系的填埋、断流和渠化;湿地系统的破坏。 (3)生物栖息地消失:自然地的消失、河流廊道植被带被工程化的护堤和“美化”种植所代替;农田防护林和乡间道路林带由于道路拓宽而被砍伐;池塘、坟地、宅旁林地、“风水林”等乡土栖息地及乡土文化景观大量消失。 而这些破坏本来是可以通过明智的规划和设计来避免的。 5、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及所谓生态持续性,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 [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10 ] 自我国八十年代开放之后,至今二十多年来,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着上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国防安全能力不断加强……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尤其是环境问题。有些地方或企业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的理念,只顾满足当前的利益,而大量的消耗资源,严重的污染生态环境最终形成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恶性循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缺乏规划的产房(用水泥空心砖随意搭起)东一堆,西一堆,在数量上不断地增加,不计其数的古民居被拆毁,基址移为平地用于建厂房;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不愿意把资金投入,用于购买污水处理设备,就把工厂生产出来的污水直接排出外界。昔日清澈见底的弯弯曲曲的小溪流水;鱼儿、小虾快活的在长满青苔的鹅卵石上游来游去;碧绿的湖面上布满了荷花、荷叶等水生植物的自然意趣已消失殆尽,留下了比黄河之水更甚一筹的黄水(含有各种大量重金属致癌物质)和散发着恶臭的黑水;现在只能在用围墙包围着的人工痕迹明显的公园里看到。昔日晴空万里,碧蓝的天空,雪白的棉花状的云朵在空中缓缓地移动着,现在已被厚厚气体、沙尘所掩盖。先前人们不屑一顾,而今已成为一种难得一见的景观;东部的人们为了目睹这种景观,特地跋山涉水,来到西部的西藏等地。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西北部的腾蛟古镇,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闽人迁入定居。山川俊秀、历史悠久、空间开敞、气候宜人、田园风光浓郁,孕育了古老的文化,淳朴的民风,世家耕读,好学不倦,使腾蛟一带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南宋时,平阳就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宋末着名爱国诗人林景熙,谏议大夫薛昌荣,驸马都尉杨正臣,元代诗人郑昂,清代儒家林凤鸣,诗人白醉月,南雁会丈书院主持学者、诗人书尚珍,太平天国将领白承恩等。腾蛟一带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历史底蕴。然而,受自然影响,同时也在受人为的破坏,随着目前城市化,商品化浪潮的冲击,受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的诱惑,腾蛟古镇空间格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图8向人们展现了由于人为的不慎,使的古建筑毁之一炬。 如果把腾蛟一带的破坏因素看成十分的话,人为的因素可占七分。在当地由于新建筑在结构、体量、形式、色彩上与传统建筑均有较大的差异,不甚协调,是影响整体传统风貌的重要因素之一。腾蛟皮革、印刷、制版等工业的发展很快,带来了经济繁荣,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部分村落原来的井水现在已无法使用;图9所示:而镇区人口的增加造成的大量生活垃圾堆积在自然界不能及时分解吸收,使贯穿镇区的水系——带溪的水质已大不如前。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 Park)就是很好的实例。 [ 如图10所示。原先是重要的煤矿和铁矿工业开采基地,而后不断地走向衰落,最终无可挽回的倒闭,大量的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地区人口减少,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化为乌有。经过十年多的建造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刺激了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历史的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的整治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衰落而带来的环境、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图11)2 ] 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学、谨慎的土地设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生命系统的干扰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许多破坏是可避免的。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 四、景观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1、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是景观(规划设计)学学科专业存在的唯一理由。从伊甸园到卢浮宫,从建章宫到拙政园,人类历史实现了从理想自然到现实自然的转化,在传统时代,景观一直是理想、艺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催生了现代景观——十九世纪末期纽约中央公园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景观的真正开始―――景观开始走上了平民大众化之路。今天的景观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的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虽然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设计,但景观设计最终关系到为了人类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 当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从遥远的天际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名仿佛是绿、蓝相间的水球,柔软而晶透,而城市是其中的瑕斑,似乎有些缺憾,它们的成片发展更使得地球的皮肤显得苍老而脆弱。如果不处理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地球就会像被虫蛀一般慢慢地被损坏。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圆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同样,景观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也许已经超过了历史的任何时期。 在国际上,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专业,也只有百年历史,不可否认,景观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不断地发展、完善以至成熟,以及景观 设计实践不断的推进、开拓、创新;景观设计这一科学领域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 2、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平衡 国家“十五”计划中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明确指出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坚持在经济发展中进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 宋时艮岳之营造,依照当时的水平已至相当高远。 [ 这于徽宗本人精于书画,是一位素养极高的艺术家有关;以及具体主持修建工程的宦官梁师成“博雅忠荩,思精志巧,多才可属”。此二人珠联璧合,实属皇家园林的艮岳之具有浓郁的文人园极意趣,艮岳艺术性之造诣可谓首屈一指。但徽宗赵佶笃信道教,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政和五年(1115年)于宫城之东北建道观“上清宝箓宫,”于延福宫之东门相对。后又听信道士之言,谓在京城内筑山则皇帝必多子嗣,乃于政和七年(1117年)“命户部侍郎孟揆于” 于上清宝箓宫之东,筑山象余杭之凤凰山,号曰万岁山,既成更名曰艮岳。为了广事搜求江南的石材和花木,特设专门的机构“应奉局”于平川(今杭州)。凡被选中的奇峰怪石,明花异卉“皆越海,渡江,凿城郭而至。” 4 ] 此种营造手段,虽在艺术领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已远远超过了当时的经济、社会、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因素,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追求的是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3、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 目前和今后人们生存方式的变革导致了新环境的出现,它应该是显性物质环境和隐性精神环境的良好结合。环境——第一,从物质上讲,是我们或其他生物种类赖以生活并能感受到的外部空间;第二,从精神上讲,环境是人们因生活在一起相互沟通而产生的心理感应,也就是说,好的环境还是一种教育、交流的结果。因此,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应该会有大的变革,而这种生存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全方位的设计革命。 景观设计论文:景观设计:讲述人地关系 摘要:场所与文化是我们在景观设计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文介绍如何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雅安市三雅园的文化内涵,以及三雅文化的表现方式。我们通过三雅园项目的成功尝试得出一种新的场所与文化相互呼应的景观设计构思方式。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地关系 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Hendricks. Willem Van loon在其著名的地理学著作《Van loon's Geography》中写道:“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它将时间和意义赋予地理”,这句话在四川省雅安三雅园的景观设计实践中产生了影响。 1 四川省雅安市“三雅园”项目提出的挑战 雅安市是四川省著名的旅游城市,人口不足200万,是四川省西部生态旅游环线的过境地,与青城山、四姑娘山、海螺沟、西岭雪山、天台山等共同构成四川西部生态之旅黄金游线。雅安有成都后花园之称,驱车到成都仅需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到夏季成渝两地的人们把这里当作避暑休闲的胜地。在雅安的旅游资源中共有五大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第一个是三雅文化,第二个是茶文化(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第三个是汉文化(高颐阙),第四个是熊猫文化(第一个熊猫发现地),第五个是红军文化(大渡河)。雅安市政府希望我们能将“三雅文化”(雅雨、雅鱼、雅女)用园林的形式表达出来。拟建三雅园占地总面积6.7万平米,位于雅安市青衣江北岸,雅安市南北旅游交通干线与318国道的交汇处。成都进入雅安的必经之地,一江三河的交汇口,是雅安市景观格局中最为重要的位置。雅安市是一个山地城市,城市内的建设用地非常紧张,服务于市民的公共绿地均在城市周边的山上,城市内部没有一块像样的公园。三雅园的用地位置是城市自然风光最优美的地段,市政府将六公顷的场地从开发商那里买回,据说价值五千万人民币,所以市民们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建成为一处优秀的园林景观。但是,对于设计方来说压力并不在这里,而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达三雅文化这三个看起来风马牛互不相关的文化主题。 1.1 曾经走过的弯路 由于对这个项目的背景和整个城市的情况了解不够深入,我们首先给这个公园一个错误的定位,仅仅把它定位在服务于雨城区的满足市民休闲的区级游园,对三雅文化的表达也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在第一次方案讨论之后,雅安市市长给我们讲了这个项目的背景以及他对这个公园的定位,他打了一个比方,三雅园的用地面积尽管只有6公顷,但对雅安人民来说其地位不亚于北京的颐和园。三雅园不仅是服务于雅安市人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服务于全国来雅安旅游的人们,三雅园应该是整个雅安优美自然风光的缩写,三雅文化实际上想表达的主题就是:雅安是一个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浪漫之城。 1.2 来自人文地理学的启示 为什么三雅文化是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呢?带着这个问题,设计人员游览了雨城之心—蒙顶山,中国熊猫繁育中心—碧峰峡,夹金山藏寨等风光秀丽的风景区,大家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三雅文化不就是人文地理学中所要研究的人与自然的综合关系吗?(当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在19世纪传播开以来,他就具有关于空间和地方这双重兴趣中心,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垂直和水平两种关系;垂直关系把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因素连接起来,而水平关系则把不同地方的各种因素联接起来。在这一学术范围内,人文地理学只研究某些关系,而把另一些关系留给自然地理学者。在垂直课题方面,人文地理学者们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水平课题方面,他们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重点放在遍布地球表面的人类创造物和人类本身的流动上。整体或综合的课题则把这两方面揉合在一起,强调组成一特定地方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体)。 于是一个新的构思在脑中形成了,下面介绍对三雅文化的简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1.3 对三雅文化的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 1.3.1 雅雨文化 表层认识 降水量居内地第一,年降水日,夜雨量,日暴雨量均居国内首位。北东向和南北向两列八字形山岭利于兜揽东来海风,位于盆地升上高原的第一梯,背靠高原形成地形雨,是雅安多雨的地理学因素。巴山夜雨,雅安雨水以夜雨为主。 文化传说 女娲补天“漏天”传说:女娲补天时,由于精力耗尽,正好留下一道裂缝在雅安的上空,从此这里便阴雨连绵,据说这道裂缝就在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的顶上。 宋:陈与义《观雨》“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深层认识 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造就雅安雨城的特色,雅雨是整个雅安生态环境特征的“待言人”。 温暖湿润夜雨多的气候非常适合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繁衍生息,孕育了古老的长江上游文明。 水资源丰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景观。全市除两江五河外,支流小溪多达210多条适合鱼类的繁衍。巴山夜雨多雅致,夜雨为雅安平添许多浪漫的因素。 1.3.2 雅鱼文化 表层认识 雅鱼:学名重口裂腹鱼,古名"丙穴鱼"(因孔坪乡柏香村丙穴产鱼较多),产地周公河,因周公河又称雅安河,故俗称雅鱼。 川农大已有人工繁育雅鱼的技术。雅鱼作为经济鱼类历史很悠久,为百姓喜闻乐见品种。 文化传说 杜甫诗:鱼知丙穴由来美。 宋:宋祁专门为雅鱼的美味赋诗一首:二丙之穴,厥产嘉鱼。鲤质鳟鳞,为味珍腴。 鱼骨剑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周公河里出现了一河妖,声称必须选送一美女给他做妻子。一位美丽女孩站了出来,愿意牺牲自己拯救家人、乡亲和家园。最后女孩用宝剑智取河妖,自己也受伤坠入水底。河里的鱼感念女孩的舍身精神,汇游到一起,托起女孩。从此人们发现,河里的鱼头上都多了一块剑状的骨头。人们传说,那就是女孩用过的宝剑。 雅鱼进贡:雅州地方官员以雅鱼进贡皇宫,相传大约始于清乾隆年间,而犹以光绪帝、慈禧时代为甚。进贡时将鱼放在圆形的木桶之中,由于道路遥远,送到京城之时能有十分之一的鱼活下来就算多了。 深层认识 雅鱼因其味道鲜美而远近驰名,曾经作为贡品,所以在民间地位很高。 因雨水多,河流密布,渔业成为雅安人们群众 生活的支持产业之一,故因雨文化而生鱼文化。 鱼者,余也,裕也,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人民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之情。 1.3.3 雅女文化 表层认识 雅安妇女普遍皮肤白嫩,身材娇好,明眸善睐,美丽动人。是勤劳,善良,热情的劳动人民形象。 文化传说 夏代亡国之君的妃子-妹喜传说即为古青衣羌国之人,可见雅女之美,古已有名。 在雅安民间故事中,关于女性的传说并不多见,除了女娲的传说和鱼骨剑的传说中的无名雅女外,还有一个蒙茶仙姑的传说,故事中讲的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种茶,多次失败,羌江龙王之女爱上了这位勤劳的男子,于是在蒙顶甘露井旁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少女,帮助吴理真成功驯化了野生茶树,后来两者白头偕老传为佳话,人们把这为龙女称为蒙茶仙姑,现在蒙顶山上还立有蒙茶仙姑的雕像。 深层认识 雅安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区,血统复杂,口音和长相都有别于临近区域,在人种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雅安多雨多云雾,空气湿润,自然女人们皮肤白嫩,明眸善睐。雅安多山,雅女的身材自然娇小健美。雅女是雅安人民总体形象的代表,山美,水美,人更美,只有人的活动才令山水充满灵性。古人多少诗词赞美雅安的山水,其中点睛之笔无不落实在人的活动上。比如一首平羌渡(张祉滋)中说到:四面青山启笑 ,兴来不解新愁何?苍坪绣障风光丽,蒙顶仙芽雨露多。铁锁桥头人影乱,金华庙外橹声和。平倾岁岁沉秋月,对月几人有庙歌。 雅女是浪漫的象征,也暗喻山水美如画。 1.3.4 关于三雅文化思考的结论 通过对三雅文化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雅文化表达了雅安市劳动人民对哺育自己的这块土地的热爱和歌颂。 三雅的提法表现了雅安人民的智慧:他们先赞美苍天,感谢上苍带给人间丰沛的雨水,而实际上雅安之雨完全得益于这里的地理特征--没有这块特殊的土地,苍天不会送这么多雨水下来。因此感谢雨水也就是感激这片土地。然后赞美鱼,赞美鱼也就是感谢苍天送给百姓丰富的物产。为什么选择鱼而没有选择水稻、茶叶、熊猫、飞鸟等物产呢?其原因很简单:因为鱼类的生产经营活动起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时期,其他物产的利用起源于农业文明,时间稍晚;因此人类对鱼的崇拜要早于其他农耕文明的物产,这在考古学上有充分的证明。另外,由于雅安雨水多,才有鱼类的大量繁殖供给人类取食,因此其实质还是对土地的敬仰。最后,雅安人民赞美自己,因为作为长江文化的发源区域,雅安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5000-6000年,每个雅安人都为拥有自己的悠久的历史而自豪。那么,为什么会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呢,还是要感谢这片最富特色的土地。 2 最后的解决方案 2.1 设计概念:山-水-田-神话 山:地理因素是雨城的成因,雅雨文化的根基。 水:雅鱼文化的依托,山水城市的灵魂。 田:人类文明的符号,雅女文化的物质摇篮。 神话:浪漫城市的魅力源泉——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古人对雅安自然环境的浪漫解释)。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2.2 景观设计方案的四大特色 2.2.1 “神话——中轴文化广场” 该广场位于公园的中部,背倚青鼻嘴山,前临青衣江,其设计内容包括: 公园的形象主入口:与318国道相连。 是青衣江,周公山观景台:广场呈西北-东南走向,面向青衣江,可远眺周公山迷雾,有人说只要周公山山顶上有雾,那么雅安今天一定有雨。这是体现雅雨文化的一个景观节点。 女娲补天神话故事——雅雨文化核心故事:在广场的中间设计了一条裂缝,裂缝中间布满五彩卵石。本设计采用暗喻的手法,以地裂喻天裂,以五彩卵石比喻女娲炼石补天,同时在地裂的尽端设计一水火交融园林小品,以此来纪念女娲补天事业之伟大。 市民集会广场:为满足人们日常休闲以及特殊节日或演出等大型活动设计此广场。 雅女雕像:在中轴广场的滨江一侧安排一雕像为雅女梳妆,雅女的形象倒映在江水中,充满生活气息。山光、水色、人影在此溶为一体,以此象征雅安是"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人间仙境。 2.2.2 “八字形山体——雅安地形的象征” 整个公园的地形设计采取台地的形式,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现场地形北高南低,延续青碧嘴山体的山形地势,恢复已经破坏的山水格局 对雅雨起因的比喻:雅安市是山地城市,北东向和南北向两列八字形山岭利于兜揽东来海风,位于盆地升上高原的第一梯,背靠高原形成地形雨,是雅安多雨的地理学因素。八字形山体的谷地就是中轴文化广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风水的格局。 2.2.3 “雅鱼之溪-讲述山泉的故事” 雅安市山多雨多溪流多,将这一特色引入到园林中来以形成浓郁的地域山水特色。在设计中溪流的水源地是现场内部的一条灌溉暗渠,水流常年不断,水源来自碧峰峡,水质非常清洌。将这条暗渠改造成明渠,以卵石衬底,溪内放置雅鱼浮雕石,由于碧峰峡的溪水水温较低,或许可以放养一些冷水鱼,以增加游客的雅兴,这条主渠道定名为“雅鱼之溪”,溪旁置石,上面浮雕雅鱼进贡,杜甫诗词。来自雅鱼之溪的水流被分成八股,分别流淌到位于中轴文化广场两侧的中央水系,泉水叮咚,使身居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山林的亲切。 2.2.4 “田间的风景-讲述雅安的故事” 山林与溪流保育了雅安这片坡地,肥沃的土壤带来勃勃的生机,人们不断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神话,在公园内部山丘低地我们模仿当地的农田肌理来表达对山林土地的敬仰。人们在茶余饭后在田埂上休息聊天,和朋友们讲述身边的故事。 3 一种新的景观构思方法的诞生? 对于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引入有很多种形式,最方便的情况就是在设计现场本身就有文化载体,最不方便的就是外来引入的文化(和场地自身没有任何关系),如何恰当的表达这种外来引入的文化,三雅园的方案设计构思方法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人文地理学对景观设计的启发就是:场景(地理)与文化相融合,人们通过感受场景而领会文化及文化的来源。 景观设计论文: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人们对所处环境的氛围的感知是通过特定的符号信息来传递的,本文以景观设计中的符号传达作为议题,举例论证了在景观设计中的几种符号表达形式和对于整体氛围的营造手段,对符号学对于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作出分析和阐述,指出对符号学的研究将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处理人—环境—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景观符号文脉继承 一、景观设计是一种符号传达 1.历史文脉是景观设计的基点 景观是环境中典型的、集中的、优化的、活跃的构成要素,是满足人类需求不可少的环境构件,而景观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景观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当代对艺术的要求早已远远超出了它的物质功能,它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时代文化的核心。人文思想包括地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这些都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发展的考究的,某个地区的整体印象就形成了这个环境的文脉。 正所谓“一叶而知秋”,景观不是单纯的东西,景观能够构成整个大环境整体的印象,首先要进行人文环境的分析,在景观设计时依托于所在环境的文脉,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审美要求,且符合当地大环境的景致。脱离了当地地域环境和城市文脉的景观设计是矫揉造作、不合适宜的。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必须立足于时代背景,盲目的仿古与复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脉传承,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既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以及审美文化,又有所创新,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功能、材料、技术等活跃因素相结合,推陈出新。 3.符号与空间形式 符号这抽象的概念建构出我们的生活环境,很难用言语表示,但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周遭,作为表达或沟通的工具,甚至是一种表现及自我满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是符号的象征。 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时,我们不单单是指对这个产生反应,我们还对这个事件所赋有的符号或象征意义起了反应。符号是一个场所可识别性最直观的表现,将已知的传统形式语言做概括、抽象和提炼,甚至加以变形,形成一定的、能够传递信息的符号,并运用在空间形式的创造中,可以加强空间形象的感染力以及场所的可识别性。符号的提取途径很多,空间符号、色彩符号、装饰符号等,将这些符号融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或地方性的结合,景观设计中符号的运用与室内设计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室内设计中以把符号转换为装饰构件为主,而在景观设计中多是取其精神层面。 景观的诠释在于找出背后所隐藏的空间性,有人说过,“简单的说,空间之文化形式,乃是承载意义之正文。意即,空间形式,是空间书写与阅读的文本。”罗兰巴特晚期认为景观作为一种文本,“能指”在一连串永无止境的隐喻中,变成了“所指”。文本可以是个空间,其中,符号交织组合后(这些符号或许在其它地方是广为人所知的)创造出一个无法复归的多重意义。从人文学的角度看:“景观不仅是我们所见的这个世界,它是一种结构,一种世界的组合。景观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二、景观设计中的符号传达形式 符号的内容有外延与内涵之分,外延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说了什么,也就是明示意,内涵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所说的东西之外的其他东西,内涵性意义是与符号和指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它是一种感性的信息,更多的与事物形态的生成有关,是在文脉中不能直接表现的潜在关系,即由事物形象间接说明事物物质内容以外的方面。形态是内涵性意义的物化形态。由于内涵性意义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它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浅表感觉、情绪的感性层;身份地位、个性、象征的表意层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脉络性记忆的叙事层。具体表现在景观设计中,三个层次都有所涉及,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以下分别举出中外景观中的范例: ⒈表象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景观环境中,牌楼以其读有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个性,在景观环境中有着重要位置。牌楼被防在建筑物正门的正前方,它不仅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建筑群的主题思想。在我国过去的传统建筑中,牌楼常被作为一种入口的标志,布置于城市街道的起点与中断,在坊的入口处、道路的交汇点起点缀作用。它以独特的造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传统景观。 ⒉意向的延伸 ⑴从感性层渲染 南京梁萧墓前的石材避邪镇墓兽,体形高大,昂首张口吐吞,四腿粗壮有力,整个体态线条刚劲有力,神态威武雄壮,充分表现了守护者的雄姿,从而增强了景观环境 中的表现力。 ⑵从表意层表达 天安门前的华表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正面那对华表上朝南的石狮子,成为“盼君归”,盼望君王安全的归来,通过华表表现了国泰民安的愿望。后门那对华表顶上,朝北的狮子,被称为“望君出”,反映了国王经常体察民情、了解大众的疾苦,表现了能为民众办实事的好君王的愿望。 ⑶从叙事层延展 马里奥·梅乌斯在巴赛罗那海港的广场上,运用了埋入式的霓虹灯箱造型,从“1”开始,讲述了从基督诞生至发现美洲大陆的历史事件,有节奏的灯箱排列,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引导人们随着宝石一样的灯箱一步步走向未来,这个别致的景观不仅把人类相关的梦与历史文明相结合,而且对环境具有烘托气氛、强烈的感染作用。 三、对于我国景观设计前景的思索 1.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今天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正渐渐失去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守护好传统文化的根基,保持民族的特性。无以计数的民族文化遗存、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将它们完好地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正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些具有舒适性、愉悦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塑造和营建,才使得人们日益加强的交往需求得到了满足。 同时,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使得当代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出现差距,传统园林的形式表达难以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秩序相协调。从表面上看,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中国园林艺术因为缺乏同样的土壤而无法体现文化上的延续。但是,中国园林艺术已经融会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从园林蕴涵的内在精神——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到巧宜因借、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到假山石、景窗、景洞等典型元素的“原型”化、“符号”化都是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接见因素,并由此成为连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延续性因素。 2.符号学之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今天我们已生活在一个符号和形象的软件时代,象征性生产已推翻一切其他商品生产形式,给客体对象附加的符号学价值比客体对象本身更有意义,个人被符号、外表和空间的费解的洪流所淹没。在这样一个因信息传播而缩小的空间里,所有对于现代的进步信仰、理智和人类意识能力都已失落。人们对于类似绝对真理的信仰已表示质疑,或者说我们本身即被构成,并不断受一系列的标志、象征和隐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者使用隐喻,使之可传递一种实在的看法,并使我们对世界有新的看法。由于后现代主义,使我们在新的领域运用新的概念来认识和解释事物。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词汇”和“语法”在发展中趋于统一的态势,但是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就如同口语中的方言一样,设计者巧妙地注入这种“乡音”,可以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今日我们所进行的景观设计,必须洞察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包括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及城市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工业化水平、人民的审美修养、国际交流等各方 面的发展状况;在新的世纪伊始,审视未来的景观设计发展趋势,必须站在文化的发展趋势基础上,把对中华历史文化深挚的热爱,渐渐地从一种文化修养、文化情怀升华为文化责任感,加大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遗产继承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创造历史文化的精神力量。我们在当代城市景观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要采取思索、吸收、借鉴的方式,创造新的适合现代人生活的文化艺术产品。一个失去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一个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在处理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我们必须坚持开放与守护并重,传统与现代兼容,开发与保护并存。 景观设计论文:谈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 1.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概述 在充分掌握当地湿地植物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首先要理解总体规划的意图,明白设计的主题,选用适宜的种类,依照变化与统一、协调与对比、对称与均衡、韵律与节奏等植物造景原理进行生态设计,充分展现植物个体美和群体美。 2.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分区设 计 2.1 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及恢复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群系为主,以求满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保留自然的原始风貌,植物景观建设效果方面着重实现湿地的生态效益。该区域只允许公园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进入,避免游客的干预。 2.2 湿地缓冲区及湿地展示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植物景观的构建是在保留自然湿地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充实和完善,但要注意控制,避免引进植物种类的过度繁殖,造成生物入侵。公园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区域优美的湿地风景,而不能过多的活动于其中,该区域的设立避免了游人活动对保护区及恢复区的影响,起着缓冲衔接的作用。 2.3 游憩活动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以乡土植物为背景植物材料,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景观效果的表现,植物种类结合湿地类型应尽可能的丰富,合理配置观赏价值比较高的陆生、沼生、湿生、水生植物,并结合公园旅游项目的开展,使游客能够更多的参与活动其中。 2.4 服务设施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人流活动最为集中,同时在景观方面人工气息也最为浓重,一般位于公园的入口处或是一些景观节点附近,植物景观结合游客服务设施,应以引导、围合与创造开敞大气的景观特色为宜,注重乔、灌、草、地被不同层次植物的搭配,以丰富空间效果。 3.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生境以及周边环境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几种场地类型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方法的分析。 3.1 水体植物景观 水体中的植物,可以扩大和丰富园林水景空间,增添情趣 。水面空间主要选用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沉水、漂浮植物,依据不同的水质、水深与水域面积合理搭配。同时要注意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能力,研究表明,一般沉水植物最强,漂浮与浮水植物次之,挺水植物最弱 。水面的植物种植与水岸距离应有近有远,不宜等距,在种植量方面也应有疏有密,不宜均匀种植,以免呆板 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应布置在游客视线较为集中的地方,以充分展现其形体。同一水面配置多种水生植物时,应注意种类的选择与搭配,避免相互竞争与抑制生长。此外,考虑水体自然特征,笔者对水体中的植物配置做出以下分析: (1)依据水体面积大小而言,在水面开阔处,主要考虑远观效果,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配置可整体大而连续,以量取胜,给人以壮观之感。多种水生植物混合种植时,种类可适当丰富,配置应主次分明,以形成一定特色,其中每种植物的体形、体量、色彩等要有相似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若水域面积不大,则应考虑近视,应注重植物的个体美,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较高的要求,种类应少,体量也不可过大,高度可矮些,配置手法要自然,水面镜面效果也应考虑在内。 (2)依据水体深浅而言,在水体较浅的地方,可着重栽植挺水、浮水、漂浮类植物,以增加观赏效果。在离岸较远或是水体较深的地方可选用一些沉水、漂浮植物,以实现净化水质的作用,但应注意数量控制,定期打捞或加以隔离,以免其生长过为迅猛,污染水体。 (3)依据水体流动状态而言,静水环境下可选择沉水、漂浮、浮水与挺水植物,流水状态下应主要使用挺水植物。 3.2 堤岸植物景观 堤岸连接水面与陆地两种不同的生境,起着衔接与过渡的作用,岸边的乔灌木枝条垂向或平伸向水面,抑或是植株挺拔高耸,成为水景的组成部分,与平静的水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意趣丛生 。该地范围内植物类型丰富,包括挺水植物、耐湿的乔灌木以及一些湿生草本植物。 植物配置方面,大多采用片植或群植的形式,可同种、亦可不同种,但都应做到有疏有密,留出一定的透景线,此外,林缘线与林冠线应柔美而舒展,岸边植物与水面有近有远而竖向上高低错落,力求自然而完整。同种片植或群植体现了一种自然属性,比较有气势,不同种的大量栽植宜注意种类、高低与观赏特性的搭配,有主有辅,协调统一。同时,游客在游览时,水体岸边植物季相的变化最为直观而深刻,配置时应尽量使岸边四时有景,具有特色,可安 排不同花期、叶色的乔灌木分层种植,在最下层可配置草本花卉或地被植物,以延长、丰富木本植物的观赏期。 3.4 园林建筑周边植物景观 园林建筑是湿地公园中不可或缺的景观构成要素,包括亭、台、廊、榭、塔、楼、桥、码头等建筑物或构筑物,它们结合功能需求与文化内涵有其自身的造型风格与色彩、尺度特征,但 为避免过于生硬,需利用体态柔和、富于变化,充满生命气息的植物材料,进行合理配置,柔化园林建筑的边线并进一步烘托,丰富构图。 植物选择应结合建筑物或构筑物自身特点,控制好种类、数量以及体量与比例关系,使得园林建筑与植物相得益彰,通过艺术构图,体现整体环境的和谐之美,人们在游赏时也能够体会到其意境之美 。水域环境范围内的园林建筑在植物种植设计时可适当留白处理,以使水面映照出主景的美丽倒影。 3.5 湿地公园陆生植物景观 包括岛屿上的植物在内,湿地陆生植物处于湿地公园中内陆区域,但也应具有一定的耐水湿能力,根系能够适应较高的地下水位,对所处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配置方面应综合运用各种陆生植物,营造出自然、优美、和谐的植物群落景观 。该区域植物种类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发挥其观赏特性。以植物的成片、成群栽植为主,不同位置的植物种类要有主次之分并且不尽雷同,以形成不同的风貌特色。同时,在竖向上还应尽量做到层次丰富,以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组成复层林,形成良好的群落景观结构。 3.6 园路植物景观 园路的主要功能为组织交通,引导游览与划分空间。湿地公园中不同层级的园路植物景观应考虑起伏的地形变化,与水面距离的远近,结合园林小品合理布置、搭配 。 公园中的园路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绿化类型:主路、支路、游步道、滨水路,以及道路节点 。主路两侧可适当采用规则行列式的种植方式,以增强气势;支路和游步道多蜿蜒曲折,应尽量采用自然式种植,灵活而宜人。滨水路的植物配置应考虑有聚有散,留出一定的水面透景线。道路节点处的园林植物应与众不同,在体量、姿形与色彩方面有独特的观赏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视觉冲击。 4.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其他注意事项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在人工建设 时应尽可能追寻自然美,以保护和恢复原始的或自然的湿地环境为前提,尽可能的满足生态效益,并结合当地地域文化与一些美学手法,创造出生态系统完整的、富有特色而景色优美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 。除以上谈到的一些设计要点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尽量创造多样的湿地生境类型,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建设不同的湿地植被群系,同时枯木腐叶也应尽可能的保留,以维持生态系统的自循环,提高生物多样性。 (2)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建是一个长期过程,植物景观是动态变化的,最终应将规划设计延续到日常的维护中,做好养护管理工作 。 5.结 语 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有别于其他类型公园的植物景观。生境类型丰富,植物种类多样,决定了其设计时自身的复杂性。在考虑生态设计的同时,作为游客观赏活动之地,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还应结合游憩学、美学等思想,以增强公园的服务功能。基于此,笔者论述了以上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希望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理论有一定的完善作用。 景观设计论文:试谈滨水城的景观设计 [论文关键词]滨水城 景观设计 生态规划 原则 [论文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地掀起了滨水区开发与再开发的运动。我国滨水城的开发建设起步不久,很多项目由于建设周期短和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指导,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远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机会。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人们的关注。 借鉴总结国内外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从滨水区自身来看,滨水区的设计在整体上应具有和谐感和整体感。虽然因各地块属性、自然环境的不同,滨水区内各部分在使用性质上会有所差异,但是整体来看,各地块之间的设计风格、绿化形式应该统一。城市的滨水区与市区之间要加强联系,防止将滨水地区孤立地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规划滨水区时要时时想到整个城市,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还要求设计者研究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要从城市整体和区域空间来考虑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形态和涵盖功能,以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 二、景观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内各要素之间或景观要素内的差异性,是景观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应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维持良好的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 三、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由于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应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化,避免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景观配置,提高景观异质性。 四、景观针对性原则即地域特色原则 每一景观都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不论从生态还是地理、历史、气候、文化差异等角度看,每个城市的滨水空间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些地域差别形成了纷繁多彩的风格与特色。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征,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选用地方材料,造就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自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一样的,滨水空间要有特色,最根本的是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和当地的条件仁。 五、遗留地保护原则 即对原始自然保留的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要实行绝对的保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创造既服务于人,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建设也越来越注重这种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成为一个具有“记忆”的地区。 当今地球上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人类的干扰与影响,并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真正原始的自然保留的己经极为稀少,有着极为珍贵的生态、科研、人文等方面的价值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具有不可补偿、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价值。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应对这样的区域加以绝对的保护。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尤其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对水源地、名胜古迹、重要的城市森林绿地加以格外的保护。 六、人性化原则 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注意一切设计都联系人的生活与尺度。只有建立在对现代人的心理、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才会使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得到更大的延伸,遗失了这一点,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成为与城市环境良性循环相抵触的消极因素,成为“为设计而设计”、与现代人需要相抵触的东西。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 七、安全性原则 确保城市堤防的稳固,防止因绿化植被或其他景观设施破坏大堤结构,防止堤防在洪水来临时发生管涌、溃堤等事故的发生,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不受水灾的侵扰是城市堤岸的首要职责,是综合开发城市堤岸、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创造多重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八、亲水性原则 所谓亲水性是指人能够触摸到水的一种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物理现象,也可以说是手能触及到的心理现象。滨水区设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亲水性几乎是滨水区规划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九、综合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对滨水区的分析不是某单一学科所能解决,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所能完全理解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景观规划者、土地和水资源规划者、景观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等。 景观设计论文:浅析当代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爱、交流、拒绝、憎恨——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某块被称作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正因为如此,景观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人类在构筑自己的生存居所时,不可避免地融入其作为生命的活力:热情、感受、体验和创造。 关键词:景观设计 艺术 文化 影响 自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建成,景观建筑学走向普通人和独立的学科道路以来,文化和艺术早已走出了精神贵族们的世袭领地,来到尘世中摸爬滚打,不断影响甚至引领着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欧洲和日本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持续而活跃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概念艺术到地景艺术和建筑——从包豪斯到纽约第五大道的影响。传统风格不再是当代设计师为我们这个技术社会设计创作庭院的典范。设计师们可以从绘画、雕塑、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二战前后的现代艺术及现代建筑理论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60年代以来年景观设计则受到了环境艺术的影响及后现代主义的推动。此时的艺术怀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艺术不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而成为了设计的激励力量。 在这一阶段生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设计师们从对形式美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关注,开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设计师们找回和重视城市中的边缘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节约能源。 20世纪末的高、新、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灵感。科学思想本身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未来派、风格派、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属、玻璃纤维、光线照明设备在设计公共景观时被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景观设计的表达语言。 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景观设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虽然以激烈的对立态度先后出现,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者的吸收和容纳。现代艺术把景观设计从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也因其过分地追求纯粹、自我中心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而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后现代艺术真正包容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标准和不同的表达语言,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个尽可能立体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其中一些全新的艺术活动开辟了当代景观设计的新局面,他们主要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可以看成是室内装饰作品向户外发展的结果,最早的样式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国的斯通享治圆形石柱。大地艺术的作品都十分关作品的“场所感”,即作品与环境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从而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自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这个巨大的,由6500吨黑色玄武古石、石灰岩和泥士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匐卧在美国尤他洲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盘旋伸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被作者称为是通往海底史前文明遗迹的通道。其它著名的作品有: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通过壮观的不锈钢陈列,通过闪电雷鸣等自然力量接近了天与地,把人类引导到对自然灾难的体验中;松非斯特的《时间风景》,则通过种植大片的松树和毒胡萝卜林,来营造一个都市中的先哥伦布时代的森林。这些大地艺术的作品大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并逐渐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风景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并接近了自然与人类的感受和距离。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家拜耶和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墨设计了一系列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又具有神秘的艺术性的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如著名的西亚图的米溪尔土地工作和亚斯本草原旅馆的“土丘园”。 概念艺术 概念艺术来源于20年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艺术、后物体艺术或无物体艺术。用来记录思想的照相实录或者对一个事件的文字材料,是概念艺术的常见形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塞尔。杜尚。概念艺术家探询艺术与思想或艺术与知识的关系,这种作品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所以在美术馆以及其他场合展出的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装置。海泽的《双重否定》和克里斯托的一系列包裹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概念艺术与地景艺术的奇妙结合。这些作品透露出某种哲学意味并且随着作品本身的消失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观念的记忆。代表的艺术家还有依夫斯。克莱恩,皮埃尔。曼佐尼和美籍犹太艺术家施瓦次。施瓦次的景观设计作品融合了多元的艺术风格,除了受到概念艺术的影响,直接把实物复制应用到公共环境中,她还以极简艺术和波谱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其对景观环境中艺术气氛和文脉的理解。 二、生态论理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取得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西蒙。凡。得。瑞恩曾提出其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在这一期间,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赋予了景观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院性质。景观建筑学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而是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 三、科学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和创作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摆脱了架上绘画和雕塑,利用机器批量生产艺术品后,景观设计领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其中广泛应用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主要是: 人造雾 人造雾是采用设备处理后的净化水,以直径极小的微粒在空气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特景观,颇似自然雾气的浓缩,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人造雾可按设计想要的效果及实际应用的要求随意控制。因而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及特色造景当中。 塑料制品及聚合物 塑料制品聚合物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方便、经济、适用范围极广的造景材料。塑料制品现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公共雕塑,景观设施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中,而各种聚合物则使轻质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设计更加易于实现。 玻璃纤维和光纤 玻璃纤维掺入水泥和一些轻型膜网中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抗拉性能。另外玻璃纤维和光纤技术的结合使得室外景观照明更加灵活多样。目前已有一些设计甚至单独使用光纤和霓红灯来表达其景观作品的文化内涵。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在艺术、科学、人文等文化领域的延伸与发展,现代景观建筑学在不断的拓展和变化中已经成为多元价值的实践专业。作为人类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观建筑学的三个潜在关怀——美学、环境、社会越来越清晰地成为构成其价值体系的基石。任何一个优秀的设计都须是三者的平衡与综合,而不仅仅是图案化的形式或功能的简单满足。这也是现代文化丰富了景观建筑学的内涵,同时给我们带来的课题。 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设计以及景观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速上升时期。然而全国各地大量杂乱而分立的景观实践中充斥了浅薄形式化的、缺乏对人与环境真实关怀的武断设计。缺乏对现代文化融入景观设计领域这一过程的了解,或许是造成这一现状的诸多因素之一。我们应该明确:景观首先是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必须充分关注人、人的活动和需求。在这里,本文引用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创始人之一的奥姆斯特德的话与同行共勉——“创造可持续的,为人生活的和公共的景观,并给予这一清晰的理念以理想的形式,是我们所坚持的主旨。” 景观设计论文:浅谈湘银三期环境景观设计 内容摘要 湘银房地产公司通过六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功地开发了"湘银小区"、"湘银世纪花园"、"湘江四季花园"等园林式住宅小区。其中湘银世纪花园规划总用地面积1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46万平方米,公建面积1.6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用地的约40%,社区建筑风格具有澳洲风情特色,抓住现代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特点热点,以景观环境绿化为特色,展示了居住区生活的无穷乐趣...... 1.概况 湘银房地产公司通过六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功地开发了"湘银小区"、"湘银世纪花园"、"湘江四季花园"等园林式住宅小区。其中湘银世纪花园规划总用地面积1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46万平方米,公建面积1.6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用地的约40%,社区建筑风格具有澳洲风情特色,抓住现代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特点热点,以景观环境绿化为特色,展示了居住区生活的无穷乐趣。 2.景观设计的特点 2.1总体布局 世纪花园环境景观设计在总体布局中突出钟楼广场的功能以及景观效果,合理利用宅前屋后的零散用地,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分区明确,主题突出,充分满足居民生活与游憩的需要。总体布局分为4个功能区: 1)入口广场区 世纪花园的规划共设有三个出入口,东入口与北入口为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南入口为次入口,东入口设计了一个凹入式半圆形小广场,通过植物、景石造景作为对景,尽端为商业步行街,北连小区内3米宽的消防车道,东临湘银路。北入口紧靠湘江风光带,并可远眺神农公园之景色,兼得远山之色,近水之韵。穿过住宅楼间的道路,过渡到钟楼广场,从而完成了主入口的广场序列。 2)商业步行街区 该区为照顾景观的需要和商业的氛围,采取规则对称式的布局。在其中设置了旱喷、水池等多种形式,池边绿树掩映,不仅可以休闲购物,更使环境增色许多。 3)钟楼广场区 水是万物之源,生态环境的灵魂;有了水,环境才会显得空灵,才有生动的气韵。为此,钟楼广场区围绕钟楼布置了“水”这一主题 设计了一个水景,自钟楼水池内向东延伸通过步行街旱喷和海豚水景相连。 广场是活动交往的场所,广场中心的钟楼形成中心庭园的视觉交点,实施“大树引入城市计划”,在广场周围栽植了五棵大树,让小区居民提早享受到大规格的乔木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安静休闲区 每个居民从自家的单元门口出发到达小区出入口,都有一个宜人的环境,并在可能的地方设置可停歇的小块绿地,为整个小区创造了一个绿色的廊道系统。小区的道路蜿蜒曲折,没有两边的行道树站岗,只在布局上活跃的布置了遮荫的乔木,适当的拉大株间距,中间穿插种植花灌木,并在适宜的地方设置了座椅和花坛,营造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5)架空休闲区 利用住宅首层架空部分开辟休闲活动区,通过绿化向架空层的渗透,形成半室内的休息空间,这种半开放的空间与室外的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园林空间的多重性和可变性。架空层内布置了壁山、水景、字画、小型游戏设施等,使之成为可休息娱乐或小型展廊,为居民提供了可遮风挡雨的活动场所,也使小区环境更富有透气感。 2.2园林小品设施 小品设施是环境景观中的点缀,是景观特色的细部表现,对居民也极具吸引力。西头的景墙有效的分隔了空间,很好的形成了障景;预制廊架的布置巧妙的处理了15栋与13栋楼间距的过渡;爬满紫藤的木质花架、现代的四方亭处于住宅区最僻静的一角,是小区居民闲谈、奕棋的小天地。 2.3植物配置 在植物的选材上充分考虑了植物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以便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景致。整个小区绿化多采用充满亚热带风情的棕榈科植物为基调,营造充满南国特色的亚热带海滨情调,突出了阳光棕榈园这一主题。 在整个小区的绿化环境设计中,根据各区域的不同位置及使用功能的差异,在植物选择上也加以侧重。在小区主要入口,采用再生乔木如桂花、香樟等,配以灌木和低矮地被植物及景石,形成立体感强、层次丰富的植物组景作为主入口对景。宅间大面积绿化区,通过孤植或组团式配置乔木、小乔木作主景,借鉴西方园林的模纹,结合园林大色块、大线条的特点,采用植物色带作底,形成景观特色鲜明的绿化庭院。安静休闲区,则以绿色植物为基调,选择有香味的桂花、栀子等,形成静谧闲适的空间。行道树则选用一些常绿乡土树种遮荫,体现植物在造园中的功能特性。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花卉和草坪相互穿插,交相辉映,居民穿行其中,能够感受到赏心悦目,心情放松。 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因地制宜 小区环境广场化趋势,考虑到湖南夏季气候炎热的特点,小区的广场应“小型化”、“隐形化”,让居民一年四季都可以浏览其中;充分利用地形处理景观,小区内的地形变化,大多显得很突兀,地形的处理都很被动,人工造作感很强,缺少自然气息及与人的亲和性。 3.2空间的营造应适合人的尺度 环境景观必须是“实用性亲近环境”,是用户实在感受与使用。小区中的细部处理不是很完善,如对架空层内不规则柱的处理,休息设施和运动设施缺乏,水景的营造、铺装的布置等。 3.3绿化环境不再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绿化植物在小区应用很广,植物也较丰富,但疏密不恰当,由于没有设计者的前期整体规划,只是场地出来了现场布置,加上开发商的各种意见,所以不能保障小区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 4.关于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 4.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作品,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作品,就会缺少风格、灵魂和内涵。其次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克隆”已有的成功范例,不要盲目追求某一类风格。 4.2强调人性化意识 在小区的设计、建设中要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的心理需要相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其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4.3注重自然意识和生态意识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东西容易在人的脑中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感觉。因此不要把家园搞成广场和公园,片面地追求高档和豪华,使住户闻不到自然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尽量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这样通过植物的自然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 4.4用现代科技武装园林 小区中应该运用新技术创造让居民能参与活动的新内容,如在水池汀步中设踏泉,居民脚踏即会喷水,饶有情趣;采用新建材,不仅可以采用粉墙黛瓦建设,同样也可以运用玻璃和不锈钢等现代材料来表现。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时代的进程、环境景观的深化留有发展余地,在设计上技术应适当超前,充分利用高科技、高智慧型设施,如光控、声控及电子技术等,使环境景观向智慧型发展。 4.5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如树种的配置,从选苗到现场施工、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地形的塑造等。设计人员应该勤下工地,多与施工队伍沟通并不断地思考、自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评判。 本文试图对环境景观设计进行浅析,通过对湘银世纪花园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实践进行探索,并将在今后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景观设计论文: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内容摘要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我们只能“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绝不能以偏概全,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此外,随着现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论,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2 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3 注重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4 注重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5 注重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6 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首先,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不是光靠风景园林师就能够解决的,园林景观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呼吁政府、公众的关注生态环境,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姿态;其次,风景园林师提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学家、环保组织提出的生态理念还有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关注的内容虽有着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根本上却具有不同的层面,否则社会就不需要风景园林行业了;最后,如若完全从生态原理出发,设计师往往会陷于极端而难以被社会接纳。 法国风景园林师并没有天天把“生态”挂在嘴边,呼喊各种“生态”口号,而是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园林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因此,荒地、原野、废墟、渗水、再生、节能、野生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 7 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园林景观设计实际上反映出设计者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通过设计手段加以表现。在各种园林景观形式中,自然始终是设计的源泉。风景园林师对自然的认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处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是其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又是统筹和综合的技艺,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园林景观设计。因此,就某一个项目而言,我们可以重点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但是就整体而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特性并不可取。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变动的社会,单一性的景观设计趋向是难以为继的。现在这种不分场地、不分环境的强调绿廊、湿地的做法,实际是对生态学的误解,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也造成园林景观的单一性和趋同性,最终必将像国际建筑那样遭到抛弃。 9 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启示 近10年来,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面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全面入侵与占领,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加深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认识,营造既符合“全球一体化”趋势、又具有本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避免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完全丧失自我,以致被世界文化所淘汰,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大量的园林景观建设项目和低劣的设计施工水准,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整体行业欣欣向荣,设计作品却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反对各种形式的断章取义、惟我所用。因此,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1 规范行业管理,完善竞争机制 只有在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会有好的从业人员和好的作品出现。在国外严肃的设计师看来,中国还没有形成出“作品”、出“精品”的氛围;在国内设计师眼中,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混乱无序的市场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走规范化、市场化之路,完善竞争机制,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2 深入理论研究,反对形式主义 应加强对东、西方园林景观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理念,力求抓住园林景观本质性的内容,反对各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抄袭和形式主义风气。当中国人还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时,外国同行则将其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和实质。我们的园林设计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风格”、“风情”等等。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 3 借鉴西方方法,研究本土问题 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首先要了解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适用的范围、场所。不能盲目照搬,表面化地将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都弄到自己的花园里来。我们应注重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借此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要注重在观念上的学习和研究,反对粗浅的模仿和抄袭。 4 提倡未雨绸缪,杜绝急功近利 尽管目前我们的园林景观市场表面上看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但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的园林景观行业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哪些东西?现在看来,留下来更多的是遗憾,是若干年后人们不齿于面对的园林景观垃圾,是对园林景观资源与文化的糟蹋和破坏。如此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下去,中国的园林景观行业将走向没落,甚至遭到全人类的唾弃。 结语 大篇幅的比较和研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通过踏实的工作在我国出现一些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到底何谓好的园林景观作品?一个好的作品,是不能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应该从场地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景观。许多有识之士,许多境外严肃的设计师,都在强调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本土化研究,都在探索营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之路。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悉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景观设计论文:桥梁景观设计的新方法与新趋势 内容摘要 桥梁一般位于城市中结构要害,这使桥梁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桥梁景观与城市景观有伴生关系,城市中与"桥"有关的地名便是这种伴生的历史作用。这便是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特别给予关注的环境景观问题。此外,桥梁景观设计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观设计要求,如桥梁夜景观;还有新的桥梁景观设计组织方法,如桥梁景观CI。上述三点为桥梁景观设计领域近几年来出现的新方法与新趋势。由于桥梁工程设计行业的"胖"结构、"瘦"景观现象,使我国桥梁景观方面的设计研究偏于沉寂,为此对桥梁景观学的意义、桥梁景观的特点、国内外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有必要进行了解。 本文为中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研讨会交流论文 1. 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1.1 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国家早在1994年便确定重大工程的环境一票否决制策略,而桥梁景观设计对此无策应。 第二:桥梁景观总是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如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景观伴生成为悉尼甚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与与龟蛇两山的景观伴生一直为武汉城市的骄傲等。注重本体景观的传统使我们忽视了景观伴生。 第三:桥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使其夜景观成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组成。桥梁所处的滨水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观的景深与空间层次有重要作用。这为传统桥梁景观设计所不包容。 第四:桥梁设计领域的"胖"结构、"瘦"景观现象,不仅使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偏于沉寂,且有关学科中的一些新方法也得不到结合。 第五:由于桥梁结构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桥型不断产生,这为桥梁景观学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也为景观设计创造新的舞台。探索新桥型的景观表达,并使之与地域特色结合,成为桥梁景观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这些均为桥梁景观学研究需要深化的方面,也是桥梁景观设计需体制化的动因。 1.2 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一 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二 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三 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1.3 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高潮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1.4 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还无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2. 桥梁景观的特点 2.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2.2桥梁景观的时代性 如前所述,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既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景观成为城市中的视觉识别要点,这就使桥梁景观对时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桥梁景观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3桥梁景观的地域性 桥梁的空间跨越使交通立体化,而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桥梁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配合成为桥梁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的方面。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更新意义,景观更新中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地标作用的深层次原因。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象延安大桥与宝塔山、布鲁克林桥与曼哈顿,这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3. 国内外发展状况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历来受到政府及老一辈桥梁学家的关注。早在五十年代,围绕武汉长江大桥的景观建设就曾发动建筑师、艺术家与桥梁工程师为一体的设计专班对其桥型、桥塔、桥两侧观景台以及硬质景观元素如桥栏、灯具、雕塑等进行反复比较设计,直至今天武汉长江大桥还以其独特的景观、耐人寻味的细部、完整优美的桥姿成为武汉的一大景观与城市标志。 自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的20年,我国建成永久性公路桥梁22.4万座。如此众多的桥梁,理应为景观设计提供广阔舞台。然而桥梁建设的功用传统使人们忽视了景观或是对景观心有余而力不足。九十年代末,厦门高格路桥景观设计研究中心设计的厦门海沧大桥被认为是桥梁全面引入景观及环境美化设计的先驱。其后该公司又相续承担了武汉军山大桥、京珠高速公路的湖北段桥梁及互通,宜昌夷陵长江大桥,宁波杭州湾大桥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从建成桥梁的总体效果看,经景观设计后的桥梁确实是有更好的观感,更少的遗憾。厦门高格路桥景观设计研究中心对推动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 我国桥梁设计部门的建筑师在五、六十年代曾为桥梁的景观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桥梁建设活动急剧增加,桥梁设计部门的建筑师由于数量不足,使景观设计工作受到制约,也使桥梁景观跟不上社会的要求。桥梁的地标意义,桥梁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影响及桥梁作为基础设施配套对经济的作用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这是社会意识超前的主要原因。 国外或我国的港澳地区其桥梁设计一般均有工程师与建筑师协同参与,象前两年香港特区路政署为征集昂船洲大桥设计方案而举办的国际性桥梁设计比赛,有十六支设计队伍踊跃参加,其中便有多位世界知名的桥梁工程师及建筑师。世界级建筑大师巴西尼迈耶就对桥梁艺术独有情钟,其晚年曾积极参与亚马逊河流的桥梁景观设计。我国的路、桥设计与管理部门应完善机制,鼓励专业设计部门与景观设计单位的联合,以吸纳更多的建筑师、地景师、环境艺术师、雕塑师介入,使桥梁在决策伊始便体现景观与技术、经济、功能的和谐、优化,从而提高景观本体的内在"素质"。 桥梁景观设计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幺一种传统认识,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另外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上进行多方面比较,从景观高度提出桥型设想,或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型方案进行景观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据。 其二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伪桥型"现象。这里有建设、管理部门对"时代风尚"的盲目追求,也有桥梁设计者无原则的阿奉。如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或拱,使桥梁形式与结构完全不符。这种违背桥梁设计基本原则的设计方法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另一种误区。 其三是将桥梁景观设计当作桥梁工程的设计表达工具。桥梁景观设计在某些设计单位眼里仅仅是工程效果图或三维模拟,是工程投标的包装。工程中标后就将景观忘之九霄,这对业主、对人民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也反映某些设计部门对桥梁景观设计的肤浅认识。桥梁景观的实施有很多技术配合,它存在着实施的可行性问题,还存在着实施的经济性与目标、效果的优选问题。桥梁景观学的设计研究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别人",这便是我们上文提及的环境景观问题,这里更需要城市规划学科、环境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术。 现代的桥梁已不纯粹以满足功能为目的,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超凡的尺度均对城市或大地景观产生影响。桥梁景观设计既要保持对功能、构造技术、形态美学、材料肌理研究的传统,还应针对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景观问题保持敏锐的跟踪,这样才能与朝气蓬勃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相适应。 桥梁景观英文为Bridgescape,该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桥梁景观设计师Frederick Gottemoeller的《Bridgescape--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一书中。Gottemoeller将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Gottemoeller还对桥梁景观设计中符号学运用、历史文化表达、及技术美学特性等方面的设计创作进行了阐述,力图使桥梁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达到统一。 Gottemoeller有关桥梁景观设计及其内容的研究着重于桥梁的本体景观。这既是西方发达国家桥梁设计的传统,也与我国桥梁界、建筑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发展成熟的桥梁建筑设计的认识一致。然而桥梁不是孤立于环境,其景观总是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因此桥梁的环境景观理应成为桥梁景观设计与研究的重要方面。注重桥梁与周边的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和谐是桥梁景观设计与传统的桥梁建筑设计的本质不同。 二十世纪末是我国环境意识觉醒的时代。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土地的漠化、黄河断流、水源污染、长江洪水及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应与环境和谐。1999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明确提出了对环境的和谐与尊重应该成为一切建设行为的基本原则。在桥梁景观设计中强调环境景观即是对此大背景的呼应,同时也是保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重要举措。反映到桥梁景观设计中便是桥梁景观与大地或城市景观尺度的和谐研究,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均为传统的桥梁建筑学所不包容。 西方发达国家的桥梁设计在桥梁决策过程中受环保及文化尊重的相关法规严格制约,并通过市政管理及建筑师、景观师的参与而得以落实。这使自然环境中的桥梁景观与地景有更多默契,而文化环境中的桥梁景观与城市有更多的和谐。 与我国的桥梁工程界一样,西方国家的桥梁建筑更多认为是结构工程师的杰作,建筑师在其中处于一种默默无闻的地位,这使桥梁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我国一样偏于沉寂。但这并不能否定建筑师对桥梁景观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建筑师的参与才使桥梁景观有更优美的形象,更少的遗憾。 4.桥梁景观设计的新趋势与新方法 2.1 桥梁的环境景观 桥梁景观英文为Bridgescape,按美国桥梁景观学家Frederick Gottemoeller的定义为设计桥梁的艺术(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Gottemoeller将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Gottemoeller还对桥梁景观设计中符号学运用、历史文化表达、及技术美学特性等方面的设计创作进行了阐述,力图使桥梁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达到统一。 Gottemoeller有关桥梁景观设计及其内容的研究着重于桥梁的本体景观。这也代表了我国桥梁界、建筑界对桥梁景观设计的传统认识。 二十世纪末是我国环境意识觉醒的时代。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土地的漠化、黄河断流、水源污染、长江洪水及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应与环境和谐。1999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明确提出了对环境的和谐与尊重应该成为一切建设行为的基本原则。在桥梁景观设计中强调环境景观即是对此大背景的呼应,同时也是保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重要举措。反映到桥梁景观设计中便是桥梁景观与大地或城市景观尺度的和谐研究,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均为传统的桥梁景观学所不包容。 2.2 桥梁的夜景观 桥梁夜景观与桥梁交通照明有本质区别,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功能照明对夜景观有一定作用。可以说桥梁夜景观是照明科学与桥梁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表达,全天候展示了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延伸。 桥梁夜景观的提出有两个大背景,其一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国电力资源由"贫困"向"富裕"的发展,这是其物质基础。其二是桥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夜景观成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组成。桥梁所处的滨水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观的景深与空间层次有重要作用。这是桥梁夜景观被注重的社会原因。 桥梁夜景观的设计虽然与建筑夜景观设计有相通之处,但其巨大的体量及带状的格局使夜景观有一些自身的规律。如桥梁夜景观更趋向为一亮带,而桥型艺术高潮处象桥塔、桥台、桥墩等则可形成亮点。这种点、线结合的夜景观格局更能体现桥梁个性与本质美。笔者见过不少桥梁其桥体通亮,光照均匀配置,这不仅消蚀了桥梁鲜明的空间、体积,同时还浪费了能源。 桥梁夜景观其灯光、灯色不仅有软质景观特点,其灯具还是桥面重要的硬质景观构成,灯具造型所传达的信息还可能是桥梁景观理念表达的一重要方面。如具有地域风格的灯具造型,可反映桥梁景观中对文化的追求等。现代的建筑夜景观设计提出了建筑与灯具一体化的概念,桥梁夜景观亦应如此。无论是观赏型的灯具如路灯,还是隐蔽型的如泛光灯均应在桥梁设计之始便有所考虑,并与桥梁景观成为一整体,以避免桥梁完成后灯具成为景观的负担。 2.3 桥梁景观CI CI是Corporate Identity 的缩写,意即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该概念于1905年由德意志制造联盟贝伦斯率先发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传入中国。CI有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ur 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方面组成。狭义的CI即指VI,它以各种视觉传播为媒体将企业活动的规范等抽象的语意转换为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符号,塑造企业独特的视觉形象。在CI中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最有传播和感染力的,也易为公众所接受,且具有新奇和整体等特点。CI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并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1995年在长沙举行的"首届中国C I 战略高级研讨会"上,"城市C I "即城市形象工程战略的概念由经济学家孟宪忠、中国型CI学者贺懋华两位先生提出。其目标在于发动城市的一切积极有效资源,设定和传播完整的城市形象[1]。我国CI战略倡导者钟健夫先生随后提出CI之C,不只是企业 Corporate,同时应代表国家 Country,城市 City,社区 Community 等。该概念延伸到城市景观元素的组织即为"城市CI"。城市CI是将CI的一整套方法与理论嫁接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笔者以为桥梁景观元素也可运用城市CI的景观组织与设计方法,以形成完整统一的视觉形象。 桥梁景观CI与城市CI一样需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慎重处理桥梁形象的定位;第二步就是依据形象定位及分析得出的概念进行图式化处理;第三对桥梁的标志性组件依据上述结果进行设计;第四确定桥梁景观的标志色;第五桥梁景观元素的CI设计。下面给予简述。 形象定位: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为准则、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等,从中形成桥梁景观理念。 标志物与标志图案:包括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多样化比较设计;根据桥梁尺度确定的标志物及图案的尺寸要求;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适合纹样设计等(可考虑方形适合、圆形适合甚至椭圆形等不同的类型)。桥梁标志物可以是桥塔、桥台、桥头堡或其他对桥梁有景观制高作用的构件。 标志色:可沿用城市标志色,也可根据城市的环境、文化确定标志色,选用的色彩应有一个量化标准,并要与标志物与图案纹样的色彩设计配合,同时还应与桥梁防腐涂装结合。 桥梁景观元素的CI设计:包括桥梁附属的花坛、座椅、栏杆、广告牌、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指示标牌及灯具等元素,也包含地面铺装、窖井盖板、建筑小品等。其设计要以标志色为统一,以标志图案为特征。城市景观元素可采用举证式的设计方法。 绿化:包括骨干树种的选取、绿化造型图案设计; 亮化:包括灯色的分区以及亮点分级。 桥梁景观CI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为桥梁学、建筑学、城市设计涵盖,只不过这些内容分散于各专业工种之中。桥梁景观CI却将分散于各处的影响形象的因素提取、整理并作统一的设计组织,这是其创新之处。因此桥梁景观CI提出的整合桥梁形象组件的思想对塑造桥梁总体形象具有方法论意义;虽然桥梁景观CI的操作与实施是桥梁建设与管理中的新课题,但桥梁景观CI的成果中包含很多可以定型化与量化的因素,这将有助于桥梁景观的管理与实施。 景观设计论文: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内容摘要 桥梁景观设计在我国越来越被重视。伴随其成长过程,还存在一些如建设管理机制、建筑师素质及设计风格等方面的问题。桥梁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及新趋势如桥梁环境景观、桥梁夜景观、桥梁景观CI等,这是现代桥梁景观设计与传统的不同。 [摘 要]桥梁景观设计在我国越来越被重视。伴随其成长过程,还存在一些如建设管理机制、建筑师素质及设计风格等方面的问题。桥梁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及新趋势如桥梁环境景观、桥梁夜景观、桥梁景观CI等,这是现代桥梁景观设计与传统的不同。 [关键词]桥梁景观 桥梁设计 城市景观 1.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历来受到政府及老一辈桥梁学家的关注。早在五十年代,围绕武汉长江大桥的景观建设就曾发动建筑师、艺术家与桥梁工程师为一体的设计专班对其桥型、桥塔、桥两侧观景台以及硬质景观元素如桥栏、灯具、雕塑等进行反复比较设计,直至今天武汉长江大桥还以其独特的景观、耐人寻味的细部、完整优美的桥姿成为武汉的一大景观与城市标志。 自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的20年,我国建成永久性公路桥梁22.4万座。如此众多的桥梁,理应为景观设计提供广阔舞台。然而桥梁建设的功用传统使人们忽视了景观或是对景观心有余而力不足。九十年代末,厦门高格路桥景观设计研究中心设计的厦门海沧大桥被认为是桥梁全面引入景观及环境美化设计的先驱。我们在欣慰的同时也觉得来势稍晚。其后该公司又相续承担了武汉军山大桥、京珠高速公路的湖北段桥梁及互通,宜昌夷陵长江大桥,宁波杭州湾大桥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从建成桥梁的总体效果看,经景观设计后的桥梁确实是有更好的观感,更少的遗憾。厦门高格路桥景观设计研究中心对推动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 我国桥梁设计部门的建筑师在五、六十年代曾为桥梁的景观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桥梁建设活动急剧增加,桥梁设计部门的建筑师由于数量不足,使景观设计工作受到制约,也使桥梁景观跟不上社会的要求。桥梁的地标意义,桥梁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影响及桥梁作为基础设施配套对经济的作用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这是社会意识超前的主要原因。 国外或我国的港澳地区其桥梁设计一般均有工程师与建筑师协同参与,象前两年香港特区路政署为征集昂船洲大桥设计方案而举办的国际性桥梁设计比赛,有十六支设计队伍踊跃参加,其中便有多位世界知名的桥梁工程师及建筑师。我国的路、桥设计与管理部门应完善机制,鼓励专业设计部门与景观设计单位的联合,以吸纳更多的建筑师、地景师、环境艺术师、雕塑师介入,使桥梁在决策伊始便体现景观与技术、经济、功能的和谐、优化,从而提高景观本体的内在“素质”。 桥梁景观设计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另外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上进行多方面比较,从景观高度提出桥型设想,或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型方案进行景观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据。 其二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伪桥型”现象。这里有建设、管理部门对“时代风尚”的盲目追求,也有桥梁设计者无原则的阿奉。如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或拱,使桥梁形式与结构完全不符。这种违背桥梁设计基本原则的设计方法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另一种误区。 现代的桥梁已不纯粹以满足功能为目的,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超凡的尺度均对城市或大地景观产生影响。桥梁景观设计既要保持对功能、构造技术、形态美学、材料肌理研究的传统,还应针对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景观问题保持敏锐的跟踪,这样才能与朝气蓬勃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相适应。 2.桥梁景观设计的新趋势与新方法 2.1 桥梁的环境景观 桥梁景观英文为Bridgescape,按美国桥梁景观学家Frederick Gottemoeller的定义为设计桥梁的艺术(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Gottemoeller将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Gottemoeller还对桥梁景观设计中符号学运用、历史文化表达、及技术美学特性等方面的设计创作进行了阐述,力图使桥梁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达到统一。[注1] Gottemoeller有关桥梁景观设计及其内容的研究着重于桥梁的本体景观。这也代表了 我国桥梁界、建筑界对桥梁景观设计的传统认识。然而桥梁不是孤立于环境,其景观总是与地景(Landscape)、城市景观(Urbanscape)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如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景观伴生成为悉尼甚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与与龟蛇两山的景观伴生一直为武汉城市的骄傲等。景观的伴生效果实质为环境中的景观和谐与有机,这里的环境既包含自然环境因素又包含人文环境因素。因此桥梁的环境景观理应成为桥梁景观设计与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十世纪末是我国环境意识觉醒的时代。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土地的漠化、黄河断流、水源污染、长江洪水及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应与环境和谐。1999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明确提出了对环境的和谐与尊重应该成为一切建设行为的基本原则。在桥梁景观设计中强调环境景观即是对此大背景的呼应,同时也是保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重要举措。反映到桥梁景观设计中便是桥梁景观与大地或城市景观尺度的和谐研究,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均为传统的桥梁景观学所不包容。 2.2 桥梁的夜景观 桥梁夜景观与桥梁交通照明有本质区别,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功能照明对夜景观有一定作用。可以说桥梁夜景观是照明科学与桥梁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表达,全天候展示了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延伸。 桥梁夜景观的提出有两个大背景,其一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国电力资源由“贫困”向“富裕”的发展,这是其物质基础。其二是桥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夜景观成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组成。桥梁所处的滨水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观的景深与空间层次有重要作用。这是桥梁夜景观被注重的社会原因。 桥梁夜景观的设计虽然与建筑夜景观设计有相通之处,但其巨大的体量及带状的格局使夜景观有一些自身的规律。如桥梁夜景观更趋向为一亮带,而桥型艺术高潮处象桥塔、桥台、桥墩等则可形成亮点。这种点、线结合的夜景观格局更能体现桥梁个性与本质美。笔者见过不少桥梁其桥体通亮,光照均匀配置,这不仅消蚀了桥梁鲜明的空间、体积,同时还浪费了能源。 桥梁夜景观其灯光、灯色不仅有软质景观特点,其灯具还是桥面重要的硬质景观构成,灯具造型所传达的信息还可能是桥梁景观理念表达的一重要方面。如具有地域风格的灯具造型,可反映桥梁景观中对文化的追求等。现代的建筑夜景观设计提出了建筑与灯具一体化的概念[注2],桥梁夜景观亦应如此。无论是观赏型的灯具如路灯,还是隐蔽型的如泛光灯均应在桥梁设计之始便有所考虑,并与桥梁景观成为一整体,以避免桥梁完成后灯具成为景观的负担。 2.3 桥梁景观CI CI是Corporate Identity 的缩写,意即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该概念于1905年由德意志制造联盟贝伦斯率先发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传入中国。CI的主要含义是指将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统一设计,利用整体表现体系(尤其是视觉表达系统),传达企业营销概念与公众,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 CI有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ur 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方面组成。狭义的CI即指VI,它以各种视觉传播为媒体将企业活动的规范等抽象的语意转换为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符号,塑造企业独特的视觉形象。在CI中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最有传播和感染力的,也易为公众所接受,且具有新奇和整体等特点。CI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并有许多成功的范例。该概念延伸到城市景观元素的组织即为“城市CI”[注3]。城市CI是将CI的一整套方法与理论嫁接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笔者以为桥梁景观元素也可运用城市CI的景观组织与设计方法,以形成完整统一的视觉形象。 桥梁景观CI与城市CI一样需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慎重处理桥梁形象的定位;第二步就是依据形象定位及分析得出的概念进行图式化处理;第三对桥梁的标志性组件依据上述结果进行设计;第四确定桥梁景观的标志色;第五桥梁景观元素的CI设计。下面给予简述。 形象定位: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为准则、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等,从中形成桥梁景观理念。 标志物与标志图案:包括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多样化比较设计;根据桥梁尺度确定的标志物及图案的尺寸要求;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适合纹样设计等(可考虑方形适合、圆形适合甚至椭圆形等不同的类型)。桥梁标志物可以是桥塔、桥台、桥头堡或其他对桥梁有景观制高作用的构件。 标志色:可沿用城市标志色,也可根据城市的环境、文化确定标志色,选用的色彩应有一个量化标准,并要与标志物与图案纹样的色彩设计配合,同时还应与桥梁防腐涂装结合。 桥梁景观元素的CI设计:包括桥梁附属的花坛、座椅、栏杆、广告牌、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指示标牌及灯具等元素,也包含地面铺装、窖井盖板、建筑小品等。其设计要以标志色为统一,以标志图案为特征。桥梁景观元素可采用举证式的设计方法。 。 桥梁景观CI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为桥梁学、建筑学、城市设计涵盖,只不过这些内容分散于各专业工种之中。桥梁景观CI却将分散于各处的影响形象的因素提取、整理并作统一的设计组织,这是其创新之处。因此桥梁景观CI提出的整合桥梁形象组件的思想对塑造桥梁总体形象具有方法论意义;虽然桥梁景观CI的操作与实施是桥梁建设与管理中的新课题,但桥梁景观CI的成果中包含很多可以定型化与量化的因素,这将有助于桥梁景观的管理与实施。 3.结语 桥梁景观设计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条件下对桥梁环境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究其实质则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所引发的精神追求。因此各级政府均将桥梁景观的建设作为一种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地域文化、展示时代风貌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以倡导与推崇,这为桥梁景观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桥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桥梁设计部门应加强景观方面的人才与技术准备,一则为顺应时代潮流,另外也是为与国际接轨使我们的桥梁设计走向世界。 景观设计论文: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 内容摘要 1.景观,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俞孔坚,2002) 2.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的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 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经过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3.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 景观设计师是以景观的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他的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 )。 景观设计师的称谓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于1858年非正式使用,1863年被正式作为职业称号(Newton, 1971)。Olmsted坚持用景观设计师不用在当时盛行的风景花园师(或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不仅仅是职业称谓上的创新,而是对该职业内涵和外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扩充和革新。 景观设计师有别于传统造园师和园丁(Gardener,对应于Gardening),风景花园师(或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对应与Landscape gardening)的根本之处在于: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师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决不是某个层面(如视觉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景观设计师的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人类、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他是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名义,来监护、合理地利用、设计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4.发展中的景观设计专业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的形成,在大量景观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便是景观设计学。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设计学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Landscape gardening)。 正如算术之于数学,中国的针灸之于现代医学,不能同日而语一样,任何一门源于农业时代的经验科学或技艺,都必须经历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进行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工业时代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关系问题。早在1858年,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坚持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成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采用的Landscape gardening(风景造园,或译为风景园林),从而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的一个广阔的空间,绵延100多年。 同样的理由,Olmsted给这个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决不应是景观设计学科当今发展的界限。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另一位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和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而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城镇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都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要求重新定义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又都将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既没有必要用新瓶子去卖老酒,更不应该用老瓶子去装新醋。 但无论学科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天地)、人文的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神)。
电气管理论文:关于大型建筑工程的电气管理 摘要:电气工程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并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大型建筑工程中,作为甲方电气工程师,对电气项目进行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做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管理 一、电气施工图纸的审核 1、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及《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图纸资料是否齐全,能否满足施工需要,能否实现业主的功能和招商要求。 2、设计是否合理,有无遗漏,图纸中的标注有无错误。有关线径规格编号、配电房出线回路编号是否完整无误,材料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安装方式、数量是否正确完整。 3、设计说明及设计图中的技术要求是否明确。设计是否符合企业施工技术装备条件。如需要采用特殊措施时。技术上有无困难。能否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4、设计意图、工程特点、设备设施及其控制工艺流程,工艺要求是否明确,各部分设计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工艺流程和施工工艺要求。 5、线路通道是否合理、桥架安装位置是否美观和使用方便。户内配电箱的安装是否美观,操作是否方便。 6、对柴油发电房、配电房的防振动、防湿、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7、需要采用特殊施工方法、施工手段、施工机具的部位要求和作法是否明确。 8、有无特殊材料要求,其规格、品种、数量能否满足要求,有无材料代用的可能性。 二、电气工程的成本控制 1、从源头上对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首先要求进场的原材料和设备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必须清退,一律不得使用,确保产品质量,严把质量关。 2、加强技术交底施工人员要和技术人员事先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要把工程要求、向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作详细的交底(会后形成文字),使其明确各自施工任务要求,以确保工程质量。 3、加强电气安装与土建协调配合土建工程是水电安装施工的前提,土建工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电气的安装和施工,二者的协调配合,是工程整体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因设计院设计完图纸后,转入新的工程,心思不放在这个项目。施工开始后,定时与土建人员碰头开会,协调土建与电气的施工协调问题,使二者在质量标准、施工方法等方面相一致,减少问题的发生,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水电功能的正常使用。 4、制定严格的质量验收标准。做好各种施工试验和隐蔽验收工作,采用国家标准的项目质量验收,增加施工过程的检测次数和全面性,将抽查变为全面的检测,如果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班组整改。 三、工程进度管控 (一)工程进度计划的制定 1、首先,甲方要求总包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整体倒排,编排计划时务必详细,尽可能多地考虑一切关联因素,包括各种手续办理、工种配合、资料填写以及行政主管部门的验收周期等等。夜施证及车辆行驶通行证也是考虑范围之内。 2、列出施工进度计划后,分发给各承包厂商,由其根据关键时间节点完善自己的施工进度计划。 3、总包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后,应马上编排劳动力计划与设备材料进场计划。各分包亦如是。 4、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及设备材料进场计划,甲方才可着手拟定自己的招投标计划及资金使用计划。甲方要保证施工进度,资金的计划非常关键,资金须分轻重缓急进行拨付,须保证几个重要工程的资金:外电工程和电梯工程。 5、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甲方按时支付工程款,乙方保质保量保进度完成项目。供电工程在机房施工中常与消防工程有冲突,供电房的配电柜上面是不允许有任何管道经过的,而消防工程对有消防隐患的配电房实行严格的消防设计,设计了气体灭火系统,配电房上面有气体管道。这两个部门有不可协调的矛盾,在工程上须制定灵活的应对措施,保证外电工程和消防工程顺利通过。预防低价中标后改业主确定的品牌和设计图纸的规格等级。 (二)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1、强化项目管理,推行项目法施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做到全面计划,统一组织、协调劳动力、物资、设备的调配。招标文件中须明确施工组织计划中的组织机构人数变化不得超过30%。组织机构须配备安全员工(具体数量根据工程规模来配备)、采购员和资料员。 2、编制切实可行的工程总进度网络计划,并做好相应的月、周、日施工作业计划,使生产上、下协调,长、短计划衔接。坚持日平衡、周调度,狠抓形象进度的完成,保证计划实施。3、建立工程进度的工作日志,检查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差异,每天召开工段长现场会,研究分析影响进度的因素,确定解决方案,重新调整进度计划。 4、认真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及时组织人员、材料、机具进场,搞好各项临建设施,保工程顺利进行。5、根据气候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气候因素造成的停工。6、使用先进的机具,加快施工进度。同时加强施工机具的管理,保证机具运转良好,充分发挥其效能,确保施工正常进行。7、协调好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的关系,制订严明的奖罚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8、协调好各种外部关系,特别要密切搞好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关系,在工作中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为工程按期优质完成共同努力。 四、电气工程验收标准 (一)电缆电线敷设验收标准 1、 电缆敷设 (1)、电缆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敷设前应清理桥架及管内杂物;排列整齐,无机械损伤,标志牌装设齐全、正确、清晰。 (2)、在支架上敷设时,固定可靠,同一侧支架上的电缆排列顺序正确,控制电缆应放在电力电缆的下面,1KV及其以下的电力电缆应放在1KV以上电力电缆的下面;垂直敷设或45。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个支架上应固定,桥架上电缆每隔2m处应固定。 2、 电线敷设 (1)、电线规格、色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敷设前应清理桥架及管内杂物;排列整齐,无机械损伤,标志牌装设齐全、正确、清晰。 (2)、管子长度超过1m时,管内穿线应用钢丝牵引,护口完整,电线出盒长度不超过200mm,管内电线容量不超过管子内径的3/4。信息线在管内盒(箱)内不能弯折。 (3)、管路超过下列长度时,应在便于接线处装设接线盒:管子长度每超过45米,无弯曲时;管子长度每超过30米,有一个弯曲时;管子长度每超过20米,有2个弯曲时;管子长度每超过12米,有3个弯曲时。 3、 线头接驳 (1)、电缆终端和接头的制作:详见GB50168-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第六章“电缆终端和接头的制作”。 (2)、电线接驳:丁字形连接时,采用铜线接驳、焊锡、缠防水带、缠绝缘带的施工工艺,其他接法类似;过线盒及灯具内线头并线,采用端子或压线帽接线方式;信息线不能有中间接头,终端与设备连接时,必须用专用工具连接。 4、 接地(接零) 桥架、电管接地(接零 )支线敷设连接紧密、牢固,接地(接零)线截面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线路走向合理,色标准确;采用钢筋焊接时,焊点及钢筋应刷防锈漆,涂刷后不污染设备和附属物 (二)设备安装的验收标准 1、成套配电柜(箱)及设备安装 (1)成套配电柜(箱)体安装 电气管理论文:关于污水厂电气管理措施探讨 摘要:在程式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城市人口逐渐增多,水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加剧。为了能够在步调上保持一致,如今的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以适应现在城市生活的需求。然而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污水厂的电气管理问题是保证污水厂正常运营的关键。本文将从污水厂的电气管理上着手,主要分析电气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节能减排这两大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污水厂的电气管理质量,保证污水厂运营的秩序。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电气管理;节能减排;维修保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能源匮乏以及环境恶化的难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以及空间内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现在各行各业所必须面对的发展瓶颈。污水处理厂其本身的职责就是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专业的技术解决污水问题,保证基本的生活秩序。而污水厂中的许多设备均为电气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会影响到污水厂的工作,从而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污水厂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户,在“绿色环保”的理念下如何实施节能减排一直是电气管理的核心内容。 电气设备是污水厂的工作主力,因而进行相关的电气设备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除了要保证电气设备运转的可靠性以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减少能源的消耗问题,从而真正实现绿色化。本文探讨的污水厂的电气管理主要是从日常维修管理以及节能减排措施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双管齐下的管理工作实现污水厂的高效运营。 日常维护与维修管理 污水厂的电气设备的使用可靠性与多方面因素有关,而进行必要的日常维护以及定期维修工作则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并且对其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准确预测,进而提高技术部门的防范能力,降低污水厂的故障率。 加强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 首先要做好电气设备的巡查工作,以便第一时间掌握故障电气设备的信息。有的电气设备在运转的过程中可以已经处在崩溃期,如不及时发现随时都可以影响到整个污水处理过程。因而加强巡查工作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设备故障,提高污水处理的工作效率。而巡查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特别是针对巡查工作,应该进行值班制,将每天的每一个时间段细化,从而实现责任人制。其次要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测,从而提高污水处理的可靠性。有许多的潜在故障以及弊端是不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得到的,应该进行专业的检测工作,通过相关仪器进行检查,从而从根本上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在管理上应该制定相关的检测计划,检测间隔周期应该根据污水厂的规模以及工作效能确定。同时还需要做好检测记录,便于后期的巡查工作的进行,提高巡视工作的质量。 提高电气设备的维修质量 首先,要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电气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关,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是保证电气设备维修质量的关键。然而,在维修过程中经验占有很重要的成分,特别是对于巡查工作而言。在培训工作的开展中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技工为技术人员讲述专业技能,提高技术人员的实战经验。所以,在管理上应该做好培训工作的安排,既包括时间上的安排,还应该包括人员安排和内容安排。在培训工作开展期间应该做好考勤工作以及记录工作,督促技术人员的学习与交流。 其次,认真掌握电气设备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为检测工作的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的污水厂在引进电气设备时各有侧重,因而在内部结构上许多的电气设备是有所不同的。同时有许多的电气设备是从国外进口,因而在维修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够对其工作原理以及结构摸清,将很难开展维修工作。所以技术人员需要对这些电器设备的构造进行清晰的把握,从而增强后期的维修维护工作的质量。 节能减排措施 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转是污水厂进行电气管理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需要通过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电气设备的节能减排,从而响应我国“绿色环保的”理念。而污水处理厂中的节能减排管理工作的实施涉及到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控制、照明系统等,因而在管理上也应该有所体现。 供配电系统的节能措施 这一方面的管理内容与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有关,主要涉及到对污水厂的布置要求。供配电系统的能源消耗问题与变电站的布置上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布置不合理将会造成能源上的浪费。因而对于变电站的地理位置的选择,应尽量布置在耗能大的建筑物旁,减少能量在电路传输中的损耗,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同时,还需要减少供配电的级数,从而减少能量在配电环节的损失。 电气设备节能措施 电气设备的节能主要体现在对电器设备的选择上,一个是对变压器的选择,另一个则是对电动机的选择。首先,选择节能型的变压器,提高电能的传递效率,减少能源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其次,选择高效能的电动机。电动机在污水厂的运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动机的连接作用,可以带动水下设备的工作。因而在管理上应该制定严格的产品选择标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一律剔除。 照明系统的节能措施 针对不同的工作场所采用不同的光源,从而实现节能的目标。如在办公室以及值班室等场所,照亮范围较小,则可以使用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而在车间,则要求较大的光源辐射范围,因而一般可以采用高压钠灯。除此之外,还可以对灯具的控制方式进行改进。例如,在工作面积较小的办公室等场所可以使用一灯一控的控制方式,做到“人走灯熄”,减少人为额不必要浪费;而在厂区则实行多区域、多技术联合控制,即将灯源开关与光敏传感器以及声控开关进行连接,从而减少照明时间。 总之,污水处理厂的电气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既包含有电气设备本身的运转,也包括与电气系统有关的组成部分。因而,要实现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转,就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管理领域应该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的,从而规范污水处理厂的工作秩序,保障污水处理的高效与节能。本文主要是对于污水厂的电气管理进行了浅析,其中重点分析了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维修工作管理以及节能减排工作管理。 电气管理论文:浅谈建筑电气管道安装的施工质量管理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电气管道的安装是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当下住宅和公共建筑中大部分采用暗管敷设的情况下,由于很难进行返修,更应该重视电气管道的安装,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设备的使用功能。目前,对存在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要对管道安装进行全面的改进,还需要其他部门的相互配合以及施工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专业技能,本文针对电气管道的安装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程建设;电气管道安装;防治措施 1 做好相应的编制工作 在进行电气管道安装之前,需要对安装图纸进行自审和会审,然后编制具体的施工方案。首先,需要仔细审核安装的电气系统图纸,整个电气安装部分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电气照明、插座、动力,电视、电话和网络,以及门禁、监控和消防报警系统等,对这些管线的图纸要进行细心的研读,将它们的走线关系弄清楚,将一些没有注意到的死角揪出来,防止后段施工后的返工;然后需要进行会审,由于电气管道与给排水、通风空调等专业不同,各个图纸也不是由同一人完成,所以他们在设计时,往往没有考虑到其他专业的需要,经常会造成水电风各专业管道重叠和交叉等现象,这在施工过程中是不允许出现的,因此,对于这些矛盾,需要管理人员事先发现并及时套图予以解决;最后,当套图和审核图纸完成以后,就可以开始编制相关的具体施工方案,方案的制定要本着切实可行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 2 薄、厚壁钢管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钢管的管口不整齐有毛刺现象,套丝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造成管口不整齐的原因是在手工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切断时没有将锯架扶正,造成锯条不平直,从而锯出来的管口不平整;造成管口有毛刺的主要原因是在锯完管以后,没有采用圆锉对管内壁的打磨。对于薄壁电管来说,将其切断的工具一般是细齿锯,对于厚壁电管来说,将其切断的工具一般是砂轮切割机,注意坚决不能采用氧气乙炔或电焊来割据管道;在具体的切割过程中,要注意锯架的竖直和锯条的平整,切割完成以后,利用板锉将管口挫平,去掉毛刺,从而形成光滑平整的管口。分析套丝乱扣的原因,没有对整绞板的活动刻度进行相应的调整,无法使板牙满足所需距离,要么就是板牙上丢失了掉齿,没有添加润滑油。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首先应该对丝板牙齿进行检查,如果不符合规格应该及时跟换,整个操作过程应该缓慢,及时添加润滑剂,进行套丝时,事先要将活动刻度盘调整好,并且采用固定螺丝将它固定好,再进行支架的调整[1]。 (2)管子上出现有扁、凹、裂等现象,并且弯曲半径不够。在电气管道偎弯过程中,出弯过急就会造成弯曲半径过小,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定型偎弯器,首先将管子弯曲部位前部放入弯管器,弯曲过程中,将弯管器慢慢向后方移动,将管道弯曲成合适的半径,当弯管器的槽太宽,会造成管子上出现有扁、凹、裂等现象,这些现象要严格杜绝的。 (3)暗管堵塞。对于厚、薄壁钢管的应用,事先应该对其材质的证明查实核对,安装前认真检查管道的材质,如果发现有裂缝、砂眼以及存在变形的情况,应该放弃使用。管道安装完成后可以利用塑料护圈加强对外露管口的保护,也可以采用焊接封堵的方法。 (4)整个电气的管路太长,具有较多弯头。对于预埋在混凝土中的管道来说,管道的走线应该是最近的,并避免期间出现过多的弯曲;对于预埋在墙内的管道来说,要与毛墙面保持适当的距离,净距应该大于20毫米,防止后期墙面裂缝的产生。当电气配管的弯曲和长度在规定范围之外,应该在管道的中间加上接线盒,接线盒之间的距离应该根据下面的规定来设置:1)对于没有弯曲的转角直线段来说,不应该超过30米;2)当存在一个弯曲时,长度应该在20米以内;3)有两个弯曲时,长度控制在15米以内。另外,要穿好钢丝为以后的穿线做好准备,当增设接线盒无法实现时,应该联系相应的设计部门办理相应的许可证明,将管径增大,切不可私自增大管径。为了施工的方便,应该尽量不要造成管路的弯曲[2]。 (5)在建筑物的伸缩缝以及沉降缝等地方没有设置相应的补偿装置,缺乏对应的套管保护。在上述这些地方,应该采用具有双端面的接线盒,同时加设补偿装置,比如:金属套管或短管等,注意跨接接地线的连接。当管线穿过建筑物的时候,要添加必要的套管保护,选择套管时,应该注意其线径比被保护的管线大一到两个级别,保证管线不会受到基础沉降的作用。 (6)在管道连接处,接地的跨接圆钢没有安装到位,或者选用了错误的规格,焊接面以及焊接的长度都不够。当采用丝扣将钢管连接好以后,在管箍的两端,应该将接地线焊跨连接牢固,同时需要进行跨接接地线的是钢管与管路中的各个功能盒,比如:开关盒、插座盒以及配电箱等,这样在电气性能上,管路就能够连成一个整体,同时,要注意两点之间的电阻值满足要求,不能超过1Ω。最后,还应该将管路系统连接到保护接点网上。对于地线的焊接长度,需要满足在接地线直径的6倍及以上。为了今后检修工作的方便,对于钢管和配电箱的连接地线,可以通过焊接专用螺栓的方法进行接地线的可靠连接。对于这些接地线和螺丝规格的选取,应该根据钢管直径来进行。另外,注意到薄壁型的电气管道极容易被焊穿,可以利用气焊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功率较小的小型电焊机[3]。 (7)没有对热煨管在煨弯处的敷设以及在砖墙内、吊顶内暗敷的电气管道进行相应的防腐或防火涂料处理,在焦渣层内的敷设的电气管道,也没有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对此,应该集中加工需要热煨的电气管道,之后应该特地增设防腐刷油的工序,对于在砖墙内敷设的电气管道,安装前应该进行必要的防腐保护,再进行配管工作,对于吊平顶内的配管,完成安装以后,还要进行补刷沥青漆,保证防腐工作做到位。对于直接埋在土壤中的管子,管子选择时要严格审查,其管壁的厚度需要在3毫米以上。在浇筑过程中,需要采用混凝土预制板将管道垫起来,为管子留有足够的保护层。当将电气管道预埋在焦渣层内,则需要设置相应的水泥砂浆保护层。 3 硬、半硬塑料管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在电气管道的接口处,没有进行严密牢固的连接,出现了渗漏水的情况。对于硬塑料管的连接,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插入法和套接法,施工过程中注意要在连接处使用胶合剂进行粘连,可靠保证接口的牢固以及密封;采用插入法时,插入的深度应该保证在管子内直径的1.2到1.5倍左右,同时要保证连接管的对口与套管中心相对;对于半硬塑料管,可以采用的连接方法有套管粘接法。 (2)在煨管处,有扁裂的现象出现。对于硬塑料管来说,在煨管时,应该在相应部位实行缓慢均匀的加热,通过手工的方法,慢慢将其完成所需要的弧度,此过程中,不能大火加热,加热的温度不能太高。出现的不均匀加热和动作太快都会影响煨管的质量。同时,对其冷却可以采用局部水冷却的方法,防止出现凹陷的现象。对于管径超过50毫米的电气管道,可以事先在管中,罐满干燥的砂子,将两端用塞子塞住,扥到弯曲过程结束以后,将砂子倒出来,以此方法防止煨弯时出现的弯扁现象。 (3)接线箱与盒标高不相等。对此,可以参考土建装修水平线,通常情况下,将水平线以下50厘米处设置为竣工的地平线。为了将箱盒的位置稳定下来,可以在安装过程中,在箱盒的下口和两侧面及背后设置φ6的钢筋焊接牢固。 (4)由于开关盒、插座盒和接线盒有铁质和塑料盒之分,在塑料管敷设过程中,不能将其用错,相关的规范也对此做了严格的规定,不能在塑料管上连接铁质盒,而应该使用与之配套的塑料盒。 (5)在砖墙内敷设塑料管时,没有保证足够深度的剔槽,或者是没有采用强度大于100#的水泥浆进行相应的抹面保护,对此,采用切割机进行剔槽较为适宜,同时采用相应的水泥浆进行抹面保护,保证有足够的保护厚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电气中,电气管道的安装依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还存在较多的不足,有待施工管理人员进一步研究。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应该与其他专业的施工人员相互配合,保证各工序的合理和规范。本文针对电气管道的安装进行了阐述,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参考。 电气管理论文:建筑安装电气管理与控制 【摘 要】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涉及多方面,且自始至终贯穿于安装施工的全过程。为了杜绝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应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合理的质量控制要以预防为主,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要将以往只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中,最后才是事后检查。唯有认真把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质量关,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部分工程不按建设程序办事,私雇资质等级不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及施工单位设计或承包工程。由于设计和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致使一些安装工程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因此,只有做好建筑电气安装施工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才能确保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 事前控制 电气安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一般来讲,10kV及以上的输变电、供电工程由施工单位总承包后,专项分出由当地供电局承包。10kV以下的供电工程分包给水电安装单位。为保证施工质量,监理部门应协助建筑单位认真审查承包和分包单位的资质,提出审查意见,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选好施工单位。在事前就做好各个环节的把关工作,以确保施工质量。为此,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1 施工人员的培训、优选 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作用,他们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培训、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质量意识。其次是人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人的素质,靠质量教育、靠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靠培训和优选。 施工前对各专业施工班组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水平,使各分项工程质量达标,实现预定管理目标。 1.2 严格控制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 用于电气安装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要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 优选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守信于项目经理的人任采购人员。 掌握信息,优选供货厂家。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国家认证许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厂家,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社会信誉的产品,可对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家进行实地考查,以确保所需材料符合施工要求,并直接订货,减少采购环节,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木。施工项目所有主材严格按设计要求,应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外,质保书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 1.3 推行科技进步,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了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电气安装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加总结并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 2 事中控制 在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消防、通讯、广播、照明、电缆敷设等项目的施工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不符合施工质量要求的质量问题。要提高工程质量,首先要加强施工人员对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质量责任制,并与个人的经济效益挂钩,以此来督促施工人员按质量要求操作,避免因马虎大意或为了省事而给电气工程留下的隐患。 2.1 项目经理部要落实质量责任制 实施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企业应始终贯彻项目经理责任制是项目管理基础的原则。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首先在于明确责任制的基本内容,项目经理受企业委托对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经理应负责并确保完成承包合同,降低目标成本,并落实质量、安全,达到各方面的要求。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项目中的一些重要行为,如材料的选购、分包商的确定,企业应规定项目管理的一般方法和原则,以便项目经理参照执行。这样可以防止个别人在建设过程中利用职权牟取私利,又可以减少可能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保证公司的信誉。项目经理可将质量责任制明确到各项目组长,再由组长明确至施工技术人员,设立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操作质量。 2.2 注意防治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通病 常见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室外进户管预埋不符合要求;电线管(钢管、PVC管)敷设不符合要求;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配电箱的安装、配线不符合要求;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灯具、吊扇安装不符合要求;电缆、母线安装不符合要求;室内外电缆沟构筑物和电缆管敷设不符合要求;路灯、草坪灯、庭园灯和地灯的安装不符合要求;电话、电视系统的敷线、面板接线不符合要求;消防、智能系统的探头安装不符合要求。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从事电气安装的人员技术素质差,不完全遵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电气材料市场混乱,把关不严;施工企业对电气安装质量不够重视。 防治电气工程质量通病的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提高电气安装的设计水平;加强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把好原材料进场关,控制材料质量;严把电气安装工程验收关。 3 事后控制 3.1严格按照质量验收标准对已完工程进行验收。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所用材料、电器、设备、成品、半成品的铬牌、型号、规格、性能和施工工艺安装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及有关专业规范、标准、电气安装工程中质量允许偏差,但应符合规范有关规定,一般项目质量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应符合相关规定。 3.2 对工程不合格品的处理。对于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不合格品,应及时进行返工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4.结束语 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施工前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对电气安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电气安装工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抓好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电气安装工程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电气管理论文:浅谈在房地产项目的电气管理 摘要:作为房地产的一名电气工程师,本文总结了高层住宅项目电气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一点经验以资借鉴。 关键词:房地产 , 电气 前言 高层住宅项目是房地产设计里最为常用的项目,其中电气专业是个比较繁琐的专业,千头万绪,本人现公司架构是设计、招投标、施工、配套、验收、售后都要一起抓。佛山某项目也是新拿地的项目, 该项目地块指标:总用地面积107299m2,总建筑面积361064.28m2,计容总建面268247.09m2。产品为高层住宅(25/27/30层)共24栋,其中部分带裙楼及商业楼(2层)总户数2671户,户型为68/75/79/91/140/165 m2。整个项目分三期开发。以下是粗略地总结一下电气管理的过程以供大家借鉴。 1高低压配电系统 1.1设计:首先要去当地供电局提资,即需了解项目从哪个10KV变电站出线,整个小区负荷计算,小区电房位置设置,电房面积,计量方法,供电系统等。佛山供电系统有当地特色:1、如果采用高压双回路,消防负荷需进行计算,并且两条不同高压回路互为备用时,当某条回路断电时,另一条回路需带起所有负荷;2、电房不能设在最低层,电房对上一层不能设置住宅,电房高度最低要求4.5米;3、动力和照明回路可以用同一个变压器供电;4、电房内不能只设置一台变压器,而且每台变压器负荷只能选用800KVA;5、如果有分期的话,当期分期电房只管当期负荷,不考虑后续建筑负荷,本期负荷只能本期电房负责。这些都需要向建筑设计院进行技术交底,当地规定电力设计需重新委托有电力资质的设计院设计出图。否则当佛山电力设计院重新设计高低压配电系统时,就会导致建筑院电气设计无效,产生变更。 1.2报建:当地规划报建时,规划有一个批复就是“请提供供电局意见”,而拿去供电局时,供电局却要求规划局的意见。这时就要求整个小区供电系统要设计完成,并去找供电的市场部进行了初步的审核,如同意了就可以要求他出初步同意意见,而供电方案要等规划审批过了才会出的。因此这个报建顺序要掌握好时间。而供电方案审批时间最好尽量提前。否则后续所有工作都无法展开。 1.3施工:佛山当地施工必须委托给有电力资质的施工单位,实际上每个区都是垄断的施工单位。因此需提前做好沟通,了解好价格后提前与施工单位谈价。垄断单位施工范围:1、10KV高压线路:从变电站到小区电房;2、公用和专用电房设备;3、低压线路:住宅供电从电房到楼层表箱。那总包的施工范围:1、各动力、照明桥架和电缆;2、楼层电表箱后到每户配电箱线路;3、配电箱后户内住宅线路(精装修交楼)。其中有几项要注意的是:1、楼层住宅母线槽安装时需注意后期孔洞的封堵和垂直运输;2、强弱电井尽量分别设置,且有足够的空间,要考虑电表箱的尺寸;3、佛山当地还规定电表箱后的设计及施工单位需是在当地备案有资质的单位。设计单位备案相对简单,准备好资料后1个月左右就能完成,否则就需要挂单位出图了。施工单位就比较麻烦,通常很多总包单位都没有相应施工资质,这就必须提前挂靠施工单位,否则无法安装电表和送电。 2甲供材(电梯、可视对讲) 大的集团公司为了节约成本、提升品牌等因素,往往有很多战略合作伙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甲供材。其中最关键的有电梯、可视对讲。 电梯:1、选型:考虑到现在各厂家的井道尺寸、底坑深度、冲顶高度、机房尺寸等各有特色,因此合作的厂家如果不是唯一性的话,就要考虑几个品牌井道尺寸的不同要求,也就是在初步设计时就需选好电梯单位,否则到时井道尺寸就会影响到电梯安装,只能采用非标产品; 2、电梯排产加工周期较长——45天,安装及验收时间45天,且需开了履约保函及预付款后才能排产,尤其有临时电梯的安装展示的话,最少提前3个月进行排产。另外临时梯需另外签订协议,需注意临时电梯的验收及仓管费用;3、土建进度直接影响电梯安装周期,井道拆除、偏差、漏水和清理等问题拖延,电梯公司往往进场受约束较多,因此提前要求电梯公司进场提出问题督促总包单位进行整改。电梯公司安装完后,又由于楼层召唤孔洞预留尺寸、门洞边收口问题影响验收,整个安装周期会延后,所以总包的管理比较重要;4、设计院和专业电梯公司之间图纸的矛盾,如果没接触过该电梯公司且又不是成熟的设计院的话,他的设计蓝图中电梯圈梁和预留按钮盒未设计。结果,圈梁、每层呼梯按钮盒的土建部分预留未包含在总包范围内,此部分变更量往往在几十万,因此一定要在招标前完善该部分图纸深化内容;5、外挂电梯拆除后,使用正式电梯施工期间需安排专人开电梯并且进行非常规性的维保,此事的费用问题与总包和电梯公司反复磋商协调,总包强调总包配合费中规定提供各分包垂直运输仅限外挂电梯,就此事召集总包、监理、电梯公司召开会多次,最终决定由所有使用单位分摊。建议今后的项目应制定后期电梯使用制度,由总包或者装修单位统一管理,费用包含在招标内。发生跑水、盗窃、人为破坏等事故由责任单位进行赔偿;6、电梯刷卡系统的上与不上引起了一番争论,有人提出消防楼梯未封闭,爬楼梯也可以到达每层的前室,而且电梯刷卡已成为高端项目的普遍配置,经报价后成本增加不多,决定还是上。同时在设计前安排好读卡器的位置,效果理想; 7、电梯半年多的使用,#22号楼货梯底坑始终处于积水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首层地面至负一层厅门上部有渗水,水量随季节变化,雨季时会大些,冬季要好些;另一方面在底坑底板的侧壁上设计有排水口,在施工时不知什么原因侧壁上的排水口比底板要高出5cm,造成积水排不出去。由于长期积水,#22号楼货梯底坑内安装的补偿钢丝绳导轮、缓冲器、导轨、急停按钮、限位开关等设备已开始生锈,底坑内井道电路板已更换多块,出现的故障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电梯。解决底坑积水方案是将底坑底板抬高,高于排水口位置以便积水能流入集水井,由于底坑内已安装设备,尤其是补偿钢丝绳导轮有安装安全距离的要求,不能距地面太低,此设备两吨多重需拆除后抬高然后重新装回,导轮位置变动补偿绳也要相应截短后重新调整,工程量较大,建议在设计时井道内的地下部分进行防水处理,底坑排水口从底部收水不要放于侧壁。 对视对讲:可视对讲的选型也是直接影响到智能化设计的前置工作,由于拓扑、接线系统是每个厂家和产品都是不相同的。经过模拟几个厂家的产品试验,对比了经济价格后,我们还是选用了中低档的产品。除了价格因素外,我们主要是考虑了物业方面的意见,如果产品功能多的话,业主很喜欢尝试,但是操作就比较麻烦,因此不断地找物业公司演示和解释,造成物业公司人力的损耗,所以产品功能上我们除了满足了基本的对讲、监控功能外,其他的不过于追求,同时营销的同事反馈可视对讲业主也不是很关注。该部分选型可节省约15万左右。 3招标施工范围的界定 施工招标中标书对施工范围的界定非常重要,由于现在大部分都采用低价中标,施工单位往往是针对标书和图纸不足地方进行扯皮和索赔。以下是招标中需注意的几个小地方: 3.1空调室外机电源接线盒预留孔洞问题:原设计预留在外沿空调板上方,遇石材或铝板等部位需开洞增加一个接线盒并用管引出,线也需要加长,工艺复杂,需要多家单位协调施工,外装施工石材时需开孔,但施工单位往往贪方便把洞封了,造成接线盒被遮盖,后期寻找起来很麻烦,并且浪费人工和材料。因此在监理例会上屡次强调一定要先留洞,但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有问题加上工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每期项目都会出现类似情况。因此,从设计入手,空调电源的预留线改为从室内的空调冷媒管出户孔洞上方位置预留接线盒,电源线与冷媒管一起引出到室外机空调板处,避免了后期在石材等位置开洞,也提高了美观性; 3.2每户的弱电出户留在走道顶部的线盒里,从桥架引至各层弱电竖井,走道弱电桥架引至入户接线盒的金属软管就被漏掉了,未包含在总包范围,此部分工程只好给予了签证; 3.3生活、中水泵房内从电源柜至控制柜的电缆,做量单时未考虑在总包范围,咨询公司将此部分工程量视为配套施工,未在总包量单中体现,但配套公司也不包含此电缆,最后只能给签证解决。 4结语 作为房地产的一名电气工程师,在施工管理中以上问题都是比较容易出现的,尤其是佛山当地地区的特色。因此作为一名成熟的管理人员,去到一个新的区域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特殊要求,避免重复返工,节约无效成本。希望以上问题能给大家借鉴,不足之处请指正。 电气管理论文: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防护措施及电气管理 (中铁十六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18)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中,临时用电是施工现场的主要动力载体,是整个工程项目高效稳定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分析了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后,对提高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水平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用电措施;电气管理;漏电保护器;多级保护 一、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中,临时用电是施工现场的主要动力载体,是整个工程项目高效稳定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施工现场,由于受建设工期的影响,供电系统具有明显的临时性,一般工程项目施工期大多在几年内,有的则只有几个月,按照安全用电要求,临时用电必须在工程竣工后马上进行拆除。 临时用电还具有危险性,建筑施工现场周外环境比较复杂,由于施工工种多、交叉作业面多、人员设备进场较为频繁,很容易接触到临时供电线路发生触电危险。 临时用电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随着工程施工的不断进行,作业面也在不断延伸拓展,各类供电线路、电气设备的增加和移动,使得整个供电系统结构变得复杂多变。 临时供电系统还是一个负荷时变的系统,不同施工阶段所需的机械电气设备也不一样,系统负荷容量变化范围波动较大,这就对供电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临时用电以上多个特点可知,施工现场既是一个电气危险点较多的特殊场所,又是一个对安全技术水平要求十分高的特殊场所。 因此,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虽然是属于临时配置,但不应有临时的观点,在施工全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保护措施,提高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水平,保障整个工程项目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的建设。 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常见问题分析 (一)保护零线引出点不正确 根据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规范要求,在建筑施工现场,由专用变压器提供的临时用电TN-S接零保护系统中,各类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均必须与保护零线进行有效连接。临时用电系统中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电源侧零线或馈电柜总漏电保护器的电源侧零线引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有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保护零线的引出方式不按规范要求进行,通常采取将临时用电保护零线从现场分配电箱的零线重复接地引出,有的或从总配电箱第一级漏电保护器的负荷端引出,这都可能导致有些用电设备保护零线达不到保护要求,在出现用电安全时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二)用电设备与保护零线间连接不牢 在施工现场发现,很多临时用电系统在初期架设过程中也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布置了保护零线,且零线引出点也是正确的,且安装要求也做了重复接地,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设备专用保护零线连接出现不牢固现象,如临时用电系统安装人员不仔细,只是简单将保护零线与设备接地体进行简单连接,并且没有经过严格的临时用电验收就投入实际运用过程中,就很容易造成设备保护零线接线不妥当,使设备外壳出现带电或当设备发生漏电时失去安全保护等现象发生,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用电过程中出现触电事故。 (三)配电箱系统选型设计不合理 在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规范中明确规定,施工临时用电系统应按照总配电箱、分配电箱、以及开关箱三级设计为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系统。总配电箱应设在靠近供电电源附近,分配电箱应设在施工现场用电设备相对集中的区域,而分配电箱应按照各用电负荷开关箱位置布置,且其与开关箱的水平距离应在30m以内,用电设备开关箱与现场固定式用电设备控制箱间的水平距离应在3m以内。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很多建筑工地现场除总配电箱设置较为合理外,其它如分配电箱、开关箱等很多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统计设计布置,根据现场用电情况随意布置,且没有在箱体周围设置明显的警戒标识。有的甚至将开关箱、分配电箱进行混用,这样很容易导致发生漏电危险后,由于分配电箱额定剩余动作电流较大,通常在50~100mA,而起不到跳闸保护的作用。同时用分配电箱当开关箱直接控制用电设备,这样就可能导致某一设备出现漏电故障后,分配电箱跳闸保护直接影响其它开关设备正常用电,大大降低临时用电供电可靠性,同时还可能危及到电气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 (四)漏电保护器失效 漏电保护器是临时用电系统安全可靠供电的重要保障系统,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需要至少每天按动一次漏电保护器的试验按钮,以提高其动作可靠性和及时发现漏电保护器故障。但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大多数电工操作人员由于抱有侥幸心理等,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对漏电保护进行日常校验检查,导致已有故障的漏电保护器依然在现场继续使用,给临时用电系统埋下巨大安全隐患。有的工作人员在安装漏电保护器时,不按要求接好工作零线,导致漏电保护器只能充当一个简单的负荷控制开关,在发生漏电故障时,漏电保护器不能发挥出安全保护作用。 (五)临时施工设备电源线搭接混乱 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由于施工现场的需要,经常会出现一些施工机械临时搭接用电电源进行短时工作的情况,而在现场操作的电工往往会认为短时接线布置麻烦,忽视这类施工设备临时用电安全。在施工现场经常会看见将刀闸开关外绝缘胶盖直接取下,然后将设备电源线直接挂在保险丝上的违规用电现象,因为这样不仅造成了刀闸内部保险丝裸露在外面,增大了触电危险率;同时还会由于临时不规范搭接点出现剧 烈发热氧化,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等事故。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除上述问题外,还存在以下问题:施工现场使用的电气原器件其产品的设计一般为通用型,很多不适应施工现场和使用环境(多尘、室外、潮湿、移动,加上高温季节等);很多电器(漏电开关、空气开关等)新的产品参数正确、状态正常,使用一段时间后动作迟缓,漏电动作数据不准确,甚至失效;不按产品技术要求使用电气设备,电焊机二次侧搭铁线损坏或遗失后不及时添置,而用钢筋、扁钢等代用;施工企业为降低成本而采购低价的电气产品,部分是劣质产品,这些电气产品的技术参数不稳定,安全性能差,在该动作时不动作;供电线路没按规范要求进行穿管敷设、金属丝代替刀闸保险丝、配电箱没有采取防雨措施等,严重危险到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 三、提高临时用电安全水平的综合防护措施 (一)按照规定进行详细临时用电组织设计 按照规范要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电气设备总数在5台及以上或设备负荷总容量在50kW及以上时,应该根据施工现场条件,编制详细的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在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中要确定临时用电的电源进出线路径、配电房地址、总(分)配电箱和开关箱安放位置、供电线路的走向;统计用电负荷、选择变压器容量、供电导线截面、以及配电箱(开关箱)的类型规格;绘制现场施工临时用电总配电平面布置图、立面图,以及馈电柜、配电箱、开关箱的接线系统图;制定详细的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电气防火措施。建筑工程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由专业的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综合分析详细编制,并经现场施工企业电气专业负责人和技术总监理工程师共同审批后方能实施。 (二)按照组织设计要求认真组织现场施工 1.电力变压器与发电机两电源间严格保持联锁关系,不得并列运行,其接地、接零系统各自独立,以防止发电机单独运行时向电力变压器侧反馈高压。 2.配电线路包括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室内线路和母线。其共性要求是:(1)采用三相五线制型式;(2)采用绝缘导线(母线除外);(3)导线截面满足计算负荷、机械强度、电压损失、最小截面、环境温度要求。配电线路应按照用途作出分路标记及系统接线图,以防误操作。应按照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对临时用电线路和配电箱进行规范安装,并由专人负责。 3.临时用电中,室外架空电气线路严禁架设在树木、房屋、脚手架以及其他非专用电杆上,严禁成束架设。室外架空导线的最大弧垂点与地面的安全距离应在4.0m以上(电缆线路应在2.5m以上),室内线路敷设距地面安全高度应在2.5m以上。临时用电电缆埋地敷设深度应不小于0.6m,在经过道路、结构缝等易受外部损伤的场所应加设直径为电缆外径3/2以上的电缆套管,且在电缆和电线敷设前,要认真检查电线及电缆外绝缘层是否完好。 (三)采取多级保护 在进行临时用电系统设计、施工时,要确保整个系统具有三级配电两级保护整体结构,并严格按照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逐一配电结构,杜绝配电箱与开关箱混用等不规范现象发生,并严格按照“一机一箱一闸一漏”综合保护进行临时用电配置,同时要严格根据负荷总量进行详细计算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并设置合理匹配的动作保护时间,防止漏电保护开关出现“误动”、“拒动”等情况,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现场设备开关箱内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且其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不大于0.1s。构筑完善的零线保护系统,保护零线除了必须在配电室或总配电箱电源侧作完善重复接地外,还必须按规范要求在配电箱供电线路中间和末端分别作重复接地,且要用对应仪器核查每一处重复接地电阻是否小于10Ω,若接地电阻不满足要求应采取相应降阻措施。 总配电箱(或配电室)、分配电箱、开关箱等要采取必要的防潮、防尘、防损伤措施;要安装短路、过负荷、漏电等电气防护装置,对配电装置和配电线路实行短路保护、过载保护和漏电保护;电气线路连接接头要牢固,防止接触面松动氧化导致接触电阻过大。 四、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 (一)加强施工现场可燃、易燃物品的管理 如实施电焊作业时要清除现场的可燃、易燃物。电气线路下方、照明灯具周围等不应堆放可燃、易燃物品等,防止因电焊高温焊渣、高温照明灯具或线路因短路、接触不良、过负荷等原因造成可燃易燃物品起火。 (二)开展经常性的电气电路检查、维修 施工现场用电运行环境相对较差,长期经受风吹、日晒、雨淋、机械磨损等,容易造成线路老化、绝缘破坏而发生短路、漏电。因此,应对整个用电系统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电气安全运行。 (三)加强安全用电宣传,深化安全用电意识 应经常对现场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其次,施工现场的电工必须是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持证上岗。 (四)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施工企业应针对气候(高温与潮湿)与工程特点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临时用电安全教育和交底,让其了解电的基本知识,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施工企业还要根据施工项目及工种的特点,为在施工现场有可能直接使用电动设备人员配备合格的防触电方面的防护用品(如绝缘手套、绝缘鞋等),并督促操作工人按规定正确使用劳防用品,教育操作人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杜绝违章操作,严禁在无监护人员的情况下带电操作。 (五)加强电气设备管理,提高施工现场在用电气设备安全技术水平 对施工现场使用的漏电开关、电焊机二次侧空载降压保护器、手持电动工具等进行定期检测,施工企业无检测能力的可委托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安全管理部门应对进入施工现场的用(配)电设备、电焊机二次侧空载降压保护器、漏电空气开关等关键电器元器件进行监控,要防止劣质电气器件进入施工现场,对质量与性能稳定性存在问题的产品及时更换。施工企业要加强对新购置电器设备的管理,认真按照安全保护体系的要求进行验收,杜绝不合格电器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强化施工现场用电的定期巡查、保养、维修工作责任制,项目安全管理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对现场电工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记录,确保施工用电设备安全防护装置齐全、有效,用电资料记录齐全。 (六)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用电安全教育 施工企业应加强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知识的普及,重视临时用电的安全,对作业人员应针对环境(高温与潮湿)等因素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临时用电安全教育和交底。普及用电知识,增加安全教育中的安全用电知识内容;教育有关操作人员正确使用电气设备、手持电动工具,提高预防触电的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制度。 施工现场电气工程师首先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并严格审查,要求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而且应符合经会审的设计图纸及国家现行的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 五、结语 从施工现场多年发生的用电事故分析中可以看出,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是做好用电安全运行的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不能一个大,一个小,一手硬,一手软。只有两个轮子同时转动,既注重电气安全设备、材料和人员的配备,又抓好安全用电管理制度的实施,才能杜绝电气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电气管理论文:浅谈施工现场电气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为打造立体化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由于城市内一些工地内消防安全意识不够、日常消防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施工现场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加强用电安全管理极为重要。 【关键词】施工现场;用电措施;电气管理 施工现场用电虽然是属于临时配置,但不应有临时的观点,应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正规电气设计,严格按规范要求来执行,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使用意识,强化用电管理。达到安全生产的要求。 1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安全用电措施。 1.1 基本供配电系统 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的基本供电系统形式中:电力变压器和发电机均采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电源为3N-380/220;电力变压器与发电机两电源间严格保持联锁关系,不得并列运行,其接地、接零系统各自独立,以防止发电机单独运行时向电力变压器侧反馈高压。 1.2 配电线路 配电线路包括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室内线路和母线。其共性要求是:a.采用三相五线制型式;b.采用绝缘导线(母线除外);c.导线截面满足计算负荷、机械强度、电压损失、最小截面、环境温度要求。 配电装置应作用途、分路标记及系统接线图,以防误操作。配电箱应配锁,并由专人负责。 1.3 用电设备 施工现场的用电设备主要指用于各种电动机械的电动机、各种电动工具、电焊机、照明器等,用电设备的故障往往是导致各种事故的主要原因。 2 施工现场的用电防火管理措施应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正规电气设计,加强用电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严格按照国家电气安装规范要求敷设电气线路,严防短路、接触不良、过负荷等情况的发生。选择导线要充分考虑用电负荷、机械强度和使用环境等对因素;总配电箱(或配电室)、分配电箱、开关箱等要采取必要的防潮、防尘、防损伤措施;要安装短路、过负荷、漏电等电气防护装置,对配电装置和配电线路实行短路保护、过载保护和漏电保护;电气线路连接接头要牢固,防止接触面松动氧化导致接触电阻过大;室外架空电气线路严禁架设在树木、房屋、脚手架以及其他非专用电杆上,严禁成束架设,保证线路架设所要求的档距、线间距以及最大弧垂处与地面的距离等等。 2.2 加强施工现场可燃、易燃物品的管理。如实施电焊作业时要清除现场的可燃、易燃物。电气线路下方、照明灯具周围等不应堆放可燃、易燃物品等,防止因电焊高温焊渣、高温照明灯具或线路因短路、接触不良、过负荷等原因造成燃可燃易燃物品起火。 2.3 开展经常性的电气电路检查、维修。施工现场用电运行环境相对较差,长期经受风吹、日晒、雨淋、机械磨损等,容易造成线路老化、绝缘破坏而发生短路、漏电。因此,应对整个用电系统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电气安全运行。 2.4 加强安全用电宣传,深化安全用电意识。应经常对现场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如教育他们不要擅自使用大功率电器,使用电热器具时要与可燃、易燃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用电完毕要注意切断电源等。其次,施工现场的电工必须是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持证上岗。 3 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施工企业项目部应针对气候(高温与潮湿)与工程特点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临时用电安全教育和交底,让其了解电的基本知识,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项目部还要根据施工项目及工种的特点,为在施工现场有可能直接使用电动设备人员配备合格的防触电方面的防护用品(如绝缘手套、绝缘鞋等),并督促操作工人按规定正确使用劳防用品,教育操作人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杜绝违章操作,严禁在无监护人员的情况下带电操作。 4 加强电气设备管理,提高施工现场在用电气设备安全技术水平 施工现场使用的电气原器件其产品的设计一般为通用型。很多不适应施工现场和使用环境(多尘、室外、潮湿、移动,加上高温季节等),很多电器(漏电开关、空气开关等)新的产品参数正确、状态正常,使用一段时间后动作迟缓,漏电动作数据不准确,甚至失效。 现在施工现场使用的电焊机需另配置二次侧空载降压保护器,为操作方便或减少费用支出,部分在用电焊机未配置二次侧空载降压保护器或损坏后不及时修复、更换,而采取短接措施(使二次侧空载降压保护器切除);电焊机二次侧搭铁线损坏或遗失后不及时添置,而用钢筋、扁钢等代用;施工企业为降低成本而采购低价的电气产品,部分是劣质产品,这些电气产品的技术参数不稳定,安全性能差,在该动作时不动作,从而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不按产品技术要求使用电气设备,如电焊机搭铁线采用钢筋或扁钢代替等。对施工现场使用的漏电开关、电焊机二次侧空载降压保护器、手持电动工具等进行定期检测,施工企业无检测能力的可委托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管理部门应对进入施工现场的用(配)电设备、电焊机二次侧空载降压保护器、漏电空气开关等关键电器元器件进行监控,要防止劣质电气器件进入施工现场,对质量与性能稳定性存在问题的产品及时向施工企业进行反馈。施工企业要加强对新购置电器设备的管理,认真按照安全保护体系的要求进行验收,杜绝不合格电器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强化施工现场用电的定期巡查、保养、维修工作责任制,项目管理部加强督促检查,对现场电工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记录,确保施工用电设备安全防护装置齐全、有效,用电资料记录齐全。预防用电安全事故的措施有许多,但最后一道措施就是使用漏电保护开关。万一发生触电(漏电)事故,漏保护开关要动作,及时切断电源,从而保护了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较多主要是由于人们的临时观念在作崇,而移动式、手持式电气设备和工具则是“临时”中的“临时”,它们用完就撤,要用再接,线路的接线和敷设随意性非常大,许多事故和隐患都出在它们身上。 5 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用电安全教育 施工企业应加强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知识的普及,无论是建设方,还是监理单位,尤其是施工单位要重视临时用电的安全,对作业人员应针对环境(高温与潮湿)等因素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临时用电安全教育和交底,应在项目部及各施工班组设立意外伤害急救人员,急救人员须经过触电后急救等方面的培训,并根据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对触电事故发生后的急救进行定期演练,熟习急救程序,以减少触电死亡事故的发生。普及用电知识,增加安全教育中的安全用电知识内容;教育有关操作人员正确使用电气设备、手持电动工具,提高预防触电的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制度。 电气工程师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并严格审查,要求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而且应符合经会审的设计图纸及国家现行的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电气工程师首先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建筑工程的施工包括土建、装修、给排水、暖通、电气安装等。 6 结束语 本文从施工现场多年发生的用电事故分析中可以看出,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是做好用电安全运行的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不能一个大,一个小,一手硬,一手软。只有两个轮子同时转动,既注重电气安全设备、材料和人员的配备,又抓好安全用电管理制度的实施,才能杜绝电气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电气管理论文:浅谈建筑电气管线暗敷工艺的质量管理 摘要:结合施工实践,对建筑电气管线暗敷的施工质量管理做些探讨。 现代住宅、公共建筑等工程,电气管线一般多采用暗管敷设。由于管线暗敷工程直接关系到使用功能,且属于隐蔽工程,不易甚至无法返修,同时验收中常出现管内“死线”的难点。所以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程实践,对建筑电气管线暗敷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做法谈一些体会。 1 做好图纸自审、会审及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 1.1 图纸自审 对暗敷隐蔽的各个电气系统的图纸进行认真审图。暗敷线路包括电气动力、照明、电话电视、对讲、电脑网络、广播音响、消防报警控制等系统的各种线路。要认真对其系统图和管线平面图进行阅读、消化,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来龙去脉,把一些可能造成返工的问题消灭在施工前图审阶段。 1.2 图纸会审 由于给排水、通风空调等专业有些管路也可能是暗敷设,会审目的在于发现和避免各专业管线之间是否重叠或共占同一空间,以及同土建结构、建筑图是否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发现有类似现象,应会同有关专业与设计人员共商解决的办法,再请设计人员补充或修改设计。 1.3 编制施工方案 根据图纸自审、会审情况,设计变更补充文件及现场实际情况编制出确实可行且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 2 严格按管路敷设的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2.1线路保护套管的种类和适用场所 1钢管适用于干燥或潮湿场所以及防爆和火灾危险场所,不能暗敷于有严重腐蚀性介质的场所。 2PVC 塑料套管,适用于干燥、潮湿、有腐蚀性介质的场所,但不适用于高温(60C以上)和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当塑料管引出楼地面和引至设备出口处与地面交界的地方应用刚性塑料管或钢管保护,在腐蚀性场所应当使用重型刚性塑料管敷设。必须注意,凡有裂缝、锈孔、凹陷及管内有锋口、杂物现象的线管均不能使用于工程上。 2.2 金属管除锈、防腐 1除锈:用圆形钢丝刷,两头各绑一根钢丝穿过管子,来回拉动钢丝刷进行管内除锈;管外壁用钢丝刷除锈。 2防腐:埋地和墙内暗管的管道内外壁均应涂刷防锈漆两道。 2.3 弯管 为便于穿线,线管的弯曲角度不应小于90度。钢管和电线管弯曲的曲率半径须大于或等于6d;硬塑料管曲率半径须大于或等于4d;埋于现浇板中和埋地敷设的管道应不小于10d;弯曲要均匀,弯皱扁率不大于10%d。 2.4 线管连接 钢管与钢管的连接,除采用管箍连接外,在非防爆场所和非重要部位可采用套管熔焊接连接,但要保证管接口严密性和管内光滑易于穿线,严禁对口焊接。硬塑料管应采用插入法连接,连接处的结合面应涂专用胶合剂,接口应牢固密封。 2.5 线管的敷设及固定 线管暗敷设时,线路应尽可能避免转角或弯曲,为便于穿线,当线路太长时必须加装接线盒,使两个接线盒之间的距离满足以下要求:1)无弯曲转角直线段,不超过30m;2)有一个弯曲转角时,不超过20m;3)有两个弯曲转角时,不超过15m;4)有三个弯曲转角时,不超过8m。线管在混凝土板中暗敷时,要用铁丝将管子绑在钢筋上,并将管子用垫块垫好,使管子与砼模板间保持15mm以上。当线管外径超过砼厚度1/3时,不准将管埋于其中,以免影响砼的强度。同向敷设在砼内的线管不能太密,以免造成无法浇灌到位,影响结构强度。 2.6 金属线管的接地 用于配线的金属管必须可靠接地,一般在金属管与金属管、金属管与配电箱及接线盒等连接处用6mm-10mm的圆钢做跨接地线,并在管道始末两端和各管道之间相互与接地体可靠等电位连接。 2.7穿线 穿线前先清扫线管,将管内杂物和水分清除。先将管口毛刺挫去,然后用1.2mm钢丝做引线穿入线管内。线管内导线不允许有接头,也不准穿入绝缘破损后经过包扎的导线。不同电压、不同回路不得穿在同一根线管内。 3.完善电气管线敷设工程技术资料 为保证工程质量,做好技术资料工作至关重要,根据多年的施工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技术资料。 1施工中采用的材料都必须有合格证即出厂证明文件(包括电气线管和导的等)。 2分区分阶段暗敷的线管在施工完成隐蔽后,由于无法检查,所以隐蔽验收记录成为维护和检查的依据,必须做好隐蔽记录。在确定各管线均满足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后,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建设(监理)单位有关人员共同确定签署本层本区或本段电气管线隐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线管的材质、型号规格、敷设方式、位置走向及防腐防锈、连接、弯管、固定、接地等,有设计变更者要特别注明。首层或地下层要注明管线接地点。 3电气线路的绝缘电阻测试记录是电气管线敷设分项的质量保证资料。在穿线完成后,要对所穿导线进行绝缘电阻测试,检查所穿导线有无破损,以避免短路、漏电现象;绝缘电阻值要求大于0.5M。对所测得的数据要做好详细记录,并由施工单位、建设监理单位共同签名确认。 4涉及到电气系统及管线敷设、材料代换等的设计补充变更文件应齐全。 5应由施工单位根据管线实际施工情况出具管线竣工图。 4. 管线暗敷常出现的质量、技术问题及其预防 1线管保护层不足15mm,甚至外露。线管在混凝土内暗敷时,要用铁丝将管子用垫块牢固地垫在模板上,使管子与砼模板间保护15mm以上距离,否则在灌浆时会造成管子偏位,使保护层不够15mm。 2线管沿管缝破裂造成穿线绝缘破损。线管的管缝破裂现象是由弯曲不当引起的。弯管时在线管特别是电线管的转弯点,要注意使管缝与弯曲方向成90度,这样可减少线管的开裂现象。 3电线管、钢管暗敷时不接地或接地不良。在有专用PE线和利用钢管做保护接地的系统中,电线管和钢管均应按规范可靠接地。在有PE线的电线管、钢管暗设工程中,经常出现线管不接地现象,这样会造成绝缘不良时出现漏电现象。严重时保护电器不能可靠动作,使金属件带电。 4电线管熔焊连接。由于钢管对口焊接或薄壁管用焊接连接,导致管内出现锋尖(焊渣点),或管壁破孔灌浆时水和砼浆进入管内,造成在穿线时刮破导线绝缘层或无法穿入而成“死线”。 5线管内所穿导线不合格。由于目前市场上存在部分不合格导线,穿线前要实测和确认其导线截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问题突出时,在线路满负荷运行情况下,会使导线发热,温度太高而损坏绝缘层,甚至引起火灾,决不可掉以轻心。 总之,在建筑电气中,管线暗敷工程是薄弱环节之一,目前较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是:线管熔焊接、保护层不足、接地不规范及导线不合格、绝缘破损等。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当去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电气管理论文:工程电气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在电气施工的全过程,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以确保建筑电气工程能够向更高的领域发展。我们要对电气工程的施工安全进行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用电设施的审批和编制制度,并通过培训和安全教育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使得施工工程实现更好、更安全的运行。 关键词:工程 电气 质量 控制 管理 前言:建筑电气的施工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子系统既独立运行,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又会交叉进行或相互产生联系,其主要包括低压配电系统、楼宇照明系统、宽带网络的通信系统、数字电视线路、楼宇监控系统、通讯系统、消防系统以及自动报警系统等。各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并非在独立分工阶段进行施工,它们之间还会互相联系。因此,电气施工和设计人员要以全局的思维指导对建筑电气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和考虑,并在整体上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各个子系统的施工质量。 一、工程电气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 暗配管问题 目前电气管理已经应用到了浇栓配管的施工过程中,但是在其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管路发生阻塞、管道断裂、管道口出现脱合或者是盒位不正等。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做好施工过程的监管,使施工过程出现的故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目前在工程浇栓过程中使用的管道大多都是刚性的阻燃管,厂家在生产这种管道的同时会生产和管道想配套的接头和接口胶,其目的是保证在对管道进行浇筑之前能够使管道接口得到充分的凝固。在管道接口处理好之后,要将管道和钢筋等捆绑在一起,确保管道能够得到很好的固定。特别是对于管道的接口或者盒位处更应该加强固定,并且要提醒浇筑人员在进行振捣操作时应该对接口或者盒位这些问题引起注意。只有每个环节进行细心施工,才能保证整个工程最终的施工质量。现在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忽略一些细节的问题,例如在管子进盒时不加螺母进行固定,对关口或盒封阻不严,导致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过程阻塞管道。在现在使用混凝土内置 PVC 镀纹管道的情况下,更应该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1.2 安装问题 在对规格超过一米的配电箱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应该在洞口上增加钢筋混凝土过梁,不能够采用钢筋砖过梁代替。现在在施工过程中很多单位为了方便或者是节省材料和人工,经常会忽略这个细节问题,最终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建筑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各类电气箱盒的开关、插座盒等最好是在进行砌筑的过程中直接嵌入到墙体中,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后续凿洞按盒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插座或者开关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墙体的受力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对插座或者开关等电器盒盖进行安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盒孔孔径和相应的螺母不配套的情况,如果螺母过大可能会导致盒体出现受损,如果螺母过小可能会使固定不够牢固,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引起电气设备最终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也体现出来电气管理在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严忽略细节的现象。 1.3 工程电气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电气施工的质量,应该将电气施工管理工作落实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在施工之前不仅应该做好相关条款的制定,同时也要做好施工之前的质量控制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跟进工程施工的进度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在施工完成之后还要做好电气工程的运行管理。确保整个电气工程从一开始就走高质量的道路。 二、电气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2.1 建立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 目前,电气安装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其中的监督机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不足,监理公司作为开发商的代表在对施工方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对工程的监管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工作人员大的技术水平不达标,工作素质差。或者由于收受施工方的贿赂,替施工方包庇相应的工程施工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对监理单位制定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不按照相应的制度严格执行工作的情况,委托方应该对其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对其进行惩罚使其对工程质量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在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委托合同的时,应该要求施工单位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施工队长和专业技术人员应该作为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的领导者,做好日常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对工程的质量承担应有的责任。施工单位应该在每个施工班组设定相应的兼职质量监督检查人员,对本班组的工作质量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施工单位应该就图纸的审核、质量的检查、工作程序的进行、工作的交接等作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具有严格的制度才能够保证工作依照制度顺利的开展。 2.2 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电气工程不能够简单的按照图纸开展施工工作,在施工之前应该对电气工程的图纸进行详细的研究,对于图纸设计存在不足的地方及时的提出处理意见,并报相关部门批准修改。在开展工程之前一方面要对工程图纸进行认真的审核,另一方面要对工程团队进行综合评估。保证高效的团队按照完善的图纸完成高质量的电气工程施工。 2.3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是建造电气工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过程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最终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各个施工程序的质量控制,对整个过程安排不同的人员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质量监管,确保每个过程和环节都按照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开展工作。同时,应该严把原材料的质量,在进料过程中对材料的质量审核设定多道关口,只有所有的审核都通过之后才能够允许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对于一道工序完成之后,应该经过专业的人员检查通过之后,才能够开展下一道工序。要做好施工过程的施工日志,记录每天完成的施工工作,施工的具体过程以及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方便日后工程出现问题时进行翻阅。 (1)在基础工程进行施工时,要与土建配合好,做好止水板的预留和预埋工作以及弱、强电专业的电缆线的穿墙管。这一项工作要求各专业之间的施工工作要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其中电气专业的施工必须要在土建进行墙体的防水处理前就完成相应的施工工作,这样才能防止由于防水层对被电气施工破坏而出现墙体的渗漏现象。对于需要预埋的配电柜基础型钢、吊杆基础螺栓、木砖、吊卡以及铁件等需要预埋的预埋件,有关施工人员应提前与土建配合好,要对这些预埋件及时的埋入和保证施工到位,防止出现遗漏的现象。在安装电器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高,实现质量的严格把关。 (2)施工阶段中对质量的控制必须要对施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分清楚,确定配电箱、电力电缆以及配电装置这三个重点装置的相关协调和交接环节。在明确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好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 (3)在装修阶段对质量的控制,应重新核实隔墙线以及水平线,因为此后所进行各种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以及灯具的预埋位置都是根据这两条线来进行确定的。在对墙体进行抹灰之前,应重新核实预留孔洞的规范要求及设计。在确定其符合要求后,再对箱盒进行稳定,并要重新检查一遍暗配的管路。 2.4 做好电气装置运行管理 完成电气装置的安装工作之后,就要对电气工程进行运行,首先,为了对工程最终质量进行检验,应该对装置进行试运行,试运行通过之后才能投入正式的运行。在正式运行过程中应该做好运行管理,确保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结束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电气装置和设备。对这些电气装置和设备的安装使用,成为了建筑物质量以及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我们在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工程的管理以及质量的控制,保证电气的安全、可靠,为用户创造舒适、安全的居住空间。 电气管理论文:探讨高层建筑电气管理及控制措施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中的质量问题不断地得到了解决。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施工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管理过程中,从安全、经济、节能等几个方面来综合分析,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新的管理理念、方法,以确保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管理;电气选择;控制措施 0.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环境、功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电气的配置、施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功能和质量。为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必须将电气工程管理放在一个关键的位置,积极发现并解决电气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安全隐患。 1.高层建筑电气管理原则 (1)要对各分项建筑电气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各个电气分项工程的控制侧重点在哪里,明确高层建筑电气进度控制的基本点是在于建筑工程本身的进度控制,同时要注意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 (2)因为电气设备、材料质量、人员素质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造成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一个波动的过程。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施工单位及技术负责人、设备及材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 (3)为确保电气设备、器具的安装质量,应实施跟踪管理。施工后期,除了要管理好高、低压配电装置等电气设备的试验、调整,也要注意与专业施工单位、总承包单位做好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安防系统、通讯综合布线系统的调试验收管理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检查结论是否与设计、规范要求相符,能否满足工程电气系统安稳、可靠运行。 2.高层建筑电气选择 2.1供电电源以及电压的选择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供电的时候,为了保证其可靠性,一般都要设置两个相对独立的电源,这样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对建筑物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在电源数量方面可以根据负荷大小以及实际电网的条件来进行确定。为了更好的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可以准备柴油发电机,这样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自动恢复供电,保证一些电气设备得到使用。 2.2负荷的计算 高层建筑在进行供电设计的时候最重要的参数依据就是电力负荷,这个参数的准确度对整个建筑物的电力安全运行都能够进行保证,同时,参数计算正确也能促进其发挥最大的功效。一般情况下,电力负荷的主要计算方式就是采取负荷密度法和需要系数法。 2.3主要设备的选型 在高层建筑中,变配电室通常情况下都是在主楼的地下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合采用油开关,而高压开关柜在应用方面却有着非常好的优势。高压开关柜是一种真空开关,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更加安全和方便。根据相关的防火要求,在主楼内是不允许安装大容量的电力变压器,因此,在电力变压器的容量方面要进行充分的考虑。为了更好的保证高层建筑的供电可靠性,通常都是要准备应急发电机组的,以前都是准备柴油发电机组的,但是,现在,很多的高层建筑使用了汽轮发电机,这种发电机在体积和重量方面都是非常轻的,而且,在反映速度方面也是非常好的。 2.4高低压电的配电系统 在高层建筑中,通常高压配电系统是两路的10kv电源,这两路电源在供电时加以使用,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供电的可靠性。高压配电采用的形式是单母线分段,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切换,同时也能形成相互备用的情况。高压系统和低压干线的配电方式都采用放射式系统,而楼层在进行配电的时候通常都是混合式系统,这样就使得很多的高层建筑在进行施工时多采用了插接式母线槽,这样在进行水平走线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3.电气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3.1制定科学的建筑电气施工方案 (1)应该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认真分析设计图,因为设计图是整个建筑电气施工的根本依据,如果发现设计图中不合理的地方,应该立即向设计单位提出质疑并及时地处理问题。不能任意地对建筑电气施工图纸进行修改,没有得到设计方、投资方肯定的情况下,严禁擅自变更,防止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或完工后出现纠纷,并在施工中必须要严格地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 (2)要制定科学的建筑电气施工方案并严格执行,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这才有利于建筑电气施工中系统与主体工程的同步进行。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的技术管理,在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应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按照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施工。 3.2加强建筑电气施工人员管理 (1)要加强建筑电气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要让施工人员了解到施工的具体内容和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还可以建立建筑电气施工责任制,明确施工中的具体分工,这样就可以有力地保证建筑电气施工安全和质量。 (2)要加强建筑电气施工人员的建筑质量和安全教育,要让他们提高安全意识,能够充分地将质量安全应用到具体的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去,这样也能够保证建筑电气施工的质量。 3.3加强建筑电气施工工艺的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建设整体质量 充分发挥监理在实际建筑电气建设与施工控制的监督作用,对施工工艺的全过程进行相关的控制工作,适当强化对建设施工的技术性指导,进行施工全过程的工艺的管理和控制,提升工程建设整体质量。 4.高层建筑电气施工的安全防护措施 4.1防雷保护措施 现今的建筑结构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使用的部件也多是金属材质的,这样防雷就成为了首要考虑的因素。在设置防雷保护措施时,可以把防雷天线安装在建筑物的顶层,要和避雷接地设备一起联接,并且联接位置要有两处之上,假如天线最长的地方在建筑物避雷区域的外围,要安装独立的防雷设备,防雷设备要和天线防雷联接地设备稳固的联接。为了实现整体避雷,天线最好使用三馈线体系防雷设备。 4.2接地保护措施 现代建筑的接地保护系统应该采用TN-S 系统,该系统属于三相四线加PE线的接地系统。具体措施为:可采用独立接地,将防雷接地与直流接地和保护接地分开,主要目的是排除干扰源。为了安全起见,接地系统的距离一定要大于20m,而且它们的接地极与地线之间要保持绝缘,绝缘电阻应在2MΩ以上,接地电阻小于4Ω。也可以采取联合接地措施,将各种接地通过接地线将各种接地装置连接在一起。接地采用角钢、圆钢或钢管,其截面不小于48mm2,一组二根接地之间间距不小于2.5mm,接地电阻符合规定,电杆转角杆、终端杆及总箱、分配电箱必须有重复接地。保护零线不得装设开关或熔断器。 5.高层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 5.1经济效益需要充分考虑 节能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因素,建立在过分增加成本和投入基础上的节能是不可取的。节能的焦点应该在电气设计当中体现,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节能而得以效益回报。 5.2以减少无谓耗能为主 应明确哪些电量消耗是与建筑物的功能无关,再考虑采取的具体措施。在设计过程中,节能措施应遵循“经济合理、价值实用、技术先进”等原则。由于高层建筑耗电量大,节能空间也相对较大,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因此,在选择电气节能的设备时,应对其性能、原理、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给予考虑,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要反复比较,最后定选节能设备,以实现真正的节能功效。 6.结束语 在高层建筑中,电气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予以重视。在电气施工中,要按照施工标准对各个施工步骤进行严格要求,这样能够保证电气施工顺利进行。 电气管理论文:试析高层建筑电气管理及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进行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及施工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认真,对设计方案要进行反复的推敲,电气整体功能、结构设置、安全性、适用性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业主的要求,是建筑电气施工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质量 1 高层建筑电气的特点 在高层建筑中,和电气相连的设备有很多,而且种类也很多。在室内、楼梯过道和安全照明等都是电器照明设备;货梯和客梯都是电梯设备;生活水泵和消防水泵是排水设备;引风机和鼓风机是锅炉房设备;还有一些家用电器设备等等,这些设备在使用时都要使用电能,而且,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也非常复杂。因此,为了不出现耗电量过大的问题,对于有特殊需要的电器设备可以准备独立电源,这样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也能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2 高层建筑电气选择 2.1 供电电源以及电压的选择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供电的时候,为了更好的保证其可靠性,一般都要设置两个相对独立的电源,这样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对建筑物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在电源数量方面可以根据负荷大小以及实际电网的条件来进行确定。为了更好的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可以准备柴油发电机,这样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自动恢复供电,保证一些电气设备得到使用。 2.2 负荷的计算 高层建筑在进行供电设计的时候最重要的参数依据就是电力负荷,这个参数的准确度对整个建筑物的电力安全运行都能够进行保证,同时,参数计算正确也能促进其发挥最大的功效。一般情况下,电力负荷的主要计算方式就是采取负荷密度法和需要系数法。 2.3 主要设备的选型 在高层建筑中,变配电室通常情况下都是在主楼的地下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合采用油开关,而高压开关柜在应用方面却有着非常好的优势。高压开关柜是一种真空开关,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更加安全和方便。根据相关的防火要求,在主楼内是不允许安装大容量的电力变压器,因此,在电力变压器的容量方面要进行充分的考虑。为了更好的保证高层建筑的供电可靠性,通常都是要准备应急发电机组的,以前都是准备柴油发电机组的,但是,现在,很多的高层建筑使用了汽轮发电机,这种发电机在体积和重量方面都是非常轻的,而且,在反映速度方面也是非常好的。 2.4 高低压电的配电系统 在高层建筑中,通常高压配电系统是两路的 10kv 电源,这两路电源在供电时加以使用,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供电的可靠性。高压配电采用的形式是单母线分段,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切换,同时也能形成相互备用的情况。高压系统和低压干线的配电方式都采用放射式系统,而楼层在进行配电的时候通常都是混合式系统,这样就使得很多的高层建筑在进行施工时多采用了插接式母线槽,这样在进行水平走线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3.高层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 3.1施工前做好协调准备工作 施工中的协调工作一般分为四个方面:①及时办理对交接手续,如集中扫管,及时在对交接前完成扫管,是专业人员穿线时间得到控制,减少时间延误。②督促现场补管,例如穿线时会出现漏管盒等问题需及时查出并报修以防时间过长原单位拖延补管时间。③清专业施工界线,例如施工人员分不清图纸中强电和弱点,对于划分不够明显的相关专业人员要仔细研读图纸,对图纸进行标注,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防止弄错。④土建施工与电气施工交错的施工要进行合理安排,两方需要跨专业合作,充分沟通,协调施工。避免因为沟通不到位,各自赶工,出现问题。例如预埋工作时间性非常强,应密切配合主体工程的施工步骤。电气埋地保护管时,需在土建铺设地坪时预先敷设好;固定支撑件的预埋,如避雷带的支座、固定配电箱等,需在土建砌墙或浇灌时同时埋设。 3.2在施工中进行质量控制 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可分为四方面来探讨。 ①基础工程施工时严格把握材料的质量和各个环节施工的注意事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对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比较高,例如利用地下底板主钢筋和梁、柱主钢筋作为防雷接地之用者,主要落实主钢筋直径大小、上下、水平应是同一根不得交错,在浇混凝土前要认真检查,按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复盖和进行下道工序。预埋在现浇楼板、梁、柱、墙内的金属管要注意管与管之间连接方式、管子长度、弯曲半径均应符合施工验收规范。预埋在现浇楼板、梁、柱、墙内的金属接线盒是否与钢筋网固定牢靠,盒内是否堵严以防砂浆注入。线管预埋必须和土建砌墙同时进行,电气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线管质量和线管数量及位置,墙体已经砌好发现漏埋接线盒或者穿线管,将会引来比较大的麻烦,解决问题也比较棘手,增加工程的工期以及劳力耗费。从多个方面都需要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在施工中来严格把关保证施工质量。 ②主体工程施工前要明确施工主次顺序,首先重点施工环节需要重点质量监控,同时要密切留意与土建工程的步伐要协调,根据浇灌的顺序做好设备预埋和管线铺设工作。 ③装修时质量的控制,装修时(主要是抹灰前)应特别留意为开关插座,摄像头、应急灯等防火防盗联防设备中预留的编址。各种开关的标高应遵循一定的标准,通常开关与地面的距离范围是0.15~1.3m。线材的质量也要再次检查,必须保证穿管的线材没有接头,否则会因为接头绝缘胶布老化造成火灾隐患,相线的种类是否用不同颜色分类好,并记录在档方便以后检修查阅。装修的原则是安全为重要前提,不能单纯考虑节省材料和美观。 ④电气设备安装时的质量控制。土建工程完成后,高低压设备的安装即可进行,对于安装设备时的质量控制步骤有安装前的准备、安装和送点调试。例如在安装前必须对安装地点交通情况摸底,运输设备的准备,调试检测安装机械,电气设备自身质量的复核等。例如电压器本身零部件不能移位,防松绑扎必须完好,铁芯与夹件之间绝缘性必须良好等等。 3.3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竣工阶段,同样应加强对电气施工的质量控制,即及时建筑电气施工的验收,一是做好电气设备的试运行,认真阅读设备的产品说明书,熟悉设备规格型号、适用范围、安全性能、使用功能等技术指标,检查其是否符合设计规定;了解设备的操作规程,设备对环境(温度、湿度、防潮、防尘、防爆、防水、防火等)、电源质量(频率、电流、功率、功率因素等)的要求必须在允许的范围内;接地(保护、防静电、等电位、防雷接地等)电阻值应符合国家标准。对低压配电柜等重要的送电设备要进行全面检查,要求柜体固定且接地可靠,柜内所装电气元件安装位置正确、连接可靠、标志齐全、绝缘符合要求;柜及电缆管道安装并做好封堵后,方可进行空载运行,按程序逐一送电,并观察电压、电流空载指示情况,发现异常声响或局部发热等异常应停电处理;经空载运行后,可加载至全负荷进行试运行,若24h没有故障,即可投入正常运行。 4.结 语 综上所述,对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电气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紧密结合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意识到加强电气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在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等切实做好各项质量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为整个工程质量提升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电气管理论文:高层建筑电气管理及电气安装接地质量控制 摘要:建筑电气是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影响着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并对居住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技术也随之提高。为保证高层建筑电气施工质量,为居住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安全和舒适,电气管理的实施是保证高层建筑电气施工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键词:高层建筑 电气管理 接地技术质量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环境、功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电气的配置、施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功能和质量。 电气安装问题一直被大家所重视,为了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电气系统供应环境,为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概率,减少电气的安全隐患,保证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电气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了最主要的施工标准之一,且必须加强接地保护系统建设研究。 一、高层建筑电气管理原则 高层建筑电气管理要实现对电气系统质量、工期、投资三大目标的控制,必须以相关总体原则为指导,以指引高层建筑电气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控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对各分项建筑电气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各个电气分项工程的控制侧重点在哪里. (2)明确高层建筑电气进度控制的基本点是在于建筑工程本身的进度控制,同时要注意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 (3)因为电气设备、材料质量、人员素质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造成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一个波动的过程。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施工单位及技术负责人、设备及材料在实际操作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 (4)施工阶段,为确保电气设备、器具的安装质量,应实施跟踪管理施工后期,除了要管理好高、低压配电装置等电气设备的试验、调整,也要注意与专业施工单位、总承包单位做好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安防系统、通讯综合布线系统的调试验收管理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检查结论是否与设计、规范要求相符,能否满足工程电气系统安稳、可靠运行。 二、用框架主体结构钢筋安装接地 1.充分利用螺栓和柱子内部的两个主要钢筋作为接地引下线。 在高层建筑中,从目前的结构上看,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将柱子中起决定作用的两根钢筋当作引下线,这样就减少了对其他地方的引下线,当然如果能够确定柱子内部最优越的主要钢筋作为引下线,效果可能会更佳。在引用接地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在高层建筑设计上.用到的螺栓比较多,有时会在柱子上架设螺栓,有时不会,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一方面是在柱子上设有螺栓的情况,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先确定螺栓的具体位置,还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室内还是室外.如果是在高层建筑室内,就要根据螺栓在柱子上位置的设定,充分利用柱子靠外一侧的两根中间的主要钢筋作为引下线;但是在高层建筑室外就相反,主要是柱子内侧的部位,其中间两根主筋当作引下线,从高层建筑的整体效果来看,从主筋安装的螺栓更方便更实用。 2.在连接过程中需要混凝土与钢筋相配合 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也不能在建筑设计中单独存在,需要与构件中的钢筋进行配合,且混凝土与钢筋的组合部件一样需要注意接地的问题,因此,在高层建筑中采用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作为接地极或引下线时,更要注意安全隐患,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首先,在底板和钢筋之间,它们进行连接时最忌讳的就是用电焊简单的、直接的将其相互焊接在一起,而是要用必要的连接器件将二者焊接起来,使用的地板要与钢筋的规格相适应,连接件也要尽可能的选择好的材质,避免因规格不同,材质的缺陷等问题影响板内钢筋的构件。其次,在柱子的建筑上,要对主筋和梁柱进行适当的连接,连接过程中要注意底板和钢筋连接方法,有时连接件的规格不同,但这并不是它们的限制性因素,用同规格的扁钢也可。最后,要注意的就是柱子内部的主筋和梁的连接,在这个连接过程中,要注意的就是避雷带的搭接,避雷带大都采用扁钢或者圆钢构件进行焊接,搭建连接的桥梁。 3.柱内主筋的引出点安装方法 高层建筑设计中,电气的安装既然有引下线,那就要有相对应的引出点与之相适应。一方面,在柱子内部安装主筋,它作为引出点,在处理时应保障主筋不受损害。在柱子内部的主筋有时需要与避雷网进行连接,有时需要与螺栓进行连接,但是它们适用于任何类型的钢筋,无论是用扁钢还是圆钢都可以将其设计为工程实际所需要的形态,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接地连接规定不能出现直角,弯曲要有一定的弧度;另一方面,就是在屋顶处引出线时,需要控制好柱内主筋的标高,高度尽可能地与避雷网一致,严格按照规定与避雷网进行连接,不管是从安全角度,还是从美观角度都能满足人们的内在需求。 三、.高层建筑电气设备的电位联接 实现等电位联接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实施过程中导体的充分连接,是高层居住者安全用电的最重要保障,采用等电位联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防雷,保障电子设备顺利工作,安全运行。近年来因电气使用不当而造成的电气事故很多,因此要特别注意电位差不当而造成的危险。通过实施等电位联接,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使高层建筑物保持联接的畅通性,对总等电位联接和局部等电位联接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要对总等电位联接和局部等电位联接进行一些分析: 总等电位联接主要是通过电源进线配电柜与接地母排连接互相导通.在高层建筑的电气安装中,实现总等电位联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1)利用可导电体,通过联接干线使其与配电箱的总等电位联接。这里的可导电体主要是指一些管道设备或者是高层建筑物内的某些金属结构。利用这种方法实现总等电位的联接,便于日常管理,但是这种施工方法比较耗费原料且会加大工程量。 (2)采取就近原则,让可导电体的联接干线直接与室内的环形地带接通。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操作起来也会比较容易。 (3)利用柱内主筋作为接线端子.使其与可导电体的联接干线接通.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材料的消耗,而且由于其利用了就近原则.可以减少施工难度。 (4)还有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体,使其与进线配电箱的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实现汇接。此方法也是节省原材料和减少施工量的一种方法,但是维护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当然,不管用哪种方法实现总等电位的联接,都要把其安全性放在首位。 四、高层建筑电气安装中的防雷接地技术 高层建筑由于高这个突出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应先考虑的因素就是防雷措施。防雷要按内外两个层次进行安装,我们可以称之为内部防雷和外部防雷。要想实现高大建筑物外围的防雷就要依靠接闪器的作用,分为引下线与接闪器的联接,接地装置与接闪器的联接。内部防雷主要是靠等电位联接,线路的整体布局,电压的管理,以及屏蔽隔离措施。高层建筑中必须采取内部防雷和外部防雷相结合的措施,对整个高层建筑的电气布局的合理安排创造条件。另外,在建筑防雷的接地安装过程中,对接地体的选择要格外注意,必须使其通过与大地进行的联接,形成自然的接地体。这就要求我们在高层建筑接地体的选择上要依靠钢筋混凝土基础底板作接地极。对高层建筑的防雷施工还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对接地电阻值进行测试,要满足接地电阻小于欧米伽的设计要求。目前我们的高层建筑多采用智能式的设计方案,在智能建筑中.对电阻的限制普遍要求不大于0.5Ω。高层建筑的接地还要充分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建筑物所处的地质环境。某些建筑物地质条件不乐观,致使建筑内部有很多个弱点系统,与建筑设计的要求格格不入,接地相对复杂。因此,在进行接地时,要利用一些人工接地体来降低其电阻。还有一特殊现象也要考虑进来,那就是在具体的电气施工过程中,要尽量把接地电阻值考虑到建筑物所加设安装的闭合环设备中,以保障安全。 (2)在高层建筑中,尽量采用导电性能高的导体,抗腐蚀能力强的高效接地材料。由于钢材进入土壤之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腐烂.变质,失去了它的作用,会造成接地体使用寿命的缩短,危害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对接地体的选择上要避开类似于钢材料的金属接地体。我们可以用一些导电性能较好且具有稳定性的材料作为接地体。化学中耐高温的接地体主要就是石墨了,它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导电速度快,抗腐蚀能力强。 结束语; 在高层建筑中,电气施工关系重大。我们必须承认高层建筑的电气施工确实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无形中增加了施工难度。但是也必须重视作为电气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我们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实现多元化。既要安全又要美观实用,这就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电气管理论文:工程电气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电气装置和设备。对这些电气装置和设备的安装使用,成为了建筑物质量以及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我们在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工程的管理以及质量的控制,保证电气的安全、可靠,为用户创造舒适、安全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工程 电气 质量 控制 管理 正文: 建筑电气的施工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子系统既独立运行,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又会交叉进行或相互产生联系,其主要包括低压配电系统、楼宇照明系统、宽带网络的通信系统、数字电视线路、楼宇监控系统、通讯系统、消防系统以及自动报警系统等。各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并非在独立分工阶段进行施工,它们之间还会互相联系。因此,电气施工和设计人员要以全局的思维指导对建筑电气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和考虑,并在整体上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各个子系统的施工质量。 1 工程电气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 暗配管问题 目前电气管理已经应用到了浇栓配管的施工过程中,但是在其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管路发生阻塞、管道断裂、管道口出现脱合或者是盒位不正等。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做好施工过程的监管,使施工过程出现的故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目前在工程浇栓过程中使用的管道大多都是刚性的阻燃管,厂家在生产这种管道的同时会生产和管道想配套的接头和接口胶,其目的是保证在对管道进行浇筑之前能够使管道接口得到充分的凝固。在管道接口处理好之后,要将管道和钢筋等捆绑在一起,确保管道能够得到很好的固定。特别是对于管道的接口或者盒位处更应该加强固定,并且要提醒浇筑人员在进行振捣操作时应该对接口或者盒位这些问题引起注意。只有每个环节进行细心施工,才能保证整个工程最终的施工质量。现在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忽略一些细节的问题,例如在管子进盒时不加螺母进行固定,对关口或盒封阻不严,导致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过程阻塞管道。在现在使用混凝土内置 PVC 镀纹管道的情况下,更应该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1.2 安装问题 在对规格超过一米的配电箱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应该在洞口上增加钢筋混凝土过梁,不能够采用钢筋砖过梁代替。现在在施工过程中很多单位为了方便或者是节省材料和人工,经常会忽略这个细节问题,最终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建筑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各类电气箱盒的开关、插座盒等最好是在进行砌筑的过程中直接嵌入到墙体中,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后续凿洞按盒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插座或者开关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墙体的受力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对插座或者开关等电器盒盖进行安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盒孔孔径和相应的螺母不配套的情况,如果螺母过大可能会导致盒体出现受损,如果螺母过小可能会使固定不够牢固,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引起电气设备最终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也体现出来电气管理在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严忽略细节的现象。 1.3 工程电气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电气施工的质量,应该将电气施工管理工作落实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在施工之前不仅应该做好相关条款的制定,同时也要做好施工之前的质量控制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跟进工程施工的进度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在施工完成之后还要做好电气工程的运行管理。确保整个电气工程从一开始就走高质量的道路。 2 电气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2.1 建立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 目前,电气安装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其中的监督机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不足,监理公司作为开发商的代表在对施工方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对工程的监管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工作人员大的技术水平不达标,工作素质差。或者由于收受施工方的贿赂,替施工方包庇相应的工程施工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对监理单位制定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不按照相应的制度严格执行工作的情况,委托方应该对其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对其进行惩罚使其对工程质量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在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委托合同的时,应该要求施工单位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施工队长和专业技术人员应该作为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的领导者,做好日常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对工程的质量承担应有的责任。施工单位应该在每个施工班组设定相应的兼职质量监督检查人员,对本班组的工作质量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施工单位应该就图纸的审核、质量的检查、工作程序的进行、工作的交接等作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具有严格的制度才能够保证工作依照制度顺利的开展。 2.2 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电气工程不能够简单的按照图纸开展施工工作,在施工之前应该对电气工程的图纸进行详细的研究,对于图纸设计存在不足的地方及时的提出处理意见,并报相关部门批准修改。在开展工程之前一方面要对工程图纸进行认真的审核,另一方面要对工程团队进行综合评估。保证高效的团队按照完善的图纸完成高质量的电气工程施工。 2.3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是建造电气工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过程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最终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各个施工程序的质量控制,对整个过程安排不同的人员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质量监管,确保每个过程和环节都按照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开展工作。同时,应该严把原材料的质量,在进料过程中对材料的质量审核设定多道关口,只有所有的审核都通过之后才能够允许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对于一道工序完成之后,应该经过专业的人员检查通过之后,才能够开展下一道工序。要做好施工过程的施工日志,记录每天完成的施工工作,施工的具体过程以及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方便日后工程出现问题时进行翻阅。 (1)在基础工程进行施工时,要与土建配合好,做好止水板的预留和预埋工作以及弱、强电专业的电缆线的穿墙管。这一项工作要求各专业之间的施工工作要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其中电气专业的施工必须要在土建进行墙体的防水处理前就完成相应的施工工作,这样才能防止由于防水层对被电气施工破坏而出现墙体的渗漏现象。对于需要预埋的配电柜基础型钢、吊杆基础螺栓、木砖、吊卡以及铁件等需要预埋的预埋件,有关施工人员应提前与土建配合好,要对这些预埋件及时的埋入和保证施工到位,防止出现遗漏的现象。在安装电器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高,实现质量的严格把关。 (2)施工阶段中对质量的控制必须要对施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分清楚,确定配电箱、电力电缆以及配电装置这三个重点装置的相关协调和交接环节。在明确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好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 (3)在装修阶段对质量的控制,应重新核实隔墙线以及水平线,因为此后所进行各种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以及灯具的预埋位置都是根据这两条线来进行确定的。在对墙体进行抹灰之前,应重新核实预留孔洞的规范要求及设计。在确定其符合要求后,再对箱盒进行稳定,并要重新检查一遍暗配的管路。 (4)在设备安装环节中对质量进行控制 由于电气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工程质量要求高、工程复杂、作业面宽、时间紧、投资少的情况下,如果不对环节的轻重进行分析则很容易造成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浪费。有关管理人员在监控过程中,还要做到认真学习。通过对经验的总结以及工程实际的分析,因地制宜地抓好工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在质量问题的处理上,要尽量防止系统混乱的状态以及偷工减料的发生。 2.4 做好电气装置运行管理 完成电器装置的安装工作之后,就要对电气工程进行运行,首先,为了对工程最终质量进行检验,应该对装置进行试运行,试运行通过之后才能投入正式的运行。在正式运行过程中应该做好运行管理,确保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3 结语 在电气施工的全过程,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以确保建筑电气工程能够向更高的领域发展。除了上述提到的各方面之外,我们还要对电气工程的施工安全进行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用电设施的审批和编制制度,并通过培训和安全教育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使得施工工程实现更好、更安全的运行。 电气管理论文:对建筑工程电气管理的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电气工业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等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向建筑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建筑电气的工程管理来保证建筑电气的工程质量,在满足电气设备使用功能的同时在安全、经济、可靠等方面满足要求。本文将结合电气工程的实际施工经验,从管理方面出发,探究建筑电气工程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电气 工程施工科学管理 建筑电气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落实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很多建筑企业为了多盈利、少支出,并没有以《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8-1988)、及《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等国家规定为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而且企业自身编制的安全技术措施也存在很大漏洞。比如:技术交底制度中,缺少注意事项;没有建立建筑工地重大危险源的公示和跟踪整改制度;工程管理“五大员”制度不落实,部分项目出现一证多个项目挂名等,这些漏洞给电气工程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对整体建筑功能也造成影响。 管理与施工人员专业素质缺乏 现在有些建筑电气管理工程质量不合格、潜藏一定的安全隐患,很大程度上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每个建筑施工都对管理和施工人员有相应的规定,既要求每个项目都由经过培训,具备相应施工和管理资格的人员参与。为了减少开支,降低成本,有些建筑工程选聘人员达不到项目管理要求,管理人员配备不齐全。很多工程管理人员技术素质差,对安全管理知之甚少,既无监督管理职能,又不能履行职责;据统计,“三违”(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集中体现在那些施工现场经验不丰富、素质较低的工作人员当中。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缺乏交流 建筑电气工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它是在一项建筑整体结构施工完成之后,对内部的电气设施进行的施工。因此,一个成功的建筑项目管理需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三者之间有效沟通、配合。设计单位往往会忽略或不合理的设计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一些细小安装和施工环节,设计图纸不符合规格标准,导致电气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隐患。如果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图纸交底时不及时找出这些问题,之后要在电气工程施工时才能发现问题,在解决时又面临三方协调,但为了贪图方便有些施工单位就会自作主张,改动电气设计。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材料浪费,就会影响整个建筑服务在后期的使用功能、安全可靠程度及投资效益。目前,部分施工单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设计图纸各内容,常常导致施工失误和安全问题,因此管理者需要加强电气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的监察作用。 缺乏监督、管理、纠错机制 在建筑电气管理实践中,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存在各部门职责权限关系不明晰,协调配合难度大、效果差等问题。具体表现为:①主体施工阶段,电气设备、材料进货时没有严格监督人员,报审表也不严格填写;②对于一些重要、关键性工程材料、器件、组,要对制冷、温度控制范围、安全保护等工程竣工投产后能否发挥预期的功能,不能进行及时的质量控指和逐项检查、试验;③电气工程的每一道程序,往往依靠管理人员的个人主观能力来实施,缺少可量化的管理、约束、纠错机制。使电气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详细的检查。如防雷接地工作出现问题是由于现场施工管理员管理执行方式不当,对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接地装置》有关规定的执行力度不充分。 建筑电气施工技术滞后不能及时更新 近年来,虽然我国建筑电气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有很多建筑电气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滞后,建筑电气管理施工水平仍然较低。很多建筑电气设计过于保守、滞后,不能满足人们对智能建筑的要求,甚至浪费资源,如:有些小型建筑变压器容量偏大,导致初期投资增加,在投入使用后又产生基本电费过高的问题,只好停止工作,既麻烦又浪费。 建筑电气管理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完善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以《电气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03-200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8-1988)、及《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等为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查验收标准时,还应编制针对具体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等。例如:①建立技术交底制度。向专业电工、各类工作人员介绍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总体意图、技术内容和注意事项;②建立安全检测制度。定期对临时用电工程进行检测,以监视临时用电工程是否安全可靠;③建立电气维修制度。规范日常和定期维修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④建立建筑工地重大危险源的公示和跟踪整改制度。在施工现场对可能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并进行登记,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提高施工队伍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施工队伍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保证和提高电气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以下方法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①对执业人员进行资格考核制度(按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工作能力),培训与其级别相结合的考核级岗位工作;②成立培训中心,对电气工程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③教育与科研单位应该充分了解各方对建筑电气工程的人才需求信息,与建筑电气设备产品的技术信息,为行业各方提供技术服务与合适人才;④对新进场员工进行岗前安全培训,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⑤应设专职持证上岗的安全员。有电工合格证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应小于施工总人数的 50%。 加强建设监督管理机构 在建筑电气管理中,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通过事前预判、事中发现、事后纠错等方式,明确各环节的有效管理,对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明晰个部门职责,设置专业监督人员、提高监督要求等,是保证建筑电气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确保例如:①对材料设备的监督检查,型号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合格证及说明资料是否齐全等;②对隐蔽工程质量的监督,监督人员对隐蔽工程要旁站检查监理;③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全程监督,且严格控制工期。④设备的实物验收要做到图纸设计与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相符;主要设备、设施的安装位置与安装质量相符;设备与连接整个系统的技术性能与设计要求相符。增强对接地工程、防雷引下线等工程的关注度,确保工程安全有序的保质保量的进行,如防雷引下线,采用立柱主筋或专用引下线做引下线时,要细致的做好相关工作,接地的导线按规范当装置的相线截面S≤16mm2时,接地线最小截面为S;当16mm2〈S≤35mm2时,接地线的最小截面为16mm2;当S〉35mm2时,接地线的最小截面为S/2,保证电气工程质量。 协调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相互合作 为了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综合性、可行性、科学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科学合作,使信息畅通,理念一致,共同建设。 大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真交流施工图纸,严格按图施工。在开工前,设计单位应将图纸的设计意图、工艺流程、施工方法等要求,认真详细地介绍给监理、施工等各参建单位,如需改动设计图,应有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各方的签认,未经监理工程师签认不得施工。②明晰建筑电气安装材料、电气元件、必须符合图纸要求,并带有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及生产许可证,并须经质检员和监理工程师审验后方可使用;③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应在一起审查设计是否体现了工程的经济性、施工便利性的原则。 引进先进技术、交流建设成果 在可持续发展的国策指导下,“绿色建筑”已经深入建筑理念,建筑电气也应该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目标发展。建筑电气行业应做到:①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适度提高工程施工安全设防标准,提升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水平;②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提高建筑物综合性能;③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智能系统与技术。④加强国际间广泛技术交流,不断引进先进的新产品、 新技术等、实现建筑电气技术的飞跃。 推广建筑电气安全教育工作 管理者要增强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主要包括:①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既各类电气产品、电气系统集成、节能改造装置等设备安全的重点内容;②具体典型事故案例简介与分析;③建筑电气安全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思想基础,加强工作责任感。④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针和安全纪律教育、职工规定、工作纪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结语: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业市场,大量的新增建筑为建筑电气,楼宇自动化等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建筑电气作为建筑物中的基础性设施建设,电气施工的质量好坏与建筑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所以,在建筑电气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准备工作做起,完善施工方案、提高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严格执行施工规范,不断的提高施工技术和管理质量,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电气管理论文:谈如何做好企业的电气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行业也突飞发展,于此同时企业的电气管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运行中应怎么做好管理工作已成为重中之重,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做好企业的电气管理工作。 关键词:电气,电气管理,重中之重,探讨 引言:电气设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中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我们合理的管理电气设备,才能使其安全可靠地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电气设备是工业企业生产运营的重要物质来础,设备管理工作是工业企业重要管理体系之一,更是增强企业综合竟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企业设备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粗犷式的设备管理水已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设备状态要求,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对电气设备的科学管理,是确保电气设备安奋、正常运行,防范各种故发生,保障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1、电气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现代企业的电气部分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不只是埋管穿线,电通灯亮的简单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点现代化电气设备和装置的安装使用,已经不是建筑物现代化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现代办公楼的空调、防盗,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系统;各种生产、代步电梯等等,无一不是电气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建筑物必须使用的功能,还有正待或正在开发的新技术,在电气工程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先进的电气设备在使用及安装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工程难度和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电气工程在总工程量中的比重,如果只停留在做管线认识的水平上,就很难保证任务的完成和建筑高质量的建筑,虽然有些设备是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安装调试,但它是建筑工程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物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功能应包括美观的造型,牢固的结构,使用的布局和各种设备的稳定可靠的运行。 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的因为某种原因发生损坏或者出现意外,电气工程如发生质量事故,给国家和企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高层建筑消防电气质量事故造成无法消防灭火,中性线断开,三相不平衡时,会烧毁电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不外是对图纸和设备的技术要求未能深刻理解,布线错误或是一个焊点不牢造成的,因此,加强电气工程的管理是必须的。 现在电气管理的缺陷 电气管理在工业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千行业自身因素的制约,受资金、人才的影响较大,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颗。 2.1电气管理体制的缺陷 当前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申气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但由于体制问颗,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出现实施力度不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设备操作人员在操作时对制度的实施不重视,只管操作,不顾设备的构浩原理和保养方法,造成设备损坏,而维修人员只能修理设备,管不了操作人员的具体操作,这样就形成了“管理人员管不了、操作人员只管用、维修人员只管修”的恶性管理模式,使制度管理落不到实处,最终给设备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2.2 设备管理技术的不足 随着电气设备机电一体化的普遍使用,对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设备维修工作又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维修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由于自身技术水平有限,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将本可以维修的机件更换新件,这种“以换代修”的局面,既无益于人员修理技术的提高和维修成本的控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很难真正的将设备的故障隐患控制在萌芽中。 2.3电气管理队伍不够完善 部分企业由于设备管理、使用人员工作待遇低、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激励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使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造成人才流失,导致专业设备管理人才缺乏、留下的也是一些知识、技术水平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的人员,特别是企业中的中高级机械技师、工程师和富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的缺乏,是制约电气设备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4设备运行模式缺陷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为了在最短的时问里完成最大的生产仟务,不得不加班加点抢讲度、保仟务,电气设备的维修保养时问被挤占,这就致使电气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转,有些小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变成大故障,使生产讲度受到影响、而当设备再次被修好后又不得不继续加班加点来弥补维修耽误的工作时问,这样样就造成了设备恶性循环运行,最终导致设备技术各项状况下降,陷入反复维修的畴形模式中。 3、做好企业电气设备管理工作的措施 企业电气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颗若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浩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电气设备管理只有在坚持提高经济利益、强化管理、加大创新管理力度上下功夫,才能不断提高设备的综合管理水平。 3.1不断更新设备管理理念 在设备全过程管理中,要实现设备运行管理以“修”为主的传统型向以“管”为主的科学型理念转变,时刻树立“维护保养为主、计划检修为辅、技术革新不断”的宗旨,使所有员工增强维护设备地积极性和卞动性,努力掌握和了解设备的性能结构、设备保养维护技术,懂得排除故障的方法或是应急处理方法,真正建立起“自主维护”观念。运用技术、经济手段管好、用好、改造好设备,坚持维护与检修相结合、修理改浩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基层员工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使设备管理以创浩最大效益为出发点、要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诵讨不断优化设备管理制度、延长维修周期、控制设备停机,来提高申气设备的综合效益,降低成本,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3.2 不断规范设备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完成各项工作的保证,要搞好电气设备管理,就必须制定切合实际的设备缺陷管理、设备检杏质量责任等各项制度来约束或规定行为,做到“有法可依”。要认真修订《电气设备管理办法》并纳入企业相关管理制度之中,层层分解落实、要健全设备基础资料,对运行设备必须建立完整准确的技术档案及管理台帐;要对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设备综合利用率等目标考核,并与企业领导班子绩效挂钩,提高对设备管理的贡视程度;要坚持严格的审批送修制度,在设备修理管理上做到讲出规范检验,严格执行修理标准,对修理全过程实行主修负责制度,以便更好地指导维修、保养工作。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电气管 理人员岗位制和工作标准,做到在其位、负其责,将责、权、利有机结合,从而不断理顺各种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因推诿扯皮而影响正常生产秩序的现象。 3.3打造健全电气管理队伍 先进的电气设备本身技术含量高、维护和使用要求高,对设备的管理与维修要求自然高。因此,要实现和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管理队伍,企业就必须按照“以培训工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的培训管理制度重视对管、用、养、修设备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是明确培训目的,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根据实际目标制定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培训计划、内容,通过培训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素质的目的;二是要分类、分层次地组织员工参加培训,通过对岗位操作人员开展规范实际操作指导、标准化管理等专业培训,外聘专业技术人员授课、选派骨干技术人员赴外学习、交流等方式,推进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三是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讲行总结考核,将各单位、部门的培训工作列入月绩效考核当中,通过培训目标管理跟踪落实,不断促进培训工作利扎实推进。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企业对电气管理都提出了关键性的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只要严格按照电气管理方法及规范去做,就可以有效的增加电气管理效果,使企业的电气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电气管理论文:试论建筑工程中电气管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的高效和节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设备随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详细阐述了建筑电气施工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管理 引言 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并且涉及的方面较多,想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先进技术对建筑行业发展的作用,注意设备的选型,做好穿线技术、配电箱安装技术、防雷接地施工技术、检测技术,并且管理人员应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配线与电线管的敷设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作业的质量. 一、电气工程的重要性 普通住宅建筑内的电气工程包括:有线电视、电话、高层住宅的供水、消防警报系统;现代办公建筑的空调、防盗、计算机网络系统及通信系统等。这些均是电气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电气设备安装施工中,会增加建筑工程的造价,增加工程的施工难度和复杂性,延长了施工周期。在竣工使用中,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会给国家及个人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出现人员伤亡,对于高层建筑消防电气施工,一旦质量不合格,消防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不能起到防范火灾的效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分析出现电气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是施工中未做到对图纸及设备安装技术要求做到深刻理解,电气线路布设不符合规范要求。因此,加强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工程中电气施工的技术管理 1、做好设备的选型 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由于设备的选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因此,应该严格的把关设备的订货和进货,从质量上对设备进行规范的管理。现代建筑中灯具不但要求具备照明功能,还应该有一定的美观,所以在灯具选择上面,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灯具,以此来提高灯具在建筑中的美观性、实用性和节能性。除此之外,建筑工程在电气施工中,要培养专业扎实的电气主管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在熟悉设备型号和规格的情况下,具备合理管理建设材料的能力,如果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发现材料和设备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的制定相应的措施,对电气材料的各种性能进行检查,以此来为建筑工程中电气施工的技术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穿线技术 现今,由于建筑内部的线路都是布置在管道以内的,这就要求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穿线技术,使建筑内部的线路能够布置在准确的位置。在建筑工程穿线技术实施过程中,应该首先做好导线选择,确保线材满足建筑工程的需求,并且在此基础上按照技术的需求采取穿线来配管,采取边敷设边穿线的方法来提高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的质量。 3、配电箱安装技术 配电箱主要是按照电气接线的要求来将开关、测量仪表和保护设备通过封闭和半封闭的金属柜进行组装,以此来形成相应的低压配电装置。由于配电箱在整个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工程的动力和照明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配电箱的型号,严格把关社制,使消防等弱电都受到配电箱的控制,从而做好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的技术管理。 4、防雷接地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的防雷接地施工主要是根据设计图的位置进行的,利用建筑物内的两根主筋来作为防雷的引下线,并且在建筑物中进行均匀的布置,其中间距不可过大。除此之外,在防雷接地施工中,首先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要求,利用无防水底板钢筋和基础主筋进行综合的接地,确保接地的位置,把地板钢筋和主筋之间做好有效的焊接,对于在不同的高处要使用两根竖向结构筋进行上下贯穿,在此基础上在室外每一个测试点预留相应的热镀锌扁钢,再做好相应的标记,便于以后对防雷接地情况进行检查。 5、严格控制配线与电线管的敷设工作 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预埋管线的材质和规格都应该按照电气施工的要求来进行,要选用具备国家标准的电缆,电线的材质,并且都应该符合设计的规范。除此之外,电缆应该分开敷设,对于埋入的电线之间应该保持相应的距离,由于施工中所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思路较多,因此,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应该多引进一些新型的电气施工材料,以此来提高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的质量。例如,在建筑工程配线施工中将焊接钢管配线改成薄壁紧定的配线,由于薄壁紧定的管壁要比普通的焊接管壁的性能较好,且精度较高,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的高效性,从根本上使施工的进度和施工质量得到完善。 6、检测技术 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线路故障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设备的运行,建筑施工单位想要从根本上防止电气故障出现问题,就应该注意配电箱内的压线是否牢固和布线是否整齐,当这些工作全部做好以后,再对电缆、导线等相关设备进行绝缘测试,只有各项数据达标才可以进行送电调试,在调试过程中注意观察机械的性能,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制定解决措施,确保建筑工程电气施工顺利的进行,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检测的真正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技术管理质量。 三、电气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是由多个分项工程组成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只有每一个分项工程都做好质量控制,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项目工程。因此,从建筑工程施工开始,电气施工管理人员就必须亲临一线,对现场施工进行指导和检查,尤其对隐蔽工程需要做好控制和管理,若未经过监理人员的检查和签字,不能够进入到下道工序,切实做好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 电气管理人员施工检查关键内容: ①结构施工中的电气部分,尤其是土建施工中的预留预埋工作; ②检查接地工程质量是否满足质量要求,如基础底板钢筋的贯通是否满足要求,柱子与底板钢筋的焊接、防腐处理、接地电阻测试等是否满足要求; ③检查各类预埋预留是否满足质量要求。配管与电箱预埋的位置、标高、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管线内外壁应该按照要求做好防腐、防锈处理,清理管口的浮灰,剔除毛刺,入箱入盒时需要做好保护措施,管道弯曲半径满足质量要求; ④做好防雷引下线施工质量控制,当采用柱子主筋作为引下线时,应该将做引下线的钢筋做好标记,当采用专用引下线时,应该做好上下贯通,保证引下线连成一个整体。 当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装饰工程、给排水工程都同时开始,建筑电气施工可能会与其他分项工程出现交叉,在这个施工阶段应该做好以下关键工序的质量管理:①做好跨接地线的焊接与防腐施工,保证所有消防报警系统、通讯电话系统等所有的电线施工都符合规范要求;②管内穿线时应该根据设计要求做好区分,可以利用不同颜色区分零线、地线及相线;③电缆桥架与金属线槽安装要横平竖直,支点间的距离符合规定,并连成整体妥善接地;④电气设备安装的重点是定位、接地、接线等工序;⑤屋顶避雷网与接地引下线需要做好焊接工作,保证上下形成一个连通的接地体。 四、进行设备调试、保证使用功能 电气设备调试是电气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前期施工工作的一次全面检查。其中通电亮灯是调试工作的第一步,需要对配电柜贴好标签,设备调试要按照产品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对电气设备的各项指标进行严格检查,例如在对空调机制冷、温度控制、安全保护等指标进行检查时,应该做好各项试验,并做好记录,特别对于有关安全的各类控制、操作设备,一定要做好反复调试,保证其达到设计要求。设备调试必须由专业的电气调试人员进行,并且电气管理人员需要与建设单位做好密切配合,要请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参加调试验收,一方面可以监督检查设备的安装质量和设备内在质量,另外一方面通过调试还可以为今后的使用管理打下基础,调试完成后需要经过使用的考验,确定设备运行稳定后,才能够交付使用。 结束语 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分项工程,电气管理人员之间应该密切配合,严格要求,相互促进,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建筑项目。 电气管理论文:工程电气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分析 【摘 要】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简称EE)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正是电子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推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并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 【关键词】工程电气管理质量控制分析措施 一.引言。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了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二.电气工程的施工安全。 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如何预防开裂和渗漏等常见问题,进行质量控制是建筑安装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从提高技术的角度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还要从管理的角度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现结合工作经验,阐述一下如何加强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在工程项目开工前,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应首先熟悉电气施工图纸,并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查对土建施工图与电气施工图, 列出哪些部分有交叉施工,根据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对有关基础型钢预埋、支吊架预埋和线路保护管里等,排出配合交叉施工计划,确定准确配合时间,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并存配合施工之前,将各种预埋件制作好,并做好必要的防腐处理,充分做好施工前技术与材料准备工作,在电气工程操作中,操作顺序的颠倒或缺失,都可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毁、大面积停电等严重的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甚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电气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有规范的安全条例,并对电力系统的每位工作人员提出严格遵章守纪的要求,电气安全是关系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头等大事,因此探讨电气安全问题意义重大。 在施工中,硬性做事、理性做人、以人为本、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人”、“特殊事”对违章、违规行为要认真分析,坚持从严管理、从严要求、从严考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举一反三,使大家深深懂得“安全生产得之于严、失之于宽”的道理。安全是由人实现的,要抓安全、就要抓人心、因此,日常工作要随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经常找“钉子户”谈心,以耐心、爱心教育他们,使他们深深领会到、安全就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为家庭、企业,为企业就是为社会,把每个职工都融入到“班组”这个大家庭中来,感受到班组的温暖、来激发职工的士气,使人人都争当安全标兵,虽然电的用途很广,可以为人类很好地服务,但若不了解电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知识,那么在用电的过程中就可能使设备损坏甚至人身伤亡事故。因此,在享受电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方便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用电问题,只有了解了电的性质、才能驾驭电能、造福于人类。 三.电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面向科学技术进步,在工艺流程中和生产设备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增加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即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也会由于安全装置的发挥作用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减弱原则当危险和有害因素无法根除时,应采取措施使之降低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距离防护的原则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往往与距离远近有关,依照距离危害因素越远,事故的伤害越小的道理,采取安全距离防护显然是有效的。 建筑施工中的电气操作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因此必须做好施工时的安全保障措施。有统计资料显示,电力施工中的各种事故,绝大多数不是由于施工者的技能水平低造成的,而是由于其没有安全意识所造成的,这表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保障电力生产安全的关键。因此可见,对电气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在无论是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还是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建筑电气安全工作的发展,必须加以改善、强化电气技术措施及要点,在使用电压高于36V的手电钻时,要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并检查其是否有损坏;在施工中拆除的电线要及时进行处理,用绝缘带包扎带电的线头;高空作业前要检查安全带的牢固程度,检查扶梯有无防滑措施;登高作业时,不能随意往下扔东西,要使用工具袋进行传递,电器严禁带电移动,把带金属外壳的电气设备移到新的地点后,要首先安好接地线,并对设备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确认设备无问题后,再开始正常的使用;如果在露天潮湿场所或在金属构架上操作时,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手持电动工具的负荷线必须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并不得有接头;检查手持型电动工具有无损坏,在使用前要进行空载的检测,检测没问题后才可以使用,绝缘保护材料、设备进场应进行绝缘检查。 四.质量控制措施。 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了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 实施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企业应始终贯彻项目经理责任制是项目管理基础的原则。 1.加强事前控制。 (1). 培训、优选施工人员,奠定质量控制基础。 (2). 严格控制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打好工程建设物质基础。 (3). 推行科技进步,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2.加强事中控制。 (1). 项目经理部要落实质量责任制。 (2). 注意防治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通病。 3.加强事后控制。 (1). 严格按照质量验收标准对已完工程进行验收。 (2). 对工程不合格品的处理 对于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不合格品,应及时进行返工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施工前一定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对电气安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电气安装工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抓好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电气安装工程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六.结束语。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电气安装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加总结并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构建集雨型海绵城市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提出的挑战策略 摘要:以水资源为出发点阐述雨水资源在城市空间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美、德、澳、日、英、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对集雨型海绵城市的研究,总结我国城市绿地建设中忽视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在未来建设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海绵城市;风景园林学 一、序言 水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持续性资源,是维系我们日常生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园林绿地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对雨水的利用起步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雨水利用策略,如今,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浪费、城市内涝、生态环境的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随着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加重,雨水景观利用问题在2013年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提出在全国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鼓励雨水自然、生态的处理方式。因此,如何将城市建设发展与水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到遵循自然、顺应自然,并实现雨水利用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国内外海绵城市的动态 (一)国外海绵城市 国外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雨洪的利用上。美、德、澳、日、英、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走在探索的前列,改变以往国外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做法,在雨水系统资源收集、管理、循环利用上,并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利用系统协会,各个国家研究制定了不同性质的国家级地方政策法规,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国家的水资源匮乏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80年代末民间“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成立。90年代颁布“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把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1996年开始对地下储雨装置给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补助金,并形成制度。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上个世纪初期就已经了“对未受污染雨水的分散回灌系统的建设和测量”,1989年就出台了雨水利用设施标准(DIN1989),它以德联邦水法、建设法规和地方法规形式对水资源循环利用提出要求,引导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采用经济手段控制排污量,征收雨水费用(也称为管道使用费);技术上,德国城市雨水利用主要体现在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等三种形式。受美国BMPs影响,德国采用雨水系统的措施类型是“湿地过滤沟系统(MR)”。目前德国“第三代”雨水利用技术及标准已经实施,柏林等一些城市已将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已建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德国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已经形成针对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较为系统的法律法规、技术指引和经济激励政策。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量调控。20世纪30年代,主要重点是控制洪、减灾和疏浚河道;第二阶段是水质改善。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重点是点源污染的控制、防治水土流失、滨水区环境的保护和完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等。1972年,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首次提出最佳管理措施的概念(BMPs),核心理念是对非点源水体的污染控制和源头控制与研究,技术处理上强调工程和非工程、生态与自然措施结合的方法;第三个阶段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重点是控制非点源、雨水循环、健康福利、全方位多维度综合运用等。1990年,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环境资源署提出了低影响开发(LID)的理念与技术体系,它是弥补BMPs技术上的缺陷,在BMPs基础上形成的雨水控制利用的综合技术体系。LID是一种基于微观尺度控制的场地设计策略,其原理是通过渗透、过滤、蒸发、截留等方法模拟雨水的自然水文过程,将径流控制源头,减轻城市排水管负担,结合景观设计,创造出优美的空间环境。澳大利亚在1994年提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2000年就政府与规划部门召开了“水敏性城市设计――城市区域的可持续排水系统”会议,它与BMPs相比,包含内容更为广泛和全面,核心是城市生态系统,注重水质的保护和改善,把雨洪管理与城市给排水和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倡导多目标的发展方式,维持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英国1999年提出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该系统从宏观的角度优化集水区域,全面考虑雨水径流的水质、水量、景观和生态价值等因子,通过过滤式沉淀槽、洼沟等与BMPs技术措施结合,改善城市整体水循环和区域水生态系统。 (二)国内海绵城市 我国城市的雨水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结合国外成熟的雨洪控制系统技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作为试点,水利部于2001年颁布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标志着雨水系统控制技术的初步成熟。2004年,深圳市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联邦环保局开展相关技术交流与研究,签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冲击开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框架。编制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术规范,积极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建设“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光明新区,转变城市雨水系统从快排为主到“渗、滞、蓄、用、排”的建设理念,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014年2月出台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城市暴雨内涝防治工作。一是实施“城市排水(雨)综合规划纲要”并编制“全国城市排水规划的设施建设。二是围绕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推进低冲击发展和建设模式,加快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化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强调以弹性、慢排缓释和控制源头分散为理念,整合降水、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地表径流等给排水各个环节,以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保障。城市绿地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城市的海绵体。绿地是城市最重要的透水性下垫面,承担着城市雨水径流渗透、城市水循环的平衡、生态环境的修复等作用。海绵城市建设其实就是构建一个低影响雨水系统,通过渗透、停滞、积蓄、净化、排水等其他技术手段,使水循环径流更加顺畅、自然。我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强调“大”字优先,违背城市可透性的基本原则,忽视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出现大尺度的硬质铺装广场、大水面等,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三、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提出的挑战策略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作为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把构建生态安全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和水循环系统纳入教学中,并更新园林设计教学理念、技术实践研究和掌握风景园林行业规范标准等,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学科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加大投入基础学科研究,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展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从基于建筑学视觉到BMPs、LID、MR、WSUD、SUDS、LIUDD等水文水力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再到雨水处理、植被选择、后期维护管理、国家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制定等都需要在实践需求去完善解决,缩小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差距。 (二)更新教学内容与理念 改变以往的教学体系课程,增加一些水文水力学相关的课程,聘请一些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与雨洪管理、雨水收集、水生态生态环境、水文学方面有实战经验的教授授课。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加强对雨洪利用的研究,编写与之相关的教材,更新教学理念,开设相关课程设计。 (三)扩大学科交融 本学科的融合需要市政工程管理、建筑学、生态学、农学、城市规划学、给排水、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风景园林学、管理学等专业门类的知识,交替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各种科学和艺术手段,更好地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四)多渠道拓宽实践平台 国内一些较出名的园林设计公司、设计院和企业已经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交叉、新兴领域扩展,开拓水生态修复领域的市场,实现双赢。建立长期校外实习和就业实践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践,是提前了解行业现状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在国家新的政策下,国家确定16个城市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以海绵城市为目标,发挥利用雨水资源的优势,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生态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正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作为一个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希望在新时期、新形势政策、新技术理念的指导下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拓宽眼界,强化专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知识和技能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的制定与研究 摘要:根据我校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特点制定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提出了5种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PEDES培养模式,构建了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强化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手段,优化了课程数量及开设时间顺序,并对毕业总学分、实践安全性、创新学分获取及专业能力评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风景园林;本科;复合应用型;培养计划 一、制定背景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1-2],这不仅契合了当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复合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表现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化,另一方面指其将所学知识或原理直接用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2]。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其知识体系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这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纲,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3]。在当前国家生态环境战略决策的背景下,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形势较好,农林、建筑、艺术、师范等院校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结合各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形成特色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4]。因此,风景园林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可追溯到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的造园专业[5]。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学、景观设计等专业近250所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2015底统计)。2011年风景园林学获教育部新增一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正式设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6],这标志着该人专业教育培养事业凝聚了共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广西大学园林教育始于1994年园林专科,1999年升为当时广西区内唯一的园林本科,2006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建设试点 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2015年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经过20余年的办学积淀,依靠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形成了以林业为背景,园林植物资源及利用为优势,生态、工程、设计、管理并举的学科特点。 文章基于学校关于制定2015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任务,依托学科特点,在广泛调研和多年园林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参考《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制定和研究,以供同行参考。 二、制定过程 (一)制定原则 学校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办学思想,并为2015版培养计划提出了准确定位、彰显特色、校企合作、全程互动的基本原则。从中不难看出,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是我校办学的核心,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不仅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要走向社会,教师与学生也要面向社会;同时,企事业单位也需要走进专业,走入课堂。校际间、校企间、师生间、员工间呈现出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是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也是以获取学分为主的传统封闭型课程体系向以获得技能为主的现代开放式课程体系转变,这必然要求相关课程设置做大量、全面的改革。 根据上述制定原则,学校对本次培养计划编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一是学时和学分上要求培养计划课内总学时数不超过2 700学时,每18学时(含理论教学和以学时计算的实验教学)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每周1学分,劳动每周0.5学分;二是在课程体系上要求必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三是理工农类本科专业实践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企业培养的学分(学时)数达到15%,选修课占课内学分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课程设置是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风景园林的综合性特点,需要开设的课程众多,总学时数的限定和相关学分比例的规定为本次课程计划安排带来不小难度,借鉴已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就成了首选。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对于培养理念的明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一方面,专业定位需要与市场结合。随着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战略决策,受过高等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社会需求旺盛,而广西区内培养风景园林本科人才的高校仅有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因此,通过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既区别于区内其它高校,也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定位还需有别于已有园林专业。在对国内高校同时开设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调研分析得出,风景园林专业更偏重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综上所述,本专业定位确定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系统掌握园林植物科学知识,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理念 风景园林专业服务于人居环境领域,具有工科性质且独立于其它工学门类,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会经历入门认知、基础学习、专业掌握、技能创新几个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多层次和专业化的特点。这要求教育培养必须满足认知过程,在全程互动模式下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形成德育先行、技能主导,知行与践行相互联系与统一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理念,为培养掌握系统的风景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奠定基础。 三、制定结果 经过园林系多次讨论,学院审核最终确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为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要求需修完不少于188个学分(表1),包括通识必修课42.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47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14学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实践必修(含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6.5学分、实践选修2学分。 在学时与学分数统计上,培养计划总学时数为3412,其中必修课学时数为2674,选修课学时数为738,课内学时(包括理论教学、课内实践和随课实验)数为2476,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学时数为252。另外,专业实践学分(包括课内实践、随课实验、独立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77.5,占总学分的41.22%;企业培养学分32.5,占总学分的17.29%;选修课学分41,占课内学分的29.82%,均满足学校的相关规定,尤其强调了实践教学重要性,见表2。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保留园林专业一些传统特色课程之外,还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生态规划、遗产地保护与规划、地景资源及规划、乡村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3S”技术等。另外,整合学院生态学优势学科,开设了由外籍教师主讲的生态与保护前沿双语课程。 四、制定总结 (一)专注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在工程教育中较流行的培养模式为CDIO,代表了工程项目中“构思―设计―实验―运作”的四个层面,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IP-CDIO[7],即在上述四点上加入“道德”、“诚信”和“素质”。由于上述模式未能完全代表风景园林综合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提出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运用(Plant):掌握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苗木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识别华南地区常见园林植物并熟练运用于植物造景和栽培繁育的能力;(2)工程管理(Engineer):熟悉我国地景资源管理、“3S”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工程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3)规划设计(Design):掌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环境生态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手工和计算机图面表现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4)综合表达(Expression):掌握一门外语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科学研究(Science):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知识、信息处理,并能够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EDES英文译为“足”,PEDES模式可称为大足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是关于土地及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在景观营建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的完成,因而形成足下之美和足下文化的大足培养模式与风景园林本质契合。PEDES培养模式一方面体现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以强化。 (二)构建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涵括理、工、农、艺术、管理5大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根据课程性质,确定了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经济管理5大模块,进而形成相应的5类专业课程模块(图1)。模块构建有效减少了学生选课学习的盲目性,有助于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深入对某一模块的选课学习,还有利于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差异化择业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和提高就业率,也有利于企业贮备人才和提高知名度,还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是一个校、企、生三赢的策略。通过与行业内数十家知名设计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聘请企业导师,从而把学生推向社会,让企业走到课堂,提升了专业活力。在制定企业培养计划中,按照风景园林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和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模式包括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承担校内课堂教学的企业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持续一个学期兼职授课存在困难,这要求对课程计划安排进行改革。 1.优化课程学分,让企业走进课堂 达到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88学分,该学分是在园林专业培养计划基础上,依照学校关于课内学时和实践学时要求,同时考虑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负担而确定。除去通识课和公共课之外,本专业共设88门专业课程(含集中实践课),共159个学分,平均1.81学分/课(图2)。除创新实验4学分和毕业论文13学分之外,所有课程均不超3学分,整体呈多门数、少学分的特点。小而多的课程体系满足生态多样性原则,顺应“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育变革[8],也能减少多学分课程的高权重属性,成绩汇总还能更好地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涉及面广,导致多知识点、多学时、多学分的课程较多,如都在一个学期完成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好,也会让教师整个学期束缚于教学而无法兼顾科研和学术交流,还让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难以真正走入课堂教学。因此,把部分课程分解为两到多门,实现 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从而增加课程数量,减少每门课程学分数。这不仅丰富了学生视野,也为课程走精品、特色之路奠定基础。如规划设计类必修课程贯穿第2-6学期(表3),让学生获得较为持久的技能训练;独立设置的实验必修课程为企业导师在较短时间内参与教学提供便利。 (四)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符合认知过程 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调整过程,既要考虑课程知识体系的先后衔接,还要考虑考试和考查课程门数的安排情况;既要满足每学期开设课程数与学分数均衡,还要考虑每学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协调;既要考虑专业教师全年均有课程安排及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季节对课程安排的影响等。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先完成制图类、美术类、植物类等课程的学习;风景园林树木学需安排在春季以便更好的识别观赏特征;选修课应分配到每个学期保证学生都有课可选,且不会出现低年级多选课到高年级少选课的不合理现象。 因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学分不够的补选阶段,无具体课程安排,所以根据1―7学期课程学分、门数等相关指标统计绘制图3。从总学分数(含全部选修课学分)来看,1―6学期所修学分在27~29之间,按20周/学期、最低40学时/周计算,理论上13周左右可以完成1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不是所有选修课都选,整个学期课程的时间安排游刃有余;从必、选修学分上看,必修学分呈先稳定再逐步下降,选修学分与之相反,二都互补;从课程门数上看,除第1和第7学期课程门数为13外,其它几个学期课程门数在16―18之间,相对均衡;从考试考查课门数上看,考试课程门数呈先增后降至第7学期为0,考查课程门数从第1学期的8门稳步增至第7学期的13门。这些不仅保证了某学期不会出现无课可上或课程任务过于繁重的问题,也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从兴趣到了解再到熟练应用的心理过程。另外,第7学期安排课程总学分仅为22.5,必修课程较少,且大部分为考查类选修课,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准备求职就业、各类考试和考研升学等。 五、讨论 (一)毕业总学分的优化与降低 我校93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在本轮培养计划制定的毕业学分最低为176、最高为192,风景园林专业的188学分排在42名,处中等偏上的位置。随着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点[9],有必要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并适当降低毕业总学分数。 (二)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安全问题 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实践无法在校园或者实验室内完成,且部分实践需分散进行,然而学生需走出校外参与实践,必然面临个人、财产、意外事故等诸多安全性问题。是否因为安全风险过大就放弃校外实践?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实践各环节怎么操作是安全的、安全规范措施应该怎么制定、合作企事业如何确定等都需要长期探索。 (三)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 我校统一确定了4学分的创新实践课,该课程由“科研学分”、“学科竞赛学分”、“技能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5部分若干子项构成。学生只要完成5项中的某一方面就可获得课程学分,因此学生获得学分的途径很多。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学生拿到驾驶执照就可获得学分,然而获取这样的创新学分并不能达到专业创新的目的。因此,强化学术科研和设计竞赛,确定多项的综合考评,区别制定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显得格外重要。 (四)专业能力的评估 培养方案提出的5大专业课程模块,兼顾了课程学习、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个性化。通过对每个模块赋予权重值,模块内课程的量化考核可作为用人单位评估学生专业能力使用,也可为校际同专业培养的横向比较提供基础,但如何量化和权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本次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宗旨,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优化组合,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完善,为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事业尽一份力。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教学价值导入与专业实践 [摘要]风景园林学科因其综合性、交叉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艰巨性,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教育方法是每个风景园林教育者不懈的追求。南京林业大学“小花园”竞赛近年长足发展,可以很好地实现风景园林教学中的价值导入,通过优秀竞赛案例解读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希望有助于教育方法的完善,为其他院校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学;价值导入;实践教学;小花园 一、风景园林教学价值导入与专业实践 风景园林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一套完整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应该包含价值观的建立、方法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1]。 园林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目前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园林设计教学不仅是教授设计技能,更重要的是价值导入,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吸收历史经验、尊重自然、承担社会责任、表达文化、实现生态平衡等几个方面,学生只有建立正确的风景园林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模式,才能从被动的模仿设计转向自觉的探索与实践。园林工程是风景园林教学另一方面的重要内容,设计是否可以落实是检验设计价值大小的一个标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中国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将书本和课堂所学的知识发挥和巩固,然而大多数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 在设计与工程两方面的学习中,学生存在一些普遍困境和误区,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认为方案构思就是图纸上的平面构成或者形态表达,欠缺对场地现状的考量。二是认为自然生态理念就是“一些生态词语和一张种植平面图”。生态观念是园林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基本内容。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设计时将生态观念实践到园林基础之中,而不是把种植物当做体现生态设计的唯一方式。三是大多数学生的方案设计缺少“工程技术概念”[2],方案设计与工程建设脱节。拥有尺寸、尺度、构造、材料的实体感受与方案设计之间的转换意识和专业辨识能力是一个合格的风景园林师所应具备的能力。 上述问题体现了当下风景园林教育中的两个缺失,一是未能给学生建立完善的园林价值观使设计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缺乏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在校阶段无法对施工形成完整正确的认知。南京林业大学“小花园”竞赛通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在这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实现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小花园”竞赛简介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小花园”设计与营建竞赛自2007年开办以来作为一个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的项目而广受欢迎,成为学院传统的教学实践竞赛项目。活动多年的举办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与经验,为探讨园林实践与建造教学提供了可靠案例。笔者集中收集了近几年的小花园竞赛资料,为寻找近年来“小花园”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找寻其继承发展的关系,笔者整理了近四年的竞赛概况,列出表1: 从表1中可以归纳分析出以下几条信息: 1.历年竞赛主题所提出的“自然”、“花”等关键字表达生态的价值观,“诗意”、“东方”等体现学习历史、表达文化的价值观。通过主题表达的形式输出价值导向,学生们在解读主题、表达主题时自然就将价值观带入作品之中,例如图1、图2均为“花?径”主题下的作品,前者从自然角度考虑,将花与径巧妙结合,生动有趣;后者则从人生哲理角度理解,把径与花想象为人生道路与境遇; 2.今年的小花园竞赛从往年历来的秋季开赛改为春季开赛,结合主题分析,春季植物花材等更为丰富,有利于营建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小花园,增加设计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是对园林四季造景的积极探索; 3.历年竞赛场地大小均为南林大景园内面积仅4.5m2的矩形场地,设计及营建总人数4人以内,突出了小花园竞赛的“小”字,较小的场地考验学生对尺度的把握和对设计细节的考量。从施工考虑,小场地适合没有经验的学生进行施工,不过更具挑战性,十分考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今年小花园营建施工的时长比往年缩短了一半多,施工难度大大增加,表现出竞赛经过多年发展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自信和不断挑战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工期的缩短使得学生必须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优化施工模式,鼓励学生在施工工艺中尝试创新; 5.历年的竞赛营建经费都不高,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可循环再利用的废弃材料,实践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实践平台随着行业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创新、优化,这种与时俱进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本竞赛活动的实践价值,也能始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共同创造最佳的实践效果。 三、“小花园”竞赛过程 (一)方案设计――价值导入 竞赛前期通过方案遴选来确定投入建造的设计方案,在方案层面综合考量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包括对主题理念的理解、场地尺度的把控、设计元素的使用、植物配置设计等。 1.主题的解读是整个作品设计思想表达的核心。主办方希望通过主题传递出的信息、价值观,参赛者接收到的越多则越能进行完整的表达。以2016年竞赛主题“花?径”为例,一等奖获奖作品《寻芳九曲》(图3)对主题的解读是:回归“径”的本意――狭长的道路,陡曲的山路,野径生花,寻芳九曲,唤起人们的自然生态意识,鼓励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之趣。此方案将主题解读到位,将两种元素合理地结合,又体现自然生态寓意。 2.设计尺度的把握是较大的考验。尺度背后隐藏的是设计美学、人体科学、心理感受、社会习俗、现实逻辑等等许多方面。合宜的尺度把握是对正确价值观的反映,尺度感的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小花园场地很小(仅2.5m*1.8m),对尺度的要求更集中于设计美学、现实逻辑等方面,即使如此,对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他们要使用精简的元素来表达完整的设计方案。2014年一等奖获奖作品《风雨声声》(图4)用几块青砖垒出别致错落的院墙和一口古井,墙与井的尺度大小、空间位置布置的十分和谐,虽在方寸之间,却在各元素的相互呼应之下使园林“以小见大”了。 3.设计元素的应用是设计者的巧思。地形、水系、道路、建筑、植物是园林设计的基本要素,在小场地中合理组织这些元素或做出必要的取舍是相比面对大场地时更突出的问题。2014年二等奖获奖作品《境心》(图5)在设计元素的应用上显得较为纯熟,作品借鉴枯山水的形式,在两处堆高的地形之间铺以白砂,白砂兼具了道路和水体两个元素。 4.植物的合理配置是小花园的点睛之笔。以《风雨声声》为例,青砖堆筑的古井之中,栽植一株铜钱草,砖缝布置一些苔藓,经过这样看似简单的植物配置之后,井的生命力与意境立刻突显(图6)。 5.生态设计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源。生态、低碳、可持续等理念应始终贯穿设计至施工的方方面面,一座生态的园林是“活”的园林,能焕发生命活力。生态优先理念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整体可持续发展[3],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设计之中是每个园林设计师的义务和责任。实现生态园林的粗放式管理,对降低养护管理消耗也有重要意义。 (二)施工营建――专业实践 工程与技术涉及地形、水体、道路、种植、材料、结构、构造、工艺等诸多方面,是风景园林实践的基础,也是风景园林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光从书本和课堂教学中获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的现场观察和营造的实践来积累。 1.实际营造园林带来的多重感官体验也是对图纸设计的重要反馈。《风雨声声》方案中流水的视觉流动性、水声与竹篱上的铃铛的听觉体验绝非通过纸上方案可以获得。2015年一等奖获奖作品《禅茶一味》方案留白营造的禅思冥想的空间、主体竹构内LED光源营造明月照竹林的意境也需要建造之后才得以体会。实践使得设计师有了重新审视设计的机会,在这些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园林的设计将愈发贴近生活,打动人心。 2.正如建筑模型的制作之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园林模型的建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设计所要表达的效果。《寻芳九曲》方案受垂直村落启发,考虑在土地面积稀缺的情况下,将道路立体化,并通过高差变化营造山路九曲的效果。三维空间中丰富的高度及位置变化通过营建轻松地表达出来,再选用不同高度不同生态位的植物配合立体道路,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景致丰富有趣。 3.施工的过程往往能使同学们对设计产生新的认知。施工中最先开展的是地形骨架的梳理,而其设计中对应的竖向设计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却容易被同学们忽视而不被优先考虑。这种认知必须在施工之后才能得到,设计与施工的的交错互动是图纸与土地的交流,对于学生今后的设计有积极的作用。 4.施工营建的过程也是考验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过程。 2016年小花园的建造时间一反常规,由原本的半个月施工时间缩短为七天,虽说有往年经验的支撑,但对于同学们尤其是初次参加活动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参加营建的十四个小组最终都顺利完工,活动中新老参赛者表现出的传承互助精神也是小花园作为一个传统竞赛项目的宝贵财富。 值得高兴的是,小花园竞赛一直以来在价值导入和专业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笔者通过对2015年竞赛一等奖作品的分析来作为实际案例解读,如表2: 结语 小花园竞赛坚持年年开展的目的便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园林人才。201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第十届小花园设计与营建竞赛顺利闭幕,经历了十年的不断开展,小花园竞赛已成为园林院一项引以为傲的传统活动,被打造成为一个教学品牌项目,不仅吸引广大师生的关注,更引来外界专家媒体等的关注报道。这个实践的平台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希望其能为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贡献一份力量,为其他园林院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一个参考,也期待活动自身能多加吸取各方经验,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探索了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风景园林专业“3+l”人才培养模式,从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1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将风景园林专业定为一级学科专业,这标志着风景园林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由于各类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历史、学科背景以及地域影响等因素不同,出现了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多数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要。要进行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随之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2],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目标来进行。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生源质量较重点大学和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培养出能为地方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的合格毕业生,就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因此,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根据所处的地域、教学条件,重新修订了原有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发扬专业优势,与园林行业对人才需求接轨,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3年起进行“3+l”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2013年开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修订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进行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最后一年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学习。 2.2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目前,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在吉林省开设较晚,园林行业急需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园林市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充分发挥“3+1”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融入园林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可以在一年的园林实践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实践能力于一身。“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优化课程设置 3.1.1 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着重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工作,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基于此目标,提出了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1.2 优化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需要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3]。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性”、“复合性”、“设计性”的特点。因为“3+1”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前三年把全部课程讲授完毕,笔者结合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讨论与研究,科学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将原来培养方案中的《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等与园林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删减下去,将其学时增加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等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核心课程中。又如:把《测量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设置,《测量学》实验改为独立设置的课程。这样,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了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从而建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3.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3.2.1 增加实验、实习的实践教学比重 在构建实验、实习课程体系时,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增加了一些实验课的学时数。如《测量学》的实验课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24学时,《测量学》、《园林树木学》教学实习周数由原来的一周分别增加为两周。通过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提升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等能力。在实验考核上,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的项目,增强学生动手、亲身参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2.2 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 该校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了“吉林省中辰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中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长春钰霖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2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 在本科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前,首先利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然后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专业课学习情况将其分成参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或园林工程实习两部分;再结合实习公司的用人岗位,分配学生去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如有的学生手绘和电脑绘图能力强就分配他们去以设计为主的园林公司;有的学生想去施工为主的园林公司,就分配他们去这样的园林公司进行毕业实习。 学生在实习期间,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的导师共同指导,提高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规定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给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做实习鉴定,只有实习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并积极参加毕业实习。 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一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一些在实习期间表现好的学生能够被园林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通过毕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解决了一些学生的就业问题。 3.2.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4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总结“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由于校内的实验、教学实习及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实践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在园林公司由具有专业经验的技术员现场指导,使学生的园林施工能力、设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用人单位一致评价“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如2013级的学生在刚刚参加3个月的毕业实习后,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4.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结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近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多项,如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分别取得吉林省级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级竞赛三等奖一项。 4.3 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长春大学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工作的,缺乏园林生产实践经验。学校支持青年教师深入园林生产第一线,安排青年教师去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参加园林公司生产与管理等活动。在实践中,把园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能力。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青年教师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有助于对教材上生产实践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风景园林专业的一名青年教师在2015年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青年教师通过在园林公司的实践,更加了解企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在今后课程讲授中能够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进行讲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我校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4 探索科研方向,促进企业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园林企业提高工程及管理的效益。教师在解决园林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可以探索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大四学生经过一年的生产实践锻炼,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些学生已经成为今后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可直接把毕业生留下工作,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为企业输送了专业人才。 5 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能适应园林人才市场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提升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时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获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学校、企业和社会来说也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探讨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者对于环境的设计与评价,是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之一。本文通过总结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的特殊性,试图探索适合该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境心理学教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多领域,因此有着众多的别称(如人类生态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因而,环境心理学已成为很多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在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景观设计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人在场所中的各种需求。 笔者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五年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试图探索出适合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1、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1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心理学理论知识薄弱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部分基本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专有名词,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风景园林本科生来说,不可能严格按照心理学和社会学体系去教学,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对于复杂的理论和名词容易混淆,掌握不好;同时,由于各种理论观点在特定的领域都有它们一定的道理,而彼此之间的差异、矛盾甚至对立,让学生分辨起来难度很大,重点也就不容易把握,在学习中容易陷入迷茫。[2] 但环境心理学知识同时也具有易感性和易操作性。[3]本学科很多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和总结的,同学们通过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会发现枯燥的理论即是生活中实例的总结和凝练;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许多实例方便操作,容易验证。在讲授时,可以用小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调动课堂氛围。 1.2缺乏针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环境心理学研究 环境心理学,又常称为环境建筑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至今,其研究主要针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展开,而对风景园林的相关性理论研究甚少。各大环境心理学的教材中,针对理论的案例分析也主要是建筑或城市规划方面,风景园林的案例不多,因此可供学生学习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少,无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例场景中进行案例分析,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2、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的方法总结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总结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于环境心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效果,使得学生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中紧密结合。 2.1凸显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针对风景园林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原则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依托于现有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更贴近、更适合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环境心理学教学体系,以指导学生完成风景园林课程设计。课堂上可通过大量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将环境心理学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紧密结合,如在旧城更新中,不重点以整个城市为着眼点,而是缩小尺度,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天津万科水晶城等为例,向同学们讲解更新中有选择性的保留场地上的设施对于居民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外部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植物配植、园林色彩、园林照明中的心理学应用规律等。 2.2设置“调研”环节,强化课程理论 要求学生进行课后调研,使得学生在逐渐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心理学相关理论,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为今后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维度。 学生可根据课堂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论作为调研的主题,如人的行为习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博物馆的展品寻址、参观模式、博物馆疲劳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社区中的人际交往问题等;针对主题,选择典型的场所、适宜的调研方式、合理的调研人群、适当的时间进行调研。可选择观察、提问、问卷、测验、模拟等方式,尽可能将过程作科学的设计。要求最后提交调研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调研方法的设定、过程简述、数据统计结果(附调查问卷、简图等原始资料)和必要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时制作PPT,进行汇报。 2.3授课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环境心理学理论陌生、枯燥,不易于理解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于此,环境心理学课程授课形式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旨在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和灵感。比如在讲构造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认为是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出一个知觉形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少女与老妇系列图片进行对比展示,让同学们对枯燥的理论有非常形象的认知,从而记忆深刻;在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的环节,采取让同学们手绘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城阳区认知地图并制作评价地图,从而发现并讨论设计的利与弊;在学习人的行为习性,如左转弯习性、抄近路习性、距离保持等时,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在课堂上实地验证(如静立时人躲避方向的特点),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丰富课堂气氛,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分析学习之中,亦可带同学们走出课堂,进行实地的观察;课堂上根据调研的内容,让同学们进行PPT讲解,摆脱被动学习的模式,变成老师讲亦可以学生讲,学生调研汇报、老师提问、大家讨论的方式。经过几年的循环教学发现,早期学生的发现一般较为浅显,总结出的知识也不丰富,但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后期能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提高,理论知识也得到加强。 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往返交替,学生和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完善欠缺、教学相长,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将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易理解。 作者简介 梁红(1982-),哈尔滨人,青岛农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城市生态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海绵城市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办公厅〔2015〕7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的主要物质空间。作为人居环境三大学科之一,风景园林学科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风景园林专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海绵城市为契机推动学科与专业发展。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 “海绵城市”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的《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在2013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到要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海绵城市,让自然做功。 (一)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城市雨洪灾害”这三大水资源问题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并且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水生生物栖息地丧失、干旱、气候变化、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也同时出现,这些综合症状都是与水和水循环自然过程有关。海绵城市是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的中国表述,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解决我国的水问题和水危机。 (二)那海绵建设概念的定义 “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其定义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法。”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的意义就在于对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的综合整治,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解决包括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水资源补充、生物多样性保护、微气候调节等多个综合的水相关城市发展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 二、风景园林专业与海绵城市建设 风景园林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其核心工作即城市的环境绿色生物工程系统。 (一)风景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机遇 绿地是海绵城市主要的物质空间构成,也是可持续雨洪管理措施的主要载体,是对传统观排水系统(灰色基础设施)的一种“减负”与补充;同时绿色基础设施设计正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的重要实践领域和研究内容。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面临巨大的建设需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从专业外来说,雨洪管理传统上由市政、水务等专业负责,尽管海绵城市中明确了园林是系统构成中的一员,但我国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明显仍然是市政等与工程相关的专业或技术做法更受到重视,基于绿地设计的内容相对较少。 实际上,目前的工程系统倾向于把水与土分离,把水与生物分离,把排水和给水分离,把防洪和抗旱分离,是一种“水适应人”的价值观和技术管理体系。有学者已经提出本专业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共同领导者”和多学科整合平台的重要依托,这亟待成为专业内外的共识。 2、海绵城市相关基础研究和数据平台构建不充分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很多规范和技术导则参考了很多美国的BMPs、LID的相关内容,但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一定要科学严谨地基于本地条件进行研究。海绵城市技术设计需要的气象、水文等基层资料一般分属不同机构管理,设计部门获取并不容易,这直接影响了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设计的决策依据。国外经验是建立共享的数据平台提供设计机构,帮助建设、设计方更科学合理的完成相关设计工作。 3、相关人才的培养与继续教育亟需相应更新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跨思维、跨尺度、跨学科的高度综合复杂城市生态建设,所谓跨思维是从“水适应人”的思维转变到“人适应水”的过程。跨尺度是指海绵城市不仅仅是雨水利用和管理问题、应用LID技术和场地措施,还应该包括宏观尺度、中观尺度的保护区域水文循环过程,应该是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尺度的承接与配合;跨学科是指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不仅需要风景园林学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规划与设计。 三、总结 在此背景之下,风景园林学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更是重新让公众正确认识专业定位的重要契机,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整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共识,共同努力从研究、教育和专业实践领域的积极探索,共同促进风景园林学科对中国海绵城市的贡献。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文明建设快速发展、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这就更加加剧了对于风景园林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由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就以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切入点来进行探究,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字:风景园林 实践教学体系 问题 构建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我国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多,它对于加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当合理配置和结合,在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践教学可以起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而风景园林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不仅要具备扎实和广阔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我国一些高校近年来针对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并且也陆续都有一些高校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实践体系,但是,如何培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高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于已经设置了风景园林专业的各大院校的研究和分析得知,目前各高校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其课程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不健全,这极大制约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存在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教学计划将关注点过多放在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上,往往就会出现实践环节内容和手段方面的单一性问题,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最终造成了学生实践时间少,不能与实际操作和应用紧密结合,更不要说在实践中创新。由此,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常常会采用较为传统的“灌输式”,没有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师生互动中,也没有积极调动起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可谓是“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直接影响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着网络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既需要传统教学资源,又需要新型的网络资源,尤其是后者,它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虽然各高校通过采用各种制度或是措施来积极鼓励和激发专业教师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但是,风景园林专业对于开放式网络教学体系还是很缺乏的,无法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因此,网络资源的缺乏不需要校园资料室及网络的大力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最新期刊、资料及网络知识和信息中,以便更多去了解世界各国最新动态好信息。 第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践经费紧张的问题。想要大力开展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就必须要增加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实训基地以及相关配套的各项保障,这就使得人才培养成本得以增加。而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诸如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或是对于实践性教学硬件的投入都不足,这就极大影响了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对于存在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积极开展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和关键。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完善与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想要实现完善与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需要从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入手,着重于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是完善与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不同的学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其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千差万别,因此,要业立足本学校和本专业,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并结合本校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来突出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以重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并结合实践人才的培养。为此,要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就有实际情况的多层次实践性教学体系,努力实现培养学生感性认知理性以及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公共实践和各类实习的结合、主干课程与毕业设计以及课外第二课堂的结合,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融合和共同发展,这将有助于推动和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还可以积极探索新型的合作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具有主动参与性的互动性活动并进行产学研互动和实验创新模式的集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完整构建,共同为学生的发展而发挥作用。 第二,统筹与完善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即:紧紧围绕学生的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实际应用的培养,统筹与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探索和创建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同阶段的合理安排和设置,将实践环节内容扩大化,可以包括专业认知实践阶段、专业综合实践阶段、专业顶岗与毕业实习阶段,逐步构建与不断完善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为此,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可以在专业认知实践阶段环节设置有关园林认识和树木学实习、美术与测量实习、测量实习、生产与实践实习;而在专业综合实践阶段就可以专门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其从感观认知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与掌握,因此,在这个环节,可以进行有关理论课的课内实践环节的设置;到了专业顶岗与毕业实习阶段,就可以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应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设置《美术》、《园林设计初步》、《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并进行相应的实践设计或是顶岗实习设计等。此外,有关生产实习的活动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和其它相关单位,内容要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相关,企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相应地,教师可以将该专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涉及生产实践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内容有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形式上可以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通过毕业设计进行综合训练,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探索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想要取得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标还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它们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对以往传统式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模式进行改革,改变这种单向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例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或是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师授课,更具有教学直观性和表现力;还可以进行诸如合作式教学方法和小组式教学方法来增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努力摸索并应用以“研究性与引导式学习”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来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性教学活动。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又要激发所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提问、启发式与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来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增加师生互动和沟通。注重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通过实践性活动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植物园、苗圃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对诸如工程施工的组织管理、现场布置、地形测绘、土石方工程、园林等施工技术问题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并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行实际的各类型绿地的调查分析来体会不同类型绿地设计原则、方法的真正应用或是各类景点设施布局的全面了解,最终以提交相应的实习报告及测量图纸来衡量他们的实践性活动的成果。 第四,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开放式创新的训练平台。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开放式创新的训练平台是进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即:(1)加强风景园林专业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建立风景园林专业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互学、互教”的多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实践条件。以校外合作的形式来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就可以使得学生的园林认识和树木学实习、生产实部分在这些实习基地得以完成和实践。当然,通过实施“项目”教学,进行实战训练,建立科学灵活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这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并通过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模式与“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极大延伸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课堂。(2)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活动的实验室建设工作,为此,就需要从加大实验室常规工作和实验教学的检查和监控入手,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使之成为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还可以在校内建立诸如建筑设计模型、植物学等实验室等来满足学生们的实践学习需求和实践实习需求。(3)积极开展有关风景园林的精品课程教学,同时建设和利用好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来共享这些精品课程教学,这样说进行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手段。还可以积极指导大学生进行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的研究和操作,构建“学生主体、创新导向和开放管理”的创新实验模式,从而推动的自主创新长效机制的建立。(4)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建立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队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考核以及综合技能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实践性实习基地的作用,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与实习基地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坚持学生实践的严格考核,这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书,明确实习目的、实习要求、实习考核制度等。 总之,创新型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不仅仅是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完善,还需要从诸如师资队伍建设组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努力,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目标。为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统筹与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等是进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一定要结合本学校本专业的特点和特色来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性发展。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课外综合学习平台构建探讨 摘要:本文以专业第二课堂的创建实践作为分析材料,对风景园林专业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学上与城建系学生工作、学生创业指导、党建工作的对接、整合方面进行探讨,积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延伸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活跃专业教育气氛,积极推进专业建设的一体化,扩宽专业培养面,显著改善学生专业学习的学风。 关键词:第二课堂;平台构建;专业学习;学风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需求的不断提高,风景园林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学科的快速发展对于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完善性、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第二课堂既是专业教育中重要的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为数众多的接收能力不同的大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统一传授,难以做到因人施教,特长潜能得不到发掘,专业能力也难以整体提高;另一方面,现今专业教育体系更多地注重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略专业“德”性教育,导致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团队专业学习气氛、专业教师便于实施专业辅导、专业训练的,能与第一课堂教学对接,并能通过专业活动培养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形成,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的第二课堂――课外综合学习平台,成为现今专业教育研究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 一、课外综合学习平台 课外综合学习平台应该是一座桥梁,一块阵地,不仅联系着每一位教师和同学,让教师间、师生间、同学间的课外学习交流得以保障。同时,也为师生课后学习生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并在学生构建并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专业实践训练所占比重较大的应用型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将有助于学生完成从认知到综合的学习过程,实现感悟力、判断力、想象力、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交流与协调能力5方面专业能力的提高[1]。总体来看,课外综合学习平台的职能应该包含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与“德”、“行”培养四个方面,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课外综合学习平台体系应该包含两个基础平台,既专业学习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 1.“知”、“行”合一的专业学习平台。高等教育阶段,无论哪个学科,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般都会经历认知、理解、应用、综合4个学习阶段。从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来看,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学得到创新的形成过程[2]。当学生从普通教育转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就会受到课程因素、管理因素、资源因素、评价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3]。在这个存在多变因素的过程中,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对于如何构建培养体系,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如何解决课程因素与资源因素分配及利用的平衡上,往往轻视管理因素和评价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各因素间关系失衡的情况,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行”某一方面有所缺失,产生“质”的不同。因此,如何协调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让它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相互促进、形成合力,进而从根本上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质和量成为了关键[4]。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习平台应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要求,提供自主性学习、兴趣化学习、拓展性学习和技能强化学习的相应职能。 2.“德”、“智”并重的实践创新平台。目前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要求,除拥有扎实的专业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与文化的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其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形成,这些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因此,构建实践创新平台时,应更多的考虑如何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在符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情况下,将专业学习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用正确的工作导向,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学科整体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5]。从“德”、“智”并重的培养角度来看,社会实践平台的职能应包括党建思想工作、就业创业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综合服务等。 二、园林书苑课外综合学习平台的构建 园林书苑是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园林系、城建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起来的集课后专业学习、专业培训和党建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学习平台。书苑的建立既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加强巩固,又可以将课堂拓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同学的专业学习兴趣,活跃同学的专业学习气氛,强化同学的专业综合技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不同年级同学的相互帮助、关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完善自我,形成了以书苑为中心的课后学习、交流及意见回馈的团队学习环境,不仅丰富了党支部的活动,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成为风景园林专业、园林专业老师与同学课后学习、交流及意见回馈的平台。 1.园林书苑概况。园林书苑创建于2005年,前身是园林系图书室。目前已经建设成为学校的党员活动示范点和社会实践示范团队,基本搭建起一个融合党建、专业学习、思想品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致力营造一个“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的专业文化氛围,试图以第二课堂的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科技人文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大量的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式,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强化方面,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从而健全和完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块体系构建这一系统工程。园林书苑是由一个以俱乐部形式建立的读书会和日常管理的部门构成。管理部门根据专业需要,职能需求,从最初简单的3个部门,逐渐扩充到了今天的8个部门。各部门间分工明确,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不同。①读书会员俱乐部:城建系、园林系全体教师和学生均是俱乐部成员,定期开展读书周活动,并根据情况举办学习沙龙,以一种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让同学从“被”看书逐渐发展成想看书、爱看书,尽量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充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②班长联合会:由城建系、园林系各班班长组成,是各班与书苑的连接桥梁,可以增进书苑和各班的联系,及时反馈各班意见,以便书苑更好地服务于院、系及同学。③专业学习兴趣小组:由书苑组织,活动涉及学科的各个领域,如规划设计、模型制作、植物养护、植物培养研究、花卉精深加工等,以便高年级同学带动低年级同学,使兴趣相投的同学在一起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④图书部:负责管理书苑所有的书籍、资料、图书室和微信平台、QQ群的正常运行及维护,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制作专业电子书籍文献等,提供一个专业书籍全面丰富的查阅地点。⑤采购部:为全系师生代购绘图工具、绘图耗材,订购书籍期刊和书苑其他机构活动必需品的采购等,同时兼具财务管理职能。⑥植物部:负责联系与安排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志愿者,以及植物方面其他实习活动的组织与人员安排,温室植物的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分类与识别,植物电子图库的制作等。⑦培训部:负责每期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培训班与考研辅导的课程安排及管理,配合各系开展好各种专业培训,专题讲座等。具有针对性地增强同学们的专业技能。⑧活动部:班级间活动的组织与策划,配合园林各支部的党建活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活动,如作品展、创业就业指导、专业文化走廊建设等。⑨宣传部:负责书苑平时的宣传,各类信息的收集和,展室、展板和宣传栏内容的编辑制作,配合其他部门活动宣传等。 2.园林书苑综合平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建立。园林书苑在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结合学科发展变化的进程,不断调整充实着自己的职能与模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静态的体系构成,动态的训练过程和有效的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在建设专业综合平台方面,书苑成功将自主性学习、兴趣化学习、拓展性学习和技能强化学习等学习模块融入到了体系中。读书会员俱乐部与图书部的设立,为各年级同学开展课余自主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保障了案例研究(case studies)、研讨会(seminar)、设计教学(design studio)和设计实习(design workshop)[6]等课堂活动形式的顺利开展;专业学习兴趣小组的设立,使兴趣化学习成为开发学生专业潜能、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培训部和活动部的设立,为拓展性学习、技能强化学习的顺利开展,拓宽了途径,搭建了平台。一方面,书苑多次联系设计院及校外相关公司,聘请多位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师为全院的同学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专业涉及面广,拓展性强,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书苑针对同学不同的需求,结合现有资源,通过培训部定期开办手绘能力提高班、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提高班等专业辅导班,并积极与外界合作,开办执业技能相关的辅导班等,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扩宽了学生的择业面,切实提高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建设实践创新平台方面,书苑进行了模式的创新与尝试,秉着“志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追求“奉献爱心、服务大众、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目标,努力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心理教育、科技学术教育、实践创新教育一体化。自2010年“园林书苑”被我校列为党建工作示范点以来,党建思想工作融入到了书苑举办的各类活动中,从“抗旱义卖”活动到文化走廊建设,创先争优与专业特长、社会公益有机结合,不仅党员的先进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而且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学生创业指导需求的增加,如何发挥好书苑就业、创业指导的职能,合理构建创业教育的体系,一直都是书苑重点关注的问题。园林书苑根据学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对创业教育内容实行分阶段实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教育。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初步建立创业的基本意识和培养基础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同学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和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有效推动创业计划在学校期间的成形[7]。近几年,园林书苑共组织同学申报我校创业创新基金项目40余项,获得立项16项,同学的创新性得以激发,创业热情也空前高涨。 经过多年的发展,园林书苑现在已成为我校风景园林、园林专业师生,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师生归属感的日益增加,书苑第二课堂的职能也越来越多地发挥出来。园林书苑搭建起一个融合党建、专业学习、思想素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学习平台,其职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激发了同学专业学习的热情,而且推进了专业一体化建设,扩宽了专业培养面,显著改善学生专业学习的学风。园林专业的同学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同时,也构建出一个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的学习框架。目前园林书苑课外综合学习平台只较好地完成了人才培养运行体系的构建,由于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局限性带来的影响,使书苑这一新的模式难以做到“两个课堂”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学分管理和评价机制协同一致,因此,从专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来看,仍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健全完善测评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确保新培养模式与专业整体教育的契合,真正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教育的逐步发展与规范,以及国家基础建设中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攀升,大量高等院校纷纷成立风景园林专业,各院校办学类型、定位不同,基础设施、师资组成不同,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各有侧重。本课题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关键词: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依据 (一)风景园林专业学科特点 1.综合性。风景园林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学科,是融合了多元学科知识理论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在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体现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素质能力并举。 2.创新性。风景园林的行业现状决定了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依据自然环境的规律,结合环境风貌与特征,通过自身的审美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体现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的人才类型。强调三个“对应”:能力结构对应社会需求、知识技能对应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对应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加深,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各有侧重,本课题侧重于对本科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进行探讨。 (三)生源、师资、学科群 1.生源。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招生主要分为艺术生招生、工科招生两个渠道。不同背景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特点差异性很大,造成了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注重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个性”需求融入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共性”,评估本校生源特点因材施教,强化优势。 2.师资。大多数新办风景园林专业都存在着专业教师教学经验浅、教学团队职称组成不成熟、教师专业背景混杂、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科研、校企合作等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 3.学科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侧重构建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学科群体系,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与专业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专业基础课课程群、专业方向课课程群、专业选修课课程群、专业实践课课程群,保证了课程体系与专业知识结构对应的完整性和知识传授的连贯性。 (四)人才需求与就业 1.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需要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培养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园林部门、市政工程类设计院、风景园林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等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进行迁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作为教学成果是否应用型人才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入实训基地、企业岗位,以实践反哺教学、教学服务实践的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总体素质。 3.国家政策发展。随着“一路一带”战略构想、中西部发展建设、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政策的实施,使得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的专项领域拓展,就业岗位由传统的地产行业为主导向市政建设为导向转化。 二、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总体目标与构建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侧重于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计划、课评价程体系建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综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二)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评价体系需注重兼顾社会和个人、环境的需求,平衡课程结构中知识与能力的对应关系,综合考评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科技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评价内容。通过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考研情况统计、学业分析表、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科技竞赛获奖证书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反馈,体现学生自评、教师测评、专家督导、社会反馈的评价主体多元合一,进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评价。 (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社会评价。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评价方法可以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展开,结合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进行多层次多指标多数据的可视化客观评价方法。 2.综合能力评价。(1)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体现学生个性化特征,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强调学生参与自评的主体性,通过自我评价、导师测评、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专业能力评价。包括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具体可通过对于课程作业考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科技竞赛获奖、就业考研定位等具体内容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评价的构建提供依据。 三、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结构 (一)专业课程总体构架 以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我专业建设以风景园林学科为先导,以建筑学、环境设计、测绘工程专业为依托,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表现技能,接受系统的专业实践训练,具备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坚实的风景园林理论基础,依托我校建筑学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与支撑条件,体现风景园林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专业特色。 (二)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专业实践按照不同方向课程组的特点,让学生在相关可预见工作情景进行综合演练,促进专业与职业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以提高岗位熟练度来促进学生尽快完成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换。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完善。 结语: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未来演进的思考:随着风景园林专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除了“软硬件设施保障、师资建设”等传统因素,诸如“互联网+”、科技渗透等新时代特征、概念的融入,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拓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随着对该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应逐步探究和补充完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摘要:本论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本文阐述了“数字地球”和3S技术的内涵,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在风景园林专业建立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空间数据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获取数据的能力与空间分析方法,以及一定的数据库技能。本论文提出在教学内容上应围绕规划设计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各个模块应与相应的规划设计课程相组合,且自成一体。本论文最后提出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难点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 一、引言 风景园林学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管理人文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1]。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空间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的中心课题。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生态理念,在掌握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并引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实施。20世纪后半叶,不少学者提出了面向园林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生态分析模型。不断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及其指数方法大量应用在景观分析中,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景观结构与动态过程,并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风景园林的规划与分析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风景园林专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环境生态危机的涌现,风景园林专业逐渐受到重视,社会需求大幅增加[2]。中国的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和农林学科领域,在教育方法上比较重视空间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与设计制图方面的训练,缺乏对于空间信息处理技能的基本训练,而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也未能与蓬勃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有效结合。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方面的问题,处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因此掌握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显得尤为迫切。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考虑纳入相应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对于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有益的探索。 二、“数字地球”与3S技术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 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三、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 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4,5]。 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 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 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六、难点与展望 在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面临基础薄弱、师资和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当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极少,个别院校即便开设有GIS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上机实践操作较少,难以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项目中,运用遥感与GIS分析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毕竟是新事物,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积累和相应的教学研究,只能是边尝试、边总结、边推进。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主讲教师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和研究的专家,还要熟悉3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技能。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虽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专业的教师,但这些老师不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所开设课程难以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常导致学生听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应大力引入擅长GIS、RS操作,并有实际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经验的专业老师,解决这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学空间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该部分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和上机设备,还需购置相应的教学用软件。只有通过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投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必须根据社会情势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相信,师资问题和硬件问题都将获得解决,通过不断的探索,必然能够完善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园林建筑构造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主要选修课程,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风景园林专业中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及建立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基本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的问题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建筑构造;教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在关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将风景园林调整为一级学科。在新学科目录中风景园林学对应的原目录学科包括了“建筑学”、“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由此可以看出风景园林专业学科具有多样的学术背景及归属体系,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专业[1]。 园林建筑构造即是风景园林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建筑类选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建筑空间结构及构造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建筑空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后续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打下基础。 一、园林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定位的问题 由于我院的园林建筑构造课程依托于原建筑学背景院校开设,原教学计划为36学时,一周2次,一次2节,无课程设计周,以理论讲述为主。讲述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原理、构造原理,其中以构造原理为主,设计原理为辅。包括:建筑基本知识、建筑构造设计(构件、节点)、建筑空间设计(单体、组合、总体)、建筑造型处理等。 课时的限制及知识内容广度太大导致教学深度不足,需要及时改变定位,确定风景园林专业需要重点了解掌握的建筑构造知识,精简授课内容。同时,由于缺乏构造模型设计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对建筑构造的了解依然处于片面和书本程度,对于一个在就业中注重实践的学科构造模型设计的缺乏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二)教材过时陈旧 在版本不多的建筑学相关专业建筑构造教材中,以四校(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合编的房屋建筑学教材最为权威,国内各个高校也普遍采用。该教材虽经几次修订,但都未做大的变动。一些当前业内已成熟的结构构造做法、新材料及新技术在该书中均体现不多,该书的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及时适应现代园林建筑发展需求。目前,本书教材仍以砖混结构和混凝土建筑为主,木结构有所提及,对钢结构和其他组合结构鲜有涉及。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要求,房屋建筑学课程学时无法延长仍为36节,学分为2个,但可调整为1周1次,1次4节连堂,将理论讲述与设计绘图或者小型构造模型制作相结合,简单介绍设计原理部分,并增加对中国园林中古建及木结构建筑的理论知识课时,不再严格按照原教材设置的章节授课,将学分确定为理论1分和实践1分,共2分两个部分。同时,为适应选择设计方向同学的要求,可再另外开设建筑设计原理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各类建筑设计原理,拓a展视野。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在长期工程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科学。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功能和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新工艺也不断涌现。在目前教材陈旧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当代建筑发展的状况和趋势,能够把一些落后的、过时的内容不讲或仅提及而已,同时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识,与教材内容的衔接合理,尽量把补充的内容融入相应章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原教材的授课章节的顺序。 2.结合工程实际讲授课堂内容。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接受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要将专业名词和意义逐一用容易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还要从学生经常接触或熟悉的建筑物的构造、做法讲起,如果周围有合适的工程正在施工,就要让学生课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去工地四周查看实际案例。 3.抓住重点和难点,倾向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多,但内容之间往往缺乏联系、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建筑做法、建筑构造要求等,往往是一些规定性、规范性的东西,且带有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区做法不同。因此需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分类,划清重点。如:对楼梯和墙体的构造做法在园林建筑设计概念中最为关键,要重点讲述并且能自行设计,而对门窗及雨篷建筑的细部详细构造做法等可适当简略或者取消。再比如:在对建筑结构形式部分的讲解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传统园林建筑木结构的做法及运用的知识内容。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1.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因为延长了每次上课的课时,因此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小型构造模型的制作和施工图的绘制,如楼梯模型、墙体大样标准施工图抄绘等,还可以加入1~2次与建筑设计原理相关的房间设计等。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增加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增加空间想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 2.教学方法手段多样。房屋建筑学这种工科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际展示的图片内容特别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继续采用过去的“粉笔+讲台”的讲课方式,这一点与理科和文科专业完全不同,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把文字、图片、图像及动画制作结合起来,包括观看一些与建筑有关的纪录片,对学生的感官提供多种刺激,重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灵活,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特别是讲解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复杂空间,都可以发挥电子课件的优势,易懂易学。 3.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在对园林建筑构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和学习后,对教材中有关建筑设计原理的部分通过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进一步巩固和运用,使学生今后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有建筑结构的概念,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更加全面。 综合上述教学改革计划,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及进度设置如下,共9周,36个学时。 (四)考核制度的创新 本课程最终的考核模式定为:“理论课程考试+平时实践环节成果”平均分来确定,摒弃了单独用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查结果的方式,避免出现只会机械记忆、高分低能的现象,理论与实践并重,各占一半。 理论考试方式也实行创新。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第一部分为理论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书面规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应用部分,该部分开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绘图表达能力、绘图准确及规范程度。 三、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笔者在2013~2014学年上学期的教学中对园林建筑构造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完善了教学内容,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最后的理论考试成绩统计中发现,超过80%的学生对所讲的建筑构造知识的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反映良好,加深了其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解,更好地适应了未来的就业要求和环境。 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本导向[2]。要想真正做到还需要各位教师同行和学校一起继续努力。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雕塑教学与应用 1.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性强,研究能力弱 由于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需求,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多的是去积极参与市场化项目实践,能够真正愿意投入大量精力,潜心研究的人比较少,重理念、轻科学,缺乏可持续的研究支撑。 1.2学术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研究方面的创新性人才缺乏,尤其缺乏领军性人才(如院士、973、863首席专家、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科技贡献率低,国家级项目、国家级基地、国家级大奖均较为缺乏。 1.3学科交叉缺乏 风景园林的本身决定了这是一个需要与很多其它专业交叉的专业。但现在国内在风景园林的研究和教学方面交叉不够,很多高校的建筑学院缺乏园林、植物、生态等方面的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很多设置了园林、植物、生态等方面专业的学校、学院的园林、风景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1.4高端人才培养乏力 风景园林专业的博士生资源匮乏、质量低劣,特别是研究推动专业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专业的学生培养没有科学的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没有建成。博士培养是研究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便直接影响了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体研究水平。 2.风景园林与景观雕塑的理论教学与应用关系 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1)用以表现园林主题。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动的形态语言是雕塑的特征,因此,园林表达主题往往是通过景观雕塑来表现。(2)组织园林景观。由于景观雕塑三维空间的艺术特性,可供人们全方位观赏,是景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现代园林中,优美的环境被许多具有艺术魅力的雕塑艺术品注入人文因素,往往多数景观乃至全园的主景便是雕塑本身。环境的组织景观、美化环境、烘托气氛方面主要是靠这些雕塑来支撑的。(3)点缀装饰环境。一些具有幽默风趣、或夸张、或颜色鲜艳、或抽象的雕塑小品常在园林景观中用来点缀环境。(4)其它作用。园林中常设一些服务性设施,运用雕塑的表现手法,不仅拥有优美的造型,同时也满足其使用功能。 景观雕塑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设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风景园林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具有审美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相结合的设计师。一个专业的设计师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而通过研习绘画、雕塑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形式来提高一个设计师的艺术修养无疑是一个好途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营造具有艺术氛围的宜人环境空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景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设计要素,又在城市景观中占有画龙点睛的地位,所以面向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开设景观雕塑设计课程,使学生了解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并且能够建立从雕塑本身的设计制作与雕塑外环境的设计2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设计意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作为年轻的、应用型专业的景观雕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景观雕塑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重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它们还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主要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环境艺术和景观雕塑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3.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应用 3.1人文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在主题选择上,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定文化、信仰、精神、概念为主题的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不包含特定历史与地域因素,属于人文主题雕塑现代园林景观。 3.2历史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很多城市的象征代表,往往是这个地方曾经的伟人,以及一些历史事件,会以个体形式的主题雕塑来表现。景观雕塑现代园林的策划主旨带有纪念性、历史性,并由多件纪念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雕塑艺术组成时,雕塑艺术现代园林就可以被称为历史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肖像雕塑艺术和抽象雕塑艺术是历史主题雕塑2种情况。根据现代园林的特色特征,通过良好的策划,在某种特殊的安排形式下,集中不具备相同主体性的抽象雕塑艺术可以在一个现代园林里表现出某种主题性的观念与意义。 3.3地域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地域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是为了反映自然特色、地域文化。此类艺术现代园林内雕塑要求,是为了反映该地区的总体规划与旅游策划发展结合,为了能展示出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大的区域、大城市,其人口数量多、文化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所以当地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表现主题的要求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而小的地区则需要准确地定位和更为鲜明地反映人文内涵。 4.结论 在雕塑艺术的影响下风景园林环境也不断地呈现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面貌。风景园林和景观雕塑之间不同层面的融合、碰撞,使得新时代人文艺术背景下人类景观环境具备了旺盛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须开设。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 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特色 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须开设。建筑是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及房屋结构的相关知识。[1]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目标 根据我院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二个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将学习建筑绘画、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工程制图和工程测量等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作准备。本课程一共64个学时,每周8个课时,教学时间共历时8周近两个月。其中包括了两周的园林建筑抄绘,两周的一次草图构思及设计模型构公开讨论,一周的两次草图定稿,两周的正式成果图绘制及一周的正式模型制作。 该课程重点研究处于园林环境中的建筑空间组织、功能布局、环境整合及生态保护等内容,结合景观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不仅能满足对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知识,体现园林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地域性、环境整体性,并适当借助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帮助,使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掌握小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工程实践知识,对后续景观设计、景观详细规划设计的课程学习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导,符合培养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园林建筑设计的课题选择及教学内容特色 选择郊外自然风景环境良好的独栋小别墅设计作为题目,拟定一地块内建独栋别墅,供一个家庭长期使用。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四周环境幽静,树木成林。地块北部有一小区内部道路经过;南面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缓可亲近水面;东西两面为景观绿化;地块内部有一古树,需要设计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场地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中特别提出了建筑面积可有10%的浮动,鼓励学生设计屋顶平台、屋顶花园、室内外花园及地段内场地环境。将建筑设计放到景观环境中进行设计,做到室内室外贯通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整体空间意识,将建筑设计与场地环境设计两条线同时进行,集中解决功能动线,综合处理空间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设计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义即是让学生在设计初必须确立设计主题,并将其设计主题贯穿、统领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在人文地理学院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挖掘人文主题融合到设计思路中是学生的强项,场所精神的主题设置也是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任务书对该住宅的居住人群没有进行特别的指定,要求学生自我设定居住人群。假定一个“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点,并把这些分析、探究作为设计的依据。再根据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将使用空间、形体塑造、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有机地组合成一栋别墅住宅,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务。 (三)强调材料与建构的建筑设计 由于我院对风景园林专业同时开设有园林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在设计前已对建筑构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该建筑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积极探究空间组织的变化和界面材料的应用;积极尝试有特点的结构与构造做法,并通过手工模型制作体会功能、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诸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鼓励生态技术运用的建筑设计 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的前沿发展融入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技术水平加入部分3D技术、生态技术等工程技术实作理念,加强设计理念与技术实践的融合。鼓励学生运用生态技术和电脑技术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对所设计的建筑合理性进行有效论证,使得该课程设计全面面向工程实践,注重设计的真实性。 三、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要求,教学第一周的内容通常安排为现场踏勘及对小型园林建筑进行测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学生首先将完成测绘图的绘制,对建筑设计的制图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园林建筑的任务书要求,对适合基地的建筑进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感知相结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对设计理念的掌握。 (二)师生互动启发教学 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两次的课堂看图讲评,或者学生上台自我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汇报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胆量,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促使其对自己所做、所画、所讲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作图也更加规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快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方法,更好地理解设计概念,理清设计逻辑,非常直观、适用。 针对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技术难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引导并鼓励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平时的积累,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或思路,学会自己做设计。 (三)多媒体教学及模型辅助设计 由于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得也比较紧密,需要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电子课件中不仅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图片,还需要播放视频及动态解说等多种媒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现代园林建筑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配合直接板书的细节讲解,使学生清晰地看懂设计细节,了解设计概念。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观、真实地模拟环境空间、建筑造型,培养体会空间尺度感,帮助设计理念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如Sketch Up建模软件)、图纸绘制(如CAD制图软件)和剖断面设计,必须建立起尺度标尺:环境要素(如街道、绿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规模、体量大小)、内部空间尺度(家具、人体尺度的对应关系)等等。 (四)建立广泛的横向交流平台 设计需要沟通,需要交流,在课程中设置公开评图的环节有助于系内各个专业(如城市规划、人文地理、GIS)的同学进行相互学习,跨专业交流,避免培养模式单一、关注重点的局限,增强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验收 本课程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及开放式成果的考核机制。最终成果要求以图纸和手工模型呈现,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简要表达周边环境,不再另行作理论考试。其图纸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为:总平面图(包括总体环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1:100(重点注意:一层平面需包括室外平台及庭院环境布置,各层房间家具、洁具、厨具必须布置), 建筑主要立面图、剖面图1:100各2个,同时参考一些建筑图解相关的手绘分析图,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功能分配及环境布置的绘图思路,直观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种构成关系,运用所学的美术手绘技能完成建筑整体透视图,准确表达建筑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全貌。 文字说明部分字数不少于100字,简洁阐述设计者对设计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点为自己的方案特点描述,语言应清晰、准确并与图纸相吻合。此外,必须有该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对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覆盖率、绿地率及车位数等)运用建筑工程测量知识进行详细测算和说明。 通过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课程实践发现,这种与专业实践方向相符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好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意义是,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着人类明天的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也必须向着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的普适性方向不断发展与深化。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建筑初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更了解园林建筑,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本文通过分析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一些改革性的措施。 关键词 建筑初步 教学改革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学是关于土地和户外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建筑初步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关于建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授课目的就是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启蒙教学的课程,其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大体有三个方面:训练风景建筑表现技巧;训练风景建筑制图方法;训练风景建筑设计方法和原理。通过两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在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专业方向上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内容庞杂 目前,课程的训练内容很多,既要有建筑知识的涵盖,又要有绘图的基本训练、模型的制作以及构图色彩方面的训练,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内容过于庞杂,之间又没有联系,结构也很松散,容易让学生把握不到课程的主要方向,疑问重重。 1.2课程之间协调差 建筑初步课程的安排都在一年级,课程内容广泛,与其他很多课程的内容重复,讲授深度较浅显,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讲授较为不合理。 1.3重基本功训练,忽视思维训练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初步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训练绘图基本功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喜欢模仿资料范例,设计成果平淡无奇,过多地重视图面效果。 2改革的措施 2.1教学方法 对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的启蒙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以期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2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填鸭式的、封闭的、单向的向学生传播知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形象和生动,比较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发展“讨论式的教学”,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应适当地安排讨论,组织师生交流与共享查阅的资料及调查的案例,讲述分析的过程及结果,促进大家共同进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在各个课题设计的最后阶段,应开展“展示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展示自己成果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他人的处理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得以延续。 2.3教学内容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应对“建筑初步”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建筑初步课程真正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启蒙课程。笔者认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初步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建筑绘图基本功训练、形态构成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艺术生,大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几乎为零,在绘图的基本功训练上都需要加强,特别是建筑的表现,需要更为严谨的绘图方式,为将来景观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课时较少,在作业上应选择综合性的训练项目,压缩作业周期,减少临摹抄袭,追求高效、全面的训练项目,使学生的思维融入到设计的作品中去。另外,在形态构成部分应和学生全面地讲解造型的塑造规律以及思维形式的转变,通过对建筑要素的提取、归纳和总结来对形体进行把握与塑造。由于前面的铺垫与学习,在最后的小型建筑设计课题部分,是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一次较为真实、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制作模型和绘制课程作业最直接最有效,在模型的制作和图纸的绘制过程中,可以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制作能力结合起来,使初学者更直观有效地体验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真正达到“做”、“想”、“画”的结合。 3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初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各部分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围绕着建筑初步的教学改革,要不断加强训练途径,提高办学条件和优化教学手段,形成课内课外的结合,理论专业知识与基础训练内容的结合,使建筑初步真正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启蒙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一级学科背景下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本校定位和新旧校区分段办学特点,突出农业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改革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的综合性与实践的重要性,依托本校优势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合作教育,提高园林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特点是综合性非常强,涉及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工程学、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汇综合。2011年,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在此背景下,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风景园林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农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极为必要。 1 普通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风景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设置园林、风景园林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校日渐增多,逐步由农林类院校发展到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各高校对园林学科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各具特色[1]。 长期以来我国学科划分将风景园林放在不同领域中,学科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的分离,造成了学术界和行业界的迷失、偏差。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使专业覆盖面更广、业内分工更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提高,面向产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目前,全国设置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有180多所,分别分布在农业院校、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以及综合性院校里,如何在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基础条件,合理设置专业,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来说是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基础条件、学科特点不同,故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立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不同层次与行业细分的专业人才。 2 风景园林学学科设置研究状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不足,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时称“造园”专业,开创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的先河。而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01年成立了风景园林专业[2]。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这对我国未来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表明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和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多。刘滨谊认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学当务之急需要二级学科的基本建设,他提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目前下设的5个二级学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宋建军等认为风景园林学科应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资源学与景观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工程技术等四个方向进行调整[5];林广思对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中职中专生各教育层面进行划分,设置园林专业[6]。周进建议加快学科建设,完善技术、专业资质标准等,通过园林植物与生态、规划设计两大核心技术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7]。总之都是在风景园林学科群理念的统领下,整合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各种资源,全面推进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 3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改革目标与总体思路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和应用的结合,以培养个性发展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合理制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时,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社会需要以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另一方面要针对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设立自己的特色专业,才能使该专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一个提升,培养有特色的相关人才,促进园林行业的更好发展。作为农林类院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出不同于工科院校的教育体系,形成农林与人文有机结合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时展的趋势所然。 我校园林专业多年办学,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应充分利用学科与行业优势,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前一个“2”指学生利用白云新校区完善的基础实验条件,完成本科前两年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学习;后一个“2”指学生在海珠旧校区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及校企合作的园林公司等,与社会紧密接触,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模式,完成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 3.2 制定出合理的“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1)分析农林类院校学科特点,突出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研究风景园林课程与农科课程有机结合的方法和综合性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途径。风景园林多学科理论综合特点导致其培养过程中的多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问题复杂。 (2)按“2+2”模式完善和健全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等。探索高效、优质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林学、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体系。在此培养模式中,前一个“2”实现“厚基础”目标,即重点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学习;后一个“2”实现“宽口径”目标,即专业内涵的外延与扩展;并利用最后一年时间,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实现“强实践”的目标。 (3)随着园林行业发展迅猛,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把握通与专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在一级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创新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4)围绕产业化现代园林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基础、实践创新和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制订突出现代园林产业和岭南园林特色,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特色鲜明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3.3 注重实践环节,建立教学与生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地方区域园林产业,以教师科研助手为手段,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构建与教学内容体系互动的学生课外科技体系和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参与互动、进行试验、开展行动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教学应用模式。 (1)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将实践教学融于社会经济建设当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克服理论(下转第52页)(上接第16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素质。 (2)校企合作培养。以“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广、合作发展”为宗旨,组建若干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产学研各方在人才、技术、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让企业真正地全程参与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校企加强科研合作和新技术开发,以研促教,通过研发过程中结合创新项目、毕业设计、兴趣小组,科研小团队等相关工作,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 (3)进一步完善“四平台、四层次、三阶梯”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四年八期不断线,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循序渐进。大一、大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大三专业技能训练,大四产业技能与创新的能力训练。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实验、实习)改革,提高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 (4)通过开展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公益活动、参观、竞赛、文体竞技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拓展素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基本方法、工具的掌握,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4 结语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将创造性思维方法引进教学,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提高能力的原则,坚持以“基础厚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建立注重职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的“2+2”人才培养模式。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项目投资论文 一、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理论概述 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绿色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绿色环保项目的投资要符合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效益和公平正义的原则要求,从而达到绿色经济效益、环境环保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最终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原则环境保护原则是指在绿色环保项目的投资活动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首要遵守的原则,使投资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而不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投资主体在做绿色环保项目的投资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在投资开发和进行生产时,采取措施避免对环境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从而做出科学且正确的预测,在生态与武慧张之宸罗晚军湖南工业大学412000环境自身恢复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2、资源节约原则资源节约原则是指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节约资源和对物质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便保护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条件。节约原则要求投资主体在进行投资时,本着资源节约、合理利用的要求,投资于非再生资源耗费少、资源利用率高、能够重复利用、少投入多产出的产业,同时也要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二、我国绿色环保项目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绿色环保项目投资渠道单一 我国目前的绿色环保项目投资渠道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而逐步形成的。主要有基本建设项目“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投资、城建环保投资等。环保投资渠道的形成,顺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绿色环保项目投资总量较少 目前,我国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的总量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若不创新现有的投资机制,未来的需求缺口会更大。导致投资不足,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一是重视不够。二是民间环保投资的积极性没有得以很好地调动,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效应特点使得私人资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介入该领域。 三、改善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前述分析,我国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还需积极拓展创新性的投融资思路,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投资主体绿色环保事权划分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独立承担绿色环境保护事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将退出生产投资和经营决策领域,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得到加强。企业的环境保护事权是在治理环境污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节约资源和能源,同时承担投资经营风险,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直接消减产生的污染或补偿有关环境损失;个人的环境保护事权应该是有偿使用环境资源,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使环境事权。 (二)建立规范化的效益评价体系 绿色保护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是指在绿色环保投资项目建设之前和完成之后对其可能的和实际已经取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从而判断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情特点,应当分别建立综合性和分行业、分地区的投资效益评价标准。对国民经济急需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可以适当放宽评价标准;急需治理项目的评价标准可以相对低于普通项目标准;近期效益低但有长远环境的项目应当积极鼓励。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环保意识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绿色环保产业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环保项目投资是一项收益率较高的投资,从现有实施的环保项目投资来看,绿色环保项目投资不但能获得显著的环境效益。合理分析环保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国家决定启动市场杠杆共同参与环保投资的形势下,促使更多的投资者进入绿色环保投资的行列,促进我国绿色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积极而迅速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武慧 张之宸 罗晚军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机械的优化设计 一、人性化元素的引入 自动化控制设计,应用计算机智能控制,实现自动感应、自动配置、自动控制操作提高安全性能。可靠性设计,避免过多的更换零部件,提高整机可靠性能,减少污染,符合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润滑系统设计,采用多级防尘设计结构,防止异物进入,应用自动加注润滑设施,高效集中润滑,定时定量,减少成本,环保方便。 二、绿色环保机械的优化设计 (一)材料选择 在材料选择上要尽量考虑可再生利用的资源,选用可回收、易分解、可再生且环保的材料,尤其是结构件的设计要满足无毒、对环境无害的选配要求,以提高机械材料的再生率为宗旨。基于低能耗、长寿命、无污染的原则,尽可能提高耐久性能,实现机械化高效率。 (二)电机选择 在选择电机的过程中,要选择低油耗、低排放、低噪声的低公害电机,采用先进的科学发展技术,降低污染,减少噪声影响。比如,环保型水冷增压柴油机,噪声小、排放低、油耗小,运行安全可靠。 (三)优化技术改进 1.降低机械产品的振动和噪音影响 机械振动和噪音是机械设计中的焦点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降低噪声不仅体现了环保,也贯彻实施了人性化的设计策略。例如,在主机系统设计中可采用液压马达驱动代替发动机驱动冷却风扇,不仅达到了降低噪声的目的,还可以降低液压油泵振动、油管振动产生的噪声。又如,在装载机设计中,采用双向减振悬挂系统克服整机动力传动系统与车架间的共振及动力系统的磨损。 2.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渗漏改进 注意保持液压系统的清洁对机械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液压系统设计阶段要特别的精心,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高端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除去油液中的垃圾,还可以减少机械部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做好液压系统保洁可以避免油温升高过快,延长更换机油的时间。比如,采用增压液压油箱,可以防止灰尘和水分的进入,达到液压清洁的目的。因此,采用耐腐蚀、优良性能的液压管道,再加上精心的设计,是防止渗漏污染,保持液压系统清洁的有效结合。 (四)节能设计 绿色环保是当前机械工程发展的新要求,是符合人性化追求的设计宗旨。低消耗、无污染是机械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机械系统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高效节能的设计。在设备选材过程中选用节能发动机,可以考虑采用双泵分合流技术、液压负荷传感技术和静液驱动技术等设计方式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 三、总结 随着机械自动化进程的加快,设计人员创新的设计理念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机械工业的发展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本文对绿色环保机械的设计进行了探究,以人性化的角度对环保机械的设计进行了全面分析,人性化设计理念和环保创新理念是现代机械工业设计的重要理念,机械工程设计也会沿着这一趋势向前发展,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研制环保型节能机械是机械工程产品今后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作者:蔡君军、张骞、李碧强 单位:江苏南方涂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在建筑室内装修设计的应用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在满足了人们日常的基本需求之后,人们对物质水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多,日常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的增多,这对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都产生了影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减少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现在的自然资源逐渐匮乏、消失,因此在我们的建筑室内装修时,要尽量减少使用自然资源,有节制的使用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确保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绿色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应用 1室内装饰中绿色环保设计概念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物质水平的享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居住环境也更加注重。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不仅对局部设计要求是绿色环保的,对与整个核心系统的设计要求也必须是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绿色设计。通过现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的室内装饰公司在进行设计时,已经逐渐脱离简单设计装修的理念,更多的去结合不同的色彩和风格以及绿色环保的设计概念,用来实现、提升整体装修的层次感。在进行实际的设工作时,室内装修设计人员需要结合业主对家居的意愿,在确保可以使用先进的艺术风格进行设计装修时,还要保证其的绿色环保的性能。最终为达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主,提升明显的居住质量,让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在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式下继续发展。 2室内装饰中绿色设计原则 现在人们为了追求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不断的提高室内居住的标准,但是这样以来却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损失和消耗。如今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绿色环保要求,应该加大对于室内装饰绿色设计的考虑。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绿色设计要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进行,要遵守科学合理、简单实用、能源节约、建立生态环境的基本设计原则。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可以着重侧重自然色彩以及对自然材质的使用,以达到给居住者放松的状态,使其始终处于空气良好、环境健康、体感舒适的室内环境中,可以然居住者更加贴近自然,感受大绿色的自然环境,实现室内居住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室内“绿色设计”的目标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3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中的污染方面 3.1生物污染 一般的生物污染主要有两方面:真菌类和细菌类。长时间接触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容易发生一些比较恶劣的传染性疾病。这些细菌在接触人体之后会容易大量繁殖,隐藏的较深,不容易发现。产生这些细菌的原因有很多种,影响也很多,衣物在接触自然环境后带来的细菌;食品、蔬菜、垃圾变质后生长出来的细菌;宠物自身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 3.2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在整个室内建筑装饰装修中是污染最严重的也是危害最大的。在进行室内装修过程中比较容易使用到一些化学材料,而且使用量比较大。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具有一定毒性的,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一旦这些有毒物质的材料和空气发生化学反映之后就会产生有毒的气体,散播在空气中,例如常见的甲醛、一氧化碳等,都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有的建筑材料会在高温或是低温下与空气发生化学反映,比较容易造成空气污染。 4室内装修装饰设计的绿色环保措施 4.1在进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中多多融入绿色环保理念 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之前,大量融入低碳、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坚持以绿色设计为基础。根据实际的装修情况,结合建筑物的构造和室内的实际情况仔细调查,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规划,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进行房屋内部的装饰装修。 4.2采用绿色的节能装修材料 建筑装修使用的材料绿色装修的基础,装修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同是也是体现绿色环保理念最多的地方。在进行装修材料选择时,首先要了解材料的性质以及性能,综合选择,这样装饰工程完成后,就不后对居住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影响。而且,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型的装饰材料在不断的开发研制之中,不但可以增加室内装修的特色,还保证了人们的居住健康。 4.3合理的规划布局与环境质量检测 装修时,充分考虑到各个空间的构造,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美观以及实际的使用性能,减少不比要的空间浪费。装饰完成之后,要进行室内的环境检测,达到居住标准后,在进行居住。与此同是,还要进行不定期的环境检测,防止有毒物体的滋生或其它污染物的进入。 5结束语 绿色设计已经是日后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式,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增强人们对绿色环保设计的理念,在保护自身环境的同时,保护好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 作者:张啸 王瑶 单位: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建筑装修设计的绿色环保设计分析 摘要:建筑装修设计是对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的一种创造,肩负者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现代文明史中绿色环保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在建筑装修设计中开展绿色环保设计成为全面践行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而设计又是一种破坏,在其对空间进行创造改变的过程中,不仅严重浪费各类自然资源,破坏了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倡导国家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原则,满足现代人追求绿色建筑的需求,绿色环保设计成为未来建筑装修设计发展的主要目标。文章主要针对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将绿色环保理念与建筑装修设计相结合所带来的改变。 关键词:建筑装修:设计;绿色环保 1绿色环保设计应用的重要性 1.1缓和能源紧张现象 尽管我国能源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能源的利用也随之提升,不仅如此,当前我国能源分布非常不均匀,突出能源与其他国家相比较非常少,我国主要以煤炭能源为主,能源利用紧张。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能够让我国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有效的缩减四亿吨煤炭的损耗,缓和当前的能源紧张现象 1.2对大气污染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 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就是大量煤炭的燃烧,目前,我国很多城市中的SO2以及烟尘都处于超标状态,尤其是北方污染更加严重。建筑采暖所出现的污染问题是整个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来源。为了能够真正的实现节能损耗目标,必须在建筑采暖方面施行绿色节能技术,以此改善大气污染。 2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现状 2.1资源消耗现状 建筑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理念提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主张一切设计围绕绿色、节能以及环保理念展开,不可脱离中心理念。但从目前我国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应用现状来看,理念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仍旧有大量建筑设计单位在选择材料时,选用高能耗、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材料,大量有毒物质以及化学污染的释放,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打破了自然界生态平衡。对此应尽量选择一些环保型的节能材料,并且设计师作为建筑装修设计的主要策划者及实施者,有义务向消费者讲解最新装修设计理念,促使其全面认识绿色环保设计,以期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高能耗材料的应用。 2.2施工技术现状 单一化一直都是我国建筑装修设计中施工技术的显著特点,除了施工方式单一之外,施工技术过于滞后,缺乏创新性、科学性及现代性,由于技术层面的落后,导致在工程项目完成后,不断有质量问题显现。大部分施工部门在人员配置上缺乏合理性,装修市场的扩大化,人才需求量逐步提升,各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投入,未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大量非专业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由于受自身专业素质的影响,导致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部分建筑装修设计单位没有明确的施工标准以及施工规范,在实际装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未能按照统一的施工流程操作,仅凭自身经验判断,省略大量施工细节,为建筑装修工程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2.3装修设计现状 传统装修设计观念认为,装修设计只是设计师单方面的设计活动,只要设计方案满足生活追求,达到观赏性、美观性以及个性化即可,但建筑本身的使用性以及功能性必不可少。目前建筑装修中风格、美观已逐步将建筑的功能性削弱,建筑设计采用统一实际手法,并在空间结构上以特异造型为主,过于重视建筑形体,而忽视了建筑使用价值的挖掘。 3加强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的有效方法 3.1采用绿色节能的装饰装修材料 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建筑装修设计应当遵循生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及时尚化的装饰需求。在显示设计品味与设计风格的前提下,迎合现代市场的需求,相应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号召,淘汰落后的传统装修材料,将环保性、生态型以及自然性,纳入建筑装修设计中,尽量采用具有生态功能的新型绿色装饰原材料。例如选用含毒成分较低、对人体无直接刺激性以及无放射性的纯天然石材以及木材,或者将室内设计中常用到的壁纸材料以及其他装饰性材料,有可再生材料以及可循环利用材料所代替。此外,在选择装饰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特点的材料,并且学会善于利用装饰材料的特质,将材料与空间的功能需求完美融合,杜绝对装饰材料盲目的堆砌,不仅有利于装饰材料最佳功能的发挥,同时创造出更加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 3.2绿色施工技术的资源节约 必须要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工程施工中有目的的制定施工策略,提升资源利用率,尤其是在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施工材料在装修工程施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装修工程施工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其选择的科学性与利用的合理性。在提升材料使用率的同时,尽量减少施工材料浪费现象的出现,以此实现建筑装修工程中绿色环保理念。 3.3注重生态设计 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在建筑装修设计中的应用,除了装修材料与施工技术以外,还可以通过绿色生态植物与建筑相结合的形式。作为生命的象征,绿色植物是真正的空气调节器和净化器,在建筑空间内布置绿色植物,相得益彰组成有机整体,不仅能够改善建筑内部空间环境以及使用效果,极大地缩短了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距离,并且绿色植物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能够有效调节建筑内部空间的温度、湿度,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以及减少空间内有害空气的传播。建筑装修设计中的绿色植物主要是作用是改善空间的视觉效果,通过以不同的颜色、形态以及魅力,吸引空间内每个人的眼球,且绿色植物可在空间中进行垂直、边角及背景布置,根据室内整体装饰风格,不同部位选好相应的植物拼色,进行合理布置,给人以协调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化发展,绿色环保问题更是受到愈来愈多人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建筑装修设计中最主要部分。绿色环保设计理念不仅能够解决当前自然能源与建筑之间的矛盾,而且在材料使用以及装修施工技术等方面都能够有效的降低资源损耗,对于提升建筑节能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征 单位: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还伴随着能源短缺,这对我国建筑业造成很大的打击,而且传统的建筑行业有着高污染高耗能的特点,对当前的环保理念不相符合,建筑行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应跟随潮流,走环保路线。目前我国进一步的深化了建筑行业中环保产业的改革,对于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对构建绿色建筑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环保;建筑材料 1引言 能源一直都被人们所关注,而且目前中国的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差距。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所以必须全面的进行环境保护,而在建筑行业中已经进行推广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并且绿色环保材料将成为建筑材料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运用,对人体有利,同时也促进了材料企业的发展,以绿色为主,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绿色环保材料拥有的特点 环保材料耗能量低,在工程生产的过程中,可以作为一种较为良好的生产工艺,同时对周围的环境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应对所学的材料把控好,同时注意废气与废渣的排放,确保有害污染物质不会被排放出去,对于一些重金属污染物,则需进行检测。对于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设计及生产所使用的都是可再生的资源,利用天然资源的次数不多,所以要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减少环境中的废弃物,在使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时候,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还能够做到抗菌等作用,而且绿色环保材料还可以循环使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循环使用率。 3绿色环保材料发展的必然性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且对于身边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为了全面的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需建设一些相关的建筑,而在建设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为全部能源的四分之一[1]。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来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使用量,来提高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绿色环保材料在研究和设计上提高了一定的强度,不仅节约了资源,还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感。 4发展绿色环保材料的方法 4.1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对于环保材料的发展,应加大对其宣传,让每个人都能够对其进行详细的了解。可通过多媒体来结合环保建筑材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来吸引人们进行关注的同时增加人们对环保建筑材料的理解。同时将绿色环保材料做好全面的推广来促进其发展。在对建筑材料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先考虑绿色环保建筑材料,达到多次使用的效果,从而降低传统材料的使用量。 4.2建立健全的体系 对于我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开发相应的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对我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定一个目标。同时,国家需要对建材质量制定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确保建材安全、环保,从生产、制作、销售、施工环节制定一系列措施进行严格监督,制造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2]。来推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 4.3对旧设备及技术及时改进 在生产设备中存在的设备及技术落后的情况,不采取完全摒弃的做法,根据环保建材材料的需求,对落后的设备及技术来进行改正,并对传统的建筑材料生产商来进行技术性的培训,并组织与现代新型的环保材料生产商进行学习,通过对技术落后进行培训和设备落后进行改造,从而将绿色环保建筑融入其中,促进其发展。 4.4加强信息工作 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信息工作具有指导的作用,并且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库,并对信息的服务质量不断的提高,以此来确保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于信息工作的重视,能够确保我国环保建筑材料的创新以及发展。 5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社会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等情况围绕在我们身边,人们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也有了认知。而绿色环保、无污染、无毒害、无放射性的建筑材料成为当前绿色环保节能材料的趋势[3]。而且绿色环保资源的重复使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多种散热防晒等材料被应用到建筑中,这不仅降低了材料的耗能,同时对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益提高了。对于我国目前建筑材料的发展情况,将绿色环保建筑材料进行扩大宣传,从而来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对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在降低资源浪费的时候对低碳、环保的建筑施工理念来实现。并且通过对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分析和环境进行分析,能够得到一个可观的答案。通过高技术人才来进行创新,并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管理,以此来促进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利用及环境的保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环保建筑材料与环境的结合,给人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黄修奖 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理念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体现 一、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 (一)节约理念 节约理念即充分的节约能源和资源,使资源和能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也得到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还处于粗放型,能源的消耗率较高,不利于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同时污染也较高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将节约理念贯彻入现代的建筑行业中非常的重要。因此在具体的操作当中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的坚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降低能源的消耗,研发新的可再生的能源去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同时利用建筑业本身的优势设计和建造有利于资源利用的建筑和设施,真正做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比如H3AR设计的集雨摩天楼,该建筑大楼利用外部造型,将雨水收集起来流入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用于生活中比如冲马桶,浇灌以及洗衣物等,达到了节约的效果,将节约理念合理的运用到了建筑设计当中。 (二)环保理念 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向前推进,建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关注实用和美观,而且还将环境保护的概念融入了其中,提高了建筑的环境特点,这将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走向。因此如何实现建筑物在原有的实用和美观基础上将环保因素融入其中成为了设计师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充分了解并理解环保理念的重要性,并对环保理念进行全面的把握,使环保理念为自己所用,真正增加建筑设计的环保性,使建筑的功能更加完善。 二、绿色环保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关联原则 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建筑是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及使优美的自然同样造福于我们子孙后代,在对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是否会威胁到我们的生态环境,不能仅仅满足我们贪婪的欲望,而破坏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生态环境,以此为代价换来对建筑的使用,是有违建筑师的道德的。要从我们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角度出发,与大自然互惠互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经济高效原则 长时间以来,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利润率较高的产业,对我国的GDP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一直以来建筑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虽然利润率高但是对社会生态造成的破坏严重,所以要进行绿色建筑,但是如果绿色建筑使开发商无利可图,必然造成建筑行业热情不高,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使用节约型建筑材料降低成本,达到建筑行业既环保又经济高效的目的。 (三)健康舒适原则 环保高效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若降低了其实用价值,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对健康舒适的要求,那这样的建筑设计必然也是不合格的。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在保证绿色环保的基础上,要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去保证人们的舒适度。 三、绿色环保理念更好的体现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建议 (一)提高建筑外表的隔热保温性能 在建筑物外表皮设计中,外表皮的隔热保温是减少能耗的一个重要因素。夏天时外表隔热功能可以使外界的高温被隔离在外面,减少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开放时间,节约电能的耗费。在严寒的冬天又可以将外界的寒冷抵挡在外界,保持室内的温度不被散发到外界,节约煤资源的消耗。对于隔热保温性能的提高上不仅要从外表皮的材料上入手,设计师也要从结构上设计使建筑更大限度的提高性能,这样不仅能够使建筑看起来更为美观,而且使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和环保价值大大提高。 (二)提高建筑物对自然光的利用 在建筑的设计当中不仅要注重隔热保温性能,对光的利用性能同样是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目前来说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然光的享受,自然光不仅光线明亮舒适,同时也节约了对电能的消耗,因此在建筑的设计中要注重对采光的要求,同时过多的光线射入也会造成室内温度的上升,这种情况对于夏天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与光线的照入也会形成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找好角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达到节能高效的目的。 四、结语 基于绿色环保的理念,为人们创建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建筑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将功能与美观结合减少对自然的索取。绿色环保理念是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上的新方向,把握好这样的方向才能使我国建筑行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作者:毕慧欣 绿色环保论文:谈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与绿色环保设计 【摘要】在住房方面,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主题。室内装修装饰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住房舒适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发挥才智或借助各种途径为住房打造一款美观的外表、营造一种温馨的环境。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理念的推动,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绿色环保设计对于居住者而言更健康更科学,也能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但目前的绿色环保技术还尚未成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谈了谈绿色环保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和一些必要的运用举措。 【关键词】室内装修装饰设计;绿色环保设计;存在问题;设计原则;运用措施 1引言 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住房稳定的基本要求,但人们也在不断地追寻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室内的居住环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室外,好的建筑风格可以给人们提供满意的视觉效果,选择优异的装修材质可以降低室内装修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绿色环保这一设计理念刚好可以同时满足人们对美观和健康的要求,遵循绿色的环保设计理念还可以减少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迎合时展的趋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优质的保障。 2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类型分析 室内装修装饰过程中能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和伤害的污染类型主要有两种:①看不见摸不着但威胁无处不在的生物污染;②装饰装修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化学污染。 2.1生物污染 建筑内部的生物污染主要是由人们的室内装修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所引发的,无形、无色、无味,但悄无声息的潜伏在人们的居住环境中,威胁并伤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生物污染不具备直接危害人体的功能,但它们可以通过依附于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等载体在室内环境中传播病毒,而且它们在舒适的生存环境中以令人发指的几何倍数繁衍扩散。生物污染产生并聚集的地方主要包括堆积起来未及时处理的垃圾堆里,叠放的衣物和家纺用品中,花卉、宠物等自带生物污染,附着在室内建筑装修装饰材料上的生物污染等。 2.2化学污染 用于建筑装修装饰的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经历了繁琐的化工、提炼、加工等工序,因此这些装饰装修材料不可避免的残留着诸多明显的化学作用性质。室内建筑装修装饰材料残存的化学污染遇到空气极易挥发,而且材料在被使用时会因切割、加热等施工方法而破坏其原有的稳定结构,会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影响健康。常见的含有化学污染的建筑装修装饰材料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甲醛等。装修装饰材料含有的化学成分经过高温加热会引起材料的物理、化学反应;家具残遗的油漆等刺激性气味;外部的环境污染等都是施工过程中威胁和影响人身体健康的主要方面。 3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体而言,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主要遵循健康、经济效益、生态、能源节约、美观化的原则。一个居住环境若能同时满足上述原则要求,可谓真的达到了室内建筑装饰装修的绿色环保设计的最高境界。 3.1健康原则 健康原则是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最实用的原则。健康原则的宗旨是择优选择低能源耗损、有绿色环保标志、无有毒有害成分、无污染的新型、节约型材料,材料选择到位,才能做到为住房人的住房舒适感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营造温馨的居住氛围。 3.2经济效益原则 住房的目的是舒适安稳,经济效益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进行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时从自己的实际财力出发,选择恰当的装修装饰方案,不盲目追求华丽,也不过分节约,以经济成本最低而且保证装修装饰的无毒害、生态、节约能源、艺术美观为目标。 3.3生态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节奏,人们追求的是绿色环保。在建筑室内装修装饰时也遵循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选材要有节制,尽可能的多运用循环、生态的材料。 3.4节约能源原则 尽可能的做到物尽其用,降低消耗,减少成本,不可过量利用天然资源,使用天然材料时还要尽可能保持“资源再生化”。例如在灯具的选择上,放弃或减少使用荧光灯产品,更多的选用LED灯。 3.5美观原则 健康、实惠而后才能谈美观。美观固然重要,蕴含着特殊的审美意蕴,切忌贪图美观,忽略了健康、经济、生态、节约资源的原则。 4建筑室内装饰装修的绿色环保设计措施 4.1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中 方案设计是建筑物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前必须要做的首要任务,在充分了解建筑工程的大概情况之后,要结合绿色环保设计理念进行方案的确定。这样就从源头上开始确定了具备绿色环保特点的装饰装修风格,也便于选择绿色环保材料,大大减少了建筑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的铺张浪费。 4.2选择绿色环保的建筑室内装饰装修施工材料 绿色环保本身就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生态平衡的行动准则,它可以促进生活品质与健康的协调发展。室内装饰装修是一项耗材耗资的工程,这就更需要在选材时有意的减少铺张浪费。将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应用到选材过程中,就要认真研究各种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选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对外界无污染的材料并列出相应的清单,对于含有甲醛的贴面板、粘胶剂、夹芯板等材料要尽量弃用或少用。选用材料时可以转换思维方式,创新使用天然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海边捡拾的贝壳、手工制作的小零件、田野里捡拾的麦穗都可以作为室内装饰装修的材料,既能达到赏心悦目的美观效果又接地气,还可以减少施工成本。 4.3科学的在室内放置绿色植物 要真正实现绿色环保这一设计理念,改善室内空气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举措。种植摆放适宜的植物不仅可以吸收室内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少人体吸入的有害有毒气体,还可以达到美观的效果,整个室内增添绿色自然的气息。例如桂花可以吸收灰尘,玫瑰和月季可以吸收二氧化硫,铁树和常青藤可以吸收苯等。随着信息化科技时代的到来,电器的普及会带给人们各种各样的辐射,放置一些吸收辐射的植被,对居住者而言也是一种良好的保护身体健康的措施,比如在书房里或者电脑旁边摆放一些造型好看的仙人掌或仙人球。 4.4装修装饰中的灯光设计要节能 过去人们在装修装饰中对灯光的设计并不重视,仅仅满足于可以照明。但随着新型技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代的灯具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更能够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室内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根据室内特点进行设计,强调自然光和节能灯的运用,例如LED灯不仅可以节电还不会产生任何的有害物质,促进室内灯光设计达到环保的效果。 4.5规划布局要合理 在房屋规划布局时,大到要考虑住房的通风、向阳等问题,小到对室内的每一面墙、每块地板的设计,制定恰当的设计方案和选择最佳的装修装饰材料才能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环保的搭配问题,室内环境要重视环保性、美观性、实用性的协调统一,尽量少用或弃用含有甲醛等有害成分的材料,要想达到绿色环保就多采用麻墙纸、草墙纸、生物乳胶等天然材料,同时这些材料还具备除湿、驱潮、除虫等功能,对于居住者来说这样的材料是很好的选择。 5结束语 大气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的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绿色环保设计不仅仅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考量,也是对人们对待环境的观念上的改变。所以在室内装修装饰设计时,要尽可能多的选择造型简洁大方、温馨美观、材质天然无污染而且可以循环再生的材料,将绿色环保理念渗入室内的角角落落,同时代的发展节奏保持一致,也为自己的身心健康营一份保障。 作者:郝建伟 单位: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室内装饰绿色环保设计研究 【摘要】室内环境是人类生活以及工作的基本和重要场所,它对人类的生活是否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日渐发达,人类的生活水平也随着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当前来说,绝大部分人都明白装饰材料中具有很多的化学元素,对于人的身体健康会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装饰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以及美观性。 【关键词】室内装饰;绿色环保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的得到了提升,消费观念也随着改变。而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又比较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室内装饰也要求绿色健康,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设计出既美观又环保的室内装饰。 1绿色环保与室内装饰之间的关联 当前的室内设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设计本身,然后对空间环境进行深化和完善。其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多,所以,进行室内装饰时一定要从整体的需要来进行考虑。绿色设计与室内的装饰设计存在着很重要的联系,它们相互之间影响,统一而又矛盾。进行室内设计是创造出一个安逸的室内空间,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活和下作,要想达到这一口的,需要对现有的技术、设备进行合理的运用,节约资源川。进行环境保护,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可持续性的发展,营造绿色的自然环境。从技术上来说,绿色设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会让其受到限制。然而绿色设计与室内的装饰设计都是为了能够给人类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可以进行相互的协调。 2室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当前很多室内的设计追求奢侈,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大理石、铝等不可再生能源进行大量的运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使得设计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2人下环境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的威胁 在现代的室内装修过程中,更广泛和更普遍的是运用了人下的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如人下空调等。这不仅需要很多的能源,也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比较大的危害fzl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人类创造出适合的环境,最大限度内采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创造绿色的自然景观,降低能耗。 2.3安全的防范意识比较差 很多的建筑下程的装修人员对于很多的建筑知识认知不足,在进行装修的过程中会出现拆装墙的现象,这会造成对承重墙的破坏。随意打孔使得钢筋断裂,这此都会使原有的力学结构得到破坏,增加了房屋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室内居住的舒适度。 3室内装饰的绿色环保设计 3.1运用环保材料 当前,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使得很多生态型环保性的装饰材料一朝着清洁生产的发向发展,并且努力做到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对人体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负面的影l]向。室内装饰更新会出现很多的旧材料一,这都要作为可再生的能源进行回收和利用,从而加下成新的产品,这是装饰材料一发展的趋势。而无毒材料一的再生以及广泛应用,对于建筑下程的绿色环保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这个阶段,很多的产品都达不到标准和要求,所以在进行装饰时要选择无毒和无刺激的材料一。3.1.1运用少加下和多自然的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很多建筑师为了能够设计出比较节能的建筑,通常都会要求装饰的下艺比较简单、使用的生命周期长,这样才能够实现室内设计结构的独特性。在进行设计时,要利用藤材作为装饰性的材料一,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应,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人的身体不被化学的物质伤害,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极大的改善。3.1.2环保的绿色材料-建筑的装饰下程中,应该利用环保型的建材来作为装饰的材料一,这样能够降低能耗,达到节约资源的口的。绿色的装饰材料一无毒、隔音、杀菌,对于甲醛等有害气体具有很强的防护作用。基于其众多的优点,应该进行广泛的运用,为人们构建舒适的生活环境。 3.2运用绿色节能技术 在进行室内的装饰过程中,要选用比较新型的环保材料一,并且在装饰的过程中对施下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积极的运用新型的下艺,要做好室内的防水、焊接下作,提升下艺性3.2.1增加窗户玻璃的层数建筑的设计中,为了能够尽可能的采取自然光,往往是通过大窗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普通的玻璃保温的性能比较差,造成室内冬季比较冷,夏季比较热,不能够保证室内的舒适度,只能运用空调来进行调节[s7。这就需要增加玻璃层之间的层数,这样能够提升玻璃的热阻值,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3.2.2选用隔热性能比较好的窗框材料-窗口框架的才智对于建筑节能的效果具有直接性的影响,是窗户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窗框的材质有铝、木、钢等,就节能效果来说,铝合金、玻璃钢等几种复合型的材料一,导热的系数都比较低。就当前来看,铝加下的技术比较成熟,也比较适应建筑行业的变化,在当今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建筑外的主流。 4结语 口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进行室内的绿色环保设计是非常必要的。需要从理念以及技术上都进行改变,就当前的设计下作来说,要谨慎挑选装饰的材料一,运用新型的下艺,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做好室内的检测下作,从而为人类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作者:刘和俊 张川湘 单位: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绿色环保论文:室内装修设计的绿色环保设计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文化理念得到了显著提升,就我国建筑行业而言,人们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上也有了极大的进步与优化。尤其是在空间设计中已经从传统的纷繁雍贵向现代简约与环保转变。对此,本文就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进行简单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措施。 关键词:室内装修;装饰;绿色环保;设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居住环境的环保与舒适。尤其是在国家环保理念的影响下,生活品质与质量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建筑室内装饰装修作为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条件,人们在美化室内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其健康性与环保性。 1室内装修设计的主要污染来源及成分分析 1.1室内装修设计主要污染源 (1)化学污染。建筑装修材料大多都是经过化工处理而提炼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在建筑装修材料下保留着大量的化学成分,在具体的设计及施工当中经过摩擦、加热、切割等施工必然会导致施工材料发挥出大量的化学成分,进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当前在建筑材料装修中主要含有甲醛、甲苯、二氧化碳等化学污染成分及气体。另外需要提到的是,装修设计中所产生的空气污染主要有高温加热材料所产生的物理反应、建筑材料有害化学成分、外部环境污染及建筑材料化学反应后挥发的有害气体等。 (2)生物污染。通常情况下建筑内生物污染的问题不仅仅会因室内设计装修而产生的,即使在人类日常的生活当中也会成为室内生物污染源。在人们生活当中,生物污染同其他污染内别相比它并非像光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对人类产生直接的危害,生物污染的传播途径主要依靠真菌、细菌作为媒介在人类生存环境当中传播,由于很多病菌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一旦人类长期处于此种环境中,不仅病菌数量将会呈几何级倍增同时也会诱发各种疾病的出现。 1.2室内装修设计污染源成分 (1)甲醛。在室内装修中建筑材料普遍含有甲醛这一有害成分,甲醛无色无味人们通过嗅觉很难区分,而且甲醛在常温状态下只能够通过空气的流动与传播缓缓挥发,如果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吸入大量甲醛气体那么则很容易导致癌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就现阶段我国建筑装修行业而言,甲醛的污染及防控主要是我国建筑装修行业的首要目标,同时也将甲醛气体纳入到空气质量检测的重要标准。 (2)苯。苯是建筑材料中含量最多且最为常见的有害气体之一,苯具有微弱的芳香味因此也被人称为芳香烃。通常芳香烃主要存在于建筑材料中的粘合剂、油漆及墙体涂料当中,如果人们长期处于芳香烃的环境中,将会严重影响到人体血红蛋白的合成,轻则会麻痹人体神经、重则会导致人体患上各类血液病或癌症问题。 (3)氡。氡是少见的惰性气体之一,无色无味大多存于建筑石材或大型的建筑材料当中,虽然氡作为惰性气体且在装修中含量极少,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氡气在挥发过程中长时间同人体接触,势必会导致人体出现刺激性反应。长期影响下人体血红蛋白会出现异化,人体肺部、呼吸粘膜等功能性器官在长期处于暴露状态下也会导致众多呼吸道疾病的出现,甚至会引发癌症的发生。 (4)氨气。建筑材料中氨气作为常见的化学成分应用较为广泛,它不仅具有极强的刺激性气味同时也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氨气一般处于建筑装修中的胶水、添加剂或防冻液等材料当中。由于氨气遇水即溶,因此氨气浓度一旦达到比例后遇水极易形成氨水,氨气对于人体的呼吸道粘膜及呼吸道壁具有极强的刺激性,一旦过量很容易造成整个人体呼吸系统的瘫痪,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器官衰竭及人体中毒的问题。 2室内装修设计的绿色环保设计 2.1绿色环保设计 (1)培养室内环境意识。在室内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必须要具备充分的室内环境意识,例如有不少消费者在装修中都选择了环保材料,但装修设计完成之后仍然会出现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其实深究这一问题不难发现,之所以出现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室内装修设计方案选择的问题。上文所提到的设计主要是对于室内的整体结构布局及材料设计,例如地面材料、墙面施工及家具用料搭配等,但不论如何在确定装修设计方案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预留量、使用量、材料使用量以及室内的通风、采光水平。 (2)合理计算空间承载力。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中90%以上的材料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害气体附着的问题,也正因如此在室内设计中如何合理的计算空间承载能力尤为必要。例如在儿童房的设计当中,设计师设计一个儿童床、衣柜及书桌之后就已经足够,但如果在增添一些其他的物体则会给人超载的感觉。 (3)合理搭配材料使用量。地面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要尽量避免单一,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由于地面材料使用比例足底啊,因此如果选用单一的建筑材料必然会导致室内空气中某一气体含量严重超标的问题,此外如果能够选用多个类型的材料不但可以稀释同时也能够提升空间设计的格调。 (4)确保室内新风量。就我国现行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而言,空间设计中必须要达到30m3/h的通风量。就厨房通风与卫生间同分而言,务必要避免阻挡室内通风的问题。其次,对于室内空间较大或经济较为宽裕的业主而言,可以通过装设中央空调或通风机的方式来解决室内新风量的问题。 2.2室内装修材料选择 (1)室内装修选材。在室内装修的选材上必须确保所选用的材料符合绿色环保的标准,同时设计师也应该鼓励和引导业主购买无污染、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例如不含纤维材料的石膏板、不含苯的墙面漆、不含甲醛的添加剂等材料,这对于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水平非常重要。其次,材料选在还应该选用资源能源较为节约、资源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比如可以利用复合板替代实木地板;选用可以再生和再次利用材料,比如玻璃、铝板、铁构件等;其他材料也可以选用资源消耗量较小的材料,例如密度板、管材、石材及原木等建筑材料。 (2)选用绿色饰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绿色饰材就是在遵循环境资源保护与节约这一概念而设计出的无害无毒无污染的装修材料。绿色饰材主要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所生产的,同时会对系列产品进行检测与控制,并以图形或其它方式告知消费者。需要提到的是,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是认证绿色材料及授予环境标志的唯一正规机构。 3结语 总而言之,室内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室内污染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对于确保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与舒适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当前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工作、生活的转型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留存于室内环境中,因此确保室内空气质量标注达标则就非常重要的。但作为影响和威胁人类健康的室内装修设计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必须要予以充分重视。这对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及装饰行业的发展、整个行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也非常关键。 作者:汪伟亮 单位: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环保模式探索 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无机化学实验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验室污染不但严重威胁着师生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周围环境的污染,因此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推行绿色环保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在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的同时,通过改革实验内容,使用低毒或无毒药品,采用微型实验、连续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以及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实验室污染。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绿色环保模式;改革措施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造成的污染也逐渐加重,当前无机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几乎忽略了环保意识的培养。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伟大使命,因此在无机化学实验中推行绿色环保模式,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 1.努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是未来的中学化学老师。在实验中给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学会正确处理实验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因而对于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加强环保意识培养至关重要。[1] 2.跟随时展,改革实验内容 目前我们所用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的内容和形式过于陈旧,重复内容多,试剂消耗大,实验时间长,学生兴趣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因此有必要合理调整实验内容,认真选择实验项目,淘汰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实验项目,如硫化氢、氯气等的制备实验,毒性大的含汞试剂的性质实验,尽量选择低毒、污染小、价格相对便宜的试剂为原料的实验。在锻炼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同时,节约大量实验药品和实验经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源。另外教材应紧跟时展步伐,可以涉及一些纳米材料合成的实验。例如,以FeCl3为原料制备纳米氧化铁(Fe2O3),再进行纳米材料与普通材料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纳米技术的好处,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精神。另外还可以增加与生活相关的实验。例如,可以做生物体中几种元素的定性鉴定实验。 3.要正确处理实验中的“三废” 对于H2S、HCl等酸性废气,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用碱液吸收,而NH3等碱性气体用稀酸吸收,可以用点燃大量CO气体转化为无毒的CO2再排放。在密闭体系内做有毒气体实验时,在通风橱气体出口处加装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将有害物质吸附处理后再排放到大气中。[2]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实验室种植一些吊兰、虎皮兰、芦荟等能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无机实验中的废渣主要是一些制备实验的产物,应该集中在一起尽量回收利用,或者统一深埋处理。如,碱式碳酸铜可进一步进行热分解反应和制备其他铜盐。[3]无机实验室中产生的“三废”污染最主要是废液。要有效处理每次试验中产生的大量废液,我们可以在分类回收的基础上,做一个处理有毒废液的知识库,这样可以提醒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还要做好后续工作。例如,在做ds区金属实验时,镉、汞元素的废液都是有毒的,因此实验后废液应倒入回收瓶,再进行处理。含汞盐废液应先调pH至8~10,然后先加过量的硫化钠,再加硫酸亚铁,这样就可以使汞沉淀下来,过滤分离。[4]再如,我们在实验室常用的铬酸洗液失效后可以用高锰酸钾氧化法使其再生,重复使用。 4.使用药品要绿色化 在使用药品时,我们要遵守5R原则,即减量(reduction)、重复使用(reuse)、拒用(rejection)、回收(recycling)、再生(regeneration)。[5]使用反应物时要尽量选择无毒或毒性小的试剂。例如,可以用双氧水、臭氧代替氯气做漂白剂或氧化剂,硫代硫酸钠代替硫化氢气体做还原剂,用铜离子、锌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硫离子代替毒性较大的铅离子、银离子、铬酸根离子做沉淀剂,[6]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萃取实验常用乙醚萃取乙酸水溶液中的乙酸,但是乙醚沸点低,易挥发燃烧,安全性低,且用乙醚做萃取剂,用量大,成本高,易污染环境。若用水做萃取剂,从乙酸乙酯—乙酸混合液中萃取乙酸,实验效果也很好。 5.进行微型或半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国际上公认的可以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化学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其实际用量是常规的0.1%~10%。[7]这样一来,与传统实验相比,消耗的药品减少了,节约了开支,节省了时间,减少了污染。例如,在做Cu2+的鉴定实验时,传统实验为取一滴0.5mol/LCuCl2溶液于试管中,加一滴6.0mol/LHAc溶液酸化,再加一滴0.5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实验结果为有棕红色沉淀产生,表示有Cu2+存在。我们只需要将普通试管换为小试管(10mm×75mm)即可做微型实验:取一滴0.1mol/LCuCl2溶液于小试管中,加一滴2.0mol/LHAc溶液酸化,再加一滴0.1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结果同样为产生明显的棕红色沉淀。[8]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微型实验所需药品浓度降低很多,这样节省了药品,减少了污染,而且不影响实验结果。但由于所用的试剂很少,实验中很小的误差便会给实验结果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大一新生,基本操作还不熟练,所以实验时必须加强指导、认真仔细检查,尽量减小误差。 6.采用连续实验的方法 这是指将实验顺序做一个调整,将同一元素的实验放在一起做,使前一反应的产物作为下一反应的反应物。将原来的产物转化为反应物,不但减少了有毒物质的排放,还节约了时间和药品,实验的连贯性也增强了,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例如,实验课本中将第一过渡系元素的性质实验放在了重铬酸钾的制备、高锰酸钾的制备、二氧化钛的制备、钴(Ⅲ)配合物的制备实验前面,我们可以调整实验顺序,将这些物质先制备出来再进行第一过渡系元素的性质实验,也可以在制备好一种物质时就直接做这种物质的性质实验。[9]再如,在铜的氢氧化物实验中,可以将生成的氢氧化铜留着,接着做氧化亚铜的生成和性质实验。 7.采用全封闭的实验系统 现在我们做有关硫化氢、氮的氧化物、氯气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对于废气通常都是未经收集处理便直接由通风橱排入大气中。这虽然能减少对实验室的污染,但却给大气带来污染,危害周边居民的健康。若我们采用全封闭系统,可以把这些有毒气体收集起来,进而转化为无毒气体,或者用试液吸收这些有毒气体。例如,在注射器内进行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收集在注射器内,再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这样就解决了有毒气体随意排放的问题。再如,做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的还原性试验时,由于氯气、溴蒸气对人体气管、肺部、眼、鼻、喉都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所以我们应在全封闭的体系内做实验,收集废气,然后用NaOH溶液吸收。 8.计算机模拟实验 在当今计算机水平如此发达的时代,化学实验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来帮助我们学习。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元素性质验证实验。元素实验所需药品种类繁多,产物种类多,废液废渣不易处理,再加上由于做实验人数多,时间长,有的药品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被污染或失效,从而使得实验现象并不明显。但若借助计算机教学,学生通过声音、动画、文字等,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学生会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在刚进实验室的第一节课,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学习无机化学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和错误操作,以加深印象。再如,在做ⅠA、ⅡA元素的焰色反应时,要求用到铂丝,但由于铂丝价格昂贵,难以实现。但若用铁丝代替则影响实验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观察LiCl、NaCl、KCl、CaCl2、SrCl2、BaCl2溶液在氧化焰中灼烧的火焰颜色,这样观察起来结果清晰、准确。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实施计算机模拟实验,做到了零污染、零投入,对于那些毒性较大、易燃易爆、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9.改良实验考核方法 合理处理“三废”是山西师范大学现在比较薄弱的一项工作,应该在每次实验时都强调这一点,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传统的考核制度并没有将学生对“三废”的处理情况列入其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应将“三废”尤其是废液处理情况也作为考查内容之一,占到总成绩的10%。这样无形之中学生便会自觉处理废气、废液、废渣,营造一个好的实验环境。随着绿色化学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无机实验的绿色改革也迫在眉睫。建设绿色化学实验室、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对仪器设备的改进,需要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绿色化观念的灌输,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作者:沈俊菊 绿色环保论文:建筑室内装修设计的绿色环保设计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室内装饰装修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内涵和意义,之后分析了当前在室内装饰装修中存在的主要污染,提出了绿色环保设计的原则以及具体的绿色环保设计措施,旨在为当下我国的室内设计提供参考,使环保设计更加的合理化、人性化,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态的需求。 关键词:建筑;室内;装修设计;绿色环保 前言 室内环境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空间,其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升高。人们从以前只是一味地追求居室装饰的美观性,已经有所转变,人们认识到了装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身体引起了危害,所以对居室装饰材料的考虑,除了其美观性之外,对材料的实用性、安全性、环保性也是十分重视。追求绿色、环保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表现出时代进步的特征,充分将这一理念融入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室内建筑材料中大量的危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其危害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合理地进行绿色环保的室内装修设计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建筑污染的问题,并能有效节约自然资源。呼应世界对绿色环保以及节能的倡导,建筑装饰中环保材料的应用必定是将来的市场的趋势。 1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内涵 在进行绿色环保设计中,应全程贯彻环保理念,利用环保思维进行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营造出一种健康、生态的居住环境。全面考虑室内装修的季节周期,尽量减少装饰装修给附近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还要节约水能与环保建材。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绿色环保技术的先进成果,在设计中运用绿色环保技术和节约能源技术。目前,绿色环保建设与评估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应用,我国在室内装饰装修方面也应重视绿色环保理念,以满足人们对于绿色环保的要求。 2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进行绿色环保设计的意义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追求个性化的空间以及对健康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对室内装饰装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装修过程中为满足人们的要求,需要运用油漆、涂料等化工原料,这些原料会释放出有害气体,进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些天热原料(如石材)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污染,某些家用电器还会产生大量的噪声。作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以及休息的场所,人们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室内,如果室内的环境不够健康,就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因此,要做好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设计,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的环境。 3室内装饰装修中的污染分析 3.1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主要是指以真菌、细菌等方式进行的污染,长时间居住在细菌较多的环境中,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空气污染不同,生物污染是不断的进行繁衍,这个过程中细菌在成倍的增长,对室内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家纺及衣物发霉而产生的微生物;②生活垃圾长期放置产生的细菌;③人体和宠物自身做携带的细菌;④建筑材料中所附着的微生物;⑤室内花卉所带来的污染。 3.2化学物的污染 由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是经过化学加工而成的,本身的化学成分会具有一定的污染,装饰装修材料与空气接触,会产生甲醛、氨气、一氧化碳等污染气体,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部分化学材料在高温环境下产生反应,加大对空气环境的污染。 4室内装饰装修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原则 在室内装饰装修中,要想做好绿色环保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具体如下:①无害原则,指装饰物对室内环境及人的无伤害,其重点体现在对建材的选择上,绿色材料选择上应优先选用“绿色十环”的标识、低能耗、无污染、无毒害的节能材料。有毒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分为4大类:刺激性物质:一进屋就感到闷,呼吸道、眼睛受刺激,手、皮肤出现红斑。过敏性物质:如家具漆最常用的是聚氨酯漆,主要含2-异氢酸甲醛酯,具有典型的致敏作用,会引起支气管炎或哮喘。致癌物质:如塑料酯类涂料内含有的甲醛,长期低剂量吸收数年至十余年,易致肺癌。生殖毒性物质:如醇醚类涂料,含有甲醚、毒乙醚,可令男性精子数量递减,精子存活率和活力降低,使怀孕妇女产下畸胎儿。②生态化原则,绿色环保的概念就是着重对于环境而言的,保证环境的生态平衡,维持其正常健康的发展机理,节约现有的资源,对废物进行重复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这都是生态化原则所要涵盖的内容。③节能原则,建筑室内的一切材料和物质尽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减少消耗,降低成本。例如:灯具的选择应该选用LED等节能产品,放弃或少用荧光灯产品。④美观化原则,由于现代人生活压力日益剧增,室内装饰的满足不仅仅在装饰风格上具有艺术性更要达到使人置身其中有全身心放松的体验!故在心灵上完成绿色装饰的目的。⑤经济原则,经济原则在满足无害、生态、节能、美观化原则的基础上,力求经济成本最低。 5建筑室内装饰装修的绿色环保设计措施 5.1在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 对建筑物室内进行装饰装修前,首先要进行装修方案设计,设计方案之前要充分了解建筑工程大概情况,再想办法站在装修设计角度融入绿色环保理念,进而在源头处减少室内环境受到的污染。设计房屋装修过程中,需要组织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房屋整体结构及主要装修材料,例如:墙面装修运用墙纸还是刷涂油漆,地面装修运用地板砖还是木地板,这些布局与规划均需要在设计房屋装修方案时确定下来,尽量选择环保型材料来装修房屋内部,设计房屋结构过程中要保证房屋具有良好的通风性,以防止产生过多狭小空间。 5.2采用绿色节能的装饰装修材料 绿色环保的装修理念秉承以人为本、生态平衡的原则,注重品质与健康的相互协调。装饰装修施工本身消耗的材料以及资源都比较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应该要加强绿色理念的运用,对各种所需的材料以及设备进行研究,列出相应的清单,选择一些可以循环使用的绿色节能以及环保的材料进行环境设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采用对外界无污染的安全材料。要尽量选择不含甲醛的贴面板、粘胶剂以及夹芯板等材料,防止材料中甲醛过度。同时在稀释料和石膏板材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选择不含苯的材料,保证在装修完成后空气质量符合要求。最后,还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复合式的材料代替传统的实木材料。比如密度板、塑料管材等。在装饰材料上,要严格检验,防止有害物质在材料中超标,壁纸、油漆、防水卷材等要符合环保标准,避免漆层脱落产生有毒物质。创新天然材料进行使用,比如将稻草进行碾压后制作原色的书橱或者木桌,或者采用稻草本身天然的黄色,将部分家具刷成稻草的颜色等都能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官体验。比如设计地中海风格的家居时,充分利用贝壳及卵石等原材料,在周围再加以描绘便可创造出海洋感觉的地砖或是墙面。天然有机材料一般需要就地取材,这就使室内设计具有地域性特色,使设计的室内环境有个性特色。 5.3室内科学的放置绿色植物 如果在室内装饰装修时不能确保其实现真正的绿色环保设计,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以减少有害气体危害人体。种植适宜植物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最佳措施。有些绿色植物,既能吸收室内里的有害气体,还能发挥美化效果作用,使室内装修美感增强。有些植物利于净化室内空气,例如:桂花能够吸收灰尘;雏菊和万年青可以除掉三氯乙烯;玫瑰和月季能够吸收二氧化硫;薄荷能够杀灭细菌;铁树和长青藤可以吸收苯。 5.4装饰设计中的灯光设计 只有切实注重新型技能、技术的运用,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比如,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LED灯的运用,这样不仅可起到节电的作用,还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从而实现室内灯光设计的环保模式。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灯光设计,这是因为灯光设计是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设计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根据建筑室内的特点进行设计,注重自然灯光,可进行直接照明,并选用节能灯具,淘汰现有的白炽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 5.5合理的规划布局 ①要对房屋的结构进行细致全面探讨,结合其空间分布,对屋内的通风、向阳等多因素进行全方面分析,并对室内墙面、地板等作出设计蓝图,要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密闭的狭小空间。②要严格按照室内通风设计标准,保证室内正常的通风。一般而言,要求建筑内房屋的通风标准高于每人每小时30m3,在特殊区域更要加强通风的流畅,完善通风设施,确保室内空间的通风良好。③要注意环保的搭配,在室内装饰中,不仅要减少甲醛等危害材料的集中使用,还应该有效利用环保材料进行搭配,比如麻墙纸、草墙纸、生物乳胶等。这些材料环保无污染,而且还具备除湿、驱虫、除潮等功能,合理与室内设计相搭配,将很好地促进室内环境环保性、美化性与实用性的协调统一。 5.6做好环境检测工作 装修新房和购买完家具后,需要聘请专业的室内环境检测人员对室内环境进行检测,听取检测人员的意见,在合适时间安排入住。购置家具过程中,要选择具有良好空气净化能力的设施,具体要按照厨房、卧室及卫生间的不同污染程度来选择,例如:厨房油烟较大,排油烟机必须具有非常好的通风能力。装修完成后,坚持选择合适开窗时间给室内换气通风,并防止室外受污染的大气进到室内。 6结束语 绿色环保设计在我们大气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提出是十分有必要的,绿色环保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改变。在当前的建筑物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所运用材料,装饰装修工程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进行绿色环保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设计装修方案,科学选择施工材料和种植适宜植物,还要做好室内环境检测工作,才能保证人们身体不受到危害。 作者:聂子程 单位:广西高艺工程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室内装饰装修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地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设计已成为人们对建筑室内装修的基本要求。在室内设计中引入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能有效提高室内的环境质量和安全性,并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小了对人体的危害。 【关键词】室内装修;绿色环保理念;设计 作者简介:蓝志军,硕士研究生,南宁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 常用的室内装修[1]材料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化学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隐患,因此,人们在进行室内装修时更倾向于环保、安全的室内装修设计。绿色环保设计不仅是建筑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还是为人类创造舒适、安全、环保的生活环境的关键。 一、室内装修绿色环保设计的含义 在室内装修中采用对人体的危害小、污染程度低的装修材料,把室内的污染度降到最低,此为建筑室内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绿色环保理念[2]以生态环境及资源的保护为重点,在室内装修中引入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确保资源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通过科学的室内设计方案,减少对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生活中出现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人们对绿色环保设计有了新的认知,绿色环保理念由此而来。合理正确地运用绿色、节能且环保的建筑材料及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装饰装修设计的水平及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还能为人们提供了简洁、绿色、环保、舒适的室内空间。 二、室内装修绿色环保设计的运用原则 (一)生态原则。现如今已是一个全民提倡环保的时代,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引入生态美学无疑已是时下最为流行的室内装修设计理念。在追求美学在室内装修设计存在的原理以外,还强烈提倡与生态美学相互结合,以人与自然环境为本的原则。由于许多材料的不可再生性,所以应对自然资源节制使用。 (二)适度消费节约能源原则。近几年,随着高额房价的不断攀升,与房屋相关的一切材料物料以及人工费用也在持续上涨。室内装修设计理念中又重新引入了适度消费原则,反对铺张浪费,追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物料并对其有所把控,从而实现降低消耗,减少成本。 (三)安全健康原则。建筑室内是人类生活、办公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室内装饰装修物料方面应以健康为出发点,选择低能源消耗、具有绿色环保标志、无毒无污染的节能型材料,以提高装修后室内的空气质量。 三、室内装修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应用措施 (一)室内灯光照明的设计。在室内照明设计上,充分利用灯光光线对空间进行加工,通过美观的视觉效果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是现代室内照明设计的核心关键。以自然光源与照明光源相结合的原则,保证照明设计艺术性的同时,也应考虑节能原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今生产出了多种新型材料,如吸热玻璃、保温墙体等,这些材料不仅能具有采光和保温的双重作用,还具有节约能源的作用,且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符合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二)室内墙面的设计。出于对户内运动功能和安全性的考虑,室内墙面应平直光滑,选择隔热耐温的材料,减少户内热能的损失。进行房间隔断时,为了避免热量从一个房间传递到另一间无需进行控温的房间,则需要在隔断材料中填充隔热原料,从而最大化地防止热能的室内传递。 (三)室内污染物质的把控。因目前各种的装饰材料都会释放出一些有害气体,所以准确计算出房间的承载量和把控装饰材料的使用量是很重要的。并且对购买的家具和装饰用品的污染量进行预估,如果室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质的累加,达到了国家标准后再购买家具或装饰物就会造成室内污染物质超标,对人体产生危害。[3] (四)装修材料的选择。室内装修中材料的选择上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择绿色环保且安全的材料。选择材料时应注意是否由正规厂家生产,是否拥有权威机构出示的安全监测报告,判断有害物质是否超标,以保证装修后空气的质量。 (五)室内绿色植物的运用。根据目前室内装修技术水平和材料的现状,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设计是很难的。但是我们,通过种植绿色植物吸收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还能起到美观的视觉效果,增强室内装饰美感。 四、结束语 在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形势下,绿色环保设计在室内装修中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应全面提高环保意识,必须要更多地去考虑室内的安全性,合理运用绿色环保的理念,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在节约能源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者:蓝志军 单位:南宁学院 绿色环保论文:室内装潢中绿色环保设计论述 绿色是生命和健康的象征。“绿色设计”,就是减少破坏地球资源的,将自然界的元素和素材,科学地、艺术的引入室内,创造出充满自然风情和美感,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的绿色设计,要求从室内的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到运行维护等一切的活动都以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室内绿色设计是生态环保节能设计,今后室内设计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必将是绿色设计。 一、室内装潢绿色环保设计的基本特征 1.装修材料要求绿色环保,突出以人为本室内装修材料严禁使有害有毒物质。例如,人造板材中有甲醛、油性彩色涂料含有甲苯和二甲苯,这些有害物质在室内通风不畅的情况下,就会不断积累,对人体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在对室内环保设计选择的装修材料首先选择对人体无害的材料。其次,尽量选择节能材料,如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保温墙体等新型材料。此外,在室内装修中尽量选择一些节能灯具、节水部件等也能节约常规能源。2.使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天然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的使用,能减少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它既能不影响生态自然环境,又能提供可持续使用能源。风能是因为空气流动做工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性能量,风能量是丰富、近乎无尽、广泛分布、干净,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温室效应。太阳能: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就主要以太阳提供的热辐射能生存,太阳能普遍、无害、巨大、长久,目前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热能、沼气等绿色能源也能在室内中得到较强的应用。3.合理布置室内空间,突出科学创新意识室内设计意味着我们将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空气流通非常有限的空间里,空气流动相对较弱,在设计中,我们需要意识到,但凡能有藏污纳垢的角落最终都会变成室内污染源,充分运用室里灯光、向阳和背阳等情况下造成温差促进空气流通的知识,保持室内空气流动,形成自然带进新空气,排出有害气体,减少使用排气设备,降低能耗,同时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绿色理念。 二、室内装潢绿色环保设计原则 1.无害化原则安全是任何室内设计首先要保证的,无害化原则要求室内装修设计和装修物对环境和人都无害。具体表现在室内设计前评估对该设计该项目施工完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然后对周围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补救。装饰物的无害化主要是指选择的装饰材料如家具、电器、植物、花卉等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和伤害。2.生态化原则生态化原则主要是要求室内设计不影响周边自然生态平衡,能够节和循环利用各种资源具体体现在,首先室内设计要求能有效的、合理的、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然后是降低材料消耗,尽量重复使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加强对旧材料的第二次利用,事实上许多的废弃的配件、家具设备、砖石材料都只需要简单的加工,就能应用于建筑装修中,而且还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3.节能化原则节能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以绿色环保为原则,在设计中尽量减少取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耗能严重的设备。设计能循环利用的的材料和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在室内陈设中多使用自然元素和天然的装饰品,装饰应贴近自然,拒绝过度装饰,减少一些无谓的装修材料。建筑室内平面规划的要求是根据建筑的朝向、日照等条件,能充分利用自然光的能量,避免风漏斗现象的产生,尽量利用建筑外界面的反射原理来减少夏季的炎热。采用浅色系的地板、釉面砖等具有反光感的材料来增加室内的采光。同时适当的重色系的材料能与浅色系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合理的使用隔墙和屏风,能增加室内空间,冬天的时候能降低冷风的速度,减少室内的热量损失;夏天通过屏风对室内空间进行组织能形成良好的过堂风。传统单一的墙体材料已经不能满足节能的设计需要,采用复合的材料能使各种材料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例如墙体材料可采用板材、浆料、块材等组成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既能保温又能防潮防湿和防水,进而起到节能的作用。门窗的能量损耗在一般清情况下要远远的墙体的损耗。因此我们要提高门窗质量,贴加密封条或控制窗墙比来减少冷风的渗透。使用高性能的玻璃如Low-E玻璃来改善窗户的保温性能。采用新方法如遮阳或导流翼板来控制室内外温差,此外还可根据不同环境的采用不同薄厚、浅深来的窗纱来满足需要,也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三、室内绿色植物的选择的一些方法 室内环境通常光照不充分,空气条件差同时湿度相对较低,温度较为恒定,因此,在选择室内绿色植物时要选择喜阴、耐阴的植物。科学研究表明从植物的习性出发,考虑到室内的环境情况下,大多数的观叶植物都能在室内有散射光和半阴的条件下生长。绿色植物的选择原则是“以人为本”,要根据居家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来选择。新装修的房屋可适当选择一些能减少装潢造成的空气污染的植物如菊花、芦荟、吊兰等。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展示居家主人的追求和性格的植物如具有坚忍不拔风骨的竹子、具有超凡脱俗气质额兰花、志存高洁的菊花等。还有,在不同的季节要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如春花秋实,夏绿冬叶。 四、现代室内植物基本摆设手法 室内空间,是人类居家生活的重要环境,在室内选择和摆设不同的植物能形成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能够清雅俊秀,也可以五彩斑斓,还可以枝叶婆娑。一两盆精美的花木,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几盆恰到好处的鲜花,又可给人万紫千红,姿态万千感。现代植物摆设手法常见的有:仿照大自然的景观,结合雕塑、喷泉或花坛、水池、堆砌山石等,将种植容器制作成各种形状,镶嵌在柱子,墙壁等竖向空间上,然后在其上栽种柔软的植物,装饰成一幅幅精致的“壁画”的镶嵌式;利用各式吊篮栽植蔓生植物或花卉,悬吊于室内的天花、墙壁窗或柜上,引人注目的悬垂式;在阳台、墙角或楼梯处摆放攀援植物,造成扶疏绿叶布满墙壁或天棚之景的攀援式。 五、结语 在建筑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的设计理念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绿色环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肩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绿色环保概念的设计也将成为今后室内设计方向。作为设计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意识,把绿色环保理念和工作,贯穿于整个室内装潢各项工作中,融入到每个人生活中,为造福环境,造福大家而努力。 作者:谭铿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视阈下机电安装工程论文 1绿色保温材料概述 绿色保温材料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环保性能及其资源的节约性,在当前各行各业的使用都很普遍。绿色保温材料分为有机和无机的,均以其自身的导热系数低、密度小、柔韧性高、很好地防火防水等多重性能而广受大家的欢迎。它以无机类的轻质保温颗粒作为轻骨料,加由胶凝材料、抗裂添加剂及其他填充料等组成的干粉砂浆。 2机电安装工程中绿色保温材料所发挥的作用 2.1导热系数小,延长机电寿命 由于绿色保温材料正常工作环境下的平均导热系数0.12w/mk,相比较传统的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低了很多。在机电中,机电的正常工作是靠电力带动的,电力做功必然发热,如果材料的导热系数太高,较长时间的运用将很大可能会烧坏内部的电路系统,导致正常的机电不能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相对降低了机电的使用寿命,而且增加了用户的消费成本。 2.2重量轻,适合搬运 在当前绿色保温材料所运用的机电行业中,家用电器所占的比重较大。绿色保温材料因其有较轻的重量,通常的保温材料的密度要小于400kg/m3,这是传统的保温材料远远不能赶超的。在机电行业的搬运中,对于一些小型的家用电器可能影响不是很大,可是对于那些大型甚至是超大型的机电,无疑会使它的搬运难度下降了许多。重量轻型的机电,一方面可以减少机电零售行业对工人数量的需求,减少工人工资成本,另一方面,轻型的机电有利于居家内部的搬移,特别是在搬家方面。 3我国目前机电安装中绿色保温材料使用的现状 机电安装工程中绿色保温材料的使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使用可能较晚些,保温材料的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仍要继续摸索更加科学、环保的保温材料。纵观这几年机电安装中绿色保温材料的使用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对绿色理念的误解 目前许多的机电行业所认为的绿色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也就所谓的小投入和大收获。其实,绿色中资源的节约,不等于资源的节省,而要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循环使用。在机电的安装中,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一定要注重材料的质量,既要使所使用的保温材料能够不对人体产生伤害,也要让保温材料能够长久地被人们所使用,实现保温材料本身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这样所达到的绿色是错误曲解的绿色,没有认识到绿色的真正含义。 3.2保温材料选用不当 机电安装中的保温材料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它具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是要根据具体的机电而言的,在材料选用的当时要考虑到该机电的用途、该机电的工作环境、该机电的负荷时间等多重因素。在机电安装中,保温材料的选择对于机电的绿色环保将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保温材料在机电安装中的具体运用领域 绿色保温材料因其所具备的特性,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可分为软瓷保温、墙体保温、硅酸铝保温、外墙保温、酚醛泡沫性材料的保温以及膨胀玻化微珠等几种。而在我国当下的机电安装工程中,保温材料主要运用于保温板和保温外壳两个领域。 4.1保温板 在当下的机电安装中,比较常见的保温板有这么几种,如聚氨酯保温板、水泥发泡保温板、膨胀聚苯板、岩棉板、新型保温板等。每种保温板由于它的性能不同,所适应的环境也就不同。如聚氨酯保温板,其所采用的发泡剂在导热系数方面,与空气比较,相对更低,所以有较佳的保温性能。再加上特有的高抗气体扩散性以及闭孔性等特点,让此种保温板的隔热性能可以保持二十年至五十年,甚至更长。 4.2保温管壳 在保温管壳中,聚氨酯保温管壳是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它一直以一种优良的绝热保温材料而得到迅速运用。它以自身独特的优点,如施工方便、导热系数小,大量地运用于各种供热、制冷、输油、输气等各种管道中。因此,其在各种管道中的运用,不仅方法简便,而且还可以起到保温隔热,有效防止地气、水分、气体的渗透以及微生物的滋生和发展。 5机电安装中绿色保温材料的运用的注意事项 5.1保温材料的对象要定位准确 目前,我国的机电行业对绿色保温材料的重视力度不足,这对于想要壮大我国的机电行业的远大目标来说还有很远的一段路需要走。当下出现的保温材料较多,但是并不是在保温材料的选择上可以不加挑选。如PET塑料、橡胶海绵、离心玻璃棉等,它们是当下使用最广的几种主要材质,但它们自身的特点却不相同,这决定了它们被选为保温材料时所使用的领域要有所区别。 5.2保温材料的选择方法 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的绿色保温材料的选择中,除了要关注所选择对象保温材料本身的特点外,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与方法。第一,要看材料的性能,如吸湿率、防火、吸声、机械强度等。作为绿色保温材料,每一个性能应该控制在合理的数据值内,有一个标准的性能指标。第二,要考虑材料对人与环境的长期影响,因为环保是最终的出发点。第三,绿色环保材料不仅要考虑到它的节能、环保的方面,经济适用性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三者是环保材料选择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科学方法。 6结语 在目前的机电安装工程中绿色保温材料的运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为国家所号召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供出了一份力。但当前对保温材料的研发投入力度仍然不是很理想,这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加快步伐。 作者:盛露 单位:南京市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给出了适合现代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的方法,以便于将这些设计方法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 关键词:老年公寓;景观设计 引言 到2020年,预计我国全面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状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老年公寓作为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已经成为新的养老模式之一。老年公寓是指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1]它给予老年人的不只是简单的住养条件,更重要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休闲、环境优美、有趣味性的场所。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老年人更表现出对精神生活品质的向往。所以相比室内设计而言,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更能提升老年人的居住品质。因此完善研究室外景观设计成为了当今老年公寓设计的当务之急。 1老年公寓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老年公寓设计中,多重视公寓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强调内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功能性、安全性,却忽视了老年公寓的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如庭院景观设计、休憩与交流空间设计等等。现有的一些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 1.1绿化面积小,植物种类单一 目前国内城市的老年公寓规模都比较小,使得绿化面积也小,室外景观设计上缺乏创新感,植物种类单一,植物配置层次单调,大都种植一些高大乔木,绿篱等,观花观叶植物应用较少,没有季节变化。 1.2多样性差,结构功能相对简单 现在很多老年公寓室外功能分区相对简单,休息区与锻炼区往往连在一起。整个室外环境中就一个相对开阔的公共空间。老人们下棋、健身、会友、聊天都在一个空间里,缺乏多样性的空间来满足不同的交往需求。同时,设计缺少趣味性,景观元素单一。比如,步行路线过于笔直,没有水景设置,没有儿童游乐设施等。 2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 2.1景观空间设计 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中,需要设计多样性的空间来满足老年人不同活动的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活动圈,即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频率最高的范围,活动半径约为180~220m,符合老人5分钟的行走距离。[2]在半径250m的范围内,针对不同活动能力、不同年龄段,不同爱好需求的老人设计不同的景观活动空间,强调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将有助提高老年人的居住品质。比如,每逢周末,许多老人的子女和孙子、孙女会前来看望。在公寓里就需要这样的空间,小孩子们可以做游戏、玩拼图,子女则可以陪老人散步、谈心。使老年公寓的室外空间成为锻炼、欣赏、医疗等多种功能的混合环境空间。有相对私密的小空间,也有相对开敞的社交活动空间,为老人们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性和选择的多层次性。营造优良的老年公寓室外空间,提高景观品质,既可以促进老人进行有益的锻炼活动,更能促进老人的人际交流。 2.2景观设施设计 由于生理机能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内心比较脆弱,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简单的空间设计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基于精神层面和情感体验的需求已成为共同关注点。这种体验更多需要景观设施来实现。比如,老年人在辨别黄、橙和红时,比辨别紫、蓝和绿要容易得多。所以,暖色调的景观灯不仅易于老年人感知,而且还能给老年人带来温馨感和归属感。还可以设置一些音乐漫步廊。根据老人的行走速度,播放不同旋律和频率的轻音乐。可设计些需要两人或多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室外活动的景观设施。让老人被动地接受设施所发出的诱导参与信息,并通过协作使用设施,在共同参与室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老年人普遍“恋旧”,还可尝试把一些“怀旧”元素导入景观设施设计中,让老人在使用设施时产生愉悦的体验。 2.3道路规划及地面铺装设计 创造安全、可识别、可到达的景观环境。比如铺装材料忌积水反光,铺装图案忌复杂。地面防滑处理,选择透水性较高的地面铺装。针对老年人视力衰退,记忆力减弱的特点,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可起到区分功能、划分空间、引导交通流线,标识等作用。简单明了,易于识别和记忆。适合用饱和度较低,灰度高的中性颜色,或是接近自然如泥土、树木、植物的颜色,并可考虑用亮色作为装饰、点缀和标识。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说,道路规划要符合人、车及周边交通设施的尺度,老年公寓院落道路以步行道为主要交通要道,恰当设计车行道。既要保证交通空间的安全便利,又要考虑到老年人休闲散步时对道路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需求。人行道一定要平整无障碍,可采用曲径通幽的效果,道路旁设置休息设施。有地面高差的地段,要用坡道来进行连接。 2.4水系设计 在室外景观设计中,水体的运用可以使户外环境的美感提升一个高度。老年公寓景观设计里,水景同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适宜设计溪流、池塘,这种让老年人产生宁静、自然、舒适的情感,相对而言,瀑布、喷泉这一类的水景会让老年人心理产生胸闷、不安的反应。水景深度最好不要超过300mm,溪流边上采取防护措施,水岸边可设置休闲座椅,供老年人欣赏娱乐。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老年公寓需增设湖面等垂钓场所,并在水面种植荷花等优美且富有意境的植物,可起到一个观赏与趣味相结合的作用。在垂钓场所设计时,应将垂钓区域周围用植物围成半封闭清幽环境,给人以绿枝佛面之感。垂钓场所的设置还应注意加设保护栏杆、避雨设施等,必备不时之需。 2.5植物设计 植物可以调节气温、湿度、净化空气、减小噪音,有利于提高老年公寓室外环境质量,是老年公寓景观设计中的重点。老人在夏季室外活动时能够享受遮阴,避免阳光直射。第一,老年公寓植物景观设计时最好选用大量乡土植物,因为乡土植物成活率更高,便于管理,绿化效果更佳,符合当地生态效应,还可展现地区地域特色,设计出有归属感的老年公寓景观;第二,需选择对老年人群无伤害的植物。有毒性的、飞絮的、有刺激性的植物应杜绝栽培;第三,栽种蔬菜瓜果(如金银木、枇杷、柚子等)。室外景观植物设计上,可改变以往传统的草坪种植,在公寓的庭院内,将部分绿化用地改为农产品种植。一方面,可以提供给老人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年人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找到生活的乐趣。像屋顶农场,菜园等。第四,栽种有保健效果的植物。保健效果是,植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功能,尤其对老年人而言,他们的身体机能减退,导致的生理系统各方面的失调,从而引起失眠、嗅觉减退、听力下降等。对于这种现状保健植物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部分植物可散发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气味或负离子,刺激老年人群嗅觉系统,对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有辅助功效,比如油松、丁香、玫瑰。保健植物还可以消除疲惫,利于老年人的身心休养。 3结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应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对于提升老年公寓的居住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完善建筑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决定了老年人对一栋住宅是否有入住意愿,进而变得喜欢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景观设计,能在老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增进老年人的情感交流,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浅析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给出了适合现代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的方法,以便于将这些设计方法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 关键词:老年公寓;景观设计 0 引言 到2020年,预计我国全面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状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老年公寓作为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已经成为新的养老模式之一。老年公寓是指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人w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1]它给予老年人的不只是简单的住养条件,更重要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休闲、环境优美、有趣味性的场所。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老年人更表现出对精神生活品质的向往。所以相比室内设计而言,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更能提升老年人的居住品质。因此完善研究室外景观设计成为了当今老年公寓设计的当务之急。 1 老年公寓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老年公寓设计中,多重视公寓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强调内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功能性、安全性,却忽视了老年公寓的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如庭院景观设计、休憩与交流空间设计等等。现有的一些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 1.1 绿化面积小,植物种类单一 目前国内城市的老年公寓规模都比较小,使得绿化面积也小,室外景观设计上缺乏创新感,植物种类单一,植物配置层次单调,大都种植一些高大乔木,绿篱等,观花观叶植物应用较少,没有季节变化。 1.2 多样性差,结构功能相对简单 现在很多老年公寓室外功能分区相对简单,休息区与锻炼区往往连在一起。整个室外环境中就一个相对开阔的公共空间。老人们下棋、健身、会友、聊天都在一个空间里,缺乏多样性的空间来满足不同的交往需求。同时,设计缺少趣味性,景观元素单一。比如,步行路线过于笔直,没有水景设置,没有儿童游乐设施等。 2 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 2.1 景观空间设计 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中,需要设计多样性的空间来满足老年人不同活动的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活动圈,即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频率最高的范围,活动半径约为180~220m,符合老人5分钟的行走距离。[2]在半径250m的范围内,针对不同活动能力、不同年龄段,不同爱好需求的老人设计不同的景观活动空间,强调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将有助提高老年人的居住品质。比如,每逢周末,许多老人的子女和孙子、孙女会前来看望。在公寓里就需要这样的空间,小孩子们可以做游戏、玩拼图,子女则可以陪老人散步、谈心。使老年公寓的室外空间成为锻炼、欣赏、医疗等多种功能的混合环境空间。有相对私密的小空间,也有相对开敞的社交活动空间,为老人们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性和选择的多层次性。营造优良的老年公寓室外空间,提高景观品质,既可以促进老人进行有益的锻炼活动,更能促进老人的人际交流。 2.2 景观设施设计 由于生理机能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内心比较脆弱,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简单的空间设计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基于精神层面和情感体验的需求已成为共同关注点。这种体验更多需要景观设施来实现。比如,老年人在辨别黄、橙和红时,比辨别紫、蓝和绿要容易得多。所以,暖色调的景观灯不仅易于老年人感知,而且还能给老年人带来温馨感和归属感。还可以设置一些音乐漫步廊。根据老人的行走速度,播放不同旋律和频率的轻音乐。可设计些需要两人或多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室外活动的景观设施。让老人被动地接受设施所发出的诱导参与信息,并通过协作使用设施,在共同参与室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老年人普遍“恋旧”,还可尝试把一些“怀旧”元素导入景观设施设计中,让老人在使用设施时产生愉悦的体验。 2.3 道路规划及地面铺装设计 创造安全、可识别、可到达的景观环境。比如铺装材料忌积水反光,铺装图案忌复杂。地面防滑处理,选择透水性较高的地面铺装。针对老年人视力衰退,记忆力减弱的特点,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可起到区分功能、划分空间、引导交通流线,标识等作用。简单明了,易于识别和记忆。适合用饱和度较低,灰度高的中性颜色,或是接近自然如泥土、树木、植物的颜色,并可考虑用亮色作为装饰、点缀和标识。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说,道路规划要符合人、车及周边交通设施的尺度,老年公寓院落道路以步行道为主要交通要道,恰当设计车行道。既要保证交通空间的安全便利,又要考虑到老年人休闲散步时对道路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需求。人行道一定要平整无障碍,可采用曲径通幽的效果,道路旁设置休息设施。有地面高差的地段,要用坡道来进行连接。 2.4 水系设计 在室外景观设计中,水体的运用可以使户外环境的美感提升一个高度。老年公寓景观设计里,水景同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适宜设计溪流、池塘,这种让老年人产生宁静、自然、舒适的情感,相对而言,瀑布、喷泉这一类的水景会让老年人心理产生胸闷、不安的反应。水景深度最好不要超过300mm,溪流边上采取防护措施,水岸边可设置休闲座椅,供老年人欣赏娱乐。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老年公寓需增设湖面等垂钓场所,并在水面种植荷花等优美且富有意境的植物,可起到一个观赏与趣味相结合的作用。在垂钓场所设计时,应将垂钓区域周围用植物围成半封闭清幽环境,给人以绿枝佛面之感。垂钓场所的设置还应注意加设保护栏杆、避雨设施等,必备不时之需。 2.5 植物设计 植物可以调节气温、湿度、净化空气、减小噪音,有利于提高老年公寓室外环境质量,是老年公寓景观设计中的重点。老人在夏季室外活动时能够享受遮阴,避免阳光直射。第一,老年公寓植物景观设计时最好选用大量乡土植物,因为乡土植物成活率更高,便于管理,绿化效果更佳,符合当地生态效应,还可展现地区地域特色,设计出有归属感的老年公寓景观; 第二,需选择对老年人群无伤害的植物。有毒性的、飞絮的、有刺激性的植物应杜绝栽培; 第三,栽种蔬菜瓜果(如金银木、枇杷、柚子等)。室外景观植物设计上,可改变以往传统的草坪种植,在公寓的庭院内,将部分绿化用地改为农产品种植。一方面,可以提供给老人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年人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找到生活的乐趣。像屋顶农场,菜园等。第四,栽种有保健效果的植物。保健效果是,植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功能,尤其对老年人而言,他们的身体机能减退,导致的生理系统各方面的失调,从而引起失眠、嗅觉减退、听力下降等。对于这种现状保健植物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部分植物可散发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气味或负离子,刺激老年人群嗅觉系统,对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有辅助功效,比如油松、丁香、玫瑰。保健植物还可以消除疲惫,利于老年人的身心休养。 3 结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应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对于提升老年公寓的居住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完善建筑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决定了老年人对一栋住宅是否有入住意愿,进而变得喜欢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景观设计,能在老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增进老年人的情感交流,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当代养老院室外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本文将养老院中自理型与介助型老年人作为主要的研究载体,以普通家庭的经济水平作为衡量的标准,并探讨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模式对景观环境的要求,同时研究了养老院的景观设计应该如何去体现人性化。 关键词:养老院;景观设计;人性化 1 研究方面 1.1 研究的背景 (1)全球人口老龄化。1865年法国最早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浪潮。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0%,甚至有些超过了10%,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起源与发展。现今我国正处在生育率较低,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因为各方面原因形势越来越严峻,从家庭到社会到政府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养老问题解决不好必定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干扰。 (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大概占到全亚洲老年人人口的1/2全世界老年人人口的1/5。第二,未富先老的现状。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的是:我国体现的是“未富先老”。而西方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的时候,他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一个水平,所体现的是“先富后老”,以充分的经济水平来解决老龄化面临的社会问题。第三,城乡颠倒、地区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第四,“空巢”老人增加速度加快。中国提倡两代一起居住或者多代居住,并且“4-2-1”的家庭结构模式近年来日益凸显,这种类型的老年人人口还将会继续增加。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特点,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进步,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大,以及各级政策的重视,出现了更多模式的养老社区和老年公寓,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也开始慢慢接受养老社区养老的方式。 1.2 研究的内容 首先从中国“养老”概念溯源探讨中国当下的养老模式。其次从对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对环境景观的需求分析来了解老年人当下可依托的环境景观。在理论研究中根据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的要素,主要从硬质和软质的景观要素:道路交通、水景、植物配置、交往活动这四方面的环境要素来做具体分析。通过上述的研究得出养老社区室外景观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模式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了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原则,主要是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保健性、沟通交流、价值体现等原则。并通过国内和国外的案例论证上述的理论,验证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得出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研究总结,并对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的发展作出展望。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国外养老社区研究现状 老龄化已是全球化问题,我们可以依据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变化,深入地研究设计出适合他们生理需要的居住环境。随之而来,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研究应运而生,目前,对室内居住的研究已经非常完善。除了设计师和病理学的努力以外,社会各阶层的学者从私密性需求、尊严需求、社会属性等角度切入,研究老年人更深一层的心理需求。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美国老人法》对社区计划、养老福利、老年住所设施三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在社会养老设施中,着重建设高龄老人迫切需要的护理院,优惠和鼓励私营企业经营。亚洲以日本为例,制定了东京住宅条例,明确指出了东京住宅政策的目标和基本方向为“东京都应加强必要措施,以促进高龄化社会住宅的发展”,包括民间住宅、公共住宅。从目前所收集到的资料看,国外研究的基础点是针对本国老人的独立生活的习惯,只是向社会指出了如何帮助老年家庭解决安全和独立的生活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老年住宅环境对策的中心。对应于这种环境对策,在住宅形式上产生了老年人专用的住宅,在社区规划上形成了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年社区。在老年居住体制上更多的是依赖民间机构和组织,政府只是给予相应的资助和鼓励。 2.2 国内养老社区研究现状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对比较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逼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根据联合国《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国政府成立了“全国老龄问题委员会”,提出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老龄事业道路行动的目标。 目前,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群体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例如,在养老院企业的经营方面,就逐渐兴起了家庭式养老、日托、整托等,很多地区也己引入了地方政府、红十字协会,并创造性地出现了将养老院的经营和房地产的经营结合在一起的产权养老院,这使得养老院产品多样化、功能细分化、服务延伸化。养老区(点)从经营的主体内容来说,都在追求民族化、地方化;从服务设施、服务体系形成的综合服务质量来说,是追求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但在这些创新之举背后,养老行业中的一系列问题仍没有解决,集中体现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理念陈旧、市场秩序混乱方面。 3 结语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情况以及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使我国社会养老压力加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得不由家庭转向社会的一些养老服务机构。 在我国,鼓励和引导个人和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业行业是当前解决目前我国老年人个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使社会稳定,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但当下的情况很难满足我国老年人人口快速增长,“空巢”、高龄和病残老年人的需求。根据本人先前对国内外现状的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的养老模式更加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更愿意有子女的陪伴,而不像欧美国家的文化老年人更趋于单独居住,更加的自主性。所以在养老社区的室外景观上我们可以借鉴其绿化配置,亲近自然的理念但在空间布局上应当结合我国老年人心理特征来提供设计方案。然而这也是我国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的现状,虽然绿化容积率高但是使用率却十分的低。忽视对户外环境营造,景观设计中没有切实考虑老人的心理、生理需求,空间布局不合理,公共设施设计不合理,植物配置没有考虑整体环境色彩不协调,使老人失去了与户外接触的机会。相对于一般的集体居住的地方,养老社区的室外景观要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便于管理,同时也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老人必要的室外活动。最终打造一个适合当今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环境,让老年人可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有子女的陪伴和自身的体验空间。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探讨将室外景观设计融入室内环境设计的理念 摘 要:景观设计即意指寓“景”于“观”,将具体的场所、具体的结构、具体的人置于一个舒适、开放的情景环境当中,使此情、此景具备观赏性、艺术性和开放性,提升景观环境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而室外景观是室内空间的拓展性延伸,运用室内设计理念与室外设计相融合,使室外景观与建筑体和室内景观环境共同构筑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统合分析各要素的特征和设计手法,用其中的关联实现室内外的一体化架构。 关键词:室外;室内;景观;设计;理念 人类生存于大自然当中,处于不同的环境,环境中的景观设计可以某种建筑群的一定区域为范围,实现人的感观欣赏价值并同时具备实际环境利用价值,综合性地在其商业、文化、生态价值意义上体现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将室外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理念相融合的设计思想是一种非常有效而合理的表现方法,它将各错综复杂的要素通过空间的组织概念进行表述,达到统一的效果。本文就通过概述景观设计的思想,分析室外景观设计引入室内环境设计理念的手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一、设计思想中考虑的要素 (一)把握场所环境要素特征。景观设计其最初的出发点是要立足于场所地域的特定特征,概括出场所整体的优势特征,通过对场所优势特征的深化和挖掘,开发出因地制宜的、与周围环境整体相联的景观设计,只有最大化地挖掘出场所的特征优势,才能形成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整体景观设计。 (二)体现公共空间要素的功效性。功效性其意是人们在这一公共空间所展现出的实际需求的性能,这一功效性并不体现于公共空间的有偿的、功能的服务,而是突出体现在人们精神层次的舒适度的需求之上,开放的公共空间可以让足够多的人们驻足、停留,在开放空间的环境里能够容纳人们的各种精神文化交流活动。 二、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的现状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在无形中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压力,人们渴望看到绿色的光影。于是,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就成为了新的设计思想,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将室外的奇花异草、喷泉瀑布等引入室内的视野,渴望通过室内环境设计与室外景观相融的设计方式实现统一,用绿色制造室内环境的园林景观。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以往人们简单化地摆两盆花、种几棵草,不再是人们的简单生活兴趣,而升华成了生存质量的个性化需求,现代的人们已经更多地关注无污染、无异味的环保绿色材料,纷纷选用绿色、环保的装饰材料进行家装,室内环境设计师们也面临着新的设计理念的转型,思考用艺术化、人性化的室外景观设计引入室内环境设计中来。 三、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的总体风格特点 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室内设计的幸福感得以提升,用绿色、舒适的简约时尚的风格设计,成为了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的主流风格。其具体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同一性与变幻性。在室外景观融合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们都是立足于自然,在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同时,在向大自然索要创作的灵感、智慧的力量的时候,设计师们也要从多维的角度去发现、去挖掘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设计风格,用变幻的设计、迥异的风格来创作出室内环境设计的创意性空间。 (二)亲和性和交融性。一定区域的建筑群都是钢筋铁骨、由钢筋混凝土构造而成的框架式结构,将人围阻在方格之中无法动弹,冰冷而无情,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生活需求而设计,没有更多的设计艺术理念,而现代的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当中,则最大空间地将室外与室内进行融合,以室外空间的不同特色景观融合进单调的室内环境设计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设计理念。 (三)沿袭性和区域性。室外景观存在于变幻的不同地域的大自然中,由于地域的不同,传统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差别,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地域性和传统性的因素,用具体的、特色的、地方的想象进行室内设计,制造出社会特点和人文特点不同的设计意境,从而烘托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相融合的设计理念。 四、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环境设计的创作手法 (一)直接将绿色的自然移入室内。首先是选用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的颜色为人们所钟爱,绿色以其淡雅、透明的颜色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它富有生命的含义,代表着宁静、成长和希望,它通过精心的修整、培植,可以剪裁而成姿态卓绝、生动而富含气韵的艺术形象,从健康环保的意义上来看,绿色植物可以吸附灰尘、净化空气,为人们带来洁净的环境空间;从文化的蕴意而言,绿色植物体现了人们崇尚生命、崇尚自然、崇尚活力的题材特征。同时,绿色植物还可以作为一种标志化的间隔物,使室内环境空间具有层次和结构感。其次是山水之景,大自然中的流水之景通常用于室内环境设计中,流动的自然之态、灵活的节奏可以使人的心情舒缓、愉悦,使静止的室内空间充满活跃的灵动之色,从而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 (二)间接运用室外饰品及天然材料引入室内。用天然材料的自然元素引入室内,将天然材料:树质、石料等建构室内装饰,使人恍若生存在室外景观之中,平添自然韵味;绿色,在室内环境设计艺术家的眼中,它是一个灵动的色彩,设计师可以给“绿”赋予不同种类、不同感觉的视觉享受:运用黄绿色的设计,可以给人们以温暖而端庄的优雅风范;运用蓝绿或碧绿的设计,则给人们以“冷”的视觉体验;运用柠檬绿的设计,会让人们感受到时尚、潮流的时代风尚。同时,也可以将室内的合适位置用室外景观画来加以铺垫,例如铺设墙纸、壁画等,高明的设计师在进行墙纸设计时,不着眼于某款墙纸的颜色和图案,而是从整体着手,从不同的家具风格和房间的整体格局进行统筹考虑,再配以与房间相符的墙纸图案,起到室内与室外相融、生机昂然的独特效果。 综上所述,将室外景观与室内环境设计相融,是一种符合人们生存状态的需求趋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通过设计师们大胆、创意的想象,用自然的组成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组合,用变幻的景观、特色的结构创作出风格迥异的艺术设计作品,使人们在欣赏室内与室外环境变幻融合的享受过程中,减轻了生活中的压力,舒缓了人们的心情,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层次享受水平,实现了人们渴望拥抱自然、贴近自然的愿望,解决了人们在室内渴望享受室外风景的矛盾,随着室外景观设计与室内环境设计的相融,其设计功能已达到了享受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功效,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设计主流趋势。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现代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现状及周边的充分了解和尊重上的。景观其本身的核心应该是生态,形式应该是朴素和简单的,其原则应该是以人的需要和感受为依据的。 【关键词】区域现状;制约因素;处理措施;人性化设计 1.导言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集中统一建设职工住房为例,总结了影响本小区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现状、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设计针对不同的影响因子提出不同的设计措施,从而为居民营造出更具人性、人情味的生活氛围和居住环境。 2.区域现状 该项目地块北部为观园路,东南侧为榆树沟路,邻近天山职业技术学校,北部为新疆师范大学新校区,位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歌林小镇西南方向约1公里处。居住区总用地面积65.5公顷,其中建筑用地面积10.7公顷,景观用地面积54.8公顷。整个小区由于城市道路的分割,形成A、B、C、D四个组团,总户数12636户,其中A区5908户,B区2144户,C区3904户,D区680户。 3.制约因素 3.1 用地 工程基地由于城市道路的分割,形成A、B、C、D四个组团,且各个组团建设面积较大,景观序列不完整,功能区辐射范围不能完全覆盖整个小区,各组团间相对独立、分散。 3.2 地形、地质 A组团及C组团内部地形变化大,小区内局部区域有地下车库分布。基地地质情况土层由表土、粉土、角砾、强分化基岩及中分化基岩组成,土质条件不适宜开挖重塑。 3.3 光照条件 小区内建筑主体已完工,地块内总体容积率虽较低,但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建筑呈不均匀分布,致使基地内部不同区域的光照条件相差较大。 3.4 人 人作为小区公共空间的行为主体,在小区景观设计中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居住小区是都市人在紧张生活中最主要的室外环境之一。不同的人群,如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其生理、行为模式、使用空间的方式都存在差异。 4.针对制约因素的处理手法 4.1 利用景观结构整合分散独立的用地。 依据小区总户数及居住人口的分布,将原地块由城市道路分割成的4个组团调整为5个组团,即将A区的南北片区分开,形成A区南、A区北、B、C、D五个组团,同时设置各个区域独立的中心绿地服务区,通过打造公共服务核心、建筑景观组合轴线及绿化景观序列轴线,对各个组团进行组织和统一,从而形成了“一心、两轴、五组团”的景观结构。 4.1.1 中心公共服务核心 以居住区沿街商业景观带为主要展示空间,形成核心的集商业、公共服务、社区办公为一体的居住区核心。 4.1.2 两条景观序列 建筑景观组合轴线――由A区中部“一”字商业带与B、C、D区中部的景观序列组合而成的串联各区的主要景观序列轴线。 绿化景观序列轴线――由绿化景观将A区南北组团及C组团形成南北串联,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化景观序列形成合理的串接延伸,形成景观环境的整体性视觉效果。 4.1.3五种特色主题 每个组团形成一种特色: A区北组团通利用区域现状地形,打造自然山石景观,营造人与自然的亲近感与回归感。 A区南组团通过空间的组合切分,形成不同交流空间,打造雅俗共赏的生活情趣。 B组团通过花开富贵、香飘沁脾的花田人家,突显田间花镜及田园人家的生活氛围。 C组团利用台地高差和绿地中的绿植及局部的金属构筑与修剪绿植的结合,达到质感对比,形成令人富有愉悦感受的生活场景。 D组团以场地空间平安祥和、宁静泰然的保护围合感,打造平安祥和的生活氛围。 4.2 由光照条件指导场地及绿化分布 依据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及大寒日早9点至下午17点的日照分析将整个片区根据光照时间的长短划分为五个不同等级的光照区域:高度光照区、中高度光照区、中低度光照区、低度光照区和全年无光区。根据分析结果通过光照分布指导场地设置及绿化设计。 4.3 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状和资源营造独具一格的景观 在地形上遵循“忌非其地而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的”的处理原则,根据每个区域的建筑、地下车库分布及地形的变化,分析不同区块的地形特色,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避免出现为营造而营造的地形景观,减少土方的开挖,结合现状“扬长避短”。 小区内A、B、C组团由于建筑均沿周边分布的特点,各个组团中部自然形成相对面积较大,空间较为开敞的景观用地。将A区南、北组团及C组团中部的景观用地与场地内原有的地势结合,就势造山,景观用地周边与车行道存在高差处采用挡墙及护坡适当处理,在组团中部形成自然山体的山地游园景观。 B区组团由于车库顶板的覆土厚度不足,我们将该片区作为花田主题设计,形成不同季节的花季景观,由于花田的高低错落,形成错层的地面空间,增加空间丰富度。 D区组团容积率较高,建筑分布均匀,地形较为平坦,在空间营造上采用简洁的手法,充分利用宅间用地,解决无中心绿地的缺点。 各组团充分的利用现有地形,不仅减少了经济开支,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还在短时间内营造出了丰富的景观空间,使人们不出远门就能感受到自然山色,对环境的破坏在最小的情况下,达到生态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4.4 由人群特点指导景观设计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主体是人,其环境设计中的各个具体内容如道路、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完成并不是景观设计的目的,它终是要为人服务的,小区的景观设置更多的是满足居民的归属感。 4.4.1 老人及儿童的人性化设置 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关注普通居民的自然享受、身心健康的同时,更应关注特殊群体即老人和儿童的需求。 老年人随着社会地位的转型及身体机能的退化,社交圈变窄,设计需考虑其在户外空间的私密性,设置不同尺度的活动场地结合绿化种植形成半围合的、较私密的空间,同时路面应考虑防滑、防眩光的材质,少设置台阶。 其次是儿童,他们不管从心理还是身体都尚处于成长阶段,安全性对于儿童尤为重要,在场地的材质选择上,选用塑胶场地,减小儿童跌倒所发生的运动伤害。在公共服务设施上,亭廊等休憩设施便于大人的看护。 4.4.2 休憩设施的人性化设置 休憩设施的布置要考虑到人对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受欢迎的座位一般分布在空间的边界、周边有迷人的景色和开阔的视野,同时要确保其处于阳光的照射范围内,但考虑到新疆的日晒到夏季较为强烈,应在场地及游步道西侧,种植大乔木,避免在场地活动时阳光的曝晒。 5.结语 居住区承栽着城市人各种休闲、娱乐、交流等功能。园林景观在居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初期,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基地现状、风土人情、分析居住人群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才能设计出具有生态性、实用性、功能性的居住区景观。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基于人性化的建筑室外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对建筑室外景观设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既可以满足各项基础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符合人们审美观念,在整体上营造一个优质的环境。基于人性化件对建筑室外景观进行设计,需要明确人们各项需求,将技术与艺术融合在一起,从生理以及生理角度来进行设计,保证可以满足人们对室外景观的各方面需求。本文对人性化建筑室外景观设计理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人性化;建筑工程;室外景观 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提出,对提高建筑室外景观设计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设计时,主要就是以人们生理以及心理需求作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争取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通过合理的室外景观设计来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基于人性化建筑室外景观设计,需要明确设计原则,然后从不同角度着手,选择合适的实施措施,争取不断提高景观设计的效率。 一、人性化建筑室外景观设计分析 对建筑室外景观进行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满足应用主体人的各方面需求,结合人行为与思想意识方面需求,着重分析人的弱点以及差异,通过应用专业的技术与艺术等,营造一个同时满足人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景观环境[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建筑室外景观环境的要求主要分为生理需求、行为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以及审美需求,因此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对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于生理需求来说,应保证充足的光照、新鲜的空气以及良好的通风,以及适宜的温湿度;行为需求主要是通过设计来实现不同人群与环境的交互功能,既可以满足居民有目的的出行、休憩、运行以及散步等要求。另外,社会交往需求也是建筑室外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内容,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需求,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降低人们的孤独感,为居民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空间环境,更好的满足人们心理需求。 二、人性化建筑室外景观环境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对于建筑室外景观的设计效果来说,一般情况下景观环境的整体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第一印象,同时也决定着景观对人们注意力的吸引。因此,在对建筑室外景观进行人性化设计时,为保证其设计效果,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对周围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在全面考虑各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高居民对景观环境设计结果的认同度,从总体布局上拉近与居民实际所在位置的距离,使得景观环境中的内部空间可以更好的吸引人们注意力[2]。 2.可识别性原则 可识别性原则即居民对自己所处环境在具有一定熟识能力的同时完成识别,识别性是居民在室外景观环境中安全性的要素之一,更是所有行为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需要做好此方面的研究。可识别性可以分为动态识别与静态识别两部分,从动态识别角度分析,通过对整个景观环境的设计,形成一个整体有序的空间体系,符合人们识别环境的需求,保持对运行起点、方向、终点以及目标的感知;从静态识别角度来说,需要通过设计来使得景观环境具有明确的观赏边界,可以与周围边界进行明显的区分,一般可以通过精确的细节来作为识别环境的要素[3]。 3.舒适性原则 室外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营造一个全方面符合人居民需求的空间,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服务,因此无论是生态绿化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各项基础设备,在设置上都需要完全满足人们舒适性要求。遵循舒适性原则,要求在进行设计时,做好每一个细节的研究分析,争取通过环境设计来向居民传递一种家的感觉,在静态与动态体验上,满足居民行为活动以及精神层次的需求。 三、建筑室外景观人性化设计措施 1.铺地设计 铺地环节可以说是建筑室外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其作为硬质景观,主要包括坡道、街道以及广场等。一般情况下通过设计满足人们正常通行的需求,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基于此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不但要满足其基本功能要求,同时通过技术与艺术手段的应用,更充分的满足人们各方便需求。室外景观铺地的设计,应选择与周围环境搭配的铺地材料颜色、材质以及图案,对于材质来说应选择耐磨性强、不易腐蚀并且防滑性高的材料,而色彩可以通过多种颜色的搭配,形成使人心情活跃的图案,使得此环节在满足基本通行需求上,提高其观赏性。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空间的设计,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公共活动广场应选择用大块石材,可以选择用鲜艳的颜色,带动人们感情;住宅小区庭院则应选择用更贴近小区环境的铺地材料,颜色不易过于热烈,给人营造一种舒适的环境。 2.水体设计 基本上所有的室外景观环境中都会设计一定的水体景观,可以在满足人们亲水性特性要求基础上,达到审美与精神需求,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轻松舒适的环境。基于人性化对水体环境进行设计时,基本上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即点、线、面形态设计,其中点形态设计一般应用在小区住宅区,如喷泉、人工瀑布以及装饰泉等力,可以成为整个景观的中心,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让人更容易接受此环境[4]。线形态设计,主要为贯穿整个空间环境的溪流,一般常被应用于公园、广场等比较大型的公共环境,在达到美化环境目的的同时,起到延伸的作用,带领人们更好的融入到此环境中。面形态设计,主要以湖泊的形式出现,给人传达一种辽阔的感觉,促进人们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无论是哪种设计形态,在对水体环境进行设计时,都要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综合分析各项环境因素,实现水体环境与整体景观环境的融合,在整体上满足人们需求。 3.绿化设计 绿化环节可以说是整个室外环境设计的重中之重,需要完成对核心因素的分析,提高室外景观的设计效果。绿化环境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功能,在进行设计时应明确绿化结构可以本能的柔化环境并丰富空间层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放松心情。在进行人性化绿化设计时,需要以周围环境作为基础,并结合当地环境气候,合理选择树种,保证其在设计后有较高的成活率,并且在满足环境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与整个城市的绿化环境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另外,为在整体上提高环境设计效果,还需要做好各类植被的规划与搭配,乔木、灌木、地被以及花卉等,要合理设计,既能满足生态系统需求,又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提高环境的改善效果,全面满足人们身心需求。 结束语: 对于建筑室外景观设计,应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各项要求,确定设计原则,并以满足人们生理以及心理需求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优化设计,争取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效果,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浅谈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的现状,现代人们因生活、工作等原因已无足够精力与时间照顾老人的情况变得日益严重,因此,老年公寓的建设就随之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本文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以人性化设计为理念,浅谈老年公寓室外景观的设计。 关键词: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 一、我国老年公寓室外景观现状 老年公寓基本上可划分为三种模式: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成套老年公寓住宅与合居老年公寓住宅。就我国目前老年公寓在设计上而言,大部分的都是忽视了室外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而只重视公寓内医疗功能的建设。就一些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的总体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空间布局简单,缺乏层次,功能分区混乱,疏于考虑空间的开敞性与私密性问题; (2)、绿地占有面小,绿化设施不系统,且植物的种植形式单一,品种较少; (3)、生活设施较少,只考虑基本功能性的满足,未考虑到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 (4)、缺乏相应的安全措施,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容易造成不便和危险,甚至还对生命造成危险。 二、老年公寓的景观环境需求及活动特征 (1)、心理与生理的需求 老年人的体质均都处于较弱的,因此老年人自身安全的维护能力相对较差,平衡感较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经常采取锻炼、散步等形式以此来缓解和预防各类疾患的发生,公寓外景观的环境良好将对老年人的身体起到较好的养生与预防疾病的作用,还能从而起到赏心悦目的良好心情。 (2)、亲情需求 从自己熟悉的环境搬到陌生的老年公寓,远离了朋友和亲人,老年人的心理上会有很大的转变,这时候的失落感是很强烈的。因此,在这方面就要求居住的公寓环境提供必要的空间来满足老年人的一些户外活动,合理良好的户外交流形成能有效的提高老年人和家人之间的团聚质量。但是又由于老龄人大都喜欢比较良好而安宁的生活的氛围,因此,在选址上应远离嘈杂的噪音源,选择在比较安静的区域范围内。 (3)、交流空间的需求 老年公寓是一个疏于外界联系的的所在地,其主要是缺乏与社会、与人群的接触交流,处于闭塞的状态,因此老年人有与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老年公寓的室外交流空间不仅只是公寓内工作人员和老年人、老年人与老年人的交流空间,还包括着公寓内部人员与外来人员交流的空间需求。 (4)、环境设施需求 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的的基本要求是:设施种类的优质和齐全,要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要求的设施、标识等。户外休闲环境的好坏不仅决定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对老年公寓景观设计市场开发的重要策略。 三、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的探究 (1)、功能性 老年公寓环境设计要考虑老龄人“坐、停、卧、留”的各种需求,应当根据不同功能的需求安排老龄人集体活动,安静休息、闲聊等不同的场所,做到大小分区、动静分区和公共私密分区。 (2)、便捷性 老龄人活动空间范围一般较小,室外活动时间也不长。因此老龄人休闲环境的设置应尽量以便捷第一,过远的距离只能使老年人失去兴趣。在设计中还应考虑提高环境的可识别性。 (3)、坐息空间设计 老龄人休闲活动大多数时候是休息、晒太阳、观赏。因此,休闲环境中应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坐息空间。这些坐息空间可以设在大树下,老年公寓的廊檐下等,同时要有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采光。 (4)、健身空间设计 健身锻炼也是老龄人休闲活动的主要内容,健身活动场地和设备种类的考虑不仅要为体弱的老人们提供方便和安全,还应使活动项目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5)、座椅设计 因为老年人身体体质的原因,所以老年人坐着的时间占大部分。因此,座椅就成为了老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座椅椅面的材质选择是应该选用一些导热慢、热阻值较大的材料,为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要避免采用金属合金、混凝土板等导热快的材料。 考虑到老年人肌肉和骨骼的再生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不断下降,在室外活动时间长容易产生疲劳等现象,因此,再选择座椅的时候,尽量避免使用没有靠背和扶手的长凳,选用带有扶手和靠背的座椅,靠背可给老人的背部提供很好的支撑,增加休息和放松身体时的舒适感;扶手便于老人在坐下时或者站立时对他们身体的辅助支撑。座椅的位置应该设置在不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从而在不同的时间、气候、光照条件的情况中,保证老年人所应用的遮掩和庇护,从而还可提高座椅的使用率。座椅的排列和组合方式也应根据情况而定,不同的方式的作用也不同,要考虑到老年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需求的宽敞行或者独自休息的个人私密性。 (6)、绿化设计 在设计老年公寓时,需要考虑公寓周边的环境因素,选择较为偏袒而且绿化较好空间,故此在设计时需注意地面上暴露在外的根茎以及带刺植物,避免因设计方面的缺失为老年人行动上造成的不便。尽可能的选有花色鲜艳,季节变化较为明显的种植树木。这样便于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热情使得在心理、视觉感受植物景观的变化。 (7)无障碍设计 1、视觉方面 老年人视觉敏锐度、色彩辨别能力以及在对视觉方面的识别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无法详细的阅读以及细节辨别,因此需要在设计方面刺激他们的感官功能。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主要的活动区域以及周围种植低矮的灌木为主的树木,充分发挥绿化的层次性,绿化的视野要哦相对广泛,可以使老年在绿化视野上感觉到一定的通透性,避免应绿化造成视觉上的障碍,从而确保老年人活动乏味的安全,对活动地设置以简单易懂的标识。视觉绿化方面的设计,既能缓解老年人的视觉疲劳,又能净化空气;道路及活动区域周围的植物配置讲究空间层次性与季节变化,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颜色的景观,创造一种视觉上的艺术美。 2、运动方面 通常许多老年人因为生理因素,已经不能再开车,而老年人在公寓内的主要运动方式就只能靠步行,一个健康的老年人的步行距离大约为450米,而步行疲劳极限是10分钟,所以,要对老年人的这一活动特征充分考虑,再进行设计道路的系统,应在则应在步行疲劳极限的半径范围内设计活动区域。 人行道的地面铺装,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不能用凹凸不平、砰石、沙子、卵石等材料,并且接头也不宜太多,防止将老人绊倒;通常应使用透水材料铺装、海绵塑胶面砖铺与地砂质土铺地等材料,这样有利于达到有弹性、抗滑、无积水、耐磨、坚实的效果。 为了确保老年人出行的安全便利性,交通系统应实行人、车分离。一般人行道应设计成富有变化与蜿蜒的道路,这样有利于增加老年人行走时的趣味性,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力求避免漫长而笔直,并且能相对的降低风力的干扰,人行道还应确保平面没有障碍物,用浅坡地坪来取代地面的高差,如果想要设置坡道,则其坡度1:12,坡道宽至少为122厘米,而且每一段间隔9米就应设计供休息逗留的平台,合理规划交通系统,实行人车分离,在交通系统的无障碍设计方面也做得比较好;人行系统在各类绿地景观、公共场所、居住单元之间建立了便捷、安全、全面的联系;为了出行的安全性,主要车行道采用曲线路型以减缓车速,在人车混合、交叉的区段也设置了必要的限速装置和标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品质的提高,审美观的逐渐提升,老年公寓的室外景观设计也就随着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生活的特征出发,对设计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对老年公寓室外景观设计不断地逐渐完善,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符合他们需求的生活空间,尽我们所能及的力量,不断地去充实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初探室外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运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居民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要求满足精神层次的享受,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很多居民在选择居住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室外景观环境的建设工作。室外景观可以理解成为科学与艺术的结晶,施工质量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室外景观工作质量。 关键词:室外 景观 植物 一、引言 室外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层次需求,满足居民观赏、休闲等需求,室外景观的设计空间很大,想象空间也很大。因此,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细胞,用特有的眼光来展现室外景观的艺术特性。室外景观可以设立一些特有的景观,施工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特有的敏感度来进行判定和选择。 如果场地的基本状态是自然要素为主的,那么设计就是再利用与再组织这些要素以形成符合新的使用需求的空间类型的过程:如果场地是己破坏的自然空间,那么要尽可能的提炼展现领土景观特征的自然要素,来改造场地。这虽然是再自然化的过程,但绝不是简单的要素提炼或形式、元素的应用,而是再造符合领土自然演变规律的景观类型的过程。地域性景观设计充分认识到所有的自然景观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 二、室外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 设计如同嫁接一样,必须采取适宜的砧木与接穗。如果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链接的生态格局。不仅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成功,即使强行实施后要么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要么代价高昂。植物种植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与使用、观赏空间的组织具有重要关系。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植首先取材于周边领土景观的特质,将领土景观之中具有突出特点的特质元素挖掘利用,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灵感来源。这是一种很好的将植物景观与领土景观相融的过程。 苏塞公园中的植物种植是从处理场地与相邻场地之间的边界开始的。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的不断建设,更多人关心的是如何生活得更好,如何生活得更加健康,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有所提高。这也就要求室外景观建设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城市各项配套设施需要不断的发展。室外景观建设与一些配套设施还有一些差别,它是城市环境配套设施最后一部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将人―自然―生态结合在一起。室外景观建设一项复杂的建设工程,一个出色的室外景观建设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化发展最明显的进步。室外景观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室外景观施工质量好与坏,因此,打造一个专业的施工队伍,是室外景观施工的重要保障。 三、室外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是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这不仅表现在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更表现在其对于美化生活空间所带来的巨大精神价值。植物景观的好坏已经成为居民选择住房的主要考虑因素,因此也成为住房价格高低的重要筹码。然而,如何考察和评判居住区内植物景观的好与差,考察和评判植物配置优差又有什么标准?从环境的意义出发,应从现实生活、社会文化、审美意识以及人的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但是,这似乎太泛泛,另人无从下手,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为了更具体,有人提出应考察植物景观是否能更有效、更实际地满足居民的生活功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能否以最佳的状态愉悦人的精神。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三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以功能为主的规划设计,一个是以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研究,一个则是以美为主的景观设计。单独而言,三个方向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代居住区建设中,对人的功能需求考虑的愈来愈周到和全面,从儿童游戏场到老年人休息空间设计,以及青年人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等无不体现着这一领域的发展精度。生态研究更是先进,运用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地测定环境的空气质量,有关学者正根据生态理论研究生态居住区,以期创造一个充满阳光雨露、空气清新的生态家园。景观设计师更不甘示弱,什么样美的景观他们都能想象得出来,他们是创造自然的天使,是把色彩、形态与质地拼凑成花朵的神仙。然而,现实中三个方面往往出现脱节的现象,要么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格局,要么失去应用价值等。因此如何能够综合三个方面的各个优势,并落到实处,是最大的研究课题。本文作者无能开展此项研究,仅就几个具体方面提出思考,以期对今后植物配置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居住区绿化植物种数的思考。现代居住区环境建设中,大凡植物景观单调,缺乏层次,缺少变化的环境,多呈现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植物种数单一,二是乔木、灌木及花草应用量的比例失调。只有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才能产生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在这里,本文仅探讨一下植物种数对植物景观的影响及其确定;人工群落的应用。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外,还应有植物群落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作基础,特别在植物配置上应注重应用一定量的花卉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城市绿地中植物的搭配有着丰富的类型:乔木――草本型、灌木――草本型、乔木――灌木――草本型、乔木――灌木型、藤本型等,在居住区绿化中这些类型的搭配几乎都能用到。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绿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应达到的功能要求进行植物设计,例如棚架下采用藤本植物遮荫,活动广场采用高大乔木遮荫,以观赏为主的绿地可采用灌木――草本型或乔灌草搭配型。观赏结合散步游览的绿地可采用乔木――草本型的植物配置方式。防护型的绿地可采用灌木篱或复层的群落搭配。 四、结语 居住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度过的,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小区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能否做好小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直接关系到小区环境的优劣。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室外景观设计与室内空间的相融 【摘要】室外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围绕着环境主体、并对环境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设计艺术。而作为室外景观的专业属性它又特指作用于人类的外部环境空间。作为一个概念,景观环境的范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张,景观环境的范畴也随之不断扩大。本文通过分析室外景观设计的特征、内容,阐述了如何设计室外景观使室外空间、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关键词】室外; 景观; 设计 前言 室外景观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因此在室外景观设计时要研究、理解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建立诸要素间理想的合作关系,综合的把这些关系的复杂整体通过空间的组织表述出来。 1室外景观设计概述 1.1室外景观设计对室内空间的重要性 空间设计决定了居所质量。户型内部以错层来分割动静生活分区并丰富内部空间,使其有层次、动感。设计师通过营造室内外空间的连续性,使人感到并非孤立地观赏单栋的建筑设计,而是把整个室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感知的,也就是说,建筑的立面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外包装”,同时也是街道或庭院空问的“内包装”。通过整合由街道空间、景观绿化和建筑外观造型共同构成的室外空间和建筑造型,不仅塑造了完整的空间,而且使景观具有了连贯性。 1.2室外景观设计的空间特性 (1)景观空间的复杂性 室外景观环境的形成是人类经济、文化活动不断发展的产物,因此,其空间的特质具有错综复杂的结构。为了适应多样化的生活内容,人们要求综合利用环境,考虑到交通、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居住、办公等多种功能以及各种越来越复杂的技术。 (2)景观空间的综合性 它受使用功能、结构技术、材料经济、地域环境、社会意识诸因素的制约。每一项室外景观设计工作都需要解决不同问题的矛盾。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使各种矛盾达成一种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3)景观空间的创造性 对设计具有影响的客观因素包括:场所的实用要求、基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景观所使用的材料、有关环境创造的政策法规、艺术特征,以及不同地域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习俗爱好和审美风尚等等。这些客观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决定着景观空间场所的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设计者审时度势,分析和综合各种设计因素,创造性地提出融合方案。 2 外部景观设计和立面空间关系 建筑的立面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界面,这个界面由许多构件组成,每一个构件对外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形态不仅决定了室内空间的形态,并且也是室外空间形态的重要构成。建筑立面包括屋顶部分和墙身部分。 2.1屋顶部分 对屋顶部分的研究包括: a)屋面与外环境的关系; b)屋顶形式; c)屋檐(形式、尺寸、檐高); d)屋顶的突出部分及其他构件; e)屋顶的材料、色彩、造型。 建筑的屋顶是立面构成天际线的部分,对立面的形态,外环境维护面轮廓构成是一项具有支配作用的因素。 2.2墙身部分 对建筑墙身部分的研究包括: a)整体形态,如高宽比,层数与层高等; b)门窗、洞口、阳台设计; c)材料、色彩等; d)基座; e)人口部分; f)过渡空间。 墙面的高宽比、层数与层高决定了围护面的形态和尺度。门窗、洞口、阳台的设置是在实面上开设了一些洞口,打破了实墙的封闭感,并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视线的渗透。当开窗逐渐加大,特别是底层全部采用透明的玻璃窗,室内外环境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交融。 立面的基部是建筑在外环境中的近人部位,需要掌握适宜的尺度,因为它将对人在室外环境中的行为及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人口是建筑内外环境中的人群交流的节点,人口的形态要鲜明,人口设置的位置对室外环境场地、道路的布置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建筑的门斗、雨篷、门廊等一些只有顶面的空间,是建筑内外环境的中间领域,它们可以突出于建筑之外也可以凹人建筑之内,常常作为人口的放大与补充,是重要的内外环境的过渡空间。 作为外环境围合面的建筑立面,是通过建筑单体的形态设计和建筑的形体组合来实现的。建筑物的形态千差万别,如矩形、三角形、圆形、风车形等等。当建筑形体设计完成时,外环境的几个围护面的关系也确定下来了。如平直的建筑立面的连接使外空间简洁、明确;富有规律的外立面的连续排列,构成了有序而有节奏的外部空间;当地势有轻微起伏时,建筑物依地形而布局,顺势而走,建筑物屋顶错落有致,所围合的外部空间生动而富有层次。 3 实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该艺术馆是在原有场馆基础上改造而成,室外景观设计范围面积5530.07m2,总占地面积6170.5m2。 此次建筑改造特色是采用直线及直角方块的形及非对称的轮廓,强调红、黄、蓝、白、等原色使用,以色彩、比例等来平衡图面。设计理念以“风格派”为主。 3.2思想的建立 (1)概况场地的特征 此次景观设计建立在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基础上,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遵循以下原则: a)尊重场地、因地制宜; b)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 c)整体的设计理念。 (2)实现公共空间的功能性 本次设计的创新点在于打破传统模式与思维惯性,将传统的功能性服务伸到提供“公共空间”的服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 a)开放的文化空间; b)参观者的停留空间; c)承载各种交流、活动、派对。 (3)室内设计风格的延续 本次景观设计特征延续了“风格派”特征: a)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剥除,变成最基本的集合结构单体,或者称为元素; b)把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结构组合,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但在新的结构组合当中,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 c)对于非对称性的深入研究于运用; d)非常特别地反复应用横纵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和中性色。 为了更好的将室内设计和室外景观相融合,在室外景观设计中要着重研究室内设计风格延续的问题。 3.3总体构思 室外景观设计继承和延续了建筑改造的概念设计,利用几何形体、色彩的构图、空间等形式将室内空间和室外景观融为一体。并按照黄金比例分割了室内风格派铺装延伸到室外,利用不同功能元素分割延伸了室内空间。如图1。 图1建筑立体图 3.4方案形成 室外空间设计以长方形空间为主,利用黑色条带结合横线和竖线。并通过铺装材料色彩的选取延续了室内铺装。南侧和西侧为阻隔行人,设立了大面积绿篱,延续了黑色条带分割,很好的将绿篱和铺装融为一体。如图2。为了提高空间的开放感,对除了遮蔽功能以外的单纯密集种植方式进行了限制。为了强调景观功能,一方面在主要交通点和眺望点种植了观赏性树木,另一方面进行了经济实惠的种植计划。 图2空间设计剖面图 4 结语 通过对依附于小区域“室外景观设计”的探讨,本文认为在室外景观设计中不仅从人的感官、使用角度分析,更要在设计中加强协调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只有综合考虑,以人为本,才能真正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才能提高该区域的(商业、文化、生态)价值。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及内蒙古演艺中心室外景观设计解析 【摘 要】景观设计深深植根于辽阔壮美的草原精神,灵感取自于自然黄沙的流动、蒙古妇女的舞动来营造整个场地的纹理设计,草坡由于部分坡度过大,采用了局部陡坡错台式的处理手法,旱喷与广场铺装高度贴合的手法,采用了螺旋线、同心圆等基本线条元素为母体。科普墙赋予了整个场地文化、科技与地域的属性和气质。大台阶的平面形体体现了“迎”的姿态。景观照明的设计概念在于更加突出建筑的艺术性。 【关键词】草原精神;纹理设计;延续;艺术性 辽阔壮美的草原不仅养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同时也感染了他们的精神世界,高尚、豪放的种子如草原上那爽朗的风擦过他们的脸颊、衣襟,融入他们的灵魂,一点一滴,在漫漫的历史的长河中,种子渐渐沉浸下来,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就像这片土地上那一望无垠的绿地,生机盎然,从而形成了一种来自草原文化的精神——呼和浩特精神。激情、梦想、绿色,不仅代表着这片天地中无边的草原景色和人们心中那颗已交融于这美景几千年、变得开阔的心,同时也代表着科技、艺术、生命、自然保持良好互动关系,达到天、地、人和谐之美。 本景观工程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部,深深植根于辽阔壮美的草原精神。基地在城市主干道二环东路与新华东街、机场路交叉口的西北侧,北有城市支路北垣东街,南与乌兰恰特大剧院和内蒙古博物馆相邻,位置醒目,交通便利。本工程规划中的建设基地呈矩形,用地规整,地势平坦。基地四周城市建设基本完善,用地条件成熟。 景观设计的建筑环境 本次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及内蒙古演艺中心的景观园林设计,设计用地内包括两栋建筑——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和内蒙古演艺中心。 内蒙古科技馆新馆是内蒙古自治区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大型科普设施,是“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内蒙古科技馆新馆总建筑面积48300平方米,建筑地下1层,地上6层,总高度50.15米。 内蒙古演艺中心将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基地,成为展示经济、社会、艺术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广大艺术工作者创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城市建设的地标性建筑。内蒙古演艺中心是集办公、排练、文艺演出、文化事业推广等业务的综合性建筑。总建筑面积38750平方米,建筑地下1层,地上10层,设计总高度48.50米。 内蒙古科技馆新馆以旭日腾飞为设计理念,取意天空草原之间的科技瑰宝。柔和洁白的建筑顶面轻盈地覆盖着草坡,似天空的白云、洁白的哈达……草坡上的球幕影院如初升的红日般展示着内蒙古这片热土所蕴含的无限活力和草原人民对科技文明的不懈追求。建筑入口广场和室外展场以整体而流畅的线条统一在一起,旋转发散于特色旱地喷泉的中心,犹如一名婀娜的舞者在旋转舞姿。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建筑屋面和广场景观好似舞者美丽的裙摆划出的轨迹,景观中点点圆形的花坛和水池好似民族头饰上靓丽的珠宝。整体建筑造型如白云飘至、似清泉流淌……展示着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内蒙古科技文明的活力和升腾。 内蒙古演艺中心的建筑布局和与其相邻的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形成了协调和呼应,演艺中心的建筑形体为由南向北再向南逐渐升高的屋面,与科技馆建筑形体走向和城市天际线形成动态的均衡,从而强化了乌兰恰特大剧院、博物馆、内蒙古科技馆新馆等几组建筑的中轴线。内蒙古演艺中心以漂浮于草坡之上的建筑体量,似白云般覆盖着草原上的艺术瑰宝,流露着内蒙古地方文化孕育之中极具内涵的艺术气质,展示出草原沃土所迸发出的开放向上的热情与能量。 景观设计手法解析 景观绿化设计充分体现开放亲民、健康环保的现代设计理念和以人为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使得城市景观和用地景区有机融合。 本设计灵感取自于自然黄沙的流动、蒙古妇女的舞动来营造整个场地的纹理设计。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在设计理念上从场地的规模、功能、空间构成出发,表达出时代特征、内蒙古特色、创新发展的理念,是城市空间关系的延伸,又是作为科技文化广场的城市客厅。在设计元素上,利用室外下沉广场、特色喷泉、立体草坪与大跨度建筑设计的对比突出了整个场地的整体性和设计感。内蒙古演艺中心的广场则展现出浪漫,柔和的景观特征,主要在入口处设置韵律曲线广场和草坪、柔美的灯光。作为建筑主体的延续,该方案以象征内蒙古科技、经济腾飞的视觉力和感染力,成为科技内涵、内蒙古地域特色、现代造型与整体使用相结合的又一佳作。 从空间上主要可分为科技馆新馆南侧入口广场、演艺中心入口广场、儿童乐园入口广场。 科技馆新馆南侧入口广场。 科技馆新馆南侧入口广场为景观设计中面积最大区域,也是景观设计的高潮部分,由室外下沉广场、草坡、科普墙、旱喷广场、室外坡道及台阶、草坪等组成,在设计当中采用了彰显大气、开阔的设计思路。室外下沉广场结合草坡设计、特色旱地喷泉的采用,体现出独特的设计感。草坡由于部分坡度过大,设计中采用了局部陡坡错台式的处理手法,一方面提供了种植的成活率,另一方面极大的丰富了草坡的空间形态,打造了生动的立体绿化。旱喷广场在整个设计中占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整个空间部分的高潮,也是人群乐于聚集的场所。在设计上,采用了旱地喷泉与广场铺装高度贴合的手法,采用了螺旋线、同心圆等基本线条元素,打造广场空间的同时,为旱喷丰富可变的形态提供了母体。整个广场四周半围合着高低变化、延续的科普墙,科普墙丰富的文化符号赋予了整个场地文化、科技与地域的属性和气质。 演艺中心入口广场 演艺中心入口广场则展现出浪漫、柔美的景观特征,在建筑入口处设置韵律曲线营造出线性广场、灯光、草坪及树池。 空间因为变化中过渡、延续而让人产生更多的想象和感受,在这块南北长、东西短的场地中,用高度贴合建筑平面的曲线形态,展现了优美的绿化、铺装和景观,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相互交融、连续流动的特征,增强了内蒙古演艺中心的性格。空间的开合、高低更替的变化,使人们的活动变得有趣,充满了更多的期待性。 演艺中心的大台阶极大的强调了入口空间,如何处理大台阶与广场的连续性问题呢?设计中采用了平面铺装过渡的手法,将大台阶的平面形态向南广场作了延续,体现了“迎”的姿态,使步入入口空间的人群感受到更多的次序和“心动”。南、北侧环形干道旁,采用了刻有演艺中心字样的大型天然石作为建筑入口空间的引导。 儿童乐园入口广场 活泼、和谐、有趣是在打造儿童乐园的基本原则,在入口的活动区域禁止车辆日常通行,由于东侧是地下车库入口,所以用高低变化的草坡结合硬质铺装分隔了车流与人流,也使儿童乐园入口广场的主题更为突出,儿童的活动更为安全,避免车流干扰。 由于呼市的寒冷气候特征,设计中在建筑北侧减少了贴近建筑的绿化面积,而以铺装的变化为主,整个场地的弧线在这个广场收尾,扬起的尾翘又预示着新的开始,线条柔和而又平缓,赋予场地温馨的个性。 建筑空间元素和室外景观的巧妙结合延伸了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其成为大众体验地域文化、成为感受内蒙古艺术魅力的城市空间。主体建筑和室外广场景观统一在动态曲面之中,使建筑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标志性,同时抽象的实现了对内蒙古地域文化的艺术表达。建筑及其景观犹如徐徐打开的钢琴,舞动的裙摆和其中流动而出的跳跃音符,以及舒缓的草坡映衬着婉转流线的建筑,都给人美好的草原印象,流露着内蒙古人民载歌载舞的浪漫气质。 景观广场铺装设计主要采用了灰色、黑色及橙色的花岗岩石材,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构成,在色系的对比中,将各种场地联系在一起。局部点缀得青色卵石,赋予了场地自然、活泼的气息。 夜景照明设计 景观照明的设计概念在于更加突出建筑的艺术性,广场景观的点点灯光和建筑的点点星空寓意的灯光突出了建筑的艺术品格。装饰金属板面层和弧形玻璃幕墙的不同质感在反射灯光的映照下,虚虚实实。洁白的金属板外墙光影富于梦幻,玻璃空灵剔透。 旱喷广场融入了丰富的夜景照明设计,多彩LED灯光与激光灯的结合,赋予壮观旱喷水形以华丽多变、震撼的外衣,在夜幕中,填补了整个建筑及场地的中心,更赋予了这个城市空间丰富的性格与灵魂。 室外景观设计论文:室外景观设计的原则和室外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景观设计这一行业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简要分析室外景观设计的原则以及室外设计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广大的设计师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室外景观;设计;原则;趋势 室外景观设计一般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和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室外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活动的空间,最终使人们能够在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中进行活动。 一、室外景观设计的原则 室外景观设计一般包括对基地自然情况的研究、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以及发挥,还有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以及协调。室外景观设计主要有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设计以及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同时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进行室外景观设计,设计师要将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室外景观设计空间的组织立意 室外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的整体设计风格主题,硬质室外景观需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互协调。不同室外景观设计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的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景观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同时,室外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进行组织空间。 (二)室外景观设计要体现地方特征 室外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的独特性和基地的自然特色。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所以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区别很大,在进行室外景观设计时只有把握这些特点,才能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室外景观环境。同时,室外景观设计还应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地形和地貌特点,塑造出一种既富有创意、又自然而且极具个性的景观空间。 (三)室外景观设计中要使用现代材料 室外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于材料的选用。设计师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建筑材料,在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的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目前,在材料的选用上有以下几种趋势:① 非标制成品材料;② 复合材料;③ 特殊材料,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④ 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⑤ 重视色彩的表现;⑥ DIY(DoItYouself)材料,例如可以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等。另外,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个性化需求也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因素。室外景观的设计必须方便运行和维护,一个景观设计、施工完成后,就要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维护问题,如果室外景观很难维护,那么整个景观设计就算不上十分成功。 (四)室外设计要遵循点线面相结合原则 室外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景观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碰撞又会形成面的概念,面是整个设计景观汇集的最高潮。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室外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必须将人与室外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系统:① 亲地空间,增加居民与地面接触的机会,从而创造出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② 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出水的内涵,体现出东方的理水文化,从而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公共场所。③ 亲绿空间,硬软景观要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出充满活力、自然情调很强的绿色环境。④ 亲子空间,室外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达到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和冒险的精神的目的。 二、室外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室外景观设计将实现智能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进及提高,人们对于智能化设施的要求越来越多,室外景观设计也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室外景观设计的智能化体系一般有电视监控系统、可视对讲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停车系统等。 (二)室外景观设计将实现生态化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所以人们在追求舒适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保。这就要求室外景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以人为本,追求良好的生态平衡,从而将建筑、人、环境和谐的统一起来,创造一个自然、环保的环境。 (三)室外景观设计将走主体化路线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更是具有多元性特点,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室外景观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设计师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了解到景观针对人群的特定需求,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或者某种意境的主题景观,这样才能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四)室外景观设计将实现艺术化 随着我国居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室外景观设计在关注舒适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它的艺术性,这样室外景观在为人所用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从而在精神方面使人们产生愉悦感。 (五)室外景观设计将走实用化道路 室外景观必须实用,让用户真实地体验到景观的可用性。优雅舒适的室外环境,不一定要十分华丽、甚至奢侈,而是要符合使用者的审美水平和使用功能。设计师综合使用者的生活需求,合理地设计室外景观,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六)室外景观设计将走多样化道路 随着“混合社区”理念的传入,我国的室外景观设计已不单单追求满足某一特定群体的需求而设计了,而是要在同一景观设计中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室外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高收入者对艺术性的要求,也要满足中低收入者对功能性的需求。所以设计师必须综合考虑方方面面个的需求和渴望,以尽最大的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结论: 在城市化进程和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不单单局限在房子的大小和质量上,还体现在对室外景观设计的要求上。所以设计师必须遵循相应的室外景观设计原则,顺应室外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出符合多类群体需求的室外景观,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美观、实用的室外活动场所。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理论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高校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激励人的创造力成为高校核心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因此,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探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式,对深化高校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尚未成熟,管理重“事”不重“人” 当前高校正处于人事制度改革的转型期,但传统体制下的人事管理观念仍存在影响。传统体制下的高校人事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更多的是看到人的自然属性,比如物质需求,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如精神需求。人事部门多数管理人员都是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管理不规范,随机性大,偏重于事务性管理,在管理中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本质的内容——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发展人,从而导致了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能低下等种种弊端。 2.管理体制单一,激励机制无法真正满足教职员工的需求 高校内部考核的内容单一,普遍存在“走过场”现象,考核中的“优秀”指标分配常出现“轮流坐庄”现象,年终奖励中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奖金拉不开距离,分配不合理导致大家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评上优秀和未评上优秀的员工对激励的结果都不满意,激励机制无法发挥预想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重物质奖励,忽视精神激励。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管理者常常忽视了与教职员工的沟通,校领导沟通的层面仅停留于中层干部,而极少深入基层与教职员工进行交流,基层员工的真实需求没有被真正挖掘出来,因而激励制度也未能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3.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 教职工本身缺乏竞争和忧患意识,自主创新性不够。部分教职员工容易满足于现状,认为高校是“铁饭碗”, 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有些教师因为感到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选择跳槽,有些则从事第二职业或校外兼职等。高校教师这种“显性流失”和“隐形流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人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另一方面也在削弱高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二、运用经济学理论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1.“温水煮青蛙理论”——加强高校人员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温水煮青蛙”来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著名“青蛙实验”。科研人员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刚一进沸水,由于温度太高,青蛙本能地蹿出锅得以逃生。而将它放入一个装满凉水的锅里,再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等到热度难忍时,它已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温水煮青蛙”道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的是由于过分沉溺和满足于现状,缺乏危机感,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毫无觉察,麻木不仁,失去戒备而招灾的道理。 当前中国高校正处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变革时期,许多高校已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人事及分配制度革命:铁饭碗被打破、教师聘任制兴起、职员制在试点、分配档次被拉开等等。2003年,北大和中大率先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在平静的中国高校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由此可见,体制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和推广,高校中“青蛙”型的人员如果继续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势必会影响和阻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终将被淘汰出局。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忧患意识的培养。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广大教职工认清形势,更新思想观念,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改革的浪潮。第二,加强师资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建立组织型的学习梯队,使各层级的教职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把学习当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营造竞争向上的氛围。特别对青年教职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培训,使年轻的教职工能找准定位,及时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最终推动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2.“边际效应理论”——创新高校激励制度 边际效益理论又称效益递减理论,它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是指当其它要素投入的量保持不变时,如果一种投入的要素等量增加,在超过某一临界点后效益呈不断下降趋势。举例说,一个很饿的人吃到第一个包子的时候觉得很香,又能填饱肚子,但随着饥饿的程度降低,对吃包子的渴望值减少,当觉得饱的时候是边际效益点,如果继续吃包子,胃反而会因为太饱越来越不适(边际效益转为负)。 边际效应理论可以应用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制度创新方面。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开发永恒的主题,也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现在高校当中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考核和奖励制度,比如优秀员工、优秀教师,还有每年固定的岗位津贴考核,但每年都重复着相同的考核和奖励内容,容易导致教职工对奖励感到麻木,激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负作用。为了让激励机制能持续发挥效用,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首先,要遵循差别激励原则,一方面,高校中有不用类型的教职工,有专任教师、科研人员,还有行政人员等,他们因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个人发展等方面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激励制度能针对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激励方法。同时在对高校中各类型人员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激励方案。其次,激励的内容注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结合,将管理的手段、方法和教职工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第三,激励要注意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有奖励也有惩罚,比如适度的淘汰机制与岗位竞聘、轮岗等相结合,在教职工中营造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激发教职工创造性的工作,从而减少与阻碍激励机制的边际效应递减现象。 3.“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树立新典范,营造竞争向上的文化氛围 示范带动效应是群体中推举某个人为榜样,周边的人纷纷效仿和学习,由此所产生的连动效应。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能使组织成员对良好价值观、工作风格、理念、规范等趋于一致并立志遵循,从而驱动组织成员自发自动地投入工作,并为组织创造价值。在当前处于改革与创新阶段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教职工倡导创新、敬业的核心价值观。首先,不断树立新典范。通过在各个岗位、各线条推选出标杆性人物,如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标兵、敬业爱岗的专任教师、勇于创新的行政人员等等,通过这些先进典型来激励和引导各个岗位的教职员工要追求先进,勇于创新。其次,高校要营造相互尊重、安定和谐工作环境,一个健康向上、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会对教职工的心理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职工们在尊重、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能主动工作,自觉接受学校工作规范的约束,产生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的精神动力。 经济学管理论文:人性假设 传统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比较 摘 要:人性问题是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概述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不同观点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与管理学在人性假设方面的区别。认为,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是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前提,新制度经济学则重新修正了传统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观点,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更接近现实的研究,而管理学则由于其核心问题——对人的管理,因此,其对人性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构成了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人性假设;“经济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 人,作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体,由于其是宇宙中最复杂的存在,因此,人及人的本质问题自然成为各学科关注的话题,其中人性问题更是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正如有学者认为:“社会科学的所有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对人的行为的假定”[1]。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2]。在所有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人性问题研究的学科中,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近20多年“迅猛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的研究也同样使人耳目一新。本文拟对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做一比较研究。 一、传统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 传统经济学一般指古典经济学和发展至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及与之有重要渊源关系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在传统经济学中,人都被假设为“经济人”,这就是著名的“经济人”假设。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有两个内涵:一是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即每个人都是自利的;二是人都是有理性的,都精于算计,“‘经济人’完全了解可用的手段和将要实现的目标,因此,能够在现在和未来作出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合理选择”[2]。 “经济人”假设被视为传统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石。关于这一假设的产生和出现,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源自并归功于亚当•斯密,认为亚当•斯密作为18世纪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是在与重商主义的学术争论中,为了说明他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而提出的。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把每一个人对自利的追求作为个人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推动力,一切商品交换都由每一个参与者的自利所推动;每一个人对其职业的选择——由此形成社会的自然分工——都是按照他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和最可行的方式来决定的;“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资本与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即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由每一个人的自利所造成的,由此自发地形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秩序[3]。所谓“经济人”,按亚当•斯密的意思就是指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和追求自利的,每个人都按其理性行动,同时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实际上,尽管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人”假设源自亚当•斯密,但亚当•斯密并没有直接提出“经济人”的概念,只不过在《国富论》关于“看不见的手”理论论述中包含了“经济人”的思想,因此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的假设被认为是潜在的,且简单、抽象,而真正第一次系统地论述“经济人”内涵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经过大卫•李嘉图等一系列古典经济学家的不断丰富,“经济人”的概念才最终成型。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也对“经济人”假设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马歇尔等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肯定“经济人”假设对经济学学科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力图克服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不足和局限性,提出“经济人”是开明、正常和理性的,即“经济人”不是赤裸裸的极端自私的,是普通和正常的人,理性也不再是完全的工具性的理性,从而使“经济人”范畴明显“呈现出了逻辑合题的特征”,也就是做到了否定之否定,使“经济人”假设较以往贴近了与现实的距离,进而使“经济人”假设最终走向了丰富和成熟。 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除是“自利的”以外,还被认为是理性的,即理性是“经济人”的另一重要特征,因此,“经济人”假设也被称为“理性经济人”假设。而所谓理性,就是人都精于算计,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认识。应该说,尽管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理性的边界或极限存在不同观点,但总体上认为“经济人”都具有完全理性。比如亚当•斯密并没有明确提出理性的边界或极限问题,但后来的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却认为“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有着无限的理性能力,以致于使“经济人”的理性假设呈现了片面化和极端化的倾向;而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则认为“经济人”的理性也只是“普通的、正常的理性”,不能抽象地谈论“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或完全的,他认为“经济人”的理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或完全的,可见马歇尔的思想其实已经包含了有限理性的思想,只不过他并没有明确否定“经济人”的理性假设。 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 新制度经济学作为“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使经济学研究更贴近现实”的经济学,在近些年快速兴起并备受关注,其中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围绕制度的演进与变迁、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及从“实际的人”出发来研究人是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研究的重要特征,基于这一出发点,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人的行为特征作出了新的解释,并在此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做了修正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假设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1人既追求财富最大化,也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在传统经济学看来是“经济人”的特征之一,并认为“经济人”正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才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形成“公序良俗”,求利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既定的客观事实,人们的社会活动、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交换,都主要地出自于每个人自利的追求。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人类行为远比传统经济学中的财富最大化的行为假设更为复杂,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非财富最大化动机也常常约束人们的行为,人的行为并不必然表现为对财富的追求,这就是所谓的人既追求财富最大化,也追求非财富最大化,即双重行为动机。当然,新制度经济学是从制度的变迁与演进角度来揭示人的这种双重行为动机的,认为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这种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制度在塑造人类这种双重行为动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所称的人追求财富最大化,就是人追求最大化的物质利益;所谓追求非财富最大化,在d?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就是诸如利他主义、意识形态和自愿负担约束等,也就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利益。显然,新制度经济学的这一观点使对人的认识更全面也更复杂。 2人都是有限理性的 “人是理性的”是传统经济学人性假设范式之一,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推翻了传统经济学的这一范式,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 rationality),用引入这一定理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的话说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其实,关于人理性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马歇尔在对古典经济学的修正与发展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提出了,只不过没有完全否定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而正式提出人理性有限性的是赫伯特•西蒙。他认为人是“蓄意要有理性,只不过他们的这种愿望受到了限制”,他认为,由于人类大脑的生理局限,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作为经济决策者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只能追求最满意而不是最优的经济目标,因此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只能存在于假设严格的逻辑推导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应该说西蒙的“有限理性”观点,为经济学家们认识和克服传统经济学人性假设的局限性,寻求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引入并明确提出人理性的有限性,是为了阐明制度设立与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及作用,也就是说,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有限理性的认识是围绕制度分析提出的。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是导致人的有限理性的主要原因,正如o•威廉姆森所说“只要或者是不确定性,或者是复杂性的存在达到了必要的程度,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的问题就会产生”[4],而制度通过一系列规则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识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有限理性假设的提出,既使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更接近现实,同时也是进行制度分析的必要条件。 3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又一重要假设之一。威廉姆森在信息不对称或信息阻塞范畴基础上提出人都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所谓机会主义(opportunism)用威廉姆森的话说就是“狡诈地追求利润的利己主义”,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也就是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采用非常微妙隐蔽的手段,会耍弄狡黠的伎俩,以尽可能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从本质上说,机会主义源于人们的利己心或对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是人的一种本性,威廉姆森曾风趣地说,当骗人能增加利润时,交易中的诚实未必可取。由于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存在,使“经济组织的问题大为复杂化了”,增加了市场复杂性,加大了交易成本,也影响了市场的效率。关于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我们还应把握三点:(1)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具有冒险、寻找机遇及损人利己的二重性,有时表现为积极方面,有时表现为消极方面。(2)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并不总是现实化为机会主义行为,只有当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及制度存在缺陷时才可能现实化为机会主义行为。(3)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学中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发展,使关于人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学的实质就是关于人的科学。管理学是基于对人的正确认识、从人的实际出发,以便采取更符合人性特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角度而对人性进行研究的。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主要包括“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 1“经济人”假设 管理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管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泰勒从传统经济学中引入和继承而来的。泰勒在劳资双方矛盾加大、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以“经济人”为基础,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也使管理学正式诞生。泰勒在其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中,不仅赞同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而且把“经济人”假设作为其理论基石,其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人”假设也成为管理学的重要人性假设之一。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性本恶”的,也就是以悲观、否定的观点来看待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其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主张把人放在被动的位置上进行严格管理。应该说,管理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既有其科学的一面,也有对人的认识过于机械简单、忽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的一面。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是管理学关于人性认识的第二个假设。这一假设是由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梅奥等人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的,梅奥也凭此发现成为对管理学有重大贡献的人,这一发现同时也为行为科学的建立打开了大门。“社会人”假设是在“经济人”假设在20世纪20—30年代受到更多质疑、需要提出更加符合人性的管理理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同时众多心理学家加入管理研究行列也为“社会人”假设的提出提供了重要条件。与“经济人”假设相比,其最进步之处就是不仅看到了人具有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基本需要,而且进一步认识到人还有尊重、社交等其他一些社会心理需要,管理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管理思想史专家雷恩认为,人们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 “社会人”假设的提出正是正确认识人的本性、揭开人们心灵秘密的重要一步,从此以后,管理理论的重心开始从过去的“以人适应物”向“以人为中心”转移。当然,就内容而言,“社会人”假设也存在缺憾和不足,如仍将人性看做是消极被动的,人缺乏能动性、创造性等。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也称自动人假设,是管理学中的第三个人性假设。它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y理论”也大体上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自我实现人”假设在“人有社会的和心理的需要”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具有能动性与创造性,都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治和独立,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能够自我刺激和自我控制。“自我实现人”假设可以看做是对“社会人”假设的继承和发展,其对人的这种认识使人在工作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尽管其对人的认识有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的倾向,但其积极意义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最早是由mit的心理学家爱德加•薛恩在1965年对人性假设进行归纳时提出的,他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在综合“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三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假设。薛恩认为,人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需求,因此应因人、环境及问题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复杂人”假设实际上是对上述三种人性假设进行的一个非常好的归纳,使对人性认识实现了多元化,是对管理思想的重要发展,它对于权变管理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管理理论丛林”的“蔓延”。比如“复杂人”假设理论直接促生了莫尔斯和洛什在1970年提出“超y理论”(又称“人性的权变理论”)。 除上述四种假设,管理学中还有两种重要的人性假设,即美国著名学者麦格雷戈于1960年提出的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性本恶”,以悲观、否定的观点来看待人,因此主张把人放在被动的位置上进行严密控制,实现严格管理。y理论认为人“性本善”,以乐观、积极的观点来看待人,因此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行以人为中心的宽容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并为员工发挥其智慧和潜能创造有利的条件。x理论中的人与亚当•斯密及泰勒的“经济人”一脉相承,而y理论中人与“自我实现人”有些类似。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学者特伦斯•迪尔和阿兰•肯尼迪还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提出了“文化人”假设,认为人是环境的动物,环境是自变量,人是因变量,由此得出人的未来本性是不可知的观点,从而又进一步丰富了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 四、比较分析 从以上关于人性假设的概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可谓各有千秋,尽管在内容上有交叉,在理论渊源上有继承、修正及发展的关系,但在与现实贴近程度、研究范式及特征等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的。而准确认识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别,有助于对加强人性假设理论的准确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对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1关于与现实贴近程度的比较 总体来说,传统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脱离现实的,或者说,现实中的人既不是完全追求自我利益,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人有自利性,但同时也有利他性。正如马歇尔所说,“当我们说到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是为他能赚得的金钱所激发时,这并不是说,在他的心目中除了唯利是图的念头之外,就没有其他一切考虑了”;“他的动机既包括家庭情感在内,为什么它就不能包括其他一切利人的动机……在内呢?”[6]。另一方面,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因为受到诸如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的智慧及对客观环境或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算计能力的限制等因素的制约,人是根本不可能时时、事事做到完全理性的,而只能是有限理性。问题是,为什么这种假设脱离现实,而传统经济学还要坚持这种假设呢?这就涉及到了马歇尔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对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工具价值。马歇尔认为,“影响人类行为的最有力的、最坚决的动机但惟一的动机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动机,更明确地说是追求工资、追求一定数额的货币的动机,‘经济人’的这一求利动机通过其所追求的货币加以大约的衡量的时候,科学的方法和试验便有可能了”。在马歇尔看来,“‘经济人’的求利及其货币化衡量,是经济学走向科学化、精确化的必经门坎”[3]。也就是说,传统经济学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础或前提,是为了推进经济学研究,各个时代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断对“经济人”进行抽象、修正,并为之辩护,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人类的实际经济行为及由此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为建立一个逻辑严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分析支撑点。正如柯武刚和史漫飞所指出的,“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是一些有关理性和信息的苛刻假设,它隐含地假设制度是既定的”[2] 。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传统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脱离现实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家也已经意识到了,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就认为人不仅是利己的,同时也有利他的动机,“经济人”的理性也不再是完全的工具性的理性,“经济人”就是生活于现实中的普通的人。显然,马歇尔的这种观点剥离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人的理性的片面化、极端化色彩,使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贴近了与现实的距离,但是,马歇尔的这些认识毕竟还只是“贴近”,也就是缩小了与现实的距离,但还没有完全回归到现实中来。 相比较来说,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则基本上回到了现实中,或者说至少比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更贴近现实,它认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有限理性、双重行为目标等都是比较现实的,有时与现实中的人几乎完全一致。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r•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7]。另一个代表人物诺思也认为:“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再如,科斯与诺思都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科斯指出,标志当代制度经济学特征的应该是,它所探讨的问题是那些现实世界提出来的问题。应该说,正是这种出发点,使得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研究及人性假设更贴近现实。同时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也正是其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在科斯看来,传统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既没有必要,也会引人误入歧途。 管理学对人的研究则完全是从现实出发,最贴近现实,之所以如此是由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决定的,即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一定的环境下如何加强对人的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以最终提高管理效能。人既是管理的核心,同时也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因此管理学自然要从现实出发来研究人,要认识和揭示人的不同的行为特征和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当然,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及所属流派等原因,管理学者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也存在差异,有的甚至与现实中的人也不完全一致,但这种差异和不一致并非在本义上要脱离现实,有的可能是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使然,有的则可能是因为认识上的偏差或局限。 2关于研究范式的比较 范式被美国哲学家库恩定义为“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以及共同进行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工具”[9]。就人性假设的研究范式而言,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也有明显差别。传统经济学是把“经济人”假设作为研究的前提,为了更便于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就是“做这种假定有利于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即假定或前提越简单,就越有利于绕过复杂的情况对经济问题分析的干扰。”正如马歇尔所说,“我们要研究的力量是如此之多,以致最好一次研究几种力量,做出若干局部的解答,……用‘其他情况不变’这句话,把其他一切力量当作是不起作用的:我们并非认为这些力量是无用的,不过是对它们的活动暂不过问而已”[6]。传统经济学把人都假设为“经济人”,实际上就类似于假设“其他情况不变”。传统经济学的这种研究方法尽管有其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但如上所述的远离现实的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此,科斯曾告诫:“过去,经济理论一直未能清楚地陈述其假设。经济学家们在建立一种理论时,常常忽视对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基础的考察”[10] 。“经济人”假设一直作为传统经济学的前提就是科斯所说的“忽视对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基础的考察”的重要体现。 而新制度经济学是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研究人,因为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人是构成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因此要从分析人的特性入手来分析影响效率的最根本原因,使交易费用论得到最彻底的解释,从而使交易费用理论趋于成熟。威廉姆森认为,影响交易种类和交易费用大小的有三个维度,即交易发生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前两个维度都直接涉及到人。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与传统经济学有着明显的区别。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是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而研究人是作为研究制度问题的一个视角或研究方法,根本原因在于人是构成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位,要研究制度问题绕不开人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些“被迫”的意味。同时,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也是基于其认为传统经济学对人认识过于简单,严重脱离实际,为了纠正其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带有一些“纠偏矫正”和“扬弃”的意味。 从表面上看,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研究与管理学有些类似,但实际上也有差别。如果说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人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被迫”意味的话,那么管理学对人的研究则是完全出于“主动”,也就是说,管理学对人的研究,则本身就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或者说管理学是把人性假设作为研究内容来研究的。因为管理的目的就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和管理中的人始终是管理学的核心。正如郭咸纲所说,“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有了人才有管理,所以人是理论管理学研究的出发点”[5]。因此,管理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在关于人的研究范式方面也有差别。事实上,在管理学中,对人性的探索是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三大线索之一,以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也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人性假设,而“每一个新假设的提出和新理论的出现都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5]。 3关于内容特征的比较 在内容特征方面,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也呈现出明显差异,具体说是:传统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具有统一性,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具有现实性,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具有多维性。 在传统经济学中,自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的思想以来,尽管围绕着“经济人”的内涵和理性程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无论“经济人”的内涵如何扩大,其理性程度如何被修正,但“经济人”假设一直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和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的重要基石,这一点一直没有改变过。而各个时代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断对“经济人”进行修正、完善、辩护,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人类的实际经济行为及由此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新制度经济学从“现实生活中实际的人”及修正与完善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经济人”具有追求财富与非财富最大化的双重动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并从现实中的人这一视角来分析制度变迁与演进或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应该说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决定了人性假设并不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但它从现实中的人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并认为人作为行为主体面临的环境约束变化了、所拥有的关于环境的信息变化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改变了,再加上采用了比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范式更符合人的本性的分析方法,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无疑具有现实性,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反过来说,如果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不具有现实性,那么可能会危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生存,正如威廉姆森所说,“新制度经济学早就认为,经济组织的中心问题,归本求源是人类活动者的行动属性,行为假设被看做是现实中的重要部分,这个层次的严重失败将导致制度经济学事业的危机”。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观点,一方面使经济学更具有了解释力,同时也有利于对制度问题的分析,或者说新制度经济学对人性假设的修正,也使其找到了对制度问题分析的突破口。管理学作为研究如何加强对人的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的一门学科,其对人性的研究不仅更需从实际出发,而且偏重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它对人性的认识比较复杂多样,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必须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总的来看,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呈现学派林立的特点,且不断发展变化。,从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从x理论、y理论到超y理论、z理论,再到后现代管理学派,莫不如此。因此,有学者认为,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而更像是不同理论和不同学派的大杂烩,也呈现出了权变性、艺术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是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因此对人性的探索将是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在内的所有社会学科永恒的话题。近些年来,伴随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行为经济学的逐渐兴起,人性假设理论已经出现了新的观点,它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对传统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进行修正。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丹尼尔•卡尼曼、弗农•史密斯、阿莫斯•特沃斯基(tversky)等经过大量研究指出,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到利益的驱使,同样也受到自己的“灵活偏好”及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和信念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行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不再仅仅自利,而是人们也可能考虑利他,当然有时也会产生冲动,采取非理性行为等等。显然,行为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观点已经改变了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的内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特别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的人性假设观点定会不断出现。 经济学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空域资源经济学浅析 摘要:空域一词,在空中交通管理文献中被定义为“地球表面以上可供航空器飞行的一定范围的空气空间”。空域作为一种“天然的资源”,和陆地资源、海洋资源以及其他空间资源共同构成一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总量,是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空域是固定的,之所以能从曾处于闲置状态自然资源转变为创造市场价值的经济资源,凸现稀缺性特征,是由于航空运输业的崛起。本文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空域资源的研究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我国空域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空中交通管理财务方面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空域资源 现状 解决方法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国家空域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关于国家资源数量及其用于国家安全的比例的研究,从经济思想基础看,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福利经济学思想、凯恩斯(keynes)有效需求原理及乘数原理,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希奇(xejy)有关管理思想均有涉猎;此外,美国国防经济学家施莱辛格(sylejenc)提出的按照“替代成本原则”和“边际效用原则”配置经济资源的理论等,亦有论述。 在美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对国家空域资源利用及其管理的研究。例如,在充分认识空域资源的稀缺性方面,美国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民航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天然的空域资源,为国民经济服务,限制军方使用,规定其固定使用的空域只能占全国空域的7%。此外,提出空域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政策主张,认为实行“空域管制一体化”,有助于公民享有平等使用权,从“空尽其用”中获取最大效用;这种“大一统”思想,在实践上表现为联邦航空局拥有空域使用的最高决定权。而且,积极主张“开放天空,放松管制”,进一步促进民航运输业发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 二、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空域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空域资源利用率每年都保持另人可喜的增长水平,民用运输业的大力发展,低空的开放等都切实有效的利用了我国的空域资源,但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我国空域资源的利用仍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民用航空运输压力持续加大,军民航空域相互重叠 近十几年来,我国空中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每年航班架次增长率都在15%以上,民航运输机队每年增加飞机150架以上。目前我国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90个左右。到2020年,国内的运输机场数量预计会达到250个左右,运输飞机总数将会达到近2600架,航班起降总量将会达到近1000万架次。在我国少数机场和航路上,空中交通拥挤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北京地区、京广航路等;随着空军建设在国防安全中地位的提升,空军飞行训练任务的增加,加上我国军民航机场分布极不合理,有的机场为军民航合用机场,导致军民航空域相互重叠,空域资源更加紧张,常常造成飞机不必要的空中盘旋等待、地面延误。这不仅造成运营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同时也加重了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和飞行人员的额外负担。 (二)空管基础设施不能及时跟上空域资源开发,资金滞留严重 造成空输压力大,军民航空域相互重叠问题主要是我国空管系统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资金滞留问题严重,基础设施兴建无法及时跟上空域资源开发利用所致。由于空管建设项目一般都涉及很大的资金数量,国家在项目安排上相当谨慎,很多项目都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各环节上的审批检查也比较复杂,容易导致空管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投入无法及时到位资金的严重滞留等问题。再者,空管项目建设要经过规划、国内分布,地质勘探、测量、设计、招投标等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工期能否按计划进行。 (三)空管自动化系统过于依赖国外企业,升级成本高 空管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是显示飞行目标、识别飞行目标、冲突监测和告警、飞行计划处理等,能帮助现代空中交通管制指挥员实施空中交通管理,对保障航空安全、提高航空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机场、空中区域管理中心等空中交通管理机构。因此,空管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效率和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密切相关。而目前我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市场份额主要为:海外供应商法国泰雷兹公司的欧洲猫产品占全部区管中心大型系统、美国德雷费尼克公司占有多数中小型系统。由于空管自动化系统属于极高壁垒行业,行业准入条件较高,且空管行业关乎国家安全,一般企业进入需要很长的时间,导致竞争企业单一而且如果要升级,就需要重新做,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来系统上增加软件功能模块,所以,空中管制自动化的升级需要大量资金,这种环境下,如果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率,空中交通管理局无疑要付出很高昂的财政代价。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大规模新建、扩建和迁建机场 目前我国机场空间性与相对时间性严重分布不均是造成空管难度大、流量控制难、航空保障问题严重、空域资源状况紧张的首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历史的、体制的原因造成的。根据民航总局空管局统计,因空管原因(流量控制和航空保障)造成的航空公司不正常航班达到15-20%左右。针对种情况,我们应该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借着国家为解决此次金融危机刺激经济的4万亿投资的东风,在原有机场的基础上,视情况而定扩建机场。在空域资源宽裕处,根据统一合理的规划,新建或大规模新建机场。对于空域资源分配不合理,起不到积极作用,或没有达到预期作用的机场,则要进行拆迁整改,将其迁建到更适合的地点。 (二)简化审批手续,解决资金滞留 目前我国对空管部门的资金投入审批手续过于繁琐,是造成大规模资金滞留在企业手中,“有钱不敢动”的主要原因。建议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一步简化对空管部门的资金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利用效率更高。 (三)空管重大系统实现国有化 空管系统关乎国家安全,国家对空管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要求十分迫切。而重大系统若能实现完全国产化自主生产,不仅可以节省空管财政的支出,降低成本,对空管系统的即时换代更新,乃至对我国惶恐事业,国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向工作在空管第一线的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你们的努力,我国空域资源利用的明天会更美好。 经济学管理论文:论管理经济学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来看,金融诈骗和其他商业银行系列事件的出现或发生重大案件是对内部控制失控的反应。失控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对重新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的不足,也没有对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和措施;银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企业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企业决策者,以改善企业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你必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 和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两公司之间的交叉弹性的产品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市场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竞争。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在市场上互补性商品,就是合作关系。其替代产品,配套产品应密切关注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补充了企业的产品。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程度。控制广告和营销支出,以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因此,企业运营商可以使用企业管理经济理论中的理性思考企业管理运作,将在企业的成功和生存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一些企业家仅凭着野心和热情,引导企业经营和决策,在经营上遇到问题仅凭自己的感情判断想法,尤其是如果他们有一些成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导致企业彻底失败,或误入歧途。这些同样可以适用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其开发的风险一直伴随着其日益复杂和难以识别、管理和控制。优质高效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是抵御行业风险的基本保障之一。 经济学管理论文:浅谈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 低效 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很多,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旨在为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供建议与帮助。 1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现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作为政府和公共组织发展水平的标志,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文献[1]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以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为保障,信息素质的培养为关键。”文献[2]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由于公共信息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还属于信息管理的范畴。笔者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中,不仅要解决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以满足公共需要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兼顾信息产品的特殊属性,掌握其传播与共享的内在规律也同样重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近些年来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公共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标准的制定以及政府电子政务的推广等。然而伴随进步的同时,相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例如由于缺少信息保障、信息制度造成的公共信息获取困难;由于责权不明确,监督无力而导致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失责;由于管理主体单一,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低效及浪费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闲置、浪费了公共信息资源,还加剧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让社会公众对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产生了不满与置疑,同时也阻碍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局面。对于这些现象,国内学者多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出发进行原因的探析。笔者认为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根本症结是由于其内在属性造成的内生矛盾,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试图找出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内生原因,旨在为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提供部分思路与建议。 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2.1基于委托——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分析 2.1.1“委托——”理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委托——”理论,主要是指产权的所有者,通过选聘不是产权所有者的机构或者人员,在法律允许或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委托一关系中,有3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委托者的授权不当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二是方的道德风险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三是委托链条越长,风险越大。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委托——关系中,公众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所以可被定义为委托方,依法享有对委托的权限、事项及方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而拥有与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公共管理机构可看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通过法律、法规的授权,形成委托关系,依法享有委托权事项的执行权。 2.1.2委托——关系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1)过度授权导致者不正确用权造成的低效 者权力的大小及行使方式主要来自于委托者的授权,而这种授权关系主要以现有的法律规定为依据。而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部门究竟有多大的权,如何行使这些权,对不当行使权该如何处理,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既不具体也不明确。在者拥有“无限”权力而监督却无法具体和到位的情况下,者极易不当用权。 (2)委托链过长,导致的低效 由于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而我国各行政管理级从上至下,复杂冗长。公共信息的层从初始委托人公众到达最终人政府所要经过的中间层多达五六个。层级增多,意味着信息的传输更易滞后、失真,过多的委托关系不仅可能造成人对委托人目标的执行扭曲与偏离,还会模糊每一层级委托人与人的责、权、利关系,导致激励弱化。此外,层次越多,信息流越长,使得监督成本不断增加,监督难度也不断加大。 (3)道德风险导致的低效 道德风险的发生常常是在者自身利益与委托者利益产生矛盾,者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增加自己福利,而不惜损害委托者的利益。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经常面临利益的诱惑与选择,在乏力的监督与高额的违规回报的对比中,者不正确行使委托权、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增大。如114台出卖优先报号权、高招办出卖高考查分权就是者发生了道德风险的典型案例。 (4)约束、激励及监督体制不健全引发的低效 一方面,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由于对公共信息资源合理使用与监督的体系不健全,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基本是靠行政的“收放权”来进行的,激励手段的不明确,导致委托人对人的使用行为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委托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利益关联不大,因此公众的监督欲望并不强烈。乏力的约束方式与监督机制;公众的分散性与淡漠意识;相关机构“同盟”事不关己的态度;媒体监督的缺乏效力(如很多不正确用权迫于媒体压力而停止,但者的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理,也无法保证此类行为不再发生),都使人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从而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低效。 2.2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2.1博弈论理论 (1)博弈论(gametheory)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博弈关系 从参与人的角度来看,公众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构成博弈的参与人;从策略选择来看,可能的若干种选择,形成了博弈的策略集;从效用选择来看,溥弈各方都会选择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信息领域,博弈效用的最大获益者基本都是强势参与者。 2.2.2典型案例分析 (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有关部门怀疑爆炸可能污染松花江部分江段,地处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为确保市民安全,市政府做出了停水决定,并于11月21日发出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通告》。在吉石化爆炸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中,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消息封锁的办法,并隐瞒了停水的真相,造成了市民恐慌与猜测的心理。哈尔滨当地盛传将发生地震的谣言,短期内造成了市民储藏食物,离家外逃等人心惶惶的局面。 (2)案例的具体分析 从参与的双方来看,作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主体的政府决策部门因拥有较多的博弈资源,如财政、信息等资源成为博弈中的强势方,而公众作为博弈的另一方,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无组织状态,由于没有平等的博弈地位与信息资源,很难提出能够保护和发展自己利益的措施和建议,是博弈的弱势方。 从策略选择看,强势政府选择封锁信息作为博弈策略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体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对于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其途径有若干种,选择封锁信息,在于这一方案简单易行。对于政府而言,既不用为承担安抚公众不满情绪烦恼,又不用为损坏政府形象买单;而作为弱势方的公众,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被动情况下,反应只能是相信或猜测。 从效用选择看,博弈各方都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强势政府选择既省事又有效的封锁信息的办法,不是平等博弈的结果,而是强势博弈方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而言,短期来看这种选择是投入最小,效用最大的一种。而作为公众,由于没有策略的提出并进行充分博弈,只能选择相信虚假信息或半信半疑、私下猜测,任何一种选择,都会造成自己效用的减少。 2.2.3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如果仅仅认为上例中的哈尔滨市政府的行为与我国2003年非典初期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消息封锁的办法只是一种偶然或个别现象的话,那么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政府或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部门采取类似的应对办法似乎是必然的。 (1)市场信息不完全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信息分布足不均匀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相互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的利益主体披露其真实信息,因而,信息流动会受剥刮益阻碍。在一般情况下,信用双方如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当掌握较多信息的人与掌握信息较少的委托人之问建立合同关系时,博弈的主要表现就是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隐瞒信息。 (2)博弈主体不到位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这个统一的规范,既是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行为标准,也是检验其工作质量与有效性的基本依据。为了充分保护和体现博弈各方的要求和利益,规范的制定者应该是博弈双方以外的局外人。而我国,目前有权制定相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与法规的是各级政府,作为博弈的参与主体,身兼政策制定与行动执行的双重角色,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规范时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完全自律。 (3)缺乏充分的博弈过程 制度经济学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个体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因为只有多方博弈才能接近博弈的理想状态——即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促成博弈各方自觉自律行为,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公共信息管理的制度也不例外,它也应该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各方博弈的结果。而现行我国的公共信息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远无法达到多方博弈的状态,不充分的博弈过程,使得博弈中的强势方违约、失德行为在短时间内成为必然。 2.3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3.1公共选择理论 以詹姆斯.m.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因此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而这方面的理论被统称为官僚经济理论。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管理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是由人制定,因此也需要人去决策,而执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特征。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行政机关也是理性经济人,同样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会犯错误。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与交易政治学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基石。 2.3.2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公共选择的理论来解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效率问题。一般而言,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部门(我国一般是政府机构)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将履行公共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职能,常常直接提供市场可能供给不足的公共信息资源,并履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外在效应消除者等角色,管制自然垄断、处理信息不对称等。但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官僚机构的特性,政府根本无法高效地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具体原因如下: (1)垄断导致的低效 首先由于政府部门垄断着大部分的公共信息资源,做为官僚机构的政府,其垄断性质决定了其信息供给活动必然缺乏竞争。而竞争对于激励理性行为人的内在动力、提高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垄断性不仅使其失去了竞争所形成的外部压力,同时也失去了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动力。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垄断,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及时有效地被供给、利用与开发。 (2)政府公共行为导致的低效 政府公共行为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行为趋向于资源浪费。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像弗里德曼所说是“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政府官员虽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支配、占有、使用权,却无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没有提高效率使得成本最小化的激励。同时,与市场中的企业家相比,由于政府官员行事时无成本压力,因此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频繁发生,以上两点都导致了政府公共行为的低效。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激励动力而导致的低效。一般行政机构中,官员的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联系不大,或者说联系不紧密,不仅因为政府官员的劳动成果和效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还因为政府给予官员的报酬也并非根据其工作绩效,更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职位的高低和制度上的硬性规定,而且规定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 于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官员只有争取职位和权力的动力,而没有提高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的压力。政府公共行为低效的无法避免,使得同为公共管理范畴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趋于低效成为必然。 无论是用委托——理论、博弈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为,都表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无法避免的内生矛盾使得管理的低效似乎难以克服。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结合现实,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会有所帮助。 3 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途径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 法律作为对行为责任的强制约束,在实际生活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尽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为各级政府,但普遍存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寻租、政治创租的行为,都呼唤更有力的法律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笔者以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立法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程序;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价与效率评估;⑤行政机关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责任以及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相应后果等。 只有明确责任,建立对称的责任体系才能有效的限制权力的腐败与滋生,将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内在不可避免的低效性降至最低。 3.2探索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供给效率 3.2.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我国可以通过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文献[10]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公众信息意识的强化以及社会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展,社会结构也日趋复杂,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功能等为一身的庞大政府行政结构也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渠道,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政府可以鼓励多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形式如公公合作、公私合作、私人参与等多种形式,打破长期以来政府一家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的引进必然会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3.2.2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信息的类型,可以探索确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涉及国家安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信息,完全由政府进行封闭式管理;而对不属于国家机密的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如政府法律、政策信息、公共灾害的防治信息,则可尝试由政府组织开发、利用,并免费提供给公众;而对于商业信息一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并满足特定个体需要的信息,可以允许商业信息机构在公众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增值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而政府可以完全退出此领域的管理,只作宏观调控。 3.3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包括软硬件的开发),建立高效的信息公开、共享制度,注重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深度开发也同样重要。 3.3.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同时要加快各级图书馆、文化馆、资料馆的建设,为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 3.3.2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不同业务部门、不同行业系统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问的信息共享。 3.3.3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做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目前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只限于对数据的简单统计、罗列和。而对于深层次的分析、预测却涉及很少。很多部门的公共信息,如进出口、旅游业、气象信息等,如果能对累积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挖掘,不仅能为更多的企业和公众发挥指导作用,还能为其引进资金、开展国际贸易、更好的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机会。 3.4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参与的公众化,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必须保障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管理机构受公众的委托,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而公众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委托人,无疑是最有权利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建议与监督的群体。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公众的委托人,承担着对信息管理效果的回应义务,在信息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公众了解、参与的过程与机会。国外在保障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对公众的参与权,都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如美国的《文书节减法》。该法规定:机关在申请进行信息收集时,还要同与信息收集有关的公众或受影响机关协商,征求其意见,以评估信息收集的必要性、负担、效用等。再例如对于信息公开方面,发达国家也都有诸如《阳光政府法》、《公共信息法》等作为公众合法的获得公共信息的保障。在我国,也应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广泛参与,才有可能真正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 4 小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里,政府做为“理性经济人”和“社会公益人”双重角色,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明确、约束无效率的情况下,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似乎不可避免。但公共信息管理部门如能从法律上加以限定,规范上加以约束,在管理上引入多元化,切实地保证公共信息的共享与利用的推进;另一方面,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与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经济学管理论文: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第三次工业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加剧,矛盾凸显,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暴露使得现代政府在作为政治组织的同时还必须作为经济组织承担起管理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职能。传统的以政治学和行政学为理论基础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难于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西方公共管理学界出现了一股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的思潮,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主张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来提升政府绩效,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调整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作为一种政府改革实践,新公共管理模式在西方国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的现实,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正在于此。而改革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进一步划分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主体的角色,促进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公共管理的现代化。[1]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的公共行政改革显然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经验。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经济理性与“新公共管理” 一般来说,“新公共管理”不仅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于西方国家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在改革实践中,这种政府管理模式已经逐步形成一种弥补传统行政模式缺陷的新的理论范式。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存在,“新公共管理”都是经济理性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渗透和传播,是公共管理部门依托经济理性对传统体制进行的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改造。 作为一场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引入“企业化政府”的概念,即在公共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对公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政府的权力分散与下放、公共业务的合同外包、政府的绩效考核和评估等。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包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员工参与决策与管理过程、放松管制并推进绩效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的利用、顾客服务、使用者付费、合同外包、取消垄断性管制规定等主要内容。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不仅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还借鉴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等。休斯认为,经济学,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融合到新公共管理中,取代了官僚组织中高层人员信奉的传统公共行政观念。 总之,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新公共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对“新公共管理”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还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当今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可以借鉴吸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背景下,经济学对于公共管理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凸显。然而,长期以来,作为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经济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在于:首先,经济学通常在低年级开设,因此学生习惯于把经济学当成类似高等数学、英语等的公共基础课,而没有认识到经济学和公共管理之间的关联及其对公共管理专业的指导性作用;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学具有理论抽象、图形多且复杂、数学知识运用频繁等特点,对于文科生占大多数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对经济学的惧怕多于兴趣。在这种心理下,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对所学知识感到既混乱又茫然,根本搞不清楚经济学究竟要研究什么和解决什么,更不要谈经济理性的培养。最后,由于经济学教学内容多,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教学效果并不好。 为此,必须重新审视公共管理专业的经济学教学目标,合理地定位对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尤为重要。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考查经济学课程的定位。 1.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英国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先驱,以1979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上台为标志,其改革主题曾被有关学者概括为:私有化、分权化、竞争机制、企业精神、非管制化、服务质量、对工会力量的限制。[7]这场改革给20世纪20年代已经诞生的公共行政学科带来了很大冲击,以政治学、法律、社会分析等社会学课程为主的传统组合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的需要,英国各大学的公共行政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始转向以经济学为基础的课程组合,随着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进入,公共管理学科逐步取代公共行政学科,成为培养未来政府公务员的基础学科。 2.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实践的影响 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官僚制弊端的分析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两个方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官僚制的存在使政府组织的供给具有垄断特性,造成政府面临组织机构规模的不断膨胀和效率愈发低下的困境,解决出路就是打破政府垄断,引入市场、准市场机制,通过服务签约外包的方式建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竞争,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委托理论被用于分析政治家和下级官僚之间的科层关系,作为委托人的政治家和作为人的官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不一致性,人有可能为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委托人利益,而政治家为监督双方利益上的不一致则需付出更多的成本,为此,需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官僚组织垄断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模式将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应引入市场机制将公共产品和服务转由非官僚组织承担,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经济学还借鉴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提出了基于市场的公共政策设计。 综上,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为“新公共管理”实践开创了思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又催生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形成。因此,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学应该定位在经济理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学习上,这样的课程定位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基于以上认识,为实现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目标,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借鉴国内外大学应用能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现尝试提出“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1.设计体现“公共管理”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加和删减处理,从而突出“公共管理”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产品的供给、公有资源的管理、税制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讲述各经济理论的同时,加大对政府出台的各类经济政策的分析,从而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同时,对于较难的理论模型及数学推导部分则可以进行简单化处理。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调整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政府公共政策,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采用引导—互动式教学法,实现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引导—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采用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教师的引导主要通过讲解要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归纳问题、设计练习等来实现,学生的互动参与主要是通过自读自学、问题质疑、展开讨论、答题写作、迁移创造等形式完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经济学理论分成基本理论和由基本理论推演而来的扩展理论两类。以弹性理论为例,需求的价格弹性部分属于基本理论,教师需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而需求的收入弹性、交叉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则属于扩展理论,教师完全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或学生自学方式进行。 3.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增加辅导课环节 在不增加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课程总学时的基础上,在每一章结束时,增加两学时辅导课,用于课程重点、难点、习题的讲解及案例讨论。利用辅导课,教师就可以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投资、政府税收、政府转移支付、进出口等因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案例讨论是辅导课环节的重要内容,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案例,学生采用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 4.建立多手段的综合考核体系 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考核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综合评定,平时考核包括日常作业完成情况、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读书报告(经济学领域的名著)的撰写等项内容。在各种考核形式权重的设置方面,要增加平时考核的权重。建立多手段的综合考核体系,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5.建立突出“公共管理”的特色的实用性的案例库 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贯通以及实际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目前,各类经济学教材中虽然包含很多案例,但较少涉及公共管理部门。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经济学而言,相应的案例选择就应契合学科和专业背景,多采用公共部门的管理事件和场景作为案例。 五、结语 在我国可以吸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公共行政改革的背景下,以培养未来政府公务员为目标的公共管理专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审视经济理性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调整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定位,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加速我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进程。 经济学管理论文: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人力资源,其在企业竞争中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企业都会从人才劳动市场中来获取高质量的职员,所以企业经济的发展与劳动市场是密切相关的。由于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还存在着各种上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相关企业应该加强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本文通过对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相应提出了一些管理措施。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引言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进步的关键要素,也是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能源。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企业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劳动经济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人力资源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筹码,但目前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应该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我国劳动经济学主要是为了研究劳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经常效益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问题,并且劳动经济学的重点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最少的劳动投入来获取最大化的经常效益。由于国内劳动经常学出现地比较晚,所以其研究水平相对于国外经济学而言会有较大的差距,并且我国从事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单位非常少,因此,这样的劳动经济学是无法适应于经济建设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市场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就业、失业等问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频繁出现。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者们应该要多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劳动经济学理念和方法,并吸取历史经验来完善我国劳动经常学。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基于劳动经济学以及人本思想下,通过招聘、培训、薪资等管理形式来对内外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组织与运用,这种管理形式也是为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为确保企业生产目标顺利实现以及工作人员的最大化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运用比较晚,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是不成熟的。但由于近几年来经济市场的变化以及一些外企管理模式的深入,国内许多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前景来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通常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管理都要以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来指导工作,并采用合理、科学、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使人力资源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收益。3.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主要运用到就是劳动经济学的内容,并且劳动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就是经济学相关的理论,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运用管理理论,由此可见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属于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在劳动经济学理论中会将个人与企业的关系称为劳资关系,而人力资源管理中则将这种关系称为雇佣关系,虽然这两种关系在本质上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其研究的对象却有很大的差别。劳动经济学中主要研究是劳动市场,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业内部的劳动合作关系。劳动经济学中的劳资关系主要是通过劳动市场来进行调节的,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交易成本的,并且这种资源的分配效率会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大而提高,相关企业也就可以借助这种关系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佣关系所针对的是企业相关的管理部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交易成本的,这种合作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招聘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并没有合理按照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来控制人数,他们只是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来应聘的人数来选择招聘的人数。通常招聘人数的偏差会使得企业在人才成本上出现偏差,这些偏差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利润。企业应该要遵循生产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并且企业劳动力收益与产品生产费用大致相同时,这个时候劳动力的人数是最合适的。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资金投入量和劳动力的投入量是可以进行控制的,企业通过对投入的资金以及劳动力的投入的控制来调整产品的产量。所以说人才招聘数量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相关企业想要有效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就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目标,并结合相应的劳动经济学理论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2.人才薪资管理的问题。企业内的薪资管理能够有效控制人力成本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对于人员的工作热情也有很大的影响。企业内部制度科学合理的薪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控制人力的成本,也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优秀的薪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劳动生产力,并且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目前有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薪资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却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这种工资长久不变的状态会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从而也使得工作效率无法提高。虽然薪资涨幅过高会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但是也给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负担。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薪资管理制度,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3.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人才流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再完美的管理制度没有高效的企业管理人员来执行也是无用的。如果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就是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无法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管理力度不够就无法合理地进行职责分工,这种状况长久下去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工作人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也会慢慢失去动力,从而就导致了人才流失的情况频繁出现。人才流失将会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由于一些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会带走许多重要的技术内容,甚至是一些企业发展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些都会造成企业很大的损失。企业发展过程人才流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也会影响到企业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凝聚力。 四、劳动经济学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 1.采用符合劳动经济学理论的人才招聘和培训形式。劳动经济学中基本理论就是组织劳动力的成本投入与劳动生产效益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要注重人才的招聘和培训,通过对那些比较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培养,然后利用各种有效方法来开发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从而确保劳动生产力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益。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该要以企业发展的目标去对应聘者进行考核,对他们的生产效益进行准确的判断,最后再决定录用。企业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激励或绩效考核等方式来促进员工提高自身的要求。2.以组织发展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策划。劳动经济学中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要以企业组织发展目标来进行策划。这种策划并不是指引入的员工在工作几年后才允许升职加薪,而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且这些计划是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发展以主企业整体发展的。相关企业应该结合劳动经济学理论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来进行人力资源的策划。 五、结语 基于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劳动经济学是从投资和回报的角度来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所以相关企业应该要结合自身发展目标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生产效率问题,并以最小的投资来获取最大化的效益。 作者:王博 单位:中铁置业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经济学管理论文:城市经济学指导下的数字化市政管理 摘要:近年,伴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推进,城市的数量与规模大小都呈现出猛烈增长的趋势。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以人工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型市政管理的缺点也日益显露,如:相关机构各自为政,信息共享差,相互沟通少。传统型管理方法只能有效发挥市政管理的基本功能,只适用于市政设施种类少,数量小的情况。一旦市政设施类型多样化,数量激增,落后的传统型管理方法就难以满足城市市政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进行数字化市政管理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及相关概念 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不可避开的必经阶段,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会给城市带来层出不穷的难题。这些问题牵涉范围广,会触及土地、环保、市政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由于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其的认识也日益成熟,而城市经济学也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应运而生。城市经济学是以城市综合体的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可以为公共经济资源在政府手中的分配,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就包括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城市规划不仅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意志,更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各界人士的智慧结晶,是党执政为民的政策的重要体现。时代变迁,科学技术飞跃,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要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势必需要政府运用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城市市政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其主要特点如下:(1)地理分布特性。市政设施和使用者的地理位置分布呈现出显著特征,市政管理中的各项活动如管网改造、检修等,都取决于位置距离、覆盖范围、街道分布等地理因素。(2)市政设施数量多,种类多,分布广。(3)动态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管道管线、市政设施等也相应会增加、废弃和更新。因此,在城市管理中,新情况新决策的出现都会带来海量的信息。 二、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市政管理现状 在众多欧美发达国家,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可视化监控管理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在市政管理中实现了成功应用,且大幅度地提高管理效率、水平和力度,推动了城市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如:美国运用GIS进行市政管理,从而实现了对部分市政设施的远程监控;加拿大通过土地信息系统,搭建起与土地有关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档案以及申诉案件的信息库等。此外,在灾害及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上,美国、日本等果都各自利用GIS技术搭建起有针对性的紧急事故处理系统。这几年间,中国部分城市市政管理水平较高的城市也陆续建成了部分市政业务管理系统。例如,南京市政府建立的户外广告管理系统、上海出现的管线管理系统、大连市政府使用的城市路灯监控管理系统等。上述管理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水平。下文将以广州、北京两座城市为例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分析。 (一)广州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中国城市的数字化市政管理建设很晚才开始起步,为了实践建设统一信息平台的理念,2004年广州市园林局提出了建设“广州数字市政”的思路,即第一步是搭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将整个广州市的市政公用园林设施都录入到系统中,从而得以实现对公用园林设施的实时的全方位的监控。此外,还可以将系统与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在城市的安全保障和抗震救灾等方面为政府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这个系统要依据现实的基础条件以及实际的需求,进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实施。该系统包括三个基本模块在内,如下所示:(1)地理信息系统(GIS);(2)业务管理系统(GIS);(3)AI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 (二)北京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由于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始终难以获得有效的提高,北京被迫开始走上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之路。北京政府在城市管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下水道井盖失踪”等问题依然存在,市民的满意度不高。因此,基于数字化基础而建立的城市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在北京被投入使用。自2004年4月份起始到现在,经过理论研究以及在实践中投入运行,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整合多项数字技术,建立建成了以“城市监督中心”以及“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新型城市管理制度,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革发展了城市管理模式,在城市市政管理中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北京市推行“数字市政”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借助北京市的城域互联网以及综合信息平台,使用移动通讯、互联网以及“3S”技术(即GIS,GPS,RSV),建立起一个结合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化社区,面向政府内部和社会群众的市政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三、目前市政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激增,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城市的规模结构继而产生了巨变。人口数量多的大城市数量达到了增长高峰;人口规模中等的城市的数量也持续增加,一些小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成长为中等城市。而这些新诞生的中等城市,市政设施的种类、数量也大为超出原本的规模。在城市发展的形势下,城市市政管理也出现了各类问题。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各大城市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职责权能划分不清,又难以统一调度。市政管理牵涉的部门众多,又由于各部门的行业和主管单位都不同,所以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差,沟通受阻碍。典型例子就是,刚修好又被拆的马路、房屋等。“刚修好又拆掉”不仅会影响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更是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2)过于依赖突击式管理,缺乏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3)粗放型管理,信息获取和处理不主动不及时,效率低下;(4)未能建立起统一的工作成效评价标准以及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监督及赏罚机制,各种监督和制约制度都难以发挥作用;(5)过于依靠人工管理。管理人员利用基础通讯设备和长时间学习积累下来的个人经验,可以大致了解城市区域的基本情况。但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新市政设施就会让管理人员一时难以掌握。台风、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会使得城市的各种市政设施负荷大为增加。若缺乏良好的应对之举,管理者和决策者又不能及时获取充分、真实的信息,就难以及时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可能出现管理决策、应急处理上的过失,甚至给人员、财产带来严重损害。(6)规划失控,城市发展建设急功近利,官员为了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部分城市为了在数据上实现高水平城镇化,大量开设开发区、市民广场等破坏土地的项目。而且由于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很多城市都供过于求,大量土地被破坏、房屋被闲置。巨大的浪费与现代社会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理念大相矛盾,也有违城市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述种种问题层出不穷,且久久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理,绝大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市政管理平台。各个市政管理部门,各管各家,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统一调度。虽然很大一部分城市的市政管理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点关注上述现象,也陆续颁布了一些相应的规定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但这些应对之举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产生一定的效果,治标不治本依然是最大的问题,在根源上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只有从管理的基本制度下手,建立完善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各个市政管理部门间才能实现良好又有效的沟通,实现部门间的市政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走出各自为政的困境。 四、数字化市政管理的意义 城市各种市政设施的正常运行、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护离不开城市市政管理。城市市政管理有着极为丰富的涵义,广义范围上的城市市政管理涵盖了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市政管理,如城市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通讯设施和线路,电网等。城市市政管理就是在各部门管理下,协调各类市政设施的运行、维护。但由于市政管理牵涉部门众多,而各工作部门又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如此就导致一个看似简单的管理工作却需要几个不同的部门多次磋商,更甚者互相推诿的情况。数字化市政管理方法的使用会助推城市市政管理水平攀登到新高峰,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传统型城市管理中,各个市政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信息和资源缺乏共享;而使用了数字化技术的市政管理系统则可以有效地统一调度整个市政管理所牵涉的所有部门,在各部门间建立起良好有效的、及时的、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使用各部门的信息和资源。此外,因为各个市政设施和事件都有着统一的唯一性标识,全部被记录在数据库中,所以政府可以进行更精细的管理。数字化市政管理,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市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在各类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上,工作人员可以在相较之前极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所在,迅速地确定事件,快速地便捷地搜寻到所需的信息。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准确度,更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此外,数字化市政管理对建设新型市政综合管理体系大有裨益,可以为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有帮助的信息支持,并且还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市政管理的各方面水准,为市政管理的改良方向提供参考。数字化市政管理所具备的统计分析功能,能够直观地呈现出各项数据,为准确地分析问题及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五、建立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的举措 如今,数字化市政管理是时展的大趋势,搭建起统一的信息系统是信息革命的最终方向。但是由于各个城市市政公用基础保障供给领域缺少详细和集中的初始基础信息资料,想要建立起一个基础信息完善的GIS信息平台是难以一蹴而就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人口众多,数据统计难度大,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用促建”的信息化建设方针,逐步深化完善信息内容。如今,三维可视化技术已实现了推广,众多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监测、地质勘察、气象预报、建筑设计、移动通信等大量领域。中国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到越来越精准的精确到小时的天气预报服务,开车出行也能够在手机上或者通过电台获取实时路况信息,从而尽量避开堵车地段,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出行效率。所以,一方面要避免盲目跟风地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从而影响实际使用;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去欢迎不远的将来“统一的信息平台”的建成。城市公共基础保障供给行业在形成之初就产生了固定的传统管理模式,即始终由各具体行业自行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各行业都有着一套较为独立的自我管理制度。短时间内想瓦解这种格局,强行推进信息共享方式下的统一管理难度较大,缺乏实际。而且这种变革不但与具体的技术方面、管理方式、运营模式等有关,而且更与社会文化观念的革新有关,是对信息共享理念的宣扬。在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各地的市政设施都身处信息网络之中,就算各自为政,也会因“蝴蝶效应”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届时,“数字市政”将在保障城市市政设施平稳、健康、高效运行过程中发挥重大价值,促进城市经济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者:曾祥誉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浅论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应用最为普遍,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因此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大力引进经济学理论和相应地研究方法是适应时展的需要。本文就在现实的基础上应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人力资源规划分析、效益最优以及薪酬与激励机制,寻找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希望对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理论;经济效益 作为现代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其发展历史并不长,与经济学这种具有百年发历史的学科相比较现代很年轻,更不用说与哲学、数学、物理学等这些古老的学科相比了。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各个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如此,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相关理论,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辐射作用,为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经济学理论支持。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早在十八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过系统阐述,他的《国富论》是最早的记载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的著作。现代的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重新解释,即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将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让他们尽可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做到各司其职,以求将人力和物力资源分配做到最优化,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管理人员还要通过相应地培训、训导等方式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保持工作的高效性,并达到高质量的完成组织任务的目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与范畴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人事部的主要工作,涵盖的基本任务主要有对本单位的人力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为企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现有的人才梯队,并为企业从业人员创造平等的升职机会和提供相应的薪金、奖励等。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企业管理者关心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深入挖掘上,并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实现了人力资源职能的巨大转变。时至今日,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范畴已经相当广泛,从相关理论知识的关联程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涉及的知识范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对象就是人,实现人才的各尽其能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因此心理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涉及范畴;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的面对复杂的管理问题,因而又涉及到管理学;任何经济管理活动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以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是现代市场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又涉及到经济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劳动力市场信息指导人力资源规划和分析 人力资源的核心内容就是为企业提供适当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才储备。在现代经济体制更加开放、市场经济更加繁荣的情况下,影响劳动力供求的因素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经理人员只有明确把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人才储备情况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因此可以说,劳动力市场信息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主要的参考依据,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达到完美的地步,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甚至劳动力市场信息会引导管理者做出作错误的决定,会存在逆向选择的情况,这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二)平等就业机会原则与效益最优原则 平等就业机会原则就是指各个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应该本着平等、透明和公开的原则,通过设置严格的招聘环节为求职者提供平等的待遇,保障求职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公平的选才需要严格的监督制度作为保证,严厉杜绝徇私舞弊和金钱交易的情况发生,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并保证为组织招聘到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另外,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以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保证了人才的公平竞争才能为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注意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利益,有时候两者之间更是一种相互矛盾的关系,因此企业应该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在完成制定的盈利目标之后尽可能的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员工的升职和薪资奖励 任何一个经济效益良好的单位都具备完善的员工晋升机制,并会对其中表现优异者给与一定的名誉或是物质奖励。当企业的相关职位出现空缺时,应该从下级单位中筛选出符合相关标准的人员来填补空缺的岗位,且在筛选过程中应该注重选择能力、资历、经验等最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因为企业管理者是通过对别人的任免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各级人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恰当的选人、用人是实现企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另外应该考虑到不同时期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创造力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适时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今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企业管理者应该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改善传统的人力资源分析和配置方式,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并通过完善现有的员工晋升机制和奖罚机制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作者:陈禹 单位: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旅游管理职能分析 摘要: 在纯粹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旅游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说,政府在旅游管理方面所发挥的职能对旅游业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而政府本身也并不完美,在行使相关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仍旧还存在着不少局限性。本文以经济学为视角,对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以及政府要如何进行旅游职能管理这两个问题作了具体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旅游管理职能的有效行使。 关键词: 经济学视角;政府;旅游管理职能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到底应当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这在当前来看,仍旧是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相关实践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依旧还存在着“错位”或者“越位”行使职权的现象,这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虽然引发这些争议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政府管理职能邢世得是否得当必定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 (一)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其实是指信息的结构不对称,即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没有的、但却对其有着重要利益影响的信息。在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完全竞争前提下所具备的效率性就会被大大降低,甚至会被完全失去,进而影响交易双方“双赢”交易的促成。在旅游这一市场上,旅游产品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用一种非常纯粹的客观标准来对其进行测度和加以表现的。对旅游者而言,其在事前所能够获得具有较高服务质量的信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大多是根据根据口碑或者企业的宣传来决定其所要支付的价格的,旅游者在现场的消费特质才是影响其所获得的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其对支付价格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如此一来,那些质量非常好的企业在这样的市场中基本是不具备较大优势的,大多企业到后来可能够会选择降低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是退出这一市场。正是因为这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才导致了旅游这一市场中的“逆向选择”现象越来越严重,旅行社用尽各种各样的手段与方法来欺诈游客的事件更是层出不清,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的秩序,极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合成谬误 在经济学研究当中,合成谬误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认识性错误,即认为对某一个体中适用的情形,在整个群体当中也是同样适用的。而事实是,在特定条件下,某些对个体来说是理性决策的行为,对群体来说,也有可能是非理性决策的行为。在旅游业中,这种现象是极为常见的。一方面,旅游企业在价格上存在的合成谬误。某些个别的旅游企业为了增加收益,就刻意地压低价格,这时候在该企业的认知里,是希望其他企业保持原来的价格的。那么,对这个企业来说,这一降价增收的决策可以说是理性的。但是,当所有同质企业都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收益时,对这些单个的企业来说,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使得自己的境地变得更加尴尬。且这种由企业间任性竞争导致的不良后果,通过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协调和调控。另一方面,在旅游投资上,也存在着合成谬误现象。当某一个旅游项目在获得成功之后,很多其他的旅游企业便会进行模仿,由于对旅游市场供需状况的把握不足,大多是通过对适用性的预期来对后来的收益进行推断,这种盲目性决策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相似性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由此而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企业在这个时候就极其容易面临失败的威胁了。 二、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内容 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中,作为政府,在行使相应的旅游管理职能过程中,应当要有弹性,对那些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就要尽可能地避免进行直接的干预。当市场出现不完备地方,或者处于失衡险境时,才进行有效的介入。在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曾指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至少应当履行如下四种职能:立法职能、规划职能、协调职能和投资职能。与此同时,还要完成如下五个基本目标:为居民出行提供服务、满足居民度假和闲暇的权利、从事旅游文化开发与研究、推动旅游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开发和建设、保护自然并协调环境的共生。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来说,旅游发展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政府所应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等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具体职能的行使也是有差异的。通常情况下,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政策法规、营销规划、公共服务以及信息管理等都是其应当要行使的基本职能。 (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针对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到底应该由政府计划主导,还是由旅游市场本身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主导,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就前者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而言,就是指根据旅游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将市场为主,对资源进行配置,由此而使政府主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为旅游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后者市场主导型发展战略而言,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提法其实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国当前的旅游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想要从文字上来对其加以区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具体实践也可以看出,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该是明确的,作为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守夜人”角色,以促进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 结束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合成谬误要求政府必须要加强旅游职能管理。并且,旅游经济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能够找到政府职能行使和旅游市场作用的平衡点,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娜 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管理论文:医院卫生经济学经济管理探讨 一、卫生经济学原理基本概述及其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卫生经济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类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卫生行业系统中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是经济学学科的有机构成。基于卫生经济学的学科特征和属性,其能够对医院经济管理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卫生经济学原理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医疗卫生改革的整体背景下,出于为人们提供更好地医务服务的目的,医院管理中需要借助卫生经济学原理,对相应的管理模式及流程加以优化设计。在医院发展新时期,医院的经济管理活动应在保障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注重管理的低耗化,节约化。 2.医疗改革背景下,在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内,传统的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有所调整,医院正常运营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数量规模得以增多,此时医院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多样化,需要通过卫生经济学原理,捋顺各方资金及费用关系。 3.现阶段,医院经济管理在相关决策的制定上,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一方面在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实现了信息化;另一方面在医院技术及项目的研究、经济资源及人力资源的分配及考核等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卫生经济学原理充分反映到医院经济信息数据收集整理环节,为医院经济管理决策的实效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促进医院经济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新时期背景下,医院管理运营逐步向市场靠拢,受政策制约影响的程度有所减弱。医院管理中面临着医疗资源竞争及患者资源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一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要转变原有的等靠要思想,而要立足于医院内部,在成本上加以控制,保障医院经济管理行为的专业化、规范化。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正是卫生经济学原理的具体体现。 (二)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卫生经济学原理强调应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控制医疗费用的收支情况。在医院资源的配置上,早期呈现出不均衡,医疗资源消耗较大的现象,致使医疗资源的浪费问题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医院经济管理的滞后。现阶段实施的医疗卫生改革正是基于对医疗资源加以优化的目的而推行的有效改革方案,通过医疗卫生改革,能够使我国的医疗服务更加科学合理,也能够有效减少医院的成本支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对医院经济管理中各部位的职责加以明确 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牵扯面较广,要促进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应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对医院经济管理流程中的各部位职责加以划分。首先,在制定医院经济管理决策时,医院领导人员要在熟悉及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医院实际状况,立足于医院发展大局,统筹医院经济管理中的财务预算、财务决算、成本核算、财务审计、经济形势分析、药价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医院经济管理在具体组织实施上,在管理人员构成上要包括医院高层管理人员、医院的各个部门的财务会计人员、医院财务审计监督人员等。医院高层管理人员负责汇总医院经济信息,确定本阶段医院的各项建设规划工作;医院各部门的财务会计人员主要负责医院的经济账务管理、经济数据的整理分析、经济行为的具体实施等内容。在医院经济管理流程中,医院财务会计人员的职责更为重要,因此,对这一岗位的财务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全面考察其思想素质水平及职业态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其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相应的培训学习,使其能够充分履行经济管理职责;医院的财务审计监督人员要对医院的经济管理效果加以考核评价,确保经济管理各个环节顺畅规范。 (四)完善医院经济管理的措施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经济管理应在做好管理理念转变的基础上,采用适用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措施方法,对医院经济管理活动加以完善。主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医院的经济核算上,可以参考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及核算方法,对医院日常运营中经济行为产生的各项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于医院长远发展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在日常学习培训中,对医院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加以强化,从而达到节约医院经济成本支出,抑制经济费用不规范增长,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其次,医院要注重对经济管理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优化改革,如在财务预算中,可以将原有的收付制度调整为权责发生制度,促进医院经济成本核算的有效实施。第三,医院要充分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医院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类资料信息加以汇总,形成医院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以为医院经济管理决策的制定实施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最后,要调动起医院各部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收入分配方案,打破传统的“一锅端”、“一刀切”的收入分配方法,建立起激励机制,永葆医院发展生机。 三、结语 卫生经济学原理是指导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在新时期医院发展形势下,应充分利用卫生经济学知识,对医院的经济活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进行全面分析探究,制定相应的改进医院经济管理成效的措施方法,以确保医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作者:王琼 单位:南阳医专纪委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发展研究 一、经济学视角下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发展困境及成因 1.个体角度的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可有可无 经济学是基于个体研究的科学,从个体的角度,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具有明显共性的四个特点。一是学历起点低。就当前而言,多数高校后勤管理人员70%的第一学历在大专及以下,50%的第一学历在中专、高中及以下,他们主要通过招工、顶职(工人身份的父母提前退休,岗位由子女补缺)、军人安置等途径入职;二是工资待遇低。由于学历问题,后勤管理人员长期得不到轮岗机会,也就失去了很好地锻炼和提拔的机会,待遇的提高主要靠工龄积累和政策的“水涨船高”,这种积累的结果,在按基数增加工资的多数时间,是越积累差距越大。他们在对政策无可奈何的前提下唯一的对抗方式就是消极怠工,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视而不见”;三是工作具有可替代性。高校的专业教学、重要管理岗位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这就是高校为什么高薪“挖墙脚”和高薪留人才的根本原因,如果排开工作创新、放弃工作进步,后勤管理的工作重复而简单,不需要专业知识,在其他岗位从事过管理的人都可以胜任,因此,可替代性非常强,他们的危机感也随即增强。因此,他们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外表表现一般强悍,物以类聚,长期“群居”的结果使得他们整体强悍。因此,被冠以高校“低素质”队伍。 2.偏好考量压缩了后勤管理人员的生存空间 偏好是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中的一个主要假设。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教学是中心,教师是主体,这个提法的准确性毋庸置疑,这个提法没有提到管理干部,但他们是校内政策的制定者。我们常说,工作没有贵贱,只有分工不同,这种说法的准确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实际上存在倾向性的考量。一是人才培养偏好。将年轻干部放到后勤管理岗位上去磨练,这已经是开明领导的做法,但磨练“成器”后会立即成熟一个调走一个,而将优秀管理干部放到后勤管理岗位并按照梯队培养的少之又少,这造成了高校后勤管理人才难留的局面,一般管理人员熟睹迎来送往之后成为“一摊死水”;二是教师偏好。在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教学是中心、教师是主体这个思路下,很多高校将资源、绩效的分配向教学一线倾斜,后勤管理人员再一次沦为弱势群体。 3.成本观念被动缺失导致了后勤管理人员的得过且过 成本观念是经济学应用最普遍最彻底的一个基本原理,企业要最求目标利润,就要进行成本核算,在技术不成熟,原材料成本无法降低的情况下,企业最常用的的方法是减员增效,这叫按需设岗。在当前体制下,高校却不能,一旦入编就“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在不能开除的情况下总要给他一份工作,这叫因人设岗,导致本应一人可以完成的工作由多人承担。经常听到高校领导说“如果这是私人的学校或是民办学校,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压缩多少多少”之类的感慨,这是高校领导的无奈,也是高校成本观念被动缺失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成本观念被动缺失的影响下,后勤管理人员逐渐形成了“三个和尚”效应,这就失去了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甚至失去了构建激励机制的可能性。他们中的积极分子会要求进步,一般人员就会在“反正又不能开除我”的思维模式下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阿弥陀佛”应运而生,“好好先生”随处可见,失去了管理的基础。 4.价值决定的把握影响了后勤管理人员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构成之一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价值论。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决定价格,每个人都既有价值又有价格,这里的价格是价值的表象,也就是工资。个人价值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内在因素,就后勤管理人员而言,从以上个体角度、偏好、成本观念的分析来看,个人价值受外在环境影响,但外在因素不起决定作用。价值决定原理把握好的后勤管理人员,他们会“先天不足而后补”努力提升自己,这部分人通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升,提升了价值,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而另一部分人则不思进取,工作年复一年,既不总结,也不反思,更不会主动自我提高,价值相对越来越低,慢慢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也就失去了对未来发展的把握。 二、经济学视角下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发展对策 1.公平机会给予: 修正偏好经济学中的偏好假设是指个体在经济活动中因为理性,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做出决定,只会根据精确计算选择最优方案。在后勤管理人员培养上,高校要抛弃个人甚至集体偏好。一是根据高校自己的人才培养规划,合理调配资源,将后勤管理人才与其他管理人才放在平等的环境中培养,一般管理人员的调动不能优先由其他部门,放在一盘棋中考虑;二建立健全轮岗制度,高校中层干部的轮岗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一般管理人员有计划的轮岗还没有开始,管理不是技术,管理是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角度换位思考提炼管理艺术,以开创学校工作和个人双发展的局面;三有针对性的引进人才,大家都认为后勤部门重要,但多数学校在人力投入上得不到保障,出现了“教学引进、重要部门选拔、后勤部门被动接受”的惯例,造成后勤管理人员“年龄老化、思维退化、行为僵化”和“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不想办法”的“三化”、“三不”怪象。因此要象教学一样引进青年才俊来冲击思想,象很重要部门一样选拔由能力敢担当的人来纠正行为。 2.发展空间争取: 提升价值成为“稀缺”西方经济学认为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越是稀缺,价格更高。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决定价格。可见,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的价值高价格就高,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商品越是稀缺的价格越是高,在此暂且不论两者的区别,就后勤管理人员来说,价值和稀缺性两者是可以统一的,即在替身价值的同时成为“稀缺”。一是提升自身价值,“天生我才必有用”讲的就是价值,后勤管理人员在从事每项具体工作中也体现了价值,当工作价值被价格(工资)所掩盖后,价值是不被发现的,后勤管理人员要通过提高学历、职称来提高内在价值,要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成绩来提升工作价值,要用工作热情、工作激情来体现存在价值;二是要成为“稀缺”。后勤工作因为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管理人员只进不出或少出,如果将自己的工作发挥到极致,将管理艺术运用到极致,就难以被他人替代,就会成为“稀缺”,就会从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从管理者变为管理干部,从后勤管理干部变为其他部门的管理干部。 3.提升后勤管理人员整体形象: 边际成本分析边际成本是指没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的产出或供给所增加的成本,边际成本广泛应用于工厂生产成本核算和服务企业服务供给核算。例如,一两从上海开往广州的客车,核定总座位为50人,单程总成本为1万人民币,每个座位的成本是200元,考虑利润,价格肯定高于200元,发车后,还有空位,一个游客在站外愿意花100元乘车,从成本核算上看,游客愿意支付的100元不到成本价,但从边际成本的角度,多增加的这个游客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一般情况下游客会如愿乘车,这就是边际成本。根据前面的分析,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整体形象相对其他部门还有差距,要缩小差距,除了前面的考量外,还可以在自然通过增加工作量,增加服务质量等方面来实现。一是增加工作量的边际成本分析,增加工作量无非两种情况:校园面积扩大(增加校区除外)和自然减员。例如某校园原有600亩,后扩大到1000亩,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会随之增加,但只增加了管理人员巡查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不能按面积增加的系数来核定。这种情况不需要增加管理人员,甚至会出现责任增加责任心会增强的效果,这样,更少的人将工作做的更好,后勤管理人员整体形象会逐步提升。二是服务质量的边际成本分析。扫地是多少一扫帚地面会干净很多,更换水龙头多拧一扳手漏水的机率就小得多,服务时多一点微笑服务对象心里就温暖的多……而上述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从边际成本来考虑,提高服务质量不一定要增加成本,但可以提升形象。 作者:顾裕文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现代化管理 我们可以事先武断甚至走极端地把道德定义成摘要:道德的行为就是不能给你带来眼前好处的行为。比如,有人落水,你为救他而献身,或和一个抢了别人东西的歹徒搏斗受了伤,这时,我们很难说你是自利的,就是说在你的理性考虑中,你很难考虑到假如活下来,你的英雄称号会在你的效用函数中占多大的地位。这是我们就极端而言的,用以反驳另一种观点摘要:市场经济没有必要谈道德,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经济学阵营中来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往往强调要道德干什么,有市场经济就够了,市场经济会在竞争中自然产生出道德机制、道德规范来。应该说,我在许多方面和他们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甚至也是一致的。但我想将道德的重要性突出到这样的高度,就是说,不妨将道德定义成摘要:凡是理性的考虑都不会做的那种事。只要是考虑效用函数极大化,就绝对不会干的那类事中,有一类事叫道德行为。当然还有非道德的事也可能处于非理性范围内。我们就是在非理性范围内考虑道德事件。这里我们是将道德作为一次事件来考虑。这就不必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纠缠于摘要:到底道德有没有必要,道德是否是一个交易的结果,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为之后自然就会产生道德规范,还是先有道德规范才有交易这样一些鸡和蛋的新问题。 既然道德和理性是对立的,是非理性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道德行为发生?道德是否是作为社会的基础存在的,也就是说一个市场社会(请注重不是市场经济),需要不需要一个道德基础,这个道德基础包括对产权的尊重、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自我约束等等。 假如用我对道德事件的定义,那么基本的逻辑关系已经包含在这个概念里了。就是一群充分理性的自利的人(self-interested),是为自己的利益牟利的。但他们假如仅仅在自私的意义上是充分理性的(selfish),仅仅是自私的一群人,那么所有的其他人都只是他们的手段,是他们达到自私目的的一个手段。别人是我的手段,同样你也是别人的手段,你的生命、你的财产、你的幸福都是他人的手段。在这样一群人中可不可能有市场社会,再退一步可不可以有社会。在传统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讨论中,答案是很明确的摘要:不可能。在我们熟悉的一些政治哲学著作中,像英美传统的洛克、霍布斯或康德哲学传统中的有关论述,在自由意志这个传统中生长出来的道德哲学,欧陆哲学,像卢梭,都有这一观点摘要:即便是一群自利的人,假如他们完全是自私的,那就是野蛮人,就没有文明社会。 在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中都认为社会是文明社会(civilsociety),是civil,而不是野蛮(barbarian)状态。而一个文明社会或市民社会、公民社会,这些词在英文中都是civilsociety。civil在洛克的产权理论中,就意味每个人都必须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占有权利,也就是他所讲的Property。虽然在欧陆传统中有关对财产占有的尊重和英美传统有很大的不同,但从学术上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都承认只要是人类社会就要有一个文明的基础,这个文明基础就是道德共识(moralconsensus)。在霍布斯、洛克、黑格尔的论述中,道德共识的意思就是人们相互间有一个起码的尊重。这个尊重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在欧洲进入启蒙时代之前的时期,并不显得很重要,因为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熟悉到它一旦缺乏将是什么样子,因此没有形成启蒙时代的道德危机。德克海姆有关社会道德共识的看法摘要:在一个前分工社会或前资本主义社会、前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机械式的同一(mechanicalsolidarity)。因为那时分工不发达而且社会规模很小,秩序扩展得还不宽泛,所以就一小群人而言,他们之间的共识比较轻易达成。这一小群人大都面临同一种风险——大自然,他们之间没有很广泛的地理差别,人种上单一,在血缘上也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他们的能力、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差不多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现代社会的萌芽,它只能有mechanicalsolidarity,机械式的团结、聚合(这个词中文不太好翻),总之是一种前现代的共识摘要:我们面临同样的生存新问题,我们拥有几乎同样的生存手段,也就是我们拥有同样的效用函数,那么我们就是一家子。这就是从血缘和地缘关系上形成的前现代社会,用中国人的话就是乡土社会。 当进入现代的时候,黑格尔和德克海姆就发现前现代社会开始瓦解,这些思想家熟悉到了道德危机,或者说是现代性危机,这种危机是从分工开始的。用德克海姆的话说就是分工的发展同时也就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发展。因为分工以后,人们的知识结构就局部化而固定在了所分工的工作上,人们在具体环境中积累知识,那么每个人判定事物的经验、知识积累就和在其他方面分工的人产生了差异,从而价值判定就会产生差异,利益就会有冲突。例如,工农之间的利益差别,就会有谷贱伤农、谷贵伤工的情况。所以前现代社会的道德共识很轻易就瓦解了。而新的道德共识只能建立在德克海姆所说的有机的凝聚(organicsolidarity)社会中。有机的意思就是指文明的人虽然是分工的,但他们通过交易、通过市场贸易互相尊重这种有机的关系,并结成个互相依靠、互相依存的社会。因此,在分工的现代社会,人们也能找到共识和基础,这个共识就是制度,是非道德的,因为它不是依靠于共同的前现代的共识,而是依靠分工制度,就像将每个人固定在一张网上的一个个点上一样,将每个人行为束缚起来。德克海姆被哈耶克认为是社会主义者,因为德克海姆强调的就是传统政府权威,是权威的建立,像强权政府甚至宗教的功能。他企图这样来摆脱韦伯的悲观的解昧状态。 对于道德共识、产生现代危机等新问题熟悉最深刻的主要是欧陆哲学家。包括德克海姆、韦伯、黑格尔。按照哈贝玛斯的观点,黑格尔毕生精力要解决的就是为现代社会找到它的道德基础。而哈贝玛斯的解就是建立在正当交往的基础上。这是欧陆传统的努力。 在英美思想传统中,我们还想不出有思想家例如启蒙时代的洛克、休谟、斯密这样的人,在重要的文章,重要的语句中涉及到现代性危机,也就是道德瓦解的危机新问题。这可能因为当时的英国社会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和法国大革命相似的动荡使然。英国是通过习惯法的健全逐渐取代君主法庭(royalcourt)和宗教的法庭(churchcourt)而形成一种非常灵活的习惯法体系(caselaw),来解决日常的新问题。这是个积累的过程是casebycase。法官碰到新问题,先看看前面有没有案例,假如没有就按自己的理性、公益来点一点解决。可见这是典型的演进秩序。这使人们对现实新问题的解释和处理很稳定,用不着一次性的革命。就像没有大的地震,完全是小震。因此,生活在其中的思想家们感受不到革命和推动革命的道德基础的危机。在道德基础开始瓦解的时候就会有革命,革命无非是道德共识不能达成的产物,是一种极端的手段。 我们中国人基本就受这两方面西学的影响。要么就沿着英美的思路,提出一些适合中国的新问题或中国式的新问题;要么就受到欧陆哲学的影响,包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提出中国式的新问题。所谓中国式的新问题就是中国人关心的是中国、立足于中国的前途、中国的命运,考虑的是中国人所考虑的新问题。也就是新问题意识是中国的。像国有企业改革、农业发展新问题、关贸新问题等等一些很细致的现实新问题。当和一个外国人讨论时,假如他不知道提出新问题的背景,你提出一个学理性新问题,他就会照本宣科地告诉你,这个概念是怎么回事,像公民权利是什么意思,法制是什么意思,但他不会涉及中国的新问题。所以新问题意识很重要,新问题意识只能是本土的。现在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有新问题意识的,在许多学者提出一个政策或一个理论中完全看不到新问题意识。当然,一些海外的学者也是没有这种新问题意识,而只是隔靴搔痒。假如有了这种新问题意识,并在这里面提出正确新问题,在求解时再参照一些其他社会、其他民族的历史过程、经验,回到西方去看(因为很多学问都是西学)时,就会出现几种倾向,一部分人就到欧陆哲学中去找一个合适的参照系、一个启发,经过启发后回来独立地求解中国式的新问题;另一部分人是从英美传统中去寻找启发;还有一些学术练习比较全面的人综合考虑两方面的传统,同时还有新问题意识,这三者兼得是不轻易的。 在此我们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一定要有一个基础的道德共识,而西方思想传统中的两个源流对我们中国人处理新问题有不同的影响。当我们处理道德共识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处理什么是自由这个概念。在欧陆传统里,卢梭有一个看法摘要:田园诗式的野蛮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充分自由的。因为那时候人少地多,从树上摘果子就能吃,也就是完全没有资源稀缺性,没有对于稀缺资源的竞争关系,所以那时也许是非常美好的,像田园诗式的浪漫的,在这样的标准下,每个人是非常非常自由的,他不必考虑其他任何人和他的竞争关系。卢梭当然很羡慕那时候的人,霍布斯也非常羡慕这些野蛮人,这种田园诗式的野蛮生活。但是由于经济学家看到的资源稀缺和对稀缺资源的竞争,产生了残酷的以他人作为手段的生存方式,这时候人就开始不自由了,那么每一个追求自己充分自由的人,假如对自由无限地要求下去,一定会逻辑地把其他人作为自己生存的手段。在欧陆,在法国传统里就是充分的个人自由,在德国从康德的要意志(will)的自由,发展到黑格尔极端的状态,中经谢林、费希特的思想。总之,欧陆传统中提出了像伯林讲的两种有关自由的态度。这里用态度(attitude)而不用立场,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由是好事,可对自由的程度每个人的熟悉并不一样,你可以追求很大程度的自由,以致追求到你认为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你自己,这就是所谓积极自由的态度,假如你追求的个人自由那么广泛,那么彻底,以致你的主观意志、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体现出来后,结果就是你控制了其他人,你把所有的人都作为达到你的个人意志的手段,解放你自己的一个手段,这就很可怕了,这就是希特勒的集权。我个人所主张的自由,是所谓消极的自由态度,就是你站在自由两个极端的中点上,在这样一个适可而止的,止于至善的点上,你向左边望就是积极自由,你就非常地想控制别人,你向右边看,你就抱着一种消极的自由态度。所以这是一种态度,大部分人立场都是差不多,没有多少人是希特勒,大部分人也不是完全不要个人自由的,这就是一个态度区分,态度区分非常重要。假如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悲剧或法西斯专制。处理得好就会出现市民社会或社区生活。这都是从两种态度的差别生发出来的。所以我强调先在态度上讨论。两种自由态度就是伯林的名言,一个是freeto,你做事情的自由,一个是freefrom,我避免事情的自由,我不愿意去干扰别人,同时我也从控制中避免出来。追求这种自由的人一定会承认他对别人同等的消极自由的责任,也就是在自由中间没有绝对的自由,这里有个度的新问题,那么为了维持这个自由的度,你将对其他人的自由负担你的义务,你只有这样按基本的对等原则(道德黄金律)做才能够有你的自由。否则我们之间就是野蛮的、互相杀戳的关系。所以消极的自由态度包含着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个人活动的空间,你的隐私、小天地(privacy),别人不来干涉你,另一面是别人不来干涉你的义务,是社会所有人达到的一种道德共识,比如像认为不应该闯入别人家拿了东西就去卖等等。所以,你在享受别人不干预你的权利的时候,也担负着尊重别人同等权利的义务。这是一个辩证统一关系。我们谈的自由就是这样的自由,而不是单向的自由,不是积极的自由。所以我们可以说,为了确保最大限度的这种消极自由,我们迫不得以,非要加入这样一个文明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承担着对这样的自由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是洛克说的产权。这就是在我们这个传统中所说的道德共识。就是每个人在宪法上都签约摘要: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同意尊重其他所有公民的生命、基本自由、基本财产占有的权利。在这个根本宪法的签约之下,你才谈得上立法过程、执法政府,因为抽象的宪法不能解决各种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新问题。所以你要立法,要有符合宪法的政府。总之,这一套是属于政治哲学的内容。这一套之前是属于道德哲学的内容,只有在这两套体系之后,我们才能谈到所谓经济生活,经济生活才有一个规矩,才有德克海姆所说的有机社会的结构——每个人都在服从一套规范,都在自己相应的网眼里自由地活动,同时,也充分地信赖其他人也在他自己的网眼中活动而不越轨。那么这个社会就成了德克海姆理想中的有机凝聚的社会。 假如我们将以上这套体系称为道德基础,又将道德事件规定为非理性的选择行为中的一类行为,哪么道德事件怎么可能发生。这就涉及到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里共同遵守的道德黄金律摘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所有文明社会中,我们发现都有这样的说法,在《圣经》里,在孔孟思想中。不同的文明社会时间、历史、地理差别很大,但都有这样的思想。因为你不服从这一条,你就结不成社会。所以,我相信在目前所生存下来的7个文明中都有这个道德金律。像在西方的传统中,欧陆和英美都有一个共同的希腊、罗马传统,也就是斯多葛学派的正确推理摘要:理性的人不会理性地去做错事,去伤害他人,因为他会理性地推断假如这样做,别人也会反过来伤害你,这就非理性了。所以理性推理中可以推导出来道德金律。这是斯多葛传统,也是基督教的来源之一,到了后期就演变成了两个分支摘要:英美的和欧陆的传统。而欧陆一派对道德哲学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一来他们有危机,还有他们具有不是新教传统的基督教传统,更古老的犹太教影响,导致康德的自由意志,他从自由意志推出一种责任,推出一种普适原则下的个人责任,而真正继续了这一思想的是萨特。 康德的欧陆传统要追求的是自由意志,而不是英美的在基本权利的基础上,人们有一个消极的自由态度就够了。假如你要追求你的自由意志,你线性地走下去,你可能就走到法西斯主义。这并不是康德的意思,康德所讲的意志自由是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物质约束的个人意志,是一种精神。但假如我们将它放到现实中考虑,我们每日每时都被现实所困扰,所以我们的意志不可能是充分自由的,也就推不出自由意志下应该做的那些事。而这并不是康德的出发点,康德的出发点是我先要假设一个抽象的人,他是完全不受限制的,不去做因受日常生活烦恼不得不为之的一些事,完全是自由的,就像上帝那样自由,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应该做的事是什么。由此出发推出一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规则。那么如何从康德的思想推出道德金律呢?罗尔斯曾专门有一篇文章论述从康德的意志自由到罗尔斯的普遍主义正义原则。推理过程是这样摘要:首先,第一个检验就是,你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比如是否撒谎),你要用自由意志判定这件事对不对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此时此刻,假如你认为在这件事上你的自由意志不受任何环境约束,你得出结论该做或不该做这件事,那么你再把这个检验深入到第二层检验,即是不是你自己在所有的场合,所有的情况下都应该做或不做这件事,才能完成你的自由意志,假如也通过了,那你再问第三个新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所有的情况下,都做或不做这件事。假如是,那么做或不做这件事就应该成为普遍遵守的规则。 当然在伦理学史上有很多学者围绕康德的例子来批评,比如有人在追杀你的朋友,这时只有你知道朋友的隐匿之处,当杀手逼迫你讲出你朋友的藏身之处的时候,你是撒谎还是不撒谎。康德对此的回答是,这不是他所讲的自由意志,这已经是不自由的意志了,因为你面临着有人持枪,他在物质上束缚着你。所以康德不回答这个新问题。 由此,从欧陆哲学中衍生出来了一种看法就是,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由普适主义或普遍主义原则来保证的。这就涉及上面提到的用正确推理原则得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规则。所以很有意思的是从两个对自由的理解都可以得到道德金律。普遍主义原则下,可以出现看上去“非理性”的道德事件。 这里又涉及到道德新问题的另一个维度,它是非凡主义呢,还是普适主义。现在很多的道德探究都认为,仅仅靠普遍主义推出来的原则,可不可以推出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那些道德准则,恐怕还是不行。这就像宪法并不能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还需要商法、民法等等具体的法律。所以,为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麻烦、冲突,还不能仅仅依靠一些最普遍的道德准则,我们还得承认具体的义务、责任,也就是所谓非凡主义的道德。 就我们中国的文化来说,除了孔子对仁的看法具有普遍主义外,后来是越来越相信非凡主义。像韦政通先生总是强调中国的差序格局,就是非普遍主义,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有差等。最爱的是父母,再次是兄弟,再后是邻居,然后推及其他人,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扩展下去。这都是相对主义的、非凡主义的原则表现。这是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 面对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道德滑坡的局面,在我们将抽象的理论用来解释现实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分析也刚刚进行了一半。在中国社会里,什么是道德行为。我觉得,就是每个人要把自己非凡的环境考虑清楚,你是这个环境的中心,你有父母、子女、亲戚、邻居、朋友,你把自己和这些人的关系都做一个理性的熟悉,做一个很深切的理解,判定你和他们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按照你确定的理想模式去处理各种关系,去和别人博弈,一直处理到符合你理想模式的程度。你的理想模式就是你的道德准则,你就这样行为。比如,孔子说,子为父隐,直在其中。那么父亲犯了罪,儿子包庇,这里包含了正义。你说要大义灭亲,那不行,不现实。所以在一个非凡主义的文化中间,没有宗教传统的文化中间,就得从非凡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来判定,理性的判定,利己地但不是自私地来判定你应该怎样处理,而不是实际上怎样处理(是应然而不是实然)人际关系,然后以这个判定来指导你的行为。在道德准则之下,在道德理解之下,尽量地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时候就涉及到实然,实际上很多事情你不得不做,但你认为不道德,你认为可能不对。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解决的人生新问题、冲突,每个人总是处在这种冲突中,这是你的生命过程。这没办法,每一个个体都是这样。 这种情况下,一个可以说是最严重的新问题就出来了摘要:就是从乡土中国到一个现代市场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我们缺乏强有力的普遍主义原则,那么怎样才能形成道德共识?例如,当分工充分发达了以后,农民本来是一个村,通过婚姻关系都是新戚,本来是很有共识的。而现在搞乡镇企业了,你生产钢管、他生产水泥、我生产煤炭,有专业分工,就有了利益冲突,就面临启蒙时代人们所碰到的道德危机,原来的共识就开始崩溃,就开始“杀熟”,越好的朋友越宰你一刀,因为他没有办法不这样行事,因为这是在非凡主义原则指导下。结果有很多在乡土中国条件下可以达成的道德共识这时就达不成了。像义利之辩影响就很大,例如反暴利法的产生,就有一个文化背景,有一个传统。 所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本来就缺少普遍主义原则的社会,一旦走入市场经济或现代的分工社会,那么原来赖以维系社会的家庭联系就被冲烂了,血缘关系就被淡化了,那么和血缘关系联系的前现代化的共识就瓦解了。而宗教生活我们又没有,没有一个从中世纪带来的遗产,就是把上帝变成法就完事,使社会有一个自然秩序的条件。所以就变成了无法无天的情况,人们就开始追求最眼前的利益——货币,用钱来指导人的行为。这时你没有道德准则了,你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你什么行为是道德的,道德是教育出来的,是一点点在传统中熏陶出来的,可我们的传统正在巨变,正受到冲击,每一个人都开始失落。假如按正常的状态,即便在一个非凡主义社会,也先有一个道德的基准,在这个参照系之下,人们知道向道德方向去努力,就是文明化的过程(civilization),而现在我们似乎不是这样,而是有点野蛮化过程,因为,没有人去指导,人们完全是看怎么自私就怎么来了。人们只是靠理性驱动,他的利益函数、效用函数,力求在目前最大化,今后的事也不想了。严格地讲,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事是要经过多次博弈的,就是说一个充分理性的人应该考虑到无穷远的未来的收益,然后将它折现到现在使效用最大化,这个最大化就有可能是道德性的行为,也就是顾及他人的行为,因为假如毁掉了名誉,以后就没办法和人合作。但我们处在过渡时期,未来贴现值不确定,以致没有人考虑。结果每一个人都越来越短视,所以就会看到我们社会目前的假冒伪劣,这都是不要未来名誉的行为,一个规范的社会不会有这种现象。这又形成劣币淘汰良币,假如你顾及名誉,你就吃亏,以致生存不下去。结果就很危险了。一旦出现了这种道德风险(moralhazard),影响破坏了互相信任的关系,假如这种道德风险代价太高,没有一个机制来平滑它,那就是逆淘汰,是劣币驱逐良币,那么最后这个社会里都是坏人,那些稍微好点的人都生活不下去。我总举这个例子,就是人类学家(RuthBenedict)观察到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以能骗住所有的人为英雄人物的标准,就是大家都服骗术最高的人。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一直坚持这种标准,那就没有贸易、交换、信任可言,市场在这个意义上就崩溃了,结果这个部落几十年以后就会自然消失。 在目前的时刻,我并不是雷锋,我也不想让每一个人来考虑道德新问题,但我觉得道德的危机就在我们身边,假如我们处理不好,那无论是改革还是市场社会的发展都很困难了。 很可惜,对目前的状况,我提不出任何具体的办法。我在香港除了制度经济学,就一直都是探究企业家行为,这两者是有关系的。制度创新是企业家的行为而不是理论家的行为。那么什么样的制度可以使我们的道德危机得到缓解,我不知道,我只是说这是一个企业家创新的过程。我总用这样的例子,就是在最大的企业之间,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强盗对强盗的规则,就是说,假如你不守规则,那你就死了。所以在这一层次的企业家里名誉非常重要,他们开始向长远着眼,不是搞短平快。所以有恒产者有恒心是有道理的。因此,有充分的竞争就会产生一个良性的秩序。但这个秩序是否能够扩展,扩展到中小企业,那还得观察,这不是个理论新问题,而是一个实践新问题。但这是一种希望。从理论上可以提出来的一个原则(不是规则),就是竞争性原则。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制度,但我知道真正好的制度一定是竞争的产物,是制度创新,是各种不同制度之间竞争产生出来的结果。这个竞争的结果可能是没有一个人满足,但这是我们得到的最好的制度或最不坏的制度。所以,只有充分竞争才是我们得到好的制度,解决道德危机的唯一途径。这就回到了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阵营,只要答应我们自由交往,也许就可以建立规范及道德共识。 但是,现代经济学还不现代,因为它没有思索人存在的意义这个现代新问题,或上面我们说的现代危机这个新问题,我们声称现代只不过是数学用多了点。因此,为了使经济学进入现代,经济学必须首先回到古典,处理古典的新问题。因为古典经济学的时代正是启蒙时代,正是那时候人们熟悉了现代危机。所以我们要回到古典经济学,重新梳理出现代传统,这才可以继续往前走,进入现代。假如缺乏这种眼光,就值得批判。我一直在思索现代经济学,我是从存在哲学、从生存论的角度来从新写经济分析。实际上我们做的任何一项经济分析都不可能脱离价值判定,我们的价值判定最基本的就是从生存哲学、从生存论的角度、从这个世界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这个角度,来给出我们的价值判定。在这个判定基础上,才可能有类似效用函数,博弈均衡的选择这些能动的选择,去改变传统、去改变均衡、去进行制度创新,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经济学才现代化了。就是把人的意义考虑进来,而不是像新古典的现代经济学所表现的就是把人当成一个东西来控制。现代经济学无非做得动态化一些,像最优控制理论,但我们只要问人在哪里的新问题,就会发现现在经济学的缺陷。我想中国人假如说能够超越西方的经济学或者说能够继续它并超过它,一个可能出现突破的点就是结合我们的文化强势,也就是文化的比较优势,因为在中国哲学中的深厚的人文基础、人文传统,把人的意义带回到经济学中来,这就有可能形成一个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我们可以事先武断甚至走极端地把道德定义成摘要:道德的行为就是不能给你带来眼前好处的行为。比如,有人落水,你为救他而献身,或和一个抢了别人东西的歹徒搏斗受了伤,这时,我们很难说你是自利的,就是说在你的理性考虑中,你很难考虑到假如活下来,你的英雄称号会在你的效用函数中占多大的地位。这是我们就极端而言的,用以反驳另一种观点摘要:市场经济没有必要谈道德,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经济学阵营中来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往往强调要道德干什么,有市场经济就够了,市场经济会在竞争中自然产生出道德机制、道德规范来。应该说,我在许多方面和他们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甚至也是一致的。但我想将道德的重要性突出到这样的高度,就是说,不妨将道德定义成摘要:凡是理性的考虑都不会做的那种事。只要是考虑效用函数极大化,就绝对不会干的那类事中,有一类事叫道德行为。当然还有非道德的事也可能处于非理性范围内。我们就是在非理性范围内考虑道德事件。这里我们是将道德作为一次事件来考虑。这就不必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纠缠于摘要:到底道德有没有必要,道德是否是一个交易的结果,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为之后自然就会产生道德规范,还是先有道德规范才有交易这样一些鸡和蛋的新问题。 既然道德和理性是对立的,是非理性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道德行为发生?道德是否是作为社会的基础存在的,也就是说一个市场社会(请注重不是市场经济),需要不需要一个道德基础,这个道德基础包括对产权的尊重、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自我约束等等。 假如用我对道德事件的定义,那么基本的逻辑关系已经包含在这个概念里了。就是一群充分理性的自利的人(self-interested),是为自己的利益牟利的。但他们假如仅仅在自私的意义上是充分理性的(selfish),仅仅是自私的一群人,那么所有的其他人都只是他们的手段,是他们达到自私目的的一个手段。别人是我的手段,同样你也是别人的手段,你的生命、你的财产、你的幸福都是他人的手段。在这样一群人中可不可能有市场社会,再退一步可不可以有社会。在传统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讨论中,答案是很明确的摘要:不可能。在我们熟悉的一些政治哲学著作中,像英美传统的洛克、霍布斯或康德哲学传统中的有关论述,在自由意志这个传统中生长出来的道德哲学,欧陆哲学,像卢梭,都有这一观点摘要:即便是一群自利的人,假如他们完全是自私的,那就是野蛮人,就没有文明社会。 在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中都认为社会是文明社会(civilsociety),是civil,而不是野蛮(barbarian)状态。而一个文明社会或市民社会、公民社会,这些词在英文中都是civilsociety。civil在洛克的产权理论中,就意味每个人都必须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占有权利,也就是他所讲的Property。虽然在欧陆传统中有关对财产占有的尊重和英美传统有很大的不同,但从学术上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都承认只要是人类社会就要有一个文明的基础,这个文明基础就是道德共识(moralconsensus)。在霍布斯、洛克、黑格尔的论述中,道德共识的意思就是人们相互间有一个起码的尊重。这个尊重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在欧洲进入启蒙时代之前的时期,并不显得很重要,因为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熟悉到它一旦缺乏将是什么样子,因此没有形成启蒙时代的道德危机。德克海姆有关社会道德共识的看法摘要:在一个前分工社会或前资本主义社会、前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机械式的同一(mechanicalsolidarity)。因为那时分工不发达而且社会规模很小,秩序扩展得还不宽泛,所以就一小群人而言,他们之间的共识比较轻易达成。这一小群人大都面临同一种风险——大自然,他们之间没有很广泛的地理差别,人种上单一,在血缘上也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他们的能力、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差不多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现代社会的萌芽,它只能有mechanicalsolidarity,机械式的团结、聚合(这个词中文不太好翻),总之是一种前现代的共识摘要:我们面临同样的生存新问题,我们拥有几乎同样的生存手段,也就是我们拥有同样的效用函数,那么我们就是一家子。这就是从血缘和地缘关系上形成的前现代社会,用中国人的话就是乡土社会。 当进入现代的时候,黑格尔和德克海姆就发现前现代社会开始瓦解,这些思想家熟悉到了道德危机,或者说是现代性危机,这种危机是从分工开始的。用德克海姆的话说就是分工的发展同时也就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发展。因为分工以后,人们的知识结构就局部化而固定在了所分工的工作上,人们在具体环境中积累知识,那么每个人判定事物的经验、知识积累就和在其他方面分工的人产生了差异,从而价值判定就会产生差异,利益就会有冲突。例如,工农之间的利益差别,就会有谷贱伤农、谷贵伤工的情况。所以前现代社会的道德共识很轻易就瓦解了。而新的道德共识只能建立在德克海姆所说的有机的凝聚(organicsolidarity)社会中。有机的意思就是指文明的人虽然是分工的,但他们通过交易、通过市场贸易互相尊重这种有机的关系,并结成个互相依靠、互相依存的社会。因此,在分工的现代社会,人们也能找到共识和基础,这个共识就是制度,是非道德的,因为它不是依靠于共同的前现代的共识,而是依靠分工制度,就像将每个人固定在一张网上的一个个点上一样,将每个人行为束缚起来。德克海姆被哈耶克认为是社会主义者,因为德克海姆强调的就是传统政府权威,是权威的建立,像强权政府甚至宗教的功能。他企图这样来摆脱韦伯的悲观的解昧状态。 对于道德共识、产生现代危机等新问题熟悉最深刻的主要是欧陆哲学家。包括德克海姆、韦伯、黑格尔。按照哈贝玛斯的观点,黑格尔毕生精力要解决的就是为现代社会找到它的道德基础。而哈贝玛斯的解就是建立在正当交往的基础上。这是欧陆传统的努力。 在英美思想传统中,我们还想不出有思想家例如启蒙时代的洛克、休谟、斯密这样的人,在重要的文章,重要的语句中涉及到现代性危机,也就是道德瓦解的危机新问题。这可能因为当时的英国社会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和法国大革命相似的动荡使然。英国是通过习惯法的健全逐渐取代君主法庭(royalcourt)和宗教的法庭(churchcourt)而形成一种非常灵活的习惯法体系(caselaw),来解决日常的新问题。这是个积累的过程是casebycase。法官碰到新问题,先看看前面有没有案例,假如没有就按自己的理性、公益来点一点解决。可见这是典型的演进秩序。这使人们对现实新问题的解释和处理很稳定,用不着一次性的革命。就像没有大的地震,完全是小震。因此,生活在其中的思想家们感受不到革命和推动革命的道德基础的危机。在道德基础开始瓦解的时候就会有革命,革命无非是道德共识不能达成的产物,是一种极端的手段。 我们中国人基本就受这两方面西学的影响。要么就沿着英美的思路,提出一些适合中国的新问题或中国式的新问题;要么就受到欧陆哲学的影响,包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提出中国式的新问题。所谓中国式的新问题就是中国人关心的是中国、立足于中国的前途、中国的命运,考虑的是中国人所考虑的新问题。也就是新问题意识是中国的。像国有企业改革、农业发展新问题、关贸新问题等等一些很细致的现实新问题。当和一个外国人讨论时,假如他不知道提出新问题的背景,你提出一个学理性新问题,他就会照本宣科地告诉你,这个概念是怎么回事,像公民权利是什么意思,法制是什么意思,但他不会涉及中国的新问题。所以新问题意识很重要,新问题意识只能是本土的。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道德管理 内容提要摘要:本文从经济学是否需要个人假定的分析单元出发,确定了经济假定有效性和简洁性的原则。比较分析了经济理论中几种主要的对人的抽象假定,并得出了偏向于“经济人”经典假定的结论。 摘要:假定个人社会经济人道德人方法论 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学中的经典假设即使仅从亚当-斯密算起,也已经使用了200余年。在这其中,有关经济人假设是否合理有效的讨论、诘难、争吵一直不绝于耳。对于经济学而言,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整的对人的假设,假如需要,到底那一种假设是最合理的——或者是给我们的经济学探究带来最小麻烦的?这是本文力图讨论的新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并结合各种代表性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得出一个令自己满足的结论。在文章的第一节将先对“人的假设”进行具体的定义并对现有的本领域的论文进行总结;第二节讨论对人假设的必要性和重要程度;第三节试图探询一种合理的最有利于经济学的一般化假设;在文章的最后则说几句和本文相关又不相关的闲话。 一、讨论前的预备 所谓对人的假设,是指为了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对微观的人的特征进行抽象,并根据这种抽象分析其决策和行为。在这里要注重到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对人的假设都是为了经济学探究的需要而作出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简化条件以便给出明确结果;而绝不是为了对人的特征或者“人性”作出描述甚至是评论性的结论。另一方面,要保证经济理论不是胡说八道,其对人的抽象(假如这项理论认为需要这样的抽象的话)也必须以现实为基础。 依照以上的定义,由于经济学探究角度、探究需要的不同,对于人的抽象也是各不相同。同时,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济学家对人性不同的看法也影响了其对人的假设,——甚至有人认为这位令人无法捉摸的王子根本就不该在经济学的舞台上出现。无论如何,经济学中众多的对人的抽象也吸引着学者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本着经济学家“最优化”的嗜好试图找到其中的最合理的一个。 国内外对这方面的探究成果,一般以“经济人”名义冠之,尽管有不少人会把“道德”、“非理性”、“效用人”等等作为和“经济人”并列的概念进行探究。总的来说基本是在经济人这一命题下描述经济学中对人的假设的演化过程。 笔者可以找到的英文文献有三篇,它们是《理性经济人》(马丁-霍利斯,爱德华-内尔,1975)、《有思想的经济人》(米兹,1991)、《近代经济人的灵魂》(梅尔斯,1983),他们都以“经济人”这以假设为中心,评述了对人的各种抽象。值得注重的还有《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霍奇逊,1993),其中的第三章“在个体主义的方法论背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主流经济学中的人的抽象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经济学探究是否应该从人的基本假定开始的新问题。 国内本领域最出色的作品是《经济人和社会秩序分析》(杨春学,1998),该书从17世纪霍布思的“人性自私论”开始,直到现代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加里-贝克尔的“效用最大化”说,系统总结并评述了经济学上对人性假设的各种思想及其演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把“经济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命题而不是探究方法进行讨论,这是和本文的方向有所不同的。其它此方面的文献也较多,但其成果基本不出刘氏的范围。至于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需要经济人”的新问题,笔者以为已经超出经济学探究方法的讨论,对此类文献未予理会。 最后要指出的是,几乎所有此类文献,都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阐述加入进来。唯一能够找到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有关“人”及其经济行为特征的分析比较”(胡均,刘风义,2001)1,该文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进行了比较,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人”的总结相当精辟,本文的对其某些观点进行了参考。 二、起点摘要:个人,还是社会?这是个新问题 我们的探究对象,不是一些简单的个体,而是一些在社会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社会个体……为了了解这种个体,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其全体环境中来加以探究;而为了了解这种群体,我们有必须了解那些个体,因为正是这些个体之间相互关连的行为组成了社会群体。 在讨论经济学中人的抽象前,我们先要确定它在经济探究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还是附带讨论的。假如说人的行为目的和方式可以完全由外界条件——比如社会习惯、制度等决定,那么对人的抽象也就不那么重要。假如经济探究可以从其他方面而非个人(或者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开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模拟帕雷托的句式说摘要:“给我一组外部条件,那么个人就可以消失。” 在这个新问题上有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一种是个人主义方法论,强调以抛开一切外部条件的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冯-米塞斯3用明确而有说服力的语言宣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要从人类行为的有目的性和目标导向这个前提出发。并且根据因果论的推导,个体有目的性乃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充分起因。换而言之,这种目的(也许应该加上偏好)在这里被预先给定,“人”的抽象已经清楚地决定,并以此出发进行其经济探究。应该说绝大多数绝大多数经济理论都或多或少地因循了这种方法论。斯密的“经济人”命题也是明确地由微观的自利的个人开始的。 另一种观点则恰好相反,他们批判斯密、李嘉图把那个时代的人不是看作历史的结果,而是看作历史的起点,并认为合乎自然的的个人不是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产生的观点。同时他们也反对把人的范畴永恒化,得出一个一般性的规律性的抽象。持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纵观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方面的论述,尽管其一再申明不否定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能动性,认为个体具有潜在地改变其关系规则地能动功能,批判那种“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地产物”地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但是根据其对人的定义——“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社会而非个人。进一步的证据在于其以物化的生产资料为标准的阶级划分,各个阶级的利益和目标是既定的,个人的目的和行为服从其所属阶级。用比较简单的推导来说即是社会存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决定了个人行为。因此其经济学的起点是社会而非个人,对个人的假设也相形见拙了。如我们前边说到的那样,王子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甚至有下岗的危险。 当然,越来越多的人的观点则介乎于两者之间而有所侧重,比如新制度经济学亦是以人为起点,但其在假定人的目的和偏好时却又肯定社会制度会予之影响。可以算是兼顾了。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人脱离不了个体本位的藩篱。 我们这里无意讨论哲学新问题,但社会和个人的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由的确蕴涵了太多的哲学思索。在这里不预备仔细讨论它们的关系(我想已经有足够多的大脑给出了足够多的答案),我们并不讨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却一样能煎出美味的荷包蛋,因为我们以煎鸡蛋为目的从而以鸡蛋为起点。同样的道理,经济探究的目的决定了其起点。不同的起点也决定了不同理论的局限性。假如我们把经济学对象定义为穆勒的四分法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观主体是我们需要直接面对的,那么一个准确合理的人的假设就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探究的方向的功能也是决定性的,那么在过多的拘泥和谁决定谁也是不明智的。 这样得出结论也许有逃避新问题之嫌,那么我们再提出一种区分的方法——把变量较多,较难熟悉的作为假设前提进行抽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讨论。相对社会而言,个人的偏好和目的更难于把握也更难于追根溯源,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另一个偏偏不喜欢)?这样的原因实在是不好把握。我们假定的往往是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而只能经验抽象的,那么社会就相对简单得多了。诚如加里-贝克尔所言摘要:“口味这个东西是不能讨论的。”于是应该以谁为起点也就显而易见的。 最后指出的,我们不否认某些领域从社会出发会更恰当,一种骑墙的表述方式是“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这样探究者到底爱从条件还是主体来探究就自便了。这实在是个不受指责的好办法。 三、人的假定摘要:是一个两个,还是很多很多? 人类的经济模式当然不是唯一的模式。社会学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人、了解人的社会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心理学也是这样。但是,从科学观点来看,真正的新问题是在这些工具中,即在‘经济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政治学模式’或‘心理学模式’等工具中间,找出最有效和‘竞争能力最强’的工具,以便尽可能准确地抓住人类社会的复杂本质,假如我们的经济学确实需要一个“人”的假设的话,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假定,什么样的抽象才是最合理的?同样是亨利%26#8226;勒帕日(1977)给了我们一个标准摘要:“一种科学工具的价值是不能以其假设的现实程度来衡量的,重要的是这些假设是否简单明了,是否有效,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好的假设不一定是最接近复杂现实的假设,而是那种尽可能简单明了,并且有尽可能大的解释和预见能力的假设。”这是一种纯粹的效率原则。但是,经济学的确不应该含盖太多的价值判定。作为一门科学,主观上的价值判定会极大的影响其解释和预见能力,经济世界如同物理世界一样并不会因为我们认为它是什么就会如我们所愿。事实上,即使我们能在一时之间欺骗自己欺骗世界,但结果不是关起来的门窗终于漏了风就是屋里的东西最终发了臭。总之,笔者坚持经济学纯粹的科学性,因此这样的经济学也只需要一种假设摘要:最简单最有效的那种。 带着这样一个标准,让我们对经济思想史上一些流行或者曾经流行的假定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当然是最为经典的“经济人”假设。其核心内容即自利的理性人。这包含着两层意思摘要:其一,人是理性的,在决策行为时总是作出自己认为更好的选择,这样的大白话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就转化为“稳定的偏好”,并进一步有完备性、传递性、反身性三大性质作为严格的数学基础;其二,人是自利的,在进行经济行为(最重要的,在进行交易时),人是以利己为目标的。以这样的定义,因该说亚当-斯密以来以致新古典经济学直至今日,绝大多数经济理论都是在这个假定下展开的。所不同的只是对于其利己目标的不断变化调整,即经济利益最大化到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而“经济人”的两大要素从一开始就饱受诟病,尤其集中在后者上。闻名的“亚当-斯密新问题”即是其一,人们很不能容忍经济理论中自私利己的经济动物就是《道德情操论》中具备着高尚道德的“人”。对于这样的责难我们大可以看看亚当-斯密有关交易起源的描述摘要:“……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靠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假如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轻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假如他要和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5利己之心假如是交易——经济学的现实之母——的基础,那么假如要抛弃它,就只好抛弃经济学。另一方面让我们提到标准对“经济人”假设进行衡量,对交易来源的解释证实了其有效性;假设的有效性又是和其简洁性相关的。接近现实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过分追求假设的现实性,只会增加其复杂性,甚至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列入假设条件,反而影响了假设的有效性。有关这一点,弗里德曼(1953)举的一个例子很有解释力。他说,一个理论或其“假设”不可能是完全“现实主义的”。有关麦子市场的一个“完全现实主义”的理论,不仅需要包括直接决定麦子的供给和需求的那些情况,而且还需要包括用于交换的现金或信用工具的种类。此外还有摘要:交易者的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他的祖先及受教育的程度,他的家庭人数,他家庭成员的特征、祖先、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种植麦子的土壤种类,土壤的物理及化学属性;在生长期内的主要天气情况;种植小麦的农民及最终食用小麦的消费者个人特征,等等,等等,无穷无尽。为达到这样一种真实而作的过分努力,都只会使该理论失去真实有用的功能。从这一点上来说“经济人”假定用最精练的的方式得到了最大的解释能力,难能可贵。 至于“经济人”假定的种种弊端,即使不看国外,国内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口号的论著也有不少极为出色者,其中对“经济人”的批评横贯古今、旁征博引,出色之极,在这里就不多说了。6 “社会人“模式是另一种应用于经济学中的假设。它由旧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提出、想以之来取代“经济人”模式。它的基本内容是摘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平安、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的需要;人所作出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的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功能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靠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因此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和环境的关系去理解人,去解释人的经济行为。 历史证实,“社会人”这种替代模式对理论经济学家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在某种意义上,每一门社会科学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具体层次上对人进行探究。作为一门学科,理论经济学对人的探究,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但这不意味着经济学家必须全面地探究和考虑到影响人的所有因素。以“社会人”作为经济学的基本行为假说,无异于否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存在的价值。同时从简洁性的标准考虑“社会人”的模式也是复杂而无法把握的。 “管理人”是赫伯特%26#8226;西蒙在其“有限理性”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人受到自身在熟悉和计算能力方面固有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的制约,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不论主观愿望怎样,人们都只是追求可以实现的“满足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 “管理人”分析模式把人的决策行为视为一种动态的选择、探索、适应过程,即摘要:根据既定的满足目标,对已知的少量替代方案进行选择,不久因环境变化而不能得到满足再探索新的替代方案,同时也对满足程度进行调整。着的确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行为的分析模式。但就其自身的逻辑而言,“满足”标准是一个非常含糊的解说,也很难获得数学上的支持。同时什么时候探索新的方案、什么标注下调低满足程度也是非常模糊的。最后,生产者假如都是根据“满足”目标展开活动,很难解释资源会产生稀缺状况。7 最后是不属于经济学假定范围的“道德人”,它仅仅是其它学科学派用以进攻“经济人”的武器而已。道德人对于经济新问题的解释能力非常小,一个例证是在制度方面的,制度提供了人们追求私利时的行为规则,由此形成了社会秩序,相反,假如不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而是假设为不谋私利的“道德人”或“圣徒”,那么制度及其约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遗憾的是,人不是圣徒。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笔者的结论摘要:假如我们真需要一个经济学上的“人”的话,理性的自私的“经济人”仍然是首选的。 四、冷酷的科学之外 有两件事务我愈是思索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布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摘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或许是经济学帝国主义侵犯的领土日益广阔,人们对经济学的苛求也日益严厉。从诞生开始就受到各种非难的“经济人”其所受到的绝大多数指责都不属于其所属的探究范畴。所幸的是他竟平安无事茁壮成长。这样的大幸和大不幸都源于经济学离我们的生活实在太近了,而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事远非“科学”两个字所能解释。当我们讨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时往往掉进“我们该作‘经济人’还是‘道德人’”的陷阱中而不自知。 本文在前边以十分轻视的口吻评价了“道德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这源于作者坚持经济学是科学这一冷酷的论断。但绝不表示任何对闪耀的人性之光的高尚道德的轻视。事实上笔者甚至反对把亲情、友情以及助人为乐的美德放入所谓“效用最大化”中去解释,经济学的领土仍然在经济领域,过多的扩张是对科学的不敬也是对经济学的变相毁灭。而道德、感情,即使不能禁止经济学涉足,至少我们也可以说其在这一领域的解释能力是十分弱小的。 科学是冷酷的,科学中的“人”是冷酷的,因为假如我们不“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现实中的人,我们得出的结论就往往会过于乐观。但现实中的人绝不会有着最大的恶意。在经济学之外,我虔诚而又敬畏地遵循着心中的道德,假如没有它,我的人生将会了无生趣。在没有成本和收益曲线的感情世界里,我随时愿意为自己的亲人、爱人、友人牺牲一切。 经济学管理论文:政府行政经济学管理 一、我国政府行政审批制的性质和起源 我国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实际上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在传统的集中计划体制下,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是按照列宁的“国际辛迪加”模式组织起来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配权统统集中于中央,就业由政府统一分配,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物资实行统一调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完全成了政府的附属物,几乎没有自主权可言;政府的行政审批成了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需的环节,几乎覆盖了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覆盖全社会的行政审批制度,排斥而不是保护了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仍然存在;而且,市场化改革之后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审批制度保持了相当大的连续性。以新建企业为例,目前新建企业所需行政审批事项与程序,尽管比计划经济时期有所减少,但基本框架几乎未发生变化(李郁芳,2001)。事实上,行政审批本身就是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政府在催生市场、扫除市场化改革障碍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有学者认为,“特许式改革”是广东市场化改革的特点。事实上,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指导思想下,“特许式改革”贯穿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事情常常是这样进行的:先由企业或改革项目的实施者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再由地方政府向上一级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申请,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批、特许后方可实施某项改革。这种以行政手段强制性推动改革的方式,客观上必然强化政府的审批制度,使大量本应由市场本身实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如企业上市、市场准入等,需要通过层层的政府审查、批准程序方可实现。这样,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由计划经济时期直接指挥微观经济活动,转变为目前通过审批标准来控制微观经济运行中的融资、市场准入等关键性环节;然而,政府行政审批的实质仍与计划经济时期一样,是政府企图控制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工具。 我国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审批制度,与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有本质区别。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其目的是弥补市场失灵,保护市场机制;而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其功能却是保持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权力。换句话说,我国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起源,应被理解为保持政府的微观资源配置职能,不需要寻找“市场失灵”或“帕累托最优”方面的原因。二者在性质上的区别可以归结为行政审批制度“为谁服务”的问题。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是政府为市场服务的工具;而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则是使市场机制服从政府意图的工具。 可见,我国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政府的公共选择有关。具体说,目前在我国政府的公共选择规则方面,有三个问题使当前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长期延续: 1.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利益结构。正如布坎南所指出的,在行政领域或“政治市场”上,“个人是严格按经济人的方式行动的……当人们改变角色(即从市场交易主体变为公共选择主体——引者)时,并没有变为圣人”。(注: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347。)也就是说,政府并不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而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下,政府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可以运用行政权力收取各种管理费用,并与本部门的收入和个人利益发生了联系。这就在客观上推动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谋求更多收费项目,获取更多审批权力。正由于政府官员的利益结果与审批所带来的收益有关,行政审批由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演变为政府官员追求本部门利益以及个人奖金或福利的行为,形成政府本身不愿放弃行政审批的局面。如不久前广州市清理出的1050项审批项目中,各部门自报要求保留的有949项,占90.4%,自报取消审批的只有10项,仅占0.95%(注:李郁芳.关于政府审批制度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4):197-208。)。 2.政府规模膨胀。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由于政府官员的名誉、地位、权利、酬金经营与其所在的政府机构的规模大小成正比,因此政府官员必然千方百计地扩大政府机构,争取更多的职能和预算。这就在两方面要求行政审批的加强:第一,膨胀的政府规模需要更多的行政开支,在现有“吃饭财政”的状况下,财政难以满足政府机构膨胀的要求,导致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因财政困难而发不出工资,迫使国家不得不默认行政机构审批收费。第二,扩大政府规模必然要求为新增加的公职人员提供工作机会,扩充政府行政审批项目是“因人设事”的简便办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规模持续膨胀,从1979年的505万人增长至2001年的1104万人,在国有单位职工总数中的比例由1979年的5.8%增至2001的14.0%(注: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对政府的行政审批造成较大刚性压力。 3.政府官员的“设租”和“寻租”。如果说审批收费还是政府官员以合法的理由获取个人利益,那么“设租”就是以非法方式获得个人利益了。寻租理论中的租金是指一种由政府官员带来的非生产性收益,它的存在必然刺激人们“寻求租金”,就像利润的存在刺激人们“寻求利润”一样。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制度在许多领域制造了垄断租金(即“设租”),而那些企图进入这些产业获取垄断租金的人会通过游说、贿赂、雇佣官员的亲属等方式去讨好、接近官员,以便通过行政审批获取租金。在这里,行政审批变成了权钱交易的工具,而那些有行政审批权力的政府岗位则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肥缺和争夺对象。这同样使行政审批制度形成长期持续的刚性。 可见,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政府官员出于个人利益而选择的控制微观经济资源配置的工具。政府行政审批的这种性质,产生了与西方国家行政审批制不同的政策后果。如在产业准入问题上,我国的行政审批缺席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某产业制造了障碍;而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却是要取消或削弱进入障碍。当然,在西方管制理论中也有关于利用进入限制来防止新企业的“过度进入”而引起“过度竞争”的讨论,但这种讨论的目的同样也是要弄清“过度进入”是否会偏离帕累托最优,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企图控制市场机制的精神实质是不一致的。 二、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逆向选择效应 我国的政府行政审批制,阻碍了企业的产业进入,这种阻碍是通过逆向选择实现的。政府行政审批制的逆向选择效应,与常规的逆向选择有区别。常规的逆向选择,主要特点是当事人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迫使信息劣势方对信息优势方采取一个武断的评价标准,低于此标准即停止交易;这使得高于此标准的信息优势方因不合算而退出交易,从而形成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效应。而对于政府行政审批制,即使政府审批部门与申请进入市场的企业之间是信息对称的,同样会出现逆向选择现象。产生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是,政府官员为寻求审批收费、租金等自身利益,无论政企之间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也必须为企业制定一个武断的审批标准,以便从企业那里获得符合自己要求的收益,这就将产生阻碍企业进入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下面我们利用信息经济学根据具体说明这一问题。 假定存在欲进入市场A的企业i,它预期进入市场后将获得利润R;但如果企业i选择进入其他市场,可获得平均利润S,即企业i进入市场A的机会成本是S。假定S是一个常数且R>S,即企业i进入市场A后将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利润率。这一假定意味着,由于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对市场A的进入管制,使市场A出现了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租金R—S,吸引新企业进入该市场。但企图进入该市场的企业未必就能够得到垄断租金R—S,因为企业i在进入市场时必须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审批,这种行政审批将使企业i的成本增加W个单位,增加的成本包括三个方面:政府审批机构的收费;因行政审批而耗费的时间;寻租过程中的成本。由于这些成本纯粹是在进入过程中遭遇行政审批而产生的,因此可视为进入成本。政府审批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将选择一个符合自己收益的审批标准,这个标准将使企业i付出进入成本W。在这种情况下,企业i是否选择进入市场A,将取决于R—S是否大于W,即进入市场后获得的垄断租金是否足以抵偿进入成本而有余;如果R—S<W,则企业i选择不进入;如果R—S>W,则企业i选择进入。 不过,除上述垄断租金、机会成本和进入成本因素外,企业i是否进入市场A,还需要考虑企业进入市场后成功的概率。如果成功概率过低,则企业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垄断租金甚至亏损,它还是要选择不进入。而成功的概率则与企业的预期收益R有关,因为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是,高收益的项目蕴含着高风险(即低成功概率)。假定企业i存在连续多个投资项目,每个投资项目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成功或失败;成功的项目产生收益 从(4)式可以看出,政府的行政审批标准越高,企业i的进入成本越高,则企业i所选择的投资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越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政府行政审批标准的提高,企业要进入市场将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审批收费和寻租成本,耗费更多的时间,这就要求企业在进入市场后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或垄断租金来加以补偿。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拥有高收益项目的企业才会进入市场。只有低收益项目的企业,随着行政审批标准的提高,将因为不合算而逐渐被淘汰出局,放弃进入市场的尝试。但在市场经济中,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和较低的成功概率。行政审批标准的提高,实际效果将是越来越多的低风险企业选择不进入市场,而越来越多的高风险企业选择进入市场,从而企业投资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将因此而逐步下降。这就是的形成机制。可见,政府的行政审批标准在这里导致了“高风险的企业驱逐低风险的企业”,因此具有逆向选择效应。在这种体制下,优质企业有可能因为进入成本过高而不愿再与审批部门纠缠,放弃进入市场的努力;而只有那些拥有高风险项目的劣质企业才舍得花功夫和成本继续向行政审批部门“公关”。显然,政府行政审批制的这种效应,在提高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的同时,也使进入市场的企业的质量发生了下降。从长期来看,这是极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做法。 三、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要解决企业产业准入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必要的。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制,即政府的行政审批制是不可缺少的。问题是我们目前的行政审批制不仅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在制造市场失灵,亟需通过改革,使其由政府控制微观经济资源配置的工具转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工具。在这方面,西方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效仿的蓝本。但是,在目前政府行政审批制长期持续的深层次原因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直接照搬西方的经验不现实。目前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实际上需要对政府本身进行改革。 1.重塑政府机构及官员的利益结构。据施蒂格勒对美国管制收费的研究,1969年美国的反托拉斯司、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关税委员会等基本不收费,其他管制机构的收费也很低,仅占总开支的0.022%—0.229%不等。这些费用只能弥补一些变动成本和手续费,政府官员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财政拨款。这种利益结构足以保证官员不把审批收费作为“创收”的目的。因此,改革行政审批制实际上就是官员的利益结构的改革。政府官员的收入只能来源于财政拨款,不能与审批收费挂钩。如果做到这一点,就可大大消除审批项目的冲动。这就要求通过财政拨款适当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 2.缩减政府规模。如果政府规模持续膨胀,财政开支就难以满足提高政府官员收入水平的需要,“因人设事”的现象也难以避免。如果仅仅取消审批事项,而机构和人员编制不作相应调整,行政审批制早晚会卷土重来。所以,缩减政府规模也是改革行政审批制的一个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的困难是事业单位规模、人员膨胀,占用的财政开支过多,使财政缺乏提高政府官员收入水平的能力。这就形成了一个链条:要改革行政审批制,需要缩减政府规模,而后者又要求缩减事业单位规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 3.建立制约政府行为的力量。改革政府行政审批制度,说到底是要约束政府行为。但由于政府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强制力和内在的扩张冲动,只靠政府自身改革难以奏效,前述广州市的审批项目改革就是例证。所以,改革行政审批制还需要建立外部的制约机制,即建立超越于市场和政府之上的力量。这就是法治。只有把政府行政审批制纳入法治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审批,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遏止行政审批项目的扩张。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政府行政审批的法制化,进而为实现法治社会创造条件。 经济学管理论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管理 摘要 本论文借鉴结构主义的一些方法,抱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考察马克思论述政治经济学的话语结构入手,抽离出“自然·历史”、“共时·历时”、“一般·特殊”、“抽象·具体”四组基本的话语组合方式,为了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马克思把阐释归入“历史/历时/特殊/具体”,而排斥“自然/共时/一般/抽象”,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放弃对于“一般/抽象”的探求。他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辩证法,并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叙述动力所在,而辩证法恰恰是“共时/一般/抽象”的研究方法,那么,“辩证”的叙述动力能否承载历史唯物主义的诉求,马克思是如何在“辩证法”的运动中纳入“历史”的声音,我将通过对商品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来回答这两个问题,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突破文本的叙述抵达历史的艰辛,这对于语言学转型以来处理文本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在后结构主义解构“宏大叙事”的策略下重新找回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自然-历史、共时-历史、一般-特殊、抽象-具体、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抽象人类劳动、剩余价值、能指/所指/历史参照物 引言 生活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对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以及《资本论》的态度不得不带有复杂的情感。改革开放是在批判“”历史的基础上开启的,而在思想领域则伴随着对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清算,以至于在新时期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不再成为知识人的普遍信仰,但是随着90年代市场化在中国的全面展开,一些曾经借助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的东西浮现出来,中国究竟是在“发展主义”2的历史允诺中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还是掉进了“现代化的陷阱”3,于是,一部分对社会持有批判立场的知识分子又重新认识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并把其作为介入社会批判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幽灵”4又回来了(按照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说法,“马克思的幽灵”从没有离开过),或者借用《资本主义的终结》一书的结尾语“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思考剥削,而剥削还没有终结”5,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被历史想象性地“终结”6。 正如20世纪法国著名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在《阅读 资本论 》一书的开篇就写道:“毫无疑问,我们都读过《资本论》,而且仍在继续阅读这部著作”7,阿尔都塞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以哲学家的身份采用“征候读法”来重新阅读《资本论》,以便恢复苏共“二十大”以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样一种“保卫马克思”8的方法依然是我们今天阅读《资本论》的主要的哲学背景,也使本文的分析不得不打上结构主义的烙印。因为《资本论》首先或许最终是一个文本,尽管马克思从没有打算把自己的思想只呈现在文本中,他更关注文本的实践意义,但是在当下的历史语境中,已经很难获得这份突破文本而抵达历史的自信,或者说支撑马克思信念的哲学根基已经动摇了,尤其是20世纪初期在哲学界发生的“语言学转向”以及最终波及到整个社会人文学科的结构主义,似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语境”,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结构主义对马克思的阅读和阐释还依然有效。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资本论》应该属于马克思所深处的历史的“必然”产物(至少马克思这样认为,否则他就不会坚信自己的研究工作是科学的和真理的),这并不是说《资本论》中所讨论的问题不适用于当下的历史,而是一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本文就试图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叙述动力和话语结构,并通过考察商品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来检验这一系列话语结构及其辩证运动是否能承载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叙述任务,这或许也是处理马克思主义的“遗产”以及偿还其留下的历史“债务”10的一种方式吧。自然·历史 在阐述“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的问题时,马克思批驳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对于“个人”的观点,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11,而马克思认为这“只是大大小小的鲁滨逊一类故事所造成的美学上的假象”12,“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13,换句话说,个人是历史的产物,这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为“人”下的定义,即“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4。把“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放入历史/社会的范畴,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继承文艺复兴以来以人为思考动力和基本出发点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本主义的思想,这种立场成为马克思叙述的基本前提之一。 当然,人也有自然的一面,马克思并不否认这一点,“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15,但是,这里的“兽性”(自然),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的自然观,与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根本区别,前者虽然不否定人的自然属性,但是却蕴涵着把自然对象化/客体化和以人为认识中心的哲学思想。这种人类中心的观念,是马克思论述的基本前提之一,如在讨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时候,确定商品有没有“用”,显然是以人为参照的,而进行商品交换的基本动力,也诉求于对方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16,也就是说,在物品凝结人类必要劳动时间的不言自明的前提是建立在物品是否具有对人类来说有用的使用价值上,所以“人是一切社会活动和历史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就没有历史”17,从而确立了历史主义的信念和方法,同时也为人征服自然确立了伦理上的合法性。 进一步说,这种人类中心的思想,是与近代科学主义的兴起以及世俗化的进程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把人从上帝那里分离出来,确立人的自然性本身,即是一次重新发现人认识人的过程,这是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观念之一。在“上帝-自然”的论述语境中,人归属了自然,但是马克思却强调人是历史的产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也就是说,成功逃离了上帝阴影的人,并没有堕落到地狱,而是又回归到一种被称作“历史或社会”的故事里,这样“自然-历史(社会)”就形成了一组相互结构的话语关系,马克思对其意义生产的逻辑是放弃自然/非历史化的解释(抽离了历史经验的假象),而把阐释的原因归还历史(时间运动的一种次序)和社会(空间的结构关系),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在这里自然不再指一种客观化的对象即自然化的自然,而成为了一种区别于历史的解释学的动力源之一即自然而然,或者如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所说“自然是无意识的,这是达尔文意义上的无意义,人类生命中也没有目的,只不过是些偶然事件罢了,而历史是有意义的”19。而马克思的工作就是论述“自然发生的东西是如何变成历史的东西”20,这也成为19世纪末兴起以来社会学家们的任务,即“社会学一直是一种非自然化的力量,社会学家的目标在于将人类行为解释为社会的和历史的现象,而不是自然的现象"21。 在马克思论述“生产与分配”的辩证关系时,作为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决定生产本身的分配就成为生产的前提,那么“生产实际上有它的条件和前提,这些条件和前提构成生产的要素。这些要素最初可能表现为自然发生的东西。通过生产过程本身,它们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历史的东西,并且对于这一时期表现为生产的自然前提,对于前一个时期就是生产的历史结果。它们在生产本身内部被不断地改变”22,也就是说,在生产的时间序列上,此时的“自然前提”,实际上是彼时的“历史结果”,“历史”也就把“自然”辩证地否定了。 共时·历时 “历时-共时”是结构主义的一组基本概念,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这组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后来成为结构主义的基本话语方式。索绪尔区别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关系和心理关系。历史语言学,相反地,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23,也就是说共时强调“同时存在”的各“结构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历时则是“一个代替一个”的时间过程,或者说,空间作为时间中的一个顷刻成为共时的,而时间作为空间的持续成为历时的,这样“历时-共时”实际上代表着“时间-空间”的思维方法,历史主义偏重于历时的考察,而结构主义的贡献则是把共时的结构关系作为思考的重点。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马克思叙述的基本张力所在。 不言自明,马克思更强调一种历时的方法和历史主义的态度,对于历史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于时间的一种看法或态度。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历史不是循环往复的,而是向前发展的,是逐渐“进步”的。马克思这样的一种进步的时间观来自于黑格尔,而黑格尔又是从哪里获得这样一种以不可逆为运动动力的时间观呢?按照刘小枫在《历史的终结》24一文中的追溯,可以得知这样一种时间观来自于12世纪的修道院创始人尤阿西莫的著作《论三位一体的本质和形式》,他认为“圣父、圣子、圣灵”即上帝的三位一体,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上的结构关系,而是一个历史的关系,也就是说,三位一体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圣父是一个阶段,圣子是一个阶段,圣灵是一个阶段。这样历史就有了起点、发生、发展、终结等一系列“历时”的属性。 当然,黑格尔的历史观是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精神意志的运动过程,在马克思看来,这无疑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他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变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5,从而为其历史主义的信念之外套上唯物的外衣,可以说,在价值论上,马克思和黑格尔有着截然对立的差别:一个是唯物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者,一个是唯心主义资产阶级代言人,当然,这种区别是马克思为了确定自己而与黑格尔划定的界线,参照系对于黑格尔来说是后设的,但是马克思在根本上确是与黑格尔共同分享着同样历史动力学,只是在价值指向上是颠倒着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26,从而马克思发挥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27,使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辩证法在本质来说,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 确立了一种变化的、发展的、辩证运动的时间观就为马克思在历时的视野中得以叙述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提供了可能。但是,马克思在强调历时的语境中并没有放弃对于共时结构的考察,在阐述“生产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里就可以体会马克思是如何在历时运动中辩证地把握共时结构的。 马克思接受了法国重农学派魁奈对于经济体内部的资源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分析,把经济交换过程看成一个持续的、循环的过程,从而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和消费就成为同一个结构体系内部的不同要素,但是在这一共时关系之中,各元素之间又被依次分布在一个时间的顺序当中,即由生产到交换到分配再到消费,然后再进入下一次循环,而马克思的洞察之处不仅论述了结构内部的历时关系,而且阐述了结构内部的共时关系,即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的辩证关系,进而马克思认为“它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28,从而把生产作为此结构进行运动的根本动力,进而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等概念也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的分析工具。 不过,需要指出的,虽然马克思在具体研究中没有放弃对共时结构的关注,但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际上是把历史放置在一种时间关系的讨论中,这样,区域空间上的差异在叙事上也就转化为一种时间序列,这突出体现在马克思对社会形态演变的看法上。他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把历史/社会划分为原始的、亚细亚的、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等四种经济结构的演变,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这样划分是对“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东方、希腊、罗马、欧洲的阶段性叙述与亚当·斯密从经济史角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狩猎、游牧、农耕和商业”的继承和综合29,显然,马克思在接受黑格尔的历史观的遗产的过程中,也接受了这种把空间差异转化为时间距离的叙述模式,或者说马克思把空间抽象为具体的时间排列,这也许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造成的,同时,也与马克思把“共时”辩证地纳入“历时”的叙述方法息息相关。 一般·特殊 作为一种进步的发展的时间观,实际上预示着一种具有先后次序的排列方式,进而这就涉及到认识论的问题,也就是说,既然历史的发展具有进步即辩证向上的运动逻辑,那么如何理解低级与更高一级的关系,或者说处在当下的语境如何理解之前的低级与之后的高级呢?马克思使用了一个比喻:“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30,这里,马克思为什么不说“猴体解剖对于人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呢?他强调了认识高等动物对于低等动物的意义,而为什么不说认识低等动物对高等动物的意义呢?这种认识论上的轻重差异,就构成了马克思叙述上的一个假定,那就是他认为认识高等动物比认识低等动物更具有意义。 这种认识论,在其论述中有两个不言自明的前提,一是高等动物与低等动物具有共同性,否则就不能借助一个去认识另一个;另一个则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否则一个就不会比另一个更高级。这些看似简单的常识,却涉及到马克思叙述上的又一个重要的话语结构即“一般-特殊”的关系,阐释它们的关系不仅成为马克思为什么要把首要的研究工作放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31的考察上,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其叙述上的紧张关系。 在论述“生产”问题时,马克思提出了是研究“生产一般”还是研究“生产特殊”的问题。“一般”是一种抽象,具有普遍性,是各个时代都会拥有的共同点,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32,也就是说“一般”在历时中是重复运动的,并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否则历史就只能原地打转了,而构成历史发展动力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个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33,所以,马克思认为对“一般”考察,并不能得出支配历史前进的动力,而那些推动时展的“差别”或“特殊”却是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他要突显事物在历史中的运动变化,而不是共时性的结构(当然正如上面提到的,马克思在事物内部结构时更重视其空间关系),所以说,马克思强调了以不同生产方式为标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性、差异性和断裂性,而不太重视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及其连续性。 进而,就可以得出马克思之所以倾向于人体(高等动物)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找出动物的一般属性,而是为了探求人体之所以为人体(高等动物之所以为高等动物)的特殊性来,而“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34,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所以,马克思要从生产方式最高级的资产阶级社会入手研究,但是马克思又说“决不是像那些抹杀一切历史差别、把一切社会形式都看成资产阶级社会形成的经济学家所理解的那样”35。 可见,马克思固然没有否定存在着超越一切历史关系的经济规律,但这种“一般”并不能掩盖“特殊”,或者说马克思的工作就是要把“一般”纳入“特殊”,因为“特殊”恰恰是“历史”的产物,强调“特殊”无非是为了完成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反历史特征36。只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工作依然要从探讨“一般”/“共时”的规律出发,而这种规律的探讨,马克思受了科学主义的影响,如他把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规律类比为物理学上的实验。他认为“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定、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观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37。 这样一种研究方法来自于19世纪科学主义的影响,也给马克思带来了叙述上的矛盾。一方面这种“抽象”的个案研究,建立在马克思的进步史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坚信“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38,而这样一种把空间的地域差异转化为顺序的进步的时间分布的逻辑,是一种19世纪的普遍主义的人类历史观念,带有很强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20世纪以来,这种“时间距离转化为空间差异”的历史观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和批判,比如结构主义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采用共时的空间结构来替换历时的时间的“陈旧的进化论”39;另一方面,这种诉求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的研究,如何在其研究内部运用“特殊”,也就是说这种历史个案式的研究能否超越用形而上学的规律替代具体历史过程及其动力的研究方式。进一步说,马克思所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典型地点英国”这一“共时”结构的探讨纳入到种种非英国的世界史的“历时”当中,以及如何在诉求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研究里关照英国自身的“特殊”历史,也就是说,在“共时-历时”、“一般-特殊”的话语结构中,它们是如何运动的,马克思的答案是“辩证法”,他在“抽象-具体”这一基本的话语结构中详细描述了辩证法的运动过程。 抽象·具体 与“自然-历史”、“共时-历时”、“一般-特殊”在结构上相类似,“抽象-具体”是马克思论述这些话语内部的运动时所借重的概念。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马克思的阐释方法是放弃“自然/共时/一般”,而诉求于“历史/历时/特殊”,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放弃对“一般”的研究,否则就不会探究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把英国作为研究对象的目的也是为了找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那么如何协调“自然-历史”、“共时-历时”、“一般-特殊”、“抽象-具体”的关系呢?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辩证法,从而为这些话语结构提供了动力和具体形式。 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文中,马克思描述了“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他以研究人口为例描述了“抽象-具体”这一话语结构的运动方式,即“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40,这就是马克思所谓的“辩证法”的精彩运动过程,用图式可以表现为: 具体蒸发抽象再现具体 (“混沌的表象”)(“最简单的规定”)(“丰富的总体”) 马克思把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称为“蒸发”,这是17世纪经济学家所使用的方法,他们仅仅从“生动的整体”里找出了“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而没有进一步把这种“抽象”辩证地运动到“具体”,而马克思所谓的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是不能少了“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使马克思把辩证法从黑格尔的精神意志里拯救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他批评了那种以经济范畴观察社会关系的形式主义方法(或唯心主义方法),但他所做的是力图在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改造这些范畴及其内含,重构作为科学的政治经济学”41。 进而,这也使马克思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视野(具体)与形而上学(抽象)的叙述形式之间的紧张关系,那就是说辩证法作为方法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运动,其本身的产生过程既是辩证的也是历史的,即黑格尔完成了“具体到抽象”,而马克思则实现了“抽象到具体的再现”,或者说马克思把形而上学的叙述形式转化为一种“具体的再现”,这种“具体的再现”就成为马克思落实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叙述上的方案,这种叙述上的方案能否真正抵达历史,也就是说,“辩证法”本质上是“共时/一般/抽象”的研究方法,那么“辩证”的运动过程如何与“历史”这一唯物主义的诉求纠结起来,或者说马克思是在“辩证之中”寻找“历史”的依据,还是在“辩证之外”纳入“历史”的声音?这似乎是关乎政治经济学命脉的问题,下面我将通过对商品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来看看马克思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辩证·历史 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使其去神秘化,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放弃辩证的运动模式,反而成为上面所讨论的话语结构的叙述动力,并且在《资本论》开篇第一章讨论《商品》的问题时,就把“具体-抽象”的辩证法付诸了实施。在叙述的进程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一被马克思称为“幽灵般的对象性”42成为对“具体”的一种“抽象”,并担负着“抽象”向“具体的再现”转化或者说进行唯物主义落实的重要任务,而且马克思把这种“抽象人类劳动”通过劳动力来让渡给或者说物化到商品的价值中,使其完成价值增殖的过程,使剩余价值得以产生。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假定的这种“凝结人类劳动力的抽象劳动”也就成为其叙述上实现“辩证”到“历史”的唯物主义转化的“瓶颈”。马克思是否完成了这项任务,将决定着“抽象-具体”等一系列话语结构能否承载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在马克思看来唯一科学和真理的叙述企图。 为什么马克思将商品理论作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有学者在文章中指出这是考虑到“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而不是其他社会关系的特性”43,我觉得除此之外,不得不考虑马克思自己的说法,《资本论》一开篇,他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44实际上,马克思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庞大的商品堆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的表象,这种表象也就是“混沌的表象”(具体);二是这种社会财富可以还原为(或者说“越来越稀薄的抽象”为)单个的商品,对于后一个理由,即“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是一种科学主义的叙述模式,在微观物理学上,探究物质构成的方法就是逐步分离的过程,马克思显然相信这样一种把复杂的事物还原(实际上也是一种抽象的方式)为同质的元素,进而考察单个元素(“最简单的规定”)也就可以达到认识整体即“丰富的总体”的方法,这是多么惬意地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辩证法呀。 马克思的论述从商品的物质属性即使用价值开始,正如前面所说,这种论述建立在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上,当然,在叙事上,马克思引入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使商品这一“抽象的能指”找到了一个所指45,或者说一个更“具体的能指”。运动总算开始了,紧接着,马克思就进入了问题的关键,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什么能够“实现”交换,这里,马克思没有把商品为什么能够交换放在心上,因为这依然是以人为本的思路,交换方实行交换的唯一目的或企图就是为了获得对方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显然不是马克思所关心的(这也为后人攻击马克思留下了悬念46),他需要在“交换行为”内部为维持这种广泛的交换关系寻找到一个“一般”的理由、动力或者可能。 “一般”在基本的话语结构中意味着“共时”/“抽象”,也就是说马克思必须放弃具体、偶然、历史等可变因素中的交换活动,而把交换抽象为普遍的、同构的过程,把唯一的“特殊”性保留给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因为这是交换得以进行的根本动力和唯一理由,那么,就剩下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了,即使用价值凭什么能够交换,也就是说,这些因为使用价值不同而具有本“质”区别的商品依靠什么可以放置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而,马克思的任务就变成如何由“特殊/差异”蒸发为“一般”的了,也就是要完成“具体”到“抽象”的运动。 这时,马克思终于露出了他要实现这一推论的秘密武器了,这次,他借重的是数学这一为科学大厦奠基的方法。转折点体现在“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47,秘密就在这个“等式”上。“等式”不仅意味着“特殊的/个别的/偶然的”相等,而且更重要地是数学上的“等式”具有无限运动下去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等号”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归整到它的旗下,这样“等式”就具有了“一般”,显然这里的“一般”依赖于本身已经被抽象过的数量,这样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放在等式的两边了,也就意味着交换双方的商品在某种形式的“量”上具有同质性,可以说,马克思把“特殊的质”的问题转化为了“同质的量”的问题,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既具有了“特殊的质”,又具有了“一般的质”,这个“一般的质”被马克思命名为商品的“价值”,就这样“特殊”与“一般”被辩证地统一在了商品身上。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辩证法已经具体表现为“二重性”48,也就是说马克思在辩证法这一结构内部也赋予了否定之否定的历时运动和二重性的共时分布,如果说前者是螺旋上升,后者则是对立统一。在这个意义上,上面提到的“历时-共时”、“特殊-一般”、“具体-抽象”等话语结构也被辩证地运用到辩证法自身了,进而,辩证法在马克思的手中既具有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开放性,又具有自我缠绕、自我论证的自省特质,当然这种一旦把开放性和自省特质分别讲述的企图呈现出来的时候,另一种辩证统一的力量也就被辩证法“自行”启动了。简单地说,辩证法在叙述上的基本叙述方式表现为“既(是)……又(不是)……”,如马克思在阐述剩余价值诞生的过程中,这种辩证法或者叙述方式成为最终在叙事上完成“资本生资本”的秘密起着关键性地作用,即“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49。 当马克思由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的商品”论述为具有“一般的价值的商品”时,已经完成了由“具体”蒸发到“抽象”的任务,也就是说辩证法完成一半了,下面的工作,就是如何由“抽象”再重新降落到“具体”。“同质的量”的价值成为马克思辩证法的出发点,显然,这里的“同质的量”还停留在抽象的数学的基础上,或者说,此时“价值”还是一个“空洞的能指”,这时,马克思需要为这个漂浮的“能指”找到一个“降落伞”,同样的事情发生了,正如他以人类中心的有用性来约束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样,他把商品是否投注了人类“劳动”作为其价值的所指,从而“劳动”这个词汇被马克思勾陈出来,甚至成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50,这种付出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类的劳动。接下来,我们不得不追问,马克思为什么会选择“劳动”来充当叙述的重任。 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51,也就是说“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态度,或者说人对自然的一种作用力或意志力,这显然来自于黑格尔所描述的“孩子向水面投掷石头而掀起涟漪”的故事,正如上面谈到的,人来自于自然,但“人/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关系却体现为一种征服与驯服的决断力,即人投射到自然身上的“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52,这与是否能有用于人类而作为衡量商品使用价值的逻辑一样,人通过“劳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自身。不过,马克思没有满足于这种在“人-自然”的框架里阐述劳动,因为这只能说明劳动的存在,而无法回答为什么劳动对于商品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马克思说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几乎发现了劳动价值理论,但因为一个很简单也是最终的原因,他不能创立这样一种理论,因为当时劳动并没有商品化”53,也就是说,“劳动似乎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范畴……但是,在经济学上从这种简单性上来把握的‘劳动’,和产生这个简单抽象的那些关系一样,是现代的范畴”54,可见,马克思在使用“自然-历史”的话语结构来为劳动寻找阐释力的时候依然选择了一种“历史主义”的方法。 当马克思把“劳动”放置在历史/历时的过程之中的时候,作为叙述动力的辩证法也随着开始启动,进而,可以看到,所谓的劳动的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依然是劳动由具体的/个体的,上升为抽象的/一般的,当然,“劳动”的历史演化也由原始的/简单的发展为高级的/复杂的。具体地说,马克思把劳动的认识大致分为这样一个历时的辩证顺序:“重工主义或重商主义把财富的源泉从对象转到主体的活动——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到“重农主义把劳动的一定形式——农业——看作创造财富的劳动,不再把对象本身看作裹在货币的外衣之中,而是看作产品一般,看作劳动的一般成果了”再到“亚当·斯密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有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抽象一般性,也就有了规定为财富的对象的一般性,这就是产品一般,或者说又是劳动一般,然而是作为过程去的、对象化的劳动”55,最后马克思把劳动抽象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56,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所谓历史观,不仅是一种进步的时间态度,而是一种辩证的时间观57,“《资本论》的叙述方式就体现了这一辩证的时间观念,它通过改造和综合斯密和黑格尔的逻辑,创造性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过程”58。 由抽象的数量,变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在某种意义上,这依然是能指自身的运动,或者说马克思为商品搭建的天梯还没有完成,但已经离地面不远了,或者说在马克思找到“等式”的时候,天梯的蓝图已经绘成了,很快,马克思把“抽象的人类劳动”量化为“劳动的量”,而“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59,这样,“抽象的人类劳动”就被换算为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抽象的数量终于羽化为了具体的时间尺度,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如果辩证法就此停止,具体的时间又将会变成特殊的/个体的/偶然的,这与商品拥有“特殊的/具体的使用价值”没有什么两样,这样辩证法就变成了循环论,这显然不是马克思愿意看到,因此,这种通过时间单位度量的劳动时间应该是抽象的/一般的,否则就要走老路了。 辩证法继续前进,马克思引入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经过了长途跋涉,马克思终于找到了要找的东西,抽象的人类劳动的所指固定在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因为它在共时的结构中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它对于一定的生产条件来说,是抽象的/一般的/不变的,但它又是一种时间概念,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差异性(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在量上也有变化),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是抽象的(无法核算出具体的物理时间),又是具体的(可以用多少来度量),这是多么精彩的辩证法呀。 可是,叙述的危机也在辩证法结束之时随之到来。由“商品的具体的使用价值”到“商品的抽象的人类劳动的价值”再到“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过程中,辩证法就像写好的电脑程序一样自行运算,而“历史参照物”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实际上,商品在辩证法的旅行中充当了一个能指的角色,辩证法的动力或者说运动方式,则转化“能指寻找所指然后所指又充当能指再寻找下一个所指”的一种类似于拉康描述的能指在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比如作为能指的商品找到的所指是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又作为能指找到的所指是价值,直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出现,辩证法停止了,能指也停止了。这种能指自身的运动,在运动开始就把其参照物留在了叙述之外,也就是说,辩证法一旦进入叙述就会转化为能指趋向于所指的运动,而把历史参照物抛在一边。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无法进入“辩证法”,也就是说,历史处在辩证法之外。 不过,叙述的动力依然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诉求。因为辩证法的运动,被展现为了能指不断滑向所指的运动,也就是说,驱使能指向所指运动的动因是为了暂时获得一个“意义”,以想象地完满能指的匮乏,这种追逐“意义”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落实唯物主义的叙述方案,在“能指/所指”的结构中,马克思实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在了一起。 但是,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他在叙述上要实现是的符号与历史参照物的唯物主义诉求,而实际上,从分析“商品”的辩证运动中可以看出,他只能在“能指/所指”之间实现唯物主义,而没有让能指溢出符号抵达历史参照物。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有着清晰地认识,他认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60,也就是说,马克思对由“辩证法”而寻找到的“先验的结构”早有心理准备,因为他认为“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61,这种“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的信念,成为马克思在叙述上完成“先验的结构”与“改变世界”的融合的动力,这种努力体现在马克思试图为这个经过辩证运动获得的“先验的结构”寻找一种“历史/历时/特殊/具体”的依据,就让我们从马克思论述剩余价值理论中来体会这种努力吧。 剩余价值的理论,是关于“资本”的理论,即“资本(G)如何变成资本(G'''')”的理论。马克思首先发现,“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62,而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劳动的二重性”这一被马克思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63上,即“劳动既可以表现为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又可以成为不同量的抽象劳动”,这样劳动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即劳动可以成为商品,但同时,劳动又是商品的价值源泉,这种“独特商品”就造成了作为商品的价值与自身投注到商品的价值源泉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就是剩余价值的不二法门,即“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64。关于“劳动”的辩证法,在《商品》一章中马克思就已经论述过了,所以在论述“剩余价值理论”时,马克思引入了历史的声音,也就是把“剩余价值”落实到历史当中,这就是马克思对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论述,即“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65,从而为剩余价值得以产生在叙述上提供了历史的制度上的阐释。另外,马克思在对于“最初的资本从哪来的问题”即资本的原始积累的阐述上,更显示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魅力,而这恰恰是辩证法无力完成的任务。 结语 马克思与他之前的哲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6,这样一种强烈地把哲学活动指向实践的态度,导致了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念,从而在叙述上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辩证”与“历史”,即如何把“历史”转为一种“辩证”,如何把“辩证”纳入一种“历史”,这种叙事的张力可以从“自然·历史”、“共时·历时”、“一般·特殊”、“抽象·具体”这四组基本的话语结构中体现出来。 我在上文中把商品在“辩证法”中的运动的过程,转换成了商品作为一个能指不断寻找所指的滑动,也就是说,语言学以来,“辩证·历史”的问题,被转化为“能指-所指·历史参照物”的问题,显然,在辩证法内部永远也无法抵达历史参照物,可以说,历史在辩证法之外,即在辩证法开始运动之外或停止运动之后,历史才登场,这也许正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吧。
财务与会计论文: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与会计变革分析 摘要:财务与会计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管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会计是直接工作人员,所以对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对会计工作也会有所提高。新经济这个概念指的是区别于传统经济概念的经济周期,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周期现象能够有效避免。从本质含义上讲,新经济代表的是全球化和科技网络化,再这样的前提之下,财务会计自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本文结合新经济时代背景,对财务会计的变革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财务与会计;变革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广泛化和科技化越来越强,相比于传统的经济,由于企业在经济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例如资金组成和运营模式的改变,企业的资金模式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样,在新经济环境之下,我们需要从以往的模式中脱离出来,主动的学习和了解现如今企业的发展以及财务会计的特征,减少企业风险活动,为企业创造利益和减低成本。 一、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受到的影响 新经济环境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化,所以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创造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现代企业的运营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企业不能够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变化,那么将会使企业风险增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避免面临这样的问题企业在这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资源,投入巨大的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但这会使企业成本增加。在新经济时代下,由于便利的网络信息掌握及时有效,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度,对各方面资源信息获取更加及时,节约了大量资源,降低了经营成本,风险也随之降低。此外,新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决策和一些生产模式都有影响,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生产,减少了滞留等,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应得到提高,促使企业的运营管理不断完善,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1]。 二、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与会计变革分析 在新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在对待财务的会计的观念上和概念上也有所提高,对传统的模式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适应社会经济模式发展的新观念,与世界经济体质发展符合。 (一)财务与会计在新经济时代下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企业财务和会计的特点,这两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有主体性、盈利性。在企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再生产管理会变得更加复杂,所以相应的管理成本增加,交易成本是主要限制企I发展的因素,这一直以来就是一对矛盾体。现在大多数企业和社会经营团体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的,所以在新经济环境之下受到了挑战。在现如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网络经济交易的发展,这对交易是一种极大地变革改进,是一种创造,方便了交易,极大提高了商务贸易行为的效率。电子商务发展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所以成本降低,交易率提高,企业的结构和运营也在不断的变化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内部机构发生巨大的改变,管理成本等有所下降[2]。 (二)在新经济时代下财务会计在供求方面变化 传统经济是现有财务会计的基础。但是在新经济环境下,供给曲线发生了变化,因为网络的原因,有些经济理论不适用,传统的财务会计难以维系。在新经济时代下,具有共享的特点,这样的背景下,边际效应的成本降低,对于有些产业,能够实现收益最大程度的提高。这样的情况下,财务于会计的重点和目光应该放在新的供求关系和收益变化方面。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所以企业对人才引进和新的技术革新要予以关注,建设企业的技术团队,增加企业人员的福利制度,这样有效的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的收益具有促进作用。当然,现代股票的划分管理,实行相应的制度之后,财务与会计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同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讲求技术科技的融合创新,区别于传统的经济运营模式,企业的风险随时随处存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人员在这些方面,需要做好评估和及时处理问题[3]。 (三)新经济环境下财务主题内容的变革 在以往的经济模式下,财务受到限制,在新经济环境影响下,由于科技充当主体,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的的界限也不再明显,所以财务主题也发生了变化,现阶段,财务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相关利益的综合,其中包括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这是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的主题。同时在财务内容方面也发生者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科技是新经济时代的主体,是生产要素,企业原来的物质资本变为知识资本。第二,技术科技在当前时期的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产业技术投入方向逐渐转向人才市场。第三,知识资产变成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结语 在新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现代企业必然向着信息科技网络化,在经济环境模式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财务与会计也在不断的发展革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这样的新经济环境之下,实际工作将会面临新的挑战,财务会计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即墨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财务科) 财务与会计论文: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与会计的创新路径探究 摘 要:伴随“互联网+”的快捷发展,传统的商业经营、市场管理模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对财务方面新的思维与理念的改革具有很大的争力,会计与财务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显然过去的会计方法已经跟不上社会的潮流,所以可以看出将新兴的互联网经济与会计学科相结合,不断充实会计学科的内在精神,发挥互联网在会计界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会计学科 财务管理 在新的互联网+时代,技术的改革换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企业转变成创新企业已经迫在眉睫,互联网拥有着丰富而强大的信息,其具备的功能也慢慢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不断地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给整个财务市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会计界也毋庸置疑,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迎接互联网给会计行业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变化。此论文将试验着去剖析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与会计的创新路径探究,希望可以带给更多读者启发,可以得到更多学者的建议与参考,及时有效地传播有关这方面的信息。 1 会计行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目标 1.1 会计理念缺乏与互联网时代的互动 很多人认为,会计行业是将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现状反映出来,是对以往资金运动状况的概括和总结。而现今数字化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管理模式已经渐渐地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意味着传统的工作方式与陈旧的工作模式即将被淘汰,以后将会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省时,可以让全世界的人民共享资源,提高效率,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实时互相交流。由此可见,在会计行业中,与时俱进是很重要的,会计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纲领在创新过程中也应该与互联网的背景时代相结合,从根本上建立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正确地对信息收集和处理,对资金的运行有更大程度的认识与改进,发挥会计行业的创新精神,对企业的各种经营出现的问题都能很好地应对。 1.2 会计信息更新速度跟不上需求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社会,相信绝大多数的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了信息的获取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企业根本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这方面的信息,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盈利的机会,这是因为会计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才导致这样的问题出现,如果会计信息更新可以及时有效,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方便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掌握准确的一手资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的经营状况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1.3 缺乏管理人才 在当代,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企业需要大量的全能型人才来建立完善的管理财务信息的平台。我们需要的高端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管理能力。由于这种人才紧缺,因此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也大大受到了影响。 2 在“物联网+”时代下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2.1 虚拟化的财务管理主体 我们所说的传统的财务管理的主体是经济实体,其拥有相对独立且稳定的物质利益。在当代,电子商务趋于成熟,虚拟公司也日渐增多,在运作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营销模式等。为了加强品牌效应和品牌创新,企业在不同的业务上实行集成管理运作,但是这个过程是暂时的,因此导致了财务主体的虚拟化,这就是虚拟化过程。 2.2 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同样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创新,新的经济形态下,在新的管理模式、经济政策无疑要和经济状况相适应。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已经具有巨大的价值,成为企业利益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现在的企业中,除了利用开发实体经济外,同样充分利用非实体经济使其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 3 互联网+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3.1 合理整合资源 有许多在互联网方面成功的例子,这些例子显示出资源整合决定成败。互联网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企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搜集、整合信息,既是财务会计转型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大趋势。资源整合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发展体系――从链到网的发展阶段。“网式整合”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兼有产品商、技术开发商和生产商等组成。其通过外包、众包和联盟战略借以实现企业的运作,这种方式将为股东创造实现价值的新途径。 在资源整合中首屈一指的是苹果公司,其采用外包形式,因此不用采用过于昂贵的机器设备,因此减少了资金占用,也降低了项目的风险。此外,苹果公司采用众包等形式所结交的平台,减少了研发支出,因此占有了高额的利润。有数据显示,众包以及APP Store等项目的贡献利润占总利润的60%。由此可以看出,将财务会计的边界由单个扩展到整个生态网络当中,是大势所趋。 3.2 创新商业模式 当代的企业相争的模式,已不再是质量之间的竞争,相对应的是商品商业模式之间的较量。过去,我们重视技术创新,而不去重视商业模式的优劣,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赢在了商业模式上。 百度虽然提供免费的搜索功能,但是其真正的赢利点是在广告的费用上,用这种方式,百度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广告平台。阿里则是通过促进网上交易的商业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实体行业的理念,以至于电商在近期发展极为迅猛。阿里并没有工厂和实物产品,却只是通过提供交易平台来实现自我的盈利。同样,腾讯公司的免费聊天、有偿网络游戏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互联网时代下,其变化同样是日新月异,对财务会计有着诸多的启示。首先来看,为了使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确认标准、用户数量和一些必要的平台,这对于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维持竞争力和创新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企业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赋予企业最大的计量属性选择权。根据商业模式的不同,资产负债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在不同的商业模式下,相同的资产在创造价值的能力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在新的商业环境下,显然需要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来赋予企业选择计量属性的权利。最后,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完善报告,包括财务报告,尤其是分部报告。腾讯免费提供交流平台,从而吸引部分用户去从事网络游戏,进而从第三方获取利益。分部报告中显示出,增值业务、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和其他服务四大基本业务板块构成了腾讯的主要收益方面。这与腾讯允许用户免费使用聊天软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3 发展智能制造模式 现在已经出现很多新名词“互联网+”“工业4.0”,这些都预示着经济条件在不断发展,机遇也在不断增多。“工业4.0”理念已经起步,其智能化制造理念也渗入各企业之中。小米在2014年销售额达到743亿元,相比2011年的5亿元增长了不知道多少倍,此辉煌的成就在于其代替产能过剩,通过智能创新,出产性价比高的手机。 智能制造模式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对财务会计的变革有着启发性的影响。首先,智能制造的模式是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成本必须细化。只有这样才能为每个订单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智能制造采用企业直接与客户沟通,减少中间渠道,这意味着财务会计在定价上也要兼顾着发挥作用。由于个性化和脱媒化的存在,每个客户的需求和订单上多少会有些差异,从而影响定价和生产。最后,职能制造的还有网络化协作的特点,每个产品都是供应商、商和其他部门的相互合作配合中完成的,这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去库存、清生产的特点,从而提高回报。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中产生的新观念,例如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再加上职能制造技术等,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财务会计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会计界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拘泥于象牙塔,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对自我进行变革和创新,不断拓宽科学的边界,丰富自己的内涵,来推动财务管理学的转型与发展。 财务与会计论文:税制改革对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影响和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型和变化,造成了有些税制体系与现行的经济形态不相符的情况,必须进行改革。与此同时,相关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核算过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文章基于我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对我国历史上的重大税制改革事件进行了大体研究,并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方面,分析税制改革对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的影响和对策。 关键词:税制改革 企业 财务与会计 影响和分析 引言 税制改革是指国家通过改变税制结构和税制设计,以达到增加社会福利目的的过程。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间,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经历了多次的税制改革变化,例如如今的税收制度是“完全税收制度”,但在以前,它曾是一个“不完全税收制度”,可见其变化之大。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税收制度的变动和改革与国家经济和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我国税制改革的历程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间,我国税制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1984年的第一次税制改革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上,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这项改革使我国的经济组成成分和企业的经营模式得到增加,此后我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1992年第二次税制改革 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方针,同时提出进行国有企业所有制的改革,建立国有企业股份制,将国有企业的调整从经营权深入到产权制度的层面,以此为标志的国有企业现代化建立。这些重要的转变无疑也将对企业的财务与会计产生影响。 (三)2004年第三次税制改革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税制上进行统一,把税收制度调整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的层面,同时提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胜算和把握。这次的调整使我国的税收制度能在基本上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税收制度也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接下来主要就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例如我国2011年试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也是对我国税收制度的一个微调整项目。 二、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对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制度必须与国家的税收制度想符合,企业核算要做到不偷税、不漏税、不逃税,严格遵守各项税法制度的相关规定。因此,每一次的税收改革与企业密切相关,它能为企业财务与会计的核算提高法律依据和制度支持,保证企业的各项财务核算都是合法合规的。 (一)税制改革对企业增值税的影响 1.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影响。增值税专用发票由1994年的“进项税额抵扣”制度修改为“票到扣税”制度。 2.对应交税金的影响。以往我国在“应交税金”科目下没有设置二级科目“未交增值税”,导致企业在核算应交税金时杂乱无章,对当月的增值税是未交或多交、月终转入的应交或未交等多种情况分辨不清、理不明,企业“应交税金”科目的核算一片混乱。所以我国对“应交税金”进行改革,在其下级设置二级科目:未交增值税,更清晰地将进项额和增值税的各项金额区分开来。 3.对规范企业行为的影响。增值税发票是企业纳税和缴税的凭证,改革后的增值税发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虚开增值税或偷税、漏税的行为,同时还可以防止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虚高进项税额,损害国家财产,为保障国家税收和社会稳定提高保障。 4.对企业账务处理的影响。改革后的税制规定企业接受的应税劳务或购进货物要在专用发票上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而在企业财务核算中应按照应付金额或实付金额,借记“材料采购”或“商品采购”。因此在税收制度改革的前期,企业相关的财务和会计人员要及时了解和熟悉新税制的各项规定,根据规定来进行财务和会计的核算工作,保证核算的合法合规。 (二)税制改革对印花税的影响 印花税是针对合同、权力、许可证和营业账簿等各种应税凭证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相对于其他的税种,印花税的税率要低很多,负税也相对轻,对财政有着聚少成多、广纳资金的效应。 (三)税制改革对资源税和房地产税的影响 改革后的税收制度明确了对资源税和房地产税的征收过程,指出企业在调整过程中的职责和应该承担的费用类型的征收责任,这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和参考依据。 (四)对会计申报报表的影响 在过去的会计报表中,企业基本的业务收入,如销售、出租、转让财产、委托加工等业务都属于销售收入。但在新报表中,新增了视同销售的概念,视同销售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不属于销售类型,但在税收角度上是属于销售的特殊会计科目。新报表中,把主营业务收入中可以视为销售收入的和可以成为当期收入的经济活动都纳入“视同销售”的范围。新报表的推行简化了税收工作,也缩小了会计核算与税收之间的数目差距。 在旧报表中,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和全年销售净额等着几个项目时比较混乱的,为了降低税收征管的成本,改革后的报表中对销售收入进行了明确的划分,销售收入包括广告费、招待费及宣传费等项目收入。 旧申报表中件“现金折扣”产生经济额在“销售收入”科目下扣减,改革后的新申报表改变了现金折扣的录入方式,将其视为财务费用,连同其他折扣和销售退回归属于“主营业务收入”。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税收制度也要不断调整,所以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任重而道远,还需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 三、企业应对税制改革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规划 企业应该将经营规划作为工作的首要,将自身经营的优势和特点与国家政策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内外部因素的情况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规划。在体制改革的大变化下,也必然引起企业某种制度的变化,因此企业要想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根据新政来选择合理的、更有益于企业成长的模式,才能更好地利用税制转型带来的机遇,同时对于企业不利的因素要尽量减低其伤害的程度。 (二)加强对财务的监督和管理 财务的监督和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出来的,它对稳定企业管理、规范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并在实际的运营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真正地发挥作用,帮助企业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1.了解并熟悉税制改革。财务人员负责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财务工作的要求从业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工作技能,了解并熟悉各项财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及高效性提高基础保障。尤其是在税制改革的前期,因为改革后的税收制度的某些规定会与原来的会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企业财务人员及时掌握新税制的工作技能会为财务工作和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因此要积极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在储备新税制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认知,以便将税制要求更好地应用在工作之中,防止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 2.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新税制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核算是影响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一项工作,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在核算应付账款时,错误的将数目核算得比实际的数目大,就会造成企业资产的白白损失。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保证各项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避免了出错时查账的费时费力,同时也可以达到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目标。 3.建立税务会计体系。税务会计是指将纳税申报、税金核算和税务筹划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会计体系,它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自然延伸,是一种符合我国经济形态的系统。在企业的运营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税务会计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所以要建立和完善税务会计系统,还需要财务人员的不断努力。 4.积极创造降低负税的条件。税制改革为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了一个积极有利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这次机遇积极创造降低负税的条件。首先,在购买企业材料时,要保证材料的质量,避免多次购买多次缴税。其次,企业财务相关的人员必须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及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新税制的各项规定,在保证合法合理的条件下,选择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模式,制定利于企业的税收筹划,让企业能够享受到税收制度调整带来的机遇和福利。同时在确定企业税收筹划方案之后,保证其得到严格的执行和落实,并且在以后的运营中加强对其的监督和管理,以便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目前在世界上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主体,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因此进行税收制度的调整和改革,使税收制度更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式,为我国的税收制度和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财务与会计论文:资本市场框架下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中越加成熟。资本市场不断的变化促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我国相应的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的财务和会计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然而,要了解和分析资本框架下财务和会计问题,就必须了解资本市场框架下的财务和会计边界、资本市场下的财会信息作用,只有这样,在资本市场运行下财务与会计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资本市场;财务;会计 资本市场一般是指计量时间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上,由于其交易时间较长,风险自然存在的,且风险较大,但收入相对而言较为稳定。由于资本市场中交易标的特殊性,它需要投资者对其投资对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此时财务会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在资本市场中,部分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导致财务造假的案件越来越多,很多投资者都不再信任企业提供的财会报告,这使得我国企业的财会管理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对资本市场下企业的财会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才能使我国资本市场下财务会计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资本市场框架下企业财务和会计的本质与差异 (一)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和会计的本质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说明资本市场上的投资空间很大,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信息要求更多。但是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信息不可能全盘托出,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所有需求,这就对我国财务会计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一直都致力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程度,但对于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更为重要。如今,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展,企业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受到挑战。因此,资本市场框架下企业财务和会计的本质是提供能够满足投资者需求的、真实的、可靠的会计信息。 (二)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和会计的差异 在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会计的边界主要体现在财务信息的披露上,财务会计更加重视信息的可靠性。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反应的是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情况,但是财务会计也具有预见性,能够反映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是一个具有很强开放性的信息系统。资本市场是依托于现代更为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的,但财务会计在管理层会受到制度化的影响,管理会计应运而生。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与会计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投资者需要大量企业财会信息。为了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满足我国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我国企业提供的财会信息会更加多,财务和会计的界限也更加模糊。随着资本市场上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开来。但资本市场上二者又是不可完全分离的,因此二者始终存在一定的联系,公司的运营需要结合财务和会计才能更好。且只有当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融合,才能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资本市场下财务与会计信息的作用 (一)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投资者在配置其资源时会根据资本市场上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只要这样,投资者才能放心将其手中的资源投放到企业中。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因此,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于维护我国资本市场正常运转,促进投资者合理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投资者只有根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才能调整自己的决策。 (二)减少市场摩擦,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相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信息优势,造成生产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形成信息不对称,造成主动与被动关系的形成。企业的投资者如果不能掌握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的话,其投资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却可以利用信息优势牟利,投资者对于信息的甄别成本加大,加剧了市场的摩擦。反之,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却有利于减少摩擦,提高效率。 (三)提高管理者Q策效率 在资本市场下,财务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投资者的,为了便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后者是针对管理者的,为了便于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只有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企业的管理者才能通过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了解更多有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有利于管理者的决策。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迫切需要资本市场上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满足投资者正确合理决策的要求,以分配其手中的资源。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财会信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会计造假行为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才能提高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 (作者单位:遂宁市船山恒生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与会计论文:浅析如何利用财务与会计关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到来,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进程中体现更加重要。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各项管问题,促进企业更好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单单只体现在企业获取更好经济效益方面,还体现在通科学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而企业的会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没有会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难以开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论述企业利用财务和会计关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财务会计关系 财务管理 措施 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建立完善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强化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性力量,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和完善市场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生产和经营核心管理内容,要想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需要我们明确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一、企业财务和会计管理关系分析 (一)工作目的不同 企业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工作目的不同,企业财务工作的本质目的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其管理质量和效果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果更加丰富多样,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企业会计的工作目的主要承担了相关会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将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完整核算的过程,其核算过程中受到特定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款的限制,最后得出的核算结构要保证合法、公允、符合规定,不存在偷工减料,企业会计核算的结果是固定不变的,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按照相应的会计制度开展工作,会计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统一性。 (二)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企业财管管理产生的原因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客观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活动,其工作的主要侧重点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货币交易执行成的关系和实体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含了企业的财务分析、财务预算、财务决策等内容,其侧重点主要是资金活动过程中的管理。而企业会计的侧重点是货币金额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读货币金额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对资金运行过程和最终的运行结果进行计量、计算和分析,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工作的职能不同 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企业管理行为和管理工作,其管理的内容、形式更加具有综合性特点,其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工作内容是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本身相关的系统性决策、系统性计划、系统性越策、分析和控制,通过对企业资金进行分配、管理和控制,不断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而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是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管理,并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及时向投资者、权益人、员工等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传递企业有效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和内容,在工作中反应和监督是会计的主要职能,其传递出来的有效会计信息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有很大帮助。 (四)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不同 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工作复杂多变,所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各项工作内容要了如指掌,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而会计工作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经济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因此,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工作要细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二、利用企业财务和会计管理关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做好财务和会计基础性工作 做好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就是要做好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要准确、及时的收集和整理企业会计信心,从而为企业决策层做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和有效的会计信息依据,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会计信息,要严格相关凭证和报表的程序和格式等,结合会计信息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和条例,同时还要强化详细财务信息核算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督系统,为避免会计信息操作不规范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要进一步优化企业财务会计环境,为更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希望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是评价一个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财务管理目标制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反映出企业理财环境的改变,并能够结合不同的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更是企业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为管理层提供科学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保C企业整体财务目标和企业员工的个人财务目标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得到有机统一,这是企业在长远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保证企业财务稳定的需要。企业财务和金融融资渠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企业出现风险之后,财务管理人员要采取适当措施,规避风险,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三)确定财务管理环境和方式 财务管理环境说的是企业的理财环境。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涉及到很广阔的范围,主要包含了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要求。其中金融环境为企业筹融资金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不断拓展了企业投资和筹资的途径,保证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从而更好保证企业能够融入到市场规划环境中,给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环境。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不可分割,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因此,为了能够促进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就需要我们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之间的有效融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具备远大的发展目标,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选择合适的的财务管理模式,顺应时展,同时,还要建立企业检查制度和预算监督机构,确保企业财务管理质量。 财务与会计论文:浅谈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摘要:财务与会计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颁布后,财务与会计的内容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易区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关系,本文作简单的探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财务 会计 区别 联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财务”与“会计”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是那样密不可分,经常成对出现。过去,我们有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财务与会计各司其职。财务定政策,解决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会计定方法,解决经济业务事项的记录、报告问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2006年2月15日颁发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不仅包含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内容,还包括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内容,也就是说新的会计核算内容涵盖了原来财务制度的内容。同时,近年来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会计热,会计打假、不做假帐的呼声很高,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似乎会计已经取代了财务,财务的概念已经淡漠甚至含糊不清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惑和不解。那么,什么是财务,什么是会计,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作简单的探讨。 一、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笔者认为,财务与会计应有一个客观的界定,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不同 财务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融资和管理的决策体系。而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核算与监督,通过对交易或事项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提供有关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资料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职能作用不同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侧重于对资金的反映和监督。而财务的基本职能是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侧重于对资金的组织、运用和管理。 (三)依据不同 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具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用由企业根据国家统一会计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的。而财务管理的依据则是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单位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享有独立的理财自主权、自主决策权。 (四)面向的时间范围不同 会计是面向过去,必须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是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和记录。而财务是注重未来,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在对历史资料和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情况预测和判断的基础上,侧重对未来的预测与决策。经济业务或事项应不应该发生、应发生多少,是财务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影响其结果的因素不同 会计结论主要受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影响。企业选定的有关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既受到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同时受到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制约。而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主要受到企业投资报酬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六)分类不同 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和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财务分为出资人财务和经营者财务。这里的出资人是指独立于经营者之外的投资者、债权人,既包括现实的出资人,也包括潜在的出资人,如尚未出资但准备对某单位进行投资或借款的人。出资人往往关心被出资单位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而经营者在按要求对外提供财务会计资料的同时,更关心内部管理会计资料。 二、财务与会计的联系 财务与会计既有区别,但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联系主要体现在: (一)两者都是为特定对象服务的 即存在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作用的对象都是单位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对价值形态进行管理。 (二)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 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管理必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将缺乏可靠的依据。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普遍采用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有利于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减少财务决策风险。 (三)财务与会计在机构和岗位设置上有交叉现象,在内容上没有明确的界限 单位在机构、岗位的设置上,除不相容职务以外,财务与会计岗位可以重叠。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同时也可以是单位财务负责人。有的财务部门或计财部门包括会计机构,同时履行财务、会计的职能。单位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单位要求,独立或参与单位财务计划的编制、利润分配方案的制定,以及财务管理和重大财务的决策。实务中,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可有机结合。 三、明确财务与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便于区分财务责任与会计责任 财务与会计的职能是不同的。在某些情况下,分清财务与会计的概念,明确财务、会计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如实行记账的单位,必须明确会计机构与被单位的责任,处理好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目前正在广泛推行的以记账为基础的政府会计集中核算,其基本前提就是单位理财自主权不变。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从单位独立出来,由核算中心会计核算工作,但财务管理职能仍属于单位,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的财务管理权没有变,单位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单位的一切开支必须经单位同意,核算中心才能处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单位。核算中心是记账,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责任,会计核算中心不能越权、越位,更不得平调单位资金。 (二)有利于搞好教学与科研工作 学校在学科设置、课程安排上,应合理安排财务与会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偏废。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会算账,而且要善理财。在科研中,应加强我国财务与会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研究,在吸收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同时,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的概念和法律法规框架。在内容上既要注重会计标准和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有资产存量大的实际情况,将促进企业科学理财与加强出资人财务管理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 财务与会计论文:国有企业改组上市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很多国有企业为了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募集资产,会进行企业改组上市。目前资产改组重组主要是国有企业进行,但其财务实务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此,分析了企业资产重组的概念及内容,阐述了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中存在的财务与会计问题,并针对完善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财务与会计问题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保国有企业;财务问题;财务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有很多国有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稳步发展,但还有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经营问题,导致逐渐走向末路。为了使这些国有企业资产能够发挥作用,需要注重对其进行改制。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能够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1 企业资产重组的概述 企业资产重组主要是指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出资人所有权及债权人债权通过调整和改变,进行资本的重组,实现资本最大增值的目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能够确保企业主体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产权流动、整合等形式的调整,完善企业的组织和募集更多的资金。 收购兼并主要是指上市企业收购其他企业股权或资产,或通过扩股合并其他企业。收购兼并更加具有主动性,其主要是指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而主动向外扩张,收购和兼并其他企业。目前收购兼并在我国上市企业重组中应用非常普遍。上市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重组,主要会对股东、董事等管理层产生变动影响,并可能会采取全新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方式,以提高上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资产置换主要是指上市企业通过置换非核心业务资产,达到资产重组的目的。通过资产置换进行资产重组的方式,具有效果快的优势。资产剥离和所有用股权的出售,主要是指上市企业通过出售企业部分资产,以达到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的目的,从而促进上市企业经营方向的改变。 2 企业资产重组中存在的财务与会计问题 2.1 并购调研财务问题 企业进行资产并购重组必须依据调研内容,然而存在调研不完善,对所需要了解的问题不够全面,导致企业资产并购重组决策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企业产生影响。在进行调研时,首先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资产部分、发展趋势及产业特点做出全面的判断,并需要紧密分析企业的资产结构和组成,判断其存在的财务风险,最后根据调研内容做出合理的评定。企业资产构成情况能够直接体现该企业的当前的运行状况,因此需要对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注册资本构成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研。财务风险能够体现被并购企业的财务运作能力,因此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工作人员素质等进行调研,从而判断被并购企业的营运发展能力。 2.2 资产评估财务问题 企业在资产重组中还需要做好资产评估工作,在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或有事项问题、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确定问题、净资产合同问题以及信息披露问题等。或有事项问题主要是需要估计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明确企业资产。企业在多年经营的发展下,会拥有很多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等,因此需要评估过程中不可忽略该无形资产。在企业改制收购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则是评估值、账面值以及购买价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种问题需要结合当前会计准则进行确定。 2.3 并购协议的财务问题 目前我国主要存在出资者主体地位不够独立和没有真正出资者的问题,即出资者难以在产权交易中掌握真正的决策权。国有企业行政色彩较为浓厚,不利于企业创造最大化价值。其次还需要注重重组方式的明确,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分别采用受让空拳、收购净资产和增资扩股的房还是实现重组的目的。最后需要明确并购价格和支付方式,并购价格的确定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如企业发展潜力较大,可以适度提高并购价格,如果没有发展潜力且经营状况不佳,则应当降低并购价格。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证券支付和债券支付等,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支付方式。 2.4 财务整合与管理问题 当并购协议签订后,在重组整合中可能会出现忽视整合工作的情况,即在资产重组后没有做好财务整合和管理工作,导致企业难以顺畅的开展工作。另外有些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整合与管理的重要性,在资产重组后值进行对外会计报表的粉饰,从而导致资产重组没有起到作用。另外企业还可能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企业重组比较复杂,会导致风险的扩张。但很多企业只注重商品经营风险,对于资产重组风险的防范不够重视。 3 完善企业资产重组财务与会计问题的措施 3.1 借鉴国外先进资产重组经验,加强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多优势,为了促进国有企业在当前大好形势下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实现资本最大增值的目的。首先国有企业应当借鉴国外各大企业收购兼并的动向及后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完善国外资产重组方式,从而通过收购和兼并企业的方式,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提升。另外企业还需要注重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企业资产重组之前,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学习相关的知识,如资产处理知识、财务知识及经济法规等,从而培养出具有资产重组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 3.2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目前国企存在财务管理水平欠佳的问题,如负债融资导致资不抵债,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国企首先要提高多渠道融资能力,即实现不同融资方式相结合,使企业资产足够稳定,不同资金来源差异不大,从而使企业通过合理搭配资金,创高经济效益。国企还需要注重对招商项目的确立,即企业管理层必须先对市场做好分析,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投资回报和胚胎能力的预测,促使国企改制具有更强的发展力。 3.3 提高企业改制透明度 国企改制需要注重市场化运作方式,即从审计、评估、法律事务等都必须符合市场规范。如果国企在改制中,存在就业压力问题,此时需要缓行员工剥离,因此国企改制必须要具有宏观性的统筹规划。国企市场化改制还需要注重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咨询公司、资产评估公司及管理咨询公司等,从而保障国企改制后的整合更加完善。 3.4 注重企业重组完成后的财务整合 企业重组完成后,首先要注重资产运行效率的提高。如经营状况较差的公司,首先需要注重将不必要的资产进行处置,避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开支,另外还需要通过停止难以获利的生产线,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随后企业需要加强财务整合,以起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首先需要完善财务经营理念的整合,并依据财务理念的指引开展其他工作。企业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全新价值的提升。在重组之后,还需要尽快解决重组企业工作人员的问题,如具有管理能力、实干能力的工作人员可以提高其职位,从而实现对企业更加有效的控制。同时企业还需要注重建立和推广优秀的文化,以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所有工作人员为企业发展做出努力。 企业需要根据当前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管理制度,逐渐完善财务管理和核算体系,从而实现对财务更加有效的整合。另外企业还需要注重组织与机制的财务整合,通过引进和完善先进禁止,做好磨合工作,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企业需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通过构建资金管理系统,控制现金流,加强财务防范措施,提高资金监管力度,使资金可以全面发挥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为了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募集资产,会进行企业改组上市,以期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并购重组需要注重财务管理问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范,确保重组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企业需要注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改制透明度等,以期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财务与会计论文: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中风险识别及应对研究 摘要: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强化财务会计处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众多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证券公司也不例外,在我国证券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大背景下,对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我们审视公司内部潜在的风险,进而从控制与管理风险的角度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本文从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表现形式出发,在对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证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与会计处理;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0 引言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指公司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账务管理出现偏差,致使公司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1]。自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始试办以来,我国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加大力度进行业务创新及转型,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和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证券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证券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证券行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资产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观念冲击、市场冲击、业务冲击、人才冲击和技术冲击,证券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证券公司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比如净资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收入结构不均衡,业务同质化严重,公司业绩很容易受股市行情影响等等。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识别财务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那么将极其不利于证券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随着市场的透明化、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化及法规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公司必须积极应对证券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面对来自各方的危机。财务风险是一种很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风险,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基础,因此,如何规避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成为公司加强管理核心问题之一。 1 研究综述 在发达资本市场,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尚处在理论探讨与经验借鉴的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研究开始重点关注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刘恩禄、汤谷良(1989)第一次系统论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原因,探讨了企业该如何管理财务风险[2]。 一些学者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表现形式和特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毕秋香等(2002)按照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的特征,将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并且针对每一个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3]。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而言,又可将其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4]。 部分研究主要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其风险控制。陈共炎(2005)从会计控制的角度研究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状况,然后总结了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并结合一些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应当通过建立集中管理的财务制度提升证券公司会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充分发挥会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5]。冯玉明(2006)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6]。王学峰(2007)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7]。张玺(201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信用评级制度管理、建立健全证券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8]。段丽巧(2013)分析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从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财务管理职务配置的优化等方面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9]。 一些学者重点关注了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用的风险管理办法。许明波(2005)通过分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设计了全面、系统、逻辑一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标框架及风险动态监测框架[10]。孟祥霞(2007)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应注重基础理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强化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管理教育和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观[11]。俞邵峰(2013)对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与特征以及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加强证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有效举措与建议[12]。 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证券公司的数据很难获取,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数据,更是缺乏,这给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财务管理风险的基础,决定了证券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是一些证券公司希望通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更是要保证财务与会计处理的真实行与合规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结果可以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处理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2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研究比较细致,涵盖了财务印鉴管理、发票管理、银行存款管理、涉税、会计档案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七个方面,落实到了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上面,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证券公司日常账务处理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国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风险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研究内容都是从微观层面着手,以上研究问题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涵盖财务与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多从实际问题出发, 并不能对整个证券行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研究缺乏普遍性。国内的研究多从某一个证券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虽然各个公司能够处理好自身问题,但是该公司的经验不能对其他公司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缺乏共性。 再次,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风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体系,导致在财务与会计的日常处理中通常是出现了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将会把证券公司置于一个风险较大的环境中,风险控制十分被动。 3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 3.1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思路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研究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理论基础。应当跳出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证券行业的财务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对于现有问题及未知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第二,总结研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共性。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缺位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原因具有普遍性,研究应当针对整个证券行业,并非某个证券公司的某些财务与会计风险问题。因此,应当总结风险问题的共性,结合理论基础,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控制对策。 3.2 风险识别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我国几个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出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日常处理主要风险如表1所示。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拥有完善的内部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机制是保证证券公司成长的关键。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发现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普遍存在七种一级风险:财务印鉴管理风险、发票管理风险、银行存款风险、涉税风险、会计档案管理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和经纪人账务处理风险。上述风险分别对应若干个二级风险,并针对各个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4.2 建议 应当建立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对于风险的把控时间提前,提高应对风险的主动性。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风险预警可以尽早发现并识别公司面临的各种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并对风险程度进行大致的评价,为中期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做铺垫。其次应当严格公司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职权分工,明确财务责任,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及控制风险的能力。最后,应当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完善风险的控制及规避,总结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处理由此类风险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财务与会计论文: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策略探析 【摘 要】目前,财务与会计风险客观存在于事业单位之中。本文以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的必要性为出发点,充分的剖析其风险的类型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探析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防范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事业单位逐步向市场化改革方向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在有自身特点的同时,还包含了企业财务与会计风险的特征。 一、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首先,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的加强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主要职责,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管理,保障了事业单位核算的完整与准确,最终能够全面、真实的反映会计工作的状况;其次,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的加强有利于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使管理层高度重视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最后,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的加强有利于对内部执行人员和管理者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约束力,使其行使的单位职权合情合理、合规合法。 二、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1.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含义 所谓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是事业单位所预期的财务与会计收益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实现,而导致损失的产生。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中的所有环节都有可能存在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由此看来,事业单位的经营收益必定会受到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影响。应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含义,对于加强其防范与管理的工作,乃至于提高事业单位经营效益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特征 非营利性是事业单位活动的基本特征,财务与会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很有可能带来财务与会计风险,最终导致财务与会计的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的效果,有可能造成事业单位产生损失。其主要包含了4个特征:第一,客观性特征,所有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活动的结果要么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么就是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财务与会计活动中含有许多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为转移的不确定因素,其中包含:市场、国家政策等,而这些不能确定的因素却直接影响着预期的目标是否能够完成,因此,财务与会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任何性质和形式的事业单位也能不能消除其客观性;第二,可预测性特征,通过全面的分析可能发生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原因,可以预测到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发生,并且在发生了财务与会计风险后也可以对其接下的发展进行预测,有很多复杂的原因都可能引起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发生,而管理财务与会计的手段、方法与媒介也在随之不断得到更新,通过这些可以科学的预测到财务与会计风险发生的程度、时间以及范围,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的损害程度;第三,可变性特征,我国的事业单位处于持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其财务与会计管理的工作内容、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面对这种状况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发生也许会降低或不存在,也许会加大或激化,那么财务与会计的风险也就处于了变化之中;第四,不规则性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预测与防范财务与会计风险,然而能产生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因素不是固定的、不变的,这就很难确定出何时、何地、何种程度的财务风险会发生,甚至是有没有可能发生,虽然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的,但仍然会受到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与会计活动更复杂和多样,最终导致了财务与会计的不规则性。 三、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种类 1.支付风险,在改革相关事业单位预算制度的进程中,实施部门预算,调整和优化预算经费的支出结构,用来解决固有的预算经费间的相互挤占矛盾,而事实却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使得支付的风险较大;2.投资风险,投资现象在事业单位中越来越常见,分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两种,在对外投资时,若盲目投资或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则会带来财务与会计风险,在对内投资时,预算与本身的资金承受能力不符也会导致财务与会计风险的产生;3.筹资风险,财政拨款是我国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自己也需要解决其中一部分的资金,部分事业单位把资金投入到了周期较长的项目中,成本风险增加了,资金的压力也加剧了;4.核算风险,部分事业单位不能紧随新会计制度实施步伐,不能适时与先进管理体系接轨,特别是知识的更新和核算水平的提升都存在较强的滞后性,使得财务与会计核算效率不高,有较多的漏洞存在于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的管理过程中;5.债务风险,由于事业单位的营利性不强,举债能力受到了限制,获得贷款的能力更加弱小,债务一旦出现状况,相应的解决能力较小;6.管理风险,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仍处于待完善阶段,所以在进行财务与会计管理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致使会计信息不够精准,难以为决策者提供坚实的决策依据;7.道德风险,还未有完善的道德监管机制存在于事业单位之中,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晰了解自身应履行的义务与职责,道德风险系数较高。 四、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成因 1.内部成因 首先,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含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力度较低,监管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加之事业单位不够重视财务与会计工作,仅投入较少的资金,消极的影响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人员;其次,谋取个人利益,对财务数据的核算和资金的掌管是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若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很有可能发生会计信息被篡改、利用职位的便利谋取个人利益等现象。 2.外部成因 一方面,缺乏对财务和会计的外部监管,事业单位的监管机构监管的重点往往只在于单位是否存在违规现象,对于具体的内部管理的监管放在的次要的位置上,不够重视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的执行与管理水平,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低,外部的财务与会计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违规干预,地方政府为实现业绩与项目的完成,常干预事业单位的项目决策,一旦项目收益低,资金回收困难,事业单位的财务就会存在风险。 五、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策略 1.加强会计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 加强内部控制就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机制,在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文化中应加入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意识。首先,事业单位对风险的发生应时刻保持警惕;其次,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约的力度要予以加强。加强外部监督就应对外部的监管机制和事业单位间信息交流的方式进行改革,建立相关外部监管的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与会计工作提供客观的评价与建议,使财务与会计风险得以降低。 2.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财务与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的培训,使其与现代会计工作的需求相符。只有财务与会计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加强了,才能保证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全面性与精确性。定期的组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业务的培训,在提升其会计水平的同时,保障了会计操作的正确性。 3.及时披露会计信息 及时披露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对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揭示,以便于社会和机构对事业单位的经营及时、全面的了解。此外,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还能对会计工作进行一定的监督作用,使事业单位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对财务与会计风险更加的注重。 7.防范技术风险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内部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会计核算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控制体系,使会计部门的职责与技术部门的职责相分离。进行电算化操作过程中,对不同员工的操作权限予以明确,严格控制数据输入和输出双方职责的分离。 5.完善财务与会计管理体系 要想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管理的效率,就必须完善其财务与会计管理体系。对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管理的进展应从管理的监督进行全面的监督,对薄弱的环节应及时的发现与改善,确保各个部门对财务愉快的管理能够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便于从根源上减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发生。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实践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管理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种风险,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应按照风险的类别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探析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防范策略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还有利于保障了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财务与会计论文:企业ERP信息化下财务与会计变革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ERP信息化,ERP系统的上线实施,使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推动了财务会计模式的不断创新。本文在实际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目前企业ERP信息化发展对财务会计的变革影响的研究,探索财务会计管理如何应对ERP信息化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ERP;信息化;财务会计 会计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古老是因为其历史悠久,年轻是因为其理论尚不成熟,直到现在,紧跟时展的脉搏,不断的发展和衍进,随着计算机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和ERP系统的实施,会计理论和财务活动发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企业ERP信息化环境下,实现财务与会计职能的有效运转,实现财务价值的最大化,是摆在财务会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ERP信息化的应用意义;第三部分,企业ERP信息化对财务会计的影响;第四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如何应对ERP环境下的变革。 一、ERP信息化的应用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竞争环境不断加剧,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面对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不得不进行彻底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必须改进自身的管理水平,找到适应竞争环境的管理机制,实施ERP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国内ERP系统应用如用友、新中大、金蝶等,直至现在大型企业集团应用的ORACLE系统,ERP将客户需求和供应商的制造资源与企业内部制造活动整合在一起,强调有效管理供应链上各个环节,ERP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集成,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 二、ERP信息化对财务与会计的影响 企业ERP信息化的运用,实现了财务会计从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会计基础理论体系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ERP信息化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理论的挑战 (1)对会计核算的理论前提――4个基本假设提出了质疑 会计主体:“虚拟企业”的出现,企业对会计信息的多元化需求,使传统会计主体的概念大大延伸。 持续经营:网络“虚拟公司”为完成一个目标,可在短时间内组建起来,而在完成目标任务后,便解体。 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可以及时产生所需的数据,如“产品日成本”、“日报表”等,不受会计期间的任何限制。 货币计量: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商务中电子货币的出现,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使会计系统能够采集和提供货币与相关非货币形态的信息。 (2)收集会计信息的变化 ERP信息化下,收集信息的方式增多:除手工录入编制的凭证,另有其他业务子系统(如生产部门、人事部门)对业务(入库单、工资表)处理后,自动编制的机制凭证;账务处理子系统定期(月、年)对固定业务(如计提折旧、结转损益)产生的机制凭证。 收集信息的内容不同:可以通过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和接收信息,现代化工具如扫描仪、电子笔、传感器、脉冲信号式数据采集装置的应用,是系统收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可能,内容包括货币形态与非货币形态的信息、历史的和未来的信息。 (3)会计核算形式以及会计信息交换方式的变化 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的数据时效性强,能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及时处理、存储和传输。EPR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从数据库中生成各种形式和内容的账簿、报表,传统会计核算形式减弱。 传统的会计信息交换方式以纸质介质为主,ERP系统运用后,已呈现出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网络化、远程通讯化的趋势,业务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由ERP系统自动生成,并自动传递到总账模块。 2.对会计实务的变革 ERP信息系统的实施,会计工作的信息直接来源各业务过程,记账凭证作为手工环境下的重要实体的作用将逐步淡化直至消亡。大量的会计核算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处理,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从记账、算账、事后报账转向事先预测和规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的管理模式。 3.内部控制方式的不同 ERP信息化下,原来的内部控制方式部分被取消或改变,如原来通过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的控制方式已被更加严密的各环节输入控制所替代,对进入系统的操作人员按其不同职能,通过设置相应密码,进行分级控制管理。原来的通过签字、盖章等方式实现的控制已被权限控制所替代。 ERP信息化后,会计工作由传统的事后核算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决策的方向发展,实现对整个业务过程的动态监控。借助ERP系统对所处理的财务内容中的核算科目与方式进行定义,在处理事务时还可自动生成核算分录,从而确保了财务资金与物质数据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并以此掌握当前财务资金情况,明确资金流向与规模,并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业务进行预测,及时根据财务业务发展及时做出财务管理决策。 通过ERP信息化的利用,可推动传统的会计从核算型迅速向管理型转变。这种转变同时也对财会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要求财会人员不但要具备会计核算、统计等基础会计知识,同时还能够有效操作电算化会计软件,还需要能够根据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决策。 三、财务会计人员如何应对ERP环境下的变革 1.完善会计基本职能 ERP环境下,会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各业务部门相互之间可以信息共享,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以及输出等机械性工作全部或部分由前端业务人员及系统来完成,会计的功能向分析、协调、辅助决策转变。 ERP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使财务会计的管理控制功能真正地与业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从而使计划、预算、控制、分析的触角延伸到企业职能部门的最末端,会计的扩展职能合理的进行分配,为企业的运作提供决策支持。 2.转变会计人员角色 (1)与业务融合 财务人员往往以传统的观念将自身定位为专业技术支持者,往往表现出过多的技术倾向,财务没有与业务很好的结合起来,在熟悉战略、深入业务流程、推动业务发展方面的工作不足,以至经常出现财务与业务脱节的现象。 ERP环境下,要求财务对业务真正融入,通过融入式财务直接加入以利共体为单位的一线业务团队,充分参与到业务的全价值链中,基于业务的全价值链去考虑问题,并积极发挥价值创造作用。 (2)以市场竞争为导向 把一个大的市场化组织细化为若干关联小组织,以市场控制代替组织控制,以交易成本替代管理成本的内部市场化程度提高的过程中,要求财务人员要主动面对市场,以明确的市场导向渗入到财务组织的每个末梢。 3.提高ERP系统的使用效能 财务会计人员不能再埋头纠结于历史数据,而是需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财务工作重心从“事后核算”转向“事前算赢”,只有事前算出有价值的业务才可以做。 为提高ERP系统的使用效能,在规则制定方面,制定并统一的、详细的结算规范和规则,并随着业务的调整及时进行更新,自上而下要求统一执行,在合同制定环节即对交易方式进行规范。 4.参与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 ERP发展过程中,财务人员表现出的问题:首先,一部分财务人员的思维、习惯和做法局限在既往模式,无法突破、颠覆自己;其次,当财务人员提出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建议时,由于不能主动协调和系统改善财务运行的外围环境,加上沟通中的换位思考不够,以致经常处于治标不治本的应对状态,这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人员突破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ERP的发展,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从信息的处理者转变为业务管理者,从日常财务信息处理中摆脱出来,更好地关注企业的业务过程,实现其财务管理职责,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竞争力。 财务与会计论文:浅析营改增对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影响 摘要:实行营改增最基本的目标是避免征税时候会重复进行,把收税制度进行合理化实施,提高企业的未来发展。同时,各种企业在营改增的实行下,产生了很多的影响。本篇文章研究了实施营改增对建筑类行业的改变和作用,其中有财务以及会计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这种问题的基础上,本篇文章研究探析了相应企业中的财务会计在营改增实施下的影响。 关键词:财务工作;会计核算;影响 一、营改增对企业日常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营业税的计算,在会计中是很简单方便的,即交纳增值税。其中包括五个记借方,即进项税额,已交纳税费,没有缴纳的增值税,一般情况下,还包括,营业税金和附加税以及应当缴纳的税费即应缴纳的营业税这几个会计科目。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会计科目增长到了九个明细科目:应当减少或免除的税费和出口时抵消而减少的内销产品应当缴纳的税费,有四个是记在贷方的:出口时退回的税费,进项税额的转出,销售项目的税费,转出时缴纳的增值税。 另外,在会计科目“应交税费”下面设立明细科目。刚才说过的,营业税费的计算时相对简单的,但是增值税的计算较之营业税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并且,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为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包含缴纳税费时的申报、税票的认证和抵扣、税务筹划等业务,这些业务为企业的发展来说成为了一个危险区。加入真的有一个涉及税收的项目操作错误,就会发生企业风险的情况。 (二)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报告的影响 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的表中,营改增的变化在会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和“应交税费”科目里表现出来。我国的很多公司都是必须得有部分固定资金的,尤其是建设高速公路,道路桥梁施工等的企业,是需要有十多亿的固定资产。增值税将从固定资产中减除,固定资产将会减少,而企业的负债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增值税如果有发票的话,是可以抵消的,但是,有时候,增值税的缴纳是不会给发票的,导致企业的负债增加。进而对企业的资产产生一些影响,甚至,信誉问题也会降低。 在企业会计所制作的利润表中,增值税和其他的税务很不一样,在营业税改变为增值税之前,企业的总收入是包括所得税务的,然而,现在的收入却是减去增值税之后的,在这方面来看,企业的收入明显的是减少了的,但从整体上来说,企业的收入是没有变化的,因为企业的利润和收入是一定的。而且在公司的利润表中,增值税也没有再进行记录。企业会计的记录,不光只有负债表和利润表,还有现金的流量表,现金的流量也有很大的改变。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前,企业对税费的收取都有详细的数据记录,而现在,营业税不收取了,所以,企业在营销和投资上面的税务明显的减少了,而税费减少,导致了现金流量的增长。营改增之后,还有了一项利于企业的优势,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扣增值税。这一优势是在营改增之前没有的,有了这一优势,企业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机械设备等的购买,促进了资金流动,增长了投资资金。 二、应对影响的具体办法 (一)进行宣传,打造良好环境 要想让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项政策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加大对这一政策的宣传力度,可以展开学习课程,并对员工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这样使得所有人员都能够熟知要求和规定,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管理技能水平。对于营改增政策的实行具有推进作用。如果参加营改增政策的工作人员,能够学习到政策的具体内容,可以提高政策进展的速度,保证其政策顺利进行开展。 (二)对于发票的管理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进程当中,企业最重要的一项问题之一就是对于发票进行管理。国家已经制定了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规定,所以企业在发票管理过程当中应该遵循国家提出的管理规定,将发票管理工作做到最好。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营改增政策的顺利进行与对发票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对于虚拟开具发票的事情要严格控制,因为这有可能造成一系列风险。除了对于发票进行管理之外,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更应该进行加强。 (三)对内部的控制 对于银行业税务改为增值税的这一项政策,是很有必要进行的。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加强内部的控制,企业内部控制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加强内控可以使得其一样,免受风险侵害,还能对于企业的财务工作规划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当经济发生比较大的变动之时,企业还能平稳运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项政策对于企业其他方面的业务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一项政策。其实对企业来说还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的,企业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上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对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一政策进行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在营改增政策正式实施的过程当中,应该正确分析,每一个阶段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关键问题都要进行梳理,最后确定政策规划,进一步消除金融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 (四)加大政策力度,建立完善体系 营业税改增值税这是国家很重要的一项政策,至今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内,政策的极影响,被每个人看在眼里,但是,其中还是存在一些我们不想看到的问题,与最开始确定的目标有一点相违背。不过总体看来,这一项政策的积极影响还是很大的。我国是从2012年开始实施这一项政策的,对于参加这一政策试点的地区应该进行严格的规范,如果政策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的体系。这样可以为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政策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将这一项政策,作为重中之重,不可忽视。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企业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网络技术,提高自身的创新性,对于以前旧的思想观念,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要进行剔除。 (五)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营改增后,企业应当更加完善企业的纳税筹划,及时更新和处理,税务性质的变化,代表着企业账务的记录方式同样会发生变化,同时,财务的风险也会变得不同,企业在和其他的企业合作时,合作商的选取非常重要,如果合作商能够有可以开增值税发票的能力,企业的可以减少资金投入,税务也得到相应的减少。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一定要加强,实际操作时要具有可操作性,减少税务缴纳,增长实际收益。 三、总结 综上所述,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一项重大政策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时候,企业可能会面临一些重大的困难,所以企业必须总结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改进政策,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企业财会人员要进行,素质培养教育,提高其技能性。这样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作者单位:河北中鑫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财务与会计论文: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问题分析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区分、两者分离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分离模式。 【关键词】财务;会计;职责分离;会计监管;财务监督 现阶段,由于我国会计监管力度的薄弱、财务监督力度的欠缺,造成我国财会工作的诸多问题,较为显著的是会计信息失真,财经违纪行为频发。究其根本,在于财务与会计职责长期划分不明确所导致。现代经济管理中,财务与会计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随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确立,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以现实工作角度出发,还是以内在原因来讲,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都意义重大。 一、财务与会计职责区分 (一)财务与会计的本质区分 现代企业以资金运行的形式来体现企业的运营活动称为财务,财务具体包括资金的投放和使用以及资金的收益和消耗等多项资金配备的运动过程,财务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安排解决企业与各方货币关系为本质。会计的计量单位是货币,会计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分析、核准为工作目标,为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 (二)财务与会计的对象区分 财务与会计从表象来讲似乎是相同的,但实质上财务和会计表现出企业资金运行截然不同的两面,财务和会计的管理对象有着本质区别。企业的资金运动质方面是财务管理对象,即资金本身的运动及资金本身呈现的货币关系,如资金在常日里的收入和支出、组织资金的征集和安排以及财务监督调控的实现等方面。企业资金运动量是会计管理的对象,会计体现的是经济业务中货币数量的变更,货币是会计的计量标准,其主要目的是计量整个资金运动过程以及记录总结资金运动结果。 (三)财务与会计的职能区分 财务在企业中的职能主要是管理,企业以最大化资金收益为经营目的,提高资金效益的有效途径即货币关系的良好处理,企业的资金运动质方面是财务主管,依据企业实际运营需求,配备企业所需资金,合理配置资产效益,以此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资金运动量方面归属会计管理,核算和监管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凡是制定主体可以以货币体现的经济活动都属于其管理范畴,对外提供企业经济信息,充分发挥核算和监管职能,高效管理资金运行。 (四)财务与会计管理方式的区分 构造财务活动、调节财务关系的业务方法称为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财务方面的查验、剖析、把持、规划、评估和财务制度等方面。核算、辨析、检查三方面构成了会计管理方法,通过复式记账原理、指定分类方法,对企业成本、耗费、效益、资产和债务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多方面进行完整、系统、全面的记录总结。 (五)财务与会计的作用形式区分 财务管理可直接调控资金活动,对企业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以及资金的调配和安排等实时管理,对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直接控制。会计则是核算和监管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侧重于事后反映,如实对外公告。 (六)财务必须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外在原因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财经违纪行为频发,这都是财务与会计两者含糊不清所导致的,是财务必须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外在原因。会计和财务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会计工作负责为社会各界提供真实有效的企业会计信息,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客户、社会以及企业内部各级部门,同时满足其对会计信息的各种需求。而所有者的利益则由财务来负责,财务必须遵照所有者的意志开展工作,对企业财务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整体的组织、规划和控制。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实际的财会工作过程中,企业财务与会计模糊不分。究其根本,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是会计监督力度薄弱所致,财经违纪行为的发生是财务监督力度不够所致。因此,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机构分设,防止以上问题的产生。 二、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必要性 (一)适应产权划分 现代企业创建并完善相关制度,要求企业最终所有权、企业法人所有权、企业经营管理权三权必须分离,既相互约束,又相互关联,只有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才能完成产权的划分。其中,企业最终所在权指的是股东持股权亦或是投资者的原始产权;企业法人所有权指的是董事会的财产支配权,简言之即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经营管理权指的是经理的日常经营管理执行权。为满足三种产权划分需求,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主要是由于财务管理负责对象为经理班子,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权;而会计在负责经理班子的同时,仍需负责董事会,以财务报告形式约束、作用于经营管理权,会计还需整理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对内对外公告,为企业董事会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股东和投资者掌握企业运营状况提供信息。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会计机构必须要分开设置,职责明确分离。此外,现代企业新制度的确立,为企业拓宽了市场,为此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建立新型企业经营理念,更新企业效益观念,对企业业务事后反应必须及时。在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会更加复杂多变,突显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分离势在必行。 (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新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新的组织形式以股份制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代表,呈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各界以及投资主体对会计提供的信息需求量与日俱增,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必须将企业的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加强会计职能,强化核算和监管力度,以此满足企业内外对会计信息提出的高质量要求。另外,仍需强化财务管理职能,高效运行、筹划企业资金。所以,必须将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机构独立设置,以此满足以上需求。经营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企业经济管理。 (三)现代企业制度需求 产权明确清晰、权责清楚、政企独立、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特点反映出企业在内部管理机构的配置上,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究其根本,财务管理归属业务管理部门,会计归属内部控制部门,财务的经营管理具有直接性,而会计的经营管理则是间接性的。因此,会计、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对财务管理活动具有监督、控制的作用,由此展现内部制约原则,如果实行财务一体化,财务与会计职责划分不明确,则不能有效实施自我监管。所以,新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财务和会计职责必须分离,以此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模式 当前,我国需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国有经营体制的转换,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即是社会化生产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而职责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的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机构分开设立,以此适应新型企业制度的要求。财务与会计两者之间的职责必须清晰明确,摒弃传统的认为财务与会计两者不可分观念,转换两者必须紧密联系的陈旧理念。首先,随着现代企业的迅速发展、高效运行,要求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清晰明确,进行分离。会计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客观要求,满足现代企业对于货币信息的需求而创建的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完成企业经济核算和监管是会计的主要责任,会计工作还负责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依据。与此同时,企业资金收支的组织、规划和掌握由财务负责,资金管理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责,为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充分的保障,同时确保企业经济利益平稳提升。由于财务与会计职能的不同,所以必须机构分立、职责分离,如只要关乎资金收支方面的工作,均由财务部门处理;而企业经济的核算和监管、企业信息的处理公告则由会计部门负责。其次,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之后,财务与会计必须将本身的职责执行好,同时两者不可完全相互脱离,仍需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此提升管理效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会计职责的明确清晰,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保障会计工作的合法权益,同时财务人员的任免,必须遵照相关任免规定,另外,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工资必须得到保障,方可起到促进作用,展现职责的重要性。对于明知故犯、违反乱纪的行为,给予处罚、绝不姑息,以此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并不是两者完全相脱离的,而是构建沟通桥梁,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交流,掌控企业资金运动方向。会计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部门做出决策的基础;而财务部门的管理,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参考依据,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和会计部分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服务于企业。因此,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需分设,并且积极配合,认真贯彻、执行应尽职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财务与会计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公路财务与会计工作 摘要:自从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融入到国际经济发展潮流中,在目前的国际分工合作以及国际竞争的过程中,随处可见经济发展全面融入迹象。对我国来说,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公路行业财务工作以及会计工作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公路财务会计工作的业务水平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受到我国历史条件以及现实情况等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路财务工作以及会计工作目前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所以需要我国公路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工作实现进一步创新,并且从根本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形势下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新形势下的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新形势 公路财务 会计 创新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交通运输方面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目前我国各级公路的建设规模均处于逐渐扩大的趋势。公路建设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文化进一步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公路的建设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工期较长、其次是建设规模较大、在城市设计范围涉及广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扩大对公路工程的投资规模,同时还将大量的资金投入至公路建设,公路的维护以及公路管理等方面。所以相应来说,公路财务工作任务量就会得到提升,目前我国公路谈工作逐渐出现很多的问题,上述出现的问题需要得到认真的审视以及正确的理解,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完好的方面发展,促使公路工程建设呢按时完工,促使其质量得到保证。但是上述问题会促使公路工程建设工作受到明显的影响。 一、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 我国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产生了很多方面的变化,其实际上是因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家对我国经济施加相应的压力,即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来自世界贸易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等条例。上述存在的影响因素,自从我国加入WTO组织就开始显示出来,并且越来越明显。上述存在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公务财务以及会计工作思想观念,促使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同时还会改变运输竞争方法等多个方面。 二、新形势下我国公路建设项目财务以及会计工作存在的几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公路建设工程规模逐渐加大,在进行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开始审视实际情况,促使对公路建设管理工作以及监督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强化。国家在针对公路工程监督以及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我国公路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我国财务管理工作方面,我们可以得到:目前公路工程建设管理局工作的过程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财务管理规范性差,财务管理水平普遍偏低,财务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等多个方面。上述方面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公路建设存在隐患。资金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你即国家对公路投入的大量资金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我国公路残工作以及会计工作体现的不规范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第二个方面就是针对资金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第三个方面是没有严格有效的对资金进行控制,第四个方面是没有进一步明确相关账务记录,第五个方面是工程建设资金挪用以及贪污现象严重等。工程后期建设资金有大部分会出现控制力度不够的情况,公路部门之间协调性不够,难以准确地掌握工程的实际进度,同时还无法从根本上了解国内与国际上那些已经出现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所以难以促使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有效提升。 三、新形势下的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的几点创新办法 (一)促使人才培养力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促使专业公路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得到提升是目前促使我国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财务管理部门来说,具备专业会计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的人才,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但对公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分析公路企业情况得到,公路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熟悉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基础知识,可以做到活学活用,促使自己的知识面更为广阔,同时还要熟练操作工作,熟悉工作流程。这样一来,就需要我国国家以及企业方面均需要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如此,还要定期以及不定期的对本企业公路工程财务工作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邀请财务专家以及教授来指导实际工作,促使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促使会计核算质量得到保障 促使公路建设工程采购材料环节实现有效化,同时促使保管等工作顺利进行。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从根本上监督公路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发挥自己的监督职能,完成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以及完善。在财务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使用上述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科学的指导,避免财务问题的再次出现。不仅如此,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还需要对那部分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发挥效用的基础材料,机器设备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不管是材料以及设备的验收以及出库均需要详细的记录。防止计算机时间成本时产生误区,导致结果受到影响。不仅如此,还要严格有效的管理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资金的支出是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防止资金挪用以及资金滥用问题的出现。促使会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促使会计核算质量得到基本保障。在上述的基础上,可以促使公路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强化部门跟部门之间的交流,完成信息共享制度的构建 我国在开奖公布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坚决跟世界接轨,同时还要跟其他国家进行信息上的交流,不断的吸取以及学习其他国家在公路财务管理方面所做出的工作。促使公路本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促使财务工作质量及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对于我国公路建设每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需要进一步增强,协调交流活动,实现信息共享,促使我国交通运输质量以及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实现经济的发展,上述工作的有效完成,可以促使我国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核算工作实现进一步系统化已经全面化。 (四)促使财务以及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进一步发挥出来 在实际工作中,最首要的工作是分析财务管理部门的实际数据信息,在分析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评估,同时开展勘查阶段以及设计阶段等,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才进行会计核算,严格按照项目的相关支出费用跟兄弟来完成财务报表的影响编制。在考虑公路运行情况以及收益等状况之前,需要有针对的对公路建设项目完成可行性评估,同时还要完成有效的勘查工作,保证得到的锈迹信息是完整正确的,使用正确的数据信息反映该项目在财务上具有的可行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现进一步飞速的发展,公路实现大规模建设,这对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导致其需要承受巨大工作量,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会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从根本上遵守自身对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相关制度,同时遵守相应的规范,在实际工作中,促使新管理途径得到开辟,与此同时,需要有效的借鉴国内以及国际的有效经验,促使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避免公路建设项目出现偷工减料等情况,促使公路质量得到保证,进而促使我国经济实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财务与会计论文:税制改革对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影响和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推行了许多在税制改革方面中的活动,建立了一系列的公共财政框架,在科学理财、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快推进了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目前,我国的税制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会计产生了一些影响,本文就税制改革对企业的会计影响,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税制改革 财务 会计 影响 应对措施 所谓税制改革就是指利用税制设计和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加社会福利的一个过程。我国最初的税制改革是生产型增值税,现在已经转变为了消费性增值税,通过这样的税制改革,从而使企业的发展动力更加的强劲,那么税制改革对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又有什么影响呢?这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同时提出了一些应对税制改革的措施,以便保证企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的税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税制改革一共经历三个时期: (一)第一次税制改革(1984年) 在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种三中全会就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因此,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就逐渐变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制度并存的经济体制。 (二)第二次税制改革(1992年) 在1992年的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无疑使我国的税制又面临更大的考验和挑战。 (三)第三次税制改革(2004年至今) 在党的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两个百年”中的目标被提出来了,主要内容还是统一税制,以适应加入WTO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第十四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分论坛“促进包容性增长的财税体制改革”上,亚洲开发银行的副行长就曾经指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第二大主体,在税制和财政方面必须进行改革,如果不改革的话,那么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巨大的挑战。由此可见,税制改革在中国是必然的,对于企业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我国税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兼顾公平、效率优先 我国一直以来都注重经济的发展,所以从过去到现在,已经摒弃了一味强调公平的思想,开始贯彻兼顾公平、效率先行的原则。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核心内容是在兼顾公平的原则下,提升社会主体的效率。在我国现阶段,在宏观经济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税制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原则,将兼顾公平和效率优先结合起来。一个良好的税制改革不仅能提高企业的效率还能使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增强。 (二)与时俱进、贴近实际 现在的税制改革相比于传统的税制改革,在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明确的提出了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税制结构。在进行的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与社会主义具体情况是否一致。当前的经济形势变化多端,要提高现行税制结构的适应能力,因此,必须积极构建有效的税制制度。 (三)立足国情、接轨国际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税制改革也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了,在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国际上推行的是减税制度,加之我国国内的一些客观因素,所以在推动国内经济政治的发展方面,就不得不实行新的税制改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税制改革应当依据国家的基本国情以及考虑国家综合利益,然后借鉴国外成功的的经验,从而落实改革的方式。由于在客观形式不断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的税制改革涉及的范围在逐渐增大,所以立足我国的社会的基本国情就至关重要。 三、税制改革对会计的影响 (一)改革增值税对会计的影响 在进行增值税的处理过程中,之前在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的税金是禁止抵扣的,在经过税制改革后这部分是可以抵扣的,而在改革前,增值税的计算方式是将销项税减去进项税,税制改革后,又新添了部分销项税的抵扣项目;另外,随着2012年1月1日营改增的开始到2015年的收官之年,除特殊情况外,营业税所有行业均变为增值税纳税范围;所以,企业在进行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必须在“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科目”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改革环境保护税对会计的影响 改革环境保护税的目的在于监督会计的行为,会计最显著的职能作用就是监督和核算,而在环境保护税的影响下,会计必须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更加的精细化运算,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来征收,必须防止不合理的征收行为。 (三)增加新税种对会计的影响 增加新税种不仅使得税源拓宽,增加社会主体的效率,还能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进而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新增加的税种里面加入了会计明细科目的内涵,相比之前的会计科目,更为完善,所以随着新税种的增加,原先的形成的科目格局也将有所改变。 四、应对措施 (一)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企业要想充分适应当前的税制改革,就必须与财务会计人员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定期开展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活动,学习掌握各种税法的知识,完善高效的实行会计审核制度,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核算能力和技巧才是最重要的,对进项、销项等税额的核算要精准。 2、企业必须适应征管部门对企业纳税管理控制的高要求,同时处理好在税制改革中的一些抵扣问题。企业为了获取税制改革的扣税凭证,就应该避免一切不好的因素,促使会计核算的水平和效益。 (二)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1、对于财务会计人员,不仅除了要做好财务核算和管理等自身工作之外,还要熟悉掌握和了解新的税制以及各类经济事项。所以会计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在学习新税制方面的知识,从中发现企业和新税制之间的利弊关系,并且在工作规避掉不利的因素。 2、随着税制的改革,新税制的产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比如增值税的计算,就是以严格的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如果不能精确计算,那么各环节就很难做到精确,最后的结果肯定就相差甚远,所以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加强基础工作,确保会计核算中的准确性。 3、找到会计与税法间的结合点,建立有效的会计学科体系,因为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学科体系中还没有设立相对独立的税务会计,以至于各项纳税业务都还是商品购销与利润分配相结合的方式,与计划经济中的管理体制相一致,所以就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 4、健全自身制度,紧随改革的进程。在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下,在中国进行税制改革是必然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落实好税制优化的原则,注意掌握好税制的完善性、和严密性等。各级政府部门更应该通过经济杠杆的原理实施宏观经济的调控,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纳税筹划,减轻企业税负 税制改革对于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企业要想在目前的税制改革下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实际得到的材料应该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2、利用科学的策划切入点,明确规范相应的筹划流程。在企业从事会计的人员首先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进行筹划,达到降低企业税负的问题, 3、企业应对税制改革转型的方法首先是安排专人构建专门的税收筹划部门,其次为了保证在税制改革后企业能够获得良好的税收方面的优惠,必须保证企业自身条件与国家相关的政策相符。 4、筹划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不同的问题,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筹划措施。 五、总结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税制改革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增加新税种、增值税等等内容。税制改革对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是必然的,这个时候企业就应该积极的协调税制改革制度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契合点,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体化的进程,为税制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在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方案,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来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的环境,在根本上保证经济持续有序的发展。 财务与会计论文: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问题分析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区分、两者分离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分离模式。 【关键词】财务;会计;职责分离;会计监管;财务监督 现阶段,由于我国会计监管力度的薄弱、财务监督力度的欠缺,造成我国财会工作的诸多问题,较为显著的是会计信息失真,财经违纪行为频发。究其根本,在于财务与会计职责长期划分不明确所导致。现代经济管理中,财务与会计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随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确立,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以现实工作角度出发,还是以内在原因来讲,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都意义重大。 一、财务与会计职责区分 (一)财务与会计的本质区分 现代企业以资金运行的形式来体现企业的运营活动称为财务,财务具体包括资金的投放和使用以及资金的收益和消耗等多项资金配备的运动过程,财务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安排解决企业与各方货币关系为本质。会计的计量单位是货币,会计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分析、核准为工作目标,为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 (二)财务与会计的对象区分 财务与会计从表象来讲似乎是相同的,但实质上财务和会计表现出企业资金运行截然不同的两面,财务和会计的管理对象有着本质区别。企业的资金运动质方面是财务管理对象,即资金本身的运动及资金本身呈现的货币关系,如资金在常日里的收入和支出、组织资金的征集和安排以及财务监督调控的实现等方面。企业资金运动量是会计管理的对象,会计体现的是经济业务中货币数量的变更,货币是会计的计量标准,其主要目的是计量整个资金运动过程以及记录总结资金运动结果。 (三)财务与会计的职能区分 财务在企业中的职能主要是管理,企业以最大化资金收益为经营目的,提高资金效益的有效途径即货币关系的良好处理,企业的资金运动质方面是财务主管,依据企业实际运营需求,配备企业所需资金,合理配置资产效益,以此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资金运动量方面归属会计管理,核算和监管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凡是制定主体可以以货币体现的经济活动都属于其管理范畴,对外提供企业经济信息,充分发挥核算和监管职能,高效管理资金运行。 (四)财务与会计管理方式的区分 构造财务活动、调节财务关系的业务方法称为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财务方面的查验、剖析、把持、规划、评估和财务制度等方面。核算、辨析、检查三方面构成了会计管理方法,通过复式记账原理、指定分类方法,对企业成本、耗费、效益、资产和债务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多方面进行完整、系统、全面的记录总结。 (五)财务与会计的作用形式区分 财务管理可直接调控资金活动,对企业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以及资金的调配和安排等实时管理,对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直接控制。会计则是核算和监管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侧重于事后反映,如实对外公告。 (六)财务必须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外在原因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财经违纪行为频发,这都是财务与会计两者含糊不清所导致的,是财务必须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外在原因。会计和财务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会计工作负责为社会各界提供真实有效的企业会计信息,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客户、社会以及企业内部各级部门,同时满足其对会计信息的各种需求。而所有者的利益则由财务来负责,财务必须遵照所有者的意志开展工作,对企业财务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整体的组织、规划和控制。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实际的财会工作过程中,企业财务与会计模糊不分。究其根本,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是会计监督力度薄弱所致,财经违纪行为的发生是财务监督力度不够所致。因此,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机构分设,防止以上问题的产生。 二、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必要性 (一)适应产权划分 现代企业创建并完善相关制度,要求企业最终所有权、企业法人所有权、企业经营管理权三权必须分离,既相互约束,又相互关联,只有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才能完成产权的划分。其中,企业最终所在权指的是股东持股权亦或是投资者的原始产权;企业法人所有权指的是董事会的财产支配权,简言之即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经营管理权指的是经理的日常经营管理执行权。为满足三种产权划分需求,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主要是由于财务管理负责对象为经理班子,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权;而会计在负责经理班子的同时,仍需负责董事会,以财务报告形式约束、作用于经营管理权,会计还需整理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对内对外公告,为企业董事会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股东和投资者掌握企业运营状况提供信息。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会计机构必须要分开设置,职责明确分离。此外,现代企业新制度的确立,为企业拓宽了市场,为此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建立新型企业经营理念,更新企业效益观念,对企业业务事后反应必须及时。在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会更加复杂多变,突显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分离势在必行。 (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新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新的组织形式以股份制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代表,呈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各界以及投资主体对会计提供的信息需求量与日俱增,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必须将企业的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加强会计职能,强化核算和监管力度,以此满足企业内外对会计信息提出的高质量要求。另外,仍需强化财务管理职能,高效运行、筹划企业资金。所以,必须将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机构独立设置,以此满足以上需求。经营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企业经济管理。 (三)现代企业制度需求 产权明确清晰、权责清楚、政企独立、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特点反映出企业在内部管理机构的配置上,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究其根本,财务管理归属业务管理部门,会计归属内部控制部门,财务的经营管理具有直接性,而会计的经营管理则是间接性的。因此,会计、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对财务管理活动具有监督、控制的作用,由此展现内部制约原则,如果实行财务一体化,财务与会计职责划分不明确,则不能有效实施自我监管。所以,新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财务和会计职责必须分离,以此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模式 当前,我国需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国有经营体制的转换,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即是社会化生产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而职责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的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机构分开设立,以此适应新型企业制度的要求。财务与会计两者之间的职责必须清晰明确,摒弃传统的认为财务与会计两者不可分观念,转换两者必须紧密联系的陈旧理念。首先,随着现代企业的迅速发展、高效运行,要求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清晰明确,进行分离。会计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客观要求,满足现代企业对于货币信息的需求而创建的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完成企业经济核算和监管是会计的主要责任,会计工作还负责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依据。与此同时,企业资金收支的组织、规划和掌握由财务负责,资金管理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责,为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充分的保障,同时确保企业经济利益平稳提升。由于财务与会计职能的不同,所以必须机构分立、职责分离,如只要关乎资金收支方面的工作,均由财务部门处理;而企业经济的核算和监管、企业信息的处理公告则由会计部门负责。其次,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之后,财务与会计必须将本身的职责执行好,同时两者不可完全相互脱离,仍需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此提升管理效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会计职责的明确清晰,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保障会计工作的合法权益,同时财务人员的任免,必须遵照相关任免规定,另外,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工资必须得到保障,方可起到促进作用,展现职责的重要性。对于明知故犯、违反乱纪的行为,给予处罚、绝不姑息,以此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并不是两者完全相脱离的,而是构建沟通桥梁,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交流,掌控企业资金运动方向。会计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部门做出决策的基础;而财务部门的管理,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参考依据,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和会计部分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服务于企业。因此,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需分设,并且积极配合,认真贯彻、执行应尽职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将声音、音乐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完美的视听方案来全方位地打动观众,这就意味着音乐节奏必须与画面动作正好合拍,音乐风格也必须与画面风格完美匹配。音乐还能够决定媒体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揭示主题和背景,参与叙事,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情绪与烘托气氛等,以其自身的魅力增强大众传媒的可看性和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音乐和音效的设计与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且符合数字媒体作品的特点和要求,这就使得音乐成为该专业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艺术类型。学生在专业中会涉及到背景音乐和游戏音乐的制作、音效设计、多媒体作品的配音、数字音频的编辑、人声润色和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做好这些除了要学习数字音频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音乐素质。 学生音乐素质的现状 在教学中发现,该专业的学生多数具有美术及绘画能力或其他艺术类特长,因此他们对于专业学习中的图像、视频的设计往往都比较重视,一般能够制作出较理想的数字图像或画面。但对他们来说,进行声音方面的设计与制作就没那么容易了。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声音是数字媒体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们对影视作品中声音的了解却只局限于一些歌曲本身,对作品中其他音乐元素、音响效果及声音类型特点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不甚了解,针对不同类型的声音效果应配合何种风格的多媒体作品也知之甚少,这就造成了他们并不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时代、地域等因素来考虑声音效果在媒体中的表现特点。可见,学生的音乐素质的确不容乐观。 同时注意到,一部分学生也具有音乐特长(如唱歌、器乐等),他们能够流畅地演奏某种乐器或者完整地演唱歌曲,却依然不能正确地处理好音画关系,将主题音乐、配乐、插曲等音乐形象同画面完美结合到一起。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了器乐的一些演奏方法,而对于音乐的内涵、旋律的创作、和声的构成、音响的特点、配器的风格等方面知识还是了解较少,因此他们进行声音设计与制作的最大困难是缺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基础。目前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方面,所开设的课程一般有美术基础、色彩基础、动画基础、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艺术、摄影及影像技术、界面设计等,这些课程确实能够增强学生的画面美学素养,但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几乎没有开设任何课程。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教育中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素质的培养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资源培养和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开设音乐类素质课程 加强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的途径。例如对新生开设综合性艺术知识和修养的必修课,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乐修养课,我院就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使学生对音乐及艺术能够有概括性的了解。另外,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开设形式多样的音乐类素质选修课,如计算机音效设计、音乐配器基础、经典音乐赏析、动画和游戏音乐赏析、中外器乐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进入专业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兴趣方向进行相关的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 2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 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学好专业的重要因素。首先应了解最基本的乐理知识,能看懂简单的五线谱和简谱,乐谱是音乐的语言,通过这门语言才能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其次还要掌握音色、节奏、旋律等基本的音乐要素。如果要能够熟练制作背景音乐和游戏音乐、进行音效设计,还需具体学习一些和声、曲式、调式、配器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虽然不可能像音乐学专业的教学那样系统化学习,但应该重点了解和掌握其基础部分。如果要达到媒体音乐创作的水平,则还需要学习器乐知识,同时良好的音乐感觉、丰富的创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个层次所要求的音乐素养就更高了。 3发挥专业特色,成立音乐工作室 理论学习之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建立计算机音乐工作室、数字录音室或相关兴趣小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工作室内强大的多媒体处理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动画的配音、录音、音频编辑、音效制作、声音合成等工作,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由创造,将自己的想法、创意有机地融入到作品中去,这样能激发更多的学习兴趣与思维,真正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结语 根据我院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所探讨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然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方案,才能培养出兼具软件技术和艺术素质的现代专业人才。(本文作者:金鑫、张艳、刘宇、刘春花 单位:云南大学软件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也发生了技术性的变革。现今,基于数字技术发展中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新闻传播进入了全新的数字信息化时代,也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分析,重点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影响 一、引言 新闻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经历了纸质、广播、电视媒体后,近年来,在数字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新闻的传播方式逐渐趋向数字化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媒体以其独有的性质为新闻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新闻传播具有重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新闻传播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基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形成了集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于一体的传播媒介。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如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普遍性、互动性等信息化发展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新闻传播带来了变革。据《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指出:“认证媒体和自媒体分别占微信公众号类型的25.4%和29.1%。”由此可见,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新闻机构通过开设专属的微博、微信平台,以及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收集、反馈和传播,许多媒体机构通过对数字技术的革新应用,进一步实现了新闻传播的跨越性发展,提升了传播的效果。通过分析与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发现有以下几种:第一,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应用。据调查显示,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新闻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传播与浏览,如“人大新闻群,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这条微信新闻在推出之期,其浏览量达到500万之多。第二,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中可视化新闻的应用。“两微一端”利用数字技术将文本可视化,实现了新闻内容可视化的应用,从而带动了新闻的传播与发展。第三,数字媒体技术的直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直播技术是《人民日报》中“中央厨房”最先推出的新闻传播形式,它将新闻内容与多种媒介综合后在微信上进行传播。据调查显示,这种新闻传播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新闻的浏览量和阅读量,实现了新闻内容的有效传播。第四,VR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摄影设备科技化的发展,全景摄像机已应用到新闻采集与传播中,实现了新闻信息可观化与清晰化。与此同时,VR数字媒体通过手机VR专题应用,使受众观看到全景式的新闻报道,实现了新闻的“再现”。 三、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丰富了传播内容,也优化了新闻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等,同时也加剧了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的透明性和自媒体的考验。(一)使传播效率更高数字媒体中的微信、微博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广泛性、更新快速性,实现了新闻的快速传播。微博、微信简化了新闻工作者在纸质新闻、广播新闻中撰写、修改、报道的过程和内容,新闻工作者用精简的话语将新闻内涵表现出来,尤其是面对突发性新闻时,有利于其实效性、及时性的传播,也有利于新闻工作者的跟踪报道,从而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二)使传播内容更广泛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同类新闻或是同一条报道的不同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向。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以及新闻机构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了同一条新闻的多样性报道。与此同时,由于不同新闻机构对新闻主体报道的侧重点不同,进而使新闻传播具有了个性化的特征。例如,在大数据背景下,一些新闻客户端通过新闻资源的整合报道,使受众在浏览新闻时(如新浪新闻客户端的浏览),当输入关键词或是某一主题时,会出现不同的新闻报道,可以使受众更全面地了解新闻,同时也给予了受众更多的选择。(三)优化了传播媒介数字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新闻传播媒介。针对传统的纸质媒介,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印刷技术,并建立了数字媒体采编业务网,从而提高了新闻采编的速度,缩短了纸质新闻报道的周期,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对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介而言,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实现了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人们的视听率。(四)舆论监督透明化在现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及其普遍应用的环境下,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闻与娱乐、广告、言论之间的“阻隔”,从而使新闻报道日渐趋向娱乐化和趣味性,进而改变了新闻报道的评判原则。与此同时,由于受众的话语权不断得到满足,人们通过数字媒体在微信、微博上针对所传播的新闻给予了有效的回馈,从而对新闻报道作出了规划与调整。此外,媒体机构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开展专题评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受众可以利用自身的数字工具,有效地对新闻进行评选与监督,从而实现新闻舆论监督透明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五)来自自媒体的考验数字媒体技术虽然为新闻传播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革新,但也面临着一定的危险,其中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自媒体。所谓的自媒体,就是指受众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数字媒体对新闻或信息资源进行传播,受众成了“媒体工作者”,受众的微信、微博成了“传播媒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作用和以往掌握独家新闻资源的优势。目前,“自媒体”已成为媒体行业关注的重点。 四、结语 数字媒体是依附于数字技术而产生与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以其强烈的互动性、广泛性、传播性等特点,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尤其是对现今的新闻传播而言,数字媒体技术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新闻传播已成为相关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作者:董艳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对展示设计的运用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我们逐步步入了非物质文明时代,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展示活动日益丰富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字媒体作为一种新颖的展示方式跳出传统展示的固定展板展台模式,拓宽了媒介载体,丰富了展示形式,使得展示的效果得以加强。数字化展示将会更加生活化,方便人们参与。 关键词:数字媒体;展示设计;交互技术 现代的展示活动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以艺术设计的手段对展品进行展示介绍,使参观者容易接受设计者要表达出的展品信息,充分了解展品内容。展示活动是特殊的广告形式,也是最常见,规模最大的宣传手段。它是信息交流的窗口,我们可以在观赏中思考,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如今,展示活动受到信息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向数字化媒体展示趋势发展。它是将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来将展品展现给观赏者,更加增强视觉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不一样的观感体验。交互性是数字化展示的突出特点与优势。研究数字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用技术高度模拟人类的沟通方式,可以实现展品与观众的良好互动。在整个过程中,观众在信息传播中占有主导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主动去获取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所有繁杂的信息,提高了观众主观能动性的同时缩短了观展时间,有利于有用信息地高效获取。学习研究交互性数字媒体展示也是环境保护、构建绿色生态的需要。数字化展示平台拓宽到网络,观众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接收展示信息,与传统的展柜展示相比,节省了贵重物品和大型物件的运输成本,减小了历史文物的破损风险,展示形式轻松便捷,节约资源,符合我国提倡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交互”一词语出《京氏易传•震》:“震分阴阳,交互用事。”词典中解释为互相、彼此。 本文研究的数字化展示设计中的“交互”即观赏者通过展示空间的交流平台,与计算机产生的交流互动,双方共同参与其中,平等自由。观众从展示的信息中获得灵感或想法,再通过交流系统反馈给电脑,商家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商品市场,进行再生产的导向,使商品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期望。人与机器交互的纽带是人机界面,即用户界面。人们是通过这个窗口来与计算机进行对话的。计算机语言转换成人类语言被识别,界面在将观众的反馈翻译成计算机语言传入系统。观众既可以获取相应的信息,也可以控制机器来把握信息的种类,读取的速度等,人机界面的功能直接影响了观众接受信息的效果。数字媒体展示中的人机界面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显示窗口,已经随着新技术的革新拓宽了显示方式。日本早在六年前bother公司就研发了“视网膜成像显示技术”,不用任何的幕布,直接在人类的视网膜上投影,这一发明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很有可能会改变我们感知信息的方式。由于技术的安全性遭到观众质疑,这项技术并未得到普及。2012年全世界出现了最薄屏幕,是在肥皂泡上进行放映,称之为“泡沫幕布”。可以展现二维,甚至三维的效果,泡沫在空中飘浮时,图案的纹理还会改变。创意十足。不仅显示方式变得多样,显示的领域也不只是视觉,多感官感受开始成为展示的内容。因为人机交互不只是用眼睛看,还有多重的五官感受及行为互动等。5D电影院就可以跟随电影中的情节来刺激观众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互动。计算机的显示输出是人的输入,而人的输出则是计算机的输入。 计算机显示的内容及方式发展的同时,我们与电脑的互动也早已不止是控制人机界面的按钮。如今,电脑可以识别我们的语音,表情,手势。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了可穿戴式手势界面控制系统,我们可以将硬件穿在身上,投影仪和摄像头随身携带,可以投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作为界面,用自己的手指就可以实现缩放地图,拍照,打电话等功能。上海世博会中各国展厅也大量运用了手势识别,声音交互,灯光脚步交互等。不同的交互形式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不同,交互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多角度地刺激观赏者的感官,使观众更好地接受信息。近年来,我国大型展会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博物馆科技馆领域。数字媒体交互展示成为展示形式的主流,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2010年中国测绘科技馆中数字地球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大的三维沙盘,准确地展现出我国最新的地貌景观,观众可以从二楼向下俯瞰,目光所及我国的每一寸土地,效果极具震慑力。数字地球厅内观众可以通过使用触摸球选择荧幕上所播放的天文资料的范围。2011数字美术馆“三媒合一“是一项对当代媒介变革有巨大影响的伟大发明,三媒合一是指把平面媒体、移动媒体、网络媒体三种不同媒介相结合,观众可以同时阅读阅读、欣赏视频和浏览网页,开创了一种新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利用VR技术的360度环幕立体投影,使现场观众有一种强烈的临场感。2015年武汉园博园长江文明馆中“梦幻长江”是数字媒体展示的典范,采用了无轨三自由度骑乘车技术,是全世界第一次运用此技术的展项。让游客以第一视角,切身感受长江干流最经典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但是我国数字化展示仍处在一个发展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数字化展示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也受到限制。 我国很多公司缺乏创新人才,展示项目没有新意,大多雷同。然而我国展示行业市场需求大,数字化互动展示设计前景光明。人在交互过程中占主导作用,也是交互活动的主要服务对象。展示设计应该最大化的吸引人的注意力,把数字化展品的设计参数调到人体接受的最佳值。比如人的视网膜中央视野比外围视野清晰,所以展示设计时要把主要交互信息放到屏幕中央。再如,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刺激可以提高人的信息接收效果,展品可以把声光色多种媒介结合多感官展示。以人为中心是展示设计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重视数字技术的革新。如今,人机交互技术向智能化交互迈进。展示中心的发展对一个企业来说也至关重要。它可以展示公司的历史文化,服务品质,工程业绩等,优化企业形象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交流,反馈客户信息的平台。企业要不断对展示中心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增强现实技术(即AR系统)就是在真实的物体上投影,叠加一个投影来加强现实物体的效果,是现实和虚拟的融合。要想把增强现实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公共空间展示中去,就要相应的升级输出显示设备,比如微型投影镜头,可穿戴显示器等。注册技术是AR系统的核心技术,使虚拟影像找到对应的真实物品。注册分为动态注册和静态注册,而动态展示是未来发展趋势,更可以提高观众的观赏欲,展示设计不断更新技术去适应时代的步伐。 作者:张艳 付绪捷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是科技信息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综合交叉学科,它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显现出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目前,数字媒体技术已全面渗透到工业产品设计的整个制作过程,它使工业产品设计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1数字媒体技术与工业产品设计的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逐年增加,消费者对工业产品的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设计师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更加符合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现阶段产品设计在渐已成熟的软件技术帮助下,产品的表现力、造型的真实度、视觉效果等方面,与传统工业设计相比,都呈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工业产品设计需要,也促使数字媒体技术不断满足产品设计的需要[2]。 2现阶段数字媒体技术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在工业产品设计前期阶段的应用 工业产品设计前期,必要的准备工作,将为工业产品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数字媒体技术介入使工业设计师节约了前期准备时间,提高了准备效率。与以往早期的传统动画电影不同的是,在进行动画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进行必要的策划、纸上绘图创作之外,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支撑,可以通过Ps、Sai等二维图形绘画软件进行绘制,便于进行二次调整和修改,避免了纸质手稿的局限性,提高工作效率。 2.2在工业产品设计中期制作阶段的具体应用 工业产品中期制作阶段是整个产品制作的中心环节。数字媒体技术中三维制作软件具有真实性、精确性和无限可操作性的特点。在工业产品设计中期,我们可以将之前的创意图利用数字媒体三维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制作出立体效果,使产品设计更加直观、更加生动逼真。由此可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工业产品设计的表现形式,更适合工业设计产品的定型和后续改进。 2.3在工业产品设计后期制作阶段的具体应用 在工业设计后期的处理阶段,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显现出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数字媒体技术通过三维建模、贴膜、灯光及渲染,使产品效果更具有生动的表现力,避免了单纯手绘中难以实现的真实效果;设计师还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给产品附加动画效果,使产品更具有表现力,真正使得数字媒体技术服务于工业产品设计[3]。 3数字媒体技术在未来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3.1工业产品设计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未来的工业设计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全面。它将深刻地影响着工业设计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为工业产品设计的情感的表达、感情的抒发及影片的思考,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设计者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消费者体验设计产品,做到身临其境,与产品的内容进行情感互动,实现“所及即所得”。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大大加强了电影的创作空间,使工业产品设计不再受限于技术的制约,工业产品将会产生新的变革。 3.2制作平台更加便捷 以犀牛、3D等为代表的三维产品制作软件将会推动工业产品设计不断前进;大量的跨平台交互设计软件的推出和更新,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到全方位,全时段的沉浸式设备的应用,都将促使工业产品更具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5];设计师和工程师之间将不断加强交流与沟通,简化操作程序,设计出更加便捷、迅速、人性化的数字软件,简洁的操作及制作将在大众面前得以推广,甚至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需要。 4结束语 以数字媒体技术特别是三维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应用,已经使工业产品设计的创作发生了质的飞跃。数字媒体技术赋予了工业产品设计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从而触发了工业产品创作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创作空间及其表现空间。 作者:张慧 秦志远 魏莉 单位:贵州大学 现代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动画设计 1动画的起源与发展 动画是动画和漫画的总称,是中国大陆地区创建特有的名词.该词最早出现在1993年创立的动漫出版同业协进会和1998年开始发现的动漫讯息刊物《动漫时代(AnimeComicTime)》,因其特有的概括性被大陆地区开始被广泛使用开来.有些人把动画认为动漫,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动画包括了动画和漫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动画已经从简单的漫画(cartoon)、动画(comic)发展到了动画电影、动画广告、游戏制作、影视视觉效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动漫教学等各方面,渐渐被人们所熟知[1].我国最早的手工动画片是于1926年由上海的万氏兄弟制作的《大闹画室》,随后我国又发行了多部长片动画,如《黑猫警长》、《葫芦娃》、《魔方大厦》等,在国际上收到了认可和欣赏,其中多位代表的人物形象也在2015年的上北京举办的“致青春———中国经典动漫90周年纪念展”上被重现.手工动画虽然将画面绘画的栩栩如生或者精巧美观,但是制作过程过于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繁琐的任务.计算机动画技术的产生将动漫的制作变得更为简单与科技化,其工作原理来源与手工动画,只是运用了一种叫做关键帧的技巧[1].这样只要在制作的过程中对关键帧进行操作就能把后续工作交付给计算机制作,这样将大大减短制作动画的时间,计算机制作动画的技术就很快的被使用在各个领域中. 2动画设计相关理论与技术 通过上段的阐述,我们发觉动画与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Flash等软件创造的动漫不是同一种类型的动画.下面我们将进行探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画,尤其是在电影和电脑上出现的动画,是将许多静止的图案制成的.这些图案会按照制作人安排好的顺序,以不同的速度呈现,让观众看见运动发生的轨迹变化的情景.这些情景只受时间的先后顺序控制,所以大众将这种类型的动画称之为“时序动画”.在现有的几何算数教学中,大部分几何教学动画都是时序性的[2].时序动画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在对于数学问题的解答上出现了新要求,因为数学问题在运算中的过程往往是不能预知的,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情况下,提出了动画设计.动画设计诞生于动态几何图形,它是将几个点的位置变化来改变画面的变化的动画,为了强调在同一个画面中不同目标所有的关联.点的位置能决定坐标的参数,也可以说动画设计的画面是由参数进行决定的.时序动画的创造中,最基本的工作就是绘制,过渡和衔接,主要是将画面的转动变得更为流畅自然,这种工作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生成[3].而动画设计的创造的问题则是在一个画面上不同目标之间的联系,目标的位置不单单是由时间控制,更是由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所控制的.动画设计平台的制作功能不同于时序动画制作平台. 3动画设计中的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中的动画设计是在时序动画制作的基础上,对于时序动画制作是经常运用的基础动画技术和高级动画基础,以及时间线的基础上创造的.动画设计的画面驱动是将同一画面上不同目标之间的联系改变加以实现的,和一般的时序动画不同.下面是几种动画设计的变化原理:(1)在曲线上随便选一个点为自动点,记录自动点相应的目标,设置该目标的速度、范围和类型让其运动,活动到接收了中止的命令,这是曲线上半自由点运动.(2)点与点之间互相具有几何约束关系,一些点的改变会引起被约束的点的改变,应用这个方法也可以让多个点带动一副动画,这是受约束几何对象运动.(3)自由点是画面上可以随意改变的点,改变自由点的适合,与自由点有几何关联的对象也会产生变化.自由点是为了将彼此独立的目标作为坐标而形成的,改变一个自由点就会让两个目标发生变化,从而是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几何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叫做拖动自由点引发的相关运动.(4)最本质的就是目标的变化对图形产生的变化,这是动画设计的基本原理.(5)一个固定的目标,在经过几何关系的变换下获得一个新目标的联系,在这种几何关系的变化下,新目标就能动了.这种方式叫做几何变换创建运动对象.动画设计是运用同一画面上不同目标的变换而进行控制的动画,接近于多项式逼近任意连续函数,运用动画设计的原理达到对任何策划的某类动作片段的效果.但这种运动的作用不光是由时间控制的,它可能是上面变换原理的一种,也有可能是几种运作一起的方式.动画设计数字媒体中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器,作用是制造、编写动画和游戏;另一个是播放器,是将动画和游戏画面播放出来.在结尾后,将形成两个能单独运作的文件,动画设计数字媒体中制造器和动画设计数字媒体中播放器.动画设计数字媒体中制造器在创造是参考了制造时序动画的工具Flash的思维,将图层分成了普通图层、引导图层和遮罩图层三种.引导图层中又将分为普通引导图层和运动引导图层.普通图层在与引导图层产生联系后,就将成为被引导图层.在以时间控制的时序动画中可以将画面的变化作为主要工作.在画面变化中的目标变化在与确定位置的驱动中,相干的联系目标坐标位置固定了,按时间顺序播放便成了动画.将制作图案中的物体理解为不同的目标,这个目标的位置和大小形状能够当做是目标的属性.而要求在于如何让这个目标产生运动,这里是参考Flash中的关键帧.一个动画设计数字媒体中文件可能拥有一种或者多种画面,其中以一个画面为主画面.在播放中参考文件内的时间轴,将不同画面的用于记录各图层中的相关图层的引导播放.一个画面中可能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场景,一个场景放一帧.而帧中可以放入图案、动漫、音乐或者游戏等不同内容,一个画面包含着多种场景,而场景中又加入包含不同内容的帧,将画面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制作完成的动画作品要有数字媒体中中专门的播放器来放映.逻辑数字媒体中播放器用于完成编辑好之后打包的动漫或者游戏画面.播放器类(Player)包含了播放器框架类(Playerfrm)、播放器文档类(PlayerDoc)、播放对象类(PprojectClass)、播放器视图类(PlayerView)这几大类[4].在参考了Flash软件制作动画的设计思维,数字媒体技术的功能主要是补间动画、遮罩动画和引导层动画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关键帧的技术来完成的,关键帧技术是指将运动目标插值完成对动画的变化控制,象目标的大小、位置、形状等的变化,也可以对多个目标参数做组合插值.为了更好的完成插补帧,一般是运用线性插补法[5].补间动画是动画设计技术中最基础的,FLASH中的补间动画主要分为形状补间和运动补间.形状补间动画是指目标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又被叫做变形动画,运用FLASH在创造过程中只要将关键帧上不同模样的目标设置了变形动画,就能完成过程中的变形;引导层动画原理是指一个引导层动画需要至少一个引导层和一个被引导层,且引导层在前,被引导层在后.如果有多个被引导层,就称之为多层引导动画.在引导层上设置命令之后,就能让被引导层上的目标按照指令运动;对象动作类(Action)将预先设计的动作分类用图像展现在对话框中,选择目标对象(selectCurObj),除了选择已经制作好的目标之外,还需要设置应用程序对象(Application).在选择好目标对象之后必须设置事件(AddEvent),比如像鼠标操作、键盘操作、场景反映等.双击鼠标左键即可修改其属性. 4数字媒体技术对动画设计的发展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的制作工艺是利用计算机程序二进制式编程进行对各种事件信息进行存储记录,其中包括事物时间、感应知觉和逻辑关系等方面.数字媒体技术中的狭义数字媒体就是利用感应知觉的应用使得情感得以在设计中获得解放的,常见的狭义数字表现形式有虚拟化影像和动画等形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数字媒体技术上有着特殊的辅助功能,在数字媒体技术制作过程中常常会使用计算机软件编程作为表现工具且将其作品安置在计算机媒体播放器中,这就是常见的计算机媒体设备,它的应用范围包括平面媒体设计、字体参数标准以及整体结构布局等.现今大部分动画设计研究所已经开始应用计算机程序编程现实动画制作状态.由此可见的是,数字媒体技术制作中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一种交互性特征,其特征是通过各类计算机编程、计算机软件以及制作者设计参与其中给予数字媒体技术生命力和活力,通过提高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减少数字媒体技术的错误应用,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领域创作研究进行相互探讨研究.数字媒体技术表现手法决定了作品完成后的感官效果,能够为影视作品和动画起着包装的作用.在数字媒体技术创作过程中,作品需要放弃个人感官特征,所有制作效果都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需求、声音效果需求服务,不能按照个人、总体风格进行数字媒体技术制作.所以,在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中,作品的色彩结构、界面设计都体现了创作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准,这样也使得数字媒体技术的动画设计作品都拥有相应的特殊应用方式,有利于动画设计的想象空间和丰富动画设计的技术表现形式.将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到影视业和媒体传播方面的应用情况非常好,市场对其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动画设计也开始对动画模式与动画质量提出严格的标准,而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互相竞争能够提高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的动画设计在数字媒体技术中的制作水平得以提升[6].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带领下,能够让动画在设计方面的理念都得以实现,能够让动画作品能够更加的灵动、富有内涵;能够为动画设计带来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间,为中国带来更多的优秀动画作品.数字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创新表现方式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方法体现出来,目前我国多数动画制作者已经掌握了数字媒体技术的使用、制作方法,通过将动画作品由计算机编辑程序进行处理,并按照个人想象与作品主体进行特殊的数字技术处理,例如数字化声音、3D影像效果等.传统动画设计作品的技术表现形式会由于制作环境与思维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能生产出令人称赞的作品,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产生和运用,动画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得以更深层次地进行表现.例如在一部电影作品中想要表现一种太空中的影像,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无法做到,数字媒体技术能够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编程进行特效处理,让太空中的场景能够在电影作品中为观众呈现. 5结束语 数字技术和媒体技术的统一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的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于信息的求知欲,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较而言,有着其独特的技术价值,在很多行业中都有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动画设计中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对于数字媒体而言是其典型的应用,且能够对动画设计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能够为动画制作业创造更好的作品.数字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水平提升的产物,同时满足人们对信息量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一种现代化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加强了动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与特技效果.传统的动画设计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动画设计是时展的趋势,动画设计应当掌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促进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作者:殷琳琳 单位:黄山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影视艺术论文 (1)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在创作方面,主要是指在以影视作品制作方面的应用。如今,新媒体技术逐渐展现出与传统的媒体不一样的特点。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写作,而不是用传统的手写方式。[2]通过利用WPS这种写作软件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将写作内容进行完整的保存,避免了内容的被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利用MMS(剧本写作软件)能够设计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创作,可以针对剧本的主人公、对话、故事情节等方面提问,并得到答案,以此为剧作者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路。在财务方面,由于很多大作品其投资金额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利用数字化软件,能够对所有的影视制作成本和资金进行预算,并及时记录所有的花销和支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避免了人工计算和记录的误差,并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资金记录和预算质量,降低了风险。例如,WPS中的表格软件,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记载,又如Producer其能够将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使得影视制造过程中的所有财务数据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 (2)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传播中的应用 在传播方面,这种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能够将作品表达得更加具有生命力,让观众更准确和深入地领悟影视艺术的魅力和内涵。在音频和影视方面,数字信号有着更加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了音质和影视传播的质量,让音质和图像显示更加清晰,防止出现信号混乱的问题。[3]同时,数字化技术能够传播更多的影视信息,较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能够利用光纤进行信息的发送,增加了电视频道,将观众的喜好和口味细分,深受人们的喜爱。例如,湖南媒体,其有ETV湖南经视、ETV都市、湖南娱乐等等,每一个频道所传播的内容是不同的,这满足了不同观众群的需求。如今,很多数字化传播载体相继出现,如现在非常流行的DTV(数字电视),其对节目信号的所有接受和处理过程都是通过数字技术完成的,这种电视的分辨率较高,且信息传播效果好,人们可以通过数字电视观看不同的频道,还可以上网,为生活提供了便捷。 (3)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影视艺术的创作和营销组成了影视艺术产业,其通过数字化技术得以更好地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数字技术逐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并出现了“三网融合”的现象。其将广播、通信、互联网相互融合,推动了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减少了产业开支,丰富了影视形式,防止出现独自生产发展的问题,拓宽了信息传送渠道。据调查显示,如今,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较高,已经有一半左右的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超过了87%,而三网融合改变了这一现象,带动了新环节的收入成长。同时,很多影视媒体利用这种数字化技术进行营销,将其影视作品通过大荧幕、互联网等载体进行展示,带动了票房的迅速生长。例如,《人在囧途》等疯狂地在互联网上下载播放,提高了知名度,赢得了良好的收入。 (4)结论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影视艺术对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应用愈加重视和普及。数字化技术作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其能够对影视艺术的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数字化的应用,为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便捷,并加快了电视、广播等信息的传播效率,提高了传播质量,很多数字化影视媒体产品相继出现,带动了整个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新的体验和乐趣。 作者:邹现辉 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下专业技术论文 1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广告领域中的应用 生活中,传统的大众广告载体如:公交车车体、LED灯看板、广告牌等,所传播的信息都是静止的单向传播,无法实现主动吸引人们注意的广告需求,对消费者的信息传递很有限,只有使用数字媒体技术让原本静态形式的广告内容动起来,塑造最佳的视觉效果,才能主动获取消费者的注意,进而加深人们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产品信息的印象,而且信息时代下,只有多样性、动态性以及艺术性的影视广告才能真正的满足大众的需求。影视广告的剪辑、制作和传播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例如:在影视广告中应用数码技术使广告制作更加高效,高清技术的应用使广告传播的视觉效果更佳,因此,可以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影视广告的发展,使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不仅增加了影视广告的创新性,同时也提高了影视广告的表现张力和整体时效性。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脑白金职业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技术运用探究文/刘崇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和交叉学科也迅速发展起来,逐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认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占据了普通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讨职业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的运用对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摘要系列的宣传广告,该广告中的男女主角以一种卡通形式出现在画面中,语言与动作充满诙谐,同时引入一盒跳动的产品,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观众随着广告的节奏一步步加深对该产品的印象和认知,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该产品在市场上长久不衰,这也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巨大的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的另一大应用则是与电子商务的结合。电子商务的产业化发展是人们实现了足不出户即可购物的愿望,如果现在的网站通过使用媒体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的购物商场,将网店中的产品以三维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消费者对商品进行全方位的浏览和仿真使用,一定能够迅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例如:现在的B2B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就是受阿里巴巴的影响,形成了当前的网站风格和布局,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则是受淘宝网的影响,这些网站的机械模仿毫无创新可言,极易使消费者产生视觉疲劳。而苹果博览—3D商业街网站的建设风格与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系统有很大不同,更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也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子商务领域并没有运用三维展示的形式,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的图片和网上银行的协调已经足以说明该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巨大潜在价值。例如,建筑漫游技术就如同3D游戏一样,运用三维展示的方式,可以让人进入虚拟的展示空间,切实地感受建筑群内漫步的体会。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因此我们可以相信,电子商务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充分结合必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刻的变革。 3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各阶段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多媒体工具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逐步向全球化发展,并将教学工作改变为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教学个性化以及管理自动化等,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对一辅导模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更容易全面投入到课堂氛围中,产生强烈的主动求知欲望,为当前教学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数字媒体技术在娱乐领域的应用 信息时代下,最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方式要数休闲游戏,而数字媒体技术在群众休息娱乐领域的应用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如:视频、聊天、微信、QQ等,这些交流平台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使远程交流和沟通成为现实,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些交流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部分人开始出现自我屏蔽,人们的沟通能力逐渐下降,加大了融入社会大家庭的难度,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娱乐领域的应用需要把握平衡度,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影响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 5数字媒体专业的展望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思想也不够成熟,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时,应破除一些不适合当前教学发展的模式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寻符合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需要兼具文科艺术和理科素养,与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工科的基础,与纯工科专业的学生相比更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因此数字媒体专业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两种学科同时发展,不可偏重,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长久、良好发展的教学体系。 6结束语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当中,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很大力量,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更加灵活、高效,职业院校在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时,要紧密文理科的知识融合,不断深化和改革教学体系,使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作者:刘崇健 单位:湖南省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影响动画设计论文 我国信息化技术不断延伸到各个产业领域内部,数字媒体开创出多元服务架构形态,包括书籍、动漫与摄影艺术等都产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高度结合换取了稳固的文化产业基础,并且在人们逐渐熟悉且广泛应用背景衬托之下,中国动画设计工作也势必焕然一新,相信会随着改革开发政策的科学布置,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宣传到世界各地,绽放更高水准的中国艺术青睐业绩。 1数字媒体技术特征论 述数字媒体主要利用二进制形式进行各类信息记录,其中可应用的载体包括事物、感觉与逻辑因素等。其中狭义数字媒体就是透过感觉突破口获得解放的,表现形式包括数字化声音与动画等。计算机在数字媒体过渡发展历史上贯彻着独特的支持功效,经常会把计算机软件程序作为展示工具并科学放置于其余媒体框架之中,就是所谓的多媒体设备。包括平面广告、字体定制以及插图布局等。目前大多数设计学院已经开始借助计算机接口研究虚拟现实环境。不可忽视的是,数字媒体保留一定程度的交互性特征,透过各类硬件、软件以及用户参与进行媒体生命力赋予,提升艺术创作内涵同时挣脱纯数字技术炫耀弊端,需要相关艺术创作主体多加关注。数字媒体技术表现直接决定后期作品视觉效果,是一种切实的包装手段。在数字媒体创作空间中,艺术摒弃独立观赏特性,一切功能都为贯彻主题视觉、音效效应服务,杜绝个人、总体风格混乱状况。因此,包括色彩、界面非线性设计都彰显着开发人员独特的认知水准,这也决定着参与数字媒体动画设计活动的个体都必须保留一定技术应用潜质,这样才有助于尽量发挥想象空间并丰富艺术表现手法。 2中国动画设计事业发展现状研究 动画产业作为特有文化产品构造与宣传模式,已经在我国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效果,大部分青少年群体纷纷投入关注力度并换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动画作品颁布与宣传能够激发少年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丰富社会大众精神文化层次,适当缓解长期工作带来的疲倦效应。而后经过与国外动漫生产厂家经验交流,加上数字生产技术的大量引进,使得具备中国特色的动画制作体制产生多元形式改变迹象,包括一专多能动漫人才亦获得健康成长。动漫企业理所当然地迈进市场前沿并注重产品样式丰富工作,维持着电影电视、服装设计行业的同步带动效应。以上裙带关系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科学应用产生以下启示:首先,数字媒体技术若想过渡成为完整的价值链系统,就必须主动完善创造、供应、流通传播机制。其与传统价值链形态相比,更加注重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存在意义,希望带动观众参与,使得既有价值链更加多元。其次,涉及各个链接结构实际上保留相互联系特征,组合模式特同步维持动态效应。最后,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历程不具备顺序特征,主要是围绕核心价值系统进行专业化品牌改进,确保在市场竞争中保留宣传优势。 3数字技术与数字媒体对于动画设计工作的影响细节解析 自从我国动画透过电视过渡到数字媒体领域之后,市场需求量一再扩张,各类受众人群也开始对体裁模式与情境质量产生严格要求,而各类媒体之间的多元竞争现象更加会提升优秀内容价值牵引功效,令国产动画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渠道上更加兴旺。在数字媒体技术视角下,包括一切外在物质表象束缚都得到挣脱,而纯粹化自由心灵领域之门终于大开。这一切现象都赋予着艺术创作空前的自由空间,相应地会全方位引发艺术形成的当代重构格局。 3.1动画创作形态的有力丰富此类功效 具体透过创新材料与艺术语言表现手段呈现,大部分艺术家已经开始学会将固定作品传输到计算机程序内部,并依照个人想象与情感基调进行特殊效果赋予,包括3D立体效果等。 3.2内容表现空间的拓展 传统动画艺术表现形式经常会受到材料与空间各类限制因素影响,但目前随着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影响,艺术表现便可以透过宏观、微观层面进行细致展现。例如在大部分电影作品中表现远古时代场景,单纯利用物资搭配需要耗费一定数量的成本资金,而数字媒体便可以在操作者天马行空想象之下进行合理配置,令一切如梦幻般的场景清晰呈现在观众面前。 3.3提升动画作品设计效率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作人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作品的、宣传的渠道也更加广泛畅通。这对于作品核心理念有效地传达给观众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但对于创作者来说,运用便捷的工具进行大批量的艺术品生产,把艺术创作这种带有神圣灵感的人类活动,变为理性机械的生产活动,将艺术生产这种特殊的创新活动,与一般的商品生产活动相混淆,对艺术创作的发展也非常不利。长此以往,必将使艺术作品更加商业化、模式化。流水线式的商业运作,也必然会消减艺术性,减少作品中人性化的创作成分。数字媒体全面强化人员文化交流效率同时改善既定生活质量,目前传统视觉设计成果已经难以满足观众多元欣赏需求,而数字化技术恰巧顺利迎合历史过渡趋势。作为创新时代下的设计主体,必须积极联合外国先进经验与技术成果进行多媒体产业环境改造,促使我国数字动画艺术能够快速成熟起来。 作者:韩杏雨 单位:四川省商业服务学校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 摘要:数字媒体作为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群众、企业与政府了解沟通的主要信息渠道。它也是作为高中生的我日常生活与他人通信的基本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数字媒体已经从最开始的文字、图片传输到视频音频的传输,所需要的流量不断的加大,对于信息宽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是高中生的我,必须要尽快学习的。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分析 数字媒体指的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产生、记录、处理、传播、获取的信息媒体。主要出现的形式有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数字媒体是拥有数字化特点的延伸产品。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一些相关的IT技术,结合数字媒体的特点,构建数字媒体储存管理、、互动平台,满足用户对于数字媒体交流的需求。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充分的挖掘数字媒体隐藏的价值,它在社会中,广泛的被运用在政府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等领域[1]。 1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 在教育的应用中,数字媒体的多媒体技术将声、文、图三部分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模拟教育知识现象,还可以模拟推导过程。完全符合我对于知识认识的规律,并且丰富了教学手段,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再有无聊的想法。比如在学习一些科学实验课程的时候,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普遍像我一样的高中生先从计算机上模拟学习。然后在进行实验,这样可以让我们减少因为不清楚实验详细步骤而损坏实验器材的几率,还能节约我们实验的时间。从这个层面想,我希望今后数字媒体技术能够广泛的在学习的生活中运用,这样和我一样的高中生,一定也会更加愿意学习[2]。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在各个行业的融合,让信息的获取以及数字媒体的传播成为各种行业不能缺少的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就需要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环境给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的技术媒体已经不再局限在区域网中。现在的用户已经可以随意的选择网络中运用需要的系统,并且进行交流应用平台。数字媒体的传播基于这种形式下,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交互式的应用方式开始推广了。这样使得数字媒体不再已广播性质传播,用户以网络作为基础可以享受综合性的服务。比如,我是一个高中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的教学中,我对一个知识很好奇,想广泛的了解。那么我可以自己选择想要浏览的页面,不再是只能被动的从其他人口中知道这个知识。这样多渠道的服务,让我可以更好地学习,开拓我的思维与眼界。 2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发展趋势 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因为融合了数字媒体技术而得到快速的发展。数字媒体的产生由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进程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中国的数字媒体进入快速增长的时间段,一些相关的产业不仅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且现在结合了更多创意与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3]。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我认为未来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弘扬中国创新文化的优秀精神。现在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之间关系紧密,两者之间以文化为主体,科技为辅助,相互之间结合发展。在面对其他国家的技术产业的时候,以文化为承载的核心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是我国独特之处,而文化产业则是我国战略性的产业。社会进步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就会有越来越高的追求。也许以前我会认为有一个可以和他人聊天的软件就可以了,但是渐渐地我会想要一个可以看视频的软件,最后发展到可以与他人视频聊天的工具。媒体传播方式正在被数字文化技术的解决方案不断推动改良着,人们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行业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与数字媒体的网络快速的发展为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电视为例,从最早的老式大面积方块电视,到有线电视,一直到如今的数字化电视。其中数字媒体解决方案的运用有很大的贡献力量,因此,我认为国家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相关产业要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创新的能力。可以多培养一些数字媒体的专业人才,在现在的教育学院中多设置关于数字媒体的学科。确保有这方面想法的高中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学习,如今很多高中的学生早就已经定下向数字媒体方面发展的目标,这些同学在计划好自己目标以后,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不如在早一些时间让有这方面志向的同学学习数字媒体方面的知识。这样既节省了他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够尽快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为以后中国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行业多添加几个人才。 3结语 以上的文章,是我作为一名高中生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一些个人的理论分析,可能其中会有一些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不成熟的想法。但是我会在以后深入了解数字媒体技术之后改正,然后继续深入分析。 作者:刘力铭 单位:长沙市长郡中学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与展示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数字媒体技术当前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挖掘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的优势。并以澳门“水舞间”为例,解析数字媒体技术在展示设计上的具体应用实践。由此得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中,技术与创意两部分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字媒体;创意设计;可持续;产业革命 一、国内数字媒体技术现状 1.1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多样化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最自由、最具创新力和想象力的视觉表现手段,已成为电视电影、大众传播媒介、环境设计、建筑等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例如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视频游戏,或虚拟现实为特点的人机互动。 1.2数字媒体技术与相关产业结合更紧密 随着动态嵌入式虚拟环境等更新的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技术专家、研究院和艺术家以及设计师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数字媒体技术已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产业,更多地与艺术、视觉、文化内容相结合,甚至将许多商业价值链基础颠覆。可以说,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已使国内众多产业,尤其是内容产业产生变革。 1.3数字媒体技术存在发展瓶颈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群众对高质量的视觉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但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目前还处于模仿跟踪阶段。在技术专利和技术命名上很少形成技术跨域或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影响力。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未能充分挖掘,挖掘并行性和可扩展性较为困难。因此,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瓶颈,在前瞻性技术、平台管理、产业融合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数字媒体技术与展示设计 内容载体一直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达方式也随着内容载体的变迁不断更新。而技术革命带来的内容载体变革也影响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改变了艺术展现的具体表现方法。传统展示设计是人类探索世界认知社会的途径之一,虽然表现力充分,但受到材料、空间、时间、加工工艺和环境因素的限制,不能充分展现需要传递和表达的信息,相对被动。并且缺乏技术亮点和吸引力,大部分以实物为主辅以图片或模型。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展示设计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为展示空间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互动体验,大大提升了展示设计的传播效果。 2.1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展示设计变化特征 2.1.1以虚拟替代实物 数字图像和显示技术大量替代了以实物为核心的展品模式。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弥补展示中无法复原的具体实物或实物难以表达呈现等问题。例如博物馆中,利用技术将各类文物以虚拟形式展现或在房地产行业中,用技术手段实现楼盘效果等。在节约材料、资源空间的同事,也能将在有限的空间中呈现更多元丰富的内容 2.1.2以动态替代静态 利用数字媒体的3D技术,可以将某一产品进行360°动态展示,并将产品制作过程完整呈现。例如将汽车从零件到整车拆卸与拼装的全过程以及创意、设计到成品的思路用虚拟空间技术表现出来,使受众更真实直观地体验,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增加展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1.3以双向交互替代单向传达 传统的展示设计,只能让参观者在进行单向的视觉观赏,无法将观赏体验或情绪传达出来。有了人机交互等数字媒体技术,参观者不再是被动地接收展览信息,而是有更多的互动体验,使参观过程变成一种体验。如利用投影互动,当观众参观画展时,经过某一幅画画中的人物可以与参观者打招呼互动甚至还能对话。 2.2具体案例分析 澳门新濠天地曾邀请了世界盛名的灵感创作大师佛朗哥量身制作了水剧院,前后筹划五年,对外推广名为“水舞间”。演出中,融合声光电等元素,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制造“雾幕”“纱募”“水幕”等数字媒体技术,,将剧中的人物情绪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渲染了整体的环境,带给人震撼的视觉享受。这当中,由数字媒体技术支撑的空间特效和视觉感受增加了观众的互动体验,高科技的“水幕”“纱幕”运用随着剧情跌宕起伏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观众的代入感更强烈,震撼人心。 三、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展示设计的总结思考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上,将带来更高质量的视觉体验和互动效果。但要达到二者完美融合,除了数字媒体技术外,内容的设计也不可缺乏。正如“水舞间”,不仅要有酷炫的技术效果呈现,内容编排的艺术也不可缺少。总结来看,运用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3.1技术和内容要相得益彰 功的展示设计离不开艺术创作。技术是手段,而内容是核心。要为参观者创造具有情景的空间设计和脚本,使观众在参观时能沉浸其中,使其更加回味无穷。在技术表现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绘画、动画、摄影等图像艺术将内容完美展现出来。因为图像是面对观众的第一界面。创意的脚本和具有画面冲击性的技术设计相得益彰,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2空间氛围的营造 空间设计上,要巧妙安排各展项和展位,结合科学和艺术的手法,使技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出来,营造出于意料的效果。脱离空间氛围营造的媒体技术都是虚谈,空间与内容、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展示设计的大关键要素。 3.3注意媒体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数字媒体技术带来了科技的变化,但也使展示设计更加复杂,集成度更好。对展示中出现的高科技设备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系统结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外力因素导致的设备耗损。在软件设计上,应当合理设计程序回路,避免程序崩溃,并建立完备的保养维护体系,确保展项使用中的安全性。 四、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无论是软件开发、数字建构、空间设计,除了硬件上的技术需要满足外,还需要对展示内容作深度挖掘,配合专业化的创意策划与实施团队。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展示设计中既是重要的一环,也离不开创意和艺术的指导。结合好的设计创意与合理的技术支持从而更好的体现展示主题,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是展示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支持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社会现象。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二维空间概念,使教学方式及手段逐步走向多元化。本文主要从数字媒体技术的含义及特点入手,提出了数字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要求,以求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的不断自我更新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 一、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技术 1.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它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做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广泛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军事等领域,是一门艺术与科学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1]。它集成了计算机软硬件、通信、广播等技术技术,同时与数字媒体内容管理、数字媒体版权、文化创意产业、消费电子等领域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如: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影像和动画等,它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主要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如果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必将对高校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并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为手段,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数字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来达到对数字媒体信息的表达、传输、处理、存储、显示等目的,变抽象信息为可感知、可交互和可管理的一种软硬件综合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非常宽泛,如与处理、传播、存储、输出等环节相关理沦都有所交叉。因此可以说,数字媒体技术是集成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 二、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 1.静态数字图型符号 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中,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二维,即在二维介质上通过相关设计规律呈现出静态的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以此来传达准确的信息数据,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视觉体验,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所表现的结果都是在静态的纸媒介上,受众极容易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另外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已无法准确、完整、全面地表达设计师们的意愿,人们开始对传统静态视觉信息传播形式表现出疲劳状态,因此人们非常渴望着一种全新的图文符号表现形式诞生。数字信息符号具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技术特征,同时也能诠释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特点,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通过在设计过程中对其思考和理解,就会发现视觉信息传播数字化的优势十分明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并且十分重要的视觉传播手段,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数字信息的有效传播已经变得十分重要。数字信息符号已经迅速成为交流的语言和信息传播媒介,充分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数字信息符号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信息可视化的主要形式。数字信息符号的准确、醒目、简洁等特征,让受众在与信息交互时变得更加轻松、容易,同时能够让受众更加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数字信息符号的交互性和娱乐性还能够大大提高受众的积极性。 2.动态数字图型符号 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已经对传统的图型符号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视觉设计往往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设计作品大都以静态形态进行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参与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则是向多维多向传达信息,数字图型符号具有动态可视化,听觉化、感知化等特点,同时作品大都是以动态形式进行展示,并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沉浸性,实时性。计算机可以将传统图型符号设计所传达的信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信息,传统复杂繁琐的图型符号设计已经无法阻碍信息的有效传播。动态图型符号表现形式是由艺术、技术和传播多个学科交叉影响发展而来的。其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表现形式能够带来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交流,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可以附加情感和观念。辅助设计工具和媒介的更新速度给传统的图型符号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传统图型符号从静态的展示方式逐渐转变为动态的展示方式,传播和表现方式也由单向过渡到多向多维交互方式。这些改变,可以让大众有目的性地、有选择性地去接受信。 三、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新要求 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新的要求:一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的数字媒体技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让二者能够有效的融合;二是通过这种科学和艺术融合的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新的技术发展下,在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的媒介下,能够快速的适应,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相关视觉传达设计的任务,进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质量;三是在数字化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要重视各种因素的交互结合,从教材的基础要求出发,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 1.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教育不是教授具体的事实,理论和法则,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门的技术人员。教育宁可拨乱他们固有的思想,而能促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数字化时代,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理念上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数字媒介特征对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理念和手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设计教育如果只注重专业的学习非常容易陷入孤立的教学模式,使学科领域变得专门化。因此,必须要打破“专业至上”的狭隘的教育观念。创新的设计教育理念应该在整个教学的进程中体现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术氛围渗透,更多地体现出数字时代设计教育其交叉性与边缘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艺术的理性与感性的体验和认识。 2.丰富教学手段 信息的高速传播和广泛共享,使课堂教学模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与设计相关的理论学习资料。国内大多高校网站都提供了相关学科精品课程的教案和名师视频教学及课件。在这种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应该把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消化知识作为首要教学目的,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让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转变为以探索、创新为主的实验教学。通过先进的辅助设计软件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效果。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数字手段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以便能及时了解设计及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能够利用数字化手段根据最真实的现实需要来不断改变和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设计水平。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及创新意识。 3.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学内容无法及时更新,年年重复而缺乏探索性、实验性。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方法与内容应该紧跟数字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特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将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延伸展开,从数字时代实际特点出发,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随着数字时代三维视觉表现的普及,数字化时代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保证学生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在侧重于传统的二维视觉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三维视觉课程内容,如3dsMax、AfterEffects、Cimema4D等三维软件课程,使以二维平面为主体的设计内容体系逐渐转变为增加动态视觉元素及听觉元素的具有三维交互功能的综合设计体系,将三维数字技术教学内容与传统二维设计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能对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新的辅助设计工具、设计发法以及新的表现方式有一个透彻的认识。 五、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思考 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也能通过数字技术表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设想。多元化的表达和交互形式提升了设计者的创新能力,一种想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设计理念,能够更加具体和生动的诠释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教学中应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有一个三维的、立体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度的依赖数字技术,不能让学生产生掌握了数字技术就能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想法,这种错误的观点往往促使一些学生注重技术却忽视艺术内涵,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创新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要不断的探索,充分的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手段,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闯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背景下影视多媒体技术论文 一、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后期合成、影视广告设计制作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较强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影视多媒体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途径,即“请进来,走出去”,开办校内工作室,并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理清影视多媒体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案,形成运行良好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检测体系。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度来建设“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既展现了本专业的理论性,更突出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引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大传播的理念,既突出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技术属性,也兼顾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时代性,从而把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实施“项目驱动、赛事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克服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的弊端,使影视多媒体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持续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优化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修订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如下几个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扎实的基础之上与特色的专业方向相统一,注重个性创造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原则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 2.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依托本专业已有的实验设备,整合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在本系建立一个校内实践基地,下设摄影摄像实验室、影视制作中心。购买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3.拓展师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同时,积极开拓校外资源,邀请专家及业界权威人士来校讲学指导。引进实验室专业人员,组织现有专业教师暑期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 4.打造实践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影视多媒体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构建“梯进式”四级实践体系。将课内实践课程与课外竞赛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以课内实践培养基本技能、课外比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项目(或专题)实践培养项目开发与设计能力、企业实战全面提高职业能力。通过“梯进式”实践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呈阶梯式上升。 作者:唐喜亮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播与设计系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建设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技术逐渐成为当前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经济产业。这时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虽然我国在对于数字媒体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也都开设了数字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但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游戏市场中的应用,更需要下大力度去开拓和研究,建立以游戏引擎为方向和目标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培养出更多的游戏开发型人才。 关键词:游戏引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网络多媒体技术中游戏产业更是迅速的崛起,它作为老少皆宜的一种娱乐项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而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也就成为各大院校的一门必修专业,其课程建设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们的就业。本文从游戏引擎的角度出发,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方案等各个模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发一款具有娱乐性、知识性和刺激性的游戏项目来满足大家工作之余的生活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方向,而游戏的创意、画面、故事以及3D效果的呈现,则需要后台技术的支持,而这个强大的后台支持技术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游戏开发核心技术即游戏引擎。因此,在具体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专业老师需要加强游戏引擎技术中3D效果、人机交互以及模型处理等等方面的技术内容,让学生们通过掌握游戏引擎的结构形式来达到对游戏引擎设计模式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体系的构成分析 要想使游戏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够符合大众的口味,在对于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必须要保证其全面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据结构、C语言等等专业理论,而且还要学习计算机图形学,诸如程序设计等等。为了增加游戏画面的3D效果,还有必要开设3DMAX,让学生们去学习场景的设计。如果把游戏引擎作为软件的技术部分的话,学习OpenGL渲染管线将会更有助于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吸引,更能为其后序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能使学生们对程序设计的思想认识变得更加成熟。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因为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形势下,游戏引擎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更是越来越多,更因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及课程的安排毕竟十分的有限,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组合和选择,才能让大家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且在数字媒体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一些仿真技术,用虚拟现实的情景来进行案例教学。(一)对游戏引擎的选择。要想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编程技能,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引擎选择重要性的体现。因为不论什么样的游戏都需要若干能够起到控制作用的代码。当今的游戏引擎已经在不断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精炼,它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可以说不论是从建模动画直到光影技术、粒子物效,还是从碰撞检测到网络特性,都由十分专业的编辑工具或者插件来完成。另外,引擎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游戏世界环境的营造。因此,只有选择适合的游戏引擎才能为数字媒体技术行业做好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架构理解为基础、算法讲解为辅助,并且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游戏引擎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每一款游戏都会有自己的主体思想,而引擎也是一样,每一款引擎也必然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意图,只有让学生们明白了教学内容的架构,才能使课程的讲解变得更具有易懂性。在进行具体模块的讲解时,老师一定要引入例程,可以以例程为引子来绘制场景关系图,达到对各个对象关系及各类之间关系等等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数字媒体的新技能。其次,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游戏引擎学习及运用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比如说:环境纹理映射、四元数理论等等,这些算法非常的复杂,可以用来开发更为高级的程序。老师在具体的算法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源代码的剖析,实现与封装接口的设计,为实现底层图形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的环节也就是最近来可好的实践环节,因为游戏引擎本身就属于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学生也只有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也才能将游戏引擎技术与基础知识相结合,并达到进一步的升华。而具体的实践环节不但包括最基础的实践,要针对游戏引擎的各个模块去进行设计和理解,让学生能够通过核心代码去实现各种具体的渲染效果。而且还必须要进行实训项目的实践,只有进行了真正的实训,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从项目的调研及开发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够运用他们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也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自主开发、自主探究的过程总结与分析之后,更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对游戏引擎设计的认识,达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质的飞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是一门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课程,要想让学生们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就必须要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同时,将实践性环节渗透其中,并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综合性高端人才。 作者:王麒瑞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分形艺术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 摘要:该文从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分形艺术的特色出发,研究了分形艺术图的生成规律,总结了分形艺术在图像传播、图像压缩、艺术延展性等方面的优势,并探讨将分形艺术融入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探讨分形的基础理论与分形的图像与动画技术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所能够带来的革新与多样化的创作空间。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分形图像技术;分形动画;人才培养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媒体的受众对于数字媒体的艺术性与表现性的期待越来越高。这些环境的变化促成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理念与思路也应该与时俱进。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数字媒体的形式更为多样,传播更加快捷,内容更加炫酷与震撼眼球。分形理论强调整体对部分的依赖性,它超越了传统构成学,揭示了艺术形态新的构成规律[1]。分形艺术图形不仅丰富了传统的图形样式,更是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引导着图形艺术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该把握这一良机,将分形几何的理论,分形艺术的设计工具,分形动画的制作等引入到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多维的艺术设计工具与理念。 1分形艺术的特性 与传统的数字媒体设计相比,基于分形的数字媒体设计具有如下特性。(1)数字分形艺术节省了存储空间,各种美丽复杂的分形图形不再由像素组成,而是有数学分形算法的不同参数计算渲染生成。存储图形只需要存储几个简单的参数以及迭代吸引子即可,一张分形图片渲染后的结果可能几M,但是参数与算法的存储却只要几K,存储空间的压缩比达到上千。(2)降低了美学的门槛,曾几何时,艺术作品的生成至少需要十几年的艺术积淀,数字分形艺术可以让算法生成艺术作品,这样没有绘画功底也可以通过各种分形软件调整参数生成符合自己需要的分形仿真作品,如闪电,地毯,山脉,迷宫等,这对游戏与动画领域是一个福音。(3)分形算法可以节省运算时间,分形作品具有自相似性,局部与整理具有相似的特性,因此对于分形图像而言,可以渲染局部,然后扩展复制到整体,可以较好地优化空间。(4)性能配置灵活,比如在三维游戏贴图中,传统的方式需要准备三种不同画质和加载效率的图,往往低效图看起来画质很差,而在数字分形图像用于贴图时,针对不同的运行环境,可以根据需要调高或者调低画质,只需要修改分形的维度参数,生成的分形艺术图都照样清晰。因此,将分形理论与分形艺术引入数字媒体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分形艺术图形的冲击可以带动传统艺术在空间形态上的延展与数字化转变,激发学生的创意与灵感,使其在数字化的图形与二维三维的动画创作中采用更广阔的表达与更创意的思维。 2基于分形艺术的专业教学改革 2.1分形数字化转型的教学改革 分形图形是以整体与局部的自相似性为特点的,当一个复杂、精美的图形以多次重复迭代的方式拼贴形成一个复杂的具有冲击力的图像。这种不规则的图形是由数学公式生成,且多个不同的数学公式可以进行拼贴,为图形的外观赋予更多的、更复杂的变换[2]。将这些数学公式按照不同的取值赋予不同的颜色,就可以生成色彩炫丽的分形艺术图。分形艺术图是形象艺术与数学相融合的产物,是以数字化的方程作为基本的作图元,拼贴组合成具有无数变化可能的带有分形特质的艺术图。用分形的方式作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字化想象力,也可以将复杂的图形用简单的数学公式符号进行存储,极大地节省了存储空间,也实现了传统图形向数字化艺术创作的转型。 2.2打破维度的分形空间应用 传统的艺术图形总是以二维或者三维的形式出现,而分形的物体打破的传统整数维的理论。分形的空间在不断的迭代重复过程中,可以对空间进行无限的分割,从而生成非整数的多维效果[3]。电影《奇异博士》中对于分形的空间维度理论有着很好的应用,奇异博士对空间的折叠、时间的操控等都呈现了炫酷的分形效果。 2.3基于分形动画的教学改革 新媒体时代的图像与动画生成正逐渐向动态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多元化表现方式发展。传统的媒体正在数字化,而艺术的传播形式正逐渐轻量级地数字化。对传统的动画而言,是存储的实实在在的图像信息,图像信息随着时间的变换形成了动画效果,一部动画成品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关键帧的创作与绘制,耗时耗钱耗人力。而利用分形软件制作的分形动画艺术感强,且动画的生成是通过数学公式的参数调整完成的,存储容量小而且动画效果炫酷。由于分形可以对大自然的具有自相似的分形图形进行仿真和模拟,因此对于植物、山峰、火焰等场景的生成也可以使用分形进行模拟,同时将过程通过参数调节做成动画[4],产生的分形效果视觉冲击力强。如电影《奇异博士》中大部分的特效都应用了分形技术与分形的空间维度理论。分形的理论与技术近年来已被大量地应用于影视特效、舞台美术、影像装置等多个动态视频领域。由于分形图像的生成是通过数学公式迭代拼贴而成,因此要想改变图像的外观只要改变公式的参数即可[5]。而分形动画的生成就可以在关键帧中改变参数,存储的数据量也即使数学公式及其对应的参数取值,数据量非常小,还可以保证图片的精美画质,数据传输快,数据视觉效果好,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实时性与高效性。 3分形仿真引领教学改革 图像与动画、视频是数字媒体专业进行新媒体创新的主要载体,要培养面向新媒体时代的新型人才,需要打破传统媒体的创作方式,不局限于绘制图像、建模图像的传统方式,将媒体的创作与设计向数字化、动态化、交互化转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分形艺术以数学公式引领艺术的潮流,既可以对大自然的实物进行仿真,又可以创新地设计具有分形美与混沌美的图像与动画视频,拓展了数字化媒体的创新形式。数字分形研究融合了科学与艺术,力争发挥科技的魅力,为艺术注入新的思潮与途径,为数字艺术带来了许多优势,也为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革新带来了新思路。 4结语 该文针对数字媒体时代对多维、动态的数字化作品的需求,提出了应用数字分形解决当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型所面临的问题。数字分形研究融合了科学与艺术,力争发挥科技的魅力,为艺术注入新的思潮与途径,为数字艺术带来了许多优势,为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革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陶雪娇 张晓颖 单位:重庆工程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新媒体技术下数字绘画艺术研究 摘要:认识数字绘画,最重要的是了解新媒体技术下的艺术进步和时代进展,准确抓住如今数学艺术的发展新方向和传统艺术的塑造方式。如今数学艺术开始在时代科技上下功夫,努力创造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作品和栩栩如生的角色。在艺术领域和新媒体技术发展上赋予了一种新型的结合思路,从而向世人展现新世纪发展下的艺术在不同领域的跨越和逐渐完善,这样的转型更具有艺术意义。本文针对新媒体技术下的数字绘画艺术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数字绘画艺术;探究 艺术加入了新媒体这样一个新角色无疑是艺术创作上一个崭新的起点,如今21世纪网络技术的新发展衍生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拓展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方案,而且很多艺术家都开始从事新媒体渠道下的艺术交流工作,在艺术领域上创造出令人遐想,令人敬佩的时代艺术产物。 一新媒体技术下数字绘画的特征 (一)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是一个庞大的电子传媒方式。主要是借助线上传播和科技设备的推动力量发展,以互联网信息传输渠道在网络这样一个多样化平台抓住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核心推动艺术的推广和进步。新媒体技术为未来的艺术转型创造了非常大的空间。作为一个新型思想的存在,新媒体技术如同一个具有互动型的模型连接着艺术和技术的研发。技术的支撑辅助让新媒体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梯,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体,摆脱了传统的思想。 (二)数字绘画艺术 数字绘画艺术作为数学图像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根据形态的变动可以分为静态数字图形和动态数字图形。前者是数字绘画艺术的领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行操作,这也是新时代艺术家对艺术追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绘画过程中不单单只是依靠传统的设计思想支撑,而是在传统构思基础上根据新世纪流行标志创造具有标志性的独特产品。艺术和审美是相通的,艺术将数字媒体转换为自己的一个艺术馆将美带给所有观赏者,数字绘画艺术能够得到一定的赞赏和认可,不仅改变了传统只能实体展示的形式,数字绘画艺术拓宽了艺术展示的渠道,让艺术展示多样化。 二数字绘画艺术的特点 (一)数字绘画的创新性 数字绘画的创新性体现在手法、存储方式以及推广途径的不同。首先,要使数字绘画呈现具有代表性和互动性的形象,独特的工具载体以及转换自如的绘画手法具有突破性。绘画时使用的硬件设备主要是电脑及其附属设备,包括扫描仪、数位板等,再安装好配套的制图软件即可。由此,电脑显示屏代替了画纸,成为图形制作的界面。这种新型的绘制方式不但节约成本,相对与传统的绘画方法更是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仅从物理角度看,不再需要材料、质地等实物,一切绘制工作都借助电子软件完成。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在显示屏上任意地勾勒自己的创意和想向,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艺术创作,在软件的辅助下,模拟现实场景使各种艺术效果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其次是存储方式不同,包括数字绘画艺术,其中需要将天气,温度,湿度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很多绘画成品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其要求的保养程度不同。但是无论是沉淀了多少年的作品,也就是保存的完好无损的作品对着时间的沉淀都会被人们所遗忘。主要是保存在线上数据库内的成品不存在一系列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颜色褪落,颜料脱落等现象,虚拟代码信息形成的图像换句话说是永不更变的。最后是推广的途径有很大的改变,传统是人工传播,主要体现在买卖,售卖等手段,在创作上有文房四宝,纸张采用帆布作为底布,以颜料加以润色,框架都是用实木雕刻而成的。当下,在数字化条件下,运用计算机和配套的软件,可以辅助作者开展无所不能的绘画创意,让作者的创作思想在显示屏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改变了过去必须身临其境去进行绘画创作的模式,节约了作者的路途花费和宝贵时间,只需要在电脑上轻松阅览就能体会到艺术特色和风采,感知数字绘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如今是传统时代的拓展和进步,创新点就在于很多方面都运用到了数字媒体。现今即使是传统绘画的传播,也有依赖数字媒介。 (二)数字绘画的技术性 对于传统绘画技术,更加强调“技艺”的修养和水平,注重创作的艺术色彩,作者的绘画技能、修养对创造效果至关重要;同时,传统绘画载体如纸张、笔墨等质量情况对创作结果也产生重要影响。数字绘画则与此大不相同,其需要艺术家不但要具备高超的创作艺术,还要有高超的电子信息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软件程序进行数字绘制,达到随心所欲的操作水平。因此,新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否则便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正如分型艺术的发展源于数学的研究,该艺术类别创新于上个世纪,历经发展,源源不息。其制作的基础是数据计算,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综合处理,形成无限图像,然后经过放大处理、色彩充填,形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图像,充分展示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分型艺术从全新的创作视角给人们展示了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而且绘制更加细致、精巧,相对于传统艺术风格,更加具有均衡、对称之美。 (三)数字绘画易于普及推广、大众性强 一是画种限制的消失。数字艺术改变了艺术创造生态和创作形式,打破了艺术创作的门类界限,创作发展趋向于融合。传统绘画根据创作手法不同门类繁多,有水彩、水墨、版画等多个种类,每个艺术品种的创作方法也千差万别,需要认真的钻研和长期训练、模仿,才能达到一定的创作水平。但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借助软件系统,创作者可以模仿各个类别的创作风格,根据自己的创作意愿进行随心所欲地绘制、修改和存储,能够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为主题创作提供方便。二没有创作门槛限制。不管是艺术家还是绘画爱好者,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绘图软件,拥有艺术素养,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艺术创作,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这为绘画艺术的普及推广提供了方便条件,更多的大众可以参与绘画创作,扩大了创作群体和欣赏人群,使艺术创作更加大众化、趣味化。 三信息技术时代数字绘画价值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各种绘图软件的研究使用,打开了数字绘画技术的发展空间。这一技术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参与人群,也使人们对传统艺术创造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拓展渠道。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绘画艺术创造,创作者的思想和感知通过数字艺术创作得以实现,清晰地展示在现实面前,丰富了创作内容和方式,颠覆着传统的审美观念。数字媒介取、墨、纸、砚等传统绘画媒介,实现了手工制作向借助电子设备和软件系统绘制的转变,可以如此理解:一是媒介方式的转变属于技术发展的结果,价值超过了绘画本身的意义;二是绘画艺术与传统创作方法一样,都是作者创意、情景展现的过程,都是作者真实构思的结果。站在发展的角度看,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有个关键的发展期。而技术的突破,是实现艺术突破的基础,也就是说,新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新的技术形态提供支持。现代数字绘画技术经历了审美怀疑、成品表现后,开启了数字技术,实现了媒介方式的转变,人的创作思想通过计算机得到了延伸。计算机技术与绘画创作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数字绘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相比传统绘画,数字化绘画的发展空间更加宽广,成本更加低廉,方式更加灵活,商业价值更加巨大,已经由单纯的艺术追求向追求商业价值的转变。 四数字绘画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我国的数字绘画艺术发展相对较晚,还赶不上发展国家的水平,但是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当前我国的数字化绘画艺术还处于发展初期,很少有国家级的展览。达到艺术家级别的数字绘画人才还不多,以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年青创作者为主。因为数字绘画介入时间不长,素质参差不齐,艺术思想不成熟,少有突破性的建树,大多数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现在主流的艺术领域,数字绘画没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似乎难登大雅之堂。老一辈艺术家们在传统绘画领域已经被市场认可和接受,他们不擅长研究新生事物,而对现代新兴的数字绘画了解很少,精力上也力不从心,意识上有比较大的断层。再加上,大众所熟悉的传统绘画大部分悬挂于展厅或是公共场所,一些名家作品多出现于拍卖场或博物馆。有些人认为:当前,数字绘画可以随意复制使得数字绘画作品几乎一文不值,尤其是在金钱衡量价值上,数字绘画很难企及传统绘画。虽然传统的绘画作品在个体价值上令人咂舌,但数字绘画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那便是数字绘画与新媒体技术群的高度相容性。在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绘画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它与其他新媒体艺术结合后的衍生价值。数字绘画能比传统绘画更广泛的应用于商业广告、影视传媒、动漫产业、游戏开发等多项专业领域,创造出的是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伴随着数字信息的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艺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新的艺术创新形式,数字绘画艺术在创作形式上的创新能带来更多艺术内容的创新,数字绘画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艺术的门槛有所降低。强大的媒介的传播能让数字艺术产生更多的可能。数字艺术的内容也是画家需要不断努力的方面,结合传统的绘画艺术的文化特征,使用数字艺术的多样化的创作形式,不断的在内容上努力和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精彩、优秀的作品。 作者:沈剑祥 单位: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国内教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按世纪惯例,“基督教”为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基督教(Christianity)包括天主教(theWesternChurch,亦称“公教”、“罗马公教”、“旧教”)、东正教(theOrthodoxEasternChruch,亦称“正教”)、新教(Protestantism,亦称“耶稣教”、“更正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在中国常以“基督教”单指新教。本文中“基督教”所指遵世界惯例,为统称。 唐朝以来,基督教曾四次入华,基督教教堂建筑也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一定地位。 唐初“景教”从波斯传到中国,为基督教第一次入华,其传教最初利用了佛法的外衣,此时的景教教堂也采取了佛寺建筑的名称和样式。元朝的“也里可温教”为基督教第二次放华,使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东正教堂和天主教堂,但它们基本上采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型制。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华,导致了西洋建筑在澳门的大规模出现了“大三巴”教堂(1638年)的建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字西泰,atthieuRicci,1552-1610)入京,万历皇帝准其留居北京。1605年,利玛窦在宣武门住处建“礼拜堂”。虽然澳门“大三巴”教堂表现了12-15世纪法国哥特教堂的特征,但宣武门“礼拜堂”则由于地处北京仍采取了中国传统样式,且沿用一百多年,直至1712年重修后才易为“洋风”(西洋样式)。 自利玛窦1605年建宣武门“礼拜堂”到1904年南堂第五次重建,其间基督教教堂建筑在北京300年的演变,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新教在北欧取得优势地位,天主教则在南欧进行“革新”,并借助于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因此,由天主教东进开始了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 为适应天主教势力的扩张,1540年罗马教皇批准成立了名为“耶稣会”的传教团体。该会创办人之一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Javier,1506-1552)于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到达广东上川岛,成为耶稣会来华的先驱;然而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奠定基业的,却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利玛窦开创了耶稣会传教士尊重中国社会制度和礼教文化的先例,改穿儒服,研习儒籍,并专门在官府上层及士大夫身上下功夫,“用西方的奇物珍品铺成了从肇庆到北京的漫远道路”,而使天王教得以进入明王朝的宫廷。利玛窦等人考虑到了中国礼教文化的特点,为了吸引中国的士大夫“礼儒易佛”,相信天主教教义,采取了“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敬,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的手段,与传教互为表里,构成了明末清初天主教东传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天主教堂多使用中国的民宅、寺庙,或者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建造,稍有西洋装饰,简单的仅立十字架为象征。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病逝北京后,曾由皇帝赐地建墓,在“阜城门外二里马尾沟腾公栅栏外”。腾公司栅栏俗称“太监坟”,自17世纪末,又被人称为“荷兰墓地”,以与正福寺附近的救世堂法国耶稣会士公墓——“法国墓地”相区分。 利玛窦在意大利耶稣会士,其继任人龙华民(字精华,NicolasLongbardi,1559-1654)指导下设计,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式坟茔,开始表现出“洋风”的特征:“其坎封也异中国。封下方而上园,方若台圯园若断木。后虚堂六角,所供纵横十字文。” 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籍耶稣会神父汤若望(字道未,Jea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在宣武门利玛窦所建礼拜堂基址上修建南堂。两年后大堂建成,仍“按中国式样而造”。但“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 顺治十二所(1655年)皇帝赐地两位神甫利类思(LudovicusBuglio,1606-1682)、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ns,1609-1677),在王府井八面槽利用民宅设东堂。 东正教在北京设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克萨城自卫反击战中俘虏了沙俄入侵者,因押来北京的59人中有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将他们驻地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庙拨作临时祈祷所,这即为北京人所称的“罗刹庙”或俄罗斯“北馆”。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后,沙俄教区将其命名为“圣尼古拉”教堂(又称“圣索菲亚”教堂,后改为“圣母安息”教堂),是为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 二、18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法国耶稣会士张诚、洪若、刘应奏请在皇城西安门内所建小堂基础上另赏隙地建盖大堂。康熙四十二年(1903年)“救世堂”——北堂的前身,在中海西畔蚕池口落成。 南堂在救世堂落成之时(1703年)开始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完成,历时10年。“徐日升与闵明我予以改造,成为欧洲区”。这标志着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开始从中国传统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 由于天主教在西方历史进程中代表了反对宗教改革的力量,利玛窦等所代表的远不是已蔚为主流的西方近代文化,他们东传的“西学”处处以不违背天主教教义为前提,不过是经基督教义陶治过的西洋学术,因而,自龙华民之后,对中国教徒祀孔祭祖的传统都不能容忍,导致了天主教在华陷入困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1775年耶稣会在罗马教皇取缔令下解散。自沙勿略1552年来华,在中国传教200年的天主教耶稣会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这时天主教以“西学”为传教工具,并帮助封建统治者铸造战炮;而明末和清初的统治者又需要火炮和历法,也还想借各种宗教维护其统治。所以,取缔天主教时紧时松,并不坚决。北京教堂建筑在18世纪仍进入发展期,并以从中国传统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为特征。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京师地震,南堂、东堂均被毁。 “康熙六十年(1721年),费隐以葡王斐迪南三世之款第二次重建南堂,利博明修士(Fr.F.Maggi)为建筑师,……此堂系当时欧洲盛行之巴罗克(Barogue)式。全部地基作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内部,赖立柱行列,分教堂顶格为三部,各部作穹窿形,若三艘下覆之船身。” 利博明同时为东堂重建进行了设计。 雍正元年(1723年)意大利人德理格(TeodoricusPedrini,1670-1746)神父于京都西直门内大街南建西堂。 雍正八年(1730年)京师地震,南、北二天主堂亦被损伤。南堂第三次重建,“堂之为屋圆而穹,如城门洞,而明爽异常。”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堂堂内火发,建筑尽毁,又进行第四次重建。重建后的新南堂“堂制狭以深实,正面向外,而宛若侧面;其顶如中国卷棚式,而覆以瓦;正面止启一门,窗则设于东西两壁之巅。……左右两砖楼夹堂而立,左贮天琴,……右圣母堂。”“其式准西洋为之。……其堂高数仞,凡三层,层层开窗,嵌以明瓦,渐高渐敛如覆舟形,圆而椭。”可知时南堂网络仍为巴洛克式。 至1785年,北京有四天主堂。“一即北堂,在皇城内,与西安门相近,……二即南堂,在宣武门内,即利玛窦所居之处。后耶稣会士不属法国者,皆居其内。两经火灾,旋即重修如故;三即东堂,乃葡国之耶稣会士所居。此堂虽系西式,而甚卑矮,与北堂无异长仅七丈;四即西堂,乃遣使会士德理格所置,后献与传信德部,以居此部所差之司铎。”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俄国政府正式委派组成历史上第一个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驻在东江米巷(东交民巷)中由会同馆之“高丽馆”改设的俄罗斯“南馆”。1727年(雍正五年)开始,这里成为专用的俄罗斯馆,“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于俄馆盖庙。”1732年,北京传教士团在“南馆”建立了新的永久性教堂——“圣玛利亚”教堂(或称“奉献节”教堂)。 三、19世纪:延续期——“洋风” 随着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新教徒的传教活动大部分来自英国和美国,部分原因是由于新教徒高度集中在这两个国家。同样地,也由于工业革命给讲英语的世界带来了空前的财富和人们旺盛的活力。”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来华。1830年(清道光十年),传教士裨治文(ElijahColeman Bridoman,1801-1861)受美国公理会委任抵广州。此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相继进入中国南方口岸城市,卷入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旋涡,并开始扮演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 基督教传教士第四次大规模进入中国,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分不开的。“1858年和1860年的中法条约使所有基督教徒在华传教的地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条约为1860年以后传教运动的空前大发展提供了合法前提”。这造成了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19世纪继续得以发展,进入延续期。此期间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折衷主义“洋风”为特征。 1860年之前,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屡遭厄运: 嘉庆十二年(1807年)教会遭到清洗。先是东堂被焚,“大堂虽未焚坍,亦令拆毁,饬修士等尽移南堂居住。”嘉庆十六年(1811年)西堂被毁。道光七年,(1827年)借没北堂,“其大堂则令拆毁。” 1860年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中法《天津条约》互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归还救世堂。1864年,“孟主教复欲于旧北堂地基起建主教座位之大堂。有法人布里耶者,晓于工料,画堵为式。”1865年5月1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此堂虽未建于原址,而堂之名称仍……为‘救世堂’。堂之格局乃照圣教第十三世之时样建成。” 法国遣使会教士谭微道(JeanPicrreArmandDavid,又译“达维德”,1826-1900)是著名博物学家,当时“于北堂创设博物馆一所。”人称“百鸟堂。” 1867年西堂重建。 1880提开始重建东堂,1884年建成,为罗马式。“大堂计长二十二丈二尺,宽六丈余。高亦如之。堂内明柱计十六楹,每楹俱高五丈有余,径一尺六寸,皆系黑龙江运来之赤松,精坚胜任。堂内望板,皆作穹窿之形,彩绘尽致。堂中之正祭台,俱用意大利亚国拿波里府之五色珉古镌成。台前之短柱,皆以珐琅烧成,璀灿可观。……堂前钟楼三座。正中一座,至地高九丈有余。其正面圆牖框,与它牖各框,及其层檐,与檐下之方柱,皆大理石雕成。堂之全身,皆以上用之城砖砌成。每砖重可五、六十斤。堂前阶除,长阔相等,俱十丈有余。又起洋式大门一座,达于通衢。 1886年慈禧太后大规模修建西苑,将救世堂划入苑中,因此与法公使签订了《迁堂条款》,商定把救世堂迁到西什库。教堂迁到西什库后,人称“西什库教堂”,即为北堂。 北堂于1888年12月建成,“北堂轮焕崇闳,可为中国第一。堂内之格局,乃照圣教会第十三世时起建大堂之式样而成。堂中明柱三十六楹,柱下础石皆汉白玉所成;柱顶俱镂菘菜叶形,玲珑可观。每柱计高四丈九尺,……柱皆四棱,面宽一尺八寸,皆美国运来之桧。柱之四面俱贴关圆细柱,约宽四、五寸,与大柱共撑穹窿。大柱桧以天蓝之色,细柱则涂以金屑。堂之正身,有双尖洞牖十二,高约三丈,蔽以五色烧花玻璃作坊所制。其正祭台三面单尖洞牖亦有十二,约高一丈五尺。蔽牖玻璃皆烧五色圣像,……大堂后面,建有耶稣苦难小堂,计长五丈有余,与大堂相通,间以玲珑隔扇。” 教堂入口处前部,建造了中国传统样式的月台,设汉白玉石栏杆,并有两座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的碑亭分立左右,亭内立教堂迁建谕皆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中国传统样式的碑亭同大堂正面镌刻的耶稣善牧圣象形成强烈对比。 北堂是北京天主教堂中最大的,除教堂外,尚包括主教府、修道院、医院、若瑟院、光华女中、育婴堂以及神甫宿舍等。“这些建筑除教堂外都基本一致,用大开条青砖、板瓦屋顶,带平顶廊子,无须挂檐板。室内用地板,抹灰天花……是初期外国人在中国建造的‘洋房’的近代式样。”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后期基督教堂(主要是新教教堂)有的仍利用中国旧有房屋忙改设,新建的则多模仿中国传统样式,但是,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经历了18世纪从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的发展期、19世纪的“洋风”的折衷主义影响,表现出中国传统样式的复古主义,并引导了30年代中国复古主义建筑的出现。 义和团运动中,南堂、东堂、西堂被焚,北堂受损。 1900年后北堂修整,钟楼加高。 1902-1904年南堂第四次重建。 1904年东堂第三次重建。 1012年西堂第二次重建。 1901年,法国神父高司铎在东交民巷建圣米厄尔堂(St.Mechel),后由法国人斩利国扩建。同北京四大教堂相比,该堂规模为小。堂院北部是一座灰砖砌筑的“洋风”二层楼房,面阔七间,供神职人员居住。西部为哥特式圣堂,坐北朝南,南北进深十四间,东西面阔三间。圣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为北京传统住宅样式,但门窗均代拱券处理。 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于1900年被毁,其后重建,命名为“致使堂”,由教堂、种楼、中外书房、神父住宅及寡妇院组成。致使堂为典型的十字形东正教堂,堂顶上有五个带十字架的拱形堡。 东正教“圣母堂”建于1918年前后,在安定门外六铺炕,坐西朝东,堂体最宽处约16m,进深约27m。堂内分“圣所”和“致圣所”两部分。圣所中间设宝座,为一米多高的方台,上置圣体、宝匣;东北角有一祭台。圣所两旁设木制圣隔门,供祈祷时出入。圣母堂设有地下室,是停放灵枢的场所。堂西为俄国墓地。 马尾沟荷兰墓地、正福寺法国墓地、六铺炕俄国墓地——是为北京三大外国墓地。 1900年后,荷兰墓地墓碑、墓穴及一切建筑物遭毁,仅索智能、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及徐日升等六人之墓尚未全毁。经修复后,“利玛窦墓已不在其位置上,而是西移至汤若望的茔地上来了。”同时,在墓地内兴建了“致使圣教堂”。 在这一时期,北京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亚斯立堂(AsbruyChruch)规模为大。1909年美国美以美会教士刘海澜(HiramHarrisonLowry,1843-1924)在崇文门内建亚斯立堂。该堂分正、逼两堂,中间以活动木墙相隔,可以推开活动木墙形成一体。正堂堂顶做成高起的八角形,辅以高侧窗采光。 在这一时期,南沟沿救主堂和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为中国传统模样式的复古主义之典型。 南沟沿救主堂(建于1907年,又称安立甘Anglican教堂、中华圣公会教堂)是当时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由主教史嘉乐(CharlesPerryScott,1847-1927)请人画蓝图、找工匠建筑的。它“是北京最早的中国‘宫殿式’教堂。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中央部分作成交叉的两个硬山建筑,两侧廊做成单坡硬山,比中央部分低。中央部分上部做成侧窗。侧廊中部又各开一个侧门,高度和中央通廊齐,这样屋顶就成了‘??’字形。在屋顶的两具交叉点上,各设一个八角形亭子,作为钟楼和天窗。教堂入口开在硬山山墙上,作成中国式住宅大门式样,外墙全用青砖,筒瓦顶。建筑内部用木柱,柱上用桁架支持屋顶。平面十字交叉处为祭坛。作为方形木台子,四周用中国高式栏杆,围绕起来,祭台背后是中式带冰纹格子隔扇,主教坛和讲坛都是仿中国红木家具的式样,雕刻中国番草花纹。祭坛顶上的天窗做成八角井,用英国高直式样构件,井上是中国式的重檐八角亭子。”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1922年建成,外国工程师设计、成威廉监造)则基本上搬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平面为“一”字形,外观多处采用中国传统式处理:上部右端为三层中国塔式钟楼,左端为歇山屋顶;入口则为中国式六廊。 1922年建成的南河沿北京协和礼拜堂(PekingUnionChruch)以1928年计划扩建时,由美国纽约梅里尔一亨布尔一泰勒建筑师事务所(Merrill,Humble TaylorArchitcts)设计,为两栋主要建筑物,中间有联廊,教堂为二层,并设钟楼。但最后只建成其中单层一栋,并大为简化,类似北京的民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本世纪20年代在北京的境遇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1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3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20℃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变化多端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1.生成设计法简介 生成设计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创作过程,这个过程能够通过一种类似生物基因编码的转换最终形成一种人工的世界。这是一种设计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要获得一个结果,更要形成一种可以操作的编码,在演化过程中可以产生无可穷尽的变形体。这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经验,借助这种经验,我们能够重读20世纪60年代以前那些采用元设计方法(meta-designapproach)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那些作品在生成设计法中可以视为一种具体的三维模型,属于这种设计法的一个种类。 与生成设计法相平行的设计方法叫做参数设计法。人们使用参数工具来产生和控制数量不多的变形体。尽管参数设计法具有易于控制的优点,但是,在表现复杂性和发展潜力方面,参数设计法不同于生成设计法。参数设计法在运用过程中较多地局限于设计模型的物件尺寸或者几何变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形体,当每一个物件被附加上特定的维度约束以后,这种形体的变化才能够被实现和认识。而运用生成设计法进行工作时,虽然每一个三维的物件也要采用参数设计法来进行,但是,参数的建立仅仅是系统结构中的元素之一,该系统结构可以产生无可穷尽的形象表现场景,这些物件都具有理想基因编码的特征。所以说,生成设计法不是一个最终结果,也不是一个堆积物件或者形式的数据库,而是一个设计行为模式的开放矩阵,这个开放矩阵会把存在于世的东西转换成未来可能看得到的样子。 生成设计法的特征和结构在于它能把基因编码变成一个开放的形象体系,设计过程就好像是在操控一股可以听凭摆弄的意识流(fluxusoperandi),随时能够把任何一个特征突出的形象作为最终定夺的结果。虽然这个形象会与众不同,甚至不可名状,但是却可以被人们轻易地认知。最终形象都是互不相同的,都表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但是,最终形象又是互有联系的。若把这组最终形象的特征放大去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差不多来自同源的基因编码。换句话说,生成设计法的设计作品就像有一个人工的DNA,从每一件设计作品中都会被认知,因为它们带有基因的印记,那就是设计者的思想。 生成设计法不仅能够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来操作和发展,不仅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它更是一种具有强烈人文特征的设计方法。事实上,生成设计法的每个步骤均始于设计者的一种思维或假设,这种思维或假设被视为一个科学过程,设计之初就带有一种主观的或者想象的未来世界的形象。因此,这种设计方法决不能认为是一种人手可得的设计工具,而是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设计的操作方法(modusoperandi)。对于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来讲,生成设计法是可以发展的,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异常灵敏的、有助于进行更为深刻的创造性设计的工作方法,这是因为这种设计方法发现了我们这个技术时代的工具—计算机—并与之有着良好的操作协同性。 事实上,当我们进行创造性工作时,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的思想并不容易被转译成一个用物件或者图样来表现的结果。每一个输出命令仅仅可能是设计者某种思想的表现,或者是某种思路的发展。我们设想并且试图来塑造出一个能够产生不同结果的完整思路,但是,最终我们获得却是综合的多样共时性(syntheticsimultaneityofpluralities)的东西,也可以说成是示意的差异共时性(schematicsimultaneityofdifferences)的东西。利用复杂性来创造美丽和谐的世界是可能的,生成设计法的运用是多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能够以一种毋庸置疑的魅力表达设计者的思想。 20世纪的80年代,我就尝试着如何把设计思想作为一种视觉表达的动力来生成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何使得这种如泉喷涌的思想能够把握和操作。设计的意识流(fluxus)在表现为物件和图样之前,它不但能够表达我的建筑理念,还要能够表达建筑理念得以实现的基本逻辑。这种新的设计方法的特征在于如何展望未来,如何掌握实验,操作重复不断的演化的设计过程,建构一个复杂的视觉世界。 由于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好处,可以把一个人的创造思维转换成一种逻辑编码。生成设计法需要大量地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善于处理数据量大、周期长、重复性的工作,生成设计法正好利用计算机的这一特点。 2.基本概念和文化背景 利用人工基因编码来制作符合我的建筑理念的场景,这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和充满创造意义的工作。在进行这项实验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种方法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时代精神的探索。当我利用计算机作为探索时代精神的工具时,我碰到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几何学、透视学和失真学的逻辑,建筑学的形状与数字的编码,这些都能够表现基本的文化特征。通过探索这些特征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性,是寻找生成设计法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路子。 和谐编码不论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在今天都是一种表现强烈的特征编码。当我们置身于美丽、和谐与统一的自然环境中来用镜子来反映自己的话,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征象就会表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征象就是特征编码。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精心制作的人工形体在自然环境中看起来很可爱,那么,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就被称为“生成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曾提出过不少建筑法则,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和帕拉蒂奥,那些建筑法则是不尽相同的或者是各具特点的,因为它们表现了建筑师本人的思想、印象和想像力。我也在做建筑方面的效仿,提出自然的复杂性和物件的简明性,并且试图在作品中表现出我的这种建筑理念的独特和完整。 为了实现这种复杂性和简明性,就必须建立一个可以操作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要有完整的结构,要能够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设计者的想法和理念,哪怕是很细微的想法和理念。首先,复杂性的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我们要描绘出一座城市,我们总是可以采用一种简化的表现方法,或者在最大的程度上,采用一种能够强烈地表现某个特殊的或者某种限定意义的关键方法。皮拉奈西[1]笔下“卡切利”系列雕版画的城市形象,也许就是笔法简练的城市和建筑复杂性的最好的视像表现。可是,皮拉奈西为了表现复杂性也采取了叠加画面的手法,在一层已经蚀刻好的版面上再叠加上另一层画面,画面上物体的透视关系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制造出一种含糊不清或者叠加出来的新的理解。这种画面的特点是把不同时间和情感的关系相互混合起来,可是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复杂性的实现总是要在不断地合成和叠加后才会有结果,这个结果是借助一个变化多端的生成过程得来的,这个过程通常是非线性的。事实上整个过程并非这样简单,复杂性还取决于设计者产生想法或假设的能力,这种想法或假设要对应于在一个短暂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见的物件。假如设计者的想法或假设是对未来的一种视觉成像,那么,在系统生成的运行中一旦碰到阻碍,就必须克服这些阻碍,巧妙地解开复杂性缠绕的结扣。同时,克服那些不利于提高设计者对于想法或假设的视觉识别能力的阻碍,那就是每一个物件所具有的复杂特征。 2.1生成图码库的结构 生成图码库(Argenia)[2]的结构基本由两种不同的要素组成,一个是基因转换编码,另一个是动态演化的范例组织,这两种要素是运用生成设计法进行创作的最为基本的内容。 2.1.1转换编码 生成设计法的编码系统就像自然生物结构中的DNA,那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控制着生物演化过程中千变万化的复杂性。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把基因转换编码看成是一组能够描绘和确定某种特殊设计行为的理念。我在第一年研究结构图码库的时候,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成设计法的规则反映了我对于自然美的认识,这些规则表现了我对于某些特殊的自然结构的主观迷恋,然后又将这些特殊的自然结构转译成了一种操作系统的设计规则。 然而,这些设计规则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产生于哪种哲学方法。总的来说,这些设计规则表现了我对于和谐之美的理解,这个理解一方面来源于我个人的社会和文化阅历,另一方面来源于我读到的那些描绘自然和人工世界中各种结构形态的作品,那些结构形态竟然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现实”场景。其实,这种做法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和挑战非常接近,那就是:把对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理解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基因编码来表现一种人工的世界。在“理想的城市”这篇文章中论述了这些设计规则表现出的一种诗意的结构形态[3]。 一套具有演化逻辑的转换编码既源自于传统文化,又反映出我的个人特征。甚至,它在艺术的与科学的方法之间还存有不可分割的协同关系呢!事实上,我们利用这个复杂系统的演化逻辑进行设计实验时,就能够寻找那些可能实现的和谐编码的片断,追求我们对美的理解。这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以及它的那些出乎意料的生成结果,表现出美学研究领域中那些似乎无甚关联的东西之间隐含着意想不到的协同关系。 在寻找和谐编码的设计规则时,我曾利用过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例如几何编码、透视编码、数学编码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变成可视图形。更特殊的是,我还利用图像数字技术进行编码的转换,这样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成物件在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作用。这个复杂系统能够通过子系统的变体和细部表现,沿着“优先路径”进行转换和演化,暗示了它是对设计对象在整体和特征方面进行范例控制的一种逻辑。我也曾利用多维细胞体自动生成系统(MCA,multidimensionalcellularautomata)编写设计规则,这种规则能够确定生成的建筑场景的拓扑结构。 为了建立每个单独的生成物件,这种人工化的DNA需要一个演化系统,或者说是一种人工生命的演化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发展和产生适合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复杂性,目标是能将那些复杂的生成物件最终赋形,使它们形成城市、建筑、工业制品。当然,仅把能够产生美妙动人的形式作为目标是不够的,尽管这些形式表现出来了未来可能环境中的自然复杂性,就像贝塞尔曲线[4]的整体数字公式中出现的那些不规则线段。我的研究要使最终赋形能够表现出人工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令人们在现存环境的复杂性中“可识别”。例如,意大利中世纪保留下来的历史城市的特征,纽约城市滨海地段的特征,芝加哥城那些20世纪初期建筑的历史特征,香港城中充溢着东西方混合风格的特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1986年我开始进行生成设计法的实验就是首先从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着手。 2.1.2动态演化的范例 为了对复杂的物件进行赋形,就必须设计出能够在系统的结构演化过程中使用和指导的范例,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意大利中世纪城市的典型样板(图3、4)。为了能够做出这么多可以组合的范例,我就需要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所做的那样,对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分门别类的组织。因此,我建立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建筑的各个物件的关系是相互嵌套的,这个系统是建筑空间可演化结构和非演化结构的基础。非演化结构也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在演化的过程中它可以完全推翻与其相同的结构。 这个系统是按照“生成物件—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制作的,它的周围设计了26个像神经元那样的突触(synapse),这些突触能够处理那些相邻物件的拓扑界面,这样,这个系统就有了第27种功能。两个空间结构之间的单个直接联系最大程度能够激活9个复杂界面,这样,在空间关系上,每个相邻的物件之间在建立拓扑关系上就同时有了1∶9的可能性。每一个界面在运行演化—转化时可以利用一系列平行的子系统来生成自己的特征,这些平行的子系统可以同时使用或者相互合成。每个子系统都有对应于用物件来说明和表现的特性,都有一个不同的几何结构或者类型结构来代表它的特殊性。试举例说明,对建筑的生成对象进行演化合成时可以采用三种平行的几何系统,第一种是基于数字9的系统,例如9×9×9的形体与黄金分割法的关系,第二种是基于中轴线与对角线逐次划分的系统,第三种是基于笛卡尔坐标中角度与圆心关系的系统,在这三个平行系统的合成和干涉下同时生成出来作品的复杂与和谐的特性。 除此之外,这个系统还有折叠功能,它能够改变空间结构的拓扑关系,让突触产生的界面与每个物件刚好重合。而在折叠功能作用以前,界面与物件之间是分离的。在整个编码转换的过程中,时间作为惟一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在演化结构中可能会出现分歧(bifurcation)的决定性作用。每一个生成路径的起始端在一开始就设定了时间量。很明显,开始的时间总是不同的。伴随着各自的加速或减速,系统的折叠功能控制着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同样,这种方法使得相同的生成程序无法重复进行,这种独特的性能是因为生成程序一经启动就具有短暂性,这种性能只有通过调整或者重新设置时钟来产生克隆体时才会被克服,当然,这样的做法与生成设计法的主旨是相矛盾的。 一旦建筑空间的网络系统组织好了,我就会针对每一个设计要求来制定一个有条理的计划来检查系统的演化动态,以使其能够满足设计委托人的要求。具体地引例来讲,不论是设计洛杉矶的一栋多功能的摩天大楼,还是设计一个简单的椅子,都必须运用和谐编码来按部就班的进行工作,直至达到了所要求的目标。对于每一种设计工作来说,利用生成法来进行设计明显是一件异乎寻常的(adhoc)工作,所以,从经验的成熟程度来讲,我们还没有一种严格确认的技术。 生成设计法并非是一个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可能方案的工具,也不适合所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生成设计法的运用需要一种主观目的明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对设计委托人的特殊要求做出回答,同时与社会的人文传统相一致。最有可能的就是制定出一种可以操作的方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各种规则来执行,就像我在教学中的实验探索,这就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了。 2.1.3方法和技术 这里的问题是,生成设计法能否被认为是一项技术?能否被认为是一种类似于我们建筑师常用的CAD那样的生成系统?根据我个人的试验,答案明确是“不”!其他诸如参数设计法、随机形式法等,只不过是简化了设计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把生成设计变成参数设计来考虑问题,参数设计在可能有约束条件的变体参量下仅能产生被程序化的变化形体,物件不是被生成的而是被画出来的。接下来,产生的变体不是与可能产生的结果发生相互作用,而是与同一结果在尺寸大小方面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这种假设成参数设计的方法只能适用于复杂系统的“简单”部分,这个结论并非是偶然的。复杂性不是通过增加、而是通过整合来实现的。因为建筑的相关要素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若是利用参数设计建筑的话,只有把建筑减少到只是体块的程度时才有可能进行。无论如何,一个体块不是建筑,它只表示某个量的体积。要成就建筑,就必须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阶段。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这种主观目的明确而且具有创见性的设计方法的确能够打开一扇看到强烈文化特征的门扉。 接下来,让我们再以随机产生形式的方法来考虑建筑设计的问题,这种方法有许多的支持者,也有不少人拿它来做实验。这种方法的理念是让计算机随机产生出许许多多的建筑形式,建筑师只是在这些建筑形式中做出选择罢了。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生成过程的主观目的性,而只把它作为一种如何进行挑选的方法。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真正的随机状态如何产生?对建筑如何做出选择? 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只有当形式以及产生形式的思想变得愈发不可预测或者令人惊讶的时候才是随机的状态。举例子讲,当一只瓶子的外缘沿着一根随机变化的中轴旋转360度的时候,瓶子轮廓产生出来的样子是不可预测的吗?设计者的思想是通过旋转的构思和逐次的结果表现出来的,但是,仅仅拿出旋转中轴的马达类型或是应用的约束条件来说明设计者思想所产生的结果,能够让人信服吗?无论如何,这个例子说明了不论生成设计内容的繁简程度如何,即便是一个极其简化的系统,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矩阵。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可辨识性没有具体的形象,建筑师何必守在电脑前等着正确的建筑形式出现呢?如果建筑师真要这么做?那他是在做建筑师要做的事情吗?我想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一是针对建筑师,其二是针对委托设计的业主。建筑师在业主的面前摆弄着电脑,不断地把现存的世界转换成将来可能的世界,把现存的环境朝着他的思想方向发展,什么未来的、美好的、有用的、和谐的等等,面对这种情况,业主只能去做选择。建筑利用电脑工作静候着他所希望的建筑形式出现,然后他再把这种形式附加上专业特征。对于这样的做法,说到底建筑师还是像个业主。 对于后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不消针对一栋摩天大楼,只是针对建筑在结构、技术、配置、审美、形式等方面的复杂性,时下的设计方法常常提供的是一种相关的和综合的多层面的系统。做出一条随机变化的贝塞尔曲线,无疑是一个有趣的事,我相信我们所有从事建筑学这个领域的人都会非常欣赏这样的曲线。但是,一项建筑设计就有所不同了,很可能会利用随机的方式设计建筑的外表,或者设计建筑的内部,但是,我相信有必要在出现的建筑形式上加大表现建筑品质和特征的范围,例如技术的、材料的、色彩的等等。目前可供选用的设计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建筑表现的潇洒自如(arbitrariness)。 无论如何,前面论述可以认为是针对业主的情况,不是针对建筑师的情况。某种形式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令人激动,具有一种特殊的效果。设计就是在建立和转换那些能够实现复杂性的编码,把设计者幻境般的思想编录成可操作的条理规则。这样看来,仅仅利用随机这个条件是不够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成设计法呢?它是一种能够成为最终产品的思想,一种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结果并令业主能从这些结果中进行挑选的思想。最终结果肯定不仅仅是形式的结果,例如贝塞尔曲线形成的那样漂亮的形状,而是一种具有实施可能性的直接赋形。因此,生成图码库的建立是要把它作为一种人工的DNA,作为一种和谐编码,作为一种可组织的范例,这种范例能够以动态的方式检查设计环节的特殊性。整个系统的运行由转换规则和控制规则所决定,转换规则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运行方式,控制规则把握着关联、干涉、合成和谐振等环节的运行,特别是谐振常常会出乎意料地出现在被激活的演化动态中。这里一点没有数据库的样子。当我们研究达·芬奇绘画作品的编码时,我们知道了利用大量不同的创作思想作为试验性假设的设计方法,每一种假设都限定于一个可操作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堆零件的组装。创新的目标一经设定,科学的探索总是不断进行的。 根据我的做法,生成设计并不是把那些预先设计好的零件储存起来,然后拿出来可以进行相互交换的设计方法,而是一大堆可能的物件在出生、形成、相互合成的过程中在系统中不断地发生作用,直至生长成熟,这种过程与自然的生命现象很相似。不可预知性并不是固定在随机形式的上面,而是与系统运行的人工生命相关联的。人工生命愈是复杂、愈是不可预知,伴随着不同时间的演化,就愈是能够从和谐编码的庞大矩阵中激发出令人激动的答案。这些答案将大大提高设计者波涛浪涌般创作思想在特征表现上的明确性和可识别性。 2.2生成设计的方法 人们的创造性活动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因为使用了新出现的数字工具,更是因为人们对新领域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新的哲学思想。设计也从重于成形改变到重于转换。思想的表现在开放与包容的程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前,各种各样的音乐变奏曲已经偏离了基本主题,在多样形式并存的情况下,每一种形式都可以变成一种可转换的模式,甚至是一种思想。 今天,我们掌握的技术工具不会像老式机器那样,制造出来一堆一模一样的产品,而是制造出各具特色的产品,这是一场新兴的革命。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数字化时代使我们能够效仿大自然或者手工艺来制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独具特色的产品已经成为对于当今文化需求的一种新的回答,这种文化需求把人们引导到这样一个境地,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环境、建筑、人工制品都能反映出一种独一无二或者举世无双的特点。可惜,这种文化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估计。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界的生物特征是通过克隆的方式来产生和传递的,那么,生成设计法可以在人工的世界中实现一种与之相应的发展趋势,利用这种方法,通过人工智能、人工生命系统以及高科技,我们能够再次体验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审美和道德上的愉悦。 3.形态生成设计的作品 下面介绍利用生成设计法制作的一些形态生成实验作品,我的第一个生成设计案例开始于1986年,主题是关于意大利中世纪城镇的DNA,接下来做的是“巴西利卡”软件。 3.1从二维到三维,对转换编码规则的理解 1984年,我的第一个生成实验来源于我对一幅历史图画产生的想法,作为一幅二维的笔记式印象速写,即使这幅画很抽象,假如我们很合适地观察它,我们不能否认它是一种具有普遍可能性的三维模型的生成编码。这个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不是一个自动演化的过程或者演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理解的过程,这种主观理解表现出建筑师可能具有的某种思想。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本土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本土建筑设计行业需要一个独立施展才华的舞台,也需要一种对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 开工不久的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正在我国建筑设计业引起非同一般的轰动。因为,它实现了我国超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国内建筑设计企业担纲设计总承包。扩建工程中的第二航站楼,也是我国首个原创设计的大型机场航站楼。 当众人关注的目光聚集而来,承担设计总承包的现代设计集团有关负责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也要感谢项目业主方———上海机场集团,给了一个让国内建筑设计师独立创意并进行项目管理的舞台。 话语虽短,意义深长。 唯“洋”至上的悲哀 不知何时起,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标方案中,已经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应当承认,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国外设计师在各地“创意”了一批优秀的建筑项目。以上海为例,从中国古塔中汲取灵感的金茂大厦,晶莹剔透的上海大剧院,都是国外建筑设计师领衔,并广受好评的建筑。 但劲吹的“洋”风,正引起越来越多建筑专家的忧心。如今,不少项目业主在新建建筑设计方案招标中,非“洋”不取;在建筑造型上,优先考虑的不是实用、经济、美观,而是好不好看,是不是新、奇、特,有没有“眼球冲击”。于是,中标的国外设计方案,建筑造型一个比一个大胆、奇特,有的已经到了“怪异”的程度。先不论建筑建成后是否与周边建筑和谐、用材是否节约,光是项目实施时的施工方案、结构安全问题,就已引起广泛争议。在一些大规模的城市开发项目中,有些国外设计师由于缺乏对中国的国情、风土人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刻了解,拿出的方案也并不十分符合当地发展的要求。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外建筑设计企业并不能单独参与项目投标,必须与国内设计企业组成联合体,方有投标资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建筑设计企业通常会选择与一些当地比较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由于“洋设计”在市场上更为吃香,许多国内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项目设计的企业,也只能和国外建筑企业联合,以求获得项目。但是,他们在联合体中只能从事设计咨询、施工图设计及一些辅助工作,属于从属地位。 国外设计师出马的项目,设计费用也通常比由国内设计师单独完成高。于是,有个别国内设计企业,通过向国外某些设计事务所上交一定的费用,打着其招牌在国内招揽业务,也扰乱了整个行业的秩序。 大师匮乏的窘境 今年已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五个年头。随着市场环境的更为公开、公平、公正,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必将与国外建筑设计企业进行更充分的竞争。要应对今后的激烈竞争,建筑设计企业更需要的,恐怕还是内功的历练。 从一些大型项目的实战经验来看,国内不少设计企业的技术水平,包括设计图纸的绘制,结构、电气安装等细部处理等,已经和国外设计企业不相上下,要说最主要的软肋,还是在设计理念上比国际一流建筑设计企业逊色,创意能力不够。 放眼国际,很多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规模并不大,但由于有一个或数个富有创意的大师级设计师领衔,在重大项目上极具竞争力。反观目前本土建筑设计企业,尽管人数成百上千,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凤毛麟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曾经涌现了诸如江欢成、邢同和、汪大绥、蔡镇钰等建筑大师,但此后便鲜有新面孔出现。 建筑大师匮乏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建筑师本身的创意不够,还有建筑设计企业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无法快速脱颖而出;社会舆论对建筑界的新秀关注不够等。包括上海建筑设计“领头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在内的一批建筑设计企业,已经深深认识到人才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比如:现代建筑设计启动了一项以中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工程,致力于培养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设计精英,去年还隆重表彰了五名“科技精英”和六名“优秀导师”。但总体而言,整个建筑设计业界,大师仍旧紧缺。 建筑设计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对建筑设计企业来说,参与市场竞争,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资金、生产设备等要素则是其次的。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上,小型事务所迅速增加,它们以灵活的经营机制、专业特色的经营理念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与原有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展开差异化市场竞争。可以想见,今后不断寻求本土化的境外建筑设计企业、传统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和新兴的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将展开一场无声的“人才之战”。它们争夺的,不止是大师,还包括那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好演讲展示才能、宏观项目管理才能的“全才”。 专家认为,要适应这场竞争,对国内设计人员来说,必须进一步提升设计理念,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一味洋化,而是要不断培养融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一体的设计观念。对于原有的国内设计企业而言,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求变,以求获得人才、留住人才。 全过程管理是趋势 浦东机场扩建工程彻底打破了我国建筑设计师为外国建筑设计师打工的格局,转为15家国外建筑设计和咨询公司为中国建筑设计师打工。 作为设计总承包方,现代设计集团所属华东院此番将工程进行了一次全过程的项目管理———不仅承担包括航站楼和道路、景观系统等设施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等全过程设计,还将组织国内外33家专业设计、咨询公司,承担进度、质量、成本、分包等多种项目管理与控制。 对工程推行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也被认为是今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这种全新的尝试,不仅考验了我国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国建筑设计师对工程项目的全面掌控能力。这无疑是今后与国际设计公司竞争的重要武器。 除此以外,建筑设计企业也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日前在沪召开的中国工程项目管理服务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建筑设计单位占有设计市场与公司性质、类型等并无多大必然联系,重要的是要有与众不同的设计特点。比如,美国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SOM公司,擅长于高层和公共建筑,加拿大知名的DGBK公司,特色是绿色建筑设计,而国内大多数建筑设计企业没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大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因此,建筑设计企业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体制机制改革之外,一定要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和专长。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虚拟技术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1前言 计算机技术用于建筑设计已有多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主要是帮助设计者把设计、计算、画图、数据存储和处理等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而设计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创造性构思。计算机产生的设计结果,可通过图形设备向设计者展示,并可模拟,允许设计者作出修改。虚拟现实(简称 VR)技术能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也称虚拟环境或虚拟真实环境,是迅速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并行处理,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空间形象实现的目标合成技术,通过视、听、触觉,以图表及动画方式呈现,让观看者“眼见为明”。它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被动静态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的特性包括:(1)交互性(interactive);(2)想像性(imagination);(3)沉浸性(immersion)。虚拟现实就建筑视觉模拟的可行性而言,应用领域可包括:建筑物模拟、室内设计模拟、城市景观模拟、施工过程模拟、物理环境模拟、防灾模拟、历史性建筑模拟等。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进行空间形象思维,又要考虑到以用户的感受为核心,是一连串的创新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维护等。巨大的成本和不可逆的执行程序,不能出现过多的差错,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造和体现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整体虚拟环境或给定仿真的对象的全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可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 2展示建筑物的整个信息 现阶段的二维、三维的表达方式,只能传递建筑物部分属性的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单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展示一栋活生生的虚拟建筑物,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事,住户、管理部门都可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3远距离浏览 设计者设计的建筑物与工程单位可以相互沟通交流,通过万维网达到远距离浏览,也可以以计算机语言开发与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整合,虚拟现实用于Internet网中提高其普遍性与实用性。 4实时多方案比较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对设计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未来建筑物的形象做多种设想,在虚拟的建筑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的建筑外观,这样,有助于比较不同的建筑方案的特点与不足,以便进一步进行决策。事实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局部作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5专用的人机接互 人机接口是使用者与计算机沟通的桥梁,它是代表使用者意图的转换及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良好的人机接口的建立,可减少使用者对系统的学习时间和增强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虚拟现实技术建筑设计中,必须有特定的人机接口模式:(1)使用者模式。使用者直接进入虚拟现实中,进行观测 与互动操作,以第一人称的观测方式,进行虚拟现实的沉浸观察,隐藏的接口,只有在使用时才出现;(2)者模式。在虚拟现实中,常因沉浸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感性差距,而造成空间迷失现象,以至于使用者无法掌握虚拟现实中的状态,以空间者的虚拟环境信息的提供,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观察方式,进行虚拟环境中的观测;(3)监控模式。使用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监控虚拟现实中所有的现实状态,并进行虚拟物的监视与控制,而接口的产生与虚拟现实的种类并无绝对的关系;(4)浸入操作模式。将控制虚拟现实物的接口,置于虚拟现实中,以进行仿真式的操作模拟,使用者以 第一人称的操作方式,对虚拟物进行控制。从系统整合的观点来分析建筑设计,系统的接口连结不 当,影响设计质量和施工程序。 虚拟现实系统基本上有两种:模型式和图像式。以模型式虚拟现实,以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简称VRML)为主要描述语言,使得建筑设计可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利用效果图和三维施工图与资料库,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连结到资料库作为实时模拟操作。虚拟现实造型语言,可用来在万维网(3W)中定义与更多信息相关联的三维世界的布局和内容,使之能够在一个交互的三维空间中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当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浏览器启动后,它会将虚拟现实造型语言中的信息解释成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空间中的建筑物的几何形体的描述,一旦VRML空间被用户的浏览器解释,它将提供实时显示,一秒钟可以显示多次,这样,用户的机器上将会有一个活动的场景。 6应用实例 荷兰的虚拟现实技术起步较快,Eindoven大学的Calibre研究院已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和咨询,他们开发的软件包由一组类CAD的函数组成,称为CAAD软件,为建筑结构的创建、修改和可视化提供了工具包,它支持AutoCADDXF文件的输入输出,而且能够用于虚拟环境中增加动画和对象的动态行为。已用该系统模型化了一座小城市,具体目标是在河中小岛上设计一栋博物馆。这座城市由好几百栋建筑物组成,坐落在河边斜坡上,可以俯瞰小岛。首先,数字化该城市的地图,创建基本的AutoCAD模型;其次,按真实三维位置安排每栋建筑物,同时也考虑山坡的轮廓;再次,加上建筑细节,如门框和窗框设计,以便标准地表现该城市的美学特征。该应用实例让人们领略了该领域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 在美国洛杉矶和费城的虚拟建筑三维模拟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虚拟建筑模拟系统之一。各国对虚拟现实技术都在研究和应用,我国也一样,在虚拟世界建筑方面,都已制作和展示了复杂的虚拟世界模型。虚拟现实技术所涉领域十分广泛,技术潜力巨大,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前景广阔,但软硬件投资巨大,可重复性低,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多媒体/台式视频,图形艺术,形象/动画制作,科学可视化,实时模拟等的硬件价格很高。 7结语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发达及计算机软硬件的进展,应用层面会更广,成长幅度会更大。网络传输的便捷与快速处理,利用计算机科技来呈现建筑设计成果,已成为新的趋势,而且技术日新月异。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日前,五合国际一级注册建筑师曹一勇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如果“90平方米,70%”的新政落实实施的话,有可能催生目前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质的飞跃。 推出这一结论是因为,面积减小了,户型设计空间相对也就变小,增大了设计师设计出多样产品的难度,因此无论是从产品角度讲,还是从营销定位角度讲,市场上都会出现许多同质化产品。若想增强项目的竞争力,开发商就不得不另想办法,在成本控制和细节设计等方面下功夫,以体现项目的差异性。曹一勇推测,这些设计的飞跃将会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90平方米建筑面积内,在保证至少一厅一卫的基础上,户型往往设计为两居或是小三居。如果整个项目90平方米以下住宅占70%的话,由于功能空间区分增多,势必造成构件的增多,工程量的加大,从而使工期拉长,成本提高。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从提高房地产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入手,即实现房地产设计建设全过程的从工地到工厂的转变。以建材、轻工等行业为依托,工厂化生产各种住宅构配件、成品、半成品,然后进行现场装配。有关专家介绍,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空间利用率提高,使建筑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并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及污染,同时降低成本。 曹一勇介绍,目前住宅开发在设计、施工、选材等环节都可以做到不同程度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中小面积户型的大量出现将会扩大对住宅产业化的需求。 第二是住宅细节变化的突出。 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使得开发商不得不在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精装修成品房在众多开发商的力推之下来势汹汹。经过3—4年的市场考验,精装修房越来越被购房者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建筑设计的品质将体现在细节上。这种细节关怀更多的将与入住后的日常生活感受结合起来,比如房间内各种插座、端口的位置设定将会更加合理,再如为避免儿童和老人行动时出现危险,房屋所有内墙采用圆角设计等等。 第三是推动住宅节能的普遍应用。 其实天津市在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建设领域资源节约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收到了初步成效。曹一勇认为,无论是市场的需求看还是从国家的推广力度看,节能住宅都将是未来住宅发展的趋势。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的建筑科技和材料,充分调节声、光、热等自然因素,从而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适度。其实目前,在节能住宅方面已有不少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促使这些技术的推广和普遍应用是有利的。 第四是增强住宅品质的均好性。 曾经所谓的产品“均好性”曾经被开发商用来掩饰项目的“无特色”。曹一勇指出,其实产品均好性具有许多考察指标,基于精心的规划设计,体现的是人性化的关怀。比如景观,景观的均好性,应该是尽量使社区内的每一户都能够享有社区景观的愉悦,即“户户见景”,不存在死角。再比如,如果中小面积住房增加,就意味着车位需求增多,应该在不影响景观绿化的情况下,尽量建造地下停车位或通过利用机械停车位来解决。 曹一勇说,在90平方米的限制下,开发商还可以推出一些高适用产品,在全框架结构中,可以考虑少设隔断,或保留空间自由划分的可能性,以方便业主自行安排功能空间。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城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当前博白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建筑设计师的任务。 建筑、建筑的地域性、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南方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就拿博白来说,我们这个地方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建筑的文化性,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设计体现和谐的方法 (一)、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包含工程技术和造型艺术两方面的智慧。在工程技术方面,先知国际建筑设计专家团重视建筑智能化和高科技在建筑上的应用,注重风水布局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使建筑产品在市场上占有强大的竞争力。先知国际建筑设计专家团的建筑作品不只满足人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在设计中追求整体环境的和谐和美感、天人合一的建筑形象。 当前,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笔者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比如过去博白客家村民居屋,建筑形式是跟当时特定地域的环境,跟博白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现在博白居民都兴建楼每一家一栋。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迁就也不要排斥,宁可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就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的和明确的。”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观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 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比如,博白气候炎热,城区内没有山与河等“自然风光”,在设计中通过实与“虚”结合,设计以色彩、布局、空间,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还可将人工与自然结合,设计假山、喷泉等。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当前,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新奇造型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建筑细部角度加以分析,认为在参考人的尺度下,高层建筑设计外部形象的设计,主要处理好五种尺度关系,并试探地提出一些设计指导原则。 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为目标,每栋高层都想表现自己,突出自我,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外部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认真仔细推敲,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定义一下尺度,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建筑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讲到尺度时应注意它与尺寸之间的区别,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实尺寸,而是表达一种关系及其给人的感觉,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公里、米、尺、厘米等对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尺度使高层建筑显得挺拔或厚重,有的则使高层建筑显得庞大或轻飘,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尺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许多要素不是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例如门,本来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但有的门出于别的考虑设计得很高,这些都会给辨认尺度带来困难。 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1、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1.1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有实、虚之分,实的天际线即是建筑物的轮廓,虚的天际线是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的光滑曲线,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一个城市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也是一座城市给一个进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脱离城市,自我夸耀,唯我独尊,不利于优美、良好天际线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高层建筑对城市局部或部分产生的影响,是指从市内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广场、干道、开放的水系和绿地所看到的天际线,也直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天际轮廓线不仅影响人从城市外围所看的景观,也直接影响到市内居民的生活与视觉观赏。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靠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靠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1.2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如果得到这一点,就会认为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这一点,人对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2.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 1.2.2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也不易过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1.3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两边的高层建筑置于后面,裙房置于前使两侧的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的比例为1∶12,形成良好的购物环境。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1.4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犹如玩具。 在近人尺度处理中,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门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馆的人有一个过渡区,这样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亲人性。 1.5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在生活中,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有的事物我们不喜欢触摸--我们通过说“美妙”或“可怕”来对这些事物做出反应,形成人的视觉质感,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来塑造建筑物,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同我们的眼睛亲近感,或者换言之,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优美的感觉。勒·柯布西埃在拉托尔提建造的修道院是运用或者确切地说是留下大自然“印下”的质感的优秀典范,这里的质感,也就是用斜撑制作在混凝土上留的木纹。 2、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2.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1)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3)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2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2.3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3、结语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影响因素很多,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结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广州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起。在多数地下室的施工中,均采用传统的正作法程序,即:开挖基坑——施工基桩——施工底板——施工地下室竖向构件——施工地下室梁板。地下室施工耗费的时间占了整栋楼相当大的比例。近几年来,一种“逆作法”施工新技术正被逐渐运用并趋于成熟。该技术适用于市区建筑密度大,邻近建筑物及周围环境对沉降变形敏感,施工场地狭窄,施工工期紧张,地基软土层厚等工程情况,对于三层及以上的地下室效果尤为明显。本文就笔者设计的一个工程作为实例介绍逆作法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逆作法高层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十甫名都商厦位于广州市第十甫路和第十八甫路交接处,地上十五层,地下三层,基坑深度14.3米,建筑平面约为长90米宽29米的矩形。由于场地西边为西关风情民居,距用地红线不足3米,北边为第十甫路步行街,距离约4米。规划部门明确指示,必须严格控制基坑水平位移及竖向沉降,绝不允许出现邻近房屋产生裂缝或路面开裂、下沉的情况。另一方面,甲方从商业角度出发也提出要求,一是地下室的边线应尽量贴近用地红线,以取得最大使用空间;二是要求尽量缩短工期,力求比邻近同类建筑先封顶,以便售楼。在这种情况下,逆作法施工技术便充分体现其优越性。 二、地质情况 该场地地质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大致如下: 1、淤泥质粘土,流塑,饱和,平均厚度1.9米,c=10KPa,φ=6~8°; 2、中粗砂及粉砂层,饱和,松散,平均厚度7.5米,c=0,φ=28~30°; 3、粉质粘土层,饱和-稍湿,可塑-坚硬,平均厚度5米,可塑土c=30kPa,=14º。硬塑土c=31kPa,=18º; 4、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平均厚度3米; 5、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平均厚度5.5米; 三、设计思路 针对工程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工程师结合逆作法的特点,确定了以下几个重要设计措施: 1、为了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支护手段,可同时具备挡土和止水作用。利用地下室各层楼面的梁板体系作为水平侧向支撑,地下连续墙将与内衬墙一起构成地下室外墙,成为永久性构件。 2、为了争取时间,最大限度缩短工期,从首层楼面开始,向上下两个方向同时施工,争取地下室与上部结构同时完工,具体施工步骤将在下一节介绍。 3、出于逆作法施工需要,地下室竖向构件采用钢管柱。长度3层楼高,一次吊装到位。 4、人工挖孔桩从现地面开挖,为了准确安装钢管柱,钢管柱底以上的空段部分应考虑工人到桩底定位钢管柱时的操作面,一般操作面不小于60cm,故空段部分桩径为钢管柱直径加上1.2米,而基桩部分直径按承载力要求确定。 当以上几个因素明确后,设计方案便基本明朗。 四、逆作法步骤 1、施工地下连续墙。经计算地下连续墙厚度800mm,标准槽段长度6米,深度18米左右,即到达基坑底面以下3-5米,且下端进入强风化层不少于1.5米,以确保止水效果。槽段之间采用工字钢刚性接头。 2、施工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分为基桩部分与上部空段两部分。当基桩部分浇灌到桩顶设计标高以下1米时,便由工人下去安装定位环并调校水平,然后由工人在下面扶正,卡位,保证其垂直度后,在地面用十字架固定钢管柱上端,用高抛法浇筑管内高强混凝土。 3、开挖至-4.5m标高。此时地下连续墙处于悬臂状态,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顶点处,约3.7mm,平面位置在矩形长边中部。施工首层楼面梁板及上部普通混凝土柱,在平面靠近第十八甫路处预留10米X10米出土口,方便运输。 4、开挖至-7米标高,施工负一层楼面梁板及上部结构。在二层楼面梁安装吊车梁,设计该梁时应考虑吊运土方和机械时的最大荷载,负一层楼面出土口位置与首层一致。对于地下连续墙而言,首层和负一层楼面的水平刚度可视为两个铰支座。但是出土口处的槽段应设置腰梁和钢支撑。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顶点处,约5.3mm。此时上部结构施工至三层楼面。 5、开挖至-14.3米标高(地下室底板底),从-9.5米开始即采用盆式开挖,即在周边留有4.5米左右的反压土,以控制连续墙的位移,保证基坑安全。此时地下连续墙可视为下部为连续的弹性支座,上部两个铰支座的连续梁,受荷形态简化为上三角形下梯形。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9.7米标高处,约13.2mm。此时上部结构施工至七层楼面。 6、施工负二层楼面主梁梁格,即楼板及次梁暂不施工,以便吊土,通过主梁和腰梁系统为连续墙提供一定的侧向支承,其概念类似于对撑系统。 7、完成其余土方工作,施工底板和负二层楼面,吊出挖土机,封闭出土口。至此地下室土建主体已完工,同时上部结构也已封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最大位移为14.3mm,位置在-11.3米标高处,远小于规范限值。基坑周边场地未发现明显下陷,邻近房屋未见明显裂缝,保护效果非常理想。 五、心得体会 在整个逆作法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笔者从成功中获得很多经验,也碰到不少问题,现就这一工程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作了整理,以供参考: 1、设计中应进行逆向思维。在正作法中,地下室的剪力墙如核心筒、人防墙及地下室外墙等作为竖向构件承担荷载。但在逆作法中,剪力墙是先施工上一层,再施工下一层,受力模式已发生变化,故建立计算模型时应按大梁输入。 2、钢管柱与梁板的连接。本工程采用环梁节点,须预先在钢管上焊接抗剪环箍,且定位要求精确。当施工期间地下室标高发生改动时,其处理措施相当麻烦,因为现场补焊环箍操作困难,而且管内混凝土可能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受力性能。 3、钢管柱吊装的垂直度控制。由于逆作法的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地下室的竖向构件必须采用钢管柱或格构式钢柱,而吊装这一竖向构件时如何控制垂直度成为关键因素,本工程先在桩顶标高以下1米处安设一定位钢板,定位钢板有三个调节螺栓,以调节钢板水平,钢管柱中部采用钢筋制成笼状定位架,在地面也设有井字形定位木架,实践证明,这种定位方法取得较高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需要。 4、地下室楼面梁与连续墙的连接。在逆作法工程中。内衬墙尚未完成,边跨的楼面梁一端支承在钢管柱上,另一端则必须支承在地下连续墙上。原设计思路在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中预埋钢筋,地下室开挖后凿去砼保护层后,扳出钢筋与梁钢筋焊接即可,但由于施工误差及建筑方案修改,这些预埋钢筋位置偏差太大而失去作用,实际施工中采用植筋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墙中钢筋太密,将梁端弯矩适当调幅到跨中。 5、底板周边连续墙连接处止水措施。这个部位的止水成功与否对整个地下室的止水乃至使用安全有着决定性作用。本工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中与底板位置预埋一竖向钢板,浇筑底板前焊接一水平止水钢板,实际效果非常理想,底板周边未发现渗漏现象。 6、桩基类型的确定。从钢管柱安装定位的要求来看,人工挖孔桩是较好的选择,笔者曾在另一个工程中使用钻孔灌注桩,由于泥浆的扰动,钢管柱难以保证垂直度,开挖后发现偏心较大。就本工程的地质情况而言,淤泥层和砂层比较厚,本来并不适合采用挖孔桩。但是,笔者认为当连续墙进入不透水层(强风化层)并且围合之后,进行坑内抽水,在没有水压力的情况下挖桩发生涌土、流沙的可能性不大。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有效的。 七、小结 十甫名都商厦已封顶并投入使用,从该工程实例看,逆作法与常规的施工方法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 1)显著地缩短了工程施工的总工期,经计算,本工程采用逆作法比采用正作法缩短了至少两个月工期,取得巨大的商业效益; 2)基坑变形小,相邻建筑物影响小,实测结果显示基坑顶点变形不足20mm,周边路面沉降量也极小,未造成不良影响; 3)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规划红线地下空间,在允许范围内尽量扩大地下室建筑面积。 但逆作法目前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连续墙与基础桩间存在着不均匀沉降,连续墙槽段间的渗漏等,有待通过工程实践取得改良措施。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地域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性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理论上观念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当前新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我认为整个建筑界就我们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形势;另外一方面从创作方面也是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就感觉到,当前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认为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我自己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下面几个照片我想谈一谈建筑的地域性的问题,我先把这个照片放一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客家民居,就是围屋,就是福建田螺坑的一个客家民居。我先把这几个放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是山区村落的肌理,一看就是一个山区的这种民居。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是跟这个特定地域的环境,跟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这种村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完全体现了一种聚居功能,它的防卫功能,以及就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聚居的村落的形式。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为什么这种形式出现?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这几百人住在一起,家族里面是非常团结的,非常统一的,有主次之分的,很严格的,家族跟家族之间是完全一种封闭性的,没有交往的,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有圆的有方的里面,每一家一栋,这个项目准备申报联合国项目的。我们是一个聚居形式,是特有的。这种村落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山区村落,显然跟我们其他地区的地域环境不一样,形成不同的空间模式。 这是我们岭南地区的建筑,下面几张图,可以看得出来,是我们岭南地区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形成的一种就是我们台山一带的塔楼的民居,它这种形式。我刚才讲到岭南建筑的话,它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固有那种可以说这种村,院落的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岭南建筑就是一种交融能够吸收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就是一种综合性文化。 所以看得出就是一个建筑的形式的来由,是跟地区的文化,地区的特点来的,它不是无缘无故来的。你看,这是东莞可园,东莞可园的话它是一个很好的所谓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它吸收了中国园林的固有的传统的手法,但是呢,它很多你比如说,这种院落的布局的话,错落有致,空间利用,但是它也同时跟大自然的结合,跟环境结合,由于气候炎热。另外就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房子,这个房子的一些处理完全西洋的手法,它是中外交融的岭南园林你完全看得出来,很多装修的手法,做法,都是南洋建筑,它是融汇得很好的。 当然,这个是威尼斯水城,完全这样由于一种特定的地域的环境,形成另外一种城市的肌理,船就是他们的一个交通工具。 第二,关于建筑的文化性,大家知道,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我认为这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该表达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就等于说我们设 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这样一种非常有机的这样一个建筑的形态;我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要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比如像我们广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于百越文化,从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也开始南传,并先后融入荆楚和吴越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随着广东广西一带,广东沿海对外开通和海外的交往,中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孕育、发展,使岭南地区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这个地区建筑创作,就应该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融会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该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够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这是南越王墓博物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它这个作品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两千年来的汉代文化的一个特征,与岭南地区这种特有的地域环境结合,和当地的岭南一些材料一些做法结合,以一个现代建筑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它是充分体现一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一种统一,有人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我们的材料就是完全是地方性的材料,这是用我们家乡的红砂岩,这个是我跟莫伯兹院士共同做的一个作品。 这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个汉墓,这些东西都是原有石头,汉墓在底下,这个是完全的保护性的措施,把它盖起来,它的特点就是有很高文化的品味,表现了西汉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特征和表现了作为一个纪念建筑一种共性的特点。我们把两千多年汉代的文化和纪念建筑的一些共性,和岭南地区的气候材料等等的关系把它融合起来,以一个现代建筑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这样一个作品。 这是搞的一个市长大厦,这是48层,这是28层,这个建筑当然是一般的超高层的建筑,它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形成了一个市民广场,在很有限的地区里面。不像旁边是一个中讯广场,是广州一个大的标志性建筑,它这个建筑非常好,但这个建筑可惜太靠近马路了。我们设计的时候,把它让出来,形成一个城市广场,形成一定的广场文化,把它围起来,这个地方。所以这样的话,使得市民有个非常好的活动空间。超高层建筑本身,我们是用非常简洁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一个风格非常统一的作品,这个看得出来是一个广场。 第三个小点,我想谈谈建筑的时代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所以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和空间的品质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新功能,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识经济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元的综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逐渐起到主导的作用。我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沟通跟交往,交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的要求。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我们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还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这是我跟莫院士一起搞的岭南画派的纪念馆,这是借鉴于新艺术运动一些手法,表现岭南画派的一个特征。它里面是方庭小院,水庭等等都是岭南常用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这个建筑。像这种建筑如果拿到北方去,完全不可能,这是一个特定的地域条件,特定的文化和特定的功能形成这样一个建筑,第二个地方也不可能这样盖的。 这是我前段时期搞的一个广州歌剧院,这本来也是进入优秀方案。市长还不满意,所以现在搞了两次国际竞赛,现在正在搞第三次国际竞赛,我又有参加了,前两次我们都进去了。这种建筑可能在北方不适应,它是在珠江边一个歌剧院,1800座的歌剧院,这个建筑的主要意图,就是广州是一个花城,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兼容性的一个城市,所以我们表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就像一个艺术之舟正在重新开始新的丝绸之路一个航行一样,比较飘逸的一个建筑形态,这是广州歌剧院。 这是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这个都是我们跟日本合作的,他们的方案我们完成的。2001年不是开全运会的时候,八万人的体育场,它主要是一个飘逸,表现一种飘逸的,那是广东人的那种比较开放的,比较敢为天下先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一种市民的心态。所以他们能够接受这种方案,通常我们的体育馆,都是闭合的,只有像我们这个,把它完全分开了。 这个是我搞的一个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工程呢,就是一个是鸦片战争的主题,表现一个鸦片战争主题。它是把海战这种特定的内容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纪念性很强的一个博物馆,这是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房子的话,从外边看起来,它既像一个海战里面的一个战船,又像一个炮台,海战主要是炮台,一个炮台群,又像一个军民团结力量的象征,把这几个糅合起来,抽象跟具象相接的手法,把它设计出来。这个已经盖起来,这是盖起来的一个照片,它是填海工程,是填海填出来,就是面对珠江口大海的一个地区,这是位于虎门的。 这是我们搞的东莞文化中心,它这个建筑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本来这个地区就是一个文化很强的一个民居区,我们把它拆了重新搞一个文化广场,我们的目的希望形成文化广场。旁边是一个市民广场,我们这个建筑设计主要是应用城市设计的概念,把这个房子作为广场的延伸。所以我们这个房子的话,里面是五万平方米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而且房子本身这个地形是层层叠摞,每一层都可以上到屋顶,屋顶花园,这是作为南方地区人们活动的一个场所。所以整个房子盖完之后,它的房子本身就是广场的延伸,就是广场的延伸的部分,所以本身两部分使用,里面可以使用,外面的天台,它的屋顶也是有使用的功能。 这个原来是一个方案,就是没有盖的九一八纪念馆的方案。因为大家都知道“九一八”这块地的话,是一个非常长条的,大概差不多800米长,一个刀把形的一个地形,70米左右宽。我们当时这是一种构思方案,在这个做的过程里面,没有盖,我们就是应用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就既然是“九一八”,这是我们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经过八年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样一个意念。我们在设计里面就要用抽象跟具象相结合的手法,这个地形,既然是个刀把形地形的话,我们就好像地形就像日本那个关东刀一样,就是从造型方面像一个刀给埋在地上,一半给砍断了,一半埋在地上,就意喻中国人经过八年的抗战艰苦奋斗,最后战胜了日本,走向了光明,走向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参观的话,从地上开始参观,埋进地下之后,先从地上看,经过迂回曲折的过程,最后逐步,参观流线逐步上升,最后找走到这个地方,非常高的。由于太远了,这个800米长,我们就500米收了它了。前面搞了一个水池,一个日晷,一个雕塑,瞭望远景,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希望这个建筑能从功能,从形式方面把它完全统一起来。就写了一种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语言,用简单的内容配合,共同表达这个纪念性的一种主题,就是真理必然胜利,正义必然胜利,这样一种信念,就是一种概念性设计。我们当时做的时候,就把形式和内容完全统一起来,正好这个体型也是个刀把形的,像日本的关东刀这样一种情况,这是一个小的作品。 这是国外的一个跟地形地貌结合非常好的是大西洋岸边摩洛哥的一个屋顶的一个山上边。它是充分利用地形,面向大西洋,地中海那一带,形成非常好的一种跟自然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旅馆的设计,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作品。 这是日本的东京的新搞的一个歌剧院,它是一个文化品味的表达,现代建筑文化品味的表达,是非常成功的。这一是个公共的大厅,这个地方是公共大厅,它公共大厅里面的它的装修手法你看这个是每一个剧种,每一个剧种的表现都是表达一个内容。另外这个地方因为照相没照出来,里面是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这整个空间布局是非常好的。 下面几个我想谈谈校园建筑的设计。我有一大批校园设计,我就先谈谈概念。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这两年,进入一个高等教育的高潮,就是正好我们碰到这样一个机遇,就是这两年我主持搞了几十个大学校园,而且是由于它投标,我们有一批博士硕士的话,非常敬业,就这方面,做了相当多的校园设计。这种大学校园设计的话,它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说,当今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是从书本上培养人才,现在强调培养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开拓性的人才,创新性的人才。这个培养出来学生,应该承担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他的社会的职责,所以从一个从书本改成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教育理念,那我们实现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大学校园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把整个校园也不是作为单栋建筑来考虑,整个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大学校园体现了我们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它的综合性,还有它那个学科的交叉,和新学科的出现。怎么形成一种网络化、组团化的结构布局?还有适应于现在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的要求?这是一个意念。 另外一个意念的话,大学校园里面现在强调人的话,强调一种交往,就是环境与人,这样一种大学校园的环境下熏陶,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另外跟生态环境的结合等等,这都使大学校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搞了一大批校园的规划。这是顺德校园的规划。它是一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中间形成一个,这是一个交通体系,中间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化的大学校园中心区,在这个区里面完全是步行为主的,是一种交往性空间,里面都是一种网络化的结构。所以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成一个“品”字形的布局,景观非常好,互相瞭望,这个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顺德的校园规划,现在已经盖起来了。 这是上海的淞江大学城的规划,现在大学城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模式。它重点是形成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水网生态带。这是一个学校,这是学生区,之间的联系通过非常好的水网带把它连成一个整体,这也是上海淞江的大学城。 这是已经盖好的一个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校园,它是从设计到施工完用只11个月,整个大学搞起来,是少有的,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这个在学校《学报》介绍过。这样一个不大的校园,我认为我现在搞的校园,这个是比较好的。它不大,五千学生,五百多亩地,它是非常好的一个环境,形成一个教学中心区,这个尺度非常好,整个建筑的品味要比较统一和高雅,这是教学中心区,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就是整个大学校园环境非常好。 把刚才这种大学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这个大学校园规划里面去,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这是当时正在盖好的时候拍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得出,中心区,看到校园文化,这是校园的一部分,这是校园的部分。 下面这几个,这是浙江大学,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校园,现在已经盖起来了。这个校园的话,就是可以看出来,这是两公里长,这是一公里宽,整个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网络。它的特点就是说,我们把江南水乡这个特色和浙江大学作为百年老校的一种海纳百川的这种校风,和现代教育里面的这种组团的结构,网络信息化时代一些要求,把它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校园规划。 这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态带,我们借用了王羲之《兰亭序》里面谈的“曲水流觞”这样一个典故,应用到这个江南水乡这样一个大学生里面去,正好回应了高等学校文人雅士积聚的地方,回应了“曲水流觞”那个的故事,用这个理念把它表现出来,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带。交通网络是在外边,里面是教学群,这个图就是现在已经盖起来。因为当时校园的绿化正在搞,所以我们就画了一个透视图,非常好的一个设计,光是这一组建筑群是七万平方米了,这非常大的。这是我们正在搞的一个设计,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交往廊,这个廊十米宽,五百多米长,中间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在这个里面,把它连接成一个整体。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能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作者简介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首届国家“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项职务。 何教授提出以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及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三者并重的建筑创作思想。曾经主持和设计80余项重大工程,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30余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项、铜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在建筑界享有较高声望。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浅谈建筑设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设计管理是直接干系到建筑项目的品质和项目投资的重要环节。在建筑策划的工作中实行科学的治理,能够更好的实行创新、优化与绿色节能的设想。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项目的投资,而且能够有效展开环保建筑的策划工作。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对于有效治理的成长也十分快速,统计数据展现,高效的项目治理不但可以保证项目品质,还可以减少项目建造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提高项目承包机构的市场角逐与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建筑项目治理,目前仍留存着较多的缺点与问题,尚待改进。 一、建筑策划中存在的重要疑问 (一)界面治理疑问 通过从事多年设计项目资料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中了解到,在建筑项目设计工作中通常都是分专业、分阶段实行,各个专业当中即彼此穿插与联络,还彼此限制。同时,因为设计不光是项目工程前期构想计划的具体化,而且还是后期开工建设的远景,由此喽了设计治理的主要性与复杂性。然而,设计界面是很多疑问当中较为复杂的一个。在建筑项目工程中,少许设计的脱漏、缺陷、纠纷和索赔等全都出现在界面上,而且,界面上的纠纷同样难以解决,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治理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项目工程设计治理当中,界面管理首要留存以下2个方面的疑问:其一,各个设计专业在交界处留存紧要的设计矛盾,没法完成有用连接。例如有的设计实质各个设计机构都有触及,但因为采取不同的设计办法,致使设计结果出现矛盾;其二,设计和作业实施可行性出现冲突。通过我司建筑项目接触中了解到少许比较特殊个性化造型的设计,由于缺少行业标准和规范实行要求,导致设计没法落实实行,只能靠经验和模拟软件等进行从新设计,这不但浪费了较多的设计资源,还造成了设计进展拖延,设计机构的主动性也大幅度下降。 (二)信息治理疑问 在建筑设计治理中,设计信息治理有着较为主要的位置,其成效的好坏直接干系到设计治理的全局效率。设计信息治理当中的疑问关键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准确性方面的疑问。经过对大批建筑项目工程的设计管理中发现,信息不完备、不准确、使用不当等情况较为普遍,例如:设计图纸版本问题酿成设计或者动工出现问题等等。除此之外,因为各机构看待信息的角度不同,或者设计机构为了遮掩些设计错误而对相关信息进行虚报,致使造成了其他设计机构没法获取详确准确的信息,最后致使设计沟通出现信息失准的状况;其二,及时性方面的疑问。信息的及时性首要反应在信息传达时间上,信息传达延迟是最为典型的问题之一。例如:当某个设计机构需要用到另一个设计机构所提供的资料时,因为此机构的资料供给不及时,造成后续设计没法顺利实行,假设这种状况不断积累,就会对全体设计进度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设计品质评估疑问 当前,我国建筑项目设计品质的评估办法有以下几种:由设计机构自由组织内部设计质量评估;由政府主管机构组织针对项目工程设计质量实行评定检查;由业主方组织针对设计质量实行评定或者评审。从某种立场上讲,这些设计质量评估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增进了建筑项目设计品质的提升,然而,这些评估也都或多或少留存一些疑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常规性:因为对建筑项目设计品质评估工作的首要性了解不够,而且欠缺制度上的治理,引致了质量评估工作的开展无规律性,设计机构的内部评定欠缺常规性,普遍采取的全是三级审阅的办法来保证设计品质。 (2)有限性:在各种评估办法中,多数以专业人士为主,评估结论单一不完善,整体评估最终无法反映不同主体的观点。同时,一些评估是在阶段成果产生之后展开的,一些甚至是在竣工之后实行的,欠缺对设计的评估与支配,影响十分有限。以上问题的留存让建筑设计品质评估的作用没法充分施展,严重影响了建筑项目的整体品质。 二、处理设计治理疑问的有效策略探究 (1)构建完善的建筑设计治理组织框架。因为建筑设计治理自身触及的内容较广,再加上设计历程属于一个集体性活动,因此,想要保证建筑设计治理工作成功实行,就需要有一个完备的组织框架。 (2)强化建筑设计品质支配。应该对建筑项目工程的需求与相关资料实行深化详细的探讨阐述,并且以此为根据拟定设计大纲。设计大纲可以由工程主持人组织各个专业负责人在探访、资料汇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实行拟定,并且把拟定好的大纲提交建设方实行审定,之后根据这些编制好详细的设计计划。对施工图实行检查。此为设计进程质量支配的一个主要点,在对其实行审核的流程中,应当着重看应用功能和质量要求能否达标。检查内容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施工图、暖通空调系统施工图、电气安装施工图等等。 (3)设立健全设计界面协调管理机制。为了有效处置设计界面治理当中的问题,应当设立健全对应的协调机制,一方面能够设立无等级协调形式,当设计历程当中出现界面矛盾争执时,有关设计机构可以经过组织协商与协调,并能在没有任何行政命令干扰的状况下,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争执,这种形式最大的长处是没有留存强迫性治理命令,所有问题都可以经过沟通协商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家评审组。当各方对争执问题留存有较大的差异,而且没法经过协商处理是,就可以经过专家评审组对有关问题实行阐述,之后做出评估与决定,以此来处理各方的争执。 三、结束语 建筑设计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施工的品质,支配项目的资金。建筑设计治理须要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在确保建筑设计品质的同时,全力提升服务的认识,使建筑设计更加顺应都市成长的须求,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大的进步。中国一些建筑设计产业在治理中还留存一些问题,制约了进步,这需要建筑设计产业增强杰出设计团队的创立,取得更大的收获,全部实现建筑设计在项目建筑中的影响。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探究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建筑设计的科学有效管理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工程的成本及工期。建筑设计管理需要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使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化。本文从建筑设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建筑施工之前规划出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才能够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节约建设投资,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一、建筑设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1、建筑设计影响建筑工程投资 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决策、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建筑设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投资,虽然建筑设计本身所耗费的资金较少,在建筑工程的总开支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设计环节是投资控制的关键,也是投资决策后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设计支出占工程建设总支出的比例低于1%,但正是这不到1%的资金投入,却会对工程投资产生重要的影响,工程投资额的75%以上将会受其影响,可见建筑设计对工程投资的重要作用。 2、建筑设计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建筑设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质量,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脱离实际,就会使建筑设计和实际的施工过程产生较大的差距,造成在施工过程中机电水暖电专业和土建钢筋模板等工种产生冲突,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3、建筑设计影响建设工期 建筑设计将会对建设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建筑设计工期是建设工期的一部分,在设计阶段,一般需要经历获得设计数据、设计、出图、校对审核、修改、报业主审核、修改、定稿等步骤,业主的开发计划中会明确每一个阶段设计院应该提供的图纸内容,同时配合业主向政府部门提供报审资料,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建筑设计的图纸深度需要达到能够施工的深度,施工图中详细节点做法需要符合当地地区环境特点,设计变更的处理需要考虑建筑结构机电全面考虑及及时处理变更,不然就有可能引起现场局部停工、因后续引致质量问题而返工,影响建设工期。 二、 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优化设计意识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环节,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阶段缺乏优化设计意识。通常情况下,很多业主都是通过招标环节控制工程造价,没有认识到优化建筑设计也可以降低造价和成本。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往往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设计,不重视后期的设计优化,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也不会提出建筑设计优化的要求。 2、缺少必要的压力与动力 由于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竞争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很多设计单位不注重提高自身的设计质量,而是依靠关系来中标。因此,很多设计单位缺乏改善设计质量的积极性,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另外,建筑设计的收费方式也有不合理之处,建筑设计收费与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不挂钩,这就导致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建筑的经济性,进而降低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3、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缺乏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各地建筑设计管理部门都会严格保护本地区的建筑设计企业,一般不会进行公开设计招标,这样就不会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一些优秀的设计单位在设计招标的过程中就无法获得工程。此外,建筑设计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这些都导致建筑设计市场缺乏一个健康、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4、政府监控不到位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建筑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设计单位不重视对设计质量的量化考核,缺乏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评价人员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单位往往将建筑功能和质量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没有对建筑成本和造价综合考虑。此外,目前的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管理相对混乱,很多建筑设计单位并没有相应的设计资格,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建筑设计的质量。 三、 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设计优化意识 重视管理建筑设计的优化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控制投资。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节约投资,要把握好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做到技术和经济的和谐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应当增强设计优化意识,注重建筑设计优化的综合性,充分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分析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建筑设计的价值,做好功能分析工作,树立系统观念,追求建筑设计的总体效益,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标。此外,建筑设计部门应当重视设计管理,认识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打造高品质的建筑工程。 2、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设计经营单位也需要通过招标投标的过程选择。虽然在《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和新颁布的《招投标办法》中都对招标投标过程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招标项目的数量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因为招投标的管理体系不完善,评标的方法不合理,招投标的过程也缺乏公平性与公正性。为此,必须要完善建筑设计的招投标环节。第一,要设立建筑设计的招标机构,并保证其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第二,地方建筑设计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招投标方面的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工程项目,一定要开展招标投标工作;第三,业主要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功能和投资要求,并且要具备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在招标阶段要对投标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了解投标单位的资质和信誉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第五,要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面的评标方法,保持评标机构的公正性和评标方法的合理性,从而为设计单位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限制业主在招投标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规范建筑设计市场的根本性保障。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包括《建筑法》、《合同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招投标法》在内的法律体系,对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从建设项目的总体出发,缺乏具体化的设计规范。因此,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的监督管理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设计招投标、价格管理和设计市场进行规范,将设计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化。 要是想要彻底的提高建筑的整体品质,那就需要加强在构建过程中的技术引导和科学施工。除此之外,还要学会从建筑的根本,也即是抓住建筑的管理技术,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各部门间的合作才可以切实提升建筑的质量,进而促进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建筑设计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建筑设计企业只有提升自己的建筑设计管理水平,重视建筑设计的质量,提高服务意识,才能够适应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当下,我国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在设计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限制了建筑设计事业的发展。为此,建筑设计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优秀设计团队,取得更好的设计成果,发挥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浅谈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筑行I是国家的重点行业,它的存在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显著的力量,能够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其意义之关键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设计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只有做好了设计,才可以确保后续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当今时期,人们已然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作者在这个背景之下,具体论述了设计管理工作面对的各种不利点以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设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有做好了设计工作,才可以确保后续的所有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设计的品质关乎到项目的总体品质,然而要想做好设计工作,确保设计的品质良好,就必须积极开展设计管理活动。不过,当前时期,因为一些干扰要素的存在,导致我们国家的设计管理工作面对许多的不利点,严重的干扰到设计品质的提升,干扰到项目作用的发挥。所以,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出现,就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应对。设计管理是项目的总体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也是意义独特的一种。和常见的管理活动不同的是,其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有非常高的专业能力,要懂得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各种新材料和技术。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还要对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管理工作开展到位。同时,管理人员还应该参加到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之中,把管理知识和设计内容有效的融合到一起,以此来指导建设工作,切实提升设计的能力和管控的水平。建筑设计团队通过精诚的团结合作,适当的设计人员承担设计的执行工作,并承担责任,保证建筑设计管理真正发挥作用。 1 建筑设计管理概述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此时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如沐春风,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当今的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要想获取发展,就要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确保项目设计内容更加科学。如今的很多建筑都增添了抗震设计,此举能够节省成本而且能够明显的提升项目的抗震能力,确保其安全性高。众所周知,建筑项目一种非常综合的项目,它将经济以及技术和管控工作融合到一起。通过开展高效率的设计工作,能够确保项目的品质优良,能够确保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因此,我们对设计工作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要完成建筑设计图、施工图,配合施工队伍开展合理的施工。 在具体的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将保证项目的品质当成是最关键的目标,做好管理工作,确保设计符合规定。假如设计存在问题的话,就会使得项目的建设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严重的话还会使得项目后续使用过程中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危及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笔者具体的分析了当前时期设计管理工作面对的各种不利点,并且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2 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认知能力有限 如今我们国家的许多建筑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多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到现场之中,其未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没有认真的优化设计。许多施工方为了节省成本,一般都是依靠招标活动来获取此目的,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通过优化设计同样可以起到节省成本的作用。作为项目的业主,他们的专业能力有限,而设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主要是依据他们的要求而开展的,没有做好设计的优化工作。 2.2 没有完善的竞争体系 我们国家目前的建筑设计行业的秩序非常混乱,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色彩,招标不公平,导致设计工作的品质不高,这样既无法发挥出所在区域的设计机构的工作热情,也使得其他区域的能力强大的设计工作无法获取标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有效的竞争体系。 2.3 没有搞清设计和经济的关系 由于行业缺少竞争管控体系,许多的设计机构获取项目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实力强大,而是依靠关系获取的,这就使得行业之中缺乏竞争,严重干扰到设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缺乏创新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设计收费不当和项目的利润不对等,导致设计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非常随性。 2.4 监管工作不到位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条例,制定了很多的标准,不过在具体的落实的时候却并非如此。许多的设计单位将项目的品质等当成是工作的重点内容,完全忽略了成本。当前的建筑行业的管理工作非常粗放,缺少严格管控体系,因此许多设计方在不具有设计能力的前提下,参加到设计工作之中,导致设计工作问题频出。 3 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不断完善法规条例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要想获取稳定的发展就要切实完善法规条例。虽说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法规条例,但是内容不全面,缺乏规范性,特别是设计规范方面的缺失,导致项目设计工作开展不顺畅。因此,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出现,就要认真完善法规条例。 3.2 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监管 通过政府的强制执行,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成果要通过审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施。政府加强对建筑设计优化工作的管理,可以为建筑设计单位增加压力,提高设计质量。 3.3 完善监理制度 在做好优化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下,还要强化监理力度。只有将监理工作开展到位了,才可以确保设计优化,才能够符合相关方的规定。设计监理可以有效改变目前设计单位单一控制的局面,有利于建筑设计的优化。 3.4 进入竞争体系 不论是何种行业,要想获取稳定的发展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建筑行业来讲正是如此。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引入竞争体系,能够激发出设计单位的工作积极性,设计出更为完美的工程。虽说国家已经出台了招投标相关的法规,不过在真正的落实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少有企业靠着招标来获取项目。就算是中标了,也因为缺少评标措施,而无法体现公平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制定合理的竞争体系。 3.5 革思想,强化管理 如今,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行业因为管理无序,导致市场很混乱,竞争无序。许多设计方将工作的重点放到获取业务上面,没有关注设计优化工作,设计者急于完成工作,导致设计水平不高,品质较差。要想合理的应对这种现象,设计单位的管理工作者就要强化管理力度,变革思想。 3.6 建立设计电子平台 建立建筑设计的电子平台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设计公司,要根据公司的不同配置颜色等使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平面图观察到设计的成本和方案。而设计电子平台也要进行权限的设置,对不同图层的锁定要实现多方面的控制,使设计电子平台可以实现电子化的管理,做好设计图纸的存档工作。设计电子平台可以更好的完成信息传递、设计图纸审批等工作。 4 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4.1 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的整体造价 建筑设计管理对建筑整体结构、建筑材料选择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建筑设计对建筑物的不同要求,例如:层数、高度等,不同的要求对工程造价有不同的影响。由此可见,优化建筑设计,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对工程施工来说,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成本。设计对项目的影响,不单单体现在场地之中,还会影响到后续的维护等工作。通常来讲,项目前期投入多,后续的维护投入的就少,这需要建筑设计的优化,要精简前期投入,确保后续维护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4.2 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质量 设计会对项目的最终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设计工作者一定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确保它们之间不会有较明显的差异。假如设计出现了问题的话,就会体现在施工过程之中,进而引发很多问题。 应当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设计要求。通常情况下, 设计大纲可由项目工程师组织各专业工程师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并将制定好的大纲提交业主方审定,然后据此编制详细的方案,对设计进行初步审查。对初步设计方案的审查主要是针对项目主体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审查过程中应当与设计要求大纲进行对照,看其是否满足要求。这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其进行审核的过程中, 应当重点看使用功能等是否达到标准。 5 结束语 通过上文可知,对于建筑项目来讲,设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要。只有开展好设计工作,才可以确保项目在开展的时候有据可依,才能够保证项目的品质良好。然而要想实现设计工作的强大意义,就要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很多设计单位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还面对一些不利点,严重的影响到设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当务之急的工作就是不断提升管理力度,旨在打造出优秀的设计方案,以此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最终起到带动国家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公共建筑设计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设计管理对于公共建筑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公共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的特点,采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设计管理组织构架的设置原则,并就不同设计阶段设计管理要点、设计管理的四大控制,以及设计界面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管理;项目管理 设计是体现业主功能需求、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对工程整体功能、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管理工作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对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 1 公共建筑设计管理特点 1.1 动态性:公共建筑中,建设单位更容易对项目功能方面提出要求;而决策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设计阶段不能完整的提出全部功能要求,使功能决策滞后于工程建设,容易发生功能性变更。 1.2 协调工作量大:现代公共建筑专业不断扩展,设计复杂性逐渐增加。传统的建筑设计单位无法单独完成所有专业设计,且我国要求专业设计需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各专项设计之间存在复杂的技术关系,且它们在项目不同阶段分别展开,需业主对它们在技术、功能、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协调,协调量大,难度较高。 2 设计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建设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在项目启动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公共建筑特点和设计市场情况,设计管理可采用以下形式: 图1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业工程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管理组织构架考虑以下原则建立: 2.1 总体设计院牵头。建筑工程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对项目的整体功能、品质、设计进度、投资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院,所有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总体设计院的协调管理。总体院中的建筑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界面协调,与建设单位需求设计部门(通常为建设单位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总体设计院负责审核幕墙、内装、弱电、景观等专业设计,确保它们与总体设计风格、功能要求一致;负责对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如钢结构深化、幕墙深化、基坑支护等)进行核算确认。 2.2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协调原则。公共建筑包括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营销部门、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需求不同。为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要求,在需求设计阶段应充分听取各干系人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应吸纳各相关部门参与,并提前介入设计管理工作。 2.3 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等专业工程,其承包商往往既能设计、又能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达到:①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对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②为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⑧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界面。应根据工程惯例及各专业单位专长,合理划分设计界面。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若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要点 设计工作可分为需求设计、方案设$tl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的设计配合等阶段,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要点是: 3.1 需求设计。需求设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环境、场地条件、相关工艺、使用者需求、项目预算等调查,明确建筑物的价值、目标、客观限制和需求。 需求设计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工程、运营、销售、物业等)充分参与,对项目方案、功能、建设标准等进行论证;商业项目还应当考虑市场、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或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3.2 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设计文件,与建筑师沟通,完成项目方案设计,以效果图、实物模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形式,向决策层初步展示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决策者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结构、主要技术等方面进行确认。方案设计的决策,应听取相关部门意见。设计方案的确认过程,应加强设计过程控制,整合相关各部门对设计的意见,从多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 3.3 专项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专项设计单位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完成满足材料设备采购和现场施工所需的图纸文件,加强对各专项设计的审核。 专项方案设计管理的重点是审核专业方案的设计参数、标准、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是否满足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可靠的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龙头作用,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重点是控制出图进度和施工图质量,审查其是否满足扩初设计的质量目标和水平、是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是否具有可施工性等。 3.4 施工配合。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问题。 图纸会审主要内容是审查图纸是否满足抗震/防火/安全/环保要求;专业之间、图面之间有无矛盾;有否难于实现的技术问题,或易于导致质量、安全及费用增加的问题;标准图册、图集、详图做法是否齐全,非通用设计图纸是否齐全等。 设计交底主要任务是由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承包商等介绍设计意图、主要设计参数、技术难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通常应在开工前组织设计交底。施工中可根据需要针对一些特殊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交底。 设计配合主要任务是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有关设计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由于目前各设计单位设计任务比较饱满,其服务态度和质量常不尽如人意,设计文件在深度和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问题,需专职人员协调处理。 4 设计管理四控 4.1 投资控制。设计是投资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内。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充分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方案竞赛获得更优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 4.2 质量控制。设计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设计;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4.3 进度控制。为避免设计脱节影响工程施工,必须确保设计进度与现场施工相协调。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4.4 变更控制。由于外部环境、业主需求、设计缺陷等因素,公共建筑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等造成不利影响。设计变更控制的目标在于及时跟踪和评估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变更,确保变更获得项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批准。控制重点在于及时对变更意图进行评估,分析评价其对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可能的影响,并将此影响向审批的部门和人员报告,使变更随时处于受控的状态。公共建筑变更控制可按以下程序(见图2): 图2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5 设计界面管理 公共建筑涉及设计单位较多,各单位设计范围、职责、立场各有不同,如果缺少必要的界面管理,疏于协调沟通,则可能造成工作混乱、职责不清,影响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5.1 实体界面管理。实体界面开始于设计,如幕墙和屋顶的连接面、门窗与墙体的交接面、机电设备与预埋件之间的界面,内装饰与机电的界面等。应在各设计合同中明确各设计单位设计范围,避免各设计单位之间设计交叉或遗漏。 5.2 组织界面管理。明确各相关单位在项目组织构架中的地位、角色和职责,考虑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设计组织界面管理的依据是“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见图1):建设单位处在设计管理组织构架最上层,负责决策;总体设计院为设计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核有关专项设计;各专项设计单位除完成自身设计,还应配合其他专业设计。 组织界面的划分应当根据专项设计单位的专长,以及工程惯例。例如建筑设计单位一般负责审核内装、外装、景观等方案;结构设计单位负责审核基坑支护、钢结构、幕墙等深化设计;内装设计单位应与机电设计相互配合,确定照明、风口等的位置;弱电设计单位应与机电、电梯、专用设备(如机械停车库)的设计单位配合,确定控制点等。 6 总结 设计管理对于公共建筑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应建立合理的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加强各阶段设计优化、评审、协调、控制等,使设计工作满足公共建筑工程投资、进度、质量等综合目标要求。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分析与研究 摘要: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正处于大力发展的阶段,应坚持立足于本土从国情出发、以节能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的原则,不断采取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选用适宜的技术以及集成化设计的具体措施推进绿色建筑的实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管理 0引言 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各国在国家层面对于基本的行动框架也达成共识。特别是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说明人类的建设活动进入了理性阶段。绿化建设是利用生态的想法(E-cological thinking)来创造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空间。这样创造出来的健康而舒适的空间,不但不增加投资,反而更能节能、减少运行费用,并改善空间用户的生产效率。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有人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和中水,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中国近年来一直全力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并积极推进建设实践。 1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方向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绿建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章节中专门提到了建筑节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下的优先项目。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建设部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这都说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并已经从国家层面开始实际行动,地方政府全面积极响应。同时,绿色建筑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推进健康的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国家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 30 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居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居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居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些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初见成效,我并向着深层次应用发展。英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促进高能效技术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在低碳排量建筑方面,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新的规划和经济激励政策。一些相关的私人组织也自发地行动起来,并协同政府部门,不断推动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改革,促进绿色建筑科技的发展。在英国有很多来自政府和其他组织的机制,如:碳排量信誉(the carbon trust),碳排量预测(the carbon vision),气候变化税(the climate change levy),节能信誉(energy saving trust),建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 法拉第合作组织(integration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in buildings/Faraday Partnership),建筑研究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这些机制和组织为推进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在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不断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建筑设计方面,英国有很多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致力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并已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的低碳排量建筑。例如在威尔士的加的夫港口的未来屋,在设计中巧妙地应用环境友好性材料,使得建筑对居住者在生活方式和环境方面的改变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在对上世纪30年代修建在白金汉郡的白宫进行翻新时,也应用类似的理念。 2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依据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实际国情,可以大致得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如下: 2.1 绿色建筑设计应立足于本土从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时间表来看,我国在绿色建筑的推行上是紧跟世界潮流的,但不可否认中国是在与国外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建筑。中国虽然经济总量进入了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人均GDP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同时带来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技术水平、建设成本、工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的建安造价实际上还未达到世界水平的40%,在高层住宅方面甚至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当先进但昂贵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引进中国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有多少建筑承受得起这种成本和代价呢?如果只是在个别高端项目实现了绿色目标,对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贡献又有多少呢?同时,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差距很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绿色建筑更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地理状况。我们面临问题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行绿色建筑。 2.2 以节能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里,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从这个目标出发,我们可以从节能的视角来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念,避免浪费。只要是建设活动,必定消耗资源和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土地、空间、设施的闲置是最大的浪费。同时,要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跨度中实现低耗。对一个建设项目来说,全寿命控制是从策划、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运营直至拆除的全过程中贯彻绿色建筑的低耗理念。 2.3 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建筑师的核心责任。建筑设计在建设的全过程处于关键环节,尤其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之下,建筑设计对推行绿色建筑至关重要。改变创作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设计是必由之路。绿色建筑并不仅仅满足节水、节地、节能、空气污染的几个指标,也不是从南到北、从办公到住宅都能适用的,一定有个性化设计的要求。因此,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的全过程必须从地域性、经济性和阶段性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精细化设计的前提是有精细化的思想意识――从粗放到精细,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建设周期走向全寿命周期。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个全寿命成本的概念。发展商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用户则有运行成本,社会的成本是资源的消耗。精细化设计首先体现在个性化的定性分析中,其次为科学化的定量验证,第三为合理化的设计措施。 3绿色设计的要点 3.1 强调主动性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设计更强调设计的主动性,一方面相对于甲方业主而言,设计师更为主动地与委托方进行沟通,同时协调多个专业进行合作,从而才有可能完成整体、系统的绿色设计;另一方面,设计师改变了单纯的对于墓地来者顺受的被动局面,而是对墓地、选址、可行性等综合条件更为主动地分析和利用,根据绿色建筑原则,舍弃不合理的项目构想,同时采用必要技术措施对场地进行友好性的改造,方便适宜的场地策划将为绿色措施提供便利的条件。 3.2 关注预设性绿色建筑是由各种设计元素、结构体系、维护技术构成的联合系统。单纯的工种叠加和结构元件的叠构不可能产生出最佳运行状态的绿色建筑。因此,就需要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明确项目的建设目标,详细分析达成这些目标所需的操作办法。建筑策划是研究建设项目的设计依据,论证和预定了项目的设计规模、性质、内容和尺度等设计目标,它为设计制定出空间的模式和组合概念。因此,可以说建筑策划是建筑创作建立“骨骼系统”的工作。建筑设计则是将策划中的空间概念和模式以建筑语言加以丰富充实,并表现在图纸上,绘制出项目的具体空间形态和造型。 3.3 重视团队合作绿色设计小组首先一个特点是成员广泛。一个完整的绿色项目设计小组应包括各方面的代表,包括:业主、建筑师、结构师、使用者、施工方、咨询顾问等。这样组成的小组既可拥有超越单个设计专家的能力和预见力,共同协商的结果便于日后贯彻执行。绿色项目设计小组的另一个特点是成立时间早。绿色设计小组应该成立在项目初步构想阶段,这样便使得设计、体系和材料的综合影响为人们所认识,使得设计成员能够透彻认识到对环境友好的设计或材料的利益。合作应贯穿整个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 4绿色建筑设计具体措施与建议 4.1 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绿色建筑设计是对整体环境的追求,其参与人员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设备和结构工程师都应该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参与到设计讨论中,并提出个各自的意见。 4.1.1 建筑师的控制地位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因而建筑师们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要求对项目的生成全过程进行整体控制和把握,以确保绿色措施从研讨策划、设计整合、集成应用、施工建设都能够顺利进行,最后使项目综合绿色性能得到保障。而无论从对项目的理解、专业水平和在整个工作团队中扮演的角色等各方面来考虑建筑师无疑都是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因此,建筑师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决策权应该得到进一步提升。 4.1.2 配合中的角色把握设计从建筑方案的提出开始,然后由结构和各设备工种进行各自的设计。因此,结构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角色,难以对方案的发展产生影响。绿色建筑是以“四节-环保”为衡量准则的,其对于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应对措施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而结构和设备工程师在设计中也应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完整的设计方案应该被看作为建筑方案、结构方案、设备方案和一系列生态要素控制方案的集成体,结构和各设备工种对于设计最终发展应该拥有更多的影响力。 4.2 选用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 4.2.1 传统技术的改进传统建筑技术已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生产效率上业已不能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技术的利用与改进,我们重点应放在合理地吸收传统技术中的精华,利用适宜技术构造方法、适宜的材料、适宜的形态方式等来进行适宜于环境的建筑设计。 4.2.2 “四新”技术的利用重点应放在合理的利用现代技术中的高科技含量,加大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利用;利用新的结构技术和工业化的生产方法;利用智能技术和加快建筑的智能化发展;运用新的设备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良。 4.2.3 注重运用生态设计手法生态设计中,阳光、空气、温度、湿度、等一直是评价环境状况的尺度。在适宜技术中,首先把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放在第一位考虑,强化资源再利用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利用、融合周边环境的同时,也通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防止各种污染、保护环境等生态手法,保证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4.3 优化绿色建筑设计模式 4.3.1 设计工具多样化要建立储存大量信息的绿色设计信息资源工具,如美国HOK建筑事务所编制并发行的《HOK可持续设计指南》就是此类设计工具的典型代表;此外要综合运用建筑环境性能分析工具等。 4.3.2 集成化设计绿色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门类、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设计过程就是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技术集成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靠多个专业队伍提供了技术支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中,打破现有僵化的设计体制,增加相互间技术交流是大势所趋。
城乡规划论文: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 摘要:城乡规划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必须要进行合理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指的是,在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时选择将市场机制作为基本手段,随着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了政府在城乡规划时着重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是我国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进行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要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治理结构为基础要素进行规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重构,就会影响到城乡的规划。因此,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必须要从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对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1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与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相比,资本的市场化程度、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能源的市场化程度是远远不及的,对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而言,由于长期受政府干预,再加上管制不当,土地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都受到较大的阻碍,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使得土地资源配置十分混乱。土地流动问题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缺失,但是大量乡镇企业用地(如图1所示)都一直处于闲置、低效使用的状态[1]。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手段和管理水平都有了相应的提升,但是,政府在管制土地利用的工作上仍然较为缺失,还浅析着刚性规划思想,导致城乡规划与市场的要求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城乡规划在土地管制问题上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的有效作用,土地浪费情况严重,无法面对市场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1.2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 公共物品的配置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市场失灵的范畴之内,随着政府企业化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公共物品开始被划分为公私两个部分,其市场化的现象导致我国有一段时间严重缺失公共性,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私人工具供私人资本获取私利。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需要供给公共物品,但是目前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都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职责错位,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上[2]。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展现城市风采的对外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滨江、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都在被私人项目占用,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2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 2.1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化市场改革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土地市场化、能源市场化都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要想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土地资源配置秩序,建立全新的规则,促进土地集约化发展。为了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应当在多地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活动,包括很多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化,通过宅基地对乡村企业用地进行置换,一方面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进乡村工业的集中发展。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他们获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并提高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从村集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得劣质区位的经营性资产直接实现了向优质区位的转换,村集体的发展权得到保留的同时,集体资产得到了有效的增值;从基层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使乡村建设用地集约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得到了大量城镇建设用地。 2.2优化城乡用地分类 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城乡用地分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城乡用地分类不仅可以引导城乡规划,还能对土地开发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土地分类,可以实现对土地开发市场的有效管制,同时还可以确保城乡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虽然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有所改进,但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树枝状分类结构,将土地功能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多区别的。要想在市场经济下将土地使用的功能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必须要进行多重规划,建立多维度城乡用地分类体系,从而发挥出引导公共政策、控制土地开发等职能[3]。具体措施上,应当引进政策性分类标准,并且综合功能分类,充分移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降低对地块功能的限制,对于一些经营性用地,要简化土地用途分类,适当放宽土地用途管制,从而提升土地利用在市场层面的自由度,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2.3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信息进行预测,例如人口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等,从而规划未来的土地利用,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并不固定,人口的流动也十分不稳定,导致预测结果常常与实际不符。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规划具备生命力,在实践当中,必须要加强规划在市场方面的应对能力,增加对技术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优化规划管理方法,从而对刚性规划与市场建设之间的矛盾,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在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时,要注意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进行管理,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依法行政,确保城乡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结果的实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这两种城乡规划资源配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资源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通过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乡用地分类、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康健彦 单位:江西省泰和县城乡建设局村镇股 城乡规划论文: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分析 摘要:城乡规划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必须要进行合理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指的是,在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时选择将市场机制作为基本手段,随着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了政府在城乡规划时着重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是我国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进行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要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治理结构为基础要素进行规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重构,就会影响到城乡的规划。因此,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必须要从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对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1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与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相比,资本的市场化程度、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能源的市场化程度是远远不及的,对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而言,由于长期受政府干预,再加上管制不当,土地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都受到较大的阻碍,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使得土地资源配置十分混乱。土地流动问题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缺失,但是大量乡镇企业用地(如图1所示)都一直处于闲置、低效使用的状态[1]。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手段和管理水平都有了相应的提升,但是,政府在管制土地利用的工作上仍然较为缺失,还浅析着刚性规划思想,导致城乡规划与市场的要求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城乡规划在土地管制问题上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的有效作用,土地浪费情况严重,无法面对市场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1.2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 公共物品的配置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市场失灵的范畴之内,随着政府企业化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公共物品开始被划分为公私两个部分,其市场化的现象导致我国有一段时间严重缺失公共性,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私人工具供私人资本获取私利。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需要供给公共物品,但是目前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都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职责错位,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上[2]。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展现城市风采的对外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滨江、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都在被私人项目占用,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2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 2.1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化市场改革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土地市场化、能源市场化都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要想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土地资源配置秩序,建立全新的规则,促进土地集约化发展。为了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应当在多地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活动,包括很多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化,通过宅基地对乡村企业用地进行置换,一方面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进乡村工业的集中发展。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他们获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并提高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从村集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得劣质区位的经营性资产直接实现了向优质区位的转换,村集体的发展权得到保留的同时,集体资产得到了有效的增值;从基层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使乡村建设用地集约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得到了大量城镇建设用地。 2.2优化城乡用地分类 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城乡用地分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城乡用地分类不仅可以引导城乡规划,还能对土地开发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土地分类,可以实现对土地开发市场的有效管制,同时还可以确保城乡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虽然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有所改进,但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树枝状分类结构,将土地功能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多区别的。要想在市场经济下将土地使用的功能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必须要进行多重规划,建立多维度城乡用地分类体系,从而发挥出引导公共政策、控制土地开发等职能[3]。具体措施上,应当引进政策性分类标准,并且综合功能分类,充分移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降低对地块功能的限制,对于一些经营性用地,要简化土地用途分类,适当放宽土地用途管制,从而提升土地利用在市场层面的自由度,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2.3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信息进行预测,例如人口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等,从而规划未来的土地利用,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并不固定,人口的流动也十分不稳定,导致预测结果常常与实际不符。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规划具备生命力,在实践当中,必须要加强规划在市场方面的应对能力,增加对技术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优化规划管理方法,从而对刚性规划与市场建设之间的矛盾,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在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时,要注意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进行管理,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依法行政,确保城乡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结果的实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这两种城乡规划资源配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资源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通过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乡用地分类、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康健彦 单位:江西省泰和县城乡建设局村镇股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城乡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建筑设计,它能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良好的形象,在设计生态建筑时,要综合考量城市的环境因素,在提高城市居民舒适性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之,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进行设计。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生态建筑;城市形象;环境因素 城乡规划主要服务于乡村居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城乡规划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不仅会受到文化和习俗的制约,而且生态环境对城乡规划设计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生态建筑设计必会成为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它符合目前我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力量。 1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概述 城乡规划是对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以此来刺激城乡的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城乡规划的区域比较广,会对城乡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等造成很大的影响。城乡规划设计需要立足实际,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生态建筑应该适应当地环境 生态建筑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特征进行设计和建设,如果违反了当地的生态法则,就会给城乡规划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生态建筑的创新应该建立在结合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将生态建筑设计与环境充分融合能大幅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此外,在建造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原有环境造成破坏。 1.2生态建筑的建设应采用绿色环保材料 施工材料是建筑的基础,如果要想建造绿色的生态建筑,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就必须是环保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为了减少建设成本,在采购环节弄虚作假,购买价格便宜质量差的材料,不仅会降低工程的整体质量,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建筑在长时间投入使用后,还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一定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施工单位使用的是绿色环保材料。 1.3营造城乡和谐的氛围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城乡规划打造出和谐的氛围,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压力,而且和谐的氛围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对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来迎接每一天。 2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的联系 2.1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的不同 城乡规划设计和生态建筑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侧重点和起到的作用都是有区别的。城乡规划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规划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此实现城乡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总之,将生态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起来,能大大加快城乡建设的步伐。 2.2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的统一 城乡规划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其与生态建筑设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的效果却有共通之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筑设计如果立足于城乡规划设计的要求,就能从根本上减少发展给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3目前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没有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融合 生态建筑设计需要不断总结长期以来设计的经验教训,来对未来的规划设计进行改善,只有这样,生态建筑设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乡规划设计。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如果没有进行调研,那么生态建筑设计就根本不具有科学性。现在生态建筑发展的难点是没有与城乡规划设计有机结合,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建设进度。总之,目前生态建筑设计有两点问题有待解决:第一,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第二,没有将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建设中,这两个问题极大阻碍了城乡建设脚步。 3.2生态建筑理念意识比较差 在建造建筑之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将生态学和建筑学的理论组合起来应用到实际施工中,对建筑来说不仅是一大创新点,而且还能起到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生态建筑理念意识差,城乡规划设计中根本没有深层次体现出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而只是停留在建筑设计表面,比如在建筑周围增加一定面积的绿地,这样浅显的理念根本不会促进城乡规划设计的发展。 4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 4.1不断创新观念和方法 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和谐统一,就必须在城乡规划设计中融入环保观念。只有将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大幅度提高城乡规划的效果,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来确保实现建筑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培养发散思维是创新观念和方法的重点。施工单位在建设生态建筑之前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建筑的布局作出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要知道,城乡规划设计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合理的规划设计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应该综合考虑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城乡规划设计和生态建筑设计。 4.2深化城乡规划体制改革 城乡规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推动城乡规划的主要力量,所以,城乡规划体制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政策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生态问题早已经成为我国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深化城乡规划体制改革能使生态建筑设计充分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体制改革的深化需要立足于当前城乡规划的实际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能极大提高生态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并且还能降低建造成本,节约建筑空间,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4.3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 城乡规划设计会受到交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应该尽量规避不良因素的制约,如果存在不可变因素,就应该重点结合生态建筑设计的实际需求,使其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生态建筑设计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理念,从采购原料到工程施工都应该坚守这一理念,如果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发生了矛盾,相应的调整也必须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以保证施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城乡规划能极大促进城乡各方面的统筹发展,生态建筑设计体现的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应该将其融入到城乡规划设计中,这样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付国红 单位:湖北省天门市城乡规划局 城乡规划论文: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城乡规划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个领域均需要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对于城乡规划工作来说同样如此,这一工作必须从制度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创新理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其规划效果的提高。主要论述的正是有关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城乡规划过程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的保证规划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市场经济;城乡规划制度;措施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目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同时也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城乡规划过程同样需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要在此基础上完善资源配置工作,从而使其在制度方面达到创新,这对于我国城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城乡规划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必须得到社会各领域的足够支持。 1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制度资源配置所扮演的角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制度资源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其角色类型的了解能够为具体制度的创新提供基础。具体而言,土地市场运行规划以及公平配置空间资源均属于其所扮演的角色类型,文章主要对上述两方面展开来进行了分析。 1.1土地市场运行规则。 对土地市场运行的规划是城乡规划所扮演的一个主要角色。总的来说,城乡规划的本质便是对土地的规划与在分配工作,在这一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要,这是保证社会各领域的利益能够达到平衡的一个重要基础。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具体制度,土地的私有制不可能实现,从根源上讲,土地的所有者并不具备对土地的私有权,因此在城乡具体规划过程中,对于土地的规划一定要以市场为基础与导向,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各利益体的利益达到平衡。 1.2公平配置空间资源。 对空间资源的配置是城乡规划制度在资源配置中所扮演的另一个角色。城市与乡村的空间不是固定的,这是城乡规划工程实现的基础,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主要保证,其划分过程必须足够公平才能达到最大程度发符合社会要求的标准,因此,在对城乡规划制度的制定与创新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对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2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措施 城乡规划制度主要包括决策制度以及执行制度两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保证城乡规划制度能够有所创新,就必须要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度从各个角度得到创新,从而保证其整体的先进性,保证其能够最大程度的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想适应。具体而言,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的创新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对决策制度的规划 2.1.1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笔者建议,在现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下,积极探索“三规合一”,开展“多规融合”统筹发展研究,积极在编制主体、技术标准、编制方法和编制目标等方面实现“三规”更好的融合,从空间层次、规划内容和行政管理三个方面理顺“多规”关系,创新搭建“多规融合”工作平台。同时,整合现有的各类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基于城乡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不同规划,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2.1.2建立年度计划及评估制度。 基于事权、有效性等城乡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进行合理增减,增加管理性、统筹性和协调性内容,删减无效、琐碎且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落实的内容。通过建立年度实施计划制度和年度实施评估制度,保障城乡总体规划的实施。在近期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每年滚动编制年度实施评估及下年度实施计划,通过年度实施评估,充分了解城乡发展现状,监测、总结、分析和评价上年度规划实施情况,在实施的过程中反馈、检讨城乡总体规划。 2.1.3创新规划编制形式。 合理把握规划指标的刚性和弹性,对于建筑退线等要素的控制要硬,对高度、密度、开发强度的控制要因地制宜,可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加强用地功能控制、建筑建造控制、交通 组织控制和景观环境控制,以及城市开发中“公共产品”控制等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改为可以根据效果、地块所处位置的不同而通过走程序作规划动态更新,体现规划的灵活性。其次,要加强规划编制研究,在思想层面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低影响开发等理念融入规划,在编制技术层面投入充足的人力和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经济分析,重视并保障规划编制成果转化为规划设计条件,确保应用于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公众参与制度、专家制度、听证制度增加规划审批的技术含量。采用“城市发展单元规划”等新的规划编制形式,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补充形式,实现综合统筹、多方参与、富有弹性及经济可行等目标。 2.2对执行制度的规划 2.2.1统筹各机构的权利。 笔者建议将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机构统一起来,配合“三规合一”和“多规融合”的规划协调机制,实现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协调和整合。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大部制改革”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此外,应合理划分事权,实行“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的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强化规划业务的垂直管理,建立一种有效的纵向制约与反馈关系。 2.2.2创新行政审批制度。 借鉴国内外经验,将开发项目分为一般开发项目和特别开发项目,一般开发项目不需审查许可,特别开发项目需要审查许可;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周期;在已有“一书三证”的基础上,加强批后监管工作,抓好放线验线、竣工验收的环节,重视对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及加大对违法建设查处的力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技术审查和竣工验收,同时重视基础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真正做到“一张图规划、一张图实施、一张图管理”,提高规划审批和验收效率。 2.2.3完善责任制。 建立有效的规划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保障规划决策者采取负责的规划决策态度有着重要意义。建立城市规划决策责任档案可为决策责任追究提供事实依据。记录决策的每一个环节,会议记录或者文件签发单记录每一个环节的经办人,在局务会等集体决策时应将各领导的反对或赞成的意见记录在会议纪要里,会后应让与会领导审查会议记录的内容并签名,将记录归档,以备查询,这样的集体决策机制,为决策责任追究提供全面、真实的基础材料,在很多地方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可以看出,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完善,其中制度问题便属于其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领域都必须做出极大程度的创新才能使自身的发展与当前时代相适应,城乡规划领域同样如此,城乡规划制度必须从决策以及执行两方面入手进行改善,这样才能保证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创新。 作者:王飞 单位:沈阳都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论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课程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在1998年,特地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重工业化阶段,资源环境与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显著。为了促进城乡的良性发展,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等命题,为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但是,随着毕业生的增多,该专业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同时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暴露出来了一系列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就业情况。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依托平台不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背离了专业设置的初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置的最初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城乡区域规划专业知识、资源管理知识、生态环境知识等的综合性、应用性的人才。但是在专业发展中,这一初衷被严重背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展的资源环境和城乡区域规划管理专业的高校中,依托的平台不一样,分别有建筑规划、农林、地理、测绘等专业。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必然会考虑其优势的学科和师资,突出自己的长处。所以,各高校的同一专业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动手实践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的需要并不一致,不符合现实的需要。 2.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范围过于宽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设立之初就承担着为城乡发展综合规划和资源环境统筹管理培养人才的任务,所以该专业要克服其依托平台的不足,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中充实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在理论学习中丰富实践的知识体系。但是,绝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是按照“重基础、宽口径”的模式来培养人才,尽力让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到较多地学科知识,将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定位为考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科研部门、事业单位等,导致学到的内容不能充分得到应用,学生知识广博但是不专,样样通,却样样稀松,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无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3.实践课程体系薄弱,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由于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由精英教育扩大到大众教育。其典型的一个证据就是逐渐上升的毕业人数。在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业形式一年比一年严峻,大量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无法实现顺利就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多数高校的教育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而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尤其是那些在毕业后需要从事基层和实践工作的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动手实践时间和机会都比较少,实践课程体系比较薄弱,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课程设置优化方案 1.选准专业发展趋势,突出专业特色。虽然各高校依托的平台不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一。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合理地发挥固有的优势,就能够为该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地理类专业比较强的高校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就可以倾向国土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内容;农林类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农林专业的优势,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时以农村规划、产业调整为重点;规划建筑类较强的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可以以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等为主要方向等等。在充分发挥依托平台的优势的基础上,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还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力争让学生精通某一门技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实践能力。 2.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确定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之后,就应该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来确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例如高校在优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敦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在教学环节中,增加实验课时、实习实践等。在结构上以应用性课程、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为主,验证性课程为辅助。在实习过程中,也要以生产实习为主要的实习内容。课程设计也要根据学生在就业之后,最有可能从事的工作内容来设计。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发展方向作出适当的调整,例如倾向于人文地理类的专业实践应该将重点放在产业规划、旅游资源调查评价方面,而倾向于建筑结构类的专业实践应该倾向于土地合理利用、城市结构是否合理等方面。 3.强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应用型专业,离不开先进的专业技术。提高学生对于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工作的适应速度。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技术学习能够起到较大的支持作用。完整的技能学习应该三部分,计算机技术课程、地理信息与遥感课程、计量与规划课程等等。 作者:向阳 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城乡规划论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 2012年国家对高校本科专业招生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两个本科专业。由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源专业)的内涵较丰富,涉及面较广,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但各高校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这就导致同一专业,由于不同学校的课程体系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别很大。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以地理学为背景,提出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专业定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应从学科特色和学生就业方向两个角度来考虑,定位于地理学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 (一)学科特色第一,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下设地理科学、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虽然2012年从资源专业拆分出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但新专业仍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故以地理学为学科特色的高校仍应坚持地理学的基础学科地位。第二,新专业命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事实上是强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结合。实际上,人文地理学正是用地理学的眼光来看待人文科学,属于理学的范畴。而城乡规划在学科划分中曾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授予工学学位,后来在学科调整中提升为一级学科,仍是工学学位,在业界认同其建筑学出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地理学思维在规划中的应用,所以在城乡规划教学与实践领域中,地理学出身的专业城乡规划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宏观层面的城乡规划,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学科背景。另一方面,由于人文地理的理学范畴,使其更偏重于理论研究,在当下的实际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部分较少。同时,旅游学又因为与各类自然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天然的联系而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文地理学也专门有一个学科分支为旅游地理学。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强调面向市场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纷纷在地理学的基础上设立旅游学院或在地理学院下设立旅游类专业,其中一大依据即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旅游规划与管理。当前的专业目录中并没有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行业的从业人员来源较广,旅游管理、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景观等专业都成为旅游规划的相关专业,故从专业性和综合性两方面来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旅游规划行业的切合度还是很高的。第三,在学科发展环境上,随着近年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城镇规划与建设领域也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规合一、数字城市等,均对城乡规划的地理学思维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无烟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正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和地方均表现出对旅游业的极大热情,旅游规划无论是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层面,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上,都正是用人之际,这其中对旅游地理学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二)学生就业方向从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以前的资源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涵盖内容太多,学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包括在政府部门,如规划局、国土局、发改委、测绘地理信息局等相关单位就业的,另有一部分进入规划设计单位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考研的学生主要有三个方向,即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等。从以上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由于专业定位的不明确,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有较少的人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多数从事完全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由此说明,如果能明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教学,将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极大的促进和影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方向在应用领域直接表现为城乡规划与旅游规划。 二、课程体系建设 就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最大的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专业化、实践性与文化内涵。 (一)专业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化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地理学的专业化。此前的资源专业,虽然归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但又不同于地理科学专业,故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地理学为基础,兼顾资源学、环境学、管理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开设的课程很杂,没有方向性,可以说缺乏明确的主干课程。如在某校资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土地资源学、遥感技术、经济地理学、资源科学导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土地评价与管理、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各各领域均有所涉及,但呈现出泛而不深的特点。在当前的专业定位下,地理学的专业化应强调自然地理的基础地位和人文地理的方向地位。首先,不论是城乡规划还是旅游规划,均是以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认知为工作基础,故自然地理方面的课程必须开足、开实,如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测量与地图学、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貌水文学、遥感导论等。第二,地理学与专业方向的联系在于人文地理,故人文地理的方向课需要做好,如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计算机辅助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二是城乡规划的专业化。原资源专业中,城乡规划仅作为专业中有限的一部分存在,并非专业的方向,故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少。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城乡规划成为了专业的方向,虽然从专业性、学制年限、教师配备等方面难以完全照搬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但仍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开齐,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市政工程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建筑初步、建筑素描等。 (二)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验证性的基础学科,城乡规划则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是该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第一,在综合自然地理方面应延续地理学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有条件在现实中对其进行验证,取得相应的感性认识。第二,在各层次的专业规划上,更应强调其实践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在规划思想的表达上,应想办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手绘技法、色彩运用、CAD等。 (三)文化内涵地理学与文化融会贯通产生了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民俗地理、语言地理等分支学科。同时,城乡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城镇的发展历史、文化变迁、文物保护、人口迁移、地方认同、城市特色等方方面面。正是因为城乡规划超强的综合性要求,仅仅是建筑出身的从业者难以完全胜任城乡规划,也正是由于地理学者对文化大多有一些涉猎,使得地理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深地理解规划,或者做出更有特色的规划。基于此,为发挥地理学在规划领域的优势,应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强化诸如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文化类课程,这也是城镇、乡村及旅游区特色最直接的彰显之处。 三、与现有教学体系的矛盾及对策 (一)教学课时不足新的学科定位下,要求开设诸多的城乡规划专业课及地理学专业课,这就面临着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与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工科的城乡规划为五年学制,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专业课。与地理科学专业相比,学制相同,但我们要留出相当多的时间来开设规划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所以,很自然地,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会遇到课时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有以下两个解决途径:一是尽量减少与地理学、文化类、城乡规划无关的边缘课程,将课时集中于核心课。二是在开设一些专业课时,提出更加明确的教学要求,不一定要按照该门课程自身的课程体系完全讲完,可根据专业定位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来展开,相应地,该课程的课时也可以缩减。如对于GIS课程来讲,系统地学习该软件需要很多时间,但城乡规划日常使用到的GIS功能主要为缓冲区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日照分析等实用性非常强的部分,其他关联不大的部分则可作了解或直接带过即可,当然具体讲哪些、讲多少需要专业负责人与带课老师深入沟通,要小心把握这个度。三是让公共课为专业课让路。各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大一上公共课,大二、大三上专业课,大四象征性地上课,使得大学四年中真正学专业的时间只剩一半。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高校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将专业课提前至大一,从大一入校即开始开设专业课,公共课则每学期都开设,由学生自己挑选上课时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面临的课时不足的问题较为严峻,对专业课时更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是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各高校在师资力量上普遍面临着地理强、规划弱的问题,尤其是在开设规划类专业课的时候,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更是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该问题,现有可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积极引进人才,如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二是与其他院系合作开设一些课程,如请美术系老师开设手绘课程,请历史系老师开设历史文化类课程,请建筑系老师开设建筑类课程等,既实现了学科交流,也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 (三)实践教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勿庸质疑,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将实践教学安排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针对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这也是是简单的方式,但也存在与理论课抢课时的问题;二是在学期中专门安排一段时间用于实践教学,这需要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且因为时间较短,只能组织参观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出半个学期以上的时间用于集中式的实践教学,这是对实践教学最直接的落实,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以上三种实践教学的安排方式均对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产生影响,需要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仔细斟酌。 (四)教学资源在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下,学校基本都能保证教学资源的投入,但现在涉及到专业教育、涉及到实践教学,对教学资源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对机房的要求。规划专业的各类制图式的实践课程占到了实践课程的一半以上,对机房的使用率很高,需要专门的机房,保证上机时间;第二,对专业教室的要求。涉及到规划方案的教学与讨论、规划图纸的绘制,不仅需要有室内教学空间,而且对教室有专门的要求;第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如果能选择规模适中、有特色、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有全面资料的镇、村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将其作为规划对象,开展实践教学,将对实际的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促进;第四,考虑与地方的规划设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将其建为实习基地,既为设计单位降低生产成本,也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增加日后工作的筹码。以上四项教学资源是当前地理学背景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普遍欠缺的,其中前两项需要由院系争取,学校提供,后两项则需要专业老师的努力。 (五)产学研互动产学研互动是对该专业建设的进一步考虑。产学互动方面,高校在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领域为地方的服务,既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的联系,又能够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一些素材,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规划项目中来,对高校和学生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研互动方面,城乡规划在中国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规划领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普通高校必须跟上这一潮流。同时,作为四年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如想在这个行业里取得较高的成就,考城乡规划的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来讲,越早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对其考研就越有帮助。产研互动方面,任何一个规划设计单位想要迅速发展,都必须重视科研,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带科研。在高校里,如果这二者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将不可估量。该环节对普通高校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不是简单的矛盾问题,是整体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三个角度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四、结束语 借助于专业目录变化的东风,从专业化、实践性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入手,定位于地理学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将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作者:王吉昌 屈康庆 单位: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城乡规划论文:浅析城乡规划建设面临的生态危机 现在多个学科探索的关键点都是那些经济发展速率较快的区域,对于广大的农村并没有深入的分析,尤其是我国的东北区域。很多的探索都是从自身的领域来分析的,虽说探索的要素非常多,不过各个领域间并未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尤其是怎样在特定的区域之中把人为氛围和植被氛围有效的融合到一起,是当前要认真分析的事项。现在,我们国家的建筑领域有非常多的关于生态的文章,此类文章的出现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可持续的理念,能够切实的带动建筑体朝着更加积极合理的方向发展。不过很多的文章都有一些局限性,它们只是存在于理论层次之中,没有具体的实践方面的论述。 城乡规划建设面临的生态危机 每个区域的城乡活动在开展的时候,特别是经济发展速率较快的区域在开发的时候,还有很多让人不是很满意的地方,一些机构对于规划的认知能力了解不多,所以经常出现一些不按照法律来使用土地,不按照法律来开展建设工作的行为,有时候还会出现跨级审批等的一些事项,此时导致了环境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现在,对于那些经济发展速率较快的区域,出现的一些环境事项可以表述为如下的一些层次: 1资源不合理的使用 现如今,很多城乡在进步的时候,都会存在很多开发单位,利用不是很合理,有时候连一些优秀的耕地等都被占用,虽说国家一再的论述不能胡乱的开展建设,不过很多区域还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开展工作,此时导致了非常严重的浪费问题发生。对于房产的开发活动来讲,一些层次中对于其价值的认知并不是非常合理,而且供应量也非常多,不但使得区域不断的扩张,还导致拆迁等陷入困境,而且基建设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之中做好协调活动,此时不但干扰到新建筑体,同时还使得之前的生活装置等无法有效的使用。相关方要高度的关注如上的一些事项。土地并非是可以变多的,如此的破坏环境肯定会受到环境的反作用。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各个区域的道路两旁,店铺不断的增多,不但占用非常多的土地,同时还使得车速受到影响,有时候还容易导致车祸发生。此类现象要受到相关方的高度关注。 2水污染问题严重 因为当前的经济发展速率非常迅猛,很多的建设活动都得以显著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单位。此时就出现了一大问题,水污染。尤其是那些牵扯多个省份的污染是最无法处理的。 3大气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在工业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指导思想,致使大气污染长期得不到彻底的治理。例如许多大工业区煤粉尘污染相当严重,对当地居民生活影响很大,现虽经治理,但效果仍不理想。又如南京大厂镇地区,由于化学工业长年排出大量有害气体,致使周围居民的健康也有影响。最为突出的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乡镇企业的大气污染,它们的影响决不能低估。例如福建省晋江市素有建材之都的美称,那里主要是生产面砖和各种建筑饰面的陶瓷材料,其中尤以磁灶镇与内坑比较著名。由于目前尚属创业阶段,大规模先进的厂家寥寥无几,绝大部分是独自经营的私营小厂,因此这二个乡镇都有数百家小型企业在从事生产。就以内坑镇附近的情况为例,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段上大约就集中有上千根大小不同的烟囱.平日烟雾弥漫,遮天蔽日,其“壮观”场面绝不逊色于当年英国的伯明翰工业区。我们实地调查所见,周围树木几乎全都枯死,附近农田也都严重受损,房屋表面几乎都蒙上一层黑灰,鸟儿早已飞往他乡。工业废渣也比比皆是,路旁低矮厂房杂乱无章,部分工人居住的简陋房屋也夹杂其间,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如果让其蔓延下去,整个晋江的生态环境将破坏无遗。 4高楼林立与道路交通拥挤的矛盾日益严重 城乡基础设施也未能配套。由于城乡建筑急速发展,城乡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城市中心区更为密集,加上车辆数量猛增,交通日益拥挤,车辆首尾相接,但是道路容量有限,新增城市外围环线与拓宽部分干道的工程远不能适应建设发展的速度,因此,有些城市道路不得实行单行线办法,甚至车辆也采用单双号车牌在单双日行驶的规定,虽然对交通稍有缓解,但对车辆行驶却带来了重重困难。 研究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的意义 生态环境对城乡建设与人类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类几千年的建设史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它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地区特色与民族传统,同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也在不断地发展。生态建筑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的任务是改善人类聚居环境,它的目标就是创造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从以上环境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类逐渐地在重视环境。国外从本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对人类集中的聚居环境进行了城乡生态规划研究,但是直到二次大战后人口空前膨胀,工业化程度急剧提高,城市迅速扩展,环境污染严重,人们才普遍关心环境问题。应用生态建筑学来解决城乡生态危机,必须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道路。由于它的研究几乎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所以它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 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想处理好目前面对的生态问题,就要站在生态观的层次之中,开展建筑和环境的全面规划,以此来确保环境的发展优秀。当前的生态建筑理论是处理生态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因为目前的生态事项是一项非常综合化的内容,要靠着多个领域不断的综合探索才可以处理好。(本文作者:叶龙、沈永伟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城乡规划论文: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探讨 摘要:城乡规划是城市运行及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通过研究,将市场经济视角下城乡规划的发展作为核心,对城乡规划内容进行了研究,核心目的是实现城乡规划的稳定、和谐发展,为城乡市场经济的建设提供良好支持。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制度创新;问题分析 伴随社会经济的运行及创新性发展,城乡规划制度体系的创新是在城乡规划、决策以及监督项目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制度项目机制,并通过规则、政策以及法律内容的完善,促进技术的规范创新,通过制度的稳定结合,为城市规划制度的项目协调提供良好支持。但是,在现阶段城乡规划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其制度创新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所以,相关的项目管理者需要在制度执行的背景下,认识到这些内容,通过对城乡规划制度的完善,促进城市的稳定运行。 一、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的现状 (一)过于依赖政府机制的主导性 在现阶段城乡规划项目设计的背景下,其项目作为政府的基本行为,是由政府所主导的项目内容。因此,对于制度创新内容而言,其项目主体既包括了中央政府,又包含了地方政府,其中地方政府主要是城市规划制度及革新中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限制,导致中央政府缺乏制度创新的基本来源,从而为制度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以渐进迁移作为主体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新制度体系的构建会将经济学者的基本需求作为主导,并在制度缓慢变化的背景下,呈现出制度体系变迁的管理模式,这种方式的创新为城乡规划工作的综合性及复杂性执行造成了影响,而且也是制度创新方式呈现出强制性及渐进性的发展模式,同时,由于委托中存在问题,也就会为制度的创新效率带来制约[1]。 (三)统计项目缺乏统一规划空间 在城市规划制度构建的背景下,由于不同因素的限制,会导致空间规划体系缺乏系统性,出现了城乡规划工作的层次及种类存在问题,一些项目的规划类型、层次逐渐的主体、技术以及方法存在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城乡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中发生冲突,更为严重的会为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造成制约。 二、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思考 (一)构建完善性的民主决策制度体系 在现阶段城乡规划制度构建及完善的背景下,政府部门作为工作中的制定者、审批者以及执行者,与科学决策的项目原则是相互违背的,而且,在项目规划的过程中,不同参与机构缺乏完善性的监督机制,导致呈现规划的编制不能充分满足我国的基本需求,因此,在现阶段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委员会制度执行机制,通过对城乡规划项目的推广及运用,可以促进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提升项目决策工程的民主性。与此同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模式,通过民主决策制度的创新,明确政府的基本职能,广泛收集民众的意愿,了解民众对城乡规划的意见,从而实现政府部门与民众利益的稳定协调。 (二)构建科学化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在统一城市规划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传统的城乡规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现象,传统的城乡规划受到市场经济体系的影响,造成了城乡规划编制制度较低、城乡规划无法顺利开展的现象,所以,在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性的编制方法,提升编制结果的可操作性。并在制度完善及策略优化的同时,促进城乡编制规划统称的合理性。通过现代通信系统的运用,进行项目流程编制的优化设计,从而提升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证城乡规划工作设计的实效性及创新性。 (三)构建科学化的城市规划保障机制 第一,在程序性法律制度分析的过程中,城乡规划工作的完善需要建立正义性的制度机制合理完善城乡规划的程序内涵,将呈现规划的决策作为重点,保证制度执行的法制化,从而为城市规划保障机制的构建提供权威性的执行标准。第二,对于城市规划中的各个机关耳环,在具体管理制度执行以及管理流程责任确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明晰性项目内容的划分。第三,构建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机制,通过法律制度的稳定执行,完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的配套措施,并通过对城乡规划的现状分析,进行各项管理制度的稳定完善,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也需要结合城市规划的基本项目,出台明晰化的土地、产权以及税收制度,从而满足市场经济背景下,城乡规划管理制度的稳定创新[2]。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构建的背景下,需要认识到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限制因素,构建创新性的规划管理机制。而且,在市场经济完善的同时,不同领域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稳定的创新,结合时展的基本需求,满足城乡规划的基本相关理念,并在项目决策、执行的同时,完善规划规划工作的稳定创新,从而为社会经济的运行及城市化的发展给提供稳定支持。 作者:任慧斌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探讨 摘要: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尤为重要。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美观、城市居民舒适度、健康等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城市与乡村的整体规划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舒适性与合理性的问题,还需要关注生态,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推动经济的稳步发展。文章主要针对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建设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态势。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环保观念,构筑绿色生态建筑,成为城乡规划设计的主要趋势和必然选择。实际上,现代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如何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发挥最佳效果,是市政部门和设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态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概念。主要是根据建筑所处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使得建筑与环境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具备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使得人与建筑、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与机械的带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就。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生态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种。运用生态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规划和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乡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2.1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指相关建设部门针对城乡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发展进行安排和规划,对有限的空间和自然资源进行布置和利用,从而改善城乡现有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要想对城乡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必须立足全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统筹,使得其均能够为城乡整体发展的大局服务,实现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事实上,城乡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同时满足城乡居民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规划建设部门应该立足实际,不断更新理念,从全局层面做好各项工作。 2.2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兴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在建筑的规划中引入生态环保理念,通过自然环境的协调、人文环境的营造以及各类绿色生态材料的应用,实现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运用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层次的改造,在保持建筑原本功能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2]。而想要将生态建筑合理应用到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观念的革新。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的城乡规划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构建合理、完善、高效的规划体系,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融入的城乡整体规划中,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可以结合城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在现代建筑中融入生态理念和人文观念,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环境效益的良好发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上的创新,确保生态建筑设计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例如,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以及经验进行学习,结合城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一个相对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城乡规划,改变传统建筑设计中死板的理念和僵化的方式,通过多种设计思路的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对生态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2)自然环境的协调。生态环境的主旨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讲,应该将当前的建筑建设放在区域的整体环境中,结合专业的生态建筑知识以及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改造,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致,在不破坏原本建筑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 (3)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主要关系着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涉及建筑以及环境所能够带给人身心方面的体验内容。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给人更加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得其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应该强化对于人文环境的营造,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 (4)绿色建材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类绿色环保建材不断涌现,也为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选择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构建绿色生态城市,实现和谐发展。3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城乡建设意义重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从建筑、环境和人三个方面出发,寻求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建设部门应该从城市自身出发,将生态建筑设计合理融入城乡规划设计中,更好的完成现代城乡的建设规划。 作者:张娟 单位:北京世纪中天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改革探讨 1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城乡规划设计行业给设计师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城镇化发展的紧迫性需要设计师在短时间快速为城市发展编制出合理的规划。另一方面,城市病的出现使城乡规划工作趋向复杂化,倒逼设计师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1]。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正是针对城市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在短短6至8小时内快速完成规划设计的能力。该课程是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卓越工程师的重要训练环节,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2]。 2原有课程教学模式的误区 2.1教学目标模糊 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究竟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哪些能力,达到何种程度尚需仔细考量。教学过程中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分侧重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因为手绘功底薄弱,尽管方案设计比较精彩却难以用图示语言表达。其二是过分强调方案表现能力的训练,最终导致学生沦为善于画图却疏于设计的“画图匠”。 2.2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教师主导的“注入式”方式,先将城乡规划快速设计中表现技巧、图纸深度与规范、不同类型题目设计方法等进行讲授,学生利用两周集中周完成3-4个快速设计训练。在此期间教师讲授和学生训练分离,不利于学生随时找到设计中的缺点及时加以改进。 2.3教学评价主观 以往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成果评价的方式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由于城乡规划快速设计作为一种创新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主观性较强。学生成绩受老师工程经验、设计水平、审美取向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另外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对结果的评价,缺少对教学每个环节的过程评价。 3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教学目标从表现设计分离到并重 城乡规划快速设计中的手绘表现和规划设计是既独立又联系的两个部分。富有创意的规划设计方案是快速设计成功的基础,娴熟的手绘表现能够将设计方案的亮点更好的展示。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手绘表现训练与规划设计结合起来。比如,在对优秀例图进行临摹的同时对例图规划结构、理念构思等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在练习手绘的同时也提高了规划设计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学方法从注入式到互动 从传统教师主导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教师选取大量优秀快速设计范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范图的方案设计、图纸深度、表现技法等方面展开小组讨论和临摹训练。在课上时间主要进行范图方案分析的汇报并与教师、同学讨论。这样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使教学更加高效,课堂气氛也更活跃。 3.3教学评价从单向到多向 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应更加多元,除主讲教师外还可引入规划院工程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职能部门职员、开发者等,可以从不同侧面对学生作品深入评价,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实现多向互动。从评价的方式看,注重课程设计过程中评价而非对结果的评价,既在每次快速设计结束后立刻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与评价。评价建立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可以让评价者更了解设计者的想法,评价更加客观准确。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设计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设计中加以弥补。 作者:李洋 崔俏 刘叶 单位:东北大学 沈阳高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城乡规划论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应对 摘要: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去的全面深化的新时期,行政管理的职能从过去的管理控制更多的走向服务与监督。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未来的行政关键目标。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如何结合,是新的课题。本文将从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现有问题,以及行政改革入手,分析如何构建城乡规划工作体制。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城乡规划一体化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仅仅是经济社会上的变化,也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虽然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一直在推进,但是过去计划经济存在的政府管理和控制仍然影响着当今政府工作。自从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去的全面深化的新时期,行政管理的职能从过去的管理控制更多的走向服务与监督。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是未来的行政关键目标。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机构”社会,在经济领域和政府部门设置以及政府运行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以及习惯做法。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如何结合,是新的课题。本文将从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现有问题,以及行政改革入手,分析如何构建城乡规划工作体制。 一、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城市的以及东部沿海城市的小康,而是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均衡发展。这就要求在政府进行资源分配,规划布局中,从过去“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走向城乡规划一体化,引导资源在城市和乡镇的流动以及平衡发展。但是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和二元结构,让这一过程面临很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产业发展落后于城市是影响城乡规划的首要因素 经过几十年的“剪刀差”运作,由农村来补贴城市,城市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已经基本上健全。从而让城市形成了对劳动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吸引能力,城市工业园区也日趋完善。伴随着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响应的生活居住区域以及娱乐休闲区域容易配套规划。但是对比起来,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当没有基本的交通、医疗和休闲娱乐时,对劳动力和资本的吸引力就大大下降。因此当前的农村产业发展,就难以迅速形成与城市均衡的起步条件。这个时候,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不能急于求成,更多的是构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土壤。同时也要在这个过程中酝酿地方产业的发展因素。但是目前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更多的注重农村产业化发展,包括农村产业规划,产业区建设,而没有给予医疗、交通、休闲娱乐更多的关注。 (二)城市规划不科学,盲目扩张严重 近年来,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二三线城市以及县城迅速扩张。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短期利润,纷纷规划新城区。这个过程中,从周边农村占用了水资源和耕地。例如修建水坝建造人工公园,占用周边耕地。这样的城乡规划,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而且城乡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中心地”功能偏弱,工业的空间、产业和人口等集聚度很低。 (三)目前的城乡规划中条块分割,整体协调不足 目前我国的二三线城市,几乎每年都在大兴土木。每个部门以及每一届政府,都有自己的城市建设规划。出现一条路前一任政府修,后一任政府挖了重修的局面。各个部门也独立进行自己的计划。例如城市供暖需要铺设管道挖地,而修路与供水同样需要,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和配合。这样不断的大兴土木,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日常出行,更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这些浪费的资源,本可以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结合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城乡规划一体化问题的建议 如何应对上文提到的诸多问题,如何正确认知到过去几十年来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影响呢?本文认为,首先要吃透中央关于向农村倾斜的政策与文件精神,依靠工农的力量与智慧,搭建城乡的直接互动,引导资源合理流动,才能逐渐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机制 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进一步推荐政府机制改革的要求与精神,各个部门必须协同作战,共同使用资源。首先,将多个部门,例如水利部门、交通部门、规划部门以及国土部门、扶贫部门的资源和计划,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系统性的安排。建议成立城乡统筹规划部门,协调各部门的年度计划,数据资源,以及工作经验,在一个平台上,相互配合工作。这样对于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征用、园区建设和水资源调度,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同时更要避免,一条路建好又重建的局面。珍惜每一次规划的成果,认真执行规划方案。 (二)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推进 城乡能否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跟上。因此,本文认为,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任务。这个任务,甚至应该优先于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医疗、教育、交通以及文化休闲设施。政府的职责,不仅是出自建设,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社会力量和商业力量参与建成后的运营维护。这也是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一个方面。例如鼓励私立医院、私人教育机构,以及健康的娱乐设施、大型商场的发展。近年来,电商也逐渐渗透到农村地区,本文认为,政府应该鼓励电商在城镇设立自己的提货点,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试想,当人们在农村居住的体验和城市一样,甚至比城市还要好的时候,农村才可能吸引生产资料,实现进一步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 (三)通过参与式的方式,进行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应该尊重本土居民的智慧,这是新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方向之一。也就是说,政府不在是单一的规划进行建设,老百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而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让老百姓参与,贡献自己的智慧。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交流和工作量问题,固然不能每一村每一镇都找全体居民进行协商,更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居民的参与。但是可以通过居民代表座谈,投票,以及互联网参与方式,尽可能的收集居民的意见。一旦调动出居民自身的热情与家乡拥有感,那么建设后的运营维护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我国城乡规划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而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利方式。虽然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然在探索阶段,但是只要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伴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城乡规划将更加有效率和更加科学。 作者:李雪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社会的发展带动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日渐荒芜并凋零,给城乡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比较严峻的形势,因此,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乡规划建设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城市和乡村规划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城市和乡村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中国从2008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法》,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该法律于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作出修改,制定该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集约高效合理利用城乡土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的初衷和必须遵循的宗旨。 1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的体制不够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制完善与否,深刻地影响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体制至关重要。而纵观中国城乡规划的体制建设,在多年发展的锤炼下,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 (2)城乡规划建设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在对城乡进行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级政府比较注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等,而忽略了对乡村的建设力度,这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城乡之间在规划建设、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呈现严重失衡状态,使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3)城乡规划科学性、合理性较差。国内的很多城市,为了追寻短期利益,丢弃了对城乡建设的长远规划,导致城乡的空间布局呈现不协调的状态,极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4)城乡规划前瞻性不足。近年来,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各大城市交通规划部门最为头疼的问题,城市交通呈现这一状态的原因,一是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带来的衍生效应;二是城乡规划前瞻性不足。城市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没有满足私家车数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导致出行难问题日益凸显,难以保障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质量。 (5)城乡规划建设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意识不足。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时代的更迭并未湮没文化的传承,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流传至今,带着历史的韵味在当下的社会熠熠生辉。但是中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严重不足,为了追求当下的利益,不惜对其进行破坏和拆除,这对于有关领域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是十分不利的。 (6)农村规划以及编制质量参差不齐。通过相应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农村的具体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中农村的具体规划以及编制的质量层次不齐。规划的方式以及实施的形式都过于陈旧,没有很好的对村庄的整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导致其规划严重落后于农村的实际发展需求。 (7)农村基础类设施不健全。在农村的建设规划中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不健全的现象,从农村目前整体的基础设施配置的形势来看,其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无论是对房屋的具体排序上,还是道路的建设上,都充满着随意性,缺乏公共类村民的活动场所。 (8)农村整体生态环境差。农村的生态环境差,也是导致无法实现农村良好建设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一些人们进行生产以及生活的污水和垃圾随意的进行拍排放,而且得不到全面及时的处理,任由这种现象的产生,从而造成了对居民水源、环境、农田的严重污染,进而破坏了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 2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城乡规划建设的有关法律依据是《城乡规划法》,为了保障城乡规划建设的有序进行,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全面地、综合地加大对《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力度。另外,与城乡规划建设有关的制度、宅基地审批程序、申请条件和报批程序等,也要作为向居民宣传的重要内容,这样做到的目的是使居民充分了解城乡规划建设的相关程序和规整制度,确保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积极的配合,共同为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有序开展贡献力量。 (2)建设并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的完善,有赖于与城乡发展有关的城乡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近期与远期之间、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统筹兼顾,这是保障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稳步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另外,城乡规划建设中,“以人为本”一定要被当做核心理念予以执行,站在更加利于人们生活居住的角度来进行有关规划建设。同时,也要引导更多的有关人员参与到整个规划建设中来,以增强城乡规划建设的凝聚力,在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上达到城乡规划建设良好发展的目的。 (3)创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绿色交通系统的生成是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的战略总目标,也就是在满足城市基本机动性的基础上,保障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方面达到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更公平、更低碳、更少污染的目的。具体地来说,城乡规划建设中对于持续交通系统的构建,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充分满足居民的生活生产需要,符合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之路,强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彻底地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细节当中,创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 (4)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功能分区进行强化。传统的城市规划当中,强调从地理上完成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办公区变成了交通拥堵、生态恶化和城市蔓延的源头,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对城乡进行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新型的城市规划思路的运用,在功能分区上实现“一体化”规划,即打造具有结构特色的生活-生产-休闲为一体的功能分区新理念,这样既有效避免了交通拥堵的发生,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非常有利于城乡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制订全局性的城乡发展规划方案。为了有效的对我国的目前的城乡规划以及具体的建设情况进行改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最根本的方法是国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对城乡管理的统筹发展建设及规划的措施,以乡村实际发展需求为主要的依据,根据地区经济资源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提高地区内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规律,从而保障经济、人口、社会、资源之间的持续发展。 (6)引导资金,加大对农村的建设。在根据地区经济资源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提高地区内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尊重大自然、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规律,实现持续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做到一点,那就是加大农村建设资金的引入,要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和进行农村的建设和规划。提升农村建设宏观决策的整体水平。 (7)提升农民整体参与城乡规划的水平。加大对城乡的具体规划以及建设的力度,需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通过相应的调查分析发现,城乡规划以及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农民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因此就需要啊提高要农民参与规划的水平,对村民自主性和参与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 (8)制定长远、科学的农村规划及建设方案。而城乡建设工作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制定长远、科学的农村规划及建设方案。通过制定长远的农村规划建设方案,对城乡建筑以及具体建设的制表进行科学全面的界定,而在具体的规划上需要做到量力而行,严禁盲目攀比现象的发生。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来看,其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发展阶段,而城乡规划建设的内容保罗万象,包括庞大的编制、审批和实施过程,因此,有很多问题需要规避。这就要求有关部门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城乡规划建设的稳定协调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作者:陈相权 单位:福建长泰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城乡规划论文:城市测绘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作用 1城乡规划编制 无论新城市的兴建和旧城市的改建、扩建,都必须首先制定城市规划,没有规划就不可能有条不紊地来进行城市建设,就不可能建成一个功能协调、布局合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文明城市。总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无论是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都是以地形图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城乡规划在审批阶段需要根据测绘成果来对城乡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核,包括规划地段现状图,规划整体平面图、施工实施的综合详细图等,所有这些测绘成果将标注建筑物、构筑物、管线工程、规划(现状)道路、绿化等,这些测绘成果对于城乡规划审批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城乡规划的选址意见书以及道路(施工)红线图等都是在地形图上进行的。可以说,没有测绘图规划就无法进行,同时测绘的发展也离不开规划的大力支持。 2工程定放线、验线测量 城市规划要付诸实施,要将图上规划设计的位置正确地转移到实地上去,城市规划道路定线测量和建筑用地界址的拨定测量是城市规划阶段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道路定线测量为城市的详细规划、各种市政工程的定线和建筑用地界址的拨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具有控制作用。建筑用地界址的拨定测量是根据规划要求在实地确定建筑用的边界,并以其界桩作为建筑物施工放线的控制依据,它是详细规划实施的具体化。放线测量是通过测量的科学手段将城乡规划的成果精确落实到实地的结果,在城市管理中,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规划成果能够精确地落实到城市建设所界定的实际位置上来。放线测量的成果直接指导着工程的施工和建设,关系着土地使用权限、撤迁工作的安排等一系列和城乡规划信誉以及与百姓及开发商切身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是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提供的成果为《工程测量放线报告》。 2.1定线测量的作业方法 ①根据定线条件中所列规划道路中线与所指定的现状地物的相对关系,实地用全站仪定出路中线位置,钉中线桩,此为图解法。若采用解析法,则应联测中线各主要点及长直线加点的坐标,然后计算确定规划道路各线段的方位角。这种方法也称为实钉法,一般适用于通视条件较好或尚未建立各级导线网地区的规划道路及其它线路工程的定线测量。②根据定线条件,布设定线导线测量条件中指定的地物点坐标,以推算中线主要点坐标及各段方位角。如果定线条件所拟定的是规划道路中线各主要点的设计坐标,应算出中线各段方位角,然后用导线点将中线各主要点及直线上每隔150m~300m一点测设于实地。如果现场通视,对于直线段中中线点应选择两点作为基准线来进行验直,记录其它各点偏差数,调整直线的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作图量取或平差计算的改正数现场改正点位。这种方法也称为解析拨定法,中线点拨定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定线导线点的精度。此法适用于已布设一、二级导线网的地区,对于通视条件不好的道路和规划道路群的定线尤其能发挥其优越性。 2.2拨地测量的作业方法 ①解析实钉法。根据拨地条件中用地边界与规划道路或指定地物(包括旧有拨的界桩)的相对关系,按给定的距离、夹角等先测设各界桩,界桩间能通视时应进行图形校核,然后布设导线测量部分界桩坐标,作为条件坐标的起算数据或校核坐标,此种方法适用于一般的拨地。②解析拨定法。先布设导线,测定拨地条件中指定的地物点坐标,或按旧有拨地界桩坐标,根据计算的条件,坐标数据用导线点进行测设,然后校核图形或界桩坐标。此种方法对于通视困难的现场、较大范围的用地、实地无路中线桩或旧有拨地界桩以及地物稀少地区很适用。③图解法。要求现场通视良好,可根据拨地条件中用地边界与规划道路或指定地物(包括旧有拨地的界址)的相对关系,按图上给定的距离等,用全站仪或距离交会等方法测定界桩,进行必要的校核。对于采用解析法尚感条件欠缺的城市,以及城市远郊缺少测量控制点的局部地区可以采用此法。 3规划核实测量 3.1验线测量 为了加强对临规划路建筑的施工管理,在施工单位进行放线开槽后,规划管理部门在必要时下达验线条件,对建筑物的放线进行检验,以保证建筑物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与相邻建筑物保持正确的相对关系,且不超出红线。有些拨地界桩在钉桩后,由于种种原因建筑迟迟未开工,待到施工放线时,有些拨地界桩又因未加固保护,桩位发生变动甚或丢失,建筑单位未申请补钉,而是凭记忆、感觉认定的界桩位置来进行放线,如果不加检验,待到建筑物部分或全部建成后,才发现房基线偏斜或突出,与周围建筑物极不协调,就会破坏临街的景观。如果忍痛拆除重建,国家资金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不拆除又有碍观瞻,对城市建设带来严重影响。某些城市在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因此进行验线测量是十分必要,不容忽视的。验线测量的方法根据情况不同而异。如果原拨地界桩保存完好,可在通过检测校核无问题后,对龙门板上的放线位置进行检验。要弄清所放的线是墙中心线,还是外墙皮线或别的什么轴线,它们之间的尺寸关系,记录偏差数值,通知施工放线员进行改正,并将验线结果书面通知规划管理部门。如果临路的界桩部分或完全选择,则可按照拨地测量的方法重新测设临路界桩(不需重新钉桩),然后对放线位置进行检验。 3.2工程竣工核实 竣工测量应在工业建筑工程、民用建筑工程、城市道路工程、城市桥梁工程、地下管线工程和地下建(构)筑物工程等施工后进行。测量范围宜包括建设区外第一栋建筑物或市政道路或建设区外不小于30m。竣工测量地形图应包括工程建设地面建(构)筑物、道路、植被、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地下防空设施、地下隧道、空中悬空设施等要素。规划核实,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为保证建设工程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并满足质量和功能使用要求,对建筑工程的放线情况和建设情况是否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所确定的内容进行验核和确认的行政行为。在具体实践中,各地都要求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对建筑工程实施放线、基础竣工测量、工程竣工测量后,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供该建设工程的放线报告、基础竣工测量报告、竣工测量报告;而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每个环节的监管重点,将测量报告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所确定的内容进行对照验核,办理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确认书。①放线核实也叫灰线验线,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放线报告与依法审定的建筑工程总平面图进行对照,验核该建筑工程的放线情况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的总平面图是否一致。②基础竣工核实也叫±0.00验线,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基础竣工测量报告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确定的有关建筑基础规划部分内容进行对照,验核建筑工程基础的建设情况是否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相符。③工程竣工核实,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工程竣工测量报告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所确定的内容进行对照,验核建筑工程的建设情况是否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相符。规划竣工验收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批复后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和保障城乡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规划竣工验收的实施依赖于规划核实测量,规划核实测量是关系到规划实施、落实的一项重要测绘工作。其主要内容有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间距及退界距离、退道路红线距离、建筑高度及层数、停车位及配套设施等方面,不同城市规划部门要求在测绘单位承担规划核实测绘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 4结语 城市测绘工作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至关重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施工、竣工和管理各个附段都承担着大量、繁重的先行基础工作,向各行各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城市测绘还在不断地拓宽服务面。近景摄影测量,多用于科学上的考察,遥感技术为城市测绘和规划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已被应用于城市规划、地形测量、农业调查、土壤特性、植被分类、国土资源、矿产地质、交通、气象、灾害、环境污染等方面。当今兴起的现代化、科学化的决策和管理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最主要的基础信息,就是城市测绘信息。城市测绘行业将逐步形成以获取处理,提供城市自然环境信息和人文地理信息为主要目标的信息产业,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地位,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岳超 单位:淮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力学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的思考 摘要:理论力学是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的基础,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分析独立学院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从课程的内容组织、教案设计和兴趣培养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分析,以期提高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 理论力学课程是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1]。通过学习理论力学,学生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力学与生活和工程实践紧密相关,学生本应兴趣很高,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理论力学课程学习,普遍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尤其在独立学院,形势更为严峻。若教师处理不好,最终会造成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懂的尴尬局面。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改革与国际接轨,办学理念出现了很大的调整[2]。对于独立学院,特别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向应用技术型的本科院校转型已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优化各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内容与工程接轨,教学与实践结合。面对如此形势,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学时受限 在独立学院,理论力学课程教学面临“学时少,内容多”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教师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不断压缩有效授课课时,部分知识点无法展开甚至难以涉及,课堂上PPT完全取代板书的推导,节奏过快;另一方面,由于课堂信息量过大,讲解过快,且缺乏相应的习题课辅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够,难以融会贯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生源受限 独立学院本身的生源质量与一本和二本院校相比就存在差距,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较为薄弱。此外,学生在学习上也不够积极,很难真正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3]。对于相关难题的解决基本上都靠任课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缺乏自主的思考,也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导致听课效率低,教学质量不高。 (三)作业受限 为了保证和检验教学效果,对于理论力学课程,教师在每节课后都会布置习题,但习题的数量和难度都有所限制。一方面,由于是大班上课,人数较多,如作业量较多的话,教师和学生的任务都较重;另一方面,由于生源质量的限制,习题若难度过大,学生基本上都不做,或相互抄袭作业,以致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和领会解题方法和技巧,只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和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以上问题,造成了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考试不及格率长期居高不下,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途径 面对严峻的教学形势,笔者结合自身对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三点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处理好与交叉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 从现行的教材中不难看出,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包含基础和专题两个部分。基础部分包含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专题部分包含分析力学基础、碰撞、机械振动等内容[4-5]。目前,对于大部分的独立学院,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只涉及基础部分,但这部分内容与大学物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课程内容都有交叉的部分,在实际教学内容组织中要处理好相互间的衔接问题。静力学部分,围绕三个核心内容进行讨论,即力矩与力偶、主矢与主矩、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6]。其中,前面两个内容重点强调力(滑移矢量)的概念,与中学物理中的相关概念要区分开,让学生建立起矢量的意识,同时还应重点讲解刚体、力偶、主矢、主矩等中学物理中没有涉及到的概念[7]。对于平衡问题,重点讲解平衡的条件和平衡方程的应用;对于静定桁架部分,在课时少的情况下可以不涉及,因为后续的结构力学课程对静定和非静定桁架内容会作详细讲解。运动学部分,应围绕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两个核心内容进行讲解。运动学内容与相关课程交叉较少,但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动力学部分,可以说是理论力学中最难学习的部分,而这部分内容与大学物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课程内容均有交叉。对与大学物理课程交叉较多的三大普通定理部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重点应放在系统化的推进和综合运用上,且应与生活、工程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达朗贝尔原理和虚位移原理的教学课时,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内容的重复,同时给学生分析动力学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新方法;另一方面,这两个原理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课程中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力学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根据授课对象实际合理进行教案设计 现在部分教师一味追求PPT多媒体教学,抛弃了传统的教案设计和板书书写的环节,或者将教案当成PPT的打印版和教材内容的摘抄,这是不对的。教案是教师不断思考如何将书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能力的过程和载体,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认真进行教案设计,一个优秀的教案对教师上好一门课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理论力学课程性质和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严谨而生动理论力学本身具有较为严谨的理论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语言的严谨性,特别是针对特定的概念。不严谨和不准确的表述会造成学生对理论理解的错误或偏差,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准确表述如果初期得不到纠正,会逐渐成为“习惯”,教师自己却很难发觉[8]。此外,教案的语言要生动,换句话说,要口语化、接地气。如果在教案设计中一味追求理论性和概念性较强的书面语言,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严谨的背后,教师还要结合自身的理解、感受、经历和生活积累,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的生动鲜活的口语化内容,维持课堂的活力。2.内容取舍要得当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切忌堆砌教材内容,应突出重点和难点,并将难点和重点区分开来,时间安排上对重点进行倾斜,严格执行大纲的教学安排,不能不分主次地将所有内容都作讲解或只简略讲解。在例题的选择上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反映课程的重点。同时例题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逐步深入,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拓展性和可讨论性,以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3.板书适当且适量现在大部分独立学院课程都要求多媒体教学。对理论力学课程而言,由于电子课件的使用,大部分信息直接显示在PPT投影上,信息量大,切换快,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解时间,甚至感到记笔记的时间都不够。因此,在教案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板书,放缓课堂教学节奏,给学生一定的接受时间和空间。但板书也应适量,不宜过多过杂,避免直接摘抄PPT上的内容,最好可以做到与其相辅相成。 (三)课程教学应环环相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一篇好的文章,开头要像“虎头”一样炫丽精彩,才能引发读者看下去的冲动;文章的主体内容要像“猪肚”一样饱满充实,读者才会觉得有血有肉,不会感到空寡无味;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剪短有力、耐人寻味,才会让读者觉得意味深长。同样,一门理想的课程教学,教师也应做到“虎头、猪肚、豹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1.“虎头”———绪论要精彩,印象要深刻 课程的“虎头”便是绪论,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交流和了解的第一课,它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教师应充分准备,力求精彩生动。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对绪论重视不够,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只讲纪律要求,有的甚至跳过直奔主题,严重影响学生听课的欲望和兴趣。对理论力学课程的绪论部分,可以先共鸣,然后看发展,紧接着回到现实,最后按课程顺序推进教学,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共鸣指先从高中所学的牛顿三定律引出,让学生知道课程的理论基础,舒缓学生的畏难情绪;然后,从宏观上讲解漫长的力学发展历程,让学生知道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等力学巨匠们如何探索发现力学真理,感受力学的魅力;接下来,回到现实,介绍当前发生的与力学相关的一些重大科技事件中涉及的关键力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力学发展到今天,不管是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仍然在深化和拓展中;最后,回到课程,论述理论力学就是将工程问题简化为力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工程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2.“猪肚”———生活、工程实践伴课行 理论力学课程的“猪肚”就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如果只讲定理和公式,这样只能使课程学习更加无味。应主要结合生活和工程实践,丰富教学的内容,拓展课程的实用性。为此,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平时应注意搜集和积累一些古今中外与理论力学有关的趣话和事例,对生活和工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提炼,适时适量地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出发,剖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工程观,提升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和对自我的认同感[9]。例如,在讲解静力学的基本定理———二力平衡定理时,可以适当引入生活中的轮盘抽奖为什么可以保证公平性的原因;在讲解合成运动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看到雨点垂直落地而在车上看到的却是雨点迎面而来的现象;在讲解动量矩守恒定理时,可以播放跳水运动员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运动员空中翻转时要抱膝,而入水时却要伸展身体。 3.“豹尾”———铿锵有力搭桥梁 在独立学院,理论力学课程的“豹尾”往往是达朗贝尔原理和虚位移原理。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本应是“豹尾”的内容,却往往变成了“蛇尾”。一方面,教师为了应对期末考试,对相应的课时进行压缩,以预留较多的考试答疑时间;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课程中会讲解,理论力学课程就没有必要过多过深地涉及。事实上,理论力学课程是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课程的基础,应该发挥其“启后”的作用,为学生搭建通向这两门课程的桥梁。如若只是草草了事,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论力学的魅力,也会导致理论力学课程在力学课程群建设中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结语 独立学院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难度很大,本文总结探讨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提高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还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摸索和改革,更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 作者:姜毅 陈蓓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泰州科技学院 力学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土力学课程教学 1注重工程实例的应用 工程实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使难懂的抽象的原理概念形象化,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让教学内容生动起来,解释的易于理解。工程实例应用在下面教学节点时,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1)土力学绪论的讲解时,利用工程实例来加以解释土力学是一门工程实用科学,如果土力学的强度问题、渗透问题、变形问题处理不好,将会导致严重的工程事故。在这里,每个问题举出一些典型的工程实例来讲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对土力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有深刻的认识。2)在讲授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前,都用与本章理论知识相关的工程实例导入本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即了解到本章要讲什么知识,学习它可以解决的工程问题,学习目标清楚明了。3)在讲到某一些难懂的概念和原理时,可以用合适的工程实例来加以解释,促进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深刻理解。当然工程实例的应用,如何能做到上课时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并且具有新意,离不开教师平时的积累。所以,教师平时应多阅读国内外各种新出版的土力学教材,以博采众长,另外还要不断关注国内外专业期刊和各种工程网站,注重工程实例的收集。 2注重土力学公式的示范推导 土力学原理的得来和公式的推导不同程度上是建立在力学的基础上,又加进了适合土这种特殊材料性质的一些假设。所以多数土力学公式和原理是可以进行推导的,在这些地方就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力学知识,区别对待是否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对于学生已具备了数学和力学知识的公式,强烈建议教师要对这些公式做示范推导,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公式的推导。这样,既复习了以前所学的力学知识,也让学生对土力学这门学科的严密性有了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材中的公式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不需死记硬背,在使用公式时也不易出错。例如: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讲解土抗剪强度的极限平衡条件时,用莫尔圆推导土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的基本表达式,教材中提供了三种不同表达式,但如果我们掌握了公式得来的过程,画出莫尔圆和抗剪强度包线,自己即可很容易地导出这些公式。同时也给讲解朗肯主动土压力强度和被动土压力强度的公式推导做了很好的铺垫,朗肯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强度公式是基于极限平衡条件而建立的,教师只需让学生分清哪个力是大主应力,哪个力是小主应力,就可导出土压力强度公式,然后再根据强度分布图,计算面积即可得出土压力。学生掌握了这些公式的关系,既不需记很多公式,也不会用错公式。例如部分学生在算土压力时,经常会直接用某些教材中的土压力的式子,这往往会因为搞不清公式的适用条件导致出错。如果学生知道公式的由来,先计算土压力强度,再绘制分布图,最后求土压力则不容易出错。当然在土力学中,三相比例指标的变换关系推导,基底附加应力计算时,运用材料力学压弯组合公式时的公式推导等等地方也都应该要求学生掌握。 3注重易混淆概念的对比 在土力学中,经常有些名称相似但内涵不同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所以在讲解时,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做对比解释,给学生解释清楚它们的不同,避免混淆。例如在讲解附加应力、自重应力、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时,要讲清楚前两个概念是从力的产生原因上对力的分类定义,由外荷载产生的即为附加应力,由土体自重产生的即为自重应力;而后两个概念是从对力的分担上进行分类定义的,由土骨架承担的荷载即为有效应力,由孔隙水承担的荷载即为孔隙水压力。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还有:土的天然重度、土粒重度、浮重度、饱和重度、干重度之间;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之间;变形模量、压缩模量和弹性模量之间;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之间等等,在这些地方,采用对比讲解学生理解的会更透彻。 4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土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可以包括试验和现场参观。土力学试验是土力学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它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土力学理论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土力学课程中的试验很多,可根据试验的特点通过学生不同的参与方式来完成。一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试验,例如土的含水量、密度、液塑限试验,压缩试验、击实试验和直剪试验;另一种试验是教师演示试验,例如三轴试验等;还有一种试验可通过视频来让学生观看学习。现场参观是教师带学生深入到施工现场,让学生现场认识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和基础施工方法,在施工现场学习有关土力学的理论知识,感受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场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和从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充实理论知识,积累工程经验的过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早日适应工作环境打好了基础。除了以上四点外,还有几点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重视的。例如:土力学中重要的专业术语和词汇要给出英文翻译,让学生早接触,早熟悉,为将来能更快地适应国际工程合作做好准备;一些重要的岩土工程软件可简单地介绍给学生,为感兴趣、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提供方向;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综合习题或设计题让学生去做,从而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体会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总之,土力学课程要想让学生学好,教师必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积累专业知识,摸索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掌握与学生课堂的互动技巧,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土力学课程。以上是作者从事土力学教学以来得到的一些教学心得体会,现总结出来供教育界同仁共同探讨。 作者:王宇辉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力学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改研究 1概述 《工程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要求学生掌握静力学的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静力学基础知识求解工程实际问题。而《材料力学》部分内容则要求学生掌握五种基本变形———杆件的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弯曲;还要求学生掌握杆系结构的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学生通过以上专业知识的学习后,能为今后从事相关的工程结构设计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施工奠定必备的力学基础知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而言则是毕业后能在勘察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勘察设计工作,在施工单位从事相关的施工管理工作,在监理单位从事相关的建筑监理工作,在机关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经过一定时间的工程锻炼,能取得结构师、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等执业资格证书,成为该行业的专门人才。江西科技学院为适应高等教育转型需要,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了《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三大目标: 1)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与借鉴; 2)培养学生对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利用力学知识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力学基础; 3)培养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基本实现了以上教学改革目标。 2《工程力学》课程传统教学中的弊端 1)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对工程应用有所忽视。土木工程传统的力学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内容,这些力学课程注重系统理论的教学,这个优点在教学改革中应继续发扬。力学知识来源于工程实践的总结,在工程中又可以运用力学知识服务于工程,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我们应做到力学原理与工程实际的有机结合。传统的力学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根据工程问题简化得到力学模型。b.对力学模型进行相关的分析。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后者比较注重,前一个问题很少涉及或几乎不涉及,割断了相关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2)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试验内容,当前很多高校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要“厚基础,宽口径”,理论课时压缩严重。《材料力学》部分有较多的实验内容,如测量应力和应变、圆轴的扭转等。当前应用型本科的力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a.由于实验设备和教师师资的限制,一些力学实验表现在以理论授课为主。b.局限于一些条件,力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些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一个补充。c.由于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原因,一些学生对实验教学态度不端正。d.一些老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3)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采取“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如今,计算机和多媒体发展技术日新月异,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显然不适应这种发展。应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同时对于一些计算量较大的例题或是习题可以采用编程计算,也可以将一些力学软件引入到教学中,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 3《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结合江西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教改实验。在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教学改革方式。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兴趣教学法。上第一堂课时,我们要求参加实验的老师采用兴趣教学法,先不要太快讲力学知识,而是先把土木工程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设计、施工、监理等逐一向学生讲解,然后向学生介绍力学知识在这些行业中的应用。通过土木工程中的一些实例来激发学生对力学的兴趣。例如为什么钢筋和混凝土能很好的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力学性能。这是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力学问题。如果直接给学生讲一些力学概念、力学理论,学生无法提起兴趣,但例子一来,学生兴趣就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些实际工作的力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力的概念,开展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力是力学课程中最重要的概念,很多看来和力毫无关联的概念,都可以借助力的概念来加深理解。例如在讲授自由度和约束的概念时,一个单链杆相当于一个约束、一个单铰相当于两个约束、一个固定端相当于三个约束。若能结合支座反力的概念,如图1所示A处链杆可以提供一个约束反力,因此相当于一个约束;B处铰结点可以提供两个约束反力,因此相当于两个约束;C处固定端可以提供三个约束反力,因此相当于三个约束。将约束反力的概念和约束个数等效起来,能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自由度和约束等概念的理解。此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结合《工程力学》与土木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程有机的设计了一些实验。例如结合课程性质,我们将《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有机结合,设计了一个综合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材料实验,了解主要土木工程材料,如混凝土、钢筋、水泥、石子、砂子的性质,通过综合实验验证其力学性能;还可以通过《材料力学》实验验证钢筋、混凝土等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的相关力学性能;最后还巩固了混凝土的配合比知识,通过配合比计算,制作实验试块,通过养护检测混凝土不同龄期的强度比例。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实验设计,凸显力学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地位。这些做法在教学中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教学效果。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以传统的教师授课为主,辅助部分实验实践学时。在理论教学时,如果部分内容能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该课程若能结合一些力学求解器等软件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求解器验证理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的多媒体环境中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为此,我们专门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购买了《理论力学求解器》《材料力学求解器》等教学软件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例如结构动力计算的频率分析具有较大的难度。如图2所示的两个自由度结构,在判断ωa和ωb的大小关系时,结合教学软件中的模态分析,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图2中所示两自由度结构频率的大小关系。 4)加强该课程和实际工程的结合。力学知识是伴随工程发展而诞生的一门学科,力学知识起源于工程的总结,但需要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将工程实际模型化,简化成杆件或杆系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工程结构简化成符合要求的力学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将梁简化成为杆件结构,如何将杆件之间的结点简化为铰结点、刚结点等连接方式,如何将梁与支座的结点简化为固定端支座、固定铰支座。这些都需要我们将简化的来龙去脉详细向学生讲解。此外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中的一些力学原理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力偶是一个较难理解的力学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司机开车两手握方向盘,实际上就是一个力偶。让学生通过一些常见现象既掌握了力偶的原理,对力偶的力学效果也加深了理解。 5)完善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在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教学研究、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需要不断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具备“双师型”能力和资历的老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能把握好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较好地结合专业和工程实践,针对性较强,在课题教学中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工程实践知识。作为一名力学老师,应利用好寒暑假和平时休息时间参加工程实践,成为工程师或取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 4结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对部分教学改革措施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另外还要不断加强该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结合,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遇到一些新的挑战,随着力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对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难题,《工程力学》的教学如何适应这一新的情况,这也是我们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教学改革无止境,相信今后《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朱街禄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力学专业论文:木工程专业力学教学机制 1非力学类课程的结构体系 1.1钢结构设计原理 钢结构设计原理在第5学期开设,包括钢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钢结构连接、受弯构件的设计、组合变形构件的设计、无盖和网架结构设计等。钢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以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为理论基础,从力学模型的简化,计算理论的应用,计算公式的推导都是相同或相似的。 1.2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 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在第5学期开设,内容包括轴心受压构件计算、受弯构件计算、受扭构件计算、偏心构件计算、预应力构件计算等。混凝土梁、板、柱构件的受力模型基本属于弯曲和压缩,在截面积设计、配筋计算时所用的理论方法基本和材料力学相似。 1.3基础工程 该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包括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设计、桩基础与深基础的设计、软弱地基处理、特殊土地基等。不管是独立基础还是筏板基础,其基底均受土压力,力学模型根据土力学知识进行简化,但最基础的计算依据还是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外力内力理论。桩基涉及到摩擦力和压力相关理论。 1.4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是第6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内容包括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验算、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各种类型房屋抗震设计等。结构力学是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材料力学的强度条件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依据。 2知识体系的建立 由以上分析可知,理论力学的静力学、摩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这三大力学是后续大部分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设计依据,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不在同一时间,相隔较长,且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力学缺乏钻研和独立思考精神,没有真正掌握有关理论,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早就将有关力学方法理论忘记,这直接导致专业课学习比较困难。如果能建立起一个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在前期力学课程的学习中穿插讲解后续课程的部分内容,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提前介入专业课,这对学生学习和课群建设是有很大帮助的。 2.1知识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首先需要固定教材,规范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知识的延续性,前后呼应是特点。固定了教材就可以充分满足延续性,规范了教学内容,可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还可以避免重复讲授。其次是稳定授课教师。各课程的讲授是由不同教师承担的,教师是知识体系建立之后的实施者和检验者,知识体系的延续性需要教师的延续性,稳定的教师是知识体系延续性的重要保障。第三,需建立各任课教师的备课制度,将知识体系的概念和设想介绍给相关教师,使教师的授课过程主动在知识体系的框架内进行。 2.2将后续课程部分关联内容提前介入教学 静力学是理论力学中最初学到的内容,所以将后续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求解支座约束反力的例子放到静力学中去讲解是很好的选择。材料力学主要求解构件的内力,特别有必要讲解桁架内力计算、刚架内力计算和弯曲梁内力计算,叠加原理也需要重点介绍,这些都是结构力学所学内容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下面通过几个例题用来说明如何将后续课程部分关联内容提前介入教学。 3结语 力学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对各课程知识点不断进行梳理和提炼,各教师之间需要坚持不懈的交流和沟通,授课方法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而授课效果也需要一个时间段来检验。力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成功实践,对其他以力学为支撑的有关专业的教学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唐红春 王璐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力学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力学教程探新 一、教学现状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最早接触工程知识和工程结构概念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力学课程的学习后,才可能往工程方向发展,因此,建筑力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能力、学科素养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建筑力学教学现状及问题:首先,教材选择较为局限,大多数教材都以三大力学部分内容为主,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课时不够内容取舍难;教材内容与实际工程存在一定差距,结合工程实践的例子少,教与学脱节。其次,建筑力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及相关专业术语还不甚了解,导致上课没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最后,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有诸多计算问题,如微积分应用等,这对部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有难度;课时量的压缩使课程学习进度加快,学生在课外需花大量时间加以巩固。为此,探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建筑力学十分必要。 二、如何学习建筑力学 (一)调整教学内容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选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力学》(周国瑾等编著)作为教材,该教材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等专业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将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内容加以综合、归类编写而成。教材内容以掌握概念为基础,突出了建筑物设计、施工安全方面的考虑,如雨篷、塔吊、烟囱等的受力分析,强化力学在结构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的展开以解析分析和计算为手段,从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出发,对建筑力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建筑力学教学重心转移到为后续建筑结构选型和相关建筑模型制作作准备和铺垫。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工程与理论知识的对应关系,确定建筑力学的理论教学重点内容。考虑建筑力学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行为,重新确定建筑力学理论的知识学习领域,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划分,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和合理性。课程内容调整思路如下:(1)在绪论部分介绍与建筑结构有关的术语及荷载的传递等,强化结构计算,特别是支座、杆件的简化,使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初对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以及与工程实际构件计算的关系,正确认识课程重要性。(2)将空间力系的计算与平面力系结合,作为平面力系的延伸,不单独讲解,并将物体的重心相关内容合并到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进行学习。(3)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压缩定理和公理的推导课时,增加受力图分析和相关计算课学时,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4)将结构力学中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放入静力学部分约束与约束反力的计算中,通过了解静定结构的组成规则,理解约束的种类和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习计算约束反力,便于分析结构支座平衡问题,从而可对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静定结构支座反力计算和杆系结构体系的计算讲解更为深入和透彻。(5)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由单跨到多跨,再到刚架,逐层深入,由易到难。把梁的变形和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放在一起,可以将挠曲线方程计算位移和用图乘法计算结构的位移联系在一起,前后衔接,精简内容。 (二)改变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学习激情,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目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头脑风暴法,模块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施工现场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等。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翻阅与教材有关的书籍,搜集相关资料,制作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教学道具,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讲授中,如何引出要讲解的知识点,如何与前面所学内容相关联,让学生掌握什么,如何应用。这都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力学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讲空间一力对坐标轴之矩时,用开窗户或开门来举例,就能很好地说明力矩的计算。对于平面图形的几何特性中惯性矩的讲解,可以结合实际工程中柱的截面惯性矩,对于矩形截面,对x轴和y轴的惯性矩分别为Ix和Iy,让学生判断对于矩形柱截面,在柱网中如何摆放柱子,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轴的截面惯性矩的认识,并用惯性矩的概念去解释一些结构构件受力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建筑力学中的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杆件的轴向拉伸和压缩时,内力分布及单元体的受力比较抽象,通过动画演示,抽象的内容简单化,针对性和趣味性更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筑力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必要建筑力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具备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建筑师,要有力学的概念,能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处理基本的构件受力问题,避免给后续的结构设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有的概念较抽象,要调动学生对实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如力偶矩的概念,让学生联想手持方向盘的感觉,以此解释、分析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力偶矩概念的理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公式和基本定律的推导要注意讲解分析思路,提出其内在规律。各章节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并展开横向、纵向比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达到正确应用公式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知识体系更系统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启发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讲完拉压杆的轴力和轴力图后,让学生思考在相同受力条件下,杆件截面在有缺口和无缺口两种情况下的破坏情况,从而引出应力概念,启发学生思考。 三、结语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但教学的预期目的和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一致的。在“教”和“学”两个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找到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真正掌握力学知识,为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韩风霞单位: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力学专业论文:电力学院专业教师个人教学管理工作总结 一、政治思想表现 1.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脉相乘,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新时期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本职工作,也就是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树立教学管理,服务第一思想观念,强化教学管理服务意思;学习科学发展观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为学院教师服务的思想意思,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工作学习中努力起模范带头作用,对同志热心帮助和爱护,对工作认真负责踏实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良好教师职业道德。 2.认真学习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认真学习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深刻理解各项管理制度的深度和宽度,政策执行准确,管理全面到位;深刻理解学校“两严”治校方针,在执行“从严治校,从严执教“方针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做事原则,树立人文关怀、亲和管理思想观念,在具体执行政策时即要做到宽严结合,又要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维护电力学院师生合法权利和利益。 3.执行党员干部廉政自律情况 认真学习党中央及学校关于党员干部廉政建设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和内含,按照文件要求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严以律己,作风正派,做到拒腐蚀永不粘。在项目招投标中积极维护学校利益,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在工作中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公正廉明,不打击报复。自从事电力学院管理工作以来没发生行贿受贿问题。 二、电力学院教学管理工作 1.专业建设工作 目前电力学院共有四个专业,分别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中热能与动力工程分为两个培养方向,即火力发电方向和水力发电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院**年申办新专业。一年来我们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评为省级品牌专业,水力发电被列入国家资助重点建设实验室。教学计划改革稳步推进,专业培养计划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基础,只有制定科学合理专业培养计划,才能完成培养学生所需要知识水平和技能。现有培养计划大部分是**年教改时制定的,虽然当时制定考虑很全面,经过几年执行实践表明现行的培养计划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本学期我们认真研究现有培养计划,走访几个专业,并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讨论和分析,主要存在几个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专业基础课按分配计划学时完成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很困难;二是有些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培养特本文出自公务员之家/色;三是有些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合理,学时分配不合理;四是相关课程开课顺序不衔接;五是有些课程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六是选修课程安排多开出的少,学生选择余地不大;七是有些课程当时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实验设备,现在有了实验设备需要修改课程授课学时。真对存在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进行专门讨论研究,力争使我们培养计划科学合理,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 2.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工作 依据“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基本思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手段,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一是严把考试试卷质量关,即对各科考试试卷难易程度、试题覆盖全面性、试卷题量大小、试卷板面质量、分数设置合理性等进行了严格把关;二是对考试成绩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主要课程成绩进行了抽查,绝大部分教师成绩评定符合要求;三是进行两次学生评教活动;四是积极与校督导团沟通和联系,及时对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进行反馈和沟通;五是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建立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座谈会上学生对电力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电力学院拥有一支基础知识扎实、教学态度端正、师生关系融洽高素质教师队伍;六是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学院开展了多媒体教学比赛,各个教研室分别进行预赛,这项措施有力促进了我院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师职队伍建设 电力学院能否快速发展,教学质量能否快速提高,关键看教师队伍,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职队伍,已经成为电力学院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我们学院现有教师队伍基本满足教学工作开展,但师职伍结构还不尽合理。一是高级职称人员及高学历人员偏少,目前只有教授4人,博士5人,分别占教师总数6和7,这与我校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相差甚远(教授20,博士40);二是老中青年龄结构不合理,电力学院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电力学院教师队伍65,并且承担了75以上本科教学工作量,他们刻苦专研业务,工作积极努力,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水平逐步提高,一年来没发生一起教学事故,已成为电力学院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三到五年内他们将成为电力学院骨干力量。因此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如举办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多媒体教学比赛、邀请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进行课堂观摩教学等。在引进人才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甚微,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人才引进困难情况下,走自己培养的道路,今年争取到6个在职读博士名额,在全校各院系中是比较多的,力争三年内使在职读博士人数达到20人,争取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教学团队建设成绩显著,以高传昌教授为主水电工程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4.学生选课工作 选课是学生修读课程的基础,学生应根据自己学习能力合理选择所修课程,选课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学生选课活动是教学管理过程出现问题最多的环节之一,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生选不上课,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选不上课主要原因是选课态度不认真,为此我们九月分别在龙子湖校区和花园校区召开选课培训指导会,对学生选课进行了严格要求,十二中旬又专门召开各年级导师会议布置本文出自公务员之家/选课工作,进一步强调选课严肃性,要求学生一定认真对待选课,同时对上学期没有选上课学生给予了通报批评。 5.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等重要,实践教学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重要环节之一。强化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重意义。一是要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二是认真审查实习计划和实结,课程设计题目和课程设计总结,并提出性指导建议和意见;三是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监督,认真抽查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辅导时间及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等;四是要求大课程实验教学进行合理分组,统筹安排,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和实验效率,实验教师不惜牺牲大量业余时间,保证了实验教学任务完成。 6.教学管理日常工作 教学管理日常工作覆盖面广,任务重。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进程的制定和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学进程制定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落实。电力学院在师资资源紧张的条件下,合理制定教学进程,充分调动全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证了20**年教学任务的顺利落实;二是学生考试及学籍管理工作,主要有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和监考工作,计算机等级证考试报名和监考工作,组织学生参加课程的补考及申请课程的重补修工作,指导转专业、转校生进行课程的补退选工作;三是学生学籍管理,按时完成学生成绩的登录及上报工作;四是教师课表、教学任务书的下达、教师授课计划的审核、教师评学工作的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考试试卷的管理、教学检查工作、教材征订统计、教学工作量统计审核、导师和教研室主任的考核。五是协助其他院系完成夸院系教学任务安排,以保证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 三、本人教学科研工作 20**年承担一门本科课程教学和两门研究生课程教学,总教学工作量360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掌握重点与难点;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关心学生,重视学生信息反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做好课后辅导,及时批改作业;积极参加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本年度共指导研究生五名,毕业研究生两名,另有两名研究生完成开题及期中检查工作,认真审查修改研究生论文。科研工作共完成两项纵向项目省级科技成果鉴定;4篇,其中核心两篇,ei收录一篇;科研项目到帐金额11万。 四、其他工作 积极参与东区公寓楼建设工作,受校领导委托被聘为公寓楼电气安装质量监督员。主要参与了东区中心配电设备选型及考查工作,与基建处、工会等相关人员一道共考查六家开关柜生产公司,提交了考查报告;参与了龙湖变电站到中心配电房10kv高压电缆地埋方案论证工作,考查了五家建筑安装公司,提交了考查报告;与基建处、工会等相关人员一道考查了五家电梯公司,完成考查报告;参与公寓楼弱电系统配置方案论证及设备的选型工作。 五、工作存在不足 教学管理工作头绪多事务烦杂,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教学工作无小事,稍有疏忽大意就有可能给教师和学院带来很大的损失,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事无巨细,工作任务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本学期教学秘书只有徐燕老师一人,她任劳任怨做好本职工作,不惜牺牲大量休息时间来安排各项教学任务,为电力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付出艰辛劳动。虽然我们教学管理做了大量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我们工作方法和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二是对教师人文关怀不够全面,如果因本文出自公务员之家/为我们工作疏忽给你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在此深表歉意。希望广大教师多提宝贵意见,以利于我们今后改进工作,为广大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力学专业论文: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针对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点及理论力学课程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教学要求,为满足工程教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以临沂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为例,从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使其适用于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理论力学 一、引言 近年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对工科特别是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将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需要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国家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制定工科学生的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1],成为了新时代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临沂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之一,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专业培养改革方案。理论力学作为机械专业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必然面临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改革的重大挑战。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思维模式,抛弃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二、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理论力学是一门经典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内容体系成熟的力学课程[2]。多年来,理论力学的结构体系、理论框架、基础知识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理论力学的授课课时已从96学时逐步削减为64或48学时,课时量被极大压缩,短时间内讲授完理论力学中的全部内容(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不能保证学生完全接受和消化,更不要说应用这些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的授课方式主要是采用PPT与板书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对PPT的依赖性很大,PPT使得每堂课的信息量较大,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么多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难度,并且学生课外活动较多,课下复习投入的时间少。所以,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消化课堂上的内容,总会留下部分知识空白,时间长了,未能掌握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和学习的兴趣,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 我校机械类专业理论力学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半学期进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但也使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投入学习的时间较少。这为理论力学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 三、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论力学的课程内容比较成熟,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大部分的内容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3]。为了与工程教育实践相结合,针对我校应用型机械类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理念,对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化改革与调整,将理论力学的课程定位为“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理论力学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轻理论推导,重分析方法与实践应用。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比较清晰准确,学生需要课前自学就能明白,不需要在课堂上再进行讲授;理论力学的部分内容与普通物理的内容重复,如点的运动学、刚体的简单运动等,这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课下自学;对一些比较复杂推导过程的定理,如点的速度合成定理,不需要给学生详细介绍速度合成定理的数学推导,只要重点强调怎样使用定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要合理安排习题课的数量和质量,精心选择题目,尽量使习题来源于生活实践,增加习题的趣味性和综合性,通过对习题的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总之,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结合学生思维发展和时代环境的变化,根据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删繁就简,注重突出知识点在实际工程分析中的应用。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机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革新,理论力学的教学模式也需进行更新和发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传输渠道,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知识高效快速地传输给学生。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传统的PPT+板书讲授方法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分组研讨的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课上忙听讲、课下忙作业的学习现状。临沂大学每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留下30分钟的时间供学生讨论研究。教师在15分钟内,借助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动画、图像等对复杂的力学模型或机构进行演示,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在研讨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分组讨论,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选择一些工程实例作为讨论的题目,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答疑。讨论结束后,在下一次上课之前,每个小组要选出一人将本小组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题分析思路和结果用PPT或WORD进行展示。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做出详细解答,将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录制成微课程,发送到网络学习平台或者直接发送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手机或网络进行深入学习。微课程内容的重点明确突出,时间短,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特别轻松,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引进近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使学生能观察到理论力学在实际工程领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理论力学考试方式多为闭卷考试,理论知识较多,考试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试题来源于各种题库,这种方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有些学生平时不参与讨论学习,只靠考前突击复习,也能考试及格,但是考完后就全部忘掉了,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这种纯理论性的考试存在很大的弊端。为此,在考核方式改革中,用学业成绩代表理论力学课程的最终成绩,学业成绩的构成方式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只占学业成绩的30%,而平时成绩占学业成绩的70%。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参与成绩、研讨成绩和研讨过程表现成绩三部分组成,课堂参与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研讨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研讨过程表现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研讨成绩占比重较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敷衍了事;过程表现成绩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平时成绩的评定比较灵活,教师在平时讨论过程中需仔细考核,严格执行。从考核模式的改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再是单一的理论计算,更加注重了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控,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学习积极性。 四、结 理论力学课程在机械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科院校,需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本课程来说,要求学生会用理论力学中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工程素养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力学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 流体力学是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两方面,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方式、加强课堂管理与沟通、注重实验教学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以期探索出一种更好的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流体力学 教研改革 教学模式 0引言 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培养适应工程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流体力学作为其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所以,掌握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应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然而,由于流体力学知识晦涩难懂,学生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其掌握,熟练应用就更是勉为其难了。因此,在少学时的前提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值得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根本动力。流体力学课程知识结构复杂、概念抽象、数学公式繁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加之学生对其在工程建设中重要性认识不足,心理上不够重视,造成学习积极性差。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设计翻转课堂,让学生参与主体教学,从而启迪他们的自主思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这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知识储备量选择适于翻转教学的知识点,比如流体静压强分布这部分内容,首先它易于理解,其次可以通过学识基础进行逻辑分析得到,第三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较强的响应,所以非常适合让学生自主操刀讲授。(2)根据学校特色,优选教学内容, 贴近实际应用。比如,针对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偏重房屋建筑的特点,流体的相对平衡、桥梁孔径的计算方法及气体动力学等内容可安排为自学内容,多讲水工建筑物地基的抗渗稳定处理、水流对输送管道的冲击力等等。(3)在教学过程中省略繁杂公式的推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现象转化为清晰的动画描述,以应用为目标,遵循“基础理论-案例分析-工程应用”的路线,注重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讲授,重视工程技术问题的引入,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如何提取主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并能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描述,建立数学模型。可以说这也是对授课教师的挑战,改变以往只面对抽象理论的现状,深入到工程当中去,与工人打成一片,了解实际问题,熟悉工程技术。 2优选习题,注重引导 掌握基本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前提,教师可对习题分类整理,从考察基本概念的基础部分逐步过渡到代表性的、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应用部分,注重引导学生从解题过程学会对流体力学知识的应用,并会举一反三。教师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适量的思考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另外,作业是学好流体力学的必需环节。通过适量的习题,不仅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还可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批改作业过程中认真记录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得上、不掉队。 3小班授课,加强管理 由于师资紧张,防灾科技学院流体力学课程中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突出,一个老师常需对七八十个学生一起授课,管理150左右学生的课程学习。所谓“强将难敌重兵”,即便是精力再充沛的老师面对人数如此众多的学生也难免出现管理不善,况且,伴随手机电脑的普遍而衍生出来的诸多问题都难以解决。课堂上,教师的重点是讲授知识,然而大班管理难度的增加势必会影响授课质量。因此,建议在流体力学课堂中采用三十人左右的小班授课,一方面方便教师管理课堂纪律提高授课质量,另一方面方便教师设置课堂互动和讨论,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一对一指导。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面对刚结束高中繁重学业、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大学生如何做到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严苛的要求肯定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疏松的管理势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沟通在此时一定是一个绝佳的方法,放低教师姿态,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课上时间不够可以借助互联网建立QQ群、微信群利用课下时间在线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只有深入的熟悉,才能找到问题所在,从而进行引导。这显然是大班授课难以做到的。 4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流体力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然而,集中时间内完成的演示性实验教学不能实现人人操作,且以实验报告为考核手段也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为此,可以利用周末适当拉长实验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参与操作,并且放手让他们去做,将之前教师个人难以实现的实验细化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例如雷诺实验,不同管径的拆装、不同流体的转换、不同流速的控制,都让学生自己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提高爱护公共设备的责任心。当然,这一方面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对实验设备的维护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为了避免出现学生对实验报告的相互抄袭敷衍了事,考核时不能只计较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要全面综合学生的操作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可以设置加分环节,给出题目,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这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能激励他们对知识的创新利用。 5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考察方式是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旨在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考试的检测和导向作用。流体力学的考核长期以来都是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的,虽然这种形式简单、高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学生不求甚解,死记硬背花费大量时间,导致学习压力增大,并且考察的内容不够全面。中共中央国务院《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全面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可以采取半开卷考试形式,即学生参加考试可以携带一张写上课程相关内容的A4纸进场,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使命题更加科学,将重点放在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此外,改革以往“一卷定成绩”的现象,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一方面降低考勤在平时成绩所占分量,将课堂互动和讨论情况、翻转课堂的自学及讲解计入其中,另一方面提高实验教学考核比重。 6结语 任何一门课的教学都是以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为目标的,流体力学也不例外,这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更需要具有渊博专业知识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讲授如果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势必会使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本文根据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流体力学课程和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以期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积累、凝练、升华,寻觅更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能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力学专业论文:针对未来建筑需求的建筑学专业力学结构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建筑业飞速发展,未来建筑对建筑师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技术化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未来建筑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具体需求及现状,目前《力学结构》课程分为《力学结构》(1)和《力学结构》(2)两部分授课,论述了不同课程阶段重点培养的能力和知识点,最后针对未来建筑需求,提出了建筑学专业力学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思路,建议针对国际化、信息化和技术化需求加强专业英语、计算机技术、多专业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建筑学,力学结构,未来建筑需求,教学方法 建筑W专业属于建筑行业中的牵头专业,是建筑从概念到实现接力赛的第一棒,因此,建筑学专业的同学除了具有良好的建筑空间与形式设计专业素养外,更要培养统领全局的能力,了解涵盖整个建筑行业的知识。各学科中,以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最为紧密,掌握《力学结构》课程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基本的结构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未来建筑对建筑学学生的新需求 1.国际化。大型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开展国际招投标,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公司进驻中国,中国的建设公司也逐渐走出国门,不同国家合作完成项目的实例越来越多,国际联合办学模式也飞速发展,包括国际联合教学、国际短期设计、国际联合培养、国际短期交换等模式[1],这些都要求建筑学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英语过硬,了解国外的规范规定,加强与国际专业人员合作的能力。 2.信息化。BIM带给建筑行业一场技术革命,BIM技术将主宰未来建筑的全寿命阶段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各大设计院、施工单位都成立了BIM研究中心[2]。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应具备较好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应用设计软件,并熟悉BIM技术相关软件的对接,应大概了解不同专业的基本软件知识,适应未来建筑信息化的发展。 3.技术化。目前的建筑学教学与建筑艺术结合较为密切,但是人们对与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绿色建筑的发展,使建筑技术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绿色建筑思潮的影响对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3]。模块建筑、可变形建筑等需求各异的建筑也迅速发展,要求建筑师必须会应用各种绿色建筑技术、模块化连接与设计技术、变形结构的建筑设计技术等。因此,为了适应未来建筑业发展,建筑学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进行适当调整,在注重美学培养和传统建筑设计技术之外,应注重各种技术类知识的培养,了解新型结构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能够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了解建筑和结构类型前沿、提高专业英语培养等。 二、目前授课中注重培养的能力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力学结构》目的不同,需要先明白建筑学院学生学习《力学结构》的目的,需要从这门课程获得的能力,对教学非常重要。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未来建筑师的基本力学素养,理解建筑形式与结构骨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4]。《力学结构》(1)是以讲授结构力学为主的课程,《力学结构》(2)是以混凝土、钢结构、地基基础和抗震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1.通过《力学结构》(1)的学习应掌握的能力。通过《力学结构》(1)课程的学习,建筑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获得一个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并不是仅仅会做简单的弯矩图就可以,而是应该了解力流的走向、传递和相互作用的原理,为建筑的概念设计提供一定的力学功底。因此在教学中的重点并不是仅仅是讲解每一种梁和刚架的内力图、内力算法和位移算法等,还应该讲解不同结构类型可以简化为哪种简化模型、结构计算简图中力流的分布和传递路径、为什么要计算内力图、计算各种内力和位移,利用结构设计实例讲《力学结构1》的各章串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流程图。 2.通过《力学结构》(2)的学习应掌握的能力。通过《力学结构》(2)的学习,应该了解结构学科的种类,如结构类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砌体结构等,通过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特点、构造要求和简单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建筑设计奠定基础,了解什么类型的建筑应该采用什么材料的结构,了解每种结构的构件尺度是多少。此外,根据结构的不同设计阶段,力学结构课程还包括高层建筑结构、地基基础、抗震设计基本知识等章节,通过这些章节的学习,应让学生理解实体结构的设计包含了结构模型的建立、结构模型的静力分析、结构模型的抗震分析、地基反力的计算、杆件应力比的计算和位移参数的计算等,这些流程都是与课程章节一一对应,形成一个整体的流程图,将这一部分串成整体。 3.通过前沿工程技术赏析应获得的能力。除了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应了解一些结构的前沿知识点,比如大空间建筑和高层的结构类型、传统和新型结构形式、案例分析,新型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点,国内外代表性建筑的视频讲解、设计流程等。因此在课程中,除了讲述基本知识点,应通过大型工程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有助于加深对结构的理解,拓展建筑设计的思路,在思考建筑设计的同时,能够更多的思考结构与建筑的结合,体现出结构美。 三、基于未来建筑对建筑师需求的教学方法提升 1.工程实例结合课本知识点,同时紧密联系建筑设计。目前的授课已将工程设计实例和课程知识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将课程知识点串成一个整体,但是对于建筑学同学来说,将所有知识点反映到建筑设计中更为重要,学生应该了解所有的结构知识将会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知识点在建筑设计中的反映。 2.开展建筑、结构和环境设计联合小组。建筑学是一个综合大学科的龙头学科,应该尽早培养技术和沟通能力,可在课程末结合土木系和环境学院课程,组成联合设计小组,完成一套简单的建筑、结构和环境设计,结束后开展项目展示并由不同专业老师给出分数,综合成绩作为最后成绩。通过与结构和环境专业同学的配合和沟通,不仅可以将力学结构的知识点进行巩固,还可以锻炼协同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学习相关的结构技术和环境设计技术。 3.增加课程中实践环节。增加2周的结构设计大赛,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结构力学的知识提出一种桥梁、大跨或者高层建筑模型,进行受力计算、模型设计和制作,考察模型的建筑方案、结构受力和模型制作三部分成绩,得出最终成绩。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借助简单的结构力学计算软件进行结构分析。也可鼓励学生进行新型结构形式模型探讨,尝试变形建筑、模块建筑等新型形式,拓展思路,培养创新意识。 4.增加国外工程实例介绍。播放国外著名建筑的工程实例视频、国外著名高校公开课视频和各大建筑公司宣传视频资料,了解国外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结构技术等前沿技术,了解国外建筑设计情况,同时可增强专业英语的培养。 力学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群模块化建设 摘要:基于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力学课程群的建设将有利于精简课时的同时适应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从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实践教学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群建设思路。实践表明: 力学课程群的建设,可以有效压缩教学学时,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木专业;力学课程群;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0 引言 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工程教育为主要内容[1],其人才培养不同于研究型高校,亦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主要突出地方特色以地方市场为导向并主要服务地方经济[3]。其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工程项目现场的施工和管理。而现场工程师的工作是解决一个个实际的现场问题,实际问题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以及知识的联合应用。但课程的学习常常是独立的,相互封闭的,一方面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涉及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型练习较少。因此,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需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整体联系,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联合应用。 1 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改革发展趋势,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4]。课程群建设立足于课程群的系统性,在对课程群内容重组时,删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不强求单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5-6]。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理论力W、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是三门有各自特性又密切联系的课程,从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来看,减少学时和精简内容是大势所趋,它促使人们对新内容体系的建立这一更深层次上的改革进行认真的思考、探索与实践[7]。将理力、材力、结力三大力学进行有机的内容划分与整合,组成土木专业力学课程群,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而言,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子,也可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后续专业理论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力学课程群的建设,将有利于课时的合理分配,将精简所得的课时用于分析性的力学教学,用于力学课程的实验或者课外实践对切实地方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2.1 力学课程间内容衔接松散 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是理力、材力和结力作为单门课程进行讲授。三门课程安排在三个学期,每门课程有各自的体系。从目前的教学反馈可以看出,在讲授材料力学内容的时候用到理论力学的知识,结构力学又是材料力学的后续课程,但学习后续课程时学生对前面课程的掌握非常影响新课程的继续。因此自成体系的教学模式在对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衔接上考虑得不够充分,在追求各课程自身完整的同时造成课时的不合理使用,显著影响了教学效果。 2.2 实践教学涉及较少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涉及相对较少,几乎是纯理论性质,材料力学涉及的几个实验均为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实验过程相对简单,学生只需按实验教师的演示操作和实验指导书即可完成实验报告。且由于力学实验课是作为课内试验,并非单独成课,实验课成绩纳入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在学业总成绩中整体所占比例很少,学生对此也并不重视。此外,作为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过程,因此很多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并不高,滥竽充数者不少,这有违实验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群建设探索与实践 3.1 课程教学大纲修订 建立力学课程群,又必须实际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一致,就必须先从教学大纲的修订着手。具体而言,不同力学课程有不同的整合方式。从教学内容的整合不再一味追求单门力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和评价上都要做出巨大改革,为力学课程群建设的顺利实践提供依据。 3.2 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3.2.1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的授课特点,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主要是将原有课程的内容在精简的同时,进行合理的重新洗牌。精简要求删减与土木工程专业联系相对较弱的章节内容,重新洗牌是将原来课程中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得实际内容前后联系更紧密,学生更好接受,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3.2.2 合理实现课程群模块化 在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过程中,由于不再追求单门课程的完整性,因此可将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洗牌,构建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注重课程间相关内容前后衔接,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适时增加软件教学的知识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 项目组拟将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删除了与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培养目标联系较少的内容以及不必要的交叉重复性章节,弱化了应用性不强脱离实际的内容,增加与需求相适应的内容,初步确定设置力学模块12个。 3.2.3 制作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多媒体课件 制作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充分搜集各种素材,将工程实际与科技发展中的力学问题引入课堂,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本较低地实现理论与实验结合、问题与工程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起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目的[8]。 3.3 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力学课程常常被认为理论性太强而与实际脱轨,但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会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加强理解。 3.3.1 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的需求,同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差异,拟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实验内容从基础性课内实验向综合性课外实践延伸,实验性质也由验证性向综合性和探索性转变。基础实验是传统经典的实验教学内容,需要改进的是分组数量要尽可能多,争取大部分学生可以有独立操作动手的可能。综合实验是一门课程多个知识点或多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体现课程内容的交叉与融合,可以由学生自主建立团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实施,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开辟丰富多样的实践途径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场工程师,在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应当考虑增加多样化的实践环节。通过举办各类力学竞赛,比如“内力图绘制大赛“”创新型实验设计大赛”等;鼓励、指导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力学竞赛以及与力学相关的科技创新大赛;组织教师带队的工程认知实习,切实参与在建项目,开辟第二课堂;邀请企业专家进学堂等作为实践途径,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力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4 结语 力学课程群的建设,涉及课程内容的重新调整与优化,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和推进,更需要各力学课程教师的齐心协作。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模块本身知识点一气呵成,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便于课程的安排;实践教学的改革能最大限度地学以致用;两方面教学改革后的力学课程群建设,将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力学专业论文:采矿工程专业《岩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本文针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岩体力学》教学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理论实践并重、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结构等为一体的优化改革方案,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采矿工程;岩体力学;教学改革 一、《岩体力学》教学现状 《岩体力学》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岩石工程(井工开采、隧道、地下空间工程等)中一些力学现象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接受矿山开采和岩层控制基本理论和试验技能的初步训练,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及从事理论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岩体力学》一般在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完成后开设,在学生学习本课程时,不仅可对先修课程进行系统回顾,又可有效运用前期基础课程相关分析与计算方法分析宏观工程问题;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可为《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岩体力学所涉及研究范围及方法日趋复杂,这也要求高校教师对岩体力学知识掌握更加全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传统教学过程中,有关《岩体力学》的教学多以课堂原理的讲授,已不再适用于本科生的教育及行业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因此,结合现有条件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适应工科专业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岩体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力学基础相对较弱,即使之前已对相关基础课程进行了学习,但由于前期多为应试型学习,且理论性较强,导致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多为“碎片式”,无法有效形成知识网络,导致学生学习《岩体力学》时非常吃力。此时,若依然按照传统教育模式采用灌输式讲授方法,则事倍功半。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易形成被动接受方式。《岩体力学》是对前期相关力学课程的延伸学习,若前期基础力学知识及运算方法掌握不牢,将导致学生学习过程形成停顿感,由于课程逻辑性较强,一个知识点产生卡顿,学生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将产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习效率低下。 2.教师课堂讲授方法单一,不易于接受。资料显示,目前非力学专业教师采用的《岩体力学》课件大同小异,均是对课本一些原理及方法的罗列,讲授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导致课堂教学环节枯燥乏味,缺乏与专业特点的联系,学生不易参与其中,知识点也难以接受。 3.教学方法机械性较强,难以融会贯通。《岩体力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岩石力学实验,对于实验部分,一般由实验老师授课,学生容易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独立开来,因此,实验作为揭示岩体力学现象的一种有效手段,无法让学生理解其独特含义。 4.传统理论讲授过多,新型技术所占比例少。随着科技发展,行业内涌现了大批岩体力学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借助于力学原理,在分析工程问题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高校教师分析岩体力学问题时,可充分利用新型技术,将问题分析方法多元化,辅助学生学习力学,又可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初探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跻身世界岩土工程大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工程类学生,掌握岩体力学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及科学研究铺垫良好的基石至关重要。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岩体力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效果。讲授内容时应充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例,循序渐进,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如讲授平面应变问题下巷道弹塑性分析时,可以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切入,首先对弹性力学中平面问题进行回顾,进而对问题进行假设简化,最后引入弹塑性力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对前期所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同时应用于解决现场工程问题中去,事半功倍。 2.注重基础,构建知识框架。采矿专业学生由于力学基础相对薄弱,甚至对一些专业术语掌握都不够准确,给课程后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教师需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讲岩体力学中复杂的理论知识及工程实践成果浓缩在有限的课时内。同时,注重课本知识的统筹规划,强调基础的同时,合理规划授课内容,突出重点,构建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利于融会贯通。 3.理论结合实践,加强学习感知。《岩体力学》具有理论复杂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复杂体现在不确定性上,实践性强则因与工程实践密不可分。岩石力学实验则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桥梁,因此,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实验的教学,同时,实验应在授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共同参与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W生应用创新能力。 4.做好通识教育,触类旁通。岩体物理力学特性受外界条件及自身结构影响极大,不同行业接触的岩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因此,应结合专业特点,对讲授内容突出侧重点,例如,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及地下工程所涉及岩体力学问题求解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非专业知识课简单讲授原理,专业知识则重点讲授,做到触类旁通。 5.创新教学方法,未雨绸缪。在《岩体力学》教学过程,可适当引入一些新型分析软件和方法,如有限元、离散元及有限差分等软件,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辅助学生理解一些复杂的原理,学生对于一些数值分析软件的理解可为工作及深造后岩体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新的解决路径,做到分析问题针对性强、操作应用快,理解容易,易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结合工科采矿类本科学生的实际特点,加强《岩体力学》课堂讲授与工程应用的联系,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结构面,让采矿专业学生掌握岩体力学问题中涉及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问题中找到突破口,提高授课效果,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期工作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具体方案,经过教学实践,授课效果得到良好改善。 力学专业论文:力学在机械工程专业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机械工程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机械工程学更为实用,人们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机械工程学能够利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可以说,机械工程学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之一。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工程学在当前社会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涉及机械、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使用范围最为广泛,最有实用价值的为力学。因此,本文将简单论述力学在机械工程专业中的应用,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力学;械工程 【引言】: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力学虽然属于机械工程学,但是力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中,已经被人们应用到各行各业,其中在力学这门学科中,有一项工程力学所涉及的范围实用性最大,工程力学具有现代多重工程建设以及理论相结合的特点,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和实践范围都非常广,也更加具有灵活性,对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将立足于机械工程中的力学分支,简要论述力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并对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1、力学概念以及力学在机械工程专业中的发展过程 1.1力学的概念:力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很多的专业和学科中都有力学的存在,都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力学的基础概念和技能进行实际的操作,力学是有关力、运动和介质(固w、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宏、细、微观力学性质的学科,研究以机械运动为主,及其同物理、化学、生物运动耦合的现象。虽然力学在根本上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在很多专业和技术上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很多学科也都用得上力学,但是力学所被应用最广泛的专业还是机械工程专业,根据机械工程的特点,力学发挥了其最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力学也是一门技术学科,力学所涉及和所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在力学所涉及的众多力学学科领域中,工程力学相对来说是最为实用的一种,实用性非常强,这类基础性很强的实用学科,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下文也会对工程力学的重要作用作出简单论述。 1.2力学的发展。力学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力学的起源最早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人们通过观察和研究生产劳动中的各种自然现象,最早在建筑以及农耕方面使用,比如杠杆、汲水器等。最初在古希腊时期,力学附属于自然哲学,后来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大分支。开始人们只能根据力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应用,力与运动的结合实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后,人们才正式开始了对力学的研究。十七世纪后期,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标志着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此后,资本主义从诞生到发展,在18世纪末,以动力学和运动学为主要特征的经典力学日益完善。19世纪,力学通过大机器的生产促进其在工程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结构力学、弹性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等主要分支的建立。19世纪末,力学已是一门相当发展并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 2、不同种类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因为力在机械工程中有着非常基础的作用,是机械工程专业发展的基础。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其中力学也有较多分支,不同作用和特性的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机械工程专业中弹性力学的重要应用。 众所周知,弹性力学也就是弹性理论,主要通过研究弹性体在非内力或者温度变化等不稳定的外界因素下所产生的压力和物理移动。学习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人员知道,在机械运动当中,较多的机械在运行和运转过程中,速度相对较快,且承载的压力等都非常大,机械的弹性变化更是变化莫测,不可预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掌握机械的运行状态,就会导致机械的运行出现失误从而变形,因此在机械的系统运行状态之前都必须将机械系统进行细致的设计和分析。由此可见,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应用广泛。 2.2力学分支中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断裂力学,顾名思义,主要研究含裂纹构件的强度与寿命,是结构损伤容限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固体力学的一门新分支。断裂力学虽然属于力学分支,但是断裂力学下面也有更精细的分支:线弹性断裂力学与弹塑性断裂力学两大类,(1)线弹性断裂力学适用于机械在裂纹尖端附近小范围屈服的情况;(2)弹塑性断裂力学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大范围屈服的情况。断裂力学相对于其他的力学分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更为细致,能够更好的应用到机械工程中细小的零部件中,可以有效提高机械的性能与功效,更能防止工程设备发生灾难性的断裂事故,以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可靠与良好运行。 2.3工程力学在机械工程专业中修理系列的实际应用。 这类力学可以说是最为实用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项,它能够很好的处理机械工程行业中所出现的大量实际故障及相关机械部件的破损问题。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机械,机械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机械出现故障时,只要是物理方面的故障,大都需要根据力学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和分析,才能更好的明确机械产生故障的缘由。 总结 综上所述,能够清楚的发现,力学尽管是力与运动的科学,但是它的研究对象除物质的宏观机械运动之外,更包括微观方面机械专业工程中的电气、控制技术等。力学既是一门机械工程专业中的基础科学,更是一门在实际的经济科技中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此外,力学与天文学和微积分学几乎同时诞生,不仅在机械专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典物理的发展中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力学专业论文:中职院校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给水利水电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当前水利水电相关的专业人才较少,这就要求学生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力较强且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需要稳抓教学工作,完成好水利水电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本文以土力学为例,对这一课程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土力学教学对策 土力学是一门涉及到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市政工程等多方面内容的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多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理论知识繁多、实践性强且应用具体的特点,课程内部的知识内容连贯性较差,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老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因为土力学中涉及到过多的理论知识和公式,且内容缺乏连贯性,老师如果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会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枯燥,学生更不愿意学习。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老师需要根据课程特点转变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老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准确的把握好内容的脉络,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问题,课堂中需要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老师要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好要点,要通过基本原理的工程应用或者是工程实例,启发学生,使其能够进行更深层的分析和思考。 二、借助网络技术优势丰富教学手段 土力学中涉及到的理论较多,单纯的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很快就会厌烦,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寻找相关的土力学资源和信息。老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课程的内容制作成为教学课件开展教学活动。后者是将重点难点剖析、实例讲解以及专题讲座等各种板块制作成为播放软件,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就能够自主下载进行学习。 老师可以通过在课上播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视频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或者是收集整理相应的工程图片及资料融入到理论知识的讲解当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片,或者是将实验制作成为录像,这样既能够方便教学,又能够使学生反复学习,增强认知度。 教学时,老师还需要结合土力学的特点,并从中职学生学习的要求和特点出发,将课程内容按照土工技术的要求进行优化整合,以更好的符合中职院校教学的需求,更加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土力学内容繁杂,在学完一节内容之后,老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复习,将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整理,分门别类形成系统,这样便于记忆。同时,老师需要借助习题或者是通过测验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课后习题,并增加土力学单元测试,或者是例举和工程实际相关的习题,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对于每一个问题看看是否有不同的方式提出,或者是否有不同的解答思路,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题目,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可以分成小组进行互助学习。为了能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可以对其进行强化性的训练,这样将会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进行实验教学 在土力学教学过程当中,实验教学方法必不可少,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跟学校进行沟通建立起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并逐步的完善实验设施,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要符合教学要求。开放性的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自由的进行上课,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能够重复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能够自主探究新实验。老师则主要负责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协助他们进行实验的O计,并完成实验内容,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这样在今后投入工作中后也能够得心应手。 五、结束语 土力学是水利水电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紧跟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创新,找到最佳的教学对策。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对中职院校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教学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型的人才。 力学专业论文: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结构力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两大力学支撑之一,在整个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出台,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对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 结构力学 课程改革 《结构力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两大力学支撑之一,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它既是对前期学习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为后续的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等课程打好基础,因此在整个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出台,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专业按照新要求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修订了本科教学大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培养适应未来行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技术人才。下面我就结合《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就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内容改革 1.合理搭配专业教材,突出船舶与海洋特点 目前,工科结构力W的教材主要是针对土建、水利、道桥、力学等专业编写的,教材中对通用的理论知识讲解非常透彻,但是例题和延伸知识中却缺乏和船体结构相关的内容,因此本课程在教材选取上,采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龙驭球教授、包世华教授主编的《结构力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铁云教授、陈伯真教授主编的《船舶结构力学》两本书组合的形式。这样既包含了结构力学传统的基础知识,又增加了针对船舶与海洋专业特点内容的拓展,保证了教学内容上的丰富多彩。 2.适当结合工程背景,突出专业知识应用性 部分学生到了毕业设计或是工作阶段会感觉学习的专业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主要是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背景脱节造成的。因此,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就予以重视。在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将力学知识的讲解和具体工程背景下的力学模型结合起来,在进行计算分析时应多给学生介绍船体结构中板材、骨架的结构形式,使学生对工程实际中各种构件、支座的简化形式、载荷传递的简化方法熟悉掌握,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通过简化计算模型同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实际结构联系起来,突出结构力学知识的应用性。 3.增加软件培训教学,贴近工程应用实际 传统的结构力学教学内容,主要是采用手算方法对比较简单的结构形式进行计算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工程结构进行校核分析的基本方法。而目前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领域,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计算软件,使用专业软件对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已经是行业内对毕业生基本的技能要求。因此,在结构力学的教学工作中,在打牢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必要培养学生使用软件建模、计算分析以及编程二次开发的能力,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术视野,为其后续的学习研究以及参加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合理搭配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 结构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课程,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坚持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口头讲解配合板书的教学方法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在教学速度上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特别是在公式推导和理论计算时,板书教学法对过程的分析更加细致,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板书教学。 其次,应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结构力学是一门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的应用性学科,一些工程实例特别是复杂的结构形式无法通过语言和板书给学生进行描述,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将实际结构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有助于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简化模型同生动的工程结构实物联系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2.充分发掘实习环节的教学作用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非常注重实践环节,安排了大量的现场实习教学工作,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船舶设计和生产的原理、流程和工艺等实践知识,还可以发挥对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作用。例如对结构力学课程中涉及的船体结构计算分析,就可以在实习工作中进行现场教学,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在实习过程中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收集与结构力学专业课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以及拍摄视频和图像资料,用以后续课程中作为补充内容进行授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三、考核方式改革 1.考核成绩计入参加相关竞赛的成绩 参加结构力学专业相关的各级竞赛活动,不仅能巩固结构力学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引导和支持。例如对于参加校级结构设计大赛表现优异的团队和个人,可以在课程考核中合理设置加分,通过加分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竞赛,通过竞赛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有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能够激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的创新潜质,推动教学工作和竞赛活动的互相促进。 2.考核成绩计入参加相关科研项目的成绩 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要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可以从鼓励科研入手。本科学习阶段,部分成绩优异且对科研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很早就开始了科研工作的起步,而通过考核成绩中计入参加相关科研工作的方式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好办法。例如本校的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SRDP)吸引了大量本科生的参与,对于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而言,可以通过在最终考核成绩中计入相关专业SRDP项目成绩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在达到结构力学课程本科要求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为后续的研究和工作提前打好基础。 随着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于本专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培养适应未来行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技术人才,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持续推进,而只有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教学、科研、竞赛等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力学专业论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结构力学作为土木专业传统的基础力学课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中起到基石作用,随着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土木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探讨了结构力学课程的改革,为今后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结构力学;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其实质就是要求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基本功扎实,上手快,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中自始自终贯穿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重点培养。而结构力学作为土木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目标,要从传统的“会解题”,转变为会“解决问题”,要从传统的力学知识的掌握,提升为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真正提高学生力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1对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 (1)教学内容及讲授例题与工程实践紧密贴合。传统结构力学教学通过学习力学理论、讲解例题来达到知识的掌握,对例题的选择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学会了解题,却很难提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结合土木工程各类典型结构合理选择各章例题,力求最大程度贴近工程实际,将工程实际问题作为教学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如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工程事故、对工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等等。由注重单一解题能力的培养向提高力学素养转变,同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奠定了更有利的基础。 (2)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化研究。以前的结构力学授课多采用课堂讲授为主,整个课堂由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好。而真正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只由老师来唱“独角戏”,也要由学生来“唱一唱”。知识听懂了,还转化不成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经过思考、总结和提高,才能一步步转化为能力。因此,需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加强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升能力。比如,在结构的内力计算相关章节,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减小杆件的弯矩,如何调整连续梁的内力,如何减小超静定结构的温度应力等等。既激发了学生对力学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还可以采取学生讲课、学生做分析报告等形式。 (3)结合工程实际合理确定各章节课后作业。作业是课堂授课的必要补充,只有切实认真地完成课后作业,才能真正将力学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选择非常重要。课后作业应贴近工程实践,更重要的是,要由单一注重定量计算向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对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改革。传统的力学作业注重解题能力,题解出来了,问题就结束了,只解决了“会解题”的问题,而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学会活学活用。比如学生学习了位移的计算,课后作业可根据工程实践进行结构的位移计算,并要求分析哪些因素可影响位移值,若位移值不满足要求,可采取哪些办法等等。引导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比会解题更重要,只有经过思考经过总结,知识才能更快地转化为能力,这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2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尝试选择土木工程的专业课老师担任结构力学课程的授课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力学老师,很难将力学知识与工程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而土木工程的专业课老师一般均具有较高的力学素养,不仅能够胜任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同时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及工程实践经验,很容易将专业知识融入于力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利用力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改革 习题做的再多也是纸上谈兵,因此,一定要鼓励学生多接触工程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国家、省市及院系组织了很多力学竞赛及结构设计大赛,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这些竞赛。实践证明,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很少,而结构设计大赛、力学竞赛等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结构力学的教学中增加这类实践环节,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更能在动手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由传统的手算到手算与算结合的改革研究 手算对学生培养清晰的力学思维有很大帮助,然而对于较复杂的力学问题,手算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容易出现错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实践中多采用电算,为很好地与工程实践接轨,在大学教育中应注意手算与电算相结合。手算有助于对解题方法和步骤的理解,在力学的学习中不可或缺。然而大量而繁琐的计算大可采用电算,且可运用电算来进行结构的对比分析等,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5结语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我们真正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结构力学的教学和实践中,及时考察改革效果并不断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历史风貌建筑工程技术应用 摘要: 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大规模的租界建设,使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涌入天津,天津的建筑从中国传统形式走向了中外荟萃,百花齐放,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加之自然与人为因素,这些建筑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好他们对于凸显天津城市风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天津从规划和研究的方法与理念、技术的传承与开发应用、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工作,其中整修技术方面已有多项创新成果应用于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各项工作中。 关键词: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整修;工程技术;应用 根据保护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为了配合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整修,围绕着建筑保护、结构加固和功能提升,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其一,根据建筑保护的原则,展开相关基础研究、确定整修方案;其二,针对建筑结构老化、外檐破损等问题,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进行整修;其三,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在保护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满足现代生活及工作的要求。 1修复与加固 1.1主体加固 (1)墙体加固工程。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墙体基本为砖砌体结构,鉴于当时的建造年代和取材方式,砖缝采用海河土砌筑,经多年的侵蚀,墙体结构无法满足现有的建筑安全要求,需要对墙体进行加固。在现场查勘过程中发现,历史风貌建筑的墙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砌筑材料的抗压强度难以满足现在规范的要求;砖砌墙体因风化、冻融、腐蚀等因素造成大面积破坏,严重影响其结构安全稳定性;基础沉降造成的墙体开裂等。针对以上问题,一般采用深耕缝加筋加固、钢筋网抹灰加固、墙体掏砌加固、混凝土板带加固等措施对建筑墙体进行修复加固,有效提高了其使用安全性。(2)墙体防潮工程。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始建时多以油毛毡作为墙体防潮层,由于年代久远,油毛毡大多粉化,失去了防潮功能使建筑墙体受潮,造成了墙面剥落、墙体疏松等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的使用及安全性。天津早期历史风貌建筑整修中采用抽砖置换防水混凝土板的方法,从2011年开始,五大道地区尝试采用化学注射法修复防潮层。在天津五大道防潮层修复中,优先选择甲基硅酸钾、有效组分含量低的纳米硅氧烷作为注射材料,此种材料具有很好憎水性能,还有非常好的渗透性。通过红外摄影对修复前后的墙体进行评估,修复后墙体的防潮效果良好,而且此种方法对墙体损伤微小,非常适合用于历史风貌建筑的墙体防潮工程。2014年由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微损防潮层化学修复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批复。(3)木结构加固工程。历史风貌街区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楼板和屋顶为木质结构,经过长时间磨损、腐蚀、虫蚀、下挠变形及人为损坏等原因,木结构受损严重,影响建筑安全,针对以上问题,一般选择碳纤维加固、打夹板加固、铁箍加固、更换木构件加固、混凝土浇筑加固、植筋加固等措施对其进行加固 1.2外檐修复 历史风貌街区建筑外檐墙面存在包括清水墙、水刷石、外檐抹灰、河光石、剁斧石、水泥疙瘩等在内的多种形式,但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致建筑外檐墙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长时间使用经过风化、冻融、腐蚀等因素,造成大面积破坏,形成空鼓、开裂、脱落等现象;因人为破坏严重、市容改造粉刷面层或粘贴装饰材料脱离原始建筑外檐面层。清水砖墙损坏严重部位的恢复一般采用拆砌(大面积)或掏砌(小面积)的方法。砖表面基本完好,风化缺损部位≤1/2或整体表面已经风化,但风化深度小于5mm时,不宜作任何处置,以保持墙面的沧桑感与历史感;当整块砖风化≥1/2,且深度大于5mm时,宜采用修复砖粉类材料修复。混水墙面修复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可识别性,尽可能多保留历史残留,避免铲除重做。首先,分析原始墙面材料构成比例;其次,按原始材料构成比例进行试验制作样板;样板与原始面层完全达到一致后进行施工。 1.3木作装饰修复工程 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大部分室内装饰因腐蚀、虫蛀、磨损及人为改变等产生了损坏,影响建筑的风貌特色和使用功能,针对地板、窗台板、门窗套、护墙板及木作饰面油漆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修复,以还原建筑室内原貌:(1)地板修复。对满足使用要求且有保留价值的木地板进行脱漆修补;对于不满足使用要求且无保留价值的木地板,采用相同材质和形式的实木地板进行替换;(2)窗台板、门窗套、护墙板及木作油漆饰面修复。对保存状况良好的窗台板和门窗套脱漆修补;重制同材质、同样式的替换损坏的窗台板和门窗套;使用相同材质修补损坏的护墙板;对木作饰面的油漆进行修补,使之恢复原来面貌。 2功能提升 2.1机电工程 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规范的局限,建筑原有的机电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使用要求,而且由于长时间使用,存在设备、管线老化等问题,有的甚至已完全瘫痪。为了使历史风貌建筑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在整修中一般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在不影响建筑安全和风貌特色的前提下,合理布置空调系统、增设弱电智能化系统、提升建筑给排水工程和电气工程系统,例如庆王府整修中对空调系统的冷媒管、排风口进行暗置处理;小光明里整修项目中应用了“一体化密闭式污水提升装置”,有效改善了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污水排放系统。 2.2消防提升 在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整修中,建筑防火是关键,但消防功能提升历来是一大难题。为了切实提高历史风貌街区和建筑的防火安全水平,结合现行规范,在整修中采取提高建筑结构耐火等级、完善消防预报警系统、增设灭火器和消防栓、安全出口疏散标识、提升消防给水系统、增设迷你消防车和“火眼”消防监控系统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历史风貌街区和建筑的火灾预防能力和火情处理能力。 3建筑节能 为了实现节能、节材的绿色化改造目标,在历史风貌街区建筑修缮工程中,针对原始建材不足、建筑门窗节能指标不符合要求等问题,采取替换中空玻璃门窗、旧有材料再利用等手段,提高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节能性。为严格遵循“保护优先、修旧如故、安全适用、合理利用”整修原则,充分利用旧有建筑材料及构件,保持历史风貌建筑及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修缮的原真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建筑材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旧有建筑材料储备管理办法》,其中第五条规定了“旧有建筑材料包括:与整修项目建筑年代、装饰装修风格相同或相近并蕴含建筑人文价值的物品。包括砖、地砖、木料、五金件、艺术玻璃、砖雕、木雕等”,并建立了“旧有建筑材料银行”,在保护修缮工程中严格按照以上管理办法对旧有建筑材料登记、入库、妥善保管。 4总结与展望 选择适宜的工程技术进行应用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的重点,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对消防、结构防震体系以及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风格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天津市多项奖项。保护整修后的街区及建筑,有的成为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有的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更多的是恢复或保留了原有的功能,大部分居住建筑解决了功能不全、安全性能差的问题,成为人们继续生活的场所,也成为体现天津历史和多元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相关工程技术进行总结、梳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工作。 作者:林霞 白浩宇 单位: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分析 摘要: 本文将结合笔者实践经验,首先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工程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需注意的几个技术与管理问题,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注意问题;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工程的重要作用 开展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工程的重要作用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开展工程技术管理能够确保整体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只有将工程技术水平提升,方能够有效保证工作作业质量得到提升。当前,在开展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大力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施工技术,从而能够在施工进度内顺利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建筑工程,所以说开展工程技术管理是提升整体建筑质量的基本前提保证。第二,开展工程技术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整体工程施工成本。因为在建设工程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费用,所以要想在确保施工质量的为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则必须要严格把控工程作业成本。而开展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则能够规范化管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流程、施工材料等内容,从而让工程施工得以有序开展,尽可能减少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支出,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第三,开展工程技术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工程施工安全。因为建筑工程建设涉及到众多内容,并且常常要露天、高空作业,具有极高的危险系数。所以必须要加强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方能够确保建筑工程高效进行。而开展工程技术管理则能够有效规范工程建设的各项基本流程,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此外,还能够开展技术管理工作还能够有效防范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隐患,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第四,开展工程技术管理能够有效配置工程人力资源,在于甲方需求不违背的前提下,优化工程人员配置,从而达到节约人力资源的效果,实现整体工程效益的提升。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需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2.1墙体砌筑砖 一般情况下,砌墙时砌体一般采用梅花丁、三顺一丁、一顺一丁等几种砌法。其中,梅花丁,指每一皮砖都有顺有丁,上下皮又顺丁交错,这种砌法难度最大,但是墙体强度最高;一顺一丁又称“满丁满条”,指一皮砖按照顺一皮砖按照丁的方式交替砌筑,这种砌法最为常见,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较低;三顺一丁,是三皮中全部顺砖与一皮中全部丁砖间隔砌成。上下皮顺砖间竖缝错开眼2砖长;上下皮顺砖与丁砖间竖缝错开路4砖长。而砖砌体主要是由砂浆以及砖块通过不同形式组合且搭砌而成的一个整体,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需要严格把控水平灰缝厚度,通常情况下灰缝厚度不可小于8mm,同时也不可大于12mm,一般以10mm为最佳。第二,确保砌体内砖块砌筑是错缝搭接。因为是由一块块砖砌成砖砌体,且砖体与砖体间的粘结以及缝隙的填补主要利用砂浆来完成,所以务必要采用错缝搭接的方式来让砖块与砂浆共同作用以组砌为砖墙。 2.2后浇带施工 第一,在进行后浇带施工时,需要确保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避免出现混凝土疏松或是漏浆的情况出现。第二,应当使用钢筋支架钢丝网来隔断后浇带两侧,且两侧的断面形式需要由结构设计员来进行确定。第三,后浇带内必须保持干净,因此应当由专门的人员来对这块工作内容进行负责,并且在将后浇带封闭前,需确保后浇带内清理干净,没有杂物。第四,严禁施工人员站在钢筋上,从而踩弯或压弯钢筋,并且应当避免后浇带内的钢筋出现锈蚀的情况。第五,应当控制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时的环境温度小于浇筑两侧混凝土时的温度。第六,必须要完善相应的养护工作。 2.3构造柱与圈梁施工 第一,在开展构造柱作业时,需要稳固绑好钢筋,且用水清洗干净柱子根部的落地灰等杂物,并支撑构造柱两侧的模板。需要注意是,模板要支牢夹紧,通常可以采用螺栓拉结法或支撑法。第二,在进行圈梁施工时,支模板作业应当在钢筋捆绑好后进行,也可以将二者顺序调换。此外,侧模立在担上,直至模板上口全部被钢筋卡住,以确保模板断面尺寸,并且也需避免漏浆以及涨模情况出现。第三,对钢筋进行仔细检查,且完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该环节内容主要在于对构造柱钢筋间距、直径、箍筋直径、圈梁断面面积、箍筋间距以及主筋直径等进行检查,并且仔细观察钢筋长度不足部位搭接长短是否合适,有无垫好垫块,且保护层与相关标准要求有无出入等。第四,做好混凝土浇灌工作,在进行该步骤作业时,应当要合理控制混凝土坍塌度,避免出现漏浆情况。并且需要注意是因为构件不大,所以在振捣过程中应当要合理控制力度。第五,做好养护工作。在开展养护过程中应当要结合实际气候情况以及水泥种类来合理开展养护工作,并确定具体养护时长。第六,拆模。因为圈梁与构造柱均于砌体当中,所以在将侧模板拆除时通常需要在浇灌后2-3天才进行。 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需注意的几个管理问题 3.1施工前管理需注意问题 第一,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并对各个环节作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范与准则予以明确,并将具体责任与义务落实到各个部门人员身上。此外,还需将作业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处理方法与程序等内容进行明确,以确保工程施工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工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的发展,避免发生施工事故时相关部分或个人出现责任推卸的情况。第二,应当对施工设计图纸要求以及内容进行全面掌握,并完成相关技术交底工作。在正式开始施工前,需要全面审查工程图纸情况。并且确保施工人员都全面了解并掌握施工图纸的思路、内容以及要求,且所使用的材料、技术以及流程均与图纸要求相符。第三,必须要全面掌握工程施工步骤、技术、结构、材料、目的以及成本控制等各项目标,并且对相关管理流程做到熟练掌握,能够合理应对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突发情况,以保证整体工程建设得以有序开展。 3.2施工阶段管理需注意问题 第一,在施工阶段可以通过建模来对工程施工进行模拟,从而更为生动、直观以及形象的将施工过程展现出来,以帮助作业人员正确掌握施工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设备以及技术,通过提高施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来提高整体工程质量。第二,应当重视对施工阶段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要定期巡视与检测各项工序的施工技术成果,并认真检查所使用施工工艺与相关规范要求是否相符,所使用材料与所规定规格、型号以及数量是否一致,且施工工序与图纸要求是否相符等,如若发现存在工序错误、工序遗漏、技术不达标、材料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内予以纠正,防止对整体工程造成影响。第三,严格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进度。首先,应当结合施工方案来科学规划工程施工流程。其次,在规划流程过程中,需要仔细划分各个项目,且结合实际施工进行不断推进,如遇到其他因素影响则需要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再者,合理规范各道施工工序,可以编制短期的施工进度表,以保证施工进度计划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通常情况下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将进度规划制作成为图表的形式,让其更为通俗易懂。第四,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在施工管理中同样需要对内业资料管理予以充分重视,其属于科学技术档案的范畴,有着较强的保存价值。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要加大对内业资料的检查、指导以及督促的作用,一切事提升其管理水准。其中,在进行检查时,应当将指导、督促以及检查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实行奖优惩劣的方法来辅助完成。经过相关部门对内业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进行审查通过后,才能为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以确保资料的全面、真是与可靠。 3.3工程竣工管理需注意问题 第一,在工程竣工阶段,必须要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将工程技术文档与工程图及其他相关文件都做好相应的归档工作,且确保归档文件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以便为今后建筑工程的维护提供可靠参考。同时,所保证归档文件与项目管理要求相符,书写整齐、文字清晰、装订规范。并且要将工程图上交至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以作为验收的参考依据。第二,采用各类验收方法来合理评估整体工程施工质量,判断建筑整体结构造型与工程设计要求是否相符,施工质量有无达到规定标准要求,工程成本是否控制在与其范围内等,如若存在不达标的情况,需要在第一时间与施工单位取得联系与沟通,并予以修正,以确保工程质量。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过程,往往涵括多方面内容与技术。所以,为了切实提升整体工程建设效率与质量,非常有必要加强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正确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需注意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质量,以实现整体工程效益的提升。 作者:李振文 单位:金华市昌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摘要: 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其刻不容缓的问题,高校的人才供应与市场上的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改善。本文从其教学模式如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其未来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可实施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城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有了新的要求,以往传统的建筑工程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精神需要了。但我国现有的建筑设计行业的教学模式依旧处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水准和学生素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此方面人才的要求。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应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建筑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高职教育特色,根据“够用为度,注重实用”的原则,整合专业课教材和课程设置。 2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2.1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技能培养 现行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往往基于课堂教学的培养模式,教师主要通过室内理论教学来达成学生对于专业水平的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际面临的问题往往不是课本和书面材料可以解决的,需要学生实际上手操作,才能对问题与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严重缺乏实践环节,成为了限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自我突破的瓶颈,导致许多学生需要在正式进入岗位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2传统观念浓厚,教学创新缓慢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采取中西结合的手法,对西方的教学经验和传统教学理论相结合,但是依旧存在传统落后,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经验掌握,以及其专业理论框架的构建。且传统教育模式对于知识系统的讲授,缺乏系统逻辑的教学系统。使得在学生教育的最终结构上面,缺乏统一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其日后进行深度学习,且缺乏实践和创新,教学模式陈旧。 2.3实践性教育基地,实践设备和设施不足 许多学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上,已经发现其缺乏实践无法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受观念、资金等问题的影响,造成了其硬件设施不够健全,如实践基地不确定、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设备严重不足,现有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 3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3.1突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特色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性上面,高校在推进此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突出此特色,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此专业学生人才实践性的要求。 3.2加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证学生对于理论基础框架的构建,给学生进行深入的的学习提供帮助,校方应该为学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安排。在总结国内课程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3.3引进教学设施和高层次人才 为了保证高职工程专业的实践性,需要从引进专业性的硬件设施,从而为学生提供其实践的场所和场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帮助其更好地将知识进行实践。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应该按照需求,按批次的因此此方面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才能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理念和前沿的理论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在专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者:田春雨 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技术要点思考 摘要: 高层建筑施工是在单位面积内完成结构施工,作业面相对较为狭窄,因此对施工技术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层次要求,这就要求需要施工技术,加强工程管理,以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本文就房屋建筑施工中对施工技术管理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1桩基施工技术要点 桩基施工是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最基础的部分,桩基的稳定决定着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从施工工艺的差异来说,高层建筑桩基施工通常有两种形式:灌注桩和预制桩。第一,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灌注桩是利用钻孔机或者人工钻孔后,将钢筋笼放入孔内,再注入混凝土形成的桩基。应用灌注桩施工时,应当根据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包括施工设计、现场土质情况等要素进行灌注桩的设计。第二,预制桩施工技术要点。预制桩是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在施工之前做好桩基并且进行必要的养护,在施工时可以直接将桩基安装在正确的位置。由于受力性质的不同,桩基也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不同桩体在其工作原理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高层房屋建筑对桩体进行选择的时候,首先要对该地域进行详细的研究,方可决定桩基的桩型选择及其布置位置、深度等。 1.2钢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钢结构柱的设置完成核心墙的施工,要求对测量基准点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以便形成基准网。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确定钢结构柱的数量,一般应当至少24根以上,才能保证核心墙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在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钢结构和其他构件之间的焊接质量,确保其无损,才能进行下一环节的施工。 1.3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混凝土施工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有效性对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对混凝土材料的选取有很高的要求,原材料选取中,水泥的选择尤为重要。第二,混凝土的配合比严重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所以需要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配制出精确的配合比;第三,混凝土搅拌技术。确定混凝土配合比以后,,对于材料的投放顺序、搅拌的时间、进料的体积等都要按照明确的规定,行搅拌,搅拌的时间和使用的搅拌器械需要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合理选择。 2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材料问题 施工材料的质量好坏决定着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如果采用了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和设备,会直接造成高层建筑结构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高层建筑的质量。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而偷工减料,或者使用劣质的材料,导致工程结构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对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2.2技术问题 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日渐成熟,随着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但是,从施工技术方面来看,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因为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高,所以很多工程都需要人工完成;并且很多施工单位都召用农民工,他们没有经过高级技术培训,导致机器设备的应用效率较低,给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2.3管理问题 管理问题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层建筑中的监督与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的控制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目前,高层建筑的管理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使得施工现场的管理较为混乱的原因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施工材料、设备等都缺乏全面的管理和监督,还有一个原因是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不够好,对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没有开展一个有效的管理措施,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3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高层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措施 第一,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施工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砂石、骨料、混凝土外加剂等,而这些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因此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握。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对材料的质量、品种、出厂日期等特性进行仔细检验核对,并且对需要的材料进行抽样检查,保证材料质量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同时,对于混凝土外加剂的用量要进行适当控制,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比例。第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是高层建筑结构的常用材料,混凝土的质量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需要从混凝土的选材、搅拌、浇筑、养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混凝土质量。 3.2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 首先,在高层建筑施工之前,需要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进行混凝土的配比试验,根据试验的数据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混凝土配比,并且进行搅拌。针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除了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以外,还需要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的养护,以此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可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其次,加强对高层建筑施工的三线控制,三线指的是垂直线、标高线和轴线。垂直线是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也是三线控制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根据高层建筑的柱网布置情况,确定四个边角柱的具体位置。标高线的控制需要运用水平仪进行抄平,在高层建筑每一层的洞口位置进行标高定位。轴线控制主要是对建筑物的每个不同立面和侧面进行定位。 3.3完善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施工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的基础。因此,要根据高层建筑施工在实际中的情况,制定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用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进行。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普遍采用分包的形式进行,因而各层分包商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其中任意一个分包商的管理出现纰漏,就会对整个大的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通过制度的形式对分包商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制定,并且保证施工企业每个环节间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的保证工程的完整性,避免工程的过度分解;对高层建筑工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尽量弱化人员对于工程项目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已经是当前建筑工程中最普遍的建筑工程,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也很受重视。影响其施工质量的高低是高层建筑技术的好坏,影响高层建筑使用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要重视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针对高层建筑施工的问题,增强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就可以促进建筑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殷建奇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质量,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本文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教师团队建设及教学资源库建设这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 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及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体制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对高职教育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规模较大的专业之一,也是许多学校的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显著发展。目前,全国建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鼓励开展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促进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本专业的特色办学。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现状,并根据实例研究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一、实践教学体系 近些年,国内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和行业特点,不断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发展逐渐形成一批相对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的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高职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办学之初运用大专教育教学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建立,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时间少,不仅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积累上也与大专、本科学生存在差距、实践证明,这种“压缩饼干”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无法突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职业性,不利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还不完善 首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不足,利用率较低,在没有相应实训项目的学期内校内实训基地处于空闲状态,造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效果不明显。其次,学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技术设备投入不足,实训教学存在仪器设备紧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例如用于建筑工程技术中的智能化仪器较少,对于现有仪器的保养工作不到位,造成技术性能落后或老化问题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进度。最后,教材与实践教学改革不相符,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传统学科体系的实训指导书,缺乏企业专家的指导,缺乏当前建筑工程中的新技术指导,同时,在教学中缺乏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引入,不利于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形成真实的工作情景。 (三)缺乏完善的实训指导教师团队 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的实训指导经验不足,多数为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没有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缺乏建筑专业技术上的实践经验。在开展实训中,教师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很难对学生的实训进行深入的指导,影响实践教学和实训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法 (一)建设并完善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分为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例如校内实习工厂、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工业培训中心,校外的实习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核心,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教学的延伸和完善。例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校内实训基地约为1000m2,共投资700万元,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设备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实训中心、材料检测实训中心、综合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共7个,还包括1个建筑工程项目咨询工作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采用与实力雄厚的建筑工程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相继在陕建集团、陕西省第一、第三建筑工程有效公司、陕西恒业建设集团、西安万象职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内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实训基地的管理 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是实现实训基地有效运用的前提条件。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建筑工程系实训基地的管理上采用“一二二三”的管理模式,将实训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监控体系三位一体,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将实训基地与专业群相结合,将实训项目与具体课程内容相结合,建设并完善二类基地;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训室的内外共享与开放,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将实训基地技术设备的建设、管理与使用环节形成紧密联系的三个重要环节。重点是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实现建筑工程系实训基地的合理运用,提高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践学习的服务能力。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1.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前,以及每年招生前期,要对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认真分析市场并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开展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综合各项就业信息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联系本区域经济建设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例如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总体上来看,西部地区建筑市场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较高,这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教育市场。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工学结合模式,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实现学生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提高。 2.加强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效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要将职业岗位标准作为参考,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要参考当前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并按照建筑企业中具体的职业类型,例如建筑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以企业岗位为导向、企业项目为载体,实现课程改革。其次,要合理运用实践育人经费,增加对实践教学开发研究的费用投入,并运用监督机制提高经费的应用效果。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首先,大力开展建筑工程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对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织其到相关建筑企业进行实践,使所有教师均具备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等,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采用引进企业优秀员工到本校担任实训教师的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其次,制定并实施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教师的管理制度,探索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和指导,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系统的分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内容、教学形式,参照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主要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集合在网络平台上,主要资源包括教学与培训、企业人才需求、行业企业标准、专业新技术等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资源。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创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并不断完善课程开发与运用,还能够辐射与带动学校其他建筑相关专业的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广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模最大的专业就是建筑工程技术,2013年学校为建设特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首先整合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成果,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联合该地区的建筑企业,设计、建设并开发出具有共享功能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学习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条件,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首先应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施设备,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其次,要将建筑工程职业岗位标准作为参考,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三,要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团队的建设,建设出一支具有加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最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建筑工程技术资源库,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作者:邱丽辉 汪耀武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要点及优化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逐渐的增加了,这就要求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要有一定的加强,这样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因此,本文就对工民建施工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当前工民建施工技术的优化的对策,以使我国工民建建筑更加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工民建;技术要点;技术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情况下,就使得建筑行业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了。为了能使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工民建作为当今主要的建筑工程,加强对其进行研究,掌握施工技术的要点,可以很好的加强施工的质量,使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所占的地位不断的提高。 1工民建工程的施工技术 1.1工民建施工的节能技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问题逐渐的增加了,这就使得在进行工民建工程施工中加强节能的意识,使得建筑更好的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当今的节能技术中,主要利用的就是太阳能,在建筑的顶部或者墙体安装一定的装置,能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讲太阳能有效的收集起来,并将其转化成为电能,供给建筑内部使用,减少了国家电网的供电需求,节约了一部分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如果太阳光照充足的话,在建筑上安装1000平米的装置时,可以满足3000平米的照明需要。 1.2工民建工程施工建设防渗技术分析 在工民建工程中,防渗技术的使用对施工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防渗技术中,主要在建筑的外墙、顶部等部位上使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结合施工场所的天气、环境等因素,选择不同程度的防渗施工技术,可以保证防渗效果达到很好的同时,降低了施工的难度。首先要对墙体的基层进行有效的处理,然后对墙体上的一些灰尘等进行清理,使其表现美观的同时,在进行水凝覆盖工作时,使水凝与墙体结合的更加牢固,然后将水泥平整的覆盖上去,这一步骤是防渗技术中最关键的一部,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导致建筑的防渗性能得不到保证。在对门窗进行防渗处理时,由于门窗具有可移动的特性,就要在保证其不影响建筑整体美观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1.3工民建工程施工加固技术分析 加固技术在工民建工程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在工民建中使用良好的加固技术,可以使建筑的质量得到保证。在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中,常用的加固方式为加大截面方式以及包钢加固方式。在使用包钢加固方式进行加固时,首先要对表层进行处理,将表层上的杂质进行清除,然后将型钢或者钢板贴在表层外部,不仅增加了承重能力,而且还能对其内部进行有效的保护。但是这种方式需要的材料多,需要花费的成本大,因此,这种方式的使用情况不是很好。而在使用加大截面方式进行加固时,也要将表层清理干净,然后在表层上平铺上搅拌均匀的混凝土,使其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这种方式的花费小,易操作,是当前阶段中使用最多的方式。 2优化工民建施工技术的对策 2.1优化桩基施工技术对策 在建筑工程中,桩基施工进行的好坏对工程的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能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首先要对桩基施工中需要的材料进行有效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理的材料在施工中使用。然后在桩基施工之前,要将施工范围内的环境清理干净,保证没有任何的杂物对其施工进行影响。并且,要考虑到排水的问题,将施工过程中涌出的地下水及时的排除,降低对施工造成的影响。然后在定桩时,要准确的确定定桩的位置,并对其进行反复的检测,使其发挥的作用更大。 2.2优化防渗施工技术对策 在当前的条件下,在经过几场大雨过后,常常会发生一些建筑的墙体、门窗顶棚等部位发生渗水的问题,这就要优化我国当前的防渗施工技术,加强建筑的质量。首先就要在设计过程中加强防渗的意识,使设计中设计出更好的防渗方案,然后寻找出当前防渗施工技术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使建筑的防渗性能得到有力的保证,与此同时,在经过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下,还能使建筑的整体保持美观。 2.3利用高科技创新技术 (1)计算机技术。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当今社会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加快了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使建筑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首先可以将工程中需要的材料、人员、设备的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分析,使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人员与设备进行有效的分配。同时,在施工前,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对施工场所的环境、天气等进行有效的调查,这样调查将减少很多的时间,而且调查的结果更加的准确。在施工过程中,加入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将设计、策划等各项工作在计算机中完成,使得设计的更加合理,更加的迅速。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发现,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仅使施工的质量得到保证,同时还能为建筑企业节省下很多的成本。 (2)新型节能技术。 在当前阶段中,节能环保的理念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因此,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使用更加节能的材料以及技术,能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当前的工程建筑中,使用的大型器械都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以及噪音,同时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以及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还使有限的资源一点点的减少。因此,对新型节能环保的器械进行研究,能使建筑施工更好的进行下去。并且,加强新型材料的研究,使其改变以往传统材料的使用状况,也能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理念。太阳能是我国当前阶段中主要利用的新型能源,其对光照的要求极其的严格,在有些时候太阳能就发挥不出作用,因此,加强其他再生能源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3)生态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工程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工程垃圾处理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处理,同时,还可以将垃圾进行分类,将能再次使用的垃圾进行收集,进行二次使用,这样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而且还能减少建筑企业的投入成本,使得建筑行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3总结 在我国当前阶段中,建筑行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工民建工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为了加强我国工民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我们就要从施工技术上入手,对其进行优化,这样不仅推动了我国建筑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城市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郝平 单位:朔州市宏宇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 现代社会中对人才的需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上,同时还需要在素质上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但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来说专业技术仍然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我国很多的建筑工程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了理论知识培养方式导致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比较差,很难在实践工作当中快速的找到技巧并投入当中去。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建筑工程的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的目的是丰富专业人员的技术能力,以便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当中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于市场的需求。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术能力的专业建筑团队是施工单位的重点发展内容,对此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的探寻新的培养方式,从而促使专业人才得以提升。下面将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详细讨论。 1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今年来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并逐渐的与世界接轨。当前建筑行业已经采取投标制的方式来进行招工,并且有专门的监理人员和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的负责,使得建筑市场已经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人才建设对于企业方面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一个岗位都能尽快地适应,并且在组织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因此,现阶段的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教育中应当积极的将理论知识教学转换成为实际的操作,从而帮助从业人员能在实际的工作单重快速的适应社会需求,并且成为一名专业性强的实用技术人员。 2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中建筑工程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对建筑工程的技术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建筑工程的技术性员工,只有达到了专业性和技术性才能真正的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当中主要突出的就是技能方面的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却缺少关于专业技能上的培养。应根据从业人员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知识能力结构等来进行课程设计,形成统一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同时应根据能力要求来进行知识结构的分析,并最终找到科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培养的目标一定要以先进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以及社会实际需求作为主要的目标,并且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课程设计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当以培养岗位能力作为主要线路,进一步的加大日常教育证的实践性课程比重。虽然短期的技术专业培训主旨在于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但同时也应当适当的融入文化课元素,构成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知识为主要的特色性教学课程体系,从而促使从业人员能在未来投入工作岗位时得到实践性的应用。同时,需要对当前市场环境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各个岗位中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了解,并根据敢为需求来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教育。 3.2加强专业性特点 建筑工程技术在现代社会当中已经成为了市场不可获取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拥有技术管理是从事建筑工程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为主线的相关工作要求[2]。在实际的教育中应当重视起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操作性知识的培养,要求始终将实践放在首要位置上,并充分的利用短期教育时间来进行基本的技能培训。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对施工工艺、操作流程以及质量检验等部分进行重点教育,并且将工程的施工技术以及安全教育等列入到教育行列当中去。很多的从业人员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能力,但在他们的操作中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规范问题,对此,还需要在教育中重视起规范性教育,明确的将操作规范传授给从业人员,促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能规范性操作,促使专业能力更加强。 3.3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训过程中,专业素质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在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对此,在教育当中应当通过马克思主义、法律法规以及道德基础等课程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应当在授课的过程更正对从业人员适当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不断的接触到这样的知识,从而强化他们内心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这样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素养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促进他们在社会立足的重要内容。 3.4强化认证教育 所谓认证教育中要求从业人员需要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在工作当中做到持证上岗。对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过程中应当安排他们在合理的时间内参与到从业资格证考试当中去,虽然一本证书并不代表着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但却能给予一个人专业性的肯定。 3.5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在当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教育当中要想促使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那么一定要重视起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3]。对此,可以让一些高校内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建筑工程的技术专业人员培训教育的当中去,以他们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强化技术人员对于工程建设的从新认识。其次,应当根据课程的设置情况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实践课程,并且需要适当的要请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为学生的实践性技术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3.6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团队是保证教学实施的重要部分。对此学校可以适当的安排专业教师参与到工程的实践当中去,强化他们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先进的技术掌握能力[4]。同时可以聘请专家或者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教学实践讲座,从而满足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需求。作为专业指导教师,首先应当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有充分的把握,这样才能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市场中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起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以知识性教育为教学基础,以实践性教育为主要,并且在当中适当的融入一些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内容,从而促使这部分工作人员能在未来发展中得到进步,并且更加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作者:蓝英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城乡规划建设教育管理办公室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探析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的结合,其主要的目的是为生产、服务以及管理行业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也是建设行业的主干专业,这个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更能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与建筑工程事业相关的岗位工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并且能与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岗位需求适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广泛的建筑工程基础知识以及超强的团队意识与沟通协调能力。高职工程院校想要培养这样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建筑工程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基本素质为教学的主线,注重要工程实践教学,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传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师资水平较低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由普通的中专发展而来的,还有一部分则是成人高校发展而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定位不清、师资水平较低以及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并且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工程的实践应用教学。就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总课时通常都在2500小时左右,但是这其中工程实践的课时却只占了25%,而工程力学、地基与基础、建筑结构以及抗震等和设计相关的内容则占了绝大部分。 2.2教学计划设置不合理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数学基础则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使得录取进来的学生大部分成绩偏低,尤以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导致学生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进行学习时比较困难。就目前而言,多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到设计单位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进入监理公司或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基层,从事施工员、材料员、造价员以及质检员等工作,学生非常清楚这一就业方向,因此,对于学校设置课程没有太多的兴趣,而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制定时也忽略了这一点。 2.3重理论、轻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工程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让学生进行建筑制图、识图的训练、施工组织设计、测量、工程预算、水电安装以及生产实习实训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实践课程往往得不到学校的重视,甚至还可能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压缩或者取消,而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放在理论教学上;这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对工程中实践教学的内容掌握不透彻,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造成了毕业生难以适应建筑工程用人单位需求的被动局面。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3.1加强建设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校外实训基地对工程实践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建筑工程技术专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依据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建立出一批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教学。但在对实训基地进行选择时,应该进行全面考虑,对于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实训基地,以确保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全方位的接受工程实践教育。另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学重视校内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如,每年定期的投入实践教学专项基金,以对校内的实践和实训条件进不断的改善,对校内现有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与优化管理,完善各专业的实训室和实验室,对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标准图集、新规范的手册以及图书资料等进行及时的更新,进而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改革都取得较好的成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读”结合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2积极开展工程实践教学,并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工程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把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就业后更好的适应自身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应该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工程实践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程实践教学活动,将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如,将工程实践教学交给专业的教研室组织进行管理,安排专业的指导教师对实践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具体检查、指导以及协调,并让实训基地安排资质较高的人员进行现场指导。高职院校也可以从专业对口的设计院、施工企业以及研究院等聘请一部分经验比较丰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或实训的指导教师,以构建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课程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日记与实践报告,让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内容、体会以及收获等进行记录。之后再依据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际业绩,让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给予评定,最后交由主管部门进行签章。高职学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指导教师应组一个考核小组,依据学生工程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成绩,并将成绩依次划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以及不及格四类,并将其记入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中。 3.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应积极争取承担工程实践的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皆备的双重性人才,授课教师是否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至关重要。就目前而言,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都是大学毕业之后就直接进行就业,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因此,这部分教师应该积极承担起工程实践教学的任务,在完成日常的教学管理的同时,在工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学习,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为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4.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数量、质量与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建筑工程专业技能人才能够适应我国当前建筑业高速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将培养建筑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性教学作为基本内容,校企协作和产学结合主要途径,构建具备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为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者:蔡小萍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思考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作用 1)扩大建筑企业经济效益。 在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市场的竞争加剧,各个建筑企业为了在建筑工程效益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结合市场运行规律及建筑行业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以更好地实现投入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为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可靠保证,帮助建筑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科学技术管理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技术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保养与维护工程机械设备,并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保证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减少因施工故障或施工事故造成的花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为工程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有效提升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并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材料的监控、施工技术参数的控制,来保障工程施工的高质量。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内容包括技术方案审核、组织措施、技术组织设计等,都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考虑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与有效管理,有助于合理控制工程质量,在确保工程项目施工高质量的基础上,加大工程施工进度,缩短工期,进而有效减少工程成本的投入。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的应用,是推广与普及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工程施工整体水平有着较大作用。 2当前国内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作业层的重新组配加大工程技术管理难度。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项目建设通常由制定单位及相关领导负责,在工程技术管理上,皆采取较为简单、直观的三级管理模式,分别为施工队、成员企业、集团企业或单位。其中,工程项目建设的参与方各管一段,使得管理涉及人员较多,各项具体施工事务的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打破了传统的工程项目施工队伍建设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要求建筑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实施更高层次的队级建制,这就使得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当前,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将施工进度作为管理的重点,过于强调施工的速度,而忽视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其技术管理没有严格遵循相应的规章标准及技术方案,并且也未按照工程施工进度,同步及规范地记录与整理工程技术相关资料,实际工程技术资料与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及现场状况存在较大出入,为项目技术管理的整体实施造成了较大的不便。 3)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性质及用途的工程项目数量不断上涨。一些还未成熟的建筑企业为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争取到更多工程项目,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大量招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使得其工程技术管理领域内人才质量良莠不齐,甚至一些未经受专业工程技术管理培训的人员也成功进入到企业内,并担任一些重要岗位的工程技术管理职责。此外,一些资历较深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也会因建筑企业实际管理需求,同时担任两个以上工程项目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管理精力较为分散,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质量难以被保证。 3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建议 1)健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各项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拥有健全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及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工程技术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管理制度,为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据。其中,明确管理技术人员的职责,并规定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共同配合,从各个方面协调进行施工图纸的审核,以确保图纸的合理、无纰漏,细化技术交底的各项事务及标准,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验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工程质量检验,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中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构建科学的工程技术管理模式。 当前,国内建筑企业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并培养了大批具备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技术管理人才。而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分包单位,通常掌握较为充足的人力与设备资源。科学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可建立“双赢”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将建筑企业与具体项目分包单位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促使分包单位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管理上,进而提升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推动建筑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加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提高工程技术管理水平还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筑企业需结合当前工程技术管理需求及人才发展现状,制定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提升工程技术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监管,确保其管理人员能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让其更好地投入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去,不断改进与创新工作方法。 4)注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 建筑企业及具体施工单位应认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筑项目施工由于工程量大且复杂,往往工期较长,从立项、施工到竣工及审查都会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期间内,工程技术资料必须保证更新及完善及时,以便于建筑企业作出重大决策时,能拥有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进而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在当前建筑市场环境下,建筑企业要实时掌握工程建设状况,了解自身的实际发展现状,必须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创新改革,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作者:冯军会 单位:平定县城镇供热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阐述 1简要阐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 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的结构发展方向是楼层的不断增高。这种楼层的不断增高会导致现有的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现有的框架结构的不断发展和改变主要是为了适应现在的高层建筑的发展。高层建筑工程中,在竖向构件及构件的组成受到的重力载荷都是由一定的区别的,这是一种逐层递增的关系,这样就需要在框架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重点参照重力负荷的参数来确定构件的尺寸和墙体的支撑件的尺寸。除了上文的所述的重力载荷,还有;两种载荷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点参考:第一种载荷是地震载荷;第二种载荷是风载荷。这两种载荷是非线性的竖向分布,对于建筑物有高度的敏感度。对于这些框架结构的设计因素,在施工中需要进行的施工技术也有很多,只有设计和施工技术相结合,才可以顺利的完成整个工程建设的部分。建筑工程中影响框架结构技术的应用有很多的方面,例如施工中的钢筋工程技术应用;模板工程技术应用和混凝土工程的技术应用。 2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钢筋工程技术问题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钢筋工程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下面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2.1简述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框架结构施工中的钢筋工程经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焊接过程中,焊条的型号没有正确的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选择,选择的型号和技术要求的型号不统一;第二个是在钢筋焊接的过程中,焊接接头存在对不齐的问题,偏心的现象和弯折现象普遍存在;第三个是焊接中的箍筋尺寸不符合技术要求中的规定。上述的三个主要的问题,在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应用中要及时的发现及时解决。在钢筋施工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钢筋的型号和钢筋的施工数量都要按照技术要求中的具体参数进行施工处理,不能因为节省成本而偷工减料,这样的行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是致命的打击,要坚决制止。在钢筋的焊接过程中,要及时的校对焊接的尺寸和技术文件中的尺寸,不要出现太大的偏差。 2.2简述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 关于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的分析,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前要将施工中要准备的材料准备齐全。第二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焊接工序的施工准备工作。第三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中要正确的进行放样工作和下料施工工作。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1)在钢筋工程施工前要将施工中要准备的材料准备齐全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要在绑扎固定之后,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需要注意的是,露天放置的施工材料,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一定要保障施工材料的性能不受损坏。 (2)在钢筋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焊接工序的施工准备工作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在自检的同时,还要对每一批次的入厂材料进行先关的物理试验,保障进场材料的使用性能。 (3)在钢筋工程施工中要正确的进行放样工作和下料施工工作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年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 3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模板工程技术问题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模板工程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3.1简述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对于现阶段的建筑高层来讲,浇筑的楼层的载荷大部分都是由模板的支架来承受,这样就会对模板工程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模板施工过程中,有的模板施工完毕还在保养期,就开始进行模板拆除作业,这样会严重的影响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特别注意。模板施工一定要将保养期计算清楚并且执行。 3.2简述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关于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模板工程技术中要正确的进行基础模板的安装工作。第二个方面是模板工程技术中的主体结构的模板施工相关技术。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在模板工程技术中要正确的进行基础模板的安装工作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确保安装模板的精准度。 (2)在模板工程技术中的主体结构的模板施工相关技术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保证其不会被压垮。 4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混凝土工程技术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混凝土工程技术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配比的原料的选择。第二个方面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配比的科学,合理的控制。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4.1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配比的原料的选择 混凝土的原材料的选择,进场的材料都要有相关的合格证明和质量检测证书来证明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同时我们要将材料的出厂时间,各种性能强度及包装形式进行详细的检验,以防不合格的原材料混入施工现场。 4.2混凝土施工中的配比的科学,合理的控制 合理的控制混凝土的配比对于提升施工混凝土的强度和使用性能有着非常好的保障作用,但是混凝土的配比的合理有可能会提升施工的整个成本,因此要因地制宜,同时还要保障施工的质量,只有这两方面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对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造价有一定的平衡。对建筑工程的技术和建筑工程的预算都有好处。 作者:宋岩 单位:庆安县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局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法探析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和对学生要求高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生认为比较难学且枯燥的课程。虽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教学模式,但还是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授模式,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或者模仿练习对建筑工程技术学科进行学习。这种只注重“讲课”而忽视“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致出现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即学生考试成绩好,但实际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应对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无疑是个不容忽视的弊病。 2项目教学法的概述及实施步骤 2.1项目式教学的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学前教育学家莉莲•凯兹和加拿大初等教育学家查德在合著的《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项目教学法》中提出。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项目,并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项目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这些项目可相互独立,也可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完成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和结果评价等程序时都需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这一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授教学模式是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学生学到的东西虽多,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也不少,学生学起来枯燥且无实际操作性。项目教学法则将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转向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本着“够用”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项目本身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以及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2.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一般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开展,具体步骤流程如图1所示。 (1)教学任务子目标确定。 子目标的具体内容应有任课老师以书面文字的形式确定,单科教学任务可以组成一个子目标,多科教学任务可有机组合成一个子目标。各科任课老师在讨论后将子目标内容拟写成书面意见报给学校院系相关负责人。但上级审批生效后正式实施。系相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正式生效实施。 (2)子项目(部)成立。 子项目(部)的成立,主要是帮助任课教师负责对项目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成立由院、系和企业人士组成的监督及结果评估小组,对项目实施过程和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价。 (3)制定计划及进程。 不同的子项目活动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应在考虑现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项目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方案和活动进程。 (4)师生共同实施。 子项目进人实施阶段之前,任课教师应根据子项目的实际要求要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选择相应的操作材料和工具。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快速进入项目活动状态,教师对项目内容进行一定的示范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便可以按照实验要求一步步地仿做教师的示范。作为项目负责人,教师对活动应实行全面跟踪管理控制,巡视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并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大的错误及时纠正,对完成情况良好的小组也要予以表扬。 (5)子项目评估和教学结果评价。 子项目完成后,任课教师应以书面的形式,将项目活动实施效果总结和教学结果自评报告上报给监督及评估小组审查。监督及评估小组在教师上交的报告的基础上,对该项目进行验收和教学质量评价,然后也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依据上述评价、评估结论,对子项目查缺补漏,不断改善优化子项目的设计方案,最终提高教学水平。 3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明确教学目的,遵循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项目教学法实施之前,学校和任课教学应首先明确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目的,通过应用项目教学法想要达到何种教学水平。项目教学法的首要原则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项目内容的设计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求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任课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工作要准时、守时,与他人的协作、交往能力、独立组织、分析、计划和实施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针对本专业实际需求,进行项目的设计。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时,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项目内容与目标的设定。首先,项目立项和项目内容要符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求,以及学术知识掌握程度来定,所选项目应是该专业领域里具有实际价值的典型产品、典型零件或典型技术工艺。例如一个机械零件的加工、一款建筑效果的3D动画设计等等。通过这样的立项方式,能够使项目更加贴近学生将来上岗工作后的实际需求,这样科学的项目设计才能对学生将来的后期实习、就职工作提供信息基础和技术能力基础。 (3)增加项目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实行项目教学法的院校中,多数院校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始实施,日常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不多。学校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为项目内容,通过“临阵磨枪”式的一次性应用,试图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但是这样的应用方式局限性很大,仅用一次性的项目教学法不利于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和教师应增加项目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不仅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有所帮助,且对他们将来工作后的自我充实和新理念、新技术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总结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对于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在确保实用性、科学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项目立项和内容设计进行合理安排,实现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最终目标。 作者:郭烽 单位:临沂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探索 一、绿色建筑理念融入教学的必要性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业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1/3,浪费极其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耗能比例还将上升。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在建筑业必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013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绿色建筑已成为最高级别的战略共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居住、工作、生活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将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思路,以促进全社会在更高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建筑业将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它不仅对建筑的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包括:发展工程总承包、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发展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材等几个方面。绿色建筑要求学生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懂结构工程和施工技术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建筑全过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加强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探索、开发与研究,将绿色建筑理念及相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专业层面上学习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结合建筑业发展前沿和绿色建筑的生产实践,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将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理念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广东省第一批高职重点建设专业,为满足广东省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节能技术创新及走向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以绿色建筑为特色,将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的理念及知识和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施工技术推广有机地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计划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的核心的理念是各阶段的技术信息共享,贯通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技术,在可持续设计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对提升绿色施工的设计和施工效率,改进绿色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IM技术的应用可缩短约8成的造价估算所需时间,且使造价估算的精度控制大幅提高,消除约4成预算外的更改。通过BIM的三维模型技术,在施工前发现并解决冲突,可以有效降低合同价格,使项目工期缩短,尽快实现投资回报。学院在2011年即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方提供软件和技术,建成BIM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课程。BIM教学资源库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完成了将BIM技术与《建筑制图》《房屋建筑构造》等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安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虚拟建造、工程造价确定等实践项目,并通过完成虚拟的BIM咨询项目,使学生体验到BIM咨询服务的全过程工作方法,为今后真实项目的参与和实施打下基础。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参与真实的BIM咨询项目,至今共完成39项,包括“慈溪大剧院”“蚌埠博物馆”等,共同培养具备“工程能力+BIM能力”的人才。BIM教学基地建成至今也培养了一批具有BIM技术的骨干教师,多次为设计院、施工企业进行BIM技术培训同时完成BIM省培项目2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将建筑工业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工业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建筑的工业化是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建筑工业化是主要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建筑施工机械化和施工组织管理科学化四个方面。建筑工业化是按照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对建筑业进行改造,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建筑业从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现场人工湿作业及手工业生产方式,过渡到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运用预制混凝土结构(PC)构件在现场以高度机械化的方法施工的大工业生产轨道上,使建筑业从目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实现文明施工、保护环境的目的。建筑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建筑业设计与建造环节分离的特点,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是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具有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的优势,且工业化建筑施工现场没有传统建筑施工现场的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由于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材滞后于新的国家设计和施工规范,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将建筑工业化融入日常教学中。首先,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补充,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了建筑工程技术新进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可以接触到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了解到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对建筑工业化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将建筑工业化的相关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如,在《建筑工程概论》课程中对工业化建筑的起源、具体特征、特点、建筑方式和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讲解,观看我国建筑工业化住宅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新型的结构体系,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的特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中增加了组合式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预埋件设计等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课程中增加了预制装配式住宅和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建造方式,内容有施工工序的特点、施工中的关键点、预制配件的吊装计算和施土组织设计等内容,还介绍了现场建造的工业化住宅,如,大模板住宅、滑升模板住宅和隧道模板住宅等;此外,在《房屋建筑构造》课程讲授中介绍模数等标准化设计的内容。第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关于建筑工业化理论及实训课程的开发,开设选修课,使学校建筑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行业视野更加开阔,能够了解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广方向,对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认识更进一步,从而主动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最后,在条件允许时,学院还安排学生在工业化建筑工地进行参观,鼓励学生到相关建筑工地进行实习、实训。 3.将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融入教学过程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选址、规划、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在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建筑材料、建筑产品和建筑设备,以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给排水管道系统、采暖供热、通风、空调等系统的运行效率,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尽可能降低能耗。庞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因此,建筑节能是绿色建筑在中国发展的先导和核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新建建筑必须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并逐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规范。建筑材料是建筑的载体。绿色建材是指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低能耗制造工艺,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建筑材料,是实现绿色建造的物质基础。绿色建材的推广与应用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学院以绿色建筑特色为导向,通过设置专业群平台课,整合设计,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房屋建筑构造课程中增加了墙体节能构造、屋顶节能构造、门窗节能构造等知识,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增加了绿色建材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绿色建材的含义、种类、基本特征、初步评价标准,引入新材料在工程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随着绿色建材的不断涌现,学院还布置学生参观建材市场,调研绿色建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撰写绿色建材的课程论文。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绿色建材的理解。此外,学院引进企业——荷兰澳柯玛设计公司等合作共建“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工作室,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绿色节能材料、工艺、构造为研究重点,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教师和企业建筑设计师指导学生开展绿色节能材料的创新设计活动提供了实验实训条件。另外,还拓展与省市各类建筑业行业协会的联系合作,借助协会培训平台开展绿色施工技术的推广,打造建工论坛,举办以建筑节能和绿色生态建筑为主题的新技术产品展示会,交流展示行业新技术,形成了既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又满足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作者:朱艳峰 路浩东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分析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1.对施工人员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以及施工人员安全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方案,以确保有组织有纪律的施工进行,选择录用具备合格的技术以及丰富经验的的工作人员,施工人员的素质、工作能力对工程最终的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依据承包合同的规定严格采用相应得技术标准,否则也会延误工程的施工进度。 2.在技术的配备方面,要先进的配套器具,比如,对设计图纸审核、说明有关规范的细节问题,必须做好严格计量把关工作,对新的工艺建筑技术和新的建筑材料的应用一定要经过多方实验和开发以后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引进到施工工程中,要有一套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和技术岗位把控施工质量检验的具体措施。 3.收集整理完善健全的原始技术资料并做好最终保存工作,原始资料是整个建筑工程在施工过中的重要的技术性和管理性的重要文件,它是建筑工程过程中的掌控全局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施工过程中对建筑设计工程使用的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工作。结构配件和建筑材料的具体使用,以及施工过程结构配件测定的一手资料。 二、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要想从根本上做好施工技术管理一手抓的工作,必须从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技术及工程材料使用、施工设备的完善上充分做好施工前保障全面施工安全有序进行的一切措施,对新型的施工技术在全方位检验确保有效符合规范的情况下积极采用和推进到工程实施中,具体的几点参考如下。 1.从管理手段上创新,责任制度化的管理规划,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文以提到施工技术是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案是非常切实可行的。明确各个施工管理岗位的职责和制定具体的奖惩方案,定期组织公司人员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拓展活动。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规范管理的统一化和制度化,同时也要不断发现人才,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企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这些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认真做好工程成本的核算和监控和工作。一个建筑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组成,适当运用经济可行的方案,提高机械化利用率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预算,成本管理要始终贯彻到最后施工完成,从工程开始的投标承揽任务到整个建筑的竣工验收成果,每一个施工环节每一道施工工序都要事先预测核算,做好相应的成本费用预测方案和规划。做到每一笔费用落到施工工程的实处。 3.做好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的安全保障工作是工程施工环节有序进行的一个重要部分,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做好使用后的机械管理和保养好工作,从而确保机械设备每次使用前处于一个最佳使用的状态,有效保证施工人员在使用中的安全。一旦发现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出现了违章施工的现象,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制定相应的违章施工的惩罚方案以确保有序规范的一个工程施工环境,对建筑施工质量的安全和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做好双重防护工作。 三、结语 在建筑行业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施工技术是促使建筑行业不断蓬勃向上成长壮大的核心,因此施工技术的合理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当代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中之重,不断提升施工技术管理化水平不仅关系着建筑施工方的经济效益及未来的发展,同时还关系着建筑工程今后的使用发挥及安全性能问题,因此,重视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提升策略,将其落实到施工管理中的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相应的保障。 作者:范春意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研究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1.1含义 (1)对设计环节的技术管理主要是负责对与工程有关的相关资料进行核实和分析,主要对象是设计人员规划的工程方案以其他文件,对这些材料进行检查和研究,是保障整个施工项目正常开展和顺利完成的重要工作,相关施工单位和企业必须对这一工作予以足够重视。(2)对施工环节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负责对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进行检查和分析,如果施工中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修复处理,同时也要对施工中各项工序的交接和更换进行合理管理。(3)对竣工环节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负责对施工中涉及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资料进行总结和记录,并开展相关会议对该方面进行评估,这样就能从实际工作中积累与今后开展工作有关的经验和教训,并将其作为完善工作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施工单位或企业的施工水平和管理技术。 1.2意义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机制保障,在施工中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技术对所有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控制,尽可能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的完善,在任何企业和单位中,管理逐渐也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力,在水利水电企业单位中更是如此,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想要正确规范地运用各种施工技术就离不开科学有效地管理方式。因此,为了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安全,不断完善对施工的技术管理,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势在必行。 2我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水利工程施工项目时,对工程中的施工技术管理必须予以重视,并建立和完善相关质量安全体系来对这一环节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保障整个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施工中采用完善与合理的手段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对于水利工程施工中如何进行更好地技术管理这一课题的研究和讨论也更加全面化和深入化,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水利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许多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但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状况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因此,要不断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这一方面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最大程度地保障施工技术管理的完善性和健全性,不断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新的措施和方案,从而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目前,我国在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施工设备落后,影响到施工项目的完成效率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任何环节中,都需要运用到与之对应的机械设备,因而施工设备的使用性能和状态直接对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造成影响。现阶段,我国许多水利水电施工单位和企业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对原来的设备进行更换或改进,有些设备因为没有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极容易在操作中发生故障,甚至无法使用,这就给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2相关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 相关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展起着决定作用,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安全,而只有工程质量得以保障,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才能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水利施工单位和企业中,一些操作和管理人员没有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因为操作失误、管理存在漏洞的原因而产生的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不利于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 2.3没有对这一方面予以足够关注和投入,使得施工技术难以发展 对水利水电行业施工技术的研发和改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了充足的资金,才能开展技术引进和研究工作。然而,结合现状来看,我国一些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和管理部门并没有足够重视对施工的技术管理,对技术研发投入的资金非常少,这样一来,没有资金的支持,施工技术就很难得到升级,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技术水上,而没有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施工效率和质量也很难提高。 3加强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途径 3.1完善针对设备使用的管理措施 完善和健全设备使用和操作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范,同时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家对水利水电企业和单位的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各项运行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各项生产工作的监管,确保水电施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不断学习和研究其他企业或单位先进的管理制度或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进和调整并加以运用,提高对设备使用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制定巡回检查制度,要求值班人员务必做好对所有设备的检查工作和日常的交接工作,并进行记录,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上反映。 3.2加强设备检修管理 这一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电企业和单位要制定相关措施来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每一台设备的责任,同时各部门也要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一制度,将每一台设备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员,出现人员变更的情况也要及时调整。(2)定期开展设备维护和保养的工作会议,对出现问题的设备,应由相关责任人提供设备异常报告,对设备出现异常的详细原因、问题的表现、维修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同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尽早发现、尽快处理。(3)负责设备管理的部门要定期组织人员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在工作中也要采用更加先进和实用的技术,这就要就相关部门要不断深入开展相关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管理模式 (1)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水利水电施工人才应该利用在长期的施工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积极创新。水利水电工程可企业设立专项的创新奖励资金。(2)对材料和技术加强研究。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都有着自身的独特特点,在具体操作时要结合其相应的特点,安排适当的经费,进行技术的攻关以及专题的调研,争取做到与项目技术和措施等计划同步实行。同时,水利水电工程企业要加强与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织培训员工对新技术的学习、新设备的使用,吸收社会上的出色人才,开发新的工艺技术和新的施工材料,新的施工器械等。(3)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并且要善于学习同行业的的先进管理经验或者是引进国外的管理经验,深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改革,探索出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之路,促进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创新。 3.4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思想教育 在人员的录用和提升方面,要有完善的评价和考核体系,确保每一位员工都具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同时对管理人员的筛选也要非常严格,保证管理水平的高效性和合理性,采用考核机制来决定人员的绩效评定和升职,这样才能确保施工操作的可靠性,避免操作失误的情况发生。同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的培训课程,使每一位员工都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踏实地工作,完善奖惩制度,对安全生产意识强、工作质量高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于没有工作责任心、玩忽职守的人员进行处罚并采取辞退处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施工技术要求非常高,如果施工技术上出现了问题,就会使工程结构的承压性能和耐用性能大大降低,从而减少其使用寿命,对整个水利工程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保障施工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性,减少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非常重要。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相关行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尽管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能按照以上方法来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并不断深入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我国的水利水电行业必将朝着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前进,为国家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刘宏德 单位:武汉楚辉土地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任务驱动法分析 摘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阐述,根据课程内容,构设任务,让学生融入角色,完成主动学习。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教育学生特点、学习内容、任务设置,制订实施方案,以期通过方案的实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高职院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满足社会对一线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层面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三年学习过程中使其能够对未来工作岗位有一定的定位和认识,毕业以后能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自然转换。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对高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1]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是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授课的形式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教师通过课件讲授课程内容,将涉及的知识逐条讲解,借助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琐碎,讲授时间过长,学生通过课堂只能懂得规则和概念;另外,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往往出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况,学生被动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感到吃力,结果只能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不到知识,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一、任务驱动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设定教学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教师能够将书本上刻板的条目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技能型人才定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学习方法。 二、任务驱动法对任务设计的要求 1.知识性与兴趣性 教学任务的设计首先要将教学知识设计进去,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的配合,任务的设计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进去。编制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要求,任务开展的形式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大多数人参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 2.完全感和探究性 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不应将学生局限于思维定势里,要让学生摆脱一贯完成作业的模式,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相关知识,寻求任务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稍加指导,但不应干预学生的思路,并鼓励学生多做尝试,大胆去完成任务,不要怕失败,出现问题时教师适当引导,鼓励学生继续进行,不要沮丧。 3.灵活性与具体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任务的设计不可能包含整个课本知识,对于不适合单独设立教学任务的内容,可以并入其他体系。对于重点知识,可以细分为多个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关键工作必须要完成,一些细节的知识问题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时,可以在后续的总结工作中进行交代。 三、任务驱动法在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堂组织步骤 本课程内容比较琐碎,知识点复杂,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相应项目的任务,分配不同的任务,承担相应的工程角色,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代入角色中完成相应的任务。 1.创设情境,调动积极性,激发联想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任务项目,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将课本中理论性的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充分进行加工和利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知识应用于解决项目任务中,强化学习,增加经验。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根据学生毕业后有可能从事的技术工作类型,分配出资料员、施工员、监理员等岗位,在工作任务设计中,给学生分组,分别代入不同的工作角色,在创设的工作任务中,各司其职,进行角色定位。 2.提出任务,编制教学项目,明确要求 教学任务的编制应该结合课本知识和实践条件,明确指出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重点专注于一个领域,在有限的课程教学实践内能够完成任务,不至于摸不着头绪。本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可以安排几个不同的任务,分期进行。例如,其中一项教学任务:施工作业技术准备状态的质量控制。此任务中,会给定一个施工项目案例,这个施工案例可以是前面教学任务的案例,这样也具有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在这一环节的任务分析里,根据背景资料模拟控制质量控制点、作业技术交底、进场材料构配件的质量、环境状态、进场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及工作状态等。通过此项任务的实施,要求学生能够对作业技术准备状态进行质量控制,能够收集、整理、编写作业技术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相关资料,对于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 3.分析任务,分析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在完成整个任务过程中,要结合教学时间安排,在教学任务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可能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困难的情况;所以在分配任务和执行任务之前,先带领学生一起对任务进行分析,对重点、难点予以指出,提供一些执行思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分析现场施工作业技术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的案例,分析背景材料,掌握准备阶段工作具体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两队,相互扮演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相关技术人员,施工单位提交现场作业技术准备状态情况的相关资料,监理单位进行审核,并提出整改意见。 4.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各种方式 获取解决任务的方法,教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任务分析和学习,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不同的方式,可以查阅图书,查询网页。这些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能够自由自主地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一阶段,学生会有迷茫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握好指导尺度,适时为学生提供建议。 5.交流总结 交流是为了激发创作意识,互相取长补短;总结是为明确要学习的操作技能,达到知识积累的目标。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交流和总结是必要的。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角色不同,工作任务的侧重点不同,并且能够从旁观者角度提出意见。在任务完成后,让大家在一起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不足,积累经验。这一过程,不但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还可以锻炼大家的分析能力,积累经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一切可用的方式主动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仅起到引导与辅助作用。对于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来说,如果以传统教学模式教授,学生听课枯燥,教师上课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主动完成任务,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能更好地将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作者:王春彩 单位:开封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T—P循环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技术应用型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紧缺人才,为了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应当完成这个历史性的使命。中国高职教育实施时间不长,近三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职业教育成果,但整个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探索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文章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例,提出“T—P循环”教学模式改革,对其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T—P循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设规模的高增长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会,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也就越来越突出。所以高校应当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必须对专业进行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教学模式。某高职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专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毕业生培养质量水平取得了明显进步,本文就其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一、制订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目前建筑行业背景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打好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相融,突出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施工一线高技术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理公司等建筑单位提供优秀的实用型高技术人才。 二、构建以专业技能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应当以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为途径,培养施工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所以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创建能反映本专业课程轻重缓急的、特色鲜明的新型课程体系。并根据岗位技能知识要求,校企合作编写自主创新、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公开出版教材,建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共享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 三、建立“T—P循环”的专业教学模式 [T-Thoery(理论),P-Practice(实践)]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是人才的能力培养定位明确,但若继续采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其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实习实训项目较为单一,不能将各工种的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后的效果与预期能力目标存在偏差。所以对过去运用的“项目法”教学模式有待加强,必须继续深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结合专业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通过市场调研和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问卷调查,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讨论,制定了符合现阶段施工企业人才要求、职业教育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模式——“T—P循环”。“T—P循环”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经过“基础理论学习、初步实践能力,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实践能力”四个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无到有、不断提升,并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种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完全可行,且具良好的操作性。“T—P循环”教学模式符合工程学科学习的客观规律。首先学生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如《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然后参加施工现场观察性学习、工程识图、工程测量等初步实践活动,了解施工生产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了解施工生产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主干专业课程的阶段性学习和校内课程综合实训,做到学习时“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实施“T—P循环”的专业教学模式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建设工程项目”作为专业教学模式实施的载体,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紧紧围绕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深化“T—P循环”的专业教学模式。做到“校场合一、峰去谷回、能力晋阶”。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校场合一”指引企入校,共建真实工作环境与虚拟教学情境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教学资源,共建校中“工地”、校园专业职业文化氛围,使学训场“工地化”、校园“施工现场化”、学训管理“企业标准化”,二者合一、实境藕合,构建工学结合的育人环境。“峰去谷回”是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在不同时期,对工种施工人员需求量的变化幅度较大的特点,结合企业用工高峰和低谷,适度调整对应的岗位能力课程,实施柔性学制管理,充分实现对分项工程施工技能的培养。具体操作流程为:收集校企合作单位在建或拟建工程的进度信息得到不同工种施工人员需求量的高峰时间适度调整对应的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时段组织教学实施。“能力晋阶”是依据建筑工程是由多个分项工程有机组合而成的特点,在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所要求必备的分项施工技能后,通过综合课程的设置、实际工作的顶岗实习、综合毕业考核的实施,多阶段三环节的针对性、反复和强化训练,实现学生由分项施工技能向综合管理能力的逐级提升。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近十年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建设,现已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专业学生规模稳定,专业教学文化沉淀深厚,教学资源丰富,在省内本专业职业教育改革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内职业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作者:刘剑勇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记录单位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原始记录,不仅反映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还是编制工程计划、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喂有效实施建筑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严重影响着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本文将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方法做具体的分析研究,解决现阶段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有效管理;措施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记录着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并以文字、图表、图纸、卡片、影像等形式呈现出来,成为建筑工程的原始记录,能够真实的反映施工中的独特之处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施工过程、完善施工手段、编写下一阶段施工计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法律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保证技术资料的质量,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依据。喂保证技术资料的质量,必须对技术资料的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措施分析。 一、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特点分析 建筑工程资料是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记录和总结,是一种科技资料,与一般的资料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其管理中,也需要考虑到该建筑技术资料的特点,根据特点进行分析管理: 1、专业性。建筑工程的施工涉及了很多方面,比如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气、燃气等,需要各方面的综合才能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必须由各专业的工程设计人员进行合作设计,从而形成专业性较强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因此,在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技术资料的专业性,在分类和编制中,需要考虑到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点,并选择具有全面知识的人才进行资料的分类管理,保证资料的专业性和质量。 2、成套性。建筑技术资料的成套性取决于建筑工程设计活动的特征,建筑工程的技术资料按照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把它们组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资料,其中的每一页文字、每一张图纸都是该工程技术资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构成了工程技术资料的成套性,在进行技术资料的管理中,成套性极大的影响着资料的存放、分类和管理,因此,必须给予其极大的考虑[1]。 3、阶段性。由于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具有全面性,是记录工程全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因此在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料的记录和保存,根据建筑工程的阶段性建设,形成了建筑资料的阶段性特征。建筑工程从酝酿、设计、施工到建成,形成一个有阶段性特征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像等各种载体的工程资料资,包括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依据的前期批文、勘察测绘文件、设计文件、竣工验收等文件。在不同的施工阶段,技术资料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工程承接的关系,在进行整体的资料保存中,必须将阶段性特征考虑进行,保证技术资料的质量。 二、现阶段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工程技术资料的特点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极大的要求,但是现阶段,在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技术资料的质量,为下阶段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了很大障碍,下面将对如今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1、资料的收集速度赶不上工程施工进度。原材料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资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能够直接决定一项工程施工的最终结果,一旦原材料供应不上,会造成工期的延误和,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2]。 2、技术资料的不完整性。技术资料具有阶段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在对技术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从而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喂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依据。在管理资料的过程中,会存在技术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从而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用片面的资料对整个工程进行分析,造成了资料收集的不全面和不完善,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 3、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资料纵、横向不交圈。在对建筑技术资料进行收集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管理和技术结合,加强各个专业相关技术人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每个人负责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整理,才能形成全面系统的管理体系。 三、加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分析 1、加大对资料收集的力度,以期与施工进度吻合甚至提前。基于现阶段存在的资料收集的进度落后于施工进度的现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资料收集的力度,对原材料等的资料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建筑公司加大对技术资料收集和管理领域的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建成高质量高效率的资料收集团队,加快工程技术资料收集的速度,跟上施工的进度,为工程建设带来有效的效果。 2、规范对于建筑工程的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加强建筑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必须加快形成管理数据库。建筑技术资料的管理必须遵循全面完整、真实可靠的原则,不仅要加强资料收集和管理的队伍建设,还需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系统。四、结语做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是新时期建筑工程对资料管理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资料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才能更好的进行资料的管理和归集,更加真实全面的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促进建筑工程的有效进行,适应建筑工程施工的新要求,提升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 作者:施安超 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道运输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案例教学实践 摘要:面对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积极性不高的现实,在分析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厘清“动手能力”真正内涵的基础上,以《建筑工程技术》相关内容为例来介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案例教学;实践;动手能力;理论教学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招生人数日益增加,近年来一些省市的高考录取率已接近80%,高职院校录取的人数大概占到了50%。学生升学的机会增加了,但随之而来的是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如安徽省高职的建档线近年都在150分左右。分数的下降,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中学阶段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不高。在此背景下,高职的课程如何设置?课该怎么上?如何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怎样才能把这些曾经被判定为“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培养成受过高等教育的“能工巧匠”?是每一位高职老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这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对近几年入学成绩的分析,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尽管总分不低,但各科成绩很不均衡,特别是文理科兼收专业的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好。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在智力类型上也存在客观差异,他们更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对纯理论方面抽象内容缺乏学习兴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典型的理工科,其理论是建立在逻辑推导和严谨的力学计算等基础之上的,要求专业课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教学中构建形象的情景,让学生首先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再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果不了解学生认知特点、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可能会出现学生学习无兴趣、老师教学无激情等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根本谈不上实现教学目的,更不可能完成培养目标。 二、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理解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对“动手能力”的理解涉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只有定位明确了,围绕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但在实际教学中,即使一些规划教材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也存在模糊认识,有些甚至就是错误的。如有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在技能目标中列出:学生应具有绑扎钢筋、支立模板、砌筑砖墙、搭拆脚手架……的能力,并要求安排相应课时进行这些技能方面的实训,这是对高职教育“动手能力”要求的误解。这些技能当然属于动手能力的范畴,但这是对操作工人的要求,如果对高职学生也作同样的要求,那国家就没有必要投入这么多发展高职教育,把学生送进课堂进行学习了。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完全可以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完成相应操作技能的培养。不夸张地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远比高职院校老师教的效果好,学生学的也更快。试想老师都不具备这种操作能力,怎么能教会学生操作呢。再者,操作技能是需要不断重复训练和实际操作才能逐步熟练掌握的,上述操作技能涉及到了多个工种,就是在专门培养技工的学校,短时间内也难以做到,更别说还有理论教学任务的高职院校了。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理解,应当是指那些适合高职学生就业的技术管理岗位所必需的动手能力。住建部对施工现场关键岗位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测量员、标准员、材料员、劳务员和机械员等“八大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应围绕“八大员”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展开,“动手能力”也应围绕“八大员”的实务进行训练。正是基于对高职生源的现状和对“八大员”所需理论、操作技能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进行了案例教学的尝试。 三、案例教学实践 下面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毛石基础和屋面防水施工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这里所说的案例教学不是老师搜集工程实例素材把它转化为文字,再在课堂上介绍和讲授,而是每讲一章内容之前都要先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教学,以此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前建立感性认识。案例教学对老师要求很高,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现场,有时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 1.毛石基础现场教学 (1)寻找合适的案例教学现场 受学校实训条件限制,案例教学不可能都在校内进行,最困难的是寻找适合教学的施工现场,这样的现场不仅形象进度要与教学内容吻合,安全隐患也要尽可能少,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同意。由于目前建筑市场无序竞争严重,挂靠施工普遍,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造价偏低,几乎所有的施工现场安全防护都不到位,安全隐患较多,安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因此在选择施工现场时,老师颇费周折,施工企业也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生怕出安全事故。现场不同于校内教学,组织难度大,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学生进现场后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又不能很好地辨别危险源,没有自我防范能力,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故。因此,带学生去现场前,老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也是施工课程教学内容之一)。 (2)问题设置 备课时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事先让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到现场。如毛石基础施工现场教学前,介绍项目背景后老师提出了①第一批毛石是直接砌筑在基底土上还是先铺砂浆再砌筑?②毛石砌筑时大面是向下还是向外?③农村的一些房屋毛石基础露在地面以上,并且露在外面石头又平又大是否合适?④为什么这些房屋的外墙总是开裂? (3)现场要解决的问题 进入施工现场后,学生面对工人师傅的实际操作,在老师和现场人员的帮助下具体了解了坐浆砌筑,拉结石及其设置原则,毛石上的黄皮的危害及其处理,毛石基础的灰缝厚度,怎样找平,如何避免包芯砌法等内容,并实地观察了毛石基础砌筑时的质量控制要点、质量检查工具和方法等。 2.建筑屋面防水工程的案例教学 屋面渗漏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质量通病,不仅影响使用功能,还会降低房屋建筑的耐久性。《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最短保修期限中屋面是除主体结构外保修最长的,为5年。《建筑施工技术》中屋面防水的教学内容包括:卷材防水、涂膜防水、刚性防水屋面的施工,常见渗漏原因及防治等。为此选择了正在施工卷材防水层和维修渗漏屋面的两个项目作为案例教学的现场。现场教学前老师也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们事先思考:①外面下雨顶层住户家里的开关盒等处不停渗水你见过吗;②屋面已经使用很长时间,室内出现渗漏现象,屋面防水层会是什么样;③出屋面的管道周围渗水是什么原因;④卷材防水层铺贴是垂直于屋脊还是平行于屋脊;⑤卷材施工的顺序是沿屋面坡度从下向上贴还是从上向下贴;⑥屋面泛水、变形缝、出屋面的管道周边该如何处理? (1)在卷材防水层施工现场,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屋面防水层铺贴对基层的要求,还知道了基层不平整、返水坡度过小就不能保证雨水顺畅流到出水口位置;基层砂浆强度低、养护不好、开裂,防水层就贴不住,影响防水效果;防水层下面的保温层不干燥、排气道不通,太阳一晒水蒸气就会拉裂防水层导致屋面渗漏等。学生近距离观察了工人的实际操作,发现卷材是平行于屋脊沿坡度从下向上铺贴,保证卷材沿流水方向搭接,他们还动手测量了卷材长边和短边的搭接长度;目睹了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热熔法的施工工艺;观察了女儿墙泛水、变形缝等处的细部处理等。这样直观的实地观摩解决了课堂上两节课都难以讲清的问题。 (2)在旧屋面维修现场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渗漏部位,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讨论、初步分析原因,如卷材年久老化开裂、粘结力下降,接缝和收口处卷起而渗漏;卷材未按压入墙体凹槽边口开胶渗水;屋面返水坡度不足、落水口处垃圾堵塞屋面积水加速卷材老化渗水,屋面后装设备如膨胀螺栓破坏防水层渗漏;刚性屋面分隔缝间距过大(超过规范≤6m的要求),温度应力拉裂混凝土层而渗水;分隔缝处防水油膏老化开裂而渗水等。 3.理论教学 学生对现场施工和存在的质量缺陷虽然进行了初步分析,但受具体工程、现有知识等局限,仅仅是直观的、肤浅的,心里还有很多疑问,需要老师从理论的高度作深层次分析。由于带着问题听课,理论课上学生与老师积极互动,活跃了原本枯燥的理论课气氛。同时理论课再一次重复相应的知识点也起到了巩固的作用,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甚至能初步找到工程存在问题的症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日常教学管理,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但校外的现场教学毕竟受到如交通、时间安排、现场和安全等方面的制约,只宜作为辅助手段,根本的解决途径还应加强校企合作,根据教学需要建设接近施工现场真实情景的校内实训场所,这样才能在不打乱日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果,完成高职培养目标。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电水利工程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水电安装工程也较为复杂,因此在此过程中的造价管理十分重要,必须进行严格管理。本文通过对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健全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使水利工程的建设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水电安装;工程造价;问题;措施 水电工程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几年,据统计,我国用于水利水电的投资都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只有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管理,才能够将资金更好地运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不断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从而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大程度上造福人民,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水电安装工程的特点 水电工程项目自身具有许多特点,而水电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其他工程管理对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水资源属于国有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水电工程的涉及面较广和领域较多,与各个方面都具有联系。第二,水电工程具有较大的地域性差异,地理环境、外部环境等因素都有较大差别,从而导致不同水电工程项目造价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第三,工程项目具有不确定性,水利工程造价因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造价现场出现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进而致使水利工程造价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第四,我国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多样,缺乏统一的量化指标。 2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完善、不系统 工程造价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因此成为了独立的行业,但因为刚刚开始起步阶段,“二分制”的管理模式受计划经济时的管理模式影响,管理上没有明确主体、责任,而整个过程又十分复杂,涉及到建设、设计、施工、咨询、政府部门等多方建设主体,职责的不明确致使其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缺乏规范化和法制化。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通常要由好几个单位来合作完成通,“分单位、分阶段”的“二分式”管理方式。 2.2多种计价方式导致标准不统一 并存多种计价方式,工程计价方法不够科学。当前,我国都是采用通过预算确定工程造价,也就是按定额计算直接费用,按照取费的标准来计算税金、利润等,算好后再根据相关法律条文或者规定进行补充和调整,最后得到工程造价,直到现在都采用这种方式。这里直接费与间接费的计算依据,分别是参照定额的取费标准。定额既不仅包括在工程进行过程中产生的实物,同时包含了在此过程中的劳动消耗量,以及消耗的各项材料的单价,取费标准是依据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由国家确定的。 2.3相关人才匮乏 部分建设企业虽然都在一步步推行工程造价管理,但专业人才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业务水平不高,有些对于自己职责不明确,有的只是滥竽充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工程造价的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而目前相关人才大多出现知识老化的现象,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 2.4工程造价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依旧存在不正当竞争,不按规矩办事,盲目压低低价、压缩工期,不以质量论英雄,反以速度做比拼,加上很多工程款拖欠严重,导致许多工程都出现质量差、超预算、效率低等问题。水电安装牵扯着设计人员设计以及许多材料的购买,设计人员经常出现私自更改设计,抬高标准的情况;而甲与乙相互串通,购买低质材料的现象也时常出现,投资方只希望以低价招标,但是往往忽视对投标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的审查,导致出现不良行为,承包方往往采取低价包出的方式承揽工程,靠寻找合同的漏洞和监管不力来“赚钱”,造成工程造价管理被动局面。 3加强水电的工程造价管理具体措施 3.1严格控制决策阶段 在整个水电安装过程,从设计和方案选择开始,就要积极开展设计招标,设计招标和方案竞选,通过专家评价,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与选择,争取使设计更完美,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同时,在整个工程投资中,占据大部分的是安装工程费用与设备购置费用,因此要控制水电安装工程造价就要以决策阶段作为控制主体。 3.2细化责任,责任到人 在水电安装工程中实行目标与责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模块制定不同的施工建设目标,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并且明确响应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定期对施工目标进行考核,以此作为部门、个人考核依据,贯彻落实竞争上岗原则和目标责任制。一旦出现问题,采用责任倒查机制找到责任人。同时还要实行法人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明确所辖区域内的水利工程管理法人,建立以法人为主体的造价管理体制,明确法人的造价管理责任和施工目标责任,提高造价管理的水平。 3.3积极推行限额设计 在整个水电安装工程中,要采取分解的方式,将所有步骤分解开来,在每一步骤明确提出限额设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每一步骤设置限额,促使单位加强造价的控制观念,强化设计人员的意识,争取达到技术与经济相统一。 3.4加强全方位监督 采取工程前、中、后三位一体的全面监督体系,在工程开始前监督是否有不按工程招标投标文件订立施工合同或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另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擅自提高工程造价协议等行为,工程中监督计价活动中有恶意抬高、压低价格,或者提供虚假报告等行为,工程后招标投标工程的竣工结算是否按照招标投标文件及合同约定的原则执行等。通过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保障公正公平。 4结束语 水电工程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如何确保水电安装工程的高效完成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在水电工程项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造价管理科学合理,才有利于水电安装工程的顺利完成,做好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保证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邹文妍 杨敬东 单位:山东大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摘要: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由土建费、建筑安装费和其他的管理费用三个部分共同组成,建筑安装费作为其中的主要费用之一,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给投资使用提供更为确切的保障,有必要控制机电设备的安装工程造价。本文将分别从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和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一、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 1.具体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较低 现在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部分施工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想尽办法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施工企业内部质量技术和造价管理相关部门的设置、质量控制及具体造价工作的落实成为减少资金投入的重要环节。具体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安装工程对材料的价格完全遵照的是市场价,虽然在进入计价表之前,都是经过建设单位的价格认定的。但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使用的最终材料没有过多查看,施工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使用高价格低质量的材料。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安装造价大量增加;另一方面,给整个工程的质量埋下隐患。在订立合同时,主要考察的是合同条款的制定,对整个合同是否合理几乎忽视,这很容易在施工中出现变更,增加造价成本。如果某项工程是由建设单位供应材料,往往会产生施工后期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矛盾丛生的局面,因为施工单位往往会选择在施工后期以多报材料计划的方式等材料到货后,易地串换,套成现金,日后自然矛盾重生。 2.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修改原有设计 设计与签证变更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但现在的问题是,面对设计变更,施工单位没有一个特别正确的处理方式,往往会增加造价成本,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业主严重欠缺预算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工程造价成本增加的又重要因素。3.工程设计的合理性成为影响工程整体造价的主要因素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工程设计的合理性成为影响工程整体造价的主要因素,它不仅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且能有效实现工程造价目标。就目前我国建筑机电设备设计人员的现状来看,其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技术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工程造价意识欠缺是设计人员的“通病”。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设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利用为业主推荐设备的材料,从而从中提取回扣,无形中使业主的投资增加。此外,部分设计单位会受到设计时间的影响,导致设计质量差、设计图纸笼统等多重问题,这也会增加工程造价。 二、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1.合理制定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目标 在建筑机电设备安装中,管线布置工作较为复杂。所以,施工图纸交底会审工作一定要提前做好。面对施工单位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要在其合理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确定和控制,一旦发现图纸的各个部分存在矛盾就一定要及时处理,尽快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意见,尽可能地将返工的情况扼杀在“摇篮”中,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在实际开工之前,要对施工图纸、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找出投资控制的关键点,并制定好对应的防范措施。 2.做好竣工结算工作 竣工核算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这阶段需要做好复查及复核工作,从而将影响工程造价的诸多因素进行核实,并加以确认,然后根据工程质量、工期、工程数量及定额单价等情况确定结算造价。严格按照合同要求来处理,以更好地控制安装工程的造价。 3.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健全工作 现在,我国的工程造价已在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有关的工程造价相关管理办法等法规都已相继出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项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都需要全部提升,培养其在具体工作中的工程造价控制意识,在高度责任心的推动下,实现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为工程整体造价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严格控制建筑安装工程的变更签证 在整个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从某个层面来讲,设计变更和签证情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使施工方面临一系列的索赔问题。所以,造价工程师在核查工作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时,一定要以工程变更内容为基本依据进行全面核查,做好技术经济的分析比较,对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以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为参照确定变更价格。工程变更的一系列核实工作一定要在变更实施之前进行,防止核实不准或难以更改局面的出现。 作者:李芫锟 单位:中航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对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进行阐述,针对机电安装工程在造价控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控制措施。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 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直接对工程造价和电站效益造成影响。现阶段机电安装工程中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需要相关人员根据实际的实施情况,针对造价控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在确保安装质量的基础上对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提高。 1机电安装工程概述 我国水力发电行业在理念方面和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为确保投资人的效益最大化,做好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方面的控制管理是特别重要的,工程造价方面的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有效策略,如今也成为投资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确保机电安装可以稳定的进行,做好工程的造价控制相关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对其通过有效的管理策略进行管理可确保机电安装工程在安装中施工的整体质量,这也可以更好的维护机电安装工程的经济效益。 2造价控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控制措施 2.1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1清单招标方面的管理不合理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的工程要求进行施工,工程方面的清单招标工作需严格管理。这种管理的特征为:设备数量存在一定的变化、设备标价不会随意改变。通常情况下,很多的水电工程相关单位在清单招标的管理过程,为达到中标的效果,对工程报价方面有意的使其降低。同时,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并不了解市场的发展情况。对清单招标的管理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导致企业招标的过程出现报价方面存在大幅度的变化,而这些均为对机电安装工程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如部分企业在编制清单招标的过程,清单的内容和工程施工的具体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方面产生大的纰漏。还有部分企业因为人力、物力短缺的情况,对清单招标在编制方面的做法会很笼统,严重的情况还出导致很多错误产生,而这些多不利于机电安装工程的运行,同时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方面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2.1.2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促使市场的竞争也不断的紧张起来。特别是水力发电工程行业的发展,其使机电设备在安装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总要的地位。部分水力发电工程在机电安装实施的过程,不能够遵循相关的要求进行施工,这就导致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无法保障。与此同时,部分水电工程相关单位为获取更多的效益,针对工程的材料进行了控制,从表面来看这样可以达到缩短工期的效果,也可以保证短期的经济效益,减少工程的成本,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严重的造成对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影响。同时如果出现一些问题极会出现返工的问题,这样反而加大了工程成本的消耗,无法有效的针对工程造价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现阶段,有很多监督方面的机构会针对发电企业有效的进行监督工作,对于水力发电工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来讲,技术和技术人员的合理配备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存在很大一部分的水力发电工程单位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对专业工程的监督机构不能够完全的信任。部分单位为瀛取更多的经济方面的利益,容易忽略对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方面的监督工作。 2.2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策略 机电安装工程为水电站工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针对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确保其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效益。针对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方面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工程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一般可通过分段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现将水电站机电安装在工程中造价的控制管理的策略进行分析:2.2.1设计过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①设计方案的选择;通过设计招投标和设计方案的合理竞选,选择相关的设计单位,以报刊、网络和相关媒体进行招标公告的,从而调动更多的设计单位参与到招标、设计方案的竞选活动之中,通过专家对于设计方案的综合评比,选取最适合的设计方案。②设计的完善;相同的项目内容其设计的方案是不同的,其工程的造价也是不一样的。相关的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到参与到价值的工程中,以防止在设计的过程出现对成本问题的忽视,明确其作用的调价下充分的调动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通过相关的档案选择最合适的设计。③招投标方面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机电安装工程选取适合的施工单位是很重要的,因为适合的施工单位可有效地减少投入,从而进行工程的施工。对于工程方面的成本来讲,其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做好机电安装工程的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可有效的确保工程的造价管理可以得到一定的效果。2.2.2有效的针对工程量的清单、招标方面的控制价格进行控制,招标的控制价需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2.2.3针对各项投标单位的投标书进行具体的分析,将市场的价格进行明确的投标,且市场的价格明显高于投标的价格,不明确的地方和补充的内容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以书面形式表示出来。2.2.4合同签订过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合同作为确保双方利益和责任的有法律意义的文件,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时可和相关的施工单位签订合法的合同,合同内容要合理的标准双方的权益、义务。所以,完善合同在签订阶段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是需双方均具备法律的相关观念,并能以合同等书面形式有效的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2.2.5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机电安装工程在施工的过程,需要确保施工的成本投入合理,需要保证工程在施工的过程降低风险。在施工阶段针对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应提高对合同的管理,最主要的需要提高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避免出现资金的浪费。重点需要做好工程付款方面的控制工作、相关的隐蔽工程和设计方面的控制工作、使用材料及相关设备的价格方面的控制、工程索赔方面的控制等。 3结语 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可对工程造价和工程收益造成直接的影响,对于水力发电工程来讲,需要做好工程的造价方面的控制工作和管理的工作,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推动我国水力发电行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芳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谈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1建筑安装过程造价的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涉及的种类多、价格差异,会给安装过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其次,由于安装工程具有内容多、工艺相对复杂、施工周期较短等特点,导致安装工程造价定额应用不能很好的适应实际安装工程领域的发展。加之安装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断的进行更新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定额的发展。另外,由于安装工程设计需要与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相结合的进行施工,需要考虑很多的施工因素,并且有时候设计图纸与施工的实际状况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直接导致安装工程设计存变更的可能性非常大。 2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问题 2.1建筑安装工程量清单编制不合理 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安装工程在实行工程承包制后,需要编制规范的建筑安装工程量清单。在编制建筑安装工程量清单的过程中,需要有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才能进行最终结果的确定。但是往往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招标的时候,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这一因素,会直接导致已经编制的工程量清单部分量的数字统计与实际的工程量计算结果存在差异,使之难以显示工程造价总体的准确性。因此,建筑安装工程量清单编制不合理,是影响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2.2工程设计不规范 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进行中,由于工程设计不规范的问题引起建筑成本发生变化的情况也非常的普遍。在建筑行业中,也存在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工程质量,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进行,在设计方面进行偷工减料,导致实际的施工情况与设计完全不符合,导致工程花费无法得到确定的结果。给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3预算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用,工程预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去负责。但是在工程预算的实际操作中,一些预算工作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导致工程造价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遗漏项目多,预算不准以及超标、冒标都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工程造价难以控制,也降低了公司的资金作用。 2.4部门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目前,随着建筑工程行业内部机构不断增多,日益繁杂的机构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随意造价、随意建设的现象非常中,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问题层出不穷,给整个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都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加之部门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采用额定管理的制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工作的需求,给安装工程造价造成了严重的偏离现象。 3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对策 3.1重视安装工程施工预算管理 我们都知道,建筑安装工程设计,是决定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相对详尽、合理的建筑安装工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的控制工程的造价。在实际的操作环节,重视安装工程施工预算管理,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对从事建筑安装设计的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查,评定相应的级别,再深入实际开展问题调查,对重视安装工程施工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经济分析,确保重视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不会存在严重的问题。 3.2加强人员管理,提高成本管理的意识 加强人员管理,提高成本管理的意识,是为了更好的在各个环节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提高全员的经济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从全局上掌控工程的造价管理,是保障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之一。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支出,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性,并强化其质量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工程安全系数和设计标准,对于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3严格控制安装过程变更导致的成本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安装工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工程发生变更,进而对工程造价产生不良影响。为了更好的避免这一问题,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加大对工程变更内容的审查,重视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的审查,有利于促进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 3.4加强造价人员的考核,做好结算工作 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要加强造价人员的考核,加大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其次,还要加强其技能的考核,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尽最大的努力确保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作业下,建筑业的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状况,重视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因素,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能够极大的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 作者:范秀琴 单位: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预算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 对一门课程性质的正确定位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本课程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高职课程体系基本划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程又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本课程为直接培养专业能力的专业技术课。(2)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工程造价人员的主要任务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合理确定安装工程的工程造价。(3)是一门形成职业能力的课程。该课程培养工程造价学生程直接形成毕业后走进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招标机构、施工企业、监理公司、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等工作单位从事安装工程预算工作的必须技能。(4)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即本课程实践要求高,实践课时多,实践内容多,能形成实践技能。(4)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要以学生之前所学习过的《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建筑电气》、《工程图识图》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开展安装工程预算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简言之,本门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是学生掌握用定额计价法编制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过程中工程量计算、费用计算、预算书编制等各环节的具体方法;能力目标是学生形成自主查找、运用相关资料,独立或相互配合成编制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中各环节的工作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团队协作的工作作风。 三、选用教材及相关资料 教材是理论知识的载体。本课程选用的理论教材除了应满足内容组织精炼、顺序合理、重点突出、图文并茂,符合学习者学习安装工程预算的认知规律等基本要求以外,还应当配有相应实例讲解,方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此外,由于预算的地区性特点和预算定额的时效性特点,教材中所讲述工程量计算规则及费用计算规定等都应当体现本地区现行规定。在教材选用上,还可以配套选用实训教材,方便学生随讲随练,多练多学。本课程在教学中除了应当有教材以外,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真实预算工作的特点。本课程应当配备有预算定额手册、地区基价手册、标准图集、技术规范等教学资料。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 虽然各院校所开设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尽相同。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安装工程定额介绍、安装工程费用计算、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教学思路如下图所示:以上内容中,重点内容为内容三: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计算,这部分所占课时约为本门课程总课时的60%以上,难点内容为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应用及安装工程总造价的计算。通过以上四部分内容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基本具备各单项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内容,任务为以实际竣工图纸为案例,完成一份完整的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文件,可以学生加强、提炼及综合本课程所形成的各单项能力。 五、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当探索适合于课程及学生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1)现场教学法,水、暖、电的安装在学校随处可见,均可作为现场实物教学的场所,目前各学校所建设的相关专业仿真实训室也可作为这样的场所。(2)小组教学法,将全班学生分为6至7个小组,每组6到7人,互助学习,协作完成任务,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也方便有限教学资料的有效利用。(3)多媒体教学法,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方便学生形成对本课程中所涉及实物的感性认识。(4)案例教学法,通过各种真实案例图纸的“真图实算”,提高学生实践技能。(5)对比教学法,《建筑与装饰工程预算》和本门课程在学习方法和内容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可对比学习。此外,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本课程,应建议学生多做多练,切忌眼高手低。还应多归纳总结,将繁琐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及说明等简单化理解记忆。 六、教学资源 课程教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去主动学习和更新知识。在《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多引导学生查阅运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行业造价信息文件、网络上的造价信息资料、教学资源库等进行自学和完成课程作业。 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分析,对于下一次的教学过程改进实施有重要意义。本课程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基本的学生成绩评价分析、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师生互评来完成。《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也是授课教师对授课对象进行剖析及深入了解的过程,是教师讲好这门课程的前提,是实现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作者:何丽琴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安装工程造价教学的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物赋予了更完整的功能性定义。在整个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安装工程所占的投资比例日益增大,安装工程造价成为工程造价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安装工程的人才需求也逐步扩大。高等院校更应抓住这个契机,培养更专业的安装工程造价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安装工程造价的教学现状 针对建筑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高等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以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为例,部分院校存在如下问题:1)盲目扩招,学生的就业方向专业性不够强;2)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专业基础能力薄弱化;3)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不够升入,实践环节薄弱;4)土建和安装不分家,偏重土建,弱化安装;5)重视强电、建筑给排水和空调工程,弱化空调、供暖、弱电,通信等工程;6)重视计量和计价,弱化工程招投标、造价控制、合同管理等。毕业季节,用人单位和学生出现“两难”问题,单位需要安装工程方向,基础比较扎实和全面的学生,而学生在选择岗位时缺乏自信和不知所措。 二、安装工程造价职业技能分析 从事安装工程造价的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掌握建筑电气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工业管道、供暖工程、空调工程、建筑智能系统等图纸的识读,熟悉各安装专业工程技术规范、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及有关建设管理制度,熟悉安装工程各专业工程的计量规则,具有较强的工程量计算能力,能编制项目各阶段造价文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熟练应用安装工程造价软件,有一定的资料管理能力等[1]。高校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包括施工工艺、专业识图、工程量计算、计价、编制经济性文件各环节的内容;重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重视工程项目的整体化练习,实物化练习;重视毕业实践环节。 三、安装工程造价教学深思 (一)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分离 目前我国一百多所高职院校设置了工程造价专业,包括土建和安装两个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大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设备安装工艺与识图、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原理、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软件应用。仅有部分院校分离了土建和安装两个方向,独立设置安装工程造价专业,增设:管道识图与工艺、管道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等课程,作为安装方向专业知识的强化,使安装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建筑设备安装识图与施工工艺,安装工程常用材料,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安装及附件,防腐与绝热保温,变配电系统,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装,建筑弱电系统施工图的识读等。而上面这些知识和土建专业没有直接性的联系,建筑市场对安装造价人才的需求也趋于更专业化。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装工程造价的教学中,理论基础知识涉及建筑水系统、电系统、通风空调、消防、安防等各个专业工程,而各个专业工程的预算与报价,又涉及到算量和计价两个环节,就要求学生必须要灵活和熟练地计算工程量和编制经济性报告。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就业前进行大量的综合实践。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就需要合理设置校内外的实习、课程实训环节、毕业综合实践,在任务安排上,需要合理地设置实践题目难易程度、专业工程规模及范围的选择。 (三)安装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随着造价软件在造价行业中的深入应用,相应的安装计量软件和计价软件品牌越来越多,如斯维尔安装算量软件、广联达安装算量软件、算王、鲁班算量等等。这些计量软件总体的设计和运行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手动布置或者识别的方法建立三维模型,然后运行计算机后台的计量程序,得到相应模型的工程量清单[2]。不同的软件有自身的特色,在操作平台的难易程度、模型的完整程度、算量的速度、准确度方面都有不同的差异,各高校和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笔者有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教学的经历,小规模的安装工程采用手工算量和软件算量,进行算量过程和结果的对比,会发现手工计算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上会有所优势,但规模稍大的工程,软件算量有明显的优势。软件的应用属于一种技能操作的掌握,不同类型的算量软件的应用只需操作能力的迁移。所以,在软件教学中应该重视操作技能的练习,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平台上可以较快地熟悉与掌握其精髓。 (四)赛教结合模式 工程造价行业每年都有各种级别的技能竞赛活动,展示各院校职业技能培养水平的平台,也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标杆。笔者参与过几届大赛,从选拔、集训、总结,看到赛教结合方式的优势所在。大赛中安装方向的竞赛内容为:根据专用图纸,在指定时间和指定范围内准确计算清单项目的工程量,包括手工算量、软件算量、创新思维题目。参赛团队相应设置集训课程为:《安装工程施工工艺与识图》、《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课堂教学和实物认识实习,实训模拟教学。集训时间虽短,但从工艺、识图、计量和计价,各方面的强化和提升效果非常明显。而常规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非常零散,知识系统的形成缓慢,专业针对性不强,甚至很多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大赛设置的创新思维题目,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延展和创新能力。安装工程造价不是计量计价的重复过程,现有领域内存在知识盲区和陈旧的思想。而创新思维题目的出现,更督促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体制,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总结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素质结构包括:一是专业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二是从业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在安装工程造价的教学中,应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作者:刘晓满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提速,大量基础设施在不断的建设,这直接的带动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建筑行业的竞争自然也变得更加激烈,建筑企业要想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且获取更大的利润,就必须高度重视安装工程的造价的控制。企业如何才能够对建筑工程的安装造价实现有效的控制、管理呢,显而易见,应该找出影响安装造价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建筑企业安装工程中造价简要介绍 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进行工程的造价控制势在必行。在安装工程的造价中,我们通常将其分成安装费用、机械费用、管理费用等部分,其中:安装费用是主体。在造价控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科学合理的控制建筑工程的安装费用,从工程安装的各个节点、细节出发,控制成本,提高安装工程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当然,建筑企业还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获得利润,如何能够获得利润呢?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尽量的做好对投入资金的管理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把资金投资在该投资的地方,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当然,这也是研究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意义所在。下面对安装工程造价进行简单的介绍:建筑安装工程是比较复杂的,里面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同种功能的材料可能外形不同,或者是同种设备的材料也不同,这就造成了整个工程材料选用的混乱管理的混乱,伴随着我国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相关的专家在不断的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同时积极的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产品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有很多落后的产品或材料在逐渐的被淘汰。在推进建筑项目的安装工程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在整个造价控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明显特点之一,从设计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设计阶段对造价控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必须要参考施工图纸来进行,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相关图纸的设计,为了确保正确性,必须要反复的对图纸进行检查,图纸一旦有错误就会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根据调查的结果,安装工程的设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无法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就不能较好的确保工程造价与质量。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条件下,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设计人员通常会给建设企业介绍施工企业,同时还会推荐材料供应商,有的设计人员就会从中获利,这就影响了单位对于施工成本的控制。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提速,建筑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很多设计公司为提升市场占有率,可能同时进行几个项目的设计,很显然,设计质量却无法得到保障,另外,许多设计的方案也严重缺少创新,这对于建设单位来说都有可能加大自己的成本投入,这对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是有消极影响的。当下,还有有很多建设单位对质量技术的控制制度和有关条例还没有高度重视起来,存在着不少漏洞,再加上其内部的造价管理部门还不够健全,这就造成在无法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企业用较少的投入来换取可观的利润。最典型的来说,在建筑企业和施工企业签订合同的时候,合同还容易有漏洞,这些漏洞就会对施工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旦发生风险,那么就可能会对造价的控制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情况。当然,施工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也能够影响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相关的人员应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一旦存在缺陷,就会对造价的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措施 准确定位造价控制目标。在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中,相关人员首先确定合理的造价控制目标。在工程开工之前,相关人员必须深入的了解工程的招标文件、施工图纸以及施工合同中的内容条款,对整个工程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找出工程投资控制和管理的重点,制定相应的防范方法。在工装工程中,管线布置一般都比较密集,管路之间交横错杂,因此,应该认识到施工图纸的交底会审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施工企业所提出问题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进行控制并确定。组织专家结合现场的情况认真的检查安装图纸,对于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向图纸的设计单位提出,由他们完成图纸的修改,尽可能地避免返工,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资金。应该认识到造价工程估算的重要意义。要想更好的推进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就应该认识到造价工程估算的重要意义,尽可能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资金投入,保证企业盈利。(1)在进行安装工程施工的时候,总体考虑各种因素,最后选择出最适合的施工方案,这就可以优化安装工程的设计,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还能够进一步的压缩工程成本。(2)安装工程具有复杂性、繁琐性等特点,其施工中存在许多造价控制点,采用限额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在设计阶段对工程进行合理的工程量分解,从而合理控制投资。制定造价限额,然后按照限额来进行工程的合理、科学性设计。(3)标准设计意识和设计标准规范也应该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是设计人员的最终追求,但是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主要标准的运用,这里的标准包括设计意识和设计规范,这对于整个工程工期的缩短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要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标准,同时还要综合的考虑技术和经济两个角度,必须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地为企业减少资金的投入,从而实现对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应该进一步重视安装工程设计签证及变更。在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设计签证及变更的现象,通过妥善的处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如果不能科学的处理,那就可能给后续的工作带来一些不便。所以安装工程造价工程师应该按照工程设计变更内容来对工程量清单认真核查,然后对工程变更实施进行严格估算,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的分析。如果等到工程设计变更已经发生了的时候再开始计量核实,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一般来说,设备安装工程总体比较繁琐,带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所以,当工程进入实际施工阶段的时候,隐蔽工程肯定会出现的,建设单位应该组织相关的人员对隐蔽工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分析,工程建设单位人员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但要尽可能地缩短工期,还要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安装工程竣工结算工作。在整个工程中,能够影响安装工程造价的综合管理与控制来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竣工结算对于工程造价控制来说,不仅仅是最后的一步,也是一个占据关键地位的部分,施工完成以后,再一次进行工程的整体检查,认真核对施工图纸以及相关文件,检查工程量、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的工程等。 三、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建筑工程的数目越来越多,同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相关企业要想保持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安装工程的造价工作,安装工程一般都比较复杂,在工程的施工过程难免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从建设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应该对整个工程的总体进行详细的分析、考虑,尤其是施工前组织相关的设计、施工,同时还应该认识到监督部门给隐蔽工程做出的会签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围绕着新标准下安装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惠芬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现场管理中电力安装工程造价管理 1电力安装工程现场管理的作用 当电力安装施工合同签订生效时,工程造价管理就已经开始了,而这其中的主要对象就是现场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图纸、设计、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实体化,而这个过程正体现出电力安装工程的价值和作用,展现出公司的工程管理能力的水准。现场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人和物,而物是死的,那么主要的管理对象就是人了。而现场管理需要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才能使物品被充分使用,而不是出现其他不该出现的损失。 2电力安装工程现场管理的问题 2.1施工单位缺乏管理意识 只有形成现场管理意识,才能形成现场管理的实际行动,减小不注重对施工设施,材料的管理导致的损耗而增大的工程造价。而在这之前,必须要让缺乏现场管理意识的施工人员认识到现场管理意识的重要性。电力安装工程工作的性质和工人大多本身都是农民工的特性,决定了这些工人本身对于公司没有足够的责任感,所以不会时时刻刻都注意去节约施工材料,甚至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不会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导致许多不应该浪费的材料浪费,进而提升工程成本抬高工程造价。另一方面,现场工程管理人员把精力放在了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等问题上了,很少有人会考虑材料浪费,设备损耗等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在他们的心中很少会有成本问题,所以没有能够完全体现出现场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2.2没有完善的监督制度 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对项目经理部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这就导致了对项目部的管理上有缺漏,并且,从施工项目部门本身来看,他们的工作能力不一定会达到应有的高度,并且不同人之间水平差异也很大。又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与奖惩措施,导致了他们对于公司没有足够的责任意识,而他们的态度又会影响下属的态度,使其失去本身另一部分的作用和意义,导致公司成本提升,公司利润降低的后果。 2.3三措一案的具体内容不够完善 “三措一案”是否健全取决于项目部的管理能力和水准。只有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的调度和合理的安排工程中的人力、物力并且对经费有具体的安排和限制,才是合格的“三措一案”。但是在实际上,许多项目经理都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直流水线式的作业,内容也只是对相关文件、采莲的拼接,而这样做完全无法达到完美的完成合同要求的同时,做到最低的成本投入的工作目标。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项目经理工作繁忙,各种项目都会消耗项目经理的精力,使他们无法去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文件的编写上去,导致“三措一案”出现漏洞、不完善等情况。第二,工程造价与项目经理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种权利与责任不对等的情况下,导致了对项目经理的监督和约束并不充分,而项目经理也不愿意去消耗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 2.4缺乏团队精神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本身就不注意团队精神,导致了下属工作队伍也不会有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对项目整体的责任心。只有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才能激发工作队伍的团队意识,公司的成绩指标更应该注重现场管理,这样才能让下属工作团队重视这一方面。在考核项目上也应该不只将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作为考核重点,也应该加上现场管理与成本控制这一重要指标。并且要将奖惩直接施行到团队上,团队考核成绩好那么就有好处,团队做的不好即使个人做的再好也没有好处,以此来培养团队精神。 3电力工程现场管理的措施 3.1制定明确的项目责任 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鼓励各部门通力合作解决问题。合理的分配各部分的任务与职责,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逐步推行项目的总体负责制。将工程成本控制纳入到整个体系中,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成本控制目标与任务,当然成本控制的重点仍在现场管理上。并且保证每个部门都和成本控制有切身的利益关系,从源头上调动起整个团队的积极性。 3.2抓好材料管理 电力安装工程中所用的材料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60%~70%,所以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我们在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必须进行有效的材料管理。作为施工公司,在施工前必须要进行货源研究,供货信息看手机,寻找最适合本工程的质量和成本要求的材料。并且在现场管理中严格管理,严加阻挡浪费等行为。 3.3加强过程控制 工程质量是建筑安装的最基本要求,它要求竣工后建筑产品达到国家标准,并且能完成合同和设计图纸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把好质量关,能够控制工程质量成本,更能够避免因为质量不合格导致的返修、返工由此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工程造价问题贯穿整个工程过程中,为了降低工程成本,进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我们应当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尤其是现场控制,包含现场材料控制与工程质量监督,严格把好这两道关口,我们就可以极大的减少由于材料浪费,和质量问题引起的不必要的成本提升。而把好这两道关口应当是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尽量减少缺漏和不完善之处,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晓东 单位:哈尔滨龙维电力设备综合服务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有效控制安装工程造价的若干问题 1工程概况 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区域来说,原本拥有的城市人口就多,再加上大量的外来人员,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综合楼必不可少。本文举例的公共卫生综合楼分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这两部分使该综合楼不仅具有行政办公性质,还兼具部分医院的功能,因此其中的安装工程涉及的系统、专业非常多。也给工程造价的控制增加了一定难度。这个公共卫生综合楼分为A、B两栋,彼此独立又呈直角相连,一栋以办公大楼的功能为主,一栋以医院的功能为主。其中的安装工程涉及给排水、消防喷淋、照明动力、通风空调、计算机网络、弱电工程、电梯工程等。各个专业在高峰期同时交叉作业,随时都有可能在施工交叉过程中,形成较多的工程变更,从而增加工程造价。 2首先是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注意深化设计,加强设计方和使用方之间的沟通,以及不同设计方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节约工程造价 (1)从设计阶段就应严格管理,注意加强设计方和使用方之间的沟通,认真对待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有利于节约工程造价。该公共卫生综合楼项目集医院和办公性质两大功能,对设计的要求本身就比普通设计要求来的高。因此要求使用方也要有专业性的人员,对一些功能性的东西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设计初,双方就应该经常沟通,会同不同部门、专业认真进行图纸交底、会审,避免在实际施工中出现漏项,或者交叉作业,不同专业打架的问题。这些都可能造成工程造价增加。为什么说会造成造价增加呢?例如:这个项目投入使用时兼具医院的功能,因此有净化空调工程,但由于双方沟通和对图纸的理解力的问题。在施工到一定过程时,才发现只设计及招标了净化空调机组和楼层的进线配电系统,没有自动控制系统和各净化区域楼层总柜至机组的强电及强电柜。没有自动控制系统和配套强电,净化空调根本没法投入使用。这时候时间紧迫,补充设计并招标都需要时间,时间短招标的价格可能就比平时高。而招标完成进行施工时,可能又要破坏别的专业的已完工程,如将已完工的吊顶拆除,安装了一些管线等,再将吊顶恢复,这无形中都增加了工程量,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而且,这些工作可能影响其他工程的关键线路上的工作,就可能造成其他工程的工期延误,引起工期索赔。这每一步骤都可能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因此,我们在设计阶段,图纸交底、会审阶段就要加强管理,严格把关,避免增加工程造价。 (2)对于一个综合性强的大工程来说,主体工程的施工工期较长,一般都是先设计主体工程,在主体工程接近尾声才开始装修工程的设计。装修工程的设计是在主体工程的基础上进行。但是使用方可能在已完主体工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使用功能要求,这有可能就会造成主体工程的一些变更,从而增加工程造价。还有就是主体工程和装修工程的消防验收要求不同,也可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例如:按照消防设计的要求,装修工程吊顶内标高超过0.8mm要设置上下喷头,而主体工程的消防验收要求比较简单,一般都仅仅安装下喷头。我们在进行公卫综合楼二次装修的时候,就出现这个问题,消防喷淋系统在主体工程施工时已经完成,而二次装修设计时大部分房间的吊顶标高超过0.8mm,必须增设上翻的喷头,这样就需要增加工程变更,从而增加工程造价。此外,这样逐个点增加喷头也增加了施工难度,施工进度也会放缓,若影响了其他工程的关键线路上的工作,有可能造成工期索赔,从而增加工程造价。 3施工阶段,了解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具有的不同特点,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减少工程签证单,节约工程造价 工程签证单在工程审核工作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签证单甚至占了整个工程的20%-30%。所以工程签证单审核也是工程审核的一项重要工作。工程签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签证模糊不清,重复签证、过失签证和恶意签证等。对于安装工程的签证在要求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还要求描述细致,具体到材料的材质、型号、规格等等,隐蔽工程还应绘制详细的示意图附上。而如何减少工程变更,或者在工程签证中如何规避各种增加工程造价的陷阱,就要了解安装工程独有的一些特点。 (1)安装工程中的材料品种多、规格多、品牌多,熟悉安装工程中各种主材价格,有利于工程造价的审核。安装工程中的主材费是工程造价中的主要成份,金额比较大,约占整个安装费用的55%左右,在定额是不定价格的。目前主材价格千差万别、规格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假冒伪劣不计其数,是最难把握的问题,也是施工单位最容易作弊的地方。审核人员必须掌握市场行情,掌握当地定额站的指导价格。同时,还要熟悉了解主材的规格、质量、重量、尺寸及安装工艺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例如:给排水工程中的阀门就有好多种。从构造区分有截止阀、闸阀、蝶阀等。从材质上分有铸铁铜芯、铸铁钢芯、有全铜的,有不锈钢和塑料等等。而同样是截止阀有J41W型、J41T型、J11T型等。同样是闸阀有Z44T型平行闸阀、有Z45T型楔形闸阀、Z45W型暗杆式闸阀、Z40H型弹性闸阀等。这些阀门都能达到使用目的,使用功能上区别不大,在一些非工业工程中,这三种阀门任选一种都可使用。即使同一种品种的阀门,又可分为螺纹连接、法兰连接,法兰又可分为单闸板式阀门,双闸板式阀门等。它们的价格相差较大,即使同一规格,同一型号的产品,其产地、厂家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施工单位在套用主材费时可能以次充好,以贱抵贵,以薄壁当厚壁,以这种规格假冒那种规格,这些情况都时有发生。还有可能在投标时采用不平衡报价的方法,先低价中标,再通过各种理由在实际施工时,签证变更一些主材的型号、规格,替代原来投标中的主材价格,从而抬高变更后的主材价格,达到增加工程造价的目的。如果审核人员不掌握好这些方面的知识,很难识别庐山真面目,很难掌握主材价格,也就没办法节约工程造价。(2)安装工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技术性强,牵扯到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近几年来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换代。如果对各种材料或配件的性能、用途搞不明白。对各种材料或配件的规格、制造工艺、结构特点不清楚、对设备功能、特点不了解,对其出厂价格、市场行情拿不准,会造成工程审核感到无依据无把握、困难重重、无从下手、无从结论。例如:机房的核心交换机设备,目前这些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其弹性很大,不同品牌的价格各不相同,施工过程中还存在同一品牌,厂家直接生产和广东等地贴牌生产,价格相差可达好几倍。如果对这些不断更新的产品不了解,施工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向使用方提出一些变更要求,签订变更材料的工程签证单,从而向某些贴牌的商家买了同样品牌,价格却便宜了好几倍的产品,造成施工方挣去巨额利润,使用方损失巨大。 (3)掌握现场的情况。安装工程的审核中,对现场实际情况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工程竣工结算时,所用的竣工图纸是施工单位原有的安装施工图纸或在原有的施工图纸上加一些变更作为竣工图使用。但是在安装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如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通风工程等的管线时常发生变化,而图纸上根本反映不出来,因而照图纸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与实际发生的工程量就会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审核的时候与施工单位产生争议的地方。尤其一些隐蔽工程,应有完整有效的隐蔽工程验收资料或者以现场实际情况为依据来核准工程量。例如:综合楼的配电室的电缆沟及盖板的实际竣工长度与施工图纸存在一定的偏差,而这个偏差又会引起一些配电箱引到配电房的主电缆长度的偏差,这时按照图纸计算的工程量就不对了,应以现场签证实际测量的电缆长度为计算依据。 4结语 有效的控制安装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建设资金成本,安装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同样关系着建设资金成本,如若管理不当就会浪费和流失资金。因此,就要在安装工程造价审核中应用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方法,包括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各个环节,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安装工程造价,使工程审核工作更为全面、准确、规范和科学。 作者:高明兰 单位:厦门市湖里区财政审核中心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建筑施工中安装工程造价因素分析 1安装工程造价重要性 1.1压缩施工成本 控制安装工程造价,有利于安装工程中合理安排施工所用人力物力,最大程度的保障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同时也能保证施工工期按照施工安排顺利进行,避免实际支出超出预算的情况发生,最终达到节约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的效果,把工程利益达到最大化。 1.2保证安装工程施工顺利 控制好安装工程造价工作,能够在施工工程中及时发现不足缺陷,同时施工管理团队要及时商量决定相应措施,同时避免施工返工、建筑材料浪费。同时要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的变化灵活改变预算方案,采取相应对策,要让资金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对安装工程施工科学合理安排,对施工人员合理的安排使用,对施工工期合理编排,实现安装工程更顺利的进行。 1.3提高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及增加工程项目利益 加强对于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能够对于安装施工工程中的各项因素合理的安排,科学合理安排施工各项细节,优化安装工程施工中的所有资源配置,能够将每项要素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施工管理团队要监督管理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避免建筑材料的浪费情况,也避免由于工作粗心大意造成的返工现象的发生。只要提高安装施工质量,才能将施工项目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 2安装工程造价影响因素 2.1工程造价体系不完善 安装工程企业的工程造价控制体系不完善,在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无法做到监督管理工作,无法规范的进行工程造价工作。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无法把工程造价贯彻落实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让施工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同时也影响到企业的利益。 2.2人为因素影响 首先造价人员,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导致建筑从业人员一度产生了短缺的现象,很多造价人员并没有太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在工程造价前期工作中影响造价结果。其次施工人员,由于我国施工人员大多数欠缺岗前培训,都是一些传统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技能生疏、施工效率低的现象,安装施工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会造成由于建筑材料浪费、施工工艺错误造成返工的现象,从而增加施工成本。最后施工团队管理人员,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管理执行能力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成本包括安全施工的各个方面。如若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全面、执行能力不强,会造成施工现场混乱、施工不能顺利进行、人力和建筑材料重复使用的状况,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2.3建筑材料及设备因素 安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使用也是工程造价控制其中一大项。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不符合要求,不仅仅会增加施工难度,而且会造成大量的返工现象,同时会对安装工程后期养护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会让安装工程后期工作成本增加。建筑材料市场价格不稳定,造成造价部门的市场指导价与建筑材料市场时价不符,这一不稳定因素对工程造价产生很大的控制难度。安装工程大多是是机械操作,如果施工设备落后,那么对于设备的效率、能耗以及维修几率都大大提升,这样的情况务必会影响到施工的顺利进行,工期拖延,相对应工程施工成本也相应提升。 2.4施工技术及环境因素 施工技术直接决定整个施工过程,施工技术成熟与否,施工计划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施工工作进行。如果一个项目工程的施工技术不专业和计划不科学合理,那么会对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增加造价。施工现场的环境决定着建筑材料的堆放、机械设备摆放位置,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使用。恶劣的地势环境会增加施工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施工工程量及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加施工成本。 3安装工程造价相应控制措施 3.1造价控制体系的完善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于造价工作的监督管理,强制性统一各个企业的控制体系,让造价工作更加落实贯彻整个安装工程施工工程中。让施工工作顺利完成,同时也能更好的控制造价工作,把工程成本压缩到最低,让施工单位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3.2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要把一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才能保障工程造价工作的进行。造价人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同时国家对于造价人员的聘用体制给出一个行为规范,避免一些不专业的从业者滥竽充数,对造价工程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碍。施工人员要进行统一的专业技能培训,要紧跟技术的科学发展,避免一些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冲突,同时也能避免施工过程中返工次数,提高施工质量。施工管理人员要提升自己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指导施工人员更顺利进行施工工作,避免人力物力的重复使用,尽量完成工程一次通过验收。 3.3改善施工设备及建筑材料 施工管理团队要严格把守建筑材料的质量,避免一些施工事故,同时也能让施工工艺更加完美的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良好的建筑材料可以减免返工次数,同时也避免施工人员重复施工,也减轻后期维护工作费用。施工设备要及时维修养护,避免出现施工中故障,保障设备效率、能耗。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工程成本。 3.4提高施工技术和改善施工环境 施工团队要组建专业素养高的管理团队,带领施工人员更顺利的施工,制定更加合理科学的施工计划,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改善施工现场周围环境,更加有条理的摆放建筑材料和设备,避免由于摆放问题增加的人工费用。同时要避免环境问题引起的增加施工难度和工程量。一个好的施工管理团队和良好的施工环境能压缩施工成本,更好的控制造价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论,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同时要求工作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在今后的工作要完善整套的造价控制体系,提高造价、施工和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施工团队的专业技术,改善施工环境和设备条件,严格把守建筑材料质量。确保安装施工工程质量,提高安装工程施工的效益。 作者:张冬梅 单位:南通万隆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电气安装工程造价论文 1在预算阶段做好造价控制工作 第一,要对项目规模进行明确,电气安装一定要符合当地用电负荷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实际状况对项目进行建设,推进项目改造工程,从最大程度上对现有资源进行利用。第二,对项目标准进行明确。建设标准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因此,要结合实际状况以及投资者能力制定建设标准,建设具有安全可靠,适当超前且具有经济性的标准,防止出现投资浪费现象。第三,对项目做好投资估算工作,利用这项工作能够满足限额设计以及控制概算的具体要求,这样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就有了标准依据,从而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2关于设备和材料的造价控制 第一,对设备和材料要把好采购与质量关。在电气安装工程中,设备和材料品种以及规格都比较多,用量也很大,在工程中设备费用以及材料费用在工程成本中占据70%的比例,因此,必须要依据清单中材料的具体用量对其进行控制,对设备以及材料价格加以确定,从而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只有对材料费用进行控制,才能减少工程造价。第二,对设备和材料价格进行控制。要结合工程量清单以及基本单价,对设备以及主要材料价格进行控制。工程中的各种设备以及材料需要统一进行采购,这样不但能够确保工程良好质量以及进度,还能便于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要对材料在市场中的价格走势进行及时分析,在对设备以及材料进行采购的时候,要通过多家进行必选,如果工程项目规模比较大,需要组织招标,在对质量以及服务和价格进行比较,选择质量较高且价格低,供应量比较充足的厂家,长期进行合作,与材料供应商之间经常进行联系,并索要材料的相关价格资料,从而及时对价格变动信息进行掌握。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材料成本出现偏差,不管是降低了成本还是成本上升,都需要对其进行对比和分析,将原因找出来,利用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最大程度上减少采购的成本[2]。第三,按照计划使用材料,对材料使用量进行控制。在工程施工的时候,每一个月都要结合施工进度计划,依据适时性以及准确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材料用量计划进行编制。结合工程需求控制材料进场数量,依据工程进度计划对材料进行采购。要结合施工监督对材料进场数量进行控制,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对材料进行采购,从而控制成本,另外,还要执行限额领料的相关制度,对用料进行合理安排,监督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使用量,合理使用材料,避免材料浪费。设备以及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的时候一定要有验收制度,对材料和设备数量以及质量签收,如果与相关要求不符,就要拒签。 3做好工程变更与签证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业主方修改项目,以及设计人员因为施工环境等导致的设计变更,施工单位要结合这些设计变更,及时做好签证工作。工程变更会对造价造成影响,因此,要由专门人员对变更资料进行保存和管理,在变更费用结算的时候作为重要的依据。(5)做好合理索赔工作。因为受到施工现场条件以及气候条件还有物价变化和图纸变更等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索赔现象。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可能会发生的索赔做好预测工作,以便及时补救。(6)在结算阶段做好造价控制工作。竣工结算就是对工程建设中的资料以及投资状况进行汇总,比如,设备费、财务费、管理费和其他费用等,可以将工程实际造价全面反映出来,这是工程最后一个阶段,若是疏忽了这个阶段的工作就会导致费用上升,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做好造价控制的相关工作。预算人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对现场状况进行了解,随时掌握工程具体动态。另外,预算人员还要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提升自身素质,与此同时,现场技术管理人员以及技经人员还有中介审计机构要良好配合,防止不合理费用的发生,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3]。(7)提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施工单位为了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和管理,一定要提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管理人员要不断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管理能力,培养一批不但懂技术还具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使造价管理人员作用发挥出来,做好工程造价控制的各项基础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是很关键的。在进行电气安装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造价控制的重要性,对造价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工程具体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造价控制工作的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在保证工程良好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造价,保证企业的良好经济效益。 作者:王雯静 单位:陕西大地重光景观照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论文 1探究我国当前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出现的问题 招标过程以及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安装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若是出现设备的使用型号以及具体的类别不明确这一问题,同时在招标答疑过程中这一问题没有被很好的解决掉,极易导致合同存留非常多的活口,导致招标企业在今后不能很好的对安装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另外在招标的过程中,若是存在计算方式不正确或者是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施工企业,极易导致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失利,进而致使相关企业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2有效控制管理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的手段 1)对现场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在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工程变更问题,若是相关部门不能正确、合理处理工程变更问题,极易导致造价的提升。所以在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对工程变更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判断工程变更是否是必须的、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另外对于一定要出现的建筑安装工程项目工程变更情况,需要通过监理人员、建设部门以及设计部门三方的认可之后才能够投入使用,同时在该部分施工之前就做工程变更工作,以避免由于重新安装而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或者是造成不必要的返工。 2)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设计环节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从实际情况来看,安装工程项目的设计好坏,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造价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安装工程项目的设计部门一定要对安装工程设计进行严格管理,根据对应的设计标准开展严格的设计工作,同时在设计中明确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材料类型、具体规格以及具体数量。除此之外,相关的设计部门一定要根据对应的设计流程以及建设部门的设计要求开展设计工作。为了对设计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建设部门需要委派具有一定专业设计知识的、责任心比较强的人员参与到建筑安装工程设计环节中,这样不仅建设部门的设计要求能够全面、准确的传达到设计部门,同时建设部门的技术人员以及设计人员也能够相互合作、交流,以使设计方案更好的满足工作需求,从而使建筑安装工程的设计环节就将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使得建筑安装设计环节的造价能够得到全面的管理、控制。 3)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招投标环节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想要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招投标环节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首先需要严加管理以及控制招标文件,不断加强招标文件的水平、质量,另外工程量清单无论是在哪一种招标文件中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对工程量清单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应当本着科学、客观以及公正的原则,以加强工程量清单编制工作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科学性,防止工程量清单出现漏掉某部分或者是重复等问题,提供给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以及控制更为可靠的基础。其次,招投标工作的评标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不但要对投标企业所提供的总报价进行评审,同时也需要对各个单项报价进行评审,不仅要确保单价符合相关要求规定,同时也需要确定总价满足相关标准,确定使用科学、合理、正确的合同价格,以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进行更好的管理以及控制。 4)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结算竣工环节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为了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结算竣工环节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管理,在工程结算阶段,首先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审核结算,特别是要严格审查管理设计变更部分所导致出现的成本提升,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工程结算工作,必须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其次,为了确保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完整性,需要对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特别是工程变更资料、招标文件、现场签证以及所有的施工合同等等,资料越完整,结算审核效率就会越高、可靠性就会越强,可以说真实、全面、完整的资料能够确保工程结算审核质量。最后,需要对各个单价以及工程量进行审查,同时需以工程结算编制为基础开展严格、全面的审查工作,同时以施工合同的条约内容为基础,对各施工项目施以细致、严密的审查工作,不但要审查工程建设所用的材料价格与施工要求是否相符,同时也需要对各个项目的单价进行严格的审查。 5)对建筑安装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加强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对于所有的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来说,只有对施工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才能够在根本上对工程施工造价以及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现在部分施工企业存在施工人员素质水平较低、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能力较低,以及企业没有掌握先进施工设备、施工技术等问题,对于这些企业,建筑部门应当严格对待,最好避开这些企业,以防止整体的安装工程造价受到不良影响。相关部门应当对施工企业进行严密的引导工作,防止施工企业随意要价、任意哄抬标价或者是压低标价等,对于这部分施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根据相关规定要求进行严格的打击,若情节严重者应当取消其招投标资质。另外由于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涉及方面也非常广,所以相关造价人员一定要深入、全面了解暖通空调、电气安装以及给排水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就此有必要对造价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能力教育,同时不断提升造价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提高造价人员的学习能力,同时鼓励造价人员学习掌握、了勰更多的相关施工技术要求以及科学知识。 3结语 总体而言,建筑工程项目安装造价所受到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就此有必要全面、整体、深层次分析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及时发现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所存在的问题,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对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造价进行有效的管理、掌握,才能够使相关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作者:王爱云 单位:山西六建集团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浅谈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 摘要:当前,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的国际形势,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带来的广阔的发展机遇,设备安装工程是建筑业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中设备安装工程包含有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安装等相关的工程,不管是哪种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都是需要进行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而且将这种审核方法有效的运用在安装工程当中,将更好的促进了我国安装工程的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也为高速发展的产业经济保驾护航。本文将针对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内容与方法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安装工程;造价;造价预结算审核;内容和方法 1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内容 1.1审查结算编制 在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包括对结算的编制的审查。审查结算的编制,要求编制必须有合法的编制依据。同时编制依据还必须具有实效性和具体的适用范围等等的内容。结算的编制依据主要是国家或者各省市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颁布的相关规定及收费标准。施工图纸和设计说明的特殊点必须进行明确的标定说明。相关的安装工程合同、竣工图、签证单等等都是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依据中的具体内容。 1.2审查结算文件的组成和具体项目 审核结算的具体内容中还包括审查结算文件的组成和具体项目。组成包括单项工程汇总表、单位工程汇总表、分部分项工程和单价措施项目清单与计价表、总价措施项目清单计价表、其他项目清单与计价汇总表、规费税金项目计价表及材料汇总表等。具体项目包括工程量的核算以及工程量是否符合相关的计算规定,检查分部分项工程中是否正确选择定额等等;又或者是对定额缺项子项目与相关规定编制是否符合或者是是否得到了相关定额编制部门的认可等等;预结算中所采用的单价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检查安装工程的收取费用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检查工程实际施工是否与原预算(标底)或报审结算以及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一致,与现场签订的工程量核定单一致;检查人工,材料机械和设备的购买租赁价格的确定是否符合市场实际,手续是否完备合法等等。 1.3深入现场进行实际工作的勘测 在对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过程中,审核人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对实际项目进行测量,并且深入了解施工的具体过程,对具体施工过程中可疑的内容进行核实。通过对安装工程实际的勘测,对具体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将具体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2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方法 安装工程中的造价预结算在编制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新的技术、结构、材料等涌现而产生很多的改变,所以为了能够促进整个安装工程发展,应该对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工程的预结算编制出来之后,应该及时的送到建设单位进行造价合法合理性的确认,才能够将这作为工程办理结算的依据。具体的审核结算的方法包括全面审核方法、重点审核方法、造价指数对比审核法这三个方法。 2.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方法就是按照施工图纸的设计和合同中的具体要求等和各方面内容结合进行相关的造价预结算的估计,这里所运用到的具体的审核过程和方法都与编制预结算大概相同,但是仍然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在进行结算审核的过程成中仍然需要设备加工竣工图、变更图以及各种工程订单等,通过这些订单的具体信息对整个工程中的具体预结算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运用全面的审核方法。可以达到全面细致的预结算,同时预结算的质量也比较高,效果良好。所以目前绝大多数的工程预结算中都采用这种方法。但是这种审核方法也存在比较严重的缺点,那就是大量的工作延长了工作的时间,如果对于工期比较紧张的安装工程,则不适用。 2.2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的方法就是对工程结算的过程中造价高、容易出现错误的项目进行重点的审核,这种方法工作量小而且工作效果好。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就会采用这种方法。在这种审核方法中,可以将工程量比较大或者是造价比较高的安装项目作为重点的审核对象,比如说信息化项目的机房安装工程和大型游乐场中的游乐设施的安装工程。同时还可以对新增的单价进行重点的审计,审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新增单价的合理性以及编制依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等。除了上述两个方面提到的重点审计得问题,还包括对计取的各项费用进行的审核等等的问题,计取的费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符合施工的相关规定等等,在不符合的情况下,应该按照最正确的方法进行重新计算。 2.3造价指数 对比审核法造价指数对比审核法是设备安装工程中造价审核的又一方法,这种方法在平常的审核工作中使用的还是比较少的。但是这种方法的审核速度比较快,而且工作量相对来说也比较少,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使用这种方法的。但是它也存在缺点,那就是品牌设备价格不容易把握,这种不容易把握的缺点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设备安装工程当中的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方法就包含了全面审核法与重点审核法以及造价指数对比审核法。设备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可以从具体的施工要求与相关的规定进行有效的对比。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安装工程的造价预结算的工作将会有着较大的进步。 作者:彭明亮 单位:江苏正中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论文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政策变动快,学生不能灵活把握国家政策性调整引起的定额和价格调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教师对政策没有及时关注或者反馈于学生,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掌握调整内容、方法等,导致同一工程造价出入很大,从而失去了对实际工程的指导意义。 1.2授课教材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关于本课程的授课教材很多,如机械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单位出版的相关教材,多达十个版本。基于教材进行理论讲授是一贯的教学作风,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言显得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够,课堂上学习气氛不浓,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1.3师资力量弱,教师实践经验匮乏由于学校本专业起步较晚,人才需要量大,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就进入学校直接上台讲课,严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授课过于教条化,课堂不生动,整体而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效果不佳。 2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本课程面临的现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加强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其社会竞争力。 2.1突出案例教学基于课程复杂的特点,建议教学中首先简单学习基本理论概念,其次以某个小型工程项目为主线,通过识图依次讲授建筑暖通空调、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突出编制依据、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形成工程量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工程量清单与计价、工程造价汇总、编制说明书等一系列最终成果,使课程具体化,然后总结课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最终给予学生类似实际工程项目施工图纸,要求其分组动手编制各专业工程概预算,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范例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识图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案例教学使课堂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同时紧扣教材的基本理论,使课堂生动而主题明确。结合图纸教学的课堂经验,学生学有所用,从而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十分可观。同时由于案例中涉及到工程量(包括隐形工程)的计算和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的分析,整体较为繁琐,要做到计量不重复、不遗漏,计价不出差错,就要求学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所以案例的学习与操作培养了学生耐心、细心、用心的工作态度。 2.2加入互动学习教学活动是一项多边的活动,一味偏向某一边的互动对于教学而言都是打击,应提高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2]。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组合,而应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实现学生讲解、教师评课的课堂场景,在教师讲解案例后要求学生课余时间识图,同时安排学生课堂讲解。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应是互不交流学习的生活状态,应一起关注相关政策、学习相关软件、讨论相关案例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与教师之间,更不应是闭门造车、互不探讨的教学状态,应互听课堂、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沟通把良好的建议反馈于课堂。 2.3操作相关软件考虑到造价就业的需求,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相关软件的学习,如广联达、智多星等,一方面教学可以暂时脱开书本,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更为实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自我钻研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加入软件的学习无疑是一项积极的举措,但前期需要一些投入,如软件的购置、硬件的升级、教师的培训等。由于学校目前处在起步的阶段,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但我们可以通过申请精品课程的途径获得一部分补助,同时通过创收的方式获取另外一部分资金,实现相关软件在课程授课中的应用。 2.4联系实际工程一方面教学脱离实际,学生很难萌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讲课难以生动,所以课堂中案例讲授、软件操作应紧密联系实际工程,同时教师要寻找机会加入实际工程中,以最新的行业动态反馈于课堂,真正做到学有所用[3]。考虑本课程课时量不够,联系的实际工程规模不宜过大,但应涉及建筑暖通空调、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授课尽量全面、细致、有序。在掌握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弄清图纸中各种图例符号、文字符号、设备型号、标注方式的含义,结合平面图和系统图来提升各专业识图能力,在此基础上统计工程量,分析并汇总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从而掌握各专业概预算的编制。同时熟悉基本建设程序中依次进行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结算与竣工决算等的区别与编制。从横向和纵向上全面掌握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最后通过学生课后巩固与实际操作,进一步驾驭更大的实际工程项目,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接轨。 3结语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由于本身的特色,一方面它离不开专业,另一方面它独立于专业自成一个行业,而且人才需求量大,作为高校义不容辞。而面对本课程教学现状,我们需从以上四个方面深化改革,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为社会输送一批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段姣姣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 安装工程造价论文:小议控制安装工程造价成本管理 一、分析成本风险及控制管理 1.决策定位及设计阶段 决策定位阶段成本风险包括市场研究、投资机会分析、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定位滞后的影响等;设计阶段成本风险包括设计人员素质、设计依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设计监督和设计招投标等。具体表现为:(l)材料、设备定位不及时和营销策略改变。如某住宅原设计为高档住宅,为适应市场需求改为毛胚房,但电梯,太阳能、智能化等设备的选型、系统配置及管材的选用上均为高端产品,增加成本约1000多万元。(2)清单特征描述不准确,投标单位不平衡报价。如招标时清单的建筑材料不实,施工过程中数量增加则提出单价索赔;导致总价上升。(3)施工图设计质量不高、深度不够,清单子目增项,或产生不必要成本。如建施图与安装图没有同步修改;细部无节点详图,产生子目增项。如针对某项目预算中钢筋、管材、电缆综合平衡后,对施工图进行设计优化,减少不必要成本指标。如电线电缆分项,设计保守,进行优化后,成本节约能下降20一so%。(4)设计进度滞后等原因。如某安装工程设计滞后,未参与主体工程招标,竞价不充分,结算价偏高。其他常见设计变更举例:通风空调安装变更增加、水电管道增加、安装工艺与高度的变更等。设计阶段成本优化目标是兼顾品质和进度,重点对前期的规划方案、建筑方案、结构方案、部品策划方案、景观方案、示范区策划、施工图等进行优化,甚至将触角延伸到用料选材上,采取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各方面措施,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通过层层成本结构分析,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调查形成的数据库,形成相对准确的成本目标。组织措施:明确组织结构,完善开发商设计标准;编制本阶段详细的成本控制工作流程图;根据管理职能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开展设计方案竞赛、聘请专家作技术经济比较,设计挖潜等。技术措施:建筑方案的、结构方案的选择,包括结构型式和桩基型式的确定等。经济措施:结合数据库的成本科目,对总目标的分析、论证,进行目标分解,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在充分满足项目功能的条件下考虑进一步挖掘节约成本的潜力;合同措施:精心策划,合理选择合同结构;选择合作良好的设计合作伙伴,在设计合同提出成本控制要求,提出优化设计的奖励措施,明确的设计进度,保证合理的设计周期,避免大量的设计变更和期销售的失利。 2.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成本风险包括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的严密性、工程量清单质量、评标质量、施工单位不平衡报价、不正当竞争的道德风险等。(l)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严密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如某项目通风管道结算方式合同中无约定,结算时引起争议;某项目主材市场价格涨跌风险分摊事前未约定,结算时引起争议;某项目原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价金额不尽相同,结算方式不一致,结算时引起争议等.(2)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差,引起不平衡报价和施工过程中索赔。(3)对市场价把握不足,评标深度不够,未能识别隐含的商务标风险。(4)平行发包各工程的工作面界限划分混乱管理难度加大,重复计算等商务风险加大。成本优化思路包括统一搭建招标管理平台,建立和加强招标管理监控机制,确保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的严密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提前图纸会审,控制好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把好评标和询标关,合同谈判严谨细致。 3.施工及竣工结算阶段 施工及竣工结算阶段是是前面各阶段成本风险集中体现的阶段,对成本优化成效直接影响。(l)签证风险。责任主体不明确(不是建设单位承担)的签证、重复签证、事后签证、无实施确认签证、计价口径不明确签证和未按程序审批的大额签证等。(2)量价明显不合理,数量和单价过高的签证。(3)未经技术经济比较的各类变更,导致成本失控。如某项目安装设备标准高变更,签证前未与设计单位沟通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无效成本增加费用约12万元。(4)竣上图质量差,联系单分类和编号混乱。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均未按事件变更原因和责任主体合理分类,也未分专业按统一规则连续编号,以至结算时对相关费用的承担对象难以确定,引起结算混乱和争议。首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加强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按制度程序办事,控制变更及签证;合理编制、优化、及时检查和调整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加强进度款的支付管理;严格审核竣工结算等。 二、施工各阶段成本控制管理 1.决策定位阶段 在决策定位阶段,针对可行性研究质量和项目定位间题,如应用成本管理软件系统可大大提高可行性研究的成本测算质量,充分预估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为项目多方案比选提供科学可靠的成本参考依据,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及时准确完成项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2.设计阶段 充分借助信息化软件平台已建立数据库中的有效数据,使优化设计有理有据,进行限额设计和价值工程比选,督促设计单位尽可能提高项目的“性价比”;针对设计质量和结构成本失控问题,进行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的评审和修正,及时提出成本控制建议。 3.招投标阶段 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材管理,随时掌握材料价格等动态信息,便于合理选材;利用合同订立、合同执行和合同分析等管理模块,将合同纳人信息化的动态管理。针对合同和评标质量问题,可借助信息化软件平台,准确把握材料市场信息,通过将投标价与信息化软件平台中相应的数据进行比较并作深层次成本分析,预防不平衡报价,降低各类风险,确定技术与经济结合、成本与品质相适应的“合理低价”。 4.施工及竣工结算阶段 及时采集变更信息,实时反映某项变更对整体动态成本的影响,通过与目标成本比较,就是否确认变更作出决策,自动预警超常变更;通过执行大额变更会签制度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比较,尽可能杜绝或减少不合理变更;追踪分析变更根源,发现并控制变更黑洞;通过制订付款计划、审核付款计划和付款登记等流程层层控制工程款项,把好资金出口,有效地防止超付;工程过程变更费用已相继测算并录人系统,追踪合同执行的全过程,使最终结算高效快捷;自动冲减已付款项,准确、快速计算结算余款;定期对已发生资金支出的动态跟踪比较,预测和规避风险,发现和纠正偏差;通过合同预测金额和调整成本等功能随时预测成本变化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总成本不被突破。 三、结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单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项目成本是否得到控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其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建设单位所承建的项目必须在每个环节都有控制好收人和支出,尤其是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控制项目成本,才能使得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这对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席虎单位:江苏兴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论文:浅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监理 论文关键词:机电设备 安装工程 全过程监理 论文摘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工期短,专业性强、工程量大等特点,监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电建设工程的投入产出及工程质量。文章就目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监理的任务及必要性展开探讨,提出项目业主应对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实行监理目标控制的建议和要点。 一、加强机电设备工程全程监理的意义 项目业主经常在机电设备工程实施前期咨询(如生产工艺选择、成本预测、生产设备的选型、招标书审查、招标、评标、定标及合同谈判等) 所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在工程实施后期则采用自行管理的工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经常造成前靠设计商,后靠设备生产商,整个过程都依靠合同另一方的后果。专家提咨询意见供参考,接不接纳看项目业主,最后还是看设计商。项目业主后期采用的自行管理模式,配备的技术人员重专业技术而轻工程管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重视单体质量,重视局部质量,轻总体配合,轻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协调,最后造成所有目标都只能靠设备承包商自身来保证。可见,无论是采用专家咨询方法还是采用自行管理模式都无法控制机电设备工程的建设目标。要控制工程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引入工程监理。工程监理就是对目标进行控制,监理工程师的任务是通过定期检查,把计划目标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就采取控制措施,通过对各方面的科学调整,确保工程目标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从机电设备工程管理各阶段的任务可以看到,无论是工程的实施前期还是实施后期,都存在工程目标的管理,而且各个目标都是相互制约的,对目标的控制应采取跟踪检查,定期取样,定期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的监理手段。因此,机电设备工程引入全过程监理是必要的。 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全程监理的主要任务 2.1全程监理设计标书。工艺选择和设备选型是一个集专业技术、成本经济、环境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管理过程,对机电设备工程建设的投资目标、工期目标、最终质量目标影响最大。设计商作为工艺设备选型方案的承包商,与项目业主存在合同关系,作为合同的承包方有其自身利益所在,因此对设计商的整个设计过程、设计结果都应根据设定的投资、工期、质量目标对设计方案选用的可行性(事前) ,设计的合理性(事中) 及方案执行的有效性(事后) 进行控制,以保证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受控。 2.2组织论证。工程招标书是实现工艺选择、延续设备选型的关键阶段,其编写的质量关系到各投标商能否尽其所能提供技术先进可靠、费用合理、工期合适、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产品的关键环节。因此,项目业主必须对设计商提供的方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或专家对其进行审查论证。对招标书编写单位的选择、编写过程所采用信息资料及其搜集渠道的控制、标书的最终审查等是关系到工程的招投标、评标、定标、合同谈判以及最终授予合同的成败过程。 2.3设备制造监理。设备设计与制造是机电设备工程实施阶段的实质性执行过程,对设备承包商控制的依据包括设备承包合同、现行技术标准、规范等。设备承包合同中的技术规格书只能作为较详细的设备设计任务书,合同中包括的图纸也只是总体工艺、设备总图、总布局等,真正体现设备质量还是设备的详细设计。对设备详细设计过程的控制牵涉到工艺材料选择、加工工艺选择、各系统的匹配程度复核、结构合理性复核、电气及控制设计适用性、可靠性复核、工艺设备间接口复核以及信息交流等各环节的控制。 2.4现场安装调试阶段是建设工程完成建设期的最后阶段,具有工期紧、各方面协调关系复杂等特点。设备的安装质量是保证设备调试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按安装施工技术、厂内拼装资料制定并执行的安装调试施工工艺设计进行安装调试,以保证其质量与工期目标的实现。对设备的调整、现场开箱、就位、预调试、设备接口处理、参数检验、及时审查有关整改方案等安装过程,对设备运行过程有关参数记录、调整情况记录等调试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设备的安装调试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三、机电设备安装监理的目标控制内容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监理的三大目标工作原则为:以工程质量控制为前提和基础,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施工全过程和全面的动态控制;要以预防控制为前提和基础,加强对工程三大目标的过程控制。在三大目标控制中,要把质量控制和进度、投资控制紧密结合起来。监理工程师将采用事前、过程、结果及信息反馈的动态控制方法,对工程建设目标实施全过程控制。 3.1质量控制。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是实现设计及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水平,监理的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措施对工程质量严格检查、监督和控制,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①承包商的监督、管理。质量控制是监理工程师在施工阶段一项最经常最繁重的工作,必须对承包商的各个施工阶段严格做到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把关。将从以下几点严格把关,对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以保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达标投产,建精品工程”的要求:审查开工条件;审查承包商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根据招投标文件和合同有关规定审查承包商选定的分包商;对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设计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等进行严格审查;对承包商的施工机具、设备等进行检查;组织有关单位对设计图纸、制造厂家提供的设备、安装说明书和技术标准等向承包商进行交底。②建立机电设备工程监理部的质量监控体系,审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即建立质量检验工作制度;制定质量检验工作程序;严格把好事前技术报告审批关;审核承包商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设计;审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手册》,审核承包商提交的反映工程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图表;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文件;审核有关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审核有关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技术鉴定报告等;进行现场跟踪检查。 3.2进度控制。监理工程师对进度控制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的监理措施协助业主对工程进度进行动态控制。安装单位应根据合同规定的内容和工期,编制安装总进度计划及安装进度网络图报监理部审批。经批准的安装进度计划及网络图,作为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工程开工,对承包商的施工总进度进行细致严格审批;组织或参加各种会议对进度进行协调对按合同规定应由业主提供的施工条件进行落实,必要时向业主提出建议;对承包人提出的合理的工期索赔进行客观公正的处理。 3.3投资控制。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投资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协助业主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年度投资计划;审查承包商提交的资金流计划;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现场计量和签认;严格审核承包商的月计量报告,签发工程款支付凭证,建立支付台账,及时与工程量报价单和批准的资金流计划进行对比,发现偏差立即分析原因并报告业主;严格审查并确定新增项目和变更项目的单价,当业主有要求时,报业主批准;根据业主授权确定并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费用;尽可能向业主提供节约投资的设计、施工等优化方案; 制定避免或减少费用索赔措施;受理索赔申请,按照合同文件进行索赔调查和评价,确定进度延期赔偿或应支付给承包商的赶工费用供业主审批。认真做好“材料差价”和“费用补差”的审核工作;编制工程完工后的最终计量支付报告;协助业主编制竣工决算报告。 3.4合同管理。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承包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管理工程承包合同,对合同条款负责解释;对承包商选择的分包单位资格及分包项目进行审查提议;协助业主与设计单位签订设计文件和施工图供应协议;受理索赔申请,进行索赔调查和评价;协助业主进行有争议的谈判;依据业主授权处理合同变更事宜,当发生重大工程变更时,报业主批准后实施。 3.5信息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信息资料归档保存工作,收集工程资料和监理档案并按有关档案管理或业主的要求进行整编,待工程竣工验收前或监理服务期结束退场前移交给业主;建立例会制度,整理好会议纪要;建立完善的各项报告制度,规范各种报告或报表格式为项目监理提供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 3.6安全生产。审批承包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资格,检查、督促承包商建立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定期召开安全例会,检查总结安全工作,参加重大安全事故调查,并协助业主审查有关单位提出的事故报告;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强现场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 3.7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是安装质量控制的前提。因此,机电设备到货验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参加验收的监理工程师要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进行验收,质量不合格的设备决不能入库。因此,监理工程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担此重任,为保证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做好设备安装监理工作要点 4.1深刻领会设计文件 作为监理, 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 要完满的完成监理合同中业主授权委托的任务, 监理工程师必须深刻领会设计文件、图纸的设计意图, 这是监理预先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熟悉图纸, 了解工程特点、工程关键部位的安装方法、施工要求, 掌握对重要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要求, 才能督促安装单位按图保质保量施工。 4.2高度重视图纸会审 工程质量主要取决于设计质量、材料设备的质量和施工质量。所以图纸会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安装工程监理工程师除应熟悉和掌握国家规范、强制性规定外, 还应熟悉地方法规和规范。要想能指出施工图的不规范之处, 就要求监理工程师对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强制性规定非常熟悉。由于审图时, 是各专业分开审查, 不易综合考虑, 所以在施工前的最后一关———图纸交底、会审, 一定要把问题发现, 请设计部门修改。必要时请原审图部门重新审核。安装工程图纸会审时, 常见有以下几个问题, 安装监理工程师一定要注意。一是与土建施工图不统一,在图纸会审时, 由于专业分工, 监理工程师常常只是熟悉各自的专业施工图, 忽略了水电安装与土建施工图的比照, 从而给以后施工过程中留下隐患。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给排水、消防、空调工程中立管的位置是否影响门、窗的安装和使用功能; 水平管的坡度是否受到层高、门洞大梁的限制; 消防喷淋头、烟感在公共部位的位置是否合理; 生活水管与消防水管的标高是否合理, 是否会发生管子打架的现象; 电缆桥架的走向是否合理, 平行; 地下室出墙洞的预留位置是否合理等。二是设计图纸的不规范,有些安装工程的图纸可能不是原创, 而是经其他图纸修改来的,在更改过程中忽略了强制性规定。同样, 如上诉工程, 由于设计与土建脱节, 空调管线布置不当, 导致冷凝水的排放立管在走道的门边, 影响美观, 更无法施工。同时, 泻水排向一头, 而不是两头向中间排, 由于大梁的限制, 导致冷凝水管的泻水坡度无法达到规范要求。另外, 由于圈梁很高, 致使空调管道从走廊进入两边办公室时, 不得不降低高度( 同时走廊内还聚集了强、弱电桥架、吊顶龙骨等) 这样又影响了走廊的吊顶高度, 致使采光和装潢效果受到影响。三是设计图纸中的不尽人性之处,建筑物最终是让人来使用的, 但在结构设计方面, 设计师更多的是考虑安全第一, 而照顾使用上的人性化是有限的。因此在安装施工过程中, 应尽量的满足用户的使用方便、行为习惯、地方特点等要求。比如插座的分配, 电话和电视插孔的位置应根据房间的形式、大小, 在一般常规情况下作出合理布置, 而不是仅仅考虑施工方便, 随意布置。 4.3施工过程中加强巡查、平行检查 实际工作中, 由于安装工程的特殊性, 一个单位工程中, 安装监理人员的工作量要比土建监理少很多, 而且还有时段性。因此, 往往是一个安装监理工程师同时监理几个单位工程, 在现场巡查的时间相对较少, 这就容易造成对工程情况了解不及时, 不详细的后果, 事前控制的工作做不到位。因此, 安装监理工程师要经常到现场多看, 多了解工程的进展、计划, 对重点部位、重点工序、重要材料进场等严格把关, 并要求施工单位加强对工人的技术交底,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返工, 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机电设备论文:浅谈如何保养及操作水闸工程中启闭机与机电设备 论文关键词:启闭机;安装;调试;使用;保养;机电设备;操作安全 论文摘要:水闸工程上的配套机械的安装调试、使用保养及操作安全,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其安装技术及保养措施又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只有保证了安装与保养的质量及操作安全,才能确保工程的效益。 前言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广泛开展,用于水库灌区河道堤坝,水力电站等工程项目上的启闭机,机电设备被大量采用。而其安装调试技术及使用保养的知识也应大力推广。针对建筑安装单位和使用管理部门,应该普及此项技术与知识,方能确保工程质量,发挥工程效益。 启闭机的安装、调试及使用保养 一、启闭机安装与调试 1.安装前,一定要检查各零件是否良好,润滑油是否上足,螺栓有无松动,与其有关技术数据是否相符。 2.安装时,一定要保持基础布置平面水平180°;启闭机底座与基础布置平面的接触面积要达到90%以上;螺杆轴线要垂直于闸台上横梁的水平面;要与闸板吊耳孔吻合垂直,避免螺杆倾斜,造成局部受力而损坏机件。 3.安装后,一定要作试运行,一作无载荷试验,即让螺杆作两个行程,听其有无异常声响,检测安装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二作载荷试验,在额定载荷下,作两个行程,观察螺杆与闸门的运行情况,有无异常现象。确认无误后,方可正是运行。在载荷运行一段时间后,要进行首次保养,把机内新机件磨擦产生的金属沫特别是螺杆、螺母、涡轮、涡杆,要轻洗干净,涂上润滑油,密封严实,继续使用。 二、使用保养 1.操作人员必须掌握启闭机的结构、性能与操作方法,并有一定的机械知识,以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转。 2.操作前,对启闭机进行全面检查,各部位润滑情况是否良好,螺栓有无松动。电动启闭时检查电源线路是否接通,开关是否良好。 3.电动运转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现场,发现问题立即停机。 4.启闭机维修时,必须清除载荷。 5.在使用时,需随时由注油孔注入润滑油,要经常保持足够的润滑油,螺杆要定期清除油垢,涂护新油,以防锈蚀。 三、机电设备操作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1、检修后的工作终结不认真 (1)要作出规定:检修工作结束时,设备状态(包括一、二次设备)应与工作开始时一样,如果不一样,检修人员要说明原因; (2)要严格履行工作结束手续,值班人员到现场细致检查设备是否有变动,如开关、刀闸、地刀、地线、压板、保险的位置和状态等; (3)操作前,必须核对一次系统图,并查清与操作有关的一、二次设备状况; (4)根据操作任务或设备检修后的验收方案、新设备的起动方案,由操作人正确填写操作票并由监护人和现场负责人审核签名,确保操作票正确无误。 2、监护人和操作人选派不当 (1)现场运行负责人要根据每个值班员的技术业务水平、性格、心理和身体状况选派监护人和操作人,对重要操作,站长或值班长要亲临现场监督; (2)人事部门要挑选基础好,素质较高的同志加入运行队伍。 (二)操作中 1、监护人代替操作人操作 (1)这是违章行为,应该禁止并对违章人员作出处理; (2)操作人员身体条件不胜任操作任务时不应安排其进行操作。 2、不认真执行唱票、核对设备、复诵、发出操作命令等规定 (1)这是习惯性违章行为,对违章人员及变电站站长和当班值班长应进行处理; (2)加强对值班人员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是防止发错、听错命令,看错设备名称,走错设备间隔的一项重要措施 3、发现异常情况未查清原因就继续操作 (1)发现异常情况要查清原因,得到值班负责人允许才能继续操作; (2)加强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正确判断处理; (3)熟悉防误操作装置的闭锁功能,防止误判断闭锁装置失灵,强行解锁而发生误操作。 4、操作不协调,操作人存在依赖监护人的心理 (1)监护人与操作人既有分工又需呼应,平时就应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2)特殊情况下几个人进行操作时,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并明确指挥方式。使用通信工具时需事先检查是否完好; (3)监护人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让操作人消除依赖心理,例如,应该操作人做的事,监护人不要代替;行走时,操作人先行,监护人在后监督,防止走错设备位置等。 (三)高压设备的操作 1、操作人员的摔伤、撞伤和物体击伤。 2、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触电伤人 倒闸操作 (四)带负荷拉合刀闸 (1)认真核对设备名称、编号,不要走错位置; (2)开关合分闸指示要清楚,必须确认开关在分闸位置才能操作刀闸; (3)刀闸操作不了,要查明原因,特别要复查开关是否在合闸位置,或有关的接地刀闸未拉开而使刀闸不能操作,不要违规强行解除闭锁进行刀闸操作; (4)送电时先送上该设备的保护电源和控制电源并按母线侧刀闸—负荷侧刀闸—开关的顺序依次操作,停电时的操作顺序与此相反; (5)平常,电动刀闸的操作电源要拉开,操作时才合上。 2、带地线(地刀)合闸 (1)核查清楚接地线(地刀)的位置和数量; (2)合闸操作前检查接地线已全部拆除、地刀已全部拉开,并将检查内容作为操作项目正确填写在操作票上; (3)在不同的电气连接部份,其中一个有接地线(地刀),另一个要进行送电操作时,这两个电气连接部分在连接处必须断开,并填写在操作票上,如果原来是断开的,则应确认已断开; (4)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特别要注意执行唱票、复诵、核对设备等规定。 3、带电挂(合)地线(地刀) (1)在挂(合)地线(地刀)的导体处验明设备确已无电压后,应立即将检修设备接地,并三相短路; (2)验电及接地是重要的操作项目,要填写在操作票上; (3)无法验电的全封闭电气设备很容易发生带电合地刀。选用全封闭电气设备时,必须同时考虑防止带电误合地刀的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已投产的变电站要制订反事故措施并予以实施; (4)地刀传动杆与其他刀闸传动杆应有不同的着色,地刀操作把手应加锁; (5)电动地刀的控制电源平常要拉开,操作时才合上,控制按钮的着色应区别于其他按钮,地刀按钮的名称要写清楚; (6)刀闸的台架上同时装有两把地刀的地点是个危险点,当刀闸(如旁路开关代线路开关运行时的线路刀闸)两侧一侧带电另一侧不带电时,尤其是这样,决不能掉以轻心,为防止搞错地刀,名称牌应紧固在地刀的传动杆上而不钉在水泥柱上; (7)装防误操作闭锁装置,并按规定使用解锁钥匙,防止强行解锁而发生误操作。 4、误(漏)拉合开关、刀闸 (1)正确填写、严格审查操作票,确保操作票无误; (2)一丝不苟地执行监护人唱票、操作人复诵制度; (3)调度员下达操作命令时要使用双重称号,防止在接发令时,听错或发错命令; (4)设备称号牌字迹要清晰,放置位置要恰当。 5、发生误操作造成人身事故 (1)要按正确操作票的顺序依次操作,不得跳项、漏项或擅自更改操作顺序。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跳项操作或取消不需要的操作项目必须有值班调度员的命令或值长的许可,确认无误操作的可能,方可进行操作; (2)防误锁的解锁钥匙由当班值班长保管,使用时须经有关领导批准并登记; (3)操作手动开关、刀闸、验电和装拆接地线,均须戴绝缘手套;雨天必须操作室外高压设备时,绝缘杆上应有防雨罩,还应穿绝缘靴,雷电时禁止进行倒闸操作;操作、监护人员必须穿全棉工作服; (4)装、拆高压熔断器,应戴护目眼镜和绝缘手套,必要时使用绝缘夹钳,站在绝缘垫或绝缘台上操作。 结束语 上述安装调试技术与使用保养措施,是确保水工机械在工程应用中“启闭灵活,止水严密”的要求,提高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的必备条件,以发挥了机械效用。只有对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控制,才能有效地防止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人身、电网、设备事故,最终保障水闸工程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机电设备论文:灯泡贯流式电站机电设备布置与厂房布置的关系 摘要:对一些已建或在建的灯泡贯流式电站,比较机电设备布置与厂房结构的关系,分析其合理性 及优缺点,并提出一些设计建议。 关键词: 机电设备布置、主机间,副厂房、安装间、变电站布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概述 灯泡贯流式电站厂房的特点:电站为河床式,厂房是挡水建筑的一部分,上下游挡水位高;厂房的大部分建筑都位于水面下,使得厂内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差;由于灯泡机组安装及检修的需要,机组上方的主机间楼板上须开设二个巨大的吊物孔,故主机间可用于布置机电设备的场地非常少;而灯泡贯流式机组有较长的尾水管,容易获得大面积的下游副厂房,对机电设备布置有利。 电站厂房的主要结构布置型式一般有:主机间、安装间和副厂房,由于灯泡贯流电站的特点,副厂房一般布置在主机间的下游,安装间自然在主机间的一端。根据现已建成或在建的电站厂房主要结构布置形式如下表1: 表1 灯泡贯流电站厂房的主要结构布置形式 布置形式 1 2 主机间 安装间 副厂房 单层结构 低层结构(与管道电缆层同高) 封闭结构 双层结构 高层结构(高于管道电缆层) 带天井结构、屋顶采光蓬结构 厂房结构布置形式考虑了设备布置的需要,而设备的具体布置应按照厂房结构布置形式进行布置,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满足结构安全、减少投资,又要满足设备布置、运行维护方便,改善生产条件、满足通风采光等等,如何作到厂房布置与设备布置的最优结合,在每座电站设计中,是机电和厂房专业最需协调的问题。 2 主机间 一般将机组现地运行需要的机电设备布置在主机间内,主要有:调速器油压装置、机旁动 力屏、机组保护屏、控制屏、励磁屏、测温屏、中性点设备、电缆、管路等。 2.1单层主机间的设备布置 从已投运的灯泡电站主机间的布置来看,将设备布置在厂房中间,紧靠机组,运行方便,但由于灯泡机厂房的特点,主机间可用的场地较少,机旁屏等电气设备、调速器油压装置、管道、电缆等等全布置在其间,使得主机间拥挤、凌乱,维护不方便;若将机旁屏等布置在下游副厂房内,解决了主机间场地少的问题,但离机组较远,现地调试运行不方便。 2.2双层主机间的设备布置 双层主机间设有管道电缆层和运行层,由于增多了一层,可用于布置设备的场地大大增加,使得机电设备的布置较容易,一般将调速器、机旁屏布置在运行层,而中性点设备、电缆、管路等布置在管道电缆层(电缆和管路按协调好的规定布置在机组的各一侧,减少交叉)。 如上所述,单层主机间:节省水工投资;但可用于布置机电设备的场地较少;双层主机间:容易使设备布置美观、整洁,运行层噪音低,但水工投资较大。 实际上主机间采用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主要取决于机电设备的布置,而机电设备的布置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电缆、管路之间的交叉及与其他设备布置交叉的问题,二是电气设备与调速器等辅机设备布置的问题。经过设计人员多项工程的研究和探讨,现在基本上已经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第一,从厂房结构分析,机组流道两侧上方的混凝土较厚,可以各开出一条廊道,力学计算结果也是允许的,那么用其分别布置电缆和管道,就避免了地面上电缆、管路与其他设备布置交叉的问题,把最凌乱的电缆和管路收藏在地下,使厂房变得整洁美观,如蓬辣滩、蒙里、红花等电站。第二,主机间下游侧的结构柱一般较宽,将电气屏柜及测温屏、调速器电柜等安嵌在两两结构柱之间,使屏柜与柱子成一列,使主机间的布置简洁,解决了与调速器油压装置争场地的问题,同时,屏柜靠近机组,调试运行方便。 2.3 建议:a .主机间宜开设电缆廊道及管道廊道,主机间取单层结构; b.不能开设廊道(沟)的,主机间宜取双层结构,并协调好电缆与管路的布置关系,例如,设计前专业之间商定:电缆走机组的左侧,管道走机组的右侧,或者以某个高程为界,电缆架在上方,管路在下方,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施工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矛盾。c主机间与副厂房某层同高程的电站,宜优先采用将屏柜安嵌布置在结构柱之间的布置。 3、安装间 安装间的结构与设备布置无关,而厂区布置有关、与设备进厂运输方式有关,若为水平进厂方式,则安装间的高程一般较高,在此称“高层结构”;若为垂直进厂方式,则安装间的高程可降低,在此称“低层结构”。两种结构的安装间使用几率相当,高层结构与低层结构比较,设备进厂运输直接、方便,但厂房较高,厂区挡水建筑物庞大,投资较高。建议:现在灯泡机组的大件设备运输已不成问题,若主机间为单层结构,则应优先采用低层结构。 4、副厂房 灯泡贯流式电站的副厂房一般有主机段下游副厂房及安装间段副厂房,为方便运行以及使设备电气距离最短,一般将电气设备布置在主机段下游副厂房,辅机设备布置在安装间段副厂房。常见的下游副厂房结构形式见图1~2。 4.1封闭式副厂房 将主机间与下游挡水墙之间全部用做副厂房。其优点之一是副厂房面积大,设备布置容易、方便;二是副厂房顶层可用来布置升压变电设备,节省开关站用地,而且发电与变电设备集中,便于管理。缺点是不能自然采光、通风困难。 4.2带天井副厂房 这种形式的副厂房可以克服封闭副厂房的缺点,因此被很多电站采用。其缺点是副厂房楼层较多,一般有三层以上。为充分利用副厂房的有效面积,减少布置层数,将副厂房布置成:中间通道,上下游侧为各设备室 ,通道上方的屋顶开设通风采光棚,以利于上下游两侧副厂房的采光和通风。 4.3设备布置 副厂房主要设置的设备室有:中控室、继保室、中压开关柜室、厂用变室、励磁变室、厂用配电屏室、电缆室或电缆层等。无论副厂房的结构采用何种形式,均建议: a.下游电气副厂房仅设电缆夹层及设备层二层为宜,这样设备与电缆界线清晰,没有交叉,电缆较短;副厂房内设置环行通道,利于巡视维护和设备运输,也利于副厂房的通风;b .如果电站周围场地狭小,建独立开关站困难,投资高,则宜将开关站布置在副厂房顶或尾水平台上,GIS或敞开式均适宜。 5、升压变电站的布置 虽然灯泡机电站装机容量不大,主接线一般较简单,升压变电设备不多。目前常见的布置有:a升压变电站紧靠厂房户外布置, b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副厂房顶;c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副厂房内;d变压器布置在户外,开关站布置在副厂房。 升压变电站(或开关站)紧靠厂房布置是最为常见的布置形式,但水电站多在山区,有些电站四周场地非常紧张,建独立开关站困难,投资高,这种情况下,可考虑利用灯泡电站尾水管较长的特点,将升压变电站布置在电站的尾水平台(副厂房顶),如飞来峡电站,将整个敞开式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尾水平台上。这种布置方式是否成立主要在于主变有无搬运通道。 当无法解决主变搬运通道,或投资较高时,则宜采用将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副厂房内,如红花电站。 如果开关站采用GIS,建议布置在副厂房内,其占地少,增加的水工投资微少,并可利用厂房外墙出线,取消出线门构。如梅江丹竹、丙村、三龙、龙上电站。 6、厂房电气设备布置实例 6.1飞来峡电站:见图3 装机4x35MW;主变160000kVA/220kV+80000kVA/110kV;开关站220kV一个半间隔, 110kV四个间隔。 主机间:双层结构,下层(管道电缆层)布置有电缆桥架、电缆沟、中性点设备柜、测温屏等,发 电机主引出电缆在沟内敷设、控制保护电缆在桥架上敷设,所有电缆按规定布置在机组的左侧,机组右侧布置管道。上层(发电运行层),布置调速器油压装置、机组控制屏、保护屏、励磁屏、动力屏、调速器柜全部排列在主机间下游结构柱之间。 副厂房:典型的封闭式副厂房,设三层副厂房,第一层为管道电缆层,层内沿坝轴 线方向布置了油、气管线,沿水流方向布置了电缆,管线与电缆在高程上错开。第二层为发电机出口设备层,内设两列设备室,其中一列是贯穿全厂的电缆室,一列是发电机出口设备、励磁变等设备室。第三层为发电机开关层,层内设一列贯穿全厂的110KV高压电缆室、一条环行搬运通道(兼走廊),一列是发电机开关及厂用电屏柜室以及一列厂用变压器等设备室。副厂房内全部采用机械通风及人工照明。 副厂房顶:与电站尾水平台同高程。由于电站被船闸和泄水闸夹在中间,两岸寻找开关站场地有较 多弊端,故将两台主变及开关站布置在电站的副厂房顶及尾水平台上,开关站布置了220KV一列一个半间隔、110KV二列四个间隔。发电机出线以电缆引至开关柜,开关柜至主变低压侧用封闭母线连接; 6.2丙村电站:见图4 装机2×10MW;主变一台25000KVA/110KV;GIS开关站一个间隔。 主机间:为双层结构,下层基本无布置设备,电缆及管道布置在廊道内。 副厂房:是带天井及采光蓬的副厂房,通风透光。有三层,第一层为水机副厂房,布置了压气机、水泵等,第二层为电缆夹层,布置了电缆及封闭母线;第三层为电气设备层,所有6.3KV以下的一、二次设备以及中控室均布置在此层,设两条走廊,检修运行条件较好。 主变及开关站:布置在安装间段的副厂房内,主变在一层,GIS在二层(图中未能示出)。 6.3红花电站:见图5 装机6×38MW;主变三台100000KVA/220KV;GIS开关站7个间隔。 主机间:为单层结构,电缆及管道布置在廊道内。 副厂房:是带天井及采光蓬的副厂房,通风透亮。有四层,第一层为水机副厂房,布置了压气机水泵等;第二层为电缆夹层,布置了电缆及封闭母线;第三层为电气设备层,布置有机旁屏、10.5KV开关柜、厂用变、励磁变、厂用配电屏等,设两条走廊,检修运行条件较好;第四层为半层,中控室布置在此层(图中未能示出)。 主变及开关站:布置在安装间段的副厂房内,主变在一层,GIS在二层,见图。所有设备从主机间的吊物孔垂直进厂内。 7.结语 目前低水头的灯泡贯流电站建设越来越多,希望上述几点经验和建议能给以后建设的灯泡电站的机电设计提供借鉴。 机电设备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研究 摘要:机电管理是综合性的人与物的管理,是煤矿重要管理体系之一,是煤炭 企业 提高 经济 效益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煤矿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机电设备的使用范围大大增加。但是高效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在煤矿起步较晚,作为设备使用、管理、维护并重的基层单位,仍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本文对此提出一些管理措施,对煤矿机电的管理与维护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煤矿 机电设备 安全管理 维护 0 引言 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这对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据统计:在我国煤矿的固定资产总额当中,有55%-65%是机电设备和设施,所花费的工资、能耗、油脂、配件、维修费用等的总和要占煤炭生产成本的40%以上。传统的机电设备管理方法已不能够适应当前形势的 发展 ,因此,应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化,提高机电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建立质量监控与检修体系,加快机电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 1 煤矿安全管理和维护措施 1.1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 机电设备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属于特殊工种岗位,要确保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首先要提高设备维修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使用环境,有责任心和没有责任心的人员操作设备,其效果大不一样。有责任心的人员操作设备时,能够严格遵守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设备,经常清理设备周围及设备上的粉尘,保持设备清洁,经常注意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能及时停机,叫维护人员到现场检查维修,及时排除故障隐患。严格执行设备维修人员及设备操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并与经济利益挂钩,把各种管理措施进行量化管理,每个月由矿机电管理职能部门对维修人员及操作人员所管辖的设备责任范围进行检查验收,设备完好率达到规定要求的给予奖励,设备完好率达不到要求的进行处罚。对设备的维修与使用执行动态管理,机电管理职能部门要经常深入井下检查监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一旦检查出防爆电气设备失爆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不按照设备操作规程使用设备而引起设备损坏的,追究使用单位和操作者的责任。 1.2 进行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企业走向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先进的科技装备是是煤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和新工艺水平,提高产业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要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尽可能的依靠 科学 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本着少投入,多技改的原则价大更新改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依靠科技进步,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要大力采用先进的新工艺、新装备。还要成立qc小组,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鼓励职工进行小改小革,解决生产中的一些问题,不断推进零缺陷管理的进程。 1.3 建立质量监控与检修体系 先在设计方面,一定要坚持标准化设计,做到全面系统规范,在设计环节上不留任何隐患。其次在设备配件购置过程中,要把好购进设备质量关,在购买过程中要辨别真伪,严把采购质量关。再者对设备的到货把好验收关,必要时应进行拆机检查,性能测试后方能下井使用。在安装方面,要坚持把好基础质量关,把好分阶段性验收安装质量关。对于安装的关键工序,要坚持阶段性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要把好调试质量关。 在检修方面,在每次停产检修前,都要制订严格、细致的停产检修计划,编写每个项目的检修安全措施和作业规程,经机电、安全等部门的主管领导进行审核把关,安排队组、职能部门进行项目跟班,重点项目坚持分管矿领导、机电副总进行现场跟班,检修结束后跟班人员要现场盯着进行试运转,不合格的不能进行验收、签字,保证了每一项目的检修质量;同时为了确保检修质量,增强检修人员的责任心,完善了设备检修质量时限责任制,保证了每一台设备的检修质量,促进了机电设备完好、安全运转,降低了机电事故率。 1.4 加快机电管理信息化建设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在各生产环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设备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公司煤炭生产能否正确进行。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至关重要,即对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保养、更新改造一直到报废进行过程的信息管理,选好、用好、维护好设备又成为设备综合信息管理的关键。我们建议煤矿 企业 要逐步建立所有设备的检修、保养档案制度。细化和加强设备的强制保养工作,认真落实包机责任制。并与 经济 挂钩,与行政处罚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大宗材料和设备的跟踪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设备运行档案,逐步建立设备万吨和百万吨产量的材料、配件消耗档案。通过万吨和百万吨材料、配件消耗,为设备选型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同时,可以得出对设备基础管理和强制保养、检修等工作做的是否到位,对设备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并从中找出管理上的漏洞与死角。 1.5 管理制度化 1.5.1 制定设备更新计划 多年来,有相当一部分机电设备长期处于超期服役,给机电设备安全的管理带来不少困难。建议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要抓紧对一些重要设备、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一些电气设备进行更新,提高其技术先进性以及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性,果断地报废一批安全功能差的旧设备、老设备。这就必须从企业制度上人手,制定设备更新计划,保证急需更新的一些设备的投入。 1.5.2 完善规章制度 首先我们要依照上级有关设备管理方面的要求,结合我们生产现场实际,制定有关井下电气设备防爆标准,设备巡回检修检查制度,各机电工、操作工种岗位制,并吊挂到生产现场,督促贯彻执行,从而对设备的管理做到制度化、 科学 化。 1.6 提高机电队伍的整体素质 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否则再先进的技术装备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自身工作的需要,我认为抓机电管理首先应从提高机电技术队伍的素质做起。机电管理的决策层如同战场的指挥官,应树立超前思维观念和创新思维观念,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用新的思维观念去观察本企业机电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敢于突破旧框框,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 发展 。要转变观念,只有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走出一条向机电管理要效益的路子。 2 结束语 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煤矿机电管理和维护工作,消除机电事故隐患,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加大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加快用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来减少机电事故的发生,从而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我国煤炭 工业 发展水平。 机电设备论文: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摘要:由建国初的人背肩扛到有简单的机电设备再到高档普采及综合机械化采煤,使我国的煤炭生产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安全生产大大改观,不管是人工结合简单的机械化生产,还是现代化的综合机械化生产,抓好机电管理工作,对于保证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煤矿机电;问题;对策 从井上到井下,从采掘到辅助,一台设备完好率达不到要求,就有可能不同程度的引起各种事故的发生,甚至造成全矿毁灭性的重大损失。针对于地方煤矿机电管理,我们只有认真抓好机电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每台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设备的完好率,上水平,达标准,才能保证煤矿的正常生产,以确保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性为中心,扎实地搞好管理工作,保证矿井机电设备可靠、高效、安全地运行。 一、地方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两种职能:机电管理和机电生产。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2.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没有专职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3.设备管理不到位。 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还不到位。 4.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未能定期防腐。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等。 5.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 一些地方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管理不能指导生产,以政带技的现象相当普遍。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一些仪器仪表老化而且不全,测试手段和方法落后等。 6.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过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时有发生。设备故障率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 7.机电培训走过场。 尽管地方煤矿的机电培训工作年年进行,但由于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抽象理论讲解,职工无法在实践中应用。未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不到目的。 8.资金不足。 地方煤矿受资金制约,普遍存在设备数量不足、备品备件数量有限的现象。机电职工待遇相对偏低,一些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员纷纷跳槽,致使机电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 二、改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的对策 1.重视管理,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矿井领导重视机电管理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 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从技术、经济、组织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工程技术人员、职工组织到管理活动中来,学习先进矿井机电管理的经验,制定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2.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形式、体系结构都要因地制宜、因矿而异,不能采用一个模式,但应相对稳定。对于井型较大、基础工作比较扎实的矿井,设置机电管理科,负责全矿机电技术、设备管理、机电工作调度,对全矿机电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井型小、生产环节简单、设备拥有量少的矿井,机电管理科和机电工区可以合二为一,有利于减人提效。 3.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地方煤矿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 4.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 5.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落实规章制度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目前急需重点落实的规章制度是: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度;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检查、维修、质量验收制度;机电事故管理、设备现场管理、技术管理、综合平衡、班组经济核算等制度。 6.计划管理,综合平衡。 计划管理是机电管理的核心。编制机电工作计划,一般应根据机电设备的技术状态、矿井生产计划、企业财力和物力、机电施工技术力量、技术条件手段、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求等进行编制并及时有力地正确协调平衡是计划顺利实施不可缺少的手段。 7.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强化技术管理。 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职责、职权和专业班组职责挂钩,是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强化技术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①严格技术文件的审批制度,分级负责,层层把关。②重视积累技术资料和科技情报的检索工作,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③做好设备的运转、检查、保养、检修、事故等记录资料的分析整理,妥善保管,存档备查。 8.突出机电管理重点。 ①安全可靠性。②井下供电和提升运输2个系统。③操作、维护、修理3个环节。抓好这三方面,矿井的生产秩序也就基本保持正常。 9.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 业务技术培训是机电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受培训的人员,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学习当前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方式、方法必须做到学用一致,教材、教员、教室落实到位,因人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如技术职称评定,结合企业经济能力提高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等。 10.明确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认真考评机电工作质量。 矿井机电管理的总目标是使设备安全经济合理运转,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使设备综合效率最高。每个矿井都要根据设备维修质量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技术条件、领导重视机电工作的程度,制定具体的奋斗目标,逐步达到最高目标。 总之,提高地方煤矿的机电管理水平,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机电设备论文: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与管理措施分析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实践,详细介绍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并对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诸多因素及有效控制安装工程造价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和 总结 。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动态控制;有效控制 1引言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是贯穿于整个安装工程由始至终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长期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竣工结算超施工图预算的“三超”现象,除开 自然 因素的影响外,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可以尽量减小甚至完全消除的。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虽占总造价的比例不高,但安装工程的系统多,主要有给排水、消防喷淋、照明动力、通风空调、 计算 机 网络 、弱电工程等,技术含量高,涉及的管理部门多,安装造价往往很难控制,因此,做好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所在。 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由设备费、建筑安装费以及其他管理费构成,其中建筑安装费是建设工程造价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管理,把建设资金控制好,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投资效益是投资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材料品种多、规格多、品牌多。如给排水工程中的阀门有闸阀、截止阀、蝶阀等等,规格从dn15mm至dn350mm以上,以上3种阀门在使用功能上区别不大,在一些非 工业 工程中,3种阀门任选一种都可使用,即使同一种品种的阀门,又可分螺纹连接、法兰连接,从其材质上又可分为马铁铜芯、全铜等,法兰又可分为单闸板式、双闸板式阀门等,它们的价格相差较大,即使同一规格、同一型号的产品,其产地、厂家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 2)新材料、新工艺、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不少新产品、新材料逐步取代了过去的一些传统产品,如给排水工程中,传统的镀锌钢管已逐步被塑料给水管、铝塑复合管、铜塑复合管、铜管等新型材料所取代,水电相结合的远程水表正成为一种 发展 方向,有望取代传统的水表。 3)现有安装定额落后于建筑领域的发展速度。施工机械水平的提高,设计验收规范更趋合理化、国际化,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推广应用,已使目前的定额水平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4)变更多。由于安装工程要与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相配合,以及安装工程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要求,以致于设计的平面图纸上无法完全表达实际施工情况,如“风管、水管、电气管道”这3管在同一空间必须避让,同时这3管还要与土建配合,避让梁、柱、与装饰相配合,既不影响技术性能,又要紧凑装饰尺寸、位置要求,以利美观,只能在施工中加以变更、完善。 5)暗装、暗敷多。为了美观,安装工程多采用暗装、暗敷。因此,竣工后的工程,现场不能直接地反映出安装所用材料的规格、品种、尺寸,不易检验出是否按设计验收规范施工。因此,也就不易发现是否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问题的发生。如空调工程施工完后,较难发现是否按国家制定的验收规范规定的镀锌钢板的厚度制作风管,风管保温层的厚度是多少等问题。 3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分析 根据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其工程造价控制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如图1所示。 3.1按工程建设的进程,影响造价最大的工程设计。 影响造价的各种可能因素中,其中初步设计阶段占75%~95%,技术设计阶段占35%~75%,施工图设计占5%~35%。如果设计不合理,设备和材料选用不合理,则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当前,各设计单位相同专业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管理及用人制度的诸多矛盾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在设计人员安排上不可能择优组合,这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而且影响设计单位的声誉和业主的收益;另一方面,受市场 经济 的冲击和管理、分配体制的影响,设计人员热衷于为业主从“推荐”施工单位到“推荐”“选用”某种品牌的设备、材料,从中收取生产厂商的回扣,实质加大了业主的投资。个别设计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赶时间、抢任务,设计质量差、深度浅、详图不全或相互矛盾、漏洞百出,无法准确计量工程量。此时,施工单位往往钻在自身角度有意或无意地多算或重算计算工程量,造成工程计价多估冒算,同时给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埋下了伏笔。例如在某工业厂房设计中,生产工艺管道系统无管道系统图,造成无法算量,识图困难,施工中施工方全部按现场布管,全部走现场签证。 3.2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不高 个别施工 企业 尽量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取不合法的最大收入,内部质量技术及造价管理部门的设置不健全或设置健全但无具体的落实和监督措施。这种施工单位不是本着提高服务质量、为建设单位节约的原则,强化管理、内部挖潜、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而采用以下方法获利: 1)在订立合同时,采用各种办法使合同条款欠缺细致的规范,给施工单位预先留下许多漏洞,导致工程造价严重突破工程预算。特别是在包干工程项目中,导致包干项目包不死,最终成为按实结算工程。 2)在工程预算、分阶段结算或工程竣工结算时,施工单位往往站在自身角度,故意曲解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定额子目的套价,对定额中的活口,更是加以充分利用。 3)取费标准不按“安装工程类别划分标准”和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套,低类高套,增加安装工程造价。 4)安装工程未计价材料的价格,目前完全是实行市场价。在进入计价表之前,必须经建设单位的价格认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大量采用高价低质的材料,这不仅是使安装造价增加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存在施工质量隐患问题。 5)重复报量和超进度报量。同样的工作内容,改头换面或稍加修饰,重复多次向建设单位报量,目的是使划拔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超过实际完成的工程造价,施工单位尽量提前收取工程款,为以后的工程结算纠纷和工程造价的超冒奠定基础。 6)由建设单位供应材料的工程,施工末期施工单位采用多报材料计划,材料到货后,易地串换,套成现金,为日后甲乙双方“扯皮”埋下伏笔。 3.3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修改既定设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标准。 施工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及签证现象。如何处理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设计变更费用及签证费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造价。由于不少业主对工程概预算专业不甚精通,处理不妥就会增加工程造价成本。 4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措施 根据机电设备安装各阶段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控制管理措施不到位,人为影响因素较大等,因此,加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实施动态控制,将工程造价始终控制在预算或者合理的范围之内,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4.1制定先进合理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目标 开工前应充分阅读施工图纸、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对合同中有“活口”的条款、针对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投资控制的关键点,并准备对应的防范措施。 由于安装工程中管线布置较密,难免会有“打架”情况,因此需要做好施工图纸交底会审工作,对施工单位提出问题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确定与控制。若发现各专业间图纸出现矛盾,则尽早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以免出现返工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4.2择优确定专业分包单位,防止少数垄断性行业任意抬价。 在工程建设中,有些特殊专业工种不得不委托专业施工单位承担,如变配电所安装工程、煤气工程等,而这些行业往往又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一般每个建设项目的变配电系统必须由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负责从设备采购到安装的专业分包,而且价格是一口价。如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由几栋办公楼及数栋住宅楼组成的小区,需要10kv扩容供电及新建几个用户站,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根据《电力建设安装工程定额》、《电力 工业 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制度及规定》、《湖南电力行业材料预算价格》编制的预算为3600万元,对此预算进行分析并通过材料市场调研,发现母线槽2500a的价格要高出40%,原报价11520元/m,而询价只有6200元/m,就此一项差了100多万元。为了降低造价,同时又确保质量,首先以尊重供电部门的规定为交涉前提,但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另外邀请几家供货商参与报价,同时向供电局认可的几家供应商询价,通过与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一轮又一轮的商讨,列举证据,最终同意以3200万元的合同价与业主签订了合同,从而使供电部门的垄断价格尽量贴近市场实际,仅此一项为业主节约400万元投资,核减率为10%。 4.3灵活运用多种材料、设备询价体系 安装工程由于系统多,材料设备的种类也多,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的造价,所以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造价的有效手段。某些大型设备如冷水或热泵空调机组、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水泵、锅炉、柴油发电机组等,在总包招标过程中一般只要求施工总包单位报安装费、人工费,而设备购置则由业主通过招标采购或业主指定供货商进行采购。由于大型设备经测处将占机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的60%~70%,而且这些设备专业性强、价值高,对造价影响大,造价工程师可在此阶段或在施工阶段协助业主采取邀请招标方式,从技术规范的响应性、商务报价的高低水平、付款方式的优惠程度、售后服务等 文献 ,由评标小组或评标委员会通过综合评议法或最低投标价法进行比选,并对供货商或生产商加以考察。主要考察其生产或供货能力、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工程业绩,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要求的合格供货商或生产商。通过集中招投标采购,可使业主获得有竞争性的价格。如某工程中的空调热泵机组设备,招标前市场价1450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1050万元,节省400万元;变压器,招标前市场价135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95万元,节省40万元;高低压开关柜,招标前市场价1850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1300万元,节省550万元。 4.4严格把握安装工程变更签证 施工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及签证现象,处理不妥就会给施工方留下索赔的伏笔。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依据工程变更内容认真核查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进行技术 经济 分析比较,检查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确定变更价格, 计算 该项划等号变更对总投资额的影响。如果待工程变更付诸实施后再去核实计量,现场已面目全非,不但核量不准即使核准了,也木已成舟,难以更改。 由于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变性,工程实施阶段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图纸外工程项目或隐蔽工程。对于建设单位,除随时检查隐蔽工程外,对图纸外工程实施隐蔽前要组织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进行会签,确保隐蔽工程的准确性。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要坚持按图施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控制造价。工程造价人员必须认真履行隐蔽工程会签制,搞好动态结算,为工程款支付提供可靠依据。工程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按图施工的原则,按照设计施工图要求,进行施工和监督,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造价。 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核实各阶段施工单位所报进度量,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有关材料设备供应方式、现场签证办法、进度结算制度等执行,各专业部门必须按基建程序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这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关键。 4.5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造价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 国家相继出台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和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使工程造价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不断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从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从业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与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6做好竣工结算工作,把好工程造价控制最后一道关 作为对造价的综合控制与管理,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三把钥匙。竣工结算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建设单位必须按图纸、规范、合同及基建程序的要求进行复查。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首先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复核,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逐一核实,予以确认;对工程质量、工期作出评定,此后再按核实工程数量、定额单价、取费标准确定结算造价,并按合同要求作出进一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善地控制好安装工程造价。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施工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永恒的动力;作为建设单位,尽量控制和减少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中的工作重点,而准确判断和识别造成安装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因素是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前提。 因此,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严格按合同的规定执行,按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程序层层把关,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而对于整个项目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而言,只有将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时刻控制在制定的每个分项目标范围内,才能保证整个安装工程造价目标的实现。 机电设备论文:试论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及预防措施 论文关键词:煤矿 机电设备 故障 维修 预防 论文摘要: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这对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据统计:在我国煤矿的固定资产总额当中,有55%-65%是机电设备和设施,所花费的工资、能耗、油脂、配件、维修费用等的总和要占煤炭生产成本的40%以上。文章介绍了煤矿机电故障的类型及维修方式,并提出控制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措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耗大幅上升。也使我国煤炭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一大批新建的大型煤矿项目纷纷立项建设。我国矿井的生产特别是大中型矿井的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出现了百人千万吨级的煤矿。机电设备是构成施工生产的重要因素,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工艺、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零部件会逐渐地被磨损、变形、断裂、蚀损等,随着零部件磨损程度的逐渐增大,设备的技术状态将会产生劣化,不可避免地将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设备的功能和精度降低,甚至整机丧失使用价值。 1 机电设备使用中出现故障的种类 (1)损坏型故障:如断裂、开裂、点蚀、烧蚀、变形、拉伤、龟裂、压痕等。(2)退化型故障:老化、变质、剥落、异常磨损等。(3)松脱型故障:松动、脱落等。(4)失调型故障:压力过高或过低、行程失调、间隙过大或过小、干涉等。(5)堵塞与渗漏型故障:堵塞、漏水、漏气、渗油等。(6)性能衰退或功能失效型故障模式:功能失效、性能衰退、过热等。 2 故障原因分析及其步骤 2.1 故障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判别故障的性质、查找故障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将故障机理识别清楚,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预防故障重复发生。通过故障分析,找到造成故障的真正原因,从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装配调整、使用与保养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 2.2 在分析故障时,一般是从故障的现象入手,通过故障现象找出原因和故障机理。由于受现场条件的限制,观察到或测量到的故障现象可能是系统的,如离心泵不吸水;也可能是某一部件的,如离心泵的填料过热;也可能是某一零件的,如轴或轴套表面损坏等。因此,针对产品结构的不同层次,其故障模式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2.3 故障原因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测试分析,以及有关疲劳、断裂、磨损、腐蚀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对故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2.3.1 现场调查主要包括收集发生故障的时间、环境、顺序等背景数据和使用条件;故障现场摄像或照相;收集和整理故障件的主要历史资料如设计图样、操作规范、验收报告、故障情况记录和维修报告等;对故障件进行初步检查、鉴别、保存和清洗等。 2.3.2 分析并确定故障原因和故障机理。主要包括对故障件的无损检验、性能试验、断口的宏观与微观检查等检查与分析;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如强度、疲劳、断裂力学分析及计算等;初步确定故障原因和机理。 2.3.3 分析结论。当每一件故障分析工作做到一定阶段或试验工作结束时,都要对所获得的全部资料、调查记录、证词和测试数据,按设计、材料、制造、使用几个方面是否有问题来进行集中归纳、综合分析和判断处理,提出一个结论明确、建议中肯的报告。一方面是为了改进工作、积累资料、交流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索赔和法律仲裁提供依据。 3 煤矿机电设备的一般维修 3.1 设备维护与维修的要点 3.1.1 正确处理预防为主计划检修关系。预防为主就是通过机电设备使用中的观察检测,掌握设备运转磨损情况,注意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及时消除机电设备的故障隐患。当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就要定期或及时检修,不能拖延,因此要把预防与计划检修结合起来。 3.1.2 正确处理生产与检修的关系。设备检修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些煤矿在生产任务重的情况下,常常忽视检修工作,出现机电设备带病作业,致使事故发生。严重影响生产、安全和进度。 3.1.3 正确处理日常保养和定期专业维修的关系。日常保养工作一般由机电设备使用中一位的职工进行,要通过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头,专业维修由专业修理矾构负责,有计划地检查和维修,要把一者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断层”砚象发生。 3.2 关注机电设备维修的具体工作要根据设备的结构、性能和特点从制定出日检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对机电设备的检查可分为日检和定期检查。检查方法可分为感觉、经验性检查和用仪器等科学手段进行检测,机电设备大修、中修、小修要根据机电设备的具体情况分步骤进行。 4 控制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措施 4.1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对各类机电操作人员上岗前要经过技术培训,考试(包括现场操作)合格,颁发合格证,人人持证上岗,按章操作,严禁无证上岗。要做到“三懂”“四会”,即:懂设备原理,设备构造,设备性能;会使用,会维修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使用设备切忌超负荷运转。工作环境要清洁卫生,温度、湿度合适,有适当场地和空间。特别对采、掘工作面流动设备认真落实包机责任制。 4.2 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安装设备必须按照技术说明书(或规程)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进行,安装的全过程所有数据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安装完毕要严格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移交使用。机电设备维修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到眼勤、嘴勤、手勤,即:勤观察、勤说话、勤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同时,必须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实行日常与定期维护保养相结合,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注油、干燥、防锈等技术处理,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磨损程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大型固定设备,执行班、日、周(旬)、月检查制度;对采、掘、开拓等移动设备,执行两班生产,一班检修。综采工作面要实行班、日、旬检查制,并坚持三班生产、一班检修、班班维护制度。 4.3 对各类机电事故认真分析,使职工受到教育。对于发生的机电事故,无论时间长短、性质轻重、责任大小,都要认真组织技术人员和当事人按照“事故责任倒查法”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和找出责任者,严格考核,奖罚兑现。对于事故当事人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心服口服,吸取教训受到教育,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杜绝类似的事故发生。 4.4 保证必要的设备资金投入,以较为先进和节电节能新型现代化机械设备来代替原来的陈旧设备。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改造,降低环境噪声污染和耗电较多的设备,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利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利用经济奖励和绩效考核机制带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技术比武、师带徒、星级评定等措施检验学习成效,为机电设备事故率的降低和企业“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和老矿区的技术改造,如今的煤矿生产告别了过去粗放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大型的机电液一体化装备大量的应用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简单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将先进的维修思想和技术应用到设备维护中,可以将设备的故障率和额外折旧率及设备维修成本降至最低,而将整个生命周期中设备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增至最高。 机电设备论文: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技术 摘要:节能减损是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值得关心的问题,是井下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井下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使用现状入手分析,从多方面详细探讨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措施,以期使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减损控制效果更好。 关键词: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技术 1选用适宜的变压器及其容量 在煤矿井下的供电设备中,动力变压器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采掘煤矿的时候应仔细地思考变压器的动力功能是不是跟工作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并且兼顾变压器的节能效果。一般来讲,在采掘煤矿中选择的变压器动力主导是干式化变压器与节能化变压器。在难以应用干式化变压器和节能化变压器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油浸式动力变压器,然而务必确保油浸式变压器具备显著的节能效果。当今,在国内的一些小型煤矿和私人煤矿应用的变压器设备都会消耗非常大的电能,尽管这种高耗能的变压器设备成本投入小,可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导致很多电能源的损耗。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煤矿应用的是小荷载的变压器,这导致变压器面临一定程度的空载情况,这样在损耗能源的过程中却难以带来相应的动力,从而难以实现运行效率的提升。为此,在变压器的选择中,应选用节能效率理想、应用范围广的变压器设备,如此一来,才可以实现成本的减小,从而促进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例如,当今应用的非晶合金变压器可以使设备运行当中出现的噪声减小,从而使消耗的电能源减少。 2选用适宜的供电电压 在用电设备的功率处在相应数值的条件之下,用电设备中形成的电流跟供电设备当中接收的电压会存在反比的现象,即在提高电压的情况下,电流会逐步地降低。为此,适宜供电电压的选择可以使应用的电流量减少,进而使电流形成的热量减小,最终减小设备的工作效率与实现节能。当前时期采掘煤矿当中应用的电压有别于人们平时生活中使用的电压,从整体上而言,提升至660V与1140V这两种电压。如果实际现状可以实现高压电的应用需要,在采掘煤矿的时候能够选择1140V或3300V的供电电压。倘若电压愈高,那么电流就愈小,从而降低电流造成的传输路线的消耗。对于矿井作业而言,需要铺设比较长的输电线路,为此,要求供电电压迅速地传输电能才可以使消耗的很多电能降低。鉴于此,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煤矿企业创建移动变电站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这样可以将适宜的电压提供给矿井作业中,从而使用电设备跟供电设备之间的距离缩短,降低输送过程当中消耗的电量,最终实现减耗降损的效果。 3应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设备 一是在采煤机中应用变频调速设备。当今回馈型四象限运行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变频调速节能采煤技术,其重点在牵引采煤机当中应用,其可以在任何的转速条件下对变频器进行平衡与控制,以及可以实现力矩调整的最大化,确保可靠地牵引,并且能够比较方便地操作这种技术。二是在电铲与胶带运输机中应用变频调速。皮带输送机在制动、工作、启动的时候会使很多的电能损耗,以及面临相应的安全问题。在胶带运输机中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使能源损耗的问题解决,从而实现机器应用年限的延长。并且,在电铲中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优化电铲太过操作与缺少动力的情况。三是在提升机中应用变频调速设备。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以及四象限运行技术是提升机应用的主导变频调节技术,并且其应用数字化的系统控制软件可以实现操作的简化与方便。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的操控可以进行远程操作与设计电路。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新技术处理提升机中面临的电机缺相、欠压、过压、过流等现象,从而优化与改革煤矿领域的技术。四是在风机中应用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的应用可以实现能源的节省。然而,在采掘煤矿的过程中应用风机不可以实现变频的智能化,这会导致很多能耗的损失,而在风机中应用变频器可以实现风机转速的降低,从而在确保风机安全系数的过程中大大地节省能源。 4有效地应用与管理煤矿掘进机设备 一是实现掘进机设备功率因数的提升。倘若掘进机电设备具备愈大的功率因数,那么其就具备愈高的供电效率。然而,当今国内一些煤矿应用小功率因数的掘进机,这造成供电过程中出现很大的功率,然而大都为无用功率,这降低了电压的质量。并且,较小的功率因数导致损耗供电系统的电量,为了节省电能,最为根本的是实现掘进设备功率因数的提升。而应用双电机的技术可以实现掘进设备功率的提升,保障顺利地开展工作。除此之外,掘进设备功率的提高还可以通过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的减小实现。二是节省掘进机设备的乳化液使用量。在采掘煤矿的时候,采掘坚硬的石块会严重地损坏掘进机。为此,在对坚硬石头进行采掘的情况下,首先将一部分乳化液喷洒在石块上,这样在软化石块的基础上通过掘进机实现采掘。尽管乳化液可以实现石块的软化,确保掘进机受到的损坏降低,可是一些煤矿采掘工作者为了减小工作环节,一味地提升采掘的速度,往往在未曾碰到坚硬石块的情况下将乳化液泵开启,这会浪费很多的乳化液。为此,应有效地应用与管理乳化液泵,以降低应用的乳化液泵数量。三是注重维护与保养掘进机设备。煤矿掘进设备的顺利工作少不了平时的维护与保养。煤矿的工作环境较为潮湿,长时间在具备粉尘以及潮湿的条件下,掘进机容易被锈蚀,并且如果在掘进机设备中进入粉尘,那么将不利于掘进机设备的顺利运行。为此,为了保证掘进机设备的顺利工作,平时的维护与保养显得十分关键。定期和不定期的维护、检查掘进机设备可以实现其应用年限的延长。作为精密设备的掘进机的一些位置在面临固体颗粒物或者是灰尘影响的情况下,工作摩擦阻力会变大,这会导致掘进机设备的暂停工作或者是卡顿,这会增加其动力荷载,进而损失很多的电能。为此,在维护和保养掘进机设备的过程中,应常常擦拭其一系列位置,并且注意加油,从而实现掘进机设备运行效率的提升,最终实现掘进机设备能耗的节省。 作者:彭鹏 单位:兖煤菏泽能化有限公司赵楼煤矿 机电设备论文: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摘要:煤矿开采离不开机电设备,基于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设备运行,而且易引发安全隐患。对此为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介绍了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及作用,分析了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有效控制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0前言 随着我国煤矿科技的发展,煤矿开采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煤矿企业已开始引入一些高性能机电设备,而矿井生产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要想使这些机电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必须安装好这些机电设备。而要想安装好这些机电设备,有必要了解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明确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掌握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对策。 1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 当前由于在安装矿山机电设备时,通常需涉及机械工程专业、数控专业以及信息技术专业等多学科、多专业,因此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相对较复杂,应由专业安装人员以矿井实际安装条件为基础,科学安装。专业安装人员一方面应具备全面的机电设备安装知识,另一方面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随着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种类不断增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些自动化、智能化机电设备安装工序较复杂,不易安装,要求安装人员应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随着矿山生产规模的扩大,需安装的机电设备也会不断增多,设备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增大安装人员工作压力,安装难度也会不断增大。 2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 (1)安装监管。由于安装矿山机电设备不仅要用到很多专业知识,而且技术性较强,因此,一方面安装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应达标,应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做好安装监管工作,安装监管人员也应懂安装、会安装。而就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装现状而言,很多煤矿企业都不重视安装监管,甚至有部分矿企根本没设置安装监察岗位,只靠安装人员自行安装,不能及时有效的管理安装。若在矿山机电设备安装中安装人员责任心不强,安装不认真,图省事简化安装步骤,时常会造成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不达标,以致设备在后期运行中频发故障严重影响矿井生产。(2)安装设计。由于安装设计是指导矿山安装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应在矿山机电设备正式安装前就应完成相关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在进行安装设计前,应充分了解生产区域实际情况,把机电设备安装位置以及需用到的安装工具、安装技术等信息全部确定出来,以充分指导安装工作。若在实际生产中,安装设计人员设计不合理,不详细,或不重视审核设计内容,机电设备安装工作存在设计缺陷,必然会影响安装工作,最终安装出的机电设备便很难满足生产需求,易埋下安全生产隐患。(3)安装技术难点。很多矿山机电设备在实际安装时都会遇到一些技术难点,若处理不好这些技术难点,必然也会影响安装质量,引发安装问题。纵观以往的机电设备安装情况,发现变频器安装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难点。在实际安装作业中整流桥、谐波、供电电源以及电网噪声等这些因素都会干扰变频器,引发变频器安装问题。如谐波的存在,会影响线路信号的正常传递等。另外,机电系统中存在的整流桥也会严重干扰电子、电气设备,致使这些设备不能接受正常指令信号。(4)安装人员。随着矿山机电设备体积的增大,结构的复杂化与数量的增多,对安装人员的安装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安装人员要想安装好每台机电设备,首先要充分了解这些机电设备,并掌握必要的安装技巧。但就当前我国的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现状而言,很多煤矿企业都缺乏专业的机电设备安装人才,加之矿山机电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安装人员工作压力逐步加大等,这些因素都对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策略 (1)重视监管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矿山企业可通过设置机电设备安装监管岗,来强化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监管,积极寻找机电设备安装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以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同时各煤矿企业还应定期评估各安装人员工作质量,并考核他们的专业知识与安装技能,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安装作业。总之矿山企业应重视监管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努力提高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以确保实际生产中机电设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2)强化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设计管理。矿山机电设备的正常安装、正常运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安装设计。设备安装人员在实际安装矿山机电设备时,应严格按照安装设计要求来确定安装场所,选择安装技术,对此,矿山企业应强化管理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设计。设计人员应在充分勘查实际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再进行机电设备安装设计。做好安装设计后,相关部门还应做好设计审核工作,一旦发现安装设计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内容,应及时进行整改,以免影响最终安装质量。(3)处理矿山机电设备变频器干扰问题。实际在安装矿山机电设备变频器时若电压值过大,为防止变频器干扰其他电力设备,则应单独布置变频器。同时机电设备安装设计人员,一方面应尽量简化线路连接,另一方面应确保供电系统电流能稳定传输。除一些重要线路必须保留外如控制系统线路、变频器线路等,应科学合理的去除或适当隔离其他线路。另外,基于变频器谐波会严重干扰电网运行,易缩减电网功率,使电网电压降低等,对此,设计人员可通过给变频器电源侧加装电抗器的方式,来减弱变频器对电网的影响。(4)重视引进与培训安装技术人才。矿山机电设备的安装主要靠这些安装人员来完成,安装人员安装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实际安装质量。在实际生产中,矿山企业要想提高本矿井矿山机电设备安装队伍的整体安装水平,具体可从下列两方面着手:①及时引进矿山机电设备安装技术人才,以确保本矿井机电设备安装队伍能掌握最先进的机电设备安装技能;②矿山企业应重视强化培训企业内部现有安装人员,大幅拓宽安装人员的专业知识面,努力提高他们的安装技能。与此同时,矿山企业还应重视培养矿山机电设备安装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强安装人员的责任心,促使他们爱岗敬业,严格按安装规程作业,并想方设法的自动提高机电设备安装质量。 4结束语 总之,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设备运行。为避免矿山机电设备运行受到影响,应在充分了解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的前提下,掌握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应对,如强化监管安装过程、安装设计,重视引进高尖端人才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才能使机电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王松 王凯 胡叶丰 原晋林 单位:潞安环能股份公司王庄煤矿 机电设备论文:监理在机电设备安装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机电设备安装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只有做好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引入监理是控制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有效措施,本文阐述了监理在机电设备在安装中质量控制的要点及原则,详细介绍了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过程。 关键词:工程监理;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1引言 在工程建设中,机电设备的安装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而在当前的机电安装工程中还存在着施工单位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彻底落实施工图纸及安装规范标准等问题,直接导致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不达标,甚至威胁到工作人员的安全,为此应当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充分发挥监理的监督和服务作用,保证安装工程的质量。 2机电设备安装过程质量控制的要点 2.1质量控制要以预控为主,即事前控制 核查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审查分包单位的资质是否合格;签认设备的报验;检查进场的主要施工设备等。督促承包人严格按照合同技术条件、施工技术规程规范以及工程质量进行施工,根据批准的施工计划中确定的施工工艺、措施和程序来施工。 2.2设备检查要点 机电设备质量直接关系到之后的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运行,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查验收是非常重要的。监理验收时要严格按规定操作,若是设备的数量、质量标准或技术参数等不合格,绝不能将其入库。 2.3现场监督 监理工程师可以将工程分成若干个单元工程来监查,将设备安装的工序质量作为重点来对整个工程的设备安装实施监督,若是在现场发现相关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正。监理要在承包单位交付每一环工序的自检报告及安装记录后,对其进行终验工作。 2.4现场监理记录 根据工程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建合同等相关文件,记录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为工程施工质量评定、工程款支付、工程事故处理等提供原始记录和取证依据。 3监理质量控制的原则 3.1坚持过程控制 坚持全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从设备的到货验收、开箱验收、预拼装检测、安装过程、试运行检验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监查,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通过对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及时发现不合格的设备,并处理或返工直到符合合格要求。 3.2强化检验,以数据说话 要加强监管安装过程中的各项检测、检验,并进行平行检测。要以数据来评判设备质量,不能单凭主观感受来评判。 3.3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方针 监理人员应审查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机构,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各工序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并督促承包商健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调动承包单位搞好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主动性。 3.4把好质量验收关 坚持“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原则,把好质量验收关。应按“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规定,执行单元工程的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验收。坚持“通过返修后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机电设备,严禁验收通过”的原则。 4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控制过程 4.1安装前的质量检验 在设备安装前,监理应组织建筑和安装单位进行一次交接验收,主要是复验基础和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的位置和尺寸是否合适。如不符合要求,应让建筑单位进行返修。对大型或高精度、冲压设备,建筑单位要提供沉降观测点及基础预压记录。设备安装前的质量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到货验收,检查到货设备的名称、型号和出厂资料,以及到货数量。若是验收时发现质量问题,就要记载在验收单上,等到开箱验收时再次检查;现场清点包装箱有损坏的零部件并记录。②开箱验收,主要是检查零部件的名称、规格、型号以及数量是否与清单记录相符。另外,对相关的特殊设备要现场进行检测、安装与运行,并填写到货质量认定表。③预拼装检测。在完成到货验收和开箱验收后,对设备进行工地预拼装检测。先对到货的首套设备进行立拼,之后到货的大件再进行组拼并逐件检测。重点检查到货验收中发现质量问题的设备。 4.2安装过程的质量检验 安装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①检验申请。承包人在自检、复检、终检合格后,向监理人报送安装验收申请表。②安装及加固检验。为了确认设备检测的有效性及操作正确性,监理要到现场进行设备的实际安装测量,检查各部安装是否按设备的系统图要求安装到位及各部位零件有无松动现象。③检查防腐措施是否到位。检查设备表的清洁度及表面粗糙度;检查涂层质量是否过关,包括厚度、针孔及附着力;检查涂层外观是否合格,包括清洁是否到位,有无漏涂、鼓泡、流挂和裂、绉纹现象,颜色是否均匀。④质量判定。在现场检验中若是发现质量问题,监理人需要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及判断问题的严重程度,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对策。一般问题不大或是返修过程不会影响测量基准的,可继续对其测量验收,只是要注意返修后要补测。而对于质量问题较严重且返工修补过程中会影响测量基准的,直接停止验收。 4.3安装后的质量检验 4.3.1检测和调试 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安装精度,监理必须在设备安装完成之后进行检测与调试。如一些机电设备的轴承间隙、相联两轴的同轴度、齿轮副啮合侧隙,及输送设备主动轴和从动轴的平行度,各种机架和底板的垂直度、水平度等,必须达到技术文件和相关规范的要求,且检查后要完成审查检测记录。 4.3.2试运转 为了综合检验之前各安装工序的质量,同时也为了发现设备在设计、制造方面存在的缺陷,在设备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试运转,以便做最后的调修,使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投入生产。因此试运转是检验设备制造和安装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监理的质量控制重点。监理要在完成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后,审查设备的试运转方案并巡视、旁站观察机电设备的试运转情况,各种设备试运转的试调和考核必须都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技术文件要求,如:①设备的空运转一般应达到下列要求:运转应平稳,没有异常的震动和噪音;各部位零件无松动;润滑和密封部分无渗漏现象。②一般设备的负荷试运转应达到下列要求:进、出料能达到设计要求;轴承、滑道及填料函等部位摩擦温度正常。 5结束语 综上,监理工程师应当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在安装机电设备前要先审核工程图纸,再对照图纸检查工程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需检查、确认设计图纸和设备是否相符,监督设备安装、调试步骤是否符合要求,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给出解决对策,以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进一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作者:郭欣 单位:湖南省光辉监理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论文: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 【摘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矿山企业的机电设备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且十分普及,机电设备的普及虽然显著提升了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同时大强度的开采让人民越来越关注矿井内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问题,所以,矿山企业急需完善并提升矿井内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本文将针对国内矿山企业的矿井内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现状进行初步的分析,并针对现存问题来提出相对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矿业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矿山企业的开采工作量也不断提升,所以矿山企业的矿井机电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在矿井下作业大多都是使用机电设备来进行的,其具有高自动化的特点,但是机电设备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规定,若是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极其容易造成设备故障,直接影响到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生产效率。并且,矿山企业大多都是在矿井下进行作业,所以矿井机电设备的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是十分特殊的,这便导致机电设备的使用以及管理都是十分严格的,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以及要求。由此可见,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必须要有效提升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保障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性以及效率,这样才能够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 1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中的现存问题 1.1机电设备使用方法不规范 目前,我国有着许多的矿山企业在矿井下使用机电设备进行开采作业时的使用方法并未严格遵守使用程序,并且许多的矿井工作人员并没有具备机电设备的操作安全意识,这样一来机电设备长期处于非正规操作的状态,不但加快了机电设备的老化速度,同时大大影响了开采作业的效率。由于使用方法不规范,许多的新设备刚刚投入使用便损坏或是迅速老化,并且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并没有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的操作并没有完全的了解,这便导致许多员工在操作机电设备时的使用方法都不规范。 1.2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对于矿物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许多的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和效率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保障,矿山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力度不够强。目前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在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方面仅仅只是对矿井机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大都忽略了机电设备在日常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这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直接影响到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1.3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目前国内矿山企业的开采环境都是较为恶劣的矿井,而且矿井开采人员的工资不高,许多的专业人士并不会选择这份工作,以至于大部分的矿山企业为了确保开采工作人员数量而选择招聘非专业工作人员,而非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矿山企业所使用的机电设备推陈出新,许多新型机电设备的引进虽然能够提升开采作业的效率,但是对于专业素质不高的非专业人员来说,机电设备的操作较为复杂,而且他们并不知道规范的操作方式,这对于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来说十分不利。 2安全技术管理水平的加强措施 2.1制定空间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 在矿山企业的日常作业当中,完善且严格的安全技术管理体制能够有效规范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使用方法,必须确保矿井开采工作的规范性以及安全性。由此可见,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的制定是很有必要的,而制定安全技术管理体制则需要根据机电设备的质量标准要求来进行,确保体制的分工明确,责任划分到位,并且要持续性地进行改善,这样才能够保证矿井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2.2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不论是什么行业,什么年代,在一个企业当中,职业团队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工作能力以及效率,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和经济效益,专业素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企业也更应该在员工的专业素养上有所追求和要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矿山企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素质不高,而且往往为了确保工作人员数量足够满足日常的开采工作,矿山企业常常使用非专业人员,这对于开采工作的安全性以及效率都十分不利。要想保障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矿井开采工作的效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必须加大,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必须重视培养人才,重视生产安全,通过制定奖罚制度来激起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有效提升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技能,这样矿山企业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3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矿物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我国矿山企业的开采力度随之提升,矿井机电设备越来越普及,显著提高了矿山企业的作业效率,但同时,矿井机电设备在安全技术管理方面要求较高,一旦管理出现问题便极容易造成机电设备故障,所以提升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是我国的矿山企业当前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此提高矿井开采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杰中建 单位:贵州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 机电设备论文: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创新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增大了煤矿能源需求量。要提高煤矿能源的产量,加强机电设备管理是基础要求,同时也是综采工作面的基础支持,对提高综采效率具有直接影响。但是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机电设备管理相对滞后,对提高综采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新时期怎样创新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是相关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机电设备管理在煤矿综采工作的意义,并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机电设备管理创新建议。 关键词: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创新 0.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得到大力促进,对煤矿的需求量持续升高。煤矿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社会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增强自身实力。而增强煤矿自身实力,就必须要加强企业综采管理,尤其是机电设备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但是从煤矿综采的机电设备管理来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结合实况不断创新。因此,探究新时期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具有现实价值。 1.创新机电设备管理对煤矿生产的意义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各种机电设备作为综采的工具。因此机电设备管理对煤矿综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提升经济效益;从我国煤矿企业来看,大多数煤矿虽然比较重视机电设备,也购买了各种先进的机电设备,但是许多企业并不重视管理,导致机电设备老化、陈旧,缺乏必要的维护体系,在机电设备的养护和维修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从相关部门统计来看,煤矿综采机电设备已经占据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较大比例,大多数都处于50%以上,因此经营运作好坏直接对煤矿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假如在机电设备管理中缺乏合理、科学的手段,必然无法达到管理效果,就会增大煤矿成本投入,提高煤矿生产的负担,对整个综采工作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确保开采安全;近些年,我国频频发生各种安全事故,对国家与人民的安全、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对这些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知,40%以上事故都是因机电设备发生电火花引发安全事故。从安全事件来看,因机电设备管理不科学引发重大火灾事故占据重大火灾事件的80%以上。由此可见,对机电设备科学管理,是确保煤矿综采安全的基本保障。 2.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现状 在新时期,对煤炭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综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传统机电设备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煤矿综采所需,就必须要对机电设备管理进行创新。但是创新不能凭空想象,必须要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创新策略,才具有创新的价值。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机电设备管理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从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管理人员自身素质高低十分重要。目前许多煤矿企业认为管理就是维护和保养一些,随便安排一个人就可以了,因此许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有一些管理人员工作中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维护程序不熟悉,当机电设备运行时发生了故障,无法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检查。并且许多企业自身也不重视培养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煤矿综采机电设备工作时势必会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随着机电设备越来越先进,其技术性也就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多么先进的机电设备都需要人来操作,因此不重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就无法提高机电设备的生产效率。(2)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多数煤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从现状来看,很多煤矿企业比较重视经济效益。因此进行综采时,就会将提高产量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在施工时,大多数企业就会忽视加强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而且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即便制定出了相应管理制度,因为缺乏管理理念,也无法将管理制度彻底执行下去。(3)投入资金不足;在管理综采机电设备过程中,需要投入充足资金进行维护和保养。在现实中无论是购买设备还是维修设备,均需要充足的资金做支持。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企业都不重视这个方面,购买设备时常常是省了又省,甚至为节省资金购买性价比不高的机电设备,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价钱较低的机电设备,其性能自然也不会高,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故障,而且发生故障概率自然较大。同时发生故障的机电设备,维修时必定需要一定资金。假如资金投入紧缺,必定影响设备工作效率乃至停用,对煤矿综采工作造成影响。(4)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迟缓;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综采使用机电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从实况来看,许多企业对机电设备的更新上比较缓慢,平常根本不会主动保养和维护,设备不到无法维修地步,煤矿企业是不会考虑更新机电设备,因更新设备势必会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使用落后的机电设备,不但会影响煤矿生产效率,生产运行时还会引发各种安全隐患。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事故来看,一些安全事件就是因机电设备老化所致。 3.当前对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的管理创新措施 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势必无法满足新时期煤矿综采工作所需。因此,就要在解决问题基础上创新管理。 3.1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提高机电设备的利用率。因此要创新设备管理就必须要提高设备管理员的自身素质。首先,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所用设备的使用情况,要熟悉设备操作,掌握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同时还要学会处理设备的日常故障。当然煤矿企业可采用考核模式和技能竞赛方式,提高管理人员基础技能。 3.2完善实施管理机制 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机电设备管理体制,要在企业中制定一套完善的体制,让管理人员工作时有章可循,并非简单、机械地按照产品说明书去管理机电设备。在现实中,煤矿综采工作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势必会影响到综采工作。因此煤矿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不能脱离实际,必须要结合煤矿综采生产特征,科学、合理地制定管理体制,让管理人员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当然制定体制而不实施,就相当于没有制度,所以还必须要制定配套的奖惩制度,通过奖惩制度激励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真正提高设备的管理质量。 3.3增大资金投入 资金是落实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针对设备管理资金投入不足,最有效措施就是要增大资金投入。在煤矿综采工作中,机电设备是硬实力,提高设备性能,就可以提高煤矿生产效率,而且这种方式也是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所以企业购买设备时,就必须要依据企业所需,购买高性能设备,要提供充足的资金确保设备正常维修,短时间内恢复机电设备正常运行,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 3.4及时更新机电设备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机电设备发展非常迅速,一批批新型设备不断出现。因此煤矿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就必须要依据企业实际情况采购一些新型的机电设备。因此老陈旧机电设备虽然还能够运行,但是在使用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工作效率不高,不但会增大生产成本,还会影响综采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就要依据生产所需,及时采购一些新型机电设备,提高综采效率。 作者:辛静波 单位:山西义棠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机电设备论文: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思考 摘要:机电安装工程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涉及面较广,专业整体的跨度较大,尽管机电安装具有固有特点,然而本身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只有加强建筑机电安装的项目管理,才能保证机电安装可以顺利进行,推动机电设备的发展进步。本文根据多年机电设备项目管理工作经验,对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措施进行重点分析,为机电设备安装提供有益意见。 关键词: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 引言 现阶段,伴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离不开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并且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对于确保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做好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提升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机电设备安装 1.1机电设备安装特点 1.1.1需要较高的技术 机电设备的安装会涉及到信息采取、建筑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较高的技术。为提高施工效率,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另外,检测技术、装配技术、吊装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安装施工中。 1.1.2需要进行协调管理 因为机电设备在安装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技术较广,所以必须协调好各方的工作。保证不同专业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协助施工,安排好施工进度,使施工过程有序衔接。 1.2进行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的意义 1.2.1规范安装人员的工作 在安装机电设备的过程中,安装人员往往不重视相关规定,不按规范操作。这些情况往往会引起机电设备出现不合格问题,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项目安装的项目管理工作,合理安排机电设备的使用,确保施工人员规范操作,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 1.2.2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 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进行工程项目建设,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避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事故,不仅提高了项目的建设质量和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2加强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措施 2.1加强设备安装的质量管理 2.1.1加强设备安装前管理 建筑机电设备的准备过程中,首先施工人员全面掌握设备图纸的内容,一旦确定图纸中的不足以及疑问,应当提出并商讨研究,实时调整安装设备的安排。对建筑设备按照涉及的表格资料、技术要求、文件以及标准真正做到掌握于心。对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以及设备项目管理人员应当进行全面确认与复核,安装工作打下基础条件,细化现行的操作规范,向安装人员进行全面工程的技术交底,结合施工人员流动特点,根据安装进度情况进行技术交底。 2.1.2加强对于原材料、安装设备质量的管理 一旦安装工程中的原材料或者是安装设备的质量出现了问题,将直接导致整个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因而控制好原材料以及安装设备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安装单位在进行原材料以及安装设备的购置工作时,一定要根据设计要求以及国家、行业标准进行设备的选购。在进行选购的过程中,还要对制造企业的资质以及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的考核。在进行现场的安装工作时,对于运达施工现场的原材料以及设备要进行抽检,确保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使用。在进行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问题的出现。 2.1.3加强设备安装中管理 设备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严格按照通过审查技术文件以及设备设计图纸方案进行设备的安装,如安装中遇到问题,及时找出解决方案,严禁未经监理同意私下对图纸设计进行变更。除此以外,设备安装坚持落实三检制度,重点设备的安装要设置旁站监理,积极推行安装规范化操作,制定满足工艺规范、具有操作要求的控制质量制度。在建筑设备安装管理过程中重视收集资料,特别是隐蔽工程签证资料与验收资料的整理、收集,未经项目管理人员同意,不得对下道工序进行安装施工,以避免监督流失控,同时要做好施工日志,进行文件存档。 2.1.4加强设备安装后管理 施工方完成机电设备安装后,展开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向项目管理部门递交竣工报告与验收报验单,由总监工程师带队组织项目管理人员,设备安装的竣工资料进行初步验收检查,并根据监理意见,审核施工方的整改情况。监理方对设备安装与竣工资料进行严格检查,完成验收后,总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竣工报验单进行批复,并向建设方提交评估资料报告。 2.2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对于建筑工程中的机电安装工作来说,安全因素显得格外重要。一旦安装工作中出现问题,将会给后期机电设备的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现阶段在建筑工程的机电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安全事故。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出现了问题。因此,机电安装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施工人员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员也应该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不断进行专业安全知识的学习,积极总结管理经验,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 2.3强化成本控制 (1)机电设备安装项目建设之前,一定要按照相应的标准对项目的造价进行预估,以便掌握该项目的实际成本,核算之后,就要在项目建设之前进行相应的控制,严格控制多余的成本消耗。这就需要配备专业的成本核算人员,强化成本控制。(2)在项目建设之中,对于项目所需的投入要严格控制,每一笔投入都要进行汇报、审批的程序。同时项目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合理的资金投入及时纠正,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对于不合理的资金投入,项目管理人员要撰写相应的资金使用报告,包括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调整措施都要详细记录,以便计算项目的实际成本。(3)项目结束后,一般需要依据一定的成本核算标准,对于所有的项目投入要进行汇总和分析,尤其是资金的支出和使用。当然为了便于该项工作的管理,要设置专人负责,且事项岗位分离。同时,对于项目损失的部分也要进行核算和整理,计入成本之中。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建设速度与建设规模急剧增大,确保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强化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尤其是将现代管理方法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之中,进而加快机电设备安装的发展。 作者:何师 单位:茂名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机电设备论文:建立机电设备大数据管理系统探讨 摘要: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工作采用手工记账,主要存在处理速度慢、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建立机电设备盘活系统可以对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所涉及存量机电设备信息生成、存量机电设备信息公示、盘活步骤、存量机电设备使用情况跟踪、分析等进行全程闭环式信息化管理,加快了设备周转、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机电设备;大数据管理;系统 1建立盘活大数据管理的必要性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设备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的机电设备盘活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业务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机电设备信息以纸质单据或报表形式分散存放于各生产矿与集团不同部门,共享程度低,处理速度慢,易出错;机电设备信息汇总、统计慢,传递不及时,造成信息滞后,影响决策、分析;财务信息、存量机电设备台帐信息、现场实际情况对比困难,可能造成存量机电设备过储或供应欠缺;存量机电设备价值计算、平衡利库、库存预警等均依靠人工计算,工作量大。集团机电设备盘活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机电设备盘活系统或系统)对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所涉及存量机电设备信息生成、存量机电设备信息公示、盘活申请、审批、价值评估、调拨、租赁、出售、转让、接受、报废、存量机电设备使用情况跟踪、分析等进行全程闭环式信息化管理。 2盘活设备管理流程 系统从各矿设备台帐及集团各部门财务数据开始,生成存量机电设备台帐,实时/定期对该台帐进行数据更新;各生产矿可通过实际需求查询或由系统库存报警自动生成机电设备盘活申请;设备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依据该申请,联系设备归属矿、机电处、集团财务等相关单位、对该申请进行线上核实/审批,以及线下现场检验等;获得审批通过的设备,将在存量机电设备原所属单位进行出库,在接收单位进行入库。系统为管理流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提供详尽准确数据,有效辅助集团公司解决存量机电设备盘活过程中业务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存在的执行、监控、统计等问题。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中资产即指机电设备)。针对集团机电设备盘活业务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机电设备信息以纸质单据或报表形式分散存放于各生产矿与集团不同部门,共享程度低,处理速度慢,传递效率低,易出错;机电设备信息汇总、统计慢,传递不及时;财务信息、存量机电设备台帐信息、现场实际情况对比困难,可造成存量机电设备过储或供应欠缺;存量机电设备价值计算、平衡利库、库存预警等均依靠人工计算,工作量大等问题,研究开发集团机电设备盘活数据管理系统[1]。 2.1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源数据仓库 目前集团公司各直属矿井、千万吨矿井、二级子公司所辖矿井的各类盘活机电设备信息共享程度低,针对各矿可盘活机电设备管理的不摸底,各矿盘活机电设备所在位置、盘活机电设备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情况不明朗。建立基于利用集团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的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数据仓库,对各矿盘活机电设备建立集团统一的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 2.2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体系 目前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流程是基于手工层面的管理流程,各矿信息获取、申报、审核、批准等均处于手工或半手工状态。建立基于电子信息流程的管理体系,盘活机电设备信息状态在线共享,与集团财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共享盘活机电设备的设备信息,状态建立集团层面的盘活机电设备管理运营标准实现机电设备盘活流程的电子信息化。 2.3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的考核指导体系 目前盘活机电设备的管理流程中有些环节还存在管理困难。目前集团各生产矿所属盘活机电设备的完整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已经被拆卸成不同配件;盘活机电设备的可用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在可以运行的状态;盘活机电设备的可靠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得到了应有的维护。由于手工操作的局限性,上述工作的管理处于缺失或部分缺失状态。利用互联网电子信息化技术,将管理颗粒延伸到每一台盘活机电设备设备,针对各台设备进行信息化考核。 2.4完善盘活机电设备分析预测功能 通过对盘活机电设备的机电设备管理运营,建立设备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各矿盘活机电设备调拨、属地化管理等进行数据分析,实现风险库存、调拨预警等功能。 2.5实现平台分级管理、远程访问等功能 系统提供数据网络接口,可以利用Internet和集团局域网将盘活机电设备信息和分析报表等传送到有关部门及生产矿井,实现盘活机电设备信息的整合和信息共享、远程查询。同时针对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开放不同级别的盘活机电设备数据,做到信息分级化管理。 3大数据在机电设备盘活方面的应用及创新 将大数据概念引入机电设备盘活领域,同时兼顾煤矿集团企业架构与煤机管理特殊背景,在国内外此项研究均属首次。系统为同煤集团机电设备盘活管理工作定制开发,以机电设备盘活工作为主线,同时兼顾研究设备维检运行、煤机调配规律等实现对集团直属矿井、千万吨矿井、子公司等分级进行机电设备设备状态的跟踪监督;通过与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对接,利用现有集团局域网、国际互联网等,实现信息共享,与机电设备盘活工作信息化。主要创新如下:(1)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的数据仓库,记录从设备采购、地理位置、归属、维检、盘活等信息,记录盘活机电设备的“前世今生”。(2)建立基于集团局域网、国际互联网的混合网络架构,通过与财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对接,实现的煤矿机电设备盘活信息化工作体系。(3)通过对每台设备的数据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机电设备盘活监督考核体系,弥补了手工作业条件下,单台设备监督苦难的缺陷。(4)通过K-means、最大期望等大数据算法,建立机电设备盘活的大数据预警机制,实现库存、采购、盘活等多维度数据分析功能。 4前期研究工作情况、现有的基础和条件 同煤集团集团公司在煤矿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塔山、同发东周窑等千万吨矿井已经成功实施库存管理系统,马脊梁矿实施了安全生产大数据系统。集团机电设备盘活大数据管理系统可充分利用机电设备管理与大数据风险预警的积累经验,为集团机电设备盘活管理工作进行定制开发。 5社会经济效益 (1)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信息进行了统一化、标准化、数据化。通过建立盘活机电设备数据仓库,将集团各所属矿井的闲置机电设备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将各类可盘活机电设备进行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可极大提高闲置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采购。(2)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数据化、信息化梳理,建立完善基于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流程。从过去的手工/半手工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为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模式。(3)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工作进行了深耕细作,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从过去管理到矿/大类别的设备,精细化到每台设备的管理,通过监测每台设备的属地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大大提高机电设备盘活工作效率、通过对每台设备的精确考核,从而实现了机电设备盘活工作的闭环管理。(4)系统利用K-means、最大期望等大数据常用算法,建立大数据设备管理平台,通过监测盘活机电设备设备状态,为设备采购、设备报废、库存预警等提供管理支撑。 6结语 同煤集团存量机电设备盘活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每年仅有数名管理人员,便已经实现了每年四亿元以上的机电设备盘活,为集团节省了大量采购开支。机电设备盘活大数据管理系通过对每一台盘活机电设备的精确管理、管理流程信息化实现、与现有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对接、商业智能机制引入,可有效提高闲置机电设备使用效率,大大节约集团设备采购数量。 作者:庞海龙 单位:同煤集团机电管理处 机电设备论文:焦化厂机电设备管理分析 摘要: 煤焦化行业设备相比其他产业设备具有高负荷、长周期运行的特点,这就对该行业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设备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体现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导作用,成为了当前大型煤化工企业设备管理者所关心和思考的主要课题。本人结合自身从事焦化行业机电设备维护、检修多年来的管理工作经验,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焦化行业机电设备装备特点,现行维护方式和实际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症结所在,通过深入剖析问题的原因,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对症下药,提出了一些较为贴合实际、行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可供同行参考借鉴、交流学习,并致力于对现在多数焦化行业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出解决方法,旨在对我们的管理现状有所改变,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所提升。 关键词: 煤焦化;机电设备;管理;质量;方法;效率;措施 0引言 机电设备对于煤焦化行业来说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只有设备管理工作搞好了,才能使企业的生产有序,才能做到优质、高产、低消耗、低成本,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安全生产。煤焦化企业设备的特点是不间断运行周期要求长,在用设备不能发生故障性停机,一旦故障停机,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生产工艺对设备要求高,在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强调减少停机时间、压缩设备检修时间,这样就会导致设备带病作业,加大了整机故障程度和风险,一旦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出现状况,不但会耽误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会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所以煤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生产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出相对的管理措施,对机电的管理与维护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备的招投标、选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及维护、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等各个环节,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管理就是针对上面所说各个环节的综合管理模式,只有各个环节都不出问题那就说明设备管理是有效的。本人从事焦化行业设备维护检修管理工作12年,下面就以我10多年的工作实践体会,结合各个管理环节,提出一些管理措施,与大家交流。 1设备招投标管理 在企业中,为了尽可能节省开支,大多数工程、设备招投标时都实行最低价中标制度,虽然理论上合理的低价中标有利于节省投资,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使招标人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公平、公正竞争秩序的形成,有效防止国有资金项目中的腐败行为。但是,合理低价中标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偷工减料行为,降低工程质量;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恶性竞争,严重扰乱工程承发包市场等。在实际工作中,各投标单位为了竞争,竞相压低价格,最终导致大量低于成本价的低价中标,由这种过低价中标所引发的施工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工程纠纷、设备质量等问题频出。所以我们要不只是看见低价中标的好处,更要看到低价中标的危害,并在实际操作中制定一定的对策防止蒙受损失,评标过程中多方面考量,综合考虑需求设备的性能参数、生产率、安全、环保、质量等因素,优先选择高性能、技术先进、使用新材料、维修便利、成本低、零配件能够后广泛使用或是能够和设备厂家对接、相比性价比最高的,杜绝一些质量差、寿命低、效能低的设备进厂,并有效监管安装质量,从源头管控。 2设备选型要合理 机电设备能否完全满足正常的生产需求,要根据所需设备使用环境和工艺情况综合考量,尤其是煤焦化工企业,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完全满足自己实际使用时的特殊工艺要求,例如功率、温度、压力、耐腐蚀性、防爆等级、硬度、抗磨抗震、特殊材料等多项性能指标,这些都直接决定着设备使用过程的运行情况,是否存在“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故障率高低、维修成本高低,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效益。所以我们应当在设备选型上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适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企业实际工况为基础选择市场主流产品,选择在国内市场上有相当的份额,具有高安全可靠的原则,高可扩展性、高可维护性的产品。(2)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看产品的品牌又要看生产厂商和销售商品,是否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良好的售后服务,包含维护零配件的供应情况,否则出现故障时既没有技术支持又没有产品服务,使企业白白蒙受损失。(3)价格对比和性能对比的原则。与不同品牌同类设备进行对比,确定所选定的设备供应商是不是设备的直接生产方。多了解一下所选定的设备之前的使用案例,从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如果设备量很大或者价格很高,建议一定要到生产厂家去参观一下。(4)费用结算售后保障原则。购买设备合同要签好,定金不能超过30个百分点,坚持设备安装完毕以后再付剩余款项,并留有一定的质量保证金,在服务试用期限内制衡供应商提供其应有的售后服务和质量保障,最大底线的保障自己的权益。(5)选用人员知识化、专业化原则。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生产实际,了解情况,确实掌握机电设备状况,计划购置设备时,有关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咨询,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再批准进行购置,严格把关,不花冤枉钱。 3安装调试等基础建设要合规 准确可靠的设备选型后,下一步设备入厂安装有几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也是我单位后期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和同行业同仁共同交流所获心得,尤其是几个小的方面极易忽略,但给后续的生产活动和检修维护都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麻烦,值得大家借鉴。(1)进场的设备、材料、质量要严格把关,要有专人验收。建立验收台账和责任追究制度,验证设备产品的生产合格证书、质量品检证书、设备性能实验材料、材料性能分析材料等有效证明,有特殊要求的要另外再做相关实验来验证,充分把控品质关。(2)接收设备设计图纸和安装图纸,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及时建立设备档案,便于后期使用过程解决问题和设施维护。(3)设备安装过程不能完全依靠监理单位的监督,企业作为业主也要全程参与进去,要指派专人全程监管,被指派人最好是该设备后期使用者、管理者、维修者,既能强化责任,也给后续管理、使用、维护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术基础。(4)设备的基建基础不能出现问题,这也是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因实际施工作业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监督,或是被委派监督者责任心不强,与施工单位沆瀣一气、糊弄了事,或是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一点基础知识都没有的人来做这个工作,导致部分设备安装基础地角不平、灌浆不良、中心没找正、标高误差大等现象多有发生,安装精度低,位置公差误差大,后期基础沉降导致设备同轴度变化,这些都会导致设备损伤,后期维护困难,难以找正等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防。 4使用维护是关键 如何正确的将设备使用好,维护好,也是焦化企业设备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目前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依次例举如下,逐一分析。(1)专业设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配给比例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这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缺陷,设备基层管理人员既是管理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执行情况的监督者。只有配齐相应专业设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并动员他们在基础管理上重视起来,技术环节上重视起来,才能建立一个坚如磐石的管理体系。(2)企业对岗位操作人员设备知识培训不到位,大多数员工不懂得设备“四懂”(懂原理、懂结构、懂性能、懂用途)、“三会”(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基础的设备使用、保养知识欠缺,对设备的重要性没有形成正确的意识。针对这一情况,一定要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逐步改变他们的观念。(3)没有形成设备的全员管理理念,设备管理责任分工不明确。操作人员只会操作,设备坏了与他们没关系,交给维修工就行了。要从上到下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设备的基础管理就是从使用者开始的,全员参与进来,每一个环节都要受到管理和监督,每一项工作责任到人,建立追究考核制度。(4)设备维修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多数企业在对维修人员的管理上都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没有充分的把设备维修人员的主动性调动起来,造成能干的累死,不能干的闲死,最后能干的也不愿意干了。建议统计工作量清单,建立《工时工单管理制度》,根据作业内容的难度、技术含量、劳动强度、环境等因素评估工作工时,再辅以主副修工时,区分制定工单单价,以劳动报酬的多寡来促进劳动作业的积极性。当然前提是一定要工时评估合理,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前提来执行,否则只会适得其反。(5)努力减少非正常检修。一定要加强设备操作管理,让员工按章操作,杜绝违章操作,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设备事故和因保养不利导致的事故发生。(6)统筹管理、降低非计划性检修。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保养,提前预定检修、排除故障,不断提高涉及的各项可靠性指标。不断提高设备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降低突发事件。(7)设备检修作业不规范,没有标准化检修流程。设备检修步骤包括:检修计划的制定、检修方案的编制及审核、备件材料和工器具的准备、现场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案的学习培训、检修前的岗位交接、检修中规范标准的落实及检修后的现场清理。每个步骤都要有相应的规范及标准,但部分企业没有制定标准及规范,这就导致出现了干活鲁莽,易出安全事故,不按预先制定的方案作业,既费时费力,检修质量也不高。(8)设备故障与生产发生冲突时,对设备重视不够。好多企业设备带病运转现象时有发生,小小的故障没有及时得到消除导致大的事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就像得了流行感冒,明明可以简单的吃点药就能治愈,却为省钱硬抗,结果导致了其他病变的发生,不但多承受着痛苦,也多花了钱。我们的设备往往就像这个得感冒的人一样,在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减少停机时间,压缩设备检修时间,加大了故障程度和风险,一旦出现状况,不但会耽误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会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舍本逐末、得不偿失。(9)加大修旧利废、节支降耗,可以有效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替换下来的备品备件未能再利用,浪费严重,其实有很多有修复再利用价值零配件,通过简单的焊接、机械加工等手段可以修复,对已报废设备的零部件、废旧材料都可以再利用,我们往往弃之如敝屣,为了换新的省时省力,然而却浪费了很多资金。所以建立完善的修旧利废制度,建立鼓励机制,集约处理废旧物资都能很有效的改变这种状态。以上问题是各个单位切实存在的问题,而且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企业设备管理就得不到长足的进步,所以我们要重视起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5领导要重视设备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学科。不是所有的管理制度适合所有的企业,一个企业要结合自己设备的结构性质及人员技能水平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制度。企业在不同阶段设备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检查发现薄弱环节,制定办法提高管理水平。相同的制度,不同的执行者,最终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搞好设备管理,要有合理的制度,合适的执行者,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好的管理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工作,不能光看眼前的经济效益,要放足长远,只有设备稳定运行,才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 6结语 在设备管理上我们应该朝着大型化、集约化、柔性化方向发展,紧跟国际先进设备管理趋势,正观念,树理念,不断端正管理行为和提升管理效果,体现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重视思考,不断的想出对策解决问题,要勤于思考,不能草率的解决问题,深思熟虑后以最佳的方案处理问题。同时还要经常性的与班组成员进行沟通,鼓励成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及管理上部门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善。 作者:张克福 单位:神华内蒙古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西来峰焦化厂 机电设备论文: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探究 摘要: 机电设备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运行的安全性将会对企业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基于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情况的分析,总结在当前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汇总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本专业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 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设备维护;安全生产系统;使用性能 众所周知,机电设备是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与前提,但多数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较为复杂。随着机电设备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设备使用性能可能不如以往可靠与稳定,导致机电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一系列的质量问题与缺陷,继而会对整个企业生产系统的运行质量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及时解决机电设备存在的各类故障,以确保机电设备生产的安全性,确保相关机电设备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健康稳定的长期发展。 1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情况分析 在现代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机电设备的综合性能日益凸显,在多个行业部门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总体来说,机电设备的应用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并且在生产效率上的提高也是十分明显的,对于一些十分危险的地方,通过机电设备的运转就可以避免工人的直接进入。并且机电设备的监管,通过调试适宜的广度和深度就能完成工作,还能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出预警,降低一线生产的危险系数。 2机电设备管理问题分析 2.1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当前大部分企业针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重视度不够,管理人员安全隐患与责任意识相对匮乏,加之针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存在故障的机电设备难以及时得到处理,导致设备带病运行,一方面降低了机电设备的使用功效;另一方面导致了机电设备使用寿命的缩短,严重时还会对机电设备专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 2.2现场管理不足 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主要有以下具体表现:不认真对待机电设备的日常检修工作,设备完整率、包机制、点检制等基础工作的开展没有落实到位;机电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彻底检修时,只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临时处理,没有及时对其整体进行检查维修,埋下安全隐患;闲置机电设备回收入库工作不够及时,检修整改的过程当中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2.3设备管理标准存在差异 在机电设备现场检查中频频出现实际标准与管理文书不符合的问题,大部分监管维护人员对机电设备运行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与深入,导致各类问题拖延时间过长,给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与影响。 3机电设备安全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3.1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围绕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的过程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进一步强化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必须从各级人员入手,强化机电设备管理维护的工作意识,遵循国家相应安全管理质量标准要求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契合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展开各项工作。同时还需要将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以及具体工种操作规程等相关制度引入机电设备专业安全管理实践中,明确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各个岗位的工作权责。除此以外,还应当针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构建设备管理台账,完善机电设备相关技术档案资源,结合企业机电设备运行特点,制定设备检修以及更新换代的工作计划,配合奖惩工作机制的落实,以确保各级管理人员严格遵循机电设备相关使用规范,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力度。 3.2强化安全管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中,必须重视对机电设备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针对当前企业机电设备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客观形势,必须通过强化安全管理培训工作的方式,促进机电设备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应当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当加强对机电设备管理专业人才的引入与培训工作,在面向社会外聘机电设备管理专业优秀人才的同时,将竞争选拔工作机制引入内部人员选拔中,打造具有高技术以及高素质特点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专业队伍,以促进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二,应不断强化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作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人机联责、提高薪资报酬、完善奖惩工作机制等相关措施,确保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管理相关职责。 3.3机电设备更新的制度完善 严格落实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工种岗位责任制以及事故追究责任制等,重点建立健全机电设备使用与操作规程、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机电设备现场管理制度及机电设备采购与验收制度等具体的规章,同时配套相应考核措施,真正让管理制度起到一定的约束力,以规范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中的各项管理行为。 3.4新机电设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 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的前提下,相关机电设备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于多种方式向领导提出意见与建议,推荐新机电设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合理应用,结合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争取国家政策性安全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根据相关的机电设备行业标准完善规划,以确保各类机电设备运转以及更新换代的有效性。除此以外,机电管理工作部门还需要在促进新机电设备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针对各类机电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合理安排生产工艺工作流程,依托于现代化的机电设备以及技术工艺,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机电设备运转的安全性以及管理的高效性。 3.5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 机电设备日常性维护保养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能够确保机电设备运行安全;另一方面有助于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维修保养工作的开展,虽然会消耗一定程度的检修成本,但与直接购买更换新设备相比,仍然能够有效节约企业的投入成本。在针对机电设备展开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需要对机电设备日常维护与检修的各项措施加以完善,为参与机电设备日常维护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第二,应将日常管理各项举措贯彻落实到机电设备维护管理实践中,加强对机电设备的清洗与润滑,以起到降低各类机电设备故障发生率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必须针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措施以及维护要点进行总结与分析,以及时消除机电设备运行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与性能缺陷,确保所有机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为企业创造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针对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包括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机电设备更新的制度完善、新机电设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以及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这些方面的措施,希望能够有助于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吕小将 单位:厦门湖里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社会生活论文: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要] 本文叙述了电子商务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电子商务所解决的就业问题,物流对电子商务的需求,电子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电子交易,社会的进步需要电子商务,生活的进步也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物流 电子交易 自动化 信息化 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电子商务非常符合这个发展方向。 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当前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它对解决国民经济中的急迫问题有很大的作为。现在我就电子商务对我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谈几点。 一、电子商务能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 当前,电子商务网站为我国提供了32万个就业岗位,包括企业网站提供的就业机会达110万个,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还会带来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我国一年的劳动力就业缺口在一千三四百万左右,如果电子商务搞得好,一下子就可以解决就业问当前,电子商务网站为我国提供了32万个就业岗位,包括企业网站提供的就业机会达110万个,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还会带来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我国一年的劳动力就业缺口在一千三四百万左右,如果电子商务搞得好,一下子就可以解决就业问据2004年cnnic有关统计推算,全国网站总数为59.56万个,各类网站中,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占整个网站总体的70.9%,即42万个左右,直接吸纳了大约110万人就业。其次为商业网站,占8.2%。约有4.88万个网站,专门从事电子商务活动,全职员工在10人以上的,占40%以上,约有20万左右人员就业。电子商务网站总共吸纳大约32万人就业。 如果考虑网站以外电子商务及间接带动因素,电子商务吸纳就业的数字还会更高。例如,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带来了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形成了电子商务师、网络营销等新兴职位。就业信息网站和大量人才供需频道都在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多撮合机会,减少摩擦性失业,促进了人才资源更合理的配置。 二、电子商务发展与物流关系密切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物流被看作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石.电子商务涉及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四个基本要素中,前三流均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但作为四流中最特殊的物流,除一些信息产品外,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需借助一系列机械化、自动化工具传输。可见,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在20世纪初就开始发展物流,他采用的是以整个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统一从整体进行规划管理的管理方式,即中央物流化的物流模式。当美国在提出电子商务的时候,因为他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所以他可以直接将电子商务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衔接在一起,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日本也非常重视他的物流业发展,20世纪70年代时,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他用高效配送中心的模式发展电子商务,也取得很大的经济利润。 而在我国由于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尚未建成,我国的物流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起点晚,水平低,在引进电子商务时,并不具备能够支持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所以现行的物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体系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只有解决好物流瓶颈问题,才能真正通过电子商务来发展经济,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三、电子商务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在计算机互联网的支持下进行的商务活动。主要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售前、售中、售后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利用internet开发的商业活动。从企业来看,电子商务是将企业的核心商务过程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以便改善客户服务,减少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从有限的资源中得到更多的利润。 1.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性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面对残酷的竞争事实,企业若想保持优势,经营者必须利用一切机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市场及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全球性贸易环境,建立了新型的商务通道,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各环节上,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2.电子商务能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电子商务使以销定产更为简便易行,企业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自己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售前售后服务及付款条件等,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企业生产部门根据电脑网络传递的订购信息及时安排或调整生产规模和品种,从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零库存、即时制造和交货的理想模式,适应现代社会消费潮流。电子商务的实施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交易速度,加快订单处理和货款结算支付,而且可以减少人为的疏忽,一些计算机程序基本能发现业务人员输入的错误信息而提出警告或自动予以纠正,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和浪费。这对严格要求单证一致的信用证结算贸易业务显得尤为重要。 3.电子商务能提高工作质量,扩大市场 电子商务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无论双方是否跨地区、跨国界,空间的障碍已经消失,电子商务系统网络站点使得客户和供货方均能了解对方的最新数据,而且电子数据交换(edi)更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电子商务可以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服务,使企业能更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按时、按质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加强市场竞争地位。同时电子商务可以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使商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本身的工作。 4.电子商务可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 降低交易成本,节省了潜在开支,如电子邮件节省了通信邮费,电子数据交换则大大节省了管理和人员环节的开销。此外,电子商务可以优化企业供应链,降低供应成本,传统商务活动是由多个中间环节组成的供应链完成的,这些中间环节必然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而电子商务可以缩短供应链的长度,减少中间环节与周转时间,节省物质资源的损耗。以商业企业为例,优化企业供应链,实行直销,可以减少库存和营业面积,降低周转与管理成本。据统计,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商品从订货到售出过程中的物流费用约占企业成本的18%~20%,国外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后,目标为将该费用比例降低到10%~12%。由此可知,电子商务的应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四、电子商务带来的电子交易 目前世界上许多参与电子交易的消费者正在与支票道别,他们越来越热衷于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付款,并似乎与这种节省纸张和邮资的方式擦出“爱的火花”。伴随着电子商务的浪潮,网上付款方式逐渐深入人心。这种快捷和日渐安全的在网上支付购物货款、支付各项公用事业费用的账单,甚至进行个人网上理财的方式,让使用者大有时代弄潮儿的感觉,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信息安全技术信心的提高,网上支付可望愈来愈受欢迎。 有些投资者深怕失去了先机而无法抢得网络市场,于是捷足先登这个创新的应用领域。如果说网上付款是呈百家争鸣的局面的话,那么由此而引发的网上付款服务市场的争夺战则刚刚拉开序幕。现在有很网站都有网上付款的功能,但是网上付款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消费者必须花大量时间前往每个网站支付不同的账单。网上付款服务对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金库,因为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这种服务收费盈利。对于商家来说,他们可以省却数百万美元的邮寄账单费用并且获得了销售新产品和服务的额外渠道,可谓皆大欢喜。 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互联网络来提供产品和服务信息,网上付款工具的研究发展是推进电子商务的首要工作, 电子商业付款方式未来发展趋势更加安全、便利、多样化。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商务活动过程,电子商务将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而其影响将远远超出商务的本身,它将会对社会的生产和管理、人们的生活和就业、政府职能、法律制度以及教育文化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电子商务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影响会越来越大,电子商务将人类真正带入信息社会。 社会生活论文:试论清代回疆社会生活中的民事习惯法研究 论文摘要 对于清代回疆社会的婚姻法,清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针对婚俗不同于内地的特点,既强调王朝婚姻法律精神的普适性,同时又注意照顾边疆少数民族婚姻的历史和特点,采取有别于内地婚姻制度的做法,对于前朝是一个历史进步,对于后代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 清朝 回疆 婚姻法 少数民族 清代的回疆婚姻习惯法产生于天山以南地区的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虽然各项法律法规在清代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成文法中有关婚姻的规范并不发达,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不完善。同时,由于在回疆社会中存在严重的民族不平等问题,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婚姻规范由于没有立法的统一权威,因此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权利基本是由其经济实力决定的。婚姻习惯法的执行主要还是来源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本民族传统法和道德规范。 一、清代回疆社会的界定 关于回疆的理解,研究清朝历史或者清朝少数民族习惯的学者都不可能回避这一概念的界定。清代文献中所称的“回疆”、“回部”,是维吾尔民族的聚居地,今属新疆的广大地区,在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区分。即便是清政府在天山南路的关于对少数民族的地域管理,也是笼统的。因此,关于回疆社会依笔者看来仅仅是泛指一个统治集权下的具有宗教信仰和少数民族文化演绎历史的特定地区,既是一个具有政治属性的概念,也是一个人文地理的概念,还是一个社会行政管理的概念。因此,纯粹的将清代回疆社会等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种都是片面和不恰当的。它是一个由地理概念逐渐演绎出来的集政治、管理、人文等一体的阐释。无论怎样的定义,都离不开宗教和少数民族两大要素。回疆社会的称谓主要积聚于塔里木盆地的关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的地域、空间发展脉络。 二、清朝对回疆社会民族通婚的禁令 (一)对蒙汉通婚的禁止性规 清朝法律规定:“凡内地民人(即汉人)出口于蒙古地方贸易耕种,不得娶蒙古妇女为妻,倘私相嫁娶,察出将所嫁之妇离异,给还母家,私娶之民,照地方条例治罪,知情主婚及说合之蒙古人等各罚牲畜一头”,以此禁止蒙汉通婚。此项禁令,虽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废止,但至嘉庆六年(1801年),又复实施,处罚更甚于前。都制定了回疆蒙汉通婚的法律依据。直到宜统二年(1910年)清朝才正式废止“禁止汉蒙通婚之法律”。 (二)对汉族与维吾尔族通婚的禁止及法律后 清政府在经历多年战乱,恢复中央统治集权后,在当初只允许绿营兵与维吾尔族通婚,也只是类似于行政的文件,没有立法的权威规定。后在1794年正式通过立法的条文形式规定,对绿营兵与维吾尔族做了一些禁止性规定:“各回城换防绿营兵不准擅娶回妇,违者将擅娶回妇之弃兵分别则革,所娶回妇离异,仍将该管官分别参处,如由内地发遣新疆给伯克为奴之犯,亦不得擅配回妇,违者即将为奴人犯枷责,回妇离异,仍将该管阿奇木伯克参处治罪。”?可见,对于违反禁止性婚姻的规定增加了法律的问责及后果,对于管辖的相关行政官员或者首领将承担连带的责任,甚至是连带的刑法责任。从中可以窥探出清朝对违反婚姻规定惩处是何等的严厉和坚决,即便我们今天看来是如此简单的民事问题。 (三)禁止少数民族间的通婚 清政府不但禁止汉族与蒙古、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通婚,对于蒙古与维吾尔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也加以法律上的干预。尽管两个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同为穆斯林。但清朝统治者依然限制他们的互相通婚。地方官也有很多上报朝廷的关于两个民族通婚的奏折,对于这种情况,开始并不频繁,但随着民间交往的日益增多与市场交易、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两个少数民族之间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交流愈加频繁,通婚现象常见。为了维护统治权和巩固现在的社会关系,清政府强制规定了两个民族通婚的违法性。起初只是在地方的管理条例中加以规定,后来在《回疆则例》、《大清律例》中也做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大清律例》是清朝颁行的最重要的刑事法典,是处理民、刑事案件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三、回疆社会中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理论概括 清代回疆社会中的婚姻习惯法是建立在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上的,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虽然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理论逻辑。但由于清政府的认可,因此也到了的一定的传承和发扬。比如婚姻年龄的限制、婚姻缔结的方式等,这些法律虽然也散见于清朝的各种法规中,但还是认可回疆社会中的民族婚姻习惯。 因此,基于这种认识,在清代回疆社会中婚姻习俗的产生清楚地表达了人们所认同的民事习惯的民间契约。笔者认为,较之前朝,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经过历代的发展,至清代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构架,特别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婚姻概念。 回疆社会中,政府对少数民族婚姻法律方面没有专门的立法和规定,仅涉及婚姻、聘礼、婚姻的终止和治奸等几个方面,对于调整他们的婚姻法律事宜仅散见或夹杂在其他的法律中。这表明传统的习惯法依旧在婚姻家庭的规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历史上则有专门的成为法规定,如蒙古族的《阿勒坦汗法典》、《卫拉特法典等》。?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立法程序和稳定的统治集权,因此清朝回疆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婚姻法主要是靠传统法和道德规范的力量来维系的。 天山以南地区,以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婚姻习俗方面的规定都有较为强烈的传承性,因为不同的民族之间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不同的部落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民族,形成了诸多与本民族生活习惯相适应的婚姻习俗。如蒙古族中关于一夫多妻制因社会地位等级的不同而做了不一样的规定,关于同姓不婚的胞族外婚制等;维吾尔族中关于初婚年龄、婚姻缔结的方式、重婚、离婚方式等都产生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 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婚姻习俗,都离不开该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和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即便是简单的婚姻习俗,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之上的。这就是清朝回疆社会中婚姻习惯的民族性。此外,作为习惯法,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有受到强制性规制的一面,哪怕它的产生只是经过一系列的民族认可和非正式的程序,但如果有违反的行为,依然要受到处罚和制裁。这体现了清朝回疆社会中婚姻习俗的强制性和具体性。当然,基于共同的信仰和相似的民族发展经历,如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婚姻习俗中都无不表现出了民族的信仰和期望。 四、清政府对回疆社会婚姻的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清政府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齐宜”的总原则下,考虑到民族发展带来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在指定清朝的少数民族单行成文法规的同时,已经认可部分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即赋予了回疆少数民族关于婚姻习俗方面的法律效力,也就是回疆的婚姻习惯法。此举虽然也是清朝统治阶层为了稳定回疆社会民心,维护一方社会秩序,都是出于统治阶级利益的出发点考虑,但已经是一个历史的改革和进步。 五、清朝回疆社会中婚姻习惯法的历史价值 对于清代回疆社会的婚姻习惯法的历史价值评价应该一分为二,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回疆社会的婚姻习惯法虽然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部分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做了禁止性的规定,并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了相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即便是出于统治秩序的考虑,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少数民族之间的生产、文化交流,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可就清朝在回疆社会的婚姻习惯法本身而言,在法律渊源、体系以及婚姻契约的文书程式等方面较前朝更为丰富和完善,也肯定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不加干预。从这个角度而言也体现了清政府相对较大的包容性。此外,关于婚姻立法的尝试、缔结婚姻的程序、违法婚姻的伦理等的有关规定也为今后政府的立法提供了积极的参照依据,也为融合民族关系、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社会生活论文:西藏乡村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趋势 随着西藏乡村 经济 结构中农牧业份额的下降和农牧业生产方式自身的现代 化,西藏乡村 社会 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西藏农牧业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生存型走向发展 型 西藏传统农牧业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牧民的生活内容 是围绕生存展开的,目的是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土地归户使用长期不变,畜牧私有私养长期不变政策的落实,农牧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直接用于生产劳动以外的剩余时间也越来越多,因此,农牧民生活中更多的花费和精力可以用于个人的享受、发展和提高,这样消费结构改善了,生活内容丰富了,个人的选择空间也日益扩大。 西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牧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牧民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消费结构向更趋于合理化方向发展,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有所下降,动物性食物及水果、蔬菜的消费有所增加;自给性的初级产品消费有所减少,商品和加工产品的消费有所增加。据西藏自治区 农村 社会经济 调查 队,1992年对堆龙德庆县30户农民的抽样调查 统计 ,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85年为306.18元,1992年上升到608.36元,分别占当年总开支的51.17%和67.10%;再从全西藏农牧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来看:1996年西藏统计年鉴中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896.80元,与同期西藏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水平相比增长了74.60%,就生活消费内部各项支出来看,尽管农牧民家庭支出中生活消费品支出仍占绝大多数,但非商业性支出所占比重趋于不断增长。就堆龙德庆县30户农民抽样调查结果,从1985年到1992年间。增长了0.68个百分点;而1992年西藏农牧民的年人均非商业性支出为7.69元,到1995年增长到23.38元,递增了32.89%。 同时,农牧民生活消费品的各项支出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变化,与城市居民逐渐趋于接近(详见表一)。从表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差距在90年代初期比80年代中期小。 城乡消费支出结构的接近,说明西藏农牧民和城市居民消费观念正趋同一,而消费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 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藏 民族 的饮食单一,主食仅糌粑、牛羊肉,蔬菜吃得很少。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好转,西藏的农牧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向丰富、营养型发展,而且由于与城市联系增多,受城市和周围厂矿“城里人”的影响,其饮食方式也逐渐复杂、多样化,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统计,1991年西藏农牧民人均主食消费支出106.28元,副食支出106.59元;到1996年时,人均主食支出为105.81元,副食支出191.18元;可见副食支出明显超过了主食支出。1985年到1996年间,牛羊肉等藏族传统食物消费量在下降,动物性食物及水果、蔬菜的消费在增加(详见表二)。 衣、食、住和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也逐步趋于增长,据1995年西藏100余户家庭的调查,西藏农牧民不再满足服装要保暖,而且追求服装色彩协调,式样新颖,对中高档穿着用品的需求量在逐步上升。农牧民不但穿传统的自制皮衣,也越来越喜欢穿化纤、呢绒、毛料的衣服,安多腰恰的牧民如今喜欢穿轻便汉装,被调查的45户农牧民中,每户均有8件汉装。拉萨城里穿汉装和西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追求轻便、价高、式样新颖的衣服,穿着式样的更换比农牧区都快。尤其是 文化 、娱乐等非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明显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自治区农调队对堆龙德庆县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1992年农民人均用品消费比1985年增长了147.8%;再根据西藏自治区1996年统计,1995年非生活用品的支出为110.51元,比1991年增加了81.7元,而且用品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娱用品和书报杂志费用(见表三)越来越高;笔者在1995年调查的100户家庭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和1996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同样也表明,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如 电视 机、洗衣机、录音机、录像机、汽车、摩托车等现代化用品逐步进入西藏农牧民家庭(见表四);唱卡拉ok、跳交谊舞、打台球、看电视、 电影 和录像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西藏青年人的时尚 娱乐和休闲方式,并逐渐由城镇 传播 到广大农牧区。 广大藏区农牧民消费水平提高和结构改变对藏区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消费总量的增加扩大 市场 需求,刺激生产发展;另一方面,消费结构的改变对生产结构具有引导作用。西藏各地的非农牧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民商品性和非实物性消费的增加,这是促进农牧民生活向发展型转换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全西藏的现实出发,当前在大力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的同时,合理引导农牧民消费,努力增加生产性积累和 投资 ,发挥消费在启动市场和提高农牧民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西藏农牧民家庭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 与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 和分散孤立的社会 结构相适应,西藏传统农牧民的家庭观念强,大部分生产和生活行为都局限在家庭范围内,具有强烈的封闭性特点。现代 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西藏农牧民家庭从封闭走向开放。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农牧民家庭的行为目标从内向型变为外向型。许多农牧民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根据家庭消费的需要来安排,而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生活方面也同样,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家庭内部满足的需要越来越少,由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这种开放式的循环,有助于增强家庭的稳定性,扩大了家庭的社会功能。 其次,家庭的 人口 生产从数量扩大向质量提高转换。对传统农牧民来说,由于家庭的封闭性,生育的子女越多,劳动力就越多,在本社区的地位就越高,所以人们追求多子多福。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已成为的共同趋势。虽然国家对西藏等藏区实行了照顾政策,允许一对夫妻生育3个孩子,但大多数年轻人只愿意生两个孩子,而且不在乎男孩还是女孩。根据笔者去年参加的“百户”调查表明,农牧民赞成计划生育的家庭比例比较高,分别占34%和26%,特别是年轻妇女不愿意多生孩子的比例较高。她们认为,孩子太多带起来麻烦,家庭负担重。所以农牧 民主 动要求采取节育措施。这种家庭生育子女的减少,使父母有能力在提高孩子的素质上下更大的功夫,同时他们自己也有可能提高科学 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这种人口生产功能的转换,使他们子女的 教育 就不纯粹是家庭内部的事情,社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强,据拉萨市1991年的统计,全市共有各类学校536所(其中中师1所,中学8所,公办小学54所,民办小学443所,企事业子弟小学20所),在校生49598人,农牧区适龄和入学率64%。据笔者参加的“百户”调查,1994年家庭教育费支出额为11233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78%,而且这些钱只为有子女上学的19户家庭的投资,按实际有教育投资的19户计算 ,户平均支出591.21元,即使按45户平均,也合每户249.62元。用此数字再与1993年户均支出56.55元相比,增长了341.41%,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其他所有的家庭支出。再从西藏自治区1996年统计年鉴来看,全区农牧民教育及文化娱乐投资人均为30.95元。 第三,家庭关系中自由平等的因素增强。在传统家庭中,封建宗法观念和习惯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和束缚很强,形成固定的等级体系,特别是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在《草地藏族调查》中记载“绝嗣之家,其妻室有父归父,无父归其兄弟近亲”,或“无父则将其女人与另一半牲畜、库物给其兄弟近亲中一人”。若某人“从牦牛身下救人,被救者则以女儿偿之,无女则给妹,无妹则给银200两”。根据这些条款,妇女可以与牲畜并列,作为财产的一部分转赠他人。贵族妇女也同样可以被当作礼物馈赠。据笔者在西藏那曲安多县调查,非亲属家的妇女不准入帐篷;家里以外的妇女不准到帐篷后面挂经幡的地方去;不能从帐篷后面的柱子里侧穿过;妇女不许在太阳落山后大声叫喊;妇女不能在家里的帐篷里生孩子,产妇不能摸灶台,产后3天不能接待客人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家庭的开放,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一些年轻人不甘默默无闻终老一生,她们走出家庭投身社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一些能干的妻子代表家庭参加社会活动并取得经济独立,为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创造了条件。 第四,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由于家庭的稳定和封闭性降低,西藏农牧民对以家庭为基础的血缘和地缘组织的依赖性降低,与此同时,他们与市场的联系增多。在社会活动和市场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社会组织,如西藏堆龙德庆县乃琼乡的科学普及协会、安腰恰乡的扶贫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等等。这些组织对农牧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它促进了农牧民观念和行为的社会化。 农牧民社会行为从被动保守转向主动开拓 在传统的市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作用下,农牧民的社会行为具有被动性和保守性,特别是佛教传入藏土的千余年里,佛教 哲学 思想对藏族 伦理 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在藏族 传统文化 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人生唯苦”、“四大皆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的说教,使生活中的人们缺乏进取心而安于现状;其次,“慈悲行善、忍辱无争”、“佛法无量,乐于施舍”等佛教思想的影响,使农牧民习惯于循规蹈矩,亦步亦稳,忍让退避,明哲保身;第三,慢节奏的行为习惯成为追求的目标,使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第四,社会生活单一化,形成超稳态的传统社会系统。 在当代这种开放的社会结构中,西藏农牧民的社会流动性明显增强。首先,职业角色丰富化,过去农牧民就是农牧民,祖祖辈辈都没有什么变化,而现代农牧民却面临非农牧民化和城市化的机遇,也有许多农牧民离开农牧业。即使从事农牧业,他们的生产方式与其他职业相比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中的许多人农闲时就到其他部门就业,体验非农牧业的经历。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使他们容易理解日益加快的社会变革,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第二,是社会角色的多样化。过去他们的社会角色十分简单,主要是家庭和家族中的角色,没有什么变化的余地。而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他们不仅承担家庭角色,而且要承担社区组织和专业组织成员、农牧区乡村市场的买者和卖者,农牧业技术的学习 和应用 者等一系列社会角色,他们要不时地光顾商店、 银行 、学校,农牧民社会角色的丰富性迫使他们主动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开创自己的社会地位。第三,社会地位的流动性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西藏已有很大一批农牧民向非农牧业转移,他们通过市场经济的竞争,改变了以往那种被动的社会地位。第四,区域的迁移和流动性增强。随着农牧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他们离开家乡的机会增多了,活动半径超过了乡村的封闭界限,许多人长期到城镇和外地进行劳务和经商,积攒充足的资金后再返家乡。总之,农牧民的地域流动和迁移对促进西藏乡村社会的开放、交流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生活论文:广播文艺不应远离社会生活 白岩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这样一段逸闻: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优秀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白岩松以自己多年工作经历悟出了一个重要道理,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主持人首先要学好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人;在素质养成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另一件事是新闻素质的养成。如果这两件事做好了,自然地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了。 广播电视主持人必须明了,就职业来说,主持人从本质上不是艺人而是新闻人。在这点上很多主持人的认识很不明晰。2008年以来,《南方周末》年年都要评出十大媒体关注事件,在赞扬《南方周末》的新闻敏感和驾驭新闻的气派时,试想我们的广播文艺节目,同样把握着媒体话语权,为什么没有评出有全国影响的“十大文艺事件”、“十大畅销书”、“十大金曲”、“十大曲艺”、“十大戏曲”、“十大电视剧”、“十大影片”?作为领先全国居于省级广电前列的江苏广电,我们有这样的资格也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但是纵观江苏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眼界远没有那么宽,气魄远没有那么大。“十二五”开始了,江苏广电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广播文艺节目也应适时作出调整。 1.在新闻大框架下生产和传播 广播电视的所有节目都应该考虑它的新闻属性,广播文艺节目也不例外: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党、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讲求导向与品味,紧跟时展,符合时代要求;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百姓生活;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等。 虽然新闻和文艺是分开的,但优秀广播文艺作品评选是在一年一度优秀新闻作品评选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广播文艺送评作品必须经得起新闻标准的检验。 新闻讲究时效,文艺节目也要讲时效。时效性既包括具体时间的概念,也包括节目的新意。《2010,更美好的音乐之旅》,看似一个纯粹的广播音乐节目,但作品紧扣世博会,以两位主持人游览世博会并联想旅欧经历,从“看世博”到“听世博”,把一般的音乐赏析放到世博会这个大的新闻背景下,富有时代感,制作精良,受到评委好评。 广播文艺节目《似曾相识燕归来——南京对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记忆》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候的南京甘家坐拥九十九间半的大宅子,人称甘半城……自甘家大院向东穿过几条曲曲弯弯的小巷,在太平南路中段我找到了一家并不豪华的酒店——江苏饭店,当年还叫安乐酒家,60年前在这里的一次邂逅,严凤英也许终生难忘。”安乐酒家民国时期是和中央饭店、曲园酒家一样有名的饭店,后来成为江苏省政府的招待所,改称江苏饭店。为扩建,江苏饭店一年前就已经拆掉了,目前这里是一片待建的废墟。节目的细节没有考究,违反真实性原则。 2.题材广泛 许多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对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艺术界的重大事件了解不多,关注不够,反映也不够。日常节目中选题琐碎,更多时候图省事做了灌水的节目。很多节目动辄一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听众听起来热热闹闹却所得甚少。 一些社会热点、年度热门词汇很少出现在广播文艺节目中。文艺不能离社会生活太远。文艺节目可以涉足的题材是广泛的:2010年的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风靡网络的十大金曲;央视春节晚会上的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打工仔集体舞等民工艺术团体;电影《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山楂树之恋》;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上海卫视《中国达人》、浙江台《为爱向前冲》(被停播)、湖南卫视《百科全说》的张悟本事件……这些在我们的广播文艺节目中反映得都不够。 一年一度,新闻界会评出各行业各门类的十件大事。广播文艺节目也应评选文学艺术、电影电视、戏曲音乐等各个文艺领域的十件大事。广播文艺节目编辑要做个有心人,先确定一个重大选题,提前进入,搜集资料,采访,创作——下一番真功夫,必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3.树立创新意识 “江苏2010中秋戏曲晚会”连续送评几年了,已经很难博得喝彩声。近年来的戏剧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变化不大,需要有所创新。 创优必须创新,再好的作品,今年能得一等奖,明年就只能得二等奖,第三年再送,就很难得奖了。一是你不创新别人在创新,二是设立评优的初衷就是鼓励创新。有时候,一个并不精熟的节目因为创意好而获得评委一致称道。 常有编辑或主持人问自己的节目有什么问题,绝大多数节目都说不上有什么问题——而没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节目平庸、缺乏创意是最大的问题。 社会生活论文:浅谈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社会 社会生活 文化 定格 论文摘要:“社会”是一个有机组织,它是建立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之上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为了维护“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互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从而创造出种种“社会生活”。而文化又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定格,是维系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社会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体现,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社会生活又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看上去似乎是极其简单的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伴随我们左右,然而当我们真正想把它们厘清时,却又显得无能为力。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究竟如何定义,学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观点可谓是异彩纷呈。在讨论这两个概念之前,有必要对其共同的修饰语“社会”一词作出解释。中外学者对“社会”下过多种定义,到目前为止,学界已基本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社会是以共同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有学者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别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系统”闼;“它(社会)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合力形成的,并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生产和再生产出来”唧。可见,社会是在生产和消费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复杂的、具有共同维系力的有机组织。这种组织非常类似于佛教华严宗里所描述的一多互摄、重重无尽的“因陀罗网”。 对于“社会史”这一概念,克拉克曾说:“社会史是一个多义词,因为‘社会’行为过于广泛以至于不可能把它定义为一个学术范畴。”的确,社会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因为它涉及到太多的领域和学科。在这种多要素、多成分体系之下,很难用几个词来阐明它的概念。目前学界主要探讨的是“社会史”范围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研究者在各自所理解的实践中不断架构社会史的研究体系。至于其研究对象究竟包括哪些,直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我们不妨把思路转换一下,即从社会史的角度去研究传统的“分支”学科,如政治史、经济史、法制史等。因为即便是政治史、法制史这类专史,它不仅与社会上层有关,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与不同范围内的群体有关。当然社会史作为一种运用方法在每个领域所占的比重有可能不同,如在研究政治史或法制史时,社会史可能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而在研究文化史领域的时候,社会史所占的比重可能会大一些。所以,社会史首先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注重其它各个领域的社会内涵。研究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何把所设计的理论框架与史实相结合,将其容纳到通史和断代史著作中,使社会史这一概念得到完整的体现。” 一、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在对“社会”这个范畴作出界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再来谈“社会生活”的概念。社会生活是人的活动,但这里的“人”已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相互联系”的个体或群体。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狭义的人类社会生活首先是为了生存,包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也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广义的社会生活可以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之上进行考量,即人类为了维护“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因为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高质量的社会生活能够影响政治、经济的进程,并在思想领域里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本研究所界定的“社会生活”是:人类为了维护“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互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从而创造出的种种模式(方式)。这种模式是社会成员在一定条件下,由价值观所导致的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稳定形式,它是构成社会具体而又重要的元素,它的演变“综合地体现着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所以,我们“不仅必须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且必须分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们如何认识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如何了解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微观生活观念的差异;如何解决物质条件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别;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一个时期内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可能不同步。社会生活的提高,并不能完全消除一部分人的贫困和贫富差距。在探讨和研究社会生活时,不仅要讨论社会生活的总体提高,而且应把着眼点放在社会生活总体提高反而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个问题上。因为社会建设的目标不仅是提高社会的总体水平和质量,增加社会财富,更要把总体生活的提高落实到个人生活的建设和发展上,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在以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历史时期,考察个人生活差别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财富方面的差距,更应该注意人的能力的差别,因为社会更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对社会文化的理解 人类留下的种种生活轨迹,几乎都可以称为文化。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社会文化”?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我以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没有什么质的区别,因为它们都是人创造的文化,而人始终是处于社会这个客体之中,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以文化即是社会中的人所创造的文化。如果非要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可,我认为只能从研究角度来说,即与“文化”相比,“社会文化”更强调在社会结构和运动这个客观前提下,来进行的整体和综合的研究。所以本研究所指的文化等同于社会文化。 古今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下过多种定义,有统计表明,从1871年至1951年间,中外文献所提出的文化定义约164种。1950年代后,文化探讨在各国展开,文化定义已不可粗略统计了嗍。梁景和先生通过对往昔若干文化定义考察,把文化概括为十大类型:即结构文化说、模式文化说、工具文化说、符号文化说等句。的确,文化一词包罗万象,很难用只言片语来清楚地阐述。我所理解的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定格,是维系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定格本来是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乃银幕上映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为的静止画面(呆照)。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问“凝结”,宛若雕塑的静态美,即短暂的静态。那么这种定格特征与文化又有何联系呢?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经过筛选后而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时间上和空间上)它会表现为一定的静态。当然这种静态形式上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可能会延续几十年,也可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然而本质上这种静态却是短暂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向前继续,文化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文化不断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被重新解读、改造、吸纳,从而转型为新的文化。可见社会文化是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时尚性,既具有交融性又具有变异性的一个概念。下面使用数学中集合的图示来说明之。 图中c、c、c:……c。既是前代社会生活方式下文化的继续,又是在新的文化因子冲击和碰撞下而形成的产物。它既包括积极的因素又含有消极的内容。那么这些新的因子(b、b、b:……b)从何而来呢?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总结生活的经验和教训,自觉地为社会注人的一种文化动力。文化离不开人,但是可以划分为各种群体如阶级、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等。但由于地缘、业缘、社会制度、阅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文化在同一地域、同一阶层、同一年龄段的群体中被刷新的程度也可能不同。有学者称之为文化的特异性㈣。由此而形成了研究文化的两种方法即“文化主位研究”和“文化客位研究”。但究竟如何使用,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并根据实践有所侧重。 社会文化更新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一定同步。一定时期内,物质生活取得进步后,文化可能滞后,甚至会出现倒退。如封建社会里,对祭祀、居住、服饰等方面严格的等级限制;今天出现的拜金主义、青少年犯罪等道德品质的种种弊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进步,而永不消褪的宗教等等。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社会文化中已经出现的新成分(如图中的c、c。、c:……c。),而且还要注意研究不变的和被抛弃的那一部分(如c~3b和cna),不变的那一部分指的是历史传承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能使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相处。被抛弃的那一部分姑且可以认为是文化的糟粕,“是指不能使社会形态朝着进步趋向变革的功能性模式”,对文化糟粕的判断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和文化的精华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可以相互包含、相互转化。因为它们不仅塑造着人的外形,也影响着人的心灵,它们的曾经存在或继续存在就证明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深人研究上述现象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而且对我们挖掘其内部的深层结构、剖析人们的文化心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社会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体现,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作为主体的人类是在既定的文化条件下开展社会活动的。“文化作为一种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表征,其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一种恒久性支持。”而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也必然以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予以体现,所以说,“社会生活又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正如有学者所说:“生活是一个窗口,它所展现的时代风云、社会变迁、思潮起伏为研究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 总之,社会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内,社会生活是其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的“演变”体现着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而社会文化又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与进步,而这一切都要通过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的创新来体现。所以,社会生活的提高,社会文化的进步,必然会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概念”,不可能是完美无缺、无可厚非的,但它决不会束缚人类的研究进程,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一个包涵绝对真理和绝对科学的概念,它会随着学科研究的进步、方法论的更新而不断向前发展。对一种概念每一次较科学的界定,都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肯定和促进。 社会生活论文:浅析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农村社会生活习俗变迁 从农村妇女地位及农民业余生活变化分析 论文关键词: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社会生活习俗 妇女地位 农民业余生活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会生活习俗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促使妇女地位改观,农民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乡村建设者们在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也为日后农村生活的进一步变迁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运动,那就是乡村建设运动,它是由一些民间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发起,通过在农村兴办教育,发展生产,流通金融,改善公共卫生,移风易俗等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据统计,当时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本文试图从乡村建设运动与农村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角度,尤其是在妇女地位及农民业余生活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谨愿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有所补胭。 进人二十世纪,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的洗礼,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番新气象,民主、科学等现代化气息弥漫在城市的空气中。但这种新气息在广大农村的影响是微弱的,农民大众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早婚、缠足、迷信等丑恶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到二三十年代,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先进的知识分子亲自将民主之风带到了农村,把科学之习送到了农民手上,使得传统的农村社会生活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妇女地位和农民业余生活方面。 一、妇女受到重视,社会地位有所改观 旧中国妇女深受传统礼教和习俗的压迫,处在社会最底层,而这种现象在风气闭塞的农村更为严重。进人近代以来,妇女地位虽有所改变,但农村妇女的状况仍然是不容乐观。乡村建设者们在进行乡村建设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负责人梁漱溟,1936年在山东省立十二校师范女生乡村服务训练处的讲话中,集中阐述了他对妇女问题的认识。他说:“妇女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中或说是文化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它是跟着社会大改造、文化大转变的问题而来的。”同时,他还看到了当时妇女地位的不平等,认为“在社会上妇女的地位,妇女的生活,有改善的必要”。有鉴于此,各实验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妇女逐渐受到重视。 首先,女子的受教育权得到重视,开始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乡村建设者们鼓励女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同时他们还加强对农村妇女的职业教育和家事培训,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如定县专门设表演女平校5所,做推广妇女教育之实验,还为妇女开设有家庭缝纫纺织等课程。在邹平乡学村学专门设立了妇女部,使妇女有了自己学习和聚会的场所,她们可以边学习边从事编织等副业生产。惠平的乡村青年救护班从救护、卫生训练、父母教育和文化学习等方面对妇女开展教育。通过接受教育,妇女的文盲率有了明显下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定县。据平教会1930年所做的调查和推算,定县7岁以上人口约为33.03万人,文盲约27.4万人,占83%,其中男子计17.01万人,文盲率约为69%,女子计16.02万人,文盲率约为98%。12一25岁青年中,文盲率约为74%,若单以男子论,文盲率约56%,单以女子论,文盲率约94%;到1934年6月底,全县14--25岁的青年中文盲占39%,男青年中文盲占10%,女青年中文盲占73%。可见,女子的识字水平明显提高了。虽然在众多农村妇女中真正接受教育的毕竟是少数,但是它打破了长久以来束缚妇女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使女子有机会走出家庭,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其次,长期以来从精神上和肉体上压迫妇女的传统礼教和习俗被革除,这主要表现在缠足、早婚、买卖婚姻、溺女等方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尽管政府多次勒令禁止,缠足和婚姻陋俗在农村地区仍未去除。为了彻底取缔这些不良习俗,各实验地一方面在乡村民众中进行大力宣传教育,以各种方式进行劝导,说明其害处。如邹平乡学村学中教员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带领高年级学生通过演讲、办黑板报、喊口号、讲话剧等形式宣传女子放足、禁止早婚、破除迷信等,并且专门编了《放足歌》等寓意深刻的歌曲教给学生唱。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组织,制定具体条规,进行严格查处。具体表现在放足方面:邹平县专门成立了女子放足督察委员会与督察处,负责督察禁缠足的工作。各乡学设立了“放脚委员会”,具体执行县政府关于严禁青年妇女尤其是少女缠足的命令,如有再缠不放的,可以施以罚款。各乡学户籍室按户登记名册,检查落实妇女放足的情况。彭禹廷所在的镇平也明令规定30岁以下的妇女需一律放足,违者每月罚钱1000,至放大之日止。革除陋俗方面:邹平明确规定:“男未满17岁,女未满15岁者,不应订立婚约”,“男未满18岁,女未满16岁者,不得结婚”,“女家接受男家聘礼不得超过150元”,“违者按照行政法从重处罚其法定人及介绍人”。江宁实验区针对村中盛行的抢埔现象,明令规定禁止抢蠕。对于镇平农民的溺女之习,彭禹廷等负责人则制定法规,违者重罚,如果确属家庭贫困不能养育者,可送救济院收养。 经过各试验地宣传教育和行政查处,各地农村束缚妇女的丑恶现象有所消除。邹平第六乡乡学中“二十岁以下的女子次第把足都放了”,无锡各实验区婚丧改良成就显著,仅1931年1月就有3对新人接受劝导,没有大规模举办宴席。1934年11月至1935年3月,又有21户农民按照改良办法举行了婚礼,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江宁的抢婿现象也有效地得到遏制。总之,随着各项改良措施的进行,乡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再次,各实验地先后组织和成立了专门的妇女组织,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了妇女自身的权益。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不断深人发展,各种形形色色的妇女组织开始出现,如女子夜校、保姆训练班、主妇会、闺女会、母亲会、女子放足委员会、妇婴卫生会等等。这些女性利益团体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妇女的自觉意识,提高她们的独立地位,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妇女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维护她们的切身利益。如邹平的妇女组织由乡学村学倡导成立并受其领导,活动主要集中在教育、风俗改良和公共卫生方面。妇女部在妇女中开展启蒙教育,传授生产生活常识。1935年首善乡率先成立的妇婴保健会,由本地热心此事的妇女义务承担,负责本乡妇婴保健,并在县卫生院指导帮助下,先后举办了家庭卫生训练班和保产妇训练班,为5个乡培训新法接生员近百人。江宁的母亲会则主要是向16岁以下的妇女传授妇女保健和育婴常识。汤山农民教育馆的民众学校妇女工读班,其宗旨就是利用乡村妇女的闲暇时间传授一定的文字、常识,并提倡家庭工艺以改进其生活。此外,妇女组织还协助成人部、儿童部等其他组织参与植树造林、修河筑路、宣传卫生常识等社会事业,在整个农村社会改进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看出,农村妇女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是妇女作为农村社会的一分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突出表现,这更加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地区妇女开始在制度上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和传统礼俗的影响和束缚,农村妇女是作为男子的附属品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一些乡村妇女在政治上逐渐觉醒。根据国民政府1929年9月19日公布的“乡镇自治施行法”以及1930年7月11日对其的修正,“中华民国人民无论男女,在本乡镇区域内居住一年或有住所达两年以上,年满二十岁,经宣誓登记后为乡镇公民,有出席乡民大会或镇民大会及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这样,女性公民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和男性公民一样的政治权利。通过参加乡镇大会和乡镇长选举活动,一些妇女初次行使了民主权利,开始走人乡村政治生活。虽然农村妇女在实际参政水平上仍然有限,但这无疑是在农村长久以来僵化的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给妇女生活带来了一丝春风,启发和增强了她们的公民意识,社会状况有所改进。 总之,在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各实验区,农村妇女受到了重视,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也为日后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农民业余生活日趋丰富 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而且能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在农村,由于生活简单,缺乏各种文化机关和社会组织,娱乐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赌博、吸毒等社会陋习盛行,缺乏社会娱乐又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因此,定县实验区工作者提出“凡想改良农村的,对于乡村的娱乐不能不加以注意,以求用娱乐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改良农民的习惯,增进农民的知识,启发农民的团体及社会的意识”。其他各乡村工作者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把开展休闲教育,引导农民从事健康文明的文娱活动作为其改进农村的工作之一。 各种娱乐活动中最普遍的是茶园的设立。如无锡的民众茶园,其宗旨是“利用民众闲暇生活,由娱乐人手,以达提高民众智识技能,改良民众生活”。在茶园的壁间挂有许多含教育意义的对联、地图及通俗图画、标语等,还配有各种报纸、民众读物、识字挂图画片等。茶园的活动除了喝茶,主要有娱乐(打乒乓球、下棋、乐器弹奏、唱歌比赛等)、演讲、阅读书报、谈话(乡村工作人员与农民一起讨论问题)。此外,茶园还代农民写书信和各种契约。据统计,每晚都有40多个农民来茶园听书,结果“使民众之生活,得受陶冶,而有所改进”。晓庄学校的中心茶园,形式如同普通茶馆,只是壁间挂一些有意思而浅显的图表,并备有象棋、乒乓球等娱乐用品。茶园不准赌博、吸食鸦片,只许进行有益的娱乐活动。 平教会认为,戏剧在平民教育中具有焕发农民向上意识,介绍一般常识,施行公民训练等作用,因而“一方面研究实验乡村戏剧之内容与形式,一方面运用戏剧方法为农民教育之工具,以期增进农民对艺术的欣赏,创造民众化的戏剧”。他们根据乡村特点,创造改编了一批剧本,进行了多次公演,大大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在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师生则是排练文明戏,即现代话剧,然后送戏下乡,为农民演出。这些文明戏大都是内容健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他们还组织农民自编自演节目,如贺家村演出的三天,每天的观众都在1500人以上,三天结束后仍有不少人要求续演。 另外,还有许多试验区建立专门的公共娱乐场所和娱乐设施,以供村民娱乐之用。如邹平贺家村村学办了一处村民文教活动中心—达德园,园内设有图书馆阅览室、新剧社、音乐队、操场、武术团等,以上设施对全体村民开放。徐公桥地区先后建成体育场、公园各一处,供农民平常业余游憩之用。江苏省立汤山农民教育馆则建立娱乐室、民众运动场、弈棋室等。娱乐室内有留声机,无线电收音机,每间1日中午12时至1时开放,每次听众约70余人。民众运动场平均每日有三四十人加人练习,旁观者不计其数。举办象棋比赛时,参加者也十分踊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下棋兴趣。特别有意义的是,农民教育馆还专门设立了儿童乐园作为汤山全镇儿童游戏和运动场所。园中设备主要有秋千、滑梯、轩轻板、木杠、木马、石凳等,并经常组织儿童会、童话会、儿童运动会等活动。1930年总计人园儿童7294人,1931年8一10月份,每月人园儿童达一千数百人。 这些娱乐活动不仅使不少农民抛弃“不正当的娱乐,而以听书、下棋、乒乓、音乐、戏剧等为消遣的方法”,惠北实验区高长岸的一些农民在遇到重大节日和活动时还能自办音乐演奏会,而且使以前不太关心国家大事的农民,“也喜欢听时事消息了,自去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们天天要问东北的消息,而且愿意暂停田作,排队到县学部请愿”。可见,农民业余生活丰富的同时,公民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综上所述,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妇女地位及农民业余生活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大多学者也指出,这一时期实验区医疗卫生状况、社会风俗等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可见,这场运动对农村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方面,它动摇了传统妇女的社会地位,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改善了农村卫生医疗状况,削弱甚至废除了农村陋习。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运动大多采用宣传教育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进行,虽然乡村建设运动最后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结束,但宣传教育的影响,如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对陋习危害的认识,基本的卫生常识,以及农民自己在乡建运动中的所见所感所体验等,仍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农民的生活,这无疑又会对农村生活的进一步变迁起到推动作用。 社会生活论文:社会生活与道德教育浅谈 摘要:“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时代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这里的生活如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具有典型性特征,是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从这个方面来看相当于道德实践。但是与道德实践相比,“生活”则更具“童心”“童趣”,“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将会推动当下道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典型生活;道德实践 1“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论背景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使然:起始于2001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模之大,力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改革明确指出:课程应当“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1]“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自然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在道德教育上的具体体现。1.2以往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往的道德教育已经蜕变为将“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2]”,把道德的形成、品德的培养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一种知识体系来对待,这就直接造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3]”的状况。这种状况反映在教科书上,就表现为“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教科书的呈现,往往以德目或道德规范为逻辑,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4],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反映在课程上,尽管德育课程不同于知识类课程,而德育课程的设计和编制却多采取学科类课程的形态;反映在教学上,表现为忽视儿童的行为变化和个体的内心体验,仅仅强调道德知识、概念的传授和规范的逻辑体系;反映在儿童的学习上,则表现为只重视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背诵,而不努力去实践这些道德要求”。因此,如果不进行道德教育的根本性改革,不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倾向的话,道德教育是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1.3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特点:少年儿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生命表现往往是既有认知又有情感、意志和行为,此种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同时发生,并同时作用于生活的。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力求使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少年儿童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与此同时,在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道德教育的结果不仅促使少年儿童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且更应该关注他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行为规范的养成,最终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6]。 2正确理解“生活”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强调以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体现了课程指导思想对儿童的尊重。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应当说这也是教育的本质观点。少年儿童有他们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不从这种需要与特点出发,教育几乎成为不可能,教育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7],才能做到有效、有针对性。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要求我们应该重视生活所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应该关注他们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以及他们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由此可见,这里的“生活”,如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具有典型性特点,应当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从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典型生活应当是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因素的又与少年儿童密切联系的现实生活。因此,道德教育回归的“生活”,并非是普通的生活,随意的生活,或者说是具有自发性、笼统性和价值取向多元性的生活,这样一来,“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也就并非是将道德教育这一种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建立在了一个没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的基础上的,恰恰相反,道德教育回归的“生活”,应该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个人生活自理活动;模拟化的儿童真实生活,如有关家庭生活的游戏、以爱护自然为主题的儿童剧、情境对话”,以及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等等。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竞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之后,面对自己的竞争结果,往往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振奋有人沮丧,有人如过眼烟云又有人反思不已。不得不承认竞争的结果是残酷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冷静地分析竞争的结果,面对成功,我们不应该沉湎和陶醉;面对失败,我们也不应该灰心和气馁。我们应该正确地面对竞争,更要正确地面对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同学们都沉默不语,但是眼中却闪现出智慧的光芒。老师如此触景生发的激情洋溢又意味深长的话语,让全班同学都获得了教益。应该说授课老师这番话语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因素,早已超出了《小小发明家》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之外的,是具有典型生活的特点的,但是其教育意向、价值选择却是确定而又难以估量的。品德教育要以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关于这一点,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都有明确的说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强调:“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另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回归的生活,不仅是一个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而且还是一个充满了“童心”“童趣”的事物。 3“生活”与道德实践的关系 要弄清“生活”与道德实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一下生活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说过:“全部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9]。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外延应该包含生活的外延,而道德实践又是从属于实践的,道德回归的“生活”又是从属于一般生活的,基于道德实践和道德回归的“生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目的以及功用的一致性,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种不完全的却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结论:在少年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回归的“生活”相当于道德实践;但是“生活”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与道德实践相比,它具有“童心”“童趣”。也就是说,“生活”相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更加有利于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这样看来,一方面我们承认并坚持“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观点,另一方面应当力求避免当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泛生活化(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生活)倾向的做法。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关注他们当下的生活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同时更要注意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既可以防止以往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空泛、理性和教条主义的弊端重现,又为当下正在进行的道德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作者:郑玄 单位:山东省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社会生活论文:社会生活中小学语文论文 一、在网络广播影视中学语文 电脑的运用,软件的开发,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特网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以往听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情况容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使学生联想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有些电台播放的歌词非常优美,就像一首首的现代诗一样。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抄录下来,并反复地记忆背诵一下,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有的电台还播放一些名家散文或者小小说。当这些文章配着动听的音乐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在学生耳边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听觉大宴。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时,我把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搬进了语文课堂,获得了成功。我是这样做的:教室内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布置。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他们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教师任主持人,台下学生都是观众和记者。就课文中的中心思想,老舍先生是如何养花、如何爱花的这些主题,教师、学生和“老舍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及时精妙地加以点拨。师生在交流中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二、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学科,我们说话其实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呈现。当我们听了一个故事之后,把它完整地叙述给小伙伴们听;当我们放学回家后,把一天的见闻感受告诉父母;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边走边描述一下环境的变化;当我们跟父母去菜市场,与小商贩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表现。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经历过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倾听他们的故事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倾听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奇闻轶事或者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平时语文课堂上所缺乏的。 三、在谜语对联歇后语笑话中学语文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笑话等。这些古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谜语这一形式。猜谜语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谜语有谜面和谜底两个部分,一个字、一个动物或者一件事物,都可以通过谜面的形式来形容出来,然后人们根据提示来猜出谜底。有些汉字的谜面,读起来生动有趣、概括能力强,当我们猜出谜底之后,就会非常轻松、愉悦地就记住了这个汉字的特点。当然,有的谜面概括的知识就更丰富了,如有的是对地名的描述,有的是对人物特点的概括。这样的谜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在猜谜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自己以班内同学的名字为谜底设计几则谜语。学生热情高涨,一则则精彩的谜面被设计出来。如:“夏日里的渴望———是清风(施青峰)”“结婚———成亲(程钦)”……总之,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应该是把已有的语文知识投入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要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 (一)生活中需要语文知识来进行点缀 在语文课上,学生都学过拟人、比喻这些修辞手法。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运用这些修辞给班级书写文明用语,为校园树立新风。于是,“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不要弄脏小草的绿裙子”“悄悄地来,悄悄地去”“你给我爱心,我奉献绿荫”等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警示语从他们的大脑中迸发而出。“产品”一旦为生活采用,学生就能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语文。 (二)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神秘地带 我们都是一个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对学生来说,社会上有很多他们想触及的“神秘地带”,比如,城市水资源污染程度如何呀?革命圣地南湖有什么典故呀?卫星是怎么发射到太空的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好奇心,带领学生去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考察研究,并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与合理想象、推理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三)纠正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病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甚至错误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对语文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与其“严而守之”,不如“以攻代守”。因此,在语文课上,我经常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人人争当语言文字小医生,为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做贡献。于是,学生经常能从店牌、广告牌、电视字幕、报刊杂志中找出错别字、病句,从家长、教师、同学、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中找出不规范的、错误的表达。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这样,一个“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性循环系统就产生了。 五、结语 总之,语言来源于人类劳动,也是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通过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学习语言,着眼于他们看到乃至体验到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和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从而让语文教学渗透生活,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在语文学习中体现语言学习的以人为本理念。虽然,我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有许多环节需要继续去探索,从而让语文与生活结伴同行,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生活因语文而辉煌。 作者:滕玉华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草碾小学 社会生活论文:从喜剧电影看真实美国社会生活 一引言 《笨人晚宴》是一部意味隽永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叫蒂姆的年轻人为了讨好上司不得已参加了一个叫“白痴之宴”的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群完美的“白痴”结伴赴宴,届时评比谁带去的同伴是白痴之最。在晚宴的前几日,蒂姆偶遇了傻里傻气的国税局职员巴里,并“邀请”他与自己结伴赴宴以讨好自己的老板。但巴里虽然看起来愚笨,却意外地让蒂姆的老板出尽洋相,在晚宴上制造了轩然大波。从影片的名字来看,《笨人晚宴》讲述的是一场由上流社会举办的盛大晚宴。但从晚宴“邀请”到的嘉宾来看,所谓的晚宴不过是用来嘲弄和耻笑他人智商的恶意舞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笨人晚宴》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当代美国社会栩栩如生的众生图。正如影片的编剧之一汉德尔曼所说:“我们都意识到了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那就是我们正在解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最难得的是还维持了不多见的逼真感,让每个人在大笑声中,慢慢地寻求和体会每一个人物表相下的最为真实的自我。” 二杂陈百味的社会现实 1小人物的无奈人生看过影片的观众会发现,晚宴本身并非影片的重点。导演真正想呈现给观众的,是至纯至真的巴里。在影片中,巴里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他供职于美国人最痛恨的机关———税务局,每天做着最无聊的工作。不仅如此,还因妻子跟自己的主管———号称能控制他人、特别是能控制巴里灵魂的瑟曼有私情而离婚。应当说,巴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性人物,在他身上充满了小人物的艰辛与平凡。巴里的智商不高,却总以他一贯的、滑稽的“乐观”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在影片中,琐碎平淡的日常小事在他的身上都可以演绎成笑料百出的剧目,吃饭、开车、睡觉……这些观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场景,由于有了他的存在,都变成了一出出让人忍俊不禁的滑稽剧。在观众的眼中,他的处世之道、待人之理处处显示出与社会的格格不入。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感觉到他成人的外表下面隐藏的是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童的心。但是,在影片中巴里的角色却是最为丰满的,虽然他外表疯癫,头脑不会转弯,甚至看过影片的观众还会觉得他的身体和意识形态里竟没有任何野心、斗志或世俗的东西。但就是这样一个愚人,却能够用自己的方式简单从容地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并采取简单明了的解决办法。在巴里看来,世界本来很简单,是人们把它弄复杂了。所以,我们需要承认的是,不管巴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搞砸了一切,他的初衷都是好的,他想给蒂姆提供善意的帮助,尽管最终的结果是直接颠覆了蒂姆的生活状态。或许,这就是一种小人物的人生无奈吧。再说影片的另一个小人物蒂姆。在遇见巴里之前,他似乎正过着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时尚华丽的装扮、令人艳羡的保时捷座驾,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公寓。如果不是向女友求婚多次被拒绝,蒂姆的生活应当算是当今美国社会大多数年轻人梦想的状态了。但是,这些外在的浮华终究难掩小人物生活的无奈。影片中,观众看到的是一连串的麻烦事———事业陷入窘境,爱情险些夭折,就连心爱的豪车也被人砸烂。这个世上难道还有比蒂姆更无辜的小资产阶级吗?但是,蒂姆却实实在在的是美国千百万小资产阶级生活的缩影———小如意,不如意,被挤压,挤压人,这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2富人的畸形价值观以蒂姆老板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的富人们不是影片的主角,但他们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代美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畸形价值观。他们富可敌国,拥有权力、地位等小人物们所幻想拥有的一切。但他们却被这些人生附加值冲昏了头脑,以至于不知道究竟怎样的人生才算是快乐幸福的人生。于是,为了寻求所谓的快乐与幸福,为了找寻能填充内心空白的事物,也为了花掉那些多到不知道如何去花的金钱,他们的灵魂被扭曲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观众得以看到,在所谓的上流阶层中广为流行的一种庸俗糜烂的、变态的价值观———以嗤笑他人的智商情商为乐,以操纵小人物的人生为荣。因此,这场晚宴变成了一幅美国上流生活的百丑图,而巴里则成了不停搅动现场,以喜剧效果让那些贵族们以真面目示人的“鲶鱼”。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又何尝不是一次严肃而发人深省的现实披露呢?只不过影片用诙谐幽默的基调对此加以包装,让哲思与惆怅在搞笑中慢慢地渗透,让观众在大笑之后反复回味个中滋味。 3伪艺术家的装疯卖傻影片中,与上流社会富人们相得益彰的还有一个叫凯兰的伪艺术家。之所以冠之以伪艺术家的名号,是因为看过影片的观众一定会感觉很难将艺术家的称谓赋予这样一个满嘴脏话、有不良性嗜好、行为无比怪异的人。他用动物的粪便作画,把胳膊伸进临产斑马的阴道去“感受生命”,以“让人恶心”为作画的最高标准,就是这样一个装疯卖傻的画家,险些毁掉了蒂姆的爱情与幸福生活。观众也许会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勤奋踏实的人们得不到好的归宿,真诚善良的人们承受着多舛的命运,而那些疯狂变态的群丑们,却享受着无比惬意的生活。难道这就是导演所要呈现给我们的百味人生吗?事实上,随着影片情节的不断推进,我们不难发现,导演想要向我们呈现的,并非是这种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更多的是当美国大众消费时代的物质生活逐渐失去精神基础后,社会上所弥漫着的精神空虚以及随之而来的、以消极的物质享受和变态追求来填补空虚的畸形价值追求。 三真实温暖的生活写照 1像孩子一样感知世界世间万物皆有存在的理由。世界是否美好,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影片中,巴里是一个有着孩童般心智的人。他善良、诚实、单纯、有梦想、兴趣独特,他喜欢替人着想,对朋友更是倾尽全力、义不容辞。可是,他也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而不自知;他会一片好心却总是把事情弄砸;他会热心地帮助你,但却让你一发不可收拾地陷入更大的困境;他会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帮你分析,直到把你也拖进奇怪的逻辑。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被视为弱智的人身上,保全了人性中最为美好的特质。对巴里而言,再复杂的人生在经过他那颗淳朴到原始状态的头脑过滤后,都会变得清澈透明。事实上,巴里绝对不是一个智商低下的人,他只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化程度低的人。所谓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每个人都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事规则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标准。因此,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的基础。影片中,巴里之所以被归类于笨人,正是因为他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当人们都按照社会的规则规范行事时,巴里却只活在老鼠的世界里,他用自己的规则生活,与人交往。也正因为此,他才能够像孩子一样感知世界,并善于发现一切旁人看不见的美好。相信看过影片的观众一定会对晚宴上巴里的“梦想家之塔”有着深刻的印象。猴子、莱特兄弟、三明治伯爵、文森特•威廉•梵高、路易斯•巴斯德、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埃维尔•克尼维尔这些在旁人眼中原本风牛马不相及的人竟然都爬上了那个既有趣又鼓舞人心的“梦想家之塔”。其实,透过巴里,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上帝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放上了一份天赋,哪怕是一个笨蛋。而人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份天赋发挥出来,只要你敢于梦想,并且坚定信念地去努力,即使是一个笨蛋,也能创造出奇迹。 2像“白痴”一样敢于幻想在晚宴上,巴里的“梦想家之塔”为蒂姆赢得了人气,而那段关于梦想和梦想家的演说更是折服了千万观众的心。“梦想家之塔”告诉我们,所有伟大的梦想在最初未被人接受时,都只是人们眼中的幻想。可正是因为这些幻想,猴子可以直立行走和开口说话;因为幻想,莱特兄弟能让比空气重的胶合板飞上天空;因为幻想,世人有了夹着生菜和番茄的三明治;因为幻想,只有一只耳朵的梵高成了伟大的艺术家;因为幻想,路易斯•巴斯德发明了巴斯德灭菌;因为幻想,本杰明•富兰克林让我们认识了电;因为幻想,埃维尔•克尼维尔成了美国人眼中的超人。所以,巴里的演说向我们证明了成功的人在取得成功之前都可能曾是人们眼中的白痴。只不过,他们没有在人言可畏的世俗中退缩,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奋勇前行。因此,人生就要敢于幻想,哪怕我们的梦想在别人的眼中只是痴人说梦。应当说,像“白痴”一样敢于幻想有着鲜明的美国特色。而《笨人晚宴》之所以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影片向人们阐释了一种好莱坞擅长的“弱者”的精神优势,一种单纯的、如孩子一般的执著,一种被广为推崇的美德和精神文化。这种精神优势绝不仅仅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更是变成一盏指引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明灯。而有了这盏灯的指引,即使是最普通的美国人,也能敢于幻想,并为之不竭奋斗。 3像蜗牛一样向上爬美国不是天堂,但美国处处都是成功的机会,这是“美国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美国人的眼中,成功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事实上,美国社会中有着许多像我们一样的小人物,如蒂姆。影片中,他开着豪车,住着宽敞的大房子,可是,这些外在的浮华几乎把他拖成了负资产。为了继续舒适的生活,为了向女友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能够“从六楼升到七楼”,他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爬,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出卖自己的良心。蒂姆绝对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坏人,尽管他为了讨好上司而不惜利用纯真善良的巴里。其实,更多的时候,导演想向我们展现的,是在以蒂姆为缩影的美国小资产阶级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人性的残缺,是一种共有的让人同情的气质。他们自恃精明,他们拥有房子、车子、家庭、地位,这一切是那么真实,真实得逼迫着人们一步步像蜗牛那样向上爬。事实上,蒂姆的人生轨迹里处处影射着美国人常常津津乐道的“美国梦”,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众所周知,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导价值观,这种强调个人自我设计、个人奋斗、追求个人价值最终实现的个人中心主义是美国社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影片《笨人晚宴》真实地展示了传统美国社会文化的深刻底蕴。 4像初恋般珍惜爱情在《笨人晚宴》这部片子里,爱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因为蒂姆所有行为的初衷都是为了茱莉,为了他们的爱情,为了共同的美好生活。茱莉是蒂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为了茱莉,他才会拼命地想要升职,惟有这样,他才能让茱莉觉得自己配得上她。在影片的结尾,蒂姆终于明白,茱莉之前拒绝他的求婚并不是因为介意他的职位。他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茱莉就是他的惟一,他是多么地希望能够每天在她身边醒来,能够每天都看到她的脸,他是多么愿意为了他们共同的、简单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爱情,这个好莱坞永远不缺的话题,在《笨人晚宴》这部影片里就这样以一种平淡却又温馨的方式诠释了。其实,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不管我们正在经历的情感是生命中的第几次,都且珍惜它,像珍藏初恋一样。因为生活是平淡的,幸福是真实的。 四结语 《笨人晚宴》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可观的票房,也不仅仅在于它给观众带来了多少欢笑,更多的是因为它向观众展现了当代美国社会的群像。社会名流、平凡小人物,乃至晚宴上身怀绝技的“笨人”们,他们和他们身后延展出的精神意象与价值观念,让我们在有限的一个半小时里窥视了当代美国社会文化的繁华。幽默是短暂的,而幽默所营造的氛围和深度却是持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笨人晚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社会喜剧,它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方位诠释必将引发观众的深刻思考。 社会生活论文:社会生活教育启发 一、教育民主化、学术自由化。 熊佛西辗转到达四川,立刻开始导演(《后防、((吴越春秋》、((放下你的鞭子))、((中华民族的子孙、((抗战儿童等剧。为了让话剧演出活动伸入到社会各个角落,熊佛西意识到培养更多的专业戏剧演出人才是目前首当其冲的任务,他便向当地政府提出办一个戏剧学校是他此行的最大目的,“这个学校还要附设‘表证剧团’,一个农村演出队,以配合抗战。由于这些话是如此的‘堂皇公正’,又是在大庭广众中提出,便顺利地被批准了。”(苏枚整理:((遗爱在心永难忘:原四川省剧校在蓉校友集会追念熊佛西校长记实,戏剧艺术》,1982年,第2期。)熊佛西终于实现为人民办学,为社会办学的愿望,四川I省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于1939年8月成立,熊佛西任校长并兼任戏剧概论、编剧课的教学工作。“省剧校”成立之初,招收各类学生七十余名,学校口号为“本艺人的热情,守军队的纪律.以戏剧为教育,完成心理建设。”校训的中心思想即勉励每一个人,做爱国、正直、好恶分明的人。“向前进,向前进,我们是戏剧铁军,严守集体的纪律,抱着火样的热情,坚守志向,勇往前进!”从校歌歌词就可看出:熊佛西希望将学员们培养为一支“铁的队伍”。在此期间期间,熊佛西坚持“教育民主、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他聘请当时社会上颇有声望的名人来校任教,如任钧、张季纯、陈白尘、丁易、刘盛亚、汪漫铎等,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这些教师是社会上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对省剧校学生们进步思想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培养优秀戏剧人才,在最艰难的戏剧办学时刻,熊佛西仍然不忘图书馆建设是丰富学生知识的宝库,“不管什么学术只有在自由研究中显得有价值或者没有价值,限制禁止是不对的”。(熊佛西:《熊佛西戏剧文集》(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847页。)当时在省剧校图书馆里能读到古今中外各流派的书籍和理论著作,在白色恐怖的时刻,像(《资本论》、《联共党史》、大众哲学、《新华日报、《群众等民主进步书刊和革命书籍在社会上早已成为政治禁书,阅读或收藏这些书目可能面临生命威胁。而在熊佛西创办的这所“省剧校”图书馆里却可以自由借阅。省剧校学生刘沧浪在回忆时感动地说:“今天想起来,自己对戏剧文学有一定知识,有从事这种工作的兴趣,爱好,确和当时在学校时读了那么多好的作品分不开的呵。” 二、发展多元化、办学社会化。 熊佛西将其在四JII的演剧活动和人才的培养,直接作为投枪与匕首直刺敌人胸膛。他说“我们固然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剧作家,演出家,舞台装饰家,但我们更恳切的希望他们成为脑到手到脚到,吃苦耐劳,以活动为中心的社会教育家,来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来推动抗战救国的巨轮。”熊佛西要求学生成为踏实、有高洁人品的戏剧演员。因此,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把培养的戏剧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1939年他带领学生到成都演出《国家至上,演出将要开始之际,国民党中央军校带领士兵来捣乱演出,熊佛西将两个手榴弹绑在身上,到剧场门口守候,他说只要国民党敢来捣乱,就与之同归于尽。1940年,国民党为了监视剧校的办学思想,还专门派训育主任到学校监督,清理图书馆,检查来往信件,没收进步书籍,但熊佛西总是据理力争,在中共地下支部的支持下,国民党的阴谋未能得逞。“到了八十年代,原四川省剧校校友集会仍在追念往事:‘大家众口赞誉熊先生是一个爱国者,是一个对抗日救国为中心的戏剧事业作了贡献的艺术家’。”(苏枚整理:《遗爱在心永难忘:原四川省剧校在蓉校友集会追念熊佛西校长记实)),(《戏剧艺术》,1982年,第2期。)省剧校中的进步学生没有一个被逮捕,每当危险来临的时刻,熊佛西首当其冲站出来,为保护学生和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熊佛西把艺术、教育与实践融为一体,终生从事戏剧教育工作,从北京人艺剧专、河北定县农民话剧团到四川省立戏剧学校的建立,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戏剧学院继续培养话剧人才。熊佛西独特的教学模式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法则,时刻与时代相结合的演剧理念,对演员、导演的培养都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尤其是在办学中“通才”教育观的贯彻,他所培养的一大批戏剧人才,直到今天还仍然活跃在演剧事业中。熊佛西开创了我国现代话剧教育的先河,其人才培养模式对今天演艺人才的培养,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熊佛西在办学教育中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省剧校”的课余时间丰富多彩。每逢周末,学生们在简陋的舞台上,昏黄的油灯下,将话剧、曲艺同台演出,演出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如金钱板、打莲湘、山歌、民歌小调之类。学生们将这些演出节目加以改编,并将其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既能自娱自乐,又能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艺术修养,锻炼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专业教学培养之余,熊佛西将失学和失业青年集中起来,组成抗战表演剧团,经短期培训后,到各地巡回演出。坚持“我们的抗战戏,不但演给城里人看,还到农村去演给农民看”的宗旨。(苏枚整理:((遗爱在心永难忘:原四川省剧校在蓉校友集会追念熊佛西校长记实,(《戏剧艺术》,1982年,第2期。 三、文艺大众化。教育全民化。 熊佛西对学生怀抱真挚情感,尊重与渴求人才,强调戏剧的目的是为人生,为大众,为社会的艺术。他一生辗转全国各地,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为话剧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一样,这些中国现代戏剧家们以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精神、以家国为重任的社会责任感,对今天的知识分子,仍然有珍贵的启示意义。陈寅恪先生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定为北大精神,那么今天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发扬这种艺术气节。尤其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关注底层人民文化生活的今天,为现实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在四川各地的演出活动中,熊佛西一直坚持在定县开创的剧场创新的尝试。1938年,他带领三万多名成都小学生,为十几万成都观众沿街演出,“曾以整个成都当舞台,四十万市民当观众,二千多的学生当了演员”,演出队伍成了一条长长的火龙,“三小时的群众性街头演出活动,使几十万民众一直与演员溶合在同一气氛中受到一次印象非常深刻的抗战必胜的教育”(辛慕:成都儿童:抗战儿童的筹备》,(《戏剧研究,1939年,第1期。)。将话剧演出与小学生们的爱国教育思想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剧中人物体现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培养了一代爱国家、爱人民、有远大理想的新人。这支素有“铁军”称号的演剧队伍,在抗日战争威胁最严重的时刻,在熊佛西一如既往地带领下,艰苦地开展戏剧运动,在乡村演出一大批剧作。1940年冬天,省剧校由地下党领导,师生们一直参与很多与农民有关的工作,加上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剧校活动被当局觉察,经常被克扣经费,教师们好几个月拿不到工资,只能依靠典当物品为生,1941年春天,省剧校在四川省参议会强制命令下被迫解散。尽管这所抗战大后方的学校仅仅存在不到三年时间,但却在熊佛西的教育思想指引下培养了一大批戏剧人才,解放后有许多人成为我国戏剧界、电影界知名的演员和戏剧教育者。四川I省立剧校炮火中的成立,抗战剧团硝烟弥漫中的演出活动,一大批爱国学生的培养熊佛西抗战时代为教育事业不遗余力的努力,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始终能聆听到它在时展的长河里一路突奔、呼啸的声音,直到它汇入时代的洪流中。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育应该始终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一切犹如空中楼阁。熊佛西的教育主张,正如廖奔所言:“熊佛西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人民的戏剧教育事业,他把话剧这一艺术样式介绍到中国来,传播到知识青年中,普及到广大民众里去.使之在中国的社会变革、民众启蒙、素质改造、美育教育的事业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历史功绩标秉史册。”(廖奔:世纪纪念一熊佛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上海戏剧》,2001年,第4期。)因为与他一起的老一批教育家们在中国最忧伤的时刻,挑起重担,把教育带进生活,让教育与社会同甘共苦,使教育成为引领大众前进的锋锐武器。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教育,熊佛西在抗战时期的教育观、办学观、思想观,始终与时代同步,他将话剧教育的“载道”功能镌刻上了时代的印迹,开启了一扇现代中国教育事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闪光风景线,也为我们今天举步前进的教育发展打开了一扇值得眺望的窗户。 社会生活论文:成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功能 我国的各类成人教育部门,担负着培养、教育跨世纪人才的重大历史责任,在跨世纪的时刻,对成人教育的各种社会功能进行重新审视,无疑具有现实的和历史的意义。 一、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 “成人教育主要是对走上各自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它能直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不言而喻,成人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功能。 1.促进科技进步的功能。成人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成人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通过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成人学校能够为科技发展输送大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为科技进步及创新提供人力、智力上的保证;其二,成人教育的对象大都是在岗人员,其中不乏一些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他们在成人学校学到的知识能够直接作用、应用到生产第一线,能解决生产、生活中丞待解决的难题,从而直接为科技创新服务,直接促进科技的进步。 2.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功能。这里所谈的劳动力素质,主要是指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及技术水平。 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可以看出,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其所受教育的多少: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者的素质则越高;反之,劳动者的素质则越低。 通过一定阶段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判断、思维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知识水平及技术技能,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开发能够与产业结构、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对于已经从业的劳动者来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以得到提高,经济也可以得到快速发展。 二、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 成人教育最基本的政治功能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政治思想素质,以使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自主行为及判断是非的能力等符合规范、符合要求。这里,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功能。主要指成人教育有对人们的认识、思维、意识、情绪、行动等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调节和引导。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形形色色的新思潮纷至沓来,外来思维方式、价值观及外来意识,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一齐涌入人们的眼前,令人眼花潦乱、目不暇接,在各种新思想、思潮面前,一些人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要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的努力不可或缺,家庭、社会、学校的综合教育亦缺之不可。就学校教育而言,通过对成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重视榜样、发挥典型作用的教育以及加强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教育课“两课”的主渠道教育,无疑可以使陷入困惑的人们少一些瞒怨和指责,多一些理解、支持和参与,激励他们积极上进,不断进取。 成人教育通过对成人政治价值观念的不断灌输,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政治态度、观念意识及理想信念。 2.规范功能。我们知道,现在的成人学员虽然思想较成熟,言行较谨慎,但他们的意识、思维、行为等较之以往已有了较大改变,可以说现在的成年人是很有希望与潜力的一代,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煜煜生辉的地方。但是,由于年龄、家庭、知识水平等因素制约,在一些成人学员的言行中,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着学习环境的逐渐宽松,成人身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不合规范的行为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原则上讲,成人学校对于所有成人学员在接受教育期间,对其学习、人际交往、服装仪表、品德、行为等都有比较明确、清楚的规范性条文予以规范和约束,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要求等也对每个人意识、行为予以严格的规范,从而使每个成人学员的行为、言行符合规范和要求。 强制性的条文规范——刚性规范,对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实属必然,也很必要,而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对于制约成年人的行为也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柔性规范,能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人的行为,任何时候都不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背道而驰;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更不能违法犯法;“个人利益”的获得与实现,必须要受到社会公德及法制的约束和限制。 三、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由于教育投资少,整体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仍是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潜在危机,所以需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对于成年人接受知识、更新知识、学历教育及上岗培训等具有十分显著的功效。 1.传递功能。这是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具有的功能。在成人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使我们的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 在“传道”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各种有用的文化知识,传递、输导给成人学员,通过持久、深入、由浅入深地不断传授,可以使成年人在成人教育中吸收、汲取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及现代科技知识。在成人教育中,教师是文化传递的直接者,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各种文化知识、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都会传导到社会成员的脑海中来,使他们充分掌握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工作岗位担任特定角色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从而对他们的一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受益无穷。 2.创新功能。作为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教师,对文化知识不仅有传递、解释、传承的义务,同时也有选择文化、创新文化、更新文化的责任。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革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不言而喻,只有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其中,不断地对旧有文化、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文化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 我们知道,成人学员是社会的劳动成员,也是社会某种职业的承担者,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而且也是为了改造社会、造福于社会,所以在学习中成人学员渴望学到良好的文化知识,和先进、有用的科技技能。 综上所述,充分认识成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是成人教育走向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认真总结成人教育的实践经验,探索规律,为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好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服务。这是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社会生活论文:做好环境优化创造和诣社会生活 “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是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环境风险同步进入高发期。创新落实“两个率先”建设目标,需要保持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但这与极其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之间存在矛盾,特别是人民群众对生存环境需求日益提升与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善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必将加重“保民生、保稳定”的压力。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地方禁、控、限项目呈现反弹、个别企业污防设施“开机迎客、关机送客”应付检查和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现象有所抬头的严峻形势,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环境执法效能水平,稳步构建和谐溧阳品位,是保障永续发展的睿智选择。 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永续效能 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作出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决策,这对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执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重组和结构调整全面加速,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投入力度,当然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同时面临新的巨大压力,突出表现在:大规模集中投资建设压力剧增,短期经济发展与环境监管的矛盾更加突出;降低环保要求保发展、“两高一资”项目和企业以牺牲环境“捞利益”的环境违法等行为出现反弹;突发环境事件仍处于高发期。应对环境执法难、难执法,环境矛盾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加强领导。 一要创新领导决策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升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要快速扭转并切实增强经济与环保并重、同步、优先发展的观念和依法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坚决有效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决策时坚决扭转重经济、轻环保的思维导向,要坚决杜绝以发展第一要务为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唯gdp论英雄的行为后果,切实减轻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效能、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效益,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全市环境质量。 二要创新环保责任机制。要强化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问责制、追究制,将“环保一票否决”真正落实到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和政府、部门年度考核、评先创优等各个方面,并通过量化指标真正达到与领导的评绩、职务任免挂钩,促进区域环保工作领导力度再强化,依法管理抓到位,环境监察升效能,优化环境促和谐。 三要创新环境监察机制。环境监察机构承担着一个地区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重任,其工作效能、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的优劣,环境安全程度的高低,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要切实加强环境监察机构能力建设,紧紧抓住扩大县(市)级人民政府权级管理范围的契机,创新举措快速扭转县级环境监察机构规格低、编制人员少、经费紧张、执法基础设施薄弱等现状,加大投入夯强环境监察机构的基础档次,加强培训快速提升监察队伍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环境监察执法管理能力水平。 二、拓宽思路,科学管理提升效能 应对环境保护任务加重、要求提高的新形势,环境管理必须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模式转变,拓宽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能,构建平安环境。一要加大投入,夯强环境监管现代化基础。要在现已建成环境监控中心、4座水环境自动监测站、3座大气自动监测站和在重点企业安装28台水、气污染物自动监控设施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进环境自动监控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点位环境状况“说得清”进程,并为有效实施区域环境补偿和“排污权”交易铺就现代化管理基础平台,促进环境监管科学化再上新台阶,快速提升环境污染事故和矛盾纠纷的预警控防能力水平。二要创新试点并推广“排污权”交易。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难,长期困扰着各地环保效能的提升。经济发展必将带来排污总量的增加,反应在环境容量局限性的矛盾将十分尖锐。加快探索试点、推广“排污权”交易,有利于促进排污单位积极主动提升科技发展的含量,科学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推动企业生态环境系统的优化改良。通过实施“排污权”交易,更有利于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促升发展。溧阳今年重点推进纺织、印染、化工、造纸、啤酒生产等行业试点“排污权”交易企业14家,要积极探索实践、总结提高、完善创新,进一步加大“排污权”交易扩面实施工作。三要创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防举措。要务实把握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契机,强化探索创新控防农业面源污染新举措力度,快速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指导、激励发展新型农业规模化合作经济,发展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绿色环保产业(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创收,环境优化。 三、优化服务,科学减排促升效能 在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和经济转型期的今天,环保工作的重点必须转向控减污染总量。要以科学发展理念积极指导和帮助管理对象规避环保风险,提高生产科技能量和控污技能水平,精准实施iso14000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提升企业环保诚信度和品牌档次。要创新实施《溧阳市循环经济规划》,认真总结在对42家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强化监控措施,淘汰落后用能设备68套,强力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污染减排工程措 施,连续三年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以及已通过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审核企业10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8家、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62家、建成市级环境友好企业3家的实践进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不足和急需完善的措施,创优指导和服务企业提升环保诚信品位促发展。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发展循环经济和污控项目的环保资金补助,形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互动推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优化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多措并举,强化执法维升效能 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依法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一要预警防范抓创新。要创新实施环境现场监察执法由“单一作战”向“综合立体作战”推进,着力扭转“走马观花、被动应对”向“聚焦重点、主动出击”转变,合理运用“蹲点式、伏击式、回马枪式”等监管执法方式,力争做到检查全面不缺漏,违法现行抓实证,同时加大节假日和夜间巡查、突击抽查力度,充分发挥其隐秘性、机动性强的优势,有效防范排污企业打时间“擦边球”偷排或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加强并同时科学合理安排特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实战演练,确保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安全。 二要重点监管上水平。重点要在推进、指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限期整治污染、实施雨污分流、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的同时,强化推进排污口安装流量计、cod、so2在线监测仪等高新技术污染监控设施,以及重点区域水、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并纳入环保部门污染源远程监控管理网络体系,真正做到随时掌控污染企业的排污情况,区域环境状况“说得清”、管到位。 三要环境执法严到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深度叠加和环境保护“执法难、难执法”的严峻形势,环境监管力度不能削弱而必须加强,环境监管尺度不能放松而有必要控紧,坚决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弊端。对环境违法事件的处理,坚守首犯教育优先、处罚为副、整改到位原则,对屡教不改、造成严重影响和经济损失的,坚决实施加倍征收排污费、上限罚款、限期停产整治、直至关闭等行政处罚措施;对造成特别重大环境影响的业主、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要依法采取行政或刑事处分措施,促进营造自觉依法保护环境的氛围。特别要创新实施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执法管理制度,能量化的坚决量化核准到位,该曝光的坚决曝光到位;进一步深化推进建设项目公众参与、环境质量日报和企业环境信息行为公开化等制度,不断创新环保工作公众知晓率,提升民众保护环境的参与率和监督水平;完善优化环保信息的部门、银行互动协作机制,扎实提升保护环境的执法效能。 四要科学运用税收杠杆引导调控环保行为。 要创新增强现行税制的生态保护功能,针对现行税种存在的适当性差、征收范围过窄、税负偏轻、减免过宽等缺陷,特别是有些税项对保护资源、控防环境污染起反作用的,要积极探索创新,完善加强税制立法,税种设定、范围设置、税率额度等的定位要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进一步增强现行税制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有效发挥环境成本在调控人与自然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完善加强现行税制立法,探索开征环境税,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力度。要尽快通过修订完善现行税法,使税收征管真正体现调控人与自然和谐的巨大杠杆作用,逐步过渡到环境税征管到位。要通过加大依法征管税收到位力度,在全面促进依法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环境污染防治基金的筹集水平,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尤其要在调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生产、经营产品和不法污染行为等方面创新举措,让环境成本以科学合理的税额融入投资、经营和消费成本。要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调整、控制的高能耗、高污染以及限制消费的行业和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加大以高税率征管力度,促进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强税务、环保部门的互动协作,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经营行为、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经营者,税务部门应依据环保部门的行政执法事实,对其课以一定期限、提高税率征税,并免除其享受减税或免税政策待遇;对长期守法的企业、经营者,予以减税优惠奖励。要结合生态市建设目标,加快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和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取消或调整不利于保护环境的优惠政策,合力推进转变科学发展理念,有效规范依法保护环境行为,全面促进绿色和谐社会建设。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瞄准重点,攻坚克难。依法行政,统筹兼顾。创新举措,共促“双赢”。 社会生活论文:浅谈思品教学社会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体式新颖,以其独特的编排风格和鲜活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认识和解决成长中的系列问题。该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亲近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以八年级思想品德《明辨是非》一课为例,我将取材于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打抱不平引入课堂,学生感到亲切,兴味盎然。我随即抛出一个思考题:到底什么叫打抱不平?并把电视连续剧《水浒》中的主题曲中的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入课堂,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得出打抱不平应该是正义感的体现,说明案例中的当事人不能明辨是非,没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接着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有关正义与非正义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课堂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明辨是非》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自由畅谈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做的,从中体会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的重要意义。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执教八年级上册《自尊自信》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个老人。二是一名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个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尊重他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结论,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 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上网。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思想品德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继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最终达到思想品德的课程目的。 社会生活论文:浅谈在社会生活中日本和谐文化的反映 摘要:日本的文化和精神极具特色,主要由中国、欧美及本土诸种因子混合而成。日本人自身创造力依靠引入外来文明得到启发,进而推进本国发展。日本文化的继发性形成了该民族学习和吸纳其他文化的价值取向。战后日本更是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从西方引进民主制度、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且与传统文化相整合,陶冶成一种新质的颇具东方特色的日本式的文明。日本正是依靠这种独特的文化和精神特质,踏上了其成功的现代化之路。正如戴季陶先生所说:我确信日本人具有一种热烈的“信仰力”。这“信仰力”的作用,足以使他无论对于甚么事情都能够百折不回,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能够为主义而牺牲一切,能够把整个民族打成一片。 一.日本人的服务意识 在日本,在任何场合是不用担心“露怯”的,因为任何地方都有详细说明。在新干线的列车上,每个座位的背后都表明了所在车厢和周围几节车厢的设施,注明厕所、垃圾箱、电话的位置,这些设施都用图案表示,如一男一女并列的图案,在燃烧的烟头上打上斜杠的图案,在说明的最后一行,又用日文、英文特别说明这些图案代表什么,如一男一女并列表示厕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日本的地图也十分周到体贴。走过一两条街,在街口就会有一张指示周围区域的地图,地图的设置不是上北下南之类的,而是空中俯拍式的,人冲着地图,就能立即找到前面、背后、右手边、左手边是什么,有人戏称,这是傻子都能看懂的地图。 日本的饮食可能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的胃口,但进日本餐馆点菜却绝对没任何担忧。每个饭馆门口都有一个橱窗,里面是用蜡做的仿真的食物,展示出来的食物内容、形状、数量和实际端出来的完全一样。橱窗里没有陈列的,还可以看餐馆内的拍成照片的菜谱,吃什么菜、需要多少钱,在吃之前就已了然于胸。 二.日本人的质量意识 在日本上街购物,面对满大街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用辨别真假优劣,日本没有假货,尽管放心购买。从外表看两条一模一样的珍珠项链,一条标价2000日元,一条标价20万日元,那2000元的一定是人造珍珠,而20万的则是天然珍珠。看看商品的标价,消费者大致就能猜出商品的档次和实际价值。 仅仅用不卖假冒伪劣产品来评价日本,恐怕还远远不够,实际上,日本人的质量意识几乎已深入到骨髓里。在日本,房地产商销售的都是装修好了的房子,入住时甚至只需买一盏灯。房子在住了一两年后出现木门、木地板变形、墙皮开裂之类的“事故”根本就不会发生,如果真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房地产商在10年内会给予免费维修。所以日本人家中木地板、墙壁、厨房、卫生间都平整、光亮如新,即使住了很久给人的感觉也好像是刚买的房子。 在日本,最舒适的是上厕所。无论是在饭店、商场,还是地铁车站或街边小饭馆,进到任何一家厕所,墙壁、地砖、卫生洁具等都锃亮洁净。没有诸如水龙头跑冒滴漏,也没有马桶漏水或厕所门插销坏了之类的“别扭”之事,而且厕所均无异味。日本公共场所的厕所很少见到有人站立一旁随时清洁,那么厕所是怎么保持没有异味的呢?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洁具本身具有除臭功能,二是洁具表面制造得非常光滑,水能将污物冲洗干净,三是下水道设计得非常科学,不返味。 铃木三惠子曾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日本人的质量意识,她说,如果美国人首先发明了电梯的话,那他们可能会满足于电梯能上能下就行了,但日本人一定会改造它,让电梯在停靠时,与楼层完全处在同一平面上。这里的确体现着日本人人本关怀的精神。 三.日本人的自律意识 日本是地铁极为发达的国家,在东京和大阪,地下都是空城,从地面上任何一栋高楼往地下走,都能通向地铁车站。去往较远的城市时,还有高速的新干线。但无论是在拥挤不堪的地铁车厢里还是在新干线的火车上,都见不到一点垃圾。在车站站台,会经常看到人们手里拿着饮料空罐、废报纸等各种垃圾下车,并将这些垃圾分好类后投进垃圾箱。 排队是日本的一景。乘车排队、在公园里游乐排队、去餐馆吃饭排队、上厕所也排队。即使在一些大饭店一楼的厕所也常常排着长队(在日本,宾馆、饭店、写字楼等厕所都免费向社会开放)。到此“方便”的过路人只要看见厕所大门外有一人等候,就会跟随在后面排队,从里面出来一个再进去一个,那安静和耐心的样子很难看出来是急着上厕所的。在日本乘滚梯也排队。所有站在滚梯上的人都不约而同地靠左边站立,留出右边的通道给那些在滚梯上有急事需要行走的人。 在街上有一个有趣的景象是许多女孩提的手包都是没有拉链的。手机、钱包、照相机等一览无余地放在敞着口的包里。女孩们就拎着这样的包挤地铁、逛街。与此相同的另一个景象是,在东京和大阪,地上地下都是鳞次栉比的小超市,里面的商品一直摆到了大门外,既没有工作人员看守,也没有防盗磁、防盗门之类的仪器把守,但据说失窃率并不高。 四.日本人的未来意识 从社会信用和国民素质看,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日本的企业亦以讲究信用、产品质量精良着称于世;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商场,地面都光洁如新,地铁的墙壁上也看不到乱写乱画的现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交警,汽车、人流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这种文化高度的和谐值得我们深思。 社会生活论文:文学社会生活个体生命重评文艺源泉 【内容提要】文艺源泉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给几千年来处于边缘地位的下层民众以文艺对象的中心地位。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文艺源泉被狭隘化。胡风的“处处有生活”之说是对文艺源泉论的补充,但胡风派对生活只看到了“斗争”的一面,而忽略了“和谐”的一面。文艺对象应当包括个体生命的各种存在方式。文艺创作的终极源泉是社会生活,直接来源是文艺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解释,是个体生命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文艺源泉论/社会生活/生命体验 【正文】 一 文艺源泉论是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是文艺思想的主导和核心;那么,强调社会生活作为文艺源泉的惟一性则是这一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单从哲学本体论讲,的文艺源泉论并无多少新鲜之处。从亚里士多德到车尔尼雪夫斯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一切唯物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都坚持文艺模仿或再现现实。自马列文论产生之后,文艺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又受到重视。作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者,并不否认文艺家的主体作用,他有关文艺高于生活的六个“更”字便突出了这种主体能动作用。不过,文艺源泉论的逻辑重点还是在于强调客观物质世界、现实社会生活的第一性、本源性,而这几乎是所有唯物主义者的共识。那么,的文艺源泉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地位究竟何在呢?笔者以为,在于他所说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内涵。将工人、农民和普通士兵这些最基层的人民大众的现实革命斗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文艺创作的主要对象并从理论上予以旗帜鲜明的倡导,这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文艺源泉论与其文艺功能论是密不可分的。 在的文艺观念里,工农兵群众既是文艺家师法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对象。其实,也是相信精英文化及其对群众的指导作用的。心目中的精英,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精英文化,便是无产阶级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一般精英文化论者不同,认为“精英”不能脱离群众。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对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估计过低,这主要是因新中国建立前后他曾发起一次又一次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然而,本人即是知识分子出身,他虽未把知识分子等同于精英,但他似乎也是把知识分子当作“准精英”的。“准精英”要变为真正的“精英”,必由之路便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同时深入工农兵群众,了解工农兵群众,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灌输到没有文化的人民群众中去。要当群众的“先生”,先当群众的“学生”。当群众的“学生”,实即了解群众,了解其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学习其朴实的生活作风,在这一过程中改造知识分子自己的思想,去除非马克思主义的成分,最终还是为了当好教育群众的“先生”。从工农兵中培养新的知识分子,也是扩充文艺精英队伍之一法。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收效并不太理想,要教育民众还得主要依靠由学校培养出来的或多或少受到封建文化或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而这些知识分子一直不太令他满意。为此,新中国建立后他一方面试图改革学校教育,培养新型知识分子,一方面继续号召包括作家、艺术家在内的一切知识分子深入工农兵,强调工农兵群众的革命斗争和日常生活实践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惟一源泉。要求文艺家深入到工农兵中去,是文化建设的一种策略:他希望作家、艺术家通过这种“深入生活”,真正具体、细致地了解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乃至语言习惯,创作出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又体现出无产阶级新文化精神的作品来教育群众,从而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二 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文艺思想既有其一贯性,又有较重大的不同之处。之前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虽说明了文艺“高于生活”,但更强调“源于生活”;之后,特别是提出“两结合”创作方法的1958年以后,他虽然仍号召作家“深入生活”,却更突出了文艺的思想精神即“高于生活”的一面。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建国前后的不同命运即映射出文艺思想前后期的不同侧重。40年代的特别重视“实事求是”,赵树理式的从农村基层成长起来的作家由于特别熟悉农民生活,其作品形式又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正合乎的文化建设思想和文艺功能观。然而,建国之后的,理想主义精神逐步压倒了实事求是精神,他希望文学作品能塑造出充分体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工农兵形象,而赵树理的“吃不饱”、“小腿疼”乃至小二黑、李有才、孟祥英之类皆难当此重任,所以,“山药蛋派”从体现“工农兵方向”的文艺先锋沦落为“中间人物论”者。于是,塑造出萧长春、高大泉之类人物形象的作家浩然理所当然地取代了赵树理的位置。 的文艺源泉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抹杀;然而,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如前所述,其主要贡献在于给几千年来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下层民众以文艺对象的中心地位。但在后来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工农兵的生活几乎成了文学创作的惟一对象。以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阶级、阶层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在解放区文学以及建国后三十年的大陆文学中很少见到。题材的相对单一不能说与这种文艺源泉论无关。胡风派提出的“到处都有生活”之说正好弥补了文艺源泉论在实际操作中的疏漏或偏颇。胡风并不否认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他认为文学反映的对象应当是一切人的生活和斗争,不只限于工农兵。从哲学本体论讲,胡风的文艺思想与并无二致,甚至在广义的文艺功能观上,他们也有一致之处,即强调文艺要教育人民,要为现实斗争服务。但在文艺的具体社会功能上,分歧就出现了:要求文艺直接服务于政治,配合阶级斗争,而胡风仍坚持“五四”时期鲁迅倡导的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功能观。他认为,文艺的作用不在于向民众灌输某种具体而现成的政治观点,而在于强化民族精神,医治民众“几千年精神奴役的创伤”,激发其生命的“原始强力”。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胡风反对将“人民”神圣化,他更偏重于把群众看作改造和教育的对象,虽然改造、教育的目的还是为之服务。因而,胡风文艺思想的思想启蒙色彩远远浓于政治教化色彩。正因重思想启蒙,胡风历来主张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冲突及人物自我的心灵搏斗,即各种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人生准则之间的斗争,特别是表现人的奴性与原始强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表现得异常复杂尖锐甚至惊心动魄;他们反对把人们的思想及命运转变简单化,反对把转变简单归结为外力作用。路翎对李季的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批评正体现了胡风这一文艺思想。其实,依照文艺思想,《王贵与李香香》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即用形象的方式证明“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的政治道理,这同《白毛女》证明“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一样,达到了用革命道理教育人民的目的。这个道理浅显易懂,虽未必能激发农民从精神上真正脱胎换骨,具备真正的现代意识,但却能激励其积极踊跃地参加到革命斗争中来。除了对文艺具体功能的理解不同,对“社会生活”的具体理解,与胡风的文艺思想也不相同。相比之下,茅盾本人的小说虽大多不以工农兵为主人公,因而不能成为体现文艺方向的样板,但他对文学创作对象的理解同具有更多的一致性,即都是从社会科学家或政治家、革命家的角度,将社会生活看作一个整体,将人看作阶级的人、群体的人之一员,从群体来把握个体;而胡风派看重的是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他们是从个体生命出发来理解民族与阶级,理解民族性与阶级性的。从这个角度讲,胡风对文学创作具体对象的理解更符合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更具有现代性。 但是,胡风派对生活的理解仍有过于片面化之嫌,他们对生活只看到了“斗争”的一面而忽视了“和谐”的一面。将社会生活理解为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固然有其真理性,但文艺表现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领域要比“人生搏斗”广阔得多:它可以是一种生存状态、生存方式,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或对人类生活与生命的一种感悟与理解,或人的一种感觉、直觉、情感或情绪、心境。对于诗歌来说,表现对象就更多是一种人生的感受与体验,或一瞬间的感觉与思绪乃至幻想、直觉。其实,作为诗人的与作为小说家的茅盾,都是很懂创作规律的,他们的成功之作并不去图解政治观念,而是表现了自己对生命的感受与思考。“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都是作为革命家的诗人真切而独特的生命体验。“战地黄花分外香”,“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固然是政治家和革命战士的体验,“人生易老”却是所有曾经沧桑的个体生命共通的感受。既强调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惟一源泉,又肯定“诗言志”的古训。“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命题既可作唯物主义的解释,又可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如果把“情”、“志”当作文艺的终极源泉,无疑属于唯心主义;但若把它们理解为文艺的直接来源,则并不违反唯物论: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才“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的。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可大致表述为:生活情志艺术 依照这种思路,对于现代西方的各种一直被称作唯心主义的文艺观,比如直觉说、情感表现说、本能说等等,我们若扬弃其哲学本体论部分,而把各种非理性的主观因素作为文艺创作的直接来源之一,也许更接近文艺的审美特质。文艺表现直觉、本能、潜意识等人类存在的非理性领域,它反映的仍是人的生活;不过,这不是人的外部实践活动,而是人的内在生命体验,而且表现的是19世纪以前整个世界文学史极少涉足的领域。如此说来,真是“到处都有生活”了!不是吗?卡夫卡和加缪们虽未深入工农兵,却也创作出了具有真正“生活”体验的文学作品。 关于社会生活是文艺作品的惟一源泉的命题具有永久的真理性,作家确实需要了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兵群众。只是我们不应把终极源泉理解为直接来源,把“生活”局限为工农兵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使现实主义作品,其直接来源也是作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或解释;所有职业,所有阶级、阶层的个体生命的生活或生命体验都是文艺作品的直接来源。那些反映工农兵生活的优秀作品,其价值就在于将以往很少被人关注的那些个体生命的人生体验进行了正面表现。我们衡量古今中外一切作品价值的标准,应当是看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深刻不深刻,或对生命体验的表现真切不真切、独特不独特、精彩不精彩。 我这里特别指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绝大多数作家们与西方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家们在对待文艺源泉问题的看法上是并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他们不论把人类现实生活理解为异化还是荒诞、多元,都承认作品表现的是作家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并不认为文学作品与作家、与现实生活无关。他们对上帝之死、对两次世界大战、对奥斯威辛集中营之类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耿耿于怀,没齿难忘,这些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形式的冒险正是为了表现生命体验的独特。形式主义批评家们对于探索文学形式上的审美特征功不可没,叙事学理论填补了以往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空白。但一切形式主义批评的致命弱点是割断了作品与现实生活、与作家生命体验的关系,将文本看作是与生活无关的独立自足体。这违反了文学创作的实际,违反了艺术的真正规律,因为作品总是要传达某种社会文化信息、表现作者的某种生命体验的。作家单凭掌握花样迭出的讲故事技巧,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在于独特生命体验与高超艺术技巧的融合。 社会生活论文:古代社会生活面貌探讨 作者:李佳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南宋时期,宋廷迁都杭州,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经济得到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海丰经济社会向前跨越。海丰与外地的经济贸易活跃,主要运销的就是海盐这一地方特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海丰县志》载:“邑东南十里为和丰滘,二十五里为新滘,一望沃野,水道不通,疍民有东西溪之别,宋师将舟至凿通之,闽广盐商诸泊聚于此。” 可见,海丰当时已成为福建广东渔盐商家汇聚之地,反映出海丰经济因盐商贸易而繁荣的景象。宋代海丰盐斤(盐)除运销两广外,还远销江西、福建、湖南等省。销售方式有“官般”与“通商”两种。 这一时期,汕尾地区的居民主要为主户和客户。所谓主户,就是当地的越族居民;而汉民则称为客户。原住民是自秦以来,历经多次战争劫难而遗存下来的越族后裔,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为疍民。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疍,海上蛮也,以舟为宅,采海物为生”。这些疍民们以舟船为房屋,以渔猎为生,传唱后世的汕尾渔歌也在宋代初步形成。南宋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云:“一为鱼疍,善举网纶,二为蚝疍,善没水取蚝。”汕尾地区越民在北宋仁宗时期曾遭受灭族之灾,北宋名将杨文广南征海丰南蛮十八峒,将历代遗存下来的越族后裔驱尽杀绝,迫使一部分再次下海为疍,一部分则逐渐被汉民同化。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海丰县有纳税主户1878户,客户7186户。由此可见,在北宋中叶,汕尾地区海陆丰境内的中原移民人数已经远远多于当地原住越民的人数。 两宋时期,汕尾平原地区居民多数以村寨为居所。这些村寨规模不等,但基本都筑有灰沙夯筑的高墙,非常坚固,稍大型村寨四角位置都建有炮楼用以防御外侵。位于海丰县梅陇镇西北的宋代金刚围古寨,时为金姓居民住所,古寨门楼两边灰沙夯筑寨墙为原建,高3米、厚0.6米、残长40米。海丰县赤石镇双空宫岭下的羊坑古寨始建于北宋,古寨呈长方形,东西面宽73米,南北进深92.6米,寨墙为灰沙夯筑,墙厚0.65米,高4.75米。古寨四周墙角各有一个方形炮楼,南北向各有寨门,北向为正门,门高2.19米宽1.26米。以正门为中心是一条大巷通道,巷道宽两米,南北走向,全寨形成三道十一巷的整齐布局①。赤石镇中建于南宋末年的新城古寨,呈方形构造,面阔92米、进深114米,寨门有三,正门坐北向南,东西各设侧门。寨门门楼高6.5米、宽5.75米、进深5.4米。寨内四角边缘各建置一个方形炮楼,每个炮楼都有小门通向寨内,四周围墙亦用灰沙夯筑,高5米、厚0.7米,古寨设计高大坚固易于守卫。 南宋末年,宋端宗和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南逃广东,汕尾地区海陆丰一代因此留有很多宋军及宋臣史迹。1276年,宋军南逃广东至海丰甲子港欲从东溪往西溪而来,但水道不通,宋军遂凿溪连通东西溪,兵船得以通过,随西溪到达丽江浦。由于宋溪的凿通,为闽广盐业的交易创造了极为良好的交通条件,故此闽广盐商往往在此泊船进行贸易。1277年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宋端宗等宋室进入陆丰甲子镇,驻驿于瀛江出海口的大胆山,待渡甲东,以图与文天祥南下义军会合,故而此山又被称为待渡山。汕尾地区人民在抗击元军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忠心报国的忠义之士。 宋端宗众人驻甲期间,得到甲子进士范良臣进食劳军三日,赐之为承奉郎,渔民郑复翁率其两子及各方义士勤王,被封为都统,他们在其后的历次抗元海战中先后壮烈牺牲。 两宋时期,随着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宋元战火所导致的人口流转,广东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加速发展。汕尾地区在这一发展期也获得的了较多提升机会,社会生活、经济状况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符号 一、宁夏清真寺装饰艺术的元素分析 (一)多元而又传统的装饰纹样 宁夏清真寺建筑中的装饰纹样不但传承了阿拉伯伊斯兰教的理念,还融入了许多本土化的装饰语言,呈现出既传统又多元的面貌,最常见的有几何、植物、文字三种纹样形式。首先,宁夏清真寺建筑的装饰纹样同我国其他穆斯林聚居地宗教建筑的几何纹样有很多相似之处,基本以方形、三角形、圆形、波浪形等为元素,通过组合、重复衍生出复杂的纹饰。中华回乡文化园清真寺内穹顶装饰纹样就选用了多角星形图案作为穹顶图案的基础元素,通过层层套嵌组合成放射状图案,令人联想天空和宇宙的博大无垠。其次,宁夏清真寺中的建筑装饰以植物纹样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因为教义限制人物和动物等图案的出现,伊斯兰教建筑装饰中植物纹样通常不以自然界中真实植物的原形出现,而是通过将植物的特色形态提取出来组成纹样。它们多以葡萄、藤蔓等植物为原形,通过抽象、夸张的复制和连接形成环形的、连绵不断的植物装饰纹样。最后,出自《古兰经》等的阿拉伯文字在清真寺建筑装饰设计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文字种类繁多、线条丰富,呈线型、环形排列,是宁夏宗教建筑特有的装饰设计元素。一般来讲,文字主要选用库菲体、纳斯黑体和斯尔西体。这些文字各有所长,从装饰角度分析,其实质都是富有韵律的线性变化,与植物纹样相得益彰,适合不同场合、不同界面的装饰需要,被广泛用于清真寺、拱北、道堂等伊斯兰宗教建筑中。尤其是楹联匾额这类中原文化元素在清真寺中的应用,更反映出一种文化的交融与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特征。以上三类装饰纹样都具有抽象、连贯、密集等特点,在其基本的装饰特性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伊斯兰宗教文化观念的符号化特征,一种万事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生生不息的宗教信仰。 (二)情感与美观并重的色彩搭配 色彩是人类情感的直接外化。在宁夏清真寺建筑中,装饰色彩呈现出情感与审美并重的特征。首先,宁夏清真寺建筑的色彩设计是在凝练自然景物色彩形式组合和装饰美感的基础上强化了色彩的纯度、明度,成为适合伊斯兰宗教建筑情感表达的主观装饰色彩。如清真寺建筑的装饰以白色为主,辅以其他丰富的装饰色彩,视觉效果华美、绚丽;而拱北陵墓的装饰色彩则大都以冷色调为主,看上去较为清雅、肃穆。其次,宁夏清真寺建筑装饰色彩的表现手法细腻、丰富,带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常用套色、渐变、平涂、贴金、描金等装饰手法对建筑色彩进行表现,这些手法充分考虑了建筑色彩的感官效果和肌理质感,令色彩更加传神、生动。中华回乡文化园金色礼仪清真寺大殿以描金法对大殿内外进行装饰,令建筑物呈现出一种辉煌华贵的效果。最后,宁夏清真寺建筑的常用色彩既融合了阿拉伯建筑的风格,又保留了中国本土艺术的精髓。一般来讲,宁夏较为传统和古老的清真寺建筑大都以灰色为主,这继承中国古代民居的主体风格,看起来低调、包容、柔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宁夏清真寺中开始出现了以朱红色为主的建筑,主要用于门楼、邦克楼等建筑和梁、椽、柱、窗、栏杆等建筑构件中,这是回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建筑中都极为罕见。如灵武怀恩清真寺邦克楼红柱白墙的装饰色彩。除了上述两种借鉴中国本土的装饰色彩外,宁夏清真寺建筑以蓝色、黄色、绿色的应用最为广泛,这些阿拉伯建筑的经典色彩通常用以表现明亮的色彩搭配,象征着沙漠地区穆斯林对于天空、对于生命的理解,是阿拉伯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和艺术认知传承。 (三)质感和形态兼修的民族工艺 宁夏清真寺建筑延续了我国前朝工匠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令建筑的纹样和色彩焕发了生气与活力,使建筑本身呈现出质感与形态兼修的美感。其中砖雕工艺、木雕工艺、石膏雕花工艺与琉璃工艺四方面最具特色:首先,砖雕是传统建筑装饰重要元素之一,因在户外耐久性较好而被大量使用。砖雕在宁夏伊斯兰教建筑中多用于清真寺的脊饰、影壁、券门、墀头的装饰,其主要以普通青砖或异形砖为材料,通过烧制、打磨、落样、雕刻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得以完成。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券门就采用了一座仿木青砖照壁,上雕刻“松月图”,质感朴拙、形态素雅,既美化了建筑环境,又展现了传统文化特色。其次,木雕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应用广泛。作为我国传统建筑常见的装饰材料,宁夏清真寺建筑的木雕装饰大都用于清真寺的廊柱、顶棚、梁枋等部位。木雕工艺图案性强,既可呈起伏状做高浮雕、透雕等各种效果,又可呈平面状,以低浮雕形式出现。同心清真大寺天花藻井就采用了木雕花卉作为装饰,工匠采用了贴雕手法将花纹浅刻于木头上,其质感虚实相生,纹理丝丝入扣。再次,石膏雕花是清真寺建筑装饰中特有的元素,主要有石膏组花、镂空石膏花以及石膏花带三类。其按照具体形态和大小的不同运用于清真寺的不同建筑部位,石膏组花大多以多角形、多边形或圆形为主,用于清真寺内外墙壁的基础图案装饰;镂空石膏花高低交错、起伏重叠,工艺复杂,欣赏价值也较高,大多用于阿拉伯经文或匾额的装饰;石膏花带主要以植物花卉图案为素材,通过二方连续并列重复,其长度随意,大多用于清真寺装饰柱、外墙的边、眉装饰。最后,琉璃本是汉族的传统手工艺,后被伊斯兰建筑借鉴,广泛用于清真寺的顶部、墙面、檐部。其特点是耐久性好、釉面光滑、清透,能够赋予色彩自然的光感。宁夏四旗梁子拱北,建筑的封顶全部采用了花色面的琉璃瓦,其色彩以绿、青、蓝为主,通体闪烁着沉着的光感,给人营造出庄严神圣的环境氛围。 二、宁夏清真寺装饰元素的文化符号内涵 任何形式都是精神内涵的符号化表现,从人类开始出现就逐渐对居住地产生了环境认识,建筑也就日渐出现了符号化的情感因素。在宁夏清真寺建筑中也能看到各类装饰纹样的情感再现,它们既反映出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义的遵从,又反映出伊斯兰文化本土化后的交融。 (一)图形元素的文化符号内涵 首先,通过对几何线条结构形式曲折等节奏的变化,单一图形重复使用是宁夏清真寺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一。这些装饰艺术手法呈现出虚实、远近、快慢的韵律变化,进而达到情感上的涤荡起伏。这种几何化的等距重复或渐变,形成宗教建筑稳定、庄严的形象特征,给人以万物相连、与宇宙无限相连的沟通感觉,极大丰富了建筑的造型语言,形成特有的符号象征区别于其他宗教建筑。其次,植物纹饰抽象画、构成图案化是清真寺建筑装饰的特有文化符号表现。伊斯兰教义反对偶像崇拜,因此在建筑装饰题材中少见人物、动物形象,常以植物的抽象形式出现。其常选用具有美好寓意的苹果、葡萄等植物的花或果为设计原形,通过装饰手法重复衍生,形成延绵不竭、无始无终的符号化特征,象征着穆斯林繁荣兴旺的美好愿望,这些元素符号弱化了具象形态造成的视觉焦点,通过繁复变化形成单纯而宏大的宗教建筑特征。最后,文字是每个民族文化传承最具符号特征的代表。伊斯兰建筑装饰中出现的文字不但具有装饰性,更重要的是直观反映出标志性伊斯兰文化特征。 (二)色彩元素的文化符号内涵 色彩作为建筑物主要的装饰手法之一,一直以来承载了典型的风格符号特征。任何一个建筑的色彩都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符号性外化。色彩鲜明、多样、辨识度高,具有直接反映民族情感的特点。灰色、红色的出现就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特征,它们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运用一脉相承。这也反映出宁夏清真寺在中国千百年的演变后所形成的独特艺术特点。宁夏清真寺建筑在色彩上用色大胆鲜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伊斯兰建筑重纹样弱色彩的特点风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穆斯林文化中既传统内敛又热情奔放的情感表达。 (三)材料工艺的文化内涵 任何建筑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必然需要选用本地特有的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这是建筑文化精神符号的标志性外化形态。砖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建筑材料早在千年前就被深深的打下了民族符号的标记,木构建筑中木雕装饰也是中国建筑的精髓所在,琉璃的烧制是传统陶瓷工艺的延伸。宁夏清真寺更是建筑地域化的代表,大量出现的砖雕、木雕、琉璃等工艺无不反映出中原文化对回族文化的影响,也从侧面映射出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设计的国际化、同一化趋势日渐蚕食着世界各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宁夏清真寺建筑以其鲜明的装饰艺术特征成为地域文化与宗教文化结合的典范。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建筑符号学的出现有助于我们将视野集中于人类创造建筑文化的体验形式。我们要深入领悟其中的美学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保持区域内文化特有的符号特征,总结与凝练不同文化符号体系下的逻辑规律特征,使设计走向地域的繁荣,从文化精神高度实现当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作者:张豪 吴雪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装饰设计 1建筑装饰行业中存在的“非低碳”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且各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特别是为了追求个性化和高档次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使其就给我国的资源造成了高能消耗的现象。且据实践调查表明,建筑室内装饰设计中的“非低碳”现象特别的严重,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设计人员对低碳设计的概念模糊,且设计的条件也不是很完善,以此就制约着低碳理念建筑装饰设计发展,并且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制约着低碳设计的发展:第一,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就没有低碳环保设计的意识,只是一味的追求高档次的装饰设计;第二,缺乏具有低碳环保功效的装饰材料,有低碳环保功效的装饰材料,其价格也是非常的昂贵;第三,采用低碳理念来装饰的建筑,其装饰的成本也是非常的高,且室内装饰企业的获利也不是很理想。 2建筑装饰设计‘低碳化” 在目前建筑装饰设计中,设计人员采用低碳理念,已逐渐形成一种现代化潮流的形式,并且在装饰设计的每个细节环节中,都做到低耗量、高环保的功效,已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关注。而轻装修重装饰的低碳设计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且建筑装饰的轻装修重装饰的低碳设计理念,主要是以满足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来重视设计方案的内涵。在轻装修重装饰的低碳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以装饰为主、装修为其次的理念进行设计,且对不必要的墙体、隔断墙、复杂结构等不具有实际用途的都可进行简化,尽量做到装饰结构简单、使用功能合理就可,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使其还可创造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1]。 3低碳环保节能型的装饰材料应用 3.1少加工、多自然的生态材料 设计人员在建筑装饰设计的过程中,要想使建筑装饰融入低碳理念,就必须要以装饰工艺简单、生态环保、使用寿命长等要求为目的,从而来设计一系列的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结构,使其还可具有一定独特性。设计人员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尽量要求使用的装饰材料为藤制材料,具有一定生态功效的装饰材料,从而让装饰材料和居住的人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并可有效的确保人们的身体不会受具有化学毒性材质的侵害。使用藤制材料作为室内装饰,不仅能够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且还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生活工作空间环境。 3.2环保、无污染的绿色材料 选择环保无污染的绿色材料为建筑室内的装饰材料,可有效的防止高能源的消耗。并且因为绿色材料具有无毒无害、隔热隔音、防臭杀菌等多种特点,使用在室内装饰中,可有效的预防甲醛、苯等危害物质伤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此同时,环保无污染的绿色材料还可有效的改善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使其达到生态化的效果。 3.3高新科技、节能材料的选择 目前随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品质的提高,高档次生活工作空间,已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方向。为了使低碳理念对建筑装饰设计所融合,又能使高科技的装饰材料所运用,通过选用高科技节能材料就可实现低碳的真正理念。但目前有部分打着节能环保的旗号,来谋取经济利益。因此,在选用高科技节能材料时,如太阳能、风能、等产品一定要提高警惕。使用高科技节能材料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档次,又能维护人们的体能。 4低碳管理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运用 4.1建筑装饰施工中施工人力的管理 在建筑装饰施工过程中,人力是建筑装饰施工的主体,对于节能施工技术也都离不开人力来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所以,提高建筑装饰施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工艺水平,是必须要采取的措施。且还要使建筑装饰施工人员意识到低碳管理的目的,以及低碳管理的内涵。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低碳理念的培训,让施工人员从意识上认可低碳管理的重要性,促使养成自然性的节能习惯。 4.2对施工过程中物力的管理 在建筑装饰施工过程中,除了人力重要其次就是物力的重要性。在建筑装饰中电、水、装饰材料是主要物力,因此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对物力实行管理。对于建筑装饰材料的管理,要用过需求量控制使用量,若过度的超量必须要了解真实的情况,使其防止浪费。对于水电的管理要通过安排专人进行看管,使其达到人走电水停的目的。 4.3对于施工机械的管理 对于建筑装饰施工机械的管理,相关人员要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若是低效率、高耗能的机械设备一律禁止进入到建筑装饰施工现场,并对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以免影响建筑装饰施工的进度和施工的质量。 4.4装饰材料尽量要求工厂化生产 通过要求建筑装饰材料工厂化生产,不仅可预防施工现场产生噪音,还可有效的预防施工现场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采用工厂化生产还可有效的节约人力资源的支出,并可提高建筑装饰施工的进度[2]。 5实现建筑装饰设计低碳化的几点思考 5.1健全相关制度 目前很多的人为了谋取经济额度,就会打着低碳材料的幌子,到处的贩卖伪劣的装饰材料,且又由于低碳产品的管理还不怎么完善,使其消费者也就提高了警惕。因此,为了使低碳产品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使其维护低碳产品真实的价值。那么就必须要健全相关制度,使装饰低碳产品能受法律的保护,从而可使低碳绿色理念可以得到实际的发挥。 5.2从具体细节上将低碳装饰理念落到实处 要想建筑装饰设计中融入低碳理念,设计人员必须要从细节的设计规划中就要把低碳理念给呈现出来,使室内装饰能够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与此同时,装饰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掌握室内有毒化学物排放的主要原因,从而来实施合理的低碳装饰。通过从细节上将低碳理念落到实处,可提高建筑装饰低碳环保的功效。 5.3低碳材料企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要使建筑室内装饰能够达到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效果,就必须要从建筑装饰的材料来控制和管理。要想装饰低碳材料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政府的支持是绝对离不开的,也只有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支持,才可使建筑装饰低碳材料得到合理的发挥,也才能使装饰材料市场得到管理,从而创新出更多样品、更多优质、更多功能的建筑装饰低碳环保材料[3]。 6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中融入低碳理念,不仅能够使装饰设计结构更加的新颖,还可确保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健康。通过运用低碳装饰材料,可以从基础上满足建筑装饰绿色、环保落到实处。 作者:张廷婷 单位:山东雄狮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论文 1社会因素 自古以来徽州地区人民重视教育,尊崇儒家思想与文化,有尚读之民风,曾经出现过“父子宰相”“四世一品”“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盛景。徽州商人被广泛称为儒商,他们重视道德礼仪,认为在生活和商业上传统的道德礼仪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商人民居空间和建筑的设计中充分的体现了对传统道德礼仪的尊重。明代中期到清代前期(乾隆时期)是徽商的兴盛期,且在清朝中期成为了中国商帮的翘楚,商路遍天下。有几方面原因促使了徽商产生与兴盛:在地理上,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具有占大部分面积的山地,大面积的山地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得徽州盛产木料与茶叶。在历史背景上,徽州地形复杂,而且居住在山间盆地中,难攻易守,很多在战乱中的中原人口迁入徽州,使徽州更加无法在农耕上自给自足,进而促使徽州人民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徽商是在人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下徽州人多从事手工业,并且走出故土谋生而产生的。自古就有深厚的文化沉淀的徽州地区,受儒家的礼仪教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徽商乡土观念浓厚,在外经商取得成功后多“衣锦还乡”,回到徽州兴建宅舍,留下了在中国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上都大放异彩的西递、宏村等建筑。设宗族祠堂为家族建筑群中的重中之重,宗祠是为后世族人提供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谨记等级礼法的场所。在建设期间不仅在建筑选址、构造以及布局层面上非常注重,而且装饰层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追求奢华和过度修饰,仅在匾额和碑刻上有基本的装饰,有劝勉后辈勤俭持家本分做人之意。在伦理礼教上的教化和约束,是对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在徽州的建筑、书画以及手工业等等多方面有所体现的刚柔并济并且兼容并包的审美特征,是因为避乱的中原百姓与土著居民的混居,形成的多元文化与徽州的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而形成的。 2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 徽商民居的典型特征与建筑色彩便是“青瓦出檐长,马头白粉墙”。黑、白、灰三色是徽商民居建筑的色彩,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体,显得分外质朴与优美,徽派民居建筑单色调的色彩使人产生宁静和释然的情怀。内部空间的装饰色调,要比外部丰富很多,主要以古朴天然的木材材料本色为主,并配合精彩的木雕,布局疏密有度,雕饰形成的肌理和阴影效果表现自然的肌理,豪华宅邸为显示主人的经济实力在重要装饰部位还施以金粉,以显得富丽堂皇。 2.1木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木雕艺术的顶峰时期是在明清时期,木雕的精品不胜枚举且出神入化。木雕在民居装饰艺术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且成就最高,因木材的质感相对柔和且带有生机,加之木材质地柔软、可塑性极强,不仅可以刻画出复杂的图案而且在层次上也可以达到玲珑剔透的效果。因此木雕的题材也最为广泛。在地理环境和工艺水平上所存在的差异,使得民居木雕装饰图案的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徽州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徽商民居中所体现出的木雕艺术,在明代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在清朝时进入了鼎盛时期。徽商民居能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繁盛,木雕装饰大量运用在徽商民居建筑的结构和装饰材料中。古拙朴美、造型饱满、神态生动夸张是徽商木雕在造型上的特征。木雕浅、深、透三种技法结合使用,不仅仅体现出工匠们精湛的雕刻工艺,而且充分表达出木雕层次丰富分明,并且处理出前后虚实各种效果,艺术性观赏性极强,可以在木材上构造出许多精美的造型。富有张力的形态,流畅细腻的线条,将硬质的木材雕刻出柔美的缠枝造型,且脉络清晰,立体感极强。在充分的写实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抽象加工,使得纹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并富有强烈的自然气息。如同儒学教育课堂的徽派木雕,每一个木雕都是在述说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人在耳濡目染中学到理学的思想精髓。一件件木雕的精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总体来说,木雕的装饰艺术性在徽商民居中运用的最为广泛,不仅拥有繁多的品类,各异的题材,徽商民居木雕装饰从整体来说,繁复细腻是清代木雕的主要特征,整体上的感觉“谋篇”不足,但对于细节的刻画往往游刃有余。只要目光所及的厅堂内皆是木雕,整体处理的过于繁密,失去了重点,但是局部观察却完美无痕。流传至今的徽商民居木雕装饰艺术,仍然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2.2石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在工艺上和技术上都有很高成就的石雕艺术,因石质材料具有坚硬耐磨、经久耐用、防潮防水等特质,多用在建筑中需要防潮和受力的构件中,能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如柱础、台基、石鼓、石狮等,但石雕相对木雕和砖雕难雕,因此在民居建筑中不如木雕、砖雕装饰运用的广泛。远远不及木雕的装饰范围广的石雕因受限于石材本身的特质,徽商民居中石雕常出现于台基、柱础、石狮、漏窗和牌坊,石材对雕刻工艺的要求很高,相对难雕,其中透雕最为精美和绚丽,因此一些制作工艺复杂精彩的透雕只有在财力雄厚的商人民居建筑中才能欣赏到。无论是华丽还是朴素,精巧还是古拙的徽商民居石雕艺术,都显示出了雕饰工艺的精湛以及徽商雄厚的经济基础。其装饰图案也是以民间最为朴素的表达吉祥幸福寓意的题材最为广泛,表现出了强烈的乡土情结。 2.3砖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以砖为原材料的雕饰艺术是砖雕,它模仿石雕,却远比石雕经济和易雕刻,而且具有石雕坚硬、耐磨、防腐等特性。选题包罗万象的民居砖雕内容,主要为吉祥寓意的图案,不仅有几何纹样、花草鸟兽还有神话传说等等。其中,最经典也最精美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的砖雕。徽州地区重要的民间工艺形式是徽商民居中运用的砖雕装饰手法。徽州的民间匠人,不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赋予其装饰美感,运用了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却创造出精美装饰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形式非常灵活的砖雕,达到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的装饰效果。出现在徽商民居中最早的砖雕,简单不精细的表达形式,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趣味;随着徽商的崛起,其财富也在飞速增加,对工匠酬金成本没有了约束,砖雕的艺术向着内容复杂多样、线条华美、层次感丰富的方向发展,成为了最具典型的徽州砖雕艺术形式。在清代徽商成为了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家宅建造的资金充沛,砖雕技艺则向着更复杂和细腻的方向发展。工匠砖雕精巧的技艺可以塑造出更为丰富的情节和层次上的变化,远近景的表达更加的细腻,最多时有八九个层次。现代,因其地域性的审美传统和砖雕本身的观赏价值,徽州地区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仍是砖雕。很多的徽州民间艺术家至今仍掌握着这种精湛的技艺。便于取材、形态精美的砖雕,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彻底融入了徽州人的生活。总的来说,徽州民居建筑中的砖雕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高超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3结语 徽派在民居建筑装饰形式上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在自然环境之中建造建筑,建筑的形态应该是遵循自然并且结合自然的。其次,人类建造住所,是为了满足自身生理上的需求,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在改造的建筑形态中有所体现。再次,时代与地域的社会结构、地域文化、人文环境、时代背景对建筑所形成的形态影响巨大;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徽商民居,作为财富和身份的表达载体,徽商民居建筑形态是商人经济实力的最终体现。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的思想层次提高与心理诉求对建筑形态的影响。徽州传统文化基础深厚,徽商大多数受到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与封建礼教的观念根植内心,因此宅院布局的建筑形态严格的符合了封建礼教的秩序,且经商走南闯北见识到各地的建筑,商人的综合性审美在自建宅的建筑形态中也会有所体现。经过时间的长河,风化斑驳了的雕饰艺术,青石街道被岁月磨平磨亮,三雕艺术寓意深远,透露着浓浓的商业文化气息“商字门”,让人徜徉其中,无不为之惊叹,这些民居都是具有中国地域和时代特色的艺术精品,不仅传承着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和精神理念,还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在感慨其磅礴气势、庄重浑厚、清新细腻的气息的同时,还在凝思着我们今天的建筑。徽派传统的民居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它历经岁月的外衣,还有其内在的文化精神。 作者:马荣 朱毅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建筑装饰效果图计算机软件论文 1三维建模 建立三维模型是绘制建筑装饰效果图的关键。3DSMAX建模主要有参数化几何体建模、图形编辑建模、Poly-gon多边形建模、NURBS曲面建模。比如:参数化建模可以直接生成标准几何形体,利用参数调整几何形体非常方便(因为物体是由几何形体组成的,所以利用参数化建模可以建立物体的基本体块),一些较复杂的形体可以用图形编辑建模。再如:Loft放样命令,在制作室内棚角线、镜框时可以先绘出截面图形再进行路径放样,这样充分利用了这个命令的功能,使建模更轻松。Extrude挤出命令,在制作门窗、墙等物体时,都可以先用矩形、圆或线等工具绘制并组合在一起进行挤出。这样做出的物体非常美观,简单而不复杂。Lathe车削命令主要是制作一些柱头等有特点的物体,用二维图形绘制出复杂的图形进行旋转成三维物体。另外Polygon多边形建模命令也是常用的命令,在创建复杂表面时,细节部分可以任意加线,在结构穿插关系很复杂的模型中就能体现出它的优势。NURBS建模是复杂的曲面造型建模专业工具,能制作出表面特殊效果的模型,尤其是流线型模型更美观。以上是3DSMAX建模的常用工具,熟练掌握各种建模工具的功能后,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机器的工作负担,也就是说在建模时应尽量减少模型的面数,尤其大场景文件一定要减小MAX场景文件,这样渲染的速度也会快一些。根据经验,近处离相机近的物体面数要足够用,远处物体可以减少面的数量或用一些贴图来替代,这样能大大提高机器的运行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 2材质和贴图的制作 3DSMAX中的材质和贴图功能非常强大,可以描绘和模拟建筑装饰物体的颜色、高光、透明度、粗糙和光滑等各种属性。除了使用标准材质还利用多维/子对象材质、双面材质、无光/投影材质、顶/底材质,制作特殊效果的高级材质。制作的金属、璃玻、木纹、大理石等材质非常逼真,都是建筑装饰效果图常用的材质。我们选择的贴图有的是照片需要加工处理调整,有的需要绘制纹理效果,这些工作都是由Photoshop软件来完成的。比如大理石材质的制作:它的特征是表面光滑,具有反射效果,制作时在漫反射颜色通道中要添加平铺贴图,设置高光反射和光泽度参数,在平铺设置的纹理通道中添加一张大理石的位图,设置它的水平数和垂直数,在修改面板中添加UVW贴图坐标修改器,参数设置完成。玻璃材质的制作方法和效果通常采用“假反射”,使用这种贴图方法制作的材质和使用光线跟踪制作的材质相比,可以减少渲染时间,比较适合对玻璃反射效果要求不高的场景中玻璃材质制作。我们还可以利用贴图坐标、贴图通道进行贴图,模仿真实的材质在物体表面的效果,以达到最佳的最完美的仿真效果。 3灯光效果 3DSMAX提供了两套不同的照明系统:一套是模拟照明系统的标准灯光,一套是基于物理特性的光度学灯光。两套灯光系统各有优缺点,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如果是Va-ry渲染器,可以使用Vary的灯光系统,会获得更真实的渲染效果。常用的灯光有TargetSpot(目标聚光灯),由光源和目标点组成,两点可以分别调节,产生圆锥体或矩形锥体的照射区。TargetDirect(目标平行灯)和目标聚光灯的区别就是它产生的是圆桶形或方柱形的照射区域,可用来模拟自然光线照射效果。可作为主光源进行投射阴影。FreeSpot(自由聚光灯)与目标聚光灯基本相同,产生锥形的照射区域,只是无目标点可调。FreeDirect(自由平行光)与自由聚光灯相同也是无目标点可调,产生平行的照射区域,特别适合做一些动画的灯光效果。Omni(泛光灯),点状发光方式,向各个方向发射光线,类似于家中的白炽灯,适合做高光,还可做特殊光源。以上灯光在建立之后都可以进行类型转换,阴影设置,倍增参数聚光区和衰减区的调整。比如室内灯光的建立要以一盏灯为主光源,建立阴影,照亮全局,其他灯光都可用排除法只照射物体本身,其他物体不被光源影响,这样就达到了单独照射某一物体的效果。桌椅、沙发等物体都在统一的灯光照射下既打亮了物体又有整体感。Skylight(天光)主要模拟日光效果,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圆形屋顶覆盖在整个场景之上,因而可从各个方向对场景进行照射,可以很好地模拟天光的漫反射效果。 4摄影机 就是为建筑装饰效果图选择合适的角度,决定画面的构图,影响场景建模。3DSMAX提供了两种摄影机:目标摄影机和自由摄影机。区别在于目标摄影机有目标点,而自由摄影机没有目标点。前者适合用于建筑装饰效果图的应用,后者应用于动画的制作,它的方向能够随着路径的变化自由变化。常用的手法是仰视、俯视和平视。相机一般在顶视图左侧的位置,从左侧观看符合人的观察角度,这样看建筑物就比较高大、雄伟。但作鸟瞰图时,多采用俯视,以便为效果图渲染出更加精彩的大视野画面。平视手法一般应用在室内装饰效果图内。 5渲染 3DSMAX中渲染三维场景时,首先采用低分辨率渲染观察效果,然后在输出正图时采用需要的分辨率进行渲染输出。比如要输出一张A3的图纸,要用3508(宽)×4961(高)像素,分辨率300像素/英寸,输出分辨率尺寸的计算方法可在Photoshop中计算,建一张A3的新文件就可查看到宽、高、分辨率的尺寸。渲染文件的格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有BMP、EPS、TIF、JPG、TGA等图像格式。BMP格式是Windows的图像格式,其文件太大不便于保存。TIF格式主要用于输出要求较高的出版、印刷等设计领域。JPG格式最大的特点是压缩量大、文件小、有一定损失但对于我们非专业输出是看不出来的。TGA是建筑效果图最实用的格式,它可以利用Alpha通道来分离背景和建筑物体。还有TGA可以生成序列图像来制作动画。其他动画文件格式AVI、MOV也是常用的。 6Photoshop后期制作 在后期处理过程中,通常要添加更加生动真实的素材,如人物、汽车、天空、植物和相关的配景等使场景更完善,以达到统一、协调、逼真的效果。采用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来制作完成。配景素材添加充分利用图层、蒙板、调整色阶、曲线、亮度、对比度等工具来增强画面的效果。计算机三维建模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由于最后的要求不同建模时还要考虑到材质、灯光、渲染方面的问题,所以考虑建模的方法是实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要多研究建模的方法,即使一个软件其建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平时多学习命令熟悉使用方法。多学几个软件建模,既简单又提高工作效率。平时多积累一些材质、模型以及贴图、后期制作的素材,这样用起来既方便,又能节省时间,还能提高工作效率。绘制建筑装饰效果图是一门新的学科,工程师和设计人员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掌握绘制建筑装饰效果图的方法,还要有一定的美学知识、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绘出精美逼真的建筑装饰效果图来。 作者:赵岩峰 胡永刚 单位: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 齐齐哈尔业之峰美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建筑装饰材料课项目教学法论文 1在建筑装饰材料实际教学中进行项目教学法的程序步骤 1.1创设项目教学法的学习情境 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来说,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与日后的就业过程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实用的基础之下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同时,精选两到三个较为典型的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并且将装饰工程的施工图作为背景。让学生在对施工图进行识读的基础之上,进而完成案例工程项目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材料种类方面的统计,再进行材料任务单的编制。 1.2课程体系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行结合,并且围绕项目开展教学与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的整个过程当中。建筑装饰材料这门课程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就是通过一些真实的或者说是仿真装饰项目,再根据材料的任务单做好编制工作,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选购的材料,进而开展一系列的教学以及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直观的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在一种较为真实的环境之中,学生通过直接的体验,学习有关的知识体系,促进日后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3对于材料的选购 建筑装饰材料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材料方面性能以及物理指标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在选购材料方面的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要引导学生依据工程项目的材料选购单到市场上模拟选购材料。学生在制定出相应地选购表以及有关材料的规格、型号之后,再到装饰市场和商家做一个洽谈,最终完成材料的选购任务。 1.4评价 评价对于项目教学法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起到的是一种考核与总结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当中,每个活动小组都需要汇报行动情况,进而对小组最终的结果做一个深入的分析总结。每个小组通过经验的交流,分析其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教师再做一个最终的评价。 2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1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选取的工程项目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最初阶段,所给的工程项目不可太过复杂,因为过于复杂的项目会使得学生有一种畏难的情绪。比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办公室的项目开始装修,在有了一些经验基础的条件之上再可以选择一套较为典型的家装项目给学生实践,到了第三次的时候可以依据之前的选购情况,选取一些合适的建筑装饰项目,例如,酒店、商场等一些稍微复杂的工程项目。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当注意的是所选取的材料应具备两重性:一种是工程项目或者是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另一种是最新的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材料。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教学的开展更为顺利;另一方面能够使得书本上的知识体系能够较好的与实际的工作环节相衔接。 2.2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以职业环境当中的行动能力作为它的目标,以一系列的行动过程作为它的途径,以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自我构建的过程作为它的过程,以所设置的计划作为它的方法。根据其中的内容特征,做到精心的去策划,在组织与分配人员做到科学合理,并且做好部署的工作,注重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一项装饰项目当中,所涉及到的材料品种是众多的,所以需要制定一个选购计划,并且分清主次。注重团队之间的协作配合,在每个小组之间既要分工也要合作。在进行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之中,应当加强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也要去关注学生个体的特长。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沟通方面、有的同学适合信息的收集。这些方面的不同就需要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好学生的特长,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和商家之间的交流方式,有一部分学生事先的计划拟定的很好,但涉及到实际的采购就变得怯场,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就导致了整个采购计划全被打乱。在这个时候,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计划做及时的调整,促进采购任务的顺利开展。 2.3收集充分的信息 在材料采购任务开始的前期阶段,需要经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的信息,需要引导学生先对材料的知识、技术性质等具备一定的认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能够通过样本示例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能够通过视频资料等方式呈现,甚至也可以创设一个仿真的工程建设情境,通过使用的不同材料演示各种材料在装饰工程当中最终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教师也能够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工程项目,直接的去感受材料在工程装饰当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这种材料的认识。在经过这些方式的信息收集之后,学生对材料就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在和商家商谈时,也变得有话可说。 3结语 在建筑装饰材料教学过程当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使得学生将理论方面的知识与实践活动有了一个紧密的结合。这种方式的采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丰富其工作经验。同样,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的目标、专业的性质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等,进行合理的组合运用,进而促进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更为高效的利用。 作者:赵新宇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建筑装饰工程造价论文 日前,建筑市场在我国的发展不断加快,建筑装饰工程越来越成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建筑装饰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高,只有提高对工程造价的重视程度,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要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提高建筑装饰企业的利润,使企业在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但在实际中,大多数建筑装饰企业并没有系统、全面的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与控制,造成了利润率的降低,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必须探索新方法,切实有效的进行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创造更大的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一、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组成 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所组成。第一:人工成本,主要是指在建筑装饰工程中所支付的人工工资、器具费用、劳动力市场管理费、医疗保险费用等。所占比例大概为建筑装饰工程总成本的百分之八。第二:材料成本,主要是指建筑工程中装饰材料(包括半成品和成品建筑材料)所占支出的费用,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八十左右。第三:机械成本,主要是指与项目中所用的机械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购置费,维修保养费和折旧费等。第四:管理成本,包括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者工资,通讯费,水电费,办公费用等。以上几点包含了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所需的绝大多数成本,所以合理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机械成本和管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实际中,要切实有效的控制以上几点成本还有很多问题,因此必须找到问题的所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控制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所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装饰工程在设计中成本预算不合理 设计阶段是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良好的设计能保证工程施工的秩序,同时有利于高质量的完成整个工程不被返工。但在工程实际中,建筑装饰工程在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往往不被企业管理者所重视,设计人员与工程管理者没有进行全面的沟通,这往往导致设计人员所设计出来的施工方案耗资巨大,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加大了工程成本。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管理者对设计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导致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利益,做出来的设计方案可行性不高,在实际施工过程出现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问题,延长了工期,增加的返工的可能性,从而加大了整个工程的总成本。 (二)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市场价格不规范 由于建筑装饰工程和一般工程有所不同,对不同的装饰材料需求量很大,而市场上各种装饰材料的价格差别巨大,一些商家为了追求高利润,利用建筑材料市场在管理上的漏洞,出售的装饰材料往往价格偏高,质量偏低。不仅在无形中提高了建筑装饰工程成本,而且降低了工程质量。而且装饰材料在地域上价格差距也很明显,建筑工程造价人员很难了解到这些材料的真实价格,从而使控制工程造价变得愈加困难。企业管理者要想降低工程造价,采购到低价格、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就必须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 (三)施工管理不严格,定额管理不规范 由于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有些人对定额不甚熟悉,导致在定额计算时,工程量换算存在问题,套用定额现象比较明显。施工单位往往利用这一漏洞,提高预算成本。尤其是这种套用定额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造价。同时,建设单位的管理者对建筑装饰施工的了解不到位,管理不严格,还会导致施工单位在选用建筑材料时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给建设单位造成了极大地损失。 三、建筑装饰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建筑装饰工程在设计中成本预算管理 一个高水平的设计方案不但能提高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使返工率降低,还可以缩短整个工程的施工周期,降低工程成本。所以加强建筑装饰工程在设计中成本预算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第一,设计人员和造价人员的沟通必须有充分的沟通,使造价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设计人员有意识的降低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第二,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者必须加强监管力度,督促设计人员优化设计方案,进而降低工程的返工率,降低整个工程的总成本。 (二)广泛搜集建筑材料信息,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 建筑材料种类繁多,鱼龙混杂,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者必须广泛搜集建筑材料信息,时刻注意建材市场的变化,组织专门的采购人员到市场中进行调研,全方位了解建材的市场价格。只有这样,采购人员才能保证购买质量高、价格低的建筑装饰材料,从而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不仅如此,建筑材料工程项目管理者还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管,对于用于施工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有效控制施工质量,降低返工率。只有这样,降低建筑装饰工程的成本才能进一步得以实现。 (三)加强施工管理,避免定额混乱 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全面了解。在定额管理方面,管理人员更要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额的管理强度。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定额的质量,加大质检力度。有一些新材料在额定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管理者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补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新方案。保证定额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使造价的计算更加准确,降低工程成本。 四、结束语 建筑装饰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控制工程的成本也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事情。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在保证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缩短工期,避免返工,管理人员,设计人员,造价人员以及采购人员都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同样也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只有这样,建筑装饰行业才能蓬勃发展,在将来为我们的生活更好的服务。 作者:李娅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监理 1装饰工程施工监理要采用主动控制的方法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监理应当采用主动控制的方法,简单的旁站监理甚至只是等待报验检查的监理方法,极容易埋下质量隐患,对工程进度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大幅增价工程造价。在开工之前,施工监理要主动进行图纸会审,积极发现图纸上存在的错、漏、缺项,以免图纸流于形式造成施工后产生大量变更、返工问题;监理自身应当主动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施工监理制度、施工监理管理结构等,针对项目特点和关键工序制订出有针对性的监理实施细则;在施工中要实行装修工序样板引路制度,严禁无样板、无试验即进行正式施工的现象,包括如砌体样板、抹灰样板、镶贴样板、门窗样板、吊顶样板等;在材料使用上,要主动对材料进行检测,一方面确定施工中所应用的材料规格、品种符合设计要求,另一方面保障材料达到绿色环保标准,包括材料定货、材料进货、材料现场配制、材料现场使用等方面。 2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监理应采用行之有效的监理手段 2.1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监理要做到明确清晰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监理中,最忌东一锤西一棒、监理自身迷迷糊糊的情况,一定要做到明确清晰,找准关键点、找准监理要点,采用行之有效的监理手段进行监理。监理人员在施工监理过程中,应当以正在施工的部位或工序为重点,定时不定时的进行监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令施工方纠正,避免质量缺陷的发生和陷蔽;在隐蔽工程、工序交接时要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隐蔽和交接,一些重点部位应当实行旁站监理以对重点部位进行严密监控;同时,施工监理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观看,还要应用大量测量手段,如开工前的定位放线核查、施工中的轴线标高核查、完工后轴线、标高、尺寸测量等;材料质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点,监理人员应当见证抽样检测而不能只任经验、目测来判断材料质量是否达标。 2.2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监理要做到严格规范 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监理中,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做到严格规范。对于未经批准开工申请的项目不能开工,未经签认确认的工序不能隐蔽,未经签认的工序不能进行下一工序作业;在监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指令性文件和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的书面指令;如果在施工中出现技术问题,当监理人员不能确定时应当邀请专业人家和建设单位参予,以解决好工程技术问题,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更应当邀请专业进行专题研讨,避免监理人员在处理技术问题是出现失误;如果任何工程行为不符合标准,监理人员都应严格拒绝支付工程进度款项,当施工方无视监理人员指示违反合同进行工程活动时,应当采取进一步制裁措施。 3装饰工程施工监理应注意工序衔接质量控制 在装饰工程施工中,存在大量的工序、专业,各工序、各专业之间的联系紧密,存在大量交叉、交接现象,各专业、工序间的衔接工作极为重要,既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又是保障工程进度的重要内容。在装饰工程施工中,基层处理是一个重点工序,其中就包含多个专业,如楼板面层、砌体面层,必须进行细致的检查,一旦发现某一工序或专业存在质量问题时,必须先行处理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同时还需要做好检查、成品保护质量检查等工作。此外,分项工程、专项工程,如水电、消防、砌面、吊顶等,在完工后应当由施工方先自检再提出报验请求,书面通知监理验收,再由监理进行资料核查、功能质量检验、观感质量检验等工作,进行质量评估。 作者:王勇 单位:辽宁辽河石油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古商城的建筑装饰艺术 1地域文化背景下建筑的装饰艺术 建筑艺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在地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会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一方面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文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装饰艺术也不例外。古商城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不仅体现着民间建筑的审美风貌,还体现着和民间艺术多方面的融合;建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还有很多的古建筑屹立在这片土地上,经过历史的积淀和现代建筑艺术的融合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的生命力。例如,许多房屋的屋顶装饰和门窗装饰蕴含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其中很多寓意吉祥的装饰图案也被应用到现代的建筑装饰中来,体现了建筑装饰本身的丰富内涵。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多以雕刻为主,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共同特点。在一些门窗和隔扇的部位也有很多的石雕和砖雕,整体的特色呈现出古朴的意味,在很多石块的表面也有很多的雕饰,从中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情况和思想风貌。在洪江这一带的古镇建筑中,很多建筑都是木结构的,因而木雕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建筑顶部和建筑的表面都使用木雕来进行装饰。这两种雕饰可以突显出一种层次的美感,配合光影的变化,更具有建筑雕饰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在雕刻的图案选择上也多以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主,很多纹饰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在做工上也极为讲究,体现出朴实和素雅的风格。尤其受到中国古典文化长期的熏陶,这些建筑装饰艺术从多种角度看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艺术品,无论是门窗还是墙面都可以充分体现地方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基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是传统村落与装饰文化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古商城的建筑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巫文化的影响,神巫怪术、祥瑞征兆形成了湘西的审美情趣。在色彩、造型、质感等外在感观都表现得与其建筑功能、结构浑然一体,完美结合。装饰材料多为木材和石材,木材与石材广泛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湘西人“师法自然”,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建筑虽整体风格简朴大方,古朴粗狂,但在装饰上也是颇为讲究的。首先在建筑色彩上呈现出来的几乎为建筑材料本质的颜色,多以黄、白、灰、黑色调为主,给人以庄重简洁的建筑装饰风格,在装饰细节的处理上也破费心思,呈现出的是精雕细琢的美感,凸显出工巧匠精湛的雕刻艺术,体现了当地人们的聪明智慧和审美追求。 2洪江古商城的建筑装饰艺术特色 (1)建筑的艺术特色。古商城的山地地形都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在建筑整体布局上均是按照地形顺势建造,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整体布局无明显轴线,呈现的是“散点构图”和“多中心”构图,远远望去层层叠叠,建筑墙面显得非常灵活,有斜面,有曲面,十分活泼。建筑群从结构上来看,屋顶装饰精细,飞檐翘角,青灰色的屋瓦与灰白墙,显得古朴典雅。这样的民居建筑既体现了古商城建筑的清新秀美舒适大方,又反映出民居形式中的雄浑粗犷、气势磅礴及其原始本质的美。(2)马头墙的艺术特色。高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湘西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马头墙又称为“风火墙”“封火山墙”。其特点是建筑两端的山墙顶部均高于屋面,且伸到屋顶之上,由青砖砌成,具有防火、防盗的功能。由于马头墙高于屋面屋顶,因而常成为建筑艺术装饰造型的重点部位,通常为二跌或三跌,造型有人字形,弓形,山字形,反曲翘角等形式。色彩上通常施以青黑色的瓦面,灰白色的墙面,飞檐翘角,如同高低起伏的音符,随着地势的起伏变化极具节奏感与韵律感,美不胜收。(3)门、窗雕刻的艺术特色。湘西民居建筑在整体上给人一种质朴、粗犷的感觉,建筑墙面并不重视装饰,但在局部的装饰处理上,却有精美的表现,这些装饰充分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堂屋主体大门通常镶钉木板,以木料作底,或包以铁皮钉以铁钉。雕刻图案主要以土家族最具代表性龙凤图案为主,精雕细琢。其次是格扇门,常用于内部厅室和住宅大门,通常以蕴含吉祥寓意的几何图案、动植物雕饰和花格图案来进行装饰,显得轻巧、空透。在窗框的装饰上,也恰好地体现出对建筑细节装饰的重要性。古商城的门窗雕刻艺术同时保存了原始社会的图腾文化和神秘的民俗色彩,而且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艺术造型与制作工艺都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湘西民族建筑花窗图案均以散点透视来安排,采用平列或分组聚散的雕刻手法,刻的题材包括人物故事、花草、鸟兽等,其中还是以龙凤的艺术形象最具代表性,在装饰雕刻中表现得五彩斑斓,生动美妙。 3总结 在古商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装饰艺术,也给当代的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参考依据,建筑装饰设计师可以从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的地域性建筑装饰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建筑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理念。古商城的建筑装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下,已经形成了独异于当代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 作者:陈 熙 银丁山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综述 1建筑装饰用的搪瓷平板 搪瓷是以金属为基材,在其表面涂覆一层无机硅酸盐材料,经过810-840℃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提起搪瓷,人们的第一感官印象就是盆盆罐罐,作为建筑装饰用的搪瓷平板还是鲜为人知。国外将搪瓷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内,搪瓷平板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的,典型的应用实例就是上海的地铁1#线的地铁车站装饰。与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相比,搪瓷平板克服了陶瓷瓷砖的易脱落、强度不高的缺点;克服了玻璃墙幕光污染、爆裂的缺点;克服了氟碳铝板强度低、耐老化性能差的缺点。总之,搪瓷平板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吸取了瓷砖、玻璃、氟碳铝板的优势,同时也解决了这三种传统建筑装饰材料所存在的缺点。 1.1搪瓷平板的特性 1.1.1耐候性搪瓷平板属于复合材料,特点是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可以长期曝露于大气中,即使受到水汽、强风、温差以及酸雨的侵蚀,仍可保持其颜色的稳定,使用时间长达50年,是城市公共设施工程理想的建筑装饰材料之一。1.1.2耐磨性搪瓷涂层是莫氏硬度6-7级的玻璃混合物,能够抵御极高的摩擦和划刮。1.1.3防火性能够长时间抵受高达400℃的高温,30秒用水即可冷却至室温,且不会令搪瓷板面损坏,更不会出现爆碎现象。1.1.4易清洁及保养表面容易清洁,只需用中性的清洁剂抹拭便能清洁,而其光亮的色泽只需定时清理便能长久保持,抗臭、抗霉,且不会受杀虫剂及消毒剂侵蚀。1.1.5耐冲击性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当收到强大的冲击力时,不会发生整体碎裂的问题,这是搪瓷平板与其它材料相比具有的独特特性。 1.2搪瓷平板比其它建筑装饰材料具有的优势 1.2.1与玻璃装饰板的比较2.2.2与石材装饰板的对比2.2.3与氟碳铝板的对比 1.3搪瓷平板的经济性 1.3.1无料耗,搪瓷平板是为建筑量身定制的,不需要施工现场二次加工,因此不存在料耗问题。1.3.2极低的维护费用,搪瓷平板使用寿命长,这是任何一种材料都不能比拟的。安装完成后可实现零维修,而玻璃装饰2-3年维修一次,铝板装饰5-8年维修一次。1.3.3安装简洁、方便,搪瓷平板采用干挂式安装,极大地方便了装饰板的更换以及装饰板后面的线路检修、电器件的更换。 2搪瓷平板生产工艺 搪瓷平板是由脱碳钢板与玻璃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熔合成一体的复合材料,因此它既具有金属的韧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 2.1搪瓷平板的涂搪工艺 搪瓷平板采用静电搪瓷粉末喷涂设备进行喷涂涂搪,这种设备是国际搪瓷行业最先进的涂装设备,其原理是搪瓷瓷釉粉末的表面被一种可以导电的有机物所包裹着,在喷涂操作时,该粉末在负60-100kv电压作用下被工件均匀的吸附。喷涂底釉层之后直接喷涂面釉层,两次喷涂后一次烧成,形成120-150um厚度的瓷层。两涂一烧技术是搪瓷行业最先进的涂搪瓷工艺,其优点是减小了产品的变形,尤其是对于大面积的平板。目前国内搪瓷企业能够生产的最大规格的平板是1.5m×3.2m。 2.2搪瓷平板尺寸和平整度的控制 搪瓷平板尺寸的精确性和平整度,是搪瓷平板质量的关键之一,影响搪瓷平板平整度和尺寸的精确性的主要因素一是烧成控制,二是金属基板厚度控制。搪瓷平板烧成窑炉要求其炉膛尺寸足够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满足建筑装饰平板的烧成要求,此外搪瓷烧成炉内的温度必须非常的均匀,一般炉膛内的温差控制在±5℃。在烧制工艺控制方面,必须采用低温长烧烧制工艺,目前基本采用810-830℃进行烧成,烧成时间根据钢板厚度以及板型的大小具体而定。用于搪瓷平板的脱碳冷轧钢板的厚度直接影响到搪瓷平板的平整度。通过生产厂家的无数次的实践和摸索,搪瓷平板规格在1500mm×750mm的产品采用1.2mm-1.5mm厚度的钢板即可以达到平整度的要求。超出这个尺寸的搪瓷平板要采用1.8mm以上厚度的脱碳冷轧钢板方能满足尺寸和平整度的要求。 3搪瓷平板的发展及未来 搪瓷平板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搪瓷产品之一,目前已在地铁车站、人行通道、公共设施、公交站亭等领域广泛应用。搪瓷平板以其优良的化学稳定性、易清洁、绿色环保、防火、色彩丰富靓丽等特点逐渐得到专家和公众的认可,目前已是公认的地铁工程最佳装饰材料之一。哈尔滨地铁1#线的车站装饰就大量采用了搪瓷平板,其样板工程哈尔滨理工大学车站就是采用搪瓷平板进行装饰的。搪瓷平板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地铁工程中应用,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等。此外在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搪瓷储水箱,大型搪瓷污水处理池,农村的搪瓷沼气罐,大型搪瓷储粮拼装仓库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城市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的发展,搪瓷平板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作为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搪瓷平板会因其优良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施工便捷以及环保、安全、维护成本低等特点,在建筑装饰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作者:刘广阳 单位:哈尔滨天路搪瓷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建筑装饰设计中的材料美感 1建筑设计装饰材料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材料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了材料的密度、孔隙率、吸声性能等等,例如材料的吸声性能是指空气中传播的声波能量被吸收,从而减少噪音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二,材料的装扮性质,主要包含材料的色彩、透明透光性、形状尺寸大小、表面纹理等,要是能很好进行搭配则会有一种舒心温暖的感觉,并为室内设计增添色彩.第三,材料与水之间的关系.通常每个室内环境的部分空间对于材料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说阳台、厨房、卫生间等,我们要根据它所处的特殊环境采用相应的材料,才能让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同时发挥出来.第四,材料与力学的有关性质,包含了材料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等.装饰材料在运用的时候都会受到外力的作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固定在那里,比如说玻璃、陶瓷等就容易发生破碎和损坏,而钢材、铝材等就具有很强的韧性,一般不容易发生变形,所以我们在选择装饰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到这点.装饰材料在装饰建筑物的时候主要会体现出两个重要的功能,即它的装饰功能和使用功能.室内装饰材料的装饰功能的体现是通过它自身的色彩、纹理、形状大小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就算是同一种类的装饰材料也会有不同的属性特征,比如木材就会有很多的种类,像杉木、水曲柳、云杉等,它们虽然同属木材一类,可它们表现出来的效果感觉确实千差万别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别的存在,使得设计师在选材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让设计效果更加完美,也让我们能感受到不同的设计风格.材料的另外一个功能即使用功能,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种材料失去了它的使用功能,那么它的装饰功能也会黯然失色的.例如地砖要有耐磨、耐压的功能,才会让装饰功能长久保存.像墙面的装饰材料,只要不强烈的碰擦不被破坏并还能继续使用即可,但像厨房、卫生间这样特殊的空间里,墙面材料的选择要具有抗水、易擦洗、耐热等功能,不仅方便了使用还突出了它的装饰效果.所以这要求我们在关注了装饰材料的装饰功能同时,更应该注重它的使用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只有兼备了这样的功能,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居住环境. 2建筑设计装饰材料分析 室内装饰材料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我们通常会接触到这样几种常见的装饰材料:2.1木材不管是在家装还是工装中,木材是肯定会用到的,而且它的使用率也是最广的“.木材作为既古老又永恒的的建筑材料,以其独具的装饰特性和效果,加之人工创意,在现代建筑的新潮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自然美的生活空间”[(2]P176).木材有着它天然的纹理,色泽温和、不易被折断,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强的环保性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当然当它的内部含水量发生变化时,也会出现弯曲、腐败等,从而影响到美观效果和使用性能,所以在平时的使用时要注意到保养维护.木材不光是使用在家具的打造上面,现在也被制成了多种合板,像隔墙、吊顶等制作上就会经常用到.由于木材来取材树木,所以它是一种很珍贵的装饰材料,它主要可以分为针叶树木材,包括柏树、铁杉、杉木等;阔叶树木材包括了桉木、胡桃木、乌木、柚木等.这每种木种都有其各自的纹理、色彩特点,正确掌握运用这些特点属性会使设计大放光彩.2.2石材石材是一种坚硬耐用的材料,它具有各式各样的图案、不同的颜色以及形状大小,而且还有耐压、耐磨、耐脏等良好的特点.不光能适用于室内,还可以对建筑物的外墙进行装饰,具有很大气的效果,并很容易打理.石材主要可以分为人造石材和天然石材两种:人造石材主要就是有人造大理石和人造花岗岩,它们的颜色艳丽、施工方便、强度高等特点,同时还有多种尺寸大小可供选择.不仅可以适用于大型的酒店、宾馆,还能用于墙面的装饰等.而天然石材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自然的环境下,经过风化、日晒、沉淀等作用,使得石材获得了天然的的纹理造型.因为它是天然形成的,所以在投入使用之前要经过一系列的打磨、加工等程序,才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也决定了它的造价方面是比较昂贵的,可是它的装饰效果确实独一无二的.2.3陶瓷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陶瓷多数是关于器物方面的,殊不知它在建筑装饰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陶瓷是采用质量均匀而又耐高温的粘土制品制成,它的表面光滑且平整,具有非常好的耐水性.随着现如今的科学技术发展,陶瓷还被制成了带有印花的陶瓷砖,为室内装饰增添了一笔色彩.2.4玻璃玻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装饰材料,同时它还可以制成各种好看的工艺制品,具有很好的装饰性能.玻璃的化学成分是很复杂的,主要有石英砂等成分.它的透明透光性能很强,并有很好的防水效果.玻璃的可塑性是很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在玻璃中加入不同的颜色以及做出各种肌理和造型.在现在的设计中,玻璃制品更多是向着装饰等功能发展的,比如增加美观、控制光源和噪音、调节热量、作为隔墙隔断等等.如果温度过高的时候玻璃会容易发生破碎,所以在安装使用的时候应需要注意.以上的四类装饰材料是我们日常接触最多和装饰用到的最多的种类.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并且有着不同的属性特点.所以在使用装饰材料的时候,应尽量的发挥它的优点,这样不仅能够让我们能有个舒心的居住环境,也能让别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3建筑设计装饰材料的美感体现 对于室内装饰材料的运用也是有一定的原则存在的,不是随便什么材料都能混用的,设计师只有在了解、懂得材料的真正属性的时候才能很好的去驾驭它.更加准确的说,装饰材料是死的,而我们要灵活地将死的材料转变成活的创造,把看似普通平凡的材料蜕变成不平凡的表现,只有这样的创造设计师才是真正的设计师,装饰材料的魅力也就被完全的展现出来了.自然的材料具有其自身特殊的纹理图案,可以说人工很难能制造出完全相同的,所以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应尽量发挥出自然材料的特殊品质.例如木材,它的纹理有各种各样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因物塑性,从而取得生动的艺术效果.同时,我们可以在不破坏自然材料本身特殊的纹理和色泽的情况下,通过打磨等方式即理性的组织方式,使得纹理更加细腻,色泽更加柔滑,也能别有一番滋味.相对于人工材料而言,我们则要充分的把握住它的属性特点,并加上设计师给予它的适度感性的表现,使得最终的艺术效果附上了一层感情的效果在里面[3(]P43).在选择人工材料的同时,我们要严格根据自己的装修风格来选择材料,并加上正确的施工方法、技巧,创造出理想的居住环境.从古至今,装饰材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会变得更加新颖,主要可以表现为这两个方面:(一)室内装饰材料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单一的去表现,它将是多种材料综合的体现,因为这样它会发展出更多的新型品种,在提高装饰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它更多的实用性.人们在选择的时候也有更大的空间,使得最终的创意效果更加新颖.(二)当社会整体的水平都提高以后,设计对材料的要求也会更加苛刻,人们更希望居住在一个环保无污染的环境里,这让材料生产的过程中会注重到成分的运用,材料的环保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将在人们选择装饰材料的比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总之,建筑装饰材料随着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形体、质感、图案、色彩、功能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在运用建筑装饰材料的同时,要对装饰材料进行细分,在设计中应充分运用装饰材料的性能,体现美感,这也是同可持续性人居环境的营造相契合的。 作者:余熙文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建筑装饰的认识论述 1对建筑装饰的认识 建筑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而建筑装饰的作用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触觉、视觉和情感方面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得人们每天都可以生活在建筑空间范围内,建筑是通过建筑装饰营造出来的效果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建筑装饰是有一定的艺术特点的,建筑装饰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以及形成的艺术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人们的行动和意识进行影响。建筑装饰方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建筑的空间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能够将空间的功能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样才是成功的建筑装饰方案,同时才能更好的体现建筑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建筑可以更加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在进行建筑装饰选择的时候,在装饰材料方面一定要非常重视,同时在施工中一定要做到非常的精确和规范,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建筑的艺术美。建筑装饰的美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建筑装饰造型的优美,很多的建筑装饰在造型上就是非常的好的,这样就会提升建筑装饰的整体效果。其次是建筑装饰材料要非常的独特,很多的建筑装饰材料使用的都是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材料,这样在施工结束以后,会给人们一种毫无新意的感觉,同时在建筑装饰的颜色方面也要进行重视,为了更好的突出建筑装饰的华丽和优雅,可以在色彩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最后,在建筑装饰的细节部分也要进行重视,建筑装饰的细节部分,例如构件的尺寸、形态和比例最能体现建筑装饰的整体效果,人们通常都是从一些细节部分对建筑装饰的好坏进行判断的。建筑装饰在改善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空间清洁卫生条件方面、工作环境方面和美化生活方面都是非常有作用的。在建筑装饰施工过程中,可以对建筑的内外空间进场合理的规划和分隔,同时也可以和家具进行配套,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其使用功能,同时也能增加实用性。在进行建筑装饰的时候,耐久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建筑装饰的耐久性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结构设计和建筑的荷载同时相关,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影响建筑装饰耐久性,一个是自然因素,在建筑装饰中很多的钢材得到了应用,钢材在空气中非常容易出现氧化的情况,而木材非常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蚀出现腐蚀的情况,水泥制品在大气的作用下会哦出现疏松的情况。还有一个影响因素是人为因素,很多的材料在施工中非常容易出现施工过程中的磨损,同时也非常容易出现碰撞的情况,还有的时候会出现受到酸碱物质破坏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建筑装饰施工中非常容易出现破损严重的情况,在很多的建筑装饰施工中,采用合理的科学施工工艺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选用先进的建筑施工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建筑装饰施工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包覆施工是非常的必要的,这样可以防止建筑结构受到风吹雨打,同时也能避免有害的物质对建筑进行破坏。 2建筑装饰对建筑的影响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在,很多的行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出现了更好的情况,这样就很多的很多的行业都出现了大量的投资,有其现在房地产业发展的特别好,这样就使得很多的人都进入到房地产业中,渐渐的房地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的建筑装饰市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也推动着建筑装饰行业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商机。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是随着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提高在不断进行改进的,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建筑装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为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多贡献,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建筑装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就使得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因此,建筑装饰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使建筑装饰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的规范,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行业可以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一个建筑装饰工程的招投标的过程中,业主单位应先选择几个装饰单位进行详细的考察工作,确保了解这些施工单位的资质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施工业绩情况等重要信息。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与一般单位的项目承包和以包代管是不同的,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工作要能够实行项目的目标管理工作,在工程任务下达之后,单位的营业部门就已经算出了建筑装饰工程的计划成本和所得的利润额,这样施工单位才能在计划成本的指引下完成工程的工期目标和质量目标。项目工程部是项目的最直接的管理部门,在工程计划成本的指导下,项目部应负责施工所有参与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的工作,工程项目的任何一个岗位,都应具有量化的考核标准,当一个工程完工后,项目部应根据考核标准对施工人员进行评定工作,从而对项目中的所有人员起到检查和监督的作用。在项目施工的准备阶段,项目部应对各个工种进行技能以及施工细则的培的工作,从而确保施工人员对施工的制度认识的更加准确和清晰。品保部门是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的责任部门,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工作、工程的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的工作都是品保部门的职责,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体制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稳定。施工的准备阶段,还应认真做好施工技术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同时编制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另外为创造一个精品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机械设备、施工工艺、施工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的控制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定期抽查,专项检查,分清各部门的责任,做好各个分项工程的项目交接工作,同时还应积极的进行自检和互检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项目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3结束语 建筑装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现在建筑装饰行业的水平在不断进行提高,而且在质量方面和观赏效果方面也出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在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的时候,要保证工程在施工中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一定要保证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同时施工的价格也要是非常的合理的。建筑工程施工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其施工的质量,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获得很好的企业信誉。 作者:朱桃梅 徐冬青 单位:泗阳瑞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略谈建筑装饰装修工程 1水泥砂浆防水层施工工艺 1.1工艺的流程 第一地面、墙基层,第二湿润冲洗,第三涂抹净水泥浆,第四抹底层砂浆,再次抹净水泥浆,第五涂面层砂浆,第六抹水泥砂浆和养护。 1.2操作方法 首先要对混凝土进行凿毛处理,让基层的表面粗糙、干净、相对平整,还要非常的坚实,保持湿润但是不能有积水。在进行施工开始前要将穿墙管预留凹槽内填充紧密材料后预埋件,再用防水砂浆。按照适合的比例调配砂浆并且要充分的搅拌均匀后才能进行抹灰工作,底层的抹灰厚度在5~10mm之间。在砂浆还没有凝固的时候用扫帚扫粗糙。抹完净水泥之后,尽快的抹面层砂浆,砂浆的调配比列和底层的一样,抹灰的厚度也在5~10mm,抹灰要与第一层呈90°。首先用木搓子弄平,然后用铁搓子压实,抹光。 2内墙贴面砖的施工工艺 2.1施工程序 首先抹底子灰进行基层处理,其次排砖弹线,然后先选砖后浸砖,最后镶砖釉面砖、接缝、清理。 2.2镶贴顺序 首先贴墙面,然后贴地面,若先贴地面,再贴墙面,则会造成对地面砖的损害。贴墙面砖时要由下往上分层贴,首先贴墙面,再贴阳角处和阴角处,再次贴压天花板,最后才贴底座的阴角。 2.3操作的注重点 对光滑的基层表面要进行凿毛处理,避免因太光滑而粘贴不严实,其凿毛的深度在零0.5~1.5cm,凿毛之间的间距在3cm左右,要把凿毛产生的灰尘、垃圾和基层表面本身的垃圾清理干净,等清理干净后,能对基层的凿毛地方清晰可见后,用原来准备好1:3的水泥砂浆踢平或者找平。 2.4饰面砖镶贴前应预排 预排时要注意相同一面墙横竖的排列,不可以有一排以上的非整砖,不是整砖行的只能用在阴角处或次要的部位,排砖时可用调整砖宽度的办法来解决。 2.5按照室内的标准水平线 首先要标出高度,根据贴砖的面积,以此来计算横竖的皮数,并且要弹出90°控制线盒釉面砖的水平。为了保持整个贴砖表面的平整度,在墙上要用废的釉面砖作为标志块,墙面的上下要用托线板挂直,以此来作为粘贴厚度的依据,水平镶每隔15m左右放一个标志块,用靠尺或拉线校正平整度。 3混合结构的连接节点工艺 (1)在钢骨架上焊接钢丝网时,应该先在骨架面上焊接1条或者两条8号的粗铁丝,将钢丝网焊接在粗铁丝上。 (2)钢架和地面的联接通常是用射钉和膨胀栓固定。 作者:严静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探微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安全与设计 1盲目追求所谓的设计潮流 很多的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中,内墙面装饰大量采用粘贴全瓷抛光地砖的做法,使我们大惑不解。全瓷抛光地砖装饰内墙面,正规的做法是采用干挂工艺,这种做法是从石材干挂工艺演变过来的。石材干挂工艺是较为成熟的工艺,用不锈钢或铝镁合金挂件通过背栓法或切口法将石材固定在金属骨架上,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广泛应用于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现代装饰材料的生产工艺使地板砖具有了更好的装饰性能,其强度高、尺寸精度高,吸水率低、表面平整光滑,其图案和花纹人为设计,没有天然石材的色差和纹理缺陷,所以地板砖上墙的装饰效果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很多设计和装修人员,由于缺乏对装饰材料与装饰构造及装饰施工工艺的深入了解,他们看到了地板砖上墙的做法后,就盲目的效仿,认为地板砖是可以直接粘贴在墙面上的。在墙面上用水泥砂浆进行粘贴施工的工艺,对于内墙瓷砖的施工来说是可行的,并且只从有装修一来一直是这样做的,但对于抛光地砖来说是绝对错误和危险的。原因如下: 1.1抛光地砖吸水率极低,只有0.5%以下,这样地板砖与水泥浆或水泥砂浆的结合力严重降低。使用过程中遇到震动或碰撞很容易造成脱落。 1.2抛光地板砖的重量大,一般用于墙面装饰的地板砖规格是800mm×800mm×10~12mm,该地板砖从中间切开,割成两块使用的。800mm×800mm的地板砖每块的重量平均为16kg,所以每块400mm×800mm的地板砖每块的重量平均为8kg,用水泥砂浆很难粘贴牢固,即使粘住了,墙面的抹灰基层也会因不堪重负而空鼓或脱落,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多地方甚至会大面积脱落。 1.3如果墙面基层的平整度偏差过大(抹灰规范规定2m之内的偏差不允许超过4mm),粘贴施工时,局部的砂浆有可能较厚,粘结砂浆过厚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引起空鼓脱落。事实上,即使单块砖的脱落就可能造成连锁效应---相邻的部位造成大面积脱落。有可能带来财产甚至生命的重大损失。 2变态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 不少的室内装修,大量使用玻璃,甚至到了滥用的地步,有些甚至将玻璃镜粘贴在天花板上。我们都知道,玻璃材料具有很好的光线性能,可呈现透明、半透明、反射、半反射、朦胧、透光不透视等多样的效果。适当的使用玻璃材料会赋予空间的灵动变幻的色彩。但普通玻璃抗冲击强度差,易破碎伤人,大量使用会产生安全隐患。原因如下: 2.1普通玻璃、玻璃镜属于脆性材料,很小力量的冲击就可以将其破坏。一旦玻璃发生破碎会产生锋利尖锐的棱角或碎块碎屑,会给人带来极大的伤害。 2.2普通玻璃的抗热冲击性能很差,温度的冷热急速变化会使玻璃发生破碎。 2.3普通玻璃作为饰面材料,常用的工艺有粘贴法、嵌装法、广告钉安装法、镜钉安装法、压条固定法等。但其施工过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安装工艺都不是完全成熟和安全的,粘贴法如果采用的胶黏剂质量有问题或长期使用后发生老化现象,玻璃会发生脱落。即使胶黏剂质量很好,但由于基层板产出变形也可以使玻璃破碎。嵌装工艺和压条固定工艺要注意玻璃的四边有足够的碰撞间隙,且必须采用软连接,否则遇到温度变形或震动仍然会使玻璃开裂或破碎。镜钉法或广告订法必须在玻璃的边角部位钻孔,而钻孔位置更容易产生集中应力导致玻璃破坏脱落。 3过分追求完美整洁 曾经考察很多住宅的装饰装修,发现几乎90%以上的住宅卫生间和厨房的上水管道采用暗埋在墙内的做法。这种暗埋固然简洁美观,但会普遍存在管道漏水的问题,采用这种做法的家庭20%左右在2年出现过内漏水问题,5年内出现漏水的更是高达40%。管道漏水不只是影响到自己家,还会给楼层以下其他的业主造成损失,卫生间漏水有可能还会引起触电等严重事故。当管道明装固时,管道的温度变形是自由的,管道靠自身的轻微弯曲来缓解温度应力。明装的管道很少会出现漏水问题,即使出现漏水问题,漏出的水会顺地漏流走,避免给自己或楼下家庭造成经济损失。并且明装管道需要维修时又非常容易。而暗埋在墙内的水管(现多用PP-R管)存在着较大的温度变形,而这种变形又收到墙体的约束致使管道不能自由变形导致管道受挤压破坏。如热水管反复膨胀和收缩造成管道开裂。冬天室内长时间不住人,管道内的水会结冰膨胀而破坏管道。一旦管道破裂,维修难道非常大。装饰装修安全事故频出,这些原因中有些是由于设计和装修人员的无知无畏,有些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忽悠和怂恿业主进行过分过多的装饰和装修,有些是为了迎合业主的变态口味而放弃了安全第一的原则。从北京某业主墙面上欧式石材壁炉造型脱落而砸死自己7岁的女儿,到拥有亿万身家的浙商因为别墅装修中锅炉的出风口错接在回风口上而全家7口丧命,这样的悲剧太残忍。室内装饰装修,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提供给人们舒适的环境和空间,使人们身心放松、愉悦,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否则,使用者往往是受害者,遭受财产损失甚至丢掉性命。作为设计和装修人员应对设计装饰装修的安全问题有着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管理部门应对设计和装修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严格管理,并对出现安全问题的人员追究相关责任。 作者:周明月 崔东方 单位: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要点研讨 一、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施工 (1)画弹线。由楼层标高线,借助尺从底部竖直向上至顶棚测量结果设计标高,沿着墙体在顶棚上弹线划出顶棚标高,并以顶棚标高线的水平线为横向在墙上得出分档位置线。 (2)安装大龙骨吊杆。龙骨安装位置线设置完成后,依据大龙骨安装位置以及吊挂间隔距离,连接吊杆中没有螺栓丝扣的一端和楼板中埋有的钢筋,并将其固定住。 (3)安装大龙骨。预先将吊杆螺母调配好,同时把将要安装的挂件提前安装在大龙骨上,然后将其按先前设置好的分档线穿进吊杆螺母并固定螺母。 (4)安装中龙骨。中龙骨挂件按中龙骨分档线弹好卡放好后,将挂有中龙骨的挂件与大龙骨相连。特殊情况下,如需要延长中龙骨时,应在吊挂中龙骨的同时用中龙骨连接件将多跟中龙骨连接起来并固定。 (5)安装小龙骨。小龙骨的安装与中龙骨安装类似,将吊挂件按小龙骨分档线中置入后,将小龙骨按设计规定与中龙骨相连。延长小龙骨时,要在吊挂小龙骨的同时用小龙骨连接件将之连接在一起并固定。 (6)装罩面板。罩面板具有不同的规格,安装前应依据实际需求,在验收合格的轻钢骨架下分板块进行弹线。安装时应将一行罩面板以中龙骨方向提前安装并以此为基准安装点,然后分别向两侧安装。 (7)刷防锈漆。诸如预埋、吊挂件或轻钢骨架、罩面板、等表面,由于极易被腐蚀生锈,导致使用寿命缩短。所以再安装后进行刷涂防锈漆的处理。 二、粉刷工程 (1)严格遵循图纸的抹灰等级要求,并依据粉刷层表面的平整程度不同,适当的调整。在检测合格后进行抹灰厚度的确定。 (2)贴灰饼时运用线坠、方尺等方法先贴上灰饼后贴下灰饼,适当借助靠尺标注垂直线。应注意灰饼的水平距离应在1.2~1.5m之间。最后根据不同施工房间的高度决定冲筋根数并冲筋。 (3)在墙面湿润情况下,随刷素水泥浆随打底,用大杠刮平找直,用木抹子抹平搓毛,然后紧跟抹中层灰,用大杠刮平找直,用木抹子抹平。 (4)在中层灰相关参数合格后,待其六到七层地涂抹罩面灰。应当注意,涂抹罩面灰要涂抹两遍,第一遍打薄,即在中层会上薄薄的刮一才层;第二遍将其抹平并从上到下进行压实,然后用刚抹子进行二次压实,最后在使用塑料抹子顺序压光的同时,用蘸水的毛刷洗去罩面灰中有污渍的地方。 三、地砖铺设技术要求 (1)清理基层。基层清理要分两个步骤,首先运用相应的方法清洗基层表面上如浆皮、泥土等污渍。其次对于基层上不平的地方,要先将坑洼内的灰尘清楚并用石膏等材料将其填平。 (2)抹底层水泥砂浆时要用水将墙面打湿。而后用素水泥浆在适当范围内对其进行涂抹。在基层涂抹时,将砂浆压入灰缝中是必须做到的。底层用水泥砂浆(1:3)薄薄的进行刮除粗糙部分,最后借助尺或木楔等工具将墙体表面进行打磨从而使其表面平整。 (3)找规矩、弹线。根据相关规定,找平层在抹好后应进行不小于24小时的养护工作。在养护结束切其抗压强度达到相关规定后,才可以在找平层上进行找规矩、弹线的工作。按砖材的规格和实际情况进行弹线。弹线时应依据相关规定,从中向两边扩散且依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4)铺砖。在进行铺砖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对于铺砖前的砂浆,铺盖面积应根据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而定,根据施工人员半小时所铺设的砖量为准。同时,在铺设前应在找平层上洒适量水以保持其适度的湿润,然后将稠度与厚度均适中的水泥砂浆涂抹在粘接层上。第二,铺砖时要按着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进行,一般以门口处优先考虑。同时,铺设时应在适当位置提前铺一列或几列以此作为整体铺设施工中的位置和标高。确定基准铺设点后,应遵循由里及外,退步循序铺砖的原则。在此,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由于铺砖施工技术性较强,略微的差错就可能导致铺砖效果变坏或失败。所以必须时时拉线,对每块砖的位置都要进行校正,这样才能保证铺砖工作的效果。第三,铺砖的方法不同相应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铺砖结束后,为消除砖体下砂浆的气泡或其他导致铺砖不平的现象,应在砖体上垫一块木质板材,然后用木锤对其进行砸实以使其平整程度达到最高,效果也最好。 (5)拨缝、调整。对于已经铺好的砖块要进行调整、拔缝处理。处理时,通过拉线等手段将缝隙调整的均匀切成为一条直线,同时将由此而挤出的砂浆扫除,然后将砖面进行二次砸实。 (6)勾缝、擦缝。对与砖体间缝隙的处理要在拔缝、调整工作结束后的24小时之内进行,否则,缝隙内砂浆凝固会加大勾缝、擦缝工作的难度和效果。同时勾缝、擦缝的处理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缝的深度要适宜。同时要求缝隙内平整、光滑、无毛刺。 (7)养护。整体铺砖施工完成后,要对其进行适度的养护工作,一般要求在完工24小时候对其进行洒水或铺洒湿润锯末等方式对其加以不小于七小时的养护。踢脚板铺贴。踢脚板的砖材品种繁多,铺贴时应按实际情况采取与地面颜色、规格等方面相适宜的砖材进行铺贴,以使铺贴外观更美丽,效果更突显。铺设时也应在房间的对角端按相应高度各铺一块砖以此形成基准,然后以此砖上边高度为标准,采取挂线式铺设。内墙面砖施工工艺。进行内墙面砖施工时,首先要进行精找平层上进行饰面分格线的弹出工作。弹线时要根据找平后的精确尺寸以及横、纵面砖的实际尺寸定出水平标准。而水平线的标定对于不同的墙面则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面砖贴至房顶的墙面和贴面砖至半墙的墙面方法略有不同,弹线要求施工人员依据不同的情况正确的采取不同的方法,由于篇幅有限,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在墙面砖在镶贴前,必须要按其颜色的深浅程度和其几何尺寸的大小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这样既便于施工中使用,提高施工效率,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贴砖的质量。同时,为确保镶贴效果,保证镶贴质量,在进行墙面砖的镶贴前,必须将饰面砖浸入水中,使其保证一定的湿润度,确保不会出现在镶贴后由于砖体中水分不足转而将灰浆中的水分吸收干净,导致风干后硬度不够,施工质量差的情况发生。其次,在铺贴前还应在墙体四周用废面砖以实际铺设面砖的厚度作为灰饼,同时标画出出相应的基准线。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在掌握必备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保证施工正常运作的同时还要学会合理有效的利用废弃资源。进行饰面砖的排版也应依据不同的标准,例如,在同一墙面上不允许出现第二行或第二排的不完整饰面砖。同时要求不完整饰面砖应镶贴在不明显的拐角处。所以再饰面砖的排版时必须妥善合理,从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使工程质量和美观并存。最后,在所有的饰面砖全部镶贴完成后,还要对其进行除污工作,除污用棉质湿抹布擦拭即可。擦拭结束后,还要对饰面砖进行水泥嵌缝工作。在进行嵌缝时可依据饰面砖颜色不同也可依据业主或雇主的喜好用颜色相同或相近的水泥进行嵌缝,在嵌缝过程中应用纱布时时擦拭已经完成的部位,同时必须要注意清除缝隙内残留的气泡和砂眼等问题。 四、结语 可以说,在装饰装修工作中不论哪一个环节都与建筑室内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忽视任何细节,在掌握过硬的装饰装修技术的同时,更应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全局有着大致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全方位考虑设计要求和雇主需求,精益求精,使其工程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又能美观实用。 作者:杨冬辉 单位:南通金典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古建筑装饰艺术探索 一、衢州三雕装饰艺术形式 到了清代中叶,各种建筑风格的交融日趋深透,形成了清代建筑的磅礴气势、富贵华丽而不失古雅精巧的特点。1.木雕,木雕自古至今都被人们广泛应用,同时是衢州古建筑最重要装饰形式之一,从现存衢州明清民居的建筑中都反映出这一特点,实施部位主要分为梁架结构木雕和门窗隔断装饰木雕。梁架结构木雕集中在梁架梁托、斗拱、楼层栏板、花板、牛腿、雀替、柱拱等处(如图1)采用浅浮雕的戏剧故事在花板中的装饰运用。就精美程度而言以梁枋、牛腿、雀替为精彩(如图2)狮舞牛腿以透雕镂空的手法来进行装饰。门窗木雕主要集中在门扇、窗扇、栏板、挂落、门罩、栏杆等处,就精美程度而言以窗户下方,隔扇门中的束、腰部分为最突出。雕刻工艺技法是以平面雕、浅浮雕、深浮雕和透雕(镂空雕)四种技法为主。因木雕材料质地密集细腻,韧度很强,不易断裂,故在图案设计要求上更精细一些,特别是近距离观赏的雕饰物件,雕刻技艺可达到时“稀能跑马,密不插针”的效果。平面雕结合浅浮雕一般作为木雕边框上的回纹、卷草等用。因木材不易损坏,深浮雕可精工细作,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可用于室内的装饰点缀,也有镶嵌在格子门、或床框等部位或家具上。深浮雕或透雕,一般都置于建筑物较高处和人为不易碰撞的位置,这些雕刻手法一般粗旷神妙,也可精雕细琢,玲珑剔透,雕刻构件可以从多方位反映出其本身的艺术效果。2.砖雕,在衢州的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中,砖雕这门古老的艺术一直起到点缀外观的作用。按照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当地古建筑中砖雕装饰部位主要分布在宅院门楼、门罩和宗祠、庙宇的入口八字墙或门楣等处(如图3)。就装饰艺术特点而言,有两种建筑风格:一种是以多块砖雕有机地组合成一个较大的整体砖雕,这些较大面积砖雕的图案多数以团龙、鲲龙卷草、角花、云龙、云鹤和回纹、砖细纹等为题材,以显庄严大方,另一种是将单块较为精细的砖雕镶嵌在建筑物某个部位、以起点缀作用的砖雕、这类砖雕面积一般不超过20cmX20cm,这些单体砖雕内容题材丰富,雕刻层次较高,并有多层重叠的装饰形式。这些装饰风格的砖雕在衢州的古筑物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一般多用于门楼、门罩、什锦门中的装饰,体现出建筑的精美华丽。这些砖雕雕刻之技法娴熟,工艺上都采用平面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阴线刻、阳线刻等技法特点,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质感效果。3.石雕,衢州古建筑中的石雕远不及砖雕、木雕运用广泛,一般只用于牌坊、门狮、抱鼓、须弥座、景门、景窗、碑刻、柱础等部位(如图四)。石雕的技法一般为平面雕、浅浮雕、深浮雕和透雕四种技法,而衢州石雕主要以青石材料为主,石雕题材受到材料的限制,通常采用的手法是浮雕,在雕刻风格上以浅层同调与平面雕为主,刀法精致、艺术风格古朴大方。因受使用范围和材料性状的限制,无论是雕刻深度还是艺术水平都不及砖雕和木雕。石雕在题材上多以动物、植物和博古纹样为主,人物、故事、山水的内容比较少。 二、地域经济是古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关键 随着地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路交通的便利,使地方商品流通和民间工艺技术交流频繁,为各地商人经营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明清数百年间,徽人“流寓五方”影响了衢州地区,最有名的就是闻名遐迩的龙游商帮和徽州商帮的崛起,于是就有了“钻天洞庭遍地龙游”之谚。在龙游商帮和徽州商帮等地方商人的共同推动下,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为古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那期间各地商人将巨额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入衢州,为衢州的人文景观的修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此外龙游商帮的乡情观念较强,年老退居时都有叶落归根的观念,大批商人返回故乡祖居地,为光宗耀祖大量建造住宅、园林、祠堂、寺庙、牌坊,特别是明末清初在商业经济的带动和刺激下,古建筑装饰艺术开始了蓬勃发展。在明代中期,衢州农业和民间手工艺的发达,以及当地物质资源的丰富,人们开始因地制宜,因地取材,利用当时发达的工艺技术,为创造古建筑三雕装饰艺术风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此期间商人们都以大开间、宽通面、长进深等布局方式,极力营造一种恢宏的宫廷建筑气势,并且大量采用宫殿、官邸常用的雕刻、绘画等装饰艺术,雕梁画栋,使整座建筑物内部蓬荜生辉,富丽堂皇,大有“民居其外,官邸其中”之势,不是官邸,胜似官邸。在建造和装饰上不惜花费大量的材料和工本,招募技术巧匠,在建筑空间内极尽雕饰,形成了精致秀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和古雅精巧的艺术风格。 三、文化沉淀是古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基石 1.通常有“孝道”“忍让”“中庸”等儒家思想为题材的建筑装饰。衢州一府五县多受儒学熏陶,素重文教,自南宋孔氏南迁衢州之后,嫡传的儒家文化对衢州古建筑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衢州古建筑装饰中常见一些人文题材,如岁寒三友、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博古图案等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装饰中。同时,宗教思想文化内涵也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衢州民居的装饰题材内容上都可以见到,如莲花、罗汉、暗八仙、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等,无不反映出道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当时本土文化的影响。此外,吉祥文化的内涵也古民居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众化、普及化的文化积淀,它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祈吉求祥的愿望,各种吉祥图案都被运用在传统古建筑装饰艺术之中,大多数的主题为“五福”“三多”等。2.衢州戏剧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明清时期,衢州有西安高腔、衢州昆曲等地方剧种,浦江乱弹、徽戏、越剧、话剧等外来剧种,西安高腔因衢县旧名西安而得名,据《衢州志》记载,中国历史上五大戏曲名人汤显祖、徐渭、李渔、屠龙曾先后到过衢州,推动了当地戏剧的发展。在衢州的明清民居建筑的装饰上,戏剧人物的表情及服饰就成了装饰的重要元素,而雕刻故事的源头都取自于戏剧的情节,现存木雕、砖雕有大量戏曲场面雕刻到建筑构件上,采用组画将人们喜欢看的典型片断长留壁间,可以随时欣赏,所谓“观厅一日、说戏一年”,何乐而不为之。3.绘画艺术是当时建筑装饰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衢州的古民居建筑中,很多题材、造型、色彩、技法、构图,都继承了传统绘画中“清雅”的风格特征和文人画主张以雕画抒发胸臆、怡情养性的特征,强调意境的构造和笔墨趣味的表达,重现艺术效果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总之,衢州地区的三雕建筑装饰艺术在我国建筑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将传统文化的意义,运用抽象和具象的图形符号赋予建筑的装饰艺术之中,完美地把地域环境、人文风俗、传统思想、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其艺术风格在我国现代建筑装饰中被广泛的推崇,为更好的让现代建筑设计和中国传统的元素相结合,提供有意的参考。最后说一句,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朔历史形象,采取改善、整饰、保留和重建等保护整治措施,势在必行。 作者:李小红 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论文:分析地理信息科学本科生能力调查 1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能力期望分析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 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3结束语 就业率的高低是高等学校培养大学毕业生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社会对GIS专业学生需求量较大,而且寄希望他们从事GIS工程开发与维护工作,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GIS软件操作与二次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针对就业单位的需求,本文构建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它可以作为GIS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为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和技术课程思考 一、当前电子信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中职学校在教育决策方面出现了失误,误导了电子信息课程教育方案的实施,影响了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效。另外,学校对电子信息课程缺乏足够的条件支持,也是课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一是观念。中职学校尚未认识到电子信息科技的重要性,没有将校内课程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相结合,对电子信息课程失去了正确的认识;二是设备。对新型课程教育缺少资金支持,教育资金过少而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无法接受到最专业的教育。 2.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本身专业水平决定了后期的教学质量。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专业问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落后,与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趋势不相符,部分教师依/,!/旧停留在过去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课堂教学中无法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专业知识;二是方法问题。电子信息属于科技类的专业课程,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才能使学生客观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而实际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方法不科学。 3.学生是课程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需求拟定教学方案,才能更好地挖掘中专生的专业潜能。而中专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参与电子信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了其专业课程水平的缺失。例如,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中专生因自身学历较低,失去了与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参与就业竞争的信心;对于电子信息课程缺少全面的认识,削弱了其学好电子信息课程的信心。 二、电子信息课程教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影响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若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即使有良好的学校环境与先进的教学设备,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因此学校应将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管理的重点,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打造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深厚、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2.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进。应着力改变过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如果仅仅侧重理论的灌输,而与实际例子脱离,学生可能在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后,依然无法真正理解课程的实际作用,在学习兴趣培养上是不利的。为此,应结合电子信息专业发展现状,基于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重点突出应用性更强的信息系统、电子电路、通信工程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调配,将落后的知识或者没有应用价值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同时拓宽知识面,将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网络等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纳入教学计划。把图像处理技术、数字语音、数字视频技术等信息前沿技术充实到教学体系中,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专业当前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应坚持引导开发教学,适时采用多媒体将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例带到现场进行演示,让学生在演示和操作中提升兴趣,调动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是未来技术类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定期聘请电子信息专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以及最新的行业动态。同时与有关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在企业内的实际学习增长学生的见识同时拓宽了视野,了解声场管理等业务,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4.鼓励大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竞赛。通过鼓励大家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相关社团和科技创作,可以提高大家的实践能力。这些科技活动主要包括专题的电子设计和制作、电器维修活动等课余科技活动,还包括学术活动,主要是在学生中选拔实践能力强的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科研风气;另外举行科技创业大赛,成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团队,对外承接电子信息技术的设计任务。这都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极大地帮助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计划也应及时更新。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将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及时地融入专业教学中,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 信息科学论文:对信息科学人才成长途径分析 本文以信息科学领域1994—2008年的杰青获得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信息科学领域杰青获得者不仅在样本量上有保证,而且年龄较小,均为45岁以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的硬性要求),与当前的社会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比较相近,研究他们的成长路径对我国基础研究领军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杰青获得者的概况 自1994—2008年15年间,信息科学领域共有220位青年拔尖人才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基本情况如下:从年龄分布来看,由于杰青获得者的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他们的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幼龄段26—30岁、小龄段31—35岁、中龄段36—40岁和大龄段41—45岁。220杰青获得者的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四分之三的杰青获得者属于中龄段和大龄段,说明时间积累对于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获得学位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216位取得博士学位,占总人数的98.18%,说明博士已成为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主流学位。从教育背景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102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剩余的118人中,有53人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前有过1年以上的香港或国外访问学习研究经历,19人有过三个月以上的国外访问学习研究经历。三者相加,多达174人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前有过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占总人数的79.10%,说明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对于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重要促进作用。从依托单位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高校有162人,占73.64%;中国科学院有56人,占25.45%,其它单位2人。说明高校和中科院作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从地域分布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173人的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陕西等省级行政区,其中工作在北京的有91人,占总人数的41.36%,显示出北京作为高校和研究院所集聚地而具有的超强基础研究实力。从学科分布来看,信息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电子学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光学和光电子学等5个学科的拔尖人才。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人数最多,资助53人;光学和光电子学学科人数最少,资助33了人。事实上,由于基础研究的各学科之间日益呈现出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特点,仅从申请人申报的学科代码已无法准确界定其研究内容的学科归属。 杰青获得者的关键成长路径分析 关键成长路径的定义关键路径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项目计划中最长的路线,决定着完成整个项目工程的完工时间。本文将关键路径的概念应用于拔尖人才成长路径的分析中,提出关键成长路径的概念。关键成长路径是拔尖人才的主要成长路径,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关键成长路径成才的耗时较短,成才的人数最多。设选择成长路径的拔尖人才总人数为ni,选择成长路径i的第j个人成才的耗时为tij,i=1,2,3,…;j=1,2,3,…,ni,则选择成长路径i的ni个人的平均成才耗时为:Ti=∑tij/ni;选择成长路径i平均每年的成才人数为:Ni=ni/Ti;当Max{Ni}时的成长路径i即是关键成长路径。研究样本的选择及研究途径本文以216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杰青获得者为研究样本,从教育连贯性、教育经历多元复合性以及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层次等三个视角,分析他们从本科到博士毕业的关键成长路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选择成长路径i的第j个人成才的耗时tij,计为该杰青获得者从博士毕业到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时间。取得多个博士学位的,以获得第一个博士学位的时间为准。杰青获得者的关键成长路径分析.1教育连贯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教育连贯性是指杰青获得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毕业的连贯程度。三个阶段间间隔的时间越长,教育连贯性越差。根据杰青获得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教育过程分为五种模式:本科—硕士—博士、本科-硕士—工作—博士、本科—工作—硕士—博士、本科—工作—硕士—工作—博士、本科—直博。通过计算分别得到五种模式下的平均成才耗时Ti、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i如表2所示。明显地,选择成长路径l3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3最多,远高于其它路径,且平均成才耗时T3也较短。因此,连贯性最好的成长路径l3,即是教育连贯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 教育经历多元复合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高等教育经历的多元复合性,是指一个人在两个及以上单位(含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高等教育,接受过不同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的熏陶。高等教育单位越多,多元复合性越好。根据实际情况,杰青获得者选择在一个、两个或三个单位等三种路径完成本硕博三个阶段的高等教育。这三种路径下的平均成才耗时和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i如表3所示。选择成长路径l2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2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时T2也较少。因此,多元复合性较好的成长路径l2,即是教育经历多元复合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3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层次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本文所述的教育单位层次是指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一般被划分为“985”工程重点高校、“211”工程重点高校和地方一般院校等三个层次。另外,国内还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从事高等教育。据统计,216位杰青获得者全部在国内高校完成了本科阶段的教育,其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分布如表4所示。明显地,选择成长路径l1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1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时T1也较小。因此,选择“985”工程重点高校的成长路径l1,即是本科阶段教育单位类型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这反映了“985”工程重点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雄厚实力。但另一方面,我们统计还发现,216位杰青获得者的博士学位都是在国内重点高校(含“985”和“211”)或国内科研院所或国外高校完成的,没有一位的博士学位是在地方一般高校完成的,这说明地方一般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薄弱,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还不太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启示 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但正如国家主席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大会上指出的那样“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8]。”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高校本科阶段培养了绝大多数的青年拔尖人才,但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地域乃至家庭环境的差异,不是所有人才本科阶段都能在“211工程(含“985”)”重点高校接受教育,更多人才的培养是在地方一般院校完成的。而且,如我们前面分析 的那样,近20%的青年拔尖人才本科阶段是由地方一般院校培养的。因此,我们在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同时,还应给予一般院校适当的政策关怀和资源支持,构建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拓宽拔尖人才成长的渠道。设计多通道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在同一环境下接受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可能导致人才思维模式的僵化、创新能力的缺乏,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成长。因此,应大力鼓励高等院校通过加强与国内其它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同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途径,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提供机会,即一方面将学生送出国,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培养;另一方面将国外的优秀师资、课程等引进到国内课堂。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基础研究拔尖人才的培养,重在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单位应积极为学生的培养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参与项目研究。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后,可以立即开始科研项目的研究,进而尽快融入世界前沿水平的科学研究之中,在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中得以历练。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和概率统计学的整合策略 数学学科作为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对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而信息科学作为新时代的主流技术,也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二者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阻力,对于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二者的结合研究,其意义就在于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从而给各个学科带来更加广泛的运用,给学科自身发展探究带来便捷。 1简介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的发展 1.1关于概率统计学 概率与统计是一门从数量方面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概率与统计的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及部门。概率统计学的运用及其广泛,随机事件的研究结果对于当代各类数据分析整合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概率与统计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其研究的难度较大,概率与统计的结论得出往往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与实践基础上。作为一门应用型数学学科,其广泛性必将为未来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自身研究条件的局限性,尤其是实验条件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未来自然科学发展,也势必会减慢人类在科技创新之路的发展进程。 1.2关于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主要包含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和系统论,其中,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在信息科学中占有主要地位,而计算机理论是数学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信息科学的兴起直接带领人类走向了信息化时代,对于人类文明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信息科学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已经不仅仅针对于学科本身以及信息行业,在信息化趋于高度发达的今天,将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对于不同的行业领域,都将有信息科学的推动,信息化带来的是未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飞速前进。而信息科学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数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对于信息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从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才能帮助信息科学走上更加成熟更加美好的未来之路。 2信息科学与概率统计学的内在联系 在信息科学已经逐步成熟的今天,其所包含的各项技术已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体验。当然,信息科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学科,其技术须有数学理论、数学方法的支持与论证。[1]概率统计对于现代数学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所涉及的随机规律的研究将更加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而随机规律的运用在信息科学中体现的更淋漓尽致,信息科学的大多数结果都需要建立在庞大计算与实践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对结果的普遍性进行概率与统计的研究分析,同样,对于概率统计学科的发展,信息科学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研究过程的繁冗,加速概率统计学的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这两个科学领域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将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整合研究对于其自身发展以及整个应用型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信息科学与概率统计学的整合策略 3.1重视对二者探究观念的结合 信息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其应用于概率学的研究探讨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何将二者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首先就要要求在思想观念上将概率统计学与信息科学联系起来。例如,在对于概率统计的研究或者论证中,根据其研究特点将概率统计中的数学模型抽象出来,针对其特点进行信息化的整合,力求将繁冗的步骤简化,减少人力物力的过度消耗。同样,对于信息科学,要在对其先进性进行发展改进时考虑到概率统计的运用,利用概率与统计的结果和普遍性规律对信息科学技术进行改良与进化,使得信息科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更具有合理性。科学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并且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只有建立起学科间穿插研究、互相渗透的观念,才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更大程度的的实现多样化,挖掘出自然科学更大的潜力。[2] 3.2重视将整合后的理论用于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才使得理论具有意义,这句话对于各个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探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的渗透发展,仅仅局限于“敢想”是不够的,在充分的思考后,要将想法勇于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二者的结合发展。而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不知是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持,还需要对环境因素、人为操作因素、结果预估等等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在推行到实践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把控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赋予学科间渗透结合更完整的意义。 3.3重视对实践结果的推广 成熟的技术需要进行推广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众所周知,概率统计学的研究过程面临着庞大的实验数据,要将这些数据分析并不是人力所能承受的,这就需要在对此学科的研究中大力推行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的技术。将二者充分的结合渗透,研究出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的技术模式,为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创造出极大的便利,也为其自身技术水平的先进化和自然科学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做出了杰出贡献。 4结束语 概率统计学发展至今,其所研究的随机规律已经带给了人们许多便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信息科学也是如此。在时代的要求下,二者的结合渗透已经成为了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必要途径,加强二者在研究观念上的结合、在实践应用中的结合、在技术推广上的结合将会在未来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当然,在二者的结合发展中还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要努力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多角度的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势必会为科学的进步添上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和探究 1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现状与思路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起步阶段。随着社会进步,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增幅超过300%,2011年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从业人员约80万人,从业机构超过2万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的目标是到2015年年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到2020年年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对高校本科专业行了调整,专业由原来的504个调整为294个,教育部特别增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这一点说明地理信息产业的特殊优势和生命力。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再次调整,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改名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经各种资料的统计表明,2000年有37所院校设立了GIS专业,2003年有93个高校开设了GIS专业,2007年全国共有161所高校设置GIS专业,2012年全国共有168所高校设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2]。从而促进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2.1教师专业素养迫切需要提高 目前状况是一些院校现有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是从相关学科转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又走入学校,并没有机会从事实际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经验[3]。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又很迅速,这使得一些教师很难胜任所承担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2.2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脱节 由于软件的更新速度飞快,相应的实验教材很难跟上。据此有些人提出了要大胆尝试采用电子教材,某些部门或是软件出品单位不要只是将精力放在软件使用帮助上,也应当随之出品入门级或更高档次的电子实验教材,弥补实验教材陈旧落后更新慢的问题。理论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非常明显,与各人才培养层次与方向脱节,没有针对各个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统一化、系统化的教材的建设[4]。 2.3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各高校开办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时,主要是依托已有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无论是学科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皆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脱节[5]。大多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和学生的素质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还有因师资不足,涉及地理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不能开设,学生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二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在工作中暴露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的缺陷,直接影响到该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声誉[6]。 2.4专业目录名称与本学科内涵不相适应 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分层次的培养来看,名称上存在不相称,一些专家建议,对于理科院校或从地理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完全可以称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但对于工科院校或从测绘等方向发展起来的,可以改称为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笔者认为经过多年的磨合共融发展,也可能在将来二者会统一于新的名称。 2.5资金投放不足 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样受到发展速度与投入增量不同步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且不配套。特别是在一般本科类院校,在追求规模发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教学仪器设备与运行保障经费采取紧缩政策[7]。 2.6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培养评价体系 对于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相应评价体系。尤其针对一般本院校来说,不论是以测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还是以地理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都没有真正融入到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圈子里。要真正服务社会,不应靠少数顶级院校的科学进展,更多是发挥好全国各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育资源,让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落到实处,从而彰显地理视角。 3建议与发展策略 3.1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应遵循应用科学的教育理念 这个专业无论是从测绘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还是从以地理学空间分析应用为主的理科发展起来的,大家都会认为本专业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从现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就业情况来分析,本科阶段是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时期,研究生阶段可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本科阶段要遵循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寻市场,更不能成为步入社会的培训场所。大学本科教育是思想和认知善恶发育成型的阶段,让学生有能力去追求知识与真理,这是大学本科的教学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3.2培养空间思维的教学模式不能变 空间思维能力不只是让人知道东西南北,更多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维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理信息科学的普及也是对全民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ESRI在美国会对小孩子进行免费的地理知识讲解,使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地理空间的概念,启发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3人才培养上要在权威机构中划分出层次 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来看,地理信息科学学位教育应强化技能培训,这部分人才培养就落在一些以测绘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培养上,突出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另一类别是以地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院校专业上应突出地学方面的应用。总之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有能够创新思路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扎实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共同推动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3.4通过任教资格考试、技术水平认证来规范地理信息从业人员的水平 国家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管理地理信息产业。规定必须要有相当水平的从业人员才能承接各种项目。原因就是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行业关系人类社会正常发展,如果政策法规跟不上,那么将会一片混乱。3.5为一线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申请教学或科研 项目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层面上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保障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真正地申请到地理信息科学项目,如教育部科技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等等或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等各级协会都可以组织建立保障机制并实施这种运行模式。 3.6分层次规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全国一流院校培养高级人才应侧重于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对于一般的工科院校来说,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测绘或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方面的应用,培养出具有优秀技能型人才;对具有地理学师资优势的一流综合理科院校,其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地学方面的应用,培养能够有创新思路的人才;那么对于一般的理科或职业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及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信息科学论文:“数字鸿沟”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应对(1) 2003年上半年,连续出现严重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差距继续在扩大之中,发人深省! 伊拉克应对美英联军的战争,是一场很不对称的非常规战争。美国步兵师的装备全部数字化、信息化,具备很强的制空能力。精准制导炸弹占80%-90%,而1991年海湾战争中只占7.6%,科索沃战争美国一共动用了50多颗民用和军事侦察卫星,24颗全球定位卫星,以及第7代预警卫星。包括长曲棍、快鸟、锁眼等低轨、高分辨率、超光谱和雷达卫星。早在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战略,重组“国家影像制图中心”,美国总参谋长、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狂言,2005年,美军将在全球90%的地域上有能力侦察任何重要的军事目标。而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司令被收买,巴格达1:1万的城市信息系统和“快鸟”卫星的图像数据,早已掌握在美军手里。巴格达城外壕沟里燃烧石油,就像乌贼吐放的墨汁,只是临阵脱逃的迷雾。 第二个突发事件就是全球性的“萨斯(sars)”病毒,另一场突如其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早就意识到应对突发疫情和生物武器恐怖袭击的重要性,投资791亿美元,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今年的非典病例调查中,启动紧急行动计划和特别调查组,格外“关注”国际调查,提出隔离与检疫措施、标准,对来自病区的旅客实行严格检查(照相、按指纹手印),并利用“传染病监测网络”,通过旅游警告机制。到4月7日,cdc共发出疾病防范警告50万份。 欧洲一些经历过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危机的国家,也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疫情监测机制,信息渠道畅通,效率较高,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疫情信息渠道和防范模式。例如英国3月17日开始在全国范围监测sars,对所有可疑的“非典”病例,实行全程跟踪。疑似病例报告全部存入传染病监测中心的数据库,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当地的流行病学专家,跟踪防治。 世界卫星组织专家英格尔4、5两个月全程考察北京、广东、上海、河北及河南等地sars疫情,认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公共卫生专业化队伍,乡镇地区缺乏专业培训;二是疾病监测报告体系比较落后,大都用手工报表或电话通报,没有评估环节,无法了解数据是否准确到达指定地方。例如省级疾病控制中心(cdc)起初未将数据报告到国家cdc,而是通过卫生部转移数据;三是数据分析迟缓。疫情报告数据包括数字、发病地区、症状、是否群聚感染等。但北京在4月下旬疫情爆发后,仍未分析病例数据,导致一半以上病例传染源不清晰;四是实验室控制能力不足。河北、河南等农业人口大省防疫部门,缺乏健全的实验室检测系统,河南甚至未建立省级疾病控制中心。 第三个全球性突发事件是:西太平洋岛链中日本、菲律宾和印尼连续发生地震。尤其2003年5月26日18时仙台海域的7级地震,袭击半个日本,引发19次山崩,3起火灾98人受伤。大约3.5万户人家暂时断电,但几小时后又亮起来。位于震中附近的太平洋岸城市--女川的一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日本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立即成立了东北地震对策室,当地的自卫队应命作了准备。由于震源仙台东北100公里的近海海底71公里,判定没有海啸发生,余震最大为里氏4.7级。 东京成田机场关闭了30分钟,羽田机场和仙台机场也暂关闭。大约半小时就重新开放。由于日本采用先进防震技术和严格建筑标准,没有房屋倒塌,只有少数房屋受损。回顾1995年神户里氏7.2级地震,造成大约6400人丧生,4人受伤,24.8万处建筑物被毁。我们参观东京的全国地震灾害研究所时看到,几乎日本每个县都有自己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今年的地震证明,日本在地震灾害方面,已经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 经过唐山等特大地震灾害的袭击之后,我国地震灾害的监测、预警与应变能力,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经过1991,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袭击之后,我国气象界旱涝、沙尘暴预报准确程度和机理研究,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应变能力与长远规划 诚如中央党校战略室段培君主任接待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这些突发事件,不仅让我们从体制、机制的层面上进行反思,也同样在深层的观念上进行反思。给人们带来启示:知情权也是生存权。获取信息才能维持生存,了解信息也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信息误导就是对生命的误导。只有让公众知道实情,公众才会更理智地“万众一心、众智成城”,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4月20日是我国迎战非典突发事件的转折点。从当时国务院新闻办的会上,老百姓第一次从正规渠道得知当时北京山雨欲来的严重疫情。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政策和措施,稳定了局面。坦承失误,吸取教训,群防群控的局面,立刻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在灾难面前,迸发出伟大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辉。 2003年接二连三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对人类绝不会仅仅是损失。至少是又一次暴露、一个警告、一个推动、一个契机。多难兴邦,人类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印象深刻。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政府不能没有群众的信任!信息不透明,公众参预不够,决策民主不够,行政的效力和公正性就很难得到保证。 2003年上半年的三次世界性突发事件,再一次证明了信息时代的严酷:谁掌握信息,谁就更加安全,更加富有;谁失去信息,跌进“数字鸿沟”,谁就更加贫穷,难免要被动挨打,甚至授人以柄,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国在信息时代制订《2020年的 地球信息科学的应对 由于综合国力有限,捉襟见肘,在20世纪的年代里,面对许多全球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我国科技界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只有少数项目得到领导部门的超前决策,能够列入国家长远科技规划,能够付诸实现,很快取得辉煌成就。我亲身经历了1954年国家12年长远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超前决策,当时组织全国科学家,并借助前苏联的科技力量,大力开展青藏、新疆、内蒙古等边远地区、黄土高原与大河流域的综合考察,完成了全国1:10万地形图和1:20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测绘,完成了国家、省区系列专题地图集的编制,完成了全国自然区划、农业区域,动植物志和1:100万土地利用、土地资源、草场系列地图等基础性调查和研究工作,为建国初期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及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科学数据和地图。也为20世纪建立相应的各种资源与环境数据库打下了基础。1977年科技大会之后,连续制定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我国自己的航天、遥感事业,成功发射了气象、资源,海洋系列卫星,完善了地面台站观测网络系统,开展了以资源与环境为主体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三北防护林,江河洪水灾情监测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方面,组织了应用示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航空雷达的研制与沿海城市化的发展与“数字地球”的思潮,以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数字省区、数字城市、数字流域,百舸争流,势不可挡,在电力、交通、物流管理,地下管网规划、建设与管理,交通安全与公安、远程教育设施,土地、森林、渔业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国家信息化的进展,缩小了与美、俄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成为第三世界和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的榜样。我国目前大约已有180多个卫星与航空遥感应用机构和400多家地理信息系统公司,7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拥有理科和工科两类不同的博士点,逐步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地球信息科学专业队伍。经过3个五年计划的整合,正在努力谋求卫星遥感、航空对地观测、卫星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朝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信息科学新技术为依托的学科体系。深入探索地学信息图谱与知识发现的新方法;促进网格地图在自然与人文学科中的融合与应用。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没有基础研究和基础性数据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储备,临渴挖井,就难免“远水救不了近火”。养兵千日,用在一朝,sars突发,而我们对这类病毒知之甚少,政府呼吁“依靠科学,防治非典”,科技界感到非常惭愧!只能又一次付出生命的代价,去与疫病相拼搏!人类应该反思,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是否应该多发挥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和平共处、在谋求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更大的作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数字北京的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服务于2008年的奥运,马上移植到非典肺炎的监测与防治系统中,作为跟踪疫病传播快速的路线,部署防治系统,保障物流供应的有效手段,就是一个立竿见影的例子。“国家sars控制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研制计划,已经在有关部委和院校的通力合作下诞生,5月上旬建成的疫情实时采集与传输、webgis的internet疫情系统,面向决策的模型分析五个子系统,已在北京、在石家庄付诸实施。 《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评介 摘要: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际信息科学学会(isis)主席,康斯坦丁·科林先生的著作《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对信息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对信息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科地位、体系结构、领域和方法,信息科学教育,信息的科学观和哲学观,信息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信息科学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这本著作中,科林先生不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观和哲学观,而且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观和教育观。科林先生所代表的俄罗斯学者的相应研究和工作,一定会给我们诸多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信息;科学;哲学;问题;评介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023-05 在2010年8月召开的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大会(fis 2010,北京)上,我很荣幸地认识了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康斯坦丁·科林(kohctahtl4h koz_rm)先生。他为大会提交的英文论文的题目是“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and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modeltl informatics”(《信息哲学与现代信息科学的基本问题》),而这样的研究方向正是我所感兴趣的。在进一步的接触中,我们了解到,科林先生在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方向上已经研究了20多年,是信息哲学和社会信息科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科林先生的介绍中,我们还了解到,俄罗斯学者在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方向上的理论研究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相当一批学者都对这一研究领域十分重视,并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 另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科学院和俄罗斯的一些大学还开创性地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开设了关于信息科学与哲学方向的通识课程和学位课程,其中举办较为成熟的课程有《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社会信息科学》。而科林先生正是这两门课程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设计者。 在会议期间我们还了解到,科林先生有一本新书将以俄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同时出版,而这本新书既是一本专著,又是为配合《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生课程而编写的教材。会后征得科林先生的同意,我将这本新书从俄文译成了中文,该译本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本关于信息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科地位、体系结构、领域和方法,信息科学教育,信息的科学观和哲学观,信息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信息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前景的学术专著。全书论域之宽泛、理论之深入、观点之明确、论述之简明,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此体例和内容的学术专著尚未见到。 全书的立论是建立在作者对信息的本质及其存在范围和普适性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在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信息的存在范围的认识上历来颇多争议。科林先生坚持从世界客观本体的层面上对信息的本质和存在范围做出相应的规定。他写道:“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第三章第三节)。这样的认识无疑在两个方面是十分成功的:一是把信息看作是所有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是说,信息具有最为普遍性的存在论品格;二是用信息显现和表征的“差异性(不对称)”来解读信息的本质,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信息存在方式和物质、能量的存在方式的区别。 但是,在这里我们还是要提请注意,仅仅用“差异性(不对称)”来标明信息的本质,还只是看到了信息活动外在表现的方面。固然信息必须通过“差异性(不对称)。”来显现和规定自身,然而,这种“差异性(不对称)”本身却不是信息最本质层面的规定性,因为,人们完全可以把“差异性(不对称)”看作是物质世界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关系。另外,任何“差异性(不对称)”都还必须通过信息的对应性显现才能表征自身的存在。如此看来,信息只能是在显现、表征的意义上才可能构成自身区别于物质世界的独特存在方式。这样,要真正揭示信息区别于其他存在形式的本质,还有必要从信息独特的存在方式的层面上继续探讨。但是,无论如何,科林先生已经把对信息本质的规定设置在了客观自然关系的尺度上,这就离我们关 于信息本质真谛的认识不远了。 科林先生的理论的更为深刻之处还在于,他基于他对信息的本质和信息存在范围的认识,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二重化存在的理论。他写道:“我们面对世界的现实结构具有二重化的性质,因为,这个世界同时包括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这两个部分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因而它们具有相互反映的特性”(第三章第二节)。由此出发,我们便可以建立一种全新的哲学本体论学说,从而打破传统的关于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这在实质上就是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在科林先生那里,信息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是统一的,并且,信息的世界观是以信息的科学观为其科学基础和依据的。这种信息的科学观就集中体现在科林先生对信息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之中。在科林先生看来:“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信息是现实世界中的多方面的现象,它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体现于自然的生命界和无生命界的各种信息环境之中,体现于信息活动过程的不同条件之中”;“可以假定,在这些一般的信息流程、现实对象,以及任何形式的过程和现象中,都体现着某些基本的信息规律”(第三章结论)。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科学观和哲学观,科林先生才确立了他关于信息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学科地位的理论。他特别强调“信息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概念”,信息科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并具有“跨学科性质”(第二章第一节)。他写道:“信息现象乃是信息科学的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根据信息概念的规定以及信息活动的规律,在生物领域和无生命的自然领域,也包括人类创建的人工技术系统之中,应当有一个共同的信息活动的基础”(第一章结论);“正是信息的基本概念,以及信息在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使信息科学推动了基础科学发展的水平,同时也使信息科学自身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知识领域”(第二章结论)。“作为基础科学的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的基本性质、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中的信息活动过程的规律,以及这些活动过程在技术、生物和社会系统中的组织方法”(第三章结论)。 由于科林先生认为信息科学具有基础科学和跨学科的性质,所以,在论及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和领域方法时,科林先生也应用了从基础科学到分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跨学科的系统综合集成的方法。科林先生写道:“信息科学研究的并不仅仅是在计算机通讯和其他技术系统中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仪器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而且还包括在自然的生命界和无生命界,以及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信息活动过程”;“把不同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的科学家们汇聚起来,对生物系统,以及无生命的自然过程中发生的信息显示的特征进行研究乃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毕竟,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会导致科学家们揭示出某些一般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不同性质的信息环境中发生的各类信息活动过程都具有解释的有效性”(第三章结论)。 早在1990年科林先生就提出了一个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它包括四个主要的部分:理论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科学;社会信息科学;生物信息科学。后来,他又根据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成果增加了一个部分——物理信息科学。科林先生认为上述的五个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处于上层的理论信息科学,它研究的是信息过程的一般性质和规律;另一个是处于较低层次的四个并列的部分——技术信息科学、社会信息科学、生物信息科学和物理信息科学,它们研究的是在某一特定类型的信息领域中实现的相应的信息过程(第一章第三节)。 我们有理由把这样一个学科体系结构看作是最基本层面的结构划分,在其之下一定还可能细分出大量的分支性和应用性学科。由此,也可以显示当代信息科学发展的跨层次的学科群的特征。其实,由于信息已经成为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传统科学学科在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都不可能回避这些对象的信息特征以及其中现实发生的信息活动过程。另外,我们还应当在上述体系结构的顶端再增加一个更为一般和综合的 层次——信息哲学。毕竟,信息科学的发展已经有迹象把人类的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重新统一起来。并且,要建构统一的信息科学理论,必须对信息的本质以及信息的一些最基本层面的规定进行综合而统一的解释,而这样的一种解释,只有在哲学的层面上才能最终实现。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才在北京1995年召开的一次关于信息科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科学的信息科学化”的理论,并给出了一个包含六大层次的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信息哲学、一般信息理论、领域信息学、门类信息学、分支信息学、工程技术信息学。领域信息学又包含三大并列的学科——自然信息学、社会信息学、智能信息学,分支信息学还可以再行分化出多级分支学科。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科林先生所划分的信息科学的体系与我所划分的信息科学体系的一般信息理论、领域信息学的层次基本对应,而其所提出的技术信息科学则对应于我所划分体系中的工程技术信息学的层次。 虽然,科林先生仅只给出了两个层级的信息科学体系的划分,但是,他的信息科学的体系却并不具有封闭于这两个层次的性质。因为他同样关心和注重讨论了向上的信息哲学问题的方向,以及向下的分支信息科学的方向。 在这本书中,科林先生反复强调了信息科学的历史和哲学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并对那些只关注信息科学中的工具性和技术性问题的做法的狭隘性提出了批评。科林先生在其自拟的关于本书内容的《简介》中明确地表示:“本书的目标是要建立信息科学的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并对这一理论所具有的越来越重要的跨学科的基础科学的性质,以及其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讨论”。 在本书“第一章”的“结论”中科林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信息科学正在实现它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发挥其整合功能的作用……信息科学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和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当前,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信息科学的哲学基础的发展,这一问题是建立在对信息本质的新的哲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之上的”(第一章结论)。 从上面我们提到的科林先生关于信息的本质、信息存在范围,以及世界的二重化存在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林先生关于信息科学的整体认识其实是以他提出的信息哲学理念为前提的。在书中他还明确强调: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认识世界的信息方式和信息世界观,这一新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以物质一能量为标准模式的世界图景、科学范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第四章第一节)。 当然,信息哲学的研究内容并不仅限于科林先生所论及的部分,因此我们还是应当强调,信息哲学应该成为信息科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研究层次,它也应当有它自己的具体研究领域,如,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方法论,等等。 从科林先生所揭示的信息科学的跨学科的性质出发,在科林先生所论述的信息科学体系的第二个层次的四大信息科学的研究领域之下再派生出众多分支性和应用性的信息科学学科同样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这也与科林先生在书中的相关论述和所介绍和讨论的相关信息科学学科的具体领域和方向的内容完全吻合。 科林先生写道:“信息科学的跨学科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量子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遗传学、地质学、矿物学等。另外,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还越来越多的、频繁的开始被应用于人文学科领域: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虽然,在信息科学自身的方法论研究领域,以及在信息科学的各种应用性研究领域,现在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信息科学的学科领域正在迅速扩展”(第二章结论)。 在论及信息科学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时候,科林先生具体介绍和讨论了大量信息科学的分支性和应用性学科。其中主要包括:经济信息科学、网络信息经济、信息政治经济学、信息科学的脑科学、社会信息技术、社会信息理论、心理信息科学、教育信息科学、医疗信息科学、计算机图形学、纳米信息科学、量子信息科学,等。其实,就目前信息科学的发展而言,由于本书目的所限,已有的大量信息科学的分支性和应用性学科都未进入本书的视野,此外,尚有更多的信息科学的应有的学科或者是正在酝酿形成之中,或者是连一个基本的概念都还未能提出。 值得指出 的是,科林先生对量子信息科学的科学和哲学意义给以了相当高的评价。他认为:正是量子信息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科学和实践的面貌,它使人类对物质自组织的信息问题的定性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量子层级的水平,人们在这一水平上达到的认识乃是人们对各级自然和人工系统的性质进行认识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的揭示不仅能够作为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一种新突破的标志,而且还能够作为人类文明过渡到一个新的质的发展水平的标志”(第六章第八节)。 科林先生对量子信息科学所作的这一评价是毫不过分的。其实,无论是量子信息科学,还是纳米科学,或是虚拟现实科学的领域都是最能集中体现信息科学理论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前沿性领域。因为,正是这些领域的发展把信息科学的码元、码元序的组织结构、关系模式建构,演化程序、过程模式展示的基本科学理念和技术方法贯彻到了自然原子、分子结构的构造,以及数码人工技术实现的层次和水平。从而以科学的名义实现了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并最终导致人类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除了理论阐释的清晰性和深刻性之外,该书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指向性。这一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该书对社会信息科学,以及实施信息科学教育原则的设计之中。该书的“第四章新的现实信息与社会信息科学”“第五章信息科学与教育”,以及关于《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社会信息科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两个附录,涉及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科林先生强调说:“全球信息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生存条件的根本改变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而我们的现代教育体系仍然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发展教育的国家标准”(第五章结论)。“我们必须用信息科学提升我们各级教育系统课程教学的内容”(第三章第一节),并“把教育方式转变到对信息科学的新原则进行学习的方向上来”(俄文版内容简介)。有必要提出一个“十分重大的、具有前瞻性的全新教育原则:把信息科学的教学纳人基础自然科学和通识教育的具体科目”(第一章第二节)。 科林先生还进一步指出,由于信息科学的发展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的全方位的变革,致使“人类现有的教育哲学的观念将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予以改变,人们必须对信息社会的进程,以及形成的新的信息现实进行必要的反思。”“现在,必须对俄罗斯的科技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能够对信息科学的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进行研究”(结束语)。“我们对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的信息科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就是要为进一步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创建一个共同的框架。然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目前的相互割裂的状态,不能为人们提供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全面知识,因此,有必要实行全面的教育和塑造全面的人格”(第六章结论)。 正因为有了如此明确的认识,科林先生才致力于俄罗斯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并长期努力投入具体实践。 科林先生和他的俄罗斯同事们以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为背景,对当代教育理念和体制所进行的反思,对俄罗斯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实践,不仅是合理的、现实的,而且还是超前的。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界,相关的理论探索十分薄弱,更谈不上实践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如此看来,科林先生所代表的俄罗斯学者的相应研究和工作,一定会给我们以启发,实在值得我们借鉴。 翻译是一种学习。我为科林先生提出的很多杰出的新思想感到振奋,也对科林先生在信息科学、信息哲学和相应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执著精神深感敬佩。 在把科林先生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者的此刻,我热切地希望,能够在俄罗斯学者和中国学者,以及其他一些更多国家的学者之间建立起更为广泛的学术同盟,以便在信息科学、信息哲学和相关的教育领域更好地发展我们共同的事业 信息科学论文:简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社会因素 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家对电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电子产品泛滥,电子信息科学应运而生。就现今各类院校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不仅形式多样化,内容更是丰富且具有时代特征,大致可依据三要素:基础的厚轻、口径的宽窄以及能力轻重程度划分为学科型、专业应用能力型、技艺应用型这3种。顾名思义,三者差距就在着重点置于理论还是实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门新兴学科专业的诞生,其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周遭环境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学校师资设备的充分与否。本文对这些很大程度影响电子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探讨。 1 各类院校积极培养多功能、应用型人才,尽量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靠拢,社会缺哪种人才,我们就补上哪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准 为了追赶时代新要求,我们通过实践教学例如:实验设置、主课程设计、整体设计实验、总结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想与做的全方面素质和创新思维、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课程教学第一步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获取,紧接着就是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从各个方面培养多功能型人才,训练讲究方法,可以开展实训课程,具体到每一个分支,类似电视机组装、电子路线等等,结束相应的课程后,这时就要给学生展现成果的平台,提出基本要求,学生需通过课程实验完成系统分析,数据统计,方案设计,程序调控,电路板整装等。院校对电子信息与科学这个专业的管理与教学,并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到细节的培养方式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利用课程实用的实践实训环节,对增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打造本专业特色有绝对优势!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学有所用,社会是验证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有用的最佳“场所”。 2 优化课程教学系统,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的实践过程,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引导角色 网络资源的利用给教师更多机会以新的手段教育学生,很多经验老道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其它的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等可利用网络资源都能为教师所借鉴利用,从中汲取适用的、与实际课程相符的部分。整个教学过程应能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讲授,课本不是最有用的,但却是最基础的理论常识,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也是残疾的;二是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的实际作用要大,因为“授之以鱼”只是短时间内的收益,只有学会方法的使用,才能获得长远利益,目光短浅不应该用来形容现代学生,他们应该而且必须掌握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也要付出一定努力,在学生消化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授课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技术平台,可以是放映动画、网上制图、计算机办公软件等多种形式做课件,展示课程内容及要点。要改进的不仅是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也得随之而动,以单元为单位确定教学方法,省去了版书等不必要环节的时间,力求少课时、内容信息量大。电子信息与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中加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教学,也是在学习利用本专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内容,是教学进步的重要表现,使教师学生在资源利用中获利更多。 3 最佳实现与企业合作,适当调整企业用人标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就业的优良环境 不能等到真正要就业时被拒绝才问为什么拒绝这些毕业生,可能是某识或技能还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恐怕已无力回天了。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到调整课程面向就业。毕业实习有在校内的,更多的是在校外。校内实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练习的机会。校外实习的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学校常常与周边或熟悉的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当做学生实习基地,企业、单位也能缓解工作压力,双方互利。实习相对来说,只是给学生一个短暂的机会了解社会、用人单位,有的知识可能用到了,还有的需要用到的可能不会,这都是一个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学校挑选必修、选修课程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企业用人准则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切合企业单位的实际运作。 4 通过亲力亲为的动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以创新思维独立完成科研。 在课余时间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业,严抓学生专业学习质量,落实专业知识、技能,实验的实现方案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己做主选自己最擅长或最习惯用的,最简便的动手完成开放性强的实验,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无限动手潜能,激发学生对接受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实验所需资料查阅过程中能了解到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涉及多方面知识,处处孕育着创新能力提高的苗头,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是一个获益多方的行为,学校实验器材买来就是为了用的,学生用来理解课本知识,动手有助于理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信息科学论文: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家对电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电子产品泛滥,电子信息科学应运而生。就现今各类院校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不仅形式多样化,内容更是丰富且具有时代特征,大致可依据三要素:基础的厚轻、口径的宽窄以及能力轻重程度划分为学科型、专业应用能力型、技艺应用型这3种。顾名思义,三者差距就在着重点置于理论还是实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门新兴学科专业的诞生,其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周遭环境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学校师资设备的充分与否。本文对这些很大程度影响电子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社会因素 实践 1 各类院校积极培养多功能、应用型人才,尽量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靠拢,社会缺哪种人才,我们就补上哪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准 为了追赶时代新要求,我们通过实践教学例如:实验设置、主课程设计、整体设计实验、总结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想与做的全方面素质和创新思维、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课程教学第一步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获取,紧接着就是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从各个方面培养多功能型人才,训练讲究方法,可以开展实训课程,具体到每一个分支,类似电视机组装、电子路线等等,结束相应的课程后,这时就要给学生展现成果的平台,提出基本要求,学生需通过课程实验完成系统分析,数据统计,方案设计,程序调控,电路板整装等。院校对电子信息与科学这个专业的管理与教学,并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到细节的培养方式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利用课程实用的实践实训环节,对增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打造本专业特色有绝对优势!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学有所用,社会是验证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有用的最佳“场所”。 2 优化课程教学系统,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的实践过程,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引导角色 网络资源的利用给教师更多机会以新的手段教育学生,很多经验老道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其它的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等可利用网络资源都能为教师所借鉴利用,从中汲取适用的、与实际课程相符的部分。整个教学过程应能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讲授,课本不是最有用的,但却是最基础的理论常识,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也是残疾的;二是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的实际作用要大,因为“授之以鱼”只是短时间内的收益,只有学会方法的使用,才能获得长远利益,目光短浅不应该用来形容现代学生,他们应该而且必须掌握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也要付出一定努力,在学生消化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授课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技术平台,可以是放映动画、网上制图、计算机办公软件等多种形式做课件,展示课程内容及要点。要改进的不仅是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也得随之而动,以单元为单位确定教学方法,省去了版书等不必要环节的时间,力求少课时、内容信息量大。电子信息与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中加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教学,也是在学习利用本专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内容,是教学进步的重要表现,使教师学生在资源利用中获利更多。 3 最佳实现与企业合作,适当调整企业用人标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就业的优良环境 不能等到真正要就业时被拒绝才问为什么拒绝这些毕业生,可能是某识或技能还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恐怕已无力回天了。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到调整课程面向就业。毕业实习有在校内的,更多的是在校外。校内实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练习的机会。校外实习的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学校常常与周边或熟悉的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当做学生实习基地,企业、单位也能缓解工作压力,双方互利。实习相对来说,只是给学生一个短暂的机会了解社会、用人单位,有的知识可能用到了,还有的需要用到的可能不会,这都是一个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学校挑选必修、选修课程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企业用人准则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切合企业单位的实际运作。 4 通过亲力亲为的动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以创新思维独立完成科研。 在课余时间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业,严抓学生专业学习质量,落实专业知识、技能,实验的实现方案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己做主选自己最擅长或最习惯用的,最简便的动手完成开放性强的实验,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无限动手潜能,激发学生对接受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实验所需资料查阅过程中能了解到其他 相关学科知识.,涉及多方面知识,处处孕育着创新能力提高的苗头,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是一个获益多方的行为,学校实验器材买来就是为了用的,学生用来理解课本知识,动手有助于理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的现实结构\本质和信息科学的哲学基础 要: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物质;能量;信息;本质;物理现实;理想现实 近年来,在基础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领域,信息科学的作用正在大幅度增长。这是因为,现代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导致的,这一逻辑就是基于信息科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的应用形成了新的科学范式和新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信息现象的现实结构 依据许多研究人员的看法,信息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神秘的现象。 在今天的科学文献中,对信息的定义有几十个,然而,其中没有一个能够被普遍的接受。这是因为,科学家们在进行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时,都是从他们研究领域的特定角度出发,制定或选择一个最适合其研究领域的特定的具体的信息定义。 此外,有些科学文献甚至宣称,为信息概念下一个一般性的本质定义也许是永远不可能的,至少在今后几年中这种尝试不可能达到。也许,“信息”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就是无法定义的,也许,它仅只是一个同音异义的术语,在日常使用中,它可能被用来指称完全不同的或根本没有关联的不同的对象。 然而,与此同时,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科学范畴,今天,许多研究人员都已经公认,信息在关于自然现象、技术系统、生物世界、以及人与社会的问题等众多研究领域的价值正在迅速增长。 信息现象是多层面的,因此,它不仅在不同状态的信息过程中,而且也在这些过程现实运行的不同阶段上都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正统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在现实世界中,除了物质和能量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并且,物质和能量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又是密切相关、连续运动的。 因此,物理世界(物理的现实)乃是一个被运动着的物质和能量充满了的世界,其他的世界(其他的现实)根本就不存在。这就是从笛卡儿和牛顿的时代就开始占据科学的主导地位的关于物质和能量的世界图景。 有没有另外一个现实的世界——一个现实的理想的世界?虽然,整个生活的实践使我们相信这样一个现实的理想的世界也是存在的。但是,是什么构造了这个理想的现实?它是否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众所周知的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曾经针对信息的本质说道:“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第三种存在”。换句话说,维纳认为,除了物质和能量之外,世界上还有“第三种”存在,而这个“第三种”存在便是信息。 但是,信息本身是什么,它与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怎样?关于这些哲学问题的答案我们在维纳的著作中并没有找到。然而,后来的一些更多的科学家都认为,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现实世界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观现实的不同表现形式。 然而,如何揭示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把它们和理想现实的概念进行比较? 为了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将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定一个现实的物理系统,其中只包含两个组成部分——a和b。a是一个塑料球,b是一个台球,很难在这两个球之间找到一种一致性的关系。接下来假定,使这两个小球相互接触,然后再分开。其结果是,在a的表面形成了一个凹坑,这就是由于b的作用在a的表面留下的一个痕迹。 难道现在我们还不能从现实世界结构运动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吗?事实证明,这种结构的改变已经是相当明显了!事情还并不仅仅如此,并不仅仅是改变了a的表面形状,使a的表面有了一个凹痕。事情更为重要的方面还在于,这个凹痕乃是a通过与b的接触而对b的某些内容的反映(镜像印迹)。 这样,我们可以说,我们观察到了一个现实的过程,之前只有两个分离的对象,通过它 们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第三个对象c。这个c是某种痕迹(凹痕),是在a的表面呈现着的对b的表面的某些内容的反映。这个新的对象不是物质,所以,应当把它看作是一种理想现实的对象。 这个对象确实存在着,它不是我们凭空的想象。它不是一种意识的精神产品,它很真实,它是我们周围现实的物理世界中的物质对象间的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理想的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它与物理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由物理世界中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这是从上述分析中得出的第一个和非常重要的哲学结论。 现在我们来探讨“理想现实”和“信息”概念间的关系。可以说,这两个概念的含义非常相似。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是物理现实世界中的一种现象,其中一方的结构的产生是对另一方的部分内容的反映,这就能够从某一对象的某些表面结构的模式中获得另一个对象的某些特性(信息)。 我们还发现,信息本身不是一个物理对象,属于理想的现实世界。当然,信息自身的显示必须以现实的物理对象(或过程)为其载体。如果没有这些作为载体的对象(或过程)信息的显现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 我们现在来证明,尽管信息具有理想特征的本质,但是,它却能够影响物理现实的对象和过程。正如我们在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在两个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对象a以其有所改变的凹痕的形式反映了对象b的某些内容,并且可以使我们由此获得关于这些内容的副本,也就是,其物理材料的模式。 因此,我们认为,这一过程正是信息从一个物理现实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物理现实的对象的具体机制。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带有根本性价值的重要的哲学结论,这就是,在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中,物理的现实和理想的现实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能够发生非常明显的相互影响。 因此,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令人惊讶的是,关于这一现象的很多方面我们现在还没有搞清楚。要搞清楚这一现象的本质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它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它在无生命的自然的物理系统中、在生物系统中、在人类创造的技术设备中、在社会系统中,以及在人的头脑中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不同的。 信息具有多方面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运用同一术语所描述的具体现象却有不同的表要: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在经济拓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陈传久 单位: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在读生。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并产生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使工业的发达国家转变为信息经济的行列,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从物质资转向人才资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硅谷”智力型,从此可见,当代社会对智力、技术、创新及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从微观经济学的供需模型来分析,当需求大于供求时,一些新型产业的出现是个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滋长。 任何一个大规模企业都需要一个以人为本、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管理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它对是一个企业的影响犹如革命对社会一样,也可以说MIS就是一个企业的战略资源,一个没有运用信息科学与技术结合而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面对一个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优势的企业,简直是不堪一击的。而当一个企业制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还要考虑信息科学与技术产生的系统所带来的战略潜力,更加不可越级的是: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原有的资源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因子,但让你不可不得不信的是: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系统,会给你一个无可比拟的战略目标。21世纪是一个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力的推动时代,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从企业这一方面来表现其影响力的大小,就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来分析:首先,是对生产管理产生的影响,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减少人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目标是很容易达到的,好比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财务部门实行BPR,结果把原有的500人减到125人,劳动生产率差不多提高了4倍。其次,是用于管理提高效益。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机的应用,使得管理层对于方案及计划的实施有了明显的提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益。提高效率和提高效益合在一起,就是我国提出的“减人增效”,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一个企业来说这些正是使利润最大化的走势。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企业,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强劲的引擎,中国经济增长也依赖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当今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信息,越来越多的人们担心因信息不灵而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担心因信息系统失灵而造成巨大损失。传统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上,而技术进步在经济的增长作用上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它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内生增长理论中利用索洛模型来假设经济的长期增长来自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会引起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此模型认为:在超长经济中,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经济增长用GDP的变化有表现,在信息产业中,尤其是通讯信息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份额比重比较大,可能它对GDP的拉动,实际上有二个效能,一个效能是信息产业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新的增长点,所以我国经济中的发展必须有它。第二,通信产业在经济部门和其他少有几个部门有很强的相关产业链带动作用,比如房地产、汽车、通讯。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电子购物和邮政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邮政局的50%的业务都是由各个网店来支撑的,所以信息化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是非常直接,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中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还是相当大。不仅用户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还是很大,而且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改造的需求也很大。比如,信息产业在商业应用中运用就很不够,现在制造业在信息技术市场规模中占的份额不到10%,要提高竞争力也将会引入信息技术方面有重大进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电子商务的开拓、产品渠道的销售等都表明了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上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信息科学与技术所带动的信息技术产业大大地优化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使其行业不断的延伸和扩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网络编辑、计算机处理系统、软件批发产业等等;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运用信息技术大大改善了生产的模式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如电子厂中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生产高端的电子产品,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贸易方式,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在家购物,并不仅仅是在实体商店里进行交易,大大地服务于各种用户,将其市场扩宽,推向市场,商品的流通渠道也更加的流畅,资金的运行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来说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然而在这个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社会生存并长久地发展,进行信息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是企业能够蒸蒸日上的一条必经之路。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建设显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产业的改造已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当下,企业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从单项向集成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从而使得一些重点行业的大型基本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根据一些资料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00家重点企业中有8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人了因特网,超过一半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总的来说,我国大型企业中,仅有10%左右的基本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而中小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建立的比例则更低,一些规模次之的企业在其之下,因而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低的,建设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选择了信息化,就等于选择了变革,高层的管理者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统一思想,领导重视、决策与参与,明明白白建设信息化。首先应从意识上认识到信息化是一场技术“革命”,要做好与一切之前的管理陋习作斗争的心里准备;要努力学习与信息化相关的知识,要从心里认识到信息化是本社会需要的,不能盲从,同时也应看到实施信息化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要给予相关人员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安慰鼓励他们。因此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必须由上级领导的支持,不然很难坚持到最后。发动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该过程,增强员工对信息化的全面认识,使员工对此次的变革的态度成为一种推动力。企业高管还要积极关注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客户的需求的走势,更加注意的信息技术的维护与更新,更好的企业的经营带来利润的空间,从而实现企业的是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p#分页标题#e# 信息科学论文:光信息科学人才培训思路 本文作者:刘雁 蓝岚翎 许云丽 曾曙光 李晶 王飞 黄瑶 单位:三峡大学理学院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全世界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己达1万亿美元,国外光电子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十年来,中国光电子技术产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随着信息光电子技术、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显示、照明等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市场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的光电子产业。2006年,《国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5~15年15个领域发展的重点技术中就包括了光电子技术,声明要重点发展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传输和光传感设备、微光机电系统、半导体照明等产品。[6]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光电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型显示器件、LED等在内的细分产业都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到。[7]可见,在光电产业相关技术和生产能力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大。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在光通信、光电检测、光电照明、光学元件与系统、光伏产业、激光技术、光学设计、光学材料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社会的发展和贡献不可估量。作为高校,除了科研、教学,还要服务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些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和教师兼职方面,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同光学、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知识息息相关,但也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十分有必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发展,调整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经济服务,加强科学研究,引领社会的发展。三峡大学地处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经济活跃,交通方便。现在高铁开通后,宜昌到武汉的时间已经减少到2小时左右。随着国内光电照明、太阳能、光电显示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宜昌太阳能、光电照明等光电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如中国南玻集团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累计投资20多亿元,专门从事高纯多晶硅材料、太阳能硅片及电池片生产的大型制造企业)等等一大批光电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产业、节能照明、LED、光学冷加工等方面。这些光电企业有着旺盛的人员需求,对本专业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出台的《宜昌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至2015年)》明确提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发展方向要围绕光电子产业核心技术开发,抢占背景光源行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加快液晶照明灯、LED背光源及照明产业化。围绕太阳能技术开发,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系列开发及产业化。[8]由此可见,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光电子相关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本地进行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根据三峡大学理学院发展的需要,结合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人才培养措施如下: 改革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巩固专业思想教育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在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在光电子技术、光通信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成为在电光源、光学设计、光学材料、光纤通信等专业领域中的一个或两个方向具有特色的人才。毕业生能在光信息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设计、集成及开发、制造、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加强几何光学中的光学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光电检测技术、机械原理和设计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密切了解光电信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掌握一些主流软件的应用。另外,为了使培养方案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广泛征求本地企业的意见,积极邀请了相关企业参与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加大力度开展实验教学,开足基本实验,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开展创新实践要加强实践的教学,更新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加强电路设计和光学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充实实验室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完成相关实验。另外,创新实验室的设立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虽然这个方面的工作才刚开始,但是已经受到学生的积极评价。 拓展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提升专业技能在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增强与当地光电企业联系,经常参观了解企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同时能争取进入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培养专业能力。我们已经同宜昌劲森光电(主要从事液晶背景光源、CCFL液晶民用照明及LED民用照明开发、制造、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船重工388厂(光学冷加工、光电系统)、匡通照明(LED封装)等相关的光电企业建立了实质的合作关系。陆续有学生进入上述企业实习,一些优秀的学生也相继进入这些企业工作。教师参与了劲森照明新型节能灯具的开发。与匡通照明组建了联合的工程试验中心,投入1000万元左右,很快试验设备就将到位。这些不仅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反过来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与生产企业进行有效地沟通,制订实习项目,并且跟踪学生对实习的反馈,建立有效的实习效果的评估体制,保证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得到实质的训练。学生实习基地的进一步拓展一直是迫切的需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实习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了解产业界对本专业的要求,反过来会激励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欲望。 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相结合人才培养能力与科研能力息息相关,科研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在横向科研项目上,尽可能让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参与进来,直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及其有效的手段。比如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些涉及到大坝光纤传感、节能灯设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鼓励学生申请学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基金项目,虽然经费不多,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随着相关科研能力的快速提高,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伴随着学生进入实验室,至少有一部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p#分页标题#e# 人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依托相关的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一方面要努力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本专业的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轮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或者兼职工作一段时间,力争在3~5年内实现所有专业教师都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要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本专业专兼职教师,到学校指导教学、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甚至可以参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这种指导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合作形式的。只要是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学,这种合作的形式是灵活的。 研究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相结合过去教学中,对学生在理论的掌握方面比较重视。我国高校培养的光电人才工程能力较差,对工程技术人员这一层次的培养有所忽视。而这方面的人才不仅是光电子产业园的需要,科研生产单位也需要。在鼓励学生考研深造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对工程上认识和正确理解,并身体力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适度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补充,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9]我们正在设想建设一套光学冷加工的系统,让每个学生完成设计、制作和检测整个过程。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购买一些光学公司淘汰的设备,或者可以谋求有实力的公司建立联合试验室,我们提供场地,同时为对方人员培训提供服务,达到双赢。不断完善人才鼓励政策,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和招贤纳士的优良环境。加强培养合理的教师队伍梯队,凝练学科的发展方向,努力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做好铺垫。教师的进修和学习要都要与本地企业的生产、研发紧密联系。 本文以三峡大学为例,在分析光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本地光电子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产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可为其他地方高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与人才培养探索 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需求,双方共同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在此,笔者简要介绍一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做法,以供参考。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修完所学专业的必修课和限选课,留出应修总学分的5%-8%作为任选课学分,于第四年按照企业与学院商定的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授课和考核,所学课程和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生修完指定课程后,可以选择在合作企业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按照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进行答辩。修改后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呈报学校教务处批准并备案。(二)“工学结合、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进行合适的职业规划。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该模式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使学生切身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流程,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工程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该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就能融入企业,独当一面,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积极引导教师参与佛山本地光电企业(国星光电、雪莱特、佛山照明、天财东宝等)的产学研项目,创造条件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参观访问、暑期见习、毕业实习等,让学生了解光电企业产品研发、生产、组装、质检、销售等环节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纵向横向课题研究,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研发项目、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加深理解。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以及工作能力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及早开始职业规划。同时企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能力、兴趣、专长。该模式培养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以后就被留在相关的企业中工作,并很快成长成为业务骨干。(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变革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培养富有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是新时期高校的又一项重要职责和使命。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业的技能素质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拓竞争能力,我们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主导,以成人成才为核心,在学校开展“创新创业班”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平台+模块”的思路,搭建知识平台,开设了有本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佛山是世界非常重要的光电器件、显示器件,尤其是照明器件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国大约30%-45%左右的照明器件的元件都产自佛山。我们让本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光电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行业规则和各种资质认定的具体要求。通过实训案例教学、公司见习、实习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机会,让本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佛山本地光电行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链衔接关系,结合学校“创新创业”班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身创新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主动探究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成人成才提供良好的专业指导和成长环境。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后增加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围绕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3]。(一)强化课堂实践教学,构建开放式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打破独立分割的传统教学体系,在保证必要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题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到实验项目的80%以上。建立了由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题研究型实验组成的开放式四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不同的层次标志着不同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各层次实验的具体要求如下:(1)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室开放,网络预约,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预习或进实验预习,独立完成实验,教师现场指导。(2)设计性实验:学生自选实验项目,提交可行性报告后实验中心提供器材和场地,完成实验,并撰写小论文,教师适时指导。(3)课题型实验:实验室提出相关课题,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作可行性分析,搭建实验平台,独立完成实验,撰写课题论文。教师适时指导,并定期参与讨论和交流。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不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验证,而是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台阶式上升的教学体系。实验内容必须渗透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才能赋予实验课程以新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学院将计算机技术、光通信技术、光谱技术、传感器技术、半导体电光源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课堂实验,从设计思想、实验方法、仪器原理及应用等方面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实验兴趣和实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实践学分比重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各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落实该文件精神,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构建了一个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通过开设一系列实践教学课程以确保实践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这些课程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多门专业课课程设计、横跨大三学年的科研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学分达到了45分,占总学分(180分)的25%。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获得9个学分的创新学分。学生要想获得创新学分,必须有选择性地参加以下活动:各级各类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虚拟仪器大赛等)、或申请专利、参与科研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实际工作;完成学校学术基金项目;完成学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通过各类考试(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等)、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交调查报告)、参加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这样通过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将实践学分提高到了54分,不仅使实践学分的比重增加到了总学分的30%,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学院通过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逐步成长为应用型光电类专门人才。 三、结语 本文结合佛山地区经济、产业、生源的特点,重点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建立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式四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些研究能对其他院校相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曹辉 陈国杰 梁佩莹 韩定安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专业实习报告 1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习报告的重要性 1)实习报告是实践过程的重要体现。作为实践教学的受众主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学会通过一定的手段,借助一定的工具,掌握一定的方法,实现特定的目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视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定,一方面,需要考核学生实习结果质量的好坏,另一方面,还需要考核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如GIS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GIS软件设计与实现方法的掌握程度等。其中,实习结果的完成质量可以随堂考核,但对于实践过程而言,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不可能逐一进行仔细检查。实习报告是对实践过程的阐述、分析、综合和总结,是实践过程的重要体现,为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提供了重要渠道。2)实习报告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源泉。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其实习内容将根据学生所学的某个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而定,涉及面相对较窄,且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学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不偏离实习内容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外延拓展性思考,有助于将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纵向上可以扩展各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深度和广度。如缓冲区分析实践教学中,除了实习内容规定的噪声影响范围分析,还可将其应用扩展到洪水淹没分析、城市扩张影响范围分析等。横向上可以提高利用不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缓冲分析、路径分析、叠置分析等应用于商店的选址中。这些实习内容以外的思考或灵感可通过实习报告记录下来,与指导教师互动获取评价或建议,为今后各种创新性活动(各种GIS软件开发大赛)提供思路。3)实习报告是科技应用文的重要基础。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报告是最常见的一种科技应用文。除此之外,科技应用文还包括参加各种GIS软件开发大赛需提交的系统设计书、操作说明书、总结报告等,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涉及的投标书、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项目申报书、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结题报告等,以及毕业阶段每个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还必须撰写的学位论文。以上各种类型的科技应用文,是对所从事科技活动的阐述、分析与说明,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并不擅长撰写此类文章。以学位论文为例,大多存在图文不规范、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不正确、缺乏创新等问题。实习报告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科技应用文体,其规范写作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科技行文习惯和良好的创新性思维习惯,为今后各种科技应用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实习报告是就业面试的重要砝码。站在指导教师的角度,通过实习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和实习结果质量的好坏,还能看出学生对待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实习报告能够间接了解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从事了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同时,从实习报告的行文规范能间接看出一个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因此,在毕业找工作之际,除了个人简历,还可以将大学期间所做的实习报告作为就业面试的重要砝码,为用人单位了解自身实践动手能力提供重要参照。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 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GIS领域国内知名高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相关实践课程,尽管这些课程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涵盖了GIS软件操作、GIS软件研发、地图设计与编绘等3方面的核心实践课程。本文以这3种核心实践课程为例来探讨实习报告的撰写规范。首先,实习报告的封面应指明如下信息:实践课程名称、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和提交日期等。其次,实习报告的提纲应涵盖以下内容:实习名称、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结等。1)实习名称,用于概要描述实习内容,字数不宜过多,以20字以内为宜,可作为标题放在实习报告的最上方,也可以作为实习报告的正文放在最前面。2)实习目的,一般言简意赅,直入主题。例如,GIS软件操作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GIS软件的某些功能操作,实现指定应用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点;GIS软件研发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编程语言、某GIS软件基础开发平台,掌握GIS软件工程设计与实现思路;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习目的在于精通制图软件的相关操作,掌握不同类型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绘技巧。3)实习时间,包括完成实习内容的起始时间。另外,还可以在这一部分增加时间进度安排,用于进一步规划实践过程每一个关键步骤的完成时间节点。4)实习内容,是整个实习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实践过程的完整反映,需详细阐述实验环境、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实验环境是指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软、硬件环境。除了实践课程所用的计算机硬件设施、操作系统,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GIS软件、数据库软件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环境还包括编程语言、编译环境、二次开发平台、数据库软件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GIS制图软件等。实验任务是实习目的的具体化,通常通过完成某一个或多个实验任务来达到实习目的。例如,某地区地块拓扑关系的建立可以作为GIS软件操作的一个实验任务;某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可以作为GIS软件研发的一个实验任务;某地区人口结构分布图的制作可作为地图设计与编绘的一个实验任务。实验任务篇幅不宜过长,可略多于实习目的,通常用一小段文字进行描述。实验步骤是指完成实验任务的每一步操作、流程、思路等,应结合技术路线进行说明。从以往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实验步骤的阐述中,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误区,如在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中大量插图,缺乏文字描述;在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中大量粘贴代码;在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仅指出图例设计与图面配置的结果。实验步骤的撰写应把握好度,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面面俱到。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应图文并茂,不必每一个参数的设置都配图,但需用文字进行说明,插图以关键步骤的实现效果图为宜,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表述。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应结合流程图展开,并辅以关键算法的代码。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对于普通地图而言,应先指明地图符号设计和地图注记配置遵循的国家标准、地图综合选取和概况的方法与依据,再插入各种地图符号的设计效果图、地图注记的配置效果图、地图综合前后的对比图等;对专题地图而言,应先分析和比较现有专题资料,再统计分析各种专题数据,接着选择各种专题内容的表示方法,最后以各专题内容的表达效果作为插图。实验结果是指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之后所得结论或取得的总体实验效果,一般以插图或插图加简要文字说明为主。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结果可以是数据编辑处理之后的效果图、执行空间查询分析之后的效果图、二三维数据可视化表达效果图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结果可以是系统运行界面、系统各功能操作效果图、算法执行后的效果图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结果可以是一幅完成数字化或地图综合后的普通地图,也可以是一幅完整的专题地图。5)实结,是对实践课程的整体回顾,是实习内容的进一步凝练与升华,能够体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实结的内容包括实践过程的总述、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实践课程的收获与心得、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将来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以及对未来从事相关实践活动的展望等。由于实习内容难免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照本宣科的机械式实践课程学习固然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点,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GIS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充分进行外延拓展性思考,并将思考的内容记录在实结中,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在课外进行实验验证,如GIS软件操作中的缓冲分析拓展综合应用;GIS软件研发中最短路径算法的改进与优化;地图设计与编绘中的自动综合、注记自动配置等。这既符合国家对高校提出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又能真正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将所学的GIS知识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还能为今后的各种创新性活动提供思路。最后,实习报告的图文格式方面应严格遵循科研要求,以养成良好的科技行文习惯。 3结语 实践课程可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实践内容,各部分实践内容对应的实习报告都可按本文提出的规范分开撰写。若实习报告中引用了参考文献,需在实习报告正文中添加引用,并在末尾指明引用的文献信息,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本文提出的实习报告撰写规范及考核标准可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和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提供参考。 作者:杨乃 郑贵洲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1蚌埠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许多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都相继开设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5].重点高校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优质资源,有的还有光学硕士和博士点;普通高校特别是新开设此专业,开始阶段从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等都与重点高校相比存在差距.当前有企业反映高校毕业生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践的倾向,社会急需的是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如何完善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人才,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等,就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蚌埠学院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正式招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2-5]. 1.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讨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就必须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蚌埠学院的特点,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中的首要问题.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面向21世纪,我校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适应性和竞争性的总体要求,推进学科建设.实现专业与基础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相邻、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其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致力于光电子学在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结合本校特点,本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是: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理工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并系统掌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实训、光信息专业的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光电子、光信息、光电技术及其相关学科工作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在光电子学、光通信、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检测、光电信息显示与存储,以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技术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制造与管理、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按照社会需求,结合学生兴趣和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我们需要努力不断探讨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1.2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国家目录上编列的时间不长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需求,目前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大纲、教材内容不统一和怎样符合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同课程内容相互重复,课程设置时课程先后顺序、学时分配的矛盾等.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以知识全面性和学习者为中心,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来设计课程和培养环节,要合理安排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其它诸如实验课程等的比例,安排应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优化组合,强化学生应用和工程意识,另外要更多渠道优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诸如校选课制、网络课堂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更新和发展飞速,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要以构建“适应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龙头,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合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淘汰过时的,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其次根据课程设置对光学和光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进行修订、整合,使课程体系少重复、层次清晰、拓宽知识面;再次为了反映当代科技的重大成就和前沿,我们除了完善光通信原理、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等专业基础课,还考虑研究生课程打通,考虑实际应用,增设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选修课,如激光光谱技术、非线性光学、信号与系统、光信息存储与现实、MATLAB光学模拟技术、太阳能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以适应国内外迅速发展的光电子技术的要求,培养“理实交融”的复合型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另外,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属于应用面广,实战性强的专业,建立光学与光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新体系也尤为重要.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本院学科特点,经过反复调研、酝酿和会议讨论,我们设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电磁场与电磁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原子物理、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光电子学、信息光学、光通信原理、光电子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等.学位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从以上主要课程中选取. 1.3实验与实践教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和技术关系密切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所以围绕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以深化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实践锻炼、注重实验和实践能力、鼓励创新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加强校内外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实效性,注重建立高素质的实验和实践教师队伍和教学考核办法,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1,6,7].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根据本专业特点以及我校专业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全面考虑主要实验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光学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光电子技术实验、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实验、激光原理与技术实验和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实验,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和创建实验室.实验室要建出特色、建出水平、形成优势,发挥示范作用.基础课实验室要提高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重视用高新技术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强度基础性和完整性建设的同时,增加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设计性、探究性、创新性类实验项目.我们利用已有光学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强化建设信号与系统、EDA、电子工艺设计、近代光学实验、信息光学实验、激光实验室、光通信实验室、电子线路实验、光电技术实验等专业基础实验室,需要努力争取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支持,确保经费到位,计划1年内基本建成,可以满足新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光信息专业基础实验、光电子学课程设计、光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光电检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原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更多知名光电信息企业和重点实验室争取建立实践能力强、技术前沿以及管理一流的实习基地,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调研,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此外,争取实施校园网进教室和实验室计划,增加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数量,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动力. 1.4务必拥有自己的核心资源 开办新专业仅有良好的课程设置和合理的实验室建设是不够的,还需要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水平达到较高先进水平.计划到2014年,在学历结构上,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左右;3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90%以上.在职称结构上,教授占教师总数20%以上,副教授占教师总数40%以上.全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促教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多出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入到蚌埠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寻找一些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建立与本地区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合作,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培养合理的科研梯队.广泛开展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大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力度.目前存在一个问题是该专业课教师数量不够,迫切需要加入新生力量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和科研实力,还要注重在职教师的教学和学术进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建设必须拥有大量的人才资源,包括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各种教辅人员、高效精干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拥有较好的办学“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包括教学和科研设施和服务、与外界交流的各种平台和渠道,以及各项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 2结语 按照蚌埠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进一步优化专业的培养计划并认真实施;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整体课程教学水平;广泛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验和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注重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适应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傅院霞 程荣龙 许永红 高光明 葛立新 宫昊 吕思斌 单位:蚌埠学院 数学与物理系 信息科学论文:信息科学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整个教学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途径,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1.GIS数据采集与获取能力培养 (1)地形测量与数字成图实习。地形测量与数字成图实习在第三学期开设,时间为4周。实习的主要内容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练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红外测距仪、DS3水准仪、DJ6经纬仪的使用,掌握小地区控制测量的实施、地物地貌的测绘方法及利用电子平板进行数字地形图成图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地形测量各种仪器、工具的操作和使用方法;熟悉数字测图的全过程,掌握地形测量的测、算、绘技能。(2)摄影测量实习。摄影测量实习在第五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ASTER制作三维地形场景、基于SPOT异轨影像和航空像片制作三维地形场景,让学生掌握PCI、ENVI、ARCGIS软件的应用等能力。(3)房产与地籍测量实习。房产与地籍测量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1周。实习的主要内容为房地产分幅图编绘、界址点测量与宗地面积计算以及房产面积测算,使学生了解房产与地籍测量的内容和工作流程。(4)GPS测量实习。GPS测量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1周。实习内容包括技术设计书的编写、选点及标志埋设、外业观测、内业解算,使学生掌握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GPS接收机的基本操作知识,能够利用GPS接收机进行实际作业,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随机软件和网平差软件进行GPS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5)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针对一个具体的生产项目,按照遥感图像处理规范完成遥感图像的预处理、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成图等工作,让学生掌握ENVI软件应用能力。(6)控制测量与工程测量实习。控制测量与工程测量实习在第七学期开设,时间为3周。实习的主要内容为控制测量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三、四等控制测量作业训练,等级导线的作业训练,GPS作业训练,使学生熟悉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基本技能和内业数据处理的方法与工程测量的基本方法。 2.GIS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培养 (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在第二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内容为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主要包含居住区道路、住宅、公建及绿化的具体平面布置情况。采用需求调研、方案构思、方案完善修改和机房上机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完成规划平面图和户型平面2张图纸。(2)GIS基础实习。GIS基础实习在第四学期开设,时间为4周。实习内容包括ArcGIS软件的应用实习(地图矢量化、市级行政区划图制作、空间分析、数据转换及3D数据集成)以及MapGISk9的应用实习(校正影像图、地形图绘制、地形图编辑、地形图图幅入库),通过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GIS软件主要模块的使用。(3)城市GIS实习。城市GIS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内容包括野外调查(实地调查获取益阳市基础地理城市数据库所需的基础地理图件)和室内作业(建立基于GEODATABASE益阳市基础地理城市数据库、建立局部三维场景),使学生掌握城市GIS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3.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 (1)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在第三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共分八个项目,分别是学生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宾馆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组成项目组,根据任务分组采用需求调研和机房上机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并实现基于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2)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在第四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内容根据指导老师给定的数据结构设计题目进行选择,通过数据结构综合设计使学生能将所学的GIS理论、GIS软件、GIS应用等进行综合整理。(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在第五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内容包括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五人一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学生按照软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现、集成、测试,锻炼学生项目实施的能力。(4)WEBGIS实习。WEBGIS实习在第五学期开设,时间为3周。实习内容包括基于Web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以及ArcGISserverwebadf的应用,使得学生掌握WebGIS开发平台及网站设计的基本流程,具有一定的WebGIS开发能力。(5)软件工程实习。软件工程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包括完成软件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原型软件设计与实现、软件测试、提交等内容,使得学生掌握GIS软件设计、编程、测试及维护的实用技术方法,按照GIS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6)GIS二次开发实习。GIS二次开发实习在第七学期开设,时间为3周。实习内容为运用所学知识采用接口编程的技术和软件开发的思维方式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应用系统,系统内容结合生产单位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利用C#和ArcEngine进行GIS二次的能力,加强接口的运用及学生对GIS二次开发方法的初步认识,提高软件系统分析能力和程序文档建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4.综合能力培养 (1)GIS专业综合实训。GIS专业综合实训在第八学期开设,时间为8周。实训包括:实训一(2周)以益阳市内地形的测量数据为基础,完成1∶500地形图的编绘。实训二(2周)以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和朝阳校区的测量数据为基础资料,要求把新旧两个校区数据(CASS数据)转换为MAPGIS数据,同时导出其属性,然后在MAPGIS的属性库管理和图形库管理中进行入库管理。实训三(4周)运用GIS软件工程思想对数字校园进行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并实现。实训以应用生产实际过程中的几个综合实践为素材,培养学生GIS综合应用能力和技巧。(2)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在第八学期开设,时间为12周。毕业设计采取由教师出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关题目再由教师根据题目的难度、学生的水平及其他情况综合评判选择合适学生的模式。毕业设计以个人为单位,教研室老师邀请生产单位技术人员一起担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对于由生产单位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的学生,可前往生产单位开展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评分综合导师评分、评议员评分和答辩委员会评分。(3)岗位实习。岗位实习在第七、八学期开设,联系公司和单位,推荐优秀学生进入GIS公司实习,具体时间视实习生工作情况最终确定。通过岗位实践,让学生近距离接触GIS行业的生产应用,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对GIS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提高今后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4)GIS活动与资格认证。GIS活动与资格认证在各学期分散开展。联合生产公司合作举办各种GIS活动,组织学生参加GIS类竞赛和资格认证,让学生了解GIS前沿技术、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自信心,同时在竞赛中和资格认证中锻炼实践能力,使得他们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二、结语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通过了解多家GIS公司的需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构建了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GIS产业发展势头迅猛,GIS企业对GIS人才素质的要求正在不断变化,都要求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方法,以适应市场对GIS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作者:薛云 张维 刘凤姣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
市场营销学论文:创新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大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而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类学校的骨干专业,也是建立在行为科学、经济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如何提高市场营销教学效果,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营销及经济类专业人才,是摆在市场营销学教师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以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核心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具有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企业营销与管理的需要。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对相关教学内容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市场营销学业务知识的学习,实现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能较好地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按照“工学结合”的培养思路,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尝试和实践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依据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改实践,对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增加情景教学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战模拟是链接理论和实践最有效的方法。情景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模拟场景,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技巧,将企业的营销活动展现在课堂之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市场营实践的情景,使学生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做出分析和判断,最后在多变的情景角色转换中提出来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结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营销活动过程,师生就会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与原理的理解,达到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推销、讲价、广告等知识时可采用此种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全面检查。 二、运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讨,总结出案例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展开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根据教学内容,用最新的、最典型的、最地方化的营销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营销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案例,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学会综合运用更多知识与更灵活的技巧来处理问题。将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的经营立场上,从实战环境出发,学习经营。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型、创造性思维方式。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应该同步进行,不是彼此孤立的,在于寻找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课堂的讲授内容抽象、无法理解,学习过程不能激发兴趣,就难以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以“当事人”身份去解决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决策,不断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由实践到理论,由感性到理性,真正实现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 三、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市场营销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让学生尽快走向社会,提高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请企业营销专业人士和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或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企业、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体能动性,开展一系列活动,收集一些感性认识。进行市场调研时,针对抽样调查方法,让学生调查技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公布调查结果;上网搜集国内知名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经营状况及规避风险的方法等。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主要是收集一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计算,用图表显示,最后归纳、总结,交出调研报告,作为平时考试成绩。开展调研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调查方案、问卷内容和顺序,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选择课程的某一环节让学生发言,锻炼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推销自我。 四、定期进行专题研讨,改进考试和考核模式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性质决定着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运用理论知识的驾驭能力。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对市场营销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走向创新教育的必然途径。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参与企业实际的有利时机,为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营销学相关理论对企业的营销实际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达到强化专业理论、运用能力训练的目的,同时探索考试形式的变革。改革思路是在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可根据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改变过去全部根据考试成绩作为评分依据的做法。教师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或网上讨论,定期进行专题讨论,并根据学生参加、发言、发言提纲记录等情况评定成绩。将学生成绩分为几个部分,如平时作业、课堂案例分析、分组案例讨论、小论文、试卷考试等。如果学生未达到要求,则应补做。 在教学过程中,应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考试改革,一方面可促使学生更用心地研读有关理论知识,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思考、分析企业营销的实际问题,有效培养专业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考试改革,使专业能力训练的实训活动能更好地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成为课程实训的另一种形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增强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改革,能使学生的自学、信息处理、归纳分析判断、语言表达、沟通交际、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要把这门课程学好,需要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探索与尝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目标的基本因素,依靠各教学环节的不断协调与配合,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快乐教”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轻松学”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更多的是帮助、引导学生。学生有时处于接受的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是主动思考、探索、建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市场营销学论文:探析小组讨论法在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小组讨论法是课堂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以市场营销学为例,从三个阶段对小组讨论法的实施过程开展分析,并总结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 课堂 阶段 1.前言 小组讨论法最早出现在本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现在已在很多国家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1]小组讨论法既能促使学生及时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2.小组讨论法的涵义 所谓小组讨论法,指的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人一组的小组,向小组提出一定的任务或问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共伺完成,共同解决。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2] 3.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笔者从事高校教师工作多年,期间承担了所在教研室企管专业的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讲授任务。在前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没有采用小组讨论法,在最近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经过比较,发现课堂教学效果极大提高。笔者以市场营销学为例,从三个阶段分析小组讨论法的实施过程。 3.1小组编排阶段 开展课堂小组讨论首先要进行小组成员的编排,这涉及到小组人数和成员搭配两个方面。小组人数太多,小组讨论容易不充分;小组数太多,课堂秩序不容易控制。[3]小组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小组成员越多,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就可能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组成员越多越好。因为小组汇集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还取决于小组讨论的程度。成员过多,部分成员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发表见解。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开放型的,每个成员都应有充分的机会发表见解。从这一意义上说,小组成员又以尽量少为好。由于不同学期的班级人数不同,笔者在实际上课中,对分组按如下规则进行:小班(4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3-4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0组左右;大班(8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5-6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5组左右。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合理搭配,使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部充分交流,又能保证课堂秩序得到控制。从实施情况来看,这样的分组效果比较好。 3.2 小组任务阶段 在完成小组编排后,需要确定小组讨论的问题。问题应符合以下两点:一是适合于进行小组讨论,能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讨论;二是问题的难度必须处于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范围之内,即小组成员有可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当任务成为学生的真正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才更容易被激发,也更容易进行真正的讨论。 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的知识体系存在内在联系,从整体框架来看,课程知识体系是围绕某产品的4p策略展开的。同时,在策略实施前,营销人员需要开展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等活动。因此,笔者在讨论题目设置上,以学生熟悉的产品为中心,分别设置了关于某产品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问题。各小组在一个学期的课堂里,结合自身熟悉的产品,讨论营销问题,提出各自的营销观点和对策。实践表明,这样的问题设置和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结构。 3.3 小组讨论与点评阶段 在小组开始讨论之初,学生可能会出现嬉笑、打闹等与小组讨论过程不相干的行为。在小组讨论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规定恰当的讨论时间,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逼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2)在讨论的后阶段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总结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向其它小组或全班汇报,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3)对讨论进行得好,完成任务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完成成员分组和布置题目后,要求各组成员集中到教室的不同位置,以保证各组在进行讨论时不会互相干扰。[4]同时笔者会规定小组讨论时间,通常为10-20分钟。时间太短不利于小组成员充分讨论,激发小组成员的思考和灵感;时间太长不利于小组成员集中注意力持续进行讨论,以及出现课堂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规定的讨论时间到了后,笔者会要求各组代表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5]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笔者会在某个小组发言后立即进行点评,所有 小组发言后再进行总结性发言,对讨论和发言较好的小组进行公开表扬,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小组在后续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 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和实施小组讨论法,笔者认为课堂气氛明显变好,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极大提高,上课迟到现象消失,课后与老师的互动交流现象增加。同时,学生也普遍认为在小组讨论中,能把自己的实际体会和观察融入到问题思考中,以自己熟悉的产品为例对市场调查、市场选择4p策略等理论知识点开展讨论,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通过课间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部分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激发了自身的创业积极性,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某些产品的营销活动。 4.结论 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使用小组讨论法,能够比较清楚而客观地观察到学生营销各能力的现状与培养后的能力的比较,从而更好地分析本学期营销教学中的不足与优点,并为不断提高营销教学水平努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在正式场合表达自己及倾听的技巧等各种营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小组讨论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小组讨论法的内涵和实施步骤,在小组讨论前做好问题设置,在小组讨论中控制课堂气氛和节奏,在小组讨论后及时总结点评,这将极大的发挥出小组讨论法的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 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若干年的授课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分析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容延伸、因材施教、教学环节等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 教学内容 改革 《市场营销学》理论于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独立学科,但是,作为现代《市场营销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建立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学科。然而在这半个世纪里,《市场营销学》的核心观念不仅在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而且已经完全地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国防、卫生、教育、宗教、慈善以及家庭。尽管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却与中国近代社会和经济生活基本无缘,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以来,一直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探索,不断演绎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以便达到学生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根据本人多年教授《市场营销学》的经验所得,认为教学内容改革可从突出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分析、学科特征等几方面加以讨论,出发点是消费者需求。 1 消费者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且在不同学期对其他专业如中药学、农学、动物科学、家政学、资源环境、外语专业等进行授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专业选择、学时和学分上都呈扩大化的趋势。 1.1 学习者的共性分析 21世纪,高等教育要在加强学生理论功底基础上,注重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或实用性人才,适应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且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兴职业,如某些农资产品的销售,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因此,从事新兴职业的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知识技能,也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1.2 学习者的个性分析 由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没有相应的基础,且各专业所开学期、学时、学分均有差异,即使管理学院各专业也有不同,如工商管理为48学时、市场营销专业为80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结构上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现状 2.1 教材体系 目前课程所应用的教材是以吴健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为核心,辅之以赵春雷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吕一林的《市场营销学》、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等,基本能够做到难度适中、覆盖面宽、层次合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创新理论添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最新理论观点,并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 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重点突出、难易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主体内容包括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的4p策略等。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伴随着营销理论的发展演化,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呈现明显的动态性特征:一方面,表现在传统课程的改造和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营销理论需求的日益突出,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新兴理论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营销的含义,改变了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市场营销理论多局限于售中、售后环节的局面,因此相应的要求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要做出改变;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新兴课程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更注重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并进行改革,如沙盘模拟技术、计算机分析软件的应用和案例实验的推广等。 2.3 课程结构 经济管理类学生中,《市场营销学》开课学 期多为2~5学期,而其他专业分布不均衡,但大多数都开在后期,希望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和帮助。 3 改革措施 3.1 改革的指导思想 3.1.1 课程内容改革要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依据 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应用和分析、策划方法在社会各层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考察学科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努力的方向。 3.1.2 教学改革要全体动员共同参与 学科的课程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 参与,并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共同构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过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引导、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为其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从而进一步为学校改革做铺垫;教师在学校引导下,依照《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改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参加学习和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建议及其满意度反馈给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求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只有三者协调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参与,不断从改革的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重组课程结构 要将《市场营销学》作为基础类课程进行讲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学期尽量提前,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专业课,尤其是本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和规划进行指导,而且要由熟悉本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且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主讲,有利于学生以后结合本专业学习其他基础课,并树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提前接触《市场营销学》,能够开发其思维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为其更好地学习本专业及跨学科发展做准备。 3.3 选择优秀教材 不断完善教材体系 要根据学生需要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要确定核心教材、辅助教材、辅助教学资料,资料来源途径要更加广泛,除正版印刷教材之外,还应从网络、企业内部、教师科研成果、商业信息等处不断更新教材辅助资料,使教材体系更加丰富、新颖、与时展接轨。 3.4 关注理论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改革是对教授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改革。首先是知识基础的平台,同时也是认知基础的平台,知识的传授是课程的一个方面,认知则是课程的另一个方面,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应该由引领知识向认知知识转化。就知识基础平台而言,有一部分知识是陈旧的、过时的或重复的。而对那些今后在本领与学习、研究和开辟新的领域中能继续发挥作用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知识,即所谓有效知识要强化。 3.5 内容选择合理 推行模块教学 在进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解决好课程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针对学生的专业差异,采取“有所讲、有所不讲”的做法,凡是涉及主体内容体系、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一定要讲,如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消费者市场及其行为分析、4p策略等内容;而涉及《市场营销学》详细的发展情况、主要流派和与主体内容体系或不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不必主讲。而且根据学生就业需要,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须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突出重点和及时性。 3.6 加强案例教学 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通过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模拟商业环境中充当决策者,感受压力,分析形势,识别风险,并作出决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启发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特征。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要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选择案例、适度使用案例、及时更新案例和正确引导讨论,并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素质和能力。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谈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组织和成效分析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 案例 案例教学 教学组织 论文摘要:简要阐述了案例教学的由来和三个基本特点;重点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实际教学组织过程;最后根据多年的教学心得总结了案例教学取得效果的几点体会。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与特点 1.案例教学法的由来。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英文叫做“case”,案例教学法叫“case study”。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案例教学法就有了最早的雏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案例在法律和医学领域中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 19世纪80年代,北美涌现了第一批商学院,哈佛即在其列。第一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盖伊认为,法学院中法律案件的分析式教学方式效果出色而明显,于是策划了商学院最早的案例教学法。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由案例法培养出来的律师华莱士·b.汤哈姆任哈佛商学院第二任院长,他看到了在工商管理领域中使用案例的重要性并极力推动全院投身于案例教学法。在他的敦促下,科波·蓝德博士于1921看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此后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中开始广泛流行起来。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一是基于事实。在工商管理领域,一个案例是关于管理问题和管理决策的描述。二是与决策相关。它通常是从所涉及的决策人的角度来描写的。案例作者必须提供与问题存在时或需要作出决策时的情景有关的各种事实。二是基于决策者的角度。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使学生有机会处于决策者的地位来解决问题。通过个人分析和他人讨论,学生不断地针对案例中的情景定义问题、找出各种可选择方案、提出目标和决策标准、作出决策和制订实施计划。他们得到机会在一种实验环境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分析和计划能力。三是基于事实,作出决策。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对一个工商管理人员曾经面对过的实务问题的记录,还包括该管理者作出决策必须依据的那些事实、观点和偏见。把这些真实的和特别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让他们考虑进行分析、自由讨论并最终对应该采取的行动作出决策。 3.特色与关键。首先,案例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参与,讨论本身无标准答案。简单来说是一种具有魅力和诱惑力的教学方法。其次,高度注重过程。对于案例分析来说,最重要的是得出一个结论的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要以提高技能为出发点,同学们的技能应得到提高,这里的技能包括:作出各项决策;以变化的、适应性的分析支持某些决策;学习用口头和笔头来表达观点,同学们要做到既要找到问题所在又要给出解决方案,加强责任感,投入大量课外时间。 二、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我运用案例教学,辅以学生积极尝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设置如下实施过程: 1.教师提出预习任务,学生课前预习。课本中规定学习内容和目标,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课本,让他们寻找解决尝试题的办法,可以起到开发智慧潜能的作用。 2.引入案例(准备题)。以一个具体案例为准备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准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们巩固理论知识,并掌握相关知识在贸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为解次尝试题作好准备。如在讲解定价方法和价格策略时,以“已知企业的固定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商品的销售成本也是既定的,企业应该如何定价才能实现日标利润”为准备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计算,以巩固知识并建立信心。 3.出示案例。下面以笔者多年教学组织的案例来源为例。其一,关于营销环境篇。组织俩“都是ppa惹的祸”、“铱星为何陨落”、“灿坤集团”、“长城”润滑油构筑国货长城等经典案例。其二,关于企业战略篇。组织了“江苏江奎集团市场战略选择”、“巨人集团的沉浮”、“由多元化到专业化的万科集团”、“所向披靡的英特尔”等题材。其三,市场细分篇。组织了“可口可乐细分新市场”、“喜力”啤酒的市场策略、“摩托罗拉”的品牌细分、“追求差异的斯沃琪”等题材。其四,市场调研篇。组织了“康师傅”——成功看得见、“丰田车”——车到美国也有路、“雅虎”的网上调研等素材。 4.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结果,为解决下一尝试问题做好准备。 5.教师讲评、总结。学生经过第一次案例分析尝试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教师的讲解保证了成功的概率。教师可在讲评过程中适当对同学进行鼓励,使尝试成功的同学体会到喜悦,尝试成功的同学也能受到启迪。 6.教师第二次出示案例型尝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取得成效的体会 笔者在师范院校从事《市场营销学》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案例教学法要以基本的营销学理论为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案例教学法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其中;四是教学内容需要难易适度,发挥教材的吸引力;五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发挥班级学生骨干的作用。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议独立学院 市场营销学 课程改革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 独立学院 市场营销学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论文摘 要] 独立学院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许多教师和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根据市场对营销类人才的需求特征,在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将现代教学理论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相结合,探索和建构了一个比较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教学新模式。 一、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大众化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独立学院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依据,应该是基于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这两方面全面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就独立学院来说尤为重要。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批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弱点。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激励和引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学费较高,因此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务实性较高,而市场营销学这一管理类学科属于专业知识过于理论化,学生学起来感觉很空洞,其企业现实营销有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二)目前市场人才的需求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经管类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以新科学院经管系为例,《市场营销学》属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属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课,学生在未来走向市场进入企业就业乃至创业所需的市场调研能力、市场分析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销售技巧等均可以在市场营销的课程中得以培养。目前,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营销是当务之急。市场营销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应用的部门已经从工商企业扩展到服务业,以及各种非营利部门,应用的范围已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目前最受欢迎的二十大热门管理类培训课程中,“市场营销”排在前列也就不难理解。市场营销能力是学生就业、创业必备的基本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没有受到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没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实际工作积累经验,以至于在求职中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短期内很难适应岗位技能需要,造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抱怨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发自内心的要求的双重挑战使我们不得不审视《市场营销学》教育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鉴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生源的素质特点结合市场对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因材施教,合理定位,研制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的,在体制改革及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它研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是一门既注重系统理论,又注重策略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经济学课程,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近年来也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这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一学期学下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国内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多数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教学依然停留在理论教学为主的层次上,课堂活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识结果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授内容封闭性较强,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素质培养重视不够;体现实际操作能力的较少;另外市场营销学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素质相对较低,他们大多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的,理论功底不错却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实战经验和社会工作阅历,所以难以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等等。 三、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学》课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准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是增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其教学功能是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练兵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通过对教学案例中的事件与问题的分析,学习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营销实战能力。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还是训练学生口才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互动,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 《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要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选择案例、适度使用案例、及时更新案例和正确引导讨论,并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重点突出、难易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主体内容包括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市场及组织市场购买行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的4p策略等。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市场营销实践法 市场营销的现实性较强,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市场调查。在笔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就经常性的采用此方法,例如在讲完4p策略后,为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会要求学生对企业的某一新产品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按多种因素细分市场,分析、选择最有利的目标顾客,制定相应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整体方案,并在课堂上派小组代表陈述各自调查组的意见,驳斥其他小组不完善的地方,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共识,形成最优方案供企业参考。 又如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懂得营销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我就将授课班级分成6个小组,每组负责营销环境中的一个不可控因素,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扮演企业的老板,要求组员提供一年和五年的企业发展趋势,每组成员可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分析其预测,研究少量样本数据信息,然后对数据归纳,提出方案,由发言人汇报结果,这种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团队学习教学法 团队学习,也叫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兴起于70年代初,在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学习策略,它是通过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学期我将授课班级(共138人)分成23个小组(学习团队)。我将市场营销学偏重实务的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把这些模块分配给各个学习团队,给予所有团队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我则做好相关的指导督促工作,最后由各个学习团队选派代表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团队的成果。通过这种团队学习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而通过成果对抗竞争,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这正好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要求相吻合,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四)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鼓励学生参加多参加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可以快速地使学生接触社会,学习到课堂无法获取的知识,增加社会阅历,为就业打下基础。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去打短工,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营销的实践。而且在每年的寒暑假笔者会以营销为主题组织个别学生完成自己的社会实践任务。 2.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营销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是检验课堂知识是否消化吸收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在笔者的教学中,每年都会指导学生参加“营销之星”策划大赛,该活动由新乡市五大高校(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以及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市场营销协会联合举办。比如今年的营销策划主题是“沃尔玛”如何打开新乡市场。作为引导者,笔者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撰写创业计划书和营销策划案的书籍,另外会对学生的参赛方案给予指导以及修正。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得到了锻炼,营销策划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科之间的交叉变得更密切了。 四、小结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要把这门课程学好,需要授课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探索与尝试,本文概括了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一些思考与做法,目的是抛砖引玉,与同仁们共同进步与提高。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谈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优化对策 摘要:双语教学是适形势所需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创新,市场营销学实行双语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先决条件,制度激励、学生思想教育、师资培训与教学环境建设等是保证和提高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效果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双语 双语教学 双语人才 市场营销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s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即双语是指一个人理解并能运用两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两种语言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但通常一种语言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优于另一语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电脑信息网络的全球连网与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融合与交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市场迫切需要一批既懂得我国语言——汉语,又懂得国际性通用语言——英语的双语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与专业课,并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双语教学(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是适形势所需而进行地一种教学创新,它是指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 一、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是培养优秀的营销人才的客观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提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对懂市场、懂经营的营销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市场营销学也由此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那些既懂外语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级营销人才尤为青睐,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与国际市场的高度融合向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涉外能力的要求,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是培养优秀营销人才的客观需要。 2、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是其学科新颖性的客观要求 市场营销学(marketing)是一门新兴学科,最早发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至今也只有近100年的历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导入营销学(最初称之为市场学、推销学等),至今仅30年的历史,市场营销学的新颖性决定了我们理解吸收并消化国外先进的营销理论从而加以中国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相当大的努力,实行双语教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利于学生直接接触国外营销学者的先进思想与理论,从我国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市场营销学的教材尽管版本很多,但结合国内实际创新的甚少,其核心思想均来源于philip kotler`s《principles of marketing》,且还存在内容不全,翻译各有千秋,理解上存在歧义的问题,从philip kotler`s《principles of marketing》这本教材来看,内容体系完整,各部分均由学习要求、案例举例、理论阐述、概念与原理小结、核心术语、课后思考题与注释组成,条理清楚、体系完整,对全面掌握营销学理论体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运用能力有非常大的好处。从学生反馈来看,能读懂英文版本的学生普遍反映英文教材比中文教材生动形象,更贴近实践。 3、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具备了教材与教学软件的教学条件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般来说一本英文原版教材的市场价格高达几百元,高昂的书费让学生望书兴叹,同时也大大地打击了学生选择双语教学课程的热情,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与prenticehall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principles of marketing》(ninth edition)外文影印版,定价76元,并配套有教学光碟,为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均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密切相关。 从我实行双语教学的两大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外语专业学生对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学习的兴趣均要高于市场营销学专业的学生;从市场营销学专业学生内部来看,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对市场营销学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比较赞成,课后复习所学内容的积极性也明显的高于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其它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与高校也都呈现这一特征。 2、整体上讲,双语教学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只能有条件分阶段的执行。 通过向实行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市场营销专业41位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42%的学生认为英文教材的难度太大,另外认为难度不是太大的58%的学生也反映不能接受全部的内容,45%的学生反映案例读不懂,61%的学生表示不如使用中文教材学的东西多,学得扎实。由于当前学生的英语水平非常有限,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还较差,加上专业性教材读物中生癖的单词与术语较多,专业知识性强,学生读懂全英文教材难度确实非常大。加上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重在应试教育而缺乏对语言应用能力与思维模式的培养,双语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一方面要消化英语知识,另一方面要消化专业知识,这样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不利于其掌握专业知识。从教师角度来讲,讲课的难度也很大,时间感觉很紧张。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实现双语教学使学生能运用两种语言顺畅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最终目的,脱离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改革来片面强调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行的。现阶段,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改革上应分阶段、分对象有条件地进行,忌盲目不顾实际地搞一刀切与形式化。学校在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与考评上也不能盲目地以课堂的英文化程度来考评,而应以教学效果为基准。 3、双语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教材、教学环境建设与师资队伍的培训滞后。 影响双语教学成败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层面来讲,其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立志成为双语人才的决心与意志。双语课程难度大,加上又是新生事物,学生初次尝试有所不适是很正常的,要想双语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学生必须加大课前与课后的自学投入,具有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而这一点正好是我们当前学生所缺乏的,从调查得知,只有9%的学生经常课后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的相关内容,高达55%的学生很少甚至从来不复习,几乎是100%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究其原因,有反映时间不够的,有感觉英文教材太难因而干脆放弃的,有长期形成惰性没有预习习惯的。总的来讲,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知难而退,学习是为了应试过关的传统学习观念密切相关;二是从施教者老师层面来讲,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用双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本身就是个双语人才,双语课程是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不仅应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发展其第二语言的读、听、说、写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师严重缺乏,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基础,学科教师常因英语功底不深,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外籍教师又不懂汉语,针对这种师资状态,要想双语教学卓有成效各校必须加大师资引进与培训的投入;三是从教育管理者层面来讲,关键在于是否为双语教学提供与塑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里环境建设主要包括软件与硬件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引导树立正确的双语教学观念;为保证双语教学有效性而进行的各种制度建设与激励;校园双语文化建设等。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如双语教学的教材、教辅资料、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等。借鉴国外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各校在推进双语教学的进程中应特别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以塑造外文氛围,让学生不仅在课堂内而且在课堂外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第二语言能力。 三、优化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主要对策 1、依据制度激励、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开设市场营销双语教学课程 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客观上存在其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与兴趣志向上的差异,期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双语人才这是不现实且不可取的,因此双语教学应走出我国传统教育重共性轻个性;重统一模式,轻因材施教及教学目标单一的误区,依据制度激励、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有条件的实行,在当前学生英语水平与运用 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分阶段、择对象、中文课堂与双语课堂并存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市场营销课程在外语专业学生中推行双语教学的效果远胜过其它专业。 2、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激发双语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大学课程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学,学习效果与收获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时数日益缩减的发展趋势下更是如此。而双语课程由于难度大则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自学,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当前大学生学习应试心理仍很强烈,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只是通过一门专业课程考试的双语教学缺乏正确认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与老师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实行双语教学的老师应加强课后学生的辅导与交流工作,让学生在体验学有所获的过程中提高双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3、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英语阅读与理解能力一般都较好,而听、说能力相对较差,针对这种现状,如何提高这个群体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发挥双语教学主力军的作用是我国双语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各高校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法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同时各校之间实行教师专、兼职结合,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等以此壮大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4、加强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教材与教辅资料开发与建设。 目前国内所使用的双语教材,无论是外文原版的,还是中外合作出版的,价格都相当高,且厚重不便携带,另外由于课堂课时有限,教材上的部分章节在课堂中根本无法讲到,只能靠学生自学理解消化。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出更为实用的双语教学教材与教辅资料,甚至结合中国市场环境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学双语教材及案例教辅材料等是优化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迫切之需。 市场营销学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学》教改研究 [摘要]本文从现阶段《市场营销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根据笔者多年的教改经验,提出七点教改的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能力。 [关键词]就业导向 市场营销学 课程改革 一、《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在高校中开始市场营销学课程主要经济管理类专业,由于每个专业的专业侧重点不同,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一方面,非营销类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会计专业,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选的教材和授课重点,都较偏重营销技术方面但对营销理论则没有大块时间去给学生介绍,造学生对营销理论方面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和深入;而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则正好相反,由于学生生源多属于文科类,对专业技术不了解,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则偏重于市场营销理论的讲授,以至于将讲成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脱离了具体的行业市场营销,成为泛泛而谈,纯粹成了“纸上谈兵”。 2.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目前在高校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单腿走路”的模式,“实操”和“实践”的地位被弱化甚至被忽略了。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营销理论,进行案例教学。即便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也常常是书本上的案例,有一套既定的解决方案与答案,学生多半沿着既定模式去思考。而且,缺少实践环节的案例,无非是用举例的方式来阐述理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从理论到理论。 3.考核方式呆板。对于考核,高校的通常做法就是期末考试,加上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仅占30%,平时成绩的考核又往往只看出勤率实30% ,实际上就是以一张试卷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要跟实践联系起来考核才具有科学性。如有些学生对市场营销很感兴趣,自己利用可于时间进行推销活动,甚至小有收获—赢得一部分客户,取得一些收入。这些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东西实实在在地应用于实践,他们从亲身实践中所得到的知识远非一张试卷能够概括的。所以,教师以最后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市场营销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言,所以实际生活中思想总是支配着行动,所以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新观念的引导,还要对课堂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笔者在多年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进行以下的改革尝试: 1.以就业为导向,整合营销理论体系,分模块进行教学。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级营销人才,特别是贵州地区市场对房地产、旅游、农产品高级营销人才的需求,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体系非常重要。此次课打破原有课程内容体系,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将营销内容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即营销重要性认识培养、市场营销调研技能培训、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能力、确定营销组合策略能力四大模块。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加强了该科学教学的针对性,更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大提升了在房地产、旅游、农产品等行业的就能力。 2.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用最新的、最典型的、最地方化、最经典的营销个案进行剖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留意身边的营销事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实质并最终解决问题,使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营销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倡导问题教学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问题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自觉地思考、主动地探索为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4.强力推进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就是将企业的营销活动展现在课堂教学上,给学生创设一个市场营实践的情景,使学生和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做出分析和判断,在多变的情景角色转换中提出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真实反馈学生能力。市场营销学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传统的以知识继承和记忆为主的闭卷式考核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课程考核改革以全面评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真实反映教学效果为原则,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考试成绩评定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尝试。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试题的设计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营销分析、应用能力两方面,增加了案例选择题,在各个题型中提高了营销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的分值比例。 6.推行专业教师分段教学。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包含了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我在实践中是每个老师只教授自己最专长的一部,例如营销会计部分我们就有会计比较专长的老师授课。这样该门课程打破了以前有一名老师上到低的情况,同时还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当然在实现分段教学时,应注意学生的考勤和作业考察,避免少数学生钻教师经常轮换的空子。 7.建立校企业联合。市场营销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提高的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请企业营销专业人士、咨询和研究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专家到学校开讲座或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企业、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目标的基本因素 ,因此,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寓的。但同时也应认识到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简单的模式和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各教学环节的不断协调与配合,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营销学》学习情境设计 摘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为指导,对现有的《市场营销学》课程进行学习领域的分析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习情境。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市场营销学;学习情境设计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也是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科体系安排的,不仅缺乏职业针对性,而且与职业情境缺乏应有的联系。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起来,普遍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变得十分困难。显然,这样的教学既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而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营销人才。 有鉴于此,为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笔者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细化教学内容,创设出学习情境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教、学、做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市场营销学》学习领域的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学习领域的表现形式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确定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设计的核心,也是学习情境设计的基础。学习情境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情境都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情境的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情境的排序要符合认知规律。 为此,我们首先对《市场营销学》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媒介、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考核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 其次,我们按照工作过程将《市场营销学》的内容设计成6个学习情境,如表2所示。菲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为此,我们将企业的营销工作过程划分为5个步骤,即了解分析企业业务、研究企业面临的市场机会、设计开发企业营销战略、计划企业营销方案、营销计划的组织执行和控制,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营销工作过程。然后,按照这个工作过程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为此,我们选取了方便面营销、家用汽车营销、珠宝首饰营销、人寿保险营销、房地产营销、电信营销6个学习情境。这6个学习情境以不同大类产品作为载体,其中,方便面代表的是便利品,家用汽车代表的是选购品,珠宝首饰代表的是特购品,人寿保险是非渴求品,这4个载体代表的是消费品;房地产代表的是资本品;而电信营销则代表的是服务品。这6个学习情境虽然过程、步骤和方法重复,但是内容不重复,而且从总体上看是越来越难。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不但可以积累经验,而且能够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这样,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现有教学就完全不同了,如表3所示。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即课程)的小型单元(即课程单元),它是指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背景下,按照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能力描述)和学习内容,对学习领域的教学进行教学方法论的转换,是学习领域具体化。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确定每一个学习情境的目标,选择内容,设计环境,融合知识与技能,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于工作过程中。按照这个总体思路我们对《市场营销学》的学习情境进行了设计,如表4所示。 设计过程如下: 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市场营销学》学习领域确定学习目标。结合上述6个具体学习情境的特点确定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职业能力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是要选择能培养和开发这些能力的教学内容。为此,我们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现有《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工作任务中,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序化,在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支持下,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 教学组织设计首先,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逐步有序展开并推进,我们对完整的营销工作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 检查、评价六个关键环节进行了划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环境和条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以及小组讨论法等。以便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与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再次,根据教学内容多少、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确定授课课时。 制定成绩评价标准应制定合理的成绩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标准的科学与否对《市场营销学》教学和实践的提升至关重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评价是对整个工作过程的推进和成果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包括学生、团队,也包括教师甚至是企业等。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是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对完成任务的总结等,可设计成多种表格。通过评价,使教学形成行动—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营销基本原理、分析营销机会、设计营销战略及运用营销组合策略的能力为教学目的,对培养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的高素质、综合性和创造性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基础素养有待提升 在现有高校教学中,市场营销学课程通常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或者其他非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在大学前三个学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管是何种专业何时开设该课程,大部分学生对于企业及企业管理缺乏基本认识,而且难以将管理学、经济学这些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与市场营销学在学习过程中融汇贯通,缺乏对营销知识深入理解的能力。同时,现在有些专业由于教学计划和学分的调整,把市场营销学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学生就更难以理解营销的基础理论,更谈不上案例分析与实际运用。一些非管理类学生对市场营销学的理解片面,认为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和未来工作作用不大。此外,很多学生在由高中转向大学学习时,仍然习惯死记硬背、教师推动为主的方式,自学和自主思维能力较差,这也很难适应市场营销学以开放性思维为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 2.专业能力培养重点不突出、 教学目标不明确 市场营销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建立营销系统性思维和理论基础;作为工商管理学科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貌,以及营销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职能间的联系;而作为非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则主要为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辅助其本专业。不同专业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有不同的诉求,不能以一概全。而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一套教材、教案、课件面对所有学生。导致管理类专业学生感觉理论浅显和重复,而其它专业学生却觉得很难理解有关知识要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满意度不高。这样既无法体现市场营销学的重要性,也无法因材、因专业施教。同时,调查显示,市场营销专业的用人单位均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商品推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市场调研能力这五种专业技能有很高的期望和迫切的需求,但在营销专业的学生培养和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内容的突出。 3.以传统教材与教学方式为主 虽然当前不少高校都已经设计有辅助性的校内实验课程,但是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师单向授课为主。主要表现在:一是所用教材内容体系相对比较传统,虽然在理论构架上相对完善,但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往往以传统教材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强调概念、注重理论,而对实践性较强的方法技巧、策略不够重视,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传授轻亲身体验的偏向。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课之间的失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同时,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特色的营销环境,以及企业的营销管理实践与行为特征。关于技能训练、分析管理能力提高的实践环节比较少,学生在理论理解与实践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二是讲授方式上,虽然大多采用以ppt课件为主的形式,但是一般仍主要表现为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垂直传输方式,拘泥于书本理论架构,按章索骥,“填鸭式”教育痕迹严重。 4.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效果有待提高 市场营销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应用性学科,新理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层出不穷。而目前大多数学校所使用的市场营销教材比较陈旧,不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虽然为了提高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效果和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很多高校广泛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部分学校还开设了网上辅助教学课程,以期通过ppt、flash和视频等文字、声音和影像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授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与专业教师进行网络互动。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ppt等形式的课件难以帮助学生在每堂课上形成直观的理论联系,更多表现为对单页课件内容的简单记忆,无法形成对理论的系统认识,也难以构建起完整的理论框架。同时,网络辅助课程设计上也与一般课堂授课基本无异,形式设计落后,内容更新缓慢,教师与学生的网络联系基本流于形式,难以起到预期的辅助学习、课后思考和训练以及师生互动的作用。 二、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设置合理化,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素养 不同专业应根据自身专业特征,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除了考虑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可能及能力要求外,也要注意作为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以及开设的时间。考虑到专业的就业倾向,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市场营销学课程与自身专业及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通过课程设置和时间的合理化,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便于其理解营销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此外,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应请专业教师介绍专业特点、各门课程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在大学中学习等,让学生对专业以及专业学习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也通过学习方法和手段的介绍引导学生从高中依赖性学习向大学自主性学习转化。 2.注重专业能力培养,根据不同专业学习诉求明确教学目标 目前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一般管理类专业采用专业课形式,非管理类专业采用选修的形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根据专业课和选修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学时的不同,选择内容丰富程度、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设计针对性的教案和教学课件。专业课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起市场营销学的整体理论框架,通过关键理论的讲授、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形成学生对组织营销管理的系统性认识。通过理论前沿的介绍和探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学习,并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商品推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市场调研能力这五种专业技能侧重培养。结合不同专业探讨营销与其专业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对市场营销形成初步认识,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市场营销学对其专业的影响。 3.改良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段 市场营销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使用现有传统经典教材的同时,采用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材的编写与更新,结合现在在高校普遍开展的erp实习,提供学生运用理论的机会。同时也要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进行改良,借鉴和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 (1)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是模拟教学的一种,通过借助于对环境、角色、活动的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市场运作规律,掌握营销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的营销人才的教学方法。模拟试验指导书,让学生在熟悉知识点的情况下,扮演不同的情景角色,从而在模拟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营销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3)多媒体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4)实训和模拟教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调查报告一般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动员和事后的交流、检查,评价工作。 (5)建立学生辅助教学小组。当前许多学生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并不满足于教师单向的课堂传授,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介入到教学过程中形成生动的、互动的教与学。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组织不同知识点的学习和辅助教学团队。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增加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的授课素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明确教学目标、引入和运用新的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教学手段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作用。 市场营销学论文: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药品市场营销学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职业能力塑造的重要课程,实施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以本土化企业营销实战为内容的案例教学和以现代网络技术等为平台的课业延伸,以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推进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案例;课业延伸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药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药品营销类工作,笔者所在的重庆市,每年药品营销工作岗位的需求量与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呈现10:1(重庆市目前有三所学校设置有本专业,每届毕业生数量在300人左右),在这样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企业招人却依然“挑三拣四”,常常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岗位能力需求差距很大,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非常欠缺。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外活动等方面全方位打造,本文仅就药管专业核心课程《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强化学生对本门课程在职业能力构建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药品市场营销学是药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它对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认识,课程的核心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学生普遍认为营销就是推销,是软学科,不需要系统学习和训练,只要能说会道善于交际就能把药品销售出去,没有认识到营销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项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营销能力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训练。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强调其重要性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一味说教式的强调,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提不起兴趣。在授课时教师既要从理论的角度阐明它各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更要注重引用科学数据和现实工作中生动翔实的案例来分析和引导。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施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 药品营销岗位对能力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如市场调研、商情研究、推销谈判、产品宣讲、整体策划、专业拜访、人际交流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实施模块化教学。即将整个课程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对训练的内容有所侧重。笔者在做教学设计时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础知识模块、二是营销技术模块、三是综合素质与能力模块。具体在做教学计划时,用大约三分之一的课时讲授重要和实用的基础知识,基于医药代表的岗位能力为需求导向,不求全面和精深,以够用为原则;用三分之一的课时讲授营销技术,介绍当前营销实战一线所采用的方法,分为药品市场调研技术、市场开发技术、渠道设计技术、市场促销技术,基于医药代表和营销主管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进行营销综合能力素质训练,主要是采用课内实训的方式训练学生拜访沟通力、推销谈判能力、会议组织能力和常见的商务礼仪训练,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如营销战略等,针对的岗位能力从底层一线营销人员到高层管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反馈情况调整各个模块的教学侧重点。 三、建立切合实际、富于特色的案例库,创新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营销类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其独特的材料阅读、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头脑风暴方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国外的商学院课程有很好的案例库,但是不能直接应用到药品市场营销课程中来,一是因为涉及到医药营销的案例本身偏少,二是这些案例大部分是基于国际化大公司的典型案例,市场背景、法律法规环境与我们国内的医药市场营销环境有很大不同,对我们的学生针对性不强。笔者在授课时注重采用本土案例并根据授课的情况进行编撰,如采用重庆医药股份公司、重庆太极集团、九州通重庆分公司等知名本土企业的典型案例来分析讨论,课前安排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市场调查、课后布置相应作业。从教学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觉得案例贴近实际,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印证课堂讲授的内容。 四、融合多方资源,做好课业延伸 营销类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好课业延伸,树立“功夫在课外”的思想。一是要建立任务导向的课外调查研究,如调查我市主要商业街零售药店的分布情况、常见otc药品的价格差异、药品消费者行为习惯等;二是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分享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覆盖的信息,如建立论坛、qq群等信息分享平台;三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如聘请本地企业一线营销人员、从事药品营销工作的校友来校开办讲座,与企业合作对某一个产品实施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此项内容在笔者的《高职层次的药品营销综合实训体系初探》中有详细论述)。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同时,还建立校内erp沙盘实训、药品营销策划方案大赛、在学校投资创建药品超市等,实施高仿真的“模拟教学”,切实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五、改革考核模式,强化目标导向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日常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药品市场营销这门课而言,如果只局限于常规的闭卷考试就显得过于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段式考核,即根据教学模块来考核,一是基础知识的考核,放在期末闭卷进行,占考核比例的30%,二是技术模块的考核,占考核比例的40%,主要以专题市场调查为内容,三是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占考核比例的30%,主要以小组形式组织专题会议,学生实施角色扮演为内容。这样综合性的考核避免了学生以啃书本为主的学习方式,全面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远不止这些,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不仅要围绕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要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在这方面努力探索。 市场营销学论文:高职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教学法应用 摘要:市场营销是一门科学性和实用性并重的学科。在众多教学方法当中,问题教学法可以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该文对市场营销学中问题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对问题教学法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和完善,为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以及促进问题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市场营销学;高职 1问题教学法研究现状 “问题教学法”在西方的研究历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是“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答的方法,来揭示对方观点中的缺陷,再通过讨论、引导等方式帮助对方找出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再由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事物的普遍规律。到二十世纪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他主张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教学活动,反对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去灌输知识,从而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反对“知行分离”的教学模式[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借鉴杜威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教学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著名的布鲁纳的“发现法”。此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 2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会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使学生产生好奇、困惑的感觉,从而激励学生积极的去思考探索,找寻问题解决的办法[3]。 2.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掌握必然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这种建构是无法由教师来替代的。建构主义者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只在其中起着引导作用,学生则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来获取知识[4]。 2.3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构成完形的过程,所谓的学习就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个完形,在改变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更新[5]。市场营销学强调理论的实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的使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3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市场营销学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中,笔者逐步总结出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环节。问题教学法强调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设置可以产生互动效果的问题。它的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具体实施过程、评价与反馈。 3.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去展开,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准备。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应该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主要包括熟悉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等。第二阶段,教学实施。首先,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做到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后在哪些领域可以应用;其次,在问题创设过程中,要注重和现实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或学生关心的问题,以确保问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组织好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讨论工作,并及时予以总结分析,确保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开展。第三阶段,教学总结。总结阶段主要包括评价教学活动、思考教学效果、改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反思等。反思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效果能否与预期一致,能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否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图1)。 3.2具体实施过程 以市场营销教材中“促销策略”一节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促销策略的作用、目的和方式,详细讲述促销策略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营销学成功的案例或者相关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2)选择好恰当的问题。所提问题应该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应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例如,超市和商场中有哪些促销的方式?生活中水果摊贩是如何向你推销产品的?其中有哪些可以借鉴,他们在促销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引导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思考当自己站在卖者的角度,应该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顺利实现销售。(3)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由具象到抽象。例如,由日常生活中水果摊贩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们假定自己就是水果摊贩,场景为菜市场,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分析思考如何成功的将水果售出。(4)问题展开。首先,以水果销售问题为靶子,剖析水果摊贩应该如何有效的进行营销沟通。其次,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讨论水果摊贩如何将水果卖给消费者。最后,对整个销售过程进行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5)解决问题,总结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讨论,会提出多种水果销售方案,教师则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归纳整个营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让他们掌握由特殊到一般规律的总结方法。 3.3评价与反馈 在问题讨论结束后,将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让师生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具体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这两个方面。(1)对学生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总结性评价,会导致学生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因此使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采用了综合性评价,包括学生在问题讨论中获得的成果,以及课堂教学参与的程度[6]。具体来说,可以制定相应评价标准,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2)对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首先应对教学中所提问题的优劣进行评价,主要标准是看课堂所提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否引发学生有效的讨论、学生是否经过问题讨论和分析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使用问题的效果是否和期望值有所出入、所提问题是否有未涉及到的内容等。 4问题教学法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问题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要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且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注意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产生思考兴趣,都能有所收获。其次,要有目的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提问前要确定一个预期目标,要符合教学要求。再次,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提问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们在问题的解决中都有所收获。最后,问题要有启迪意义。通过课堂提问,要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并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掌握,最终重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知识可以得到一个提升。 5展望 问题教学法以其特有的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使用问题教学法来完成。此外,问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以及引导可能会需要大量时间,这可能会对课程的进度以及授课效率造成影响,这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去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去总结、完善。 作者:邹群 单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市场营销学论文:高职市场营销学生网络学习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应用中的飞速发展,促进高职学生专业综合知识运用和职业技能提升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它变革了高职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技能的提升方式,构建了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提升和发展集体智慧的高效专业环境。文章在信息化背景中,从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出发,以“市场营销沙盘”课程为例,论述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网络共同体的构建和应用策略。 [关键词] 高职教育;网络学习共同体;市场营销 1引言 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变化,网上学习以不受时空约束,可以灵活借助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单靠个人能力以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借助于学习伙伴,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能通过协作、交流来完成专业知识建构和技能提升。[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市场营销沙盘”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情境性突出的实践课程,如采用课堂讲授的模式进行教学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因此笔者尝试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解决这一难题。 2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特点 网络共同体是指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具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共同体。[2]它与传统的学习共同体的最大区别在于: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数字化空间中,基于共同的兴趣而组成,成员、空间、资源能较大程度地伸展,实现资源共享和重用,变革学习和协作的方式,提高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效果。 3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3.1选择网络交互工具 由于网络学习共同体需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学习交流和协作活动,所以需要有效的交互工具进行支撑。[3]同时,市场营销沙盘模拟经营过程中需要多组学生模拟组成多个生产厂家进行对抗性竞争,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需利用交互工具进行协作学习和策略沟通。特别是通过网络进行多个院校学生间的对抗性沙盘模拟经营时,操作简单,符合使用习惯,免费使用的交互工具成为必备工具。因此,笔者选择了腾讯QQ作为交互工具,其整合了多种网络交流方式,例如多人聊天、私聊、视频电话、个人主页空间、论坛等,是市场营销沙盘学习过程中的理想工具。 3.2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环境 为了提供一个便于相互协作、沟通、交流的学习环境,首先,我们选择建立了一个“市场营销沙盘学习”的QQ群,每个学生和助学者都以自己申请的个人QQ账号加入该群[4]。此外,将所有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设置一个组长。在“市场营销沙盘学习”内,成员都以各自的身份和姓名进行标识,并由任课教师担任群主,各组组长和专家担任管理员。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初,任课教师先把市场营销沙盘运营规则和设计好的各阶段学习任务上传到QQ群共享中,以供学生了解基本的沙盘模拟运营规则和学习任务。在模拟开始经营前,各小组先将各自预先设计的营销策略上传至群共享;在模拟经营完成后,再将模拟经营数据等资源上传至群共享,以便分析在模拟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决策失误。 3.3组织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 3.3.1学生 本次构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是由笔者任教的营销与策划专业2014级1班的40名学生组成。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QQ常用界面和功能的普及学习;其次,要求每位学生将各自的QQ头像设置为本人照片,个人的空间主页对所有人开放,以便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成员的基本情况;接着,因为市场营销沙盘需分组对抗性竞争,学生除了需要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外,还需要与所在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协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各小组还各自建立了QQ讨论组或者QQ群,在其中进行策略设计、调整等协作和沟通。 3.3.2助学者 助学者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包括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任课教师负责设计学习主题和各阶段任务,提供基础学习资源,安排学习活动,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5]。专家由市场营销沙盘的企业开发技术人员担任,其主要负责为学生提供营销策略策划指导和咨询,帮助学生进一步反思和重组市场营销知识结构,以及协助任课教师提出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中的学习主题。辅导员由上一级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已系统学习和操作过市场营销沙盘,并参与过省级、国家级市场营销技能竞赛,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与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学生有相同的身份和年纪,具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便于线上和线下的沟通、交流。他们负责对沙盘对抗性竞争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指导,帮助学生提炼营销策略策划思路,形成竞争性的营销策略,并通过屏幕分享方式实时演示沙盘网络对抗比赛实况,激发学生的沙盘对抗性意识,分享模拟经营成功的经验和喜悦。 3.4设计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主题和任务 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在考虑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设计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主题和任务。由于市场营销沙盘是一种虚拟企业经营的模式,任课教师需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和具体、真实、面向实际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连接起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沙盘学习的意义及作用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提高将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例如,在“零售部工作任务”这一环节的学习中,任课教师设计了如下学习主题和任务。(1)浏览任课教师在QQ群的群共享中上传的零售部经营任务的技术文件,了解零售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2)根据市场营销沙盘中零售部模块中的规则说明和教师演示的沙盘操作流程,学会零售部经营任务中签约零售商、货物配送、价格制定、促销策略、媒体广告投标的策略策划方法。(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CEO的身份操作沙盘,模拟经营一家生产厂商,完成零售部工作任务,并与“市场营销沙盘学习”QQ群里的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或其他学生一起讨论营销策略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通过QQ截图将各自小组的经营数据上传到QQ群共享中,以供各组分析自己在经营中遇到的竞争阻碍以及策略的优缺点。(4)学生下载QQ群共享中的各组经营数据,并以当季度零售订单销售额最高组的经营数据为基础,在QQ群内各组结合自己及其他组的经营数据和营销策略,进行讨论、分析,寻找本组在对抗性竞争中策略决策的失误,修改、完善各组的营销策略。(5)各组利用网络,恢复沙盘原界面,重新将修改后的营销策略投入使用,查找可能出现的经营问题,形成营销策略的树形图。 3.5设计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例如,利用群共享上传各类沙盘操作学习视频、经营数据截图、技术文件文档等网络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此外,每组学生将与学习任务有关的经营数据、营销策略策划经验、策略修缮总结等作为学习资源上传到群共享。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也将自己的沙盘经营经验、其他相关学习资料上传到群共享,实现学习资源的互换、交流和讨论。这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了网络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共同学习中获益。 3.6设计评价方式 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运用激励的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能。(1)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QQ群内的聊天记录、上传至群共享的学习资料、在个人QQ空间中上传的学习反思日志、模拟经营策略、个人学习评价,以及对同学个人QQ空间中上传的学习资料的评价等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后,评价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2)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共同活动中的表现设置并修改其QQ群成员等级头衔,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通过分析学生上传至群共享的沙盘模拟经营数据后,通过QQ邮件的方式,反馈相应的评语和建议给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增强学生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归属感。 4结论 信息化时代,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建构、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文章以“市场营销沙盘”课程为例,通过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局限,塑造了互帮互助、互动互通的学习空间。学生不但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方面有较大提升,而且提高了营销工作者必备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作者:王晋 颜浩龙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学论文: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多样化模式 一、案例教学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一)案例教学不能取代课堂讲授 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这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中,既要讲述通用的市场营销概念与理论,又要讲述旅游行业特有的营销理念与方法,因此这门课程的概念、理论内容非常多。加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每学期的课程较多,所以像哈佛大学那样,把概念与理论知识都放到案例中,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自学在我国旅游市场营销教学中是行不通的。这门课程的概念、理论、方法还是应该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二)案例教学应成为旅游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讨论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等9种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教学功能,对有关专家进行过调查。结果案例研究在这9种教学法中,在知识传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3个方面占第2位,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4位,而在对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居第1位。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全面的,而且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方面作用非常突出。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缺乏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这门典型的管理类课程中,案例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 (三)案例教学不能取代其他实践教学方法 虽然旅游市场营销学非常适合案例教学,但是在这门课程教学中,也不能放弃模拟练习、社会实践、习作等其他实践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案例教学所不具备的某些功能。比如,模拟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问卷设计等实践操作技能,而案例教学做不到;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参与企业决策,“真刀实枪”地演练所学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知识应用演练仅仅是虚拟的。 二、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多样化模式的内涵与实施原因 (一)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多样化模式的含义笔者认为,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应采取多样化模式。这种模式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1.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国内许多学者把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形式作为标准范式,据此把案例教学定义为“以教师预备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和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自身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教学模式”,并认为案例教学包括教师准备案例、学生课下阅读案例、学生课下分组讨论案例、课堂集体讨论案例、教师对案例讨论做出归纳和评价5个环节。但是,笔者认为,除了这种标准的案例教学形式,还可以灵活采用其他案例教学形式。 2.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案例来源的多样化 哈佛大学等国外名校大量使用在对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写作的真实案例。这种案例固然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成本高昂。在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中,案例来源应该多样化,除了第一手调查资料,新闻报道、政府工作报告、旅游规划文本等二手资料也可以选用。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现实案例,教师也可以虚构案例来说明理论知识。 3.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选编标准的多样化 一般认为,经济管理类课程使用的案例应该符合真实、信息齐全、时效性强等标准。但是,笔者认为,案例选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能否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如果一个案例能够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比如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即使它是虚构的、陈旧的、不完整的也无妨。 (二)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采用多样化模式的原因 1.课程案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作为旅游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应同时兼顾三种目标:一是促进理论教学,通过穿插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二是促进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案例看到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所学知识对旅游相关行业发展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三是促进学生能力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虚心听取他人观点的品质、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实现三种目标所需的案例教学形式、案例不同,这就要求案例教学必须多样化。 2.课程案例教学条件的局限性 旅游市场营销学推行案例教学主要受到五个方面的限制: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忠诚度较低,课余时间自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课程任课教师科研压力大,不利于他们对案例教学的时间投入;三是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硬件条件;四是任课教师社会服务领域局限于旅游规划,不利于收集来自酒店、旅行社等行业的营销案例;五是高校的一些现行教学管理制度阻碍案例教学的开展,大多数高校对案例教学没有任何鼓励政策。这些限制因素决定了目前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没有条件效仿哈佛式的,需要师生付出大量时间,同时需要高额案例编写费用的案例教学方式。而应该采取灵活多样、易于操作,占用课下、课堂时间少的案例教学形式,多选用获取成本低廉的教学案例。 三、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中引入案例的目的,建议在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中主要采取4种案例教学形式: (一)分组案例讨论 分组案例讨论指哈佛式的、严格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在分组案例讨论中,应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配角”,仅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教师要当好“导演”,即要指导案例讨论的过程,包括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 (二)案例引导 案例引导指教师通过案例引出即将讲授的一章或一节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案例引导以教师为主体。选择的案例要能说明下面讲授的知识的重要性或意义。 (三)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指利用比较简短的案例说明或证实正在讲授的知识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随堂案例讨论 随堂案例讨论的目的是培养、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讨论中,师生地位平等,可以互相点评、质疑,通过观点碰撞将讨论引向深入。 四、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案例来源的多样化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凭借和物质基础。为了按照课时安排实施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教师必须从多种渠道采集大量的案例素材,并且对案例进行编辑、加工,使之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概括而言,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有4种: 1.旅游市场营销学或市场营销学教材 国内外各种版本教材上的案例具有适用性强,编辑、加工简单的优点,遗憾的是,教材中国外案例、陈旧案例比例较高; 2.国内外公开出版的与旅游营销有关的期刊和书籍 这类案例数量多、题材丰富,覆盖的旅游行业领域和营销知识点多,易于编辑加工,但是真实性无从验证; 3.互联网和高校电子资源 从互联网、高校电子资源上可以找到一些名校管理案例中心编写的案例库,其中有少数旅游营销案例。另外,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在网上搜索有关旅游营销的新闻报道; 4.旅游企业或政府的内部资料 教师可以利用社会服务机会从旅游局等单位获取一些非公开的资料,如景区旅游规划、旅游市场分析报告、旅游主管领导会议讲话稿等。这类素材一般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太适合教学需要,因而素材编辑难度很大。 五、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选编标准的多样化 (一)分组讨论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顾名思义,分组讨论型案例指的是用于分组案例讨论的案例。在选编这种类型的案例时,应力求使案例达到以下6点要求: 1.具有真实性 来自旅游地或旅游企业的营销实践。因为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把学生带到真实的营销情境,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最好具有可拓展性 如果案例反映的是著名旅游地或大型旅游企业的营销活动,则学生就有条件去收集更多的有关该案例的素材,将讨论引向深入; 3.具有全面性 分组讨论型案例应该完整反映一个营销事件及其背景、前因后果,否则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4.尽量选择本土案例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市场营销环境。国外案例再完整,也不可能全面介绍一个国家的营销环境,这必然影响学生对案例中旅游企业营销活动或决策的透彻理解。而学生对本国的营销环境比较了解,案例中是否完整介绍就没有那么重要。因此本土案例更加适宜分组案例讨论。 5.时效性 老案例虽然一般比较经典,但是时变事变,学生可能由于不了解老案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误读案例,从而做出错误的分析。所以,小组讨论型案例中的事件最好是最近5年内发生的; 6.案例中的题目难度适中 既不能太难而让学生望而却步,又不能太简单而使学生无法得到能力的提升与锻炼。 (二)说明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说明型案例指用于“举例说明”案例教学形式的案例。选编这种类型的案例时,应力求使案例达到3点要求: 1.针对性强,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准确反映教师正在讲解,希望学生深刻理解、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能够使课堂讲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内容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迅速理解并尽量节约课堂时间;3.生动有趣,以克服理论讲授枯燥无趣的缺点,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为此,最好选择学生很熟悉,容易引起共鸣,或者学生很不熟悉,感到新鲜的案例。案例如果能图文结合,甚至是视频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引导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引导型案例指用于“案例引导”这种案例教学形式的案例。在选编这类案例时,应努力达到以下2点要求: 1.针对性强,贴合即将讲到的理论知识,否则无法引出要讲的理论内容; 2.有吸引力。或者因为有启发性,或者因为比较震撼,而使学生兴致盎然。笔者在讲第二章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前,通过正反两个事例说明企业顺应营销环境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因为顺应环境而快速成长,而另外一家企业则因为忽视环境变化而倒闭,两相对比很具震撼性。 (四)随堂讨论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随堂讨论型案例指用于随堂案例讨论的案例。选编这种案例时要注意4个问题: 1.案例和问题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目标,要与刚讲过的理论知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以通过讨论复习巩固、应用所学知识; 2.案例不宜过大,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问题不宜过难。案例过大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因为学生是个人作答,所以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问题不宜太难; 3.案例可真可假,只要能练习相关知识就可以,因为有时候很难找到适用的真实案例。比如,笔者在讲完旅游产品的构成之后,虚构了一家高档餐馆,向学生介绍了其软硬件设施和服务,让学生以这家餐馆的一道菜为例,分析旅游产品的构成,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案例教学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方法。然而,受客观条件限制,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无法效仿哈佛大学等西方名校的案例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更有可操作性的多样化案例教学模式。无论是案例教学形式,还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选编标准,都应该多样化。建议该课程案例教学中采取分组案例讨论、案例引导、举例说明、随堂案例讨论4种形式。这4种案例教学形式的教学目标、使用频率、时间控制有明显差异,因而它们所采用案例在素材来源、选编标准上也应该有较大的区别。 作者:唐继刚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索 一、前言 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多年不变的研究重点,教学改革的思路决定着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着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基础课程,涉及包括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多个管理类专业。因此,《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近三十年来,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从不同方面的教学改革对这门课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周晓红(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原理的角度对《市场营销学》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高群等对“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构建及支撑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孟泽云从教学的四个方面(内容、方法、手段和考试方式)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刘峰认为,基于项目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营销能力;陆施予认为,将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应用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市场营销工作受到市场环境变化影响较大,《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也要不断地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85.8%,较2013年上升4.8%。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地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而课程教学改革是最基础的环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已经有部分学者对某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研究,而针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还非常少见。 二、“互联网+教育” 2015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迅速成为包括金融、工业、商贸、教育等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互联网+教育”改善了教育生态环境,使得传统的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从原来的学习时间地点固定、教师学生一对多的状态转变为随时随地、移动网络、教师学生多对多的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使得更多的人获得了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对于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的素质和技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互联网+教育”能够将“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主导”从概念化走向了落实层面,切实地从学习者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出发,把学习者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点;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属于合作者的关系,甚至课堂的教学过程都由双方共同开发设计。“互联网+教育”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将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育发展生态系统。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人才培养要嵌入三项“互联网+”新技能,包括“互联网+”的思维能力、“互联网+”的操作能力及“互联网+”的创业能力。“互联网+教育”自2012年兴起后,发展速度和规模都非常迅速。以“慕课”为例,“幕课”带来的数字化教育新规则,倒逼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高等教育,在互联网语境中重塑自我。目前为止,全球三大“慕课”平台已经整合了超过117所知名大学和896门课程,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中国的名校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也纷纷加盟“慕课”平台,提供优质的课程供世界范围的学习者学习。互联网时代,学习者不用再担心年龄、距离、时间、入学考试、学费等限制,只要有互联网终端,足不出户就能免费接受世界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教育。 三、“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思路 从教学内容看,《市场营销学》包括4Ps、市场环境分析、市场调研、营销战略、营销计划、营销控制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这门课程的教学更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去紧密结合市场动态,避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脱离实际需要。鉴于此,《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必须从多个方面有效开展。1.植入“互联网+市场”观念“芯片”在互联网时代,许多行业企业都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来推动业务、品牌的发展。线上拓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行业企业共同的选择。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脑袋里植入“互联网+市场”观念“芯片”。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技能、教学内容都要充分借助互联网与市场结合;另一方面,学生要通过互联网跳出校园的狭小范围,广泛地去接触市场的方方面面,了解行业企业最新的市场动向。互联网电商平台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打破了时空限制,市场边界被扩大。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不能缺少“互联网+市场”的思维。2.“O2O”学习模式让学生做主在商业领域,O2O(onlinetooffline)是指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O2O”学习模式指的是教学也要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是出于主动的知识渴求,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O2O”学习模式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如:教师可以将《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做成PPT课件、教学文案或者拍成课程录像,提前提供给学生进行线上自我学习,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将问题进行记录,然后回到线下课堂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解决疑问,最后通过调查访问、兼职实习等方面在现实市场中进一步验证;或者教师可以将《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上次学生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组等线上平台,学生在共同约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提问解惑、发表见解,最后通过线下现实市场中进一步验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等等。3.完成在线课程考核也可获得对应学分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包括他们学习条件的特殊,包括身体残疾、病休在家、提前工作等等诸多因素使得他们无法接受全日制的学习。但只要有互联网终端,学生就可以打破这些限制,通过线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线上《市场营销学》课程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而不会因为各种原因延迟毕业时间。在这里,线上《市场营销学》课程可以是本校教师提供的,更提倡学生根据个人判断来选择其他学校或教师提供的课程,包括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提供的优质课程。4.通关模式重构营销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市场营销学》课程的传统教学多以纯理论或理论+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接收知识时多处在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和保持。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课程可以加入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将《市场营销学》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若干个细小的模块。参照游戏通关升级的思路,按照先易后难的规律进行等级设计,学习者只有通过前面较为容易的内容,才能通关进一步学习较难的内容。或者为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设置市场绩效要求,如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能继续学习,市场占有率过低则必须重新学习、重新分析,直到比例达到要求才可以学习下一个等级的内容。在这种游戏般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积极性都将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已经贯穿学习过程之中。5.将互联网看作一个市场营销实战平台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针对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培养其电商、微商素质,学会网络品牌创造和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课程就是要让学生能用互联网思维对市场、产品、客户及商业生态价值链进行全面地认识。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成为市场上活跃的“创客”。学生开办自己的微店、淘宝店、线上工作室或开发新产品、新模式、新概念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或《市场营销学》课程替代学分,让互联网成为学生参与市场营销实战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是时展的趋势,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推动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研究认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有新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可以开展创新行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深深地嵌入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思维去获取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提出了五个方面教学改革思路,但这些思路是不够系统和成熟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角色如何转变、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如何设计、传统教学如何迎接挑战等课题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杨兴华 李刚 单位:广西省南宁学院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互动式教学探索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 互动式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一个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把课堂塑造成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助的交流、探讨平台,使各种不同观点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与碰撞,进而达到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市场营销学的是一门关于企业营销管理的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能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的同时,还能通过多边互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营销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从而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市场营销学的互动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互动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来营造一个师生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共同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强化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案例引导、项目任务、问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学习、分工合作等,推动学生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学习;教师通过引入补充资料、视频文件、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材料和器材,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推动人与物、情景的互动。 2.主体性。互动式教学旨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是单纯的“授之以鱼”,而是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与鼓励,通过提问、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思考能力,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弊端,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不仅激发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性。互动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个体能力,还重在塑造其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分配一些有待于团队合作才能解决的任务,通过师生间的思考讨论与合作、生生之间的思考讨论与合作,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身上学到新知识,也可以在同伴中学到新知识,同时,合作还训练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协调意识,通过不断地合作,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4.创新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其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多边互动,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为目的,通过讲授与讨论、课内与课外、平时成绩与期考成绩、监测与督导等的结合,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育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市场营销学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如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互动模式:我们发现在进行市场营销课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能让学生从营销案例中发掘并了解企业营销的基本规律。比如,在介绍企业产品定价的方法与策略后,我们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理论方法,而是引用美国“休布雷公司巧定酒价”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首先由教师讲述美国休布雷公司在遭到同行业产品的低价竞争所构成的威胁时,企业一般采用的三种对策及其利弊,然后发动学生围绕本案例进行讨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要求阐述其理由,强调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学生在互动式营销案例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再公开休布雷公司所采取的定价策略,并进行讲评、归纳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产品定价的理论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同时深感企业巧妙运用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参与互动式营销案例探讨的积极性。 2.实践教学互动模式。21世纪呼唤具有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我们还采用了实践性教学的互动模式,具体方法有:情境模拟、走访考察、角色扮演、实训体验、影像放映等。例如,在讲授了营销环境、营销调研和目标市场战略后,要求全班学生6人为一组,深入市场调查,自行模拟创业,每组撰写一份创业计划书,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演讲,举行一次创业计划比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介绍了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法后,布置学生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就业的SWOT分析,学生通过完成这一项目任务,既掌握了SWOT分析框架的运用,也增强了自我认识,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3.讨论式教学互动模式。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个营销议题,启发学生就特定的营销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了销售渠道策略后,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沃尔玛、格力空调、美的集团等企业所采用的销售渠道,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沃尔玛何以成为零售业之王?格力空调与美的空调的渠道策略有何不同?各种销售渠道有何优缺点?另外,在介绍了企业营销战略后,要求学生课后观看影片首席执行官,并撰写一份观后感,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围绕海尔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剖析其营销战略。 作者:杨玲雅 张臻 单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控制论文: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构建 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是基于母子公司间的产权和资本纽带关系,为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约束、检查或纠偏为手段而形成的若干要素的有机组合,它是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系统的核心。 笔者认为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是由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构建成的有机整体。 一、财务人员控制系统 提高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效率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加强财务监控,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通常可采取三种方式: (一)委派制。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母公司直接委派,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列为母公司财务部门的编制人员,子公司的财务机构作为母公司财务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参与子公司的经营决策,严格执行母公司财务制度,并接受母公司的考评。 (二)指导制。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子公司总经理提名,由子公司董事会聘任或解聘。母公司只能通过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影响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产生。同时,母公司财务部门只能对子公司财务部门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无权对子公司财务部门命令。 (三)监督制。子公司在决定自身财务部门的设置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母公司基本不干预。但母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或财务监事,负责监督子公司的财务活动。 上述三种方式具有共同点,即母公司都必须向子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我们称之为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有两种职权:享有对子公司财务计划制订的参与权,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重大财务事项,财务总监与总经理或董事长共享签字权,并承担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等责任。 二、财务制度控制系统 以财务权力和责任为核心的内部财务制度是集团公司开展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集团公司实行科学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 关于财务制度的基础构成,此处不再详细阐述,需要注意的是: 集团公司内部各层次的财务制度均应重点突出公司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执行机构(经理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四层次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他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财务目标控制系统 为实现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目标,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包括: (一)财务目标评价系统 财务目标评价系统,是以母公司财务目标为基础制定的母子公司财务评价体系。围绕集团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应建立以评价获利能力为主体,评价偿债能力、资产营运效率和发展能力为辅助的财务目标评价系统。集团母公司的财务目标确定后,便可按照目标管理的办法,将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到各子公司,实行层层目标控制,以确保集团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资金控制系统 包括现金控制系统、筹资控制系统和投资控制系统等内容。 1.现金控制系统。对大中型企业集团而言,设立内部银行是集团母子公司实施现金控制的有效手段。内部银行是集团公司借用商业银行的结算、信贷和利率等杠杆而设立的集团母公司财务部门的内部资金管理机构。它是内部结算中心、内部信贷中心、内部资金调剂中心、内部信息反馈中心的复合体。通过其自身的业务活动向有关方面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在内部银行制度下,每个受控的子公司都在内部银行开设账户,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交易,通过内部银行办理结算,以监督资金流向。各子公司只保留一个费用支付账户;内部银行根据母公司为各子公司核定的资金额度,结合实际需要发放贷款,并对各单位定额内和超定额使用资金实行差别利率计算利息;母子公司间的资金余缺统一由内部银行进行有偿调剂和调度,把闲置现金余额降到最低限度。 2.筹资控制系统。在集权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和各子公司的对外筹资,由内部银行统一对外筹措,各子公司无权对外筹资;在分权管理模式下,子公司可在授权范围内对外筹资,但必须把筹集的资金统一存人内部银行。筹资控制系统的重点是借款控制,包括借款审批程序控制、借款总量控制和负债比率控制。 3.投资控制系统。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投资控制系统与借款控制系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它包含的内容除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控制和投资总量控制外,还包括投资方向控制和投资风险控制。 (三)收益控制系统 集团公司收益是指集团公司整体的会计利润,它是母公司和各子公司收入与成本配比的结果。集团母子公司的收益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和实施盈余管理策略来实现。 1.统一会计政策 为保证收益质量,集团公司不仅要选用恰当的会计政策,而且要求母公司与各层次子公司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应该达到一致。 2.盈余管理策略 盈余管理是选择使会计收益达到某种结果的会计政策。盈余管理有别于利润操纵,它是企业为实现理财目标而采用的管理策略。在法律制度允许范围内,集团公司股东和经营者对财务报告收益在一定程序上进行控制,其主要手段是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和关联交易等方式,目的是通过节税等形式实现集团公司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四、财务信息控制系统 集团母子公司间财务信息是否畅通,关系到整个财务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效的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财务信息报告制度 母公司应制定子公司的财务报告制度,包括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报告制度。各子公司在进行 重大经营决策前,必须事前向母公司报告。 (二)内部审计制度 集团母公司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审计、年度审计和子公司经营者的离任审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纠正,并对责任人加以处罚,以形成集团公司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制约机制。 (三)财务网络电算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财务网络电算化提供了可能,为提高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创造了现实条件。其优点主要体现在:1.记账凭证录入分布在各工作站上同时进行,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2.各子系统可以自动转账,形成统一的总账库,减轻转账工作量,既增加了转账的准确率,又提高了转账速度;3.主管领导可方便查询各种财务数据,并通过应用软件随时制成各类统计分析资料与财务分析报告,为高层领导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 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的完善,首先要构建财务控制系统,其次要保证控制系统能良好地运行。在实践中,应为系统运行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机制环境。以人为本,把董事会、经营者、财务管理者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监督、经营、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的激励机制,比如股票期权制,与我国目前常用的工资、津贴或奖金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能促进集团公司发展的激励机制。 财务控制论文:工会财务控制之断想 目前,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企业集团都把财务控制工作放在首位,而且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相比之下,我们工会系统的财务控制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工会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工会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工会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在财务控制作为事关每个工会组织的生存壮大的命脉、财务技术倍受社会各界和每个单位关注的今天,需要我们这些专业人员在不断创新的理念下,重新审视工会财务控制工作的主体、目标、地位和实施方式,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工会财务控制的主体 工会财务控制的主体首先是工会组织中法人代表及其所属的领导班子。有人说,工会财务控制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一个单位财务控制不完善也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其实不然,工会财务控制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工会法人代表及其所属领导班子的责任,是工会领导班子对工会财务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必要管理。一个健全的工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领导班子治理经济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工会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工会系统经济治理结构的完善。工会财务控制工作是工会工作中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一项工作,也是最实际、最具体的一项工作,是关系到工会组织生死存亡和工运事业发展的大事。工会如果失去了这个控制基础,就无法落实工会的各项职能和任务。作为工会的领导班子,特别是班子中的一把手,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用长远的战略的眼光认识工会财务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财务控制工作的领导。如果只强调财务部门去控制,领导班子不支持,或者有意无意的削弱财务控制的过程,这种控制显然是无助的,更不要设立一个财务部门后,因为财务部门控制的严格不方便而允许重新设立若干个财务帐户,然后各行其是,不受财务部门的牵制而失去控制。为此,笔者断想之一是:工会财务控制的主体首先是工会组织中法人代表及其所属的领导班子。 二、工会财务控制的目标 工会财务控制的目标是工会组织价值的最大化,是控制费用与财务收益的均衡,是工会现实的低费用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传统控制财务活动的现实的合规性、有效性。财务控制的首要目标是降低无效费用;其次,财务控制目标是促进工会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财务控制过程必须是围绕着工会工作的制定、实施、控制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全过程。再次,财务控制致力于将工会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消费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工会组织价值最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目标的实现较难,因为工会财务控制的目标往往被忽视,与工会整体工作相割裂,甚至有人认为财务控制工作是对工会工作的一种限制和制肘。所以,笔者断想之二是,工会财务控制目标的实现还有等待于创造一种有效平台。 三、工会财务控制的地位 我们知道,工会财务管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达:从资金运动过程分析,工会财务管理包括了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支出、收入分配等;从管理环节分析,工会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算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从财务要素分析,财务管理的的内容有可用资金、应付资金、专用资金、固定资产等。在上述各种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呢?理论上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筹资、投资与分配;也有人认为是财务决策,还有人认为是现金(资金)的循环和周转。笔者认为。财务控制应该是最核心的内容。 我们来研究一下,如果把筹资、投资、分配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的话,筹资可以不合法,投资也可以来去不明,严重流失,分配可以不公平,无原则。如果把财务决策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的观点,我认为可能违背了财务管理最本质的含义,不利于有效地实现财务目标,对财务管理的实践难以发挥最有效的指导作用。因为财务决策是最有效的一届委员会的长期财务决策,属于单位工会的战略规划,这种决策规划的权力在经济治理结构中仅仅属于工会领导班子,包括年度财务预算的审批权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事前”财务管理权限基本上属于班子结晶,决不属于只是执行性的财务部门的层次上。如果把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那么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很有可能偏离方向,出现严重失误。所以,工会财务控制才是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财务控制无处不在。财务控制是财务部门借助于领导班子的信任和支持,通过细化了的管理制度、具体的管理手段,一是按照《工会法》足额收缴工会经费,合理分配支出,完成财务决策、财务预算等相关事宜。二是解决工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工会与外部有关单位利益矛盾与协调问题,从而以管理制度方式来协调财务行为主体(工会会计、出纳、资产管理、采购、物品存放)的责、权、利关系。三是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从财务制度上解决工会管理中的各行为主体激励与约束不对称问题,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活动去实现工会总体目标。四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统一起来追求工会组织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所以,笔者断想之三为,财务控制在工会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四、财务控制的实施方式 从机制角度分析,工会财务控制要以致力于消除隐患、防范风险、提高效率为宗旨和标志,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和设立顺序递进的多道财务控制防线。所谓全方位的控制是指财务控制必须渗透到工会的经济治理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覆盖工会所有的部门、岗位和工作人员。所谓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是指既有事后的监控措施、更有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策略;所谓顺序递进的多道财务 保安线,是指对工会采购、投资、费用的办理与管理必须有相应的后续监控手续。比如印鉴分离,集体采购、投资招标等,这种制度可以成为第一道财务防线。能够成为工会财务控制第二道防线的是在上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票据传递制度、资产清查制度。比如固定资产借用、转移需报上级工会审批、备案制度。可以成为工会财务控制第三道防线的是以财务、审计部门能够独立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活动尤其是财务活动全面实施监督、检查、调节。这样的财务控制手段、方式决不局限于财经制度、财务计划、资金费用定额,它也需要创新,现实中创造的诸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式都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包括:1、以懂财务专业为基本特征的工会法人制度。工会法人及所属的领导班子要懂一些财务专业知识,最起码要学会看会计报表,知道哪些资金可用、哪些资金不可动用,哪个环节需要如何控制,为什么要控制及控制的有效方式。当前有些工会领导只会看银行存款有多少钱,出现不管是谁的钱,只要在我帐户上就由我花的可笑行为的大有人在,甚至不顾财务人员的说明而自作主张,有的领导带头破坏规章制度,不经制票,不经审核,自己审批、自己报销,出纳员就是他的钱匣子,一旦出事了,他说他不懂而妄想蒙混过关。还有的地方政府不经工会上级组织的同意擅自决定调配工会的资产和资金,所以工会需要懂一些财务常识的领导已迫在眉睫,只有懂财务控制的领导才能保证工会财产的安全。 2、以办理授权书为主要形式的授权控制制度。这里指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授权管理的方法是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授权通知书除授权人持有外,还下达工会相关的部门,这些部门一律按授权范围严格执行。比如,领导授权财务部门按核准的预算执行,那么其执行权力就在财务部门,其它人就不需在执行中滥批强管,这样被授权人很不舒服,从而影响积极性,最后导致责任不清。 3、以预算管理为基本保证的预算制度。预算管理是工会系统现行的财务管理方式,应该说,多年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预算管理成了一纸空文,有预算不执行,超预算现象比较普遍,每年做预算也是不得不走的形式。这样就违背了预算管理的根本要求。我们说,预算管理应该是最严肃的财务控制手段,正是由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的实施,才强化了预算的财务控制功能,使工会的财务目标和决策得以细化落实。所以,有效的强化预算管理是实施财务控制的保证 4、以统一核算为主要手段的财务结算中心制度。财务结算中心是办理内部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它通常设立于财务部门内,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其主要工作是:集中管理各单位的现金收入,统一拨付各部门因业务需要所需要的货币资金,监控货币资金的使用方向;统一对外筹资,确保整个工会的资金需要;办理各部门之间的往来结算;实施财务控制等。内部结算中心的这些职责对增强工会活力、强化资金管理、控制财务收支、正确处理业务管理与资金管理的关系、完善工会经济活动等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财政部门正在实施零余额帐户管理,就是逐步向结算中心方向发展,我们不访也借鉴一下,县区以上实施集中结算,对控制不良资金的产生必然起到扼制作用。 5、以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促进作用的监督检查制度。所谓业绩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学、财务学、数理统计方法,对工会内部各项目支出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费用情况、资金运作效益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工会业绩评价作为一个体系由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报告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在财务管理循环中,业绩评价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财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在财务活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业绩评价信息的反馈及相应的调控,随时发现和纠正实际业绩与预算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财务活动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预算编制、执行、评价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相互作用,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实现对整个工会经济活动的最终控制。而业绩评价既是本次财务管理循环的总结,又是对下一次财务管理循环的开始。 诸如此类各种实用性强财务控制模式的分析丰富了我们对财务控制的认识。系统化的财务控制是各种方式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应该充分体现下列原则要求:集权与分权体制的结合;财务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渗透;关注结果与监控过程的统一;激励与约束的交融;价值指标与实物指标的配套等。所以财务控制断想之四为,工会财务控制的实施方式是促进工会整体素质提升的保障。 财务控制论文:企业财务控制的分析 摘要:文章在分析财务控制演化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财务控制演化的特点,针对演化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趋势,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对策:加强财务战略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控制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利用财务网络进行全方位控制;完善会计规范。 关键词:企业;财务控制;分析 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财务控制演化的角度,对我国如何完善财务控制进行探讨。 一、财务控制阶段的历史演化 财务控制演化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企业活动的财务控制阶段。生产企业产生后的早期,其财务控制主要围绕增加产量的生产活动进行。这一阶段的控制先是对生产活动的财务控制,进而发展到对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后又加入对未来活动的财务控制。2、以控制人为主的多层次、多方位财务控制阶段。虽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股份公司开始迅速发展,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出现经理控制董事架空股东的情况。3、以内部综合控制等为重要内容的财务控制阶段。外部控制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外部控制并不能取代内部控制,所以通过外部进行控制的同时,仍需加强内部控制。 二、财务控制演化的特点 1、依环境变化而变化,财务控制的内容日益复杂,并由控制现在转变为控制现在与控制未来相结合,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外在的压力传递给企业,使企业通过标准成本控制成本数额,增加竞争实力。2、对企业活动由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由单一控制转变为多层次、多方位控制系统。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合一时,所有者直接控制企业的财务活动,即所有者企业活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时,对企业活动的内部控制变为间接执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企业活动;外部对经理的控制财务总监为:经理市场注册会计师经理企业活动。此外会计法律法规等会计规范也对企业的经理、企业的活动起到控制作用。3、由内部控制转变为内外结合控制,且内部控制的内容更加全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时,所有者对企业活动的控制只局限于企业内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所有者处于企业之外,一方面通过财务总监控制企业经理,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外部的经理市场、注册会计师对经理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间接控制企业活动的目的。4、由动态财务控制转变为动态与静态财务控制的结合,且动态控制更完善动态财务控制,是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财务控制。预算管理和财务总监委派制均属于动态财务控制。预算管理通过预算使企业的目标得以细化,将预算的执行情况与细化的目标进行对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总结超额完成计划的经验和未完成计划的教训,指导以后更好地完成预算。但对于两权分离的企业来说,没有所有者的控制,只有预算控制是不健全的。而财务总监是以出资者的身份来监督、控制经营者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全部财务收支,弥补了单纯预算管理的不足。静态控制是通过对经营成果的分析进行的财务控制,即年终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便属于静态的财务控制。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一时,对企业的控制只是预算管理的动态控制;当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时,对企业的过程控制除了预算管理外,增加了财务总监的委派,而且还增添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静态控制。 三、完善财务控制的对策 1、加强财务战略控制。进行财务控制必须分析目前的环境及未来环境的变化,分析企业在寿命周期所处的不同阶段及未来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财务战略加以控制。如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在财务上应该采取快速扩张的财务战略,而处于衰落期的企业,应该采取的相应财务战略是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控制环境。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权责利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有利于进行财务控制。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根据人本管理理论,财务控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企业管理者、员工诸多影响因素中,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是影响财务控制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在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原有企业文化因不适应企业面对的新环境阻碍了企业发展,所以企业必须面对新环境培育新的企业文化,将适应时代特 色的新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灌输给企业的各管理阶层和普通员工,以顺利实现控制目标。4、利用财务网络进行全方位控制。财务控制的活动日益复杂,需要加强动态的财务控制,且由于内部控制人的行为,需要加强股东对企业的控制。当今出现的网络财务有助于对复杂活动的控制,也有助于股东对企业的控制。网络财务随着网络企业和电子商务的产生而发展起来。通过网络可以把各职能部门经济活动的物流和信息流统一起来,使管理当局随时掌握客观信息,从而可将财务控制科学地渗透到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业务的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并将各层次、各过程、各环节的财务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果。通过网络可以使企业的股东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便于股东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营者违背股东利益的行为。网络财务的这种作用的发挥,建立在网络向外提供数据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所以需要采取措施保证网络提供的数据的真实性。 财务控制论文:多种经营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提高资金的营运能力,加强企业的偿债能力,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控制企业规模的扩充等方面提出了强化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的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控制 附属于煤炭行业的多种经营企业几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从规模上看仍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具有独特的财务管理特点。本文拟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谈谈多种经营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 一、多种经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弱点 多种经营中小企业大多成立于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起步较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影响,在财务管理上,通常存在以下弱点: 1.存货控制不严,造成资金停滞。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存货的管理比较薄弱,存货占用资金较大,期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是销售收入的两倍以上,由此而来造成资金成本高,资金停滞、周转迟缓。 2.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资金回笼困难。对于应收账款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严格的赊销政策;二是回收期过长,又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三是应收款项不能回收造成呆账。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明显减慢,而且会造成资金和效益上的损失。 3.资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的闲置或不足。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企业认为现汇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资金长期闲置,不能参加生产经营周转;另一种企业恰恰相反,资金长期短缺,使用没有计划,将流动资金用来大量购置固定资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4.重资金不重财物,造成资产损失浪费严重。多种经营企业大多数的管理者,很重视对资金的管理,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办法,收支严格,保管妥善,出了差错及时查找。而对存货(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成品)、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等的管理却不严,虽然也建立许多相应的办法和制度,但和资金管理相比存在着保管不善,损失浪费严重等问题。 二、多种经营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的要点 1.努力提高资金的营运能力 资金在周转过程中,从货币资金开始,然后沿着存货、应收账款到货币资金为止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和周转。其中,应收款和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对资产的周转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为此,首先,要加强存货和应收款项的管理,尽量延缓资金停滞和循环的过程。其次,使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得到有效配合,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这样会造成借款到期而投入资金还未收回,势必要从另外渠道筹资来偿还短期借 文秘站: 2.要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财务杠杆使企业拥有大于其产权的资产基础。企业能够通过借款和其他方式,比如应付款项等产生债务,从而增加资本。但多种经营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的限制,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学会用负债去经营、去赚钱,同时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如负债过多,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如负债过少,又会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外来和自有资金的相互配合,既要借债,又不能借得太多,以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3.要加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通过分析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关系,即企业资产的流动状况可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中小企业在改善资本结构的同时,在资金运用上,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周转灵活。要十分重视存货的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另外还可以通过使用银行贷款或变卖长期资产等增加资产的变现能力。 4.要强化资产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以及样品管理上建立合理的程序,从制度上保证操作规范,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其次,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一定要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约束机制,不能把财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个人去做。再次,要定期检查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最后,要不定期地突击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5.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建立健全档案制度 很多企业疏于原始记录,很难提供一份完整的财务档案资料,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给自我评估、融资、计划、预算等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特别是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有完整的财务资料,以帮助管理者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 6.严格控制企业的规模 对于企业来说,规模经营有它的优势,但盲目扩充,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优势,有时反而会将企业拖垮。对于多种经营中小企业来说,首先要在企业做优、做强、做精的基础上,再去考虑规模的适当扩大才是可行的。而且扩充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对未来情况有详尽的分析,特别要充分考虑资金问题,如果没有办法获得适当的资金,宁可保持其现状,也不能盲目依赖借贷扩充。 财务控制论文:财务控制新论 [摘要]本文从“财务管理(FINANCLAL MANAGEMENT)”而非“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的角度出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的要求,分析了财务控制的主体、目标、客体和方式的重新定义的主张,强调研究财务控制必须致力于具体实施方式系统架构和它们之间的融合。最后提出财务控制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按照传统和现行的解释,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系统或全部职能。在财务管理作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手段、财务状况事关每个企业的生存壮大的命脉、财务技术倍受社会各界和每个企业关注的今天,需要我们这些专业人员在不断创新的理念下,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财务控制的功能及其在整个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一、财务控制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 之所以需要对财务控制进行重新定义,是因为财务管理的理论、环境以及人们对财务管理的预期都发生了变化。首先与传统体制相比,财务管理已经游离于财政管理而独立存在,就象在政企分开后企业以法人身份独立于政府一样,换言之,财务管理的微观性是其基本属性。讨论财务控制必须在委托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财务控制的主体首先是公司董事会。 根据理论,“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实证分析表明,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公司股东向经营者授予经营管理权可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因为由众多的股东们直接参与公司决策、经营管理、生产控制的成本是惊人的。但是关系的确立又必然招致成本。这种成本不仅最终由股东承担,而且它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生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CEO)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根据我国《公司法》有关规定,董事会由创立大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从董事会的职权来看,我们很容易提出这样的结论: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而构建,董事会对外代表公司进行各种主要活动,对内管理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与控制,从本质上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 本文强调董事会在现代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主体地位,决不是否认CEO(首席执行官)与CFO在财务控制体系的一定地位,实际上由于企业多层关系的产生和运行,财务控制的主体也是分层次的和多层次的(在内部人控制严重的企业,总经理实际上在财务控制中占据“首席”)。同时董事会在现代企业财务决策和控制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是否定CEO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地位,在企业战略决策和战术执行这两个领域里,既需要有务虚的战略决策者,更需要执行的专家,即CEO。盖茨就颇有感慨地说过:“当战略大师不值得一提,当CEO方显硬功夫。” 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首先决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企业经营者的职责,而是出资人对企业财务进行的综合的、全面的管理。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2、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是成本与财务收益的均衡,是企业现实的低成本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传统控制财务活动的现实的合规性、有效性。财务控制的首要目标是董事会出于减低成本(指因经营者、雇员等人偷懒、不负责任、偏离股东目标和以种种手段从公司获取财富等而发生的成本,这种成本最终由股东承担)。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生存。其次,财务控制目标促进企业战备目标的实现,所以财务控制过程必须是围绕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全过程。最后,财务控制致力于将企业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消费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价值最大。 3、财务控制的客体首先是人(经营者、财务经理等管理者、员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外部财务关系,其次才应该是各种不同的企业财务资源(资金、技术、人力、信息)或现金流转。 4、财务控制的实现方式应该是一系列激励措施与约束手段的统一。为了降低成本,实现财务目标,必须设计一套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机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解雇或替换表现不佳的经营者;通过董事会下设的各类委员会完善公司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控职能;清晰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之间的决策权、控制权的界限;推行经营者、员工的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的“激励制度”,包括年薪制、利润分享制、认股权计划等;实行预算管理;通过组织机构的设计与重整,完善内部组织控制和责任控制、业绩评价制度。“外部机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经理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一个理性的经营者、员工在人才市场的影响下,可能不会过度违背公司股东的利益;控制权市场上潜在购并者的威胁;政府的法律;资本市场上的监管者,如政府、中介机构、专业证券分析师等。 二、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我们知 道,财务管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达:从资金运动过程分析,财务管理包括了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从管理环节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从财务要素分析,财务管理的的内容有资金、现金流量、证券、资本(产权)经营等的各种主张。在上述各种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呢?理论上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筹资、投资与分配;也有人认为是财务决策(这种观点可能深受著名管理学家H.西蒙的名言“管理就是决策”的影响);还有人认为是现金(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但是比较集中的观点是在资金筹措过程中的资本结构决策、资金运用上的投资决策和资金分配上的股利决策,诸如:“财务管理正是通过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来提高报酬率,降低风险实现其目标的。”(参见注册会计师指定教材《财务成本管理》第7页,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的观点,无疑会使财务管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提高,财务人员不再仅属于账房先生之类的的管家。但是在理论上把财务决策摆放在财务管理体系、职能的首要地位,我认为可能违背了财务管理最本质的含义,不利于有效地实现财务目标,对财务管理的实践难以发挥最有效的指导作用。原因有二:第一,财务决策特别是最有效的长期财务决策,属于企业战略规划,这种决策规划的权力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仅仅属于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包括年度财务预算的审批权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事前”财务管理权限基本上属于出资者,决不属于只是执行性的经营者和财务经理的层次上,后两个层次的财务管理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事中”阶段。由于企业内部的多层关系使财务管理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多个层次。经营者和财务经理者的基本职责是落实战略决策、实施公司预算,所以才称其为执行型,而不是决策型。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主要属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层次,因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具体经营管理问题主要涉及经营者(CEO),具体财务管理肯定与首席财务长(CFO)联系在一起;第二、从决策的概念上分析,决策就是决断,尽管任何决策也都是包含了一个复杂的分析比较、择优的过程,但是,如果把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责或职能规定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的话,作为财务管理核心人物的CFO功财务经理,核心部门的财务部门会经常处于“待业”或“关门”的状态。因为一个企业的投资、融资和分配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在企业错综复杂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毕竟属于偶于事件,更多属于非程序化决策。从现实分析,CEO与CFO更多是借助于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细化了的管理制度、具体的管理手段,均衡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完成财务决策、财务预算事宜。比如以管理学的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解决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协调问题,即解决不同管理主体或利益主体间的签约关系,从而以管理制度方式来协调财务行为主体(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财务经理、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集团)的责、权、利关系,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企业财务学主要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它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从财务制度上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行为主体激励与约束不对称问题,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活动去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财务控制的任务是就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统一起来追求企业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 所以,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当然我们并非否定财务决策正确对财务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 三、财务控制的实施方式需要创新与整合 从机制角度分析,财务控制要以致力于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为宗旨和标志,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和设立顺序递进的多道财务控制防线。所谓全方位的控制是指财务控制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业务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岗位和员工。所谓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是指既有事后的监控措施、更有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策略;既有约束手段,也有激励的安排;既有财务上资金流量、存量预算指标的设定、会计报告反馈信息的跟踪,也有采用人事委派、生产经营一体化、转移价格、资金融通的策略;所谓顺序递进的多道财务保安阴谋诡计线,是指对企业采购、生产、营销、融资、投资、成本费用的办理与管理必须由两个人、两个系统或两个职能部门共同执掌,如是单人单岗处理业务更需要相应的后续监控手续;这种对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的制度可以成为第一道财务防线,能够成为企业保安第二道防线的是在上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票据、合同等业务文件在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之间传递的制度、预算和目标。可以成为企业保安第三道防线的是以财务、审计部门能够独立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活动尤其是财务活动全面实施监督、检查、调节。这样的财务控制手段、方式决不局限于财经制度、财务计划、资金费用定额,它也需要创新,现实企业中创造的诸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式都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包括: 1、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 如前所述,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董事会这个中间地带,它联接所有者和经营者两方利益,同时防止所有者的干预,监控着经营者的行为。而董事会的关键是董事会人员构成,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经验看,只有社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社会化的标志是外部独立董事的介入,专业化的象征是专业委员会的形成与运作。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组织管理其庞大机构的基本原则是政策制定与执行控制分开,分散经营与协调管理相结合。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只有最根本性的问题,如经营范围、产品方向、生产规模、投资安排、资金筹集、计划目标、重要职员任免等,方提交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委员会讨论。董事会下设六个委员会 :经营委员会、任免委员会、分红和酬偿委员会、关系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人数不多,一般由董事组成,一个董事可参加若干个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公司经营活动的全面领导,掌握财务以外的各项决策和指挥。但它不从事日常业务经营活动方面的具体执行工作,而是由它责成企业有关部门去完成。财务委员会独揽公司财务大权,批准一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本投资,规定公司的长期财务目标,决定公司高级职员的薪金,审查批准执行委员会提出的各种产品的价格方案,负责筹措资金,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的经济效果,年终对公司的决算进行审查,负责制定股利分配方案。经营委员会主要是代表董事了解和检查公司的营业情况。任免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高级领导备用人员的提名。分红和酬偿委员会主要是决定高级职员的薪金及每年应得的酬偿。关系委员会主要是负责公司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2、授权书控制 这里指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授权管理的方法是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授权通知书除授权人持有外,还下达公司相关的部门,这些部门一律按授权范围严格执行。 从理论上分析,授权可以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是指企业内部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根据既定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标准,在其权限范围之内对政党的经济行为进行的授权。一般授权在企业大量存在。特别授权是指对非经常经济行为进行专门研究作出的授权。与一般授权不同,特别授权的对象是某些例外的经济业务。这些例外的经济业务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一般没有既定的预算、计划等标准所依,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一研究。例如,授权购买一件重要设备、授权降价出售商品等都是特别授权的事例。 一个企业的授权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权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权授权的人则应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授权。(2)企业的所有业务不经授权不能执行。(3)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 3、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在西方可以就是流行的财务管理方式。在工国以新兴铸管、宝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都实践着以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一种新的控制机制。我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保障有三:一个是公司法,另一个是公司章程,再一个就是公司预算。其中公司预算正是以《公司法》、《公司章程》为依据,具体落实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各部门乃至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关系,明晰它们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可以说,正是由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的实施,才强化了预算的财务控制功能,使公司的财务目标和决策得以细化落实。 4、财务结算中心 财务结算中心是办理内部各成员或分、子公司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它通常设立于财务部门内,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其主要工作是:集中管理各单位或分、子公司的现金收入,统一现金收入;统一拨付(贷款)各成员或公司因业务需要所需要的货币资金,监控货币资金的使用方向;统一对外筹资,确保整个企业或集团的资金需要;办理各分公司之间的往来结算;实施财务控制等。内部结算中心的这些职责对增强企业活力、强化资金管理、控制财务收支、正确处理业务管理与资金管理的关系、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5、财务总监委派制 财务过程的控制,只有预算或结算中心是残缺的,比较虚幻的,这样的财务控制是不健全的,因为没有人的地位。而财务总监就是以出资者的身份来监督、控制经营者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全部财务收支过程。 6、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所谓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学、财务学、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或其各分支机构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效益、经营者业绩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企业业绩评价作为一个体系由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报告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在财务管理循环中,业绩评价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财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在财务活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业绩评价信息的反馈及相应的调控,随时发现和纠正实际业绩与预算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财务经营活动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预算编制、执行、评价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相互作用,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控制。而业绩评价既是本次财务管理循环的总结,又是对下一次财务管理循环的开始。业绩评价包括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层次。动态评价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对有关部门或个人的工作业绩状况即时确认、处理,它属于事中控制;综合评价则是在期末对于各预算执行主体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的分析评价,其评价内容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主,综合评价作为本期预算的起点和下期预算的终点,主要涉及企业整体效益的评价及奖惩分配的问题。 诸如此类各种实用性强财务控制模式的分析丰富了我们对财务控制的认识。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各种预算模式决不是相互排斥的,企业可以以一种模式为主,其他为辅,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企业组织特点选择多种模式,形成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财务控制体系。系统化的财务控制则各种方式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应该充分体现下列原则要求:集权与分权体制的结合;财务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渗透;关注结果与监控过程的统一;激励与约束的交融;价值指标与实物指标的配套等。 四、财务控制权的取得与变换是企业价值的提升与实现的崭新方式 在现代公司中,直接(或间接)地拥有一个企业半数以上(或数额较大)的具有表决权的股份,藉此来决定公司的董事人选进而决定公司的财务方针,并在公司中拥有控制财务决策和盈余分配等方面的权利,即为“财务控制权”。简言之,是对公司的财务方针与利益的决定权。它被认是是公司控制权的灵魂。公司财务控制权的取得,意味着新的权利主体取得了改组公司董事会的权力,并以此来贯彻这一权利主体的财务意志。控制权的概念有别于控股权。控股权只是一种潜在的控制权。控制权的主体未必是股东或大股东,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或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公司的财务运营和重大决策往往是由公司经营者来控制的。大股东只有有效地行使其参与企业财务决策和控制活动的权利,潜在的控制权才能转变成现实的控制权。这就是那些具有参与公司经营意愿的大股东能够有效地控制公司经营活动的原因所在。在发达产权市场上,财务控制权的取得与变换的实现方式包括:上市、下市、经理人持股、职工持股计划、合并、收购、权争夺(这是持有异议的肌东通过争取股东的投票以获得董事会的控制权)。实证分析表明,财务控制权的取得与变换不是一种简单的财务运作方式,已经作为对公司经营者的一种制约机制和提高财务效率机制而存在。这一命题的提出,使得财务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已经拥有更新的内涵和独特的功能,使我们对财务控制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财务控制论文:略议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弱点 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在财务管理方面,一般存在以下弱点: 1、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 2、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资金回收困难。 一是没有严格的赊销政策; 二是回收期过长,又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 三是应收款项不能兑现或造成呆账。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而且会造成资金损失。 3、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包括银行存款)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而有些企业恰恰相反,资金使用没有计划,大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 4、重钱不重物,资产损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很重视对现金的管理,收支严格,保管妥善,出了差错及时查找。而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却不严,保管不善,出了问题也无人查找,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二、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的要点 1、努力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是企业财务管理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为此,首先,要使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得到有效配合,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这样会造成借款到期而投入资金还未收回,势必要从另外渠道筹资来偿还短期借款,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更有必要的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两者有效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经营效果。最后,要充分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什么时间可收回,什么时间应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容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桔据。 2、要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的限制,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尤为重要。负债过多,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负债过少,又会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外来和自有资金的相互配合,既要借债,又不能借得太多,以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3.要保持适当的流动能力。中小企业在改善资本结构的同时,在资金运用上,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周转灵活。日常应要十分重视存货的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等的管理。 4、要强化财产投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以及样品管理上建立合适的操作程序,从制度上保证操作规范,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其次,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一定要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不能把财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个人去做。再次,要定期检查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最后,要不定期地突击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5、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很多中小企业疏于日常记录,很难提供一份完整的财务资料,这势必会给自我评估、融资、计划、预算等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特别是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以帮助管理者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 6、严格控制企业扩充。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扩充一定要有适当的计划,要对未来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资金问题,如果没有办法获得适当的资金,宁可保持其现状,也不能盲目依赖借贷扩充。 财务控制论文:财务控制与财务治理简析 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的控制系统。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管理控制又包括几种不同的业务控制,如组织控制、经营控制、财务控制、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控制等。财务控制从属于管理控制,在企业控制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与会计控制密切联系。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体系不但承载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信息以及信息的加工和披露,而且与包括资本的筹集、资产的运营、收益的分配等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活动相联系,从而与企业的管理控制相对应。因此,财务控制是连接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重要结合口,在公司财务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公司治理中,以对经理人的约束和控制为例,经理人在决策中需要运用会计信息,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经理人在决策时,如果没有相应的财务控制(具体表现为一系列财务制度和机制约束),他就可以利用甚至操纵或歪曲会计信息,作出有利于内部人而有损于所有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另外,不经约束和控制的经理人的决策有可能导致失误,引致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既损害与企业利益相关人的利益,也最终导致企业和经理人利益的损失。而通过财务控制的经理人的决策,首先保证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以避免经理人由于头脑发热而引发的非理性决策;其次,财务制度的程序化控制和规范化操作也可以抑制经理人的“自违规”、“超法规”意识,从而有助于在公司内部确立“依法治厂”、“法规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最后,由内部控制链中的内部审计进行的再把关,将从内部再一次制约管理层的操作失误和经理人的有意违规。当然,后者的力度相当有限。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下文中还要强调公司外部机构控制和监管的必要性。 由于长期契约是因不对称信息而存在,这种不对称的信息必然引致契约的不完全性。契约一旦签定,对违约事项势必要诉诸法律。那么法律是如何对待这种不完全契约的呢?艾伦·施瓦茨认为,不完全契约在法律上和经济理论上的解决依赖于契约条款的补充和修正。他通过对长期契约所使用的四种需求方指数的研究,提出“长期契约包括多种风险分担和重新协商的条款”,“再协商是帕累托改进”。 以委托关系为基础的企业长期契约的再协商、补充和修正是需要通过公司治理来完成的,即通过公司治理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约束、监督和管理而起作用。这样不但要在公司组织结构中设置内部监督机构——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力求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监督的效力,而且要在公司外部形成有利于监督的环境——政府部门的监管、中介机构的外部审计、行业协会的自律和有关诚信的社会舆论的呼吁。 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人的局限性,这种监管仍是有限的,成本中仍要支付由于监管不力造成的“剩余损失”。我们可以把这种监管的不力归结为契约的不完全性。 阿洪和博尔顿利用契约的不完全性发展了一个企业资本结构的理论,他们研究了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的这种不完全长期契约“即初始的契约结构能否以及如何使当事人的目标达到一致;当初始契约不能达到一致时,控制权应该如何配置。当重要的变量不能在契约中写明时,控制权的分配就变得非常重要”。可以看出,控制权的分配可以解决原始契约的不完全性,或者说契约的再协商、修正和补充需要通过企业的控制权分配来进行。在具体执行中,实施企业的内外部控制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前所述,财务控制是连接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重要结合口,在公司财务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企业控制中需要特别强调财务控制中的契约再协商、修正和补充。在公司内外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出于不同的动机,对公司财务控制的目标不同。从内部控制契约的初始设计和我国目前的实际看,内部控制权的分享最薄弱的一方为债权人,尽管他们的存在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内部控制权的分享仅限于借款契约签订前的资信审核;在资金筹集到手之后,债权人的控制权几乎是一片空白,债务人随意改变借款用途、逾期不还或有意赖账等情况也为数不少。 另外,对外部资本市场、经理人才市场的控制与约束几乎还没有提到公司治理的议事日程上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从外部对企业进行着控制与约束,但近期一再出现的会计丑闻说明在事务所自律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事务所与客户合伙作弊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严重。 由于契约的初次设计中的不完善以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原有契约约束不力,使公司治理模式出现缺陷或控制环节出现漏洞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在财务控制中通过组织控制、程序控制(含授权控制、预算控制)以及战略控制等手段进行层层设防,以不断解决由此引发的控制失效。 1.组织控制。组织控制是指通过组织结构、组织分工、责任制度等方面进行内部财务控制。财务上的组织结构是指各种因素在企业内部财务组织中的构成方式,即企业内部财务结构如何设置、设置多少岗位以及各岗位之间如何衔接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内部条件和财务战略,选择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财务组织结构。 财务组织结构的设计,首先,要注意其均衡性,以确保控制与覆盖的全面性;其次,要处理好财务治理中财权集中和分散的关系,达到集权、分权与控制的统一。财务组织分工是指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中进行科学分工,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分工的专业化,即要明确各科室的职能和岗位职责,使其协调运转;二是在组织分工上不能由一个科室或一个人自始至终包办、处理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而应由几个相对独立的人员或科室分别完成。合理的分工管理还要建立自动检查和协调系统,这种系统是在业务进行的过程中自动运行的。责任制度是以明确责任、检查和考核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其具体形式有财务部门责任制和各财务岗位责任制。总之,通过对以上财务组织控制中三个方面的契约再设计和修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失控问题得到改善。 2.程序控制。程序控制是指公司所有业务和财务活动都必须按既定程序办理。具体可表现为授权控制和预算控制。授权控制是指在某项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对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审核,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而进行的控制。它是一种事前控制,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对于授权范围内的行为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对授权之外的则不予认可。授权的方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授权控制中必须注意授权的层次性和程序问题。即公司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的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保证各管理层之间的权责对等。公司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的审批程序,不得越级、违规审批。 在财务控制中,通过一般授权由经理层及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即可组织实施的项目有:一般费用开支、内部资金往来调剂、信用限额内的销售、存货出入库、签订限额内的购销合同等。对于公司重大的财务事项,其权限一般在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如由经理层执行,则必须经过特别授权。例如:对外担保事项、重大经济合同或协议、收购或出售大额资产等。 预算控制也可以看作程序控制的一种方式。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作出的事前计划和安排,并予以细化和层层落实的过程。预算应看作企业的法规,一旦确定,任何人都必须执行,不得任意变动。如果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必须调整预算时,也必须经过原定机构的批准,而不能由某些(领导)人任意变动,从而保证预算的硬约束。 3.战略控制。企业的总体设计和规划构成企业的发展战略。按照企业发展的战略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才能使企业始终不偏离发展的大方向。具备了这一思想,企业才能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才能正确处理一系列关系。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将会采取不同的经营战略和相应的财务战略,其财务战略必须统一于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上,并将全局观念、长远观念、整体观念等深入贯彻到财务管理中,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从而使财务控制的重点也发生转移。 此外,强调公司的外部财务治理,加强政府有关部门、证监会、中介机构、社会舆论等外部力量对公司的监督和控制应该是公司财务治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如可以采用政府外派监事会制度和财务总监制度;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法规监管和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等。 财务控制论文: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构建研究 摘要:企业集团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由众多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联合体。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是企业集团核心管理内容之一。笔者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理论研究认为: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是由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构建的有机整体,企业集团管理当局应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机制环境,保证其高效、及时、完整、良好地运行,保持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人员控制;财务制度控制;财务目标控制;财务信息控制 企业集团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由众多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联合体。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是基于母子公司间的产权和资本纽带关系,为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约束、检查或纠偏为手段而形成的若干要素的有机结合,它是企业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系统的核心,也是在出资者所有权及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产生的。从机制角度分析,财务控制系统的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传统上控制一个企业的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本文试就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构建作一探讨。 笔者认为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是由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构建成的有机整体。 一、财务人员控制系统 提高企业集团母子公司控制效率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加强财务监控,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通常可采取四种方式: (一)委派制 企业集团公司委派的财务总监,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等均在母公司,费用由子公司列支。被委派的财务总监,应组织和监控子公司日常的财务会计活动,参与子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把母公司关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重大投资、技术发展等重大决策贯彻到子公司的预算中去,对子公司各类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审核子公司的财务报告,负责对子公司所属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定期向企业集团公司报告子公司的资产运行和财务情况。从而,使企业集团公司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可以在子公司得到较完全的贯彻和实现,并且监督子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切实维护企业集团公司的权益。这是目前多数企业集团采取的做法。缺点在于子公司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灵敏度的感应。 (二)指导制 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子公司总经理提名,由子公司董事会聘任或解聘。母公司只能通过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影响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产生。同时,母公司财务部门只能对子公司财务部门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无权对子公司财务部门命令。此方式的弊端在于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 (三)监督制 子公司在决定自身财务部门的设置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母公司基本上不干预。但母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或财务监事,负责监督子公司的财务活动。 (四)集中制 在企业集团中,各子公司财务主管由母公司选派,向母公司负责;财务部门相对独立于各子公司,其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等均体现在母公司。以某企业集团(厦门国贸)为例,其财务人员集中办公,不下放到各子公司。财务部门不是按不同的子公司来设置科室,而是按财务职责的合理分工来设置,分为结算科、会计科和财务科。这种设置方法使母子公司财务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母公司能及时掌握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 上述四种方式具有共同点,即母公司都必须向子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我们称之为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有两种职权:享有对子公司财务计划制订的参与权,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重大财务事项,财务总监与总经理或董事长共享签字权,并承担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等责任。 二、财务制度控制系统 以财务权力和责任为核心的内部财务制度是企业集团公司开展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建立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也是企业集团公司实行科学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 为了分析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其经营成果,从而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运行,母公司还应根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下属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母公司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任何一个子公司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随时掌握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各层次的财务制度均应重点突出公司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执行机构(经理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四层次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他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财务目标控制系统 为实现企业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目标,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包括: (一)财务目标评价系统 财务目标评价系统,是以母公司财务目标为基础制定的母子公司财务评价体系。围绕企业集团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应实行预算控制,建立财务信息网络系统,同时应构建以评价获利能力为主体,评价偿债能力、资产营运效率和发展能力为辅助的财务目标评价系统。 1.实行预算控制,建立财务信息网络系统。企业集团公司可根据子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规模以及公司成本控制的特性进行预算控制:(1)预算的编制采用从下到上的方法,这样既考虑了子公司的意见,照顾了子公司的利益,又有利于企业集团公司审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2)预算的整体性及全面性使子公司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摩擦,增强凝聚力。(3)预算是以企业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为依据,可保证企业集团目标计划的实现。预算给每个子公司以明确的经营管理目标和各方的责权关系,便于子公司进行自我控制、评价、调整。(4)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下属子公司的资金流转和预算执行情况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母公司的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任何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全面控制各个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减少子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制止子公司的资产流失。 2.构建子公司的考核指标体系。企业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最终目标是获取盈利。子公司在获得运用企业集团公司投入的资本金进行经营活动的权利后,不但要确保资本金的安全和完整,还必须做到盈利,完成企业集团公司下达的投资回报指标。企业集团公司为确保投资回报的顺利实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企业集团公司可参照子公司的历年盈利水平,结合子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在一定经营期间所能达到的业绩,确定各子公司比较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核定各子公司的利润指标,促使各子公司在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对企业集团公司而言,子公司所获利润要按一定的投资比例返回母公司,以满足企业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2)建立各项财务指标执行情况的指标管理体系,使考核和监督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和科学化。其主要指标包括:①现金比率,即现金余额/流动负债。其中,现金余额是指企业会计期末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期末余额;流动负债是指会计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负债合计。现金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②经营净现金比率。经营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的净现流量/流动负债。该比率从经营净现金流入的角度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③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值。反映某一时点现金及其等价物的可短期变现流动资产的偿债能力。④不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重。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三年以上应收账款、积压商品物资和不良投资。⑤资产损失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待处理资产损失净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⑥净资立收益率,是企业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反映企业按净资产计算的增值率。 (二)资金控制系统 资金控制系统包括现金控制系统、筹资控制系统和投资控制系统等内容。 1.现金控制系统。对大中型企业集团而言,设立内部银行是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实施现金控制的有效手段。内部银行是企业集团公司借用商业银行的结算、信贷和利率等杠杆而设立的企业集团母公司财务部门的内部资金管理机构。它是内部结算中心、内部信贷中心、内部资金调剂中心、内部信息反馈中心的复合体。通过其自身的业务活动向有关方面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在内部银行制度下,每个受控的子公司都在内部银行开设账户,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交易,通过内部银行办理结算,以监督资金流向。各子公司只保留一个费用支付账户;内部银行根据母公司为各子公司核定的资金额度,结合实际需要发放贷款,并对各单位定额内和超定额使用资金实行差别利率计算利息;母子公司间的资金余缺统一由内部银行进行有偿调剂和调度,把闲置现金余额降到最低限度。 2.筹资控制系统。母公司在现金预测基础上,研究企业集团资金来源的构成方式,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资金的筹集应与使用相结合,并与企业集团的综合偿债能力相适应,不能盲目举债,增加筹资风险。因此,子公司所需资金不得擅自向外筹集,而须在企业集团内部筹集,并由母公司财务部门负责此项业务。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可以借助价值规律,实现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的有偿使用,即子公司向母公司借款时须支付利息。 3.投资控制系统。企业集团内部的投资管理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重要环节,应遵循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事前定目标、定制度、定操作程序;事中严格遵循制度、程度的要求进行;事后进行跟踪、考核,并反馈结果、意见,以利改进财务控制。具体应该做到: (1)提出可行的企业集团投资的战略意图和基本原则。企业集团总部应明确规定整个企业集团投资战略的目的,投资领域中保护什么发展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确立母公司和每个子公司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必须遵循的准则。在企业集团提出投资战略和基本原则时,企业集团最高决策制定机关应充分考虑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政策,资金的需要量及资金筹集的难易程度,企业集团的经营能力管理水平等。并需考虑目标行业增长率,市场需求总量和市场成长性。这时不仅要考虑该行业巨大的盈利机会,更要认真研究该行业中已存在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营销渠道,权衡自己的能力,仔细测算本企业集团在市场中可能分享的份额,以避免投资策划上的失误。 目前,我国的企业集团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集团的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手段落后,种种条件的制约使前后一体化的投资决策成为许多企业集团的首选。这种方式下企业集团也可以不断地通过投资策划将母子公司串到一条产业链上,减少母子公司间的流转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其市场风险。企业集团的发展也可以选择另一条发展道路,即进行多角化的投资来分散经营风险。进行多角化投资时因其发展所涉及的行业和项目应当是“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必须优先考虑产业的关联性,充分考虑核心枝术与核心产品的优势,使综合性企业集团中经营领域有所偏重,追求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既有利于整个企业集团减少风险,又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以发挥企业集团的经营综合优势,保持企业永远成为一棵“青苹果”。 (2)投资决策权的控制。母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有重大投资决策权,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子公司的投资决策权问题,则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企业集团公司,子公司基本上没有投资决策权,只有在简单再生产范围内进行技术改造的权利;有的企业集团规定,子公司有限额投资权;有的企业集团公司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自有资本)的一定比例确定投资权,在一定时期内,无论投资项目多大或多小,只要投资总计不超过比例,子公司都可以投资,超过比例无论项目大小都不能再投资。我认为,如果不给予子公司任何投资决策权,尽管母公司有很强的控制力,但不利于子公司的自我发展。如果按一定限额控制子公司的投资决策权这种办法简便易行,但各子公司规模不同,不宜实行“一刀切”的统一限额。 (3)投资计划设计、投资决策及决策机制的构建。投资方向初步确定以后,在投资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广泛的信息分析与收集工作,从财务决策支持网络中调出并补充收集有关总市场规模,年度增长率,主要或潜在对手的产品质量、价格、市场规模等信息,分析自己的优劣势,选择合适的投资时间、投资规模、资金投放方式,制订出可行的投资方案。投资方案制定后,应报企业集团最高权力审批。企业集团最高权力机关应考察其是否与企业集团的长远规划相匹配,与其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相协调,并权衡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以决定投资计划的取舍。 (4)投资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财务控制。在投资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进行跟踪调查,并与财务评价系统相联系,考察其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资产的使用是否有效率。判断资产使用是否有效率的指标可以采用总资产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和剩收益。在评价结果不理想时,需查找原因,并将结果反馈给管理者、决策者以求改进或考虑产业退出战略。 (三)收益控制系统 企业集团公司收益是指企业集团公司整体的会计利润,它是母公司和各子公司收入与成本配比的结果。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收益控制,除了上述建立统一财务会计制度外,还应通过实行对子公司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控制、实施盈余管理策略及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等方式来实现。 1.实行对子公司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控制。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控制是企业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企业集团公司可对子公司下达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具体指标。 权益利润率=资产利润率÷(1-资产负债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从权益利润率的公式来看,权益利润率与资产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成正比。权益利润率的高低由资产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决定。如果资产利润率不变,资产利润率提高则权益利润率提高。用权益利润率作为衡量子公司资本结构控制和资产回报的一个指标,可以使子公司管理者尽量减少资本的占用额,增加负债比率。然而,负债又与资本市场的供给状况、子公司本身的资信等有关;且负债越大,相应的财务风险也越大。企业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负债比率高低应视各子公司生产经营特点而定,一般可控制在该子公司自有资本的50%-70%之间,有的应低些。 2.盈余管理策略。盈余管理是选择使会计收益达到某种结果的会计政策。盈余管理有别于利润操纵,它是企业为实现理财目标而采用的管理策略。在法律制度允许范围内,企业集团公司股东和经营者对财务报告收益在一定程序上进行控制,其主要手段是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和关联交易等方式,目的是通过节税等形式实现企业集团公司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3.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母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主体,其利润分配是企业集团利润分配的核心内容。母子公司以控股方式形成,对应的是按股份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对母公司而言,子公司所增利润要按一定的比例留在母公司,以便满足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需要,同时也要保证子公司和职工的利益得到逐步增加,这是企业集团凝聚力的动力源泉所在。 对于子公司的工资、奖金的分配应实行总量控制,建立健全对子公司工资奖金分配的检查和控制制度。子公司要严格按照母公司所规定的工资奖金计提原则,在计提工资金额范围内自主分配。 四、财务信息控制系统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间财务信息是否畅通,关系到整个财务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效的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利用财务网络电算化,强化财务信息报告制度 母公司应制定子公司的财务报告制度,包括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报告制度。各子公司在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前,必须事前向母公司报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财务网络电算化提供了可能,为提高企业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创造了现实条件。其优点主要体现在: 1.记账凭证录入分布在各工作站上同时进行,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 2.各子系统可以自动转账,形成统一的总账库,减轻转账工作量,既增加了转账的准确率,又提高了转账速度。 3.主管领导可方便查询各种财务数据,并通过应用软件随时制成各类统计分析资料与财务分析报告,为高层领导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 (二)加强内部审计制度 审计在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结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子公司的审计有外部审计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对子公司年度报表的审计属于外部审计。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则主要应由企业集团公司的审计部门负责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子公司财务工作,也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也是监督、控制内部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企业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内审的主要方法是: 1.以强化企业集团资产控制为主线,建立审计网络,坚持下审一级,各审计部门负责对下属公司的内审。 2.设立企业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在企业集团董事会的领导下由相关人员和职能部门组成。委员会的作用在于保证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充分可靠性。 3.对子公司的一些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对外合作项目、联营合同等进行单项审计;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审查和评价子公司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确定其合理性及合法性。 4.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内部机制的健全性。 5.企业集团公司实行总审计师制度,加强企业集团公司整体的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重点是从管理者角度对下属企业进行控制。 五、结论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的构建,首先要构建财务控制系统,包括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方面;其次要保证控制系统能良好地运行。在实践中,应为系统运行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机制环境。以人为本,把董事会、经营者、财务管理者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监督、经营、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的激励机制,比如股票期权制与我国目前常用的工资、津贴或奖金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能促进企业集团永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使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浪潮中永远是一棵“青苹果”。 财务控制论文:试论集团公司如何实施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集团公司如何实施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是当前集团公司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是在出资者所有权及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产生的。从机制角度分析,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传统上控制一个企业的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财务控制应致力于将企业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消费最小而其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价值最大,从而达到集团公司对其所属子公司能在经济效益上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最终目标。本文试就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控制的主要实施方式作一探讨。 一、立足于“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框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从董事会的职权来看,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而构建,董事会对外代表公司进行各种主要活动,对内管理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与控制,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从机制角度分析,财务控制是出资人对企业财务进行的综合的、全面的管理。一个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 集团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首先应建立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效力。而董事会的关键是董事会的人员构成,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经验看,只有社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社会化的标志是外部独立董事的介入,专业化的象征是专业委员会的形成与运作。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只有最根本性的问题,如经营范围、产品方向、生产规模、投资安排、资金筹集、计划目标、重要职员任免等,方提交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委员会讨论。董事会下可设六个委员会:经营委员会、任免委员会、分红和酬偿委员会、关系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公司经营活动的全面领导,掌握财务以外的各项决策和指挥。财务委员会独揽公司财务大权,批准一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本投资,规定公司的长期财务目标,审查批准执行委员会提出的各种产品的价格方案,负责筹措资金,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的经济效果,年终对公司的决算进行审查,负责制定股利分配方案。 二、对子公司进行授权控制。 授权控制的方法是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特别是对有些易造成损失和资产流失的重要项目作出明确的规定,做到有意可循。例如,在母公司对子公司资金加以集中管理之后,可以对子公司的投资、贷款项目进行授权,即子公司有权制定一定金额以下的投资、贷款项目计划。同时,母公司应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贷款的立项、审批、控制和检查制度,并重视对投资、贷款项目的跟踪管理,以规范子公司的投资、贷款行为。对子公司的授权管理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授权通知书除子公司持有外,还应下达公司相关部门,据以对需授权的业务严格执行。通过授权控制,可以督促子公司日常财务活动的规范动作,从而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运行。 三、实行预算控制,建立财务信息网络系统。 预算是财务控制中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预算的制定要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前提,根据企业的发展计划规划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计划的形式,具体系统地反映出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情况。预算的编制就是将企业经营目标的主要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责任单位,并作为对各责任单位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 集团公司可根据子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规模以及公司成本控制的特性进行预算控制:(1)预算的编制采用从下到上的方法,这样既考虑了子公司的意见,照顾了子公司的利益,又有利于集团公司审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2)预算的整体性及全面性使子公司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摩擦,增强凝聚力。(3)预算是以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为依据,可保证集团目标计划的实现。预算给每个子公司以明确的经营管理目标和各方的责权关系,便于子公司进行自我控制、评价、调整。(4)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下属子公司的资金流转和预算执行情况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母公司的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任何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全面控制各个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减少子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制止子公司的资产流失。 四、实施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股本结构控制。 一般而言,母公司可根据各子公司的生产产品、经营领域以及对集团公司的重要程度,决定其投入到各子公司的股本比例。对集团有重要影响的子公司可考虑全资控制;而关联程度相对低一些的子公司可考虑控股。控股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50%以上的股权实施绝对控股,一种是以掌握众多股东中最大股份的方式实施相对控股。母公司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通盘考虑其投入到下属公司的整个投资额以及投资的分散程度。 五、实行对子公司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控制。 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控制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集团公司可对子公司下达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具体指标。 权益利润率=资产利润率÷(1-资产负债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从权益利润率的公式来看,权益利润率与资产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成正比。权益利润率的高低由资产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决定。如果资产利润率不变,而资产负债率提高则权益利润率提高;如果资产负债率不变,资产利润率提高则权益利润率提高。用权益利润率作为衡量子公司资本结构控制和资产回报的一个指标,可以使子公司管理者尽量减少资本的占用额,增加负债比率。然而,负债又与资本市场的供给状况、子公司本身的资信等有关;且负债越大,相应的财务风险也越大。企业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负债比率高低应视各子公司生产经营特点而定,一般可控制在该子公司自有资本的50%—70%,有的应低些。 六、完善子公司的考核指标体系。 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最终目标是获取盈利。子公司在获得运用集团公司投入的资本金进行经营活动的权利后,不但要确保资本金的安全和完整,还必须做到盈利,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投资回报指标。集团公司为确保投资回报的顺利实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集团公司可参照子公司的历年盈利水平,结合子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在一定经营期间所能达到的业绩,确定各子公司比较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核定各子公司的利润指标,促使各子公司在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对集团公司而言,子公司所获利润要按一定的投资比例返回母公司,以满足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 2、建立各项财务指标执行情况的指标管理体系,使考核和监督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和科学化。其主要指标包括: (1)现金比率。即现金余额/流动负债。其中,现金余额是指企业会计期末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期末余额;流动负债是指会计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负债合计。现金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2)经营净现金比率。经营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该比率从经营净现金流入的角度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3)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值。反映某一时点现金及其等价物和可短期变现流动资产的偿债能力。 (4)不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重。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三年以上应收帐款、积压商品物资和不良投资。 (5)资产损失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待处理资产损失净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 (6)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反映企业按净资产计算的增值率。 七、向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来实现日常的财务监控。 集团公司委派的财务总监,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等均在母公司,费用由子公司列支。被委派的财务总监,应组织和监控子公司日常的财务会计活动,参与子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把母公司关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重大投资、技术发展等重大决策贯彻到子公司的预算中去,对子公司各类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审核子公司的财务报告,负责对子公司所属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定期向集团公司报告子公司的资产运行和财务情况。集团公司通过委派财务总监来监督、控制子公司的重大财务会计活动和全部财务收支过程,不但使集团公司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可以在子公司得到较完全的贯彻和实现,而且能监督子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切实维护集团公司的权益。 八、加强定期或不定期审计,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 审计在集团公司治理结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监督子公司经营规范化和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性方面考虑,集团公司还必须对子公司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 对子公司的审计有外部审计和集团内部审计。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对子公司年度报表的审计属于外部审计。集团内部审计则主要应由集团公司的审计部门负责进行。内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子公司财务工作,也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也是监督、控制内部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 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内审的主要方法是:(1)以强化集团资产控制为主线,建立审计网络,坚持下审一级,各审计部门负责对下属公司的内审。(2)设立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在总经理的领导下由相关人员和职能部门组成。委员会的作用在于保证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充分可靠性。(3)对子公司的一些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对外合作项目、联营合同等进行单项审计;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审查和评价子公司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4)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5)集团公司实行总审计师制度,加强集团公司整体的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重点是从管理者角度对下属企业进行控制。 集团公司通过对子公司的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所存在的问题,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发挥内部管理强有力的控制机制作用。 财务控制论文:浅析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列举了我国企业集团在财务控制方面的种种问题,进而分析了其成因,最后对症下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控制 问题 控制制度 我国的企业集团是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在政府推动和利益驱动下,向外寻求那些与它们在经济上有内在联系的企业联合,从而形成横向经济体,这是中国企业集团的初始形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运行逐步走上了由市场引导和支配的轨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然而在企业集团控制的资产急剧膨胀的同时,也造成了企业集团内部财务、业务、投资、人员等一些方面的失控。 一、企业集团集中反映在财务控制方面的问题 1.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欠规范,所有权人缺位,内部人财务控制严重。有的企业集团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在财务方面名义上是分开的,但实际上还是一家。从产权上根本分不清资产和债权的归属,更谈不上企业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资金是如何投资和分配了。在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中,企业集团公司把控股子公司当成没有成本的提款机。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时,有的企业集团公司又违规为上市公司作巨额的担保,骗取银行的信用。由于我国企业集团,尤其是国有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大多是国有独资公司,所有权人的实际缺位,监管不力,导致内部人财务控制严重。 2.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各成员单位逆向选择严重。企业集团内部多级法人制增大了组织控制的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形成了多级投资中心和日益被扭曲的利益主体,企业集团总部丧失了集中配置资源的权威和能力。子公司管理混乱,经营行为不规范,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又使企业集团整体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3.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不明确,财务控制协同效应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大多数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搞的是多元化的战略,把多元化看成是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的最有效战略。但企业集团在搞多元化战略的同时,忘记了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导致投资分散,各子公司的产品互不相连,导致各自为战,从而使企业集团公司失去了协同效应,丧失了规模效益。 4.利用关联交易造假。一些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运用大量虚虚实实的关联交易,利用会计和财务制度的不完善,加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的新业务和新情况在会计和财务制度上难以界定,粉饰会计报表,甚至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以此欺骗会计报表的使用人和投资者,避免退市。有些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之间,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数竟为零,却在上市公司间作着大量的关联交易,使合并报表无法作抵销分录。实际上这种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是一回事,其实就是空壳公司。 5.产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单一或不明晰,由于历史或法规的限制,未形成有效的股权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我国企业集团中,产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单一,企业集团公司(母公司)多数是国有独资公司,控股子公司多数是被100%控股或绝对控股,由于历史或法规的限制,未形成有效的股权激励和约束机制。 6.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制度行为短期化。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行为短期化,甚至朝令夕改,导致子公司无所适从,对企业集团失去信心,母公司也丧失了威信。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企业集团追求多重目标,导致财务控制弱化。国有企业的目标并非仅仅是利润最大化或企业最大化,同时兼有政府的职能,如扩大就业、维护金融秩序和政治稳定等。不少企业集团是在政府的撮合下形成的,这种以好带差、“拉郎配”式的企业集团为日后企业的发展埋下了不少隐患。从控制和控制权收益的角度分析,企业集团各层级的领导人一般喜欢把企业做大,而非作强。因为在企业集团各层级高级管理人员中,尤其是经理对于公司的资源有相当的控制权,这为各层级高级管理人员的“在职消费”提供了可能。在职消费把公司的生产性资源转换为非生产性资源。同时,经理有着通过扩大公司规模提高自身地位和收入的动机。因此,经理有着过度投资的冲动。 2.“人治”的成分多,“法治”的成份少。组织冲突导致财务失控这一问题的表面是企业领导力的衰弱,实质上是企业管理阶层合法性的衰弱。在财务控制方面,企业集团在组建和运行中,原有的财务控制的目标、体制、内容等随之发生变革,其权利构架和利益格局随着集团资源和资本的扩张、多层次管理权的划分会重新洗牌。在企业原先形成的管理惯例中,财权的获得和利益上的分配更多的靠资历和关系。企业在成长为企业集团后,必然导致后来的优秀人才不断加盟,其业绩和贡献使其有了更多权力和利益的诉求,加之其贡献和能力往往难以被公正的评价,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在制度体系内公平地解决回报问题。 3.管理能力滞后于企业集团发展,整体财务战略得不到认同,导致财务失控。根据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管理能力一般会滞后于企业的发展。整体财务战略得不到各子公司认同的原因在于,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至企业集团,企业内部开始争夺权力或内耗,这些都与企业的财务控制不力或失效紧密相关。 4.虚假关联交易。企业集团公司存在着大量关联交易,甚至有的是虚假的关联交易,这就为财务失控提供了便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母子公司经营者出现逆向选择,或者是偷逃国家税收。二是企业集团存续公司的生存困难也是导致这一老问题的新原因,被剥离出来的企业集团公司的服务公司、企业集团公司的保障公司(从幼儿园到火葬场)等组成了存续公司。为了维护这些公司的稳定,企业集团公司和控股上市公司做了大量的关联交易,也违规占用了上市公司的大量资金。 三、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1.国家宏观上需要对制约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因素进行改革和规范。 (1)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配企业集团的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而解决企业多重目标问题,更好地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 (2)国家要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培育人才市场,尤其是职业经理人才市场,在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命上,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市场选拔相结合。 (3)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产权交易,尤其是产权的定价问题,既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又要从市场的角度为高层管理人员(MBO)和员工持股创造条件,从而解决股权激励不足的问题。 (4)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真正解决集团公司(母公司)所有权人缺位问题,在解决了子公司、孙公司所有权人缺位问题的同时,进而解决监管不力的问题。 (5)国家要进一步推进和规范资本市场。国家明确指出股票市场要在规范中大力发展,进一步妥善解决股权分置的问题,最终实现全流通,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以防止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的“独裁”现象。 (6)国家要进一步加快诚信建设,建立全国联网的诚信档案,净化商业环境,为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企业集团在微观下解决其财务控制问题,是现实的选择。 (1)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加强财务治理,建立健全企业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财务控制制度。以财务分层管理思想指导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活动,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包括子公司的经营者)、财务经理、财务部门各自的管理职权、管理责任、管理目标、管理内容与管理体系等;以制度管理代替个人的行为管理,以保证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的连续性;从母公司的角度对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进行定位,保证母公司的战略规则与决策目标能够为各层级财务管理组织或理财主体有效贯彻执行。 (2)财务控制要以人为本。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员工的同心同德,即真正形成组织合力,这种有组织协同维系的基础一定不能是个人,而只能是精神性的东西,是理念,是价值观。个人理念难以超越个体的观念和能力限制,而只有精神性的东西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对此,我们提倡财务控制一定要和文化控制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中,要树立现代财务意识和理念,统一企业的价值取向,建立规范的财务控制体制,从而走上持续做大做强的道路。 (3)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要长期制度化。无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采用集权,还是分权,或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体制,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制度优化中都需要一个长期博弈过程,变短期的企业集团行为为长期的企业集团行为。这种制度化旨在营造一个长期的行为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冲突的因素虽然存在,但合作与协调的可能性越大,财务政策运行的过程中就越有可能不发生与目标的偏差,财务失真的频率与幅度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集团行为的效率。 总之,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管理的核心,因为对企业集团来说首要的是控制权,其次才是控制收益权,这两者的结合就是财务控制。所以,企业集团一定要正视企业集团存在的种种财务问题,并找出症结,建立健全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制度体系。 财务控制论文:会计控制权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的运用 摘要:企业集团是由多个法人构成的企业联合体,集团组建的宗旨:实现资源聚集整合优势以及管理协同优势。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呈现的是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对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在战略上的统合性。所有者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不一致,各成员企业在理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滋生谋求自身局部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导致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对集团整体财务目标的偏离,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逆向选择,严重者会侵蚀了股东利益和财产安全。会计人员运用分离的会计控制权,通过对财务的控制,来解决财务管理目标的逆向选择和保证股东财产的安全。 关键词:企业集团 会计控制权 财务控制 与大多数东亚国家一样,我国的很多公司治理结构为家族模式,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家族控制导致了占居支配地位的家族自己作出关键决策。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形成后,点多线长,原来的公司治理结构已不能使企业集团正常运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治理结构逐渐形成。 一、企业集团形成后在财务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一) 企业集团的概念 企业集团本身并不是法人,是由多个法人构成的企业联合体,不在于看它在形式上是不是由多个法人构成的联合体,而在于这种联合是否能够遵循集团组建的宗旨:实现资源聚集整合优势以及管理协同优势。 (二) 财务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外商投资企业集团,在对集团成员企业审计过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1、企业集团成员财务管理目标逆向选择 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的目标呈现的是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对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在战略上的统合性。 所有者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为内部人(或称人),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即力求尽可能多的薪水、奖金、闲暇和荣誉。由于所有者与内部人效用目标的不一致。由于各成员企业在理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滋生谋求自身局部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导致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对集团整体财务目标的偏离,亦即成员企业以自身局部财务目示最大化取代集团整体财务目标的最大化。这种局部利益目标与整体利益目标的非完全一致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成员企业经营理财活动的过分独立或缺乏协作精神的现象,即财务目标的逆向选择. 2、出现了经营者为了个人或者小集团的利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资产流失、资金体外循环、甚至利用公司经营个人业务,严重侵蚀了股东利益。 (1)、会计信息失真 在会计审计中,发现这样一个案例:集团对所属贸易公司经理的考核,其中有一项指标是对利润的考核,贸易公司经理为了完成此项指标,指挥财务人员根据利润情况,利用待摊费用科目多摊或少摊费用,或在结转销售成本时,不根据一惯性原则,如果本月亏损多,则少结转成本,否则多结转,人为的调整利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 财务收支混乱 审计人员在对某贸易公司进行审计时,发现公司与客户对账单的金额相差5万元,询问财务人员,原来贸易公司经理为了帮助往来客户避税,在没有收到客户货款的情况下,让本公司财务人员虚开现金收款收据,口头说好事后将虚开收据退回作废。结果双方都忘记了销除这笔虚增的业务。当审计人员要求客户退回虚开的现金收据时,客户拒不承认虚开现金收据,坚持说支付了现金货款5万元,贸易公司经理为了逃避责任也拒绝承认让财务人员虚开此现金收据,此时财务人员后悔已晚。 (3)、资产流失 贸易公司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A、货币资金的管理方面 领用的现金支票号码不连续,存在领用支票不登记的现象。存在随意出租出借账号问题,贸易公司经理大量借支现金用于个人消费,为了掩人耳目,指使财务人员使用现金支票后不入账,造成货币资金流失。 B、应收账款 在审计过程中,财务与往来客户对账不及时,发现业务人员将收回的现金货款不及时入公司财务账,用于个人需要后,造成挪用公款。或贪污公款,发现时已无法追回。费用支付没限度,对费用的真实性审核随意,成为资金流失的渠道。 C、存货的保值 a、食品的保值期 我所在的公司从事的是食品行业,食品的价值与保值期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食品的价值将越来越来低。食品出产日期离保值期限越远,价值越高,食品出产日期离保值期限越近,价值越低,而且商场为了不影响再销售,对出厂三个月的食品拒收,所以,必须控制存货数量、结构、日期。 b、发货失去控制 付现金的客户永远是好客户,现公司的销售以赊销为主,货款在未收回前,资产的风险也就没有转移。贸易公司的经理为了完成集团的销售考核指标,不根据客户的销售情况,大量发出商品,如果将发出商品理解为移库商品,也就是说它只是从一个存放地转移至另一个存放地,这样会造成的后果是:商品失控,如果销售不畅,就会造成大量退货,退回的食品基本是破损、顶期、过期、日期不好,只能报损或降价销售,仅退货一项,一年下来,整个贸易公司造成500万元的损失。 D、资金体外循环 总公司一再强调,每一笔销售收入不管客户是否需要发票,都要开具发票,并将货款存入银行。 但总有一些贸易公司经理,明知故犯,他们的理由是避税,听起来似乎是为了公司利益,实际上收了现金不开发票,也就不会存入银行,对这部分资金失去了监控,不仅偷漏了国家税款,而且为贪污、挪用公司货款打开漏洞。事实证明,有贪污、挪用公司货款的经理,都有以上形为。 E、利用公司经营个人业务 贸易公司经理自己开设公司,两个公司一套人马,混淆客户视线,转移货款,私人公司费用转嫁于贸易公司. 二、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会计控制权的作用,是实现财务控制的最佳选择 权力失去监督和控制,是出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逆向选择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需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较实施,必需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控制权的运用,是实现财务控制的最佳选择。 (一)、会计控制权的概念 会计控制权是指对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所拥有的支配权。会计控制权包括产权界定权、收益反映权、投资策划权、会计选择权、会计制度制定和实施权等。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形成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两个控制主体,即企业所有者和受托经营者。企业人、即经营者拥有企业经营的控制权,但不承担盈亏的主要风险;而企业委托人、即所有者交出了企业经营控制权,最终却承担盈亏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的不对等,弱化了对人的制约和控制。而本应同时受托于两个控制主体的会计人员,在实际中却直接为经营者所控制,所有者的会计控制权被完全弱化。因此,要形成权力的制衡,减少风险,就有必要将会计控制权从企业控制权中分离出来。 (二)、会计人员是最好的财务控制执行者 财务控制是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和生产经营活动特征而设计的、用于维持公司治理结构中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基本功能是限制委托人与人之间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不对等性。 1、从会计的两大职能(反映和监督)看,监督职能反映了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管理进行财务控制的作用 2、从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来看,会计人员也是最适合的财务控制执行者 在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的供、产、销、人、财、物等几乎全部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会计环节转换为会计信息,会计人员能够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和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控制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信息和沟通,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因此,通过会计这个环节来建立企业权力约束制度,是由会计工作本身的地位所决定的。 三、运用会计控制权,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 集团成员企业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控制、解决: (一)、分离会计控制权 而在实际中,会计常常是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会计人员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以财务信息的形式服务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都依赖于经营者。会计人员作为一种“内部人角色”,往往更容易陷入“内部人控制”的泥潭中,作为被领导者去监督领导者,显然不符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分离的原则,在事实上也难以持久。这就是企业所面临的会计控制权问题。 所以会计控制权应从成员企业中分离出来,确保会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集团成员企业的会计主管的聘用权应掌握在股东大会手中,企业经营者可以提供聘用意见但无决定权。这样可以较好地做到将会计控制权从企业人手中转移给企业委托人,形成权力的制衡;同时会计的控制权也限制在对企业财务控制的范围内,避免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不会对企业的自主经营产生负面作用。 (二)、通过会计控制权的监督,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统一 针对集团内财务目标存在的矛盾,总部在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上,必须从集团整体利益最在化出发,依据一体化战略,对母公司与子公司、母公司与其他成员企业、子公司以及其他成员企业相互间的利益冲突与财务目标进行统一协调与规划,最终在确保集团整体财务目标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的最大化,通过会计控制权的监督,从而在整体与个体财务目标间形成一种依存互动机制,克服目标逆向选择倾向。 (三)、有效评估经营者的业绩,并根据经营者的业绩给予奖惩 在对经营者进行财务控制时,不可避免地要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估。在评估经营者的业绩时,投资者应该首先确定经营者的责任目标,经营者的责任目标应分为两部分:一是资本保全,包括质量保全和数量保全;二是资本增值。对于一个经营者来说,在他的经营期间资本是否保全,最关心的问题应该不是数量问题,而是留在库里的存货、留在应收账款里的账款、留在固定资产科目上的固定资产价值是不是真正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具有真正的变现能力,即是否进行了质量保全。要考察资本是否保全或增值,需要在期末对经营者该年度的资产进行评估和审计。评估时通常使用的指标是资本利润率。根据这个指标,我们就可以制定对经营者的考核指标:期初所有者权益×资本利润率=本年度要完成的利润目标。 评估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怎样确认该经营者的资本利润率。考核经营者时,会计人员应在资本利润率的计算时,是在年底盘点完后,把企业的不良资产全部剥离,以求出经营者的真实利润,用真实利润除以资本(期初所有者权益),就是真实的资本利润率。有了这一指标,我们再与标准利润率进行比较,即可知道经营者业绩的好坏。 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估之后,就要根据业绩好坏对经营者进行奖惩。如果对经营者激励不足,将影响以后的工作业绩,而如果对经营者经营无方造成的亏损一味迁就,那公司的前途将更加令人担忧。好的办法是,要使企业的损失与经营者的损失联系起来,同时也要把企业的利润与经营者的收入进行有效的挂钩。 (四)、有效地控制现金 众所周知,如果企业不进行赊销,则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与现金有关。企业的生命在于资产的流动性和现金的流动性,控制了企业的现金,等于完全控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动。控制现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必须杜绝账外现金循环,所有的现金都必须进入银行账户体系。 2、是保证现金全部看得见、摸得着,能够集中管理。企业可以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统一管理,及时了解子公司资金运营方向,发现资金运营中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处理。 3、是做好预算结算工作。日常开支做到事前要有预算,事后要做结算。 4、是超过一定额度的支出项目要经过董事会的审批。 5、是凭借自身的良好信誉与实力,进行资金的统一筹集,然后再合理地分配到各子公司的重大投资活动中,从而直接控制经营者的投资计划,对资金调拨、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都直接掌握,集中管理。 (五)、对资产和负债的约束 资产和负债是衡量企业经营优劣的重要指标。出资者把经营权交给经营者,实际上是两权分离。出资者放权给经营者经营的过程中,如果不严密控制,就有可能出现诸多问题。 比如大量的子公司通过资产的使用把母公司的财产流失掉。这就需要进行资产使用约束,具体来说,约束有三项原则: 1、是当企业的资产使用改变公司章程中规定的使用范围时,必须报母公司批准。 2、是当资产使用的主体改变时必须经过母公司批准对外贷款担保。 3、是当企业将生产用资产转化为非生产用资产时必须经母公司批准。 为了控制企业的资产,会计人员应对经营者掌握的资产进行严格控制,购置时要审批存档,报废时要记录档案,并有专人负责账、物核对。 在控制负债方面,有一个常识:一个盈利的企业,不一定到期就能还债;一个不盈利的企业,也不是到期一定还不了债。一个企业破产,除了经营失败以外,也会由于过度负债而破产,这与现金流量有关。一个理性的经营者在亏损时应该设法缩小负债规模,而不是扩大贷款规模由于负债过高可以导致资本的毁灭,所以作为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合理化的手段对负债的规模进行日常的监控。 会计人员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来监控负债比例。要根据企业资产周转速度和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的升降程度决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的升降程度。一个企业能否对抗负债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资产的变现能力(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还贷的可能性越大。第二要考虑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其分子是利息+税金+税后利润,能够支付的是税前利润加利息本身,这就反映了企业的税前支付能力。 (六)、成本约束 企业尽管亏损,经营者们仍然迷恋着自己的位置,原因就是出资者没有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对成本进行控制有以下方法: 1、成本区分为与个人收入有关的成本和与个人收入无关的成本; 2、凡是与个人收入有关的成本必须由母公司制定成本开支的范围和标准; 3、成本开支的标准必须与销售收入、销售毛利或利润挂钩。 企业的财务制度中应明确规定业务招待费的控制比例,有关业务招待费开支办法和标准应报监管机构备案;员工的工资经过董事会的审批;固定资产应严格备案;对确需转入递延资产的有关费用支出,必须将新增项目的名称、金额、摊销计划报监管机构同意等。 四、会计控制权使用中应避免的问题 为了更好行使会计控制权,财务人员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会计控制权体现的是一种监督服务功能,应在授权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而不是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二)、要处理好"双重领导"的关系。管理不越权、监督不违规、原则问题不让步、服从不丢立场、服务不偏方向。 (三)、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委派会计既要做到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办事、维护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又要符合单位的整体利益,实事求是地解决好每个问题。 (四)、会计主管应成为成员企业与企业集团构通的桥梁,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管理,了解成员企业的具体情况,当发生冲突时,应成为调解矛盾的中介。 财务控制论文:企业财务控制的方法与技巧 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财务控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论题,也是当今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分析财务控制的含义、特征、基础等方面入手,归纳和总结出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法和技巧,对加强企业财务控制提供参考。 一、财务控制的含义和特征 通常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但现在由于财务管理的理论、环境以及人们对财务管理的预期都发生了变化,与传统体制相比,财务管理已经游离于财政管理而独立存在,就象在政企分开后企业以法人身份独立于政府一样,换言之,财务管理的微观性是其基本属性。因此,对于财务控制的概念有必要重新定义。1、财务控制决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企业经营者的职责,而是整个管理体系内各组织结构共同参与的一项管理活动。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从控制的主体来看,财务控制可分为出资者财务控制、经营者财务控制和财务部门财务控制;从控制的对象来看,财务控制则可分为各责任中心财务控制2、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是成本与财务收益的均衡,是企业现实的低成本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传统控制财务活动的现实的合规性、有效性。3、财务控制的客体首先是人(经营者、财务经理等管理者、员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外部财务关系,其次才应该是各种不同的企业财务资源(资金、技术、人力、信息)或现金流转4、财务控制的实现方式应该是一系列激励措施与约束手段的统一。为了降低成本,实现财务目标,仅仅依靠建立一些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设计一套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财务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及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它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系统或全部职能。 财务控制具有以下特征:1、以价值控制为手段。财务控制以实现财务预算为目标。财务预算所包括的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都是以价值形式来反映的。财务控制必须借助价值手段进行;2、以综合经济业务为控制对象。财务控制以价值为手段,可以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活动综合起来;3、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日常控制内容。由于日常的财务活动过程表现为组织现金流量的过程,因此,控制现金流量成为日常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 二、财务控制的基础 财务控制是以价值控制为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财务预算,而财务预算所包含的各项指标都是以价值形式来反映的。因此财务控制必须借助价值手段来进行。财务控制以价值控制为手段,可以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同度量,有利于进行对比、分析、和考核。 财务控制的基础是进行财务控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组织保证 控制必然涉及控制主体和被控制对象。就控制主体而言,应围绕财务控制建立有效的组织保证。如为了确定财务预算,应建立相应的决策和预算编制机构;为了组织和实施日常财务控制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仲裁机构;为了便于与评预算的执行结果应建立相应的考评机构等等。就被控制的对象而言,应本着有利于将财务预算分解落实到企业内部个部门、各层次和各岗位的原则,建立各种执行预算的责任中心,使各责任中心对分解的预算指标既能控制,又能承担完成责任。 (二)制度保证 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 (三)预算目标 财务控制应以建立健全的财务预算为依据,面向各个企业的财务预算是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依据。财务预算应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中心,使之成为控制各责任中心经济活动的依据。若财务预算所确定的财务严重偏离实际,财务控制就无法达到预算的目的。 (四)会计信息 无论什么控制都离不开真实、准确的信息,财务控制也必须以会计信息为前提。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财务预算总目标的执行情况必须通过企业的汇总会计核算资料予以反映,透过这些会计资料可以了解分析企业财务预算总目标的执行情况,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 ②各责任中心以及各岗位的预算目标的执行情况必须通过各自的会计核算资料予以反映,透过这些会计资料可以了解、分析各责任中心以至各岗位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将其作为各责任以及各岗位改进工作的依据和考核工作业绩的依据。 (五)信息反馈系统 财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要确保财务预算的贯彻实施,必须对各责任中心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反馈系统。 (六)奖罚制度 财务控制的最终效率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奖罚制度,以及是否严格执行这一制度,否则,即使有符合实际的财务预算,也会因为财务控制的软化而得不到贯彻落实。 三、财务控制的方法和技巧 (一)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 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财务控制得力的首要条件,没有有效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和协调,财务控制就会无处下手,不会出现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局面,而导致失控。但如果就被控主体而言,为了确定财务预算就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仲裁机构;为了便于内部结算就建立相应的内部结算组织;为了考评预算的执行结果就建立相应的考评机构。这样不但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人力,而且机构众多,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就必然会增加一定的难度。因此,可根据控制主体单位的大小,任务量的多少,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职能进行合理合并,充分地精简机构。做到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与合理节约人力资源相统一。 而就被控制对象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能够将财务预算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的责任中心,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有效的内部协调与控制,该责任中心是一个企业内部的组织体系,它是自上而下地逐级分解,逐级明确目标和任务的责任主体,它既可以是单独的组织机构,也可以是包含在其他组织机构中的承担特定目标和任务的责任岗位。只有将财务预算通过建立责任中心来分解落实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各个责任人,使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这样才能实现最有效地财务控制。 (二)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其目的是为了进行协调与管理,而有效的协调与管理是不能通过人制来实现的,必须依靠法制来完成。就企业的财务控制而言,就是必须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完成的,而不是靠人的权力。内控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之间协调与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目的是保护企业的财产保值和增值,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 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后的内控制度必须在试行的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这样的内控制度才能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三)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还必须有创建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因为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它奠定组织的风纪和结构,并且涉及到所有活动的核心-人,特别是人的控制觉悟。 控制环境中的要素有价值观,激励与诱导机制,精神指导,个人能力,管理哲学与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 欲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首先管理层必须要让企业的每一个组成人员都能够明确内控制度的目的和意义,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态度;其次高级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的态度必须一定要积极主动;第三,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能力与责任要相匹配。 (四)建立反映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财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要确保财务预算的贯彻落实,就必须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执行偏差。为此,就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该系统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它不仅能自下而上反馈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也能自上而下传递调整预算偏差的要求。 ②它既要求信息传递及时、快捷,也要求确保茶馆地的信息真实、可靠,并配备相应的信息审查机构,制定相应的责任制。 (五)制定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 财务控制的最终效率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奖罚制度,以及是否严格执行奖罚制度。 奖罚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责任中心的预算责任目标,充分体现公平、合理、有效的原则。 奖罚制度的执行依赖于考评机制,考评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奖罚制度的效力。严格执行奖罚制度就必须有严格的考评机制,严格的考评机制包括建立考评机构,确定考评程序,审查考评数据,依据制度考评和执行考评结果等一系列事务。奖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财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奖罚的方式、方法不能太单一,可以是及时奖罚,也可以是期间奖罚,也可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及时奖罚就是在财务控制过程中随时考核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当即奖罚;而期间奖罚则是在一个时期终了时(如一个季度,一个年度),全面考核评比,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罚。 (六)控制必须严格按照步骤进行 财务控制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运用有关的信息和特定的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所施加的影响或进行的调节。这种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的。步骤乱了控制就会失效。因此,财务控制必须严格按照步骤进行。财务控制一般分为以下三步: ①合理制定控制标准,层层分解,落实责任; ②实施追踪控制,及时调整误差; ③认真分析执行情况,努力搞好考核奖惩。 (七)授权书控制 这里指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授权管理的方法是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授权通知书除授权人持有外,还下达公司相关的部门,这些部门一律按授权范围严格执行。 从理论上分析,授权可以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是指企业内部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根据既定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标准,在其权限范围之内对政党的经济行为进行的授权。一般授权在企业大量存在。特别授权是指对非经常经济行为进行专门研究作出的授权。与一般授权不同,特别授权的对象是某些例外的经济业务。这些例外的经济业务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一般没有既定的预算、计划等标准所依,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一研究。例如,授权购买一件重要设备、授权降价出售商品等都是特别授权的事例。 一个企业的授权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权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权授权的人则应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授权。(2)企业的所有业务不经授权不能执行。(3)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 (八)正确处理好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关系 财务控制虽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种手段,但并不说明它仅仅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级组织机构,只是由于各自承担的责任不同,所尽的义务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涉及到某一具体责任的承担问题时,各组织机构之间极易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将严重阻碍着财务预算的贯彻执行。因此,正确处理好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财务部门是财务控制工作的主导和核心,正确处理好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责无旁贷。首先应广泛地进行宣传和讲解,使其他各部门、各责任中心能够深刻领会预算目标,充分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避免相互侵占,相互推委现象。其次在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产生矛盾时,财务部门应积极主动地进行协调与协商,尽最大努力地去解决矛盾。第三、财务部门要想真正担当起控制与协调的重任,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十分关键。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矫正人的行为,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能力。这就需要财务人员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 (九)正确处理好控面与控点的关系 严谨的财务控制制度不仅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而且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只有实现控面与控点的有机结合,财务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但如何找到控制点,然后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总的来说,财务控制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有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其目的都是为便于贯彻和落实财务预算,实现预算目标。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不断探索和创新。 财务控制论文:关于深化国有集团企业财务控制管理 论文关键词:财务控制 管理措施 国有集团 论文摘要:国有集团型企业,由于产权级次多,管理链条长,所以集团型企业表现为是企业的集合体,文章旨在使企业集团通过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资金集中管理、加强内部审计控制等财务控制手段解决国有集团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把国有集团型企业打造成能够统一指挥协调的有机整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进程的迅猛推进,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特别是国有集团型企业,由于其产权级次多,管理链条长,对企业的控制力“鞭长莫及”。所以集团型企业不仅应表现为是企业的集合体,重要的是要使企业集团通过财务控制手段形成能够统一指挥协调的有机整体。 1国有集团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1资金监理不到位,资金使用效率偏低 由于集团企业内部多级法人的管理体制等因素,造成了资金的分散管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企业不合理使用资金,有限的资金在集团企业范围内得不到高效的使用。同时,集团公司各企业因规模实力、产业结构、行业特点等多种综合性因素造成集团企业整体不同程度资金短缺。 1.2企业内部控制、监管、考核不力 各级法人企业对其所属企业重大经济活动事前控制乏力,事后审计监督或不力或难以挽回已经发生的经济损失,缺乏清晰的可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缺乏全过程的财务控制。 2为达到企业目标的集团企业财务控制现状 通俗的说,财务控制既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其目的是确保实现企业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近几年,国有集团企业也注意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采取以下几种财务控制手段进行管理。 2.1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面临的问题 1993年我国《公司法》颁布,开始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集团则应运而生了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该制度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投资管理、保证资金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出资人的利益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但近几年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仍存在以下问题: ①由于赋予了财务总监对企业经营决策干预的权力, 财务总监以其个人认知偏恶,过多否决其认为不当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②委派方出于“委派成本”的考虑,将财务总监薪酬的全部或部分交由被监督企业支付,他在“监督”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倾向被监督企业的利益,削弱其客观公证性。③财务总监任职者大多从原有的财务经理岗位上选拔,他们习惯于服从、执行企业领导层的指示,缺乏“监督者”的素质。 2.2企业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 集团企业逐渐认识到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根据预算管理办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预算管理制度,集团所属企业同时也依据预算管理制度编制了财务预算,但企业预算仍存问题。 ①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企业往往在编制的时候是简单的设定某一指标、单一增长率,对短期指标进行简单重复或加减运算,而不能真正将预算指标按责任部门进行横向分解。②预算编制往往仅成为了财务部门的职责,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需要销售、投资等方面的数字,但有关职能部门认为预算与己无关,而没有进行详细测算。③对于预算指标的控制相对薄弱,预算编制完成后既完成了“任务”,更缺少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 2.3企业在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独立监督和评价。它具有查隐患、堵漏洞、测风险、提建议、促管理的重要功能。最近几年中,在国有集团大中型企业中大多强化了内部审计的建设工作,但是集团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①部分企业领导对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缺乏认识,主观上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内部审计的内在需要没有真正从企业表现出来,内部审计体系建立困难。②一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具体操作性或不强或过于专业化,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深化国有集团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办法 3.1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 集团公司内的财务总监委派制符合《公司法》规定,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组成部分。 3.1.1明确财务总监的职责 适度分离财务总监管理职能,财务总监应利用列席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方式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其工作重点应偏移到监督企业的日常财务活动、了解公司投融资计划,掌握企业资产质量状况、收益情况及预、决算方案,监督上缴企业收益,达到企业最终管理现实的要求。 3.1.2制定财务总监的具体工作细则 财务总监的具体工作主要为:①授权范围内实行与子公司法人联签制度,监控采购成本和费用支出。②审核子公司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③制定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④完善子公司内控制度和改善内控环境。⑤向出资人提交子企业投资融资方案。⑥负责子公司的财务分析和资金预算方案设计。 3.1.3强化财务总监的独立性 为保证财务总监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财务总监的全部薪酬,应该完全由委派方支付,且财务总监的待遇与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当无关,以保证其实行会计监督的独立性。 3.1.4财务总监委派成本分析 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成本”无疑是受人关注的,但相比较其在防止资产流失、监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收支管理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项“委派”投资无疑将获得超额回报。 3.2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是单位领导人员和职能部门通过管理工作使得经济活动按标准对其调整以达到目标的过程。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①内控制度能够保证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财经纪律法规及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在企业内部贯彻执行,因为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可能从根本上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②健全的内部控制度有利于防止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3.3资金集中管理 针对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集团企业的许多子公司都认识到,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强资金集中管理,防范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成为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核心。 3.3.1实行资本性资金集中管理 目前各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资金的分散性质,由集团公司对所控制企业实行资本性资金集中管理是防止资金流失,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3.3.2强化资金预算控制 预算是财务控制中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预算指标给每个子企业以明确的经营管理目标,便于其随时对自身生产经营进行自我调控。集团公司可以根据子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及其成本控制特性进行预算控制:①预算的编制要采用从下到上的编制方法。因为只有各级预算“执行人”认真、细致、考虑全面地参与预算编制,才能使预算成为他们自愿努力完成的目标。②要求各级预算编制单位科学地编制销售、业务支出、管理费用等“基础”预算。③各类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公司内部组织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一般不要随意更改。 3.3.3加大资金安全控制力度 资金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资金的安全,建立健全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将监督关口“前移”,从而保证安全有效的运用资金。建立健全资金内部控制需做好:①根据《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与本单位特点相适应的资金内部控制规范;②强调“法人”对本企业资金安全负责主要责任。③建立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保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和监督。④对资金支出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的权限、责任。⑤明确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⑥建立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 3.3.4考虑推行资金的有偿使用 要化解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难题,企业占用集团公司资金的行为须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核定内部资金占用成本,使集团内部资金也遵循有偿使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子企业尽量少占用集团公司的资金,节约资金的成本。 3.4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企业集团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内部审计的重点放在其重大的投资项目运转,财务收支情况等资产的真实性,以及资产能否保值增值等资本运作的有效性的审计上,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推动精细化的内部审计管理。 ①内审制度建设。为适应国资监管和集团内部管理的要求,集团公司应逐步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细化和调整,从而为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具体工作、加强集团监管提供保障。②精细内部审计管理。对于国有企业集团而言,加强内部审计是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精细的内部审计制度化管理,是夯实并推进集团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 应改变依据审计回复简单了解整改情况的做法,需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及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及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审计后续整改工作,切实将财务审计(包括内部、外部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内控检查结果等审计提出的意见建议落实整改到位。 4结 语 实践证明,只有积极采取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控制措施,在具体工作中将财务控制制度、措施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加以调整、完善,在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发挥财务控制的作用,各子企业才可以在集团公司的控制下发挥其积极作用,使整个企业集团充满活力,各项资产高效运作。 财务控制论文:销售分公司财务控制 销售财务管理的到位,是保证销售流程每一环节畅通无阻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实现销售任务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保障,销售分公司由于处于公司前线,风险点较多,容易发生舞弊行为,因而,销售财务控制是销售控制管理的核心。下面阐述销售分公司财务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财务核算模式控制。 总部对销售分公司会计核算控制模式可以分为独立核算模式和非独立核算模式。 1、独立核算模式。独立核算模式基本特征:各分公司独立核算、向总部报告在一定时期内分公司利润实现情况,编制损益财务报表。独立核算模式多适用于以分公司利润最大化为财务控制目标的分公司核算模式。 2、非独立核算模式。非独立核算的基本特征:销售分公司不核算利润。非独立核算模式多适用于以直接的费用控制为财务控制目标的分公司核算模式。 总部通过对分公司财务核算模式的界定,围绕模式制定相应的财务控制措施,以保证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的主要职能是对组织内成员的管理和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管理。销售分公司组织控制分为对分公司财务人员的管理控制和分公司财务部门与分公司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运行机制控制。 1、财务人员控制。销售分公司财务人员管理模式可分为本地化模式和委派模式。 本地化模式。分公司财务负责人和其他财会人员均属于分公司编制,大多在分公司当地招聘,其工资及人事关系均在分公司。 委派模式。委派模式是财务负责人由总部任命并统一委派的管理办法。委派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及综合统计体系等方面对总部财务部负责。 两种不同的财务人员管理模式,总部对分公司管理形式也有所区别,公司应根据销售结算特点、分公司权责大小、费用成本高低等因素考虑分公司财务人员管理模式,以实现公司组织控制目标。 2、分公司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运行机制。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运行机制也是组织控制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组织运行机制,是实现组织控制的重要保证。通常的运行机制有: 1、授权制约机制。分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负责人应由总部规定相应的权责范围,职责上相互制约,对费用报销、商品出库销售、返利确认、销售合同、广告合同等重要经济事项实施连签制度。分公司所有财会人员的招聘、离职应由总部备案或审核,分公司负责人无权任命或解聘财务人员,增强分公司财务人员的独立性,以利于分公司财务对总部控制政策的独立执行。 2、责任与监督机制。建立实物、资金安全保全第一责任人制度。分公司财务负责人为实物、资金安全、完整的第一责任人,出现问题,分公司财务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加大分公司财务负责人对实物资产、资金安全的监控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建立应收帐款第一责任制度,销售分公司销售人员对应收帐款负有第一责任,加强销售人员对应收帐款的责任。 3、人员风险管理机制。推行分公司人员经济担保制度,分公司人员因过失、渎职等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经济担保人负有连带赔偿责任,以加强分公司人员的风险和责任意识。 三、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也是广泛运用于分公司的财务控制方法。预算控制可分为预算制定、预算实施、考核评价三个阶段。 1、预算制定。销售预算与费用预算是分公司预算管理的两项重要内容。 销售预算制定。公司在确定销售计划时要符合实际,对销售人员下达销售指标时应充分听取销售人员的意见,切忌主观臆断,脱离实际将指标定得过高而严重挫伤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费用预算指标制定。常用的销售费用预算方法有以下几种:量入为出法,公司在估量了自己所能承担的能力后安排分公司费用预算;销售百分比法,以一个特定的销售量或销售额的百分比来安排销售费用;竞争对等法,公司按竞争对手的大致费用来决定自己的费用预算;目标任务法,公司或营销人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特定的目标,确达到这一目标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以及估算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费用,来决定费用预算。费用预算是公司资源的配置过程,无论采用何种费用预算方法,都应根据公司现有资源状况围绕公司战略目标进行。 2、实施控制与考核评价。 分公司财务应积极对归口的预算目标进行定期跟踪、分析、控制,并及时提供给总部预算执行报告。预算管理在为绩效考核提供参照值的同时,总部也可以根据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去不断修正、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考核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真正发挥评价与激励的作用。 四、稽核控制 稽核包括稽查核对。稽查主要是审计,核对包括日常数据核对和定期对帐。 1、审计。总部对分公司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检查,重点审查其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是否符合总公司的规定,发现分公司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审计制度可以促进分公司准确贯彻总部的财务控制政策,防止其走样。 2、财务数据报告。通过建立每日商品进销存报告和资金回笼报告制度,使用erp、notes等远程信息管理工具,使分公司每日销售数据及资金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总部,保证总部对信息的需求及对销售分公司销售活动的适时监控。 3、定期财务对帐。 总部与分公司定期对帐。总部应定期与分公司核对资金帐、会计科目帐、实物帐等帐目,特别是加强应收应付项目的审核,以便及时发现差异和差错,发现分公司存在的问题。 分公司财务要形成与经销商定期对帐的制度。因产品出现平调、退货、换货;或因客户返利、破损产品货款、广告款终端销售推广费用抵货款等原因会给应收帐款的管理带来困难,因此要制订一套规范的、定期的对帐制度,避免双方财务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而造成呆、死帐现象。 五、“收支两条线”与收入财务控制 1、普遍实施“收支两条线”原则。在分公司设立货款专户,分公司货款帐户只收不支,收入资金一律汇入专门帐户,并通过总部签定银企合作协议,货款快捷划回总部。 2、在分公司推行使用pos机收款等禁止业务人员经手货款的货款管理机制。 3、制作资金日报表并上报公司总部。资金日报反映当日销售收入、当日收款金额、应收金额,累计当月销售收入、累计收款金额、累计应收等销售数据信息。 4、加强应收帐款管理,保障资金安全。实行“谁销谁收”原则,即谁对外承担销售业务,以及谁签定合同,由谁负责货款回收;防止内外结合,将货款私吞。控制发货节奏,降低应收帐款,按照经销商实际的经营情况,建立经销商库存数据库,通过对经销商库存的动态掌握,采用“多批少量”的方法控制应收帐款。实行通路促销政策,可以有效地降低厂家的应收帐款,在年末以年终返利为条件促使重点大客户降低应收帐款也是有效的方法。加强铺货控制,对经销商建立严格有效的资金占用预警及调控机制,设立铺货资金占用评价体系,使铺货的控制完全量化,发出商品占用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设立铺货担保制,经销商在交纳一定现金担保金的基础上,给予经销商一定金额的铺底,为了降低风险,通常一些公司要求分公司负责人或其他责任人为经销商共同担保。 5、通过选择合理结算方式规避应收帐款风险。比如选择银行承兑结算方式,既给经销商提供了一定信用期限,又保证了货款的回收。 6、货款结算尽量通过金融部门进行,不用或尽量少用现金结算。对于以现金结算的,要谨慎,以防销售人员挪作他用或用于个人挥霍;对于大额的现金销售,可以派分公司出纳和销售人员一同前往收款。 六、价格管理财务控制 稳定有序的价格政策是公司市场操作的关键,销售过程中价格体系混乱,就可能扰乱整个市场秩序,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形成窜货、分公司人员舞弊的重要因素。重要的价格监控措施有: 1、建立价格信息库,及时收集本公司产品价格信息,监督分公司和经销商价格执行情况。其主要监控点:分公司或经销商对外批发价是否低于或高于总部规定的指导批发价;经销商零售标价是否低于或高于总部的建议零售价;分公司或经销商是否有在公众媒体上未经总部批准的非正常价格信息。 3、窜货财务控制主要措施:分公司财务建立销售台帐,详细记录发出商品的机号和发给单位;对产品实行产品代码制,给每个产品编上一个唯一的号码,印在产品内外包装上,一旦在甲地发现乙地产品,便于对窜货作出准确判断和迅速反应;分公司要及时搜集反映其他地区以低价冲击本地区市场的情况并提供确凿依据。 七、特殊费用项目专项控制 返利、补差控制 在返利、补差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舞弊行为有:营销人员将对不同经销商出货拼凑到一个经销商户上,以达到单个经销商量大多返利而中饱私囊的目的;经销商或经销商与销售人员勾结多报库存数量从而虚增补差金额。 补差、返利过程重点控制对象为经销商库存数量和各经销商实际购货数量。因此,财务应建立健全销售明细帐,对每个经销商购货设置明细,总部应监督检查分公司销售明细帐目设置情况,以真实准确及时反映经销商在一定时期的购货数量。对于补差控制,则需要建立健全经销商库存明细帐,有条件的分公司,可以在补差政策执行时点时到经销商实地盘点。返利、补差款项操作上,尽量采用抵减经销商货款的方式,减少现金支付返利补差款,防止从中舞弊。 促销广告费控制 对促销广告费可以采取建立询价制度、招标管理、权力制衡等控制措施。在正式确定广告商前,分公司财务应同时咨询同等条件下其他广告商的报价,同时对拟选择的广告商的报价条件进行比较,对差异较大的,应责成相关责任部门说明原因,并根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对金额较大的广告项目实施招标运做也是一个较好的控制方法。在分公司促销广告运作流程中,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独立操作完成,而是在选择广告商、价格确定、验收、付款等关键环节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完成。 财务控制论文:试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 「摘要非营利组织是我国重要的公共部门,承担着全社会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多方面任务,其财务控制水平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本文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对其财务控制体系,如主体、目标、方式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财务控制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及其范围界定 非营利组织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几乎提供了从教育到科学、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环保及公用、农业等方方面面的服务,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运行的目的通常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其成员各种社会性的需要。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建立与运营的动机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动机,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实质上的;既包括组织活动开始前的阶段,又包括组织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束后的阶段。具体来说,这种非营利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目的。非营利组织业务运营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或利润等同物。虽然有的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收支也有差额,但总体上不是以微观的经济效益而是以宏观的社会效益为目的的。 2.资财的来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归纳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时,指出非营利组织“大部分资财来源于资财的供给者,他们不希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所需要的资财,全部或部分来自各级政府的预算拨款、单位收支结余以及接受捐赠等,政府或捐赠人并不期望按期收回所提供的资财,也不约定按所提供资财的一定比例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3.所有者权益。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可以明确界定并可以出售、转让、赎买的所有者权益,即使非营利组织解体,资财提供者也没有分享一份剩余资产的明确的所有者权益。 4.纳税。美国国内税务署规定,如果非营利组织取得了免税身份,除特别指明的情况外,可以免交联邦所得税。在我国,有经营性收入的事业单位仅就其经营结余部分计算交纳所得税,通过预算拨款的非营利组织无需交纳所得税。 (二)非营利组织的范围界定 1.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类型。目前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称谓并不统一。有的国外学者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并称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有的则统称为非营利组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将类似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组织称为公立单位或公共部门,其在1994年10月的第4号研究报告《利用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公立单位观》中认为:“公立单位是指中央政府、地区(例如州、省、区域)政府、地方(例如城市、城镇)政府以及相应的政府主体(例如机构、局、厅、部、委员会和企业)。” 尽管称谓不统一,但其中包含的组织类型却基本相同。这些组织或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政府单位:包括联邦(中央)政府,州、县、市、镇、村等地方政府单位;(2)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3)卫生福利组织:包括医院、诊所、护理所、福利组织、疗养院、红十字会等;(4)各种宗教组织与机构;(5)各种慈善组织与机构;(6)各种基金会;(7)政府企业(即国有企业)。 在上述组织或单位中,通过将诸如教育机构、卫生福利机构、宗教机构、慈善组织和各种基金会等组织并称为非营利组织,而且还对它们按照所有权性质区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对于公立非营利组织和公立企业,通常也将它们视为政府的一个组成单位。虽然从组织职能和业务运行目的来看,公立非营利组织和私立非营利组织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它们事实上也可以成为一类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但国外还将政府、公立企业和公立非营利组织归属于一类组织,它们基本按照政府管理社会的目的行使职能,业务运行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这类组织,统一执行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规范。私立企业和私立非营利组织属于另一类组织,它们不执行政府职能,业务运行以营利为目的,或需要依靠其自身的业务活动维持持续运行。美国目前的这类组织统一执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规范。 鉴于国外例如美国目前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有关政府会计规范统一适用于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以及归其所有的公立诸如学校和医院等非营利单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也将其研究报告的适用范围定位于中央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单位。 2.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类型。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如前所述,西方国家通常采用非营利组织一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内涵上近似于西方的非营利组织,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们对事业单位的范围需要作一些具体分析。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政府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可以分为24类;科学研究事业单位;教育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勘察设计事业单位;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广播影视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体育事业单位;农林牧水事业单位;交通事业单位;气象事业单位;地震事业单位;海洋事业单位;环保事业单位;测绘事业单位;信息咨询事业单位;质量监督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事业单位;物资仓储事业单位;房地产、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济监督事业单位;机关后勤事业单位;公证服务等其他事业单位。 我国事业单位的范围是应该而且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事业的发展,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单位逐步由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转向营业性、开发性,资金供给的自给率不断提高,经营的目的和单位的性质实际上发生了变化。一些事业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已经率先实施。 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近期看有如下的趋向:有些单位,如大多数的中小学、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兴办的文艺团体、图书馆、博物馆等,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公益性,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些单位就应该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按事业单位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而有些单位,如会计师事务所、应用型和开发型科研院所、民办的文艺团体、体育场馆等,具有较强的营业性、开发性,而且以营利为目的,这些单位不妨按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并按企业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制度来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如果这样,我国事业单位同西方公立非营利组织在范围上就可以基本上一致起来。 在我国,习惯于将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放在一起并称行政事业单位。这主要基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往往依附于行政单位,而一些行政单位也在办事业。部分行政单位基于机构、人员编制等诸方面的限制,将行政管理职能转到事业单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事不分。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均由财政拨款,所不同的是,行政单位的经费全部由国家拨款取得,通常走的是“行政经费”科目,而对事业单位在管理形式上虽然不同,有的经费也全部由国家财政供应,有的则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预算拨款走的是“事业经费”科目)。现时行政事业单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这种区别。 综上所述,尽管各种类型的政府机构与诸如教育事业单位、卫生福利事业单位、各种中介组织等在组织职能、运行机制、以会计主导财务报告的要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本文还是将那些应该被排除在财政供养范围之外的事业单位剔除出来。因此,本文以下研究中所指的非营利组织,是指经费全部或部分通过政府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并且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并未完全到位,国有企业尚未退出竞争性领域,因此我们的研究也将国有企业摒弃在外。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特征及其内涵分析 从财务的概念上来理解,财务的本质是指社会财富方面的事务(或业务)。货币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用价值来衡量财富。由于价值运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体现为资金运动,因此,财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在营利组织中,资金运动从货币资金开始,经过若干阶段,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营利组织的资金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即为资金周转。资金的循环、周转,都是营利组织资金运动的具体形式。营利组织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分配五个方面的经济内容。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动则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及其运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它的任务是按政府发展计划的要求,开展业务活动。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供应,部分来自自身的其他业务活动,其资金运动主要表现为经费的筹集、领拨、使用、报销等事项。因此,非营利组织财务实质上是非营利组织在执行国家事业发展计划、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有关经费的筹集、运用、管理和监督的活动。 从会计体系来看,我国政府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一个分支而单独制定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为我们与国际惯例转轨,根据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点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设计财务控制规则并实施财务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政府财政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同时更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控制和管理。其所以要确立非营利组织财务和会计的相对独立分支地位,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项:(1)部分非营利组织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2)非营利组织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因而其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3)非营利组织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即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种非营利组织,大都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有人把这种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的行为称为第四产业)。这些部门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就越显著,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发展就越依赖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发展。正是非营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得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也成为政府财政对单位控制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从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包办事业已成过去,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及社会共同需求的标准,应重新确定财政对事业单位供应资金的范围和标准,并体现多渠道筹集事业发展资金、多种形式办事业的特点。第二,树立统一的预算概念,彻底改变以前将事业收支分解为预算内、外两部分,事业单位只反映财政拨款的收支情况,其他收入与支出相脱节的状况。将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以及包括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在内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非营利组织财务收支的财务体系,以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借鉴企业财务的一些管理概念和方法,运用经济手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我们研究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制定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财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财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 首先,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财政拨款并非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但是财政拨款在非营利组织收入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总体上说,其他资金来源仍处于辅助地位。个别非营利组织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同政府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财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财务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也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报财政部门备案,财政部门在财务控制中有责任纠正其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缺陷,使单位内部的财务控制和外部财务控制很好地衔接起来。 其次,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均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须会使其业务活动偏离政府事业发展的方向。这里还要指出,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实现收支相抵后还有结余,但这是它们加强管理、量入为出的结果,绝不等于在主观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 三、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基本运作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本质 控制(control),可以看作是修正、影响、操纵和调节的同义词,而不是强制(特别是现代控制)的同义词。高级汉语大辞典将控制定义为:“掌握住对象不使其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控制的这一定义明确了控制是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控制方式等要素组成。控制主体,即控制者;控制客体,即控制对象;控制目标,即控制者的意愿;控制方式,即控制的实现形式。 通常而言,财务控制是指财务监管部门及其人员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财务管理中,如果仅有财务计划(预算),但对实现目标的行动没有控制,就难免出现财务失控现象。从三者间的关系来看,预算是为财务控制指出方向,提供依据,而财务控制则是预算落实的保证。正是从上述意义,可以说,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对于营利组织来说,财务控制的核心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通过对资金运动的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加企业的财富,也就成为其财务控制的核心目标。对非营利组织而言,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其财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由此,我们可以把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定义为以制度、预算等为主要手段,通过规范和约束非营利组织及其内设机构的财务行为,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事业发展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以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为宗旨和标志。由于任何个体都有其目标,财务控制从内部而言,首先就是要减少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同时从外部还要减少组织行为与政府财务管理目标的冲突。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是一种管理活动。财务控制是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控制。它在非营利组织经济控制系统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起着保证、促进、监督和协调等重要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体 财务控制的基本功能是限制委托人和人之间的财务信息的不对称性、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的不对等性。根据委托——理论,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存在于经济组织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前面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存在于非营利组织中的委托——关系具有三个层次,因此,其财务控制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进行的财务控制,由于它来自组织以外,我们把它作为外部财务控制来研究;第二个层次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对其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控制;第三个层次是其内部职能部门对员工的控制。由于第二、三两个层次的控制来自于组织内部,属于内部财务控制的范畴。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来自于组织以外的控制——主要是政府财政部门的控制;一是来自于组织内部的财务控制——这一层次控制主体主要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而财务人员的作用是最基础的。 虽然外部财务控制与内部财务控制都不可偏废,但就大部分非营利组织而言,外部财务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财政部门是政府专司国有资产和财政性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通过财政政策及其他手段,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制度相比,执行财务控制制度同样重要。一项制度如果没有人执行,则形同虚设,不建立制度和不执行制度在效果上是一样的。因此,内部财务控制也不可偏废。 相对而言,在非营利组织建立起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目的,首先是执行外部财务控制制度,为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外部财务控制目标实现了,也部分地实现了内部财务控制的目的。当然,在围绕外部财务控制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同时,内部财务控制也要为实现内部管理目标服务。 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决不只是财政部门和组织内部财务的事情,也不是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责任,而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的综合的、全面的管理。在非营利组织,一个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体系的健全也会促进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目标 1.总体目标。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财务控制目标是财务控制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评价财务控制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目标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如前所述,财务控制的对象是非营利组织及其内部机构的财务行为。应该说,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与内部财务控制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促使其单位内部建立和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结构;依法、科学地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行为;督促非营利组织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履行职能过程中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通过财务控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财务、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实现除总目标之外,还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非营利组织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但也同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一方面为社会提供科学、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非营利组织必然要介入市场,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去办事。 (2)市场经济要求非营利组织要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实践证明,非营利组织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谋求发展是不够的,只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建立自我发展的新机制,才能持续存在,健康发展。因此,客观上要求不断改革和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制度,在财政政策上为非营利组织降低成本,合理利用组织内部的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为了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下获得良性发展,非营利组织必须摆脱依赖思想,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项事业基本由政府包办,财政是资金的唯一供应者,单位需要多少钱,财政就供多少钱,由财政来平衡单位的预算。这种体制不利于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助长了非营利组织的依赖思想,加重了财政的负担,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缺乏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财政部门必须规范资金供应范围,改革资金供应方式,建立起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财务控制体制。 3.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控制的目标。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财务控制的总体目标是保证组织内部的财务活动规范、高效,并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来,必须达到以下目标:(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政、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组织收入和支出活动。(2)建立和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财务机构,形成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3)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各项财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和财产的完全完整。(4)依法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要方式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组织控制的实现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控制方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对组织的控制,而且通过组织控制方式的改变,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控制。传统的控制是通过一条指挥链来行使控制权,即控制权人逐层向下级被控制者指令,并要求下级必须服从的强制性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中的关键要素是严厉的纪律,并且需要通过强制性的实施细则加以实行。这种控制方法与官僚政治体制相匹配,目前在西方市场化国家已经不作为控制方式使用的重点。 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控制方式有以下几种:(1)制度控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程序的建立,使对组织的控制有了明确的依据。这种控制方法将传统的以纪律为核心的指挥链式的控制融于其中。其核心是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当然也包括政策、程序等),确立组织及其内部岗位人员的行为规范。有效的制度不仅可以约束被控制者的行为方式,而且可以限制控制者滥用控制权,由于制度控制方法与法规社会相匹配,而成为现代社会实施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2)技术控制。这种控制通常指的是通过控制作业程序而进行的控制。它的另一个意义是通过对业务运转程序的改革,增强业务运转程序的可控性,使业务运转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并有效率,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3)激励控制。激励控制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控制的机制。为了降低成本,实现管理目标,必须设计一套完整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是与业绩紧密相关的。由于大部分组织的业务是可以考核的,如果将组织的管理者及职工个人收入水平、晋升机会与业绩联系在一起,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工作质量与个人利益就形成了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从而达到控制组织的管理者及其员工行为方式的目的。 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上述几种方式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中,可以具体化为预算控制、制度控制、收入控制和支出控制。其中收入和支出行为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要对象,而财务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预算以及用以规范收支行为的各种法律、法规、行政组成的制度体系。 1.预算控制。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非营利组织的预算是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在财务上的体现,也是政府分配资源方式的具体体现。因此,它是搭在政府财政部门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桥梁,也是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控制所使用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预算管理方式的改革,可以增强预算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增强政府财政部门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行为的能力和效率。 2.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是控制的基础。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制度非常广泛,但核心是两大制度体系:一是预算管理方面的制度,一是财务收支方面的管理制度。 3.收入控制。经费筹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行为的起点,也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起点。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当中,收入控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决定着预算、支出控制的有效性。 4.支出控制。支出行为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重点,财务性资金的分配和有效利用是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公共支出管理的核心问题,如果说预算控制主要控制的是资源的分配方式,那么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则是支出控制的使命。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深圳视阙下的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注重高等教育区域与国际合作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在当前追求高等教育合作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深港经济、文化、教育等整体发展的趋势,深港高等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合作大有可为。然而,合作的成效归结于深港两方面的因素,取决于双方的努力程度。由于深港两地高等教育的不同基础与发展需求,相对而言,深圳对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意愿更强,期望值更高。在深港高等教育合作深化发展的进程中,深圳方面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深圳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特区的实验精神,开拓进取,为双方有效合作寻求最佳的方法与途径。 一、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合作的时代趋向和粤港合作的大背景下,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在不断摸索中前行,在初期的合作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一)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在政策层面上的推进 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指引。近年来,涉及支持深港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政策在不断增多。2005年9月,深圳市政府分别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2007年5月,深圳市与香港签署了《“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2008年11月,深港两地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双方拟建立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同年底出台《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教育要加大开放合作力度;2009年颁发《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与港澳和国外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引进港澳和国外知名学校来深圳合作办学;2010年4月,广东省政府和香港政府正式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明确表示支持双方高等学校合作办学,双方同意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规划以高等教育为主的跨界人才培育与知识科技交流区。这些政策协议的制定,从政策层面为深港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合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撑。 (二)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在实践层面上的表现 近年来,深港高等教育合作一直在不停地探索与实践,目前两地高等教育合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两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比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金融财务硕士、“emba”硕士等;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与香港大学联合培养金融学硕士。二是两地高校在课题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香港高校依托深圳高新区虚拟大学园开展以科研课题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咨询等为主的校企合作,以及研究生层次以上的继续教育。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城市大学落户高新区,建立了独立的产学研基地大楼。目前,香港有6所大学都在深圳设立了分支机构,开展科研活动。三是合作办学。2009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专责小组,开始探讨在深圳办学,2011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签署了《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协议》。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在筹建当中,计划于2013年建成招生,首期招生7,000人,最终学校的招生规模将达到1.1万人。 二、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问题 在深港一体化推动下,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在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进一步实践推进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政府层面注重经济区域的合作,轻视教育区域规划与合作 一直以来,深港合作的主线是经贸合作。深港高等教育合作仍处在较低层次,在一些政策协议里,虽然涉及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内容,但仅为合作构想或合作意向协议,深港高等教育合作仍没有详细规划。深港经济合作的步伐要大大快于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步伐。 (二)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制度化缺失 近年来,深港两地的高等教育一直有着交流与合作,但这种合作尚处于浅层次,没有具体的合作制度支撑。已有的一些两地高等教育的合作协议多是表明合作的意向,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措施。从总体来看,两地高等教育合作仍多为自发性、局部性、短期性、非制度化的合作,虽然近年来有制度化合作的趋势,但仍没有完全上升到制度化合作的层面,因此也较难形成综合的、突破性的合作效应。 (三)深港双方高等教育水平不对等 香港的高等教育属世界高水平行列,而深圳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不仅无法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教育强市相抗衡,就是与经济实力远逊于自己的大连、青岛、苏州等城市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香港高校选择合作院校的层次和期望显然比广东要高。调查发现,香港高校一般首选和欧美高校合作,其次是和内地的一流院校合作,再次才是与广东高校合作。因此,在高等教育不对等而且有其他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竞争下,如何使香港高等教育选择与深圳高等教育合作,深圳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三、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对策 基于内外因素的考量,深港高等教育合作要取得进一步发展,深圳方面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要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自身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寻找双方合作的共同点和互通点,扩大高等教育合作的层面,提高合作的质量,深化合作的效果。 (一)制定和优化相关政策,为合作创设条件 两地政府的帮助,统一合理的政策扶持,是两地高等教育实现有效合作的前提之一。只有在两地政府的配合下,才能解决“一国两制”条件下的相关教育问题。为此,政府应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方面,为高等教育合作提供更大的可能和最大的便利。要突出深圳特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香港的特殊性,适当对香港高等教育进入深圳作出特殊的制度安排,将香港从参照中外合作条例办理的惯例中分离出来。通过两地政府的协作和沟通,为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创建良好的办学机制,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创造宽松和良好的深港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的环境。 (二)积极开拓与推进,为合作创造机会 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深圳也应拿出在经济领域合作的激情与干劲,积极和香港高等教育互动与磨合,进行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一要积极开拓,努力磨合。深圳应拿出改革开放之初欢迎外资企业新技术、新管理理念的胸襟和谋略,在与香港高校的碰撞与磨合中,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构建深港两地之间的协调机制,深入推进深港高等教育合作规划和衔接。二要充分落实,大力推进。深圳应着力推动深港双方已有的合作项目,将签订的合作协议具体实施。要加大执行的力度,要大胆地去试验,去探索;要主动地去落实,去推进。 (三)主动联络与协调,为合作夯实基础 深圳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发展需求,主动争取与香港高校的联络和合作。各高校要利用各自的资源和特色,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与香港高校的合作,将已有的合作常态化,稳固化,将两地高等教育校校合作做好,夯实合作基础,起到积极效应,为未来更多的合作提供可能。 (四)做大做强深圳高等教育,为合作增加筹码 为了增加合作筹码,一定要提升自身实力,将深圳高等教育做大做强。一是提升现有高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深圳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和角色,巩固和提高办学能力,形成自身的优势特色,打造深圳特色的高等教育品牌。二是新增高校和科研院所,壮大深圳高等教育规模和整体水平。一方面,要夯实合作平台,增强和扩大现有合作平台或项目的持续效力。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新增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壮大深圳高等教育力量,增加合作筹码,拓展合作平台。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美高等教育研究取向之历史比较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具有鲜明的“学科指向性”,以学科建构为着眼点,偏向于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建构;而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则带有显著的“问题偏向性”,以现实问题为着力点,偏向于高等教育领域内具体问题的研究及解决。事实上,将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并非截然对立,仅是中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自发形成的两种研究取向而已。它们可以看作是对高等教育不同视角、不同方面的自主研究,并无“科学”与“非科学”之分,而是典型的“和而不同”。 一、问题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作为研究领域的历史透析 一般而言,美国高等教育通常被当作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往往更偏向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之所以形成如此的研究取向,并非研究者的主观偏好,而是与西方独特的学科建制历程有关;因此,根植于西方学术文化背景下的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自然不能例外。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科学标准使美国早期高等教育研究无法获得“科学化”的学科身份 严格意义上讲,“学科”是西方语境下的学术用语,它伴随着知识的分化而逐渐形成,是特定于历史时空的形式。[1]在古西方文明初期,一切知识都囊括于哲学母体中。那时,学科仅仅是知识分门别类的代称。文艺复兴后,人之理性得以张扬,人们开始主动寻找知识的真谛。从15世纪起,以揭示自然真理为目的的科学家们向着神学发起一系列的科学冲击。在“理性主义”大旗的引领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哲学逐渐与哲学母体剥离和分裂。“到18世纪末,自然哲学断裂成为各门独立的自然科学,现代意义上的诸学科正式诞生。”[2] 在自然科学学科建制的过程中,社会科学深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以往那种带有纯粹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式研究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科学化”研究的出现。当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要想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上组织社会秩序,社会科学就必须越精确越好。抱着这样的宗旨,十九世纪上半叶许多现代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尤其是英法两国)转向牛顿物理学,并将其作为效法的楷模。”[3]例如:斯宾诺莎曾试图用几何学的方法建构他的伦理学体系;而孔德则干脆把自己的社会学研究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在这种“科学化”研究的背景下,到19世纪中后期,经过学者们的努力,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也与哲学母体分道扬镳,并取得了相应的学科身份。 从西方学科制度化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理性主义的科学标准始终深刻影响着科学研究的学科建制。而且,对于具体研究而言,只有运用了数学、物理学等具有逻辑或实验性质的研究方法,才会被当时的学者们接纳与认可。显然,美国早期的高等教育研究要想获得学科身份,就必须经得起“科学化”的学科标准检验。因此,早在1893年,c·s·霍尔就在美国创办了第一个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项目,并寄希望于用实验、数据来提升本研究的科学性。他强调要“通过广泛调查各国各地的成功失败经验,使未来的高等教育研究能和其他学科一样,对高等教育工作与成就具有专门的知识”[4]。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理性主义的科学标准参照下,尽管美国高教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当时的高等教育研究既没有让学术同行认可的、坚实的科学理论作为学科支撑,也很难向自然科学那样采用精确量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故而,美国早期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身份始终无法被当时的学术界普遍确认,而相关的研究也只能采用“问题研究”的取向。 (二)战后“范式”学科标准及高教研究的适切性使美国当代高等教育研究很难获得学科身份 1945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包括高等教育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在重建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下,自1950年代起,伴随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一大批具有学科背景的学者纷纷进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高等教育建构成一个独立的新学科。为此,美国《教育研究与发展》杂志还在1973年出版了高等教育研究专刊,其中明确强调“高等教育是应国家改革需要而‘诞生’的一个‘新学科’”,而c·芬彻甚至宣称美国高等教育学科已“在形成中”。 然而,在美国学界看来,高等教育能否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有关高等教育的知识积累能够达到学科的标准,二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能够有效地指导具体实践。目前,美国学界普遍认可的学科标准来自于库恩的“范式”理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一个成熟学科必须至少有一个学术范式;而且,范式化知识体系的根本在于其不容怀疑的知识核心,因为这些核心知识能够防止学者们在基本问题上争论不休,从而把更多精力用于相关研究。可是,尽管经过多年的学术努力,美国同行们依然未能积累起普遍认可的关于高等教育的核心知识。正如德雷索和马瑟在总结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状况时描述的那样:“广泛接受的学科标准是一个至少能够被合理地进行某种逻辑分类的知识总体,使得学者们能够至少定量地说出自己被接受的知识的分界线在哪里;然而,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文献所提供的多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关于高等教育现象的知识。”[5]另一方面,美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指导关系也不甚乐观,研究者的理论成果往往不被实践工作者所接纳。大多数实践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不看高等教育研究者的论文;在他们看来,高等教育研究并没有产生多少能够让人记住的著作与文章,他们通常认为高等教育研究以外的文献更有用。事实上,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有人就曾直接批评美国高等教育研究醉心于所谓科学定量的方法,存在着脱离实际、闭门造车、行文晦涩、重形式轻实质等弊端,甚至有学者将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指责为“只开花不结果的树”。面对这样的研究现状,阿特巴赫曾做过中肯的辩解,而且批评人们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实用性期望过高,对理论研究需要更多的时间没有给予足够的耐心,等等。但是,即便是他本人,在回顾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时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没有学科基础,没有学术归属,没有确立自己的方法论,更没有被学界广泛认可的理论支持;因此,“高等教育确实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将不会成为一个单独的科学学科”[6]。 由此可见,依据高教研究的适切性,参照库恩“范式”理论的学科标准,并结合西方学科建制的历程来判断,美国高等教育确实只能看作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学科身份将很难在短期内被学界广泛接受与认可。而且,受实用主义的功利倾向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更愿意延续既往的“问题研究”取向,毕竟关注具体问题的现实解决远比学科建构要实际得多。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多年来一直沿着这一取向展开相关研究,不仅能够让持有异议的学者普遍接受,而且还产生许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学术成果;同时,也被证明是一个符合本国研究实际的应然选择。 二、学科建制: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学科建构的历史成因 在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作为学科而建构起来,也是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联的。历史地看,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百年来在依附、移植、借鉴、创新基础上的自主发展,为高等教育学科建构提供了特殊的历史时空。 (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依附性改造与西方学科体制的全面引进为高等教育学科建构提供了学术土壤 客观地讲,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属于典型的“后发外生型”近代化,是一种被动的转型,其间自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在制度和理论等方面对西方高等教育的依附、模仿、借鉴与改造。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遇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为变革图存,洋务派极力主张效仿泰西,并设立了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京师同文馆,以期求富自强。然甲午战败,喧嚣一时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后起的维新派在痛定思痛中深刻反思,并将战败的部分原因归结为教育落后,民智未开,且强烈要求对旧式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在维新派的鼓动下,传统高等教育予以改造。然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毕竟是一种被动的转型,受当时条件限制,所有的教育形式都不得不模仿西方或日本。例如京师大学堂设立后,不仅学科设置、规章制度仿诸日本,就连房屋样式、学舍间数也悉数模仿日本。这使得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呈现出一定的“依附性”特征,而对西方的学科体制自然也只能是照猫画虎般的模仿。 “五四”运动以后,欧美留学生群体迅速崛起,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学术思想、开阔的国际视野深深影响着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他们不仅带回了西方的教育理念,而且将欧美大学既有的学科体制也都移植到中国来。“当时的主流似乎在于从‘西潮’和‘古学’的综合中发现‘新知’,而这样一种总的追求与对于‘学以致用’的儒学知识论的反叛相联合,进而促进了追求相对具有学术自主空间的研究机构与知识论范式的运动结合起来,使学科建构成为知识分子运动的主要诉求。”[7]学者们积极创设新系科、编写新教材,不仅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被不断地整理、翻译、出版,而且具有本国特色的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研究刊物也纷纷创立起来。这些学术努力又进一步加速了对西方学科体制的移植、引进与扩散,造成“西方有中国也有”的学科体制。 尤为重要的是,由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始终充满着救亡图存、教育救国的理想,因此,学者们不仅关注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建构,而且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也从未忽略过。例如:在高教理论研究方面,庄泽宣很早就对“高等教育”的概念给予阐释,并在其《教育概论》中专门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章加以论述,且较为详尽地对中西方高等教育进行了比较;孟宪承则针对当时高等教育的实践撰写了《大学教育》等专著,并对“高等学校职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等等。在高教译著方面,郑若谷翻译了威尔金斯的《大学教育新论》,谢冰翻译了埃里奥特的《大学之行政》,洪秋雨翻译了《欧美大学生活》,等等。在高教研究期刊方面,1943年中国最早的高教研究刊物——《高等教育季刊》创刊;而且,《中华教育界》、《教育杂志》、《新教育》等期刊也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自由讨论的平台,并对当时高教研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教研究人员方面,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麟、竺可桢、萨本栋、郭秉文等一大批学者则在他们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更是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值得认真学习的高等教育理念。由此可以看出,从清末到民国结束这一时期,有关高等教育的基础知识已经开始在学者们的教育实践与学术研究中逐步积累,只不过因时局动荡、战乱频繁,而无法全面、深入地展开研究而已。因此,尽管当时高等教育作为学科建构还不具备充分的条件,但却在其他学科移植、借鉴、制度化的过程中埋下了自己的学科种子。换言之,学科建构的学术土壤已经具备,一旦条件允许,定然会开出具有中国本土芳香的高等教育“学科”之花。 (二)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与学科建构行政化的客观现实为高等教育学科建构提供了特定空间 从1950年到1976年,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处于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曲折前进、艰难求索。建国初期,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众多高校被按照理、工、农、医、师等专门学院的类型加以拆分和调整,既有的学科设置也被分解为专业建设,而且特别强调专业建设要以工业建设为中心。以1955年高校专业设置为例,在国家设置的249种专业中,理工科占152种,而文科仅占25种。显然,此时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已完全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带有较强的政治目的和行政干预色彩,而与知识分类和学术研究本身无关。因此,尽管厦门大学早在1957年就编写出《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一书,但这本仅能做到普通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原则与高等教育若干论点与材料糅合的内部发行教材,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仅仅只能看作是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构的一次尝试而已。此后,随之而来的种种政治运动和左右不定的教育政策,则使当代高等教育不得不在政治的挤压下曲折发展,学者们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只能偶见于某些零星的探索和论述中,且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与学术自觉性质,而高等教育作为学科构建的工作根本无法全面开展。尤其是“”期间,裁撤全国所有的政法院校、仅保留2所财经院校等荒谬做法,以及对所谓的资产阶级学科(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的彻底抛弃,更使高等教育作为学科建构成为学者们内心挥之不去的向往;但恰恰是这种违背学术规律的政治盲动为日后的学科建构积淀了学术的动力。 “”结束后,高等教育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那种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国梦想又被唤起,整个高等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相关文献显示:仅1978年一年内,国务院就分别于4月和12月先后两次批准恢复、增设普通高校224所。而且,出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以前那些被抛弃的“资产阶级”学科也开始得以恢复和重建。经过浩劫洗礼的人们再一次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现实意义,并迫切要求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给予深入研究。而就在此时,以潘懋元、朱九思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不失时机地大力倡导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并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构付诸实践。1978年,潘懋元撰文呼吁“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并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也相继成立了高教研究的专门机构。1981年,厦门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3年,高等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列为教育学二级学科。1984年,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正式出版。与此同时,在全国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1983年5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成立,并确定《中国高教研究》为会刊。在短短的几年内,编写教材专著,培养研究人才,成立研究学会,出版研究刊物等一系列学科建构工作相继完成,这些学术努力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得以确立。 很明显,中国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能够在短时间内建构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学科建构行政化的客观现实。其实,当时包括高等教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学科恢复、重建与创建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出于知识认识的本身,其间带有很强的政策性色彩和学科建构行政化的外部推进。而这一点,从我国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也可得到进一步确认。因此,如果站在西方学科建制的立场上,我们似乎很轻易地就可以对这种学科建构行政化的学术合法性提出质疑;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学科设置的国家诉求层面看,这种基于我国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学科建构则具有其天然的合理性。诚如华勒斯坦及其支持者普遍认为的那样:“社会科学即使不是国家的造物,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国家一手提携起来的,毕竟它要以国家的疆界来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容器。”[8]事实上,正是中国这个具有独特文明和特殊历史的“社会容器”为高等教育学科建构提供了特定的学术空间。 三、和而不同:着力建构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 综上所述,一个时期以来,关于高等教育作为学科建构还是作为多学科研究领域的争论,实际是中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通过自主选择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研究取向,二者并不存在孰是孰非的本质区别,是典型的“和而不同”。“它们以各自的文化传统为前提,产生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之中,在各自文化范围之内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规范性,彼此之间不存在‘先进’和‘落后’,‘科学’与‘非科学’,‘现代’与‘传统’之分。”[9]但必须指出,这种争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毕竟,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及未来走向的清醒认知。 总之,与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相比,中国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被历史性地构建起来,尽管它作为学科的建构还不完善,但它确实地存在了。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应搁置争议,进一步明确学科研究方向,厘定基本概念,创新研究方法,夯实理论体系,扎扎实实地作好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构工作,努力创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等教育研究之中国学派。这既是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代赋予中国高教学人的历史使命。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河南人力资源开发与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河南是人口大省,但并非人才大省,要实现中原崛起,需要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因而,我们要积极地探索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大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为河南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人力资源 高等教育 教育体制 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河南要实现从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必须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现实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这种优势的转化,关键在教育。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育体制创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 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和形势 人力资源是指社会所拥有的能为社会带来经济利益的人力或劳动力,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经过投资和开发,最终成为人才资源,其开发程度直接关系到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取决于教育的水平及质量状况,谁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并能够有效开发并合理利用,谁就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因而,高等教育创新是人力资源开发之本。 1.1 人才资源竞争日趋激烈 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资源”,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谁拥有发达的教育和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抢占了知识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就能够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作为最为稀缺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将成为21世纪竞争的焦点。 物质世界的三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中,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创造国民财富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的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将会使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14%到2%。①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的智慧”。 1.2 教育创新是人力资源开发之本 高素质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不再以物质资源为核心,而是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国民素质,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潜能,最终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米勒所言“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关键力量,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我省综合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的投资是经济发展最高的回报和最重要的投资。 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因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1.3 高等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21世纪将从依赖自然资源和资金资源更多地转向人力资源,经济发展不再依靠大量投入劳动力和资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平和人的文化素质,高等教育是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的生产、转换、传播、普及的中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大潮中处于中心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追求知识将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河南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河南省目前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在国际竞争、国内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人才资源开发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河南的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不仅要面对经济强省的竞争,而且将要直接面对世界经济强手的激烈竞争。目前河南人力资源绝对量大,但相对量却很小,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面临着整体素质不高和高端人才流失的现象,人才的结构与分布不够合理,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的创业人才紧缺。河南省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 河南教育还比较落后,人才资源开发水平不高 虽然河南人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也明显提升,但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教育的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城乡、区域教育以及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农村教育还很薄弱,教育改革尚需深化,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2.2 高素质的劳动力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与分布不尽合理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年限在16-64岁的人口,乘以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人才资源是指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的总称,是人力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部分,是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②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正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分布不均衡,人力竞争力不强,大学生绝对数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才资源总量和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尤为缺乏,人才结构与实现中原崛起的要求还不相称。因而,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制和有效开发,才能使河南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 2.3 师资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高校按传统的思维和相对封闭的模式培养人,学科优势不明显,专业特色不显著。学科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数量偏少,分布不太合理,真正适应经济发展、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尚未形成,导致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缺乏,而大批从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的人才却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问题较为突出。 2.4 经费投入不足,高校办学困难 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教育途经。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关键,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量继续快速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比上年有一定提高,已接近3%。但河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2.51%,低于全国2.79%的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24位,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的4%有一定的距离,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898.32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7位。③虽然国拨经费逐年增长,但人均公用经费却逐年下滑,使得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高校的校舍、师资、基础实验条件等教学设施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3 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高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时代,河南省应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原崛起战略,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和新一轮经济腾飞。 3.1 树立教育优先发展观念,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开发 2007年8月31日,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对我省而言,一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在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而且还要认识到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只有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总量供给更加充足、结构更加合理、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的终身教育体系,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要确立政府投入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保证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确立教育投资是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的观念,依法保障《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进一步落实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保持政府投资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实现各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三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办学新体制,广辟财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大力营造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文氛围,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周密、科学、规范的法律保障。 3.2 探索教育体制创新,促进高校协调发展 坚持规模扩张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优先发展教育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第一,要尊重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规律,调整高校布局,实现高校市场供应和需求的动态平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和办学效益,促进人力资源开发规模、效益、质量、水平的提高;第二,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注重学科优势互补,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扶持应用文科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改变河南教育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的局面,构建优势明显、特色显著的学科专业体系,发挥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第三,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灵活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把培养和吸收高层次人才作为战略重点,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努力提高人才资源开发的效益,加快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3.3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完善自主办学体制 政府应处理好与高校的关系,以明确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权力与地位,使政府及主管部门能客观、公正地指导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同时,高等学校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结合起来,着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培养出“适销对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同时,加快教育制度创新,多层次、多类型办学,为人力资源开发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还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 3.4 开发与利用并举,充分挖掘人才资源 人力资源应当遵循有效利用为重点,坚持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并举的发展思路,注重改善和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实施各项政策,促使现有人力资源调整结构、优化重组、增强激励,从而尽可能地释放其经济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能人效用最大化,下大力气造就一大批发展各项事业所需的合格人才,克服和缓解当前人力因素而造成的对于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只有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进优势产业、先进技术、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和高科技人才,达到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互动开发,注重由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促进河南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河南经济在新世纪的长期发展准备充足的后劲。 3.5 在资金筹措上创新,落实高校“四个确保” 一要采取积极措施,推进财务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围绕全面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目标,坚持举债发展和多渠道筹集资金并重的工作目标,加大多渠道筹资力度,拓宽筹资思路;二要在继续争取银行贷款、上级拨款、社会投资、社会捐助的同时,积极探索老校区置换及综合利用,新校区建设社会化,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办学等增收途径;三要抢抓各种开源机遇,增加学校收入,筹集更多的建设发展资金,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落实高校“四个确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保发展);四要切实做到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开动脑筋,多策并举,加强财务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保证预算的执行;五要做好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工作,建设节约型校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 3.6 树立教育终身化的观念,努力办好高等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与终身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有专家指出,一个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民和全社会的大教育观,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和后续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一套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7 树立创新和服务意识,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校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知识传播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市场观念,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树立个性化发展的新观念,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把工作重心放在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学科和专业上,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大批创新人才和创新技术支撑。广大教职工要增强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3.8 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成果转化 高校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之目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总之,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发展河南高等教育,解决河南人力资源总量供求平衡与质量、结构升级,是实现河南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应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创新机制,探索创新途径,培养和造就大批富有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构创新研究 一、当前旅游高校教学结构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同时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是呈几何级数地增加,特别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极其缺乏。但是,应该担负起培养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主力的旅游高校,却出现了“行业虽好,院校艰难”的现象,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旅游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旅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少。据估计,毕业两年后还能留在旅游企业里的大专毕业生大约只有50%,本科生不到20%。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旅游管理教学的职业特色不突出,教学与行业严重脱节,教学结构本身存在着弊端。主要表现在:(1)主体缺失。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学生没有真正被看作学习的主体。(2)重理论轻实践,知能脱节。传统教学一直比较强调学习者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反映在学习方法上是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使得学生应试能力良好,而创造能力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足,造成学习与实际脱节,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3)教师主宰,物式灌注。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四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关系,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4)课时比例失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表现在:第一,必修课与选修课不协调。必修课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偏大,而选修课比重偏小。第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僵化,课程门数偏多,且叠加重复,导致总体失衡。第三,公共课程的比例偏大。(5)课程内容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随着旅游管理学科内容的扩展,所授内容越来越多,教材越编越厚,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难于实现。 二、21世纪旅游高校建立新型教学结构模式应有的特点 创新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原则。教学结构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型教学结构的建立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能一概否定,要在分析基础上取消那些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课程。西方经济学者早己把“创新精神”列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西方教育的重要目的。经济腾飞的国家都是因为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可见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旅游高校在进行教学结构的调整时,应从形式到内容都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教材建设。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旅游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旅游管理学已经成为当今内容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理论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给教材的更新增添了压力。新的内容编入教科书之日竟是其理论部分或全部丧失解释能力之时,这种教学内容的滞后必将与实践严重脱节。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内容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己成为制约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创新的一个“瓶颈”。因此必须加大教材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 2.转变教学观念。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现行的教育常把传授知识视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能力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而现在的考试制度也有意无意地提倡死记硬背,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具备抓住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更不具备打破旧框框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这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不适应的,必须改变这种局面,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思维,怎么去创新。(1)旅游管理教育应突出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强调可操作性和实践能力。(2)知识经济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者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性,要善于从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搜集和整理有用的信息。这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为此必须强调通才教育的重要性。(3)要不断拓展自主研究的新领域,倡导探究型教学。(4)要高度重视旅游管理学中的基础研究,要对旅游管理实践中一些重大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全面、深刻的回答。 3.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概括、鲜明的特点,强化了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给人留下了强烈难忘的印象,把教育学中的“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到了极高的程度,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实事求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实践证明是显著的,它可以达到其它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但它又是有局限的,不是一切课程一切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应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不要强行用之。因此,要运用好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首先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下功夫,准确地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课件材料的选取和编辑,必须紧扣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要求,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做到精选,选那些最能说明问题、能达到好的效果的声像资料。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为阐明知识内涵服务的。只有教材钻透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准了,知识要点十分明确了,制作出来的课件才能正确显示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阐明知识内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 4.转变以传统专业为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使得专业越分越细,虽经多次调整,专业数己由最多时的1039种降到目前的249种,但远多于日本(70多种)和俄罗斯(80多种)。如果旅游管理专业仍囿于传统的“三层楼”结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安排课程体系,专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生的知识面就会过窄,只适宜对口就业而不能广泛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淡化专业、淡化学科、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可实行“9+x”的主辅修、双专业模式,除9门主干课(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导游业务、旅游法教程)为必修课之外,其余课均可自由选修。在教学体系安排上,应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基础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模块组合,加大选修比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5.转变远离社会、自我封闭的教学观。面对新世纪对开放人才的要求和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必须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1)敞开大学门户,积极争取和欢迎社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海外学者讲学,积极与企业联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聘请有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校任教,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旅游实践活动。(2)建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意识,使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适应职业变换、人才流动的知识结构和应变能力。(3)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增加开设国际旅游教育、酒店管理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教师在学科专业教学中要注意介绍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在部分课程中逐步实行“双语”教学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6.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建立共同平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坚持宽基础、高素质。每个专业至少应设置两块共同的平台课,一块是学校的文科理科大平台课,一块是系里的小平台课,整个学习考核按学分制操作,在一、二年级学完基础课后,三四年级自己选专业。其次要坚持导师制培养。全面配备导师,目的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即研究性培养,把优秀学生进行强化班训练。三是实行弹性管理:即在一年后选专业,二年后选方向,增加自由度,整个课程体系都要有柔性,更加明确应对市场用人的实用性,实行菜单式的选课。与市场合拍,不要强迫学生学这学那,不要束缚学生,进行多目标选择。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教育质量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在,构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论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和基本功能,从强化质量保障意识、加大教育投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提出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新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途径 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也随之转入“大规模生产”时期,发展数量与确保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质量保障”一词源自英文(qualityassurance),“高等教育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inhighere-ducaiton)这一术语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高等教育质量文献中被普遍采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在现代质量管理和现代教育评价思想指导下,根据教学质量保证对象和质量保证活动的需要,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控制、评估和审核,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开展的科学研究以及所进行的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持续达到预定的目标,以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过程。它是政府的外部保障和学校内部质量控制的有机统一。在外部保证机制上,政府通过建立质量保障平台和外部质量评估,并采取控制、监督和鉴定等措施检查并报告高校履行其职责的情况,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高校质量保障活动的结果和高校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向高等教育的有关“利益相关人”提供信任;在内部保证机制上,关注的核心是在高校建立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及对其运转情况进行审查,重点是高校对内部活动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在当今高等教育界,教育质量保障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质量保障已成为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制度体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 教学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展教学质量保证活动来实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决定了该体系具有鉴定、监督、导向、激励等多种功能,从而对高等教育起到保障作用,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鉴定功能 高等教育管理者根据质量保障体系确立的标准与目标,对教育质量进行评鉴,判断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最低质量标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帮助教育者分析教育过程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起到鉴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否达标的作用。 (二)监督调控功能 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通过实施质量保障体系,了解学校执行教育方针政策、资源配置、日常教学情况、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状况,对整个质量保障过程进行及时调控。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进行自我监控,检查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风学风状况及教学效果等,监督各项教学工作按预定计划进行,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导向性功能 该体系使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结构的需求、期望以及基本评价,发现自身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走向规范。依靠质量政策、质量文化等对全体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依靠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制度等对教职员工的质量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质量行为,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激励功能. 高等学校通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自身作出正确的评估,增强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强对学生、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励高等学校不断进取,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把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调动和激发全体人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途径 大众化教育给高等院校办学造成巨大压力,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生源质量降低,教学软硬件条件远远跟不上,教学管理滞后,强调办学规模而专业设置雷同化、职业化等种种问题。目前的现状迫切需要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强化质量保障意识,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高等院校要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本着对社会和教育消费者负责的精神,通过引导、激励等机制,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使质量文化思想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中心价值思想。高校作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主体,要建立完善的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包括规章制度、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价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分别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况等涉及教育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评估。根据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高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控和科学评价,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一所高校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用市场来检验高等教育质量。 (二)利用多种渠道,确保高等教育充足的经费来源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不少高校办学经费紧张,高校要对现有资源合理配置,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努力探索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实行高等教育基金制和教育股份制,把学校办成一个对外能够适应与满足社会及个体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对内充满竞争与合作、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俱佳的健康的组织,条件成熟时可试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教育融资,使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投向教育行业。鼓励和引导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办学,积极寻求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并把捐资集资与培养学生结合起来,使那些为高校筹集资金的单位能够优先选择急需的专业人才,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又可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和毕业生就业分配供需脱节的问题。 (三)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重视教学创新 根据市场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普通教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以“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方针,培养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特色,将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课程内容提供给学生。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资料等先进手段。更多地关注课程与学科专业的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监控,这些是构成、保障教学创新的基本环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积极引进高学历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有计划地以各种形式攻读博士、博士后;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培训;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热情,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定期考核、择优上岗,合理设置高、中、初级教师职务岗位。加强教学信息的交流,通过观摩教学、聘请优秀教师开设讲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及教学课件资源共享等形式,使教师能充分汲取各家之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竞争与激励中发挥创新能力。 (五)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对教学进行及时评价 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学校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家长都可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活动中来,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多角度的审视,以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建立多渠道的、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除了采取课堂测评、教学检查、专家听课、问卷调查等直接方式外,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网站或教学评价专用信箱等,使教学质量信息以客观、迅捷的方式得以上传下达。多样化的信息反馈渠道使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建立专任教师档案,记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反映其教学质量的各方面信息。对在教学评价中某方面成绩突出者以及评价成果优异者,给予嘉奖或与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挂钩,激励教师自觉而努力地提高教学质量。 (六)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学风建设 学生是教育质量的载体,改善对学生的管理,把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结构等状况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把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作为教学的逻辑终点。强化师生之间的知识、情感、人格等方面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活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校风、学风和校纪校规教育,使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有机结合。开展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并充分利用选修课、第二课堂扩展学生学习的领域,营造健康、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强化人文环境。如开展教授系列讲座,组织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举办各种学习竞赛和科技作品展,开展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等活动。把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列入奖励范围,譬如学生的创造发明、发表的科研论文和作品,都应赋予一定的奖励,从而设置多元的学习目标,引导、激励学生。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在机会上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匮乏,在过程上体现在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思想教育的薄弱,在结果上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上。为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公平在继续加大政策倾斜,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资本投入,完善高校的课程设置,努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教育公平 一、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决策,并成为中国社会走向未来的思想指南。而且,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的重要基础”,报告中更将教育列在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指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以55个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所实施的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公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公平,影响教育的整体公平。教育公平作为和谐社会六大特征之一“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均衡器,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差别、改变社会分层的重要手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提高很快,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得到了高速发展,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发条件差,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人才的匮乏,自然资源难以得到开发和利用,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等人才的重要方式,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公平具有重大的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大趋势下,更应该加大力度关注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一)在教育机会获取上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第一,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在基础教育中获得的知识相对较少,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对较低。在竞争激烈的选拔性高考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教育机会的获取上“先天不足”。第二,根据布迪厄的文化在生产理论,获得文化资本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儿童时期获得的家庭文化资本;另一种是后天学习获得的文化资本”。根据布迪厄的观点,家庭是人生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再生产场所。少数民族考生大多集中在以农牧业获取生活的经济来源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与中东部地区的居民有很大差距,少数民族考生在家庭场所接触并获得的文化资本甚少。在文化资本占有不均衡的前提下,少数民族考生获取高等教育机会过程中必然处于弱势。第三,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对于生活在自治区、州等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家庭的经济实力受到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然而家庭的经济实力直接制约着少数民族学生获取高等教育机会。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试论高等教育质量及其评估研究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质童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培养的人到底怎么样。因此,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教学质童标准,应该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评估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只有坚持学校的教育质量,才能解决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质量概念 什么是高等教育的质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12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如果我们把这个命题作为我们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逻辑起点,那就应该认真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高等教育质量最终应体现在其培养对象的质量上。 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总书记所说的核心,就是高等教育的质量间题。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是培养什么人,这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这是高等教育过程管理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培养出来的人到底怎么样?这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问题。 任何一个社会,为保证可持续发展,都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培养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社会教育事业越发展,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就越多,就越能促使社会进一步发展。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才—既需要少数精英式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开创性科学研究的需要,也需要有许多在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能够引领社会职业发展的高级人才,更需要千千万万个能够适合社会各个劳动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显然,培养这些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需要由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学校教育来承担。 虽然社会对人才有多方面的层次和结构要求,从而使人才质量有了多方面的内涵,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抽象出对所有教育活动(当然包括高等教育活动在内)普遍适用的人才质量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项指标:就业率指标、“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指标和社会主义新人指标。 1.就业率指标 就业率指标体现的是教育活动是否符合社会人才需要的“有用性”或者“适用性”方面的质量要求。它反映的是社会在人才需求量方面的要求。就高等教育质量而言,首先应该体现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否满足他们未来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在人才市场化条件下,最直观的标准就是高校毕业生是否有尽可能高的就业率。就业率高,说明这个学校毕业生的素质结构基本上适合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就业率比较低,说明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虽然其中可能有很多个体性的原因(如个体由于对就业区域、专业、报酬、环境、婚姻、家庭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而未能就业),但是从根本上说,它间接地反映出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问题,有些甚至可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2.社会主义新人指标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应该能够满足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还应该是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它反映的是社会人才需求质的方面的要求。只有培养出具有这种精神风貌的人,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一个有德少才的人,虽然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多大的贡献,但是绝对不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而一个有才缺德的人,却很有可能利用他的才能,做出危害社会的恶事来。因此,高等教育显然应该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做人,学会怎样在社会上与他人合作。 3.“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指标 这个指标体现的是高等教育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结构性方面的需要。它反映的是社会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活动之间是否具有对应性。由于社会职业需求和高等教育活动都具有专业性的特点,而高等教育活动又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特点,使得高等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的反映,总是滞后一个“周期”,因此,在人才供求方面,总是会产生一些结构性的矛盾—方面,社会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毕业生供应;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大量供应社会职业岗位不太紧缺的毕业生—从而产生比较高的待业率。 过去我们在讲“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个问题时,更多的是“责备”社会为什么没有为大学毕业生“准备”更多的、适合他们所学专业的职业岗位。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最无情的。只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去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而决不可能让市场来适应高等教育活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根据市场的人才结构性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尽可能准确地预测一个教育周期后的人才结构性需求。显然,只有那些具有良好“品牌”的高等学校,才能够真正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个指标的要求。 二、高等学校的质量标准概念 《12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对高等学校的质量标准做出了原则性的结论,指出:“应建立独立的国家机构和确定国际公认的可比较的质量标准。但对学校、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应予以应有的重视,以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我们理解,《宣言》中所说“高等学校质量标准”这一概念,应该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 就多样性而言,就是要充分考虑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和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的区别,不应该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所有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同的高等学校,由于占有的社会教育资源不同、学校所在地社会环境不同和生源质量不同,因而客观上并不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就是各个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客观上存在着层次差别。这种层次差别,就如同土地资源客观上存在着肥沃和贫府的差别一样。土地资源肥沃和贫疥的差别,可以通过级差地租标准来进行调节。与此类似,不同的高等学校,由于其不可控制的原因而造成的质量差别,属于“系统”误差—用系统论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不同层次高等学校之间存在着不可比较的“系统”误差,这种误差也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教育质量标准来进行调节。 不同高校由于“系统”误差而引起的教育质量差别,显然不具有可比性。如果我们把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这些“系统”误差充分加以考虑,就应该根据这些客观条件的差异,把所有的高等学校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样,对于处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来说,它们的教育质量是不可比的;而对于处于同一层次的高等学校来说,它们之间的教育质量则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比性。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把高等教育区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大类是非常正确的。对于这两大类高等学校,显然不应该用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来进行衡量。即使是划人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校之间,或者划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之间,也仍然具有不可比的“系统”误差。 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把普通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综合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这四种门类,正是充分考虑到在普通高等教育类别中,不同学校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系统”误差。显然,对不同门类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不同类别、不同门类的高等学校之间,不应该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这一方面是因为不同的学校占有的社会教育资源不同(这种情况往往是由历史的原因、政策的原因或者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并不是高等学校主观努力所能扭转的),所以用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有失公允;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对人才的规格、类型、层次等方面的需求并不是统一的,有着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当然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12世纪是学习化社会的世纪,个体对学习需求的多样性、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新情况的出现,也决定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并不否定处于同一类别、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高等学校,应该有基本相同、或者完全相同的教育教学质量评定标准。今天的体育比赛,之所以要区分不同性别、不同级别的比赛,正是对标准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的最好佐证。 就“高等学校质量标准”的统一性而言,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所有高等学校都适用的“高等学校质量标准”,即上文谈到的对所有教育活动普遍适用的人才质量的基本要求;二是对处于同一层次的高等学校才适用的“高等学校质量标准”,即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且必须由独立的国家机构确定,或者是国际公认的。因为我们把普通高等学校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已经把影响培养对象质量的“系统”误差排除了,所以能够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各个学校主观努力程度上的差别了。它包括学校教育理念的差别、管理水平的差距、教学过程的差别、学习风气的差异、校园文化的差异等。这些主观因素都可能导致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质量上的差别。 我们认为,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比较,主要是对各个高等学校主观因素的比较。换句话说,我们对影响各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因素进行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对影响各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进行比较,对发挥各个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使所有的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贯彻素质教育方针。 如果我们对“高等学校质量标准”的概念,做出上述“多样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的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就要求每一所学校的管理者,都要客观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劣势,从而使学校能够处于和其他学校可以进行质量比较的同一个层次上。这也就是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 由此可见,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与学校的定位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该有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质量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有可能办成非常优秀的学校。 三、高等学校质量评估 对所有的高等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估,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这是政府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公众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期望的需要—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 1.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童评佑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确实有很大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高等学校的发展。可是,由于发展过于迅速,政府主管部门宏观调控乏力,高等学校发展极不平衡—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盲目兴办高等学校的情况;一些连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都不具备的地区,也赶潮流挂牌成立各式各样的高等学校;一些私人或者私人投资机构,则把办大学当作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所谓的大学,或者由于办学理念不正确,或者由于地方政府资金投人不足,或者由于资金投人渠道单一,或者由于资金管理不善,或者由于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或者由于师资力量严重匾乏.或者由于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或者由于实验条件差、缺乏必要的实习场地,或者由于生源的枯竭……,学校挂牌不久,就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这样的高等学校,其教育教学质量怎么能得到保证呢, 正因为有这些不合格的学校存在,所以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甚至是难以挽回的影响。为了保证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维护高等教育应有的声誉,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成长,有必要对所有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或责令限期改正,或投人必要的力量加以扶持,或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或撤销登记。 2.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佑的复杂性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复杂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应该达到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因此,社会的职业岗位越来越多,不同的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质量又有其特殊的要求,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想用统一的评估标准,或者少数几个评估标准来衡量所有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但在理论上不科学,而且在实践上也不可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复杂性,说到底,还是评估的标准间题。我们在谈到高等学校质量标准的概念时指出,质量标准应该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当我们对不同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质量比较时,得出的是不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对比较值。可是当我们对所有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时,需要得到的却是任何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绝对比较值。为此,作为评估绝对参照系的评估标准是否科学、正确,就显得特别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得到的评估结论是否正确。 实践表明,我们对高等学校质量的评估,还缺乏一套多样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的完整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目前教育部所颁布的评估标准,主要强调统一性的质量标准,缺乏对不同类型、不同门类、不同类别学校多样性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样,在实践上必然导致有些被评估学校为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评估标准,不遗余力地举债“烧钱”,更有甚者,在师资力量、图书资料等方面,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来欺骗评估组。现在已经有迹象表明,教育部组织的对各个高等学校的质量评估,很可能事与愿违。为此,如何根据我国高等学校的现状,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有区别的、多样性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 3.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童评枯的可操作性 高等学校质量评估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问题是:像现在这样搞评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认为,如果教育部不改变目前的评估指标体系,其结果必然是弊大于利!因为目前的质量评估标准,并不具有真正的可操作性。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估,应该是学校经常性的工作,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组织的突击性检查!要让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成为学校经常性的工作,就必须另辟蹊径:那就是取消目前由教育部派出评估组的办法,而改为由学校内部评估和学校外部评估两个不同的层面,即高等学校内部评估层面和外部评估层面。 高等学校内部评估层面,是指由高等学校主要领导主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的专家、教授组成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机构,对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评估,高等学校应该做好思想教育和落实相应的组织机构。从思想教育方面来说,要求学校的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对学校领导负责,检查落实本单位、本部门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应该做到、应该做好的各项工作;要求每个任课教员,都严格把好每门课程、每个环节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进行。 从落实相应的组织机构方面来说,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学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或者课程评估小组,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职责范围内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由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影响的范围比较小,出现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此,它应该成为学校常规性的工作。可是由于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估缺乏足够的权威性,通过内部评估而发现的问题,也不容易被学校、系部的领导和相关教师接受或重视,纠正的力度必然比较弱,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内部人约束”的困扰。 为了弥补学校“内部人约束”的缺憾,还必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外的评估。而外部评估又可以分为由地区或者部门教育机构牵头的质量评估和由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的质量评估两种类型。 由地区或部门教育机构牵头的质量评估,可以由地区或部门教育机构的有关领导,组织同一地区,或者同一类型高等学校领导和专家,组成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依据事先公示的、经过实际调研而形成的、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定期对本地区或者本部门所有的高等学校,逐个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验收。这种评估的权威性比较大,又关系到学校的荣誉,甚至会影响某些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领导必然都十分重视。这有利于对评估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这种评估方式虽然类似现在的评估方式,但由于是地区或部门的教育机构牵头,规模相对小一些,波动面也会小一些。 由社会中介机构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在我国来说,还是新生事物。由于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面对的是社会职业岗位和人才市场,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某些社会中介机构,完全有能力介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例如通过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可以非常客观地得出高等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多次就业率的数据;通过行业专业评估委员会,可以对照行业需要的人才质量标准,对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各种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可以对高等学校的“双证书”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评估;通过项目投资人和各级科学技术奖励组织,可以对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通过这种多层面和多头评估的制度设计,就有可能比较客观地评估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制度化、科学化、公示化的评估,可以促使学校有效地进行整改。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努力,必然会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改善社会对高等学校的心理预期。学校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基本条件。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全球化趋势下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众所周知,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工厂”的出现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间相互分工与合作逐渐加强。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不断渗透到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层面和领域,高等教育也包含其中。正如皮特·斯科特所说,“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呈现出进一步加速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加大,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观念的同时,推动着各国高等教育的政策调整和快速发展。”①在诸多高等教育问题中,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正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受到各国的重视,并纷纷从公共政策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我国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而国家和政府对于公共政策的决策与制定是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因此,从公共政策的视角来深入研究全球化趋势下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台湾学者李隆生等曾总结其他学者的观点并认为,全球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经济理性主义”“管理主义”对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渗透。前者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将高等教育市场化,本着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来提高公共政策设计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经济效益;后者则强调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原则和做法引进公共部门的管理,并注重公共政策的效益、效能、 节约和问责性。对于高等教育公平而言,公共政策导向是其根本,并直接决定高校及相关机构的行为。而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主张对高等教育政策的渗透忽略了大学的传统意义,改变了公共政策的导向,反而更专注于利益的追逐,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产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公共政策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作为高等教育诸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对这一问题处理的好坏很大程度受到公共政策的影响。目前,公共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又日益呈现模仿其他领域的全球化模式的发展趋势,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入学、录取政策 高校的入学、录取问题是高等教育公平的起点问题,这一问题早已被纳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视野中。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各国都致力于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来促进大学的入学、录取的公平性。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典型的措施就是高校扩招。然而,尽管我国的大众化教育时代已经来临,但在入学机会、录取问题上的公平等仍面临严峻挑战。从公共政策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高考分数定额录取政策存在问题。从世界其他国家的招生录取政策来看,“世界上的配额制大多偏向弱势群体,只有中国的高考反其道而行之,公然照顾强势群体——特大城市考生,而中西部及东北广大地区的青年人成为高考招生不公平的牺牲品。”②因此,高校录取的不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同时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北京、上海的分数线远低于其他城市。这种地域上的不公平愈演愈烈。 2.高校招生自主权不断扩大导致录取上的不公平。国家重点大学在本地招生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省市。“清华大学迄今为止二十多年间,投放于北京市的招生名额始终超过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四省总和,复旦大学在上海市的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0%,浙江大学在浙江省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70%。”③ 3.一些特殊政策是导致高校录取不公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为社会上及两会热议的特殊政策就是保送、加分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已经违背了其制定的初衷,成为有权、有钱阶层把玩的工具,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根本无法触及。这就加速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最终造成社会结构的断裂,那些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无法得以实现,高等教育入学的不公平直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二)资金政策 高等教育的资金、经费问题是令世界各国都头痛又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管理费用的支出日益增加、金融危机给各国政府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对高等教育到底是公共产品等争议的讨论,诸多因素导致高等教育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由于资金政策问题而显现出来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也备受各国关注。 1.从高校收费政策来看,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减少。有数据显示,“我国2000学年的大学学费,相当于14个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人均年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④如此沉重的负担对弱势群体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这种收费政策也直接造成了贫困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锐减。香港理工大学的一份关于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研究报告指出,近七成的家长表示目前的学费太贵及不能负担,很多家长担心因无法负担学费而导致子女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社会的分层直接影响了学生在高等教育上的分层,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报考的学校及专业大都倾向收费相对较低的大学及冷门专业,而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则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最终,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两极分化,对教育不公平与社会不公平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2.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政策也是产生高等教育不公平的一个因素。世界银行在《1994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发达国家为5.7%,中等国家为4.4%,世界平均水平为3.6%,低收入国家为22.65。”而我国教育投入则长期落后于国际教育投入平均水平。⑤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还存在失衡问题。这个失衡首先表现在地域上的失衡。有调查显示,“直辖市和发达地区与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教育投入的差距正在加大。教育投入不仅没有缩小不同地区的收入差异,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差距。”⑥另外,对不同级别的高校的投入差异也导致了高等教育不公平。我国先后提出建设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一批高校,并把资源有意识地向这些高校倾斜。这种投入政策的失衡一方面为争创一流高校积累的资本,但一方面也造成了高校间差距的人为拉大,资源配置的不对等,师资力量配比的不协调,进而引发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隐性“就业歧视”现象的普遍存在。 (三)评估及质量保证 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对高等教育尤为重要。“教育质量政策,所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问题。主要是解决教育质量标准及如何处理好学校教学与德育、管理等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⑦总的来说,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主要根据各种绩效指标来制定。这些指标由高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以及学生毕业和就业情况等方面组成。硬件设施主要包括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备,是否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软件设施主要指高校的师资力量,学术科研成就等;学生毕业和就业情况主要用来描述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否能满足某一职业或社会的需求,进而评估该高校的教学及科研质量。这些评估结果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们以及负责给各高校予以财政支持的相关机构作出决策的有利依据。也就是说,那些硬件、软件设施先进、完善,毕业率、就业率高的高校更有可能受到国家及相关机构的财政支持,更有机会同世界其他高校展开交流和学习。从世界范围来看,做法也是类似的。可能会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全球性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 二、影响高等教育公共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到,全球化趋势下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入学、资金、质量保证三方面。通观这些公共政策方面的变化,集中体现出一种倾向,即不再单纯地把高等教育视为公共产品,高校同生产产品的企业没什么差别。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对高等教育影响甚深。 任何理论的兴趣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迎合了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却随着全球化及资源短缺时代的到来而显得力不从心,这时,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及时出现了。概括来说,新自由主义主要有五方面的主张:“市场规则导向;删减社会福利公益支出;支持松绑;私有化;消除公共财政及社区合作概念。”⑧围绕这五方面,新自由主义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再把高等教育视为由国家及政府提供的一种福利,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是个人,获得的利益也归个人,因此,不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承担花费的成本。同时,在市场化导向下,高校同其他企业一样,也提供产品和服务,学生即是消费者也是被“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学校要提供适合学生的知识,并把学生转化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此外,市场是充满竞争性的,因而高校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引入评估机制,通过对师资力量、教师科研、教学等方面的评估体现效率、质量的差异性。通过高校私有化,通过“松绑”来获得“企业地位”,比如美国公立大学的私有化浪潮,其目的就是脱离州政府的管理,提高学位和获取更多的自由以满足经费等资源的短缺。然而,高等教育的过度市场化,将高等教育完全等同于其他企业,必将带来高等教育上的不公平。 (一)过度市场化会导致高校逐利行为加剧,引发不公平 随着各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对高校财政经费支持的减少,高校不得不自己寻找资金来源,主要的方式是公立大学私立化,增加私立、民办高校,增加学费及大学的自由性是主要的目的。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一方面是入学率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问题的加剧。bob birrell等学者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来自较低的社会经济背景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善,他们高校的入学率受其家庭财政资源情况影响。这说明单纯的扩招并未完全改善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机会问题,反而学费的增加则会大大降低贫困家庭学生的入学率。 (二)过度市场化而忽视政府协调作用,引发不公平 政府,尤其是对于市场、社会公平、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政策的制定,在塑造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上作用非常显著。因而,政府对于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也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问题。事实也证明了政府对于高校过度市场化的不干预,势必造成严重后果。学者james曾引用courturie的观点来阐述这个问题,上述提到的奉行新自由主义最为彻底的国家新西兰,就是因为引入市场机制,而政府不从政策上予以引导而导致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的倒闭,对来自国家贫困地区招生数量的减少,以及根据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为依据而出现的初级、次级体系的分层。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而是教育体系的瓦解,社会公平体系的崩溃。 (三)过度市场化会带来盲目性,资源的浪费,引发不公平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资格认证考试在高校的泛滥。学生频繁选择这种考试,是为了给成功就业增加砝码,是“替代利益”的典型代表。而社会上这种考试的泛滥则是利益所驱使的,成为了政府、部门的逐利的工具,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社会的非良性竞争趋势使学生考取各种资格认证,想通过较多的“替代利益”换取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政府、部分的逐利性更加剧这种现象的出现。考取证书的费用基本均过千元,贫困学生根本无法负担,这不仅扰乱了正常市场运作秩序,更加带来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也加重了贫困学生就业的难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自由主义并不等同于市场化,高等教育领域当然可以有市场化。新自由主义及市场化中追求的公平竞争、有效性等观点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但是市场化的过度强调,将高校完全视为其他生产企业一样,这种观点及做法势必带来和加剧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由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已经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点,直接影响这一问题的公共政策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这一话语背景下,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及其公共政策的全球性趋势,分析这一趋势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会带来何种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积极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则显得极为重要。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过剩”、各高校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民办高校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论证了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大众化法人治理内部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民办高等教育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圆了千万学子的大学梦,缓解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与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身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民众对教育质量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将更加理性。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逐年减少,生源数量逐渐下滑,高等教育资源呈现“过剩”态势,民办高等教育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形下,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二、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1.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立法。我国关于民办教育的立法不够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只作了原则性规定。例如,立法中关于“合理回报”、“同等法律地位”等提法过于笼统,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民办高校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体现,影响了出资人投资办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首先要将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在法律上得到确定。投资者是讲效益和回报的,任何投资中资本增值或寻利倾向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在关于民办高校财产权的归属问题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保障和相应激励约束机制的生效,因此要尽快建立产权关系清晰、资产归属明确、权利义务相互一致的产权制度,这样既能保障出资者的合法收益,又能保障学校的独立办学权益。其次,经费来源单一是当前困扰诸多民办院校发展和壮大的瓶颈。稳定可靠的办学经费保障是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国家层面上应尽快出台社会捐赠的配套政策,在制度和政策上使民办高校有更多的办学经费来源,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资金问题。 2.落实扶持政策。当前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很多扶持政策没有落实。首先,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力度。民办高校基本靠自身滚动或企业注入资本发展起来的,办学经费相对不足,专业设置多集中在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类专业,办学特色难以形成,竞争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民办高校因为有着明显的盈利特征,加上运作不规范,很难得到社会的公益性捐助。因此,政府应按教学设备专项投入、项目资助、生均拨款等方式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力度,从而改善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其次,将“民办高校教师享受公办高校教师同等待遇”落到实处,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政治待遇和工资福利待遇问题。目前可由政府负担教师的基本工资,民办高校负担教师的绩效工资,确保民办高校教师的收入在职时不低于公办高校教师,退休后与公办高校教师的待遇相同。最后,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应按生均方式进行科研经费的专项投入,促使民办高校教学和研究并重,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高度和深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扶持民办高校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3.建立促进人才流动的长效机制。多数民办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的学源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都不不合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匮乏。年轻教师和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占专任教师的多数,兼课教师比例过高,很难保障教学质量和形成办学特色。另外,学校缺乏年富力强的管理层,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配置高教师资,建立教师在民办与公办高校之间流动的长效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民办高校任教。 4.加大监管力度。一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重审批轻监管,致使部分民办高校违规办学、虚假宣传、生源恶性竞争,近年来群体性不良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对于尚没有形成良好品牌效应的民办高校更是雪上加霜。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对加强对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党建联络员制度、教育督导专员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对校务工作的参与度,建立董事会重大决议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指导、规范学校的各项办学行为,预防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 其次,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当前民办高校的不规范行为主要集中在招生、宣传、收费、学籍等主要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严格学位证书、学历证书的管理和颁发制度;对于违规办学行为实行重罚,重塑民办高校的良好形象,消除社会上对民办高校的偏见,提升自身形象,赢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第三,加大资产、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学校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要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一是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要求,加强对民办高校办学条件的实时监测;二是切实保证民办高校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资金保障;三是防止举办者抽逃、占有、使用、处置或者以其他方式挪用其投入学校的资产。 第四,规范民办高校的变更、终止程序。在生源数量下滑的情况下,部分民办高校破产不可避免,而相应的法规不健全、程序不规范,必定会导致赢利达不到预期的民办高校“被倒闭”,这些学校利用政府划拨的公用事业用地投身房地产,以赚取更大的利润。因此,建立民办高校终止的规范程序显得尤为迫切。 第五,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定期对民办高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在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估的基础上,对民办高校的评估还需增加两项指标,一是对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的评估,促进学校规范管理和运作;二是对财务管理的评估,保障办学经费,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同时还要注重保护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决定一所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加强民办高校自身建设 1.建立健全法人制度。民办高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靠自身滚动发展起来的,投资者也是办学者,通常由董事长担任校长。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其中涌现了大批民办教育家,但普遍存在着“家族式”管理的印记,是典型的“人治”,缺乏监督与制衡机制,难以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和持续发展。另一类是由投资者举办,校长由董事会聘任。由于关注视角的不同,校长和董事长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一些董事长只追求利益,有早投入早回报、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学校长远投入不够,有短视行为;而校长只有业务管理权,没有财权和人权,导致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严重不够,其直接后果是校长的频繁更迭,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 首先,通过制定董事会章程和学校章程,明确界定董事会和校长的责权,确立董事会在学校“举办者”的领导者地位和校长在学校“管理者”的地位。董事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以融资、硬件建设和发展相关产业为工作重点,对学校工作实行宏观控制,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但不干预学校的具体事务,以保证校长能按教育教学规律办学。校长是董事会决策的执行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赋予人事权和财权,责权统一才能政令畅通。同时实行经费的预算和审计,在预算范围内,各分管校长有经费的支配权限,这样就能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决策权和执行权进行适度分离,消除“财务一支笔”的种种弊端,有效化解学校经营管理中公益性和寻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学校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其次,坚持正副校长分工负责制。学院的教学、科研、人事、招生、就业、财务等学校事务均需提交校务委员会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以确保校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防止家长制和一言堂现象,从制度上将正副校长的职权范围加以明确界定,既能调动各校长的积极性又能落实责任制,实现责权的有效制衡。 第三,实行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两权分立。构建具有民主性、学术性的内部管理机制,避免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和学术权力的行政化倾向,促进民办高校运营管理的民主参与度,保障学术权力,充分保证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 2.加强院级班子领导能力建设。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高层管理队伍,部分是公办院校退休的管理者,更有很大部分是高校出资者的家族成员,缺乏对于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深入了解;部分领导者的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欠缺,有着各自为政的打工心态,缺少主人翁责任感,近年来,因为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民办高校陷入生存危局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更为理性。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校领导的基本能力要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一是提高校领导的素质,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思想解放,能够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二是转变现代大学的管理理念,尊重教育规律,提高管理水平和治校能力,擅于经营大学;三是提高校领导的领导能力,增强对学校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把学院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把教学质量当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3.强化内部管理。民办院校很多制度成为摆设、流于形式。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起精干高效、运营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挖掘自身在管理上的潜力,实现办学的高效益、高效率。 首先,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按章办事,规范运作,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强化民主监督、增强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落实制度管理,避免“人治”现象,提高执行力和管理效率。 其次,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主体是教师,只有重视教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发展才有希望。一是搭建教师实现自我的平台,营造大学的学术氛围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环境。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培养教师的归属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二是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理解教师,尊重教师,服务于教师,使他们有稳定感、安全感、自豪感,激发他们的事业心、使命感。 第三,实行岗位责任制。一是规划人力资源,合理设置机构,科学设立岗位,不养闲人;二是建立亲属回避制度。董事会及各级领导不安排亲戚朋友进学校,决策机构组成人员、人事和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更要实行亲属回避制度。三是实行真正的岗位聘任制,责权利相统一。公开、公平、公正地竞聘岗位,使能者有其位,庸者无其岗。明确岗位职责与权利,逐级问责,确保责任到人,人人忠于职守,下级服从上级。 第四,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提拔任用干部不仅要求学历、资历、能力,更要注重综合素质和思想品质,要规范选拔程序,严格按部门意见、人事考察、分管校长意见、校长办公会研究的任用程序,校级领导成员对拟提拔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制。最后,要避免人事任免过程中的任人唯亲、排除异己等非正常现象,营造健康、积极、公平的竞争氛围和人事任免机制。 第五,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的战略目标是面向未来,提高教职员工的绩效。一是行政系列应与教师系列分开,采用不同的考核指标和标准,指标必须明确,标准尽可能量化,可操作性强,考核结果能够反映教职工的真实情况;二是考核中及时与被考核对象沟通,指出其优缺点,帮助其成长;三是规范考核程序,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杜绝暗箱操作;四是考核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对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坚决予以辞退。 第六,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大多数的院(系)级教学单位有责无权,对于专任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在聘用、考核、辞退等方面没有人事建议权,缺乏经费、办事程序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积极性。因此,推行校院(系)两级管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提高办学积极性和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有利于管理的优化,促进宏观管理和中观管理的确立与实施。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由于很多政策层面的问题,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困难。要想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首先,学校要制定人才战略规划。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及专业布局,确定师资需求层次和数量,概算离职率,及时补充并确定补充途径,避免盲目扩充。 其次,统筹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是根据学科建设需要,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二是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坚决杜绝人情风、关系网,避免日后的拉帮结派和为以后的改革创新埋下隐患;三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科研条件,坚持“事业吸引人、感情留住人”的原则,做到人尽其才。 第三,科学设计教师培养体系。很多民办高校缺乏人才培养意识,重引进轻培养,不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开展灵活多样的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视,从而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特别是对事业心强、有发展后劲的中青年教师,更应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稳定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水平。 5.强化办学特色。质量、效益和特色是办学者追求的共同目标,特色出竞争力,质量是生命力,未来的教育竞争必将是特色的竞争和质量的竞争。特色就是优势所在、竞争力所在,有特色的高校才能被社会认可,才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首先,实施“错位”发展战略。选择独立的办学方向,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公办高校的“弱项”为突破口,将其变为自身的“强项”,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取得竞争的成功。 其次,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二是实行学分制,全面推进个性化培养。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过程,鼓励学生追逐兴趣爱好,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围绕成人成才教育,激发学生潜能,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具有职业迁移能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民办高校必须适应社会需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为国家、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一是开展有特色的科研,突显人才高地的优势;二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赢得社会对学校的支持;三是把服务社会的理念融入课堂和专业,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意识行为当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开展志愿服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五是全方位参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开展辅助教育培训、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三、结束语 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法律法规的保障、机制的完善、管理的规范等方面与国外民办高等教育还有很大差距,民办高校要加强自律、提升内涵,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确保民办高等教育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通过内因与外因的结合,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的民办高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试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 公平 效率 [论文摘要] 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面临着诸如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等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是最迫切、最亟待解决的难题,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热点。本文对有关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并对处理二者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公平与效率是高等教育追求的两大目标,是教育史上永恒的话题。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一直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两难抉择。笔者基于“中国知网”五种数据库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谈论焦点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及对二者关系的处理方面。 一、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的回顾 对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学术界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进行了研究。 1.基于理论视角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是对立说。此意见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交替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存在着资源需求冲突。提高高等教育公平水平,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必然要求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而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当前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公平与效率就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冲突;二是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存在着资源配置方式的冲突。一定时期,政府和社会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投入是有限的。按照公平的一般原则,应不分类型、层次、地区地在各种高等教育机构间平均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以使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都能平等地占有高等教育资源。但这样资源配置,又会使优质教育资源因得不到必要的重点支持而失去快速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而水平较低的高等教育机构却因“公平”而得到长期“保护”。按照效率一般原则,在资源配置上应加大向优质教育机构的政策倾斜,但这又进一步拉大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获得资源能力的差距,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现象。 二是统一说。此意见认为,效率和公平在本质上是统一一致的。效率提高有助于机会增加从而促进公平实现,社会公平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当人们亲身感受到公平后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关心他人互相帮助,从而会产生巨大的效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价值追求是公平,通过效率不断提高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 三是分立说。此意见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追求公平并不必然牺牲效率,追求效率也并不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公平与效率发生矛盾原因多由人们认识上的误区造成。高等教育领域公平与效率并非一对矛盾,其一,讨论层面不同。高等教育领域中公平主要是在社会学层面上谈,而高等教育效率主要是在经济学层面上谈;其二,影响因素来源不一。影响高等教育效率因素主要来自高校内部,而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则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外部。 笔者认为,在理解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时不应简单视为对立关系,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1)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效率的方向与目的。提高高等教育效率,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同时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高等教育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为高等教育效率提高指明了方向,也是高等教育效率的目的。 (2)高等教育效率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和手段。教育是纯公共产品的理念导致教育由政府垄断供给,而财政不足必然出现教育供求资源配置失衡。从“教育服务产品”来看,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一个人接受教育必然排斥他人接受教育。 2.基于实践视角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从实践角度即实践中如何处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论。一些学者指出,在教育资源有限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矛盾是存在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对改革与发展问题一般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优先”也应当“适度”,首先,要“兼顾”而不是不顾,效率优先要兼顾公平。其次,要根据进程及时调整政策。政策调整不仅是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而且是为了寻求更高层次上公平。 第二,公平优先论。一些学者认为,无论从实施《教育法》依法办教育角度出发,还是基于社会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这一教育的基本目标,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公平应始终是我们在制定高等教育政策时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第三,效率与公平的兼顾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政策导向正确调节有利,就能够使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产生共生效应,达到二者兼顾目的,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得以共生,存在着三个主要基本条件:一是市场成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二是政府成为促进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共生助推装置;三是高等学校自我规范成为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共生的重要条件。 第四,分层认识论。有的学者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不同层面上分别对处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进行探讨。宏观层面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以国家整体教育事业为背景,将高等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中,探讨有限资源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之间的分配问题。即高等教育应该占有多少资源是公平的,是符合整个教育事业有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在宏观层面上,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在中观层面的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以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为背景,针对高等教育领域内而言,所指问题主要涉及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如何利用和配置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需求,才符合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效率与公平”在中观层面上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微观层面的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不再涉及教育资源配置,而是具体到高校的管理教学过程。在微观层面“公平优先”是应该的选择,而效率是兼顾还是同时达到高效有赖于学校具体改革方法和管理以及教学技术。 上述观点可看到,对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教育追求的是高层次公平和效率,只要效率不要公平或只要公平不要效率都不是社会主义。当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发生矛盾时,为实现公平而置效率于不顾或为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都是不可行的,在处理二者关系时,我们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应政策。 二、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中的不足 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文献总结,笔者发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如下方面的一些不足: 1.实证研究不够 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探讨多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若不知道我国高等教育效率和公平现状,提出的观点又怎能有说服力?对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讨,但是作为一个现实问题理论探讨需要以实证研究为依托,这样提出的观点才经得起推敲。 2.研究未能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特点 探讨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需要从高等教育中具体问题出发,而且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效率和公平。 3.高等教育效率研究不足 在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中,关注公平问题较多,而对高等教育效率问题关注研究不够,要重视研究和提高高等教育效率问题。因为一方面,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对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功能有着强烈呼唤。加强效率研究用有限教育资源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创造更多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研究过分偏向经济学视角 关于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相互关系,在高等教育领域内争议颇多,原因是大家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最重要原因,还是对公平和效率两个术语内涵的不同理解甚至是误读,笼统地谈公平和效率不可能有个确定的内涵。高等教育公平应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同样其效率也应包括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因此,只有从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对公平和效率进行考察,才能澄清两者关系不能偏废其一。 5.把握二者关系时过分强调绝对性 高等教育公平只能是一种相对公平,但多数研究对二者都侧重于绝对性,因此导致二者完全对立。事实上,因为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公共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一种弱相关关系。 三、总结 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不论是探讨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本身,还是探讨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现状,最终目的都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二者关系时,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1.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问题上,我们更应重视统一的方面力求缓和矛盾 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不是简单对立关系,二者处于一种动态均衡状态,我们应用联系、发展、辩证观点来分析认识二者关系,并把这种复杂关系作为制定教育政策制度的合理性支柱和现实基础,同时,从影响二者诸多因素出发动员社会各届多角度、多途径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实现。 2.与经济领域不同,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有其自身特殊性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教育机会应是一种“赠予性机会”,义务教育演变成追求效率的阶段是完全背离义务教育宗旨。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应坚持公平第一的价值标准。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中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机会是要靠个体自身努力和能力争取来竞争性机会,也就是说,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至少应并重,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事业健康、有序、高效、和谐发展。 3.义务教育效率对高等教育效率影响不容忽视 初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其是基础性、普通性和理论性教育,具有周期长特点社会功能具有明显迟效性。办教育绝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是不符合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义务教育的效率就没有高等教育的效率,也没有整个教育的效率。 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学者们的观点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制度作基础。我国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结合实际,特别是在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前提下,我们要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山西高等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实证研究 提要高校教学服务质量是高校教学服务特性满足学生需求的程度,是高校学生在接触教学服务的真实瞬间对于服务水平的感知。高校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价包括高校教学设施、高校教职员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教学实践四个维度、17个指标。我们使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到山西省的几所高校做了调查,用spss17.0软件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山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服务 一、研究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由高校最终的根本使命所决定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有了教学基础,才能进而发展科研与服务,并不断促进这两大功能的培养和发挥。 然而,近年来在山西省高校中出现了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高校之间层次相同,面对的政策环境、师资状况、硬件条件等客观因素不相上下,但是在教学质量上却存在较大的悬殊。高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问题会影响高校输出的人才的质量,进而影响科教兴国的战略,同时也会影响社会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因此,本文将学校管理、师资、学生认知和教学硬件设施作为因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研设计 1、调查问卷的设计。高校教学服务质量是高校教学服务特性满足学生需求的程度,是高校学生在接触教学服务的真实瞬间对于服务水平的感知。它是一个多维概念,也就是说高校教学服务质量包括多个要素的感知。在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之后,我们提出了研究初案,经过调查后最终定稿。在问卷中设计了17个问题,直接测量了高校教学整体服务质量。问卷采用了李科特尺度法,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 2、调查对象。高校扩招政策推行后,山西的高校招生人数迅速扩大,高校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场地、实验室及其他设施没有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增长;教师教学工作量增大,教师的科研和进修相应减少;大班集中授课,师生交流减少;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和社会需求的不对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着山西高校教学服务的质量。已知山西省主要代表高校为老八所,因此我们调查的对象主要在这几所学校里展开。我们通过分层抽样,一所211学校(太原理工大学),两所综合性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一所文科性大学(山西财经大学)。 3、调查方法。2010年6月,通过随机抽样将调查问卷发放给4所高校的在校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每所高校50份问卷,平均回收率为99%。 三、数据分析 1、因子分析。本研究用spss1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kmo样本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kaiser给出了一个kmo的标准:0.9 2、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模型。运用spss17.0软件设置factor analysis的scores选项的regression(回归因子得分),根据回归算法计算出来以上的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因子得分函数模型: f1=0.081x1+0.079x2+0.138x3-0.044x4+0.013x5+…+0.078x16-0.092x17f2=0.012x1+0.014x2-0.129x3+0.265x4+0.160x5+…+0.023x16+0.0335x17f3=-0.019x1+0.005x2-0.007x3-0.004x4-0.018x5+…-0.049x16-0.132x17 注:xi表示17个因子(评价指标)对应的期望值。 将对应的均值分别代入以上函数模型中,可以得到: f1=2.42 f2=2.64 f3=3.99 本次调查采用了李克特五分制的尺度法:5分为a,4分为b,3分为c,2分为d,1分为e。a代表非常好,b代表比较好,c代表一般,d代表比较差,e代表非常差。 第一个因子(即f1)得分为2.42,表示q3、q13、q14等指标比较差。 第二个因子(即f2)得分为2.64,表示q10、q12、q17等指标比较差。 第三个因子(即f3)得分为3.99,表示q11、q15等指标比较好。 四、教学服务质量研究结论提升策略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发现十多年来的高等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具有以下特点: 1、重科研,轻教学。政府主导教学工作评估和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工作中,其给予权威评估结论往往依据学校的科研成果,其中教师职称的评定也往往依据教师的科研成果。久而久之,学校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工作作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教学研究的盲区,以致于最后形成了“大学教师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的教学”的说法。 2、高校教学服务质量建设外发型。高校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估和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高校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估和建设应内外部力量相结合,相互作用,但是在教学质量建设中,中央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却起到了主导作用。如此以来,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估和建设行动往往只是行政命令驱动的结果。高校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缺乏评估和改善教学服务质量的主动行为和自觉意识。 3、“教、学”脱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呈现者和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服务的接受者。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和学生是直接关系教学服务质量的最核心的因素。但是,自扩招以来,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比率的降低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减少,从而影响了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最终影响教学服务的质量。 4、一对多教学质量评估。这里的“一”是指一个山西省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多”则指山西省各大高校。教育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对各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而山西省内各大高校之间缺乏自身教学服务质量建设的沟通与交流。 5、基础教育设施不完善。在扩招政策执行的十年中,教育体制改变,学校缺乏经费,导致基础硬件设施落后,更新速度不能满足教学活动日益增长的需求。 6、“理论联系实际”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情况。在学校,学生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在于实践活动(学校实践和企业实践)。但是,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实践环节不突出,有待完善。 五、教学服务提升策略 针对山西省高校教学服务质量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教学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1、了解学生学习期望和需求。通过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和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如学校论坛),了解学生求知需求及期望;时刻关注学生抱怨,找出原因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消除抱怨。 2、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实施。实践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学校不仅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学校也要搭建实践活动的桥梁,通过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建立各学科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践创造有利的条件。 3、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我们应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教育的重要制度。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把学生参与教授科研项目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来抓,使学生参与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活动当中。 4、完善教学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单纯行政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手段不能体现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我们需要将“外发型”的教育质量评估转型为“内发型”的教学服务质量建设,使学生、教师、企业以及社会成为教学服务质量评估与建设的主角。我们要使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在高校教学服务质量建设中共同作用,优势补充,使内外部考核相结合。 同时,山西省各高校联合成立高校教学服务质量保障机构,机构人员由各高校教师担任,督促各校教学服务质量建设及其相关的交流合作。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浅谈社会分层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社会分层 高等教育 公平 【论文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与人在社会财富占有量和占有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定差异,社会分层现象日益明显,从而影响了教育公平。本文从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等方面论述了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阶层分化尤为明显,各阶层在资源占有和生活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显著,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形成。在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不同社会阶层在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对子女的教育需求和看法也就不同,造成子女在教育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并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公平,这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的内涵 社会分层理论是西方社会学家用来描述社会结构或社会不平等的一种理论。所谓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属性,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的过程与现象,是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1]。最早提出社会分层观点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三重标准的分层方法,即财富、威望、权力“三位一体”学说,并把它们分别作为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和政治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不论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社会分层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有了分层也就意味着社会是存在不平等的,而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社会分层就是制度化了的社会不平等体系。[2] 教育公平是与社会公平的观念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理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应包括以下内涵:(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展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两个基本要素,这里主要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指能力相同的人,不论其种族、性别等都有相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2)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紧密联系,它是指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不论其家庭背景、个人出身,都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3)教育公平与国家制度、政策安排相关,是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原则。(4)教育公平与特定的时代相关,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追求低层次的机会公平向追求高层次的结果公平演进的历史进程。具体到本文研究的高等教育公平,应是指高等教育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所调整的是社会成员在获取高等教育产品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利益关系,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二、社会分层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一)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影响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主要指的是起点公平。高等教育起点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最基本、最明显的标志。目前我国在任何人都拥有上大学权利的同时,因为各个阶层间巨大的差异,造成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并不均等,这可从不同阶层在升学自我期望方面的差异与升学报考率、录取率等方面得到佐证。经济、知识、信息方面的差异,反映在高考分数估计和志愿填报上,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家庭子女和农村家庭子女趋于保守、盲目,在选择学校类型时,他们重点考虑的是费用便宜、对学生有优惠政策的高校。而富有阶层的兴趣已不在其子女所享有的教育机会本身,他们在争取教育机会方面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他们追求的是教育的“品位”及其学校的声望、师资、设施,更多地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高校、综合类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 (二)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 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选择上及校园学习、生活中。但是,来自前一阶段的影响,还会直接延及下一个阶段。农村贫困考生受到经济、文化、社会资源上的缺乏,往往倾向于报考一所录取机会大的学校,所谓的院校、专业选择反而是其次的,在他们看来,无所谓兴趣爱好,只要有学上就行。有调查显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专业实际录取是不均等的,农村考生人读排名在前的专业只为一般专业,城镇考生人读的前五名专业均为社会热门专业,而且入读这些热门专业的城镇学生平均分数要低于农村考生,各个专业城镇学生录取人数、百分比均高于农村考生。[3] (三)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学业成就公平的影响 起点的不公平影响到过程的不公平,进而是结果(学业成就)的不公平。毕业时用人单位的关注点已转移到重点大学文凭,转移到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管理、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上面。农村学生正是由于先天缺乏培育,大学期间缺乏锻炼,再加上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关系社会”找工作,又受到社会资本因素的影响,择业时自然处于劣势。高社会地位的家庭可以更为成功地把子女所受的高等教育转换为高的职业地位。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同,反映的正是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在当前社会中的地位差异。 三、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实现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对策 一是建立以教育公平为导向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程序,把国家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实现目标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逐步建立健全一种以公平为导向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细化高等教育公平的内容,增强高等教育公平的可操作性。二是均衡配置初、中等教育阶段的资源。贯彻教育均衡化的方针,对中小学实行公平的财政政策,制订科学合理的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在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努力缩小学校差距,以帮助落后学校尽快改善教育条件。三是对弱势群体探索进行“中学后教育的早期干预”项目。美国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施这一项目。[4]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在学生儿童、少年时就培养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理想和抱负,使家庭尽力为孩子进入大学作好学业、心理等方面的准备;高等学校为学生和家长全面提供有关大学专业、课程、资助、就业等等的咨询,强化目标学生的升学力。 (二)实现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对策 一是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我国教育财政投入长期在3%左右徘徊,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也没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规定的4%的目标。[5]政府作为教育发展的首要责任者,应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并建立教育经费正常增长机制。二是不断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提出资助需求的学生建立其家庭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把有限的资助真正给予最困难的学生;加大学生资助的力度,使“奖、助、贷、勤、补、减”满足大多数贫困生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贷款额,延长贷款还款年限,畅通贷款渠道。三是采取宽松的学籍管理制度。高校学籍管理应该增强灵活性,弹性管理,给学生跨系、跨校选课的自由和转专业、转系、转校以及延期入学、中途休学打工挣钱的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方便和帮助。 (三)实现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对策 一是积极提供就业帮助。政府应该积极制定促进贫困生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的法规和优惠政策,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贫困学生降低求职成本,做好就业推荐。二是完善就业保障的法律制度。政府应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在全社会营造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就业环境,避免和杜绝就业歧视。三是构建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政府和高校可以积极探索不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阶段、系统间的衔接和沟通,构建开放式、富有弹性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教育的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把子女的成才、家庭的幸福、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子女的教育上。那些贫困的家庭,更是竭尽全力,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贫穷的命运、困苦的境遇。目前我国的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只有正视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保障高等教育公平、公正,才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关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探析 论文摘要: 厘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前提,是获得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科学结论的保障。目前,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逐渐增多,但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基础、原则等基本问题仍然认识模糊。从本质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的研究,是相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其他学科方法的研究,是对高等教育同一问题运用两门以上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一定要有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和高等教育学之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基础。进行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必须遵循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现象与规律相结合、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教育学研究方法 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迫切需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现代高等教育也不例外。近年来,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逐渐增多,但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基础、原则等基本问题仍然认识模糊。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在相关的两本代表性著作——伯顿•克拉克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与潘懋元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均找不到相应的定义。伯顿•克拉克教授和潘懋元教授分别组织专家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科学、文化学等角度对高等教育的不同侧面展开分散研究,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成书,所得成果是一个多质性的结论,尚未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对方法论认识的含混不清阻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进程,妨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科学结论的获得。推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快速发展,厘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原则等基本问题必要且迫切。 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 伯顿•克拉克认为,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在探索高等教育复杂现实的过程中,求助于若干关系相近的学科和它们所提出与运用的一些观点有很大好处。潘懋元教授也认为,从某一门学科的观点考察高等教育,只能看到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只有把多门学科观点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比较分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然而,开展多学科研究,首先必须弄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概念和内涵。正如韦伯所言:“对概念的入门性讨论尽管难免会显得抽象,并因而给人以远离现实之感,但却几乎是不能省略的。” 就本质而言,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指高等教育研究者或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问题与现象、改革与发展、完善与趋势的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涵: (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的研究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是高等教育而不是其他学科或领域,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仅是研究高等教育的方法凭借。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目的是为了从新的视角、维度来考察、分析和认识高等教育,认清问题和现象的来龙去脉,逼近高等教育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弊端和困惑。 (二)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相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其他学科方法的研究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承袭并光大了教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形成了凸显高等教育特色的调查、实验、访问、演绎等方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不再是运用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开展的研究,而是运用与其不同的别的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深深地打上了异己学科的方法论烙印,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三)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同一问题运用两门以上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 中国古语曰:一人为单,二人为从,三人为众。按照汉语习惯,两个以上才能称“多”。既然是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那么涉及的学科至少应在两门以上。如果仅仅运用一门异己学科的理论分析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单一学科视域的观照研究,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如果运用两门异己学科理论分析同一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不同学科视域的比较研究,也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如果运用两门异己学科理论分析不同的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不同学科视域的高等教育观点展示,更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应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同一问题,运用3门及以上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专门研究。 二、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内部在职人员和在读学生队伍的日益壮大,高等教育外部熟知和关注高等 教育发展的公众也日益增多。然而,无论内部学者还是外部人士,并非每个人都能开展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既要懂得高等教育,又要通晓所运用的学科。 (一)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 高等教育学以“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逻辑起点,是关于高等教育目的、原则、规律、途径、专业、课程、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系统化学问,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必须具备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只有掌握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研究者才能明晰高等教育专业和专业教育的内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才能把握大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认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等。否则,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就会在高等教育“教与学”的基本论述上飘忽不定,犯下低级可笑的错误,影响正确研究结论的推导。 (二) 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哲学是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等基本问题的系统思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高等教育哲学是关于高等教育本质、渊源和发展的学识与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本真和走向的追问与剖析。研究者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应懂得高等教育,具有较为深厚的高等教育哲学修养,能够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作深入思考。哲学使人智慧而深邃,对高等教育哲学的把握程度决定着研究者的思考方向,影响着研究者的研究前景。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仅有百余年历史,高等教育哲学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学者和管理者还较少,具备良好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和管理者更少。以大学校长为例,我国高校领导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且多为理工科。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等2002年对我国高校校长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校长中理工科出身的高达65%。由于大多缺乏人文社科教育,没有进行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理论学习,我国高校领导普遍存在着高等教育哲学素养不足的缺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治理大学的思维、眼光和行为。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亦是如此,只有主动加强高等教育哲学修养,才能弥补这一学识缺憾。 (三) 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的研究,所以,研究者在懂得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研究工具——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这种“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不仅仅指学习和了解一种理论及方法的内容与应用,而且包括学习和了解这一理论及方法产生的背景与渊源、跟其他理论及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与作用、自身的优势与存在的局限等。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研究工具,研究者才能准确运用这一工具,既不夸大其辞,艰涩隐晦,也不贬低其功,蜻蜓点水,而做到收发有度,恰到好处。不同学者从单个或者多个学科观点出发分别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研究为后期的集体研究和整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研究目的在于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解读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个人很难对自己学科专业之外的其他及其以上学科理论和方法有较为深透的把握,这就增加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难度。如果研究者对学科理论和方法“只知皮毛”就运用其开展研究,难免有疏漏和欠妥之处,这也正是当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深化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亟须加强兼修和稳固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三、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原则 每门学科、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视野,衍生出内在的逻辑和机理,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和判断定式。在多学科共同研究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用学科的特长和偏见势必杂糅相陈,良莠并见。因此,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需要遵循内外一致、互促共进的系列原则。 (一) 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研究者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观察与透视,是学者站在局外对局内情况的?望与评点。这种局外观察既有居高临下、旁观者清的优势,也可能存在不明内里、妄言乱语的偏颇。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的确需要从社会大系统发展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的问题和走向。然而,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又具有自身个体的特殊性,在产生、形成和成长过程中造就了自我特质,这种特质需要遵从、维护、适应和推动,否则,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将会被逐渐扼杀。从科学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出发,研究者必须遵循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的原则。研究中,研究者既要从异己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出发考察高等教育的现象与问题,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特质,从高等教育自身的积淀、生存、瓶颈和突破出发,审慎思考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发展方向和解决之道。 (二) 现象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一般都有较广的知识面,深谙多门学科,但在精深程度上往往钻研不够。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就现象论现象,就问题论问题,很难深入其里。由于只看到局部和表象,研究者极容易按照所用学科的思维习惯和定势对现象下结论、判趋势,从而陷入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相悖的泥潭。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要遵循现象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规律有很多,通常可以将其分为外适规律、个适规律和内适规律3类。外适规律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个适规律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内适规律则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自身文化、结构、功能、要素等的发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将高等教育现象与高等教育规律有机结合,才能确保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三) 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大凡研究方法都有相应的理论基础,是理论指导下的方法,有较为详细的理论阐释和说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主要是研究者对异己学科方法的运用,但一定要与该方法产生及发展的理论相结合。如果研究者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仅仅运用异己学科方法进行分析,根本不考虑或较少联系这种方法的系统理论,那么,他就不能将这种方法发挥到极致,只会获得干巴巴的结论,而不知结论获得的所以然,甚至会误用方法,张冠李戴,推演出错误结论。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研究者只有将方法与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明白这种方法的优劣长短,才能选择适切的方法分析相应的现象和问题,才能在应用方法中糅合理论加以剖析,使方法达到科学化。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浅析基于ISO90O0认证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认证 is09000标准 论文摘要:质量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目标、程序,合理建构质量认证体系的基本维度,对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质量认证: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iso9000作为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质量管理、质量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等有关质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导外部质量保证和内部质量管理两种不同环境的质量体系的运行。与传统的质量控制制度相比,iso9000的优势在于它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预防上,深入探索了质量要求的实现途径.把达成质量标准的各道工序要求都制成了初步的规章制度。is09000认证既是组织的隐性资产,更是组织的声誉象征。 (一)实施is09000认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规模和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大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到2010年,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口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当规模迅速扩大时,质量往往成为次优目标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规模发展的现象。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评估、评价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但质量监控、保障和管理的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缺应有的动力机制、评估权力体制失衡、评估标准和方法科学性不强等.都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iso认证技术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主体更新质量规定、树立质量意识、营造质量文化,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改善和绩效的提高。 (二)实施is09000认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iso90o0认证技术对高校的管理将会带来三大突破。一是思想观念的突破,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面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二是管理模式的突破。国际通用的is09000所需树立的管理模式特点强调将管理视为过程控制。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三是评估标准的突破。iso9000认证详细、全面、定量的指标标准体系.为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成为衡量改革成败和创新成效的一个基本尺度。iso9000认证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念支撑、方法基础和评价标准,是顺利完成改革的必要条件。 (三)实施is09000认证。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 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系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国门的提速器。目前,我国已经有1o余所学校通过了iso9000认证。在高等教育领域,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走在前面]。我国高等教育走进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应该立足本土文化,着力在认证机构的独立性、认证标准的多元性、认证关系的协调性等方面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规范体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 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在追求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教育服务信誉的同时。必须考虑教育服务购买者和消费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需要考虑培养对象、办学定位、师资水平、政府导向、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程度不同,基本国情不同,教育宗旨和制度不同,在教育质量认证目标上也是有差别的。 美国学者威廉·赛尔顿在《质量认证:高等教育标准之争》中概括了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5项功能;即刺激大学及专业进行自我鉴定,加强规划;通过专家评估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其质量标准;建立自主和自愿基础上的自我监督机制:帮助学校和专业提高资源意识和顾客意识;通过确保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合格的毕业生以保护公众利益。欧洲大学联盟将其认证目标概括为:建立共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即大学自治、教育作为社会财富、研究是学习的基础。等等;通过共同接受一定的准则来实现欧洲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相互兼容.以巩固高等教育在知识社会中的作用,使高等教育不断革新和推广;通过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融合以及研究网络的不断凝聚,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对欧洲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可见.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不仅有追求质量改善、促进欧洲高教一体化的目的,还隐含着传播欧洲高等教育文化的重任。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程以及全面参与的管理,达到追求卓越、持续改进和顾客满意的目的,具体可以作如下分解:一是将质量的持续性改善作为目标,拟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与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相衔接;二是培育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软环境;三是推进我国高等学校之间的学分互换以及与国外高等学校的学分转换:四是宣传先进办学经验,促进国际高等教育交流。 三、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运作程序 计划决策。计划决策主要是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制定改进的目标,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教育服务的质量问题。可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问得到的信息。应用统计计算的方法和技术来了解质量问题:也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与设立的参照物的对比,寻找自己的质量差距和不足等。另外。也可以用较为通用的swot分析法,即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2)分析产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3)找出影响教育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改革措施和计划。计划要具体、切实可行并能预测其效果。计划和措施的拟定要明确5个w(why,where,what,who,when)和1个h(how)。 组织实施。基于is09000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通过预先制定工作流程、执行程序、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要求教职工严格按照规程和规章执行,确保计划的正确实施,实施中如发现新的问题或新情况.应该及时修改计划。 督促检查。根据所制定的质量改进计划,检查质量标准执行的进度和实际执行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一般来说,可以先制定教育质量检查和审核计划,再确定检查程序。在进行督促检查时,要注意切实防止检查督导工作流于形式,避免检查督导过程中的虚化趋向,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查,记录有价值的信息。 评估处理。评估处理主要是检查和评估质量计划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总结经验,巩固成绩。二是把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根据检查结果.对未解决的问题找出原因,转入下一个运作程序之中.作为下一个循环计划制定的资料和依据。 质量管理是沿着“计划决策一组织实施一督促检查一评价处理”这一轨迹而进行的.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周期。质量改进是持续的,不问断的,任何质量的改进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总有或多或少的遗留问题。因此,一个管理周期结束。另一个周期继之开始。但后一个管理周期不是前一个周期的简单更替,而是对以前周期的发展,其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管理周期继承了以前诸管理周期的积极成果,又力图解决前一个周期遗留的问题,并且在新的周期中有所创新,管理效果也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系 is09000认证技术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按照“质量标准一质量指标一质量评估一质量保证”的程序审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新思路。实施iso9000认证,充分发挥其质量管理的功效,必须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的质量标准体系。 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首先要求形成多样化的质量标准,要求教育质量保障途径的选择、手段的采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要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规律、学术规范、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多样化要求等因素.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在质量标准的全面性和特殊性、标准的弹性和刚性等方面进行选择和权衡。质量标准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基本的指标必须齐全,但如果一味追求全面而忽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就无法形成特色.无法形成比较优势。最终必将淹没在国际强势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体系之中。质量标准如果只重视弹性.就可能使质量认证标准随意性加大:而标准刚性太强.又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构建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可以从三方面人手:一是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稳定的同时,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质量标准、质量评估体系与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关系。教育质量分类或者说分层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从高等教育的特点来看.美国的“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是可以从中借鉴分类思路的一种方法。另外,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办学层次、教学科研平台、行政隶属关系等角度都可以对质量分类进行探讨。二是按学科确立质量标准,并据此进行学科的质量保障活动。这种最具有可操作性、最容易见到效果的标准将范围局限在一个学科范围内,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和针对性,但单纯将一个学校作为整体来排名是不够恰当的。三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来明确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论文工作、实习安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等,对各种类型人才从质量标准化方面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保证不同背景、不同需要的人员通过学习,其知识水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都能得到实际提高。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后扩招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在历经10多年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计划生育与人口转型的双重作用使中国高考生源持续下降,而出国留学热、国外高校抢滩、大学生就业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因素进一步加到了高校生源危机,导致教育市场供求关系的逆转。后扩招时代的悄然来临,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大批高校招生不足甚至破产,大量银行呆、坏账出现,大量教职工失业,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如果处理得当,充分利用生源危机给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回归学术本位.引入竞争机制.我们就能够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使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扩招 中国高等教育 生源危机 财务危机 机遇 一、中国高校的后扩招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在经历了近12年的大学扩招以后,各种迹象表明,中国高校的后扩招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虽然,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财务或规模经济方面的考虑依然存在着强烈的扩招冲动,但外部环境的改变已经使中国高等教育不得不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近几年各地方高校愈演愈烈的生源争夺战与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困难是其初步表现。客观外部环境的改变使中国高校扩招不得不走近尾声而进入后扩招时代,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清醒认识后扩招时代的必然性,我们才能摆脱扩招思维定势,在尽力化解后扩招带来的各种挑战,充分抓住后扩招产生的大量机遇的基础上,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首先,后扩招时代的来临是计划生育与中国人口转型的必然结果。中国激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导致的人口转型使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各级学校的生源持续萎缩,最终必然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生源供给。据资料显示,全国小学入学人数在1995年达到2532万人的峰值后就开始出现下降,1998年后开始出现持续大幅度下降,2005年,小学入学人数下降至1672万,随后基本稳定在1700万,此时适龄人口总数还不及1994~1996年波峰状态的70%(见表1)。根据教育年限推断,1998年小学入学人数的大幅下降意味着11年后(7岁~18岁)高考报名人数开始大幅下降。而事实上也是如此,2009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首次大幅下降,接下来2010、2011年高考生源继续下降。根据逻辑推理,小学入学人数大幅下降从1998年~2006年共8年,可以推断中国高考人数持续下降也应该有8年(2009~2017),高校的生源危机可能还会持续6年。鉴于中国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98.5%,义务教育阶段直升,高中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9.2%,考虑到中学后教育分流会进一步加剧,高考报考率提高空间不大,我们基本可以预测,2017年中国高考学生与最高峰2008年之比也应接近70%左右,2008年中国高考人数为1050万,那么2017年中国高考学生可能在730万左右。2010年中国普通高校(不计民办)招生总数已经达到657万,比2009年增长4.4%左右,按照这种速度增长,即使按照100%的录取率(这基本不可能),高校学位从总体上供过于求很快就会到来。 其次,国外高校的教育分流也造成国内高校生源的进一步萎缩,使后扩招时代提前到来。虽然,通过高等教育,国内在校大学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分别为2979万和24.63万),然而,教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教育只会使生源质量、教师整体素质大幅下滑,教育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并带来严重的高校债务压力,其必然结果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下滑。而高校官本位的长期存在,高校长期的垄断与卖方市场地位也使国内高校缺乏改革动力,进一步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质量差距。在近些年权威的世界高校排名中,大陆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前100强,即使是北大、清华也有被港台高校二流化的趋势。国内高等教育的低质量导致大量学子以脚投票,到发达国家寻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这种潮流愈演愈烈,愈来愈低龄化,近几年出国留学人数更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发达国家高校生源、财务危机的加剧,其对中国生源的争夺将更为主动,并可能像纽约大学一样主动在大陆开设分校,抢夺内地生源,使生源争夺白热化。 再次,高弃考率与高辍学率也是后扩招时代来临的主要原因。由于高校脱离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吸收能力,加之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起薪的不断降低与昂贵的大学收费使 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不断降低,导致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放弃高考,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进入投资收益率相对比较高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剧高校生源危机。高等教育的低质量和低投资收益率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准大学生主动放弃高校学习机会,以前这种情况只在一些独立学院、二本院校出现,但现在即使是武汉大学这样内地排名前10的高校也出现了数量不小的弃读学生。即使是在校生,也由于以上原因,每年放弃学业、中途辍学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使高校生源危机日益严重,导致学生与高校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 正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内地人口结构转型以及高校大扩招后遗症的综合作用使中国高校的后扩招时代提前到来,它将对既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产生巨大的冲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后扩招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领域与所有其他行业一样,保持垄断和卖方市场地位对于供给方是有利的,垄断的破除和卖方市场地位的逆转会对供给方造成很大损失。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的开放,国外高校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外、港澳地区高校在内地登陆建立分校,内地高校的高等教育垄断地位正逐渐被打破,而过度扩张和生源持续减少导致的生源危机进一步逆转了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使买方市场出现,导致内地高校处于严重不利的博弈地位。不仅如此,大扩招时代留下的严重后遗症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教育竞争的加剧而恶化,可能会对一些高校造成致命打击。 1.生源危机。后扩招时代最明显、最大的冲击就是大学继续扩招与生源持续减少产生的生源危机。当然,不同档次高校面临的生源危机程度存在着差别,从当前来看,首先受冲击的是一些三本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廊坊大学城的衰落、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倒闭、上海经贸学院的破产只是冰山一角,高考生源拐点才刚刚开始。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虽然没有倒闭,但已经处于生源严重不足的境地,随着生源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这些高校极有可能倒闭;一些二本院校由于升格时间不长,师资力量薄弱,品牌效应比较差,招生也日益困难。2010年山东省本科二批第二志愿投档结束后,有45所院校的文科专业、47所院校的理科专业出现了“零投档”,估计今后这种情况将更为普遍。即使像武汉大学这样的重点高校,有些专业也遭遇弃读,某些专业的弃读率还比较高。可以预见,随着高考生源的继续下降,生源危机将进一步恶化,将会有更多的高校面临倒闭、停招的命运,大量教师将下岗、转岗,大量教育资源将被闲置、浪费,一些依赖于高校师生消费的社区将衰落,大量银行贷款可能难以收回变成呆账、死账,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酿成激烈的社会冲突。 2.财务危机。在高等教育中,由于政府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各高校的财务压力非常大,而各地豪华大学城,各大学豪华新校区的建设进一步加重了高校的资金压力。为了缓解财务危机,各高校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学生学费,扩大招生数量增加学校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向银行大量贷款弥补建设资金缺口。由于缺乏硬预算约束,很多高校过度融资,深陷债务泥潭,即使像吉林大学、南昌大学这样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也难以幸免。然而,高校债务风险的不断增大已经引起银行警惕,很多高校被列入贷款黑名单,通过银行继续融资的路基本断绝。学费的增长也受到学生承受力的限制、政府的管制,现在基本保持稳定,唯一可行的是不断扩大招生数量,提高学费总收入。从统计资料上看,地方普通高校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学校财务对学费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学费占教育总经费的平均比例由1997年的18.6%一路上升到2005年的40.6%。如果扩招停止甚至出现招生数量的大幅下降.对学费收入的严重依赖必然导致一些地方高校爆发严重的财务危机,日常运转困难,更不要说还银行的利息、本金。因此,对于很大部分的地方高校来说,生源危机引发的财务危机可能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它将导致人才流失,工资拖欠,基础设施老化,教学质量下降,生源进一步的萎缩,最终使这些高校陷入恶性循环直至倒闭。 3.教育质量危机。由于高校的扩招冲动与高考生源数量下降的相互作用,高考录取率可能会持续上升。鉴于当前中国高考录取比例已经接近70%,生源总量还将持续下降多年,理论上未来中国的高考录取率可能达到100%,但考虑到大学文凭的急剧贬值,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弃考率和弃学率的进一步上升,高考录取率应该达不到100%。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考分数线会进一步大副下降,在理论上甚至可以降到o分,大量不符合要求的生源进入高校必然从总体上进一步降低高等教育质量,而生源减少导致很多高校财务危机的持续恶化,教师福利待遇的降低,又导致大量优秀 教师的离职,教师整体素质的下降,财务危机也使教学设施难以得到维护,图书更新困难,教学、实验器材短缺,也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使生源危机进一步加重,并形成恶性循环。 4.办学成本提高。由于高等教育领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供给超过需求,为招到足够数量的学生,很多高校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吸引、招揽新生,并提供更好的服务来留住学生,这些都增加了办学成本。而生源的减少也导致大量同定资产闲置,教育设施的浪费。一些专业的学生过少使教学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失,教育设备利用不充分。教师过剩也导致教师转岗、安置费大增,教师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也提高了办学成本,降低了办学效率。 三、后扩招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然而,后扩招时代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只要制定有效措施化解这些挑战,并充分利用生源减少带来的机遇打破高等教育领域的垄断,推动高等教育内部的竞争和改革,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结构,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减少由高等教育造成的高等教育过度超前发展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浪费,我们就能使中国高等教育回归正轨,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层次看,政府应该利用高校生源危机进一步推进高校体制改革,打破高等教育领域的垄断,通过高等教育内部的竞争实现高校之间、高校教师之间的优胜劣汰,使长期以来阻力重重的高校课程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人事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专业结构调整、岗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制落到实处。只有激发高校之间的竞争,我们才能够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高校真正的市场化变革必然会导致一些专业的消失,一些教育质量低下、办学成本过高的高校倒闭,一些不适应社会需要、专业技能较差、不称职的高校教职工的解聘。但这是必要的阵痛,我们不应该以社会和谐为由压制变革,阻止资源的优胜劣汰、优化配置,错失高等教育变革的良机,因为只有变革才能够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率,实现高等教育的凤凰涅??。当然,对于那些因为系部被撤、学校倒闭、竞争失利而被解聘的教师,我们应提供必要帮助,一些教师可以通过再培训重新进入教师队伍,一些可以转到乡村中小学充实乡村教师队伍,更多的可能需要培训转岗。 政府也有必要重新定位的职能,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半公共品性质和社会功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虽然,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各种性质的高校之间的竞争是保证教育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保证,但是鉴于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教育半公共品性质以及教育在维护机会均等、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方面的重大作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合理干预就显得极有必要。由于高等教育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该提供合理的奖学金、贫困生补助、教育贷款来保证贫困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由于教育可以促进内生性增长,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根据高校创新能力的不同而对高校进行分类并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对于研究型大学,政府应该全额拨款,以保证这些高校集中精力做好研究,培养精英人才。对于教育研究型大学,政府提供一半教育经费,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对这些大学实行一定补贴。对于纯教学型大学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政府只提供30%的教育经费,其他的靠学费、社会服务、捐款来自己补充,允许不同学校存在学费差异,鼓励他们之间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对大学的分类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并每隔五年重新评定,各种类型大学的地位可以变动,以激发高校的竞争意识。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市场化的能力不同,对于一些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展的长线专业,政府有必要通过资金补贴进行扶持,以保证这些专业充足的人才供应。由于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异,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导致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悬殊、高等教育结构严重不合理,这也要求政府高教投资向落后地区、职业教育倾斜,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层次结构更为合理。 从微观层面看,各高校作为竞争主体,要想在严峻的生源竞争中幸存下来,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据美国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有三种比较成功的战略,它们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虽然,高校与企业之间在性质、生产过程、培养目标、最终产品方面差异很大,但两者也有很多共同点,如讲究投资收益率、产品质量、品牌等,因此,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对于高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不同高校来说,由于所处学术地位不同,竞争对象不同,因此,选择的战略就会有很大差别。对于大部分“985”高校来说,由于属于 国家重点投资高校,政府拨款、科研经费比较充裕,大部分处于区域经济中心,教育质量比较高,基本不受生源危机影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国际竞争力下降。这些高校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导致资源分散,优势学科不明显,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规模扩张已经不重要,关键是进一步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并在新兴学科领域获得优势地位。鉴于大部分“985”高校经过合并,优势学科比较分散,学科之间专业壁垒森严,学科渗透困难,聚合效应难以形成,因此,对于它们来说需要必要的收缩,把一些非优势学科、离优势学科比较远的学科放弃或分离,集中资源,依托原有优势学科建立学科集群,形成聚合效应,提高国际竞争力。在这一点上,美国重点高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就是榜样。对于一般“211”高校来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而全导致资源分散,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优势学科难以形成或支持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他们不可能象“985”高校一样拥有充足的资源建立优势学科群,但可以通过差异化战略在某些学科获得一定的国内知名度。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瘦身是当前急务,需要集中有限资源在国内形成一个或几个优势学科。对于其他高校,由于资源有限,基础较差,选择专一化战略比较合适,通过某一个学科,或在某一个专业的突破,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这些高校由于政府拨款少,是扩招的主力,也是瘦身的主要对象,对于一些缺乏吸引力的院系,应该大胆撤并,集中精力于强势学科、专业以及相关学科。在这个方面,南京审计学院、徐州医学院做得不错。还有一些高校可以凸显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优势,如西藏的藏医学院、丽江的旅游学院等等。对于其他既没有优势学科,也没有品牌效应的绝大部分高校来说,成本领先优势也可能是一个好的战略选择,在绝大部分高校陷入财务危机的情况下,那些管理严格、教学成本比较低的高校就有可能坚持下来,并吸引人才,使自身获得发展。 因此,后扩招时代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他将通过无情的生源竞争与财务压力使高校自身不断改革,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激烈竞争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把发展过度的高等教育重新拉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最终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效率与质量,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浅析我国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园林设计既可以遵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也可以借鉴西方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中国景观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景观园林设计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它对世界园林艺术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园林设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要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本文通过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探讨了中国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环保;社区化 1 中国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1.1 传统园林 传统园林是中国原产的,完全按照中国人对自然的一贯态度,即保护而不破坏的原则,在相对自然的地理位置上,以情感的和主观想象或者叫做写意的艺术方式,以风景名胜、官员官邸、有文物保护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寺庙、历史遗迹等为服务对象的景观理论与实践。它在形式上有别于西方的landscape(指从事景观美化或园艺工作), 而更接近于scenery(更强调自然景观)。它的建造指导思想是“虽由人造,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一般区分为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官僚文人和富商大贾们的私家园林两类。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以及乡土材料的精雕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1.2 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指后来由西方传入的,有别于中国原有的传统造园形式,主要采用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对称和几何形状等方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学分析为特征,以现代城市广场、道路、公园和居民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为服务对象,讲究人工改造的造园理论和实践。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其中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不受各种设计风格的影响发挥作用。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自然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居住区园林的名贵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环境,还要具有欣赏画意。 2 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2.1可持续性和生态发展 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曾精辟地道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我们认为结合自然的设计就是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包括在当地寻找灵感和在当地寻找自然的设计元素;也是尊重场地的特点,包括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自然过程与格局。结合自然的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在物质建设之外,结合自然的设计也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审美观,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真实的生态之美以及生态过程之美,并使之成为我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必要元素。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新的清洁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主流。因而,景观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2.2 景观设计逐渐走向社区化 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把项目作为城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考虑,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无论是中国苏州的水乡小镇,北京城曲折幽深的胡同,还是上海热闹的里弄,又或者是安逸的意大利中世纪小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巴黎、伦敦,古今中外好的城市都是由充满活力的街道、广场和城市公共绿地等各种公共空间交织而成的和谐有机体,而不是在割裂中各自为政。因而,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不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的、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未来景观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开发商和社会各相关领域的通力合作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设计师不仅提供图纸,更需要协调各方,参与各种相关咨询、政策制定、施工流程管理、完工后的意见处理和维护建议等服务。 2.3 景观设计正日趋复杂化 随着现代城市功能的不断多元化,人们的审美倾向和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景观设计一方面是在深度上追求产品的精品化、个性化,另一方面是面对复杂的大型综合项目时与更多不同专业的企业合作,拓宽设计的广度。对于设计质量的重视将直接促使设计师在美学上进行大胆创新,大地艺术、工业遗址再生与保护、抽象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各种相关尝试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师将运用各种不同元素和风格,使用工业化带来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为大众所喜爱的新的设计语言。 2.4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要倡导多元宽容精神,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未来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则要弘扬出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积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3 结语 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发展现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人们对历经破坏和久已消失的自然美景和乡村情调,一方面是刻骨铭心地怀念,另一方面又从行动上不顾一切地恢复,这种崇高的愿望加现代化的手段打造出来的景观成就,自然能够代表世界的最高水平。如果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变代表了世界的发展趋势,那么,像西方一样追求自然、朴实、美丽和谐的景观效果,必然也是中国景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浅析我国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园林设计既可以遵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也可以借鉴西方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中国景观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景观园林设计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它对世界园林艺术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园林设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要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本文通过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探讨了中国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环保;社区化 1 中国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1.1 传统园林 传统园林是中国原产的,完全按照中国人对自然的一贯态度,即保护而不破坏的原则,在相对自然的地理位置上,以情感的和主观想象或者叫做写意的艺术方式,以风景名胜、官员官邸、有文物保护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寺庙、历史遗迹等为服务对象的景观理论与实践。它在形式上有别于西方的landscape(指从事景观美化或园艺工作), 而更接近于scenery(更强调自然景观)。它的建造指导思想是“虽由人造,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一般区分为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官僚文人和富商大贾们的私家园林两类。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以及乡土材料的精雕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1.2 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指后来由西方传入的,有别于中国原有的传统造园形式,主要采用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对称和几何形状等方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学分析为特征,以现代城市广场、道路、公园和居民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为服务对象,讲究人工改造的造园理论和实践。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其中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不受各种设计风格的影响发挥作用。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自然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居住区园林的名贵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环境,还要具有欣赏画意。 2 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2.1可持续性和生态发展 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曾精辟地道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我们认为结合自然的设计就是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包括在当地寻找灵感和在当地寻找自然的设计元素;也是尊重场地的特点,包括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自然过程与格局。结合自然的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在物质建设之外,结合自然的设计也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审美观,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真实的生态之美以及生态过程之美,并使之成为我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必要元素。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新的清洁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主流。因而,景观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2.2 景观设计逐渐走向社区化 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把项目作为城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考虑,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无论是中国苏州的水乡小镇,北京城曲折幽深的胡同,还是上海热闹的里弄,又或者是安逸的意大利中世纪小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巴黎、伦敦,古今中外好的城市都是由充满活力的街道、广场和城市公共绿地等各种公共空间交织而成的和谐有机体,而不是在割裂中各自为政。因而,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不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的、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未来景观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开发商和社会各相关领域的通力合作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设计师不仅提供图纸,更需要协调各方,参与各种相关咨询、政策制定、施工流程管理、完工后的意见处理和维护建议等服务。 2.3 景观设计正日趋复杂化 随着现代城市功能的不断多元化,人们的审美倾向和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景观设计一方面是在深度上追求产品的精品化、个性化,另一方面是面对复杂的大型综合项目时与更多不同专业的企业合作,拓宽设计的广度。对于设计质量的重视将直接促使设计师在美学上进行大胆创新,大地艺术、工业遗址再生与保护、抽象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各种相关尝试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师将运用各种不同元素和风格,使用工业化带来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为大众所喜爱的新的设计语言。 2.4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要倡导多元宽容精神,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未来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则要弘扬出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积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3 结语 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发展现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人们对历经破坏和久已消失的自然美景和乡村情调,一方面是刻骨铭心地怀念,另一方面又从行动上不顾一切地恢复,这种崇高的愿望加现代化的手段打造出来的景观成就,自然能够代表世界的最高水平。如果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变代表了世界的发展趋势,那么,像西方一样追求自然、朴实、美丽和谐的景观效果,必然也是中国景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基于建设工程中园林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城市景观是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景色的综合。本文简要概括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原理与现状,分析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缺陷及误区,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为景观设计工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设工程缺陷对策 一、概念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景观这一概念的引入和使用已远远超出它原来定义的范畴,他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学科中形成不同的意义。城市景观则涵盖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至今的名词,在中国古籍中也称“园,囿,苑”等。英美各国称之为“ Garden , Park , Landscape Garden " ,即指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地开辟地貌,结合植物的布置,构成一个供人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和应遵循的理念 城市的概念是循时展的,当今的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更应强调人类聚居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分为人 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 园林构成要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其既可以与山水自然景观融合,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和景观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软化呆板和平滞的建筑 线条、人工形体、质感和气氛。 三、景观设计的现状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大为流行,几乎涵盖了户外造型艺术的全部,大到城市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景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小到雕塑小品、植物配置、水池花坛、铺地栏杆,似乎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的一个标志。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是未来城市 建设中改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必然应用手段。 四、景观设计的误区 1 、行业缺乏规范 ( l )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人美国的称法叫“景观设计” OandscaPe architecture ) ,后来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等等,究竟那种合理,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那就需要建设部有关部门进行审定了。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不仅是职称评定的定位,更是行业中人以一种独立的角色进行景观设计,实现与建筑师、规划师“三 位一体”的密切合作的前提,是行业规范的前提。 (2) 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性强,综合性差。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于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向于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于小品、造型)。就目前来看,就综合以上三种专业,规范明确的教育教学大纲, 与国际接轨,制定规范,实行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规范管理。 ( 3 )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要求,多了灵活性和可塑性,不良后果的责任极小,从而导致各方干预增多。施工的工程资质审核把关不严,个体施工队常以免费或其它灵活的经营形式进人市场。许多大中型项目方案招标不规范,评委的素质令人怀疑。如此形势,景观质量如何保证。 2 .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间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其结果“巨大的经济投人是否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效益? " “这个场所是否真正具备了”档次“的环境条件?”也就成问题了。 3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和人性关注不够 景观设计要重视人的需要和人性关注,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要负很大责任的,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终目标。这种忽略功能而乐道于形式美的手法往往把功能等同于休息凳椅、集散地、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活动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是当然是满足的,其决策者和建设者在赞美声中更是陶醉。这个美丽的误区最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4 .模仿照搬之风盛行 景观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性地专业,它最终以空间景观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于其中的艺术品。同其它艺术一样,如果没有创新,只是单纯模仿抄袭必然导致生命之水的枯竭。创新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个景观环境因其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及设计师的风格而不同。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在设计之前要深刻理解景观环境的意旨,综合协调各种因素才可进行创作、创新。在创新的意识理念指导下才能赋予作品鲜活的形式,创作出有灵魂、有思想、有情趣、有个性、雅俗共赏的作品来。 5 .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以树举例,要想达到理想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都需景观设计师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就更难达到效果了,只有置于现场,才能更灵活的把握素材与环境的关系。 五、关于景观设计的几点构想 1 .调查求细 调查要注重运用创意、设计的理念、设计的内涵,其前提是通过详细的调查将项目的城市背景、市场背景搞清楚。例如:周边环境将来的发展前景能否与项目融合在一起,房地产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城市总体规划方向是怎样的。 2 .方案求值 经过系统设计的方案,必须是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案,很多时候有人误以为好的设计一定要靠很贵的材料、很贵的方案、很贵的处理方法才会有一个好的效果出来,这不是绝对的。好的设计创意对整个方案都会有影响,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案也是很重要的。 3 .设计求远 设计一定要考虑长远,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必须是好项目才行,这对于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定要考虑植物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是什么样子,要把植物的生长情况与将来的效果融合在一起,作为长远的方案。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就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案,它经过很多年的变化达到了永恒的效果。 4 .材料求宜 在铺装材料的运用上要因地制宜,做园林设计,做景观设计,在概念方面要有创新,在植物上面运用的方法要得当,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植物可以利用。 5 .风格求准 每一个项目都希望自己有独立的个性,这需要项目要有自己一套设计语言,这套设计语言跟什么风格和什么主题有关,要根据项目特点而定,通过系统的设计过程,把一些特别的元素通过一些创意的运用和一套设计语言用在项目上。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景观规划与园林设计探讨 摘要: 园林绿化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 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关系到城市景观优美、空气环境和居民生活的质量。因此,彼此的融合和渗透,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将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向,也是两者在改善城市景观、创造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关键词: 园林设计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基本特点 1.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休娱身心的美好体验(感受) ,规划的最终结果以实施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 廊道- 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根据现状自然环境条件,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1. 2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特点 园林绿地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主要素材。尤其是一个城市的机场、车站、主要街道,这些地段的园林建设状况,往往是给新到这个城市人们的第一印象,因此,说园林是城市的大门毫不为过。若以上地段园林绿地装点丰富,绿荫覆盖,花草成片,且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绿化形式,由不同的树木花草构成各异的道路景观,处处郁郁葱葱,花香袭人,给人以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感受,不仅感到这个城市自然、美丽,而且觉得整个城市生机盎然,富有内涵。要想使城市景观做到如此花园式效果,规划中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2. 1宽厚的绿化网络 街道绿化带是城市园林的骨架,其宽度要占街道总宽度的32%以上,并与临街单位的庭院绿化相结合,形成宽厚的绿化网络。这一网络向郊外延伸,与防护林体系相互连通,促进市区与郊外气流的交换,以利于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稀释扩散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提高道路绿化带的生态效应。 1. 2. 2丰富的园林景观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的主要成分,利用植物的色调对比与层次排列,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及季相变化,创造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立体空间艺术。利用文学、绘画的艺术规律,通过植物种植设计,把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并上升为诗情画意,创造主题,创造意境,创造融合自然美、建筑美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形成特色各异的园林景观。创造园林景观,不要抄袭传统园林以建筑为主的套路,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绿化中只能作配角。要因地制宜,因形随势,要保护利用古老树木和自然景观,以适应生活情趣的多样化。 1. 2. 3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现实经济价值,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靠建设园林城市来实现的。园林城市有一个庞大的植物群落,具有吞噬CO2、分泌杀菌素、吸附飘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及改善小气候的巨大能力,使城市形成无污染、无飘尘、无噪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园林生态环境。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园林城市最重要的标志。 1. 2. 4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决定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形成的风土人情。在建设园林式城市过程中,以城市的历史为红线,用园林艺术手法表现它的地理特征、传统特点以及现代风采,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风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依山之城和滨海之城,文明古城和新型城市,其园林风貌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1. 2. 5 繁育和保存种质资源 城市园林应为植物种质资源库的理论,为建设园林城市提供了一条科学依据。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收集、繁育、培育和利用乡土物种和野生植物,同时引进有价值的外来植物种类,最大限度地扩大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建设园林城市的物质基础。 2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2. 1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水、理石) 、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过程。 2. 2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 2. 2. 1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应了解群众的爱好和需要,为他们创造洁净、美丽的环境,引导群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和进行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把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视为己任。 2. 2. 2贯彻适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2. 2. 3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园林建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将生态环境科学引入城市科学,从宏观上改变人类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于是,景观生态、环境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国家公园的出现和生态系统工程的提出,即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园林绿化正是被看作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说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的目的。 2. 3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居住环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便是改造自然,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的做法。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如何才能将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地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休憩、娱乐、观赏的场所,而必须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园林,在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景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园林规划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3将园林设计运用到景观规划中,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 1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和理念 现在所提出的生态园林城市,属于“大园林”的概念,出发点是建立在保护、建设和完善城市大环境的共识之上,其归宿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是:经济繁荣,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构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与动植物相亲相近,和谐共存。特征是到处绿荫掩映,风清水净,楼台与山水相依,人类与花鸟为伴,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机活力。 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2以人为本是21世纪城市规划的主旋律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基本需求与行为特征,尊重人格,善解人性。园林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随着现代环境运动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景观环境内容,其要点是要从人类的生理感受出发,根据自然界的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创造令人舒适的物理环境。特别要研究在绿色环境中的大众行为心理,如何随着人口增长、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在园林的营造活动中,要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 文化”的引导,综合运用各种园林艺术手法,创造令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人居环境。 城市景观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两重性,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基础,文化内涵则是城市的灵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环境中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的支撑系统,也是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现在,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已从偏重个别封闭、内向的园林转为开敞外向的城市绿色空间,并力求形成网络系统。城市园林绿化的理念,已从“城市中有花园”发展到“城市在花园中”、“城市在森林中”。“文化、绿野、传统建筑”,已成为国际社会评价城市先进水平的标准,工业城市的规划观念正在被淘汰。人们正日益注重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文明、历史与文化。园林绿化,不仅有助于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情趣。 3. 3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生态学要求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时,可借鉴以下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3. 3. 1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3. 3. 2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会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 3. 3. 3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周边环境,选用适宜的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景观。 3. 3. 4遗留地保护原则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有价值的景观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点的植物,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 3. 3. 5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3. 4建设园林城市的措施与对策 3. 4. 1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 生态保护首先是整治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加强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蒸腾等生理、生化过程改善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增加空气湿度,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防御风沙,减低噪声,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从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都市公园是绿地建设最多、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措施。 3. 4. 2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和要求,并对城市的各类绿地进行规划布局,从而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是加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 3. 4. 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提高绿地中的绿量 在城市不同性质的用地中进行植物配置,应根据用地性质、建筑物的功能和营造景观的要求以及各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合理选择绿地的整体设计风格及树种,力求做到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使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达到既绿化美化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3. 4. 4园林绿化应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 目前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4从大环境上来看城市园林规划 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和环境污染,使城市生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为使破坏了的城市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和健全,以建立宁静、舒适优美的环境,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好办法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和途径进行园林规划和建设。从城市环境质量要求进行规划,这是现代园林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现代园林绿化的主要特征。总结世界上著名花园城市的建设经验,良好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城市绿地面积要占到总土地面积的50 %以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才能不像过去一样陷于被动局面? 我们应当要做到主动性、系统性、连续性及网络一体化,在城市规划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园林绿化部门应当有自己的规划方案,有目的、步骤地进行建设改造,不能“东敲一锤,西打一棒”,要有全局观,主动地去改变绿化环境,不为其他客观原因而耽搁。 网络一体化是指以广场、绿地、临街游园为点,以各类公园、单位绿地、居民区绿地为面,林荫道、园林路、功能分区隔离带及水系、交通干道绿化带为线,形成点、线、面穿插的市区绿化网络,和以山林、果园、农田及交织成网的林带一起构成的城郊绿化网络。把市区的“线”与郊区的“带”直接相连,组成纵横交织的诸多绿色长廊,沟通市区与郊区,使山野田园风光直接进入市区,两个绿化网络形成统一整体,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健全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湿地园林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园林是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文提出了湿地园林的新理念,探索了湿地园林内涵,结合时代要求,总结了湿地园林的创新意义,并以广州市为例,进一步说明湿地园林在建设城市大园林、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湿地 湿地园林 南沙湿地公园 1湿地与湿地园林 1.1 湿地及其功能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分布广泛、种类多且类型间的差异显著。目前一般采用《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即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1.2 湿地园林的产生及其内涵 人类起源于水,在其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留下了离不开水的痕迹,近水、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最常用的“语言”。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园林游乐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一池三山”、“山水相依”、“背山面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及“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等,都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规律。 湿地园林(Wet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湿地园林发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园林还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城市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 对城市的湿地区域根据其自然属性进行的园林绿化,即城市湿地绿化。湿地是城市土地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以往其作用没被认识,所以,湿地的园林绿化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伴随着城市大园林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城市湿地绿化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缔造优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大有可为。 2湿地园林的创新意义 2.1 湿地园林新增绿地,提高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 湿地园林可新增绿地。例如,一些视觉质量较差和培植条件较差的低洼地、茅草地、洪泛区、滩涂等湿地,以往不被重视,或其部分被填平改造成陆地后再进行园林建设;湿地园林则要求对这些地方根据其自然生态系统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建设,这样既可节省建设资金,又可形成特色景观。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世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因为全球生物物种和生态类型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保护生物多样性已上升到保护人类自己、保护地球的战略高度。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也就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湿地园林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重建和恢复的一个新途径 湿地生态因子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例如年内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变幅大,而且年际间也不相同,所以湿地又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全球湿地约有8.6×106km2(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其中约56%的湿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区域。以往人们并没有认识湿地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约80%的湿地资源已丧失或退化,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有关研究和实践,以保护自然湿地并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虽然起步晚一些,但发展步伐很快。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是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10~11]。对破坏严重的湿地,通过园林绿化工程和植物群落重建,可加快湿地植被的恢复。在多种重建和恢复方法中,湿地园林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必将受到重视。 治理环境污染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湿地绿化就是一项极为必要又不可缺少的措施。 湿地素有“自然之肾”之称,湿地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式净化各种污染,人们利用湿地这一功能设计出多种人工湿地[11]。人工湿地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和较强的生态功能,在城市景观水域的设计、控制景观水域富营养化以及净化各种城市污水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湿地园林丰富了大园林的内容 过去,湿地大多没有按照其属性进行园林绿化,即使是水景也不具备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所以其园林绿化对象主要是针对陆地的,而湿地园林直接将湿地与园林建设联系起来,使大园林明确地涉及到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中的两大生态系统(陆地和湿地),也拓展了园林理论的研究范围。 城市滨水区的复兴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这些城市滨水区域的整治和建设,首先需要按照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建筑和园林进行规划。从中外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来看,这些地方不仅需要草皮、大树、彩砖,更需要根据滨水区湿地生态和历史文化等特点进行园林绿化:种植水生湿生植物,营造湿地生态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挥滨水湿地区特有的生态和景观功能,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4 湿地园林塑造城市园林绿化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到南地跨温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从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降雨、湿度等自然条件明显不同,加上城市园林发展的基础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城市园林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是由于造园手法和园林植物品种相对单调等原因,城市园林绿化的外貌却有趋同势态。 3南沙人工湿地 游览区地处出海口珠江西岸。围垦公司经过20多年的围垦和经营中,保持了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土地原始状态良好,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放养鱼虾蟹,种植莲藕、香蕉、甘蔗,碧水蓝天,满目青翠。在19东围约200公顷的游览核心区,种植有成片的10多个品种的红树林、芦苇,吸引各种鸟类在这方乐土繁衍生息, 形成珠江三角州难得一见的鸟类天堂。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丝光掠鸟从北方飞来越冬,有24 种上万只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其中包括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鹭、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等野鸭成群、苍鹭伫立。以吸引多品种和多数量的飞鸟在公园内觅食、栖息、繁衍,以种植红树林维护生态,以种植芦苇形成一个上千亩的芦苇荡,以大面积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壮观的荷景,以开挖约25公里的迂回曲折小河,形成曲水迷宫。在这里游览,可享受 “曲水芦苇荡,鸟息红树林, 万顷荷色美,人鸟乐游悠。”的境意。 结束语 湿地园林是一个全新的园林类型,不论是建园理论,还是应用技术,都还不够成熟,有待于广大的园林工作者重视和完善。相信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现代生态学理论、时代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点,湿地园林定会成为21世纪风景园林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外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保护和利用水生湿生植物及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认为,建设湿地园林是城市生态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此外,通过湿地园林建设,能缓冲城市硬质景观的压力,满足人们亲近、回归自然的需求。试想人们在紧张生活之余,留恋于水天之间,徜徉在阳光余晖之下,无疑是心旷神怡的一大乐事。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园林设计中道路景观设计色彩应用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道路综合景观色彩环境涉及园林道路、路侧绿化及周围建筑立面的色彩。这种道路综合景观色彩环境是市民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园林要求的不断提高,不要求有良好的视觉享受,许多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己经逐步提上日程,而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大多对园林道路进行粗线条设计,对色彩的考虑较少,为此,有必要对道路的综合景观色彩进行详细的讨论。 关键字:景观色彩;园林设计;视觉;舒适安全 1、色彩学―城市道路景观色彩的理论依据 从牛顿创立光谱理论奠定了色彩学的研究基础至今的300多年里,色彩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长足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色彩学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的运用更是进一步朝着深度、广度迈进。城市道路的综合景观环境色彩的研究,便是色彩学与建筑学、城市设计学等学科相互交融而产生的研究领域,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从视觉美学的角度对城市色彩进行研究,做出设计,达到创造一个美观、协调的城市色彩景观的目的。因此,色彩学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的、视觉美学理论依据,色彩学的理论体系庞大,本章所分析的是与城市道路综合景观环境色彩相关的部分。 色彩给人的感觉千差万别,长期以来对色彩的科学研究使我们可以通过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来科学、准确地描述色彩,即色相、明度、纯度。根据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色彩可分成两类:没有彩度的色称为无形色,如黑、白、灰。有彩度的色称为彩色,如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可以准确地描述出一个颜色的表象,因此也是颜色科学中科学地定义色彩的重要础。 2、道路景观色彩效应 2.1色彩的心理效应 雪地、冰山的白色会使人感到冷,太阳、火的红、橙色使人感到温暖,海水的蓝色使人感到清爽,色彩缤纷的草地、花卉使人心情偷快等等,都是人们对自然色彩的一种心理感觉和反应,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反应在道路环境中运用各种各样的色彩,使人们在人工的色彩环境中,联想、记忆,犹如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色彩的心理反应在道路或建筑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人对色彩的一些共有的心理感知特性,有助于更好地运用色彩语言的特性塑造道路景观环境。 2.2色彩的心理联想 色彩的心理联想是从具体联想到抽象联想的一个过程,即色彩在引起人的视知觉的同时也会引发人对色彩相关的具体事物的联想,进而产生心理抽象层面上的想象。对色彩抽象联想的产生,一方面是色彩本身在刺激人的视神经并在大脑中形成印象的生理过程当中所具有的特性造成的,如红色,注目性高,刺激作用大,会增高血压加速血液循环,因此给人以热闹、激动、鼓舞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由不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习惯等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色彩联想,会有不同的象征、偏好习惯。 3、道路景观色彩设计原则 3.1创造“以人为本”的良好人居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000年世界人口已有1/2居住在城市,而到2010年预计达到60%。21世纪将成为一个“城市世纪”,“人们将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城市住区”。城市化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诸如污染、交通堵塞、社会分化等的城市问题。因此,以人为核心的良好人类聚居环境的建设便成为当今最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涉及城市这一层次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应是城市道路综合景观色彩规划设计的重要的基础原则。 在城市成为世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今天,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和社会负担同样摆在人们的面前,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类居住环境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城市道路综合景观色彩研究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目标之所在。正如1996年《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所说:“在我们迈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憧憬着可持续的人类住区,企盼着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倡议正视这个真正不可多得的、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挑战。让我们共同来建设这个世界,使每个人都有个安全的家,能过上有尊严、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 3.2城市的整体设计原则及要求 若想把握好城市环境色彩的整体关系,无论是规划者还是设计者都开对各种色彩的构成要素的巧妙驾御与合理平衡。这涉及了常言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总体”的关系。 首先,城市主体色。指能够决定城市整体环境色彩氛围与特征,并且对视觉感知影响最大的城市色彩基调。由于建筑物是城市的主体构成因素,并且对城市的作用和视觉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因此,在任何城市色彩建设中,建筑色彩向来都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城市色彩的主导者。其次,城市辅助色。即与主体色相呼应,并且能够衬托城市主色的城市色彩应用系列。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微观上的道路景观,包括公共设施中的路灯、公共厕所、街椅、交通护栏等,就是以城市辅助色的面貌出现。最后,城市点缀色。即与城市主体色呈对立状态,并且是面积较小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车辆、标牌、车站、广告、旗帜和橱窗、花卉,包括行人的衣着等流动或暂时性的色彩,以及一些建筑特定构造、附属设施,如窗帘、遮阳篷等都可以考虑点缀色的应用。 4、我国园林道路综合景观环境色彩的解决策略 4.1对城市园林道路绿地规划的几点建议 道路绿地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人们日常出行及商务活动等,都会直接感受到道路绿地景观。经过精心规划及设计的道路绿地,可形成乔木、灌木及草坪的复层立体种植模式以及四季不同的季相特色。这样丰富的结构及色彩所形成的优美景观可改变整个城市的形象,对于改善城市道路景观,美化城市容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路绿化的色彩设计,除了要遵循上面提到过的几点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地域性原则、民族性原则之外,还应该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同步进行,这是保障城市道路绿地得以实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留出足够的用地进行道路绿地建设,使道路绿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景观。其次,所有的道路绿化均应满足行人安全的要求。在行人较多的道路上的绿化布置应保证行人的安全及满足行走舒适性的要求。再有,道路绿地设计应满足多样化的原则,是道路绿地的配植模式及树种选择上均应注意其多样性,道路绿地的配植应突破单一行道树或乔木+草坪的模式,大力推广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复式种植模式,这样既可以提高道路绿地的生态效益,又可以提高道路绿地景观的丰富度。在树种的选择上,也应多种多样,除了选择一些抗性强,适应性好的乡土树种外,还可适当引进一些适宜的外来树种,这样不仅可丰富道路景观,开可减少病虫害对树木的损害,减少后期的维护费用。 4.2关注城市道路环境形象,防止“色彩污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户外广告已成为媒体领域的主导势力。我们感觉到在发展过程中,道路的形象和国家的面貌存在着不理想的现象。园林道路两边大大小小的广告已经影响到道路景观甚至整个城市的视觉污染,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阵地规划与管理的缺位,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症结―即色彩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看到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不能改进的,为此我们提出了我国广告、标志色彩应用混乱的现象,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一起保护我们城市的生存环境,维护道路景观的形象,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政府有关单位在适当的时候建立城市色彩应用的法律法规。 5、结语 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梳理和分析,明确“园林设计中城市道路色彩景观”概念研究范围的目的;以国际先进研究水平和实践结果为借鉴,总结了道路景观规划的设计及需要加强改进的方面;通过对北京部分园林的实地调研,实践了本文所提出的道路综合景观色彩设计的操作方法,科学地采用和分析了色彩数据,也根据相应的理论指导体系提出改进方案,为本文提供一定的实践支持。总而言之,道路综合景观色彩规划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兴研究领域,它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色彩”这个古老的话题,而这一举动对在人类的城市发展中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景观规划与园林设计探讨 摘要: 园林绿化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 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关系到城市景观优美、空气环境和居民生活的质量。因此,彼此的融合和渗透,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将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向,也是两者在改善城市景观、创造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关键词: 园林设计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基本特点 1.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休娱身心的美好体验(感受) ,规划的最终结果以实施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 廊道- 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根据现状自然环境条件,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1. 2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特点 园林绿地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主要素材。尤其是一个城市的机场、车站、主要街道,这些地段的园林建设状况,往往是给新到这个城市人们的第一印象,因此,说园林是城市的大门毫不为过。若以上地段园林绿地装点丰富,绿荫覆盖,花草成片,且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绿化形式,由不同的树木花草构成各异的道路景观,处处郁郁葱葱,花香袭人,给人以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感受,不仅感到这个城市自然、美丽,而且觉得整个城市生机盎然,富有内涵。要想使城市景观做到如此花园式效果,规划中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2.1 丰富的园林景观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的主要成分,利用植物的色调对比与层次排列,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及季相变化,创造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立体空间艺术。利用文学、绘画的艺术规律,通过植物种植设计,把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并上升为诗情画意,创造主题,创造意境,创造融合自然美、建筑美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形成特色各异的园林景观。创造园林景观,不要抄袭传统园林以建筑为主的套路,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绿化中只能作配角。要因地制宜,因形随势,要保护利用古老树木和自然景观,以适应生活情趣的多样化。 1. 2. 2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现实经济价值,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靠建设园林城市来实现的。园林城市有一个庞大的植物群落,具有吞噬CO2、分泌杀菌素、吸附飘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及改善小气候的巨大能力,使城市形成无污染、无飘尘、无噪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园林生态环境。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园林城市最重要的标志。 1. 2. 3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决定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形成的风土人情。在建设园林式城市过程中,以城市的历史为红线,用园林艺术手法表现它的地理特征、传统特点以及现代风采,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风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依山之城和滨海之城,文明古城和新型城市,其园林风貌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2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2. 1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水、理石) 、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过程。 2. 2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 2. 2. 1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应了解群众的爱好和需要,为他们创造洁净、美丽的环境,引导群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和进行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把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视为己任。 2. 2. 2贯彻适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2. 2. 3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园林建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将生态环境科学引入城市科学,从宏观上改变人类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于是,景观生态、环境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国家公园的出现和生态系统工程的提出,即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园林绿化正是被看作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说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的目的。 2. 3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居住环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便是改造自然,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的做法。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如何才能将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地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休憩、娱乐、观赏的场所,而必须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园林,在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景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园林规划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3将园林设计运用到景观规划中,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 1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和理念 现在所提出的生态园林城市,属于“大园林”的概念,出发点是建立在保护、建设和完善城市大环境的共识之上,其归宿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是:经济繁荣,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构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与动植物相亲相近,和谐共存。特征是到处绿荫掩映,风清水净,楼台与山水相依,人类与花鸟为伴,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机活力。 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生态学要求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时,可借鉴以下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3. 3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3. 3. 1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会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 3. 3.2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周边环境,选用适宜的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景观。 3. 3. 3遗留地保护原则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有价值的景观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点的植物,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 3. 3. 4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3. 4建设园林城市的措施与对策 3. 4. 1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 生态保护首先是整治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加强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蒸腾等生理、生化过程改善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增加空气湿度,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防御风沙,减低噪声,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从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都市公园是绿地建设最多、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措施。 3. 4. 2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和要求,并对城市的各类绿地进行规划布局,从而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是加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 3. 4. 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提高绿地中的绿量 在城市不同性质的用地中进行植物配置,应根据用地性质、建筑物的功能和营造景观的要求以及各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合理选择绿地的整体设计风格及树种,力求做到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使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达到既绿化美化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4从大环境上来看城市园林规划 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和环境污染,使城市生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为使破坏了的城市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和健全,以建立宁静、舒适优美的环境,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好办法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和途径进行园林规划和建设。从城市环境质量要求进行规划,这是现代园林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现代园林绿化的主要特征。总结世界上著名花园城市的建设经验,良好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城市绿地面积要占到总土地面积的50 %以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才能不像过去一样陷于被动局面? 我们应当要做到主动性、系统性、连续性及网络一体化,在城市规划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园林绿化部门应当有自己的规划方案,有目的、步骤地进行建设改造,不能“东敲一锤,西打一棒”,要有全局观,主动地去改变绿化环境,不为其他客观原因而耽搁。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提 要:通过北陵公园湖中岛景观规划设计的实例,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并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景观 设计手法 一.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 中国有悠久的园林景观营造传统,从构思精巧的苏州园林到大气恢宏的皇家园林,无不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艺术成就。然而,如同所有建筑设计一样,景观的设计与建造必须时时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变迁。 中国古老的景观艺术似乎并没有跟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出现了欧洲古典园林景观、欧洲新古典主义景观、英国乡村风情景观等等风格各异的西式园林景观。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美国景观设计师的作品轮番上演。 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1.借景与屏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与有限之中。借景的类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 2.对景与抑景。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入胜。抑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 3.分景与隔景。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为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的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中的门窗、柱间等,选择特定角度,取得最佳景观。 5.透景与漏景。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三.实例分析 以北陵公园的湖中岛景观设计为例,进一步分析如何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运用到现代景观中,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 1.历史背景: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2.文化背景: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它的穿着范围不只限于妇女。旗袍,因为它是"旗人"(满族人又称旗人)所穿的一种袍子,所以后来被称之为旗袍。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祭祖,一般安排在白天。主祭人先将供桌及祖位架摆放好,然后将祖先请出,再把一头祭祀用的纯黑猪,抬到屋内南炕沿下。一切准备完毕后,主祭人诵读祭文,此时,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辈分依次跪听。读完祭文后,叩首起身,然后众人把猪抬到供桌前杀祭。 3.基地现状分析: 基地内原是游乐场,所以主要建筑以游乐设施为主,还有一些辅助用房和厕所,由于游乐场已经暂停开放,建筑也残破不全。 基地内的道路系统主要围绕游乐场而建,整体采用大的环路,之路延伸到岸边,在设计中尽量保持环路系统不变。 游乐场里原设有一个大的游泳池,由于停用不营业,现必须填平重建,动土量很大,可在设计中巧用水池,减少动土量。 岛的植被覆盖率很大,沿岸种植了大量耐水生植物,乔木和灌木结合,还有一些保留的古树等,设计时当考虑周全。 基地总体情况复杂,动土量大,植被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应多加考虑,设计时因地制宜,灵活利用优势条件。 4.概念的生成 根据基地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考虑基地现状条件,经过我们仔细的思考确立了以“画轴”和“如意窗”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的符号为立意的设计构思。 轴:装裱材料。亦称“轴头”。中国画装裱坠底装饰之用。古代画轴常用檀香木,檀香能辟湿气,且开闸有香气,又能辟蠹。有用玉作轴头的,以古檀为轴身,因植身重,可取两片刳中空,再合柄为轴,这样轻不损画。 窗: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在古人眼里,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一道帷幕。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花窗花板,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雕工精美,给人以很高的视觉享受。 1.尊重场地精神―――设计尊重场地精神,延伸历史文化脉络,对场地构成元素,场地内涵做新的诠释。 2.发掘场地文化―――对于历史文化不是抹杀它而是为其赋予新的意义和诠释,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 3.注入经济活力―――通过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使地块重新焕发生命力。 4.提供休闲娱乐功能―――巧妙地在沿岸建广场,展馆和码头等,使游人亲近和进入时能够寻找到适合休息和使人们舒缓平和的空间。 5.体验独特景观―――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 四.总结 以我看来具有“中国特色”并不是把景观设置在一个条框之中,应该首先从人的角度出发,景观服务于人类。现代中国的景观设计风格并非高深莫测,其最基本的依据就是符合广大现代中国大众对景观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要从最基本的生活活动找起。将中国古典的园林设计手法灵活的运用于现代景观之中,自然会形成现代中国自己的景观特色。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园林设计之于城市街道景观 摘要: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街道景观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并对要求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 街道景观 园林 绿化 原则 1.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 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2.4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著《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问题,他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公众印象,它是多个印象的叠加。”他通过大量资料得出结论:城市形象主要与五种城市要素有关,它们是“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3.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3.6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经分析存在问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b.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c.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d.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4. 针对存在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4.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在街道景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4.3 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性服务。 4.4 可持续性原则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一层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5. 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1 街道形式的考虑 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5.2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5.3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 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例如广州的滨江路就一味的追求美观忽视了行道树的功能。 6. 街道景观透视 街道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设计者,在对街道景观进行多方面考虑,但是这些更需领导的大力支持,因为一个城市起主导地位不是设计者。要建设美好的街道景观,还需包括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现代居住区景观建设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融合 摘 要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在国际园林设计发展中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奇观。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是古代人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独到的意境、高雅工艺设计,以其典雅、含蓄的美学感带给大家独特的美感,成为世界园林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本文结合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对现今的居住区景观绿化建设提出园林设计理念,为现代居住区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 古典园林设计;景观绿化;现代化园区建设 一、概况 我国近年房地产的经营理念不断的变化,地产的营销主题出现了很多变化如围绕环保、景观设计、智能等主题的地产不断出现,园区的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永恒的主题。与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相比,现在的景观建设更强调的是共享性、自然环境设计、人造景观设计等,人们主要倾向安全安静、环境优美等要素丰富院落空间。因此我们要崇尚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来结合现代化园区景观建设的设计特点,强调环境景观与古典园林特点的艺术性。21世纪后,居住区环境与景观审美需求越来越高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提倡古典的景观设计风格,被人们欣赏的同时还要物尽其用,创造古典、舒适、宜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风格,更是今后设计理念的一个新趋势。 随着我们现代人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在关注建筑的户型和外形舒适外,更多的是关注周边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居住区的建设越来越高。我们在设计中要融入中国园林传统风格与古典建筑特色将一些中式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设计出全新的设计意境的古典江南风景。 二、居住区景观绿地建设与古典园林设计及发展趋势 1、居住区景观绿地建设理念 居住区的绿化是现代居住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国家提倡低碳环保和绿地建设。这样的建设可以改善我们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气温、减少灰尘和噪音、降低居住区的风速、美化我们居住的空间。 居民区绿地特殊性:(1)居住区的绿地设计与公园的古典园林设计不同,居民区绿地更贴近居民的生活,被居民利用率最高的绿地,在设计上更要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居民区景观的设计要在人们的锻炼身体上、孩子的游玩上、一起谈天下棋上设计出符合符合古典园林风格的设计,看见涓涓的流水与荷塘的景色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居住的人们彻底放松自己的身心。(2)居民区的绿化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居住区的建设上要设计出有花、有草、有树、有亭台楼阁、有假山池塘河流的古典风格设计,使人们喜爱自己生活居住的区域。 2、古典园林设计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古典园林设计概况 首先,我们要以自然山水为设计基本的原则,中国的园林设计特点是在建筑和自然景观设计中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在设计上不要去刻意的模仿古代人设计风格,我们要在设计上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巧妙的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结合,在园区建设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的设计,有效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在建造过程中使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做到“虚实相间,以虚为主”的建筑群体,设计的重点是建筑物与院落之间是否紧密结合。其次,山石的设计是古典园林最有情趣的创造,山石不仅可以点缀景观空间,而且还可以起到遮挡事先与围合空间的作用。最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设水是最基础要素之一,在设计总要以池塘作为设计的中心,沿着水池对四周的建筑进行设计形成向心、内聚的格局,这样的布局建设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具有宽敞的感觉。我们还可以将水面分割成相互连接的小块,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方法在池塘上设计出形式各异的自然水景。 (2)古典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的建筑设计作品,具有诗意的建筑设计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陶冶我们的情操。而近年随着我们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园林设计迅速升温,一股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设计趋势中,设计中采用大量中国古典庭院中花坛的设计,园林设计师不在追求欧式的人居文化,更加注重设计几千年中国古代传统居住文化建设。 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元素进行延伸和发展,在现代化居住区中城市园林绿化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可以有效的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一个国家的居住环境的建设与设计水平是提现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居民对自己居住的环境和园区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居住区园林设计的质量是最重要的设计任务。 从园林设计手法出发探讨出全新的设计思路是我们现代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设计专业,现代景观设计中出现的素材与传统园林设计素材进行有象征性意义的结合。在居住区园林设计植物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在占主导地位,而它只是可供设计者选择的景观材料,在景观设计总我们将土地、砖、岩石、水、钢、木头、混凝土、瓦、玻璃等自然与人工素材在现代化的景观设计得到充分的利用。居民区的建设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未来设计发展的主流。创造出新的具有古典意义的设计、追求优美的自然主义设计、追求清晰的结构古典设计等,给人一种新视觉的简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各种设计手法与设计元素在此被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作为人类感知的自然媒介,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美学性、社会性、自然性,这样的景观设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 三、居住区景观绿化环境与园林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内容及手法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才能进行合理的合计,景观设计规划要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创意突出、符合一定的生态要求等,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植物譬如春天要有花草、夏天要有树荫、秋天要有果实、冬天要有绿色的景色,设计者要创造出清晰、自然、舒适的园区绿化环境。 1.1 游园型的设计原则 游园的设计原则是对于老人和儿童服务的,要依据居住者的年龄不同设计出布局紧凑互、不干扰的活动区域。儿童活动的地方要采用草坪铺地尽量采用海绵塑胶面砖铺地,园区的道路可兼做跑道可供园区的人们进行跑步锻炼,通往亭台的路面采用卵石或毛石铺砌。在园区园林建筑与设施方面设施要独具特色、小巧玲珑、位置摆放适当,要池塘和亭台位置设立共人们休息的坐椅、旁边设立花坛、园灯以及园区的宣传栏。 1.2 住宅型庭院设计原则 住宅区比较密集的园区因建筑物多而密造成的阴暗处比较多,所以要选择耐的荫树种。对于居住环境是否安静也是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植篱可以降低园区的噪音其宽度1米、高度在2米的隔音效果好。园区建设的空间尺度和树种的高低与园区住宅的层次相称,居室的窗外尽量种植一些乔木类的植物,避开地下管线进行栽种。 1.3居住区绿地中所需的树种选择 在我国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资料表明要选择生长健壮方便管理的树种、选择冠大叶茂的落叶阔叶乔木。利用树木的特点在夏季可以为园区的人们大面积遮荫,在冬季不遮阳光、改变空气湿度、吸附灰尘、降低噪声,还要选择耐荫的植物。 四、结语 世界的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具有它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本土地文化。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设计,现代化的园区的古代园林设计遵从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特点结合西方的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必然趋势。对古今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以和美学思想进行探讨吸取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精髓与现代之韵相结合,创造出更高层次、舒适宜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再创中国园林设计的新辉煌。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对园林设计中色彩景观应用的思考 摘 要: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下文主要思考了如何处理好园林中影响人的感官和心理的色彩处理问题。 关键词:园林景观 色彩景观 园林设计 思考 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色彩对比和调和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中的山石、建筑、天空、水体、植物、铺装等色彩的物质载体进行设计,以期得到理想中的色彩 配置方案。在园林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人们忽视或尚未足够重视对人的感官和心理有很大影响的色彩处理问题,以致使设计的效果受到影响。 1 色彩景观研究的意义 色彩是最易识别的视觉元素之一,色彩在园林中最能引起视觉美感,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产生情感反应,良好的色彩构图突出了园林景观的特色。可以稳定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调节温度和改变空间尺寸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意外事故,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通过园林景观色彩的系统研究,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应用于整个大园林的环境中,消除园林色彩趋同和色彩污染现象,营造良性的人居环境,探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园林景观要素中色彩的运用 园林景观要素即园林景观中色彩的物质载体,包括水体、植物、建筑、小品、铺装等。园林要素的色彩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和人工的。人工要素的色彩随着现代造园技艺的提高也不断丰富起来,如建筑、园林小品、景观铺装中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设计在体现功能的同时,也加强了景观个性的表现。 2.1植物 园林中的色彩主要来自植物,以绿色为基调,配以色彩艳丽的花、叶、果、干皮等构成了缤纷的园林色彩景观[2]。展现的是一幅幅色彩绚丽多变的四季图,给常年依旧的山石、建筑赋予了生机。园林植物808种色彩及其多样化配置,是创造不同园林意境空间组合的源泉。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熟悉植物的色彩搭配,达到充分利用植物丰富多变的色彩美来表现园林艺术的目的。 2.2建筑 建筑离不开色彩,色彩是建筑元素中最易创造气氛和传递情感的要素。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有着不同的地方色彩和传统色彩,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如古希腊建筑的色彩表现大理石的纯净;中国古代建筑用色强烈,图案丰富,使用色彩的部位多、面积大,彼此之间搭配和谐统一,具有绚丽、活泼、生活气氛浓厚的艺术风格显示出很高的造诣。 2.3小品 园林小品在园林中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它具有艺术性、时代感,并将功能性和美观性相结合,起着点缀园林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作用。每一种小品都有独特的颜色,而色彩的应用并非易事,这需要设计者了解小品自身的功能、小品所处的环境、景观的主题思想、游人的心理等。色彩与小品的恰当相融能增添小品自身的观赏性,并可以为环境增添视觉亮点。 2.4铺装 在景观铺装设计中,色彩是最重要的设计要素。合理利用色彩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效应,如色彩的感觉,色彩的表情、联想与象征等,我们可以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景观铺装,营造优美的园林空间,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而且不同的色彩搭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黄白搭配欢快、明亮,红黑搭配稳重,深沉,蓝绿搭配雅致、宁静等。 2.5水体 水本身是无色透明的,但因水体面积大小和深浅不同,受光源色和环境色彩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色彩。一般来说,湖水的颜色偏绿,海水的颜色偏蓝,而河水的颜色较浅、较灰。透过水可以反映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色彩,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加生动活泼。 3 影响园林色彩景观设计的因素 3.1光的影响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色彩从根本上说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光一般指能引起视觉反应的电磁波,即所谓“可见光”。在这个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可以引起人眼不同的颜色感觉,因此,不同的光源便有不同的颜色;而受光体则根据对光吸收和反射能力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颜色。 3.2材质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各种新的科技也悄悄融入了园林景观设计行业,新的材料、技术和新的应用方式开拓了园林新的可能性,使得园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新的建造材料不断推陈出新,如各种混凝土、不锈钢、铝合金、镀锌金属、玻璃、有玻璃、塑料和橡胶、人造纤维、张拉膜、防腐木等等。大大丰富了园林的质感和色彩;另一方面,新的材料的涌现要求新的建造形式与之相适应,因而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如声音、光、电子、镭射等的应用,而这些也使传统的材料有了新的表达形式。 3.3地域文化 现代园林色彩景观设计是跨空间和具有地域性的。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地域政治背景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要求是有限制的,对色彩的使用也存在着偏好和禁忌。如在欧洲,英国认为黑色象征着悲哀和悔恨;亚洲的印度对黑、白和浅淡的色彩视为消和不受欢迎的颜色。叙利亚喜欢蓝色,而黄色则象征死亡;美洲的巴西认为紫色表示悲伤;非洲的贝宁则认为红色与黑色都是消极的色彩: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都不用黄色。所以,正确认识色彩在园林中的应用,熟悉和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间对色彩的不同爱好和特殊忌,在园林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 4 结语 园林是绚丽的色彩世界,是供人们游赏的空间境域。色彩既是园林中最能引起视觉美感的形式美的因素,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能激发丰富的情感,是园林生机和魅力所在。因此,在园林色彩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利用整体和谐、以人为本、体现地特色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要素中的水体、植物、建筑、小品、铺装等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应考虑影响色彩景观的诸多因素,才能满足现代园林建设的需要。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生命力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袭来,致使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欧陆风”盛行,而最终传统价值观与审美才是国人的回归。由于当前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为迎合国人寻根的心理,于是根植于古典园林,提取其中的元素并结合现代景观,营造宜人的古典园林意境的中式居住区景观应运而生。中式居住区景观只是古典园林生命力的显性传承,另一方面是则是隐性的传承,更加广泛深入的渗透在当下的居住区景观,中式园林设计手法隐形的存在于景观构架中。传统的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的审美与价值观,古典园林建构手段与审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力量,默默的影响着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使我们本能的偏好含蓄的空间形式表达与内向的庭院空间场所精神等。 关键词:古典园林;居住区景观;生命力;显性传承;隐性传承 1 中式居住区景观――古典园林生命力的显性传承 1.1 提取古典园林元素符号与片段并重组创新运用 抽象的屏门,营造空间层次感的漏窗、冰裂纹式的风窗、分隔空间的柳条式户,孔洞、格栅、缝隙等一系列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独具特色的攒三聚五的置石、现代材质的廊以及代表传统文人特色的植物――竹的运用,这些都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基本元素,被直接或叠加重组运用在中式园林中,不仅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语汇,更能使国人找到传统的归属感。 1.2 新材质的融入 竹林中隐约看见白墙与钢管形成的屋顶,简约朴实而不失趣味的景观小品是由防腐木材结合现代轻钢材质、铝制而成的。钢化玻璃与钢材的栏杆,不禁想起何陋轩的建构视觉,远观轻盈飘渺的水墨画般的神韵,颇有人文意境。传统元素的保留并以现代手法表达,在传承了古典园林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视觉感观。材质表皮是现代的,但核心精神是古典的。 1.3 空间序列的营造 古典园林最擅长的是组织空间秩序,智慧的古人在营造空间时,考虑到人的心理体验以及感官需求,运用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又彰显各自特点。 小中见大、虚实呼应,步移景异等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景观中发挥了延展空间感的作用。在竹境格调居住区中,突出表达院落景观,庭院空间由廊道、木栈道、平台、穿起不断变化的,收放自如的禅意空间,营造趣味的社区共享空间,置身于此,感觉空间一气呵成。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都由大大小小的院落空间组成,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这才是中国居住文化的根。 2 古典园林生命力的隐性传承――以深圳黄埔雅苑居住区景观为例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使我们不能绝对的看待全球化以及“欧陆风”,集体无意识的力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对建构审美的取舍。当前,大部分居住区景观结合了西方欧式的轴线秩序感与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含蓄。黄埔雅苑的景观设计较为成功,虽位于市中心,但置身于此,犹如世外桃源。独立的庭院风格,无论鸟瞰还是在庭院中休憩都十分宜人。 社区虽为欧式风格,叠水溪流、休憩三亭等观赏与体验景点;“家”与“园”、“建筑”与“景观”融合,窗前或阳台,是观赏园林景观的最佳视线,景观是居民们听泉、观林和休闲娱乐、邻里交流的开放空间。社区内住宅一层均大部分为架空,整个园林视野通透、内外交融,体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以及较好的景观连续性。虽然小品是欧式的元素,但还是会发现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影响着整个社区,如相地,造山等。小区与主干道相邻,于是在社区边缘营造微微起伏的山坡,是对古典园林造山手法的继承。坡上为欧式凉亭,小桥流水,蜿蜒曲折的休闲步道,空间高低起伏,曲折的溪流。虽然元素是欧式的,但是布局建构运用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亭台水岸,形成对景,局部微地形借鉴了古典园林的模山范水。这样的“欧陆风”并不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在古典园林的隐性建构控制下,增添几分秩序,整齐划一的欧式风格,同样营造了自然宜居的社区环境,并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场所精神与审美价值观,静静的绽放着古典园林的生命力。 3 结语 个人认为传统包含几千年积淀的本土风俗,文化价值观,审美观,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东方的古典园林传统元素实际上从未离去,它以精神灵魂的方式一直依存在于“现代性”都市躯壳中。西方学界对于中国城市的批判热点之一,就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但如果深度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对于所谓中国性的理解其实基本上是一种对于传统的图像的怀旧臆想和主观眷恋,是对传统表象符号的识别,而不是对核心精神的辨识与保留,确切的说是一种认知停滞,以及对传统本质认知的偏差,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也在进化以便适应现代人的发展需求,而并非是我们头脑中一成不变的元素意向。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园林设计之于城市街道景观 摘要: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街道景观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并对要求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 街道景观 园林 绿化 原则 1.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包括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构成的实体景观和实体周围的各类开敞空间构成的景观。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 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3.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3.6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经分析存在问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b.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c.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d.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4. 如何创造好的城市景观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营造多元化的人性空间,就是营造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如今,亲近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突出城市景观的自然气息,是营造人性化空间的基本需求。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一般而言,在城市中西区,人工要素的比重较大,随着城市向外伸张,自然要素的影响不断增强,城市景观应逐渐融入自然之中。 4.2 合理景观定位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景观。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阶段性发展目标。 确保一个城市的景观特色,是景观定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城市的景观特色只能来自于城市本身,自然条件是城市景观特色形成的基础。一个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抛弃激进的变化观。一个在景观上失去过去、失去自我的城市,是难以在当代社会立足的。 4.3 适宜的空间尺度 规模适中、生态环境良好、适宜的空间尺度、较少的人口流动、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亲近乡村、自然的特点是城市的优势所在。城市建设必须根据各自自身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保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尺度。“美在比例的和谐”,是久经考验的美学和艺术基本原则。 在城市建设中,建筑、道路、广场和园林绿地之间适当的比例和适宜的空间尺度,是营造优美的城市整体景观的先决条件。 4.4 和谐的整体景观 城市要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首先要在工作模式上实现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融合。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设计等工作开展之初,就实现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式的通力合作,避免“既成事实”的前期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的困难和返工的浪费。 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城市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从城市的自然条件、地理景观、人文特征出发,确保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方向;必须实现城市建筑、基础设施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与园林绿化的融合,创造贴近自然、舒适宜人的城市景观空间。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探析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园林设计与施工 王永碧 宁波茂盛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时代的来临,使得污染问题显现出来,所以城市道路绿化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可以说城市道路绿化不仅可以给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对改善城市污染还有着积极作用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 一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 ⑴公路绿化工程是公路环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体现着公路的形象。如今国家加大了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之相关的公路绿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想拥有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的质量就要有建立绿色交通的观念。因此,道路绿化不仅要减少因道路施工给沿线自然地形、地貌造成的各种破坏,还要保护和改善当地环境,而且还要使其成为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使司乘人员感到安全,舒适,仿佛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从而提高公路的使用效果,更好地发挥公路的各项功能。 某工程连接线道路绿化工程在设计时遵循了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做到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绿化种植采用群体与单体结合,平面与竖向结合,乔木与灌木结合,乔灌木与地被结合的多种形式,结构丰富,勾勒出立体的绿化效果;功能上做到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统筹安排,并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植物种植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对不适宜绿化的土质,要求在施工时改善士壤进行绿化;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给予保护。 (见图1)。 接线道路绿化工程中对不同地块的针对性设计,不仅满足了安全行车的需要,同时保证了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见图2)。 道路绿化施工后实景 道路绿化由于行驶车辆多、污染大、路线长及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的影响,要求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是抗逆性强、耐干旱、抗污水、病虫害少、便于管理,不会产生其他环境污染与影响交通和成为附近农作物传播病虫害的中间媒介。 二道路绿化及景观园林施工 ⑴施工准备①熟悉、审查施工图纸和有关的设计资料,熟悉、审查设计图纸的内容;②做好四通一清,认真设置消火栓,四通一清是指水通、电通、道路通畅、通信通畅和场地清理,③场地清理,园林工程的平整场地与建筑施工的平整场地有一定的区别,在园林工程中的平整场地不只是简单的清掉垃圾,主要包括场地的清理,去除杂草、灌木、建筑垃圾等影响植物生长的杂物,为土山地形施工和种植施工创造条件。 ⑵道路绿化大树、草坪等景观施工我国的道路绿化景观由于土地辽阔、地形多变,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不同气候类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的树种,容易呈现出异样而多彩的景观。种植材料和播种材料一般选择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病虫害,规格及形态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道路绿化中大树移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连接线道路绿化中,针对大规格的乔木,我们将植树时间确定在3月下旬~4月上中旬。挖掘裸根苗木时,首先保证苗木根系少受损伤。对于常绿树种,移栽时必须带土球。土球直径为树径的8~10倍左右,土球完好、平整,用蒲包或麻绳捆绑紧。用吊车吊苗时,钢丝绳与土球接触面放3.3cm厚的木块,以防止土球因局部受力过大而松散。运苗时,由于苗木过于高大,必须使苗木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放置。为防止下部枝干折伤,在运输车上做好支架。栽植时,据苗木深浅要求,将苗木放入坑内。栽植深度略高干原地坪,防止积水烂根。带土球苗木剪断草绳,取出蒲包或麻袋片,边埋土边夯实。裸根树木栽植时,要求根系舒展,不得窝根,当填土至坑的1/2时,将苗木轻轻提几下,再填土、夯实。树木栽好后,做好三角支架或铅丝吊桩,支柱与树干相接部分要垫上蒲包片,以防磨伤树皮。草坪是道路绿化的底色,直接影响整条道路的景观效果。我们经过反复比较,选择矮生百慕大套播黑麦草。套播草坪色泽好,草坪生长整洁,且基本可以达到四季常绿,比其他草种绿期长。只要养护规范,做到及时发现虫害、侵染病害,并及时防治,可以保持较好的草坪效果。 三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绿化,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在进行道路设计与建设时,也必须重视绿化设计,根据各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选用合适的绿化形式品种,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城市道路绿化应该要合理组织加强城市绿化景观的建设,实现城市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道路绿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道路绿化景观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景观生态。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试论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理念创新 摘要:随着城市中人们对美学的追求,园林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城市景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园林景观在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景观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让城市发展必须找到一个更适合的角度和方向,景观设计得到了更高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景观 园林设计 理念创新发展 前言:城市化进程的进步不断加快,经济迅速的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城市中各项经济的快速前进,园林建设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国文化充分吸收利用,园林设计更是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发展景象,此时,城市园林的发展在速度和数量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园林设计的目的是美化城市,为城市的人们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和生活的舒适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可以供城市的人们休息、玩耍、娱乐,这是钢筋缓凝土的城市所急需的生活,所追求的乐趣,所需要的温度。 1.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 城市的美景塑造是由人力的鬼斧神工和大自然的天然雕琢两方面构成的,因为科技的发展,人力对自然的控制力更加强势,部分甚至剥夺了天然的美景,但是不可否认,人力也为城市的规划和建造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建筑物的出现,街道的规划,广场的设计都是人为设计的,自然景观包括两种,一种是大自然本身的美,一种是人工设计的模仿自然的美,就是著名的大师恩格斯所说的第二自然,我们称谓的园林。我们对园林的概念就是郁郁葱葱的绿,满眼的美景,满眼的舒适,绿色是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绿色植物可以与山和水融为一体,也可与人工建筑亲密的和谐统一,人工自然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通过人力来控制景观之间的距离。根据城市园林对城市景观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大致将园林分为以下四类: (1)城市风景游览建筑。如亭、廊、榭、舫、楼、阁、厅、堂、轩、斋、殿、馆等等。(2)庭园建筑。如:空廊、隔墙、景架等等。(3) 建筑小品。如: 雕塑、喷泉、水池、花坛、标志等等。(4) 交通建筑。如道路、台阶、桥梁、汀步、码头、船埠等等均属此类。 园林建筑都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即赖以生存的土地,美化的水体、葱郁的植物,完美的建筑。园林设计是随着人们的精神和物质文明不断地进步而改变的,它是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和人力两方面的原因发挥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休息游览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的美化和人与自然地健康长寿,达到和谐共同进步。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 1.1 园林设计有助于突出城市特色 每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不尽相同,有魅力古都,有现代都市,其所处的人文环境也是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向,园林设计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园林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园林设计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园林设计也承载着相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可以说,园林设计是历史的记载着,是发展的记录着。园林城市蕴涵着丰富的城市文化,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1.2 园林设计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 美好的园林城市景观对城市的形象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对于所处的城市都特别的喜爱,好的园林设计可以提升城市中人们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园林对外地来此地的人来说就是这个城市的缩影,园林的印象此时就显得至关重要。 1.3园林有助于展示城市景观 人们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看到的实物上,不会停留在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故事中,不会沉醉在经济的发展中,一个城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也是城市的园林景观美景,这是这座城市的最鲜明的代表。 2.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城市景观的建造是人们利用自然地条件去美化我们生活的环境,既要符合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植物生长的规律,并且追求艺术上的个性化和风格的独特,真正的城市景观不可能只满足其中的一项。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多,我国城市的景观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与城市景观设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待改进,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2.1 城市环境质量差 我国城市发展中都存在着质量很差的共同缺陷,这在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尤其是绿化系统的不完善,违章建筑随处可见,张贴小广告的现象屡禁不止,城市的公共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和整体的维护性。 2.2 我国的城市景观缺乏个性化 个性是现在追求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很多古城都已经丢失了原本的特色,与其他城市大同小异,忽略了城市历史的北京和城市古老的文化,追求现代化、利益化的现象尤为严重,模仿的现象称为一种风尚,这使得城市以及城市景观失去了个性。 2.3 设计中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我国城市景观中很容易忽略市民活动的区域设计,总是追求外表的华美和设计的优美,忽略了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民,人们在城市中找不到休憩、娱乐的小场合,这让城市失去了温暖,变得冰冷。 2.4 城市景观管理不完善、立法不健全 我国在城市景观管理上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包括在城市景观建设和维护方面的条例也存在着缺陷,必须健全相关的法规,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美化。 3.创新园林设计理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恶化,大自然在提醒我们,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园林设计更要遵从这一理念,坚持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园林的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建立人们的以城市为家的思想,尤其是服务性设施的建设,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 3.2 城市建设符合历史,尊重现代 城市是历史的承载着,我们的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和发展,城市的历史可以引起城市生活的人们的共鸣,当热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和前进。 3.3 绿色是城市园林永远的主色调 绿化的概念已经逐渐被重视,良好的绿色景观也可以让人愉悦身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现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给予绿化足够的重视了,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城市绿化工程将得到快速的进展。 3.4 注重园林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园林设计既要满足生活的舒适也要追求艺术的高度,既要个性十足,也要风格独特。因此对于园林设计的立意、选址、布局、尺度等都要做详细的规划和检验,突出园林设计的特色和艺术感染力,促进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结束语: 总之,园林设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进步和改进,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习性和审美标准,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园林设计也将不断融合现代的技术更加完美的呈现城市的进步和发展。
环境设计论文:建筑绿色景观——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发展例证 摘要: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生态效应、视觉感受和人文景观渗透和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建筑环境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栽培技术和环境思想的发展使建筑设计中环境要素的地位日渐突出,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和新方向。 关键词:建筑环境 建筑景观 “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一 绿色植物与人类 今天,“生态学”(Ecology)这一用语早已超越了海克尔的用法①,其含义更为广泛。Ecology以绿色为象征,而绿色又是自然界植物的象征。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与绿色植物的强烈认同感与亲近感及其带给人类的安定感,使得绿色植物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营造活动中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植物更是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融入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扮演着生态要素的重要角色。 在对绿色植物的喜好和选择上,各地区存在由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心理素质和历史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地区和民族差异。很显然,在对植物所代表的自然环境的认同中不能排除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作用,因为美不仅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化自然”的产物②,也是人脑思维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正是由于人与植物之间这种超功利情感关系的存在,使得绿色植物从来就是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 绿色景观与建筑 1 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3)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 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三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③。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1 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春秋时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道法自然”,已朦胧地意识到人的行为要尊重自然规律。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深在思郅,妙在情趣”④。在这种朴素的建筑环境观中,虽然不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尊重,但这种质朴无华的自然方式是非系统和非理论化的,不是具有明确生态目的自觉行为,而是一种为生产力水平所限、为获得较好生存条件而进行的潜意识的自发行为。 另外,屋顶花园也并非现代建筑发展的产物,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00年位于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的亚述古庙塔;当然最为出名的是被视作“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国王的“空中花园”(公元前604~562),它是为帝王的享乐而建的。但其后2500年间大型屋顶绿化一直极为罕见。 2 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建筑是静态物,它的形式也是静态的。建筑的静态造型为动态提供了参照系,建筑内部和其周围存在的最普遍的“动”,除了人的活动外就是周围环境景观四季、昼夜的变化。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观念。《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的作者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 绿化是建筑室内外景观设计最常用和最丰富的设计元素。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更趋人性和丰富。在对建筑的观赏和体验中,要经历三个过程:建筑室外空间景观、建筑本身、建筑室内景观。建筑的室外景观环境对建筑本身而言是一个相对宏观的观察范围,最先进入人们的感知领域,对建筑整体形象影响最大。建筑室内是人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室内景观同人最为接近,因此对人们的活动和心理感受影响最大。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裕,建筑室内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室内园林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社会自然环境衰退、生活压力增大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生活日趋富足进而追求生活质量的结果,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绿色是把高度程序化生活中的人同大自然联系起来的心灵符码。当然,空间性质、大小,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使室内绿色植物布置的特点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而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例子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1995年获第29届日本艺术大奖)藤森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 而“自然素材”和“手工痕迹”与“绿色”是同等重要的课题:目的是利用自然素材的非均质性、偶然性和变化的微妙性,使建筑生出耐人寻味的品位。如果说“韭菜住宅”仅仅是设计者对打破绿色与建筑关系之间固有关系的一种尝试,仅仅是以自然素材包裹现代技术的一个开端,那么“蒲公英之家”(藤森照信、内由祥士设计),则将这种包裹发展得更为严密和淋漓尽致——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种植在屋顶和墙壁上的蒲公英“从石饰板间探出头来摇曳着春天”。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 建筑师还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帮助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改善建筑局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轻建筑物的环境负荷,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对上百万 m2 的绿色屋顶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绿色植物对CO的抑制而释放出更多的O,城市空气质量将得到改善,所谓的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在日本山口县最近建成的“未来住宅”中,色彩绚丽的屋顶植物和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创造了与环境共生的建筑立体景观。绿化屋顶良好的保水性不仅同该地区雨水丰沛的气候特点相呼应,有效保证了地域的保水机能,而且其较好的蓄热性也使空调负荷得以降低,减轻了环境负荷。立体绿化系统,作为建筑有效组成部分,确保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延续。另外,皮亚诺为自己设计的工作室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验室位于可以俯瞰山谷的陡峭悬崖上,从很多方面来说是其建筑思想的登峰之作。工作室为具有双层玻璃屋面和玻璃立面的轻钢结构,遍布室内各个角落的绿色植物被全透明的玻璃围护,与整个地域景观水乳交融,使整幢建筑看上去像一座适宜居住的大温室。建筑内倾泻着柔和的阳光,植被和交往空间得到有效地组织,它们相互穿插、渗透和融合,创造了一个完全植根于并归属于环境的建筑空间。在这里,绿化成为整个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整个建筑从内部到外部都被绿化所包裹。对于皮亚诺来说,这个工作室是他一贯秉承的建筑精神的代表之作:“技术不应该破坏自然,而是应该帮助我们生存;空间不应该统治一切,而是应该令所有在里面工作的人感到愉悦。”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安藤忠雄无疑是这方面的先行者。2000年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而县政府也在委托安藤忠雄的同时成立了绿化专家委员会,探讨恢复植被的方法,于是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安藤认为:“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时间不可能倒流,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因此,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并且这种生态性的衡量指标已经开始被量化⑤。 四 结语 “新建筑提供了一个改造环境景观的机会”,这一新认识使人们对环境与建筑互动性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前进了一大步。建筑已经开始从原先被看做是环境的添加物,被动地单方面追求与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适应环境向主动改善建筑环境发展;绿化从建筑外部空间的广场布置,发展到灰空间和室内园林绿化,甚至发展成为建筑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创作就是将一个新东西介入旧环境,这显然使得建筑成为一次改造环境的契机,而现代科学技术和栽培手段的发展使得绿化与建筑的融合这一建筑设计思想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环境设计论文:环境设计的趋势——“公众参与” 每当我早晨路过清华大学新土木馆的东侧时,经常会看到一个有趣的情景:一片杂草从中,一块水泥地上立着一段矮墙,上面刻着四个字“青年广场”。而这段矮墙上摆满了鸟笼,一群老人聚在旁边或打太极或聊天,全然不顾“青年广场”的提示。而一天之中的其它时间,这里则空无一人……? 1 序 作为一个设计者,想必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怎样更合理、客观、全面、科学地完成一个设计。一般来说,设计过程的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存在着多方面的相关因素,例如:施工业主(目的、资金力、信用力的综合判断),利用者(积极参与、要求、合理性),出资者(依赖要领书、关心度),设计者(价值观,要求的满足、目标的达成),专家(交流、行动分析、综合评价),经营业主(财政能力、管理能力)……等。其中,利用一些数理统计模型进行最合理最优化选择的方法已经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应用了,最常见的方法有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和AHP(Analytic Hierachg Process)。前者的优点在于其精度高,但设定的范围狭,后者的优点在于设定范围广,但精度较低。上述的方法,一般都只局限在设计者怎样去达成设计过程的最终目标上。然而,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设计者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消弱,人们更注重利用者的要求和愿望,因为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工作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或称利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也就是说为每位利用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正因为如此,环境设计的服务对象就是利用者,设计的全过程都应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以公众参与为主的环境设计,并很快地波及世界各地,作为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无论从利用者人数还是国土面积来说,“公众参与”设计具有其绝对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简要介绍日本在“公众参与”方面的概况。 2 “公众参与”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公众参与”一词的英文原意为“Work shop”,日本把它译为“住民参加”,作者在译成中文时,曾经征求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最终认为还是“公众参与”最为贴切,故笔者就引用“公众参与”作为本文标题。 “公众参与”最初是由美国建筑师Henry Sanoff(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部教授)提出的DESIGN GAMES一词演变过来的,那是在70年代后期,Henry Sanoff教授花了5年时间,利用DESIGN GAMES的概念和理论,与地区居民一起尝试共同完成设计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并把它写成书,于1984年出版,同时又先后出版了《Seeing the Environment》、《Method of Architectural Programing》、《Designing wit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等书。日本也在80年代的中期开始这方面的普及工作。其中林泰义先生的规划技术研究所成绩十分显著,日本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会、造园学会、农村规划学会、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的论文集上有很多与“公众参与”有关的文章,而且各地也相应地成立了“公众参与”的组织和机构,其中世田谷市街创造中心就是其中一个历史较长的机构,并在机构的所在地: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区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在1993年编写出版《参加设计的工具箱》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公众参与”的手法和应用实例。最近几年有关“公众参与”的书已经非常多了,而且大部分的设计事务所,特别是景观设计方面的事务所已经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应用这种方法。日本造园学会也在每年的全国大会上专题研讨这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并且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书,其中评价较高的有延藤安弘的《环境创造的读本──理想中的市街》。书中通过日本国内12个城市及海外2个城市的市民利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和创造生活和工作的空间环境;羽根本play park会编写的《冒险的游乐场》,书中详细地介绍、分析了在东京都中心地带的住宅区中建立户外游乐空间的经过及地区住民12年间“公众参与”的全过程。总而言之,“公众参与”作为设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已经被广泛地得到应用。 3 “公众参与”的过程(以日本的参与方法为例) (1)准备活动 将参加者分成若干小组,进行问答测试,通过个人回答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2)自我介绍 通过自我介绍可以增进理解,并为下一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3)畅谈理想中的风景 让参加者回想童年时代的憧憬和自己理想中的风景,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并记录下来。 (4)新场景的描述 从反映某个景点的20余幅图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及最不喜欢的场景,然后对喜欢的场景进行再加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场景的描述。再选择一个公园,请参与者对该公园一天24小时的活动提出建议和描述。并进行小组交流。 (5)实地采访 准备几台一次性照相机,贴上调查用标志,请参与者以小组为单位外出进行实地采访。并进行包括采访记录、照片、素描画等内容的整理工作。 (6)讨论 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争论的要点。 (7)问卷及投票调查 根据讨论的要点归纳出简练易懂的问卷,请参与者书面回答,然后再进行投票,请参与者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答案。 (8)体验 请参与者在1:2000的规划地上观察水路、河流、道路、铁道的现状及十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的情况,讨论那里变化的原因。到现场体验观察,回来后,进行小组交流。 (9)模拟预算分配 首先确定预算总金额,然后让大家每人按自己最需要的预算项目自行选择,每人一项。讨论无人选择的项目未被选中的原因。 (10)统计(kj法) 针对某个主题,请参与者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做成卡片,组织者进行整理,最后根据各种类型的卡片归纳出此次环境设计的内容、要点和设计目标。 (11)设计图面上的体验 请参与者在预先准备好的图纸上,根据平面图上的位置设想具体使用的方式、时间。把图中不合适的地方标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的具体对策。 (12)设计方案的评价 在介绍设计方案后,请参与者展开讨论。把讨论意见综合后做成模型,让设计者、行政管理者、居民、专家等进行充分讨论以寻求一个比较完美的方案。 (13)现场确认 到现场去确认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尺度感;选择方案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场所,实地说明设计意图和预期效果,并请大家展开讨论。以期得出最终的确认和决策。 4 结束语 上面介绍的是日本在“公众参与”中比较常见的主要方法。在进行“公众参与”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个设计的不同要求,正确选择不同方法的组合。但是无论怎样一种组合都离不开“设想”、“选择”、“综合”这三个方面。作为环境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需要与其它过程一起共同完成一个设计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公众参与”并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设计方法,而是设计中的一个过程,可以说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的一个过程。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国情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地区习惯的不同,在应用时,都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公众参与”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每位参与者的真诚合作。在我国实施时,可能会遇到参与者是否能够完成全过程的活动,因为一般情况下需要数次聚会讨论,而且每次间隔时间不一,完成全过程有时会长达半年左右;同时在进行“公众参与”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困难是怎样从如此大量的情报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与过去一些传统的设计手法相比“公众参与”有它信息量大,目标、服务对象明确等优点,但是也有它需要不断完善的部分,这也正是我们每位从事本专业的人员为之努力和奋斗的原动力。 环境设计论文: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 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本应是方便、舒适、高效、繁荣的,但现实的城市却常常拥挤、混乱、嘈杂、无序。 联合国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小于80%的国家将寥寥无几。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珍惜城市土地资源。精心塑造城市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绝不能再滥用宝贵的城市土地,给未来留下一堆混凝土垃圾。 舒适、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 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尽管很拥挤。但人们还是愿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致。但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些都表明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与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较,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如与地下街系统有机结合的地铁交通(如日本东京)和地下公共汽车系统(如美国西雅图):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如美国波特兰),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步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造成的。例如。北京东长安街与东单交叉口上的一个地铁站和横跨长安街的地下过街通道口,尽管这两个出入口的距离只有10多米,但其在地下却没有任何联系。这一交叉路口的两个过街天桥和两个地下通道之间也是桥不接桥、通道不接通道。如果从交叉口的一端到其对角线另一端,要先上过街天桥过街。然后再下到地下通道过另一条街方可到达。如果在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加强过街设施的有机联系。并在地下过街通道层面就与地铁等地下其他公共设施相连结的话。就会方便得多了。 又如,很多超高层建筑周边大都设有面积很大的广场。但由于“高层风”很大,这类广场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图Two UnionSquare广场在设计中,通过对“高层风”的实验和研究,建立了结合地形的多层下沉式广场,各层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使用方便、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避风港”,深受市民的喜爱。营造一个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必须多替使用者着想,在设计上多下功夫。 行为与建筑环境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 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7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笔者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与了东京银座地区的环境改善规划研究工作。于1991至1992两年间对银座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通过对大量录像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与反复验证,发现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地段的机动车分布量与周边建筑环境要素之间,虽然影响要素略有不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仅以人流量而论。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 (2)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3)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4)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 (5)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 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东京的银座大街、上野中央街、了,歹横街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多为商店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神田大街、大手町街两条普通街道(两侧多为住宅和办公楼)的调查,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l 2一J、3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7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人的步行速度越慢。 调查还发现。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商店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对同位于东京银座商业街上的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岩崎眼镜店、服装店大和屋三个商店的调查,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金太郎电子玩具店的店面为开放式,商品很吸引人,每天光顾的人流不断,岩崎眼镜店的店面设计虽很雅致,但因是封闭式的。墙面又占据了店面宽度的大约一半。经常十分冷清,服装店大和屋的店面设计和客流量均介于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和岩崎眼镜店之间。调查表明。很多行人走到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前。常常被店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很多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经常有人停下来,观看放在店门口处的电子玩具商品。更增大了店前的人流密度。结果。金太郎电子玩具店间的平均步行速度只有岩崎眼镜店前的步行速度的82.5%,服装店大和屋前的步行速度介于两者其问。 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笔者曾对日本和美国的若干城市继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地考查和调研,发现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美国城市学家Williams H.Whyte在纽约长达三年的调查还发现,纽约最受市民欢迎的五个广场中,两人以上成组利用的比例高达45%,而在最冷清的五个广场中,成组利用的比例最高也只有近30%。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4)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但水不仅仅只供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遗憾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5)与主要人流空间的关系。街道是人们的主要流动空间。与街道有着紧密联系的广场空间。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最紧密,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出走进,在广场歇息之余,还可以观赏往来车辆和行人的活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调查表明。处理好街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能使人的流动变得容易。例如,街角广场、与街道同在一个层面的广场等。其空间就越容易被市民利用,越容易成为人们喜欢逗留之处。一般而言,广场与街道的接触面越长越好。与街道的高低差越小越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下沉式广场和空中广场,所不同是。下沉式广场应与地下街空间。空中广场应与天桥系统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保持较高的交通便捷度,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广场空间的可达性。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立体化是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此外,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论及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设计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较熟知的地下空间和空中连廊系统。其实更重要是,这一设计理念十分强调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和条件。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强化了所在地区的自然表态特征或称“地方感”、“场所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 多层面道路及公交系统 随着人口、建筑及各类功能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多层面立体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很多城市得到普及。这一道路交通组织方式,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缓解机动交通车辆对城市环境和功能的影响,大力发展客运量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选择。由于普通道路层面的常规公共汽车线路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了包括地铁、高架轻轨电车及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等多层面公共交通系统网络。 自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芝加哥、巴黎、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旧金山、北京、大阪、天津、横滨、上海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始地铁建设。到2000年。全世界已有近90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芝加哥。旧金山等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路网,地铁在很多城市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东京、伦敦、纽约、巴黎和莫斯科地铁占城市客运总量达52%~7I%。同时,现代地铁线路和车站设计也有了长足进步。很多规划设计在有效利用和导入自然光、绿化、自然通风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架轻轨或单轨电车系统成为近年来开发建设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该系统除具备地铁系统安全、快速、运量大、对地面交通无干扰等优点外。与地铁建设相比投资较少。施工期较短,但缺点是对城市有一定噪声污染。处理不当会对城市景观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最近研制并投入运营的高架式单轨电车,在减少噪声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一般建在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鉴于城市中心地段道路拥挤,公共电汽车线路在中心地段通过转入地下,以保证公共交通的高效运营和良好服务。这种专用道一般埋深很浅,具有投资小、工期短、可被多条线路兼用、有一定灵活性等优点。同时日常维护运营费用也较低,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的现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层面公交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强化各公交系统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换乘且安全、舒适。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看,车站距离一般为500~800米。各公交系统站点的联系日益紧密,车站设施向一体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现代车站已成为与大型服务设施相结合的的多层综合联运站。如地面层为公共汽车站、商场等,上层为高架轻轨客站、餐厅等,地下为与地铁站相连的商业街。车站设施与商业(务)设施融为一体。 高架步道系统 最早的高架步道为过街天桥,它为交通繁忙的街道两侧步行道提供联系。减少人车间的相互干扰。伴随建筑高层化和人车交通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修建了可使街道两侧建筑直接相连的空中过街连廊,在很多中心城市的商业(务)区。还进一步规划建设了与周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办公建筑紧密结合的大型高架步道系统。这类高架步道一般是在建筑的二或三层高度,大多为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外连廊或独立的高架步道平台,与设于二或三层的建筑入口直接相通,以减少人与车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缓解沿街步行道的交通负荷。保证步行者的交通安全、便利和舒适。有些甚至在建筑的高层部还修建有多层面空中过街连廊等空中步道系统。以提高建筑上层部分的交通便捷度。空中过街连廊~般还与建筑内的公共走廊有机连接,形成跨街坊的空中步道系统。 从建筑形态上看,高架步行道可分为露天式步道、有顶步道及全天候步道三种形式。其中,露天式步道由于所需投资较少。应用较广。在上述三种建筑形态中最为普及,全天候步道一般都是在冬季寒冷多雪地区,此外。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如距离车站较近的有顶或全天候步行道上。有些还设置了机械自动步道装置,便利使用。提高舒适度。 1990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日本和欧美一些中心城市还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廊道系统。即在建筑问数条横向廊道之间还设有连廊。横向廊道与地面间设有竖向电梯连接,组成复杂的、纵横交错的高架廊道空间网络,使建筑间各层面的空间联系建筑各层面与地面、停车场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更为方便。有些廊道还进一步发展为空中连接体或称空中建筑。 高架步道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街道层面的景观。很多实例表明,由于高架步道的结构梁柱等建构筑物,街道层面的景观和舒适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近几年来,日本和欧美一些城市已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从规划设计等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如高架廊道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对过街天桥底面进行造型处理,建筑和高架步道之间部分透空,高架步道边沿设置造型花坛和垂吊植物等。以减少结构梁柱等的负面影响。均已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地下空间开发 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短缺。地价昂贵,对发展空间的需求量大。加之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都是在城市中心地区。美国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是把地下建筑作为节约能源的措施之一。加拿大城市地下街的开发还由于其冬季漫长恶劣的气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除机房和仓库外。很多都是开发为商业之用。如酒吧、冷热饮点、餐馆及零售商店等。另一类是地下街道的开发。 地下街最早出现在1930年代,初期的地下街是由人行过街地道或地铁人行道扩建而成。日本是世界上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国家,全国有地下街近800条,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大阪是世界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城市,地下街每天接待顾客高达350万人次;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几个地下商业街已经连成一片。建筑总面积高达8l万平方米,可谓世界最大的地下街,法国巴黎的莱斯可莱斯地下街总长1500米。共有四层,除商店、酒吧外,还有电影院和博物馆。 从总体上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向群体发展。设施功能也日趋齐全和综合。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的、分散的地下设施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必然逐步向群体和综合的方向发展。但需指出的是。地下街所需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在地质状况较羞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更为困难,代价也更大。从日本和美国的情况看。高层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一般较为经济,应用也比较广。地下街的开发大都是结合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在车站前地区进行。多数修建在道路或广场的地下,与地铁车站和大型商业设施直接相连,街道宽度一般在6-15米不等,两侧设置有零售商店、生活服务设施和简易餐饮设施。 除地下防火、排烟、疏散等问题外。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克服没有日照、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压抑感。最近新建的地下街在改善和提高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巧妙利用地面的开口部分或开设大面积天窗自然采光。有些还与下沉式广场有机结合。出入口也常与绿地相连,把绿化和自然光引入地下。使地上、地下融为一体。地下街内还常布置有人造山水、色彩鲜艳的雕刻。喜阴的植物花草等,力求使人产生如在室外自然之中的感觉。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观念意识层面上,强调敬畏和尊重自然,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主张城市环境设计要结合地形,以现状为设计前提。一切人类的创造都必须尊重自然。变化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安排、市政建设、交通组织,特别是对人流交通均带来一些矛盾或负面影响。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与我们过去“愚公移山”式的城市建设方式恰恰相反,该设计理念强调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师、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直面的挑战。 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现好的城市环境设计总是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相结合,能在城市形态方面创造一种逻辑和秩序。使之方便于人、造福于人,并以此有效地解决城市用地不足、公共空问和绿化缺乏、人车交通矛盾等现代城市问题,创造出空间形式丰富的、有着强烈地方特点的城市环境形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换言之,城市设计师要研究如何将改造地形的土方量减少至最小限度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功能需要,创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环境。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有效利用地形地貌方面的具体手法 利用高低差有效进行人车交通分流 在较为平坦的地段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车分流设施,从经济角度看。往往会增加建设投资,从舒适角度看,很多人车立交处理都是以增加行人爬上爬下为前提的。令人“望桥兴叹”。巧妙利用高低差或周边建筑进行人车交通分流,可有效减少土建费用或土方量,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巧妙利用高低差的设计,还可减少行人不必要的往返上下交通。人流和车流路线更加便捷通顺。 营建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 在建筑密集的中心区,尽管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但由于土地昂贵,营建十分困难。但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城市。通过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使空间的多层面立体刊用成为可能。如一些城市利用周边高地势在高速公路或干线道路上部修建广场、公园,用斜地修建步道或台阶式广场等。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貌。发挥了富有变化的地形优势,从而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城市环境美化 具有高差的城市地形也为城市环境美化提供了竖向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如利用自然高差的植物墙、层层叠落式花坛、喷水等。使城市美化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性和情趣。 实例分析 东京 谈及立体化城市。自然会联想起美国费城、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地下街系统,以及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新新那提和英国伦顿的高架天桥系统。但在东京中心区。不单可享用与建筑有机结合的高架步行道系统。而且还可体验与地铁系统巧妙组合的四通八达的地下街网络。此外,除常规地面广场外,在城市新建的大型商业副都心或原有商业中心的改建中,还规划设计有空中(屋顶)广场、台阶状斜面广场、下沉式广场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开敞空间。这一全方位的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结构。在东京1100多万人口的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0年在地铁上野车站附近建成的第一条地下商业街,是由地下车站的通道扩建而成,以后又在日本桥和银座等处建设了地下街。较大规模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建设则多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的1950~1970年代。如建于1957年的有近1.6万平方米的池袋东口地下街、建于1965年的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八重州地下街,以及建于1973年的有近3.8万平方米的新宿歌舞伎町地下商业街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1990年代末。东京中心区内已建成地下商城20处,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高架步道系统和空中连廊等也已遍布东京的各主要商业中心区。 东京大规模立体再开发多在铁道、地铁车站的站前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昂贵。从东京每年公布的城市建成区地价可看出,东京的地价大多以各铁路、地铁车站为价峰。离车站越近。土地商业价值越高、市场价格越贵。这一地价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经济化原理,站前再开发不得不向多层面立体方向发展。二是功能需要。站前地区是电车、汽车、自行车、行人等各类交通汇集的地区,同时,由于地段商业价值高,各行业设施云集,在这种功能高度集中的地区,站前立体再开发已成为解决道路交通拥挤等各类矛盾、满足对商业等各种空间需求的有效手段。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fMinneap0Ijs)是美国中北部的重要商业城市,约36万人。该市从1960年代起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在中心区建立了一个空中连廊步行系统,该系统贯穿大小街坊共15个,街坊之间通过全天候过街天桥连接,空中连廊两侧为各类商店、银行、旅馆和办公楼入口。并与地下车库也直接相连。这一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不仅适合明市冬季漫长、多雪的自然气候特点。给市民生活带来舒适和方便。而且提高了街道两侧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及办公商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交通便捷度。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中心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为恢复中心区活力的要因之一。同时。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明市还对包括主要商业街一尼古莱大街在内的中心区主要街道也进行了综合改造。如拓宽步道加大面积,重新进行道路铺装,精心设计公交站点、路灯、喷泉、花坛、休息座椅、自行车架和垃圾箱等,道路层面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和街道网络在多个重要节点还通过多层共享大厅有机连为一体。 拿波里 拿波里(Naples)是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商业城市。市政府从1980年开始委托丹下健三设计所在市中心的东部规划设计了拿波里新都心。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拿波里新都心总用地共110公顷。朝向老城中心区方向规划有三条主要轴线。即从左至右的绿化轴、市政中心轴及文化体育轴。这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开发规划,利用北高南低的地貌,实行全方位的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在中心区转入地下,街道层主要为人行步道系统,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为停车场。为保证地下机动交通路和停车场有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沿街设有数十个大型采光井,采光井周边设计有植物和花坛。在大型采光井处还设有楼梯、自动扶梯等,使各层面有机联系为一整体。 西雅图中心区 西雅图是一个美丽的海湾城市,其中心区从南向北沿其西侧的Puget sound海湾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面状发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中心区东西向的高低差起伏最大,而南北向高差相对较小。中心区东部的第7大街的地势最高。西侧的第l大街和沿海湾的阿拉斯堪大街的地势最低,整个中心区呈东高西低地形。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和市民的实际需要,西雅图在中心区沿东西方向规划设计了多条由自动扶梯、地下步道、台阶及天桥组成的与地表地貌有机结合的步行系统。每条步道系统均把从第7大街到阿拉斯堪大街的几个街坊,在东西方向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环境。利用地形特点而实现的这一交通系统,不但创造了一个较为经济的、与机动车交通基本分离的步行系统。而且强化了各街坊之间的有机联系、改善了通向海湾的便捷度和交通舒适性。在冬季多雨的西雅图,这一步行系统更加受到了市民的喜爱,取得良好效果。 多摩新城 15住区位于东京都多摩新城的西部,距都心约40公里。该住区地处丘陵地带。地势极不平整。高低差较大,因此,该住区利用这一地形地貌特点,规划设计了一个在一般居住区难以实现的立体人车分流道路系统。道路线型设计顺应自然地势,并在机动车路和步行道的交叉口处,巧妙利用自然地形高差设计成立体交差。根据地形和道路走向而形成八个集合住宅街坊,建筑布置和设计造型也适应各自的地形、用地大小及形状特点,形式各异多样,个性突出,地形利用也十分巧妙。如第2街坊的停车场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1层车库标高设定在南面道路,北面道路则可直通车库2层部分,大大提高了车库的使用效率,在第3、5和8街坊,结合北高南低的地形,巧妙设计有坡地台阶式住宅。并通过低、中和高层住宅的有机配置,创造了层次丰富的、变化多样的街区景观。 环境设计论文: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探 论文关键词: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论文摘要:高层建筑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使人们对环境设计有了新的要求。阴影、聚风效应、街道情趣的丧失、拥挤的车辆、人行交通、绿地减少、纪念性建筑受到视觉破坏等外部空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内容。鉴于此,文章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 一、空间环境设计理念的演变 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城市、建筑、环境已成为当代高层建筑设计的特点,由于高层建筑相对于低、多层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高层建筑设计不能够停留在独立的自身完善的概念上,高层建筑的开敞空间、景观、轮廓线、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城市的生态元素。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在设计概念上的差异已不十分明显,绿化、树木等自然元素,也不再单纯地被列为外部空间的组成,而被广泛地引入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之中,作为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组成的高层综合办公建筑的环境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应是围绕着环境设计而展开的系统工程,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开敞空间、公共空间、街道空间、车、人交通空间、体量、造型及动力供给、信息的收发等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设计要从整体环境出发,同时城市环境条件也为高层建筑提供了相应的限制和资源作为自身完善的系统,内部、外部的空间组成本身又应有明确的架构组织关系,使内、外空间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文化传承等因素互相交织,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整体性原则要求以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为中介,建筑空间突破自身的封闭状态,积极介入城市环境系统,变为一种多层次、多要素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其职能要素正突破建筑自身功能体系的范畴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功能,从而使建筑与城市走向一体化。建筑空间中引入城市街道,中庭成为城市交通的集散枢纽,屋面成为城市广场,使建筑空间真正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建筑与城市相互联结、渗透。 (二)开放性 开放性原则要求适应现代化开放城市发展的趋势,将建筑的底部空间向社会开放,使其“公共化”,或将室内与半室内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供公众享用。这些大小不同、形态丰富、功能多样的公共空间,既是某幢建筑的,也是属于城市的,每幢建筑的底部空间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并且与城市道路、人行天桥、街道花园等其它城市空间融为一体,形成连续通畅的城市空间环境,减少了堵塞感,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形成了富有活力与魅力的城市生活场所,并满足了人们对丰富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 (三)步行性 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应将步行条件设计置于中心地位,机动交通应围绕步行交通考虑,通过集约化的交通组织,形成安全、舒适、宜人、连续的步行空间系统,系统由商店、娱乐场所、宾馆及居住单元构成,其中将充分设置人们能游憩的开放空间,以缓解现代城市空间的拥挤和嘈杂。在这个步行区域中人们更加亲密,公共交往和公共活动较多,从而营造了一个具有情感归属和情感认同的现代城市社区。同时,步行的实现可以减少车辆对能源和土地资源的需要,减少污染。 (四)文化性 高层建筑可以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城市插入体,每个设计都应是对现有城市文脉的尊重、认同与配合,从而使一个城市的秩序逐渐形成和完善,使居民保持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增加城市的宜人性。对于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与传承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对传统街道尺度、居民活动模式与生活习惯的尊重与保持方面。如旧金山的波特曼酒店紧挨着一个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奥林匹克浪子俱乐部,波特曼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同时吸收了周围建筑的一些独特的品质:如色彩、材料、肌理、尺度和形式等,最终使酒店与特定场所的历史文脉相协调。 (五)人本性 城市的本质就要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在现代城市中,街道因为汽车的介入成为交通的机器。钢铁和混凝土的发展使超大尺度的建筑物随处可见,因而,现代城市设计开始关注城市和建筑对人的满足,人性化设计就是一种从人的需求着手的设计思想。人的需求在实质环境中,主要表现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即通常所说的建筑和城市的使用功能需求。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是要建筑和城市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良好物理条件。人的心理需求有:安全、认知、愉悦、多层意义等几个方面。一个好的建筑的城市空间,应该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高层建筑城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空间比例的设计,消解大体量的建筑主体对人心理的负面影响;其次,利用空间质感和色彩的变化,塑造舒适的、吸引人的空间环境;此外,精心设计庭院、屋顶花园等室外景观,并合理布置足够的、舒适和美观的并与整体空间效果匹配的室外设施。只有在每个细节的设计中都认真的考虑到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在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城市中创造出一个宜人的空间环境。 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一)路面设计 路面不仅是高层建筑底部人流最频繁的活动空间,也是人们视觉上接触频率最高的界面,路面不仅能满足路面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色彩、质感和构形加强路面的可识别性,以划分不同性质的活动空间,对人流进行引导和疏散,给人以方向感和方位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底部空间交通的安全性能。路面的视觉效果使人们产生独特的激情感受,满足人们对美感的深层次心理需求,营造温馨宜人的气氛,使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更具有人性化和情趣,吸引人们驻足进行各种公共活动,从而使底部空间成为人们喜爱的城市高质量生活空间。路面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铺装和搭配,注意以下要求:(1)通常以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材料为主,不同材料只在暗示空间的变化和提示不同区域的使用性质或创造视觉趣味时采用,并保证在铺装统一中多样;(2)铺地材料的运用应与其他水平界面要素统一协调,在统一中形成对比;(3)当铺地出现高低变化时,交接材料要变化,给人以明确提示。铺地与垂直界面上其他要素交接处最好以材料的变化来形成明确的过渡,较粗质的铺装材料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大面积使用的不同材料交接处,也应使用变化的材料以表示交接明确,交接材料要略高级一些。 (二)绿化设计 在现代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绿化的设计越来越重要,绿化的加入使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更加丰富。现代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中充满灰尘。通过绿化的合理布局,可以改善城市局部生态,形成宜人的小气候。例如在底部空间区域的边界,种植高大的乔木,可以挡风遮尘,过滤空气中的尘埃,隔绝城市中的噪音。大面积的草坪可以降低地面的辐射热、调节建筑周围的小气候。绿化可以引申出多种空间创造手法,例如分割、围合、遮掩、过渡等。绿化设计应根据高层建筑与其场地环境的不同状况选择不同的绿化形式与空间组合。例如,在城市交通繁忙闹市区的建筑,应种植高大的树木来遮声降噪,减少烟尘污染。对于要求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渗透的建筑,可以选择低矮的灌木种植成“绿墙”气柔化实墙造成的封闭隔离感。对于用地宽阔的建筑,可在其周围种植大面积的草坪,点缀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小品,形成一个宜人的室外空间。 (三)水体设计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中的水体主要设置在公共人流聚集比较多的地方,由于水体具有天然的美感,因此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水体的设计与处理十分重要。水不仅仅能带给人感官上的美感,而且还有许多实际的功能,比如可以调节小气候,建筑物前的水池可以有效的降低周围气温并且增加空气湿度。另外喷水池还可以过滤空气,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除了物理上的功能外,在空间意义上,水体还可以用作区域的划分,可以拓宽空间,将有限的空间距离加大。水体还可以作为景点,成为区域中心,创造富于趣味的空间。在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中水体的形态有许多,主要包括:(1)静水。平静的水面可以把城市空间联系起来,并且可以反射街景与高层建筑本身,扩大视觉感受,它与环境小品、绿化等相结合,会更加有效果。(2)喷泉。喷泉会使空间更富有动感和中心感,并且可以和灯光、音响相结合,形成音乐喷泉。 (四)室外设施设计 城市空间设计中,适用的设施是设计的重点之一。室外设施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空间是否真正适用。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设计中为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需要,及一些辅助功能的需要,应合理的布置足够的座椅、桌凳、路灯、垃圾箱、电话亭、售货亭、廊、亭、花坛、交通标志和广告牌等。这些室外设施不仅具有确定的使用功能,而且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空间品质。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目前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环境,很少有集纳人们停歇座谈的设施,特别是在商业建筑中,疲劳的人们一般只能靠在墙边或树下。可坐的设施不仅是座椅,还可以是水池、花坛、雕塑、台阶的边缘。 环境设计论文:建筑电气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功能与应用 摘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是主体设计工作的延伸和细化。建筑电气是实现住宅内环境设计总体构想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照明方案的设计和照明灯具的选择完善环境设计,通过智能化的布线系统实现功能要求。 关键词:住宅 环境 照明 灯具 布线 设计 一、室内环境设计概述 室内环境设计属于建筑装饰的范畴,而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学的任务是构想一个带有可用空间的立体并使其尽量地漂亮和实用。早在十九世纪以前,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代名词,大多数的建筑师认为,装饰是建筑艺术与单纯房屋设计的主要区别。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变革扩展了建筑的内涵,现代建筑设计的概念取代了建筑装饰,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在,人们重新认识到建筑装饰在建筑的个性化、建筑传统的继承以及满足公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建筑装饰业带来了一次繁荣,大量的家庭居室和高楼大厦对新颖、美观、富于个性的装饰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建筑装饰设计不是仅仅考虑建筑作为六面体的问题,而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利用平面和空间的构成、透视、错觉、光影、反射和色彩变化等原理配合物质手段创造出预期的格调和气氛。它包括各种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装饰设计以及小区建筑环境设计。其中,室内环境设计不只是简单的装饰,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化,它应该是充分满足室内空间的性质和用途,并与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风格)相适应,通过对空间、造型、细节、色彩、艺术品等进行综合性整体设计,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我国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自建国以来,实际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室内环境设计简化到最低点。粉刷一下墙壁,挂几幅年画,摆几件必须的家具。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腾飞。尤其到了九十年代,建筑作为一个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升温,与之相适应的室内环境设计受到重视。但一开始在一种浮躁急切的心理驱使下,室内环境设计呈现一种浮夸的风气,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档物品不问主题,甚至忽视功能地拼命堆砌。经过一段时期以后,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加上参考国外的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室内环境设计开始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二、建筑电气与住宅室内环境设计 正如主体的建筑设计需要结构、设备和电气等专业的配合,在装饰设计中总的装饰效果是一个总的构想,由结构专业完成了硬件设施,搭起了架子,设备和电气专业负责完成软件设施,赋予这些钢筋混凝土以人情味,让他们有了温暖,能够呼吸,由硬帮帮的东西而软化活化。建筑电气的任务是以现代电工学和电子学为理论和技术基础,人为地创造和改善并合理保持建筑物内外的电、光、热、声的环境。建筑装饰中的建筑电气是建筑电气在建筑装饰中的延伸。在室外装饰装潢中建筑电气主要是完成立面照明、广告照明、环境及道路照明等,而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建筑电气的功能应用就复杂的多了。 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为了配合总体设计思想,突出装饰主题和理念,建筑电气专业对所采用的照明方案(包括照度、电光源、配光方式等)的准确选择和照明器具的合理应用,能有效地加强装饰效果,渲染空间的环境气氛;同时,随着各种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一大批具有装饰表现力的开关,各种用途的终端插座以及其它暴露于室内的电气附件也朝着美观、安全、安装维修方便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既能满足其在电气系统内的功能要求,又能在室内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另除了上述强电项目,随着人们对建筑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包括通讯、有线广播、有线电视、防盗保安以及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在内的弱电,还有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增强了整个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安全性、现代性和可拓展性,符合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三、照明方案和照明器具 3.1 照明设计的步骤: (1)针对各种功能照明场所的视觉工作要求以及室内环境情况确定设计照度,使得在该室内进行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能够舒适自如地进行,并且能够持久而无不舒适感。同时,应注意各房间亮度的平衡。对于较小房间可采用均匀照度,而对于较大房间如果只在中间设一个顶灯,就会使人感到房间变小,如果在墙上增加适量壁灯,就可以消除这种感觉。 (2)根据室内装饰的色彩对配光和光色的要求选择电光源和灯具。如果室内装饰色调以红、黄等暖色调为主,则应选择色温较低的光源(如白炽灯),配合一定形式的花灯,产生迷离的散射光线,增加温暖华丽的气氛。在确定光色和照射强度时,还应能够正确显示织物材料表面、壁画、挂画、室内色彩和地毯图案等,这里除了要注意电光源的显色性,必要时设置一些射灯,对一些点景物件进行提醒照明。 (3)选择照明方式和布置灯具的方案,使室内照明场所形成理想的光照环境。光的照射要利于表现室内结构的轮廓、空间、层次以及室内家具的主体形象。首先确定一种作为普通照明的方案,取得一定的照度,能够满足一定的活动要求;然后针对局部不同的功能要求,选择各种照度和光色以及灯具形式的局部照明。 (4)按照最后确定的总体布灯方案,验算室内的照度值,必要时也可在安装完毕后,进行实地测量。这一步容易被忽视。要想达到良好的照明设计效果,此举不可不为。 (5)确定照明控制方案和配电系统。设置各种电气插座,并留有一定的富裕度。对于插座的设置,近年来随着各种家用电器层出不穷,对电的需求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有关规定指出在室内的任何地方距墙壁插座的距离不超过1.5m,这是根据家用电器的附带电源线一般为1.5m左右长而定的。 (6)计算各支线和支干线的计算电流。选定导线型号和截面,穿线保护管的材质和管径。必要时进行电压损失校核。有些装修人员认为照明电路的电流不大,对其配线也不够重视,尤其是那些“马路上的游击队”,选用RVB软线照明配电线,它在机械性能和允许电流方面都存在缺陷,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加上老化因素,势必造成隐患。 (7)选择开关、保护电器和计量装置的规格和型号。 (8)绘制照明施工图。如果在施工中有所变更,应及时落实在图上,以便最后装修完毕绘制电气竣工图。便于以后使用功能再次改变时参考。 3.2 不同功能房间照度的设计要点 (1)客厅,又名起居室。看起来这两个名字并不相近,也不等同。实际上这两个房间也不是一回事。顾名思义,客厅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而起居室则是家里人娱乐交流的地方,只不过在我们这里,尤其是目前大部分住宅设计中一般把这两种功能合二为一了。自建国以来,城镇住宅的客厅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根据现代人的居家理念,并不热衷于在家中应酬,而是希望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港湾,让家人在喧闹的城市中,拥有一个安静的空间。所以,客厅(实际应该侧重于起居室)作为人们在家时逗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在进行照明设计和其它专业设计时不容忽视。客厅的功能较一般房间复杂,活动的内容也丰富。对于照明设计也要求有灵活、变化的余地。在人多时,可采用全面照明和均散光;听音乐时,可采用低照度的间接光;看电视时,座位后面宜有一些微弱的照明;读书时,可在右后上方设光源,能够避免纸面反光影响阅读;写字台上的光线最好从左前上方照射(约30~40cm高),再保证一定照度的同时避免手和笔的阴影遮住写字部位的光线。室内如有挂画、盆景、雕塑等可用投射灯加以照明,加强装饰气氛;书橱和摆饰可采用摆设的日光灯管或有轨投射灯;有一些高贵的收藏品,如用半透明的光面板做衬景,里面设灯,会取得特殊的效果。在电气功能设置的合理性方面,客厅的照明开关应采用双控或多控调光开关,一处在玄关处以便进出时方便开关,另一处在沙发附近,可以随时调节灯光。客厅必须安装应急灯,以备突然停电或发生电气故障时使用,如果配合视听设置的控制,音频、视频、电话等有关电子连接线,都预埋在沙发附近,将DVD、电脑键盘等必须用手操作的设备也置于附近(如茶几下)。这样就可以坐在沙发上换碟,炒股或接受远程教育,可谓方便之极。 (2)餐厅,餐厅照明应能够起到刺激人的食欲的作用,在空间比较大、人比较多时设计照度高一些会增加热烈气氛;如果空间小、人又少设计照度应低一些,营造一种幽雅、亲切的气氛;以我国目前的生活发展水平,单独设计餐厅尚未普及。国外的餐厅设计为了追求安静,常使灯光暗些;而我国在烹饪艺术方面,讲究色香味俱全,因此,要求灯光稍亮些。一般常用向下投射的吊灯,光源照射的角度,最好不超过餐桌的范围,防止光线直射眼睛。比如使用嵌顶灯或控罩灯。还应注意设置一定的壁灯,避免在墙上出现人的阴影。 (3)厨房,一般较小,烟雾水气较多,应选用易清洗、耐腐蚀的灯具。除在天花板或墙上设置普通照明外,在切菜配菜部位可设置辅助照明,一般选用长条管灯设在边框的较暗处,光线柔和而明亮,利于操作。 (4)卧室,卧室照明也要求有较大的弹性,尤其是在目前一部分卧室兼作书房的情况下,更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照明。睡眠时室内光线要低柔,可以选用床边脚灯;穿衣时,要求匀质光,光源要从衣镜和人的前方上部照射,避免产生逆光;化妆时,灯光要均匀照射,不要从正前方照射脸部,最好两侧也有辅助灯光。防止化装不均匀。如果摆设书柜,应有书柜照明和短时阅读照明。对于儿童卧室,主要应注意用电安全问题,电源插座不要设在小孩能摸着的地方以免触电危险,较大的孩子的书桌上,可以增设一个照明点。睡眠灯光要较成人亮些,以免孩子睡觉时怕黑或晚上起床时摸黑。 (5)卫生间,卫生间的照明应能显示环境的卫生和洁净。一般对照度要求不高,只要能看见东西就行了。常在屋顶设置乳白罩防潮吸顶灯,在洗脸架上放一个长方形条灯。如有化妆功能,可增设两个侧灯。另在卫生间外门一侧设一脚灯,便于在夜间上厕所使用。 (6)门厅、走廊和阳台,门厅一般设置低照度的灯光,可以采用吸顶灯、筒灯或壁灯;走廊的穿衣镜和衣帽挂附近宜设置能调节亮度的灯具。阳台是室内和室外的结合部,是家居生活接近大自然的场所。在夜间灯光又是营造气氛的高手,很多家庭的阳台装一盏吸顶灯了事。其实阳台可以安装吊灯、地灯、草坪灯、壁灯,甚至可以用活动的旧式煤油灯或蜡烛台,只要注意灯的防水功能就可以了。 3.3 照明灯具的类型和选择 灯具是电光源,灯罩及其附件的总称。照明灯具的选择,应适合空间的体量和形状,并能符合空间的用途和性格。大的空间以用大灯具,小空间宜用小灯具,住宅照明以选用小功率灯具为主。灯具造型应与环境相协调,同时注意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以及个人爱好,体现照明设计的表现力。 (1) 花吊灯,是一种典型的装饰灯具,它不以高照度和低眩光为目的,有时甚至要刻意产生一些闪烁的眩光,以形成奇丽多姿的效果。花吊灯的样式繁多,外形生动,具有闪烁感,安装暖色调电光源时,能在室内形成一个(或多个)温暖明亮的视觉中心。然而吊灯对空间的层高有一定的要求,若层高较低,则不适用。有一种吸顶式的花灯,能在层高不够时使用,也能有相似的效果。但却与吊顶灯的那种辉宏壮丽的场景有所损折。 (2) 壁灯,也是一种最常用的装饰灯具。根据不同要求有直接照射、间接照射、向下照射和匀散照射等多种形式。使用壁灯往往也是作为层高偏低(或过高),不适合用吸顶灯时的一种选择。尤其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选择一些工艺形式新颖的壁灯能充分体现主人的修养和兴趣爱好所在。壁灯安装高度一般在视线高度的范围内。如果超过1.8米只起到顶棚照射的延长作用。而失去对居室功能的其它作用。在比较窄的走道或其它平面尺寸相对较小的空间应慎用或不用。另注意如装在涂料的墙上会因长时间照射和电热的原因而脱色。 (3) 嵌顶灯,泛指装在天花板内部灯口与天花板持平的隐装式灯具。一般用于有吊顶的情况,其优点是天花板面整齐,节省层高,但是灯具散热性能不好,发光效率不高的缺点,一般不宜作为主光源,而作为主光源灯具的陪衬和点缀。针对目前住宅建筑层高偏低,大面积吊顶本就不合时宜,因此该嵌顶灯(如筒灯),也只在局部装饰性吊顶时使用。 (4) 吸顶灯。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吸附在天花板上,包括各种单体的吸顶灯和一些吸顶式简易花灯,都是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常用来作为各功能房间主照明的灯具。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如果在客厅等较大房间采用吸顶式简易花灯,在灯头较多时,宜采用分组控制的方式点亮,以利于节能节支。 (5) 移动灯具,指根据需要可以自由移动的灯具。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台灯,还有放在地板上的落地式柱灯、杆灯和座灯。后者本以庭院中常见,如果室内面积较宽裕,结合一些雕塑造型,装饰效果明显。台灯则主要是作书桌上和床头的局部照明。 (6) 巢灯。就是“反光巢灯”,亦称之为结构式照明装置。是固定在天花板或墙壁上的线型面型的照明,一般都选用日光灯管的形式。通常有顶棚式、檐板式、窗帘遮蔽式和风光墙等多种做法。其中顶棚式为间接照明,檐板式为直接照明,其它为半间接均散光,这种照明方式装饰性较强,但不利于节能,一般作为背景照明。 3.4 照明设计的其它几个问题 (1) 照明控制。照明灯具的控制从一次控制动作所控制的灯具数量规模上分,可以分为单灯或数灯控制,和支路整体甚至几个回路同时控制两种情况,后者一般在较大空间室内或室外使用。借助接触器实行远程控制。如果从同一灯具(或一批灯具)控制位置的情况划分,又分为单控、双控和多控三种。分别采用单极开关、双控开关和多控开关。这在家庭室内环境设计中经常用到,尤其是对于走廊、门厅卫生间、楼梯间和其它需要多控点控制的照明灯具可以在户门入口处、客厅沙发附近、卧室床头附近设置集中控制板面对相关灯具实现多点控制。既利于节能,又给使用者带来方便。当有人叫门时,主人可以在床上预先点亮门厅和楼梯间的灯,当主人想去厕所时,也可以在床上预先点亮门厅和厕所的灯,主人可以在进入卧室前先点亮卧室的灯,也可以在躺到床上后关掉(或打开)卧室的灯。有些灯具还配备了遥控器或采取定时开关。开灯后在预定时间内自动关灯。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只是灯具的费用有所增加。 (2)电光源。在住宅室内照明设计中,较为常见的有荧光灯和白炽灯。荧光灯适用于室内照度要求高,平均用灯时间长的场所,不宜用于频繁开关的地方。白炽灯虽然工作效率低,但它具有显色效果好,暖色成分高,容易进行调光控制,尤其是它的暖光色,与家庭的气氛最是融洽,更是与传统木家具的暖色调相得益彰。因此,白炽灯在住宅室内照明设计中,经常用在门厅、会客厅以创造良好的居家气氛。用在厨房、餐厅可以使食物色泽鲜艳,用于起居室,以便于调光,构成典雅、幽静、亲密和和谐的氛围。 (3)照明的稳定性。照明的不稳定性主要是由光源光通量的变化导致环境亮度发生变化所致。环境亮度发生变化时,人眼被迫跟随适应。如果这种跟随适应的次数增多,会使人眼感到疲劳,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视力下降。而光源光通量的变化,多由电压波动引起。在照明供电回路中不应包含较大容量的电动机和其它用电设备(如电焊机),另外就是由交流电源供电的气体放电灯(如荧光灯)所产生的频闪效应,会使人产生错觉甚至引发事故。应该采取分相或移相法供电,加以避免。 四、智能家居布线系统 4.1 系统概述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与通讯和信息的关系日益紧密。电话、计算机、家庭保安、家庭影院等相继进入家庭。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无疑应满足这些功能需要。于是在小康住宅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化的要求。智能住宅主要体现在通讯自动化、家庭办公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和社区服务自动化;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提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包括儿童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家庭和业务教育,提供家庭保健等服务。 通讯自动化包括可连通公众电话网、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公用数字数据网、公用计算机互连网来完成语言、数据和图像的信息传输。家庭办公自动化包括室内及社区内Internet接口、共享办公系统,信息处理、文件处理和图像处理。住户可在家里进行电子通信联络、传递电子邮件、实现智能电话、智能传真和交互式会议等。物业管理自动化包括室内及社区内安防监控报警、火灾报警、可燃气体泄漏报警、三表(水表、煤气表、电表)自动采集与传输、停车场自动管理、夜间巡更系统和出入口管理系统。安全是家居生活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于火灾的发生、可燃气体泄漏,如能尽早检测及报警,可防止或减少人们经济和生命财产的损失。社区服务自动化包括网上购物、股票交易、远程医疗诊断、家庭教育、市民求助信息、网上休闲娱乐、视频点播VOD等。 综上所述,智能住宅不仅应有安全、便利、舒适、节能和娱乐性等特点,还应具有集成的音频/视频、计算功能、通讯功能、自动化及安全防范等。并通过各种独立而先进的自动化电子设备,把这些繁杂的功能集成到人们日常的家居环境之中,再由一个家庭网络连接起来,该家庭网络的基础是家居布线系统。 该布线系统采用ANSI/TIA/EIA 570-A家居电讯布线的标准(Residential Telecommunications Cabling Standard )。主要用于规划新建筑、更新增加设备、单一住宅及建筑群等。认可界面包括光缆、同轴电缆、三类及五类非屏蔽双绞线电缆(UTP);线路长度从插座到配线箱不超过90米,信道长度不超过100米;通讯插座或插头座适合于T568-A接线方法及使用四对UTP电缆端接八位模块或插头。 4.2 系统的组成 (1)一般分布装置,每一个家庭安装一个交叉连接的配线架作为分布装置,主要端接所有的电缆、跳线、插座及设备连接等。提供用户增加、改动或更改服务,并提供连接端口给予外界服务供应商提供不同的系统应用。 (2)线缆,作为家居布线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五类四对水平电缆、75欧姆同轴电缆和室内2芯多模光纤电缆。其高性能适合多媒体工作平台不断增长的需要,并与多种介质相配合满足高速局域网的要求。 (3)模板,视频模板用于集成整个家居内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保安系统,内置的进程控制板可以最大限度的澄清视频信号。语音模板可以支持多个语音插口,保证电话和家庭音响系统的运作。数据模板包括多种数据和话务接口,为数据、电话网络和数字电视提供服务。 (4)跳线,五类数据接口跳线为连接设备提供极好的性能保证。满足高速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和信号完整性的要求。 (5)安装箱,是家居布线系统的心脏,统一分配和管理到各个房间的传输介质,依次为整个家居提供视听、家居自动化、Internet访问、家庭办公等。在安装箱内还可以固定各种配线架面板。箱体一般嵌入式安装,打开后与墙表面保持水平,操作方便。 (6)插座模块,主要用于一般家庭的通讯信息插座。包括光纤模块、视频模块、同轴模块、音频模块、数据模块与面板组合和匹配,适应实际使用中任何安装的配置和功能的需要。 4.3 系统环境适配要求 (1)通讯中心的种类和型号应满足外线和分配的信号,并在不同的房间提供一个增加的能力。如需要在同一家庭中安装一个以上的通讯中心,宜将话音和数据端接在同一个通讯中心,将视频端接在另一个通讯中心。安装通讯中心的最佳位置为地下室、车房、总配电箱旁等,并要求有足够的照明、电源插座和维护空间。安装方式可以固定于墙上、布背板上或嵌入式安装。 (2)通讯中心所需要的模块板、配件及用户插座的种类和数量。 (3)在每一户住宅中的墙内预埋过线盒,采用RG6U75欧姆同轴电缆从有线电视或卫星接收装置所提供的视频信号与每户的通讯中心端接。同时,采用非屏蔽双绞线从邮电部所提供的外线与每户的通讯中心端接。有用户插座至通讯中心的电缆数量,长度和路径,包括非屏蔽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等。 4.4 系统的应用 (1)视频应用,采用SYV-75-5同轴电缆,支持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天线、闭路电视和电缆调解器。如需进入一个以上的视频信号,如录音机、摄影机、卫星接收机等。宜安装第二根75欧姆同轴电缆至用户插座。 (2)通讯应用,采用五类水平电缆至每一个需要话音或数据服务的用户插座。通过ISDN、VDSL或ADSL连上互连网和美国的网络电视,在无边的信息海洋中漫游。选用交互式影像,随时欣赏影片,检查银行户头中的余额。通过小区的内部局域网、查询服务项目、预定服务场馆、翻阅图书馆的存书。由家居自控系统协助管理的各种家用设施自动传送水、气、电读数,也可以在远方用电话遥控家中的设备。 (3)利用安保系统确保室内防火、防盗的要求,在紧急情况时自动向管理处发送报警信号。通过连接到局域网的闭路电视系统观察室外环境,及时了解住宅附近的情况。甚至还可以连接传真的办公设备,配合正在逐渐兴起的家庭办公的需求。 4.5 系统的优势 智能化住宅家居布线系统配合各种电子设备可以提供一个完美的在家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能带给用户即插即用的便利,支持多种介入,包括传真、电话、100Basc-T高速数据网络、视讯会议系统、Internet接入以及XDSL接入等。支持多种家庭娱乐,包括全方位有线电视、视频点播、交互式电子游戏、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并可提供音频视频设备,多房间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加上先进的家庭保安系统,如遇火灾、煤气泄露及被盗等紧急情况时通过自动报案系统向管理处报警。此外还可通过监视系统对幼儿、老人远程监护;通过闭路电视监视住宅内外的安全情况。 家居自动控制系统可在远方用电话自动控制照明、空调等家点设备,自动传送水、电、气表的读数。总之智能家居布线系统可以提供一个面向现在和未来的高标准住宅,对于室内环境设计各方面的功能都会大大的延伸,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和复杂多样的需求。IT业的发展是如此迅速,一个合理的布线系统,以最少的投资支持未来出现的任何新应用,管理与维护也非常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该家居布线方案时,还应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在注重应用的同时享受增值服务,如通过共享设备,8个电视机可以同时共享一台VCD机。 从投资成本上看,该布线系统大约占到整个工程投资的1%左右。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来讲,安装智能化布线系统并不比给每家都安装上空调的花费更多,但安装上智能化家居布线系统的住宅楼却从本质上改变了住宅楼的性质,使其真正成为了一个智能化的住宅楼,可以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这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也是划算的。 五、结束语 建筑电气作为一个专业,从无到有,由简单而复杂,发展到如今已经囊括了兼之强电和弱电在内的多个系统,并且随着以IT业为龙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建筑业的应用,综合弱电项目的智能电气更是突飞猛进。目前,在我国建筑装饰领域,从理论到实践,从工程设计到安装施工,正在逐步走向专业化,建筑电气专业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装饰电气作为建筑电气的细化,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趋人文化;从知识结构上,装饰电气也大异于建筑电气。国际上把安全、健康、舒适和美作为安居装潢的四大概念,同时把符合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和充分显示个性作为家居装潢三大目标。作者认为,在工程实践中,伴随着不断暴露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装饰电气必将日趋成熟和发展健全;在避免二次投资造成浪费的同时,走向正规化和规范化。 环境设计论文:谈神户艺术工科大学环境设计教育的理念 一、以关心人为基本点、立足点的设计教育理念。 二、重视设计过程的学习。 三、重视技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四、重视系统学习与亲身体验的结合。 五、通过共同设计的机会,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六、垂视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以关心人为基本点、立足点的设计教育理念。 在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特别是日本在经历r经济腾飞之后,陷人了“技术优先,技术万能”的时代。现在,面向“人”的需求的设计理念被重新提起,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发掘“人”和他的生活状态。环境工科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及其相关的空问、环境的学科。在设计中,首先应是对在空间中的人的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如城市景观、小区设计等应关注于更广泛人群的户外活动、都市生活等。本院在安排学生学习正规的课程之外,还常常通过学校内的日常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认识“人”、“物”、“生活”与“社会”。 二、重视设计过程的学习。 设讨一教育的‘朴心是设计过程的学习。一提到设计、很多人往往有一种造型的印象,不错造型的确是设计的中心要素之一,但不是惟一的。造型之前的阶段,即:设定目标,确定实施方式。造型之后的阶段、即:为了实现它所需要加以说明的技术、方法等,并且还应包括制作、使用后的评价过程。它们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环境设计的过程是: 发想-计划-设计-制作-使用-评价 本院的培养目标是对这个全过程能够正确地把握的设计者、即:具有综合素质的设计家的培养。 具体地讲,没一计的实践,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考虑基本的设计目标。例如:“桥的设计”应是为“渡河的设计”,“学校建筑的设计”应为“教育的场听的设计”,最终的设计也应是以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为首要的。还应指出的是设计过程的学习不只局限于物的设计,而精神需求的满足也应被视为设讨一的范畴。从具体的局部的设计着手,引导学生认识设计的过程是重要的。在正规教学计划外还要利用校园内的文化节、暑假实习、模型制作等课外活动环节,鼓励从而调动学生担当组织者角色,提高集合、归纳各方建议能力,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并随时写成体验报告书。这样看似与课堂不同的活动,实际上能够不知不觉地使学生认识设计的方法、规律,使课堂要求得到补充、延续。 三、重视技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一般来说工科系部偏重技术(理性)教学、而美术系部偏重于感性。怎样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时间内培养两方都具有优势的人才确是很大的一个命题。 在设计专业中,从1年级开始,应尽可能避免学生直接进人专业训练、设计、实习等环节课程,首先应有足够的时间履修基础课程,即语文、数学、物理、心理学、社会历史等;另一方面,也应重视作为基础的造型能力训练,使学生对形体、色彩、想像力、表现力等有所接触。专业设计、实习一般从2年级开始,对于优秀的设计、优美的环境等的参观可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培养。技术和感性两方面,哪一方面更优先,回答它确实很难,在重视理性的基础上,把艺术感觉的培养放到实践环节中、期待自然的磨炼应为上策,对于人类自身的了解(生活、历史、文化)、技术的掌握、感性的磨炼三者相统和,才有可能培育出综合的设计能力。 四、重视系统学习与亲身体验的结合。 人类有其积累的知识,通过讲授、把它们加以整理、传续给我们的学生的过程确实很重要。但是,近年来各高校有这么一种倾向,学问、技术越是发展,校内的讲义科目也随之增加,授课到晚间为止的现象经常出现。在学生头脑中仅仅被动接受知识还是不够的。本院则更多安排学生积极走出校门,参观都市街道,认识历史遗迹,接触社会和生活,调查、参观近现代建筑,或在大学内开展实验、实习活动。 最后,要求把各自体会以学习报告比形式加以归纳总结。这样,体会到的现实空间环境能够记忆犹新,体验性的学习对于设计是不可欠缺的。在课程安排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而下午则全部安排为这样的演习、实习活动。对应于这个教育方针,教室也是安排一、二层为摄影棚、各种实习工房,这里已经成为学习的中心区域。在它的周边安排有小型授课教室、资料室、作品展示空间。另外,还有教师各自的研究室等。 五、通过共同设计的机会,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与绘画、雕刻等纯艺术形式不同,设计特别是环境设计工作,很多场合需要共同作业。作为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人学考试,一直存在着与他人的竟争。因此,从进人大学开始学习,应强调互助的共同学习。具体地说,应给每一个学生以各种尝试的机会,校内、班集体中的活动,应当全部由学生筹备、组织、实施。良好的合作氛围有利培育合作精神,使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激励与锻炼。 六、重视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是我院各专业共通的教学要求。对应于飞速发展的国际化信息交流的需要,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养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除正规的教学计划外、在校内,‘常常邀请外国学者、设计家、建筑师来校举办讲座,给学生提供接触海外的机会另外,计算机应用也趋于日常化。而为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则在基础学部的教育中有作文、演练科目,高年级也要求学生书写各种各样的学习报告书原因很简单,设计不单单是制作作品、如果不能很好地说服他人,那么,这些设计将得不到实现。 环境设计论文: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及网络教育环境设计 内容摘要:本文紧扣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网络教育共同关心的问题,依据认知学习理论的有关要求及网络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于如何实现网络教育的个性化,网络教育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能力、素质,网络教育的协同学习如何能达到良好效果等问题的有效解决,笔者认为依赖于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设计,进而就网络教育环境设计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学习风格 元认知自我调节 知识构建团体 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的学习,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网络教育如何实现个性化;网络教育如何实现学习者能力、素质的提高;网络教育协同学习如何达到最佳效果。 一、学习风格与网络教育个性化 人们对于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个别化教学,尤其是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实现,确已寄予厚望。达到这一目标的思路是,利用网络设置及相关软件,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途径和不同顺序的学习经验,为学习者传送不同种类的学习经验提供便利。但现实中却并非如人们所预料的,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尽管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与人(机)交流的机会增多,但这些并不能证明学习者因此而能更好、更快的学习,因为学习环境的统一性——教育软件的限定,并不能吻合学习者自己特有的学习倾向,从而不能达到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入学习的“随心所欲”状态。 尽管对于网络教育的个性化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是学习者智力和已有知识的差异(认知),成就动机及其相应的个性特征(情感),很少研究影响学习者意志行动方面的因素——学习风格。所谓学习风格,即指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学习倾向,由于它经常被个体所使用或表现出来,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构成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注重学习者学习风格,并在教学中直接应用所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有利于我们在网络教育环境设计中,更好的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倾向性,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更好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习者乐学、易学、快学、学好。 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知、情、意行的共同参与,这三方面是以意志行动为核心相互交叉,形成学习风格的五个部分三个层面。一是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部分:知觉风格、信息加工风格(同时加工与继时加工)、记忆风格(趋同与趋异)、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发散与集中)、解决问题风格(深思与冲动)。二是学习风格的情感要素部分:理性水平、成就与动机、焦虑等。三是学习风格的意志行动要素:学习坚持性、积极性、动脑与动手、保守与创新等。这三部分组成学习风格的心理层面。四是学习风格的生理性要素:对学习时间的选择、对视、听、动感的偏爱、学习外部环境的安静与否等。这部分为学习风格的生理层面。五是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与结合学习、竞争与合作。 针对以上所述的学习风格内容与要求,对于网络教育的环境设计而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习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二是学习者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前者对于网络教育而言是很容易达到的。我们重点是讨论后者,我们认为网络教育中要达到教育个性化的效果,就是要根据学习风格的有关理论要求,设计一个系统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风格,达到“随心所欲”的学习状态。为此,在系统的设计中应包括四个部分:诊断、计划、教学与评价。诊断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其中包括学习者发展的特征、学习风格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通常学习风格是诊断中最易忽视的因素,但它却最重要,因为它直接参与学习之中并监控着整个学习过程。学习风格的诊断内容主要包括以上所述的三个层面五个部分,可以设计一些问卷于系统环境中,让学习者在进入实际学习内容之前进行回答而实现。计划就是让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倾向以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明确自己那些要学,那些是自己学习的难点、疑点,自己准备怎样学,等等基本问题在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心灵地图”。这点可以通过老师的提示窗口,给学习者以提示。教学是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之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诊断结果与学习计划,选择情景、内容和方法进行学习,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一个阶段结束之后,要给学习者一个反馈,对其学习效果有一个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计算机软件给出,也可是学习者发出电子请求,由教师或同学给出。 二、元认知自我调节与网络教育激发作用 当前,我们常以上网获取信息而大开眼界,感觉确实是丰富了知识,但就网络教育的效果而言,并非获取知识是最终、全部目的,否则我们的网络教育只不过是传统教育中,帮助学习者填充知识多了一道残酷的工具而已,对于学习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的开发并非有多么明显的帮助。而我们所需要培养的是有能力去批评、思考、学会学习、对个人的潜能有所了解的人。这就要求网络教育必须有一种学习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构筑知识、理解学习者已完成的工作,并能开发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所必须的能力。认知心理学的关于学习者无认知自我调节的理论,对于我们设计这样的学习环境有所启发。 元认知自我调节简而言之,就是指学习者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认知、调节与监控。其基本的假设是,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预期结果、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能清楚地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那么就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善于元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能较好地激活背景知识,集中注意学习材料的有关信息并对材料进行推论。最常用的元认知自我调节策略有:一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质疑或设问;二是明朗化或试图解决疑问;三是概括或者回顾学习材料的要点;四是预期或估计后面的内容。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学习、理解过程进行自我讲解。 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就是要对学习者有明显的激发作用,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设计。一是突出重点,唤起注意。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内容是千千万万的,只有那些新颖有意义,学习者感兴趣的材料,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被学习者所选择,才能引起学习者的设想与疑问,从而致力去探索。这就要求在软件的设计中,尽量运用形象生动的富有创意的形式。二是提供知识背景,试图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围绕一些关键的概念而组成的网络组织,其中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和命题。如果能激活学习者已有背景知识,那么学习者就有了有益于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就试图运用已有的知识、策略去解决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自我有意识的调节过程。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当学习者感到难以解决问题时,适时的给予一个帮助(查询)系统,给学习者一个知识背景的线索,达到激活学习者内在知识经验的作用。三是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也就是学习者学完一个单元之后,用一些概念和短语把所学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事实、现象、原理清晰地图示出来,将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有一个提示,就是让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与计算机中已有资源、教师、同学的意见进行对比,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反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四是给学习者一个操作与验证的单元。学习者学完了所学的内容之后,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给学习者一个新的相关内容,让学习者将获得的知识、学习策略或操作程序进行运用,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知识、能力的迁移。 三、知识构建团体与网络教育交互作用 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是网络教育本身所具有一大优势,能较好的使学习者处于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者使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可以通过局域网与其他用户或网络服务器进行交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更高层次的网络进行交流。但并不是由于网络本身有这样的一种功能,我们就乐观的认为,只要提供了这样的系统,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找到“灵丹妙药”。其实不然,一种新技术运用于教学,还有许多与其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学习者在上网的大量信息中“遨游”会因探究中缺乏方向和条理而受损;如何设置不同的交互学习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否则,再好的交互网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构建团体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与他人,与外界的环境,与外部世界所形成的一个知识团体中,相互作用、相互构建产生的。在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环境中,学习者参与知识的传播,他们在教师帮助设定的目标、指向自己的问题并监控自己的理解,运用可得的资源设计获取知识的环境。在这种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中,是师生分享各自的专门知识或负责找到能带给团体的知识。在一个相互讨论的团体中,学习者通过建设性的争论,推测、质疑、批评和摆出证据来学习。在这种知识构建团体的学习构想中,学习者不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协作,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此可见,交互网的教育与知识构建团体的内涵,确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交互网的教育功能确实为实现知识构建团体这一教与学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支持,知识构建团体的实施要求又为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有效发挥,提出了有依据的设计条件。一是要使学习者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提供课程支持。也就是在交互进行地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之用的学习内容。这些信息不仅要有足够的教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教学材料同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联系起来,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习者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在网页的结构设计上要有一个“导航”系统。二是要根据交互学习的不同方式来设计不同的教与学方式。通常而言,在网络交互教学中有以下四种方式:1、通过讨论来学习。一般是某学习者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提出求助,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有关学习者与其讨论。2、通过共同建构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有共性的问题,由教师发出指令,大家停下来就共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实现认知能力的构建。3、通过指导来学习。学习者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直接向教师发出请求,当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其指导时,便可进行指导学习,指导学习的教师要明确学习者的实际理解情况,然后给以相应的启发和提示。 环境设计论文:基于关联主义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探讨 [论文关键词] 关联主义;网络学习;学习环境;学习支持 [论文摘要] 在学习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三大理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每一种理论的出现必然有其时代特征,描述学习原理与过程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理论应该能反映基本的社会环境。而在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的今天,关联主义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梳理传统学习观,解读关联主义主要观点,提出其对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学习,原本发生在属于不可见的大脑神经网络中,今天也透过社会网络、计算机网络而外延到更大的范畴中。乔治·西门子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对网络时代学习社会行为机制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高度的抽象,指出我们传统的学习理论,无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还是建构主义,都不能有效地揭示学习的社会机制,于是他提出了一种与21世纪的需求相一致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 “教育实践总是基于某种对人、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假设特别是对学习假设之上的 [1]。”建立其假设之上不同的学习观导致了人们对学习的不同看法,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教育实践。关联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独树一帜,以其特有的视角审视了传统学习观的症结,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学习观念转变中的境脉考察 历史上人们对学习的探讨源远流长,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一定的哲学观在心理学中就成为一种哲学方法论。这种哲学方法论制约着心理学家对待心理现象的态度和处理心理问题的特殊角度,也制约着心理学家对研究方法的使用[2]。”在19世纪中叶,西方哲学基本上形成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始于科学主义取向的主要哲学流派——实证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影响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使得行为主义在批判经验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积极主张研究必须限定在可以观察的行为和可以控制的刺激条件上,从而把学习定义为一种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3]。”由桑代克构建起的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学习联结理论,经过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的拓展与深化,使行为主义学习论统治学习理论研究近半个世纪。但是对于教育而言,这种学习理论局限于学习心理现象的自然特征方面,“忽略了行为主体对问题的理解,也忽略了主体内在固有的逻辑能力”[4]。 在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格式塔心理学派对行为主义学习观提出挑战,主张学习是对理解的探索,寻求学习中的人性与价值。然而,因为主客观的条件制约,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假设终究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实证主义思想继续渗透到学习的研究中。1950年末,以计算机建模的认知心理学把学习研究指向认知过程的实证分析上,对人的心理功能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形成了挑战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新的学习理论。20 世纪下半叶,随着学习心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忽视学习的内在心理过程的严重缺陷已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转向关注学习的内在过程。随着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思潮兴起,成为一种对心理学影响深远的学习哲学,建构主义的哲学思想,它既根植于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又受到人文主义、知识社会学及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渗透,提出学习不仅是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而且是学习者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建构个人知识经验的对话和社会性协商过程。建构主义提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5],建构主义强调个人知识经验和社会性协商过程,这在学习的认识上较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前进了一大步。 这些学习理论都对学习行为变化、个体认知、社会认知等给予了不同层次的合理诠释。学习是人类活动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 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任何单一的理论很难对人类高度复杂的学习现象给出圆满的解释,它们难以完全解释和涵盖人类学习的全部。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是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即将外在于个体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但是,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变化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学习的发生。德里斯科(Driscoll, 2000)对学习曾做出如下定义:“一种在人类行为或行为潜力方面的持续的改变……(这种改变),一定是学习者的经历及其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6]。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人是复杂社会网络中一个单元体,学习不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是社会各种资源(包括各种人工制品)的共享和交流过程。 二、关联主义的学习观解读 1.知识——节点的分布与关联 乔治·西门子认为学习与知识建立于多样的观点之上。在网络时代,知识不再以线性方式获得,“我们不再亲身经历并习得知识,我们的学习能力来自于各种连接的建立[7]。”正如卡伦·斯蒂芬森(Karen Stephenson)所说:“长期以来,经历被认为是知识的最好的老师。但我们无法经历所有的事,因此他人的经历,乃至其他人,都成为知识的代名词。‘我把我的知识储存在朋友处是一种通过收集人数来收集知识的公理,’”同时,作为一种学习活动,知识的获得总是要涉及到人工制品,涉及到制品融入社会实践的方式中。所以,这种节点的具体表现形式变得丰富。 从上述表述可见,这一点与“分布式认知”有相似之处。首先,“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之中”[8],即各种信息源节点当中。也就是说,认知过程除了个体认知活动,还涉及到社会和工具两个维度。其次,知识的关联是动态的。根据“知识半衰期”概念可知,知识正在呈指数增长,但是知识生命已发展至以月或年为衡量单位了。缩短的知识生命会随时导致旧的节点和旧的连接的消亡,而新的节点和新的连接也在不断产生。如何与节点发生关联,以及关联的程度如何,从个人层面来说,学习者经历着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点入度中心性(indegree centrality)、特征向量中心性(eigenvector centrality)与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的角色转化,就需要在个人水平层面的自我组织,建立类似网络“链接”的各信息源之间的关联。 由此,我们不得不时刻保持知识获得的持续状态。个人的知识组成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努力。这种知识的动态分布与关联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链接”在各自的领域中保持不落伍,而互不相同的理念与领域之间的关联能够产生新的方法事物。 2.学习——网络的优化与匹配 “学习就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杰·克罗斯)。关联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和外部关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你的内连接就是你的大脑,大脑的复杂度就是你知识的复杂度,就是你知识的‘熵’。你的智慧还取决于你的外部网络,就是你的社会的关联[9]。”具体来说,与学习相关的网络有神经网络、知识网络、社会网络,还有已经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它们分别意味着智力因素、信息和工具、社会关系以及人机混合的虚拟数字世界。学习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内外网络共同决定的交互。学习者从自身的天赋智能出发,基于生活体验、信息环境、沟通交流等必要的互联,具备一定的“效能”,逐步拓展到外层的网络中,获得可以通行网路的相应“给养”,与内部网络进行匹配。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使用、管理、优化和匹配这些网络资源的过程。所以,在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网络的延伸,感悟信息,形成了很强的学习吸纳能力,激发起很多的联想和具有较大创新价值的思考。 三、创设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新“通道” 由以上分析可知,关联主义表达了一种“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和“关系中学习(learning by relationships)”的理念。它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其中也包括技术中介的学习。这为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思路提供了新的“通道”,在技术的支持下,不仅要关注学习环境中的人、人工制品以及它们扮演的角色,也要关注真实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1.聚合信息节点 费尔德和格兰诺维特都认为拥有许多不同性质关联的人们比起那些只有少数同质关联的人来说,能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也就是说,在拥有丰富的节点的链接基础上,学习者能够突破限制,在其中纵横驰骋。“对此还可以运用六度分隔和150法则来进一步做定量分析。假设每一个学习者能够管理跟踪150个不同领域主题的学习节点,那么试想他的知识结构是多么的丰满,由此产生的创造力会有多大[10]。” 所以,网络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信息源。学习环境应聚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源,这些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承载信息的工具或者技术,但都是用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随时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帮助。但是,网络在提供信息丰富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冗余和凌乱,这些给养散落于一定的社会网络境脉之中,使得大脑内部的运算结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情形。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信息管理通道,在保证信息节点流量的最大化前提下,帮助学习者过滤、选择信息。 这种关联的建立,可以来自技术尤其是搜索与链接技术的推动。利用RSS简易聚合功能,无须打开相应网站直接使用桌面程序或内置浏览器就可以按需接收信息,此外,通过提供的友情连接,TrackBack及特定软件用户还可以跟踪获取某一类别有用的链接信息和其他用户的动态信息。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时间等各方面的条件对不同学习节点进行合理分配时间和进行组合学习,甚至进而跟学习节点的那个人结盟成为学习伙伴,以达成更大的学习效应和成就。 2.打造镶嵌性学习场域 所谓镶嵌性,在保留学习者的个性化的同时,又把个人的学习行为置于复杂的境脉中。换句话说,要构建 “镶嵌”在社会脉络、互动网络中的学习场域。 首先,“穆尔认为,解决好那些并非影响每一位学习者但却有可能发生在任何学习者身上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支持系统的使命[11]。”也就是说,学习环境必须充分持续了解学生的特殊性,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由此,我们在设计学习支持环境中,假定学习者自己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内容不是很清楚,但是当他看到一篇感兴趣的文档的时候,他往往会重复地阅读,或者花比较多的时间关注它。因此通过搜集用户各个方面的数据,包括学习者访问的文档及其次数、学习者检索时候用的关键字、学习者对特定文档的评价以及学习者创建的文档的关键字等,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得到用户个人特征的一些参数信息。同时随着系统使用过程的增长,参数信息将会越来越详细,因而对学习者特征的了解也将越来越全面。 其次,学习行为“是以中介制品和文化的、组织的、历史的情境脉络为条件的”[12],而技术工具也提供了“个人参与和灵活地运用资源和自身观念的手段”(Hannafin , Land, Oliver, 1999, p. 128 )。所以,一方面,学习的相关信息编排应该置于或者镶嵌在宏情境(macro-context)中,如计算机模拟和基于计算机的微型世界,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了探索和逐渐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的适当情境(Rieber, 1996 )。例如, 电子游戏“模拟城市”(SimCity) 能使学习者全方位地探索如何建设和管理城市。另一方面,知识是“关系到能否胜任那些崇高的事业的能力问题”,而求知是“有关参与到对这些崇高的事业的追求问题”,学习者必需“参与”、浸润于社会组织的历史文化中,处于某一组织的价值观的情境脉络中。换言之,学习者和组织建构了一个嵌套的互动网络。 3.注重个人知识管理 关联主义重视自我组织,是“从随意的初始条件中自发形成的、组织良好的结构、模式或行为”(易·马托埃斯·罗恰)。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动态的知识,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的一种组织或数据库的范围内,“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物更重要”,因此,重要的组织是对个人的知识管理。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我们搜集和整理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个人知识来源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指导我们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和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的东西。 在此,技术又一次显示其人性化。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如BLOG、WIKI,方便记录,易于整理,还有便于携带的作用,无论你身处何处,通过网络都能够进行记录、思考、整理。利用社会化书签,学习者可以把喜爱的网站随时加入自己的网络书签中,你可以用多个关键词(Tag)而不是分类来标示和整理书签,并与其他人共享。作为一种个人的信息整理平台,它能够真正做到“共享中收藏,收藏中分享”。 4.延展社会网络 “一个人的学习不是取决于你个人独立的个体存在而是取决于你的社会性存在”,传统的阶层性的互联架构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开始被拉断,变成另一种架构叫做六度互联,即六度间隔理论[13]。换句话说,社会网络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每个人的强连接是自己周围最熟悉、最信任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研究中,社会资本与货币资本及其他类型的资本区别就在于社会资本蕴含于人们之间的关系之中。行动者并不能像控制他们的货币资本或人力资本那样控制他们的社会资本。要利用社会资本,就必须仰赖其他行动者的合作。由此推及到学习,学习环境已经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范围下,而如果透过沟通和主动延伸,可以让人们学习驾驭超出自己物理空间的大量知识和能力。 对于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组织知识的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应该推倒学科之间的传统的壁垒和设想怎样把迄今被分离的东西连接起来。而“后现代的知识增长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综合的’与‘合作的’增长模式,越来越冲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组织界限,成为一种跨学科乃至跨领域的活动[14]。” 目前,很多新型的社会性软件开始浮现。它们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存在和真实关系,同时促进了建立在这些信任特性上的信息和知识交换。把社会性软件应用到学习环境中,更有实际意义。基于此,我们要增加学习者之间对话的机会,如通过QQ、IM可以达到及时联络交流的目的,有效地扩展他们的社会网络,这样可以从单一的社会环中走出来,避免“回音壁”效应。学习者从建立个人的信任网络而获得知识或建立协作,学习节点规模随学习者触及面的拓宽产生的一种思想互联思考,从对领域问题深度纵向和以学习者为中心向不同领域扩散广度横向上,可以扩大优化自己的学习网络,更可以创造很多前所未有的累积知识,产生类似“蝴蝶效应”的学习成效反应。 综上所述,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核心在于,定位于技术支撑下,构成一种整合的力量——学习环境力,给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提供力量或“给养”,帮助学习者建立个体和群体的关联,形成丰富和复杂的动态知识体系。随着个人的学习网络延伸到互联网这个层面,整个世界的学习网络开始真正进入了“永久连接”(Always On)的状态。 四、结语 当网络的发展使学习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心理空间和认知空间,当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的时候,乔治·西门子的关联主义,作为用于数字时代学习的理论观,无疑为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可遵循的理论依据。虽然这种理论还在发展当中,但是它的确提供了适应前社会结构变化的新的学习环境的新隐喻。 环境设计论文:光·建筑·城市 --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摘要:本文概述了光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文章回顾了20世纪照明科技的进步并分析了光对建筑,城市和建筑艺术的重要作用。在评述我国照明工程建设发展状况以后,作者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关键词:照明工程 建设发展状况 光环境设计 人类的生活天天与光相伴,建筑和城市与光息息相关。华灯映盛世,光彩照京城,新中国50年华诞之际,京城的灯光夜景吸引了数百万市民,显示出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对夜景照明创作的冲动。光是生命的源泉,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明亮、舒适。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规划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人类生存之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的哺育。 光刺激视觉,使我们看见并认知周围的环境,从而获得 80%赖以生存的外界信息。 自然光昼夜复始地更迭控制着人体生物钟,使我们的生命节奏保持平衡。 日光制造维生素和众多迄今未知的营养物质,使我们的机体生生不息,保持健康。 光,明亮的、愉悦的、活跃的光振奋人的精神,使我们心理上感到满足。 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时,人们仍留恋着日光带来的光明,从远古时代钻木取火,照亮山洞,草棚,到现代城市高楼大厦灯光辉煌,人类一直追求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现在全球每年要消费2万亿KW.h的电力(相当于24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用于人工照明。生产这些电力要排放十几亿吨的 VICO2和一千多万吨的SO2。电气照明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并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建筑、城市与光 1.光与建筑和城市共生 从公元初年(125年)罗马万神庙屋顶上简陋的采光圆洞(直径8.9米)到20世纪末(1999)柏林国会大厦以宏大的镜面和晶莹的玻璃建构的天穹(直径40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户户昏冥烛火到今天处处灯光理现的不夜城,回首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技术和光文化同城市和建筑同步发展前进的足迹,也能看到采光照明的技术进步对城市和建筑面貌及现代城市生活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 2.20世纪照明科技获得卓越成就 20世纪照明科技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光环境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现代照明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主要有: ①对视觉功效的实验研究一视觉功效是指在一定的照明条件下完成视觉作业的速度和精度。为了获得良好的功效,需要提供相应的照明水平。此项研究确定了不同视觉作业特征(对象大小,对角与其背景亮度的对比,观察时间长短等)与其所需照度水平的相关关系,为制订合理的照明标准找到了科学依据。 ②对眩光效应的研究一眩光如同噪声一样,是一种环境污染。轻微眩光使视觉感到不适,重则降低可见度,甚至损伤视力,这项研究的重点是提出预测眩光的方法,制定防止眩光的措施。 ③对光色爱好及光源显色性影响的研究一现代制灯技术可以制造不同光色(冷、暖和中性)的电光以以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光色爱好的差异对于实现光环境较高的心理满意度和营造适宜的光气氛具有指导意义。电光源显色性能与自然光的差异是由于电光源光谱能量组成显色性能与日光不同而造成。气体放电灯的这种差异尤为明显。在致力提高电光源显色性能的同时,探究光源显色性不佳造成的颜色"失真"对视觉感官的影响对照明设计很有参考价值。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世界各国提出了评估照明质量的各类定量指标,制订并逐步完善了照明设计的标准,法规或建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最近联合制订的《室内工作照明标准(草案)》提出统一照度(E),统一眩光等级(UGR)和一般显色指数(Ra)三项定量指标作为照明设计的依据,使照明设计更科学化,规范化。 第二、在创建天然光环境方面: ①开发了各种模型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的先进设计工具,不但可以准确预测天然采光的照度水平,而且能真实,细微地模拟建筑物在天空光和日照下的造型效果。 ②生产出集光,热优良性能于一体的各种透光材料,并掌握了复杂的加工和安装技术。1999年建成的柏林国会大厦直径40m,高23.5m的玻璃穹顶就是现代采光技术的一个杰作。为了把光线导入下面的议会大厅,在圆穹中心设置了一个近20m高由360块镜面组成的倒锥体,在施工过程中每块镜面都被仔细地调整过角度。 ③发明了导光管系统,能把自然光输送到地下和任何自然光线不足的地方。 ④利用电子技术和精巧的机构自动控制室内天然光,调整光的分布。 第三、照明电气的突出成就: ①气体放电灯的普及与提高:1939年发明荧光灯,1960年代末又相继出现了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后两种统称高强气体放电灯,即HID灯)。它们借助气体放电发光,是与热辐射光源白炽灯完全不同的第二代光源,其光效和寿命远优于白炽灯。19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重视照明节能,气体放电灯生产激增,快速普及。同时灯的质量显著提高,品种规格也日益丰富,齐全。以荧光灯为例。三基色荧光粉的应用,紧凑型小功率荧光灯的普及以及用28W16mm直径的细管径荧光灯替代26mm、38mm直径的旧型灯管,使荧光灯品质大为改善,适用范围更广,制灯材料更加节省,光效也进一步提高了。 ②第三代光源的发明和应用一1990年以后无极灯(QL灯)、硫灯、微波灯、发光二极管等第三代光源已逐步由实验室进人市场,实现商品化。这些灯的发光机理彻底革新,其寿命更长,光效更高,将推动未来的照明方式产生革命性变化。 ③电子技术应用到照明器件,智能化照明控制和照明设计,大幅度节约了能源,拓展了照明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经过优化组合,灯光得到更合理的应用,照明设计更为便捷,精确和形象。 ④城市公共照明和景观照明日趋扩大与完善,建筑照明手法不断创新。如反射照明(间接照明)光纤照明,导光管照明,变色灯照明,激光照明等,照明形式绚丽多彩。 3.光对于建筑和城市有重要的功能和艺术价值 良好的照明改善建筑的功能效益和环境质量,提高视觉功效,加强展示效果,营造环境气氛,适应个人需要,保证人身和财物安全。 光给城市注人活力,保证夜间车辆畅通,行人安全,扩大城市夜生活时间和空间,丰富城市居民户外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促进商业繁荣,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吸引旅游观光。 光是建筑艺术的灵魂 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 正确地设光(指光量,光的性质和方向)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光渲染气氛:晴日当空,阴雨连绵,雷鸣闪电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故起着重要作用。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三、光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城市景观照明和建筑照明逐渐受到国人的重视。许多城市结合环境整治和重大庆典活动实施了"城市亮化"或"灯光工程",成绩斐然。城市居民对自己家庭的采光照明也讲究起来。据我们调查,从1986至1996年10年间,每户安装的灯数由6.5个增加到14个,照明容量也由165W上升到500W。起居室的照度原来半数以上不足30lX,现在一半以上超过75lX,厨房、卫生间的照亮则由普遍低于10lX,提高到401X。这充分反映出人们追求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愿望。 我国照明工程近10年有了长足发展。照明器材(光源,灯具和照明电器)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各类光源的年产量现已达到60亿只,灯具年产 20亿台。照明器材出口额每年增长40%以上, 1999年达28亿美元。全国照明耗电量2000年预计将达到1200亿kw.h。 照明产品标准与照明设计标准序列已经建立。产品标准基本上向国际标准看齐。照明设计标准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规定的照度水平大约为发达国家同类水平的1/3-1/2,实际上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需要修订。为了节约照明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由国家经贸委领导的"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正在顺利实施。 我国城市和建筑照明工程建设的空前规划和巨大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的照明公司和厂商进驻中国市场,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Philips),美国通用电气照明(GE),英国索恩照明(Thorn),德国欧司朗(Osrarn),日本松下电工等。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照明产品和生产技术,也传播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工程经验,使我们的照明工程能逐步与国际接轨。 虽然我国照明工业生机勃勃,产品市场兴旺发达,工程项目源源不断,但是当前光环境的建筑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和制约发展的梗结。例如照明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前列,出口量也不小,但产品档次不高,质量良旁不齐,照明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照明能源浪费和光污染的现象也令人堪忧。 在照明设计方面,专业的照明设计队伍和机构尚待培育。照明设计单纯依靠电气工程师或照明器材供应商或装修公司完成的局面应当改变。根据国外经验,重大的照明工程,特别是景观和装饰照明工程的设计大都是具备照明专业知识的建筑师,艺术家主持完成,从方案构思开始,贯彻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当前我国建筑师,规划师的照明专业知识不足,特别是缺乏参与光环境设计的意识和主动性,因此现实的照明工程中设计精品寥寥无几。 四、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光是一种语言,向我们述说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追求;光是隐形的软件,控制是城市和建筑的功能运作及形象和色彩的演现;光是设计工具,也是建筑材料,建筑师可以用它编绘理想,展示才华。还有人说:"光是建筑的第四维空间",光是建筑三维创作之外的另一个广阔的天地。 光环境的设计绝不应当局限于满足照度标准这个水平上。它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建筑师都能发挥主导作用。为了优化自己的创作,建筑师和规划师应当主动地了解光,体察光,运用光,积极参与光环境的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完成,全过程地把光融人到自己的规划和创作之中,为城市和建筑增"光"添"彩"。 新世纪的城市与建筑需要光亮、宜人、典雅、优美、更富个性、创意新颖,既没有光污染,又节约能源的人居光环境。时代的发展和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企盼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为建筑设计和照明设计之间的缝隙搭桥,加强建筑师,规划师同照明专业人员之间联系。 环境设计论文:建筑绿色景观--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发展例证 内容摘要 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生态效应、视觉感受和人文景观渗透和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建筑环境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栽培技术和环境思想的发展使建筑设计中环境要素的地位日渐突出,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和新方向。 “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1]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2],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一 绿色植物与人类 今天,“生态学”(Ecology)这一用语早已超越了海克尔的用法①,其含义更为广泛。Ecology以绿色为象征,而绿色又是自然界植物的象征。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与绿色植物的强烈认同感与亲近感及其带给人类的安定感,使得绿色植物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营造活动中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植物更是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融入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扮演着生态要素的重要角色。 在对绿色植物的喜好和选择上,各地区存在由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心理素质和历史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地区和民族差异。很显然,在对植物所代表的自然环境的认同中不能排除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作用,因为美不仅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化自然”的产物②,也是人脑思维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正是由于人与植物之间这种超功利情感关系的存在,使得绿色植物从来就是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 绿色景观与建筑 1 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3]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1)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3)绚丽变幻的色彩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 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三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③。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1 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春秋时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道法自然”,已朦胧地意识到人的行为要尊重自然规律。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深在思郅,妙在情趣”④。在这种朴素的建筑环境观中,虽然不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尊重,但这种质朴无华的自然方式是非系统和非理论化的,不是具有明确生态目的自觉行为,而是一种为生产力水平所限、为获得较好生存条件而进行的潜意识的自发行为。 另外,屋顶花园也并非现代建筑发展的产物,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00年位于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的亚述古庙塔;当然最为出名的是被视作“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国王的“空中花园”(公元前604~562),它是为帝王的享乐而建的。但其后2500年间大型屋顶绿化一直极为罕见。 2 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建筑是静态物,它的形式也是静态的。建筑的静态造型为动态提供了参照系,建筑内部和其周围存在的最普遍的“动”,除了人的活动外就是周围环境景观四季、昼夜的变化。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观念。《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的作者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 绿化是建筑室内外景观设计最常用和最丰富的设计元素。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更趋人性和丰富。在对建筑的观赏和体验中,要经历三个过程:建筑室外空间景观、建筑本身、建筑室内景观。建筑的室外景观环境对建筑本身而言是一个相对宏观的观察范围,最先进入人们的感知领域,对建筑整体形象影响最大。建筑室内是人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室内景观同人最为接近,因此对人们的活动和心理感受影响最大。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裕,建筑室内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室内园林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社会自然环境衰退、生活压力增大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生活日趋富足进而追求生活质量的结果,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绿色是把高度程序化生活中的人同大自然联系起来的心灵符码。当然,空间性质、大小,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使室内绿色植物布置的特点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图1)[4]。 而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例子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1995年获第29届日本艺术大奖,图2)。藤森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而“自然素材”和“手工痕迹”与“绿色”是同等重要的课题:目的是利用自然素材的非均质性、偶然性和变化的微妙性,使建筑生出耐人寻味的品位。如果说“韭菜住宅”仅仅是设计者对打破绿色与建筑关系之间固有关系的一种尝试,仅仅是以自然素材包裹现代技术的一个开端,那么“蒲公英之家”(图3,藤森照信、内由祥士设计),则将这种包裹发展得更为严密和淋漓尽致——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种植在屋顶和墙壁上的蒲公英“从石饰板间探出头来摇曳着春天”。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 建筑师还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帮助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改善建筑局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轻建筑物的环境负荷,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对上百万 m2 的绿色屋顶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绿色植物对CO的抑制而释放出更多的O,城市空气质量将得到改善,所谓的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5]。在日本山口县最近建成的“未来住宅”(图4)[6]中,色彩绚丽的屋顶植物和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创造了与环境共生的建筑立体景观。绿化屋顶良好的保水性不仅同该地区雨水丰沛的气候特点相呼应,有效保证了地域的保水机能,而且其较好的蓄热性也使空调负荷得以降低,减轻了环境负荷。立体绿化系统,作为建筑有效组成部分,确保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延续。另外,皮亚诺为自己设计的工作室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验室(图5)位于可以俯瞰山谷的陡峭悬崖上,从很多方面来说是其建筑思想的登峰之作。工作室为具有双层玻璃屋面和玻璃立面的轻钢结构,遍布室内各个角落的绿色植物被全透明的玻璃围护,与整个地域景观水乳交融,使整幢建筑看上去像一座适宜居住的大温室。建筑内倾泻着柔和的阳光,植被和交往空间得到有效地组织,它们相互穿插、渗透和融合,创造了一个完全植根于并归属于环境的建筑空间。在这里,绿化成为整个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整个建筑从内部到外部都被绿化所包裹。对于皮亚诺来说,这个工作室是他一贯秉承的建筑精神的代表之作:“技术不应该破坏自然,而是应该帮助我们生存;空间不应该统治一切,而是应该令所有在里面工作的人感到愉悦。”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安藤忠雄无疑是这方面的先行者。2000年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图6)[7],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而县政府也在委托安藤忠雄的同时成立了绿化专家委员会,探讨恢复植被的方法,于是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安藤认为:“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时间不可能倒流,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因此,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并且这种生态性的衡量指标已经开始被量化⑤。 至发展成为建筑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创作就是将一个新东西介入旧环境,这显然使得建筑成为一次改造环境的契机,而现代科学技术和栽培手段的发展使得绿化与建筑的融合这一建筑设计思想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环境设计论文:浅议商业楼盘景观环境设计的创新意识 摘 要:当我们以商品交易的市场规律来看待住房的时候,在价格、区域位置等特定条件之外优美的景观环境成为越来越多购房者心动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满足了业主对居住生活品质的内心需求,与他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无论是刚性需求购房还是投资性购房,楼盘景观环境作为房屋附加值都直接影响其市场价值。商业楼盘景观环境优劣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在楼市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基于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创新设计成为商业楼盘开发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商业楼盘;景观环境;设计创新 景观环境,是指由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所组成的,具有观赏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空间关系。自1994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以来商业楼盘的概念便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我国的城市住宅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住宅建设成为改善民众居住条件、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居住区的建设发展良莠不齐,尤其在居住区的开发和环境景观设计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各种建筑风格小区的日益增多,出现了盲目追求奢华与繁琐、照搬照套、风格混乱、缺少实用价值等现状。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是今后小区风格发展上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商业楼盘进行景观环境设计创新的必要性 居住是一个最为基础、面广量大的功效内容,社会发展到今天,在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仅仅以居住为目的的聚居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要求,宜居成为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普遍认同。 首先,宜居环保是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早在19世纪20年代,建筑师勒·柯布西埃就不但强调了“绿色”,还强调了阳光和空气对现代人居生活的作用。合理的景观环境配置对居住区作用十分明显,绿地建造可维持空气中的碳氧平衡,富集氧气,吸收有害气体,吸尘杀菌,同时隔音降噪,隔热防风。在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各类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越来越多,低碳生活、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宜居成为对现代居住环境最简单直接的评判标准。 其次,景观环境设计创新程度是商业楼盘品质高低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直接影响房屋作为商品的价值提升。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住房是家庭固定资产的主要内容,是置业的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房屋价值的提升意味着家庭资产的增加,所以增值空间大小这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购房者的选择趋向。而在家庭经济结构中,房屋购买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都属于重大支出项目,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是广大业主共同的愿望。从有购买意愿到真正签单购买往往会经历很长一个阶段的看房期,在价格平衡点左右对居住环境、休闲空间等附加条件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但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看,任何时候价格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市场均价,楼盘之间的价差主要体现在地段、品质两大方面。在大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景观环境设计创新逐渐成为楼盘品质表现的最有力载体。 第三,大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商业楼盘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配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其最常见的形态是草皮、葡萄架、水池、假山等等元素,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只是建筑设计的附属,其目的在于营造建筑群空间特色,柔化生冷的钢筋水泥建筑印象,设计者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之于设计的理解和行为都极其简单。然而到了今天,购房者对于品质的要求范围大大增加,草地、树木只是最基本的项目之一,他们会因为绿化休闲面积不够、活动空间太少、配套不完善、无文化美感等等原因而放弃购买该楼盘房源。 第四,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性价比成为商业楼盘开发商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作为商业楼盘经营主体的开发商而言,投入大笔的资金建造商业楼盘绝不是追求艺术享受,赚取利润才是终极目的,那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让自己构筑的楼盘妙趣横生、生态宜居就直接关系到开发商资金回流的速度和利润的丰厚程度。 二、商业楼盘景观环境设计创新的发展趋势 商业楼盘景观环境的设计理念在 于对地块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区域整体风格的融合与协调。其主要内容包括人车分流道路的布局、绿化设计、地景塑造、水景塑造、照明设计布局、休闲处所规划等等,这些方面的建造既有功能配套的意义,又涉及到居住区内视觉和心理的双重感受,是楼盘品质界定的基本内容。总体看来,大众对于现代环境美的概念开始由理想化向生活化、个性化转变,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一时的欧陆风情景观环境风格不再独领风骚,以我国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中式景观环境作品越来越多的受到国人的喜爱。在信息互通加速,世界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商业楼盘景观环境设计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资源共享是景观环境设计创意的基本前提。就住房商品化后的性质而言,公共区域归属于共有空间,其间所构筑的景观环境应使各个区位的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感官效果。首先在同一地块上的住房区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达到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设计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做到点线面结合的移动造景法则,通过有意图人工造景办法来弥补区域内位置的差异;其次在同一地块内应综合区位、朝向、采光、隐私、声光污染等多种因素考虑景观环境配置办法,只有协调平衡各区位资源数量,才可能让所有的住户因为能均匀享受优美环境而淡化建筑位置的不理想。 2、文化借鉴与传承成为景观环境设计创意的重要手段。在当代世界,随着文化的产业化和资本化,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辐射、扩张和渗透趋势愈演愈烈,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突出自己的文化个性,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将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只有把景观环境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才可能形成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反应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对设计师而言,通过丰富的设计经验来加工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实现历史、文化符号与造型形态有机结合。当借鉴与传承成为景观设计行业新的突破口时,开发商和设计师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如北京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宁波的“大隐·悦榕山庄”、成都的“廊桥水乡”,余杭的“绿城·桃花源”、绵阳的“芙蓉汉城”等居住区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 3、景观环境表现风格、造型手法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一体化是民居营造热得一大弊端,它使民居建筑群沦为最单调和枯燥的建筑景观。上世纪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欧陆风情式的景观环境曾盛极一时,观赏草坪、模纹花坛、罗马柱廊、欧式线脚、拱门、喷泉、欧式雕塑壁画等等造型元素比比皆是。从90年代后期开始,商业楼盘景观环境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先前被众多业主追捧的欧式风格造型不再独领风骚,中式风格质朴内敛的美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中式陶艺、廊亭、窗花等造型元素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逐渐活跃,商业楼盘开发形成多种文化并存,多种艺术形式交叠的现代景观环境设计风格。 4、景观环境亲人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纯功利性建筑导致单调,它越来越被视为与人敌对,对于没有灵气的大居民楼的反对日益激烈,现代建筑需要创造一种相应的精神状态,使人们在这样的住所中感到舒服。商业楼盘景观环境设计是开发商、建筑师、景观环境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建筑师从住房功能需求出发进行空间的巧妙分隔和围合,使建筑满足居民生活要求,他主要偏重于建筑本身的功能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师则是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各区位建筑特点和楼盘整体风格进行环境布局设计,让建筑、景观环境和文化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除关注居民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外,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把人在区域内的活动作为景观环境建设的一部分来设计,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总之,随着商业楼盘环境景观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其所涉及的专业、文化、技术领域越来越宽,在提供广阔的设计市场同时也给设计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 环境设计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景观与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有机合是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的必然要求。当前的中国室内设计中,传统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时尚设计”“现代设计”“欧式设计”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式设计;自然景观;室内空间环境 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就像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使人类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述情感的工具。物质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得人在神经系统养成的习惯也同时发生变化。众所周知在前十年里随着国民经济的成长,人们对居住的环境有新的理解,不再是以前为了居住需求而去装修,为了生理需求而去装修,随着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越来越高的需求,设计师这个职业就应运而生了,作为一个80年代的设计师我们不像70年代的设计师还怀着对国外设计界的崇拜,认为国外的设计师的作品都是优秀的,而去一味地去模仿国外的作品,而忽视了自己国家的独有的风格。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学习、模仿甚至抄袭的启蒙扫盲之后,中国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开始步入了自己的创新阶段,就是继承传统,发展创新。 一、传统文化在室内空间环境风格营造上的影响与应用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或法国路易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此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北非城堡风格等等。传统风格常给人们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崇尚中庸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为天人是相通的,有“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道教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禅宗有“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室内设计融合着和谐、自然、庄重、优雅等多重品质。如中式装饰材料以木质为主,讲究雕刻彩绘、造型典雅,多采用酸枝木或大叶檀等高档硬木,经过工艺大师的精雕细刻,每件作品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而每件作品都能令人对过去产生怀念,对未来产生一种美好的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情。空间上讲究层次,多用隔窗、屏风来分割,用实木做出结实的框架,以固定支架,中间用棂子雕花,做成古朴的图案。家具陈设讲究对称,重视文化意蕴;配饰擅用字画、古玩、卷轴、盆景,精致的工艺品加以点缀,更显主人的品位与尊贵,木雕画以壁挂为主,更具有文化韵味和独特风格,体现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独特魅力等等。 当然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 二、自然景观在室内空间环境风格营造上的影响与应用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还是道家的“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都把万物与人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躲进蜗居的小筑,休问外物琐事,品香茗,看清流碧潭、亭台楼阁之胜,享曲径通幽、奇石怪岩、柳暗花明之趣—这就是苏州园林生活的基本写照。又如中国民居的院落非常重视其大小与屋宇的比例,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以具有“藏风聚气,通天接地”的功能;院落和室内过厅、穿堂等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气流网络,院落空间即是气流集散的汇合处,它是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气场中心”,也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做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并在院落内引入大自然的风光: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叠石理水,植树栽花,曲径通幽地把院落扩大为私家园林,而小户人家即使面积很小也要种植几株翠竹和几棵芭蕉或以满架苍藤,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交融。 现代主义风格要求住宅周围应该保持与大自然的接触,住宅内应该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它热忱地接受自然色彩,并用自然的色彩来营造空间的气氛。它对自然的重新关注,要求的不只是单纯地应用天然材料,还应该要有宽阔的视野,让自然景观成为室内的一景,让室内充满自然的光线。在室外空间的设计中,更需强调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和渗透,既要照顾阳台、露台、庭院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庭院空间区域的使用功能和空间效果。再就是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同时,相邻别墅的室外空间之间互相影响,即便是私有庭院,也要与小区景观空间体系相协调。 对于现有设计的看法透过传统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设计界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式元素和符号的使用,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提倡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的必然要求,使传统文化艺术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大放异彩。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谈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由于工程一般都具有隐蔽性,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往往需要通过资料来体现,如果对工程资料管理不到位,工程资料出现不完整、欠缺漏,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则对该工程质量具有否决权。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与对策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1.1工程资料的分类及构成 施工企业的工程资料一般按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验收三大类进行管理,概括有:工程测量记录、工程施工记录、工程试验检验记录、工程物资资料、施工验收资料,这些资料是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清晰掌握施工质量管理流程,才能准确知道什么时间该形成什么资料。 1.2全局统筹,团队协作 工程资料的好坏,全局的统筹很重要。工程资料不是资料员生成的,更不应是资料员闭门造车“生产”的,是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及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竭诚协作产生的。项目开工前,应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召开项目施工统筹会议,明确各职能分工、岗位职责,工程资料具体运作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安排,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全力配合资料员。以某工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分部)的桩基础子分部为例,该工程桩基础为冲孔灌注桩。在分部工程开工报告获得审批通过后,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召开分部工程专题会议,根据图纸会审、施工方案、检测方案,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测量人员根据图纸在完成座标定位测量记录后,再进行基线复核,填写工程基线复核表;材料员要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审核进场材料(钢筋、焊剂焊条)合格证、厂家型式报告、进场数量,确定进场材料需送检批次及跟踪材料检验报告,尤其是商品混凝土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施工员、质检员要结合施工方案,详细掌握工程施工的难点、要点和工序,对施工班组进行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填写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卡,并在施工过程中填写对应相关的施工记录:冲孔桩成孔施工记录、冲孔桩钢筋笼安装隐蔽验收记录、冲孔桩隐蔽验收记录、冲孔桩灌注水下混凝土记录、护壁泥浆质量检查记录、混凝土坍落度检测记录、土方开挖后桩基础复核及桩质量检查表,和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桩基础完成施工后,由检测单位进场进行检测,现场施工员、质检员全程跟进。桩基础施工、检测全过程,资料员必须密切与测量、材料物节资料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向项目技术负责人提出,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研究解决。桩基础完成检测后,资料员要抓紧对收集的工程技术资料按归档要求进行整理、组卷,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施工实际签署桩基础子分部的验收记录: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纪要、工程质量验收申请表及审核桩基础子分部施工小结。 1.3重视资料的真实性、逻辑性和可追溯性 施工技术资料的填写主体为专业质量检查员或专业工长,要求项目齐全、准确、真实,有关责任方应按规定签字盖章,工程资料员应随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并应按立卷要求归类。工程资料不能随意进行涂改、伪造或损毁;当确实需要修改时,应实行划改,并由划改人签署。资料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细看,收集资料时要细心,注意细节。比如施工工序的逻辑先后性,楼板是先支模板,再扎钢筋,最后浇筑混凝土的施工顺序,要注意资料的时间填写上是绝对不能弄反了的。 2、影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原因与建议 2.1原因 2.1.1主观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工程资料是资料员一个人的事,造成资料员大包大揽,资料员的优劣代表了工程质量的优劣,这是错误的认识,有的工程甚至不设专职资料员,由其它岗位的人员兼任。 2.1.2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投入明显不足。 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归档的人员应该具备岗位资格证书,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地方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问题更多的是由工程施工的问题引发产生,资料问题同时也是工程质量问题的综合反映。 2.1.3建筑规范深入解读有待加强 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非常显著的特点是所有工程资料从前期的收集、分类、编制、到后期的整理、组卷、归档都需要和现行相关建筑规范密切联系。这些规范涉及的建筑专业领域非常全面,涵盖材料、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管理、测量、质量验收等几乎所有的建筑工程内容。这些规范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在相关建筑规范解读方面仍存在参与资源库建设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不及时,对部分专业建筑规范与资料,尤其是与填表的紧密结合度讲解不深入的问题,学生在实际从事资料员工作时对建筑规范的解读能力较差。 2.1.4相关工程资料拓展不足 现有课程资源偏重于房屋建筑方面资料管理,对市政、路桥、水利等工程资料拓展不足。从现有市面上的教材及相关资源来看,大多数资料编制、表格及相关内容讲解仍以房屋建筑为主。虽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不同的工程领域上有一定共性,要遵循一些国家统一的规范。但不同的专业领域在表格形式、具体内容填写及需要遵循的专业验收规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现有资源库建设明显对市政、路桥、水利工程等领域拓展不足。 2.2建议 (1)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单位责任人和项目负责人,应该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消除误区、熟悉并掌握工程资料形成规律,对工程资料的管理必须专人负责。(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监管。既要狠抓工程质量,更应狠抓工程资料的及时性和真实性。(3)工程建设各责任单位应该制定工程资料管理职责、管理规定和流程。制定具体奖惩制度,对工程资料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巡检,奖优罚劣。(4)加强对工程各专业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教育专业人员爱岗敬业,负有责任心。(5)资料的组卷工作是工程资料归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企业、项目应高度重视,密切关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意义非凡。近年来,由于资料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充分J识到做好建筑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涉及到各类资料而且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完整度与客观度对于工程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从管理意识、管理质量、人才培养三方面提出来改进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质量管控 一、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人员档案意识薄弱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从工程建设的招标到最终的竣工等各个阶段均涉及到各类资料,不仅繁杂而且量大。此类资料对于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极为重要,尤其是数据资料的管理是预防发生质量问题以及安全事故的参考信息,即使在工程竣工之后依然可以为后期的维护管理提供信息参考。同时,在利用档案时,工程档案还需要借鉴一些竣工验收证书或者工程决算、竣工图等资料,其他的工程档案就会被忽略,这就直接导致工程n案资料的利用率降低,从而不能确保完整、系统性的档案资料管理。 (二)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质量偏低 在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中,不论是施工前的资料还是施工过程中资料均属于工档案管理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施工单位在工程管理中将重心放在了工程进度、工程成本、工程质量的控制上而忽视了对工程档案的管理,直接导致了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与价值性。不仅如此,有的工程档案资料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分量不足、保管丢失的情况,一些重要的文件和签字等资料随意性较强,最终导致工程档案质量不具真实性和有效性,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工程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 (三)缺乏严谨的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体制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性,不论是施工企业还是业主对于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视度均明显不足,关注的重点在于成本控制与质量层面。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档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不会对其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等。甚至存在认为档案管理的不规范、不科学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不大的思想,所以很多关于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体制也只是趋于形式化。除此之外,企业还缺乏相关的建立人员对工程档案管理进行监管。施工监理为建设方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以帮助建设单位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因此,监理方还要对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负起责任,全面保障工程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二、建筑工程档案资料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 (一)提高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度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与网络化技术已经在各行业中得到了普遍运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强化工程档子资料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之一,这是时展的新形势,更是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必然挑战。基于该形势,建筑施工单位不得不寻求改变,转变工程档案管理的理念以提升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就当前的发展,一方面是基于信息化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日益普及而催生出来的智能化设备广泛运用,电子档案的运用能够提升用户与管理者使用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在绿色、环保、低碳意识的推动下,传统纸质化的档案管理无疑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对于档案管理单位而言,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时展的趋势,进而转变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理念,以信息化发展为前提,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强化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质量度 其一,对工程技术资料的表格样式进行统一。当项目准备筹建时就需要按照本工程的具体特点,制定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符合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规定的竣工资料表格,表格的统一给各参建单位在进行工程资料编辑与整理过程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从而有效避免了资料格式多样化、不规范化情况的出现;其二,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开展施工物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各类施工材料,是质量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度与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而当前施工材料合格证与检验报告采用复印件或未能与原材料同步到达的现屡见不鲜,如果管理人员未能引起重视,则可能导致相关材料的缺失进而导致施工材料未检验而直接投入使用的现象,则可能为工程质量埋下安全隐患。为此,必须要提高重视度并要求工作人员做好跟踪管理工作。一方面,管理人员在采购施工材料的过程中要检测相关资料并要求送货时与原材料同时送达,否则不予接收;另一方面,对于未能同原材料同时送达的现象,要求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补充相关材料,超过期限则不予借款或退货处理。同时,将该批类原材料针对性管理严禁投入到施工之中。 (三)强化对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培养 当今,信息化技术与设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在提升社会工作与生产效率的同时亦要求相关单位增加对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投入。对于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而言,企业应当结合时展趋势增加相关技术与设备的引入,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条件。首先,要强化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其次,注重人才的培训以提升其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经验与实际技能,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以激发其培训的积极性;再次,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团队建设,选拔一些专业技能强、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组建优秀的档案管理团队,最后,还可建立相关的薪资激励制度,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及优化 摘 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工程资料的管理现的尤为重要,文章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特点和施工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的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问题;措施 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凡是参与工程的建设的主体,不管是建设方、施工方、设计还是监理等部门,都负有工程资料管理的相关责任。建筑工程资料是建设工程合法身份与合格质量的证明文件,是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的必备文件,但是就目前施工资料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的漏洞,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1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主要特点 1.1 完整性 建筑资料的完整性影响了建筑施工整体的运行情况。建筑工程资料主要形成于施工中应用到的相关技术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措施,涉及到施工设计图纸及相关的文字资料,还有施工现场的图片等。这些材料共同构成了施工整体的资料。因此,资料的完整性是其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必须保证施工资料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便于后期工程的参考及借鉴。 1.2 专业性 建筑工程项目比较复杂,不仅涉及的施工内容比较多,还有很多的施工主体,需要各方面的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各个施工主体在配合施工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很多的专业的技术资料,这些资料都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资料的完整及专业性。例如某地的住宅小区项目参与优秀项目评选活动,评选标准需要根据施工中应用到的主要技术、智能化及建筑水电结构等多方面的施工材料来进行评定。尤其需要对工程的各分项资料进行整理和收集,这就需要整理的工作人员根据各分项工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整理,整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能力,才能保证工程资料的完整及专业性。 1.3 分阶段 建筑工程资料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始终,每个施工阶段都会形成特定的施工材料,各个环节所应用到的技术、机械设备,施工中的细节等问题都会记录在册,每完成一个阶段都会由专人对施工材料进行整理,直到工程完工,将每个阶段的施工材料汇总,从设计阶段,到施工,测量及最后的竣工验收,都会形成特定阶段的施工资料,所有的资料汇总在一起,形成整个工作的资料管理工作,因此,资料的整理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施工资料的阶段性,便于更好的对资料进行分类。 2 施工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施工资料的原创性较低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工程资料管理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相关资料的归档工作进入了数字化的发展模式。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资料员在进行资料统计时,一些工程的进度及内容比较一致或者相似,工程量的增加给资料员带来不小的压力,一些资料员为了节省时间,便将相同性质的工程资料项目名称改变,复制粘贴到正在施工的项目资料中,在适当更改其中的内容,缺乏了资料的原创性。一些工程资料中还出现了只是理论分析缺乏实际操作的记录,内容死板,套用性比较强,根本起不到给工程提供借鉴的目的。 2.2 资料的规范性问题 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规范性问题体现在项目负责人的签字被其他人胡乱代签,在材料汇总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料的整理及排版不规范的问题。这就给施工资料的整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资料管理规范,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必须明确管理规则,避免整理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后期施工的困扰。 3 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建立各参建方资料的管理责任制 在施工中要严格履行合同义务,三级责任制管理,责任到人。这里可以参照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归档的有益做法,如工程项目完工的前二个月,公司召开“工程项目归档资料的审查工作”会议,会议由地产公司总经理或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主持,公司工程、成本部全体人员和行政人事部档案主管参加,并邀请集团产研、成本、行政管理中心派员参加会议。会议主要认真部署竣工图审查的各项工作,明确分工和审查工作职责,对参加审查的人员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未按要求召开或推迟召开会议,将对公司总经理或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处以2000-5000元罚款,各个相关联的部门负责人同样奖罚分明。另外,各方应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员的收入,提高工作积极性。 3.2 强化审签制度,保证竣工图的准确性 竣工图的签审制度对于工程的顺利完工意义重大,牵涉的责任也很重大。相关的审核人员必须要强化审核的标准,做到公平公正。竣工在结算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造成的工程返工现象增加了工程成本,且结算的费用占据了竣工总费用的比例比较大,特别是施工中的技术措施,因此要想避免竣工图签审制度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必须强化制度的执行效力,并追究作假者的法律责任,此外,竣工图签审工作必须由专业的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确保施工图与实际施工情况相吻合,明确签审制度的相关职责。 3.3 做好资料的保密工作 工程资料的记录和保存要经过许多人接手,因此必须严格做好资料的保密工作,要坚决杜绝负责人签字代签的行为,对所有经手资料的人员设立专门的档案资料,将资料遗失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避免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工程的进度及质量意义重大。相关的施工单位必须设立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部门,将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施工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便于后期的施工工程借鉴。文章通过对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论述,提出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希望给相关单位一定借鉴。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对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建筑工程内业资料是建筑企业的重要资料,做好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充分发挥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和各岗位人员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安全进行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日常管理中,内业资料的管理和工程外业管理一样重要,都是项目实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分发挥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和各岗位人员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安全进行有重要意义。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也在不断得到强化,但是在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对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说随着项目管理规范化的不断加强,内业资料的管理越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对内业资料管理的意识还不是很强,重视力度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在一些建筑企业中,部分领导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而对内业资料的管理有所忽视,往往为了节省开支而没有专门配备专职技术资料员,而是由相关人员兼管,导致内业资料管理不规范,资料不齐全、内容重复等问题较多,内业资料价值不高。 1.2违反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 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不遵守建筑工程基本规律及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施工建设的情况是常有的这必然会给同步进行的内业资料管理带来影响。例如,先施工后办施工许可证、先施工后报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书不全等情况,在这种资料不齐全、准确性不高的情况下内业资料人员想要进行有效的资料管理是非常难的,整理出来的资料质量也不高。 1.3资料与实际不同步 内业资料的整理与工程的实际进展一致才能确保资料的质量,但是在实际中,内业资料与实际不同步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由于建筑企业对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平时没有认真做好资料的整理,而一遇上检查,就马上安排人员不材料,在短时间内整理出相关的资料,这种情况下,施工资料与现场施工进度的严重脱节,材料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1.4资料准确性不高 完整性与真实性是资料体现价值的基本要求,建筑工程内业资料在填写、收集、整理过程中都应该符合这两个要求。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内业资料的真实性却是经常令人质疑的。例如有些资料反复涂改,而有些资料又完美得不切实际,这都反映出内业资料管理上的不重视,不规范。有些工程内业还明显存在着作假的迹象,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内业资料的不真实性。 1.5标准不能完全统一 在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中,虽然说有统一的规范和指南,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内业资料的管理标准是很难做到完全统一的,不同地区、不同主管单位,甚至是不同工程阶段,具体要求都会有所差异。内业资料标准执行的不统一,使得各个建筑单位的内业资料在管理的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例如内业表格形式、填写方法不够统一,没有严格使用规范的文字进行记录等,都会给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很难从整体上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 2.加强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对策探究 2.1制定合理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科学合理内业资料管理制度是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因此,针对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筑企业要坚强内业资料管理首先就要从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着手。首先,建筑企业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和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内业资料的管理工作,并且明确管理职责,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其次,根据国家统一的标准结合建筑企I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规范,并严格要求管理人员执行,对内业资料进行完整、真实的收集和整理。 2.2确保内业资料管理与工程进度一致,并贯穿工程建设始终 建筑内业资料只有与工程进度一致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内业资料管理工作。首先,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必须从工程项目的立项阶段开始,并与工程进度一致,通过加强对内业资料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的监督确保内业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的及时进行,以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施工后再补材料或集中时间对内业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等情况的出现。其次,建筑工程企业必须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保证工程建设同步于资料整理。 2.3重视档案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内业资料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要加强内业资料管理工作,提高档案资料管理意识及重视度是一个有效途径。首先,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加强对档案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全体员工宣传、普及基本的档案管理知识,以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应加强对内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应投入一定的经费进行内业资料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同时资料的管理人员平时要注意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清晰扎实的掌握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工作技能,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开阔知识面,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4实现电子信息资料管理,提高内业资料管理效率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及无纸化办公成为一种趋势。档案信息资料实现电子化管理带来的便利时众所周知的,是对传统档案资料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但是它对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内业资料的管理对于确保建筑企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及建筑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企业应高度重视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建筑企业应正确对待和分析内业资料管理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开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企业快速发展。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谈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由于施工过程涉及的方面较多,从而使得施工资料的内容也相对较多,若是资料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可能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资料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也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关键词:建筑;施工;资料;管理 1.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作用 1.1真实的施工技术资料是城市建设及管理的重要依据 如果施工技术资料不真实,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维修、管理、改建和扩建,甚至会给出错误的质量评价,后果不堪设想。可见,丧失了真实性的施工技术资料是毫无使用价值的。如:建筑产品投入使用后,为延长使用寿命,定期维修是十分必要的。维修是需要查阅施工技术资料,详细了解管线的布局,走向等问题,如果资料不真实,会带来许多隐患。 1.2标准化、规范化的施工技术资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看它是否发挥了所需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这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了解这些,必须通过施工技术资料。可见,标准化、规范化的施工技术资料填写、整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所谓的标准化、规范化就是应遵照有关的工程标准、规范和法规要求,技术资料负责人、资料员认真、全面地整理、填写施工技术资料,及时归档,达到规定的广度和深度。工程的建设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技术资料是见证工程质量的依据。 1.3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见证 施工技g资料原则上应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全面反映、记载建筑单位主体及施工过程的重要文件,代表着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施工单位只有认真负责,及时记录才能真实反映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2.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问题 2.1施工资料与现场施工进度脱节 施工资料应与施工现场的施工进度同步进行,这是施工资料管理的基本要求。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施工过程在前,资料补充在后,资料管理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回忆录”,使得施工资料与施工活动发生脱节,导致资料产生不真实的可能。 2.2施工资料不完整 施工技术资料应该是施工活动的真实反应,因此施工过程是什么样,施工资料记载就应该是什么样。有些施工资料管理人员为了较长方便省事,随意忽略应该记录的内容,直接化繁为简,将本应该分项、分部记录的资料一次性记录完成,造成某些施工工序记录的不完整,这给以后的质量检查和资料检查带来困难。 2.3施工资料不真实 真实性是施工资料最根本的要求,是施工资料的灵魂。失去了真卖性,施工资料便失去了本来意义。但事实上一些工程资料为了追求完美而去凑数据,只为应付检查通过,起不到真正反应工程施工活动的作用,明显不切实际。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 (1)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循环有序的周期,资料的管理制度应从项目的投资建设、设计、施工准备、施工、竣工等阶段进行编制,应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资料管理制度,了解各个阶段资料编写的内容及重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2)明确各参建单位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为资料的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3.2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在对施工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确保资料的真实性作为重点,尽最大的可能杜绝虚假情况的发生。如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混凝土,应进行相应的检测,同时要保证抽检的真实性,切不可应付抽样对混凝土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检验资料的真实、可靠。 3.3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素质 (1)加强培训教育,增强资料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明确资料工作的重要性。(2)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资料管理可以巧妙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达到快捷、省时、高效的效果。(3)资料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资料管理观念,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对资料的质量管理。 3.4加强检查 施工资料管理是一项技术与管理并重,执行与实践交叉的综合性工作,资料的编制与整理涉及诸多的人员,如工程师、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试验人员等等。为此,可通过横向的交叉检查来确保资料齐全、完整,该方法是施工资料检查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对分项检验批质量验收资料进行抽查时,可对原材料的质保资料进行检查,看其是否齐全、是否与规范要求相符。 3.5提高资料编制的工作水平 编制工程资料,首先应认真理解以及掌握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施工单位最基本的业务条件即是编制工程内业资料。施工单位应该在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基础上,以提高编制工程资料的业务水平为目标,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编制资料的训练。另外,建设单位也要加强对工程资料编制情况的检查。 3.6竣工验收阶段的资料质量控制 (1)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资料管理者应与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一起检查以及审核资料文件,同时要结合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归档范围的要求,及时发现资料的欠缺部分,并进行查缺补漏,确保竣工资料满足完整、实时、准确等相关的要求。(2)根据工程质量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竣工验收质量,以确保工程建设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而使工程资料在工程竣工验收中充分发挥其凭证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的整理工作,是对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反映,建筑施工技术资料整理贯穿着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严格遵守做实事,不空谈的原则,能够一起携手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保证工作流程正常、有序进行。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方法 [摘 要]建筑工程作为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项目,不但施工周期长,且施工过程复杂,尤其涉及到的施工技术较多。而建筑工程的资料则是对建筑工程的真实记录,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施工技术资料。,同时还能为工程施工提供重要资料,将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工作做好对保证工程正常使用、提升整体工程质量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作用,并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以供业内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不仅反映了工程施工质量,同时为工程计划的编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工程安全提供了保证,也为以后的对工程资料查找有依据。所以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做好是非常重要的。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作用 1.1 体现了施工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是记录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的,能够将施工的具体过程客观的反映出来,是施工单位的直接成果体现。与建筑工程主体的重要性一样,施工技术资料对于工程的整体构建以及工程质量的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充分反映出来。 1.2 真实记录工程施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以及收集到的各类信息都属于施工技术资料,其中包括了声音图像、文字以及图纸等多种形式。这些资料信息,能够将建筑工程施工全部过程真实的反映出来。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验收等方面,施工技术资料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最原始以及最基础的资料。 1.3 工程后续管理的依据 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毕之后,工程后续管理中是以施工技术资料为基础和依据的。在施工工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工程设计与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与完善。在这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就是后续工作的基础与依据,只有通过施工技术资料才能将工程整体构建以及具体施工方案进行充分了解,从而为后续工程完善打下良好基础。 2 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应用 2.1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在前期准备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图纸设计中,经常会出现设计与流程的变更,施工图纸作为工程施工的基础,同样属于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好施工技术资料,需要根据相关规定来对图纸设计以及施工流程进行变更。一方面,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与类型,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需要对施工图纸样本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施工图纸的变更,需要由专业的设计单位来进行,同时需要相关的工程与技术部门根据图纸再进行检查,并对此进行修改与完善。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是后续施工的基础与保证。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还表现在图纸变更的现场管理。在施工图纸进行更改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施工图纸的准确性。一方面需要检查施工图纸,同时技术部门做好施工图纸的备份,工程部门则需要查看完整的图纸。另一方面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监管,从而避免图纸之间的混淆,同时要避免将图纸给技术部以外的人员使用。在施工现场中应用图纸必须是修改之后的,从而确保能够及时对施工进行调整。 2.2 施工技术资料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技术资料主要包括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等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施工进程的详细记录。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不但有利于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后续工程施工的文献参考资料。在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对施工技术资料的应用,有利于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发展与进步。 3 改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方法 3.1 增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首先要提高人们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与业主单位、管理人员以及施工单位等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提高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也需要从上述方面来加强。施工单位要完善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并重视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除此之外,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人员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及专业素质,能够全面科学的管理施工技术资料。同时,监理部门与业主单位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的监督,同时配合施工单位整理与完成施工技术资料。 3.2 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对于施工过程的不同环节都需要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做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需要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并全面的规定与执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内容、流程以及存档办法等。除此之外,监督管理单位也要对相应的制度进行执行,并定期检查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做好及时归档,并派遣专业的人员来整编施工技术资料,从而确保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全面性与安全性。 3.3 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在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需要确保其真实性与及时性。如果施工技术资料缺乏真实性,会造成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一定要及时真实的进行记录,避免出现对工程原始记录造假的问题。同时,在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与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保持一致,并全面收集与整理工程的进程状态。除此之外,在建筑工程中所有到的材料与配件的厂家不同,因此在对此进行记录的时候,需要更加对此进行深入与调查,同时也要真实记录材料与配件的质量以及运送过程,从而确保施工技术资料的全面性与连贯性。 3.4 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管理人员在经过学习培训之后,能够大大提高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对施工技术资料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得在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能够认真尽责,同时还需要遵守与执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与规范。 3.5 加强各方的联系和沟通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还需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联系,尤其是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业主与监理单位都需要对很多资料进行验收以及签字,因此,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必须要加强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在填写各种表的时候,都需要各方的沟通确定无误之后再进行填写,从而有效减少了由于沟通交流不当而导致的资料填写与记录错误。除此之外,对于施工技术资料的具体内容,也需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研究,从而用最好的形式将施工技术资料进行记录与保存。 4 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贯穿工程施工始末,是建筑工程重要的信息资料,不但记录工程真实施工进程,同时也是日后工程管理维护的重要文献资料,因此,必须要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从增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各方的联系和沟通等方面入手,从而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进步。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析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建设工程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也更高,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关系到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安全,它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及措施进行了论述,以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 资料管理 现状分析 一.简析建筑工程资料的基本组成与特征 1.建筑工程资料的组成 建筑工程资料一般分为长城杯(长城杯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开展创建筑长城杯工程活动。)工程资料和合格工程资料,长城杯资料由于是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与严格监督下完成的,所以都是比较规范的,有条理的。而合格工程施工资料由于施工单位对自身要求不高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随着现在的施工技术越来越发达,施工规范也日益完整而施工单位只能依靠自身对新工艺新规范的理解来写建筑工程管理资料,难免会出现理解偏颇,理解不到等现象,从而造成了各个建筑工程的资料普遍不同且差异较大。 2建筑工程资料的特征 由于建设工程的工期普遍都很长,而且建筑中需要的材料繁多且零碎,生产工艺又复杂,所以导致建筑工程资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建筑工程资料产生于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在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文件,尤其是一些突发问题发生时还会随机产生一些特殊的文件与档案,所以说建筑工程文件档案是有很大的随机性的。当一份建筑工程文件资料一经生成就必须传到有关部门,不能有片刻的耽搁,如果有关部门不批准相关文件,则产生的后果极为严重,所以建筑工程的文件资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文件资料的价值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低。建筑工程文件资料必须要全面真实反应建筑实况,包括工程中存在的隐患以及出现的安全事故,不得有虚假成分,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则不堪设想。建筑工程通常都是综合性很强,涉及到了各个方面,需要多种工作共同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由此就可见建筑工程的文件材料是多个专业和单位共同合作的成果所以说具有综合性。 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现状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常见问题 建筑工程资料常见的问题有工序与日期不吻合,各个分项工程的交叉施工给文件材料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当文件资料落后于施工报检的情况,不能及时把建筑的现状和施工思路报给相关部门,这个问题在现如今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上尤为突出。还有现场施工员与质检员还有技术人员之间等等一些相关人员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造成施工区段检验批不一致而导致施工资料的检验批划分及验收的部门不交圈。还有企业技术质量等人员对新工艺新规范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意见不能统一,造成验收资料可能会出现漏项错项甚至是重项的错误。还有一些建筑工程资料作假,不真实。工程的实体测量证明资料在取样时出现造假行为,还有的一些工程质量证明资料不真实。在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软件中普遍难以解决图表的问题,导致资料图表分离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一个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含有一些专业性特强的施工工艺需要专业的资深的单位参与施工,由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分包资料不够完善而影响建筑工程的竣工日期。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难点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是建筑工程是一件非常特殊的商品,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繁多,涉及面非常广,而且每年国家都会出台很多相关政策还有技术工艺更新的时间也非常之快,所以就导致了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非常复杂以及麻烦。 3.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重点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需要注意的就是施工物资的管理以及新工艺的资料管理,资料的整理与建筑工程的进度必须同步,工程资料必须按照施工的进度按时及时的收集,整理。不得有任何的拖延,否则工程不能及时竣工,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处理。 三.针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的对策措施 1.工程的参建各方应该把工程的资料的形成和积累纳入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工程资料应该随着工程进度同步收集,整理和审核工作应由熟悉业务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1]。 2.建筑工程档案资料应该实行分级管理,由各个方面的负责人把相应的部分监管好,各个组织负责人必须组织好各自单位的工程管理资料的管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要设有专门的工程资料的收集部门,有固定的人员采集,整理和审核资料,尽量减少出错的概率[2]。 3.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如果有对建筑工程的文件资料私自进行篡改,伪造,故意丢失等现象,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制度给予处罚,追究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工程资料必须及时按时的随着工程进度进行同步收集整理,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进行移交。同时参加建筑工程的各个单位必须要确保其资料文件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提交的文件资料必须准确有效完整及时。而且建筑方提供的材料必须符合实际符合地方的法律规定。 4.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够还有许多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资料的管理出现许多漏洞,管理出效益,只有一个企业的管理抓的好,这个企业才可以健康快速发展,一个规范化的企业不止表现在技术工艺成熟或规模有多大,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而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经营是否得当的缩影。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落实项目责任制,企业重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心,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要分工明确,充分发扬团队集体的合作精神,把 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尽量避免出现误差,出现验收部分交圈的问题。 5.避免出现资料重复或冲突的问题,在收集以及整理资料时一定要对所有相关资料进行查询以及参考新旧文件不能有相矛盾的地方。一定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建筑工程资料的灵魂,不能因为要把利益最大化或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等级就制造虚假数据以及虚假资料,在上交的工程材料中所出现的数据必须都是真实的,必须采用原始的测量数据,而原始的数据必要要严谨准确,实事求是。如果资料作假,一旦工程在施工中出现问题,虚假的资料就会误导我们,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问题,使错误达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造成错判误判。 6.资料管理员必须要认真对待资料的采集以及整理还有审核工作,要重视这项工作,最好可以与资深的材料管理员不定时的进行探讨,遇到不懂得问题就要虚心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要不定时的进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最新的技能,最好还要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最好使自己变成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在资料的管理方面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结语: 建筑工程资料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判一个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及安全可靠程度的必要条件,是对突发的安全事故的处理的重要依据,对工程进行检查以及维修改造等方面参考的主要依据。如果建筑工程资料与地方的有关规定不符,则这个建筑工程不能竣工,在竣工后也要对其相关的工程资料进行存档处理,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数据。在建筑工程中管理好做好相关的资料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工程资料是一个工程的灵魂。所以国家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参与新建改建或是扩建的建设勘察以及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摘 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工程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关系着工程进行行为的合法性、工程工作的验收以及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工作方面的监督评价。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讲,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在工程建筑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今社会,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进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使该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是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而形成的。建筑工程资料的发展依附建筑工程,所以其具有动态性。当建筑工程施工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那么,建筑工程资料也随之改变。自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互联网技术与建筑工程相结合,这也是推动建筑工程资料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分析中国现今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情况中就能看出,如今许多企业对于该方面的管理还是比较落后,思想陈旧,难以创新。且没有具体的现代化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发展。与此同时,许多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去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只是把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目标,这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并且由于工作设备的不完善,使建筑工程资料的结果缺乏实效性与真实性。这也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的权威。而这样长久下来,大大的影响施工工作的进行,所提供的资料也无法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会影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长久发展。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十分严峻,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解决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当今刻不容缓的任务。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建筑施工行业摒弃了传统模式,开始朝着集约化建设方向发展,以使建筑工程工作更加的标准与规范。而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也是现代建筑施工行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可以衡量一个企业建设的实力以及管理水平,很多企业对该项工作也极为重视。所以,促进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建筑工程资料可以反映一个工程的施工情况,也能检测施工工程的最终质量,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维修检查。同时也方便政府等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它涉及了工程施工过程中方方面面的信息。所以,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 3.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 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无疑是繁杂的,工作难度比较大。这样就会让整理人员产生厌烦心理,工作态度也较为欠佳。同时,工作人员没有对工程资料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度,这样他们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也不能做到一丝不苟,这会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的准确性。除此之外,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极为重要,责任意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这样做出来的工作也很难让人满意。 3.2管理方法落后,会出现资料丢失状况 如今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方法并没有与时俱进,管理方法仍较为落后,所以也会出现工作资料丢失状况。有关工作人员对资料的管理不善,有些资料在管理人员的几经易手中便被丢失。交接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并未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及时归档,使建筑工程资料中的主体资料也有所缺失。这样会大大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进行,长久如此,不利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企业的长久发展,这也无疑是在作茧自缚。 3.3保存机制不完善,难以有所创新与突破,机制缺乏科学性 工程资料必须要具有准确性与严谨性,所以,对于建筑工程资料的整理中,也要依照有关规定,妥善保存,防止工作中出现问题。但是在当今社会中,一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企业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差强人意,资料的放置往往一片混乱,查询的时候费时费力。资料在保存过程中甚至会遗失,这对建筑工程工作的顺利开展会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严重影响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且保存机制难以创新,体制陈旧落后,使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这也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进行有很大影响。 3.4建筑工程资料缺乏真实性与准确性 建筑工程资料可以反映建筑工程的施工情况,它同时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所以,建筑工程资料的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企业的有关设备不完善,对于工程资料的记录也并不详尽,这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一些企业仅仅追求经济效益,为节约成本,甚至免去了工程的验收部分。有关记录人员的工作不认真,对资料的记录并不上心,一系列原因使兼职工程资料失去了真实性与准确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改进措施 4.1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人员在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强对工程资料管理理念的培养,也是提高工程资料管理总体水平极为重要的内容。要明确好企业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对工程资料管理的责任,切实分配好管理工作,提高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各工作人员有着良好的工作习惯,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同时,定期开展教育工作,先从思想理念上入手,潜移默化地提高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并且加强对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教育,是他们更深入的认识工程资料管理知识,更好地理解工程资料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意义。 4.2改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收集工作的管理,同时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改变先前陈旧落后的管理方法,从体制上有所突破,同时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工作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体质,使该管理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企业中的各部门 要明_好自己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责任,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4.3培养专业的工程资料管理人才,提高该领域的综合实力 加大对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的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要保证攻城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与自身的岗位相适应。同时,要学会挖掘企业内部各工作人员的发展潜力。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大对优秀管理工作人员的奖励,同时对于那些工作涣散,责任心意识淡薄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与经济上的处罚。通过这种奖惩制度,来激励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整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完善好交接制度,若出现一方工作人员离岗,要使该工作人员必须完成资料上的交接手续后才能有序离岗。在这种责任制度下,才能保证工程资料的管理与收集工作有条不紊。 4.4提高建筑工程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要在国家相关规章制度的允许下有序开展工作。要提高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写质量,工程资料的编写人员要实事求是,根据施工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对资料进行编写,切忌对建筑工程资料进行主观臆造。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实施责任追究制,使编写人员一丝不苟的进行资料的编写。编写人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确保建筑工程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结语: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对建筑工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对其进行监督,使工程资料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要不断的促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建筑工程服务,为社会服务。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措施探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进步与完善,企业管理也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建筑企业是市场主体,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完善提高,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并推动建筑行业进步与发展。建筑工程跨度大、用时长,会产生许多信息和资料,为了便于今后维护与管理,则需要对信息进行查询,只有充分保证信息精准、资料全面才能保证建筑后期维护的方便,确保建筑质量与安全,科学有效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对建筑进行管理的基础,只有全面做好建筑工程管理,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化管理。文章主要通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全面提出资料管理的基本方式方法,以此,不断推动企业向现代制度转变进程,确保建筑资料完善与丰富。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分析 引言 任何一项工程均涉及到各类信息与资料,可以说,工程资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工程资料直接体现了建筑的过程,能够从全局和分部对建筑描述与反映,良好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体现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层次和水平,更能够从资料中反映一个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各项政策力度。建筑工程资料对建筑来讲至关重要,没有信息与资料则建筑工程就无法实现后序维护与管理,造成管理空白,出现许多管理漏洞与问题,在实际信息资料管理过程中,受影响的因素较多,造成工程资料不全面或者丢失,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埋下许多管理隐患,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提高信息分析能力,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实现信息资料的全面控制,确保信息资料健全与完善,保证满足维护与管理要求。 1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 1.1 技术资料不完整和缺项问题 当前,在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信息资料认识不够,造成一些资料不完整或者缺项,这个问题是当前所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则越发突出出来。按照标准测算,一项工程对资料的归档率要达到80%左右才算是合格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信息资料不健全,配套的锅炉房、地下管线、园林绿化等资料更是没有记录,严重影响了建筑后期的管理与维护。 1.2 程资料填写不规范不完整问题 工程资料包涵的项目较多,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大,但是一些企业却没有重视这些资料的填写,导致资料不规范、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一是工序质量评定表中出现的各项检查项目不完整,对建筑外观、实测项目及允许偏差、质量等级、工程数量等填写不规范,往往会出现漏填的问题。二是施工表格填写中会签栏中没有签名,或者有一些空白点,各级审查意见填写也缺少,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填写,出现许多空白。三是工程名称漏填的现象较多,造成责任主体不明晰,出现问题无法问责或者出现推诿。 1.3 竣工图不规范 作为一个建筑,从工程开工、设计、指标、施工,一直到最后的竣工,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出现变更的问题,这些变更与设计图不符,有的出入较大,如果没有详细的标志,将会对今后使用造成管理上的不明,在建筑过程中变更主要是建筑结构、水电设备、供暖设施等方面,对变更没有记载,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还有一些建筑项目竣工后和原来设计图比较,发现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保存好准确的竣工图至关重要。在资料保存过程中,往往一些企业不重视,实际编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过程中,竣工图保存不合理,不全面,有的为了省事,就直接在施工图上加盖“竣工图章”。 1.4 资料利用率不高 由于对建筑资料的保管越来越多,一些资料还是纸质材料,没有录入计算机设备,虽然各城建档案馆工程技术资料非常多,但整体却没有利用起来,往往内部人知道一些,更多的人是不了解资料情况的,还有一些人,为了省事,不愿意去查询,相关资料根本就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档案资源极大的浪费。 2 建筑工程资料内容 2.1 综合性文件资料 建筑工程的材料品类较多,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文件材料主要是建筑过程中产生的管理性材料,能够直接反映建筑过程与情况,对全面了解建筑有着重要的参考。主要包括上级对建筑批准建设的相关文件、任务计划书、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的调研资料,征地拆迁安置文件、项目设计的方案规划、各级消防环保卫生部门批复、有关工程的合同协议书,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文件,还有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工程照片、录像等,这些资料关系到建筑项目的完整性,更关系到其合法性,对今后检查监督有一定的参考。 2.2 土建工程及水电设备安装文件资料 土建是建筑的主体工程,资料的健全与否关系到后期安全使用,信息资料主要包括开竣工报告、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技术交底记录等等,直接涉及到技术问题,同时,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组织设计、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及工程例会纪要等原始材料也需要进行保存,一些原材料试验报告、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关系到建筑物使用后的维护,只有全面保证资料的全面,才能对建筑物整体进行描述,保证建筑物寿命,做到科学合理维护。 2.3 竣工图等 竣工图对建筑后期非常重要,没有竣工图则不清楚地面地下工程变更情况,只有设计图是不够的,竣工图资料主要包括总平面图、管线图、工程竣工图、装饰图、结构工图、给排水图、强弱图、通风空调图及其他特殊专业竣工图。在保存过程中,需要对所有的图纸进行完整保留,避免出现不完整的问题,以免造成后期隐患。 3 加强工程资料管理措施 3.1 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 要全面做好管理,确保资料管理人员责任心,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保证资料整理全面完整,要把资料制作及收集整理工作项全部纳入到质量检查考核范围。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把物质激励及目标激励相结合,做到有效有用,物质激励是基础,目标激励是根本。可以工程资料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制度约束,形成奖励基金,根据资料保存的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结合工程实际建立资料管理目标奖,同时还需要把各项管理目标逐层分解,落定到基层一线,保证班组配合,形成一个工作有机体,保证资料保存完整性,使工作形成科学的流程,简化工作程序,确保资料收集不出现漏洞。 3.2 工程资料的系统化管理 工程资料和档案文件数量大、种类多、涉及广,要想全部保存是做不到的,只有充分了解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要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政策,根据工程资料编制和档案管理工作新要求、新标准,高层次做好资料管理工作。工作中需要利用计算机,对资料档案进行有效的编制、管理、统计、编目、检索和归档,使资料管理实现自动化、可视化、标准化,不断推进资料档案管理技术创新,提升管理能力。要不断利用远程办公系统,实现项目管理、文档管理集成化模式,保证办公、管理和资源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3.3 确保技术资料真实性 技术资料的真实性非常关键,相关工程检测单位一定要对试验全面进行负责,对各流程做好监管,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试验报告,坚决不出具试验证明。另外相关监理、质量监督等部门也需要对质量负责,对安全负责,确保技术资料真实有效。各级管理单位要严格查办做假资料、出具假试验报告等问题,通过上限处罚措施,保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 4 结束语 建筑业快速发展产生大量的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文书资料,只有全面重视资料管理、规范流程环节,才能保证建筑工程资料真实有效,对工程后期使用安全提供参考,最后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进程。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析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方法 【摘 要】建筑工程内业资料作为建设工程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见证,是建筑项目的“身份证”,内业资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国家建筑业的稳步发展,各项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规范与否可以直接反映出建设项目的优劣。 【P键词】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方法 0 前言 建筑工程内业资料是各项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真实的、客观的各种文件资料,是工程的质量控制、质量验收检验的前提条件,更能直接、真实的反映隐蔽工程的质量情况。内业资料是工程验收必不可少的文件,同时也是工程在完工以后实施运行、维修、拆除等工作时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也是出现质量问题的追溯性证据。本文就在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西安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工程项目施工中内业资料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简述如何做好内业资料管理工作。 1 工程资料的重要性 鉴于工程建设项目具有特定性、隐蔽性、建设期及运营期周期长以及不可复制等特点,内业资料作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言而喻。内业资料的完整与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到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标准的高低。 随着国家建筑行业的日渐成熟,建设工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也在飞速的进步和完善,作为建筑工程基石的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不再是为了应付检查、应付交工,而是和施工过程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同时内业资料管理的水平也间接体现了一个项目的管理水平。 2 内业资料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误区 2.1 重视现场管理,忽视内业资料的管理 由于建筑节奏的加快,施工现场各项管理逐步进入标准化、模块化,现场各项管理制度与标准层出不穷,作为项目的第一管理者也将重心放在施工生产上,资源与人员配备更是向施工一线倾斜,内业资料的管理仅仅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只要不影响现场施工,内业资料的整理待竣工以后再说。久而久之,相关人员也形成了内业资料只是施工过程中的附属工作,从而忽视内业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能及时、准确、真实的记录日常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中重视施工现场,重视施工进度,忽略对内业资料的及时编制、收集、归档。即便出现监督部门对内业资料提出整改要求,也存在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只要过了这次,下次再说。日积月累下来往往出现内业资料与现场不同步,各项管理严重脱节。 2.2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内业资料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细致的工作,这不仅要求内业资料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应有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同时由于建筑工程内业资料专业性比较强,还要求资料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收集归档的过程中方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这些不足的地方。但由于部分单位存在对内业资料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安排的资料管理人员往往素质参差不齐,并且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高的安排在施工现场,一些经验不足的实习生或者非本专业人员则被安排在管理岗位,缺乏一定的锻炼和工作经验,不能正确对待内业资料管理,更谈不上对编写内业资料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且由于普遍认为资料管理是正常施工的附属部门得不到重视,进一步打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整体人员的水平提高。 2.3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在工程内业资料管理过程中,往往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也是影响内业资料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一个项目不管投资多大,也不论工程量多大,一般都是安排一个内业资料管理人员负责整个建设项目的所有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等管理工作,大量繁琐的、复杂的内业资料整理工作已经使其不堪负重,更谈不上让其有额外的时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以及对编制和填写内业资料的人员进行指导。 3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改进办法 3.1 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内业资料整理是一项巨大的,繁琐的,工作期限跨度较大的却又有细致性,真实性的一项工作。首先内业资料管理要做好必须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要将这项工作作为一次长期“战役”,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态度端正,才能有效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要做到知行合一,思想重视了,就应该行动起来,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日事今日毕,内业资料是具有时效性的,如果拖拖拉拉,推推拖拖,不仅起不到其应有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而且在后续工作中还要去完善,大量工作的堆积势必增加后续工作量,更谈不上内业资料的真实、客观。 3.2 经济手段与考核标准并驾齐驱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初就应该制定详细的关于本项目内业资料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及考核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制度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奖罚分明。 定期开展内业资料评比竞赛,对排名较前的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以鼓励其再接再厉,继续保持这种工作作风和态度。对排名较后的首先进行原因分析,查找问题所在,制定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解决措施,如果后续工作依然不能较好的完成,则进行点名批评并处以相应罚款,以促使其在以后工作中有所改善,循循渐进,从而保证规章制度促进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3.3 培训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辅相依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内业资料管理人员和填写资料的相关技术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水平,以适应内业资料管理的变化。 内业资料管理人员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相关业务方面以及相关软件和设备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并对内业资料编写和整理制定统一的格式和要求,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内业资料编写人员使用现代化软件以及设备的熟练度。主要是可以更好的使内业资料编写人员可以熟练掌握内业资料中的各个标准和要求,以减少内业资料的出错率和不完整度,从而减少内业资料的返工量,以减少相关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也减轻了内业资料管理人员自己的工作量。 4 结语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看似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一项简单普通的工作,但是其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后工程项目建设中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对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视度,保证工程资料能及时、准确、详细的记录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细节,确保内业资料可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摘 要:随社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发展,相关的管理也需随之发展。特别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上,要求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建立起全面、完善的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及时备案、记录,最终形成完整的过程竣工资料。本文着重从技术资料的作用、管理的基本要求、目前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等几方面研究,给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相关建议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施工企业;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资料管理 一、建设单位施工资料的作用分析 (一)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单位建设及管理的依据之一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交付建筑工程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会因为施工管理、进度管理及资金管理等问题造成工程质量出现缺陷,进行二次维修通常有一定困难,此时工程资料就成为维修的重要依据,通过翻查资料,查证施工时的薄弱环节得出维修方案。 (二)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工程质量的体现 质量是施工工程的命脉,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是质量的检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质量检测人员在工程质量检测中需要大量翻开工程技术资料,以此了解工程施工的地质、气候等条件,综合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合同相关要求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三)施工技术资料是企业管理水平高度的综合体现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完成并完善的,是工程的最初体现,对施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施工单位的一部分直接成果。因此企业施工资料是否完整及按时备案也是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体现。 (四)施工技术资料是预算、结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预结算有关的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变更资料、质量保证资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竣工图等。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真实反映工程特点、地理位置、企业的施工力量、人员机具配置、对施工方法、施工方案等内容。施工中由于部分原因引起一些变更,并且存在部分隐蔽现象,此时相关记录资料是对这些增加部分结算的依据。 二、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资料的基本要求 (一)施工技术资料要客观真实的反应施工的实际条件 施工资料是工程验收、交付使用及二次维修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改扩建项目时,工程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有可能引发地下管网设置冲突或者因资料提供不及时引发的部分法律纠纷。一旦工程技术资料失去真实性、客观性,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将毫无价值。 (二)施工技术资料应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按照统一标准填写 施工资料的填写要按照相关部门的标准格式,不能擅自更改,不能弄虚作假,或者达不到要求的质量和深度。工程管理人员特别是施工单位的相关资料人员必须及时认真的学习国家关于技术资料要求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按照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填写工程技术资料,为后续归档及查阅提供便利。 (三)施工技术资料必须按要求在相关部门备案 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必须及时整理相关资料,组卷后交资料室管理,部分重要资料按照相关要求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备案。 三、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资料填写不完整、漏项及填写错误或填写不规范的现象; 2、原始记录资料监理签认不全或者不及时,没有按照要求准备合格证件; 3、无损检测资料造假; 4、资料中关于日期的填写存在错乱,经常性的几家相关单位就同一施工工序日期对应不上; 5、施工现场照片收集不及时、不全面;; 6、施工日志不按照要求填写,填写不及时或工程竣工后集中补填,经常性的漏填错填; 7、分项工程质量评定不及时; 8、资料不按照相关要求归档,保存混乱; 9、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不正确,随意性较大。 四、建筑施工单位资料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对资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收集资料不认真、不细心,为后续资料整理带来很大麻烦。 2、部分单位甚至没有专业、专职的资料管理人员,通常由其他人员在竣工验收时补资料,对错误资料并不予以修改,存在蒙混过关的心理。 3、工程后期由于相关人员陆续离场,资料签字确认等工作出F很大难度,资料整理时间拖延,工程资料造假现象频繁发生,资料归档难度加大,同时拖延整个工程竣工验收,给企业的信誉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相关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相对薄弱的现象,结合本文的分析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 施工技术资料是建筑施工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程建设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若一项工程的技术资料不符合标准规定,则判定该项工程不合格。因此我们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整理归档工作,确保技术资料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从某种程度讲,技术资料的整理归档比工程更加重要。 (二)拒绝现场施工与资料脱节的现象发生 在施工资料的准备中严禁与现场脱节,往往材料已进场使用,材料报验还没有呈报监理公司,造成产品合格证收集困难,资料日期落后,对后续资料的收集带来很大麻烦。因此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协调相关人员配合资料人员收集整理资料,及时准确呈报资料。 (三)准确性是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核心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的填写应规范化。保证项目内容填写应详细具体,不能以“符合要求”、“满足规范要求”来概而论之。基本项目的每个子项的等级应按优良百分率确定,并且要用文字说明,不可随心所欲地以符号代替。 (四)加强试验要求 失真的资料对后续工程影响重大,但是作为资料依据的试验也要符合相关要求。材料、砂浆、混凝土试块等数量不足、质量不合格等现象一旦发生,而且没有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资料员与现场施工人员沟通不及时等都会导致资料失真,因此要做好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时沟通,确保资料依据真实有效。 (五)工程技术资料装订符合要求 在工程资料装订的过程中,原件、复印件分开装订,确保有一套完整的原件资料;对部分无页码或者无编号的资料应剔除;资料装订要完整,包括作业指导书、交底资料、变更资料、隐蔽工程检查资料、质量评定、施工日志等都应包含在内,不能出现缺失的现象。特别是中标通知书及相关合同原件等必须装订在册。 (六)相关部门人员配合紧密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设置专职资料人员,质检员积极配合,共同检查现场施工,资料员记录原始数据,填入相应表格之中,做到与施工同步。对于部分返工处理的部分,做好标注,重新检新记录检查结果,据此编制复检资料。监理单位、质检部门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查质量、查安全,更要查资料。工程检测单位严格执行取样制度;不出具虚假试验报告。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单位的监督管理,对于不履行监督职责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以至采取通报批评、降低资质等级、停业整顿等处罚措施,以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七)资料中的图纸必须完整有效 施工单位应重视竣工图的工作,请专人绘制,专人保管,若资料管理人员不了解相关图纸的要求和作用,要先培训。对于需要重新绘制竣工图的工程,要保证费用,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重新绘制。检测中,对不符合要求的竣工图不予以验收,不得进行后续资料交付工作。 六、结论 工程技术资料作用大、要求高,因此在技术资料的准备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共同配合与支持,要有专业的资料管理人员,有熟悉施工图纸、规范及相关标准的人员参与,有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人员配合,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才能全面、真实的反应过程的施工质量。 资料在收集的过程中严禁作假,拒绝各种不认真、蒙混过关心理的存在,认真及时对各专业资料的形成、积累、组卷和归档进行监督、检查验收各专业资料,并分类、分专业建立案卷盒,按规定目、整理,做到存放有序、整齐,如将不同类资料放在同一盒内,应在脊背处标明。对于已归档保存的资料要便于查阅,不能混乱不堪。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摘 要]从工程建设初期、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事故处理、造价管理及竣工验收六方面入手,探讨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施工现场资料与工程同步整理的方法,指出只有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才能解决工程施工无依据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重要性 建筑工程资料是记载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直接形成,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资料。它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必备文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直接反映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住建部要求建立并管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档案,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资料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明确指出任何工程如果技术资料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则判定该工程不合格。建筑工程资料对工程质量具有否决权,足见其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1.工程建设建筑工程资料的重要性 1.1 工程建设初期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资料在工程施工前就开始产生了。首先形成的资料是建筑工程立项文件,它是对项目审批立项过程的真实记录,是项目概算设计、预算编制、招投标等的原始依据。其次形成的概、预算设计招投标文件资料又是项目勘察设计的依据,随后形成的勘察资料又成为施工的依据。由此看来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前,就已经有大量的文件资料形成了,而工程建设初期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也显得尤其重要。 1.2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从工程质量控制的角度看,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处于很关键的位置。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在对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内容包括工艺控制和产品控制,影响质量控制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五大因素。从“人”的因素看:建筑工程资料员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人员,要经专门部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并保证资料员相对稳定。从“材料”因素看:所有建筑材料的检测报告、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是建筑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的主体。从“机械”的因素看:机械设备的配备、使用和现场调度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方法”的因素看:对施工程序、方法和工艺流程的详细记录就是施工日志。从“环境”的因素看:我们要针对开工前、施工中和建设后的环境进行拍照和录像,真实反映场地环境的变化。以上几个方面的资料都收编在建筑工程资料中,可见工程质量控制的五大因素都离不开工程资料管理工作。 1.3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要达到预测、预报、预防、最终实现零事故。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实施和持续改进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它既是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又是安全管理的成果。一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状况直接反映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部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管理资料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记录和指导基础,也是考核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书面依据,同时它还给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分析研究的材料,进而能够动态掌握项目安全工作进展,以便对每个施工阶段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保证措施,由此可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处理质量安全事故的重要性 2.1 质量事故的实况资料 要确定质量事故的原因和处理对策,首先要掌握事故的实际情况。质量事故实况的资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施工单位的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发生事故后,施工单位有责任对发生的质量事故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上交监理工程师和业主,详尽说明与质量事故有关的实际情况。监理单位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其内容大致与施工单位上交报告中有关内容相似,可用来与施工单位所提供的情况比对核实。 2.2 相关合同及合同文件 所涉及的合同文件是:设计委托合同;监理合同;工程承包合同;设备与器材购销合同;劳动用工合同等。有关合同文件在处理质量安全事故中的作用:确定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是否按照合同有关条款实施,借以分析产生事故的可能原因。 2.3 有关的档案和技术文件 与施工有关的设计技术文件、安全技术交底、档案和资料。施工图纸和技术说明是施工的重要依据。在处理质量安全事故中,一方面可以对照设计文件,核查施工质量是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情况,核查设计中是否存在问题或缺陷,分析可能导致质量事故的另一方面原因。 3.结语 建筑工程资料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真实客观记录,反映工程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所以与工程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工程管理始终离不开资料的支持。它在为本工程进行检查、验收、使用、维修、改扩建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提供原始依据的同时,还对其同类工程规划、设计起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可以使资料得到重复多次使用,这是工程资料活力和价值的体现。这一价值也足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的重要性。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通过对它的编研利用,必将转化成直接的生产力,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因此认真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深刻感受到要想做好这项工作,仅靠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依靠各相关责任主体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建筑工程Y料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控制的分析 摘 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将有保存价值的工程施工的重要活动、主要过程和现状的各种载体的信息收集、整理、汇总和造册归档。资料工作是一项服务性、辅助性、基础性的工作,资料工作的重要性决不次于施工现场工作。下文依据笔者多年来工程资料管理的实践经验,就目前工程资料编制和管理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整理;施工方案;施工管理 1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技术 1.1 及时收集、整理原始资料 工程的技术资料和影像资料可以为施工生产出现的索赔提供十分有力的证据;培训资料要及时跟进,每一项单项工程的每一项技术工作都要进行三级培训,应根据培训内容和主题进行培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做到有培训有考核,有得分,有总评。工程原材料抽检及时,分项工程检测抽检及时,资料的编写与整理及时,人员签字及时,执行指令回复及时,汇总及时。 1.2 重视资料的逻辑性、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资料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细看,平时收集资料时要细心,注意细节。比如时间的前后性,事情的因果性,人员的流动性,工程工艺的衔接性等。检测的时间要真实准确,原材料的标本要真实,不可弄虚作假,检测部位及数量要真实可靠,检测方法要真实准确,数据结果要真实准确。管理性文件要求规范齐全;现场施工记录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并做好签字及时和齐全,描述具体并具有可追溯性。工程内业资料的可追溯性要求非常严格,这要求工作中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也就是说,从原材料的一进场,各部门就要进行全程跟踪,直至形成工程实体。 1.3 合理筛选,提取有用资料 资料不是越多越好,能反映施工现场、施工过程,施工结果等现实情况的资料才是有用的,才能对项目形象、效益等产生作用。如原材料的随车材质书上不仅要有生产厂家的公章,还要有供应商的公章,这样当材质出现质量问题时,才可凭借材质书追究其责任,追溯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从而保证项目利益不会受损;再如,及时收集项目各类活动的文字、声音、图片及视频等资料,并提取能反映项目企业文化、良好形象的资料。 2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与投标承诺书中的不符;没有总管理工程师的任命书;或总监代表没有职业岗位证书;总监变更不符合程序规定要求;专业管理工程师不具备执业资格;管理员无证上岗等。 第二,管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编制人、批准人不符合要求;无针对性不符合工程特点和管理的实际;内容不符合规范要求,需要变更部分未随设计或工艺的改变及时作出修改。 第三,对建设单位未办妥施工许可手续擅自要求施工单位开工不作处理,或不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管理工程师通知单整改工作跟踪不力,未能发现施工质量隐患,通知单回复无复查意见或复查意见不规范、不明确或是用表不正确、不规范,签发人不符合要求等。 第五,设计变更未按管理规范规定的程序办理,见证取样送检未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执行,未建立见证送检台帐或未跟踪、记录检测结果。 第六,需要验收的未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分项工程及检验批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竣工预验收,对施工单位的报审资料审批随意拖延。对报验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认真审核。冒签、代签、无资格乱签现象常有发生。对原材料、构配件、设备报验和分项、分部工程报验因责任心不强或专业知识缺乏盲目签认。 2.2 施工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项目经理不稳定,更换时程序不符合要求。 第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不符合要求;材料内容针对性差甚至照搬照抄,错漏百出,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而未编制,即使有内容也不完整、方案不齐全。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资料不全,交底人和被交底人不符合要求。 第三,对管理工程师通知不按时回复,材料中缺乏必要的附件。 第四,建筑材料、构件等质量证明文件和复验复试报告等附件不全、不完整或不清晰、不真实,需要现场见证取样送检的未及时报验,未能做到先试后用。甚至根本未建立原材料、试件试块送检台帐。 第五,隐蔽验收记录中内容不齐全,填表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验收不及时,严重滞后,质量验收记录表填写错漏多。建筑节能分部工程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的资料、无编制或不完整、不齐全。 第六,施工记录中出现错记、漏记现象,在钢结构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中表现稍明显。施工测量记录无沉降观测等记录或臆造记录。安全和功能试验记录不真实、不齐全。 第七,施工日志记录不及时,内容不规范、不全面。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施工资料缺乏指导、检查和管理。有的工程不做中间交接验收或未形成验收资料。 3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原因与建议 3.1 原因 第一,主观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工程资料是资料员一个人的事,造成资料员大包大揽,资料员的优劣代表了工程质量的优劣,这是错误的认识,有的工程甚至不设专职资料员,由其它岗位的人员兼任。 第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投入明显不足。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归档的人员应该具备岗位资格证书,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地方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问题更多的是由其它问题引发产生,资料问题也是工程质量问题的综合反映。 第三,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清,责任心不强。工程资料管理制度、管理工作制度等不健全、不完善、不落实,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资料的质量。没有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或者因人员设置或岗位调整造成职责不清,相关岗位的相关资料编制、整理工作无人落实,责任无法追究。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管理(检查)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和管理人员有重实体轻资料的思想,资料的编制、收集、分类和归档工作与工程进度不同步,往往一拖再拖,最后临时拼凑或杜撰,制作假资料应付。 第四,硬件设施不完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对工程资料的影响也很大。无办公场地或办公场地简陋、无资料存放柜或资料柜不合要求、无电脑设施、文印设备和办公台凳等均对工程资料的编制、保管、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监督检查不严格,监督服务跟不上。首先,有的监督人员对工程实体存在的质量隐患能认真严格处理,但对工程资料往往疏于检查、不严格检查或检查发现问题不处理或轻处理。其次,有的监督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对工程资料存在的问题发现不了,对建设、施工、管理单位无法提供权威、有效的指导意见和监督服务。 3.2 建议 第一,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单位责任人和项目负责人,应该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消除误区、熟悉并掌握工程资料形成规律,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必须专人负责。 第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监管。 第三,工程建设各责任单位应该制定工程资料管理职责、管理规定和流程。 第四,建筑节能是现在工程的重点,各责任主体应按工程资料管理制度做好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工作。 第五,建设单位应做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的资料编制和整理工作。 第六,建设单位应组织竣工图的绘制和组卷。 第七,施工资料的组卷工作是工程资料归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第八,对管理资料和施工资料,监督机构应该狠抓资料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4 结语 当前,在工程资料用表规范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需要在工程资料编制质量,如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分类、整理归档方面认真解决存在问题,需要在住宅质量分户验收、建筑节能工程资料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和总结。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制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工程建设各责任单位主管(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各管理环节有关人员共同努力,需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机构、城建档案馆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加强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内业资料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业资料的管理体现着工程的实体质量状况、项目控制情况与过程管理,是对建筑工程建设维修、管理、扩建、检查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文章对加强建筑工程内业资料整理的措施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 内业资料 管理 一、内业资料的类别 现阶段,关于建筑工程的内业资料分类方法比较多。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指导性文件,它主要用于指导建筑工程的施工,其中包括国家以及行业技术规定、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交底等。记录性文件,主要是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资料,比如建筑工程验收记录、施工日志、材料使用记录、测量记录等。质量保证性文件,主要针对影响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相关文件,比如施工材料的合格证、各项质量检验文件等。评定结论性文件,包括主体质量评定、分部质量评定等。 二、建筑工程中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的施工过程中要求内业资料与建筑工程建设同步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业资料的及时性,所以在建筑工程中,内业资料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详细记录建筑工程施工的需要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确保施工符合实际现场情况,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对设计的图纸应该进行核实,在此过程中,内业资料会详细记录在内。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由于设计的环节比较多,比如测量、基础、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钢筋工程、养护等资料员需认真填写相关记录,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记录建筑工程施工中,通过内业资料,可以与实际施工进行对比,了解其中存在的题,进而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建筑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资料员在记录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现行的档案编制规定,除文字档案外,还要收集地形地貌、施工现场面貌等影像资料,从而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真实、直观的施工情况记录。 (二)加强施工过程监督的需要 通过浏览建筑工程的内业资料,可以了解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包括其中涉及的规格、花费的时间、人员等。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是否存在报告缺失、数量错误等问题,均能通过内业资料来发现。比如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做好试块留置,确保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满足建筑施工的要求,并且提供相应试验报告,资料员应该对其做好相应的记录。在钢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对钢筋的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内业资料可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进而有效提高施工质量。 (三)为今后施工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它可以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合法性等,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管理,进而保障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在建筑工程的内业资料中,对于采用的技术、出现的问题等,均会详细记录在内。因此,在今后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可以以此为教训,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错误。 (四)为建筑工程信息查询提供依据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内业资料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内业资料的记录情况,控制整个建筑工程的节点。比如对于一个房屋建筑工程来讲,其中涉及的内业资料有征地清表实验、开工报告、隐蔽建筑工程验收单等。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管是哪一道工序,都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内业资料。鉴于此,内业资料管理人员需及时搜集、记录建筑工程各个工序的施工情况,并且将具体情况详细记录在内,一旦出现数量不符、质量未达到标准等问题的时候,项目负责人通过查看内业资料,就可以追查到其中的原因,为建筑工程信息查询提供依据。尤其是在建筑工程计量方面,为了确保今后信息查询具有相应的依据,每一道工序的建筑工程量计算均要有相应的内业资料支持。 三、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提高内业资料管理水平。 (一)提高对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认识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现阶段的项目施工中,要求内业资料管理与项目施工保持同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业资料缺乏实时性的问题。但是在建筑工程建设中,仍有内业资料滞后的情况,从而大大降低了内业资料的可靠性。因此管理人员需提高自身认识,了解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在项目施工中对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教育,确保内业资料“完整、准确、及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内业资料管理意识。除此之外,单位领导人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促使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认识到内业资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真实反映具体施工的文件,需确保它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 (二)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业资料管理人员是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加强培训。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促使内业资料管理人员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提高职业道德,认真对待日常工作,积极参加培训。与此同时,结合培训情况开展考核,针对表现优秀者可给予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激励,充分调动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除了加强培训外,单位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整体提高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 (三)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资料管理 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认真对待其中的资料管理,保障其真实性。比如项目管理人在定期检查时,还要综合运用不定期抽查、专项抽查等,并且严格按照内业资料的整理要求,实施逐一审核、检查。针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资料,需通知相关人员和单位,对其进行完善;对于技术资料,需综合各单位施工情况、设计图纸等进行逐项检查,比如技术材料、隐蔽建筑工程记录检查等。此外,施工单位还要认识到,建筑工程文件是伴随建筑工程建设而成。因此,在资料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跟踪指导的方法,注重事前服务,而不是竣工后的“事后整理”。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首先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接下来分析如何选择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开发的方法,以及如何设计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开发方法;系统设计 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概述 1.1 系统简介 1.1.1 本系统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它变得越来越普及。MIS是一门新的学科,它跨越了若干个领域,比如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信息收集和加工的方法,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系统。 1.1.2 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信息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适应现代高科技信息管理尺度的要求、推动信息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只有信息管理规范了,才能给日常工作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及便利的工作空间。 1.1.3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国民经济和企业的行为、帮助实现其规划目标。 1.1.4 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存储、问题处理、对话及信息输出、信息管理机构。 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事务处理、系统处理、支持决策、综合服务。 1.2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成功地开发一套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对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充分、清醒的认识,例如:社会因素、文化背景、企业体制、起点环境等。特别是在中国当前IT行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强调这些方面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 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①市场经济的客观因素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反馈体系,市场调节也离不开信息反馈体系。随着我中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信息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是办不到的。现代化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是建筑工程监督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工作发展关键。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是建筑工程领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要手段。②人的因素: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软件、网络组成。人的因素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在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质量监督站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其工作行为特征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质量和运行效果。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起点:当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动手术日新月异,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技术更新期与开发周期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一定要避免在低水平上开发,一定要慎重选择软件的应用平台以及软件的开发工具等。 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 2.1 软件工程简介 2.1.1 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时代,而计算机软件也很自然地随着硬件的发展而发展。 2.1.2 计算机软件已经由过去的无足轻重发展到今天这样在计算机系统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然而,软件数量的迅速膨胀,又使人们承受不了软件的资源耗费。因此,有必要对软件生产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造。软件工程正是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研究更好地开发和维护计算机软件的一门学科。 2.1.3 软件工程学是研究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普遍原理与技术的一门工程学科。所谓软件工程是指,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指导软件的开发与维护。软件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等方面。在软件研制开发过程中,若能严格遵循工程的方法论,便可提高软件开发的成功率,减少软件开发和维护中出现的各种风险。 2.1.4 软件工程注重研究如何指导软件生产全过程的所有活动,以最终达到“在合理的时间、成本等资源的约束下,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的目标。为了更有效、更科学地组织和管理软件生产,根据某一软件从被提出并着手开始实现,直到软件完成其使命为止的全过程划分为一些阶段,并称这一全过程为软件生命周期。通常,软件生命周期包括八个阶段: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 2.2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理论,组织结构,管理功能,管理知识等各方面的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统一完备的开发方法,但是每一种开发方法都要遵循相应的开发策略。任何一种开发策略都要明确以下问题: 2.2.1 本系统软件要解决的问题:如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工程质量监督站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关系问题,对新工程如何操作使用录入信息等。 2.2.2 系统可行性研究:确定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状况的初步调研得出现状分析的结果,然后提出可行性方案并进行论证。系统可行性的研究包括目标和方案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影响方面的考虑。 2.2.3 系统开发的原则: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遵循领导参与、优化创新、实用高效、处理规范化的原则。 2.2.4 系统开发前期准备工作:作好开发人员的组织准备和建筑领域专业基础准备工作。 2.2.5 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和开发计划的制定:针对已经确定的开发策略选定相应的开发方法是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还是选择原型法或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计划的制定是要明确系统开发的工作计划、投资计划、工程进度计划和资源利用计划。 2.2.6 本系统开发主要借鉴并应用了原型法: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是对软件生命周期法的改进。原型法鼓励用户与软件开发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工作,在软件开发的相关阶段中都有用户的参与。这样,在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都能及时反映用户的要求,不断缩小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对要求理解的差距,从而降低软件开发的风险,同时提高最终的软件产品的质量。原型法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用户的基本要求开发初始原型实现并运行原型修改并完善原型。由以上步骤可以看出,设计软件原型是一个迭代过程,它以初始原型为输入,随着不断试验、纠错、使用、评价和修改,不断获得新的原型。在每一次的迭代过程中,都有用户的参加,面对实际存在的模型,用户也就有了实在的感受,从而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经过每一次修改得到的新的原型将完成更多的任务,具有更强的功能。如此反复,直到用户满意为止。采用原型法开发软件,可以使系统开发更加迅速,整个开发过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塑的系统,从而能使用户很有兴趣地参与到开发过程中。 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设计 3.1 开发及运行环境的选择 3.1.1运行环境的选择。由于本系统是针对工程质量监督站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完成网络监督管理及对工程技术资料进行网络检索工作而开发的,对运行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整个开发流程为了体现网络时代带来的利益则选择了使用BS结构开发。 3.1.2 数据库的选择。在多种数据库软件中,选择了相对来说比较易用的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这样不但大大减低了投入成本,而且易于开发维护,并且安全性很高。 3.1.3 开发工具的选择。之所以本系统选择了PHP,而不是.NET或者JAVA,是因为开发周期的限制,PHP更利于快速开发,也利于日后代码的维护。PHP是秉承Linux的GNU风格,借助与源码公开,使他迅速成为世界上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站点制作语言之一。借助与C++的形式,引用类的概念,使得代码的可重复性应用便的异常简单。加上他和Linux,Apache和MySql的紧密配合,关键性的应用也没有问题。同时,PHP第五代Zend(PHP5)的核心引擎正式版也已经了,整个程序的核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让PHP程序的执行速度变得更快。PHP在最佳化之后的效率,已比传统CGI或者ASP等程序有了更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用PHP编写的代码执行起来会更快,能实现同样功能的PHP代码,不用改变就可以在不同的WEB服务器上、不同的操作系统下运行。 3.2 本系统的具体设计 3.2.1 该系统设计先进,功能强大、实用高效、效益显著,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强、功能完善。达到国内技术内业资料管理软件的领先水平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的创新。更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3.2.2 该系统该软件技术内容分为:质量监督网络操作、网络调阅技术内业资料程序体系技术(质量监督站在网络服务器网站上运行、使用)和指纹录入、内业资料操作程序体系技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使用)。 3.2.3 质量监督网络操作、网络调阅技术内业资料程序体系技术(质量监督站在网络服务器网站上运行、使用):①系统软件收录了《黑龙江省单位工程质量监督程序及质量监督档案管理》监督执行标准及操作用表,在监督站网络监督平台上、充分实现了监督操作用表的网络可操作性及智能化的操作。工程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可以以单位工程为单位在监督站网络监督平台上进行监督用表网络操作。②该系统实现了网络平台上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依据各自管理权限逐级进行岗位监督管理,体现了当代信息化管理模式。其具体权限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管理权限。一级权限为站长、副站长、总工、综合科,均可对下级权限进行网络监督岗位的调整和工程分配,具备进行质量监督网络操作、网络调阅内业程序体系中所有功能的操作权限。二级权限为监督一科、监督二科、市政科、构件科科长,二级科长权限均可对本科室监督人员进行网络岗位管理调整、增加或删除监督员;均可将受理监督的工程对监督员进行分配。具备进行本科室所有受监督工程的操作权限和查阅权限。三级权限为监督员:三级监督员权限均可对二级科长权限分配的受监督工程进行管理、进行内业资料网络调阅和审批。③实现了监督站对项目工程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进行网络调阅和审批。④该系统可以将上级领导部门及监督站监督文件,通过该网络平台进行电子文件下发。 3.2.4 指纹录入、内业资料操作程序体系技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使用):①系统软件收录了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最新行业执行标准,充分实现了施工验收表格智能化的操作。②该系统启用了岗位人员指纹识别系统。经过对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岗位人员进行岗位资格验证后,在进行技术资料内业表格操作中、需输入本人指纹、表格上将自动生成岗位人员本人电子签章,且自动生成当天日期,同时表格锁定、不得在进行修改。实现了岗位人员定岗限位的控制和项目工程按施工形象进度及时完成当日技术内业资料的控制。③系统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实现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该系统可进行竣工工程技术内业资料的电子光盘载体存档,响应了黑龙江省施工验收标准对于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资料关于从纸质载体向电子光盘载体存档模式转变的号召。④该系统设置了将施工及监理单位内业操作记录表格,在当日完成填写后,需在三日72小时内内上传到质量监督调阅平台、供监督站网络调阅的功能。 3.2.5 系统同时涵盖了项目管理、数据库、资料录入、电子邮件、系统维护等方面的功能,内容满足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过程要求。 3.2.6 系统同时具有导入、导出、模板、智能判定、自动组卷、查找等功能,界面友好、使用简便、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3.2.7 系统在施工数据智能录入、合格判定和资料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创新。 3.3 本系统的优点 3.3.1 节力:以往监督站对工程内业资料及监理资料的监督检查需到现场进行,而今通过对该系统的实施、通过监督站网络平台就可以直接进行,节约了对建筑技术内业资料的监管精力。 3.3.2 节费:解决了施工工程体量大造成监督人员短缺的问题。 3.3.3 操作简便提高监督工作效率:通过系统智能化的操作功能的体现,减少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督站的工作强度,可提高工作效率1倍以上。 3.3.4 信息化监督管理模式的体现:在网络调阅在建工程技术内业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的研发将工程质量监督站实际的监督管理体系和模式在监督网络平台上予以体现,实现了网络平台上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依据各自管理权限逐级进行岗位监督管理,该系统的工程质量监督、指纹录入、内业资料网络调阅的实现体现了当代信息化管理模式。 3.3.5 为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内业资料管理专用软件,在行业执行标准及内业操作用表的更新和施工验收表格智能化的操作上充分体现了优越性。 3.3.6 为黑龙江省单位工程质量监督程序及质量监督档案管理监督执行标准和监督用表操作的专用软件。供工程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以单位工程为单位在工程质量监督站网络监督平台上进行监督用表网络操作。 3.3.7 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具有可操作性强、功能完善的特点,解决了目前工程专业部分资料存在着外业与内业不同步,不能真实体现工程实体质量的问题。 3.4 本系统同普通建筑工程技术软件的区别 3.4.1 传统建筑工程使用的是建筑工程技术实用表式软件,或单一增加了指纹识别技术。 3.4.2 本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补充了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没有专业的工程质量监督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的空白,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版本的基础上直接实现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网络监督、施工技术资料网络调阅的工程质量监督网络版的开发和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实用表式软件或在软件内仅仅增加指纹识别功能技术应用上的不足。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网络监督、施工技术资料网络调阅、指纹录入、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融合为一体,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体现了当代信息化管理的模式。 3.4.3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通过技术开发、推广等活动,在建筑工程监督、工程施工管理方面作出了创新,应用的高新技术增加行业的技术含量,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效果,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航站楼的建筑节能设计探究 摘要:近年来环保理念与节能技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节能技术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其中以机场改建、扩建、改造应用节能设计效果最为显著。本文以航站楼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机场实际运营过程中能耗情况,重点分析节能设计在机场航站楼使用价值,为绿色航站楼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节能技术 1机场航站楼能耗情况 能源是机场正常运营动力来源,能源中心为机场航站楼、空调暖通、飞机跑道等各种设备提供热电冷服务,因此其能源消耗量巨大。从机场整体分区角度来看,每一个分区能源消耗情况均有不同。航站楼作为乘机旅客主要活动区域,客流量十分惊人。航站楼分区需要同时运行室内空调、照明系统、中央空调以及弱点设备等,位居机场总分区能源消耗首位。所以,航站楼建筑融入节能设计,对节约机场能源损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节能设计在航站楼建筑中应用情况 2.1被动式航站楼节能设计 被动式航站楼节能设计概况来讲就是不借助各种类型和性能的能源消耗性设备,通过航站楼建筑自身获取自然能源,最大程度上收集和储存能源,进而实现节约能源这一目标。机场航站楼节能设计要综合考虑机场地形、日照情况以及风向风速等被动节能因素。需要注意气象情况、净空等方面内容应该在机场建设总体规划环节进行分析。 2.1.1机场地形 通常来讲,机场选址多数会避开斜坡、陡坡,因为高度不同的海拔与地表对机场航站楼能源消耗影响也不尽相同。结合海拔高度不同问题,其高度与空气温度呈负相关。当海拔高度相差100m时,航站楼建筑温度相差0.5℃,直接影响了航站楼建筑内部空调温度的调节。并且山顶与山脚散热速率不同,使得早晚温度差异相对较大。针对处于山脚位置机场航站楼,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地区,都要密切关注晚间降温带来的影响。这一点,与临水地区、临海地区对机场航站楼影响基本一致。所以,为了确保航站楼建筑能够处于最佳程度被动节能,首先要考虑地形因素重要性。 2.1.2风向风速 风向风速直接影响着飞机着路安全程度,所以在机场跑道建设阶段,要全面掌握和了解机场所在区域全年风向风速情况。在充分发挥出机场跑道利用率的同时,高效降低航站楼建筑与机场能源设备闲置情况。综合强化风能源使用率,进而实现航站楼建筑与机场整体被动式节能。在实际节能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因素是热能平衡。北方地区在秋末冬季要进行供暖、南方地区则需要进行隔热。怎样高效利用风向风速,是强化供暖隔热效果和环保节能重要途径,并且需要在航站楼建筑设计环节体现出来。根据实际节能设计情况而言,可以采用新风换热等设计,保障航站楼建筑热能均衡,进而强化航站楼建筑热风循环,最终实现节能环保要求。 2.1.3机场日照 机场日照被动式设计主要包括航站楼建筑朝向与太阳能辐射。结合我国半数以上地区位于北温带这一地理情况,要求在设计环节要充分考虑到太阳光最大程度上照射航站楼,为获取更多太阳能提供条件,缓解供暖设备能源损耗。 2.2主动式航站楼节能设计 2.2.1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实际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是指在无人操作情况下自动化驱动机场控制设备监督和控制目标。自动控制技术更多应用在机场能源损耗最大电器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场能源节约情况。除却照明设备之外,自动控制技术还能够在空调、电梯等设备中发挥性能,节约设备能源损耗基础上延长设备使用周期。 2.2.2空调设备 在空调设备类型选择过程中,要结合其最大负荷量。但是实际负荷低谷阶段,只能设计最大负荷量1/5。因此,节能设计时期要结合航站楼建筑性能、特征以及形状,正确筛选蓄冷系统的冷热源,实现航站楼建筑空调设备最佳使用状态。节能设计要全面引用太阳能性能空调设备,节约电能损耗。蓄冷系统冷热源中热泵水源可以实现循环制冷制热,且换热效果较高。但是由于系统回灌难度大,在设计过程中要谨慎选择。蓄冷系统节能设计要考虑热源土壤,采用冷式冷源设备。其主要性能是最大程度上运用夜间用电的低谷阶段进行制冷,加以冰水和冷水等媒介储存起来以便负荷最高峰期运用。相较于传统式冷蓄系统,更加节省设备运行能耗与费用。 2.2.3照明系统 航站楼照明系统节能设计过程中,要根据照明设备类型和航站楼建筑采光情况和特征。结合照明系统各种需求和限制,选择经济适用照明灯具,合理利用照明强度与范围来设计照射效果。例如,航站楼建筑顶棚钢结构由于其内棚对平均照射程度要求不严,所以可以运用上遮光等方式控制照明灯具。为建筑内提供符合需求照度,实现照明系统节能环保要求。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航站楼建筑过程中能够运用节能技术非常多,其中被动式节能设计中主要是航站楼建筑通风系统和立面结构两方面、主动式节能设计主要涵盖了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运用。机场管理人员和节能设计人员要主动学习节能设计理念,强化节能技术使用能力,为机场航站楼建筑节能建设提供条件。 作者:段静鹏 单位: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中原地区高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摘要: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工作和能源战略的重要组部分。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中原地区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节能现状以及政策导向,阐述了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综述了当前建筑节能设计的整体方案和细部设计要求,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原地区;小高层;住宅节能;设计 我国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少。在各类资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占所有资源消耗总和的25%~33%,占据能耗总量比重较大,对远离其所在地的其他区域的河流水体、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当前我国的既有建筑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新建建筑80%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所以,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已刻不容缓。 1中原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现状分析 1.1既有建筑节能设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建筑业也不例外,以多层住宅和小高层住宅为主的集体式住宅建筑骤然增多,但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为了节省造价,集体式住宅建筑存在建筑设计标准偏低、围护结构构造简单、居住舒适度较差、环境效应差等缺点,这类建筑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节能理念的要求。并且此类建筑能耗过大,与周围城市环境不协调,更与当前所倡导的建筑绿色化的理念相违背。 1.2新建建筑节能设计现状 中原地区气候特殊,夏季湿热、冬季阴冷,所以该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既要满足冬季保暖又要满足夏季隔热的要求。做好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工作,不仅需要建筑师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河南省人口总量大,人均占有资源少,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的矛盾日益加剧。“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省政府重点抓好新建建筑节能,深化供热体制改革,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加强公共建筑用电管理,指导开展农村住房节能,抓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带动等工作,并强化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制定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豫政办〔2005〕86号)要求,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全面执行居住建筑65%、公共建筑50%的节能设计标准。凡属财政补贴或拨款建筑,在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基础上,鼓励执行低能耗和绿色建筑标准。并在2012年编制了《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这两部地方标准吸收了外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先进经验,为该省新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新的标准依据。(2)加强了建筑节能监督管理。河南省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要求,严格进行建筑节能分部工程或专项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备案。达不到节能标准的建筑不准销售使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在房屋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予以载明,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3)加大了建筑节能执法监督力度。河南省各级政府及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着力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0号)等法律、法规监督不执行或擅自降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现象。进一步加大建筑节能执法监督力度,保证绿色建筑的顺利建成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尽管政府在建筑节能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在建筑节能起步发展时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建设各参与方的建筑节能意识及法制意识较为薄弱、区县单位的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等能力不足、建筑节能产业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等,种种弊端都会阻碍新建建筑节能的发展。 2高层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性 2.1既有建筑能耗高,改造价值总量大 新建建筑大多都是高层和超高层,此类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在政策的严格要求下,建筑能耗严格按照低碳建筑进行设计,能耗不高。既有建筑多层和小高层居多,而且大多既有建筑的布局不合理,外墙材料保温隔热效果差,门窗未考虑保温隔热。此类建筑存量多,改造价值总量大,如果加以改造,对建筑能耗的降低贡献巨大。 2.2既有建筑不能满足当前居民的生活舒适性 传统小高层建筑建造时由于条件限制,房屋夏季没有制冷设施,冬季没有取暖设施,室内环境极为不适。现在由于人们生活条件提高,大多居民会自行选择采取措施降温或取暖。在夏季,空调通过将室内热空气排出室外的方式给室内降温,然后再将空调冷凝水排到室外,但这都是以牺牲室外环境为代价。而且,空调调温时间过长,室内舒适性也会降低。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的环境改善较为迫切,包含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所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尤为关键。 2.3新建建筑应与国家倡导的绿色建筑发展相适应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了“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即强化建筑节能。编制绿色建筑建设标准,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示范,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强化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前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城镇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动建筑节能宜居综合改造试点城市建设,鼓励老旧住宅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改造、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同步实施,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推进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工业余热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新建建筑能耗控制,这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发展战略相一致,同时也与国家倡导的绿色建筑发展相适应。 3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筑节能设计师建筑师运用科学合理的建筑节能措施完成作品,不仅仅能够实现对资源的节俭,同时也能保护环境,消耗相同的资源完成更多的建筑,节约我国有限的能源资源,降低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重,提高利用率。从居民的生活质量上来讲,随着居民生活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的提高,人民更希望生活在自然、干净、卫生的环境中,建筑节能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垃圾、减少建筑污染,保护环境卫生,从而实现自然环境和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方法 4.1整体设计方案 当前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专家学者对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天津大学对基于大数据的节能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准确瞬时确定建筑物内部若干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故障原因,并能够依据业主的个人喜好做出改变,再计算运行,并能够动态自我修复,形成内部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的智能建筑。此外,在全面提倡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广州某设计公司提出基于低碳节能理念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选取低碳建筑材料并增加其使用率,设计出低碳建筑节能系统,并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绿色意识、树立绿色观念,节约资源,实现建筑美学、环境保护和低碳节能理念的统一。清华大学开展了基于整体能量需求的方案阶段建筑节能设计方法,建立了一套建筑方案阶段节能设计方法体系和方案阶段节能设计导则的形式,力求为建筑设计者指明方向。天津大学综合考虑城市和建筑多层面设计因子的系统化整合,进行了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研究,转变原有的设计思维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节能效率。 4.2细化节能设计 建筑设计人员往往从建筑本身进行细化设计,降低建筑能耗。对于建筑规划与布局,建筑群之间有利于自然通风,平面形状为长矩形的建筑应该跟主导风向保持在30°~60°之间,并保证一定的间距便于日照和通风;进行小区规划时,尽量避免周边式和混合式,要留出通风通道,利于建筑群中的空气流动。对于建筑围护结构,最基本的设计方向是在材料和构造上尽量减小热阻,即主要致力于降低屋顶结构、门窗和墙体结构的传热系数,减少热传导,进而降低能耗。 5结语 中原地区气候特殊,设计人员在兼顾冬季保暖和夏季隔热的同时,又在平衡建筑能耗降低、环境保护、建筑造价等三个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也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法。相信在国家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能够在节能设计的实践工作中探索出更高效的方案,为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陈瑞芳 陈瑞龙 单位: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河南绿地广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建筑节能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得以迅猛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能源消耗状况严重,要想维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节能上做足文章。随着BIM技术的产生与应用,将BIM技术引入到建筑节能设计中去可以达到较为良好的节能效果。 关键词:BIM技术;节能设计;建筑;应用 资源能源的短缺问题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每个行业都有责任与义务,深入探讨与分析其节能的设计方案,尽量杜绝资源能源的浪费现象,特别是在耗能较大的建筑行业。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量仍然在逐年增加,多数的建筑团队仍然沿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观念,建筑行业中的节能设计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建筑行业引入节能设计,将BIM技术应用其中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1将BIM技术应用到建筑节能设计中的重大意义 在当代建造设计行业中,建筑信息模型(BIM)真可谓是一代宠儿。BIM主要是依赖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将建设项目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资源、过程以及数据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工程的数据源,创建、管理、共享其建设项目周期各个阶段的动态工程信息,实现对整个建设项目周期的实时管理,实现其信息的全局共享。应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工程数据的创建、管理、共享、协同等,在建筑行业生产力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1.1提升项目协同的效率 在我国建筑项目中,由于其项目团队往往具有临时性,其工程也较为的复杂,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其协同困难,而产生工期延误的现象,进而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将利用BIM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中,可以利用其信息共享的原理,获取实时、准确的数据,提升项目的协同能力,推进工期,进而减少其资源的消耗量。 1.2精确项目施工的计划 现阶段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由于其预算工作还是采用原有的手工作业,对于人员、机器、材料等资源的计划不是十分的准确,往往会造成资源大量的浪费。将利用BIM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中,可以对项目下料进行优化,采取精确断料,对木工进行模板翻样,大大减少了废料的产生。另外,在方案计划中,通过其虚拟的施工,去判断项目需要的资源以及人员、材料的配备情况,可以减少对材料的损耗,节约资源。 1.3可对碰撞进行检查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十分复杂的工程设计,施工方工程师以及设计师很难仅根据图纸上涉及的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也会发生由于施工中出现的各种碰撞问题,进行重新设计、返工、重新施工的现象。然而,由于返工产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材料损失所引起来的资源消耗是十分巨大的。目前应用BIM技术可以创建BIM模型,BIM软件无论是对软碰撞情况还是其他任何的碰撞情况,都可以提供自动检查的服务,并出示相关的碰撞检查报告,从而得出最佳的解决途径,从根本上避免了由于碰撞而引发的工期延时、资源浪费现象。 2建筑节能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2.1协同设计 将BIM技术应用到建筑节能设计中去,可以建立起一系列的建筑信息模型,将建筑施工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在其信息模型中进行集中的汇总,当需要读取水泵的用电量、水泵的尺寸等信息时,可以跨专业直接取读。在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时,由于其设计工作是在其模型范围内进行的,因此,一旦参加设计的任意一方对其设计内容进行了修改,其他各方的设计人员都可以及时地看到,然后再一起进行讨论,提高其协同设计的办事效率。在利用BIM技术所建立的模型中,所有的专业事项都必须在模型中进行检查操作,对其水泵进行电量修改时,可以同步更新其负荷计算,通过这种BIM模型不仅可以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方案工作的联动性,而且还可以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简化。 2.2可视化设计 传统的建筑工程方案设计,往往是采用CAD信息平台,将剖面图、立体图、平面图等信息进行汇总,提供给相关的排水设计人员,并在分析与设计的过程中,对其梁高的位置以及建筑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努力按其建筑图形进行复原。但是对于那些工期短、结构复杂的工程,利用CAD信息平台,往往在信息的传递中,会导致信息的失真,因此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将BIM技术应用到现代化的给排水设计方案中,不仅可以在其建筑工程中建立相关的信息模型,对其信息进行更加直观的读取;而且还可以提高其信息的有效性与完整性,降低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的失真现象。由于给排水施工的模型是建立在土建模型基础之上的,在设计给排水系统时,需要修改其局部的设计模型,但在其修改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对其楼层的平面设计产生某些影响,但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楼层为基础设计的,这样难免会扰乱系统内部之间的联系。而在模型设计中利用BIM技术对其进行修改时,可以对给排水工程设计进行整体性的把握,操作性较强,修改工作较为简单。 2.3安装模型的设计 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应用BIM技术,并进行相应安装模型的设计,对其建筑节能施工具有指导作用。将其时间维度引入到BIM模型中,在具体的施工中,将安装进度表编制进去,利用BIM模型,实现其项目预先的可视化。另外,对其工程进度表进行合理的编制,可以整体把握其给排水工程,对其进行全局的规划,降低其设计的变更率,简化设计与安装的相关流程,提高其施工的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是十分有益的,运用BIM技术可以将建筑工程转变成为一个虚拟的数字化模型,可以对其进行全方位监测分析,使其建筑节能设计的效率明显的提升,实现了建筑信息的共享。因此,将BIM技术应用到建筑节能设计中意义深远,可以助力于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准。 作者:黄珍雄 单位: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各项工程的建立力度不断增加,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居住建筑工程近年来也获得了很快发展,很多都入住了新型的高层建筑中,可见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居住建筑人们更多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绿色施工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对于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和使用中如何实现能源的节约是相关人员重点关注的话题。建筑物的满足人们对居住的基本要求外,通过对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改变以及各种新兴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建筑的节能目标,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能源的消耗,下面文章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优化措施 正文: 如今,如何将环境问题进行缓解以及控制是当前相关工作人员最为关注的话题,对于各项工程的建设,从一方面带去了技术的提升外,从自然环境所受到的影响上来看,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因而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项问题,在工程建设中各国都希望能够做到环境保护以及实现资源效率应用的目标,保证能够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建筑行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就需要从绿色节能技术上进行研究。 1居住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1.1符合国家的发展形势 建筑节能也即是不仅能够对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进行支撑,同时还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围环境以及能源的浪费,将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因而在发展背景下,节能技术的应用获得了相关技术人员的关注,这项技术不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够将建筑环保性能进行提升,让建筑企业以及业主不仅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还能够收获社会效益。 1.2为新型建设带来了发展的新空间 如今低碳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都对节能的理念有所关注,这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享受,同时对精神需求世界的满足成了一个重要目标,因而这对于节能理念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这对于我国实现居住建筑节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基础,因此相关企业要积极的应用节能技术,使其能够适应新建筑模式的生态环境。 2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实施措施 2.1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如今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中,积极的应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能源是主要的发展目标,对于一些居住型的建筑工程来说,能够将太阳能技术以及风能技术更好的应用于其中,在一些民用的住宅小区中,通过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应用,将太阳能电池进行储蓄,将太阳能经过转化,形成电能放在电池中,晚间如果有用电需求就可以使用,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对于煤炭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能够将相关资源的浪费程度降到最低。对于情节能源的使用,主要是一些装备安装中,要保证技术水平实现准确的安装,实现用户的用电以及相关需求。 2.2围护结构的建筑设计 居住建筑中对于围护结构的设计和应用中更多的是体现在保温上,尤其是对于一些北方居民来说,好的保温设计工作能够更好的实现节能目标。在设计中如果相关人员对于保温材料没有进行合理的选择,对材料的相关使用标准和规范不明确,那么在后期应用中就无法实现准确的利用。对于施工方来说,要严格的根据建筑节能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在对居住建筑中屋面进行保温中,材料的应用中可以选择聚苯板,对于厚度进行计算,实际的施工效果是限制的1.5倍,对施工人员要加强对安装技术能力的提升,对安装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建筑保温工作的顺利完成。 2.3增加建筑周围的绿化面积 建筑工程中除了上面两个方面能够实现更好的节能效果外,对周围环境实现绿化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如果绿化环境能够更好的设置,就能够实现对空气中的一些噪声以及粉尘类污染进行降低,同时对于周围的控制中湿度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对生态环境形成进一步的优化效果,另外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小区的规划面积以及整体结构来对绿化工作进行设置,形成美观的外部条件,让建筑内部以及外部的温度以及湿度达到平衡的状态,对于人们的居住舒适度也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因此在节能设计功能工作中,要积极的建设绿化方案,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2.4实现自然通风 在对居住建筑进行节能相关设计工作前期,对于土地资源要进行规划和管理,对于建筑之间的距离要进行拉大,这样能够保证拥有充足的自然通风效率,另外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建筑空间内部与空气实现交换,降低建筑中室内的温度,从而降低室内因为要降低温度所要消耗的各项能源,另外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对建筑物的朝向也是要有所考虑的,要想实现更好的通风效果,在设计中要根据夏季的风向要对其进行调节,根据北大南小、北高南低的原则对通风设计工作进行排列,这样不仅能够让建筑内部与自然风之间形成共享,还能够在处于建筑背面的建筑形成高效的“风障”,这样夏季居住建筑就能够通过南风来更好的进行调节和通畅,而冬季还可以对冷空气进行阻挡,提升保温性能。最后,设计人员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封闭式的建筑组合设计,要保证居住建筑群内所设风道的畅通性,在针对入风口与出风口进行设计时要按照当地的主导风向来完成,让建筑群内的空气得到更好的流通。总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居住建筑中应用节能技术有了更高的认识程度,这对于之后将人类社会带入到环境和低碳生活中起到了推广和促进作用,因此相关建筑企业要适应当代各项技术的发展潮流,对节能技术进行充分应用和提升,结合先进的节能管理理念,最大限度的提升技术水平,保证节能发展大目标的实现,保证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壮大。 作者:周盼 冯世成 单位: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摘要】节能环保问题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建筑能耗而言,也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尽管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低能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要求进行分析,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及节能效率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节能;低能耗;设计策略 前言 夏热冬冷地区夏季较为闷热,而冬季则较为寒冷,该地区的建筑热湿环境也相对较差,居民在夏季投入的降温费用及冬季的取暖费用都比较高,所以需要针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是建筑具有低能耗的特性,降低居民的降温及取暖费用。在建筑能源利用方面,我国的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仅采暖、照明、空调及加点等设施消耗的资源占据我国整体能源消耗的30%以上。可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功能。 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理念 建筑节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就能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当前建筑节能设计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对气候环境因素要加以利用。在设计中对有利条件要争取利用,对不利因素要尽可能的避免,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在不同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重视自然采光与通风,对建筑空调、采暖系统的特点和气候条件要兼顾。②改进当前建筑材料、设计及构造中能耗较好的环节,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发挥建筑节能的作用。③对建筑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将节能降耗的思想贯彻其中,对新的节能技术要不断应用,向超低能耗、无污染的建筑发展方向发展。 2建筑平面节能设计策略 2.1建筑选址 对日照的充分利用是建筑选址中的首要条件。日照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热工效率及身心健康,在居住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对日照条件要争取利用,包含日照质量、日照时间等方面。居住建筑规划中,要选择向阳的地段,以南北向为主,对日照条件加大利用,为了对日照间距的要求进行满足,各地区也都有相应的日照间距标准。对于建筑物冬季防寒保温性能而言,冷空气度建筑外围护体系的渗透影响室内保温想能,特别是寒冷的冬季,建筑选择要尽可能的选择在避风位置,可用错落交织的布局结构防止风影效应,建筑围护体系节能、保温、门窗洞口设计中,依据建筑围护体系不同部位风压分图作为依据。 2.2建筑布局 对居住区整体布局要充分考虑,做到不同间距、角度、体量及道路走向的建筑物组合布局,对日照及自然通风条件充分利用,从而形成夏季不同的热量盈余与冬季不同的热量需耗。居民取风向、风速受道路走向的影响较大,在住宅群与道路之间,气流多以垂直方向、速度较小的管状气流为主,不容易穿越建筑物,所以对住宅群体不同体量、形状的布局与组合要充分考虑,使高层住宅与地层住宅错落排列,利用住宅区的植被、道路等形成自然通风和流动气流。保证冬季建筑物室内保持热量,放置冷风进入建筑物内,而在夏季又能形成穿堂风,达到自然降温的目的。合理进行建筑布局,使居民取形成微气候环境,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利于建筑能耗的降低,节能效果的实现。 2.3建筑位置及朝向优化 在建筑布局方面,需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进行考虑。对容积率要合理选择,如果容积率过高,那么建筑对日照的需求就难以满足。日照辐射能量非常大,但建筑如何有效利用日照能源,是建筑节能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要对日常加以重视,对建筑的朝向与位置合理确定,确保每一栋建筑都能获得充足的太阳辐射热能,所以建筑节能中与建筑方位有直接关系。2.4窗墙比控制所谓窗墙比,指的是建筑各方向的开窗面积与对应朝向外表面的比值。众所周知,窗户的传热系数高于同面积保温墙体3~6倍,而相同墙体面积的热量损失要比窗户损失的能耗高24倍以上,所以,如果其它条件不变,窗墙比越大,损失的能耗也就越多。所以,基于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在满足使用需求的条件下,对居住建筑窗墙面积比要合理控制。通常而言,对窗墙比进行确定时,主要按照建筑所在地区的夏季与冬季日照情况及季风情况作为依据,同时考虑开窗需求面积、室外空气温度、室内采光需求及建筑能耗占比等因素综合考虑,通常情况下,窗墙比控制在0.2~0.5之间。 3建筑主体节能设计 3.1外墙节能设计 外墙保温大致可分为外保温、内外温及夹心保温三大类。内保温是在墙体内侧设置保温层,该方法属于传统保温方式,造价较低且施工简单,但在热桥处理中容易出现问题,如冻融或浸渍等容易时保温隔热墙面开裂、发霉等。所以该保温方式主要作为外保温的补充方法,一般不单独使用。夹心保温在墙体内、外两侧墙片之间设置保温材料的方法。墙体可为混凝土空心砖砌块、粘土砖等,此类墙体材料的耐候性及防水性能较好,所以对保温材料要求也不高,一般的岩棉、玻璃棉及聚苯乙烯即可。且在施工条件及施工季节方面也不受影响。在夏热冬冷地区,由于此类保温墙体的厚度较大,并且内外墙需要连接件连接,施工工艺复杂,存在热桥,无法充分发挥保温材料的效率等。外墙保温是在墙体外侧设置保温层的方法,不存在热桥,对墙体受温度的变形应力也能降低,所以该保温方法的应用比较广泛。因为是在墙体外侧设置保温材料,所以建筑各部位冷、热桥的影响基本可消除,保温材料的保温效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与内保温及夹心保温方法相比,保温材料相同的条件下,外保温所需的保温材料厚度较小,实现节约材料的目的。外保温使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提升,室内热能传导损失减少,室内热稳定性提高。此外,雨雪风霜对外墙体的侵蚀作用也减少,墙体防潮性能提高,避免了室内墙体出现结露、霉斑等现象。由于保温材料在墙体外侧,保温材料内的毒害物质对室内环境不会造成影响。外保温材料中,主要有挤塑聚苯板、膨胀聚苯板、酚醛树脂、硬泡聚氨酯及岩棉板等。随着建筑防火需求的提高,部分耐火性能差的保温材料也逐渐被禁用,诸如HX隔离室防火保温板等新型防火保温材料的应用逐渐增多,建筑外围保护结构应用热工性能较好的材料,可实现降低能耗的要求,实现建筑节能的需求。 3.2门窗幕墙 玻璃幕墙与玻璃门窗是建筑通风、采光的通道,由于经窗户损失的能耗非常大,为了降低建筑能耗,可从以下措施减少能耗损失:首先,应用中空玻璃。中空部分厚度不低于9mm,在幕墙中使用时,厚度不能低于9mm,适合厚度为12~20mm之间。为了使保温性能进一步提升,可使用Low-E中空玻璃,也较低辐射玻璃,其中充有惰性气体,在玻璃面镀多层化合物或金属构成膜系产品,具有较好的透光性与隔热性。在门窗材料方面主要采用塑料型钢、金属-木复合型材、玻璃钢型材等,幕墙可用断热型材、隐框结构及断热连接固紧件,降低热桥效应。 3.3屋顶 屋顶节能设计中,主要针对太阳辐射热的隔离为主,降低太阳直射,通过架空屋面、设保温隔热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浅色屋面及种植植物等措施处理。还可设计蓄水屋面、通风屋面等方面,降低空调冷负荷,实现夏季降温费用的节约。在夏热冬冷地区,屋顶保温材料主要使用挤塑聚苯板,该材料内部为独立的密闭式气泡结构,是一种吸水率低、抗压高、不透气、防潮、抗老化、耐腐蚀的优质材料,导热系数较低,能够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如图1所示,改变屋顶传热系数对整栋建筑节能效率的影响中,对顶层影响较大,而对地层以下影响较小,也综合分析,也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4结语 冬冷夏热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措施和途径还有很多,在诸多节能措施中,要合理选择节能方案,既要能够降低能耗及资金的投入,还要保证节能效果的最大实现。除了对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外,在建筑材料、空间、结构等设计方面,也要合理布局,同时,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是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关键点,是夏热冬冷地区居住见着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作者:陆丕伟 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建筑节能设计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摘要】建筑节能设计中应用了很多新技术,例如数字化技术和生态技术等,同时还应用了很多新材料,例如在建筑结构中应用空心砖,使用新型的门窗,在隔热设计中使用了新型的玻璃材料,在窗框部分使用了新材料等,下面就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节能设计;新技术;新材料 近些年建筑工程得到了很大发展,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建筑中应用了很多节能的新技术和新材料,降低整个建筑的施工成本,优化建筑施工流程,同时还能保护周围的环境。建筑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应用节能的新技术、新材料。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1建筑节能设计中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1.1分析在建筑中应用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中应用提高了施工效率,例如在数字化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的支持下,可以制作建筑模型,实现建筑模型的数字化和立体化,可以全方位展现建筑设计情况,还可以进行建筑概念草图的设计,有效表达出设计方案,对基地进行细致的分析,有效保证了设计效率和加工效率,让建筑设计工作走系统化、专业化的道路。 1.2分析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应用生态技术,达到对周围环境的保护,避免施工中破坏环境,同时还能对建筑设计进行优化,保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应用生态技术后可以有效对资源进行控制,有效进行环境保护,但是需要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进,让其变为新技术,在设计中更加重视环境需求和资源需求,加强绿色保护,建筑设计中突出生态化的设计理念。还可以应用建筑行业以外的生态技术,例如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该类技术都比较成熟,因此可行性和实效性较强,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2建筑节能设计中新材料的应用情况 2.1分析结构中应用的新材料 当前的建筑设计非常复杂,实践中使用了很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对于新材料的使用不仅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提高抗载荷能力,还可以对传统设计结构进行改善,例如在高层建筑中大量应用了空心砖,其不仅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而且降低了建筑的重量,减轻了建筑自身承受的重力,还有效节约了材料,有效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固性。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中还大量应用了充气、膜等类型材料,直接改变了设计的方向,建筑在以后发展中向轻量化发展,因此使用的材料非常关键。充气、膜等材料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砖石、钢筋等传统材料的使用,有效提高设计的效率,但是新材料在建筑结构中使用需要和设计相一致,这样才能保证设计效果。 2.2分析安装门窗的技术应用 铜铝门窗比木质门窗的隔热度更好,但是在安装时应该注意下列一些问题,安装的双层玻璃,会比单层的玻璃价格低一些[1]。由此可见,单层门窗的性价比更高,因此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时候,就应该选择单层门窗。在进行门窗安装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设计情况,选择合适的大小,选择抗风压性、抗渗漏性都比较强的门窗,在对门窗进行安装时,要对采购的门窗进行质量检查[2],发生严重变形的门窗不能使用,在装配门窗的时候,如果窗户和窗口,门和门的预留缝隙较大,那么就不能进行安装,要对预留缝进行微调,保证缝隙的均匀性,满足设计要求。如果窗口配合时有较大的缝隙不能使用,安装后将预留缝隙都进行处理,保证密封性,不能让雨水渗透进来。 2.3分析在隔热中使用新型材料 在进行建筑设计中隔热非常关键,要求必须和设计一致,新型的绝热材料优点较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这种材料外观是透明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层是玻璃,可以有效折射太阳光,第二层是空气间层,可以有效吸收建筑外部表面的太阳能,第三层是吸收面,有效隔绝外部热量进入到建筑内部,有效保证建筑的隔热效果。 2.4分析在通风中使用的新材料 在新的建筑工程中进行通风设计中,为了降低成本,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在窗框部分应用了新材料,在底部设计出了空气流通渠道,有效调节从窗口流入空气的速度,提高人们在室内生活的舒适性,还可以对空气进行净化,除此之外,在建筑中让新技术和新材料有机的结合,利用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就可以简化新材料的应用。 3结语 通过以上对建筑节能设计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分析,发现由于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在建筑领域应用了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无论是可行性和实效性都达到了预期要求,提高了建筑的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有效推动了建筑事业的发展。在以后的发展中,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继续强化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力度,对建筑进行整体优化,保护周围的环境,为城市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段慧锟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建筑节能设计实践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节能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一个部分,建筑能源的节约成为了建筑企业的首要关注话题。建筑企业的发展引领着现实社会的进步,它开创了市场的经济发展。现实社会提倡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今天,我们都面临着社会的各种环境的压迫,提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注重低碳环保,追求绿色环境,开发新能源。可是,目前的能源问题仍然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筑企业的必要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损耗和缺失已经成为了建筑企业的大问题。在建筑企业中对建筑材料进行规划设计,设计目标要求节约能源,注重低碳环保。节约是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在我们进行建筑设计时,更应该追求能源的节约。本文就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实践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入的了解,提出了相关的建筑规划设计的节能的有效的措施,介绍了关于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强调将建筑工程与技能技术统一,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目标,加强对建筑设计的管理,针对建筑设计节能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中,实现节能的价值。 在建筑企业进行建筑规划的过程中,难免造成现实社会的能源的损失。能源是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现实生活中最不能够缺失的就是能源,能源是人们生存的重要依据。目前,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利益,同时它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弊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社会环境正处于一种恶化的阶段。因此,为了人类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的污染问题,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倡导绿色的环保精神,加强对建筑能源的节约管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现代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经济也在不断提高。为了以后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舒适的地球上,必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能源的损耗。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建筑企业的消耗能源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进行建筑节能的设计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施工的能源管理,强调建筑节能设计,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 1.创造舒适的建筑环境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提倡建筑设计节约,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建筑环境的舒适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文明的居住环境是社会人民的居住要求。建筑企业在对建筑实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对建筑本身的设计,打造一个外观和结构都十分科学实用的建筑物。构建以环境相联系的舒适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科学、人类三者相结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统一。在对建筑物进行改造和装修的过程中,追求环境的协调,促进建筑的发展,使建筑节约达到一定的目标基础。在对建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将建筑设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有效的实现建筑设计工程,保障建筑工程的完整结构。建筑节能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方案、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节能施工。传统的建筑节能设计,造价工程成本较低,建筑节能设计规划不够完整,导致建筑的材料质量较低,居住设计不够全面,在进行建筑结构的量化测量时不够达标。 2.节约建筑资源 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推崇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现代建筑企业的增长,倡导社会资源的节约,加强对建筑节能事业的管理。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减少对建筑材料的浪费,提高建筑施工的有效进行。倡导建筑节能设计的同时,制度高效可行的建筑施工方案,能够节约的资源尽量减少对它的浪费,努力节约水、电、煤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发挥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作用和重要意义。在建筑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一般的建筑设计都是外开式和内开式,两种建筑方案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建筑节能的资源利用,在施工过程中强调有效的建筑工程技术,利用比较合理的施工手段进行建筑设计施工,严格处理建筑施工过程中浪费问题,通过对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严密的分析,加强对建筑节能设计的管理。 二、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1.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案 建筑师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建筑设计的整体结构和建筑的外形设计,以达到实用和美观的两个住房追求目标。建筑规划设计中,将有效的能源节约与环境设计结合在一起,严格要求建筑品质,实现有效可行的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案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规划设计。即利用建筑室内的直接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建筑设计。第二,新型建筑材料的设计和处理。提出环保的建筑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的技术要求,保障建筑的节能,体现建筑设计的良好效果。第三,节能的建筑设计。即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减少对建筑材料的浪费,实现建筑节能的设计概念要求。 2.建筑节能的设计原则 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依据不同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将建筑设计规划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建筑环境的协调性。互相依照建筑和环境的搭配,统一结合建筑与环境原则。第二,合适居住性原则。即在保证居民居住、办公、生产的基础之上,坚持对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原则,充分利用有效的建筑资源,体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风格。第三,节能性原则。即在满足建筑节能设计的同时,利用现代建筑的发展优势,实现对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应用和管理,有效的提高建筑节能资源。 三、结语 在建筑节能设计的规划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减少对建筑资源和材料的浪费,节约建筑成本,保障建筑工程的发展。通过对建筑节能的规划,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设计合理的建筑方案,加快建筑事业的发展进程。 作者:黄蕾帆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分析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住宅建设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样就造成了在夏季制冷、冬季供暖的耗能十分严重,因此在住宅项目中,建筑保温节能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着重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分析住宅节能保温设计的影响因素和处理措施,实现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住宅;节能设计;建筑节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特别是在住宅建设方面,虽然在设计及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保温隔热措施,但建筑物能耗依然十分严重;此外,由于雾霾气候越来越频繁,造成广大人群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生频繁,雾霾气候的形成因素较为复杂,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中供暖季排放的大量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等粒子是造成雾霾产生的元凶之一。因此建筑节能设计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是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1]。 1建筑体型设计 建筑物在进行总体规划及设计时,应按照场地条件,综合考虑建筑的选址、朝向、间距、主导风向、户型布局、建筑体型等各诸多因素[2]。通过结合建筑物所在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以及住宅的功能格局,一般按照使建筑能够实现冬季避开西北风风向,夏季实现东南风影响建筑;住宅小区内应确保小区楼栋间距和绿化率;此外,从建筑物能耗的方面看,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一定时,建筑物表面积越小,则建筑耗能越少。因此不仅要加强屋面和围护结构保温节能措施,而且需要在确保外立面造型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小住宅建筑体形系数,根据建筑设计经验和性能分析可知,建筑物通过减小长宽比、减小外表面积尺寸等措施,能有效的控制建筑体形系数。选择正确的建筑物坐落朝向是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措施。在其他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传统的东西向板式住宅建筑的耗能量要比南北向的朝向的住宅建筑高大概5%左右。在现阶段的住宅设计中,建筑的朝向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主导风向、日照范围、住宅内部不同的使用功能、建筑周围的相邻场地条件以及各地区的其他条件,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科学研究、系统分析来最终确定。较好的建筑物朝向不仅能满足住户的生活要求,日照要求,而且能避免由于气候、周边环境等带来的对居住感受的不适,同时能大量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节能目的。一般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住宅最适宜的朝向位置为南略偏东或西,即为传统所说的坐北朝南。 2住宅建筑各部位保温节能设计 2.1维护结构保温节能措施 围护结构是建筑物保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设计措施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外墙内保温:施工工艺成熟,总体造价低,温度升降速度较快,适用于我国间歇采暖地区,但是存在对室内空间及环境的影响,使用范围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2)外墙外保温:采用节能保温材料,节能保温常用建筑做法,能够有效减小墙体的温度应力及收缩变形,减少保温材料中无法消除的挥发性有害气体对屋内居住人员的影响,但是由于近年来,由外墙保温而造成的火灾,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所以该保温措施对防火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对不同的建筑物安全等级,采用不同耐火等级的外墙保温材料,确保外墙保温材料能够满足消防要求;(3)夹心保温墙体:该种保温墙体的建筑整体性较好,且同样可以实现较高的保温效果;(4)城市窑洞技术:作为目前积极探索和研究的新型节能方法,该技术不仅对建筑外墙,而且对建筑物内部也可以进行有效的保温隔热设计,避免了其他几种节能措施的不利方面,是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此外,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对未来建筑节能设计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建筑节能设计的深入,新型的复合墙体已经开始取代原有的单一墙体。复合墙体主要是通过在墙体原有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几层复合的高新科技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整个建筑墙体的热工性能。按照我国要实现节能65%的远景目标,除采用加厚原有的单一墙体这一途径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3]。 2.2住宅外门窗节能设计 一般外窗的能耗主要包括通过窗框、玻璃的传热,窗缝间的空气流通,以及夏天太阳大量的辐射热这三个方面。普通的外窗能耗远大于同一位置的外墙能耗。一般的解决办法有:提高门窗的制作质量,采用断桥铝构件、设置密封条,采用中空玻璃等措施;控制窗墙比(窗户面积与窗户面积加外墙面积之比值),目前我国的设计规范中对建筑物的窗墙比有严格的规定,为的就是提高建筑的节能保温效果。规范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作了严格的规定,指出了在北向、东西向、南向的窗墙面积比分别不应超过025、03、035。因此,可以根据建筑物不同的朝向,选择相对应的窗面积,同时应强调建筑开窗方向的因素,是通过减少建筑物北侧开窗的面积来减少能耗。此外,由于传统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较差,门缝隙是冷风流通及渗透的主要通道。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是减少室内外空气对流交换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采用热阻大、传热效果较低的材料制造的新型门窗可实现其热工性能的较大提高。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窗户玻璃的选材,普通的单层玻璃本身由于热阻较小,在我国广大的寒冷地区可采用双层或三层夹心玻璃。目前市场上中高档的住宅小区,一般采用隔热玻璃、中空玻璃、反热玻璃等新型玻璃材质,而且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等节能玻璃如雨后春笋,在各种建筑中的应用也逐步在得到加强。 2.3屋面保温节能设计 建筑物屋面的散热较为明显,一般住宅建筑屋面的节能设计常用方法和措施与建筑围护结构类似,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改善屋面建筑材料的热工性能来阻止能量在室内和室外进行传递,一般采用方式有架空通风屋面、内保温、外保温、绿化屋面、坡屋面。目前经常采用的架空通风屋面不仅节约建筑材料、结构构造简单、施工及维修难度较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能,而且还具有防雨、防漏等的作用,建筑的隔热保温效果较为明显。架空屋面实现节能保温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利用隔层的外表面来遮挡阳光照射,这样使得在屋顶处的结构传热进行两次交换,从而避免了屋面结构直接暴露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二是利用流动风压的效用,通过坡屋面特有的气流布局,消散了坡屋面和和建筑屋面之间的热量,使得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理想,改善了热空气对住宅室内的热效应作用。而且在屋面内增加屋顶的空气层有利于屋面结构实现保温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屋面在夏季实现隔热的效果。架空层目前常见施工做法为:以2~3块实心黏土砖砌的砖墩为肋,上铺钢筋混凝土板,架空层内铺轻质保温材料。绿化屋面作为新兴的屋面节能及美化方法,其主要作用有:增加建筑绿化、改善建筑小气候、避免形成热岛现象、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减少屋面排水,改善屋面节能效果,同时还具有对所建建筑的保温隔热作用,不仅适用于住宅建筑,而且在工业建筑及商业综合体中大量的采用,为实现立体建筑,空中城市以及节能高效等建筑理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绿化屋面的主要特点有以下方面:(1)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建筑屋面防水措施,防止种植面层和屋面主体结构渗水;(2)根据上部覆土厚度选择合适的种植物,设置耐根穿刺建筑做法,防止种植物根部穿透屋面防水保温层;(3)种植植物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及条件采用,植物要有足够的承受较大风荷载的能力;(4)屋面排水措施应完善建立,排水坡度需满足规范要求,确保不形成屋面积水。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节能保温设计过程中各环节的细致把控,通过建筑技术及材料的不断创新,从而实现住宅建筑节能的设计目标。住宅建筑的节能是一项包括较多学科和领域的系统工程,它不但与建筑物规划与设计相关联,而且还涉及其他诸多方面,如所在地区气候特点、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新型施工及建造工艺的应用,再生能源及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建筑节能设备的设计、管理等方面,只有通过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把握,才能实现我国制定的对建筑节能的各项要求和目标。 作者:常波 单位:太原时构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实践 摘要: 结合绿色建筑理念,介绍了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从选址规划、围护结构、自然通风、空调系统等方面,阐述了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旨在为人们创造出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夏热冬冷地区 0引言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统筹兼顾建筑的能源节约、资源节约、回归自然和环境保护,创造出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步实现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文章将基于绿色建筑理念,阐述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并深入研讨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1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在夏热冬冷的地区,小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要考虑整体设计的协调,坚持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原则,旨在为人们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整体协调原则 节能设计并非单方面的建筑功能实现,譬如建筑夏季充分利用了自然通风,但在冬季时,建筑围护结构不能够有效保暖保温,是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的建筑节能。换句话说,建筑的节能设计,并非简单地安装几块太阳能光伏玻璃。笔者认为,建筑的节能设计,要综合考虑气候、材料、地理、能源分布等因素,我们秉持整体协调的原则,重视建筑整体能耗的热工性能、地理位置、功能特征和建筑朝向等,因地制宜地完成建筑节能设计方案。 1.2生态性原则 节能型的建筑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律,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特征,在适应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能源的损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类似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可再生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建筑的节能效果将事半功倍。除此之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以求减少冬季的热量损失和增强夏季的通风效果,尤其在夏热冬冷的地区,可构建出和谐的生态环境。 1.3全寿命周期原则 建筑从建设伊始,到落成投入使用,无不在消耗各种能源,适时能源的节约与否,以及危害环境与否,都表现出建筑的节能成效。因此,建筑的节能设计,要考虑全寿命周期原则,将其作为建筑节能设计的索引,在建设阶段,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创造建筑舒适健康的环境;在落成后,为人们所提供的环境,是健康舒适和低耗无害的环境,比方说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再如借助地热能进行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在建筑拆除时,对环境的危害影响可降至最低状态。 2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 遵循以上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在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工作,从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自然通风设计、空调系统设计、生活热水系统设计等方面入手,指导完成建筑的节能设计。基于相关的设计经验,笔者归纳了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建议。 2.1选址规划设计 关于建筑的选址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城市道路、自然环境等因素,权衡各方因素的利弊,有关策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距离的控制,要保证冬季时阳光被障碍物遮挡,增加冬季的日照量和日照时间,但不能够一味考虑冬季日照保证,否则在夏季时也会因为得热过快,而增加空调系统的冷负荷;其次是冬季尽量避开冷气流的影响,可通过挡风墙体的设计,以及以绿色植物作为避风屏障;最后是避免室内风速太大,影响室内舒适度,可在建筑物周围布置葫芦柱外墙,形成建筑的安全保护结构。以上的选址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容易忽略的宏观因素,笔者认为选址规划是建筑节能设计的前提,只有在保证建筑布局优化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形成有利于节能的建筑环境。 2.2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首先是建筑的外墙设计,选材时要逐渐摒弃烧结实心粘土砖土,这些类型的材料需消耗土地资源,在烧结时会产生污染性气体,属于能源利用效率低级的材料,因此外墙材料的选择,可尝试性利用新型环保材料,譬如蒸汽加气混凝土砌块,这种材料保温隔热和防火性能俱佳,可有效降低建筑的围护结构热传系数。其次是地面的防潮隔热设计,综合室内的温度、湿度和风速,在夏热冬冷地区,降雨量大,常有地面返潮现象出现,使得建筑内部的湿度比较大,并伴随出现结露和发霉,在此笔者建议在进行地面设计时,可依次铺设薄膜返潮层、发泡水泥绝热保温层、水泥砂浆防潮层和混凝土回填层,减少湿度因素对建筑地面寿命的影响。再次是屋顶的设计,屋顶绿化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有效的节能设计方法,在进行屋顶绿化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屋顶结构的特征,在掌握屋顶热传系数的情况下,将种植屋面技术尽量简单化。值得一提的是,屋顶绿化设计必须做好结构的防渗处理,所选择的屋顶植物,尽量倾向于本土和成活率比较高的植物,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舒适协调。 2.3自然通风节能设计 自然通风环境的营造,目的是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其关键在于窗户设计、遮阳设计和热压通风系统设计。小型公共建筑的窗户,可选用双层中空玻璃,其气密性为四级,而遮阳设计也是自然通风的关键,在设计时应紧扣气象参数的数据,选用活动型的百叶外遮阳技术,在夏季时遮挡强烈日照光线,减少空调的制冷负荷,同时灵活引入自然风;在冬季时关闭百叶窗,减少建筑内外部的换气频率,避免建筑散热过快。至于建筑的热压通风系统设计,常见设计手法是增加建筑的面积和调节屋顶的结构形式,譬如某建筑的屋顶结构与楼梯间互相贯通,形成仿若风貌的结构形体,并在东西两侧的外墙上,设计了调控型的百叶窗,既可排除污浊热空气,也能够吸入室外新鲜冷空气。这种楼梯间的热压通风设计方法,尤为适合夏热冬冷的地区,夏季可将余热带出室外,冬季时则有效保证围护结构的整体问题,避免冷空气对建筑内部能源的消耗性影响。 2.4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空调系统是现代建筑的功能型部件,系统本身处于不断耗能状态,以换取相对舒适的室内环境。关于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目的是控制系统能源损耗速度过快,并且充分利用系统的资源。笔者建议在选用空调系统时,应该结合建筑的冷负荷情况而定,同时需要兼顾当地的气候特征,譬如某建筑濒临湖泊,湖水容积很大,在夏季时相当于一个天然冷库,可以通过自然通风的方法,将冷热源引入建筑的内部,同时湖泊所产生的水蒸气,提高了自然通风的冷却效果;冬季时湖泊具有蓄热功能,可利用湖水源作为热泵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发挥湖泊的蓄热作用。由此可见,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地设计理念,当然在硬件配置方面必须质量达标,尽量选用质量优越的系统部件,譬如空调主机制冷量至少为60kW,选用半封闭螺杆式压缩机的COP值不低于4.5。 3结语 在夏热冬冷的地区,小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主要考虑整体设计的协调,坚持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原则,旨在为人们创造出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必须坚持“整体协调原则”“生态性原则”“全寿命周期原则”,遵循节能设计的原则,在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工作,从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自然通风设计、空调系统设计、生活热水系统设计等等方面入手,指导完成建筑的节能设计。 作者:党宏伟 单位: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房屋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1房屋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如今我国的建筑耗能总量已经接近能源总量的三成,在能源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由于能源消耗巨大,导致天然资源也日渐枯竭,传统的三种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形式不得不开始向其他可持续资源进行转变。在建筑中实现节能减排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也是人心所向,同时提高房屋建筑节能设计也是现今建筑节能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所以说在房屋建筑中实现节能设计极为重要。 2房屋建筑节能设计规划 2.1房屋建筑墙体节能设计 墙体属于房屋建筑中外围护结构的主体,如果采用保温性能良好以及蓄热能力较强的墙体,那么就可以很好的实现房屋的蓄热保温能力。在对墙体进行施工时,通常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而成。砌块墙体同样也可以采用保温效果较强的复合墙体形式,如外保温复合墙体、内保温复合墙体以及夹芯复合墙体等。 2.2房屋建筑屋面节能设计 屋面是外围护结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做好屋面的节能保温隔热设计至关重要。在对屋面的节能设计施工中,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作为屋面的保温层,同时还可以采用倒置式屋面和架空型保温屋面等保温方式来提高房屋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在进行屋面的保温层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由于要控制屋面的重量和厚度,这就必须采用密度不宜过大以及导热系数不宜过高的保温材料,并且要控制好保温层材料的吸水率,防止屋面在进行湿作业时由于保温层大量吸水而大大的降低了保温效果。对于一些吸水率较高的保温层要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中的水分,从而提高保温效果。 2.3房屋建筑门窗节能设计 在房屋建筑中,由于门窗随时都在开关,导致屋内热能流失严重。在保证采风、采光和观景不受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对房屋的窗墙面积比、玻璃窗层数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来加强门窗的气密性。 (1)合理设计窗墙的面积比。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不同朝向的房屋窗墙配合比做了严格的规定,在南向、北向和东北向的窗体面积比分别控制在0.35、0.25和0.3内,根据房屋的不同朝向进行合理的选择窗墙面积比,同时结合气候环境特征,对房屋的窗面积进行合理的配置,尽量减少北侧窗体的面积以减少屋内的热量散失。 (2)提高门窗的气密性。在进行房屋门窗施工时,采用大块玻璃窗扇和平开门窗的方式来减少扇与框、扇与玻璃等间产生的缝隙,并采用密封胶条对存在的缝隙进行处理,而在门窗框同墙体的缝隙间采用泡沫塑料或保温砂浆进行填充。使用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节能门窗新型门窗材料,从而极大的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室外冷热空气的渗入。 3房屋建筑施工节能设计 3.1现场施工管理 在对房屋建筑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对房址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细微的考察勘测,根据建筑节能所需,科学合理的设计出房屋建筑工程图纸,根据图纸对房屋建设现场进行管理,确定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流程等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从而保证房屋的节能设计能够落到实处。同时严格对房屋建筑现场进行管理,对房屋建筑材料的利用进行高效的控制,避免建材随意浪费。 3.2建筑材料管理 在房屋建筑施工阶段中,建筑材料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整个房屋建设的质量,在对建筑材料进行管理时,对不同性质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在施工之前需要进行现场报验和腐蚀报验。在施工时,材料切割要严格的按照图纸尺寸规划进行,并且优化材料切割方案,尽可能的减少材料的浪费,实现建筑材料的高效利用,从而达到节约建筑材料的目的。 3.3建筑混凝土水热化 在房屋建筑中要控制好混凝土的物料配合比,由于水泥在加水混合时存在水热化作用,除了与物料的配合比有关,还与外界温度密切相关。所以为了保证建筑混凝土的强度,通常需要外加剂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温度,从而避免温度裂缝的出现。通过对建筑混凝土的合理处理,这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房屋建筑质量,减少房屋材料浪费,实现房屋建筑的节能目的。 3.4房屋建筑工程的保护 在房屋建筑施工以及完工后,要采用科学的处理保护方法对建筑设施进行定时的养护,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由于墙体会出现硬化或膨胀等现象,这就要及时的对这些建筑设施进行养护。在建筑完工后,要保护好房屋建筑,避免出现较大的损坏。可以在建筑周围实施绿化植物带,设置小型的湖体等,这样不仅可以抵挡风沙,还可以净化空气,调节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温度,同时还可以收集雨水实现节水节能。 作者:董新闻 单位:南京正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探讨 对于当代的建筑工程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使用和人工的投入,这些资源的大量投入造成现代建筑的根基。一方面施工单位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另外一方面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思想,随意现代建筑之中引入了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之中便应该进行多种节能设计,这些节能设计一方面可以体现绿色建筑的自身优势,也同样体现了对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宗旨。 1绿色建筑的定义 对于绿色建筑,有些人认为是那些高投入、高智能化等堆积起来的的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生活建筑。笔者认为最好的定义,便是能够提供舒适而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对于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而言,绿色建筑更应遵循的原则便是布局合理,减少一些合成材料的使用,充分利用科技的进步对于各种能源手段进行多层次利用:例如可以储存太阳能作为烧水的能量;收集雨水作为室外生态环境的灌溉水。这些举措的采用代表了绿色建筑的意义,同时对于设计体现的生态环保理念也充分有了体现。 2绿色建筑在现展道路进程中的意义 绿色建筑的采用,一方面确实由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绿色建筑理念的成功应用于建筑工程,对于现代工程而言是一个改变,更是一个突破。绿色建筑的理念成功应用于现代建筑。对于现代建筑而言,更好的体现了对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贯彻和实施,对于这种思想的充分契合。绿色建筑其最大程度上的利用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资源成本,对于生态环境很好的融入和保护,现代建筑的人文思想更体现与其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融入,人们从开始关注建筑的质量问题和居住问题变成了对于建筑的综合思考,人们不仅仅关注建筑成本造价问题,更开始关注建筑的各种外观性能,对于建筑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精神也有了明确的要求。 3如何促进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实现 对于现代的绿色建筑而言,如何推广绿色建筑,并推广其中应用到的节能设计已经变成了当代建筑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建筑工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施工过程便可以完成的简单工程,对于建筑而言,如何体现可持续思想成为了新时代对于建筑工程提出的高要求。希望广大从业人员进行积极的相关思考,并且可以积极进行创新,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的普及,同时完善其中的各种节能设计,为建筑业的明天成为基石。 3.1对于建筑开发土地进行最大程度的使用 现代节奏的快速生活带来了拥堵的城市生活,对于现代而言,土地已经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现代城市化生活中对于各种建筑的占地面积划分的越来越小,如何在更小的土地面积上承载更多的使用功能变成了现代建筑工程的思考问题。现阶段建筑施工人员进行了有效的思考,例如高层建筑的使用率越来越多也就是现代对于土地利用率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并解决。现代之中绿色建筑的概念逐渐普及,所以对于绿色建筑而言,应该在最小的土地面积下承载更多的使用功能,同样对于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体现,也应该首先做好土地使用率。 3.2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中太阳能的使用 随着能源种类的开发,各种能源交替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最开始的煤炭资源到后期的石油资源。但是无论何种资源,其本质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能源的开放和利用程度的加大,对于现代资源而言,其实本质便是用一部分便会少一部分。能源的开发变成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界中各种资源,对于太阳能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资源。在进行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时,应该在设计之中体现对于太阳能的使用,可以在楼顶设置太阳能采集装置,通过太阳能进行水加热和太阳能光电利用。 3.3节能设计中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于居民小区而言,生活用水占据了使用用水的大部分,对于居民的生活用水而言,一方面当然要宣传节约用水的意义和积极影响,鼓励居民使用水资源时要节省。另外一方面节能设计中,应该体现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现代水资源而言,科学手段的进步使得水资源可以循环使用。例如洗菜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洗菜水可以用来浇花等。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方面需要居民自己的自觉行为,另外一方面绿色建筑也应该进行这样的设计。例如:室内采用节水型水龙头和节水便器,室外收集雨水进行花园的浇灌,设计之中完全可以设计雨水储存槽,进行雨水的收集,在干旱之时,浇灌花园。 4绿色建筑中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人类在进行各种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于现代的各种温度调节系统使用的越来越多,对于现代人而言,使用空调等已非常普遍,难免对于电能使用资源过度使用。所以在现代的绿色建筑设计时,应该进行各种关于通风采光的设计,使建筑本身充分进行自然采风和自然采光,保证房屋的冬暖夏凉,保证人民的优质生活体验,同时这样的设计举措对于推广绿色建筑也是一个推动。 5总结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对于现代的各种经济资源消耗的工作模式而言,对于资源的掌控都是首要任务。可持续发展道路绝对不是绝对不使用任何资源,而是对于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环保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对于现代建筑工程而言,体现人文思想也就变得更加重要,保护生态平衡,推广绿色建筑,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建筑工程的任务。 作者:孙素云 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建筑设计院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建筑节能设计及外墙外保温的应用 0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建筑的节能设计工作,合理分配资源,节约建筑材料,才能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设计要求高效利用建筑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是促进建筑建设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 1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节能设计这一概念的出现,是人类对环境以及能源问题不断重视的结果。建筑节能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国家的资源,减少建筑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以及建筑的和谐共生。我国建筑面积在不断地扩大,建筑耗材量居世界前列,且大部分的新建建筑属于高耗能建筑,水泥、钢材消耗量约为全世界的40%。再者,虽然我国的能源较为丰饶,但人口因素使得资源占有量较世界平均水平仍然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能源、水资源、土地等更加短缺,实际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建筑设计师开始寻求一个新的领域,来从最大程度上实现建筑的节能设计建设目标。因而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意义重大,能够减少建筑能耗,加快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更好地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节能设计 2.1外部环境和整体环境节能设计 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循“整体设计”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以及能源问题,从而使得建筑最终的规划设计能够实现对周边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提高自然生态利用效率,使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常情况下,在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影响用户居住体验的重要因素为光照和通风。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重点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建筑排布、朝向等方面入手,充分保证光照及自然通风,具体措施如下所示:①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也各不相同,从总体上来说较为显著的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充分掌握地区各个季节的风向规律,并据此确定建筑朝向。因此,我国房屋多数是坐北朝南,从而获得合适的光照与通风,满足住户对于舒适度的要求。②在确定建筑间隔时,必须大于地区日照间距标准,从而保证室内的空气得到良好的流通,以提高居住舒适度;重视房屋室内温度的控制,使得能源的消耗处于最低水平。③在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建筑排布问题,做好排布组合的优化工作,确保建筑整体与个体的协调统一,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能源的消耗。 2.2单体节能设计 在进行建筑单体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建筑的空间布局以及外观等进行合理规划。建筑的朝向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能耗,例如:在夏季,由于太阳直射,导致大量的热量产生,从而对制冷作业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得能源快速消耗;在冬季,由于气候条件过于恶劣,导致制暖压力也十分大,带来能源的大量消耗。对此,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的地质遗迹气候条件,不断优化建筑的朝向,确保冬季光照充足,夏季在保证通风的同时减少日照,以实现能源的有效节约。 2.3建筑物部位节能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其材料的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到节能效果。首先,必须有效控制材料的质量,然后方可考虑材料的环保以及节能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也处于快速的更新换代之中,种类十分繁多,这也就使得设计单位的选择范围较大,可充分对比不同材料的质量、价格和环保性能,以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当前,大量的材料在保温、防水、环保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优势,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外墙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建筑的使用性能。 3建筑节能中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物墙体通常使用的是单一材料,例如:空心砌块墙体、粘土砖以及加气混凝土墙体。但是,单一材料的导热系数十分大,通常可以达到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无法达到保温隔热要求。对此,可以使用高效保温材料(例如:岩棉板、聚苯板等等)和承重材料组合使用,构成复合墙体。总的来说,外墙保温主要是利用保温绝热材料构成建筑围护,因此保温绝热材料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节能效果。对此,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保温绝热材料的开发应用,我国也正在积极推动该技术革新。当前,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外墙保温技术有: (1)建筑基层墙面的处理技术。建筑基层墙面的施工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工程施工人员应该对基层墙面进行仔细的清洁,通过清洁与找平工作确保墙面基层没有裂缝与空鼓。其次,要严格控制基层墙面的含水量,墙面过于湿润会出现胶浆的流挂,墙面过于干燥会影响到墙面保温层的粘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合理控制墙面湿润度,能够对保温板的空鼓与虚贴现象进行有效防治。 (2)保温板与砂浆的粘贴技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保温板与砂浆的粘贴最常使用的施工方法是条点法。在进行条点法的施工时,保温板的周边要使用砂浆进行完全封板,防止雨水渗入到保温板中导致墙体渗漏。与此同时,要把砂浆全面而仔细地涂抹到保温板的周围,确保没有留下孔洞与缝隙。在粘贴保温板时,施工人员要用双手紧紧按压保温板板面,以确保保温板板面的均匀粘贴。要想保证墙面的平整度,保温板与保温板之间的高低差也需要经过仔细的打磨与处理。 (3)固定件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固定件的施工时间要选择合适,安装前要首先确保砂浆已干,否则会导致保温板出现移动现象,直接使保温层平整度降低,更给后续施工造成麻烦,最终导致建筑墙面保温层性能下降。在施工过程中,最好将保温板的粘贴与固定分2天进行。 (4)玻纤网格布与砂浆的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中,抗裂砂浆涂抹工作完成后,要立刻把玻纤网格布压在砂浆表面,速度必须快;至于深度,只要将网格布掩盖住就可以。第二层胶浆要等到第一层的胶浆稍微干燥后进行涂抹。两层胶浆的总厚度在4mm左右即可。建筑体门窗口的位置,要做加强网;勒角处需要经过翻包处理。最后,在墙面保护层凝结之后,要进行有效均匀的喷水,以实现墙面养护。总之,建筑企业只有将国家可持续发展规划要求与当地的经济条件充分结合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建筑的整体质量、使用舒适度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工程的节能设计不仅会对建筑企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还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满足当代节能发展需求,对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漫 单位:马鞍山市博浪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办公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1办公建筑节能设计的指标 1.1体形系数 办公建筑体形系数,关系到节能设计的效益。如果办公建筑的体形系数偏大,表明建筑潜在热散失问题,此时办公建筑的能耗偏高,需安排节能设计。体形系数的计算方法是:办公建筑外围接触大气的整体面积与概括体积的比值,体形系数明确了办公建筑的节能需求。 1.2通风指标 通风指标涉及的因素比较多,而且办公建筑中的通风方式不同,结合通风指标的规定,改进通风方式,促使其在办公建筑中达到节能标准。通风指标对办公建筑的布局、规划有要求,按照通风指标的要求设计办公建筑,由此熟悉掌握通风指标与节能设计的关系,在通风指标的作用下实现节能设计。 1.3采光指标 采光指标规定了办公建筑的照明系统,照明节能设计时需要达到相关的采光指标,由此才能保障办公建筑室内的照明效率。采光指标是照明设计中重点考虑的一项因素,关系到办公建筑照明的方式和设计,因为办公建筑对照明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必须严格按照采光指标执行,才能在节能设计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的照明。外围护结构办公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中同样涉及到了较大的能耗,也是办公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关键指标。外围护结构存有保温、隔热的指标,根据指标要求,外围护结构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适当调节能源,达到节能的目的。 2办公建筑节能设计的策略 结合办公建筑中的节能需求,例举比较典型的节能设计策略,控制办公建筑的能源消耗。 2.1环境设计 环境对办公建筑的能耗有一定的影响,气候、风向、光照都是环境设计中的因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传统能源的投入。例如:某办公建筑规划了布局、体型,深入研究了办公建筑所处环境中的风向,避免该办公建筑过于密集而影响了原有的流通风向,该办公建筑的前期设计阻断了自然通风的路径,在办公建筑附近引起了漩涡风,严重影响了办公建筑的通风环境,所以该办公建筑设计时避开了漩涡风,重新设计了办公建筑的整体布局,适应了外界环境,最主要的是不需要采用机械式的供能方式,提高了对环境的利用率,辅助办公建筑达到节能的标准。 2.2新能源应用 新能源是办公建筑节能设计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建筑行业非常关注新能源的应用,积极推行新能源的应用,取缔传统能源的消耗。常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等,都可以应用到办公建筑的节能设计中。我国新建办公建筑中,40%-60%已经投入了新能源的应用,每年能源节能的比重高达30%,利用新能源即可满足办公建筑的运营需求,提供可用的能耗。 2.3照明节能设计 照明是办公建筑能源消耗最高的运行系统,大约占到总能耗的30%-40%,针对办公建筑的照明系统,提出节能设计的策略。首先提高对自然光的利用效率,尽量采用大面积玻璃窗,促使太阳光能照射到室内,提高室内的明亮度,办公建筑的玻璃还要具备节能、隔热的优势,以免长期接受光照而增加室内的温度;然后是照明系统的控制设计,办公建筑的楼梯、走廊、茶水间等位置的照明灯具,应该具有自动控制的特点,可以采用声控、触控的开关,防止照明等常亮;最后是推行节能灯具的应用,根据办公建筑照明系统的规模,合理设计节能灯具,降低电能消耗。 2.4空调节能设计 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仅次于照明系统,针对办公建筑中的空调系统,提出节能设计的策略。分析如: (1)运行节能策略,科学的设计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确保空调系统处于低消耗的运行状态,落实空调变频技术的应用,降低空调运行中的输送能耗,最主要的是控制风机能耗; (2)状态节能策略,办公建筑空间的负荷越大,对空调的依赖越强,由此增加了空调运行的压力,按照空调运行的状态实行节能设计,防止办公建筑室内温度过高或高低,在状态上实现节能设计; (3)空调参数的节能设计,办公建筑对空调的热回收、新风量和温差有明确的节能规定,办公建筑节能设计中需要积极落实相关的节能规定,通过参数设计实现空调节能。 3结束语 办公建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办公建筑智能化、自动化设计的推进,节能设计成为办公建筑的一项原则,既要推进办公建筑的发展,又要强化节能设计的应用。根据办公建筑节能的现状,规划节能设计的指标并提出节能设计的策略,优化节能设计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发挥节能设计的作用,管控办公建筑中的运营能耗。 作者:车文婷 潘浩 李振 单位: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青岛沿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材料管理论文:金属纳米材料管理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块状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超短时脉冲电流直接晶化法和深过冷直接晶化法两类潜在的块状金属纳米晶制备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晶块体材料制备非晶晶化机械合金化深过冷 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H.V.Gleiter成功地采用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法制得纯物质的块状纳米材料后[1],纳米材料的研究及其制备技术在近年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由于纳料材料具有独特的纳米晶粒及高浓度晶界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小尺寸量子效应和晶界效应,使其表现出一系列与普通多晶体和非晶态固体有本质差别的力学、磁、光、电、声等性能[2],使得对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成为90年代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使这种新型材料既有利于理论研究,又能在实际中拓宽其使用范围,探索高质量的三维大尺寸纳米晶体样品的制备技术已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综述国内外现有块状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并提出今后可能成为块状金属纳米材料制备的潜在技术。 1现有块状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 1.1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成形法 该法首先由H.V.Gleiter教授提出[1],其装置主要由蒸发源、液氮冷却的纳米微粉收集系统、刮落输运系统及原位加压成形(烧结)系统组成。其制备过程是:在高真空反应室中惰性气体保护下使金属受热升华并在液氮冷镜壁上聚集、凝结为纳米尺寸的超微粒子,刮板将收集器上的纳米微粒刮落进入漏斗并导入模具,在10-6Pa高真空下,加压系统以1~5GPa的压力使纳米粉原位加压(烧结)成块。采用该法已成功地制得Pd、Cu、Fe、Ag、Mg、Sb、Ni3Al、NiAl、TiAl、Fe5Si95等合金的块状纳米材料[3]。近年来,在该装置基础之上,通过改进使金属升华的热源及方式(如采用感应加热、等离子体法、电子束加热法、激光热解法、磁溅射等)以及改良其它装备,可以获得克级到几十克级的纳米晶体样品。纳米超饱和合金、纳米复合材料等也正在利用此法研究之中。目前该法正向多组分、计量控制、多副模具、超高压力方向发展。 该法的特点是适用范围广,微粉表面洁净,有助于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但工艺设备复杂,产量极低,很难满足性能研究及应用的要求,特别是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晶体样品存在大量的微孔隙,致密样品密度仅能达金属体积密度的75%~90%,这种微孔隙对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及某些性能的提高十分不利。近年来,尽管发展了一些新的纳米粉制备方法如电化学沉积[4]、电火花侵蚀(sparkerosion)[5]等方法,但与这些方法相衔接的纳米粉的分散、表面处理及成型方法尚未得到发展。 1.2机械合金研磨(MA)结合加压成块法 MA法是美国INCO公司于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技术。它是一种用来制备具有可控微结构的金属基或陶瓷基复合粉末的高能球磨技术:在干燥的球型装料机内,在高真空Ar2气保护下,通过机械研磨过程中高速运行的硬质钢球与研磨体之间相互碰撞,对粉末粒子反复进行熔结、断裂、再熔结的过程使晶粒不断细化,达到纳米尺寸[6]。然后、纳米粉再采用热挤压、热等静压等技术[7]加压制得块状纳米材料。研究表明,非晶、准晶、纳米晶、超导材料、稀土永磁合金、超塑性合金、金属间化合物、轻金属高比强合金均可通过这一方法合成。 该法合金基体成分不受限制、成本低、产量大、工艺简单,特别是在难熔金属的合金化、非平衡相的生成及开发特殊使用合金等方面显示出较强的活力,该法在国外已进入实用化阶段。如美国INCO公司使用的球磨机直径为2m,长3m,每次可处理约1000kg粉体,这样的球磨机1993年在美国安装有七座,英国安装有二座,大多用来加工薄板、厚板、棒材、管材及其它型材。近年来,该法在我国也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其存在的问题是研磨过程中易产生杂质、污染、氧化及应力,很难得到洁净的纳米晶体界面,对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利。 1.3非晶晶化法 该法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种新工艺,它是通过控制非晶态固体的晶化动力学过程使晶化的产物为纳米尺寸的晶粒。它通常由非晶态固体的获得和晶化两个过程组成。非晶态固体可通过熔体激冷、高速直流溅射、等离子流雾化、固态反应法等技术制备,最常用的是单辊或双辊旋淬法。由于以上方法只能获得非晶粉末、丝及条带等低维材料,因而还需采用热模压实、热挤压或高温高压烧结等方法合成块状样品[8]。晶化通常采用等温退火方法,近年来还发展了分级退火[9]、脉冲退火[10]、激波诱导[11]等方法。目前,利用该法已制备出Ni、Fe、Co、Pd基等多种合金系列的纳米晶体,也可制备出金属间化合物和单质半导体纳米晶体,并已发展到实用阶段。此法在纳米软磁材料的制备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值得指出的是,国外近年来十分重视块体非晶的制备研究工作,继W.Klement、H.S.Chen、H.W.Kui等采用真空吸铸法及合金射流法制备出Mg-La-TM、La-Al-TM、Zr-Al-TM系非晶块体之后,近几年日本以Inoue为代表的研究小组在非晶三原则指导下,又成功地采用合金射流成形及深过冷与合金射流成形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厚度分别为2mm、3mm、12mm、15mm、40mm、72mm的Fe-(Al,Ga)-(P,C,B,Si,Ge)[12]、(Fe,Co,Ni)70Zr8B20Nb2[13]、(Nd,Pr)-Fe-(Al,Ga)[14]、Zr-Al-Cu-Ni[15]、Pd-Cu-Si-B[16]系的非晶块体。我国北京科技大学的何国、陈国良最近也采用合金射流成形法获得8mmZr65Al7.5Cu17.5Ni10[17]的非晶块体,这些研究结果为该法制备及应用块体纳米材料注入了极大生机。 该法的特点是成本低,产量大,界面清洁致密,样品中无微孔隙,晶粒度变化易控制,并有助于研究纳米晶的形成机理及用来检验经典的形核长大理论在快速凝固条件下应用的可能性。其局限性在于依赖于非晶态固体的获得,只适用于非晶形成能力较强的合金系。 1.4高压、高温固相淬火法 该法是将真空电弧炉熔炼的样品置入高压腔体内,加压至数GPa后升温,通过高压抑制原子的长程扩散及晶体的生长速率,从而实现晶粒的纳米化,然后再从高温下固相淬火以保留高温、高压组织。胡壮麒等利用此法已获得4×3(mm)的Cu60Ti40及3×3(mm)的Pd78Cu6Si16晶粒尺寸为10~20(nm)的纳米晶样品[18,19]。该法的特点是工艺简便,界面清洁,能直接制备大块致密的纳米晶。其局限性在于需很高的压力,大块尺寸获得困难,另外在其它合金系中尚无应用研究的报道。 1.5大塑性变形与其它方法复合的细化晶粒法 1.5.1大塑性变形方法 在采用大塑性变形方法制备块状金属纳米材料方面,俄罗斯科学院R.Z.Valiev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早在90年代初,他们就发现采用纯剪切大变形方法可获得亚微米级晶粒尺寸的纯铜组织[20],近年来他们在发展多种塑性变形方法的基础上,又成功地制备了晶粒尺寸为20~200(nm)的纯Fe、Fe-1.2%C钢、Fe-C-Mn-Si-V低合金钢、Al-Cu-Zr、Al-Mg-Li-Zr、Mg-Mn-Ce、Ni3Al金属间化合物、Ti-Al-Mo-Si[21-23]等合金的块体纳米材料。 1.5.2塑性变形加循环相变方法 1996年我国赵明、张秋华等[24]将碳管炉中氩气保护下熔炼的Zn78Al22超塑性合金,经固溶处理后通过小塑性变形和循环相变(共析转变),获得了晶粒尺寸为100~300(nm)的块状纳米晶体。 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适用范围宽,可制造大体积试样,试样无残留缩松(孔),可方便地利用扫描电镜详细研究其组织结构及晶粒中的非平衡边界层结构,特别有利于研究其组织与性能的关系等特点并可采用多种变形方法制备界面清洁的纳米材料,是今后制备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很有潜力的一种方法。如将此法与粉末冶金及深过冷等技术相结合,则可望利用此法制备金属陶瓷纳米复合材料[21],并拓宽其所能制备的合金成份范围。 除以上主要方法外,近年来还发展的有喷雾沉积法、离子注入法等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直接制备块状纳米晶的潜在技术 2.1脉冲电流直接晶化法 近年来,关于脉冲电流对金属凝固组织的影响已屡见报道:80年代,印度学者A.K.Mistra首先在Pb68Sb15Sn7共晶及Pb87Sb10Sn3亚共晶合金中通以40mA/cm2的直流电,发现凝固后组织明显细化[25],M.Nakada等人在Sn85Pb15合金凝固过程中通脉冲电流后,也发现凝固组织细化且发生枝晶向球状晶转变[26],J.P.Barnak等研究了高密度脉冲电流对Sn60Pb40和Sn63Pb37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27]。结果证实,脉冲电流可增加过冷度,并可使共晶的晶粒度降低一个数量级,且晶粒度随脉冲电流密度增加而降低。周本濂等不仅在实验上研究了脉冲电流对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28],而且在理论上用经典热力学和连续介质电动力学对脉冲电流作用熔体的结晶成核理论和结晶晶粒尺寸的计算作了深入研究[29,30],指出脉冲电流密度达到0.1GA/m2时,在理论上可获得大块纳米晶,按该理论对Sn60Pb40合金进行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一致。由于理论上要求的一些金属纳米化的临界脉冲电流密度在工程上能够达到且与实验值基本符合,加之脉冲电流的快速弛豫特点可限制纳米晶粒的长大,使作者相信,随着脉冲电流对金属凝固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实验装置的进一步完善,超短时脉冲电流处理在某些合金上有可能使熔体直接冷凝成大块纳米晶材料,并成为直接晶化法制备纳米晶材料的潜在技术之一。 2.2深过冷直接晶化法 快速凝固对晶粒细化有显著效果的事实已为人所知。急冷和深过冷是实现熔体快速凝固行之有效的两条途径。急冷快速凝固技术由于受传热过程限制只能生产出诸如薄带、细丝或粉体等低维材料而在应用上受到较大的限制。深过冷快速凝固技术,通过避免或清除异质晶核而实现大的热力学过冷度下的快速凝固,其熔体生长不受外界散热条件控制[31],其晶粒细化由熔体本身特殊的物理机制所支配,它已成为实现三维大体积液态金属快速凝固制备微晶、非晶和准晶材料的一条有效途径[35]。由于深过冷熔体的凝固组织与急冷快速凝固组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36]并且国外已在Fe-Ni-Al、Pd-Cu-Si[37]等合金中利用急冷快速凝固获得纳米组织,另外,近年来周尧和、杨根仓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Ni-Si-B合金中利用深过冷方法已制备出晶粒尺寸约为200nm的大块合金,并已探讨出多种合金系有效的熔体净化方法,加之作者近期又在Fe-B-Si系共晶合金中利用深过冷及深过冷加水淬方法成功地制备了几十~200nm,11×10(mm)的块状纳米材料,见图1a、图1b所示,因此有理由相信,通过进一步研究深过冷晶粒细化的物理机制,进而为深过冷晶粒的纳米化设想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研究出各种实用合金的熔体净化技术以及深过冷与其它晶粒细化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制备技术,深过冷方法可望成为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新的实用技术。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深过冷晶粒细化的程度与合金的化学成分、相变类型、熔体净化所获得热力学过冷度的大小及凝固过程中的组织粗化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提高细化效果,除精心的设计合金的化学成分之外,发展更有效的净化技术是关键,另外探索深过冷技术与急冷、塑性变形及高压技术等相结合的复合细化技术,可望进一步拓宽深过冷直接晶化法制备纳米晶的成分范围。相信通过今后的不懈努力,该技术将会成为块状纳米晶制备的又一实用化技术。 3展望 纵观纳米材料的研究发展,不难看出,纳米材料的推广应用关键在于块体纳米材料的制备,而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则是发展工艺简单,产量大适用范围宽,能获得样品界面清洁,无微孔隙的大尺寸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其发展趋势则是发展直接晶化法纳米晶制备技术。 从实用化角度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纳米晶样品的制备仍将以非晶晶化法和机械合金化法为主,它们发展的关键是压制过程的突破。此外在机械合金化技术中,尚需进一步克服机械合金化过程中所带来的杂质和应力的影响。对于能采用塑性变形等技术可直接获得亚微米级晶粒的合金系,拓宽研究系列,研究出与各种合金成分所对应的实用稳定的塑性变形及热处理工艺,并全面进行该类纳米晶材料的性能研究工作是此类技术走向实用的当务之急。 从长远角度来看,高压高温固相淬火、脉冲电流和深过冷直接晶化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复合块状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基础研究工作,是今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信随着块状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纳米材料问世,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材料管理论文:氮化物衬底材料管理 宽带隙的GaN基半导体在短波长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和紫外探测器,以及高温微电子器件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环保,其还是很适合于环保的材料体系。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分类所示的若干主要阶段,其每个阶段均能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链。世界各国现在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期望取得GaN基高功率器件的突破,并且居于此领域的制高点。“氮化物衬底材料与半导体照明的应用前景”文稿介绍了氮化物衬底材料与半导体照明的应用前景的部分内容。 GaN、AlN、InN及其合金等材,是作为新材料的GaN系材料。对衬底材料进行评价要就衬底材料综合考虑其因素,寻找到更加合适的衬底是发展GaN基技术的重要目标。评价衬底材料要综合考虑衬底与外延膜的晶格匹配、衬底与外延膜的热膨胀系数匹配、衬底与外延膜的化学稳定性匹配、材料制备的难易程度及成本的高低的因素。InN的外延衬底材料就现在来讲有广泛应用的。自支撑同质外延衬底的研制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氮化物半导体激光器、大功率高亮度半导体照明用LED,以及高功率微波器件等是很重要的。“氮化物衬底材料的评价因素及研究与开发”文稿介绍了氮化物衬底材料的评价因素及研究与开发的部分内容。 氮化物衬底材料与半导体照明的应用前景 GaN是直接带隙的材料,其光跃迁几率比间接带隙的高一个数量级。因此,宽带隙的GaN基半导体在短波长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和紫外探测器,以及高温微电子器件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环保,其还是很适合于环保的材料体系。 1994年,日本的Nicha公司在GaN/Al2O3上取得突破,1995年,GaN器件第一次实现商品化。1998年,GaN基发光二极管LED市场规模为US$5.0亿,2000年,市场规模扩大至US$13亿。据权威专家的预计,GaN基LED及其所用的Al2O3衬底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成长期将达到50年之久。GaN基LED及其所用的Al2O3衬底具有独特的优异物化性能,并且具有长久耐用性。预计,2005年GaN基器件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至US$30亿,GaN基器件所用的Al2O3衬底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至US$5亿。 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分类所示的若干主要阶段,其每个阶段均能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链: (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特种照明时代,2005年之前),其中有:仪器仪表指示;金色显示、室内外广告;交通灯、信号灯、标致灯、汽车灯;室内长明灯、吊顶灯、变色灯、草坪灯;城市景观美化的建筑轮廓灯、桥梁、高速公路、隧道导引路灯,等等。 (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照明时代,2005~2010年),其中有:CD、DVD、H-DVD光存储;激光金色显示;娱乐、条型码、打印、图像记录;医用激光;开拓固定照明新领域,衍生出新的照明产业,为通用照明应用打下基础,等等。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通用照明时代,2010年之后),包括以上二个阶段的应用,并且还全面进入通用照明市场,占有30~50%的市场份额。 到达目前为止(处于第一阶段,特种照明时代),已纷纷将中、低功率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绿色LED、白光LED、蓝紫色LED等实现了量产,走向了商业市场。高功率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和全波段InN-GaN等,将会引发新的、更加大的商机,例如,光存储、光通讯等。实现高功率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和全波段InN-GaN实用化,并且达到其商品化,这需要合适的衬底材料。因此,GaN材料及器件发展,需要寻找到与GaN匹配的衬底材料,进一步提高外延膜的质量。 另外,就基础研究和中长期计划考虑,科技发展越来越需要把不同体系的材料结合到一起,即称之为异质结材料。应用协变衬底可以将晶格和热失配的缺陷局限在衬底上,并且为开辟新的材料体系打下基础。已提出了多种协变衬底的制备技术,例如,自支撑衬底、键合和扭曲键合、重位晶格过渡层,以及SOI和VTE衬底技术等。预计,在今后的10~20年中,大尺寸的、协变衬底的制备技术将获得突破,并且广泛应用于大失配异质结材料生长及其相联系的光电子器件制造。 世界各国现在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以期望取得GaN基高功率器件的突破,居于此领域的制高点。 氮化物衬底材料的评价因素及研究与开发 GaN、AlN、InN及其合金等材料,是作为新材料的GaN系材料。对衬底材料进行评价,要就衬底材料综合考虑其因素,寻找到更加合适的衬底是作为发展GaN基技术的重要目标。 一、评价衬底材料综合考虑因素 评价衬底材料要综合考虑以下的几个因素: (1)衬底与外延膜的晶格匹配 衬底材料和外延膜晶格匹配很重要。晶格匹配包含二个内容: ·外延生长面内的晶格匹配,即在生长界面所在平面的某一方向上衬底与外延膜的匹配; ·沿衬底表面法线方向上的匹配。 (2)衬底与外延膜的热膨胀系数匹配 热膨胀系数的匹配也很重要,外延膜与衬底材料在热膨胀系数上相差过大不仅可能使外延膜质量下降,还会在器件工作过程中,由于发热而造成器件的损坏。 (3)衬底与外延膜的化学稳定性匹配 衬底材料需要有相当好的化学稳定性,不能因为与外延膜的化学反应使外延膜质量下降。 (4)材料制备的难易程度及成本的高低 考虑到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衬底材料的制备要求简洁,而且其成本不宜很高。 二、InN的外延衬底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InN的外延衬底材料就现在来讲有广泛应用的,其中有:InN;α-Al2O3(0001);6H-SiC;MgAl2O4(111);LiAlO2和LiGaO2;MgO;Si;GaAs(111)等。 Ⅲ-Ⅴ族化合物,例如,GaN、AlN、InN,这些材料都有二种结晶形式:一种是立方晶系的闪锌矿结构,而另一种是六方晶系的纤锌矿结构。以蓝光辐射为中心形成研究热点的是纤锌矿结构的氮化镓、氮化铝、氮化铟,而且主要是氮化镓、氮化铝、氮化铟的固溶体。这些材料的禁带是直接跃迁型,因而有很高的量子效率。用氮化镓、氮化铝、氮化铟这三种材料按不同组份和比例生成的固溶体,其禁带宽度可在2.2eV到6.2eV之间变化。这样,用这些固溶体制造发光器件,是光电集成材料和器件发展的方向。 (1)InN和GaN 因为异质外延氮化物薄膜通常带来大量的缺陷,缺陷损害了器件的性能。与GaN一样,如果能在InN上进行同质外延生长,可以大大减少缺陷,那么器件的性能就有巨大的飞跃。 自支撑同质外延GaN,AlN和AlGaN衬底是目前最有可能首先获得实际应用的衬底材料。 (2)蓝宝石(α-Al2O3)和6H-SiC α-Al2O3单晶,即蓝宝石晶体。(0001)面蓝宝石是目前最常用的InN的外延衬底材料。其匹配方向为:InN(001)//α-Al2O3(001),InN[110]//α-Al2O3[100][11,12]。因为衬底表面在薄膜生长前的氮化中变为AlON,InN绕α-Al2O3(0001)衬底的六面形格子结构旋转30°,这样其失匹配度就比原来的29%稍有减少。虽然(0001)面蓝宝石与InN晶格的失配率高达25%,但是由于其六方对称,熔点为2050℃,最高工作温度可达1900℃,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机械力学性能,加之对其研究较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而且价格便宜,现在仍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衬底材料。 6H-SiC作为衬底材料应用的广泛程度仅次于蓝宝石。同蓝宝石相比,6H-SiC与InN外延膜的晶格匹配得到改善。此外,6H-SiC具有蓝色发光特性,而且为低阻材料,可以制作电极,这就使器件在包装前对外延膜进行完全测试成为可能,因而增强了6H-SiC作为衬底材料的竞争力。又由于6H-SiC的层状结构易于解理,衬底与外延膜之间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解理面,这将大大简化器件的结构;但是同时由于其层状结构,在衬底的表面常有给外延膜引入大量的缺陷的台阶出现。 (3)镁铝尖晶石(MgAl2O4) MgAl2O4晶体,即铝酸镁晶体。MgAl2O4晶体是高熔点(2130℃)、高硬度(莫氏8级)的晶体材料,属面心立方晶系,空间群为Fd3m,晶格常数为0.8085nm。MgAl2O4晶体是优良的传声介质材料,在微波段的声衰减低,用MgAl2O4晶体制作的微波延迟线插入损耗小。MgAl2O4晶体与Si的晶格匹配性能好,其膨胀系数也与Si相近,因而外延Si膜的形变扭曲小,制作的大规模超高速集成电路速度比用蓝宝石制作的速度要快。此外,国外又用MgAl2O4晶体作超导材料,有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对MgAl2O4晶体用于GaN的外延衬底材料研究较多。由于MgAl2O4晶体具有良好的晶格匹配和热膨胀匹配,(111)面MgAl2O4晶体与GaN晶格的失配率为9%,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等优点,MgAl2O4晶体目前是GaN较为合适的衬底材料之一,已在MgAl2O4基片上成功地外延出高质量的GaN膜,并且已研制成功蓝光LED和LD。此外,MgAl2O4衬底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可以通过解理的方法获得激光腔面。 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近来把MgAl2O4晶体用作InN的外延衬底材料的研究也陆续见之于文献报道。其之间的匹配方向为:InN(001)//MgAl2O4(111),InN[110]//MgAl2O4[100],InN绕MgAl2O4(111)衬底的四方、六方形格子结构旋转30°。研究表明(111)面MgAl2O4晶体与InN晶格的失配率为15%,晶格匹配性能要大大优于蓝宝石,(0001)面蓝宝石与InN晶格的失配率高达25%。而且,如果位于顶层氧原子层下面的镁原子占据有效的配位晶格位置,以及氧格位,那么这样可以有希望将晶格失配率进一步降低至7%,这个数字要远远低于蓝宝石。所以MgAl2O4晶体是很有发展潜力的InN的外延衬底材料。 (4)LiAlO2和LiGaO2 以往的研究是把LiAlO2和LiGaO2用作GaN的外延衬底材料。LiAlO2和LiGaO2与GaN的外延膜的失配度相当小,这使得LiAlO2和LiGaO2成为相当合适的GaN的外延衬底材料。同时LiGaO2作为GaN的外延衬底材料,还有其独到的优点:外延生长GaN后,LiGaO2衬底可以被腐蚀,剩下GaN外延膜,这将极大地方便了器件的制作。但是由于LiGaO2晶体中的锂离子很活泼,在普通的外延生长条件下(例如,MOCVD法的化学气氛和生长温度)不能稳定存在,故其单晶作为GaN的外延衬底材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且在目前也很少把LiAlO2和LiGaO2用作InN的外延衬底材料。 (5)MgO MgO晶体属立方晶系,是NaCl型结构,熔点为2800℃。因为MgO晶体在MOCVD气氛中不够稳定,所以对其使用少,特别是对于熔点和生长温度更高的InN薄膜。 (6)GaAs GaAs(111)也是目前生长InN薄膜的衬底材料。衬底的氮化温度低于700℃时,生长InN薄膜的厚度小于0.05μm时,InN薄膜为立方结构,当生长InN薄膜的厚度超过0.2μm时,立方结构消失,全部转变为六方结构的InN薄膜。InN薄膜在GaAs(111)衬底上的核化方式与在α-Al2O3(001)衬底上的情况有非常大的差别,InN薄膜在GaAs(111)衬底上的核化方式没有在白宝石衬底上生长InN薄膜时出现的柱状、纤维状结构,表面上显现为非常平整。 (7)Si 单晶Si,是应用很广的半导体材料。以Si作为InN衬底材料是很引起注意的,因为有可能将InN基器件与Si器件集成。此外,Si技术在半导体工业中已相当的成熟。可以想象,如果在Si的衬底上能生长出器件质量的InN外延膜,这样则将大大简化InN基器件的制作工艺,减小器件的大小。 (8)ZrB2 ZrB2是2001年日本科学家首次提出用于氮化物外延新型衬底。ZrB2与氮化物晶格匹配,而且其具有匹配的热膨胀系数和高的电导率。主要用助熔剂法和浮区法生长。 自支撑同质外延衬底的研制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氮化物半导体激光器、大功率高亮度半导体照明用LED,以及高功率微波器件等是很重要的。 材料管理论文:水泥防水材料管理 摘要: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无机环保型防水材料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已逐渐成为地下混凝土结构防水堵漏工程的主要新型防水材料。国家主管部门为提高各地对该产品的认识,加速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于二00二年颁布了国标GB18445-2001,同年,为适应工程需要,又在国标GB50208-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明确了验收标准,这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广泛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然而行业内还是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混凝土本身具备自我抗渗能力,何必用这种渗透结晶型材料;有的感到此材料主要应用于地铁、隧道等大型项目,一般民用建筑采用渗透结晶型材料有些大材小用;有的对渗透深度和防水作用表示怀疑;也有的认为这类材料只适用于防水,不适用于堵漏工程等等。 关键词:水泥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应用范围 一、要发挥防水材料防水和堵漏的共用性 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属于刚性防水材料,它具有其它材料难以比拟的二次抗渗性以及与结构的相融性。众所周知,混凝土结构最大的缺点就是开裂,结构的开裂就会带来渗漏,特别是地下工程,由于长期处于地下水的侵蚀和包围中,一旦开裂,渗漏特别严重。现在混凝土结构施工通过添加外加剂虽然能有效地控制结构前期的开裂,但是,结构在振动荷载、失水和降温引起的沉降、干缩和老化作用下产生的开裂渗漏是不能预期的,而防水的目的应该是针对结构后期开裂带来的渗漏,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也就是说,怎样预防混凝土结构因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开裂渗漏才是防水施工具有的实际意义。而因施工等原因造成的蜂窝状结构、钢筋孔产生的渗漏水现象,在结构形成的初期渗漏就开始了,这时的治理被习惯性称为堵漏施工。无论是防水还是堵漏施工都要对结构起到补强的作用,只有结构得到了补强,才能延缓渗漏的再次发生。 不妨举个实例,在浙江某会展中心的地下外墙防水施工中,因混凝土结构本身出现一些问题,基面蜂窝状情况比较严重,要返工事实上不太可能。施工单位在征得甲方、设计、监理等各方面认可后,果断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做地下外墙防水施工,设计每平方米用料2公斤,需要处理的基面,先采用堵漏的方式进行修复,再在基面表层做防水涂层,这样做既加强了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也大大提高了结构表层的抗裂抗渗作用,使该项目顺利通过了土建结构的质量验收。 由于防水涂层的坚固,能有效封住结构基面微小开裂带来的渗漏。因此防水涂层的加强,不仅能增加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水化反应空间,同时,也能确保防水涂层中有充足的活性水化反应物质来增加对混凝土结构的渗透结晶,对混凝土结构能直接起到补强的作用,这是聚氨脂涂料或其它防水材料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防水原理其实不复杂,但如果缺少防水涂层的作用,渗透结晶物就吃不住高水压穿透,更抗不住结构开裂。反之,没有在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渗透结晶物,防水涂层再坚固,但缺少了抗水的密实度,照样要漏水。同样道理,在堵漏施工中,对渗漏结构的补强也就是做好堵漏施工的关键。笔者对防水和堵漏的概念是:防水是前期的措施后期的堵漏,堵漏是前期的手段后期的防水,只有把防和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只有提高防水涂层的质量,才能达到真正的防水目的 水泥基渗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抗渗防水作用是显著的,但如何真正有效地发挥渗透结晶的作用,却有待重新认识。根据国家标准,试块在涂刷防水材料后的抗渗压力为1.2MPa,经过28天的养护,二次抗渗压力要求达到0.8MPa,以此类推,再过28天的三次抗渗压力是否更小,那么若干次后的抗渗能力呢?这和抗折抗压强度正好相反,这是否说明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每次抗渗能力的递减,随着时间的加长其防水能力也在衰退呢?其实不然。试验室里的测试数据,和实际工程运用情况往往是有一定差异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因其活性化学物质渗透结晶的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防水效果反而会越来越好,这一点,已经被大量工程实例所证实。当然,如果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好,在正常没有渗水的混凝土结构基面上,用任何防水材料作防水施工表面效果都会是不错的。但一旦结构开裂带来渗漏,那么防水施工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因此,只有把防水材料的施工确定在提高涂层的防水质量上,结合结构补强,才能达到真正的防水目的。 要提高涂层的防水质量,确定每平方米多少材料用量其实也是做好防水施工的关键,特别是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存在着一个水化反应空间问题,也就是说,防水材料用量越多,防水涂层越厚,水化反应空间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有限的水化反应空间,要催化更多的活性化学物质产生更多的渗透结晶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涂层厚度按国标要大于0.8㎜,一般不超过2㎜,其间关键是和成本控制形成一个最恰当的比例。 无论是何种原因产生的渗漏,都是因为这个部位就是该结构的缺陷处,常规的用聚氨酯压浆的堵漏施工,它的施工方法不可能增强结构的补强,只是维持了结构原来的破坏状态,再说聚氨酯的聚化物长期浸泡在水中会逐渐变成糊状物而失去抗水性,一旦表层封堵结构裂开就丧失了堵漏的作用。因此,提高防水涂层的质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还是举个实例,在南京地铁三山街站站台层底板裂缝的堵漏施工中,施工单位只用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进行实堵,该站站台层底板开裂缝宽有1毫米左右,属严重的贯穿渗水缝,施工中先开凿堵漏槽,规格为10×12厘米的“U”形状,在槽内用速凝型材料干粉来进行吸水初堵,止水后用比槽相应宽的钢丝网片紧贴堵漏材料,再用缓凝型材料进行精堵至接近槽口剩2~3毫米,然后再用比槽口两边各宽3厘米的钢丝网片罩住槽面,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做防水涂层抹平覆盖住钢丝网片。这样的施工其特点在于:首先,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自膨胀率一般在0.24~0.79之间,10厘米宽的堵漏结构其膨胀值大约1毫米左右,能有效地补偿底板开裂缝微小的再张开,下层的“U”型钢丝网片在裂缝再张开的过程中起缓冲作用,上层的网片是防止今后地铁在运行中的震动把堵漏结构震裂,其实都是为加强堵漏结构的拉应力来确保堵 漏结构的完整,以封堵住底板的漏水,再加上表层的防水涂层的抗渗作用,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了。这虽然是个特例,至少可以说明,无论是混凝土结构防水还是堵漏,都是在混凝土结构表层起到一个防挡水的作用。要想真正达到防水目的,就必须提高防水涂层的质量,“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由于施工简单而往往容易使施工人员忽视这个问题,这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水是决定渗透结晶深度的主要因素。 混凝土结构的裂渗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虽然解决了结构前期的毛孔渗水问题,但终究解决不了结构的开裂带来的渗漏。结构的开裂就象人患了癌症,现在的医学水平虽不能根治,但能延长人的寿命。现在的防水技术也一样,防水材料虽不能根治混凝土结构的开裂,但最起码要有延缓结构开裂、防挡因开裂带来渗漏水的作用。 渗透结晶对防水到底有多大作用,在防水界尚有争论,通过几万倍的电子显微镜看到在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的晶体有多大的抗水作用,也许还不好评价,至于说通过长期的养护,结晶体能渗透到混凝土结构内部十几毫米或几十毫米甚至更多,到底渗透多深,厂家都比较含糊其辞。其实普通水泥通过水化反应本身就有结晶体生成,特别是现在应用较多的外加剂,都能通过水的作用催化水泥产生更多结晶体。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确实能产生大量结晶,但渗透的深度还受条件限制,受到地下水酸碱度的影响,更受混凝土结构毛孔分布结构的影响,因为混凝土结构中的毛孔是由水泥浆包裹砂粒,水泥沙浆包裹石子的网格状错迭结构。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分析,只要水通过混凝土结构防水表层对结构的侵淫有多深,那么结晶体的渗透就可能有多深。好比蜂窝结构、开裂缝造成的渗水,渗透结晶是根据水的回流来决定的,水在流动过程中碰上防水涂层产生回流,把防水涂层中的有效活性化学物质带到了内部与结构内部的游离子反应生成结晶物。因此,水的回流有多深那么结晶体的形成也应该有多深,多棱柱状的结晶体在毛孔和开裂缝内形成团状结晶体,吸附在孔缝壁间吸水膨胀,起到止水的作用。在无水状态下,防水涂层中的结晶体就不太可能会被激化渗透(碳激化的类似产品除外)。这也是为什么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先把混凝土基面湿润的主要原因。所以说防水涂层所产生的结晶,部分通过水对结构表层的侵淫式回流渗透到了结构表层内部毛孔中,充实了毛孔中的结晶含量使结构表层更加密实,而大量结晶体则停留在涂层毛孔中吸水膨胀密实防水涂层。这种防水效果,绝对不是混凝土自防水所能达到的。 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其防水理念针对的是混凝土结构一贯的病害特征,具有综合性的治理作用,既适合防水同时也适合堵漏,它的推广应用把防水和堵漏提升到了同一个概念。由于大量结晶很快就能产生,因此活性化学物对结构内部的侵淫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产生了。一般的防水材料在结构表层结晶的致密度要过28天才起抗水作用,而“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结构内部结晶的致密度15天后就起到抗水作用,它的早强能够适应低温寒流气候的施工而不影响施工效果,亦无需太多养护。 实践证明“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地下工程中的防水抗渗性能虽不至于神乎其神,但却优于普通防水材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2002年6月4日《房地产时报》报道:“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过去一直被大量应用在地铁、隧道、桥梁和各类地下建筑防水工程。最近,该材料应用到住宅小区的防渗堵漏,收到良好效果。”可见它的应用范围已变得越来越广泛。 材料管理论文:戴尔电脑原材料管理战略 摘要:通过对DELL公司成功运用原材料管理战略的案例分析,介绍了其在原材料采购、供应商选择、原材料库存以及分配环节所采用的战略,以及强调了信息系统在DELL整个原材料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原材料管理在21世纪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原材料管理战略;电子VMI与JIT结合管理技术;趋零库存;看板管理 1案例介绍 DELL作为目前全球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市场领先的电脑公司,其竞争优势之一在于其在全行业中最低的成本结构,而此成本结构部分得益于DELL的原材料管理战略。 DELL建立了完整的信息系统贯穿于整个原材料管理始终,最终目标是除了正在供应商和DELL公司之间运送的原配件外,把所有的原料存货剔除供应链,使原配件不经过库存直接分配到生产各个环节,有效地以信息代替库存。同时其互联网上订货和采购供应系统也使公司做到了需求和供给同步,通过平衡供需将额外过时的存货最小化,为DELL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而对于原材料供应商,DELL通过与其共享关键数据,使他们能把握原配件需求趋势的最新信息,并自主预测和提供恰好满足DELL需求数量和质量的原配件。 2案例分析 在DELL直销模式的背后是其出色的供应链管理,而其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又起源于其独特的原材料管理战略: 2.1原材料采购战略 2.1.1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管理技术 DELL公司前期原材料采购战略选择的是ERP管理技术,本是希望以此来整合外部资源,但实践证明ERP无法帮助公司来实现这个目标,于是公司转向了VMI与JIT相结合的原材料采购管理技术。 VMI与JIT相结合的原材料采购技术的具体流程是:首先通过建立供应链的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系统来接受客户订单;然后通过供应链的管理平台将各个订单的消息传递给各个原配件供应商;同时,DELL进行及时的需求预测,每天三次将最新的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提供给核心供应商,通知他们所需配件的相关信息,而供应商即可根据预测的结果及时组织相应的生产并迅速组织运货到装配厂,从而保证DELL的生产。在此过程中,DELL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供应速度,其整个流程都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设备来进行的,因此说其采取的管理技术是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技术。 DELL在原材料采购上采用此种技术,不仅可以灵敏的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实现零配件的趋零库存;同时能使DELL将库存负担,原配件的进货与配送负担转移给供应商,从而减少了库存风险以及原配件的存储成本;同时采用电子化的采购管理技术,有利于扩大采购市场的范围,缩短了供需距离,简化了采购手续,缩短了采购时间,减少了采购成本,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该管理技术仍存在一些风险和不足:首先这样的管理技术对企业的信息系统以及供应商的业务运作要求特别高;其次由于这样的原材料采购技术是小批量,多频次的采购,因此难以享受数量折扣,且采购次数过多,势必加大采购成本;再就是由于采取趋零库存,公司没有可供缓冲的原材料的存货,那么一旦遭遇管理、网络或其他的差错,就可能导致生产的中断和损失。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DELL在采购批量、供应商的选择以及防范由于没有缓冲库存造成的中断问题上作出了相应的调整,选择了合理的应对战略,通过以下三个战略的配合,更好的控制了因采用电子VMI和JIT相结合的管理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弥补了其弊端,保证了生产的及时准确执行。 2.1.2总量定购批量折扣战略 由于DELL实行原材料的趋零库存,因此就无法通过实行大规模采购原材料来享受批量折扣,取而代之的是小规模多频次的采购。DELL为了应对此种小规模多频次采购带来的采购成本上升问题,制定出了总量定购到达策略,即向供应商承诺一个年度原材料采购总额,以此总额来获得一个总批量折扣。此样的话不仅可以避免采购成本的上升,同时还有利于与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2.1.3原配件供应商选择战略-双赢战略 对于供应商,DELL不仅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研发、制造、财务及品质、成本控制能力,能响应DELL快速的节奏;同时还要求他们具有宽广的眼界,广泛的客户,从而能跟市场保持很密切地联系。不仅如此,DELL还对供应商设立了专门的评估小组测评每个供应商在成本、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并每天将评比的分数公布在网上,使供应商能及时改进不足,得到进步和发展。 2.1.4信息替代库存战略以及平衡供需战略 DELL的小批量原材料采购,实现了原材料的趋零库存,但同时也易造成由于没有缓冲库存导致的生产中断以及供需失衡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DELL选取了信息替代库存的战略,即通过设置专门的组织,利用高效的信息系统来收集全球电脑零部件供应方面的可能突发事件,并对其可能发生的时间、程度以及导致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以预测来防范风险。同时DELL还配合了平衡供需战略,当原材料采购供应系统不能满足网上订货时,其会暂时以低价提供过时的或额外的其他相似材料来操纵需求,以此调整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2.2原材料库存管理战略 DELL原材料采取趋零库存战略,在其生产工厂里顶多保存供8小时生产使用的零部件存货,所有订单的整个生产流程也绝对不超过3天。趋零库存战略有利于节约原材料的存储空间及成本,但是此种库存战略对于DELL本身以及其供应商的人员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由于此种战略原材料停留时间很短,就要求供应商能对生产需求做出快速的响应,同时要保障高供应产品质量的可靠度;再就是此种战略,要求DELL必须保证最低的生产机器故障率和设备更换时间,对每道工序都要进行质量检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流畅。 2.3原材料分配管理战略 由于DELL采用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及准时化(just-in-time)的生产方式,其装配车间不设置任何仓储空间,因此原配件是直接送到装配线上的,并通过“看板管理”技术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进行分配。即根据客户需求的产品分析每种原材料在各个工序的分配,然后由原材料各个工序到生产线工作台附近的随需库存点领取,并向供应商下达各原材料的供应指令。这种看板分配原材料的方式,可以保证DELL只采购和分配各产品所需数量的原材料、不多给,同时上游环节会严格控制质量,不将不良的原材料提供给各工序,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防止了原材料的浪费,有利于实现均衡生产,保持原材料的周转速度,实现趋零库存。 3结语 通过对上述DELL原材料管理战略案例的分析可知,DELL通过采用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原料采购战略,配合上供应商选择的双赢战略、总量定购批量折扣战略以及存货剔除合平衡供需战略,不仅实现了趋零库存,节约了采购成本,保证了原料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弥补了在实际运行中,因采用电子VMI和JIT相结合的管理技术的不足,保证了生产的及时准确执行。且看板管理在原材料分配中的运用,严格控制了原料分配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利于节约成本。由此可看出DELL高效的原材料管理战略,以及贯穿其中的先进的信息技术,造就了DELL在整个行业中的低成本结构,赋予了DELL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材料管理论文:公路工程项目材料管理探究 摘要:公路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涉及采购、组织供应、检查验收以及使用等多个环节,是一项需要贯穿项目全程的管理工作。然而,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这方面的工作却普遍没有做到位,采购成本偏高、材料领用随意等现象普遍存在,对公路工程的质量与效益均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上述情况,具体项目中就要注重改进材料管理工作,为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路工程;材料管理;现状;改进对策 1前言 对于公路工程而言,材料管理不仅在工程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还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所以,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明确材料管理的意义及作用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找出当前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2当前材料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结合我国公路工程目前的建设情况来讲,材料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材料计划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种情况表现为计划管理工作不全面,导致的后果包括工程材料不符合要求、超储积压、停工请料等,可给工程带来巨大的窝工损失。第二,现场管理不到位。虽然公路工程项目部大多都建立了规范材料领用的制度,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很多要求却并未真正落实到位,表现为“领料有数但余料却没有回收”、材料浪费现象普遍等。还有的工程中过分强调产出值,但却没有进行科学的下料计算,致使损耗率过高。再加上看管工作存在疏漏,工程材料遗失的几率较高。第三,成本核算不规范。不少工程中进行的成本核算工作都浮于表面,原因在于考核没有和奖惩措施结合起来,致使考核起不到实质的约束作用。这种情况是管理制度未得到规范执行的表现,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十分显著。由于成本超支和自身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就会比较松懈,甚至有的人对成本的实际情况根本就不了解,在进度没有明显滞后的情况下,他们就错误的认为一切正常。这种情况使得成本超支情况无法被及时发现,部分项目甚至直至最终结算时才意识到了亏损。第四,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成本控制是工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实际成本的高低。然而,真正负责此项工作的项目部却大多没有按照工程企业的要求落实“先算后做”,而是经常违反规定按照“边干边算”的模式推进,甚至还有的项目采取“干了再算”的模式。另外再加上责任权限不清,管理工作的秩序难以保障,致使明知成本亏损也无法确定原因。第五,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及素质都需要提升。很多工程中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综合水平都比较低,经常是“有经验的无学历”、“有学历的经验不足”。这样的管理队伍无法与材料管理工作的要求相适应,并且,由于缺乏激励措施,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往往都缺乏责任心。 3公路工程项目材料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3.1采购环节 采购是影响材料成本的关键,所以,要想实现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就必须要给予采购环节充分重视,并通过相应措施来达到采购控制的目的。对此,本文建议采取下述措施。一、保证物资计划合理。物资计划是采购的重要依据,如果该项计划不合理,采购也会受到影响。所以,采购环节中必须重视对物资计划的合理性进行确认。在进行该项计划的编制时,必须要首先进行物资需求汇总,并整理成表,在此基础上方可根据需求量确定采购量。二、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市场供需情况是材料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关系到材料成本的高低。所以,在采购控制方面,必须要进行市场调查。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必须要亲临市场,掌握真实的价格信息。这也就要求相关人员关注市场,并留心市场出现的变化,为保证造价合理奠定基础。三、优化采购方式。当前的市场环境使得采购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供货的厂家多也就意味着采购具备了招标条件。所以,采购时应秉持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招标,借助批量优势实现成本节约。 3.2用料环节 用料方式关系到材料消耗总量,对材料成本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在用料环节,管理人员应树立节约理念,从严格领用入手,来减少材料浪费,具体措施有下述几项。一、领料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目前,不少工程中对于领料手续都进行了规定,具体领料时也理应遵守这些规定。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以酌情允许先领料后补收手续。二、对领料数量实施严格控制。为了节约材料,工程中应禁止以领带用的行为。如果出现超额领料的情况,必须经由负责人确认是否合理,在确认实属必需的前提下负责人可签字批准,但要注明缘由。三、对于残料、废料应进行及时回收。施工时经常会留下一些残、废料,对于这些残料,工程人员应做到及时回收。对于回收的材料,则要视其情况按照“能用的继续用,不能用的进行变卖”的原则进行处理。 3.3保管环节 保管环节不仅影响着材料质量,还决定着施工用料需求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满足。所以,对于这个环节,工程中也必须加以重视,并通过以下措施来保障科学保管、合理存储。一、实行分类堆放。公路工程材料种类繁杂,但由于缺乏正规仓库,材料通常都处于一种凌乱堆放的状态。为了方便材料使用、避免质量出现问题,在保管的时候,应实行分类堆放,并设置明确标示。二、加强管理,减少存储损失。材料在保存的过程中存在霉变以及遭受鼠害等风险,所以,管理人员不但要保证保管方式科学,还必须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防止存储条件对材料质量造成危害。这就要求仓管人员对库房湿度进行控制,并注重防虫和防盗。三、做好登记工作。保管材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根据材料领用情况做好登记,对材料的动态变化进行记录。这样做不仅可以规范材料使用,还有助于保证库存合理、降低保管成本。 4结语 结合当前公路工程的材料管理工作实效来讲,管理中的漏洞、不足还比较多。而要想改进此项工作,关键在于把好关,对影响材料成本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材料成本的全过程管控。 作者:杜进伟 单位:宁夏路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管理论文:SPMAT材料管理系统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摘要:主要从软件系统对材料量的项目进度控制的角度出发,探究SPMAT材料管理系统在引入材料管理工作后,对材料管理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所起到的作用,逐步实现提升管理水平,达到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SPMAT;材料管理;成本控制 1实施材料管理对成本控制的意义 项目成本[1]就是指项目消耗和占用资源的数量和价格的总和。构成项目成本的部分有: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时间成本等。工程材料费用通常占项目成本中60%~70%的比例,其中管道材料费则占到项目成本的10%左右。目前石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外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国内市场投资环境紧缩等原因,各大工程公司均开始集中向加强成本控制、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向努力。项目成本控制[2]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这是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原则。为达到这个目标,不仅仅是依靠消极的限制和监督,而是通过积极创造条件,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来达到节约的目的。由于材料费用在项目成本中占据高比例,实施材料管理的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项目总体成本,因此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受到公司重视的程度逐渐提高。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其内容也经由粗略的材料量管理,拓宽到对材料状态的精细管理、项目进度的影响控制等方面。 2运用软件实现材料管理 材料管理是一项涉及内容众多,管理过程复杂的工作。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材料管理的活动中,引入相应的材料管理类软件,以其清晰的表达方式,辅助于材料管理,使得管理工作更加方便、灵活、高效,是达到提高材料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工程设计单位使用的材料管理类软件较多,本文针对SPMAT软件,对材料管理进行阐述。SPMAT全称SmartPlantMaterial,与广泛被设计单位使用三维的设计软件PDS、SP3D同为一家公司出品。SPMAT包含“设计 采购集成”、“厂商供应链管理”及“现场管理”三个模块。是材料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可实现询价、投标、评标、订单、催交、检验、监造、厂商资料跟踪、运输等过程的材料状态和材料数量的管理。此模块有专门的计划订单模块,项目控制人员可以编制请购单的计划,并定性、定量地跟踪与检测请购单与订单在各种里程碑点的执行状态。该模块是项目控制人员、采购人员与材料控制工程师的工作平台。SPRD[3]是用于创建、维护材料数据库(材料编码库、标准尺寸库、管道等级库)的数据库管理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建立管道等级,为SP3D输出数据库文件,同时为采购管理提供数据信息。材料表模块是专门用于管理材料表的模块,不同专业在项目各个阶段生成的各个版次的材料表,以及其中包含的材料数量、材料规格等其他属性信息可以该模块中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该模块同时兼顾现场材料发放工作,可以对材料按照装置、单元、设计分区、管线号、单根ISO图,分不同层次进行细致化的管理。最终将工程数据转化为采购清单,生成请购文件提交采购。采购模块可实现制定询价、管理报价、评标和定制合同等采购管理的需求。当设计请购单提交给采购模块后,系统便可根据项目的需要,针对材料供货商的供货范围,对请购单材料进行合理的分配,生成询价文件。供应商可以使用系统适配的清单列表,返回报价信息,导入系统后,对各厂商报价文件实施管理,进而由采购人员开展评标工作。SITE模块是现场材料管理工作模块。现场的材控工程师,可以运用SITE模块,对材料接收、入库、领料、出库等现场材料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SPMAT的工作贯穿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处理设计、请购、询价、技术和商务评标、采买、催交、运输、接收、仓库管理和发料过程等与材料相关的一切活动,是一个统一的平台。 3材料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核心 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看材料管理,其核心是降低材料费用支出,减少材料设计、采购等环节对项目进度的影响。 4材料费用 材料费用,是项目所用到的整体材料量的价格总和。从项目初期制定报价时对材料量进行预估,到最终用于现场施工的订货材料总量,材料量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贯穿于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阶段。“材料量”仅仅是宏观意义上的数字的总和,它所代表的是具有标准、尺寸、壁厚、端面形式等具有详细规格参数元件的集合。材料设计人员的工作核心内容,就是定义材料规格和确认材料数量。1)定义材料的规格,既是在满足设计需求和安全要求的条件下,保证以最经济的方式设计材料,减少过度设计。2)确认设计各阶段的材料量,制定合理的裕量原则,目的是对材料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避免浪费。 5进度控制材料 从设计到采买,再到运输至现场用于施工,中间的流程经历了材料的建库,材料表管理,请购单管理,采购的招标、评标,工厂的制造、检验、催交、运输等环节。材料管理过程中,会按照以上流程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实施阶段性管理,其目的就在于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工期被拖延的事件时常发生,这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其原因在于流程中部分或者整体环节由于管理或监督不到位,环节之间出现脱节,或是单一环节时间延长,从而造成工期拖延,导致成本提高。 6SPMAT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统一编码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材料编码系统是进入计算机设计时代,为服务模型设计、材料管理而生的,它的存在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材料管理系统当中。SPRD可以建立公司级或项目级的标准材料数据库,提供标准化的材料编码规则,按照每个元件的标准、材质、压力、端面形式等,生成一组由字母或数字排列组合的具有含义的材料类别编码(CommodityCode),一条编码对应一类材料。再对当前类别下的材料加上口径、壁厚等几何尺寸信息,则形成一物一码的材料标识码(IdentCode)。比较以往的项目,数据库通常仅是服务于当前项目本身,项目之间、各专业之间的材料数据库,材料编码规则、材料描述、执行标准并不统一,每个材料数据库的录入及维护都需要配置较多人力,建库时间较长同时效率也不高。建立统一的材料编码的优势就在于实现了项目和专业间的编码统一,使得管理工作建立在相同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其更长远的意义体现在经历长期项目积累建立起标准化的材料编码库,使得项目之间的材料库可以相互参考甚至直接调用,大大降低了材料建库的时间和人力的投入,在实际工作中,建库节省的时间能够达到50%以上。以标准材料编码建立材料库,也降低了维护材料库的工作量,包含几何信息的材料标识码是由软件内置的标准材料信息自动生成,维护人员只需要对材料类别编码加以维护,减少了大量的工作量。从而实现减少设计环节时间投入,压缩项目的整体进度,进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7材料量监控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由于材料量信息贯穿在整个设计采购施工过程当中,实施材料量的追踪,可以有效的控制材料量在各个进度下的状态,起到优化材料供应与分配过程,细化对材料管理的作用。材料表模块可以直接将用于询价的综合材料表,针对材料类型、制造标准、供货商供货范围等条件,分类成请购单,并迅速、准确的生成询价文件。通过系统对不同版次的请购单进行材料量的比较,计算出材料增减的数值,进而生成准确的询价材料量。通过采购模块,实施对供应商生产过程的监督,跟踪合同订单中每一项材料在制造厂中的状态,实现材料出厂至到货的材料量追踪。现场模块可以将到货材料量和订单合同材料量进行比对,及时反馈材料的“盈、缺、损”等信息,继而安排后续计划。现场施工时,软件系统可以按照ISO图,安排发料。也可以按照装置或区域间不同的施工进度,灵活的对入库材料量进行调配,预测材料的短缺状况,合理的调整材料发放计划。材料表的分包、材料量的对比、现场材料的发放控制,在没有依托统一的软件平台开展的时候,工作量繁重,同时由于人工操作导致准确率降低,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通过软件平台进行材料量监控的优点在于效率高,有助于缩短项目的采购和施工周期;准确率高,能够在可控的范围内避免材料的浪费。 8数据流传递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涉及到众多专业、人员、环节的交互,这其中包含海量的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过程。信息传递之间使用的文件格式、工具、标准等等基础信息不一致,会成为信息沟通中的壁垒。就如同外国人在中国消费只有将外币拿去银行换成人民币才能结账一样,这中间增加了“去银行兑换”的环节,导致消费的不便。SPMAT软件是一个集成的平台,它为项目活动中材料管理各个环节提供了统一的接入口,使材料管理工作在专业间开展的基础得到统一。信息在交换过程中减少了由于不一致而导致的“兑换”过程,在平台上可以全面共享。为协同工作创作了良好的条件,也使材料管理工作更加系统、规范、有序。起到促进材料管理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实现成本控制。 9结语 实施材料管理的目的是实现项目整体材料量被合理、充分的利用,减少材料的浪费,降低采购的费用,提高项目进度,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目标。运用三维工程设计软件中的材料管理模块,建立统一的材料管理体系,夯实工程设计类公司材料管理的基础,能够在未来变化的市场形势下,使公司能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作者:吴昌霖 费彬 于焱 单位:兰州寰球工程公司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 材料管理论文:医疗卫生材料管理与核算 摘要:文中笔者首先提出工作中常见的医疗卫生材料管理问题与有效对策,其次对卫生材料管理和核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为今后工作中减少资金积压、降低使用过程中的不必要消耗提出有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医疗卫生材料;管理;核算 目前,我国医疗新技术飞速发展,各类新型的高值耗材与植入性材料不断应用于临床,导致医院卫生材料的消耗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更好的管理卫生材料并完善成本核算并通过对卫生材料的管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以下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医疗卫生材料管理和核算做出简要论述: 一、医疗卫生材料管理常见问题与对策 1.常见问题:医务人员成本意识不强;大多数医院在对医务人员进行工作绩效考核时,通常只对医务人员与其所在科室创造的业务收入量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医疗业务成本和业务收入的对比性,以及当期业务成本和前期业务成本相比的变动趋势,因而就造成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成本意识,科室由指定人员按需领取材料,为图方便科室对部分材料会领取长期的使用量,医院财务根据仓库开据的当月领料单就此作为核销凭证,在当月核销库存卫生材料同时作支出,这不利于真实地反应当期的卫生材料成本,不利于对已核销但实际还存在的材料进行管理。有效对策:增强医务人员成本意识;严格执行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卫生材料的申请与采购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要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分清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确保申请和审批、询价和供应商的选择等业务尽量不要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人办理,加强对授权审批制度的监督性,确保采购过程透明化,建立采购申请制度和供应商评估、准入制度,同时可设定专门的请购部门,对超预算的采购业务,应由具备审批权限的部门进行审批,然后完成相应请购手续,对数额较大且贵重的材料采购实行集中招标采购。 2.常见问题:采购过程较为混乱;由于卫生材料的供应渠道有很多,且品种与价格不尽相同,其中有少数品种没有列入省、市招标目录,因此,难免会出现对小批量与低价值的卫生材料实行自行采购方式,在采购过程中无任何程序化,对高值卫生材料的采购,虽然会听取相关科主任的意见,但可行性论证较为片面。有效对策:科学合理的制定采购计划;不仅要充分考察结合可行性论证,而且要根据临床需要制定出可行性较高的采购计划,必要时可实行招标采购,对未列入省、市招标采购目录的卫生材料也要做到严格审批与规范操作,加强安全库存量和储备定额管理,采购数量的多少要由临床需要来决定,批量采购由采购部门、招标采购领导小组、财务部门以及审计监察部门等一起完成,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化,数量较少的采购由经授权部门对质量、价格以及供应商等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后再按规定审批。 3.常见问题:缺乏对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的信息反馈及跟踪制度的重视;通常医院对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的可行性论证及采购管理较为注重,而缺乏对已准入的材料质量的跟踪及信息反馈,不能对日后的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采购提供借鉴。有效对策:注重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的信息反馈及跟踪;完善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的信息反馈及跟踪制度,确保任何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的使用都能完成登记并有详细信息记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医院了解产品质量,而且对医院控制管理过程也很有帮助,为日后的采购提供经验和决策信息。 4.常见问题: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管理需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完成计算机管理卫生材料,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建设较为滞后,目前仍无法满足管理上的部分需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财务系统的应付款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未能做到信息共享,需要时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去输入基础数据,核对数据,例如:科室领出耗材后的管理信息没有及时;高值耗材收费系统不能与医院信息系统相连,不能确定材料是否用到患者身上以及有无漏费情况;可收费与不可收费的卫生材料没有区别管理。有效对策:实现医院个系统的共享;建立完善的医院物资耗材管理系统,只有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才能使医用耗材从计划采购、入库验收、请领调配直到病人使用的全过程完成质量管理与跟踪,对医用耗材的管理进行科学完善的核算与监督,因而对库存进行合理的控制,确保医院资产的有效运营,从而节约医院的财力及物力,在开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时,要考虑到整体系统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环境,从而实现数据的准确完整传输和标准转换;此外,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可利用先进的无线网络及条码识别构建集中统一的应用平台,从而适应医院的管理目标。 二、卫生材料管理和核算的个人建议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卫生材料管理和核算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材料基础字典的编码内容:遵循部门编码必须符合分类编码方案中定义的编码规则,材料编码是计算机对材料的唯一识别代码,每个供应商对应一个供应商编码规则。 第二,把卫生材料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医疗用与非医疗用,医疗用划归资产管理部作为医用卫生材料管理,会计核算与卫生材料合二为一;非医疗用划归总务后勤科作为低值易耗品管理,核算与其他材料会计合并; 第三,统一好科室名称后,卫生材料与其他材料分开管理,完成对库存的盘存工作,根据盘存结果,对电脑数据重新进行一次细致的初始化;第四,按正常逻辑,固定资产与其他材料各个科室是不可能用门诊收费室与住院部的收入来衡量的,但卫生材料和药品是用在病人身上的,可以用门诊收费室与住院部的收入来衡量,此时,电脑程序上可以设定比例固定的卫生材料、药品项和数额固定的其他材料项,对于比例固定的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进行考核,数额固定的则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进行考核; 第四,把各科室领用的各类材料及物品与仓库数据相对应,对物品的领用进行监管,并在电脑上进行设置,把仓库的各类物品出库数自动添加为各科室的入库数,使科室可以将自己从仓库领入的数额计算给患者,这样以来,也能建立各科室的领用预警,不会出现积压且方便核算。 作者:黄丽 单位: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材料管理论文:铁路工程材料管理与质量控制分析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铁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铁路的发展更为迅猛,这将为方便中西部地区人民生活、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维护中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铁路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永远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核心问题,铁路工程的质量好坏,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特别是现阶段修筑的铁路,桥梁、隧道等施工难度大、影响因素多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因此,必须把好工程的质量关。在铁路工程质量控制的诸多因素中,工程材料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必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为工程材料质量不仅是工程的物质基础,而且对工程的质量好坏起到关键性作用。因为由于工程材料的质量低劣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和损失往往是非常严重并难以弥补和修复的。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由于铁路工程建设的自身特点,比如跨越区段较长、工程量较大、施工单位较多等原因,则往往会在工程材料质量的控制方面出现一些漏洞,造成对工程材料质量的管理不够严格,从而导致工程的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甚至出现工程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因此,必须从源头严把材料质量关,加强对工程材料质量的管理,以保证工程的总体质量。 1建立良好的材料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良好的材料质量控制体系,就是建立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内的,协调统一的材料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在材料质量控制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从工程材料的采购、到材料的检验和应用,每一步都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在这一方面,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同时在施工承包合同和监理委托合同中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必须进行明确,并应明确监理方在材料监理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在材料检测方面,监理方有义务对工程材料进行必要的抽检,施工单位应在监理方的监督下取样和试验。当监理方提供的检验结果与施工单位提供的检验结果不一致时,应该以监理方提供的结果为标准。在工程材料检测时,还应坚持目测和检测相结合,抽检和监测相结合,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单位的主要任务则是整体控制材料的质量、协调组织好各单位的材料质量的控制。 2把好材料的进货渠道 把好材料的进货渠道,就要求首先要制定出详尽的材料应用计划,其次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然后认真签订购货合同,从进货渠道方面控制工程材料的质量。 2.1制定详尽的材料应用计划 在进行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过程中,应结合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详细的材料应用计划,计划中应包括材料名称、规格、应用时间等,同时要考虑材料适用期和施工现场的材料存储能力,以保证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能供应及时,同时又不在现场造成较大的材料堆积。 2.2进行充分市场调研、选择合理购买方式 在进行材料的采购计划制定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价格合理、质量有保证的供货单位和适宜的供货方式。同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期货或现货购买、一家或多家的购买方式等。 2.3认真签订购货合同 购货合同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文字准确、清楚。基本内容应包括材料供应依据、供应条件、质量保证措施、经济责任等,特别是对于材料的质量保证措施及相关的违约措施,必须规定的清楚明了。 3严格控制材料进场 3.1进场材料的几种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对于铁路工程现场建筑材料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进场时就可能存在着的质量方面的问题。比如钢筋无牌号、厂名等,钢筋表面的有翘皮、油污等现象,水泥中含有结硬颗粒,砂石料的含泥量较大等,或材料的性能本身就达不到工程质量的要求等。 2)进场材料的合格证存在问题。比如合格证不全、数字不清、合格证复印件不清楚,或者用检验报告代替合格证等。 3)材料检测存在问题,比如检测不及时,或出现漏检的现象。甚至出现施工单位单独取样,检验材料和应用材料不一致的现象。 4)材料供应无计划、保管不规范,导致材料的质量降低或失效。 3.2材料进场检验的标准 为了控制工程材料的质量,必须严把材料进场关。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于工程材料,必须具有质量合格证明书,材料的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必须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相关要求。 2)材料进场时应作检查验收,并应经过监理工程师核查确认。 3)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同类产品应分别核查每个品种的证件,以防出现以次充好和以一代十的现象。 4)甲方驻地代表及监理应对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合同等文件资料进行全面掌握,并依据这些资料对建筑材料进行核查验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许接收。 4做好现场建筑材料的检验工作 4.1明确现场检测的主要项目内容 结合材料检测的目的而言,对于不同的材料,其检测内容是不同的。比如对于水泥原材而言,检验内容主要包括比表面积、CaO、MgO等的含量、细度、强度、碱含量等;而对与钢筋原材料,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性能等;对于细骨料,主要检验其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轻物质含量、有机物含量等;对于粗骨料,则其检验内容主要包括颗粒级配、岩石抗压强度、紧密空隙率、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有机物物含量等。 4.2确定检测频次及技术要求 对于铁路建筑材料而言,取样首先要有代表性,所取样品的质量应能代表该批材料的质量,在取样时,必须按照规定的部位、数量及采样的操作要求进行。在现阶段实施的铁路工程建设原材料质量控制标准中,将铁路工程的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标准按不同构筑物、不同铁路等级等划分的非常详细。对于不同的构筑物、不同的铁路等级等,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要求的规定也不相同。 5做好现场建筑材料存放工作 关于施工现场材料的存放,必须按照存放要求进行,以保证工程材料的质量,文中主要列举了几种主要材料的存放要求。 5.1钢材的存放 钢材在存放时,应按品种、规格、型号、长度、等级、批次及不同技术文件和质量说明书分别码放,必须设置标牌显标识。钢材最好是堆放在仓库里面,若条件有限,只能露天存放时,应做好上盖下垫,保持场地干燥。 5.2水泥的存放 袋装水泥存放要选择地势较高,便于排水的地方,要有水泥砂浆防潮地面和墙裙及防雨设施。水泥进场按批次、品种和厂家分别码垛,不能混合码垛。 5.3砂石料的存放 存放砂石料的地方应有较好的排水设施,不同粒径的材料应分开存放。在存放期间应保证材料不被污染等。 6加强建筑材料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在铁路工程建筑材料的管理和质量控制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加强工程材料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则是非常必要的。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采用定期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建筑材料,要尽快掌握其性能和技术要求,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质量控制。 2)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要定期组织材料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使他们懂得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由于材料质量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提高管理人员抵御各种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 3)采取激励和竞争机制。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完善人才评价和竞争机制。结合工作的实际状况,做到有奖有罚,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要做到及时调换和清退。通过采取以上几方面的措施,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从而有效地提高铁路工程的建设质量。 7结语 对于铁路工程建设中的材料质量控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从材料采购的源头抓起,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好材料的质量,为建设优质铁路工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晓云 单位:中川铁路有限公司 材料管理论文:材料管理公路工程论文 1材料管控的根本内涵 1.1材料管理特有的疑难 1.1.1采购流程的管控弊病 (1)没能经由审慎的预算,或虽经由预算,但没能拟定可用的购进规划。有的单位制备了关联的规划,却随便去实施。 (2)没能签订明晰的购货合同;签订合同依循的流程不合规,凸显了偏多的暗箱操作。 (3)没能审慎把握材料关口。 1.2.2领用流程的漏洞 (1)没能预定消耗数额,随便去分发采购进来的材料,缺失内部范畴的管控途径。 (2)对周转时段内的各类材料、价值偏低的耗费物品,经由出账以后很难再去查验。 (3)领料以后,关联人员常常变卖这样的原料,或损毁并耗费偏多的原料。 (4)串通态势下的发票虚开;没能经由报销许可,就擅自去出账。开具出来的发票,没能含有实质特性的任何内涵。这就添加了耗费掉的原料成本。 1.2原料存留中的漏洞 (1)没能审慎管控,缺失防盗防火特有的关联知识。 (2)堆放着的原料凸显出混乱的态势,没能给出明晰的标识卡片,也缺失可辨别的这种标识。 (3)材料平日以内的收发流程、接续的领取及退换,缺失制备出来的台账;季度时段内的收支,也没能折射在动态特性的台账以内。 (4)仓管人员互通原料购进关联的人员,虚开这一范畴的单据,存在潜藏着的串通作弊。仓管人员预设采购流程以内的各类难题,企图刁难关联着的原料方,索要各类费用。 1.3管控中的其他弊病 材料管控中的各类漏洞,除了如上的漏洞之外,还可以分出这些层级:部门之间没能审慎予以分工,缺失内部互通及调和;材料管控关涉的环节,没能互通与协调,管控人员常常去推诿责任,凸显出彼此扯皮的倾向。国有特性的施工企业,依循自身特有的声誉去接纳工程。这样的企业,通常设定单独态势下的项目部;材料管控这样的部门以内,只安排单一的管控主体。这样的态势下,材料管控凸显出没能兼容的岗位,也由选出来的单独职员去承担。平日以内的材料收发、退货及存留这样的流程,都经由单一的职员去经手。这就潜藏着舞弊的时机。 2现场范畴内的有序管控 2.1公路工程施工准备工作 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尽可能的在工程项目的靠近地点设置堆料场,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搬运,从而降低成本。要严格按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进行现场堆料,不得乱堆乱放。另外,堆料场应该具备宽裕的所容量,能够满足各种材料的实际堆放需求,堆料场还应该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这样便于装卸,还应该有一定的防火防雨和防潮措施,并且与材料管理安全要求相符合。保证材料质量。材料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应认真把好材料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优良。材料运到工地后,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应认真组织人员层层把关验收。验收人员认真清点、核对材料数量、规格型号,并索取相关材质证书,检验材质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标准,对残、次、劣货决不入库。材料进场验证不齐或对其质量有怀疑时,要单独堆放该部分材料,待资料齐全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一些特殊材料,例如电焊条和水泥等,虽然也具备一定的合格证明,实际上外观异常甚至已经过了使用期限,应该进行重新检验,只有检验合格,才能进行验收。对于周转材料,应该根据租用合同包含的计量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认真验收。根据规格和型号对构件实施单位体积的具体计量验收,这样能够确保,进场材料具有准确的数量。 2.2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材料管理 所谓施工过程中现场材料管理,就是从材料进场一直到具体使用材料的过程,这也是材料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整个施工过程,就是转化材料物质价值的过程。所以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增强经济效益,需要对材料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对材料进行有效地利用。工程人员需要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纸,对材料进行合理的使用,对于使用过程中的材料信息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对定额消耗情况,进行认真的考核,减少浪费,对于废料进行及时回收。避免出现二次搬运的情况,降低使用材料费用。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领料手续。在工程施工中,进行施工材料领用的时候,相关的领料人员应该根据单件、分项工程的负责人和技术部门签发的文件,按照施工计划计算材料实际消耗数量,然后到仓库管理部门进行领料手续的办理。 (2)领料数量控制。对于耗用材料的实际数量,应该以计算期内的材料实际用量为主,绝对不能以领代用,相关负责人应该对超额领料进行审核签认,对于超出原因要进行详细注明,对于已经领了但是没有使用的工程材料,需要及时地进行退库手续办理,避免材料浪费。对实际使用的材料和领用的材料进行抽检核对,严禁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3)对角、废、边、残料进行及时的回收处理对于一些用处不大的残料,应该及时回收处理,以降低材料成本。同时,对于劳保用品、低值易耗品和周转材料,不仅要办理领用正规手续,仓库的管理人员还应该设立专门的台账,并且进行及时的回收和摊销,对于丢失和损失的材料,要做到具体责任具体负责。 2.3施工竣工阶段的材料管理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收尾阶段,也就是即将完成建设任务的阶段,并且即将开始新的施工任务,也是现场施工材料管理的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也需要做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公路工程的现场存料进行认真检查,对没有结束的工程用料进行全面估算,在保证平衡的情况下,对原材料的实际用料计划进行适当地调整,补充不足、削减多余。 (2)对于一些已经不使用的工程临时设施,应该组织进行及时的拆除,并且有效地利用拆除后的工程材料,避免出现二次搬运的情况,尽量减少装卸费用和运输费用。 3结语 在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中,现场的材料管理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公路工程施工中现场材料管理进行了探讨。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工程材料的质量将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果材料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将对整个公路工程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公路施工中,做好材料的现场管理,是应被注重的。与此同时,材料耗费掉的成本,在公路工程特有的总体成本以内,占到偏大的比值。桥梁防护范畴内的工程,这一比值会占到更多。由此可见,材料成本管控的成效,密切关联着耗费掉的工程成本。 作者:马凤聆 单位:云南第三公路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材料管理论文:建筑材料管理研究 1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费用在建筑工程中达到了60%,这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成本,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管理和费用要两者兼顾。例如:近几年,与世界接轨的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其物质基础,贯穿了整个工程,与之相关的费用占了一半以上。任何一项建筑工程要想节约成本,必须在保证其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控制好材料成本。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建筑材料人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会,施工单位可以依靠他们设计施工的进程和方法,这将打破原有的传统工程造价模式,节省下一笔可观的施工设计费用。建筑材料由最早开始的石材、水泥,发展为钢筋混凝土,一直到现在的创新型墙体材料;建筑材料由原始的笨重型到现在的轻质型,由耗能型到环保型;建筑材料从单一材料到复合材料,从装饰材料到多功能材料,都是建筑工程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2建筑材料管理 2.1施工前材料的供给采购 在施工前期,根据建筑工程的图纸、进度以及风格,各个部门要制定出一个紧密的采购计划,确保其准确性和完善性,为施工备料做好辅助工作。此外根据时间的进度制定出相应的材料供给计划,制定计划时要核算整个工程。与此同时,把材料名称、计量单位、供应时间等数据做成记录表格。最后做好库存的存储工作,做到材料的供给和消耗相平衡。(1)选择好采购对象。生产商和供货商分别是建筑材料的来源,选择好生产商和供货商是确保材料质量的关键。生产商:首先审核其生产手续是否齐全;然后考察其经营理念、生产方式以及销售业绩等情况;最后检查其是否含有国家或行业的质量认证,以及材料质量的等级划分。另外,可以从建筑行业获得相关更详细、更准确的信息,一般通过行业认可的产品,生产商和供货商的信誉,其产品价格和质量也都能得到保证。(2)严格控制采购价格。采购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造价,所以采购员要考虑到材料的进价、运输和管理费用。在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采购程序来进行,不得违规操作。要加强防范招标采购的违法违规行为,可以让司法部门介入调查,保证采购价格的真实性,做到透明化、公开化。 2.2施工过程材料的监管 (1)材料分门别类。建筑工地所存放的材料多种多样,比如混凝土按胶凝材料就可以分为无机胶凝混凝土和有机胶结构混凝土,也可以按表观密度来区分其类别;又如砂石,其使用质量要求非常高,因此要按密度、数量、规格以及颗粒大小分门别类。(2)材料存储。施工周期的长短决定了所使用建筑材料的种类,因此材料的存放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存放材料得当,也是一个节约资金的关键。如果材料存放的过多,会导致资金的浪费;如果材料存储过少,就会造成施工进度缓慢。因此,集中储备是存放材料的最好方法,可以使材料的数量得到有效地控制。建筑材料按规定应存放在相应的库房中,以防雨水、暴晒、潮湿等原因,使材料的寿命使用率减短。对于种类繁多的个别材料,应该做好标记,以免施工时用错材料,影响工程质量。(3)材料发放。材料的发放管理,是控制材料滥用、浪费的有效手段。应该完善发放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发放程序。对于不同时期的材料使用情况,应建立材料分批发放计划。对于容易损坏或是已经维修好的材料,应采用以旧换新的发放方式,如果发放过程中出现丢失等情况,必须对其进行折价赔偿,以减少材料的损耗。对于已下发的材料,应该进行使用情况的追踪了解,以防材料的浪费。与此同时,发料员应该记录详细的发放档案,加强监督材料的使用情况。(4)材料的使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材料的领取、使用、损耗等记录,以防建筑材料的浪费和丢失。在发放材料的过程中,要落实每一笔材料的发放时间,明确材料的领取人,做好详细的记录。另外,材料的损耗也是浪费建筑成本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要严格按照建筑材料规定的使用量,记录好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损耗率,全程监管整个施工的建筑材料,以防过度浪费。 2.3材料价格管理 (1)根据市场信息,控制材料价格。建筑成本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造价,而同一种类的建材,质量差异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因此,工作人员要利用可行的渠道全方面的了解有关材料价格的动向。与此同时,为了维持工程在短期内价格的稳定性,施工单位应用清单计价的方式来降低价格的波动。(2)合理安排材料运输。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因此,合理安排运输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就会导致建筑材料的成本高出预算,从而使建筑成本提高。因此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尽可能的选择离施工单位相比较进的供应商,以此来降低运输过程中的人力和财力的损耗。 3建筑材料管理措施 3.1落实建材管理的法律法规 施工单位要全面了解有关建筑材料的法律法规,明确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严格按照材料采购流程,控制采购的价格。 3.2科学化管理建材 在建筑施工时,最大的浪费因素是建筑材料的损耗,它约占建筑成本的40%,所以在建筑材料的预算内,控制好材料的损坏,是降低建筑工程成本的关键。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提升,科学化的管理建筑材料是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比如为了更容易、更快捷地了解到材料的消耗量、材料的成本以及材料的运输等情况,可以采用统计资料的管理方式,这能达到很好的管理作用和效果。时刻关注市场的最新消息,掌握建筑材料价格的动态,尽可能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的采购价购买材料。对于建筑材料的运输、存储以及发放,应采用集中式管理,而对于建材赔偿制度,则使用科学化的管理来提高建材管理质量。 3.3提高管理素质 要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就要建立一个建材管理部门,对建材的采购、运输、存储以及发放进行全面的监管,负责建材的查收、库房管理、材料使用情况等,确保建材的数量、种类以及质量等达到施工单位的要求,符合施工单位的进度,以防材料的浪费。建材人员的管理素质,是确保建材管理部门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缺乏建筑材料管理部门素质的培养,建材管理部门业务能力较差,管理系统简陋,缺乏技术、科学的管理,管理人员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没有计划,以致成本的浪费和损耗。因此,提高建筑材料管理部门和人员的素质,是完善建筑体系的基础,也是确保建材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 作者:周梦婵 单位:武汉城建委教育培训中心 材料管理论文: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管理论文 1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内容和作用 水利工程现场施工材料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完成的,记录了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在工程竣工验收前需要装订成册,以保证施工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规范性。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内容主要包括:材料与中间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等施工质量的保证材料;工序评定表、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和分部工程的质量评定表等评定材料;组织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及技术文件等施工技术材料;设计变更等施工图纸材料。水利工程材料既是施工质量的评定依据,也是水利工程维护和检测的基础,其收集与整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施工单位的工程施工质量,帮助施工单位积累经验和教训,促进施工单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收集工作 在水利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收集水利工程的招投标文件,包括水利工程施工的合同、水利工程的文件与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等,为水利工程项目顺利通过审核提供依据。施工单位需要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地面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的结果采取复核措施,而测量与复核的结果都需要进行记录,收集水利工程量的报审资料。水利工程中施工单位进场时,需要向监理单位或机构提交施工组织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措施计划和开工申请等材料文件,经过监理单位或者机构的核查、审核或者审批后,确认施工单位满足开工条件,并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开工令才能开始施工。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搜集砼和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检验报告、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水电工程文件材料、桩基工程文件材料和钢结构工程文件材料、施工日志与安全资料、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下发的文件资料、施工过程中的影像资料等。在水利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需要收集工程竣工验收的会议纪要、基础验收证书、主体验收证书、工程验收报告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等材料,为水利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3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整理工作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材料的整理工作与归档工作需要同时进行,管理人员一边对施工材料进行归类和整理,并以文字、表格、图纸和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存档,以保证施工资料的完整性和齐备性,一边对施工资料进行记录、标签和归档,以利于工程各方的查阅。施工单位需要按照监理单位与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与规定进行整理和归档工作,如施工技术管理资料,包括开工报审表、施工组织计划、施工机械报审表、安全技术交底和施工技术交底等;质量控制资料,包括各种材料的进场报验和实验报告等;施工质量验收材料,包括单位工程验收记录表,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表和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等,有利于监理单位的审核和档案部门的分类管理。 4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施工单位在施工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安排专人负责施工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提高施工材料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对原始施工资料的复制保护工作,需要细化到个人;施工单位需要采取制度化的管理措施,及时将收集的施工材料进行归档整理,以提高收集和整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材料的完整性和齐备性;施工单位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将施工材料电子化,便于施工材料再复制,以有效避免施工材料遗失。 5结束语 水利工程项目涉及到许多的施工环节,形成的施工材料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据量较大,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及时将施工材料进行分类存档,并对施工材料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切实保证施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水利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代芳蓉 单位:新疆阿拉尔新城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材料管理论文:浅析工程管理的材料管理 首先,工程技术人员应该依据图纸计算工程材料需要量,拟定材料采购计划,选择合格材料供应商。根据ABC分类法,计算各种材料金额累计百分比;累计频率属于(0%~80%)区间的因素为A类因素,及主要因素,应进行重点管理,并由项目经理部编制材料需要量计划,由企业物资部门统一采购,按计划供应给相应项目经理部;累计频率属于(80%~90%)区间的因素定为B类因素,即次要因素,应进行次要问题的管理;将(90%~100%)区间的因素定为C类因素,即一般因素,按照常规方法应适当加强管理。B类和C类材料应由项目经理部编制采购计划,按计划自行采购。 其次,材料设备应随着工程进度需要提前进场,进场时应实行进场验收,主要设备、材料进场检验结论应有记录,确认符合规范规定,才能在施工中应用。材料进场,应先进行外观、数量、材料凭证的验收,其中凭证验收包括发货清单,材质证明文件或合格证。如钢筋验收,直径大的钢筋,它的型号、生产厂家等会直接烙印在钢筋上;直径小的钢筋及钢丝会挂牌,牌上有批号炉号,钢筋型号,生产厂家等。进口材料应具有国家商检局检验证明书。材料员要认真检查材料观感质量,核对材料数量,过磅或者检尺计量,验收完成后建立台账。数量验收主要检查数量是否与发货清单相符、是否与进场计划一致。如无缝钢管,首先要检查钢管是否有缝,这是肉眼可以看出来的,无缝钢管顾名思义就是钢管没有接缝,有接缝的应不予验收,其次要测量钢管的长度、壁厚,钢管的长度规格主要有6m,9m等,还要检查钢管上面是否喷字,是不是国标,最后要检查质量证明文件,看其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不锈钢材料有ss304和ss316等,检查质量证明文件时要看铬含量,ss316的铬含量应大于12%。 材料进场验收的主管部门,应组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有针对性地制定设备、材料进场检验要求、检验程序和检验方法,明确各环节具体负责人。材料、设备进场时,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必须依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定,按照设备材料进场验收程序,认真查阅出厂合格证、质量合格证明等文件的原件,应确保质量证明文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对进场实物与证明文件逐一对应检查,严格甄别其真伪和有效性,必要时可向原生产厂家追溯其产品的真实性。发现实物与其出厂合格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不一致或有疑义的,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设备进场时,采购单位要提前通知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必须实施旁站监理。监理人员必须严格审查进场材料的全部质量证明文件,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和送检,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签认。未经检验、检验不合格以及不符合合同要求的材料不得使用,必须清退出场。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进场的材料、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监理人员在检验批验收过程中,发现材料、设备存在质量缺陷的,应该及时处理,签发监理通知书,责令改正,并立即上报主管部门。材料存储,不同的材料应分开存储,经验收合格的材料应按施工现场平面图一次布置就位,并做好标牌标识。材料的堆放场地应平整夯实,并做好排水、防扬尘。各类材料应分品种、规格码放整齐、并标识齐全清晰,如同一型号的弯头可以在堆放的地方挂牌DN350,R=1.5D,数量300只。这样一目了然,方便发放和领取,料具码放高度不应超过1.5米。材料在室外堆放要下垫上盖,有防雨防潮要求的材料应入库保管,如岩棉板、水泥。周转材料不得挪作他用,也不得随意切割打洞,拆除后应及时退库,不再使用的应及时退出场地,如模板、脚手架钢管、扣件、方木。施工现场散落的材料必须及时清理分拣归类,集中存放。易燃、易爆、剧毒材料等危险品应设立专库保管,设危险品标识,专人负责,并有相应防护和应急措施。如油漆、涂料。对于易碎材料要用柔软材料包装好,轻拿轻放,如玻璃、瓷砖。钢材、水泥应建立材质台账,机电机具配件应收集合格证,如阀门,手持电动工具。 工程所需要的主材及大宗材料由公司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核算。工程所用材料由专业分包商采取调拨方式,劳务分包商凭限额领料单领取,做到谁使用、谁领取、谁保管、谁核算,施工后所余材料按退库标准及时退库回收,超出定额部分由分包商无偿补充。施工机具、周转材料执行租赁制度的按月结清。 合理组织材料使用,减少材料损失,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坏、变质和污染环境。记得南通嘉吉粮油储罐安装中,钢板、胀圈等都是在工厂下料,卷曲成型的,运输过程中也是根据已经成型的形状加以架起,但运到现场,安装时还是出现尺寸偏差,弧度不够,劳务分包单位为了省事,把弧度不好的地方自行切割掉,导致最后材料不够,上报项目部下料下少了,其实下料的时候已经放有余量,真正原因是切割太多,每段两头都切割掉,这样拼装的时候就缺很多。项目部技术人员要求工人,对每段两端弯曲弧度不到位的地方加以弯曲,也许的确费事一点,但从工程质量和节约材料两方面来说都是必要的。每段两端都切割掉两端50cm,势必接头会增多,不符合当初下料计算的要求,影响工程质量,浪费材料。在砌体工程中,经常看到砌筑墙体的砌块缺边掉角,但工人们还是照常使用,为了节省材料,完全不顾工程质量。出厂时的砌块大多是很完整的,但在运输、装载过程中不注意,抛掷倾倒导致砌体损坏,因此这种损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以轻拿轻放,保证砌块的完整性,这样我们的房屋装修后也会少出现一点裂缝。工程建设中像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及现场工人根据现场情况,在保证质量和节约材料上做到双赢,而不是为了贪图方便,既没保证质量,又浪费了材料。当然节约材料并不是提倡偷工减料,而是合理组织,科学使用。工程材料管理是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严格控制,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应共同严格把关,材料是源头,也是最终工程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材料管理,才能使建设优质工程不是纸上谈兵,才能使工程建设事半功倍,才能达到质量、安全、成本的高效统一。 本文作者:段红梅工作单位:铜陵县重点工程建设局 材料管理论文:饮食服务业材料管理策略研究 1.材料申购 根据饮食材料的特点,为节约资源,杜绝损失和浪费,加强管理,饮食服务业应建立材料申购制度,规定申购程序,明确申购部门和申购人员,批准部门和批准人员,明确责任,做到购入材料必须先申购,经批准后方可购置。 2.材料采购 根据采购材料的价值和数量,饮食服务业可实行招标采购、合同供货、定点订货和集中采购等方式进行采购。对于材料采购金额达到一定额度的大额采购,企业实行招标采购,由企业采购部门按照招标采购管理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制定具体方案,报企业负责人批准后组织实施。合同供货单位由采购部门每年度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对其产品的质量优势、价格优势及供货的服务优势进行评价,写出评价报告。对具有良好社会信誉,且产品质量、价格优势明显的供货商由中心组织评审,确定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合同,由采购部门对其日常供货情况进行管理监督。企业日常使用的调味品等材料由采购部门按照企业经考察确定的品牌、生产厂家和价格确定供货商,实行定点采购办法供货。厨房日用原料和酒店的零星材料,凭材料申购单由采购部组织采购员集体采购。 3.材料索证 为确保采购材料的质量,有效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为顾客创设安全、卫生、放心的消费环境,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原材料索证管理制度,必须索取供货方有效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报告等资料。采购部门负责索证台账的建立、充实和完善,把每天索取的有效证件,分类、整理、黏贴、登记,做到账目清晰,黏贴规范,记录真实,与购入材料的实际相一致。采购人员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做好原材料的索证工作,确保购入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采购部门负责人要加强对产品索证工作的督导、检查,准确掌握每天的索证情况和索证台账的记录情况,把原材料索证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4.材料验收 为进一步加强购入材料的验收规范,做到责任明确、标准具体、操作规范、手续完备、质量稳定,应加强材料验收制度,对购入的饮食材料应严格按规定的验收标准进行验收。为此应建立详细的验收标准,规定验收程序,明确部门、人员的责任。 5.仓库管理 (1)仓库管理是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工作,仓库是各类材料、原材料的周转、储备环节,担负着验收、保管、发放、储备、回收、利用等多项业务管理职能。应加强仓库管理,提高仓库使用效率,保证材料周转流通,提高经济效益。 (2)仓库的存量管理:对调味品、酒水、卷烟、茶叶等材料实行存量管理,仓库的最高存量与最低存量由部门经理确定,交仓库执行;对实行存量管理的材料,仓库应建立“存货卡”,标明最高存量与最低存量;实行存量管理的材料到达最低存量时,由仓库保管员及时申购;不超过最高存量的常用材料由采购部门直接购入。 (3)材料保管:仓库实行分区、分类、分货位的保管方法,根据材料的自然属性,理化性能,体积大小和仓库设施条件的不同,分别加以妥善保管。库存材料码放规范整齐、井然有序,库容干净整洁。仓管员要熟悉各类材料的特性,认真做好库存材料的管护工作,根据仓库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采取通风、降温、防潮、密封等措施。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腐等项工作,确保材料财产安全完好。仓管员对所保管的材料要经常检查,对滞存时间较长的材料要及时向部门经理汇报;发现霉变、破损的应提出处理意见,努力降低材料库存损失。库存材料要执行“先进先出”的管理规定,发货要从最早库存材料开始,避免部分材料因存储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损失。 (4)材料领发:材料出库必须先办妥出库手续,仓库只凭领料单、调拨单发货,严禁先发货、后补单。领料单必须填写完整清楚,若无该部门经理签字、字据不清或涂改现象,库管员拒绝发货。 (5)材料盘点:每月按规定日期由库管员对仓库材料全部进行清点,填写《盘点表》,按规定送交相关部门。将出入库单据进行审核,与实际消费材料进行核对,如发现异常情况,必须查找原因并及时上报。 6.采购人员廉洁自律 鉴于饮食材料的特点,企业应加强采购人员的廉洁自律教育,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公平公正。要进一步规范采购工作行为,加大对采购环节的监管力度,推进“阳光采购”工程的实施,防止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德庆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环境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在对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生态居住区不仅要满足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以及太阳能资源的运用,而且还要保证建筑材料对人体无害、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要遵循生态原则。即要求各项工程在施工时不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最大程度地遵循自然条件下控制好人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此外,可以在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理论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设计时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运用当地条件,尽可能减少工程施工量,这样即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够得到天然的景观。与人工修饰的景观比起来,天然景观的视觉效果更佳。此外,在选择种植植被时也应考虑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当地的土壤需要。由于不同地方气候条件以及地域特色的不同,这就导致了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户外活动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出不同的预备方案。例如,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风沙比较大,因此绿化设计就要首先从防护功能出发。而夏季则应考虑通风,遮阴和降温为居民打造一个舒适环境;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组织上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在道路以及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因此绿化种植不应阻碍交通。园林的设计是贴近人们需求的,因此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从居民角度出发,符合居民需求的景观设计才能被居民真心接受,才能使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发展充满动力。园林景观的设计取决于建筑的特色,要与建筑相符。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周围景观设计要更加贴近自然;具有传统色彩的建筑周围的景观要偏向于古朴;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的建筑周围的环境也要赶得上潮流。因此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要有机的结合。设计要明确居住区功能要求,住区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能够给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和自主精神的形成。对于一些玩耍健身的场所声音较大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在会所等地,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对于一些观赏景观可以安排在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较近的地方,有利于净化空气,放松心情。最后,设计要富有层次感。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层次感会使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有致,使人们能感知到该环境的美好,空间的人性化,愿意在这里驻足。居住区本就应当由许多人性化的小空间构成,人们在尺度、形式不同的空间内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空间。除了依靠建筑的围合来划分空间,还可利用植物来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通过乔木、灌木的巧妙搭配,高低错落,可形成多样的空间层次。 2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改进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的小区景观园林设计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地步,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还需要加入更多的创意元素。在紧张的工作过后,人们总是会把更多的休暇时间花费在居住小区内的休闲活动上。而园区中的绿色植物是能够满足人们眼球享受的途径之一,但是仅仅停留在视觉享受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园林的植物设计方面,多添加一些创新元素。例如芳香园林植物的应用,不仅可以增添自然色彩,还可以从气息上给人一种享受的滋味。目前,我国根据植物的生长条件需求,采用最多的是梅花以及桂花,种类有限。这也提醒着我国专业人员能够更好地推出更多的适宜品种来做实验设计。 3结语 住宅小区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以及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也是每个居民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目前尚有的技术层面上,更应该加强学习与提高。不断的综合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努力提高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水平。 作者:田杰 单位:沧州渤海新区筑城房屋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我国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目前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存有的问题 1.植物种类与绿化模式单一、重形式、轻功能 目前我国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最突出问题就是绿化模式单一,从设计到营造都没有切实做到“功能第一”的原则。如对于居民的活动、休闲、游憩、停车等基本功能的考虑不周或缺失,景观营造侧重于设计图纸和外在形式的美观表现,使参观的作用代替了园林景观的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很多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从整体角度看都在利用大片草坪里点缀乔木、灌木的方式,模式规划方面难以找到所要突出的重点与特征。同时仅种植几种常见植物的绿化方式易造成居住区绿化结构层次单调,失去园林物种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2.草坪铺设和种植面积过大,忽略植物群落配置,过于平面化,缺乏创新 在我国居住小区绿化方面,目前存有过分追求草坪面积而忽视质量的现象,且在空间营造上缺乏“林荫型”的立体绿化模式。大规模单一的铺设草坪既不科学,也不划算。草坪处在生长旺盛季节时,必须进行高频率浇水和修剪,维护管理费用是一般乔、灌、草组合绿地的3至5倍,而其发挥的生态效益仅是同样面积复合群落的1/4。据专家研究发现,大面积种植草坪会导致10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杂草共生,它们不仅和林木幼苗抢夺肥料、水分、阳光,还会导致动物与人类染上疾病,必须利用药剂喷洒才能避免杂草危害。同时大片的绿地不仅占用了人的休憩空间,更降低了树木可以做为绿色屏障、减少环境污染和噪音、改变小区气候、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 3.设计与施工脱节,绿地率较低,没有形成组团效应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对居住小区绿地率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开发商为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常常用绿化覆盖率一词误导消费者进而缩减绿地面积来扩大建筑密度;或是图纸上的绿地率在方案评审时已经达标,但因资金或施工等问题,投入使用后实际的绿地率常常达不到图纸要求。另外受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仍有许多旧小区绿化布置分散,只有零星的小块草坪点缀,既不能形成组团效应,也不能达到美化环境与净化空气的作用,使小区整体绿化效果大大降低。 二、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首先,绿化设计应从单一的平面化转向空间构成中的立体化模式。绿化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绿化不应该仅是绿色植物,还要充分利用点、线、面、立体式布局进行立体的绿化空间设计,配合人们观赏、户外休闲、提升生态环境的作用。如采用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绿化,形成强弱不同的空间分隔;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美化、彩化硬质建筑空间;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实施乔、灌、草、藤本等不同植被的搭配方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在合理的满足人们观景、亲近大自然的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同时实现空间层次的丰富多变。其次,景观小品设计添加创意元素,因地制宜的体现城市风格与人文特征。景观小品的运用不仅要结合小区的绿化满足整体环境需求,还应充分考虑住户要求,着重加入人文内涵,突出文化艺术品味。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主题风格与特色适当加入创意元素,通过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功能、完美的细节设计等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如:从人的生理、心理感受出发,优化景观小品的原材选择、造型设计、组合搭配、空间摆放,改进小区绿地的内部道线型等,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美学需求,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方便、安全、舒适、有趣的休闲空间。最后,设计要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实现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观赏和使用两个功能共融,提高其实用价值。设计师们必须充分利用园林的规划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特别是现代建筑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楼间一定要留出足够大的空间,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营造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环境。 三、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和形势要求设计者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和探索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这一综合性的课题,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绿色空间环境,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康国珍 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三希堂景观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论文 1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尊重自然 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整体,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设计应当结合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体现地段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使其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并且契合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风貌,与当地的自然地形相得益彰。对于自然与人为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当加以协调,根据自然进行调整,人为建筑、道法自然、因地制宜进行勘察,对于城市住宅小区的景观个性进行探析,对于空间、环境以及功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住宅小区的居住空间更加富有特色,促进城市住宅景观的生态更加美丽。 1.2以人为本 新形势下,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景观设计应当充分接纳居民参与其中,形成有效的互动与交融。一个小区除了有住宅之外,不应该仅仅是单调的景观。户外空间同样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因此,其承担着许多休闲娱乐的功能,包括嬉戏的儿童、晨练的老人等,同时对于住宅小气候有着重要的改善作用。景观设计必须使得人的各项需求得到满足,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加以关注,强调人的参与性,并且不应该局限于形式美。 2住宅小区休闲空间景观系统设计 2.1绿化生态系统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对于小区环境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景观设计师都认识到,必须在城市生态中对于发展进行平衡,住宅小区的休闲空间,对其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区内的休闲空间可以有效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合理设计住宅小区的绿化,将建筑、小区居民以及绿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居民融入其中,形成有机运行的休闲空间生态机制,人与自然并存。当前进行植物栽植配置的时候存在诸多雷同,设计师不是采用树篱、灌木球等剪切,或者是将许多草坪大片的连接在一起,景观效果没有得到凸显,反而会在特定的季节显示出一定的萧条之感,使得小区景致更加单调,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保持原有树种的基础上,多使用当地树种,而不能一味地引入其它地域的植物,追求新鲜感。在住宅小区的休闲空间应当配置具有特色的植物,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以及种类选择,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对于人的身心健康起到有益作用。 2.2景观形象系统 住宅小区的休闲空间景观系统同样需要一定的意象,包括如下3个方面:首先是自然观,应当是朴实的。也就是以软质景观为主,利用步道对于休闲空间进行自然的串联。对于景观空间中的各项环境因素,包括水体、植物等通过隐形广场处理有机组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艺术导向性。对于建筑风格以及休闲空间的地形进行把握与处理,使得景观设计后的效果与小区建筑能够融为一体,在色彩等方面处理上达到综合性的视觉效果。 2.3户外休闲系统设计 住宅小区广场是主要的户外休闲系统,也是小区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其景观设计系统更类似于户外休闲系统,由硬质铺装地面形成为主,这类场地的目的在于使得小区居民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能够实现,在这一空间中实现各种娱乐与休闲。许多大型广场的设计并没有为居民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便利,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上的气派与辉煌。应当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为居民营造更为舒适的空间,适当进行缩小,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地形进行理解,充分利用户外空间。自身形式的完整性一直是小区户外休闲系统的主要形式与追求目标,但是,近来更强调与整体设计相联系,构图方式应当采用灵活、小巧和不规则的构造形式。虚空间的构筑适合广场外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可以显得不那么突兀。采用隐形广场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做法,包括如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与环境相契合是居住区内建筑与其它建筑边缘发生冲突的一个有效规避方法,不能片面地强调自身特色,与建筑相呼应才能更显得景观的特色。其次“隐形”广场的处理更易于将其它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广场空间,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 3结语 在大环境的基础上,融入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合理规划以及适当的配置水景景观,对于休闲空间内部的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适当的进行搭配,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充分的接近与融合,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得居民能够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与安宁。 作者:胡小莉 单位:河北润衡水利景观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迫切需要一个随时可以放松休闲、愉悦身心的住宅环境。为了满足城市居住小区居民的客观需求,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引入微型广场,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生活享受,包括视觉上的园林景观艺术、生活上的休闲健身娱乐等。文章主要以微型广场为理念,探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 关键词:微型广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1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素 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景观绿化,其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要求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观赏性与功能性兼备。优秀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带来赏心悦目的享受,而且能够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运动和休息;②地面铺装,微型广场主要交通方式是人行交通。在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不仅仅要满足色彩、质感、尺度、韵律等视觉享受,还需满足一定的功能性,即人流导向性、分隔空间、组织空间等;③微型广场,其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微型广场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和园林景观融合、协调,也可体现一定的文化特色。 2微型广场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2.1微型广场的概念 城市住宅中的微型广场,是住宅与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便于居民休闲、娱乐、交流。微型广场在城市住宅小区中一般位于中心位置,是小区的腹地,方便所有居民快速到达,随时享受。例如:某住宅小区有八栋楼,其微型广场被八栋楼所围合,形成小区的休闲游憩空间,居民可以在此进行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休息。 2.2微型广场的规模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微型广场一般属于休憩型场所,其规模根据住宅小区规模进行设计[1]。小型微型广场的占地面积在500~5000m2,大中型的微型广场占地面积,5000~10000m2,综合性强,内部配置的服务设施丰富,绿化与景观设计优美。 2.3微型广场应用的重要性 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中,微型广场是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方法之一。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用地有限,小区景观占地面积并不大,采用微型广场的设计方法,一来缓解紧张的用地,二来提升景观设计的水平,确保小区的景观设计紧凑合理,能够满足城市住宅小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3基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策略 3.1设计原则 基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如:①人性化,要充分考虑到小区居民的需求,发挥小区景观设计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功能;②开放式,小区景观设计向所有的居民开放,便于居民欣赏、休息以及娱乐;③园林式,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提倡园林式,以提高住宅景观的设计品位,将视觉享受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④功能性,景观设计的功能应当明确,表现为在人们休闲、娱乐时为其提供环境和场地,使愉悦的进行各种活动。 3.2景观设计 城市住宅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考虑到小区绿化空间有限,根据微型广场的设计理念,分析景观中的几点设计,如:①绿植采用高、中、低的立体层次绿化,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丰富多彩,疏密有致。绿化层次表现,是不可缺少的设计方法。低层,以大面积的绿地草坪为主,中层以灌木和矮乔木为主,高层则选择大乔木或中乔木。国内某些大型房地产商,已经采用五重层次的绿化景观,绿化层次更加丰富多彩;②山景与水景设计,在城市住宅小区的微型广场绿化景观中,采用“簇拥”的设计方法,集中在某一个观景点,或两者共同构成小型的观景台,便于居民驻足观赏。如某住宅小区,借传统叠山理水之手法,设计一处山水景观,北为高低起伏的塑石假山,瀑布倾泻而下,落入鹅卵石巧妙点缀的水池中。颇有山得水而活,水依山而媚的感官效果;③景观设计时,注意植物的选择和搭配,常绿、落叶植物相间,优化选择藤本植物以及草本花卉,延续植物的花期,设计中,提倡三季花开、四季常绿,提高景观的可观赏性。如武汉市的花期,春季有红叶碧桃,白玉兰,夏季有紫薇,花石榴,秋天有红枫,桂花,冬天有梅花,山茶等;④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期间,引入了微型广场理念,可以设计多条石径小路,营造“曲径通幽处”的环境,细腻优美,移步换景,体现出“苏州园林式”的设计手法。 3.3微型广场设计 微型广场的设计需要注重比例、尺度、图案等,要从人的行为惯性和心理需求出发考虑。通过合理设计活动场所,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微型广场设计,要具备安全、实用、耐久的特征[2]。微型广场设计时,需要调查城市住宅小区中的年龄结构,准确的定位微型广场的功能。例如:某住宅小区临近汉江边,小区微型广场设计迎合江景,采用了独特的“行云流水”主题,以水系贯穿整个小区的景观,富有灵动和激情。小区景观设计主要围绕两个微型广场,灵活布置。其中一个以喷泉为主题,布置有石砌拱桥,有“小桥流水,小家碧玉”之感。另一个以运动为主题,围合成下沉式圆形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儿童滑梯等设施,同时设计了木制座凳,方便居民休憩。 3.4铺装设计 城市住宅小区中微型广场式的铺装,要符合绿化造景的实际情况[3]。铺装具有导向、分隔、组织、造景的作用。铺装设计具有以下要点:①尺度,不同的铺装尺度,能够在景观中形成不同的设计效果,大尺寸铺装时,选用抛光砖、花岗岩等材料,中小尺寸以地砖为主;②色彩,铺装的色彩,具有衬托的作用,色调与景观相互协调,尽量不要选择色彩鲜明的铺装方式,以免降低景观设计的效果;③质感,在城市住宅景观设计中,微型广场的空间、地域均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铺装的质感要细腻,不能过于粗犷,体现出精致、柔和的设计效果。 4结束语 基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追求人性化、开放式、园林式以及功能性的设计方法,从居民的行为和心理出发,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确保景观设计符合城市住宅的基本需求。微型广场是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对于改善住宅小区的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研究,提高景观设计品质,以构建现代化的景观式住宅小区。 作者:张莹 单位:武汉市公路勘察设计院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的绿化效果更加在意,对于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要求更高,人们都希望居住在生活舒适、风景如画的地方,主要讨论在现代的居住小区中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居住小区;居住环境;园林绿化;景观设计 中国人自古热爱园林,认为园林是一种优雅、恬静生活情趣的体现,住在园林中能够舒缓身心的疲劳感,给人以更舒适的感觉,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的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居住环境的景观设计尤其关注,下面就对在现代居住小区中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方式加以阐释。 1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我们的居住小区动辄也是上百米高的居民楼,可以说,城市的发展扩张极为迅速,楼越盖越高,但是居住环境并没有得到开发商和相关规划部门的重视,小区内的景观没有得到精致的设计,只是做做样子,根本达不到人们的基本审美情趣。由于生活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小区的家,然而小区和其他地方的景致并没有什么不同,导致人们的审美疲劳,小区的景观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和观赏条件,再加上现代人更加疏于交往,慢慢的就与社会产生距离感,而不是亲切感。小区不仅仅只是提供给人们满足基本的生存的地方,而是人们放松自己、卸下重担,享受生活的地方,这就要求小区拥有更加富有魅力的景观,园林景观的设计被证明符合我国国民的基本审美要求,在设计中不仅体现出美丽的景致,还有更加人性化的独特设计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可以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增加休闲娱乐的场所和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 2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地景观主要构成元素 2.1绿地景观。绿地已经成为现代居住小区最主要的景观之一,是人们美化环境所使用的基本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它不仅可以美化居住环境,还可以防止灰尘的弥漫,清新空气、愉悦人心的效果。2.2道路和铺装。居住小区的道路及铺装是小区景观的骨架,是优化小区居住环境和完备居住小区功能的基础,是邻里之际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人们感受小区景观特色和居住风貌的标志。铺装和道路在居住小区绿地中形成居民散步、游览的道路及围合成一定的游憩空间、活动场地,可供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交往,游玩、娱乐、健身、散步、休憩。2.3水体和驳岸。水是居住小区景观环境中最有灵性、最活跃的因素,它不仅具有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湿度、吸尘降噪、有效改善居住小区小气候等生态调节作用,人们的生活活动亦与水密切相关。在高楼林立的都市环境,渴望返璞归真、接近大自然的人们,总是会在自己的居住环境中营造各种各样的水体景观,增添居住区景观层次,在水体景观中探求意境与抒发情绪。2.4小品。小品在居住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在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营造中,景观小品以其轻快、活泼、精致、优美的姿态活跃其中,成为改善环境、提高环境空间艺术水平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如装饰性小品景墙、花窗、雕塑;设施小品景观垃圾箱、景观音箱、广场灯、草坪灯;展示型小品树木标示牌、阅览栏;服务型小品椅子,凳子、儿童乐园,健身器材等。小品的存在既可以丰富景观效果,同时小品本身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使其存在产生更多价值和意义。 3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3.1生态设计原则。在设计中要明确体现建设生态居住环境的新式理念,就是要将居住小区的环境打造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所有的配置都是结合实际需求和生态保护的理念来进行的,因为绿化是景观设计的基础部分,任何环境的优化都离不开花草树木,所以在设计中植物的搭配对于小区的生态建设是尤其重要的,掌握好各种植物的习性和生长周期,优化组合,达到各个植物种群和谐共存。在园林中,植物的生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病虫害,要从植物学的角度缓解这种问题的严重性,还是要注意植物多种群之间的混合搭配,在生态互补的作用下,病虫害的威胁会被降低,也给后期的维护工作减轻了负担,降低了费用支出。考虑好所要利用的植物种类,就要在视觉感受和审美视角中完善植物的栽培位置,高低远近的配置,对于植物各种色彩的搭配,尽量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观赏美景的心情。比如在盛夏时节,既要满足人们对景观的要求,还可以满足乘凉的需要,在设计中将高大的乔木安置在有休闲座椅的旁边,达到乘凉赏景两不误,在周围为增强观赏性,种植各种鲜艳的花草用来添彩,多以色彩艳丽的花卉为主,在远处要设计好景致的高低错落和远近景色的精美设置,要体现出园林景观特有的处处美景,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和魅力。现代小区的住宅楼都很高大,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住宅楼高大的立体空间,将绿化与楼梯的装饰相结合,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绿化的面积和效果,可以在楼房的围墙、楼顶天台或者采用悬挂的方式进行绿化,总之,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艺术气息,避免草坪面积过大,或者树木成排栽种的情形出现。在设计中还要关注生态的持续运转,每种植物需要的光、水以及土壤养分含量都不尽相同,在种植前就应该考虑到生态的互补性,以增强植物的适应性,将美景更持久的留在居住的小区中。3.2文化设计原则。居住小区的基本功能使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完成繁重的工作,下班后进入自己的生活小区时,人们要求的是不同于外面的生活气息,是一种对舒适、怡人、雅致的生活品味的向往和追求,而不是只有冰冷的建筑。在设计中要体现出文化的涵养和气质,尤其是在园林设计中,文化的具体体现和表达代表了一个园林设计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境界,对于小区中园林景观的设计要更加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但是在功能性和带给居民的生活感受又要区别于其他地方,景观的配置要多种多样,避免产生视觉疲劳,要充满生活情趣的气息,达到此景酿此情的审美意境,要求设计师倾注自己的情感,将借景抒情发挥到极致,这需要设计师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素养才能达成。然而文化设计的原则应该得到更加宽泛的理解,对于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广泛采纳小区中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更加贴近群众生活的设计,结合自身的理念,设计出的景观会更加具有亲近感和观赏性,也会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家园的规划中,逐渐形成小区独特的居住文化。3.3低碳设计原则。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以来,中国在各行各业中都提出了“低碳”这一共同的话题。“低碳”概念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范畴的大部分领域: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景观等等。“低碳”思想在已成为日益改变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国际思潮。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也在通过建筑、规划、景观等设计领域寻求一条低碳发展之路。而对于居住小区的“低碳景观”并非简单的反映碳排放量的降低,而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态的景观环境这一目标的更高追求。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在后期管理和维护主要集中在植物的修剪养护和水体的维护等方面,其中水景设计的合理性是许多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较为关注的一个环节。以北方居住区景观为例,考虑到北方冬季的气候原因,水体结冰。水面枯叶等污染严重,水景设计更要合理谨慎。国外发达国家早已探索雨水收集这一理念,比如根据场地的条件形成自然水系收集雨水,溪流旁边利用水生植物起到蓄水同时净化雨水的作用,使之成为可以利用和灌溉的资源。低碳设计还表现园林绿环中选择固碳释氧能力强的乡土树种,禁止为了达到奢华的景观效果而大面积的运用草坪和水景等设计误区,在设置的景观小品体量和数量不宜过大,过多,注重小品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等诸多方面。 4关于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的认识 4.1更加注重生态设计的原则。居住小区环境质量的优劣除体现在艺术层面上,更体现在生态层面上。生态设计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等作用,还体现在对居住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近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居住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设计过程中尽可能营造这种“近自然”空间,更多注重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尽可能的减少人工层面的改变和干预,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4.2更加注重景观文化延伸的原则。推崇文化园林是近年来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热点,设计者们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而是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策划与规划,通过营造景观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让景观成为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文化景观营造过程中既要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反映出各自文化特点及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居住小区景观文化的设计包括对地域自然状况的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与居住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还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设计中既要突出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挖掘、提炼和发扬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具有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的景观文化。4.3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原则。随着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理念的日益成熟,设计中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本效应,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从行为和需求入手。配置人工和自然要素,为使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设计中更多关注居住者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创造适合居住者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营造出亲水场所,配合硬软景观有机融合,构造自然情调的绿色空间环境,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等,在细微之处注重人性关怀的体现。通过建设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花园式的居住小区以达到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生态质量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使久居闹市的人们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居住者与园林工作者共同的夙愿。 作者:曾立新 单位: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分院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原则以及园林景观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一、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1.生态效益住宅园林景观能够有效的保持供氧平衡,从而能够达到降低空气污染,保持水土维护水循环以及降低环境温度等诸多作用。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的问题,人们对钢筋混凝土城市的困扰越来越大,人们对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渴求,所以,诸多房地产开发商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生态小区应运而生,达到吸引消费者的根本目的。2.社会效益良好的住宅小区环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应该促进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社区的公共场所往往会通过绿化环境来吸引人们走出自己的居室来呼吸新鲜的自然空气,并且还可以为居民们提供场地和器材锻炼身体,从而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享受美好的生活,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区的大家庭中,更好的创造和谐社区环境。3.环境效益住宅小区环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小区如果具有良好的绿化环境,能够促使居民心情愉悦,精神放松,在忙碌一天之后让人们真正的体会到回家的轻松。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体现出人们低碳环保的意识,更是当今时代人们对绿色生活的一种本质追求。4.经济价值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房地产在进行开发的时候以绿色、生态来吸引消费者,进而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住宅小区的竞争力,不仅能提高销售速度和入住率,还会给房地产商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优美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为给房地产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给居民在换房和房产转让的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所以,园林景观在住宅小区设计中无论是对房地产商还是对居民都具有较大的经济性价值。 二、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原则为了能够实现生态居住,必须要达到节能、节约资源以及太阳能运用等功能,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以及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基本要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生态原则的基本要求,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去谋取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2.因地制宜原则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运用当地的实际条件,尽量的减少工程的施工量,不仅能够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还能够形成天然的景观,与人造景观相比,天然景观的视觉效果更好。在选择植被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因地适宜的基本原则,能够提高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3.设计体现地方特色我国国土十分的宽广,地方气候条件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户外活动需求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比如北方四季分明,冬季和春季的风沙比较大,所以在进行绿化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从防护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为了能够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上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另外,在进行道路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对于人员的疏散,所以,在进行绿化设计的时候不能阻碍紧急通道。4.设计要明确居住区功能要求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满足所有住户的心理调适功能,进而能够给住户们家园感,在设计一些能够健身、玩耍场所的时候,应该将其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避免干扰居民们正常的休息。对于一些观赏景观安排到距离住宅建筑物比较近的地方,不仅能够改善人们呼吸的空气,还能够放松心情。 三、园林景观设计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 1.个性化园林景观设计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园林设计已经由传统的庭院走向了现代化城市,中国园林文化已经逐渐的由代表贵族别院和文人风花雪月中逐渐的走向大众,但是,我国园林文化中的精神却依然在传承中,即天人合一。现代化城市住宅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避免出现单纯的克隆和抄袭,必须要真正的认识到园林本身的精神文化,才能够有不同形式的表现,才能够灵活的与建筑风格和类型进行配合,满足当地人的心理和追求。不同城市本身具有不同的特色,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保障视觉和建筑语汇上保持一定程度的连贯性,保障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丰富的变化。必须要避免园林景观的模仿和抄袭,深刻的了解我国园林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园林文化,并且将其与现代城市住宅进行紧密的结合,保护城市生态系统。2.顺应空间层次设计园林景观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园林景观的功能性主要就是通过不同层次来实现的,必须要避免促销和满足客户需要的珍贵树木而导致整个园林功能性的下降。无论是楼顶还是楼与楼之间的绿化,各个绿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必须要保障其各有特色,能够形成不同的主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一般小区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功能和作用建设一些小花园,进而能够促进居民能够亲近绿色和自然,并且享受绿化所带来的诸多益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园林在小区完成建设之后的几年时间内逐渐的树木死掉,仅剩下茂盛的野草,是园林设计本身的一种严重的损失。另外,园林的功能性作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园林也不能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明艳的绿色,更无法充分的发挥出园林景观本身的作用和价值。3.营造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意境目前,我国大部分楼盘促销彩页和宣传的时候,不难看到树林和鲜嫩的小草,甚至还会有各种欧式和中式的亭子、喷泉。这部分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但是,如果对其定位不准确或处理不当,就可能无法发挥出园林景观其他的作用和价值,不能有效的体现出我国园林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追求,仅是将景观当成了景观。我国园林的审美意识位居世界首位,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遵守自然之美,左右均衡开展,能够以山水景观拥簇以人为中心的住宅,进而能够给人圆满、安定以及祥和的感觉。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服务人们,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舒适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日益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园林景观石合计的主要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还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区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绿色植物,不仅能够与人工建筑亲和,还能够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未来对绿色环保小区的景观园林设计必然会提出更好的要求。 作者:王沁湄 单位:秦皇岛市市政设计院风景园林所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民族文化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应用 摘要:“泰丽家园”住宅小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方案以体现傣族的民俗文化为设计理念,营造昆明市区舒适居住小区。通过现场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研究,方案中对小区景观做了总体规划设计,整个景观分为一个中心景观、一个运动娱乐花园、一个水系景观。针对各个区域内的景观特点做了具体的植物配置、公共设施设计及小品设计等,完成了“泰丽家园”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昆明市;傣族文化;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另一方面城市的版图也在不停地更迭着。昆明市泰丽家园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在于以民俗文化浓重的傣族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含蓄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使传统中国民俗文化元素与居住环境相互融合,让居住人群在居住的同时能感受到民俗文化以及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1傣族文化介绍 打开厚重的傣族民俗文化历史,傣族的民俗文化犹如一本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许多从古至今的傣族人民的“脚印”,傣族文化悠久的历史,汇聚文化、艺术之精髓而博大精深,独具魅力。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泐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的台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这四种傣文都是从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1]。傣族人民还有自己的节日,傣族泼水节每年在居住有傣族人民的地方举行,例如德宏州、版纳州这些居住着大量傣族人民的地方。孔雀作为傣族文化中的吉祥物,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丽、温柔、善良、文雅等的审关追求在傣族人民心目中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充分体现在孔雀舞的创作和欣赏中。大象也是傣族文化中的吉祥物的象征,表现了他们对威严、纯朴、力量、厚重、稳沉等的审美追求。 2设计理念与构思 设计方案主要遵循的一种设计风格和景观定位。傣族民俗文化作为项目的设计的切入点,将傣族的历史、文化、节日、服饰、民风等一系列元素通过细腻的手法融入这个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系统,搭配上大量植物造景,使景观、空间有机结合,彰显人居环境特色,力求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体现地方特色。用景观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往事,尊重历史文化的传统、当地的传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源泉[2]。以傣文化为概念,打造最美丽、最民俗、最舒适的住宅小区。 3民族文化融入总体规划设计 地块内高低层结合布局,以空间形态和景观利用最大化为原则,只求空间布局的有序变化,打破空间的均质化[3]。泰丽家园生态景观系统主要由一条水系景观带、一条孔雀流线型中心景观、一个功能性花园组成。考虑到项目面积,因此运用大量的植物来进行造景,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根据项目地形来进行设计,由北向南地流,打造跌水景观,形成一个流动性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景体系。一个孔雀流线型景观,根据建筑的围合式布局所规划设计。轴线景观是小区形象展示的亮点,也是小区人群最集中的场所,在小区中心位置打造最饱满和最丰富的景观,让每位住户都能切实欣赏到中心景观。根据项目的地块和建筑布局所设计。将北部打造成一个可供住户娱乐休闲运动的花园,把更多的景观空间让位给绿地,利用浓密的、不规则的植物使公花园空间与人居环境达到良好的衔接。将傣族的佛教壁画的元素植入设计中。在傣族佛教文化中,许多图案在雕塑、建筑中表现出来,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着不同的含义。将傣族佛教文化的图案运用到景观中,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雕塑小品中,形成了泰丽水乡一种标识性的符号。小区整个景观分为一条水系景观、一条景观轴线、一个运动娱乐花园。水系景观体现了精致的打造手法,也将傣族水文化融入设计中,一条景观轴线由两个入口组成孔雀流线型中心景观。一个运动娱乐花园包含了老人、儿童娱乐、健身运动、安静休憩等空间形式。 4设计原则 4.1人本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建设生态型的居住社区为规划目标,创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捷、绿意盎然、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住区空间[4]。 4.2生态原则 在提高基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和改造原始地形,塑造出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拓展自然舒展。创造具有自然风貌的优美环境,形成绿树成荫,安逸雅致、舒适怡静、参与共享的生活空间[5]。 4.3安全原则 在交通规划设计中注重人车分流,车辆全部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在小区道路内全然见不到任何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真正意义上做到人车分流,保证小区住户的安全;水景设计中控制水体深度,通过防护栏杆或植物阻隔等形式为水体景观做好防护措施。 5结语 泰丽家园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融入了傣族民俗和文化,在深入挖掘和分析了傣族文化后作为切入点,设计方案中使孔雀的造型与现代建筑形式结合,为小区空间注入含蓄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傣族人民追求美和善良的寓意。 作者:张韬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小区的景观设计综述 1主入口 结合西班牙风格的会所,以便利的交通组织为前提,入口设计简洁大方,铺装形式流畅,功能性明确。并通过高大乔木、景墙围合形成入口空间,同时以壁泉、陶钵等小品加强景观的趣味性,诠释地域的尊贵,形成特色的小区入口标志景观。并结合现状地形,主干道东侧设计为溪流跌水,水声淙淙,伴你回家的脚步如影随行。水畔种植碧桃,不经间联想起李白的诗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2中心景观区 中心景观区可细分为迎宾水景区和生态休闲区。迎宾水景区是主入口广场景观的一个延续,暖色调的花岗岩铺地,流水景墙,陶质花钵,喷泉涌动的中央叠泉,共同构成了一个景观灵动,气势盎然的引导性公共空间。同时各种水声宛如协奏的乐曲,悦耳动听,给人以心灵的涤荡。“无论淑琼液,且得洗尘颜。”生态休闲区是独立别墅住宅的集中绿地,在功能上,这片集中绿地的设计,活跃了独立住宅的大面积空间,视线开阔,生态自然。木质的栈道、层层叠落的溪水、雅致的亭架、舒适的木桥、充满趣味的雕塑以及繁茂的植物和悠闲的人们,犹如一阵清风拂过,好一派悠然自得的风景。 3滨水景观带 滨水景观带利用曲折的水岸线组织景观视线走廊,是整个住宅区水域环境的序曲,同时也是水岸休闲空间的外延。其中主要是为独立式花园住户提供独享的私密性空间,同时兼顾内部住户对亲水性的需求,整体考虑,局部打开。并结合步行休憩的要求,在期间点缀水景小品,形成变化丰富,收放有致的水岸景观,让住户真正体验水景住宅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 4亲水广场景观 小区主路北面开辟出一小片平地,简单的铺装形式和树池形成一个小广场,铺地周边以色叶灌木和时花模纹作修饰沿主干道设置停车位,满足功能需求。南面绿地,作为临湖的公共停留空间,景观界面开阔,人流相对集中。轴线的景观大道和亲水广场,营造出适合业主休憩的场所。景观大道上的涌泉水面和广场上的圆形自然花境,加上各种小品的点缀,如喷水景墙、条状绿化、休息坐凳、装饰短墙等,为业主提供了一个舒适休闲的环境。这些处理丰富了线条单一的河岸线,生动了光影的变化,使岸边的景观不单调乏味,并给业主带来多样的景观感受。 5组团式景观 (1)倚山近云该区块地形较为复杂,对现场情况和建筑的布局进行分析后,该地块有足够的空间来做一个中心景观空间,而这个中心景观又可以很好向四周渗透。考虑到原始地形,高差关系,我们设计了跌水,溪流,涌泉。由“水”延伸出,观景亭,亲水平台,水边游步道,小岛,涌泉广场,尽量丰富了中心景观。同时又以水为景轴贯穿南北,给人一个整体感。但是在组织东西向,却是以植物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这样使住户的私密性又很好的得到了保证。(2)溪径石语一涓涓溪流顺着山势经自然雨水的汇集,萦绕于宅前屋后。在这里:水面与岸边绿荫坡地练成一体,局部设计水边置石,点缀花草,形成蜿蜒曲直的自然水岸景观。在此傍水而居,驳岸流清,怡然养心。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通过落地的长窗,将满院的绿意和水的灵动尽藏心底,倍觉清新,舒畅。(3)翠雨和风让绿荫拂去您心灵的疲惫,尽情地享受着这“一方净土”给您带来的惬意:精致的小景时而“侵入”你的视野,每一个画面和空间都以最宜人的尺度出现在最合适的地方。不单单是欣赏那又是一处可以散步、静思、聆听、交流的邻里空间,以增进住户间的相互了解,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嘘寒问暖的温情。 6庭院式景观 香洲:位于别墅区半岛最南端,三面临水,景观设计强调空间的围合感,以最大成都地减小了道路交通对周边别墅庭院的影响。缓步与此,看水光激滟、锦鳞游泳、白鹭飞起,别有一番韵味。不经意间儿时嬉水、垂钓的身影涌上心头,泛起心灵的阵阵涟漪。岚山:位于独立式住宅区最北端,倚山匿林,景观以自然的山林为依托,精心布置,境在景先,并不过分的造景,重在突出意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人们更多的还是对自然的偏爱,静静的体验山的凝重,山的淳朴。品茗思远,山岚满楼。 7场地山体景观改造 山体坡地变化比较多,有林地、向阳坡地以及平地,情况比较多样化,经过对现场环境的仔细踏勘,对植被比较好的山体进行适当的梳理,综合利用。对向阳贫瘠的坡地,以及火烧后的裸露的山坡采用以下处理方式,使绿化景观与自然山体巧妙的结合:清理的山体坡面,去除碎石,以及一些已经死亡影响景观的乔木枯枝,对于山体绿化的回复,首先当恢复其上层乔木,所选择的树种应耐贫瘠,喜酸性土,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为宜。如香樟、枫香、麻栎、白栎、杉木、竹类等。中层植物主要种植为:规划、红枫、桃花、樱花、李花、茶花、白继木、紫藤、木绣球、紫薇、木槿等。对于重要的景观节点,因路两侧恢复其优美的林下地被层,种植迎春、杜鹃、络石、伞房决明、金焰绣线菊、八仙花、花叶蔓、常春藤、二月兰、石蒜等;对于大块裸露的岩石,对其表面进行适当的清理,将其作为景观元素的一部分,形成美观的山石可以点缀在大片的平地绿化中,表现山骨。 8结束语 山地住宅景观设计的要点在于结合自然地势以及建筑形式应地置宜的做景观的配置和优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场地再度修复,从而体现出山水住宅的独特气质和不可复制性。 作者:詹韶侃 鲁敏 单位:浙江同仁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小区的绿化与景观设计创意 1.居住小区的绿化原则 1.1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十分密切,是所有绿地类型中使用率最高的绿地,因此,居住小区的绿地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1],对居住小区各类绿地要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布局。要求设计者与决策者以及建设者们要在充分了解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2绿化植物的选择原则 植物配置主要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他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园林植物配置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2]。即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其它造园题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建各式的园林景色以满足人们游憩观赏[3]。 1.3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园林总体规划图的功能,景区布局的要求,运用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品种的植物,按照科学性及艺术性的原则,布置成各种形式的种植类型(植物群落)以满足园林绿地中各地段审美、游憩、改善环境等要求[4]。这个概念是在植物造景概念基础上的改进,目的是使其更合理实用。建设部的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将植物种植设计定义为是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规划设计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5]。上述不同的概念和提法只是对植物景观设计在不同侧面和角度上的理解,在此对以上概念和提法并不做过多的区别。但我们可以从诸多的概念和提法中看出植物景观设计不仅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程序和步骤。 2.群力新苑小区绿化设计 2.1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 群力新区位于哈尔滨西部,松花江上游,处于城市上风向,北濒美丽的松花江,临江滨水,与市行政中心隔江相望;南至哈双北路,靠近机场高速公路;西至城市四环快速道,临近哈尔滨市著名的长岭湖风景旅游度假区;东至城市二环快速道,与城市中心区紧密相邻,周边繁荣,地处核心。群力新苑小区将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功能定位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成为哈尔滨市最具开发潜力的待开发区域。 2.2小区功能定位 群力新苑由群力新区工农大街以北、第七大道以南、景江西路以西围合,总用地面积4092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105.57平方米。该项目是以改造棚户区为定位的,将建造成集居住、商务、游憩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小区。 2.3绿地系统规划 针对小区区域位置及功能定位,针对“以人为本”的原则,本案绿地系统设计着力体现其系统性和生态性。“中”字形景观休闲轴,成为居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从小区的主要人行出入口进入每个小区,均可直达中心绿化景观带,也是小区的主要步行轴。可以说是“车在周边走,人在中间行”,人流车流分流、互不交叉。通过此景观步行带可以到达各个组团。组团绿化与中心绿化带相互渗透,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多级的、层次分明的景观系统。结合小区的绿化景观,我们还设了各种游戏、健身场地,供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使用。沿主干道亦形成林荫绿带,结合人行绿地,营造出幽静深远的居住氛围。每个组团中心均形成组团中心绿地,不仅为优美环境、健身场地提供了理想的空间,而且成为了组团内每户居民景观视野的中心所在。宅间绿地丰富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小环境。各住宅组群户外空间的个性塑造,将小区户外环境编织为一首丰富的乐章,由此而形成了从中心绿地到组团绿地,再到宅间绿地的三级绿地系统。 2.4环境景观设计 环境是整个居住区的灵魂,良好的且具亲和力的环境设计能切实改善该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整个小区的品位。小区总体气势恢宏,气韵流淌,内部设计又匠心独具。一草一木,皆清新婉约,别具风韵。本案注重对景观的利用和营造,考虑到哈尔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当地人的传统习惯。设计中营造了一定面积的集中大型绿化景观。特别是低层住宅形成庭院式组团绿化,形成“庭院”的居住模式。在植物的选择上,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植物种群体系。小区内的绿化以自然为主,乔灌结合。哈尔滨群力新苑小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植物选择和配置,起到了良好效果,为实现哈尔滨居住小区绿地系统的优化配置,丰富哈尔滨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和实际指导。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小区的景观设计及空间人性化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居住小区不断涌现,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是局限于房子的档次与质量,人们对户外环境质量的要求正逐步提高。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是建立现代居住小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居住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他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现代居住小区应该是生态环境优良、山水景观优美、功能质量优越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区。 1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模拟生态的趋向性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模拟生态是人为设计的一个小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小区内部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并改善美化了小区环境。其趋势是改善人们的生态观念,利用原有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景观因素进行景观设计,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达到模拟自然的景观生态系统,创造和谐、自然、舒适、朴素、宁静的居住小区环境,身处都市,却也享受自然风趣,则正是中国传统造园匠意所在。 2小区景观设计中营造人性化空间与模拟生态相结合 人性化空间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人性化空间要求空间不能仅以完成其使用功能为最终目标,还应当提供一种潜在的功能,满足人们的“额外”需要,达到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在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同时,应尽量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持与模拟生态系统的结合。环境艺术小品及活动设施都有较强的的人工性,在选择人们活动设施时,尽量选择生态朴素之材料,如木地板,碎石子自然铺成的简单通行道路。在小品选择上,除了材料生态外,还要考虑形式与整体风格的协调。 3小区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人性化空间实践探索—以临潼渭水曲项住宅小区为例。 3.1小区概况: 临潼渭水曲项住宅小区位于西安市临潼新区核心地段,草临大道以南,与区政府隔街相望。小区建筑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少量廉租房,配以幼托、小学、会所、活动中心及沿街商业等附属功能,形成以中低层消费者群体为主的配套完备的居住小区。小区占地约350亩,外围路网完成后与西安市政府新址约15公里,交通便捷。内部建筑以6层砖混住宅为主,容积率小预留绿化面积大(除小区内部绿化外西边贯通南北拥有30米宽绿化带),用地性质单纯,为创造怡人空间环境创造了条件。 3.2景观设计构思: (1)园林化景观设计中构架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围绕主题立意安排多样化空间形式,并兼顾整体,同时在设计中体现了流畅浪漫的东方园林设计风格,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了一条拉通南北的大尺度水系景观走廊,将南北两地块相连,使其保证总体上拥有一个宏观尺度,以增强小区的整体概念。同时在细部处理上将水景迂回、开合使其通而不畅,沿岸再配以活动中心、小品广场、垂柳绿化等构成细部小景点。小景点用来消除大尺度带来的单调空泛,同时连贯统一的大尺度景观又可以弥补和串联各种小景点在统一性上的不足,真正达到脉络清晰,移步易景。 (2)第五立面临潼地处骊山北麓渭水之滨,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众多举世闻名的人文历史景观,厚重的秦汉唐文化底蕴。对应其旅游文化城市之特点,小区采用各种坡屋顶组合,从单体外观造型到总体鸟瞰布局,使其既拥有豪放洒脱的格局又具有含蓄唯美的小区细部环境。 (3)邻里关系本小区位置特殊,与新区政府隔街相望,成为不得不考虑的环节。小区在区政府广场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半圆形城市广场,将两地块整合。考虑到人们对视觉景深的心理要求,将整个小区建筑高度、密度、由南至北依次递减,而将景观绿化依次递增,同时在远离北入口处结合小区内景观广场,点插几栋高层从而天际线错落有致,使得草临大道行政区拥有大范围的视觉纵深,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优美的环境。 3.3景观规划设计:一轴规划根据用地状况及周边环境设计了一条由步行交通和曲项湖形成的小区发展轴线。该轴线通过一条流畅的曲线把小区南北两个中心和规划用地北侧的城市广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整个轴线灵活运用各种景观营造元素,自由的曲线和笔挺的直线相互结合;高大的乔木和郁郁葱葱的灌木错落起伏;清澈的湖水与碧绿的草地相互映照,醉人心脾。规划通过步行道路把曲项湖水面景观引入居住区内。当居民行走在步行道上,欣赏美景,领略曲项湖之优雅,仰看高大的住宅与蓝天交汇,定会为社区内多层次的居住空间而感叹。两心根据用地布局,本次规划于小区内部设置了两处中心景观广场:叠水广场与沁水苑,叠水广场位于规划用地北区中心绿地处,整个广场被水环抱,广场中央设置了雕塑花坛。广场通过富有优美曲线的木栈道嵌入曲项湖中,木栈道周围设置喷泉。喷泉的潺潺溪水借由高差层层叠叠,汇入贯穿整个居住区的曲项湖,别有一番景色。在广场东北侧规划一处会所,造型为圆弧型,2至3层,与叠水广场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沁水苑位于规划用地南区中心绿地处,这里是曲项湖的源头,曲项湖水很浅,来此休憩的人们可以看到潺潺的流水从湖底涌出,湖面水波荡漾,岸上柳树成荫,湖石嶙峋,游园小路蜿蜒其中,趣味横生。其北侧为活动中心,设有健身、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茶座等。绿色生态景观廊。小区内部景观设置通常注重局部环境营造的品质,往往显得琐碎,缺乏大尺度、大纵深景观表达。设计者充分考虑此方面设计需求,由于用地西面为技术学校园区,遂于小区西面由南至北设置30米宽500米长绿色生态景观廊,其中健身休憩设施齐全,配以各色灌、乔木,分为不同主题,创造出春花灿烂、夏阴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四季生态景观。成为小区内部居民放松、锻炼的好去处,同时提高更大范围的街区景观绿化品质。 3.4景观设计节点 (1)水景小区中利用水体造景,调节小气候作为儿童溪水场所,还可以供蓄水消防之用。雕塑、喷泉、叠水、莲花、芦苇、各色驳岸、木栈台等等,山石环绕,树草丛生,潺潺溪流伴着轻灵小路,池中花儿绽放,引来蝴蝶飞舞。 (2)公共绿地及地形景观在公共绿地的地形设计上,注重生态水域与草坡的自然衔接。在住宅组团空间内,设计注重强调集中绿地的草坡起伏感,同时使草坡上的植被设计显得更为丰富、多层次。 (3)广场景观设计小区广场是居民的主要共享空间,需要注意总体美学风格、文化内涵、生态人性的统一。 (4)照明设计小区照明是提升居住小区品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小区的局部地区灯具设置不宜过多,避免光污染,同时避免有路无灯造成管理困难。道路照明系统不仅需要满足路面亮度均匀,而且需要选择造型优美别致的灯具以满足人对居住区公共空间光环境的安全、经济、审美、生态等的多层次需求。 结语 (1)临潼渭水曲项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将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使自身成为能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健身和文化活动需求的综合性生态小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居住小区环境服务的对象是居民,而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在融入大环境大生态的同时,利用合理的规划,适当地设置水景景观,同时根据小区内绿化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当搭配,营造出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居民久居闹市却获得重返自然的舒适的身心感受,这正与中国园林营造传统相契合。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无障碍景观设计对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伦理学是一门在人类社会复杂关系中,以道德和道德关系为主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设计伦理学是以道德关系为基础的、跨越物质(设计活动)的社会关系与思想的社会关系,展开的物质与伦理观念的矛盾研究的理论。其任务是运用一定的伦理学观念与发展规律,正确设置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实物,通过物质的人工设计,从道德观念上寻求人类社会的共同生存、平等、进步、秩序和安全,以此给予人类社会容易接受的造物实体,来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无障碍设计被所有设计者广泛关注。因为设计是源于生活的,为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所服务的因此既要考虑到健全人的生活需要,又要考虑到残障人士的活动需求,这样才能符合人类的共同生存、平等、进步和秩序等的伦理学要求,体现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宗旨。一、无障碍设计研究的目的和历史沿革无障碍设计又称普适设计(UniversalDesign)或广泛设计(InclusiveDesign),其理想的目标是“无障碍”,其对象是“有生活障碍的老年人和残疾人”。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来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比如:在人行道上设计盲道,使有行走困难的盲人能安全出行,解除行走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其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在无障碍设计的发展史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注意为生活有障碍的人群进行设计,使他们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娱乐设施。进入70年代以来,日本吸取了发达国家无障碍设计的经验,也开始积极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探索并提供便利的物质环境条件,提高这部分人的自立程度,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丰富。我国从上世纪80年起开始这方面的努力,率先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对一些公共施进行无障碍设计的改造。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物质环境迅速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从而使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和社会存在等等观点进入到人们的视野里。二、居住小区公共休息区的景观无障碍设计的方法和具体要求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是当下十分热门的设计类型。其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楼市的高低。因此,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设计也能满足障碍人士活动的需求,使整个设计人性化程度更高成为设计的又一趋势。 1.公共休息区景观无障碍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公共休息区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是很重要的设计部分。公共休息区一般是指在户外提供公众休息和娱乐的场所。一般包括:公共座椅、垃圾桶、路灯、音箱和标识牌以及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等等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居住小区中,公共休息区的地位逐渐提高。不但年轻人,老年人也纷纷在此聚集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但是,残疾人却很少参与进来。为了符合设计伦理学的思想,因此,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合理安排专供残疾人进行户外交流感情并能和健全人进行公游的场所。 2.公共休息区中的景观无障碍设计原则 在公共休息区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设计伦理学思想:易用性、易达性、易识别性、安全性、独特性和可交往性。 2.1易用性原则体现的范围很广。就普通的垃圾处理箱来说,为满足有眼残的人,应体现易用性的原则,通过触觉或听觉进行设计,生产出容易被人使用的设施,通过表面凹凸的设计进行触觉引导,或者设计具有语音提醒的垃圾箱,这样就可以方面有视力残疾的人士使用。 2.2易达性指便捷性。由于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在公共休息区内休闲娱乐较便捷。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有一条方便、安全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因此,用沥青或者混凝土做成的地面在触觉上很平坦,易于行走。 2.3易识别性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常常会有突发情况。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科技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识别符号就其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指示性符号、图形性符号、象征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可用直接的文字标志。如“上”、“下”“小心危险”“拐弯”“禁止通行”等。 2.4安全性原则是其主旨。不论设计的设施如何美观,达不到基本的安全性,就是失败的作品。所设计的参数和造型应该以安全为第一要素,不能造成设施的坍塌和变形影响使用。 2.5独特原则体现在特殊的范围内,设计出供残疾人使用的声控装置,可以使根据指令进行简单的游戏,音响设施和道具,和正常人共同进行游戏。但是,有些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设施因为具有很明显的指示性,导致残疾人在内心深处产生极其自卑的情绪。例如,日本的田中直人即提出此问题:“最近,盲人道=黄色、黄色=视觉障碍者,用这一等式正在为人们所接受,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认为黄色与印象的结合简明易懂,是一个不错的组合方式。不过,有时由于过于显眼,在城市景观方面引起一些争议,也会使身为利用者的视觉障碍者感到颜面无光。” 2.6可交往性指在公共休息区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接近自然环境,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比如小水池、鸟语林、中式凉亭和拱桥等设施,在休息玩耍的同时放松身心,达到心灵和身体上的满足。 3.公共休息区绿化设计体现景观无障碍设计的人性关怀 在公共休息区的景观设计,主要抓住植物的设计,用植物种植来体现人性关怀,是体现无障碍设计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并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植物的种植是很有必要的。 3.1无障碍的绿化设计原则 在休息区内,因为大多为平坦的地势,并且为空地,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和坛植等手法,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注意营造出一丛丛、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种植芳香植物。可以种植高大的乔木,如香樟、槐树、桂花树、果树和柳树等;低矮的灌木,如:金边黄杨、洒金珊瑚和红继木等。花灌木如:紫薇、牡丹和月季等时令花卉。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在一起搭配,使其具有自然性和生态性。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即除了必要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用绿化覆盖。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园林骨干树种,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 3.2无障碍绿化设计的分类 根据绿化设计的原则,无障碍的绿化设计可以简单分为植物视觉引导系统和味觉引导系统两大引导系统的绿化设计:植物视觉引导系统可以安排红色的红继木和绿色的冬青进行大片的种植,使这两种颜色反差极大的色块提示有视力残疾的人士容易辨别。在有娱乐设施的地方,可以种植黄色的金边黄杨,使有弱视的人士从远处就可以直得以辨认。不至于走错方向。在危险的地方,可以种植颜色醒目的植物,使其从直观上得到第一眼的印象。味觉引导系统的安放地点也要与听觉、视觉、触觉系统安放位置相一致,使整个社区达到指示识别系统无障碍的设计要求。具体采用一些带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如:香樟、桂花树等本来的香味进行休息区味觉环境的营造。可以通过不同味觉的植物的香味来区分不同功能的设施,比如:在有座椅的地方可以用桂花树进行列植,那么,有视觉障碍的人士可以通过味觉进行识别,以此辨别出不同的区域。还可以让味觉和声控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街道的拐角处设置感应装置,以提示有视觉障碍的人顺利拐弯。 4.公共休息区景观硬质景观细部的无障碍构造设计原则 公共休息区的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进行设计。如垃圾箱的设计,就可以设计成方便残疾的人士进行使用。下面,就一些具体设计方面的原则和参数进行讲解: 4.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在有高差的情况下,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如橡胶和沥青等。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在入口如有标识,则其字迹要求文字和底色的颜色有较大反差,最好能设置盲文。 4.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保证坐轮椅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可以并排行走。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如果有语音提示或感应装置更好,可以直观的让盲人能脱离危险地带。 4.3在设计坡道的时候,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需要重视,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cm时,应每隔10c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在扶手的设计上,可以考虑用盲文标明台阶的级数,使盲人能了解前面的路况。 4.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易接近并方便使用,而且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垃圾箱的安放位置可以尽量在座椅两侧。考虑到设计的系统性,可以把盲道和垃圾箱连成一体,并在盲道的两边放置垃圾箱,以便通过触觉来进行投放杂物和垃圾。 5.公共休息区无障碍照明设计 为满足居住区公共休息区的无障碍照明设计,使其同绿化设计和环境小品设施设计达成整体性,因此,在拐角的地方和较隐蔽的地方用可以调节色度和照度的灯具进行照明。这样一来,有弱视人士经过时,可以通过灯具按钮的调节来实现对照度的调控,这样就可以方便有视觉障碍人士的使用。除此以外,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地形设计出不同的具有多彩灯带的照明系统,用红、黄、蓝、绿等醒目颜色的灯带进行指引设计,以此便于有视觉残疾的人士辨认,以免迷路和造成事故。以上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充分体现出无障碍设计在居住区的公共休息区中人性化的一面。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研究 住宅小区是离人们日常生活最近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特殊商品。像其他社会商品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也需要更新与换代,从最初的仅仅满足人们生存居住的单一功能逐步发展成为集居住、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产品。同时由于社会生活快速的发展起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景观观念的出现和景观建设在小区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后,住宅建设发展的一个耀眼亮点,就是“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健康住宅”理念的兴起。市场如何供给一个健康、舒适、美丽的生态家园,成为开发商家和消费者共同的热门话题。“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又重新被强调地提出来了。这里所谓的“天”,无疑是指“大自然”“、自然界”“,自然”与“人为”是相通和统一的。住宅建设中的“天人合一”就是要求达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以人为本”的问题被强调地提出来,其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小区建设必须围绕“人”这个主体,一切实施举措都要为人的健康、舒适着想,为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着想。 居住环境也空前地被要求成为一种人民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益寿延年的享受资料,解决好住宅环境的景观问题,就历史性地摆到了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小区景观的营造,应当符合三大原则。即生态原则、经济原则、文化艺术原则。 1营造生态美 人居环境最根本的要求是生态结构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首先着眼于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为营造良好的小区生态系统服务。品评小区景观优劣应把握的尺度,按其重要性可依次排序为生态尺度、舒适尺度、美观尺度。生态尺度是品评小区景观水平的根本尺度;而舒适、美观,则是与小区的档次相匹配的。不同档次的小区,可以有不同的舒适尺度和美观尺度。但是,各个档次的小区,都无例外地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基础上求舒适、求美观。生态结构健全的人居环境,会给人以一种生机蓬勃的外在美感,即“生态美”。美化人居环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美学手段和审美取向,但应将“生态美”作为最高境界,作为首要的和主要的美学取向。 2造景的经济学考虑 小区景观的经济性,就是既要顾及造园工程近期的建造成本———这关系到售价和开发利润;更要顾及长期的养护成本———这关系到物业管理费用。国外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大都崇尚朴素,经济实惠,很少有不必要的铺张设施。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作为园林大国,在造园艺术宝库中,也有许多强调经济观点的论述。兹列举如下:(1)造园占地面积应适当控制。(2)慎用大面积草坪和喷水池。(3)造园材料应尽量本地化。(4)提倡“粗粮细作”。(5)善用“借景”。(6)奢减有度,简繁得体,不事铺张。(7)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地物。 3文化艺术原则 明代杰出的造园家计成,撰写了世界最早的系统全面地总结造园艺术的专著———《园冶》。书中高度概括地指出:“园林巧於‘因’、‘借’,精在‘体’‘、宜’。所谓‘因’就是因地制宜;‘借’就是借景取胜‘;体’就是规划得体‘;宜’就是布置得当(合宜)”。这四个字堪称造园艺术的要领。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屏联、题刻、雕塑等有机组合而成的艺术品。它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融协调。既讲究自然意境,认真师法造化;又重视人文意境,充溢诗情画意。达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在享受都市文明的同时,融合于充满自然气息的氛围之中。而西方园林则迥然不同。它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相对,由“人”去加工自然、静观自然的风格。这两种各有千秋的风格,在现代造园中虽然可以参用,但一定要注意到上述的“体”、“宜”、“度”的原则,要协调和谐,不能有拼凑之感。 好的小区景观,不仅是为了达到“人”能够接触自然、与自然交流的目的。而更重要的目的是增进人与社会的接触,即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对此,在景观设置和“宜人尺度”上要予以充分考虑。亦即造园艺术仍然要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如今的住宅小区存在着太多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做秀、人造、跟风,十分的盲从。 首先,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人是景中之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场所、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人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在做景观设计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其次,小区中的环境景观大多数都是人造的,但是好的人造景观应做到“虽为人造,宛若天开”。环境景观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破旧立新、标新立异,而是自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原本的环境和原有的特色,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第三,生活在当地环境之中,就应该真真切切地感受当地的历史文脉、地方文化,让人有归家的感觉。然而随意地把它放在一个不能被认同的地方,会让人有失去“家”的感觉,没有了归属感。住宅小区的景观则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应以住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从每一个细微处体现以人为本,一切都从方便、实用、舒适、美观为前提,住户对环境的需求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总的来说,住宅景观环境应做到多样化和个性化并重。让生活在小区里的住户感到安全,方便和舒适的美好生活。这也是我本次所力求达到的目的。 现从以下几点进行说明:住宅小区的道路不仅仅应被看作是由一处通往另一处的通道,而且应当被视为整个小区景观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道路的曲折变化,引起视野范围的不断变化、形成一系列连续的道路空间。住宅小区的道路尺度适当缩小,有助于找回亲切的居住氛围。临街住宅是道路空间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临街住宅的高度影响着道路的尺度,对道路空间的收放有着控制作用。通过高度的渐变,产生空间的延伸,不致将道路与住宅完全分隔开来。道路实行人车分流,道路铺装讲究,作用各不相同。车行道基本以水泥路为主,而人行道则用多达数十种的铺装方式表达,采用广场砖、卵石、花岗岩等,达到各式各样的效果,给小区带来活泼的气氛。 道路绿化是住宅小区绿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住宅小区绿化系统中,它作为“点、线、面”绿化系统中的“线”部分,起到连接、向导、分割、围合等作用。住宅小区的植物配置,根据小区绿化的功能,植物生态习性要求和景观效果,因地制宜综合安排。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还要体现小区环境的地方性,创造个性。景观效果上,注意疏密大小和轮廓线,绿化构图上运用组团绿化,社区集中绿地,规模绿化等概念,植物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普遍重视以乔木、灌木、草本组成的植物群落为绿化的基本单元,使其高低错落富有立体感。 住宅小区景观小品的规划设计,依据小区的建筑形式、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住户的文化层次与爱好,空间的特色、色彩、尺度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材料,决定小品的形式与内容,并与环境和谐统一,成为有机的整体。环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人的理想与意志的外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住宅小区景观环境一旦被建造,它就会在较长时间里与人们共存,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好与不好,都会无声的作用于人的心灵,因为人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和物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能培育人类新的特性。所以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如淡化了人性化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最终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 人类创造着环境,环境也造就人类。人与环境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住户的生活品质。从发展规律来看,过分追求形式,不满足实用性的住宅小区景观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博采众长,在统一中求个性,既有实用性又美观的小区景观环境。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与施工探讨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保政策的实施,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对居民住宅小区的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过于简单化,细节描述不够详细再加上施工粗劣,致使小区景观过早的出现损害。本文对当前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和施工;问题;措施 1规划设计阶段 在园林景观设计初期,对线条、色彩和体量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和设置,根据地形和周围环境特点进行景观的设计,其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小区道路的设置、喷泉等水景的布置、照明系统的设置、植物配置和其他公共设施的部署等。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倡导采用多层次化、立体化和环保化的设计艺术规划,同时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确保植被的科学合理搭配,进而充分发挥植被的功能性和观赏性。依照植被的习性和环境设计要求,确保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地被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落叶树要与常绿树进行组合,确保小区景观内四季有绿,景观内植物的搭配尽量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品味,从而使小区景观设计出来的风格与建筑主体和谐一致。 2施工建设环节 在对草坪的规划与建设中,应该尽量的选取适量的数量进行种植,确保草坪的面积符合小区绿化的要求,倡导采用类型多样化、构架复杂和竞争自由互不影响的植被类型。在进行草坪种籽的时候,尽量选择耐踩踏、耐干旱和管理自然粗放的冷季型草籽种类进行混合播种,尽量减少以观赏性为主的草坪面积。在绿化地带,尽量使用花卉和灌木等植物巧妙的进行建植色块,通过花卉和草坪之间的色差在空间上更能体现出层次感,平面上显得更加整洁有序,突出线条的流畅性,不仅使绿带显得更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同时也体现出了舒适和明畅的绿化风格另外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不盲目的种植大型树木。准确掌握“适地适树”基本原则,依照植被和地区的生态特点栽培和种植相适应的植物,多选择本地或者是经过本地驯化的植物种类,从而保证植被的成活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住宅小区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3.1小区内道路体系 通常在小区内道路的类型可以划分为三种:①供车辆通行的行车道;②供人们日常行走能够直接通往目的地的人行道;③供人们散步休闲的景观步道。在小区内道路体系中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处: (1)小区道路与小区外街道连接处。主要存在的问题:从小区出入口到小区外的临街道路之间,这一区域内的路面极容易出现裂缝和沉陷,破坏程度比较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小区内道路的设计标准不合理,通常小区内的道路是根据小区内的车流量所设计的,在小区内车流量比较少,所以小区内的道路所要承受的重量都要要比城市干道要小,但是小区出入口经常有不进入小区的车辆停靠,使车流量相比小区内部要大,再加上城市干道因车辆会车或者掉头等原因对小区出入口道路进行碾压,造成小区出入口道路负载。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如下:①在小区道路设计时,应该按照实际车流量或者是城市干道车流量的标准进行设计和铺设;②在小区出入口道路与城市干道之间保理变形缝,若小区出入口采用的沥青混凝土可以通过加铺平石的方法与城市干道相连,并且在中留有适当的缝隙;③在现浇混凝土路面的街头部分采用钢板留缝的方式减少出入口的损害,通常的做法就是在缝隙的下部添加各种类型的缝板,而在缝隙的上部需要添加沥青橡胶等。 (2)小区内汽车行驶道路和人行道之间的交界处。这一区域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汽车行使道和人行道或者景观步道的交接处的路面容易形成纵向或者是斜向的裂缝,从而导致塌陷情况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人行道和景观步道所铺设的路基比较的薄弱,大部分采用铺设的材料为具有良好渗水性的材料,这就容易交接处的水由人行道或者是景观步道渗入到汽车行使道的路基下,从而使路基的承受力下降,因受力不均匀出现塌陷和开裂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为:在道路交接处深埋路缘石,进而降低渗水对路基的影响,避免道路出现开裂的情况;其次是可以加宽汽车行使道,在交接处铺设不能渗水的平石或者是地砖。 3.2小区居民活动 广场在小区内的居民活动广场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在雨后广场容易出现积水时间过长的现象;并且广场内的局部地面和排水口容易出现塌陷的情况,对居民活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造成极大的影响。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广场地面凹凸不平,并且没有进行设计排水坡,从而造成了长时间积水的状况;广场地面铺设过程中垫层不均匀,防水口没有做好防水处理。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首先是做好广场的缓坡处理,场地较小的可以向四周进行找坡,而场地面积比较大的可以划区找坡;其次是做好广场的排水处理,在一些较大的广场内应该设有排水沟,确保排水沟的设计合理,既不影响积水的排放,同时也不影响居民的日常活动,排水沟与地面的交接处要做圆润处理;最后是依据场地的用途选择合适的地面材料,进行剧烈活动的区域要选择硬质地面,而一些休闲的区域可以选择透水或半透水的材料,避免积水的出现。 3.3小区绿化系统 景墙:小区景观设计中,为了减少噪音和进行实现遮挡通常要设置景墙,景墙多为独立存在,四周临空。这就容易使景墙出现墙体污染严重,墙面装饰面容易出现空鼓剥落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①墙体的污染主要是顶部的灰尘因雨水深入墙体或者是空气中的灰尘扶着在墙面;②墙面的装饰面粘结的不牢固或者是为彻底干透等施工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墙体的结构构造不合理出现渗水情况,在冻涨的影响下出现开裂,这一现象在寒冷的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在墙体顶部减少拼接的使用并做好排水坡;顶部瓷砖应该选择光滑密实的,接缝处要保持密室,若能做挑檐更好;使用多孔材料作为墙体材料,同时做好墙体底部的防水工作,防止水气从底部进入墙体。 3.4小区水景 小区内水景观的建造,越来越受到居民的关注,虽然当前的开发商都打着“生态水景住宅”的旗号进行销售,但是小区内所建的水体并不具备生态作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①由于水质营养的丰富,容易出现大量的藻类,导致水质出现变色情况;②容易滋生蚊子之类的害虫,影响水景的观赏性,并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③水景长期不使用成为“旱溪”。针对上述问题,首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完善水景循环系统,清理池内的污染物和淤泥;然后是建造多样化的水生物环境,丰富池内动植物的种类;最后是改善水景周边环境,建立生态性水景。 4结束语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其景观的构成元素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或触觉上的感观认识,它应该是一个栖息地的概念,是讲究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景观作品。 作者:王宝锋 单位:广州越秀地产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论文 1人性化设计 小区绿地设计与居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设计前需要详细分析居住的人群特点,对居民行为以及心理进行分析,根据不同阶层、年龄来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案。例如,噪音是居住小区应重点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点可以在绿地设计中进行改善,选择高大层密的植物种植在建筑周边,可以对噪音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并且还可以改善建筑周边环境。 2居住小区绿地人性化设计措施 2.1绿地道路设计一方面,小区道路人性化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小区主道路、组团路以及宅间小路。其中宅间小路主要位于居住小区道路系统的末梢,与每个居住单元连接,主要供居民步行以及自行车同行,并且因为送货车、救护车以及出租车的频繁出入,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保证居民活动的安全性,因此一般应将此区域进行铺装。而小区主道路为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更是居民间交流活动的生活空间,在进行设计时应满足交流与活动需求,必须要做好绿化、小品以及铺地等设计,对于小区的主路设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在满足道路功能的同时,预留足够的道路绿化带宽度,一般会设计行道树以美化道路,在道路交叉处植物设计要保持视线的通畅,对小径、大道到用树木强化可起到强化走向效果,对道路的入口及道路转弯处可以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植物造景,起到对景、导向、标志的作用等等。 2.2儿童游戏场所设计必须要满足不同年龄聚集性、时间性、季节性以及自我中心性等特点,主要以不同年龄组为设计要点,以满足其不同爱好为目的进行设计,其中还需要保证儿童的安全性要求。游戏场所围护,一般可以选择用高0.5m高围墙或者篱笆来对游戏场进行围合,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动物进入,同时也能传达给家长以及儿童心理上的安全感。因为儿童身高比较矮,在设置围墙时应控制好高度,并且选择的围护植物不能对儿童造成伤害。绿化设计应人性化,孩子们的游戏空间是开放的,自然的,可以设置绿篱迷宫或者绿色植物做景观小品、铺装、坐凳等的背景,或适当种植一些遮阴树种,以供夏日遮阴,满足在绿地中进行活动交流,让孩子感受绿化创造出的自然生活气息。 2.3建筑与构筑物设计第一,小区门口。院门的设计应保证其高度与宽度的合理性,并加以绿色或丰富的植物色彩美化,提高其与周围环境以及主体建筑之前的协调性。另外,院门还需具有标志性,以民族特征、地理关系等为基础,通过体量、色彩、造型以及材质上来体现小区的特点,能够增加周围环境的活性。第二,雕塑。雕塑是居住小区中设计比较常用的元素,不光本身的优美艺术形象给人美的享受外,还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绿化植物的配置协调,在设计时应保证其具备生态、亲情等特点,例如选择亲情为主题,能够为小区整体环境带来温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居民对待亲情的态度。第三,庇护性景观构筑物。要求其具备开放性又具有遮蔽性,例如常见的亭子、走廊、棚架以及膜结构等,应以满足使用的方便性为基础,造型、尺寸、色彩等于周边环境相均衡协调,植物造景改善园林建筑的质量环境。 作者:马美娟单位:杭州贝霖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 1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论文百事通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道路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北方住宅小区的绿化功能与景观设计 摘要:现代住宅小区建设中,绿化与景观设计属于最为关键的部分,对小区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紧密相关。所以,在实际设计时,必须要凸显小区的绿化功能,并对景观进行科学设计,力求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根据我国北方的气候特征与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求,对小区绿化功能进行了归纳,并探讨了合理进行绿化与景观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北方住宅小区;绿化功能;景观设计 当前,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住宅小区建设标准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变化。绿化是现代小区最基础的功能之一,可通过改变环境质量对小区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对绿化与景观进行科学设计实际上是小区建设中必须要格外关注的环节。 1 北方住宅小区的绿化功能与景观设计 1.1 绿化功能 住宅小区的绿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绿化可调节气候。在绿化面积较大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氧含量会比较高,再加上树木枝叶可吸收热量、草地可增加空气湿度,小区气候将会得到有效的调节,变得更加宜人。其次,绿化可美化环境。小区绿化以种植树木和草坪为主,这些植物可以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使小区环境更有大自然的气息,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再次,绿化可保护环境。住宅小区人口集中,汽车尾气及生活垃圾污染均比较严重。绿化一方面可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来降低空气中废气的含量、减少灰尘,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阻隔噪音的作用,对居民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很有益处。 1.2 绿化与景观设计思路 1.2.1 将实际的环境条件作为依据。住宅小区所处的位置不同,环境条件也会有相应的差异,所以,在具体进行绿化与景观设计时需做到具体分析。一般来讲,如果小区所处位置环境较为优美,设计时就要尽量使房屋面向绿地,并通过有意识的错落布局、减少房屋相互遮挡来凸显自然之美。为此,设计时就要考虑“绿地沟通”,借助道路与绿地进行引导。在小区绿化中,植物是一个P键要素,在其做主景时,可考虑设计不同主题的景观,而在其做背景时,则可将前景的色彩与质感等情况作为依据,对其高度进行科学设计,营造一种前后对比或相互衬托的效果。 1.2.2 善于利用自然环境。部分小区所处的位置有着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对于这种优势,设计时应善于利用,使小区居民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同时,这种做法也可以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是美景营造的最高境界。比如,设计时可考虑将绿地布置在水系沿线,并有意识地构造带状绿地或块状绿地。当前,绿化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方式为规则式种植,这种设计形式较为传统,就目前来讲依旧是必要做法,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规则也可以是一种美,但在具体实践时应把握好修剪的度,不可过于刻意,以免使植物显得呆板无趣。 1.2.3 在可行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有植被。部分小区绿化位置原本就生长着一些植物,对于这些植物,建议设计时尽可能地保留。原有植被的优势在于自然,将这些植被保留下来地做法,可以使得绿化效果更具和谐美。在实际设计时,若遇到植被面积过大的情况,则需将建筑位置定在植物之间,以尽可能地保证景观连续。此外,在可行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有植被也可以起到降低绿化成本的作用,有助于小区建设费用的降低,具有一定的资源节约意义。 1.2.4 科学进行“植物配植”。植物配植是小区绿化的关键一环,在具体进行时应以植物习性与形态为依据,一般要求是选择适宜当地气候且视觉效果较好、与小区环境和谐统一的类型。比如,在小区环境较为宁静时,植物配植建议遵从简洁规整的原则。以此类推,在环境较为自由时,植物配植则需做到富有变化;在环境较为平淡时,植物配植需尽量色彩明艳,以达到调剂目的。在配植方式上,建议遵从植物习性,比如,喜阳植物与喜阴植物应分别种在光照充分、阳光较少的位置。若需进行群体种植,则应将喜阴植物安排在喜阳植物的下方,以确保2种植物的生长需求得到满足。北方地区天气相对较为寒冷,具体设计时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耐寒植物,以优化绿化效果。适宜北方气候的常绿树有雪松、龙柏以及华山松等,落叶乔木则有七叶树、银杏以及五角枫等,设计时应根据小区实况进行考虑。 2 结语 总而言之,小区绿化既能够调节气候,又可以美化和保护环境,对于小区空气质量与居民健康均有重要意义。因而,现实中在进行小区建设时,必须要重视绿化及景观设计环节,尽量做到科学设计与节约设计,其中,将实际的环境条件作为立足点、善于利用自然景观、保留原有植被、科学进行植物配植属于基础要求,需要设计人员慎重以待。本文围绕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阐述了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对小区绿化设计工作的改进有所助益。
天然气论文:论煤矿机电运输常见事故原因分析及控制 煤矿机电运输常见事故原因分析及控制,同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探讨了如何减少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安全措施。 要进行煤矿开采,机电运输是生产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煤矿机电事故是煤矿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它不仅造成人员及设备的伤害,还可能成为煤矿煤尘、瓦斯爆炸的一个诱因,使采区乃至整个矿井受到严重破坏。如何预防煤矿机电设备事故的发生,是一个煤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 煤矿机运事故频发的原因剖析 1.1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违反了“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 1.2 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熟。根据我们平时工作统计。在煤矿机电出现事故中,大多是因为职工对技术工种安全操作知识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够,是造成多发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采掘一线电机车司机不稳定,农协工、农换工多,文化基础差,工作无长期打算,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差,素质极低,给机电运输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1.3 指令性的临时工顶替。 1.4 特种作业人员的频繁调换,岗位的调整,给安全埋下隐患。特别作业人员大都是经过当地劳动部门或供电部门专业培训取得操作合格证后作业者,对他们的工种不宜随意予以变动。但是,矿山某些技术性工种,有些企业领导不去考虑学识水平,不讲究用工要求,而是当作好工种,并通过人情关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充塞进去,加之一些人员不钻研技术业务,违章违纪现象比较突出。另外,临时性工作调整时安全培训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1.5 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安全可靠性差。一是安全投入不足,考核不严,机运标准化工作难以到位;二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够,特别是用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岗之后,职工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有的岗位还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做连班,要抽出人员进行脱产培训的确很难。 1.6 安全制度不严,遗留安全隐患。一是岗位责任制不健全,对某些工作相互扯皮,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落实;二是安全制度执行不严,对安全考核不够严厉,安全奖罚不及时兑现,影响了管理人员反“三违”的积极性;三是对事故处理未严格按“三不放过”原则分析处理,处罚太轻甚至层层保护,不严肃追究责任,职工受不到教育,防范措施不到位,结果是事故重复发生。 1.7 设备陈旧老化 在煤矿建设时,煤矿设备的投入必须成套,而且相互之间必须配套,所以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相当大,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难以承受。由于投入不足,致使煤矿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较慢,设备相对老化。另外,我国煤炭行业的设备制造业,由于科学技术、工艺设计、原材料、加工制造及检测手段等综合配套能力较低,加之涉及的材料、电子、液压及机械零配件等行业的能力不相匹配,导致煤炭行业整体装备相对落后, 设备维护工作量大。 1.8 煤矿设备选型不合理 我国煤矿生产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械基础产品还不能满足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比如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重型刮板输送机等都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机电设备的选型要求配套化,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使用人员及管理水平等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实际情况则是设备与条件不相适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磨合期内,往往事故率较高。 1.9 煤矿设备检修存在缺陷 如今正规煤矿大多采用了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一系列的先进采掘设备,逐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迈进,但长时间运行和在运行当中职工操作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这就要求对设备检修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全面。现在的煤矿职工整体素质不高,再加上设备陈旧, 本身维护工作量很大,所以对设备的检查维修只能是哪坏修哪,年检月检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据统计,发生的机电设备事故约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及时检修,防患于未然。 2 控制煤矿机电事故对策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各种设备配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努力加强培训,严格管理,减少和杜绝机电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2、1统一思想认识,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煤矿采用承包机制后,安全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加大安全监察力度,要时时事事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 2、2要严把质量关 在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同时,煤矿在购进机电设备时,各个厂家所生产的配件在细节上存在差异,更有一些小厂家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这也给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检修带来了一定影响。 2、3加强用工制度管理 煤矿机电工种技术性较强。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尽量减少或者不使用临时用工。煤矿机电运输常见事故原因分析及控制特殊工种不能调换频繁,要严格考核发证,坚持持证上岗。 3 结束语 总之,要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及安全工作。由于煤矿机电运输各岗位工种的技术性较强,应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操作人员来担任。建立竞争机制,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技能比武,采取“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业余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重点培训为主,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抓好安全工作,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作业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做好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 天然气论文:探讨天然气发动机排放试验 试验中采用HORIBAMEXA7200E废气成分分析仪测量发动机的排放,试验所用催化器为宽域金属催化剂,主要氧化排气中的HC和CO,同时对NOx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试验过程中测录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参数及水温、排气温度、空燃比、点火提前角等运行参数,分别测试发动机安装催化后处理器和未安装催化后处理器的试验结果。 怠速NOx排放怠速运行时进气量少、燃烧温度低,NOx排放较低。怠速运行速度为700r/min,过量空气系数为1.1,安装催化后处理器,点火提前角分别为9°BTDC,12°BTDC,15°BTDC时,发动机的NOx排放分别为28.56×10-6,35.15×10-6,39.09×10-6。外特性NOx排放表2示出了试验方案及外特性的运行参数。发动机在无催化器运行时,随转速的提高,NOx排放呈减少趋势。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稀燃程度提高,最高燃烧温度降低,NOx排放减少;2)燃烧过程中高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对NOx排放的影响较为显着,低速运行时以时间计算的燃烧持续期长,NOx生成量较多。安装催化转化器后发动机NOx排放升高,因为无后处理器时发动机排气背压较低,发动机的扫气系数较大,对活塞、缸盖底面等热表面的冷却效果较好,降低了燃烧温度,抑制了NOx的生成。安装催化转化器后,宽域催化转化器虽然对NOx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但NOx的生成量较大,导致发动机的NOx排放升高。安装催化器后,在转速1000~2000r/min范围内,NOx排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600r/min时达到最大值。试验过程中采集了外特性示功图(图略),发动机转速为1600r/min时,缸内的最高燃烧压力与其他工况相比高出很多,燃烧温度高,导致NOx生成量很大。随着缸内压力的升高,催化器背压对NOx排放的影响显着增加。点火提前角对外特性NOx排放的影响,点火提前后,燃烧温度的升高导致NOx排放迅速升高。增压气体发动机进气压力和压缩终了时温度均较高,采用较大的点火提前角能够改善发动机的经济性,但易发生爆燃现象,因此,只要发动机的排温和热负荷满足要求,不宜采用过大的点火提前角。 负荷特性NOx排放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发动机转速为1000r/min和1400r/min时,安装催化器和不安装催化器的NOx排放,图中方案A比方案B点火提前角晚3°。图7示出了发动机低速、中速及高速运行时不同负荷率的过量空气系数。:当发动机转速为1000r/min和1400r/min时,NOx的排放均为先增大后减小。分析原因:1)发动机在空载和小负荷运行时,由于进气量少、燃烧温度低,点火提前角和催化器对NOx排放的影响较小,NOx排放处于较低水平;2)随着负荷率的增加,进气量增加,燃烧温度升高,NOx排放增多;3)随着发动机负荷率继续增大,稀燃程度增加(图略),抑制了NOx的生成,排放下降。中等负荷率时,点火提前角对NOx排放的影响较显着,50%负荷率时NOx排放较高,这是因为催化器对NOx具有部分催化转化效果,因此,中等负荷率安装催化器后NOx排放与不安装催化器相比显着降低。方案A曲线中,当负荷率为90%和100%时,发动机的流量逐渐达到最大,催化器对排气系统阻力的影响作用明显,进而影响到发动机的扫气,发动机热负荷高,燃烧温度升高,使NOx的生成量增加。由方案B曲线可见,点火提前角增大后,低速和中速时,在整个负荷范围内催化器对NOx排放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图8示出了发动机转速为2000r/min时,安装催化器和不安装催化器的NOx排放对比。图9示出了方案B负荷特性缸内温度。由图8可见,当发动机在标定转速运行时,没有安装催化器时,随发动机负荷率的增加,NOx排放规律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方案A和方案B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50%和25%负荷率工况点。安装催化器前后NOx排放规律变化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缸内的燃烧温度,方案B25%负荷时缸内燃烧温度较高,出现排放的最大值。 标定转速运行时,由于燃烧时间较短,同时稀燃程度较高,NOx排放水平较中、低转速时减少较多。但由于发动机的流量大,催化器的节流作用增强,对发动机换气的影响作用强,安装催化器后,NOx排放总体较不安装催化器时的高。a)发动机外特性运行时,随着转速的提高,稀燃程度提高,最高燃烧温度降低,燃烧持续期缩短,NOx排放减少;安装催化转化器后扫气系数减小,热负荷和NOx排放升高;b)发动机在空载和小负荷运行时,由于进气量少,燃烧温度低,点火提前角和催化器对NOx排放的影响较小,NOx排放处于较低水平;c)发动机在中低等转速、负荷率为50%~75%时,NOx排放水平高;催化器对NOx具有部分催化转化效果,中等负荷工况安装催化器后NOx排放比不安装显着降低;d)标定转速运行时,燃烧时间短、稀燃程度高,NOx排放较中低转速时减少;高速大负荷时催化器节流作用强,影响换气,NOx排放升高。 天然气论文:分析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的问题和路径 2013年1月17起,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雾霾天气,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数在3天以上,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等城市污染严重。所受雾霾天气影响城市居民争相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PM 2.5指数居高不下。所谓PM 2.5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 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较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但究其污染物来源,重要是燃煤的排放、机动车的排放、工业排放。从环境保护来分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是减缓或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天然气是一种相对较为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增加其对煤炭,石油产品的替代,将对环境的改善有较大的作用。 一、天然气利用表观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1.环境效益 从燃烧清洁度讲,天然气造成的污染大体为石油的1/40,为煤炭的1/8000,从经济效益讲,按照相同热值计算,国际天然气价格仅为石油的80%左右;从用途讲,天然气用途广泛,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发电、工业和城市商业、民用等各个方面。 2.生态效应 通过天然气的替代使用,减少悬浮颗粒物排放量,增加空气清洁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缩小酸雨覆盖面积。于煤相比,天然气燃烧仅产生微量二氧化硫和少量氮氧化物,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要比煤排放二氧化硫量大约少90%,且天然气使用效率高。天然气的使用也将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取决于燃料中碳含量,天然气与其他矿物燃料相比,含碳少,含氢多。 二、我国天然气资源配置方式现状描述 1.天然气资源配置 在政策层面,天然气资源配置上应采取以市场配置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一种配置方式。但长期以来,天然气资源实行的是完全计划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从天然气勘探开发、输气管线建设到利用,从天然气产量到价格,无不受国家的计划调控,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均列入国家计划。国家对天然气还是停留在指令性计划控制状态。 2.天然气资源配置的难点 天然气资源的配置还受运输条件和历史用户的限制。天然气作为一种气态商品,只能通过管道或LNG等方式进行运输,因此,只用天然气管输问题解决了,才谈的上天然气的利用,天然气市场体系方能形成。我国正在建立全国性管网,LNG产业也出于推广的起步阶段,因此,天然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配置的条件未成熟。 三、我国天然气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 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化肥用气占天然气总消费的1/3左右,为支持保护我国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国家对作为原料制合成氨生产尿素的天然气采取了十分优惠的价格政策,对此,天然气生产企业在经济效益上作出了巨大的让步。但由于国际化肥市场价格向好,许多以低价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化肥并未用于国内农业生产,而是出口到国外,相当于低价出口天然气,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尿素最大出口国之一,但另一方面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原油进口量却在快速的增长,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2.天然气价格不合理 天然气出厂价格偏低。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是高风险、高投入行业,投资要面临巨大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工和市场风险。因此国外天然气勘探开发上游的投资回报率通常都较高。然而,尽管我国现行天然气价格管理体制中天然气是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定价,但之前的天然气价格调整未达到天然气的综合成本水平,也谈不上获得投资回报,致使我国天然气生产企业长期亏损,生产经营难度增大,影响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四、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应用改革努力 1.加快天然气进口数量 为满足未来天然气的需求,我国提出了天然气工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除加大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努力发现和开发大型气田外,还从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以及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进口管道天然气和LNG,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的不足。除了已经开始正常输气的中亚天然气进口管道外中缅天然气管道建设也在加快进行,预计在2013年5月投入使用,该管线设计输气量在100~130亿立方米,中缅新管道还将直接惠及来自非洲与阿拉伯地区的油气资源。 2.合理布局天然气资源 针对近年来逐步突出的天然气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发改委综合考虑天然气利用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因素,根据不同用户用气的特点,将天然气利用分为优先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在2012年10月31日的新版?天然气利用政策?中明确规定强调了对优先类的政策扶持和对限制类与禁止类的管控。对优先类用气项目,地方各级政府可在规划、用地、融资、收费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天然气利用项目有关技术和装备自主化,鼓励和支持汽车、船舶天然气加注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对限制类项目的核准和审批要从严把握,列入禁止类的利用项目不予安排气量。新版对部分用户的利用顺序级别进行了调整,体现了国家对部分产业的态度转变。 3.完善天然气价格定价机制 天然气价格是调控消费结构的主要手段,也是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国家发改委去年12月发文称,天然气价改总体思路为以下几种,一是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二是以计价基准点价格为基础,考虑天然气市场资源主体流向和管输费用,确定各省(区、市)天然气门站价格。三是天然气门站价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并逐步过渡到每半年或者按季度调整。四是放开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几种思路各有利弊,但可以肯定新的定价机制一定会在近期制定颁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虽然不尽人意,但事实基础是我国的天然气利用晚,发展快。和很多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相比,彼此的国情还是有所区别,所以在现阶段,所出现的问题都是在所难免的。从长 远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快,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无论是从国家资源安全,或是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来讲,天然气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尽快解决和完善。科学的增加天然气开发途径,保护资源地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地经济发展动力和持久力,从国内国外两个途径提高天然气供应量;利用价格和宏观调控手段,调整天然气利用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好天然气的绿色利用。通过国家不断推出的各种天然气利用改革制度,不难相信,我国的天然气利用无论分布、结构、价格都会更合理化,更国际化。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装置管理系统研发及实现 油田用加热炉是油田勘探开发中的重要设备之一[1-2]。随着我国各油气田公司对天然气资源勘探与开采力度的逐年加大,我国天然气逐年大幅增产,天然气集输设备的种类和个数也大幅增加。在我国西部以天然气生产为主的某油田中,应用了大量的天然气装置设备,类别繁多且单类设备数量大。随着生产时间的累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形成了大量的设备信息台账。据统计,2008年在此油田有详细设备信息记录的11套天然气处理装置中,共计有64类4200多个主要设备。这些设备台账信息相互独立地保存在设备的使用部门,这直接导致同类设备信息无法在不同使用部门间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即使在同一使用部门里也很难实现同类信息的汇总、对比及分析。另外,很多装置的设计图册也没有有效、统一的管理,导致设备维护时,不能方便地获取装置设计信息。这些都给天然气设备维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天然气装置设备信息采集、存储、汇总和展示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能够将这些孤立的设备信息有效地管理起来,并能及时地获取装置设计信息。 1系统分析与设计 天然气装置设备主要分为工艺、仪表、给排水、热暖和电力等几个主要专业设备。工艺主要包括加热炉、制冷机和压缩机等设备;仪表主要包括压力变送器、火焰探测器和在线分析仪等设备;给排水主要包括水罐设备、供水气压罐和埋地生化污水处理设备等设备;热暖主要包括换热器、燃气调压箱和燃气壁挂炉等设备;电力主要包括电力变压器、高压配电柜和低压配电柜等设备。此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上面所述设备信息及其设计图册的有效管理,其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维护和数据应用四个部分。数据采集的源头,一是指现存的大量的历史数据,包括纸质和电子的设备台账及工艺设计图册;二是指系统部署后,日常生产所产生的新设备数据及工艺设计图册。对于数据的采集,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标准化、电子化处理。对于数据的录入,需要批量数据和单项数据两种录入模式。系统能够实现已入库数据的修改和删除功能,能够实现对各种设备数据及设计图册的查询、汇总和导出等应用功能。针对上面的分析,对系统功能和业务数据库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1.1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主要分为数据维护、数据查询、文档管理和系统管理四个主要部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1)数据维护,主要有数据录入和数据维护两项功能。数据录入功能分为批量数据导入和单项数据录入。由于设备历史台账数据存在方式及格式的不一致,其需要进行电子化和标准化处理后方可入库。数据维护功能提供对数据的修改及无用数据的删除功能。 2)数据查询,主要分为固定查询、导航查询和条件查询。按照日常业务的工作习惯,我们制定了固定查询方式。此方式不需要使用者指定任何查询条件,即可得到生产常用的设备信息。导航查询,是将各套装置分部门分专业组织成“结构树”的形式,以便使用者有层次地获取所需的设备信息。条件查询,指根据用户动态设定的不同查询条件,个性化地得到用户所需的特定信息。 3)文档管理,主要实现设计图册等文档的分部门分专业上传、下载、查询和维护功能。各类文档可以按文件名称、所属站名、专业类别和上传人等四种方式进行查询,查询结果可以浏览下载。 4)系统管理,主要包括人员信息管理和日志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主要实现人员及部门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并对人员的访问权限进行设置。根据系统用户角色的不同,系统访问权限分为五类,各类访问权限各有不同功能范围。日志信息管理,主要记录登录用户各种操作的时间、对象及影响等信息。 1.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主要包含概念数据模型(ConceptualDataModel,CDM)设计和物理数据模型(PhysicalDataModel,PDM)两个重要阶段[3-4]。CDM设计是建模过程的关键阶段,此阶段把现实世界中需要保存的信息抽象成信息世界中的实体(Entity)和关系(Relationship),产生实体关系图(E/RDiagram)。PDM建模反映了业务领域中信息之间的关系,它不依赖于物理实现。只有重要的业务信息才出现在PDM中。一般的数据库建模过程是从对业务数据和业务流程的抽象形成CDM模型开始,从而转换成相应的PDM模型,进而可以生成相应的数据字典和数据定义语言(DataDefinitionLanguage,DDL),有了DDL就可以直接创建关系数据库。另外,整个建模过程是可以逆向进行的,以验证模型正确性。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 按照上面数据模型的创建过程,我们创建了天然气装置数据库,其逻辑上由业务数据库和系统管理数据库组成。其中,业务数据库包括工业专业14张表、仪表专业17张表、给排水专业19张表、热暖专业9张表和电力专业3张表。系统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人员、部门、权限、日志、文档和元数据信息表。在创建数据模型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辅助工具PowerDesigner。PowerDesigner支持CDM和PDM建模及相互转换,CDM中的实体、实体属性、标识符、联系,甚至继承关系等都可以自动转换为PDM中的表、列、主键或外键和参照完整性等[3-4]。 2系统实现 系统的开发基于通用的三层B/S(Browser/Server)架构模式,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5作为系统的数据平台,利用WebServers技术将各种业务逻辑封装成Web服务,项目的开发环境为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开发语言采用VisualC#。项目实现的主要界面如图3和图4所示。 3结语 此系统自2008年10月投产上线以来,运行稳定、应用便捷。其所装载的11套天然气装置的设备数据及设计图册,为该油田有效管理设备信息、提取设备资料和获取参考信息等,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持。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施工质量的提高 1、影响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管道防腐和焊接也是天然气管道工程的重要工序。焊接工艺水平的高低和防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日后天然气管道的输送安全。然而由于天然气处理厂几乎都建在郊区,天然气输送管道施工所处环境较差,晴通雨阻以及冬天受冻土的膨胀抬起等问题都是天然气管道施工所不可避免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进度。另外,管道组焊、半自动机组、全自动机组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焊接规格分别采用内(外)对口器对口,纤维素焊条手工下向焊打底等工艺完成焊接,但在实际管道施工中经常忽视此类问题造成焊接质量下降,最终导致管段安装质量不高。 1.2施工监管不足,风险控制意识淡泊 天然气管道施工存在质量隐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到位所引起的,集中表现为施工监管力度不够,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风险控制意识淡漠。一方面,由于监管体制不健全,不完善,不仅施工人员对施工风险的防护意识较差,而且管理人员也难以及时发现天然气管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加之部分管理人员风险控制意识淡泊,即便发现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风险因素,也不能及时提醒施工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规避;另一方面,大多数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只有监理机构对现场施工进行监督,但是却很少有聘请风险管理机构对施工设计方案和施工标准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导致管道施工质量标准未能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给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埋下风险隐患。 2、提升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的主要措施 2.1提高施工工艺水平,规范工艺流程3.1.1提升施工工艺水平的建议提高管道敷设工艺水平,必须要加强对施工图纸的审核和施工现场的调查,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地质环境、周边设施与建筑物以及交通条件,确保施工图纸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想契合,在此基础上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方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准确、全面地掌握施工各项工艺参数和技术标准,以确保管道土方挖掘、回填等各项工作均能达到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从源头上消除施工现场与施工图不一致的隐患。在管道布管和管段对接施工时,必须要认真清扫管沟,尤其是要将焊接端的坡口及内外管壁20米范围内的污垢、铁锈,毛刺清除干净不能有裂纹及夹层等缺陷,确保管沟无阻碍布管的障碍物。在预组装时,要特别注意管段首尾端口连接平整和型口完整且两管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管段组对完毕后要及时提交工程监理进行审查,在确保每段管段都符合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实施管段预焊接,将管段固定,检查管段连接对正后再进行完整焊接。3.1.2提升焊接工艺水平的建议天然气管道焊接工序应按照编制的焊接规格严格进行,正确选取焊接材料与穿越方式,规范焊接程序。在管段焊接完毕后管理人员在检查管段焊接处的表观之后,再对焊接处进行确认,若发现不合格的应及时进行修补,合格的报给专职质检部门检验,以保证管道焊接质量。最后由专业工程师依照工程规格以及相关质量要求,对管段焊接处进行细致评价,保证管段的正常使用。 2.2提升风险控制意识,加强质量管控 首先,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强化其风险意识。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生产的知识,分析安全事故的成因。此外,还要编制安全施工管理规范和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手册,明确、严格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流程、标准以及风险控制措施,从意识上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施工。其次,加强管道施工工序的检验和施工监管。管道施工应在得到建设、监理与设计单位三方都确认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工程隐蔽,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技术与工艺的规范标准施行,并且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工序都应在相关责任人的监管下进行。一方面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资质与工艺素质监管,确保施工相关人员是经过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并监督其在施工前根据施工环境与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方案与细则,设置安全警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管道的安装、材质与防腐质量、隐蔽工程等进行管控,对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工程及时进行整改,并做好相关质量记录,确保在检验合格后再进行下一工序。 3、结语 总而言之,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若要得到进一步提升,就必须要从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两方面着手,既要不断增进管道施工的技术可言,加强和改进管道施工技术,提高施工工艺水平,又要强化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使之严格遵守各项技术安全规定,及时发现和整改天然气管道施工存在的质量隐患。只有如此,才能为天然气安全输送和平稳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天然气论文:海洋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入新时期 中国近海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占全海域天然气资源总量的62.3%)、东海西湖凹陷及渤海海域(占全海域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7.7%)。目前已经发现了营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等五个含气区(见附图)。与之相毗邻的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环渤海湾地区,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上述各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主要靠北煤南运、北油南运及从国外进口解决,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清洁高效燃料又是优质化工原料的天然气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海洋天然气具有广阔的下游用户市场,开发海洋天然气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见下表)。 海洋天然气目标市场 油气区域/油气田目标市场用途琼东南盆地崖城香港、海南发电、化肥 莺歌海盆地乐东朱江三角洲地区/广西发电、化肥、工业/民用东方海南、广西/广东发电、化肥、工业/民用珠江口盆地文昌9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电、工业/民用西湖凹陷/丽水区块平湖及周边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民用丽水温州发电、工业/民用渤海海域锦州锦西化肥、民用渤西天津发电、工业/民用 渤中/渤南烟台、青岛/大连发电、工业/民用目前中国海油在辽东湾北部、渤海湾西部、海南岛近海、东海西湖凹陷已建立了天然气生产基地。辽东湾北部JZ20—2气田,于1992年8月投产,目前年产天然气3.8亿方。渤海湾西部渤西油田群,于1998年投产, 目前年产天然气1亿方。海南岛近海的崖13—1气田,于1996年1月投产, 目前年产天然气36亿方。东海西湖凹陷的平湖气田,于1998年11月投产, 目前年产天然气4亿方。 1999年,中国海油原油、天然气产量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共生产原油1617万吨,完成国家计划的108%,天然气生产43.9亿方,完成国家计划的129%,油当量达到2056万吨,全年实现原油销售收入159亿元,天然气销售收入27.03亿元。中国海油全年实现经营利润27.5亿元,人均效益处于全国先进地位。 加强海洋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是中国海油早在1998年就制定的加快海洋石油发展的“六大发展战略”之一,力争到2015年中国近海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00亿方,为此,在2010年以前需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773亿方。今后15年海洋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域是东海西湖凹陷、琼东南盆地及茸歌海盆地。 2000年是中国海油资产重组、机制改革后的第一年,也是海洋石油开发的第一个“海洋天然气年”,在“海洋天然气年”中,中国海油将会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推动和加快海洋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一是经过近三年的筹建,海洋石油化学公司已于近日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位于茸歌海盆地的东方气田的开发进入了到计时,预计到2004年东方气田每年将向海南提供天然气16亿方,用于化肥工业和发电。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和钻探技术的提高,莺歌海大气区不断有新的发现,东方和乐东气田的联合开发将实现向海南、广西或广东提供天然气34亿方。二是位于渤海湾中部和南部的渤南油气田群也将在近期全面启动,预计在三年内实现向出东胶东半岛供气。三是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优先开发东海天然气的战略部署,加快东海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开发东海天然气是“海洋天然气年”的重头戏,中国海油决定要把东海天然气的勘探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加大投入,加大勘探工作量,争取尽快获得重要发现。 今年4月8日,中国海油在东海钻探的绍兴6—1—1井开钻,拉开了大规模勘探开发东海天然气的序幕。东海盆地是我国近海一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有一批有利圈闭有待钻探,勘探潜力很大。西湖凹陷被认为是东海盆地中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且目前勘探程度最高,至今约20年的勘探历史,已钻井28口,并获得约1500亿方的天然气探明加控制储量。西湖凹陷的天然气预测资源量l万亿~2万亿方,目前发现程度仅为15%~7.5%。除天然气之外,西湖凹陷还有原油的预测资源量12亿吨, 目前探明加控制储量仅为4000万吨,发现程度仅为3%,勘探潜力非常大。此外,在台北凹陷已发现的丽水36—1气田,潜力也不可忽视。中国海油今年在东海海域投入勘探资金3—4亿元,几乎接近前20年自营勘探投资的总和。计划安排要钻5口探井或评价井,作二维地震5000公里,如果有新的发现,将作三维地震800~1000平方公里,投资还会增加。从现在到2010年,将在东海海域部署55口评价井和20口探井及一系列物探工作量,完成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2700亿方的目标,使东海天然气年产量从现在的4亿方增至100亿方,以满足上海及江苏、浙江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需求。东海天然气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油气田联合开发,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离市场近,输气距离短,工程建设周期短,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较低的成本满足市场等等。加快东海天然气勘探开发,在满足华东地区供气总量和时间方面以及实现双气源供应保证供气的可靠性,都将对“西气东输工程”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石油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在勘探天然气资源的同时,就要探询天然气的市场前景;在上天然气开发项目的同时,就得上天然气利用项目。如果下游用户市场不落实即使上游找到再多的天然气资源,也无法投入开发。因此,在发展天然气事业方面,中国海油与下游用户(包括工业、发电、城市燃气等)是唇齿相依、互相依存的。目前,中国海油发现和拥有的天然气资源都毗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天然气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承受力强,而且对优化能源结构,尽快使用清洁能源的要求非常迫切。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燃气发展非常迅速,有许多城市的燃气管网已初具规模,有条件的城市正逐渐由天然气替代人工煤气,我们希望将来在寻求天然气工业用户的同时能够与地方城市进行密切合作,带动城市燃气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我们海洋石油人应有的贡献。 天然气论文:石油天然气开发重难点 1生产过程中的原油处理 1.1原油的脱水处理 在原油开采完成后,对原油进行脱水也是很重要的工艺。由于原油在井下多直接与水接触,这样开采出来的原油常伴有大量的水分,不但增加运输成本,而且这些水分大多又含有盐类,对设备、容器以及管线等都有腐蚀作用。因此,人们一般在油田从原油中脱水,再将脱出的水回注井下,这个过程称为原油脱水。目前,原油脱水工艺技术已经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沉降分离脱水,即将原油通过特定的装置,利用水重油轻的原理,使水逐渐下沉,油和水分开即完成脱水过程,这也是一般原油脱水的基本过程。第二种方法是热化学破乳,即将破乳剂加入到原油中,一并加热到60摄氏度,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油和密度差别,减弱水中含有的乳化物质的作用,使油水分离更彻底。第三种是电脱盐破乳法,即在高强度的电场作用下,促使水滴结合成较大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加速下沉,或利用直流电场,使水滴向电极移动并聚集,再在重力作用下,一起向下流动。这种电脱水技术使用较为广泛。 1.2原油电脱水器的使用和应用 原油脱水工艺还需要有配套的原油脱水设备,才能真正实现脱水功能。结合原油脱水技术主要利用油水沉降远离,人们研制了大量先进的脱水耐压的容器。其中,电脱水器是至今为止,使用效率最高、处理能力也较强的原油脱水设备。原油电脱水器的应用直接影响了输出原油的含水量。现在我国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原油电脱水器主要是采用的一种卧式以及横挂电机的结构。原油进入油管,经过喷油管喷入电脱水器,原油在脱水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乳化水滴,乳化水滴经过重力沉淀,在电脱水器内部电场的作用下,乳化水滴实现聚集,水滴变大,实现沉降,实现脱水效果。 2污水处理 在原油经过脱水处理后,会产生很多的污水。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是以下步骤,污水首先进行除油,沉淀,然后进行过滤,最后进行主水管回注。具体来说就是原油污水首先进入储油罐进行重力沉淀,这个过程主要是用来除去污水中的乳化油,除去乳化油的污水进入到反应缓冲罐中,在反应器中加入一定的净化凝聚剂,净化凝聚剂与污水通过反应,产生污油以及固体微粒,两者形成的污泥被排出。最后,则进行污水中残留的悬浮物的处理,污水悬浮物经过过滤器,被过滤处理掉后,最终处理过后的污水外输进入注水泵中回注到油田中。石油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经过稠油开采,原油脱水,污水处理环节,实现石油的开发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关键,每一道程序都有待于优化提升,最终实现整个原油开发工程的优化提升。原油脱水以及污水处理优化提升,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石油生产产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水的环境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输配系统改(扩)建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1、 管网压力级制 国内外天然气输配系统无一例外地采用了高压输气、中压单管网配气的方式,其经济效益和在运行管理方面的优越性是传统的多级管网所无法比拟的。故在改扩建中应保留这种输配方式。 天然气输配系统的压力级制主要是确定高压输气和中压配气的压力,合理的压力级制既能保证城市供气的需要,又可减少管网和储气设施的投资。以重庆市主城区天然气改扩建工程为例,原规划新建环城输气管道工作压力为1.6MPa,新建中压管网工作压力为:0.4MPa环城输气管道兼有输气和储气之功能。但输气管道在实施中输气管道难以保证足够的安全间距,规划部门和消防部门无法接受,所以输气管道的工作压力降为0.8MPa。虽然环城输气管道输气能力可以满足需求,但其储气能力却大为下降,调峰的任务将主要由储配站来承担,增加了储气设施方面的投资。改扩建工程中,新建高压输气管线应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利用长输管线干线的高压,提高输气管线的压力,可减少管网和储气设施的费用。目前,天然气的应用已在满足居民用气的基础上,向各类公共建筑用气延伸,燃气直燃机、燃气锅炽等用气量大(几百至几千立方米/小时)、供气压力高(0.01MPa-0.2MPa)的大型用气设施大量出现,对天然气管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尽可能满足供气的需要,中压配气管网工作压力宜选用中压A的上限0.4MPa,其供气可靠性才最大。在改扩建中,新建中压管网应按照0.4MPa设计、施工,其运行压力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必须与原有管网运行连接的新建中压管网运行压力应与原有管网相同—,待原有管网经过改造符合条件之后,方可以0.4MPa工作压力运行。独立的新建中压管网则应按0.4MPa工作压力运行。 2、调压设施 天然气中压单级管网配气工艺决定了所有的燃具都必须使用调压设施才能与管网相连。居民住宅和一般公共建筑用户仍可采用楼栋调压器供气,这也是民前广泛使用并得到规范许可的方式。—而对于燃气直燃机、燃气锅炉等中压燃烧机的供气则需要特别注意。从供气安全角度考虑,对供气压力高、流量大的用户应增加必要的安全措施和更加可靠的调压设备。通常采用的调压设备(有时含计量)为柜式调压设备或地下调压设备。此类调压设备内包括通过能力大和调压精度高的调压器、过滤器、控制阀门、安全切断阀、遥测遥控装置以及计量表具等,可采用2十1(二路调压加一路旁通)、1十1(一路调压加一路旁通)、2+0(二路调压)等各类方式,其供气可靠性远高于楼栋调压器,是对燃气直燃机、燃气锅炉等燃具供气的最佳选择。但是,现行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中没有提及此类设备,生产厂家则称之为“箱式调压站”或“地下调压站”,故消防部门则根据消防和燃气规范以一般调压站的安全间距来确定其设置位置。由于使用燃气直燃机、燃气锅炉等燃具的公共建筑多为大型的公共建筑,消防部门一般确定柜式调压设备与之间距为25米,地下调压设备则不允许设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柜式调压设备或地下调压设备的应用,从而也限制了燃气直燃机、燃气锅炉等大流量燃具的发展,不利于供气规模的扩大。因而,在改扩建工程中,应就各类调压设施的设置与规划、消防部门达成共识,形成固定的处理意见,方可保证改扩建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建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修订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将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列入,以有利于其推广使用和燃气事业的发展。 3、管材 过去天然气管线均采用钢管,后来随PE管的逐步推广,其造价低、使用年限长、施工方便等优势使中压管网中PE管的比重逐年上升。在改扩建工程中,新建中压管网理应采用PE管。这将存在PE管和钢管混合使用的局面,对管道的维护和抢修产生较大的麻烦,抢修部门必须同时配备钢管和PE管的抢修工具才能保证正常的维护、抢修操作。因此,改扩建工程中四管的使用应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而在原使用钢管的区域内零星新建的中压管仍以钢管为宜。室内管道一般为镀锌钢管和无缝钢管,近来国家进行了铝塑复合管的推广使用,燃气行业也应蹋上时代的步伐,但至今尚未有国家或行业方面的技术规范、标准,大规模的推广还有一定困难,这也是改扩建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计量 计量包括输气部门对燃气公司的供气计量和燃气公司对各类用户的供气计量。输气部门对燃气公司的计量一般在城市门站,输气系统改扩建后应注意计量表具的量程范围应有变化。燃气公司对各类用户的计量则应考虑到对供气压力的修正,否则计量表显示的读数偏小。对于居民住宅用户,现在突出的情况是无法进户抄表、气费回收困难,故在改扩建工程中应尽量采取改进措施,可考虑采用设户外表、气表读数集中显示、远程抄表等方式。 5、特殊情况下的供气 对高层建筑、地下室、内厨房等特殊情况用气,虽然《城镇燃气设计规范》有相应的规定,但比较粗略,对于每座建筑实际用气情况,尚存在许多细节需要解决,如建筑设计时预留燃气管道通道、高层建筑设置排烟设施、燃气泄漏报警切断系统、地下室用气时是否需要泄压口等,均应在改扩建工程中拟相应的对策,同时还需要与规划设计管理部门、消防部门达成共识,否则部分建筑无法使用天然气,对改扩建工程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预处理过程 1煤制天然气净化 天然气预处理主要是脱除原料气中所含的微量固体和液体杂质、酸性气体(CO2)、水等有害物质。天然气液化时,其杂质含量通常要求达到的指标是:二氧化碳 1.1脱酸性气体 天然气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CO2、H2S、COS与RSH等酸性气体。这些气体的存在会腐蚀金属材料、污染环境、造成催化剂中毒、在低温过程中还会结冰堵塞仪表和管线,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因此需要把天然气中的酸性气体脱除,达到标准要求的规格后方可进行进一步液化。结合煤制天然气项目气源存在“少碳、无硫”的特点,H2S及有机硫在低温甲醇洗过程中就已经进行有效的分离;二氧化碳经过甲烷化反应过程,与原料中H2进行反应,生产CH4。仅有少量CO2需进行脱除,用以保证冷箱顺利运行。一般采用MDEA溶液进行脱酸性气体。根据其对CO2和H2S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吸收效率高;工艺过程温度、设备和管道腐蚀程度低、系统运行可靠;容积循环量低、溶剂化学性能稳定等特点。在LNG脱酸性气体工艺中得广泛应用,并在煤制天然气LNG项目脱酸过程有一定优势。 1.2脱水 天然气液化需要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液化,为避免其中的水分在液化系统发生冻堵,须在预冷前将天然气中的水脱除。天然气脱水按原理可分为冷冻脱水、溶剂吸收脱水和固体吸附脱水、膜分离法脱水四大类。因为天然气在“大气量、超低温(-160℃以下)”的工况环境下进行操作,在几类脱水技术中仅有固体干燥剂脱水法能够满足其工况要求,其中分子筛在LNG工业化装置上广泛应用。分子筛是具有骨架结构的碱金属的硅铝酸盐晶体。其分子式如下:M2/nO·Al2O3·xSiO2·yH2O分子筛具有高选择性;深度脱水、露点降大;对极性分子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在较高的温度下仍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天然气液化过程中“超低温”工况要求,对气体组分中的水进行有效的脱除,对冷器起到了保护作用。在煤制天然气气体中含有饱和水汽,由于水汽的存在,煤制天然气管输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管道积液,降低输气能力及降低热值,加速煤制天然气中H2S和CO2对钢材的腐蚀。即使在煤制天然气的温度高于水的冰点时,水也可能和气态烃形成烃类的固态水化物,引起管道阀门堵塞,严重影响平稳供气。因此,煤制天然气在管输前必须脱除其中的水份。结合天然气脱水“气量大、水露点要求不高”的特点,大规模的天然气、煤制气处理、集输过程中使用的脱水干燥方法主要是三甘醇溶剂吸收法,该方法是天然气、煤制天然气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脱水干燥方法。但由于三甘醇脱水深度无法满足LNG液化需求,为了避免在脱碳过程中夹带的水分以及工艺气二次反复脱水,所以在煤制天然气LNG过程中气体不经过三甘醇脱水处理,直接进行LNG液化预处理。 1.3脱汞 原料气中含有的微量汞在低温时会对冷箱等设备造成腐蚀,甚至导致停产,因此汞的含量应受到严格的限制。目前,天然气脱汞工艺有化学吸附、溶液吸收、低温分离、阴离子树脂和膜分离等,天然气脱汞工艺的特性如上图3所示。低温分离工艺是利用低温分离原理实现汞脱除,分离的汞将进入液烃、污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增加其处理难度;溶液吸收工艺脱汞效果差,吸收溶液腐蚀性强,饱和吸收容量较低,脱除的汞进入吸收溶液中也将造成二次污染;膜分离脱汞及阴离子树脂脱汞工艺的使用范围较窄,工业化装置应用较少。化学吸附脱汞工艺在经济性、脱汞效果和环保等方面都优于其它脱汞工艺,在天然气脱汞装置中得到广泛应用,其脱汞深度可达0.01μg/m3。近年来,天然气液化工程中的原料气脱汞采用载硫化物大孔氧化铝脱汞剂,使汞与硫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汞并吸附在吸附剂上,载硫化物大孔径氧化铝不易产生粉化,且吸附能力强,便于更换。大孔径载硫氧化铝脱汞剂可以避免常规脱汞剂吸附饱和时的毛孔迸发现象对下游液化冷箱造成的汞腐蚀危害。在煤制天然气液化过程中,矿物质煤中作为原始材料,前工序甲烷化过程中,汞物质会使甲烷化催化剂中毒,使其永久性失活。所以在甲烷化工序对汞有及其苛刻的要求。在甲烷化后的气体含量中已经不含有汞物质,因此在煤制天然气LNG液化装置中无需设置脱汞槽及其后面的过滤分离器。 1.4脱除重烃 重烃通常指C5以上的烃类。在烃类中,分子量由小到大时,其沸点是由低到高变化的,所以在液化天然气的循环中,重烃总是先被冷凝下来,从而堵塞设备。液化天然气过程中,通常天然气预冷后,在低温区中的一个或多个分离器中除去重烃。图4所示BV公司的PRICO工艺天然气液化流程:采用混合冷剂(N2、甲烷、乙烯、丙烷和异戊烷)为介质,进行逐级冷凝、蒸发、节流膨胀得到不同温度水平的制冷量。天然气与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冷箱采用板翅式换热器。预处理气体首先流经板翅式换热器。入口气体从顶部进入,并在顶部份进入换热器芯。然后向下流入底部的冷端。在PRICO中,低温液体仅仅在换热器的底部。制冷换热器上部的原料气被冷至温度大约70℃。在中间,气流流动中断而离开换热器。70℃的气体直接进入重烃分离器,以除去任何可能出现在气流中的重组分。除去进气中的重组分有利于保护低温设备免于堵塞和腐蚀。在制冷换热器顶部有一旁通,通过温控阀可以控制进入重烃分离器的气体温度。从重烃分离器顶部出来的70℃的气体返回板换,经过两个通道,从换热器的底部出来,这时气体已经变成151℃LNG。但由于煤制天然气过程中,煤从气化出来后经过一系列分离、反应等工序处理,原料气中的重烃成分已经完全得到脱除、分解。结合此特点,在煤制天然气液化过程中可以省略掉重烃分离器及相关重烃冷量回收换热器等,预留出分离出口,避免日后由于气源变动而造成重烃成分出现。 2结论 由于和传统天然气相比,煤制天然气的气源更简单,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供气的质量和条件更稳定,而且LNG作为能源产品,工厂的运行和上下游的衔接非常紧密,尤其是作为调峰装置对下游供给的稳定性十分重要。所以一座商业化运行的液化工厂,首先必须满足安全连续稳定生产的需要,还要求工艺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便于操作和调节。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技术开发和利用煤制天然气,发挥其储存比高,运输灵活方便等优势,可以有效弥补我国常规天然气地域分布和供给量上的不足,非常适应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分布情况,具有广阔的前景。 天然气论文:“气推气” 置换在城市天然气中压管网中的应用 摘 要: 目前 在城市天然气工程的论文中,对天然气“置换”有两种论点:一是指在城市天然气管道投产时,对管道内空气置换的 方法 。二是指将以前用的煤制气、液化气掺空气、液化气管道供气等城市燃气置换为天然气。本文是指城市天然气管道在投产时的天然气置换方式。通过对天然气中压管网的两种置换方案介绍、 分析 和对比,说明城市天然气中压管网、居民入户,可采用天然气直接“置换”的方法。针对投运前天然气管道的置换,采用惰性气体法与“气推气”法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从 理论 与实践角度阐述“气推气”方案的可靠性。 关键词:天然气 置换 管网 气推气 随着城市燃气事业的迅速 发展 ,新建城市燃气项目和不同气质通气前的维修,都需要置换。置换首先要确保设施的自身安全;其次是确保供出的燃气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天然气置换是一项危险性的工作,若置换方案选择不当或操作失误,均可能发生恶性事故,造成惨重损失。为此,天然气置换的安全 问题 显得特别重要;其次,置换还应考虑 经济 问题,若方案不当将造成置换工作量大,费用高。用什么安全、经济的方法将中压管网、居民户内管道的空气置换为天然气,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对此发表一些看法和意见,作为我公司尉犁县天然气入户点火的实施方案。 根据目前同行业的成功经验,城市中压管网、居民户内的置换一般有如下两种方法可以采纳。 1. 惰性气体置换法 用惰性气体(氮气)先置换管道里的空气,再用天然气置换管道里的惰性气体。即把惰性气体作为置换中间介质,这里所说的“惰性气体”是指既不可燃又不可助燃的无毒气体。如氮气(n2或液氮)、二氧化碳(co2)、烟气等,均可以采用。 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将惰性气体充满管网,加压到一定程度置换出空气,直至管网惰性气体的浓度达到预定的置换标准为止;然后再以燃气充满管网,同样加压到一定程度置换出惰性气体,从而完成置换程序。此法操作复杂、烦琐。反复进行两次换气,不仅耗用大量惰性气体还耗用大量的燃气,发生费用较高,其换气时间长,工作量大,既不经济又费事。但是它可以确保可燃气体不会与管网中空气接触,不会形成具有爆炸的混合气体。因此此法可靠性好,安全系数高,成功性大。是燃气行业以前普遍采用的传统的置换方法。 2.燃气直接置换法 燃气直接置换法也称“气推气”置换法。此办法是直接将燃气缓慢地进入管网替换出空气,从而达到置换目的。 当打开天然气总阀开始送气时,可通过可燃气体报警器检测放散处可燃气体浓度,以确定是否达到预定的置换标准。燃气达到一定浓度时,报警器即报警,关闭放散阀,置换宣告结束。 此方法的特点是比较简便和经济,但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在置换过程中,管道里必然要产生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并且要经历爆炸极限范围。对于纯天然气来讲,它的爆炸极限为5~15%,再考虑到其混合的不均匀性,天然气含量45%以下均应视为危险区,遇火源,就要发生爆炸。为此必须严格控制火种和可燃气体的流速,并采取各种安全措施,确保无火种,才能安全地渡过其“危险期”。 要确保置换过程中没有任何火源,以引爆或产生火花引爆这极具危险的混合气。为此进行如下分析:一是确保在吹扫时清理净管网内的石子,以防止其在高速流动的气体推动下产生火花。二是全线阀门必须关闭,然后在最远端打开一处阀门,在排完空气的情况下,缓慢开启天然气阀门。并逐一使用同一方法进行全面置换。三是必须严格控制明火火种靠近置换现场。我们所说火种有三种:一是明火。二是高速气流会因“摩擦”产生静电。但是,由于我公司使用的是pe管道系统,不会有电荷集聚导致高电位,而产生放电火花。三是高速气流吹动管道中可能残留下来的石块、铁屑、焊条头等固体物品因碰撞产生火花。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是主要危险源。其根源是高速气流,解决它的关键是坚决杜绝高速气流而确保低速;即便有石块等“杂物”,也不会被吹动,也就不可能产生火花了。根据天然气管道实际吹扫经验,我们确定将置换天然气流动速度控制在3米/秒以下。用阀门的开启度来控制流速。 经上述 分析 ,说明天然气管网可用天然气直接“置换”;即慢速充入天然气置换后再投入运行。该法必须注意排除其危险性, 方法 较简单, 经济 合理。 3. 燃气直接置换步骤 试压合格后随即进行置换。下面以尉犁县天然气工程中压管网置换为例,步骤操作如下: (1)试压、置换前的准备工作 ①成立管网检查(试压、置换)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的分工,各负其责。 ②经过多方 研究 讨论,确定试压、置换方案,并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打印成文,以便遵照实施。 ③对管道和设备进行试压。对阀门、法兰、焊缝等各种设备和联接处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对有泄漏之处进行处理。 ④联接好试压、置换工作所需用的临时管道和设备。如加气管、排气管、空压机等;并做好其它一切有关的安全防范物质准备工作。 (2)试压及置换工艺流程 ①在一个调压箱放散阀处联接打压胶管,与空压机相连。 ②关闭所有调压箱前阀门,以最远端调压箱前放散阀作为空气的放空管。 (3)试压、置换的操作步骤 ①为了便于指挥、控制,不致操作失误,在试压、置换前,首先关闭全部调压箱前阀门(可在阀门后加装盲板),使整个系统成为密闭状态。 ②启动空压机,打开加气管的控制阀门,向管网充空气,使压力先缓慢升压至运行压力,保压8小时,如无卸压现象,即可在未端放散处(或在门站放散管处,充分利用压缩空气进行最后一次的吹扫)放去空气。 ③试压合格后进行置换。在末端放散处放去空气,直止无压力状态下(与大气相平衡为止)。慢速打开城市中压管网总阀。 ④在慢速打开城市中压管网总阀后,用可燃气体报警器监视放散阀处的气体浓度,报警器发出报警,即关闭放散阀,中压管网置换完毕。 ⑤打开调压箱出口阀,打开一栋楼的楼栋阀(关闭其余楼栋阀),打开楼栋最远端一个表箱阀(我公司采用户外装表。关闭其余表箱阀),拆除楼栋最远端一个表的表前接头(关闭其余表前阀)。打开表箱阀、表前阀放散。用可燃气体报警器监视放散处的气体浓度,报警器发出报警,即关闭表箱阀、表前阀,恢复表接头,表前阀管线置换完毕。 ⑥一个人进入居民家中,打开灶前阀,一个人打开表前阀,在灶前阀处连接胶皮软管向室外放散。用可燃气体报警器监视(灶前阀)放散处的气体浓度,报警器发出报警,即关闭灶前阀,灶前管线置换完毕。 ⑦连接灶前阀至燃气灶(器具),打开阀门停留片刻,待胶管内空气置换完,点火。整个置换过程完成。 经过对天然气中压管网置换的两种方案比较,拟采用“气推气”的置换方案。论点也充分证明了以天然气直接置换较为方便、经济,虽然存在不安全因素,但是可以通过控制进气速度,以及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协调配合,完全可以安全地渡过混合气体爆炸极限范围,是天然气管网置换行之有效的,可以广泛采用的方法。 天然气论文: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断层对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 摘要:为了确定断层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利用2 000 km2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断层的精细解释及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的提取,分析断层的分布、成因及形成期,研究断层与天然气高产层段和富集区的关系,建立塔巴庙气田天然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上古生界存在北东向断裂系统,断层多为高角度的小断距断层,断距20~60 m;这些断层主要是基底断裂在燕山运动中、晚期重新活动造成上覆沉积盖层撕裂形成的;断层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期良好匹配,断层沟通了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煤系烃源岩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2段、盒3段岩性圈闭,既促使下伏天然气向盒2段、盒3段垂向汇流运移,同时又为有机酸的运移溶蚀提供通道,有效改善了邻近低渗砂体储层的孔渗性能,从而控制了塔巴庙地区主力目的层盒2段、盒3段天然气运聚成藏及高产富集区带的分布;断裂和大面积相对高孔渗砂体的叠合区域是天然气的有利富集区。 关键词:天然气;断层;输导体系;低渗砂体;成藏模式;上古生界;塔巴庙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0引言 传统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断裂不发育,但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者发现盆地内部断裂存在的大量证据。在重、磁、电等地球物理资料中,可清晰地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发育规模巨大的基底断裂,基底断裂中、新生代“隐性”活动对古生界天然气和中生界石油的富集成藏甚至地表元素地球化学场的分布特征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基底断裂及后期构造活动衍生的一系列剪切变形所产生的储集层物性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不容忽视[2]。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岩芯观察中,发现盆地中部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均发育大量的高角度雁行状、“x”共轭状节理及局部断裂,岩芯可见许多清晰的断层擦痕和阶步[,2-6]。但是,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沉积盖层中的断层断距小,在常规二维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因此往往难以刻画断层的分布。 航磁与地热异常等资料反映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附近存在北东向基底断裂带,其北端伊金霍洛旗附近存在近东西向基底断裂;岩芯中受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高角度破裂缝较发育[5-8]。但前人并未在该区域进行断层的识别,断层对天然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也尚未研究。笔者利用塔巴庙地区2 000 km2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断层的精细解释及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的提取,分析断层的分布、成因及形成期,结合塔巴庙地区地质特征和油气勘探成果,对断层在天然气输导、富集成藏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塔巴庙气田天然气成藏模式。 研究区概况 塔巴庙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东部,北邻伊盟北部隆起,东邻晋西挠曲带(图)。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局部构造不发育,上古生界主要发育岩性气藏。上古生界自石炭系太原组向上到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为一个完整的成藏组合。气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及暗色泥岩;主要储集层为下石盒子组辫状河砂体、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太原组局限海岸环境的障壁砂坝,储层总体具备低孔、低渗的特征;区域盖层为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河漫湖相泥质岩,泥岩厚度200~300 m。 2断裂特征及成因 2断层剖面反射特征 从高精度三维地震剖面可观察到同相轴的扭曲现象,太原组、山西组煤层产生的地震强反射同相轴t9b、t9c反射层扭曲更明显,断点较清晰,多为高角度的小断距逆断层,断距为20~60 m(0~30 ms),以断开奥陶系风化壳和太原组、山西组煤层等地震反射层波组为主,上覆反射层亦可见明显断点,多断穿侏罗系延安组地层(图2、3)。其中,t9f、t9d、t9c、t9b为反射层编号。 22断层地震属性特征 在塔巴庙地区叠后时间偏移纯波数据的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平面图上,可观察到煤层发育的强反射区内存在清晰的、极细的线状弱反射带,西南区域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北部呈近东西向(图4),这些线状异常无法用沉积现象解释,推测这些异常与断裂有关。 23断层平面分布特征 在塔巴庙地区三维地震剖面分析解释的基础上,仔细追踪各剖面的断层,对比各个断裂带的断距、形态等特征,结合区域应力背景,进行了断点平面组合。塔巴庙地区西南区域主要发育4条北东向断层,并伴有几条次级断层,而在北部和东北部区域则发育3条近东西向断层(图5)。其中f~f5这5条断层与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平面图所显示的线状异常吻合性较好。有的断层未显示明显的地震属性异常,主要是因为在煤层发生变化以及反射变弱、变杂乱的区域,断层的弱反射被混淆,地震属性特征变得模糊。 24断层成因及形成期 塔巴庙地区的断层主要是基底断裂在燕山运动中、晚期重新活动造成上覆沉积盖层撕裂形成的。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中三叠世为克拉通拗陷盆地,晚三叠世—白垩纪为扭动型的大型内陆拗陷盆地,新生代为扭张型周缘断陷盆地[9]。燕山期构造应力活跃,区域应力场作用在鄂尔多斯刚性地块上,除地块周缘构造变形强烈外,地块内部构造运动整体性强(以旋转与扭动作用为主)、构造活动分异小(基底和盖层构造变形微弱)。在旋转与扭动作用过程中,刚性强度不同的块体之间产生扭裂和走滑,使基底断裂重新活动,但并没有造成规模较大的断层落差以及盖层显著变形,有人称之为“隐性”活动[-2]。从而在盆地内部造成了上古生界沿着风化壳和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的滑动缩短,导致断开t9b、t9c、t9d反射层的几组逆冲断裂和局部构造变形。喜马拉雅运动期间,盆地周缘受挤压和拉张,对盆地内部构造有一定改造作用,并使断裂构造最终定型[20]。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出现的异常高地温亦与北东向基底断裂活动密切相关。 3断层对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 在大面积“低孔、低渗、低丰度、低产”的背景下,寻找高产层系及富集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塔巴庙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1段砂体厚度最大,横向分布稳定,且与下伏源岩紧密接触,含气显示普遍,在勘探前期一直被视为重点层位,但一直未取得好的勘探成果;盒段上部的盒2段与盒3段砂体厚度最小、分布最不稳定,曾被视为最差的气层,却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成为该区的主力气藏,目前已提交探明储量为58600×08 m3。统计表明,塔巴庙地区8824%的高产层分布于下石盒子组盒2+3段,其次为山西组山段和太原组太2段,下石盒子组盒段高产层则最少[2]。研究表明,断层对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高产层的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 3沟通气源和圈闭 塔巴庙地区气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及暗色泥岩,其高产层段下石盒子组盒3段、盒2段辫状河砂体与源岩的距离为00~250 m,烃源岩和储集层没有直接接触,其间发育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泥岩隔层。断层沟通了烃源岩和盒2段、盒3段的岩性圈闭,且断裂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期在时间上有效匹配;断层形成期主要是在燕山运动中、晚期,太原组、山西组煤系烃源岩的生排烃高峰期为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末期[22],从而使断层成为天然气垂向运移至盒2段、盒3段岩性圈闭的优势通道。 32汇流及改善储层物性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性气藏,天然气多以近源成藏为主,油气一般通过初次运移或短距离二次运移可直接成藏,即使没有断层存在也可以成藏,但断层的存在却对油气富集起到了垂向汇流的作用,易形成高产气藏。塔巴庙地区下石盒子组盒1段砂体虽然与下伏源岩紧密接触,气源充足,易于成藏,但由于盒段辫状河道砂体非常发育,造成其上泥岩较薄,砂体成藏后其气藏顶部的盖层易被断层破坏,天然气再次向上运移,导致气藏气量和能量损失,从而使得盒段含气显示普遍,但气藏产能低。对于盒2段、盒3段气藏,一方面,断层沟通了烃源岩和圈闭,另一方面,断层降低了太原组、山西组、盒段局部盖层的有效性,促使下伏天然气沿断裂通道向盒2段、盒3段汇流富集;同时盒2段、盒3段上覆大面积稳定分布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区域泥岩盖层厚度大且发育超压,高角度小断距断层不影响其连续性和封闭能力,因此天然气沿断层垂向汇流运移至盒3段顶界即被封盖,从而形成了塔巴庙地区盒2段、盒3段的主力高产层段和富集区。 断层可为其附近的储层增孔作出贡献。断层及其派生的密集裂缝系统既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也为有机酸的运移溶蚀提供了通道,有效改善了邻近低渗砂体储层的孔渗性能,从而控制了天然气富集高产的“甜 ”区带的分布。 由塔巴庙地区盒3段砂体、断裂与天然气富集区分布关系可以看出,断裂和大面积相对高孔渗砂体的叠合区域是天然气富集区。高产气井分布不仅仅受控于有利的储集相,还受控于断层,高产气井多位于断层发育区。如塔巴庙地区西南区域为高产井集中分布的区域(如-、-4、3、27、34等井区),同时北东向的断裂很发育,而中部和东部也发育厚层的辫状主河道砂体,但断层不发育,高产气流井少(图5)。另外,塔巴庙地区北部和东北部发育的近东西向断层附近也分布一些高产井,如28井的盒2段、57井的盒3段及太2段、47井区及35井区的太2段、70井区的太段。 4成藏模式 结合区域沉积、构造特征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5-8,2-34],建立塔巴庙地区层状复式天然气成藏模式(图6)。 4太原组—山西组自生自储源内成藏模式 太原组、山西组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就近、择优充注到与其紧密接触的太原组局限海岸环境的障壁砂坝砂体和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中,在其物性好的部位富集成藏,直接盖层和侧向的遮挡层为太原组、山西组自身发育的泥岩。由于源储之间的空间距离近、气源充足、排烃压力大,只需经过初次运移就可聚集成藏。气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与断裂关系不大。 42下石盒子组下生上储源上成藏模式 下石盒子组盒2段、盒3段砂体与源岩距离00~250 m,而且下石盒子组辫状河道砂岩沉积从下到上由盒段至盒3段砂岩逐渐减少,泥岩增加,砂层的叠置程度变低,因此只在盒段、盒2段、盒3段3期砂体叠置连通性较好的局部区域才有天然气靠叠置砂体运移到达盒2段、盒3段储层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断层优势通道的垂向输导进行。上覆区域盖层使天然气沿断层垂向汇流运移至盒3段顶界即被封盖,形成了盒2段、盒3段的高产气藏。断裂和相对高孔渗砂体的叠合区域是天然气的有利富集区。 5结语 ()通过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及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分析,在塔巴庙地区西南区域识别出4条北东向断层,北部和东北部区域识别出3条近东西向断层。断层多为高角度的小断距断层,断距20~60 m。这些断层是基底断裂在燕山运动中、晚期重新活动造成上覆沉积盖层撕裂形成的。 (2)断层沟通了太原组、山西组煤系烃源岩和下石盒子组盒2段、盒3段岩性圈闭,而且断层活动期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良好匹配,既促使下伏天然气向盒2段、盒3段垂向汇流运移,同时又为有机酸的运移溶蚀提供通道,有效改善了邻近低渗砂体储层的孔渗性能,控制了塔巴庙地区盒2段、盒3段天然气运聚成藏和富集高产。 (3)塔巴庙地区太原组—山西组自生自储源内成藏模式强调其高产气层分布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控制;而下石盒子组下生上储源上成藏模式认为在寻找盒2段、盒3段勘探靶区时不应仅重视砂体储层特征研究,还应重视断裂汇流通道,因为断裂和相对高孔渗砂体的叠合区域是天然气的有利富集区。 天然气论文:我国天然气价格与天然气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从石油安全、石油替代和鼓励天然气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我国天然气从开发、运输到消费,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统一的政策法规环境。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一是打破地区性垄断,推进天然气行业市场化;二是进一步实现天然气价格机制市场化;三是解决天然气税收政策双轨制问题;四是解决天然气合作政策双轨制问题;五是解决天然气运输领域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天然气价格;金融危机;政策法规环境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优质、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其资源丰富、发展速度快、使用方便,同时具有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其含碳量低,符合能源非碳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但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席卷,如何准确判断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如何全面分析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经营趋势,是天然气行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十分关注的课题。 一、金融危机前国内外的天然气价格 为了方便研究问题,先列出2006年前的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见下表)。 从国际市场来看,国外管输天然气的价格比石油低,欧洲市场上的气价为油价的80%-90%,美国的气价更低一些。美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chesapeake能源公司的股价今年表现与油气价格挂钩。而近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企稳,天然气类股也开始走稳。eogresdurces inc,penn westenergy trust和戴文能源公司等股价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下跌后,最近基本趋于平稳。 目前,我国天然气价格仅为国际原油和国内液化石油气等可替代能源价格的一半,而日本、欧盟和美国天然气出厂价或引进管道天然气到岸价相当于国际原油价格的80%-90%。国内中东部大城市的民用液化石油气价格为5.5-7.5元/公斤,折合成天然气价格为4.1-5.6元/立方米,而这些城市民用天然气价格普遍为2.1-2.4元/立方米,相当于液化石油气价格的一半。据统计,去年中石油在国内生产的天然气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近80%。 二、金融危机对全球天然气行业的影响 (一)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形势 1 用户萎靡,需求锐减。作为21世纪消费量增长最快的能源,目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只有4%左右,只有区域市场最发达的川渝地区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14%,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 从目前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天然气的影响很广泛,也很明显。众所周知,化工、化肥、钢铁、汽车等行业是天然气的用能大户,但这些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进入萧条期,纷纷减产或者停产,导致天然气需求直线下降。 2 价格承受力下降,相关产业受牵连。2008年11月,上海居民用户燃气价格调整方案正式实施,天然气价格从每立方米2.1元上调至2.5元。新民网民意调查显示,多达68%的人认为:“金融危机还涨价,不为百姓着想。” 经济危机使得居民对天然气价格的承受能力有所降低,在过去的经济环境下可以接受的价格在当前环境下已经不能接受,上海居民对上海天然气涨价的反应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又比如,在西气东输二线规划时,天然气价格原定在3元/立方米左右,当时沿线居民均表示能够接受。但是,经济危机开始后,尽管各个媒体都在积极地宣传天然气高价的合理性,但调查显示,居民开始对这个价格表示不满。 此外,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原本定于近期调整天然气价格的计划已经推迟,这个计划短时期内甚至会被取消。而且,与天然气相关的lng项目、煤层气等产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lng项目增长将放缓,过去因为价格高得不到气源,现在国际上天然气主要产气国相继减少产量,使得lng项目更不容易得到气源。另外,气代油、气代煤等工程建设也会陷人停滞状态。以河南油田正在开展的“气代油”项目为例。如果油价低于40美元,煤炭价格低于1000元人民币,而天然气的价格不变,那么用天然气代油、天然气代煤的经济动力就会大为降低。显然,现在正处于这种对天然气发展大为不利的非常时期。 挑战往往和机遇并存,经济危机的消极影响虽然存在,但其中无疑也孕育着积极的因素。 3 成本锐减,终端受益。机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大宗商品、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下降,有利于天然气企业控制成本。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管道建设等工程项目需要大量的钢材或进口专用管材,金融危机对钢材需求量较大的房地产、造船、汽车等行业造成重大影响,直接导致钢材需求大大减少,价格下降,加上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降低了专用管材等物资的采购成本。 二方面,有利于我国油气企业的海外并购和进口天然气谈判。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油气企业加强海外资产收购,争取更多的海外权益,或者说给天然气资源带来了机遇。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油价大跌,直接或间接与油价挂钩的国际天然气价格也下跌。在世界对能源需求下滑的情形下,有利于我国引进管道天然气和lnc价格的谈判。因此,我国的油气企业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际油价回落、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资产价格走低等有利时机,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战略性投资和并购机会,促进公司较快发展。 三方面,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完善天然气行业政策提供了机遇。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的情况下,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增速减缓,国际油价向下调整,对我国而言,这是完善天然气价格和行业监管等政策的机遇。 我国的天然气行业正处在发展的旺盛时期,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不会给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带来太大影响,我们要看到有利因素的存在: 一是天然气的用户终端获益。天然气生产和供应成本的降低,使天然气终端用户能够享受到更低的价格。目前,在我国广东、福建等地的天然气价格高达5元/立方米。如果天然气的生产和供应成本下降,他们将可以用上更便宜的天然气。 二是天然气的供气范围将扩大。虽然天然气紧张的供需局面还不能扭转,但是经济危机对天然气的供应矛盾将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天然气主要用户用气量的减少,使一些天然气供应不足的地区能获得以往得不到的气源。以上海市场为例。天然气供应过于集中,主要用户减少用气量后,天然气供应开始分散,有利于更多地区天然气的稳定供应。 三是lng项目发展有望迎来有利时机。由于国际采购价格降低,青岛、唐山等lng接收站也会因祸得福,降低成本。而且石油价格明年还有下跌的趋势,这样的国际石油天然气市场形势,有利于采购到更便宜的天然气。 四是利于更新竞争格局,重新洗牌。近年来,国内天然气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各大企业寡头博弈,信心百倍,都想在天然气领域占据更大的领地。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得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可能不如大企业。此次经济危机已使得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一些中小企业撤资或倒闭,危机可能会使一些经营业绩不好的中小型天然气利用企业陷入困境。由于其资金不如大企业雄厚,融资难度大,在管理和技术上不如大企业先进完善,因此抗风险能力薄弱,经济危机的动荡很可能使其陷入困境,甚至退出市场。但从另一角度看,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与所在行业有关,与企业规模大小的关系不大。比如,天然气制氢、化肥等行业,不论企业大小,影响都很明显,天然气价格一波动,无论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所受的影响及其程度,主要取决于天然气采购价格在用户成本中的比例。 经济危机有利于国内的市场竞争。当前,我国燃气市场的现状是,大公司迅猛发展,小公司难以立足。新奥、中民、中华燃气等大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中石油、中华燃气凭借资源优势,信心十足,中石化也在积极发展燃气事业。 但是,大公司往往关注大市场,比如,一些沿海、沿江、沿线城市。中石油的口号是低于40万人口的城市原则上不进入,而中华燃气也表示低于60万人口的城市原则上不进入,这直接造成我国内陆一些中小城市用不上天然气。因此,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要一些小公司。经济危机的到来,由于原来的用气大户减少了用气量,使原本没有气源的小公司能够得到气源,这种结构过剩给中小企业创造了机会,催生了中小企业的萌生和发展。这就给小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将加快我国中部地区用上洁净能源的步伐。目前,在湖北地区就有不下于10家这样的小企业。 (二)金融危机对世界范围内天然气价格的影响 近期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之争,除掉政治因素,其背后经济利益之争也是重要原因。俄罗斯总理普京在主持天然气输出国论坛时称,因世界金融危机和成本上升对产量造成影响,天然气价格将开始上涨。普京预计,金融危机对天然气行业的打击将超过其他能源部门,因为天然气市场更缺乏活力。分析师也预测,天然气价格将在短期内下降,因为全球需要下降打压价格。但就长期来看,金融活动低迷可能使行业难于融资,从而无法维持生产。 cwc全球液化天然气峰会与会代表认为,金融危机可能影响新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并导致未来出现液化天然气供给危机。如果不尽快建设更多的生产工厂,在经济危机结束后需求出现反弹时,全球将面临严重的液化天然气供给危机。 建设中的新工厂以及将于未来3年开始建设的新工厂,伴随着需求增长放缓,意味着短期内燃料供给非常丰富,使得最近数年紧俏市场的高价格有所缓解。但是,在需求及融资问题不确定的背景下,缺乏对资本密集型新设施的投资,预示着随后可能出现更加供不应求的液化天然气市场。英国天然气集团(bg group)北美业务高级副总裁elizabeth spomer表示,自大多数新的供给项目已经概念化以来,缺乏对新项目的金融投资,可能使得该行业在随后10年中出现严重的供给危机。 spomer表示,当前金融危机的后果之一是:新项目的发展步伐将受到影响,因为当前工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市场不清楚所需的天然气数量。 此外,cwc峰会关注焦点已经从2007年的供给不足及高价格对市场的影响转变成了2012年以后天然气的长期可获得性。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gdf—suez)液化天然气高级副总裁jean-luc colonna表示:原则上,短期市场将会放松;但在长期方面,对于2012年至2013年后将会发生什么,仍存在着不确定性,因为他们需要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而未来两三年的市场环境可能使得建设新项目更加困难,特别是在融资方面。英国森特理克集团(centriea)液化天然气负责人simon bonini表示,尽管住宅天然气供热需求将不会大幅下降,但其他用户已经出现了需求下降信号。 三、我国天然气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与国外的天然气市场相比,我国天然气的发展经历有其独特的历史。除了目前金融危机对能源行业的冲击外,我国天然气行业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简要总结如下: (一)地区性垄断 从天然气市场培育的角度看,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地方垄断,阻碍了天然气市场的发展速度。 1 规划垄断。由于在天然气运输过程中,需修建管道并穿越不同地区,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过分强调本地区的利益,在地区性规划中,忽视或淡化对天然气的支持,并以此作为地方性垄断的手段。 2 体制垄断。一些地区采取指定一家公司行使部分政府职能的做法,统一买进、销售所有天然气,以实现对天然气生产与消费的双重价格控制与垄断。 3 市场垄断。天然气的市场垄断与广大用户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天然气用户都希望直供,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用气成本。但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具有垄断地位的公司利益受到保护,而工商用户、电厂和城乡居民可获得经济实惠的天然气的机会和权利被剥夺。 4 价格垄断。价格垄断使上游的天然气产品无法得到合理的价格和收益,影响了上游环节的投资效益与天然气的长远供应能力;下游天然气用户居于价格决策中的不利地位,只好接受地方垄断公司的“霸王”条款,影响了天然气的发展模式确定和发展速度。 地区性垄断带来的危害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影响天然气市场效率。由于采用地区性垄断方式,通过强行增加的转售环节,降低了市场信息、生产信息、用户信息的传递速度,易造成上、下游信息交流不畅、不充分,而且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影响整个天然气市场的运行效率。 其二,影响天然气终端用户价格。如果通过大用户直供,大部分工业用户、电厂和城市燃气公司,都有机会以更低的天然气价格获得更好的供气服务。但被剥夺了“直购权利”的工业、发电、城市燃气等大用户,必须接受居于地区性垄断地位的、指定的公司开出的价目表。这样,就会影响到天然气终端用户的价格。 其三,增加了财政负担。一是直接补贴。地区性垄断保护是低效率的。因为地方被保护的公司往往需要数量较大的补贴。二是价格转移。由于地区性垄断往往坚持“同网同价”,造成对普通经济休、用户的额外分配。因此,“同网同价”问题仍需认真探讨。 其四,降低了市场发育速度。如果不下决心打破地方保护和地区性垄断,本可在2020年实现的天然气发展目标,有可能要向后推迟多年。 (二)政策、法规双轨制影响天然气发展 首先,价格政策双轨制是天然气价格机制的突出问题。海上天然气价格机制市场化较早,陆上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较为滞后。不同的价格机制,使陆上天然气与海上天然气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不利于鼓励陆上天然气的进一步发展,而陆上天然气在2020年之前,一直将是国内天然气的主导力量。 陆上天然气往往是勘探、开发成本高,其健康发展需要统一、公平的价格政策。 其次,税收政策双轨制带来诸多问题。天然气税收的突出问题是增值税税率双轨制。一是造成国内天然气项目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高税率天然气项目的健康发展。二是上游低增值税率,用户正常增值税率,容易造成天然气用户进项税和销项税不均衡。因此,增值税税率双轨制不利于建立天然气工业体系,不利于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第三,石油合作法规双轨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石油天然气对外合作法规方面的最大问题,是石油合作法规的双轨制。石油合作法规双轨制有其历史原因。陆上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陆上石油合作条例》,海上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合作条例》。两个条例的内容、授权、管理模式很不一样。很难全面理解和掌握。石油合作法规双轨制,不利于鼓励天然气领域中外合作。对外国公司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同是天然气石油项目,为什么要采用两种不同的合作条例。因此,建立规范、统一、公平的石油天然气合作法规体系,应提到议事日程。 第四,勘探开发区块登记上的“陆海分割”,妨碍海域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和发展。主要问题有: ——“陆海分割”问题。既不利于鼓励中海油到陆上勘探开发天然气,又不利于鼓励中石油发展海域天然气。 ——存在天然气勘采“长期登占”现象。到目前为止,未能有效地扼制以垄断为目的的“地毯式区块登记”。这造成有投资能力的公司没有机会进行投资,登记区块多的公司没有力量全面投资的现象,必然影响天然气工业的发展速度。 ——退出机制不到位。国家相关法规已明确规定了区块退出机制,但存在着执行不严的问题。一些公司征占了过多的区块,不去投资,就应该按照规定交回,以使其他公司获得投资的机会。 四、结论和启示 启示一:把打破地区性垄断、推动天然气领域市场化纳入《国家天然气发展规划》。解决天然气领域的地区性垄断问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首先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列入议事日程。 过去编制天然气规划,对勘探方向、建设重点及管道走向项目布局重视较多,对打破地区性垄断、推动天然气领域市场化重视不够。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地区性垄断和市场封闭现象有所抬头,在一些地区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应考虑将这项工作纳入《国家天然气发展规划》。 启示二:进一步实现天然气价格机制市场化。天然气价格机制的市场化,需要分三步走:一是切实按照国家指导价格的精神,指导供用气双方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协商,合理商定天然气价格和价格公式。天然气价格不能达成一致时,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协调。二是条件成熟之后,将陆上天然气价格改为备案制。三是将陆上天然气从国家指导价格商品目录中删去。 启示三:解决天然气税收政策双轨制问题。天然气税收政策双轨制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天然气税收政策的改变,会带来天然气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的利益调整。解决税收政策双轨制又非得进行这种调整不可,那就选择一种冲击较小的调整办法。比较起来,天然气项目增值税一律按5%计算比较可行。 启示四:解决石油天然气合作政策双轨制问题。石油合作法规双轨制的最终出路在于出台《石油天然气法》。考虑到石油天然气法出台需要较长的时间,可采用分两步走的办法:第一步,先将两个石油合作条例合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平等授权的石油合作条例。这样做,实现起来难度小、速度快,也可为《石油天然气法》的研究和出台提供必要的经验。第二步,适时推出《石油天然气法》。 启示五:解决天然气运输领域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应打破天然气运输限制,鼓励充分竞争,以加快天然气开发步伐。彻底解决“陆海分割”问题,赋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公司平等的区块登记、勘探开发油气的机会,调动我国石油投资力量,加快海域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速度。 天然气论文:试论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作者:张承丽 殷代印 夏惠芬 李士斌 论文关键词:天然气开采技术 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 论文摘 要:天然气开采技术是石油工程专业、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一门重要和新兴的综合课程,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为石油工业提供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近些年来,全球对更清洁能源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强劲,天然气产业也因之发展迅猛[1~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结构优化对能源结构优化的要求十分迫切,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今后中国能源消费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加快发展天然气产业是今后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3~4]。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加快建立和发展适合中国地质特征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和技术系列。这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安全及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内容简介 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以油层物理、渗流力学等专业基础课为先修课的专业课。主要介绍天然气开采涉及的基本理论及其工艺技术。课程内容包括天然气的基本性质、烃类流体相态、气井产能分析及设计、气藏动态分析、排水采气、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及其预防等内容,地质是基础,渗流力学是开发的理论基础,气藏数值模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优选的钻采工艺和地面建设工程技术是关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石油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工艺技术及其基本原理,从而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选修课及未来从事石油工程的设计计算、应用研究及工程管理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 2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讲课趣味性 由于天然气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对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天然气开采技术也处于一种不断更新的状态,传统教材的内容常常落后于现场实际应用技术,为了让学生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能够培养适合当前石油行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教师应不断更新专业前沿的最新技术知识,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通过展示国际最新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介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涉及的先修课程较多,一般放在大四讲授,传统的讲授法通常是满堂灌的填鸭式,学生很难适应,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坚持启发式教学,控制课堂节奏,把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在谈话法中多利用互动式教学,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最后,在讨论法中,采用案例式教学,设计新颖实际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读书指导法,要求学生读期刊杂志写读书报告提高其自学和总结能力。 4 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今教学手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5]。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强、可塑性大、师生互动效果好等优点。现代教学技术以其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多彩而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特色鲜明。教师应根据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的特点,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诸多先修课程,同时实用性很大,在现场中实例颇多。教师一方面要坚持传统教学手段,侧重讲解天然气开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多媒体[6],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投影在屏幕上,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 理论结合实践,推进素质教育 天然气开采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课,该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要结合课程理论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到现场参观实习,增长学生见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利用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6 结语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优质的能源,在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以及中国石油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科技创新是促进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推动力。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依据实际生产和科研需求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产业链与可持续发展 原文作者:诸葛军 摘要:天然气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链自身的结构和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支撑着产业链的运行,动力结构的分析维度,进一步揭示天然气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国,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环境一直受到严峻的考验。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近年来在我国城市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天然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备受瞩目。 一、天然气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与动力结构 天然气产业链是指处于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和利用等不同环节的节点企业之间,基于特定技术经济关联,围绕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利用以及相应配套服务,以天然气及相应服务的价格为纽带,以供需关系为核心,形成的具有价值传递和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关联结构。 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是需要相应的动力因素支撑的,这些动力因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动力体系,称之为动力结构。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由产业链外部动力因素、产业链主体行为动力因素以及政策性因素组成。外部动力因素从根本上影响天然气产业链的建立、运行和发展,主要有资源性因素、能源安全因素和环境因素。天然气产业链主体行为动力因素是基于天然气产业链主体本身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石油公司行为动力因素、长输管道公司行为动力因素、配气公司行为动力因素和天然气用户行为动力因素。外部的动力因素通过政策性因素对内部动力因素发生传导性作用。同时,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产业链受到政府规制。政策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是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中的核心因素。 二、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框架下的动力因素分析 如图所示,支撑天然气产业链运行和发展的动力结构是由天然气产业链的外部动力因素、政策性因素以及天然气产业链内部相互关联的动力因素组成。在动力结构中,动力因素之间通过一定的动力传导路径相互影响,最终推动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从天然气产业链外部动力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经济因素之外,能源安全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链的主要影响因素 。 天然气产业链作为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产业,受到需要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动机,出台相关政策,扶植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作为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中传统的外部动力因素,其对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经济因素——政府因素——天然气产业链主体行为”动力传导途径实现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许多国家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能源安全问题凸显,作为应对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许多国家实行能源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丰富的优质能源,本身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的近似性质使得其在国家的能源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中备受重视。因此能源安全因素也是推动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因素之一。其动力传导途径表现为“能源安全因素——政策因素——天然气产业链主体行为”。 在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发展初期的主要外部动力无疑是环境保护,特别是降低地方性的大气污染。而低碳经济的时展背景使得环境因素对于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同其他的外部动力因素一样,环境因素对于天然气产业链发展推动作用的动力传导途径也是通过政策因素对天然气产业链的主体行为施加影响,进而推动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具体的动力传导途径为“环境因素-政策因素-天然产业链主体行为”。 天然气产业链运行和发展实质上是通过天然气产业链的主体行为实现的。从天然气产业链内部的动力因素来看,主要包括石油公司行为动力因素、长输管道公司行为动力因素、配气公司行为动力因素和天然气用户行为动力因素。(注:目前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结构比较特殊,具有上中游一体化运营特征,即石油公司具有天然气生产商和中游长输管道运营商双重职能。)由于天然气产业链主体相互关联,某个环节主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其他环节主体的行为动力。[论文网] 在天然气产业链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作为天然气产业链的主体,石油公司行为直接对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产生影响。在天然气产业链中,石油公司行为主要包括: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销售。石油公司的主体行为动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从根本上讲,石油公司的行为动力在于追求利益{石油公司行为动力(利益)——石油公司行为}。从另一层面来看,石油公司的行为动力是通过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中其他动力因素通过动力传导途径产生。在动力结构中,其他的动力因素会使石油公司产生获益预期,从而影响石油公司生产活动,这些因素亦可以称之为石油公司的行为动力因素,例如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政策因素——石油公司行为动力(利益)——石油公司行为},天然气用户市场的迅速扩张{用户行为——石油公司行为动力(利益)——石油公司行为}等等。 作为天然气产业链下游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配气公司行为对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直接推动作用。配气公司行为主要包括:上游获取资源、发展城市天然气用户以及城市管网的修建和维护。同石油公司一样,配气公司的行为动力分为两个层面,追求利润的根本动力和由动力结构中其他动力因素通过动力传导途径产生的动力。配气公司的收益由代输销售天然气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两部分组成{配气公司行为动力(利益)——配气公司行为}。除了传统的代输业务和销售业务外,新的天然气用户群体的形成也是推动配气公司主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例如城市cng汽车的发展{用户行为——配气公司行为动力(利益)——配气公司行为}。 在天然气产业链主体中,天然气用户通过需求牵引,对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然气用户行为表现为对天然气的消费行为。天然气用户的消费行为动力除了消费天然气带来的效用{天然气用户行为动力(效用)——天然气用户行为},还受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中其他动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可获取资源的便捷性{配气公司行为(修建管道)——天然气用户行为动力(效用)-天然气用户行为}和资源利用的比价优势{政策因素(定价规制)——石油公司行为(售气定价)、管输公司行为(配气费率)——天然气用户行为动力(效用)-天然气用户行为等。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燃气锅炉房燃气泄漏防范及处理总结 简介: 本文通过对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危害、泄漏分类、泄漏原因、泄漏状态辩识,结合供热公司南泉车间的几年来工作经验,提出了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防范及处理措施。 0 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供应的日趋紧张和煤炭价格的愈日上涨,越来越多的供热企业把目光从传统的燃煤供热转向燃气供热,燃气供热以其环保、节能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集中供热的燃气锅炉房最受青睐。因此燃气锅炉房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成为供热行业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几年来,南泉锅炉房以供热公司ems/osh/hse管理体系为载体,不断分析锅炉房天然气泄漏的危害和风险,制定了有效的防范措施,采用了国内外许多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保证了锅炉房安全平稳运行。 1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严重危害 我们使用的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含量98%,丙烷含量0.3%,丁烷含量0.3%,氮气含量1%及其它物质,高发热量9650千卡/标方,低发热量8740千卡/标方,爆炸极限:5%-15%。我们所说的天然气可能泄漏的区域是指从调压站到锅炉(包括锅炉)之间的天然气管线、阀表、配件等。其中调压站至风机间为地埋管线,风机间至锅炉为架空明管线。 天然气爆炸是在一瞬间,(数千分之一秒)生产高温(达3000℃)、高压的燃烧过程,爆炸波速可达300m/s,造成很大的破坏力。 如果天然气泄漏遇到明火、静电、闪电或操作不当等会发生爆炸、火灾,在密闭空间会使人缺氧、窒息,甚至死亡,给单位安全生产和国家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可能泄漏及原因分析 2.1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的分类 按照泄漏部位分为:室外埋地管线泄漏,室内燃气管线泄漏,锅炉本体泄漏,燃烧器泄漏,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及其连接部位泄漏。 2.1可能泄漏原因分析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除了因员工违章操作引起和自然及外力引起外,主要有以下原因。 2.1.1室外埋地燃气管线泄漏:施工质量不过关,管线腐蚀穿孔。 2.1.2室内燃气管线泄漏:施工时施工质量不过关,或长期运行管线腐蚀。 2.1.3锅炉本体泄漏:由于在燃气锅炉设计初期或安装时未按有关技术要求施工。如锅炉模式壁焊接不严;由于施工完后未按有关技术要求烘炉,或锅炉升降温过快炉墙砖缝开裂密封不严;燃气锅炉运行时振动大,焊缝脱焊或造成炉墙保温层开裂;观火孔、防爆门、人孔门等关闭不严;锅炉在运行时自动熄火。 2.1.4燃烧器泄漏:设计原因或安装调试不到位;燃烧器在长期运行后,空燃比失调,使燃烧工况发生变化。 2.1.5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及其连接部位泄漏:由于这些部件经常动作可能会造成开关不灵活、关闭不严,或由于锅炉运行过程中振动大造成连接部位松动天然气泄漏,或由于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质量差,关闭不严漏气;或由于法兰、密封垫片、密封胶等老化造成泄漏。 3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状态辩识 锅炉房内天然气发生严重泄漏时,会出现以下现象: 3.1 天然气工作压力有变化。 3.2 在泄漏源附近可听到强烈的气流声。 3.3 手持报警仪会发出异常响声。 3.4 泄漏较大时(浓度较高)固定报警器会发出自动报警,自动开启排风扇。 3.5 严重时会发生锅炉本体或天然气管线爆炸、火灾等灾害事故。 4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防范措施 4.1 在燃气锅炉房设计和施工时严格按照gb50041-1992《锅炉房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和施工,由有设计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和有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使锅炉房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更加规范,杜绝不安全隐患,防止天然气的泄漏。 4.2 建立健全车间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这几年车间逐渐建立健全了《燃气锅炉房安全规则》、《燃气热水锅炉事故处理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巡回检查制度》、《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防止中毒窒息十条规定》、《消防安全检查制度》、《防火防爆十大禁令》、《安全规程》、《运行规程》、《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以及各岗位人员责任制等,加强了车间的安全管理。 4.3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防范和应急能力。 4.4用科学的手段和现有的检测仪器及时发现泄漏隐患,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4.4.1人工检测手段 (1)、根据巡检人员的嗅觉和听觉来判断。天然气发生泄漏后,由于它比空气轻,会很快聚集在室内上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比空气轻的甲烷,在供气时放入了四氢噻酚以便用户识别,泄漏量只要达到1%,用户就会闻到臭鸡蛋气味。 (2)、肥皂水检测。用喷壶将肥皂水喷到需要检测的部位或用刷子将肥皂水刷到需检测的部位,观察肥皂水是否起泡判断是否有泄漏,根据水泡发起及破裂的时间判断泄漏量的大小(3)、仪器检测。利用比较先进的手持天然气检测仪器进行检测。 4.4.2天然气泄漏报警检测系统 (1)、在南泉锅炉房室内距地面5米高处,安装了12台天然气泄漏报警器。报警器与锅炉 仪控室的dcs监控系统连锁。 (2)、当任意一台天然气泄漏报警器的测试值达到或超过泄漏规定的最大值时,dcs系统声音报警的同时启动锅炉房轴流风机进行通风,运行人员可根据各报警器显示的数值在短时间内查找泄漏点。 4.5 选材、设计、加工、安装合理,天然气阀门的泄漏量要求十分严格,通常埋地和较重要的阀门都采用阀体全焊式结构。为了保证管线阀门的密封性能,要求密封副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耐磨性、自润性及弹性。车间每年都要采用高质量的材料(如聚四氟乙烯、尼龙、丁腈橡胶(nbr)、特殊合成橡胶(viton)等)对易泄漏的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及其连接部位零配件进行了更换,大大减少了天然气的泄漏。 4.6 严格安全操作 4.6.1 加强防火安全管理。 杜绝明火先从人员入厂开始,凡进入锅炉房的人员一律严禁带火种,车辆进入锅炉房要佩带隔火罩,车间门卫对进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认真登记和管理。 在锅炉放房内需动用电焊、气焊作业时,严格根据动火审批程序办事,采取一切必要的预防措施,施工作业时车间专职安全员和主要领导要在现场监护。锅炉房内禁止堆放任何易燃物品和杂物。 4.6.2 采取防静电防爆措施。 严格职工劳保穿戴,凡进入锅炉房的人员一律要求穿防静电工作服,严禁带手机进入;车间每年对天然气管道的静电和防雷接地装置以及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线进行检测,保证防火防爆安全装置完好,使静电和雷电能够及时得到地释放;采用防爆型照明、防爆仪表及其他防爆用电设备;在锅炉房施工均要使用防爆工具; 燃气锅炉后的烟道上应装设防爆门、爆破片(防爆门、爆破片的位置应有利于泄压,当防爆炸气体有可能危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时,防爆门上应装设泄压导向管)。 4.7锅炉燃烧调节及监护运行。 在锅炉点火运行前(尤其是点火不成功或自动熄火后重新点火时)一定要按照运行操作规程对炉膛和烟道进行吹扫;对锅炉燃烧进行调节时不能太快,防止锅炉熄火后,在炉膛和烟道内泄漏天然气;司炉人员在锅炉运行时,重点监护并防止天然气泄漏和燃烧器自动熄火。 4.8 保证灭火降温装置(消防系统)完好。 燃气锅炉由于泄爆或某些意外原因引起燃气泄漏,在燃气浓度到爆炸下限以前也需要水喷雾灭火系统的保护。利用水喷雾的混合稀释作用,使燃气的浓度降低,可起到防火的效果。 消防水管道和消火栓的完好,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要防止管线冻结。 4.9 燃气成分控制技术(氮气置换) 除在开始供热通天然气之前和停止供热停用天然气之后按规定对天然气管线进行氮气置换外,在运行中因为天然气泄漏需要动用电气焊进行处理时,也需要对部分管线进行氮气置换,以确保施工安全。 5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应急处理: 5.1对发现的天然气泄漏部位进行处理的基本方法程序 5.1.1室外埋地燃气管线泄漏。立即通知燃气公司调压站切断气源,并向公司安全和生产部门汇报,通知疏散附近居民,根据天然气泄漏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5.1.2室内燃气管线泄漏。 立即紧急停炉,切断锅炉房总气阀,通知燃气公司调整供气压力,并向公司安全和生产部门汇报,根据天然气泄漏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5.1.3锅炉本体泄漏。 a.紧急停炉(按急停按钮)。 b.关闭该台锅炉的天然气总阀,切断气源。 c.根据天然气泄漏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5.1.4燃烧器泄漏。 立即紧急停炉,切断该台锅炉的总气阀,并向公司安全和生产部门汇报,根据天然气泄漏应急预案进行处理,组织有关的技术人员整改。 5.1.5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及其连接部位泄漏。 立即紧急停炉,切断该台锅炉的总气阀,更换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对其位泄漏的连接部位重新密封。 5.2 处理天然气泄漏时应注意的问题 5.2.1严格按照锅炉房天然气泄漏的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处理。 5.2.2及时与燃气公司、供热公司的有关科室联系,需要切断天然气供应的一定要切断;需要天然气置换的一定要按规定置换;需要办理动火手续的一定要按规定办理,需要专业队伍维修的一定要委派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 5.2.3针对各种可能的泄漏事故,组织编写好相关处理方案、应急预案,并做好各应急预案的演练。 5.2.4做好处理泄漏事故专用材料、应急消防物资、检测工具等的储备。 5.2.5处理泄漏要派车间专职安全员现场负责,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技术交底。 5.2.6处理完后要保证工完料尽场地清,认真作好技术资料的填写。 6 结论 通过对燃气锅炉房风险危害识别,采取有效措施,运行5年多来,车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连续5年获公司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天然气论文:推动广东珠三角地区天然气转换计划的实施 1994年6月20日至23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世界煤联大会的宗旨明确指出:当代煤气科学工作者的任务是使燃气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尽力减少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切实处理好地球与环境、环境与人类、人类与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好当今世界所能利用的最好的能源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人类。 1999年5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1999年《环境白皮书》提出厂“环境立国”的新战略,表示要将21世纪定位为“环境世纪”首先应将产业活动和产业结构向环境保护转变,开发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努力提高环境质量。 21世纪是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天然气将给未来世界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环境,为人类带来福音。使地球进入绿色年代。 1世界气体燃料发展的历程 世界气体燃料发展的历程,大体可分为煤制气、多种气源和天然气三个大时代 其中天然气时代则包含着天然气转换阶段和天然气、液化行油气兼容阶段。 1。1煤制气时代 煤制气时代是从1792年英国机械工程师威廉·麦达克(willam·murdock)在英国伯明翰试验室里用煤炭绝热干馏发现了煤气以后、人类使进入了使用煤气的新纪元。1812年在英国伦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煤气公司—威斯特敏斯特煤气照明与碳素公司。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建起了许多煤气照明公司和煤气公司。到了1850年英国产业革命末期,英国共有煤气企业800多家,形成了具有规模和深远影响力的一个产业部门。对世界各国煤气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2天然气时代 天然气时代包括天然气利用、天然气转换以及人然气和石油气兼容阶段。 天然气利用时代是从1858年美国在弗雷多利亚市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天然气照明公司.并于1872年8月1日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认牛顿威尔至泰图斯韦尔5.5英里长、2英寸口径的天然气管线,开始输送天然气给民用,人类便开始了天然气的利用。据目前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400一600万亿米3,按目前的年产量水平,可供开发二,三百年。天然气利用前景非常乐观,发展的潜力巨大。 1.3多气源时代 多气源时代。除了煤制气、天然气之外,还有液化石油气、重油、轻油制气等多种气源。 业中获得了液化石油气,并于1902年用汽车槽车运输开始了液化石油气的供应工作。使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采用重油制气和轻油制气成为现实. 1.4液化天然气利用阶段 1917年美国西弗吉利亚地区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液化甲烷工厂,进行甲烷液化生产 1959年由美国康斯托克(constock)国际甲烷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lng运输船,并于1959至1960年间曾七次从美国的查理斯湖每次装载2200吨lng抵达英国,标志着液化天然气工业的诞生 1960年英国壳牌公司购买了该公司40%的股份,并于1964年投入了由阿尔及利亚至英国的lng运输业务。从此之后,lng利用业务迅速地发展起来。 1.5天然气转换阶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的要求,煤制气的缺点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许多先进的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就淘汰了煤制气。而油制汽存在许多克服不了的缺点以及石油气会随着未来石油枯竭而变成过渡性的气源,用天然气取代其它所有气源的世界性的天然气转换计划将成为一种必然。下面是世界上比较先进和发达国家天然气转换的完成年代: 日本城市煤气发展的过程经历了煤制气、多气源、天然气三个比较明显的时代:从1857年开始至1952年的95年间全部采用煤炭制气,从1952年至1972年为多气源阶段,这个阶段除了有煤制气之外,还开拓了重油制气、石脑油制气,并引入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从1969年11月开始使引进阿拉斯加、文莱、印尼等地的液化天然气,明确提出天然气转换计划。到1998年基本上使日本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天然气管道化。使一个缺能国家靠每年进口4000多万吨lng和2000多万吨的lpg合理地改革了能源结构,从而变成适合城市环境要求的最先近的国家。其转换过程见表2、3、 中国城市燃气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的经历相似,明显地分为三个时代。 3.1煤制气时代 从1862年至1965年经历了103年之后才出现了液化石油气. 1862年5月31日,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在英国注册成立并在香港开业。第二年就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畔建成日产3400米3的煤制气装置,生产的煤气供港岛500盏街灯照明,开辟丁香港地区煤气发展的事业。 1862年英国商人在上海筹办了“大英自来火房”公司,向社会集资,1864年开始在苏州河泥城桥畔建设了一个水平炉煤气厂。1865年9月竣工,11 月1日正式投产供气.供198户居民和63盏街灯照明用气。 1907年至1943年的36年间,日本商人在东北 地区建成了大连、抚顺、鞍山、沈阳、丹东、长春、锦 州,哈尔滨八家煤气公司,为中国城市煤气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签础。 3.2多气源时代 从1965年至1997年的32年间为中国的多气源时代。随着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中国第—座液化石油气灌装厂于1965年在北京西郊建成投产。由于的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1966年东北地区的抚顺、沈阳、哈尔滨义相继建立起液化石油气灌装厂,开展液化石油气的供应工作。后来又开拓了重油制气、石脑油制气,使中国城市燃气的发展进入了多气源时代. 3.3天然气转换阶段 从1997年至2025年的30年左右,为天然气转换阶段中国四川早在公元468年就开始利用天然气煮盐。但直到解放前四川的天然气产量才只有900万亿万米。并且主要用于工业,到了80年代初期才开始为民间使用。随着油田的开发。天然气开始走进附近城市供应市民,数量也极其有限。到1984年全国天然气产量仅有12.86亿米3(约91.4万吨/ 年).1993年产量才有160亿米3。用在城市燃气只有63.6亿米3(约452万吨/年),1994年才达到74.5亿米3(529万吨/年),还不到日本东京煤气公司一年的用量76亿米3/年。主要靠煤制气、重油,石脑油制气和液化石油气来满足城市人口用气. 国家计委委托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于1996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城市燃气发展及对策研究会”上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天然气,积极推广液化石油气.逐步改造和限制煤制气的方针”1997年中煤协科技委在浙江宁海—次研讨会上又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天然气转换计划的四大大然气管线实施计划第一条是俄国—中国天然气管线;第二条是陕甘宁气田—北京输气管线;第三条是长江中下游天然气管网;第四条是珠江三角洲天然气输气管网 。日前又正在做川气出川武汉,青海新疆气田东输兰州、西安,与陕甘宁气田汇合再南下郑州、信阳,东输上海规划1997年10月陕甘宁天然气通北京、天津,1999年4月上海平湖气田天然气通浦东、1998年10月朱总理批示广东lng项目实施计划。意味着21世纪是我国开始步入天然气的黄金时代. 4坚持以小区气化的模式向天然气过渡的发展方向 在规划建设珠三角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天然气利用时。必须把海上天然气利用和引进液化天然气以及液化石油气应用三者充分结合进行考虑.明确城市燃气建设以液化石油气小区气化的模式向天然气过渡的发展方向。规划建设前期的气源以液化石油气为主,并用液化石油气管道供气来完成过渡到天然气管道供气,实现远期以天然气为主的目标 在过渡到天然气供气之前,则以液化石油气管道供气为重点。第—阶段实行生活小区中央管道供气,把一个小区—个小区管道供气站建起来,完成生活小区石油气管道集中供气;第二阶段使小区之间的供气站逐步联网,做到小区之间能互相配气供气,实现环状供气;第三阶段是把所有小区供气站实行并网.形成大面积石油气管道联网供气,等待天然气的到来. 在实行小区液化石油气管网规划建设的同时,再选点布点小区管道供气站建设和管网建设过程中,必须允分考虑天然气管道供气建网和设置门站和调压站的需要。为满足日后通过天然气的所有技术要求,为天然气管道供气全面联网做好准备。按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充院编写的《深圳市液化天然气利用工程可行性研文报告 》提出的在深圳地区设置2个门站和20个调压站的设想,采用定期、定量、分组团、分片区、进行用户瓶装暂时转换的办法,完成用户的天然气转换。具体做法是:从大鹏湾称头角接收站出来的天然气以7.0mpa压力进入坪山门站。压力调到3.5mpa进入西丽门站,坪山门站将压力调到1.6mpa进人民用高压管网。两丽门站将一部分天然气调压到3.0mpa压力进入电厂高压管网供美视、南山、月亮湾3个电厂使用,另一部分调压到1.6mpa进入民用高压管网与坪山门站来的天然气汇合. 天然气经过高压管网分别供应南山、罗湖、盐田、布吉、坪山、沙井6个组团下辖的南油、松坪山、华侨城、西乡;梅林、清水河、罗劳;沙头角、盐田;龙华、布吉西、布吉、横岗;龙岗北、龙岗东、坪山、葵涌、大鹏;沙井、松岗等20个高中压调压站供气. 深圳地区的小区气化建设,通过17年的不断实践、总结、提高和完善,对小区气化站联网的理论以及联网操作管理的经验,找到了—条加快深圳地区天然气转换工作进程的途径,这种投资省、见效快、方便、灵活、上马容易的小区气化模式为东南沿海地区做好天然气转换工作提供厂借鉴。 5积极推动广东珠三角地区天然气转换计划的实施 1998年10月28日朱总理在国家计委《关于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适量引进液化天然气的请示》报告中批示:“可考虑引进lng的试点,先在广东试点,请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一步论证”。使1994年10月份就开始筹的广东珠三角天然气利用工作有生机。1998年12月24日国家计划工业发展司在北京召开了“关于落实朱总理批示、推进广东lng项目试点工作会议”之后,使进入了实质性的项目论证、评估工作,要求在2004年第三季度试投产,2005年正式投产供气. 广东lng接收站址的选择,通过国内外专家做广大量调查、研究、测算、论证,筛去大亚湾的沙渡山、长阻角和大鹏湾的鹅公湾,而优选定在大鹏湾东岸的称头角。码头建设按停靠13.5万米3的lng运输船考虑. 5.1第一期规模 进口lng 300万吨/年,预计2004年第二季度试投产。输气干线从接收站至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等叫个城市、全长267公里,年输气40亿米3。 5.2第二期规模 新增进口lng 200万吨/年,预计2009年完成输气干线从佛山延伸至中山、肇庆,江门、珠海等城市、全长241公里,总长508公里、年输气量82亿米3珠海末端干线与珠海高兰港登陆的南海y13--1气田送来的天然气管线连接,形成两个气源联网供气。预计南海天然汽年供气15亿米3(约100万吨/年)、并可根据两个气源状况进行适当的调节(见图10)。 5.31lng接收基地占地50公顷,包括预留发展用地。 5.4预计建设周期3.5年,总投资4亿美元。 5.5lng接收站采取中外合资方式进行经营,在中方占绝对控股的前提下成立合资公司管理。 5.6广东珠三角地区的许多城市,如深圳、佛山、中山、惠州等城市的供气管网基本上是按天然气技术参数规划、设计、建设、目前已建成通气管网2175公里,其中深圳地区已建成小区供气站13座。供气能力达80万户,发展管道户28万户,其中主干管671公里,供气能力达到123万户,实际发展液化石油气管道用户60万户,正在规划建设有177.33万户。其中深训地区已建成小区供气站13座,供气能力达80万户,发展管道户28万户。已建管网1200公里,市政管400公里,配气管800公里,实现了东西管道大联网,准备了天然气进深圳所需的调峰、调压站和门站用地。香港电灯公司和香港中华煤气公司。 5.7积极参与广东珠三角地区天然气利用工作,争取将液化天然气引至香港南丫岛作发电燃料和引至香港大埔制气厂制气,见图11。 现在,我们正在积极拓展lng未来销售市场,除了不断规划建设好民用气管网,大力发展民用户之外,还积极开展商业用户的油改气、油厂转型气电厂、工业窑炉改造的准备工作,大力发展燃气空调、区域性冷暖中心建设,使lng进入广东之时能真正派上用场。 天然气论文:试析PLC在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城市供气系统的枢纽,天然气调压站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将会直接决定调压站的供气水平。为了有效应对经济发展对天然气的巨大需求量,做好天然气调压站的用气量管控工作,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成为了天然气调压站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简要介绍了天然气调压站的运行原理,而后重点探讨了plc在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系统;plc;系统设计 1.前言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大范围推广天然气已经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但是日益复杂的供气方式和用气方式使得天然气调压站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管控系统则很难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在天然气调压站中积极应用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实现天然气调压站控制和调度的自动化、值守的无人化以及供气的安全化,不仅能够缩短应对突发事件的反映事件,而且能够有效减少能源和资金的浪费,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提升。 2.天然气调压站功能与调压回路自动切换原理分析 2.1 天然气调压站功能简介 天然气调压站是天然气管网监控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除了调压站之外,天然气管网监控系统还包括调度中心计算机管理系统、数据通信网络系统以及区域调压站等。天然气管网监控系统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统一性,它能够对处于各个位置的下属功能单元进行分散控制。中高压调压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监控并管理站内的各种智能仪表、工艺设备,向调度控制中心传递各种信息,执行调度控制中心的各种指令。在具体实践中,中高压调压站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平衡控制管网负载、依照用户用气情况调节供气量、调节管网远程压力、数据上传、指令执行以及限流等。 2.2 天然气调压站调压回路自动切换原理分析 调压回路自动切换原理,简单而言,就是利用了各个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差异。具体来讲,如果主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为3.33 mpa,那么,监控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应该比主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稍微高出一些,一般设定为3.46 mpa,相应地,备用调压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应该比主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稍微低出一些,一般设定为3.25 mpa,即,监控调压器压力设定(3.46 mpa) 主回路工作调压器压力设定(3.33 mpa) 备用调压回路的工作调压器压力设定(3.25 mpa)。 天然气调压站在常规工况之下,压力调节的职责由主回路工作调压器完成,其出口压力被设定为3.33 mpa,主回路的监控调压器则保持着全力开放状态;假设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主回路工作调压器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那么工作调压器会处于全力开放状态,其出口压力被设定将会在短时间内提升至3.46 mpa,压力传感器会感知该压力设定变化并将压力信号传输给监控调压器,此时监控调压器开始对压力调节负责;假设同样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监控调压器出现故障,也无法正常工作,下游压力将会继续升高,一旦压力提升值超过了主回路切断阀门的压力设定(一般为3.83 mpa),则主回路切断阀门会对供气进行切断处理,而此时的下游用气仍在继续,会逐渐降低主回路的压力设定值,并降至备用调压回路的工作调压器压力设定(3.25 mpa),压力传感器会感知该压力设定变化并将压力信号传输给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此时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开始对压力调节负责。为了确保天然气安全管控的万无一失,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也配套有监控调压器,如果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因为故障等原因无法正常工作,则监控调压器也会依照预设程序接手压力调节工作。由此可见,各个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差异能够使得调压器在故障情况进行自动切换,当然,这需要可靠的控制系统。 3.plc在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1 硬件方面 为了确保天然气调压站能够在经济、可靠、安全的最优条件运行,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必须要能够有效担负起实时动态监控、采集、处理调压站各个关键部位参数,并能够及时作出正确决策的使命。我们知道,天然气调压站所涉及的各种控制参数非常之多,例如,电动球阀、切断阀、回讯器、气体泄漏警告、进出口压力差和阀门位置、进出口温度、进 出口压力等等。以上这些数据都需要中心控制系统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对比,确保数据精准可靠。为此,在plc控制器的选择方面必须要坚持参数修改灵活、使用维护简便、具有较强抗干扰性和执行功能的原则;此外,为了确保系统功能的完善有效,在功能模块的配置方面应该科学合理。总而言之,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cpu、plc、i/o处理功能模块、电源、执行机构、信号变送设备、液晶触摸屏。 3.2 软件方面 本系统通过对调压站参数进行实时采样,经plc 进行运算处理,来判断系统的状态。当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上传并实时显示调压站参数,通过对现场阀门的自动控制实现对天然气出口压力的动态调节,保证了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当系统出现异常时,经声光报警和显示屏字幕闪烁两种方式发出报警信号,并作用于相应的执行机构,实现天然气调压站的自动运行。系统软件设计主要是模拟量的采集处理和与智能总线仪表的通信两大部分。模拟量的采集处理部分包括压力、温度和压差经过变换器输出的电流信号。虽然模拟量输入模块内部自带有模拟量滤波功能和采样数值设置,但是为了使显示值更加稳定,程序设计时使用了算术平均滤波法,以实现对一般随机干扰信号进行滤除。 智能仪表采用 modbus 协议通过双绞线与 plc通信,modbus 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常用协议。控制器能设置为两种传输模式(ascii 或rtu)中的任何一种在标准的 modbus 网络通信。本系统根据仪表的要求,选择了 rtu 方式。通信接口为半双工接口程序的关键是避免在通信端口上同时发送和接收。按照本系统中通信采用的这种编程模式编写自由口通信程序可以有效避免因同时发送和接收造成的通信冲突,从而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4.结束语 总体而言,先进的天然气调压站自控系统应能实现调压站的合理调度,无人职守,保证安全供气,节约能源与资金,加快紧急事件反应时间,减少不应有的损失,实现现代科技与科学调压的有机结合。实际应用实践经验证实,本文所设计的天然气调压站自控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型、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性,还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输送离心式压缩机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摘要: 文章介绍了天然气输送离心式压缩机组的常见故障,分析了故障原因及特征,进而对其故障诊断技术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在此基础上针对输气动力设备故障的复杂性提出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离心式压缩机组进行故障诊断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 天然气输送;离心式压缩机组;故障分析;故障诊断 0 引言 为使管道长距离输送天然气能连续进行,必须经增压站的输气动力设备对天然气增压,以克服其在管道流动中的摩擦阻力。离心式压缩机组以其结构紧凑、重量轻、体积小、稳定工况范围宽等优点广泛用于天然气管道输送过程的增压。压缩机组大多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由于输气工况变化较大,生产要求压缩机在重负荷下连续运转、性能安全可靠。天然气压缩机组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零件表面的疲劳破坏,另外天然气中有毒气体引起的零件的表面腐蚀也加速了压缩机主要部件的表面损伤。为提高压缩机组的使用效率和运转可靠性,科学使用和管理设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输气压缩机组进行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 离心式压缩机常见故障、原因及特征 离心式压缩机主要由机壳、叶轮、涡壳、轴承、轴、回流器、扩压器、密封装置以及平衡盘等部分组成。离心式压缩机属于旋转机械,因此大多数故障都和转子有关。 1.1 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离心式压缩机组常见的故障有:轴承温度升高、转子振动大、转子轴位移大、噪声大、出口流量降低、喘振、旋转失速等。 ①轴承温度升高。主要由润滑油供给不足或中断、润滑油含水、轴承与轴颈间隙小、进油温度高引起。 ②油压急剧下降。原因在于主油泵故障、油管破裂、过滤器堵塞、油泵吸入管漏气、油箱油位过低等。 ③喘振及旋转失速。发生喘振的原因是工艺操作参数波动较大,负荷降低时导致气量减小;吸入管路堵塞,入口压力下降;吸入温度升高,使相同转速下喘振压升比下降;出口压力升高,超过相同转速下的喘振压升比;开车、停车发生喘振。 旋转失速是机组在变工况工作情况下,调速系统不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造成机组的转速太高或太低而联锁跳车。故障原因是配气阀联动装置松动或卡涩现象、调速器迟缓率过大、调速器油位高。 ④振动。振动是离心式压缩机组的主要问题,引起振动的原因较多。 1)转子不平衡。转子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转子初始动平衡精度低、叶轮流道不均匀结垢、部件松动、转子弯曲等。 2)转子安装不对中或齿轮联轴节加工不良。 3)临界转速下共振。原因是转子系统处在临界转速下产生共振。 4)基础松动。松动现象是机器基座螺栓紧固不牢引起的。 5)结构共振。结构共振一方面是由于机器本身各部件之间的振动频率合拍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外界振动频率恰好与机器的涡动频率相同而造成的,或是由于外来激振力作用所产生的频率正好与机器本身某部件的振动频率相同。 6)其它较复杂的故障。转子与固定元件或密封片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振动、轴弯曲变形或出现裂纹时的振动、当与机器相连接的管路存在不允许的扭矩时引起的振动,轴瓦间隙太大或太小引起的振动;此外还有压缩机叶片的磨损,轴的磨损等,这类故障突发性强,诊断方法还比较少,因为信息不太敏感。 ⑤压缩机出口流量降低。由于密封间隙过大、吸入管路过滤器堵塞、原动机转速下降引起的故障。 ⑥耗油量大。由于润滑系统工作不良,浮环磨损,收集器排油阀失灵等原因引起。 1.2 故障特征 离心式压缩机组常见的故障主要有以下特征: ①转子不平衡引起共振。主要特征:随着转速越高,振幅增长得 快;转速降低时,振幅趋近于零。 ②临界转速引起共振。主要特征:振动和相位角在临界转速区域有较明显的变化;当转速在临界转速时振幅值达到最大,偏离临界转速时振幅下降。 ③半速涡动。振幅较小,轴心轨迹大多呈椭圆形。 ④油膜振荡。振幅很快增加。 ⑤喘振。压缩机噪声和振动都十分强烈,压比、流量波动大,频率一般为低频。 2 针对输气动力设备故障诊断的数据挖掘技术 上述研究方法大多是对常规故障进行诊断。对作为输气动力设备的离心式压缩机而言,其突发性事故频繁,必然是有不易洞察的隐含故障,比如叶轮及轴的磨损类故障,故障信息不敏感,很难用常规方法进行诊断。因此对深层次的隐含故障进行诊断研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对隐含故障诊断的研究不多,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分别采用神经网络法、分形法等对隐含故障进行了映射或模式分类,但没有对输气动力设备诊断的研究。考虑输气动力设备的复杂性,必须深入“挖掘”其隐含故障关系,才能把握故障的特征并做出诊断、预报。 数据挖掘技术就是从大量、不完全、模糊、随机、有噪声的数据中,综合运用数理统计、计算智能、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取出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对于较复杂难以用一般方法诊断的隐含故障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诊断,提前做出预报以避免突发性故障的发生,可以有效保证输气工作的正常进行。 目前,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包括:粗集理论(rs)、人工神经网络(ann)、遗传算法(ga)、统计分析方法等。使用时可以将这些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故障诊断中运用数据挖掘集成技术建立故障诊断的模型,对于复杂、隐含的故障,常通过逐步缩小不确定数据的范围来挖掘其隐含的、复杂的关系。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 摘要: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阶段的综合训练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合格本科毕业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等有着很高的要求。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履职能力。近年来,高校扩招、就业趋紧、网络发展等多种因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整体水平下滑,迫切需要园林教育界加以重视并作出反应。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选题方面的问题 选题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目前,全国各地房地产比较热,因此很多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过于集中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此类设计题目因为建筑、道路等格局基本定型,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有限,有些沦为简单的种植设计;②很多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题目是虚拟的,与实际脱节;③重复上届的设计题目,或者略加变通,这就可能造成复制拷盘等作弊现象;④有些学校允许学生自主确定设计题目,但又缺乏监管,导致很多学生将实习期间在实习单位的设计作品,充作自己的设计,可能并非其本人独立完成;⑤部分学校在选题环节仅仅是要求指导教师提供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而并没有提交设计基础现状图存档保存,这就给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1.2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带来了空前的冲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通过互联网可以查找到海量的图片,其中不乏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或者是已经施工完成的实例,造成很多学生不去花时间认真设计,转而到网络上抄袭设计,将一个个小的局部设计七拼八凑到一起,可能根本没有考虑其整体性,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设计基址;②在园林设计领域,如果用现有的图片资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一般称之为设计意向图。在20世纪80~90年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主要依靠手工作图,意向图使用得很少,而现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常见大量的设计意向图,可能有的学生答辩的图纸有10多幅,其中大部分是意向图,这种趋势非常危险;③网络信息技术使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扫描、手机拍摄、拷盘、电子邮件等方式来投机取巧,减少自己在毕业设计上时间和精力的投入;④现在有很多网站可以提供一整套的园林设计图,例如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土木工程网等,可能会有学生直接从这些网站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来充作自己的设计。 1.3监管环节的问题 大多数学校举行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答辩的时间在11月中旬,在此之后,部分学生会留在学校里考研、考公务员,大部分学生会找工作单位或找单位实习,然后学生们会在次年4月底5月初集中返回学校,毕业设计答辩的时间是6月上旬或中旬,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完成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在5月份。在学生开题报告答辩之后,4月底5月初返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监管比较困难,毕业设计监管的黄金时间正是5月份,可惜,很多学校基本上缺少监管。由于学生多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完成毕业设计,他们会在寝室里或公共自习室里做设计,学校的制图室是供手工绘图的,电脑辅助设计是供电脑辅助设计教学用的,因此很多学校没有便于监管学生进行集中开展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室,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有些指导教师没有尽到应尽的指导责任,放任自流,而指导教师是天然的监管者,但学生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做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一般都有辅导教师,可惜很多学校设立辅导教师只是挂个名,没有真正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等于失去了辅导教师层面的监管。 1.4答辩环节的问题 答辩环节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从目标管理的角度,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①没有人对毕业设计的真实性把关。对于毕业论文,可以采取论文来审查论文的真实性。而毕业设计,其主要作品是图纸,目前还没有技术手段进行或进行真实性甄别,就必须有学院组建专门的委员会进行真实性审查,也可以建立毕业设计作弊的举报制度,但很多学校没有这样做;②毕业设计答辩的文本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各种类型的设计具有相通性,因此设计说明书在文字上重复率较高。可能很多学生的设计文本并非自己所写,而是从所谓的模板拷贝而来,再稍加修改而成,这个问题很严重,不论这个模板是网上下载的,还是指导教师提供的;③毕业设计答辩之后,一般每个答辩小组会有2名左右的学生进入争议答辩,可惜很多学校毕业设计答辩要求比较正规,但是到了争议答辩环节,就成了放水送人情,常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必太认真,反正做好做坏都会通过。因此毕业设计答辩和争议答辩必须动真格,不能最终人人都通过。 2加强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主要建议 2.1外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和参与设计答辩 即主动聘用社会上在园林设计、施工组织方面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参与毕业设计答辩,以弥补校内多数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2.2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 指导教师要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实际,可以从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设计、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滨水绿地设计、风景区设计、休闲农业园设计、湿地公园设计、屋顶花园设计等多方面拟定题目,也可以是关于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园林养护等方面拟题,题目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鼓励申报创新型题目。要杜绝陈年旧题、减少或不用虚拟题目,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但要避免弄虚作假。 2.3实施严格的综合性过程指导 依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进度计划,学生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完成后,交由指导教师进行检查并确认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任务,每一阶段的任务学生可提前完成,但无特殊原因不能拖延进度,无故拖延进度者将受到警告、严重警告、成绩降级等惩处。对于在校内做设计的学生,指导教师要进行严格的考勤,每次指导后,应详细记录指导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学生进度情况等,这样可确保学生能有足够的设计时间,也对学生起着督促、警醒作用。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指导老师需确定每周的联系时间,通过QQ、微信、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设计进度,学生也可将已完成的设计传送进行检查,回答指导教师所提问题以确保该设计是由学生独自完成[1]。 2.4加强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管理 真实性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是引入设计进程图。借鉴工程中的进程图概念,这里的进程图是指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制图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s-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答辩汇报的PPT文档中展示。因为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在网上不能下载,也很难通过成品图纸逆向操作形成,这样就可以在技术上基本保证设计图纸的真实性,至少不是扫描、拷盘、下载等方式获得。当然,加强真实性管理还可以辅助其他手段,比如强制学生及其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在真实性承诺书或保证书上签字,另外,还要求不少于一定比例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并签名,这样可以在心理、道德、信用层面威慑作弊行为[2]。另外,还可以建立健全的作弊举报制度。很多学校的举报制度形同虚设,就是因为大家都怕得罪人,即使得罪人了最后还是放水通过,毫无意义。 2.5毕业设计答辩不走过场 毕业设计答辩是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环节,通过毕业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设计工作和成绩的能力。在答辩环节,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末尾淘汰制度或类似制度,不能设计做得好与坏,人人都能过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真做设计。指导教师认真指导,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2.6建设毕业设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 上述内容,以及前面没有谈到的一些次要问题,都需要建立有章可循的规范化制度,这样让学生、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对自己的责任、职责、义务、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都能心知肚明,使毕业设计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提高本校毕业设计工作管理水平,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结语 很多因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下降,要扭转这种趋势,必须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加强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院系建立制度化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也有助于实现毕业设计的公平公正,释放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为做好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及对策 摘要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分析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设计选题,加强过程管理,真实性承诺与审查,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等针对性管理对策。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 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性。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主要表现是通过扫描、拍摄、拷贝、网上下载、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窃取他人的设计成果。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会引发一系列危害,如破坏学术诚信,破坏师生关系,损害学位制度,损害教风学风,导致人才培育质量和就业率下降等[1]。不可否认,弄虚作假行为是工科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每个专业会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作假行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会有较多意向图,而建筑学专业则基本没有,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尚有较多手绘效果图,而机械设计专业已基本淘汰手绘效果图。基于此,本文探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并提出针对性管理对策。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1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 1.1.1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①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②专业基本功不扎实;③手绘制图和电脑机辅助设计制图能力不足;④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赌博等恶习;⑤毕业前恋爱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⑥在毕业设计之前已经找到与园林行业无关的工作,或对毕业后从事园林方面的工作根本没有兴趣,因而对毕业设计采取敷衍态度。 1.1.2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 ①虚假宣传、作弊、欺诈、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等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②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③抄袭雷同已成为园林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容易,成本低,而找到确凿证据并进行查处则很难;⑤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与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毕业清考等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冲突[2]。 1.1.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①重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结果,即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和文本,轻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存在监控漏洞,对毕业设计过程放任自流;②选题环节的制度性漏洞,如设计题型不丰富,与上届相同的题目多,居住区景观绿化设计占比偏高等;③针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欠缺,没有制度约束,仅靠自律意识,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④毕业设计的答辩通过率太高,一般全班仅有1~2个人不能通过,争议答辩又沦为走过场;⑤缺乏园林专业设计图件和文本的规范化细则;⑥对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小,缺乏举报及奖惩制度。 1.2作假行为的主要表现 1.2.1请他人代做。 请他人代做毕业设计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老问题,园林专业也不例外。现在校园常见一些小广告宣传毕业论文、代做毕业设计是值得警惕和打击的。 1.2.2扫描或拍摄。 很多书刊杂志上有园林设计图,以往还要依靠扫描仪、数码相机,现在的智能手机就能办到。有些园林专业的学生也做与室内设计有关的毕业设计,在一本室内设计杂志上就能拍摄到全套设计图。 1.2.3拷盘或下载。 在高校里,学生可能直接把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拷盘,稍加改动即剽窃成功。也有学生会到网上去下载园林设计图,目前有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百度图库、建库网、土木工程网等很多网站都提供园林设计方面的电子图件下载服务,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 1.2.4滥用设计意向图。 以一个雕塑为例,如果用一张相似雕塑的照片来表达设计构思,即是设计意向图。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设计意向图正在被泛化和滥用,花架、廊、游船码头、门房、喷泉、茶室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构思项目,都被用设计意向图来表示,因为网上随便就可以搜索下载到一大堆。意向图的滥用和泛化,使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1.2.5偷换设计场地。 例如在选题环节,学生的选题为A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指导老师也提供了现状地图,但是教研室可能并未对现状地图存档保存。到了毕业设计制图时,该学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进行设计,而是到网上下载一套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设计图,指导教师也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 1.2.6抄袭设计文本。 园林设计文本的作假主要是拷盘、抄袭。不可否认,很多场地的园林设计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设计文本也应该由本人亲自完成,而不是拷贝。甚至有的指导教师直接把上届学生的设计文本拷贝给自己指导的学生。 2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管理对策 2.1优化设计选题 应鼓励毕业设计题型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作假行为。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工厂绿化设计、校园景观绿化设计、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休闲农业园规划、湿地公园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公共建筑绿地设计、道路绿地设计、滨水景观带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室内设计、庭园设计等都可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场地,虚拟的设计场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选题环节,一定要将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场地具体化,并提供地形图建档保存,在答辩时进行对照,以免学生偷换设计场地,在网上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蒙混过关。 2.2加强过程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在大四第一学期9月初即完成,接下来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11月左右进行开题答辩,到下学期6月中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长达6个多月,而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找工作,参加招聘会,考研及复试,考公务员等。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前两个月根本不在学校,大部分学生真正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是在返回学校后的5月份。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重点在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个多月时间。要防止学生的作假行为,应要求学生在手绘设计室和电脑辅助设计室开展毕业设计,并安排督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巡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形成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学生的到位情况及异常原因,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进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进度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提出整改意见;布置下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并进行辅导。要求学生在记录册上签字,以便检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寝室用电脑开展毕业设计,也无人监管。另有一些学生借口返校前已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无法对其监管,而实际上他的设计作品可能是网上下载的[3]。 2.3真实性承诺与审查 真实性承诺,即要求学生签署毕业设计成果真实性承诺声明,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以防止有些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作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还要求1/4左右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签名。真实性承诺能够在心理层面、道德层面、信用层面对毕业设计的作假行为产生震慑作用。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指导教师相互交流评审,对于评审结果不合格者或存在弄虚作假者取消答辩资格,必须进行修改或重新做。不过,很多学校未实行盲审,评阅教师即使发现有弄虚作假者也可能碍于情面放水。要查证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真实性,较好的办法是成立真实性审查小组,除园林专业教师外,最好有学生参加。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变更设计题型,是否变更设计场地,是否由本人亲自完成,是否完成真实性承诺手续,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是否记录完整,文本是否存在抄袭行为等。在真实性审查阶段,可接受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举报,被举报者一经核实即取消答辩资格。 2.4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 目前,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都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弊端,学生凭借手绘图或电脑辅助设计图及文本即可参加答辩,至于其毕业设计成果是否由学生亲自完成,则无人考究。要改革这一弊端,可以引入设计进程图,所谓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ppt文档中展示。参加答辩的图件是一套完整的最终设计图,可通过扫描、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可以随时打印。而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根本无法通过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对于手绘图件,因不便于制作设计进程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采用手绘图件答辩的学生集中到设计室绘图,由管理人员对其设计进程进行记录,防止雇请他人手绘设计图件的事情发生。 3结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更容易受到冲击。要想遏制各种类型的作假行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从各方面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而不是幻想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只有在严格、公正、公开的规章制度监督下,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假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分析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1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 1.1.1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①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②专业基本功不扎实;③手绘制图和电脑机辅助设计制图能力不足;④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赌博等恶习;⑤毕业前恋爱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⑥在毕业设计之前已经找到与园林行业无关的工作,或对毕业后从事园林方面的工作根本没有兴趣,因而对毕业设计采取敷衍态度。 1.1.2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 ①虚假宣传、作弊、欺诈、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等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②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③抄袭雷同已成为园林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容易,成本低,而找到确凿证据并进行查处则很难;⑤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与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毕业清考等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冲突。 1.1.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①重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结果,即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和文本,轻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存在监控漏洞,对毕业设计过程放任自流;②选题环节的制度性漏洞,如设计题型不丰富,与上届相同的题目多,居住区景观绿化设计占比偏高等;③针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欠缺,没有制度约束,仅靠自律意识,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④毕业设计的答辩通过率太高,一般全班仅有1~2个人不能通过,争议答辩又沦为走过场;⑤缺乏园林专业设计图件和文本的规范化细则;⑥对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小,缺乏举报及奖惩制度。 1.2作假行为的主要表现 1.2.1请他人代做。 请他人代做毕业设计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老问题,园林专业也不例外。现在校园常见一些小广告宣传毕业论文、代做毕业设计是值得警惕和打击的。 1.2.2扫描或拍摄。 很多书刊杂志上有园林设计图,以往还要依靠扫描仪、数码相机,现在的智能手机就能办到。有些园林专业的学生也做与室内设计有关的毕业设计,在一本室内设计杂志上就能拍摄到全套设计图。1.2.3拷盘或下载。在高校里,学生可能直接把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拷盘,稍加改动即剽窃成功。也有学生会到网上去下载园林设计图,目前有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百度图库、建库网、土木工程网等很多网站都提供园林设计方面的电子图件下载服务,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 1.2.4滥用设计意向图。 以一个雕塑为例,如果用一张相似雕塑的照片来表达设计构思,即是设计意向图。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设计意向图正在被泛化和滥用,花架、廊、游船码头、门房、喷泉、茶室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构思项目,都被用设计意向图来表示,因为网上随便就可以搜索下载到一大堆。意向图的滥用和泛化,使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1.2.5偷换设计场地。 例如在选题环节,学生的选题为A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指导老师也提供了现状地图,但是教研室可能并未对现状地图存档保存。到了毕业设计制图时,该学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进行设计,而是到网上下载一套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设计图,指导教师也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 1.2.6抄袭设计文本。 园林设计文本的作假主要是拷盘、抄袭。不可否认,很多场地的园林设计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设计文本也应该由本人亲自完成,而不是拷贝。甚至有的指导教师直接把上届学生的设计文本拷贝给自己指导的学生。 2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管理对策 2.1优化设计选题 应鼓励毕业设计题型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作假行为。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工厂绿化设计、校园景观绿化设计、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休闲农业园规划、湿地公园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公共建筑绿地设计、道路绿地设计、滨水景观带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室内设计、庭园设计等都可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场地,虚拟的设计场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选题环节,一定要将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场地具体化,并提供地形图建档保存,在答辩时进行对照,以免学生偷换设计场地,在网上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蒙混过关。 2.2加强过程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在大四第一学期9月初即完成,接下来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11月左右进行开题答辩,到下学期6月中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长达6个多月,而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找工作,参加招聘会,考研及复试,考公务员等。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前两个月根本不在学校,大部分学生真正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是在返回学校后的5月份。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重点在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个多月时间。要防止学生的作假行为,应要求学生在手绘设计室和电脑辅助设计室开展毕业设计,并安排督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巡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形成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学生的到位情况及异常原因,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进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进度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提出整改意见;布置下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并进行辅导。要求学生在记录册上签字,以便检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寝室用电脑开展毕业设计,也无人监管。另有一些学生借口返校前已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无法对其监管,而实际上他的设计作品可能是网上下载的。 2.3真实性承诺与审查 真实性承诺,即要求学生签署毕业设计成果真实性承诺声明,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以防止有些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作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还要求1/4左右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签名。真实性承诺能够在心理层面、道德层面、信用层面对毕业设计的作假行为产生震慑作用。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指导教师相互交流评审,对于评审结果不合格者或存在弄虚作假者取消答辩资格,必须进行修改或重新做。不过,很多学校未实行盲审,评阅教师即使发现有弄虚作假者也可能碍于情面放水。要查证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真实性,较好的办法是成立真实性审查小组,除园林专业教师外,最好有学生参加。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变更设计题型,是否变更设计场地,是否由本人亲自完成,是否完成真实性承诺手续,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是否记录完整,文本是否存在抄袭行为等。在真实性审查阶段,可接受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举报,被举报者一经核实即取消答辩资格。 2.4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 目前,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都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弊端,学生凭借手绘图或电脑辅助设计图及文本即可参加答辩,至于其毕业设计成果是否由学生亲自完成,则无人考究。要改革这一弊端,可以引入设计进程图,所谓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ppt文档中展示。参加答辩的图件是一套完整的最终设计图,可通过扫描、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可以随时打印。而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根本无法通过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对于手绘图件,因不便于制作设计进程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采用手绘图件答辩的学生集中到设计室绘图,由管理人员对其设计进程进行记录,防止雇请他人手绘设计图件的事情发生。 3结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更容易受到冲击。要想遏制各种类型的作假行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从各方面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而不是幻想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只有在严格、公正、公开的规章制度监督下,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假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园林专业论文 1.选题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选题脱离实际的情况,如数百亩地的某园区的规划,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有的难度偏小,如几十平方米的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甚至还不如课程设计深度,学生得不到应有锻炼,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可以采用导师工作室制度,在第七学期经由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进入由特定教师组织的工作室,在工作室制度下,注重少数精英学生的毕业设计成为可能。这一制度强化了各个工作室之间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对于艺术教学来说是一个培养精英的最佳土壤。工作室教学,学生与教师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因而其师生关系演变为带有师徒制这种传统教学的影子,关系一般比较融洽,所以学生的思想工作比较容易做。一个有特色的毕业设计工作室,应该在选题、教学方法和成果展示三方面有明确的计划和要求,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整体效果。 1.1题目类型个性化 首先由导师提出一个相对明确的整体方向,例如提出某一个园林景观学中正在探讨的理论方向或者设计风格趋势,作为引导学生探讨的方向。教师在开始时讲一个在这个方向上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讲座,提供一个需要的知识结构。学生经过自己的研究收集资料,思考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提出选题倾向,与工作室导师讨论,逐步确定自己的选题,使同学之间在相互比较和激发的基础上,基本构成整个工作室教学方向。 1.2题目内容真实化 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应选择真实的题目,地形图、规划意见书、任务书等基础材料齐全,多为指导教师参与或熟悉的实际工程项目或设计院的一个真实项目,以“实战”的氛围感染学生,或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参加项目踏勘、汇报、图纸会审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实际工程的操作程序,获得较全面的“实战”经验。 2.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 2.1方法引导 传统的看图改图,就事论事的教学方法无法在毕业设计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国际上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提供改变这种现象的理论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以选题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驱动力,导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更易于形成个体的学习风格。 2.2进度控制 毕业设计课程和以往设计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分散。一些学生趁毕业设计阶段外出求职择业,或者参加研究生、公务员等各类考试,这样就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得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和投入减少,造成设计质量下降。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投入,可以在前期召集毕业生开动员大会,告知其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及毕业设计中应遵守的相关纪律,与学生沟通,对其毕业设计任务在时间上做好合理安排,避免冲突。除了这些常规做法之外,通过准工作室制、分工分组、模拟实战、商业伙伴对话、Outcome等方式,实施“拼合座位”、“准工作制”等手法,突出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完成课程的进度,达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成效性。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3质量控制 有效的过程控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针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毕业设计指导的方式、内容、时间等多方面着手,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和提高应用型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2.3.1小组指导制 毕业设计的指导,通常采用一个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学生小组的方式。这种单一指导教师制有其容易组织的一面,但可能受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经验多寡等局限。所以应打破这种“单一导师制”,而改行“小组指导制”,即由方案设计、植配、结构、水电等专业教师或工程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参照实际工程设计中的操作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当然,每个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的学生人数可数倍于常规小组,相关工种的指导教师不必全程参与,只在相应的设计阶段加入即可。 2.3.2指导时间切实可行 在指导时间上,保证每周至少一次的固定指导时间,其他时间可通过网络等方式在特定的时间接受学生的咨询或接收学生传过来的设计图,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回复。同时,做好详细的指导记录,记录每个学生的进度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便对下次指导内容做大致安排。 2.3.3阶段性成果质量控制 工作室制的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建设过程的多项内容,因此,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设计本身,每一个过程的评价均应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寻求设计工程项目、协助甲方编制设计任务书、各个设计阶段的建筑设计、与甲方的沟通协调、与其他工种的配合、方案汇报等。评审过程由导师和其他教师,以及从社会上聘请的专家们组成,进行互评。最后模拟甲方的评价,根据实际情况、按院(系)拟定的格式填写相应评价书,折成对应的分值计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 3.展示模式 3.1展示定位 对于毕业设计的展示,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在答辩的同时进行集中的作品展示,而展示多数时候是为评审的方便而做的按照一定规格的陈列,构不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展览。成果展示在不同的院校形式不一,没有十分明确的模式。而将毕业创作展览提高到与毕业答辩一样的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览自己的毕业创作作品,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使得在师生教与学的关系中,逐步变换成用户—设计管理者—设计师的角色。 3.2展示手段 作为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总结形式,各个工作室可以以此为契机展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同时与其他兄弟院系进行联合毕业设计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交流学习有关毕业设计教学的经验,牢固树立对于毕业设计成果展示的重视和对于学生个性的鼓励姿态。 作者:路培刘贺明单位:衡水学院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谈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评价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了应用型专接本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实施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和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应用型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一、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欠缺重视 学生对事关自己毕业大事的设计(论文)提不起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认识不到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其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体现,并且这项工作事实上是其在大学期间极为重要的实践活动,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二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卓绝、认真工作的品质,他们在做毕业设计(论文)时,所定的标准极低,因而对此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花费的心思均不能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和目的。三是学生进行设计的时间很难得到保证,这时候学生正处于大学时最忙碌的大三实习期,大四找工作更是让学生们忙得晕头转向,这两个时间段都和学生进行设计(论文)创作的时间冲突,这样就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应付了事,以求顺利毕业。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资源相对不足 园林专业的研究方向相对较单一,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均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导致每年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园林的规划设计这一方面。学术界在总体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设计、轻论文的错误见解,因此学生选题只是集中在设计这类较为单一的选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得选题面狭窄问题愈发严重。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的招生总数逐年递增,但是学院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再加上学校与社会企业没有形成密切和广泛的联系,使得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面临较大的困境。 (三)质量评分标准的参差不齐和奖励办法不够完善 风景园林系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评分标准,实际上其不是自行制定的,而是参照本学院的其他专业质量评分标准得出的结论。园林系在教学工作中仅仅对园林设计方向方面有一些具体要求,对其他方向甚至完成设计的全过程等重要领域则缺乏细化的质量标准。这一现实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法对学生对待设计的不认真态度和实际工作时的懈怠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学院负责人必须实际行动起来,制定权威合理的园林设计质量评分标准,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并监督学生进行符合规范的实际操作步骤,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培养起学生强烈的责任心,从而顺利达到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目标。 二、研究制定并实施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和质量评价体系 (一)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的理论指导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较早地融入工作环境,并初步适应所在岗位的具体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过程应逐步侧重于彰显学生的“干才”本领,并且这种展现应该真正建立在学生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围绕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教学改革要从应用成分、构成能力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逐步形成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理论体系,使改革真正体现出创新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严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关 为解决选题困难和地方资源有限与学生人数增多的突出矛盾,在选题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多种方式的选题的实现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一是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给出的题目;二是学生对题目进行自主选择,确定所选题目之后,学生可与指导教师联系,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以获得宝贵意见;三是鼓励学生结合企业的具体工程项目,选择所属企业的在职人员帮助辅导选题。与此同时,选题内容应遵从多方面、全方位的原则,寻求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 (三)确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 “全员”指对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学生和各级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质量意识的教育,对各个主体进行明确的分工,使他们对自己的职责都有一个充分的、明晰的认识;“全过程”指对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方案设计、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评分、论文归档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全方位”指采用多种保障措施和实施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在创作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以前单一的教与学转变为师生之间互相探讨,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自信心。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出的经验,在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实践过程中,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充分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起初始终保持自信,然后随着实践中问题的暴露内心充满疑问,觉得无所适从,到处碰壁,无处下手,最后伴随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并再次充满自信,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获得职业成就感。 (四)建立合理的园林专接本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评价机制 1.调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进行时间。毕业设计(论文)一直以来都被安排在大学的第7—8学期进行,将近两个学期的时间原本是充裕的,但由于这段时间的特殊性,学生正值实习、找工作等积累社会经验的初步阶段,这样的时间安排使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被压缩到难以达到最低要求。因此,我们建议应根据学生临近毕业这段时间的特殊性,适当地调整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始时间,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甚至可让学生提前开始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以减少学生临近毕业时期实习工作与学习在时间上的冲突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2.细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安排特定的教师负责,指导教师要全面监督和指导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在一系列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细化指导、跟踪检查,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以满足教学要求。3.注重对学生资料查阅及引用工作的指导。教师应全面并且细化对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的指导,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做学问的严肃性,并使他们自觉地适度、适当引用文献资料。这一过程当然也少不了老师对学生的监督,以避免学生对已有文献资料的重复模仿,并坚决杜绝抄袭事件的发生。4.利用多种方式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师生之间可充分利用网络采取电子邮件、QQ等多种联系形式,另外,面谈及电话也是非常方便可行的沟通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如此,教师就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方式将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要求和宝贵意见等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在校外的实习学生,可以调整管理办法,校方可要求学生在其他时间通过其他多媒体方式与指导教师保持沟通。5.制定并逐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和奖励办法。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学习工作认真负责,坚持不懈;二是制定精确严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用严格的标准来强调学术报告的严肃性以及学生选题的科学性,学校以及相关负责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论文)进行成绩考评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督促学生独立思考;三是将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最终成绩,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选模等关系教师的自身发展利益挂钩,这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与学工作。通过制定并加以实施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和质量评价体系,近几年我系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提高了整个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此外,在以后的园林专业专接本工作中,还可以在工作制度和学生培养上进行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那种单一死板的设计思路,大胆提出并实施毕业设计(论文)的新理念,最大限度地提升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生的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高小慧 胡永进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为了落实我国教育部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政策,肇庆学院将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园林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试点加强应用技术型教学。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可以建立一套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宗旨,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并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前言 2014年,我国高等院校将由“学术型”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转型,重点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指于1999年以后新成立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1]肇庆学院就是一所公办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立足肇庆,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按企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园林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而毕业设计是在校本科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2]它是对学生在校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本科学生毕业及取得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还是衡量园林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因此,针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将对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还对其他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参考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同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近年来,肇庆学院园林专业积极探索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在与企业进行“学技交流、双导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调研分析 目前,各个高校的园林专业都是自行制订教学大纲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与其他研究型高校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3],主要在于毕业设计的“专业技术性”和“地方应用性”。现针对肇庆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问卷调研结果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本研究对肇庆学院2008届到2015届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共100人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分析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改革的建议。在此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指导教师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1.毕业设计教学对学生的培养重结果、轻能力从图1可以看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大部分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的就业是有帮助的,极少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留学有帮助,但只有11%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提升了他们专业技能。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目的方面(图2),有52%的学生选择“为了对自己四年专业学习的总结与应用”,也有44%的学生选择“只是为了完成学习教学任务,获得学分,顺利毕业”,还有4%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具体目的”。2.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如图3所示,毕业设计的选题中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科研项目指定和由指导老师指导而定的占了63%,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是由指导老师来确定选题的。学生没有主动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基本上就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完成毕业设计期间,大部分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以约见和QQ聊天等方式为主,而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考察、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很少。3.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参差不齐根据此次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设计的题目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差别较大,有些题目甚至脱离实际和地形地貌现状,没有应用性价值,也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大多数毕业设计内容仅仅停留在某个公园、广场等特定的几个城市绿地地块的改造规划和设计上,缺乏设计深度和广度,也没有与行业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某个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 (二)指导教师专业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的撰写部分都进行了指导,但主要是修改设计的合理性和图纸的规范性,也有少部分教师没有给予指导,仅仅帮学生修改格式和结构。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有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但也不排除有些青年指导教师因为参加科研、工程设计和实践的训练不够,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缺乏工程背景和工作实践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完成其毕业设计。 (三)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加强 1.毕业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应更合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需要完成的工作量适当,且完成它所花费的时间需要3个月左右,希望答辩时间能安排在毕业前1个月。因此,答辩时间安排应该充分考虑到毕业设计工作量的大小和学生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且不应该与大学生就业的大型招聘会和研究生考试等时间相冲突。2.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不应该流于形式,要具体且细化考核标准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标准不科学、不规范、不具体、可操性不强等问题,这样会导致出现教师评分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也很难客观评价学生的作品。由于考核标准的不规范而导致学生成绩出现偏差,这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三、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毕业设计课程体系完善 1.加强课程教学方面管理要进一步修订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主要针对教学目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这门课程与常规课程不一样,原本就是无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课堂内外、校内外的教学,真正起到综合性、实践强、应用型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构思、讲解方案;也可以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现场进行调研、考察、现场测绘,回校后再一起探讨,确定设计定位、方案初稿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建立毕业设计群,就学生的问题和一些想法进行实时联络和跟踪教学。对于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学校在第六个学期就应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在第七学期开展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再在第八学期开学进行答辩申请、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程序。这样才能使程序更合理,工作更细化,时间更具体,有利于敦促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完成任务。2.课程教学指导教师定位针对这门课程特点,指导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和教学,因此指导教师应该具有比对待其他课程更高的责任心和热忱去完成课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而非主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及时与学生沟通、联系、探讨,定期对学生进行课程检查。3.课程教学学生的定位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应该主动参与教学,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学,否则在学习中很难有创新精神。园林专业应用性非常强,要随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与企业紧密联系,与社会接轨。企业中采用的设计软件是多种多样的,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及时跟进并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设计技术手段,以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与社会对接。 (二)毕业设计应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 学生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去企业第一线以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而毕业设计也是一门体现综合性实践能力的课程。故将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在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时候,企业中的师傅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并结合企业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来安排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具体操作如下:1.毕业设计选题选题方式应该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5],选题内容更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和实习企业中的师傅作为指导老师,应对选题进行论证和把握。选题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直接选择的与社会、企业挂钩的一些项目,也可以以指导老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为背景来设置毕业设计内容,把握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还可以以指导老师承接的一些工程或设计项目为题。2.毕业设计导师确定“双向导师”制度是指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6]校内的指导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术性理论知识方面,校外指导教师则强调实践应用工作能力的指导。为保证毕业设计新模式顺利运行,且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应该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聘请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第一或者第二导师。同时,院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共同商量并实施选题。3.毕业答辩应聘请地方企业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技术人员当评委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多年来的实际工作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知识,这些是企业中的核心技术内容,也是我们学校教师所缺乏的企业实战经验。因此,特聘这些高级技术人员来当答辩评委可以让校内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相互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做出来的作品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直接跟市场挂钩,这样就更好地避免了学生的毕业设计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情况。 (三)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针对上面提到的现象,肇庆学院专门制订了一套考核标准。园林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确定了专业细化具体的考核标准。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的总评,每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来评定,它们分别各占20%、40%和40%的比例。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要求、文献资料与实践能力、外文翻译能力等方面,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评定。论文成绩主要考核论文的工作量、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水平、研究成果、结构与文字表达等。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各自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包括陈述设计内容部分(60%)和答辩部分(40%),每位评委各自给出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答辩成绩。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直接采用或实施,或作品在专业比赛中获奖,该学生作品可以直接评为优秀等级。(四)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对于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学校应该制订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在校内、地方企业、同等地方院校等地方进行作品展示。展示的毕业设计作品内容应该包括设计图纸展板、设计作品模型展示、设计作品三维动画展示三个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可以让校内和同等院校的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也可以让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真正让学校和企业相互沟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四、小结 从此次整个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应该要合理,学校应尽早公布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准备等方面。选题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需要,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单人工作量太大、项目完成的深度和创新性很难有所突破,甚至有些毕业设计选题没有实际应用意义。而学校安排毕业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增强综合实践运用能力,希望学生能更好、更顺利地融入社会,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做好铺垫。本研究所建立的新模式框架如图4所示,具体特色是采用“一对一”课堂教学、现场实地调研测绘教学、网络平台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肇庆学院园林专业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首次强调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在课程中的定位,将毕业设计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最终成绩评定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将优秀毕业作品在校内、同等院校、企业单位中进行展示,展示作品包括图纸、模型和视频动画内容,让园林专业教学成果最大限度的被社会所认可。 作者:陈华 张洪萍 单位: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与对策 摘要: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分析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设计选题,加强过程管理,真实性承诺与审查,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等针对性管理对策。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 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性。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主要表现是通过扫描、拍摄、拷贝、网上下载、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窃取他人的设计成果。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会引发一系列危害,如破坏学术诚信,破坏师生关系,损害学位制度,损害教风学风,导致人才培育质量和就业率下降等[1]。不可否认,弄虚作假行为是工科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每个专业会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作假行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会有较多意向图,而建筑学专业则基本没有,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尚有较多手绘效果图,而机械设计专业已基本淘汰手绘效果图。基于此,本文探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并提出针对性管理对策。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1作假行为的主要原因 1.1.1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①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②专业基本功不扎实;③手绘制图和电脑机辅助设计制图能力不足;④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赌博等恶习;⑤毕业前恋爱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⑥在毕业设计之前已经找到与园林行业无关的工作,或对毕业后从事园林方面的工作根本没有兴趣,因而对毕业设计采取敷衍态度。1.1.2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①虚假宣传、作弊、欺诈、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等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②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③抄袭雷同已成为园林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容易,成本低,而找到确凿证据并进行查处则很难;⑤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与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毕业清考等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冲突[2]。1.1.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①重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结果,即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和文本,轻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存在监控漏洞,对毕业设计过程放任自流;②选题环节的制度性漏洞,如设计题型不丰富,与上届相同的题目多,居住区景观绿化设计占比偏高等;③针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欠缺,没有制度约束,仅靠自律意识,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④毕业设计的答辩通过率太高,一般全班仅有1~2个人不能通过,争议答辩又沦为走过场;⑤缺乏园林专业设计图件和文本的规范化细则;⑥对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小,缺乏举报及奖惩制度。 1.2作假行为的主要表现 1.2.1请他人代做。请他人代做毕业设计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老问题,园林专业也不例外。现在校园常见一些小广告宣传毕业论文、代做毕业设计是值得警惕和打击的。1.2.2扫描或拍摄。很多书刊杂志上有园林设计图,以往还要依靠扫描仪、数码相机,现在的智能手机就能办到。有些园林专业的学生也做与室内设计有关的毕业设计,在一本室内设计杂志上就能拍摄到全套设计图。1.2.3拷盘或下载。在高校里,学生可能直接把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拷盘,稍加改动即剽窃成功。也有学生会到网上去下载园林设计图,目前有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百度图库、建库网、土木工程网等很多网站都提供园林设计方面的电子图件下载服务,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1.2.4滥用设计意向图。以一个雕塑为例,如果用一张相似雕塑的照片来表达设计构思,即是设计意向图。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设计意向图正在被泛化和滥用,花架、廊、游船码头、门房、喷泉、茶室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构思项目,都被用设计意向图来表示,因为网上随便就可以搜索下载到一大堆。意向图的滥用和泛化,使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1.2.5偷换设计场地。例如在选题环节,学生的选题为A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指导老师也提供了现状地图,但是教研室可能并未对现状地图存档保存。到了毕业设计制图时,该学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进行设计,而是到网上下载一套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设计图,指导教师也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1.2.6抄袭设计文本。园林设计文本的作假主要是拷盘、抄袭。不可否认,很多场地的园林设计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设计文本也应该由本人亲自完成,而不是拷贝。甚至有的指导教师直接把上届学生的设计文本拷贝给自己指导的学生。 2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的管理对策 2.1优化设计选题 应鼓励毕业设计题型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作假行为。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工厂绿化设计、校园景观绿化设计、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休闲农业园规划、湿地公园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公共建筑绿地设计、道路绿地设计、滨水景观带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室内设计、庭园设计等都可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场地,虚拟的设计场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选题环节,一定要将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场地具体化,并提供地形图建档保存,在答辩时进行对照,以免学生偷换设计场地,在网上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蒙混过关。 2.2加强过程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在大四第一学期9月初即完成,接下来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11月左右进行开题答辩,到下学期6月中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长达6个多月,而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找工作,参加招聘会,考研及复试,考公务员等。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前两个月根本不在学校,大部分学生真正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是在返回学校后的5月份。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重点在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个多月时间。要防止学生的作假行为,应要求学生在手绘设计室和电脑辅助设计室开展毕业设计,并安排督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巡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并形成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学生的到位情况及异常原因,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进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进度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提出整改意见;布置下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并进行辅导。要求学生在记录册上签字,以便检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寝室用电脑开展毕业设计,也无人监管。另有一些学生借口返校前已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无法对其监管,而实际上他的设计作品可能是网上下载的[3]。 2.3真实性承诺与审查 真实性承诺,即要求学生签署毕业设计成果真实性承诺声明,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以防止有些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作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还要求1/4左右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签名。真实性承诺能够在心理层面、道德层面、信用层面对毕业设计的作假行为产生震慑作用。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指导教师相互交流评审,对于评审结果不合格者或存在弄虚作假者取消答辩资格,必须进行修改或重新做。不过,很多学校未实行盲审,评阅教师即使发现有弄虚作假者也可能碍于情面放水。要查证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真实性,较好的办法是成立真实性审查小组,除园林专业教师外,最好有学生参加。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变更设计题型,是否变更设计场地,是否由本人亲自完成,是否完成真实性承诺手续,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是否记录完整,文本是否存在抄袭行为等。在真实性审查阶段,可接受毕业设计作假行为举报,被举报者一经核实即取消答辩资格。 2.4设计进程图的答辩展示 目前,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都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弊端,学生凭借手绘图或电脑辅助设计图及文本即可参加答辩,至于其毕业设计成果是否由学生亲自完成,则无人考究。要改革这一弊端,可以引入设计进程图,所谓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ppt文档中展示。参加答辩的图件是一套完整的最终设计图,可通过扫描、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可以随时打印。而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根本无法通过拷盘或网上下载等途径获取。对于手绘图件,因不便于制作设计进程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采用手绘图件答辩的学生集中到设计室绘图,由管理人员对其设计进程进行记录,防止雇请他人手绘设计图件的事情发生。 3结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毕业设计作假行为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更容易受到冲击。要想遏制各种类型的作假行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从各方面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而不是幻想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只有在严格、公正、公开的规章制度监督下,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假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 摘要: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阶段的综合训练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合格本科毕业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等有着很高的要求。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履职能力。近年来,高校扩招、就业趋紧、网络发展等多种因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整体水平下滑,迫切需要园林教育界加以重视并作出反应。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选题方面的问题 选题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目前,全国各地房地产比较热,因此很多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过于集中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此类设计题目因为建筑、道路等格局基本定型,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有限,有些沦为简单的种植设计;②很多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题目是虚拟的,与实际脱节;③重复上届的设计题目,或者略加变通,这就可能造成复制拷盘等作弊现象;④有些学校允许学生自主确定设计题目,但又缺乏监管,导致很多学生将实习期间在实习单位的设计作品,充作自己的设计,可能并非其本人独立完成;⑤部分学校在选题环节仅仅是要求指导教师提供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而并没有提交设计基础现状图存档保存,这就给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1.2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带来了空前的冲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通过互联网可以查找到海量的图片,其中不乏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或者是已经施工完成的实例,造成很多学生不去花时间认真设计,转而到网络上抄袭设计,将一个个小的局部设计七拼八凑到一起,可能根本没有考虑其整体性,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设计基址;②在园林设计领域,如果用现有的图片资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一般称之为设计意向图。在20世纪80~90年代,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主要依靠手工作图,意向图使用得很少,而现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常见大量的设计意向图,可能有的学生答辩的图纸有10多幅,其中大部分是意向图,这种趋势非常危险;③网络信息技术使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扫描、手机拍摄、拷盘、电子邮件等方式来投机取巧,减少自己在毕业设计上时间和精力的投入;④现在有很多网站可以提供一整套的园林设计图,例如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土木工程网等,可能会有学生直接从这些网站下载全套园林设计图,来充作自己的设计。 1.3监管环节的问题 大多数学校举行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答辩的时间在11月中旬,在此之后,部分学生会留在学校里考研、考公务员,大部分学生会找工作单位或找单位实习,然后学生们会在次年4月底5月初集中返回学校,毕业设计答辩的时间是6月上旬或中旬,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完成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在5月份。在学生开题报告答辩之后,4月底5月初返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监管比较困难,毕业设计监管的黄金时间正是5月份,可惜,很多学校基本上缺少监管。由于学生多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完成毕业设计,他们会在寝室里或公共自习室里做设计,学校的制图室是供手工绘图的,电脑辅助设计是供电脑辅助设计教学用的,因此很多学校没有便于监管学生进行集中开展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室,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有些指导教师没有尽到应尽的指导责任,放任自流,而指导教师是天然的监管者,但学生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做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一般都有辅导教师,可惜很多学校设立辅导教师只是挂个名,没有真正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等于失去了辅导教师层面的监管。 1.4答辩环节的问题 答辩环节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从目标管理的角度,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①没有人对毕业设计的真实性把关。对于毕业论文,可以采取论文来审查论文的真实性。而毕业设计,其主要作品是图纸,目前还没有技术手段进行或进行真实性甄别,就必须有学院组建专门的委员会进行真实性审查,也可以建立毕业设计作弊的举报制度,但很多学校没有这样做;②毕业设计答辩的文本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各种类型的设计具有相通性,因此设计说明书在文字上重复率较高。可能很多学生的设计文本并非自己所写,而是从所谓的模板拷贝而来,再稍加修改而成,这个问题很严重,不论这个模板是网上下载的,还是指导教师提供的;③毕业设计答辩之后,一般每个答辩小组会有2名左右的学生进入争议答辩,可惜很多学校毕业设计答辩要求比较正规,但是到了争议答辩环节,就成了放水送人情,常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必太认真,反正做好做坏都会通过。因此毕业设计答辩和争议答辩必须动真格,不能最终人人都通过。 2加强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主要建议 2.1外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和参与设计答辩 即主动聘用社会上在园林设计、施工组织方面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参与毕业设计答辩,以弥补校内多数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2.2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指导 教师要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实际,可以从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设计、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滨水绿地设计、风景区设计、休闲农业园设计、湿地公园设计、屋顶花园设计等多方面拟定题目,也可以是关于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园林养护等方面拟题,题目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鼓励申报创新型题目。要杜绝陈年旧题、减少或不用虚拟题目,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但要避免弄虚作假。 2.3实施严格的综合性过程指导 依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进度计划,学生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完成后,交由指导教师进行检查并确认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任务,每一阶段的任务学生可提前完成,但无特殊原因不能拖延进度,无故拖延进度者将受到警告、严重警告、成绩降级等惩处。对于在校内做设计的学生,指导教师要进行严格的考勤,每次指导后,应详细记录指导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学生进度情况等,这样可确保学生能有足够的设计时间,也对学生起着督促、警醒作用。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指导老师需确定每周的联系时间,通过QQ、微信、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设计进度,学生也可将已完成的设计传送进行检查,回答指导教师所提问题以确保该设计是由学生独自完成[1]。 2.4加强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管理 真实性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是引入设计进程图。借鉴工程中的进程图概念,这里的进程图是指学生在电脑辅助设计制图完成到50%~75%时,将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s-max、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图件保存为JPG格式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作为设计图件真实性的证明,在答辩汇报的PPT文档中展示。因为设计进程图是未完成的设计图,在网上不能下载,也很难通过成品图纸逆向操作形成,这样就可以在技术上基本保证设计图纸的真实性,至少不是扫描、拷盘、下载等方式获得。当然,加强真实性管理还可以辅助其他手段,比如强制学生及其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在真实性承诺书或保证书上签字,另外,还要求不少于一定比例的同班同学提供真实性证明并签名,这样可以在心理、道德、信用层面威慑作弊行为[2]。另外,还可以建立健全的作弊举报制度。很多学校的举报制度形同虚设,就是因为大家都怕得罪人,即使得罪人了最后还是放水通过,毫无意义。 2.5毕业设计答辩不走过场 毕业设计答辩是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环节,通过毕业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设计工作和成绩的能力。在答辩环节,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末尾淘汰制度或类似制度,不能设计做得好与坏,人人都能过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真做设计。指导教师认真指导,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2.6建设毕业设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 上述内容,以及前面没有谈到的一些次要问题,都需要建立有章可循的规范化制度,这样让学生、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对自己的责任、职责、义务、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都能心知肚明,使毕业设计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提高本校毕业设计工作管理水平,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结语 很多因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下降,要扭转这种趋势,必须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加强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院系建立制度化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也有助于实现毕业设计的公平公正,释放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为做好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管理问题及建议 摘要: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假行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加上园林专业自身特点的原因,如题型多而杂,效果图占比多,毕业设计成果规范化欠缺,以及其他不利因素,这就需要在管理上更加精细化,使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真实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四年大学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主要专业课程的一次全面、彻底的总结、提炼与升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结合工程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的实践平台,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1]。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一直存在诸多不足,加上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的自身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管理上要求更加精细化,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毕业设计选题环节的管理 在毕业设计中,科学选题是关键,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达到上述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先决条件。但是,在实践中反映出选题环节存在如下问题:①部分选题过于陈旧。有些教师的选题重复自己的科研或设计,有的向多届学生连续提供同一题目,导致学生抄袭甚至直接拷盘;②题型不够丰富。有些院系的设计题目主要集中于居住小区环境绿化设计,而实际上此类题目由于主干道路、建筑等均已经由其他设计单位定稿,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多,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能力;③设计真题比例偏少,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设计真题能提供详尽的植被、水文、地质及现状地形图等资料,实战气氛浓厚,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较高,而虚拟的设计学生兴趣不高,完成的质量也不尽人意;④选题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园林施工、施工组织设计、养护管理、预决算等是园林工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关的设计题目基本不见踪影,绝大多数的选题依然注重规划设计;⑤其他问题。如有的题目难度和广度超出学生能力,有的题目工作量不足,未能和创新创业训练挂钩,缺乏学生自选自拟题目的机制,选题环节的资料未及时存档等等。 2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有关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要写论文,先要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通过本人的调查,发现很多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也是采用这一套路。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不太适用于设计类课题,工科设计类毕业设计题目一般只需要撰写开题报告就可以了,但可在开题报告中加入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等内容。 3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管理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作弊手段已不再局限于请人代做、抄袭设计文本,增加了拷盘、手机拍摄、扫描仪扫描、网上下载等多种方式。现在有很多网站如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土木工程网、百度图库、建库网等均提供免费或付费的整套园林设计图纸,很容易被学生偷梁换柱,变更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图纸。再就是有很多学生毕业设计开题之后去单位实习,将实习单位图纸带回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至于是否为其本人完成则不得而知。针对设计图纸作弊的问题,本人建议在答辩环节引入“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用CAD做毕业设计时,图纸完成75%左右的进度时,将dwg格式的文件虚拟打印为jpg格式的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将此jpg格式文件与最终设计图纸一并展示,作为本人亲自完成的证据。对于手绘图纸,可以在完成75%左右时,拍摄一张照片作为进程图。采用进程图比较实用的原因在于,网上无法下载到仅完成75%左右的图纸,而将全部完成的图纸逆向操作减少为75%左右的进度,植物配置会露出马脚。也建议引入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签名制度,学生的一份毕业设计完成,需要本人在图纸背面作真实性声明和签名,其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证明其真实性,同时要求至少1/4以上的同班同学签名证明其真实性。 4毕业设计成果的规范化管理 很多学校对于毕业论文都提出了规范化要求,但是对于工科类毕业设计图件,却很少有规范化要求,园林专业也是如此。在现阶段,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至少应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①工作量的规范化要求。例如公园设计或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等,其设计面积应提供一个范围,防止出现面积不足,或工作量超出学生精力和能力范围;②设计深度的规范化要求。园林设计的深度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3种。对于面积较大的公园,应侧重于方案设计,面积较小的场地设计,应侧重于施工图设计,其余则应侧重于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提出设计深度要求,可以丰富设计题型,弥补单纯以面积来衡量工作量的不足。③应提交图纸名称及数量的规范化要求。绝大多数高校的园林专业均没有提出毕业设计应提交图纸名称及数量的规范化要求,因此有的学生答辩时提交3~5张图纸,有的则经验交流提交上10份图纸,这本身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④图纸本身的规范化要求。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纸,无论是手绘图纸,还是电脑辅助设计图纸,对于图纸的图幅、字体、字号、颜色、图签栏、线条粗细、图例等,均应提出规范化要求,避免学生提交的图纸五花八门,良莠不齐。⑤设计意象图的规范化要求。设计意象图是指用来表达设计构思的相似图片。由于园林专业自身的特点,很多局部设计需要用效果图来图示,这就造成了意象图的滥用和泛化,喷泉、亭、廊、花架、花池、游船码头、茶室、餐厅、大门、雕塑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的项目,被大量使用从网上下载的意象图代替,使毕业设计训练学生的效果大打折扣[2]。在毕业设计文本的规范化方面,存在的一个通行问题是,很多高校园林专业学生的毕业答辩文本在后面著录了参考文献,这就和毕业论文没有区别,也没有反映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园林工程设计实务一样,园林专业设计的文本也是不需要著录参考文献的,有些学校还提出文后参考文献的数量要求,无异于逼着学生作假。试问一下,学生要在某场地设计一处亭廊组合体,或群植一丛灌木,还要引用参考文献吗? 5答辩环节的管理 ①资格审查。很多学校没有毕业设计答辩的资格审查制度,或者资格审查仅仅审查学生是否缴清学费。从专业的角度,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检查文本、图纸是否合乎规范;是否为学生亲自完成;是否削减工作量;是否变更题目或设计基址。②举报制度。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论文软件来实现,但这一手段并不适用于检验毕业设计的真实性。检查毕业设计的真实性,除了前述的展示进程图、真实性签名,终极手段就是毕业设计作假的举报制度。③改进末位淘汰制度。目前,很多学校的末位淘汰制度流于形式,即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第一轮未通过,大约过一个星期之后,参加第二轮答辩,第二轮答辩则大幅放水,全部通过。这就使末位淘汰制度不严肃,本人建议可对末位淘汰制度加以改进,对于第一轮答辩结果,可控制在每班2~3人不能通过,第二轮答辩淘汰最后一名,让其继续改进,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比如3个月或半年)达到要求后,再颁发学位证。④改进评分制度。很多学校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环节采用评委教师评分,指导教师回避的制度,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分数,并据此确定进入争优答辩和争议答辩的学生名单。但是这一制度的缺点是,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及其毕业设计作品比较了解,同班或同寝室同生也对同学及其毕业设计作品比较了解,但是二者都没有发言权。因此,建议评分制和推荐制并行,让进入争优答辩和争议答辩的学生名单更具公正合理性。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从“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谈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摘要:对“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的深入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惠州学院这一应用型高校的特点,指出了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不足,并基于这此问题提出了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管理及课程检验形式等环节应采取的相应的改革措施,旨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竞赛;毕业设计;园林;教学改革 1 引言 2016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了14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转型试点高校,这些高校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这其中就包括惠州学院。园林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毕业设计是高等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要点。 为了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设计水平,同时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国内大多数设有园林专业的高校都将参与“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为检验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旨在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能力,带动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 2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的特点 2.1 国际竞赛加强合作交流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国内外园林相关专业院系和中国风景园林网发起以及联合主办,每年在园林相关院校毕业生中开展毕业作品和论文的评选活动,命名为“‘园冶杯’风景@林(毕业作品、论文)国际竞赛”。专业性强,涉及范围领域广泛,是国内园林专业较具代表性的国际性赛事,既有国内外各大高校师生,也有国内外业内代表专家和企业,更有国际青年设计师的分享与对话,对于加强专业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2.2 专业评审激发设计动力 为保障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特设立竞赛活动组委会。组委会由参与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巡展工作,组织本校学生参与竞赛等相关事宜。在作品收集结束后,组委会组织行业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和复审,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国际任何国家和地区相关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报名参赛。这一公平评选和竞争的机会给予广大应届毕业生极大的设计动力,参与竞赛不仅为了获得荣誉,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2.3 选题广泛反映时代问题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品分为毕业作品类、毕业论文类、主题竞赛类三大类。毕业作品包含园林规划作品、园林设计作品和城市设计作品,毕业论文包含规划设计、生态植物和城市设计论文,主题竞赛包含文化景观、生态修复、海绵社区、康复景观和城市更新(含开放住区)等,毕业作品、论文限应届毕业生参赛。正因为如此,参赛作品的选题极具广泛性和前瞻性,内容丰富多彩且符合当前国内外专业发展趋势,在一定层次上能够反映出时代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园林专业视角。 2.4 多方参与促进专业发展 作为园林专业的重大国际比赛,“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促进了园林行业和谐发展。同时“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园冶杯”国际竞赛的一个组成板块,这一竞赛平台包含在校学生和社会企业,且作品类型包含设计类、施工类、综合类、论文类和科研类等,这一将学校与公司企业结合在一起的竞赛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园林设计水平,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与公司企业亲密接触,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发展形势和方向。 3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最后一个课程环节,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要确定选题,第二学期要完成设计作品并进行答辩。这一阶段,一方面学生不仅要面临毕业设计的课程,同时还要面临专业实习、就业、考研和出国等现实问题,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这一重要环节,他们认为毕业设计不过是一门课程,因而往往为了其他事情而忽视毕业设计,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学习。这一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太少,仓促完成任务,大大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不仅达不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加影响到专业的发展。 3.2 选题时效性不够,创新性不强 选题是毕业设计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够产生一个比较好的毕业作品,但是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在选题上过于草率。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下衍生出选题,这一类的选题大都还较合理,在某些时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创新性不够,且选题内容过于局限;一类是学生自拟题目,这一类的选题类型多样,但大多数较片面,所选设计主题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且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有些甚至只为完成课程任务而随意选定一个主题。 3.3 设计深度较浅,缺乏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除了要有细致的设计平面图和效果图之外,更要有详细的前期分析以及后期的施工放样图,但在许多高校的园林毕业设计课程上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过于重视图纸的表现,缺乏对设计对象的详细分析,从而导致许多设计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仅仅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并没有涉及到施工图,这一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不系统,且与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不仅要考虑平面空间布局、建筑小品布置、植物配置等内容,也要考虑设计是否符合行业设计规范、是否能够满足居民需求、能否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室外环境等方面,避免“纸上谈兵”。 3.4 单一的导师指导 在本科毕业设计导师资源配置上,一般都是一对多的模式,就是一个校内导师往往会指导多名学生,甚少有学校采取一对一的指导模式,许多学校也缺乏校外导师的参与。校内导师往往知识结构较为单调,大都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大都只能帮助其构建一个理论框架,缺乏实战经验,且个人的主观看法有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都会让学生的知识获得被局限,项目设计深度不够,综合性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较缺乏[2]。 4 从专业竞赛角度谈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4.1 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是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的衍生或者是学生自主选题,范围较为局限且颇具随机性,通常会集中在某一类型的选题,无法与园林专业当前最新发展趋势相互契合,大大违背了毕业设计课程全面考察学生设计水平的初衷。改进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关键就是要在质量较高的选题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来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从专业竞赛角度来看,可以引入“设计主题”来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一方面,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专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形势,一起探讨和分析出若干个设计主题,学生再依据这些主题来确定具体题目,在宏观的背景下再做出多样的选择,使得毕业设计更为丰富且能够与时代接轨。另外一方面,“O计主题”这一选题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再是单纯地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固定地选择指导教师研究课题下的某些选题,而是通过自主选择设计主题来确定自己的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设计积极性,学生选中的某一主题的导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具体选题进行指导,具体选题可以是实际存在的项目或还在计划中的设计场地,这符合了毕业设计真题实战的要求。对于计划中的设计场地,由于没有实施具体项目,所以相关数据和资料可能并不齐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搜集相关内容,学会分析,这不仅可以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培养专业竞赛素养。 对惠州学院园林毕业设计选题传统形式的改进,加强了设计选题的时效性,且更加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主题融入到毕业设计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毕业设计课程之中。 4.2 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指导体系 与传统学校的园林专业一样,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导师制实行“一带多”的模式,即一名指导教师会同时指导多名学生,而由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师生比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导师会同时指导约10名学生,这大大影响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另一方面,单纯的校内导师的指导机制具有较大的限制性,且指导教师个人知识面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思维得不到拓宽,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建设[3]。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课程,在某些程度来说,也是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专业能力证明,许多公司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都会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些设计公司还会采取快题设计的方法来考察面试人员的设计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十分必要。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的指导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聘请校外专家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一起组成综合导师组指导学生。校外专家可以是其他不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设计院或者企业相关从业人士,学科背景不局限于园林,可以是建筑学或者是城市规划学。这样,校外专家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能给在校的毕业生提供行业最新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与社会发展接轨。 其次,组成多元化的导师组,各取所长。多元化的导师组人数不限,但每一个导师组只能以一名导师作为主导师,其他导师可以从旁辅助。主导师辅助这组学生的总体指导和方向规划,辅助导师则从专业其他领域进行补充。比如,主导师具有较好的设计构思能力,能够挖掘出刚好的设计题材和想法,但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能力稍弱,那么,这一组的辅助导师则应具有较好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知识,这样这一组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对其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另外,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如企业和设计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施工图和扩初图的设计过程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候,若是将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一个综合指导组,那么学生也能更早地接触实际项目施工的知识,对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较大帮助。 4.3 增加公开评图环节,提高总体设计水平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常常需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在毕业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也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指出相应的优缺点。按照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传统模式,每位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至少要给予10次以上的指导和点评,而在学生毕业设计提交之后,每个学生也会有一个对应的评阅教师来对其设计作品进行点评打分。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得到相应的指导,也能够得到较为公平的分数,但学生之间的作品缺乏交流,且总体设计水平得不到更好地提高。 任何一个专业竞赛都会由多个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获得绝大多数支持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从竞赛角度来看,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加入公开评图环节十分有必要,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辛勤付出会完成设计初步作品,这个时候可以组织一次专业公开评图,毕业学生和所有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初步评价,集思广益,让学生和教师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对于每位毕业生的设计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而在学生毕业作品最终提交完成之后,学校可以在毕业答辩前举行一次更大规模的公开评图,可以邀请国内外同类型的院校进行联合评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专业的指导和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交流,从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通过院校间的共同合作从而促进园林专业发展[4]。 4.4 支持竞赛促改革,激发学习动力 毕业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最后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需要利用为期至少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完成这门课程,然后在毕业之前提交一份按学校要求完成的作品。不同的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考察标准不一样,学生只要通过毕业答辩基本上都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也正因为此,许多学生并不太重视毕业设计,有些仅仅是为了完成,因此设计作品质量不高,不利于园林专业长足发展。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历年的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较好的作品,园林专业也缺少一定的办学知名度[5]。 为了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提高园林专业办学水平,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从2016年开始,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作为毕业设计的基本标准,要求所有园林专业毕业生按照竞赛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从设计选题到后期毕业展板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地按照竞赛要求完成。作品提交后,先在学校内进行公开巡展,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一定的鼓励。获奖学生根据自主意愿参加“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最后,参赛的19幅作品内有9人获奖,其中一人获得三等奖,学院也获得先进集体奖和优秀组织奖,这对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从一个侧面检验了园林专业的办学水平,同时参赛过程中与国内外不同院校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促进了惠州学院园林专业的发展[6]。 当然,作为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第一年,2016年的毕业设计课程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并且要寻求最合适的道路。之所以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得到了一定的成效,离不开学院、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支持:学院从各方面给予了园林专业支持,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改革,并且拨款报销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图册打印费和展板打印费,包括后期参赛报名费也是学院统一缴纳;园林专业的任课教师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指导当中,孜孜不倦地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给予学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园林专业毕业生大多都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认真选题,努力构思,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基本上都能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且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5 Y语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为切入点进行设计课程的改革初见成效,但还需要继续努力和完善,在竞赛机制的引导下,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组建多元化的导师体制,在设计作品初步完成时进行公开评图,环环相扣,综合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从而推进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建设。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指导研究 摘要: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设计技能,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途径。根据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通过探讨前期调研、设计理念、方案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写作等4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对毕业设计教学方法上提出一些具体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指导建议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两方面。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分析图等设计作业;毕业设计说明书主要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针对该毕业设计进行设计说明。本文谋弦瞪杓迫挝竦哪谌莩龇,分析现状和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挖掘出一些指导方法。 一、督促学生加强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就业等时间冲突,使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业设计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降低工作标准的要求[2]。前期调研工作充足与否决定了整个毕业设计是否良性循环,要求指导老师督促学生加强完善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对项目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对自然地貌、建筑古迹、地域文化进行考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防冲突当地民风民俗。 指导老师需叮嘱学生在调研中,特别对园林景观中的细部设计进行观察与分析,例如水陆交接处的驳岸设计、亲水平台的设计、堤坝游览方式的设计、景观小品的人性化设计等。并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报调研心得,对优秀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优缺点,学会借鉴与创新。 二、指导学生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与文化价值 当前风景园林毕业设计主要问题之一是设计内涵不足,忽略了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培养[3]。有文化的设计才有生命力,任何设计作品都要有一定的设计理念,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文化价值。指导老师告诫学生要善于挖掘文化精髓,体现更深层次的含义,才能提高人的品味与审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用简单的色彩拼图或植物造景就是对园林设计的表达。只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所喜爱、所理解,才易于使本民族的群众接受,越具有社会性,越能发挥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4]。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甚至城市精神、民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挖掘与借鉴、吸收与创新。 要求学生遵循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4],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抽取和转化,对地域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和创作,对传统园林设计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方法等进行借鉴与创新,通过景观设计展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设计理念可以采用历史文化元素、民族精神等等,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或地域特征,体现于共同文化上,内容与形式让人关心熟悉的,才能在心理上达成共鸣。 三、督促学生完善方案设计,注意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方案设计包括总平面图、总鸟瞰图、节点大样图及效果图、分析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方案环节,指导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地进行辅导和修改,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一)第一次草图的设计要点 首先,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场地、现有水文与植被、建筑小品等进行分析,在保留古建筑、保护原生植被、尊重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对水文条件进行利用,将园林打造成一个青山碧水、鸟语花香,有特色有文化的游览胜地。其次,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分析图制作,贯穿自己的设计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基地各出入口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功能分析、交通流线分析、景观节点分析等。 (二)关注细部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节点设计、铺装设计、亲水平台设计、堤坝与滩地之间游览的可达性设计,以及其他人性化服务设计,都属于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关注的细部设计问题。 对景观的节点设计,要围绕设计理念展开,集中体现设计的中心思想,这一点是需要指导老师不断跟学生重点强调的。城市中的景观设施标志着历史与文化关系相辅相成,形成独特文脉和现代人文特色的景观[5]。通过节点设计表达该区域的功能性和设计主旨,一小见大,从而更好地贯穿全区域的设计理念。对该区域的中心景观小品、植物造景、地面铺装纹样、以及座椅的造型设计等,都要进行考虑,都要体现该节点的特色,从而展现整个园区的设计理念,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重视景观效果图制作的耐心培养 由于毕业设计任务量较大,学生耐心度不够,所以对于效果图的制作缺乏细节表现。效果图需要在sketchup、Photoshop等软件对植物、建筑、山石,以及水面、天空、飞鸟等运用抠图、色彩的叠加等表现技法,对基地进行场景模拟设计。效果图制作中对于植物种植,需要运用植物素材根据光影和透视角度,一颗颗调整种植,工作内容繁琐,对此项工作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指导老师需要叮嘱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强调植物种植在画面中的必要性,特别是主干道两侧的陈列式种植乔木,可以强调直线型道路的贯通性,强化曲线型道路的流动感,丰富画面效果。 四、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把握毕业设计最后一关 本科毕业生不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说明书,都存在一些写作不规范、内容不具体、结构不完整,论文格式理解错误等问题。作为毕业设计最后一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给自己的大学时代交一份完美的答卷。写作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围绕设计理念,阐述设计内容;并需阐明采用某种文化元素的原因、用意与出处,以及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写作格式方面要求学生规范写作标准,全面检验,严格把关,做到具体与完整。指导教师也需提高自身素质,高标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五、结论 本文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特别提出要指导学生善于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并探讨设计具有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以期为风景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水平的完善与提高提供指导性建议。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提高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摘要:园林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学会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融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对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体现在毕业生选题、引导与指导毕业生开展工作以及对设计(论文)质量把关等诸多方面,通过该过程能够提高毕业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实现实践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此同时丰富指导教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园林专业;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知识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与园林专业密切联系的园林行业现已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与难题。从培养本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能、综合能力角度来看,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是其综合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最有力的手段之一。目前针对不同专业探讨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相关内容层出不穷[1,2],针对师资以及软硬件薄弱的地方院校,尤其是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软硬件条件得不到足够保障,如何应对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仍是一个难题。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无可非议,但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既能达到让毕业生利用专业理论综合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提升毕业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又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结合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经历,从指导教师担任毕业设计(论文)角色的责任谈几点看法: 1重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选题就是指导教师给毕业生选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良好开端,选题情况基本决定着毕业设计(论文)基础框架,主要内容和论文质量。 园林专业针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内容的基本原则是:力求内容多样化;避免组内内容重复、相近;论文内容新颖,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尤其结合实习基地生产问题的解决开展毕业设计 (论文)工作,既有任务又有兴趣,或结合教师科研做创新性研究内容,或结合专业综合实验,或开放实验室开发创新内容。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指导教师在给学生选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针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内容不一定要难度大,但必须新,注重实用性与可行性,并且能够使学生融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针对指导对象进行选题设计。 三是设计多角度选题,使组内学生设计内容丰富多彩,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是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引导学生发掘部分本行业或与本行业关系密切的行业热点与难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着重把好关。 2挖掘毕业设计(论文)引导与指导技巧 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直接过程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关键的环节,包括几个方面:引导毕业生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给毕业画一个圆满的句号;针对新生活开启一盏灯;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文献、资料等收集,把好开题报告关口;开始材料的准备以及交流具体工作如何开展等;使毕业生自行确认通过系列过程,其毕业设计(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生步入毕业设计(论文)进程后,对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指导教师关键指导先怎么做,再如何做,接着可能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指导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或书写设计说明,提炼思想等。在此过程中,注意千万不要让毕业生有依赖心理,要加强其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指导过程中,师生间交流对解决问题起到双重作用,一方面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交流过程给予指导教师思考或灵感。 3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 目前就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同行相继提出系列改革方案及新见解[3-6]。现行条件下,严格要求指导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更直接的意义。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指导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坚实的实践知识,尤其是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及其他因素制约,加强指导教师实践与社会接轨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教育工作者[7-9]已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改善教学条件以及办学定位是改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根本,针对此系列问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定位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遵循国家本科教育规范与原则并依据自身条件进行定位。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一方面要考虑培养对象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根据指导教师指导水平来设置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同时依据自身条件定位,如何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主要依据培养对象实际情况,同时考虑指导教师指导水平设置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可行性、应用性、可达性、内容完整性、创新性、设计(试验过程)的独立性,以及是否达到培养毕业生“授之以渔”的目的,即毕业生一旦进入毕业设计(论文)阶段,依据毕业生实际情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后,针对毕业生提出严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同时严格要求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把好质量关。 4充分利用开放的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是建立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形式上,在时间和载体上具有共享和开放特点的指导交流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过程就是一个关键的毕业设计(论文)交流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教师团队可以依据开题内容,交流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可行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或不足等。同时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课题内容依据自己指导的毕业生的情况建立小组内交流平台,修改不足或提升思想,或丰富创新性等,达到互相学习、交流的目的。 5培养毕业生合作精神 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时,通常是毕业生求职、就业或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对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精力不足,如何平衡求职、就业或考研复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精力之间的矛盾,也是困扰指导教师的难题。通常情况下,指导教师可以设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工作进度、工作量,严格考核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组内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从而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能力实现以点带面的放大效应。 6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取得的成效 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实践教学任务,首先针对教学任务,对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指导教师组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申报,并提出要求。实用性(尤其毕业设计与就业紧密联系)与创新性强、避免重复性与雷同性,并相互监督,题目数量要求超过所带学生数量的30%;毕业设计(论文)组委会成员对呈报题目审核、校对并对不合格题目进行修改;动员毕业生选题,每一位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申报三个题目,然后组委会依据毕业生申报情况与指导教师对接,并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要求。时间要求、质量要求(系答辩成绩排序后25%学生,上报院级二次答辩),之后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小组开题,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展,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成稿提交,最后由毕业设计(论文)组委会组织答辩事宜。组委会在指导教师指导进程中,不定时抽查进展情况,教师指导情况以及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实际工作量等。在系列工作开展中,组委会对论文题目、论文内容严格把关,使毕业设计(论文)达到预期标准。此外,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综合实验、利用开放实验室组织设计竞赛活动以及课余部分学生参与的科技活动,帮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等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在本工作开展中,亦出现个别毕业生投机取巧,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组内工作分工不公致使学生之间产生小摩擦等问题。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以“学生为本”,强化系列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并严格落到实处,本项工作将会更上一层楼。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为了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毕业设计中的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教学内容为例,设计教学任务,明确任务内容及目标要求;为便于引导学生顺利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又将该任务划分为7个子任务,对各子任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并且对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任务展示、任务分析、任务执行及任务评价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园林专业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将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与园林专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拓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化与融会贯通、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本科毕业设计质量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把课程学习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任务为引领开展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任务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执行任务,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复习、巩固、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同时培养探索精神、自主学习习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作任务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1]。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两个适用性特点:一是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二是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2]。因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学者对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比如高虹[3]在《高职应用文》、江务学等[4]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包括两个大的方向: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其中,毕业设计又分为方案设计与工程设计。对于园林工程设计方向,要求完成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外文翻译、综述撰写、工程设计。本文以其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任务设计 教学目标。本任务的教学目标包括如下几点:①掌握园林绿地灌溉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确定方法。②掌握固定式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中喷头选型及布置的工作方法。③掌握喷灌系统管网布置的技术要点。④掌握喷灌系统管径确定的工作方法。⑤掌握喷灌系统施工图的主要内容及图示方法。⑥掌握设计说明的撰写方法。⑦进一步培养应用图纸资料进行工程设计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教学内容。本任务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园林绿地灌溉制度确定的基本知识。②园林绿地常用喷头的主要类型及技术参数、适用条件。③园林绿地喷头选型、喷头布置、管网布置的基本知识。④喷灌系统管道管径确定的基本知识。⑤水泵及动力设备选型的基本知识。⑥喷灌系统施工图的主要内容及图示方法。⑦设计说明的基本结构、语言特点及撰写方法。 教师在设计本任务时,可以结合自身或学生企业实践,以企业真实的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作为教学任务,提供基址图、景观设计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植物种植设计图及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园林工程》的学习,对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有了一定的理解与认识,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其知识基础依然薄弱、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不能适应毕业设计工作的需要。为便于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角色,顺利开展毕业设计,将该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各子任务的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子任务表 2.任务展示 教师以PPT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任务所选定的园林绿地方案设计图、竖向设计图、种植设计图及相关资料;以PPT课件或视频形式介绍园林植物对园林绿地景观实现的意义,以及灌溉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本任务的学习兴趣。 3.任务分析 引导学生阅读实训任务书及相关图纸、文字资料,了解设计区域土壤、气候、地块轮廓、植被类型、水源条件等相关信息,明确实训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基址条件、相关要求、成果形式及考核标准。 4.任务执行 本任务以2~3人为一小组,选定组长一人,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工作步骤包括:资料搜集与分析整理、喷头选型与布置、轮灌区划分、管网布置、水力计算、水泵选型或喷灌管网入口设计工作压力确定、图表绘制、设计说明撰写几个环节。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要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状态与工作进度,对工作认真、进度较快的小组,给予表扬与鼓励;对学习不积极、工作拖拉的小组,进行必要的督促、引导与教育;对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解决;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根据各组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对任务大小、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5.任掌兰 任务评价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环节。 组内自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对各自的工作成果进行交流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设计成果,并准备小组汇报材料。 组间互评。教师组织全体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工作汇报。每组选派代表,对本组工作成果进行汇报,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总结概括,对本组总体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接受其他同学及教师的提问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评价。教师对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成果质量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说明,以帮助各组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工作任务。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 1.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以任务形式呈现,有明确的知识点与学习目标,有效改变了学生毕业设计初期茫然不知所措的局面,并且,对于较为复杂的教学任务,进一步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开始毕业设计。 2.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任务目标明确,大小适宜,考查标准可操作性强,便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工协作,边做边学,遇到问题共同讨论,协商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意识。 四、结语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对毕业生资料搜集与分析能力、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科研论文撰写能力、应用园林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工程设计实际问题能力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相关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分解,设计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并结合各任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任务展示、任务分析、任务执行及任务评价,可以有效弥补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理论基础、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及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循序渐进,克服困难,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三位一体”模式研究路培 摘 要: 本文以 “园林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三位一体’模式研究”为研究内容,拟通过近年来在生命科学学院带毕业设计的体会和感受,从园林毕业设计中教与学两方面出发,建构选题模式、教学模式、展示模式的三者结合的体系,尝试以工作室制度为教学框架,横向联合兄弟院系进行毕业设计,注重毕业设计展览,探讨以概念为先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探索与其他门类艺术相联系的设计方法和表现效果。 关键词: 目标专业 毕业设计 三位一体 随着现代经济与教育的同步发展,高校园林设计专业学科不断更新与完善。目前,园林本科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存在诸多问题,如文理兼收导致部分学生艺术修养浅薄,文字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出现选题新颖恰当、表达流畅清晰又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学生在毕业前期忙于工作就业,对毕业设计没有学术上的认识和重视,常以机械拼凑复制抄袭敷衍了事;甚至部分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与专业方向无关,这是一个很严肃而又司空见惯的问题[1]。一篇关于建筑学毕业生的文章《从“两不毕业生”看中国建筑教育》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当前国内建筑教育提出质疑,总结“两不毕业生”的现状,“两不毕业生”即一不了解社会现实,二不能突破创新,园林界也是如此。所以,如此严峻的形势使得这些从事教育,特别是担任毕业设计导师的人不得不深思改革的措施。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来源、大小与难易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工作质量和时间安排,毕业设计指导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设计课题。 1.选题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选题脱离实际的情况,如数百亩地的某园区的规划,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有的难度偏小,如几十平方米的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甚至还不如课程设计深度,学生得不到应有锻炼,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可以采用导师工作室制度,在第七学期经由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进入由特定教师组织的工作室,在工作室制度下,注重少数精英学生的毕业设计成为可能。这一制度强化了各个工作室之间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对于艺术教学来说是一个培养精英的最佳土壤。 工作室教学,学生与教师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因而其师生关系演变为带有师徒制这种传统教学的影子,关系一般比较融洽,所以学生的思想工作比较容易做。一个有特色的毕业设计工作室,应该在选题、教学方法和成果展示三方面有明确的计划和要求,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整体效果。 1.1题目类型个性化 首先由导师提出一个相对明确的整体方向,例如提出某一个园林景观学中正在探讨的理论方向或者设计风格趋势,作为引导学生探讨的方向。教师在开始时讲一个在这个方向上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讲座,提供一个需要的知识结构。学生经过自己的研究收集资料,思考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提出选题倾向,与工作室导师讨论,逐步确定自己的选题,使同学之间在相互比较和激发的基础上,基本构成整个工作室教学方向。 1.2题目内容真实化 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应选择真实的题目,地形图、规划意见书、任务书等基础材料齐全,多为指导教师参与或熟悉的实际工程项目或设计院的一个真实项目,以“实战”的氛围感染学生,或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参加项目踏勘、汇报、图纸会审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实际工程的操作程序,获得较全面的“实战”经验。 2.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 2.1方法引导 传统的看图改图,就事论事的教学方法无法在毕业设计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国际上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提供改变这种现象的理论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以选题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驱动力,导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更易于形成个体的学习风格。 2.2进度控制 毕业设计课程和以往设计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分散。一些学生趁毕业设计阶段外出求职择业,或者参加研究生、公务员等各类考试,这样就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得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和投入减少,造成设计质量下降。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投入,可以在前期召集毕业生开动员大会,告知其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及毕业设计中应遵守的相关纪律,与学生沟通,对其毕业设计任务在时间上做好合理安排,避免冲突。除了这些常规做法之外,通过准工作室制、分工分组、模拟实战、商业伙伴对话、Outcome等方式,实施“拼合座位”、“准工作制”等手法,突出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完成课程的进度,达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成效性。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2]。 2.3质量控制 有效的过程控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针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毕业设计指导的方式、内容、时间等多方面着手,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和提高应用型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2.3.1小组指导制 毕业设计的指导,通常采用一个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学生小组的方式。这种单一指导教师制有其容易组织的一面,但可能受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经验多寡等局限。所以应打破这种“单一导师制”,而改行“小组指导制”,即由方案设计、植配、结构、水电等专业教师或工程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参照实际工程设计中的操作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当然,每个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的学生人数可数倍于常规小组,相关工种的指导教师不必全程参与,只在相应的设计阶段加入即可。 2.3.2指导时间切实可行 在指导时间上,保证每周至少一次的固定指导时间,其他时间可通过网络等方式在特定的时间接受学生的咨询或接收学生传过来的设计图,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回复。同时,做好详细的指导记录,记录每个学生的进度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便对下次指导内容做大致安排。 2.3.3阶段性成果质量控制 工作室制的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建设过程的多项内容,因此,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设计本身,每一个过程的评价均应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寻求设计工程项目、协助甲方编制设计任务书、各个设计阶段的建筑设计、与甲方的沟通协调、与其他工种的配合、方案汇报等。评审过程由导师和其他教师,以及从社会上聘请的专家们组成,进行互评。最后模拟甲方的评价,根据实际情况、按院(系)拟定的格式填写相应评价书,折成对应的分值计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 3.展示模式 3.1展示定位 对于毕业设计的展示,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在答辩的同时进行集中的作品展示,而展示多数时候是为评审的方便而做的按照一定规格的陈列,构不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展览。成果展示在不同的院校形式不一,没有十分明确的模式。而将毕业创作展览提高到与毕业答辩一样的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览自己的毕业创作作品,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使得在师生教与学的关系中,逐步变换成用户―设计管理者―设计师的角色[3]。 3.2展示手段 作为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总结形式,各个工作室可以以此为契机展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同时与其他兄弟院系进行联合毕业设计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交流学习有关毕业设计教学的经验,牢固树立对于毕业设计成果展示的重视和对于学生个性的鼓励姿态。 园林毕业设计论文: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思考 【摘 要】毕业设计是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一个环节。如何通过毕业设计教学使学生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从而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园林 毕业设计 教学思考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完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之后进行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对所学的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预算技能等方面知识的一次较全面训练和考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选题方面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然而许多毕业设计的命题要求往往只停留在方案的初步阶段,对实际工程中综合问题的考虑较少,脱离了实际,没有实质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注重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时还存在不少假题目,学生只能假题假做,不能突出高职教育“项目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宗旨。 (2)时间方面 毕业设计的启动时间多与毕业实习、就业冲突。面对当前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主要精力开始转向就业需求。因此,也就造成了毕业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工作中去,对毕业设计工作产生敷衍的心态。[1] (4)学生专业学习方面 有的毕业生直到毕业设计阶段,许多专业基础问题仍未能很好掌握,专业基础薄弱。例如,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有的学生的方案设计思维能力仍然没有形成,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常用的园林树种,但是对于树种的使用和搭配仍然不清楚,还有的学生没能熟练掌握毕业设计中常需要运用到的专业应用软件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毕业设计的成果。 (5)考核制度方面 考核制度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把控不严。一方面,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没有一个规范的检查制度,或是落实不够,没能很好的辅导学生和督促学生的进度;另一方面,对毕业答辩的考核不严,没有一个很好的考核模式,学生一般都能通过答辩,使得答辩工作流于形式。 2 提高高职园林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的对策 做好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是一个较为烦琐和繁重的工作。针对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应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合理选题 教师在制定毕业设计题目时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力求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其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将来就业的方向。例如有些学生希望能去园林施工单位就业的,那么可以考虑拟定一些施工图绘制或是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毕业设计题目。 另外,选题尽量做到真题真做,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必须尽可能地紧扣设计工作中的问题,按照实际的设计工作流程和要求来进行毕业设计。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中的其中一项选题为位于南宁市郊的某果园景观提升改造。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到现场进行实地踏勘,了解基地环境;与果园业主进行交流,获取果园的景观改造设计要求。获取一手资料后再进行进一步分析,构思和设计。在实践中强化专业理论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握进度 为缓解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使学生能有一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毕业设计中,建议毕业设计准备工作提前1至3个月展开。另外,教师要做好时间上的把控,将毕业设计分阶段开展,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相应的任务,避免工作虎头蛇尾。例如,可以将毕业设计分为项目前期阶段,方案构思阶段,初步概念设计阶段,方案定稿设计阶段,效果展示表现阶段,答辩前准备阶段等。每个阶段都需要学生进行阶段性汇报,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方案汇报的能力。 (4)因材施教 教师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同学擅长3D效果图的制作,并且也希望将来能从事3D效果图制作方面的工作。那么在毕业设计阶段,就可以让他主要负责后期效果图部分的内容。有的同学方案能力比较强,可以让该同学担任毕业设计小组的设计主创。而有的同学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就需要老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带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升,引导每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进行辅导,又要使教师由传统的“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规范答辩 毕业答辩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成果保障。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应综合考虑,具体内容应包括工作量、设计水平、独立工作能力、答辩情况等。[2]上交的成果必须规范,要有统一的规格和装订。图册必须完整,例如设计方向的成果需包含封面、目录、设计说明、总平面效果图,总平面效果图、鸟瞰效果图、功能分区、道路分析图、景观分析图、局部效果图等内容。在答辩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简明扼要的而有系统的阐述毕业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能熟练地,确切回答问题。 3 小结 毕业设计是一项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直接手段和途径。因此,要求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充分重视,严格按照毕业设计规范实施,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篇1 1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中,要求建筑施工单位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来保障建筑质量。无论公用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施工管理方面有许多共通点,目前在建筑施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建筑工程的不同主体综合把控,共同提高管理水平。 2建筑工程主要施工技术 2.1钢筋施工技术 钢筋施工是建筑工程的重要部分,只有严格把控钢筋施工技术,才能使整个建筑工程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得到提升,在建筑工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钢筋骨架施工来确保整个建筑的主体结构有足够的稳定性,因此,钢筋施工的技术质量也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社会效益。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应根据钢筋结构的使用部位灵活调整钢筋绑扎的方式。具体来讲,钢筋绑扎有冷压连接和搭接两种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钢筋结构的规格选择。同时要严格控制钢筋长度及钢筋绑扎的疏密程度,确保钢筋绑扎完成后,骨架能够受力均匀,使整个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在钢筋焊接施工过程中,应首先对焊接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进行审核,确保其具有专业技术证书。同时,要根据钢筋焊接的相关工艺标准选择焊条的规格和性能参数。焊接过程中,为焊接人员配备完善的防护措施,以保证施工安全。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项目中,最为常见的且关键的施工技术是混凝土技术,混凝土技术在搅拌、浇筑、振捣、养护4个方面都需要严格把控,综合提高施工质量。混凝土搅拌之前,应对混凝土材料进行制备,严格控制使用的水源、水泥、沙砾等原材料的质量,运送至施工现场的过程中,混凝土应经过不间断的匀速搅拌确保混合均匀,避免结块和离析。混凝土粗骨料的添加比例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直接影响(见表1),粗骨料越细密其抗压性能越好。因此,需要通过科学计算选择混凝土的骨料比例。另外,应根据施工要求确定是否添加添加剂来提升混凝土的性能。添加剂的质量也应当经过严格审核,再按照工程所需用量进行添加。混凝土施工准备工作中,模板施工是关键,模板应当根据混凝土浇筑的需求选择参数,同时确保模板安装和拆卸简便[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振捣,振捣过程使用的振捣器应当根据混凝土结构的体积和浇筑的深度以及施工需要进行选择。振捣过程应匀速缓慢,避免因振捣过快或过慢导致混凝土离析。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部分,需要人工手动振捣。许多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后期出现问题,都是由于混凝土刚刚施工完毕时没有进行足够的养护,导致混凝土在后期受温度变化影响等外在因素而发生开裂的问题。具体来讲,夏季施工应做好遮阳降温工作,刚刚完成的混凝土结构可以洒水并覆盖塑料薄膜来做好保湿养护;冬季施工的混凝土结构则可以覆盖麻袋进行保温。 2.3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是许多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项目,也是提高建筑物稳定性与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我国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变化多样,建筑工程地基施工与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在工程开始前需要对土壤的性质进行勘察与测算。因此,需要地基施工技术完全符合土壤性质,才能保障地基处理质量达到要求。在地基处理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质以及施工场地周边的交通情况做好调查测量工作,确定地基处理的深度。以水泥搅拌桩技术为例,在实际施工中,使用深层搅拌机将水泥和沙石等原材料在基层做好搅拌,同时确保水泥搅拌桩施工紧密,严格遵照二喷三搅的工艺流程进行施工[2]。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定位桩机,下沉钻杆并搅拌;第二步,钻杆下沉到规定深度后,将其匀速提起,在提杆的同时进行搅拌,确保停浆面高于桩顶标高,二者高度差以0.3~0.5m为宜;第三步,待提升搅拌喷浆告一段落,再下沉到规定深度,并在下沉的同时搅拌;第四步,停止搅拌并拔出钻杆。2.4防水施工处理派专业人员对已经完成的建筑部分做好防水施工,确保已完成部分不会受到雨水浸湿的破坏。同时要保证使用的防水材料在未来建筑投入使用过后能够不产生渗漏。目前,可选择的防水材料种类众多,性能不一,需要施工人员进行科学的考察,确保选择的防水材料的性能与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例如,应尽量选择水泥基的材料或选性能优秀的新型材料,避免选择石油沥青类材料。防水层的设计也要考虑建筑实际使用功能和建筑高度,确保建筑投入使用后能充分发挥防水作用。以民用住房为例,常用防水层设计如图1所示。 3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体系不完善 施工管理体系的建设应具有充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旦施工管理制度不具备可行性或没有落实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将影响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例如,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施工人员与施工流程没有受到约束,施工现场工作氛围散漫,不利于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同时责任制度的不明确也将导致建筑施工存在问题时无法第一时间进行追责。 3.2前期准备不充分 建筑工程需要预先准备针对工程每个环节的施工设计图,并制订施工计划,部分工程在这一点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工程设计人员没有实地考察,工程所需数据测量不准确,以及工程计划和工程设计方案没有经过严格审查就投入使用,导致工程设计对实际现场施工没有足够的指导作用,使现场施工中遭遇种种问题,严重时将会延误工期,或导致施工成本增加,有时还会因此出现严重的施工事故,对施工单位的口碑和建筑物的社会效益造成不良影响。 4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4.1不断完善工程管理制度 对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首先,应按照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建筑行业规定,确保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具备足够的公信力。其次,明确责任落实,将不同的管理内容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以便及时追责[3]。最后,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现场施工的原材料、合同、财务、工程项目的统一管理,减少管理工作量的同时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从而综合提升管理水平。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选择市面上较为通用的也可以由建筑企业自行研发,以某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营流程为例(见图2),这套流程将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层层划分,清晰明了,适用于大多数建筑工程管理。 4.2强化建筑施工计划管理 强化现场施工计划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把控,计划应当落实到每月、每周,根据施工环境和天气因素、市场因素等对工程计划进行弹性调整,确保能够在交工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量。同时要设置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不可控因素,仍可以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应对。通过强化施工计划管理实现对施工工序的有效控制,避免因施工工序混乱而导致的返工与建筑质量不符合要求等问题,使建筑施工稳步推进,使工程现场管理科学运行。 4.3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落实关键在于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可以各自制定培训制度,对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展开技术培训、管理意识培训、安全操作培训等,不断提升全体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将培训制度与奖惩制度挂钩,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到现场施工管理中,使管理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落实在工程建设中。 5结语 建筑工程是保证城市化稳步推进的重要基础工程建设,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大环境下,更应当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多方实验综合提升施工技术工艺操作。同时也要关注施工现场的工程管理,通过转变管理观念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并加强员工培训综合提高现场施工管理水平,使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切实提高。 作者:马玉英 关学林 单位: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篇2 大部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具有规模大、涉及作业人员多、不可测因素多、周期长等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建筑项目在施工中会涉及交叉作业的环节与工序。如果在此过程中,施工方与监理方没有完善对现场的集中管控,那么施工方势必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施工方亏损[1]。为此,下述将以某承包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例,设计施工现场管控方法。 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控的重要性 从下述三个方面,阐述现场管控工作的重要性。具体内容见下文。第一,现场管控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映射到建筑项目施工质量方面,科学、有效、可靠的管控手段与管理模式,可以保证项目的施工行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减少或降低现场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最大程度上为施工方与承包方争取利润。在深入此项工作的研究中发现,执行性较强的管控模式,可以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从而确保工程项目在承包后的顺利开展,实现对项目成本、人力、材料等资源的宏观调控[2]。第二,受到社会环境宏观变革的影响,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可以将施工单位或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看作利润与成本之间的竞争。施工方必须要提升自身能力,不断学习或持续引进现代化技术辅助现场管控,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第三,工程现场是施工行为的主要发生场所,也是建筑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因此,可以认为现场管控水平或管控能力可以直接干预或影响到建筑项目竣工后的质量[3]。因此,需要从施工现场不同角度入手,分析建筑项目施工工艺流程的可行性、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人员调配的科学性,通过此种方式,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对相关方面工作的全面优化。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控措施 2.1建立基于6S的施工现场管控结构框架 为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合理管控,在传统5S管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6S管控思路。6S分别代表整理、清扫、整顿、清洁、素养、安全。在6S管控理论基础上,构建如图1所示的施工现场管控结构框架[4]。在图1所示的施工现场管控结构框架基础上,针对环境管控、材料设备管控等进行完善。在6S理论当中,整理和清扫都能够为施工现场环境的干净与卫生提供条件,通过对现场不必要的杂物进行清理,并结合程序化的手段,确保施工现场的环境能够始终保持整洁[5]。在环境管控时,还可对其管控结构进行细致划分,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施工现场环境管控框架。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需要,引入工程施工环境管控并对其进行完善,在原有制度当中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整理和清扫。整理时,应当采用分区形式,并将现场不必要物清除,完成循环整理。在清扫时,应当严格按照清扫区域责任制执行。针对施工现场材料和设备的管控,应当按照存储、编号、领取和回收的基本流程实现。在存储时应当遵循“常用近放,少用远置”的原则,并严格做到定置、定量和定点。在对材料和设备编号时,需要对每一样进入到现场的材料与设备进行编号,编号当中应当包含名称、型号、规格以及位置等信息。在领取材料或设备时需要先完成对领取登记表的填写,并确保领取信息与编号一一对应。在完成对材料和设备的使用后,需要将其回收,并放置在远处,将已经完全消耗掉的材料或设备信息删除。 2.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3D模拟及合理布置 为了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管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引入现代化模拟技术,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尝试将BIM技术应用到对施工现场的管控当中,利用其实现对施工现场的3D模拟,以此为现场管控提供可视化条件。在构建3D模型时,结合数字仿真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各类建筑物的模拟,并通过共享实现各个施工活动参与方之间的协同配合。在具体模拟时,可应用AR技术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照相机或摄像机获取到的画面按照一定算法进行数字编码,并将数字信息导入到模型搭建软件当中,将现场实时画面通过3D模型的方式展现,从而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现实画面的虚拟转化。针对施工现场的场地布局以及各类材料设备的摆放区域布置管控,可结合三维模型建立的方式,在计算机当中构建一个等比例缩小的施工现场模型,针对现场场地布置、材料、设备等布置的合理性进行判断。除此之外,通过在3D模型上完成虚拟施工的演示,可以在实际施工前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潜在安全隐患,从而对其进行及时控制,确保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避免损失。 2.3基于监控摄像头的施工现场全面监控 在确保施工现场场地以及各类材料、设备的合理布置后,还可以通过安装在施工现场的摄像头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进行监控。管控过程中可根据获取到的监控画面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了解,从而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此达到高效管控的目的。在对施工现场的监控摄像头部署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在施工现场大门出入口必须安装监控摄像头,利用其实现对进出人员以及各个工程车辆进出的管控;第二,在办公区设置监控摄像头,用于保障建筑工程财产以及人员的安全;第三,在生活区设置监控摄像头,对施工人员进行管控,确保其生活区域的正常运行;第四,在材料和设备存放位置设置监控摄像头,实现材料和设备的进出场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管控;第五,在作业面上设置监控摄像头,用于对施工进度、质量等进行管控。同时,上述各个监控摄像头在监控过程中应当实现相互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监控的严密性,确保整个施工现场的监控没有死角。在选择监控摄像头的型号和规格时,也应当选用能够360°连续旋转的摄像头,并且垂直方向应具有90°可翻转,可实现对监控对象的追踪等功能,以此通过对监控摄像头的全面布设,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3工程项目应用分析 选择A项目作为此次实验的实例项目,本项目为EPC工程,整体工程具有施工量大、工期短、图纸设计复杂、施工条件差等特点。为能按时完成合同工期目标,项目部制定多项施工现场管控措施,如围墙、道路、管道等分项工程在施工中采用结合施工的方式实施。施工前,要求工程设计单位,按照工程使用功能进行优先出图,包括提前绘制此项目中主体施工结构。在此基础上,绘制辅楼、宿舍、食堂等,与主体建筑使用功能紧密相关的建筑图纸。完成对建筑基础结构的施工设计后,设计单位还需要设计施工中材料运输、大型车辆进出线路,包括关键路线和施工工艺较为复杂的建筑施工图纸,如建筑中地下室与带有桩基的建筑等。建筑单体图纸和室外景观图纸同步出图,主体结构中的室内与室外采用同步施工模式,施工中,可将单体建筑开挖出来的土方堆放到室外景观位置,对外部景观工程的施工进行提前执行等。通过事前计价和设计对接出图计划,满足项目施工需求,达到在施工图纸不完善的情况下,项目能够有序展开施工的目的,确保项目整体工期不受影响。完成对建筑项目的施工设计后,按照设计内容,对现场的施工全过程进行管控。记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分析此次工程在竣工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统计结果,见表1。通过上述结果可知,本次设计的施工管控方法,可以保障施工方在进行项目施工时,按照标准达成多项现场管控目标,保证项目在符合业主方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顺利完工。 4结语 本文开展了施工现场管控方法的设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方法可以实现对现场施工效果的优化。但要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应从现场工人角度入手,坚持对工人的思想动态分析,及时发现倾向性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将矛盾缓解于萌芽状态。避免工人在施工中出现分神、不规范行为等问题。同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定期在工人队伍中组织建筑业务研究活动,树立工人在工作中的全局观念,使其可以在作业中主动把好安全质量关。此外,根据施工形势的发展,适应青年职工特点,适时组织工程立功竞赛活动,活跃施工现场氛围,保证工程在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实施。 作者:朱芳 单位:福建金万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篇3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难点 (1)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范围扩大,不同施工小组同时开展工作,在技术管理上涉及的内容繁复冗杂,需要现场施工负责人员了解施工建设的各个方面,与质量监理人员进行配合保障每一项施工步骤的规范与合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对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对管理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要求其具备丰富的建筑施工相关知识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能力,为施工单位的人员管理工作带来挑战[1]。 (2)现今要求施工建设要提高其环保性,合理利用建设施工材料并提高环保材料的使用比例,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达到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设计的多样性与合理性,根据建筑项目的使用目的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来说,如何提高施工技术能力来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牢固性是施工单位需要重视的内容。 (3)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多线并存的施工方式,甚至存在着进度不一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材料的定量采购以及质量检查,甚至是施工步骤都需要按照施工要求规范进行,避免由于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重新施工问题,因此,施工单位在原材料的质量检查以及规范施工人员的日常工作等方面需要提高重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为建筑施工的进度以及安全做保障[2]。 (4)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现场气候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影响需要现场施工负责人及时与质量监理人员把控施工方式以及进度,及时将问题上报,施工单位提高问题处理效率,采用备用建筑设计方式,因此,及时解决由于图纸内容变化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带来的影响是施工单位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此降低对施工进度的影响[3]。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一项全流程工作,贯穿整个建筑施工流程的方方面面,在施工部开始前的现场勘查以及标书制作中已经开始体现,因此施工单位需要提高对施工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的认识,重视完善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部分施工单位在这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对技术管理的认识存在于表面,仅仅通过提高施工材料质量以及监督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管理,为后续建筑安装的牢固性埋下安全隐患。施工单位没有结合建筑项目的使用目的合理设计建筑物结构,造成采购的施工材料质量不能满足建筑物的加固要求,影响施工建设周期,造成施工成本增加,最终影响建筑物的质量控制[4]。 2.2施工建设前期没有进行合理规划 (1)施工建设前期进行现场考察的内容包括对当地土壤环境以及气候地理等特点的考察与了解,重视当地是否存在地震等地质灾害隐患问题,提高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根据建筑设计结构分析各个部分需要的建筑材料以及质量要求,在预防地质灾害问题上是否需要增加房屋加固施工环节等,因此,施工建设之前的工作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施工建设工期稳定的保障。 (2)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的考察工作存在不彻底的问题,影响着建筑设计图纸的质量,对于现场施工来说,影响施工需求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材料采购量的精确度不够,容易造成材料浪费问题。施工前对设计图纸的合理性审核不严格,各个部分为了提高稳固性需要使用的施工技术没有明确规定,与现场施工人员造成信息脱节,没有明确的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检测标准,造成现场施工秩序没有条理性,降低工程质量。建筑设计图纸当中没有对工程重点内容进行标记与提醒。例如,该施工环节需要注意外部气候条件的影响或者存在一定的施工风险等问题,造成现场施工人员没有对该环节提高重视,容易造成质量不过关带来的重新施工,材料浪费问题。 2.3现场施工管理存在不足 (1)现场施工的管理工作需要负责人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根据现场环境变化等外界因素为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进行调整与管理,保障建设施工的稳定进行,为施工人员的安全负责。部分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人员责任感不强,存在工作态度问题,需要施工单位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重视。 (2)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以及质量监理人员等不同工作环节的人员调配没有进行合理规划。例如,施工现场质量监理人员的工作调配没有达到对施工人员的技术监督以及纠正的作用,造成施工人员不了解质量检查的具体内容,影响施工质量。施工人员在漏洞百出的现场管理工作制度中,造成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懒散,在建筑结构制作以及安装过程中出现投机取巧的行为,影响整体施工建设质量。 (3)建设施工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影响着施工技术操作以及建设质量。例如,搅拌机的运行质量下降影响混凝土的搅拌完全度,降低混凝土浇灌的密度与阴干速度,容易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问题。施工现场没有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结束后没有及时进行清洁与整理,没有对施工人员培训设备的规范使用方法,既对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伤害,也由于施工技术不规范为后续工作带来质量控制方面问题。 (4)施工材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着施工技术的操作与发挥,部分施工单位没有提高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要求,在施工材料出厂时没有完善的质量审查流程,在施工现场的储存方式不规范。例如,建筑项目的不同环节对钢筋的硬度以及直径等要求存在不同,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容易造成采购人员与原材料供应厂存在以次充好的行为,并且由于现场储存方式不规范,造成钢筋生锈的问题,综合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3.1完善招标流程 相关部门在规划土地建设项目的使用目的之后开展招标工作,要求施工单位按照相关部门的制度要求开展竞标工作。施工单位需要完善标书中关于建筑项目使用目的的认识与施工技术规划。例如,漳州悦华官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建设“悦华星洲1~2幢及地下室”项目中,按照该项目为商服、住宅两用用地为标准开展施工技术管理,提高建筑结构合理性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最终获得施工建设权,在相关部门的进度管理下达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效果,为当地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带来稳定经济收益[5]。 3.2完善施工技术标准体系 施工单位提高对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的重视,丰富对施工技术的认识与了解,根据建设项目使用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内容要求开展施工建设,对施工人员进行建筑项目的交底,提高施工人员对重点部分施工技术操作的重视,保障施工质量。该技术标准体系需要不断细化每一项施工技术的操作步骤,对施工人员培训规范的施工流程,设置严格的责任制,将每一项操作落实到具体的施工人员身上,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认真感。提高对质量监理人员重视,监督质量监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发挥其指挥或者纠正施工人员技术操作的作用,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6]。例如,长泰经济开发区欧山幼儿园的建设过程中,明确建筑使用目的,施工单位在满足《福建省建筑装修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条例的建筑质量要求标准下,根据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制定合理的施工技术标准体系,严格进行施工技术管理,达到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效果。 3.3完善施工建设前期工作内容 (1)在施工建设前期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深入的现场考察,结合该建筑用地的建筑目的为自身建筑设计提供丰富的数据与不利影响因素的参考,提高建筑设计图纸的合理性,减少后期修改设计图纸的工作量。建筑设计图纸的审核需要建筑工程的各个利益方、施工现场负责人、技术管理人员、质量监理人员等共同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核,进一步提高设计图纸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在设计图纸上标记重点内容并明确各个部分需要的建筑材料类型与用量,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做保障。 (2)在建筑项目各个利益方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制定完善的工程监督体系与管理部门,当施工现场负责人与质量监理人员发现设备、材料等相关问题时,提高问题反馈与接受效率,提高施工单位的处理效率。在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提高风险意识,尤其是设计图纸已经规范施工技术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原因分析,降低施工风险带来的施工质量问题。完善风险评价制度,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观测恶劣的气候环境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保障施工建设的稳定,避免发生质量不合格问题。例如,御龙湾工程的奢居工程,是一项服务于家庭的建筑项目,该区域毗邻小学、中学与高中,达到一体化无忧教育的要求,在前期勘测过程中,设计人员了解周边建筑物高度,计算阳光直射角度等,建筑工程要求在内部增加中心花园、儿童活动区等,设置公园式社区景观,为了达到对学生成长以及家长生活的质量要求,结合城市朝向与周边基础设施配套等内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 3.4重视施工现场的监督与协调 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够保障人员利用、施工开展等工作有序进行,促进资源合理分配与利用,保障现场负责人掌握并跟进施工进程,质量监理人员能够合理规划自身工作分配,达到对每一个施工技术的监督管理目的,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做保障。在施工材料管理方面,负责人能够根据施工进度妥善安排采购人员的采购量,监督质量审查流程,减少施工材料以次充好的问题发生,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项目交底并培训施工技术之后,降低施工材料浪费的情况,达到对施工材料的合理利用,控制材料成本。在设备管理方面,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设备操作要求规范使用,利用结束后及时整理并妥善保管,保障施工设备的使用状态,提高施工建设效率。在人员管理方面,培训施工人员对施工材料的认识与了解,当发现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时立即上报,为建筑工程质量做保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进行难度比较高的施工技术时,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避免出现人员伤亡问题,为施工建设带来不利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开展工作,例如在钢结构制作与安装中,保障制作过程符合技术标准要求,安装过程规范严谨,提高钢结构的稳固性,达到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目的。 4结论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内容包括施工前期的现场勘察,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协调,严格按照建筑设计图纸开展工作,提高施工人员对建筑工程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其工作责任感,保障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提高对质量监理人员的重视,达到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岩,姚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0):150-152. [2]刘景峰.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四川水泥,2022(5):127-129. [3]任利忠.现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要点[J].居舍,2020(27):147-148. [4]孙建鑫.简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J].居舍,2020(15):146. [5]俞东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1(34):133-134. [6]高博.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探究[J].四川水泥,2021(9):143-144. 作者:吴万龙 单位:福建锦泰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环保小论文:高中环保地理教学论文 一、对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材进行深入地挖掘,并在其中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 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新教材中蕴涵了大量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材中的环保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认知水平,将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章节中的《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的环境资源现状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思考土地荒漠化的特征和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现状公报”引入到课堂中,应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对大气资源、水资源等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关心我国各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我国当前的自然环境下,要如何在永不停步的经济发展中避免荒漠化危害的继续扩大?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中警醒,达到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的教育目的。 二、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环保教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在教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章节中的《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产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PPT教学资料,并总结出温室效应的影响。通过观看资料,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学生会进入思考: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有害气体的乱排乱放,由此学生能意识到人的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他们就会明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出现的有关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改善环境,从我做起。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辅助教学,从而来强化环保教育 环保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结合课本知识与环保教育的理论互动。而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亲身实践的活动也是少不了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对工厂排污管道等进行考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去气象站、水文站、对水污染、空气污染指数进行监测,让他们对目前的环境状况有所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将能够将自己所听到、所看到的事物结合课堂所学到的环保知识进行联想,他们会有亲手参与环保的想法和愿望。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大型的植树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了解到环境绿化的意义,同时深化了高中地理课本上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是人与环境之间连接的纽带,也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环保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科技与环保发展,高中地理作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起步,也因此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理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环保教育的同时,其他学科也要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为全面的环保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环保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并借鉴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与环保知识同步学习。 作者:孙颖颖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中学 环保小论文:公益环保项目市场管理论文 一、公益环保项目现状概述 (一)公益环保事业发展状况近年来,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复杂环境问题,人们向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及今年四月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点投资领域之一,这无疑给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极大地刺激和推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减少各种废物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扩大了环保事业的领域以及发展需求。可见,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收益于内外动力的共同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公益环保的范畴公益环保事业与环保产业的概念和范畴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环保产业一般是指在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公益环保事业是指在环保产业中,由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涉及公众利益、非盈利性环保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行为的总称,例如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公益环保事业不仅与广大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现代环保产业的主要力量,也是提供社会公共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基础设施。公益环保项目的建设单位是指负责组织项目前期工作、落实资金来源、进行项目建设管理以及后期运行维护管理的政府机关或其授权行使国有资金投资管理职权的企事业单位。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企业是指通过法定程序,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及设备材料供应以及安装调试的企业法人及相关其他主体。 (三)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依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公益性环保的市政项目属于依法必须招标的范围。在不少地方为了缓解政府资金压力,还采用BOT、BT等方式建设公益性市政设施,在BOT项目中公益环保项目的中标(投资)方(也有可能是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有权对项目的技术方案、招标条件等进行设置,因此相对于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来说,招投标阶段的各投标企业处于相对劣势。但是,项目最终的投产运行效能需要由中标企业的施工、供货、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具体行为来实现。可见,招标投标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对项目最终能效的发挥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面临的问题 与公益环保项目本身所需的高标准、高要求的特性相比,承包企业在实际的项目招标投标竞争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标企业技术竞争优势不足首先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较大程度依赖于设备的技术水平,加之施工建设单位受制于技术水平,往往缺少对设备运行条件的充分考虑。实际上,国内环保企业的总体技术自给率不高,尤其是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及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的不足和不平衡是当前实施环保项目的主要难题。其次是近年来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大。由于目前我国并未对环保施工做出明确的资质标准要求,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面对激烈竞争,互相压价导致利润率进一步降低,进而导致这些企业在进行先进技术研发时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源,进入低收益、低投入的恶性循环。 (二)企业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不足,既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实际上,近几年我国环保产业及整个国家基础设施产业都面临着劳动力和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的事实。虽然部分成本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约定合同调价条款的方式来缓解,但是持续上涨的人力、物力及价格指数只能迫使企业进一步想办法降低成本参与竞争,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企业要尽量运用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发展,否则最终会削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见,面对大幅度波动的人力、物力成本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管理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 (三)地方保护主义仍然普遍《招标投标法》对公益性环保项目大多数实行了强制公开招标投标制度,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受原有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为了保护地方企业,没有在招标过程中严格制止违规操作的行为,默许甚至鼓励地方企业采取非法手段中标。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环保项目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导致了这些企业缺少机会到市场中充分锻炼,缺少市场竞争力。随着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这些受地方保护又没有足够实力的企业一旦失去地方主义的保护而直接面对市场竞争时,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处于不利位置。综上情况,由于缺乏足够的软硬实力和受到外围政策法规环境的影响,在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后续建设施工以及运行管理中,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和显现。由此可见,投标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竞争力的同时,公益环保事业的规范成长更需要政策法规为导向,才能促进整个环保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规范投标企业资质标准的价值和意义 (一)符合公益环保事业的本质要求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其本身必须是高品质、高效能的,承包企业的综合实力是品质提升、效能保证的基本前提。公益环保项目因其特殊的形式、影响广泛的社会作用而成为了环保事业的主要力量,而在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技术实力雄厚、经济效益较好、社会作用明显的承包企业扮演主要角色。但是,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目标依旧遥远,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不规范、不科学问题依然突出。除了受各地域的政策限制等,承包企业本身存在着战略观念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管理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鉴于公益性环保项目发挥着关系国计民生的深远作用,其承包企业理应承担重要责任,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二)符合国家对公益环保事业的宏观要求现行的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未对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做出明确规定,在公益性环保项目招标采购中,对投标企业的资质要求往往是适用市政公用工程相关资质标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品质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环保事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环保项目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资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较为粗放、落后的环保产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经济社会的内在需求,产业升级、技术革新是环保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经济市场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资质标准。此外,公益环保项目不仅涉及国计民生、社会效益,更涉及公众安全,公益环保事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按照相关准入制度的政策法规开展建设和运行管理,并不意味着提高壁垒,而是引导整个公益环保事业向更好、更高、更可靠的阶段发展。 (三)符合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的招标投标活动和建设过程中,公益环保项目的投标企业成为了施工承包企业后,往往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而是按照类似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建设活动中,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办事困难等现象客观存在,这与我们所制定的环保目标和进度规划相差甚远。尽管我国公益性环保事业一直在不断发展,相关的制度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但相对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依然有不小差距。各项资料表明,我国的环保产业在全球经济大国中处于较低水平,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发挥的作用亟待提高。公益环保事业在经历了最初发展阶段并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本条件之后,加强公益环保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在环保产业的系统工程中,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发展,还需要国家从产业政策引导和配套环境建设方面,给予企业方向上的鼓励、支持和指导。我们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宜居中国的目标,就必须加速弥补环保产业制度规范的缺失,而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出台统一的准入制度,规范环保承包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管理流程和职责,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公益环保事业的需求。 (四)环保产业发展大势所趋随着招标投标制度的运用,环保企业有了较大变化。在近年来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广泛运用了公开招标投标的采购模式。在竞争中,一些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技术力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逐渐向国际化的优秀环保企业靠近,优质环保企业正努力提升自身各项竞争实力。巨大的市场机遇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优秀的环保企业在施工技术、产能规模、生产工艺、产品品质、技术研发、经营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快速提升,并开始着手进行品牌建设。环保产业的基础核心是效能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也基于效能作用。近年来,各环保企业在提升效能作用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为环保产业稳步升级转型,打造了较为成熟的基础。一些优秀的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投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价值,效能作用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企业的环保意识国际化、管理水平科学规范、技术水平先进、产品线丰富、自主知识产权等都意味着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这类企业逐步成长为公益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将会发挥更多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新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四、规范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的几点建议 (一)出台公益环保承包企业准入制度建议参照现行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原则,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将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活动纳入国家强制性许可的范围中来。准入制度既可以解决公益环保项目监管职责明确的问题,又可以对承包企业做出明确的法律向导。 (二)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建议在执行准入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标准,进一步制定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适用的资质标准。同时,在技术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安全、环保、能耗、质量、服务以及品牌力等方面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认证体系,形成强制化标准,承包企业必须在多个方面提升自身实力和产品品质,获得相应的资质等级,才能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资质标准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全方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 (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建议结合公益环保项目准入制度,适时推出鼓励优秀的承包企业在参加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中能够得到优惠政策。例如,可以在招标投标评审过程中,强制规定将企业环保资质标准等级纳入商务评审,鼓励有能力、有技术、低排放、低能耗的企业投标。 (四)建立环保企业公共信息平台结合公益环保项目信息公开、广泛监督的特点,有必要建立环保项目前期工作、招标投标、建设施工、验收运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监管和服务作用,在资质认证、市场信息等方面为投资人、建设企业双方提供便利支持,有利于规范企业招标投标活动,有利于企业开展合法经营活动。(五)规范公益环保项目多种建设承包模式建议适时引导和鼓励国内环保项目采用BT、BOT等多种建设投资模式,制定对应的规范制度和具体规则,并给予承包企业必要的融资支持。多种建设模式有利于充分配置资源,将社会优质的资金、技术引进到公益环保事业中来。 五、总结 总之,面对公益环保事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规范承包企业在投标环节的准入门槛,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才能为市场优质企业、技术领先企业和管理科学的企业营造有利环境,才能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尽早向可持续型、环保型社会转型,实现宜居中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李黎单位: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环保小论文:环保主义广告设计论文 1、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的概述 绿色环保主义设计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设计形式,体现了减少对地球,环境造成的伤害,是一种环保现实行为,如垃圾问题、空气问题、交通问题、低碳环保等。也以此种设计理念来约束他人,来改变环境,拯救地球。环保主义设计者的所作所为也渐渐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在迅速变化的中国当代艺术社会背景下,艺术也在不断变换自己的方向,它所涉及的范围已渗透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也会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艺术的创作,特别是广告艺术设计,更要常常顾及环保问题。在中国的广告设计主题中常将绿色设计融入其中,如:汽车类的广告体现减少碳的排放,还有互动行为艺术的奥美广告公司的设计的主题“流泪的北极熊”,提倡人们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创意概念,在影视艺术中如《阿凡达》也体现环保概念,凡客诚品利用废弃的凡客的包装重新设计成变形金刚,体现了良好的环保广告艺术设计概念,这些体现绿色环保概念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广告设计新的创意应用。因此,我认为环保广告艺术设计美学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代中国美术视域下,将环保设计的商业利益与环境效益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在环保广告艺术美学研究、艺术设计创作上都要有助于对人类生命整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天、地、人”的和谐。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人们似乎已逐渐忘记人类与自然同在的关系,并不停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保主义设计根本上是对自然物的设计保护。最好的设计保护就是要使受到“自然物”重新作为“自身”来存在。而环保艺术设计审美正好体现物作为“自身艺术形态”存在的现象。这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艺术设计保护。如:广告设计中动物的保护,反猎杀、反皮草等设计,通过逆向设计思维的广告艺术手法引发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 2、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在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传播中的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应该在作品中包含着对自然的感悟力。当代艺术中有很多关于环保题材的作品,自然和谐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尤其是2010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所呈现的形态与风格。更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环保理念的完美结合。此外,还有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品创作材料也都纷纷使用大量的环保材料去替代从前的对自然环境有污染的材料,这也是在艺术中体现环保的一种新的尝试方式。除了材料的选择有区别,对环保艺术设计的主题也需要精心研究,如对保护动物广告设计表现中和其他广告设计有一定的区别:首先,题材选择上主要会偏重与保护动物的内容,动物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动物是大自然中一条最重要的生物链。而食物链的中断也将导致人类的毁灭,所以人类与动物如同水与舟的关系;其次在艺术表现的材质上,可选择使用特殊材质表现,可以是近似于毛皮的材料,如针等材料体现动物的痛苦万针穿心之痛;另外在色彩上也有考究,如白色的毛皮给人的直接感触是柔软,纯洁,脆弱的。但而当这种纯白色被各种颜料所覆盖,就给人以破坏感,美好与破坏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了结合与碰撞。艺术设计与自然界我认为总是会有一些极其微妙的相关性,因为在广告艺术设计师角度看,它们都有生命、体现灵动和美。 此外我们强调艺术环保主义重要性也体现对我们所处环境的莫大关注,我们身边的,大气、云,动物,这些自然所显露的广阔的美,看到这样的景致,人们需带着一种猎奇的眼光,优秀的广告艺术设计大师在对自然的方面从不会缺乏敏感!漠视环境,他们会对每天清晨呼吸的每一口空气感觉都是新的,从而有对大自然产生新的体验和灵感,而不是熟视无睹,一个艺术家对自然缺乏敏感,缺乏好奇心,缺乏对自然美的领悟,那么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苍白的,就无法体现优秀广告设计师的超强感悟力! 3、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的社会文化关系 在中国当代环保主义设计中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保护地球的城市生活方式,通过广告艺术设计手法贴近生活、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通过新颖时尚的创意手法表现出来后,愈能雅俗共赏,能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因此,我认为优秀的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它并不是完全的个人的表达,或者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有着某种共通性,这样的艺术才有可能持久关系,对自然的感悟力和敏感度代表着一个艺术家或一个人的基本的美学素养,而这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体现的还是有所较大差距的。 广告设计是一门偏重于实用和表现的艺术,但是同其它各门艺术一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它也能体现出特定的社会与自然的观念。因此,自然环境影响艺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掺杂了太多其他因素,这使得某些广告艺术创作者为私利或为各种世俗的问题而艺术,从忘记了对自然社会的回报。在环保的艺术创作设计中,我们应该从材料、创作思路以及制作过程都需要关注到环保设计理念的核心意义。人与自然界,自然界与人,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而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广告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界的一切生灵。 作者:陈旺吴玉屏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环保小论文:环保监测空气污染论文 1、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在空气污染点布设工作中,整个布设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所在区域实际污染情况进行的,是将城市空气污染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布置,其布设按照具体规划和要求进行的。通常在布局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风向和地域条件设置。在下风向和上风向两个不同的部位设置的空气污染监测点数量和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工作中都将工作重点置放在下风向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置上,以这两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佳的监测数据。根据城市人口目的进行布置,在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适当的进行调整,从而为保证采样准确性提供支持。同时在布置点设计上,需要选择合理的设置地带,尤其是宽广的地域范围,但是尽可能的避免监测点周围出现大范围的森林和草地,因为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绿化带、植被,其必然无法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2、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相关问题 空气环境污染监测中,监测点的布设问题十分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监测目的。在空气污染监测体系中,不管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还是乡村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都和整个城市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工作人员普遍将工作重点置放在城市空气污染监测方面,对于乡村空气污染监测没有给与过多的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调查城市空气质量和空气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使得空气中一些敏感性的污染物能够暴露出来,进而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目前的工作中,为了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以及排放污染物消长规律,前者都是在不点方法上采用多种网格法和功能区域划分的方法,而后面则是利用扇形、圆形的布点方法进行监测点的布设。其次,污染源的状况。在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工作中,必须要提前调查区域以及邻近区域的污染源的分布、构成以及跑储量,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所在,例如对污染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应当采用规格网格法进行分布,同时还要分析污染源产生和形成规律。再次、地理条件。地形、地貌、风场情况、压力特性等自然因素是影响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在选择的时候不同的地貌和地理条件要采用不同的布设方法。 3、采样站数量的确定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于采样站点的设计和布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采样和布设。如果不能按照当地污染源状况、地理条件、人员密集程度确定分布点设置数量和方式,同时这种设计方法在应用中数据的差异性必然十分明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数据和策略进行分析。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可言采用环境保护为原理来进行分析,以避免因为采样站数量确定而引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影响。在目前的环境监测点设置工作中,常见的数量确定方法主要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建筑物密度以及制备密度开展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为辅的采样站建设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4、采样站的布设方法 按照上述种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在采样站不设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当今科学技术策略进行,一般的设计方法包含了统计法、模拟法以及常见的经验断定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有着独自的优劣势,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地理条件选择不同的管理控制策略。尤其是在那些监测点设置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和地形的限制,在工作中我们很难采用统计、模拟等方法来布局,因而经验法的应用优势就显得十分的突出。 4.1功能区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常规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更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应用经济性、综合性,为实现多种不同污染同步监测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是以区域为标准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实际检测条件来进行科学布局,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上述原则来设置采样站的数量和布设规律。 4.2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的应用在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同样较为常见。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焦点处的方格中心来完成整体的布设。一般情况下,测控点在下风向应稍多一些,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少量监测点,以方便作对比。当然,网格的大小对于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具体数据出发,合理规划网格的大小。 4.3扇形布点法扇形布点法在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那些偏僻、孤立的地区,其主要是以高架点源为主的,其对于主导风向的控制和应用十分的明显。在以往所在的位置构成中,是将主导风向作为主要的轴线点,然后在下风向设置一个扇形的地区作为布点范围,在这个范围中以45°角进行空气监测点设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布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制定标准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监测效果的发挥。在该布点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对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在。从客观上来说,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如此理想化的应用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对多种布局方法加以综合思考,从而提升其整体的监测能力,为空气污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5、结束语 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客观要求之一。在实际的空气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监测站点的布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 作者:陈慧琳单位:大庆市萨尔图区环境保护局 环保小论文:环保部门贯彻群众路线论文 一、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与探索 1.坚持“三个贯彻始终”,力求使群众路线实践制度化、常态化。一是把开门纳谏贯彻始终,为找准“四风”问题奠定群众基础。主要采取“请进来”征求意见、“沉下去”倾听民意、“静下心”理性思考的方法,请群众揭短处。根据单位职责和实际情况,从局内部、服务对象、相关兄弟单位三个层面,利用开展谈心谈话、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7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既面对面听取意见,又背对背接受点评,还长期设立了征求意见箱来吸纳民意,请群众说实话、讲真话,为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二是把整风精神贯彻始终,为严格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增强动力。局领导班子带头贯彻整风精神,高质量地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与分管干部职工、与基层联系群众谈心交心,大家敞开心扉、坦诚相见,真正放下了不愿批评、不敢批评的包袱。会上,大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大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真正做到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让大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达到了促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为严格规范党内生活制度作出了表率。三是把制度建设贯彻始终,为改进作风常态化提供规范和保证。制度建设是巩固和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坚强保证。按照“立、改、废”的原则,修订完善规章制度7项,新制定规章制度4项,继续执行的制度12项,废止1项,努力形成有效防范和及时纠正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制度体系。同时为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对梳理出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到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细化了完成时限,并把加强制度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及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领导干部奖励或惩处的重要依据。 2.坚持“三个狠抓”,力求在推动美丽天津建设中出成果、见成效。一是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瞄准“到2017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的目标任务,积极推动实施《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对控煤、控车、控尘、控污等66项任务462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推动落实。深入治理大气重点污染源,对重点区域的531个重点污染源提出治理措施。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建立了27个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并实时监测数据。二是关注源头,标本兼治,狠抓水环境污染整治。摸清了全市直排企业、工业园区、畜禽养殖、渗坑池塘等四类水污染源的底数,并纳入清水河道行动。组织实施了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等规划,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测,完成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调整。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生态修复、能力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5大类31项重点工程,实现于桥水库水质达标率100%。三是动真碰硬,抓铁有痕,狠抓铁腕执法。坚持对环境违法问题“零容忍”,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重拳出击,连续开展“严打环境污染犯罪行为”专项检查,共查处污染环境犯罪案件36起,刑拘犯罪嫌疑人70人,关闭企业669家,停产整治企业144家,挂牌督办20家,形成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极大地震慑了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健康权益。 二、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好看不中用。有的热衷于搞花拳绣腿,只说不做,或者是说得多、做得少,或者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不深入实际,不了解实情,不为民办实事。有的追求轰动效应,哗众取宠,挖空心思编造“新思路”、杜撰“新经验”,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以新的形式主义反对旧的形式主义。有的习惯于变通应付,为应对上级的考核检查,对照考核细则将活动变成一个个文件盒、一个个红头文件、一篇篇虚假简报、一块块宣传板,形成了“纸上来、纸上去”的空转转。 2.蹲不下去、沉不到底、静不下心,浅尝辄止。有的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负担、当累赘,不是以事情多、工作忙为由搪塞推脱,就是走马观花地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认为蹲点了,任务就完成了。有的把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当休闲、图清静,或者一日调研、三日观光,或者闭门谢客,修身养性,根本就没把心思用在关心群众、了解实情、解决问题上。有的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点缀、当秀场,或者出出镜、露露脸,就觉得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了,或者先入为主、主观臆想,听自己想听的,看自己想看的,根本不想摸到实情、办好实事。 3.怕困难、怕吃苦、怕得罪人,敷衍塞责。有的明知基层问题多、困难大,亟需帮助解决,却害怕困难棘手难解决、问题敏感难处置,给自己添麻烦、惹是非,就躲躲闪闪,避重就轻。有的养尊处优,习惯了待在办公室、坐在汽车里、躺在空调下,不愿深入贫困及艰苦地区,不愿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有的碍于情面,对分管领域的问题不敢抓、不敢管,甚至对出了问题的干部还以保护为由包庇纵容、姑息迁就。 4.重经验、轻实践、想当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有的想问题办事情,还是凭经验主观臆断,或者对上级部署囫囵吞枣、断章取义,或者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以前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完全不顾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的不注重分析研究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注重学习掌握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技能,常常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作怪。一是对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树得不牢,心中没有真正装着群众。二是忽视理论武装,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碰到具体问题无所适从,遇到突发事件束手无策。三是缺乏叫真碰硬精神,不敢负责,不敢担当,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问题躲着行,回避矛盾,推脱责任。四是有的领导干部自身不硬,底气不足,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不强,不敢正视问题,不敢面对群众。 三、深化群众路线的思考与建议 1.深化理论武装,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夯实联系群众的思想基础。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得以贯彻的思想基础。只有牢固地树立了群众观点,才能真正解决立场问题,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为此,要教育广大干部时刻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要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中央和市委确定的目标上来,为建设美丽天津、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2.改进工作作风,说到做到立知立改,用实际成效取信于群众。改进作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带好头,带头落实上级的指示要求和规章制度,带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带头开门纳谏立行立改,带头勇于担当解决实际问题。改进作风,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通过强化督查、加大惩戒力度,逐步培养起好的作风和习惯,让好作风成为一种社会氛围、共识和文化。改进作风,必须自觉地让群众来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作风的第一标准,请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制定,请群众监督工作落实情况,工作做得好不好让群众给打分,让群众当裁判。 3.加强培养锻炼,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提高教育、组织、宣传群众的能力,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引导和政策宣传,帮助群众理顺情绪,消除怨气,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扑下身子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充分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提高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 4.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群众工作是常态化、长期性的工作,只有以科学的制度为根本保障,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有效的制度要长期坚持,突出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过时的制度要抓紧修订完善,紧跟时展步伐、紧扣客观规律节奏、符合科学精神实质,使其可延续、可操作,避免成为“花架子”或“空瓶子”。缺失的制度要加快制定,突出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力求把原则方针具体化,把笼统要求明晰化,把零散问题系统化,努力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作者: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党组 环保小论文:公共政策在环保行业的作用探究 本文作者:吴烨茜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环境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阻碍因素导致了其发展的迟滞。尤其在环境污染中,产权不明晰带来的负外部性,导致排污企业无法形成对环境产业产品的有效需求。排污企业给附近居民带来损害,即产生了社会成本;但这些排污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只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完全没有考虑到购买环境产品来减轻自己造成的污染量,从而为社会成本足额买单。简而言之,在现有制度下,排污企业不需要为自己的负外部性承担可观的责任,从而也不需要花费成本购买环境产业的产品,这便阻碍了环境产业的发展。因此,“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环境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在这种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即市场资源配置没有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形下,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支持,政府有必要帮助市场界定明晰的产权,以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发展环境产业与财税政策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中,对环境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行零税率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70%的税收优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1994年《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五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分别在1995年、1996年对综合利用粉煤灰、煤渣的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并确认该政策长期有效。由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不断进行修订的《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也确定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的原则。⑤ 发展环境产业与金融政策 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绿色金融”是以向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提供优惠金融信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和治理事业的发展。环境产业政策要与绿色金融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环境产业的发展要借助绿色金融,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实施贷款政策倾斜,建立清洁生产基金,采取贴现或延长还贷期限等方式,使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优先获得贷款权。同时,实施加速折旧政策,使原有污染严重的设施提前退出使用,为转入清洁生产腾出空间。五、政府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努力以及进一步建议在不断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前,我国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出发,已充分认识到发展环境产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仅仅在意识形态层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实践中也已获得不少宝贵的经验,下面就从江浙两省边界水污染案看公共政策对负外部性的矫正。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是一个纺织印染业十分发达的工业重镇,素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之称,仅镇区就有规模较大的印染企业27家。然而,发达的印染业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27家印染企业日排放废水量竟超过10万吨,年污水排放量最高时甚至达9000万吨。这些废水都被无情的排入一条叫麻溪江的河中,而麻溪江位于盛泽镇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之间。由于盛泽镇位于麻溪江的上游,因而大部分污水就从盛泽顺流而下,通过麻溪江被排入了王江泾镇。污水不仅对渔业资源、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而且使这一区域民众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由于污染横跨两省边界,涉及地方经济利益,加之管理体制不顺,以致此后几年盛泽印染污水侵害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在经由两地政府协调、诉诸法律等多种手段的努力之后,一个市场化的“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僵局。吴江市政府在学习了有关环境产业的发展理论和先进经验之后,决定对印染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产权剥离,成立上述公司对镇区7座污水处理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在理清盛泽镇和每个企业污水处理资产与“有偿排污权”的“家底”之后,吴江市便投入了实质性操作。他们用27家企业共同拥有的价值1.8亿元的7座污水处理厂资产,分别置换各个企业的排污权,而资产剩余部分则全部入股。这样,通过试行“有偿排污权”制度,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便成了7座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股东,而27家印染企业也变成了小股东。这样,不仅实现了环保设施产权的彻底剥离,而且成功铲除了“治理管理与排污是一家”的痼疾。⑥盛泽镇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化管理运作机制,不仅有效解决了政府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实现了排污与治污相分离。排污企业交纳污水处理费,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处理污水,环保部门负责监管,做到三者分离,各负其职,改变了污水处理企业“白天是警察,夜间是小偷”的状况,强化了相互监督,确保了达标排放。那么,如何使得公共政策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呢?对此,我们应尽快制定促进环境产业市场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1.根据我国环境法规执行不力制约着环境产业市场需求增长的现实,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约束。2.建立投融资激励机制,运用价格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刺激手段实现环境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3.制定规范环境产业市场秩序的政策,通过运用可交易许可证等制度载体促进环境市场规范、有序发展。4.制定相关经济政策,适时开征环境税以及碳税以建立环境基金,适当降低产业领域内小型企业的信贷门槛。5“.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环境市场,为环境产品和环境技术出口创造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引进国际上高精尖的环保技术。尽管一直在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的环境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环境产业需要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节能环保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背景下,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冲击。 环保小论文:水利工程建设对环保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因此,衡量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技术解决的如何合理,还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得要重视和有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科学发展 0引言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库建设)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会阻碍动物的迁移,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3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可以说,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超级秘书网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环保小论文:环保绿色物流的市场道路走向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并涉及到我国绿色物流障碍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物流管理趋势诸项措施意义 绿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政治问题。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以下是我对我国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状况的浅析。 一、实施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在近十几年表现出尖锐化和异常突出的倾向,主要原因是由于物流量的加大,物流速度的增加,物流设施及工具大型化之后,使环境受到影响。在所有的物流过程,都与环境有关系,物流环境的接触是广域性的,这就增加了环境管理的难度。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从现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来看,物流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没有办法根除的,因此,在管理方面,必须采取若干的措施于以限制或减轻,把减轻环境负担作为管理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所以,绿色物流的实施是必要的 以新疆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物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目前来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物流业起步较晚,面临着诸多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部分农牧团场处在沙漠、戈壁和盐碱滩边及灌溉水系的下游,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植被稀少,风沙严重。近年来,由于受地域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团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发展当地物流业的过程中,更应该融合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管理经验,特别是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物流,走“绿色之路”。 二实施绿色物流的措施 据我了解统计,影响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五点。 1、由于我国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人们对绿色物流的意识不明确,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2、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缓慢,技术的落后,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 3、是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 4、由于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5、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针对问题找出解决之道。 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运作观念环保意识要根植人心。 当前,在急功近利的社会,认为物流只要能适应生产和消费的要求,为其提供相适应的服务便尽职尽责。其实这只是物流运行的最基本要求,仅仅如此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穿绿色运作的理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全社会的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相当于空头支票。 第二,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工作。 物流绿色化归根结底就是物流企业营运的绿色化。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鼓励铁路运输,构筑环保物流发展的框架。在我国物流业刚起步之初,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转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绿色物流企业的创建以及原有物流企业的改造,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企业要围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经营。 2、全面开展物流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建立和对物流流程、环节以及各设施器械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和货损,增强环保能力,防止二次污染。建立废弃物、回收物循环的物流系统。由于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严重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且造成了资源浪费,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等等 3、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政府要把社会经济全过程的绿色环保作为施政的基本策略,不能只强调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而忽视物流的绿色化。政府在物流绿色刚起步阶段,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导,使物流企业绿色化能顺利进行,放宽政策大力的鼓励政府永远是社会市场的协调润滑油。 4、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再造,离不开经济运行各环节的配合和协调。没有绿色环保的生产消费,绿色物流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不能孤立进行。 第三,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物流发展滞后,物流运行与绿色理念相悖无甚,除了与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有关外,也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才要求面广,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绿色物流人才。 三绿色物流的发展意义 1.绿色物流可以破除绿色贸易壁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只有加紧发展绿色物流,积极申请绿色认证,才能破除绿色贸易壁垒。 2.绿色物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强调在物流活动全过程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措施,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避免资源浪费,因此,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对于企业来说,也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应该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履行社会责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消费理念,消费者对企业的接受和认可不再仅仅关注其是否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即企业是否节约利用资源、企业是否对废旧产品的原料进行回收,企业是否注意保护环境。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超级秘书网 3.绿色物流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哈佛大学教授Nazli·choucri深刻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有效发展,它就不能忽视日益明显的环境信号,继续像过去那样经营,对各个企业来说,接受这一责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因为符合并超过政府和环境组织对某一工业的要求,能使企业减少物料和操作成本,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实际上,良好的环境行为恰似企业发展的马达而不是障碍。”绿色物流的核心思想正在于实现企业物流活动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以此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 4.绿色物流还是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一般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仓储、运输、装卸、分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成本在产品的整个系统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传统的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所追求的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物流的绿色化和节能高效少污染,由此可以带来物流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5.绿色物流可以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由市场占有率、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品牌的发展潜力等因素决定的。绿色物流从产品的开发设计、整个生产流程,到其最终消费都纳入了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构建不但可以降低旧产品及原料回收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企业声誉,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加品牌价值和寿命,从而间接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6.在物流行业推行环保、节能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21世纪,有关环保标准、法规出台规范必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谁会先一步占领市场的“环保”制高点,可能成为企业逐鹿未来物流市场的一柄“利剑”。 环保小论文:环保在化学课程中呈现的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超级秘书网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单元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环保小论文:矿山企业环保型的结构模式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循环经济 论文摘要: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矿山企业有必要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本文就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进行探讨,提出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 矿山企业是直接从事矿产勘查开发、为国家提供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的生产单位仁。我国矿山企业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由于高强度的勘探开采,矿产资源接近枯竭、生态破坏严重,管理滞后、忽视环境保护,国际间绿色贸易壁垒在逐步扩大等原因,我国矿山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1绿色价值链的一般模型 价值链首先由迈克尔·波特在其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将其定义为“从原材料的选取到最终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绿色价值链则是将环境这一新的价值层面合并进传统的价值链中,致力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度和资源消耗度,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以原材料供应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终点的主要原料的流通过程中,废弃物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处理,即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被分解,分解后的再利用材料将重新回到价值链中;一种是间接处理,即采用化学的(如焚烧)和生物转化的方法产生再生材料,剩余的部分被运走填埋,进一步转化为无害的或可再利用的原料C27。 2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思路 2.1模型构建的背景 我国矿山企业一方面要消耗人类有限的矿产资源,在矿产品的采掘、开采、生产等环节,开发过度、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主要是废水、废气、废渣“三废”的排放。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3},矿山企业每年排放的瓦斯等废弃物约2000万TT13,其造成的污染是CO:的7倍,是煤矿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铁矿开采过程中疏排的矿坑(井)水,选、冶废水及尾矿池水等含有大量有害元素,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矿山环境。 据亚化咨询统计数据显示川,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原油价格和下游需求大幅度下降,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以华东市场为例,甲醇从最高点的4500元八下跌到1800元//t,二甲醚从6700元八下跌到了3400元//t,电石法PVC从8800元/t下跌到了5000元/t。但与此同时,金融危机造成中国矿业的衰退,也迫使矿山企业开始进行整合重组,实现行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矿山企业整合重组的契机,进行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和运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2.2模型构建的目标 与一般工业企业不同,我国矿山企业具有其特性:依托地质勘查工作,对天然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多地处荒凉偏僻地区,地理位置条件差;地下采矿不可避免地破坏地表、岩层结构、地下水循环系统等;在矿产品生产过程中,尤其是中后期环节,产生的大量废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大于一般工业企业等等。考虑我国矿山企业的上述特点,本文所构建的绿色价值链模型,致力于达到以下目标:c1)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和矿山企业“走出国门”的要求 2009年1月1日,我国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确定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矿山企业走节约、清洁生产、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绿色价值链顺应着这一战略要求,有助于我国矿山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又可以整合提高我国矿业的集中度,使我国矿山企业能更好地“走出国门”。 (2)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就是在价值链每个环节上都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协调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3)形成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绿色价值链更强调的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环境效益的平衡。将我国矿业价值链上的同一水平上的各类,企业集中在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内,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影响,有利于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形成循环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性及目前发展的现状,本着构建模型的上述目标,为赢得竞争优势,我国矿山企业必须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是将“绿色”和“环境意识”融人整个价值链过程,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地质勘探、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营销、运输、消费到废弃物的处理、矿产品的回收处理整个矿产品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目标。 2.3模型的内容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沿用了绿色价值链一般模型的基本思路,即价值链上各个基本活动环节进行动态闭环流程,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并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点,进行了改进。 (1)形成矿产品流的闭环循环模式 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由绿色设计、绿色采矿、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处理等基本活动环节构成。从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开始,经过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的生产环节,最后通过营销环节将矿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连成一个整体的正向矿产品流。此外,客户使用产品报废后,进行回收处理,物流从回收处理商逆向回转到采矿等生产环节,形成逆向回收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价值链上,通过正逆向转换而实现绿色价值最大化。 (2)增加尾矿的处理和利用环节 我国尾矿种类繁多,资源量大,主要是采矿中的废石、选矿中的尾砂、冶炼中的烧结渣、浸出渣,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液态和气态物质,大量堆存的尾矿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模型中增加的尾矿处理和利用环节,旨在对矿业废渣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在行业内,或在某一区域范围,将矿业废渣可回收部分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充填采空区、覆土造田、植被绿化及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方面,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采选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3)贯彻循环经济的“5R原则” 整个矿产品价值增值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5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再思考(Rethink)、再替代(Repair)。我国矿山企业从地质勘探和采掘选矿设计开始,在源头上就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而不仅仅是靠事后的补救和回收。例如,使矿区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也改善井巷工作环境;加大对矿井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提高井下排水及生活污水的复用率。 3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可能障碍 3.1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落后 绿色价值链模型是一种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综合创新,这种现代模型的构建是以人才和高新技术作为保障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矿山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滞后等现象。行业人才告急统计表明[5],目前国有煤矿中,大专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在60%以上。在全国近40个年产500万t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在应用该模型过程中的诸多不适应,如对如何进行高效的绿色价值链管理,缺乏系统规划、制度保障及一些必要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思路,会使得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仅仅成为一种难以实现和发挥其效应的主观愿望。 3.2产业绿色价值链分析不足 应用矿山企业的内部绿色价值链模型,需要分析材料、设备的供应、矿井通风、供电、运输、采掘、回采、排水、设备维护保养等业务单元,关注各业务单元间的关系及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增值性作业和环保性作业。许多企业往往局限于价值链系统内部研究绿色经营的科学性,只是从矿区内部考虑各因素对循环经济的影响,未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生态网络的高效运作。企业内部绿色价值链只注重企业内部成员,而产业价值链更注重的是企业间的激励效益。 3.3逆向回收流的投入产出难以量化 与传统价值链相比,绿色价值链模型增加了回收商的支持,通过回收处理,实现绿色价值链的“闭环”动态流程。回收处理成本是报废产品的收集、运输、拆卸、再造、再生、填埋等的费用支出[6j。由于废弃后的回收处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许多矿山企业往往忽视了回收商角色的关键作用,缺乏回收处理系统或回收处理力度不够。逆向回收流的目标是改善企业社会形象、提升企业信誉和绿色竞争力,但要完成逆向回收流,会有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人,逆向回收流的投人产出很难量化。 3.4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欠缺 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常常用来评价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生产效率、经济性能、技术性能等。当引人绿色概念后,如果仍沿用这些指标来评价,就忽略了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考虑,难以反映绿色价值链模型下,我国矿山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必要对以往的绩效评价进行修正,加人环境影响因素、资源、能源的损耗度,以及消费者对矿产品绿色价值的认同度。 4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模型应用中存在的可能障碍,我国矿山企业基于绿色价值链模型实施有效管理,需要从政府、市场、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开展: 4.1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环保的专业立法和执法力度超级秘书网 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在辽宁和贵阳等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006年了《2006年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7年1月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9年1月1日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我国已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矿山企业之间也都认识到绿色经营理念的战略价值。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矿山企业的资源开发、尾矿处理与利用问题、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门立法;二是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责任制,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三是加大对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的法律意识;四是健全监督制度,强化新闻媒体、社会机构的作用。 4.2建立我国矿山产业市场机制的生态工业网络 以市场为导向,从区域总体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广义的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各矿山企业或各产业内部,采用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人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资源多极利用,使区域总体资源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4.3推进矿山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矿山企业首先需要在物流、资金流的基础上引人知识流,推动知识和节约资源技术创新。建设我国矿山企业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注重产品回收再生的逆向增值,倡导价值链循环运作模式。根据各种回收处理策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优化选择其处理方式。最后,构建基于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整体绩效评估体系,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社会、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 环保小论文:绿色环保建筑的环境问题深度论文 摘要:所谓绿色建筑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有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而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温度问题(ThermalProblem)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室内达到绝对舒适,容易引发出\空调病\问题,且消耗大量能源,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应注意身体个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并善于应用自然能源。另外,现在常采用的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因此,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要分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1.2日光照明、声问题(Daylighting、VoiceProblem)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另外,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这样,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部位,并控制室外噪声级。 1.3空气质量(AirQuality)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AIRMOVEMENT)、空气的洁净程度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人会感到不舒服,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及洁净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绿色建筑认为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公认的有害浓度指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满意。 2建筑与室外环境的协调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应用,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2.1绿色环境的地域主义(Bio-Rigionalizm) 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2.2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 自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求,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量的全年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并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超级秘书网 自然通风而且是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是引进比室温低的室外空气而给人凉爽感觉的一种节能的简易型空调。绿色环境常用的送风方式是地板送风暖通空调方式(FloorSupplyHVACSystem)。 3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效率的途径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 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宽余的建筑设计;采用容易运行管理的机器及系统,便于维修及更新;选用具有耐久性以及耐振性的材料;适当的施工方法等。 环保小论文:国内外环保合作手段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环境问题;国际环保合作;途径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热点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问题是最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它的产生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而经济全球化也使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必要,并为其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环境合作中存在的南北关系紧张、主权干涉及污染转嫁等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阻碍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许多国家都积极的致力于寻求国家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一、现存问题 现存的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方面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环境资源,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购买。而发达国家以低价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初级产品,却以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售制成品,结果使发展中国家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和维护,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 当今的环境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是贸易问题。由于每个国家利益的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利益冲突,使得原本对全人类有益的环境保护,变成了各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和保护本国贸易的一种措施。例如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对出口商具有隐含的歧视性;实行内外有别的双重环保标准;专门针对出口国家或商品制定环境条例;制订超出国际公认标准要求的环保标准。但是为了全球经济的长远发展,各国都应暂时“求同存异”,通过在环保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来解决现存的问题,这样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双赢”的正确的发展途径。 二、国际合作的方式及途径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单独解决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即使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也需要他国的支持和援助,因此国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集体行动的基础。只有合作,才能克服国家间存在的利益差别及其导致的矛盾,把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取得共同的认识,展开协调行动。 下面将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探讨国际合作的具体方式及途径,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水平型的国际合作和垂直型的国际合作。 (一)水平型的国际合作(发达与发达国家之间) 1、涵义。水平型的国际合作指的是处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环境方面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的合作。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环保合作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因为:第一,发达国家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工业发展水平都比较接近,这样比较容易制定相对一致的环境标准;第二,“环境问题”最早也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同时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态度”也最为“积极”因其经济水平的提高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环保意识较强;第三,发达国家是环保国际合作的关键,也可以说是重要的基础,因为环保产业实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不管是在环保的技术水平、治理环境的资金筹集和管理运用、还是在环保材料的研究方面其都是具有绝对优势的,还有其拥有大量的环保方面的专家和人才,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比拟的。 2、达成共识的途径。(1)通过签订多边环境协议与国际贸易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使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持在不会危险的干扰全球气候系统的水平,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但其仅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就具体的减排问题达成协议;1995年在德国的柏林又召开了一次大会,来讨论公约的执行情况;1997年12月4日在日本的京都召开了第三次缔约方大会,经过激烈的谈判,终于在1997年12月11日通过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注:《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缔约方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2001年美国放弃执行这一议定书)。(2)通过环境无害技术研发方面和环保产业的投资进行合作。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成效、积极性以及治理效果上,绩效明显。欧盟已经决定到2010年将增加占3%GDP的经费用于研究与技术开发,这将使更多的环境技术被用于市场,并使得欧洲可以在绿色产品与绿色工艺上开发一个领先市场。“研究、技术开发和展示”第七个框架计划(2006—2010)也将为环境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会。欧盟在各项投资中鼓励选用先进的环境技术,并做出相应目标决策,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拓宽市场、降低成本,并要求委员会、成员国或研究团体、组织、工业、社会共同来完成。2003年8月28日美国将环境、产业界、大学和政府组织联合起来形成美国东北部创新集团(TheNortheastCHPInitiative),使清洁、可靠、能源有效的电力与能源系统贯穿美国东北部。CHP系统能够使用同时产生的电和热,而常规发电系统不能捕获在电力制备过程中产生的热。该项举措将使2010年美国东北部的清洁能源量翻一番。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如果能够互相交流、互相认可同时结合市场手段以及国际合作,定会在保护世界环境上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3)制定和统一环境标准。发达国家制定了各自的环境标准,多而繁杂。日本有“生态标志(Ecomark)制度”、法国有“NF环境”、加拿大实施了“环境选择方案”(ECP)、澳大利亚推行“环境选择制度”。环境标志制度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有影响的一项制度,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各国制定的环境标准高低不一,同样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困惑和麻烦,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加强联系和沟通,统一标准,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二)垂直型的国际合作(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1、涵义。垂直型的国际合作指的是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环境方面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的合作。在环保方面,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财力资源、专门知识或技术能力。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环保合作可以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协助、共同发展的目的。 2、合作的方式。(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合作。发达国家以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减缓环境恶化方面做出多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不能有效地履行有关技术和资金转让的承诺。从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状况看,急需发达国家提供常规能源开发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高效节能低污染交通运输设备及系统技术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技术。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这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而不能把转让技术作为获得商业利润的机会。即使是私人部门的技术,发达国家政府也可先购买再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或者通过减税等手段促使其技术向发展中国家非商业性转让。(2)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环境保护和环境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发达国家不但应该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帮助,而且也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实际环境管理经验的新型环保人才,这样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建立培养计划和项目来实现这一合作,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和举行环境方面的学术论坛作为辅助教学。如清华大学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研究就是一项很好的合作。(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上的合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比较发达,有关法律制度也较成熟。环保产业的立法主要是关于废弃物(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环境标志,环境税费和投资等方面的规定。这些都给发展中国家起到了样本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起步比较晚,更不用说在环境保护法律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许多环境立法方面发展中国家是效仿发达国家或者直接移植。我国早期的环境法制度主要就是从西方国家移植而来的。例如1982年修改后的《宪法》强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并适应国际海洋法公约的需要和借鉴西方国家海洋法制定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指导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自己的环保法律,并规范起环保制度。(4)通过贸易的形式,进行项目合作,尤其是环保方面的合作。CDM的诞生。CDM,就是清洁发展机制,这是《京都议定书》引入的一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其主要内容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利用由此产生的排放减少量来履行自己在《京都议定书》中减排温室气体的承诺。即发达国家出钱,让发展中国家为其实现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由于温室气体是流动的,是世界的,因此发达国家被允许在发展中国家中实现这个指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要高很多,对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而言,减排甚至意味着企业破产。同时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在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达成了一些以免除发展中国家债务来换取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交易。《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国大会后,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转轨经济国家进行了“共同执行行动”(AU),即由发达国家出资和出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削减温室气体的项目,根据公约秘书处今年最新的报告,迄今已实施了近100个项目。 三、结论 当然,这些合作是理想化的,能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还需要多方的努力。这些合作途径也是可行的,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应先易后难、先区域合作再全球合作,因为区域的合作易于全球合作,区域之内的问题更为集中也更容易解决,并且成效更快。 1991年6月到1992年8月进行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NAFTA)的谈判中,进行了环境方面的磋商,于1993年9月签订了《北美环境合作协议》(其成员方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NAFTA中与环境有关的规定比GATT/WTO中的内容更加完善,据1997年的数据调查显示,该计划的事实有力的推动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间在诸如边境污染、有毒废物越境转移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等环境问题上的合作,使北美贸易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其也可以作为一个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和环境共同发展的协议的例子。超级秘书网 要增强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环境论坛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环境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有机会协调立场,寻求共同利益。无论是在更大范围内如APEC或WTO讨论环境问题,还是在制定国际环境条约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型组织会采取共同的立场,自然会增大该地区说话的分量。 全球的环境合作方面,应该建立一个独立于WTO之外的多边世界环境组织WEO(WorldEnvironmentOrganization),它一方面可以在环境领域进行国际合作、协调各国环境政策、促进环境成本内在化、全面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与WTO一起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使二者和谐发展。进而达到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的目的。 当然,国际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在履行“援助资金”问题上的不积极态度;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等等,都需要各个国家给予相互的谅解和支持,所以要解决好环境问题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 环保小论文:房地产建筑给排水环保设计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环保;设备 论文摘要: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一个给排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环保型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节约用水、节省能源、防治水质污染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 人类为生存、发展和繁荣不懈地努力和创造,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享受大自然无私给予恩赐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同样肩负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作为与环保工作息息相关的给排水专业工作者,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从节水、节能和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等几个方面探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 1节水 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400多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节约用水成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建筑给排水中节水的重点在于:卫生器具及其给水配件;屋顶水箱浮球阀;建筑中水等方面。 1.1采用新型卫生器具及其配件 老的卫生器具特别是大便器冲洗水箱耗水量大,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密封性和耐用性差,经常造成“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新型的卫生设备,如JS型虹吸式高效节水型坐便器每次冲洗水量仅为5升,可节水50%;公共浴室采用单管恒温供水配合脚踏阀淋浴器、光电淋浴器、手拉延时自闭淋浴器等比一般双管淋浴器可节水20~50%;而陶瓷芯水龙头密封性能好,开关数万次无滴漏,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1.2屋顶水箱浮球阀 屋顶水箱浮球阀继阀芯两步到位的配重逆开式浮球阀之外,有出现了双筒浮球阀、液压式浮球阀和呼吸阀。最具特点的是导阀控制型浮球阀,兼有浮球阀、减压阀、止回阀、流量控制阀、泄压阀等多种功能。这些新式浮球阀克服了传统产品开关不灵的现象,减少了溢流。 1.3建筑中水 “节流”也需“开源”,建筑中水使污、废水处理后回用,既可节约用水,又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起到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重要作用,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最近颁布的《建筑中水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对中水水源、水质标准、中水系统、处理工艺等几个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预计正式实施后,对中水利用将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建筑中水系统在济南市的南郊宾馆、玉泉森信大酒店都有应用且效果不错。目前,中水处理设备已有定型产品供设计选用。 2节能 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节能的就是环保的。建筑给排水的设计中,除对系统进行合理布置、精心计算外,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和热水供应系统是节能的重点。 2.1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 由于传统的水泵-水箱供水方式中水质易受污染,所以二次供水已越来越多的被气压罐供水和变频调速供水所取代。其中变频调速设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供水方式,它采用变频器改变电机的供电频率,根据用水量的大小实现对水泵的无级调速和循环软起动。变频设备已从最初的恒压变量供水发展到变压变量、变频气压供水等方式,根据系统的运行特点和设备的节约特性,合理的选择设备,其节能效果是十分突出的。一般的,因为在用水低谷时偏离设计工况最严重,设备的组成必须满足低谷用水量变化的特点,设备必须在系统用水低谷时效率要高。当低谷用水量不及单台水泵最大流量20%的时候,宜设置小流量泵进行小流量时的自动切换;当低谷用水量是断续的小流量时,宜设置适合于断续供水的压力供水装置。 2.2热水供应和太阳能利用 热水供应系统可采取的节能措施主要有:降低使用温度(热水在管道和设备中的热损失与配水点要求的水温成正比,降低使用温度可减少能耗);减少热水耗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流率;采用高效能保温材料减少热损失;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采用节能型产品;开发利用新能源等。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安全的新能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热水供应系统。利用太阳能的直接加热设备有真空管式和热管式,其集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受环境影响小,全自动运行,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可全年使用。在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集热器的选用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抗冻性能、抗热冲击性能、承压能力等因素。(2)寒冷地区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方式。(3)集热应因地制宜综合应用串联、并联方式使水流平衡。(4)必要时采取辅助加热方式。超级秘书网 3生活用水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 由于城市供水体制的原因,二次供水是建筑给排水设计中保证水压的必然措施,但因此也增加了贮水设施、供水设备等中间环节,增大了水质污染的可能性。要防治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3.1系统 在确定供水系统时,应作多方案比较,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如在市政管网允许的情况下,供水设备直接从市政管网吸水而不设贮水池;尽量采用变频调速设备,取消高位水池(箱)。 3.2水池(箱) 有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设贮水池(箱),水池(箱)中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本体、附件、停留时间过长。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水池、水箱由于表面粗糙,极易滋生青苔、微生物、细菌;钢板水箱则易锈蚀,使水质下降。建议采用不锈钢、搪瓷钢板或达到卫生要求的玻璃钢水箱代替传统钢板水箱,采用钢筋混凝土水池时宜加内衬。 水池(箱)检修孔、溢流管等附件极易封闭不严造成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采取在溢流管上加防鼠网等措施。 有资料表明,水在水箱中贮存24h后余氯为零,超过24h后,水质会严重恶化,而生活消防合用水池中水的停留时间大都超过24h。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尽量单设生活水池外,应在水池中补充加氯或采取其他消毒方法。 3.3管材 绝大部分自来水水质有腐蚀倾向,致使金属管道腐蚀严重,从而导致水中余氯迅速减少,浊度、色度、铁、锰、锌、溶解性总固体、细菌学指标等明显增大,造成水质污染。一些发达国家已明确规定普通镀锌钢管不再用于生活给水管。我们也应当逐步推广使用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铝塑管、钢塑管、聚丙烯管、聚丁烯管、交联聚乙烯管、纳米聚丙烯等卫生性能较好的新型管材,以保证生活用水在输送环节中不被污染。 4结语 环保是未来社会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每一个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者来说,环保问题绝不是将污水简单处理达标排放那么简单,它贯穿于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建筑给排水的绝大部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都与环保的要求密切相关,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是我们的责任。 环保小论文:外墙保温在环保节能中的意义论文 摘要: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数倍,其首要表现在建筑保温状况上的差距。而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这种差距最直接的后果是:暖气怎么烧都不热,夏天空调一刻都不能停,为采暖和制冷付出的电费、热水费居高不下,家庭开支增大。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建设部今年即将出台强制性规定——《建筑物外墙外保温技术规程》,界时开发商建设商品房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有据可依了。 关键词:外墙保温;建筑节能 目前常用的两种保温技术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朱文鹏介绍了墙体保温的基本方式。他说,多年以来,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近年来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太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不能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因此往往采用承重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如岩棉板或聚苯板等)组成复合墙体。按保温材料所处位置不同,又分有多种方式,其中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方式。 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若想达到节能50%的要求,除一部分可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 “还记得北京去年那场罕见的大风吗?有的建筑物的外墙竟然被风刮掉了,这就是外墙外保温技术不过关而导致的。”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庆风说:“在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外墙内保温应用比较广泛,这是因为当时外墙外保温技术尚不成熟。而且内保温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造价低、安装方便等。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随着我国节能标准的提高,内保温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且会给建筑物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它只是某一地区过渡性的做法。而外墙外保温技术是今年我们需要改进和推广的重点工作之一。” 保温板裂缝是外墙内保温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房地产投诉中,墙壁裂缝过多、过大往往是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而且处理起来极为棘手:开发商往往推托责任,说墙皮开裂是正常现象,不属于质量问题。 原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主任方展和表示:墙体裂缝往往是外墙内保温项目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主要是外墙体由于昼夜和季节变化,受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发生胀缩,而内墙保温板基本不受这种室外的影响,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外墙收缩的幅度比内保温板的速度快,当室外气温高于室内气温时,外墙膨胀的速度也高于内保温板,这种反复变化,使内保温板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基础上,裂缝就产生了。 据科学实验证明,3米宽的混凝土墙面在20摄氏度的温差变化条件下约发生0.6毫米的形变,这样无疑会逐一拉开所有内保温板缝。因此,采用外墙内保温技术出现裂缝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当然内保温板出现裂缝并非都是正常的,方展和介绍说,一般肉眼可见的裂缝宽约为0.3-0.5毫米,如果商品房交付使用3个月后,每40平方米出现5条裂缝,且长度超过400毫米,那么房屋质量应视为不合格,开发商应注意解决此类问题。 外墙外保温技术七大优势据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李萍处长介绍,相对于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具有以下七大优势。 一是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对消费者而言,房屋拥有70年的产权,买房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如果建筑物质量受损,大修一次,花费若干,岂不是很不合算?采用外保温技术,由于保温层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避免了雨、雪、冻、融、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减少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事实证明,只要墙体和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材适当,厚度合理,外保温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墙体和屋面的温度变形,有效地消除常见的斜裂缝或八字裂缝。因此外保温有效地提高了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长期维修费用。 二是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热桥”指的是在内外墙交界处、构造柱、框架梁、门窗洞等部位,形成的散热的主要渠道。对内保温而言,“热桥”是难以避免的,而外保温既可以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结露,又可以消除“热桥”造成的热损失。热损失减少了,每个采暖季的支出自然就降了下来。 三是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一般情况下,内保温须设置隔汽层,而采用外保温时,由于蒸汽渗透性高的主体结构材料处于保温层的内侧,只要保温材料选材适当,在墙体内部一般不会发生冷凝现象,故无需设置隔汽层。同时采取外保温措施后,结构层的整个墙身温度提高了,降低了它的含温量,因而进一步改善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四是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家中如果有老人或小孩,温差较大,常常使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患病,而外保温墙体由于蓄热能力较大的结构层在墙体内侧,当室内受到不稳定热作用时,室内空气温度上升或下降,墙体结构层能够吸引或释放热量,故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 五是便于旧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以前的建筑物一般都不能满足节能的要求,因此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已提上议事日程,与内保温相比,采用外保温方式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最大的优点是无需临时搬迁,基本不影响用户的室内生活和正常生活。 六是可以避免装修对保温层的破坏。不管是买新房还是买二手房,消费者一般都需要按照自己喜好进行装修,在装修中,内保温层容易遭到破坏,外保温则可以避免发生这种问题。超级秘书网 七是增加房屋使用面积。消费者买房最关心的就是房屋的使用面积,由于外保温技术保温材料贴在墙体的外侧,其保温、隔热效果优于内保温,故可使主体结构墙体减薄,从而增加每户的使用面积。据统计,以北京、沈阳、哈尔滨、兰州的塔式建筑为例,当主体结构为实心砖墙时,每户使用面积分别可增1.2平方米、2.4平方米、4.2平方米和1.3平方米,可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外保温产品技术与施工质量尚需提高推广实施建筑物外墙外保温技术既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又有利于家家户户节省日常开支,是大势所趋。但是外墙外保温对产品技术和施工质量要求比较高,在这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美君表示,国内外保温施工与国外相比难度较大。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城市人口居住密度高,居住建筑结构以多层和高层建筑为主,而国外发达国家以低层别墅和少量多层建筑为主,很少见到目前在国内大量出现的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建筑。这样国内外墙外保温针对的对象,要比国外建筑结构的单体面积以及高度都高得多,因此施工难度也更大。 王美君指出,目前有的外保温产品技术不过关,刮大风时常常吹落保温层,外保温层裂缝处理较难,常常阻碍外保温技术的推广。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就外保温产品技术及施工标准加以细化,一丝不苟,严格审批制度,抬高准入门槛。 环保小论文:可持续性建筑多方面环保技术的研究论文 摘要:可持续性建筑广泛涉及建筑设计、暖通、建筑材料、自动化等许多专业的技术的不断改进与良好配合的结果。我们必须把可持续性建筑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着眼于综合效益的可持续性。本文分别从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建筑设备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技术。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建筑节能系统优化 1前言 我们向自然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外墙 分析外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文献[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目前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6)热泵空调技术。将自然环境(太阳能、空气、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层中,土壤温度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冷热媒流经这些区域进行热交换后可直接用于空调系统。未来地下土壤的冷或热能的利用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这种能源普遍存在,既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要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7)区域供冷技术。这样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机组,考虑负荷参差系数而使装机容量减少,与分散式供冷相比,机房面积和管理人员都大幅减少,能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 比较以上几种空调技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采用自然通风时,如果建筑周围外环境质量较差,则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时可能导致热/冷流失,降低隔热效果;考虑制冷剂的价格的环境污染问题,VRV系统的容量不能很大;应用水环热泵的建筑必须有内外分区;蓄能空调只有在昼夜电价有较大差异时才有意义;VAV系统的自控很不好实现,国内罕有成功的实例;地源热泵地场温度分布的测定还不完善,以及布管技术与管材的选择问题,还有一年中从地下获取的和排放的热量应如何保持平衡等问题而水源热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须有环境水源才能实现。因此,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是利用这些空调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论是采用何种通风空调形式,都要注意自动化技术与暖通空调技术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建筑自动化即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再者,暖通空调设备的选型应分考虑各种节能及优化措施对设计负荷的影响,负荷计算不能再参照旧有围护结构的类型充和材料热工性能,否则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与实际冷热负荷存在不小的差异。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从而合理为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定装机容量,以节省初次投资和做到精确控制运行工况,节省运行费用。另外,照明负荷的大小、办公设备耗能指标及建筑内人员密度等都应采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参数值,而非仅仅依赖设计手册上的概算指标或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另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暖通空调系统配置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制冷供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设计的很小变更,也会意味着大数量级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术 2l世纪住宅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保护未来的生态和环境,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太阳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绿色能源,应优先选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则作为补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设计时可在地面、屋顶安装一些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恒温房;也可在外围护结构的空气层中填以高效热反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在阳光充足的寒冷地区,则可将外围护结构设计成蓄热材料;还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或其他装置将太阳能进行收集、贮存和转换。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与自然的人为隔离,同时也可节能能源。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可通过窗户集热板系统、空气集热板系统、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等来实现。参见文献[4] 2.4可再生技术 可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变废为宝,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领域,以应对未来建筑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少能源耗费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资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引入蓄水池中,适度净化后用于浇灌花园、清洗和卫生间冲水等。还可以利用蒸发效应冷却建筑外结构或建筑构成元素,与自然通风协同作用,清洁环保地达到保证室内空间热舒适的程度。 垃圾处理,减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类回收及无害化解体处理。如由废纸、废纸板可制成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废电池回收处理可回收大量金属等。在建造时会产生垃圾,应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数,选择使用高效、精良的产品及考虑材料维护更换周期,采用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对建材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废热综合利用、开发。 传统建材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将大量资源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态环境建材[8]。超级秘书网 在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15—20亿m3,开山采砂石约为11—14亿m3。废弃混凝土量约为60亿万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外,绝大多数作为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还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参见文献[6][7]目前.我国每年约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水泥工业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业废渣废料。参见文献[7] 3结论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总体来说,我们应首选优化设计,结合具体建筑尽可能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尽量适应环境的特点,依靠自然力来满足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被动的技术,但其在节能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审慎的态度对待新技术。从整体性,协调性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可持续性技术只是某些环节的某些属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时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设施及其施工反而会极大地抵消其积极的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我们应以建筑和暖通行业为基点,材料、自动化等行业为支持,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让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