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论文:汽车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和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很多汽车销售公司的业务环节仍然运用人工记账的传统方法,既容易出错又会导致账目混乱,查询和统计起来也非常不方便,费时又费力,严重时会给公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如何管理好这些,使整个公司协调一致、高效率地运转,是各公司急待解决的问题。 汽车销售管理系统不但能使各业务环节协调一致,而且操作简单,账目清晰。通过账目查询,公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信息,从而制订相应的决策。因此,该系统主要根据实际需求,划分了售前管理、车辆管理、订货管理、查询管理、售后管理和系统设定六大模块,并选用visual studio .net 2005开发工具和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采用b/s模式实现了从客户来访、报价、订购等多个环节数据的跟踪管理服务,基本上满足了汽车销售管理流程。 关键词:销售管理;b/s模式;数据库;.net 引言 汽车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汽车工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和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世界汽车工业也保持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猛,以接近40%的速度增长。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引起各汽车厂家(包括世界各著名汽车厂家的在华企业)纷纷加大投资,汽车市场烽烟四起,汽车销售策略和模式新招频出,竞争已是空前的激烈。在如此形式下,一种介于生产厂家和用户之间的桥梁,汽车销售公司正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壮大。 1.1 系统开发背景及意义 各汽车销售公司它们都有管理、计划、销售、财务、配件、售后服务等职能部门。如何管理好这些部门,使整个公司协调一致、高效率地运转,是各公司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有的业务环节仍然运用人工记账的传统办法,既容易出错又会导致账目混乱,查询和统计起来非常不方便,费时又费力,严重时会给公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像这样初级的公司管理方法,已远跟不上销售政策和销售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对汽车销售管理提供一整套的管理方法达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问题成为焦点。汽车销售管理系统的提出,对汽车销售公司来讲意义重大。它不但能使各业务环节协调一致,而且操作简单,账目清晰,通过账目查询,公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信息,从而制订相应的决策。 1.2 系统目标 本系统是以汽车基本信息为主体,以汽车供应商和汽车需求商为服务对象,通过对各种票据和日志信息的管理操作,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实现从客户来访、咨询、报价、订购,到采购等多个销售环节上的严密的跟踪管理服务; 二、使既可以适合于多品牌车辆的销售,也可以适用于专卖店的管理; 三、能够很快地将市场信息反馈到各职能部门,制定相应策略。从而有条不紊地开拓市场,更好地挖掘客户资源,进一步提高车辆销售的成功率,提高服务质量,更灵活地适应外部市场环境、提升内部的管理水平、留住客户、赢得商机,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竞争能力。 需求分析和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系统需求 本汽车销售管理系统是一个协助汽车销售商对各职能部门及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管理的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解决传统的管理方法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遗失,控制不集中,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本管理系统在实现上应满足以下需求: 1.能达到各销售业务流程之间的无缝链接和数据的共享。 2.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3.不同级别的用户拥有相应的权限使用该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4.能保证整个系统构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1.2 功能需求 首先将汽车信息入库,然后经销商通过与汽车需求商(即客户)的交易活动,将相关信息存入库,然后经销商通过销售信息的查询获得汽车销售的盈亏情况,通过库存查询获得公司目前的库存情况。由此可分析系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1.能很好地完成汽车的售前管理。售前管理包括供应商信息,需求商信息和汽车基本信息的入库作业。 2.能详细地记录汽车供应商和公司之间的交易过程,即进货或退货过程。 3.能详细地记录需求商与公司之间的交易过程,即订车和退车过程。 4.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汽车在某阶段的盈亏情况和市场的需求走势。即通过对汽车销售排行、汽车进货、汽车退货、订车、退车等信息查询获得相应的结果,以备公司作为参考,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5.能够对各种经济结算进行相应的记录。包括对进货结帐,退货结帐,订车结帐,退车结帐等。 6.能够对不同权限的用户进行合理的管理。包括添加用户,删除用户,用户账号和密码管理等。 汽车设计论文:试论汽车专业课职业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设计原则 论文摘要:以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例,阐明了开展职业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任务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汽车专业;职业任务驱动;任务设计原则;教学模式 随着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相关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合格的汽车维修人才短缺。尽管我国各个教育层次的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专、技校和职业中学等纷纷开设与汽车相关专业,每年有很多汽车专业毕业生,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汽车专业教学不能很好地与就业市场衔接和匹配,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技能需求脱节,未能很好地与企业各岗位的职业任务相结合,没有跟上技术更新步伐,导致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之前许多职业院校大力推行的一体化模块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与实践岗位不适应的问题,如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内容理论化,忽视了企业之间规模、条件、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的差异,淡化了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人才培养难以实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为此,近两年一些职业院校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改革——职业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 职业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简介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而“职业任务驱动”是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将任务与职业岗位工作挂钩,更强调适应岗位工作需要这一教育目标,更强调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并考虑到企业差异性而专注于职业核心任务。在职业任务驱动型教学中,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而任务的合理确定十分关键。 任务设计的原则 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任务要有连贯性任务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及能力范围,学生以现有的知识结构应能顺利完成任务。任务的提出最好有连贯性、综合性,能承前启后,应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和即将学的知识综合进去,使学生既学到新知识,又复习旧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同时综合运用新旧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冷却系主要部件的检修为例,可以设计子任务“桑塔纳ajr型发动机节温器的拆装与检修”。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冷却系大小循环、节温器的结构功用等知识,把新旧知识通过这个任务串接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形成知识链。而不是让学生看完教师的示范操作后机械地拆装与检修,以致检修完还搞不清节温器到底有何作用。 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和已有基础的不同,设计任务时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尽量让所有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布置任务时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层次。基础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完成,这类任务规定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教师给出样例或示范演示,学生照着自主完成。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去完成提高任务,这类任务具有延伸扩展性,可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这样可以在不分班教学的前提下实现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有效解决分班分层次教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传统点火系”的教学,关于检测可以设计“点火线圈的检测”、“火花塞的检测”、“分电器的拆检”等基础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在教师示范后都能独立完成。另外设计提高任务“传统点火系接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完成,教师只提供指导,不做示范操作。 应结合生产实践设计任务时应尽量结合汽修企业的生产实践,能反映企业技术进步,避免设计出不切实际的、概念化的任务。例如,在讲《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检修》课中的“硅整流发电机”时,关于发电机的检修,通常的教法是先将发电机实物分解,然后分成转子、定子、整流管、电刷组件四部分分别检测,但实际维修过程中多是采用就车检测。开展职业任务驱动型教学在设计任务时,就可设计“发电机的就车检测”这一任务,而不要设计成总任务“发电机的检测”,子任务1“转子的检测”,子任务2“定子的检测”,子任务3“整流管的检测”和子任务4“电刷组件的检测”。这样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要涵盖本专业工种的鉴定标准职业教育受技能考核鉴定标准的约束,学生必须考取相应工种的等级证书,故只能在鉴定标准与实际能力需求两者间找结合点,在涵盖鉴定标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如汽车维修中级工实操考核项目之一是传统点火系的故障诊断。但传统点火系目前几乎被淘汰了,现代汽车都采用电子点火。鉴于这种情况,设计任务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这一知识点,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解、分析及应用综合能力的培养。如设计任务:“……缸不工作故障诊断”,通过这个任务,学生首先要分析故障是出在低压电路还是高压电路,若分析出问题在高压电路后,接着进一步找出是高压电路的哪个部分出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之前学过的传统点火系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结构作用等知识来判断故障和排除故障,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加强专业课程整合,增强教学效果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整合。以《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中的点火正时的调整为例,可以联系《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检修》课中的分电器——真空式和离心式点火提前机构,把点火提前角的调节与发动机点火正时的调整进行整合。这样的好处是能使学生体会到汽车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应注意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职生全国平均就业率达到95.8%。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的“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有些学校的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然而,相关研究资料也显示,中职生高就业率中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中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就业稳定性差,“跳槽”频繁,不讲诚信,盲目随从。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职生职业素质缺乏。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与职业技能。其中职业技能是显性的,通过学习和培训容易获得,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范畴,是隐性的,学生难以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而恰恰是这部分素质支配和调控了人的全部的职业行为,直接决定了员工自身发展潜力和成功的可能。因此,职业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应当是学生隐性素质的培养。然而,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来完成这项任务显然是不够的,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纸上谈兵,抱之以轻视、不以为然的态度,教育效果不明显。如果能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汽车专业课职业任务驱动型教学中,设计任务时可考虑隐性素质教育的渗入。可模拟职业岗位工作情境,设定职业岗位任务(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让学生完成岗位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奉献精神。 近几年,笔者在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深入应用“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任务的设计也日渐成熟,辅以科学的任务实施评价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2006级汽修班、2007级汽修班、2008级汽驾班的《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考核结果来看,合格率分别为72%、80%、90%,优秀率(85分以上)分别为11%、18%、2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满意度分别为70%、80%、93%。笔者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完善“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争取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汽车设计论文:汽车仪表板整体优化设计要点探讨 摘 要:仪表板是一种集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及装饰性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部件,从仪表面板的优化设计、仪表布置的优化设计、仪表面罩的优化设计、组合仪表罩布置的优化设计、操纵按钮布置的优化设计等方面,详细探讨了汽车仪表板整体优化设计要点。 关键词:汽车,仪表板;优化设计 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厂商除了在营销策略、售后及配套服务等方面体现产品和品牌的优质服务外地,驾驶室内装饰成为其产品差异化的重点,直接体现到产品的个性化和品牌形象。仪表板是一种集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及装饰性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部件,通过整体优化设计提高其造型、质量,乃至整车的品味,就显得非常有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意义。 1 汽车仪表板的分类及使用性能要求 1.1 汽车仪表板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功能结构来划分,汽车仪表板种类不同。此处以汽车仪表板的选用才来的来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硬质仪表板和软饰仪表板两大类,其中硬质仪表板其结构较为简单,且主体部分多为同一种材料制造而成,较多使用在载货汽车及客车中,通常不需要采用表皮材料,可以通过直接注塑成型等工艺完成。软饰仪表板则通常由表层、缓冲层、以及骨架等多个部分组成,且不同部分所采用的材料不同,常用的材料主要有pu聚氨酯、pp聚丙烯塑料、abs/pvc合金等,较多使用在轿车等家庭用车中。此外,汽车仪表板中还有通过钢板直接冲压成型焊接、涂装而成的钢质仪表板,然后在钢质仪表板外层包覆一层人造革后就组装成软包仪表板或木质仪表板等。汽车仪表板因车型和用途等要素的不同,实践中也应运而生成有繁有简、有大有小的各式各样仪表板。 1.2 汽车仪表板的使用性能要求 仪表板因其在汽车内部特殊的空间位置,使得越来越多的操控功能集布于其中,成为汽车内部装饰件中的核心单元。汽车仪表板在整体优化设计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多个方面的使用性能,即: (1)有足够的刚性强度,能够有效支撑仪表板内部仪表、音响设备、管线管路、以及其它杂物的负荷,能是还应具备一定的耐冲击能力,以确保汽车高速运行过程中各类仪表功能单元性能的正常发挥。 (2)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仪表板工作在太阳光辐射及发动机散热部位,其必须具备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即在高温环境下不会变形和失效,为各类仪表功能单元提高稳定的结构空间。 (3)仪表板在选材过程中,其原料和辅助材料均不得选含镉等危害人体身体健康和环境污染的材料。 2 仪表板的整体优化设计要点 2.1 仪表面板的优化设计 2.1.1目视距离的确定 仪表面板的布置方案应从目视距离和平面夹角两个方面两确定,其确定方案如图1所示: 为了核算和确定仪表板与方向盘间的视野性,需要准确确定驾驶员眼睛的分布位置,即需要绘出眼椭圆。我国在汽车仪表板设计过程中,其目视距离主要参照henry dreyfns标准(汽车仪表板目视距离最大值为711mm,最合适距离为550mm)及默雷尔研究提出的仪表板目视距离公式。根据中国人身材特点,结合长期的汽车仪表板设计经验,笔者认为我国汽车仪表板的目视距离应有效控制在460mm到710mm较为适应,其中550mm为仪表板目视距离最佳值。上述值只是理论计算分析值,具体还应考虑驾驶习惯、车内装饰等相关因素。 2.1.2 仪表面板平面夹角的确定 仪表板在设计中,其上分布的所有功能仪表的可视程度均需要得到有效满足,不能被方向盘等物体遮挡,即:视角(仪表平面中心点与眼椭圆中心点的连线与仪表板表面的夹角)应符合90°的指标要求;驾驶员视线与仪表板水平面的夹角应控制在30°以内,且仪表板平面与铅垂平面间的夹角以10°为最佳。 2.2仪表布置的优化设计 在进行仪表的优化布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仪表板盲区问题,并将重要仪表布设在驾驶员最容易看到且看得准确的位置。在准确确定汽车仪表板的盲区后,要根据计算盲区的大小和位置来合理优化调整仪表、显示装置等功能单元的布设,以便驾驶员在高速行车过程中能够快速准确的看到仪表及显示装置的数据和信息提示。 2.3仪表面罩的优化设计 仪表面罩即防止灰尘等杂志进入仪表板内部的外部玻璃护罩。在仪表板整体优化设计过程中 ,合理地布设仪表面罩的空间位置和外观形状,则可以有效避免炫目光线(进入车内的外部反射光线、内部仪表自身发出的光线)对驾驶人员的干扰。为避免炫目光线的干扰,通常采用直立结构来设计仪表面罩。另外,通过将仪表面罩设计成为内凹曲面的外观来避免仪表板出现大面积反射光干扰。 2.4组合仪表罩布置的优化设计 仪表板在整体优化布设过程中,在已确定组合仪表罩的高度后,应通过合理结构布局优化确保其不超过下视角(5°)的边界指标要求,这样可以利用仪表罩自身高度来合理确定组合仪表罩的上边界,以确保驾驶员能够便捷准确的观察仪表板上的相关行驶数据信息。 2.5操纵按钮布置的优化设计 操纵按钮布置应按照各种按钮使用频率来确定按钮的布设位置,尤其应将常用的按钮布设在手伸及界面内,将使用较少的按钮布设在手可伸及的地方,以确保按钮操控的便捷可靠性。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汽车仪表板的理解也从常规功能作用延伸到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诸多方面,伸手可及、举目必望的仪表板,其观察视野、操控便捷性、手感、色泽、色调等也将成为评判整车性能等级的重要评价指标。 汽车设计论文:电动概念汽车外观设计理念分析 【摘 要】针对世界上现已开发出来的电动概念汽车外观设计理念进行了调查、研究及分析,总结出了外观设计的主要几大因素,并将电动概念汽车的外观设计理念分为了个性派、实用派和形象派三大类。为电动汽车外观未来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能够为电动概念车的外观提供一个更具体、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对电动汽车外观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动汽车;外观;设计理念 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等大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于节能环保的意识逐渐提升,对于与大气环境有着直接关系的汽车行业来说,这同样是个不容小觑的问题。预计十年后,我国汽车保有量要超过2亿辆。放眼如今正投入使用的普通车辆,无论燃料是燃油还是天然气,都避免不了有害尾气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大胆提出了用电动机来代替传统的内燃机的设想,新型的电动汽车由此产生。它不仅能大大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还能在汽车滑行或是突然减速时,把电动机作为蓄电机使用,蓄存多余的电能再次使用从而节约能源。因此,电动汽车的发展迫在眉睫,如何让汽车节能环保同时又不失其必要的动力性成了整个汽车行业想要攻克的共同目标。 2012年的北京车展上,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家中外汽车及零部件厂商齐聚北京车展,其中概念车74台,新能源车更是达到88台。在国务院刚刚通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规划》中,提及争取到2015年全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要预计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要超过500万辆[1]。这一系列数据充分体现出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势头之猛,其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本文旨在通过对世界各国的多款电动汽车概念车型进行分类,针对其外观设计中主要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1.外观设计要素 1.1 汽车空气动力 汽车空气动力特性是汽车的重要性能之一。迄今为止,国内外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一般采取试验法、试验与理论相结合法以及数值模拟仿真研究法。随着汽车技术的提高和高级公路的发展,汽车速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汽车在行驶时与空气的相互作用的各种气动力也越来越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的经济性、动力性和稳定性[2]。 电动汽车由蓄电池提供电能,经过驱动系统和电动机,驱动电动汽车行驶。在设计电动汽车外型时,如何通过外型上的设计使车在蓄电池的驱动下发挥其动力最大化是人们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它直接 影响着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和续驶里程,同时影响电动汽车行驶的成本效益。 1.2 汽车人机工程 人机工程所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人、车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汽车的外观设计中则体现为是否人性化,因而汽车设计是否符合人机工程的要求,这不仅关系到有效利用车内空间及提高乘用舒适性,而且会影响到整车内外造型和尺寸参数,进而影响整车性能和市场竞争力[3]。所以,人机工程也被提升为汽车外观设计的重要因素。 1.3 汽车行驶性能 汽车行驶性能的好坏在外观设计中主要体现在扰流板和车腰线上,合适的扰流板能增加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操作稳定性和平稳性,从而提高汽车的行驶性能。 1.4 汽车制造工艺和材料 汽车外观的制造主要以焊接和冲压的方式来完成,其材料多种多样,传统的车型一般以钢板和塑料来制造车身,另外,利用高强度钢板和拼焊板等材料和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减少人体头部伤害值,改善吸能部件的变形模式及吸能能力[4]。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也有不少概念车型尝试运用大片玻璃来作为车身的主体材料,增强未来感。同时,随着车身轻量化的推广,一些新型材料也在不断产生和运用。 1.5 汽车安全要求 汽车的安全问题在外观设计中也同样不可忽视。在设计中要保证车顶的牢固、车门的密封性以及车底的韧性等,每个细节上的错误都可能引起不小的安全隐患。因而汽车安全技术中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两者缺一不可。未来的汽车安全技术将向着集成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5]。 2.外观设计理念(灵感) 具有美感的汽车车身造型应该是符合由人类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美学基本原则的,是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科技美的结合体。每辆车的外观设计都蕴含着其设计师的 独特理念,我将这些理念大致地分为个性派、实用派和形象派三类: 2.1 “个性派”设计 个性派顾名思义主张的是自我个性,强调的是其独特二字,纵观整个车身,一定有一处或是几处的设计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又不增加甚至减少汽车的阻力,成为整部的“点睛之笔”。 v-ens vista电动概念车就有着典型的“个性派”设计。流线型的设计很好地降低了它在行进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其亮点在于它的车门,采用的是马车式的车门,通过细小的铰接进行自动开关,并取消了传统车型单边前后门之间的车架,最大限度的增大了开门的空间,使人感到仿佛有一位女神要从车内走出。 另外,vista并没有设立后视镜,而是以摄像头代替后视镜功能。门框上的摄像头拍摄的影像传送到车内两侧的显示屏上进行观察。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减少空气阻力,提供其空气动力。另外,也有效地避免了雨雪天等恶劣环境所导致的后视镜模糊,从而导致人视线的障碍或错觉,提高了车子的安全性。 意大利汽车设计师liviu tudoran 设计了一款名为imove 的3人座电动概念车。车顶可开合,变成一辆敞篷车;在达到美观的同时又去除了a柱,大大减小了风阻,另外,这辆概念车在人机工程方面想的也十分周到,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设计师在车内仪表面板上采用了触摸屏设计;车顶更是选取了独特的材料,运用了太阳能电池面板可以为车里的仪表供电,同时也提高了车子的动力性。imove的车身材质内含可变色原料,车主可根据喜好随时变化车身色彩,使其外观更加个性化。 2.2 “实用派”设计 “实用派”设计是指在设计电动汽车外型的过程中,不仅仅以美观和前卫的造型为目标,而是充分地利用车身的材料和科技的手段,让车身也能成为动力系统的一部分,产生能源,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性。 就拿smart forvision这款电动概念车来说,整个造型未来感十足的同时,其车顶的六边形透明区域相当引人注目——这是全球第一款能够通过阳光产生能量的透光车顶。这里采用的技术是覆盖了整个车顶表面的透明太阳能电池。这种太阳能电池基于嵌入车顶夹层、通过光激活的透明有机染料。即使在散射光或光照较差的条件下,太阳能电池也能为多媒体设备和三个协助车内温度管理的风扇提供足够的电力。如果将车停放在阳光照射处,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足以维持通风系统持续运行,从而保持车内凉爽,可见设计师在人机工程学上考虑地十分周到,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舒适性。这种全新的光伏技术进一步开拓了节能潜力,它产生的能量还可用于车内其它设备。这样就能将蓄电池中的电能更多地用于汽车的起动和行驶中,大大地加大了其续航里程,同时又加强了其动力性。另外,车身面板还使用了特殊的材料,面板内的高性能绝缘泡沫胶使得这款forvision能够在夏季保持凉爽,在冬季保持温暖。提高人们乘坐的舒适性。 日本汽车巨头丰田推出了一款可以立即改变外观的概念车,名为“fun-vii”(vii为汽车交互式互联网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用户只需按一下按钮,fun-vii便会改变外观。如果所有人都购买这款汽车,喷漆工作将成为过去。 fun-vii的车身外壳采用触摸屏,特殊的材料和工艺不仅允许驾驶者改变显示的图案,同时也可让车子登录经销商网站,进行检验,实用性极强,就好像随身带了一台电脑。有趣的是,fun-vii的车门还会闪烁一条问候语,向主人表达问候。不可不说,设计师将人机工程做到了极致。在东京车展举行前,丰田揭开了这款可变脸概念车的神秘面纱。公司总裁丰田章男表示:“汽车必须能够唤起我们的情绪,否则的话,就不是一辆好车。” 2.3 “形象派”设计仿生派 形象派是指将设计具体化,以某一样我们生活中都能见到的生物或物体作为雏形,模仿它的特点或是从它的身上寻找设计灵感,从而设计出来的车身造型。 在电动汽车的外观设计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形象派”的设计。比如在2011年米其林汽车设计挑战赛上,塞尔维亚设计师马克·鲁科维奇设计的一种三轮电动概念车,他将自己的这一设计称为“超音速汽车”,因为他的设计原型是超音速飞机。这种小汽车的两个后轮都拥有独立驱动的电动马达,车身狭窄,大大地考虑到了空气动力学给车带来的影响,有效地减小了空气的阻力。它的底部很低,在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能提高汽车的行驶性 ,增加它的操作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性能。前后仅可以容纳两人,这和飞机非常相似。 又比如日产在广州车展上推出的紧凑电动概念车mixim。其车门采用了剪刀门的设计,车门朝前上方打开,开启后从前方正视车身就犹如一只蝙蝠,霸气十足,造型十分独特。同时,在人机工程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考虑,减小了开门所需要的空间,这就使人们在拥堵地区能够更方便地停车,提高了车子的便利性。 法国标致ex1概念车同样是“形象派”设计的典型产物,它以水滴为原型,整个车身前宽后窄,将水滴上尖下圆的造型进行合理修饰和调整,创造出了全新ex1概念车。 3.结论 针对电动概念汽车外观设计理念,分析了众多国内外的电动汽车外观主要的设计要素和不同的理念,将其分成了“个性派”、“实用派”和“形象派”三类,通过实例与各种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介绍了其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使人们对电动汽车外观的理念有了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 随着电动车的日趋成熟,汽车外观设计将会有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机会。由于电动车的原理与普通车型完全不一样,它不需要那么大的空间,这样就给了设计师一个更大的想象和创造机会。比如电动车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蓄电池的性能,电动车用电池驱动,所以在设计外观时要考虑的问题是冷却而非进气,这样,在前脸设计就不必考虑进气口的设计。 另外,电动车会更注重其个性化的表达。无论是在其侧身的比例还是前大灯以及尾部的led灯的应用上都将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所以,电动车技术在成熟之后,空间设计上会融入更多的元素,这将给汽车的比例甚至结构都带来一个很大的变革。 汽车设计论文:汽车企业CRM系统研究与设计构想 [摘 要] 客户关系管理的出现给汽车企业带来了客户管理变革的新课题。本文介绍了crm的基本概念和汽车企业建造crm系统的必要性;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在汽车企业中应用特点;重点介绍了系统的体系结构、网络结构,以及客户销售管理、市场管理、支持和服务管理3个子系统的设计方案;讨论了汽车企业crm的过程控制。特别对crm数据库设计及相关数据的收集、分类、处理、分析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一套数据解决方案;论述了数据仓库的概念和特点,指出了数据仓库在汽车企业crm中的应用。 [关键词] 客户关系管理;汽车企业;crm系统设计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竞争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顾客就是上帝”在信息时代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顾客有了更多的选择,如何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客户关系来获取和留住顾客,把现有的顾客发展成具有终生价值的忠实用户,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着手研究的问题。 一、crm 概述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达到竞争制胜、快速增长而制定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其实质是认为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为了更有效率地获取、开发并留住顾客,它需要知道客户主要的需求是什么,最在乎什么,以便在和客户接触的过程中,针对客户个别差异提供与需求相一致的服务计划,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 crm 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供应商或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同时,crm 又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向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信息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得以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营业额;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和优化商业流程来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crm 还是一种管理软件和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有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面对客户的前沿,从而顺利实现由传统企业模式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模式的转化。 二、crm的技术要求 对crm的技术要求主要是六个方面,一般包括分析信息的能力、对客户互动渠道进行集成的能力、支持网络应用的能力、建设集中的客户信息仓库的能力、对工作流进行集成的能力、与erp进行无缝连接的能力。 1.信息分析能力。尽管crm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同客户打交道的自动化程度,并改进与客户打交道的业务流程,但强有力的商业情报和分析能力对crm也是很重要的。crm系统有大量关于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信息,企业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对其进行分析,使得决策者所掌握的信息更完全,从而能更及时地做出决策。良好的商业情报解决方案应能使得crm和erp协同工作,这样企业就能把利润创造过程和费用联系起来。 2.对客户互动渠道进行集成的能力。对多渠道进行集成与crm解决方案的功能部件的集成是同等重要的。不管客户是通过web与企业联系,还是与携带有sfa功能的便携电脑的销售人员联系,还是与呼叫中心联系,与客户的互动都应该是无缝的、统一的、高效的。如前所述,统一的渠道还能带来内外部效率的提高。 3.支持网络应用的能力。在支持企业内外的互动和业务处理方面,web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使得crm的网络功能越来越重要。以网络为基础的功能对一些应用(如网络自主服务、自主销售)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网络作为电子商务渠道来讲很重要,另一方面,从基础结构的角度来讲,网络也很重要。为了使客户和企业雇员都能方便地应用crm,需要提供标准化的网络浏览器,使得用户只需很少的训练或不需训练就能使用系统。另外,业务逻辑和数据维护是集中化的,这减少了系统的配置、维持和更新的工作量,就基于互联网的系统的配置费用来讲,也可以节省很多。 4.建设集中的客户信息仓库的能力。crm解决方案采用集中化的信息库,这样所有与客户接触的雇员可获得实时的客户信息,而且使得各业务部门和功能模块间的信息能统一起来。 5.对工作流进行集成的能力。工作流是指把相关文档和工作规则自动化地(不需人的干预)安排给负责特定业务流程中的特定步骤的人。crm解决方案应该能具有很强的功能,为跨部门的工作提供支持,使这些工作能动态地、无缝地完成。 6.与erp功能的集成。crm要与erp在财务、制造、库存、分销、物流和人力资源等连接起来,从而提供一个闭环的客户互动循环。这种集成不仅包括低水平的数据同步,而且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集成,这样才能在各系统间维持业务规则的完整性,工作流才能在系统间流动。这二者的集成还使得企业能在系统间收集商业情报。 三、汽车企业crm 系统总体设计 (一)实施crm 的管理策略。从crm 的内涵和概念上可以看出,企业实施crm 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crm 的企业管理,二是crm 的技术和管理软件。 crm作为一种商业管理的策略是因企业的不同而有差异的。企业首先把crm 作为企业的管理策略来进行研究和咨询,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策略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识别、发展和维护企业的重要客户。在企业管理中通常将客户分为三大类。企业经营中有一个20/80原则,即20%的顾客贡献了企业80 的营业额或利润额,企业顾客中最重要的就是这20 的黄金顾客;二是目前对企业营业额利润贡献不算大,但有可能成为未来黄金客户的潜在黄金客户;第三类是没有什么潜力的一般客户。对这三类客户,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营销措施。对黄金客户,应努力研究其需求的核心,以优良的服务赢得这些客户的忠诚,从而持续保有这一类客户。 (二)crm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根据汽车企业的一般业务功能和流程,整个汽车crm 系统的功能应该包括:(1) 客户的划分和价值挖掘;(2)全面管理企业销售、市场、支持和服务,尤其是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分析和数据共享;(3) 实现客户基本数据的记录、跟踪,以及客户订单的实现流程跟踪;(4)分析、评价企业客户管理情况;(5) 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和在线联机处理(olap)提供决策支持。 在结构上,crm 系统可分为3个层次:界面层、功能层和支持层。 其中,界面层是crm 系统同客户进行交互、获取或输出信息的接口,它通过提供直观的、简便易用的界面,用户或客户可方便地提出要求,得到所需的信息。 功能层由执行crm 基本功能的各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又包含若干业务,这些业务可构成业务层,业务层之间既有顺序的又有并列的。这些子系统包括销售管理子系统、市场管理子系统、支持与服务管理子系统。 支持层是指crm 系统所用到的数据仓库平台、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等,是保证整个crm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 (三)crm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1.销售管理子系统。销售业务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龙头,它主要对销售过程、促销活动和调价补差进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管理。销售管理子系统可快速获取和管理日常销售信息,从机会管理,对联系人的跟踪,到预测和察看最新的渠道信息;能够为提高销售人员工作效率提供流畅、直观的工作流功能,同时也保证了每个客户和每个销售机会的销售小组成员之间能进行完全的沟通。另外,销售主管也能够有效地协调和监督整个销售过程,包括机会、预测和渠道等,从而保证销售取得最大的成功 。客户销售管理子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如图所示。 2.市场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能够提供完整的客户活动、事件、潜在客户和数据库管理,从而使寻找潜在客户工作效率更高、更加合理化。可从任何一个地点快速获取所有关于市场营销活动、事件和潜在客户的信息。通过高度专门化的数据库市场选择,潜在客户可被细分,特定的用户组也可基于数量、位置、购买倾向或其他标准分配给某活动或事件。它一般包括客户信息管理、营销活动管理、市场资料管理、分析及辅助决策等功能模块。 3.客户支持与服务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能够将客户支持人员与现场销售和市场紧密地集成在一起,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的“桌面”,可以综合所有关键客户信息,并管理日常的客户服务活动和任务,从而在解决客户问题时,可以快速、高效地存取关键的客户管理信息。它一般包含客户(服务)信息管理、服务合同管理、服务档案管理、服务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 四、crm的技术支持环境 crm的技术环境包括网络环境、数据库系统和应用模式。 1.crm的网络环境。crm网络环境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模式。 (1)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个节点相互连接的方式,网络拓扑是指网络形状,或者是它在物理上的连通性。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形拓扑、总线形拓扑、环形拓扑、树形拓扑及网形拓扑。 拓扑结构的选择往往与传输媒体的选择及媒体访问控制方法的确定紧密相关。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时,应考虑的因素有下列几点:可靠性、费用、灵活性、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星形拓扑中的所有站点(包括服务器、工作站、打印服务器、集线器等)都连接到一个中心点(交换机或集线器),控制介质访问的方法简单,访问协议也十分简单,单个站点的故障只影响一个站点,容易检测和隔离故障,重新配置网络也非常方便。在中央星形网络拓扑上连接其他集线器,从而连接更多的设备,形成扩展星形拓扑。星形拓扑能够在不干扰用户的情况下改动网络或为网络添加新设备,在汽车生产企业增加或减少销售终端时不会影响其它网络终端的使用。同时由于这种结构便于集中管理,因此我们在系统设计时宜选用星形拓扑结构。 (2)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网络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市场上出现了多种网络操作系统,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其最新版本是windows 2003 server)、uinx以及netware等。作为网络操作系统,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网络环境中。 由于汽车企业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都不可能有非常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windows系统友善的图形界面使得工作人员只需要经过短时间的培训便能熟练地使用,另外它的各种性能也基本上满足汽车生产企业管理上的需求,因此选择windows 2003 server系统比较适合。 2.crm系统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在现代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许多系统中数据库是其核心,应用程序只不过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工,产生对人们有用的信息而已,因此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关系到系统设计的成败,同时一个设计得好的数据库能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效果。 (1)数据库的选择。目前流行的数据库系统大多是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如access、foxpro、sql server、db2、oracle等,这些数据库分为桌面数据库系统和网络数据库系统两类。 oracle、sql server等大中型数据库的技术已相当成熟,都能满足一般的数据库应用。从安全性、可移植性及性能等方面考虑,oracle数据库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对系统资源相对不足的用户来说,sql server也不失为好的选择。 (2)应用模式的选择。汽车企业的销售渠道一般有3到4级,网点布置比较分散,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最经济的方案是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与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相结合的混合运行模式。对于企业内部的用户,采用c/s模式,可降低系统开发难度,提高信息安全性;对于企业外部的用户,如办事处、销售人员、服务站等,可采用b/s模式,充分利用internet和intranet的便捷,实现随时随地对客户的服务。这样,企业还可以充分地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提供电子市场营销、电子销售和电子服务功能,在web上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创建个性化的促销和产品建议,并通过web向客户发出;对支付处理解决方案进行配置和部署。客户也能通过网络查看和支付账单,提出和查看服务请求、查阅常见问题的答案、订货并检查供货状况。 在新经济环境中,一切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个体和关系都被纳入到广义企业的范畴。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广泛应用,为企业扩展提供了条件。我国汽车企业在关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外部客户。对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系统研究和适合我国国情的crm 软件的开发,可以帮助我国汽车企业改善与客户的关系,从而使汽车企业赢得世界范围的市场竞争。 汽车设计论文:汽车服务流程中的客户需求设计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对汽车服务公司销售服务流程的考察,发现原有的销售服务流程有被动销售和缺乏为顾客主动创造价值的趋向。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需求设计为核心的梢售服务新流程。这一新流程的提出和实施,不仅对汽车服务公司的经营绩效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而且对提升 【关键词】:汽车服务公司 销售服务流程 客户需求设计 1引言 进人21世纪以后, 从总体上看,汽车销售服务常规流程的根本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被动的“守株待兔”式服务;另一方面是不能主动地为顾客创造服务价值。正是基于此考虑,客户需求指向应当从以前被动适应客户的需求转变为主动地为客户量身打制需求,明确提出客户需求设计的概念和操作流程。 根据我们对样本单位(广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销售服务的大量观察记录,发现销售代表在实际接待客户的时候就已经在进行咨询服务了。由于这两个步骤基本上没有时间间隔,因而将这两个模块合并成为一个模块。同样,原有流程中的产品介绍和试车这两个模块也可以合并因为根据我们观察,销售代表在进行产品介绍的时候都会带领客户围绕着产品向客户介绍,同时会让客户在车上进行一些操作,因而可以将这两个模块合并成为产品接触。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汽车销售服务流程,包括以下9个模块:客户开发、接待咨询、需求设计、产品接触、双方协商、签订合同、现场成交、现场交车、信息跟踪。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确认客户的需求层次及其特征如下:(1)代步的需求,这是汽车消费最基本的需求层次;(2)安全的需求,主要因素包括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安全防盗性等;(3)燃油经济性需求,以汽车行驶100 km的燃油消耗来衡量,这是中低收人阶层要考虑的主要因素;(4)动力性需求,包括最高车速、加速性、爬坡能力等;(5)舒适的需求,包括汽车的内饰用料是否讲究、车厢是否宽大、结构是否紧凑、电子系统是否先进等;(6)受尊重的需求,如豪华汽车能给主人以荣耀感、成就感,使车主人受人尊重等;(7)环保的需求,如客户汽车的排放标准、噪声标准需求,这些体现了客户对社会环境的关注;(8)汽车文化需求,高质量的服务带给人精神享受,此时汽车已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而汽车维护、休闲娱乐、汽车文化交流服务等汽车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成为影响客户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9)个性享受的需求,这是汽车消费的最高层次,此时车主购车是为了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生活的享受。 需求设计的实施流程是:一是对客户的需要和客户的背景进行分析归纳。根据客户背景和客户需要(对安全、性能、造型、舒适、经济、可信赖度等的需要)填写客户需求备忘录,并进行实时的分析归纳,得到相应的结论;二是总结出真正符合客户的需求,为此要根据对客户需要和客户背景的分析归纳,销售代表以专家的眼光提炼出客户的真正需要;三是询问和确认客户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完全成立,销售代表就可据此为客户精心挑选出相适应的产品;四是对需求设计的评估,要求销售经理抽查需求备忘录,每1一2个星期组织专题例会讨论,在总结经验或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更完善的操作方法和行动措施。 3客户需求的价值计量 把需求设计植人汽车销售服务流程后,我们发现汽车服务流程中的客户需求及其满足方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客户需求效用最大化模型”。在此,本文假设客户的消费需求为x,这可以表达为一组可能的汽车销售服务项目,如下式表达的r气集合上的偏好: 其中,犷,0定义为客户消费i种服务项目的数量。假设这些偏好是连续递增的,因此可以用拟凹效用函数u; r性-}r表示;再假设客户的收人为y,服务项目的价格向量perct,因此,客户消费可行的服务项目集合就可以用以下预算方程来描述: 若对应价格收人组合,的服务组合的费用不超过其可支配收人y,0。客户在这种预算对应的约束下,就可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对此,本文要通过实际调查证明两个前提要件:一是与不同汽车等级和品种相对应的消费预算;二是与满足客户消费需求相对应的服务项目的设计与提供。支持上述两个前提的充要条件是证明效用最大化与支出最小化之间的等价性。为此,令u; r履 r是一个严格递增的连续效用函数,并固定,则可以证明:如果x4是收入y,0的解,则x。也是理想效用水平为u( x)的解,而最小支出水平就等于”如果x。是理想效用水平“。( u,动的解,则x。也是对应收人px。的解,而最大效用就等于u。上述证明定理如图2表示。 由此可见,需求设计是以销售方从专家视觉考虑的客户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可以收到购买成本和效用满足的双重功效。而且,需求设计不仅可以在产品的销售流程中使用,而且还可以扩展到汽车维修和汽车运行服务领域。为此,本文提出一个用以表征汽车服务价值的衡量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的结构性一级指标可以用图3来表示。 4结论 在国外的汽车经销商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背景下, 需求设计是汽车服务新流程中最大的亮点所在。“需求设计”体现的基本思想是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1)潜在的客户是可以通过“需求设计”服务变成真正的客户;(2)销售人员就是设计师,客户的需求是服务商可以主动设计的;(3) 需求设计可以提高汽车服务商的销售及其他匹配服务项目的效率。“需求设计”服务的目标是设计出真正符合客户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开发出客户满意的车型和其他服务项目。 汽车设计论文:试析汽车服务流程中的客户需求设计 论文关键词:汽车服务公司 销售服务流程 客户需求设计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汽车服务公司销售服务流程的考察,发现原有的销售服务流程有被动销售和缺乏为顾客主动创造价值的趋向。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需求设计为核心的梢售服务新流程。这一新流程的提出和实施,不仅对汽车服务公司的经营绩效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而且对提升中国汽车销售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引言 进人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的需求量和保有量都出现子决速增长的趋势,2002年超过300万辆,2003年超过400万辆,2004年超过500万辆,2005年步人稳步增长期,产销570万辆。从2005年起中国进人wto后过渡期。汽车行业在wto后过渡期的具体标志是:进口配额许可证全部取消,汽车平均关税降至25 %,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10%,贸易权放开。2006年国内汽车需求跃升至新的平台,我国国内汽车需求总量达到705万辆,同比增长23% ,需求量比上年净增132万辆。 在进口汽车价格下降空间增大的背景下,国外的汽车经销商将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消费者选择面增大,选择更趋理性,汽车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数年井喷式的爆发后必然会逐步回归理性,汽车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改变。在经历了价格战阶段和产品质量竞争阶段后,全球汽车工业处于同质化的状态,服务将是一种独特的、满意的、超值的产品。因此,21世纪竞争的第一要素将是服务,为此汽车市场营销也从产品市场营销转向了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引人中国以后,在航空运输业、移动通讯业、家电行业、旅游行业和金融服务业等都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在汽车服务行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学术界现有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具体营销策略上,如发展多样化服务、开发新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包装、调整服务时间、提供服务承诺等。在汽车服务领域,许多专家围绕汽车售后服务产生的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汽车后市场的概念;有人提出了汽车售后服务的创新模式:品牌化创新模式、ci化创新模式、俱乐部制创新模式;有人对4s店的服务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有人从“汽车服务工程”的角度.提出了汽车服务领域的各类分支的经营管理问题;有人从服务利润链的角度分析了汽车的顾客忠诚、员工满意与企业内部服务质量的关系;有人提出了汽车保姆式服务的理念,强调“一对一”、“点对点”式的汽车服务方式;有人则将诚信和标准看作是汽车售后服务的“品牌化”要素川。 以上文献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了客户的需求并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措施,但它们都是基于满足客户需求这一被动的视觉。实际上,服务的好坏不取决于定量化的效果而取决于客户的评价。因此有两个关键因素影响着服务价值认知的复杂性:其一是服务的全过程需要服务人员和客户的参与,最终结果的连续性和可靠性较难保持;其二是服务价值由客户心理判断继而行为认可予以体现,故服务缺陷和失败的发现和更正十分困难。因此,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挖掘客户价值需要服务商的主动参与。所以,我们通过对各汽车专卖店现行流程的确认分析,在遵循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汽车销售服务流程。 2客户需求设计 中国汽车服务企业原有的销售服务流程可总结归纳为九个模块:客户开发、前台接待、产品咨询、产品介绍、现场试车、双方协商、现场成交、现场交车、售后跟踪。通过对以上常规流程的观察,可以总结出它的优势如下:(1)基本动作流程文本化;(2)完善的销售状况统计表;(3)详尽的客户分等级管理;(4)考核指标的量化;(5)实施看板管理;(6)新车交车流程和按揭流程规范化。但是,常规销售服务流程的劣势也是显见的,主要表现在:(1)客户开发走出去这一块做得不详实;(2)部分管理表格过于繁琐;(3)缺少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及信息表;(4)员工的岗位职责说明不够细化;(5)管理表格缺乏延续性,没有月计划和周计划。 从总体上看,汽车销售服务常规流程的根本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被动的“守株待兔”式服务;另一方面是不能主动地为顾客创造服务价值。正是基于此考虑,客户需求指向应当从以前被动适应客户的需求转变为主动地为客户量身打制需求,明确提出客户需求设计的概念和操作流程。 根据我们对样本单位(广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销售服务的大量观察记录,发现销售代表在实际接待客户的时候就已经在进行咨询服务了。由于这两个步骤基本上没有时间间隔,因而将这两个模块合并成为一个模块。同样,原有流程中的产品介绍和试车这两个模块也可以合并因为根据我们观察,销售代表在进行产品介绍的时候都会带领客户围绕着产品向客户介绍,同时会让客户在车上进行一些操作,因而可以将这两个模块合并成为产品接触。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汽车销售服务流程,包括以下9个模块:客户开发、接待咨询、需求设计、产品接触、双方协商、签订合同、现场成交、现场交车、信息跟踪(如图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确认客户的需求层次及其特征如下:(1)代步的需求,这是汽车消费最基本的需求层次;(2)安全的需求,主要因素包括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安全防盗性等;(3)燃油经济性需求,以汽车行驶100 km的燃油消耗来衡量,这是中低收人阶层要考虑的主要因素;(4)动力性需求,包括最高车速、加速性、爬坡能力等;(5)舒适的需求,包括汽车的内饰用料是否讲究、车厢是否宽大、结构是否紧凑、电子系统是否先进等;(6)受尊重的需求,如豪华汽车能给主人以荣耀感、成就感,使车主人受人尊重等;(7)环保的需求,如客户汽车的排放标准、噪声标准需求,这些体现了客户对社会环境的关注;(8)汽车文化需求,高质量的服务带给人精神享受,此时汽车已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而汽车维护、休闲娱乐、汽车文化交流服务等汽车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成为影响客户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9)个性享受的需求,这是汽车消费的最高层次,此时车主购车是为了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生活的享受。 需求设计的实施流程是:一是对客户的需要和客户的背景进行分析归纳。根据客户背景和客户需要(对安全、性能、造型、舒适、经济、可信赖度等的需要)填写客户需求备忘录,并进行实时的分析归纳,得到相应的结论;二是总结出真正符合客户的需求,为此要根据对客户需要和客户背景的分析归纳,销售代表以专家的眼光提炼出客户的真正需要;三是询问和确认客户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完全成立,销售代表就可据此为客户精心挑选出相适应的产品;四是对需求设计的评估,要求销售经理抽查需求备忘录,每1一2个星期组织专题例会讨论,在总结经验或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更完善的操作方法和行动措施。 3客户需求的价值计量 把需求设计植人汽车销售服务流程后,我们发现汽车服务流程中的客户需求及其满足方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客户需求效用最大化模型”。在此,本文假设客户的消费需求为x,这可以表达为一组可能的汽车销售服务项目,如下式表达的r气集合上的偏好: 其中,犷,0定义为客户消费i种服务项目的数量。假设这些偏好是连续递增的,因此可以用拟凹效用函数u; r性-}r表示;再假设客户的收人为y,服务项目的价格向量perct,因此,客户消费可行的服务项目集合就可以用以下预算方程来描述: 若对应价格收人组合,的服务组合的费用不超过其可支配收人y,0。客户在这种预算对应的约束下,就可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对此,本文要通过实际调查证明两个前提要件:一是与不同汽车等级和品种相对应的消费预算;二是与满足客户消费需求相对应的服务项目的设计与提供。支持上述两个前提的充要条件是证明效用最大化与支出最小化之间的等价性。为此,令u; r履 r是一个严格递增的连续效用函数,并固定,则可以证明:如果x4是收入y,0的解,则x。也是理想效用水平为u( x)的解,而最小支出水平就等于”如果x。是理想效用水平“。( u,动的解,则x。也是对应收人px。的解,而最大效用就等于u。上述证明定理如图2表示。 由此可见,需求设计是以销售方从专家视觉考虑的客户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可以收到购买成本和效用满足的双重功效。而且,需求设计不仅可以在产品的销售流程中使用,而且还可以扩展到汽车维修和汽车运行服务领域。为此,本文提出一个用以表征汽车服务价值的衡量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的结构性一级指标可以用图3来表示。 4结论 在国外的汽车经销商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中国汽车消费者的选择面增大,选择更趋理性,汽车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汽车产业的买方市场必定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然而客户的对汽车的需求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有些客户的需求甚至是盲目的。因此,在汽车销售服务流程中如何将客户的冲动和盲目消费引导为客户的理性消费,这正是本文引人需求设计环节的动因所在。 需求设计是汽车服务新流程中最大的亮点所在。“需求设计”体现的基本思想是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1)潜在的客户是可以通过“需求设计”服务变成真正的客户;(2)销售人员就是设计师,客户的需求是服务商可以主动设计的;(3) 需求设计可以提高汽车服务商的销售及其他匹配服务项目的效率。“需求设计”服务的目标是设计出真正符合客户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开发出客户满意的车型和其他服务项目。 汽车设计论文:一种汽车行驶信息接收与发送器的设计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超车及转弯,特别是雨雾天气,转向及刹车指示灯能见度小,使驾驶员不能及时了解前后车的行车意向时,经常容易出现 交通 意外。本文介绍了一种简易汽车行驶信息接收与发送器的设计,叙述了系统基本组成结构,该设计能自动显示前后车的转向、刹车情况并用声响提醒,对提高汽车行车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 80c51 汽车行驶信息 红外接收器 1. 系统数学模型 系统使用80c51单片机作为信息控制器,将调制到40khz载波的信息经红外发射管发送出去;同样80c51单片机控制红处接收器接收数据信息 如果以汽车甲为例,当乙车要转弯或刹车时都会通过红外发射器发出信息,甲收到信息后就会在本车上显示并用声响电路提醒,同样当丙车要超车时也会有信息从丙传给甲并在甲车上显示。 2. 系统基本组成结构 本系统采用80c51核心芯片,附加12mhz的晶振频率,30pf的瓷片补偿电容,最简单的rc上电复位电路,片外存储器选择脚(31脚ea)接正电源,并利用采样电路对接收的模拟信号数字化然后送80c51处理,从p3.5输出的调制信号经t9013放大送红外管发射。 3. 信息的编码格式及发送/接收过程 本系统采用脉冲个数编码,分别代表左转弯、右转弯、刹车3种状态,其中左转弯为2个脉冲,右转弯为5个脉冲,刹车为8个脉冲。为了增加接收的可靠性,第一位码宽为3ms,其余为1ms,数据帧间隔大于10ms。 为了消除干扰,确保数据的有效传输,脉冲采用的编码格式,起始位为10ms,数据位为1ms,停止位为10ms,此可保证数据的准确发送与接收。 当单片机检测到p0.0-p0.2端口为低电平时,先设置发送标志位,然后依次发送数据帧。发送数据时,中断将被禁止。当刹车(转向)开关闭合时,数据帧将被重复连续地发射,直到开关松开为止。 当红外线接收器接收数据帧脉冲时,第一位码的低电平将启动中断程序,实时接收数据帧。在数据帧接收时,中断将被关断,并且对第一位(起始位)码的码宽进行验证。若第一位低电平码的脉宽小于2ms,将作误帧处理。当间隔位的高电平脉宽大于3ms时,结束接收,然后根据累加器a中的脉冲个数,使相应的输出口(p0.3-p0.6)为低电平,驱动显示及声响电路。 4. 结论 本文是利用红外线穿透性强、干扰小等特点,将其应用于交通工具中,弥补了红外线很少在交通通信中应用的空白。此系统采用电能驱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噪声小,不妨碍司机的正常驾驶。 汽车设计论文:汽车充电站配电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根据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出汽车充电站配电系统设计方法,主要从配电变压器的选择、配电室位置选择、配电容量的确定、配电运行方式、配电主接线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汽车充电站建设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汽车充电站;配电系统;变压器 在能源危机及环境保护的高压下,节约能源且环保的新型动力汽车将是未来发展的新走向。电动汽车可以说是满足上述要求,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汽车充电站作为电动汽车运行的能量补给站,是发展电动汽车商业化所必备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充电站的建设将直接影响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文章简要说明汽车充电站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对充电站配电系统的设计进行探究。 1 汽车充电站结构 当电动汽车动力用蓄电池电量不足时,需要充电补充电能。充电站的主要功能就是完成电动汽车电池电能的补给。充电站的功能决定充电站的总体结构。为此,一个完整的充电站需要配电室、中央监控室、充电区、更换电池区和电池维护间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配电室。配电室为充电站提供所需的电源,不仅给充电机提供电能,而且要满足照明、控制设备的用电需求,内部建有变配电所有设备、配电监控系统、相关的控制和补偿设备。②中央监控室。中央监控室用于监控整个充电站的运行情况,并完成管理情况的报表打印等。内部建有充电机监控系统主机、烟雾传感器监视系统主机、配电监控系统通信接口、视频监视终端等。③充电区。在充电区完成电能的补给,内部建设充电平台、充电机以及充电站监控系统网络接口,同时应配备整车充电机。④更换电池区。更换电池区是车辆更换电池的场所,需要配备电池更换设备,同时应建设用于存放备用电池的电池存储间。⑤电池维护间。电池重新配组、电池组均衡、电池组实际容量测试、电池故障的应急处理等工作都在电池维护间进行。其消防等级按化学危险品处理。 充电站结构可同时满足整车充电方式和电池组更换方式,且考虑了相关维护操作需求。但是,对于一个实际的充电对象,应该基于运行要求和环境条件,根据实际的功能进行组合,以降低建设成本。 2 汽车充电站配电系统设计 配电系统为充电站的运行提供电源,它不仅提供充电所需电能,也是整个充电站正常运行的基础。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电力负荷级别确定为2级,采用双路供电但不配置后备电源。配电电压:380v/220v。动力(充电机)采用三相四线制、380v供电,照明采用单相220v供电。 2.1 配电变压器选择 ①变压器类型的选择。变压器可分为干式变压器和油浸式变压器。充电机(站)变压器类型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定。建议充电机(站)变压器采用sc(环氧树脂浇注包封式)干式变压器。环氧树脂干式变压器具有良好的电气和机械性能、较高的耐热等级,并且是一种可靠的安全性的环保、节能型新产品,能适应多种恶劣环境。②变压器台数的选择。变压器台数的选择应满足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若采用集中式充电,然后在小区设立电池经营店(运营模式类似于水站送饮用水),则有必要选用2台变压器保证充电站的高可靠性。若充电机(站)像加油站一样较为普遍,则只需l台变压器即可,充电站的可靠性的降低由充电站的数量来弥补。若在小区建充电机(站),可考虑利用小区配电变压器而不另设变压器,以减少投资。③变压器接线的选择。根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第7.0.7条,在tn及1rr接地型式的低压电网中,推荐采用dyrm接线组别的配电变压器。条文解释中说明dynll接线有利于抑制高次谐波。充电站采用tt接地型式,因此变压器采用dynll接线。 2.2 配电室位置选择 配电室的位置选择原则:考虑电源的进线方向,偏向电源侧;进出线方便;不应妨碍充电站的发展,要考虑扩建的可能性;设备运输方便;尽量避开有腐蚀性气体和污秽的地段;室外配电装置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符合规定。 2.3 配电容量计算 配电系统的容量应包括动力用电、监控和办公等用电。只装一台变压器时,变压器的容量sn应能满足全部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sc,并留有一定的容量裕度。车辆数量、电池容量以及运营方式决定了充电站的容量。 ①蓄电池数量:充电站设计有两种运营模式:整车充电模式和更换电池模式。前者需要为每车配备一组电池,后者需要根据运营方式确定后备电池的数量。②充电机数量:车辆类型、行驶里程和运营模式决定了充电机的配置。充电机的选择包括确定充电机的输出功率和需配备的台数。③配电容量:单进线单变压器时,整个充电站需要的配电容量即全部用电设备的用电量sc=s1+s2,其中s1为动力用电量,s2为照明及办公用(下转第15页) 2.4 配电运行方式要求及设备 ①配电运行方式要求。10kv进线2路,单线进线容量不小于充电站所需容量;正常工作时,高低压侧母线分段断路器均断开,两路电源通过2台独立变压器输出,各承担50%的工作;当任一母线失去电源时,通过合闸分段断路器从另一供电线路取得电源;配电室设有照明消防电源;每路低压母线应配置相应的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装置;配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应满足电力行业标准和规定的要求。②主要设备。计量装置、谐波抑制及无功补偿装置各2套;主变10kv/0.4kv干式变压器2台;10kv高压开关柜和0.4kv低压开关柜(含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 2.5 配电主接线设计 对充电站配电主接线有下列基本要求:安全,应符合国家标准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能充分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可靠,应符合电力负荷特别是其中一、二级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灵活,能适应各种不同的运行方式,便于切换操作和检修,且适应负荷的发展。经济,在满足上列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主接线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并节约电能和有色金属消耗量。 对于电动汽车充电站,配电室有2路10kv电源进线,通过变压器等设备供给充电机,并满足照明、控制设备的用电。在高压侧装设高压计量柜,低压侧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系统,还应提供独立的接地回路;10kv母线、0.4kv母线均采用单母线分段的主接线形式,通过分段断路器实现暗备用;在变压器低压侧装设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装置;配电室必须配备相关消防设施。配电主接线运行灵活性较好,供电可靠性较高,适用于一、二级负荷。当任一主变压器或任一电源线停电检修或发生故障时,通过备自投装置自动闭合母线分段开关,即可迅速恢复对整个充电站的供电。根据实际要求和条件也可简化主接线,例如采用桥式接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配电设计方案适用于大负载功率的充电站,其安全系数高、可靠性好。在实际工程中应该对充电站服务对象进行具体分析、设计,比如:①示范区车辆:结合示范区的电网建设,考虑在变电站附近建设充电站。②集团车队:可在停车场建立用户配电室,按照内部车辆类型提供各类电源。③社会车辆:根据车辆的不同特点,或建设可靠性高的社会运营的大功率充电站,或充分利用现有的配电资源,就近提供充电站。④微型车辆:利用现有的低层电网资源,在自行车停车场、社区服务中心、公共场所、配电间(站)等附近为用户提供交流220v的普通插座(插头)。 3 结语 在我国,汽车充电站的规划和建设才刚刚起步,所以其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除文章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所总结的以上汽车充电站配电系统设计细则外,还需要不断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完善汽车充电站建设理论与实践体系。 汽车设计论文:汽车展厅电气设计分析 摘要:对某汽车展厅电气施工图进行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及心得。从电气设计本身所起的作用以及从事本行业所要具备的素质谈到具体施工图设计的实施。 关键词:电气设计;电气工程师;施工图总结 本文从设计人员的角度谈谈在汽车展厅电气施工图设计中的经验与心得。 1正确认识到电气设计在整个汽车展厅设计中的位置与作用 电气设计(民用建筑中强电及弱电设计)是民用建筑项目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建筑比作人体,建筑部分相当于人的外表,结构部分相当于人体的骨骼,那么电气工程就相当于人体正常活动的动力之源,提供所有人体运行所需的能源,电路就是贯穿整个人体的大小动脉,只有开启动力之源,人体才是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 通过本次汽车展厅的电气设计,充分体现出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电气设计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到展厅整体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性、节能效果及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其具体表现包括对工作在其中的人员的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这里所说的安全性涉及的范围很广,如电气设备、线路是否存在漏电或火灾隐患,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功能是否完善、运行正常,消防设备、应急照明的供电是否可靠等等。? 2电气工程师具有的责任心及工作能力在设计中的体现 作为一位电气工程师首先应具备对所负责的电气工程项目质量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细致、深入地做好好电气设计的工作。 一个好的电气工程师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强弱电各系统的设计内容及设计规范,同时,还必须熟悉有关主管部门的正式及“非正式”的规定等。在本次展厅设计中,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由于工程甲方所要出售的是合资品牌汽车,这一类汽车展厅的设计及装修要求采用同类设计统一标准,(在有些方面要求超过国标)在进行施工图设计之前,就必须和甲方进行多次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意图,并且参考甲方提供的同类设计图册,做到充分了解设计要求及深度。 3具体施工图设计心得 3.1强电部分?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功能情况及明确业主对其的定位和需求,考虑到箱式变电站具有组合灵活,便于运输、安装方便,施工周期短、运行费用低、无污染、免维护等优点,适用于本工程,故在展厅室外设置箱式变电站。同时为了确保发生火灾消防泵与应急照明等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选取一台自启动应急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 本工程动力用电主要为空调负荷、水泵负荷及机修车间动力负荷,考虑到停电对动力用电将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其用电的可靠性,动力供电方式采用放射式供电,汽车展厅的展厅及办公部分照明亦采用用放射式供电,其余部分照明负荷为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 在展厅照明设计中,光源根据甲方要求采用用金属卤化物灯及高效节能型灯具,办公区域采用节能型荧光灯,车间部分采用泛光照明,油库及调漆房采用防爆灯,展厅的应急照明采用自充电式应急灯。 由于标准图册中的全球统一标注对照度要求比较高。照度标准:展示区1000lx,办公区500lx,车间 300lx,调漆房 1500lx,走廊300lx。故在负荷预留与计算时考虑留有裕度。 考虑到展厅部分灯具选型及布置的特殊要求,其具体装设由二次装修设计,故仅预留电源箱,但是设计说明中明确要求其用电容量不应超过设计范围,且应注意三相负荷分配平衡。 维修工位有举升机、四轮定位仪、四轮校正仪等不同的用电设备,经过与甲方沟通确定各用电设备的容量大小及取电位置,考虑到使用方便,供电可靠,在每个工位的墙上安装一个插座箱,插座箱预留对应工位用电设备的电源开关,并且将管线预埋敷设至设备取电点,此外在插座箱内还预留三相及单相插座,以便为移动设备供电,所有插座回路均采用漏电型断路器。 由于展厅区及维修区灯具负荷容量较大,故将照明线缆截面适当放大,采用bv-450/750v 4mm?2导线,其余照明线路仍采用bv-450/750v 2.5mm?2导线。考虑到节约成本降低造价,本设计照明及插座回路采用阻燃型pc线管取代钢管,既节约投资又可方便施工。 经计算,展厅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防雷,由于该建筑屋面为金属屋面板且彩钢板厚度 0.5mm,故可利用屋面做接闪器,并且利用建筑物钢柱作引下线,引下线上端与避雷带焊接,下端与建筑物基础底梁内主筋焊接。 本工程接地采用tn-c-s系统,防雷接地、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共用统一接地极,利用建筑物基础梁柱金属体电气连接成闭合通路。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ω,实测不满足要求时,增设人工接地极,所有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及金属外皮均应与接地装置联为一体,并做总等电位联结。 3.2弱电部分? 展厅弱电系统的设计包括电话及网络系统,在展厅弱电间设置电话电缆交接设备及网络交换机和配线架,本次设计仅做管路预埋、线缆敷设,综合布线一般由专业公司负责安装调试,但在设计中为了减少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线的长度,提高综合布线系统的通信能力、通稳定性、传输速率,就必须遵循“管线路由最短”的原则。 由于金属的配线材料有屏蔽作用,与强电管线平行或交叉可以减少隔距要求,因此线路敷设采用吊顶内走金属线槽,线槽至信息点之间采用钢管连接方法。 本工程消防设计采用jb-ld-7800a/4b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在零部件仓库、设置感烟探测器和感温探测器,由于调漆间属于易燃易爆场所,特选用防爆差定温探测器,其余部位均设置感烟探测器。在公共区域设置声光报警器及手动报警按钮。回路两总线、dc24v电源线、消防电话线、广播线均从消防控制室引来。起泵回答线从泵房水泵控制柜引来。所有消防系统管线均应穿钢管在现浇板及墙内暗敷设。 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与其他各专业之间缺乏沟通,避免在图纸设计阶段就出现“打架”、不一致的地方等,从而杜绝可能由此引起的返工,而影响工程进度、造价,甚至引起纠纷等不良后果。 4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建筑领域中建筑自动化、智能化将成为这一发展的具体体现,电气设计的重要地位将不断突显,作为从事这一行业的设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地积累经验和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进程,更好的为建筑服务,为社会服务。 汽车设计论文:论汽车内部结构设计 【论文摘要】从目前概念车的世界里,内部(车内)多变的色彩为汽车赋予了更多的活力.同时,空间的利用在内部结构的设计上占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作用,事实也引证了这一点.仔细对比一下目前的新概念,很多汽车的内部结构已经相当的精简.汽车内部结构设计是汽车设计中以人为中心的复杂且重要的设计过程.本文论述了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技术,及其在虚拟的汽车内部人机工程学结构设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列出了与汽车内部结构的相关的sae标准。 1 前言 汽车是非常复杂的产品并需满足各方面的性能要求,其设计开发过程也由许多不同的工作阶段组成,而各工作阶段又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的设计验证技术。只有采用新技术将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及其不同的工作方式进行全面的集成才能达到加速和优化设计的目的。 从目前概念车的世界里,内部(车内)多变的色彩为汽车赋予了更多的活力.同时,空间的利用在内部结构的设计上占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作用,事实也引证了这一点.仔细对比一下目前的新概念,很多汽车的内部结构已经相当的精简.当然这不是说要放弃一些本来必须的东西,设计师只是把一些实用的工具隐藏起来.譬如是把一些dvd导航,冷气口隐藏起来.在新的设计理念里,简单比杂乱给人的感觉更好. 汽车内部的设计也是一种学问.有些东西是不可以模仿的.德国汽车和中国的汽车有什么不同?其实同样的车,差别当然不是很大,之所以人们对这两种汽车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最主要的是感觉的差异.而这种感受不只是局限在单纯的驾驶感,人们对德国的总体感觉还有对德国文化的理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一开始就给人家一个不好的影响是,中国的东西不好.就这样小小的一句话,害了中国的产品,包括汽车.而中国人乃至世界对于中国汽车的不满,内部结构发面占到了一定影响.中国虽然已经融入了世界,但不可以模仿的东西太多,需要慢慢探索学习的东西也很多,中国汽车发展很快,但是内部结构的设计一直滞后于世界。笔者总结了中国汽车内部结构的几点不完善.第一:工艺不够精细,印象中有一个很影响深刻的事情,在06年的广州车展中,我亲眼看到中国一辆名叫"ufo"汽车的座椅竟然爆线了,虽然说这是一辆展车而非量产车,但是几十万的观众看到这样一个不足会有什么感受?而事情的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第二:总体感觉不够清晰,简明.很难说造成这种感受的原因对汽车的布局把握不好。因为布局的好与不好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但是感觉的东西很直观,也是最实在的。一个东西好不好,感受是最好的验证.第三:人才不足,国外很多的非机器制造的汽车工艺是由许多有十几年经验的工匠完成的,而且这种工艺是一代传一代的,也很少说会外传,可以这么说,版权的保密性非常好.虽然学不到,但中国也可以学习一下这种模式,虽然短期看不到什么效果,但是长远对中国的汽车还是很不错的.目前中国还没有进入一个自主豪华车时代,而这个时代却是培养人才最好的时机,但中国在这方面确做得不够好. 数字化虚拟技术就是通过集成各种计算机技术,并充分发挥其应用潜能,使产品开发设计能够可靠地在计算机系统内,以数字化模型方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和验证。在汽车开发中,虚拟技术有助于决策层及早对设计方案进行决策和进行跟踪管理;有助于加强异地的合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有助于在制造样车前进行反复验证和校核,从而及早发现和避免设计错误;有助于在产品投产前及早获取产品信息以进行市场调查。贯穿于产品开发全过程的数字化虚拟技术可使产品特性得到全面系统的优化,使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开发费用大大减少,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2 汽车内部结构设计 汽车内部结构是一个从构思、设计到验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结构时要考虑众多的约束关系和人机工程的要求。汽车内部结构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即以人为中心,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运用人机工程学达到人-车-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汽车内部结构设计是同时进行多方面结构的设计过程,也是不断反复递进寻求最优化方案的设计过程。 汽车内部结构主要任务是:①车型主要结构尺寸确定:乘员结构;整车主要尺寸确定;踏板,换档杆及手刹位置结构;转向盘及转向管柱结构;行李箱结构;侧车窗玻璃;顶盖位置;座椅及仪表板结构等。②人机工程学研究:确保驾驶员及乘员的居住舒适性,安全性,以及驾驶员的操纵方便性和具有良好的视野等。③法规符合性校核:风窗面积及雨刷结构;手伸及界面;仪表板可视范围;内外后视镜视野;安全带固定点等。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同时,还要尽量减小整车质量,增大车室内空间,提高整车的经济性能。在传统的设计中,工程师使用二维人体模板在二维主图版上进行汽车内部结构设计,无法事先对踏板、换档杆、转向盘的操纵性和坐姿及视野性等性能进行空间位置的评估和验证,只有在制作了物理样车后由一定比例的人进行实际的驾驶操作才可完成验证. 如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汽车开发中已广泛采用cad 方法进行三维数字化设计,以三维数据为主线,使用虚拟样车来优化产品设计和验证过程。因而,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相应地在汽车内部结构的人体工程学模拟和分析中发挥其潜能和优势。 3 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 在产品周期的各个阶段,人都是最重要的因素。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可有效地应用在汽车虚拟设计及制造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初始的概念方案设计至最后的产品验证。 数字化人体模型技术可辅助设计者确定人在相应的工作环境下的性能,确定人体尺寸/形态/功能及其定位,满足舒适性和安全性标准的要求。如图1 所示,在虚拟的cad 设计数据中,可调入此虚拟的人体模型,完成操作任务和分析工作。通过三维人体模型可运用数字人体和电子样车进行与人相关要素的模拟分析校核,如人的可操作性,舒适性,可视性等重要设计要素。在汽车内部结构过程中应用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可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改善安全性及人机工程学性能;减少物理样车的制造及验证工作和周期。 波音公司、通用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等这些大的飞机和汽车公司已将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catia,eds 等大的软件公司,也相继推出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块供用户使用并不断补充及完善。 现以catia 的人体模型模块(manikin)为例简要说明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的主要功能。该三维人体模型包括4 个子模块:构造人体(human builder)模块,生成可与产品相配合的人体模型;编辑人体尺寸(human measurement edit)模块,可对人体模型的各部分的尺寸进行有比例地调整;人体动作分析(human activity analysis)模块, 对人肢体进行由静态姿势到复杂的动态动作的评价;人体姿态分析(human posture analysis)模块,进行人体各种姿态的分析。此人体模型包括有104 组人体测量数据;100 个无约束的连接;148 个自由度;各种姿势轮廓;包含所有关节的手模型、脊椎模型、肩模型、臀部模型等模型;可表现关节活动的制约及动作运动的上下极限并可进行调节。此模块具有如下几方面用途:测量人体尺寸;视野分析;坐姿分析;运动舒适角度分析;伸及范围分析;举升、放下和搬运分析;设计干涉检查;运动模拟等。 4 按sae 标准进行汽车内部结构时涉及到的人体工程学内容 在进行汽车内部结构时,sae 中有如下用于驾驶员和乘员的人体工程学研究和设计的相关标准。 5 应用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进行汽车内部结构及设计校核 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在汽车内部结构设计及校核中承担着人机工程学的结构设计及校核验证的重要角色。图2 所示为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在一汽车内部结构中的应用实例。它协助汽车设计工程师进行一系列乘员内部居住性的结构优化工作,主要包括:协助确定汽车主要控制尺寸;确定不同人体尺寸的驾驶员及乘员的乘坐位置和驾驶姿态;对人体乘坐姿态及其舒适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踏板、转向盘、操纵杆、仪表及控制按纽等零件的结构位置,并进行操作合理性评价;模拟乘员上下车姿态以评估上下车方便性;驾驶员及乘员的座椅位置确定及安全带的固定位置的确定;模拟座椅的滑动、及杆件操纵的运动过程并进行评价;校核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直接视野和通过内外后视镜的间接视野的法规符合性;协助进行仪表板结构和仪表板盲区的校核;确定合理的车内宽度和头顶空间;分析人体重量在座椅上的力的分布;对手及脚对操纵部件操作时所施加的力进行评估;同时检查设计间隙及干涉分析,最终记录数据并输出优化的结构结果。 6 结论与展望 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为汽车内部结构的虚拟设计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工具。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被应用在汽车的虚拟产品开发过程中。例如,可以利用一个虚拟的座位把虚拟现实技术与物理模型联结在一起,让驾驶员戴着头盔和数字手套感知汽车驾驶室的内部空间的结构来评价虚拟的结构状况,检查内部空间设计的可操作性和舒适性。虚拟设计和验证技术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产品开发中。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思考 摘要:近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人们对于教育发展也更加关注。其中,与高校学前教育相关的技能培训机构更是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学前美术教育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构成,在高等院校中不但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教学规模。因此,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要求各高校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推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改革,保证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更为关注,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有巨大的影响。此外,学前美术教育有利于我国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现阶段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进行了改革,并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得到长足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本文就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所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不足的措施作分析,希望对解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的现状 1.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还停留在高考制度之中,对学生的文化课的成绩十分看重,而忽视了对于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导致学生艺术类课本成为摆设。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艺术类课程,学生对于艺术类课程一无所知。在高校的招生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考察,学生长期只注重对文化理论课的学习,对艺术课严重缺乏了解。学前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美术基础,给学前美术教育增加了难度,不利于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2.部分美术教学与幼儿园实际需求不符。学前教育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参考。在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中,一些高校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对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使教学没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不符合当下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能力的需求。因此,很多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时,不能够完成较好的美术活动课,造成只会画,不会教的情况。3.重技能、轻实践、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很多教师重视绘画技能,忽视学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实践作用。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只顾着上完课程,没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这种现状的存在让学生对美术教育提不起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美术教学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综合性儿童实用美术能力的掌握。 二、推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完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先弄清楚幼儿园到底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学生,我们的学前美术课程教学要和幼儿园需求吻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只注重理论的讲解,甚至还会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美术类别考试,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是靠自己的主观意志教学,应该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方式,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同时,高校学前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正常开展。2.合理设置美术教学课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师的主要来源,基础教师在学前教育的培养中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锻炼,还可以体现师范教学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因素,其发展的好坏对学前教育的开展有决定性作用,这对美术教育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任职教师应该就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课程以及学习的目标做详细的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教学的教材,让学生易于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教师应对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做明确规定,制定学生发展的方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3.充分利用新型材料与工具。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科学技术也得到有效发展。在高校学前教育中,新型材料和工具的出现,给高校学前美术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求高校学前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型的材料与工具,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创造方法,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全面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深入开展,加快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改革进程。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尤为关注,其中,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做到全面改革,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针对我国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使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积极影响,对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正面意义,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制度保证。 作者:龙雪梅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 摘要:当前优生优育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家长们对幼儿的学前教育格外重视,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上早教班、开发智力、各种特长班等,家长们对幼儿倾注了更多的期望。学前教育成为家长为孩子赢在未来不容错过和忽视的重要一站。声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是学前教育专业整体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教学科研;职业教育 一、声乐教学对学期教育专业教学管理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能够培养将来能够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人员或其他相关研究机构的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并毕业的学生将来可能面对的会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这是一份很有荣耀的工作,也是一份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现在的小孩都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和激烈的现实环境使得父母更加希望子女获得比他们更好的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课程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具备多样化的才艺才能,使其能够以更加鲜活、灵动的面貌出现孩子面前,激发孩子对于音乐的兴趣,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开发;同时,声乐教学也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心灵的宁静,让自己的心更纯粹、更自然,这样更能接近孩子们的世界,对自己也是不错的熏陶。 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的师生质量偏低,新进学生音乐“零基础”较多当前职业教育在我国尚是一个误区,许多人包括不少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职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补充,职业教育吸纳的都是那些上不了好大学、好高中的学生,这种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沦为通识教育的附庸,职业教育吸收的生源也是通识教育挑剩下来的,普遍存在主动学习意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弱、性格缺陷(如自卑、过度叛逆等)等问题。而且,由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音乐课程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占比较少,到了初三以后更是因为升学的紧迫任务而有名无实了。这导致许多学生并没有接受多少正规的音乐教育和声乐训练,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孩子,可能连像样的音乐器材都没见过。偏薄的音乐基础使得声乐教学进展缓慢,也收效甚微。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中职学校长期处于被忽视和轻视的地位,地方政府的资源支持缺乏,优秀的老师也不愿过来,没有好的老师又怎能保障声乐教学的高质量呢?而且,许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来源于音乐学院,缺乏幼托机构的实践经历,属于学院派,这对于注重实用性的学前教育专业类似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声乐教学难接地气。(二)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过于向专业化看齐,同自身的学科特点不符在教学模式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教学方法,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通过“听、学、唱、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表达能力,提高乐感和找准发音、呼吸、唱腔等的正确方式;在教材内容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也大都采用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教材,采编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注重乐理的学习等。这种过度倾向于专业化音乐教学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发展特点,毕竟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培养优秀的歌唱家、音乐家或者鉴赏家,而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着重学生的音乐渲染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借助音乐同孩子进行沟通和对话,并传递教育理念和情感。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工作环境中需要歌唱的更多的是幼儿歌曲,其面对的也并不是那些经验丰富、乐感出众、表情严肃的音乐家,而是一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过于专业化的教学倾向会束缚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造成他们同孩子之间的鸿沟。(三)学校对声乐教学课程不重视,授课学时安排过低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学校对声乐教学课程重视程度并不够。许多学校安排的声乐教学课时可能就是一周两节。这么短的教学时间,老师可能也就是基本完成教学课程任务,根本不可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深耕细挖、咀嚼精华,只能是囫囵吞枣、求个大概。授课时间有限,老师就更偏向于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如此反复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声乐教学质量始终难有质的提升。(四)忽视对改进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教学质量长期低谷徘徊当前中职学校整体科研氛围并不浓厚,缺乏相应的中职科研管理机构,也缺乏固定的中职科研工作者。中职教学科研存在随意的、没有固定课题的现象,同时,中职教学科研也存在科研成果缺乏有效鉴定的现象。由于人们对中职教育的漠视,许多中职教育科研成果长期遭受冷落,也缺乏相应的媒体和组织机构去宣传和推广。当然,科研经费的缺乏也是中职科研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师资力量偏弱,缺乏有水平的科研工作者,致使教学科研长期处于落后和被忽视的境地。这种对教学科研的忽视,使得声乐教学长期因循守旧,始终处于低谷徘徊,难有大的突破。 三、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年复一年的严峻,注重“学用结合”的职业教育重新被人们所提起和重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时候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社会资源了。国家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放置在同等社会地位上,给予同样的生源保障和资源给付。通识教育作为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平台,职业教育则作为技术人才的实训摇篮,两者同样重要。同时应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转变过去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平衡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藉此带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二)明确培养目标,找准学科定位,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中职学校应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学前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前儿童完成学前的智力准备和心理准备的幼儿教育人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确立起实用导向型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渲染和沟通能力,更多的是交会学生用所学的音乐知识达成同孩童的交流。当然,基础的声乐技巧和乐理知识仍需掌握,否则学生难以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教师应通过更富于表现力的教学方式,如实验教学、院园结合、分组教学等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针对新进学生普遍音乐基础较差,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以先帮后”的方式,鼓励具有音乐基础和声乐学习优异的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指导和帮助,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营造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教材上,教育部门应组织编写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材课本,提高针对性。教师也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培养目标,合理删减、重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三)提高对声乐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中职学校应合理制定声乐教学的教学任务要求,并按照教学任务要求和培养目标科学安排授课课时,以保障教师能够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学校也应保障声乐教学的教学需求,如训练场地、声乐器材等,加强声乐教学的硬件建设。(四)鼓励和推动中职教学调研,加大教学调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创新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针对当前中职教学科研环境较差的现象,应努力做好四个方面鼓励和推动中职教学科研发展,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铺好路、架好桥:一是教育部门应在科研机构内部设置中职教学科研研究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科研人员;二是加强中职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教育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和课题项目推动中职教学科研发展,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中职教学科研的支持中来,多元化筹措中职教学科研经费;三是加强教学科研成果鉴定和宣传应用;四是做好中职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 四、结论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质量,是一个需要多方配合的系统工程,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材、硬件设施、经费投入、科研成果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中职院校应立足院校自身的实际,结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声乐教学质量提升,为各类幼托机构输送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作者:陈丽平 单位: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摘要:如今,在家庭收入持续增加,对学前子女的教育程度更加重视以及“二孩”政策的刺激下,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发展形势喜人,对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从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需求着眼,针对如今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探讨学前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2016年,我国启动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在加大力度建设公办园的同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解决好公办园的运行问题。与此同时,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指明了为了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重视专业素质教育,而且需要具备出色的管理能力。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适应学前教育市场的需求,各个相关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机制也做出了调整。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优化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案,大力培养学前教育行业的管理人才迫在眉睫。 1学前教育的管理内容以及管理人才概述 1.1学前教育的管理内容 学前教育的管理的内容,是指按照学前教育的目的、任务、工作范围和工作程序,包括培养目标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服务社会管理、教研和科研管理、行政事务工作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教学和行政工作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管理和园长自身建设以及工作评价与绩效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相对独立,又在相互依托、互相作用,构成了整个学前教育的管理系统。 1.2学前教育管理人才 本文研究的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指的是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背景,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具备学前教育行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能出色的完成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人才。即包括民办和公办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又包括早教机构管理人员、儿童文学杂志社的管理人员、育婴行业的管理人员等等。 2学前教育行业管理现状和问题 2.1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有限 教育局、学前教育行业机构等都是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其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传达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对该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进行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因此,学前教育的相关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其必备技能,是关系到能否对学前教育行业有效指导和管理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如今县级以上的学前教育行业的数万名行政管理人员之中,大多数是“门外汉”,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背景,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很难正确、高效的指导当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2.2学前教育机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才奇缺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混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笔者所在的吉林省为例,根据资料,全省大大小小的幼儿园管理人员有数千人,然而大部分缺乏系统、完备的学前教育管理知识。特别是个体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之中,各级管理人员很多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背景,也缺乏实际教学经验,管理的随意性较强,管理经验和技巧匮乏。造成了许多幼儿园机构设置、人员配置都不合理,各种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幼儿园仍停留在作坊式的初级运作阶段。与此同时,目前学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舞蹈、键盘、美术等方面的特长,却时常忽视了教授学生的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在此背景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许多幼儿园管理混乱,经营不善的局面。 2.3依法治园能力不足 如今,我国正大力开展法制政府建设,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对学前教育行业的立法和行政指导和管理起步较晚。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标志着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的出台,对教育的依法管理正式起步。近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幼儿园管理规定》《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相继出来,为我国幼儿园教育行政管理的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行动方案。然而,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法律的执行环节上还较为薄弱,部分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还淡薄,轻法、厌法的心理表现较为明显。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突出,非法侵害幼儿的现状时常发生。 3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策略 加大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是解决如今学前教育事业种种发展困难的需要,是保障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出发,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 3.1瞄准市场需求,明确培养方向 在市场经济体制里面,客户的需求是开展一切生产劳动的根本出发点。学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比如大多数学校仍然以培养幼师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对于学前教育的管理、营销、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教授过少。然而,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招聘工作人员的时候,除了看学生的特长以外,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学前教育的相关院校应该更多的走出校园,与幼儿园、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家长、学生多接触,摸清他们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正人才培养观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向。此外,还应该进一步细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不仅巩固原有幼儿师范方向,还应在对用人单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瞄准目前市场需要的人才空缺,增设幼教产品开发、幼教产品营销等方向,并制定单独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这样,既能保障幼师岗位的供应,又能供给当今行业奇缺的营销、管理以及开发设计等人才,实现与市场的精准定位。 3.2把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作为目标 针对上文所述,在如今学前教育行业的管理人员中,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占据较大比重,同时工作责任心不强、观念意识不正确等问题也广泛存在,直接造成了在实际管理中的各种弊端,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前教育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源。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具体而言就是思想理念先进、理论知识扎实、做事态度专业的人才。3.2.1思想理念先进所谓理念先进,是指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应深刻理解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管理的观念理念体系,作为实际管理工作坚实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传授学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既能扎实掌握经典的学前教育管理的经典思想,又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时俱进的明白前沿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前教育事业不断突破。3.2.2理论知识扎实学前教育专业的管理理论知识,即包括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全面、准确的知悉,又包括学前教育管理方案计划设计、师生活动组织,还包括组织结构设置、相关人才的培养与激励、相关财务知识等等。因此,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是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做好工作的必备条件。学前教育的管理人员应能掌握并运用专业的管理知识,促进学前教育管理的发展。3.2.3做事态度专业态度决定一切,在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职业道德,养成认真负责的做事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性格。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心态的调整能力,能保持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保持健康稳定的精神状态。 3.3深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现有学前教育教学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的需要,深化学前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为学前教育事业提供人才保障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必经之路。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创业者,为了使学生在初入职场之时尽快适应职场,顺利走上职业生涯的发展通道,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打破现在按章节教学的传统模式,采用单元式、任务型以及模块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每一个管理模块作为教学单元,并设置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重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与分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生的课堂管理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轮流作为管理组长,并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派代表上台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4结语 在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下,我国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应及时跟上。面对如今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管理能力不足,经营混乱的局面,唯有建设高素质的学前教育管理人才队伍才是根本之策。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学前教育管理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完善我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倪娜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分析 摘要:视唱练耳课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在音乐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台阶和基础,视唱练耳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和修养。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特点及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模式及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从中开辟出视唱练耳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现状;积极性;听觉惰性;灌输式;唱名法 视唱练耳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技术理论课,它将音乐基本理论音乐审美、基本技术技能和视唱练耳教学能力融为一体,是一门示范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均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重点是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的基础,同时也提供平台来发展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学生们通过学习该课程最终能准确的理解音乐、记忆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一、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现状 近年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面临一些困惑。首先,招收的学生都是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比较差的,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上教学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且分班并不是按照学生程度来分,这样给视唱练耳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次,视唱练耳教学模式老化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在课堂教学中只借用钢琴、黑板。一堂课下来除了听琴声,就是随琴唱,延续旧的套路,学习内容传统、不够新颖。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视唱练耳是一门基本的音乐素质训练课程,它的涵盖内容广,要提高对音高和节奏的把握能力,必须是要通过一定课时的训练,这对于学生良好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视唱练耳课程在教学上出现了一些不足。(一)课程设置安排不科学。现有的视唱练耳课程,都是和乐理课一起的,而且为了给其他课程让路就把两次视唱练耳课安排得很近,往往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要学习新的内容了。(二)学生积极性不高。视唱练耳的学习,是要求学生不断推敲、练习、琢磨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模仿中反复练习,给学生以基本的感受,使学生具有音乐听觉直观性和机械性强的特点。这种被动性让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导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三)灌输式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采用灌输式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目的在于如何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对于学生到底掌握到多少或是消化多少知识,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则在实际视唱中往往并不重视速度、力度记号及表情术语等演奏方面的要求,而是注意节拍、节奏、音准等基本要素,就忽略了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四)唱名法的确立。练耳教学中,到底选用什么唱名法进行教学成了一个问题。虽然国内外在视唱练耳实践中会采用很多唱名法,但在我国音乐教学中使用最广泛、最多的是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而二者哪一种更好,则是教学中长期以来的一个争论。 三、提高视唱练耳教学水平的途径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视唱练耳课是一门需要书面练习并且用脑去记忆的课程,就要求更合理地安排上课时间和周期。节奏、音高的记忆特点是趋于感性的,是要时间去感知、对比和练习。所以课程时间安排应该每周至少两、三次,且时间间隔,这才能够利于学生连续、循环的记忆。(二)培养学生兴趣,寓教于乐。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保持生动有趣,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够各抒己见,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理解音乐的各要素。提高学生的兴趣,也避免听觉惰性的产生。(三)更新教育观念,采用交流式的教育方法,避免只重视音准的练习。交流式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互动交流。其教育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不仅仅是学生自我潜力开发。而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各个方面来训练学生,不能只注重某些环节,音准的练习固然重要,节奏的练习也不能轻视。有人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可见音准和节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非常重要。老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去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音高、强弱、节奏节拍等音素。同时让学生注意乐曲中的表情记号、音乐术语与句法的运用,能够富有感情的演唱。使用正确的发声方式,在视唱过程中学会运用内心的听觉来调整、检查自己的音准和节奏。(四)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并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并无哪一种唱名体系更为科学之分,只有能否科学掌握运用之别。任何一种唱名法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音乐作品在音的组织中‘调高’纵向关系,‘音高’(旋律线)的横向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调性特征”。[1]为此,视唱练耳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专业不同以及视唱练耳程度的差别,将两种唱名法并用,以此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使学生对于首调和固定唱名法都能科学的掌握,就这样的基础上选择适用于自己的唱名法并加以熟练运用,以此达到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需要一种适合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该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运用各异的训练方法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重要的音乐基本技能。其次积极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视唱练耳的学习是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反复琢磨和练习,不能操之过急,积极提高自己学习和联系的主动性。由于,视唱练耳课是很基础、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把课程上好、学好,就需要老师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共同配合。 作者:贺叶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摘要】创新实践能力是学生求职的重要名片。学前教育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相脱节、专业教学重‘教’轻‘保’、保教结合的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DIPE模式的关键是践行,关注专业顶层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关注顶层理念转化为学生观念后在实践情境中的再现。基于DIPE模式科学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教学领域,提升学生保教综合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可雇用性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DIPE;创新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幼儿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摇篮。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下简称《专业标准》),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实践能力。[1]这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标准,也为诊断学前教育实践教学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建议。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1.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之间存在脱节《专业标准》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具备把学前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能力,这意味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融合。但是,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过于关注理论知识学习,缺少专业能力实训,或者只是“推沙盘”式的演练,使得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相脱节,学前教育毕业生无法适应幼儿教育,无法解决幼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重“教”轻“保”《专业标准》明确要求,幼儿教师能够“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保教综合能力。这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重视保教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课程方案设置过于重视理论课设置、硬件投入欠缺以及教学不重视等原因,高校学前教育教学现状是重“教”轻“保”,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忽视保育能力的提高。3.基于保教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幼儿园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以及保教活动的基础是实践,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础能力。但是,依据幼儿园教学观察来看,部分幼儿教师实践能力难以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表现在:幼儿园游戏活动选材没有趣味性;游戏活动设计不能针对幼儿水平,缺乏创新;游戏准备不充分,随意性大;游戏活动组织能力欠缺,应变能力差;有的游戏活动不完整,没有通过总结评价环节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达不到“玩中学”的效果[2]。实践技能是幼儿教师的从职之本,也是保教单位看重的求职名片。从以上分析来看,学前教育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尚不能满足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应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保教能力为核心,研发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幼儿教师。 二、DIPE模式及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DIPE教学模式简介DIPE模式是指基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提出的实践取向的教学模式,包括“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践行(Practice)—评价(Evaluation)”四个环节。DIPE模式中的“设计”是指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专业顶层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实践素养,在课时、学分等方面突显实践教学的地位,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置身于实践教学情境之中。“实施”主要是指把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素养要求付诸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践行”的主角是学生,要求学生除参与培养方案、参与课堂教学之外,应通过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把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素养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评价”强调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构建一个促进学生发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2.基于DIPE模式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制定“应用型”取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制定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应具备四大基本理念: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些理念对传统的“保障孩子不出事、看好孩子就行”的保育观念提出了挑战,是提高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依据。同时,社会和家庭对幼儿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幼儿教育能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顺应学前教育改革要求,针对幼儿园保教实际,联合学前教育机构与专业人员,科学设计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促进在校生专业能力训练,[3]特别是幼儿保教技能的训练。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人才培养规格落脚到应用型方面。(2)规划实践价值取向的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必须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实践取向的课程建设应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或者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具体体现在课程建设中。基于DIPE进行实践取向的课程建设,应弱化课程的理论色彩,增加理论课程的实践、实验课时量;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实践环节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加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课时,给予学生接触孩子、体味孩子情感的机会,就像有学者认为,“不能切实地接触孩子的内心,就说不上是幼儿教育工作者”[4]。实践取向的课程建设旨在给予学生接触幼儿的真实情境,给予学生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幼儿保教综合能力。(3)设计体现“做中学”理念的实践教学过程DIPE模式是基于实践的模式,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应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做中学”、问题解决中学习。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凸显“做中学”的理念。如我们试行的“项目教学”就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其核心理念是“学生为本”,教师注重蕴含问题的教学情境以及安全自由教学氛围的营造,项目解决是师生同新生活的际遇、对话与互动过程。[5]相对目标教学的“给予性”特点,项目教学是一种发现性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习得能力。(4)优化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核心是保教能力,保教评价主要是考察保教质量。保教质量评价就是对保教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判断。必须明确的是,幼儿保教质量与一般社会服务质量是有区别的。保教质量需要考虑家长满意度,同时还要关注儿童在保教生活中获得的经验质量,就像有学者研究认为:“通过观察带班老师和儿童之间相互关系的温馨,丰富程度和儿童在保教机构中所获得的日常生活经验是测定保教质量最适合的方法。”[6]所以,能否让孩子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体验是衡量学前教育学生保教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准。 三、基于DIPE模式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1.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Design)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指导蓝图,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设计、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制、专业能力标准的开发等。(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离不开具有实践素养的教师队伍。提升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教人2014-103号)”,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这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素质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此,学院制订了相关教师管理制度、有效激励机制与良好服务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实践;采取“抓好教师培养工作,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鼓励教师下园实践,增加教师实践经验;聘请幼儿园教师来院任教、讲学,陶冶教师实践素养;院园教学环境互换,专业教学接地气”等措施,增加教师的实践体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才培养评价的依据。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摆脱“大学就是培养理论研究者”的观念,进而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实践教学量占专业课教学量的比例。为此,我院对传统的培养方案做了重大修改,凸显三个特征:其一是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学时,相对减弱某些纯理论课程学时。其二是增设专项实践学期,设置第六学期为专项实践学期,要求学生到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全身心体验幼儿教学,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从原来的22%提升到29%。其三是艺术技能类课程“不断线”。在旧的培养方案中,艺术技能类课程集中在前两年开设,后两年学生没有技能训练的机会;新培养方案要求艺术技能类课程开设四年,保证艺术技能课程连续四年不断线,以促进学生弹、唱、跳、画等技能的稳步发展。 四、构建实践教学制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Implement) 1.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指导实践教学方向实践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和方向[7]。其中专业信念指学前教育学生“在对教育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信念和理性认识”[8],即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专业知识是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发展。制定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师实践教学指明工作方向,也可以为学生实践训练指明学习方向。2.研制专业实践能力标准,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定位为“一专多能”。“一专”主要是教学技能的培养,“多能”包括弹、唱、舞、读、写、画、形、作、动等能力。为保障学生达到应用型人才要求,我院制订了每项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成立了专项能力考核小组和考评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专项考核,促使学生达到相关实践能力要求。3.制定综合实践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实践管理综合实践管理是实践教学方案得以落实的保障。传统的实践教学管理近似于“放羊”式管理,实践单位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践效果不甚理想。为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学院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编制了综合实践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制定了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安排专门的实习教师,负责学生综合实践工作;和相关实习单位签订了综合实践指导条例,要求实习单位安排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在综合实践考核方面,要求教学单位、实践单位同时给予评定,以保障综合实践教学的质量。 五、创设“教学做”融合情境,指导学生参与实践(Practice) 教学做融合是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原则的体现,是提高学生实践素质的重要路径。为促进学前教育教学的“教、学、做”融合,教学情境创设是关键环节。我院在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加强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建设实训中心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地,是培养学生掌握学前教育技能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高素质毕业生的场所。加强学前教育实训中心规划与建设是学前教育专业硬件投入的重要方向。在实训中心建设方面,本院成立实训中心办公室,负责实训中心的规划与管理;采取“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强投入,制度上墙”策略,建设和完善了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建设,包括艺术类专用教室、美术类专用教室、保育模拟实验室、蒙氏活动室、微格教室等,为实践教学训练提供了教学平台。2.加强学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课外教育教学实践是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保教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对课堂教学具有查漏补缺的作用。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我院采取了“详实考察、科学规划、签约挂牌”的策略。我院多次深入调查和研讨,合理规划教学实践基地的布局,邀请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参与论证,设计产学研合作教育方案,与相关幼儿园及学前教育机构建立校外实习合作关系,对这些基地签约挂牌,并制定相关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推行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开展学院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交流和科研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实践,确保这些基地成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 六、加强实践能力评价(Evaluation)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可雇用性 实践能力不是单一学科能力,而是一种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是个体在自然和社会中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能力[9]。实践能力评价就是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评价,实践能力评价改革是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首先,明确实践能力评价的内容。依据基础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0],在评价中我们关注学生实践中的调查、体验、教玩具制作、思辨以及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其次,正确理解评价的功能。传统评价是为了区分和甄别学生,现代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通过评价诊断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助其改正问题,促其提高实践能力。最后,明确评价的主体。传统评价过于关注系统内部评价,忽略学前教育体系外人士的建议。在评价改革中,除倡导学生自评以及教师评价之外,我们尝试了应答评价方法,邀请社会相关专家对我们关心的问题、学生的专项能力做出诊断评价,并把他们对毕业生的要求反馈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依据这些评价结果调整学习方向,教师根据这些结果修正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发挥评价合力,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可雇用性。 作者:李文霞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初探 摘要:文化修养是现代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体现,对一个人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具有较高水平文化修养的学生可以更好地迎接社会发展的挑战,而文化修养水平较低的学生则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据调查,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底子薄弱,不利于将来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是作者长期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化修养;培养方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制度的实施,大批外来文化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涌进中国社会。在国际经济交流、文化碰撞之下,我国抓住发展的机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勇于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传统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是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国外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作为文化糟粕挤进来国民生活之中,这些思想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中国民众的思想。而且由于我国在教育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高,在教学中很少有针对性地对此进行讲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深入其内心,学生不能真正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就为国外的“快餐文化”侵入学生的观念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是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笔者就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提出见解,期望为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行的借鉴。 一、以传统文化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 教师向学生传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蕴含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优秀文化内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面对的是学前儿童,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从具有启蒙意义的教育书籍开始学起,以此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例如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第一书———“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传统教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书,其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孝,不知义”历经千百年的文化发展浪潮仍然发挥独有的光芒。《百家姓》极具实用性,于古于今都有裨益。《千字文》既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读物虽然已历时千年,但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已经欠了太久的账了,因此,从现在开始,从尚未毕业的学生抓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向学生传授这些具有启发意义的传统文化知识,从基础学起,规范学生的行为,以此学生在就业之后会向学前儿童传授此类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代代相传。例如很多学生对孝只有一个表面的认识,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了解它。《弟子规》以孝开头,教师在对其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利用小故事《卧冰求鲤》加深学生对孝的理解,从而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需要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用优秀的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田,使其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为其文化修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大量阅读是培养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其爱阅读、乐阅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大多是手捧手机,埋头于网络小说之中。一些低俗的网络小说在学生之间广受欢迎,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教室读书角、电子图书等。我们可以向学生发放读书倡议书,通过召开读书认知大会或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主题活动,向学生说明读好书、好读书的重要性,并建议他们在自己的宿舍设立一个图书柜,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由于学生对书籍的评价不一,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如《追风筝的人》、《飘》、《活着》等具有启发意义的图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对社会文化产生共鸣,深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除了在宿舍开设阅读角之外,学校这个大环境是一个适合阅读的场所。我们可以在校园内部、教室内部的宣传栏上摘抄每天摘抄一些名言警句、古诗词、精彩习作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当前对学生文化修养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虽然在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存在缺失,但是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很有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文化兴趣点,从这个兴趣点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起他们的求学意愿。例如某些学生喜欢传统音乐,对古筝有浓厚的兴趣,这是教师就可以从古筝入手,尽管学生不是音乐专业的,但是老师还是可以找机会让学生亲手拨弄琴弦,在实践中体会弹指的技巧,这样会提高他们的兴趣,在学生拨弄琴弦的时候,老师还可以向他们讲解有关于传统乐曲的知识,理论加上实践,可以转变他们对古典传统文化的看法,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他们会在课后对此进行调查,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现代中职学生文化修养水平不高,与教育息息相关,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文化,那么他们的文化修养的提高就指日可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努力。 作者:何仙玉 单位:湖南省道县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述 摘要:钢琴教学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要求学前教育的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的钢琴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幼儿开展钢琴教育活动,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钢琴教学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探讨和思考,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的钢琴课程,其不仅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钢琴知识和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更要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基本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智能能力的提高、身心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我们探讨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之一。 1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较大地影响了钢琴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钢琴课程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理论知识及演奏的基础技能,以便于今后有效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因而其要求钢琴教学必须要按照钢琴教学的内在规律去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的对象又不同于专业的钢琴学生,不能按照钢琴专业的培养特点去对学前教育的专业学生进行授课,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在规范教学和非专业教学中找到平衡,而这又恰恰是当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问题最大的地方,许多教师和学生在钢琴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以非专业学习为借口,结果最终导致钢琴教学质量长期不高。 1.2重技能训练轻素养培养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教学也正逐步向专业化发展,由此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钢琴课程为例,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钢琴知识和技能,更要以此为抓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的音乐素养,重视将钢琴教学应用到对幼儿的启蒙和教育中去,而这些也正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所恰恰缺少的。不少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一味重视对学生进行钢琴知识的灌输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和熏陶,教学目光短视,不利于学生综合性的职业能力的提高。 1.3教学模式奉行“拿来主义”,缺乏创新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授课老师大都毕业于钢琴专业或者相关的音乐专业,这使得他们在进行钢琴授课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钢琴专业的教学模式搬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中来,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往往和钢琴专业学生具有很大差异,这也使得这些钢琴专业的钢琴教学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于学前教育学生,进而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动机缺失。 2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有效性,需要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有效提高钢琴教学的课程教学质量。 2.1摆正教学目标,加强钢琴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摆正教学目标,从加强钢琴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入手进行,针对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过于松散、无序等问题,应加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教学,例如加强读谱、基本的演奏节能等的规范性训练,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把握好规范性和非专业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一味地使学生追求钢琴的演奏技巧等,要以加强学生对音乐内容、形象的理解为纲,加强练习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2.2加强和重视对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对于其今后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等各方面来说都具有显著意义,教师要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钢琴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一种手段,是其今后进行幼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而综合性的音乐素养对于其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来说可能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一味要求学生加强钢琴课程的技能训练,而应以此为抓手,培养和熏陶学生的综合性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力、感受能力等,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专业成长奠定基础。 2.3加强教学模式创业 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学前教育专业快速专业化的今天,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努力进行教学研究和反思,创新钢琴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应在积极沿用钢琴专业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将其和“一对多”这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在基础较差和基础较好的学生中使用一对一,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予以适当指导;而对于大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样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总之,学前教学专业钢琴教学要以现有问题为突破口,着力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予以提高,有效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我国学前教育整体师资水平。 作者:林林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问题及成因 摘要:技工学校招生的主要对象是初、高中毕业生,学校以培养专业性实用人才为教学宗旨。就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而言,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学生年龄较大,在钢琴的学习和理解以及手指的协调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学生基本未接受过乐器教学,缺乏对音乐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的教学硬件、教材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受学生、教师、教学硬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学问题频出,严重阻碍了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良性发展,故而对这些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基础问题钢琴教学在我国尚未普及,加之技工院校学生年龄普遍偏大,多数学生不具备相应的钢琴学习基础,而且多数学生缺乏音乐知识的积累,从而导致接受钢琴知识困难、学习进度缓慢等问题。2.教学模式问题从实际授课的角度分析,受硬件设施、教学资金、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普遍沿用传统的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基础水平高低不一,且教学内容相对较多,教师无法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仅能用讲述式的教学方式传授钢琴演奏知识,教学效果差,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硬件设施问题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建设完善的钢琴教学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技工院校在短时间内很难筹集数额庞大的建设资金,故而钢琴教学硬件设施存在缺失。4.教学评价问题技工院校更注重钢琴教学的成果,常以学生最终能否演奏指定曲目作为考核目标。在实际考试过程中,教师也仅对学生演奏的指法、熟练度、正确度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对钢琴演奏的实际掌握情况,不能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进行分层考核。这就导致钢琴教学流于形式,兴趣高的学生能力得不到提升,兴趣低的学生得过且过,根本达不到钢琴教学的目的。 二、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问题的成因 1.学生基础问题成因虽然近几年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仍相对较大,加之学生家长对孩子期望普遍偏高,导致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文化课的学习,类似音乐教学的课程并不能得到学生及家长应有的重视。此外,学习钢琴的成本相对较大,普通家庭承担这样的费用有一定的困难,故而多数技校学生未接受过钢琴教育,从而导致钢琴学习基础较差。2.教学硬件问题成因导致教学硬件问题的原因很多,资金不足是主要原因,但仍有其他原因影响技工院校完善教学硬件设施,例如,钢琴教学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由于学前教育在技工院校属于新兴学科,其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等均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模式,这就导致学校仅能依靠经验摸索钢琴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工作,例如教材的选定等。而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连续性,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3.教学评价问题成因由于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体系不健全,尚未统一教学内容,故而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仅能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制定学生考评体系,即学生学什么考什么,加之钢琴演奏学习周期性长,教师仅能就指定的几首曲目对学生进行考评。但这种考评,形式重于实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仅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小结 技工院校的学前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仍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就钢琴教学本身而言,亦非朝夕间即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各技工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时机,加大对学前教学的投入力度,勇于探索且善于总结,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的相关内容,不断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其中,从而促进技工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彦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大学校期间对他们的体育技能培养好坏,直接决定了其工作后的从教水平高低。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在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潜能、心理潜能的过程中提高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学前教育;学生;技能培育 目前,受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是女生的影响,且多数学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而忽视身体素质提高的现状,导致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如何结合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的技能,就成为当前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总结的一个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学体育教学的经验,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见解。 一、从思想工作开始,提高学生对体育和对学前体育的正确认识 首先,立足学生身体健康第一的观念,教育树立身体健康是干好今后工作的前提保证的思想;通过课堂教学端正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要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幼儿体育教学的内容,如基本体操、基本动作和游戏等,要让她们明白自己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动作,都会成为幼儿的示范动作,所以动作必须做到舒展、优美、规范。 二、根据大学体育课的内容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外,还应该了解所学动作的要领和一些动作的教学步骤,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大学体育课的内容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比如,在其他专业短跑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按照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四个阶段进行教学,着重强调跑的各阶段的技能和跑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跑的正确动作要领和学生跑的正确动作的培养。而作为学前教学专业学生,应该首先掌握跑的正确动作要领和自身正确、规范跑的动作,因为在今后幼儿园跑的游戏教学中,教师是根据跑的正确动作要领来分析、指导幼儿的动作,并根据幼儿的动作选择一些“游戏”来纠正、强化其动作;其次,教师的动作是幼儿的示范动作,幼儿一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所以只有教师的动作标准了,孩子们才能更快的掌握动作要领;再如,在身体素质达标测验内容的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其他专业体育教学往往只注重跳的结果和跳的能力的练习,而忽视了起跳和落地动作的练习,甚至有些学生的起跳和落地动作是错误的。而幼儿双脚跳的动作重点恰恰是起跳和落地动作。因此,在学前教育学生的体育课上,根据教学内容,除了锻炼身体、发展学生的能力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动作的动作要领,并强化她们的基本动作,使之能成为“示范动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三、在大学体育课中要加强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口令,口令技能是指挥调整队形的能力;二是做、领操,做、领操技能是教师指导幼儿做基本体操动作的能力;三是游戏组织,游戏组织技能是指设计、实施、评价体育游戏的能力。而这三项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虽说这几项技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比较简单,但要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确是及费时间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其细致的教学安排,将这几项技能由简到繁、由粗到细安排到体育课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将这几项技能的教学应安排在每一节体育课的开始准备部分进行教学,这样既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做到事半功倍效果。如新生入校前两周一般都要进行体育课课堂常规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口令技能的培养。首先,将口令的分类以及正确运用进行讲解;然后,再进行示范和提出要求;最后分组进行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口令的正确“呼法”和实际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每节课的开始准备部分,都可安排几个学生进行练习,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应及时将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再如,将领、做操技能的教学也可放在每节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开始时一般只安排一两节操,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姿势和掌握基本动作要领为主,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形式的示范,激发学生对操节教学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动作表象并感受体态美,后期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到每节操的教学重点、简化分解和示范的方位上。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修养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上的基本素质,但要成为既能上好大学体育课,又能在课堂上将学前教育专业体育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在课堂上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了解、掌握学前体育技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还要加强业务能力提升,力争在课堂讲解时能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示范要准确、熟练、轻松、优美;口令要清晰、洪亮、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法要科学;更要做到在生活上对学生关心、爱护,学习上耐心指导,帮助。 作者:王晋明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使得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专业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发展趋势,制约着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基于此提出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出拥有学前教学知识,有能力担任托儿所、幼稚园等幼儿机构的专业教学教师。对于这些专业人才教师,舞蹈是他们日常工作的活动之一,学前专业人才可以通过舞蹈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等。但是,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忽视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出专业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改革成为了主要任务。 1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1.1舞蹈课时不足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进行舞蹈学习需要长期的间断练习和复习,才能提高身体的舞蹈素质,让身体接收各种专业舞蹈动作。但是,当前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对舞蹈课时的安排不足,每周的舞蹈课时仅仅只有2节课,甚至不开设课程,只要求学生自己学习,那么这样的课时安排,对于需要勤加练习的专业化舞蹈来说是往往不够的。舞蹈课时的不足,直接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完成今后的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低下。 1.2舞蹈教材不规范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就好比医生的手术刀、士兵的枪,教材在专业化教学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衡量标准,而对与学生来说,教材是学习的主要依据,没有教材就无从说起教学质量。但是在当前的学校中严重缺乏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材,对于选择的教材杂乱无章,有选择专业舞蹈学校的教材的情况,还有选择高难度的舞蹈教材来作为入门课程的情况,这些选取教材的情况严重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实际目的,不利于学生的舞蹈教学质量。 1.3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舞蹈是通过舞蹈动作进行情感表达的行为艺术,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将舞蹈动作做得优美又高超,一定会使观赏者拥有悦目娱心的感受。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刚开始真正的接触舞蹈,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的舞蹈培训,肢体达不到舞蹈所需的柔韧性、灵活性等基本功;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偏大,骨骼发育早已定型,极大地增加了舞蹈动作基本功的难度,还有些学生对舞蹈的概念模糊,舞蹈的情感表达也不到位。 1.4舞蹈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要的专业课程,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固定,而且没有存在专业的舞蹈管理者,这大大地降低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很多高校中,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安排没有合理规划,课程随意安排,舞蹈课程不固定,有时临时安排,教师想怎样安排就怎样安排,想怎样教就怎样教,压根没有进行严格的课程计划,这种情况极大地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教学的要求。 1.5舞蹈教师缺乏教学专业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但是,现今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里的舞蹈教师并不是专业舞蹈教师,有些是由学校人事编制而来的音乐教师,有些是非专业的业余舞蹈者。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成为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一大弊端,虽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了一定时期的舞蹈教学,但是由于是非专业的,使得学生的舞蹈程度较低,无法胜任今后的教学工作。 1.6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达成教学质量要求的明确阐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大部分高校中,并没有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的主要特点出发,制定关于舞蹈教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只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制定出粗略接触的舞蹈知识的阶段,加上学生对舞蹈接触时间少,舞蹈基本功差,使得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能力低下。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舞蹈教学目标。 2学期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对策 2.1建立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比舞蹈技能型更加重要,因为在舞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在舞蹈课程中只是一味地对舞蹈技巧的讲解,而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会使得教学失去真正的意义,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愉悦的心情,用音乐来感染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教育学生翩翩起舞,用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这极大地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质量。 2.2德育思想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是要从事教学事业的人才,学生的德育思想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舞蹈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德育思想的正确指导,因为在舞蹈学习中有许多竞争和交流,还有成功和失败的追逐,所以,舞蹈教师需要教育学生遵守这些规则,要积极面对失败,以此提高德育思想和舞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时刻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优美舞蹈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舞蹈学习的主动性,这样舞蹈教师在今后进行舞蹈专业知识教学中就会相对轻松了,也能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2.4培养舞蹈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方面,由于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舞蹈教师不够专业,虽然学校通过整编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舞蹈教师,可以节省学校的人事编制,但是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学琴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着具有专业性的舞蹈但是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教师,那么针对这些情况,高校要积极地培养舞蹈教师的舞蹈专业能力、招聘具有舞蹈专业性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创新培养训练,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质量。 2.5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舞蹈素质 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制定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目标,使得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视度不高,教学质量标准不明确,影响舞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舞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比如,在学前教学专业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通过这样的阶段性舞蹈教学,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达成总体的舞蹈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制定出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规定,每个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舞蹈教育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更新,提高实际舞蹈教学的质量。 作者:牟秀萍 单位:潍坊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 【摘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师的工作,担负着幼儿语言表达、想象、参与、合作等方面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任。中职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前教育的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她们形成扎实的听、说、读、写语文功底,进而培养专业语言素养,使她们具备语文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文化修养;语感能力;训练口语;写作兴趣 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这一学科对于促进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它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师的工作,担负着幼儿语言表达、想象、参与、合作等方面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任。学前教育的学生学好语文,形成扎实的听、说、读、写语文功底,进而培养专业语言素养,对形成适应新时期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知识、文化修养、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一、勤于阅读,丰富知识,提高素养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也说:“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的确如此,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了解世界历史的变迁,看到各地风俗的迥异,明白人性的善恶……我们中职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形成人格的来源之一,而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很多学者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文章中经过精挑细选的。宗璞《废墟的文化》道出了历史和时代赋予学生的使命:不要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每个人都要立志“改造凝固的历史”;莫言《卖白菜》中“糟糠半年粮”的时代虽已远去,但还是要告诉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境况如何,不能改变做人的基本原则——诚实;曾宏燕《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可以让学生了解情人节的由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还可以教育学生明确早恋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等等。中职语文教材是特别适合中职学生享用的文化大餐,可以给学生全面的营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挖掘和利用教材的内容,通过这些语言文字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视野、提高他们修养。 二、善于学习,多听多读,培养语感 古语说的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生活阅历不足,自身知识有限,与一些朗诵大师相比较,我们同学的经验显然不足。这就有必要指导我们的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多欣赏些美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让她们将接收到的信息经大脑加工,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在听读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那么,她们的语感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例如教学《荷塘月色》这一散文,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PPT课件,借助音频播放名家朗诵,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此外,结合创作的背景及作者的经历,让学生对作品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样在欣赏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知不觉中提高对语言的感知力,这时让学生来朗读课文,要做到声情并茂,并非难事。 三、勇于实践,训练口语,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可见,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对学前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口头语言的培养。教师的口头语言素养是一种以有声语言为主,以态势语言为辅的言语表达方式。特别作为有声语言,至少要求语音准确、音量适中、语速合理、语调抑扬等,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技巧,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既进行知识的传授,也进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1]。中职语文课,有不少的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课,这为学生展现自己风采提供了实践舞台。在教学口语交际——演讲时,要求班级同学进行有特色的自我介绍,因为它是促进双方认识、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目的是让对方记住自己、对自己留下良好印象。可以说“它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张有声名片”。例如15学前班的第一堂课,就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其中唯一的一名男生这样介绍自己:大家好,我叫林鹏,父母希望我如大鹏展翅,扶摇万里,我却希望我们班集体能乘风直上,奋勇腾飞。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大家对我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感到奇怪,其实,我之所以会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因为从小我就比较喜欢小孩子,比较善于跟小孩子交流,也想用自己的阳刚之气影响孩子,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可以想象,这位同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演讲,不仅训练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不断的自我完善。 四、勤于写作,自我思考,利于成长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可见,写作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写作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思想、文化素质和智力结构。教师有必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她们学写——会写——爱写,在写作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语言文字[2]。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充分合理运用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随文仿写和随文练笔训练。这样,学生既可以模仿例文,模拟写作;也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自由写作。在教学《洛阳诗韵》这篇抒情散文时,发现这篇文章的选材极具代表性。作者选择洛阳的白马寺、牡丹花、唐三彩、龙门石窟来表现洛阳古、美、绝、奇的特点,也借这些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景物来抒发挚爱和笃诚的崇拜之情。而且文章的结构安排上,思路十分的清晰,先抒写情感后表述原因。和学生探讨交流后,我要求她们结合自己家乡的特色景物,比如福建最美的梯田、桂峰古民居、银杏林、闽湖等等,模仿此文写一篇《尤溪诗韵》。结果这次的作文交的特别齐,写的也特别生动,可以说是给学生一次展示语言的好机会。总之,作为学前教育班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要会听、会说,更要会观察、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语文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她们的语言素养,才能在幼教这条路上走的更宽更远。 作者:池海燕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职业中专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在政策的重视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舞蹈作为其专业的课程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该课程仍处于有待完善的状态中。本文从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现状出发,观察问题、分析社会及历史原因,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的区别,并提出了部分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法与改革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改革;幼儿;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重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作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里的一门艺术专业课程,舞蹈课也相应得到了重视与发展,但与其他理论性课程相比仍存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分配的不合理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舞蹈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表现性的时空艺术,通过独特而又魅力的动态艺术形象,陶冶了表演者与观赏者的艺术情操,推动社会“真、善、美”的精神风尚。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必要性 舞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作为将来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承担着幼儿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启蒙教育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常常会将美育忽略,然而艺术教育对培养幼儿的气质、自信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区别于国外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中一点,就是多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这是非常合理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不能说国外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就一定是绝对科学,或者是符合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国外的幼儿艺术教育独立出来,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因此,国外的幼儿教师几乎不承担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重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的区别 虽然都是高校舞蹈教育,但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与舞蹈专业的舞蹈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应该以舞蹈素材、舞蹈鉴赏以及基本舞蹈编创能力为主,根据幼儿的身体与心理特点,有效并富有趣味性地开展舞蹈教学。舞蹈专业的教育方向分的非常细致,比如古典舞专业、民族舞专业、舞蹈编导专业等,所开设课程都是根据所学方向来开展的,内容精细且难度大。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却是囊括了几大舞蹈学分支,虽种类繁杂,但难度较浅。在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授舞蹈技能时应着重认识到二者的差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 三、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当前存在问题 (一)课时分配太少 课时分配过少的问题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所有艺术类课程中,尤其以舞蹈课程为主,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节,也就是两学时。舞蹈课属于一门技能性课程,因此需要充分的课时完成技能实践,才能使得教学内容得以灌输。 (二)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性 现在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十分复杂,导致学生大学舞蹈课程结束后无法清晰区分所学舞种,最后导致“四不像”的现象。我国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目前有:芭蕾基训、东北秧歌、藏族舞蹈、蒙族舞蹈、傣族舞蹈、胶州秧歌、维吾尔族舞蹈、古典舞身韵以及幼儿舞蹈与幼儿舞蹈编创,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基本形体与基本功内容的学习,因为学生基本都是零基础,前期培养“舞蹈”的意识概念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然而这个过程也不可省略,否则将导致学生接下来的内容学习毫无“舞感”可言,像是一具机器。以上是本人长期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我国大学体制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 四、针对当前所存在问题的改革方法 (一)课时量的增加每所高校应在合理的情况下适当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增加课时量,当前分配学时虽为2学时,一学期36学时,但实际分配在每名学生身上仅每周1学时。因为课程分配按正常行政班级人数,即50人来排的,而舞蹈课因场地及保证教学质量等限制,一堂课最多不能超过25名学生,所以实际上每位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授课的舞蹈老师都将一个行政班分成了两组,一样的教学内容得教两遍。所以课时的增加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课时的增加可以横向增加也可以纵向增加。横向增加是在每学期的课时基础上增加一倍,即72学时,才能真正保证每位学生每学期36学时的舞蹈课时。纵向增加即在原本4个学期舞蹈课分配的基础上在增加1到2个学期,保证学生舞蹈课程与大四就业合理衔接,避免因大三一年没有舞蹈课而对舞蹈技能的生疏。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增加编程课的比重。在本人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多数学书的舞蹈课结业后仍不能完整的编出一支简单的少儿舞蹈,甚至有毕业一年的学生联系我帮忙编创,实际上这是教师教学上的极大悲哀,教师的任务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舞蹈课亦是如此。单纯的教学生几个舞蹈组合或者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学会舞蹈编创技法才是核心。有了舞蹈编创技巧自己都能编创出成千上万个与时俱进并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幼儿舞蹈作品。因此本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可增加开设一门舞蹈编创技法课,18课时即可,教师也可以在自己教学内容中自行分配,减少或去掉一些实用度不高且难度太大的舞种,多一些课时分配给少儿舞蹈组合及舞蹈编创技法的教授,一切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密切结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素质。 结语 艺术类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中小学校乃至高校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校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已经发展的很完善,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却仍在摸索阶段,希望经过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改革方案,能够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乃至艺术课程的稳步发展。 作者:李丽莎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分析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知识领域,钢琴是一门必修课,但目前的中职钢琴课堂教学情况并不理想,来自学生、教师、学习资源等各方面的影响使得教学效率低下。本文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教学方法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知识领域,钢琴是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钢琴基本演奏技巧、即兴伴奏能力、视奏能力、弹唱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知识,为走上幼儿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自2013年我校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之风在我校盛行,钢琴教学改革也蔚然成风。在此形式下,钢琴的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钢琴教学质量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我校学生基本是普通中学的初中毕业生,因为湘西州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之前都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教育,甚至对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钢琴是书本上关于音乐的美好描述,是第一次看到、摸到,更何谈基础和专业技能。学生普遍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音乐感觉都比较欠缺。 (二)学生缺乏自信。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被普通高中“抛弃”的学生,在中学时期他们因为文化成绩差、考分低而被逐渐边缘化,慢慢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一无是处”。到了中职学校,这种心理也如影随形。再加上这时候的学生都已经超过了学琴的最佳年龄,骨骼关节都已经定型,弹奏起钢琴来手型不标准、手指坚硬,身体协调性不好,识谱慢,弹奏有困难等等,各种不适应使得学生的不自信心理加重,让学生产生畏缩心理,阻碍了钢琴的学习。 (三)学生积极性不高。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爱这一专业,一些是因为家庭、父母的选择或者说强迫,一些是为了毕业后能更好地就业,他们并不是带着对音乐的兴趣来学习。所以在因为基础差、身体不适应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挫折和困难面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遭受了严重打击,学习态度不积极,对钢琴不感兴趣,甚至破罐子破摔放弃学习。 (四)学生练琴时间短。学前教育专业其实是一门很辛苦的专业,因为学生“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必须样样都会、门门都精。除此之外,学生还有语、数、外等文化基础科要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课上练习钢琴的时间很不充足,等到下一周再来练习的时候已经忘得所剩无几了,这样很难把握课上所学知识。虽说学生可以自己抓课外时间练习,但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允许人手一台钢琴,因而学生的练琴时间屈指可数。 二、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计划。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我们要对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定位。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16周岁,从理论上讲,他们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钢琴学习启蒙阶段。而且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培养专门的钢琴演奏人才,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在校学习掌握钢琴基本的演奏技法就可以了。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加大课程优化的力度,尽量减少高难度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我们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两年半,在第一学年里,主要先安排学生熟悉简谱、五线谱、键盘等基本乐理知识,再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基本上做到手指独立、手臂自如,不断强化双手和身体的协调性,能弹奏各种节奏型的乐曲;在第二学年,安排学生学习伴奏,重点强化指法设计、原谱移调学习、简谱旋律视奏、有伴奏意义和弦连接等,加强对伴奏的弹奏与分析;在最后一学期里,在第二学年的基础上,再自配伴奏中增加移调和自弹自唱的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幼儿喜爱的儿歌,如《小红帽》、《洋娃娃与小熊跳舞》等,为学生走上幼儿教师岗位做好准备。 (二)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钢琴教学内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音乐教育,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推动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同时钢琴技能又是学生立足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所以钢琴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幼儿的心理需要,方能真正有效、实用。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相对于将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钢琴更多的会运用在伴奏方面,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伴奏的曲目,并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伴奏的机会和平台;二是多样性原则。在钢琴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应从练习曲、乐曲、流行钢琴曲、儿歌弹唱四大板块着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弹奏技能,三是贴切性原则。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水平不高,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首先,在初学阶段采用小组教学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小组课、集体课虽然不能像“一对一”的小课那样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及空间去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但它在解决学生初学阶段的共性问题时还是具有独到的优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解决弹奏手型、姿势、方法和键盘的认知、乐理知识、和声知识与读谱能力的获取、听觉、节奏、音乐创编等方面,它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作;其次,采用互动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应以培养“能弹会教”“边弹边唱”的毕业生为目的,把钢琴教学与幼儿园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下园学习中“学以致用”,并不断体验、巩固、反思与提高,在互动实践型的教学模式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另外,开展模拟情景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幼儿园教学的真实情景,感情教学可以模拟幼儿园音乐课堂的场景,分组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小组选派学生模拟教师进行弹奏,其他学生扮演幼儿做律动,模拟真实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感情演奏技能,同时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两到三年的钢琴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弹奏技巧,而且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歌曲即兴伴奏的能力。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练琴习惯和方法,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有效的成绩。首先,眼在手前,培养良好的读谱习惯。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看谱弹奏,练琴和识谱同时进行,这样学生的识谱能力就在弹奏中不断地得到的练习和加强,久而久之,他们的视奏能力也在不断地加强,提高了练琴效率,同时也养成了正确、良好的读谱习惯;其次,重复练习是克服一切技术障碍之本。通过练习,应当使学生在接触乐曲开始就走上一条正确演奏的轨道;第三,分解细部练习,在练习中把音乐分解为细部,一小块一小块地练习。练习中对那些经常不得不停、断的地方也就是难点,不断地重复练习。同时,还可以进行分手练习、分段练习、分乐句练习、分“点”练习;第四,数拍子、唱旋律练习在初学阶段,有些学生的节奏感不好,速度不均匀,这就应当时刻用心数拍。唱旋律可以培养弹奏的歌唱性。把我们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手指触键弹出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同时,也为以后的自弹自唱做准备、打基础。 三、结语 钢琴教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又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既遵循着一般科学规律,与一般教学具有共性,同时又遵循着钢琴教学的特殊规律,具有自身独立的个性。学前教育钢琴教师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伴奏水平和欣赏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幼儿教师。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线教师应在这条路上不断求索。 作者:谭霞林 单位:湖南省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及实践 摘要: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儿童心理学教学存在着内容陈旧、繁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等问题。本文从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入手,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及赞可夫教学发展理论提出改革的设想和措施,以期促进对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定位;课程整合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幼儿心理学主要以幼儿为主题展开心理学知识的讲解,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总结教育经验,心理学的基础和心理学实践教育这两大部分。“幼儿心理学”专业术语多,教材内容概括性强,案例比较抽象,此外,中职学生大多没有深入接触过幼儿,单一讲授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而言就如听天书,空洞乏味。因此,学生对幼儿心理学往往不感兴趣且觉得理解困难。 1中职幼儿心理学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部分陈旧、繁杂。当前所使用的幼儿心理学知识体系陈旧,内容僵化,案例过时,理论性太强,教材的层次无外乎就是抽象理论到抽象理论,缺乏有效的衔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难以选取有效教学方式。虽经过几次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通俗化,但是还是有些内容稍显陈旧,学生难以理解,很少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中,内容编排不紧凑,有些地方过于细化,有些地方过于笼统,纯理论太多,应用性内容太少,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2)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少。当前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但在课堂中运用最多的还是讲授法。课程安排有课内见习活动,但少之又少。信息化教学仅仅只是公开课的展示工具,常规课堂未发挥重要作用。单一的讲授法往往导致单一的信息传送,老师一味地传送已有知识,学生只能认真地接收知识,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老师是主体,学生是接收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结果就是由于缺乏师生交流,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进而导致教师对学情不了解,学生求知欲不强,教学成效不理想。(3)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当前,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依然是围绕教材,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实践体验则少之又少。学生虽知晓一些基本概念,但是缺乏实证研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记忆相关案例,运用能力欠缺,无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教学考核评价标准单一。教学考核能直观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实证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学考核形式单一,大多以理论考试为主,平时作业成绩占30%,但仍未充分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在这一考核评价机制下,学生往往为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无创造性。 2中职教育教学问题的成因 (1)教材本身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现有教材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纯理论性,表述抽象。在幼儿心理学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概念和原理表述抽象。如在第二章中“幼儿认知的发展”中幼儿思维的概念,还简单介绍幼儿的社会认知,陈述简单,理解困难;又比如在表述“幼儿的社会认知”时结构松散,观点模糊,内容繁多,难以理解;中职生从未接触过普通心理学课程,很难理解和消化纯理论的心理学知识。其次,案例新颖时代感强,但内容繁多。幼儿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与幼儿阶段研究相结合,需要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传统模式,丰富教材内容。近几年,人们不再局限于心理学基本知识,进而涉猎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教育观、幼儿心理观等等,虽然这些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但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2)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很多学生贪玩好动,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喜欢技能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但是心理学需要运用抽象思维,学生难以理解与接受。最后的结果就是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将课本丢在一旁,遑论将心理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3)教学方式枯燥单一。针对一门实践性学科,任教老师需要对相应的教学实践有感性认识,然而,根据调查获悉,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缺乏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片面地传授书本知识,而很少运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情境毫无吸引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1)角色扮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爱玩爱表现,能歌善舞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留意身边事物,观察分析幼儿园现状及家园共育现象,通过小组的表演形式,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快进入角色,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比如:针对家长送礼、教师区别对待这一现象,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2个家长1个老师2个幼儿,一个家长送礼,另一个家长没有送礼,但2个幼儿因玩具而打架,老师对送礼家长的孩子没有责骂,而对未送礼家长的孩子责骂体罚,角色扮演后,同学们就这一现象展开讨论,运用所学心理知识进行阐述,课堂氛围活跃,最后得出结论:老师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学生。(2)精心设问。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问显得格外重要。首先是目标明确,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其次是具有启发性,提供解决思路;三是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四是兼顾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问题提得好,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讲“遗传”这一章节,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先天失聪的幼儿能否成为歌唱家?先天失明的幼儿能否成为画家?先天脑瘫者能否行动?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引发学生深思,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3)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中职课堂的教学需求,只能将图文并茂、声文音频的信息化技术引入课堂。首先,浓缩教材精髓,打破教学时空限制,充实教学内容,随时将最新、针对性强的教学案例纳入教学中。真实新颖的案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每节课之前,笔者先理清教学思路,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热点问题,制作精美课件,努力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其次,采用3D技术,设置动画模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在模拟教室,帮助通过分析幼儿的心理活动,来丰富感性经验。例如:在讲“幼儿游戏”章节时,播放幼儿园过家家、图书阅览室、超市等区域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幼儿游戏,什么是幼儿角色游戏,其具有哪些特点,幼儿的表现说明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再觉得这些知识点枯燥乏味,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4)以情育人,升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情动人,注重情感对学生的感染作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的情感体现和深刻感悟,能帮助学生对该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活泼、民主的课堂里体验学习的乐趣。 作者:谌飞宇 单位:益阳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础训练对策 [摘要]舞蹈是幼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对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舞蹈的学习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动作语言表现音乐节奏和音乐的内在情感,因此,通过对舞蹈的教学,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舞蹈素质,同时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舞蹈视野。文章将从舞蹈的基础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出发,提出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舞蹈基础训练的方式,以期能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舞蹈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基础训练;重要性;方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是为了向我国的幼教事业输送更为优秀的人才,而舞蹈作为能够帮助幼儿锻炼自身协调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则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舞蹈教学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因此,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础训练的概述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开设是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的,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所设置的一门课程。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舞蹈的基础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舞蹈能力,还能有效陶冶他们的情操拓宽他们的舞蹈视野,为他们在今后的舞蹈教学实践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舞蹈的教学作为对幼儿进行艺术审美提高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对幼儿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内容。而作为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教学是要提高学生在今后幼儿教育工作中的执行能力和应到能力,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幼师工作中能够提高自己的舞蹈教学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将舞蹈的基础训练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课程,以此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舞蹈教学方面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基础训练的重要性 1.陶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操舞蹈是艺术的门类之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舞蹈的基础训练能够有效锻炼他们审美情趣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并对自己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活泼好动、强烈的好奇心是他们的特点,使得他们在学习中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因此,舞蹈的教学过程就需要适应幼儿的这一特点。而在学前教育专业针对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中,就是要通过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动作语言能力,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动作语言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以此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舞蹈教学中打下良好的基础。2.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舞蹈素质舞蹈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艺术门类,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针对学生进行学生舞蹈基础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舞蹈的基础训练,能够在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舞蹈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加强他们的综合舞蹈素养,使他们能够通过舞蹈的基础训练锻炼自身各关节和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他们的身体柔软性和灵活性,使他们能形成更加优美的身姿,并加强他们自身艺术气质的表现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舞蹈素质。3.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视野舞蹈的综合性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其进行相应的基础训练时,能够对音乐、节奏、旋律做出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并以动作语言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舞蹈的音乐进行更好的把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针对音乐形式的广泛性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视野。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针对音乐的不同形式所采用的多样化的多学生进行舞蹈基础训练的方式,也是对学生舞蹈视野进行拓宽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除了对学生的舞蹈视野进行拓宽之外,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不同训练形式的融入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进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有利的帮助。 三、学前教育专业加强舞蹈基础训练的方式 1.树立实用性的教学理念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进行的舞蹈训练,是为了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实践工作中对幼儿舞蹈进行教学的要求,因此,对于枯燥的专业化的训练而言,进行基础性的舞蹈训练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实用性的意义。教育形式的不断改革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而在舞蹈的基础训练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通过不断地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舞蹈能力,以此来提高今后实践工作中的实用性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基础训练中,教师要充分树立实用性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实践运用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的实践教学能力。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示范性教学方式示范性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将以动态艺术形式为主的舞蹈艺术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化,讲舞蹈动作以视觉传达的方式传输进学生的大脑,让学生通过大脑对舞蹈动作的分析,对整体的舞蹈动作进行更加清晰而定认知,从而让学生能清楚的认识舞蹈动作之间的变化以及连贯性,这是一种通过言传身教进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对舞蹈有更加直观的认知。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舞蹈的基础锻炼中将舞蹈的动作进行分解和示范,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程度,进而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来提高对学生的训练效率和训练质量。在示范性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增加语言我对舞蹈动作的解释,以语言艺术的魅力来更加细致化的分解舞蹈的动作,从而使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印象更加深刻。3.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的舞蹈素养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的舞蹈素养,对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有着很大的帮助。在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基础训练中,有部分教师会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舞蹈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的舞蹈技能的实用性,有的教师会过于重视对舞蹈技能实用性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舞蹈素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舞蹈基础训练中,由于学生舞蹈基础有所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指定舞蹈的基础训练内容,既要保证为基础差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保证训练能对有基础的学生起到提高作用。 结语 作为幼师预备人选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职业素养的加强对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舞蹈教学作为幼教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幼师自身具备较强的舞蹈教学能力。为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舞蹈素养,并以舞蹈的实用性为教学的理念,通过示范性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 作者:罗棚
新闻实践论文:培养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思考 国内新闻学教育发展非常快,相关研究也不少,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媒体发展需要。新闻采访课程作为国际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2004年清华大 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他的教学中有六种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练习和新闻现场练习等。他引进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在课外实践中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受到多方好评。然而,“清华模式”在国内的新闻采访课教学中还只是个案。 根据检索到的论文及国内引进、翻译的西方新闻学原版教材(如《新闻报道与写作》、《创造性采访》、《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等),可以了解到发达国家新闻实务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和模式。美国的本科新闻教育就是培养记者,有三个突出特点,即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托、以人文主义为目的。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创立新闻学院以来,新闻采访写作一直是美国新闻专业学生必选的四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培养目标,即课堂课程教学、校内传媒工作机会、校外传媒工作机会,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很多大学都办有自己的媒体,方便学生实习,还进一步要求学生到新闻机构实习,如马里兰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学期在新闻机构工作。加拿大的新闻教育普遍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如从基础报道训练如采访技巧、新闻写作,到一系列的制作课程,而且要有实践经验,要求有两个半年的实习期,广泛涉猎社区报纸业务和电视纪录片制作等。日本的新闻学教育同样强调实践重要性,朝日新闻、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从2000年开始接受实习学生,并作为制度确立下来,实习时间为半年,记2学分。① 鉴于国外的新闻学教育和国内“清华模式”的经验,根据笔者所在国际新闻专业的实际情况,尝试设计了新闻采访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使之成为具有强烈好奇心、高度社会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分析力的人。 构建新闻采访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英语采访实践四个部分。 课堂实践 利用课堂做一些简单的采访练习,如用电话预约采访等。具体设计如下: 校园实践 校外实践 英语采访实践 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美国的新闻实务课教学提供了一些借鉴,教师只有十分之一的时间上课,接下来就是由教师出各种各样的题目让学生去独立完成,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点、讨论和个别辅导。提倡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六七人为一组,教师配备2个,一个是大学的专职教师,一个是兼职辅导老师, 由新闻界资深的记者和编辑担任。②以此为鉴,扩展、延伸新闻采访课堂空间,实践课堂可以在教室、在校园、在社会。通过营造采访环境以及让学生真实地进入采访环境,学习如何进行新闻采访。 教学方法上,需要注意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教师参与学生的采访小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从学生进入“新闻现场”问第一个问题开始,教师记录下学生的采访活动,并在学生采访结束时给予评价。要求教师能够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辅导。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结合经典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分类采访的内容讲授中,选择典型新闻事件,让学生学着作为职业记者来进行模拟操作。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投入采访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程成绩分散在学期中间,让学生放弃最后考试背背书就拿学分的思想,特别增加实践环节在成绩中的比重。如采访校园陌生人写成的采访报告,作为期中作业;采访新闻业界人士并写成采访报告,作为期末作业的一部分;采访小组的新闻稿件也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 最后,建立课程的讨论区或网站,把教学资料上网,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实现开放式教学。 总之,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从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英语采访实践四个环节入手,循序渐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新闻实践论文: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2010)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优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欧美关于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英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向职业化教育靠拢。英国女王大学本科教学就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美国一流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新闻学等专业,也大力提倡在职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创新人才。[1](p74)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操作性。笔者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进行归纳分析,在“以人为本,知行并举”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指在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是构成新闻传播创新素质教育的四个主要内容。 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树立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理念: 1. 在教学哲学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 2. 在教学目的方面,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塑造其创新性人格,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3. 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专业知识与科技、人文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 在教学过程方面,以师生双主体的交往与互动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来获取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5. 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6. 在教学评价方面,在对学生评价时,采用“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同时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 为此,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提升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纲,以知识传授为目,以职业技能为用,以教学创新为体,以学生兴趣为源,开发学生潜能,增强竞争优势,培养善于管理的信息传播人才和精于信息传播的管理人才。 二、建立系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创新能力培养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根据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特点,建立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如下图),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由专业培养体系、教学“软件”平台和教学“硬件”平台组成。[2](p152-153) 专业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适当精减课时数,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明确要求本科毕业必须选修一定实践创新学分。同时,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建设之中,逐步使大学生能力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软件”教学平台主要包括:1.理论课和实验课程建设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设立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指导纳入课程建设;3.开展假期业界锻炼,业界锻炼制可让学生拓展眼界,了解社会需求,接受社会考验,提前适应社会,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4.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为学生的成果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上述教学平台,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平台的建立和整合,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教学保障。 三、构建以四个课程平台为基础,互动式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根据创新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突破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重新构建四个课程平台,即课内教学活动(含实验教学)、课外创新活动、校内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创新与课程平台相对应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1.课内教学活动:一是实施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二是实施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2.课外创新活动:一是开展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二是开展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技竞赛教学活动,三是开展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3.校内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⒋ 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应用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社会实践活动。 (一)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 为了使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顺利开展,要注意以下问题: ⒈精心设计课题。设计选题时,既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有事情可做,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学生够能做得了事,还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喜欢做事。 ⒉明确各自责任。设计课题的目的是要实现团队学习、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大作业选题设计时,要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安排,形成人人参与、团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⒊发挥学生的主动。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组织互动式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⒋强调学习成果形式。学习成果需要按大作业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内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认知系统化的目的。 ⒌建立学习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标准既要起事后评价作用,还要起到事前引导作用。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大作业与小作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⒍策略性评价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评价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学习他人长处的良好习惯。通过自评、互评和辩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加强,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书本知识演绎推理性学习为问题解决式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⒈讲授:通过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⒉模拟:通过情景的角色扮演模拟,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启发学生领悟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⒊实践:通过各种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理论化的技能还原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媒体等环境的深入了解,熟悉媒体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学生能将一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中,以达到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的目的,最终使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通过“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能够达到以下效果:一是通过互动式教学建立了各种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并有效地实现了“合活动学习”,即通过合作式活动,使学生从被动记忆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将外在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内在的直接经验,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与能力方面,而且在价值观、态度、情感等方面,都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 二是有效地实现了教学重心逐步向学生主体的转移,由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过渡到师生合作的互动式模拟,最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三是有效地实现了课堂内教学向课堂外教学的延伸,实现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 研究课题是创造让本科生有机会在做研究中学习和提升,有效解决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问题。科研课题来源要不拘一格,有学生独立申报的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大学生创新项目、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还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院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费用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专门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每年3月进行一次本学生科研项目申报。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学院组织教师提出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围绕项目进行申报或自主选题; ⒉学生课外阅读文献和资料,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阅读,阅读分精读和泛读; ⒊准备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文献和资料的主要思想、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⒋开展报告与研讨活动,学生报告,相互讨论,教师总结和点评; ⒌学生根据研讨的情况,进一步归纳并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⒍对于提出的研究问题,学生课后(包括假期)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⒎ 形成研究论文(报告)或作品。 (四)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课外科技竞赛教学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学习激情和比学赶超的动力。课外科技竞赛主要是技能作品类竞赛,如dv大赛、广告艺术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摄影比赛、大型活动策划比赛等。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课外科技竞赛,并做好参赛前的知识的教学和培训,要求学生掌握竞赛的方法和步骤; ⒉学生明确课外阅读选题的策略及相关要求,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必要时还要开展市场调查; ⒊分小组进行实际选题的创作,并做好竞赛成品; ⒋每个小组向全体学生进行汇报,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然后要由教师总结和点评,最后将修改好的作品提交给竞赛组委会。 ⒌每个小组根据汇报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竞赛作品。 以上阶段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分析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创业计划为创业教育构建了一个演练的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探讨成为必要和可能。围绕着创业计划开展的创业演练活动的实质是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精神和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很多学生在创业计划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创业演练活动中得到了模拟实施和评判,训练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六)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主要通过四类校园文化主题,着力构建一种学习、对话、开放、探究、反思、创新的校园文化。 ⒈学习型校园文化主题。学术讲座、杰出校友座谈、师生沙龙,学术节、读书活动等文化主题活动都营造出了学习型校园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成果相互交融激荡,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内涵。学生置身其中,可获到精神世界的升华和行动上的见贤思齐。 ⒉对话型校园文化主题。在每年举行的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与名师面对面等文化主题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校园这个共同家园中通过文化对话、沟通与创新,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⒊探究型校园文化主题。组建专业学生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系列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从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开始,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创新需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⒋娱情型校园文化主题。文化创意比赛和各种征文比赛等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好形式。校园文化风、新闻采风、广告节、文化创意节等既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追求新事物、新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在这些文化主题中,教师发挥着文化导向的主体作用,学生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主体作用,教师学生共为主体,既能避免校园文化中学生单一主体产生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同时也能使教师在文化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进而更新自我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4](p3) 教师是校园文化中比较稳定的主体,只有实现对学生主体的有效整合,才能通过师生的互动,努力塑造创新人格。 (七)应用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基于实际应用项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实际工作流程,感受了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认识了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实践了运用已有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学实践教学新形式 作者:吴雨蓉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一、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对新闻学专业缺乏了解,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课程体系与现代媒体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大比重设置新闻学概论、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传统新闻类课程,而对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课程和新媒体课程的设置却显得欠系统。同时,新闻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课时数较少,学生的新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策划能力得不到针对性训练。 其次,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有直接新闻实战经验的教师。很多新建新闻学专业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转行而来,毫无新闻学专业背景可言,更不用说实践能力了。由于很多专业教师缺乏媒介实践的第一手经验,往往是书本知识的现学现卖,实践能力与一线实践教学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新闻学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建立设备较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学校办学经费长期不能满足该专业建设需要。[1]现有的部分实验设备由于先前选型不当,利用率低或被长期闲置。同时,由于实践经费的不足,很难与校外媒体建立长期合作的对口关系,学生实践途径很单一,有时学校把实践压力转嫁给老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地理位置的劣势也给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未来就业带来不小的障碍。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地处距离省会和信息中心城市较远的内陆城市,所在地的新闻传媒机构无论数量和规模上都不及一线和省会城市,而有限的新闻机构大多人员饱和或机制不灵活,同时,经济发展和媒介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导致私营文化传播类企业类型比较单一,数量比较少,层次也比较低,想建立一批常态化和高层次的实习基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二、实践教学新理念———加强基础、强化应用、多领域培养、多渠道实践 (一)保持理论教学优势,重视专业实践教育管理部门和所在院校必须更新文科师范教学的传统理念,对新开设的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采取应有的重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讲述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又要探索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应是我们构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扩宽实践口径,体现“大媒介”观如今,传媒机构类型和传播方式正在进行革命性改变。社会为新闻学毕业生提供的实践岗位已经不单单局限在新闻机构,可以说一切属于媒介传播的岗位都是我们专业的对口岗位。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新闻学就业形势的严峻,加上学校级别和地域劣势,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很多毕业生无法进入新闻媒体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学专业如果仅以新闻专才作为培养目标,显然不现实。[2]因此,我们的实践教学应摆脱单一新闻媒体平台的窠臼,把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体现多学科和“大媒介”观。比如在实践领域上可以从新闻传媒拓展至广告、电影、数码产品制作、商业传媒、企业传媒等,这种“大媒介”的实践理念真正体现信息社会学科交叉的特点,也真正能把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综合理论所学运用到实际,是符合新闻学教育趋势的。 三、建立新闻学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灵活性和持续性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高效性得益于一套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多层次、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里面最重要的两点是方法灵活与连续性。所谓方法灵活,即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媒体和社会。所谓贯穿全程,是指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同时段、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连续设置,从而使四年的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一个有效、连续的体系,真正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全面性。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我们把实践教学学时从原来22%增加到30%。 1.针对性的课内实践课内实践是围绕课程理论内容展开的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消化课程的理论内容,掌握新闻专业应具备的采、写、摄、录、编、播等基本技能。《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电视摄像》《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等课程教学,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内实践教学,强化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带领学生采访高考、车展、秋菜买卖、新生军训等新闻事件,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现场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新闻眼、如何采访、如何摄录等,或指导学生制作合成广播电视节目,让学生在新闻实训中学习,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 2.灵活的第二课堂除课堂教学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也是我们实践教学的良好示范。如每年一次举办的大学生记者节活动,通过学生电视纪录片、电视短剧、电视音乐片和电视专题片的展播及评奖,使学生得到新闻业务的全面训练,提高了综合能力。还有不定期举办的主持人大赛、摄影大赛、DV作品大赛等,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有裨益。此外,经常邀请新闻界人士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前沿。“请进来”的同时“走出去”,通过组织学生去媒体参观,使学生对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机构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编流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专业的兴趣。当然,第二课堂实践也同样要形成常规化和连续化,并考虑纳入教学计划,效果才能显著。 3.常规的小学期见习小学期见习的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走入社会、进工厂、进社区、下农村、走入各行各业、了解国计民生,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新闻工作实践的了解。 4.总结性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广泛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知识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必要的材料准备,为毕业后奔赴新的工作或学习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p#分页标题#e# (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实践基地多元化,创新与媒体互动形式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初始平台,同时可以有效解决专业发展中存在的设备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在建设实践基地过程中,我们努力打通多种渠道,实现实践基地多元化,同时创新与媒体互动形式,巩固与媒体实践基地的长期互利合作关系。首先,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联合党办、团委和学生会把校园广播台、校园网、校报、校刊等利用起来,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宣传部的一些重要宣传活动。其次,充分挖掘省内外的媒体资源和社会资源。不仅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还在很多单位组织、工厂农村等建立了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对不同实习基地进行横向和纵向开发,最终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衔接紧凑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有效解决了学生无处实习、实践基地单一等问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用多元化的角度来定义实践平台,从电台电视台到报社、杂志社、网络公司、出版业、电影业、音像业、广告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只要对媒介传播类人才有需求的岗位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实践平台,这个思路是符合传媒发展趋势和本专业实际情况的。一个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建设有赖于一种双向互利的合作关系。关注传媒发展前沿、主动参与传媒机构发展是我们保持与实习基地合作关系的一个得力措施。比如我们会定期对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或报刊的栏目进行监评,或从读者角度对其改版提出更专业的意见。我们还与媒体合作,帮助他们策划有关大学生的一些节目,或者设立媒体的校园通讯员,这样即增加了学生参与媒体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实习基地从中也有所收获,真正体现了与实习基地的“双向互动”性。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业界与学界共育人才高质量的实践教学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现有的进人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进大量高学历、强实践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就被提上日程。首先,我们要求每名专业教师都必须进入传媒机构或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6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充分熟悉自己课程范围的业务操作,同时了解业界实践的新动向和新知识,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去。此外,为了解决眼前实践教师缺乏的情况,我们聘请新闻机构的资深记者、编辑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即实现了师生与媒体的零距离接触,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这种高校和业界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对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非凡。 (四)创新考核机制,改革成绩构成比例,推行成果评价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讲,怎么考,他就怎么学。所以,考核机制的创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给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评定合适的分数,激励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来,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原有那种以卷面考试形式为主的成绩评定方法,加大平时成绩构成比例,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加大实验成绩的比例。这种评价方式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知识运用,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其次,推行成果评价方式。以前我们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课程学习以外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项目的效果检验大多采取教师评语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过于程式化和含蓄,不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和展示。推行成果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内实践作品、校内外重大活动项目中的成果、媒体见习和实习的成果作品进行集中项目验收、作品评分或者成果展示,对于社团报刊、网站和校园电视台的节目成果进行类似于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的师生评价,使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实践改革要点研究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信息传递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和无边界化,因此新闻传播学开展双语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虽然已经有一部分院校开展了该专业的双语授课,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对该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就其授课时间、内容、教材、方式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改革路径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较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将全国高校双语教学工作由自发、无序推向主动、规范的阶段。即使如此,我国大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仍处于试行阶段,各院校也在对双语教学进行不断探索,还需不断完善、改革与创新。因此,本文就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等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对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一、新闻传播学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根据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所给的定义: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意指在学校中能够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我国,双语教学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理、工、农、医及经济等学科,文科相对涉及较少。但在社会学科的部分学科中,新闻传播进行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双语教学是新闻传播媒介全球化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新闻报道的同步性以及无边界化使得“地球村”成为现实。而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双语教学已成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新闻采访、现场直播或新闻写作,新闻从业人员能够掌握国际语言已成为基本的职业生存能力。更深一步来说,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加强新闻敏感度,及时掌握并分析外文资料,随时了解信息的最新变动情况。其次,开展双语教学是提高新闻传播学教育水平的手段之一。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新闻传媒业提供优质的后备人才,而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提高外语能力不仅指语言能力,也非普通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而是以提高外语能力为基础,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英语新闻阅读》这门课程为例,“新闻阅读”是这门课程的重点,语言媒介不再是我们所熟用的汉语,而是英语。前提是我们需熟用此种语言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新闻“阅读”,通过此门课程我们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也是对跨语言领域、跨文化领域的一次次新闻解读、分析。最后,在新闻传播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也符合我国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目的。现今,中国各个方面都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不论是经济实力、社会文化,还是政治的民主化进程都在不断向前推进,但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信息传递的不到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不够全面甚至有误解,而这些声音大多来自西方媒体。那么想要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与态度,就需要增强自身国际传播的能力,培养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运用常用的国际语言适时进行新闻报道、新闻写作、发表评论等,从而传达真正的中国声音、中国态度,逐渐改变我们在国际传播中被动的局面。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可以纯熟运用常用国际语言的能力,树立跨领域文化思维的意识,高质地实现国际传播的工作者。 二、新闻传播学进行双语教学的模式 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开展的前提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并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来看双语教学的模式大概有以下几种:其一,沉浸型教学模式,即课程的教学过程完全使用汉语以外的语言开展,此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水平要求都较高;其二,渗透型,即在教学工作中以汉语为主,适当穿插使用英语,主要体现在关键词和关键问题的非汉语言的讲解与背景解读,或者对一些外文词语的中文含义进行解读;其三,交替型,即交替使用中文与外文两种语言,在两种语言的运用上不分主次,在理解中文内容时适当使用英文进行补充,在讲解外文内容时适当使用中文进行解释;其四,演示型,即在专业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以中文教学为主,针对一定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时间用外文进行教学;其五,选择型,即通过开设选修课,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外文双语教学。这五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在开设双语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师资力量、所处环境等,选择相应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力量,使大多数学生能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 (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何时开展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要问题。很多人都赞成应该从大二或大三开展双语教学,认为此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积累,也经过了英语四六级的打磨,较为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其实不然,不同地区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时间点,应该结合实际来开展。例如,贵州地区的学生,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高考之后是这些学生英语能力较强的一个时间段,如若此阶段不开展双语教学,而且外语学习方面的督促相对减少,到了大二或大三英语能力有可能不增反减,如若能在进入大学之后适当地开展双语教学,既是对英语学习的督促,也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专业基础知识是每个新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都能用到的,所以针对此类学生,开展一贯而终的英语教学模式较为合适。当然,从大一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合适,应选择新闻传播学的基础教育专业课程,从一开始建立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与国际接轨。 (二)授课内容的选择 授课内容应系统化、模块化,与实践相结合。就《英语新闻阅读》这门课程而言,更应该与实践紧密结合。新闻具有时效性,所以英语新闻阅读在进行授课时,在不失双语授课根本的同时,应以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新闻热情,将英语与新闻专业知识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另外,在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授课内容,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对教材的选用 适当地进行本土化的改革现今,很多院校的新闻传播学双语授课仍然选择的是英文原版教材,对学生学习最根源与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十分有利。但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并不适用所有学生,比如偏离我们的现实情况、费用高昂、知识架构相对于国内的教材较为分散,不利于学生掌握等。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对教材进行本土化的改革。但我们在进行教材本土化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其一,教材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对英文原版教材进行“修改”,而是在不改变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遵循作者原本授课意图的同时,将教材调整为适合当下学生使用的教材;其二,教材本土化可以适当选择当下环境的案例,让教材与实际联系更紧密;其三,将中西文化进行更好的融合,在教材本土化过程中注意对不同文化的注解。 (四)将多媒体教学更好地运用到双语授课过程中 当下,很多院校的授课过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那么针对授课难度较大的双语教学更应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难以避免出现授课发音不准等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与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片、文字、动画、图像于一体,可以将学生带到情境当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时间将原汁原味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但仅凭多媒体教学是不够的,缺少反馈与互动,此时更需要老师来面对面地进行答疑解惑,将发现的问题一起进行讨论,才能最大限度地收获知识。很多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也是如此,那么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授课更应如此。 不难看出,我国很多院校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的授课还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与各个院校已形成的精品课还有一段距离,因此需要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授课模式、方法、手段,将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发挥出最大效果,与国际接轨,培养出更多满足当下国际形势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滕程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初探 新闻传播类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已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在教育部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全国有15个专业被亮起“红牌”,其中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2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位列其中。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童兵,谈及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对口就业问题,也坦言,复旦大学相关专业对口率在40%左右,清华大学在60%左右。新闻传播类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固然有新闻传播人力资源市场供过于求等外在因素,但更折射出新闻传播类专业自身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新闻传播机构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往往是重“术”轻“学”,而新闻传播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则较为重“学”轻“术”。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侧重的不一致,造成了用人机构、教育单位、专业学生“三输”的局面。为此,改变新闻传播院校在教学中重“学”轻“术”的倾向,构建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性教学以实现掌握熟练技能和形成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既包括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也包括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而新闻传播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考评等五大要素。 一、教学目标:能力本位 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较为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与连贯性,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新旧之间的联系。以能力为本位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其教学目标要求十分明确,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较强。一般会通过与新闻传播机构的联合调研,确定相关职业与岗位所需能力结构,并将岗位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结构图转化为专业教学目标,以满足新闻传播一线需求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设计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等教学内容。教学中,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并重,相互配合,共同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岗位能力服务。在理论知识传授上,虽然离不开相关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传授,但会结合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会涉及多学科的整合,而不是着眼于单一学科知识系统地讲授,主要是按照新闻传播岗位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而在新闻传播实习实训中,侧重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依据实际传播需求,进行整合处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为完成某一项实际或仿真的新闻传播任务,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的运用能力、问题的理解能力、角色的扮演能力以及任务的胜任能力,而在这类能力的运用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传播理论,提升传播素养。 二、教学方式:工学结合 注重理论知识讲授,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与新闻传播行业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之间存在脱节,是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方式的一个主要弊端,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在于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双师型素质教师的缺乏。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中,院校教师懂传播理论不熟悉新闻操作;聘用来自行业的教师,懂新闻操作不熟悉传播理论。虽然教育部和力推新闻传播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实行高校与新闻单位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加大力度逐步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结合,但是在人员互聘之后将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将学生新闻传播类知识理论的学习与新闻传播的实践实训结合起来,结合的效果主要看能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认识;能否让学生在看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后,提高他们学习新闻传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否让学生通过与新闻记者的接触,跳出校园学习的局限,增强对社会新闻传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体会新闻传播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否让学生在新闻传播的职业指导与职业训练中,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他们新闻传播工作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否让他们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责任心和新闻传播判断力;能够让学生借助实践岗位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三、教学内容:项目导向 传统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大多按学科架构形成教学体系,按章节结构传授教学知识。此类教学内容主要注重的是知识理论的传授,而不利于学生新闻传播技能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参照新闻传播业务实践中的工作流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符合学生今后工作环境的项目,以项目为导向,重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内容中的项目开发,主要以新闻传播中产品与服务为载体让学生能够学会完整的完成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开发,需要做到以新闻传播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参照点,确保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核心构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技能;另外,需要为学生设计围绕项目运行的所需要的综合化教学情境,以保障项目的仿真度或者真实性。项目确立后,对于承担项目的小组,需要对学生的角色基于真实新闻传播岗位的不同进行分工,并要求学生按照“明确任务、提出计划、组织实施、检验评估”等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展开项目实施。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新闻传播工作项目中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受教师的外部控制,而是变成了一种自我控制,学生可以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有意识的行动,锻炼学生从多种可能性的行动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锻炼学生对新闻传播工作任务的结果预测预判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以项目为导向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其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新闻传播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与行动能力,特别是新闻传播行业最为看重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管理:加强反馈 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学管理而言,主要在于加强教学反馈工作。传统的新闻传播类教学,其教学反馈较多以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中在组建中,需要以教学反馈作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的条件,认为教学信息反馈是提高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信息的反馈收集与传统理论讲授型有所不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由于教学场所不固定于教师,有时甚至是在校外,因此,教学反馈信息的获得具有随机性,而这也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增派人员,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参照有关院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来看,教学反馈信息的搜集,分为三个阶段:实践活动开展前的教学策划信息搜集,实践活动开展中的教学开展信息搜集,实践活动结束后的教学总结信息搜集。而如果从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的来源来分,又可以分为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主要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行业新闻传播产品与服务的实际生产营销情况;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个人职业能力是否在实践性教学中有所提升。 五、教学考评:行业评估 依托教学管理搜集的反馈信息,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展开评估,是判断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的考评,肯定存在不同。新闻传播类专业原有的教学考评,必须基于实践性教学的实际进行改革。比如,将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改变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评价。又如,将评价方法从之前的理论考试总结性评价,改变为项目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与项目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而为了保障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评价真实反映实践教学过程,最有必要的改革就是将之前单一的以院校、教师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传媒院校与传媒单位的双主体评价。特别是随着国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不少主流媒体开始与新闻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团队、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当然,也就包括了共同制定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参照相关职业的人才培养办法,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大多是由院校与行业联合成立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在其领导下,院校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融入评价标准中,而新闻行业可以将实践的要求引入融入进来,并有可能引入通行的职业准入考试制度,以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编辑记者从业资格证等相应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作为学生结业的重要标准,实现学生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保障。 作者:纪富贵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 新闻专业个人实践回顾 实习相当于学习,而不是一份工作,在实习期间可以学到学校里面学不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吸取一些经验,那么如何写好实习报告呢?大家可以阅读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则范文,请阅读新闻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一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有时,在记者们有空的时候,会跟他们交流国内和他们不同的制作方式,看到一些他们做的很棒的专题,例如中国戏曲、sars系列,医护前线系列,还有一些国内目前还没有办法涉及的区域的专题片,都会问他们整个制作的方式,如何采访,怎么确定整个片的结构,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专题片制作方法。少了出去跑的时间,更可以静下心来回顾实习过程中,自己的不足和把之前来不及消化的东西,重新消化。对于我来说,这一周,也是自己进步最大的一周。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传播学中博弈论方法的实践意义论文 摘要: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具有方法论、学科拓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博弈论在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质和量上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新闻理论界对博弈论的理解存在狭义、广义与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三个层面水平。我们可从哲学意义、方法论意义和建构意义三方面,认识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运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博弈论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是在2004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年10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论文网]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中博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个传播模式,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新闻实践论文:媒介融合中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各种媒介融合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媒介之间的融合变得越来越紧密,成为了新的趋势。新闻的采集、加工和制作等传播活动,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一些改变,为了适应这种时代变化,高校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实践教学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让中国的互联网遍布大江南北,这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媒介融合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给高校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和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一、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重教学轻实践 教学体制改革,使得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多,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新闻教育专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在新闻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虽然没有任何的新闻从业经验,却也走上讲台,给学生们讲授实践教学相关的知识,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讲授得多,实践教学讲授得少,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实践训练和实践经验,一方面,这会使学生在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后无法快速适应;另一方面,从人才输出这一项来看,也会对整个新闻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 新闻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严重滞后,专业导向上一些课程内容仍然以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单一的媒介介质进行区分,对于当前不同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涉及不多,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过于片面,缺乏媒介融合的整体思维。而学生因为专业选择和专业分业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也很难适应,缺乏跨专业学习的能力。而这种专业分业的细化,不仅导致了不同媒体的实践课程学习和设置变得繁复,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 (三)专业实践课程单调,设备陈旧 因为办学条件的限制,有的高校不会为实践课程配置专门的教室。而有的高校虽然具备配备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的条件,但是因为专业分业的关系,实验室之间是相互分离的,不能实现共享。同时,虽然媒介技术已经迅猛发展,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但大多数高校在专业实验室的配置上还停留在非常落后的阶段,也就无法满足当前教学实践的需求。 二、当前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独领风骚的局面,而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形式来生产和传播新闻的媒介融合正逐渐成为趋势,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高校在培养新闻专业人才上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活动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对现有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一)当前媒介融合需要全能型人才 媒介融合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形式共同运作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这就需要更加全能的人才。新媒体时代的交互性让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新闻接受者,而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都可以参与新闻的和制作,新闻从业人员也不再只负责新闻报道,还应该在这个人人可以发声的时代,对新闻加以引导,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新闻背后的原理。 (二)需要掌握更全面的知识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学历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也给新闻界的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人们对新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新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懂得从大量的信息中进行筛选、解读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立体式的报道和呈现。这种可以跨行业、精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 (三)掌握多种新闻传播方式 新媒体时代,与过去传统媒体不同,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还有网络、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体并存,媒介平台可以提供多种新闻产品,而它们之间也逐渐呈现出融合的态势。因此,新闻从业人员不能只掌握一项媒体技能,还要了解各个媒体的优缺点,针对新闻事件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最优的传播方式。所以,当前新闻传播所需要的是既精通专业又掌握技术的人才。 三、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 面对媒介融合的新形势,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上都做出了新的探索和改革,以此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一)“2+2”培养模式 “2+2”培养模式是指本科的前两年进行全科专业的培养,大三、大四再进行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如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当前采取的就是这种培养模式。 (二)个性化培养模式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它通过对经济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教学模块上的不同设置来培养专业型人才,同时还设置了个性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成立了多个兴趣小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学生眼界,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教育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已成为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变化,高校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面对全媒体时代也应该做出改变,首先要提高实践教学技能。高校应注意对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锻炼,应经常为师资队伍提供相关新技术的培训及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同时,应该多吸收一些有技术经验丰富的新老师,并搭建兼职教师平台,让更多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教师为学生授课,进而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 新闻传播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它需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对其他联系较多的专业有所了解,如经济学、法学、计算机专业等。新媒体时代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专业性强、基础好、知识丰富”的全能型人才,因此,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出调整,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出全能型人才。应该注意将与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彼此之间进行结合,让它们能够在教学实践设施建设和使用方面有所合作,打破过去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三)加强对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过去高校对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往往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其实践教学设备也严重滞后于当前的新媒体发展,有些实践实验室之间还不能实现共享,这些都制约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在课程安排上适当地增强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新闻敏锐性。 作者:霍慧娜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新闻实践论文:校园电视新闻相结合实践意义探索 【内容摘要】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高校在广播电视新闻类人才培养上需要改变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文章以出镜报道课程为例,探讨其与校园电视新闻相结合,打造教学实践模式的切实意义。 【关键词】出镜报道;校园电视新闻;实践意义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旧媒体之间的关系从抗衡逐渐转化为互助相融。在《新媒体时代也是主流媒体的新时代》一文中,作者提出在信息量爆炸的年代里,新闻媒体的制胜法宝依然是内容为王,重内容、强现场、拼立场。在融合发展之下,今后媒体不分新旧,只剩两种类型: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媒体和没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媒体。如同2017年各类经典文化节目的兴盛现象一样,具有精神引导、意识先行、直击心灵的文化表达形式在当下开始发光发亮。高校新闻类课程的教学,同样需要寻找到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培养模式。 一、出镜报道形式的广泛应用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以最快的方式抵达汶川,在镜头前与全国观众进行交流,直击现场情况、报道最新进展;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中央电视台派出大量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不同人群,引发全民探讨关于“幸福是什么”的问题。这些报道中采用的主要形式为“出镜报道”,这种报道形式能够将电视机前的观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拉得更近。出镜报道始于1963年11月22日的下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记者丹•拉瑟直击现场,报道了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电视机前的观众被真实而具有冲击力的新闻现场所震撼,从而应运而生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出镜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面对摄像机以旁观者、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叙述新闻事件,并进行相关采访与评论的一种报道形式。出镜报道形式的出现,为电视新闻增加了“人情味”,主要体现在:第一,传播主体的人格化。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出镜记者作为人格化的传播主体,既是传递者又是解释者,观众正是通过与他们建立的传播关系来接触和接收信息。第二,增强了新闻的个性化色彩。出镜记者通过丰富的语言组织形式、独具特色的个人感受角度、不同的报道风格构建,使每一次出镜报道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特征。第三,人际化的传播样态。随着出镜报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记者将模式化的口头表达转化成人际化的交流形式。记者将镜头设想成是某个特定观众,通过具有交流感的语言,把复杂的内容简明扼要、富有个人情感地表达清楚,实现一种拟态的“面对面”交流。在当代新闻报道中,出镜报道已经是一种广泛运用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尤其针对突发事件而言,这种方式使记者在新闻事件与电视观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缩短了观众与事件之间的距离,其对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现场感、逻辑性、深度性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近年来,将出镜报道课程训练带入课堂已成为培养广播电视新闻类人才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如何将已储备的知识结构与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成为此类训练课程的瓶颈。不少新闻专业或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会选择去相关媒体实习,但由于实习时间短、实践经验少,很难接触到重要的采访、核心的工作,这些都会影响实践质量。除了借助地方媒体实习外,校园电视台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离学生最近的天然实习基地,校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不仅在引导校园舆论、建立师生信息沟通平台、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出镜报道训练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合理将出镜报道课程训练与校园电视新闻进行结合可以达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出镜报道课程与校园电视新闻结合 所谓出镜报道课程训练与校园电视新闻相结合,是将课程进行“三三四”分割,即三分教、三分论、四分做。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过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指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使其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学习,强调讨论式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出镜报道课程调整方案与对分课堂践行目的的相同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与做更好地结合。在课程设置上,30%的课时进行理论教学和方法普及;30%的课时需要学生将课下收集到的新闻素材或线索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模拟现场报道的场景;40%的课时让学生融入新闻事件,以小组形式完成出镜报道。课程与校园电视台合作,主要利用40%的课时,成立出镜报道小组,承包每周一个主题的新闻报道系列节目。学生需要负责素材收集、现场报道、后期编撰与制作等一系列完整工作。在教学中教师的具体操作是:第一步由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了解基本的出镜报道理论知识。从发展起源入手,到表现形式、操作方法,最后深入实践意义的探索,让学生不局限于如何去做的层面,而是在做之前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完成之后想要实现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第二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大小事件,鼓励学生养成收集素材、日常记录的习惯。现代科技设备之发达,一些录音和视频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收集与保存。每一堂课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所收集的素材,票选出最有新闻价值、最感兴趣的两条新闻进行事件现场模拟与小组讨论。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在倾听他人与表达自己两个方面不断提高沟通能力。第三步初期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校园,从主题事件开始演练,后期对一些校园突发事件或社会事件进行快速报道,并制作每周一期的新闻报道节目。例如,参与每年的新生军训、毕业典礼、教学科研会等报道与制作。第四步回归课堂,让学生对本期出镜报道的训练以及节目制作进行讨论与总结。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结合所学理论,从新闻角度、新闻价值、报道思想、采访提问、语言表达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为下一次训练中报道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三、课程结合模式的实践意义 出镜报道课程训练与校园电视新闻结合的这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证明,在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四届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工作会议暨教师教育创新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提出了核心能力素养“SCIL”结构的培养理念。本文所提出的课程训练很好地将这一理念融入其中,以达到人才有效培养与课堂实效提升一箭双雕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目标导向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课程与校园电视台结合,并承包每周一期的主题报道、栏目制作,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其有目的地去完成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每一期节目的制作与思考,让学生自主发展相关专业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效果。例如,题材选择、新闻报道角度、采访沟通技巧、后期稿件编撰、画面剪辑与制作等专业技巧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闻职业的特征包括求真的职业责任、公正的职业操守、关爱人民的职业精神、克服困难的职业作风,按照新闻职业人才的要求,并结合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信息素养 随着课程的深入,从初期的校园动态,可以逐渐扩大报道范围,从校园内到校园外,甚至放眼世界,聚焦国际重大事件。但所有的新闻报道方向与角度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从新闻入手,培养学生形成“新闻嗅觉”,不仅可以训练如何收集信息,还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筛选与信息价值的判断的能力。在每一期新闻报道的主题探索、筛选、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逐渐改变校园教学与社会分割的状态,使学生形成从校园出发、立足于国际的新闻视野。 (四)打造学生的领导力素养 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素养的打造主要体现在:第一,自知能力,即反思本人的行事风格和领导经验,了解优势并弥补不足。出镜报道新闻栏目每一期节目的收视反馈,以及课堂总结都需要学生反思自己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提出调整方案,在每一次总结梳理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第二,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解决和管理冲突、通过谈判寻找到合理解决途径、授权他人等能力。在小组合作完成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沟通问题,例如小组分工矛盾、时间分配协调、采访人物的沟通等。通过每一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可以提升学生应对不同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能力。第三,灵活的适应能力,包括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面对不同的受访人群或风格迥异的采访环境时,学生要适应当下的突发状况,借助团队的力量快速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新闻主题从不同视角进行探索,挖掘最有新闻价值、最受人关注的角度。训练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新闻视角、发掘新的新闻主题,可以提升他们对于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了解,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 课程与校园电视新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程中,从被动听课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探究、自主操作的训练模式,在积极有效的训练中收获知识、技能、情感等,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出镜报道课程从理论出发,在实践中深化,在经验里总结与提升。与校园电视台的合作,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在课程中融入校园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加大了实训的力度,实质是一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一种新的尝试。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将课堂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与社会相连接,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作者:颜缤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媒体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全媒体能力成为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业务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创新,才能适应媒体发展的要求。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开放办学等多方面,探讨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 全媒体新闻实践方兴未艾,全媒体业务能力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全媒体记者要熟悉和掌握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规律、传播特点和传播技能,一人独自完成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制作。而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普遍落后于新闻传播业界的实践,适应全媒体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可行的培养路径作初步探讨。 一、全媒体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它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媒体职业要求。在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课程体系应该有大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全媒体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要淡化专业界限。在国内有些高校新闻传播类各专业间的壁垒正被打破,教学内容实现了跨专业融合,甚至实现了校内跨学科的合作培养。这一改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走在了前面,他们的“2+2”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这种培养模式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任选一个非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并系统修读所选专业的主要课程。[1]虽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能借鉴的。但至少这种思路带给我们启发:在新闻院系内部应该着力打破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间的壁垒。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不分专业,专业课设置可以完全一致,大三的时候再根据学生的发展意向,适当体现不同媒体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同侧重。其次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要达到的效果,使实践教学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改变目前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的状况。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也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别是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新闻业务课程。除了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相关课程外,各专业都要开设《网络新闻写作》、《网络编辑》、《网页设计》、《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等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多媒体新闻报道任务,能够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2]即使是传统的理论色彩比较强的课程,也要注重和新闻业界实践的密切结合,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只在于采集和新闻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同时,媒体的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区分新闻市场、实施行业新闻的分众传播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再次要及时实现课程更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传播业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媒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重组。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是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形成的,多年来延承不变,已经和当下的新闻传播实践严重脱节。定期更替不适应新闻实践当下要求和发展趋势的课程,开设一批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新课程,成为全媒体记者培养的前提条件。 二、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 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技术训练尤为重要,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要朝着“全能型人才”转变。[3]搭建全媒体教学平台、开展全媒体实务类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是办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最重要的是建设全媒体实验室,训练学生利用多渠道采集、加工、处理信息,实现与纸质出版衔接的加工、制作、排版流程,以及与广播电视及网站内容制作相衔接的数字化加工、制作、管理流程,实现新闻出版的整体策划、整体实行,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能力,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工作要求。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将全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验室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目前来说,可以建设课程微博、课程微信,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互动与深化,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累积新媒体使用经验,提升全媒体实践能力。 三、与媒体合作办学 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实践,特别是媒体一线的实战锻炼。这种媒体实践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所急需的。、教育部于2013年秋学期启动了新闻单位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人员互聘的“千人计划”,为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与新闻单位的合作,为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机遇、搭建了平台。老师进媒体。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媒体挂职或定期观摩、考察,参加媒体的编前会、选题策划会等,投身一线新闻实践活动,追踪业界新闻业务变革,将最鲜活的实践内容和业界最新动态带到课堂。以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记者编辑进课堂。由媒体指派资深记者,和专业课老师共同承担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学生进媒体。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进行传播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熟悉媒体和传播公司的业务流程,强化专业意识,提升专业能力。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媒体的业务交流活动,开展学生评报等专业活动,保持课堂学习与新闻实践相一致。学生办媒体。建立三个必备的学生新闻实践工作室:报编工作室、视频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为学生搭建日常的媒体实践平台,做到人人参与,在新闻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众包新闻合作。与相关报社、广播电视台、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等媒体、机构合作,由社会单位提出产品的制作线索和制作要求,新闻传播院系的师生负责实施,实现双赢。 四、加强校企合作 在传统媒体处于守陈的态势下,新媒体和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媒体实践这一块,各院校相关专业都很重视,但和企事业单位公关宣传部门的合作很不足,应该说是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的一块短板。加强校企合作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符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规律。具体来说,新闻传播院系可以和微信营销、文化传播等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输送学生到这些公司从事具体业务,也可以在学院成立工作室,将这些伙伴公司的业务拿到校内做,甚至拿到课堂上做。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不至于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的渠道也完全可以拓展到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使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宣传要求和工作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求学期间就有针对性地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案例库建设 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获取、疑难问题的解决都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依靠教师。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大的变革,教师角色也要重新定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组建案例库、开发研究小组,从新闻业界的实践中研究、提炼教学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的案例库应包括新闻采访案例库、新闻写作案例库、新闻编辑案例库、新闻评论案例库、广播新闻案例库、电视新闻案例库、专题片案例库、新媒体传播案例库、广告案例库、新闻摄影案例库等10个案例库。 六、毕业论文改革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饱受诟病的问题,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存在抄袭等现象。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理论阐述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甚至将此与学生的学位授予相挂钩,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弊端。在毕业生中推行以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的改革,是适应新闻传播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毕业作品可以是毕业生公开发表的一定数量或字数的新闻作品,并辅以相关文字说明,也可以是虽未刊播但达到一定要求的音视频作品,或者是针对某一广电媒体或新媒体的创设或改版总体方案及样片等。总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诸多实现的路径,其核心就是真正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同时满足传播技能掌握上的全面性要求。 作者:王业明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新媒体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路径 摘要:当今时代,媒介新技术不断的发展,媒介格局、媒介生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媒介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收集、加工、制作等新闻传播活动的步骤、要求及信息传播的方法必须要加以变化,才能符合新媒体的发展,这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及新闻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本领提出了更新的挑战。本文对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媒介融合给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进行了探索,并相应地提出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革新;新闻学专业 我们处于向多媒体进发的时期,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色,所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全媒体时代或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成熟,以电子化及数字化为特点的全新媒介使传媒生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当今传媒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媒介融合,而固有的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步,是传媒界正在面临的一项深刻及关键的变革。 1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对实践教学部重视 在近几年高校学生增加及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1年底,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20万人,教学部门高达975个。很多具有高学历的青年老师毕业于新闻院校并进入工作岗位中,没有经过媒体实践的锻炼,不具备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实践本领,专业教学缺乏实践训练。 1.2设置新闻专业的课程不能紧跟时展的需要 首先,固有的新闻教育中,专业导向是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以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进行区分,不重视当今不同媒体间逐渐融合的总体形势,缺乏媒介融合的思想。专业间分业比较显著,学生不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及跨专业学习的本领。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媒体,对同一种实务技能进行课程的划分,也必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及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新媒体阶段,这种课程体系所塑造的学生的专业本领不能很好的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另外,在设置新闻专业课程时,或因为没有及时转变老师的思想,或受有限的专业实践平台条件的制约,我国很多的高校面临轻实践课程、重理论课程的状况,实践课程很少,导致实践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质性的锻炼及改进实践动手能力。 1.3专业实验室较为单调,且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建设 因不同的高校具备有差异的办学经济状况,高校新闻院系不一定开设专业实验室。尽管某些高校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室彼此间也具有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摄影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彼此无关联的实验室不能使融合性实验教学得到满足;另一层面上,媒介技术逐步发展,革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实验室装置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 2新媒体视阙下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媒体人需要掌握的能力是资讯整理、跨媒体传播策划、大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能力及“融合新闻”的制作本领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准则额。目前很多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性新闻传播人才。“一专”指的是深厚的新闻传播知识的能力,“多能”表现在多媒体技能及多学科环境,在媒介融合的时期,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符合媒体工作的需要。从新闻传播学可采用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的角度上出发,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制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是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制度的塑造及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制度的引入。 3媒介融合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途径 3.1加强教学思想的创新及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 面对新媒体背景,高校新闻教师团队面对着实践技能迈向全媒体发展、知识系统重新组装的紧急状况。首先,高校应注重专业间的彼此结合,分析新闻专业及与媒介息息相关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在新闻专业师资队伍中引入具备多媒体技术背景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带领本专业老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增强其全媒体实践的本领。 3.2创新考察形式,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我国媒介技术的高速进步及高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周期性存在很大的冲突,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媒介融合环境下。我们必须结合未来的发展安排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应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3.3改进教学装备,努力搭建融合媒体实验基地 建设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背景。媒介融合时期的新闻专业应打破固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媒介形式为根据,努力构建跨媒体、多功能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的更新平台的教学装置,努力实现前沿性及时新性。 4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期的到来,媒体融合逐步发展,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新闻传播对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力及地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逐步进步、满足全媒体时期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坚持理想、改革创新及放眼世界,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颖 胡倩倩 牛超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当今时代,媒介新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媒介生态、媒介格局急剧演变,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新闻采集、加工、制作等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则、流程必须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这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实务技能以及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对当今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新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媒介融合时代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1)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教学理念陈旧,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在近些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学生扩招的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11年底,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教学单位达到975个,在校学生人数近20万人。[1]大量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从新闻院校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未经过媒体实践锻炼,实践能力和业务经验不足。据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王大丽对我国五所著名的新闻学专业的65位在职教师的调查,其中只有18位有新闻业务实践经验,仅占总调查对象的27.97%。[2]在大部分具有高学历的专业教师看来,新闻实践教学内容的学理性不深,简单易学,学生毕业后经短期培训即可胜任相关工作,相较于实践,学生更应在学校打牢专业理论基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结果是教学内容往往纸上谈兵,学生应用能力不足。此外,教育部考评高校的重要指标是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评职晋级考核也以学术研究水平和成果为依据,鼓励学术研究型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教师对业务实践的重视程度。 (2)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未与时俱进。首先,传统新闻教育中,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基于专业导向,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形式划分,忽略了现今不同媒体间日益融合的总体态势,媒介融合思维匮乏。专业间分业较为明显,学生的跨专业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同一种实务技能根据不同媒体分设课程,也必将造成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在新媒体时代,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能力难以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其次,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或因教师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或因专业实践平台条件所限,我国为数不少的高校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课程的现象,实践性课程和学时偏少,结果是实践教学虽然存在却流于形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 (3)专业实验室单一,且建设落后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新闻专业作为人文社科学科,开设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专业的原因之一。因各高校办学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专业实验室并非高校新闻院系“标配”。即使是具有专业实验室的高校,实验室设置方面也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普遍现象。例如,报纸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相对独立的实验室无法满足融合性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现有专业实验室设备老化现象较为普遍,无法满足新时期实践教学。 (4)地方院校缺少与媒体沟通联系,社会媒体实践基地多以传统媒体为主。因所在地区的媒体欠发达,我国很多地方新闻院校缺少与媒体沟通和联系,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践平台,毕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另外,现今我国大多数高校新闻院系毕业实习单位以传统媒体为主。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新媒体实践能力较弱;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及新媒体机构接受实习能力有限。 二、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人所必须具备的跨媒体传播策划、资讯整合的能力、“融合新闻”的制作能力以及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需两类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3]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定位和办学实力,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侧重。传媒类高校可以将第一种人才类型作为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整合传播意识、综合策划、媒介经营管理能力等,地方综合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后者,主要培养学生多媒体技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应成为当下多数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一专”体现在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功底,“多能”体现在多学科背景和多媒体技能,在媒介融合时代,单一的专业技能难以胜任媒体工作。从新闻传播学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看,专门学科基础教育体系的引入和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体系的建造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改革的两个重点。 三、媒介融合时代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1)加强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培训和教学理念更新。面对新媒体环境,高校新闻教师队伍面临着知识体系重构、实践技能向全媒体化发展的迫切形势。首先,高校应加强专业间的内部融合,探索与媒介技术相关的专业与新闻专业在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合作,将具有媒体技术背景的教师充实到新闻专业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带动本专业教师学习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提高其全媒体实践技能。其次,高校新闻院系应加强与新闻业界的业务交流“融合”,创造条件支持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到新兴媒体进行中短期的实践锻炼,掌握全媒体实践技能和业界的发展动态;同时做到“请进来”,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人引入新闻实务课堂、定期开办业界前沿讲座,专业教师要与业界媒体人经常性地讨论媒介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改进新闻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2010年,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简称:MJC),实行高校与媒体双导师制,这可为新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范式借鉴。当然,在尝试将业界媒体人引入新闻实务课堂的实践中,应在教学方案的制定、遴选教师的标准、教学方式方法探讨等环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2)构建多层次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课内实训与专业实验、校内外实践平台为主的多层次媒介融合实践体系。 1)开设适应时代形势的媒介融合专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媒介融合专业,为学生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新时期,我国高校新闻院系应及时改变对专业求精求专的陈旧教学观念,改革以往以单一媒介设置专业的陈旧做法,着力建设媒介融合专业。 2)革新专业实践课程以及考查方式。我国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周期性和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往往落后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前瞻性,在课程设置时应洞察未来几年内媒介的发展趋势。同时,要提高融合媒体实践课程和学时的比重。在实践课程考查方式上,以实践作品为评判依据,并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以融合新闻实践为主的尝试和锻炼。 3)建立校内外多层次的实践基地。在校内媒体建设方面,高校新闻院系要和学校宣传部门密切沟通协调,着力构建以校园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双微(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为主的多层次的校内媒体实践平台。在履行高校对外宣传职责的同时,平台也将成为新闻专业学生在走向社会前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新闻的试验田”。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特别注重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建设,以此提高对外宣传的信息传播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锻炼学生新媒体实践能力,笔者所在的高校在这方面工作成果较为突出,每天及时更新的图文、视频信息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加强校外媒体实践基地建设,将校内实验平台与校外媒体实践基地在业务上进行衔接合作,鼓励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在校内实验平台实践,最后一学年的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到校外媒体实践锻炼,要扩展校外实践基地渠道,特别是让学生到新媒体机构锻炼学习。 (3)更新教学设施,着力建设融和媒体实验平台,构建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环境。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已不是简单的单一媒介信息采集和编辑整合,应打破传统教学实验平台设置以媒介形式为依据的藩篱,着力建立多功能、跨媒体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平台。平台的教学设备要及时更新,力争做到时新性和前沿性,同时要注重平台与业界的衔接,在业务流程和工作环境方面模拟真实的媒体工作模式。要把融合媒体实验平台打造成为课内外实践与实验、校内外实习的综合性平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平台为新闻实践教学服务。 作者:赵作为 邢晓梅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新闻实践论文:电视新闻采访的实践策略 一、做好充分地新闻采访准备工作 (一)采访主题及采访背景的准备 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它的开展需要新闻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在采访之前就应该明确采访对象是谁,清楚本次采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需要获得哪些信息等。在此过程中,采访者首先应该确定采访主题,熟练掌握本次的主题内容,并能够根据主题内容确定采访对象,与被采访者提前进行沟通,促进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能够将采访内容与新闻宣传口径进行统一有效地结合,采访者应该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从而有效地掌握电视新闻的宣传思想。面对这一境况,采访者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对我国社会民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定位。除此之外,采访者还应该对本次采访的背景进行了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不断涌现出来,社会中的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因此,为了提高采访效果就应该对采访内容进行提前查询和了解,掌握新闻事件的实际状况、类似报道以及国家对于这类情况的处理态度,并根据查找到的信息对该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对待。 (二)准备好采访内容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 所谓的采访内容准备指的是针对采访提前计划出要提出的问题,对于被采访者的回答也要做出预测,这样才能够针对被采访者的回应进行有效地应对并做出应对方案,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提高采访效率。当然,在采访过程中由于环境原因或者是事件突变出现一些意外事情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些事件的发生会给采访者带来严重地工作阻碍,因此,采访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采访技能,培养自身的随机应变能力,做好应对措施。同时,采访者还应该做好瞬息万变的准备,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出应对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回应,并对自己的采访内容和判断进行有效地调整。通过提前准备不但能够培养采访者的胆识和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采访者的工作经验。 二、掌握扎实的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一)善于创设新闻采访的良好氛围 为了提高采访质量,应该营造一个良好地采访环境,这是确保采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提前条件。采访环境能够影响被采访者的心情,能够决定采访的配合度。而在采访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被采访者则会保持愉悦的心情,紧张不安的情绪将会消失殆尽,这对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良好地促进作用。所以,在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采访者要提供一个宽容的采访环境,有效地激发被采访者的兴趣,积极配合采访工作。例如在采访开始时,可以利用老朋友见面的形势开展采访,先引入被采访者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这样能够活跃采访气氛,拉近采访当事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采访工作的开展。 (二)学会尊重被采访对象 采访者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能够直接影响采访的质量。因此,在采访工作中,要学会尊重被采访对象,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在采访的时候要入乡随俗,避免出现不礼貌的行为。除此之外,在提问的时候要对采访对象的职业进行有针对性地访问。例如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为了能够快速完成采访任务在采访中工作只顾着提出采访问题,而忽略了采访对象的回应情况,这样就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等严重、尴尬的采访局面。因此,在采访过程中学会尊重和聆听至关重要。 三、善用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一)巧妙设计采访问题,明知故问 问题设置是新闻采访的核心,问题设置的好坏程度会直接影响收集到的信息质量。所以,在设置采访问题的时候要巧妙地进行设计,将采访问题的内容尽量细化。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采访中使用明知故问的采访方式,当自己心里知道答案时,通过向被采访者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引导,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还要避免问题过于抽象化,这样不利于回答,内容过于表面。 (二)合理控制采访情绪,不急于捕捉答案 新闻记者的情绪与新闻采访的质量息息相关。一些刚刚入职的新员工来说在面对采访的时候往往会存在紧张不安的情绪,这样会制造压抑地采访气氛,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同时,有些新闻工作人员采访态度过于傲慢,采访中总是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这样会让采访对象反感,出现不配合的现象。因此,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摆正自己的位置,用良好的工作态度开展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采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并保证新闻采访的质量,从而促进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 作者:李霞 新闻实践论文: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 近些年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稳步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传媒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中国传媒产业总值达11361.8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较上年同比增长15.8%。[1]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新闻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要紧跟新闻传媒业发展的步伐,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已适应当前媒体发展态势。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性教学即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够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新媒体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互动性等优势迅速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它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给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新媒体中丰富的信息可以为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提供资源,新媒体手段可以拓展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空间,新媒体还可以激发学生新闻传播实践的自主性,师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互动性,使得实践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虽然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分配,但是没有制定实践性教学具体的实施细则,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规范可循,再加之在实践性教学中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约束机制,使得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我国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一些教师只是曾在新闻媒体实习过几个月而已,直接从新闻媒体转行进入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教师不多,由于相对缺乏丰富的媒介实践经验,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上往往浅尝辄止,学生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报刊类新闻实践性教学相对较多,新媒体实践性教学少 近些年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迅速扩张,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而一些高校却存在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相关设备配备不到位、资金不足等问题,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上更愿意选择相对容易操作且成本较低的报刊类的新闻实践活动。此外,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任课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也主要是来自于报刊类媒体。这些因素导致在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报刊类新闻实践教学相对较多,而针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特别是新媒体实践性教学更少。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时,较多采用的是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的传统方式,学生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参与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热情并不高。此外,单一性、灌输式教育方式在各高校的课堂上仍比较常见,许多教师的死板式教学方法使得这门有趣的学科变得索然无味,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这是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设计时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在校大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处于群体之中,群体传播信息快,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善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探索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具有前瞻性,高校应该把握新闻业界发展的趋势、改变以往新闻人才培养落后于新闻实践的被动局面,实践教学不拘泥于课本与理论,并且与社会媒体紧密衔接,探索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新路径,将会为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储备需要的人才。[3]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要紧跟媒介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路径。 (一)将新闻传播专业课堂前移,与新闻媒体实践直接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都跟新闻媒体有密切的合作,比如实习基地的建立、项目合作的展开等,新闻传播院系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保持与媒体行业的充分交流,将新闻传播专业的课堂前移,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媒体最新的发展状况,学习新闻实践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之外,可以带领学生去新闻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交流,还可以邀请新闻记者走进高校课堂,分享自身的新闻从业经验和心得体会,使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与媒体实践紧密结合。 (二)借助校内资源,开展校内新闻实践活动 在校期间新闻实践机会少是困扰很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一个问题,在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要调动一切资源最大程度给学生提供校内新闻实践的机会。高校校内实习的机构主要有学校电视台、学校广播台、学校网站、院系网站以及校级报纸、院系报纸等部门,这些校内媒体可以给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目前一些校内媒体的实践并门槛不高,但是学生不了解这些媒体的进入渠道,教师需要和这些校内媒体及时沟通,实时给学生提供校内媒体实践的信息。此外,教师可以在新闻传播课堂上借鉴情景模拟等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新闻实践性教学,还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针对校内会议、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进行采访报道,并及时对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加以指导,拓展新闻传播课堂教学的范围。 (三)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媒体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人才。虽然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性教学,但是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新鲜事物能够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要勇于创新。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建立课程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关注当前新闻传媒业最新发展,将动态案例引入到新闻传播教学中,积极与学生开展实时互动,不断创新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式。 (四)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 从近些年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来看,报刊类媒体对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有限,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人才需求相对较多,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新媒体传媒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不能仅是局限于对学生传统媒体新闻实践能力的培训,要注意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实践技能。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要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多参加新媒体行业的新闻实践,为学生将来从事新媒体新闻工作打下基础。 三、结语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新闻传播专业的日常教学需要将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理解新闻工作,增强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培养符合当前媒体诉求的新闻传媒人才。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实践性教学路径。(本文系西安体育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体育院校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齐亚宁 新闻实践论文:财经报道领域数据新闻的实践 摘要大数据技术催生“数据新闻”的诞生,在大量可信的数据中寻找新闻线索,分析数据背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通过对《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栏目新闻报道的研究,探析我国数据新闻在财经领域的报道实践。 关键词数据新闻;财经报道;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席卷全球,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新闻传媒领域,大数据技术催生“数据新闻”的诞生,在大量可信的数据中寻找新闻线索,分析数据背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尤其在财经新闻领域已多有实践,数据新闻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重视。国内媒体在数据新闻领域已多有尝试,笔者将以《羊城晚报》“财经•热闻”板块“财经数据眼”新闻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国内媒体利用数据新闻进行财经报道的实践。 1数据新闻的概念界定 大数据虽然是一种新兴技术,但数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运用可追溯至19世纪上半叶。早在1821年,《卫报》就通过形象化的设计图展现和报道了曼彻斯特地区学校的学生数量以及学费等情况。早在21世纪初,“数据新闻”这一概念就开始出现在国内学术文章中,被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2007年以来,关于数据新闻的学术文章出现井喷,成为新闻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何谓“数据新闻”?目前,国内业界和学术界并没有对数据新闻进行清晰统一的定义。在2010年8月举行的首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上,数据新闻被定义为“一种工作流程,包括下述基本步骤: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在《数据新闻学手册》一书中,对数据新闻这样定义:“数据新闻与其他类型的新闻区别或许在于将传统的新闻敏感和使用数字信息讲述一则好故事的能力相结合而带来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会出现在新闻报道的任何一个阶段,使用电脑程序自动处理信息收集和组合的过程,而这些信息来自政府、公安局和其他公民机构,数据新闻能够帮助记者使用数据图表讲述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同时提出,“记者和编辑利用充裕的数字信息,将传统的新闻敏感和引人入胜地讲述故事的能力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数据新闻逐渐受到业界重视,尤其在财经新闻领域多有运用。国外知名财经媒体如彭博社、《金融时报》《经济学人》都进行了为数不少的财经数据新闻报道,而国内门户网站、传统纸媒、广播电视也开设了财经领域的数据新闻栏目和内容。笔者将以《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栏目为研究案例,分析国内数据新闻在财经报道领域的实践。 2《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栏目报道分析 “财经数据眼”栏目是《羊城晚报》“财经•热闻”板块于2017年开设的财经数据新闻栏目,截至2017年5月31日,该栏目已经合计刊发了10余篇报道,笔者将以“财经数据眼”栏目的财经数据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进行观察,梳理出数据新闻模式在财经报道领域的应用。 2.1“财经数据眼”栏目数据新闻报道内容 “财经数据眼”栏目选题较为多元化,涉及内容多为泛财经题材,由于《羊城晚报》是一家大型综合性晚报,并非专业财经媒体,报道内容多选取接地气、贴民生的综合性财经选题,包括贴近民生的影视娱乐、旅游、医药等产经新闻,也囊括宏观经济、上市公司经营、股票证券、理财投资等较为专业的金融新闻。“财经数据眼”栏目选取的财经题材具有贴近民生、紧跟热点、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栏目开篇报道《数据揭秘票房风云:这边银幕数年飙三成勇夺全球老大,那边票房增速创十年新低,八成观众叹惜欠佳作》在2017年初刊登,以2006年-2016年的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数据为切入点,观察票房数据背后影视行业发展情况,展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中国出境游井喷数据揭秘出境游那些事儿》《仿制药申报大降超六成创新药越来越多中国造》等报道专注产业,也和读者生活息息相关,《去年我国贡献全球经济增长1/3》《近百位珠三角企业大佬谈转型升级七成企业愿坚守本业求突破》等则立足于宏观经济、企业经营,选题立意各有特点。 2.2“财经数据眼”栏目数据新闻报道形式 与传统的财经新闻相比,“财经数据眼”栏目在数据新闻可视化上不断进行尝试。以《数据揭秘出境游那些事儿》为例,报道以8个图表配合文字梳理中国出境游的现状及趋势,以折现图反映中国出境游数量“井喷”的10年,以圆饼图反映出境游的性别比例和购买产品比例,以柱状图反映中国人出境游中跟团和自助游的占比,让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出境游的发展趋势。《年报数据看广东上市粤企捷报频传》则以8个图表展示2016年广东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情况,由此反映广东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报道中,“财经数据眼”栏目开始寻求更为丰富的传播渠道,在移动端以H5页面的形态进行传播,读者可以在移动端直观地看到这篇长达4000余字的报道最精华的部分,同时还增加了部分交互功能。 3财经领域的数据新闻实践发展 数据新闻的特点,是通过观察热点背后的数据,探寻数据背后的热点,将数据背后的新闻事实呈现给读者。如何利用数据实现信息增量,且让信息更好地表达,是媒体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3.1追求越来越可靠的数据来源 对于媒体而言,实践数据新闻报道首先要有可靠、权威的途径获得海量的数据。数据新闻之所以真实可信,来自于其反映的现状和趋势预测都是给予海量可靠的数据的,新闻报道的价值就体现在媒体获得可靠数据的渠道,换言之,从业者获得的数据越独家、可靠,分析越权威、准确,其报道的价值就越高。 3.2对媒体从业者能力要求提高 新闻报道模式的每一次变革,对媒体从业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数据时代对媒体从业者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媒体不仅仅是数据的采集者,只告知受众数据是什么,同时也要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数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联系”。财经媒体要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要求从业者要对不同的数据的关联性和对比性进行分析总结,将复杂混乱的数据信息以简单清晰全面的形式呈现给受众。以《数据揭秘出境游那些事儿》这一报道为例,当作者看到“中国出境游人数已实现连续12年刷新历史纪录”“仅2015年上半年,访日游客就为日本贡献0.1%GDP”“中国游客旅游消费占据澳GDP总数的6%”3个来源截然不同的数据时,作者将这些数据联系在一起,得出“中国的‘黄金周’正在变成世界的‘黄金周’”的结论。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比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的出境游旅客数量,解释为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消费国”。除了探索和分析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数据新闻的另一个要求是对趋势进行预测,这也要求从业者对所报道的领域有较深入的认识。“数据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材料,帮助读者阅读理解,也不只是局限于通过数据表层去发现新闻线索呈现给用户,其实数据本身就传达一种信息,而且其蕴藏的信息内容是无法估量的,利用数据进行预测可以获取到容易被忽视却又蕴含重要价值的信息内容。” 3.3增强数据新闻可视化应用 对于数据新闻来说,简明清晰的数据可视化应用是一重要优势。“数据新闻的呈现形式有数据可视化、静态信息图、动态信息图、交互图,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多维度解读,明晰的呈现是数据新闻的独特优势。”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很多,但如何选择准确美观的可视化应用,考验着媒体从业者操作数据新闻的能力。以《数据揭秘票房风云》一文为例,该文章以数据新闻的方式解读过去10年的票房数据,其中包含大量的数据图表,包括以折线图表现2006年-2016年国内票房,以柱状图表现票房补贴变化,以柱状图表现动画电影占比等,让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近10年国内观影市场的变化。概括而言,财经图表有两个优势:直观简洁、形象翔实,为了更好适应视觉文化时代的要求,可谓“一图胜千言”。 作者:莫谨榕 单位:羊城晚报社经济编辑部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各阶段的实践性教育;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明亮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地区的新闻教育比较先进,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地位、创办中英文报刊供学生校内实习使用、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则经常举办民意测验及市场调查,理论结合实际、图书资料专业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实习、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蓬勃时期、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写作实习报告,归纳经验与教训、台湾目前也存在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的问题、台湾各校均重视新闻实习的硬件建设、台湾的新闻学界与业界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等,具体请详见。 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设置理念、管理实施、效果评估等,攸关新闻教育的成败。目前中国大陆新闻标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在媒介找不到工作,而业界需要的人才学校又不能提供,产销严重不对路。这表现了新闻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学界、业界缺乏沟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 台湾地区的新闻教育比较先进,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地位。新闻实践性教育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学界与业界,检验学校教育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环节。新闻传播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不同,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本文着重考察台湾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与特点,以期大陆高校新闻教改可以有所参考与借鉴。 一、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各阶段的实践性教育 根据郑贞铭教授的观点,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可分为教育的奠基时期(1949年——1970年);发展时期(1971——1990)与蓬勃时期(1991——至今)。 在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也就是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初步获得发展,社会对专业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此间,台湾成立了政治作战学校新闻系、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政治大学新闻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新闻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私立中国文化学院新闻系等系、所。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写作能力、文、史、哲素养的培训,强调学界与业界的合作交流。各校都注重实习制度,比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将实习分为一般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实习包括:创办中英文报刊供学生校内实习使用。中文为《学生新闻》周刊,由三年级学生轮流负责采、写、编、校、广告、发行等工作,每人实习两个月,每周出版一期。英文月刊为《政治前锋报》,由四年级英文组学生担任采、编、校、发行等工作,配合新闻英文课程的教学。政大创办广播电台和闭路电视台供广电组学生实习使用,学生制作的电台节目每日中午二时至四时向外播出,闭路电视则仅在摄影棚操作,不对外播放。选修新闻摄影的学生可使用摄影部的设备。政大还与中央日报开展合作,中央日报木栅与景美两个地区的采访工作,交给政大四年级学生负责,采访新闻报送中央日报采访组使用,每人实习两个月。政大的毕业实习从1960年起改在寒假期间进行,学生可根据兴趣在可供实习的二十五家传播机构中进行选择,为期一个月。这些机构包括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联合报、台湾广告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国电视公司等等,这些台湾知名的媒体和公司,均愿免费为政大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新闻事业机构与新闻界人士还为政大捐赠十三种奖学金,显示出当时学界与业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他以培养“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新闻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除讲授理论外,特别重视实习。将实习制度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的具体做法是,各专业的学生逐年有实习课程。三年制学生(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从二年级开始实习,五年制学生(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从四年级开始实习。报业行政、编辑采访、印刷摄影三个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印刷实习工厂编印《小世界》周报。《小世界》周报每期出版4开1张,经费由学校负责,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员大都由该校学生参加,完全是义务性质,包括评论、编辑、采访、副刊,绝大部分是同学执笔,老师只从旁辅导。其他如发行、广告、印刷、校对,也都由同学负责。广播电视、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则在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电影电视摄影棚和小剧场做节且,这在当时的台湾是一个创举。图书资料专业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实习。而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则经常举办民意测验及市场调查,理论结合实际。校外实习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根据专业到各机构实习。世新学校的培养方式在当时颇有影响,成舍我先生以私人力量投巨资兴办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摄影棚等,购买最新设备供学生使用,使该校学生以动手能力强而著称,在台湾的广电专业、电影制作专业中脱颖而出。这也映证了郑贞铭先生说的“新闻传播教育一如医学院的教育,需要第一流的设备,第一流的仪器。学习者必须在学习环境中真刀真枪地干,才能赶上时代潮流,培养出第一流人才。廉价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这是我们探信不疑的”。 1971——1990年是台湾新闻教育的发展时期。这段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新闻事业的规模与技术都有较大提高。十一年间成立了辅仁大学日间和夜间部大众传播学系、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政治大学广告系和广播电视系,铭传大学大众传播系等十七所院系。政治大学先后招收新闻学硕士与博士,标志着台湾新闻教育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的一套完整体系。在实践性教学方面,除重视实习之外,各学校都积极筹资购买最新的广电节目制作设备和电脑排版系统投入使用。为解决实务性教学人才短缺的问题,各校纷纷聘请在媒介有实践经验的本校优秀毕业生担任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压力。此外,台湾的新闻界学者也积极担负起对媒介监督、建言的角色,和业界人士合作,积极推动了台湾公共电视的建立与有线电视法的制定。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蓬勃时期。自从国民党在80年代末解除戒严与开放报禁之后,报业、电视、电台均对社会开放,台湾新闻媒介数量激增,对新闻人才需求殷切。台湾同时鼓励私立大学的建设。到2001底,台湾共有24校70个传播相关系所(公立26个,私立44个),其中大学部40个,硕士班28个,博士班2个。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显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随着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台湾新闻院校及时开设了电脑排版与设计、电子媒介原理与制作、多影像媒体和电脑多媒体制作等课程,并积极改进教学实习设备,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建成了编采自动化实验室、世新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制版、电子分色、电脑排版、印刷机械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较好的体会了传播科技带来的革命,不至于和现实脱节。 对于当前的实践性教学,笔者咨询了历任台湾世界新闻大学校长和朝阳科技大学教务长、人文学院院长、传播艺术系主任的林念声教授与原铭传大学教师、现任台湾《旺报》驻厦门记者张彦清博士,了解到目前大致情况:台湾新闻院系平时十分注重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学校有专人负责联络各类传播机构。在实习之前,教学负责人员必须落实每家单位能接纳几位实习学生,最后作出统计,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到广电媒体、网络、报社、广告公关公司等去做各项工作,不会浪费名额。实习过程中,学生每天都要求写实习日志,记录当天所做事项。学校负责实习的教师要与每个单位的带实习的人士取得联系,并寄出一份实习鉴定表请其填写打分。当然成绩与评语都承诺保密,以保证不以面子、人情打分,具有一定真实性。如果实习单位对某一学生的评语和分数过差,学校老师会与实习单位联系。并调查实际情况,因为有时不排除会因一些主观原因导致不公正的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写作实习报告,归纳经验与教训。一些学校会召开实习成果汇报会,对成绩优秀者予以奖励。一些学校会把实习成绩计人某一科的成绩,比如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等。以鼓励学生抓住实习机会,多出成绩。当然,随着学校的扩招,媒介公司有时也无法容纳过多的实习生,一些学生只能到台北以外、或是一些小型的私营公司去做实习。 台湾目前也存在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具有广播、影视学专业博士级的实务人才。由于新闻传播实务界中经验丰富的人士不见得具备台湾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师资聘用标准,很多实务性课程都只能聘请媒介人员担任。但这些人士因为业务繁忙,不一定能很好地承担课程任务,而且课后也没有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并给予辅导。为解决这个矛盾,一些学校采用了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方式,选拔硕士阶段已经具有良好动手能力(能独立制作广电节目、纪录片等)的优秀青年,送他们到国外攻读博士,然后回校任教。教育界人士也时常呼吁业界能更多反哺学界,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交流机会。 二、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明亮启示 综上所述,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台湾新闻传播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创办初期,各校就形成了校内实习、毕业实习或校外实习的传统。各新闻院系均设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实验室供学生实习使用。高年级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管理。政大新闻提出的“在做中学”已成为新闻界教育的共识。各高校在实习管理、评估方面的制度方面已较为成熟。 其次,台湾各校均重视新闻实习的硬件建设,不论是创办初期开设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展时期购买先进的广播电视、电影制作设备,还是繁荣时期更新数字设备、搭建网络平台等等,各校始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充实教学,跟随时代进步,使学生保持较好的竞争力,不至于落伍。这也充分说明了新闻传播专业不是普通的文科专业,有心办新闻传播教育者,必须在财务上给予保障,因陋就简式的教育。培育不出高水平的新闻人才,也不符合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要求。 第三,台湾的新闻学界与业界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台湾各校十分重视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除有专人定期与媒体保持联络之外,学界成立协会或举办学术研讨会时。都会积极邀请业界代表参加。积极参与业界的新闻在职培训,并对节目进行监督与建议。从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开始,一些新闻业界的人士就积极参与教育并提供奖学金资助,知名媒介愿意免费为新闻院系师生提供实习场所与机会,借机扩大影响或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比如近来一些报纸在大、中学生中开展“校园记者”行动。资助学生采访并拿出一定版面刊载其作品。一些电视台开展“校园征才”活动。选拔优秀学生进电视台,先做助理记者、编辑。并灌输公司的价值观,使之与公司更容易融合,自己也可培养所需人才。这样的合作,于双方都有好处。 高纲在谈到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性融合时明确指出,新闻教育要与新闻实践融合。新闻界与业界融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联手改革新闻实务教学体系,二是联手打造实践教学基地,三是联手推进双向交流机制。在这三个方面。台湾的新闻实践性教学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新闻传播教育不是技术教育,它不以培养会动手的匠人作为最终目的,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掌握媒体特性、善用媒体,为社会物质精神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不过,这与重视新闻实践并不矛盾,因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媒体,我们不能想像不会用枪的战士能在战场上打好仗,我们也不能想像没有受过良好新闻实践性教育的学生会适应2l世纪社会的需要。 新闻实践论文:云计算时代的新闻传媒行业信息安全实践 摘要:云计算是当前业界最受关注的技术和业务理念,特别是针对处于风口浪尖的新闻传媒行业来说,云计算的出现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信息安全建设为例,从云计算理念和规范入手,突破传统的技术约束,以一种全新的技术架构来完成新闻传媒行业的信息安全建设,使其更具有时代竞争力。 关键词:云计算;传媒;信息安全 随着知识经济以不可逆转的力量推动着时代的车轮飞速前进,人类社会也正经历这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20年以来,人类创造的知识成果超过近5000年文明创造的总和;在新世纪刚过去的10年,经合组织GDP50%以上是依赖于知识经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甚至超过了80%。 正是在这样的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大环境下,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广西日报”)顺应时代,抓住机遇,整合出版资源,做大做强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开创和发展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全方位覆盖的全媒体传播和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驱动技术,成为引领传媒业迈向新时代的关键因素。 1 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自从2009年底转制为集团企业后,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和技术日新月异,广西日报在信息化工作深入应用时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业务层面。随着广西日报业务的不断丰富和扩展,业务模式正在开始逐步的转型,主要是“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转型、从“宏观内容”向“微观内容”的转型。业务模式转变对信息系统支撑并适应业务转型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管理层面。企业化管理体制对业绩和效率要求更为明确,同时对投入和成本的控制也较事业单位时期更为严格,信息科技工作量化管理本身就是个业界难题,如何有效地治理信息系统,规范管理,降低成本,也是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三、技术层面。WEB2.0时代,新一代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P2P、RSS、博客、微博、WiKi、播客等资讯传播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将迅速成为推动传媒领域技术革命的关键因素,信息科技工作不仅要将如此众多的新兴技术学习、消化、吸收,更要将技术和实际业务工作结合,无疑为信息科技工作增加了工作压力和难度。 综上所述,如果仍然延续传统的信息科技工作模式,将不能适应集团业务转型和发展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信息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确保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广西日报决定整合IT核心系统,规范相关业务流程,打造先进、灵活、安全的IT系统,具体需求如下: 第一,采用创新的云计算模式取代传统C/S或B/S计算模式,整合现有业务系统至统一运行平台,并采用松耦合思路进行协同整合,突破各IT系统的区域和边界限制,为业务系统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引入成熟先进的IT管理体系和规范标准,结合业务实际情况制定包括系统生命周期、技术服务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自身IT管控体系,为信息科技工作配套管理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建设严密、协同、灵活的信息安全体系,切实有效保障业务连续性,为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提升资源利用率,优化系统性能价格比,降低系统总拥有成本,真正实现少花钱,多办事。 2 信息安全建设总体思路及安全实践 2.1 信息安全建设总体思路 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广西日报的信息安全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期项目以建设私有云为主要内容,第二期则是在一期的基础上,建设私有云和社区云的混合云为主要内容。总体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2.2 总体技术架构 在传媒集团信息安全建设中,云计算的最关键技术,就是如何整合计算处理、数据存储和网络传输三大子系统。在传统的C/S或B/S计算模式中,往往这三者是松耦合的,而在云计算环境中,这三者是紧耦合的――通过高速的宽带网络虚拟化技术,将处理资源及存储资源紧密有机地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云计算,必须使处理、存储、网络三大子系统实现以下关键功能: 第一、处理资源虚拟化和网络化。处理资源主要包括CPU、内存及系统总线,通过虚拟化技术将CPU、内存抽象出来,作为虚拟资源池,再通过虚拟化网络将各资源池联通,并通过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资源调度,做到即可多个物理资源整合一个逻辑资源,又可将一个物理资源分割成多个逻辑资源,如现在流行的InfiniBand技术就是将传统封闭的PCI/PCI-X/PCI-E总线网络化的实例。 第二、存储资源虚拟化和网络化。存储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在线、近线甚至离线存储资源,主流存储产品均支持各种网络化解决方案,包括SAN、ISCSI、NAS等,可以非常便捷地用网络管理的思路来管理存储系统。先进的存储产品可以支持虚拟化或云计算环境中的数据无缝迁移、灾备、数据消重等重要功能,如现在流行的FCOE技术就是将封闭式存储数据传输迁移到高速以太网的实例。 第三、网络传输宽带化和标准化。和传统计算环境相比,云计算环境中,网络传递的不仅是传统的IP业务数据,更多的将是各种处理资源和存储资源的数据,这些数据具有极强的实效性(纳秒级)、高可用性(99.999999%),并且要求网络具备极高的吞吐能力(万兆级)。同样重要的是,在传统网络中,IP数据是无连接的,而云计算环境中,网络传输应保障端到端业务的可靠性,所以要求网络面向连接特性更为严格。这使云计算环境中核心网络和传统的局域网、广域网、园区网有本质的区别。如现在流行的零丢包非阻塞式网络就是云计算核心网络的实例。图2为广西日报私有云建设总体技术架构图。 2.3 安全的云计算环境 在论述云计算环境的安全性时候,有必要明确的是“安全云”还是“云安全”的概念。“云安全”是信息安全领域最近炒得比较热话题,但是,“云安全“是各安全厂家借鉴了云计算的共享协作基本理念和思路,用在各自的信息安全产品的更新和协作上。使其产品能够更快速灵活的应对各种潜在和突发的安全威胁。因此,“云安全”只是一种理念,在业界有相当一部分资深人士认为“云安全”原理上甚至只是分布拒绝式服务攻击或僵尸网络攻击的反其道而行之。而“安全云”的概念和范围则要比“云安全”要广得多,技术深度也不可同日而语。“安全云”是完整的云计算环境中的信息安全体系,不仅是理念,还包括了各种管理标准、技术架构。因此,在建设安全的云计算环境光考虑云安全是远远不够的,要结合管理、技术、业务,建设并完善整个云计算安全体系。图3是广西日报的安全云体系架构。 建设广西日报安全云计算环境考虑了三方面,一是云计算技术架构,二是传统信息安全体系架构,三是引入了国内外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先进的安全标准的最佳实践。这使得广西日报私有云安全体系建设较有成效,切实保障了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1 云计算环境下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 在广西日报云计算环境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安全威胁和风险,如表1所示。 2.3.2 统一集中安全认证/授权/审记 云计算环境中用户最大顾虑可能是云计算打破了传统信息安全的边界概念,无边无际,看不见摸不到,如采用传统的基于边界和各系统独立的安全思路,可以设想下这样的场景:云计算无边界限制,入口众多,各系统权限分立,安全标准不统一,缺乏事后追溯和跟踪审记,必将给云计算环境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私有云计算环境中,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统一审记(即AAA安全体系)是极为关键的。 统一入口可以通过建立统一云门户实现,用户在统一业务门户登陆后,通过统一认证产品,集成LDAP和数字证书等多因强认证技术,对用户提供安全的单点登录服务;用户成功登录后,由统一认证系统根据用户角色和业务系统安全规则进行集中授权;用户进行业务操作时或者登出后,由统一认证系统在后台记录下用户的操作行为,在必要的时候可支持操作回溯,通过对认证、授权、审记的统一集中,根本上改进了云计算环境下存在的安全隐患。图4为云计算环境下集成统一门户、统一认证系统的系统示意图。 2.3.3 可信计算体系 安全云可信计算体系包括可信身份确认、可信资源安全列表、异常操作行为检测等内容。可信身份确认可以采用PKI数字证书信任体系,确保参与云计算的各方的双法身份;可信资源安全列表可采用云安全技术,建立私有云可信安全列表,同时,可通过安全云快速部署异常行为检测功能至各主机和应用防火墙,通过云计算的灵活性和管理弹性,实现自适应、自防御的安全云。 2.3.4 数据私密性完整性 可借助基于开放性较好的SSL或SSH等安全技术,对云数据传输进行加密,采用HASH-1对数据进行校验,如安全级别要求更高,可采用数字证书签名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在实际云计算生产环境中部署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如果用户数比较多或业务流量大,SSL性能应通过硬件加速来提升,二是CA中心自身信息安全要特别注意,建议CA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通过RA来和吊销证书。 2.3.5 业务连续性保障 对于生产业务,云计算环境需要确保其业务连续性,业务连续性主要包括系统高可用性、灾备和相关的业务切换管理体系。需要对涉及到所有环节,包括虚拟化的主机、存储和网络等各种资源和业务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业务应用做完整的评估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实现系统无单一故障点,同时需要制定出当严重故障发生时业务切换计划,并采取定期演练验证和改进措施,云计算环境中业务的业务连续性架构如图5所示。 2.4 云计算环境对异构客户端的支持 广西日报由于新闻传媒业务的特殊性,必定有较多的移动用户和各种异构终端需要随时随地访问各种前端业务应用,云计算的特色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完美地支持不同类型的用户和各种异构终端,包括传统桌面PC、笔记本电脑,也包括各种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当然,完美支持iPad、iPhone等时尚数码终端也必不可少的。通过私有云的桌面虚拟化技术将前端界面展示和后端数据I/O的职能分别剥离,让统一的界面扩展到几乎所有类型的终端,显著的降低了应用开发和部署的投入,规范了标准的用户界面,简化了终端管理,对于二期扩展到混合业务云提供也了坚实的支持支撑。如图6所示。 3 云计算实施后的效益评估 第一,利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充分整合前台和后台计算、处理、存储资源,极大地提升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硬件采购成本、管理维护成本和使用成本,进而显著降低了总拥有成本(TCO)。 第二,通过集成统一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从根本上改观了云计算存在的安全性的隐患,确保不同安全级别的业务应用能够在安全的区域内稳定可靠运行,结合数据保护和业务连续性保障,形成了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体系,为业务提供了坚定稳固的信息安全保障。 第三,统一了用户界面,支持各种异构客户端访问,改善了用户体验,提升了用户满意度;通过先进云计算的技术创新为广西日报业务转型提供有力地支撑,为广西日报树立了本地区乃至国内的行业领先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数据库系统论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运用 摘要:在信息管理中,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运动技术,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实际信息管理工作中的效率,计算机数据系统的科学性及现代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作用。本文从计算机数据系统的应用特征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运用现状,希望对未来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信息管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 一、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概述 计算机数据库是指存储在计算机内,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数据的集合。在信息管理中,如何高效的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并获得内在的信息,成为数据库技术一直以来不断攻克的难题,而数据库技术又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下的计算机数据系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人工管理的初始阶段,主要在当时计算机的软硬件的条件均不成熟,计算机中没有可以支持数据管理的软件,为此,程序员需要在程序中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及设计一系类的物理结构,当数据的组织或者设备发生改变时,程序员需要重新编制,而不同的应用之间也存在大量的重复和不可共享的数据,对于维护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的一致性的可能性不大,为此,当时对数据进行的是批处理方式。第二是文件系统阶段,这一阶段的状态主要指在外存储器上,用户的程序与数据可分别存放,应用程序之间可以共享一组数据,实现了以文件作为单位的共享。而这一状态的实现主要得益于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设备的出现推动了软件技术的发展,数据不仅可以以文件为单位进行外存,并且由操作系统统一管理。但是由于文件之间的相互独立,最终也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三,是数据库系统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数据库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数据库技术不断的发展解决了当数据逻辑结构改变时,应用程序不受影响,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共享能力。 二、信息管理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特征 2.1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目前,在我国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方面,休息管理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成为带动行业信息增长的推动力,是生产力水平及技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体现出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 2.2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技术不断更新,安全性得到保证。在使用过程中,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高低,也对进一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现代化的数据库系统的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以后,具备了很强的适用性和操作性,这对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证。 三、信息管理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现状 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初期是在美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成为整个社会化进程的发展的推动力,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行的重要标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发展更是各行各业中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步相较于西方社会较晚,但是发展的数据超快,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市场的竞争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信息量的不足不断地暴露,企业对于外界的信息获取处于饥渴状态,不断向外界获取大量的信息源,为此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 四、信息管理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应用建议 信息管理下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具很高的价值,因而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大量的应用,然而在实际存在的问题中,需要我们更好地运用相关的技术及知识进一步的解决,为此,提出如下两条建议;其一,信息管理下对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在信息管理中对其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指其安全性,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情况下造成的原因因素有很多。其二,在信息管理下对数据库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增强计算机数据库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践与理论的综合性发展与提升有助于决定信息管理下数据库系统的良好的发展和适应性。为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以希望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能够在现代化社会中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利用。信息管理下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也会得到更好的应用。 作者:安波 单位: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数据库系统论文: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的应用 1概述 计算机数据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对于社会生产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信息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数据库系统的管理要保证数据库安全,保证能够阻止非法用户跨越权限使用、窃取更改、破坏数据[1]。对于数据库系统管理是信息管理的有效形式,因此加强数据库系统管理对于信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库系统像一个巨大的网络,储存着庞大的信息,其中不乏用户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因此也成为非法分子以获取利益而进行攻击的重点。对于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有所了解,能够提高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计算机整体系统的安全性。 2应用与发展 2.1应用 (1)数据组织性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库存储着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对于信息管理不能杂乱无章,否则信息管理起来不方便,因此规范化的数据能够得到用户的欢迎,具有组织性特点的数据库数据文件更容易便于管理。存储的数据存在着一定的秩序与关联,即使对于同一个数据,数据文件也存在紧密的关系。在统一的数据库中,有很多具有共同点的数据存在,在一定组织形式的情况下,能够从整体上发现组织结构。 (2)数据共享性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库对于数据的存储与备份,就是为了实现共享数据,共享性是其主要特点,如果由一个人使用数据,建立数据库就失去了其意义。数据库的建立就像一根绳子将几个个体,几个部门机构连接在一起,实现对数据进行共同享用,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超级共享。 (3)数据独立性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在相同的数据库中,数据之间具有佷强的关联性,对于组织性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并不影响数据独立性作用的发挥。物理独立性、逻辑独立性是其独立性的体现。物理独立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设备的更换等存储结构的改变,不会对逻辑结构造成影响,不会造成太大的改动。 (4)数据冗余度可控性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在数据库系统中,冗余度是指冗杂剩余的数据,一般是针对重复的数据而言,太多重复数据的存在,对于数据库空间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数据间出现混乱的状态,参差不齐,用户不能根据数据的类型找到需要的数据。数据具有共享性,可以实现多人不限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共同使用,但是用户之间对于数据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用户为了满足需求,通常会建立子数据库,子数据库一旦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数据冗余。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前提下,减少重复、类似数据的产生,还有针对查询效率,管理人员剔除冗余数据,保持维持在合理范围内[2]。 (5)数据灵活性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灵活性是指可适应性特点在数据管理操作上的体现。数据的灵活性对于数据库系统化更像是一个电子仓库,对数据进行分门别类,这样能够使用户快速获取有利用价值的数据,具有输入输出、修改更新等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筛选出需要的数据,并进行特殊化的管理。 2.2发展趋势 2.2.1系列化的加强 数据库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更新变化的同时,也促使新技术应运而生,扩大了新技术的应用范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据库将会在数据存储方面更加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功能将会向着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 2.2.2产品向差异化与尖端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促进数据库系统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其产品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体现出差异,正是不同产品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使信息市场的发展更加繁荣,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3结语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管理中充分体现出组织性、独立性、共享性、冗余度可控制性、灵活性的特点。未来数据库系统功能更加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之间的需求,产品更加向着差异化与尖端化发展。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程鹏 贾成军 杨博洋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 数据库系统论文:民航故障数据库系统设计探析 1故障案例库系统设计 民航发动机故障案例数据库是故障分析诊断时所需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案例推理技术的直接知识源,它不仅能提供大量的与待检测新故障类似的旧案例以加快故障的准确定位,更重要的是能够给出类似故障的解决方案,便于维修工作的进行。故障案例库在设计时,除了要遵从一般的数据库设计原则和规范外,还要考虑以下内容:①能准确有效地表示和存储故障案例;②保证故障案例信息的完整性,能真实反映案例情况;③故障案例信息规范化,以保证案例库具有统一的数据结构;④案例库应与检索匹配模块相独立,保证在案例库内案例发生变化时不会对检索匹配模块产生影响;⑤案例库一定要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扩充性,以便于自身的维护和更新。 1.1案例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民航发动机故障案例数据库系统采用3层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用户采用浏览器直接就可以访问系统资源;应用层使用IIS作为Web服务器,同时系统以ASP.NET作为开发环境,开发Web应用程序,该层主要分为案例检索和案例库系统维护两大模块;数据库层使用SQLServer作为后台服务器,存储着大量发动机的故障案例以及用户信息,通过ADO.NET技术与应用层连接,以实现用户对后台数据库的管理和操纵。 1.2案例库系统功能 本故障案例库系统主要包括登录主界面、故障案例检索界面和案例库系统维护界面。其中登录主界面是整个系统的首页,主要用于验证登录人员的身份是否合法并完成登录进入系统的工作;故障案例检索界面是整个案例库系统的核心应用部分,用于完成案例的检索并给出查询结果;案例库系统维护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员信息管理、案例管理和系统备份与恢复。用户管理界面是对系统用户的管理,主要包括新建用户、修改用户信息、删除用户和权限管理设置等,其中权限管理是重点工作,是保障系统安全有序工作的基础。在本系统中共包括三种权限:普通用户、管理员和超级管理员。案例管理主要是完成对案例的维护,包括案例的修改、删除、增添等操作,要及时地更新和扩充案例库以不断完善系统;系统备份与恢复是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是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故障案例库系统的查询检索功能 2.1故障案例的表示 案例表示是整个数据库系统的基础,其格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结构,而且对案例检索的方法也有很大影响。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更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思维方式。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对故障案例进行表示,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三元组,即C=<D.S.M>[3],其中,D为故障案例的描述性信息,主要包括案例的编号、发生故障的机型、故障部位所属系统、故障日期、故障现象等;S为故障的特征属性,该属性是案例匹配的关键词;M为故障的处理方案,包括采取的排故措施以及处理后取得的效果。 2.2案例库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实现案例存储和快速查询的基础。考虑到发动机系统、分系统、部件及子部件之间的隶属关系,故障案例库适宜采用层次结构来进行组织。层次结构模型实质上是一种有根结点的定向有序树,可实现对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的有效组织。故障案例库系统中的案例可以按照故障系统分类,本文设计的民航发动机故障案例库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明显地看出,故障案例库系统是以历史故障案例作为层次结构的底结点,不仅包括故障案例的特征属性,同时也包括了排故解决方案。此层次结构为后续的案例检索提供了自顶向下的快速索引方式。 2.3案例的查询检索技术 为故障案例库系统工作流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案例检索功能在整个系统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案例检索所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是相关性的计算和排序算法,其中相关性计算又是二者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相关性就是对待检测故障案例与历史故障案例之间相似度的一种定量地度量,它是实现案例匹配的基础。传统的信息检索主要采用向量空间模型计算相关度。向量空间模型把对文本内容的处理简化为向量空间中的向量运算,并且它以空间上的相似度表达语义的相似度,直观易懂。当文本内容被表示成文本空间的向量,就通过计算向量之间的相似度来度量文本间的相似性。 3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3.1开发工具和平台的选择 SQLServer数据库作为当前流行的数据库技术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包括易用性、适合分布式组织的可伸缩性、良好的编程基础等[4],故本系统采用了SQLServer作为数据库开发工具。C#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其语言简洁、自由、执行效率高,因此系统采用C#作为应用程序开发语言。为了保证本系统的先进性,系统基于VisualStudio2010平台进行开发[5]。 3.2系统的呈现与应用 本案例库系统的核心组成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员信息管理、故障案例库的管理、案例的检索3部分,其中案例库的管理与维护是保证案例检索功能实现的前提。民航发动机故障案例库管理界面如图4所示。符合权限要求的管理员通过访问该界面可以完成对故障案例的管理工作,通过下拉列表选择或文本框输入可以查看案例库中已有的案例,按照数据库中案例存储的统一格式添加新的故障案例,通过编辑和删除按钮可以完成对历史案例的更新和删除操作,及时对案例库进行管理和维护以实现案例库的不断更新和扩充。故障案例检索界面如图5所示。通过图5的界面进行案例检索时,首先要选择机型,因为往往不同的机型所安装的发动机型号也有所不同;其次可以通过选择ATA章节给待检测故障一个大致的定位,若不能判断待检测故障所属的系统可以对该项不予选择;最后通过手动输入故障特征关键字进行检索工作,最终系统按相似度从大到小将检索出的案例呈现在数据表中,维修人员可以参照数据表中与待检测故障相同或相似故障案例进行维修工作。 4结论 建立了一种基于.NET框架的民航发动机故障案例数据库系统,该系统使用ADO.NET技术实现对后台数据库的连接与操纵。系统界面简洁友好,易于操作,利用改进后的向量空间模型可以较好地实现案例的检索功能,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故障案例库系统的建立为案例的查询和重用提供了方便,减轻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李书明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数据库系统论文: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信息管理论文 1日渐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数据库更是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数据库系统当做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今天,无论是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还是人工智能都得益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2]。所以,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日渐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2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2.1数据资源具有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是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一大特点,数据库的建立就是为了实现信息的共享。数据库系统是面向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因此,数据库系统里的数据可以被多个程序和用户同时使用[3]。数据的共享可以节约更多的存储空间,实现数据的兼容,因此,很合适信息管理工作使用。 2.2数据资源的整体性高 本来计算机中的数据是分散的,虽然经过整理之后会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数据与数据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而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却可以实现数据的整合,建立起数据之间的联系,提高数据的整体性水平。 2.3数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指的是数据库结构上产生的变化,即要对原来的信息进行变更,在不改变原来程序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二是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即数据的物理结构的变化不会对原本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产生影响。 2.4数据库的安全性不断加强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支持下,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了不断的加强,而且各国网络管制力度的加大也保证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 3加强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有效运用的措施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未来数据库系统的广泛运用必定会成为信息管理的功臣。虽然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使用范围也在急速的扩大,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其中发现许多的不足。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数据库系统的有效运用,提高信息管理的水平。 3.1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安全性建设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是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运用的根本保障,在建设计算机数据库的时候要将安全性做为重要的考虑条件。很多用户在使用数据库的时候安全意识淡薄,导致数据信息没有足够的安全保证。所以我们在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安全问题,如保证数据库安装环境的安全、在建设数据库系统时充分考虑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库系统要做好备份工等,这样才能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运行。 3.2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规范性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有共享性、独立性等诸多的优点,使得我们的信息管理工作能更有效的进行,但是在数据库系统的实际运用中,各种信息仍然缺乏相应的规范性。所以我们应对数据库系统进行统一的规范,建立统一的标准,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的有效使用,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还有利于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进一步开发,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3.3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整合能力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充斥的时代,各种信息在成倍的增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用户往往不知该如何取舍,在使用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信息整合能力,减少信息的重复冗余,以方便信息管理者能更好的进行信息的管理,信息用户能更快的从数据库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3.4不断增强数据的完整性 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是数据运用的基本要求,数据信息的完整程度,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系统应用的效果和信息管理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发展数据库技术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数据库的完整性,才能保证数据库系统的有效运用。用户在信息使用的时候要求信息尽量完整,我们在数据库系统建设的时候也要增强数据信息的完整,这样的数据库才有更高的价值。 4结语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科学运用,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将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用于信息的管理,为信息管理的规范、科学、安全提供更多的源动力。 作者:李晓静 单位: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 数据库系统论文:数据库系统开发施工管理论文 1数据库系统开发 数据库系统开发思路在数据库系统开发初期,结合防城港项目核岛安装辅助系统管理工作所需,确定了依次开发区域施工管理模块、系统施工管理模块、阀门安装管理模块的计划,各模块基本开发思路如下。(1)区域施工管理模块开发思路将区域施工所需的图纸、预制成品供应、房间移交计划等上游条件,通过工程量“点数”来予以量化,从而将各上游环节对工程量的影响具体化,可以及时找到对现场施工的主要制约因素。(2)系统施工管理模块开发思路①在区域施工管理模块的基础上,根据水压试验系统流程图(下简称TFD)与施工图纸(SUP:支架图;ISO:管道等轴图)的对应关系,将水压试验系统内各施工图实施的进展和存在问题按照试压回路予以归类,并分析成数据表,以便系统负责人跟踪各自系统的进展和问题。②在EM4系统施工管理中,实际将每个调试子系统(EESR)分解为若干个试压回路,因此存在EESR-TFD的对应关系。因此,调试子系统移交前,各个负责人可以根据EESR涵盖的若干个试压回路的施工进展和问题,掌握当前EESR的进展,以及问题所在。(3)阀门安装管理模块开发思路一方面考虑阀门在区域施工、系统施工过程中,对施工逻辑、系统完整性存在非常关键的影响,另一方面EM4阀门数量庞大,阀门自身安装文件、质量计划的归档和统计也是非常繁琐的。为此,计划通过阀门模块来实现系统施工阀门信息查询(如阀门的图纸、技术文件)、阀门安装活动的记录等功能。 2数据库系统模块介绍 2.1区域施工管理模块 区域施工管理模块建立过程中主要参考文件为《点数进度计算指示书》,将现场管道和支架安装过程中的工程量划分如表1。(1)支架一阶段储备点数图纸:支架安装的图纸包含支架图及与该支架相对应的等轴图两个部分,均需VFC状态图纸,安装才可进行。材料:支架的预制在电厂外部预制厂进行,运输所需时间约为10天,因此,以预制支架发货时间加上10天,作为支架到货的时间。房间移交:土建房间移交后即可开展现场安装工作,以实际移交的时间为准。上述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支架一阶段即可进行安装,其储备点数为:支架一阶段可施工点数支架安装总点数50%(2)管道落位储备点数图纸:已VFC状态图纸。材料:管道的预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惠州分公司、江苏电力和小管车间预制。江苏电力预制的管道运输时间约为一周,小管车间预制的管道无需运输,因此,在计算时统一以发货时间加10天作为到货时间,以简化计算。房间:与每一个支架都在特定的房间不同,一张等轴图上的管道一般会安装在两个或多个房间中,不能利用支架安装的方法来计算管道落位的储备点数。在管道安装的过程中,一张等轴图一般分为多个管段进行安装。因此,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张等轴图分为若干个管段来进行分析。但是,当一个管段穿过墙壁时,将与两个房间相对应,难以判断该管段应该属于哪一个房间,这就给管道落位点数的分析和计算带来一定难度。由于管段之间通过现场焊口(包括法兰)连接,管段与焊口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焊口所在房间的信息也是明确的,因此,可以近似地以焊口来替代管段进行可施工条件的分析和计算。若一张等轴图上共有m个焊口,其中n个焊口在某一个房间,则该等轴图在这个房间中的安装点数为:所在房间安装总点数等轴图安装总点数mn当这个房间已移交,并满足图纸和材料的要求时,即可认为这部分管段满足施工条件,可施工的落位点数为:33%mn管段落位点数等轴图安装总点数其中,以焊口数近似代替管段数。这种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在工程前期,移交的房间数量较少,当跨房间管段所在的房间没有全部移交时,其落位点数的计算会产生误差。这一差异仅在一张等轴图所在的房间没有全部移交时产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房间移交数量的增加,这部分误差会越来越小。(3)支架二阶段储备点数支架二阶段的安装一般在支架一阶段和管道落位安装完毕之后进行,因此,其可施工条件是:①具备支架一阶段安装的条件;②相应的管道具备落位条件。支架二阶段安装点数支架安装总点数30%ab其中,a为该支架总支点数,b为可安装支点数。(4)数据库逻辑建立根据支架一阶段、二阶段、管道落位储备点数的施工逻辑,分别建立查询关系,使用数据库函数对施工的先决条件进行筛选。对于具备施工条件的,在对应的表格中显示其可施工点数,否则为空。最后,对各部分可施工点数分别求和,得到对应储备点数。通过数据库的导出功能,可以将得到的计算结果导出为Excel表格,对各项施工条件进行分析,明确各上游环节对现场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推动解决上游问题,为现场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2.2系统施工管理模块 EM4区域安装进行到约40%时,将由区域施工逐步转为系统施工,现场施工由水压试验计划为引导。为了增强对水压试验进度的掌控,在区域安装的基础上,增加了水压试验的跟踪。水压试验模块的设计包含两个部分:(1)水压试验流程图(简称TFD)与支架、管段、焊口、阀门的对应关系;(2)支架、管道、焊口、阀门的预制和安装进展。TFD之后,就可以确定TFD与支架等物项的关系。在水压试验管理模块中,将上述两部分整合起来,对每个TFD的进展进行跟踪,并找出主要的制约因素,及时进行干预。在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中,对支架、管段、焊口三个部分,将其与区域施工的部分信息相关联,以跟踪其施工进展。对于阀门部分,由于其特殊性,考虑到可互换性的影响,对阀门的库存进行了分析,用同LRCM阀门的库存量来衡量该阀门是否可安装,从而使阀门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在该模块中,通过统计的功能,对每个TFD中支架、管段、焊口、阀门的总量及其已完成量进行统计,可以直观的显示出各部分的施工进展。 2.3阀门安装管理模块 (1)阀门数据库系统简介阀门数据库系统利用了阀门采购清单、系统手册阀门清单、施工图纸对应的阀门清单作为基础数据源,动态输入了阀门的入库、出库信息及质量计划执行信息。为了让数据库系统能够服务于水压试验和系统移交管理工作,在数据库系统中将阀门功能位置码、水压试验流程图(TFD)、相关的调试子系统(EESR)按照施工逻辑进行了匹配,以便对系统阀门供需情况进行跟踪。(2)阀门数据库系统应用阀门数据库系统功能和应用如下:通过阀门的功能位置码查询阀门的技术信息,指导现场质量控制;自动实现阀门到货、出库数据统计,得出库存数量,为提出阀门到货需求提供数据支持;查询水压试验回路阀门情况,合理利用有限的阀门库存;跟踪具体阀门的全工期内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防止出现阀芯漏装等质量事件。 3结论和应用 (1)研究的成果本数据库系统建立在ACCESS基础上,开发了查询快捷、操作方便、复制性强的EM4安装管理数据库系统。共计分为三个模块:区域施工管理模块、系统施工管理模块和阀门安装管理模块。(2)数据库系统在防城港一期核电项目的应用情况本数据库系统自2012年8月正式启动开发至今,通过边开发边使用相结合,各个数据模块相继投入实际使用,并不断优化,为防城港一期核电项目EM4施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①在区域施工管理中,通过数据计算储备工程量,有效地应对了承包商“泛上有条件化”的推脱现状,加强了对现场承包商管理力度。②通过数据库系统,可及时、准确地反馈现场图纸需求、阀门需求、材料需求、房间需求,在实现现场EM4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有效地推动了板块联动工作。③在系统施工中,各个系统负责人能够通过数据库系统准确把握系统最新进展,便于做好系统跟踪工作。(3)应用前景和意义①数据库系统具备可复制性,可对后续项目核岛安装辅助系统施工提供技术支持。②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可以辅助管理着眼于EM4安装工程的全局,将管理思路从“被动解决问题”提升至“主动发现问题趋势,提前引导各个环节向有利于工程进展的方向发展”,在解决工作问题的同时,起到了提升团队管理能力的作用。③利用数据库系统引导辅助系统施工管理者及时发现制约工程进展的关键问题所在,进而提前介入并予以引导,为实现板块之间联动提供了理想的支持工具④通过对工程量的分析、系统水压试验的跟踪,对区域施工和系统施工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具有管理提升的意义。 作者:邱志刚 单位: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数据库系统论文:高校资产管理数据库系统设计论文 1绪论 本文分析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系统实施的框架性方案。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系统实施具备了充分的可行性。技术方案的初步设定,充分考虑了开发的实际需要和MIS系统开发的实际流程。 本文的技术特色是把RFID技术推广和应用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领域。RFID技术可以让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管理,通过RFID技术提高固定资产清产核资的效率,强化设备的实时动态管理,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RFID技术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是其它识别技术无法比拟的,RFID系统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它将在一定时期内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条形码识别技术。我国一些高校已经认识到RFID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正在积极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坚信,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改进、RFID技术标准的统一、相关设备成本的降低,不久的将来,RFID技术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领域会日益推广和普及。 通篇全文主要是通过系统的构建,实现固定资产的验收、增加、处置、变动、调剂、借用、分布、清查、统计、分析、帐表、上报数据等全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处理,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业务效率和管理水平,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程序,同时解决有关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和报帐时多次往返于多校区、多部门之间的烦琐过程,及其财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帐帐不符等问题。 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思路不只是对各资产业务系统的简单集中和利用,而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自顶向下规划和自底向上设计的方法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初就尽可能避免系统的重复建设与资源的浪费,保证资源配置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信息管理最佳化。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建议按以下思路进行: 1.了解现状,分析需求。在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施信息化建设前,必须先深入了解现状,分析需求,熟悉各资产业务办理流程,再认真挖掘并整理各类资产和各项业务之间内在关系。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内容、范围都比较广,应当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即在统一的规划下,分步建设各类资产管理系统,而后才能集中到一个统一平台上。 3.制定标准,信息整合。在充分掌握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信息标准,确保搭建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时能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完全共享的数据、协调一致的界面风格。 4.完善数据,规范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后,很多基础数据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达到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能搜索到各类固定资产的准确信息。例如每栋楼宇都绘制带有准确数据的平面图、一件仪器设备所放置的地点需要与房屋信息中的房间号对应、每件仪器设备或家具要求都有领用人信息、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信息等。 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其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合理的解决方案及思路,才能实现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改革的成功,使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进一步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购置、有效配置、科学管理、规范处置。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2.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特点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根据管理的要求,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业务进行重塑和再造,在整个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独特的设计和创新。 一、全面性。本系统通过创新性设计,将物质属性不同的十六大类资产纳入到同一系统来管理,既可以在同一窗口处理不同类别资产的增加业务,又能记录和反映不同类别资产的不同属性。将十六大类固定资产均纳入本系统中进行管理,不仅方便了用户的操作,而且还能生成反映十六大类固定资产全貌的帐表体系,可以全面、正确地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总量、结构及变化趋势等。 通过校园网,让全校所有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所有的资产使用人员与管理人员利用同一套软件系统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中来,系统对全部管理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彻底解决了原来不同部门之间管理脱节和对帐困难的难题。 二、高效性。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全面革新,通过校园网实施业务管理活动,提高了工作效率。用同一套软件,管理物质属性各不相同的十六大类资产,系统支持教育部十六大类与财政部十大类、六大类资产代码的自动转换。系统以教育部的十六大类为基础实现与财政部的十大类、六大类资产分类的自动转换,使得固定资产管理的使用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帐表之间实时保持一致,从而彻底解决了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对帐难的问题。 三、严密性。根据“人人都管物,物物有人管”的要求,建立严密的帐、表、卡体系,将职责、权限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人员;从业务流程到管理范围,从权限分配到数据库管理,都建立了严格的内控制度。 系统设有全面、规范的数据库安全管理措施,使数据库更为安全可靠,杜绝了任意修改数据库的不规范操作。为保护数据的物理安全(指机器或硬盘损坏、病毒破坏、误操作删除数据等),系统已经采取的和建议用户采用的措施主要有:数据定期备份、备份数据的妥善异地保存、服务器的开机密码、数据库的操作密码、严格的病毒防范措施和上网计算机管理制度等等。为了保护数据的使用安全(指数据的意外修改、超范围使用等),系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系统登录密码验证、菜单权限管理、归口审核权限管理、财务审核权限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不相容权限控制、操作日志、业务流程控制等等。 学校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设置用户操作权限、数据管理权限以及管理部门权限等多种类型的权限管理,对操作人员、系统管理人员以及各管理部门的操作权限和管理范围都可以作具体细致的控制,以满足单位内部的管理岗位分工、实施内部控制的需要。 系统设置的权限相斥功能,即一个用户如果具有增加资产的权限就不能再有审核的权限等等,系统中不会有包揽一切业务的超级用户。同时通过系统的流程控制在资产管理部门之间形成了权力制约关系。系统一旦得到规范的应用,学校中就不再有绝对的权力部门,即使是实行统一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处也无法在其他管理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一项从采购、验收、登记到入账业务的全过程。可以有效地控制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主要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是教学、科研、管理等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高校变迁频繁、科技发展飞速的情况下,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十分困难,如何实现快速有效的管理当务之急。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并指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是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关键,论文最后以电脑设备等为例就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做了详细说明。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是衡量高校办学综合实力及其规模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一校多区型”高校发展迅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着固定资产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升、校区数量增加、学科布局调整等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手工、半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校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固定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已是当务之急。 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实行的是账务分管的原则以及资产分类归口管理的多头管理模式。设备管理部门管理教学、科研设备;后勤部门管理土地、房屋、建筑物、一般设备;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价值账的核算。各资产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各有自己的资产管理系统。各职能部门分别由不同校领导分管,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统一领导,没有一个综合协调的部门对固定资产统筹负责。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固定资产管理松懈与无序,导致数据出现遗漏或重复申报时不易发现、数据分散、难以统一,有些资产被交叉管理或无人管理,甚至资产发生问题时有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 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我国高校购置固定资产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政府拨款的无偿性容易产生固定资产投入的盲目性,人们对固定资产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在高校内部,各院系从方便使用等自己的利益出发,追求小而全的模式,不愿共享,造成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管理部门缺少从内部调剂或挖潜考虑的思路,加上高校的资产信息无法共享,没有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效益评估机制,往往使一校之内相同或相近功能和用途的仪器设备大量重复购置,特别是教学、科研用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高新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仪器设备淘汰更新快,如果不提高早期使用率,就会造成隐形浪费,导致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低下。 固定资产信息反映滞后,缺乏规范的资产管理理念高校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数量巨大。固定资产入账、销账、调账都是靠兼职的资产管理员申报给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人员中完成的。由于各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员都是兼职,再加上“一校多区型”的办学特点,经常是集中一批到管理部门申报一次,导致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学校资产的总体状况。兼职资产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提供的固定资产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得不到保证。一次集中大量的数据录入,容易发生信息录入出错,造成账面信息与实物信息相差甚远。很多资产的使用人和放置地点经常变动,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掌握资产变动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家底不清。 2.3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应对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效益意识是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十一五”以来,我国教育发展模式已经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我国教育系统面临着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行协调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的任务。这要求我们,搞好资产管理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效益意识,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提高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和精细化水平,努力做好资产构建前期论证的科学性、准确性,减少教育资源的损失浪费和跑冒滴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构建协调流畅的管理运行机制是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原则,逐步理顺了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体制,保障了学校各项资产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和正常实施。学校成立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绝大多数学校成立了资产处,具体负责全校资产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根据业务特点和部门优势,进行合理分工,保证了各项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制度创新是实现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各高校遵循科学合理、权威有效、规范严谨、易于操作的原则,从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到具体的资产购建立项、可行性论证、招标投标、验收与技术测试、使用、保管、维修、养护、借用、出租、出借、清查、处置、建档;从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到工作考核、监督、检查、责任追究、赔偿、奖励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体系,覆盖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和业务流程的各个细节,较好地保障了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规范、有序施行。树立资源共享理念是实现资产优化配置的关健。把资产管住不流失仅仅是资产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把资产管好管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现有资产利用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才是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我们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避免重复建设、重复购置,不仅促进了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节约了学校建设经费,而且使勤俭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资产管理工作新突破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综合运用计算机、校园网、条码识读、数字照相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固化为数字化的管理程序,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资产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管理水平,实现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我国高校一直将加强教育资产管理,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作为解决经费供需矛盾,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总体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摆在我国教育财经工作的全局性、基础性位置上,常抓不懈。由于高校组织规模巨大,结构层次繁多,业务活动复杂,占有使用的资产量大面广、专业性强,因此,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成为我们整个资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通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高校固定资产实施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2.3.1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机制。 建立高校资产管理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对资产管理机构及职责、产权登记、资产使用、处置、非转经、报告制度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根据目前高校资产管理状况抓住固定资产管理这个重点,解决非转经管理这个难点,突破无形资产管理这个盲点。提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具体目标:即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网上实现固定资产全部管理活动,整合固定资产管理力量,再造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对固定资产实行全息、多维、实时监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创建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新体系,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推进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两厅的统一部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理顺管理体制,整合管理力量,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活动,建立起了顺畅、高效的资产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管理责任。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确定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资产处、归口部门、使用部门、使用人五个管理层次,不同部门和有关人员,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承担不同的管理责任,并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按照规定的流程,互相沟通、协调、制约、监督。按照“人人都管物,物物有人管”的要求落实资产管理责任,要求每一个固定资产使用人对所使用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承担经济责任。从固定资产的形成到处置,其间所有管理活动都有具体的业务操作规程,对于任何一项资产都做到来源清,去向明。 二是密切配合协作,实行多维控制。在不同的部门设计不同的账簿体系,账簿体系之间形成严格的钩稽关系,相互牵制并以清查表、增加凭单和处置单等原始凭证为依据协同于资产管理活动全过程。对每一种固定资产的几乎全部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信息记录在案,形成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固定资产实行多维控制,全方位提供实时动态信息,保证在任意时点提供的资产信息都是真实、准确的。根据需要与使用状态科学配置,提高使用效益,避免投资浪费。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规范日常管理。在建立部门台账基础上,将固定资产占用情况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准确评价各部门绩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成为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建立科学的维修养护制度,努力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建立正常的清查盘点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情况、管理使用情况定期、不定期进行清点、核实、检查。建立严肃的奖惩制度,对丢失、损毁行为要求经济赔偿和予以行政处分。 2.3.2建立强大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上述资产管理制度措施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强大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为前提。将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责任固化为数字化的程序,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有效控制人为因素,促进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贯彻落实,达到管理的规范化。为此,从2000年开始,我国高校就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团队,用近3年时间完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网络版)》的开发。该软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全面性。本系统通过创新性设计,将物质属性不同的十六大类资产纳入到同一系统来管理,既可以在同一窗口处理不同类别资产的增加业务,又能记录和反映不同类别资产的不同属性,不仅方便了用户的操作,而且还能生成反映十六大类固定资产全貌的账表体系,可以全面、正确地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总量、结构及变化趋势等。 (二)高效性。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全面革新,通过校园网实施业务管理活动,提高了工作效率。用同一套软件,管理物质属性各不相同的十六大类资产,系统同时支持教育部十六大类与财政部十大类、六大类资产代码,使得固定资产管理的使用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账表之间实时保持一致,从而彻底解决了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对账难的问题。 (三)严密性。根据“人人都管物、物物有人管’,的要求,建立严密的账、表、卡体系,将职责、权限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人员;从业务流程到管理范围,从权限分配到数据库管理,都建立了严格的内控制度。系统设有全面、规范的数据库安全管理措施,使数据库更为安全可靠,杜绝了任意修改数据库的不规范操作。学校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设置用户操作权限、数据管理权限以及管理部门权限等多种类型的权限管理,对操作人员、系统管理人员以及各管理部门的操作权限和管理范围都可以作具体细致的控制,以满足单位内部的管理岗位分工、实施内部控制的需要,可以有效控制滥用职权、营私舞弊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实时性。对每一件固定资产从采购、验收直到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实时记录管理活动,反映每一件固定资产状态。 (五)规范性。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财务管理与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要求,制定了规范的体系结构、业务流程、管理信息项。系统设计出规范的网上管理流程,一项资产增(减)业务须由多个管理部门参与完成,如使用(购置)单位在任意一个终端提交验收单后,归口管理部门即可进行审核,然后财务审核或资产处审核,这些操作都在网上实时进行,实现了事中的实时控制和事前的前馈控制功能,这是传统管理无法做到的。系统还提供了一整套规范的管理账、表、卡,无论在哪一个管理环节上都可以随时弹出规范的业务处理表格,如:验收单、变动单、处置单、资产卡片等,填制完毕或提交审核或随时打印,所见即所得,非常方便。 (六)先进性。系统设计的技术定位是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固定资产管理,辅助以条形码识读技术、图像采集技术等其他先进技术,通过网上管理使过去集中在归口管理部门的资产增加、变动、处置等大部分基础性录入操作,分散到各院(系、室)乃至具体使(领)用人去做,使得管理重心下移,原来繁重的归口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简单。系统将条码技术应用于固定资产管理与清查,使资产清查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管理成本,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系统还对常用操作作了智能化处理,有效地提高了输入速度。另外,还有批量处理以及连续追加等功能,使繁琐复杂的基础数据录入工作在瞬间点击几下鼠标即可完成。 目前,大部分高校全部安装使用了该系统,而且全国其他普通高校也基本全部安装了该系统。在去年进行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过程中,该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2.3.3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持,实现了固定资产的异地网上同步管理和纵横多维沟通。一台服务器通过校园网、城域网连接着上百台计算机,在不同城市的多个校区,不同身份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借助管理系统同时实施不同的管理活动,实现了管理信息的实时沟通和交换,通过管理系统可以得到任一资产的任一时间、任一地点、任一部门、任一使用人的几乎所有信息。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工作繁重、手段落后、信息迟滞、缺乏沟通的传统手工操作方式,也彻底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差错率高、对账困难、各自为政、信息闭塞、监控不力、管理效能低下等老大难问题。 实现了对固定资产的安全有效监控。通过制定严格的程序和履行严密的管理手续,将每一件资产的具体管理责任都逐层逐级落实到了具体部门和人员。彻底改变了原来那种责任不清、情况不明、账实不符、管理混乱的状况,有效地杜绝了资产流失现象。 各项基础业务环节都得到了全面规范。从固定资产购建立项到可行性论证、招标、验收、技术测试、使用、保管、维修、养护、借用、出租、出借、清查、处置、建档等各个管理环节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和管理规范。 自觉有效利用的机制开始形成。由过去的以管住、不流失为目的,转变为既要管住,更要管好、管活,把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在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运行中的使用效益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科学管理,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有效地提高了存量资产使用效益。 充分利用系统中的大量信息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客观、准确、实时的依据,有力地支持了预算编制、资产购置、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等管理活动的顺利实施。 有力地保障了校区搬迁、院系调整、学科建设、本科教学评估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事实,适应了学校快速发展、改革深化和资产规模急剧膨胀的管理需求,实现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根本性突破。 一项改革的推进通常会遇到各种阻力,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因触及各方面的利益更是如此。但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却收到了“三满意”的效果:一是校长满意。因为不仅摸清了家底、保障了资产的安全完整,更为重要的是在校长的管理决策中随时可以得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信息支持。二是教职工满意。不仅学校内的每一个员工都平等对待,无论是校长还是一般教员都要对所使用的资产承担责任,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公平感,而且根据公布在校园网上的资产信息,教授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开放的资源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和创业。三是管理人员满意。管理系统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而且还可以利用系统积极进行管理创新,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资产管理人员内在的工作热情和激情。 2.3.4几点体会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效益意识是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十一五”以来,我国教育发展模式已经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我国教育系统面临着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行协调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的任务。这要求我们,搞好资产管理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效益意识,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提高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和精细化水平,努力做好资产构建前期论证的科学性、准确性,减少教育资源的损失浪费和跑冒滴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构建协调流畅的管理运行机制是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原则,逐步理顺了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体制,保障了学校各项资产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和正常实施。学校成立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绝大多数学校成立了资产处,具体负责全校资产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根据业务特点和部门优势,进行合理分工,科学划分归口管理范围和职责分工;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将具体资产的具体管理和维护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基层使用单位;根据管理需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选配精干人员。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用管结合、运转流畅的资产管理新机制,保证了各项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制度创新是实现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各高校遵循科学合理、权威有效、规范严谨、易于操作的原则,从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到具体的资产购建立项、可行性论证、招标投标、验收与技术测试、使用、保管、维修、养护、借用、出租、出借、清查、处置、建档;从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到工作考核、监督、检查、责任追究、赔偿、奖励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体系,覆盖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和业务流程的各个细节,较好地保障了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规范、有序施行。 树立资源共享理念是实现资产优化配置的关健。把资产管住不流失仅仅是资产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把资产管好管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现有资产利用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才是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我们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避免重复建设、重复购置,不仅促进了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节约了学校建设经费,而且使勤俭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资产管理工作新突破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我们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校园网、条码识读、数字照相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固化为数字化的管理程序,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资产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管理水平,实现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 3系统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逐渐意识到教育在发展本国经济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投入的资金飞速增长。高校之间通过扩建、合并等措施,不断的扩大自身的办学规模及创新发展的空间,搞笑的教学设备也呈现出了飞速增长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改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正是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资产总量的增多,使得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数据出现了难以及时汇总或汇总不及时等问题,造成资产管理数据在统计、查询等方面难以实现动态化、全过程管理。为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时效性特点的有效实施,高效利用校园网及互联网等系统,及时的构建起了全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开放化信息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效地解决了原本人工操作中的繁琐化、不及时等问题,同时有效的保障了固定资产在网络化管理下全程化动态性的管理,有效地提升了资产管理的效率。 3.1模块概要设计 当前,高校中校园网应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化管理,但是利用网络实现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还很少,这样花费上百万元建成的校园网本身的功能就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依据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需求,整个管理系统从功能的分类上划分为用户管理、资产管理以及统计分析三大模块。本文通过对整个网络系统设计体系的深入剖析,结合网络资源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就网络设计的设计方案以及用户权限等对该数据库的基本构成展开探究。 3.1.1用户管理模块 系统中采用了分级权限、两级审批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用户与用户之间不存在相互隶属的关系,而只是属于某一角色;而角色是一组拥有相同权限的用户变集。部分单位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管理、审批机制,该模块主要完成用户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这一系统的角色主要分为: (1)系统超级管理员: (2)一般经办人; (3)国资处各科室管理员: (4)国资处各科室工作人员。 针对以上系统的角色以及用户的权限,用户管理模块就会提供与之相对应的、适用于这一用户的功能,比如用户密码修改、数据的增删改以及用户资料的修改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应于各角色的管理功能也应当更加细化,系统的权限管理功能更加灵活。这些基本的用户管理能够实现用户信息的实时性、动态化管理,有助于固定资产管理做到权、责明晰化管理。 3.1.2资产管理模块 固定资产主要负责的设备的购置、审核、验收以及建账等工作。因此,固定资产管理模块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实现资产管理的一些最基本化的管理工作。 3.1.2.1仪器设备管理 高效的仪器设备主要是指科研、教学中所使用的单价在800员以上的设备以及行政、后勤所使用的单价在5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仪器设备的验收。对于购买的仪器设备在建账之前都需要经过审核、验收这一环节,才能够在财务处进行账目的报销。验收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最基础的环节,因而,这一环节在有效实施固定资产管理中十分的重要;二是仪器设备的调拨。是指校属行政、教学、科研设备等校内使用单位发生变更或调至校外使用;三是仪器设备的报废。对于无法满足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的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手段,也即对已达到报废条件的仪器设备实施的处理方式;四是仪器设备的丢失。固定资产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某些原因而造成固定资产的丢失,因而,有关仪器设备的管理就存在设备丢失管理这一方面。 3.1.2.2耐用低值品的管理 耐用低值品指教学、科研使用的单价在200~800元(含200元)的仪器设备和行政、后勤使用的单价在200~500元(含200元)的仪器设备。由于耐用低值品的价值比较低,在实际的资产管理中,实施上述四方面仪器设备的管理时均不需要校领导的签字与审核,因而,有关其管理流程在此不再庸述。 3.1.3统计分析模块 随着工作流产品需求的扩大,一些高校在实施固定资产管理时研发出了不同的管理产品。产品各具其管理优势与特点,在接口管理、协议等方面也各有其特征,能够促使管理战略的有效贯彻与实施。系统现有的统计分析对于固定资产信息的统计与分析等功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时,基于本系统与相关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和信息共享,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还应加强对于财务信息数据的分析。此外,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系统的无缝衔接、资源共享等也是该系统实现进一步完善所应关注的关键点。产品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的操作性工作出现交叉的问题。统计分析模块主要促进高校固定资产的资产额统计以及资产年限统计功能的实现,与此同时达到与上述三方面相对应的图表显示功能的有效落实。 3.2设计思想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实施固定资产管理计算机化管理,将计算机管理扩大到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的各个领域,用计算机最大化的实现取代手工管理固定资产的软件处理系统。一个服务器端平台必须能全天候运转以满足用户的需要,本系统采用B/S结构模式,将应用程序放在介于客户端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Web服务器上,客户端只要能连入校园网或互联网,在不安装任何软件的情况下就能通过浏览器访问该系统。本系统支持异构环境,兼容性好,具有很高的可扩展性,通过在共享数据库中设置相应的标志,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软硬件设施,利用原有的数据信息操作体系实现信息的传递。与电子邮件方式相比,这一系统不仅可以对最新资产数据进行实时的统计和查询,而且降低了客户端的硬件和技术要求,避免了大量的数据传递,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数据的存贮空间和带宽。这一管理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人士而言,均具有较高的合理使用性。同时,这一管理系统降低了操作的困难,有效促使各院系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的掌握。 3.3系统功能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为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功能以及一些最基本的统计分析功能而构建的,因而,该系统的主要页面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密切相关。该系统主要有基础设置、资产报增、变动管理、查询统计、精密仪器、报表打印、财务核对、系统管理等功能。本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如图3.3所示。 资产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使得数据处理的周期缩短、固定资产管理总的工作量及工作的分工更趋合理,因而能够明显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就上述有关系统各部门管理体系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一管理体系有利于全校教职工参与到资产管理中来,不仅能够促进各级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的提升,还能够增强管理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促使资产管理科学化、严格化目标的实现,进而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3.1基础设置 基础设置主要包含了对固定资产管理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的设置。首先,单位管理。设备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实施添加、删除、修改单位信息以及对单位内部设备信息进行查询等途径实现对所有固定资产的使用单位的管理。其次,数据维护。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数据,设备管理部门应对包括单位、处室在内的固定资产管理数据进行管理。最后,数据统计。设备管理部门对所有数据,包括处室、单位的数据进行管理。对所有固定资产的使用单位的设备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制作报表,进行报盘。 3.3.2资产报增 接到单位提交的新增设备申请后,设备管理部门对该申请进行审核。各资产使用部门通过该功能进行资产数据的录入、修改,资产主管部门审核使用部门输入的报增单,若批准新增设备,则在设备基本信息表中将设备的状态由‘临时状态’改为‘正常状态’;若不批准新增设备,设备基本信息表中该设备的状态仍为‘临时状态’。当有关仪器设备等通过审核后,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就应及时的转入后台数据库,并在实际的管理中打印报增单。 3.3.3变动管理 该功能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资产使用部门通过系统提交资产变动申请,接到单位提交的设备现状修改申请后,设备管理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包含了调拨、报废及报损等有关固定资产管理项目的申请。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批,若批准设备现状修改,则将被申请设备的现状改为新现状,并将修改的详细内容记录到现状修改日志中;若不批准,则对申请设备的现状不修改。 3.3.4查询统计 设备管理部门可以对所有固定资产的使用单位的设备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制作报表。系统提供了详尽的查询功能,用户可以依据自身的需求,通过系统设定的选择条件进行自由的选择与查询,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功能对查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实施随机、随时的随时查询和打印;与此同时,系统提供了详尽的查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条件,还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功能对查询的数据实施必须的分析,以对今后有关固定资产管理提出完善的意见与有效实施的建议。 3.3.5精密仪器 精密仪器主要指的是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仪器,其验收、调拨、报废等业务与上述有关仪器设备管理应关注的四方面基本相同。但是,由于精密仪器价值较高,精密仪器效益评价和年使用情况,在发生各项业务都需要主管校领导的签字审核。为了提高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的利用率,在实施系统化网络管理中,应由使用部门进行网络提交,通过主管部门核实备案。使用效益考核,评选出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先进集体和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先进个人。各部门也可以在网上申请使用精密仪器,由主管部门审批,实现共享。 3.3.6报表打印 该功能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为实现系统的数据安全及可靠性管理,资产使用部门通过系统提交资产变动申请,包括调拨、报废及报损等申请,报表的打印分为固定报表打印和自定义报表打印。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报表的格式,生成各种对外上报或内部管理需要的统计、汇总、分析报表。 3.3.7财务核对 对于审核人、审核时间以及审核结果等信息,网络化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使新实时的与财务部门对帐。首先,对于未经批准的仪器设备的申请,可将审核信息、不予批准的原因计入申请单的信息表内,还应注意将未经批准的审核结果及时的告知申请人;其次,对于予以批准的仪器设备申请,应将申请的批复记录及时的录入审核记录单中,审核人可以对申请表的内容及其对应的设备信息表进行查阅,以便于固定资产管理历史情况的管理。 3.3.8系统管理 利用日渐成熟的网络硬件条件对角色权限的分配机制进行一定的划分与管理,同时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对于资产的调配、申请以及报废等流程实施信息化的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的购入、入库、调配、闲置、报废等申请及相对应的审批功能,为高校管理人员全面把握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提供客观、合理的参考依据。 该模块主要用于完成对用户的权限管理、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功能。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是通过构建完善的权限管理制度,将数据自动的备份为手动与自动两方面备份。如果具体的业务流程发生变化,系统的工作流程难以依据客户需求及时的做出调整,一旦出现数据管理的意外状况,能够将已经备份的、安全的数据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安全运行、达到对数据的权力控制及安全访问的目的,使其能够实现更复杂、灵活性更高、动态适应性强的业务过程。 4系统设计 4.1网络结构设计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系统在开发中,为了促使系统的结构更为清晰,同时也便于系统的维护以及相关软件的管理与升级,常会使用多层体系的结构以达到上述需求。本系统采用的是典型的三层B/S模式网络结构,这一网络结构主要以三层体系的进化型多层体系结构为基础,在保持数据管理信息层以及数据显示层的基础上,对设计数据以及页面显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着重的分析。实际的获取所需管理数据时,首先,使用者通过浏览器向Web服务器中的应用程序发出查询或数据操作请求,用户的请求通过特定的数据库接口ODBC驱动程序传送到数据库服务器上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其次,有关数据的处理完成后,数据库服务器将查询或处理结果再次通过数据库接口ODBC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再以网页的形式返回给用户。这样用户只需要在以浏览器为界面的简单操作下,获得大量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 4.2数据库设计 系统数据库主要包含了用户数据以及资产数据两个主要方面,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数据和相关的页面控制程序。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对于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起着最主要的、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数据库设计,不仅能够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数据信息的存储效益,而且对于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特殊需求以及实际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的分析,数据库设计主要包含了固定资产信息表、使用单位信息表、固定资产类别表及用户信息表几个大的方面。 固定资产信息表属性指的是在用资产信息、报废资产信息、申报资产信息等,这一信息表涵盖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固定资产编号、设备照片、设备名称、制造厂家、规格型号、资产类别、价值、计量单位、数量、购置日期、入帐日期、使用单位、使用状况、仪器负责人、使用日期、使用年限、存放地点、变动记录、备注。 用户信息表属性应当将用户基本信息、角色权限信息等涵盖在内。包含了用户编号、用户名称、用户密码、所属单位、拥有权限、备注,是为了实现用户登录、修改资料等基本功能而设置的。 固定资产类别表属性应当包括实现资产管理流程的全部基本功能,实现根据权限控制页面显示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备注。 在概要设计过程中,基于管理系统应用的实际需求,有关固定资产系统数据库应包含固定资产数据、用户管理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辅助性数据。通过将上述数据分析概要设计相关内容法人管理,该系统将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进一步的细分为固定资产清理信息实体、资产类别实体、资产管理人员实体、使用部门实体、使用情况实体以及固定资产信息实体等一系列的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数据管理实体。 4.2.1表的设计 表的设计主要意义是通过构建数据库中的信息分类,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自动化或者是半自动化的数据处理功能,进而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固定资产管理中账实不符的问题。 在实际的管理中,以上是实施管理的指导性表,有关每一子表还应依据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进行深入的细化。完善部门表存储单位内部具体部门信息,实现高校各级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数据的需求。资产申请表存储了资产申请的基本信息,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予以公示有利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透明化管理目标的贯彻与落实。菜单树表存储了构建分类菜单树的基本数据。由上述4.2.1~4.2.11表中所表述的可知,数据库中各表主要是依靠固定资产管理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属性关系进行联系。管理关系的主体是User表,而系统角色的扮演依托Role表中的分类,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执行主体在实际固定资产管理时初审人、表中申请人以及终审人等一系列角色的实现。 4.2.2数据库端口设计 数据库系统将数据信息以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进行存储,并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数据信息的插入、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最终保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由此可见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而数据库端口是连接数据库各子库的重要管理媒介,因而端口的选取与设计之间影响到整个管理系统的效率。 高校资产管理系统主要编程接口设计是本系统的工作流引擎提供了一些编程接口,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这些接口,可以完成对工作流的监控与管理的基本操作。随着对工作流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许多公司推出了不同的工作流产品。为了更好的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建模、分析和实施,应以实现工作流技术的标准化和开放性为主要目的,定义了工作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应用、管理工具和其他工作流管理系统之间的应用编程接口。下面按照接口的功能来分,列出了主要接口的名称: 1.工作流管理和监控接口 (1)newProcess():为有效实施管理,在系统内新建一个流程实例。 (2)hcnagesattus():为实现工作流的动态化管理,设置流程实例的状态。 (3)uqerPynedingList():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控制中,该接口的作用是列出目前待处理的所有流程实例。在用户任务处理中,这一接口也需要使用到。 (4)notifyEngnie():当管理时,通过这个接口向工作流机发出请求,主要只针对流程实例实施管理请求,由工作流机完成相应的操作。 (5)pendingDetail():用户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为获取与某一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信息,就必须通过这一接口来查询指定流程实例,将其扩展为所需的详实固定资产管理信息。 2.用户任务处理接口 (1)querPyeodinglist():得到某个用户的工作项列表,并依据这一列表实施数据的查询与征集。 (2)pendingDetail():为获取特定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而设置的用户任务处理接口。主要得到的是某一指定工作项的详细信息。 (3)traceworkFlow():已查询或者是已经在掌握之内的信息,想要再次获取,就可以通过这一端口得到与该实例相关的历史处理信息。 (4)notifyEngnie():当用户处理某个任务时,可以通过调用该接口,来检验当前的流程是否处于正确的运行中,主要环节是通知工作流机用户的处理操作,进而实现工组流机对流程的正确导航。 (5)Seatassign():有时用户在处理某一任务时,常常会出现多个符合条件的处理者状况。这一接口就是按照任务分配策略,选择最适合于用户实际需求的处理者。 3.其它相关接口 (1)snitworkFIWEngine():初始化引擎,为实现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当网络服务器启动的时候调用; (2)getlnsatnce():得到工作流引擎实例,当用户需要对工作流实例进行实时的监控,进行操作和管理时调用这一接口。 4.3编码设计 固定资产管理实施网络化的系统管理之后,原本的资产管理人员就可以将主要的管理精力放置在有关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数据的维护上;同时网络化的管理还能够促进使用单位间更为方便的查询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信息数据,极大地促进了校内设备使用单位之间、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上述网络化管理作用的实现,最关键的就依赖于系统的编码设计。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建立起来的MIS之所以未能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最主要的问题就出在编码设计上。计算机编码是运用字母代表汉字的表示方法,将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信息数据输入管理系统中。因此,编码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高校固定资产数据库维护的水平。 基于以上考虑,在本系统中通过确保一个资产编号将唯一确定一条记录,在系统中不会出现两个资产编号相同的记录这一条件,采用按规则自动产生的方法生成资产编码的途径,实现数据库中关键字的唯一性。 4.3小结 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运行中,一个成功的数据库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整个系统的整体化性能,还能够促进系统的升级与扩展,为进一步提升软件开发效率与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确保安全机制数据的有效性,数据库结构对最终用户应保持透明;还应在使用的过程中依据数据检索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对数据库进行合理的维护与修改;为便于数据库结构改进以及数据备份的恢复,数据库结构应注重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数据的准确化,进一步是新数据库功能的强大。 (1)系统具备较好的可伸缩性。客户端利用B/S访问服务器,便于数据检索和修改,可以使多项应用跨平台使用。通过对数据库进行优化使其具有更强的延展性,这样为用户对硬件及软件使用需求作出更为充分的扩展。 (2)实现用户对远距离通信要求的达成。通过使用Internet/Intranet实现固定资产数据库管理数据的传递,数据库容易使用和维护,进而使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库建设实现远距离通信应用的需求。 (3)提升系统维护、移植和升级方面的质量。B/S模式是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管理的模式,在实际的数据库管理中,不仅能够减少客户端对维护工作的负担,而且还利于管理人员、开发人员将精力集中在合理组织信息库管理体系结构的完善方面,进而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业务提供技术支持。 (4)易操作。提高开发效率和开发质量,使系统具有便于操作的用户界面,这样在客户端只运行浏览器的情况下,由Web服务器执行用户对所需固定资产管理数据的查询、处理,对最终用户的响应时间合理,以最少的冗余数据保障用户需求的达成。 (5)集成的综合信息系统。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基于Web的管理信息系统把企业中分散的子系统集中到一个相对集中化的管理系统中,以很少的数据库维护工作,较高的管理效率解决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 5系统实施与测试 5.1系统特点 系统开发使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Professional,开发工具采用先进的可视化开发语言MicrosoftVisualBasic,MicrosoftVBScript,数据库开发采用目前流行且安全性高的MicrosoftSQLServer2000。 轻松便捷的网上报帐和设备查询本系统能够通过网络,轻松实现学校各部门网上报帐和设备查询,使学校各部门能及时方便地了解本部门的设备情况,并能大大减轻资产处老师的负担。先进的开发技术系统采用JAVA技术,支持多平台运行,并在IBM实验室经过软件优化,通过了IBMWEBSPHERE应用服务器上的全方位压力测试。可靠的安全策略采用B/S三层架构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用户表示层、逻辑应用层和数据资源层的有效分离,大大降低数据库服务器被攻击的可能性,保证了数据库的安全。系统轻松维护、升级用户无需在本地机器安装软件,就可通过浏览器登陆系统进行操作;系统维护、升级只需更新服务器。系统易学易操作系统操作方便,界面设计友好,提供许多人性化的细节功能,如可以进行卡片的批量增加、批量修改、批量变动等。用户之间可以通过消息管理来交流,便于报帐审核过程。信息化标准规范本系统参照国家教委2003年制定的教高司函[2003]161号文件《关于报送高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统计数据盘及报表的通知》进行开发,能生成完全符合国家教委标准的上报数据文件。并且还提供了上报配置接口,通过简单的配置就能适应新的上报要求。利用条形码进行资产盘点能对多种不同的资产(设备主机、附件、家具、精贵仪器等)进行管理。能够打印资产卡片条码,能够用条码扫描仪进行资产盘点。 5.2系统功能与程序代码 完善的管理网络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采购部门、财务处、归口部门、使用部门、使用人等层次,每个管理层次都有比较合理的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灵活改变)。不同的部门和有关的人员,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承担不同的管理责任,并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按照规定的流程,互相沟通、协调、制约、监督。资产管理落实到个人、严格的经济责任要做到“人人有资产,物物有人管”,管理固定资产的不仅仅是有关职能管理人员,而且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的使用者,每个人对自己使用的资产负责,这就要求不但有关的管理人员需要严格履行管理职责,而且要求每一个固定资产使用人都必须对所用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承担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如果有关人员因为过失需要承担责任的话,其责任的大小是可以用钞票的多少来衡量的。经济责任的落实,是按照体系设计的固定结构和程序,严格的手续,逐层逐步落实的。规范的工作流程从具体的某一项固定资产的采购形成到消失,以及中间的使用活动,都有具体的业务工作规程,并可以通过资产跟踪功能将每个资产所有的活动情况都在一个表格里面显示出来。系统中采购有采购的程序、增加有增加的规程,设备维修有设备维修的规程、调拨有调拨的规程、处置有处置的规程,借用有借用的规程。学校形成的任何一项资产,都应做到来源清,去向明。一旦出现了资产流失,原因和责任都可以顺藤摸瓜查清楚。严密的帐表卡体系帐卡的最基本职能是核算全学校以及学校的某一具体部门、单位、人员所管固定资产的数量与价值。新的帐卡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帐卡体系,其最大区别在于财产保管人所管财产监控上的严密性。财务处设帐控制分类价值。归口部门设帐控制各使用部门所管财产的数量和价值,并与财务帐核对分类价值。使用单位设帐核算所用资产的数量与价值,并通过按使用人建立卡片,落实使用人的保管责任。帐套种类繁多,相互牵制。帐套协调的依据是清查表、增加凭单和处置单,因此要求一式四联,多套分存。全息、多维、实时的状态控制每一种固定资产的几乎全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信息记录在案,形成丰富的信息资源。帐(卡)、物、使用单位、使用人、存放地点、性能、完好程度、使用情况实行多维控制,全方位提供状态信息。在任意时点,提供的资产管理信息都应当是资产的真实状态。灵活调配机制与合理开发利用的自觉性使用部门需要购买资产时,可以填写采购申请单,采购部门根据需要与用闲状态进行审核,科学的进行配置,提高使用效益,避免投资浪费。在建立部门台帐的基础上,将来可以将固定资产的占用情况纳入学校经费预算,正确的评价内部各办学和科研单位的绩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成为各内设机构的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意识。科学的维修养护根据其技术特点定期养护,出现故障要及时提交申请以便及时修缮,并记录固定资产的修缮养护情况,建立技术档案。保障使用的同时,努力延长资产的寿命。正常的清查盘点对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情况、管理使用情况定期,或根据临时需要不定期进行清点、核实、检查,确保帐卡、物、人、地相符,根据出现的问题研究提出具体的整改和管理措施,总结管理经验。系统提供强大的查询功能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查询功能:验收单信息查询、资产信息查询、资产变动信息查询、资产处置信息查询、闲置资产信息查询、已处置资产信息查询、使用单位信息查询、使用人信息查询、存放地点信息查询、按资产类别信息查询等。工作人员可以结合汇总分析、筛选等功能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领导可以坐在办公室内,很方便的根据相关查询得知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房间具有什么资产,并可以进一步汇总出相关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财务帐表、统计分析表、分析图系统设计了专门的财务审核与管理环节,通过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的衔接,巧妙地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结合了起来,能够生成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台帐。系统针对教育部十六大类、财政部十大类、六大类和各个行业,三种资产分类方式共提供了三套财务帐、三类资产分类代码在系统中都能准确进行转换,并能自动地生成十大类、六大类完整的财务帐、统计表、分析表和分析图。有效解决了部门之间的帐帐不符、帐实、帐表不符等问题,也解决了系统和财务核算软件中的固定资产科目帐的对帐难的问题。用户可以自由、灵活地设置条件,生成各种各样的日常管理当中常用的统计报表,包括总表、明细表、增减变动情况表、分户表、分类表、结存表等等。系统内置了丰富的图形图表供查询分析。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无论多么复杂、困难的管理活动,一些在传统的管理模式根本无法完成的工作,无法达到的要求,都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轻而易举地实现,各项管理活动更加方便、快捷、灵活、高效。系统对理顺固定资产管理体制、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面监控和有效利用、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并表现出强大的效能。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搭建在一个高水平的管理平台之上,推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仅彻底改变了被动局面,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5.3改进后的特色 改进后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充分考虑到每一级管理员的职责不同,为相应的每一个操作员制定了各自地操作权限,通过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识别,保证各级操作人员只能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应用。这样既保证了管理的可靠性、严紧性、信息的安全性,又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加强各种实际管理过程中的适应能力。通过固定资产分类、单位、部门、功能模块等信息的交叉,可以很灵活地给出各种用户的权限来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到期自动提醒维修、检测,保证设备、器械的正常寿命。高校日常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计算机、复印机、投影仪、机械车床等设备。以往,师生只知道使用,对于设备的维修、保养没有实际概念,或是不按时保养。长期下来,往往使用三年的设备一年多就日渐破损。奥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通过对设备、器械的维修、检测管理,维修、保养时间快到时,提前提醒管理人员,并将维修、保养的内容及效果记录在系统中。做到有效、定期、准时的管理,延长了设备、器械的运行寿命。节省了固定资产盘点时间,提高了固定资产盘点效率。要进行固定资产清点、账务核对、编制报表等工作,最少需要5个人花费2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该项工作。使用该系统以后2个人10天既能轻松完成此项工作。整体工作效率提高了15倍。简化固定资产折旧工作,确保折旧计算准确。一般固定资产的价值是按月计提,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因此每月未对固定资产要进行折旧计算,从工作难度上来看并不是很难,问题存在于固定资产数量庞大,每一件资产都有相应的卡片,这样,哈尔滨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有几万张资产卡片,并且不同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不同,折旧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折旧工作的处理中,往往要登记厚厚几叠帐本和卡片,工作量可想而知。特别是这种重复而繁琐的工作更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差错,导致相关报表反映的信息失真。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在购入每一笔固定资产都可选定使用年限和折旧方式,只须轻松地点击鼠标就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并且完全保证折旧计算的准确性同时自动生成折旧报表。特殊材质标签的使用。在高校日常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做实验。对于经常需要用试剂、清水洗涤的化学仪器与课桌椅不同,往往无法用一般的条码识别。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采用了多种材质的标签进行这类资产进行管理。常用的标签规格:60mmX24mm;60mmX18mm;50mmX35mm;常用的标签材质:美国艾利系列原版标签纸,室内、户外、防伪、高温等。对于需要清洗的资产,如化学实验设备都可以采用陶瓷、铝牌或金属的标签进行标识,既能保证资产的正常使用,又能科学地、快速地进行资产盘点。完善的数据接口,实现与其他系统的完美对接。目前,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进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各式各样的信息系统,因为考虑到自身的稳定性,相互之间信息互不共享,这样以来,给实际操作者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重复录入,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工作量。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通过灵活的设计,完善了数据接口,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完美对接。利用数据导入、导出功能、FTP服务器、公共数据表等多种方案,达到了与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的平稳对接,数据实现了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系统中发现的问题或错误能够得到及时、顺利的解决,用户提出的新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容易的满足。 5.4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分成四个层次按顺序进行,即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首先是单元测试,对源程序中的每一个程序单元进行测试,验证每个模块是否满足系统设计的要求。组装测试是将已测试过的模块组合成子系统,重点测试各模块之间的接口和联系。确认测试是对整个软件进行验收,考察软件是否满足要求。系统测试是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系统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对整个系统进行总的功能、性能等方面的测试。 6总结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系统基本实现了符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和规律的资产管理操作。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系统提供了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申请、调配、报废等流程的网络化管理功能。通过角色权限分配机制实现了不同级别用户的权限划分。利用逐步成熟的网络硬件条件,各级资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现购入申请、入库申请、调配申请、闲置申请、报废申请及相对应的审批功能。同时,资产财务报表等的实现还为高校管理人员全面了解学校资产情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成为固定资产管理领域科学决策的好帮手。 尽管系统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但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发展,系统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1、引入条形码机制在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条形码已经成为了一项很重要的资产信息。 系统可以考虑在相关硬件设施完备的前提下实现条形码的生成和制作功能。为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清点提供更加直接的帮助。 2、管理功能进一步完善系统中采用了分级权限、两级审批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有部分单位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管理、审批机制。系统的权限管理功能应当更加灵活。对应于各角色的管理功能也应当更加细化。 3、统计功能进一步完善系统现有的统计分析功能更多地考虑了资产信息的统计和分析。而对于财务信息的处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可以考虑加强对于财务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同时,还应考虑到本系统与相关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和信息共享。 此外,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做好系统间的无缝衔接和信息共享也是系统进一步完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数据库系统论文:区域化基础教育数据库系统建设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一种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经历了启蒙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应用建设阶段[1]。当前正处在融合创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特别提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面融合和部分创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在应用建设阶段教育系统建设了大量教学和管理相关的应用,数字化校园普遍建设,数字化教学蓬勃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应用不断建设和使用,将会积累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如果管理融合不到位也会形成诸多信息孤岛,同时,如果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融合,将在未来个性化学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融合创新的重要探索方向[2]。在过去的10年中,学校大多作为应用建设的主体,但随着全面融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以一个学校的力量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其中明确指出需要建设地市区县教育基础库。同时,在一些信息化发达地区,如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已经尝试建设区域化基础教育数据库系统,提升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成效。 2区域化基础教育数据库建设内容和目标 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中对地市区县教育基础库的定义是:“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立统一集中的本级基础数据库,支撑统一的电子办公、业务管理、数据交换、业务监管等功能,满足本级教育管理与服务的需求。为用户提供集成的管理信息服务,实现对上与省级系统、对下与所辖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学校)信息系统的贯通和数据共享。”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将基础库建设目标分解为以下几部分:(1)建立教育数据资源体系。梳理分析区域教育数据资源,针对各类数据来源,建立清洗比对规则,形成区域教育数据资源目录。(2)建立教育数据库。建设教育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教育数据资源采集加工,完成教师、学生、教育机构基础数据库及主题数据库建设,同时完成数据入库工作。(3)构建教育数据分析模型。在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并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手段,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信息利用、政策评估和决策咨询提供参考。(4)实现教育数据资源共享。建立教育数据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教育基础库与教育系统内外部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教育数据资源区域共享融通。(5)制定信息标准,整合业务数据。结合教育部门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区域教育实际情况,统一信息编码规范,制定信息编码集,形成区域教育信息数据规范[3]。 3区域化基础教育数据库建设技术实现 基础教育数据库系统可分为5大部分,分别是数据交换、数据处理、基础库、主题库和集成共享。 3.1数据交换该部分负责基础库系统与外部数据交换,常见的数据交换方式有DBLink、WebService、WebAPI等多交换接口协议的对接,实现多来源数据抽取。DBLink是一种最常见的数据交换方式,对于早期建设的应用系统往往没有提供对外接口,只能通过数据库对接的方式实现数据采集。首先,在信息采集服务器上部署JOBA,采集应用系统中的增量数据。首先根据每张表的字段“新增日期”和字段“修改日期”得到增量数据,然后将这部分数据插入到信息采集服务器缓冲库中的各数据补录信息表中,JOBA触发是采用轮循的方式,轮循的频率是可以配置的。然后,在教育基础库服务器上部署JOBB,取信息采集服务器缓冲库上补录信息表中增量数据与教育基础库服务器基础库中的对应字段数据按照数据采集入库规则进行比对,比对结束入教育基础库;JOBB触发是采用轮循的方式,轮循的频率是可以配置的。WebAPI是一种通过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访问当今的web应用平台中广泛功能的方式。在教育信息采集服务器上部署Windows服务A,采集web应用平台中的增量数据,首先根据每个接口的字段“新增日期”和字段“修改日期”得到增量数据,然后将这部分数据插入到教育信息采集服务器缓冲库中的信息表中,Windows服务A触发是采用轮循的方式,轮循的频率是可以配置的。然后,在教育基础库服务器上部署Windows服务B,取教育信息采集服务器缓冲库上信息表中增量数据与教育基础库服务器基础库中的对应字段数据按照数据采集入库规则进行比对,比对结束入教育基础库;Windows服务B触发是采用轮循的方式,轮循的频率是可以配置的。 3.2数据处理该部分按照数据资源体系标准对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实现数据清洗、比对和转码等功能,保证进入基础库中的数据是符合区域数据标准要求的。数据处理是将多个数据源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抽取、转换和并装载到目标数据集。完整的数据处理过程包含三个阶段:(1)设计阶段——分析源和目标数据集的数据结构,定义合理的数据转换逻辑;(2)实施阶段——按照设计阶段制定的逻辑规则进行编码,实现数据的E(Extract)、T(Transform)、L(Loading)过程;(3)维护阶段——对于非一次性数据整合项目(如很多数据仓库项目中的数据整合过程),ETL过程需要重复执行,同时也需要不间断的维护和完善。 3.3基础库该部分分为学生基础库、教师基础库和教学机构基础库三大部分。按照数据标准规范存储最为核心的数据。学生基础库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籍异动信息、学生入学注册信息、学生简历信息、学生毕业结业信息、学生家庭成员信息、学生任职情况、学生奖励信息、学生处分信息、学生奖学金信息、学生考评信息、学生困难补助信息、学生技术等级证书信息等数据模型。教师基础库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家庭成员信息、学习简历信息、工作职务简历信息、专业技术职务信息、语言能力信息、岗位证书信息、社会兼职信息、学术团体兼职信息、开课记录信息、公开课记录信息、论文著作信息等数据模型。教学机构基础库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学校辅助信息、学校校区信息、学校班级信息、校内机构信息、教学专业信息(职业学校)、教学课程信息、教学教材信息、教育经费收入情况信息、教育经费支出情况信息、学校房产用地信息、学校房产建筑物信息、学校房产设施信息、社会办学机构基本信息、社会办学机构变更信息、社会办学机构年审信息等数据模型[4]。 3.4主题库主题数据库是针对特定的业务提炼的主题数据,例如主题库建设主要包括学生考试成绩、病情监测情况、教师培训统计、学生入学分析、学生学籍信息、E卡通信息等主题数据库的建模,数据初始化采集及数据来源、数据处理规则。 3.5集成共享该部分提供基础库数据查询统计等服务接口;所有服务接口进行统一身份认证、授权等功能集成,实现教育数据库管理平台与其他应用系统的共享融通。共享接口从基础库和主题库获取老师、学生等最新基础数据为OA、门户等外部系统提供WEBAPI接口。接口统一采用WebApi方式,返回JSON格式数据。WebApi更有利于web、移动客户端、桌面端等各终端之间的网络交互,有效利用http的get、post、put、del方式进行请求访问,Json数据格式较xml更简洁,且被各终端更高效地进行解析。 作者:翁磊 单位:神州数码国信信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数据库系统论文:数据库系统维护整合探讨 1引言 西南空管局气象中心数据库室作为全国民航气象数据传输的结点,主要业务工作为维护位于西南空管局气象中心的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以下称为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套系统在接收由北京下发的全球民航气象资料的同时向西南地区各个机场传输这些资料,同时还为西南地区民航行业用户提供各种数据服务。可见该系统在西南地区民航气象业务运行中的重要性,如何对这套系统做好维护工作则是数据库室日常业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业务运行现状及需求 目前数据库室负责维护的系统为7*24小时不间断运行,故要求维护人员也需要7*24小时在岗值守,保障气象数据库业务的正常运行。鉴于以上情况,数据库室系统维护人员采取值班制度,进行24小时轮班。一般情况下当班人员的日常工作有:在每日早上、下午、晚上以及第二天凌晨对系统进行四次定时巡检;并对系统的任何突发情况要及时响应、上报和处理;还要负责气象中心其他信息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值班日记的填写和记录。目前数据库室的业务运行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由于系统的各种设备包括小型机、服务器、通信链路、通信设备、安全设备和终端设备。对其进行一次日常巡检看似简单,实则有较大的工作量,外加中途对其他事情的处理,一次日常巡检可能就会拖上较长时间,容易造成值班员不能准确把握各个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2)在值班员外出吃饭,晚上休息时间,突发事件往往是通过用户告知,故对突发情况的应对处理会花费更多时间;(3)日常巡检的结果为离散样本,具有间断性,不能准确描述系统在24小时内的详细运行状态;(4)对气象数据库室值班员而言,虽然维护好系统是自身的核心和重点工作,但是经常有无法避免的其他工作,不能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系统的运行情况上。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数据库室的系统维护需求为:(1)对系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如果有突发事件立即提醒值班员;(2)对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不间断记录,让值班员可以随时了解系统在某一个时刻的运行状况;(3)值班员需要随时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情况。 3维护整合方案设计 按照上述的数据库室业务运行现状以及需求分析,将针对数据库值班员的系统维护整合方案设计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实时监控;第二是实时监控的移动终端;第三是系统的历史和实时快照显示和分析。具体方案如图1显示。其中实时监控系统运行在PC终端上,定时自动通过远程登陆和其他方式访问系统中的各个设备,获取设备硬件状态、系统状态、业务状态和网络状态等。并将获得的信息按照预先定义的阈值进行排查,在固定显示设备上显示,并提醒值班员注意需要注意的信息。同时将显示的信息通过单向网闸推送到外网的移动终端服务器上,让运行在智能手机上的监控移动端调取相关信息,在移动显示设备上显示。并且监控系统定时获取一份对系统的详细信息,形成系统快照,并将快照信息存入监控服务器中的数据库中,供电子值班日记系统调用。电子值班日记系统可以调出任意时刻的系统快照供值班员查看分析。按照以上方案,电子监控系统能够24小时不间断的对系统进行监控,有突发事件能够立即让值班员了解相关情况;由于还具有移动监控终端,让值班员在外出吃饭和晚间休息时,也能随时了解到系统的运行情况。电子值班日记对系统快照的调取,能够让值班员随时了解任意时刻系统的运行情况,就能解决值班员在解决其他问题时不能及时对系统进行巡检的问题。并且值班员能够从存储的大量系统快照中进行数据挖掘,获取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关联信息或者某项故障发生前的设备信息等有价值的信息。 4维护整合方案实现 为了易于维护和修改,实时监控端采用C#编程语言,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VS2008平台上开发,并需要FRAME⁃WORK4.0支持,程序独立运行。以SSH协议登录各个服务器,在后台自动采集各项数据,本地收到数据后进行分析处理,将错误信息向值班员报警并写入错误日志,将正常情况生成报表供值班员了解当前气象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情况。实时监控端的界面如图2所示,提示界面如图3所示。移动监控端采用JAVA编程,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ANDROIDSTUDIO平台上开发。显示收到的正确和错误信息,并对错误信息进行提醒,因此值班员注意。移动监控端的界面如图4所示。电子值班日记中的系统快照显示部分采用C#语言,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VS2008平台上的.NET框架下开发,并需要FRAMEWORK4.0支持,需要电子值班日记的统一支持。显示界面如图5所示。 5维护整合方案运行效果 以上维护整合方案在数据库室已经经过一年多的持续运行,在此期间,经过使用人员的不断反馈和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具体细节也在不断修改,使之满足各项业务的实际需求。在该方案的运行后,数据库室值班员能在第一时间主动发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异常情况,且随之能够立即着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并对其他部门的业务影响降低到了最小。通过监控移动端的运行,值班员在吃饭和休息期间也能随时了解到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情况,尤其是晚上休息期间。根据历史记录分析,在监控系统运行的这一年多以来,系统在晚上值班员休息期间累计发生异常情况共计19次,其中需要立即处理的异常情况13次,值班员在收到移动端的报警信息后,马上前往办公室解决相关异常。这13次异常的平均相应时间为7分钟,且这13次异常都为值班员主动发现,响应时间远小于以前的半小时左右。在异常得到处理后,也未对其他部门的业务造成任何影响。通过对系统快照的查看,让值班员能够随时了解系统的运行状况,提前分析出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根据统计数据,值班员有6次得出磁盘空间使用率将满的结论,提前清理磁盘空间;有11次得出ORACLE的SGA区使用率将满的结论,提前清理ORACLE连接和对SGA区进行处理。真正让系统达到了高效运行的目的。 6结论和展望 维护整合方案的运行让气象中心数据库室值班员的工作模式从被人告知问题再着手处理的被动模式向主动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的主动模式转变,从而进一步保障好气象数据库系统的运行。不过目前对系统历史快照的利用程度不高,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从大量的系统快照数据中挖掘出对值班员有用的信息。 作者:张宇 单位:民航西南空管局气象中心 数据库系统论文:数据库系统中安全访问技术 摘要:基于网络的数据库访问安全问题,即数据库远程访问安全问题成为研究热点问题,本文针对信息系统中基于广域网的数据库访问带来的非法访问、黑客攻击、数据的截取、篡改等安全问题提供了建立一个安全系统对数据库的访问的思路,并对其中整个系统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据库安全系统结构分析 0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爆炸式发展并积累着,这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各种科研活动以至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等等各个方面。采用计算机对各种信息作为数据进行管理成为高效科学的手段,这也促进了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安全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网络的数据库访问安全问题,即数据库远程访问安全问题成为研究热点问题[1,2],本文针对信息系统中基于广域网的数据库访问带来的非法访问、黑客攻击、数据的截取、篡改等安全问题提供了建立一个安全系统对数据库的访问的思路,并对其中整个系统结构进行分析。 1数据库安全访问系统结构 为了达到安全访问数据库的目的,在传统的数据库访问方式中加入加密和认证安全技术以及防火墙技术,形成新的数据库访问结构,而新加入的模块以的形式在起作用。 1.1总体系统结构数据库安全访问用来提供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库访问服务并提供了网络传输加密服务。所有的客户方的数据库访问请求都通过数据库安全访问进行转发。客户方数据访问用于接收所有的客户应用数据库访问请求(包括数据库客户的连接建立和连接断开请求),并负责向数据库客户传送数据库访问的结果。数据库访问请求是按照协议格式化为数据报提供给数据加密/认证客户端,而数据库访问结果是按照协议格式由数据加密/认证客户端提供。数据加密认证客户端完成客户端的数据加密和认证工作,同服务器端的数据加密/认证服务器一起完成强大的数据加密功能保障数据安全。数据加密/认证服务器接收通过广域网(或者是局域网)传输的客户端发出的数据库访问请求数据报,这个请求是经过数据加密/认证客户端加密的。解密后的数据传递给数据库访问服务器。然后将数据库访问服务器返回的结果加密通过网络回送客户端。 可以看到系统将广域网包含在内部。广域网是数据库访问中的最薄弱环节,容易引起各种安全问题。采用后广域网中传输的是加密后的数据,配合认证签名技术可以保证数据不被窃取篡改,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数据安全性。数据库访问服务器主要用于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所客户的数据库访问请求,并负责接受应答,执行真正的数据库操作。 1.2安全访问的中间件特点数据库安全访问处在应用和数据库之间,起一个数据库中间件的作用和结构。可以在系统中,对数据库的访问请求进行控制管理,配合数据库的特点,达到发挥最大数据库性能的目的,例如建立数据库连接池。这种模型完全克服了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型的缺点,具有可重用性、灵活性、可管理性、易维护性等一系列优良的特性。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RPC,RemoteProeedureCall)在客户/服务器计算方面,比数据库中间件又迈进了一步。即C的灵活特性使得它有比数据库中间件更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应用在更复杂的客户/服务器计算环境中。 1.3安全访问的作用之所以称为是因为系统接收数据库应用的数据库访问请求,把请求映射到系统对于数据库的访问,而系统不对这些请求进行过于复杂的处理。同其它系统一样,这种具有能够加入安全控制的特点,同时系统对外接收数据库访问请求,而数据库系统可以只接受的访问请求,起到隔离和安全保护作用。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加入到己经开发应用的信息系统中,极大提高原有系统的安全性能而不需要重新开发。 1.4安全访问的防火墙作用现在网络的一个现状是黑客的攻击广泛存在。攻击后果可以是窃取信息、使系统瘫痪或者造成网络堵塞。数据库安全访问可以起应用级网关类别的防火墙作用,服务器而不是数据库暴露在广域网中,对数据库的访问都是通过服务器来完成。服务器采用防火墙技术对抗黑客的各种攻击,以及配合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技术,使系统达到极大的安全要求。数据库和服务器处于一个局域网之中,不会受到广域网用户的访问或者攻击,同时数据库的原有安全措施在起作用。 1.5安全访问系统采用SSL加密认证技术系统中的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及签名采用SSL技术来完成。系统中的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及签名采用SSL技术来完成。应用程序通常使用IPC(InterporcessCommunicationsFacility)与不同层次的安全协议打交道,在不同传输层协议中工作。最流行的工PC界面是Badsockets和TLI。在Unix系统V命令里可以找到。在Internet中提供安全服务的首先一个想法便是强化它的IPC界面,如BSDSockets等,具体做法包括双端实体的认证,数据加密密钥的交换等。 1.6安全访问系统形成多层结构为了克服由于传统客户/服务器模型的这些缺陷给系统应用带来的影响,一种新的结构出现了,这就是三层(N层)客户/服务器模型。三层客户/服务器结构构建了一种分割式的应用程序。系统对应用程序进行分割后,划分成不同的逻辑组件,主要分为三层:用户服务层,业务处理层,数据服务层。系统中由于安全访问的加入而形成多层结构,安全形成独立的一层,与其它层通过标准的数据库访问接口,这就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每一层的改变可以不影响其它层。这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据安全访问的设计复杂性。 1.7安全访问系统采用ODBC技术ODBC之所以能够操作众多的数据库,是由于当前绝大部分数据库全部或部分地遵从关系数据库概念,ODBC看待这些数据库时正是着眼了这些共同点。ODBC基本思想是提供独立程序来提取数据信息,并具有向应用程序输入数据的方法。ODBC接口的优势之一为互操作性,程序设计员可以在不指定特定数据源情况下创建ODBC应用程序。从应用程序角度方面,为了使每个驱动程序和数据源都支持相同的ODBC函数调用和SQL语句集,ODBC接口定义了一致性级别,即ODBCAPI一致性和ODBCSRL语法一致性。 1.8安全访问系统对于应用的透明性对于应用的透明性是指对应数据库应用来说,采用或者不采用数据库安全访问,对于数据库的访问方法没有区别。技术的透明性可以达到一个向上继承的作用,这也是很大的优点。对应用的透明性是通过采用标准的数据库访问技术来达到的,数据库应用的每一个数据库访问操作经过访问系统映射为同样的数据库访问实施于数据库,对AP工调用进行一对一的映射,所以原来开发系统不需要改动。也为系统的方案设计提供了灵活性。 1.9安全访问系统中数据的压缩传输数据库安全访问中,数据的传输要通过工nternet来完成。带宽相对于局域网来说要窄的多,造成数据库访问的瓶颈,影响速度。对于使用很广泛的拨号上网方式来说,速度问题更为重要。所以考虑采用数据压缩传输。数据的压缩是作为SSL的一部分存在的,采用的主要压缩技术是Zlib。通常的压缩比可以达到2:1~5:1。 2结语 通过广域网的数据库访问,存在用户的身份认证、黑客的攻击、数据的被窃取、篡改等安全问题,以及广域网带宽窄造成的速度慢问题。为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造成了困难。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数据库安全访问解决。访问具有中间件的特点介于数据应用和数据库之间,形成了一个数据库访问的多层结构。这些结构特点使相对独立,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数据库系统论文:数据库系统平安性 首先讨论自主访问控制模型,接着分析改造数据库实现数据库平安,最后探究应用解析。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检测和评估数据库的平安性,涉及到众多的参数、设置、选项和数据库本身的方方面面。平安评测可以采用专家评测或运行评测系统两种方式,二者各有所长。一方面,专家评测比评测系统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专家的智能和经验。另一方面,评测系统更适用于数据库系统定期的平安评测。专家评估只是针对被评估时的状态,但是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假如系统状态发生了变化(比如添加了一些新用户,修改了某些用户的权限),也许会出现新的平安漏洞。定期聘请专家评估的成本比较高,平安评测系统则可以在系统状态发生变化后重新进行评测。 一、自主访问控制模型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是基于用户身份的访问和控制。在自主型访问平安模型中,每个用户都要被分配一定的权限,例如用户或者是被答应读取,或是被答应写入。也就是说,在自主型访问平安模型中,对资源对象的“拥有”是用户最核心的权限属性。当某个用户要求访问某个数据库资源时,系统检查该用户对该资源的所有权限,或衍生出来的访问权限,假如通过,则答应该访问在许可的方式下进行,假如不能通过,则拒绝继续访问系统。在自主型平安模型中,拥有某种权限的用户可以自主地将其所拥有的权限传授给其他任意在系统中登录的用户,它是该模型存在的致命缺点。自主访问平安模型的典型代表是存取矩阵。DAC模型可对用户提供灵活和易行的数据访问方式,但平安性相对较低。在该模型中,尽管访问控制只在授权后才能得到,但攻击者也很轻易越过访问的授权限制。如当一个用户有权对某数据进行读操作时,它可以把这个权利传递给无权读此数据的人,而数据的所有者并不知道这一切。一旦某个信息为用户所获得,那么该模型策略对信息的使用是不加任何限制的。也就是说,在该模型中,尽管有自主型控制,对于非授权的人来说,非法读取数据是可能的,这样一来,系统就很轻易受到类似特洛伊木马的攻击。特洛伊木马可以改变系统的保护状态,使系统平安受到威胁。 二、改造数据库实现数据库平安 (一)采用对数据库驱动程序进行平安扩展的方法 在数据库存取接口上,通过扩展标准的SQL语句,透明地实现对数据库中敏感信息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对关系数据库的操作可以采用SQLDDL和SQLDML语言,通过ODBC、.IDBC、BDE等数据库驱动程序实现对数据库中表格、记录或字段的存取控制;并对用户操作进行日志记录和审计,从内部增强关系数据库的存储和存取平安。这种方式具有通用性,并且不会对数据库系统的性能造成大的影响。该模型在常规数据库驱动程序中增加密钥管理、审计日志管理、完整性验证和数据加解密等平安扩展模块,通过附加的平安属性如数据库存储加密密钥和审计日志等和平安相关的信息来加强数据库的平安;同时,增加数据库主密钥设置、更新和加密算法设置等平安属性来提高SQL语句的平安性。 (二)采用基于视图的数据库平安模型 SQLServer通用平安模型的特征是将权限赋予表,用户要查询数据、更改数据或对数据库进行其它操作时,直接存取表,用户只要有对表的Select权限,就可以检索表中所有的信息。但是,现实世界中大多数的应用都要求对信息本身划分为不同的保密级别,如军队中对信息的分类就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公开和保密2类,而是需要更加细致的分类,可能对同一记录内的不同字段都要划分为不同的保密级别。甚至同一字段的不同值之间都要求划分为不同的保密级别。多级保密系统中,对不同数据项赋予不同的保密级别。然后根据数据项的密级,给存取本数据项的操作赋予不同的级别。SQLServer通用平安模式显然不能将不同的字段和同一字段的不同值分为不同的保密级别。这是因为用户直接存取存储数据的数据库表。采用基于视图的数据库平安模型。这个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利用视图限制对表的存取和操作摘要:通过限制表中的某些列来保护数据;限制表中的某些行来保护数据。视图和权限创建一个视图后,必须给视图授予对象权限,用户才能存取和操作视图中的数据,不必给作为视图表的基础表授予权限。 三、应用解析 应用解析是数据库平安中间件(DBSAPI)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语法分析、词法分析、加密字典信息的检索、访问控制字典信息的检索、SQL命令的加密变换等,目前语法分析并不能识别所有类型的SQL命令,可以不考虑那些和加脱密无关的SQL命令,碰到不熟悉的SQL命令,则直接提交给DBMS的语法词法分析.基于现在对于数据库信息已做非凡处理,SQL请求返回的信息已经不是其本身的价值方式,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业务层将用户和数据访问的复杂性相隔离的目的,将用户界面层的所有数据访问请求提取出来,放到数据访问应用解析模块中.这不但将用户和数据访问完全隔离,而且大大改善了对数据访问操作的查询和管理效率.当用户界面层从客户端向数据库层发出对数据库的请求时,首先对应的SQL请求进行语法词法分析,接着检索访问控制和加密字典,根据访问控制和加密定义需求进行相关操作,然后提交给DBMS作数据提取处理,最后将结果返回到用户界面层,数据访问过程中实时出现的错误也返回用户界面层. 数据库系统论文:数据库系统安全性思考论文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检测和评估数据库的安全性,涉及到众多的参数、设置、选项和数据库本身的方方面面。安全评测可以采用专家评测或运行评测系统两种方式,二者各有所长。一方面,专家评测比评测系统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专家的智能和经验。另一方面,评测系统更适用于数据库系统定期的安全评测。专家评估只是针对被评估时的状态,但是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系统状态发生了变化(比如添加了一些新用户,修改了某些用户的权限),也许会出现新的安全漏洞。定期聘请专家评估的成本比较高,安全评测系统则可以在系统状态发生变化后重新进行评测。 一、自主访问控制模型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是基于用户身份的访问和控制。在自主型访问安全模型中,每个用户都要被分配一定的权限,例如用户或者是被允许读取,或是被允许写入。也就是说,在自主型访问安全模型中,对资源对象的“拥有”是用户最核心的权限属性。当某个用户要求访问某个数据库资源时,系统检查该用户对该资源的所有权限,或衍生出来的访问权限,如果通过,则允许该访问在许可的方式下进行,如果不能通过,则拒绝继续访问系统。在自主型安全模型中,拥有某种权限的用户可以自主地将其所拥有的权限传授给其他任意在系统中登录的用户,它是该模型存在的致命缺点。自主访问安全模型的典型代表是存取矩阵。DAC模型可对用户提供灵活和易行的数据访问方式,但安全性相对较低。在该模型中,尽管访问控制只在授权后才能得到,但攻击者也很容易越过访问的授权限制。如当一个用户有权对某数据进行读操作时,它可以把这个权利传递给无权读此数据的人,而数据的所有者并不知道这一切。一旦某个信息为用户所获得,那么该模型策略对信息的使用是不加任何限制的。也就是说,在该模型中,尽管有自主型控制,对于非授权的人来说,非法读取数据是可能的,这样一来,系统就很容易受到类似特洛伊木马的攻击。特洛伊木马可以改变系统的保护状态,使系统安全受到威胁。 二、改造数据库实现数据库安全 (一)采用对数据库驱动程序进行安全扩展的方法 在数据库存取接口上,通过扩展标准的SQL语句,透明地实现对数据库中敏感信息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对关系数据库的操作可以采用SQLDDL和SQLDML语言,通过ODBC、.IDBC、BDE等数据库驱动程序实现对数据库中表格、记录或字段的存取控制;并对用户操作进行日志记录和审计,从内部增强关系数据库的存储和存取安全。这种方式具有通用性,并且不会对数据库系统的性能造成大的影响。该模型在常规数据库驱动程序中增加密钥管理、审计日志管理、完整性验证和数据加解密等安全扩展模块,通过附加的安全属性如数据库存储加密密钥和审计日志等与安全相关的信息来加强数据库的安全;同时,增加数据库主密钥设置、更新和加密算法设置等安全属性来提高SQL语句的安全性。 (二)采用基于视图的数据库安全模型 SQLServer通用安全模型的特点是将权限赋予表,用户要查询数据、更改数据或对数据库进行其它操作时,直接存取表,用户只要有对表的Select权限,就可以检索表中所有的信息。但是,现实世界中大多数的应用都要求对信息本身划分为不同的保密级别,如军队中对信息的分类就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公开和保密2类,而是需要更加细致的分类,可能对同一记录内的不同字段都要划分为不同的保密级别。甚至同一字段的不同值之间都要求划分为不同的保密级别。多级保密系统中,对不同数据项赋予不同的保密级别。然后根据数据项的密级,给存取本数据项的操作赋予不同的级别。SQLServer通用安全模式显然不能将不同的字段和同一字段的不同值分为不同的保密级别。这是因为用户直接存取存储数据的数据库表。采用基于视图的数据库安全模型。这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利用视图限制对表的存取和操作:通过限制表中的某些列来保护数据;限制表中的某些行来保护数据。视图和权限创建一个视图后,必须给视图授予对象权限,用户才能存取和操作视图中的数据,不必给作为视图表的基础表授予权限。 三、应用解析 应用解析是数据库安全中间件(DBSAPI)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语法分析、词法分析、加密字典信息的检索、访问控制字典信息的检索、SQL命令的加密变换等,目前语法分析并不能识别所有类型的SQL命令,可以不考虑那些与加脱密无关的SQL命令,遇到不认识的SQL命令,则直接提交给DBMS的语法词法分析.基于现在对于数据库信息已做特殊处理,SQL请求返回的信息已经不是其本身的价值方式,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业务层将用户和数据访问的复杂性相隔离的目的,将用户界面层的所有数据访问请求提取出来,放到数据访问应用解析模块中.这不但将用户与数据访问完全隔离,而且大大改善了对数据访问操作的查询和管理效率.当用户界面层从客户端向数据库层发出对数据库的请求时,首先对应的SQL请求进行语法词法分析,接着检索访问控制和加密字典,根据访问控制和加密定义需求进行相关操作,然后提交给DBMS作数据提取处理,最后将结果返回到用户界面层,数据访问过程中实时出现的错误也返回用户界面层. 数据库系统论文:数据库系统互联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部门所需信息既相互交错,又相对独立。这就要求各部门所用的数据库既能高度自治地工作,又能进行信息共享。本文主要介绍多dm3数据库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同dm3数据库系统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协调器实现。所有这些被协调器连接在一起的数据库系统组成了一个联邦数据库。这样既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也能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关键词:dbms复制联邦数据库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积累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存在着各部门所处理的信息多数只对本部门有效,仅有少数信息需给其它某些部门共享的问题。这种信息的分布性和独立性要求对所处理的数据进行分类,使各部门既能独立地处理本部门大多数数据,也使部门间能协调处理跨部门的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对整个企业建立一个完全的紧密耦合的分布式数据库是很困难的,也是没必要的,特别是大型企业,这样的数据库的效率往往是很低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以下策略:每个部门使用一套紧密耦合的数据库系统,而在存在跨部门事务处理的数据库系统间用一个协调器联起来。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横跨整个企业,各部门高度自治的联邦数据库系统。 dm2是由华中理工大学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型,客户机与服务器,服务器与服务器均通过网络互连,通过消息相互通讯,组成一个紧密耦合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它的工作流程如下:客户机登录到一台服务器上,这台服务器便成为它的服务器;它接收来自客户机的消息,然后根据全局数据字典决定是自己独立完成该操作,还是与其它服务器协作处理这条消息,处理完成之后,再由服务器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机。 而数据字典,作为记录数据库所有元数据的系统表,它向以上过程中提供各类有用的信息,引导它们向正确的方向运行,起着“指南针”的作用。它分为局部数据字典和全局数据字典。其中,局部数据字典用于记录一个服务器站点中数据库的控制信息,如表的模式,视图的模式及各个数据区的的文件名等信息。全局数据字典用于记录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各个服务器站点上有关全局数据的控制信息,如服务器站点信息,各服务器站点的全局表名及表内码记录,各服务器站点上的全局数据视图名及视图内码记录,用户名及口令记录,用户权限记录等信息。各个局部数据字典可以各不相同,但为了保证在各个服务器上所看到的全局数据库是一致的,因此,全局数据字典必须一致。我们所关心的是全局数据字典中的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全局基表总数,每个全局基表名和其对应的表内码,该基表所在的服务器站点的编号等信息。它的功能是将各个服务器站点号与存储在其上的表名及表内码联系起来。这样,服务器从客户消息中找到被处理的表名,然后通过查询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就能知道该表存在哪个服务器上,以便将相关消息发给该服务器。 由于dm2上各个服务器站点的全局字典完全相同,任何全局表的信息都会记入全局字典。若用它来构建一个企业的数据库系统,则大量只对企业某部门有用的信息将会充斥在各部门所有服务器的全局字典中,增加了冗余。而且,当对全局表进行ddl操作时,为了确保全局字典的一致性,须对所有服务器的全局字典进行加锁。dm2对全局字典的封锁方式是采用令牌环方式,即令牌绕虚环(非实环)传输,某个服务器想对全局字典进行操作,必须等令牌到达该服务器才可以执行。每个部门建立的全局表绝大多数只对本部门有用,当对这些表进行ddl操作时,却要对所有服务器的全局字典进行封锁,通过令牌来实现对全局字典的互斥访问。假如,两个部门都要分别对本部门的内部表进行ddl操作,这应该是可以并行处理的操作,现在却只能串行执行。而且,当服务器数目庞大时,每个服务器等待令牌的时间将会很长。这严重损害了数据库的效率。 为弥补以上不足,在dm2的改进版本dm3中增加了协调器,用以联接各个独立的dm3数据库子系统,并协调各子系统间的各种关系,使各子系统既能高度自治地工作,又能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 2.体系结构 本系统可看作多个数据库子系统被协调器联起来的,高度自治的一个联邦数据库系统。其中,每个子系统独立处理本系统内部的事务,而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由复制技术提供,副本间的一致性由协调器协调处理,处理所需的信息在初始化时写入协调器的组间数据字典中。当对某子系统中的一份数据副本进行修改时,该子系统会将修改通知协调器,由协调器对该数据的其它副本进行修改,从而保证了所有副本的一致性。 由以上可知,子系统彼此并不直接接触,而是各自都与协调器直接相联,由协调器统一管理子系统间的通信。这样,当子系统对副本进行修改时,不必关心相应的子系统处于何种状态,也不必等待回应消息,以及异常处理,所有这些都由协调器进行管理。因此,既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也保证了子系统的独立性。其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协调器主要有三大功能,首先,它对协调器和服务器进行初始化,并将有关信息存入组间字典;其次,它管理不同子系统间的通信,维护副本的一致性;最后,它在子系统出现崩溃时,进行异常管理及恢复工作。 dm3多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 3.主要策略 多个dm3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是通过副本实现的,副本的一致性是由协调器来维持的,是一种弱一致性。通常,多数据库系统间的一致性是通过协调器周期性地访问服务器的日志来完成的。由于副本的更新带有随机性,因此,若采用这种方法,可能数据被修改多次,但其相对应的副本仍未被修改,这样就损害了数据的一致性;也可能数据并未被修改,但协调器已多次访问了服务器的日志了,这样就降低了系统的效率。 所以,本系统采用的方法是当数据被修改时,由服务器通知协调器有关信息,再由协调器通知相关系统,修改相关数据。这样,数据的修改及时(仍然是弱一致性),而协调器也不会在数据未被修改的情况下访问服务器,提高了准确性。 为了使协调器正常工作,我们对底层数据库管理系统dm2进行了修改。在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增加一项isreplication。建表时,该项初始化为false;当为该表建立一个副本时,该项赋值为true。具体算法如下。 3.1初始化算法。 协调器: 从用户或应用程序接收待连接的两个系统中的服务器名,需复制的表名; 分别登录到两个系统的服务器上; 向存有待复制表的服务器发预复制消息; 等待服务器消息; 若失败,发一条失败的消息给服务器和用户或应用程序,转11); 若成功,从消息中取出待复制表的有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发一条建表消息给另一个系统的服务器; 等待服务器消息; 若失败,发一条失败的消息给服务器和用户或应用程序,转11); 若成功,调数据转移程序,进行数据复制; 将有关信息写入组间字典。 退出。 服务器: 当服务器收到预复制消息后,将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的isreplication赋为true。同时,取出待复制表的有关信息,组成应答消息发给协调器。 当服务器收到失败的消息后,将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的isreplication赋为false。 3.2维护算法。 协调器: 从组间字典读出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登录到相应系统上; 等待消息; 从某系统的服务器上收到一条修改消息后,通过查找组间字典,确定该消息的目的地,然后将它转发过去; 若失败,定时重发; 转2); 服务器: 1)等待消息; 2)当收到某客户或应用程序的消息后,检查它是否是修改数据的操作(如delete,update或insert等); 若不是,转7); 若是,检查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的isreplication是否为true; 若不是,转7); 若是,向协调器发修改消息; 继续执行服务器程序的其它部分。 3.3恢复算法。 若协调器所联接的系统中有一个跨掉了,则对副本的修改无法及时地反映到跨掉的系统中来。这时,需要恢复算法来进行处理。 协调器: 当协调器发现有一个系统已经崩溃后,采取以下步骤。 将与该系统相关的变量open赋值为false; 打开记时器; 等待消息; 若收到的消息是其它系统发出的修改崩溃了的系统上的副本的命令,则依次将这些消息存储起来,转3); 若收到的消息是记时器发出的时间到的消息,则向崩溃的系统发登录命令; 若登录成功,将open的值改为true; 将存储的消息依次发送过去,转9); 若登录失败,转3); 退出。 4.结论 我们曾在三个dm3数据库系统上,用两个协调器进行联接。结果,运行情况良好,各副本最终都能保证一致,且各副本间存在差异的时间间隔很短。另外,在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协调器也能正常工作。 数据库系统论文:数据库系统概论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剖析高校本科课程考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大学考试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对“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进行改革实践的同时设计了几种特色的考试方式,力图在高校本科考试方式的探索上有所进步。 关键词:高校本科;考试方式;改革;数据库 课程考试是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检验学习效果、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而考试方式又是考试技术环节中的重要问题。面对当前本科生的学习状态、考场上的纪律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及工作状况,作为本科教师不得不深思:我们的考试方式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促进适合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并及时纠正学习方向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考试方式不当,一方面会助长高校教育中的某些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现行高校本科课程考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本科大多数课程的考试方式采取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闭卷形式。尽管各种开卷、论文、实际操作、大型作业等考试方式越来越多,但所占比例仍不够大,且多限于选修性质的课程。闭卷考试考题比较单一,客观题较多,而论述、分析等主观题较少,理论性知识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创新思维等进行培养和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目的存在误区 考试是高校检查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定学生成绩和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学完了自己所教的课程,应该给个结论,因而考试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学了某门课程下个结论而已;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就是为了得到较高的分数,取得学分,获得奖、助学金、优先入党、谋取文凭与学位。因此没能对课程进行全面分析,尤其缺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形成情况的了解。教师则是在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完成,很少有人对考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做出评鉴,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则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每天“读死书”。这种墨守成规、不善思考、满足书本、不敢质疑的学习态度与方式,与时代所倡导的创新精神是相背离的。 (二)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都存在着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现行考试习惯于一次性闭卷考试,很少能充分利用多种考试手段。严重存在着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一次考试定论多,数次考试及综合评价少。此考试的弊端在于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仅对教学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相反会阻碍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然而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实践性的高级人才,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外,更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在很多课程的试题中,考试内容基本上是教科书上有的、教师讲过的,且要求学生按标准答案做题,很少有自由发挥的机会。考试前学生要求教师划重点、划考试范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试卷上很少有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忽视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记忆轻创新,也就是说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死记硬背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形成了“接受-复制性思维”,遏制了“创造-发散性思维”。 (四)重考试结果 现在的考试在很多时候都是“一锤定音”,只根据学生的期末成绩便对其进行评价。这是极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学生的惰性和一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五)考试分析反馈不够 期末考试面临寒暑假,多数教师把试卷改出来登录了成绩就算了事,有的教师即使做了试卷分析,也只是按规定统计及格率,排分数段等肤浅应付。真正使教研组的老师能认真坐下来,组织分析研究试卷,确定考试的难易度、灵活度、开放度、学生的掌握度以及对知识的延伸度等很少。这样,考试对教学的反馈促进功能就发挥不出来。 二、其他先进国家大学考试方式的借鉴 在国外,大学考试的形式至少在二十多种以上,如无人监考考试、论文、开卷考试、阶段测试、试验和实地考察、答辩、专题讨论、口头演示、同学评价、图片演示、设计、制图或模型、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自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评价、资料分析、书评、图书馆运用评估项目、课堂表现、作文、实习和社会实践笔记或日记、口试以及闭卷口试等。 美国大学的课程很少统考,多是由专业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进程和要求,自行组织考核。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尤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澳洲大学的学生考核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平时成绩为主,考试成绩为辅”。这样的考评模式既鼓励学生平时努力,撰写文章,互相交流,积极参与课上讨论等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又避免了抱佛脚、死记硬背等不良学习习惯,值得借鉴。 三、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改革实践 数据库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课程,它作为IT类相关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开发方法,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完成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教授该门课程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何能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感受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能发掘出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体现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和才能。我们经过长时间反复思考在对该课程考试方式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 任何一种单一的考试方法,只能满足某一方面目的的需求。要想通过考试达到测量、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单一的考试方式肯定是欠科学的。 在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所授“数据库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相对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首先把该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来进行,每个环节上都有不同的考试方式和评价办法。理论教学中的采用笔试考试和课外读书报告方式(通过数据库专题网站进行数据库新技术学习笔记);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操作演示(含口试)及实验报告考试方式;课程设计中的论文和答辩考试方式等。 相应的评价方法分为五个部分,即作业(含读书笔记)、出勤(含课堂问答)、实验成绩、课程设计答辩、期末笔试成绩。 考试方式的选择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即根据不同学科的区别,根据具体考试内容的性质特点和目的要求,选择考试方式,以对学生进行立体式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测查,尽可能全面地获得有关学生素质水平的信息。 (二)过程考试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中的基本技能的考核通过实验环节采用多次过程化考试方式。该门课程的实验环境采用是:Access+SQLServer,编程语言不限(VB、JAVA、.NET等)。每次实验进行单元能力测试,包括基础模块测试和应用模块的测试。基础模块测试主要考核工具的使用,进行数据库建立、查询及应用等,如Access的使用;应用模块测试主要考核使用SQL命令进行数据库建立、查询及应用(SQLServer)。每次考核若干个技能点,不但要看结果,还要看速度。最后是期末的集中考试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次过程化考核成绩累加起来,算作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读书笔记、出勤、每次实验成绩),学生最后成绩的得出,按照平时成绩50%,期末集中考试成绩50%计算。随着考试条件和手段的进一步改善,可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这种考试方式强调考试过程化,它把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像企业对其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一样,能够促进学生在平时下功夫,把精力用在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上;有利于及时诊断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与学的努力方向,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本技能考试和综合技能的考试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同时要注重实践。 前面提到基本技能的考试是通过课程实验进行的,而数据库系统的综合技能的训练是通过课程设计进行。在开课时就给学生布置一些课程设计题目,要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应用系统。最后采用答辩和论文报告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学生需要经过认真的选题,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一番精心设计,在调查、设计、编写程序、测试等基础上才能完成。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训练,这种综合训练和考核既包括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也包括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还包括一些和课程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实践证明课程设计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的就业非常有利。 (四)个体考试与小组考试相结合 数据库基本技能考试与期末集中考试采用的是个体考试方式,而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考试则采用小组考试方式。教师只对小组评分,小组长将教师的评分进行分配。 由于课程设计采取分组方式,每个小组同一个题目,不同小组的题目不同。因此考试方式是分组答辩方式,每个学生既是答辩人,又是评委。答辩人一边在计算机上演示,一边讲解自己设计的软件的功能,还要讲解增加在软件设计中的“得意之作”以及今后有待改进之处。其他同学再帮他指出设计中的不足,对于答辩人在软件设计中的闪光点,同学们纷纷取经。每组答辩完毕,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选出优秀软件。通过答辩,又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互动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 通过对数据库课程的考试改革,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而且在没有降低考试要求的情况下全部通过了考试,并且优良的比例也有较大的提高。 积极改革高校本科课程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探索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相互及自我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考”以致“思”,“考”以“创新”,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考试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真正把考试变成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数据库系统论文: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数据库(MDB:Multimedia Data―base)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从多媒体数据库的基本技术,实现的方法,实例及应用4个方面作了介绍,对多媒体数据库的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处理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要方向。数据量大,内容复杂,而且要解决数据共享、数据保密等问题,推动了数据库系统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的应用领域对数据库的需求及传统数据库的局限性使数据库技术向非传统应用方面,即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发展,产生了新的智能数据库、知识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和可扩充数据库等。其中多媒体数据库是90年代成为数据库领域的热点的。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是指多种媒体,如数字、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的有机集成,而不是简单的组合。其中数字、字符等称为格式化数据;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称为非格式化数据,非格式化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处理复杂等特点。多媒体数据库实现对格式化和非格式化的多媒体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查询。新型数据模型的发展,特别是扩展的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意味着非格式化数据的应用需要更丰富结构表示(如多媒体)的问题将能得到解释。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Internet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数据库技术相结合,使得多媒体数据库(MDB)能够实现。 1 多媒体数据库的基本技术 1)数据模型。建立数据库模型是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的关键。目前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的途径主要有4种:基于关系的模型,基于面向对象的模型,基于超文本模型或超媒体方法,开发全新的数据模型。这些都需要使用与之对应的数据模。其中,基于超文本模型以此来现对多媒体的描述及操纵。在面向对象语言中嵌入数据库功能而形成多媒体数据库的关键是如何在面向对象语言中增加对持久性对象的存储管理。此种方法亦受面向对象方法的限制。开发全新的数据模型从底层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该方法首先建立一个包含面向对象数据库核心概念的数据模型,设计相应的语言和相应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核心。这种方式系统结构清晰、效率高,但难度大。 2)数据的压缩与还原。多媒体的数据要占据很大的空司,如一段2mm左右的音乐要占据数十KB至数百KB的存储空间,而一幅图像则根据分辨率和尺寸要占据数MB至数十MB的存储空间。所以,必须在存储时进行数据压缩,重放时进行数据还原。 3)存储管理扣存取方法。动态声音和图像形成的大对象即使进行了压缩,存储量也十分惊人。大对象一般是进行分页面进行管理的。 4)用户界面。由于在多媒体计算机中增加了声音和图像接口,所以多媒体数据库应提供更加友好的用户界面。多媒体宿主语言调用、SQL语言以及虚拟现实技术都将使用户方便地接受和反馈信息。 5)分布式技术。传统的分布式系统在管理多媒体数据时已不能满足要求。我们不仅要解决数据模型和数据压缩等问题,还必须解决多媒体数据集成和异构全局多媒体数据语言查询等问题。同时,多媒体数据对宽带也有要求。 2 多媒体数据库的几种实现方法 1)完善面向对象数据库。完善面向对象数据库使之适应多媒体数据处理,以便逐步为用户接受。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中的对象、属性、方法、消息及对象类的层次结构和继承等特点使其能够较好地解决多媒体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 2)从关系数据库模型发展多媒体数据库。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模型建立在严格的数学基础――关系代数上,它为数据库用户提供了一种高级的、集合式的非过程数据库语言,在常规数据的信息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发展至今,关系数据库模型已具有了成熟的理论基础、完备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但是当它面对应用领域所涉及到的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动画时便显得无法适应。因此,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模型为适应多媒体数据的处理要求,必须从概念和体系结构上作较大的扩展和修改; 3)分布式超媒体数据库。分布式超媒体数据库系统是一种以超媒体信息管理技术为基础的分布式系统。由于多媒体数据具有形象直观、语义丰富和时空关联等特点,并且若是在分布式环境下,则还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通过网络予以分布,这将使得多媒体的空间同步或表现建模变得更为复杂,分布式超媒体数据库表现的功能特点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分布式超媒体数据库用超媒体结点和链分别描述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它是按主题、节点名和媒体对象做查询对象,基于内容的查询可向用户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同时它采用超媒体浏览导航机制,除了具有一般的查询功能以外,还具有浏览过滤功能,能自动确定用户感兴趣的主题,采用宏文献结构来支持大型数据库分布到网上。 4 多媒体数据库的实例 1)图像数据库。图像数据库中的图像和图形具有一些不同于常规数据类型的特征,即数据是静态的,尺寸是可变的,数据量有大有小。所有的图像与常规的字符数据平等处理,但图像对象和特征的辨认是不精确的,对图像内容的不精确的描述自然意味着查询的不精确匹配。 2)视频数据库。一般认为,用面向对象方法适合于视频数据库的数据建模框架,为了从视频数据库中调出派生的场景,需要对每一场景进行语义描述,所以模型中必须有减少场景描述程度的机制。不同的建模框架对查询语言影响较大,有关查询语言的功能问题不能与数据模型剥离开来,对取出的场景在规定时间内重放是必要的,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视频索引将丰富视频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我们需要开发一种新的存储系统体系结构以保证最低的数据传输速度,不管被访问的视频图像有多大,也不管用户的数量有多大,视频图像的发送系统要求存储数据量大且有足够的带宽传输,必须保证最低的传输速度,以保证图像的质量要有不同于传统的事务管理方法,主要保证数据的添加。 3)音频数据库。在音频数据库中,对音频数据如何存放才能方便分析、而且对音频数据的检索是音频数据库成功实现的关键,传统的数据存放和处理方式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 由于多媒体数据库对数字、字符、文字、图形、图像、语音处理和影视处理与数据库的独立性、安全性等优点的结合,使得多媒体数据库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数据库系统论文: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特性及其数据备份 摘要 数据库系统担负着存储和管理数据信息的任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个重要分支。随着计算机越来越深入地使用,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特性,然后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备份。 关键词 数据库;安全特性;数据备份 数据库,就是若干数据的集合体。这些数据存在于计算机的外存储器上,而且不是杂乱无章地排列的。数据库中数据量庞大,用户访问频繁,有些数据具有保密性,因此数据库要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科学地组织和管理,以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库系统安全,包含两种含义,分别为系统运行安全和系统信息安全。 1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特性 1.1数据独立性 数据独立于应用程序之外。理论上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分为两种:1)物理独立性。数据库的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库的应用结构其相应的应用程序。这里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库的物理位置、物理设备等;2)逻辑独立性。数据库逻辑结构的变化不会影响用户的应用程序,数据类型的修改、增加、改变各表之间的联系都不会导致应用程序的修改。 这两种数据独立性都要靠DBMS来实现。到目前为止*物理独立性已经能基本实现,慢逻辑独立性实现起来非常困难,数据结构一旦发生变化,一般情况,相应的应用程序都要作或多或少的修改。追求这一目标也成为数据库系统结构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数据安全性 一个数据库能否防止无关人员得到他不应该知道的数据,是数据库是否实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个数据库对所有的人都公开数据,那么这个数据库就不是一个可靠的数据库。一般地,比较完整的数据库对数据女安全采取了以下措施:1)将数据库中需要保护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隔离;2)使用授权规则。这是数据库系统经常使用的一个办沾,数据库给用户ID号和口令、权限。当用户用此ID号和口令登录后,就会获得相应的权限。不同的用户或操作会有不同的权限。比如,对于一个表,某人有修改权,而其他人只有查询权;3)将数据加密,以密码的形式存于数据库内。 1.3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通常表明数据在可靠性与准确性上是可信赖的,也意味着数据有可能是无效的或不完整的。数据完整性包括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致性。 1)正确性。数据在输入时要保证其输入值与定义这个表时相应的域的类型一致。如表中的某个字段为数值型,那么它只能允许用户输入数值型的数据,否则不能保证数据库的正确性;2)有效性。在保证数据正确的前提下,系统还要约束数据的有效性。例如:对于月份字段,若输入值为17,那么这个数据就是无效数据,这种无效输入也称为“垃圾输入”。当然,若数据库输出的数据是无效的,相应的称为“垃圾输出”;3)一致性。当不同的用户使用数据库,应该保证他们取出的数据必须一致。因为数据库系统对数据的使用是集中控制的,因此数据的完整性控制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1.4并发控制 如果数据库应用要实现多用户共享数据,就可能在同一时刻多个用户要存取数据,这种事件叫做并发事件。书一个用户取出数据进行修改,修改存入数据库之前如有其他用户再取此数据,那么读出的数据就是不正确的。这时就需要对这种并发操作施行控制,排除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1.5故障恢复 当数据库系统远行时出现物理或逻辑上的错误时, 如何尽快将它恢复正常,这就是数据库系统的故障恢复功能。 2 数据库的备份 备份对数据库的安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备份是指在某种介质上,如磁带储数据库或部分数据库的拷贝。 数据库的备份不足实时的,应该什么时候做,用什么方式做,这主要取决于数据库的不同规模和不同的用途。数据库的备份主要考虑以下的几个因素:备份周期;使用冷备份或是热备份:使用增量备份或是全部备份,或者两者同时使用:使用什么介质进行备份,备份到磁盘还是磁带:是人工备份还是设计一个程序定期自动备份等。数据库的备份大致有三种类型:冷备份、热备份和逻辑备份。 2.1冷备份 冷备份是在没有最终用户访问它的情况下关闭数据库,并将其备份。这是保持数据完整性的最好办法,但如果数据库太大,无法在备份窗口中完成对它的备份,该方法就不适用了。 2.2热备份 热备份是在数据库正在被写入的数据更新时进行。热备份严重依赖日志文件。在进行时,日志文件将业务指令“堆起来”,而不真正将任何数据值写入数据库记录。当这些业务被堆起来时,数据库表并没有被更新,因此数据库被完整地备份。 该方法有“些明显的缺点。首先,如果系统在进行备份时崩溃,则推在日志文件中的所有业务都会被丢失,因此也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其次,它要求DBA仔细地监视系统资源,这样日志文件就不会占满所有的存储空间而不得不停止接受业务;最后,日志文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被备份以便重建数据。需要考虑另外的文件并使其与数据库文件协调起来,为备份增加了复杂度。 由于数据库的大小和系统可用性的需求,没有对其进行备份的其他办法。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日志文件能决定上次备份操作后哪些业务更改了哪些记录的话,对数据库进行增量备份是可行的。 2.3逻辑备份 逻辑备份使用软件技术从数据库提取数据并将结果写入一个输出文件。该输出文件不是一个数据库表,但是表中的所有数据是一个映像。不能对此输出文件进行任何真正的数据库操作。在大多数客户机/服务器数据库中,结构化查询语言就是用来创建输出文件的。该过程有些慢,对大型数据库的全盘备份不实用。尽管如此,当仅想备份那些上次备份之后改变了的数据,即增量备份时,该方法非常好。为了从输出文件恢复数据,必须生成逆SQL语句。该过程也相当耗时,但工作的效果相当好。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解析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摘 要: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的电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表面上看,纯技术的研究工作将电子科学技术推向了一个高峰,但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说,如果不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将会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学习技术需要强大的实践为基础进行研究,但需要一定的理论进行辅助,这样研究出来的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群众,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多值;逻辑;电子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多值逻辑与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不符合之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科学技术的大幅度进步。多值逻辑逐渐的被人们所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我国在多值逻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现阶段的一些成果已经有效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探索。本文就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研究多值逻辑的意义 (一)许多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 多值逻辑与一般的逻辑有很大的不同,多值逻辑强调“值”的数量。一般的逻辑观点只有一值,而多值逻辑认为,很多的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从表面上看,多值逻辑与原有的一些逻辑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但在科研人员细心研究之后才发现,多值逻辑与我们原来所接触的逻辑并没有冲突。例如:信息处理及PL人等课题中的“真”、“假”、“无定义”三态,电机控制的“正转”、“停”、“反转”,三态,数值界限常可区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等等。这类问题用三值逻辑处理比用二值逻辑处理更为自然、方便。由此可见,利用多值逻辑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的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多值逻辑是非常适合的一种思考方式。 (二)对数字系统故障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过去的工作中,电子科学技术一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虽然现阶段的发展幅度较大,但并没有刚开始那么强烈。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像这类高精度的技术,一旦在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全局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其中,数字系统故障一度成为了阻碍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难题,令众多的科研人员束手无策。但是在采用多值逻辑来思考的时候,就简单的多,而且顺利的将问题解决。数字系统的故障诊断需要考虑有故障与无故障时的状态,只用0、l两个逻辑值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值逻辑。另一方面,若用多值逻辑电路来构成二值数字系统,其多余的逻辑值可用来使系统成为容错、自校验、失效保险或故障安全的数字系统。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能够提高电子科学技术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够将电子科学技术中的问题有效的解决,为其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 (三)前景较为广阔 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前景的广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多值逻辑却让很多人持有担忧态度。毕竟,某种纯理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达到一个巅峰,之后就会停下来,人们会将目光投向其它理论。多值逻辑之所以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都非常的受科研人员的青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值逻辑的前景非常的广阔。无论是客观方面,还是主观方面,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广阔,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过程是很难用二值逻辑来模拟的。但多值逻辑中的多阂值逻辑却能较好地模拟神经元的工作。机器学习、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问题中应用多值逻辑的前景十分广阔。由此可见,未来的工作需要将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这样才能让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更加健全,在科学领域当中,获得更大的突破。 二、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高 科研人员在研究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多值系统的信息密度较高,这就从客观上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便利。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任何一个环节的计算都必须达到非常精确地效果,而多值逻辑在除了能够运用多值的方向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当这种数字系统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时,可以大大节省集成电路的基片面积。例如,已经在Int e l8 087数字数据处理机及i A PX-432计算机中使用的四值ROM,每一位相当于二值ROM的二位,而所占面积增加不多,从而使整片集成电路节省基片面积31%。 三、集成电路的功能日益增强而体积日趋缩小 在研究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集成电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科研人员在集成电路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得集成电路的体积不断的缩小,有的甚至缩小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另一方面,集成电路的功能却丝毫没有降低,反而与体积相反,伴随着体积的缩小,集成电路的功能不断的增强,使得现阶段的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较为高端的水平。再结合多值逻辑之后,就会将原有的一些问题有效解决,发展的更加健全。一般来说,前者的引线数要多,后者则要求减少引线数。这一矛盾严重地影响了集成电路的发展。二值逻辑已很难解决这个向题,而多值逻辑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向题。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它能够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实质化的积极影响。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充满信心,并且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工作。 四、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从以上的阐述当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多值逻辑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而且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值逻辑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多值逻辑而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自身的强化使得多值逻辑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之间建立某种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五、总结 本文对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了一定的解析,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已经密不可分,而且二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状态,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可以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方面,获得一个更大的建树。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实验室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子科技与技术行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扩展起来。而光电子实验室也是构建电子科学技术实验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本文针对电子实验室建设的环节,阐述了光电实验室的用具、设计与制作的程序等内容,并根据现状提出了未来实验室的新主张。 [关键词]科技水平;电子实验室;设计与制作;新主张 目前,随着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专业设置方面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便是的电子器件、激光、微电子等专业的组合与推陈出新的成果。它是一个宽口径、新生代的专业。并且一直是我公司研究的核心方向,拥有一支科研先进、学历资深的强大队伍。在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用性与实践性都相对较强,不管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还是未来共同富裕的实现,电子科技都已经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目前光电子实验室是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及其重要的一步。 1实验项目的设置 根据我公司的现状,设置了以激光电子为基础贯穿整个光电子实验室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各种的实验器材与设备。经过深思熟虑与各部门的讨论研究,再结合公司周围的建筑环境,明确了应建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项目的研讨,抽取项目中的四个实验,作为确定测量激光以及技术的项目,其中,实验以“光电子物理基础”为依据,来测定激光增益、激光线宽、以及激光纵横模。而另一方面,将以“光电子技术”为依据,主要项目是技术方面(包括电光调制技术、倍频技术以及激光调Q等)。 2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制作 公司通过走访了国内的几所科研公司的实验室,根据与实验室的领导谈话,得知并了解了这些公司电子科技实验室的一些状况与创新之处。我们也明确了并规划了属于自己的电子实验室设备配置的基本蓝图。 在测定激光增益这一项目过程中,发现我国内光电实验的方法都是各持己见、截然不同。比如:就拿放大法来说,有些科研人士是透过一个放大器并根据激光器所输出的激光,然后分别进行输入光强大小与放大器输出光强大小的测定,再根据最后的结果,求出所得的增益系数。另一些则在采用此方法时,也不尽相同。他们测试增益系数的方法是通过内损耗法而得。也就是把损耗输出片插入腔内,并且,根据该损耗片旋转的角度变化与损耗片上光反射率所发生的改变,然后,对损耗片上所输出的光强以及损耗片旋转角度变化关系曲线的测定,通过数据,就可以很快的求出小信号的增益系数,除此之外,还可以求出一些参数(如:腔内所损耗的以及饱和光强的参数等)。 但是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机构是比较的复杂的,并且在数据处理方面,工作量与时间量都比较大,按照客观的标准,我们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来测试激光增益,那就是内损耗法。一般公司的光电科研室,大多数都使用染料调Q的方法来进行激光调Q,目前,工业化进程较快,并且工业生产中,激光的应用现状与调Q都比较的稳定与先进,基于这个原因与现状,我们采用电光调Q技术,并且已经明确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电光调Q的实验基本的方法与操作原理。 确定了我们所采用的实验设备方案之后,下一步,就是依据所使用的状态与情形,明确与规划好实验设备的基本参数以及测量操作过程的精确程度,然后,就是设计新版的实验操作仪器结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所以,根据使用的状况,我们对某些结构又开始了更精确与先进的改进,例如。当我们在采用内损耗法时,如果激光增益的损耗片旋转角度为@时,那么,放射光束的旋转角度就是2@。这就是为什么光探测器不能跟损耗片放在同一个旋转驱动轴上的原因。为了能够确保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与反射光束探测器运转方向一致,在我国许许多多的实验装置中都是采用一套齿轮系统。然而,我们测试反射光时,是直接地用我们所设计的一条长条形的光电池。但是,这并不影响实验的内容与结果,如果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使反射光束不脱离光电池,那就万无一失了。这样不仅使实验装置更加的简洁,而且也降低了制作材料的成本。还有就是,三套装置的空间都较小(包括激光横模的测量、激光线宽的测量、激光纵模的测量)。在我们设计的过程,会将我们采用的同一种激光源(He-Ne激光)放置在同一个实验箱里面。激光就会被光反射器各自的引到不同的测试光路里面。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空间的利用。 在我们推出新的实验装置时,我们会用微机采集测试代替之前设备中,使用函数记录仪收录实验的数据。例如,如果在测量增益,损耗片上的反射光强度与其旋转角度的相关曲线,或者在测量激光横模时,光强的分布曲线,透过计算机的程序掌控步进电机运动,光探测器所测得的结果会通过模数转换被串口输进计算机里面去。这样曲线与数据表文件都会在计算机的荧屏上显示。为了能够使操作员通过计算机读取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处理,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将数据拷进自己的硬盘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操作员对实验数据的敏感度与精确度,同时,还能更加熟练的操作相关的软件,如:Origin或者Matlab等。为了确保实验测试的精确度,如果我们测量激光线宽时,可采用多光束干涉法,并在我们新设计的实验装置中用CCD成像代替之前实验中通过拍照来记录的感光底片,输入计算机里,这样相关的程序读取荧屏上显示的数据以及图形文件。 为了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枯燥的心绪,在实验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上其他有趣的项目。如果是进行电光的调制实验,操作员可以把电光晶体上测得的电光调制曲线进行适当的调节,然后,增加正弦信号,并通过调节直流偏压来观察信号的失真状况。紧接着,我们可以把MP3中一些通俗歌曲的音频信号传送到电光晶体上,收到的音频信号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进行播放,在此过程中,操作员不仅可以领略到光通讯的整个过程,还可以感受到波片旋转过程中信号失真的具体状况。 3电子实验室目前使用的现状 目前,电子实验室主要开放对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技术员。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倡导操作员积极动手试验,以提高他们对基本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熟练度。本实验室除了对专业的技术员开放外,还可以开放其他对电子科学感兴趣的员工开设实验(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现代光学实验”一课,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激光原理实验课程)。实验室除了能够完成实验任务外,还能帮助技术人员的研究其他的实验活动。并且,还想使实验室的设备更加简单化,以便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如把电光调制系统更进一步的简单化,完成了混沌信号光通讯的研究,还有采用了脉冲调Q激光器,进行了激光烧蚀制备纳米材料的实验研究。 4下一步的规划 在光电子实验室里,由于里面设备的局限n生,技术操作员只能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项目,由此可看出,光电子实验室在功能方面还有待完善。根据我公司的计划,在实验室的空间里,也新设了其他的实验项目(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的“现代光学基础)这个实验项目跟普通的物理实验相差甚远,主要针对公司电子实验室的特点而设置。 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的广泛,包括一些显示光学技术、光电检测、眼视光学等较先进的实验项目。为了能够使技术操作员的视野更加的开阔以及更多的实验供他们选择,在不久的将来,我公司将开设一些创新型、高科技的实验项目,其中,就包括新型激光器件应用、光纤通讯等实验项目。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摘 要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出发,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为目标,从实习基地建设和定向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探索全新的校企合作之路。 关键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定向培养 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明确提出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1]。大力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克服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短缺,抓紧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方面的重大举措。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和企业对集成电路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校企合作体制的实施和更深层次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校企合作体制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毕业生在准备就业的时候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设计软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为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重要专业分类。河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集成电路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两大类课程,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又包括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授,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加工工序(如硅片的清洗、氧化、光刻和扩散等)、集成电路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如全定制、半定制、CPLD和FPGA等)和集成电路基本单元的版图结构(如电阻、电容、BJT管和MOS管等)。虽然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软件落后,以及与社会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状态十分严重。这里以集成电路版图实验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集成电路版图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经费的限制,只能通过免费或者低级的版图绘制软件来完成实验教学工作。由于使用软件功能上的落后,没有办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对版图进行设计规则检查和电学规则检查,不能清楚地知道设计规程检查文件,不明白版图后仿真和电路图与版图的比较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不知道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绘制方法,只能简单地绘制出某个元器件的版图,造成学生只是学习到了版图设计中的一点儿皮毛,相关知识匮乏,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2 校企合作方案探索 实习基地的建立 2003年7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高校要大力推进“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改革[1]。为了培养应用型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了解企业需求,河北大学跟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保定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既能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设计软件,增长自身技能,又能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 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之后,双方又制定了详细的实习基地实施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暑期毕业实习。学校的毕业生需要在大三之后大四之前的暑期进入实习单位完成毕业实习的工作。实习基地建立之后,企业可以接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单位实习并对学生提供培训。学生要严格按照企业的上下班制度等要求自己。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实现方法,明白了集成电路产业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和实现方法,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双向选择,深入了解。在暑假毕业实习完成之后,企业对实习的学生进行了综合评定,学生也对企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大四下学期毕业设计阶段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保障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这既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又能为企业本身培养所需的人才。 最后,除本科生的实习以外,还对集成电路工程的硕士生制定了实习计划,并聘请了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的两名高级工程师担任学校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对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硕士生进行联合培养。企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培训方案,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定向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也是为了为合作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实现双赢。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应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专业课开始到专业选修课,都融入了实际生产中会用到的相关内容。 如在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以及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两个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凡是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和版图设计部分的内容时,都融入了芯愿景有限公司的相关书籍或资料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在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时是如何进行综合考虑的。在数字集成电路综合实验和集成电路CAD课程设计这两门实验课中,采用芯愿景公司的软件和素材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芯片制作过程中模块安排、虚拟结构单元、数字单元、模拟单元、有源器件、无源器件以及布局布线的相关知识,加深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认识。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两门课程的开始过程中,从企业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帮助任课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以上一系列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为合作企业培养了所需的人才,使企业减少了招聘风险,降低了成本。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化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是一次记忆深刻的体验,是一次写在记忆中的成长经历[2]。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半年多来,经过200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检验,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自己还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校园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实习经历虽然短暂,但是学生收获颇丰,最终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笔者深信,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致力于把合作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带给学生的将是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待遇优越的就业岗位,带给企业的将是源源不断的就业生力军和企业品牌的进一步推广。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进行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产学研;微电子;专业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9月,2003年正式开始招生,设定了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目前已开设的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以微电子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为主要发展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广泛地参考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半导体器件原理与测试综合实验室、半导体工艺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达到了国内部分一流高校的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水平。十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在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上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一、拓宽专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过程来看,为了突出专业方向,以往专业建设中我们往往设置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方面的课程,但每门课程的课时数较少,同时压缩了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门数和课时数,造成学生基础课没有学好,专业课太多而每门课课时数过少以致学得囫囵吞枣,也就是专业基础没掌握牢,专业课更没有学好。而大多数用人企业却需要大量工作在生产现场,能够处理生产当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掌握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人才所应掌握的知识不是一两个专业能够培养的。因此我们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不追求过新、过尖,注重拓宽专业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设置不过窄、过深,给予了学生比较宽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各种研究方向,同样由于现在微电子技术发展很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很短,专业课不要求讲得很深,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主要业务范围和处理问题方法。这样培养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了解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便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迅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天津工业大学本科培养及学士学位要求制定。方案中规定了本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应修读各类课程学分的最低要求,是审查本科生学习计划、认定毕业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主要依据。根据服务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体要求,对本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教学计划,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加大培养方案的宽松度与灵活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减少必修课程,增大选修范围,使培养方案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学生可以在培养方案框架内,参考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建议,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选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大的空间。(2)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建体现学科发展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度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拓宽专业的内涵,增大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基本上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大类基础,按一级学科构建专业基础,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重组专业方向课程。(3)加强实践,将“实践、探索、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本专业实践环节在学校和学院的公共实践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专业课程专题设计和专业系列性实验等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专题实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课程专题实践的题目采取由学生自拟、专业委员会审核的制度来确定。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课程设计采取组队的形式,由3~4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小组,互相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本课程专题实践在第6学期开设,为期8~10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以实物演示和论文答辩的形式结束。开设专业系列性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阶段性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系列性实验课主要依托本专业的实验、实践平台来开设,分别于第4、6、7学期为学生开出。第4学期的实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实践平台的结构和框架,并提出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告知学生要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第6学期的专题实践以设计型专题实践为主,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系统硬件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并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第7学期的实验以综合性设计为主,熟悉芯片级、板级和系统级设计方法和步骤。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加强实习教学环节,拓展一批校外实习基地,才能使学生走出去,学得成,真正做到学有专长。在校内,我们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随时性、方便性的优势,配备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操作和技能训练。在校外,我们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天津滨海新区企业服务,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的广阔空间,目前我们在社会上选定“天津南大强芯半导体芯片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森特尔新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海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等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协作关系,让学生到公司、企业参加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这样的实习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开拓“产学研”模式的特色人才培养 随着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其强大的功能集聚优势开始迅速形成,这为天津市相关电子产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目标之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集聚国内外研发资源为主线,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研发转化环境以及高效并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以滨海新区为产业聚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型高科技产业,将加快滨海新区的总体建设步伐,奠定天津滨海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地位。同时,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因此,作为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学科,在天津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我们已初步建立微电子专业方向,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达到“产学研”教育模式的实现,我们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科研工作中的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方式上加强针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不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搭建竞赛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改革,本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此我们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建立了基于基础实践层、提高设计实践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创新专题实训层四层金字塔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本专业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通过参加不同竞赛,由浅入深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确保本专业全体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和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竞赛掌握电子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指定题目的竞赛培养复杂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通过参加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培养软件设计方面的能力;通过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不限题目的竞赛和课外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面向实际项目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从优秀的学生作品中培育参加全国挑战杯这样强调创新性和工程化的竞赛。在各类竞赛培训和指导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步提高。通过参加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就业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行了“产学研”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鼓励广大教师将学科优势与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和向教学转化,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调整选修课课程结构,把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本科教学之中,对于培养本科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摘要:从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湖北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及具体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微电子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学科背景及问题分析 1.学科背景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它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新型技术学科,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3]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因此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此外,从地方发展来看,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光伏及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7年,完全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建设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系统(激光器、太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微电子产业的人才需求为牵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内在客观规律和发展脉络,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微电子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2.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设配套的实验教学平台。然而目前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建立完善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 二、建设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平台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基础课程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电子实验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即微电子实验中心,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部分。在实验教学体系探索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的微电子人才培养理念。微电子人才既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基础物理、固体物理、器件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等),又要求具有较宽广的系统知识(包括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微电子实验教学环节强调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同时兼顾本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协同训练,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微电子实验教学体系,将“物理实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微电子工艺”、“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课程设计”、“集成电路课程设计”、“微电子专业实验”、“集成电路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相互贯通,有机衔接,搭建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兼顾半导体工艺与集成电路设计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半导体的产业链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封装、测试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为了扩展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适应范围,实验教学必须涵盖微电子技术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目前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半导体工艺两个领域。 第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推动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与国内外科技同步发展。倡导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研相长,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化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此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三、建设内容 微电子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我国微电子技术人才紧缺,尤其是集成电路相关人才严重不足,培养高质量的微电子技术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微电子学科实践性强,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测试分析技能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等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利用经费支持建设一个微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具体包括四个教学实验室: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使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微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参数测试与应用、集成电路设计、LED封装测试等方面的实践动手和设计能力,巩固和强化现代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等基本物理与电学属性的测试分析能力。同时,本实验平台主要服务的本科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同时可以承担“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10余个本科专业的部分实践教学任务。 (1)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材料基本属性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测试方法与技能,包括半导体材料层错位错观测、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四探针法测量及其EXCEL数据处理、半导体材料的霍尔效应测试、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测量、高频MOS C-V特性测试、PN结显示与结深测量、椭偏法测量薄膜厚度、PN结正向压降温度特性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等。 (2)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基本特性、微电子工艺参数等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器件参数与性能、工艺等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技能,包括器件解剖分析、用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交(直)流参数、MOS场效应管参数的测量、晶体管参数的测量、集成运算放大器参数的测试、晶体管特征频率的测量、半导体器件实验、光伏效应实验、光电导实验、光电探测原理综合实验、光电倍增管综合实验、LD/LED光源特性实验、半导体激光器实验、电光调制实验、声光调制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 (3)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侧重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硬件描述语言、Cadence等典型的器件与电路及工艺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设计流程等,并通过半导体器件、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的仿真、验证和版图设计等实践过程具备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以美国Cadence公司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为载体,完成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工艺设计等训练课程。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集成电路设计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上机实践等。 (4)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则向学生提供发挥他们才智的空间,为他们提供验证和实现自由命题或进行科研的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包括LED封装、测试与设计应用实训和光电技术创新实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设计器件或电路的研制并通过测试分析,制造出满足指标要求的器件或电路。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训练,加深对所需知识的接收与理解,初步掌握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对工艺技术及流程的认知与感知。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创新实践环节、生产实践、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科技竞赛及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等。 四、总结 本实验室以我国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人才需求为指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发展规律,通过实验教学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系统了解与掌握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的测试分析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技术等技能,最终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范围广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微电子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经过数年的发展,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未来的生存发展。文章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工程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美、英、法、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由于注重加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工业化崛起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前应用前途很广,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收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到现在已有一届学生共近50名学生顺利毕业了。现在回眸总结这几年我校在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体会,总体上看,这届毕业生不仅实践动手能力很强而且理论基础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许多环节中仍然存在不少不足。其中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在人才培养的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理念,同时实验设备及手段还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人长期从事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及教学工作,切身感觉到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质量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满足服务于未来社会行业市场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更快和更多地为社会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级应用人才。为了达到上述这一宏伟目标,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满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需要,找准定位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问题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作者认为,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一定要突破管理理念,树立真正的市场理念,扬弃固定模式,瞄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市场需求的现状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依靠我校师资、信息等优势,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因此,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一定创新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适应市场需要。为此,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注重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和竞争能力,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旨在规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行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011年,我校“微电子技术实验室”获得中央与地方高校资金资助,总金额达3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对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必要的改进,达到有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由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基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三个模块构成。配合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一)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这类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方式、方法、常用仪表的原理性能及使用、选择、读数方法等,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基楚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题目自行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参数和所用的仪器仪表。通过此类验证性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综合设计性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开设多种综合型实验,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保证一人一组。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可以到实验室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及爱好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受规定实验项目的限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电子与信息系统领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信息、电子等行业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适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专门工程实用技术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较宽口径的专业,其内容涉及到电子和科学工程两个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与科学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信息系统和集成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在设置专业方向上,应从培养素质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人才出发设置专业方向,可以设置应用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两个方向,相应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按需调整。 四、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我校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材”与211院校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在于高考分数较低,这就有可能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二是学习不够刻苦。教学中如不注意克服这两种劣势,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材”也有其优势:一是就业压力迫使他们要勤奋学习;二是城市生源偏多,家庭各个方面条件较好,相对而言,见多识广,接受新信息、新事物反应快,动手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因材施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学习方面,通过各种活动,如聘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成功的企事业家等来校作专业指导和学术报告等,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才的紧迫感;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在新生军训的同时,配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律教育和专业教育,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针对不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设立奖学金、组织各种学习竞赛,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开设各种强化班和补习班,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激发成才的欲望。 (二)在生活方面,通过严格管理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坚持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纪律约束,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队伍建设,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计划,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展开心理教育,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跟踪档案,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作用,及时调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有效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学校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和知识的需求。 五、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方面,应着重处理自身师资和外聘教师的管理和培养问题。首先,应坚持聘任制和严格考核考评制度,并以此转化为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和回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机会。教师有了能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教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化的途径,自然能安心工作。培养出本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建立本校的核心教师队伍。通过聘任高水平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外聘教师(教授)或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他们为主来构建教研室,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目前本学科教师都具有985高校博士学位。 总之,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针对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发展、市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是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果能够切实转变教育质量观,以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借助于其新机制,创新办学模式,完全可以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市场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专本业2007级学生的成绩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每门功课的平均合格率在94%以上,平均优秀率在70%以上。这说明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预期效果。同时在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2007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李智同学和肖超军同学获湖南赛区竟赛一等奖,邓超爱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奖。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岗位安排不合理、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矛盾、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为生产实习课程的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生产实习;学生 生产实习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活联系最直接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校内教学的总结,而且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责任心、使命感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学习企业工人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树立刻苦钻研精神;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以及电子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等一系列的过程;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和质量的过程控制;培养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计量学院光学与电子科技专业学生,我们采取集中实习为主(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学生自习联系实习单位)为辅的组织方式,目前生产实习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实习基地缺乏。由于学生缺少实践经验,不能从事技术类的活,不仅难以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还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生产实习,造成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困难。 2.生产实习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生产实习的时间较短,企业在安排生产实习岗位时会有很大的难度,往往会出现企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的现象。虽然此类生产实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但是对于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感觉实习工作的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出现情绪不稳定,身体不适应的诸多情况。 3.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生产实习实施过程主要在企业完成,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而实习评分模式往往以校内指导教师评分为主,企业指导教师评分为辅,两者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导致企业指导教师管理学生困难,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4.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会严重的影响生产实习的效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原来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17~19周,此时很多学生面临着考研、公务员考试和找工作等相当多的事情,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5.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生产实习结束后,没有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讨论,没有及时改进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6.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校外分散实习(指学生个人脱离分院统一安排,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行为)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监控。 二、有效的解决方法 1.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我们往往要求实习基地是大型企业建立的,并且能够长久使用,甚至这已经成为评价实习基地好坏的标准。大型企业能够安排较多的学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容易;大型企业一般技术力量较强,有利于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大型企业设备较先进,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但是,大型企业对普通高校的依赖较少,校企之间很难有深度的合作,往往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生产实习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落脚点则是“生产”,所以,我们认为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紧跟产业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就业的企业才是适合学生生产实习的基地。要摈弃一劳永逸建基地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经常性地关注和寻找适合实习的企业,积极寻求和建立广泛的社会化联系,寻找最佳结合机会。在研发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企业文化等方面实地对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产品更新情况,以便对学生有个初步培训。实习结束后再通过企业调查和学生座谈了解实习效果,决定是否将其列为下一年度的基地名单。 2.建立多实习岗位和岗位轮换实习模式。以中国计量学院电子专业的学生在浙江正泰中自工程公司围绕控制系统与仪表产品开展的生产实习为例,经过校企领导多次有效沟通,确立了部件生产(部件装配、测试)岗位、仪表生产(仪表装配、测试)岗位、系统生产(系统装配、测试)岗位以及产品研发岗位(研发流程介绍),并进行轮岗。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组织形式,学生以分散的实习小组为单位,在研发、生产、测试等至少三个岗位上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岗位配备企业指导老师,同一小组学生一周内在岗位不同阶段进行流动学习,基本可以了解掌握该岗位的组织方式、工作流程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通过实习,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光电技术的实际应用,学习、了解研发管理流程和常用测试设备的使用,还可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质量的过程控制,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不会对企业正常生产带来太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3.学生管理模式和评分模式改革。针对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我们加强了学校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过程的监控。在学生校外实习期间,分院里安排了专职教师进驻实习企业进行管理,更好督促学生熟悉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学习企业的组织机构及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了解技术方面的研发和管理方法,了解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我们对原来的生产实习评分模式进行了改革,修改了评分标准,强化企业指导教师的评分比率。在生产实习结束时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组织生产实习答辩会,评定学生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并给出答辩成绩。将生产实习评分分为四方面:出勤率、生产实习答辩成绩、实习记录本质量以及实习报告本质量(所占比例为20%、40%、20%、20%),综合后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 4.生产实习时间调整。我们调整了生产实习的时间,将实习时间调整为第七学期的短学期,也就是暑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5.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利用问卷方式对学生开展实习情况调研,了解学生对生产实习教学的期望、实习中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生产实习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生产实习期间每周召开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座谈会,对学生生产实习状态以及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解决,建立了有效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 6.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严格把关校外分散实习申请。首先由本人提交书面申请《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校外生产实习申请表》。学生接受单位必须与本专业相近,学生接受单位与学校同时指定双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同志作为指导教师,按照学校培养方案和该实习环节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然后提交《中国计量学院光电科技学院学生校外生产实习的承诺书》,经校内指导教师审核后,由学科负责人和学生所在系部和分院批准后方可执行。 实习期间,学生必须在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严格按照实施计划的进度进行毕业环节的教学任务。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每周向学生所在院系部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在校外自主进行实习的学生,必须在该实习环节规定的结束时间前返校,并按规定撰写实习记录本与报告本;同时提交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填写的《中国计量学院实习单位意见反馈表》给校内指导教师。 对于实际过程表明无法正常进行实习或不能保证质量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及时向系和分院,以采取有力措施或终止学生在校外自主实习环节,并做出妥善安排,由此导致学生延误学业由学生本人负责。严格对学生在校外自主进行分散实习的审批,强化管理以保证学院教学和教学质量。 三、结语 本文在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岗位安排不合理、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矛盾、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多实习岗位和轮岗实习模式、调整生产实习时间、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以及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等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终为其他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的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本文从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详细解读了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并与省内外相关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比较,突出专业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办学特色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并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通过加强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人才培养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联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本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地改善这种状况,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就业率;联合培养机制 一、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牵动整个社会的重大问题。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我系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我院的一个新型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比重有待平衡。电子科学技术专业至今已招生四年,今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就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看,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条件,较偏重理论基础教学,实验环节较少。显然,书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必须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力与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满足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实践教学的不完善构成了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短板。 2.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存在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的现象,这很可能导致学生被动从事毕业论文设计。由于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偏重于理论计算或是模拟仿真,学生难以从事实践锻炼,学生感觉不到毕业设计对日后工作的作用,造成学生不愿投入精力,积极性不高,最后会导致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毕业设计工作,最后却不得不由教师代劳。因此,提高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的吻合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学生就业优势的体现。 3.继续深造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未来研究方向结合。在众多的毕业生当中,有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这些深造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专业及研究方向会更加细分化,其研究方向也与未来导师的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当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与未来研究方向不太一致时,可能也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会出现应付毕业设计现象,严重降低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针对目前现状,我们提出了一些改革理念及改革思路,探索能够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内容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或工作环境起到一个良好的衔接作用。 二、改革理念及思路 1.改革理念。立足于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培养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直接关系到学院乃至学校的长远建设与发展。 2.改革思路。针对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改善这种状况。 毕业设计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手段。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大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以后,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型训练,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型教学环节。该环节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一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一名毕业学生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尽快适应社会需要。通过与实习企业达成协议,让学生选择与实习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做结合实际的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容易适应以后的新的工作环境。应届毕业生在第七学期结束时基本都签定了就业协议或是在用人单位实习,因此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中,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是可行的,也是培养快速适应企业工作需要优秀毕业生的最佳时期,这种培养方式是一种“准定单式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实验设备方面较弱,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须加强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才能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对于已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可以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题目在研究(设计)院(所)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充分培养其科研能力。 但是对于以上各环节,尽管学校或学院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但是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上还不够完善,导致实施结果并不理想。 改革内容:(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将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依据其就业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考取研究生(或不签约就业打算来年继续考研)进一步深造型和签约就业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适合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2)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我校地处长三角经济活跃区域,半导体方面的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多。就杭州市及周边地区而言,就有数量较多的有关电子科学技术专业领域的企业,因此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可依托本地签订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3)鼓励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联合,增强工程实际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实验设备方面较弱,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需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工程实际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方案:(1)在充分调研用人企业和往届毕业生工作需要的基础上,确定电子科学技术相关专业大类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的模式。(2)基于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在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使指导教师的工程实际能力得到再提高,结合实际确定设计题目。(3)对教师申报的毕业设计题目要严格把关,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本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势,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题目选择尽量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与本专业联系紧密,工作量饱满,能够在毕业设计期间完成或有阶段性成果。 实践:提出这种设想之后,我们与浙江缙云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部分学生选择去该公司进行实习,部分学生与本专业老师开展课题研究,还有部分学生考取外校研究生,选择与未来导师进行课题研究,预先进入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都非常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最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成果如下: 1.由于设计题目能够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由于毕业设计采用与相关企业联合指导的运行模式,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 3.由于毕业设计题目能够紧密地与企业具体实践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工作的快速“无缝对接”。 结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本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地改善这种状况,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优化研究 [摘 要]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介于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员在本科学习期间从理论分析模式转向工程应用模式最重要的结点。为了满足合训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深入研究合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授课经验,全面分析当前学科点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优化学科点综合实践平台的方案,方案包括建立合适的教学机制,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章程等措施。 [关键词]实践平台 电子技术 教学机制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介于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员在本科学习期间从理论分析模式转向工程应用模式最重要的结点。基于此,学科的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建设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电子技术类课程在我校的开设历史已有几十年,其建设和发展也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层次,但是面对新的转型形势,尤其是在2012年明确开设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合训专业后,课程建设的不足和实践条件的薄弱显得愈发严重,特别是基于该系列课程和新开专业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有必要在“统一筹划”的基础上加大建设的力度。 一、基本情况 (一)环节设计零散,资源不能共享 目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课程设计及本科毕业设计等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在时间和形式上相互独立,衔接不紧密,缺乏连续性,专业体系结构不完整。当前学科竞赛和课程实践教学工作缺乏交融,两部分工作属不同人员负责,工作缺乏统筹规划,资源没有有效共享。最终造成的局面就是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没有在已有的基础上出发,一切都是从零起步,学科竞赛所积累的成果没有回馈到大众教学环节中来,没有发挥其本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机制松散,教学效果不佳 电子技术教学实践活动多采用导师负责制,各教员在培养方式及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别,随意性较大。统一有效管理机制的缺乏根本无法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首先,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学员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员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最多只有1个月左右。时间不充足,再加上重视不够,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学生学习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在选题方面大部分都不够规范合理。好的选题对于学员实践能力的锻炼至关重要,但是实际现状是,每年仅有20%左右的选题难易适中且切合电子技术学科实际。最后,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学员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不能线性连接,递进培养。现在的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十分难堪,前期的单元实践简单敷衍,中期的课程设计模块训练不能达标,后期的毕业设计更是缺乏基础,无从下手。 (三)基础条件薄弱,培养质量不高 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是新开课程,其建设工作是从零开始。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实施,两周完成,要求每名学员应用“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EDA技术”、“单片机原理”等课程内容,独立设计制作和实现一个特定功能的电子系统,对实验条件及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形式开放,使更多学员能够从中受益,急需改善实验室硬件资源环境,建立有效管理体制及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上述现状,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各类教学实践环节,探索综合管理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形成浓厚的“电子创新“氛围,提高培养质量,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一套合适的教学运行机制 相较于这两大实践环节的沉闷现状,本学科点面向全校学员开展的实践创新活动却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对电子创新的热情。 (一)电子科技创新月 每年3、4月,学科点举办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历时一个月,至今年已连续举办五届。通过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学员们对电子技术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实践动手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团结协作和努力拼搏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一批能力素质较高的学员脱颖而出,为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积蓄了力量。 (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近年来,各类以学员为核心的学科创新实践竞赛活动在各个层面广泛开展,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活动依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对理工科类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极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因此合训学员的培养也可以参考并借鉴电子创新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员动力不足,设计制作综合实力偏低的问题。 1.第三学期。这时的合训学员刚刚进入大二,除了已经开设过的C语言课程外,电子方面的课程都还没有开始,实验室开设40学时的公共选修课《电子系统设计》进行基础培训,能使学员提前学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认识常用电子器件,掌握焊接技术、单片机编程技术等。 2.第四学期。学科点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在竞赛活动中,参赛学员须完成简单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参赛学员以大二学员为主,大三优秀学员为辅,这样可以在团队中以长带幼,发挥好传承作用。 3.第六学期。学习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通过本课程,学员应能结合“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及“通信原理”等所学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并利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EDA技术及常用测量仪器仪表等工具独立设计并制作出一套完整的电子系统。 4.第八学期。进行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毕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从学习阶段到实际工作阶段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对提高毕业生全面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 要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教”这一环节极其重要。首先要制订完善规范的教学标准,包括教材、课程标准和各种辅助资料,其次要有一支过硬的教学指导团队,确保学员在硬件、软件、理论、仿真等等环节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指导导师,同时教员也要不断的扩充视野,关注电子技术学科的前沿动态,在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课题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对系统性能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1.建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进度表、多媒体课件、参考书等教员使用的教学资源管理。 2.建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综合题库,可供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题。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对于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可以自己提前拟定题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然后和指导教师确定最终题目。另外学员也可以从综合题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自选题目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员的创作热情,题库中的资源应结合生活或部队武器装备实例,难易适中,既能体现电子技术学科的特点,又能让学员能够学以致用。 3.建立学员自学所需的各种教材、元器件手册、软件使用教程、仪器使用方法教程等。 4.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章程,为给学员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实验室全天开放,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每天都要安排值班人员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 四、结语 本项目所优化设计的综合实践平台,可应用于大部分的基层教学单位,特别适合于工程实践性强,同时承担创新活动、竞赛的单位,推广应用范围前景广泛。本项目若能与学科网站对接,资源共享,全校乃至全军的电子技术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同时教员、学员通过网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进行教学互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研究范畴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学科。本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0、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大,电子信息类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宽口径应用型专业,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领域内的一门主干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上的优化调整 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院校应在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上不拘传统,有一定的突破:是在基于贯彻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教学计划的原则下,应针对学院与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应突出本专业在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生产实际,有创造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应在制定目标上突出本地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2.1、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 从目标定位和实际情况出发,必须逐渐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在大学理工科专业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是专业课程及基础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而必须加大这些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学好这些基础课程;英语是全校的公共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今后发展必须要求掌握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必须加强英语的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为后续的双语教学及全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她是体现该专业特色与方向的主干课程。我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数据库等。因此我院大力加强了这些课程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2.2、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 专业设计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员进行电路设计、研发、测试所具备的必要的实践能力,它要求从业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研发、设计知识。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想在学校里具备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和要求上,毕竟不太现实。不过可以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作品设计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毕业作品设计的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应根据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器件方面的发展,选择一些具有前沿知识性的课题,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在毕业作品的实际制作上,应将学生力所能及的知识运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力求作品在性能、技术方面的作出创新,突出展示作品在设计上的闪光点。三是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应突出综合性和前沿性,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知识高度和深度,尤其在一些前沿性的知识的论述方面,从资料查阅、信息搜集、前沿知识的再学习等方面,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定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以上毕业设计阶段的三个方面的培养,学生在专业设计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其进入社会,打下专业基础。 2.3、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且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通识教育课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增加了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疆历史、高等语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必修课及选修课,要求选修素质教育课不低于10学分,涵盖文学、美学、音乐、书法、社科、写作等各类人文素质课程。 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国内外经典名著,积极参加校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及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口语、演讲等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课程,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公民。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课程,体现了为学先为人的教学理念。通过人文社科基础课与理工基础课相结合,公共人文选修课与学科选修课相结合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文化素质培养目标。 2.4、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不致用”的状况,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要贯穿整个学程,并增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按照“多样化、综合性、分层次、重创新”的原则,一是注重专业实践与课程设置相结合;二是通过课程实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四是不断改进实验方式,推进开放实验教学;五是延伸课程内容进行技能认证;六是补充和强化社会实践环节;七是加强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的支持;八是结合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构建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专业技能培养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我们形成了多层次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一层次是专业技术基础的动手能力,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开展《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序设计》等模块的技能训练,同时开设电工工艺实习等,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锻炼动手能力。第二层次是针对专业技术方向开设专项能力训练。其功能是巩固和强化课程中重点内容、方法和原理,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专项能力。这部分训练以课程设计为主,辅之以技能认证。如《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第三层次是针对专业结构开展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其功能是掌握相关领域的软硬件、信息系统和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组织、实施的基本方法,全面促成学生对本专业某一方向具体认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如社会实践、参加各类大赛竞赛、高年级开设的《网络工程与技术》、《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等。第四层次是针对专业领域进行综合训练。包括科研训练、工程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完成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方向的“三级跳”。 为此,要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习平台。校内实习平台,采取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制,实习内容、方式、手段、课程比例由相关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确定。部分实习可以采用自行开发的实习平台,一方面自行开发的平台更经济,也能达到实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自行设计实习设备,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校内校企合作实验室。利用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和设备,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和人才力量,建立校内实验室。将企业的典型案例整理为实训案例,企业定时派出人才进行技术和项目管理上的指导。 在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发挥生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院与许多软件公司、电信企业等建立了实习基地,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平台。定时派学生赴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注重熟悉企业管理制度、了解企业文化和接触基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研发流程。 2.5、师资队伍建设,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思想水平;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带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3、结束语 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这对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开展高等学历教育的路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充分发挥教育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发挥出积极作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微电子以及集成电路等专业领域的具有扎实理论技术、较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不仅是促进专业与时代要求进行紧密贴合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创造更优专业学习条件与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现阶段的结构特点,围绕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就其有效实施对策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实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电子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教学或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传统专业类似,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主要分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两阶段,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地方是:基于这一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课课时较少,实验课程得到增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及应用能力。 一、现阶段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结构基本特点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宗旨有了大致了解,在对专业建设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此专业的结构特点进行详尽分析。 (一)基础教育的重视。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结构来说,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是其一大特色,主要开设了高等数学、普物实验、英语和计算机文化训练等课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较广的专业,这样一来,在数学、物理以及英语、计算机等方面都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理论的强化。减少、缩短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并不意味着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在理论教学总学时减少的条件和前提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体现出强烈的强化基础理论教学趋势,即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吸收效率,如对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以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以及实验指导的基础上,形成宽厚有效的专业基础。 (三)实践环节的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教学体系中为数不多的实践课时较多的专业之一,除了几乎每门专业课都开设了相应独立的实验课程之外,还会定期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训效果。这些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严格的科研训练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综合,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促使学生了解、掌握研究的整个过程。 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基础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从专业的结构安排来看,虽然具备了专业训练的条件,但是专业建设效果依然不明显,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理工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面较宽,包括了无线电物理学、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将其分为两个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选修相应课程。虽然这种培养模式比较有利于学生将来选择就业,促使其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但是从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都与电子信息工程或是电子科学技术,甚至和计算机等专业差别不大,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 (二)师资力量有限,硬件缺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算是新兴专业,加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器件以及新技术层出不穷,有着扎实专业基础及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刚从学校毕业的缺乏系统教学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居多,师资力量有限,结构合理性不足。 (三)实验力度不足。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实训和实践环节来说,虽然占据了大部分课时,但是课程实训及实践的内容太过于单一,并且专业性及难度需要加强。从专业实验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是验证型实验,学生要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试验箱,进行连线、开电源、观察现象以及记录现象即可,完全没有设计型、研究型实验的项目或内容,尤其是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不够。 三、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市场发展的推动,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各个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各大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着力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但是从专业建设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专业口径过宽、师资力量有限以及实验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有效进行的措施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突出特色,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针对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建议结合各校的实际师资条件以及专业教学环境,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可能突出专业方向,如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或者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方向的划分,强化落实相关实践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及应用性,促使实践教学能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应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构建独立有效的实践体系,确保实验场所硬件配置的有效性,尽量保证开放的时间;其次,还应加相应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转变考核测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还应明确实验教学具体内容,摆脱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引起研究型实验;最后,教学还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小组与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创造氛围。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在师资力量不是特强的情况下,建议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不分开,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就该专业课程建设或教学体会进行交流;其次,学校还应加大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技能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新兴的技术及设备进行学习和了解,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层次,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及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奠定师资基础。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教学内容博精兼备、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对该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博精兼备;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时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该课程作为专业先导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如何让本课程符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趋势的变化,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特色,让学生有所收获,并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指导意义,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要博精兼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该专业概论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纳加工等多个方面,且每个方面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大一学生来讲,理解非常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但是,如果将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则很难对该学科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综合考虑课程总体结构,明确各个课程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在“广而博”和“少而精”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可以形象了解专业概况,又能较容易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在教学中,部分内容可以选取专题讲座式教学,将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保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涉及到的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应用作简讲,安排2个课时,使学生认识到该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而微纳加工工艺应重点讲、精讲,安排6个课时,使学生便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方向。重点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讲,对于概念、应用、发展前景等部分,重点讲应用,如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以实例为先导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生能够学好一门专业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举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应用成果,或身边的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本学科涉及到高新技术,可以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比较新且比较有趣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兴趣。讲授过程中应从简单应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术,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愿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如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家绿色能源战略上的地位,微纳传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医疗、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的应用等,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半导体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对于概念和理论模型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直观形象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实物模型、生产录像等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教学。也可以将专题分派给几个学生小组,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提前查阅和搜集资料,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老师加以引导补充,最后由学生整理写成小论文、专题资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讨论,补充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讨论中训练了思维方式,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也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室的观摩,可以了解专业实践内容,这样更明确、直观,学生会有想动手的欲望。 3.正确理解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面向未来就业方向,横跨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信息等有关领域内知识,就业面广。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方便学生对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选择学习有目标,更理性,使所学知识成系统,又不失广泛性,使学生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真正地高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学反思 1.探索循序渐进式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所涉知识面很广,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难以理解,推导过程涉及数理知识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将知识体系分割开来,这样学生将很难跟进,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层层加深,循环上升,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体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关联性是系统层次之间普遍存在多样性联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结果是引来问题的复杂性,对学习产生难度。只有将层次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难为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兼顾教学艺术和学术水平 该课程的教学是集学术性和教学性于一体的活动,学术性是该类课程的根本属性,没有科研学术做支持,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无法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同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注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与面向生活世界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真正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马首是瞻。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更新,侧重加入发展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突出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怀疑,懂得思考,设法探索事物的本质。 3.启发创造性思维 鉴于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该课程除了介绍该专业领域内的常用理论基础,还需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一定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部分内容要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为此要寻找知识体系的关键点,通过比较、归纳、整理、综合等手段透过知识升华学生能力,为学生创造综合联想、知识迁移、求异思维、发现问题和发挥创造思维性的机会,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启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看起来多而杂的知识,当整理形成网络时,就变成了一个整体。多维立体交叉关联的事物,启发多维立体交叉式的思考。这种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视,多层次的重组,将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临界点”,这一点一滴的启发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三、结束语 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发展,如果通过该课程能让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很强,大学知识不同于中学,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该文阐述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等。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电科”)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工程专业。作为电科专业教育中重要内容的光电子技术,不仅是当代信息技术两大支柱之一,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焕发着生命活力。而让光电子技术保持如此强劲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广泛应用,例如激光器与新型光电探测器的应用的人你还。另外,诸如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光子晶体及相关器件、超材料及相关器件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及器件等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国际上光学与光电子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门方向。由此可见,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知识,不仅对电科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就业方向的确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为那些将来希望从事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然而,根据笔者的调研,虽然国内许多重点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开设了光电子技术课程,但很少有大学专门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而由于光电子技术的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课时又往往有限(一般为32或48个学时),因此在光电子技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教师往往重视光电子技术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该文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内容、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经验,研讨电科专业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方法。 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简介 光电子材料是指能产生、转换、传输、处理、存储光电子信号的材料。光电子器件是指能实现光辐射能量与信号之间转换功能或光电信号传输、处理和存储等功能的器件。自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在短短的50多年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经历了从红宝石激光器的发明,到半导体激光器、CCD器件及低损耗光纤的相继问世;从各种光无源器件、光调制器件、探测与显示器件的小规模应用到系统级集成制造实用化阶段;从大功率量子阱阵列激光器的出现再到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和光纤传感器的诞生。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并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实际需求的引导下,各种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层出不穷,性能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米及纳米级加工技术的成熟,新型的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异常活跃。纳米光电材料、光子晶体、超材料、表面等离子体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未来光电子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当代信息产业与科学技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不仅应当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独立教学,而且应该作为重视工程教育的电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研究 2.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例如光电子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等,而且与实际应用结合精密,因此,本课程宜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安排方面,作为电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总课时应不低于32学时(2学分),理论课学时不低于26学时,实验课不低于6学时。 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是光电子技术中的一部分内容,而目前国内关于光电子技术方向的参考书籍很多,其中亦不乏一些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经典教材,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安毓英主编的《光电子技术》[1],西安交通大学朱京平主编的《光电子技术基础》[2]等。虽然这些光电子技术参考书中或多或少都会介绍与光电子技术相关的材料与器件,但是,目前专门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的教科书却是少之又少,市面上仅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侯宏录主编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一书。加之,该书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深,基础浅薄的本科生很难驾驭。由此可见,对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新兴课程而言,设立统一的教材并不合适。因此,笔者建议该课程的讲授教师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自行编写该课程的讲义与课件。 2.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 按照电科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应该突出“工程”内容。传统的光电子技术教学中所重视的原理、定律与规律等内容,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要弱化;而传统光电子技术教学中往往被弱化乃至忽视的光电子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的相关知识,要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如此才能保证在有限理论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要应用于光电子技术之中,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者建议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理论教学的章节设置按照光电子技术的章节设置进行。以笔者讲授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理论课程(共26学时)为例,该理论课程共被分成了绪论(2学时)、激光原理与典型激光器(5学时)、太阳能电池(4学时)、光通信器件与材料(5学时)、光探测器件(5学时)、光电显示器件(3学时)与光存储器件(2学时)等七个章节,这七章内容基本囊括了光电子技术中光产生、光转化、光传输、光探测、光显示以及光存储等各个重要环节中最为典型的器件以及所用到的材料。另外,在每章内容的设置上,也尽可能突出“工程”内容,弱化“理论”知识。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各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以及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简介。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中,向学生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与考试方式与参考资料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意义、内容、侧重点有一定的认识。在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简介中,重点向学生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与光电子技术的关系,并通过对光电子技术的概念、特征、发展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光电子技术以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激光原理与激光器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激光器的材料、结构与工作特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激光原理简述、典型激光器与激光器的应用。在激光原理简述部分,由于多数电科专业在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之前已经修过激光原理等类似课程,所以该部分内容为简略介绍的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激光的特征、历史与光辐射理论等知识点。而第二部分内容典型激光器是本章内容的重中之重,在该部分内容中,将依次向学生介绍固体、气体、液体与半导体这四大类激光器中的典型激光器的结构、特征与工作特性等知识。由于发光二极管与半导体激光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上的相似,在介绍完半导体激光器后,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与特征。另外,本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激光器的几种常见应用。 太阳能电池虽然是光电探测器中光伏效应的一种特殊应用,但是由于它在现如今光电子技术产业以及光电子器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该部分内容被独立成一章。在第三章太阳能电池中,主要分两小节给学生介绍,第一小节介绍当今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了解当今能源资源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研究与应用的迫切需求,然后介绍太阳能利用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特性等知识。 第四章光通信器件与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光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有源与无源光器件。本章内容共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介绍光纤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光纤通信的定义,光纤的结构、导光原理、发展历史,以及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与特点。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光纤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各类光电子器件以及构成这些器件的核心材料。在光纤通信中,最重要的器件当属光纤,所以,本节开始就着重介绍光纤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结构、原理、分类、特征参数与传输特性。然后,又将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其它光电子器件分为有源与无源器件两类,并分别介绍了这两类光器件中的代表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与波分复用与解复用器。最后,在本章结尾还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中其它几种常用光器件,例如光耦合器、光衰减器、光环行器等。 第五章光探测器首先介绍了光电探测器的物理效应、性能参数、噪声;其次,按照光电探测器物理效应的不同一一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外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与内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导、光电池与光电二极管)。教学的重心仍然放在对探测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特性等方面。 第六章光显示器件重点介绍四种光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与电致发光显示器。 第七章光存储器件主要介绍了现如今最常用的一种光存储系统―― 光盘系统以及其中最总要的器件光盘。 2.3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实验教学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并重点介绍理论课上讲解过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学时应不低于6学时,开设的时间最好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以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已对实验器件与实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定方面,既要保证与理论课程内容的相辅相成,又要尽量避免与其它课程实验项目的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许多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已经将激光原理一课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激光器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再次引入激光器的实验内容,不仅消耗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实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下面跟大家简单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6学时)中的实验安排。 (1)实验内容:共包含六个实验项目,它们分别是:光控开关实验、光照度计实验、红外遥控实验、PSD位移测试实验、太阳能充电实验与光纤位移测量系统实验(每个实验1学时)。各实验中都应用到了一个或几个核心光电子器件,这些光电子器件基本涵盖了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几类器件,例如光控开关实验应用到了光电探测器中的光敏电阻作为核心元器件;而红外遥控实验中用到了发光二极管光源与红外探测器等光电子器件。 (2)实验要求:以往的光电子技术实验往往重视现象的观察与定性分析,但经笔者调研,这种实验方法很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能力,因此,在对原有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改良后,笔者自行编写了实验的指导书,并在每个实验项目中加入了一些测量与定量分析的实验内容。例如太阳能充电实验,原来的实验指导书只是观察太阳能充电的效果,但是,在新改良的实验指导书中,要求同学测量不同光源照射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并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其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实验方式:分组实验,共同撰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仅提高实验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考核方式:根据每位学生实验完成的情况与实验报告撰写的情况综合评分。 3 结语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科学的研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电科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为电科专业学生提供着良好的就业竞争力与科研基础。本文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内容的分析,讨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授课经验,提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中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教材选择以及理论与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摘要:从分析我国地方高校课程设计目前现状出发,针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电子专业 课程设计 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动手能力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较差。基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我校属刚升本科院校,属地方高校,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学生整体素质较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计教学在我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素质,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特点一是口径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二是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性强,既有硬件也有软件,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基层的工作岗位要求很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受长期资金短缺和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对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从实验和毕业设计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课程设计的建设。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普遍存在几点不足: 其一,内容不合理,同一门课既不跟踪新技术发展变化又不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目标等因素多变,多年用一个题目 其二,设计题单调,几十个学生用同一个题目,抄袭现象严重,课程设计的效果不明显。 其三,教学模式单调,理论多而结合实际少。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计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各门学科一个综合性考察。课程实验与课程密切配合,目标单一明确,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书,而毕业设计持续时间长,各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题目。毕业设计不能代替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则是对毕业设计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选择专业综合性课设内容既要结合前修课程,以巩固教学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新颖性,因此我们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本专业成熟的、有特色、适合教学的科研项目作为课设内容。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尝试在课程设计中内容上进行不同课程的交叉设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各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师都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想自主选题的学生可采用教师的题目。 教师的指导充分体现个别答疑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指导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大组集中分析讨论的方法。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现一些个别错误,并采用个别答疑的方法及时纠正。这种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结合,合理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确定学生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题目要尽可能多地涵盖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尽量涉及,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扩展。 2)难易适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题目设计不合理。题目太难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实用性 提供实践平台供学生对比分析和试验,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理解, 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发现抄袭者,可适当的给予扣分等处罚,从而避免偷懒和高分低能的出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每半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教师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对于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没有成绩。设计成绩完全依照每位同学在设计中的表现,与理论课成绩无关,使同学清楚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解决一项难题、达到研究目标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撰写报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3 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人与物的最佳配置,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颇为紧要的任务。本文对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 实践教学 体系研究 1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实践教学已成为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模式。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面向铁路机车车辆运用部门一线岗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实践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受到企业的欢迎。然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发在实践层面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部分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由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高,学校经费往往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3)由于实训项目设计不科学,与现场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在实践教学中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4)由于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又不明确,使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5)“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实践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2 构建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确定实践课程模块,按岗位的技能要求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按生产实际灵活设计学期流程。形成“三融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融合、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相融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融合。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作为专业课程考核的重点,构建基于“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所面对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对应的岗位人员能力也有初级和高级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岗位技能需求,根据专业的特点,按照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以企业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学校与订单企业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订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2.2 实施“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根据专业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实施“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学年走入合作企业,以认知实习为主来感知职业、了解企业文化、夯实基础;第二学年深入合作企业,以边学边做、专业生产实训来熟悉岗位工作、提高技能;第三学年融入订单企业,以毕业设计、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及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来胜任岗位,实现合作就业。 2.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对轨道交通企业的专业调研,并联合课程开发专家、企业技术骨干,通过对铁道机车车辆岗位群等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考虑工作过程完整性、任务难度适宜性、任务相关度等因素,归并构建学习领域,构建基于“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依据对铁道机车车辆实践教学的分析,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分成四个子体系,即:通用技能实训课程子体系、专门技能实训课程子体系、共享性综合实训课程子体系和校外实训课程子体系。 2.4 构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课程实践教学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项目教学为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注重引进轨道交通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资源,使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做到“教、学、做”有机融合。在具体教学任务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设备上以故障形式给出工作任务,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操作能力、故障处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让学生通过故障查找过程理解必要的理论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的作用,突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 2.5 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学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每一种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订明确的能力目标、详细的计划安排、每一个时间单位的考核标准。采用过程评价机制、自评与互评、企业参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作为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强调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3 构建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3.1 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基地 紧紧把握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以“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为平台,与企业共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技术研发和服务、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健全校外实训基地长效合作机制,根据铁路运输安全的要求,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安全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3.2 校企共同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校企合作单位,校企共同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引领、以双师素质骨干教师为主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校企互通、共同管理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共同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教师企业挂职、暑期下现场锻炼、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开发、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开展技能竞赛等渠道,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订单企业共同选聘、共同管理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顶岗实习的学时。 3.3 建立适应实践教学管理的监督机制 为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建立适应实践教学管理的监督机制。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及管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完善院、系、专业部三级管理体系,以系(部)管理为主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统一领导与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三是要建立质量监控保障机制,建立学院、系(部)、合作企业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制,明确各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职能。这些措施的贯彻执行将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铁道车辆专业模式的改革 一、“订单培养”中的教学问题 “订单培养”是依据专业与企业双方对加深校企合作的强烈意愿,采取企业提前介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定以及实施的一种方式。通过企业提前录取专业学生以及一年的“订单培养”,让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缩减用人单位后期培训的时间,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效果。但结合专业近几年“订单培养”的教学工作、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现场调研以及“订单培养”毕业生在岗位工作情况的反馈等方式,当前“订单培养”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订单班学生专业构成复杂,基础知识差异大当前制定的“订单培养”方案是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两年专业培养为基础进行设置,“订单培养”专业课程拟定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经过了专业基础素质模块及专业必修模块学习的学生。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但随着近年铁路运输企业用人需求在急剧增长,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学生无法满足铁路的用人需求。而相关轨道类专业学生,受地铁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影响,同样无法满足铁路的用人需求,因此企业将招收范围扩大至学院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2012届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订单班为例,开设了2个司机订单班,3个检修订单班,而司机订单班中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占司机订单班总人数的36.4%,检修订单班中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占检修订单班总人数的77.6%。按照当前订单班学生的构成,大部分学生缺乏专业基础素质模块及专业必修模块的学习,为了照顾所在订单班中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不得不向基础理论倾斜,降低了“订单培养”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一致性不强在“订单培养”模式中专业课程的制定原则,是以电力机车相关工作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如广铁司机订单培养方案、广铁检修订单培养方案。但通过近年来对订单班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岗位工种的调研、回访,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不仅限于机务段这种专门从事电力机车运用及检修的部门,还包括以检修客运车辆及货运车辆的车辆段和检修CRH型动车组的动车运用所及动车段。由于电力机车、铁道车辆以及动车组在结构和检修技术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而“订单培养”模式中的专业课程主要以电力机车为检修及运用对象,造成订单班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未来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不符,让企业用人单位增加了岗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也降低了“订单培养”效果。 (三)专业课程教学重实践技能轻知识体系完整高职院校的最大特色在于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性强,近年来高职教育理论也在提倡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方法,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法等。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岗位技能的要求更高。虽然在教学中推行了相应的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通过对铁路运输企业的调研及订单毕业生的回访,发现“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铁路相对于其他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及专业性,无法类似其他普通专业借助多种途径获得最新知识,因此普通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订单班专业课程学习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由于“订单培养”的时间是半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半年的顶岗实习,受教授课时的限制,让“订单培养”更多地局限在对订单学生某一特定岗位的专业理论及技能的学习,未考虑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有可能因为机车型号更新换代,转岗等情况,知识及技能渠道的狭窄导致学生在后续岗位上的持续发展以及上升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随着实践技能越来越被看重,导致教学中容易出现重实践技能轻知识体系完整的偏差,片面追求对学生某一特定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相关岗位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在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分拆的工作任务,很难将实践与理论有效的结合,结果只是为了单一任务的实践而实践,无法真正学会从工作岗位整体考虑去处理问题,也限制了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二、“订单培养”问题分析 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所建立的“订单培养”为例,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是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512家重点国有企业,设置派出机构4个,直属单位33个,工程建设指挥部10个,拥有8个运营合资公司,主要管辖广东、湖南、海南三省铁路,总营业里程651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1449公里。“订单培养”学生由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统一招收,毕业后会由集团公司根据下属各单位需求及学生地域等情况再行分配。在“订单培养”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并不直接参与,主要通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联合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相应的下属单位对“订单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和实施。通过对“订单培养”方案中的校企联合开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机制无法满足“订单培养”的相应要求,其问题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订单班学生的招生分配与培养工作不够紧密,订单班学生未来具体工作单位及岗位的不明确,造成了“订单培养”中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的不一致。第二,因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数量多,工种差异较大,往年订单班学生就业后的具体工作岗位,需要到报到后再具体分配。铁路下属企业需要投入相应资源,进行培养教育后才能上岗。企业不但没从“订单培养”中得到利益,反而提高了成本,同时自身的生产安全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第三,“订单培养”中必然涉及到聘请企业现场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订单培养”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等方面,在缺乏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直接参与和相关政策支持下,下属单位由于涉及生产安全问题与岗位职责等方面的顾虑,参与“订单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订单培养”的改革思路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提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指导推动学校和企业创新校企合作制度,积极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该文件对解决“订单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指明了方向:从校企合作的根源上进行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双平台”联动机制,如图2所示。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动机制,为“订单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要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制定及实施,首先通过校企双方有效沟通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点。通过由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共同参与的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提前明确订单学生在铁路企业未来就业岗位。在充分考虑机务段、车辆段和动车段岗位的不同性质、订单班学生专业基础差异等因素,对“订单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在建立了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分别指定下属专业和相关的下属企业(机务段、车辆段、动车段)共同实施“订单培养”。校企双方在实施过程中既起监督职责,又为“订单培养”与“生产安全”之间的矛盾提供解决途径,解决下属专业与企业参与“订单培养”中的后顾之忧。 (二)引入一体化教学和职业技能竞赛,保障“订单培养”的教学效果为避免“订单培养”中重实践技能轻知识体系完整的现象,改变现有的理论与实践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法。在课程中按照完整的知识体系,结合机车司机、机车检修技师、动车机械师等岗位工作流程分解为项目模式,让学生作为项目教学主体,结合所需的理论及实践技能,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快速掌握所需岗位的职业能力。由于铁路春运等原因,企业接收订单班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会在大三开学两周后。可利用开学初期开展以订单班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竞赛,通过专业课程与技能竞赛平台结合,检验订单班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学习成果,同时促进轨道相关专业学生和普通专业学生的比赛交流,取长补短,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推进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互派制度,让校企双方从“订单培养”中共同受益企业专家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对岗位工作流程的熟悉以及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订单培养”需要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及评价的设计工作。一方面订单班学生可以更直接地学习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企业专家能够学习专任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企业员工开展自我技术培训的能力。而“订单培养”中的顶岗实习阶段,让学校专任教师有机会到现场企业进行企业实践。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为专业教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能够有机会与企业现场专家合作,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开发专业培训课程以及相关项目研究,让校企双方从顶岗实习中共同受益。利用高层次校企合作联动机制,订单班学生可按实际岗位提前分配到下属生产运用企业进行“准员工”式顶岗实习。让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培养出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企业则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实现校企双赢。 四、“订单培养”的改革实例 针对2013届广铁订单班设置,充分考虑了订单班学生的专业、就业岗位等因素,改变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探索。1.通过举行学院与(集团)公司高层次的“订单培养”协调会,明确订单班学生的工作单位和未来岗位,对订单班的组建进行初次划分。在本次2013届订单班中以机务段和车辆段两个单位的工作岗位分别开设订单班。2.在同一工作岗位性质的订单班中,再依据订单班学生的基础不同分别开设订单班,而订单班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按照机车专业订单班、轨道类相关专业订单班和其他类专业订单班分别针对性的设置专业课程,让订单班能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订单培养”模式改革框架如图3所示。 五、小结 当前,铁路的发展脚步正在加快,相当多的轨道交通企业为缓解用人压力招收优秀生源,已开始针对大一新生进行提前招收的情况,而此种情况也为开始探索一年“专业基础培养”+两年“订单培养”的新模式提供了有力契机。目前,我院正处于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关键时期,只有通过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机制,提高订单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体现高职院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实践证明,寻找校企双方共同利益点,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通过建立适合双方共赢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制度,是整合有效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解决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员工”与“学生”的零间隙,走出了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 作者:陆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应用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国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流动距离越来越大,流动时间越来越长。这也就间接的促进了我国铁路的发展。但是铁路人才现在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铁道学院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引用了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培养人才的效率,提高了培养人才的速度。本篇论文就是探讨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应用的作用,使其他铁道专业类院校能够接受一体化教学在本专业的应用。也希望为中国铁路贡献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铁道专业;应用探讨 中国铁路的蓬勃发展也从背后表明了中国急需铁道专业的人才。为了缓解中国铁道燃眉之急,也为了中国铁道以后能够蓬勃发展,铁道学院引用现在教学界比较时尚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得快接受得快,还大大减轻了老师的任务。 一、为什么要实行一体化教育 自教育改革以来,高中阶段的普及和大学门门槛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非职业类学院进行就读。这也就使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数量大大下降,质量也越来差。但是职业类院校中有一个铁道专业,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专业,这是一个为国家输送铁道人才的专业。为了应对中国铁路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了应对中国教育改革,必须大胆的创新,转变教育理念,引用时尚且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我校在铁道车辆专业应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迈出了铁道专业类学院校教学的第一步。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当代教育理念,也适用铁道车辆专业学生的基础和未来的身心发展。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提高,也使学生的基础越来越牢靠,原来是有老师讲理论讲方法,现在是由学生讲理论讲方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理论,这就大大提高了铁道车辆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们的技能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一体化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和利用 铁道车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关键是看能否培养出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的技能型人才。所以一体化教学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师资队伍。这第一点要求为铁道车辆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求铁道车辆类专业的老师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要有一套成熟的理论教学方法,更要求专业类老师能有使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但是当前铁道车辆专业的老师很少有符合以上三点要求的,所以说他们很难适应一体化教学,但是为了中国铁道的专业发展,应当专门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组织老师积极参加一体化教学的活动和比赛,使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方法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的运用,同时还要求教室具备多媒体设备。宽大的屏幕展示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们一目了然,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们能够很快的接受专业知识的灌输,无论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上一体化教学都做得相当纯熟了。 三、更新课程内容转变传统教学思维 我们都知道一体化教学。但是一体化教学又指什么呢?这里的一体化教学指的就是三个方面,“教”、“学”、“做”,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通过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有学生的做三个项目三管齐下,达到一个优化课程内容的目的。它的特点是使学生在学的同时去做相关的项目能够巩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这也正是培养铁道车辆专业内技术人才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在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以前。我院找到铁道车辆专业内相关专业的老师对所有课程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然后和各个院校的教材进行比对,更新我们的课程内容,优化我们的课程。最后由编程人员把老师进行精华下来的部分输入电脑,在课堂上的多媒体上进行播放。我们还配备相关的项目实验室,这样使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践。 第二点就是我们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使二者融会贯通,融于一体。由同一个老师主讲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大大减少了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这样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进一步,间接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去做,在做的同时还能思考,这样不仅增加了铁道车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铁道车辆专业类老师的讲课质量。 一体化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多次变动,多次更新。要想使一体化教学内容越来越好,那就要求铁道车辆专业所有老师共同努力,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转变以前的教学思维,不断总结经验,更新优化课程内容,做到讲课与理论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培养出新时代的铁道专业技术人才。 四、一体化教学成果展示 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我校在职业院校类的知名度逐渐增加,同时也为铁道部培养了多名专业人才,但是也有许多困难,比如学校老师对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不熟练,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慢,软硬件设施不达标。以上问题都是我们铁道车辆专业类院校共同面对的。我院以后会在这方面共同深化教育改革,共同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五、结语 一体化教学方法是未来中铁道专业的中流砥柱。也只有它能为中国铁道培育出更多的人才,使中国铁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本论文讲了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内的教学应用,但是唯一不足的是所涉内容极少,但是我院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争取完全摸透一体化教学方法。本院也希望本篇论文能为各个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一个思路提供一个样本,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中国的铁道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互动式教学法在铁道车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法。它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如何在铁道车辆专业《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中实施互动教学,并对互动教学法在铁道车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 铁道车辆专业 在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为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取了互动式教学。同时,铁道车辆专业《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互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互动式教学法是以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互动式教学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积极的学习者。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忽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作为被动的认知体而存在,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使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缺乏创造性和自信心。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作为被动的认知体的处境,就需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在专业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法的作用 《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有关规章制度、安全生产与事故的调查处理等教学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言传口授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而互动式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变为交流式的谈话、探讨。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技能。 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互动式教学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1、对教学手段的要求 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对于课程内容中结构复杂的工作原理图和操作流程图,仅靠教师在黑板上画,既费时,又不易画好,因此,有必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当教学中涉及这些内容时,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进行教学。采用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再结合互动式教学,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2、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教学前必须吃透教材,做到精心备课。教师不仅要清楚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而且要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其次,教师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通过巧设疑问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轶事趣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驱散疲劳感。再次教师应注重案例素材的积累。互动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理论的同时还要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并通过实践使专业理论更加感性和具体,获得丰富的案例素材。这样,教师对于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最后,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 3、对教材的要求 铁道车辆专业是铁路的特有专业,专业课程教学与现场联系紧密。随着铁路的5次大提速,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铁道车辆的生产和检修。而教材出版周期长,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性教材的缺乏成为教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互动式教学要求教材图文并茂,能够直接反映现场的生产实际,做到实践性教学中的实习、演练内容完整,标准统一,同时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4、对实习、实训基地的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离开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争取企业对教学工作的支持,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铁道部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专业教学评估和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两次机会,购买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模型,包括车辆柴油发电机组、客车空调机组、转8A型转向架、K2、K4转向架模型、地铁车辆模型的实验、实训设备等。这些设备与生产实际运用的设备外形结构、内部构件和工作原理几乎完全相同,结合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校外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铁道车辆的毕业生大都从事铁道车辆的生产、检修与运用管理工作,学校应充分利用与铁路单位的良好关系与车辆厂、车务段签订实习协议,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技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马上顶岗作业。 5、对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 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传统的教育过于强调统一,常常以“标准化”的方式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在教学评价上,人们往往习惯于采用一种标准、一套答案来考核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扼杀。因此,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努力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发展和创造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的做法是: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为综合能力评价,适当增加能够表现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变单一的笔试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开卷+闭卷的考核模式。 总之,互动式教学能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角度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对教学手段、教材、教师教学和实习等方面都做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学生专业课更好地掌握奠定了基础。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摘 要: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从目标、课程内容、资源体系三方面阐述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此课程体系从教师到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学生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基本技能到岗位群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为行业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铁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使得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虽然许多职业学校都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着积极地实践和探索,但是对实践教学的理解还存在的偏差、课程设置还存在与企业实践的脱节、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成为学科建设的瓶颈,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加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为铁路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培养保障,十分必要。 1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标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综合能力,能适应大铁路、城市内轨道交通建设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实践教学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的一个部分,目标是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的。实践教学的目标和理念是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强调基本技能到岗位群技能掌握,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及未来工作岗位的热爱,培养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实操技能,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2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体系 组织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现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目标的关键载体,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适应本行业相关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浓厚的行业特色。笔者将以本校(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及其目标就业单位特点为例,来阐述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主体,分层递进方式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第一层次:强化课内实验,打好实践能力基础。 目前本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开设了电工技术、机械制图等等专业基础课,学生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性过强或者是只听、只看不动手或者跟着指导老师一起做实验能完成,却不能独立完成的现象。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现要求学生在每一次实训之前完成本次实训内容的预习,对实训的主要内容、原理和可能遇见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开始实训前,由指导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本次实训课题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分组实训,一对一检查。 第二层次:重视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落实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设计、电工、钳工考证、专业综合认知属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中的第二层次,综合考察各门课程知识的学习情况。我们根据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设计,例如电工课程设计中的三相异步电机的外部控制接线、正反转实现。综合认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学校里面有机车和车辆实物可以供学习,但是车型不全面且技术比各铁路线路使用车型滞后,因此将学生带到武汉大功率检修段、武昌南机务段、动车段等单位参观学习。 第三层次: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强化和深化。 在基本完成大部分基础技术课和教学实习之后,在大三年级,用一学期甚至两学期的时间,到本校合作企业或者未来的就业单位的对口专业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由企业的师傅和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指导,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掌握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3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高职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是由掌握过硬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双师型”专兼师资队伍和具有较先进教学设备、仿真教学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学习一体化的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成果决定了实践教学内容能否被有效落实的关键。 3.1 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之师资队伍建设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缺乏以及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迫切需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多种多样,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即促进“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和教书育人方面同步成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促进教师成长的分为以下三种方式:院校培养、校企合作、教师自主发展。 院校培养: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中迫切需要被培养的教师,这一部分教师从高等院校中毕业不久,绝大部分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其以上,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技术前沿有一定研究,并且大部分属于非师范专业。本校学生的培养方向是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这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从他们曾经的技术研究转变到基础知识传授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方向来。如何顺利、快速的完成过度,靠青年教师自己个人探索,难度大,效率低。此时院校要担负起重要的角色,培养帮助青年教师,如送青年教师到专业的教师岗前培训机构完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等相关的理论学习,同时采用师徒形式,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通过教研活动、随堂听课指导对青年教师给予切实的业务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态度、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院校要健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上岗从业证书制度建设,要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实现教师教育终身化。 与企业合作培养: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让具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教师传帮带,促进实践教学经验薄弱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基础上;积极从铁路局相关单位(如武汉大功率检修段、武南机务段等)引进与聘请技术专家,建设实践教学专兼师资队伍,鼓励教师采用半脱产或者是脱产形式到企业挂职锻炼,担任企业技术员、技术顾问或者直接顶岗到与该教师所授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中去,在岗位一线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丰富工作经验,学习铁道机车车辆行业的最新技术,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使企业成为稳定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聘请专家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与本校专任教师一起参与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科研工作等,在此过程中提高提升兼职教师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同时在共同的教学工作中,本校专任教师也能熟悉并学习到来自企业一线的岗位技能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自主发展:以上两点是外部驱动力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依靠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推动,内外结合才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教师通过文献、期刊等各种学术载体,学习先进技术理念,在寒暑假到企业学习锻炼学习企业现场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需求,在教学中向优秀的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让自身的成长和价值实现成为教师个人学习进步不竭的动力。 3.2 加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承载技能培养的摇篮,是将理论与岗位实践联系起来的场所,是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场所,实训基地的设置应该分层次,递进式设置,主要分为一般性实训基地,仿真实训基地,以及设置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训基地。 3.2.1 一般性实训基地建设 该类实训基地仅从一般性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需要,不考虑真实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生产性环境条件,来购置培训设备,构建应用性实训基地。其作用是让学生具有基础性的实践操作技能,如电工、钳工、电子、计算机等技能。 3.2.2 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 学校在建设实训基地设施时,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构建。实训基地环境建设模拟企业生产环境,让学生初步了解未来所从事的岗位,了解该岗位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了增强了难度及实用性,场景尽量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信息。本校已经服务于机车车辆学院的有LKJ实训室,城际铁路屏蔽门实训室、动车组模拟驾驶实训室,和正在建设的制动机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综合实训室等等。 3.2.3 校外生产实训一体化基地 各铁路单位是根据实际需求而开展的生产或经营实体,将可以接受学生参与生产活动的单位建设为校外实训基地,这类实训基地具备了零距离培训的条件,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生产的主体,生产活动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工作过程,培养了学生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责任心和创造能力等。如本校已经建立了武汉大功率检修段、武汉动车段、武昌南机务段、江岸车辆段等多处校外实训一体化基地。 4 结 语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在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时代,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从内容、师资、实践资源三方面构建与实施,致力于促进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发展,为铁路行业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探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介绍了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建设目标,并提出了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根据国家铁路“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比2010年增长2.9万公里,同比增长85%。随着国家对铁路建设投入的加大,铁路部门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大,这对于培养“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铁道类高职院校,如何迎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建设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是我院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能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关键在于专业建设。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区域经济以及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经历了规模发展的阶段。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各高职院校也更加重视就业市场的需求,打造迎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搞好特色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必将是各大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它是时下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重心。专业建设的好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特色专业建设包含就业市场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个要素。在开展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体现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以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为核心,设计贴合市场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高质量的专业教学。 1.就业市场分析。在关注国家铁路建设项目的同时,深入铁路部门,针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人才需求开展调研和论证工作,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层次结构、就业规模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调整。 2.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高职院校“实用”、“够用”的特征,以此为依据建设和调整课程体系的结构,开展相关的教学。教学实施方面,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着眼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应注意把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取舍。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迎合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结合学院实训条件,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优势,加强跟用人单位的横向联系。构建课内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加大投资力度,全方位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打造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跟市场接轨的校内外实训教学环境。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以及取得良好教学成绩的保障。在制度上保证教师队伍的上升渠道,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铁道机车车辆专职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全方位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三、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建设应当遵循专业建设的客观规律,着眼于实现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1.基于市场的原则。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连年提升,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过渡到今天的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是日趋严峻的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已经完全走向就业市场。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是衡量一个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首要指标。特色专业的建设不应逆市场而动,应当着眼于培养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 2.定位准确、视野开阔的原则。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应找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对专业培养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立足地方,辐射周边,凸显“特”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建设在开拓视野、着眼当下的同时,应把握铁路部门未来的建设方向和发展方向,在遵循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在创新中谋发展。 3.资源整合的原则。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作为铁道类职业院校的重点专业,其特色专业建设是学院内涵建设的着重点,涉及到学院师资、设备、资金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高效的资源整合,提高其使用效率,是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校企合作的原则。特色专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应该结合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充分发挥学院的自身优势,并跟企业紧密相联。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应该具有铁路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的企业背景,要根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专业,以真实的工作为导向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的建设以及课程教学中来。特色专业团队也应本着“走出去”的理念,通过挂职锻炼、技术研讨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四、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1.设计贴合国家铁路建设发展规划,满足地方铁路部门人才需求,体现知识、技能、综合素养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备可操作性、科学性、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具备一定团队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打造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知识结构优化的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 3.根据特色专业的需求,编写一批贴合专业课程标准的优秀教材,构建支撑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精品课程体系。 4.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渠道,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将校外顶岗实习纳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5.将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常态化,形成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动态优化机制。 五、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 高职院校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依托行业背景,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综合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系统性地建设。 1.构建高效、长期、多层面、宽领域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生命力所在。作为专业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有必要成立一个由铁路相关职能部门的岗位专家以及学院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专家组。专业团队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定期技术培训与交流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确保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跟得上行业技术发展的脚步。通过深入铁路部门进行调研,构建毕业生信息反馈的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2.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调整课程的内容。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建设等方式构建符合企业岗位能力培养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将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细化为各专业课程的建设目标。在建设经费上予以支持,政策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具体的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的建设来提升特色专业的建设水平。 3.打造一流的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及建设方案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团队。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应当在着眼于专业带头人培养的同时,注重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师资结构上予以优化,在政策上鼓励专业教师在学历、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上全方位地提升。着力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改变过去“大锅饭”的做法,对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4.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依托地方企业、结合学院的优势,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把企业引进课堂,把课堂设在企业,丰富校企合作的渠道,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开设“订单班”等举措,积极探索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5.制订符合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了解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所对应的铁路各职能部门的就业岗位。熟悉这些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确定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则,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依托高职院校的校内内涵建设。同时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建设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部分,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铁道类院校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应当重视对这一专业的建设,培养更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对铁道车辆专业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 摘 要:作为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善了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兴趣, 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且可重复利用,提高了教学效率。《车辆机械检修》是高职类铁道车辆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授课时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兼顾实践技能。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实践教学一直关注的问题。由于设备条件的制约,采用“理实一体、虚拟结合”手段,广泛借助防仿真软件和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且能克服之前实践教学的弊端。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车辆机械检修;实践教学 1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一种把文字、图片、动画、甚至声音等多种元素集于一体的综合手段,通过显示器展现出来,例如常见的PPT,视频、动画等。教师通过结合自己的讲授内容,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将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自己的教学体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理论教学中,可以代替板书,将文字精炼后呈现于PPT之中,在讲解具体零部件组成时,可以代替画图、图纸等,将图片、甚至三维动画展现在投影钟,清晰展现零部件构造特点,避免讲课中产生枯燥、想象的尴尬;并且多媒体技术人机友好,灵活便捷,可轻松实现资源共享和远距离传输,可以激发学习兴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传统实践教学弊端 (1)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车辆机械检修课程中,实践教学在该课程中占比很大。该课程意在培养学生检修客、货车辆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为铁路局车辆段、车辆厂、地方铁路等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理论教学教授学生掌握铁道车辆重要组成部分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分析,从而学习客货车辆的检修方法。这就需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1.在理论教学之前学习;2.融入到理论教学;3.理论教学结束后。不管采用哪种,都无法避免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脱节,对于学生而言,不能立刻将所吸收的知识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充分掌握实践技能。 (2)教学条件的限制。考虑到多方因素,比如说实训设备资金、设备配套统一、实训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保证让学生对所有的检修设备及工具分析研究,另外指导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及知识储备等因素,导致学生在实训结束后,对实训环节体会不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层次不齐,实践教学的目的不能很好实现。 (3)实训操作规范性有待提高。由于受到实训设备及学生素质的影响,经常出现不按规范进行操作的行为。在实训教学活动中,不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出现不恰当操作或者暴力拆装,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操作要求和标准来严格把关;有的零部件或设备需使用专业工具拆卸,并需要及时的维护保养,缺乏相关保障,导致设备、工装量具的损伤、磨耗等,导致重复使用率大大下降。比如说在车钩、闸瓦以及第四种检查器的使用方面,工具损伤很大,造成浪费过大,甚至无法进行后续教学。 3 多媒体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车辆机械检修课程中,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比如讲解车辆各部分组成、工作原理及检修工艺等,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教学视频,随时随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在后期的顶岗实习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环节,有机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这对于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迅速进入角色具有很大的意义。其次,在学生上学期间,开展车辆钳工、车辆电工中级的评定,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车辆机械检修课程安排有约30%的实践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为先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述(教学条件和设备技术所限),然后学生便开始进行部分检修实操实习(根据实验室设备而定),由于多方因素,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故障诊断方法及检修工艺,甚至无法想象更多的大型设备流水线,比如说模拟车辆厂、车辆段检修工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配合车辆段和车辆厂用摄像机、照相机等多媒体技术在实训室投影播放,实训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 多媒体技术的实施办法 (1)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水平。教师授课方法至关重要,通过举办多种短期培训班,对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指导,可侧重于培养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如PPTt、3D动画、 视频录制等等;还可以指导教师学会广发利用多种设备,如电脑仿真软件、投影仪、摄像机等,培养教师对于文字、图片、音像等处理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实践素质,灵活性、多样化教学,打造高素质、高技术的教师团队。 (2) 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在学校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比如说现教中心,以及对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等,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支撑,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真正的做到工学结合,才能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3)教学方式多样性。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 情景教学法。这是一种近几年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真实的现场环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比如说将车辆构造分为五个部分:车辆基本知识,客货车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以及车辆内部设备等几方面,从常见故障分析及检修工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先了解其构造、组成及工作原理,再分析故障机检修方法,达到真正的项目化教学。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泛采用高新尖技术,结合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科学、生动、灵活的教学课堂,理实一体、虚拟结合,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不吃力。3) 案例教学法。这是美国高校的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领域。教学过程中采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进行教学,铁路发展迅速,现场发生的事故也是多种多样,所以教师要关注实时动态,加强对铁道车辆技术发展的关注,并且及时更新到教学课件中,生成多媒体仿真软件,让学生虚拟操作。4)建立仿真实训室。车辆构造与检修课程是一门实践高要求课程。面对资金不足、场地受限的因素,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实践性、操作性强大的仿真实训室。 5 结束语 车辆机械检修课程作为铁道车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因其专业性质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采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与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工学结合,实教于学,不仅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对于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实操能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内部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刍议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重点研究了铁道机车车辆所建设的实训基地对于其专业的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管理 一、内部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的改革目标,应始终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目标,与行业企业实现紧密联系,积极完善实训与实习基地的条件。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学校改革的最终目标。学校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还应将科学培养素质作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今后在企业中的各项实践能力[1]。 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实用型、高素质铁路司机专业人才,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提升操作技能的目的,就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的作用。由此可见,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提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学生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部实训基地主要是进行实训的场地,同时,利用该场地可以完成对学生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具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使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可以提高其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践,可以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升[2]。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工作经验,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协作以及管理能力。 第二,更好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实训基地中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能够使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并且培养了其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并投入到工作中。 第三,利于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讲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而对于教师来讲则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其中,教师业务水平主要涉及到理论与实践能力。然而,要想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应该对其进行实训,使其在实训基地中进行长期锻炼,并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对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时全面地了解,同时还能够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应的经验,对于其未来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可以有效提高专业的科研水平。学校不仅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还应该进行技术攻关与改造的工作。通过与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科研工作的有效合作,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实训基地发挥项目自身优势,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度,不断扩大实践研究的涵盖范围[3]。与此同时,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讲,能够利用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为企业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措施,进而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共同得到提升。 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内部实训基地建设建议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内部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内部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仍需为其提供具有价值的优化措施。 第一,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师需要亲自进入到机务段等合作的单位进行现场的调研,全面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要求[4]。在此基础上需要与企业的专家对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而后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而制订出符合专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规定,积极明确不同模块的培养目标与计划。除此之外,还需要同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发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习实训经验。 第二,执行绩效考核制度。为了更好地保证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内部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应积极建立并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建设工作的规范性与标准性。制定并执行绩效考评制度,对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进行定期考评,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确保绩效考核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管理制度相适应,进而有效保障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内部实训基地的正常建设,并为学生的内部实践提供平台[5]。 第三,实现培训服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与铁路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作,这样才能取得专业的预想效果。学校应该同相关部门与企业实现合作,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培训的服务。此外,专业教师应与合作企业或者部门进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或者是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己,促进校企间的进一步合作。 三、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管理建议 实训基地的管理应重视实现企业化与市场化,并建立健全内部的实训基地运作体系,确保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对基地结构进行优化,构建质量监控的体系,进而积极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综合性的功能。 基地的内部管理需要实现集中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实践教学的资源进行集中性的管理,并积极建立实训中心,进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出现重复投资的现象,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在对外管理方面应采取共享机制,也就是实现企业化的管理,实行市场化的运作[6]。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化的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实训的主要内容和项目来源于企业内部,而实际的训练方式和过程应实现企业化。根据市场化的需求应进行实训的成本核算,进而积极推动培训、设备以及工具和材料的管理,保证实践质量与高效率,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性。 根据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来进行劳动管理,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使其能够在做事中更好地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地建设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就应对其建设与管理工作予以一定的重视。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对于其专业的发展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的质量与效率,进而积极地推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改革发展与创新。(作者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刍议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具体特点,重点研究了铁道机车车辆所建设的实训基地对于其专业的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管理 一、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应始终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目标,与行业企业实现紧密联系,积极完善实训与实习基地的条件。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还应将科学教育素质作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思考、分析与动手实践的能力[1]。 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高职教育,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实用型、高素质铁路司机专业人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为更好实现该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实践教学融入学习过程中。由此可见,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实训教学的实施场地,同时,利用该场地可以完成实训教学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具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使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其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学习,可以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升[2]。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工作经验,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协作以及管理能力。 第二,更好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实训基地中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能够使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并且培养了其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并投入到工作中。 第三,利于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讲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而对于教师来讲则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其中,教师业务水平主要涉及到理论与实践能力。然而,要想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应该对其进行实训,使其在实训基地中进行长期锻炼,并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对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时全面地了解,同时还能够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应的经验,对于其未来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可以有效提高专业的科研水平。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应该进行技术攻关与改造的工作。通过与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科研工作的有效合作,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实训基地发挥项目自身优势,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度,不断扩大实践研究的涵盖范围[3]。与此同时,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讲,能够利用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为企业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措施,进而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共同得到提升。 二、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议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仍需为其提供具有价值的优化措施。 第一,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师需要亲自进入到机务段等合作的单位进行现场的调研,全面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要求[4]。在此基础上需要与企业的专家对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而后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而制订出符合专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规定,积极明确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与计划,并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训练。除此之外,还需要同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发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材。 第二,执行绩效考核制度。为了更好地保证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应积极建立并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建设工作的规范性与标准性。制定并执行绩效考评制度,对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进行定期考评,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确保绩效考核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相适应,进而有效保障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正常建设,并为学生的校内实训提供平台[5]。 第三,实现教育培训服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与铁路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作,这样才能取得专业教学的预想效果。学校应该同相关部门与企业实现合作,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培训的服务。此外,专业教师应与合作企业或者部门进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或者是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己,促进校企间的进一步合作。 三、 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管理建议 实训基地的管理应重视实现企业化与市场化,并建立健全校内的实训基地运作体系,确保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对基地结构进行优化,构建质量监控的体系,进而积极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综合性的功能。 基地的内部管理需要实现集中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实践教学的资源进行集中性的管理,并积极建立实训中心,进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出现重复投资的现象,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在对外管理方面应采取共享机制,也就是实现企业化的管理,实行市场化的运作[6]。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化的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实训的主要内容和项目来源于企业内部,而实际的训练方式和过程应实现企业化。根据市场化的需求应进行实训的成本核算,进而积极推动教学、设备以及工具和材料的管理,保证实训教学质量与高效率,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性。 根据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来进行劳动管理,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使其能够在做事中更好地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地建设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就应对其建设与管理工作予以一定的重视。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对于其专业的发展与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而积极地推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该文结合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的成效,对如何解决由于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机、车、电”脱离而带来的人才培养方面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以期引起人们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职 铁道机车车辆 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通过不断强化专业群建设,对专业上水平、教学上规范、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所以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群建设,围绕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积累,是学校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1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背景与意义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侧重点是铁道机车和铁道车辆,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铁路客车、铁路货车等,主要培养从事铁道机车和车辆运用及检修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就业单位为铁路局机务段和车辆段,主要岗位为机车司机、机车车辆钳工和机车车辆电工;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侧重点是铁路机车和客车一体化的铁路高速动车组,主要培养从事铁路高速动车组运用及检修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就业单位为铁路局动车段,主要岗位为动车组随车机械师和地勤机械师;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侧重点是为电力机车和铁路高速动车组提供电能的供给系统,主要培养从事电气化铁道线路供配电和接触网维护及检修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就业单位为铁路局供电段,主要岗位为值班电工和接触网工。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技术集成度越来越高,新型的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技术融机车、车辆和供电于一体,不再是传统的“机、车”分家;“机、电”分离;而是“机、车、电”一体的现代化轨道动力系统。因此,构建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为核心,集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一体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于集电能的供给、系统的控制、牵引电机的运转和列车的运行为一体,克服了由于“机、车、电”脱离而带来的技术处理方面的难题。例如高速动车组列车在运行中出现供电系统故障时,由于动车组随车机械师具备相关的供电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分析和判断故障问题,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因此,构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能够弥补原有专业各自为阵的欠缺,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正是符合了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技术发展的趋势。 2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基础与条件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由铁道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和电气化铁道技术三个专业组成。我院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省高职本科分阶段培养试点专业。专业群内三个专业分别是全国铁道职业教育铁道机车、铁道车辆、铁道供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在全国铁道职业教育系统具有较高知名度。 专业群中各专业具有共同的轨道交通行业背景和相近的技术领域,随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技术集成而集成,专业群各专业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专业群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例如具有共同的《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机类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共同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等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群具有可共享的实验实训设施,例如电气基础实训、牵引变流实训、电机电器实训、钳工实训、高铁教学站场等;具有可互通互用的师资队伍,例如机类和电类的教师可以互通互用。专业群的形成,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聚集优势资源,可以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形成机类和电类课程群、实验实训群和教师团队群,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内容与成效 3.1 搭建“机、车、电”一体的专业群构架,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以铁道机车车辆为核心专业,搭建“机、车、电”一体的专业群构架,整合“机、车、电”的优势资源,克服了由于“机、车、电”脱离而带来的技术脱节;学院与订单企业共同组建了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标准,校企共同创新了“双主体、全过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业群各专业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实施“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在教学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全方位地体现本专业群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求。 3.2 搭建“机、车、电”一体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群“机、车、电”一体的构架,围绕机车车辆检修、高速动车组检修和接触网检修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以机车车辆电工、动车组机械师、接触网工等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机车车辆检修、高速动车组检修、接触网检修等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专业群各专业共有的公共平台课程和开放互选课程,专业群各专业课程实现按需分流,建立机类和电类模块课程。按照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考虑工作过程完整性、任务难度适宜性、任务相关度等因素,归并构建学习领域,构建了公共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互选课程模块组成的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校企联动”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3 建成高效运作的“机、车、电”一体的专业群校内外实训体系 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场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院建成了全国首家与铁路津浦正线相连的1.3 km双线标准电气化线路的全真“高铁教学站场”。除此之外,还建有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训中心,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实训中心、电气化铁道技术实训中心。拥有上海铁路局、南京地铁公司等10多个校企共享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群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开发了专业群综合实训项目,实现集教学、实训、生产、培训、科研、技能鉴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在满足本专业群在校生的项目教学、综合应用实训、技能鉴定的要求,同时还可辐射其他院校和轨道交通企业,满足其相关的教师培训、学生技能训练、在岗职工培训、技术研发等要求。 3.4 校企共同搭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资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质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学院与南京地铁合作,校企共同开发虚拟互动平台,部分现场工作视频引入到专业实训室;以机车车辆岗位应知应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车车辆检修标准化作业视频传送、机车车辆驾乘事故模拟与救援、中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建成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管理、课程素材、立体化教材、教学视频、技术作业和事故案例库、网络课程、培训项目资源,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的教学支持系统。 3.5 校企共同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所在。通过引进和培养,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一流、专兼结合,教科研、产学研成果丰硕的优秀“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共同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教师企业挂职、暑期下现场锻炼、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开发、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开展技能竞赛等渠道,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订单企业共同选聘、共同管理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顶岗实习的学时。以上措施通过加强了双师队伍建设,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总之,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通过强基础、创特色、树品牌,在全体专业群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仅仅围绕人才培养体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升了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育的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本质特点要求出发,阐述高职铁道机动车辆专业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基于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教学策略;素质 引言 铁道机动车辆专业是以培养专业的铁路机车司机以及相应的检修技术人员为主的教育专业,因此基于专业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强调专业教学的效果的实用性为主,即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岗位需求为主调整与改革当前的教学策略,根据教育部相关的文件,高职院校要积极实施“推行订单式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体系。 一、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施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近些年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大力发展基础交通轨道交通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铁道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高职教育毕业的学生却不能满足当前铁道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中的铁路车辆维修岗位为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维修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熟悉的维修技能,尤其是要掌握最新的维修技能,例如当前铁道企业“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应用,要求相应的维修人员要及时的掌握这些铁道机车性能。而学生要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就必须要求高职院校要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及时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调整教学策略,缩短就业岗位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实现零就业对接。 二、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的现状 基于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充分调研高职铁道企业对高职学生岗位技能要求的反馈,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认为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结合性不强 在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设置虽然高职院校在积极地推行与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但是仍然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结合性不强的问题,根据相关订单式企业的反馈结果,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不仅仅包括机务段的检修部门,而且还包括以检修客运车辆等动车段的检修,因此基于不同岗位对学生技能结构以及检修技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而当前高职院校却仍然以电力机车为检修对象,结果造成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企业就业岗位的要求不符,这样会无形之中给学生以及用人单位造成双面的损失,大大降低了学生就业能力,影响高职就业率的提升。 2.教学仍然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技能锻炼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培养社会岗位实用型专业人才,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要进入就业岗位之前就要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近些年高职教育理论也一直在强调与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研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方法,比如倡导基于就业为向导的素质教学策略,实践证明实施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但是结合教学实践,由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受到很多方面的局限,例如学生的实践训练的设备短缺等问题尤为突出。 3.学生专业结构复杂,基础知识差异性大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有着严格的规定,学生要经过系列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等再经过系列的岗位技能培训等实现就业需求,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同,因此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表现出了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在对待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不得不采取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这样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使得其他学生不能有效的接受相应的实践技能等方面的知识,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足。 三、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策略分析 1.加强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联系性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要紧密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结合:首先高职院校要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调整,例如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要及时根据市场中出现的新技术,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将最新的维修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并且将已经淘汰的技术去除除去,保障学生能够接受到最新、最系统的专业知识;其次高职院校要以学生职业岗位培养为根本,依据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课程建设体系,站在就业企业用人需求的高度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并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满足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教材。 2.建立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 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要寻求共同利益点,通过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提前明确订单学生在铁路企业未来就业岗位。例如在建立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分别指定下属专业和相关的下属企业(机务段、车辆段、动车段)共同实施“订单培养”;其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强实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3.提升师资团队水平 教师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的推动者,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教学策略改革的成功,前提就是要提高师资团队的水平:首先高职院校要制定清晰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提升师资团队的水平内涵,比如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深入到各种技能实训活动中,让他们参与到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项目中,以此了解市场中的最新技术,进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其次高职院校也要聘请企业技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并且对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实行团队化的有效管理,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既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又能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引入社会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时要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听取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切实需求、整体上学生就业的优势和不足。例如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等主要环节上,可以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要素,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修正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作者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现场需求对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的启示 摘 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经营服务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能够承担相应岗位职责的人才是高职专业教学的核心,也是高职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该文结合现场实际,就如何培养适应现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现场需求 高职教育 教学启示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是针对铁路运输特种行业的特殊专业,其专业应用领域可以推广到国有铁路运输、地方铁路运输、大型厂矿集团拥有自有铁路的运输等部门。近几年,各用人单位需求量大,订单多,出口畅,但是在这种高的就业率下却往往容易忽视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现场作业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使之培养的人才充分满足现场需求,这样才能保持专业长久的生命力。 1 国有铁路牵引动力发展对教学的启示 近几年,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国产化的新一代交流传动电力及内燃机车,拥有了大功率柴油机、大功率牵引电机、大功率变流装置,以及电传动系统和走行系统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据统计,截止2013年年底,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为2.08万台,其中和谐型系列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7017台,比上年增加972台。和谐系列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及内燃机车占到了机车总数的1/3,并且每年还在大幅度增加。可以预见,未来和谐系列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及电力机车将成为铁路牵引动力的主力军。 大功率和谐系列交流传动电力及内燃机车的大量使用,对使用这些设备的人员来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技术水平应具备操作或维修这些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那么就对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由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大都停留在交-直流传动的内燃或电力机车上,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些已经过时或过于落后,现有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此形式下,如还按照目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将不适应现场作业的需要。因此,构建适合现场需求的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已是势在必行要适应这一变化,就要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用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去培养本专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铁路机车车辆驾驶人员资格考试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国家铁路局《铁路机车车辆驾驶人员资格许可办法》相关规定,具有国家承认的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机车系列申请人当连续机务乘务学习1年以上或者机务乘务学习行程6万公里以上,才可申请机车驾驶证。按照这个规定,具有大专学历的高职毕业生,在铁路机务段从事机车乘务工作2~3年就可申请机车驾驶证了。 申请机车驾驶证,需要通过相关的资格考试。根据铁路机车司机培训考试中心2014年颁布的《铁路机车车辆驾驶人员资格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资格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包括行车安全规章、专业知识两个科目。每个科目的试卷均采用百分制,其中行车安全规章科目90分及格,专业知识科目80分及格。两个科目都及格,理论考试即为合格。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方式进行。实际操作考试包括检查与试验、驾驶两个科目。每个科目考试均采用百分制,每科80分及格。两个科目都及格,实作考试即为合格。 资格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行车安全规章科目90分及格,从中可以看出现场对该科目的重视程度,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将该科目与之对应的专业课程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去对待,加强行车安全规章科目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选派现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授课。专业知识科目80分及格,此项规定将学校及格线足足提高了20分,因此对学校专业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对于实作考试,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原铁道部部颁机车全面检查作业程序,检查预先在机车的有关部位假设的故障,发现假设故障,准确报告,并填写临修票。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也要紧紧围绕机车检查与试验、机车驾驶两个科目开展实践教学。机车检查可在教学机车上进行,机车电器及制动机动作试验可在相应的试验台上完成,机车驾驶可在机车模拟驾驶装置上进行。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可聘请现场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当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3 铁路机务部门岗位工作要求对教学的启示 铁路机务段的工作主要是机车运用和机车检修。机车运用工作主要人员是机车乘务员,机车检修工作的主要人员是机车检修工。由于铁路机务工作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程度,各机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维修及故障处理技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如不能及时维修处理,必然影响行车。因此,毕业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就业。 结合现场工作岗位需要,突出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学应以现场需求为主,用什么讲什么,知识体现实用、够用为原则。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理论教学中应大胆的打破常规,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尤其是订单培养的学生,更应结合现场实际,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再辅之基本理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提高了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适应了现场。实践教学应以基本操作和实际故障处理为主,维修技能的培养提高离不开基本理论的指导,更需要教师了解现场设备,以及设备在使用中容易出现哪些故障,针对性的教给学生处理故障的技能。 总之,根据铁路牵引动力发展,及时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加强现场调研,查找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时修正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发展变化,制定符合现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由于它鲜明的行业特点,找一条适合我们教学改革可行的道路十分必要,生搬硬套未必适合我们现场和专业发展需要。如何在借鉴的基础上搞好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还需要耐心、细致、科学、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工作。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种校企密切合作、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紧密型新顶岗实习方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铁道车辆专业 人才培养 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符合现代铁路发展所需车辆运用及检修并侧重于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而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使学生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只有在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中采用一种校企密切合作、互动渗透、齐抓共管、全程控制的紧密型新顶岗实习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实习方式具体如下: 一、理智选择校外企业或实习基地 要搞好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合理选择有实力、有条件、专业对口的校外企业至关重要。学校应经现场考察,从人才培养的软实力与硬条件、长期与短期、经济性与技术性等方面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确定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二、制订切实的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为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必须从计划及课程设置的源头入手,为此,应由院校车辆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的职教、技术以及技师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铁道车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经过调查、分析与论证,最终确定符合当前铁路车辆发展要求的新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其具有突出职业技能核心、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四新”技术以及全面发展等特点。 三、强化实践教学设施和基础建设 职业教育中各专业实验室、实训场及实践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应由校企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学校现状,把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部分和校外部分两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符合院校依靠自身力量可以筹建且主要针对主型铁道车辆各组成部件结构、原理、控制及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指导这一基本思想。而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校无法自建的一些实训项目以及一些最新车辆装备的实训项目进行培训和实践的有效方式。我们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交替使用及其与理论教学的穿插配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互补。 四、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工学结合,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加强铁道车辆专业教材的建设 我们要通过补充完善现有通用教材和重新开发新的校本教材这两种方式,满足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的需要。 2.改革教学内容组成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组成结构,适应工学结合中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我们可把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校内培训,突出强化企业所提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演练,使教学效果更贴近企业所需。另一部分为企业培训和跟班组的顶岗实习,师资以企业的车辆技术人员为主,院校专业教师为辅,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本企业的车型种类及工作任务等特点来进行,通过理论与实践交叉互补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而顶岗实习则采用跟班组指定师傅指导为主,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巡回辅导为辅的方式,校企合作,齐抓共管,全面培养、提高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及素养。 3.改革、完善教学和技能传授的方法 我们借鉴目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并结合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4.打造一支强实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们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一方面把院校铁道车辆专业教师送到铁路相关企业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聘请铁路现场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职、授课,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家型”的师资队伍。 五、制定和完善考核及评价机制 合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必要制度保障。铁道车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考核及评价体系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如下: 一是校内培养阶段,以本专业教学计划为指导,采用考试获取学分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二是企业培训阶段,以企业培训的教学计划为指导,采用理论试卷考试和企业现场实际生产操作技能考核并举的方式,达到增知强技,适应企业岗位工种所需的目的。 三是跟班组的顶岗实习阶段,采取本人、指导师傅和巡回辅导教师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考核方式。 总之,“工学结合互补,校企合作共赢”是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所需,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与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作者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通过信息技术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利用校企合作的背景,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融入教材,深度渗透到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转变。课程信息化增添了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 专业课程 信息化建设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上,更表现在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准备和物质基础,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提升能力,获取知识的目的。每一个专业的教与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和发挥作用方式是不同的。针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来说,有职业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铁路行业的特性。如何采用合适的手段完成适合的教学任务是教学的核心。作为在一线从事本专业教学的亲历者,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建设中的不足提出思考与对策。 一、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是为铁路一线岗位培养既有机车运用、检修、制造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教学资源主要有文字、图示和语言,教学设备有黑板、图片投影、实验、实训设备;教学环境是教室封闭时空的单向教学。由于引进“机车模拟驾驶操作系统”应用在机车操纵实践教学中,使得信息化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三门主要专业理论课均有3D动画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三门实践课程配有现场实景录像教学片;故障处理与机车操纵配有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同时,在网络支持下,进行开放时空的多维教学。 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1.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场所均设置多媒体教学设施,接入宽带网络,具备调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条件;数字化教室等信息设备和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能有效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专业课程的资源库建设按照精品课程要求进行。资源内容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资源形式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资源建设途径有三种,一是自建。这也是主要途径,需要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二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利用企业、学院各自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三是购买优质教学资源。如学院购置的由专业团队打造的“DF4D内燃机车教学软件”、“模拟驾驶教学软件”等等。到目前为止,专业课程全部配套有相应的电子课件或动画软件。其中,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已经完成《内燃机车柴油机》和《内燃机车电传动》等2门精品课程建设。并同时建成了网络课程,在校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下,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在线教育。 2.基于校企合作下的信息化教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学院是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它要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学生。学院与铁路机务段等多家单位签订有合作办学协议。在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学院和企业的合作也在尝试,并体现出成效。 2.1企业和学院共享网站资源。通过南宁铁路局网站这个平台,老师掌握铁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引导学生游览网站,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接触与就业岗位有关的信息,学习铁路的常识。通过校园网络,路局人员分享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 2.2企业和学院共享课件资源。铁路局机务段有着丰富的现场第一手资料,用企业案例分析制作成的课件,与学院分享,使得教学生动有效。尤其是企业制作的《铁路行车规章》、《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等实践课程的实景录像资料,对感性认识强过理性认识的高职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和有效性。企业的培训教员普遍理论知识讲授经验不足。学院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有优势。企业用学院制作的课件给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同样受益匪浅。 2.3企业和学院共享网络资源。学院每个专业必须有本专业技能考证要求。技能鉴定的考核由企业技能鉴定站主持,理论部分的考核形式为机考。学院提供网络教室,企业提供网络考试资源。学生可以在机上训练和考试。 3.网络环境下的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 3.1.线上课程《毕业论文》。课程从选题、开题报告、辅导、初稿审核、编辑正稿完成,都是在网上通过网络空间完成的。老师提供相应资源到空间学生自行下载和线上辅导。学院校园网下设有电子图书馆。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电子图书馆进行论文的搜索和视频讲座的学习。 3.2在线学习与传统授课相结合。专业课大多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而网络课程有助于学生的课后继续学习,这种网络学习的方式,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空间。如《内燃机车柴油机》网络课程中,有课件和动画软件。学生在课堂中有不懂的地方,课后在线上继续进行反复的学习。通过在线答题,可以即时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3.3多媒体教学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如参观法。传统的参观法就是带学生到现场参观,回来后写一篇观后记。因为学生漫无目的的观看,没有任务,参观效率不高。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参观法的模式发生变化。首先,通过录像片,让学生了解所要参观的企业。然后,示范学长在参观后做的PPT。最后老师安排参观任务:增强感性认识,了解企业文化,分组汇报参观成果。接到任务的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参观方案,分配拍摄、收集资料、写文案、做PPT、展示汇报等角色,组织实施。通过改革后的参观教学法,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对学生观察能力、PPT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里素质、同学间合作能力和演示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再如专业课程《铁路行车规章》。传统采用讲授法,通过老师语言讲解,解释铁路行车的规章制度。由于铁路规章繁多,线路复杂,学生难懂更难记。现代的教授方法是采取讨论法。先播放一个与规章有关的案例,常常是一起违反规章的案例,案例的资源来自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制作成3D动画软件,展现案例情境。学生在观看动画之后,触目惊心,印象深刻。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规章制定出处。并了解如果不按照这个规章运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案例已经说明)。学生在懂得规章的前因后果之后,也就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不仅能够很好的记忆,更懂得如何的运用。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老师与学生的难题。学习过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变得生动有趣。 4.模拟仿真技术应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应该是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的具有特色的体现。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为铁路培养一线司机。基于铁路的特殊性,学生没有机会到实际线路上学习驾驶。使用《机车模拟驾驶仿真系统》,对驾驶学员进行驾驶知识的训练,以及驾驶技能的锻炼,能够在花费更少的资金、时间、人力、场地的情况下,提高实训强度,获得类似真实实验室的操作实践。达到更理想的培训效果,同时,还能够保证完全无危险。通过《机车故障分析与处理系统》软件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提高学生处理故障的能力。这些教学软件都是通过专业制作机构专门定制。使用效果显示,学生有强烈的视觉和动觉学习偏好,通过使用3D图像,学生兴趣显著增加。 5.网络学院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渠道 远程职业教育是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应用之一。学院的网络学院与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合作,远程学习中心在册学员达2000余人。其中,很多是铁道机车专业的在校生,利用网络学院提供的平台,进行专升本的非全日制本科教育。 三、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夯实课程信息化的硬件物质基础 基础设施对于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就缺乏必要的物理环境和条件保障。网络环境、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电子阅览室条件良好。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作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在更新课程信息化的硬件配套设施上有来自自治区和学院的资金保障。 但是,在教学组织上,网络应用及多媒体教室开放数量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在教学资源上,部分软件重复开发,数据不能共享。还需通过上级部门支持、校企合作等形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信息化硬件配套设施建设。 2.加强课程信息化的人才培养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三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是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二是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三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后的应用队伍。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如学院专业课老师制作的《内燃机车柴油机》课件得到学院二等奖,在推荐到自治区参加比赛,只因应用技术不到位,没能获奖。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教学软件不得不购买。而购买的软件与课程实际应用会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课程信息化的建设。 3.探索课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信息技术手段相当成熟,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育。也就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高职课程信息化建设。在《内燃机车柴油机》网络课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了视频录像讲座。但是,视频传授方式仍然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如何落实在课程信息化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课程信息化,能够体会到它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培训之中,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增添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推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4.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 当前,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已从单纯重视硬件设施转向重视软件与资源建设及信息化人才培养,我国也在大力开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对于组成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说,仅有2门精品课程是不够的。目标是5门专业核心课程全部上网。所以,在资源库建设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艰巨。 5.推进课程信息化背景下的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有很深的行业背景。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把行业的优势整合起来,需要行业的支持共同参与信息化的建设。学院在课程信息化方面与企业合作,做出了一些成效。接下来,希望能吸引企业资本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训网站,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在学院与企业以及社会共享。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通过信息技术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建设的应用,利用校企合作的背景,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融入教材,深度渗透到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转变。课程信息化增添了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简介:王杰华,现供职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铁道机车,高职教育教学。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摘 要】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面向国有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机车车辆制造修理企业、大型工矿企业等,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实践表明,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优化课程体系,能大幅提高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其中,把校企深度合作具体为办学、育人、就业、发展四个方面,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与行业企业、经济社会密切关系,在体制机制上融合创新的新要求。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等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才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规范着职业学校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 当前,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发优质课程产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宗旨,整体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科学的、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是我们为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战略主题所作的努力。 二、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的运用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当前,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课程是围绕“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建立的。这种并行课程有可能使得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建设基础上,开始引进推广一种以CBE能力课程为典型代表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强调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要求的功能性和功利性目标。然而,由于忽视学习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而受到一定的局限。到了21世纪,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让学生获得在职业工作中相互关联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相对割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关系,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本专业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模式运用方面,从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以CBE能力课程为辅,开始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但是,课程内容仍按学科体系编排,侧重知识的系统性,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定位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本专业主要是面向国有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机车车辆制造修理企业、大型工矿企业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等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理论上说,这一定位思想是确定的,但在教育实践中,这一目标思想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一是强调高职教育的“高”层次,受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只注重了高等教育“高”的一般特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使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一本质要求落不到实处。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涵义,没有从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来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忽视了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如机车专业学生学习了内燃机车柴油机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柴油机自检自修实训课程的训练,但是在机车运用中,面对柴油机出现故障,还是无从下手。 (三)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1.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内容的序化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回到学科体系的老路上。只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在我们到现场对毕业生进行回访时发现,大多毕业生与现场的要求有差距。他们往往不能适应现场的环境,不能直接上岗。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学习环境与现场环境存在差距。 3.鉴于学校实践条件和教师资源的限制,不仅课程设置会有局限性,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也得不到运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本专业学生的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实训课程,在场地、设备和教员上都需要企业的配合才得以高效率地开展,以便充分训练学生的机车运用综合能力。 4.近几年随着铁路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现场试验,由此引起了作业方式、劳动组织及规章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现行的教学计划于铁路岗位实际需求相比有些脱节,需要企业的合作,修订现行教学计划。尤其“订单班”必须以企业的需要为依据,才能根据“订单”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模式。 所以说,产教结合、社会参与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实行工学结合。 三、校企合作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为提高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零适应期”铁路特有工种的技能型人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发课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真实工作任务的一致性。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在学院统一制定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专业基本素质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 (一)专业基本素质课 这部分主要由学院统一制定。由大学教育所需要的素质基础课程和各专业基础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取舍,采取“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根据现场专家提供的专业需求确定课程,不求系统,够用就好。 (二)专业主干课 总的原则是遵循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逐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1.内燃机车柴油机、电传动、制动机、总体这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每一门课程的内容分三个层次。如内燃机车柴油机:项目教学内容(柴油机的原理与构造)、模块教学内容(喷油泵拆装,教学做一体化)和专项训练内容(柴油机故障处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学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一体化教学项目与企业实际工作一致。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2.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引入课程中。如单项实践课程机车认识实习、机车综合实训、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等,并且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即采取“课堂进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和企业培训师是学生的兼职教师;企业的生产环节及作业标准是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现场考核成为考核学生的方式。学生的技能实训紧贴企业生产实际,企业的文化直接融入了学习的过程,突出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通过办学模式的改变,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进行教学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能力的矛盾、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矛盾、师资水平与教学时效的矛盾。 3.学院与铁路局机务段等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关系,签订了联盟协议,明确企业应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改在顶岗实习后进行。首先,在企业的配合下,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进行现场实际工作,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与探索。在实习结束之后,在有一定的现场实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或者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理论―实践―再理论”交叉滚动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4.以全国及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行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技能大赛为导向,和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竞赛的发展趋势,在课程体系中多途径地融入竞赛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本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本专业职业技能鉴定。鉴定项目由企业学院双方共同制定。鉴定培训在学院进行,鉴定考核由企业技能鉴定站组织进行。 6.订单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就业方向的需求,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甚至落实到某种职业和具体岗位;课程设置应满足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如机车专业的主干课程铁路规章,在进行《技规》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南宁铁路局具体情况,增加适合南宁铁路局的《行规》。做到针对性培养,满足企业要求。 (三)专业拓展课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客观上要求铁路员工特别是运输一线基层生产技术人员应掌握相应的知识。为此,拓展课主要针对企业新增设备和技术来设定,如动车组概论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目的是开拓学生眼界,丰富知识结构,拓展就业渠道。 通过现场调研,企业对毕业生工作后情况的反馈,增加安全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当机车发生故障时,培养学生从容应对并及时处理故障的能力。因为当故障来临时,现场的处理时间只有15分钟而已。 四、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专业被评为院级优质专业,主干课程内燃机车柴油机为院级精品课程。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引企入校,使专业教学更具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办学入企,使学生的培养真正实现了“零适应期”。校企合作使企业赢得了人才,学生赢得了人生,学校赢得了声誉。铁道机车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出口畅”带来了“进口旺”,连续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培养人才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序化构成课程体系的两个因素,为企业培养人才所设计的课程体系自然离不开企业的合作。实践表明,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了办学模式的转变;办学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进而使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在放疗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中探讨了如何应用现代放射治疗机的最佳摆位技术,以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最后得出结论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提高了摆位精确性,能为有效的放射治疗提供了质量保证。 【关键词】放射治疗;计算机;摆位 现代放射治疗机已经全面数字化,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放疗实施更精确、更方便,我院自2002年初购买了进口直线加速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数字显示辅助摆位,效果明显,提高了放疗摆位精度。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自2002 年2 月至2004 年10 月间,?22 例患者使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照射,其中,头部52 例,胸部36 例,腹部34 例。 2.设备。医用模拟定位机为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生产的BMD--2模拟定位机,治疗机为医科达Presice 全数字化直线加速器。计算机显示的功能为:Couch VRT 、Couch LNG、Couch LAT、Couch RTN、Coll RTN、Field Y、FieldX、Ctantry RTN、Coll Y1、Coll Y2、Coll X1、CollX2。模拟定位机和治疗机的床在水平纵向、横向、垂直上下移动的数据均能实时显示。 3.方法 (1)相邻二野照射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本方法应用于相邻二野照射(如全脑全脊髓放射) 治疗,以头部野中心为基点,水平纵向移床至上脊髓野中心,再移床至下脊髓野中心。当水平纵向移床时,计算机屏幕Couch LNG能实时显示移动距离。对相邻二野的照射,已知相邻二野的中心距离,从一个野到相邻的另一个野摆位移床时,计算机Couch LNG提供了移床距离的精确数据,能使每次照射二野中心距离不变。移床后再核对患者皮肤上已设好的照射野。这种摆位方法有计算机数据核对,又有传统的皮肤划野摆位,使照射更精确。 (2)形态变化较大部位数显辅助摆位技术:上腹部将虚野的参考点设在胸骨处,下腹部将虚野的参考点设在耻骨联合处,以固定不变的耻骨或胸骨为基准进行移床计算机摆位,能快速准确对实际野进行照射。假设对右下腹某一病灶照射,则在同中心摆位基础上,将参考点设在患者的耻骨联合处,通过水平纵向移床,计算机Couch LNG显示的实时数据能确定患者照射野横坐标中心;再水平横向移床,计算机Couch LAT显示的实时数据能确定照射野的纵坐标。通过二次移床就完成了计算机摆位程序,再核对患者皮肤上所设的照射野,即可开始照射。由于直线加速器治疗床和模拟定位机定位床的横向、纵向位置数据是由计算机对多圈电位器变化电压值采样获得,在长期使用中可能产生偏差。采用此方法,加速器床和模拟机床的中心位置与显示值必须定期每周一次校准。数显辅助摆位技术只适用于机架角零度时垂直照射和水平照射。本组病例均在模拟机下定位,采用等中心照射技术,做皮肤等中心和激光点的标志,头颈部肿瘤摆位时加用进口网状面罩固定。4.结果122 例患者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照射,摆位方便、准确,经模拟定位片和治疗体位片对照,重复摆位误差≤(2.1±1.3)mm。 二、讨论 一个完善的放射治疗计划只有当它得到严格的执行时才有意义,而摆位是治疗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多年来,技术员根据患者身体皮肤上的划线对野照射,无量化指标,对相邻两野照射,对身体曲面部照射,带有经验性和随意性。两相邻野的照射,其两野间隔和中心距离,只有通过计算机摆位技术,才能使相邻两野之间平滑过渡,避免“热点”或“冷点”。在实际放射治疗过程中,随机发生的摆位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其中因治疗机参数变化而造成的射野偏移允许度为5mm;因患者或体内器官运动和摆位时允许的误差不超过8mm,理想的摆位是偏差越小越好。而头部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总精度要保证在(1.3±0.64)~(2.0 ±0.6)mm 之间,体部立体治疗应在(2.9±0.45)mm 以内。我们充分利用患者的“硬指标”如胸骨、耻骨联合等为参考点,使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有效地克服了因循环、呼吸、胃肠蠕动、膀胱充盈等生理因素导致的摆位误差,能充分发掘现代化设备的功能,为精确有效的放射治疗提供了质量保证。 计算机论文: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 一、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的分析 “绿卡工程”自启动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邮政“绿卡”以其全国联网、通存通兑的功能,给广大储户提供了快捷、方便、灵活的服务,提高了邮政储蓄的经营效益,然而邮储人员风险意识差、素质不一、管理存在漏洞以及电子化安全系统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也同时暴露出来。1999年全国邮政储蓄发生计算机案件20起,涉及金额609万元,占全年案件总额的15%.邮政储蓄已成为金融犯罪分子攻击的目标之一,储汇资金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笔者认为造成此类案件多发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邮政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操作者自身业务素质不高或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所造成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其主要表现是,前台工作人员柜面把关不严,凭证、存单(折)审查流于形式,办理支取手续不严谨;对一些异常行为,如当日频繁大额支取现金,存折一次性大额支现、销户或遗忘变更存折密码等行为缺乏必要的警觉性。这些都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二)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是指在邮政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稽核部门监督手段落后以及制度制定有漏洞或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 1.内控制度执行不严。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是滋生邮政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土壤。计算机内控制度的核心是权限制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权限制约经常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一是权限设置不合理,过于集中,特别是网络中心的管理员与程序员在不少单位由一个人兼任;二是相互间密码串用,甚至以“信任代替 :请记住我站域名/ 2.检查监督力度不够,检查内容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检查监督人员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帐平表准,着重于对静态资料的审计,侧重于对本地业务的监督,忽视对动态操作以及权限密码的制约检查,弱化了风险审计。 3.邮储内部的稽核监督工作严重滞后于业务的发展。邮储业务网络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稽核部门监督检查的范围仍局限于邮储业务本身,而忽视了整个邮储业务的技术支撑体系,即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稽审,对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系统犯罪的隐蔽性、时效性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于计算机网络处理的业务,通常只是对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审核,把计算机网络视作接收数据输入和产生信息输出的“黑箱”,形成一种绕过计算机网络审核的现象。 (三)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对计算机安全防范认识不足,以及在计算机安全管理中科技与资金投入不足所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计算机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多数支局所没有专门从事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机构,科技人员单兵作战,除了承担业务软件的推广应用,还要负责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往往是顾此失彼。各职能部门如保卫、稽核和纪检还没有将计算机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计算机风险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现行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难以适应邮政金融计算机发展的需要,没有及时完善网络安全运行管理、密码专人管理、操作员管理、媒体存放管理等制度,并且在制度落实上,也是情况堪忧。 2.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安全技术薄弱。一是电子数据、资料、程序管理不严密,数据磁盘随意带出,打印作废的有关储户存款等信息资料随意乱扔;二是数据通信传输未加密或加密方法简单,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三是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如主机房和营业厅等重要部门没有配备防火、防水、防盗设备,没有安装监控报警设备等。 二、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的防范 当前,金融电子化已成为一大发展方向,为确保其在邮政金融的建设中稳步发展,防止计算机案件的发生,确保储汇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切实将风险化解在基层,化解在一线,建议做好以下三方面的风险防范工作。 (一)操作风险的防范 1.严格划分权限,加强内控制约。一是要将操作员、系统管理员、程序员的“三权”真正分离,三者之间决不允许相互兼任。程序员修改程序要经网络中心负责人审查同意,同时要将修改时间、修改内容、修改人员等情况予以详细记录,平时不得在超级用户状态下进行操作。二是应用系统的记帐、复核、会计等操作权限也要分离制约,特别是前后台的业务界限要划分清楚,禁止职责交叉,混岗操作。三是严格操作员密码管理,一人一码,一码一密,定期不定期更换,严禁泄密、串用。四是严禁操作人员在未退到初始登录状态前中途离柜。 2.加强数据信息的保密工作和凭证的验密管理。一是加强对程序盘、打印资料的管理。每天备份的数据盘要入库入柜保管,动用备份数据盘必须经业务主管签字同意,相关情况在登记簿上予以详细说明;打印的资料及时收集归档,作废的有关打印资料要及时销毁,不得流失在外,以免被犯罪分子利用。二是凡是用以办理通存通兑的存单(折)均需设置密码,未设密码的,各营业网点概不受理其通兑业务。三是密码应由储户用密码小键盘自行输入,支取时,储户提供的密码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隐形密码自动核对,相符后方可办理业务。四是储户密码遗失时,一般操作员应无权查询,只有具有主管员权限的人员才能按照规定查询访问。 3.加强对邮政金融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技术研究,使技术防范工作做到可靠、先进、超前。要在识别凭证真伪上下功夫,对打印存单要加技术控制,防止套打空白存单,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防伪技术,确保有效识别假冒存单(折)、支票等结算凭证。 (二)制度风险的防范 为提高稽核检查的成效,必须改革原有传统稽核检查模式,建立起一套适应当前业务发展需要的全新思维模式和审计制度,从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人员配备、动态操作、帐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控,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堵塞漏洞,不留死角。 1.加强人事管理。根据接触系统和操作的密级选择适当人选;对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表现要进行定期考评,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针对软件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业务操作人 员的工作职责,分别建立一套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以便分清职责、互相监督;建立密码管理制度,重要的密码要由不同人员分段掌握,密码要定期更换并严格控制密码的扩散范围;对应用软件要安排专人管理,未经有关负责人的批准不得随意修改软件,确因业务需要而必须修改的软件,在修改完成后要及时入库登记,同时附软件修改说明书和测试报告,严禁将应用软件外流、外泄;建立并严格执行机房管理制度,切忌用信任代替制度,机房要有专人管理,划分禁区等级,分职责进入。 3.加强计算机稽核和监管。对帐务和应用系统使用稽核软件分别进行实时和定期检查;对每台终端、每个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以便保留原始操作信息,进行操作信息的安全跟踪。 4.加大内部稽审力度。内部稽查审计部门应合理配备技术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软件开发和研制过程,使其从软件需求设计的起始阶段,即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现有邮储网络系统优势,尽快研制网上随机监测软件,逐步建立起能够主动监测,有效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安全系统,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管理风险的防范 1.建立计算机安全及风险防范领导组织体系。各级领导要重视计算机安全工作,将计算机风险防范纳入工作日程,要尽快成立“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大对计算机风险管理的力度,并从领导到职工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营造出“科技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安全领导小组”要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开展经常性检查,防止事故发生,并定期通报计算机安全运行情况及各部门落实制度情况。有条件的部门可在“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下设立“安全技术应急反应中心”,对网络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援和解决方案,定期公布网络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预告提示网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2.各级主管领导应重视并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安全防范工作,对机房等重要设施要作为要害部门严格管理,配备防火、防水、防盗及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安装的监控报警设施必须同公安机关“110”报警系统联网。 此外,还应加强邮政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计算机安全教育,增强他们对金融计算机犯罪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识别能力;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管理计算机、处理计算机故障、防范计算机风险的能力;抓好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职工的科技素质,从根本上实现计算机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为邮政金融事业的发展服务。 计算机论文:注重教学与实践,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 钱萌 摘要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是各种计算机考试中的一种,本文就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的及格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DOS 能力 考核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国家公务员也必须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和技能。为了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和省教委于1995年12月联合《安徽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和(中级)考核大纲》,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法,全省各地市纷纷响应。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在市考核办的指导下,自1996年3月起先后举办了多期初级培训班,在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近几期的培训结业考核中,获得了100%的通过率,受到了各方的好评。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与我们牢牢抓住教学、操作和应试这三大环节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一、注重课堂教学,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仅《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中对基本概念有具体的要求,而且在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想学好基本概念,搞好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第一,计算机是一门新的科学,参加学习的学员大都是初学者和刚入门者,他们对计算机很感陌生,所以讲授是学员对计算机知识的第一印象。如果课堂上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势必影响后继学习;第二,学员的特点是在职人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兼之又无课外作业,所以他们希望在课堂上就能吸收和消化新概念,然后加上一定上机练习,就能熟练掌握;第三,培训班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在连续18天100多课时的时间内,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复习,参加结业考试,所以,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采取了讲解、提问、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系统、全面地讲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考虑到学员年龄普遍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的特点,我们不是一味地讲解,而是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问题,让学员去讨论,经过分析思考以后,再做出解答,并要求从中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对一些直观性较强的概念,我们充分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如讲解键盘,我们就拿实物到课堂上,分析它的结构,指出每个键的功能,介绍它的操作方法;讲解硬件,我们就打开主机箱,让学员们观察,充分感受计算机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在讲完一个章节内容以后,将所有的概念系统整理、加以分析对比,指出难点和重点,抓住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巩固所学的概念。比如:DOS部分的目录操作命令对学员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命令之前,先分析目录和文件的基本概念,然后重点讲授建目录和删目录命令的格式、功能和用法,强调建目录自上而下,删目录自下而上,被删除的目录必须是空目录和非当前目录。目录和文件操作命令讲完后,再全面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最后通过一个例题来练习、巩固。 二、提高上机效率,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上机是巩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的重要一环,上机安排得当,则事半功倍。否则,二小时的上机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学员提不出问题,教师轻轻松松,但效果很差。我们是从这几个方面来提高上机效率的。 1.合理安排上机时间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让学员从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上机操作,上机课时占总课时的60%强,同时将上机安排在理论课之后,使学员及时感受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操作促进理论的消化和巩固。 2.适量安排上机作业 提高上机效率的最佳方法就是布置一定的上机作业。好的学员上机计划安排得当,一次上机收获就很大;但大部分学员上机盲目,不知从哪里下手,他们不是通过上机促进理论的理解,反倒感到理论和实践不是一回事,上课都听得懂,操作怎么不行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每次上机均安排适当的作业,并督促学员完成。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虽然学员的提问增多,教师工作量增大,但上机效果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教学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方法,它具有很好的人机对话功能,克服了学员多老师少,学员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弊端;另一方面CAI具有很好的动画效果,特别是对枯燥的概念,以图形、动画的方式出现大大增强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上机中引进了《TT》练习、《DOS》入门、《五笔通》等各种教学软件,除此之外,我们还编制了一些简单、直观的软件,如《五笔字型录入软件》、《WPS综合练习》以及《测试练习》,虽然这些软件很粗糙,却省略了不必要的环节,使用方便,效果同样很好。 三、采取多种形式,复习巩固提高 基本教学完成以后,剩下来的时间应进行复习作应考准备。一般情况下,学员们的情绪都不太稳定。 第一,学过的内容记忆不深不牢,常常到答题时回忆不起来了; 第二,考试是上机进行,2小时内要完成选择、录入和操作题共三大部分,事先对答题要求以及各部分前后连接既不清楚,更不熟练; 第三,考试要求很严,由省考委出题,并委派专人监考,学员们心里没底,情绪紧张。为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员复习,提高他们的应考能力,增强自信心。具体作法是: 首先,按大纲要求系统地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指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大量地练习模拟试题,包括省考委编制的练习盘以及自制的试题库。通过练习,不仅帮助学员复习了基本知识,而且使学员了解了考试的特点、范围和题型,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学员们掌握了正确答题(包括平时练习和实际考试)的关键。即 1.细致完成选择题 选择题共20小题,计40分,是考试的重点。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多、范围广,涉及到计算机基储DOS、WPS和FOXBASE各个部分,这就要求学员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不仅要记得住,而且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实际答题时一定要细心审题,头脑冷静。选择题大多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几个易混概念之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有的概念甚至没有见过或一点都不了解,这时就要求学员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如实 例:[选择题]在FOXBASE中,函数RIGHT(“DRAWTHESAMPLEICON”,4)的值是:A.DRAWB.IC.WD.ICON分析:FOXBASE中的函数RIGHT对学员比较陌生,原因在于FOXBASE中有100多个函数,不可能全部记忆,但是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问题就会解决。“RIGHT”是右的意思,而“4”则是指字符个数,综合起来就是“右边的4个字符”,答案就水落石出。考试中遇到同类型的题也应能作出正确的回答。选择题的40分既容易得,也容易丢,关键在细致。通过大量的模拟练习,不仅对基本概念是个巩固,而且对题型和份量都有所了解。2.快速完成录入题 录入题有20分,输入130个汉字,它的难度是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刚开始练习,学员们心慌手乱,二十分钟录入一半还不到。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做了精心安排。 第一,选择了非常好的中文平台UCDOS5.0,安装了五笔字型、拼音等各种输入法,并挂接联想功能。然后重点教会学员如何利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中的词组和简码功能来提高录入速度。 第二,要求学员做到:录入前选择好输入法和输入状态(半角/全角、插入/改写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录入时,集中思想,严格按照要求上下对齐,充分利用20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输入文本。 第三,告诫学员对录入题切莫掉以轻心,一定要认真对待,录入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完成,理解的东西不多,无技巧可言。选择题已占40分,再拿下录入题,不仅是过级的保证,也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每个学员都必须完成好。对此要肯花时间专心练习,以求快速和准确。由于学员主观上重视,客观上又具备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加上大量的上机练习,大部分学员都能快速地完成录入题,这就为做好操作题增强了信心。 3.准确完成操作题 操作题分为DOS、WPS和FOXBASE三大部分,共计40分;操作题的特点是内容多、难度大,各部分均有很多的命令要求记忆,使用这些命令还有一定的技巧,所以这部分是学员应试的难点。那么,如何抓住重点、分解难点就成为问题的要害所在。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说明一下 实例1:[DOS题](1)在A盘根目录下建子目录STUDD.(2)将A盘上子目录TEMP中的内容拷贝到A盘子目录STUDD中.(3)在A盘子目录STUDD中,建新文件SUN.TXT,内容是SUN是个好学生.(4)将A盘子目录STUDD中文件CHENG.DOT删除.(5)将A盘子目录STUDD中文件LI.TXT改为LEM.TXT.(6)在A盘子目录STUDD中,再建子目录WANG.实例的要求明确地告诉我们,想要较好地完成DOS部分,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抓住重点;DOS部分的命令多,但真正在操作中能考到的却不超过:建文件和目录(copycon、md)、删文件和目录(del、rd或deltre)、复制(copy)和改名(ren),因为只有这些命令才能对磁盘目录结构产生影响,而象dir、type等一大批命令在操作中仅起辅助作用,这就是DOS部分的重点所在。 第二,力求准确;DOS部分的特点在于前后联系密切,前1小题做错,后面的答案就会跟着出错,产生连锁反应。有的学员往往每道题都做了,但判分时则1分未得,原因就在此。当然要做好这部分答题也不难。首先选择正确的命令,删除目录用rd,删文件用del; 其次正确描述命令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操作对象都在A盘上,除了盘符还要注意路径,即根目录、子目录、当前目录等;最后还要重点强调的是,命令以及对象中每个字符都必须正确,少一个空格有时也不行,这也就是自始至终强调力求准确。 实例2:[WPS题](1)将正文第三行中的“不合法”改为“短期”.(2)将正文第五行中的“质量”删除.(3)将“多年来的经验……发展的需要”另起一段.(4)将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并为一段.(5)将第一段与第三段交换位置.(6)按左边界2,右边界62排版.(7)在标题前将全文定义为黑体,标4号字.(注:标题与正文之间空一行,每段开头空两个汉字,段与段之间不留空行)(8)用细线按下表格式制表,并填入内容,表格大小以内容长度为准.1:单位代号,2:部门号3:产品号,4:生产日期5:数量,6:经手人名7:备注(纵向填入)(表格接在文章后).123456WPS题的特点之一是内容多,它包括段落(分段、段的合并、段的移动)、修改(一般的增、改、删和查找替换)、修饰(字体、字号)、排版(左、右边界、排版)以及制表等,而我们的对策则是充分利用菜单技术(ESC),无需记忆,不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和操作。WPS题的另一个特点是技巧性大,制表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头痛,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首先用自动制表画出长短适宜的表格,然后按题意添加和删除指定的制表连线,几分钟之内就可完成表格制作,填入相应的数据,即可大功告成。最后提醒学员,WPS题完成以后一定要存盘,否则答题无效,前功尽弃。 实例3:[FOXBASE题]已知在当前目录中有数据库STUDF,请在STUDF中做如下操作:(1)追加记录09000000,平均分,0,0,0,0,0,0,.N.(2)按字段“姓名”建索引文件,文件名是SY.IDX(3)复制一新库XK.DBF,条件是英语成绩〉=60(4)增加字段“生物”,要求如下:字段名字段类型宽度小数点生物N30(5)求物理成绩的平均分,并将其值存入库中最后一个记录“物理”字段中.FOXBASE部分的特点就是命令多,仅大纲要求掌握的就有几十条,而且每条命令的适用范围、所带参数、所起作用各不相同,因此,考试灵活性很大,不易抓重点。比如:简单的试题可以是建库,然后进行插入、删除、排序等;复杂的试题则是给定一个数据库,再对其进行修改、求和、复制等;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做了如下的部署 第一,从几十条命令中筛选出重要的十几条命令,如库结构操作(建立和修改),库记录操作(编辑、插入、修改、删除和复制)、排序(分类和索引)以及求和(纵向和横向),在此基础上作第二次压缩,即将相关的命令除去。如修改命令,至少有edit、change、brow和replace四个,只要掌握通用性强、操作方便的手工修改brows和自动替换repl即可。 第二,多练习各种题型的例题,以增加学员临考的应变能力,这有利于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好的成绩。通过各种题型的重点复习,大大增强了学员应试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确立各自的优势和重点。好的学员把重点放在选择题上,争取拿优秀;而一般性的学员则把重点放在选择题和录入题上,力争通过;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大量练习模拟试题,既加强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又熟悉了答题前后的连接及转换,提高了熟练性和准确性,使学员答题时得心应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安全工作管理办法 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 为加强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系统安全工作,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制定本办法。本规定适用于辽东实业集团及其分支机构。 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严格管理,杜绝隐患”。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安全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一、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辽东实业集团办公室为计算机安全工作管理部门,设兼职计算机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单位、各部门有关计算机安全规定和制度的执行情况。主要职责是:负责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计算机安全检查,研究分析计算机安全现状和问题,提出安全分析报告和安全防范建议;组织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贯彻落实保密制度,监督检查计算机保密工作,及时提出计算机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安全管理基本准则 (一)计算机安全工作制度体系的重点是规范内部人员行为和健全内部制约机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计算机安全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计算机安全工作制度体系。 (二)要害岗位人员管理规定 1.基于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任务的强化以及安全的动态特性,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加强对要害岗位人员在安全方面的管理,实行责权分配。 2.要害岗位人员是指与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系统管理员、业务岗位操作员等岗位人员。 3.要害岗位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审查和业务技能考核,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者方能上岗。 4.要害岗位人员上岗必须实行“权限分散,不得交叉覆盖”的原则。系统管理人员和软件维护人员不得兼任业务操作员,系统管理人员不得兼任柜面及事后稽核工作。 5.要害岗位人员离开岗位,必须严格办理离岗手续,承诺其离岗后的保密义务。涉及集团业务保密信息的要害岗位人员调离单位,必须进行离岗审计,在规定的脱密期后方可调离。 6.要害岗位人员离岗后,必须即刻更换操作密码或注销用户。 7.要害岗位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法规和有关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承担相应岗位安全责任。 8.系统安全员的职责是对整个所辖范围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负责,在安全方面,系统管理员、操作员要服从系统安全员的指导、监督。 9.系统管理员的安全职责是对所辖范围的计算机系统问题负责,接受信息系统安全员的指导和监督,参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策略、计划和事件处理程序的制定,参与计算机安全建设和运营方案的制定,负责系统的运行管理、实施系统安全细则,严格用户权限管理,记录系统安全事项,对进行系统操作的其他人员予以安全监督。 10.系统维护人员的安全职责是负责系统维护,及时解除系统故障,不得擅自改变系统功能,不得安装与系统无关的其它程序,发现漏洞及时报告系统安全员。 11.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是接受系统安全员的指导和监督,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系统各种异常事件,严格执行系统操作规程和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三) 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规定 1.计算机机房、场地与设施应满足相应的安全等级要求,并进行分级安全管理。 2.机房安全建设和改造方案应通过上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安全审批和验收。 3.机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4.发生机房重大事件或案件,机房主管部门应立即向有关单位报告,并保护现场。 (四)网络安全管理规定 1.重要网络设备应放在主机房内,其他人员不得对网络设备进行任何操作。 2.与其他业务相关机构的网络连接,应采取必要的技术隔离保卫措施,对联网使用的用户,必须采取一人一帐户的访问控制。 3.内部网络的所有计算机设备,不得直接与国际互联网相联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 4.凡要求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须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报集团办公会审批、备案。 5.使用国际互联网的部门应自觉接受集团办公室的监督检查。 (五) 运行安全管理规定 1.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所用计算机设备维修、更换或报废时,应彻底清除相关业务信息,拆除所有相关涉密选配件,由使用部门登记封存。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部门应按规定进行数据备份,对备份介质保管、销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密钥必须作为绝密数据由专人保管,并定期更换。 3.网络参数配置、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详细开发资料及其源程序等核心技术文档,由办公室严格管理,不得外借。 4.安全人员要按规定进行系统的安全监测,业务操作人员应审查业务处理结果,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监测记录及其分析结果应严格管理,不得对外。 5.确认计算机信息系统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必须果断采取控制措施,注意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集团办公室。 三、技术防范 (一)实体安全 1.机房和营业室应设立监控系统,应有对系统运行的外围环境、操作环境实施监控的设施。 2.机房和营业室应具有火灾报警系统,有适用于机房的灭火器材、应急计划及相关制度;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果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应加防水层。 3.机房和营业室应具有环境测控(温度、湿度、洁净度)措施;机房内应有空调设施,机房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8-24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 4.计算机系统应具有防雷措施(防雷装置和接地),机房设备应有接地设施。 5.机房和营业室 6.机房和营业室应采取防鼠害措施,地板下应采取金属管布线。 (二)网络通信安全 与公共网相联的计算机系统应采取相应的加密机制、防 火墙技术和防范措施,内部网络与国际互联网、外部网应采取物理隔离技术。 (三)主机设备安全 主机设备包括主机、终端、存储设备。 1.主机设备的安装使用环境,包括电源、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应达到规定的要求并定期检测。 2.主机设备应按相关技术规程安装、调试并验收。 3.应定期进行主机设备的例行保养和预防性检修,制定主机设备故障维修规程并严格执行,重大故障应注意保卫现场,进行应急处理关立即报告。 4.备份设备应按要求维护保养,保证能及时替换使用。 5.应经常收集设备使用情况及性能表现。 (四)操作运行安全 1.必须按技术规程进行系统和用户数据备份;系统和用户数据必须双备份,异地存放。关键系统应有灾难数据备份。 2.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应慎重选择计算机系统的口令,口令长度不得低于8个字符。涉及资金及帐户管理的应用系统、保密的信息系统,其密码口令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一般应用系统的密码口令不得超过三个月。 3.应建立业务系统正常调帐规程,并严格按规程操作,确保资金安全。 (五)安全技术措施 1.关键计算机系统应具有灾难恢复的技术措施。 2.计算机系统应有系统操作日志,每天开、关机、设备运行状况等应有文字记录。 3.计算机系统应有备份措施。 4.必须有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有计算机预防和清除病毒和软件或硬件产品。 四、安全检查和评审 集团办公室要组织计算机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限期整改。 安全检查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等。安全检查可采取常规例行检查、抽查和年度检查等方式。 五、安全教育及培训 各单位要加强计算机安全教育,宣传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提高全员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和法纪观念,自觉维护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下列计算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一)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的培训。 (二)计算机安全基本知识的培训。 (三)计算机安全专门技能的培训。 计算机论文:分析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发展 摘 要:摘要: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有所改变,还同时对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的。而计算机硬件的功能是输入并存储程序和数据,以及执行程序把数据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而软件就好比人的思想,没有软件的电脑就像是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躯体,什么都做不了。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发展 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及社会活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在飞速发展着。它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领域扩展到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证明计算机产业的规模是相当巨大的,并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不仅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伙伴,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硬件”泛指各种计算设备和器械,所谓“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有关的文件。 一 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区别 软件与硬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生产方式:软件是开发,硬件是制造。软件是人的智力的高度发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件制造。尽管开发与制造之间许多地方是相同,但软件与硬件在根本上是不同的;(2)表现形式:硬件有形、色、味,能看得见,摸得着也闻得到;而软件则反之。软件存在的形式是在纸面上或人们的脑袋里,它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要通过在机器上运行的程序才能知道的;(3)要求:软件的要求相当高,是不允许有任何误差的,而硬件产品可以有少许误差;(4)维护: 硬件就像我们生活中用的物品一样是会旧会坏的,而软件在理论上是不会用旧用坏的,但在实际上,软件也会变旧变坏。因为软件是在一直不断改变(维护)的状态下生存的。 二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 软件开发的根据是用户要求建造出软件系统或者系统中的软件部分的过程,软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软件一般是根据用户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的。一般的开发工具就是采用软件开发。各个软件一般都有与之对应的软件许可,软件的使用者想要合法的使用软件是必须在同意所使用的许可证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从另一方面来讲,某种特定软件的许可条款与法律是不能相抵触的。没有经过软件版权所有者许可的软件拷贝,甚至是购买和使用盗版软件都将会引发法律问题。 一个软件的生存的周期是从开始计划到废弃为止的。它的周期包括计划、开发和运行,每一时期又是以若干个更小的阶段构成的。问题定义和可行性研究称为计划时期;开发时期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运行时期就是测试和维护。而系统计划、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及维护等六大步骤是我们开发软件项目的基本。软件开发必不可少的一步是从制定计划开始,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软件项目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必须要准确的弄清楚的,还要考虑相应的对策,在计划不周的情况下仓促着手是软件开发的一大忌。 三 软件的分类 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维护计算机的软件,如操作系统、自检程序等。应用软件主要就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软件,如人事管理软件、学习管理软件等。软件从功能上来说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逻辑功能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简化甚至代替人们使用计算机过程的工作环境。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负责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可以协调工作的。总体来说,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文件系统管理,编译器,网络连接等一系列基本的工具 系统软件由一组控制计算机系统并管理其资源的程序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有:启动计算机,加载和执行应用程序,将程序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等。系统软件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应用软件和用户控制、访问硬件的手段主要都是由操作系统完成的。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的开发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用途。应用软件的编制一般都是针对用户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某类实际问题。它可以是一组功能紧密联系,可以互相协作的程序的集合,如微软的Office软件;也可以是一个特定的程序,如一个图像浏览器;还可以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程序组成的庞大的软件系统,如数据库管理系统。 系统软件的任务有两点: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方便用。应用软件是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编制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及其有关资料。如事务管理方面的软件:工资系统、财务系统等;用于科学计算方面的数学计算IC现货商软件包、有限元计算软件包等都是应用软件。 四 软件的发展 若说人类使用机器替代人力进行计算代表计算机的出现,那么,软件的诞生,则来源于人类操控上述计算机器的理想。当然,软件真正萌芽的开始出现,是在计算机械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以后。人们想尽办法让机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这就要实现人与机器之间可以对话,或是让机器准确地接收人的思想并按照人的意志去执行各种运算。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利用穿孔纸带控制编织工艺改进繁琐笨拙的编织机,80年后,法国另一位机械师杰卡德成功的改进布乔的设计,并在1805年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杰卡德设计的自动提花编织机奏响了机器自动化的序曲并且影响至今。软件程序控制硬件运算就是在杰卡德编织机密密麻麻的穿孔卡片中孕育而出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硬件的演化速度比软件的发展迅速的多。原因就是在早期的计算机中,软件和硬件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出来。期间的很长一段时间,计算机的唯一功能就在于完成大规模的简单运算,本身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控制技术。这时的计算机是作为一种替代人力进行庞大运算的工具而加以使用的,也就没有必要对硬件 进行其他形式的操控,相应来说也就缺乏了对软件的需求,所以说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实际上就是这时的计算机技术。从1960年代开始之后的几十年软件的存在就是硬件实现某种功能的延伸。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对软件的保护更多的体现在了对硬件技术(即计算机技术)的保护上,一项计算机技术能够获得专利或者其它保护往往就是在某种(软件)功能的出现下实现的。这种硬件迅猛于软件的发展格局一直延续到上世纪1960至1970年代。1960 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才有了更快的发展,计算机不仅运用科研和军事上,还逐渐转化向大规模的民用领域。这时是软件设计领域混沌初开的年代,还不多见编写软件程序的人,编程语言的选择性也很小。,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两个年轻小伙子科兹和卡梅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设计一种新的编程语言,新编程语言的设计原则就是:尽可能地简单。1975年,个人电脑(PC)的风暴开始蓄势待发,也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最大的变革。 至此,软件才有了更好的发展。软件的方便易用为人们高效率的完成那些异常繁琐的各种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而人们的各种需求也开始慢慢浮出水面,从而引发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要求的软件一日千里的突破性增长。而用户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带动了软件行业的收益,所以软件开始频繁升级,从而硬件的发展开始滞后于软件。近年来,软件行业的排头兵微软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其竞争优势,每隔一段时间一种新的操作系统软件就出现了,每当微软推出新的操作系统,相应的对硬件的要求也就越高,这就刺激了软件硬件必须同步发展。 计算机论文: 兴趣教学·感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盘县二中 李 琳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的兴趣表现在力求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就称作认识兴趣,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状态就叫做求知欲。具有认识兴趣或求知欲强烈的人常常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所以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而满足求知欲,则会使学生产生与更高的认识活动水平相适应的新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记忆保持率、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看一本书、就算我们连续地看几遍,可能也未必能将将其具体情节、细节说得清楚,道得明白,但如果将这本书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就看是看一遍或两遍,也能将其大概情况和细节的绝大部分记得清清楚楚。这说明,人体生理器官 (眼、耳、鼻、舌、身等 )与人们学习和接受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感官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古人亦云:“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耳到”。前不久,笔者看到这样一份资料: 1967年,特瑞赤拉( Treichler)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结论:人们学习知识和人体生理器官的关系是味觉占1.0 %,触觉占 1.5%,嗅觉占 3.5%,听觉占 11%,视觉占 83%,仅听和看就占 94%,可见,听和看是人体的主要学习媒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们可以记住阅读的 10%,自己听到的 20%,看到的 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 50 %,交谈时自己所谈的 70%。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相同的结论:同样的学习材料,不同的感官学习后保持率变化为:单用听觉, 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 60 %, 3天后,则降为 15 %;单用视觉, 3小时后能保持 70 %, 3天后降为40 %;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 3小时后能保持 90 %, 3天后可保持 75 %。因此,将听和看结合起来,对于学习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粗放型教学,其公式可以概括为“时间 +精力”,靠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成绩,其实质是一种“告诉”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教学主要围绕教师、课堂、书本三个中心而展开。学生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教学过程,是教师作抽象的讲解、描述和演示,学生通过听课和看书对其抽象的理解和囫囵吞枣式的把握,其结果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辛苦,而效果却收效甚微,可谓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压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种“告诉教学”,无法有效合理地刺激学生的各个人体器官,发挥其学习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记忆保持率。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这一名词闯进我国的教育领域。媒体,英文 media的译名,词义是“中间、中介”。指承载的载体。从文字上理解,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就是“怎样进行多种媒体综合的技术”。教育媒体可以分为两类:传统教育媒体(以教材、黑板、实物、模型、报刊、挂图等为主)和现代教育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象、电影、cd、vcd等为主)。 传统教育媒体即我们上面所说的传统应试教育(告诉教学)中所使用的手段,而现代教育媒体即我们所谓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传递声音、图形、文字、图像等信息的高科技应用技术,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位图图象、矢量图形、动态图象、符号媒体、波形声音、 MIDI音乐等。它以其直观、形象、逼真、系统的形式,丰富的教学信息容量、快捷的传递方式,将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以声、形、象等表现形式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和意境,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感情的参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他们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迷上了多媒体教学,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根据所上年级教材的内容收集素材,用蒙泰瑶光、Autherwere、Micrsorft Powerpoint等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幻灯片。经验告诉我,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由粗放型(时间 +精力)向集约型(兴趣 +方法 + 效率)的转变,使教学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具体说来,其优越性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幻灯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单位时间里把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不易 理解的问题,社会焦点、热点等,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视频、感人的音乐,丰富多变的色彩,画面的切换,使学生置身于教学中,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且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信息的反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精讲多练”。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课后去死记硬背,不仅教师无法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把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内容、社会热点等,设计成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达到了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教学时间不变,而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密度更大,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听和看等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多媒体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存储和处理。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材和教育信息的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如所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1998年 5月 6日“中国教育报”《勇立潮头》)。所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培养“四有新人”是历史的重托,是民族的重托。教育发生的深刻历史变革,必然会体现在教师身上,引起教师角色的变化。毕竟,创造性的学生只能由创造性教育和创造型教师来培养。这种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只要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职业之社会地位和实现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自己,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告别过去应试教育的“告诉教学”,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变教学中教师的“如何教?”为指导学生的“如何学?”;变教师“要我学”为学生“我要学”;变“苦于学”为“乐于学”。尽快让学生实现三个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四种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就必须在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多作努力。 计算机论文:农信社计算机内控建设分析思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信用社的广泛发展和应用,农村信用社电算化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化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也给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建设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的自我保护。在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会计、信贷、管理电算化,是提高信用社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农村信用社信息中心,实现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科学化的基础。由于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是农村信用社会计与计算机处理相结合的产物,且电子技术处理的性能高,隐蔽性强,单靠外界的监督,根本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处理的准确性,它自身必须有强大的排除错误和抗干扰的能力。这自我保护的功能,就是由内部控制来保证的。 2、有利于分清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提高效率。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本身出现差错很少,但人为造成出错的现象较多,而且一旦出错,损失巨大。为了防止违法行为发生,处理同一笔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因而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分清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责任,减少差错。 3、有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业务技能,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农村信用社通过制定严格的计算机内控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不仅减少差错,避免资金损失,而且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后劲。 二、正确把握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的目标 建立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的主要目标有三: (一)安全性。保证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全部文件的安全完整。要保证电子数据的安全,就要加强信息管理,健全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从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方面进行技术保护,就是要加强对系统用户的控制,加强对会计数据信息、系统通信过程,如数据准备环节、系统运行环节、财务管理环节、档案管理环节的制度控制,加强操作管理以保障电子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真实性。通过具体的控制措施,保证所有处理的会计事项是经过审核的,是真实的。 (三)准确性。保证输入的会计资料精确无误,完整、及时。 三、科学制定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制度 在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实际运行中,为了预防系统产生错误、故障,使系统正常运行,并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应当建立“组织控制、操作控制、应用控制、监督控制”四大体系。 (一)健全组织控制系统 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在系统中的分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让业务处理和业务记录相分离。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的可靠性。 1、职责分离。将计算机部门内部的职责相分离,即将系统分析、程序设计、操作、文档资料管理和控制相分离。 2、职责分工。对计算机部门的内部人员进行职责分工。计算机岗位有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职务,使职员之间形成内部牵制,各尽其能,相互联系,并且相互监督,以减少出现错误的风险。 (二)健全操作控制系统 只有通过标准的计算机操作控制,才能从源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安全性,防止犯罪行为。避免和减少错误。其操作控制包括: 1、实行有限责任制。一是建立岗位责任制、权限责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管理权限可根据其业务职能及业务权限划分其管理权限,根据数据情况划分为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及日常操作员权限,并且各管理员之间要相互制约。二是要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的会计软件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不同的岗位要有不同的权限,每一个员工只能进行与业务有关的操作,超出业务范围不予授权,计算机拒绝接受其指令。严禁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其它业务操作,业务操作人员只能办理自己的权限范围以内的业务,任何人不得越权操作,如须授权时,授权人员必须亲自输入授权密码,严禁将密码告诉他人代输。各个岗位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操作负全责,要一丝不苟地进行标准操作,并及时进行自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三是要加强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挑选责任心强、学历高、技术水平高及政治思想好的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其工资、职务、职称、评先挂钩。 2、实行密码控制。计算机密码分为主机密码、数据库操作密码、系统管理员密码及操作员密码,要严格控制。对工作人员要制定各自密码,并且定期更换,杜绝他人盗用、擅用密码,进行非法操作。换人要换密码,重要部门实行双人操作操作制,一人操作,一人监督,两人负同等责任。严禁一人拥有多个、多级密码,严禁出现无人使用的操作代码以及共同密码现象。如密码泄密并造成损失,密码使用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通过密码控制既增强操作者的责任感,又起到了监控作用,还可以防止无关人员非法进入,确保系统安全。 3、实行接触控制。就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运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严格要求操作人员在不使用计算机时,及时退出系统,警惕无关人员接近计算机,防止他人非法操作。 4、实行操作的日志控制。就是由系统对所有进入系统的操作者进行跟踪监控。要建立日记文件,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操作人、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 (三)健全应用控制系统 应用控制系统包括输入控制、过程控制、输出控制三个环节。 1、加强输入控制。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避免错误的生成,只有经过财务审核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才能输入计算机。要使输入计算机的数据正确、完整、可靠。可以通过合作数控制法、屏幕显示控制法、试算平衡控制法等,及时进行校对、检查。 2、加强过程控制。在会计电算化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数据处理过程的控制。 3、加强输出控制。为了保证全部输出资料的正确和可靠,保证输出资料发给授权人员,对输出要实行有效的控制。输出控制主要是指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和其他各种报表数据处理结果输出的控制。要进行人工检验输出报表,让人脑和电脑相结合,以保证其正确性。同时要加强输出报表的分发与保管的控制。 (四)健全监督控制系统 1、加强计算机业务的事后监督。要对计算机营业网点的账务进行全面核对。要注重当日流水账、微机抹账登记薄和作废的原始凭证的逐笔勾对,确保抹账数据的真实性。各营业网点每日打印出必要的会计报表,逐日结平总账进行账务核对,坚持日清月结,总分相符。 2、要建立定期轮换的监督制度。对计算机的从业人员实行社社之间、岗位之间的定期交叉轮换,防范道德风险。 3、建立严格的惩处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计算机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违纪违规行为一律按制度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部控制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内部控制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更有效的计算机控制控制制度,以适应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需要,促进农村信用社更快、更好地发展。 计算机论文:研究简述计算机专业如何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从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布置、教材的选择、教学的组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增强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国际化已经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有关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即双语教学;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目前,以双语教学为特征的高校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尽管对双语教学的成效和经济性存在种种争议,但双语教学无疑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途径。 1. 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西格恩和麦凯把“双语教学”定义为摘要:“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也就是说,双语教学的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并不是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它的课程的学习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把握两种语言。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开展双语教学既有普遍意义又有非凡性。 1.1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每隔几年就有新的技术出现;而且,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重心在欧美,相关资料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绝大部分的编程软件都是用英语编写,相应的参考资料、帮助文档也都是英文原版资料;重要的国际会议、影响因子高的学术论文采用的都是英语。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信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英文水平。 1.2计算机专业的英文教材比较多,这为开展“双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基本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 1.3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表述、专业词汇都是直接由英文翻译过来的,由于翻译人员的专业性,有些表述和词汇的翻译不太准确,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所以,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将为学生以后查询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2.双语课程的设置 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把握专业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学习和使用外语,这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假如课程没有选择好,那么就会挫伤教学的质量,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地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专业基础课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知识类课程,它是在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课程。首先,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前,已经有了相关的基础知识,那么在知识的衔接上将会比较轻易,从而教师能比较顺利地实施双语教学;其次,在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会对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强化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专业选修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专业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了低年级阶段的学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结构;同时,他们也已经完成了一些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且,其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过了英语四级,有些学生甚至过了六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双语教学的环境,双语教学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3.师资的布置 师资是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新问题。双语教学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业务精、外语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双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灵活地运用两种语言,相互交叉,既要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又要让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对双语教师的选派、培养和聘任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对双语教师的挑选有以下几个途径[2]摘要: 3.1从国外留学多年归来的专业教师中挑选。这些教师专业、英语水平都不错,是双语教师的最佳人选。 3.2选派外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得好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提高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还可以输送他们出国深造,逐步形成稳定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3.3聘请专业外籍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外籍教师的参加起着不同平常的功能。因为他们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专业知识,对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和提高英语水平都很有必要,但是在拟聘外教时要尽量聘用那些工作态度好、业务素质高,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 4.教材的选择 合适的教材[3]是影响双语教学实现效果的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引进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教材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教育部在《意见》中要求高校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非凡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更要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近几年,高等教育等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影印教材,这些教材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我们也可以到一些权威、专业的网站下载一些英文资料,并经过适当的取舍,编排成教材,这些教材可以使学生了解业内的最新发展趋向和动态。 但是,在原版教材的选用、引进和编撰过程中,有些新问题我们是必须考虑的摘要:(1)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水平不一致。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全,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那么我们选用的教材要易于阅读,但同时也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经过了完整的基础教育,并且经过了一些双语课程的学习,他们在对知识和语言的理解上要比低年级学生高一个层次,对他们选用的双语教材,可以适当地增加些难度。(2)国外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和国内不一致。直接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但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体制和结构,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也不一样,因而在对课程的要求、内容和深度上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对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5.教学的组织 教学过程是双语教学实施的主要保障因素,组织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好坏。这一过程具有两面性,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教师教学经验足,教学手段丰富,就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收集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5.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双语教学过程中,解释生词、语法等势必影响教学的进度,而原版教材的信息量又比较大,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 不足。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这又进一步地节省出一定的教学时间。教育部在《意见》中对高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摘要:“各高校要在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15%以上。” 5.2教学中突出重点,适时总结。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单位时间信息的接收量,有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调整,在保证授课知识全面的情况下做到有的放矢。原版教材的信息量比较大,但有些内容并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适时总结。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对重要和常用的专业词汇要反复强化,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减少学生阅读原版教材的障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适时地总结,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所学知识形成熟悉,以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复习和把握。 5.3教学过程的互动。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以前积累的教学经验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得很好,但假如得不到学生的认同,那么将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5.4作业和考试的方式。一般高校要求双语教学的试卷必须使用外语命题,但对学生的作业却没有这样强制性的要求,这会导致学生学习惰性的养成,因为他们更习惯于使用母语来进行复习、讨论和思索,会弱化双语教学的效果。另外,试卷虽然使用外语命题,但我们也要把握一个原则。双语教学考试主要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而不是对他们外语水平和能力的考核。所以在命题时,应尽量使用清楚、标准、常用的表达方式,对一些不能避免的冷僻词汇可以加注中文解释。 5.5专题讨论。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比较快,采用的原版教材对一些最新的探究方向和领域可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因此在课堂上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述和拓展是不太现实的。为了让学生了解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专题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分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些专题,让他们自己就相关的专题查找资料,并做成多媒体外文课件,在合适的时间让他们对所进行调研的内容给大家作报告,并组织大家对报告的内容进行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教材中相关内容的不足。 6.结语 双语教学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和世界接轨的必然的发展趋向,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要清醒地熟悉到“双语”仅仅是知识的一个载体,双语教学的核心仍然是专业教育,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把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把握第二语言,形成对外交流的能力。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的教育方式,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个长期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新问题需要解决。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探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电话通信电话终端设计思路 【论文摘要】电话通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技术,目前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话通信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比如信号的稳定性,通话质量要求的提升,以及数据量的不断增加,都使得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电话通信技术的效果,促进了电话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就点算计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进行探究,指出了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设计思路以及电话终端实现方法。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革新和延续,即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较传统电话通信来说,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数据量传输量更大。网络资源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和推广空间,目前,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1、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设计思路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的一种新型信号信号传播模式。通过USB接口,将电话电话终端与网络设备相连接,并在电话终端连接上用户电话,实现网络语音及数据的接收和传播,最终实现网络电话通信功能。一般来说,电话终端设备由脉冲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实现,所谓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就是一种能够模拟通信信号的数字化变化方式,相较于其他信号通信技术而言,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的信道利用率更高、数据损失更小、通信效果也更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调制技术。 为实现电话终端的PCM码流,往往需要借助USB数据接口,能够有效将计算机设备同电话终端进行连接,实现通话信号的告诉传输,从而快速传递到计算机节点当中。USB接口的有效利用,实现了计算机外设同计算机设备的有效连接,实现了将计算机外的数据信息有效的导入计算机网络当中,从而解决了传输问题,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USB技术同PCM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 1.1电话终端的硬件实现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需要电话终端硬件来实现最后的数据解码和通话活动,电话终端硬件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单片机控制电路 单片机控制电路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中电话终端硬件的一部分,是电话终端设备的电路核心,主要由存储电路、CPU、输入接口以及输出接口电路四部分组成,单片机控制电路实现了对电话信号控制音的发生,实现电话信号的输送,并能够对DTMF的双音多频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电路的接受,并能够有效控制USB接口,读取用户在电路中的通话状态,以及对系统参数的读取。 1.3用户电路 用户电路,是一种厚膜集成电路,由MITEL工作研制,能够为用户提供稳定的26mA恒流馈电,用以验证网络电话用户的电话使用状态、电话的拨号脉冲等等数据,从而确保网络电话的正常使用效果。用户电路是确保网络电话终端通过效果的重要组成单元,目前能够有效支持2-4线的交换,属于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的基础模拟接口。 1.4编解码电路 编解码电路也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PCM编解码电路是该电路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单元,该系统主要组成单元有数据接收滤波器、数据发送滤波器、基准电压源、输入电路、输出电路、逻辑控制单元以及PCM编解码电路等等,用以对数据信号的编解码,确保网络通信信号的有效性。 1.5电话终端的软件实现 电话终端数据通信的实现,不光需要硬件的支持,同样需要软件的支持,终端软件功能的实现,才能够使终端硬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传输、信号的编解码,最终实现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正常运作。 2、终端主程序 网络电话终端的出程序,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计算机电话通信系统的初始化,包括了单片机定时器、时钟。USB等设备的复位即初始化,对于网络电话终端的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网络电话主程序软件应用过程中,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即在程序中设置队列性任务表,按照先后顺序履行相关工作任务要求。电话终端主程序其实一种无限循环的数据查询系统,不断更新和制定查询任务表内容,并获知需要处理的相关任务,并以此进行相关任务的实现。在主程序运行过程中检测到了需要执行的相关任务,就会根据程序中已经安排好的子程序序列,进行任务工作的处理和解决,逐一进行任务标准的处理。主程序主要采用“先进先出”的工作原理,如果任务的子程序到最后的工作单元,并实行重复循环。 2.1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服务程序,就是实现信号传输的开启和关闭,一般采用的是计数的形式,其定时器由0开始,最大值为65535,并且以16.384Mhz的脉冲进行计数,持续时间约为4ms,如果电话终端设备采用AMBE芯片,则每个接收即发送数据包的周期更变为20ms;当终端服务程序的计数达到5120次之后,就能够实现20ms的数据终端,完成数据包的接收机发送工作。 2.2任务子程序 任务子程序,主要负责对电话终端设备的摘机及断机实现判断,根据用户的主叫和被叫等不同信号接收形式,完成相应的操作及工作的执行。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主叫摘机状态时,电话终端设备将会向AMBE程序发送拨号音控制数据;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摘机状态时,子程序将会向USB接口发送被叫的应答信号,从而判断电话终端的相关状态。 2.3电话终端设备的工作过程 当通话数据传输到电话终端设备时,用户做出摘机动作,然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传输摘机信号,同时,计算机电话通信网络就会向主叫发送拨号音,并做出信息传输反应,使用户电话重点设备接收数据信号并进行语音通话。当网络电话系统呼叫本电话终端的相关用户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会直接做出内部处理,接通被叫用户;如果呼叫的是其他其他电话终端的用户,则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就会直接栓送被叫用户号码,并等待对方的应答。当USB接口发回信息表明用户电话终端被叫忙信号时,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机会发送语音提示信息告知用户被叫用户繁忙并发送忙音。 如果是外部用户对本网络电话终端用户进行呼叫时,USB接口接收到被叫信号后就会进行数据解码,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如果用户繁忙,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向呼叫用户反馈机主繁忙的信息,并发出电话忙音。如果机主处于离开状态,即用户闲时,USB接口就会向向用户发出相关提示信息,以及用户振铃提示,以提示用户进行电话信息的接收。当被叫用户听到振铃并做出摘机反应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随机开展数据信息的传送,网络电话终端就会开启语音传送功能。 3、 总结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应用,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一种革新和延续,能够有效提高电话数据的传输效率和传输速度,使电话通讯信号更加清晰,是未来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发展方向。在计算机哦电话通信系统当中,电话终端无需购买其他电话网络设备,经过USB接口同计算机设备向连接,很有效避免了繁琐的电话线路,使电话通信技术设备的成本大大降低,优化了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效率,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的增长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先进的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来逐渐替代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确保电话传输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促进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论文: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和整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2007 年全国高职院校数为1109 所,而且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由20 世纪90 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定的优化与整合,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1)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比人更胜一筹,就业机会肯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能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三、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有的可能有一些小的调整,但一般调整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现在的程序设计 的教材,尽管现在个人使用的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但还有较多的学校的教材使用的仍是TURBOC,此程序的运行结果是面向用户的,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与现实的使用却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是每门课程专人负责制的执行者,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又缺乏实际应用性;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而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他们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根本无从知晓,甚至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也应用不熟。尽管这些学生经过多语言的学习与实践,但最终结果是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进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老师认为学生基础不好,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地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导致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从而使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能适应IT 行业工作。 四、课程体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IT 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自我知识更新、自我能力发展的素质,这不仅要求为师者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让学生明白从事IT 行业,必须时时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建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论更关键,问题比答案更有用,体验比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方式、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专业信息,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软件保护之修改权探讨 [摘 要]计算机软件保护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实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无疑又提供了新的课题。本篇旨在通过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修改权规定及其性质探讨计算机软件之修改权的特殊性,以及其在软件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产生的linux环境下的变化,提出平衡利益下,做到放宽对软件修改权享有的限制。 [关键词]修改权 精神权利 经济权利 Linux GPL 一、绪言 随着e时代的到来,高新科技的兴起、数字化产品越来越多涌入市场,对这些技术、产品的保护日益成为新的课题;其间,大量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计算机广泛应用与人们生活、工作的各各领域,带来极大便利,而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和应用的关键。因此,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尽管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技术的提高和对知识产权领域认知的深入、突破,理论界和一些国家操作实践中采用了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或商业秘密与版权相结合的保护模式,但几乎所有国家无一例外的都主要采用著作权法这一手段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10条第1款明确规定有“无论以源代码或以目标代码表达的计算机程序,均应作为伯尔尼公约1971年文本所指的文字作品给予保护”亦正表现了世界范围上对著作权法保护模式的承认。 在当前,如何更好地平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利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的利益仍然在争论之中。而作为具体的单一权利,计算机软件权利人(包括了公众使用者)的修改权(The Right of Modification)亦是一重要权利,修改权的变迁实际上也正印证着计算机软件对其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平衡态度的转变。于本篇,予仅就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之修改权及其发展在著作权保护前提下进行探讨。 二、软件修改权概述 1.软件修改权的含义 从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下称《保护条例》)第1条规定可以看到,我国立法者是将该条例置于了《著作权法》的特别法地位[1].则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三)项规定,一般意义上的修改权就是指著作权人享有的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单就计算机软件享有的修改权而言,原1991年6月实施的《保护条例》中并没有明确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修改权之规定,只是在第9条的(三)项规定的使用权中规定有“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以复制、……、修改、……等方式使用其软件的权利”,其间提及修改权而已;而修改过后的2002年1月实施的《保护条例》则明确了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是指对软件进行增补、删节,或者改变指令、语句顺序的权利[2].此项规定相对于前者而言,无疑是一大进步,它将原来条例的使用权分散开来,形成一些具体的单个权利,再对这些单个权利进行比较详细的规定。 从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到,对于修改权的规定,《著作权法》与《保护条例》规定是存在差异的,不过条例所规定的修改权相对更加具有针对性。 2.软件修改权的主体 《保护条例》明确软件著作权人享有修改权,具体而言,即是指依照条例规定,对软件享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另则,从条例清楚,该主体是指软件著作权人而并非是软件开发者。但同时,根据《保护条例》第9条规定,除条例另外有规定的外,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而无相反证明,在软件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开发者。在此,有必要了解所谓软件开发者,是指实际组织开发、直接进行开发,并对开发完成的软件承担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或者依靠自己具有的条件独立完成软件开发,并对软件承担责任的自然人。则从上完全可以认为除去非正常的例外,通常所言的软件修改权主体就是软件开发者[1]. 那么被许可使用和非经最初的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计算机软件的用户是否同样都享有对软件的修改权呢? 首先对合法被原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使用的用户分析。一般认为对这类用户的必要修改权是应当受到法律所保护的,正如条例第16条规定 “为了把该软件用于实际的计算机应用环境或者改进其功能、性能而进行的必要的修改”以法律的形式授权于这类用户。但是值得探究的是,该条例赋予权利的对象是“软件合法复制品所有人”,那么就意味着非合法软件复制品所有人并不享有这项权利。问题是,条例中的“合法”所针指的对象是什么,是对软件复制品合法性要求还是对所有人对软件复制品所有权利的合法?如果是针对前者的“合法”,则其似乎就没有否认违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享有本修改权,而这是并不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的,会产生反面的鼓励,故而从立法本意而言,该“合法”自是针对享有的合法性要求,这同样存在一个疑问,即对于合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和合法享有非法复制品的所有人是否皆享有这一必要修改权?勿庸置疑,合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享有本修改权;对于后一种所有人,就需要具体分析了,一般而言,法律并不支持软件非法复制品。 再看第二种情况,予以为非经许可[2]并不必然代表该用户是违法使用计算机软件,这样就存在需要权衡这些公众范围用户与著作权人之间的利益问题。关于此问题,《著作权法》有体现,即在充分保护原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下,又对其进行合理、必要的限制之原则;于《保护条例》中也对应应有同样体现。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和普及,这又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容予后文详述。 3. 软件修改权的客体 显然,要了解修改权的内容得明确修改权的修改客体。从条例可见其修改权客体是计算机软件。而著作权法上规定计算机软件是著作权人享有的修改权客体——作品之一[3],学者也以为“以高新技术和创作行为而产生的诸多信息产品理应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4],因此从客体上看,《保护条例》作为相对于《著作权法》的一部特别法也是合理的。 所谓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称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法号化的语句序列就是计算机程序;而文档则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具体说,该文档不仅包括以书面的文字形式表达的文档,也包括存在于计算机硬件或者存贮于软盘或光盘中的文档。同时,立法者认为,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是同一作品,对此,有学者就明确同一程序的源代码表示和目标代码文本是同一作品的两种不同形式(version或者form),是版权保护所指向的同一标的[1]. 目前我国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要求其以固定化的形式予以表现;具有可复制性,可以通过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同时应当具有独创性,以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也应当是属于作者智力劳动创作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计算机软件同传统作品并无多大差别,是以将其归类为著作权客体是合理的。 但是具体而言,计算机软件并不完全同传统著作权客体——作品。首先,计算机软件包含着更多高科技、数字化信息并且其 获得途径极多;其次,传统作品多在于以文字、美感等形式通过展现其内容来提供信息或娱乐,以被人感觉为目的,主要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是人和人之间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2];但无论软件开发者还是其他软件的用户看重的都并非计算机程序或者该程序或文档本身,而是该软件在计算机硬件设备中可运行而产生的强大功能;再次,与传统作品的有形载体相比较,计算机软件之核心——程序,一般是以软盘或光盘的形式存在,因此相对而言,也极易被不着痕迹的修改、变动。再加上计算机软件的广泛应用,传播范围广之特点,自然便给对计算机软件修改权享有人的权利保护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从上述比较看来,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著作作品享有的修改权。它有着作为特别法所相对独特的内容。 那么,修改权客体是不是必须是经过登记的计算机软件呢?1991年实施的《保护条例》对此认为,经过软件登记管理机构登记的软件是提出软件权利纠纷行政处理或者诉讼的前提,这严格限制了就修改权被侵犯而寻求救济的范围。而新的《保护条例》对此则作出了适应现代软件发展的社会需要之规定,淡化登记的作用,认为登记只是软件权利人证明其权利的方式,不再是寻求救济的前提。这显然便利甚至可以说是扩展了修改权救济请求的范围。 4. 软件修改权的内容 从前述修改权的概念可以很清楚,行使修改权是一种法律授权进行增加、填补,或者删节、改变的行为。按一般通说认为,修改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著作权法》第(三)项规定的修改权仅是狭义的概念说;广义之修改权还包括“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3].便是以为一项完整的修改权得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诠释。修改权是从授权性方面而言,保护作品完整权则是从禁止非著作权人行为层面上论述的[4].所以有学者又认为软件修改权是软件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对其软件制作修改本和禁止他人擅自制作修改本的权利[5]. 尽管如此,但《保护条例》只授权软件著作权人以软件修改权,而并没有如著作权法中规定一种保护计算机软件完整权。于此,予以为条例第23条规定的责任性条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不法修改权加以禁止或者限制;不然,则以条例之特别法地位,亦可应用著作权法中的相关规定,实在不必进行一种重复性规定。 具体到软件修改权,是指对未完成或者因为原软件有瑕疵而不能操作的程序进行的修改,从而使之能够运行或者完成运行。就其内容而言,修改权可以分为三类情况:第一,修改仅仅是对原有程序或者文档细微瑕疵,从而使原程序完善;第二,是一种创作辅助功能,即对没有完成的或存在功能障碍的软件进行修改,使之完成运行;第三,则是对根本不具备软件价值的程序进行修改而形成可以运行或完整的程序[6],这实质上俨然是一种新的创作了。予以为此与《保护条例》中修改权内涵并无不相符合之处,条例对修改权中修改应当到达何种程度并没有具体的止限,因此,无论是对原程序的细末修正,还是辅助完整创作,抑或是几乎在原程序上的新的创作都可被修改权的内容所涵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计算机软件的修改具体包括对软件程序的修改包括对源代码(open source)和目标代码的修改,这也并不同于对传统作品的修改手段。源代码是用人工语言或自然语言编写的、反映设计人总思想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但机器不可执行[1],而后者才是一种通过语言翻译程序处理后所转化成的可以由机器执行的指令。如果从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形式而非创作该源代码的技术思维角度考虑,学者认为“对软件的修改可以是用同一种编程语言,也可以用另外一种,修改应当是不拘泥于原来软件编程语言形式的”[2]之观点自然也就不无道理。 三、软件修改权的性质 这首先需要从著作权法中对修改权性质出发进行探讨。通过对目前对修改权的论述观点看,在其性质上主要是争执修改权究竟是一种精神权利还是一种经济权利。 精神权利是不直接体现为财产内容但又与人身紧密联系的一种权利,是相对于财产权利而言的,本质上属于人身权范围。而著作精神权利(Moral Rights),即著作人格权,是作者基于其作品所依法享有的各种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并不直接体现财产内容的权利,它是著作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与著作经济权利对应。虽然于著作权法中有主张著作精神权利应被纳入民法中一般人格权,但是学理界对著作权法中精神权利亦是人格权之观念并不完全同一,这里存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被称之为“一体说”,认为著作精神权利并无特殊之处,它无非是民法中人格权利的一种形态;而“民法人格权制度之外另设著作人格权制度,纯粹出于保护技术上的需要,并不表示二者在性质上存在差异”[3];另一种观点则是“分离说”,强调两种权利的客体和归属的差异性,认为它们是两种各自独立的权利。这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争议,但在作者死后对其精神权利的存续处理问题以及这两种权利皆为宪法所引申之认识上却一致。而所谓经济权利,是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通过某种形式行使作品,从而依法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 与普通法系国家将版权中精神权利多作为实现版权人利益的又一重保障之观点所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尽管在著作权方面存在着对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关系认识有差异的两种学说,即以德国为主的“一元论”说和以法国为主的“二元论”说[4],但从著作权来源于“天赋人权”、作品是作者人格权反映出发,一直都将精神权利作为著作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著作权人的精神权利享有和保护。之于我国著作权法而言,其在保护精神权利观念上承继了大陆法系的上述传统观念,这一点在是勿庸置疑的。学理界通说认为,我国著作权法赋予了著作权人四种精神权利: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则从其间可以很明白,一般意义上的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权利,其具有与著作权人人身紧密结合的特点,是基于作者的智力创作完成的作品而产生的权利,学者韦之在《试论版权中的精神权利》中就明确认这一观点。 那么是不是因此就可以毫无疑问直接肯定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就是一种精神权利呢? 有学者在论及计算机软件相关问题时就明确指出“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赋予软件著作权人3项精神权利,即发表权、署名权和修改权”[5];其他大部分学者也如是认为。其实,持此同一观点者大都是从计算机软件系属作品所包含的内容之一出发,认为《保护条例》是著作权法保护中仅仅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之法律,则自条例的地位和计算机软件与传统作品的相似性(前文已述)完全可以得出计算机软件之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权利之结论[1].但这并不是学理界统一的定论,反对此观点的学者以为,软件的修改是对原有软件进行修改形成在功能或者性能方面得以改进的软件,其不同于一般作品著作权中的精神性质修改权,反而是类似于一般作品的改编权,是纯粹的经济权利而并无人身不可分性可言[2]. 从《保护条例》第8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来看,明确软件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其软件著作权,且授权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其包括修改权在内的软件著作权,并有权因此获得报酬。这样的规定与《著作权法》第10条授权规定存在相当的差异,后者并不授权于著作权人以对其享有的修改权等精神权利进行许可他人行使和转让之权利。那么,软件修改权究竟是绝大多数支持的精神性权利,还是少数学者认同的经济性权利,抑或其他? 对精神权利的分析得知其与人身具有相当的不可分性,具有相当的专属性,附属于权利主体而不能或者难以转移,所以于著作权法中并不赋予著作权人以对其作品精神权利的转让和许可操作。如上文已然分析持“同一观点”者的统一思维:将软件保护条例作为著作权法的一部分,又计算机软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在著作权法中享有精神性权利之一— —修改权运用到计算机软件保护立法中,即替换为软件著作权人应当享有软件修改权这一精神性权利之结论。从纯粹逻辑上考虑,因为《著作权法》是普通法而《保护条例》是相对于前者的特别法。一般而言,普通法的运用理念必然能为特别法所使用,从这个角度而言,那么,在著作权法中修改权是不能由著作权人享有行使转让或者许可他人行使之权利的[3]理念同样也应当在软件保护立法中应用;在此一充分前提下,同时假设“同一观点”成立,则其结果是软件著作权人不能享有对软件转让或许可他人行使之权利,如此就产生了应然状态与实然实施的条例不统一的矛盾情况,也就是说从逻辑上很难必然推论出软件修改权就是精神性权利。更无论说软件修改权在具体客体、内容等方面并不完全同于一般作品修改权,有其自我的特质;另则,软件十分强调的运用性也使软件修改权需要与人身的相当程度分离。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软件修改权就是一种经济权利呢?不然。针对前文反对者的观点,予以为:其一,不用再赘述,对于软件修改权的概述已经比较明晰,虽然软件的修改权旨在软件功能的运用,但并不完全针对可以由此获取经济利益而行为,而且其同样需要软件著作权人、其他合法权利人的智力创作开发,是本人的思想体现,具有相当的人格性;其二,从最初的软件修改权来看,是由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而且即使是在软件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各各领域之后,其与软件著作权人依然具有一定的人身性,这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可以说软件修改权并不是纯粹的经济权利。 由上述分析可见,软件修改权具有相当但并非完全、绝对的人身性质,又具有区别于一般作品的极大经济价值而非纯属于经济性,所以予以为,软件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性为主兼具经济性双重属性的权利,其完全可以被软件著作权人依法转让或者许可他人行使。 四、软件修改权的变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原有的软件保护模式因为在著作权法模式的自动保护原则下产生,计算机软件不必公开其源代码亦可以享受保护,然而这并不利于软件的全球性利用和进一步开发,因此在软件行业日益需要一种新的能够适应internet特点的软件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所有人开放软件。而Linux操作系统就是在这种开发模式要求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并迅速在近年来在市场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IBM司就一向支持Linux系统,形成对微软公司软件行业垄断的抗衡,而我国软件市场也正在逐步向这种趋势迈进。 Linux是以源代码公开为整个开发模式的基础,这样就使得整个原始软件“暴露”在每一个程序员面前,接受质询、修改意见。计算机软件是一个大的系统,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仅仅靠个别的开发人员或者开发企业是远远不够的,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结果甚至会使用户对软件失去信心。而在Linux环境下,用户也成为了协作开发人员之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Linux操作模式使得全球形成了一个软件发展的虚拟合作组织[1]. Linux的发放通常是使用GPL.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即通用公共许可,提出一旦软件开发者接受了该许可条款,明示将自己软件程序的开发源代码公开,使之成为自由软件,则就将不得再享有更改软件的“自由”属性,不再享有对其源代码的与现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体系下同等的修改权[2].同时它也传递给人们一个相对与copyright的观念——copyleft:任何散布软件的复制板或修改版的人,都必须将作者赋予使用者的自由传递下去,任何使用者不得剥夺更下游使用者的自由。“[3],即任何再这些软件的人,不管他们是否对软件进行过修改,都必须允许之后的用户享有进一步拷贝和修改的自由,从而保证所有用户都能享有软件的自由。 由此可见,在Linux环境下,对自由软件而言,已然表示作者放弃了修改权和保持作品完整权。任何得到源代码的人根据许可条款都可以对程序进行自由修改、升级,但必须将程序的源代码和程序的修改者的源代码公开。而且根据GPL的规定,即使修改的作品构成了独立的作品,修改者也必须公开其源代码,也即其身份仍然是修改者而不是新作品的所有人,没有决定是否发表的权利,而只能履行必须发表的义务[4];同样,在著作权法制度中,如果修改后的作品没有独创性,甚至改动很小,那么修改后的作品构成了对原作品的“抄袭”,即使在我国目前的软件保护中,也只有合法复制品所有人才有法律赋予的例外必要修改权;但是对于自由软件而言,哪怕有最微小的修改,或者是复制,都不够成法律禁止的抄袭。 这里很明显存在一个权衡软件著作权人权利与全球人获取软件知识运用利益问题。作为衡量的理念,曾有人认为,作者的利益应当优于利用者的经济利益,意即认为,只要构成对作品的改动,就侵害了作品的完整权。但是,从著作权法的文义来看不能得出这样的优先关系;同时,从其立法意旨看,鼓励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促进软件产业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调整计算机软件在开发、传播和使用中发生的利益关系与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益并重。况且计算机软件除了具有作品性外还有其重要的工具性质,它同其他工具一样,需要全人类的智慧来共同推动其发展。另外,GPL保护公众获取知识的权利、促进文化的交流,进而在总体上促进知识的增长重要。予以为,正如推崇自由软件的人们认为,获得知识的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无形财产权并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原有严格的保护体系干涉公众的自然权利,甚至从某种角度说了限制人类的创造力。Linux的盛行和越来越实用证明了:我们必须相信人类理性与奉献社会的精神确实存在。其社群证明: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里,Copyleft观点比Copyright更能集结众人之力,创造出更好的软件。另外,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与物权的客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具有无形性,对其使用、交流本身并没有对其造成什么损失,甚至会增值[5],于此,微软因广泛应用而为人共识的强盛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从一个角度而言,Linux也并不是完全不保护软件最初著作权人的利益,就如同GPL第2版所言,其首先赋予了他们是否自愿公开、接受许可自由软件的权利,这是其不享有修改权的前提,另则,为了使得一个软件受到GPL的保护,其GNU首先就申明这个软件拥有版权,受到版权的保护;而对于后来的修改软件者,GPL同样保护其权利,认为修改人可以将修改权后的程序署名;再者,条款又规定GPL下修改软件不应损害原始权利者的名誉;如果自由软件的使用者愿意将程序的一部分结合到自由程序中,而它们的条件不同,则需要经过自由软件版权人的许可等等规定。 五、结语 计算机软件保护是一个亟待研究、发展的体系,它需要综合各方面保护立法联合进行,同时衡量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而产生新的适应时代的方式。修改权从最初的对作品著作权人的几近绝对化保护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转让权和许可他人使用权,以及合法复制品所有人的必要修改权的授予,再到如今网络时代下的Linux系统的发展,由软件著作权人选 择接受通用许可下的公开源代码,无疑正是国家乃至全球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一个缩影。通过本篇对修改权的分析,予以为平衡各方利益的结果便是使人们相信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需要看,对修改权的放宽限制措施是软件开发利用以及软件立法发展的一大趋势;而明确理解这一变化,对我国目前的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有着重要的前瞻意义。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的优化 一、了解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是以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为载体,进行程式和资料认证的设置。举例来讲,在进入计算机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关的身份信息验证,如果出现一些外部的异常行为或者对计算机的非法强行侵入,入侵检测技术就能够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反应。而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设置关卡也就是网络陷阱来实现的。当出现非法侵入网络的行为时,可以通过采集网络运行环境中的相关数据来进行检测工作,通过有效的分析相关的数据,判断行为的性质,从而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攻击行为的有效阻止。 二、常用的入侵检测技术 (一)误用检测技术 对已经知道的病毒、入侵活动以及模式的有效检测就是误用检测技术。它通过系统的假定,用一种固定的特征或者模式去表达入侵的异常活动,在网络发生异常时将其与之前假定的模式进行自动的匹配。当两者匹配成功时,系统检测就将该行为定义为攻击行为,相反的,如果两者没有办法进行匹配,就可以排除这种行为是入侵或者攻击。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精准的检测出已知的入侵特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只能比较检测已知的侵入特征,而一些未知的类型则不能被检测到,很有可能逃过去,对计算机数据库造成威胁,尤其是网上出现的一些新兴的病毒和攻击体,因而要对系统中的数据模型进行定期的新检测。 (二)异常检测技术 与误用检测技术相比较来看,异常检测技术的精准度和适用范围都更高更大。所谓的异常检测技术,就是以用户的行为习惯和特征作为模型存入计算机数据库,计算机会在用户操作的过程中将其行为特征与模型进行比对,详细的分析用户的活动,将与正常用户不同的活动状态的数量进行统计。如果二者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那么就得出出现了异常的非法入侵行为的结论。这种入侵检测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对经验的依赖性很小,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得出相应的规律,并在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中对这一规律进行应用。即使面对数量非常庞大的数据,同样能够将检测的知识与规则快速的掌握起来。利用这种技术能够将还未被识别的对象检测出来,弥补了误用检测技术的不足,同时监控了已经被识别的对象,同时得到的检测结果的精确度也更高。 三、优化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 (一)注重数据库相关知识标准的建立 在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过程中,分析和了解入侵行为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要对入侵行为的准确程度与范围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挖掘数据时,通常采取相关研究的技术手段,也就是在数据库的系统中对给定的某一个记录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整理出潜在的入侵行为,使得隐形的入侵隐患能够更快的被发觉。 (二)全新系统模型的创建 新型数据库模型的创建能够有效的发挥整个入侵检测系统的功效,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数据:主要是收集数据库中存在的历史数据,由于系统入侵检错过程中需要分析并掌握相关数据,因而对历史信息收集的完整度也有较高的要求,可以使得以后的检测工作更加方便。 2.处理数据:主要是将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集成,提取到需要准备的数据为下面要进行的数据挖掘打下基础。 3.挖掘数据:按照提取的数据对相关的行为特征进行提取,建立安全系数较高的数据库模型。 四、结语 只有不断发展计算机数据库的入侵检测技术,才能够保护计算机使其正常运行,如今计算机的入侵行为日渐猖狂,因而我们需要对入侵数据库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不断完善和提高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与技术水平,使得计算机的使用环境更加安全,方便人们的生活。 计算机论文:公司计算机使用及电子邮箱网络管理的规定 公司计算机使用及电子邮箱、网络管理、规定 一、计算机使用与管理 1、计算机(及附带产品)的产权归公司所有,任何人不得将计算机或其附件的部分或全部移离办公室。 2、公司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人员应对计算机的类型、相关附件、使用者、领取时间等有关事项进行详尽、准确的登记。计算机使用者应配合管理人员的工作,并签名登记使用。 3、计算机(及附带产品)由使用者专人保管,使用者对计算机(及附件)的损坏、灭失负责,丢失或损坏必须照价赔偿。 4、计算机使用者应爱惜计算机,正确使用计算机。全体员工要爱护公司机器设备,在没有得到部门负责人和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的同意,不得私自拆机。如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协助解决。 5、公司员工使用电脑不能设置开机密码,如有特殊原因,必须经部门负责人同意。设置密码后,应交网络管理员一份书面密码说明。 6、计算机使用者归还计算机(及附件)时,应到公司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处办理归还手续。管理员应详尽、准确登记归还的计算机类型、相关附件、归还时间等。 7、中午休息时间和下班后请关机,并关闭电源。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二、网络管理 1、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 任何人不得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更改系统信息和用户数据; 任何人不得利用计算机技术侵占用户合法利益,不得制作、复制和传播妨害公司利益的有关信息; 各事业部、各部门要定期给数据进行备份,防发生故障时进行恢复。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管理 为防止病毒侵入,保证电脑的安全,必须每台电脑都要安装“病毒”防火墙。 任何人不得在公司的局域网上制造、传播任何计算机病毒,得故意引入病毒; 网络使用者发现病毒应立即向网络管理员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计算机使用者应定期查毒(周期为一周或者10天),管理员应及时升级病毒库,事业部和部门对杀毒软件进行在线升级。 目前公司局域网已经能正常上网,如无特殊需要,禁止使用拨号上网。 公司员工需自觉严格控制计算机上网时间,除上网查阅资料,下载、传送文件外,不许在办公室利用计算机网络交友和聊天。违犯规定而不听劝阻者,予以经济处罚。 为方便工作中交换文件,请在自己电脑的C/D盘建立以自己名字为名称的共享文件夹,访问权限为可读。 为保障电脑内资料的安全性,在公司服务器上,为所有员工建有以名字相同的文件夹,请把重要文件在服务器上做备份. 为保障公司服务器的安全,未经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同意,不得私自操作服务器。 3、网络打印 网络打印机只允许打印与研究工作有关的文件,不得打印私人资料和网页; 打印机出现故障,及时报办公室管理人员,不得私自拆卸。 三、电子邮箱管理 电子邮箱由公司采取主机托管办法申请企业电子邮箱; 由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负责公司员工电子邮箱的地址分配; 电子邮箱出现问题,由办公室管理人员负责联系解决; 公司已经为所有员工设置了集团的电子邮件信箱,印制名片、对外业务联系请使用公司统一的网址和电子邮件信箱。 如违反上述管理办法,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和经济处罚。 计算机论文:面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实验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更受招聘单位的重视。所以,高校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成为当务之急。计算机实验课目前的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课程改革应从教材、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 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让学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目前许多学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课程体系和内容陈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部分实验课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实验课教师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实验室的建设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更不能适应目前严峻的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就如何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目前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实验课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他们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认为只要理论课过了关,计算机实验课无所谓。 2.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在计算机实验课上.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上机实验时因不懂计算机操作而变得不知所措的现象。这说明,学生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验之中。 3.学生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键盘操作、系统维护、软件使用、硬件维修等。学生上机时间不足容易造成他们对基本操作不熟练,影响他们以后计算机软件、硬件等方面的使用,进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一些高校现在的计算机实验课内容已使用了多年.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实际应用。就计算机实验而言,目前绝大多数的实验还是验证性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明显不足。每个实验的过程基本上形成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报告要求——思考题”这样一种固定模式。于是,许多实验原理与对应的理论课内容重复,实验步骤写得十分详细,甚至连记录数据的表格都已画好,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5.教师教学组织形式简单。现在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分组循环方式,即学生实验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这样,就没有考虑实验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基础及其实际动手能力的差异,没有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6.实验方法陈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多启发式教学少:早已安排好的程序式实验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少:实验报告纯粹罗列过程的多,提出问题和分析实验结果的少。一些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内容没有预习进入机房后不清楚实验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只是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进行机械操作。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学生很少自己动脑思考寻找原因,而是依赖指导老师。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差。 二、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1.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学生与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从物力、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计算机的先进性与完好率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改革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真正形成一种良好的实验教学氛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在开课前通过参观历届学生的实验成果和认真听学校举办的计算机讲座等方式.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实验课的重要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实验课的足够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成立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带领学生参观附近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实际等。 2.编写有特色的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实验指导书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和基本依据,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第一,改变教材内容,按照基础类实验、综合类实验、设计类实验来安排教学内容。基础类实验包括计算机主机、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等内容。通过这些实验,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于综合类实验部分,教师要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计算机编程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实验及其他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于设计类实验部分,教师只需给出若干个设计课题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可,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第二。精简一些旧的实验内容,合并那些内容相近的实验.避免重复,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将陈旧的16位微机接口实验设备更换为32位接口实验设备,环境更新为windows系统。第三,鼓励高校教师自编教材。各个高校的计算机类型、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都不尽相同,使用统一的教材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各高校应在保证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具有各自特色的实验教材。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学生对基础部分实验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编程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在学生做完基础部分实验以后,教师应组织操作考试,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不合格者要督促其重做。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以把学生编成一个个小组,采用集中讨论、分别编写的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所用计算机类型、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实验完成以后 ,学生要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和心得体会。对此,教师不能给他们任何形式的提示或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程序设计类实验,教师可采用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在实验方案确定以后,教师可根据任务量大小来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实验的各项工作,并把所有的工作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完成。 4改革教学方法。目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实验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讲述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另外,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实验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创造条件让教师经常参加有关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使他们掌握新知识,开阔教学视野.及时了解计算机理论与实验课的发展趋势、动态。高校还要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相关的科研项目,以科研资金促进实验室建设,用科研成果充实、改进实验内容,使教师在科研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结语 高校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涉及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做好计算机实验教学.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推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涉及面广.因此高校只有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把计算机实验中心建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基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积极的贡献。 计算机论文:述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工作 【论文关键词】: 网络; 安全; 系统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目前大部分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主要从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维护和人员管理等方面谈一下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维护工作。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深入到医院日常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一旦崩溃,将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设备安全 (一) 硬件设置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1. 网络布线 医院主干线以及各大楼之间采用多模光纤,并留有备份。光纤到机器端采用屏蔽双绞线,线路之间避免交叉缠绕,并与强电保持30CM 以上距离,以减少相互干扰。新增网点,距离交换机尽可能短,以减少信号衰减。平时做好跳线备份,以备急用。 2. 中心机房 综合考虑供电、场地、温湿度、防水、防鼠、电磁环境以及接地防雷。 3. 服务器 对最上层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来说如何保证所提供服务的可靠性和不间断性以及数据存储的安全是决定一个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首先必须使用不间断电源(UPS),保证服务器24小时不间断工作,防止停电造成的数据库损坏。对于中心服务器,目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双机热备份+磁盘阵列柜的模式,当一个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备份服务器能在十几秒的时间内进行切换,启动数据库,一般能在2~3 分钟内恢复业务处理。这样只做到了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能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阵列出现故障, 整个系统仍要停止运行,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备有应急服务器。应急服务器在日常工作时,通过数据库的备份服务实时地进行异地备份,保证数据与中心服务器的同步,当双机服务器或阵列出现故障时,系统能顺利转移到应急服务器上运行,所有用户的使用方法保持不变,患者数据信息连续,不仅方便了操作人员,而且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4. 边界安全 内外网物理断开,这样彻底消灭外网黑客的入侵,内外网需要交换信息时采用U盘或移动硬盘作为中介,并做好防病毒工作。 (二)外界环境对网络设备安全的影响 1. 温度会导致逻辑电路产生逻辑错误,技术参数偏离,还会导致系统内部电源烧毁或烧坏某些元器件,影响机器运转和导致一些热敏器件内部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 2. 湿度过高,会使接插件和集成电路的引线等结合部氧化、生绣、霉烂,造成接触不良、开路或短路;湿度过低,会吸附灰尘,加剧噪声。 3. 对于机器内部的电路板上的双列直插或组件的接线器,灰尘的阻塞会形成错误的运行结果。过多的尘埃可造成绝缘电阻减小、泄漏电流增加,机器出现错误动作,如果空气潮湿会引起元器件间放电、打火,从而损坏设备,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 4. 静电是网络使用中面临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以上谈到的温度、湿度、尘埃等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静电。计算机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对静电非常敏感,它的破坏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5. 靠近网络的计算机、大型医疗设备和网络设备自身等,都能产生电磁辐射,通过辐射、传导等方式对网络系统形成干扰。他们造成的问题是:设备的一些部件会失效,但那些部件的失效看起来又是由于其他部件引起的,像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很难诊断,需要专门的诊断软件和硬件来检测。 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一)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 目前一般医院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操作系统多采用微软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这要求对计算机使用的帐号、用户权限、网络访问以及文件访问等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定期做好监视、审计和事件日志记录和分析,一方面减少各类违规访问,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日志记下来的警告和报错信息,很容易发现相关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下载和打好系统补丁,尽可能关闭不需要的端口,以弥补系统漏洞 带来的各类隐患。对各类工作站和服务器的CMOS设置密码,取消不必要的光驱、软驱,屏蔽USB接口,以防止外来光盘、软盘和U盘的使用。对关键数据实行加密存储并分布于多台计算机。 (二)数据库的安全 数据库的选择和备份是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系统一旦投入运行,就要求24小时不间断,而一旦发生中断,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在开发系统软件时,数据库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发生故障时应能自动将数据恢复到断点,确保数据库的完整。目前现有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数据库的选择上多采用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医院的数据库记录时刻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网管人员定时异地备份是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崩溃,势必存在部分数据的丢失。所以建立一套实时备份系统,这对医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医院采用磁盘阵列的方式进行对数据的实时备份,但是成本比较大,安全系数也不是很高。根据医院这个特殊的网络系统,可建议设计数据保护计划来实现文件系统和网络数据全脱机备份。例如,采用多个低价位的服务器分片负责,如门诊收费系统采用一台服务器,住院部系统采用另一台服务器,同时再增设总服务器,在总服务器中全套备份所有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软件,每日往总服务器中备份各个管理系统中产生的数据,与此同时也做好磁带、光盘的备份,若有一台分服务器出现异常,该系统就转总服务器进行。这种运行机制,在一些医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病毒防范与入侵检测 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分别安装相应版本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和杀毒引擎,在服务器上编写网络登陆脚本,实现客户端病毒库和杀毒软件引擎的自动派送安装。在服务器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机器上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网内各类入侵、违规和破坏行为。 三、人为因素对网络设备安全的影响 据不完全 统计,某医院三年内局部网络设备非正常断电所引起的故障中,有16起为施工断电引起网络设备意外断电,有130起为医务人员不小心碰断HUB电源导致计算机不能联网,而仅有5起为网络设备自身不正常掉电或自动重启,占因断电所引起的网络故障总数的3.2%,其余96.8%都是人为因素导致。这充分说明,人为因素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故障率。具体措施包: 1. 对全院职工,特别是对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教育,让他们树立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了解计算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流程,对相关人员进行新业务模式和流程教育,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准确、熟练。 2. 尽量不要在临床科室使用带电源适配器的小型集线器(HUB) 。这也是局部网络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有时维护人员要反复到现场数次解决此类问题。 3. 施工前加强施工单位与网络维护人员的协调, 断电前制定详细的切换方案和应急方案。 4. 合理规划配线间和机柜位置,远离人群,避免噪音。 5. 分置配线间内的强电电源和断电频繁的照明电,争取单独供电,和供电部门协调保证24小时不断电。 6. 加强内部人员管理,要注意随时观察,尽量避免因此产生的网络故障。 四、小结 随着医院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发展,它渐渐成为一个医院关键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必须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手段管理网络、诊断问题、防患于未然,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管理专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习教学 质量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实习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科学、公正、综合的实习教学全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实践技能,及时反馈实习效果,规范实习成绩,实现实习教学评价的科学化、目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化成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实习教学质量控制,以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主要以获得旅游管理相关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充分重视实习教学环节。旅游管理的实习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界对实习教学的逐步探索和改革,各方对于实习教学的重要地位已取得了共识。但在对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上,我国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而轻实习教学质量的现象,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教学实践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原来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上,往往通过作业、实习报告、学生座谈会、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分等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通过实习教学环节是否真正训练或提高了专业水平,对于实习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究竟如何,缺乏准确的把握。合理、科学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质量监控机制.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旅游管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对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进行效果评估,而是旨在建立整个实习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以完善实习教学模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在实习质量方面评价、控制和提高的体系,应关注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两个;以过程控制为关键,以此保证实习教学环节过程的有效性,使实习教学质量切实得到改进,提高学生自身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满意度。建立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并通过对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的评定,把实习教学环节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第二,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有全面、学和有效,以不断提高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为最终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对实习教学整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实习教学质量是通过多方面、程序性情况来综合体现的,对实习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涵盖实习教学的各环节和教与学的各方面,要求全面系统的设计、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以及评定标准,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要体现结果与过程结合。 2.目标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所有的实习教学课程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现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从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以素质能力为主。因此考核中必需包含对素质的评价,关注专业认知能力的高低,也要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 3.可实施性原则。在设定各项评价指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可实施性,指标定义要明确,一、二级指标与主要观测点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评审标准应客观、全面,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总体目标。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应既能对实习质量进行度量,又要简单易行,便于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设计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 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因具体实践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凡属校内模拟实习教学环节,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对于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活动,还应包括实习教学领导小组和实习单位。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参与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以及服务等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通过建立实习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定评价标准,并进行量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对实习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指导水平,也直接促进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重点是实习教学评估指标和标准,对于包括课堂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形式在内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应当包括实习规范、可行的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计划、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对实习教学情况的综合考察指标、对实习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学生对实习教学收获的评价等内容,所以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是一个综合性、总体性的质量评估体系。该体系应具体涵盖7项一级指标、l9项(毕业综合实习22项)二级指标和相应的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三、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应该根据实习教学形式的不同有所区别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和标准,只是一个总体性、综合性的评估标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对应于专业课程的课堂内实习环节,又有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既有校内实训,又有校外实践。所以,在应用本质量评价体系于具体实习环节时,必须及时调整评估的各项指标和主要观测点,如在评估旅游小组调查实习教学质量时,评估指标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具体实践任务分配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二)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与结论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全面性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得出的结果,不论是数据还是信息,不能简单地加以统计、公布了事,需要做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既要看到成效,也要看到不足;既要指出问题,也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尽量使实习教学最大可能促进每个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发展。对于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除依据评估指标等客观标准外,还要综合考虑课程结构、课时设置、实习项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 (三)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不是静态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更加关注过程。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使评价结论由“评定分数等级”转变为教师诊断和改善实习过程、激励学生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使学生理解评价结果,从而吸纳对自己成长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实践证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和教师改进,只有综合性的实习质量评价能将评价的教育功能渗透在整个实习评价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消除评价误差,并及时改进提高,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管理专业论文:浅析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3.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3.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 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 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3.培养创造力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人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训练,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想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 管理专业论文:分析经济管理专业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地方高校要坚持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道路,这是对地方高校的基本要求。作为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院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始终立足边境,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学院都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风生水起,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的封关运行,中越凭祥一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如今边疆民族地区掀起了对外开放开发的热潮,这些给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崇左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急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就包括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这些专业提供科研、咨询、产学研等多方面、多层次服务。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这些都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新时期办学定位指明了方向。围绕兴边富民行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应积极借助已有的专业尤其经济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专业所能提供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本土人文资源优势、信息技术服务优势、人力资源输出等优势提供服务,同时充分与本地的区域资源优势、民族优势、地缘优势等区域优势相结合,成为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才库、智囊团和助推器。 l、以经济发展阶段为依据。适时调整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布局地方高校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其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布局也相应要随之调整。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地方高校也随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适时调整办学方向和学科专业布局。桂西南地区在2O世纪9O年代之前边境局势不稳定,战乱时有发生,处于开放开发的低谷阶段,这时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前身南宁师范高等专业学校学科专业单一,基本都是师范专业,那时主要为地方培养基础教师师资,办学规模日渐缩小;第二时期是在2O世纪末到21世纪初,学院为摆脱招生日益萎缩的困境,积极申办非师范应用型专科专业,经历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阵痛时期,开始有了一些非师范专业;第三时期,边疆民族地区迎来了开放开发的高潮时期,学院也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期,自2009年升本以来,学院成功的实现了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单一师范院校向以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共同发展的多学科专业院校发展,以教学为主的院校向以教学科研并重的院校发展。 学院为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的新要求,学院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不再固守原来传统的师范专业设置,近年来不断新办经济、管理等非师范应用型专业,由单一师范专业院校向经、管、法、工等多科性院校转变。目前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主要分布有:经济与管理系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东盟方向)专科专业(正积极申报为本科专业)、市场营销专科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专科专业;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有会计电算化专科专业;物理与信息技术系有电子商务专科专业;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有人力资源管理专科专业;外语系设有英语(商务英语)本专科专业。学院大力扶持新办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同时也大力支持现有经济管理专科专业申办为本科专业。随着这些专业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极大的增强了经济管理专业为当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但是,学院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设置还不合理,本来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师资相对薄弱,而这些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系部很分散。第一步,应尽快把这些分散的经济管理专业整合到统一的经济与管理系中,既要实现专业的整合又要实现师资的整合;第二步,加大对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力度。把经济管理学科专业作为学院今后发展的重点扶持的学科,先从建成校级重点学科开始,经过几年发展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示范专业、特色专业。 2、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应承担的基本任务。同样对于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紧缺的、迫切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更是要求如此。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 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不同,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也会不同。就是西部地区内部之间,边疆民族地区与非边疆民族地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各有特色,它们所处的地缘环境、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各不相同,从而对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要求也不尽相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此地国际商贸物流业、国际加工制造业、国际文化旅游业等成为本地区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迫切需要适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目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正是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陆续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物流管理(本科和专科)、旅游管理(本科和专科)等经济管理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地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瓶颈。 由于学院开设这些专业较晚,学科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无论是师资、资金等投入都远远不够。建议学院根据条件的发展,从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以师范专业为主,能逐渐向经济管理等应用型专业倾斜,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任务,培养和扶持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优势学科及特色领域,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机构,建设具有本地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地缘优势的学科专业,专业培养方面大胆探索,培养面向东盟、面向边境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面向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学院应加快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一是根据区域特色,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应积极培养面向东盟、面向边贸适应性经济管理人才;二是认真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强基础、宽口径、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变传统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三是改革课程体系。要优化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开设力度和实践教学环节,也要加强面向本区域特色专业方向课程教学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学院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东盟专业方向,与之相适应开设了东南亚法律概论、越南语等一些相关课程,要进一步加强这些教材建设,同时应创造条件争取开双语教学课程;四是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崇左市及周边南宁、北海等市各种资源,建设一批有校企合作紧密的社会实践基地。 3、以产业经济为依托和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作为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重要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层次和全方面的服务,其中面向企业、面向基层服务是最基本的方面。学院经济管理专业要立足本地产业,加大与企业合作和与产业的联动力度,提高服务企业意识和能力。 首先,该地区高校一可以开展培训活动。边疆民族地区企业急需要专门的经济管理人才,也要求企业自身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整体素质。针对企业存在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本地区高校为企业开办以更新经济管理相关知识、提高员工素质的培训必将受到欢迎,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在企业培训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不仅可以承担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学历和非学历的知识培训,组织开展短期企业培训班等活动,还可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电子商务、导游等职业资格培训。 其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本地区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有一批专门从事经济管理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完全有能力开展管理咨询活动,但这些教师要积极走进企业和了解企业,加强调查,从而提出有效的咨询意见。由于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缺乏本地专业管理咨询机构和市场研究机构,而外地的咨询机构又难以了解本地情况和成本高被聘请过来也不现实,这样学院依靠专业人才优势和地缘优势自然承担起为本地企业提供咨询的职责。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相关学者应主动走出,主动联系企业,为企业开展市场分析提供研究报告;还可以为企业开展管理咨询服务,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可以承担企业委托的相关业务。 再次,可以通过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以共建产业园、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尤其是把把崇左城市工业区、凭祥边境合作区、中国东盟青年工业区等为基地建设的基础,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以科研为支撑,以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合作科研能力和水平,构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服务体系。 4、挖掘区域经济特色优势。提升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社会功能和层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惟一的一所本科院校,近年来经济管理专业积极服务社会,成果显着,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开展边疆特色研究。经济管理专业相关老师积极开展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先后承担了崇左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国家不同层次的相关科研课题。如学院近年来与广西文科中心共建的华南边疆问题研究基地,打造“中越边境民族村落旅游文化研究团队”、“中越(凭祥一同登)跨境经济合作研究团队”等特色研究团队;还有自治区教育厅资助学院建立的广西边疆问题研究基地,围绕边境经济与旅游方面对中越跨境合作区、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等区域热点问题展开研究;二是积极承担政府横向课题,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如近年来经济管理专业5位老师承担了2011年度崇左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研究课题;三是发挥人才优势,建设成地方人才小高地。今年学院被崇左市确立为“崇左人才小高地”,崇左市政府提供资金资助这一人才小高地建设,进一步使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合作更加紧密。 但是,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社会功能还不够显现,今后要朝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提升经济管理专业高级人才服务层次,推动经济管理专业的资深高级教师长期受聘为政府顾问,直接参与崇左市地方重大问题决策的研究论证工作,包括直接参加政府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二是积极推动学院与崇左市政府及所属县区级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成立专门的地方决策研究基地和团队,积极开展本地区经 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研究与实践工作;三是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优势、边关区位优势、民族优势,加强桂西南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要充分挖掘专业服务经济特色,培养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服务优势,健全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服务功能体系,不断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服务规模和层次。 管理专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研究和实践 作为一所培养旅游人才的全日制高职院校,2008年我校开设了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这对于完善我校旅游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同时也对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1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旅游与财会的结合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为培养具有良好旅游职业素养,能够熟练掌握企业财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和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的财务核算,毕业后能较快胜任旅游企业及其他行业收银、出纳、财务会计、财务主办、财务管理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要有财会方面的专业课,还要有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图1所示)。在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位于表下部的财会类专业课程外,我校还开设了如“旅游职业礼仪、酒店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运转实务、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服务与管理”等旅游类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考取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当学生最后去旅游行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时,他们不仅通晓财务,而且非常熟悉旅游企业的运转,这将会对业务的理解力有更大的提升。 1.2 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实用性 在财会类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以区别于以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为特征的本科层次;在应用性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高新技术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技术等级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从业后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以区别并高于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中专层次。 1.2.1 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见表1) ①财会类专业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对传统会计学类课程进行了扬弃,摒弃以往一些理论知识太强的科目,而将对于培养目标“有用性”的课程保留。以夯实财会专业基础为主线,我校开设了“会计基础、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财经法规”等基础性课程,进行会计学类的通才教育。在此基础之上,我校还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等专业主干技能课程。在这样的财会课程体系中,我们主要形成a以“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为主的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体系;b形成以“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为主的考取初级会计师的职业技术等级考试体系;c形成以“酒店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三门课程为主的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见图1)。 ②相关财会类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为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的综合能力,拓宽相关知识面和增加就业机会,我校还开设了“宏观经济分析、证券与投资、财务报表分析、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公司理财”等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对选修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有助于更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兴趣,为不同发展层次和方向的学生提供选择不同课程的机会。 1.2.2 应用实践课程设置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开设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初级会计实务技能训练、纳税申报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依托我校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最后一年在旅游行业财务岗的顶岗实习,充分实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 业已与南京绿地洲际酒店财务部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企业走进校园,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使学生有目的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2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状况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突破传统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着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知识的需求,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并做到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实行“多证”制度,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等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结合,充分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和“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直接采用了考试教材,并按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能力培养。 如表1所示,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修完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后,在第三学期的11月参加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生在第二和第三学期修完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后,可以在第四学期的3月份参加全国初级会计师考试(目前我校已与贝特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两个考试可连续进行)。 为了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过关率,我校不仅建立三门考证课程试题库,而且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三门课程考点资料库,所有材料按照教学进度印发给学生。不仅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针对考证内容进行考试,并且在第三学期开学后的10月左右,再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以保证学生在暑期学习中的持续性,从而进一步保障会计证的过关率。事实证明,我校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切合了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目的性更强、更有动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会计证的过关率也取得了极大的提高。 3 关于深化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改的若干思考 3.1 进一步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1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图1的第三个层次——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中存在着明显不足。财会教师来源于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在酒店等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将财会专业教师通过挂职、兼职等方式到酒店等旅游行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从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3.1.2 财会教师人数不多,应该由专业负责人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协调教学计划,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1.3 学院应该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经济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 3.1.4 以精品专业、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财会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提高实践能力积极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3.2 进一步完善实习就业体系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个新专业,目前学校的实习和就业单位关于财务岗位的招聘数量非常少。数量少并不是因为需求少,而是由于很多旅游企业不知道我校有这样一个专业。因此,学校应该在该专业的宣传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充分利用我校的旅游企业资源与更多的单位建立该专业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财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能够真正的接触到财务,学以所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2008年我校开设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作为一所培养旅游人才的全日制高职院校,2008年我校开设了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这对于完善我校旅游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同时也对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3 进一步完善财会硬件设施 目前《饭店软件系统应用》这门课程还没有实施,主要是因为学校还没有购入相应的饭店软件系统,而这门课程对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我校财会专业主要的实习及就业单位是酒店,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未来学生在收银以及财务岗位的实习和就业都是极为必要的。 作者简介: 孙嘉欣(1977-)女,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管理专业论文:展望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新问题 论文摘要目前,体制转型、旅游消费模式变迁等一系列因素正在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旅游业带来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旅游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这种宏观形势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肩负着艰巨的重任。如何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和弊端。 进入21世纪,中国旅游业正在逐渐进入市场主导、广泛参和、科技创新、持续深化的当代旅游发展新阶段。目前,体制转型、科技进步、国际经济一体化、管理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旅游消费模式变迁等一系列因素正在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旅游业带来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旅游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这种宏观形势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肩负着艰巨的重任。 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包括本、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的旅游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赢得更加有利的地位,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外语等方面的基本练习,而且应该具有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基本能力,既熟悉中国国情又熟悉国际惯例。这也就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摘要:如何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旅游业不断发展变化步伐和激烈竞争的人才?如何在众多的威胁和困难中,突出我们的优势和特色,在服务地方的理念指导下,争取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如何通过最恰当的渠道、价格、促销方式为相关服务对象(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提供满足的服务和产品?如何使相关服务对象能在潜在和现实需求来临的第一时间首选本系?要解决这些新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新问题和弊端有哪些。从教学一线收集的信息及市场的反馈信息来看,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存在着以下典型新问题。 1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 目前,本系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非成熟性及教育投资的局限性,导致了我们的旅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发展因素考虑的少。 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探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以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差,从而限制了专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较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主要表现在摘要:一是本科教育“理论化”。受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限制,我们的专业教学较为明显的表现出,脱离实践空谈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旅游业是一个应用性强、综合性强、开放性强的产业,因此,旅游本科教育也要紧密结合旅游业的实践。二是本科教育“专科化”。本科不专,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专业灵活性和自主性,从理论到理论,过分强调课堂教学,所学内容和行业实际的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培养的旅游人才“高不成、低不就”,适应岗位要求的上手能力差。 2 专业课程设置盲目且缺乏灵活自主性,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教学思想、学习方法手段 滞后 由于缺乏课程设置的自主性,大多数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循规蹈矩,未能和其他旅游高等院校形成差异化特征,也未能体现本土化发展的优势。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获得的知识信息量小,理解不深,导致难以灵活运用,不能达到教和学“共鸣”、“共振”的效果。这种传统模式培养的人才最终只能是在创造性和开拓意识方面存在缺陷的继续性人才。如摘要: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受实践课时、实践条件等的限制,使得学生在学习后对旅行社这一非常重要的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仍然大多停留在书本上,大部分学生也反映毕业后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旅行社管理岗位的工作入门上。 3 旅游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师资和教材仍是制约旅游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这也使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质的飞跃。同时,专业教师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大多又不能及时进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理论的实践理解明显不足。部分有本地特色的专业课程在教材选用上,一是可选教材少,有些甚至无系统教材可选;二是专业教师自编教材缺乏资金、 时间、工作量等方面的支持。这也限制了专业课的顺利开展。 4 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练习缺乏 旅游管理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又必须非凡重视该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决定了实践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仅仅挑出几门技能练习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其它一些专业课程如管理性课程基本上是纸上谈兵,且实多布置在最后一年,没有见习基础,使得学生在校二年或三年对实践知识非常欠缺,对灵活把握所学知识极为不利。同时,也出现了有理论知识时,无实践强化;有实践强化时,理论巩固学习的时间已过的矛盾。而直接后果是高分低能的学生毕业后到旅游单位工作,碰到实际新问题手忙脚 乱,产生思想障碍,畏惧本职工作或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5 校企、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深入 高等旅游教育要通过和业界包括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等的沟通和合作,深入了解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不断的调整教育教学,以提高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在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和行业的实际接触仍然较少,有些方面尽管和业界有些合作,但并不紧密,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科研方面,大多集中在了理论探究方面,较少参和 地方经济建设和应用型探究。另外,不少教学和探究的成果仅仅是作为一种学术范围内的交流材料,得不到业界的认可和支持,更不用说影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决策了。同时,本专业教学也没有很好的整合自己的培训资源优势,发挥行业间的培训功能。 6 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学校培养目标矛盾 3edu网 旅游业界还普遍存在着对大学教育的误解,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学校培养目标之间也存在矛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从近年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人才市场供求呈现出非均衡态势,其表现之一是业界普遍认为本专科生不如中专生和职高生“好用”,表现之二是面试时,企业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工作或实习经历,总希望毕业生一报到就可以使用,企业不必再培训。孰不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企业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只能是一种“近视”。但我们的高等旅游教育还是应从中吸取教训,把培养精通业务和把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并重,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旅游业人力资源结构上尚存在着不容乐观的客观目前状况。第一线服务员大多数是文化素质为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的业外人员,如何使这些酒店行业的服务素质提高到一流的水准?旅游服务的实施型人才供方市场生意兴隆,成绩可人,但就在其它专业的学生因为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发愁时,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其心态又是怎样一番情况呢?出乎意料地,他们在择业时,只有不到20%左右的同学能真心实意地到旅游或酒店中去,品尝其中的苦和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发展旅游业时,所需求的人才结构中存在着一种潜伏的危机,大批的第一线优秀技能选手正悄然流向其它领域,而旅游业本身员工流失率又较高,这就为岗位培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摘要:一是受社会观念影响,对服务行业的工作缺乏持久的荣誉感,进入岗位后则距离管理层又是个未知数,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信心;二是学习过程中,专业教材的内容及科目编排未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三是实习生活和想象偏差,这是产生逃离该专业心理的最直接导火线。因此,“培养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应当是旅游教育和业界的共同首要任务。 7 探究力量薄弱,学术探究水平不高 目前,本系的旅游管理探究缺乏学术带头人,学科探究相对独立,缺乏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其次,本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实践和资源去从事探究工作;还有一些转到旅游学领域的其他学科的探究人员对旅游学探究文献和其科学的深度及广度都不够熟悉,主观缺陷明显。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科研机构,教师只能分散申请有限的旅游探究课题,这极大的影响了本专业科研工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管理专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行业越来越受国家和地方重视。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物流专业人才已经被列入12大紧缺人才,于是各大高校相继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也愈加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课程比例超过70%,实践教学课时数不足30%,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与社会脱节,影响未来就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实践表明,实践教学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与企业物流结合更紧密,走一条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之路十分必要。而如何建立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物流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1物流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1.1学生对物流发展充满信心 自2009年物流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带来了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也给物流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对苏州科技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近几年招生报考情况进行调查,有60%以上的学生以第一志愿报考物流专业,30%左右的学生以第二志愿报考本专业,其他志愿或调剂到物流专业的学生不足10%,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报考热情和认可很高,对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期盼。 1.2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不明 尽管多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望和信心,但在校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不明的现象也不可小觑。以学校近期组织的“职场巅峰”求职模拟活动为例,很多低年级的同学在求职模拟中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些模糊或定位过高:1/2的同学应聘岗位为仓库主管,其他同学有的应聘物流经理,有的应聘采购管理,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定位是管理者,但当评委问到关于物流管理者需具备的素质时,学生又略显迷茫。可见在校学生对社会物流人才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多数局限在仓储领域,甚至认为自己一毕业就可胜任管理者职位,这种对未来过高的期许和局限的认识显然违背了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事实,这就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渠道让学生去真正体验物流工作,了解企业对物流工作者的具体需求,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1.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崭露头角 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如天津市推出的“校企一体,产学相容”的校企合作模式,苏州科技大学也启动了为期两周的暑期短学期社会实践,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即聘请物流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做讲座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相结合,以直观和新颖的形式,帮助同学认识物流,了解物流,掌握当前社会物流发展态势,了解虚拟海关,仓库堆垛,港口装卸货,运输配送等理论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2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种类比较多,如引企入校讲座形式,以企业命名的订单培养模式,学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模式等,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校企合作缺乏统一规范的政策导向 目前的校企合作,多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双方自愿结合的层面,其特点在于自发、短期、规范度不足,甚至部分仅靠私人关系维系合作,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行为,更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导向。合作企业不会因为参与校企合作而获得相关政策优惠,学校也不会因为参与校企合作而获得政府各项支持。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需要支付企业一定的报酬,还要支付学生的实习费用,在高校财力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的实习经费支出捉襟见肘。因缺乏统一规范的政策导向,使得目前出现了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不大,积极性也不高,进而限制了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 2.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理想 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实践教学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的模拟实验室和学校外部的合作企业基地两部分。学校内部实验室多以物流系统软件作为模拟核心,如Logist软件模拟系统,内部包含了仓储、运输、配送、加工、拣选等多个第三方物流模块,学生通过对这些模块的上机或实验操作,可以对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进行梳理和熟悉;另一种校内实验室是以自动化设备为核心的物流实验室,如立体库设备,包括托盘、叉车、AGV、传送带、货架等,让学生通过观摩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掌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然而因学校资金有限,物流设备昂贵,导致实验室建设的配置相对简单滞后,物流软件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差别较大;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因时间、地点、学生规模等因素,导致组织工作相对麻烦,进而不能真正有效进行利用。 2.3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校企合作中对物流学生的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的态度不同,高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企业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更注重经济利益,没有把培养物流人才纳入到企业基本经营理念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有的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和避免麻烦,往往安排企业人员在实习基地进行简单的说明介绍,使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流于表面;或者安排学生在低层次岗位上跟岗实习,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搬运或装卸货工作,进一步的调度信息和系统层面难以接触,使学生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实践锻炼,这些都与企业对该模式的学生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统计教改探微 在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时,我们选择的案例也来自于教师的科研、生活实践。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新方法,怎样证明该方法有效?首先应该证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幼儿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无差异,在使用了新方法后,如果实验班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优于对照班,才能说明该方法有效。我们把这一实例用于方差分析的教学中,学生不再认为平时的工作学习中用不着推断统计学的知识,体验到推断统计学知识不仅是统计学的核心与精华所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也大有用处。案例教学是《应用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上述案例教学法,同时,在课后练习中也给学生布置了一些案例分析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于外部压力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 主动性可能来自于压力,这种主动性常常是暂时的,带有较大的功利性,一旦达到目标,主动性就消失了。兴趣是主动性的另一个来源,比较而言,来自于兴趣的主动性则比较持久,但是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绝非一门课程能够胜任的。“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就会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评价考核体系 始于20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教育部等高校主管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考核与监管,以期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社会需求的专业招生。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各高校采取种种手段应付就业率的考核,不仅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等荒谬的事情,还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效果。各高校、各专业都要应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甚至是与国外的高校竞争。竞争不仅是各高校实力(师资、科研水平、综合水平)的比较,就业率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如果这些争取来的学生不能按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对各高校、各专业来说无异于自损招牌,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大学的门,一般情况下都能顺利拿到文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一点,这实际上变相剥夺了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独立考评的权力。在教与学的博弈中,如果学校管理部门管理设置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文凭,即专业课学习都通过考试,那么学生对应用统计学这类有难度课程不会有学习的压力,他们会认为反正最后考试都能过。况且,学生手里还掌握着“学评教”这个对付教师的“法宝”,迎合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理性选择。 2.公共管理专业的影响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学科边界模糊,视野狭窄,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陈旧,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性、应用性不强。”学科边界模糊使研究内容多而庞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学生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基本上学习的都是“屠龙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借鉴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生不仅面临较多的学习内容,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必然是各种方法都了解,但是都不精,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就业的竞争优势,公共管理成了一个所谓的“万金油”专业。政府扩张权力,公务员待遇优厚,工作稳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毕业生考公务员,近几年考公务员成了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这种形势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很不发达,那么与公共管理专业对口的就只有政府部门,进政府机关只能考公务员,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对学生考公务员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些必然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高校科层化管理模式的影响 科层化管理模式注重的是程序和规则,正如默顿所强调的 “:规则原本只是手段,现在却变成了终极目标”。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不仅有共性,还因为学科、专业及教师、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特性服从严格的规则制度,要求教学活动服从行政命令,这必然给教学带来种种困扰,应用统计学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理科合班教学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按大类招生的公共管理,文理兼收。高中阶段理科的数学已经包括了概率论的初步知识,文科的学生则没有学习过这部分内容。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文科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重思辨思维,轻逻辑思维的思维定势,普遍对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恐惧感。这要求我们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既不能使文科的学生学不懂,又不能让理科的学生感到没兴趣。我们应用统计学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消除文科学生的恐惧感,并逐步建立起用统计数字来说明事实,用统计推断来验证主观判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大班教学,课时压缩 作为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应用统计学曾经是4学分,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学校对专业课的数量和课时都进行了调整,应用统计学现在是2学分(32学时),但课程内容没有减少。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应用统计学的概念、公式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且从基本概率知识到推断统计学的各种方法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联,前面的假设检验等知识没有掌握,后面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就很难理解。学生必须做课后学习、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否则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课后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甚至成为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将课后学习分为三个部分:内容自学、习题练习、上机练习,内容自学通过课堂讨论或完成作业的方式检查;上机练习用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作为平时成绩。 《应用统计学》是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这个学习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基本知识和概念需要学生课外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每年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的数量基本固定,出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一般都是按50多人的大班进行授课,案例讨论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应用统计学》采用案例教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公共管理的其他专业课相比,其内容没有吸引力。在高校实施“学评教”的考核压力下,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考核等级,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3.教学环节不匹配 《应用统计学》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注定了考试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和计算,而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和平时的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三)缺少案例以及合适的教材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比较成熟,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已经广泛深入地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因此,各类合适教学的案例也比较多,有专门的案例教材。“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决策实践中,一些功能环节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科学的、合理的决策程序并未完全确立起来……少数领导者凭经验,甚至按主观设想拍板的情形并未绝迹。”实践中收集分析真实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囿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不足,切合中国实际,又能够用于教学的案例较少。 缺少合适的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问题,目前的统计学教科书多是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的教材大多是针对MPA的,内容和深度都不适合本科生;用经济管理类的教材又面临例题和习题都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与本专业的关系不大的问题,学生感觉统计学方法不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与其他的专业课完全是两张皮,没有结合起来。 对策和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以应用统计学为核心,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得到结论等统计工作环节,分别由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学等几门相互衔接而又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得到了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课程结束后,学生考完试,知识又还给教师的状况;参与了不同阶段的统计工作,掌握了用统计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了文科学生重思辨能力,轻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倾向。 (二)考试方式改革 在遵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我们将闭卷笔试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闭卷笔试重点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的考查,平时考核的模式不拘一格,包括教学中的讨论、答辩和作业、上机考核、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学生的成绩可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小论文、上机操作和笔试闭卷卷面考试成绩等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收集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收集公共管理的相关案例,一方面是来自学生的各种科技立项及问卷大赛的调查,例如前述学生自己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上的问卷调查,这些调查的样本量一般都不够大,问卷设计还存在着问题;教师的科研项目也是另一个重要来源。目前,我们已经有城市低保对象,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及社区满意度等5、6个调查数据库,大都是中等规模的调查,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我们以案例教学为主要试验方法,对公共管理类应用统计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考核等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探索和尝试,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限制及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一教改项目的效果还很难评价。随着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建设理念的逐步深入,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实践活动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统计研究方法的是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需要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打破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达到创造性和创新性就业。但是,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短,加之我国国情特殊,造成工商管理教育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并且一直沿用以往的学术研究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1.模式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偏重于理论课程的讲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十分封闭,加之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较强的政策干预,导致了我国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十分相似,无法体现高校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因此,高校成为了“标准化制造”的工厂,市场上同一类的毕业者太多,无法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2.创新和创业能力教育薄弱 工商管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注重于理论教学,比如一、二、三年级开设的都是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年级才开设很少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造成了学生知识和技能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 3.合作培养机制不健全 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合作,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培养机制。在美国,学校会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学生的能力安排课程,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以致用。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教育,不能仅仅通过课本的知识来建立,还需要从教师、课程安排、实践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首先,应多聘请成功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进行讲授。其次,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创业教育。最后,学校要尊重并重视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并与企业合作推动学生走向企业进行实践。但是,至今我国的高校在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形成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良性的多层次合作。 4.缺乏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对人的思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会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高校在创业发面并没有形成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勇于冒险的气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本应是最具有朝气和激情的创业中坚力量,如果一味满足现状、循规蹈矩,必定会不断消磨自身的创业激情和热情。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校园文化明显缺乏合作、创新、创业、探索的精神,这必将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发展创业教育,优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为满足环境变化和社会需求,高校应改变以理论为重点的教学方式,锻炼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汲取、吸收、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规划和完善创业型人才所需要的培养模式。 1.强化创业理念,转变教育理念 知行统一,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的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才能有效指导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全新教育思想是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我国高校的培养观念应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创业能力为中心改变,从以学术型人才为重心向以创业型人才为重心转变。高校的师生必须正确认识创业教育。老师应针对不同个性和类型的学生实施分层教育,使得广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都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在学校也可以开展思想研讨会、办学特色讨论会等活动,来加深人们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2.围绕创业教育,设置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经验,通过将创业教育融合到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中去,从而提升整个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水平。课程设置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按阶段去划分并安排。大学一年级阶段,主要以加强学生创业的意识为目的,可以设置有关于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方面的课程;大学二年级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创业技能为目的,可以设置有关于资金筹集、市场拓展、 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大学三、四年级阶段,主要以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为目的,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基地等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 3.建立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机制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建立高校、政府、企业三方深层次合作机制。首先,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进行鼓励和支持,比如工商注册优惠、税收减免、贷款政策等等。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与高校共同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并在园区内构建配套设施和指导机构,为有创业才能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提供平台。此外,政府部门应与高等院校共同为大学生创业建立后续保障制度,降低创业风险,完善创业群体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创业教育需要兼顾学生和企业两方的需求,使得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通过校企联合,一方面可以使得高校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机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企业的运营当中去,提高企业的效益。 4.提倡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种可以融汇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教育形式。教师作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的重要人员,应在创业教育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现实中很多的高校老师对于创业很陌生,并且很少具备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无法有效提高创业教育水平。为此,我国应提倡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活动。政府和高校也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和支持高校老师去企业中锻炼。一方面可以有效锻炼高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另一反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有着深厚知识储备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5.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 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对于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工商管理专业应组建创业者团队,由有相关经验的老师带头,定期进行创业知识交流。也可以举办座谈会,邀请成功创业者来校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将创业精神灌输到学生的思维中,渲染创业氛围。第二,学校可以举办创业竞赛,由学生独立完成创业规划、实施、解决问题等任务,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新精神。第三,创建专门的创业咨询中心,为学生解答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对策。通过以上的举措,可以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对创业的认识,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三、结论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短,加之我国国情特殊,造成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单一、创业教育薄弱、合作机制不健全和缺乏良好的创业气氛等问题。为此,我们应强化创业理念,转变教育理念,围绕创业教育设置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建立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机制,提倡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从而为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管理专业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摘 要: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它对社会生产的作用表现出重要意义.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特殊的要求。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对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本文通过考察分析,就如何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做了相关的总结。 关键词:经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1 重要性。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培养目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1.3 培养方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这一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2 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 我院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以前我院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2.1 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2.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人才的需要。 2.1.2 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2 职业环境对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的影响。我院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2.3 职业环境对管理工作艺术性的影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系部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毕业的学生一致性太强。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2.4 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目前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模拟背景会因设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3 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环境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3.1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确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3.2 资源优势的利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等。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职业教育所用。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3 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 销售、财务会计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等。例如:市场开发与销售的学生协助企业对本市各大型商场进行调查,写出详细、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可在有经验的销售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实际推销工作;财务信息与管理的学生进行成本调查,根据考查结果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总之,通过实训学生切实体会了企业间竞争的形势、职工就业的艰辛、企业管理的难度,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极大地缩短了学生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3.4 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教师、学生与企业频繁而紧密的接触,可以提高教学方式的真实性、具体性和案情的完整性。 管理专业论文: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基地教学研究 物流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发展迅速。很多学校在师资欠缺、硬软件等办学条件不充分的条件下,仓促上马,基础教学的功能尚能满足,但在物流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实践基地运作机制不完善、实践环节薄弱、校企双方师资知识结构无法很好融合等现象。本文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出一些看法。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为“高职教育”。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对实践教学则具有更高的要求,实践环节的好坏成为评价物流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都是高职实践教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基本属性、功能、建设方法、运行与管理模式上,与校内实践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人才培养的整体意义来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是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训完全无法替代的。 而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加之物流企业由于其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征、网络化的发展结构及业务升级要求等原因,对中低级物流管理人才表现出旺盛的需求,这又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存在综合建设的可能。具体来说,实践和就业基地建设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必要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性质要求 目前大多数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在经管类院系,课程设置中重在理论教学,多以枯燥、抽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为主,且大有专科教学本科化的倾向,教学中致力于引进线性规划和运筹学等知识,使本来数学基础不太好的高职学生倍感困惑,而且缺乏实用性。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学校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 1.2在师资培养方面得到企业的有效支持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实践基地不只是教学的基地,也是教师学习和锻炼的基地。我国自2001年开设物流本科专业,所以物流教师中许多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甚至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非物流专业的新教师,有物流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教师寥寥无几,物流老师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很不系统,再加上大多没有物流实践的经验,不少教师在从事物流教学和从事物流研究时显得勉为其难。只有通过物流实践基地的建设,才能加深物流老师对我国物流发展现状的了解,促进其对物流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推动物流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1.3与企业建立科研方面的横向联系,提升学校科研能力 虽然科研能力不是高职教师工作最重要的部分,但是科研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种科研能力,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使教师能很好地为企业服务,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并在这种科研活动中接触到行业的最新知识,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1.4提高学校竞争力,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 现代高职教育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竞争,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迎合了市场的需求,谁就能占领高职教育的高地,而物流业的行业性质和发展态势使物流专业学生集中就业成为可能。随着国家物流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国内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对中低级物流管理和营销人员的需求极为旺盛。以我院与中外运、飞捷、顺丰物流集团3年的合作经验来看,一方面该公司处于快速扩张和成长期,人员需要补充和更新;另一方面随着公司业务量和业务范围的扩大,驻外网点和项目部数量迅速增加,对综合型物流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这两方面的需求使公司对人才的渴求非常强烈。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积极邀请该企业主要负责人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编制,调整市场定位,较好契合了民营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从上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校企合作,成熟的实践和就业 基地的建设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定位极其重要。可以说,就物流管理教学而言,一个成功的基地就能够支撑起一个专业。 2当前实践就业基地的几种建设模式浅析 2.1“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分批、分学期、分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一般三年制的做法是将3学年分成6至9个学期,某些学期学生在企业,某些学期学生在学校,但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一般在企业。工学交替合作模式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我国多所高职院校试行过,某些院校取得了成功经验,也有些失败的教训。我院2005到2008级物流管理专业中也曾试行过,学生轮流在大学的第四或第五个学期到企业,接受为期3个月的企业教学实践,学生在企业里参加生产和管理实践,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缩短了职业适应期。存在的不足就是因为企业运营的特征,有时遇上淡季,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学习就会比较松散,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而且学生心理上普遍觉得学不到东西,简单的操作可能一个星期就足够熟练了。 2.2“项目组”模式 项目组模式是一种围绕具体的企业开发合作项目,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七个项目组,“物美项目”、“百诚物流项目”等,由企业和学校的专任教师成立项目小组,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学计划围绕项目制定,根据项目的需要开设课程与实践训练,并最后完成项目。第一到第四学期由校企双方的工作人员共同运作,相互提供培训服务,学生在第五学期经过筛选,进入项目班,项目班直接归人力资源部管理。第四学期的考核由双方完成。这种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学习的目标明显,实践性强,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毕业后几乎不存在角色转换的问题。学校也比较容易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与技术改造中去,校企双方容易找到合作的切入点,有利于建立合作教育关系。 2.3“订单班”模式 “订单班”是指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企业。目前比较成功也比较盛行的模式是由企业在第五学期到学校挑选人才,成立订单班,然后进入企业,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双班主任”进行管理,学校提供部分师资,挂职在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参与到学生管理中,企业人力资源部直接管理学生,对学生的激励除了实习津贴外,发放奖学金和订单班费,对带队的老师也进行激励。在第五学期教学结束后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到学生毕业时进行第二次双向选择,学生和企业正式签订协议。在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学生的稳定性增强了很多,许多订单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都是学生在毕业时进入企业,适应期内不能很好过渡,最终离开企业,企业觉得学生没有忠诚度,学生觉得企业“欺骗”了自己。而这种模式有两次双向选择,整个培养过程学生已经参与到企业管理和运营中,对企业文化已经有一定的认同感,所以在毕业时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融入企业。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利益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实施起来相对要容易些,这种培养模式已经在部分高职院校展开。在实施中,要防止企业制定过于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一定要严格控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高人才培养总体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知识结构,同时要准备好企业因变故无法接收毕业生的和学生大面积不按订单就业的应对措施。 2.4“随机”模式 “随机”模式在实施的时段与承担的教学内容分工上随具体的情况而定,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企业找上门来可以提供学生去实习,同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得比较完善,许多实践教学环节都可以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是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补充。在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仍缺乏足够的热情,政府没有对校企合作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的情况下,这种“随机”模式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取的主要合作模式。 3当前实践基地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就业基地建设根本立足点在于校企合作,当前我国校企合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致使企业发展规划不清晰,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缺位,学校和企业之间主体和利益的不对称等。而从微观运作机制层面上,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就业基地建设和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实践基地距离偏远 物流企业或部门位置远,实践课程落实不方便。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更好服务于生产和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及其项目部门通常设置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厂矿企业区、郊区或车站码头附近,学校车辆安排有限,这给实践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3.2实践课不容易统一安排 人数安排上,实习人数多,实践课效果不理想。学校为了节约课时费用,实践课程设置常按班级甚至按年级组织,如以一个班级数十人,或以同专业一个年级上百人到物流企业或某个物流部门实践,常常会给企业或部门正常运行带来不便,效果也不够理想。 3.3教学计划很难与生产计划统一 学校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和便于监督,通过教学计划的设置,对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安排有严格的要求,而物流企业运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不确定因素,在企业高层与学校达成协议的前提下,部门更多愿意在业务清闲时接受学生的来访。 3.4双方师资融合存在问题 当前校外实践教学也多以校内老师指导为主,在企业现场教学中,大有喧宾夺主之嫌。如聘请企业人员指导,又存在企业多数中高层领导职称职务不高、教学材料准备太烦、课时费太低、时间安排不协调等原因。 3.5实践期待遇低,学生就业前景不明朗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吸收高职学生就业最多的也是民营企业,但由于起步晚、积累少、行业竞争大、技术含量低,所以工资报酬不高,工作压力大,很多毕业生不能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往往在工作一段时间业务较为熟练后,出现频繁跳糟现象。 4完善校外实践就业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校外实践和就业基地的建设对高职物流专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事关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从宏观层面而言,基地建设主要取决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从微观层面,应着重以下方面的努力: 4.1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引进优质的物流企业,淘汰不适合的实践基地 分析产学结合的成功范例,有些似乎源于偶然因素,比如学科带头人或院系负责人来自主管企业的政府部门或企业的老总等。例如上海商学院引进大型连锁企业的副总裁任常务副院长、院长,但是合作双方之间必须存在一条将“工”与“学”即企业与学校联系到一起的纽带,存在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并发挥作用。 4.1.1行业协会 作为企业自主 组织成立的行业协会,直接为全体会员服务。由于行业协会直接代表会员单位与外界沟通与交流,其信息更为丰富,思路更为开阔。行业协会熟悉本行业的具体情况,从行业发展出发,对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有着敏锐的认识,能站在更高的位置考虑问题,对企业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与说服力。例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地依托交通运输系统平台,召集本省十大物流集团参加的物流协会峰会,由学校负责会务,在会议上结识了多家物流企业,当场与十大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今后开辟物流实习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这些企业大部分也都是交通运输协会的会员单位。 4.1.2专家委员会 由企业专家、校内专家、学科带头人、协会或行业资深专家共同成立的专家委员会,不仅可以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且本身他们就站在行业的技术前沿,可以提供行业的最新信息,就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往往他们的考虑是中立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1.3往届毕业生 往届毕业生,尤其是优秀校友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能为学校做有益的事情,是他们的骄傲。不少或自己办厂当老板,或是企业的股东,或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者,通过往届毕业生或优秀校友的作用可以搭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他们既熟悉学校的情况,又了解企业,对校企合作充满热情。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一些自己创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已小有成就,他们本身就是校企合作的良好伙伴。良好的信息平台还不止上面所列的几种。比如学校的领导、教师、员工,他们或通过他们都可能搭建沟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的桥梁。 4.2选择适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企业 在筛选和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各种规模的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在选择上要不拘一格,选择那些对人才培养重视,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这既要有大型企业,也要有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经营相对稳定,对实习生的需求量也大,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比较完善,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教育关系。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具有全国性网络的物流公司,比如华宇物流、佳怡物流、百诚物流等,在其多个分公司同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中小型虽然对实习生接纳能力不大,但是企业数量多,效益显着,而且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对校企合作愿望强烈。学生到企业可以从事一些比较关键的岗位实践,在学生实习结束后都有丰富的收获。专业方面不仅仅局限在物流企业,对于制造型,流通型企业一样不容忽视,校企合作教育,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可以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素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即使专业不对口,也可以通过提供真实的职业岗位训练而在后一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我们也曾联系东莞富盈酒店宴会实习生,锻炼学生的服务、礼仪、应急事件处理能力,曾联系交通局进行OD调查,锻炼学生的社会调研和数据处理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在以后的就业中这些能力也得到企业的极大认可和好评。 4.3建立良好的联合培养机制 4.3.1增加学校对校外实践就业基地建设的投入 客观来说,利用实践和就业基地来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就业减少了学校教学投入、提高了教学效果、保证了就业率,学校是既得利益方。而从企业来说,除了可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挑选到较为优秀的毕业生外,并无实质的收益,相反,会给企业经营秩序带来影响和产生相应的成本。在政府对校企合作中企业方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的前提下,学校应当予以投入。 4.3.2在教学安排上,完全可以根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在更大范围,更复杂环境下为学生提供社会教育的机会,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会产生更多的正面作用。然而,应该看到,采取小规模分散型实习的方式,会使学校管理、教师指导、考核带来困难。要对每个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依靠企业做好管理和指导工作,学校应做必要的检查、指导,实训结束时学生要提交经过企业考核的实训报告。 4.3.2教师真正参与到联合培养中来 学生去到企业,教师一定要挂职在企业,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专业教学一样不能拉下,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这需要对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调整,有完善的保障机制,使教师轮流并能够真正的融入校企联合培养中来。 4.4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在实践教学计划执行上增加灵活性。校外实践教学常常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指导老师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做相应调整和变更。因此,在教学质量控制上,学校/!/应在强调过程管理的基础上,把控制重点回归到教学效果检查。 4.5加强对学生就业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多数毕业生择业常常具有一种随意性,缺乏长远的考虑,不能够联系企业发展的前景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疏于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渴望短期内被重用,不能经受基层第一线的工作的磨砺。通过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敬岗爱业的精神,认识危机背景下就业紧张形势。 4.6寻找双方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 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必须遵循合作双方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原则。利益驱动对双方来说都很重要。企业的利益体现在:政府在各方面对企业的扶持;产生的社会影响形成的效益;学院为企业提供的廉价劳动力,当然对于学生而言,以学习为目的,能够在学习的同时领导报酬,这种带薪实习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学院对企业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客户培训、人才引进、产品开发方面的支持、学院的利益体现在:可以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学校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企业的任何一种需要,为企业看重的任何一种利益,都可能成为校企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如下几个个方面尤为重要。 4.6.1为企业培养适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今,我国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学院以“直通车”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帮助,这就是企业与高校合作举办教育的本质意义。如果说实施“订单式培养”的院校相对还比较少的话,在产学合作中毕业生“优先录用”原则得到普遍认同,其合作方式是企业接受学生实习,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和考核,优先从实习的学生中挑选所需的人才。此举企业获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4.6.2为企业培训员工 学院可以从行业、产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树立起“大职教观”,例如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成立了交通物流职教集团,主动与企业联系,针对物流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满足企业在职职工技术与技能水平训练和考核。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既能形成办学类型多样和 办学形式灵活的办学格局,赢得广阔的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还能获得企业的扶植,改善学院教学条件。 4.6.3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 以市场导向型的科研开发模式,学院的科研立项、投资来自于企业,有十分明确的应用性目标。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才集中、技术集中的优势,派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改造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很多科研项目都来自于交通运输系统,主要从事一些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方面的科研合作。学院和企业联合进行科研开发,有效地整合了智力和社会资源。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学生提供了调研的实训机会,为教师提供了科研方面的项目,得到了多方好评。 4.6.4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从一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有时候,寻找伙伴并不太难,难的是基地建立后运转困难,无法形成稳定的教学环境,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其次要建立起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机构负责人一定要有足够的专业经验或者管理经验,来维持基地的运转和教学、师资、学生诸方面的管理工作。再就是要建立由学校、企业人力资源部共同操作的评估机制,要从各个方面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评估。良好的互信和友谊。如果说“利益”是校企双方合作的驱动力,友谊与互信是维系双方长期合作的纽带与桥梁。校企双方要珍惜双方领导之间、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友谊,要通过合适的方式与途径延续与加深这种友谊。在合作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沟通、协调处理。专家委员会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专家委员会要经常走访,去实践教学基地考察,要建立起定期总结制度,要及时将学校与专业的情况报告专家委员会成员。最后还要有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保障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非常必要。要保证基地正常运转,既要调动领导的积极性,也要调动企业员工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要定期对参与基地工作的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的工作做出符合事实的评价,并根据评估、评价的结果对成绩显着的基地和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与教师进行奖励。 5结束语 总之,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能无视教师、企业员工和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机制再完善,最后都要靠企业兼职讲师、学校专任教师、学生共同来维护,要充分调动教师与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防止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行为出现偏差等现象,才是保证机制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在高职高专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我们已经探索出了和正在探索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有效的机制,各种模式都要根据学校和企业的特色以及各自的实际需求来采用,但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实践基地建设中,不管是哪种模式,都要围绕教学实践和就业相结合的目的,最终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围绕这一原则,就可以克服在建立各项校外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紧密联系,重视建立双方利益共同体,更好地为社会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推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教课水平与实践的发展 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才能真正的做到学以治用。在教学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需要,决定了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大多数学员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需要来深造学习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就想在以前理论和工作的基础上扎扎实实的学一些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国高等院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我国成人教育形势的教学方法,让知识“盘活孪现”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继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把学到的知识及时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同时对新知识是一种很好的活学活用方式。所以根据电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电大学校在开设工商管理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工作情况,来讲授一些与实际工作相符的内容和知识点,这样学生才学的更加深入有用。这样也更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应有之义。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每门课程都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过程中由系主任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与学员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实现从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二次飞跃。比如[个人团队管理]我们就开设一些专题讨论会,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这些都是薄弱环节靠教师组织和督促来完成。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员大多来自企业,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活动,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和活动小结来进行交流,交流会上学生们发言,有理论,有实践。针对当今创业一些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畅谈经验教训。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应该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结合实际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员在工作中积累到一些经验,认真调查,分析思考,从创业文化,销售决策,公关促销,等多个方面提出看法。给企业管理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加以总结,丰富教学理论,在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采用图解化教学,深入浅出,更有直观性。 电大办学三十年来,输送的学生遍布各个行业,电大的学员就是办学资源,我们选择在一些校友担任领导的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学员到基地创业考察调研。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讲解知识,去解决问题。我们认为在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创业经济行业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的经济形势,因为管理理论的本质特点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现代创业管理理论管理企业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不妨把他作为实践基地而且聘请他们的管理人员,同时我校毕业担任我校的实践教学课外指导教师请他们为学员们讲课,他的讲课有理论有实际有深入浅出,十分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学活动由于与学员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紧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受到学院的欢迎。 通过几年的实际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它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避免了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增强了学习理论的理解能力,秉承教学的科学内涵,是作为将学生和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是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使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它着眼于生活和生产实际。 将实践当作教学目标的教学极大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加深记忆,从而起到强化知识,深入浅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作用。总之,在今后的电大成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层次提高的方式和方法有代于进一 步的探索和研究,以便于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更为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从而用知识的力量和实践能力去武装每一位学员,让他们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管理专业论文: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构建教学体系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门急需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学科,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的现象十分突出,而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差,出现供需错位的根源。本文在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建议。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和变化,针对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改革创新,以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仍很难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以学术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仍然是“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三段式,教学计划缺乏实践性内容或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高校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差的主要根源,也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处境十分尴尬。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体制专业本科学生在旅游行业的认可度不令人乐观,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其他行业就业,造成在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仍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校与社会的对口链接,封闭程度高。(2)注重理论教育和系统的学习,忽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3)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4)以考导学,进行应试教育,灵活运用的较少,体现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较少,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较多,考试形式单一。 2.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但“双师型”师资缺乏 双师型教师主要指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水平、扎实的科研功底,还要具有相关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掌握实践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一部分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一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其中大部分为硕士、博士,高学历者较多,但大多重研究而轻实践,很少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备,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是一种以职业导向为主的专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适合旅游产业需要的中级管理人才和基层管理骨干,而现有师资状况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旅游教育的开展。 3.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多数还没能够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适合学生实践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虽然在很多高等旅游院校中设立,但由于缺少足够的重视或资金短缺等原因,导致实验室建设滞后,设施设备短缺、老化或不足,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下,很难适应很快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 4.对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培养不够,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旅游业从业人员除要具有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能外,还要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挫折及压力的能力。但在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这方面的内容较少,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思想道德教育,造成许多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纪律观念不强的不良习惯,很难适应及满足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的需要。 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1.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职业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建立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是做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1)改进实践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教师也感到疲惫不堪。如果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PPT、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现场演练,针对专题进行短时段PPT讲解,模拟实训竞赛等教学手段相结合,不但有助于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气氛中取得显着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组织、参与、表达等能力。 (2)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旅游教育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必须提高从教人员的资格标准,既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职称结构为重点,又着力于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拓宽师资来源,从旅游企业聘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或授课;②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具有旅游企业的实践或任职经历、实践经验丰富;③加强教师科研的地方应用性,提高教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④定期对教师进行旅游业务能力培训,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实践水平。 (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机制是做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现行的评估机制主要针对理论教学而设,以定性评价为主,很少依赖量化的指标,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强。因此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应着重突出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有步骤,按等级的制定量化考核标准,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评价等方法,对学生课堂实验、教学实习、操作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机制,通过学生实习报告的评价、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定期的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的工作态度、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使学生真正掌握实践技能,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教学特色。 2.构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训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作为旅游院校可以适当引进合作企业,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突出校内实训基地的教育教学实训功能、社会培训功能、职业资格鉴定功能、专业技能比赛功能和科研创新功能,打造仿真教学环境,建立理念先进、构思新颖、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实训基地。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旅游院校不仅应建立专业实训实验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训实验室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学习,还应通过协作关系,与校外的企业和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企业搞一些技术培训、管理策划、开发规划等工作;校外企业还可以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同时为教师挂职锻炼、了解有关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供有利条件。 管理专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 论文摘要:旅游管理教学应该根据旅游产业特色与需求,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以“产、学、研”三方面互动培养人才。旅游管理教学方法与模式,主要通过启发式的比较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等教学手段,并运用课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系统,直观、真实地开展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 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适应现代旅游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需要,进一步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与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步,中国旅游教育发展也极为迅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旅游高等教育从最初的8所发展到693所。同时,旅游教育也日趋规范化,从最初以专科和职业培训为主,逐步发展为现在的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标志旅游专业高等教育正式纳入教育部管理与指导范围,开始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专业目录中的位置。 旅游教育在急剧扩展和发展的同时难免出现新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原因一,旅游教育培养定位不准。旅游产业界与学界普遍认为,高等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事实上由于师资、设施、课程设计、教材等方面的问题,一般只是培养了多而不实理论知识,在管理实务与操作技能方面,却不如专科生或中专生的“中间产品”。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与中专生较为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其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不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缺乏明显的优势,原因是在人才市场,相关学科的毕业生能够从事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工作,如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比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好地从事市场营销、策划、计调等岗位的工作;同样,中文、外贸、外语、传播等专业毕业生,则在公关、文秘等岗位显现其优势;信息技术毕业生则在电子商务、网络设计、更新、维护等技术方面更胜一筹。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与相关学科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其三,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需求的矛盾。事实上,我国旅游产业供不应求只是相对的,目前旅游产业界就业人员素质偏低,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不需要高素质人才,而是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没有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技能偏低,而低技能人才被高技能人才所替代是时代的趋势。从1999年、2000年参加全国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考试的人员统计分析,研究生以上学历仅为0.7%,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的学历普遍偏低,中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者占51.8%,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7.2%。而未来旅游业必将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空间旅游、休闲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多。 以上情况可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但应有的优势没有显现出来,却被诸多相关专业毕业生所替代,而旅游专业本科生却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的能力。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选择范围日渐狭窄,尤其是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流失情况更为严重。如何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化培养日益显的重要。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完善,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他专业的替代性将越来越小,如何实现这样的跨越成为未来旅游业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旅游教育应表现以下特征:1.厚基础,宽口径,体现旅游产业综合性特征。2.前瞻性与适应性,体现我国旅游教育与国家发达国家旅游业接轨,并与中国旅游相适应。3.职业性与实践性,体现旅游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旅游教育的特征,才能实现旅游专业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从而避免“中间产品”的出现。 二 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应强化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多学科交叉为支撑的学科依托发展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 、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更具特色。随着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日趋复杂以及自身的发展要求,需要不断地吸取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且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促使自身的进一步完善,这在旅游管理专业教材更新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而且随着高等院校培养适应市场的旅游人才,这种多学科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模式将日益凸现出来。 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不可替代性的高素养高技能人才。旅游专业既综合而又有特色,不仅相关学科都要通,而且相关学科相关领域还要精,而这正是其他专业学生所不能替代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替代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不能替代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才是旅游教育的成功。 2.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而这种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而阻碍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将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的直接经验置于高度优先的地位,整合社会的、情感的、理智的和道德的多维度的教育,真正地尊重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在实践中获得的智慧。我们把意义和真理看作是建构性的,是在学习社区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交谈、思考、写作和批判而逐步地建设起来的。 融会贯通授课内容。教学授课“面面俱到”势必“面面不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将专题讲座深入到课程教学中,每节是一个汇集具体知识点的小主题。每章则是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点的讲座。而一门课就是由若干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若干讲座所组成,从而妥善把握深讲、略讲、学生自学的关系。通过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点,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案例教学中强化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强化过程,早在20世纪初就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引入教学中,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辅助于案例分析(case study)的这种与实际社会相联系的教学方式,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广泛使用饭店管理领域的有关案例,深入浅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比如在饭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以饭店业真实发生的具体事件为教学资料,经过师生的互动与讨论,共同探讨企业行为与决策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堂上随时与学生交流,捕捉学生发言中精彩的“闪光点”,并适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和升华。这种亲验型、参与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有助于构建学院与外部案例环境的网络组织状态。 三 建构主义主张支架式教学,即“预热”、“探索”、“独立探索”。在这样的过程中,由教师的引导,进入学生自主的探索,教与学的地位发生显着变化,旅游教育的综合性特征,更要求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即建构主义所广泛重视的合作学习。 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机构,“T”字型的“|”主要是指纵向知识,指旅游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而“T”字型的“一”主要是指与旅游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外语等。尽管这些学科不是旅游专业本身,但它们的许多理论、应用技巧与旅游专业的联系极为紧密,对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做好旅游工作起着启迪和指导作用。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能够有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并及时了解学生状况,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在学生的参与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参考阅读书目,拓展教材内容。教材仅仅作为授课重要的依据与参考,不是全部,而授课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要有较大突破,尤其是作为新兴学科的旅游,相对于较为厚重的传统学科而言更是如此。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兼顾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一定比例的课程内容采用国际同领域前沿英文原文教材及参考资料,促进旅游饭店管理的教学与国际接轨。同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和预习,做到温故知新。配合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补充相当比例的教材内容。教师开出50~100本有学术影响的涉及相关研究领的中外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分为三个层次:教材的必要补充;拓展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专着;拓展学术范围、学术价值重要的相关学科的学术着作。大量的阅读对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指导学生针对不同专着采取不同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如选取2本学术价值高的专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并做读书笔记;选取10~20本专着则为重点阅读;另外,选取一本英文专着部分章节精读,其余参考书作为一般性阅读。通过读书和做读书笔记,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点,将阅读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使其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以此实现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旅游活动在内的各种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能力、人文精神、理论优势和发展潜力,逐渐向双语教学过渡。 第三,学生进行科研尝试活动。通过采取课堂演讲和讨论的形式,增进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 ,从而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饭店经营管理问题能力。学生演讲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活动,演讲需要四个层面的工作。第一个层面如论文答辩的形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阐明论文的精彩部分;第二层面老师讲评,指出优点和缺陷,提出修改意见;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一篇小论文;第四个层面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论文,一稿、二稿乃至三稿。 课堂的讲演促进了教学。首先,能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准备演讲,取得好成绩,学生不仅要回顾和温习所学知识,用一种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阅读相关中外文献资料,正是在这样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学海无涯,从而不断求索。同时,在查阅资料和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为学位论文答辩作积累和准备。其次,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每小组根据同学特长进行分工,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讲演,在分工协作中充分发挥个人长处,取得1+1 2的效果。加强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再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礼仪修养等方面都得到锻炼。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事实上,早在13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形成了“辩论”方式,这样的方式,对后来学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 在实训实习活动中实现“产、学、研”三方面的互动。实行实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训室工作的意见》(教备[1992]44号)指出:“实训室建设是办好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实验室在育人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不仅可以授人以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影响人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作风。”着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在人对知识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中发现:[!]“一般人能记忆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可见,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室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操作模拟与学习,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到企业去实习,还将管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再反馈到教学过程中,这种不同层面的反复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实现了教学目的。 旅游专业实践性很强,因而深化办学体制,将实践引入课堂,与产业结合培养人才十分必要,在与校外旅游企业结合中,建立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办学机制。比如请酒店业界有实战经验的经营管理者,结合旅游产业特征和课程内容,开出系列讲座,使其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比较成功的国内外旅游院校,大都有自己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希尔顿饭店学院,由希尔顿饭店集团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捐资创办,以特许经营形式隶属于希尔顿饭店集团的希尔顿饭店,与休斯敦大学的饭店学院成为一体,教师和学生同处在饭店运营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学习。我国西安交大、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已经开办自己的旅行社。1994年暨南大学与中旅集团、香港中旅集团、深圳华侨城集团,联合主办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之后,又有东北财经大学与渤海集团联合成立旅游学院。“产、学、研”的互动带来了旅游教育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老师的作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自主与自立。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独立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力争从三个层面提高教学的效果,即:第一个层次的“知识”;第二个层次的“方法”;更高层次的“视野”。这三个层面依次递进,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以培养我国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 管理专业论文:浅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内涵及其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经营性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 内涵 问题 [论文摘要]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对其内涵的界定、特征的探索和现存问题的研究,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立、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的内涵 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目前,对经营性实训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笔者试图在生产性实训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尝试性界定。刘家枢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很显然,生产性实训的重点是在生产性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对于经营性实训而言,则重点强调的是“全真的经营性”。因此,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在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中,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全真的经营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经营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障碍对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一)多样化的建设模式 现如今,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是多样化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1.学校自主建设 这是较为传统的建设模式,实训基地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均由学校提供和配备,建设完成后对外营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对其有绝对的管理和控制权,方便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在盈利后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很显然,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便是如何解决人员的配备问题。经营性实训场所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不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可以在需要时“开工生产”,而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场所则需要遵守企业经营的时间,按时、按要求营业,完全由学校自主建设的实训基地,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由学校老师兼职管理,学校老师,大多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缺乏经验且精力有限,若仅由学校老师对实训基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往往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惨淡经营甚至亏损;第二,外聘有经验的专职的人员对其进行经营和管理,这种方式在经营效果好时,是不错的选择,但若经营效果不理想,便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2.校企合作建设 (1)筑巢引凤型 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商,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派遣管理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这类似于酒店行业聘请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在利益分配上,双方协商拟定。这种方式既能实现实训基地的正常经营,又能完成实习实训,同时,还能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资金,但缺乏对企业的约束。 (2)合作互补型 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建成后共同管理,组织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并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这种模式较好的解决了“筑巢引凤型”存在的问题。 (3)赠送、赞助型 企业和机构赞助部分设备,学校配套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由学校自主经营和安排实习,企业在方便的情况下提供一定人员支持。这种模式企业对学校是无偿的赞助和赠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仍然主要由学校负责,显然,虽然学校所付出建设费用相对较低,但没能解决“学校自主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二)仿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全真的经营环境中完成实习实训 将旅游企业真实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立完整的企业组织机构,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推广、对客服务、投诉处理等,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在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的同时,了解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有效对接。 (三)实训基地功能多样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与传统校内实训室相比,功能能更加多样化,更能满足培养学生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具体如下: 1.教学实训功能 在真实的经营性环境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使得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更为实用,另外,为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和顺利经营并取得相关经济效益,学生会接触到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营业推广、服务质量、投诉处理等多个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除基本服务技能之外的沟通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全方位锻炼学生。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训中,教师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也会随之提高和完善。 2.培训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体现在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培训主要可以通过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校外培训则是利用实训基地,对社会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进行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最大化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3.职业鉴定功能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依托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过与相关行业、部门和培训机构合作,可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如:咖啡师、调酒师、导游资格认证、西点师、会展策划师等。提高毕业生的持证率,并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4.经济功能 经营性实训基地与普通实训基地的最大区别便是可以通过全真的经营环境来锻炼和培养学生,显然,在经营正常的前提下,实训基地是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这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训基地的后续建设获取资金,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助学功能 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同学们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因此,对于员工,学校可以根据其业绩和岗位发给工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其助学功能。 (五)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保障性机制 校内经营实训基地建设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建设的,追求学校、学生、企业、教师多赢的目标,因此需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协调、持续的保障性机制。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 (六)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消耗型”,即仅通过实训设备、实训材料的投入来进行模拟实训,是一味的消耗,这种实训方式受资金和学校导向的影响很重,经常会出现“断粮”的情况;而经营性实训基地则是循环的可持续的实训,学生实训中的产品可以在实训室中售卖,在回收成本的同时还能实现盈利,这不仅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同时还能会实训室的后续建设进行储备,因此,经营性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教学的稳定性和经营任务变动性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是,企业的经营任务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制定的,众所周知,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企业的经营任务势必会随之而调整。因此,经营性实训室的经营任务和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2.教学安排与经营时间的冲突 教学安排常规情况下是由学校统筹安排,虽然遵循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但在时间上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尤其对于非实训类课程的安排更是如此,而经营性的实训场所既是按照全真的企业来经营和运行,就需要有稳定的、不间断的营业时间,这势必会和教学安排产生冲突。 3.实训功能能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经营性实训基地兼具了经营和实训的双重功能,是在满足实训的前提下经营,通过经营来完善实训,很显然,实训是其存在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实训,并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其能通过节约原材料、节能等方法来控制支出,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与大规模实训中对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产生矛盾。 4.师生积极性难以调动 虽然经营性实训基地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并用其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一定补贴,但“僧多粥少”的现实决定了补贴不会太多,师生积极性的调动变成为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一个难题。 5.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室的目的是为了在校期间更好的锻炼学生,从而提高其职业技能,因此,对所有在校生而言,都应该安排其到实训室中学习和实践。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工作,这便造成了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管理专业论文: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运筹学;教学改革;信息管理 论文摘要:结合运筹学的课程特点,本文探讨了信息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调整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合理化建议和对策,有助于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提高运筹学教学效率。 信息管理专业是地方型院校的新专业,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信息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运筹学课程不仅是信息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必修、限选或者任选课程。如何根据不同专业特征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提高运筹学的教学效率,是目前众多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国内外不少高校己经推出了一些积极举措,包括组织编写或者翻译能够反映新需求的高水平教材、丰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内容等。如清华大学组织出版了美国著名的《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Research》、《运筹学:决策方法》等一系列教材,对于国内运筹学教材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山东大学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系统地优化了运筹学课程体系,改革了考核体系,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等,;北京理工大学韩伯棠教授主持了运筹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内容丰富,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在网上不仅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还为学生和读者提供互动在线答疑的功能,为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有效参考。 1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目前,多数运筹学课程的教材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罗列了一大堆定理、公式和算法,很少有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教学中忽略了运筹学与多学科的横向交叉联系和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只会按照规定的模式算题,而不善于处理大量的现实生活问题。 1.2教学内容选择不够恰当 目前许多高校在运筹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甚至存在着教材因人而定,教学内容因人而选,实验课因人而开的现象。运筹学具有多个理论分支,每一个分支用于处理不同的问题,各分支之间处理问题的方法差别较大。对于信息管理类专业,需要将经济、管理、计算机等系列知识充分联系,单纯掌握某一个分支的求解技巧或者概念的符号表述,对于其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的数学工具建立模型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很不利的。 1.3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而目前许多高校的授课老师大部分是从数学或其它专业中调整过来的,授课时大多采取的是讲授法,教学手段不够灵活,考核方法比较传统。教学中师生联系方式单一,互动性差,教与学信息反馈不及时,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思路 2.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的绪论教学重点介绍运筹学产生的背景、运筹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搏奕中的应用、运筹学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对未来从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时教学中可以结合管理科学的前沿,介绍一些最新的发展动态,如供应链管理、ERP等,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大多都运用了运筹学做工具等,结合己学过的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应用,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运筹学的分支很多,各个分支自成体系,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每个分支解决的问题、建立的模型、解题的方法截然不同,面对这么多的内容,凭有限的课时是无法讲完的,应有所侧重的选取授课内容。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等运筹学分支应用较广,应作为一般专业必须学习的内容。另外,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的要求以及教学时数的情况,可适当增加其它分支的内容,如决策论、对策论、图论与网络、排队论、存储论等等。 针对信息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意前后课程的衔接关系,注意课程内容是否存在交叉环节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如运筹学中图论在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课程中有关章节已有介绍,针对图与网络模型中最短路问题、最小树问题、中国邮路问题和最大流问题存在交叉,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有所侧重的介绍相关教学内容。 由于运筹学学科研究的核心是利用数学模型的手段去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所以管理问题应该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主导方向,运用运筹学模型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如在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教学中应突出对偶问题的应用、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对比分析,突出对偶理论的核心是对资源的恰当估价;网络计划中的关键路线法和存贮论,分别对后继课程如项目管理和 ERP中库存订货点管理有很大的价值,应重点进行探讨。 此外,在教学中需要密切注意运筹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成果,及时以新的研究成果补充或替代不完整的或陈旧落后的内容。 2.3改革教学方法,重视能力培养 (1)抓住突出问题,采用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在运筹学授课过程中要抓住突出问题。运筹学教学中,线性规划部分是重点内容,也是基础内容。其他如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图与网络分析等部分,都是在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因此,线性规划这部分内容学习效果的好坏,严重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效果。另外,坚持启发式教学有明显效果。如讲授运筹学整数规划的分支限界法时,将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的详细分解步骤与具体问题的图形解法结合起来,层层深入,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兴趣盎然的学习状态,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利于触类旁通。 (2)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讲授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运筹学课程讲授内容的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运筹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如对于线形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动态规划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等内容的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减少大量重复过程的书写,并通过动画效果、交互按钮等工具将问题化繁为简,使之生动形象;但是课件的放映切换无法确保问题求解的连贯性,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求解过程长、步骤多、前后衔接性强的问题,如单纯形法、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等,由于每张幻灯片的内容篇幅有限,频繁地切换易于让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难以有停顿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讲授这些知识点采用传统板书讲授为有效,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 (3)积极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为感性的认识,加深对运筹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锻炼学生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如讲解排队论时,以改进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为背景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排队论的理论知识,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又如在讲背包问题时,以物流配送系统为背景,分别探讨在重量受到限制、体积受限制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得到一维背包问题的启发式算法:先计算各种物品的价值重量比,然后按比值从大到小,依次选取。进一步可以将送货时间受限制等因素介入探讨,具体算法又将有较大变化,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2.4加强实践环节 运筹学主要是用于解决复杂大系统的各种最优化问题,涉及的变量非常多,约束条件非常复杂,实际的运筹学模型往往非常庞大,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够完成问题的求解。定期安排上机实验,主要强调如何使用电子表格软件Microsoft Excel建立运筹学模型并求解,以及使用UNDO, LINGO, MATLAB等软件来解决计算问题。鼓励学生努力尝试新方法,开拓新思路,密切联系实际应用问题,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另外,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应用条件,提供网上练习、模拟试题库,进行网上互动答疑等多种形式也是对运筹学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 2.5与数学建模竞赛紧密结合 运筹学所要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描述问题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检验一对解的控制一方案的实施这样的步骤来解决。要想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就应该在建立模型上多下功夫。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要工具就是运筹学和计算机,为了能让更多的大学生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扩大参赛选手的选择面,我们在运筹学的教学内容中有选择地增加数学建模竞赛的一些典型赛题。也可成立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学术、社会实践活动。如: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社会调查等。学生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其自身和整体以最优的方式来运转,增强自信心。 3结论 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运筹学课程的精髓,学会数学建模,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作为地方院校还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开展。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设,从提高教师能力、完善题库、紧跟学科前沿发展等方面来改进,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使新办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更具系统性和全局性,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管理专业论文:试论问题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起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问题教学法已得到我国职教界的广泛认同。问题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二是启发学生从疑难中发现问题,三是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四是组织小组讨论,五是在练习中加以迁移应用,六是评价总结。 论文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 应用 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和认识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的能力。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就问题教学法进行研究与推广,在教育教改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也对问题教学法给予了广泛重视,对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教学法源于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学派。杜威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主观性,认为,教学过程是增长其经验的主要过程,学生要在疑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问题教学法即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学得新知、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强调的是“认知冲突”与“学生主体”,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学生主体体现在思考、质疑、合作、探究过程当中的主动性;问题教学法是集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注重过程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教学法的一般实施步骤 问题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逐渐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创设情境-启发发现-提出假设-讨论探究-迁移应用-评价总结。 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在课堂教学开篇导入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结构设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创设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通过预设的情境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所设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2 启发发现。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面对学生“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在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困惑。 3 提出假设。学生应获取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4 小组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交流成果和见解以及心得体会,并对一些重要问题深入开展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5 迁移应用。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习题中加以应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迁移应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6 评价总结。学习效果检测必须置于实际的学习评价情境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结论作出评价,归纳和小结。 三、问题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信息处理、配送等方面都是物流功能作业,物流现象具有普遍性。因此,在物流管理学科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具有教学资料获得的广泛性。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要介绍一些条条框框的书本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采用“问题教学法”,将问题情境引入“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企业”课堂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第三方物流选择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切身体验和思考,使得学生逐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自学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企业”这一课题的知识结构,设计出学生的学习目标。首先,知识目标:掌握第三方物流的定义、产生的背景;第三方物流的形式和专业优势。其次,能力目标:能够结合物流的功能要素等知识对物流公司的服务项目进行识别;初步掌握筛选物流公司的步骤和影响要素。第三,素质目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够收集物流业务开展所需的信息,树立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 1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物流现象广泛存在于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可作为情景资料和信息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具有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教师可以根据大纲、教材,结合行业素材给出相应的可获取学习资料的情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如在问题情境的设定中,可以介绍一家物流企业的有关资料。一是公司的简介:名称、规模、理念。二是公司的服务内容:物流项目、服务领域。三是公司的优势:如何招揽客户和吸引人才。如果你是该公司项目经理,如何完成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等等。 2 启发学生从疑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倡导学生打破思维的旧框架,鼓励学生勤于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这一问题产生疑难,提出问题。如,第一,哪些活动属于第三方物流活动?第二,为什么要引入第三方物流?对生产企业有什么好处?第三,第三方物流的提供者可由谁充当?共有几种类型?主要提供哪些物流服务?第四,从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看物流外包,能给供需双方带来哪些好处?哪些是供方的需求,哪些是需方的需求? 3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根据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这一问题,去收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提供有关的资料或者查找信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总结物流的有关现象和工作要求,达到对物流行业和具体工作的认知,如第三方物流的含义、特点、分类、优势和发展模式等。信息资料包括:一是定义:书本××页;产生背景:书本××页。二是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步骤:书本××页。三是网络收集:如百度搜索、物流公司百强等,然后登陆这些公司的网站查看有关企业信息。学生通过对物流行业和具体工作的认知,了解相关概念和工作步骤,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4 组织小组讨论。根据学习和工作任务,在教师的协助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定分组: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而定。也可分为若干小组,如将每班分为5个小组,其中有一个小组可作为客户小组。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积极主动性,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要使本组能完成任务就必须彼此合作,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展示出自己小组的实力,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对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进行合理规划。每个小组成员通过抽签分配其在小组中的角色,让小组成员人人有任务,同绕学习工作任务,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讨论和交流,发现问题和分歧,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通过探讨分析第三方物流引入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各项条件,进行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第一,公司需要结合生产、市场、销售等各个方面进行物流外包方面的判断,根据自身发展目标提出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标准要求。第二,罗列出比较符合公司要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表明自己的意图及相关需求,询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信息、服务项目等,缩小公司选择范围。第三,分别发给首选的一两家公司RFP,包括公司基本信息情况简介、公司组织形式与结构、客户信息与运输需求、具体项目的描述等相关信息。第四,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地考察,包括该公司的员工合作的成效、固定资产使用的年限等,做出公司的最优选择。 5 在练习中加以迁移应用。所谓“百看不如一练”。一个完整的学习进程,只有“学”这个环节是不够的,“学”的环节属于学会探路,求得明了的过程,紧接其后的环节“习”才是记忆、应用、创造的过程。为此,当学生已掌握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方法后,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触类旁通,引导学生自我检验,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6 评价总结。教学评价不仅是一种测试学习效果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的工具。问题教学法的学习效果检测必须置于实际的学习评价情境之中,以客户小组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实施方式包括教师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让客户小组的成员真实填写,以调查客户的满意度。教师与各小组成员会谈并提问,或与客户会谈了解其中的真实情况。不但评价标准对各个小组必须一致,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客观真实,做出评价时,要说明理由。 问题教学法的开放性使得我们不能采用标准化的问题教学评价方式,需要综合应用书面考试、上机考试、现场考试、口头陈述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包括能力提高、知识获取、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作品这五个部分。能力提高可从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评价;知识获取可从信息收集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三个方面来评价;合作情况的评估可从任务分工、任务配合、任务完成情况三方面来评价;学习态度则从准备工作、参与情况、课堂学习、研究态度四个方面来评价;最终作品可从作品形式、书面报告、口头报告、作品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四、问题教学法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该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需要教具场地等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首先,“问题教学法”通过对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相关要素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为教师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启发式、研讨式、小组式、问题式、案例式的教学,切实转变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这就需要加强“三师型”即工程师、讲师、技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其次,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有专业基础,学生必须事前具备一定的知识,有收集信息(如书刊、网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明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把握工作节奏,具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的规划能力,还应具备写作能力以及对工作结果的控制预期能力。 再次,要以全面系统的教材和适宜的教学场地作为支撑。在进行问题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开发有针对性的新教材,剔除老旧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与现实生产活动脱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要增加实践创新技能的训练,增加以实际项目为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也应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如可用若干圆形、环形场地,便于小组讨论和相互观摩。 管理专业论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 专业特色 能力结构 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 论文摘要:本文从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出发,探讨了连锁经营管理的能力结构,着重剖析了连锁经营所要求的职业技术能力,进而引发了对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题的改革的呼声,在课程改革中加大实践实训的学时,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筹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一、连锁经营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现实偏差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据国际连锁零售店发展的经验,人均收入超过300美元时,连锁店即可发展。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已接近小康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22元,比上年增长了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了6.8%,连锁店在我国的发展已具备条件,近几年,连锁零售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特大和部分大城市中。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中小城市也将成为连锁企业新的发展空间。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整个“十五”期间,全国连锁企业门店数达到10万个,销售额达到7000亿元,年均递增约35%,占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达到20户,销售额在20-5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到40户。由此可见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现代流通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人才培养工作却相对落后。 一般而言,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更有甚者,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我国已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国际连锁业巨头加快了拓展我国市场的步伐,这些国际连锁业巨头进入我国后一般都采用本土化的人才战略,比如沃尔玛每在中国开一家分店,就会给当地带来5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沃尔玛早期都是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高薪聘请中层以上管理人才到中国工作,但近年来却开始在中国本土招聘管理人员,这就是他们的人才本土化策略。近年来外国连锁业巨头用高薪从本土连锁业挖走人才的现象经常发生,使得原本就很紧缺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变得更为炙手可热。 综上所述,从我国连锁经营迅速发展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空间、国外连锁企业人才本土化的实际来看,我国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规模巨大,而我国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却与企业对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我国连锁经营起步较晚,对零售学和连锁经营有研究的教授学者少,双师型人才更少。师资的严重不足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僵化,使得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作为一所以培养国际通用商务人才为办学方向的高校的专业教师,感到有必要对原有的教学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探讨面向21世纪的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二、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和能力结构 1、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商品采购技术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的制定等在内;物流配送技术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配送等不同配送模式条件下的配送方案制定和执行;信息技术包括PO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连锁经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特色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能。可见,连锁经营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一大专业特色是:起点高,科技含量大。为了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的核心技术,就要改革传统教学那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出来后,企业用不上、留不住,成了压缩型的本科教育的牺牲品。为此,在连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要发扬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连锁经营管理和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类工商企业、社会组织从事市场调查研究、连锁推广、商务谈判、连锁购销业务、连锁店营销策划与管理、酒店连锁经营管理、连锁店现场管理、连锁店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连锁店物流管理、公关与广告策划等经济管理及连锁经营管理工作,具有英语翻译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行情,懂得商品知识,具有电子商务技能,胜任营销管理与策划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又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另一专业特色:“ 专业+外语+能力"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必须要设置明确的教学模块,按照职业能力结构建立课程体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由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块来组成。(如下图所示) 这个教学模块的形成,凝聚了市场流通系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我们抱着科学和慎重的态度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内容的衔接等进行认真推敲,力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探讨以模块形式组合课程,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突出体现抓基础、重实践的特点。所有专业课程都体现着为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而开设的理念。为此,我们准备在新生入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各类型的国内、国际连锁企业及日常的门店管理,其中实践教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将争取达到50%以上,形成实践课程突出,与理论教学相铺相成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比如连锁经营的三门主干课程:《连锁经营管理》、《连锁企业市场营销》和《连锁经营促销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课课时,都是各占一半,使实训环节教学比重达到50%,充分强调和突出了该专业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视培养。 在进行课程改革与调整时,强调“理论以够用为度”及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原则。我们适当减少了难度大、对操作技能影响小的理论内容教学的学时数,加大实践案例教学和直接进店的实习学时,保证每学期有实习,每门课程有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管理门店。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各级课题,配合教改科研项目,同时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三型”(实践型、操作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重构实践性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经历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按照连锁经营职业能力的要求,把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模块,形成一个有机的实践教学体系,它们是: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三个层次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力表 序号 模块名称 技能训练内容 能力及证书要求 1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围绕专业技能设置:编制营运手册、收货与验货作业、收银作业、理货作业、盘点作业等环节。学生通过实训教学环节、操作技能鉴定后基本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学生必须获得外语B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证书。 2 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训练模块 连锁经营实训,通过演示、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连锁经营的运作流程,学习先进的连锁经营管理理念及经营技巧,并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门店模拟实验、社会实验、商品陈列、物流配送实训、电子商务模拟实训、毕业实习、计算机操作实训、英语职业技能鉴定等。 该专业毕业生经考核可获取电子商务证书、市场营销师资格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营销策划大师等上岗证书及外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 3 岗位综合实践模块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践,特别是在南宁沃尔玛这样的综合性的国际连锁超级航母门店的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敬业精神。培养我国未来的零售业中坚力量。 为了落实这些教学环节,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中实践性教学环境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又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不能除了机房还是机房,或者只是一些子虚乌有的模拟实验室。我们应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真刀实枪的实习场所。根据连锁经营的专业特点,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筹建校内实习商店。校内实习商店选在学校综合楼的地层,开设由市场流通系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超市,在这个教学商店中进行超市项目教学的实习,我们设计了下面这个实训方案: 第一、连锁经营环节的分解。针对超市经营的特色,对超市的具体岗位进行划分,将实习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与工作岗位相挂钩,按正规超市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要求学生,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第二、将学生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选择的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例如,在上学期期末,在圣诞和元旦两节来临之际,指导学生结合市场营销,基础会计,连锁经营管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以教学商店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了“两节”的义卖活动、促销方案和营销策划活动。 第三、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专业以外的的知识,如项目团队管理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 第四、实习以班组为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实践中,超市的大量工作,学生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各班之间的业绩进行比较,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通过实习,学生熟悉了超市经营的整个流程以及超市管理的ERP系统。同时,熟悉了商品的流通渠道,以及和供应商谈判的技巧等。 我们这个校内实训计划是,每学期都安排学生进店实习,从最基层的店员做起,一直到店长助理,经过这样的流程,实习过后,学生再带着问题回到学校,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践的重要和理论的不可缺,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主要赴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零售连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或指导学生实习。使经过实训的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实现了工作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的零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连锁经营管理的学生而言,毕业实习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前还要分配到各个校企共建的连锁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综合实习。所谓的校企共建即学院与企业联合,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将教学的实习环节延伸到企业中去, 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技术力量和文化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克服了学院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提高了办学效益。为了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进程,我们主动与南宁利客隆超市、广西南宁思科赛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柳州工贸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佳用商贸股份有限公司、谅山金源联营公司、桂龙新闻网、广西德意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等联系,目前正筹备与南宁沃尔玛购物中心、梦之岛购物中心,南宁南城百货、人人乐商业集团等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 校企携手共建职业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对于企业品牌推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双方在拓展学生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广企业就业品牌、合理发现储备企业人才四个大方向上达成共识。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成为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成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也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达到 “选、用、育、留”并重的人才战略,可以为连锁企业员工的素质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管理专业论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鱼需改进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科技管理水平 专业技术水平 人才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现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改进和完善的具体措施,着力于前睹性地发掘羞藏在专1技术人员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新风尚的形成,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各条战线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但近年来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苗头: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专业技术资格“终身制”后,虚套上了“美丽的光环”,躺在功劳之上,不思进取;有的只图索取不讲奉献;有的学历与业绩贡献成反比等应引起注意,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的原因 (一)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技管理水平是指担负一定行政领导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科技管理中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的综合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是指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专业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中专业技术向题的水平。科技管理人员在人员工作中一般都能运用到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方法。科技管理方法是专业技术方法之一。科技管理水平属于专业技术水平的范畴。 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在中因能运用专业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了一、二个生产实践中的专业技术难题,工作较为突出,从爱护和发挥他们的才能出发,把他们提拔到科技管理岗位上,由于其本人还不具备领导一班人去开展管理工作的能力,没法在管理水平上有所发展,只顾自己忙,工作处于被动局面,或者因某些行政的事事务务反而耽误了对专业技术难题的攻关,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二)“德”与“才”严重脱节 邓小平同志认为:所谓人才,就是德与才的统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的统一。对于“德”,即政治思想素质间题,业务工作能力强,不等于政治思想好,但政治思想好一定要技术业务工作能力强。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红。红与专的关系,实质就是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对在实际工作中达不到辞退条件,而素质能力较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或违反工作纪律,领导和群众都不满意;或政绩平平,缺乏职业道德和修养;只图索取不讲奉献;资历与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不能划等号的专业技术人员,把他请下领导岗位后,这小部分人放不下架子,没能认真在思想政治上、素质上找差距,而是产生消极怠工情绪,起反作用,这部分人具有“才”,但不具备“德”。造成德与才严重脱节。 (三)学历、能力水平与业绩贡献未能有机结合 学历是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和学识水平的标志,但学历并不等于实际工作能力。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几番苦苦补考后取得了学历,不但专业知识未真正达到最高要求,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无从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不用说实际工作能力。这部分人工作水平较低、业绩平庸,甚至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空挂专业技术职务的衔,工作能力有限,不能独立处理问题和完成所担任的工作。他们在取得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后,打击了另一部分学历层次低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使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产生不良情绪,会使专业技术职务失去应有的光彩和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有个别被聘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其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得上没有专业技术职务或比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低的强。事实上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坏风气。如今,我们根据各企业的管理层次设定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位,不应让平庸者占了专业技术职位。 二、改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注重素质育人才 同志提出:“领域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们认为专业技术干部也要讲政治。在迎接新历史时期,专业技术干部的前程任重道远,时代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虽说专业技术资格是“终身制”的,但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把优胜劣汰方法引人人才培养和使用中来,把铁交椅搬走,换成活交椅,把专业技术职务时刻置于动态管理中(不聘或低聘),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专业技术人员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危机感,并在评聘分开中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国有企业实行对专业技术人员或科技管理干部“让”和“下”了,有效地强化了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责任心,通过做过细的政治思想工作,让这些从科技管理岗位退下来的同志放下思想包袱,专心搞专业技术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安心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使学历、资历与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能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又红又专。 2.评聘分开,以真才实干用人才 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引人竞争机制,一定要评聘分开,要对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聘任实行职数控制。职数控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能够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便可,不能滥没。在职数限定的范围内,掌握以下评聘原则: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与从事的专业岗位不对上口时不聘;②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相对薄弱的不聘;③工作业绩不突出的不聘;④对已聘人员在工作中群众意见较多的不聘;⑤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受到处分的不聘;⑥工作失职或发生生产事故,造成损失的不聘。严把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关,把德、能、勤、绩以及其他考核内容量化细分。 3.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人才 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虽资历不深,但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较强,业绩贡献突出。我们要打破常规选人才。 (1)一要打破求全的形而上学思想,坚持重其所长、重实绩、重潜力、不求全、不听邪、不看一时一事的原则选人才。对那些学历虽不高,然而通过刻苦自学和实际工作的锻炼,较好地掌握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具有真才实学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使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干、得民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走上不同的领导岗位。同时要树立培养和造就成熟而健康的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格观念。专业技术人员不但要有善于用科技抓经济、管经济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富有开拓性、应变性和科学性地运用客观规律去驾驭经济市场的人来搞科技管理工作。 (2)二要打破“年轻易傲”的片面思想,坚持重实绩。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起用年轻人时指出:“一般人认为年轻人骄傲,这个并不完全是坏事,越有能力,越有自信。真是有点骄傲放在适当的岗位,他自己就会谦虚起来。”①由于我国还存在着人才顾忌超群起飞,社会排斥超群人才的消极思想,针对这种世俗观念,我们要坚持栋梁方正位,只要是棵好苗子就重育,只要是人才就重用,让消极思想没有市场传播,让奋发成才成为企业风尚。按照邓小平思想坚持看实绩、看表现、看创新思想,大胆启用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年轻人是有能力的,是大有作为的。 4.活化管理,广开贤路出其才 人才难得,而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我们要爱护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专业技术人才各尽其才,允许人才朝着有利于发挥和发展的方向流动。(1)广开流动之路。通过公开招聘缺员岗位,让有贤之士自荐报考,合格录取聘任,使专业技术人员在车间之间、技术岗位之间、管理和技术岗位之间、党政之间流动。让专业技术人才越流越精,干部越用越活,为一批一专多能多向平衡发展的干部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几年来,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多人实行了岗位之间的调换。(2)广开锻炼之路,让专业技术人员向多方面锻炼发展:一是一线锻炼。新人企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都要分配到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期满后,要通过专业技术专项题的论文答辩,由企业初次评定职称领导小组进行评审,听其是否能把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真正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论文答辩不合格者,延期转正定级和评定职称。如国家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实习期满后,可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为助理工程师,企业实行对工作积极的毕业生,可按期转正,但对专业技术能力水平和业绩成果达不到要求者不给予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低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这样做既重学历,又不唯学历,重在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贡献。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引人竞争机制,使专业人员有危机感。二是专题锻炼。把某单项工作或某项阶段性工作交给某个培养苗子去管理、去负责、去完成,在实践中磨炼才干,给他们提供成才的空间,给他们压担子。 5.效益挂钩,多种方式激励人才 人才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石,没有人才,什么宏伟目标都不可能获得预期效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党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思想,给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识才、爱才、育才、用才指明了正确方向。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腾飞的技术保障,我们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一些其他方面的奖励措施,如将聘任后的专业技术职务与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和奖金挂钩,实行住房分配、收人分配一条龙的倾斜政策措施来解决人才成长的生活之优、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物质待遇,可以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工作起来更宽心、更顺心。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浅析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 【摘 要】家庭是人们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幼儿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幼儿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两者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以,对人类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只有将两者进行优势互补,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互补 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幼儿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会影响他们的发展,所以要想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内在的关系。 1.家庭教育应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主要是由幼儿的父母来完成的,而很多父母对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念并不了解或者了解的并不深刻,从而也就无法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得家庭幼儿教育的随意性较强,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具有严格体系的学校教育,科学性、系统性与目的性较强,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使其尽可能的科学与合理。 2.幼儿园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幼儿园教育想要达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反之,如果离开家庭教育的配合,那么幼儿园教育就会在某种程度上缺失完整性与连贯性,使教育效果质量下降,最终影响幼儿的整体发展。 二、家庭教育应该怎样对幼儿园教育进行支持 家庭教育针对的是单个的幼儿个体,教育中的随意性较强;幼儿园教育拥有明确的目的和教学计划,拥有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两者各有优劣,只有两者进行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才能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空间。 1.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幼儿良好品格的培养 家长是幼儿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受教育环境,所以家长自身的品格、德行以及家庭的和谐、平等对于幼儿的心理和性格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的教育多以讲授与游戏为主,对于幼儿的教育是直接的,而家庭对于幼儿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家长要充分重视自身言行对幼儿的影响。比如,礼貌待人、言而有信、乐于助人、敬老爱幼等良好的言行等都会在幼儿心灵深处留下痕迹,促使幼儿高尚品德和人格的养成。 2.家庭教育应该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虽然也来源于生活,但是由于空间的局限性,它对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尽可能的弥补这类不足。比如,在幼儿园教育中对于礼貌用语、敬老爱幼、文明出行等良好习惯的教育,由于无法将幼儿带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所以效果非常一般,而家庭教育却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些不足。家长陪伴幼儿到公园游玩时,可以用实际行动告知幼儿不能够随意损坏花草树木;在公交车上可以用给老人让座的行为来教育幼儿什么叫敬老爱幼。 3.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幼儿兴趣和优势的培养 在幼儿园教育中,由于人员众多,所以老师不可能精心照顾每一个幼儿,也就无法非常精准的掌控幼儿的特点以及优势,这时就需要家庭教育来对幼儿园教育的不足进行补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重视对幼儿言行的观察,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优势,并适当的为幼儿优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紧密结合,能够增强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幼儿创造出最好的成长教育环境。作为一名幼儿家长,应该加强与幼儿教师的沟通,及时获知幼儿在幼儿园的受教育情况;作为幼儿教师,也应该主动和家长进行交流,用最真挚的态度取得幼儿家长的信任,让他们相信幼儿园的教育方式。 2.家长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幼儿的早期教育与家长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这一阶段他们非常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所以,对于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家长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比如参与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中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3.家园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各有优劣,两者优势互补才能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空间。比如,幼儿早期成长中家长的生活习惯会对其个性的发育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也可以让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家长应该积极地献言献策,共同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水平。 四、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为主体来构建的,想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空间,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关系,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使二者密切配合,实现优势互补。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 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家庭的希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舞台。必须高度重视,协调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家长、老师要齐抓共管,保证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 教育互补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中两个很重要的场所,但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却有很大的不同,幼儿与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爱护,使得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幼儿面对的两大教育方式,也是我们面临教育的两大重要的因素,对幼儿而言二者缺一不可。随着幼儿园教育开始影响幼儿的成长发展,家庭教育有必要做出一些调整,要和幼儿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以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使幼儿能得到最完美的教育,实现最长远的发展。 1 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打好基础 对孩子来说,家庭中最为亲密的成员是父母,而且家庭是他们最为熟悉的环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不需要孩子有特殊的适应期,孩子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易于完善自身的良好品德以及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强烈的感知事物阶段,模仿是其最主要的感知表现手段,父母是最直接、最适合的被模仿对象。父母应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引导,说教须避免禁止性语言或他人在场的情况。且大量实践证明,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智力、能力、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 幼儿面对幼儿园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理,有的幼儿甚至因为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而变得沉默寡言,脆弱敏感,如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家长可在孩子没有进入到幼儿园的时候多给孩子讲一些相关的幼儿园故事,多带孩子和社区的小朋友来进行玩耍,可以鼓励孩子表演,让孩子提前感受幼儿园的气氛,也可以带孩子进幼儿园参观,对幼儿园的老师多进行接触,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孩子的陌生感,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地掌握。 2 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补充 很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太少,对幼儿的要求只是一味满足,同时害怕幼儿受到伤害,对幼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进行了极大限制。但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引导幼儿进行自主、独立的活动,对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就容易导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上的差别,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差异性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要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进行综合,使幼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虽然已经很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但是由于每个幼儿不同的自身情况,对幼儿园的课程理解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及时把幼儿情况传递给家长,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下,使幼儿能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比如,幼儿园教育中,经常会教幼儿文明用语和礼貌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就可以让幼儿进行实际应用,加深幼儿的印象。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园的教育也成为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把两者优势进行互补,不但能够巩固幼儿园的教育成果,而且能够对幼儿园教育中的缺失进行及时补充,对幼儿的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3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 家长在进行家庭环境布置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习惯来进行布置,由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其有着固定场所,计划性、专业性较强,而家庭教育的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两者必须配合互补,才能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3]。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鲜明色彩的墙壁图案,这样可以给孩子充分的视觉和触觉刺激。幼儿的玩具不一定是非常贵的,但是要有创意。还可在孩子房间的角落里放一些图书,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给孩子一个地方来进行自由发挥,满足孩子进行自由创作的习惯。 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上要最大限度的向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靠拢,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的孩子在家里是家庭生活的重心,长辈的爱护给孩子造成了无论犯多大错都可以通过撒娇和求情来逃避的错觉。但是在幼儿园中提倡孩子的独立和自主,培养他们自主的生活能力,所以家长就要在平时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好习惯,以及出现问题和犯错误要勇敢的面 对[4]。 家长有时候会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很乖巧听话,但是在家里却是另外一个样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高兴还会大哭大叫,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不一致。有些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尽量满足,很多孩子都是由老人帮忙照顾,由于老人对于孩子的溺爱,不仅平时不敢放手让孩子锻炼生活能力,有时候犯了错误还会袒护孩子。在幼儿园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这时候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矛盾就显现出来,容易使幼儿生活自理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的依赖性强,日久天长,幼儿懒惰、依赖、自私、任性、怯懦、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成。所以家长要经常和教师沟通,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学习到哪些能力。要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摸索和掌握生活的技巧。 4 结语 幼儿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在游戏和竞技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品质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共同努力,让幼儿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生活方式。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论家庭教育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 摘 要:现阶段,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希望幼儿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互补,以至于幼儿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出发,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如何进行有效的互补,让这两种教育发挥最大的优势。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互补 近年来,针对幼儿的教育一直备受争议,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对幼儿最好的方式。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个重要方式,这两种教育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优势,因此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要互补,才能让幼儿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互补,家庭教育一直处在不太主动的地位,阻碍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可以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 一、家庭教育要为幼儿园教育做好提前准备 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以游戏法进行教学的,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相比于家庭环境来,仍然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刚开始他们会对幼儿园产生一种抵触心理,有的幼儿甚至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变得不愿意说话。这时候家长需要在幼儿入学之前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很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生活,也能很好地去学习知识。 首先,家长可以在幼儿入学之前给幼儿多讲一些关于幼儿园的故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一定的向往。家长还可以让幼儿与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鼓励这些小朋友讲述每天在幼儿园发生的故事,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极大的兴趣。其次,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上课的时候,需要集中一定的注意力。在这方面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培养,让幼儿画画,让幼儿听故事,这些环节都要有时间限制,这样幼儿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幼儿园一般都会让幼儿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这时家长可以对其进行培养,指导幼儿把一些物品放到指定的位置,比如学习用的书本、铅笔或者幼儿的水杯,让他们每次用完后放到指定的位置,久而久之幼儿就可以养成把物品放到固定位置的习惯,家长用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幼儿的自理习惯,这样幼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家庭教育要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扩展 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家庭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这方面家长可以参考幼儿园的环境布置风格,尽量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大多喜欢可爱的、卡通的形象,因此家庭环境的布置不要太过古板、沉重,这样幼儿在家中就不会感觉到轻松、愉悦的气氛,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家长在家中可以放置一些卡通玩具,或者是带有字母的卡通字母表,使幼儿感到一种轻松的氛围,可以随时去学习,家长在布置环境的时候,需要经常变换家中的环境布置,这样幼儿会时刻保持新鲜感。 第二,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要尽量和幼儿园保持一致。因为幼儿园所制订的要求都是按照幼儿目前的发展所制定的,是针对幼儿目前需要养成的习惯来制订的相应规则,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如要求幼儿不挑食,要和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帮助其他小朋友等,这些规则都很好地约束了幼儿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幼儿在这个阶段下,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的相关概念,因此,这些规则的制订可以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很多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却截然相反,任性、挑食等一些不好的习惯都会出现在家中,这是因为家长对幼儿的要求和幼儿园的要求没有达到一致。比如家长带孩子逛商场的时候,可能看到好玩的东西就想要,这时候家长要做到一点,心中要有一个意识,就是不能孩子说要什么就买什么,家长应该告诉幼儿不能这样,并告诉他们一些正确的规则,时间一长,幼儿在幼儿园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就在家中进行了巩固。 第三,幼儿完成一天的幼儿园学习生活后,家长可以去询问幼儿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询问他们是否开心,这样幼儿所学到的知识就得到了巩固。家长还可以给幼儿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或者让幼儿自己去叙述今天发生的事情,这样既可以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而且还对知识进行了扩展,开拓了思维。 三、家庭教育要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补充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家庭教育具有很丰富的情感性,幼儿园教育却缺少情感性。因此,家庭教育要在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补充,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互补,发挥最大的优势。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是孩子接触频率最高的人,而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是无法比拟的。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也是孩子效仿的最主要对象。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庭关系很和谐,而且气氛宽松、愉悦,幼儿的生长环境良好,就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幼儿和家长一起坐公交车,在公交车上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时家长看到一些老人或者孕妇会主动去让座,那么幼儿也会在心中形成这样的意识,他们认为他们也应该这样做,然后自然而然地学习父母的举动,这些影响在幼儿园中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其次,因为幼儿园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相关的,都是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比如对一些花朵的认识。如果家长经常和幼儿一起去公园里玩耍,然后让幼儿去观察各式各样的花朵,观察一些昆虫的活动,这样都会使幼儿对幼儿园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让幼儿感觉到知识更贴近生活,这些也是幼儿园做不到的,因为幼儿园中幼儿众多,如果教师集体组织去观察一些实物,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但家长就可以一对一地进行,安全隐患问题也消除了。 最后,家长要经常和幼儿园教师沟通,告诉幼儿园教师幼儿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一些特点、兴趣爱好,因为每个幼儿的兴趣特长是不一样的,幼儿园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幼儿进行了解,这就需要家长告诉教师幼儿的特点和优势,这样幼儿园教师才可以对幼儿进行优势教育,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都占有重要的作用,这两种方式缺一不可,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需要这两种教育进行有效的互补。家长要积极地和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弥补幼儿园教育的缺失,这样才可以让幼儿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孙彦风(1977― ),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电教手段在小班幼儿语言中的应用。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学前教育及其家庭教育浅析 【摘 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的教育优势。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合作;教育观念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对学前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教育属于学校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有计划、有组织、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教育体现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身心特点为依据的教育,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要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连贯和有序,以及注重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养成、幼小衔接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贯穿在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年幼的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首先,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其次,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特殊的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开展了亲子家园教育活动,向家长宣传全新的现代教养理念,改变孩子与家庭中人的交往方式,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的一员,指导家长营造宽松的语言交流氛围,耐心倾听孩子的说话,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话语,允许孩子提问、争辩,通过与孩子的双向交往,培养孩子想与人交往的愿望,让孩子养成多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有了家庭的配合,幼儿园开展的亲子家园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三、幼儿园与家庭合作,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 (一)教师要为人师表,幼儿教师本身就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启蒙教育,幼儿园是儿童走进社会的第一站。三到六岁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幼儿教师是这个时期对其产生影响的关键人物。这个期间的孩子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是孩子们接受外界影响,形成性格特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的语言行为,为人处事,时刻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对幼儿今后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在他们心里教师的话比父母的话还重要,在他们眼里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效仿的偶像,老师的举止言谈如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也是幼儿教师一个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突出特点,抓住利用儿童这种心理特点用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言谈举止,端庄的形象仪表,得体的待人接物来影响和改变儿童入园以前不良习惯对幼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教育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素养。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完美自己,时刻谨记“为人师表”,教育好每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二)幼儿园多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接受的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和经验的系统、连贯。我园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要求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既要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孩子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要求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还要求具备适应时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将不断地努力。 让孩子在与同伴分享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我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忠旨。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分析 摘 要: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当前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良好的幼儿教育能够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作为教育的三个主体,学校、学生、家长,都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重要的意义。因而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互动分析,对提高幼儿教育,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从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入手,分析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交互关系,最终提出相应的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合作策略,旨在发挥三大主体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关系 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度过整个儿童时期,这表明当幼儿园同家庭对于幼儿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幼儿园和幼儿家庭教育的交互合作能够丰富幼儿教育内容,提高幼儿教育的全面性。但现如今,幼儿家庭在送幼儿进行幼儿园接受教育后,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由此幼儿园的教育缺少巩固,幼儿永远无法掌握一些幼儿园教育中不侧重或是忽视的能力。因此实现对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合作发展迫在眉睫。 1、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 1.1、幼儿园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是正规机构内的教育形式,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素在,在幼儿教育体系中要求对幼儿进行思想、认知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幼儿的保育工作,即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实现教保并中的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为未来教育奠定基础[1]。 1.2、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 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幼儿社区教育共同组成幼儿在幼儿园之外的教育活动,但总体上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教育时间长、教育内容繁杂。具体体现在幼儿家庭教育具有双重性特点,即不仅仅是家长实现对幼儿的教育活动,还有幼儿对家长的影响教育。因而幼儿家庭教育具有幼儿园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合作互动,最重要的在于理清幼儿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相互关系,从而才能发挥合作的最优效果。 2.1、幼儿园教育指导幼儿家庭教育的开展 幼儿园教育的时间和地点方面具有局限性和封闭性,这些限制条件将会制约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的一个环节,幼儿园教育承担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等目的和计划[2]。因而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只有幼儿园指导幼儿家庭教育活动,进行相同的教育计划,即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才能在幼儿教育年龄结束之后达到教育目标。 2.2、幼儿家庭教育辅助幼儿园教育的开展 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往往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需要幼儿家庭教育进行辅助幼儿园教育,在时间上、地域上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助教育。从而使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并由此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对幼儿合作沟通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育往往能够采取的措施在于在班级内开展情景教育,由生生交流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幼儿园家庭教育中,家长则可以带幼儿到陌生的地区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所以说,只有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幼儿园家庭教育的辅导作用即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3、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合作策略 3.1、开展亲子活动,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衔接 亲子活动是实现家长进入到幼儿园教育中最直接的方式。举办亲子活动有利于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交流沟通。最重要的是亲子活动能够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使家庭教育能够和幼儿园教育树立同一目标[3]。例如,某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活动,家长通过幼儿园所设置的大大小小的游戏,通过幼儿园教师的讲解,从中明白了幼儿园对于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有哪些。此后,在家庭教育之中,家长也有意识的推动幼儿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2、延续幼儿的良好习惯,巩固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在合作中必要进行的就是对幼儿良好习惯和能力的延续、巩固和提高。这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实现了合作教育,进行优势互补。例如,有的幼儿在幼儿园能够独立吃饭,但回到家中却变得蛮横,娇宠。要有家长进行喂饭、劝食等。具体的案例说明,只有在家庭中延续幼儿在幼儿园的习惯和各种能力发展,才能使幼儿实现全面发展。反之,在幼儿园中也要承袭在家庭中的好习惯,保证幼儿养成独立的人格。 3.3、要加强沟通,掌握教育活动的动态发展 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的阶段,其导致幼儿教育活动也呈现出动态发展的情景。因而在推动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求加强沟通教育,即幼儿园要定期开展家庭开放日,让家庭进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另外还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当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异常时,要及时同家长联系,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幼儿的发展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两大主体的作用,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相互合作,实现两大主体都以同一个教学目标出发,推动幼儿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 摘 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要把两者的优势进行综合,才是对幼儿园孩子最好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的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优势互补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二者都不可或缺。幼儿园的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也不能忽视,要想使幼儿获得最好的教育,就需要把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互补。 一、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打好基础 对于幼儿的教育,一定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幼儿在入学之前,家庭可以先对幼儿进行一些引导,比如在进入幼儿园时,首先幼儿要学会面对陌生的环境以及陌生的人,很多幼儿都无法克服这一点,这时家庭教育就可以帮助幼儿去接触陌生人,带领幼儿去陌生的环境进行体验,从实践中进行教育。家庭教育也要教会幼儿一些基本的常识,帮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中能够更加顺畅,为其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打好基础。 二、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补充 很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太少,对幼儿的要求只是一味满足,同时害怕幼儿受到伤害,对幼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进行了极大限制。但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引导幼儿进行自主、独立的活动,对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就容易导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上的差别,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差异性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要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进行综合,使幼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家庭教育中没有碰触到的地方,幼儿园会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双方优势上的互补。 三、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 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接受教育的两个主要场所,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幼儿园教育虽然已经很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但是由于每个幼儿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自身情况,对幼儿园的课程理解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及时把幼儿情况传递给家长,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下,使幼儿能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比如,幼儿园教育中,经常会教幼儿文明用语和礼貌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就可以让幼儿进行实际应用,加深幼儿的印象。 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园的教育也成为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把两者优势进行互补,不但能够巩固幼儿园的教育成果,而且能够对幼儿园教育中的缺失进行及时补充,对幼儿的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相关思考 摘 要:要想做好对幼儿的教学,那么不仅要重视幼儿的学校教育,家庭也是幼儿主要的教育阵地。对于幼儿来说,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便是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多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家长要做好与教师的沟通,以此来充分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状况,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与教师进行探讨,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主要是对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重要性 怎样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所谓的幼儿教育其实就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它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环境下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其主要包括在思想道德上与言行上的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及关系简述 1.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所以想要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从幼儿开始抓起。所谓的幼儿园教育其实就是结合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与学习任务,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上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区。而正规的幼儿园具有开放性与整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我国制定的《幼儿园规章制度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并对幼儿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发展目标,并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幼儿园教育不仅要以幼儿自身的特点为基础,还应当在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任务。随着年龄的不断上升,幼儿所遵守的规矩也就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也就更长,对于这些,需要幼儿能够及时调整自己,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影响决定着这个人的未来发展,家庭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同时也是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长辈对子女的未来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不仅包括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单向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但是在幼儿教育中,所讲述的家庭教育更倾向于第二种,也就是比较狭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高、连续性好等特点。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不会受到时间与地点等外在条件的影响,教育内容也可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而幼儿在接受这样的教育时,记忆也会更加深刻与具体。且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结合幼儿已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无法达到的。且在这种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幼儿不需要适应期,就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巩固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言行,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互补 想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让家庭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让幼儿园教育辅助家庭教育。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片面性,所以会影响幼儿的未来发展。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的性质上,呈现出了较强的目的性与系统性。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家长对孩子的不听话常常无计可施,这是由于家长对教育的理念与概念不了解,也就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育。虽然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伴随在整个发展阶段,但是也应当借助幼儿园教育的指导,这样才会真正确保家庭教育具有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的教育目标能够反映出社会的需求。 二、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的策略 要想做好对幼儿的教育,就必须充分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要积极开展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且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让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与认识,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实际成长情况,并了解幼儿园教育,从而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学目标。这样还可确保将幼儿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最终让幼儿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总之,想要真正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就需要幼儿园与家长联合起来,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引发的思考 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应进行指导 对家长教育工作的指导,也是实现家园合作的一种形式。许多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原因就是缺乏一些理论的指导,而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家长培训班,使家长获取关于教育幼儿的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幼儿园还可以把属于自己园内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以便使家园合作紧密相连,相互贯穿于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还可以把自己园内所创立的一些教育方法,通过家庭教育的实践得到检验,促使幼儿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办园质量,这一过程也使幼儿成为了教育的受益者,使教育真正做到是从幼儿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是为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而服务的。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 【摘 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幼儿园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家庭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家园互补 家庭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类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本文主要从幼儿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论述幼儿家庭教育应该从三个发面来实现与幼儿教育的结合互补:第一是幼儿家庭教育应该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是幼儿家庭教育应该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第三是幼儿家庭教育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1)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 (2)幼儿家庭教育。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1.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时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做到科学、合理。 2.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其教育目标,是要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3.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 三、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父母与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用于消除、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目标,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对于孩子要求、期望过低,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青少年的紧张和不安。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如何互补 1.家庭教育如何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育尽管以游戏为主,但毕竟与家庭环境有了很大的差别,幼儿面对骤然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里,如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地掌握,让幼儿在园生活更加愉快自信。 2.家庭教育如何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生活中总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让孩子放手去玩耍。幼儿园教育较提倡幼儿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矛盾就很容易造成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大相径庭,容易使幼儿生活自理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的依赖性强,日久天长,幼儿懒惰、依赖、自私、任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成。总之家庭教育并不能代替幼儿园教育,只有家园合作,一致要求,才能达到教育同步促进幼儿最全面的发展。 3.家庭教育如何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家庭教育针对幼儿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儿园的教育专业性更强,更具计划性。两者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失,只有两者配合互补,幼儿才能实现健康成长。 (1)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幼儿品格的形成举足轻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形成幼儿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渗透教育尽管幼儿园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尽量接近幼儿生活,但毕竟局限于幼儿园之内,能够呈现给幼儿的通常只有图片和视频而已,与幼儿的生活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幼儿园无法把幼儿带入真实的情景之中,而家庭教育却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3)家庭教育要明确孩子的学习特点、特长,因势利导。学前教育专家莫里逊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最佳学习方式,家长只有予以重视,因势利导,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最亲密的莫过于家长与教师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双方面的努力,家庭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对幼儿园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充,才能实现幼儿最科学、最长远的发展。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初探幼儿园开展0~3岁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摘 要:0~3岁婴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影响人的终身发展,影响国家民族的综合发展。0~3岁婴幼儿一日生活基本是在家庭中度过,作为具有专业优势的幼儿园如何对0~3岁的婴幼儿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为0~3岁婴幼儿服务,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素养,是一门专业学问,值得好好探究。 关键词:0~3岁;婴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也有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3岁之前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还沉浸在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中,当他们还没明白怎样养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三年,转瞬即逝,对于从事“基础教育之基础”工作的幼儿园来讲,怎样引导家长进行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 一、0~3岁婴幼儿阶段的重要性 0~3岁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探索发现以及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实践都有关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表述: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近代脑科学的研究也证明,婴幼儿在0~3岁期间,大脑发育处于一个极大的高峰期。婴儿刚出生时,他的大脑重量约370克,在此后第一年内,他的大脑重量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大脑重量为其出生时的两倍,占成人大脑重量的50%,而孩子的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3岁之前,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所以说3岁之前是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关于儿童学习发展关键期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0~3岁是婴幼儿语言、动作、习惯、心理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我国目前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 0~3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是0~3岁婴幼儿的教养方 式却令人担忧。首先,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这样的规定,让3岁前的孩子被挡在了幼儿园门外。同时,现在激烈的竞争也让很多父母生完孩子后,就必须回到工作岗位上,不得已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老人。再者,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信息社会很发达,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家长们很多都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没有规范的机构来长期指导,以至于很多孩子错过了关键的头三年。第四,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专业早教机构逐渐填补了0~3岁婴幼儿教育的空白,但是早教机构的功利性也严重阻碍了0~3岁婴幼儿教育的普及和系统健康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幼儿园作为3~6岁的专业育儿机构,比较了解入园后3岁儿童的发展情况,与社区、妇联等又有着比较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充分担当起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幼儿园开展0~3岁家庭教育指导的措施与途径 1.努力健全0~3岁婴幼儿教育体系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家庭、学校、社区是幼儿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有些地方虽然有合作,但合作效率低下,缺乏成熟的合作模式。0~3岁婴幼儿教育的指导任务主要由家庭来承担,导致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削弱了整个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所以,幼儿园如果能站在促进孩子发展、促进民族进步的角度来思考,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的三位一体模式,必将极大促进幼儿的发展。“早教课堂进社区”“家庭教育大课堂”等进入社区的活动课堂可以有效增进家长对0~3岁婴幼儿教育的重视,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正确把握0~3岁婴幼儿的教养策略,树立良好的育儿观 就目前来看,0~3岁婴幼儿的成长环境主要在家庭,家长的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水平,都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所以,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素养是重中之重,当然提高育儿素养不仅仅是学习育儿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家长信念、理念的转变,还在于家长意识的提高,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素养可以通过定期的父母课堂、育儿沙龙及QQ、微信等方式来传递科学的育儿知识,引导家长明白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家长不断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近两年来,红苹果幼儿园开展的“孩子入园,父母入学”就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进行的:凡是入读红幼的孩子,家长需要参加入园前培训学习,领取父母课堂毕业证,同时家长还需要参加家庭教育素养测试,孩子才可以入园就读。父母教养水平提高了,幸福的是孩子,同时也为未来的家园合作奠定了基础。 3.幼儿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活动室作为社区婴幼亲子早教活动阵地,让0~3岁婴幼儿教育有活动根据地 很多三岁前的孩子都非常渴望进入幼儿园进行游戏活动,出于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幼儿园一般都拒之门外。但是,如果在充分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幼儿园定期开放一个活动室作为婴幼儿活动室,既可以起到帮助家长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丰富的亲子活动,如“爬爬比赛”“亲子运动会”“玩具分享会”“图书开放日”等增进亲子感情,引导家长更了解孩子。幼儿园老师的专业优势、幼儿园大型玩具等都可以为0~3岁的孩子提供便利的服务。 《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中明确提出,0~3岁婴幼儿的教育应“关爱儿童,满足需求,以养为主,教养融合,关注发育,顺应发展,因人而异,激发潜能”。0~3岁婴幼儿教育的主战场在家庭,家庭也是最好的早教园地,希望更多的幼儿园能够重视早期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在现阶段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开始将教育的目光转移到幼儿教育上,并且对于当前幼儿教育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索,作为幼儿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教育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界学者的关注。家庭教育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幼儿教育体系下的关键性补充点,现目前已经取得了极为良好的实践效果。幼儿所呈现出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指的是家长直接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家庭本身作为儿童第一个接触的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家庭教育的相关方案。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园 对策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过早的送入幼儿园,将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幼儿园的教育上,进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学前儿童所能够接受的初始性教育工作,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促使儿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儿童在出生之后,所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也是家庭为儿童这张白纸添上了第一道色彩,这其中的家庭教育带来的基础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性 幼儿的家庭教育发生于家庭之中,与幼儿园的教育相比较,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起点,对于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早期性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成为儿童生命的摇篮。在家长的指引下孩子在第一声啼哭后,由父母引导着进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了人生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具有早起性的特点。 2.广泛性 幼儿园时期的家庭教育,其本质上来说是帮助孩子完全融入到整个家庭生活当中。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当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其不仅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知识,还包括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的文明习惯、伦理规范、生产技能、自然知识、社会知识。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工作存在于每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社会全员都能够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对于当前人类社会来说,一个孩子出现在一个家庭中,那么家庭教育也就涌现出来,这使得家庭教育越来越广泛。 3.权威性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为了使得孩子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作为家长倾注了无数的心血,正是这种亲情,使得孩子对于父母,家庭产生了依赖之情,进而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权威的体系。在年幼的儿童严重,父母是权威的化身,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是有着一定的权力和威力的。子女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母,而且父母也是孩子们在早起摹仿的榜样,所以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其本身愿意得到家长的表扬和管教,这直接促使家长本身的教育工作更好的号召力及感染力。 4.差异性 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及所处的背景不同,不同的家庭都有着自己不用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孩子身上出现的性格上的巨大差异。由于家庭的成员构成不同,所带来的家庭传统、家风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5.感染性 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亲缘及血缘关系,使得孩子对于父母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心领神会。在处理一些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进行学习和模仿,逐渐成其以后处理问题的方式。 二、完善幼儿园家庭教育的相关对策 1.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存在早起性及连续性,孩子在家庭中度过其生命中模仿欲最强的两个时期,而这个两个时期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生活在乐观、向上并有着良好的兴趣习惯的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在其个性心理的建立形成中就会倾向于乐观向上;如果是父母每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肆吵闹,耽于大牌娱乐,则会对孩子兴趣与人格的形成有消极的影响。由此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提升家长自身素质 父母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及权威性使得孩子将父母作为其摹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及道德水准,孩子都会加以摹仿,由于幼儿园中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关于价值标准以及道德标准还尚未成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孩子没有足够的判断力来决定什么应该摹仿,什么应该摒弃 孩子无知的在学样,父母作为孩子学习的一面镜子,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宽阔的胸怀,正直的品格,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思想上的模范。 3.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目前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孩子的缺点及特长,没有根据自身孩子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合理的培养目标,盲目的追随自己的意愿,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应该建立一个对孩子的合理期望,进而制定出合理的、适宜自己孩子特点、、兴趣需求、发展水平的培养目标,促进孩子进一步发展。此外,最为家长应该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父母对于子女应该采取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方法。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地信息,并且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尊重自己孩子的想法,使得孩子有勇气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及想法。 综上所述,幼儿园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及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成为传统教育体系下所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家长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子,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积极配合幼儿园之间的教育工作,完善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使得儿童能够在更好的家庭环境之下保持茁壮的成长。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摘 要:教育仅凭幼儿园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把家庭与幼儿园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协作的局面,共同寻找最佳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幼儿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呢?我园多年来注重家园共育,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引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1、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家长了解家园共育的意义。多年来,我园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园联系栏、家访、观看音像资料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参与、援助、配合,强化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热情,激发家长援助幼儿园教育的行为。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年新生幼儿入园前,我园首先要对新生幼儿家长召开家长会,主要向家长传达我园的办园理念,新生幼儿入园会遇到的问题,请家长谈谈自己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家长观看历年来园内家园共育的图文资料和展示家园共育的成果,让家长了解作为21世纪的合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寓教于家庭的生活之中,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2、通过举行丰富的家园联谊活动,达到家园教育结合的目的。我园开展的家园联谊活动主要有: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家园知识竞赛、家园主题活动、文艺演出、大班幼儿家长汇报会等。例如:在亲子游戏、音乐游戏、三八节的赞妈妈主题活动、幼儿夏游活动等等,让家长深入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也降低了家长投诉率。 3、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幼儿园可举办讲座,邀请幼教专家讲课,也可由业务园长主持,但在实际中,教师就是家长眼中的“专家”。 为家长召开培训班,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之前一定要通过家访、问卷等形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教师在培训时要言之有物,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通过家访达到有机结合和深层次的“共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不能单纯的靠以上的文体活动来完成,教师要深层次的挖掘家长资源,深入的了解幼儿了解家长,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加大家访的力度,准确的掌握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作为家长也要主动的多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和商议,要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对待孩子。 二、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明确责任,循序渐进。幼儿教育,虽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的教育,但孩子在园的学习教育主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师不能一味的依赖家长,将本应该教师从事的工作全部推给家长,占用家长的时间,造成家长的负担。家长对家园共育的认知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教师要有耐心,有方法,慢慢取得家长的信任,才能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2、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家长。教师虽承担着孩子的教育任务,但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义务。例如:我在大班第二学期接手了一个班,恰逢“六一”儿童节需要排练大型亲子节目,起初的动员并不顺利,邀请参加演出的家长总是不能出席,要么排练时心不在焉,我耐着性子坚持打电话一个一个叫,对他们的缺勤表示理解,对学动作慢的家长反复示范,最后当我们两个班的100名幼儿50名家长参加的大型歌舞完美的呈现给观众的时候,这个班的家长对我这个新老师肃然起敬,以后的家长工作就很顺利了,到毕业时,全班家长捧来鲜花表示感谢,我也非常感动。这件事更加让我坚信,要想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首先要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3、举办的活动要有趣味性,家长乐于参加。开展亲子活动,既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家长的兴趣,如果邀请家长来园就说说儿歌,“拍拍小手”,肯定是无法调动家长的参与热情的。教师一定要组织开展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技巧性的,参与性强的亲子游戏,而且最好需要有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每次邀请家长来参与的游戏应有所变化,每次每年家长来园都让家长扮演“老狐狸”,唱着同一首歌,也是无法吸引家长再次参与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长。”因此,幼儿教育仅凭幼儿园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把家庭、幼儿园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协作的局面。从而共同寻找最佳教育方法,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摘 要:现如今,每个学前儿童都已经接受学前教育了,而家庭教育这一因素尚未很好地解决。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的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儿童; 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视,然而,在众多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的儿童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儿童,他们是特殊群体。特殊幼儿是指一群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地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困难或适应困难,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发展的儿童。而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纵观诸多家庭教育方式,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观察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法 三、问题的研究 特殊幼儿主要分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笔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体现的有身体疾病幼儿,以及心理疾病体现的内向以及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案例呈现: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癫痫症幼儿为主 在某个幼儿园中,幼儿明明(化名)在晨间活动中,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开始为四肢的强直、握拳、两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动,呼吸急促不整,舌咬伤,大小便失禁。发作持续1-5分钟,发作后意识不清或嗜睡,经数小时清醒。后送往医院抢救,诊断为小儿癫痫,但是很多幼儿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阴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内向的幼儿和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为主 1.内向的幼儿 幼儿和老师正在晨间锻炼,小朕奶奶带着孩子走过来。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师早。”小朕没有声音,脸上没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边。奶奶大声地训斥:“还不叫,快叫啊。这孩子,就是不响。不叫晚上不来接你了。”小朕听了,哭了起来,两手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我连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师很喜欢你的。我们等一会向老师问好,好吗?”小朕还是不说话。我接着说:“好的话点点头。”小朕很勉强地点点头。 2.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扬扬突然双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将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回过来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扬扬还是继续去弄他,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问题的分析与指导策略 首先关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儿对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们。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长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残疾人福利工厂等场所,收看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电影、电视,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讲讲残疾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辉煌业绩的故事,使孩子了解虽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有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人格上与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其次关于如何教育内向的幼儿 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 1.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改变。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3.让孩子当“小司令”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关于如何教育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讲述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教育幼儿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应该做的,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实现家园共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沟通经验一谈 【摘 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沟通的重要性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必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用于幼儿,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一是取决于家庭环境,这其中又包括物质环境和家长的文化修养(即精神环境)。二是幼儿园教育,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与家庭配合教育达到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家庭;幼儿园;教育 一、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沟通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长河的源头,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这两方面教育必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用于幼儿,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这也是我园自开园多年以来,在认真、细致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园活动而得出的结论。家园双方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对于促进幼儿良好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时代,是大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时代。那么我们的家庭表现得是否和谐呢?常听到个别幼儿在幼儿园里,在孩子中间所传出的难以置信的话语和看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归结于家庭的影响。毫无疑义,对这些幼儿的影响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身心上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父母的一言一行和家庭的生活实践,对幼儿直接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记得有一年的春节 晚会上,演了一个小品“上梁与下梁”,其中那位只知赌博、喝酒的父亲,把家搞得一团糟,孩子的一日三餐无人料理,生活杂乱无章。在这样的家庭中,不要说受教育就连起码的生活规律都保证不了。当然,象以上所说实属少数,但不少的家庭相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对孩子影响的不利因素。因此想有好的家庭教育,就必须有好的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可为孩子后天的身心发展所提供条件。比如优越的学习条件,舒适的学习环境,表现为温馨、整洁,孩子感到很喜欢。无形中就会对孩子形成爱清洁,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精神环境包括父母的情操,文化修养,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影响就会使孩子自觉和不自觉地就反映了父母的行为。记得以前我的班上有一名幼儿,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他平时不引人注意的举动让我记在了心上。帮助小朋友系纽扣,提醒身边的小朋友怎样吃饭才不撒饭,每当幼儿吃点心时,他总是让老师先给别的小朋友发,自己拿到最后。见地板上有纸屑总是悄悄地捡起。我经过与家长沟通以后,原来得知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家庭的良好的熏陶息息相关。一次家访,有幸来到了他的家里。家庭摆设看上去并不怎么富裕,但是那布置得井井有条的陈设,整洁而温馨。他的小卧室里 一张铺得整整齐齐的小床和一个摆着各种书籍的书柜,书柜上面依次排开并列放着他的小玩具。他告诉我,“我妈妈教我自己能做到的事,就要一定把它做好,长大了才能向妈妈一样干大事情。”后来得知,妈妈用她那严于律己、宽宏大度,不断求索(25岁考上研究生)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她的孩子。 先哲有言: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为让孩子 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古人就懂得“孟母三迁”的道理。历史发展至今,当不必再机械效仿古人三迁,然而,在家庭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确是极为必要的。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娱乐,但切不可忘记身边的孩子已长大,做家长的在行为语言中要自尊自重,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好为幼儿在幼儿园接受良好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自由发挥自由想象的小天地。当幼儿向老师提出一些天真的问题或幼稚的想法时,老师可以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答他们,直到他们似乎悟出了什么。而如果幼儿在家里向家长提出时,据幼儿反映推测出部分家长往往以幼儿年龄小为由而掩盖过去。或干脆不于理睬。更是有些家长因为耽误了他做事而大发雷霆。幼儿于是很不理解地噘着小嘴移开了。那么这个问题便在幼儿的心灵上留下了遗憾和困惑。小脑袋想了,去幼儿园问老师会不会也是同样的结果呢?因此我们从这一小小的事例可以看出,家教与幼儿园教育密切配合的重要作用。 幼儿,尤其是大班年龄的幼儿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期,求知欲望特别强烈,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好奇,且接受能力强。因此家长在回答幼儿问题时,一定要认真、慎重,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实施同步教育,保证教育的一致性,这也是对家长 工作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决不意味着家庭完全采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简单地模仿、重复幼儿园的教育。比如教师要求孩子回家复述幼儿园听过的故事,并让家长记录下来反馈给老师,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家教的自身特点就是家长与孩子是血缘关系,有着亲子之情,家教渗透在家庭的方方面面。家教的重点是教孩子做人,是对孩子进行良好个性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不能把家教作为幼儿教育的延伸。幼儿园应根据每个幼儿的情况和发展需要与家庭配合教育达到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幼儿园的工作目的是在于实现家园配合一致地教育好幼儿。需要知道的是,只有当家长对幼儿教师产生信任感时,才会积极地与幼儿园合作。在这一方面,教师必须真挚、热忱地对待每一位家长,做到一视同仁。常见家长在接送孩子入园或离园时,个别老师总爱与个别熟悉的家长聊起天,而置其他家长于不顾,由此使其他家长产生疑虑。因为家长往往通过教师对待家长的亲疏程度来推测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与不同态度。并且有不少家长都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一些自己孩子的有关情况,所以做为每一位幼儿教师必须尊重家长,平等、耐心、真诚地去对待每一位家长,才可取得家长的信任。 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沟通的一致性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同是一种希望,同有一个目的,家教与幼儿园教育不能分割。所以,教师首先要使父母认识到幼儿园既是儿童的乐园,也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庭”,以唤起父母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使父母体会到他们是教师的合作伙伴,为他们提供多种时机,使他们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以优化幼儿成长的心理环境。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合二为一,协调一致,才能对幼儿的影响形成巨大的合力。 我们充分利用一切条件,注重家园互动,家园共同合作,最终使幼儿能够得到身心全面和协的发展。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全面开放,信息传播多元化的社会,各类新闻、公众媒体、文化信息等方方面面范围广、内容多、传播快,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地接受着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这对于正处于一生中敏感时期的幼儿来说,没有正确的幼儿道德教育做引导,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将方向暗然渺茫,甚至会误入歧途。所谓“三岁看透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强调的就是幼儿教育是学做人的奠基期,不言而喻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有何等的重要地位。 幼儿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呢?我园多年来注重家园共育,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1 引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1.1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家长了解家园共育的意义。多年来,我园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园联系栏、家访、观看音像资料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援助、配合,强化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热情,激发家长援助幼儿园教育的行为。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年新生幼儿入园前,我园首先要对新生幼儿家长召开家长会,主要向家长传达我园的办园理念,新生幼儿入园会遇到的问题,请家长谈谈自己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家长观看历年来园内家园共育的图文资料和展示家园共育的成果,让家长了解作为21世纪的合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寓教于家庭的生活之中,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1.2 通过举行丰富的家园联谊活动,达到家园教育结合的目的。我园开展的家园联谊活动主要有: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家园知识竞赛、家园主题活动、文艺演出、大班幼儿家长汇报会等。例如:在亲子游戏、音乐游戏、三八节的赞妈妈主题活动、幼儿夏游活动等等,让家长深入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家庭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也降低了家长投诉率。 1.3 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幼儿园可举办讲座,邀请幼教专家讲课,也可由业务园长主持,但在实际中,教师就是家长眼中的“专家”。为家长召开培训班,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之前一定要通过家访、问卷等形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教师在培训时要言之有物,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4 通过家访达到有机结合和深层次的“共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不能单纯的靠以上的文体活动来完成,教师要深层次的挖掘家长资源,深入的了解幼儿了解家长,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加大家访的力度,准确的掌握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作为家长也要主动的多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和商议,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对待孩子。 2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教师要明确责任,循序渐进。幼儿教育,虽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的教育,但孩子在园的学习教育主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家长,将本应该教师从事的工作全部推给家长,占用家长的时间,造成家长的负担。家长对家园共育的认知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教师要有耐心,慢慢取得家长的信任,才能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2.2 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家长。教师虽承担着孩子的教育任务,但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义务。例如:我在大班第二学期接手了一个班,恰逢“六一”儿童节需要排练大型亲子节目,起初的动员并不顺利,邀请参加演出的家长总是不能出席,要么排练时心不在焉,我耐着性子坚持打电话一个一个叫,对他们的缺勤表示理解,对学动作慢的家长反复示范,最后当我们两个班的100名幼儿50名家长参加的大型歌舞完美地呈现给观众的时候,这个班的家长对我这个新老师肃然起敬,以后的家长工作就很顺利了。 2.3 举办的活动要有趣味性,家长乐于参加。开展亲子活动,既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家长的兴趣,如果邀请家长来园就说说儿歌,“拍拍小手”,肯定是无法调动家长的参与热情的。教师一定要组织开展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技巧性的,参与性强的亲子游戏,而且最好需要有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每次邀请家长来参与的游戏应有所变化,每次每年家长来园都让家长扮演“老狐狸”,唱着同一首歌,也是无法吸引家长再次参与的。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 摘要: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电网得到了高度的应用,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而且,运行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然而,带那里系统自动化技术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力系统的故障会导致大范围的停电,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厂的生产。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现在运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 关键词: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国家电网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为了能够促进电力系统平稳的运行,就必须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减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使用中出现的故障,提高其可靠性。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电力系统也朝着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能够实现整体的发展。为了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对管理方针进行优化,协调各项管理内容,完善相关的水平,促进综合电网的发展。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1.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存在问题 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起步比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电力系统的改造,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不够成熟,导致了现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在设计中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范本,现在,我国在进行国家电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局限性,导致了其不能提高效率,在电网的建设中还出现很多的事故。我国的电网建设还不成熟,虽然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改造,但是还是不能解决城乡电网统一的问题。所以,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使用的过程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能实现兼容性,在不同的设备上不能同时使用,其接口是不一样的,而且出现了设备之间不能连接的问题。现在,国家电网的覆盖范围比较大,各个地区在进行电网建设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是不统一的,使用的电力设备也是不同的,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在管理上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也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题。所以,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分析不同地区使用的电力设备的共同点,能够使自动化系统具有兼容性,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使用。 1.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的设备存在问题 在使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设备很容易出现故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各项指标和不合格,在选择电力设备中,为了能够减少经济成本,他们就会忽视电力设备的性能,导致了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电力设备也投入到使用中。在使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对技术的成分要求比较高,在工作的运行过程中没有制定安全标准。尤其是工作人员在管理中缺乏责任感,他们的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对自动化技术的操作上会存在失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运行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上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对国家电网构成威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的使用中,会出现各类干扰问题,不能使系统稳定的运行,对电力系统产生很大的隐患。 1.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管理上存在问题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管理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这些管理人员的素质并没有达到要求,当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出现故障的时候,都依靠厂家来维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人员匮乏,导致我国国家电网的安全受到威胁。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重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维护人员的培养,促进安全的宣传和教育,防止在使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方案也不理想,这就导致了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措施 2.1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水平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维护方面,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在维护设备中要富有责任心,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没有人管理的问题。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中,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共同使用,建立数字化的电网,完善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促进我国电网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实现了全面的管理,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防止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发生遗漏的问题,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综合管理,提高管理的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水平,使我国的电网在运行中减少故障的发生,使运行的经济效益提高。 2.2强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所以,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实现全面的管理,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科学的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模式进行分析,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应该结合我国的经验,在规模建设上进行各种考虑,应该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进行分布式的结构设计,能够将电力系统的各个设备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电力系统的各个单元应该是相互独立的,防止各个单元的相互影响。在强化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时,应该实现系统使用的兼容性,在此基础上,实现电网功能的扩充。运用简化电力系统结构的方法,从而能够方便管理,在电力系统的设计中,可以简化二次接线,从而能够进行分布式的设计。 3结语 现在,我国的电力事业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电网建设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导致停电问题,使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受到影响,原因在于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该强化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作者:朱坤双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中心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提升系统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减少人工劳动量,充分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高效运行。本文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最近几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也使得电力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呈现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特征。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微机控制技术等,将其应用到电力系统中,能够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也因此受到了电力技术人员的重视。 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最早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以机械控制为主,并没有能够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不过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思路和方向。上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趋势,在极短的时间内,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增长,也因此形成了以计算机管理为主的局部电气自动化控制,虽然这种控制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较为严格的局限性,要求系统本身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应用范围小,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了故障率的增大,但是无论如何必须承认,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础机构和基本体系正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以及网络的传输效率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也开始趋于成熟,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真正成熟,形成了以集成控制、远程监控以及远程遥感等为主的技术基础,并且在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使得电力系统逐渐呈现出了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有几个非常显著的优势,一是信息技术先进,在现代电力系统中运行维护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较高,因此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信息化处理,结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有助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可控性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以集成控制远程监控以及远程遥感等为核心,具备较高的可控性,能够实现对于电力系统休息的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理,形成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强化对于电力系统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三是维护方便,良好的维护工作是确保电力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结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搭配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力系统的信息处理,为系统维护检修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结合远程监控,更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维护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电网规模的扩大不仅使得电力设备的数量迅速增长,也使得电网结构变得越发复杂,给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是从电网本身的复杂性、功能性和广泛性出发,利用技术自身的功能性和系统性,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不仅如此,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对电力企业的职能进行强化,有助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1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原理,是结合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于变电站设备、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的全方位全过程管控,同时还可以结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各类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远程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和隐患,实现自动报警以及故障的自动切除。通过这样的方式,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保证,故障检修时间大大缩短,传统的人工操作和监管也被系统自动监管所取代,对于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的目标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变电站自动化完成了常规电磁式设备向全微机化装置的转变,电力电缆被光线取代,二次设备也完成了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目标,在提升整个电力系统运行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预见,伴随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并且逐渐向着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持续迈。 3.2电网调度自动化 调度自动化实现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完成信息采集、命令、命令执行以及调度控制等功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支持下,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越发完善,包括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服务器、工作站、显示器等。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电网调度被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级,依次为国家调度控制中心、大区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省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地市电网调度控制中心以及县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可以完成对电力生产及传输过程的数据实时采集,也可以对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控,更能够对配网电力负荷的变化情况、系统状态波动等进行预测和评估,能够为电力调度人员的调度工作提供充足的数据参考,使得其可以更加及时的发现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避免配网事故的发生,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 3.3DCS系统 DCS系统即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属于多级计算机系统,可以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等,实现对于发电厂的分级管理、集中操作以及分散测控。在电力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DCS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越发广泛的应用,在完善发电厂自动化管理方面发挥着较大的推动作用。通常来讲,DCS系统采用的是分层分布式结构,包括了四个主要部分,分别是过程控制单元PCU、运行员工作站OS、工程师工作站ES以及以太网。其中,PCU可以分为主控模件MCU以及智能I/O模件,直接面向生产过程进行数据信号的接收和处理,然后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等进行实时显示,完成对于电力生产过程的监测与控制,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减少安全问题。OS和ES的主要作用,相当于“人机接口”,OS可以对PCU发送的信息进行接收和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向PCU发送控制指令,实现对于发电机组的远程监测和控制;ES可以对DCS系统应用软件组态、系统维护、系统监视等设备进行控制,结合相应的数据信息,方便维护工程师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做好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3.4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 根据以往的标准,在对一次以及二次设备进行安装时,必须要有足够的距离,并且它们都是通过大电流以及电力电缆来进行控制。但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实现,则在设计一次设备结构时就将二次设备的部分功能或是全部功能都考虑进去,这样一次设备就自带测量和保护功能,有效的降低了电缆的成本.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电力产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因此,必须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减少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将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电力产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对此,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加强研究工作,促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全面应用,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继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作者:蔡世腾 单位:国网随州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系统的智能化、运行能力。就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力系统;电网调度;数据收集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电力系统中电网的运行速度产生了整体性的影响,是实现电网网络化,电力系统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和远程调控的关键技术。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方面,这些都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电力系统中,各级别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系统和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等也都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研究电力系统工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希望能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电力自动化系统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在电力系统的运营过程中,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电力系统的基本运营管理,并利用信息传输技术、控制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实现电力系统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在当前的电网运行管理过程中,大多数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输电操作、配电操作、发电操作等,电网运行的工作效率、电网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提高。 1.1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基础。显示器、打印机、存储器、计算机网络接口等构成了计算机技术整合的终端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可对电力系统局域网进行参数测量和状态检测。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通过自动化分析和监控电网的运行状态,实时采集数据、预测电力负荷、预估电力系统安全状态、实行省级以上电网控制等,满足了现代电力系统的运营要求。 1.2配电网系统 电力自动化系统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的网络化和配电智能化,包括光线终端、配电子站和配电主站三级结构的配电网系统自动化,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资源共享、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系统运行的高度自动化。 1.3变电系统自动化 电力系统主要通过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实现电能的输送。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仅仅依靠人力来监控电力供应不可行,并且难以及时反馈信息。而计算机技术在变电系统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监控效率,及时发现变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电力运行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的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 2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2.1在应用逻辑中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为了确保电力系统服务器中资源的安全,需要建设相应的应用逻辑。应用逻辑主要是指作为中间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服务器。用户要访问电力系统中的资源,通常需要使用相应的应用逻辑程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利用相应的事件处理函数来修复突发变化的数据,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2.2在数据收集中的应用 数据收集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电力系统调整运行的依据。在对电力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采集、管理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收集的数据集中录入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数据存储工作,然后使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使数据清晰地展现在工作人员面前,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管理效率。在数据的后期处理过程中,主要使用存盘线程和WinSock编程。 2.3在中间件中的应用 中间件在电力系统中主要负责监管计算机网络和网络资源,是电力操作系统中服务器和计算机客户机的一个基本部件。它在电力系统中以分布式的形式展现出一个网络管理框架。通过在中间件中使用计算机技术,能使电力系统和工作人员实现电力系统资源共享和通信。在实际工作中,可使用中间件接收、保存数据,实现对数据的集中管理,以便于后期改革电力系统时能使用中间件解决问题。 3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3.1计算机视觉技术 随着红外成像技术与视屏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不断应用,电力系统提高了对图像信息的要求。人工无法在极短时间内分析电力系统检测出的复杂图像数据,但是电力系统信息分析和电力系统问题处理都需要极短的时间,甚至在1μs内完成分析并处理,所以要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图像识别技术,以完成智能化图像分析工作,加快电网的处理运行速度,实现图像识别技术与其他系统的良好兼容,进而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性和电网调度的运行效果。 3.2智能电网技术 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非常重要。智能电网对调度、发电、配电、输电和用户管理等环节进行整合,充分利用自动化控制的优点,严密监控电网的运行,就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计算机技术应用与调度的有机结合是智能变电系统的主要工作,智能变电系统可以实现柔性交流电的运输,也可以对变电站进行远程自动调节,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我国电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智能电网系统,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通过计算机收集相关数据,然后分析电网运行情况,及时解决电网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故障,保证电网系统的平稳、安全运行。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了电力系统工程自动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并且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强对电力系统中计算机技术应用概况的分析,掌握其应用方向和实际作用,不仅能提高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促进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崔景源 赵广兴 崔彦岭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内蒙古国领科技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应用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供电技术越来越重视。近些年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两者的结合是电力系统朝着自动化发展的必经道路。 1目前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情况 1.1自动化电网调度系统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电网调度自动化。我国的电网自动化一共分为五个等级,从大往小的顺序是:国家、大区、省级、地区、县城电网调度。每一级电网的自动化调度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它是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重要部分。除此以外还有大屏蔽显示器、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工作站以及打印设备等设备。 1.2变电站自动化 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间的主要环节。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变电站运行的安全程度,并且扩大监控功能,取代传统的人工监控、操作。变电站通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自动化,继而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再将常规的电磁式设备换成全危机的装备;系统集成化和数字化要靠计算机光纤来实现。对设备进行二次重组和优化,然后建立测量、协调和监视的综合性系统。 1.3配电网系统的自动化 在配电网系统中,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来改造电网。近些年电网技术的发展也促使着配电系统网络化得到快速发展,配电站的主站和子站以及光纤终端组成了三层结构,这样可以使得配电网系统的通信更快速,性能更好。 2智能电网的特点以及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2.1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包含有许多现代先进的科技技术,比如: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等等一些高度集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就是对输电、变电、配电、发电以及调度等各方面进行全局控制,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的提高效率,并且让系统的稳定性变得稳定,变电站和调度系统也能实现自动化管理。智能电网会根据电能质量、市场条件、电能安全以及周围环境等众多因素来制定合理的重点和目标,发挥其优质、集成、高效、协调、自愈、兼容等众多优点。智能电网的兼容意识是其能适应微电网和分布式发电站的计入,包括风能、太阳能等环保资源接入,完善管理功能和多样化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协调,说的是智能电网能够让零售市场和电力批发进行无缝的衔接,以此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自愈,指的是智能电网有自动处理问题的功能。如果电网内部或外部遭到损坏时,不需要人为的修理维护,其自己会保证电网信息和运行的安全。另外还因为智能电网有先进的信息监控技术,能够提升使用效率,优化网络运行和扩容,电网的成本也能有效的节省下来。统一平台的运用,让电网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成为可能,并且还能加强电网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力度。 2.2职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有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只能调度、通信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拓扑、测量技术以及新型传感器等等。当然,凡是智能系统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智能电网也一样,通信技术尤其重要,必须要是具备双向性、时效性和可靠性的网络通信技术。除了通讯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也非常的广泛。 2.2.1网络拓扑 未来智能电网基础是以灵活和坚强为结构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能源部分和生产力的布局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开展了点对点工程、特高压联网工程、直流联网等工程来解决这种情况。现在电网的规模较之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所以以后电网结构的突发问题也会增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结合才能灵活应对。 2.2.2通讯系统 智能电网需要有集成、实时、高速、双向的通信系统来支撑,这些都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必然要素,缺少一个智能电网就无法实现。智能电网有了技术的保障才能获得、保护以及控制数据。所以说,建设智能电网的第一步就是要建设通信系统。通信系统要和电网一样深入到用户中,建立起通讯网络,从而实现智能电网通信网络。在高科技通信系统的支持下,成为大型、动态的电力交换模式。通讯系统一旦建立,会促进智能电网供电的稳定性,以及提升资产利用率,有效防御各种攻击。客户可以靠智能电网的客户服务系统进行交流,满足客户的建议和要求,提升服务能力。智能电网的安全问题是需要格外注意的,最好用实时监控设备对其经行监控,最好带有系统分析能力。对可能造成故障做好预测,对于已经发生的故障和问题,要做出引人注目的响应。监控系统是电网安全运行的技术支撑。 2.2.3信息管理系统 智能信息管理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的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集成,以及保证其安全。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包含有智能电子设备、精确的数据、资源的共享、数据实时采集系统以及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等等;这些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是分析电网业务的重要工具,信息的集成主要作用是让智能电网以及各级电网的内部信息形成集成。信息显示系统,顾名思义,主要显示智能电网的各种个性化界面;信息安全系统是整个电力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这是一切运行和效益的保障。这一切系统的实现,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参与。 3结语 计算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应用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技术能对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相信未来计算机的发展会更加快,电力系统也会随着发展,更好的造福人类。 作者:魏剑啸 单位:许继变压器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技术论文 1电力自动化系统概述 1.1变电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通过变电站和输电线路输送电能,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仅仅依靠人工来监控电力供应,工作效率较低,并且难以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实时监控。计算机技术在变电系统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监控精度和工作效率,而且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变电运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力运行的可适应性和稳定性。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光纤和计算机电缆作为最重要的媒介,实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生产变电运行管理档案,变电系统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 1.2电网调度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和计算机技术有着密切联系,终端设备主要有显示器、打印机、存储器、计算机网络接口等,这些设备都是经过计算机技术的整合,在电力系统局域网进行参数测量和状态检测。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实现在电力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分析和监控电网的运行状态、采集实时数据、评估电力系统安全状态、预测电力负荷、控制省级以上电网控制等,满足电力系统的运营要求。 1.3配电网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进行改造省级,实现电力系统网络化和配电智能化,配电网系统自动化分为三级结构:光线终端、配电子站和配电主站,配电网系统自动化有助于实现电力系统的资源共享,确保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和高度自动化。 2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2.1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近年来,我国电力部门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在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的成就。电力一次设别在线状态检测可以长期连续地对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如开关、断路器、变压器、汽轮机、发电机等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在线监测,通过实时监控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科学分析电力一次设备运行参数的变化趋势,判断电力系统是否出现运行故障,及时对一次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电力一次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性能。 2.2新型测控和继电保护装置光电式互感器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使得电力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测控设备装置的功能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型测控和继电保护装置省去了部分信号处理电路、A/D转换电路和隔离互感器,极大提高互感器的响应速度。 2.3智能化电力一次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电力二次设备和一次设备的安装位置相距较远,两者之间用大电流控制电缆和强信号电力电缆连接。而智能化电力一次设备是指在设计电力一次设备结构时,充分考虑二次设备的运行,将电力二次设备的基本功能就地实现,节省大量的控制电缆和电力信号电缆,实现电力一次设备的保护和自带测量功能,如常见的箱式智能化变电站、智能化开关柜、智能化开关等。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智能化电力一次设备很容易受到电力系统大电流断开造成的高强度电磁场干扰,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接口协议标准、电子部件和电磁兼容的供电电源等。 2.4光电式电力互感器电力互感器是输电线路的一种重要设备,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输电线路的大电流和高电压数值降到电力仪表可以测量到的数值,便于电力仪表的直接测量。但是,电力互感器的电压等级越高,其绝缘性能越差,并且设备的质量和体积也越大,动态的信号范围越来越小,导致输电线路的电流互感器饱和,甚至导致信号畸变。当前很多国家都成功研制了电子式互感器和光电式互感器,其相应的应用标准也逐渐完善。和普通电力互感器相比,光电式电力互感器的输出信号比较小,通常是毫安级,其很难通过较长的电缆线路将信号输送给相关的保护和测控装置,必须通过光电转换和模数转换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之后,由光纤接口送出。 3结束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将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会宇单位:国网河南淇县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供电企业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原则 摘要: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经济生产水平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和供应质量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这对供电企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非常大的压力。供电企业为能够更好更快捷的为广大电力客户提供优质供电服务,就必须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前阶段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实现对于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作者有着多年的供电企业电力系统管理的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分析了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当前阶段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供电企业运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这大大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是在网络通信和信息处理以及电子技术等各项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技术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与监视管理,能够有效的保证电力系统的平稳和安全运行。近些年来我国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方面虽取得了成果,但是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开展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功能分析 首先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能够进行实时系统监控功能,能够对整个电网中的每条线路或设备上的负荷运行状况进行必要的信息检测,还要能够及时的发现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可以快速的消除安全隐患。其次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还应该具有各种检测功能,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供电企业及用电客户的计量装置中出现的故障,避免违约用电及偷窃电行为的发生,以此减少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的经济损失。另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通讯要有可靠性及高速的运转的功能,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信息能够及时反馈;还有就是能够有完善且能对故障电流进行识别的故障控制器,能够实现断路器等设备的远方操作。 2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主要的应用方向 2.1在电力系统智能保护和综合自动化方面的应用 在现阶段电网及电力系统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智能化阶段,将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以及相应的网络通信等技术引入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保护装置中,就能够使得相应的电力设备保护装置变得更加的智能化,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变电站的供电系统是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电力系统连续供电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果该方面的研究能够广泛的应用到变电站中,就能够极大地拓宽综合自动化装置的应用范围,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变电设备正常和稳定的运行。 2.2在电力系统配电网方面的应用 当前阶段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速度越来越快,这关系到广大电力用户的直接经济效益,因此在配电网系统的改造与规划中大力的推广电力自动化技术是实现配电网系统自动化的重要基础。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在配网的模型以及中低压网络数字和高级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应用,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及自动化设备,就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中配电网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控和控制,这能够大大的降低供电企业配电网运行维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能够节约配电网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成本,还能够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 2.3在电力系统及电网调度自动化方面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电网调度是关系到整个电网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电力系统调度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电网运行信息的采集以及电网运行的实时控制和电网的安全性能测试等操作,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这些操作,对电力系统进行各项相应的检测与电网运行管理,另外还可以有效的进行电力系统全网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对电网中可能发生的突然事件采取应急措施来降低对电网造成的影响,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 3供电企业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中的原则分析 3.1电力自动化技术的适应性原则 首先要与我国当前阶段的社会情况相适应,与各供电企业的当地实际状况进行结合,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或改造,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电力可靠性及用电客户的要求得到适应;另外电力自动化技术也要与当前电力系统的发展相适应以及与相应电力设备的定时限保护原则相适应。 3.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完善原则 根据各供电企业地区的实际情况,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施应分期和分阶段的完成。在技术相对落后地区可以通过电力设备的自动重合闸对实施电力设备的保护,以此构建电力设备的有效控制;有条件的供电企业可以对通信及控制设备进行增设达到有效调配负荷的目的;最后是达到自动对计算机控制及信息的处理,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及功能的不断完善。 4供电企业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在以后的发展趋势 4.1电力系统自动化统一标准及大规模推广应用 目前阶段由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众多,这就导致了自动化设备的信息共享和相互的操作存在非常多的障碍,在未来就需要有共同的技术标准和通讯标准以及其他各种标准来满足不同自动化设备的兼容性,另外各生产厂家和运行统一标准自动化设备的供电企业就可以在共同的标准下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4.2将电力系统的测量和保护以及控制进行融合 长期以来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是通过监控来采集相关的电力系统运行数据以及进行单独的保护模式,增加了供电企业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劳动量,也降低了电力设备以及各自动化设备的利用率。如果能够将电力系统的测量和保护以及相应的故障隐患控制系统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电力设备及自动化的重复配置率和操作人员的工作量,还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事故的处理效率。 5结束语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供电企业中实施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保障电网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和扩大供电能力,并提升供电的可靠性。 作者:温振杰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自动化技术全面提升。目前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引入到电力系统中,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系统稳定发展。本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分析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探究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更好的实现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随着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现阶段电力系统引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集中监控变电站、管理远程调度和保护继电。我国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实际发展较晚,但是近些年来在实践领域也取得了各项建设性成果,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仍旧存在较大差距,所以需要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电力系统在实际运行发展过程中广泛应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自动化技术不仅提高了系统实际运行速率,还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当前相关部门需要充分掌握自动化技术,将其引入到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以此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相关企业发展提供便利。 1.1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实际应用 目前大多电力系统实际运行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有效支持,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智能电网技术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较为重要的技术。此类技术在电气系统中的有效应用主要融入到电力系统运行各个环节中,促进电力系统网络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此外,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也至关重要。通过电网调度,能够对不同层次的电网进行分类,将各个基础电网设备有效连接成统一的整体,从而使得各项数据能够有效收集。进一步加强电网系统的实时监控,使得电力系统能够稳定、高效运行。 1.2PLC技术方面的应用 计算技术和机电控制技术的综合发展促进了PLC技术的应用,PLC技术能够对电力系统中各个运行环节相关命令进行编程,并且记录各类数据信息,通过基本运算之后获取相应结果,此类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能够节约能耗,提高系统运行效率。PLC技术能够对电力系统中各个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并且进行有效整合传输,通过PLC技术能够加强系统的稳定控制,对于系统中各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进行信息控制,使得电力系统各个环节有效连接,促进工业的发展。此项技术对电网能够进行全面控制,稳定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实际工作效率。 1.3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 目前通过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能够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使得相关动态化实验稳定运行,能够便于技术人员对各类装置进行调试。防真系统能够与各个控制装置之间形成闭环系统,为输电系统以及相关智能化保护措施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目前明确计算机技术在生产环节中的重要作用,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促进电力系统的全面发展,优化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结构。 2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研究发展方向探析 2.1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以及综合自动化的研究 目前我国针对系统的智能保护以及自动化技术加大了研究力度,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保护装置中引入了相关理论性成果,比如人工智能理论、自动化控制理论和网络通信技术等。使得保护装置能够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经过科研和反复实践,目前分层式综合自动化装置研发成功,此类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装置的限制作用,在目前各级电站都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此类装置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 2.2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的研究 现阶段我国在配网自动化发展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科学探究,在配网的基本模型、配网一体化、高级软件中都进行了实践探索。其中提出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全面提升载波接收的灵敏度,使得载波在配网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得各类信号的处理速度以及精确度有效提升,使得电力系统的运行更好稳定,如图1所示。 2.3电力系统人工智能化方面的研究 目前我国在电力系统人工智能方面展开了较大的研究,主要是将专家系统和一些逻辑理论运用到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各类理论对设备故障进行分析,并对系统运行整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确保电力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对各项信息展开分析,将系统故障导致的损失最小化,促进电网规划运行科学性、合理性。配网自动化技术所采取的是国际标准信息模式,输电网采用的配网系统与软件进行集合的理论性算法。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这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将电气自动化技术融入到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控制策略上也能实现智能协调化发展,通过现代技术以及理论成果,在实际控制过程中更加重视各类远程通信以及电器电子元件的应用,对系统各项问题进行处理,从根本上促进系统的稳定运行。 作者:柳云祥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力 【摘要】随着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应用和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电力系统集成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进行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新型应用 1引言 电力系统通常是24h连续工作,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任何一个能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的新技术都值得推广。其中,自动化技术尤为突出。最早的自动化在电气专业的应用主要是监控电力系统数据,以确保安全。随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优势的概述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在电力领域应用以来,取得了较多成果。从长期的实践效果来看,它已经成为电力系统建设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大幅度的节省了人力与物力的投入,提高了系统的运作效率,灵活的将传统手动操作转化成了新型机械化操作,极大的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3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力 3.1电力系统建模后的共享能力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对地理空间属性进行描述是系统模型重点着眼的事情,以几何特征为主的模拟地理系统思考渐渐已经成为一种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其控制对象的电力物理结构非常复杂。建立电力系统特征空间语义分析模型是非常必要的。这种针对语义层次的数据共享,最基本的要求是供给和需求双方必须在同一数据具有相同的识别度,只有电力系统知识基于同样的抽象认知才能保证这一点。所以在数据共享的过程中得有一个电力系统的基本模型成为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的基础。它包括两个方面:地理实体标几何属性的定义和表达,包含电力系统服务覆盖地区的空间几何性质:物理性质数据的标准定义和表达的电力系统,它包含物理结构、物理性质的各种完整组件和整个运行方信息共享以及全面多维、动态灵活的分析应用程序。 3.2电力系统的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功能 电力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需求,无论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基于通用技术平台还是基于电力系统自动化平台,作为跨区域的科学决策,多层次、高效率的作战需求都需要规范的信息共享和全面、多维、动态的分析应用程序。因此,打破传统信息的壁垒,进行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将各种多源的相关信息进行无缝连接,使空间计算逐渐变成主流计算。多角度、多方面显示数据之间的潜在联系,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电力系统自动化必须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应对电力企业现有和未来的混合各种各样应用程序的挑战。3.2.1自动化、信息化功能由于用户面对的大多是直接操作的对象,因此为了方便用户的操作和使用,增强数据互操作性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对于给予图表的用户界面,就应该大力支持,同时将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与电力系统的客观目标对应起来,支持地理图形和非地理图形的统一管理功能。电力系统自动操纵的过程是一个实施性要求很高的过程,在后阶段绑定技术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对象,对象的类别可以在运行时指定,而不是编译成目标代码来确定。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可以在现有的抽象数据类型和操作空间内定义其所需要的任何数据类型和操作方法,从而增强系统的开放和可伸缩性,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这种融合多种信息和技术的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实现一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计划。利用工业标准开放统一的对象组件作为公共技术基础,可以保证数据和应用功能程序平稳进行。这样可以充分保护用户和开发人员的前期投资工作,以确保系统不会由于提升平台和功能需求的扩展而陷入困境。3.2.2统一管理功能电力企业最典型的特点是空间分布,这是电力系统平台提供分布式应用服务的客观要求。如果每个地方的管辖区域不同,那么使用分布式数据库方法是不同的,每个地方都可以保护自己管辖区中的数据和信息,不同级别的数据库可以形成分布式数据库,并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其他部分的数据,且在所拥有的权限范围内对分散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保证数据的实施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电网的控制和管理等都具有统一的数据基础。满足实时操作的要求,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数据和功能服务,供用户参考使用是信息化的必然趋势。3.2.3数据库管理功能用各种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所有类型的数据,其安全机制是其他文件的数据管理方法无可比拟的。目前许多新开发的系统以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多层次索引检索方式,它能有效地降低网络负载,快速定位查询目标,当多用户并发访问时大大提高访问效率。但标准的数据存储管理系统也存在某些问题,如在电力系统中,空间数据是可变长度,其之间复杂的空间拓扑关系必须添加相应的软件功能,否则很难实现空间数据的相关性。近年来,面向对象数据管理系统或对象关系数据管理系统已经商业化,因为他们是可扩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定义之间的空数据类型和操作。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处理方法是相同的,它为设置空间数据库系统创造条件。 4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性展望 电力系统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骨干作用,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安全也越加重要,目前电力系统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动化系统存在抗电磁干扰问题;②电力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产生漏洞;③确保具有权威性、统一性的电力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基于此,必须着眼于电力设备和操作安全及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切实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可靠性。a.系统本身的可靠性,系统应该具有对大小不同的数据类型都不会崩溃的特点以及灵活强大的恢复机制:是否支持多用户的并发处理,支持多用户并发处理时是否会出现数据碰撞和系统崩溃崩溃的现象,是否可以有效地支持访问大量数据和交换,这些均是应考虑的问题。系统应具备并发响应和交互式操作的环境下数据的安全性和一致性,空间数据管理引擎在确保效率的前提下解决空间数据的并发操作和数据一致性的问题。b.系统应该有一个完善的系统和访问控制机器,以确保系统不是被有意或无意破坏的,目前集中式控制系统已逐渐取代了分散控制,网络安全技术也得到推广应用,具体包括数据隐私、版权保护和自动收费管理、病毒防护、安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保护、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等。 5结语 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电力系统发展中的一大核心技术,其应用有利于保证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能源。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技术步入了以监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开发为主要标志的阶段,变电站逐步开始实现数字综合化发展,对此必须尽快完成对传统设备、技术的改造,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邓顺之 杨昆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溆浦县供电分公司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对电力系统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内很多的电力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凸显出了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伴随着电力行业竞争的日趋严重,很多的电力行业顺应新时展的趋势在电力系统中运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下面就简单的阐述我国目前的电力系统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希望我的阐述可以帮助到相关的电力企业。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应用;电力系统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电力系统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对电力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不断的将强电力系统在控制和管理方面逐渐趋于智能化和数字化,科学合理的运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的提高电力系统的生产效率以及扩大电力的传输范围,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生产过程中电力的需求问题。 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对电力的需求量形成了供求关系,同时对电力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增加,以前的电力系统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在人们对电量的需求,所以使得电力系统的电网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也使得我国的电网结构也就越来越复杂,对于很多的电力企业而言,这既是考验也是机遇。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电力需求的生产压力,同时还能促使我国电力系统的电力传输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充分的发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更好的确保电力体统的安全可靠性,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在电力行业中为自己的电力企业谋求更好的发展之路。 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的控制和管理等环节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有效的解决了电力系统在生产、运输等过程的存在的弊端,从很大程度上让电力系统生产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更好的满足了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对电力的需求,让电力系统充分的发挥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电力系统实现信息数字一体化的进程。 2.1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被运用在电力系统中最为广泛的技术,被运用于电力系统的运行配电、供电等等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实现了配电智能化,广泛的运用在电力系统的供变电和输配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实现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服务,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工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自主精准的分析存在的障碍,使得障碍的分析率和准确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电网调动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也是非常突出的一门技术,直接关系和影响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进程,在对信息采集的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对这项技术科学合理的有效利用,让各个地区以及各个级别电网之间实现了自主调配,让我国的电力系统的电网设备有机的相结合,完整的记录了电力系统的各项运行数据。 2.2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 在“智能化开关柜”、“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等一次设备上实现智能化,就现阶段而言,在电力设备的主变压器、开关设备、避雷设备等等一些设备上面已经实现了智能化,这种技术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便于电力系统的维护,而且能够有效的精准分析出设备存在的障碍和安全隐患,有效的规避了从前电力系统运行的弊端。 2.3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 实现了电力系统的一次设备长时间不间隔的在线自主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参数,并且能够及时的实现对不安全因素的跟踪,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对各项参数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可能存在的故障进行鉴别,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的自主检测成本比较低。 2.4光电式电力互感器 电力互感气设备在电力系统输电线路中是非常重要的,电力互感气设备是按照相关的比例关系,基于仪表直接测量的标准数值范围,把输电线路上的高电压以及大电流的数值控制一定的标准数值内范围内,但是以往的电力互感器存在信号动态范围小等一些缺点,会导致电流互感器的信号畸变和饱和,但是运用了光电式电力互感器以后,其输出信号会直接与计算机的电计量及保护设备相连接。 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方向 3.1借鉴国外先进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在我国的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被很多的电力企业广泛的推崇,也在电力系统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存在差距。所以国内的电力系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还应该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以及工作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并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系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3.2实现保护、控制、测量等功能的三位一体 电力系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依赖人力的电力生产,对电力系统的人员配置以及电力系统的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积极促进的作用,实现了电力系统站内监控和数据采集的自主化、智能化,有效的保障了我国电力系统的独立性,将电力系统的保护、控制和测量功能三位一体化,使我国的电力系统在电力生产的过程中更加的安全和精确。 4结语 电力系统的发展进程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有力的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对今后电力系统的发展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不断的促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同时也能早日实现我国电力系统智能化与国外发达国家电力系统智能化比肩的目标。 作者:曹婉新 单位:上海市大众工业学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自动化技术对电力系统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资源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与生活必需的资源。电力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电力系统的运作也逐渐走向复杂化,所以必须实行对电力系统的改革,改革主要就是运用高科技手段用自动化来取代传统的人力管理。目前大多数的电力系统中已经普遍地采用了自动化技术,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要求,来列举几种最主要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和其在实际生产生活的运用情况。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引言 由于现在电力的需求量非常巨大,传统的电力运行系统已经不再能够承担起如此负荷,各种影响正常运行的不利因素接二连三的出现,自动化技术的出现成为必然。电力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它是融合了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电子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动化技术可以全程在线监控和管理电力系统,收集数据,排除故障,在保障电力系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同时提高运行效率。 1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 各个行业的运行体制都要有一定的框架限制,没有这些基本要求工作很难做到有序高效,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也不例外。要保障自动控制功能的有效实现必须要做好系统设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所以必须要对电力系统整个系统、局部系统或者是各个元件运行中所有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准确而迅速的收集、分析、检验和处理,通过分析参数更好地对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跟踪数据的波动,保证能够在受控的条件下完成生产作业,消除因监控不力而出现的不必要的麻烦。(2)在保证生产的同时,还要注重于设备的保护,每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不同的控制单元构成的,我们要根据电力系统的不同部件和装备的不同运行状态,借助这些部件和装置的报警功能,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排除,消除不利因素,更好的保障生产的进行。(3)电力系统中采用自动化控制很大的一方面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原有的运转速度,因此必须要协调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和单元,保证自动化控制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合理运作,并做好环节与环节的衔接工作,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畅通无阻的运行。(4)资源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谁掌握了资源并能高效利用,谁就成功了一半。而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最大效益,必须要控制好电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问题,减少一些没有必要存在的繁复的工序。 2几种主要运用在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 (1)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通俗的说,就是在电力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有效地监测与利用数据参数,以此来提高系统的反应速度。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主要运用领域在自动监视与监控中。通过这种技术电力自动化系统可以根据自身的结构特点,改变模式,不断完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更好地满足生产的需要。主动功能和对象对象技术是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对传统技术最大的改进与创新,它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满足自动化管理的需求,并且由于引进了触发机制和对象技术,可以使内部数据更为准确、及时地管理与处理。(2)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运用中既能控制内部中心的仪器与装置,又能监测实际的施工现场,因此,它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通信网络。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它通过一系列的感应器很好地把设备与整体的线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将电压、电流、电阻等重要信息准确地传递到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分散性地处理信息,在减少计算机负荷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管理与控制能力。(3)光互连技术的应用。光互连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领域主要是机电保护和自动控制。光互连技术不仅能够提供如数据采集、数据记录、数据分析、表格打印等传统技术,还能提供各种高级功能,如电网分析、网络建模、处理人机界面等。光互连技术的优势在于其不会受电容性负载和准平面、平面的限制,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这进一步保证了该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更加清晰的画面,更有利于工作人员作出准确的判断分析。 3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领域 (1)发电厂自动化。目前许多火力发电厂采用了电力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自动控制无功功率增减、经济分配有功负荷、远程控制计算机对站内机组的运行、自动调控母线电压的增减、对安全监测各种设备的运行并对站内各处进行应急控制。发电场中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因此对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做好实时的控制与检测就必须运用远程计算机,通过整理分析监测系统收集到的的数据参数,得出发电厂运行的状态信息,以此来控制发电厂的正常安全运行。(2)供电系统自动化。供电系统的自动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小型计算机构成的地方调度实时控制系统;二是负荷控制系统,通过自动化完成对声频与工频负荷曲线的准确描绘,并根据曲线波动来分析并处理电能的使用;三是为了方便实时监控电力系统,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集中分析采集的信息并完成优化处理。(3)电网调度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计算机进行采集信息、计算工况、实时控制、测试稳定性等,来管理和检测电网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全网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预见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尽可能地降低突发危险的不良影响,确保电网运行安全稳定。 4结论 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力资源,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资源的使用需求变得更加多样、要求更加高端,为了使电力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自动化技术必须多样灵活地运用到电力系统的运作中。虽然今天大部分的电力系统都实现了自动化,但是人们不能就此满足,应该进行更多创新的尝试,使电子系统的运作更加低耗、更加高效,这不仅会壮大企业的收益,更会推动整个社会电力系统的完善与发展。 作者:许力葵 单位:广东欧姆龙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配网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应用配电自动化技术,能够保证配网能够更加安全、可靠的为广大的人民服务,从而不断的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配网自动化的概念以及实施配网自动化技术的意义,最后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配网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电力系统;可靠性;通信 引言 配电网自动化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技术和手段,实现对现有配网的在线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而有效的保障配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等。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将配网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是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对于促进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配电自动化概述 1.1配电自动化概念 配网自动化能够实现对整个配网系统的实时监测、控制和管理,主要利用先进的通信网络技术,对配网的各类信息以及电网结构参数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既能够对正常运行状态下的配网进行监测、管理和保护,还能够对出现事故的状态下的配电网进行监测保护和管理。 1.2配电自动化系统组成 通常情况下,配网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①配电主站,配电主站主要设置在城市调度中心,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与各个子站之间的通信;②配电子站,通常将其设置在变电站内,通常部署在110kV/35kV变电站,配电子站主要对与所辖区域的FTU/TTU/DTU等电力终端设备通信进行负责。子站负责与所辖区域DTU/TTU/FTU等电力终端设备通信,主站负责与各个子站之间通信;③配电远方终端和通信网络,如图1为配网自动化系统结构图。 1.3电力系统中应用配电自动化的意义 在电力系同种应用配网自动化技术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的提高供电可靠性,将供电可靠性从99.9%提高到99.99%以及将99.99%提高到99.999%都必须要依配网自动化技术,可以说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显著的投资低、见效快等优势。(1)通过网络运行分析、提供转供能力,开展带电作业,进一步提高了停电计划管理水平,有效的避免了和减少了重复停电的现象,实现了抢修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减少计划停电时间的最终目的。(2)通过配网自动化的故障自动定位,有效了减小了故障的查找时间,实现了故障的精确定位;同时利用遥控操作功能,实现了故障隔离时间的减少;还通过标准化的抢修,加快了故障修复的速度,有效了减少了事故停电的时间。(3)通过对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最终达到配电网多元化管理。(4)通过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工作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我国配电自动化应用概况 综合我国情况来看,我国与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一些较少的城市开始尝试进行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但是当时的配网自动化系统仅仅是体现在两三条线路上,缺乏对整体配网的设计和规划,并且也仅仅只有部分监控终端,缺乏监控主站,处于小范围试点探索阶段。随着城乡电网的大国模的建设和改造工作的不断进行深入,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末期,配网自动化建设工作的试点范围逐渐扩大,逐渐进入小规模的建设阶段。在此阶段,一些用户开始对配网线路故障处理的自动化进行关注,但是却忽略了配电SCADA、及配电管理功能的意义和所处的重要位置。进入到21世纪,农网改造不断深入,配网结构也逐渐变得完善,配网结构的规模逐渐扩大。在这个时期,我国配网自动化技术变得逐渐成熟,并且其功能应用软件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我国一些城市开始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其中一些用户的配网自动化系统也顺利通过了验收,并且还在所述的省事获得了科技进步奖。在2002年,我国推出了第一个配网自动化系统行业标准,即《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实用性,越来越注重实现对SCADA、DA、GIS的同步发展,开支逐渐加强对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整体设计和规划。配网管理信息系统逐渐的从单纯的静态管理功能开始朝着实时管理功能的方向发展,逐渐的开始实现与SCADA/DA一体化。目前配网自动化已经基本实现了通信系统多样化,主要包括GPRS、光纤、载波、双绞线和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其中光纤已经成为目前城区配网自动化通信的主要介质。 3配网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3.1配网自动化的综合型受控端 配网自动化的综合性受控端将告诉SCADA系统作为基础和依据,对电力系统的信号采集和综合处理进行快速的实现,不仅能够实现对受控端数据的降低,还能够实现系统规模的简化。配网自动化综合性受控端在具备传统终端功能的基础上,还实现了对电力系统是否存在震荡情况、频率是否满足要求的问题以及电力系统中的电压情况和潮流分布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测,能够将监测得到的信息传递给主控方,从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如此,受控端还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确保数据精确度的提升。3.2配电线路载波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配网自动化技术的重点,只有具备大容量的高速载波通信系统才能够实现电力系统中潮流的实时监测和频率控制,此外,还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3.3定制电力技术 定制电力技术主要由快速无功补偿器、电压稳定器、频率检测器、高速断路器等设备组成,主要指的是将柔性送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以及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应用到配网自动化系统中,定制电力的技术不仅能够避免和减少谐波的出现,避免电压出现闪变情况,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供电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定制电力技术能够在电力系统出现瞬间丢失大负荷和突然间增加负荷的情况下及时的发现该现象,并且还能够对此情况下的电力系统的稳定进行保证,将定制电力技术应用到配网自动化系统中,能够实现系统优化,对高层次客户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满足。 3.4新型FA系统 我国未来的电网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将输电系统和配电系统进行分离,同时在用户端给出电网提供者的相关信息,这样用户就能够以实时电价为依据进行供电方的自行选择。基于此,新型FA系统的应用就能够实现分布式电源,不仅能够减少线路传输的损耗,还能够将能量的利用效率提高。 3.5配电系统的集中化管理 传统的配网系统中,系统是分散开来的,被分离成多个岛,虽然岛与岛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功能,还是它们之间却很难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缺乏共享通道,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配电系统实现集中化管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能够采用先进的通信网络将配电网控制中心与系统多岛连接在一起。 4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力供应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导致在每次的供电故障中都对生活造成大的损失。电厂稳定供电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和交通安全等民生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供电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来实现电厂配电网自动化,以提高配电网的自动化水平。 作者:赵渊鹏 单位:赤水供电局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的应用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电气工程的发展。在电力系统运转的过程中,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电力系统的稳固运转和安全的基础,也是电力系统运转质量的保障。因此,加大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能够促进电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电力系统的优化升级和职能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文章我们就详细的阐述了电力系统运转中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具体措施,保障电气企业的高效稳固发展。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运行;应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提高,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我们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中去,增加了电气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促进了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固运转。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含义,具体就是指在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的功能与技术作为基础,对设备进行创新发展,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能够从整体有效把握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一)能够保障对目标的全面把控 伴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在社会很多领域都渗透了电气自动化技术,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规模会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提高电力系统运行中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保障电力系统运转的效率。现阶段,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主要就是对总线集成的控制,利用对总线集成的控制能够有效连接变压器和电力设施,保障电气自动化工程能够全面把控整个电力运行系统。 (二)促进电子系统运转的效率与电气企业的效益提升 因为电子系统的运行对于各个应用行业的影响比较大,需要保障电子系统运行高效与安全,还要提升电子系统运行的效率。在电子系统运行中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能够改善电子系统的运行结构,提升电子系统的运转效率,减少电子系统运转中对能源的浪费,保障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性,促进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 (三)高效的维护和检修电力系统的状况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环境的互联网技术飞快发展,并且广泛的应用哦感到电气工程中去,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信息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电子系统运转方式。现阶段,电子系统运转过程中通过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提升电力系统对信息收集的效率,提升对信息数据的处理水平,加强人为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系统的控制,更加方便后期对电力系统的检修与维护,保障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方式 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我们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中去,增加了电气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促进了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固运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的规模空前扩大,对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还有效解决了很多传统的电力系统问题。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电力系统在云庄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故障和问题就会需要很多的人力资源与物力投入,仔细的检测每一个环节与故障的关联,造成故障检索工作不准确而且效率低下,工作量增加,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检测就只为找到一个故障点,无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还不能保障故障可以准确的找到,但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反馈装置终端FTU会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与终端接口对接,利用基站把FTU分析的数据传输到检测站,就能快速发现故障来源,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故障,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检修效率,减少了电力系统维护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自动化仿真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绝大多数的电力系统都会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中的自动仿真技术,提升了电力系统的建设质量。传统的电力系统建设时候,电力系统的运行信息都要在实验室进行虚拟研究,如果实际数据与模拟数据统一,才能逐步开展电力系统的建设,不过现在应用自动仿真技术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IP协议制式把信息通过网络输送到电力企业的控制终端显示器上,能够快速的对电力系统运行数据进行评估,提升电力系统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而且电力系统建设中应用自动仿真技术可以完善我国的电力建设机制,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固发展,增加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三)电力系统运行监控设施 目前很多的电力系统运行监控都是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智能电网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而电力企业要想完善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监控机制,就要落实智能电网的建设力度,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支撑下,完善电力系统运行的监控设施,提升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利用一些特定的通信装置加强电力系统监控设施的数据传输,为电力系统的管理和监管提供数据支持,有效的应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突发故障,降低电力企业的损失。 (四)多项集成技术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和网络环境的关联很大,而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中的多项集成技术是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符合时展的潮流,应用到电力系统的建设中,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科技性欲时代性。在电力系统建设中应用多项集成技术,具体就是把电力的使用者需求进行整合,通过多种电气自动化技术展开处理,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增加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性,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系统运转的过程中,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电力系统的稳固运转和安全的基础,也是电力系统运转质量的保障。因此,加大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能够促进电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电力系统的优化升级和职能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马赟婷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实现技术简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经济逐步提升。在技术与经济不断的推动下,自动化技术渐渐被应用到电力系统电网中,其技术的应用不但有效缓解了电力系统的紧张供电,还加大了电力系统配电网的现代化发展。文章通过对我国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未来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形势。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实现技术;用电需求量 电量以及农业生产用电量急剧增加,此外,对于居民生活用电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这些现象表明,现代社会对于电能的需求量远胜于从前。用电需求量的增加致使电力系统配电任务加大,同时也给相关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自动化控制下的电力系统电网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且经济效益好,所以电力系统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进行改善与创新,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条件。 1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电力行业方面的发展极为重视,不但投入资金大,且管理力度严格。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电网自动化技术有效提升,多数地区调配系统已实现自动化控制功能,且部分地区更出现了无人值守变电站,为社会增加了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电网自动化功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实时监控 实时监控系统是针对电网中存在的各个线路的运行情况、负荷情况及不安全因素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以便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此外,监控系统还可以通过监控电表,监控用户用电量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用户不规范用电的行为,减少电能的损耗。 1.2控制电量与功率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控制电量和配送功率。 1.3故障处理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检测配电线路的故障,并把出现的故障及时上报。同时,故障控制器还具有自动修复故障的功能,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故障的修复工作。 1.4监测电能损失功能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优化线路运行模式,并对线路上的电能进行自动监测与计算,以达到损耗电能最小的目标,提高经济效益。 1.5具备扩展功能 配电网自动化可以实现结点的逐步拓展功能。在电网扩展工作中,要具备以下两点要求:首先要增加硬件设备,达到扩展设备的要求;其次是通过软件操作,在原有网络中增加新的节点。 2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实现技术 2.1节点全网漫游技术 一般情况下,全网中的任何节点都存在与其他节点通信的可能性。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各个节点都与所在馈线中的一个管理节点相对应,并进行通信工作。在通信过程中,会出现节点丢失的情况,这个时候节点和相应的管理节点之间的通信是不能正常进行的,这时网络会对节点进行自动检索。相应的,该节点的搜索该由管理节点来执行,系统变为中继。但是,如若改为中继后管理节点仍无法检测到这个节点,那么系统会进行漫游申请,将情况汇报并反映给馈线子网,由其联络节点来执行。通信管理节点(侧变电站的)收到系统的漫游申请后,重新注册漫游的新节点。最后,相关变电站接收配调中心发送的注册信息,实现节点的全网漫游。 2.2自动设置中继技术 在设计软件时,除了能实现一般结点的功能之外,为了实现网络中节点间信息的有效接收和转发功能,还要在NDLC中继节点设置相应的功能模块。设计中,为了使网络中的信号传输过程存在真实性,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信息的传输频率,还可以使信息变小,从而大大降低通信网络上的压力。自动设置中继技术的使用,可实现整个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从而解决通信距离问题。其需要满足的基础条件必须是网络中的相邻节点可以通信,这里的相邻节点指的是任意两个相邻网络节点。 2.3面向对象的设计 在配电网中,馈线、负荷、开关、变电站及变压器都是按照分层进行一定排布的。单个区域是由包含多个节点的若干个馈线子网(变电站)组成。一般情况下,馈线子网之间的节点是没有互相通信的功能,但是由节点形成的网络节点是可以相互联络的,这是因为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一个管理点,而且只有相同馈线子网中的节点才可以相互通信,形成网络管理节点。不过如果是在网络重构这种特殊情况下,节点是可以实现与其他馈线子网节点的联通。此时需先通知节点,经过允许后方可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不同变电站之间的通信。在面向对向的设计技术中,往往在馈线子网的第一个子站中设置网络管理节点,用于实现子节点上信息的记录,这样的设计对于馈线网络的扩展是十分有利的。 3未来技术发展 为了加强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和供电稳定性,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还需要继续发展。具体发展方式包括三个方面: 3.1提高电能的质量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大型电子设备增多,致使对电能需求量增加,从而对电能的质量也有了较高要求。“DSP”通过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效地提高了电能的质量,同时改善算法也可以提高电能的质量。 3.2实施配电网系统保护 配电网系统馈线自动化以通信为根基,对配电网系统的整体数据进行收集和控制,从而实现配电SCADA与配电高级应用——PAS;依靠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对配电网的设备管理;配电网自动化在PAS、SCADA与GIS的一体化的推动下,已然实现了配电网管理、监控、保护等各方位的自动化运行管理,目前,该方案已作为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主要实施方案。 3.3分布式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 完全分布的FTU准确度较高、承载量较大,且可以完全掌握配电网整个电流负序分量分布状况,负序电流的突变量与小波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识别的可靠性及灵活性。这种配电自动化的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性能良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配电网各功能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前提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其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配电网全功能自动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对配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及效率性。所以电力系统相关研究人员要加强对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重视,做好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保证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电力事业。 作者:许开熙 单位:国网孝感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对能源利用量的增多,我国开始对相关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与电力相关的技术也在不断完善,我国的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结合了多种技术,包括电子信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文章通过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施工;电子信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 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和自动化特征,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特征 在当今社会中,电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能源,电力系统可以实现电力的生产和电力的传输,并且将变电设备结合适应,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网络系统,所以一个相关完善的电力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力供应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完善,很多科学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直接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且还能对电力的负荷进行有效的控制。电力系统是以自动化技术为依托的一类技术,其中心为计算机技术,而且借助了不同的智能化的硬件和软件,从而可以对电力系统各类设备的运行进行有序的管理,确保整个电力系统得到有效的调节,确保整个电力系统可以安全地运行。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施工技术是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结合起来,在电力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整个电力系统的控制,实现了智能化的协调机制,并且促进了数据的自动化的传输,确保输电的稳定性,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1扩大电网的规模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而且实现了不同技术的结合,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智能化的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在具体的应用中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其不仅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供电量,而且还使电网的规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电网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满足了经济建设中对于电量的需求,而且确保人们的生活的稳定性,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且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不断的完善电力系统,对电力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实现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电力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地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技术扩大了电网的规模,确保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有序性。而且电力系统的网络的扩大可以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良好控制,在系统出现问题后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1.2实现远距离传输 在一些偏远地区,各项基础设施的条件比较差,而且经济比较落后,电线的施工成本非常高。通过制定科学的电线线路方案,采用柔性的输电技术,完善自动化技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偏远地区供电难的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其自然环境比较复杂。所以,供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偏远地区的自然环境,而且还应该充分分析其经济条件。在偏远地区,供电的成本要比城市高。在对输电线路设计的环节,应该采用柔性设计的方案,可以有效地完善输电的效率,通过自动化技术的采用,电力输送的效果大为提升,而且实现了远距离的稳定输送。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远距离供电,而且电能的质量不会下降,使得偏远地区的居民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 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尽管我国已经引进了较为先进的自动化的施工技术,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的用电量在上升,在电力资源运输的过程中,其负荷在不断的上升,导致我国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受到阻碍。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其经济条件不够发达,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技术不能进行研发,而且各个地区出现不平衡的问题,这一情况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力资源的高效供应。 2.2技术设备出现老化 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相关的设备会出现老化的问题,这一问题会导致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很多电力系统设备的性能并不能达到标准,这就导致电力系统在操作上存在很大的难度。电力设备需要花较多的时间进行维修和保养,而且不同的电力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在维护方式上也就存在差异,每一种设备在自动化施工技术控制中都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但是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很多设备出现老化的问题,会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3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电力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其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人员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但是在电力系统实际的施工中,维护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导致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能顺利的采用,常常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问题的建议 3.1科学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施工技术 我国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分析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的应用情况,设计完善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施工的方案,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些安全隐患的产生,确保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 3.2不断更新维护 电力设备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的流程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相关的部门应该强化经济的投入,确保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可以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使用,形成完善的电力系统和自动化的施工技术,从而可以对电力系统的相关设备进行维护,确保其质量比较好。 3.3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施工的环节比较复杂,所以对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技术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提高综合能力,定期学习先进的技术,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身的水平,适应当前的各项科学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技术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通过对岗位的分析,制定完善的施工计划,平时应该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电力企业应该定期开展一些培训课程,从而使技术人员的水平可以得到提升,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的支持。 3.4增强设计的科学性 现在自动化技术和电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整体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系统设计环节缺乏相关的经验,而且在系统建设方面也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所以要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考虑电网所处地区的情况,才能制定完善的政策,有效地防止自动化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任何冲突,防止其在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常见的故障。要对系统进行分布式的设计,在实际的设计环节中,考虑问题要针对现实的情况,不能一次性地考虑全部的问题,因为随着环境的变化,系统的运行情况也会发生变化,要针对每个环节,设计独立的预警分析,在进行构架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模块的方式,防止在多个模块管理中出现系统的冲突问题,而且在接线问题的处理上,要尽量简化接线,防止一些不必要的接线占据大量的空间。很多自动化的电力软件在具体的运行环节,都要进行多次接线的方式,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的施工人员可以采用多功能继电器的方式,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接线的流程。在二次接线的过程中,很多不必要的流程可以直接忽略,在对开关柜等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完全实现分布式设计的方案,从而在开关柜的设计中,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接线,从而有效地防止各类操作失误的情况。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兼容性,对系统的延展性进行充分的分析,尽可能的将各类电力软件进行规范和分类,实现自动化的接口技术,这样才能确保自动化技术满足各类设备的使用要求,在电网面对不同的环境中,才能更加灵活地运行。 3.5强化设备更新维修的资金投入 在电力网络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要通过对电力企业实际运行情况的分析,在企业中要对相关的设备进行维护和分析,而且还要不断完善自动化软件和技术的研发工作,在这些方面都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确保电力企业的设备运行得更加的稳定。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地区性的差异,所以各个地区的自动化施工技术和电力系统的设备更新方面存在不平衡性,发展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政策,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应该进行相应的扶持,确保这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经济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升自动化施工的技术水平。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设备,应该定期的维护,做好系统的升级工作,确保设备在运行中的稳定和安全,使设备发挥出最佳的作用。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国家相关的部门应该做好电网建设的扶持工作,安排相关的负责人员可以深入到偏远的地区进行调查,并且针对偏远地区的情况,做好相关的维护和更新工作,对电网进行定期的巡查。工作人员在检查设备的过程中,要实现全面的检查,并且落实好各类维修的工作,使得各类故障问题都能切实得到解决。 4结语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施工技术如今已经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还存在局限性,技术水平的发挥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系统的性能。 作者:陈华如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湛江供电局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及发展前景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此发展背景下,各类可续技术成果不断地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仅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而电力系统行业的发展,也意识到了融入先进科技的重要性,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向,而要想更好地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就要积极地探究先进技术的优势,并充分利用这些科技的作用,极大的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笔者针对现阶段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以下为详述。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前景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指的就是对电力进行切实的调度,使电力系统实现正常的运作,保证发电环节至配电环节的自动化运行,这样将会极大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应用效率,而电力系统自动化运作则是电力技术发展的方向,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意识到了自动化的优势,要想更好的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就要在当前新形势下,将先进技术成果融入其中,充分体现它的优势,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 1.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分类和浅析 电力系统自动化涵盖着诸多的环节,比如系统元件的保护环节、自动检测环节以及调节和控制环节等等,同时还会对电力企业进行自动化的管理。应用电力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确保电力系统运输的高效性和稳定性,进而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最终极大的提高电力系统的运作效率,为电力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1]。纵观现阶段的电力自动化运行技术,可以将电力系统自动化分为六个种类,即:火力发电厂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供电系统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火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六大类,而电网调度自动化就是其中极为关键的内容,它指的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控制体统,其作用就是要更好地促进调度中心、发电厂以及变电站的运作,并为电力系统提供所需的信息数据,而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切实的收集,再对这些数据内容进行计算和检测,最大程度上保证电网调度的正常运作。 2.对于变革性的新型技术分析 在当前的技术发展背景下,要想更好地推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就要对其中关键的技术类型进行分析,还要对电力系统具有变革性意义的技术类型进行探究,同时对新形势下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方向进行探究,最终极大的促进我国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1对于FACTS技术的应用 FACTS技术指的是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技术,它的应用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此技术也是极为重要的电力系统技术类型,在输电技术的应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切实保证输电系统的的运行稳定性和高效性。简而言之,在应用FACTS技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应用到高压输电系统,并且还要将其优势体现出来,应用技术类别中的电力电子装置,而后对输电系统中的有关参数予以调整和控制,最终保证其运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FACTS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电力输送的能耗问题,而这一功能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推行的今天,此技术的应用可谓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类型,同时也可以极大的促进电力自动化运行系统的发展。 2.2对于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来讲是尤为重要的,同时也极具时展的意义,在传统的电力系统控制过程中,一般都要对线性控制以及传递函数控制问题等进行分析,而后再对有关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但是,现阶段对于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开发力度仍旧较为薄弱,智能化控制理论也越发成为现阶段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运作的主要理论指导内容。这里所讲的智能化控制方式,就要应用较为简短的技术,对电力系统运作过程中,较为繁杂的内容和环节进行合理的控制,而后还要促使这些难度较大环节的运作更具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此过程中,还要对模型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实现高效的控制,对现阶段的电力系统运作发展形势来看,电力系统的实际运作方式也会呈现着智能化的发展趋势[3]。 2.3对于DFACTS的应用分析 DFACTS技术指的就是应用配电系统,而后实现灵活的交流,此技术的应用也是基于配电网的供电需求,研发出新的理论观点,它着重针对供电质量中的各类问题,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在大量的商业用户以及配电网的运作中应用新型的电力电子控制器。 3.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分析 3.1对于电力市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电力市场的发展一定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趋势,还要基于用户的对于电力系统的运作需求,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电力市场的运作方式进行转变,同时还要对我国电力市场运作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而后对市场运营中的准则进行研究,最终确定最为适宜的电力系统运作模式[4]。 3.2对于智能保护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分析 要想更好地对电力系统进行研究,就要引进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综合自动控制理论、网络通信、模糊理论、自适应理论以及信息化新技术等等,使新继电保护装置更具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最终极大的提高电力系统的运作水准。而笔者对现阶段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分析,发现融入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可以切实提高各类变电站的运作需求,也类满足电力系统的运作条件,最终将会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运作效率和稳定性[5]。 3.3对于电力设备检测以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运作中,要想更好地促进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趋势,就要充分的意识到光纤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模式识别技术的优势体现出来,还要切实对电气设备的故障问题进行诊断,实现绝缘监测,此外,还要逐渐的构建一个集变压器、电容型设备、发电机、开关设备以及直流系统等的电气设备监控系统,而后再切实提高电力系统的运作安全性和稳定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当前国内的经济发展层次也在日渐提升,要想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电力系统的运作需求,就要不断的促使电力系统的发展更具自动化特征,极大的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要想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做好指导性作用,还要结合电力系统市场发展需求,满足人们对于电力系统的实际运作需要,最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杨友情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池州供电公司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园艺专业遗传育种相关课程融合改革的思考 摘要:遗传学和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目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课程衔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改善。为此在遗传课中增添育种实践应用成果介绍,在育种课中突出完整的遗传基础理论体系及其进展,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但仍然需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规范教学内容,活泼教学形式和考核考试科学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遗传学;育种学;教学方法;课程融合;改革 作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河南农业大学在园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遗传学和育种学是两门前后衔接、各有特色的重要核心课程。前者侧重于基础理论的传输,后者则密切结合生产实践,与园艺产业的生产实际、乃至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园艺专业的遗传育种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遗传学和育种学在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较高、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急需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增设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验动手能力。 2.教学形式单一,大大降低了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尽管目前的课程教学手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多数教师采用PPT,但出现了倚重PPT播放、忽略了板书讲解的趋势,易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而失去听课动力。 3.教学效果的检考试轻考核,导致学风不良。长期以来,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过程考核比重轻。教学中发现学生平时大多都以应付式的态度对待学习,待到期末考试之前才开始复习,课程考试通过率降低。 4.两门课程相脱节,导致学生的主观分析能力降低。遗传学和育种学传统课程设置上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相互脱节,互无联系,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综合分析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遗传学和育种学在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两门课程均以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内容设置不利于创新型思维的培养。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实验课时均为20学时,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五分之四的验证性实验。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角度看,长期单一的选用这种模式实施实验教学显然不适合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以育种课的花粉生活力测定等实验内容为例,几种测定方法均为演示重复性质,而此类实验内容完全可以置于本科生的课外活动作为观测项目来安排(如,微课形式)。 2.采用填鸭式实验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采用填鸭式教学,先由教师统一讲解和演示,学生只是被动的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操作完成实验,这个过程注重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降低,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3.实验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反映不了学生真实的学业成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考核做法造成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不正确。因此,对实验课内容采取应付的态度,要么操作不认真,草率随意完成实验报告,要么干脆缺课,别人代交实验报告(抄袭),败坏学习风气。 三、对遗传学和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创新的探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工作实践,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遗传课中增添育种实践应用成果介绍;育种课授课中突出完整的遗传基础理论体系及其进展,目的是促进二门课程的融合及知识的融会贯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认为宜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改革和探索。 1.激发动力――案例导向高端化。新的时代赋予了现代植物育种全新的内容,人们对综合性状优良的植物新品种的期盼更强烈了,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传统方法的基础,任何新品种的开发离不开原始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开发,离不开基本遗传规律的探索。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引起农业绿色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作物矮杆基因的发现和利用,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的横空出世更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范例能吸引学生思考课程学习的目的,也能体察出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导致学生充分认识课程学习的必要性,激发高昂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2.规范内容――教学内容层次化。但在教学改革中,由于专业目录的限制,过去传统的果、菜、花、茶四大块专业育种知识已压缩为一个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框架内。目前较流行的做法是,遗传学教学内容改变不大,而把育种学由过去的单一学科门类的“总论―各论体系”改变为“综合门类(园艺)的总论”格式,这样,理论教学的内容上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实验课程,也按照由单到复杂的思路,将课程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以及创新型研究实验三个层次。 这种理论教学和实验内容的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平面化”或“填鸭式”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园艺学科创新人才做出了努力。 3.活泼形式――教学手段多样化。 (1)正确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有独到的特点,展示图例可以动态化,形象逼真、形态生动,色彩艳丽效果较好。但随时间推移,一部分教师离开多媒体反而不会讲课了。由于高效的多媒体制作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具有一定的技巧,有人则简单的把文字照搬至多媒体上,成为新形式的照本宣科,不会板书,不会讲解,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的体会是,在遗传学的分子机理上、育种学的品种属性展示等知识点上,多媒体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但对诸多的其他内容,还是要强调板书,强调讲解,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点“微课”应用。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础上,选择园艺植物育种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选择有兴趣、有技术的学生开展育种“微课”活动,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排序、灵活的安排,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和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微课”技术的引进使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教学空间延展至课前和课后,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增设专题讨论课。对遗传育种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让学生以PPT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汇报,通过自主学习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部分课堂上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授课时提前告诉学生学习的一些网站信息和网址(如科学网、中国知网等),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信息检索,逐渐具备检索信息的能力,以某个课题为主题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展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全程评价――考核考试科学化。常言道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虽然以往单纯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评定课程学习的状况在改变,但过于复杂的考核评定机制还远未完善或科学化。参照已有的做法,宜逐步加大实验实践环节在课程评价中的权重。这样可较好地鼓励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参与意识,从而形成积极动脑、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风尚。 结语 遗传育种课程多年来人们仅以遗传学是育种学的理论基础,列其为专业基础课,但在课程教学中往往淡化了其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建立起了的实验科学属性。在我们讨论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突出其理论的系统性、强化实践的参与性、彰显考试考核的综合公平性,这样就可逐步改变学生“人在课堂心游在外”、“教师辛苦讲不停、学生倦学不愿听”的现状,遇到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真正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贡献。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海南现代经济正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生态立省的环境优势,对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结合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办学实际及海南当地现代园艺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应用型园艺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更多掌握牢固理论知识,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精尖人才,进而促进学生今后的就业及创业,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园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下,围绕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海南吹响了农业绿色崛起的号角,将发挥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和21世纪海南丝绸之路战略节点的区位优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热带特色为主动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化建设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以花卉、果蔬、草坪等园艺产业已成为海南优势经济产业。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作为海南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基地,本着服务海南的旅游、热带、特区等特色,传承办学历史悠久的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新海南大学的精神,秉承“海纳百川,大道致远”的校训,根据海南园艺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企事业单位对园艺人才的新需求,基于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目的的原则,对我院园艺专业师生进行相关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找出了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了相关改进,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园艺人才,为海南园艺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园艺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园艺专业(草坪科学与工程方向)依托原“两院”的传统和精神,设立于201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备果、蔬、花、牧、林、草等植物栽培管理、园林绿化施工养护、花卉营销与审美鉴赏等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在农林部门、农业开发区、风景区、高尔夫球场、运动场等部门从事园林植物栽培管理、绿化施工与养护、休闲农业、花艺环境设计、草坪生产与贸易、人工草地栽培、草坪建植与管理、高尔夫球场规划设计管理和现代农业、农场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大园艺综合性新型农业专才。开设课程涉及草业科学、果树学、花卉学、蔬菜学、土壤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工程建造、国际园艺研究进展(专业英语)等。 2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2.1 课程种类过多,涉及范围过广 在调研过程中,学生提出现在所学的课程科目过多,涉及范围太广,分配到每门科目的教学课时数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本门课程进行全方面讲解,只能找重点进行教授,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对此课程经行全面了解,只能掌握重点甚至是略懂皮毛,造成了学生各种课程都有涉猎,但又都只通不精的普遍现象。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迷茫感,使其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详细的知识系统,只能够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并且没有一个核心领域可以做到学的精、记的牢,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发展[1]。 2.2 实践教学过程的相对缺乏 《植物学》《果树学》《观赏树木学》《蔬菜学》《种子种苗学》等课程实践课时数相对较短。目前所设课时数只能够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大体了解,例如树木学实践环节,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短暂的实践课学习,只能泛泛了解树木的名称,但对于其他相关方面的了解较少。并且认识树木过程也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告诉学生一种植物的名称,学生记一种,无法做到学生对不认识的树木进行自行查阅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打压了W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有限,并且部分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实践过程不能根据当地教学条件及地域、季节的变化做出相应灵活的调整。同时,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完善进程亟待加快,以便促进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推动教学进程,利于学生的不断学习及发展。 2.3 课程内容的重复 目前一些设定课程的内容出现部分知识点重复现象,如《草坪保护学》《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课程对于草坪内容的讲解出现部分重叠,导致学生一个知识点可能要重复学习多次,浪费时间、经历及师资。 2.4 课程安排的开课学期不合理 学生反映某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安排的不合理,尤其是大四学年的一些专业课程建议安排在大三学年进行学习。鉴于大三学年课程安排较为稀疏,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一年里会产生迷茫感,虽然有较多的自我学习发展空间,但普遍出现学生无法较好把握,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从而虚度光阴的不良现象。而大四一年要开展毕业论文,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若还要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则二者较难兼顾,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设计中[2]。此外,由于本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为获得较为精确的实验数据,可靠的实验结论,提高论文的质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筹备,所以不应再在其中增加其他课程的学习。 3 教学体系的改进思考 3.1 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是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总体上分为三大模块:(1)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计算机基础;(3)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如课程设计。公共课虽然不一定与所学专业有直接的联系,但它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性知识、开展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学校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中应相应增加语言类课程,例如应增加大学语文课程。学生通过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其理解能力得以提升,有利于今后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又可增加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既可作为高中与大学的一个衔接,又可为学生接下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依据不同专业所设置的为专业必修课打基础的课程,这一部分的开课时间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学科基础课的设置的目的是在公共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校在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中应相应减少高等数学的课时数,增加生物统计学的课时数。生物统计学是数学在农科方面的具体应用,与本专业息息相关,应用性更强,但目前所设置的课时数不足以满足学生全面了解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的需求,不能将其与专业相对接,使本门课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较为全面的、牢固的知识,以至于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境地。其次,由于现代园艺不断向信息化、技术化方向的发展,本专业需要大量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的高科技型人才,因此这就体现了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重要性[3]。除了目前所设置的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这三门课之外,建议增加一门计算机在园艺专业上的应用的课程,使计算机与园艺专业有更好的对接,也使得课程的设置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现代园艺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现状。 3.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部分,是整个教学课程设置的重心部分,其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此部分课程的不足在上文中有所提及,即部分课程内容冗余,出现不同程度的知识点重复。建议把《草坪保护学》《草坪排灌水学》合二为一,将《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合为一门课程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再进行知识点的细化,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同时可将知识点进行串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亦避免了时间、精力及师资的浪费。 3.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学生对园艺不同方向兴趣的课程,此课程建议设立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涉及的方面包罗万象,如关于园林设计、鲜切花栽培与管理、果蔬贮藏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同时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利于今后的就业及创业。 3.5 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应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植物学课程实习应分三步进行: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参观,认识校园植物。校园拥有上千种植物,是一个很好的植物学习场所,掌握校园植物的名称及特点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其次,学生应去植物园进行学习参观,这是对知识点进行补充的过程。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霸王岭等地区的野外实习,既可进行知识点的复习概括,又可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做到温故知新。“三步走”的计划将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植物学知识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对接。《观赏园艺综合实习》课程的开展可放置于大三学年。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园艺工作园的参观及考察[4]。学生在与基层人员的讨论交流中了解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人员的需求状况,同时了解如何更好地将所学所想付诸于实践,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具体开展形式可采用“大组套小组”,分组分工的形式[6]。每个小组5~6人,专门负责实习内容的其中一项,进行组间的学习、讨论、整理及总结,最后进行大组之间的成果分享讨论。这样,既可以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集思广益,实现“1+1 2”的效果。 4 结语 以上对于教学体系改良的建议及意见是基于海南当地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现有教学体系现状进行调研及分析讨论得出,以期能对现有园艺专业课程有一个进一步的优化,为培养掌握牢固理论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应根据海南当地教学条件及现代园艺专业企业用人需求,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总体上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理论课的教授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小班教学,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而进行相应辅导,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夯实基础,从而实现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实践课的教授以组为单位,采用进入实践基地及农场进行实践学习的方法。授课方式为教师进行统一操作讲解,班级成员以组为单位,首先进行组内的探讨学习,然后进行各组间的讨论及评比,让学生在实践、交流及竞争中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把握,以期培养更加适应当代园艺产业技术领域岗位需求,能够掌握牢固理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创业精神及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创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下的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实践 摘要:国际化课程群建设是园艺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下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课程建设要求出发,对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的特殊机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建设主要内容、建设的目标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现有高校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是国家领导人在2010年8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明确要求。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主动适应浙江省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托浙江农林大学园艺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对于我们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而言,国际化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基础性环节,也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体系下需要积极参与的方面。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课程建设要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课程建设要求包括下列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例如,在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先进的园艺植物栽培、育种技术,理解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专业词汇,为他们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二是建设可等效互换课程,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其他工作奠定基础。无论是与境外学校课程与学分的互认,还是发展留学生教育,都需要国内外的相关课程群能够等效互换。这里所谓课程群的等效互换是指,并非需要单门课程之间的等效互换,而是若干门同类课程的等效[1]。三是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家的软实力。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单向地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也要积极向世界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包括课程建设成果。通过课程建设产生的精品教材,应有英文版本,争取在国际主流出版社出版。 二、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的特殊机遇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课程群建设更提供了特殊的发展机遇。例如,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将加大从海外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力度,同时为国内在岗教师提供出国研修的机会。这势必将进一步提升高校师资的素质,对于课程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园艺专业主干课程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比那些文化依赖课程以及意识形态相关的课程获得更多建设机会[2,3]。 国外的园艺学科建设表现为专业设置面宽,面向当地园艺产业的发展,教学强调少而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学术活动丰富,注重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等特点。因此,通过园艺主干课程国际化建设,不仅可以帮助提升国内学生在园艺作物栽培、育种等技术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与国际交流能力。 三、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建设高质量的国际化课程,还需要解决下列主要问题: 1.国外教材的深入系统研究。加强国外园艺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的研究,是建设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的基础。外文教材种类、版本较多,根据本专业同学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材。对比中外教材在内容、体系、概念、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安排教材知识点,精炼内容,将本门课的精华传授给同学们。 2.更广阔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是中外课程的等效互换性。即在中国高校学习了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学生,到外国高校应该能顺利地学习有关后续课程。至于课程具体有哪些环节、多大比例用外语讲授,并非是问题关键所在。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相关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3.英语水平对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影响。国际化课程对授课老师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全英文授课教师需要通过打比方、引用历史和人文典故、俚语、幽默等,活跃课堂气氛。但是,用全英文授课后,教师很难做到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为了促进任课老师的英语水平快速提高,了解国外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课程建设期内需要派遣各位年轻老师到国外进修学习。 另外,由于部分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有待提高,开展全英语授课会影响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只能放慢讲解速度,精简教学内容,对教学的深度有一定影响。此外,在进行课堂讨论时,部分学生无法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主要内容 1.课程群建设方案。针对园艺专业本科教育的特点及现状,选择三门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进行国际化课程群建设。生物化学是重要的园艺专业基础课,园艺植物栽培学和园艺植物育种学是最核心的两门专业课。生物化学运用化学的手段和方法,研究生命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种生命现象化学本质,为这两门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全程英语授课,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的授课模式。 2.课程群师资队伍建设。本课程群现有授课教师11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6名,均具有博士学位。课程群负责人具有四年半的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另外还有4位老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争取在课程建设期内,使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提高到三分之二以上,同时吸纳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新教师进入教学团队。不定期聘外教或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相关专业教师为同学们授课,开拓大家的国际视野。 3.课程群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群的实践教学由相关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支撑。现有生化实验室、园艺植物栽培学和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室各1个,现代化玻璃温室两个,校内钢管大棚8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建设期内,将对现有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分类规划,建成专用的园艺植物高效栽培基地和园艺植物育种基地各1个,园艺植物种质材料展示园1个,丰富同学们的实践教学内容。 4.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借鉴与应用。改革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更多地开展互动式教学,提高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另外,加强平时考核,增加课堂测验、课后练习、课外训练等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从而避免一些同学最后突击复习闯关现象的发生。实行分组学习、讨论,自我管理。 5.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了加强青年教师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派遣没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老师到国外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交流访学,提高青年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和教学水平。开展学生的出国访学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 五、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通过国际化课程群建设,实现相关课程的全英文授课,提高教师和同学们的园艺专业英语水平;根据国外高水平大学园艺专业所使用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筛选出适合我们的教材;完成全英文试题库的建设;聘请外教或有国外本专业留学经历的老师授课,帮助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了解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全英文示范教学和教学研讨,发挥国际化课程群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在本科教学中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为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教产结合的新尝试 摘 要:本文通过两个方面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阐述,首先是使用模块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之后通过采用请进来以及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将学校的教学以及企业的相关生产进行结合。 关键词:园林;园艺专业;教学 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先进行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授,之后传授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拥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相应的实际培训,或者到相关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相应的实习。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来讲,学生能够学习比较系统以及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所以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而导致的就是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进入工作角色。这样的教学结果与现在用人单位的标准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很多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就业的时候经常找不到好的工作单位。 现在对于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重点定位是,能够拥有比较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在生产第一线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针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缺陷,广东省梅州的农业学校通过改变园林园艺专业的教学思路以及改善该专业的教育方式,冲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尝试将教、学、产、研进行相应程度的结合或者融合从而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1 在教学方式上冲破传统的教学顺序,使用模块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1.1 科目模块的教学概述 把原先独立教学的科目进行相应的整合,与此同时将那些有着紧密联系的科目组成一个整体模块:将数学、语文、英语以及物理和化学等这些基础的科目组成一个整体模块,并且将植物生理学、植物栽培的相关学科、植物保护的相关的课程等相联系的科目汇总成为一个模块,测量学、园林的设计课程以及园林的相关施工课程等这些专业科目整合成为一个模块。 1.2 时间模块的教学 将原先传统的教学顺序进行改变,让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到自己的工作角色。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看,在一般的学校或者学院的教学计划,都是在第1、2个学期学习文化基础的相关课程,在之后的两个学期内完成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之后利用3个学期的学习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最后一个学期中进行实际训练或者去单位进行相应的实习。 如果使用模块教学方式进行园林以及园艺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那么在第1个学期中就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2个学期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将文化基础的相关模块放在最后两个学期进行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再让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反复的锻炼。在不同的学期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实际训练,循序渐进地提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通过采用“请进来”以及“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将学校的教学以及企业的相关生产进行紧密的融合 2.1 “请进来”的授课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及总体概述 园林以及园艺方面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到新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学校需要聘请一些在专业领域有成就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面对面地和学生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交流和沟通。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进行学习,所以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以及精力去关注学校外面的情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一些新型的专业理念,从这些成功人士身上学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从而改善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2 “走出去”进行亲身体验以及实践的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以及总体概述 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就需要了解实际工作,同时接触相关的园林及其相关工作任务。学校不仅仅需要在校园内设立相应的园林园艺的实际培训基地,更重要的是能够与种植企业或者单位进行联系,建立相关的校外学生培训基地。 将教学和生产以及科研进行相应的融合,让园林园艺的相关种植企业进驻学校,同时让学生能够进入相关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将教、学、产、研进行相应的结合,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能够提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老师的业务水平,能够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提升了产值。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分子生物学概论》是园艺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通过对教学定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加快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教学改革 问题 思考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示生物世界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创立和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如今已经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并且基本理论已渗透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子生物学已逐渐成为现代生物学领域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在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崛起、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理论不断涌现,给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 分子生物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在国内各综合性高校、师范院校及地方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中都将其列为必修课或限修课。笔者通过对《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探索,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 1.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概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专业拥有75年办学历史,是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河北省农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牵头专业,也是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专业综合改革重点专业。园艺专业培养适应园艺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能从事园艺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生产与开发、示范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可在园艺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分子生物学概论》是园艺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以核酸的相关内容为主线,包括核酸的结构、复制、转录及蛋白质翻译的详细机制,以及真核、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和研究进展。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比较全面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的现状、未来及其应用,为以后生命科学类专业课的学习和未来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教学、研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知识抽象,缺乏感官认识。分子生物学理论抽象而深奥,远离日常生活,感官认识缺乏,导致学生很难接受微观而抽象的知识。比如染色体与DNA章节的内容,因都是微观小分子,缺乏对染色体的正确认识,加之复杂抽象的二级结构、高级结构等,无法进行感官认知,进而造成认知困难,难以理解。 2.2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创新,学生被动听课,很难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加之,现在学生自主意识强,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造成没兴趣上课,玩手机、上网等情况时有发生,进而导致不能有效吸收消化课堂内容。 2.3实验教学学时偏少,学生参与程度不足。大部分分子生物学实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准备,且多数试剂具有毒性,使得很多实验内容难以开展。另外,实验过程中等待时间很长,比如PCR反应、蛋白质电泳等,都需要几个小时的等待。但实验学时少,时间根本无法满足,很多教师采用穿插式实验教学法,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够,无法深切领会实验内容,影响教学效果。 3.强化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给课程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为优化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3.1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分子生物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知识点交叉,比如染色体与DNA在生物化学、遗传学、育种学等课程中都有涉及。如果统一规划这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各有侧重,主次分明,每门科目重点突出地讲解各自知识点,可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3.2立足应用型大学建设,合理选择教材。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强调基础知识重要性的同时,加强学科应用的讲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材选择不能照搬,要综合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培养目标,比如可以选择《生命科学名著:分子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Ⅷ》等。笔者认为朱玉贤等编著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图文并茂,认知性强,能启发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易于学生接受。 3.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分子生物学知识较为微观和抽象,晦涩难懂。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多媒体教学清晰直观、图文并茂。备课环节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制作PPT,并适时通过动画来展示复杂的逻辑。比如在讲授转座子等部分内容时,可以借助玉米花斑图片,展示转座机制,将复杂的分子机理与现实生活中的玉米联系起来,增强认知。 3.4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实验项目中可先安排验证型实验[3],比如DNA提取、电泳技术、PCR方法等,再增设研究型实验,比如与黄瓜单性结实有关的SSR分子标记筛选等,引发学生思考,制订实验方案,并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启发学生大胆创新,学以致用,利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成为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园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与实践 摘要:为培养园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园艺专业高技术人才,校地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分析了园艺专业人才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提出了园艺专业人才三种培养模式: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引厂入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园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一、前言 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是高校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企业把高校作为培养符合企业人才的产出基地,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性人才,且能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复合型人才迫切需要。园艺产业对整个中国国民经济尤其是中国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目前社会对园艺人才的需求巨大,但从国内上百所高校园艺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创新能力弱、实践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而究其原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园艺专业人才在服务“三农”中、专业知识面要求宽,实践性和适应能力要求强,已由“知识为本位”引入到“能力为本位”。然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较注重理论上应达到的标准,对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无法达到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产学合作,资源配置合理化,是高校较为认可且在实践中能有效解决日益突出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实际脱节矛盾的一种方法,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教育为学生、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有学者针对园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及其“设施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地方型高校园艺专业教学体系应该从“学校-企业-社会-地方经济需求”四位一体进行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充分调研,实施“送出去请进来”战略,培养成效显。目前,从观念上还是实践行动中现有的校地合作模式都存在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的空间,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园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1.培养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实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大量从事园艺相关的产业公司兴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国家迫切需求大量的园艺专业人才,而懂经营和善技术的园艺专业人才更是紧缺。校企合作更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它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只能在实际工作场所才能获得,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及难以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只有通过现场环境才能学到。学者们认为传统的园艺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这已经阻碍了对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校地合作培养可将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使高校园艺专业教学能够适应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要求,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2.农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互惠双赢。目前,各高校对农口专业的投入资金偏少,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因此财力、物力、人力肩负着巨大的负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才培养周期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农业院校通过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使发展空间得到提升,走在市场经济的前沿。同时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需拥有一流的管理与服务,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外,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农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时,可根据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为了彼此的发展,以需求为动力,建立人才供需的长效机制,实现交融互动,互惠双赢。 3.提高园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究其原因,即动手实践能力差,所学的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通过校企合作园艺专业学生在对口的企业实习,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通提高,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其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拓宽了就业市场。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国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成功之处是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用法律法规界定了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职责、保障条件、管理机制等。而国内对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无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使高校与企业合作时无据可依,且培养过程中双方利益没有给予充分的保护。或者因法律保障措施不力,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目前校企合作层次比较浅,一般由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培养牵涉到不同行业的独立单位之间的合作,它们关系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这需要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来协调和规范各方关系。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不符合企业需求。目前,农业院校中园艺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材建设等多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大众化和学科化,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未能知行结合、学有所用,实习也是被动的。因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淡化,与企业生产过程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不能独挡一面,难以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不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3.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园艺专业的生源来自广大农村和农业地区,加之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溺爱,劳动观极为缺乏。高校教师队伍中也因受“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影响,成果的产出与劳动付出不成比例,而不愿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同时学校教师缺乏专业级别的实践教学检验,教学能力存在短板。而园艺专业属于大农专业,要掌握过硬的实践技能,需高标准严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多数园艺专业学生不安心于工作,就业选择的范围为科研院所、高校和考公务员,就业定位不切实际,因此,在企业实习的目的也是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 4.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为缓解教育资源紧张,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推进,为学校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但是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主要是因为企业不愿为合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追求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人才强企”战略。或者是虽然进行了合作,只是短期行为,效果不佳。 四、园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科技部为推动我国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建设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新村发展研究院”),该项目建设已实施了三年。目前批准成立的共有39所,其中21所为涉农高等院校,18所为综合性高等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正是因为高校创新能力不强、与产业链结合不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突出,而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导思路是将政府、高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全面探索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改革与实践,大胆创新校地、校企等合作办学模式,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农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通过与地方、企业共建综合示范基地及分布式服务站,整合学校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引导高等学校涉农学科的师生员工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系列工作,能够形成长期、全面、稳定的深层次、多方位、宽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人才培养因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将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校地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以项目开发为载体、通过高校的积极参与,形成“企业+高校”的项目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一个完整的项目,通过企业制作“订单”和“命题”,高校师生从构思到方案实施共同开展工作,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合作模式既能企业遇到的问题,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使高校和企业达到“双赢”。 3.“引厂入校”人才培养模式。“引厂入校”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工作流程、“零距离”感受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很好平台。同时将校外资金、技术和管理引入学校,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资金问题,使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享,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五、结语 校企合作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为立足地方,服务基层,面向全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园艺专门人才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园艺专业是我国中职院校的重点培养专业,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着手,促进学生在园艺方面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师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提升园艺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本文就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 一、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园艺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中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与高职院校类似,均是为了向社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促进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就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而言,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园艺人才,提高学生的园艺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园艺实践能力。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在园艺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却存在器材配置不够充分、器材更新速度慢以及可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的园艺专业教学效率,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发展。 2. 园艺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效率,在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园艺专业教学方法为主,创新能力较弱。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并积极应用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园艺学习效率。在这方面,我国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师必须引起注意。 3.园艺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中普遍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衔接不够密切的问题,以及实践课程安排不够合理的问题。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需要学校及教师予以改进。 二、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1.加强园艺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要提高我国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学校加强对园艺专业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从资金方面来说,学校需要加强对园艺专业教学相关的基础设备的投入,让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更多的工具和设备来进行教学,为学生更加系统和直观地讲述知识重点。从人力方面而言,中职院校需要加强园艺专业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奠定教师资源基础。而从技术方面来看,学校还需要提高教师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能力,以便园艺教师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效率。 2.创新园艺教师的教学方法 新形势下,要提高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的效率,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时展的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新园艺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园艺技能水平。例如,园艺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法,在插花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堂进行插花训练,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插花知识的原理,而且能够将原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更具效率,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实践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发展。 3. 完善园艺专业课程设置 完善园艺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园艺教师重视两点:第一,要加强对公开课的课程调整。传统的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中,学校采用的是基础课和公开课结合的课程设置方式,在公开课上,教师受教学时间的限制,针对园艺专业教学的相关知识讲解得不够具体,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因此,要求将公开课能够进行分课时设置,或者直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来拓展公开课的内容。第二,要重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均是学习园艺专业教学知识、提高园艺技能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单独强调理论课程,还是单独强调实践课程,均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园艺知识,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求实现二者的结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要实现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加强园艺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艺教师的教学方法,并完善园艺专业课程设置。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架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职与本科衔接模式的健康发展,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提供依据。 关键词:园艺;“3+4”;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国内高等院校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及探索,“3+4”就是其中之一。中高职衔接“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实现途径,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的重要举措。“3”是指3 年中职的培养,“4”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培养4年。园艺专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化园艺行业一线,掌握园艺学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蔬菜、果树、观赏植物的栽培、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果蔬产品贮藏加工等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课题组对园艺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初步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完善“3+4”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明确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有重要作用。而做好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实现两个阶段有效衔接的第一步。 “3+4”人才培养方案可由本科院校领头,与中职学校、园艺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到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等单位进行调研工作,同时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实地查阅有关资料,明确“3+4”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培养出一批应用型、高水平、管理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优秀专业人才。 1.1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开拓获取知识的能力,该培养模式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质,真正彰显“3+4”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应有的学制优势,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 1.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及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素质和表现。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理念和能力,在教育模式和手段上要与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市场结合、与行业和企业联系,积极鼓励教师不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以构建出符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体系。 1.3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管理理念、生产经营理念和能力 园艺专业主要学习园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科研、生产、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大学生具有从事园艺植物的科学生产管理与经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基本理念和能力,使其能胜任园艺企事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4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敬业精神 大学生的培养是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 构建理论和实践知识课程两大体系,教学实施与工作环节密切联系,课程与就业岗位职业两个标准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胜任专用工作的能力和敬业精神。 2 加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3+4”专业衔接中,强调前3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后4年培养更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通过“3+4”的专业衔接,形成一个新的连贯制的课程体系。根据重基础、重实践、强创新、多方向的总体原则,建立新的4个模块课程体系。 2.1通修课程教育模块体系 即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课程。通修课程教育模块体系,培养学生正确树立科学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事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注重热爱园艺专业、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好的诚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体育、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无机和有机化学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2.2 学科平台模块体系 本能力模块主要使学生掌握园艺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植物、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遗传学、农业微生物、试验设计与统计、农业生态学等课程。 2.3果树生产能力模块 果树生产能力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果树专业能力,需掌握果树的栽培技术、育种技术、果蔬产品贮运与加工、果树的组织培养、果树的种质资源、果树的盆景与鉴赏等课程知识。 2.4蔬菜生产能力模块 本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蔬菜专业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蔬菜、观赏花木等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育种技术园艺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园艺植物昆虫的识别与防治、园艺设施学、蔬菜工厂化育苗、蔬菜良种繁育学、无土栽培技术学等课程知识。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架构实践教学体系 3.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为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采取修订实验教学大纲的方式,保证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安排上,可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例如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观赏园艺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运与加工等专业骨干课程的实验部分设置为独立实验,增加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3.2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上,加强通过带有职业模拟或现场实践的实践教学,强化职业实践。使学生充分感受园艺相应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作好相应的准备。同时还要突出开放社会实践教学,扩展大学专业教育的空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园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毕业论文的试验设计、调查、试验管理、科研训练、课程实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同时要以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并重,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3.3以创新实践教学为突破,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要实行项目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项目式实践教学要以某个省、市或校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重在寻求科研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根据在校的不同学期、不同实践条件,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合理参与,并与教学相结合。例如李子组、钙果组学生通过参与吉林省李子和钙果品种选育项目,积累生产经验,从而增强果树实践能力。 4拓宽“3+4”人才培养的途径 4.1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模式 在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时,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学校与企业在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既是企业更高层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邀请他们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实验室建设,协助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还可聘请企业的高级人才开展专题讲座、指导现场实践教学等,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2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 倡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例如可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 5健全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5.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应用型、兼职型的师资队伍 为保证“3+4”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三型”师资队伍,可以采取国培、省培、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逐一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采取人才引进、外聘、人才激励等形式,在外聘教师中,由实践经验、技能水平高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老带新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兼职教师主要由各企事业的园艺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等组成,也可以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形成以名教师为核心的骨干教师团队,带动园艺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加深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专业教师还可以挂职下场锻炼、观摩交流、听讲座等形式了解园艺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园艺相关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以掌握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的密切关系。 5.2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管理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学校可以与园艺相关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产学研的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可通过建立蔬菜科技示范园、果树科技示范园、观赏花卉科技示范园,实现实训基地自我建设发展,还可通过技术转换(我校提供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园艺实训基地。以服务“三农”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出发点,以满足示范科技服务为辅,实习教学为主,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只有建设好园艺实训基地,才能保证园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由学校、院系双方共同负责承担,学校是调控者,负责基地的政策指引、目标调控和组织协调。院系是领导者,主要指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在实习过程中检查和落实实习项目,检查实习执行情况和实习质量。落实实习经费、实习材料用品、交通、安全等问题,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严格遵守实习纪律、保障实习安全。实习后还需要及时上交实习成绩,并组织开展实习交流会,对带队指导教师也要进行考核,最后进行实习的文档整理、存档。 5.3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转型下的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试运行阶段,还没有丰富经验可以借鉴,为保障它的有效运行,需要有相适应的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可通过学分制管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年中职的学业合格完成后,转入该校的转型本科继续学习,学生所学各门课程必须全部合格,按时完成最低学分标准。同时建立岗位职责负责人制度,下发给各级院长、系主任、办公室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各项职责,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制度的改革,可选择考核评定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善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技能训练、实习实训、生产劳动、定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工作, 使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得到落实。 5.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建立建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面向市场的集中体现。以园艺相关企业的评价机制为依据,建立一个符合“3+4”衔接要求的评估体系和标准,需要坚持多样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原则。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企业评价的满意度、个人水平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通过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实践教学测评办法》、《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办法》等文件,对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和监控。同时还可将教学质量监控报告结果与教师职务聘任、全年工作量、职称评定等各项内容相联系,利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过程。 园艺专业的“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项目还处在探索阶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和研究。这是新型的培养模式所体现出的教学理念和构架的教学体系发展趋势,应用前景相当广阔。因此,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大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实践教学是园艺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推行启发式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学生导师制,推进校企联合,组建多元化教师队伍,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创业与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 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全面实施教学改革[1],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园艺专业人才,来引领现代园艺产业的创新发展。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科学又合理的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本文针对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本科园艺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通过借鉴省内外兄弟院校的经验和自身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兴趣的提升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全面改革现有教学内容。将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验技术、方法引进课堂,对实验项目、内容进行更新或增删;减少验证性实验,大幅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增开《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独立实验课程,摆脱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学生可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药品的配制以及试材的准备、前处理等,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了创新动力[1-3]。 二、推行“启发式”教学法 老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作为工作重点[4]。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的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思考的动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同质性较高。大胆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师要跟学生对话、交流和互动,因情境而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创造新知识、新方法。考核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重记忆”转变为“重思考”,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 现行的教学大多数是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配以个别案例讨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创新创业教育则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团队合作以及实践操作性,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实践中学习、巩固和提高[5,6]。我院成立有园艺学会、食用菌协会、花卉协会,在每年春季都会举办“花卉展览会”,往常都是团委学生会组织,参与学生从老师家借来盆栽花木或者从花卉市场购买一些小型盆景、盆栽花卉,活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缺乏专业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目前,在院主管教学院长的领导下和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持下,邀请相关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将该活动与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把教学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真正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斗志、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获得了真实、丰富的第一手创新创业经验。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本科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综合反映。我们建立了论文实施的程序,包括课题申请、资料搜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文审阅和评阅、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等,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潜能。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当地果树和蔬菜的生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既巩固了专业兴趣,又提高了创业创新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兄弟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及行业部门的领导和企业家到校作学术报告,邀请本校毕业生中的创业成功者回校经验交流或指导校内的创业团队,成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助推效果,学生受益颇多。 四、建立学生导师制 在培养计划中,构建了“全过程学生导师制”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在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显著提升了学生参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的科研项目,接触到不同的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完成。学生触碰到更多的创新领域,既增强了专业素养,又培养了合作创新精神。在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技术成果转化的要求和过程,同时可以充当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骨干分子,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契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宣传和普及创新创业知识,组织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研究创新创业的思路,展示创新创业的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全面提升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7-9]。 五、积极推进校企联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相结合,拓展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洛阳当地的园艺企业、合作社以及洛阳农林科学院的优势和特点,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比如果树嫁接、果树修剪、蔬菜育苗、蔬菜定植、蔬菜引蔓等,分期、分批地让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从中领会到创业的艰辛和不易。介绍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典型,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六、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队伍 素质高能力强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通过“内培外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鼓励青年教师进驻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每年选派1~2名优秀教师到国外高进行研修或作访问学者,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技能,增强创新视野;聘请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来校担任创业导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意识;以此来组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团队,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凝聚核心力量[10-12]。 实践教学是园艺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大提升园艺专业本科教学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为现代园艺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保障。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园艺专业实施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措施 【摘要】园艺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地域性等特征,对服务地方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园艺产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园艺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强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如何优化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园艺专业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措施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农林计划”)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关键点有: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定位,怎么培养即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设计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园艺专业人才,具体目标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园艺学科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本训练,能胜任园艺产品(主要为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生产、经营、管理、贸易、旅游观光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管理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设计的蓝图。园艺专业在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依托于行业、企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培养方案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更新观念,努力将专业领域内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内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打造特色专业教育,鼓励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园艺职业岗位能力对接,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让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到生产实践的转化,更养成了行业生产的标准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实训中引人入企业的绩效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实践课程体系 应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各类实验室、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和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理论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梯度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1.基础技能:由第二到第四学期的基础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在此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型实验与实习、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园艺基础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 2.专业技能:由第五到第六学期的专业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的栽培、育种、植物营养和施肥、商品化生产、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 3.综合应用能力:由第七到第八学期的综合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使学生具备园艺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适应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小区绿化美化、插花与盆景制作、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岗位。 工作需要。 4.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农林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涉及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两个方面。专业教师方面,建设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到企业现场实践以及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企业教师聘用方面,将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聘请企业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担任教学顾问,一方面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同时监督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参与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各个企业的便利条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加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实践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根据企业实际为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设计的选题及其实施、完成等环节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进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企业导师配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卓越农林人才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 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并将生产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1)对在企业进行专门性生产实践培养的教师,在生产实践阶段给予适量的工作量学时补贴,对生产实践中成果显著的教师,在配套研究项目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2)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参加“一对一”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考虑计算一定工作量。 3)对实践技能型教师的评价应该着重考察评价生产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方面的成果,使实践技能型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心真正转向生产实际。 4)对参加“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方面均给予单独的激励政策。 六、结束语 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 传统美学 现代 广告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对艺术的创新达到广告设计的要求,架起广告设计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浅析现代广告设计的新理论 论文关键词 广告学 广告设计 广告艺术设计 理论 实践观 论文摘 要 广告传播具有整合功能、管理与控制功能、教育与指导功能及审美娱乐功能。广告艺术设计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广告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 现代广告的设计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广告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与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明显地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告创意内涵 简而言之,即广告主题意念的意象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广告创意”有必要对意念、 意象、 表象、 意境做一下解释。“ 意念” 指念头和想法,在艺术创作中,意念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在广告创意和设计中,意念即广告主题,它是指广告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要说明的观念。它是无形的、观念性的东西,必须借助某一定有形的东西才能表达出来。任何艺术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客观事物本身, 是艺术表现的对象; 二是以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它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构思活动,就是创意。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形象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传递客观事物信息的符号。 二、广告传播的作用与功能 所谓广告,就是通过某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把有关商品、服务、观念等信息尽可能广泛地传递给人们,从而影响舆论、促进营销的一种宣传活动。广告 是商品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与发展同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密不可分。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它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娱乐功能。优秀的广告本身就是一 种艺术,起着某种精神名片的作用。根据广告传播的功能与现实生活的实践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广告传播的社会作用。表层方面,它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提供信息、 指导消费,加速流通、促进生产,促进竞争、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多积外汇装饰商店、美化市容。而更深一层来分析,它还具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陶冶人的精神与情操的社会教化作用。这些作用,正是广告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与欢迎的主要原因。 三、目前我国广告传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广告传播尚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 ,就极有可能使我们的广告传播事业走入困境。 一是名人广告泛滥成灾。效仿名人、仰慕名人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巧借名人效应做广告只要适度,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广告虚假。一些广告过分强调产品的某一方面的功能,结果给人一种明显的虚假印象。尤其是一些化妆品和医疗保健用 品广告,生怕效果说得不充分,神奇性说得不完满,于是不惜置产品实际于不顾,竭力夸大。 三是广告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随着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商品意识与广告意识在人们心中日益强化,广告数量自然也急剧增加。而我们的传播媒体与广告数量急剧增加的现实形势相比,显然还不够多。在此情况下,很自然地出现了广告的过分密集现象,使广大消费者被动地处于长期广告大战的包围之中,感觉变得迟钝甚至麻木,形成了广告躲避现象。 四、广告创意的过程及其思考方法 1.广告创意过程 (1)准备期。指专为某一广告活动而搜集的有关资料。 (2)孵化期。把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咀嚼消化,使意识自由发展,并使其结。 (3)启示期。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印象是产生启示的源泉,所以本阶段是在意识发展与结合中。 (4)验证期。把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之更臻完美。 (5)形成期。以文字或图形将创意具体化。 2.广告创意思考方法 广告创意思考方法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垂直思考法。即按照一定的思考路线进行的, 向上或向下的垂直式思考,是头脑的自我扩大方法。其一向被评价为最理想的思考法。第二,水平思考法。又称横向思考法,在思考问题时向着多方位方向发展。此方法有益于产生新的创意却无法取代垂直思考法,只能弥补后者不足。第三,集脑会商法。即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与会人员对特殊问题的主意,聚积起来以解决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创意思考方法。 五、广告定位策略对广告创意策略最具划时代的意义 (1)定位的心理基础和特征。定位是一种攻心战略, 定位观念使得广告创意的出发点从商品转向了消费者, 要求更细致的消费心理研究。 (2)定位的竞争特征。定位要“ 相对于竞争对手”,表明定位广告是一种竞争性广告 , 因为定位是一种心理位置上的竞争,定位承认并利用竞争品牌的位置和优势。 广告设计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形式指导广告教学,采用多学科、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式和全方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新的思维方法,加强多学科的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 传统美学 现代 广告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对艺术的创新达到广告设计的要求,架起广告设计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 [摘要]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应把它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广告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通过增强文化底蕴、理解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培养广告设计中的艺术思维来提升创新教育。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应该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 [关键词]和谐;文化;市场;艺术性 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的中国广告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崛起之后,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广告业现存的问题很多,如缺乏高素质人才、广告监督管理不够完善、缺乏对广告作用的正确认识以及缺乏公众的共识等等。这是一个中国广告业能否走向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时代。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代,研究广告业,我们的分析尺度有必要跳出时间的框架,诊断困顿中国广告业发展的阻力,探寻突破迷局的方向。而在探讨当今中国广告业缺乏什么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再是紧紧盯着眼前的问题,就事论事,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广告设计的教育问题。 设计教育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深层次意义上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设计教育人员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广告业健康和谐发展。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应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其中广告设计教育的更好发展是中国广告业持续生存与和谐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时代,广告设计教育更具有核心的创意价值。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广告设计教育该如何做、怎么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当前广告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许多广告设计作品的共同缺点是缺乏意义和创意。我认为,创意源于生活,源于人的需求,源于人的思想。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广告设计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先进的广告设计文化及民族文化、社会背景为参照,重构广告设计师现代化、国际化的价值观,不断改组和重建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一、增强文化底蕴以创新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和人类文明的摇篮,泱泱中华,悠悠千古。与西方现代设计文化的发展相比,中国古代的设计在陶瓷、青铜器、漆器、玉器、织绣、家具、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灿烂辉煌的设计文化,不仅对东亚诸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们当代设计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极其宝贵的借鉴和利用价值。 而在当代中国广告设计界,缺少文化深度的广告设计作品却十分普遍。比如我们注意到1997年香港同归、1999年澳门同归以及1999年国庆50周年的宣传招贴中有很多的设计元素是一样的:大面积红色的应用、孩子张开双臂的形象设计等等。作品缺乏对事件特征的把握和挖掘,导致作品大量雷同,最终缺乏生命力。 中国的设计应该提倡原创,要打破抄袭、临摹的枷锁,破旧立新才有前途。而原创则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适合本土的广告设计作品。 设计的内涵是文化,中国广告设计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改进过程之后,更多地注重原创设计,力求使中国元素蕴涵于现代设计之中。而所谓的中国元素,就是指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升华方式的总和。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观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就像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广告本身所特有的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中国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现代的广告设计教育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本,同时注重现代化。我们不仅要锻炼自己的手,还要找到自己的设计方法,这就要讲心和手合二为一,用心思考。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很热爱自己的文化,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承传中国文化。 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广告展,是一场全国性的盛会。苏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独树一帜。2004年“苏州印象”广告展沿着“互动、专业”的方向发展,拙政、退思、网师、留园等苏州印象也显示出自己的风采。其中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摄影、海报处处体现中国古老而又优美的古代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就是把中国精神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美好寓意与奥运精神结合到一起的典范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并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了源于佛教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其中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无论从对称还是从形式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经流传的迹象和独特的文化。 因此,研究设计文化教育的内涵,扭转新时期高等院校学生理解社会的心态,进行课内和校园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是我们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以广告的市场化推动广告设计教育的深化 广告是指“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广告业中,创意应该说是如影随形的,广告人一直在找寻创意与产业化完美结合的生存空间。但是,创意的本身不能决定广告的命运。从广告的作用上看,广告和公共宣传、人员推销、销售促进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四种手段。从广告发展史上看,广告业还需要资本兴趣、公关技术等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它是一种整合商业资源和产业上下游资源的一个重要过程和途径。只有真正理解了广告在现代促销巾的位置和作用,创意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市场,化为新的资本。 另外,也要注意到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发展与品牌的关联。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某产品的名称、辞句、符号、设计或其合并使用,是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一种体验。其不仅包括物质的体验,还包括精神的体验。其目的是以此区别于其他商品,不与其他商品发生混淆。产品是冰冷的,品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产品会过时,会落伍,会被竞争者模仿,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品牌是广告信息与消费者心智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时代,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经相差无几,惟有品牌给人以心理暗示,满足消费者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从消费者来说,利用品牌帮助选购物品,不必每次都检验商品的质量。品牌对消费者来说,是信誉的象征。而广告设计要突出品牌,受众通过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中的品牌认识产品,品牌形象最终也要通过广告设计才能发挥作用。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说:“每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广告服务于品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熟悉感;二是提醒作用。 体现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幅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件漂亮的设计作品,而是应该向公众传达出商品的特性,并且激起公众的购买欲望,并参与到产品(服务)购买中,同时也要注意到广告设计要服务于品牌。广告大师奥格威说:“广告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销售,检验作品好坏的根本不是为了美化,而是为了能够更高的销售,检验作品的成功与否需要市场来证明。”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观察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与品牌理念一致,漂亮的设计不是独立的,而是充分体现设计是否符合周围的环境,是否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观测和强化学生对于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好的作品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只有踏踏实实地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如果背离了市场的需求,设计的作品只能是华而不实,而无任何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表面的需求,不分地域和特色地开设专业和研究方向。对于设计教育的地域性而言,地域特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如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促进了设计观念的变更和进步,具有浓厚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地区,设计理念则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哲理化的文化内容。因此,不同地域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及优长,科学定位,建立顺应学科发展、时展潮流的学科布局以及多学科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解决好广告设计教育与市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学结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教师素质几方面重视起来。 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第一,体验客户(业主)、生产者(工艺的执行者)以及接受者三种角色。广告设计是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相结合的产物,从各自不同角度的限定和需求,三者问应有相当的差异甚至对立,而处理这些对立和矛盾,显然是在广告设计教育当中所必需解决的问题。第二,体验广告设计中受引导产生虚拟化部分及上述三种角色使用设计成果时的当时行为和后续行为。而这一切只能在不断的市场实践中才能获得和提高。 三、广告设计中艺术思维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设计教育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扎实基本功的设计人才,为我国设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到了现代,人们普遍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提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设计手段、新的设计观念和新的媒体设计的层出不穷,我们每天都接受着挑战。 基本技能、设计观念与实践活动是广告设计的艺术性的三个层面。设计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对设计工具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手段不断更新,以及观念和活动的变化,基本技能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另外,设计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它受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同时,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提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从弱小到壮大,从幼稚到成熟,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逐渐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广告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的发展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广告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据统计,国内在几百所院校开设有广告设计专业,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国度里,像广告设计这种独具人文和艺术色彩的学科亦打上了功利的烙印,广告设计教育亦背离了最初的精神,对这种功利性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抑制作用,反而纵容、迁就,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广告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展开创意、表现创意的过程,而创意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是要依靠调查研究信息资料的浓缩;二是靠艺术表现的技巧,没有高超的技巧就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广告设计者的创意;三是靠长期的大量的经验积累,从中掌握一些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和联想能力;四是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没有深层含义和文化基础的标志设计不会走得很远;五是要正确认识广告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广告设计和品牌设计传播的关系。 总之,我们应将提升文化底蕴、重视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对广告设计的影响、培养艺术思维并且将它们应用在广告设计之中作为我们创新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从国内外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看,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化,艺术效果是人情化。前者要求有强烈的刺激的信息性,后者要求给人悦目和美的享受。广告设计表现在方寸之间,是设计理念和视觉审美的结晶。提高广告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是我们每个设计教育者的责任,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广告设计的定位策略 摘要: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营销中取胜,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其中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产品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广告设计 定位策略 一、广告设计的核心——广告定位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市场机制步入精神生产领域,企业营销中广告设计文化迅速崛起,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猛上升。现代生活中广告设计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各种广告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产品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在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中取胜呢?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而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商品定位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广告设计的旗帜和方向。 广告定位是针对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界。广告定位是指在众多的产品竞争中,探寻具有竞争力和差别性的产品特点,结合适宜的广告传播手段,使产品在目标消费群中拥有高度的认同性。作为赢得目标消费群的重要手段,广告定位战略把营销从广告推销时代上升为以产品形象为中心的品牌推销时代。美国著名广告学者大卫·奥格威认为广告定位就是用广告为商品在消费者心中找到一个位置,并指出:“唯有正确的定位,才是有效销售的最重要步骤。”(1)在奥格威总结的28种创造销售力的广告方法中,列于第一位的就是“广告定位”。“广告定位”是广告设计的原点和核心,对广告设计的成败起决定作用。定位始于产品,终于消费者,即广告定位是根据市场细分确定目标消费群的消费习惯,让产品广告在消费者心中占据合适而准确的位置并最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因此“广告定位”不是创造什么哗众取宠的事物,而是重新结合并开发已存在的商家与客户的密切关系,正如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公司需要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内制定产品定位策略,它需要向顾客说明本公司与现有的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区别。定位是勾画公司形象和所提供价值的行为,以此使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理解和正确认识本公司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的象征。”因此明确适当的“广告定位”在现代营销市场中至关重要。 二、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 广告定位的第一个要求是推广品牌效应,凸显与众不同。有了恰当的广告定位,企业就可能在经济大潮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使广告设计艺术健康、有序、全面的发展。因此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便是根据所选择的和竞争者相差异的产品特色进行宣传,企业的首要目的是发掘并抢先占有优势战略以获得竞争先机,广告的首要目的便是将这种竞争优势通过广告定位、创意和艺术表现等手段传播给消费者,让人们在表达称心如意的生活方式时能愉快地联想到一个指链:例如“百事可乐=性感=好玩=受欢迎。” 广告定位的第二个要求是确立品牌战略。当今的市场经济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效应已成为企业进入商品市场的“敲门砖”。林恩·阿普认为品牌是“我们经济中的原子核”, 他以为一个品牌不只是它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品牌还包含着与消费者的“契约”、对消费者的“承诺”和给予消费者的“信任”,因此, “一种品牌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极高的知名度; 二是崇高的声誉; 三是市场领先; 四是持续利润增长。”成功的定位能够使企业建立品牌声誉, 培育品牌竞争力,赢得品牌市场。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在我国,彩电行业的长虹、康佳、tcl;制冷行业的海尔、科龙等企业凭借优质的品牌效应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品牌效应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核心力量 。 广告定位的第三个要求是企业产品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集团,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集团针对世界各地消费群的不同需求开发了8大汽车品牌:大众汽车(德国)、奥迪(德国)、兰博基尼(意大利)、宾利(英国)、布加迪(法国)、西亚特(西班牙)、斯柯达(捷克)、大众汽车商用车(德国)。品种丰富且针对性强的生产营销理念使大众汽车集团2004年在全球销售汽车达514万辆,大众汽车集团以其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继续领跑世界汽车市场。 三、广告定位的策略运用 1、文化定位策略。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必须以先进的文化营销理念来导航。人在文化社会之中生活,进一步讲消费者也是在企业建立的文化中消费,只有当消费者对消费文化产生共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因此,广告设计以这种人本主义文化理念进行广告定位营销,必将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 2、功能定位策略。功能是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可直接满足消费者丰富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设计艺术审美的本质,就在于对设计物的功能所表现的合目的性的关照。” (3)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找出自己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相异之处,然后在广告定位中强化自己产品的独特功能,使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区别,从而给消费者留下鲜明清晰印象,以增加目标消费群的产品的选择性。典型的功能定位虽然在广告定位设计中只有简洁的几句话,却可以四两拨千斤,促进企业营销工作的顺利展开。 3、强势定位策略。企业利用自己的产品领先优势作为广告设计的核心,在广告宣传中强调产品的优良品质,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定位应强调产品的具体品质,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优势所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飞亚达手表凭借精密的技术和高贵的品质,把品牌定位与身份联系起来,倡导“一旦拥有,别无选择”的强势定位策略,让人感觉戴上飞亚达手表后,能拥有更多的非凡的气质和唯我独尊的尊贵风范。 4、价格定位策略。如果商品的技术、功能、造型等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近,没有什么独特的卖点吸引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宣传可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货比三家不上当”价廉物美的产品对消费者仍然极具诱惑力。如伴随世界油价的上扬,人们需要汽车更节能节源,许多汽车企业都开辟研发省油、实用、美观、价廉的小汽车,广告突出价廉物美性能好的定位原则,巧妙地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迅速占领汽车消费市场。 5、市场定位策略。这是市场细分策略在广告大战中的具体运用,将商品定位在最有利的市场领先位置。在一定时期内,一项目标会控制着一个公司的战略计划,公司的资源应优先满足这项目标的市场定位策略,以取得商战先机。ibm公司的微机开发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防止公司的主机生意受到侧面的攻击,因此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微机开发,使ibm公司的家用电脑始终走在市场前列而备受追捧。 6、形象定位策略。 作为消费社会的独特文化景观和媒介的宠儿,广告设计不仅得到了迅猛发展,独树一帜的广告形象也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话题。现代广告高度重视一切极富创意的人类精神产品和文学艺术所提供的创意资源。在“形象”备受关注的读图时代,广告必须以别具一格的广告形象吸引消费者已经疲惫麻木的感知力,因此艺术创新以最快的速度被运用于广告的创意之中,个性鲜明的形象定位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广告效果。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字]视觉表现 网络广告 [论文摘要]从 1994 年至今,网络广告已经走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第四大广告形式,但由于质量较低而备受网民的谴责。本文从广告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视觉表现的角度,对网络广告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1、网络广告的定义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网络广告则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是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之后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介,有第五媒介之称。通常认为,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而和传播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换句话说,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 2、基于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目前,我们认为有六个要素关系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成败,决定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六个要素是:背景、图像、广告语、字体、色彩、形式。我们也将这六个要素定义为网络广告视觉表现优化组合要素。这些要素是根据广告视觉传播的知觉原理、注意原理,以及异质心理等原则,并参照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文字、形象、色彩、空间来设定的。 2.1整体背景,反衬差异。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这里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网络广告在出现形式上具有报纸广告的空间特点,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数网络广告又具有电视广告的时间特点, 因此,它的背景既是可换的,又应该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是,目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情形刚好相反。 网页是网民知觉的主体,是突出在前面的,被网民清楚地知觉到,而网络广告则是模糊的、朦胧的,是次要的知觉对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广告已经“隐身”在了网页中:网页上信息过于庞杂,使网民眼花缭乱,而广告如果也是以一块文字、一个小图案的形式出现,势必会被隐藏在大量信息中,得不到突出。网民的知觉不能选择性地注意广告,当然就达不到视觉传播的效果。而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 2.2加入图像,3b 原则。 信息要能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或要使接受者感兴趣。受众在注意某一对象时,一般平均五秒,能保持二十秒的很少。一个网络广告,能引起人的注目,这是传达成功的第一步,而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开始的 1/10 秒钟的瞬间最关键。“3b”是 baby、beauty、beast 的缩写,“3b 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网络广告中运用“3b”形象,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吸引力,而且会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个性形象,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动作与表情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同语言符号一样,也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在广告视觉设计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能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能更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2.3神聚标语,画龙点睛。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引人的话语。而且应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3)、形式刺激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2.4巧用字体,展现性格。在网络广告中,文字不宜被用作主要的目光捕捉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所在的背景,即网页本身是以大量文字组成的,如果以文字作为网络广告的主体,势必会造成广告与网页混为一谈,网民不能迅速、清晰的发现广告,当然会减弱广告对网民的冲击。所以,我们认为网络广告中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和辅助画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追求文字的美,恰恰相反,在网络广告的制作中,我们应该巧用字体,以字体的形象个性、风格特点去阐释企业、产品的性格风貌,强化网络广告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不同字体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内容和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文字形象的外形特征和笔画特征有关。字体设计是以字体间组合形式的相互关系来体现主题的。作为网络广告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字体构成的功能和其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网络广告图形中的字体设计,不仅要向人们传达广告的信息,还要使受众在从字体排列的形式中得到美的感受。 2.5色彩反差,凸现广告。色彩在广告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广告色彩设计,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正确地传达商品和劳务信息,激发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塑造商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2.6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注目率、阅读率是最重要的广告效果指标。而广告注目率、阅读率的高低,常与广告表现,广告创意呈正比。一般而言,广告表现突出,广告创意吸引人,都会达成较高的广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增加网络广告视觉创意。(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目前,网页上出现的多是长方形、尺寸固定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固然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利于管理和收费,但是也造成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的害处。广告商和广告主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使网络广告更加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如将广告形状做成菱形、五角星形、心形、三角形等等。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虽然这种广告表现形式有欺骗之嫌,但广告主却达到了广告效果,网民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广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广告形式,但是可以借鉴它的创意思想,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跳出原来网络广告创意的老框框,寻求新鲜的广告表现形式。(3)、技术效果的创新。据计,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中分别有近67%和34%的广告运用了闪动效果,达到了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无论是文字的闪动,还是图像的闪动,这种异常的处理效果肯定比无闪动的广告更吸引目光。除了文字效果的改进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音效等设计元素,使网络广告更为生动有趣。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论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因特网(internet)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大量被人们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医院管理系统(his)是一门容医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化医院运营的必要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目的就是为了以更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手段来加强医院的管理,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从而树立现代医院的新形象,这也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从介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阐述。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 医院信息资源管理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影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化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时期,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巨大影响下,医院也进入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期。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医院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造成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产生了新的社会需求,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医院信息资源和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将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在医院管理中,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单位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也将革命性地改变医院获取知识、信息的速度。因此说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将成为医院建设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1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 关于我们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就是指医院文献资源或者医院数据资源,或者医院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医院各种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器械,人员管理,数据库等等,这都是限于信息的本身。而广义的理解是,认为医院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等各种资源。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资源相比,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医院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新的内涵。 2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 存储数字化 医院传统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 表现形式多样化 医院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和行业广泛。 2.3 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医院传统的信息资源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现了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 数量巨大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不是传统的网络信息资源,它是对传统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医院和医院、医药市场、药店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将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它同医疗器械设备和人力资源技术等一样成为推动医院向前发展的支柱。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利用将有效的改变医院面貌,为医院的正常运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医院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医院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除了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优质的服务质量和合理医疗价格等各方面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它将会是医学信息的竞争。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图书情报、病案统计等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尤为重要。医院决策部门需要先进的信息服务系统,以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掌握最新信息,以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医疗市场。医疗及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最新的信息服务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更好的为患者服好务,治好病,这样患者就能从更大范围内选取最新的医疗技术,治好他们的病,从而为医院赢得良好的声誉。 3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建设及数据库技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切信息和数据的基础和源泉,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医院的数据库不仅反映医院当前的盈利能力,而且反映医院未来的盈利能力。医院的工作即使是重点放在客户服务和管理上,但仍要以客户数据库为基础,以提高顾客忠诚度为核心、正确运用各种市场营销组合,优化客户组合,提升服务利润链,扩大医院的品牌形象,提高医院竞争力。品牌的竞争是心理层面上的与客户沟通及交流,现在的医院在医疗技术、价格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针对医院的特色,优点,特性及患者群体的分类对客户服务予以细分,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第一个步骤,就能堵住各种可能造成的就医后遗留问题,后期客户服务扩展为其提供增值服务,从服务层面上体现产品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提高医院的品牌形象,用医院的文化和理念打动客户,才能在整个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4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是一个浏览新闻、娱乐的场所,也是绝佳的学习窗口和平台,同时它也是科研信息的重要源泉,新的信息技术不断的渗透到医院信息管理的过程之中,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成为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和医疗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其巨大的存储能力把医院内部及相关医院、社区及医疗服务等所有的信息完整、有序的存储起来,并可以上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医院从上至下各级管理人员包括患者都可及时、迅速的获取各自所需的医疗信息、统计信息等等。利用e—mail和ftp文件传输可以把这些信息迅速快捷的传递给所需方。这种远程医疗信息传递功能可以将医院总部医疗信息传递到医院分支机构或者远程上网的合作医疗单位的工作站上,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个大系统以完成医疗、教学、科研的协作及资源的共享,在网上各个环节的信息迅速流动,医院可以利用网络和网络信息完成多项工作。计算机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了医院经济管理的基础。通过网络,医院之间能够开展更多的远程医疗会诊,可以更经济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医院内部、外部的信息交流和传播,让医院在大范围内的运作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结语 虽然现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但是目前这一领域仍有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研究解决。现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正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将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最大化,发挥它的最大潜能。总之,我们应注重医院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密切关注国内外医院信息服务商家的运作趋势,密切跟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动向,对新的技术进行最及时的应用和开发,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医疗事业的更快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浅谈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 低效 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很多,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旨在为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供建议与帮助。 1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现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作为政府和公共组织发展水平的标志,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文献[1]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以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为保障,信息素质的培养为关键。”文献[2]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由于公共信息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还属于信息管理的范畴。笔者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中,不仅要解决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以满足公共需要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兼顾信息产品的特殊属性,掌握其传播与共享的内在规律也同样重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近些年来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公共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标准的制定以及政府电子政务的推广等。然而伴随进步的同时,相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例如由于缺少信息保障、信息制度造成的公共信息获取困难;由于责权不明确,监督无力而导致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失责;由于管理主体单一,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低效及浪费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闲置、浪费了公共信息资源,还加剧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让社会公众对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产生了不满与置疑,同时也阻碍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局面。对于这些现象,国内学者多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出发进行原因的探析。笔者认为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根本症结是由于其内在属性造成的内生矛盾,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试图找出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内生原因,旨在为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提供部分思路与建议。 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2.1基于委托——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分析 2.1.1“委托——”理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委托——”理论,主要是指产权的所有者,通过选聘不是产权所有者的机构或者人员,在法律允许或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委托一关系中,有3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委托者的授权不当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二是方的道德风险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三是委托链条越长,风险越大。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委托——关系中,公众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所以可被定义为委托方,依法享有对委托的权限、事项及方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而拥有与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公共管理机构可看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通过法律、法规的授权,形成委托关系,依法享有委托权事项的执行权。 2.1.2委托——关系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1)过度授权导致者不正确用权造成的低效 者权力的大小及行使方式主要来自于委托者的授权,而这种授权关系主要以现有的法律规定为依据。而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部门究竟有多大的权,如何行使这些权,对不当行使权该如何处理,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既不具体也不明确。在者拥有“无限”权力而监督却无法具体和到位的情况下,者极易不当用权。 (2)委托链过长,导致的低效 由于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而我国各行政管理级从上至下,复杂冗长。公共信息的层从初始委托人公众到达最终人政府所要经过的中间层多达五六个。层级增多,意味着信息的传输更易滞后、失真,过多的委托关系不仅可能造成人对委托人目标的执行扭曲与偏离,还会模糊每一层级委托人与人的责、权、利关系,导致激励弱化。此外,层次越多,信息流越长,使得监督成本不断增加,监督难度也不断加大。 (3)道德风险导致的低效 道德风险的发生常常是在者自身利益与委托者利益产生矛盾,者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增加自己福利,而不惜损害委托者的利益。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经常面临利益的诱惑与选择,在乏力的监督与高额的违规回报的对比中,者不正确行使委托权、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增大。如114台出卖优先报号权、高招办出卖高考查分权就是者发生了道德风险的典型案例。 (4)约束、激励及监督体制不健全引发的低效 一方面,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由于对公共信息资源合理使用与监督的体系不健全,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基本是靠行政的“收放权”来进行的,激励手段的不明确,导致委托人对人的使用行为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委托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利益关联不大,因此公众的监督欲望并不强烈。乏力的约束方式与监督机制;公众的分散性与淡漠意识;相关机构“同盟”事不关己的态度;媒体监督的缺乏效力(如很多不正确用权迫于媒体压力而停止,但者的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理,也无法保证此类行为不再发生),都使人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从而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低效。 2.2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2.1博弈论理论 (1)博弈论(gametheory)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博弈关系 从参与人的角度来看,公众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构成博弈的参与人;从策略选择来看,可能的若干种选择,形成了博弈的策略集;从效用选择来看,溥弈各方都会选择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信息领域,博弈效用的最大获益者基本都是强势参与者。 2.2.2典型案例分析 (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有关部门怀疑爆炸可能污染松花江部分江段,地处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为确保市民安全,市政府做出了停水决定,并于11月21日发出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通告》。在吉石化爆炸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中,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消息封锁的办法,并隐瞒了停水的真相,造成了市民恐慌与猜测的心理。哈尔滨当地盛传将发生地震的谣言,短期内造成了市民储藏食物,离家外逃等人心惶惶的局面。 (2)案例的具体分析 从参与的双方来看,作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主体的政府决策部门因拥有较多的博弈资源,如财政、信息等资源成为博弈中的强势方,而公众作为博弈的另一方,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无组织状态,由于没有平等的博弈地位与信息资源,很难提出能够保护和发展自己利益的措施和建议,是博弈的弱势方。 从策略选择看,强势政府选择封锁信息作为博弈策略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体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对于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其途径有若干种,选择封锁信息,在于这一方案简单易行。对于政府而言,既不用为承担安抚公众不满情绪烦恼,又不用为损坏政府形象买单;而作为弱势方的公众,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被动情况下,反应只能是相信或猜测。 从效用选择看,博弈各方都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强势政府选择既省事又有效的封锁信息的办法,不是平等博弈的结果,而是强势博弈方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而言,短期来看这种选择是投入最小,效用最大的一种。而作为公众,由于没有策略的提出并进行充分博弈,只能选择相信虚假信息或半信半疑、私下猜测,任何一种选择,都会造成自己效用的减少。 2.2.3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如果仅仅认为上例中的哈尔滨市政府的行为与我国2003年非典初期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消息封锁的办法只是一种偶然或个别现象的话,那么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政府或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部门采取类似的应对办法似乎是必然的。 (1)市场信息不完全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信息分布足不均匀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相互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的利益主体披露其真实信息,因而,信息流动会受剥刮益阻碍。在一般情况下,信用双方如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当掌握较多信息的人与掌握信息较少的委托人之问建立合同关系时,博弈的主要表现就是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隐瞒信息。 (2)博弈主体不到位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这个统一的规范,既是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行为标准,也是检验其工作质量与有效性的基本依据。为了充分保护和体现博弈各方的要求和利益,规范的制定者应该是博弈双方以外的局外人。而我国,目前有权制定相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与法规的是各级政府,作为博弈的参与主体,身兼政策制定与行动执行的双重角色,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规范时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完全自律。 (3)缺乏充分的博弈过程 制度经济学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个体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因为只有多方博弈才能接近博弈的理想状态——即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促成博弈各方自觉自律行为,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公共信息管理的制度也不例外,它也应该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各方博弈的结果。而现行我国的公共信息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远无法达到多方博弈的状态,不充分的博弈过程,使得博弈中的强势方违约、失德行为在短时间内成为必然。 2.3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3.1公共选择理论 以詹姆斯.m.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因此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而这方面的理论被统称为官僚经济理论。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管理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是由人制定,因此也需要人去决策,而执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特征。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行政机关也是理性经济人,同样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会犯错误。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与交易政治学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基石。 2.3.2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公共选择的理论来解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效率问题。一般而言,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部门(我国一般是政府机构)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将履行公共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职能,常常直接提供市场可能供给不足的公共信息资源,并履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外在效应消除者等角色,管制自然垄断、处理信息不对称等。但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官僚机构的特性,政府根本无法高效地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具体原因如下: (1)垄断导致的低效 首先由于政府部门垄断着大部分的公共信息资源,做为官僚机构的政府,其垄断性质决定了其信息供给活动必然缺乏竞争。而竞争对于激励理性行为人的内在动力、提高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垄断性不仅使其失去了竞争所形成的外部压力,同时也失去了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动力。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垄断,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及时有效地被供给、利用与开发。 (2)政府公共行为导致的低效 政府公共行为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行为趋向于资源浪费。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像弗里德曼所说是“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政府官员虽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支配、占有、使用权,却无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没有提高效率使得成本最小化的激励。同时,与市场中的企业家相比,由于政府官员行事时无成本压力,因此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频繁发生,以上两点都导致了政府公共行为的低效。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激励动力而导致的低效。一般行政机构中,官员的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联系不大,或者说联系不紧密,不仅因为政府官员的劳动成果和效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还因为政府给予官员的报酬也并非根据其工作绩效,更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职位的高低和制度上的硬性规定,而且规定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 于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官员只有争取职位和权力的动力,而没有提高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的压力。政府公共行为低效的无法避免,使得同为公共管理范畴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趋于低效成为必然。 无论是用委托——理论、博弈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为,都表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无法避免的内生矛盾使得管理的低效似乎难以克服。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结合现实,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会有所帮助。 3 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途径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 法律作为对行为责任的强制约束,在实际生活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尽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为各级政府,但普遍存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寻租、政治创租的行为,都呼唤更有力的法律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笔者以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立法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程序;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价与效率评估;⑤行政机关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责任以及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相应后果等。 只有明确责任,建立对称的责任体系才能有效的限制权力的腐败与滋生,将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内在不可避免的低效性降至最低。 3.2探索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供给效率 3.2.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我国可以通过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文献[10]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公众信息意识的强化以及社会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展,社会结构也日趋复杂,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功能等为一身的庞大政府行政结构也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渠道,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政府可以鼓励多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形式如公公合作、公私合作、私人参与等多种形式,打破长期以来政府一家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的引进必然会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3.2.2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信息的类型,可以探索确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涉及国家安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信息,完全由政府进行封闭式管理;而对不属于国家机密的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如政府法律、政策信息、公共灾害的防治信息,则可尝试由政府组织开发、利用,并免费提供给公众;而对于商业信息一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并满足特定个体需要的信息,可以允许商业信息机构在公众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增值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而政府可以完全退出此领域的管理,只作宏观调控。 3.3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包括软硬件的开发),建立高效的信息公开、共享制度,注重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深度开发也同样重要。 3.3.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同时要加快各级图书馆、文化馆、资料馆的建设,为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 3.3.2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不同业务部门、不同行业系统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问的信息共享。 3.3.3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做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目前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只限于对数据的简单统计、罗列和。而对于深层次的分析、预测却涉及很少。很多部门的公共信息,如进出口、旅游业、气象信息等,如果能对累积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挖掘,不仅能为更多的企业和公众发挥指导作用,还能为其引进资金、开展国际贸易、更好的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机会。 3.4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参与的公众化,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必须保障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管理机构受公众的委托,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而公众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委托人,无疑是最有权利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建议与监督的群体。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公众的委托人,承担着对信息管理效果的回应义务,在信息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公众了解、参与的过程与机会。国外在保障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对公众的参与权,都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如美国的《文书节减法》。该法规定:机关在申请进行信息收集时,还要同与信息收集有关的公众或受影响机关协商,征求其意见,以评估信息收集的必要性、负担、效用等。再例如对于信息公开方面,发达国家也都有诸如《阳光政府法》、《公共信息法》等作为公众合法的获得公共信息的保障。在我国,也应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广泛参与,才有可能真正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 4 小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里,政府做为“理性经济人”和“社会公益人”双重角色,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明确、约束无效率的情况下,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似乎不可避免。但公共信息管理部门如能从法律上加以限定,规范上加以约束,在管理上引入多元化,切实地保证公共信息的共享与利用的推进;另一方面,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与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浅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体制与模式 【 论文 摘要】本文概括性地描述了学术界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进行了论述,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相关信息。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 资源体制 模式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1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 目前,公共信息资源尚无一个公认的概念,纵观国内外学者及行政机构等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狭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即是政府信息资源,而另一种更加广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内涵应大于政府信息资源,即包含政府信息资源在内的任何产生并作用于公共领域的信息资源都可视为公共信息资源。 随着社会的 发展 ,仅靠政府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广泛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乃至私人 企业 开始为公众提供信息。显然,单从政府角度来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是产生于社会领域并能为公众所享用的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信息资源。这里所说的公共物品特性,是指它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除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点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公共信息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工作、 教育 、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方方面面,政府十分有必要公开这些信息来满足公众对其的需求。 因此,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公开性。其次,公共信息涉及社会的 经济 、 政治 、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为社会各项事务提供信息支持,具有十分广泛的适用面。所以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基础性。再次,公共信息资源还具有公益性特征。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社会组织要免费或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为公众提供,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1.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鉴于人们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不同界定,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一部分人仍从政府的角度理解,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即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但是由于公共信息资源产生主体范围的扩大,数量的急剧增加,显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已经不能单纯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来解释。结合公共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的特性,文本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理解为:政府或第三部门等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组织,为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以及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而对其进行的收集,加工,整理,组织,提供等活动的过程。 1.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客体 管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必定有它实施管理的一方与接受管理的一方。也就是说必然具备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很明显,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客体无疑是公共信息资源本身。而我们主要要讨论的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活动不仅仅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也不仅仅将公共管理活动等同于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而是将公共管理看成是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由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复杂 网络 的治理,是由公共部门、准公共部门及部分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私人部门共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与产生领域中占据着龙头地位。但我们所认同的这项管理活动的主体不再是单一性的,它应包括一切产生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或机构等。也就是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应由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这三方共同组成,而在其中,以三者所占比重来区分其主次。 2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管理活动,其管理体制应当是多元化的,而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第三部f3辅助,企业参与的管理体制十分有利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 2.1政府主导 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政府信息资源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信息资源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一些 法律 法规条例,医疗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等,都是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公共信息,对于此类信息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有效地管理好政府信息资源,及时地为公众提供所需信息,都是衡量一个政府能力的关键指标,而政府对于其所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也是责无旁贷的。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势必要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在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总揽全局。政府在其中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作统一合理的管理、规划和配置。这一机构应当聘用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负责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提供等活动。 (2)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与获取,防止出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浪费、不公开等社会问题,尤其要注重 金融 保险、教育、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等信息问题比较严重的公共领域的管理。 (3)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方便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查找和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与获取要做到规范化,政府设立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作为公众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窗口,通过建立信息中心或官方网站等途径,为公众搭建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平台,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服务。 2.2第三部门辅助 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第三部门包括慈善组织、民间社团等,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学校、 医院 、福利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 体育 馆等,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部门在其自身的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相关信息,而其作为一种公共组织以及它的非营利性则决定了这些信息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其自身所产生这些的可公开、可供公众利用的信息也属公共信息资源范畴。第三部门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参差不齐、分布分散,加强第三部门对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也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完全可以并且有理由加入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帮助政府进行管理。 2.3 企业 参与 科斯的经典 论文 《 经济 学的灯塔》中的研究表明,一向认为必须由政府经营的公共产品也是可以由私人提供和经营的。同时,私人部门的一些信息也内在的具有公共信息的性质,例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市场交易信息等都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可见,公共信息资源并不是与企业毫无关系的。 但是,企业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其对于信息的公开程度是非常小的。有些企业的信息是政府强制规定要求公开的,如食品的原料、配料,药品的成分、副作用等,但涉及企业内部技术等的商业信息则不属于公共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产生的一些公共信息,这些公共信息仅是以“副产品”的形式被顺带生产出来,而企业可能也没有多少兴趣来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这部分信息资源。我们所说的企业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来,是说企业作为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一类主体管理好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 3构建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3.1分散式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是一种微观的管理模式。简言之,就是社会各部门、各机构对自己所生产的公共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保存与提供等活动。就政府而言,各个政府部门、机构在日常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活动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公共信息,而这种分散式管理就是各部门自行管理其所产生的那一部分信息。 第三部门所涉及的社会组织是十分庞杂的,它们在社会活动中也会生产出繁杂的公共信息,对于这些公共信息,各部门则要配备专人来进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公共信息有时作为一种“副产品”被生产出来,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公众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比如药物的成分与副作用的这一类重要的信息。可见,企业也完全有必要将自己的这一部分信息管理起来。 可见,分散式管理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但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范与监督下,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才可以顺利实施。 3.2集中式管理模式 集中式管理是一种宏观的管理模式,在整个社会领域中,主要在政府和第三部门两个领域中完成。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政府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个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一机构除了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外,最主要的是要对各政府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各政府部门将其所产生出来的公共信息上传到这一集中管理机构,由该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加工后,通过官方网站提供给社会公众。 在第三部门中,公共图书馆相对于其他机构而言,在信息的管理上,具有人员、技术、设备、环境等一系列的优势,因此,由各地区的省级图书馆管理第三部门其他组织的公共信息资源是十分适合的。各地区省级图书馆作为第三部门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导,定期收集、整理、加工第三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这些庞杂的公共信息就不会再另我们感到头疼,同时,对于企业中所产生的那一少部分公共信息也可以由当地的省级图书馆进行集中管理,这样也可以克服企业中的公共信息太过分散而不便管理的难题。各地区图书馆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查询网站或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为公众进行信息服务。 3.3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模式与集中式管理模式分别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管理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我们同样也可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也要求政府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统一指导规划,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与统筹配置。这一机构只对社会中关系国计民生的最基本的那部分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定期的收集与管理,并且通过信息平台向公众提供这些信息。而其余部分的公共信息,则还是由社会其他部门自行分散管理。 目前,公共信息资源已经覆盖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产生主体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比如个人公开发表的信函、博客、邮件等等,从其性质上讲也都应当属于公共信息资源的范畴。由于这部分公共信息资源与本文中所讨论的产生于社会领域的公共信息资源有较大差别,本文不作探讨。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摘要:本文从当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出发,简要分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征,由此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策略,并对这些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挖掘、整理、总结和应用。当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这极大扩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信息资源的保存和传递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这极大节省了使用者享受信息服务的时间,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然而目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包括不同数据库检索方式不一、不同系统对于使用者的身份检验有着不同的途径以及馆与馆之间的数据库内容有重复现象,这给用户在利用资源时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改进升级便成了重中之重。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从管理的内容来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只涉及信息自身的内容;广义的内容即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和它有着密切联系的人员、设备、系统和网络,甚至还能够延伸到信息资源的设计和调控。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 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马钱德和霍顿等人提出来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进来。要想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必须深入了解信息资源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一)稀缺性 当下的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多样化的时代,信息资源可谓是数不胜数。然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由于他们在认识、搜寻和使用这三个层面上都有缺失,所以信息资源其实并不充足。人们对于未知的领域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单靠现存的信息资源还远远不够,时间上的滞后性和不可避免的交易费用导致了提供信息的一方无法供给足够的信息。再加上供给方在信息的处理上存在缺陷,所以信息资源并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信息也要经历以上的三个阶段才能生产出来,所以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不仅体现在科研者探索未知领域上,还体现在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存储方的传输中和信息咨询方搜寻、组织和完善信息的过程中。 (二)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性 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以消费作为探究切入点的。消费者先体验产品,再判断它对自己是否具有价值,这就是体验性消费。因为体验性消费先天存在的缺陷会使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而不去购买,图书租借业务和电子资料馆就是在人们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的。处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产品就是准公共物品,消费者在对其消费的过程中又没有妨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医疗和教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献等信息资料在传递分享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损耗,所以它不具有竞争性——任何人在使用信息资源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管理原则和模式 图书馆内的电子图书、期刊和数据库可谓是浩如烟海,而且它们都处于不同的检索平台,使用者在对这些资源进行查找时必须在多个平台之间跳跃,不能在一个平台完成所有的检索工作,这就给不了解系统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给他们的正常学习带来额麻烦。从本质来说,信息资源的数目和使用者承受的负担是成正比的,倘若信息资源一直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使用者肯定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这完全不符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服务原则,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由此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便成了当务之急。整合后信息资源的开放对象应该是所有的使用者,在管理上要把用户的体验放在首要位置,以用户的需求与图书馆建设为基础有秩序、有条理的开展工作;要将信息服务整体战略贯穿于资源整合的始终,不忽视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由此实现总体的价值增值;整理信息时要将实现资源增殖作为突破口,将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重中之重。其次,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工作者不能带有私心,要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参与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得到的信息是真实客观的。当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面向广大群众,多多和读者进行互动,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整合必须提出各种不良信息,将最具含金量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这在整合网络资源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网络信息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更新,所以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大范围地进行搜索,将含金量更高的信息挑选出来,不间断地进行跟踪,推陈出新,让使用者获取最有价值的消息。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OPAC、资源导航、跨库检索和以超级链接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OPAC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对于很大一部分的中文数据库它在开放链接标准上存在很大的波动性,链接地址的稳定性非常不好,当数据源的数据更新换代或地址稍微变化时该链接就无法使用了,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使用机读目录的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会产生较高的使用费用。以跨库检索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尽管能够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库同时开展工作,然而不同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却并不兼容,只有在各个信息系统的“共性模式”的作用下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原有的独特模式便毫无用武之地;以导航作为设计基础的信息资源管理因为提供的内容较为单一,因此没能成为信息资源整合的高级阶段。 (二)管理技术分析 (1)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多语种自动识别技术、文献自动标引技术和信息智能导航技术都属于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近几年多语种识别技术发展迅速,这得益于语料库方法得到了合理的应用,然而中国的词汇博大精深,含义丰富,设备还不能将某些生僻的含义翻译出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信息智能导航系统应用了信息资源技术的设计原理,能够以一种嵌入功能模块的形式在信息搜寻中发挥导航的作用,能够对知识和状态做出科学分析、传输知识以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献自动标引技术现在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全文检索词检索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作为索引的入口,包括公告日、公告号、申请日、申请号、所属类别分类号、关键词等等,这大大节省了使用者搜索信息的时间。(2)通用互联协议OpenURL、Z39.50和ZING协议是当下最为流行的通用互联协议。现在OpenURL协议已经从静态演变为动态,这极大提高了它的开放性,尽管它的设计原理是URL,但OpenURL在功能上较URL有了不小的改进。Z39.50作为一种网络通讯协议是在C/S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由于服务器和客户端能够不依附其它原件单独工作,所以给予用户的接口使用范围很广,它也是联结多个系统和平台的一座桥梁。ZING是Z39.50的改良升级版,它对检索语言、面向对象的实现模型以及简单的Web查询进行了重新定义。和Z39.50相比,ZING的应用范围更广,而且它也弥补了Z39.50的很多缺陷,对其功能进行了改良和升级,ZING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系统的支持。(3)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技术、扩展标识语言XML技术和资源描述框架PDF都属于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表述作为一项存储结构,它体现出的层次是多样化的,它能对不同资源间的关系加以整合,同时还能及时更新信息。网络资源的位置出现变化时,它可以对对应的目录项进行移动完成位置的变更;当出现新的网络资源时,可以加入与之对应的数据对象实现资源的更新。除了以上功能,目录服务还存在一个潜在功能对网络资源进行监管,即把网络的真实状况一一对应于目录的具体内容,这样就能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XML标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它能够促进多个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可以将信息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因为它的语法功能在设计上坚持了精准性的原则,所以应用程序的负担较小,也简化了智能工具开发繁琐的程序。PDF应用XML数据不是单一零散的,而是经过整合处理的,所以搜索引擎在数据的处理上可以做到零失误,大大提高了搜索的精准度。 (三)管理策略分析 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体特征和当前的发展状况的角度分析,对于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建立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此平台的检索模式分为初级和高级,高级检索可供选择的条件更多,最多可达三个。能够充当检索入口的内容很多,包括署名作者、文章名称、关键字/词、来源等,而检索的结果会依照时间顺序和相关性依次向下排列。当将需要检索的内容输入进去后,所有的数据库会将反馈结果呈现出来,统一的界面会将查找到的条目个数显示出来,某些因为服务器忙碌查找不到的资源还能进行二次搜索。统一检索平台将多种不同的搜索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资源查找的效率,也有利于资源的共享。第二是建立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二次加工数据库。高等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对于综合性和专业型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处理,前者以学科属性为依据被列入与之对应的学科目录,构建了树形的信息资源结构,使用者在导航系统的帮助下能够自由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后者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细分,只是被直接列入一级学科中。所以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受到使用者的青睐,最关键的是在查阅数据库资料时不需要验证自己的身份信息,提高了查阅期刊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虽然呈现良好的态势,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弥补当前的缺陷,需要大力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将来源各异、系统各异的数据库和图书馆管理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保障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组织外部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同时也要加强内部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卸扣,必要时对其实行彻底隔离;遵循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进程。 作者:赵振营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初探 摘要: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在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了许多行业新的生命力,档案管理也在逐渐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为了使档案管理能够完成现代化转型,档案管理的工作者也在对档案信息化不断地进行研究,档案信息化能够有效地解决档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但是我国当前的档案信息化还存在缺陷,本文通过档案信息化的研究经验对管理信息资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 为了使档案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能够快速向具有利用价值的社会资源转化,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将信息化技术加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提升档案资源的共享性以及开放性。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通过通信网络、计算机等具有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来实现,使处理信息以及保护档案的相关工作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本文通过分析在建设档案信息化的系统过程中的问题,阐述如何更好地进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1建设档案信息化系统工作中的问题 为了改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首先要明确我国档案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国档案管理这项工作的信息化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其问题主要是在档案信息以及数据的处理手段上,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的档案数据存在分散性,档案资源的这一特点导致档案信息比较庞杂,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将主题相同的信息归纳到一起,档案信息难以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另外档案资源还具有重复性,重复性的信息导致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严重下降,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重复筛选信息这项工作;档案管理的滞后性导致档案信息失去了时效性,难以满足公众对于档案信息的需求。 2改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在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2.1确立档案信息的中心地位 我国过去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采取的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一种封闭性较强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信息的开放性以及共享性,因此如果想要建设具有信息化性质的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转变档案管理人员落后的管理观念,使其逐渐具有服务性意识。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可以参考“一站式”的整体性服务,将档案管理与档案的其他相关工作相结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将档案管理的分散式工作逐渐转化为集约型的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呈现方式更加具有多样化,使档案管理工作被逐渐规范化,档案管理的业务更加标准化。 2.2完善档案管理的网络系统 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将内部服务网站与公众性的服务网站相结合,通过两种网站来实现宣传档案管理工作以及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局域网需要逐渐扩大其范围,实现区域内联网、行业之间联网以及全国范围内来往,为了使社会公众查询公开性档案资源的过程更加便捷,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上传档案目录,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上传档案的全文信息以供公众自主选择。在有软技术的支持的情况下,硬件设备也要跟随档案管理的工作的改变而更新,技术人员应当建设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将各种类别的档案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衔接,使档案信息的网络建设更加完善,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查询服务。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各种不同类型载体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转换,加强对本单位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保证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并制定电子档案管理方法。针对我国目前的档案资源结构单一的现象,必须要加快促进档案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档案结构进行调整,扩展信息资源数据化进程,建立与完善档案数据库,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多层次与规范化的档案数据库。 2.3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现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还是要靠人工来完成,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来完成这项重任。其中包括档案管理知识、信息化数字技术、网络计算机应用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同时,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新型的技术、设备和方法等,造就一批新型的综合型档案管理工作者。档案管理动作人员在现代化技术应用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的工作不仅仅是单纯对纸质档案资料进行登记整理,更需要工作人员逐步促进自身信息化与和字化理念的提升与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应数字化档案数据库的发展,促进工作素质的提升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学习与了解方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基础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并且具备对数据化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采集、储存、加工、提供利用等工作技能,既要了解传统的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要为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提升自身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2.4挖掘有价值的档案信息 现代化的档案馆除了向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之外,对馆藏的文献以及相关信息也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同时,向用户提供信息也是现代化馆藏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向用户提供服务信息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现有馆藏数据库的升级,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提供支持。而且,馆藏数据库的升级还可以增加用户的易检索性,使用户更快更方便地找到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共享。我们要围绕社会的各种需求来升级馆藏数据库,与此同时,还要服务社会,关注民生,运用科学的依据、大量的社会调研和编辑工作,并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建立相应的专题,如房产信息、城市规划建设、再次就业、计划生育、退伍找工作等,把众多零散的信息加以筛选整合,将其中对用户有用且重要的信息提供给用户,这样才能发挥馆藏数据库的最大用途,使其真正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高效率的馆藏信息服务还可以解决社会矛盾,成为用户和政府之间的一座桥梁,在现代化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结论 如今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变化更加频繁,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做好档案管理这项工作,信息化建设应当被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不断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不但要适应档案管理的新情况,还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过程更加顺利。 作者:文丽华 单位:黑龙江省肉类食品产业发展中心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装备信息资源管理探讨 【摘要】 在当前社会中,信息化趋势正盛。在军事中反映在军事资源的各个方面,其中军事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军事信息资源对于军事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军事信息资源多而繁杂的情况下,就需要对这些军事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进行管理的情况下军事信息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本篇文章中将提到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对军事装备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作为参考。 【关键词】 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管理;军事 1引言 世界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互联网的产生,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反映在军事上。从前的冷兵器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如果发生战争,那将是信息化战争。因此在这个特殊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就变得更加重要。在信息中,军事装备信息尤为重要。军事装备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战争胜利的可能性,是战争胜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健全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体制,提高军事装备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军事素质。 2首先要认识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提高完成各种军事任务的水平和素质 各种各样的军事化的任务,不管是在国内在前线抢险还是在国外的反恐维护,都是需要军事化的设备的,我们国家在综合国力充分发达的情况下,就会有庞大的军队和想当数量的军事化设备,在不同的情况下征用不同的武器设备,如果要保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需要的设备,就要对当前所拥有的武器进行统计,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充分了解和掌握军事信息资源的情况下,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的军事任务制定不同的军事指挥计划,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可以让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例如在反恐行动中,如果能够对于我方和他方的军事装备信息资源有很好的了解,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方就能更好地进行反恐维和的军事任务。在军事抢险的时候,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军人在接到军事任务后第一时间反应并且安排好救灾抗险的人员和设备。 2.2是科学管理军事设备的要求 对于军事装备资源信息的管理,不仅对于有任务时统一调配有利,在平时这些装备采购,调配维修等等时也是十分有利的。军事装备是保护人民,对抗外敌的必要武器,我们向往和平,但是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对于一些有不良用心的国家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例如我国举行的阅兵仪式,一排排整齐的士兵和高科技的军事装备,并不是表明我们是具有威胁的,但是一定能够激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且也是象征着我国的国家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 3.1注意建立管理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合理机制 当人类社会正处于从机械社会向信息社会跨越的门槛上时,机械社会和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就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顺势而为,应该对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和整顿。之前的管理机制稍显复杂和冗杂,无法适用于当今信息化社会对于黄管理机制的提出的要求。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不断改革和调整组织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和调整军事装备管理体制、研发体制、使用和保障体制,如减少业务管理层次、调整和增加专门负责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等,依靠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调整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建立机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分层的,合理机制应该是分层管理,更加便于对于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 3.2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 武器装备全寿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管理机关、企业、院校、研究所等各种工作主体,各工作主体往往同时具有装备信息生产者、提供者和需求者(用户)等多种身份。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要求、工作程序和方法,各工作主体往往只对本阶段的信息需求给予重视,对其他环节和部门有那些信息需求、本环节能够给其他环节和部门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应采用什么样的格式等,由于缺乏利益诉求而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致力于大体方面,对于各个方面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统一的统计登记指标、统一的信息分析处理程序和方法,以形成全寿命信息资源的共享环境。这样有利于各环节、各部门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合适的时间、从准确的来源、用最安全的方式和用户能理解的形式提供或获得准确的信息,以帮助用户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 3.3军事装备信息资源,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国家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不论是是人力还是财力,在有国家政策的情况下,都会对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形成相对倾斜和偏向。政府对社会、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各要素及运行过程进行宏观控制,是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制度基础上完成的。对军事装备全寿命信息资源进行宏观控制,也需要依靠各级装备管理部门,尤其是最高装备管理机关根据军队授权制定关于装备信息资源管理的各种政策和规章制度体系,形成与既定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全寿命各阶段、各相关部门能够以最低的制度成本、最便捷的方式、随时随地获得各种所需的装备信息。 3.4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作用 装备信息资源的进步和发展历程注定是漫长而曲折的。因此,要坚持学习、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积极进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装备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表明:美国学者马丁提出的自顶向下规划和自底向上设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理论比较符合实际,主要有以下三条。(1)对于信息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数据。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都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根据现实情况和实际建立合理的数据库,可以有效进行信息资源的管理。(2)应采用面向数据的方法,通过数据模型设计,使数据结构保持稳定,即使业务管理需求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数据结构不变,信息系统也不需要做大的修改。这可以使在面对不同的任务时有更大的灵活性。(3)在这三点建议中,最后一点,用户的建议最为重要。信息系统是为用户提供的,应该以市场反应为先,用户的体验和建议都是可贵的。各个信息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加强用户的体验,务必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 作者:段光纹 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分析 摘要: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 韩滨蔚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优化 摘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医院的工作方式,加强医疗信息的整合能力,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在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从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内涵及特点入手,分析当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现状,最后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现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对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现状;优化策略 前言 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各行业、各领域都在不断加大自身信息化建设,以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医疗服务行业[1]。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影响下,各级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也进入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新时期[2]。在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中,医院领域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也随之出现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健康稳步发展,应受到各级医院及相关研究人员重视与广泛关注,并具体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级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及普遍应用。 1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涵 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来说,医院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是对各级医院中病案、文献、设备、人员及各种媒介形式的电子信息资源、印刷制品、文字等方面的管理,局限于对信息资源本身的管理[2];从广义上来说,医院信息资源是医院全部信息活动因素的总称,包括与信息资源相关的技术、设备及资金等方面的管理。 1.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特点 医院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①各种文献、资料、书刊等信息资源;②各级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的信息资源;③相关研究人员经有目的、有组织调查后获得的卫生信息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数字化、多元化、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等特点[3]。 1.2.1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 在传统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一般情况下,相关资源管理操作人员采用人工文字记录方式对医院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存储并管理,对人力、物力耗费较大,资源存储量小,很容易受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且存在较大误差。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简化信息资源记录与存储过程,信息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具有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完整性强等特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信息,可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经信息网络远距离传送,很少出现丢失现象[4]。相关操作人员可分析并处理医院信息资源,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未得到充分应用时,医院信息资源只经文字、语言等实现存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下,医院信息资源的存储形式从单纯的语言、文字到图像、文本、软件、音频、视频、数据库等均可进行有效存储,应用于各行业、各领域,且向多元化存储方向发展[5]。 1.2.3信息资源管理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传统信息资源存储载体为纸张、磁盘、磁带等,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其存在形式以网络为载体,展示虚拟化的姿势形态,广大用户得到的是丰富的网络信息,体现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社会性。 2当前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医院内住院患者流动性大,其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处方、消费等信息随之大量产生,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很难将这些住院患者的档案信息进行快速且有效整理[6]。为保证医护人员及时准确查询相关新设备、新知识等信息资源,并将其有效应用到临床具体工作中,则需要构建有效信息传递渠道及方式,将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及存储等功能进行集成,以利于医护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将其从传统的繁琐信息资源管理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个人精力到具体临床工作中。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①与各级医院的属性相比较,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尚不完善,且在数字化医院工作管理中所应用的医疗、设备、行政等功能实现上也存在很大欠缺;②信息资源共享上也存在一些漏洞,由于受限于多种因素尚无法实现,医院信息资源共享在可控范围内尚未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流通,且信息反馈内容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③医院各部门工作差异性较大,造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框架存在一定分歧,医院信息资源从收集、加工、处理到存储各环节都有一个标准,但这些标准并不统一,并不能满足医院对信息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要求;④在医院信息资源电子化管理中,大多数医院的病案信息统计、交流及病房管理经验均处于半封闭状态,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⑤由于医院内相关信息操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有效发挥作用。 3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渗入各行业、各领域,当然也涉及到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来院就诊及住院患者的病案信息、医院各种设备及药物信息、医院管理中档案及外部网络信息等多个方面[7,8],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医院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改革医院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为保证计算机网络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策略。 3.1病案信息 医院病案信息管理,应满足广大医护人员具体临床工作的要求,从以下三方面进行:①借助计算机网络规范医护人员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保证病案信息录入的标准性和规范性;②借助病案信息管理功能记录就诊患者的相关信息,并保证在医院信息管理中有记录可查、有证据可依;③根据临床具体工作使用需求,设定信息资源管理反馈系统,及时调整并反馈信息资源管理结构及模式。医院数据库及数据库技术的建设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医院信息的利用率,并为医院提供盈利及技术支持[9]。 3.2历史信息医院历史信息,作为医院各个发展阶段的有效记录,其维护对医院资源信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充分覆盖历史信息,且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可有效统一管理医院发展中各种信息资源,并为数据统计、分析及方案制定提供规范的数据基础[10,11]。为减少医院空间使用,降低管理成本,可定期对医院历史信息做好维护工作,利于广大医护人员有效、快速解决临床具体工作中的难题,适应医护人员的医疗需求,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拟订合理完善的医护人员操作规范,要求按照规定流程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并及时记录在医院的信息管理文档中,确保记录信息的标准性和规范性,方便日后信息资源的快速查找和使用;②医护人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案信息,实现医院内部信息管理的系统化,在诊治患者时真正做到有据可寻,有据可依;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反馈系统,并根据各个时期及阶段的需求调整医院信息资源的系统架构。 3.3药品及药物 药品是医院中主要的流动物品,其分类及有效管理情况影响药品信息及其数据统计的准确性[12]。各级医院为实现其长效且稳定发展,不仅要做好病案及历史信息的维护工作,还应注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药品及设备上的应用,相关的信息量复杂而多变,医护人员做好医院信息资源入库及出库分类管理标准,按照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等分类管理,确保医院各种药品及设备使用均在统一标准下进行,以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13]。结合药品自身特点及特殊性,各级医院药品及药物管理处应具体考虑药品药物信息、采购计划、财务验收、查询、调价、入库及出库管理等方面。其中,①入库及出库管理,针对进购的药品及药物,待检验合格后入库管理,并将采购日期、发票号码、供货单位名称等及时准确录入系统,在药品及药物积压、失效等问题时,应及时清理出库,并准确统计药品及药物出库情况;②采购计划,医院针对所缺的药品及药物及时进行补给,也可通过药品及药物月消耗量进行补给,保证常用药品及药物的正常需求,并及时进行统计;③财务验收,医院相关财务人员根据发票审核药品及药物,并将其入库,待财务人员验收后,准确入库;④药品及药物调价,参照国家发改委及相关药品及药物物价文件,对需要调价的药品及药物及时进行价格调整,并在网络上进行及时更新,有效调整,利于广大医护人员对医院信息资源快速且有效地进行查询,也可通过历史查询药品及药物供货商送货记录,以快捷方便地定位医院各种药品及药物的准确信息,并进行有效药品及药物信息资源管理。 3.4外部网络信息资源 医疗信息共享是各医院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外部网络中权限用户可在允许范围内查询并使用,有效进行医院信息资源的查询[14]。各级医院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时,操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远程医疗,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并制定合理且有效方案帮助合作医疗单位或其他门诊部门应用外部网络信息资源,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15-17]。此外,各级医院需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外部网络信息资源的便捷性,提高医院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来院就诊患者提供特色且优质的医疗服务,确保医院在各级医院中的有利地位。 4总结与展望 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重点在于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的建设,这是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18]。目前,在医院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及平台建设中,均需要进行数据库建设,实现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医院投入信息资源管理的资金,同时体现各级医院的技术及反映能力。医院的数据库建设及数据库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各级医院的盈利情况,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相关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应进行不断探究,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就诊患者的医疗服务和信息管理上,以有效实现就诊患者的数据库管理,不断推进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的稳定可持续发展[19,20]。因此,各级医院需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以寻求自身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途径,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便利且优质的医疗及医院信息资源服务。 作者:黄立夏 俞华 王成器 李伟 范文君 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科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现阶段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探微 【摘要】 如何加强政府档案信息的管理、提升政府档案信息的管理效率,以发挥出档案所蕴含着的巨大能量,成为时下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我国政府档案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几点加强档案资源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是各项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它真实地记录着人类活动,为后世的人类生活提供依据。政府承担着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重任,因而其档案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一、政府档案资源管理现状 (一)总体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档案资源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并且呈加快趋势。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缺乏对档案资源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据有关数据表明,至今仍有些地区的政府机构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场所,直接用办公室取而代之。领导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资金支持投入不够,没有安装或改进档案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档案管理软件,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只能采用普通的档案管理软件。这不仅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度和成效,更使得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热情消失殆尽。领导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档案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一个准确的指导,只能凭借一腔孤勇向前冲。另外,现阶段我国政府的档案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这就使得档案的分类、整理、归纳都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跟不上现代的脚步,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 (三)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第一,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低是一个普遍现象。第二,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与严密性,而且对工作人员技术要求也较高,但是我国政府现阶段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紧缺,与政府档案工作量不成正比,从而制约了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四)检索方式落后。目前,很多政府单位仍然采用传统的档案检索方式。即:查找者首先要提供具体的检索信息,然后通过书本检索的方式对档案案卷编号进行逐个查找,最后再到库房调阅案卷。这样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程序冗杂而且准确度得不到保证。 (五)硬件设施不完备。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使得政府难以抽出资金对档案管理进行必要的设备完善,从而降低了政府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度。 二、关于提升政府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几点建议 (一)采用电子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纸质档案的电子化转变,提升政府档案资源的使用率。第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综合性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的自动化管理。第二,要实现政府档案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查询到相关信息,使档案真正发挥为人民服务的功能。第三,要尽快实现档案归档的无纸化交接,以延长档案使用寿命,提升档案资源的使用率。 (二)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实现其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双达标。首先,要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来促进政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提升。其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严密、极其正式的政治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档案工作人员应积极参与政治学习,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同时,也要对档案管理这项繁琐的工作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并投入高度的热情,以提高政府整体工作效率。最后,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严守机密,忠于职守。因此,档案工作人员还要遵守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关系,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三)建立健全信息化的政府档案管理制度,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没有前车之鉴,缺乏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管理制度以及有效的指导,导致现在部分地区政府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多走了许多弯路。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应尽快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从理论上促进政府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四)软、硬件配置齐全,降低档案安全隐患。软、硬件配置齐全是实现高效率的档案管理的基础性条件,只有拥有齐全的配置,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引进合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档案工作的资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政府及单位要舍得在这方面花钱,为档案管理工作配备良好的计算机及其系统,保证网络信息体系的顺畅无阻,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另外,应邀请专业人士为政府的档案管理工作设置其特定的档案管理软件,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也减少一些传统管理软件中无关紧要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度。还要为档案管理设置一个专门的保护系统,以避免档案信息的泄露或流失,给政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政府档案管理工作虽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政府档案管理工作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紧随社会发展潮流,进行不断的改变和更新,以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档案管理新方法,发挥出档案资料的最大价值。 作者:卢云 单位:江苏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档案室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网络信息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 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及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为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信息化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加快网络建设;提升管理工作人员信息服务意识,拓宽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协同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发展,优化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网络信息化;文献信息资源;管理途径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图书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读者对知识的获取途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是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开放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对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具有了社会性。文献信息资源的来源、组织、分类、管理等环节都由计算机管理系统完成,文献信息资源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学习者,从而拓展了学习者的需求范围和领域。 (二)主动性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者利用网络技术便可搜索获得所需资料,传统的文献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主动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转变传统被动的服务意识为主动服务意识,并利用网络技术开通多方面(如教育、医疗、生活)的网上信息咨询服务。 (三)多样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习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与此同时,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内容也有所增加,既有纸质资源,还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管理者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更精准的整合、分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四)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文献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也最终服务于社会。树立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理念,建立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公益性机制,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适当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有偿信息服务,将两种服务方式相结合能有效增加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可支配资金,有利于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1]。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发生了一定改变。特别是随着各项设施的完善,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学习者可以接触到丰富而全面的电子资源;检索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搜索效率;管理流通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资源管理者的工作效率,馆藏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还较守旧,限制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发展,影响了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不利于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2]。 (二)管理设备不够完善 在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初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硬件设备的不足也给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众多文献信息资源要实现有序管理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由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管理设备不完善,学习者在检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网速慢、卡顿等现象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作为为社会积累、保存、传递各种智力资源的管理人,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管理系统被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对管理者对数字化管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适应网络信息环境,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不足,造成创新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管理模式较传统 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多采用封闭式,学习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查找所需资料,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价值,无法满足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量,不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从资料的采集、整编到储存完全由人工操作完成,影响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三、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能够丰富馆藏信息资源,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 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通过工作人员收集、整编、储存而获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发生了变化,除了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纸质资源,还包括通过网络获取的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而存取便捷的网络资源,将会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馆藏信息资源结构的变化,促使文献资料管理工作进入数字化管理模式。 (二)可改变文献借阅的方式,实现网络信息化服务 在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采购、编目、检索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学习者想要借阅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也只能通过索引卡片检索,具有一定的不便性。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从采购到流通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可改变传统图书馆“面对面”的借阅方式,而文献传递的内涵也从单一的借还、复印,逐步发展为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文献的搜索及获取,不仅可以借阅纸质图书,还可以在图书馆的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关的信息,获得所需数字资源,并且可以进行下载打印,避免了传统文献借阅的弊端。这是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巨大优势,已在许多高校中得到了普及。 (三)可提升文献的查找效率,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 文献资料的查找效率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及社会功能。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通过标题、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关键词就可在数据库中检索所需文献资料,这不仅缩短了查阅资料的时间,还可同时享受多个单位的服务,为学习者查找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 (四)能够满足信息服务的需求,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习者在特定的图书馆中检索不到所需资料,就需要到其他图书馆进行检索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由于某一图书馆资源的不足,不仅不利于学习者查找资料,而且浪费了学习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仅有实物的存在,还有了大量以数据形式存在的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内涵。学习者可在一个图书馆通过网络信息服务获取其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2]。这是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巨大优势,也是资源共享的基础。 四、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途径 (一)购置先进设备,加快网络建设 先进的管理设备是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借助现代化设备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转变为数据形式,采用数据库管理模式对资源进行更精准、科学的分类,使学习者能够快速检索到所需资料。同时,还能够将因保管原因而使资料受到损害的程度降至最低。数据库管理模式不仅节省了馆藏空间,延长了文献资料的保存时间,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管理成效,降低了管理成本[3]。 (二)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拓宽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提高管理者管理质量,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加强服务意识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以藏为主,以馆藏大小、藏书量多少来衡量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观念,把提供信息能力、满足学习者需求作为衡量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服务能力的标尺。其次,要拓宽管理者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作为信息服务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要改进工作方式,管理者应在了解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在提供传统服务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网络预约、借阅服务等变为现实,以满足学习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实现具有专题性、特色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4]。 (三)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质量,尤其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为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应对他们进行最新的管理技术培训,使其能较好地掌握与应用新技术,提高操作与应用能力,以切实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强化其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为学习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智能的文献信息资源,使他们能充分地享有智能与便利的资源服务。 (四)协同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发展,优化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纸质资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纸质资源具有的社会实用性、娱乐观赏性和收藏性等特点,虽然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受到一些冲击,但还是以其独特的魅力颇受学习者的宠爱[5]。电子资源因其具有方便阅读、可检索性节省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又因其具有高速性、传播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可以使学习者在最短时间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拓展。电子资源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阅读市场的内涵,也补充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获得的来源。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图书馆在对这两种不同介质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深入分析两种资源的特质,从学习者阅读的角度协调纸质和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充分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其进行合理分类和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要将人力资源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得到有效优化,逐步实现对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将会更大程度地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荣 单位:长治医学院科技处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思考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随后与之相关的领域也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信息资源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信息资源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也有很大建树,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我们目前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信息资源的规模化、多样化,要求高校信息资源在管理过程中,突破传统模式,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实现教育教学最大优化。本文通过对高校信息管理的发展史和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现阶段资源信息现状的全面分析和研究,让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更有效。 关键词: 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高校教育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英文缩写IRM,是高校教学管理顺应现代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是作为一种应用理论来适应当下信息化规模化的技术应用,同时,也是应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管理的一种新的挑战。信息资源管理,狭义地讲,就是单纯的对信息内容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广义地说,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包含了信息内容本身,同时也包括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载体以及与信息相关的所有资源的管理的过程。就我国而言,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发展初期,在管理内容上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但是,通过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在信息资源管理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从发展程度上来看,我国的信息技术化工程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已经做出了转型决策,逐步从单纯的信息资源的建设向管理层面迈进,国家政府层面对信息资源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提倡资源信息的整合化、管理化。高校的教育,为社会各界培养出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在高校被创造和利用,因此对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在国家层面上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资源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信息资源的整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从管理方向来说,是高校运用现代的企业模式和方法,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才管理等相结合,统筹把握,协调管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在信息管理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出版了大量著作,例如《信息管理学》(符福恒,1995年)、《信息管理概论》(王万宗,1996年)、《信息管理基础》(岳剑波,1999年)等,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现代信息技术、文化信息、信息整合、信息资源分析、信息社会化转变等多个方向。这些著作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各界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非常重视,近十年来,我国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呈上升趋势,并且从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上看,越来越缜密,越来越深入。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各高校的信息资源,大致分为两个类型。文献型和文档型。文献型主要以学校图书馆为主,文档型以档案馆为主。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不单单是对学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管理,它同时也要结合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多方面,也要从教学信息作出研究。具体来说,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分以下几类:(1)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方向的管理,主要是整合图书资源,对图书资源进行整体分类排序,建立整体文献资源和部分文献资源的结构,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将图书进行网络、电子资源的整合分析,建立虚拟图书馆。(2)高校档案馆信息资源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机构,对教学信息、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进行系统的计入,方便以后查阅。(3)高校管理信息的管理。主要是高校传统管理信息的管理,设立专业部门,其中包括财务信息管理、教务教学信息管理、科研信息管理等。这些部门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信息产生出来,管理部门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管理信息资源,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互联互通,共同做好高校管理信息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人才的输送方面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使高校信息达到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校人才的素质;从另一方面来说,又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及信息资源的需求,进而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 (一)高效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最大限度地整合高校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做大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信息资源浪费。 (二)高效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从人才基地的基础上拓宽高校信息技术的利用范围,更大限度地加快信息技术化进程,推进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 (三)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以更好地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可以创造更好的条件,结合高校知识的输送,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三、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学术上已有很高建树,但是在实践中仍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因此,在现实的高校信息管理中,需要我们注意以下问题。 (一)信息资源开发认识不够 在高校管理中,高校的信息资源开发是很重要的,但是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单纯地把信息资源开发理解为信息的采集和整理,而忽视网络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作用,对资源开发认识不够,理解不全面、不彻底。 (二)对高校信息管理建设的投入不够 1.师资力量投入不够。由于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我国仍然属于一个理论范畴,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这个管理问题。因此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就不会有很大的比例,造成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熟练、专业素质不精练。 2.硬件设施投入不够。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相对教学来说,是一个很繁重的工作,因为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不够,忽视管理的发展硬件的投入,例如计算机的投入不能及时更新和增加,不能从效率上有效解决。 3.软件设施投入匮乏。忽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软件投入,例如业务管理平台、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不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发力度不够,对高校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够完善等等。 4.信息资源管理滞后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是高校在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事项。但从高校教学业务来说,信息资源的管理属于新型辅助教学业务,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静态组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信息管理的忽视,往往大部分学校更重视文献信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但是,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制约了信息资源的管理体系的构建。 5.信息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合理的规划。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从一方面来说,就是对高校范围内所有跟教学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的过程,每个环节不容忽视,都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利用高校教学其他管理模式的构建,结合自身弊端,合理地进行规划分析,做到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严密分析和构建。 (三)高校信息资源在内容上不全面 由于我国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发展前期比较慢,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难把握信息内容。例如在很多地区,高校信息资源在内容上,都是不全面的,尤其是校园信息的中,单纯地只限于通知、奖励等,信息内容狭窄,信息量少、不全面。在这些信息资源中,很难找到可以对教师、学生有用信息。 四、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 (一)提高高校管理层对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忽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尤其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的管理层,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理解不够透彻,认识不够多,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因为,在高校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上,加强管理层对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很有必要。从中国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中出发,教育部门要经常组织高校管理人员培训,加强领导干部在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给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管理方向。 (二)优化整合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在我国高校的管理上,已经有很多学校设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结构的约束,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模式单一陈旧,没有系统的管理约束,造成管理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衔接不够,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很难做到高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高校资源信息库,配有专人负责,精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明确工作岗位职责等,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加强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在管理领域属于新的范畴,很多高校对资源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重视不够,致使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管理领域一个大大的盲区。各个学校经常会把一些没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安排上岗,造成管理工作的停滞不前,阻碍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进程,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适当组织信息管理人员培训,增强友好院校的经验交流,也可以适当地加入新鲜血液,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接轨。 (四)加大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上软件硬件的投入比 在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认识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管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比,在教学财务预算上,增加信息资源管理预算,在硬件上,及时更新管理设备,例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在软件的投入上,多研究开发教学系统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技术,从而可以使资源管理更加有效。 (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高校传统管理,建立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 高校信息资源的数量巨大,内容广泛,要求在信息资源管理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盲目地投入,要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水平,结合高校日常管理,建议一套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给高校在管理上提供技术帮助,运用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加准确地把握管理方向和管理模式,提高高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范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校信息管理的管理工作,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推进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赵振营 单位:河南中医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探微 摘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这也使得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无论是人们的生活娱乐还是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受到改变的不只只是人们的生活,对于行业的发展改变也有着很大的推动力,特别是医院的管理系统。对于医院的管理系统来说,不仅包括了所有的医学科目、医学信息,还有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融合问题,人们利用边缘化的科学方式使之融合到一起。而这种边缘化科学很早之前就被国外引用了,也为其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个医院最重要的信息,对于医院的运营以及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文通过对在互联网时代下医院信息资源的管理,来分析了一下怎样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来方便医院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关键词: 医院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 在这个网络当道的时代,怎样安全的利用网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建立相对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一个制度完善、体系健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医院的发展都是非常具有意义。虽然随着网络的发展,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所以各种问题叠加在一起,对于医院建设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1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 医院的计算机网络资源是怎样定义的,大致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理解。首先是我们通常的理解,医院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一般就是医院的文献资料,还有一些相关的数据,或者是医院里各种设备的一些资料等等一些能够看的见文字记载的内容。还有一种,医院计算机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了医院所有的活动过程,都有着详细的记录,这里面也不乏一些恶劣的信息,也有医院所有人员或是设备的资料,甚至是医院资金的资料都可能记录在册。但是因为信息资源网络化是时代的必然发展,所以在资源的分布还是数量上都不同于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而这些新的特点,也被人们逐渐的接受并且应用。 2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2.1医院组织的不到位,医院的信息资源管理最重要的是管理两个字,而计算机网络下的信息资源管理却因为医院的组织工作不到位,而不能充分的发挥出管理的作用。因此,在互联网遍布每家每户的今天,怎样健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是能否发挥网络信息的重要工作。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医院对于管理机制的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控制以及管理组织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除了医院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不够重视意外,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的力度也是不够的,这就导致了管理机制的缺少、信息的组织化程度不够、资源混乱等各种问题,这不仅不能对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起到优化的作用,对于建立健全网络信息资源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所在。所以怎样能够使得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更加的便于管理,最重要的是要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方式,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达到更好的推进医院信息建设的目的,也能够进一步的贴合时代的发展,使得医院的发展更加的长远。 2.2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功能不够健全,指的是医院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不够尽善尽美,信息资源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医院想要一直发展下去,就必须紧跟形势,而医院想要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措施。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工程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完善了医院信息资源的功能,才能够更好的使医院的计算机网络资源被使用。但是就目前来说,医院普遍存在着检索功能单一的问题,局限性也是比较大的,这就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也会降低的。所以,怎样建立更加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是现代化医院想要发展所面临最重要的问题。 2.3网络信息的规范性不够,规范的网络信息是需要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和技术控制的,这对现在的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非常缺少的。但是,规范的网络信息活动,不仅仅依靠医院的网络系统,很大的程度也取决于用户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工作的健全以及良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这些都是不能缺少的。这就要求,医院在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时候,健全管理体系,尽量避免在管理上存在缺陷,并且对于网络信息的行为规范也要加以监控,避免对医院的网络信息资源造成破坏。同时,在技术监控的一方面,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并且对于监控的形式也是不够到位的。这就需要医院优化自身的安全管理,利用新的技术方式来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技术问题。 3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目前的情况来看,医院想要更好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所以这就要求医院建立一个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并且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这才是发展医院的关键。管理机制的缺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是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医院能够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并且更加的优化自己的信息建设。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情况下,能够很好的执行;建立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有效的提高信息的使用情况;并且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结合网络发展,来进一步的为自己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持,为了建立更好的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个建议: 3.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且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要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依靠管理机制来落实管理,使得管理制度更加的有效。这就需要,医院要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在各个方面都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为医院的信息共享创造一个好的使用环境。并且也要将医院的每一个部门都参与进来,加快医院信息的交流。 3.2建立更加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这就需要依靠检索引擎来完成,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对于医院来说,也应该重视网络信息的检索功能,利用更加完善的检索功能来提高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目前,我国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最大缺点,在于检索的引擎体系,所以需要医院建立一个安全的检索引擎体系来供医院使用,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完善来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这些可以说明,想要进一步的强化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就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检索功能以及数据的完善,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从而保障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得到最大的使用效率。 4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能够知道,医院想要更好的发展,积极的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因为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怎样对其进行优化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措施。 作者:仇惠林 单位: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其中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在各个医院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优化了医院的工作方式及方法,医院进入了信息网络化管理的时代,在医院的实际应用及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及作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将成为医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必然因素及发展前提。 关键词: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引言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已经进入到以数字化信息及网络化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时代,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也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医院信息管理在历经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以及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的发展阶段之后,正逐渐向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阶段迈进及转变,在此种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医院的信息管理工作和医院的服务方式必将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向着良好的方向逐步发展,也必然会产生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一、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医院文献资源或数据资源,其中包括文字、图像、医疗器械及信息等资源,而对于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则是如何对医院当前拥有的现状进行一个比较系统且完善的数据统计及调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1.数字化的存储形式 传统的资源存储方式是将所有信息记录在纸质文件上,封存留档,这样费时费力并且需要大量的空间来存储,而现今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字化存储的特点,将原有的纸质文件转换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传播来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使得查阅信息更加便利,同时具有存储量大的特点,可以无限制的存储信息,以数字化的存储方式来实现医院信息资源的管理,不但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防护保密处理,同时也可通过网络功能进行资源的共享。 2.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在纸质文件上的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在存储及查阅方面均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而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查阅与共享,如文本、音频、软件、视频和图像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展现,涉及的领域较广,可以更好的促进行业间的交流,使得资源共享,做到利益最大化。 3.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 传统意义上的医院信息资源管理通常以纸质或磁盘作为载体进行管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网络已经应用于医院的信息资源管理当中,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用虚拟多样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人们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查阅和浏览医院信息,方便快捷,便于医院信息资源的管理,同时,医疗和科研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取更多的新资源和新技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这体现了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传输性和共享性。 三、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 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当中,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库技术是一切管理内容的核心,它是所有数据存储及数据调用查阅的基础和来源,数据库技术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功能,并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保障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保障医院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可以更加精准的计算医院的收支情况。在保障医院利益的基础上,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使用,也可以记录医院患者的病历信息等,给医生和患者节省了很多查询病史的时间,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医院品牌形象,使医院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1.历史信息的维护及物品设备的管理 医院的历史信息是医院发展的见证,对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以渗透到医院的每一个发展历程,记录医院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可以减少过去纸质文件所占的空间,并节约资源。同时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以更精准的记录医院内的每一种药品及设备,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分门别类进行管理,保障各部门间协调统一,工作稳定运行。 2.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建立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核心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让更多用户通过网络可以进行信息的查阅和使用,医院在建立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后,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医院进行宣传和资源共享,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通过资源共享,提高医生的医学素养,加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快速的实现医院内部、医院和医院间的、甚至是医院与其他领域间的互动与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 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医院当中,人们感受到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利用给患者带来的便利,同时医护人员也感受到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后的工作效率之高,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正日趋占据医院发展的主导地位,使医院的发展日益壮大,其发挥着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最大潜能和利用率,使医院的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树立科学化管理的医院形象,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将会更好的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 作者:曹宏海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应用 [摘要]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领域之一,而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中应用的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 公共管理;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 1公共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同劳动与共同生活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管理活动已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公共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指公共组织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公共管理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创新力。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促进生存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性信息资源,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重视公共信息管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将公共信息管理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对公共信息的理论研究也已经比较系统和深入。在我国,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学者从21世纪初期开始陆续关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图书馆的关系 公共信息资源的特征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主体是包括图书馆、政府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化管理主体。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和扩散装置,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1图书馆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天然主体 图书馆是社会信息的集散中心,聚集了各种类型、不同行业的大量信息资源。信息的生产、加工、整理等工作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具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并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这些优势使图书馆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佳选择。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图书馆的工作相融合,形成现代化的图书馆。可以说,信息资源的各种处理技术产生于图书馆,发展于图书馆,完善于图书馆,图书馆拥有最科学的信息处理、加工方法,最先进的信息设备以及大量的图书馆专业、计算机专业、信息专业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种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另外,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机构与公共服务部门,在公民中取得了良好的信任度。图书馆的群众基础与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使图书馆具备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先天优势。 2.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的社会使命 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与传承媒介,它的直接作用是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存储、传播。图书馆就是在收集、组织、存储、传播等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活动中,在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与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不断实现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价值这一社会理想。在信息和知识时代,信息资源管理是社会管理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图书馆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3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起,才陆续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服务内容也从单一的提供馆藏书刊、资料借阅向开展信息检索、信息、信息调研、信息决策,提供特色信息等模式转变。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有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体制束缚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有的隶属于国家部委,有的隶属于省市教育部门,隶属不同,领导的体制也不同,导致图书馆间合作一直没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没有形成一套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运行、激励机制,没能充分调动图书馆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图书馆的人员配备是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图书馆的藏书量以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确定的,在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时必然会出现人员紧缺和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由于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校内师生服务,缺乏与社会上的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沟通,导致信息服务供给双方存在交流障碍。最后,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面临的外部竞争同样存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已不是唯一提供信息服务的场所,各种电子学术传播系统、知识网络、商业文献传播系统、电子图书系统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大冲击。 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应用 4.1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核心问题就是信息源的保障问题,如果没有用户关注的信息,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要实现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源的问题,即公共信息资源采集。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是根据特定的目标与要求,将分散蕴藏在不同时空领域的有关信息采掘和积聚起来的过程。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同时分布广阔,内容纷繁,涉及各个领域、各种类型,必须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特点,以及时性、系统连续性、科学性为原则,制定合理的公共信息资源采集策略。 4.2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 公共信息资源采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序化整理,公共信息资源的整理是依靠专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整理,从而使这类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工作。公共信息资源整理主要包括分类、标引、描述等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信息分类是将相关的信息资源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等级体系,使用户更容易地找到所需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要以科学、易用为原则,使任何学历、任何教育背景的人都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序化整理后即可向用户提供阅览与借阅服务,同时建立集中、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将本馆的公共信息资源数字化,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便于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 4.3公共信息资源的服务 公共信息服务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价值的过程。公共信息服务建立在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又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同时将伴随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图书馆首先要做的是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只有在用户了解与肯定的基础上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才能顺利开展。在得到有效的宣传推广后,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信息服务。首先,公共信息资源的常规服务,即以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主要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的咨询、查询、阅览、外借、复印等免费服务,以及一些有偿信息服务,如定题服务、内容服务、决策支持服务等。其次,还应该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中介作用,将图书馆建成真正的社区公共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空间免费和查询个人需要的信息。最后,图书馆还可以向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培训,普及信息意识。互联网接入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提高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5结论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同时又是一个与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交叉研究领域,其实践远比理论要复杂得多,未来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在知识时代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应当积极吸收新的管理理念,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服务社会化。 作者:李思林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 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笔者立足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从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功能、提供相关技术支撑等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以更好地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在网络信息时代,构建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是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当前,医院步入了信息化建设时期,构建制度化、体系化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于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如管理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医院优化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笔者立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如何实现有效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1)组织不到位: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组织,管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网络信息时代,完善的管理组织是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作用的重要基础。对于医院而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组织。但从实际来看,医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上,存在组织不到位、管理漏洞频现的问题。一方面,医院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不够重视,导致管理机制缺失,信息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的实效性不足;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质量控制不到位,导致资源混乱,不仅不能够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也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带来较大阻碍。因此,优化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在于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及管理,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2)功能不健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功能不完善,资源利用存在障碍。医院致力于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完善功能设置,是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利用的重要保障。当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尚不完善,检索存在较大局限性,资源检索途径比较单一,这不仅影响了资源检索的利用效率,而且给用户的检索和利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进一步完善现有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构建更加健全的功能体系,是新时期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契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集中体现。 (3)失范严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技术监控存在较大局限性。规范的网络信息活动,依托于用户良好的行为规范,也在于管理工作的全面覆盖,以及良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首先,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由于缺乏管理体系,以至于管理存在漏洞,对于网络信息活动的失范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对网络信息资源造成破坏;其次,在技术监控方面,存在较大技术局限性,出现监控不到位的情形。一方面,医院为了强化安全管理,采用了诸多新的技术方法、工具,用于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但由于忽略技术等原因,导致网络信息资源面临诸多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多元化网络环境,强调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管理缺乏有效的组织,显然无法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安全保障。 2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当前,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构建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对于医院发展至关重要。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管理机制缺乏、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也没有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因此,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落实管理措施;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三是切实发展相关技术,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具体而言,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依托制度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优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关键要在常态化、制度化管理背景之下,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因此,首先医院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管理组织、质量控制等方面,要有效落实管理措施,为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及利用,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其次,重视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各部门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当前,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应常态化,并通过建立专门的部门,强化管理效力,并落实管理职责,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落到实处。再次,提高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要明确建设目标、完善布局模式,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以更好地满足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需求。 (2)完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功能,依托统一的检索引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医院应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突出检索功能的完善性。当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存在较大的缺陷,缺乏统一的检索引擎体系。为此,医院一是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检索引擎系统,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要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技术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发展。因此,优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强调信息资源检索功能的完善,依托统一的检索引擎体系,优化现有的检索功能,并进一步优化与提升数据库技术,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3)提供管理的技术支撑,依托完善的技术手段,强化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构建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是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为此,医院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要依托相关安全技术,为网络信息资源构建完善的安全体系。首先,在安全防范体系的构建中,应形成完善的安全防护网,通过杀毒软件、防火墙等技术,强化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其次,在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等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安全技术,通过专业指引库技术、传输技术等,保证整个网络系统安全运行;再次,切实做好计算网络安全管理的研究工作,对现有管理工作进行分析,通过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强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实现更加优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积极推进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是新时期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安全网络信息资源环境的重要举措。当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强调优化管理的必要性,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化建设,实现体系化发展,都是新时期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的有效之举,对于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天伦 单位:南京脑科医院
系统工程论文:基于系统工程的公司治理模式影响要素探析 [摘 要] 从系统工程角度看,社会是多元素复杂系统, 现代 公司作为 企业 运行系统,它处于社会 政治 经济 复杂系统之中,因此,公司治理不仅仅要考虑到公司内部各成员要素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平衡以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而且要将公司作为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公司外部各文体的关系进行考量。而系统能量交换对公司治理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系统工程;社会系统;治理模式 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公司治理不仅仅要考虑到公司内部各成员要素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平衡以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1],而且更需将公司作为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公司外部各主体的关系进行考量。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前者视公司为一个系统,公司治理是对该系统的建构方式进行架构;后者则将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视为一个更大的系统,公司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大系统通过其他子系统必然会对作为子系统之一的公司产生实质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地对公司治理的理念和在此理念上所构建的治理结构产生实质的影响。笔者认为,作为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中存在的子系统之一的公司治理模式必须关注两者的互动与协调——我国公司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结构设计上的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往往就是忽略了这一点。 一、公司治理依存的社会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各国公司治理实践的 历史 与现实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与公司所处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一般认为,当代世界社会环境存在着三大主要政治经济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取向资本主义,其核心强调的是自由市场竞争,追求的是经济效率而不是关注财富的分配。国家在经济中起着辅助性作用,主要是为自由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在国家经济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治理强调的是公司管理者和资本所有者的权责分明,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外部性的 金融 市场,公司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投资者或股东赚取利润,公司对其雇员承担的责任较少。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 发展 趋向性资本主义,以国家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日本国国家机构的各部分代表着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利益,但追求经济发展却是举国上下的一致目标,该目标成为协调日本国各国家机构、凝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强大力量,使得日本国获得了“国家公司”之名。这一特色使得日本的经济以大型商业集团(即财阀)为中心,融资主要通过关联银行进行;公司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对内外利益相关者承担了较强的社会责任。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资本主义,其核心是社会整体,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利益和市场效率的平衡,强调资本、劳力和国家三者之间力量的妥协以便共同管理经济。“共同决策法则”使得劳资双方在公司治理的微观层次上享有基本相当的共同决策权利;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其公民提供福利,一般不干涉经济事务。银行是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主要银行既是产业发展的支柱,又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策划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紧密联合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照以上3大国家体现社会环境的宏观政治经济模式,我国的现实制度模式比较疏远于美国模式,而更加接近于日本或德国模式,尤其是日本模式。作为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其显性制度背后的更为深沉的文化基因具有更大的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建立公司治理模式方面,应该更多地 参考 德、日模式。 从整体上来看,当代社会环境中,西方国家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长期演变过程,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其突出特征;与此不同的是, 与此同时,建立在 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也是民间企业与国家政府良性互动的要求。尽管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是 现代 国家一项义不容辞的根本任务;然而,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在社会事务日益繁杂的知识 经济 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作为经济生活主体的现代企业的良性 发展 。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本国公司法进行改革:一是放松管制,回归公司意思自治[3]。本此理念各国对其公司法进行更化改制的目的都在于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疏而不漏的法制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在直接促进社会投资的基础上间接地增进社会就业;二是加强监管,注重国家宏观调控。在为公司增大授权的同时本着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原则,各主要国家及重要国际组织纷纷出台了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 法律 建议,并根据这一理念,大都相应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建议。从作为民间组织的现代企业来讲,为了应对国内市场竞争愈益白热化、国际竞争愈趋明朗化的态势,现代企业迫切需要国家放松管制,以使自身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自主决策,参与竞争。同时也认识到,为了回应愈发苛刻的消费者群体的不满,和为维护现有客户并拓展潜在客户的自身需求,自己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不但可以使自身更加灵活地、建设性地、高效率地开展经营活动,还可以避免企业在对社会责任麻木不仁而导致商业道德危机时政府或社会对企业进行的制裁措施。在这种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的双重因素影响之下,现代企业自下而上地表达了与国家达成良性互动的愿望,要求国家在公司治理模式上做出回应:大力删除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同时赋予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方面考量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限,以切实贯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三、公司治理结构中相互制衡的利益主体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本文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股东、雇员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三大类——三类利益相关法律主体系统;其中股东是委托人,公司是受托人,股东以委托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公司是委托人,包括董事、经理和员工在内的公司雇员是受托人,雇员以受托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以及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治理——以此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公司治理系统。 第一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股东。从法理角度来看待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就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委托人将其经济业务委托给人,人根据委托人的授权为委托人的利益经营,人若违背委托人的意愿给其造成利益损失就必须承担责任。当然,公司作为一种独立的法人组织,是股东们创设出来的,但是一经创制就取得了独立于所有股东的独立性,并得到法律的支持。既然是,当然须为委托人利益(范围大于利润最大化,且不限于盈利性)服务;既然是商事公司,则人为委托人股东的利益服务更是不言自明的;既然是委托关系,当然要求作为受托人的公司须在为股东利益服务时得负有诚信、勤勉责任,倘若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在其受托人违背这一法定的社会责任使其利益受损是可以通过提起诉讼得到赔偿的。从实证的角度观察,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是“公司的经济剩余/所有者权益”,而“公司经济剩余索取者”就是公司的股东。在公司须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之下实际上就是由股东承担的,其在公司中的正当利益就必然受到损失。因此股东的正当利益——索取经济剩余也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这里再次从现实的经济生活表明,股东必然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之一。 第二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雇员。现代企业作为一种商事组织,从内部结构来看具有类似于政府组织的科层制特征,受雇于公司的雇员包括从底层的一线员工,往上延伸到中层的经营管理者,直至高层的战略规划的核心董事层。董事、经理、员工三大阶层统一以雇员的身份,作为契约关系的相对方,与公司签订劳动雇佣合同:在此,公司的身份是委托人,公司的三大类雇员就是受托人。根据权利义务匹配的原则,作为委托人的公司必须对作为受托人的公司雇员承担诸如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工作报酬(包括但不限于股份、奖金和年薪等)、技能培训等责任。从更为现实的角度来看,在现代 工业 社会里,现代企业已经成为个人安身立命的无可替代的场所,这种组织已然获得了对其雇员“生杀予夺”的大权。这在公司制企业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并购重组尤其是敌意收购的存在,使得公司经营管理层(董事与经理)的位高权重随时都有丧失的可能性;公司为降低成本以获取市场竞争力而随时进行裁减一线员工,领取固定薪资的员工时时面临失业的威胁。这对个人而言,无论在经济保障上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不啻为致命的打击;对追求社会稳定的国家与政府而言,人为的动荡因素剧增,社会失控的可能性随之加大。因而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现代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 第三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与公司交往的外部人。现代企业尤其是富可敌国的巨型企业,作为经济生活的基本主体,在一国经济运行中处于核心地位,凭借其“经济性- 政治 性-社会性”三位一体的巨大实力,对与其交往的外部竞争者、供应商、消费者、社区、政府等诸多利益相关者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现代巨型企业的一举一动休戚相关。当一种组织取得了能够实际控制其他所有社会组织的权益之时,那么其他组织就因此获得了参与其中,表达自身利益的客观要求;当其他所有社会组织的权益除了只能受制于某一社会组织而别无选择之时,那么这种社会组织就必须为其他社会组织架设参与其事务管理的通道[4]。 系统工程论文:探讨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摘 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目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保障。其不仅是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且为我国经济建设也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通过对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为我国今后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 规划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企业管理的手段和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工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思想及理论联系起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构成系统的要素和系统结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使信息化建设达到最佳状态,将其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系统工程概述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系统工程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系统工程,简单的说,就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整个科学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很多种,比如说应用数学、系统技术、管理学一级基础理论等。在对系统工程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经过3个不同的阶段,这3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系统开发阶段、系统制造阶段以及系统的运用阶段,每一个阶段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规划,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的综合评价,这些方法都可以统一看作为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虽然目前系统工程的发展来说还尚不完善,但是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系统工程在未来时间里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二、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时代,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过程和手段。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企业规模,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成就等。信息化建设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并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甚至许多企业就是只依靠信息化建设而生存。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获取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3.1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系统工程规划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方法方面,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系统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达到对整体效果的优化,而且还要确保实现整体效果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最优的。 企业信息化的体系结构主要是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应用系统、业务流程和企业战略,都是人参与的系统过程,都要强调人的因素,因此是技术-社会复杂系统。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进行改造,而且还应该转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以及工作模式,其中便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变革和技术创新。但就我国目前企业对于系统工程的规划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建上,却忽略了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的转变方面,导致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模式,花费重金所构建的网络系统也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益。 3.2 系统工程与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金字工程”,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的一些电子政务工程,行业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 程等都是一些较为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相关部门对网络系统要求的越来越高,人们普遍感到这些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实施的不足之处。因此,如何避免新建的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如果在制造一部复杂的机器设备的时候,它的各个局部构件彼此不协调,相互连不起来,那么,即使这些构件的设计和制造从局部看是很先进的,但这部机器的总体性能还是不合格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全面考虑,协调设计工作。分析了研制战略核导弹这种复杂工程系统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把比较笼统的初始研制要求逐步地变为成千上万个研制任务参加者的具体工作,以及怎样把这些工作最终综合成一个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研制周期短、能协调运转的实际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他分析后得出结论说,这样复杂的总体协调任务不可能靠一个人来完成;因为他不可能精通整个系统所涉及的全部专业知识。他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数量惊人的技术协调工作。这就要求以一种组织、一个集体来代替先前的单个指挥者,对这种大规模社会劳动进行协调指挥。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科研部门建立的这种组织就是“总体设计部”。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竞争力的不断增加,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未来的时间里,必然会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系统工程的整体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规划,以此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脚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系统工程论文:工业设计系统工程 摘 要:工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论述了设计管理的概念和任务,企业中工业设计的组织及类型,设计部门的构成与内容,以及企业中的设计管理实务。 关键词:工业设计;管理;组织 1 设计管理及其任务 设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的发展其内涵日益扩大。 工业设计是以企业为媒体而成立的。工业设计在今天有着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内容和性质。设计管理的优劣对企业的经营及其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设计管理成了实现企业目标管理的一个方面,它起到以设计行业为中心的各种要素的综合管理的作用。 设计管理的范围与企业决策有关,即通过设计表现企业的宗旨、文化、经营方针等。设计的实务管理则包括设计规划、日程规划、设计人员的人事管理、教育及与其它部门的协调等内容。 设计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国家制定的科技、经济政策,企业的战略目标,把市场和人民需要作为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的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出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经济合理、美观适销的新产品。 2 工业设计的组织 人们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每个人都与一定的组织发生关系,受到各种组织的影响,并在其中生活。工业设计师希望到企业的设计部门工作,并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设计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的目标,一般是围绕着组织的目标而工作,随着整个组织目标的完成,实现个人目标。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涉及领域宽,技术难度大,设计工作量重,因此要有专门设计组织从事设计研究开发工作。其理由是:①能扩大人的能力,几个人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就可以出现很多新的构思,大大提高人的创造性;②可以大大缩短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③容易积累知识、经验并推广;④便于有效地管理。 从中国企业情况看,工业新产品设计研究开发,主要有部属设计院、研究所、或科学院所属研究所,或省市地方所属研究设计部门,或大专院校所属的设计研究机构进行。一些大企业或专业公司,也拥有自己的设计研究部门,少数中、小企业也有设计科或设计室,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无设计人员,更无设计部门。因此造成互相抄袭,无力顾及科研,产品往往不适应现代生活所需。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储备,建立和完善新产品开发设计组织。 3 设计组织的类型 3-1 国外企业设计组织的三大类型国外设计部门总体上分为三大类型。 3-1-1 传统金字塔型组织 特点是权限自上而下,无论是命令还是信息,都是从上向下传递。 3-1-2 矩阵组织 像设计中心、设计总部和事业部设计室这类系统。这种组织中除总经理不同机能的纵向的权限和责任的流程外,还有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发的权限和责任的横向的流程,组织的成员要接受总经理和项目负责人的双重领导。 3-2 几种典型的设计组织形式 3-2-1 设计部门设在技术部 如设计科、设计室的形式。这类企业重点放在技术部门,以利于设计、规划、生产各工序密切联系。 3-2-2 汽车公司的设计组织 汽车公司的设计组织按车种分工作室。各小组开发内容互不了解。 3-2-3 家电行业的组织形式 由于设计领域的拓宽,家电行业的企业内设置设计总部、设计中心,下设各事业部的设计室或设计小组。 3-2-4 其它组织形式 这是一种能够对应环境变化的未来指向型的体系。例如,英国的皇家艺术大学设计研究所。研究所分成设计教育、医院设备及福利机器开发、方法论和cad4个部门,接受委托研究,接到委托项目即组成适合这一课题的设计研究小组。组织成员中包括从外国来的研究者和留学生。设计以主设计师为核心,由工业设计师、人类工程学家、系统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护士等各方面专家构成项目小组。组织内部无上下、左右从属关系。项目结束,则人员解散。新的委托项目一来,又重新组织新的成员。设计研究成员的任用采取合同制,每两年更新合同。中国的设计人员较少,借鉴这种方式设计研究比较合适。 4 设计部门的构成和业务内容 每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设计部门,且不管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均由设计的实务部门、服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组成。 4-1 设计的实务部门实务部门包括根据制品计划开展业务的部门和产品提案部门。 4-1-1 业务进行部门 主要根据制品计划进行新制品的设计,现有产品的改良、新造型,以及部分改良后的改型等工作,大部分设计人员在这种机构工作。 4-1-2 制品提案部门 主要是提出新技术商品化的提案,为企业预测3~5年后(汽车为10年后)所需开发生产的商品。如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商品化等。该部门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备受重视。 4-1-3 模型制作部门 设计人员在使产品形象具体化的过程中,必须用三度空间的主体来进行研究,且决定设计的最终模型必须是1/1与生产的产品相同。以往企业的新产品模型、样机委托外单位加工,现在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尤其像汽车设计,为了保密一般都在本企业内设置模型制作部门。 4-1-4 cad部门 在企业的设计部门中为工业设计服务的caid正逐步普及。 4-2 设计的服务部门设计服务部门是为设计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为了使设计实务部门更有效工作的部门。主要工作内容有:提供本企业以往生产、销售的制品、产品照片或产品样本、图纸等;收集提供其它企业产品、照片或样本;收集和提供外国产品、照片或样本;提供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不同机种及价格的分类;新技术情报的收集和整理;新材料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色彩管理;设计文献的收集、整理;外国设计信息的翻译;设计记录的整理;专利、实用新案、注册登记、商标等公报的整理等。 4-3 设计管理部门这是使设计业务顺利推进的部门,其工作内容为:造年度预算(如市场调研费,设备器材、资料图书购置费等),设计人员的人事管理,以及组织设计部门的会议和整理会议记录等业务。 5 企业中的设计管理设计管理工作的内容各个国家、每个单位都有所不同,但主要方面大致相同。 5-1 设计战略 所谓设计战略即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在经营哲学和经营宗旨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方针,伴随企业经营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宣传等有关环节,将设计所特定的形象,以及企业统一形象等贯串起来的政策。 国外将经营哲学、经营宗旨和设计战略三位一体明确提出的企业还不多,在一体化的代表性企业中有著名的意大利的沃利贝梯公司、德国的布劳思公司和美国的ge公司。例如,布劳思公司的设计战略为:与使用者个人发生密切关系的日常生活器具;同时代性,世界性和作为人类尺度的匀称以及新的可能性;适于实用的使用性,富于创新和独立性;一个产品要在整个产品计划中具有关连性、实用性和美的调和的相互关联等。 设计战略必须贯彻到设计部门的所有人员及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必须在产品上反映出来。 5-2 设计计划 设计计划不是仅由设计部门决定,而要与技术部门、制造部门、经营部门等交换信息,在这些部门的信息、构思、企业战略、经营宗旨、经营方针的基础上,设定设计目标,制订设计方案,经过产品开发会议和规划会议等逐步明确。 设计计划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提高商标形象的设计;基于社会动向、需求预测的设计;基于技术开发、技术预测的设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预测的设计;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设计;基于需求变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设计;为了降低成本的设计等。 由于设计计划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料不到的问题,因此,设计计划,尤其是日程计划必须随时修正。在如期达到目标的前提下调整。 5-3 设计师的管理 要实现设计部门的目标,必须靠设计人员。而每个设计人员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以及到设计部门的动机都不尽相同。设计管理中的管理人员要求具备能协调管理者和整个设计部门关系,以及为了实现目标有效地调动设计人员积极性的能力。 由于一切设计目标的具体实施都需通过设计人员进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人员的管理是设计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 在国外,设计师已经从造型专家的概念转向与整个企业各部门有机联系的协调师,从专业人员向企业总管理者或具备两者素质的人才方向发展。为此,设计人员不仅需有造型的教育训练,而且要作为能洞察未来变化、具有适应能力的规划者以及具备“经营管理”、“财务”等知识的工业设计师来培养,进行“经营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教育训练。 国外的企业对刚就职的设计人员均进行职业训练,如日立、松下等大企业,培训期为一年。内容包括表现技术、企业经营宗旨、管理、车间劳动、市场销售实习及设计实务(制图、拟草图效果图、制作模型等训练)。根据成绩安排不同岗位工作。一般企业要求设计人员毕业后工作3~5年才进行独立设计,汽车等的设计则要求设计人员有10~15年以上的长期训练。 为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不少企业的设计部门还设专职教育人员,专门负责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再教育。如某大公司对设计师教育的实例:对新入公司的设计人员进行3周导入教育,主要了解企业的宗旨、方针、组织,及强化训练造型表现技法;对工作3年的设计人员进行约半年的创造力开发研修,通过构思展开、模型制作,强化造型设想、规划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工作7年的设计人员进行3个月的骨干人员高级研究会;为工作11年的主任设计人员举办3~6个月的主任设计师研究会,以确立专业特性,扩大视野,强化综合能力。 5-4 与其它部门的协调 工业设计部门的活动已扩大至企业内各部门。工业产品不是只靠工业设计部门就能完成的,必须与其它部门协作才行。为此,设计管理工作除了设计部门的管理之外,为了能在其它部门也贯彻设计战略,达到企业的目标,与其它部门的协作、协调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地说,要注意搞好与人事部门、规划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经营部门、外协单位等的协调。除了设计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设计人员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 6 设计合同 一件工业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需多方合作才能完成,为此,设计合同也是设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显重要。 6-1 设计合同的含义和形式 设计合同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在保护设计权利及创造行为的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合同一般有下列形式:时间制的方式,即按设计研究实际工作时间计算报酬;长期合同方式,这是由于企业长期需要而长期委托自由职业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方式,一般以一年为单位,双方同意可延长合同时间;意匠权使用费方式,这是设计被采用,在其生产期间以设计使用费来支付报酬的方式,一般在设计完成时支付实际设计时所支出的费用,以后每年根据采用情况分一两次支付,不采用时由设计人员保存;定费用方式,委托者与设计师之间先确定时间和费用,然后取得设计制作及其实施权。 6-2 设计合同的内容 设计合同的内容应具体项目而异,而实际事务千变万化,难以统一标准。其基本内容列举如下:委托的设计项目名称;委托的内容和期限;合同费用(设计委托书、报酬);合同不包括的费用;支付的时间和方法;中止时的处理;决定设计的方法;有关保密规则;工业所有权的处理;关于比赛;发表的方法;合同时间及继续方法(长期合同必要项目);未尽事宜的处理。设计报酬及各种费用包括:咨询费、委托费、设计费、设计权使用费、委托研究费、保密费以及设计报酬之外的各种费用,如模型费、材料费等。合同具体内容可以根据项目有所增减。 6-3 设计合同的特点 设计合同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买卖及商业合同,据日本工业设计家协会的调查,书面合同约为55%,剩下的为口头合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合同事后出现问题,矛盾主要在费用及支付方法方面,以及对设计的评价及工业所有权等问题。因为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对这种行为要进行确切的价值评价是困难的,同一设计稿,有人评价高,有人评价低,显然价值观不同,设计报酬的支付也不同。因此要根据设计合同的特点,首先让委托者充分理解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正确评价设计的价值。同时设计合同必须以相互信赖为出发点。 系统工程论文:110KV创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体会 摘要:根据创利变电站的设计工作实践,笔者介绍了无人值守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布置及功能特点。并阐述了在设计综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中,监控系统的选用、组网结构的确定、间隔单元性能的选择以及与电气一次设计的配合方面应考虑的问题及要求。 关键词:变电站;间隔保护;无人值守;组网结构 一、引言 110千伏创利变电站建设规模为2台5万千伏安三相双卷变压器,同时装设相应容量的无功补偿电容器及其它附属设备,110kv出线2回,10kv出线20回,创利变电站110千伏母线采用单母分段接线型式;10千伏母线采用单母分段四段接线型式。采用户外常规设备全站利用了目前国内较成熟、先进的变、配电设备及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成果,在设备先进与占地少、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可靠性高之间取得较满意的平衡和统一。110千伏创利变电站建成后将是江门市新会区一座较为先进的110kv无人值守变电站。 二、自动化系统 (一)系统结构 创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初步选用的是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的110kv变龟站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两层网模式,属分层分布式系统。三层结构即站控层、通讯层和间隔层:站控层由监控工作站、继保工作站组成,完成变电站的监视、操作、控制及变电管理功能:通讯层采用rcs-9794系列通信管理装置,它具有多个通信口与远方调度控制中心、站控层、间隔层及gps连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通信网从而实现数据共享;间隔层即继电保护、智能测控装置层,它独立完成间隔层的保护、测量、控制和通信等功能。通讯层分别与站控层、间隔层组成的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网,全冗余配置,a、b双网结构,双网互为备用。 (二)系统组屏及布置 创利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主变及110kv线路的保护和测控装置以及公共设备集中布置在变电站主控室;10kv部分的保护及测控装置、电能表分散安装于各间隔开关柜,在高压室隔出一间继保小室布置一面交换机屏和一面10kv公共测控屏,专门组成10kv装置以太网通信网络和采集10ky间隔的测控及遥信信号,这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既减少了主控室的屏位。又节省了控制电缆和通信线缆。 考虑到主变保护及测控装置的复杂性,每台主变保护及测控装置需各组一屏,每回110kv线路保护与测控共组一屏,全站公共设备的测量及信号采集插箱组一面公共测控屏,通讯控制工作站及遥控输出插箱组一面远动通信屏,双以太网通信网络需要组一面通信(交换机)屏,交、直流系统和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控制柜也布置于主控室,另外,监控工作站及继保工作站置于专用工作台。 (三)系统主要功能特点 1、通信控制工作站 通信控制工作站是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层的核心,它由嵌入式pci04、网卡、智能通讯卡、调制解调器、gps及接口、电源模块等组成。它完成常规电气量、非常规电气量及微机保护信号的采集与处理;传输与修改保护装置工作状态及定值;接收遥控命令,实施控制操作;接收对时命令进行对时;向调度控制中心传送所采集的各种信息;与通信控制单元rc8--9794、直流系统、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多功能电能表等接口通讯等。工作站还具有必须的人机联系及维护手段。 变电站的远动信息经一路光纤通信通道和一路复用通道传送至江门地调及新会区调控制中心,通信规约为iec60870-5-103。 2、监控工作站 监控工作站采用一台最新的dell计算机构成,监控软件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它替代了传统变电站控制屏的信号、表计及操作等功能。由它实现的scada功能包括实时数据采集、安全监视、数据处理、报警处理、控制操作(包括vqc功能)、运行记录、人机联系、制表及打印、设各自诊断及自动恢复、数据库维护等。 3、主变保护及测控 主变保护为rcs—900系列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各装置通过rcs—9794通信控制单元与通讯控制工作站通信。rcs—9794的功能是完成通信转接和规约转换。保护装置动作信号经通信口上送,也可以在保护工作站对保护装置进行管理。考虑到保护装置直流电源掉电后,装置的通信功能将不能正常工作,故将能反映直流电源消失的控制回路断线信号接点用电缆引至主变综合采集插箱,作为遥信点之一。 主变本体及高低压侧间隔的测控功能,除了本体信号经主变保护转发至系统通信网外,其余测量、信号及控制功能由主变综合采集插箱及线路测控插箱实现。 4、iokv间隔保护及测控 10kv间隔的保护及测控装置选用南瑞继保公司的rcs—9000系列分散式保护测控装置。该装置是具有保护、遥测、遥控、遥信功能的“四合一”装置,但其保护功能仍具有独立性,这体现在硬件上所具有的独立的输入输出回路及操作回路,软件上保护模块与其他模块完全分开,且程序安排先启动后测量。此外保护功能也完全不依赖通信网,网络工作正常与否不影响保护正常运行。 创利变电站rcs—9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与继保小室的通信屏的rcs—9882交换机经其通信口组成现场总线型通信网,再与主控室rcs—9794通信管理装置通信。通过所形成的通信网实现保护及测控信息的传递,简化了二次电缆,减轻了ct、pt的负荷及施工难度。此外采用现场总线型通信网络,简化了组杰、设计和安装,提高了系统性能。 5、控制和闭锁 创利变电站的断路器、主变oltc及中性点地刀的人工控制可在远方调度控制中心、站内监控主站、保护屏或间隔户外端子箱(开关柜)执行控制操作,但同一时间内只允许其中一种方式有效。监控主站实现的vqc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在同一时间内也只能设定其中一种方式有效。监控主站软硬件具有闭锁逻辑判断和操作权限管理,防止误操作断路器事故的发生。至于全站所有隔离刀闸、接地刀闸的防误操作闭锁,则采用简单可靠的电气联锁和微机五防相结合的闭锁措施。 三、几点设计体会 (一)监控系统的选用 成熟可靠的后台监控系统是综合自动化系统成功的关键。随着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性能越来越高和多样化的系统层出不穷。选择时要注意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性与可靠性。在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应把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放在第一位。尽量选用经过鉴定的、有成熟运行经验的适用产品和技术。创利站采用了交流采样技术,大大简化了二次设备配置,减轻了ct、pt负载,消除了零漂; 2、完整性和开放性。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及数据库的开放性都是重要的选择条件。在功能完整性方面,除实现“四遥”功能和变电管理功能外,要注意考虑系统是否利用了实时数据实现电压无功控制(vqc)、小电流接地选线、防误操作、合闸同期检测、设备寿命管理等功能。数据库的开放性则便于日后升级扩容、修改运行数据及二次开发等,而使原有软硬件资源得到保护; 3、人机界面。系统软件平台设计的界面是否简单、直观、易操作也是考察系统的重要方面。 (二)系统组网结构的确定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rs—232c、rs—422/485具有接口标准化、规范化和方便众多智能设备接口的优点,不足之处是rs—232c通信有效距离短,而rs—485总线为主从结构,主站点工作繁忙时影响系统性能。随着分散分布式系统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络通用的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现场总线网是一种多点共享的广播通信信道网,较点对点通信信道网为优。当然总线型网需要有控制单元解决两个以上结点同时发送信息的冲突。创利站自动化系统是分散与集中布置相结合的分层分布式系统,通信网络结构采用了现场总线型与一对一串行通信共存的模式,有效地保障了通信速率和资源共享。 (三)间隔单元功能与性能选择 按一次设备为单位分散布置的保护及监控单元装置有两种模式:保护独立而控制、测量、信号合一模式和保护、控制、测量、信号“四合一”模式,两种模式下保护功能都要求能独立完成。对于安装于开关柜的10kv保护及监控单元宜选择“四合一”模式,但电能计量需另设专用表计。集中布置的保护及测控装置(如主变间隔)可选择保护、测控装置分开的模式,因为可选择的现有装置较成熟可靠。 保护单元的功能要满足间隔的保护功能配置要求,并能接收与执行上位机下发的保护定值修改,发送保护装置的工作台信息、告警信息、动作信息及自检信息,与上级对时,装置复归,当地显示等。监控单元的基本功能为遥测量采集及计算,遥信采集及处理,遥控命令接收与执行,与保护单元通信(当与保护单元相对独立时),定时自检及当地显示。 分散布置的保护及监控单元装置要注意是否适合安装现场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电磁感应、雷电流、振动等因素。 (四)与电气一次设计的配合 无人值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电气一次设备的可靠性,在可能的条件下应选用可靠的一次设各和尽量简化主接线的设计。主接线应在满足供电规划的条件下减少电压层次和简化,并有利于远方控制要求。一次设备除主变外宜采用无油防爆和免维护或少维护量的设各(如gis、sf6系列、免维护蓄电池组)。主变中性点地刀应采用电动刀闸以满足远方投退主变的要求。站用电源系统应完善可靠,双电源应互为自动备用投入。此外,电气布置应在满足有关规程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市区变电站更是如此。而分散式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为减少占用面积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四、结语 本地区的110kv变电站基本已经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无人值守,工程的实践表明,该站采用分散与集中布置相结合的分层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可行的,并且必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系统整体性能及总体布置效果。本文介绍的该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布置、功能特点以及几点工程设计体会,供同行参考与商榷,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系统工程论文: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摘 要:近年来,由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影响不断加剧,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己经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的事后、被动、单一、针对出现的问题采用一些安全防护措施、并以某个问题的暂时解决为过程结束标志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己经不能适应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发展要求。这种模式往往缺少系统的考虑,就事论事,带有很大盲目性,经常是花费不少、收效甚微,造成资金、人员的巨大浪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单凭技术是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它的解决涉及到政策法规、管理、标准、技术等方方面面,任何单一层次上的安全措施都不可能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安全,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更应该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在这项系统工程中,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度量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风险 1 信息系统安全度量 安全度量分为技术性安全度量、组织性安全度量以及操作性安全度量。技术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比较技术方面的对象,如算法、规格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产品以及实施的系统等;组织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组织过程、规程的有效性:操作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操作环境方面的风险.目前人们在使用安全度量这个词时存在很多模糊和不同的含义,有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安全评估通用准则》虽然是指导安全度量的一个非常好的标准,但它也没有全面解决安全度量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网络系统的安全度量,目前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 metrics),有人认为,它是以科学法则为基础进行测量的结果,有人认为它还应包括在主观判断基础上做出的度量结论。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争议,有人还使用了具有类似含义的其他词,如:measure, score, rating, rank, essment result等,.n。在对这些词做出区别前,它们统一作了如下定义: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 metrics)是通过度量过程从一个偏序集中选择的一个值,它表示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相关的质量,它提供或用于产生一种关于信任程度的描述、预言或比较。 2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度量方法 在度量过程中使用何种方法对度量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度量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度量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甚至可以左右最终的度量结果,所以需要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度量方法。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很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定量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度量方法。 (1)定量度量方法:定量的度量方法是指运用数量指标来对风险进行度量。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时序模型、回归模型、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定量的度量方法的优点是用直观的数据来表述度量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而且比较客观。定量分析方法的采用,可以使研究结果更科学、更严密、更深刻。有时一个数据所能够说明的问题可能是用一大段文字也不能够阐述清楚的。但常常为了量化,使本来比较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模糊化了,有的风险因素被量化以后还可能被误解和曲解。 (2)定性度量方法:定性的度量方法主要依据研究者的知识、经验、历史教训、政策走向及特殊变例等非量化资料对系统风险状况做出判断的过程。它主要以与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做出个案记录为基本资料,然后通过一个理论推导演绎的分析框架,对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查结论。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德尔斐法。定性度量方法的优点是避免了定量方法的缺点,可以挖掘出一些蕴藏很深的思想,使度量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但它的主观性很强,对度量者本身的要求很高。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度量方法:系统风险度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些度量要素是可以用量化的形式来表达,而对有些要素的量化又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主张在风险度量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量化,也不认为一切都是量化的风险度量过程是科学、准确的.我们认为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定性分析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定性分析则是灵魂;是形成概念、观点,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所必须依靠的。在复杂的信息系统风险度量过程中,不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简单的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将这两种方法融合起来,采用综合的度量方法。 (4)信息安全管理度量过程:风险度量过程训就是在度量标准的指导下,综合利用相关度量技术、度量方法、度量工具,针对信息系统展开全方位的度量工作的完整历程.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度量,首先应确保风险分析的内容与范围应该覆盖信息系统的整个体系,应包括:系统基本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基本安全状况调查、信息系统安全组织、政策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弱点漏洞分析等。 (5)实体与环境安全:实体与环境指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网管人员工作的场所,这个场所内外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和网管人员的要求。对于各种灾害、故障要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万一发生灾害或故障,应能采取应急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检查: ①机房周围环境机房是否建在电力、水源充足、自然环境清洁、通讯、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②机房周围l00m 内有无危险建筑危险建筑指易燃、易爆、有害气体等存在的场所,如加油站、煤气站、煤气管道等。 ③有无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指对系统运行的外围环境、操作环境实施监控(视)的设施,及时发现异常,可根据使用目的不同配备以下监视设备,如红外线传感器、监视摄像机等设备。 ④有无防火、防水措施防火,指机房内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有适用于计算机机房的灭火器材,如卤代烷1211和1301自动消防系统或灭火器。防水,指机房内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需加防水层,有暖气装置的机房沿机房地面周围应设排水沟,应注意对暖气管道定期检查和维修。是否装有漏水传感器。 ⑤机房有无环境测控设施温度控制:指机房有空调设备,机房温度保持在1824摄氏度。湿度控制:指相对湿度保持在400/"0%。洁净度控制: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进出机房换鞋,机房门窗具有封闭性能。 ⑥有无防雷措施计算机机房是否符合gb-157《建筑防雷设计规范》中的防雷措施.在雷电频繁区域,是否设有浪涌电压吸收装置。 (6)是否使用ups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即不间断电源,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主要用于给单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其它电力电子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系统工程论文:科研促进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探讨 摘要:培养具备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完成这项根本任务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把科研运用于教学。通过探索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理论课程、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实践课程以及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课外科技活动这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效,验证了科研促进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科研;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教学;探索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以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为导向,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换和清洁利用为核心技术,培养具备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1-3]。 1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认识 在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教学中,如果老师只停留在书本的固有知识、以自己的理论经验进行课堂的授课,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能源专业的发展需要,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4]。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故所学的知识往往局限在教师传授的范围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训练。由于教学方法偏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5]。鉴于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6],笔者以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作为探索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切入点,阐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驱动过程[7]。 2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理论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有《生物质能源工程》、《能源生物技术》、《太阳能工程》、《生物质化学》、《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与《环境工程原理等》等,均由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教师任课,其中100%的教师具有博士文凭。近三年来,授课老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厅级、校级、院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20余项,譬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木质素降解酚类衍生物苯环上常压低温加氢脱氧协同转烷基化炼制BT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畜禽粪便/秸秆基复合活性炭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机理的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等项目,项目研究内容覆盖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不同领域。我们根据各老师的专业特长与研究方向,有针对性进行课程授课的安排,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研究经验、体会及成果带进课堂中,让学生在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接触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生物质能源工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内容带入课堂,包括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和生物质催化重整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等,通过多媒体手段,把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数据、搭建的仪器设备平台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 2.2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实践课程 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很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专业教学理论之外,还应有大量的实践教学为支撑。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中,一般都安排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或课程实习,使得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由深入浅地掌握相关知识。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有《生物质能源工程实习》、《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生物质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太阳能发电实验》、《太阳能电池设计与工艺实验》、《生物质测试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等。为了使实践教学不落后于工程实际,必须及时更新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并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尽量做到实践内容都有工程背景,这样能让学生感到实验、实习或课程设计不脱离实际,增强其学习兴趣[8]。譬如《专业综合实习》属于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一门整合实习课,课程涉及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清洁生产、节能技术、化工原理和环境工程原理等众多内容,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实习过程中有机地将项目“稻壳热解气化学链循环制纯H2协同CO2捕集关键技术研究”、“核壳结构生物炭复合肥制备工艺及关健技术”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工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使学生对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产物对环境治理的应用有完整的体验和认知,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为从事新能源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课外科技活动 华南农业大学对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1)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创新学院等部门的主导下,华南农业大学每学年的开学初期,组织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的申报,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进行评审,对优秀项目给予立项资助。同样,材料与能源学院对部分优秀项目也给以立项资助。能源与环就系统工程专业教师,以自身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为平台,譬如项目“稻壳热解气化学链循环制纯H2协同CO2捕集关键技术研究”、“生物质炭还田对食用木薯种植的综合效果研究”、“畜禽粪便/秸秆基复合活性炭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机理的研究”等,与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以此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方向和主题[9]。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的学生不仅有专业教师的科研平台,而且有专业教师的细心指导,已经获得了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1个国家级、3个省级、多个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2013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太阳能空气清新机”、2017年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不同孔径活性炭对负载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影响机理研究”、2017年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基于农林废物宽适应性的化学链气化制取合成气的机制研究”;(2)同时,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下,连续5届的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相关专业竞赛,均获得殊荣,如特等奖2项,1等奖3项,2等奖3项等优异成绩,两项国家特等奖项目分别为2016年的“生物质连续热解装置设计”、2015年“滚筒式生物质连续热解反应器”,均是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基于传热过程的生物质热解模型研究”、“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带动下进行科学创新获取的成果;(3)无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还是全国专业竞赛等,均是以不同年级的学生组队,可以起到师兄师姐带动师弟师妹进行科研学习,达到“帮传带”的作用。 3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成效 虽然华南农业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开办时间短,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34人),但在新办专业中,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立项每年均处于前列,并且参加多个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10次,省级奖励10多次。这主要得益于专业教师较好地运用科研促进教学的做法,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接受了较多科学研究的教育与熏陶,教师也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专业竞赛。 作者:简秀梅 蒋恩臣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系统工程论文:计算机软件设计与系统工程方法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提高,计算机软件设计领域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能够让计算机软件设计迈向新的高度,而且还可以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系统工程方法的内容和应用过程为角度,来具体讨论一下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系统工程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设计;系统工程方法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让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及。而软件作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一环,其设计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未来的发展。系统工程方法目前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开发力度与质量,这对于以后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会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1基本内容 主要的开展内容有:(1)全面调查所要探究的内容,并对调查过程做好充分的记录;(2)创建完善的分析方案,采取有效的定性分析方式,去逐步的研究系统技术性能;(3)在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后,挑选出最佳的系统设计计划,然后通过系统工程的具体情况,去合理的实施;(4)根据系统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去创建完善的实施计划,而且还要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的话就能够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基本流程 在设计方法上包含以下几种:(1)自顶向下的结构化方法,此种方式包含结构化分析以及设计等方面,而具体的运用思路就是将比较繁琐的问题进行分解,而且这种分解方式是自顶向下的,这样就能够让所有阶段的问题都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掌控之内;(2)简便的形式化方法,如果计算机软件使用此方法的话,那么就必须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的有关原则,并根据整体,去创建完善的工作计划,这样的话就能够加强计划的合理性。采用这种措施,其关键作用在于能够有效解决计算机软件开发力度以及设计范围等一系列问题。(3)模块化设计技术方法,此方法是把繁杂结构合理的分解成为一个个子系统,运用此方式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任务-论证与批准-需求分析-推广应用。在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就可以有效的确保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图1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 3运用要点 图2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流程。 3.1任务的提出 计算机软件开发交办单位要向软件开发系统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相关员工根据软件开发交办单位所提出的要求,去创建完善的实施计划,同时还要合理的分配软件开发的任务。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交办单位要和员工签署合同,这样的话就能够表明具体的责任,如此一来,便可以让软件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2论证与批准 参与设计的员工要通过交办单位的有关规定去合理的制定设计计划,然后就要邀请相关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紧接着做出科学性的论证。参与设计的员工要合理的去总结这些论证内容,并在得到主管的审批后,方可全面进行实施。 3.3需求的分析 相关工作者要全面掌握客户对软件系统的要求,这里面主要包含计算机软件的性能、运行速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最好能够让用户通过网络像软件设计人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然后软件工作人员根据要求的合理性,去尽量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3.4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概要设计主要是创建目标系统软件的整体架构及总体结构与模块之间的联系,然后去做好有关的审查。另外,对软件的设计工作,要在做好概要设计的前提下,去进行模块设计,这样就能够做好代码编写工作。 3.5编码测试 工作人员要学会合理运用编码语言,把具体的设计结果转化成客户所需要的程序语言,在这部分工作完成以后,参与软件设计的员工就要对编码进行测试,这样就能够确保计算机软件系统让客户满意,要是还具有一定的系统问题的话,那么就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完善,以免对以后的软件设计工作带来隐患。 3.6鉴定推广 工作人员在做好全部的软件开发工作以后,必须要对软件做好鉴定推广,而且还要通过对客户运用环境的了解,去试着对系统软件进行安装。在对软件进行完鉴定推广以后,再把软件交给客户进行使用,而且最好委派专业人士对用户进行软件使用的培训工作,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好对系统的维护。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系统工程方法目前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开发力度与质量。而想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相关工作者就要做好论证与批准、概要设计以及鉴定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系统工程设计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吴瑞强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也将会更为广泛,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系统工程思想;汽车工程;应用 1系统工程 当前,国际主流的系统工程方法有NASASystemsEngineering、INCOSESystemsEngineering、IBMHarmony、SESAMEFramework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行业背景及适合的应用领域。在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大型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基于文档的系统设计方式,需求和方案遍布在数以千页的设计文档中,难以实现需求的跟踪关联及覆盖度分析,方案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也难以评估。导致项目风险不可控,许多问题只有在实物验证阶段才能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项目正常进度。目前系统工程理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汽车领域、在国外例如达索、波音、空客、洛克希德马丁、欧洲导弹集团、轨道科学,宝马、标致雪铁龙等公司以及国内的奇瑞、长城等研究机构都在使用这个理论。目前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设计方式主要应用于结构、控制系统领域,在包含射频、微波、高速信号检测处理、结构等多专业领域的电子系统中尚未发现有成功应用案例。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在该类电子系统中应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设计方式案列,研究应用方法,提高电子系统开发质量与效率。 2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重要性 2.1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满足市场发展以及客户的需求是汽车行业发展主要目标。系统工程主要是明确了市场的以及客户的实际需求,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规范技术熊,同时制定一系列的测试规划,并进行后续的跟踪。在这个过程中需求发生了变化,就需要进一步做好整个过程的变更管理,包括变更记录、需求以及新需求的跟踪等,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后续系统的活动开展,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2.2汽车电控系统质量要求高 汽车过程的应用需要满足相关规定和标准,对此在任何条件下都需要满足汽车系统的设计性能要求,从而能够有效保障车辆的正常运行。系统工程的要求对于汽车工程的应用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在失效、检测、识别等多个方面,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有效改进存在的问题,并在进行系统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后续的测试应用做出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汽车工程的发展。 3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3.1系统工程的思想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系统工程师一门科学的方法,其通常情况下回采用大系统和子系统的概念。对于大系统主要是通过众多的子系统进行,这些子系统既是相互联系,同时是相互制约的。汽车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子系统组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驱动单元(发动机)、能量传递单元(离合器、变速箱和传动轴)、支承和承载单元(车身和悬架)、控制与调节单元、冷却与润滑单元等。汽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对于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都需要进行有效分析,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应用计算进行模拟,从而能够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2系统工程的思想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工厂这个大系统是由很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包括部门以及车间,其也明显表示出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结合市场调研情况,综合规划部门对相关产品进行规划同时作出了相应的设计任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部门需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于零件的相关制造工艺以及零部件的装配公益性都需要考虑在其中。生产准备部门则需要结合产量以及生产能力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后续工作流程的有效开展。在进行生产过程的安排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制造车间的生产能力以及装配能力等方面,确保后续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知道新型的汽车需要做好规划工作,其从规划到生产的过程都是属于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3系统工程的思想在销售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汽车工程的建设发展,企业需要做好销售工作,因此需要从计划、指挥、监督等多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销售组织。将系统论的思想科学的应用在销售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系统规范化销售活动的各个部门,确保整个工作的有效开展,也能够更好地确保销售活动明确分工,达到销售的目的。不仅如此,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以及树立良好的信誉。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汽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和销售管理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中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对航空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系统工程在我国的航空项目管理中应用多年,虽然,在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但经过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该项系统工程已经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针对这一课题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项目管理的三维结构、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航空项目管理;系统工程;三维结构;系统动力学 航空项目的管理会贯穿在该项目的全部生命周期当中,对该项目的全部过程实施管理。航空的项目管理涉及的步骤非常复杂,部门众多,其中包括政府部门、用户部门、运营商、配套方等,该项管理的关系以及涉及面极其复杂。无论是内部机制还是外部机制,对项目管理的技术以及观念态度上皆决定了该项管理的成功或者失败。在一定意义上,航空系统的研制成功一定要得到大规模的,复杂开放系统工程方式的全力支持。 1项目管理的三维结构 1.1逻辑维 首先,要将该项管理的目标进行制定,在进行制定基础之上在进行管理计划的组织架构,之后紧跟项目的进行,将制定的计划有序地实施,在不同的实施方案进行后,及时取得相关问题的反馈,对制定的目标以及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1]从控制理论学角度思考,该项管理模式是负反馈的回路,以全力保障好该项管理的内容得到重组以及优化。 1.2知识维 该项结构包括了一些比较专业性的知识,心理学、管理学、运筹学等。这些理论知识点为实践应用起到了详细的指导作用。 1.3时间维 按照项目实施的时间不同,可分为项目短期管理、项目中期管理、项目长期管理。其中短期管理主要针对的是两个项目以内的管理,中期管理是对系列项目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管理,长期管理是几年内构成的全套管理形式的实践。三种时间管理形式在内容形式上不具有分割性,因为中期以及长期管理的经验是从短期管理中逐渐总结得出,是以短期为基础前提的。中期管理形式是短期管理和长期管理重要的中间环节,长期管理则是整个项目工程的关键内容,是航空企业形成自身特色,企业文化,与时俱进的管理措施的重要经验基础,这三种时间的管理方式不能缺少任何一种。 2航空项目管理中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2.1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 通常情况下,航空项目内容会非常多,并且十分复杂。从项目的策划到实际进行生产,期间所涉及的部门以及因素众多。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较多的因素以及问题是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的,没有任何的规律可以遵循,不能对问题的出现进行预测是该项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针对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该项管理手段已经不能完全应对,因此要探寻出新的管理模式,增强我国航空的综合竞争实力。 2.2引进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对航空项目管理的帮助 (1)针对该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决策支持系统引进到该项管理工作当中是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该项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支持背景的,能够有效帮助技术人员应用具体数据以及模型将半结构化问题得以解决,该系统的本质其实是作用交互系统。[2]项目中出现的半结构化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形式上有目标的确定性以及可操作性。技术人员针对该问题采用的实际解决措施可以预测到,非结构化问题是不能进行预测以及没有明确的目标。(2)以往的该项系统在使用上会存在一些弊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现在该项管理中已经将智能管理系统引进。该项智能系统在功能上,极大地做出了改变,不但在模型定量上具备了功能,还能对人工智能进行项目的定型分析,并且还可实现对不确定性进行推理。通过该项智能系统的综合应用对问题解决的具体经验流程,利用人与机器系统的充分结合,使非结构化以及结构化的问题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 2.3建立完善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作用 针对该项管理中,非结构化问题是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对该问题不能进行比较准确地预测以及对其描述的情况非常多,其中需要有机结合定量以及定性分析。我国的航空公司研发部门,会为了迎合国际的发展和需要会进行多项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航空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其中建立智能决策系统支持体系是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和实时分析的重要手段,该套智能系统将模型与数据库进行结合,系统由人机交互系统与数据库、模型库与方式库以及知识库共同组成。该项智能系统将项目过程中实时监控得以实现,并且对项目流程的具体分析、支持功能以及人员服务支持等进行功能上的实现。 3系统动力学在航空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1系统动力学的定义 系统动力学是对原因以及结果关系和反馈流位流率结构建立模型的方式,较长时间以来,我国的航空项目管理应用动力学对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在对项目工程实施的过程当中,系统之间的要素在作用相互的环境下构成了系统行为。[3]在该项目管理中对其进行应用,是对原因以及结果之间的关系图进行了定性分析,是一种对比较繁杂的项目系统分析的良好方式。 3.2影响项目管理的诸多因素 对该项管理工作产生的外在影响因素非常多,也有较多的研究以及说法。在众多的观念中,有一种观念得到了较多研究学者的认可,即为管理人员对系统动力学的充分应用,可较好地解决项目进度问题,降低成本问题、最终完成效果问题,并且这三项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项目成功的关键。(1)项目进度:影响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项目的设计方案、实际生产的效率、生产方案的合理性、外界的干扰因素。其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是项目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生产效率加之合理的决策方案,进度会有明显的提升。此外,外部因素对其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如:设备的生产水平、工艺水准等皆是影响项目进度的重要因素。(2)成本的投入:对项目投入成本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材料的成本投入、整体资金的投入、高科技设备的投入,以及科技人员的投入。如果有效地将这些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降低,对项目的成本投入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3)项目效果:对项目最终效果的衡量,既要对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检测,同时也要对项目成果获得的收益进行分析。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设备的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皆是对项目最终结果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3.3工程系统在项目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航天航空系统工程是我国较早进行发展的工程系统。该系统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特别典型的大型复杂系统工程。例如,航天器发射需要的系统包括:航天器、航天测控系统、回收装置、用户台站等。每一项系统本身其实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各有不同的复杂系统组成,最后形成了一项更为复杂的大系统。因此,在项目的设计、生产、完成、实验等都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部署以及协调,才能够使项目最终顺利的完成。对这些复杂项目的部署最合理的措施便是应用工程系统的方式。 4结束语 在该项目的全部周期中,有较多的不可预测因素以及不确定性因素。为了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防范,要对项目的系统进行全面地了解以及更新。我国众多的大型项目中,系统工程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对实际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航空科研人员要对系统工程要不断的进行深入探究,使其能在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上,发挥出更多的价值作用。 作者:郭强 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对交通运输的运用 【摘要】系统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一门管理工程技术。近年来,系统工程不断向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发展,也开始广泛深入到交通运输工程中,对交通运输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系统工程相关知识,并结合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系统工程,对系统工程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系统工程;系统管理与控制;城市交通 一、引言 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市人口集聚,伴随着机动车数量和道路交通量不断增加,满足了人们基本的交通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但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设备条件不足,各大城市交通道路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交通事故频发。交通道路发生车辆拥堵,严重阻碍了人们正常的出行情况。这拥堵情况从表面上看,一是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二是道路增长相对过慢。以北京市为例,90年代汽车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而同期道路年增长率仅为3.5%。随着轿车加速进入百姓家庭,车多路少的矛盾将更加严重[1]。城市交通道路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堵塞的交通情况不仅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出行,而且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城市产业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方向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拥堵的城市交通情况会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安全出行,而这个是各个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交通运输系统健康安全运作前提下,如何充分将系统工程原理利用到交通运输系统中,发挥最大道路运输利用价值并造福人们,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系统工程相关知识 2.1系统工程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系统”是指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工程”强调实践性。系统工程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和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系统学是系统科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层面上就需要运用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学科指导。2.2系统工程的特点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的观点,科学合理地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经济管理科学、现代数学、电子计算机和其它有关工程技术,按照系统工程的程序和方法,去建立优化系统的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2]。所谓系统的观点,就是把新研究事物的看作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的重要工作是对信息进行获取、判断、加工、贮存、传递,然后输出必要的信息。对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是以技术经济指标为衡量依据的。同时,系统的设计、研制、试验、运用等过程都离不开各个管理科学分支的实质内容。现代数学的最优化方法,主要是指它利用了许多现代数学分支的理论,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形成一个数学模型。通过不断调整相关变量及参数,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将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数学模型的求解则可获得最优化方案,这就是系统的最优方案。系统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思想、理论、技术,对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系统工程和传统工程不同,系统工程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特定的具体工程,研究的方法也不是单单的专业知识,它集中体现了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例如设计一个产品,传统的方法指强调成本,而系统工程对目标的考虑需要从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即时间方面以及综合运用各专业方面(经济学、环境学、法律学)。(2)系统整体的最佳化是系统工程追求的目标。在一项工程中,从目标选择、实施过程、事后评价都是建立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思想对系统模型来调整,不断改进优化系统结构,使之体现整体系统最优化。(3)任何系统都是人、设备和过程的有机组合,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是参与决策活动的主导者和能动者,在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处理系统问题时,要以人为中心,最终体现的作用也要表现“以人为本”的宗旨。2.3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复杂大系统。一般情况下,系统包含“硬件”单元,也包含“软件”要素,尤其是人的行为。因此,要有独特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要用多种技术方案进行求解。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方法论除一般的数学描述方法和逻辑推理方法外,还有工程技术的规范和社会科学的艺术等[3]。系统工程方法论强调对系统的深入了解,进行系统识别,处理问题应注重系统整体性以及计算机手段的辅助作用等。 三、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观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系统内部由多个要素组成。一般而言,城市交通系统可以分为四大系统,如图1所示。图1城市交通系统要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能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只想着从单方面着手处理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先认真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整理好内部各要素关系后,再结合外部环境,分析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通过用系统工程观点分析城市交通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相关性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若发生变化则会影响其他要素的状态变化。以道路系统为例,它是由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专用道路四个不同层次的道路组成,辅助以道路监测系统、交通信号指示系统等等,若交通信号指示发生故障,交通运输肯定发生混乱,造成更严重的道路拥挤情况。(2)动态平衡性在城市化建设中,城市通过修建高速公路、地铁、轻轨、快速公交车道等来缓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堵塞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很快被新产生的交通量抵消。经济发展,私人汽车购买力不断增强,汽车拥有量不断上升,在一定的道路数量下,城市道路又出现拥堵状况,城市交通系统就是在这种“拥堵——缓解——拥堵”的动态平衡中循环往复发展。(3)整体性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相互协作共同运行的,各个子系统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是协调于城市交通系统中,发挥着1+1 2的作用。 四、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发展是必然趋势。城市化建设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必然影响道路交通量,同时城市用地是否合理规划也会影响城市交通情况。同时,由于现代生活节奏步伐加快,对于提高交通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量的发展速度,现有道路结构难以满足加快运行速度的要求[4]。因此,结合当前道路交通建设、城市化建设发展速度,交通规划更加需要结合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应用。(1)规划中注重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利用在交通规划中,需要借助专家将理论知识提炼出来,把实践中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形成体系指导工作。同时也需要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将理论和各种信息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系统的整体优势。(2)交通规划更加注重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可靠性测度作为一种概率测度,是反映运输系统的运行特征的有力工具[5]。我国大力发展交通设施建设,考虑的问题主要从费用最经济和减少拥堵情况出发,却忽略可靠性研究,这样容易导致路网服务水平的稳定性不高。所以,结合我国国情,将可靠性分析融入到道路交通规划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的交通问题。 五、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管理与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问题日趋严重。这一方面体现在汽车保有量逐年激增,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也无法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交通运输现实及潜在需求,事故频发、交通拥堵等情况时常发生;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目前的交通控制系统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因此除了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将现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到交通运输设施上,缓解交通拥挤情况、减少环境污染,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更迫切任务。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交通压力。时至今日,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信息服务及发展决策等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缓解日益严峻的道路交通拥堵状况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例如,通过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的建设,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和路口间协调水平,缓解了道路拥堵情况,同时相应地提高了车辆的运行速度;通过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调整了出行者的出行需求,促进了交通供给与需求间的均衡;通过违法监测系统等的建设,规范了出行者的出行行为,改善了交通秩序和安全水平,也相应地减少了交通拥堵的情况;通过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引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逐步改变城市的出行结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的方向。现在城市智能交通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1)交通管理控制的集成化以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为核心,以综合交通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整合包括视频监控、违法监测、智能调度、信息服务、主动管理、指挥决策等功能在内的集成化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是当前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一大方向。当前我国的众多大中小城市都建设了多个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并逐步推进系统的集成与应用。(2)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传统的道路交通管理,交通参与者都是根据设置好的规则去实施。当路面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塞车情况时,交通参与者并不能实时得到路面信息,造成更大的塞车情况。而智能交通管理的出现,给道路交通运输系统带来了质的变化。通过信息共享,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实现道路畅通和提高运输效率为目的,让道路参与者在信息充裕的条件下选择最佳的路线,不仅缓解道路堵塞问题,而且节约道路参与者的时间。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服务的手段不断增多,如智能手机的出现所催生出来的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例如滴滴打车、Uber,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出租车的运行模式,打车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私人驾车出行的次数,有利于缓解道路上车辆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提供信息服务的主体不断增加,有政府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如公交公司)、汽车厂商、专业的交通信息服务商(如TomTom、Inrix)以及IT巨头(如Google等)等,使得出行者的选择日趋多样化,而信息服务内容的增加和实时性的提高也使得智能交通系统在调整交通需求方面开始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3)交通安全辅助的全面化一方面通过实时的、多途径的信息服务来为驾驶员提供驾驶辅助决策,例如盲区监测、夜视辅助、超速提醒、车道偏离报警、碰撞报警等技术,另一方面则通过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实现常态或异常情况下的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如自动泊车、主动巡航控制、车道保持等,从而大幅度降低由于人的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直接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也间接缓解了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状况。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发展的氛围下,在现有科技手段支持下,在“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日益得到重视和研究之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将会进入全新时代,为我们的城市交通服务,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城市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对于交通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精细化的综合管理,可以形成多方面的技术控制,并且能结合交通建设中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形成多方面的综合运用。科学的评论体系和评论方法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体系在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回顾道路交通评价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的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以工程造价为标准,到以交通服务水平为标准,再到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发展到现在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每一次的提高,都蕴涵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对城市交通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化[6]。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质量、环境、费用三大综合评价体系的综合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质量评价高度重视规划,确保规划先行。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坚持从规划抓起,城市交通区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以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为依据。(2)环境效益评价我们的经济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了改变,所以需要通过环境效益评价来综合评估和衡量。这里主要是考虑交通项目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交通道路规划必须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城市交通道路建设。(3)经济效益评价建设城市道路,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出行问题。按照规划建设道路,是否缓解交通堵塞问题、是否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是否降低出行成本、是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这些都是经济效益评价的重要指标。 七、总结 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全局,将系统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按既定的目标合理规划、设计、试验、建造实施、管理和控制系统,在现有的城市交通情况下融入系统工程方法,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新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向。交通运输问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相信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不断学习借鉴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能够对交通运输更好地规划。 系统工程论文: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在不断的增加,在水电站中也得到使用。自动化技术在水电站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和其自身的稳定性和技术性分不开的。新建水电站在技术上进行一定的革新,通过计算机技术提升效益、进行水文的监控和进行基础的操作,节省了工作量的同时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使得水电站在进行运行的过程中更加的符合现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针水电站危机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的设计应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设计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得社会生产更加的规范化,生活更加的便捷。因此,水电站也利用计算机微机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对于水电站工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微机监控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善水电站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噪音的问题以及对员工的危害,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和运行的稳定性,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投入较大的,但是在技术的提升上具有较大的作用和较强的实力,对整体的水电站技术的发展是较为有效的,应该进行一定的发扬。 一、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概述 (一)计算机监控系统分类 一般来讲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基础监控系统和常规装置双重监控系统。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CASC):这种技术主要是用在水电站的基础技术中,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计算机主要是起到提升水电站的计算机管理水平的运行监视、数据处理和相关的各项工作监测等方面,基本上对于决策的部分没有进行涉及,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操作使得水电站的工作更加的便捷,将日常的操作和数据的处理更加的完整准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CBSC):这种系统主要是对水电站的各项运行进行适时地监控,使得设备的使用和建设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将各项工作的设备都纳入到计算机的监督体系中去,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较多的因素,对本身的系统要求较高,使得这个系统在建立的初期就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将水电站的各项工作都进行监控,是以后水电站技术发展的方向。计算机常规装置双重监控系统(CCSC):这个系统主要是上述两种系统的结合,既能够实现常规的工作,又可以进行水电站的实时监控,但是这两个设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监控和实际的工作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系统中实现相互之间的备用,就会对水电站的工作更加的方便。 (二)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 集中式的计算机监控结构:这种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主机的相关设备将各项指令进行输送,从而将各项工作进行维持,中心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相关的处理软件会将电缆引入到控制主机接口的线缆接入到各个模拟的信号和处理指令中,从而控制整体的系统进行自身的本职工作,使得整个系统进行实际的工作。但是这个设备具有一个缺点,因为系统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单机进行操控的,一旦主机出现问题就会使得整个的系统出现瘫痪的现象,这样的监控系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分散式计算机监控结构:这种技术主要是采用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分散式的监控技术,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各个技术流程之间是独立的,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不会出现一处问题就影响整个系统的情况,对于水电站的计算机监督技术可以更加的完整和便捷,即使主机出现问题,各个系统之间也是独立的,也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工作,对于技术来讲更加的成熟。 二、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要职能 (一)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在运行的过程中计算机监控系统会将水电站日常工作的各项数据进一定的记录和分析,一旦数据较为频繁的问题或者是出现超出极限值的情况,系统就会自动的进行报警,并将数据及时的进行记录,便于对故障的及时识别,并为后期的维修提供第一时间的数据。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进行现场的问题分析,准确的将问题进行解决。 (二)对水电站的各项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水电站主要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实现相互之间的运转和管理。例如,通过计算机自动监控技术,如果发现系统中出现空载转停机和发电转调相等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动的通过并网的措施进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自动的做出反应。这个过程和计算机的监控技术也是分不开的,只有通过监控才能将系统中的问题进行体现,让系统自动的进行变压器的变压比的调节,同时在机组合理的分配无功负荷。而且,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通过进行溢洪闸的自动开闭的控制,进一步的监督水电站的工作。 (三)对水电站的运行情况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水电站在发生问题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并将问题在短时间内进行解决,使得设备及时的进行处理并恢复正常,防止出现更大的事故。在传统的监控和管理的工作中,故障修复的时间是和技术人员的能力直接的进行关联的,值班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踏实,就会将故障尽快的解决,反之就会出现拖延实践的现象。因此需要进行技术的升级,将专业的系统设备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帮助技术人员解决一定的问题,将技术进一步的进行创新,节省时间。 三、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组成介绍 如图1所示,一般来讲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是采用三层分布式的监控结构,第一层的结构主要是控制层,控制层主要是机组组成,担负着系统整体的控制和监督,并且将每台机组之间实现独立的进行控制,在每个中心控制中将机组中的综合自动化装置进行配合的过程进行数据的实时分析和解读,使得各分散系统能够接收到不同的指令和相关的数据参数,实现总机对各个基本系统的监控。第二层设备主要是对电站进行监控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由上位主机进行的,使得水电站的基本机组和辅助机组的完成和配合,对整体的系统进行监控,了解时时的运行状况,并将各种采集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验证系统是否可以正常的使用。系统的第三层主要是远程控制层,这个层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和管理将水电站的实际工作进行完成,即使不在水电站的实际工作中也能够实现实际工作的监督,实现远程的监控,这样不仅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捷,而且一旦发生现场技术日人员解决不了的工作可以寻找技术能力较强的员工远程帮助,尽可能的缩短故障修复的时间。在技术系统中较为关键的还包括工程师站技术,这个技术中工程师站主要是在远程的范围内对系统中的自动发电系统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将数据进一步的将数据进行指导和分析。工程师站同时可以对系统进行指令的送达,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及时的进行报警处理,使得系统的运行更加完整。 四、结束语 电站利用微机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可以提升电站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对电站的综合效益进行提升,同时可以将新建的电站进行微机技术的投入,使得电站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运行更加的安全。通过微机监控系统对电站的管理,可以保证电站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作安全性的提升,同时可以将智能系统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是技术的进步。 作者:植坚 单位:怀集县水利水电发展总公司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应用 摘要:目前阶段,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量,也提高了其设计工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软件开发范围与规模也不断扩大,使得软件设计与开发难度也随之增加。而系统工程方法指的就是针对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然而,软件工程方法自身比较复杂,所以,应对其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予以一定的重视。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软件设计;应用;分析 1系统工程方法 所谓系统工程方法,不仅仅是基础性的决策技术,同时也是现代化的决策方法。通过将所需处理的问题与情况分类,并划清边界,但是应对不同类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内部因素间的联系、完整程度予以重视,利用运动观点与措施对问题及工程过程进行分析。该方法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其中主要包括自然与社会科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都比较强,并且协调性、科学性及整体性特点十分突出。在系统工程方法中,科学观念指的就是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树立科学观念,并充分利用科学的规律来开发软件。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对问题整体与部分间的联系予以正确地认识与理解。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层次,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需要明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分析。而整体观念指的就是对系统对象进行研究的时候使用系统方法,将整体当作出发点,进而全面地规划并处理问题,确保系统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通常情况下,系统由部分组成,所以,整体作用要大于部分作用。然而,整体也是所有部分功能的综合,因此,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具备整体观念,不仅要对部分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对系统整体进行分析。而综合观念则需要在文体分析的过程中积极明确系统整体目标,与相关的经验及知识进行结合,进而研究出全新的系统观念,这样就能够使系统进行综合以后的功能与效益得到提升。 2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具体应用 系统工程方法能够对不同因素与作用进行科学地分析,并使用模块化设计技术,将系统划分成多个简单部分,在对部分与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以后,制定出最佳解决方案,进而减少软件设计的时间,并加快其设计的进程。而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过程中,积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2.1软件设计任务的提出 计算机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具体的交办单位需要按照软件开发系统来对其设计工作人员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向其提供任务书,与此同时,还需要同软件的开发工作人员签订与其相关的合同,最终提出软件的设计任务。 2.2确保软件可行性 要想更好地设计并开发软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地研究,进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其中,软件的开发工作人员需要对资料与数据进行详细地研究,同时应提取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与了解,对软件自身的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可行性进行科学合理地论证。 2.3用户对于软件需求 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其意见,对用户对于软件系统的要求及期望进行全面地熟悉与掌握,旨在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应用功能与实际运作的速度及性能。基于此,还应该全面分析客户对于软件的具体需求,同时,还应该积极制定软件的规格说明书,进而为软件的开发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2.4软件概要设计 所谓的软件概要设计需要按照上述准备工作对软件整体的构架与系统整体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对系统数据库进行相应的设计,对不同模块控制接口进行明确的定义,并对软件的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地审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在软件简要设计的过程中,对工序进行适当地简化。 2.5软件详细设计 软件的这种详细地设计是相对于其简单设计来讲的,需要在遵循结构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简单设计过程中的程序、分程序与模块组成分层结构进行详细地描述,与此同时,还应该对不同模块设计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更有利于编写源代码。 2.6软件编码和测试 要想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即具体的程序语言,并且便于数据库语言书写程序的运行与组织,就需要充分运用编程语言,将具体设计过程中所获取的结果有效地转变成计算机的系统软件。除此之外,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需要对程序设计的不同模块与系统进行全面地设计,进而保证用户手册编写的更完善。 2.7鉴定并推广软件的成果 应积极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使用户能够更加认可软件,进而为其进一步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软件的开发人员需要在其使用的环境下,进行软件的试安装工作,同时应积极为其提供使用方面与维护方面的相关服务。而在用户实际使用该软件的时候,软件的开发人员还应该实时关注软件具体的运行状况,并对软件系统进行合理地维护,确保用户对软件认可,这样就能够为其今后的推广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过程中具体运用情况的问题时,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对其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使软件设计的时间缩短,同时还能够加快其设计的进程,使软件设计质量得以提高。与此同时,系统工程方法使计算机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流程更加规范,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工作人员实际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推动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 作者:刘奥博 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 系统工程论文: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概述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得到广泛的运用与发展。而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检测则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分析,指出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与质量检测所用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信息工程;质量控制;信息监管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工程能够帮助人们在同等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所需的成本。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主要为用户提供服务,为避免用户难以操作系统,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网络信息工程的方案设计都尽量贴近生活,便于人们学习与使用。此外,在使用过程中,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尽量保证人的舒适度,从而便于人们更好地使用。总之,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可用性强,方便用户的学习与使用[1]。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一般表现为对用户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对用户需求变化的满足程度。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工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坚持事前控制,由于网络信息工程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在工程进行过程中,任何质量问题都会引起大量的投资浪费,并导致工期拖延。因此在工程开始之前,应当将一切可能的问题予以消灭,从而设计出科学的信息系统。其次要坚持规范化控制原则,遵循应有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从而保证网络信息工程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坚持分阶段控制原则,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是一个根据用户需求,加以设计与实现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应该分阶段控制,通过实现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来完成整个工程质量的目标。最后还要满足客户的需求,用户是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最后使用者,因此工程的质量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依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工程规划,进而予以实现[2]。 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至于如何把握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的控制,需要首先做到对质量管理规划标准的制定。项目管理层制定出质量控制的过程,对质量控制的阶段、范围和程序予以确定。对工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网络设计、网络工程施工、网络工程验收等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制定的标准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以及一定的奖惩条例。其次是建立质量保证的制度,通过在系统目标与功能、技术方法、投资规模等方面的协调,制定一个用户认可的质量标准,以及能保证此标准能够达成与保持的制度。在网络信息系统工程进行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性能为代价来争取目标的达成。在建立质量标准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保证制度,从原料检验开始,贯穿整个过程,从而保证质量标准的达成。此外,由于网络工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为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工程的监理,从而避免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变成豆腐渣工程。如果是工程投资大、工期时间长的网络工程,还要选择专业的公司负责工程监理,从而保证网络工程的使用质量。只有注重在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中的监理工作,分阶段的完成各个阶段质量标准的监理,才能实现整个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标准[3]。最后,还要做好一定的网络规划,包括投资预算、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等,其中需求分析是整个网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用户的需求了解,包括用户的数量及位置,网络的服务范围,网络采用的体系结构,合适的网络操作系统等方面,从而加以分析,进行投资预算,设计出合理的方案。通过对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网络规划,从而做到对网络信息工程质量的控制,满足用户的需求。 结语 随着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使用日益广泛,人们对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也日益关注。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坚持事前控制、标准化控制、分阶段控制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制定出质量管理规划标准,建立质量保证制度,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监管,并做好充分的网络规划,从而实现对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作者:张金武 系统工程论文: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工程管理论文 一、施工质量管理 首先要制定施工质量目标,目标展开就和目标实施中,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首先重要的是要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应该熟悉施工图纸,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对施工现场进行条件检查,应符合施工要求。施工中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都要深入细致,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其次,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第三,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步调一致。 二、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一是编制进度计划,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二是确定计划工期。施工单位或人员应参照工程规定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以最终确定计划工期。三是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谨防不按照计划进行施工,而应适时监控进度计划。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寻找原因,落实到位。四是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监理人员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工程量计量验收,及时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签署进度、计量方面的认证意见。 三、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项目施工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而成本在施工当中是可控制的,因此成本控制是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 (一)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 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国家现行法律和规定、通信工程概(预)算定额及取费标准实施造价控制,对工程费用实行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二)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应是室内覆盖系统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和全员控制,成本控制人人有责。 (三)动态控制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四)目标管理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 四、施工安全管理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要做好室内覆盖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需要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施工单位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因此,在施工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首位。一是全面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与施工相关部门和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二是严格现场安全管理。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责任追究,提高施工人员责任心;四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野蛮施工,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在实际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保质保安全地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系统工程论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论文 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主要构成 1.1控制进度、质量和成本 进度控制就是指根据已定开发计划开发软件产品,而监理人员的工作则是有效管理软件开发的进度,最终确保工程符合招标合同的进度计划,并且顺利完成。质量控制就是通过开发优良性能的软件,最终确保软件质量。在开发软件时,并需对合同有一个正确而又全面的认识,并监督控制好软件开发的各阶段,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客户的要求,并很好的运行,做好软件产品事前、事中及事后的评估。成本控制的出现是因为软件开发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因为这些投入很难控制,所以,监理人员必须控制好软件开发工程的成本。具体而言,就是控制好信息系统工程软硬件的购买成本,对工程中的实际人员配置和工程进程成本进行控制,确保开发造价在预计成本范围内。监理人员要做好成本控制必须控制好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投入。 1.2组织协调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承建单位、业主单位和相关单位进行关系协调,以便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组织协调的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协调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工作,并且测试修改后的结果,在进行汇总后上报给建设单位;做好与建设单位的沟通,妥善处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并及时向投资方汇报系统测试的进度和事故的处理结果、过程。 1.3合同和信息管理 1.3.1合同管理 监理人员协调业主和相关开发人员的关系,并且有效调解合同中存在争议的地方,本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心态,保护参建各方的利益,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1.3.2信息管理 科学记录工程的整个过程,并且切实确保工程文档的完整性。有效管理相关的信息开发,以便为工程的后期检查和竣工后的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2完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对策 2.1做好咨询、监督和控制 监理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管理并规范相关流程,首先是要做好咨询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施工管理。在具体的监理工作中,可以同时使用咨询与监督。咨询工作做的越好,越具体,就越能为监督工作打好基础。并且在做好咨询工作基础上,让监督工作更加协调和健康的发展。由于咨询工作必须重视执行基本工作,其中也涉及到熟练掌握和理解工程技术。总结并对施工方的需求、业主的需求、设计的概要内容和详细内容等文件做好整理归类,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监理人员可以在利用这些文档的时候,就了解业主的具体需求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并在咨询相关文档内容的同时,能够制定出有效的监理报告,并把相关报告交给业主和施工方。一个工程项目总会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风险,只是风险的程度存在差异。从参与的第三方来说,这种风险就是一个挑战,要有效避免风险需要三方的协调配合,在工程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应预测导致风险的相关因素,以便在工程的实际进行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的规避。监理人员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监理工作,并随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那个时候的外部因素,预测和综合分析工程项目进行中评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有效控制风险,并强化整个工程对抗风险的能力。 2.2确定三方工作流程 由于软件开发工程的独特性,并且软件系统的建立时间不长,监理人员往往容易忽视工程细节。但是,细节在软件开发工程中,是一个会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重要部分,所以,需要第三方在其中做好监督控制工作,并仔细审核软件开发中的细节问题,做好监理工作。在具体实施时,应该制定三方工作的流程规范,形成稳定的工作监理,并且规范必须得到业主的许可。3.3实施过程中的监理软件的开发过程包括很多个流程,需要将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好,在进行软件开发时,需要各种技术人员和多种工序的密切配合,最终使得产品能满足相关要求。3.4系统初步检验软件系统的初验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地使得用户适应软件系统,强化软件的生命力。这是开发软件中对于测试管理的较早形态,在初验后可以对软件的质量和性能进行有效了解,继而做到优化处理相关软件。初验必须严格遵循基本流程,才能真正彰显初验在监理中的功能。在进行初验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必须是在集成方开发结束后;在监理人员完成了二次针对性的检验后;子系统已经处于上线试运行的过程中,并且已上线一个月的时间。 2.3成果展示法 成果展示法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从打字比赛、电脑绘画、拆卸或组装电脑等,看谁打字快,看谁懂得多,看谁做得好。从个体到班组,从班组到班级搞一些成果展览会,使电脑信息技术课从课堂搬到课外,从课外回归课堂共推进的效果,激发学生不甘落后,互帮互学的效果。 2.4研究学习法 电脑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也是开启初中学生对电脑信息技术的创新活动开始。电脑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能够会用,如何把一个软件做得更好,也是激起学生对某一些看似深奥的东西,探索奥秘的过程。若老师能够诱导学生:如果是自己去制作这个工具或软件如何去创新?也可以促使学生创新能力,成为真正的电脑使用小专家到电脑创新小专家。因此,研究学习法是在学习掌握好使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最高层次的学习伸出新推进过程。并不是现有的硬件或软件都很完美,尤其是一些常用工具,内容庞大并不实用。因此,初中生没有先天固有的思维模式,容易在学习中升腾无数个想法,虽然有些想法并不成熟,但是,却为学生以后潜移默化形成创新根基。研究学习法就是利用学生学到的自有知识,对某一节课程或内容进行升级学习的一种手段。比如,利用学到的WORD操作技能,去排版一篇文章,从字体选择,到字体颜色,到字体大小,整版布局,完成一个研究报告。还有,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教师可以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与别人相比,差距在哪?为什么有的好看,有的打出来的整体并不好看,也是考验学生从信息技术本身升华的到美学艺术化过程。 2.5以合同管理作为核心 监理方要做到管理合同的科学性,确保工程能按期完成。在签订合同前,监理方应该协助业主方制定合同,最大限度的避免承建方对合同的异议和疑问;监理人员还应协助业主方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认真研读每一个条款,防止歧义和纠纷的出现。在具体执行合同时,监理方必须立场公正、坚定,有条不紊的对施工中出现的纠纷进行处理。一旦双方存在争端,监理方就应该在协商的基础上,尽量早日解决,尽量不要延误合同的履行时间。 2.6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 建设信息系统工程跟制造产品的道理一样,都是为了最终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工程。为了做到对工程质量和结果的有效衡量,监理方一定要在结合业主方的要求的基础上,搭建一个质量评价标准,再在这个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评价机制,以便确保产品的质量。总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监理人员要充分结合实际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对工程开展有效的协调和监督,为确保建设方质量和进度的实现,提供优质服务,协助建设方构建一个优质、高性价比的信息系统,尽量做到以最少的钱找自己不会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老师也不妨让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百度一下,这样以来,有很多学生自然会把各自的问题,自觉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实在无法解决的,找同学或老师,共同去找到真正的处理方法。 3结语 总之,初中电脑信息技术课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老师只有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强的特性,从激发兴趣入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教改背景下,让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并能在以后学习中,让学以此为开端举一反三,利用信息技术技能服务于其他学科,为初中学生全面掌据该阶段学习任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侯勇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论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 学校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 教师专业发展 个案研究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提升教师素质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学校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为了研究学校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选取了一所城市小学作为个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产品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个案小学六年来的制度文化建设的情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认为富有生命力的学校制度文化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的人性化、情感化实施;校长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依靠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了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实现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1]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阶段、模式、途径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已形成诸多共识。然而,理论探讨虽多,对实践的指导仍有隔岸观火的味道,现有研究中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2],也少有对普通学校中的普通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情况和过程的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所处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够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3]所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对学校,特别是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一般认为,广义的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其中,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当前,对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对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因此,从研究学校制度文化入手,深入探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首先确立个案,并于2009年8月底进入个案学校现场,收集资料,最后分析整理资料,成文。收集资料采用了观察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结果 1.个案小学的基本情况。个案小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该校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享有“名校名师育名人”的声誉。它创建于1903年,曾是很多名人从教的地方,又是很多名人求学的母校。1978年被列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2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1980年成为湖南省开展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的8所中小学之一;1991年、1993年、2000年、2003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先进单位和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2003年以来,学校快速发展,师生数都几乎翻了一番。学校现有教学班19个,学生1100多人。在职教师55人,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青年教师有38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69.1%,中年教师(35周岁以上50岁周岁以下,含50周岁)14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25.5%,老年教师(50周岁以上)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4%。很明显,该校教师近95%是中青年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1岁,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个案小学的制度文化分析。 (1)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中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心理态势等文化因素。前者是表层的显见部分,后者是其深层的隐含部分。一般来说,学校制度文化的显见部分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学校传统,主要是指带强制性或学校着意倡导的传统,如校训、校歌、校徽、某些优良作风、某些教学或文体活动项目的专长等等;另一类则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师德要求、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各种奖惩制度、学校及各层级制订的各种带强制性的措施等等。学校制度文化的隐含部分主要是其显见部分所体现的价值观。它包括制订者和倡导者的价值观念,也包括执行者认同程度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念。从另一角度看,它主要是学校各种群体文化,即学校行政人员(包括领导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在学校传统与规章制度上的体现。[4]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能否对制度文化加以改造乃至重建,使之真正成为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内在保障机制,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向度和效度。[5] (2)个案学校显见的制度文化分析。个案学校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着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井井有条。以教师培养制度为例。2003年,个案学校针对青年教师日益增多,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所占比例偏低的现状,制定了长远的教师分层培养制度:“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是针对青年教师制定的一种师带徒的制度,师徒结对,周期为五年。这期间,徒弟每学期要听师傅10节课,师傅每学期要跟踪听课20节课并予以指导;对工作时间未满三年(含三年)的年轻教师开展每学期2次的磨课活动,进行手把手的指导;青年教师每月都有月汇报课,每学期要进行一次教学比武;每月不定期抽查粉笔字、定期检查粉笔字;定期进行基本功比赛(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即兴演讲);每月两次读书沙龙活动,每学期的读书笔记不少于1万字、教育教学反思日记不少于3篇。年青教师均备有个人成长手册,把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记载在册。五年期满,通过严格考核,符合要求便可出师,行满师礼。假如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学习,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名师工程”是针对中年教师制定的,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这个阶段,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管理班级的能力,而且具有深厚的教育素养、突出的科研能力(能主持或参与一个以上的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个阶段,对教师们的培养采取的是一种自主的、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力求让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为了更好地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个案学校积极为教师们创造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在学校的工作记事中,有长达30条的教师外出比赛和考察、学习、观摩的记录,包括市区的教研活动、培训、教学交流活动、比赛、课题研讨活动、“请进来”讲座等。2009年,个案学校还启动了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对攻读在职以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师实行奖励。可见,个案学校显见部分的制度文化具有形式上规范、内容上具体的特点。 (3)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的价值观分析。学校制度文化不是学校制度的集合。从某种角度看,学校制度文化是由各种规章、条令、程序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构成。但与制度体系相比,制度文化更注重的是制度本身所蕴藏的价值观念,体现的是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 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哪些价值观呢? 首先,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所有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束缚教师,而是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次,是合作的观念。个案学校一直秉承“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的校训,所有的工作都由领导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青蓝工程”就是一个合作的好例子。还有,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由教师们出谋划策,集体商议通过的。教师参与决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认同感、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校集体的凝聚力。个案学校实行团队管理模式,特别是“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都要负责学校某个制度板块的管理。学校成员都有非常强的团队意识,在工作中平等互助、开放合作,经常沟通交流,教师面临问题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是以校为本的观念。学校所有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校师生的发展。有位教师如是说:“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工作是一种幸福”。这句话,道出了个案学校教师的认同与自豪感,体现了优秀的学校制度文化的魅力。 3.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通过六年多坚持不懈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个案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度,师傅对徒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徒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得很快。还是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被派去参加教学竞赛的年青教师,均取得了好成绩。个案学校为给学校中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平台,还举行了“中青年教师开课”活动。本次活动共有18名中青年教师上课,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高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认真与执着、对学科教学深刻的领悟与思考以及“踏实、扎实、朴实、平实、坚实”的教学风格。 (2)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专业情意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7]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教师的心理意愿,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动力和前提,并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本人基于自身专业素质的现状,根据本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形成的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目标、规划和思路等自觉的、明确的认识。只有富有专业情意和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产生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才会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自觉地持续增强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专业情意与态度是个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个案学校的教师,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是教师们的读书活动,不断学习与反思,提高了教育素养,也使他们学思结合,使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不断增强。有位教师说:“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3)专业自主性的增强。在我国,过去高度集权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个案学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也在不断增强。比如语文教学方面,除了完成课本上的内容之外,还开展了作文比赛、朗读评估活动,小诗人评选活动,以及课外阅读和新诗教的课题研究,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百舸诗社活动、诗词鉴赏活动,推荐好书、古诗背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四、讨论 1.建设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文化规定着教师工作、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进而规定着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如何实施。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情感管理。情感管理的实质在于以情感为中介,协调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使学校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情感管理要求人与人之间及时地沟通。学校要有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行政领导要更多地与教师沟通,去了解教师的情况、需要和动机,信任和尊重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信任和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会导致教师的自我信任,而阻碍这种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进而阻碍教师的发展。 3.校长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一把手,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上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校长不仅是学校行政领导、管理者,而且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专业发展的模范。作为出色的管理者,校长要有清晰明确的学校长远发展愿景,在这个愿景之下,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制度文化氛围,既要在学校内部营造人人求发展的竞争氛围,又要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让所有教师进步。校长的行政权力加上榜样作用,是教师发展的保障和模本。校长在推动学校制度文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从个案学校得到的最大启示。 然而,对于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工程”的有效实施,本研究涉及较少,这也是个案学校做得还不够、正在积极努力探索的地方,相信随着学校制度文化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此问题会得到更好地解决。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析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出发,探讨以高职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对提高高职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然而,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如何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保证。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多样,本文仅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明确高职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将有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资源与高职课程资源开发 对于课程资源,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一般说来,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课程活动中,可以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培养目标以及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人力、财力、物力、场地、设备和环境等等。课程资源包含的范畴较为宽广,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 高职课程资源,则是指在高职课程活动中能够被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总和。高职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在高职院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将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加工、整合以及利用的过程。有别于普通课程资源,高职课程资源开发还需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的特点,体现课程资源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将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加工、整合以及利用,将相关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职业生涯中所必需的综合技术能力。 以高职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一般包括教师、学校、行业专家和学者等,不同的主体在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仅从高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角度,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可采用的策略。 (一)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承担的角色 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最新技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研究适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第二,教师作为课程源开发的主体,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第三,课程资源最终需要运用到教学上,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使用,所以教师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第四,教师完成授课,根据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程资源的体验、学生学习的反馈、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的反思,对课程资源做出评价,因此教师又是教学资源的评价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活动贯穿课程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学习者、开发者、使用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策略 基于教材的开发策略 教材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教材本身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基于教材的开发策略,一方面,高职教师可考虑对教材本身进行开发,即重新编写教材;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应根据所在区域产业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已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取舍和加工。(1)将教材本身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近年来,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随着对高职教育定位认识的清晰化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高职教材建设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尚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开发课程资源,应重视教材本身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第一线的高职教师应积极参与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运用高职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新知识引入教材,开发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2)对教材内容适度取舍和加工。高职教育应避讳照本宣科。再好的教材,也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支持的,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地域差异考虑教材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取舍、加工和再开发。 基于学生的开发策略 高职课程资源是为实现高职教育目的而开发和利用的,其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否在高职课程活动中发挥积极影响,需要通过其作用对象即学生的使用效果来检验。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脱离了学生实际,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应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我国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开发课程资源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难易适度的课程资源;针对学生学习热情相对较低的情况,寻找并挖掘能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课程资源;要关注学生的问题,从学生的提问中捕捉课程资源;并且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从学生的视角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资源,使课程资源具有学生的属性。 基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发策略 (1)开发课堂教学中预设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指一种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课程资源开发除了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项目等资源的开发外,也应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开发,教师采用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开发,以及实现这一过程所需教具的开发等等。(2)开发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情况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另一方面,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捕捉和搜集学生的反应和诉求,针对这些动态产生的资源加以分析和利用,对原有课程资源进行丰富和整合。 基于社会需求的开发策略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真正培育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将来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师应积极寻求机会与企业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沟通,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和分析企业对于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了解社会对相应高职课程应涵盖的主要内容及深度的期望。综合这些源于企业的信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与补充,整合和拓展现有课程资源,或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基于网络平台的开发策略 (1)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网络环境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优点,是高职教师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新技术论坛、学习论坛,还是资源素材网站或是教育网站等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来源,教师应对这些资源加以筛选、加工并利用到课程资源开发上。(2)开发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师和学生除课堂以外的另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它能使学生快捷方便地获取课程教学资源;有益于教师与学生课后交流,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有益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共享资源;为教师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提供便利;同时也为有效管理课程资源提供平台支持。 除了以上策略,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还应充分利用院校优势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与教师同行结成学习共同体,在交流学习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分析教师自身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开发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等等。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将各种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课程资源开发模型 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需要围绕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不断地进行。高职教师在开发使用课程资源时可采用具有循环维护特点的瀑布模型。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如下:首先要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专业人才素质需求,根据需求指导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进入教学和使用,通过师生及外界评价获得效果反馈,教师对课程资源使用效果和评价进行反思,课程资源不断进行修改、调整和扩充。因此,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维护的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模型如图1所示。 课程资源开发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涵盖三个基本范畴: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情感的健全。高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是高职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行动研究,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专业知识、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过程。 第一,促进高职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包括教育专业知识。课程资源开发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高职教师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无论是教材的开发还是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保证课程资源的质量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掌握前沿技术,使课程资源与时俱进。 第二,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了教学内容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要求高职教师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宽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第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情感的健全。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在教育职业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内在品质。它是以情感为表征,以爱为核心成分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艺术以及教育风格等因素组合的综合体,其主要内容包含: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职业敬业感、职业动机、职业理想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情感存在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事实上,高职教师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其初衷是期望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是教师对专业热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表现,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促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学习和合作能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以及对专业的认同感。当课程资源作用于课堂和学生时,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因此,可以说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高职教师专业情感健全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反思是实践者对自己的行动、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的过程。[1]实践者通过反思会对所经历的事物或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积累新的经验,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再处理相似的情境提供可行之策。因此,反思是个人成长或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对教师成长的日益广泛关注,反思逐渐进入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视野,被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对“教师专业发展”短语的不同解读,教师专业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在本文中,前者指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专业上取得的进步;后者指教师作为群体,整个教师职业在社会上获得发展,主要指专业地位的提高。当前,反思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上被普遍看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⑴反思可以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长久以来,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是按照上级指定要求行事,在课堂上“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等等。如此往复,教师工作成为毫无新鲜感的简单劳动,这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有赖于自身发展意识的苏醒。反思是一种批判、质疑精神。有了反思意识,教师将不再满足于“我讲你听”,而是进一步思考“我为什么这样讲”、“怎样讲学生听的效果会更好”;教师将不再停留在“我出题你做题”,还要更深一层反问“这些题目是否适合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讲授方法”等。在教学活动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采用是否得当,自己的教学观念、目标情绪是否需要改进,教学行为是否得体等。此外,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反思,教师能够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动态变化,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力图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自主者。 ⑵反思可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具有多种差异的个体。从时间上讲,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从空间上讲,同一年级、同一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其特殊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时,不能完全仰仗经验,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一方面,经验是从过去特定的实践情境中得来的,具有不可重复性,但是它可以为教师解决新问题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结合新情境,充分考虑当下教学主体、客体、工具的特点,寻求问题解决的突破点。反思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实际上,教师在寻求突破中进行的正是反思。反思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其在专业上的发展。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对原有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导向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调整,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该把目光投向自己天天踏进的课堂,天天见面的学生,通过反思,不断创造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适应并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⑶反思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性。“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目前在欧美教育界广为盛行,我国教育界也给予了关注和研究。教师身处教育教学实践的第一线,他们具备进行教育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不可能像专家、学者那样潜心于宏观的、“书斋式”的研究,而反思则成为他们走上研究之路的可行途径。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教师首先求诸己,通过反思认清“问题是什么”,追问“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预防此类问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得以澄清之后,教师有可能找出解决最初问题的方案或改进措施。无论结果怎样,教师都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反思是一种自觉的研究行为,促使教师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教育理念。如果教师在工作中能经常运用反思,对各种教育活动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也将日趋成熟化、系统化、科学化。教师通过反思能够冲破经验的樊篱,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2.反思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的发展意指整个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必然结果,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又有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在接受专业训练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同时也推进和发展了教师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专业组织、专业道德和专业自主,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反思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也就是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我国教师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师资培养两方面进行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资格制度不完善、师资培养标准低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反思不失为一种可行策略。 二、反思游离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游离教师专业发展之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反思自身的“痼疾” 反思具有反省性。教师运用反思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审视、考察和评价,其所得结论难免由于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有失客观。反思又具有反观性。教师反思的对象是过去发生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他对反思的“度”有较好把握,如果一味地沉湎于过去,那么将会陷入猜疑不定。无论反省性还是反观性,都体现出了反思的个性化。教师若局限于个人反思,将导致“孤芳自赏”,竖起重重专业壁垒,从而阻碍其专业发展。可见,反思并非一剂能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2.反思在实践中的缺失 由于反思可行性、操作性强,它受到了教育研究者、教育决策者的普遍欢迎,同时也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可。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反思面临着新的困难。 ⑴教师缺乏反思的时间。迫于升学压力,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一线教师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笔者曾任某高级中学的数学教师,当时学校已反复要求教师写“教后记”并指出要检查,但真正行动起来的教师却很少。学校实行“坐班制”。一般来讲,在工作期间,除了中午两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教师需要从早上7:20至下午5:30待在学校,要完成上课、备课、批作业、辅导等日常教学任务,有时还要应付各种检查。由于班容量大,平均每班60~70人,这些工作已经占据了教师的绝大多数时间,很多时候还不得不占用休息时间,这使得教师无力也无暇进行反思,更不用说认真反思了。 ⑵教师缺乏反思的空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校已经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长效的科研机制还没建立起来,科研的呼声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学校一般不能组织和开展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讨活动。教师不熟悉教育科研方法,缺少研讨手段和形式,也就很少真正进行反思实践。如上文所提到的学校,尽管教务处做出了要检查教师“教后记”的承诺,但最后并没有实际行动,也就不了了之了。 缺乏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反思对教师来说,要么成为不得不做的硬性任务,要么成为“听到过”的时髦词汇,反思沦为形式化的代言。 如今,反思已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理论上看,反思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已经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之中,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反思还需要继续拓展它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只有它和一线教师的工作紧密结合,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这需要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学校形成反思的氛围;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和其他管理人员对教师的支持、引导与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析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外语 教师专业 发展 建议 论文摘要: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教育方针的改变及进步,同时还要依靠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就是现在教育界所说的教师专业的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所谓的教师专业是指,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将教师定位为一种专业,也就是说教学仍然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教师应该向学生一样进行学习,摒弃以往被动教育、缺乏追求目标的教学现状。而所谓的外语教师专业就是教师专业中一个小分支,是以外语教学研究为主的专业。下面笔者将从两方面谈谈外语教师专业。 一、外语教学的特点 1.对外性。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外语知识,以便日后与国外人士进行交流,进而促进双方多方面的共同发展,总的来说,其最终目的就是对外交流。汉语传承几千年,其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国内通用语言已经定型—普通话,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同时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再加上近年来逐渐明了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必然。人们逐渐实现交流,最根本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国家发展外语教育事业就是为了满足这种对外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外语教学的目标均有明确的对外性。 2.语种的广泛性。尽管我国教育部已经注意到了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于培养外语人才的投入,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而言,仍然不能够满足国际交流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外语学习中,有超过70%的为英语学习者,另外,法语、俄语、日语占到20%左右,其他小语种学习者不足10%,这就是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现状。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由几个或更多民族构成,几乎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发现,目前,世界上存在并且正在被使用的语言超过了68OO多种,就只算每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有100多种。因此,为了满足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必须要求外语教学的语种的广泛性。 3.层次性。其他学科教学重视的是对于知识的理解性,外语教学重视的却是对于语言的悟性,是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学习外语同小孩子学习说话一样,都要从最基础学起,都要靠个人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教学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同学对于语言的不同感悟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4.国际性。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大领域的不断融合,各研究领域充斥着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无不反映着本国的独有文化。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于一门新语言的学习一定要注意与国际接轨,不断地将各领域、各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确保学生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不会局限于一国的特色之上,确保学生对于全球形势的掌握。 二、外语教师专业的发展有效建议 1.改变教师地位。主要是指改变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在以往的外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心中外语知识的权威,不会对教师产生怀疑。因此,要想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必须改变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让老师对于外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对外语进行发展研究,建立真正的外语教师专业。 2.扶持小语种教育。就目前国内外语人才市场而言,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英语人才供大于求,俄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常用语言人才供求相当,但是在小语种人才的供给上,明显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象。由于学生对于发达国家的向往,以及对于高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多数学生在选择外语时会选择英语、法语等外语专业,再加上教育部门在师资上对于小语种投人的不足,这些都导致了小语种成为了我围外语教学的一块短板。因此,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扶持小语种的发展是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将学校发展成为外语教师专业的学习课堂。以往外语教学活动之所以称之为外语教育事业而不能称之为外语教育专业,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外语教师不能够将自己视为学生,不能够返璞归真,因此,要想促进外语教师专业的发展,一定要解决外语教师的“教师”以及“课堂”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所在学校加大对于发展外语教师专业的投入,聘用国外文化的优秀研究人员,在校园内对外语教师进行更为专业的知识传授,努力将学校变为教师学习的课堂。 总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发展了外语教师专业,才能促进人类的团结互助,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然而,发展外语教师专业不仅仅是外语教师自身的职责,同时也需要国家及社会予以有效帮助。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析教师个人教育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文章在理清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 发展个人 教育哲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成功的保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对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涵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对于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在国内外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如霍伊尔(HoyicE)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佩里(Perry P)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我国学者叶澜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胡志坚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从自我概念出发在这些问题上作出的角色采择”。从以上各种观点来看,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从职前、在职和职后进修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终身化的学习过程。 2.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涵。教师在接受和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这就涉及教师个人教育哲学问题。对于什么是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提出的观点是自身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因此,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基本观点。教师每次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反思所形成的基本观点都会指导以后的教育活动。通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师自身的教育观点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正是教师在持续不断地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和归纳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正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而形成的这些系统化、理论化的基本观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提高的基础。因此,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2.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系。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形成是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教师必须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目的。然而,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中存在人为地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分离开的问题,教师只是既定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研究者所需资料的收集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权也无信心参与到教育研究的队伍中来。教师形成和拥有个人教育哲学,能够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这种问题。教师自身会认识到,教育活动不再只是教育理论的运用,而是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去揭示教育实践中所包含的教育理论,从而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够更好地结合,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3.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完善和深化教师专知识体系。教师需要的专业知识由两部分组成,即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理论知识也只有运用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完善。教师只有在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活动不断地进行分析、反思、批判,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活动的方向,形成自身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拥有个人教育哲学。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完善和深化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 4.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巩固和升华教师专业发展信念。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指导教师的整个教育活动。从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到反思,都离不开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教师凭借个人教育哲学为自己在教育活动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中进行解释、辩护,直至作出较为合理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直至做出较为合理的教育行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经常运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将会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教育理念,支配教师以后整个教育活动。 三、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策略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科学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师将自身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积累的教育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个人教育哲学,就必须借助教育理论的指导。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哲学水平和反思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教育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日常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进行系统地分析、反思和批判,从中获得新的教育观念和视角,并能够掌握从整体上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将使教师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并能够激发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 2.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二者应是紧密联系的。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总是被人为地分离,总认为理论是教育研究者或专家的工作,教育实践是一线教师的工作。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了教师只是既定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研究者或专家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者。教育情境是十分复杂的,“理解教育情境,需要参考人们接受的社会规则和价值,教师就生活在这些规则和价值中。”因此,教育理论要能指导教育实践,从对实践的反思中揭示规律,关键是要能理解教育情境。教师并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局外人”,而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 3.赋予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目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方案和专业发展大多都是学校或上级部门确定的,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我国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教师专业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控制、压制和束缚教师思想。教师拥有专业发展自主权,并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对教育方案、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较为准确的抉择。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主体性的表现,是教师主体自我的完善与发展,教师个体自身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结合教师个体自身的实际情况而自我确定的,绝不是依靠外在的行政命令、压制或强迫而能够实现的。因为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教学风格及所处教育情境的不同,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持续而有效地发展。 4.组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是由教师主体与教育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教学风格及所处教育情境的不同,每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的看法及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组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能够有效解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由教育专家、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组成。教育专家和教育研究者定期到学校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了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想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想法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师把自己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想法及存在的问题与教育专家和教育研究者的分析、解释进行对比、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梳理,并逐渐建构和完善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以后的教育活动。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应对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在专业发展进程中存在误区与困境,如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片面理解专业发展内涵、专业发展任务繁重、专业发展途径单一等。为此,政府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投入、学校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教师要树立远大专业理想。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过程中诞生的,其根本使命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1999年到2008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38所本科院校,占我国755所本科院校的31.5%,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座部分,对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上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年龄偏轻、质量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责任感、胜任感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种职能,这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丰富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包括教师职业的基本活动——教学——知识、能力及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增长,也包括教师在对知识创新、真理发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意识、能力的树立与增强,同时包括教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诚如台湾学者陈碧祥所言“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或研究活动,引导教师自我反省与加深理解,从而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简单的说,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成长和提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体现的正是教师的专业活动,三者是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科研的过程以及结果常常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科研使教师能够与自己学术领域的新进展保持一致,从而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教学作为复杂性事件,先天要求教师具有研究的意识与精神,具有主体精神的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就是做研究的过程。社会服务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社会的过程是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使得教师的知识鲜活而饱满,课堂教学兴致盎然,同时激发起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渴望。“服务是驱动同行评审、共同管理、专业生活和专业发展的发动机。”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亟待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职条件比较严格,专业地位比较巩固,再加上学术生活较为孤陋与闭锁,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导致专业发展意识普遍淡薄,专业发展的敏感性欠缺,主动性不强,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主动筹划与管理。所以不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方面的活动,多是在外界的要求下,为了达到某种规定的标准,而被迫去参与,缺少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这样势必影响专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具体而言,表现在教学上,教师只是满足于知识的单向传递,缺乏对前沿知识的了解、把握与运用,缺少对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与爱好的了解,缺少对教学的研究,将教学工作视为简单的搬运工作,其专业性尚不能谈起,专业发展就更谈不上。表现在科研上,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内在动力,只是满足于科研数量的增加,满足于学校等相关部门规定的科研成果数量的完成,在对待研究上,就是通过凑论文、凑课题等方式评聘职称。以这样功利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其研究能力的发展便成为了空谈甚至是笑谈。在社会服务方面,由于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通常将其视为负担,不愿意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尤其不愿意向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 (二)片面理解专业发展内涵,不能做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发展及相互促进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丰富而广博,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或受制于专科教育的传统,将专业发展片面理解为教学上的专业发展;或盲目崇拜科学研究,将专业发展过程等同于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或只认识到专业发展中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却忽视了社会服务维度。观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专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和理解,严重阻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得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发展。 将专业发展片面理解为教学方面发展的教师,通常很少考虑科学研究,认为研究只是晋升职称的工具。这些教师往往对教学的理解有失偏颇,多将教学发展理解为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增多。掌握丰富高深的学科知识,对学科进行系统而深刻的理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仅此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专业型教师,应该既对所教学科有深刻理解,还应对教学有深刻理解,并均达到概念性理解水平,才能真正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如果教师仅仅对所教学科深刻理解,而对教学理解不深刻,那么,他一般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不能有效、自觉、深刻地实施教学,而且他组织的教学往往缺少教育性。”嗍将专业发展窄化为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的教师往往对科学研究抱有满腔热情,但有关研究的理念以及进行研究的方式方法不正确,通常只凭一时冲动或盲目跟随所谓的研究热点选定某个研究问题,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生长点,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性研究规划,研究成果不连贯,影响了研究的整体质量,也阻碍研究能力的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通常将科研视为与他人无关的事情,或担心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经费或研究成果,或不愿听命于他人,经常是孤军奋战,尽管身心俱疲,也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他们对科研的盲目追求,势必对教学造成冲击,无暇顾及社会服务。 (三)专业发展任务繁重,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新建本科院校正处在专业建设、学科调整和升级的时期,持续扩招的压力,使本来短缺的教育资源更是雪上加霜,教师专业发展任务相当繁重,这突出的表现在教师沉重的教学工作上。据调查,新建本科院校有的教师一学期要完成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两门新授课;有的教师每周课时超过20节。繁重的教学任务已经使教师疲于奔命,同时要迎接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多数教师还面临自身学历、学位层次的提升,需要通过各种考试和答辩,学历合格的教师又多是新人职的年轻教师,面临着更为重要的教学挑战,甚至是专业生存的危机。在这样的境况中,即便那些有强烈专业发展意识,能全面理解专业发展内涵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专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往往顾此失彼,专业发展步履维艰。 (四)专业发展途径单一,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 综观国内外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有美国的教师交流计划、日本的FD制度、学术休假、参加学术共同体、岗前培训、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听课观摩、教学比赛、校本教研、教学反思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由于自身、组织等方面的原因,专业发展途径相对较少。新建本科院校与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整体水平低下,缺少有威望的专家、学者、名师,所谓的专业共同体由于缺乏核心人物而流于形式,不能共同做事,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也不能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和经费紧张,每年派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的教师人数屈指可数,使绝大多数教师丧失了与本专业知名专家学者直接对话、交流,开启心智,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机会。同时,师资、经费的紧张也使得学校不能制订实施学术休假制度,教师又丧失了对教学、科研、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反思、统整与提高的机会。由于经费的紧张,学校购买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有限,尤其是外文资料有限,难以满足教师查阅文献的需要,切断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状况的唯一通道,使得专业视野狭窄,专业发展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眼光无从谈起。经费紧张也造成了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所需经费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传统的文人相轻和自我保护主义的陋习,使得教师在遇到专业发展上的问题时,通常反求诸己。这种自我保护主义切断了高校教师从外界、他人获取专业信息的渠道,并使高校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不能实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阻碍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 (一)政府层面: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财政投入,创新教育筹资机制 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没有本科办学的历史积淀、底子薄、建设任务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新建本科院校资金缺口严重。政府若加大对该类院校的经费投入,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经费大多是靠学校自筹,主要靠贷款来实现。政府应转变观念,“不应把高校看成一种预算上的负担,而应看成加强经济竞争力、发展文化和加强民族的社会凝聚力的长期投资。”建议建立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地(市)级政府三级联合投入机制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困难。国家通过国家级项目进行投入,省财政加大人均拨款和项目拨款,地(市)级财政也要通过政策性扶持,形成各级政府尤其是地(市)级政府加大投入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学校层面: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人才引进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原则,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吸引优秀人才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来。足够数量的教师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保障,也是帮助教师解除专业发展任务繁重的前提和基础。但相对于师资数量,师资质量的提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经费。因此,专业发展领军人物的缺失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学校必须加大、加快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对新办专业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然而新建本科院校起步晚、底子薄,办学资源和学校声誉与老牌大学存在较大差距,引进人才的难度较大。仅凭传统刚性人才引进做法,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学校可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采取柔性引进机制,聘请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或有高级技能的技术人员,以全职或兼职的方式来校工作,以满足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本校原有教师的培养。学校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如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发展水平等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为那些渴求发展的教师提供政策、情感、时间、信息和物质支持,并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教师的发展积极性,在全校营造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并构建以院系科为单位、以学科、学术带头人等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发挥教师集体效能,帮助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教师个人层面:树立专业理想,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所以教师个人对专业发展的不懈追求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走出发展误区和困境的内部动因。教师不要因学校在世人眼中的“三流”地位而甘做“三流”教师,要意识到学校和自身肩负着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在专业发展方面要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消极的眼光看待专业工作的倾向,树立崇高而远大的专业理想,争做专家型教师、学者型良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了专业理想的教师是渴求发展的教师,是自主发展意识强烈的教师,他们会主动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过去和现状进行统整,并做好未来的发展规划,注重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胸怀远大专业理想的教师只有对学问的虔敬,不会筑起自我防卫的藩篱,用不交流来掩饰自己的贫乏和平庸,他们会虚心向同行请教专业发展问题,也会对其他同事的专业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之,远大的专业理想使教师变得高尚而富有人格魅力,这是古今中外大师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谈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师激励 激励机制 教师专业化 教师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主要措施和相关保障,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快速化发展的轨道,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整体师资力量不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且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精力不够,严重地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为此,教育部提出现阶段要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各高校要想方设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创设有利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内涵 1.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通常是指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应包含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和行为归化制度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个方面构成要素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一个健全的激励机制应是完整的包括以上五个方面、两种性质的制度。只有这样,它才能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 1.2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建立的一套激励制度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它是主体取向的激励,是重发展而非重功利的激励,是整体目标指向的激励,是即时性和过程性的激励,是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有机统一。 2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实施 2.1目标导向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投人教学,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调节,主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逐步成为专家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2主要措施 2.2.1成就激励 成就激励把激发、形成教师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管理目标,通过让每一位教师取得成功,促使全体学生取得成功,最终实现教育取得成功的目标。它改变了传统外压式的强制管理,通过激励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将学校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自我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主、全面发展。首先,价值激励是第一位的,其核心是以成功为价值指向的教师价值评价体系。它要求正确发现、认识教师,充分肯定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需要和潜能,通过多种方式使教师发现、认可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价值激励通过指明教师个人奋斗方向,展现未来前景,从而激励教师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树立起“人人都有发展机会”的信念,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创造机会,走向成功。这就要求学校实行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其次,要有效实施用人激励。高校管理者要遵循以人为本、德才为先的用人原则,把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实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选才要唯才是举,用才要知人善任,验才要注重实绩,护才要无私无畏,育才要着眼未来。让教师在“明责授权”的最佳管理体制中创造最大的个人业绩,实现自身价值。譬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再次,学校还要多给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并坚持开放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及时把国内外、校内外的教育动态、政策法规、科研信息等各类信息传递给教师,使教师对时代精神和学校发展计划、目标等有充分的了解,进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2.2物质激励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将诱导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连接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奖酬。直接的经济利益分配是所有教师最关心,也是影响教师积极性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学校要重视并做好学校内部的报酬分配,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分配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获得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经济激励,从而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譬如,学校通过设置不同的岗位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并根据教师选岗和完成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以引导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2.3需要激励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满足教师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外在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诱导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通常来说,物质需要的满足并不是最终目的。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精神(需要)激励便成为激励的主导因素之一。一方面,我们要十分重视道德激励和文化激励。注重培养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学术理想、价值形象和主体意识,并千方百计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形成学校文化精神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使学校成为教师心目中创业的最佳场所。另一面,要在一定范围内选拔某一面最有成就的优秀教师,作为其他教师学习与效仿的典范,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产生激励效应。从发展动力论的角度看,榜样的激励使被激励者无论在哪个层次、哪个环节都可以获得良性的发展。譬如,许多学校实施“名师工程”,通过教学竞赛和示范教学遴选出教学名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改项目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名牌专业建设等项目充分发挥名师的榜样激励作用。 2.2.4民主参与激励 民主参与是增强凝聚力、培养主人翁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增强人的凝聚力。教职工有权参加重大事情的决策与建议,对领导者进行监督和咨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当激励因素存在并且在工作情景中处于肯定状态时,他们才会获得满意感。譬如,许多学校实施校务公开,进一步增强和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参与管理的作用,并积极吸引优秀教师代表参与学校管理。 2.3管理保障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既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人本理念、质量理念、效益理念等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又要求学校管理者对激励机制、激励频率、激励程度、激励对象把握适度,正确选择激励内容、激励方式,更要求学校管理者正确处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当前激励和长远激励等多种关系。只有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及时调节激励的途径和方式,建立有效反馈机制,才能保证激励机制有效、全面、健康地运行。这就要求学校实施“三全”教学管理模式,即全员管理,把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全程管理,把教学的全过程纳人教学管理体系;全面管理,把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全部纳人教学管理体系。并坚持以全员管理为基础,以全程管理为核心,以全面管理为保障,大力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 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3.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广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则更多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笔者这里提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内在专业结构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有两个:其一,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利及力求集体向上流动。(社会学者的研究取向)其二,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取向) 3.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其次,教师应积极反思。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反思周而复始,循环进行。它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理论水平。它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此外,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合力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结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质量上。而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乃至全社会)积极构建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析知识观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知识观 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专业化 论文摘要: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学科知识,而且也需要有如何将其转化的知识,即教学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但在知识的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教师所具有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在哪里,从这里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一直是否是属于专业性的职业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教师不是专业性的职业,任何有知识、有学问的人都能做教师;有人认为,教师是半专业性的职业,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一部分教育专家则认为,教师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因为教师需要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工作要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业职业,因为它是必须经过长期而严格的训练才能获得从业资格的职业,而且也是一种要求要不断地维持和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对教师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他们需要哪些知识,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什么,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等等,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已进行了探讨。在此,笔者拟从知识观的角度通过对作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到底需要哪些知识的分析,进而对教师所应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探讨,以期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教育系统中各层级的专任教师在学历层面上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历的提高意味着教师在学科专业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我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但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具备学者的资格与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是一名杰出的学者,但他却可能是个糟糕透顶的教师。这告诉我们,即使教师都提高了其学历层次,都具有了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教学水平也一定会是高的,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就会提高教学质量。换句话说,教师的学历或者说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只是当好教师、搞好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并非是其全部条件。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同时也是一个专业。这样教师就既需要有其所教学科方面的专门知识,同时也需要有知道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如何转化的知识,即教学知识。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教学知识是由教师根据其所授课程的知识、教学的时间安排、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形成的。在教师的教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一般都加人了教师个人知识的其他成分。从知识形态的角度看,教学知识是以“教师知识”( TeatherKnowledge)的形态而存在的,它是教师个人知识的一部分。这非常类似于医生和律师这些被世界公认的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的知识。正是因为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要求的专业性的教师知识,并且通过诸多努力人们对“教师知识”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对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这个判断,应该是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正确的判断。 教师知识是指一个教师在处理某种特定事件时所需要的知识整体,它是构成教师行为的基础。从实践层面来看,教师知识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即包括其止规的学历或学校的教育,也包括其在职培训,还包括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对于教师知识,目前大体上有三种研究和实践方向所形成的观点叫:一是实证主义的教师知识观。实证主义的教师知识观以盖奇(Gage)和伯利纳(Berliner)等为代表,他们认为教学具有科学的基础,掌握了这种基础,教师的教学效能就会大大提高。但在前述两人的时代还没有出现“教师知识”这个概念,所以其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关于教育与教学方面的知识上。二是连释主义的知识观。诊释主义的知识观以埃尔鲍兹(Elbaz)、康奈利(Connelly)、克兰迪宁(Clandinin)和舍恩(Schon)、芒比(Munby )、拉塞尔(Rus-sell)两派为代表,他们将研究从实证的规则化的知识领域转向了对个体经验的解释,关注教学行为背后的特定意义,寻求产生于教师个人经验或行为中的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知识领域。但该两派的研究途径不同:前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于教师的“实践知识”或称之为“个人实践知识”,后者则认为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于“反思实践”或称“反思实践知识”。三是对两种知识论加以整合的教师知识观。它以舒尔曼(Shulman )、格罗斯曼(Cross-man) ,Cocran, DeRtuer King为代表。他们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所需的知识种类的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ge)的概念。实证主义和诊释主义所指的教师知识均以“教什么”为先在性条件,将研究主要集中于,口何教”方面,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基于主客体二元分离的认识论和知识观,后者则是基于主客体相统一的认识论和知识观。舒尔曼等人提出了一个表征教师的专业特性的概念—“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他们是从整体上来研究教师的教师知识的,其中既包括了“教什么”的知识,也包括了“如何教”的知识,并且也将这种研究建立在主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因而就对教师知识、教师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舒尔曼认为,做好教学需要如下知识: 1)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包括内容知识,如具体的事实、概念和规则;实体知识,学科内的范式;句法知识,如学科内容间的联系。2)一般教学法知识。即超越于各学科之上的关于课堂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和策略,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设计与实施测验等,是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与学的原则和技能。3)课程知识。课程知识指对教学媒体、教材和教学计划的熟练掌握。4)学科教学知识。它是根据具体要教的内容对学生施教的知识,如为促进学生理解而使用的类比、图示、演示和解释等。5)学生及其发展特点的知识。它包括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个体差异方面的知识。6)教育背景知识。它包括小组或班级的活动状况、社区与地域文化的特点等知识。7)有关教育的宗旨、目的、价值与其哲学、历史背景的知识。在以上的教师知识的类型中,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能体现教师专业特性的知识类型。 之后,有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大量研究。格罗斯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4个部分l)教师的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应重点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观念。2)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能否理解或是否会错误理解的知识。3)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主要指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主题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还包括对学科内的特定主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加以组织和重新结构的知识4)对特定主题的教学策略和如何表征的知识。显然,舒尔曼和格罗斯曼两人更多地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界定学科教学知识的。在此基础上,Coehran, DeRtuter king从知识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又作了修改和拓展,提出了“学科教学认识(peda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的概念,即“教师对一般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后者还指出,“综合与整合是‘学科教学认识’发展的本质特征”,同时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综合模型,表明学科教学知识是不断整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四种知识,并且使之逐渐由少到多的认识发展的过程。 所以,概括来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加工,然后再转化给学生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对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整合,是区别教师与学科专家的一种独特的教师知识类型,是体现教师专业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对学科的内容进行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时,既需要对所教学科内容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解释,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类比、暗喻、举例、演示等)来表征其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先前知识和先前所形成的认知来选择和分配各种材料。可见,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对在不同领域(如象棋、物理、数学、医学、体育)有专长的人的研究表明,与新手相比,专家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在于他们拥有大量的本领域的知识。专家的这种高度组织化和层次化的知识促进其对问题可以作深层的表征。瓦恩伯格和威尔森认为,“学科知识是教学的核心,但专家的内容知识并不是搞好教学的唯一决定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中进行转换的能力,所以使他们赢得了‘聪明的实践者’的美誉。在分析课堂话语时,特纳·比塞特(TLll71eI" B1S-set)的研究发现,在教学行为中,所有的知识都是以教育学的某种方式来表现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整合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作为教学的知识是以学科知识为内核的,它主要通过学科教学知识等其他知识来对之进行加工,以最终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形态。这种经过教师加工的知识的存在方式,具有对话性和生命性的特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知识其存在和呈现出的形态,是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知识合金”。其中,学科知识是关于“教什么”的知识,是内核,是属于本质的东西;学科教学知识则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外壳,是形成“知识合金”的“催化剂”。这两者共同造成了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的学科知识的质与量的区别。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但在知识的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教师所具有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在哪里,从这里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关于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研究——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说起 论文摘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世纪高师院校急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状况的根本所在。为适应日益变革的时代要求,高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到从素质培养出发,树立以精神塑造和责任感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全力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将学术能力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举;在保持师资培养规格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就业率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正面临巨大的变革,在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多层面、多规格的,单一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竞争力大大降低,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是师范院校,在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大门逐渐敞开之后,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日渐丧失。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对原本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变革势在必行。 一、职前培养专业化教师需要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变封闭的教师教育体制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 2003年11月,教育部师范司在厦门主持召开“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成立了已经有七十所高校参加的“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协会”,发表了《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行动宣言》,这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正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结束了师范院校一统师范天下的局面。尽管如此,就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还不可能建立起完全开放型的高师教育培养制度,而是以封闭的、定向型为主,开放型来提供补充,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并存;因此,师范教育开放化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在短期内实施师资培养高等教育化,依托独立的师范体系十分困难,必须采取多种模式,逐步建立多样化、混合型的师范教育机构。根据我国国情,一些师范大学可向综合大学发展,一些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可并入综合大学。中小学教师由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等多渠道培养。这已成为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因此建立多样化综合教师培养体系便成为切实可行的创新点。例如:本专科“2+1”、“3+1”或“2+2”模式,本科“3+2”或“4+2”教育硕士模式等。其具体做法是:先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然后集中进行教育理论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入学时不事先定向,只有那些志愿当教师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或本专业毕业后,到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学科的专业培养并从师任教,其余则在本院系毕业。 目前这种分段培养的模式已初见成效,既注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挖掘出乐于从教善于从教的优秀人才。 (二)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基点,实现学科与专业的整合 其核心问题包括:更新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适应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标准,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本着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师范专业的教学质量的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比重:一般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占60%一75%,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总量占25%40%;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从而增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综合素质,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奠定培养发展型教师的理论基础,拓宽师范专业知识结构的生长点。 (三)强化教育实习管理,建立科学完备的教育实习制度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前学习教学技能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教育实习时间短(6~8周)且无法保证;实习目标简单且形式化严重;一些中小学甚至不愿意接受实习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制度建设。具体包括延长实习时间使之与发达国家的实习制度并轨,并且将实习时间分期分段利用;明确实习的地位与作用,赢取实习基地和其他中小学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协作;提高实习成绩的考评标准,健全实习过程的考评监控体系。 (四)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既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也是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需要。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国家教师教育标准;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和质量评估机构; 2.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 3.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4.建立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职前培养教师的主战场,更应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主要包括: 1.提高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 2.加强师范生的学业标准。 3.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 4.把好师范生毕业的关口。 二、以不断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为基准点,构建新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举措 (一)从素质培养出发,树立以精神塑造和责任感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曾有人对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生时的要求做过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生时首先看中“专业知识优良,多才多艺,且政治思想较高”的占74%。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两种素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因此,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前提下,学校在抓好伦理道德、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同时,应突出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具体做法是: 1.将艰苦创业教育纳入到在校几年的德育工作中,帮助学生克服享乐主义的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精神。 2.积极宣讲国情与政策,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独立自强。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鼓励号召学生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3.加强磨难教育,让学生在与困难作斗争的历程中,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学生能吃苦,能战斗的意志。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全力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点,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今,动手能力差是我国大学生的一个共同弱点。同时,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面临的许多问题,使得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 1.实习基地匮乏; 2.经费投入不足; 3.就业制度的改革,对教育实习也会带来冲击;实习生忙于应聘或准备考研,经常请假外出,不能安心实习,严重影响实习秩序。 因此,今后高师教育实习的改革发展方向主要包括: 1.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实习组织模式,变“教育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为“教育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与“定点定员,回原籍实习,共同负责”,“组队委托管理”,“单独实习,委托管理”,“顶岗实习”和“顶岗转换”并举的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实习基地缺乏的问题,发挥了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提高了实习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2.严格管理,规范管理,全程管理。首先,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实习应从经济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多途径、多方位开辟新基地;同时,开源节流,多方筹措实习经费。 (三)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将学术能力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举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高师院校的师范性和学术性并不应该是完全对立的,不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是辩证的统一,即师范性是指具有高度学术水平的师范专业特色,学术性则是指具有强烈师范专业特色的学术水平。 具体来说,“学术性应作为师范性的基础,教基地缺乏的问题,发挥了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具体来说,“学术性应作为师范性的基础,教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实习应从经济和政学术水平的师范专业特色,学术性则是指具有强烈育学科教育应在专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专业学科教育中也应体现教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这种高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与教育学科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教师教育新的学术性标准,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及其师范性的充分体现。”为了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必须积极促进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和,其途径包括: 1.将教育学科类课程列入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构建体现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2.进一步深入开展开放型教师教育模式,鼓励综合型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师范院校侧重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 3.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由“学科本位”向“双业范式”(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的转变。 (四)在保持师资培养规格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总的说来,就是突破“精英主义、知识为本、专业中心”的樊篱,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立体式、开放性、多元化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在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还要积极完善与拓宽实践教学,建构教育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着重本科文理课程的连贯性和相互渗透,既培养学生广博的基础知识,又注重发展特定领域的专门能力。” 其次,努力拓展教育渠道与空间,有机整合教学计划、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社团工作计划,积极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综合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三、结束语 为适应日益变革的时代要求,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紧紧围绕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这些核心内容,不断探索新的路径,用教师专业化的新理念,推动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关于专业合作,精心研究——针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分析 【论文摘要】新课改的全面启动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提高英语教师专业合作技能,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以改进教学方法获得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整合“以学校为本”进行“行动研究”的建议.以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 自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外语热”的现象越演越烈,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抓住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机会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一、新课程对中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教育部新颁发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应该在工作和研究中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工作方法。并且应通过合作反思、相互支援、互相学习以及共同提高专业技能等来开展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外国语教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合作,教师不仅能分享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还能增进彼此间的和睦关系。按照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改变他们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还要身兼“服务者”、“督导者”和“合作者”的职责。 教学研究工作是传统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学与研究的分离其实是理论与实践不能相联系的一个严重问题。教学研究则被视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导致教学研究不符合教学实际。教师没有参与教学研究工作,教师的教学水平会长期停留在一个例行教学的水平上而得不到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积极地而且有创造力地深入调查那些能符合教学目的、当地实情和学生的需求并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应该试着让自己变成富有创造力的研究型教师。”通过教研实践,英语教师将会从例行的教学框架中解放出来,获得持续发展,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为确保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英语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是紧急之需。 二、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主要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而展开。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盘县柏果镇部分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同时在网上也进行了调查。最后整理出286份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是由有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的20个命题组成。对于每个命题,有五种选择可供选择,包括“非常同意”、“同意”、“未考虑”、“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整个调查表主要是取材于贾爱武的有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问卷调查表Ⅲ,并加入了有关新课程的问题,调查表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合作和教师成为研究者两方面的主题。 (一)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合作调查 学校是一个教学团体,每位教师都应该和他的同事甚至他的学生、专家等合作。专业合作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流行和重要的方法。合作这一形式就像协同完成教学日志、同伴观摩和协同合作的教学等一样能被用于反思性实践活动中。此外。英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家撰写的研究论文与他们展开对话,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用于教学实践。 从表1中看到,大多数英语教师(95.46%)经常和他们的同事交换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79.72%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和睦,大家都在为共建一个优秀团队而努力。表1还显示大部份英语教师(61.54%)经常和他们的同事一起集体备课。所有这些都表明专业合作在英语教师的工作中担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丹尼尔森和麦克格瑞特所说:“在合作中建立的一个系统,特别是如果合作在实践上要求有所反映的话,比一个没有合作基础的体系更可能激发教师产生真正的努力……合作为更均衡而且更准确地阐释实际提供了可能性。”根据调查,96.5%的教师会对同事或教研文章上的好建议在自己的教学中试验。总而言之,合作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流行又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工作被认为是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进步的重要方法。学校要鼓励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相关联的研究工作。 表2显示了大多数教师从他们的内在需要出发做研究工作,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兴趣(31.12%),也有的是为自身发展(3.92%)。这一结果可以在表3中得到检验:大多数教师(67.13%)并不认为要求教师搞教育科研是强加给教师的额外工作。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意识到做研究的重要性和必需性。从表3所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少部分教师(13.99%)曾在英语教学杂志或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原因是他们可能没有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忽略了英语教师的理论学习。 表3中尽管多数教师(87.76%) 相信英语教学理论对他们的教学会有指导作用,但他们中间只有少数人(41.95%1注意学习教学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大多数教师6(7.49%)在英语教学中,更倾向于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者型教师”或“研究型教师” 的呼声越发高涨,但只有40.21%的英语教师对教学、科研并重.并认为自己是学者型或研究型教师。如何改善教师的研究教学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三、结语 英语教学中专业合作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已被广大教师采用。但对于教师成为研究者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为了改进教师教学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教师进行研究工作应该与他们学校的教学实践紧密联系,整合“以学校为本”进行“行动研究,加速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和谐的桥梁。在进行行动研究中,除了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和访谈之外,还要收集诸如照片、学生的日记等等数据。中学英语教师应该把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收集方法和采取的步骤置于教学背景中考虑。只有这样,中学英语教师才能改善他们的英语教学并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在教学中专业合作,精心研究,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化 发展途径 行动研究 论文摘要:目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我省幼教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确定实验幼儿园开展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具体地在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多元化培训、园本教研科研、教师反思等方面深入研究,以求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方法中独辟蹊径,促进我省幼儿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贯彻、实施《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而师资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即教师专业化水平。2O世纪8O年代以来,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方向和主题。通过前期调研我们了解到,我省幼儿师资队伍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职业素养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二是教育理念比较陈旧、缺乏,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较差;三是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安于常态,敬业精神有待加强;四是幼儿教师虽然已认识到应该加强职业素养,但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方向迷茫无措,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我省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此,作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方面的负责人,笔者牵头承担了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确定了我省哈尔滨市的尚志幼儿园、市政府一园、市政府二园、省委二园、建新幼儿园、香坊幼儿园、哈锅炉幼儿园、靖宇幼儿园、哈尔滨工业大学幼儿园等九所省级示范幼儿园为实验幼儿园,开展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同方面的子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切实促进了我省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我们的研究多属于教育行动研究,也就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专职教育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针对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采用各种可能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并以最终寻求解决问题、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因为这种研究能面对我们不同幼儿园的不同教育实践课题、不同的教师发展水平、教师面临的不同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我们按照计划一行动一观察一反思一修改计划一行动等几个环节之间循环的行动研究步骤,逐步推进我省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我们确定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科与教育的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和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等多种职业素养。另外,幼儿教师还承担多重社会角色,他们还应该是幼儿身体健康的护理者,认知发展的促进者,适宜环境的营造者,游戏的参谋和同伴,社会化的指导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应是具有不断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儿童教育研究者。 一、引导幼儿教师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任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存在着发展的阶段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就是幼儿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一个蓝图,为引导、监督和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参照框架。因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首先应尊重其自身的需求、兴趣和意向,这些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内部动因。各实验园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儿童的发展与未来,都与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密切相关。而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必须制定一个既有长远目标,又有现实目标的规划。包括自己的发展优势分析、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及方法、专业化发展评价与检核等。这样每个人前进的道路上有了主攻方向和明确的目标,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有位新手教师,计划在三年内完成从新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的过渡,还想在五年以后成为区级的骨干教师,为此,她制订了一些具体的学习计划和措施。再如,另一位37岁中年教师这样写道:“以前,自己工作就是跟着感觉走,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总是没有什么头绪和方向,现在通过学习,认识到不进行专业化发展,不仅会落伍,而且还会影响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她也制订了三年内成为一名研究性的教师,五年内能成为幼儿园的科研骨干力量的个人发展计划。虽然幼儿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有差异性,但都是积极向上的、主动发展的,努力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幼儿园领导者通过了懈每位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了解本园教师的成长需求,掌握每位教师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能更好地打造本园的师资梯队,也能找到调动每位教师工作及改革积极性的良好契机,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共同体——将读书学习作为教师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幼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建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以幼儿园为基地,以幼儿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在这样的学习型组织里,人人平等合作和交流,能发挥每位教师在组织中的主体作用,让个体的聪明才智得以尽情施展,从而激发每位教师的自信心、责任心和成就感,还发挥共同体的凝聚、辐射功能,充分展示教师集思广益的群体智慧,达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使整个组织充满朝气和活力。我们组建了灵活多样的学习共同体:有全省网络化的学习共同体;有各地市视导员组织的区域学习共同体;有各个幼儿园的学习共同体;还有园内每个年级组的学习共同体等等,她们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任务、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问题,开展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要学习就要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幼儿教师只有边读书、边实践、边反思,学以致用,才能获得专业化发展。读书既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个人进行。读书的内容可以选择是与教育、幼儿教育有关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好书。每所实验幼儿园都购置了大量的图书,支持教师的学习。通过读书,不断丰富了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增长了职业智慧。通过读书,他们更加能读懂幼儿的内心世界,读懂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需要,使他们的教育实践更有科学性、针对性、适宜性。当然,他们的阅读也经历了从粗浅的看到仔细读懂、写书评感想再到与同伴交流、分享、辩论。就这样,我们的幼儿教师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其专业化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三、组织多元化的培训——利用专业引领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关键 要全方位地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单靠他们自身学习与同伴的相互学习还是不够的,因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是包含多方面的要求的,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培训,应该寻求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专家引领,才能高屋建瓴地预测未来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能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深刻地认识NJD童观、师幼关系、课程观的不同会影响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素质,影响儿童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邀请了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专门研究的华爱华、刘占兰、梁雅珠、姚伟、王晓英等知名教授来给我省骨干幼儿教师及教研员作了“园本教研——给教师以专业支持”、“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与教研员的作用”、“新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学前儿童朴素理论发展与教育对策”等专题报告,这些报告使我们幼儿教师比较准确地解读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明确了如何把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逐步落实在自己身上。而且新《纲要》对幼儿教师及教研员提出了角色转变与作用的新要求;而且结合教研员工作的实际,必须具体带领幼儿教师进行五个“一”的研究;即研究每一面墙饰;每个区域;每一个领域的教育活动;每一个生活环节;每一次师幼互动。并且要三位一体地研究,即研究学科、研究幼儿、研究教育策略和教学法。再如,专家指出园本教研要求以园为基本单位,建立各种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有一致的认同的核心人物(园内专业引领与促进者)各有各自的优势,能有效合作与互助;实质性的互动与同构新经验;以实践作为判断的依据;有相对稳定的人员。专家这种具体的引领和指导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教师明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他们知道具体做什么,怎么做。除了省级培训之外,我们还分区域培训和园本培训等多级培训,在培训中倡导参与式培训和现场研修的形式,都是结合本地区本园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来开展的。通过多级培训,幼儿教师丰富了幼教专业理论,学会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四、开展各种园本教研、科研活动——依托园本课程、园本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研究素质 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本,基于幼儿园内部、幼儿园自身实际的保教工作的实践问题,以促进幼儿园以及教师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旨在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研究活动。而园本科研也是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基于本园的一些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揭示其规律,进而有效地改善幼儿园保教质量、管理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研究过程。过去幼儿园虽然也有教研活动,但多是自上而下的被动式的教研,教师缺乏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习《纲要》,教师不断更新了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等,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再只关注自己怎样教,而是更多地关注儿童怎样学,关注儿童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关注怎样引导幼儿与环境和材料之间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各个实验幼儿园探讨了不同的园本教研形式;例如省委二园的结合本园实际开展了参与式教研强调人人参与,亲身感悟和体验,使教师成为园本教研活动的主人;诊脉对话式教研集中在本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并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体分析和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和不同的解决策略。建新幼儿园在分享交流式的教研活动中探讨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提问策略;尚志幼儿园结合本园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开放表现的园本课程构建等专题进行深度会谈,由浅表的教育现象的教研逐渐进行原因性、本质性、规律性深度探究和改革。园本教研活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幼儿园的科研工作,多数是专家指导少数教师开展自上而下(即由幼教专家根据研究兴趣选题,幼儿园实验教师参与的)、形式单一的研究,大多数教师都因缺乏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缺乏科研经验和信心,认为科研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而很少参与科研活动,还形成了教研和科研两层皮,不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改的理念。尤其结合本课题的行动研究,通过专家的引领使教师认识到科研工作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解决幼儿园实践中问题的良策,幼儿教师恰恰才应该是幼儿园科研工作的主人。幼儿园的科研课题不是专家的理论设计和假设,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不适宜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敏感性,使他们更有效地工作。从某种角度来看,“行动研究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改进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式,更是一种促进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幼儿教师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幼儿教师更加用心去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构成自己生活的教学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学与研究成为了幼儿教师职业生命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发展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使他们在这种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中,不断地获得新生、乐趣、成功感,将理论、经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推动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发展。 实验幼儿园还根据这几年的科研课题,打造研究性教师队伍。在专家的指导下,先系统地学习了科研的基本理论,然后从选择适宜本园的问题进行科研立项申请到研究方案设计,再到研究方案的实施,再撰写研究报告,直至最后的结题验收等都让本园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积极参与到不同的研究分工中,使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改革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五、借助案例分析和教师的反思——在教育行动研究中促进自身不断专业化成长 案例分析是幼儿教师对一个教育事件进行描述之后,还需要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与反思,其基本要素有三: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对案例时间的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指幼儿教师对有自我发展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经验、观念、理论进行积极、持续、深人、自我的思考基础上,尝试改变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丰富、完善、重建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论,以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案例分析和反思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研究者必须亲临事件发生的现场,教师最有这个方便条件,可以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可以找出适宜的干预策略和方法。反思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性思考,是一种质疑性、持续性、多元性、问题性、建构性的思考。但是在开始要求教师写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的时候,教师的感受不一:有积极参与者的感受,希望做好我自己,品味其中研究的快乐,感受创造的幸福;但是也有的教师进行反思是迫于无奈、感到添了更多的苦和累、疲于应付;或是惑于反思,不知其所以然的迷茫。对此,各实验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反思交流活动,让教师们看到同伴在交流中说出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体验到了快乐,激发了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增强了反思的信心和勇气。教师的案例分析和反思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从开始对教育活动预案设计问题、根据孩子兴趣需要动态生成问题、自我经验问题;逐渐深入到对隐藏在活动中的这些问题以及活动设计思路(如将运水的活动目标主要定为“学习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技能、愿意动脑思考运水工具的合理使用方法”等)背后的各种观念(如儿童观、课程观、知识观等等)进行反思与评价、甚至还要对“背后”的背后,“背后的背后”的背后……进行追问,以至无穷,这即是反思与评价的根基性。同时还可以在集体反思中,其他不同“声音”的指引和启发下,他们将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反思与评价自己的活动设计思路、方法、策略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深层观念。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可以优化反思与评价过程本身,还可以不断改进各种活动设计方法、策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不断更新自身各种深层观念,进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通过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我们的教师开始明确专业发展是幼儿教育改革的保证,运用以上的途径与方法,我们的教师开始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性教师过渡,不断推进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我省学前教育的质量。当然,我们的研究还有待向更纵深的方向不断拓展,以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为繁荣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谈“名师工作室”应成为骨干教师专业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基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骨干教师;名师;平台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表,名师是城市的名片,重视骨干教师团队建平设,必须加强其专业发展能力的引领.而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运用名师工作室是培养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很好的模式。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名师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引领骨干教师的发展。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建学习的平台、研究平台和展示交流发展平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是基本前提,而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为骨干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长期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授徒的方式,集中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人室学习,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参加武汉市关于名师建设的项目研究,为了解和把握武汉市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骨干教师培养,我们课题组对其中推荐参加名师工作室人室弟子—中学骨干教师做了一份调查,对他们目前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做了一个了解,为制定下一步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考评提供了基础。 一、骨千教师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1.骨干教师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对62名骨干教师所做的调查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16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 - 49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的98%0(如表这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团队。 在对职称状况的调查研究中,62名受调教师高级职称占到了79%0(如表2) 从对目前所取得的荣誉称号中调查所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占到了62%0(如表6所示)上述三项调查说明这是一支处在成熟期的教师,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正处在专业发展关键时期。 2.关注各学科骨干教师协调发展。从所调研的对象看,语文学科占到31%,是第一大学科,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优质资源,骨干教师相对集中,而在美术、政治、体育、历史学科只有3%-5%0(如表3) 在中学骨干教师颁调查中了解到,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占到68%,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表4) 上述表明在骨干教师培养问题上,各学科各学段骨干教师发展不均衡值得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从表5可以看到,在所人室的弟子中,从农村选派进人名师工作室学习研究的已占到60%,这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进一步具体分析还是存在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城区和重点学校,对偏远农村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关注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各类研修学习情况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62人中多数人参加过市级半月以上的高级研修班,一部分人参加过大型学术交流或考察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什么也没参加过。制订分类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调查2008年以来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及研究成果情况时,有}8%只在区内交流,少数在省、市里交流。骨干教师要走出学校、走出武汉、走出湖北,成为名师还有一段路程。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时,只有少数人主持了省级课题,多数人参加省级或主持和参加市、区级课题,也有相当部分人还没参加任何课题研究。在调查200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有27人没有发表成果,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能物化为成果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我们骨干教师发展后劲不足,成员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研究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探讨骨干教师发展规律,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术能力的提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引领骨千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调查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看法时,十分渴望和感到荣幸的超过100%。虽然有人是从服从组织安排角度上来考量,他们没有去考量事实上的大,但希望参加学习则是共同的愿望。通过调查,不少骨干教师认为,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引领。 在目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依托名师工作室无疑是解决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名师工作室可以使其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向名师学习,这种直接的学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有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是名师工作室独特优势;能向同行学习,也是他们的渴望之一。总之,对参加名师工作室学习是深得骨干教师欢迎的。 1.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名师工作室通过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拟定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制订每学年各个成员学习计划,通过制订本工作室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名师工作室活动时间表,使人室弟子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活动形式和地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不仅能面对面向名师学习,还可以在名师指导下向理论学习,在名师工作室内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将读书和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名师工作室内向同行学习,通过学习内化成果,丰富理论,提高专业修养。 2.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在名师和专家指导下,以问题为切人点,以课题为支撑,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转变为课题深人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立足于课堂研究时同时,研究和探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让名师工作室成为研究室,合作研究共同攻关,在提高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学术能力,为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教育专家奠定基础。 3.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的发展平台。在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名师通过带徒和辐射活动,组织开展支教、援教和一系列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内练和开放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让骨干教师在校内外市内外,开展跨区域跨学科的研修活动,充分展示骨干教师学习和研究成果,并在展示中汲取各方意见,丰富自己的经验,提练自己成果,不断地深人持久地发展自己,在名师引领下,使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为学科带头人,成为新的特级教师和名师合格人选,成为基础教育战线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促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议提高教研实效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化 发展 课例研究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力军,其专业化发展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要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提高教研实效、开展课例研究、加强教育科研力度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我们着眼于学校未来实际,立足于自身实际,从教研入手,强化校本教研,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主题研讨,提高教研实效 在对我校教研活动情况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多数学科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一些指令性的行政任务,“主题”不明确,流于形式,收效不高,“交流时得过且过,轮到发言走过场”,在单一的听评课活动中,教师听课没有观察的一个“点”,评课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可能对某一方面有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教育观念狭隘,科研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教学重在完成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很少有意识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很少主动地去读一些教育书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部分教师认为搞研究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因此,他们只是在“孤立”的工作氛围中闭门造车,没有研究的意识和欲望,或者说研究的意识和欲望不强烈。因此,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师达到“自培”和“互动”的统一;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学,构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活动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方式,基于平等、合作、交流基础上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是学校教研活动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首先要确定好校本教研的主题。教育科研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来自于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和教研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主题校本教研不要求问题面面俱到,不是要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以某个典型问题为突破口,确定近期要研究的主题。”导_展_练_评”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它可以培养老师自觉钻研意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很大,是学校教师教育工作的一种很好形式,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载体的”导_展_练_评”校本研究,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的有效方式。这种研究让教师感到亲切、容易接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它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过程,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其目的在于反观教师的教学,核心是所有教师要协同合作致力于“研究课”,活动的选择与组织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它是一种基于校本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表演者,更是评价者。可以说“课例研究”是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我校理科教研组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进行过程如下: 1、研究与准备。以备课组为中心,确定“研究课”内容,教师共同为“研究课”作出详细的课例计划。该计划一方面作为教学工具,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另一方面作为交流工具,它向其他教师传递着主讲教师课堂所构想的信息;又可作为观察工具,它为教师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 2、第一次实施。由一名教师讲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3、小组会谈:反思与改进。教师团体聚集一起讨论“听课情形”。 4、第二次实施(可选择)。另一名教师(或同一名教师)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5、小组会谈:反馈与存档。随后教师讨论“听课情形”。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不但分享了集体的智慧和知识,而且为参与活动的每位教师创造值得记忆的学习经历和相互之间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三、丰富教研内容,加强教研、科研力度 为切实落实好校本教研工作的各项措施和要求,根据我校和教师的特点,调整教研思路,改变过去一贯的做法,确立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整体思路是: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课堂作载体,通过多模式的教研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重点抓住三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抓问题。在教研过程中,要求各学段、各学科选择在教学工作的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确立教研的主题。通过研讨,引导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感觉和发现变成明确的问题、观点表达出来,变成真实的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教学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确立解决问题策略,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形成可行的教学策略及方法,然后依据此主题为内容开展以教研组为主体的全校性的“专题教研”展示活动。 第二、抓展示。首先从原来的打招呼或不打招呼进入班级听的各节课中,推选出一节优质课或安排一节教学研讨课,充分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扎扎实实的开展教研课展示活动,教研处主任、教研组长组织好、协调好、指导好,使教研活动不走过场,不图形式。教研课展示活动我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解决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明确教改方向;三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现场教学为手段,给人以直接教益。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加每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确实不能参加活动的,要请假,否则按旷课处理。每次教研课后教研组都组织高质量的评议活动,要求每位听课教师积极对教研课做出客观、全面的评议,发言时要做到两点:一是肯定其值得学习的地方;二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后面发言的人不能重复前面发言人的话,教研处对评议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日后整理备档。 第三、抓科研引领。我们注意抓不同层次的科研引领,确立了“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在实践中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市级课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提高教师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以教学反思为突破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归纳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引导教师对主题教研活动进行反思与研讨,成为我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基点。我们要求上课的老师写反思,听课的老师写反思,备课组也要有集体反思。教师之间通过评价、交流和反思,可以发现一些自己不能发现的细节问题,也可以通过观察和反思,借鉴别人教学的成功之处。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浓厚教研氛围,既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又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分享中得以提升,从而促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努力培养反思型的教师,引领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行动中改变。针对我校实际,要求每位年青教师每月交一篇,有深度,有一定的理论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教学反思。 通过二年来的实践,我校教师的教学反思逐步走出最初浅层低效的阶段,向更高层次的教学反思改进,很好地促进了自己的专业的成长。 总之,校本教研作为一门科学,含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要深化校本教研,使之成为建设学校、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的多赢效益的重要支撑。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我的成长故事’’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采用教育叙事的质性研究方式,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展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一、前言 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主体因素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赋予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自塑专业人生的可能。本文采用典型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进人,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展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 二、研究过程 (一)研宪对象 本文采用目的性强度抽样方式,即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目的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Glcwz)研究者按照自己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有意识地在周围找寻专业成长历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高雅(化名),女,33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在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十年,期间进修专科、本科,后考取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研宪方法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教育叙事、深度访谈和成果分析等方式获取资料。叙事法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描述人们的目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fzll}ne)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在经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做了录音,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提供了自己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工作记录及教育随笔等第一手资料。本文叙事部分为研究对象自述,以访谈录音文稿和研究对象的工作记录、教育随笔为基础,经研究者整理后按时间流程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评析部分为研究者的反思和分析。 (三)叙事 I.阴差阳错,考人幼师 我生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孩子要求很严厉,粗放式管理,那个年代的父母大都这样。小时候很少和父母亲近,性格孤独又倔草,还有些逆反。巧岁初中毕业时,我最要好的女同学的理想是做一名幼儿教师,我就陪着她参加了幼师的面试,去面试的人很多,那个年代中专挺火的,不像现在。面试要求唱歌、跳舞、期诵、讲故亨等,我不太精通,也没做什么准备就去了。我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但也不总是名列前茅,我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想法。很快面试结果出来了,我们学校整个初三年级参加面试的三十多个女孩子只有我一人通过,在笔试中我又考了全市第二名。当父亲知道这一消息时,他非常反对,认为幼师是会被人轻视的职业;而母亲则认为女孩子作幼师有个稳定工作就可以了。那时的我完全陶醉在突如其来的成功的喜悦中,付即将到来的人生变化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我不会想到不久之后我就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大门,我那位温柔、美丽的好朋友最终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幼师的学习紧张又忙碌,对于缺乏艺术基础的我来说,学习上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文化课基础好,但幼师学校对文化课要求不高。刚开学没几天,我就开始苦恼,怀疑自己的选择,尤其是第一次钢琴课后,看到其他同学枉松愉快地完成了作业,而我却茫然不知所措,我当时就后悔了,想到了退学。在一个周末,我跟着同学去高中听了一天课,我想看看现在退学上高中是否能跟上。可是现实很残酷,才刚刚开学一个月,我就已经听不懂英语(幼师不学英语),读不懂古文,更不要说数学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唱歌跳舞讲故事、绘画弹琴说儿歌了。万事开头难,我暗下决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一年级时我的技能技巧只能勉强及格,二年级时钢琴和舞蹈已经在班级名列前茅,到三年级时,不管是技能技巧还是文化基础课我都已经比较优秀了。那时候经常在晚上熄灯后翻窗进入琴房,摸黑练指法,在水房洗衣服的时候把脚搭在水池边上练舞蹈基本功。 2.毕业分配,成为幼儿教师 18岁那年,我毕业分配到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充满工作热情,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一开始担任大班教师,我经常带领孩子们爬山、郊游、放风筝,其他的一些老教师会善意地提醒我,幼儿园的老师只要把孩子看好,把课上好就可以了。而那时的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带领孩子们疯玩。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不丰富,但在家长会上我用自己的理解阐述着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在幼儿园教学中,凭着娴熟的技能技巧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在幼儿园的教学观摩和一些竞赛活动中,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3.脱颖而出,走上管理岗位 由于教学工作出色,很快我被任命为园长助理,负责幼儿园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是幼儿园工作的重头戏,那时我的理论水平很差,我经常把园里订的《学前教育研究》作为业务学习的资料,可那上面刊登的文章我都不太看得懂。幼儿园那时正准备中请一级园,我天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的工作,可我发现仅有努力是不够的,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之前没有任何教学资料的积累,自己又太年轻,没有教学管理经验,刚一接手就面临一个大的挑战,我感到迷茫、想退缩、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还好,园长和老师们非常信任我,我感受到了来自于所在团体成员的鼓励和支持,我产生了一种能面对这个挑战和困难的力量。我想,既然把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又这么信任我,我不应该让大家失望。我鼓起勇气,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着手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抓好常规教学管理,认真批阅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笔记,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用热情诚恳的语言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同时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幼儿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脸收,评审组专家对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4.不断进取,成为硕士研究生 随着宝宝的降生,我对自己从事的幼教工作有了深层次的、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更深刻地了解并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真诚地爱护儿童,走进儿童,研究并发现儿童,引导和启发儿童,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恰当的教育方法、手段,引发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我的兴趣转向了教育研究,作为幼儿园的课题负责人参与教育部的一项子课题研究,还获得了一等奖,和大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也发表了一些小文章,我品尝到了教育研究的乐趣,一发不可收拾,我又想给自己一次机会,挑战自我,去实现自已的梦想:考研。当时我想如果我努力了,拼搏了,就算失败也虽败扰荣;如果放弃,不敢参与,从此我将会与自己的人生理想失之交臂,被刘缠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随波逐流、焦虑不安。我鼓足勇气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年因为英语没过国家线失败了,但我已经看见了希望,分数就在边缘线上,大哭一场,擦干眼泪,重新再来,我终于成功了,成为了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心怀感恩,感激我的家人、老师、朋友、同事,是他们鼓励、支持和帮助我,我才坚持下来;我也肯定自己,不服输,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和想做的事情。我很爱这样的生活,我会努力向前走,继续成长。 (四)评析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生命力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显现出无比丰富并斑斓变幻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的规律性,用直线或圆形等简单线条是无法表示其全部复杂性的。(3llezoo)当然,从一个个案去探讨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似乎难以令人信服,然而研究者希望这一个案的呈现能引发研究者、被研究者以及读者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反思,毕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纵观高雅的成长历程,从“阴差阳错”进入幼教这一职业领域,对于幼儿教育没有什么认识,还曾经后悔,想要放弃,到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爱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但还仅限于“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带着孩子们疯玩”,觉得这个工作很“好玩”;从骨干教师、管理者到一名教育研究者,逐渐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方向。高雅认为,尤其是在成为母亲后,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地热爱教育,喜欢教育工作。只有当一个人用心热爱这个职业,他才会全身心投人其中,只有建立在对教育的热爱之上,专业成长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幼儿教师心底萌发并涌出。 2.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才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从高雅的求学、工作、进修、读研等历程可以看出,她做事认真、坚持、有韧劲,遇到困难不服输,不甘于因循守旧,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一方面,她能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非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成熟。比如高雅积极地进修专科、本科,在观摩教学和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善于抓住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又能勾勒自己未来的专业前景,从一名幼师生成为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不断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着鲜明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专业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的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高度的体现。她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意识地连接起来,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支配着今日的专业发展行为,已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也影响着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程度。从幼师生到专科生到本科生到硕士生,她有意识、理智地筹划未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一划,这种独立的自主意识和良好的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教育实践的磨炼和体验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教育实践为其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雅从一名惜惜懂懂的幼师生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再成长为一名教育研究者;从最初觉得幼儿园教师这个工作很好玩,到逐渐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到产生自豪感,到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事情;从一开始连《学前教育研究》里的文章都不太看得懂到承担教育研究课题,成为一名教育研究者。这些说明了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和基础,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与现实力量。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逐步获得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经验和体验。一方面,需要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一种健康、和谐的专业学习和发展环境,使他们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自我发展的愿望、需要以及教育追求和实践,教师自己要多读书、多思考,通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寻找作为教师的意义,通过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信息来评定自己的专业价值,从而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结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像是在热带雨林中寻找出路,而非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研究对象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名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可以这样说,在幼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但受到外部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内部个人环境主体因素的影响,教师主体的成长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它是发乎于主体内心的一种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笔者认为,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由外部强加的,不是由别人赋予的,更多的是在自塑、自律中成就的。行文至此,本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目标: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展现研究对象从幼师生到硕士生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一般来说,质的研究者不期望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也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对本研究范围以外的人和事具有借鉴意义,研究者承认这项个案研究还存在诸多缺陷,一些论述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这些都是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我的成长故事”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教育叙事 主体因素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采用教育叙事的质性研究方式,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度展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健,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拙和源泉。 一、前言 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主体因素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赋予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自塑专业人生的可能。本文采用典型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进人,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展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 二、研究过程 (一)研宪对象 本文采用目的性强度抽样方式,即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目的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Glcwz)研究者按照自己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有意识地在周围找寻专业成长历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高雅(化名),女,33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在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十年,期间进修专科、本科,后考取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研宪方法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教育叙事、深度访谈和成果分析等方式获取资料。叙事法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描述人们的目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在经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做了录音,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提供了自己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工作记录及教育随笔等第一手资料。本文叙事部分为研究对象自述,以访谈录音文稿和研究对象的工作记录、教育随笔为基础,经研究者整理后按时间流程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评析部分为研究者的反思和分析。 (三)叙事 1.阴差阳错,考人幼师 我生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孩子要求很严厉,粗放式管理,那个年代的父母大都这样。小时候很少和父母亲近,性格孤独又倔草,还有些逆反。巧岁初中毕业时,我最要好的女同学的理想是做一名幼儿教师,我就陪着她参加了幼师的面试,去面试的人很多,那个年代中专挺火的,不像现在。面试要求唱歌、跳舞、期诵、讲故亨等,我不太精通,也没做什么准备就去了。我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但也不总是名列前茅,我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想法。很快面试结果出来了,我们学校整个初三年级参加面试的三十多个女孩子只有我一人通过,在笔试中我又考了全市第二名。当父亲知道这一消息时,他非常反对,认为幼师是会被人轻视的职业;而母亲则认为女孩子作幼师有个稳定工作就可以了。那时的我完全陶醉在突如其来的成功的喜悦中,付即将到来的人生变化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我不会想到不久之后我就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大门,我那位温柔、美丽的好朋友最终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幼师的学习紧张又忙碌,对于缺乏艺术基础的我来说,学习上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文化课基础好,但幼师学校对文化课要求不高。刚开学没几天,我就开始苦恼,怀疑自己的选择,尤其是第一次钢琴课后,看到其他同学枉松愉快地完成了作业,而我却茫然不知所措,我当时就后悔了,想到了退学。在一个周末,我跟着同学去高中听了一天课,我想看看现在退学上高中是否能跟上。可是现实很残酷,才刚刚开学一个月,我就已经听不懂英语(幼师不学英语),读不懂古文,更不要说数学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唱歌跳舞讲故事、绘画弹琴说儿歌了。万事开头难,我暗下决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一年级时我的技能技巧只能勉强及格,二年级时钢琴和舞蹈已经在班级名列前茅,到三年级时,不管是技能技巧还是文化基础课我都已经比较优秀了。那时候经常在晚上熄灯后翻窗进入琴房,摸黑练指法,在水房洗衣服的时候把脚搭在水池边上练舞蹈基本功。 2.毕业分配,成为幼儿教师 18岁那年,我毕业分配到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充满工作热情,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一开始担任大班教师,我经常带领孩子们爬山、郊游、放风筝,其他的一些老教师会善意地提醒我,幼儿园的老师只要把孩子看好,把课上好就可以了。而那时的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带领孩子们疯玩。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不丰富,但在家长会上我用自己的理解阐述着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在幼儿园教学中,凭着娴熟的技能技巧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在幼儿园的教学观摩和一些竞赛活动中,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3.脱颖而出,走上管理岗位 由于教学工作出色,很快我被任命为园长助理,负责幼儿园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是幼儿园工作的重头戏,那时我的理论水平很差,我经常把园里订的《学前教育研究》作为业务学习的资料,可那上面刊登的文章我都不太看得懂。幼儿园那时正准备中请一级园,我天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的工作,可我发现仅有努力是不够的,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之前没有任何教学资料的积累,自己又太年轻,没有教学管理经验,刚一接手就面临一个大的挑战,我感到迷茫、想退缩、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还好,园长和老师们非常信任我,我感受到了来自于所在团体成员的鼓励和支持,我产生了一种能面对这个挑战和困难的力量。我想,既然把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又这么信任我,我不应该让大家失望。我鼓起勇气,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着手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抓好常规教学管理,认真批阅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笔记,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用热情诚恳的语言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同时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幼儿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脸收,评审组专家对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4.不断进取,成为硕士研究生 随着宝宝的降生,我对自己从事的幼教工作有了深层次的、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更深刻地了解并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真诚地爱护儿童,走进儿童,研究并发现儿童,引导和启发儿童,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恰当的教育方法、手段,引发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我的兴趣转向了教育研究,作为幼儿园的课题负责人参与教育部的一项子课题研究,还获得了一等奖,和大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也发表了一些小文章,我品尝到了教育研究的乐趣,一发不可收拾,我又想给自己一次机会,挑战自我,去实现自已的梦想:考研。当时我想如果我努力了,拼搏了,就算失败也虽败扰荣;如果放弃,不敢参与,从此我将会与自己的人生理想失之交臂,被刘缠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随波逐流、焦虑不安。我鼓足勇气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年因为英语没过国家线失败了,但我已经看见了希望,分数就在边缘线上,大哭一场,擦干眼泪,重新再来,我终于成功了,成为了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心怀感恩,感激我的家人、老师、朋友、同事,是他们鼓励、支持和帮助我,我才坚持下来;我也肯定自己,不服输,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和想做的事情。我很爱这样的生活,我会努力向前走,继续成长。 (四)评析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生命力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显现出无比丰富并斑斓变幻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的规律性,用直线或圆形等简单线条是无法表示其全部复杂性的。当然,从一个个案去探讨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似乎难以令人信服,然而研究者希望这一个案的呈现能引发研究者、被研究者以及读者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反思,毕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纵观高雅的成长历程,从“阴差阳错”进入幼教这一职业领域,对于幼儿教育没有什么认识,还曾经后悔,想要放弃,到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爱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但还仅限于“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带着孩子们疯玩”,觉得这个工作很“好玩”;从骨干教师、管理者到一名教育研究者,逐渐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方向。高雅认为,尤其是在成为母亲后,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地热爱教育,喜欢教育工作。只有当一个人用心热爱这个职业,他才会全身心投人其中,只有建立在对教育的热爱之上,专业成长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幼儿教师心底萌发并涌出。 2.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才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从高雅的求学、工作、进修、读研等历程可以看出,她做事认真、坚持、有韧劲,遇到困难不服输,不甘于因循守旧,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一方面,她能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非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成熟。比如高雅积极地进修专科、本科,在观摩教学和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善于抓住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又能勾勒自己未来的专业前景,从一名幼师生成为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不断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着鲜明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专业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的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高度的体现。她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意识地连接起来,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支配着今日的专业发展行为,已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也影响着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程度。从幼师生到专科生到本科生到硕士生,她有意识、理智地筹划未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一划,这种独立的自主意识和良好的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教育实践的磨炼和体验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教育实践为其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雅从一名惜惜懂懂的幼师生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再成长为一名教育研究者;从最初觉得幼儿园教师这个工作很好玩,到逐渐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到产生自豪感,到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事情;从一开始连《学前教育研究》里的文章都不太看得懂到承担教育研究课题,成为一名教育研究者。这些说明了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和基础,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与现实力量。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逐步获得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经验和体验。一方面,需要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一种健康、和谐的专业学习和发展环境,使他们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自我发展的愿望、需要以及教育追求和实践,教师自己要多读书、多思考,通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寻找作为教师的意义,通过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信息来评定自己的专业价值,从而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结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像是在热带雨林中寻找出路,而非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研究对象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名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可以这样说,在幼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但受到外部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内部个人环境主体因素的影响,教师主体的成长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它是发乎于主体内心的一种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笔者认为,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由外部强加的,不是由别人赋予的,更多的是在自塑、自律中成就的。行文至此,本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目标: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展现研究对象从幼师生到硕士生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一般来说,质的研究者不期望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也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对本研究范围以外的人和事具有借鉴意义,研究者承认这项个案研究还存在诸多缺陷,一些论述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这些都是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国内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了我国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现状;问题 作者简介:任翠玉(1973-),女,吉林通化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已有较长历史,而作为独立专业的历史并不长,根据教育部(1998)颁布的专业指南,财务管理才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被列入了本科专业目录,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财务管理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上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调查 1.1 样本选取 为了使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了国家级会计学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八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情况。所选取的样本具有以下特征: 1.1.1 学校性质 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属综合类大学,其余的五所大学为财经类院校。 1.1.2 专业的综合实力 所选的八所高校的会计学均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硕士、博士学位,均属于国家首批设立MPACC的院校。 1.1.3 地区分布 八所高校分别位于我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这样取样降低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对调查结果的误差影响。 1.2 现状调查 1.2.1 财务管理专业定位和设置情况 财务管理专业究竟是把它定位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是近年来专业设置问题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国内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财务管理专业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学院里,如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企业管理学科下,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1.2.2 培养目标定位 依照2000年国家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国内各高校也都纷纷出台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各高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上有一定差异,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综合的组织协调能力、扎实的财务专业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上海财经大学为“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和实务,具有从事企业投资、筹资和日常资金运作等分析、决策和咨询等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中央财经大学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等,但在培养人才类型上大多强调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1.2.3 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基础会计、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础学科。各高校专业核心课设置基本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财务管理的层次来划分,分为财务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另一种是按照财务管理环节设置课程体系,分为财务理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专业选修课一般包括成本管理、审计学概论、风险管理、个人理财等课程。 2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1 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范畴需要进一步厘清 在调查统计的样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下设在管理学院,而其他5所财经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下设在会计学院,按照目前我国本科专业的学科划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应属于管理学下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同会计学的学科地位是并列的,但专业设置却在会计学院下,这不能不让人引发歧义,是否财务学要从属于会计学?虽然1998年财务管理专业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列于工商管理学科,但是教师、学生、组织结构等并没有独立,因此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会缺乏专业特色。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先厘清专业定位问题,彻底地从会计学和金融学中独立出来,才会形成独有的学科特色,才能为财务相关工作培养和输送财务专门人才。 2.2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从目前我国“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应定位于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从八所高校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都是参照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目标要求,强调精英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加入WTO后,市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即使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本科生也只能说是具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定基础。另外,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是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要求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才,即“通才”加“专才”。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由专门化人才教育转向大众化人才教育,并在专业知识方面加强教育,致力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公司理财和金融等相关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一般专门人才。 2.3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 从八所所调查的高校课程设置上来看,在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各高校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各高校的教育环境及面对的市场需求不同有关,但从整体上来看,课程设置体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①部分课程存在内容交叉重复。如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界限一直无法确定,国际金融和国际财务管理在汇率方面的内容也存在重复,中级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内容和方法体系上有边界交叉和重复现象。重复的内容一方面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②专业课教材五花八门,有的学校采用国外原版财务管理教材,有的学校则采用本校自编教材,教材不同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难易程度的不同。③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目前的财务管理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上市公司为对象,但对非上市公司适用性差。在课程内容上则以企业投融资为研究重点,而对企业实际所需要的内部财务运行与控制则没有关注。改造和扩展现有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是一个十分迫切但又难度很大的问题,首先应捋顺财务管理与相关学科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财务管理与上游学科和下游学科之间的关系;其次,处理好国内教材与国外教材之间的关系,单纯依赖国内教材或美国版财务管理学都无法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及其在中国企业的适用性问题,因此应内外结合,构建结构合理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再次,满足金融市场需求丰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化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公司财务这一范围。从课程内容来看,国际财务管理、外汇风险管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等课程或知识点也应在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中有所体现或受到重视。 2.4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需要改进 由于财务管理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企业内部经营的千差万别,是让学生更多的掌握专业知识,还是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提高专业素养和面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从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看,大部分学校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灌输上,能力培养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重视水平上。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财务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教学形式多样化。对于财务管理课程的讲授,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应广泛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财务模拟、专题研讨、影像教学、公司访问、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案例教学方面应下大功夫,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总共要系统的分析研究800多个案例,内容涵盖管理的所有领域,效果极佳,深受学生的欢迎。②教学手段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运用时实行情系统、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选用或自行开发适合我国使用的各类财务管理教学软件,进行财务管理情景的计算机模拟教学,改变单纯的“粉笔加讲稿”式的状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③部分课程课座化。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功底见长、实际经验不足的情况,今后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可以请一些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等财务专家担任课座教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新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摘要: 新生本科院校面临几年后本科评估的压力,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财务管理专业有自己的特点,其教学模式的改变应该围绕如何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以及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新升本科 财务管理 教学模式 探讨 0引言 2010年,原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有幸成为我校第一批升格本科的专业之一。对于此专业,如何迎接几年后的本科合格评估,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想法。 1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的内涵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归纳提炼出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包括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所谓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按照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以良好的互动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引导的教学程序为主线,从而充分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并努力通过优化组合教学系统的各要素,来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中的一个分支。教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项中心工作,它是培养创新人才,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渠道。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我们必须把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切入点和突破点,不断探求创新型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2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2.1 首先,这是适应本科评估的需要所有新升本科,都面临的几年后的本科合格评估。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8月12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中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包括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4个主要观测点,另加特色项目。[1]从这些指标的构成和主要观测点的具体内涵来看,其中对老师的衡量就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这一指标,同时对教学效果也特别提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指标。如果我们不改革教学模式,在以后的本科合格评估中就会很被动。所以必须以评估作为契机,以评促建,进而推进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 2.2 创新教学模式,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实用化”,希望企业成为人才的“用武”之地而非“练武”之地。就财务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来看,需要的是具有勇于创新,能够准确把握经济动态,不断探索的人才。这样的财务人才,在资金的运筹方面,才能满足企业整体管理活动的需要。再说培养创新思维本身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教学以“注入式、教条式、理性泛化式、苛严管束式为主要特征,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面对以后工作中的严峻挑战和机遇,很难适应。 我校作为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的财务管理专业,完全可以通过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实现校企双赢。 2.3 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任何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当然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但是从我国过去和西方国家早些时候的情况来看,几乎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得工作者,其教育背景多为会计学,其工作背景也多为会计实务。这就促使我校在以往的财务管理教育模式中,更多的是照搬会计那一套,基本没有形成自身的特点。 一旦某种管理职能得以独立而成为诸多管理职能之一,那么,无论其脱胎于何种管理职能,它都具有了独立的地位而与其“母体”并列。因此,管理学将财务管理归于工商管理并不妨碍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职能(包括会计)。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而不能照搬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其按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 3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3.1 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来培养。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原有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调整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从而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但遗憾的是,我校现有教师很少有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经验。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可以与大中型企业联系,让一线教学的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老师有了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能力是一种提升,可以把实践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传授,学生听之更加能够理解,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我们转变原有的“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个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拿着相同的教材和教学计划,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古代尚且知道因材施教,现在的教学模式简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多跟学生直接交流,这样才有机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尽可能的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3 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财务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爱好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财务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能够融合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地方经济特色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精选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财务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3.4 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我校现有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使学生专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而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相对缺乏,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发展。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趋同现象”,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差异化需求,这必然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从新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我认为,首先要改变原有只注重结果的评价体系,将其转化为注重过程的评价体系。比如,原来我们更多的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以及老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建议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以及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其次,在评价标准上应该多元化。比如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突出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 要]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教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建立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三性合一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素质要求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于2005 年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确立了“双师型”职教师资和企业财务管理人才两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如下素质要求。 1.1 专业知识要求 对于“双师型”职教师资应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加强对其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培养;而对于一线财务管理人才而言,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本学科知识体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之外,还要注重拓宽其知识面,使其通晓相关专业和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1.2 专业技能要求 对于“双师型”职教师资要求其既要掌握扎实的财务理论与专业技能,又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从师技能;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应重视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1.3 综合素质要求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无论针对哪一方向,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创新、持续发展能力等。 2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财务管理专业通过近10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成果。 2.1 设置了与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财务管理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办学需首要解决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立足地方、突出应用、着眼发展”为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确立两个人才培养方向:一是培养既掌握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与专业技能,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师技能,能在职业学校教学一线从事财务管理教学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二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熟练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与技能的企业岗位一线财务管理人才。 2.2 构建了“模块+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特征,项目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构建了“模块+平台”的课程结构体系。依托“通用课程+专业课程+方向课程+科技拓展”四个课程模块,打造“综合素质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教师教育平台+财务岗位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五个培养平台。课程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培养平台与岗位能力需求相一致。 2.3 创立了 “三路径四层次八步骤”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必须以满足企事业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强调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教学实践,项目组以“认识――学习――体验”为路径,将大学四年按学期分为八个步骤,构建四个不同层次的实践工程,即认识实践、操作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工程,概括为“三路径四层次八步骤”模式。 2.4 构建了财务管理专业“双出口四证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两个人才培养方向,依托“模块+平台”的课程结构体系,项目组构建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双出口四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成立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组织机构 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的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保证。为了确保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优先选择经营管理规范,遵纪守法,并能够接纳较多学生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3.2 打造“教师与专家”的专业教学团队 实施“教师与专家”建设工程,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激励兼职教师参加教育培训、课程建设、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带动专任教师综合职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落实教师校企交替工作制度。应要求专任教师5年中累计有两年到企业实践锻炼或兼职,通过有效激励、过程管理和校企共同考核等措施,保证教师领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回,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3.3 合理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为实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由合作企业选派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修订教学计划,构建切实可行的且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3.4 按照项目管理原则,对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控制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可按照项目管理原则,规范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对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的控制,这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项目准备阶段校内指导教师要在进入企业前对学生进行教育动员,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项目实施阶段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工作安排,让学生了解工作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工作方法,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项目验收阶段校内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整个实践过程作全面的总结,要求学生提交较高水平的实结报告。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野递进式冶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设想 摘要: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夯实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训练。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围绕职业专门能力,设置实践课程;根据财务管理实务工作流程,安排各门实践课程;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组织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内实践的必要补充。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财务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不同于普通本科,也不是高职高专的翻版,它是连接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的纽带。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人才有更宽的理论基础,较学术型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夯实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训练。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认为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关系到学生长远职业发展的大问题。 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涵义 职业能力包括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专门能力通常指在某一领域,专门从事特定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通常指在任何领域,从事任何工作中都必须具备的,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可以迁移的关键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可作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人的终身。教育部将职业核心能力规定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能力。对于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侧重职业专门能力培养,对于一般专业应更强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在不同类型的专业应有一个合理的度。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是不属于高精尖技术,属于服务管理,因此在职业专门能力培养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的设置本末倒置,没有体现应用型教育的特点。长期以来,受学术型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没有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仍然受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虽然不断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但实践课程的设置往往围绕理论课程展开,并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为出发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先确定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应设置哪些实践课程,然后根据设置的实践课程,学生应掌握哪些理论知识,最后确定理论课程的设置,理论知识以够用为标准。 (二)各门实践课程相互孤立,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常见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通常是用文字、图表等描述经济业务,由指导教师直接给定各假设资料、案例等,然后由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模拟实务进行处理;而且各门实践课程都是相互独立的,实践资料和结果数据不通用、不共享。而在社会实践中,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渗透在全部经营活动之中,涉及生产、供应、销售每个环节和人、财、物各个要素,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现有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前后未能实现相互衔接,实践教学组织安排未能与市场、社会、企业需求等实现无缝对接,未能体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应该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特色,出现学生毕业后不能够学以致用、需要二次培训的现象。 (三)校外实习基地形同虚设,没有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近年来,各院校都在大力进行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接触实践工作的机会,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担心学生可能会涉及和外泄其商业秘密,大都不愿意接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即使接收实习,也很难深入真正的财务工作内容,只是参观性实习,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 三、“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设想 (一)围绕职业专门能力,设置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根据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职业专门能力,按照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的递进关系,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如市场调查、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信息系统实训、审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实训、税法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课程。然后根据这些实训课程需要的理论知识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信息系统、审计学、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税法与税收筹划、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学等。 (二)根据财务管理实务工作流程,递进式安排各门实践课程。实务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以会计信息为基础展开,会计信息既包括对外的财务会计信息,也包括对内的成本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会计信息通过审计工作进行检验,然后依据可靠的会计信息进行营运资金管理、融资决策、投资决策以及利润分配决策等财务管理工作。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市场调查-ERP模拟运营-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信息系统实训-审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实训-税法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先后顺序,递进式安排各项实训。 (三)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组织各实践教学环节。 1.公司化实践模式。借鉴“挑战杯”的思路,让学生虚拟公司的创立和运营,只不过把作品内容分解到各门实践课程中去,把时间分散到各个学期,把虚拟的纸上谈兵变成虚拟的创业演练,如果条件成熟可以把所有的虚拟转化为现实,注册成立公司,为学生提供一个“货真价实”的实训平台。也就是说,学生实训的整个过程就是创业的过程。比如学生可以根据市场调查先确定项目,成立虚拟公司;模拟公司日常业务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成本会计核算;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根据审计过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为管理会计的生产经营决策作准备;最后根据分析和决策的结果进行财务管理决策。所有实践课程以虚拟公司为依托,按照财务工作流程进行有机整合,所有环节前后衔接、数据共享。前一门课程的实训结果可以作为下一门课程的实训资料;上一届学生的实训数据结果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实训资料,这样循环往复,虚拟公司持续经营下去,不断经过分析、决策、调整,逐渐成长壮大。公司化实践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角色化实践情景。在学校内建立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公司。建立“模拟公司”首先要考虑环境布置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比如按公司职能部门划分办公区域,按相应职能设置岗位,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根据岗位职责安排人员。除了建立模拟公司,还可以建立模拟银行、工商局、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学生操作时可轮流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岗位工作内容,熟悉财务管理工作整个流程,培养学生财务管理的职业专门能力。 3.团队化组织形式。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以一个教学班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即为一个项目团队。团队除了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还要监督检查其他团队的工作情况,与其他团队形成竞争关系,这样可以多角度理解相关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团队内部成员可以事先明确分工,各司其责。比如借鉴ERP沙盘模拟经营的形式,设置CEO、财务总监、会计主管、出纳、生产经理、营销经理等人员岗位。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4.多元化评价方式。常见的评价方式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无论评价内容还是评价主体相对比较单一,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从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应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都纳入到评价内容中来。此外,还应将评价主体由教师主体扩展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这样能够更客观和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以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防止出现成绩高的实践能力差、实践能力强的成绩低。 (四)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内实践的必要补充。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以补充课内实践有限的不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锻炼其职业能力。例如举办学术报告会;开展专业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信息化、挑战杯、ERP沙盘、市场调查等各类比赛;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专业证书。此外,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非专业性质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生活技能大赛、大学生辩论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书法协会、会计协会等社团活动。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以适应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作者简介: 于天野,女,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能力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构建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创新;实践;管理会计 一、引言 未来10年至20年,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将逐步发展成为高增值的制造业、高知识的服务业中心、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之一,对人才的需求从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变,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变,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实践能力突出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成为最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之一。《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广东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60万人,2020年达到430万人,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基于上述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校不断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提高国际化程度、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等方面探索,但仍处于探索和实施的初期阶段,未能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但这种培养模式亦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较为轻视专业外语沟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过于偏重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国际视野,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高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目前教育体系衔接不够的问题突出,亟需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总体要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特别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我校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基于上述要求,在广东财经大学校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上,以当前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加快管理会计师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推动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立足“国际化、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和改进专业建设工作。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化、创新型、实践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专业建设方案,是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探索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应突出特色和创新,具体通过创建CMA方向班拓展以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组建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型财务管理人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工程,如图1所示 (一)以全面发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为引领,以重点发展“管理会计方向”为突破口 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在全面发展政府财务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拓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空间的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教育现状,适时调整专业教育发展方向。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重点是“强化专业方向教育”。从目前情况看,近期以公司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改革为突破口,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会计方向”上。主要根据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很少,管理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十分突出,供需缺口极大。开设管理会计(CMA)方向班的可行性:(1)CMA证书被社会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盛誉。CMA证书受到众多跨国公司高管的青睐,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袂推荐国际管理会计师资格,国家国资委要求在全国国资系统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和获取该资格,可见它是目前国内外最受推崇的管理会计师资格之一。(2)CMA认证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已相对成熟,并为大家所公认。(3)我国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CMA方向班,如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数十所高校。这些学校的招生情况都非常火爆,学生在取得CMA资格后就业渠道明显拓宽。 (二)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改革现有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1)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充分考虑专业学习与相关职业资格(如财务分析师CF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管理会计师CMA、理财规划师CFP等)考试认证的关联性,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除了CMA方向班学生的定位是取得CMA证书之外,鼓励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有针对性地选修与相关专业资格考试和认证接轨的专业课程。(2)加强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在现有《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和实践基地的平台和资源,组织教学团队与合作单位开展案例设计研究,建设财务管理学科教学案例库,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中突出案例的环节和内容,加强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3)扩大实践基地的范围和类型,实现实践基地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需求。通过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的集中实习以及就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认识和应用能力。(4)探索定向培养模式。学生自大三开始,实施定向培养模式,积极寻求与企业或行业合作培养,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国际化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案例研讨、实践实习等渠道,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考虑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会计管理人员长期结对,互相提高,共同提高;鼓励专职教师参加CMA考试,成为“双证”或“多证”型专业教师;聘请知名企业的财务总监作为兼职教师。学校根据学期课程安排,每年选派2-3名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实践技能锻炼和顶岗实习。 (三)建立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机构建立联盟式、开放式合作模式,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体合作各方共同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开展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引入更多政府、行业和企业创新资源,研究确定一批重点项目,重点解决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过程中的共性和关键性问题。建立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明确各合作机构的角色和分工,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案。将专业教育与协同创新培养相结合。本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务实创新精英人才的理念,突出校企(行业)协同育人方式,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注重产学结合,构建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习就业等方面和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四)改进教学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方法指导 1.构建校内教师与校外实践导师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核心专业课程的授课,在校内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专题聘请校外实践导师做案例讲解;组织体现新的发展动态和学员需求的专题讲座,包括:请专业名师开展专题学术讲座,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案例分析,请相关专家开展人文素质专题讲座等。 2. 建立“协作式”的团队学习模式,探索协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专业核心课,则采用小班教学、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此外,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协作研究过程中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3.推行“挂牌选课”制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选修课程中推行挂牌选课,由学生选择课程和教师。比如,同一门课程由多位老师“挂牌授课”,不再固守行政班级的划分与约束,由学生自由选择老师,或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有关课程学分可由学院自定打通模块。一方面促使教师在竞争促动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入手,明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的思路,提出了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1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方向特色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从这些课程设置来看,会计基础课程设置过多,缺乏财务专业方向特色,没有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 1.2 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相脱节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理论与实际的相关性,学生难以接受,更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节。其次,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技能相脱节,重专业知识体系,轻职业情境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再次,课程内容没有凸显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型特点,偏重专业理论的阐述,这增加了原本学习基础较弱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 1.3 案例素材不精当,职业特色不鲜明,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案例素材都是专业教师编写的,企业行业没有参与进来,因此,编写的案例素材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匹配度不高,与经济生活也对接不上,由于缺乏规范、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因此,这些案例无法有效满足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无法点燃学生对今后自己职业岗位的激情,难以让他们有主动积极的职业姿态,有高度职业敏感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也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更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改革效果,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学积极性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2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理念 2.1 以实践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主动去人才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或者通过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反馈,了解当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要求,根据工作标准去进行学科设置。 2.2 基于职业能力本位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就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建立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基础上。将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既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技能,也有工作所需的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整合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打造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3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3.1 增设案例教学课程 在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中,以枯燥的理论说教为主,即使在教学中引入案例,也只是简单带过,甚至很多老师都是机械的读课本,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和市场的要求,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开设单独的案例教学课,在学习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可以准备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知识独立地对案例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学生最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时候,任课老师可以列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财务管理的应用实践,或者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际调研,让学生感性的体会本专业的基本内容,了解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并能对职业发展有个初步的规划,使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一个较为初步的认识,并及时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活泼生动的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2 开发特色化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为此,应用型院校的教师要探索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专业课程教材教法和学法体系,根据学生生源素质情况、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调查研究和对劳动力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采取多主体合作的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并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分析入手,以职业标准为轴心来编写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在教材编写逻辑上,按照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组成结构链,由简单到复,层层深入,使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深刻而有效。在教材编写形式上,注重学生的接受性、新颖性;在教材编写体例上,力求科学性、趣味性,在教材编写内容上,体现经济生活时代性、通俗性、实用性,注重学生的职业活动训练,便于学生领会和掌握,有利于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使校本教材成为学生“营养之资”。 3.3 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依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认识――学习――体验”为路径,将大学四年按学期分为八个步骤,构建三个不同层次阶段的实践工程,即专业认识实践、课程学习实践和岗位体验实践。 在三阶段实践工程下,以通用知识和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教师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认识实习、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训、ERP财务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和沙盘大赛、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微格教学、师范生专业实习、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财务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14个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形成了集教学、交流、竞赛、科研、就业等功能为一体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以实现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让学生在岗位和角色实践中真抓实做,保证其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究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综合的财务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对学生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有全面系统的要求和深入扎实的培养。在财务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综合的考核方式来强化对学生知识储备和解决系统性问题的能力提升。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系统性改革,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强化能力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实践和课程考核实践中,通过引入全面系统的考核方法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从而实现单一课程的考核和专业综合考核效果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课程考核 考核方法改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创办以来,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在校生规模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年招生规模在一百人左右,分设两个财务管理本科班。同时在学院层面招收财务管理专业辅修二学位课程班,至今已经招生四届。从招生的生源质量到毕业生就业分配质量都在学院各个本科专业中较为突出,本科专业办学效果整体良好。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和兄弟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自身特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和完备的教学条件,以及先进的教学实践仿真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从课程考核角度看,根据专业要求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对传统的教学考核环节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同时突出了过程考核和全程考核的作用。 一、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足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目标 传统考核方式存在许多不足。以学期期末试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既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通过考核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核形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无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考查。虽然闭卷考试形式已经使用了包括选择、填空、简答、计算、论述和综合案例分析等形式,但受到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和学院相关考试要求的限制,以及命题要求和标准答案的约束,导致这种考试形式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固化倾向和标准化倾向,以至于学生更多的看重应试技巧和僵化的复习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也对教学形成一定不利影响。 二是过度看重理论学习,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分析、综合运用和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闭卷考试,使学生最大的目标是追求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形式导致试题往往只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考查具有相对标准答案的理论性试题,一些开放性、综合性和动手动脑类型的试题无法进行标准化考核,导致学生学习更多的偏重理论学习和应试性学习,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是考核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和影响短暂,不能保质学生全程的学习质量,也不能对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情况进行推进和深入。闭卷考试往往安排在学期期末,即使增加了期中考试环节也无法保证学生在整个学期期间保持持续的学习强度和参与度。很多学生都是在考试前突击准备,考试后抛在脑后。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保持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体系。 二、考核方法改革思路 经过近几年财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任老师进行的课程考核方案改革的尝试,以及财管管理教研室和教研室所在的经济管理系领导进行全面考查、深入分析、反复讨论和积极实践,对整个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考核环节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革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能够覆盖全部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大多数专业选修课程的课程考核方法,为全面提升财管管理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关于财管管理专业考核方法改革的主要思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部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必修课程考核方案必修符合过程化考核要求。通过对已经在前期进行了过程化考试的教师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既符合整体要求,又能突出各门课程特性的过程化考核要求形式。并召开所有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师参与的讨论会,逐步形成了能够覆盖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指导意见。所有相关任课老师在学期之初就必须形成一套能够覆盖整个学期过程的考核方案。课程考核必须包含考勤、提问、理论小作业、课程大作业、分组大作业、阶段测验、课程讨论课、案例分析综合实验和期末综合测验等环节。每个相关环节赋予一定比例的分值,要求任课教师对每一名专业学生都基于所有环节的考核评价,并且将相关成绩进行公开,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程度和差距。在具体环节中,课任老师可以根据自身课程情况进行具体安排设计,但必须突出应用型和实用性特点,重点考查和引导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所有课程考核方案必须在教研室层面进行讨论和推敲,特别是相同进度的教师要进行反复沟通和协商,力图达到指定意见的要求。 第二,相关财务管理课程之间进行考核方式的密切协商,从而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财务管理主干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是十分突出了,在构建财管管理课程体系时这一问题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和安排。完整而缜密的课程体系为推动系统化考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相同学期的不同课程和不同学期课程之间形成了有机体系,为考核方法改革的推进消除了体系上的障碍。由于在构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过程中,全面参照教育部相关原则和兄弟院校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方案,同时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自身在劳动关系研究领域的特点和在工会财务管理研究的突出优势,形成了严谨扎实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这样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可以使相同学期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教研协商,共同制定适用于本学期的各个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方案细则。在实施过程中,彼此之间可以将各门课程的重点更加突出,同时也可以把其他课程与本门课程中相关联的部分运用更加综合和系统的考核方式来加以考核。同时将前面学期课程的考核方案与后面学期课程的考核方案相呼应,实现课程学习的延续性和前瞻性。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以及对学期间的课程衔接问题进行了合理安排,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就要求任课老师之间进行密切配合,一方面需要前学期任课老师在突出本门课程重点的同事,照应后续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对未来学习课程研究方向的领悟和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扎实铺垫。同时也要求,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在授课和课程考核过程中,运用前面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考核本门课程。最后,财务管理各门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既符合统一指导思想,又能够符合本科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特点的考核方式。财务管理专业中主干课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任选课等名称都是根据课程在整个财务管理专业中的特点而制定的。同时每门课程也都具备相关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喜闻乐见,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考核方式以促进教学。因此,就要求每一门任课老师都要认真安排和制定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案,并通过教研室专门研讨会的形式,反复沟通,反复修改和完善。从而逐渐形成既符合本门课程特点又符合整个财务管理专业考核指导思想的考核方案,并进行教学和考核实践。 三、总结 通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财务管理教研室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基本完成。根据不同课任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整个财务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的考核方案改革都已经成型,效果良好。基本上避免各自为政,简单考核本学期本门课程的重点知识,而忽略了财务管理专业特点所要求的系统化和全面化问题。作为一种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改革有必要在类似的专业中加以推广,从而促进应用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双创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财务管理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尤其在当前的双创时代,财务管理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地方本科院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背景,拟以“创业”为导向,贯彻落实教学改革思路,探索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希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创业 双创时代 教学改革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外,目前还非常强调财商的培养。2015年,广东省率先进行试点改革,在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增设了财商类课程,可见其重视程度。在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也开设财务管理课程。不过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这无疑对很多非专业学生来讲难度加大,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吃力,学生也痛苦。多数高校不断对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但还未达成一致意见。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来临,财务管理课程有了新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以创业为导向,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真正发挥财务管理课程的价值。 一、财务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课程在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教学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准确 财务管理是一门非常成熟的学科,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投资、筹资、资金营运管理和利润分配为主线,结合案例讲解财务知识,没有关注管理类专业学生应该把握的财务管理技能。并且,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习惯于创新思维的教学,不太适应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训练的财务管理课程学习;加之学生底子薄,数学基础较差,且认为毕业后不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部分学生厌学情绪较重,部分学生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但学习能力有限,最终只能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 一方面,教师受课时量限制,加之学生缺乏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使得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难以安排,在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基础知识上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而真正讲解财务管理实务时只能草草收场;另一方面,教师授课的案例多数源于“高大上”的上市公司,较少以学生身边的中小企业为例剖析。这导致学生难于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恰到好处运用到现实中,难以将财务知识运用到创业计划书、策划方案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课程本身难度较大,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知识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课堂以讲课、做题为主,互动讨论相对较少,难以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到本门课程中。这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疲于推导公式,讲解例题,最终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拥有一些财务管理技能,有利于其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其财商,在创业的道路上更得心应手。在确定管理类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目标时,不应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计算财务数据,而是应让他学会如何利用财务数据,成为合格的财务信息使用者。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明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掌握财务管理应具备的观念、财务预测的方法、资金筹集的途径与方法、资金成本的意义、项目投资与技巧、风险的防控、财务报表的分析与评价等。 (二)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教学、ERP沙盘比赛、创业计划书的财务可行性分析等,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财务管理基本操作技能。结合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开展企业资金筹集管理、资金运用管理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公司财务报表的能力,做出理性投资决策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使学生养成关注经济时事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财商;使学生具备财务管理意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使学生具备敏捷的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受益。 三、财务管理课程的改革思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选择自主创业也成为就业途径之一。然而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非常擅长捕捉有创意的点子,但其短板是缺乏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决策能力。基于此,本文以双创时代为契机,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非常成熟,为适应双创时代的来临,将打破该课程固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一线两翼三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1.突出“一线”。打破财务管理教材的系统性,以“创业”为主线,大胆对教材内容做“加法、减法”,重新构架知识模块。除了讲解筹资、投资的基础知识外,还应补充有关创业的知识。比如要增加风险投资、风险评估、财务计划的知识;适度删除难度大、应用实践较少的知识。 2.强调“两翼”。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上,除以“创业”为导向外,还需强调“两翼”。左翼即为财务基本知识,包含货币时间价值,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树立财务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财商,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右翼即为财务基本技能,包含财务报表分析技能、筹资技能、投资技能。除了“高大上”的上市公司,更多地应该以中小企业为案例对象进行分析,训练学生的财务基本技能,提升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3.坚持“三个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始终贯穿“三个结合”,即将教学内容与“创业计划、活动策划、景区线路设计”相结合。管理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擅长写各种策划文案,但其短板在于财务预测及财务可行性分析。为弥补其短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案例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应忍心割舍比较成熟的上市公司案例,而应多增加民间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案例。比如可以将学生的创业计划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分析其财务可行性等。这便于学生能效仿他们,大胆创业,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过程中,删除单一的教学方式,真正将多种教学方式融会贯通,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实务引导法,以小组团队的形式收集、阅读已经实施的创业计划书,提升学生自我的财务技能,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案例教学法,融合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组织案例分析、讨论与评价;课后交流、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务驱动法,通过小组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师所布置任务,主要是扮演财经新闻播报员的身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扩大其知识面,养成关注财经时事的好习惯;实验教学法,通过ERP沙盘模拟,融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于一体,让学生掌握业务技能,并以团队的形式参加竞赛,模拟商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行业工作者互动教学法。邀请行业的实际工作者现身说法,分享其财务管理心得,并就同学工作、生活上会遇到的财务问题提出建议。 2.教学手段应与时俱进。借助Excel计算财务数据。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财务管理的难度在于有大量的计算公式,但又无法避开这些公式,否则难以根据财务数据做出理性的抉择。为此,教师可以借助Excel克服学生的短板,教学重点不在于如何去计算,而是如何利用计算结果来做决策。 以“互联网+教育”为契机,构建网络课程。开通《财务管理》网络课堂教学平台,进行系列网络软件资源建设,构建优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外利用慕课、微课学习,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改革,应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多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是识记能力。基于此,平时应加大考核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检验其创业计划书的财务分析部分、以及小组团队学习的结果。另外,期末考试尝试以半开卷的形式完成,允许学生提前准备大量的计算公式,将其带至考场,这主要考核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 作者简介:王菊(1983-),女,硕士,重庆文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对民办本科高校监事会制度研究之启示 [摘 要] 以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监事会设置为启发,通过分析德国、美英、日本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监事会设置情况,我国民办高校设置监事会是保障内外利益相关者利益之需要,是权力制衡之需要,也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之需要,并提出了从机构设置、人员组成、权力配置、外部保障机制等方面设置民办高校监事会的路径,以期实现对民办高校的监督,从而实现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民办高校;监事会;制度研究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之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曾指出,要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办学不规范的情况。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可以给民办高校制度建设带来很多启发意义。建立监事会制度,可以引导民办高校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一、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监事会概况 (一)世界主要国家(地区)财务管理监事会运作模式之比较 1.德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在德国,监事会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决策及监督,直接负责对象为股东大会,与英美国家董事会类似。而与之对应的董事会直接对监事会负责,其主要权力是负责执行,可以对大多数具体事务作出决策。即董事会与英美国家的经营班子类似。但对董事会的决策权做出了一些限制:要将决策情况定期报告给监事会,而且,在重大投资以及财务决策上,监事会的意见更为重要。此外,在董事会成员任免方面以及董事会成员报酬方面,监事会享有决策权。在董事会之外,监事会也可以代表公司。 《德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5-1-1条规定:监事会要对董事会的领导行为进行定期协商与监督,监事会不单单是监督机关,也是协商机关。德国监事会要对董事会的经营管理不足提出建议。同时,监事会的监管还体现在事前监督,即要与董事会协商企业未来发展之战略,要提出管理建议。所以,监事会不仅仅是简答监督员的角色,更是预防监督机构和咨询顾问。监事会的监管义务也包含企业经营的预防措施以及与董事会的协商义务。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扩大至企业未来发展策略问题,这一预防监督措施要通过与董事会的经常性协商讨论予以实现。《德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3-2条规定:董事会有义务与监事会就企业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协商,并定期讨论实施情况。 2.日本和台湾的“分立制”。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以德国监事会为参照,设立了公司经营与监督制衡模式。董事会要将经营情况定期向监事会报告,而且有些经营活动必须经过监事会批准后方可实施。重大决策要向监事会及时报告。监事会可以审查公司财务,但台湾监事会无权任免董事成员,仅具有监督权力,并且,也并未赋予监事会参与公司经营决策权,更无经营管理权,对外也不得代表公司。 3.美英等国监事会模式。以美英等国为代表,公司中仅设置了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未设置监事会。会计检查委员会行驶监督经营权力,该委员会由独立董事组成,公司高级经理行驶日常经营业务权,董事会对重大业务具有监督权,也可以监督高级管理人员及会计实务。实践中,董事会与经理职权划分界限逐渐淡化,权力逐渐走向融合。为保障决策、执行与监督权三权分立,美国规定,必须由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来组成董事会。在此指导思想下,审计委员会发挥了类似监事会的职能[1]。 4.我国监事会设置情况。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董事会为必设机关。在股东大会休会期间,监事会有权行使监督权,监督董事会的业务执行情况,即董事会的执行权与监事会的监督权,二者构成了三权之中的两极。 实践中,我国以本国经济体制特点出发,结合日本和台湾的经验,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监事会制度。我国监事会监督的内容主要是财务与义务。董事会主要监督其下设机构、董事、经理层。独立董事监督公司及董事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2]。 (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监事会运作模式之评价和启示 鉴于上述四种模式,笔者认为,监事会设置与否,权力如何界定等问题应当以公司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设置监事会,监督作用明显,可以防范风险,但也带来一定副作用即组织机构庞大,组织效率降低;不设监事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监督失去了体制保障。 1.德国监事会。其监事会权力明显高于董事会,其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公司监事会拥有广泛监督权。特别审查人可以行使补充监督权,这种监督机制与日本的监督机制有相通之处,即以董事会外部视角来行使监督权。二者的区别是德国监事会同时具备决策之权力,而外部并购市场并非美国如此发达,外部监督力度稍弱。 2.日本与台湾的监督机制。这种监督机制存在财务与专业监督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监事(会)承担这两项监督职能。特定情况下,会计监督职能也可由监察人来承担,监察人的角色主要是补充监察作用,以应付突发情况。日本外部并购市场与美国不同,并不发达,所以,这种监督的本质在于借助内部监督力量来实现。 3.美英等国的监督机制。美英等国不设置监事会,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决策层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3]。其主要监督功能发挥是通过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但其独立性只能是有限的独立性,因其隶属于董事会内部,故而独立性相对于德日模式下的监事会稍显脆弱,但美国发达的并购市场可以发挥较强的外部监督角色,而这恰恰弥补了内部监督的不足[4]。 4.我国监督机制。我国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存的监督机制,有一定的协同性和合理性。我国在监事会是唯一内部监督机构情况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发挥其监督职能,作为监事会监督职能的补充。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之后,与前述发达国家或地区类似,公司显现二元化监督力量。其一为董事会外部。其二为董事会内部。必须恰当处理这两种监督的关系才可以充分发挥协同监督的功能,除此之外,必须对二者合理定位,要解决二者的功能区重叠之问题。 二、民办本科高校监事会设置现状及分析 基于上述论证,对民办高等教育系统而言,我国法律规定董事会或理事会应作为学校决策机构,院长为执行机构,但并未对监督机构作出统一规定。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民办高校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曾指出,要推进其按章程建立内部管理体系,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建立董事会、监事会,推进民主决策,形成民主管理,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但从法律提出的建议,在实践中并未取得多大成效。 董圣足博士2010年曾对全国45所民办高校做过问卷调查[5],在这45所民办高校中,单独设置监督机构的仅有8所,占比为18%,未设置的为37所,占比为82%,而8所有监督机构的高校之中,名称也各有特色,仅一所院校称为“监事会”,其他院校都以“财务审计部”、“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称呼。有些监督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机构,这些机构依附于决策机构,且职能尚未完善,尚未形成与决策机构相互制约的局面,现有民办高校真正意义上的监督职能尚未完全形成,正如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刘林所(2013)所指出的“民办高校逐利化越来越明显,而政府主管部门却未适当加以限制或引导,民办高校私人出资又兼有社会公益性,其特殊性不应界定为企业,任其在市场大潮中自生自灭,应当在资产监管以及办学行为方面进行有效监管。” 钟建芳(2014)曾指出,江苏2014年27所民办院校中,几乎没有高校建立监事会,大多数高校依靠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但有些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基本上是摆设或者是权力非常有限。民办高校教师受雇于校长,或直接或间接受制于董事会或校长,生源不稳定以及福利待遇未落实,上述情况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非常大,而且教师普遍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这些都使得教职工代表大会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近几年来,国家重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有部分高校建立了纪委监察部门,但受制于体制问题,对学校领导及事务监督作用非常有限。 有些地方开始了民办高校的监事会制度建设的尝试。如2014年浙江宁波出台的《民办高校章程范本》明确指出:学校设立监事会,出资单位可以对监事的产生,更换制定细则,全体监事组成监事会,可以对董事及学校管理人员提出建议,可以防止其滥用职权,从而保护学校与教职工的合法利益,并对监事会的权利义务、任期、议事规则、成员组成进行了详细规定[6]。 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对民办本科高校监事会制度研究启示之一:必然性 (一)保障内外利益相关者利益之需要 民办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举办者,教职工及学生,举办者是民办高校的主要利益关系人,办学质量直接影响高校发展。教职工素质影响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性,其直接参加民办高校的经营管理活动,学生是民办高校的直接利益获得者,其数量与质量影响民办高校的当前与未来。其知情权、选择权以及人格尊严都应受到法律保护,并且有权获取优质教学服务以及安全保证。 民办高校外部利益者主要有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政府是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的受益人,同时,也负有监管服务的义务。其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而且政府的政策与资助也成为民办高校发展之关键。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民办高校的潜在利益相关者,为民办高校提供物质支持,金融信贷可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社会公众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潜在利益相关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民办高校既然是利益相关者组织,就应该权衡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应有所偏颇。实践中,民办高校监督机制普遍缺少,如教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监管失灵,学生、社会利益相关者监督欠缺,由此导致民办高校投机行为时有发生,民办高校处于混乱边缘之境地[7]。 (二)权力制衡之需要 笔者2012年对江苏部分民办高校进行了调查,结论是:民办高校最高决策权为董事会所把持。董事会的人员、权力、决策过程都有不少问题,有些高校假借社会有声望人士、教职工、学生、校方之名义组成,实际举办方比例最高。调查显示,董事长过多的主导决策,民主科学性较差,决策缺乏全面性。究其原因是相关配套法律不健全。《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条例对学校董事会及其决策机制人员组成、议事规则、会议召开、人员任期都做了详细规定,但对成员组成的比例并未明确规定。对董事的任职条件及任职资格规定过于简单。同时,对董事任期、会议召开规定过于原则化,不易操作,实践性不强。由此,在民办高校中建立监事会实为制约董事会权力过大之良策。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之需要 在当前民办高校治理结构中,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决策机构为董事会,两者之间本应为制约关系,但股东大会因不是常设机关,往往难以对董事会构成制约。因成本的问题,很多股东失去了监督的动力,结果是“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这样,股东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单层制”而且很难坚持下来,“多层制”高校,由于个人利益问题,他们很少做到有效监督,其他几种监督模式,如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会监督力度非常有限,监督效果有限。与监事会相比,任何监督都显效果差。可见,监事会这一法人机构在民办高校中不可或缺[8]。如图1所示: 四、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对民办本科高校监事会制度建设启示之二:路径及其探索 鉴于上述上市公司监事会状况,笔者认为,要在民办高校建立监事会,使之成为常设监督机构,要使其发挥对董事会及执行机构的监督制约作用,实现权力有效制约,此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步骤。日本在《私立学校法(2012)》中要求民办高校必须设置监事会,要对学校的法人机关及其活动进行监督,详细规定了监事任职条件及权力和责任。我国台湾地区《私立学校法(2011)》也对民办高校的监督机构做出了明文规定,要由1至3人组成监察人员,监察理事业务流程,以及法人财产,并可以向主管部门报告。这种监事会的存在可以避免民办高校家族化,杜绝了权力过于集中,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公平、更有效。 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监事会应当代表广大利益相关者利益,对学校旅行监管职责。民办高校监事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组建: (一)关于机构设置 严格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应分为四大部分。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为决策机构,总经理为执行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四大机构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2 法人治理结构图示 《公司法》规定将监事会与董事会并列设置,监事会应当对股东大会直接负责,监督董事会与管理层职责履行情况[9]。但是,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实施条例仅仅规定了民办高校的执行机构为院长和校长,董事会和理事会为决策机构,尚未对监督机构的设置作出明文规定,为此,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相关法律进行补偿,应明确民办高校需要设置监事会,与决策机构以及执行机构相互独立,相互监督。 (二)关于人员组成 基于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我国民办高校在法人类型上被定义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建议在民办高校中设置监事会,出资单位可以对监事会的产生与更换享有权力,职工代表可以由职工选举,监事任期每届3年,连选可以连任。为保障权力制约,监事不可兼任董事、财务负责人及经理,全体监事共同组成监事会,可以对董事会成员及其他高管人员进行监督,防止其利用职权侵犯公司或全体股东权益。 监事会组成应由专业人士担任,如执业会计师,审计师,或律师,也可以包括未担任董事会或校长的举办方代表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派出的代表或师生代表以及家长来组成,人数不应少于3人。而且职工或学生代表不应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可以由学校章程规定。 监事会应当设主席一人,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监事会主席召集主持监事会会议,监事会主席不履行职责时或不能履行时,由半数以上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主持监事会会议,董事、经理不得兼任监事。监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时,或监事在任期内辞职导致监事会成员低于法定人数时,改选监事就任之前,原监事仍应按法律规定履行监事职务。 (三)关于权力配置 民办高校监事会应享有如下权力:检查公司账务;对违反公司章程的董事、校长或院长进行监督,有权纠正董事、主任的违法行为;具有事先监察权;当发现董事会或校长有违反法律法规或学校章程时,有责任也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董事会,向他们进行通报,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如省教育厅或市教育局报告情况,也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董事会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召集主持股东会会议时,监事会具有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的权利;向股东会会议提出议案权;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10]。同时,为更好履行职责,监事会必须依学校章程办事,不得对学校日常必要活动加以限制。 (四)关于外部保障机制 为使监事会更好发挥监督作用,外部保障机制必须建立。外部监督机制主要是政府监督、教育中介的监督以及公众媒体的监督。 首先,积极探索民办高校的分类监管机制。对盈利性高校与非盈利性高校要加以区分,采取不同政策加以引导。其次,要丰富监管手段与方式,要以法律、经济、评估手段,政策引导,财政支持,鉴证评估及信息咨询的方式引导民办高校健康发展。再次,要放松经济管制,引导社会化管理。最后,完善督导专员制度。有组织、有目的地向民办高校选派党委书记,委派督导专员,对学校办学质量及时加以监督与指导。 为了纠正市场不足及政府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引入社会中介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进行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报纸杂志对高校的监管作用,这些媒体影响面较大且及时快捷。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文章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源特点出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成绩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 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1981年率先成立旅游系以来,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近年我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管理学科也持续成长。与研究生和专科层面的培养目标不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德才兼备的、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从事服务管理及咨询的中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财务管理作为从会计学中衍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是会计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的有机结合,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财务管理课程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操作性也很强。要想做好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手段。 一、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兴趣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生源多为理科功底相对薄弱的文科生,而且从专业冠名的角度看,该专业的针对性很强,学生容易在思想上重视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学、旅游英语等专业课程,而认为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等仅为辅修课程,不予重视。 所以,在财务管理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就应该向学生阐明财务管理对于旅游管理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以首先指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虽然有的学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途径就业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从事旅游中职教育等,但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去向仍为旅游行业中的企业,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旅店、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或者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等,而无论在哪种类型的旅游企业就业,本科毕业生都不应将职业前景局限在导游或者普通业务员层面,而应定位于成长为企业管理人员。而财务管理作为在一定经济主体的整体目标下,对投资、筹资、用资及利润分配进行管理的一种专业活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财务管理课程对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只要充分激发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地去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就不会被看成是枯燥的公式、繁复的计算和深奥的理论的代名词,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就能见到实效,教师的教学工作就能事半功倍。 二、在教学内容上加强财务管理课程与先修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 财务管理课程不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必须有一系列先修课程做铺垫,这些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初级会计学、统计学等等。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在修过相关基础课程之后再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中去理解财务管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比如:结合管理学原理中的管理流程来介绍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结合财务管理的数据来源来阐明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会计提供的相关数据,财务管理工作成果依靠会计工作披露出来;在讲解货币时间价值计算、资金需要量预测、利润预测等内容时,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基础知识在这些知识点上的运用等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找到先修知识的用武之地、增加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理解。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且案例应紧扣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纯理论教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紧扣实际的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下果断决策的能力。 为此,教师首先应精心选择旅游行业中的企业案例,比如旅行社、度假村、游乐场、酒店等,并结合这些企业的经营特点,设计恰当的财务管理问题,提前将材料发给学生;然后在案例讨论环节,由师生共同营造出轻松的讨论环境,并让学生成为主角,使学生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小结讨论情况,指明案例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接着,学生还应撰写分析报告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应在注重分析过程而非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分析报告打分,并将其与平时成绩挂钩,从而为案例教学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在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上,应充分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不能过分倚重期末考试分数 不同的评价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很多学生在经过了长达12年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学习训练之后,已经形成了比较顽固的思维定式,即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这种思维定式必然对其大学阶段的学习产生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当中也一样存在。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中不再自发地死记硬背公式和机械做题呢?教师大力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和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该在成绩综合评定方面加大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比重。笔者认为,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中各占50%是适宜的。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细分为“课堂展示表现”、“师生交流”、“小组讨论表现”、“出勤”、“作业”等多个项目,给各项目赋予不同的权重,并且有的项目由教师评分,有的由学习小组评分,有的则可交给学生自评。这些措施可使学生的平时表现得到客观的量化。而期末考试也可不采用闭卷的传统形式,而采用开卷形式,在题型设计上可摒弃偏重考评记忆能力的填空、名词解释等题型,而多采用注重理解、运用能力考评的论述、案例分析等答案呈开放性的主观题型。这样就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到注重理解和应用的方向,从而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但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实践教学能否真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突出专业特色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财务人员将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实践教学 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较为零乱,与理论教学未能实现很好衔接。现有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多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为出发点,未能充分围绕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体设置整个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囿于学术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之深刻影响,各高校在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的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内容偏窄、学分偏低,未能与理论教学实现很好的衔接。 (2)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未能体现人才培养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特色。纵观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很难发现一份与学术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著不同、具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鲜明特色和较强实践操作性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案。现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案普遍存在诸如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前后未能实现相互衔接,实践教学组织安排与体系构建未能与市场、社会、企业需求等实现无缝对接,未能体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均应该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特色。 (3)实习实训基地的“空心化”,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实训之目的。建设实习教学基地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掌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方式在数量众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置单独的财务管理部门,造成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更谈不上专业实训。即使像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等金融类实习实训基地设置了单独的财务管理部门,基于财务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会计信息的保密性,这些单位大多数都不愿意接收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生;即使学生找到了这些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单位,在单位内也只能是进行参观实习,很难深入到实习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内部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训活动。实际上,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的为数众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几乎呈现“空心化”状态,实习实训基之“空心化”问题毫无疑问会严重影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4)实践教学教师指导的“虚拟化”,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是其“瓶颈”。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鲜明特色和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本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能否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目前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甚至有相当部分老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对一些细节不甚了解。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甚至指导实践教学呈现"虚拟化#状况,流于形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已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之"瓶颈#。因此,建立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上胜任实践性教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思路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宗旨要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主线,采取校内实验室模拟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一)采取校内实验室模拟教学方案 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全仿真模拟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分析问题、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建立大型经管综合实践教学中心,进行实验室资源整合,可与财务软件供应商合作,建立虚拟商业社会财务综合实训平台,让学生置身企业运营的场景中,以各自代表的部门和岗位,通过业务模拟的方式进行财务业务的实践教学’实现全仿真教学。 (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分为基础实验及综合仿真实验。 (1)基础实验。基础实验可以按照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来完成。首先是会计核算、纳税申报、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类实验课程。就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来看,很少有学生直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其原因是财务管理尚属于高层管理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还很难胜任。因此,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强化会计基础,会计实验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性实验。其次,基于信息化的财务类实践课程,如利用EXCEL工具的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可设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基本财务分析图的绘制、财务管理常用函数的运用等内容。培养学生计算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 (2)综合实验。目前有关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上是以单项实验为主,这些实验项目完全可以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以案例形式给学生讲解。在综合实验内容当中已涵盖单项技能的训练。因此,在基础实验之后,进行综合实验切实能对财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虚拟企业全真岗位完成财务综合实验。可以基于虚拟商业社会财务综合实训平台来进行全仿真的综合财务模拟实验,完成岗位分配、会计业务核算、财务分析等手工模拟及信息化模拟两个实训阶段。同时基于会计初始资料,完成审计及财务等综合实训。二是基于项目设计完成财务综合实验。大学生每年都会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例如,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ERP沙盘创业大赛等比赛项目,这些项目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极大推动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些项目可以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以一个创业项目作为实验背景材料,既可以帮助参赛学生做出决策,也可以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得到锻炼;进行ERP沙盘模拟实验,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企业实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 制定决策 组织实施。以这些项目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由于本专业岗位的特殊性,一些企业担心商业秘密泄露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不愿意提供数据及资料供学生实习。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难题,大多数的实践课程还是依托于校内实习及实践。但实习基地依旧是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如何推动实习基地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实习基地的实用性。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签约的实习基地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去实习基地实习的同学也不多。为加强其实用性,可以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例如:和实习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如果因实习学生泄密给实习单位造成损失的,实习单位可依法追究泄密者的法律责任,这样既解除了实习单位的后顾之忧,又给学生实习的权益提供了保障;可以与实习单位签订课程置换协议,专门设置置换班级,进行校企合作、对接式培养,从而实现与企业对接推动学生就业。 (2)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校可以通过完善的考核约束机制确保学生完成实纲中规定的实习内容’对于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可以在校内完成毕业实习综合实训。 三、结论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任重道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上发挥作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才能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以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足够的竞争力。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的专业,为了更好地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为例,从本院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调查出发,针对调查现状对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对高职本科财务管理见习教学进行具体设计,以解决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专业见习 教学设计 一、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情况调查 (一)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情况分析 笔者通过对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2011级财务管理专业258名毕业学生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情况调查,分别从见习单位是否与专业对口,对见习岗位的了解程度,对自我专业能力满意度分析,毕业后是否打算从事该岗位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2011级财务管理专业同学见习单位的与专业对口的所占比率为75.68%,对见习单位的了解程度为64.68%,有83.21%的同学认为财务管理的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有78.17%的同学毕业后是否打算从事该财务管理专业岗位。以上数据说明,通过财务管理专业的岗位见习,学生对自我专业能力的认知有很大的提升,已经能够充分明确下一步即将如何提升本专业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自身认知程度较高,很愿意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说明总体教学效果较为明显。83.21%的学生认为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是从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财务管理岗位胜任能力分析 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岗位的学生,需要具备不同的岗位素质,从而能够胜任该岗位工作。财务管理专业岗位胜任能力分为职业价值观、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控制能力。其中职业价值观包括客观、诚信、具备职业能力和尽职、保密、职业行为符合规范等;分析能力包括财务分析、投资决策、项目可行性分析、财务管理专业能力分析等;协作能力包括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控制能力包括财务控制能力、执行能力等。总体来说,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要求具备客观、诚信等职业价值观和财务分析能力,同时要求具备协作能力和控制能力,从而能够胜任该类岗位的工作。 (三)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岗位见习教学模式分析 由于财务相关岗位要求实践能力较强,为了更好地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胜任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岗位见习主要有为下模式: 1.“准职业人”见习。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企业的人。以“职业人”、“准职业人”标准要求学生,在见习单位遵循企业规章制度和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企业财务管理专业的岗位职责,财务管理专业见习岗位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用人单位对该岗位的工作经验、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见习岗位的薪酬待遇情况(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参考),以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2.“分阶段式”见习。“分阶段式”见习是在整体优化的原则下,按照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根据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不同模块的见习形式。一般使学生通过认知性见习到顶岗式见习的过渡,每个见习步骤均有不同的针对性,在每个不同阶段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见习模式能够帮助同学顺利进入见习角色的转换,同时也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发展模式。 3.“订单式”见习。“订单式”见习主要是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企业学院的建立是为“订单式”见习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学生进一步走进见习单位提供了便利。 二、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存在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校外见习具有特殊的局限性 企业学院作为校外见习实习基地,虽然为学生见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见习单位不愿意让学生过多接触实际财务资料,往往只安排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不能涉及财务管理本质内涵的工作,不能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实际操作水平。 (二)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虽然在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对具体的财务管理的投资、筹资、资金运营、利润分配等活动没有深入了解。同时财务管理专业见习的部分内容和会计专业见习内容同质化较严重,没有达到财务管理专业见习的良好效果。 (三)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过程控制不够全面 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见习实践教学要树立“培养以扎实的财务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掌握金融和管理学,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高级应用人才”的理念,坚持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规范、完善、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但现实中的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过程中,仅是教师单一的讲解后,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和校外见习指导教师结合不够紧密,教学过程控制不够全面。 三、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见习课程设计 针对上述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见习课程进行设计,以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一)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见习课程旨在使学生到企业实地进行见习,提高学生利用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实现培养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到企业实地进行财务管理岗位见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认识能力,熟悉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提升财务管理岗位技能。 (二)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专业见习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围绕强化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强化财务管理岗位实习与见习环节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加大学生见习过程考核。下面对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介绍。 1.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技能解析。 (1)筹资管理见习模块。①教学内容:结合见习企业对企业资本结构分析;结合见习企业与行业现状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决策;结合见习企业现状合理选择筹资方式; ②实习实训要求:要求学生充分考虑见习企业现状,如现有资本结构,目前经济状况等,结合实际进行筹资管理分析。 (2)投资管理见习模块。①教学内容:回顾项目评价的原理与方法;结合见习企业投资项目实际对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进行估计;结合实际对项目风险进行衡量与处置。 ②实习实训要求:引导学生与现实案例结合,并思考项目投资管理知识的运用。 (3)营运资金管理见习模块。①教学内容:见习企业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回顾;见习企业的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项目的管理;见习企业的短期投资情况分析。 ②实习实训要求:要求对见习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进行全方位分析。 (4)利润分配见习模块。①教学内容:见习企业利润分配的流程;见习企业利润分配的方式。 ②实习实训要求:对见习企业利润分配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全面了解。 2.财务管理专业岗位体验见习。 (1)财务管理专业见习岗位分析。①教学内容:各企业学院的财务总监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进行分析,如一般企业、金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学生选择相关行业、企业和财务管理岗位;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每一个岗位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解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自己即将进行的财务管理相关岗位见习应该如何准备。 ②实习实训要求:要求学生查缺补漏积极做好财务管理专业见习前准备;提前查阅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采取恰当的见习和调查方法;需要对财务管理专业从事的岗位分类进行一个基本的分析。 (2)财务管理专业岗位业务流程分析。①教学内容:财务管理专业个人岗位见习过程实录,见习岗位情况,财务管理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些岗位之间在横向与纵向上的联系);财务管理专业见习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见习的工作岗位,见习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见习岗位职责;财务管理专业见习岗位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用人单位对该岗位的工作经验、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见习岗位的薪酬待遇情况(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参考); ②实习实训要求:要求学生具体深入到财务管理专业岗位进行见习与实习,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的业务流程,体验专业人才的工作内容与氛围。 (3)财务管理专业岗位胜任能力对比分析。①教学内容:见习岗位胜任能力对比分析(见习岗位所需要的主要能力、重要程度及自我判断),如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掌握度,沟通能力,协调与处理事务的能力。 ②实习实训要求:要求学生在校外见习的过程中,认真操作财务管理相关岗位,对自身的岗位胜任能力对比分析。 (4)财务管理专业岗位见结。①教学内容: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对实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内容进行自我总结,采取PPT和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展示。 ②实习实训要求:要求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内容真实,分析合理。 通过对财务管理相关理论以及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从事财务管理岗位需要掌握的财务管理知识,需要运用哪些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即将见习的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进一步地了解与分析。其目的是巩固学生已学习过的《财务管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具有财务管理素质和技能。指导学生到企业见习,深刻认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掌握财务管理相关技术分析的方法;运用循序渐进的见习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财务管理理念,并深化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理解,将见习指导与学生实际结合,提升对财务管理岗位的适应性。改变财务管理作业布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带着问题到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岗位实习实训,通过实习实训来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交见习报告与PPT。对学生提交的见习报告进行评分,并对见习过程中得与失进行总结和点评,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和任务,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进入职场从事财务管理岗位实际工作做准备。 (三)财务管理专业见习的相关要求 1.见习单位的选择。财务管理专业见习的企业除了与学院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外,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见习单位,见习单位需要选择具有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如财务咨询公司、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等。在选择见习单位的情况之前,需要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查询见习单位相关资料对公司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见习。 2.对实践指导教师的要求。 (1)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指导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专业水平,见习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内容进行指导,而且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关注,要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系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见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2)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指导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正确组织见习活动,为学生指导见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3)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指导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较强的责任感,综合素质全面,专业素养较高。 (四)教学评价 以上财务管理专业见习课程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财务管理专业见习教学中的局限性问题以及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教学控制问题。财务管理专业见习课程的教学为后续该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对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专业见习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王帧(1985-),女,重庆人,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教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会计英语的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 在当今国际化的趋势下,会计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会计英语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要掌握会计、财务管理类知识的同时还应熟知基本的会计类英语。本文首先概述会计英语的重要性和课程设置,接着分析在会计英语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经过不断的探讨摸索实践,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建议,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入手,让学生对会计英语提起兴趣并且学有所得。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 会计英语 课程设置 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 1会计英语的重要性 1.1国际化的趋势 随着中国与国际上的往来密切,会计国际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开拓中国市场,而与此同时,更是需要熟悉英语会计类的人才。作为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中文会计,还要掌握相关的英语会计知识,这样才会更具有竞争力。近年来,有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相继考取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CPAA(澳洲注册会计师)等国外的会计师证,让自己在众多的会计大军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不难看出在这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会计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会计英语是多么重要。 1.2将英语与会计相结合,使学生知识面多样化 在本科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中,考取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基本的任务。在平时的课程设置中,还有《大学英语》、《商务英语听说》等相关课程。而对于学习财会类的学生,他们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基础上还要侧重于跟他们专业相关英语类的培养,这不仅是顺应了现在的大趋势,也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多样化,也给学生以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会计英语课程只是一块敲门砖,感兴趣的学生今后可以往更深入的方面学习,考取相关的国外证书或者为出国深造打下基础。 1.3会计英语的课程设置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会计、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和本科会计专业学生一样学习会计类等相关课程,例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不管是财务管理专业还是会计类专业,开设相关的会计英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会计英语课程可涵盖《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等内容,从最基本的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到会计分录,到编制财务报表,再到复杂的各项英文交易案例。学校可根据教学计划开设一门至两门课程,第一门讲授的是英文版的《基础会计》,第二门是英文版的《财务会计》。然而这并不是单纯地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这么简单,英文的会计和中文的会计是有区别的。 2会计英语授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讲授了两届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会计英语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2.1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虽然授课的对象是本科生,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并且对英语提不起兴趣。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多次强调记好单词是学好会计英语的关键,并在前段的课堂中加入听写单词的环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会表现出色,但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提不起兴趣,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前期的单词准备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以后的授课中学生将会学的很吃力,例如在会计科目英文单词没有学好的情况下,当教师讲到会计分录时将会不知所云。笔者发现在课程进行到1/3的时候,班级里会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在最后考试时,有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比如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和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都会拼写错误。 2.2只有课堂在学,平时没有接触 为什么学生记相关的会计英语单词会记不住,原因是他们没有处在一个使用会计英语的大环境,而且没有其他类似的课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每个学期都有英语课,但是都在接触的是语法、写作、阅读和听力等,而会计英语是一门专业类型的英语课程,学生首先需要接触的是专业词汇,例如资产(asset)、负债(liability)或者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等。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课下没有接触到相关的,那么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 2.3没有很好的教材满足课程设置 在选取教材上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英文版的会计和中文版的会计是不完全相同的。首先体现在会计准则上,有些教材没有列出相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以及它们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差别;其次是教材里没有列出科目表和主要报表的中英文对照,或者是重要知识点的中英文对照。还有一些教材在提到会计分录的知识点时,没有详细的经济业务和案例,让学生无从下手。还有些教材课后习题不够丰富,没有相关的配套课件,也让任课教师在备课上比较吃力。 2.4需要具备有专业资格的教师 承担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精通会计和英语的能力,最好是海归会计专业的教师,或者是正在考取或者已经取得国外会计资格证的教师。能够熟悉国外的会计准则和国内的会计准则是教学的关键,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开始区分英文会计和中文会计的不同。同时任课教师也应该对整个英文类的会计专业有所了解,除了给学生指出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外,基本的还有哪些差异。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这方面的教师是比较少的,缺少一个核心的团队一起研究。 3教学改革下的解决方法 在发现了一些问题之后,笔者尝试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其他方面来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1对学生采取分组学习 在任课2-3周后并且在任课教师对班上学生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分组(4-5个一组),在自愿的基础上将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散落在各个组里。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入座,在有些情况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讨论并且回答问题。教师让每个组之间进行竞赛,得分最高的前三组最后期末将会得到奖励。 例如教师让每个小组分析同一个案例,案例里有对公司的基本描述,以及某个月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据题目的要求编制简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教师要求每一个小组以最快的速度交上要编制的报表,同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些问题,例如哪一个小组最快算出总资产(total assets)或者总负债(total liabilities)的值。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竞争的压力下,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交出成果所以小组之间会有分工,谁负责计算总资产和总负债,谁编制资产负债表,谁负责利润表等。对于第一名回答正确的给予全组加分奖励,另外第一名完成所有报表而且正确的小组给予全组加分,第二第三名也给予适当加分。这样的分组既发挥了团队的力量,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 3.2实行加分制,鼓励学生多回答问题 任课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小组的活跃程度,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人表现。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并且要求他们用英文回答,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或发音是否标准都应当给予适当的加分。很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信心不是很足,如果经常得到教师的鼓励赞美,会逐渐树立一个自信心,会对这门课程越来越喜欢。 例如,笔者在一次课堂上让学生朗诵一句英文时,发现一个男生的发音特别准。这位男生平时比较羞涩,不爱回答问题听写的单词也不完全正确。在课堂上夸他发音很正确给他加分的时候,其他的学生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后来这位学生坐到了前排并在学习中很努力用功。再如当回答一些主观性答案比较强的问题,如Lis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artnership(列出合伙企业的优点和缺点),此类问题的回答不要求百分百正确,只要意思回答对即可。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当大声的鼓励 “Exactly! You are correct!”,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都应当说 “Well done, good job!”,或者学生发音不正确的时候也应当给他很大的鼓励并且纠正他的发音。不管如何,只要积极回答问题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课程刚开始时有些学生会比较羞涩,举手都不太自信,笔者鼓励他们想回答直接站起来说答案,经过多次以后学生开始站起来踊跃回答。 3.3应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导者 很多课程的授课方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节奏。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在后半节课比较疲乏,学习效率低下,上网玩手机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入一个环节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导者,即偶尔抽取30分钟左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讲台上讲解知识。 如当讲到会计分录时,一个公司一个月发生了十几个经济业务,教师提前抽取几个组分配不同的经济业务。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被抽中的小组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给大家板书讲解会计分录,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讲解完之后没有被抽中的小组负责检查会计分录是否正确,同时教师点评及给出一些建议。此环节强调学生要板书可以让他们熟记单词,比如在写分录时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和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他们在课前准备经过了反复练习达到了强化的效果。 3.4课余时间举行会计英语竞赛 在授课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没有处在一个使用会计英语的大环境,而且也没有其他类似的课程支撑。这样的情况建议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会计英语竞赛,让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会计英语竞赛可以选取一间教室作为活动场地,2-3周举办一次,每次举办都是不同的竞赛内容。例如第一次的竞赛内容是两分钟内写出尽可能多的会计账户名称,随即评出第一、二、三名。竞赛的结果跟学生的平时成绩相挂钩,前三名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参与者也可以得到适当的加分。接下来第二次的竞赛内容可以是专业词汇翻译比赛,提前准备一份答卷,评出哪一个学生用时最短且正确率最高。第三次竞赛内容可以是会计分录比赛,在特定的时间内比较哪一个学生写出的数量最多且正确率最高。通过课上和课下相结合让会计英语在学生的脑海里更加印象深刻。 3.5完善会计英语资料和师资 任课教师在借助教材的同时,应该准备额外的资料补充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有些教材没有列出相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它们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差别,教师应着手准备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国外准则与国内准则的差别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些教材里没有列出科目表和主要报表的中英文对照,或者是重要知识点的中英文对照,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补充,让学生的会计英语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学校方面可适当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会计人才,或者具有国外会计资格证的人才,完善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校的会计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当了解国外的会计准则,以及与国内会计准则的差别,为将来越来越开阔的国际化做好准备。 4结语 会计英语的教学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的氛围活跃、让学生乐于学习并学有所得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随着国际化的步伐加快,相关的会计英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无论对于教师亦或是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对完善应用型本科学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结合目前我国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研究,分析目前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得出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措与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 我国应用型本科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下注重“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相较于传统的研究型本科学校培养的“学术并举、崇学为上”的理念,应用型本科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应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经济类学科的热门专业,同时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中的核心课程,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善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是否符合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下,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这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全面提升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一、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理论性较强,在课程教学中出现大量的公式以及理论定义,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多以理论性的一对一的授课为主,同时实践教学的形式也多以课堂联系为主,这中单项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给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目前很多高校广泛的存在,这种培养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了解多存在于理论层面,实际动手能力弱,不能掌握财务管理课程的核心和本质内容。 (二)对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理解不够透彻 对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两种弊端,其中一部份人把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当做单纯的到企业真实环境中去学习,把实践教学与实习等同在一起,没有理解真正的实践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理论教学的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好坏,而把两者脱节的实践教学,起不到全面掌握财务管理课程的效果。另一部份人把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等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传统的课题,只是在课堂中加入习题与课堂发言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这种看似是实践教学改革,实质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起不到把教与学在实践中结合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较单一且枯燥 目前虽然很多学校是采用实践教学来进行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但是教学手段依然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老师授课为中心,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依然是以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思考和动手机会少,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是单项的教学过程,缺乏双方的互动,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四)授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弱 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关键的授课教师,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的授课教师自我的实践教学经验较少,同时缺乏相关的企业工作的实战经验,在授课过程中不容易把实践教学的特点与财务管理课程的特色相结合。 (五)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实践平台较少 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平台多来源于企业,而企业由于企业的特殊性,以及相关信息的保密性等因素,企业在提供实践教学平台上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企业只把学生实践当成一项业务活动处理,多数考虑的收费问题,而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能从实践教学平台中得到课程知识的运用,还有一些企业在对待学生实践中不给予相应的指导,导致学生只是做一些与会计实训类似的实践活动,接触不到财务管理课程相关的内容。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学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从总体上来说希望达到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阶段,能达到准备掌握财务管理课程的核心思想,学习如何学习课本知识的方法,学习如何认识事务的方法,以达到很好的认识社会的效果,以此完善自我,是自我与社会的需求的一致,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从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该达到每个具体的实践环节的目的 (二)从实践教学内容上完善 首先,改善传统的单项的授课教学模式,试图建立能开发学生实践能力的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模拟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同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啊加入视频、音频等多元素的教学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模拟接近真实的情形的学习环境。 其次,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设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在实践教学课程中,根据课程中每个知识重点,找到与其相符合的实践教学模块,制定出小的实验大纲,并且在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实训的结果给出相关的实践心得,根据学生实践心得得出修改大纲的建议。 再次,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多多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希望从深度合作中形成战略关系,学校为其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好的实训平台,通过这增加学生的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以及处理社会关系的方法。 最后,提高实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多培养“双师型”教师,此外多组织学校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给相关理论课老师一个运用和学习的平台,让教师在具备理论的同时也获得实训的平台。同时鼓励在企业具有资深经验的员工参与理论教学活动。 (三)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模式 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的建立上应注意指标的设定的合理性以及指标的量化,尽量做到指标的客观性,同时应结合授课教师的授课心得以及学生的实践上课心得,对实践教学评价指标进行完善,努力形式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财务管理本科论文:基于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目前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考核教师轻管理学生的阶段,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有限。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基于过程控制理论提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成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筛选指导教师、选题开题、制订任务书、撰写与指导过程、中期检查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和成绩评定程序。 关键词: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理念起源于理工科实验室。但是,理工类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方式,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一致性。经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去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就成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一个最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是其他课程无法完全替代的,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状况以及质量监控问题,是推进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与问题 自2011年起,全国高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了本科教学工程,推动了本科教学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形式趋于完备,但是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效果低于预期。2012年5月7日、8日,《光明日报》连续刊发两篇文章,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为题进行了讨论。舆论的导向开始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改革。许多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问题(邵军,2012;魏琦,2013)。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高校毕业论文一般按照“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递交、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定”五部分逐一进行。与之前相比,毕业论文的程序化管理已经规范。但是,何玲、王西平等(2014)认为毕业论文集中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完善,对毕业论文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监控不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厉敏萍、熊璋琳(2013)也提出近年来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不断下滑。经过前期改革之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时间进度控制。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多集中于第八学期找工作,而毕业论文的撰写也主要于第八学期进行,时间上的冲突使得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难以按照学校制定的任务书来执行,毕业生的精力大多集中于找工作,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指导教师很难强制要求学生,致使时间进度方面的控制效果不好。 2.毕业论文内容。毕业论文的内容大多由指导教师拟定,所拟定的课题可能偏重理论,不能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对于论文的内容缺乏双向选择,学生可能对毕业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于所研究的内容只停留于理论形式上,缺乏实际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等,致使撰写出的毕业论文内容空洞,这是对毕业论文内容方面控制的漏洞。 3.毕业论文抄袭。由于学生自主择业与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冲突,同时其对毕业论文内容也缺乏了解或兴趣,致使毕业论文存在大量抄袭的情况。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开展了毕业论文工作,但是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依然严重。而学校或指导教师又难于进行严格的检查和严重的惩处,致使毕业论文的质量大幅度下降。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分析。 1.问题解释。在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参与的三方主体均有相应的责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也分为三方面原因:学生原因、教师原因、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学生自身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由于近年来全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致使生源平均质量有所下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不同,一些学生理论分析能力较差,文献资料搜索能力较差,专业性水平低,联系实际能力薄弱。二是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恰好处在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出国期间,致使学生所投入的精力不多,应付了事。三是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生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仅仅是毕业前的一项任务,其重要性和找工作无法相比,甚至远不及一门理论课程重要。近年来,企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撰写财经文章的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日益重视,财务管理毕业生到了单位才发现其专业分析能力、洞察能力的不足,工作中的需求反过来促使毕业生意识到毕业论文是理论通向实践的一座桥梁。 其次是教师方面。一是教师指导任务过重。由于扩招导致学生大量增多,而各高校由于岗位限制,教师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导致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有限的精力无法和繁重的指导工作相协调。二是指导教师不重视。指导教师本身可能科研压力较大,或者是本身责任心有限,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三是指导教师提供的论文选题有限。一个指导教师关注的专业领域毕竟有限,相应地提供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的需求可能出现偏差。在选择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从中随便选择一个题目,无法激发学生的撰写兴趣,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升。 最后是教育管理方面。一是毕业论文的时间设置不太合理。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要求学生系统地完成选题、查找文献、搜集数据、撰写论文等工作,时间较短,难以实现毕业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比较松懈。学校方面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和监控的力度也不足,缺乏过程控制,只注重最终结果,论文撰写的过程流于形式,缺乏中间监管,最终使论文内容出现偏差或其他问题而不能进行修改或弥补。 2.问题思考。尽管影响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三方主体均有责任,但是通过对于学生的调查和座谈,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两个方面: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 (1)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囿于传统毕业论文的认知习惯,财务管理专业把“毕业论文”定位于写一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导致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单一。由于毕业论文与实际联系薄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较短,专业性水平较低,大多数研究不出新的成果。因此学生对于毕业论文所研究的课题不感兴趣或了解甚少,精力投入不足,仅仅是对前人的想法进行总结,进行“剪刀+浆糊”式的复制,失去了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设计初衷。未来不妨调整“毕业论文”为“毕业设计”,为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构建一个大的平台,可以融入更多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节。例如,可以在学生入学后,分配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撰写文献综述,四年期间分阶段逐步完善,大四时作为毕业成果上交。也可以增加案例分析,由专业教师指导整理某一方面的经典案例,使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有深刻认识。 (2)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只是为其质量提升提供了一个充分条件,而要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需要最后的监管作为必要条件。在就业考核的压力下,相当多的高校在毕业论文环节对就业工作进行了让步。虽然实行了弹性学分制,但是鲜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而被延长学业。一届学生由于滥竽充数、浑水摸鱼而蒙混过关,会通过学生之间届届相传,以至于学生之间达成共识,只要工作确定了,学校并不会因为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做出处分。恶性循环不仅没有被遏制,影响反而扩大化。高校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就业率指标导向下,相对于庞大的需要就业的“分母”,鲜有高校愿意主动去缩减本就在逐年下降的“分子”。在短期的、功利性的就业率评价指标的约束下,高校如何强化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二、国内部分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过程控制 源于社会的压力和自我提升的动力,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国内部分高校尝试进行了相关改革。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新出台的《学籍管理规定》和《素质学分制暂行规定》新政策规定,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大三开题并开始搜集资料,大四上学期要完成初稿的撰写,大四下学期进行结题答辩。该方案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学校、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论文写作需要制定更加详细、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否则也难有所成效。杭州师范大学日语系2010年开始实施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教改项目,对人才培养学业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这个项目的内容主要为:设立论文和非论文两个可选项,即学生可选择写论文,也可选择不写论文。选择不写论文的学生可选择冲抵形式及可量化的指标;选择写论文的,系里优化和简化论文文件名目,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和教师的精力提高论文质量。该方案找出了一条较现在唯一以论文来检验学习成果、进行学业评价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本科提出构建“以论文撰写阶段为时间维,以监控内容为层次维,以监控手段为方法维”的三维并存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系统。该方案把社会实践融入到三个维度,要求所有的学生均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确定论文题目。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基于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总体原则,提出了调研型毕业论文的要求。经管学部实施的调研型论文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性论文。调研型毕业论文不是调研报告,而是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仔细研究,分析事实真相,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材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北京工业大学实施“四维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四维”即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课程与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监控四个维度;“一体”是指由“四维”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审核评估,构建了学校毕设(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本科毕业论文运行模式的改革,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指导教师、学校软硬件环境、管理水平等多个环节。总体来看,各个高校不同的做法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启迪。 三、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质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呈现下滑趋势,甚至引起了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相关争论(黄春梅,2007;时伟,2010),自然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对关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者赞同将过程控制理论融入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付晓茹(2013)提出将全面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上去,从选题、中期到最终的答辩,学生、教师、学校的职能部分在整个阶段都参与到其中,只要各尽职责,在各个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相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即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做好从开始毕业论文形式设计到最终组织毕业论文答辩以及成绩评定监管的每一环节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目前各高校采用较多的过程管理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设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由学校成立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学院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制定出契合本科教学要求的《毕业论文手册》,详细规定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组织领导、过程控制、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以及成绩评定,使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保证。 (二)严格筛选指导教师。选择指导教师有三点要求,一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二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三是要有责任心,善于因材施教,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偏多,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指导都比较少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毕业论文形式,把集中的、繁杂的毕业论文工作逐步分散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三)科学规范选题开题。在学生选题之前,由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的候选题目,院系初步筛选确定。候选题目应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及研究价值,题目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候选题目应该持续更新,避免题目陈旧,结合本系本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最终确定出每个指导教师的候选题目,供学生选择。尽量规避多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最终成果有太多交叉的现象。题目选定后,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课题来源、所要达到的目标、论文思路、模型建立等方面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对学生选定题目的初步把关,是看学生对于该题目的理解程度,是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开题管理,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初把关。 (四)师生有序完成任务书。毕业论文任务书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规划,也是指导教师指导内容的详实体现。任务书的工作量与难度应该适中,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任务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具体的规定,内容包括:文献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进度要求、主要参考文献等等。根据时间和任务进度,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分阶段完成任务书。任务书一经制定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更改,有特殊原因需要更改的应向院系进行报告,院系同意后才可更改。 (五)组织中期检查,加强过程控制。应加强过程控制,进行中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中期检查着重检查指导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是否存在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否充足,学生的毕业论文进展是否达到了任务书的要求,学生的态度是否端正,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存在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不定期检查大多集中于毕业论文的中后期,抽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对于进度缓慢的学生院系给予督促,要求其配合指导教师及时追上进度,学校院系也要组织专家对最终毕业论文成果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各专家写出评估意见,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以便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六)规范答辩程序,科学评定成绩。严格审查答辩资格,毕业论文完成后先交由指导教师审查判定,再在成立的论文小组中选出任意两位对该论文进行盲评,最后交由答辩论文小组进行最终评判。若三次评判都认定该学生具有答辩资格,则可以进行答辩。对于没有答辩资格或是论文没有按照进度完成的学生延迟答辩。各系应成立由5―7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其中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答辩委员会的主席,答辩过程中由答辩秘书对答辩过程做详细记录。对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给出平时成绩,占毕业论文总成绩的10%,结合指导教师的评阅成绩、盲评的评阅成绩以及答辩委员会的评阅成绩,分别占比30%、20%、40%给出总成绩。 四、基于过程控制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管理方面、教师方面以及学生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各责任主体也应基于过程控制理论,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积极参与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与提升工作环节。 (一)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创新。高校应该允许毕业论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既可以体现为毕业论文,也可以体现为调查报告,或者体现为国家与省级的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允许学院适度提前组织毕业论文,延伸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给学生预留出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筹备项目的时间。指导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明确毕业论文与组织课堂教育同等重要。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尽早与学生确立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分析与选择辅导。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提供多样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满足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同时,指导教师主观上要重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按照毕业论文的进度要求,及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和帮助。 (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高校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开发设计网络平台,各个相关责任人按照进度及时登记相关工作,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审批指导,通过数据记录监管毕业设计的过程。高校在开题报告后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检查,中期查看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按照内容任务书的进度要求进行,是否出现未按进度要求完成的情况,答辩前对完成后的毕业论文进行。同时,高校应该更重视人才的质量培养,答辩后按照一定比例抽查毕业论文成果,严格把关。教师针对不同的论文组织形式,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要求,上报院系相关部门。在后续指导中,严格按照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求学生。同时,根据不同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进度要求,配合学校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毕业论文能够提高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对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因此,学生应该在思想上重新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选取恰当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结合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规范和进度要求,协调安排找工作与撰写论文的时间。
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积极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社会原因。 随着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高达61l万人,加上历年约15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新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众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并不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什么,只是盲目地游走在招聘会现场。找工作挑三拣四,非大公司不去,非大城市不去,把工资待遇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2)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3)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成为社会上所谓的“跳蚤族”。 3.学校原因。 (1)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盲目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得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也仅是忙于一些通知的传达和校园招聘的联系。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3)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如何发挥作用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多是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自己也应该虚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多走访企事业单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 2.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辅导员应该做到: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有过硬的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中。教育学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定位自己。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3)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 3.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指导。 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全力配合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三就进入了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忙于找工作,还要做好毕业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就拿我院今年毕业生来说,在毕业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不积极找工作,甚至放弃好的工作机会.认为应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另一种是学生认为工作重要,学校的事情无所谓,不和老师沟通探讨就业问题,态度不积极,在专业理论上落后了很多。因此,辅导员要做到:做好实习学生的计划、安排、总结,及时将学院的信息通知学生,经常与学生的专业老师联系,了解在外实习生还应该做什么,使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在校的学业。 5.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 这里所指的大学生离校是指第六学期的大学毕业实习阶段.在第五学期末.许多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继续努力当中。因此,辅导员就必须分别对待这部分学生,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对已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同时,辅导员能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避免学生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对未就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长期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将学生信息向领导汇报,寻求上一级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长期无工作而产生心理问题。 6.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相继颁布,各种招聘会、“三支一扶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应对措施纷至沓来。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职业的选择依然保守和单调。 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辅导员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信赖的人,辅导员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辅导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应该选择自己的路。比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在学历上得到一个提高: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军.这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他们.还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辅导员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提高学院就业率,为学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来自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高度关注就业工作,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科学、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其达到就业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原则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初步构想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领导作用、重视全员参与、注重全程指导、采用系统指导、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以信息为基础、互利的“三赢”关系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八大原则”,并逐一进行了阐述。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配置做保障。高校是社会的人才高地,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初步构想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八大原则”。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 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9a~,J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毕业生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顺利就业、是否适应职场并获得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表现等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学校考试、考查的成绩,用人单位才是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因此,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指导的有效性,也更能使学生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可使学校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进而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来说,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形成强强联合,也无疑是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乃至引导其成功步入社会的一次有效尝试。到实践基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感性、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满意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互利、共赢。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高校班主任是毕业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 就业指导工作 现实背景 现实做法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千变万化,班主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出发。着重阐述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现实背景、做法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是否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及其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每所高校都在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作为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凭借自身的工作特点,理应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力军,发挥在学嫩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班主妊成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的现实背景 1.从班主任的工作特点来看:班主任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有的是刚从校园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年龄接近.易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他们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与学生交流沟通;有的的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他们凭借渊博的学识,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无论是哪种类别的班主任,通过长时间与学生接触.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加之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 2.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教师适时进行职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讲座;四是通过多媒体,如网络、录像等传播就业知识。这四种形式的结合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但无形中都忽视了班主任的作用。若将班主任的因素加进来,相信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构成来看:现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学校的相关部门( 如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院系分管领导、辅导员担任。学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负责“面”上的工作,传达各级的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联系招聘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常规管理工作等;系分管领导和辅导员日常事物太多,只能对就业的政策、观念等进行“整体”性指导.对于一些精细的工作无暇顾及。可以看出。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还相当薄弱.迫切需要补充人员.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一线的班主任无疑成为首选。班主任充实进就业指导的队伍.有利于将就业心理、技能等个性化的指导落到实处。 二、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做法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必须转变班主任“就业与我无关”的观念.提高班主任的就业意识。为此。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针对班主任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如班主任会议、宣传橱窗、订阅报纸杂志、就业工作研讨会等。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2.培训技能。提升水平。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班主任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培训.内容应包含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学生求职的方法技能、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从而增强班主任就业指导的知识技能.提升班主任就业指导水平。 3.规范制度.强化动力。考虑到就业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将就业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当中势在必行。因此,要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制定严格的班主任就业工作考核制度,规范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院系要定期召开班主任就业工作会议,汇报本班工作进展.交流工作经验。在班与班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推动就业工作顺利进行。为了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班主任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如要求班主任每周开设2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给予课筹:班级的就业率与年终津贴挂钩;就业率高的班主任优先评选先进,等等,从物质与精神上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就业丁作中。 三、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班主任与学生亲密无间的关系,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从低年级开始,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等形式组织新生探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如何成材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班主任还应尽早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压力.促进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打好知识基础。进入高年级.班主任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毕业生准备求职材料,提高毕业生的面试技巧;为毕业生全方位搜集就业信息等。这些精细化的工作有了班主任“点”对“点”的参与.使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2.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班主任参与就业工作.因他们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和能力,可以及时发现因就业问题引发的校园不和谐因素并及时将这些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了校园的稳定。班主任直接参与就业,本身就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园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 毕业生就业是个系统性工程.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创建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调动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服务毕业生顺利就业添砖加瓦。 就业指导论文: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全程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全程就业指导作为破解这一问题的落脚点。本文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实践内容。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规模、质量、效益上的不断提高,为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矛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出现新的特点,逐渐从绝对的卖方市场开始走向相对的买方市场,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显露,无疑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 1.人数众多、形势严峻 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毕业生近500万人。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7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而在这组庞大的数字中,众多的地方本科高校占了相当大的份额。 2.就业预期较高、自我认识不清 确定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必须综合分析该校的办学实力和服务范围的社会需求。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国内一流大学和办学历史较早的老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师资力量弱、设备条件差、区域位置偏等先天不足,另外,学生来源中尽管不乏有可造就的精英之苗,但总体上讲,仍不可否认,生源的知识基础整体上还是较弱的。然而,现实社会中,由于长期的“考上大学光宗耀祖”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还是相当高的。非白领不做、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非高薪不去的现象比比皆是。 3.就业指导存在误区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始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的政策起,虽说已经有一段时间,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其中主要在于就业指导仅限于就业。即,对象上只对临近毕业的毕业生进行指导,内容上仅限于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提供,缺乏创业教育,缺乏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更缺少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的全程指导。在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人才配置模式下,这样的指导是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大多由辅导员和部分管理人员承担,不仅人员少,指导的专业性也不强,难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4.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大学生就业 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金融机构出现连锁性破产,并引发金融业裁员潮。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全球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本次金融危机,已引起更高的就业危机,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取消全国校园招聘计划,而今年毕业生比去年急增64万。原先,大批外贸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成为地方本科高校主要的就业流向地。然而,受金融风暴影响,大批被裁员工(包括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的再就业和留学生的回国就业,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延伸到中低端人才市场,让国内应届毕业生求职更为艰难。 二、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鉴于对当前及未来就业实际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地方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实现,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的必要环节,演化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规划、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需求、就业途径与方式,呈现日益多样化的态势。“一次分配定终身”已经成为过去,一个人一辈子从事单一职业的传统职业生涯被易变性职业生涯所替代。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之日起就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前进行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重要的落脚点。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必须把解决理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人生发展、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从新生开始推行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化。专业化的大学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职业选择能力。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生涯设计指导需求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队伍的形成,追在眉睫。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金融危机虽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通过生涯辅导,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减少无谓的抱怨和对未来的迷茫,看到经济危机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带来的契机,以及大学生在这些岗位面前的优势。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政策扶持自主创业、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拓展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机会。 三、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及做法 实践中,笔者将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活动对象确定为每年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以年级为阶段、不同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分块进行。已经在校的各年级大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相关的职业生涯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具体的可分为“三个阶段、四个体系”。 “三个阶段”是指工作必经的三个过程: 1.初期阶段(一年级):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 力。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提高基本素养,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2.中期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二、三年级):帮助学生自我拓展,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组织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创业锻炼等活动,拓展职业知识技能,提升自我素质,培养高度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后期阶段(四年级):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通过毕业实习、个人辅导、职业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就业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鼓励他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建功立业,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四个体系”是指在实际操作中要努力形成和依托的途径和形式,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形式开展工作。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主渠道。在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既可以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达到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目标。 2.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人生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通过成立专业社团、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团体辅导、职业测评等多种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主题网站或网页,扩大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3.社会实践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树立职业精神,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个别辅导体系:构建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三级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发展专业辅导人员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要不断扩大职业发展指导的覆盖面,提高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的服务水平。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论文:浅析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同志2007年 6月 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我们 的工作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构建大学生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其本质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失业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高等学校必须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这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的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以就业为中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回报,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他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就业作为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就业教育,以就业教育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其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实现毕业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指导强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谋求人在职场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主动性。我们必须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顺利就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则要帮助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职业 ,达到与工作岗位的有效结合,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前的系统的、完整的准备阶段。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 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更好地胜任未来的职业角色,真正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树立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工作意识 ,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使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突出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核心,既着眼于大学生就业、职业基本知识教育 ,又着眼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优良的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竞争能力。全程的全面就业指导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不能就某一方面开展指导,而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当包括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推荐表与 自荐材料的制作、公关礼仪等内容,并根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阶段逐步实施,为青年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科学地、合理地规划大学各个阶段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大学三年为例,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工作起点,以年级为划分的纵向线和以专业为划分的横向线两条线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重点是目标分解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分析近年的就业形势,使新生从入学起就有一种学习紧迫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将三年的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 (期),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实行 目标管理,使新生入学后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大学二年级,重点是准确定位: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升学考研的目标;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多拿一些奖证,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公关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大学三年级,主要开展创业指导、就业技巧、推荐表与自荐材料的制作等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介绍上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当年市场需求,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根据自己的成绩、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合理定位,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引导动员学生到基层工作,牢固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科学就业观 。 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授课为主,由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教学大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第二模块以讲座为主,由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专业课教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第三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调研、到企业参观考察等。同时,应做好对学生的个别咨询指导,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 ,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评,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 ,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 目标的职业 ,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就业指导只有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充分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以及“怎么干”,才能使他们准确定位 ,找到适合 自己发展的岗位,也才能使他们将近期择业目标与长远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改变“一岗定终身”的观念,既做到面对现实,及时就业,又能长远规划 ,分步实施 。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重点在“七个结合”上下功夫。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解决毕业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毕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就业指导与毕业离校活动相结合。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全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 (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功能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学校应建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院系、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毕业就业工作格局,明确“一把手”责任制;要根据 国家政策规定 ,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出台就业指导工作相关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下放相应的权力,使责、权 、利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人财物的配备,健全工作队伍,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多媒体洽谈室、信息查询室、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完善毕业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与考评办法 ,全面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功能。 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 ,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将专业教育、就业目标培养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学科发展论坛、专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指导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能动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体现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全校教师要共同协作,构建以学校就业部门为主体、各方面通力协作、全方位齐抓共管、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师资质量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面对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极不完善。学校指导渠道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 、就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就业信息和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通道。就业指导工作,事实上是一项专业化工作。从事人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知识,通晓国家、省市就业政策。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由行政人员、专职辅导员担任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到岗“指导”学生就业,不能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职业指导,整体素质令人堪忧。为了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并建立健全开放、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我国自1999年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目前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不过一万余人。而高校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所占比例更是不多。因此相关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在高校大力推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要把学生看作是我们 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物力、财力、制度、机制、信息、设备、场地等等方面有相应的支持,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工作,进行尽心尽力的指导,以帮助大学生顺利成才,顺利就业。 (四)应用现代网络技 术开展网上就业指导 在当今信息时代 ,利用网络技术,创建就业网站,实现就业指导现代化、网络化成为各高等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网络就业服务的优越性主要是信息量大、透明度高、经济、快速 、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我们要根据当今传媒的特点和资讯优势,采取网络互动、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 ,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网络的建设。高校就业网应涵盖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较全面的就业指导内容,指导毕业生学会和充分利用相关网站获取就业信息并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五)做好毕业生跟踪调 查及 回访工作 跟踪调查及回访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设置专业和招生,应注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预测,避免因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而造成就业困难。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招生,如何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工作,“走出去,请进来”是最好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办法之一。因此,高校在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的同时,还应主动与社会各用人单位联系 ,努力建成一批稳固的、长期的大学生就业基地。还可以通过网络及信函的方式 ,广泛向社会各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反馈表”,跟踪调查已经上岗的本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也可以组织有关人员每年到各用人单位实地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具有“售后服务”性质的跟踪调查工作,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可以使高校及时发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专业结构调整和在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此外,要经常邀请用人单位的同志到校举办各种人才招聘会、座谈会、信息会等,通过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 ,增进感情,加强合作,使就业体系更加完备,不断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学校还应对毕业生提供 5年以上的毕业后服务,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动态维护毕业生就业信息,为毕业生继续提供教育,解决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等各种服务,帮助他们向用人单位反映要求,解决困难,克服心理障碍,进一步适应工作、生活等环境。 四、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由于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 、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日趋严峻,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就业问题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把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在就业指导的各个阶段始终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 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8年在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大学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未来高校毕业生最好的就业是自主创业。”据国内外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其就业容量在多数领域平均比大企业高出l倍以上。因此,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的重要作用。在我 国 ,据 国家经贸委提供 的材料 ,目前 全国的中小企业提供 了大约 75%的城镇 就业机会,中小企 业也已占企业总数的 99%,其中从业者在 7人以下的微型企业约占72%,从业者在 8人以上的中小企业约占27%,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利税占 40%。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一支主力军。由此可见 ,没有创业,就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也就不会有广泛意义上的就业。只有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实施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的社会瞬息万变,人们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在校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促使其掌握创业技能,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坚韧性,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 ,学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何生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及实现人生价值。 开展创业教育,要加强创业知识、创业意识的引导教育。如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创业教育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有 自信心,敢于承担风险。 开展创业教育,还要加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 ,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 ,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 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此外,“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高校政治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的现状及路径探论 【论文关键词】政治辅导员 就业指导 就业观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面临的普遍难题,尤其是新升本的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如何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前提下,结合当前形势、院校特点和大学生实际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高校政治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配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新生入学到毕业,与同学朝夕相处,辅导员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可以了解掌握分管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科学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掌握求职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一、政治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兼职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渗透就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三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都是就业指导切合实际的有效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但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缺失政治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参与度。而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情况,同时政治辅导员在所带学生中普遍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亲切感。广泛的调动政治辅导员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拉动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 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辅导员只有通过深入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向学生讲解职业状况与就业形势,具体解决学生在就业供需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1.循序渐进、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 辅导员要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全面开展专业与就业教育工作。通过教育,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迅速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生活,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避免过度功利性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大一期间,还应帮助学生适度认清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前景、工作情况等,使学生了解今后的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从而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避免产生对社会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辅导员要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掌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动力。大学二年级指导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在大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的自身不足,有选择地参加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类演讲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以锻炼自己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全面开展相关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考试)取证工作。让每位在校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取得一本与专业相关或所感兴趣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大三年级全面开展学生考研指导和就业前的相关准备学习。大四年级全面推进就业工作,紧紧围绕“五个一”,即让学生学好一部法律(劳动法)、抢占一个岗位、实习一段时间、签下一份协议、工作一定年份,真正落实就业措施,抓住机遇,抢占就业市场。 2.强化就业宣传和信息 为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政治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强大推进作用,在院系橱窗、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建立就业信息宣传栏,主要张帖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办理流程、应聘面试技巧,心理调试等内容的就业宣传材料。同时,政治辅导员还要充分使用传统和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就业信息。采用传统方法让就业信息栏进教室、进宿舍(公寓),达到广而告知的目的。使用系部网络平台、QQ群、飞信和博客等现代媒介手段,让就业信息全方位地充分撞击每位毕业生的眼球。通过大量宣传和信息的让毕业生做到,政策法规明晰,就业观念正确,心理准备充分,认识高度统一,行动步调一致,信息了解及时,顺利实现就业。 3.深入调研,定向推荐 政治辅导员要对每位毕业生下发就业意向调查表,收集汇总、分类整理出每位毕业生对就业地域、岗位、薪酬等方面的取向及需求。在就业推荐时做到,充分掌握毕业生的情况,及时调配,定向定岗定人推荐,提高就业推荐的满意率和成功率。 4.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能力和基本素质,帮助他们不断调试心理,调整发展目标,为其初步规划将来的职业范畴,可以使学生理性的,全面地认识自我,减少择业过程的盲目性,从而可以做到合理而充分的去择业。第二是教育、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挫折,认清形势,根据市场这张晴雨表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确立适当的择业目标,客观冷静地分析处理各种就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毕业生由于缺乏恰当的择业技巧,有恐慌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有的因此而错失良机。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指导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指导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了解对方,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就可以避免由于介绍不着边际、材料不得要领、礼貌不周、言语不当的失误,从而为毕业生顺利的就业提供帮助。 5.重视社会实践,树立科学就业观 政治辅导员要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及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期间,仅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所需要锻炼的各项技能。同时,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锻炼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理性的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并能让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更贴近自己选择的职业,从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三、结语 关注民生,促进就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学校组织的宏观就业指导不可能针对学生的个案进行微观指导,作为离学生最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辅导员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对于让学校的宏观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就业指导论文: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不利因素 优势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在扰业指导工作中有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若一些问盈。研究这些优势和问题,对于充分发挥栩寻员在魏业指寻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念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单是“扩招”惹得祸,除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外,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特点和情况的教师队伍,始终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着实影响着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1)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容易忽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就业指导课;二是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三是邀请企业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3种做法在实际的就业指导中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辅导员的作用,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最有可能了解到学生就业、择业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据了解,相当一部分高校仅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才开展上述形式的就业指导,加之忽视了辅导员的特殊优势,浪费了这一宝贵的资源,致使学生临近毕业时就业率还是不容乐观。 (2)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辅导员除了要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党团、行政、心理辅导等其它事务性工作,操作性和常规性的工作较多,且辅导员队伍建设缓慢,辅导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达不到1;200,同时学生欠费、心理和就业问题等日益突出,这更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这些因素都使得辅导员不知不觉放松了理论学习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造成了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利用科学的就业指导知识指导学生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只能“临阵磨枪”,不可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3)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大多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的年轻人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年轻的辅导员在未经过任何专业培养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召开“就业动员大会”或“就业形式报告会”,讲解就业政策等方面,不能很好发挥其特定的优势,更不能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的指导,致使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 (4)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关注和重视,这给其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发挥作用带来了困难。虽然关于提高辅导员待遇和地位的文件和措施很多,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依然不高。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处理,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课堂秩序出现问题也将责任推给辅导员,这样的工作模式致使辅导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研究的基本条件,更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给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时带来了困难。 2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1)辅导员的角色优势,为就业指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大多很年轻,他们的年龄和生活阅历等和大学生比较接近。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经常深人学生中间,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朋友身份展开交流,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这大大增加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可信度,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辅导员的信息获取优势,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辅导员的配备也具有相对固定性,经常从学生入学带到学生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便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利于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3)将就业指导与常规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就业的压力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各高校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大学生及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将就业指导工作融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与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这既能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在学生一人校时便帮助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既有长期目标,有短期目标,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校风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更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就业竟争力。 3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比如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就业指导知识的专题辅导;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要求辅导员多做调查研究,了解就业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主观上辅导员还应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储备,从而避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空洞说教或专业水准不够等情况的发生。 (2)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就业指导。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即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明确目标,各有侧重地分步实施。从大学生踏进大学校园起,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建立个人职业生涯档案,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性地实施这个目标,并在以后四年实施目标过程中给予监督和指导,并根据情况不断作适当的调整。 就业指导论文:丰富就业指导实现成功就业——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认识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还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工作中应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计划走向市场,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最昂贵、最重要的资源。大学这个培育人才的摇篮,如何将其产品推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成功就业,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且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人手,分析大学生择业状态,并针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现在人才交流会、毕业生招聘会的现场总是人山人海,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据调查,2001年有约20%的本科生就业困难,有60%的专科生难于找到“婆家”,2002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65%,2003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截止6月20日该指标是50%。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1.大学扩招 2002年,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一数字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水平,加上我国大学生在职工中占的比例并不高,我国经济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似乎大学生就业不应成为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5%这一比例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公认的标志。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达到这一水平,而我国仅在几年内就达到了。1999年至2001年这三年,我国共扩招300多万大学生。在扩招过程中,一些热门专业超大幅度扩招,造成某些专业毕业生过剩。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主导下,市场无疑成为人才供需的无形的手。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 2.就业观 一是“官本位”的就业观念。大学生经过艰难的高考跨入象牙塔实属不易。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已根深蒂固。自身的优越感,社会观念的影响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压力,加之国家干部的特殊社会地位,都在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挤向机关、事业单位的现象。然而,这种就业观恰恰束缚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使大学生就业也必须持有大众化观念。特别是在以知识和高技术为标志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大幅增加的形势下,传统的精英岗位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层次明显下移,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充实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大学生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天之骄子。 二是“一步到位”的思想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风险,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高收入职业,不愿意冒创业的风险,缺乏到艰苦环境中奋斗的精神。许多学生把第一次就业看得过重,加上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导致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使大学生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殊不知,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实质性地加入WTO,社会将产生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将调整各个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个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追求生活、工作多元化和个人价值全面实现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并且随着个人知识面的拓宽、阅历的丰富,更不愿意终生固定于某一职业,再次择业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学生对此往往缺乏长远思考。因而,一步到位也是毕业生短视和保守的结果。这两种就业观是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待业的主要原因。 3.就业准备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被用人单位认为和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已使大学生开始重视社会实践,尽早地了解社会,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大学生也开始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还是不够。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加入WTO后,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符合市场的需要。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基本要求。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青睐的。而大学阶段,学生往往忙于各种考级、考证,却忽略了对建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素养的理性思考。 (2)能力欠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就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理念。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通过学习,挖掘每个人自身的潜能。大学阶段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最好阶段。学习态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等等能力的培养正是许多毕业生所欠缺的。合作能力也是企业尤其是大公司特别看重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竞争放到了首位。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观察到为了奖学金、为了学生社团的领导位置,有的学生竟不择手段。合作意识的欠缺也无疑将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此外,毕业生还需要在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 (3)心理准备不充分。毕业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征程。然而,我们发现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于理想化,就业期望值过高,对社会的认识却很不够。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屡屡碰壁。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大,使他们来不及适应。在失败面前开始迷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继而,有的学生产生了逃避、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中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导致在面试时过分紧张,甚至退缩。可以看出,大学四年中,学生需要作全面的自我准备。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增强择业的信心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大学生不充分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社会、学校的因素,又有学生个人因素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确实任重道远。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也有很多方法值得尝试和探索。 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离开校园踏上社会是其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个人来讲,是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开始。一个人人生的发展与其职业选择休戚相关。大学毕业,学生将面临重要的职业选择。就业指导将引导学生开启社会之门。这项工作关乎学生的人生发展大计,它的重要性将被广泛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为着眼点,以其将来发展为目的,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而非仅仅为解决临时问题而开展就业指导。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为其长远考虑。 对学校教育来讲,这是接受社会检验的关键时刻。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高素质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确是从大学生毕业就开始了。虽然这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然而在人才还未进入市场时,学校有责任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指导人才的流向,一定程度地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2.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现在就业指导是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政策、法规、求职技巧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正如工厂的一件成品,在进行最后的包装,然后决定如何投放市场一样。我们知道这时的“产品”已定型,无法改变其内在属性,所以对市场的选择也是有局限性的。现在的就业指导也正局限在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指导,因此,只是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外包装的作用。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应建立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凸显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所谓全程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各阶段,而非仅在毕业阶段开展。现在的大学生进校就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但这时他们对专业知之甚少,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懵懵懂懂,更不用说对发展前景的分析、选择,也就无从设计自己的发展轨迹。这种迷惘、困惑往往影响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这也正是我们就业指导的盲点。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又只能解决临时的、表面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进校后,就要以其各阶段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为切入点,围绕职业生涯设计和准备开展相应的指导,将就业指导拓展到大学阶段的全过程,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的教育,使学生看清楚未来,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 二是内容上,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根本目的。这个设计和实施过程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是不断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学会制订计划、调整目标、学会决策和选择,避免匆忙就业带来的短期行为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从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和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上,可以看到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深层次思考。职业生涯设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择业观的确立。大学生择业中反映出的功利化倾向,也非几节就业指导课所能解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择业观教育也非一蹴而就。它必须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大学生入学以后,将择业观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融入专业课,融入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环节。学校应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在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方面需要引入科学的理论,借鉴国外相关的经验,辅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充实自我,认识自我,逐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达到素质的全面提升。 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指导机构职能。高校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该机构的职能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事务性工作。从其架构和职能上都不能适应就业指导的新要求。因此,要在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前提下,改革就业指导机构的组织结构,以实现其各项职能。 要强化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如果要承担上述就业指导内容,那将不堪重负。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还是要在其根本的管理职能上下功夫。学生就业行政管理是机构的本职工作。学生就业反馈的分析研究应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依据。院系就业指导工作,包括一线从业人员的管理也属职能范围。而面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要求以及企业招聘时间、形式上的多样化需求,仅靠学校是难以满足的,必须寻求专业性的机构来承担有关职能。比如组织招聘会,开设个别咨询,心理门诊等等。将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和院系以外的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提高了就业指导质量和效率。这样无疑将促使就业指导走向市场,主动去适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重需要。而这些机构的开发与管理,在现阶段可以作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同时,我们要尊重并重视就业教育的专业性,使其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建立就业指导途径。全程就业指导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式。以往的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计划中都未曾出现过。但它和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只是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人本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这一思想需要在相关教育活动中贯彻实施。同时,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共同作用来实现。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取消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补充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可以开设专门课程,开设讲座、报告会等等,提升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可以由专门机构和院系联合开展相关教育。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形成共识,尤其需要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4.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就业形势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因扩招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结构性待业,确是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亟需正视的问题。高校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加入WTO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国际化、多元化等新的需要。 因此,学校要建立灵活的机制,适应专业设置的变化。同时,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即实行以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适应市场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实现人力资源投资的最大回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针对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还有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教改中,高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素质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试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工作 网络体系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便捷条件。本文阐述了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和特点,论述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就业指导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建议。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愈加突显,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要从建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建设现代化网络管理模式上人手,通过网络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渠道。 1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及特点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是指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个环节上.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咨询与服务网络化,实现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网络化。也就是说,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不仅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综合素质测评、心理健康教育、职前教育课堂等,而且还包括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了解、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跟踪等。网络化就业指导以信息化为基础,将传统就业指导与网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更人性化的服务大学生就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化就业指导方式可以更有效的、更快捷的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研表明,学生在即将毕业时,对职业、择业、就业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都明显不足,从而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已成为各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网上丰富的共享信息,为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实现了全程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内容丰富传播及时、影响广泛的特点,在网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有关就业指导的内容。 3)网络化就业指导弥补了传统就业指导的不足,提高了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效率。通过就业指导网站开辟的区域,毕业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可了解用人单位的资料,对中意的单位投递电子简历;用人单位也可以浏览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概况,通过学校档案信息系统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就业网站核对电子简历的诚信度。 4)网络化就业指导,改变教师传统的工作方式,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合理安排工作,研究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新方法。指导教师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有更多精力关注企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挖掘有效信息,为本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丁作提供更多研究成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提高和改善提供智力支持。 2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现状 重视和加强高校就业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网络化就业指导的影响.仅是各政府部门应该关心的问题,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1)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下作重视力度不够,就业指导师队伍建设投入不足。部分高校设有就业指导科,该科室编制较少,主要工作是以就业信息以及学生就业予续办理,只仅限于毕业生毕业前的各项手续办理工作,作为学校就业工作实施的主要部门,其工作方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部分学校没有专职就业指导师,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总支书记或学生辅导员兼任,且没有对这些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就业指导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对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没有鼓励性政策,兼职教师身负繁重的工作,完成工作之余.没有更多精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作。 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高校就、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网站指导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就业网站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及专业介绍、毕业生信息、就业政策及法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个人求职信息等。目前,网上提供的就业指导内容仅是各种政策法规的问答,关于指导大学生系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内容涉及不多,也未能实现网上招聘、视频面试。网络上所的信息都是由用人单位或毕业生自己填写,有些毕业生填写了很多不真实的信息。如随意更改自己的电子简历,提高学习成绩等;用人单位也夸大单位实力。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就业矛盾,人们对网上招聘的信任度下降。 4)就业信息的独享局面需要进一步打破。目前.许多高校均已设置了提供不同功能的就业信息网站.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化实施有效方案,不能及时地就业信息,不能实现和其他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就业信息数据标准不统一。就业信息的、就业数据的统计、学生就业管理等工作还未摆脱传统方式。 3 就业指导网络休系的建构与实施 就业指导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即通过对学生的就业意识、职业道德、就业能力等方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设计、学会职业选择,顺利实现社会就业。它充分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思想。从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过程而言,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涉及到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教学计划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诸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1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根据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稳定的系列课程。它始终贯穿于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三大原则:指向性、实用性、阶段性。 指向性原则:即指课程的目标性,具体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就是着要基于大学生专业人才培训目标、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基于大学生一生个人价值和事业的追求。 实用性原则:就业指导课程是直接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即指向于大学生的发展未来,为大学生现实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服务。所以,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不论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形式,都应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特点,使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同时,就业指导课程十分强调课程的参与性,即在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能及时地将所学理论与自我实际相结合,并付诸于个人实践。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化”指导.而在指导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设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2)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3)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各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 4)就业指导课程要与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 5)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6)就业指导课程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的开发,实现就业指导的“信息化”。 3.2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是在学校的制度和机制等诸多方面,保障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时效,是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评价体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的范畴。学校要将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和本校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制定全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要把就业指导列入到就业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使之常规化。同时,学校还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按不同的要求,列入到全体人员工作业绩考核的范畴之中.从制度和机制上强化服务意识,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和成效。 2)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形式要坚持群体辅导与个体咨询并重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集体辅导,又要强化实践活动和个体辅导,特别是要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的机会。同时,要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作好个性化就业服务.帮助每位学生根据社会和自己的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成才道路,以及为他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具体的帮助。学校还要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咨询室,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专家为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3)建立网上职业测评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职业兴趣、能力等测评服务。欧美等国家高校就业指导的实践证明,尽管职业测评系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为提供学生个性化辅导的方面,职业测评系统仍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人才测评系统(校园网络版),能为广大学生通过国际公认的心理测验,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行为模式、个性分析等多方面解自己潜在的素质特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优劣分析、生涯规划建议、能力倾向等全面、详尽的综合报告,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具体的职业岗位选择提供帮助。 4)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我国当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必胜信心,以良好的心理品质应对社会的挑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纳入学生工作的范畴,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力求正面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以积极、理性的心态,正确处理择业过程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关注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为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就业排除心理障碍。 3.3 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性的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保证就业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普遍存在的最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雉题。因此,要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1)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范畴。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各教学单位政工干部及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教师。南于缺乏重视和投入.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要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没的范畴,从制度、机制、投入等多方面保障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为从事就业丁作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2)加大对大学牛隶虻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一项神圣的事、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专门知识、能力、素质需要形成一支事业心强、专业水准高、市场意识敏锐的团队。学校每年必须安排专门的培训经费.把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纳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日程,及时作好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3.4 就业指导硬件设施建设 3.4.1 就业网站的没置 在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网络技术与就业工作具体业务的结合,紧紧把握为就业的主体双方服务的宗旨。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包含两个模块:一个是在校学生就业指导模块,另一个是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块。针对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便于互动的网站。就业指导信息网站就业指导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新闻、就业通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服务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信息、个人求职(网上投简历)网上招聘会(可视化网上面试)、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就业在线答疑、毕业生派遣认证、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毕业追踪、BBS公告栏、相关链接等。特别要注重网站的互动功能,开设“就业咨询”、“论坛专区”等栏目,一方面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问的沟通和交流、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互通,促进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利用现有各种通信技术手段,建立高校、企业、毕业生之间的信息联络平台或信息采集系统,如采用E—mail、移动飞信等业务,实现及时、快捷的点对点就业信息服务,及时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并开展咨询。同时还可使毕业生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3.4.2 高校就业信息共享 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站的研究与建设对于一个大学生就业网站来说,供求信息资源量越大越好,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就业网站供求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提供更多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使无形人才市场与有形就业市场更好地相互补充。打破校际之间就业信息壁垒.消除信息重复、数据更新缓慢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的弊端,将各高校局域网内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与各省市教育网、国家的就业信息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以及地方政府人才机构联网.共同创办大型人才服务网站,开辟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大家谈、人才论坛、网络供需见面等栏目,实现就业指导、信息网络化,招聘、求职资料与意向传递快捷化,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通过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人才流动和毕业生就业,为就业主体双方构筑信息桥梁,实现推荐、招聘信息公开化、过程网络化的目标。 3.4.3 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水平,实现就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增强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处理系统,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到计算机的管理之中。对毕业生的择业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如将已签订就业协议书、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从就业信息平台后台数据库中及时转移、清空。这样可以使用人单位从就业信息平台上只能浏览到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另外,对于长期的合作伙伴,有针对性的将符合条件、愿意去就业的学生设一个专区,便于用人单位查询。 建立企业以及毕业生信息库.对企业及毕业生追踪调查,与企业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扩宽道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不仅能创建数据,为今后的专业设置,教学教育方向的调整提供信息支持,也能挖掘就业信息提供给应届毕业生,为毕业生拓宽渠道。全校动员,挖掘就业需求,鼓励全校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 4 结束语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之间不懈的努力和有序联合,使就业指导工作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科技的不断更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开展网络化就业指导对于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素质与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之中,对于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业指导论文:关于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活动引领;就业能力 论文摘要:目益涌现的用工荒,加深了中职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理想化假想;甚至有些同学入学时所选择的专业亦随波逐流,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促成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试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手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指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 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仅将职业指导作为“走进职业前的就业指导”的现象,而切实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型人才。笔者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行之有效的尝试,现形诸于文以与众同行分享。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由专职指导老师、班主任老师、德育课老师、任课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领导共同组成。专职指导老师挑选具有前瞻性的、有实战经验的、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教师担当,并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组。学校在加大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班主任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养成班主任自觉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识,使班级管理工作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展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努力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学生择业、就业与创业的能力。学校将毕业生就业的面试录用率、推荐上岗率、岗位稳定率和用人单位的辞退率等指标,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德育课教师是学校搞好职业指导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在德育课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常识等必修课程的教学。全体任课教师都必须将职业指导切实地贯穿于N常教学中,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渗透性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行业和岗位的职业规范水准,努力提升职业竞争能力。2009年3月,德育课教师季徐丽在07服装班执教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得到了南通市德育学会的专家一致好评。学校管理层为全体教师提高职业指导的水平与能力提供帮助,通过组织教师参观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和招聘、面试、考核,参加社会各行业的活动以及聆听行业专家、标兵讲学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接触社会,走进市场、贴近市场、了解岗位,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鲜明的职业意识,在不断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提高职业指导水平。 2.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借鉴现有职业指导教材和总结过去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整合、编写了《中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将职业指导课程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法律法规、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创业指导及行业职业规范等八大教学模块,其中班主任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二模块的教育教学,德育课老师承担职业道德与劳动法律法规二模块的教育教学,职业指导老师承担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与创业指导三模块的教育教学,专业课老师承担行业职业规范指导的教育教学。此外,学校就业指导处负责对学生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行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社会就业动态,指导学生参加用人单位应聘、面试和洽谈,做好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与指导,及时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指导教育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组织开展。按教育部规定,三年制职业中专(高中)必须两年在校完成学业,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在校期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职业概念形成期,指从第一学期起,针对学生所关心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今后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专业思想、职业发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所学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人点,给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如:使教育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之间的关系,明确将来要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第二时期为职业意识萌动期,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产业变化、行业发展、岗位要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为职业求知启动期。从第三学期开始,指导学生对已有的职业生涯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确定更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使学生认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和工厂化实习训练等活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第四时期为职业选择期。从第四学期始,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方法与策略和创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指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学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了“四个”结合。 第一,职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能力提高相结合。举行以“自我介绍”为主题的演讲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面试演习,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及时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策略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尽早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我准备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何努力去做?同时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特别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启发疏导,帮助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获得成功就业。 第二,职业指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2009年四月中旬,在南通市职教学会开展的“创业教育”系列活动中,学校07动漫班展示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主题班会,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称赞。各班级根据年级、专业的特点,每学期召开2-3次以“职业、就业与创业指导”为专题的班会,针对班级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积极尝试运作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努力使班级管理工作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第三,职业指导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开展校园“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三创”活动观摩、校外创业基地的实践和为民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展示专业特长,参与创业实践,营造学生“想创业”“能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毕业生创业典型示范和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介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信心和创业潜能,产生自主创业的欲望,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第四,职业指导与学生上岗前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对毕业生就业上岗前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讲座及人才招聘、洽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及时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学生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适宜的职业期望值;使学生确立“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乡镇企业,面向农村”的就业方向;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理念;同时加强就业心理、求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的指导,召开就业学生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目前就业的形势、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制度等等,努力使学生推荐就业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在职业指导中的共同教育合力。 专业过硬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科学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夯实就业工作的主阵地提供了保证;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科学的就业指导观形成提供了机遇;以上三个方面,互为补充、互成犄角,这一切均有力地护航了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此外的学生就能水平、社会的就业环境、企业的劳动待遇等,都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作用。 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蕴育过程,是个多渠并行、立体推进的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众志”活水来。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技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技校 职业指导 就业 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职业指导是技工学校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我们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职业指导以及指供一定就业信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对待机遇,在校期间加强学习,为自己就业创造机遇。本文就从院校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开展职业指导的基本思路及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三方面来阐述技工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随着目前经济体制改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得技工院校走向的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方向,或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针对目前的经济危机及大学生扩招等相关问题,我们的技工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让他用了解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发挥个人优势已成为了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如何有效的开展这项重要工作,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技校毕业生的基本特征。技校生基本是16周岁未能升学的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没有任何的工作经历,很多人来自是农村。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初次性、专门性、群体性等特殊性,其就业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大多数受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蓝领中具有高学历的优势群体。他们在企业就业中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大,就业岗位知识含量高,工资待遇好。可以说他们在就业中是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就业前景是很广阔的,如何让这些人才找准自己的定位,必挥个人优势是我们职业指导者要考虑的问题。 2、发展潜力大,就业方向不明确。技校生有着专业的优势,职业取向是考虑职业身的发展和今后长远的发展机会,所以其就业也就向发达的中心城市。所选择都是实力强的企业,但介于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职业指导者,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专长,较强的适应性等特点,可以走出发达城市,到中西部等周边的优质企业中发展个人专长,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同专业、性别影响就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分得更细。企业分工细化要求专业水平高,而技工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就晚几年,教材老化不适于新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技工学校要结合市场经济和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加强技能的操作。对于技工毕业生来说,女性的就业率比男性的相对就少5个百分点。 4、缺少就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他们的就业能力是要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流动通过持续就业而实现潜能的能力,在没有进人劳动力市场之前,其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人是属于初次就业,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差距,所以他们不能很快进人市场实现就业,要经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得于实现。 5、就业预期非理性化。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选择的标准与现有的技校生实际能力有差距,而学生对企业的薪酬要求往往高于市场水平,所以导致在求职过程中要不断的磨合才能达到两方的共同需求点。 针对这些学生的优缺点,我们职业指导工作者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信息系统,了解劳动力市场信息需求,对个人进行自我评估,制定求职策略,掌握求职方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加强完善实习、见习制度、与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关系,稳定就业等等工作。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在学校中开展取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 1、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学生通过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可能性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进人将个人民的期望值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树立个人正确的就业择业意识和保持良好心态。 2、通过职业指导,可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各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要让他们掌握就业的政策,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懂得如何向企业提出那些要求,建立一种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创造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通过职业指导,可为学校塑造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学生的就业率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发展,同样,经过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也会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水平。作为学校的职业指导者,我们要努力推出一个新形象,认真做好培训,时刻想就业,为市场需求作好准备。 4、通过职业指导,可以让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要被社会所接受,必须紧密联系市场信息,联系实际来进行定向培养,并从学生的类型,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研究和探索职业指导工作。还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就业促进、课时的有郊利用、毕业生的跟踪指导、教学中的职业指导,以及职业指导的效度等工作,使得学校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职业指导工作在学校中有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以我们将讨论在学校中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1、要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学样职业指导是长期的、滴水穿石的工程,我们要防止临时报佛脚的做法。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就要从他们进人校门的那时刻开始,结合所学的专业,指导于平时的教学当中。并要针对就业观念等主要问题进行指导。消除和控制在实现就业中和各种障碍因素,防止问题的出现。我们要建立多梯级、多阶段、多目标的系统职业指导工作预防工作,保证各种问题的妥善安排。 2、实施公开性的职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我们不仅要体现出一种全员参与,还争取在学校中建立职业指导工作平台。所谓全员参与是指导在校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参与。教师有专业和职业指导师知识,并了解其功能和作用,能够结合社会实践应用到职业指导教学当中去。将个人工作与就业紧密相结合,主动学习,开创职业指导新事业。而学生的参与就是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其对自己的以后的作用,主动参与训练,总结,反馈,主动进行体验和实践,为自己就业创造机会;家长的参与就表现在能够理解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主动配合,支持和敦促学生参与职业指导训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社会的参与就在于联合其它中介职业机构,信息最大化,争取了解社会资源,从中争取企业的认知和自我调整,改进;为学校建立良好的就业通道。最后就是建立学校职业指导平台,要由学校相关领导作为主要班子,将这个管理工作上下联接,融会贯通,各尽其责,对整体工作进行调整,上下联动整个系统才能将全员参与到职业指导工作中来。 3、要联结职业介绍和职业教育培训进行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要发展作用,他要结合职业介绍所和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将职业指导课程、专业课、实习课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 4、职业指导工作必须建立一种系统的、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的工作方式。这种培训和指导是一种长期的思想教育、要融合于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中。这需要系统的、持久的指导方式来支持。不能只是上几天的课程,就可以得实现。 5、职业指导采用活动实践形式来进行实施。我们的指导是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目前最多的一种是户外拓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实习演练、团队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听得最多的是说教,我们要让他们全身的参与,就要引起兴趣。通过这种体验性培训,可以让他们更加深人了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技校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作为职业指导者,如何在工作中发展更大的作用,不仅要我们上下的全体努力,还要我们职业指导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在这个低迷的经济时期发展最大作用。 就业指导论文:试论如何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技校 就业 效果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并提出了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和辅线以及具体原则。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面对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机制,技校生越来越感受到就业难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这就对各级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就业指导工作要想扎实、有效地进行,就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不同年龄、特点的技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注意分析和调节技校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即做到合理分析、有效控制,构建稳定、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对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 有助于技校生明确职业目标、提高综合素质没有准确、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技校生自己很难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就会盲目、缺乏动力、涉猎知识范围狭窄,导致知识结构失衡、适应社会能力弱化等不利结果。所以,应从技校生人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让他们明白,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观,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才有可能获得好的职业发展。 有利于达成个人发展与未来职业要求的和谐一致技校的良性运转建立在能否给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体职业潜能、职业倾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上。只有让学生尽快明白自身能力、职业倾向与想要从事职业的适配性,才会培养出合格、适时的技术人才。实践表明,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体有三种类型:(1)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2)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而选择了某种职业;(3)说不上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只是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都小于第一种情况。因此,对技校生适时、适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有效提升技校整体的教育效果。 有利于激发技校生求职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技校生有效提高自主择业意识,对他们步人社会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即针对技校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实施一整套辅导计划,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控制和解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设系统的生涯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地制定大致的发展方向,以助其对学习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而使他们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另外,应开展一些情境模拟面试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应进行一段时间有关角色转变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心态,缩短角色适应周期,尽快适应就业后新社会角色。 科学开展职业心理刚试与训练,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职业通过开展智力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人格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气质、能力倾向等心理特征,还要辨析和认清个人的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价值观,评估和诊断自身生涯发展和成熟状况,以寻求最佳人职匹配。通过开展职业心理训练,开发技校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其中包括自我经营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利用时间的能力、竞争合作、交往处世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以使他们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生涯辅导在指导技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和不同学习任务及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有侧重的职业生涯辅导。比如,在一年级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二年级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培养、职业个性认知、职业价值观确立,从而帮助他们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三年级重点帮助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以科学的职业规划来解决遇到的心理困惑,努力实现目标。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即通过对技校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合理分析,对就业指导工作效果进行精确控制。技校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这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就业,也极有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这就需要学校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心理偏差(主要包括择业认知偏差、择业期望过高、择业趋于功利、择业动机失度、择业技巧缺乏和择业患得患失等),帮助学生察明形势、找准自身定位,增强自信,对职业做出正确的评估,进而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和方向,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例如,学生对月薪的过高期望恰恰反映他们不了解社会上该工作的基本情况,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体现出主动性、理智性和灵活性。其具体指导原则主要有: 适宜原则:即选择与本校学生实力相当的职业岗位首先要根据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适当的推荐就业范围.寻找符合条件的就业目标单位。其次。要考虑就业成功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对策,一旦首选就业单位推荐失败,要及时做出调整。在实际工作中,要客观、准确评价自身因素,对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和劣势要有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扬长避短,为学生找到较满意的就业去向。 适度原则:即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完美结果要学会充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职业;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他们。从而合理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最大可能地使学生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相适应。面对就业困境,鼓励学生采取“先就、再择业、再创业”的办法,边干边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自强原则:即强化信心教育,心理适应性教育强调“天生我才必有用”,鼓励学生树立就业信心,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适应能力,发挥自身的专长,以不断提升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学会面对失败。只有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间题,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作出客观规划,才能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 激励原则:即教育学生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就业的过程是一个攻坚战的过程,许多学生由于信心不足就业半途而废,很多时候可能再坚持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就会成功,但往往由于缺乏毅力和执着,没能克服困难。所以,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学生要学会在逆境、困境中生存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学生的就业之路是艰辛曲折的,但只要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科学控制,就会取得成效。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模式探索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工作模式 全租渗透 创新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遥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要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枕业指导服工作棋式: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转吏鱿业指导机构工作取能,建立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近几年,随着我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就目前而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同时也与高校自身的体制有很大关系,其中就业指导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起步较迟,目前仍处在探索和建立时期。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沿袭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较大,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程度相比+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存在着许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商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问题。 1.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定向脱节,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 大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工作指导,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事实上.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择业观和选择标准、个人道德行为都是在毕业前养成的.如果说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真正的自我定位、职业兴趣或个人职业适应性同盟的话,郡无疑是人力资源和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 2.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或者请几名优秀毕业生做经验交流,而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并没有多大用途。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3.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学问和艺术。但目前一些高校.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工作中。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多忙于虚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据了解.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办公室和就业指导办公室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就业办的工作主要是停留于毕业生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塞派发、就业率统计等层面上,专业化水平不高,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缺乏有效陛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 1.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应届毕业生才需要指导,其他年级的同学没有必要进行这项工作。就业指导变成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突击式”、“运动式”的集中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时,已来不及了,只能“望洋兴叹”。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就业指导,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选修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和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 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在强调“全过程”的同时,更强调“渗透”。具体而言,这种“渗透”应该是针对大学生的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不仅仅只是针对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应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自身生活的全过程。要求高校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在学生工作中,都要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2.转变就业指导机构工作职能,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不仅应体现在为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短期价值上,更应体现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引,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身特长发挥的职业方向的长远价值上。所以,就业指导中心首先要改变过去的松散结构,设置结构严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组织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在职责上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重服务和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扮演好教育者、宣传员、服务员、调研员、管理员的角色。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由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经验参差不齐,使得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因此,各高校要尽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第要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不但高校毕业生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更多的社会人员,无论是下岗职工还是专业水平高的知识型人才,都需要在就业指导的帮助下找到薪水高而又有发展前途的职业。第二,各高校应网罗由人才市场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较成功的创业者、政府官员、教育界著名人士、往届成功就业的毕业生等组成阵容强大的兼职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指导效果。 3.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 完善、丰富就业指导要注意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指导,连续性是指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指导。在保证就业指导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在表现形式上活泼新颖、推陈出新,以利于大多数同学接受,比如举办“模拟招聘会”等。 就业指导源于外国,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利物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形成了从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择业观到确定单位以及离开学校后如何得到帮助的系统化辅导内容。辅导形式新颖活泼,有贯穿学生就业全过程的讲座、就业咨询(包括招聘程序、对面试的辅导、短时间的面试建议,心理测试等),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训课程等。美、加两国的就业指导则普遍设有求职门诊服务,帮助学生确定求职意向和进行技能评估。我国高校应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就业指导和人才测评体系,使就业指导与国际接轨。 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适应性,同时更要强调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不只是为了就业,还要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要在就业指导中引入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内容,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走出校园,寻找创业机会,不要等靠,要自主创业,在为自己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就业指导论文:试析强化四个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就业教育 创业教育 论文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业同样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就说明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提高了信誉度。否则,就会影响高职教育的信誉和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将这项_L作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把“四个教育”抓实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一、专业教育 所谓专业教育,就是通过对专业情况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前景、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和土动性。 从日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看,专业教育必须从开学之初抓起。就高职学校的生源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校扩招后仍没能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高职,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日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父母,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毕业时,到了「作岗位方知自己当初学习不够功夫,技能较差,但是时间已过去,后悔晚矣。搞好专业教育应该注意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讲清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都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与依据,了解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景十分必要。就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设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而言,应该向学生介绍,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正在我国兴起,目前国家对软件人才侮年的需求量是20万人,而高校每年毕业生只有5万人,急需大规模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与软件技术应用人才。学生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对白己所学专业充满了希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使学生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蓝领和灰领人才。由于专业不同,具体培养日标也不同。譬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软件蓝领,即初级程序员。因为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人批急需的高素质的企业软件蓝领止是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日标,也是该专业学生为白身发展应该做好的准确定位。 第三个环节,讲清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向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把高职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讲清楚,进而把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高职教学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土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精化知识基础,强化应用能力,深化素质教育。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模块式教学,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和网络编程的技能。让学生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经过理论、实践、考证三个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了解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就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从思想到行动上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二、职业教育 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作中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 1、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两课”教育必须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特定的职业人员必须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并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热爱本专业,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职业教育还要与实训课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职业的本职要求出发,规范白身的行为,在实践中进入角色,逐渐养成适应职业的工作态度。在实践操作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事业发展以至个人前途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学的主线 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爱好,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技能方向,以通过选修技能模块的方式,让学生的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白己潜能,进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边学边练,边学边干,.早实践,多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1至2种技能,做到顶岗就顶用,为他们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3、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本位,因此要注意培养和训练高职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为事业的成功、项目的实施、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合作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去体验只有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取胜,进而增加合作意识。二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踏实、肯干、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保证细节不出错,保证各环节不出错,保证整体工作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后顶岗顶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现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己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阻挡的趋势。原来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实是“学不到老就活不到老”。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白学能力,把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觉学、主动学、用脑学,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白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在学生就业后就能够坚持在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这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所在。 三、就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更大。因此,在为学生多方开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 (一)就业观念教育 高职院毕业生存在种种就业观念问题:有的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不应该再从事体力劳动;有的认为只有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有的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想一步登天当老板;有的这山望那山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除了安排就业指导课外,还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召开以就业观念为主题的班会等,让学生做到“四个了解”,“四个树立”。即:了解国情、国家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改革制度现状:了解国家各产业与职业的分类情况和发展前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产生、发展、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及待遇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现实状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树立先实践逐步积累经验的观念;树立诚实守信、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观念;树立“低看自己、高显才”的观念。只要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坚定理想,树立勇于吃苦、勇于实践的精神。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白己发展的位置。 (二)应聘技巧教育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选洽谈形式己普遍采用。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的教育和指导。这主要应该注意三点: 1、把握求职简历的填制原则 填制求职简历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精心编制,又不可过分花哨。通过求职简历能表现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特别是高职学生的技能特色等。用人单位通过阅读求职简历,可对该毕业生有个初步了解,并能够分析其工作及生活态度。 2、学会自我推梢 自我推销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过程,学会自我推销是高职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技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采取模拟场景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展示和锻炼的机会,这也是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3、自我推销应该抓住三个要点 一是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意向和岗位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和素质。如果自己自信心不强,底气不足,这种自我推销肯定会失败。二是表达方式要落落大方。在招聘者面前展示自己,要注意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在工作待遇上要提得合理、适度,不要在谈薪论价上多动念头,应该重在工作,缓谈薪酬。三是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许多高职毕业生由于不注重人文素质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许多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只想着把简历送到用人单位面前,却忽略了自己的举止,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不好。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除了简历外,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社会礼仪等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进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创造条件,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多实践、早实践可使高职学生获益,并利于能力养成。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增加教学见习次数,加大教学实习力度;另一方面要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利用岗位实习和假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岗位工作的实际过程,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就业时就会形成水到渠成、得心应手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要求人们把高职院校真正办成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为此,我们要: 1、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观。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困难、问题时,敢于鼓励他们具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支持其付诸实施,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会学习”与“会做事”的高度统一。更注重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前两者反映的是个人的主动学习精神,后者反映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把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把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整合,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和实训教学整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价值观。心理学家马斯罗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的实现即价值的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创造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社会价值观,这种新价值观以主体力量为核心。只有当土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时,知识才能在运动中发挥创造性的巨大能量。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创业教育,使学生通过创业来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不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有利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浅析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特点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笔者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出发,总结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复杂性,并对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进行了探索。 独立学院界于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其按民办高校的标准进行收费,学生入学门槛低,但又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得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具有某种复杂性。因此。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探索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生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成绩优异的考生进入一类重点大学学习,连年扩招增加的学生量慢慢地将由独立学院吸收。独立学院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60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29分,而本科三批省控线仅为455分;2006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72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42分,本科三批省控线为480分。通过对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情况看,独立学院学生和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卜.的巨大差异,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障碍,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少数学生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现行专业人才(尤其是科专业)高等教育的高求。 (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等指数都较高。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从小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多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英语口语应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郜有优异的表现 (三)自我中心意识强 由于家庭环境千u所缴的学费较高等原因,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学院现状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十分在乎自己与母体高校学生的待遇差异,如同样专业的独立学院学生会很在乎所开设的课程是否与母体高校一样,使用的教材版本是否一样,教师授课的方法侧重是否一样,师资、宿舍条件是否一样,是否可以和母体高校学生一样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减免学费的资格等等。在他们看来,他们上大学付出了更多的学费,理应得到和母体高校学生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 (四)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参与意识强,尤其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能够勇于展现自己,在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对他们的自信心打击较大,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底气不足”的感觉,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的待遇有所怀疑。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的复杂性 (一)用人单位并不认可独立学院毕业生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用人单位会因此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没有合理的定位,对各种职业和岗位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心里基本无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茫然无措、举棋不定、人云亦云、浮躁轻率,结果选择的职业和岗位不一定适合自己。 (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上学期间付出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偏远地区单位工作。如果他们认为不是自己满意的地区和单位,宁愿在家待业。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不解决,将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自卑心理严重 过分看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常常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和毕业后的待遇等方面有怀疑,在与“一本”学生竞争过程中的没有信心,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挑剔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和一次次挫折,会使得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参与竞争。 三、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创立学院品牌特色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要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多家独立学院提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都是母体高校建设较为成熟、师资条件和专业实力较强的社会热门专业,在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创立学院的品牌特色,注重学院的宣传工作。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学校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优势,努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吸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在每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启动之前,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一个详细的学院简介、专业介绍和毕业生情况介绍,发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 (二)做好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以及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原因,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十分必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断分析自己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设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析自己所处和应该扮演的角色。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确定正确的就业和成才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毕业班学生或属于季节性工作,它应当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首先,学生入学以后,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做到大一树立学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基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到了大四,主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心理调试、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明确形势、了解就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摸清毕业生的择业状况(主要是择业意向),包括自我学业盘点、自我评价、拟求职的行业、地域、薪金期望确认、当前就业状况以及期望学校提供何种帮助等。最后,分析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三)引导学生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囊 要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正确分析自身优劣,尽力挖掘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热情和大方,表现出自己一定能胜任的自信心和干练作风,让对方认同并接受你。 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鼓励、经济调控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行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去。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我们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个人的素质、爱好、学识、能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并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广阔就业环境,积极参与竞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用正确的思维和心态面对就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努力开拓美好未来。 (四)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帮扶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加强创业实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应该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要有机地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自主性创业实践活动。学院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友创业网络等办法,建立一大批校外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节、开设大学生创业网站、开展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专题活动,训练学生的创业思维,拓宽创业视野,提高创业设计能力;同时,要制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提供创业的良好条件,对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发挥指导、规范的作用。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在艺术教育中前景分析 1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活动前,教师与幼儿一起参观了“小舞台”的布置,幼儿惊叹不已,哇!好美呀!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跃跃欲试。这时,教师以主持人“毕福剑”的身份出现:欢迎步入小小舞台,你将为我们带来什么节目呢,幼儿兴奋不已,有的结伴准备,有的自己忙碌,有的请求教师帮助,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参加活动的兴奋之中。化妆、换衣服、选节目、找搭档,忙碌不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达到极致,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幼儿在活动中能独立地、自主地选择活动方式,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来的活动中。幼儿在没有教师左右,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大胆地展示自己,体验到自主活动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欲望。 1.1寓音乐活动于游戏之中,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幼儿自主性的培养离不开游戏活动,游戏因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活动时机,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并与其他幼儿发生相互联系,所以能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能恰当好处地把音乐融于游戏之中,不仅能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还能使孩子们在自主活动中很快地掌握音乐的技能和内容。如:在实施《舞动的小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而是用准备的拼图教具和幼儿一起玩拼板游戏“会变的小鸟”,幼儿在“小鸟飞”的音乐中,愉快拼出各种不同姿态的小鸟,幼儿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自主地进行活动,不自觉的感受了“小鸟舞动”的各种姿态,这时,教师和幼儿一起随歌起舞,幼儿在音乐声中会情不自禁地演绎自己所拼出的不同形态的小鸟,由于每个幼儿感受各异,所表现出来的舞蹈动作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幼儿这一自主表现环节非常丰富,每个幼儿的自主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幼儿在教师恰当的启迪下,非常容易地就掌握了“舞动的小鸟”的舞蹈基本技巧,同时还能进行自主创新,教师真正成为了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由此可见,音乐活动的游戏化不仅可以让教师教得轻松点,也增强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孩子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成了活动的主人。 1.2音乐活动中留给幼儿自主思维和表现空间,是培养幼儿自主性的重要环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留给幼儿自主思维的空间,还要激励幼儿把想到的东西表现出来,使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更为持久,主动参与的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在音乐欣赏《蜗牛与黄鹂鸟》的活动中,在和幼儿一起分析了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后,教师没有把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固定在一个情节上,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创编故事情节,表现音乐的内涵,孩子们各抒己见,教师不时给予肯定、赞赏,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供幼儿参与,欣赏活动的气氛异常热烈,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还能把他们创设的情节改编成歌词,幼儿在这样一种自主氛围中,欣赏水平提高了,对音乐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最后,教师把音乐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告诉幼儿,并对照情节进一步分析了音乐的特点。幼儿的自主思维和积极参与、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把音乐欣赏活动推向了高潮。又如在打击乐教学中,教师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自主地选择乐器,根据自己的意愿打出各种节奏,教师帮助幼儿把所表现的节奏记下来,并让全班幼儿尝试合奏,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采纳,兴致颇高,主动参与意识更强了,由此可见,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任何有创造意味的表现都是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结果,教师不仅要为幼儿留出适当的“自主”空间,还要为他们创造的一些自主活动的条件,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 2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2.1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美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全面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能为幼儿进行自主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能力发展需要,提供表现同一主题的多种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汽车”中,教师准备的可供幼儿粘、画、手工制作等材料和工具,幼儿在选择表现方式的时候会“量体裁衣”。这种根据幼儿兴趣爱好、发展类型提供难易积极程度不同的材料,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进行自主活动的需要。 2.2美术活动中的“对话”活动使幼儿能获得自主发展“对话”即师幼、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它是美术活动的灵魂。当选择了同一活动材料进行活动的幼儿一般是有共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幼儿在与同伴的沟通中,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在交往中幼儿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关知识、经验。每一个孩子为了能够与同伴合作或是寻求同伴帮助,必须主动学习与同伴交流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情感、行为习惯、交往能力以及相互适应性都逐步得到培养锻炼、提高。同时,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面对全体幼儿进行倾泻知识的人,而成为幼儿活动中的合作者、支持者,教师和幼儿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并适时提供帮助,这种美术活动中的对话方式,促进了幼儿独立、自主的发展。 2.3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创新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此,提供给幼儿可持续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以及进行个别辅导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初步的创新是在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芽的,也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的操作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活动可为幼儿自主探索和创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在进行“美丽的房子”这个活动时,教师与幼儿及其家长一起首先对房子的种类、样式、结构、风格等通过上网查阅、看“VCD”、图片等已有了一个很全面的了解。然后,再让幼儿利用丰富的操作材料;废旧纸盒、易拉罐、烟盒、矿泉水瓶等让幼儿搭建自己最喜爱的房子,并记录下来。幼儿兴趣盎然,在自主性的操作活动中,大胆地进行探索与创新,所画的内容丰富,形态各异,活动效果出乎想象。可见让幼儿能自主地进行活动,就是给予了幼儿探索创新的机会,就会激活他们潜在的“生命潜力”。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动接受学习,而是一种自主的、积极的、愉快地体验。 作者:杨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幼儿园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研究 但在培养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现实中,具有专业学科出身背景的音乐教师却更多关注的是学生音唱的准确性、音拍节奏的到位性;临摹范画、模仿制作手工是否精巧完美、像不像成为了美术教师评价作品的标准;“修长的身体线条,精湛的技术技巧,综合的舞蹈表现力”这是舞蹈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所设定的几个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这种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准幼师或许在艺术技法方面得到了提高,但却以幼儿教师审美体验的丧失为代价。“审美体验包含了人对生活、对艺术的各种感官,包含了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包含了人对艺术的通感,所以它不是靠单纯的技法训练所能获得的”。现今教师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价值重点,放在了对艺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而不注重审美体验的培养,就是抛弃了内在的艺术情感与人文性,忽略幼儿教师的实际感受与各种经验。很难想象没有审美体验的幼儿教师能教出具有创造能力和艺术想象的幼儿。这种技艺化为主的幼儿教师艺术技能价值目标给幼儿教师太多的框框和限制,也必将导致幼儿教师成为缺乏个性、程序化的幼儿教师。 一、从学习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有效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不是日常层面的上课或教学,而是以激发幼儿教师学习愿望、促进学习能力、唤醒学习潜能为目标的并对其艺术实践、反思、变革能力的有效培养。当强调平面或立体的形象用点、线、面三要素进行概括;视觉形象用线条、固定的形式的搭配进行表达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时,完全忽略“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如此“简单”的美,如此有程式规律的审美,使人不得不相信只要跟从一定的方法规则,美的真谛就可以被洞悉、被体悟。因而对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再是通过色彩、线条等反映幼儿教师自身的情感和感想,不再是让幼儿教师通过内省感悟美的意义及价值后的艺术体验,而是一味地灌输单一技能技巧、使其传承一脉香火。这就造成艺术教育对幼儿教师来讲,不再是艺术观、语言形式和视觉思维方式的形成方式,而只是一个机体反应的习性。例如,简笔画中的鱼就是那几种固定形态的鱼,而熊也就永远是憨态可掬的咧嘴大笑的熊。其实,每个幼儿教师都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实践学习方法,吸收价值观、形成习惯和进行批判反思,都有其自身生活实践印记下形成的特有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有效的艺术教育学习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对艺术经验和自身理解的方式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塑造。若一名幼儿教师的画法、唱法、跳法固定成一种模式,其动作技能的反应也会成为习惯,一提笔、一运气都与之前的套路相同、方式一致,一旦想进行个性化的改变就需花掉一定或相当长的时间、精力。但若此单一方法再传授于幼儿时,艺术教育对幼儿来讲就不是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创造能力主体的有效途径,而是使其进行归顺和驯服的过程。 二、从幼儿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艺术教育,我们往往总是认为这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必需。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往往被以高傲的术语谈论,而很多人完全无视它在幼儿的现实世界是如何被呈现的。这与对幼儿的生活知识缺乏关注是紧密联系的。在幼儿的地方艺术意味着什么?怎样通过艺术表达可能对于他人的痛苦艰辛或是快乐愉悦?这些问题的答案超出了培养幼儿教师技能,却是特别需要幼儿教师去探索的过程。实质上,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完善与自我成长,它是促进幼儿艺术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与依据。然而,在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域中,示范、讲解、反复纠正、先学谱后唱词,均是艺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幼儿教师今后教授幼儿的方法。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被局限于教幼儿唱唱、画画、跳跳,至于艺术的历史、评论、哲学、民族文化等内容几乎都被剔除在幼儿教师的艺术学习之外,教育内容设置的表浅与窄化,必将剥夺幼儿教师多维度学习艺术的机会。例如,民族文化内容的空缺,导致部分幼儿教师跳了无数的民族舞蹈后却不知为什么蒙古族会有耸肩,壮族会有凤凰掌、蚂拐舞等基本的艺术问题。不接触人类历史上优秀艺术作品的幼儿教师,是难以教幼儿感受艺术作品中丰富的人类思想感情的,也难以教幼儿学习和欣赏名师的优美形式及娴熟技巧。又如,在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常是先临摹后点评,然而一幅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仅有造型、图案的有机组合所呈现出的特殊结构,还有作者蕴涵其中的独特意境。肢解地学习各部分结构不但造成幼儿对艺术作品整体感觉的把握,而且孤立部分也难以体现其原有的艺术价值。这种照搬科学教育、忽略艺术独特性的方式是用“肢解艺术的方式进行教学,把知识技能从它赖以生存的艺术情境中剥离出来,把艺术从它产生的各种文化环境中分离出来……这种脱离艺术整体情境所获得的技法上的掌握也只能是暂时的和肤浅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幼儿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各种原理、方法促进幼儿的艺术学习而获得自我成长与完善,而且指向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幼儿教师的帮助,使幼儿自己建造或构建他们的艺术世界,让他们通过自己与人、事、物及观念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在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中如果不倾听幼儿真实的声音,不考虑幼儿的逻辑特性与学习需求,不管怎样的艺术教育,都不能使幼儿真正地受益。 三、从综合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而现行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都开设有专们肩负着“涵养美感、陶冶心身、养成人格”之重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科目。然而,艺术自身的特点及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表明:“要想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实验的成功,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学科观念和教学方式,拆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屏障,站在课程的高度,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较强的学科为龙头,将各学科中与艺术有关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让幼儿教师在综合艺术中学习艺术。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等各个层面,绝不是艺术教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量的简单叠加。它蕴涵的愉悦性、人文性、游戏性是分科艺术教学所不可比拟的。如《寻找七星瓢虫》是从美工角度切入,用创意手工的方式将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展现出来。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幼儿教师可用低沉、悲哀的音乐表现树妈妈被虫咬的痛苦与无奈;用绘画将生动可爱的瓢虫宝宝“真实”展现,以便幼儿目测与点数瓢虫宝宝背上的斑点;用欢乐明快的舞蹈表现树妈妈身上的蚜虫被七星瓢虫全部吃掉后开心愉悦的情景。又如,有的幼儿教师面对幼儿的乱写乱画表现得“惊慌失措”,他们会对幼儿的画进行更正、指责和劝导,甚至会亲自示范什么是“正确”的画。因为单纯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没有时间和机会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但在综合化的艺术实践教学中,艺术教育已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学习融为一体,我们不仅容许幼儿自由发展艺术,而且关注其艺术作品背后所呈现的与幼儿身心发展紧密相关的健康、生命力、强健、柔软、快乐、生动等意义。因而,在综合化的幼儿教师艺术实践教学中,美术、戏剧、音乐、舞蹈、媒体艺术之间的有意识强化及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主题式或网络式或综合式或单元式的艺术活动设计,将艺术过程中的感知欣赏、体验创新、反思积累各环节与幼儿教师的其他能力沟通,使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同时发展其艺术能力。 作者:赵海燕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园艺术教育状况及措施 作者:蔡兆梅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一、甘肃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大城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甘肃省保育院为代表的幼儿园在幼儿艺术教育方面为地方幼儿园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树立了榜样。但是,甘肃省地处西北边陲,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整体而言学前教育比较滞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就更加滞后,尤其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幼儿园办学条件很差,幼儿入园率极低,幼儿园艺术教育举步维艰。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学前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甘肃省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幼儿园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形式令人堪忧。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艺术教育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从幼儿园教师的年龄、学历层次,对艺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切入,分析探究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改善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措施和实施策略。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全国3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西藏之外的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连秦陇,西接雪域,南邻天府,北与宁夏接壤。历史上是中原地区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南州在内地与藏区之间起着承接过渡的作用,是“藏族现代化的跳板”[2]。甘南州成立于1953年,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现辖7县1市。全州有藏、汉、回、蒙、土、撒拉、保安、东乡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01万人,其中藏族36.7万人,占总人口的54%。这里高寒缺氧,境内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4℃,其中夏季平均气温8-14℃[3]。 甘南州共9所公办幼儿园,分别为夏河拉卜楞幼儿园、玛曲县中心幼儿园、碌曲县中心幼儿园、卓尼县幼儿园、迭部县幼儿园、临潭县幼儿园、舟曲县幼儿园、甘南州中心幼儿园和甘南州军分区八一幼儿园。在编在岗专任教师或带班教师(不包括保育员和勤杂人员)共116名,其中:艺术类教师8名,仅占教师总数的7%。调查数据显示:1.民族地区幼儿园师资构成还是以汉族居多,少数民族师资特征不明显。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主要由汉族、藏族等民族构成,其中汉族占51%,藏族占41%,其他少数民族教师所占比例均不足10%。2.懂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师人数较少。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116名教师中,懂双语的教师仅25人,占教师总数的22%。3.幼儿园艺术教师奇缺。例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中对艺术类知识(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手工)非常了解的幼儿教师只有14人仅占12%,60%的教师对艺术类知识很不了解。调查中有81%的教师认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应该是掌握一门艺术类知识,但是由于条件所限民族地区幼儿园缺少的正是这方面的幼儿艺术教师。 二、甘肃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我省是典型的多民族居住地区,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流和融合,民族艺术的单一性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多样化本应是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强项,但交通的不便和经济基础欠发达,造成了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规范。在我国学前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政策,政府的保障机制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学前教育既然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办好幼儿教育应该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据调查了解: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大都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的保障体系。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学前教育没有专项投入,对学前艺术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只能做到保障教师的工资和适当改善硬件这两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忙于“普九”,把主要的时间、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义务教育,对学前教育做得不够,广大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前艺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对学前艺术教育没有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与经费上的支持。 2.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师资匮乏、人才难留。我省少数民族居住地一般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偏远山区,交通的不便和艰苦的居住环境,使幼儿园艺术教师难以引进或留住。如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116名教师中,学前和中师艺术专业毕业教师只有8人,仅占教师总数的6.9%。 3.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1]。根据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在艺术教育活动过程的调查(《甘南州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状况的调研》),甘南州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观摩活动为主[5]。观摩活动具有能够结合本地幼儿园实际的特点,同时便于实践操作,但观摩在一定程度上毕竟只是一种简单的临摹,对提高幼儿艺术素质、开发幼儿音乐潜能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 4.幼儿园艺术教育设施简陋、场地奇缺。调查发现,幼儿园艺术教育基础设施简陋、缺乏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场地在民族地区幼儿园已成普遍现象,甘南州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只有5.5平米,远小于13平米的国家最低标准,有些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仅有2.3平米,普遍缺乏室外活动场所和活动设备,园舍的空间结构、防震、采光和通风条件也不符合要求。9所公办幼儿园中只有一所幼儿园有专门的音乐房、舞蹈室和多功能活动室。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每个幼儿建造一个美好精神家园、和谐的精神境界,让幼儿在获得精神满足和审美愉悦的同时促进其完整的人格形成,因此,只有完备的艺术教育设施,才是提升幼儿的审美敏感性和审美情趣的前提。 5.幼儿园艺术教育质量不高,缺乏民族特色。首先,幼儿园艺术教育小学化倾向明显。大部分幼儿园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一架脚踏琴、一本教科书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课堂上是简单的你问我答,我教你唱,教育方法大都是传统的灌输式,忽略了音乐艺术对幼儿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能力相对较弱。幼儿园的环境也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对幼儿审美情趣的教育任务。而民族地区大部分幼儿园只是把环境创设当成了幼儿园简单的区别小学的一个标志,在墙上画一些画、贴一些图片、写一些彩色的字,从此就不会更换,没有将幼儿园的环境与幼儿艺术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将环境利用起来。最后,幼儿园艺术教育缺乏民族性。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具有文化优势,有丰富的本民族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可是幼儿园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很少涉及到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特色,对于乡土知识以及乡土的材料的利用性较低。#p#分页标题#e# 三、改善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措施和实施策略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10条意见,要求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其中第三条意见强调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6]。因此,民族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幼儿园艺术教育教师建设步伐,尽快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安心从事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 1.建立学前艺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建立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逐年加大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各级财政的年度预算,保证公办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及教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要从地方财政自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学前艺术教育。学前艺术教育的经费要随事业发展和教育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做到专款专用,任何部门不得沉淀、截留和挪用。 2.结合本地民族特色的实际,确定合理的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大幅提高该区幼儿教师,尤其是幼儿艺术教师的福利待遇,着力解决当前高素质幼儿艺术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的难题。 3.教育主管部门要信任幼儿园的管理能力,放手让幼儿园管理者到有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招聘具备条件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针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初始学历低、专业不对口、艺术素养质差的特点,制定措施,安排教师到相关大专院校培训或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及艺术理论知识,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 4.因地制宜,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大力培养本地区热爱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年轻人。本地区热爱幼儿艺术教育事业的年青人熟悉当地自然条件、熟知当地学前教育现状,渴求学前艺术教育理论知识,毕业后回到家乡能安心从事学前教育事业。 5.鼓励幼儿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研讨。聘请幼儿园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讲学,开展不同层次的研讨交流活动,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幼儿艺术教育应以引进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出发点,以深化师资管理制度改革为动力,坚持优化结构、强化激励、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方针,尽早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幼儿艺术师资队伍。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发展艺术教育论文 一、幼儿艺术教育现状 (一)重知识技能,忽视幼儿潜能开发 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借助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实现精神世界自由发展,让幼儿的创造潜能走向现实,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习惯了“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惯有的规范标准,导致画画教学成为了临摹练习的课堂,音乐活动演变成了重复的发音训练,舞蹈教学则整天压腿、劈叉,成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在幼儿教师权威至上的引导下,幼儿逐渐丧失了自己探索、感知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被动的记忆和训练老师分派的各种任务,整个艺术教学成为了固定的套路,机械、规范、模仿,成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题。幼儿的灵性和创造性渐渐消失。 (二)重艺术教育结果,轻视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贯穿幼儿艺术教育的始终,它对人格的培养、境界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打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日常教学中,轻视日积月累的积淀,而是改为片面的追求艺术教育结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学了哪些歌曲?绘画线条是否横平竖直?舞蹈步伐是否优美等,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效果,一些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汇演比赛中,不惜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翻来覆去的训练同一个舞蹈,幼儿在舞台上机械地唱着、跳着,脸上挂着成人设计的“笑容”,虽然比赛后幼儿得了一些奖赏,但这种作法完全与艺术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从中体会到的不是美感的享受,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厌倦,造成了艺术技能训练和艺术情感的培养之间彼此冲突。 二、幼儿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 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功利心太浓,从而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取向,为了迎合家长或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他们往往将自然愉悦、温馨情感和非功利化的审美活动异化,用漂亮的艺术外衣将幼儿进行包装,甚至借此进行大赚钱财的商业行为,至于幼儿的艺术引导、艺术教育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各种功利化的目的,掩盖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 (二)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幼儿教师固守着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观,也缺乏主动发展幼儿个性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看来,幼儿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学几首歌,画几张画,跳几个民族舞等,至于艺术教育能环节生存压力、增强对美的发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等作用,教师往往认识不到,结果耽误了幼儿的艺术发展之路。 三、幼儿艺术教育发展思路 (一)正视幼儿发展,赏识幼儿创造 幼儿天生就有艺术天赋,比如听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拿着画笔画出正在做饭的妈妈。可以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艺术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需要能保持一颗完整的童心,去赏识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表现方式,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时地快乐,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走出艺术教育的困惑,以正视幼儿个体发展为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 (二)明确个体差异,给与适当的引导 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让他们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单纯重视知识技能或艺术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摒弃那种不分有无艺术天赋,而强迫所有幼儿都要接受同一项艺术技能的训练的盲目做法,激发幼儿从艺术教育中,主动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真正体会艺术教育的真实魅力。 (三)培养艺术感知,创设审美空间 “人须具备音乐的耳朵,艺术的眼睛”。马克思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性,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需要在生活实践的土壤中慢慢积淀培养。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大胆发挥幼儿的个性,引导幼儿参与三位空间环境的创设,有意识地提升幼儿视觉感知能力,另外要加强不同风格的中外名曲、不同内容的童话故事播放,刺激幼儿的听力感知能力,只有将幼儿长期置身于这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空间,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才会水涨船高,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行动上,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努力创新的意识,也可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自说的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知能力,体验社会实践能力。 四、小结 总之,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幼教工作者应该摒弃传统落后的艺术教育模式,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幼儿融入生活,感受艺术教育的魅力,同时还要注意借鉴现代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幼儿教育呈现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实现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 作者:赵丽芳单位:辽宁省喀左县幼儿园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的实践 一、精选教材,建构课程 首先以新的教育理念对这些教材和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价值分析和筛选。二是以民俗、节日活动为线索,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将节日来历故事、民俗娱乐活动等引入教育教学,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三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用品商店、南通民间艺术馆等的实地调查、参观,开发了一系列民间工艺、社会文化的教学内容,如“蓝印花布”“音响风筝”和美丽的“刺绣”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本园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民间美术类,像剪纸、扎染、刺绣、编织、花灯等;民间音乐类,像海门山歌、民间歌谣及音乐游戏、民间乐器等;民间文学类,像海门童谣、民间故事等。 二、大胆探索,形式多样 1.设置民间艺术特色的区域活动。 手工坊、编织坊、剪纸坊、扎染坊、泥塑坊等系列区域,为幼儿提供了活动和表现艺术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用不同的方式演绎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认识,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感受。 (1)手工创意坊:刺绣、扎花灯、扎风筝、纳鞋垫、扎扫帚、压帘子等。陶行知先生曾说“: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幼儿园请来扎花灯艺人,扎扫帚、压帘子的师傅,问这些老艺人学习扎、剪、编等各种技能。一只只生动形象的花灯、一把把淳朴的扫帚、一卷卷精美的帘子、一双双喜人的鞋垫作品现身了。 (2)编织坊:编织蛋袋、渔网、草鞋、芭蕉扇、麦秸粘贴、稻草创意造型等。在欣赏具有农家特色画面的基础上,让幼儿用麦秸等自然物进行粘贴,如挑谷子、插秧,农家小屋;用剪、折、捆、扎等多种技能编织出造型各异的小动物,在实践中发现和感受民族游戏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真正验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句话———“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3)有趣的陶艺坊:漂亮的小茶壶、简洁的笔筒、瓶子、瓦片画等。用颜料在瓶子上作画,用鲜艳的色彩在瓦片上装饰,更是孩子们百玩不厌的创意游戏。孩子们在尽情“玩耍”中领悟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4)剪纸坊:剪窗花、剪雪花、剪小动物等。剪纸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种剪法:镂空法、二方连续法、重叠累加法等。利用这种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变得“心灵手巧”。 2.专门性教育活动与渗透性教育活动相结合。 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组织的集体的全班或小组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幼儿园以主题教学和区域活动相结合,园内教学和园外实践相结合,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相结合,幼儿园活动和亲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资源,注重发挥环境对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熏陶作用,将民间艺术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晨间接待时,播放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写春联,剪窗花,猜灯谜;自由活动时间,在活动区开展民间艺术创造活动,如民间服饰秀、种子粘贴、编织渔网、纳鞋垫、挑花棒等;餐后散步时,带幼儿欣赏园内壁画和民间艺术手工作品;午睡起床时,讲述民间故事;离园活动时,欣赏民间音乐、海门山歌等。 作者:张红梅单位:海门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民间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可以使孩子们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教育的熏陶,比如通过欣赏皮影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通过欣赏地方民歌,可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传统的礼仪习俗,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精神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儿童在能够满足自身生理及安全需求后,他们就会转而希望获得归属感,希望能够融入到团队中去,并且能和团队中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中融入民间艺术资源,可以逐渐培养起孩子们的民族归属感,对儿童进行民间艺术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就会把这种民族精神不断地内化于儿童的血液中,这恰恰满足了他们渴望归属的需求。在艺术教育中,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游戏和情景表演,通过这些方式,幼儿就能很自然地与他人建立起伙伴关系,并逐渐养成谦让、合作、遵规守纪等良好的社会行为。 民间艺术资源应用于幼儿艺术教育的策略 虽然我国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还存在诸如从事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教师自身民间艺术素养缺乏,缺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选取的内容较为狭窄贫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能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有机融合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措施,以促进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更有效的应用。 (一)加强师资培训幼儿教师不单是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的践行者,还需要从浩瀚的艺术海洋中选择恰当的内容来进行幼儿艺术教育,并最终实施这一活动,所以,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民间艺术素养,这也是幼儿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艺术能否达致高效的关键所在。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幼儿教师民间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其专业培训包括两个方面:园外培训与园本培训。园外培训,应组织教师立足本土,深入调研,参加民间艺术专家讲座和教育交流活动,使其能对本土民间艺术有充分的了解,以提高其认知水平,拓展其视野。园本培训,可聘请专家来园指导,然后组织本园的幼儿教师参加民间艺术创作观摩,也可以组织科研活动等,以提高全体幼儿教师的艺术素质。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培训,幼儿教师的民间艺术修养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也就可以提高他们运用民间艺术资源的能力。 (二)科学选取民间艺术素材努力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应用民间艺术的基础,可是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都适合幼儿艺术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民间艺术有所择取,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等进行必要的加工,使之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和兴趣爱好。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尽可能地贴近幼儿的生活,健康积极向上,应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价值,还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 (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对幼儿多角度地感受民间艺术是十分不利的,这样他们就很难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所以,丰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丰富幼儿本土民间艺术教育主题性活动。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而组织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突破学科的界限,以固定的主题,把所有的学习内容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并展开活动。这一活动首先考虑的就是幼儿的爱好需求,活动要紧密地与生活中各种新鲜的内容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与学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在组织主题式活动时,选择的内容和方法都必须以预定的主题为中心,活动的每一个部分都要为主题服务,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把民间艺术应用于幼儿艺术教育中时,民间艺术就是基础,因此,可以把有关联的同一个类型或者内容的民间艺术划分为若干主题来组织活动。每一个类型就是一个主题,在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活动。主题活动还可以划分为周主题和月主题,教师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来建立活动网络。随着活动的进行,这个主题网络就像一棵成长中的树一样,会越来越茂盛。当然,随着主题活动的越来越丰富,这个主题也要不断地进行修正,这样活动才会越来越深入,学生从中得到的关于民间艺术的体验也才会越来越丰富。陶冶渗透式活动。陶冶渗透式活动指的是,在除了幼儿园专门设置的教学活动之余的其他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也就是说,除了正常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外,还要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民间艺术,比如幼儿生活学习的环境、平常的游戏乃至吃饭、睡觉等等。具体而言,陶冶渗透式活动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在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民间艺术。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室内活动场所,室外活动场所,活动需要的设备以及材料,室内外布置等,这些物质文化环境能够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通过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渗透民间艺术,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在幼儿园的公共场所渗透民间艺术,如室外活动场所、墙面、走廊、宣传窗等;在幼儿园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民间艺术,如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墙报,有艺术特色的班级活动角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民间艺术主题,发动幼儿共同营造班级文化,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还可以促使幼儿积极地去了解民间艺术。第二,在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渗透民间艺术。可以在幼儿每天的生活中渗透民间艺术,比如说在幼儿入园的时间段内播放民间童谣,让幼儿欣赏民间音乐,如《吉祥三宝》、《茉莉花》等;在做早操的时间段内播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欢快活泼的舞蹈音乐,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在就餐之前播放一些民间故事或者儿歌,不但可以增加幼儿对民间文学的了解,还能逐渐改善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第三,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幼儿最有兴致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不但能够使幼儿愉悦心情,同时还能丰富幼儿的情感,并对幼儿进行教育,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重视游戏的功能,并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的因素。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不但能够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中获得民间艺术知识,体验民间艺术的丰富内容,还可以借助民间艺术增加幼儿游戏的内容,比如,可以组织小朋友参与当地的特色游戏活动,诸如摔跤、当地舞蹈、戏曲等,从而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 幼儿教育机构运用民间艺术的建议 (一)构建适合当地需求的教学体系幼儿教育机构应根据国家《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当地的艺术资源,构建有特色的,适合幼儿发展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整合当地民间艺术资源。要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调研,努力争取当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支持,组建一支民间艺术展演的队伍,并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站等文化物质资源,建立可供幼儿展演的艺术基地。与此同时,还应尽量争取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使其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采取支持态度,比如可以在表演期间邀请家长前来观看,这既能使幼儿的艺术成长得到家长的支持,同时也间接弘扬了民间艺术在当地的影响力。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第一,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3]教育目标不仅要包括艺术趣味、审美、创造等技能目标,还要包涵道德、知识个性等发展目标。第二,构建适应的内容体系。在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和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应设定一定的课程内容,以涵盖民间文学、美术、音乐、游戏以及民俗节假日等,使幼儿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既切合当地和本教育机构的实际,又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蒙古族的幼儿教育机构,可以组织小朋友参加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的民间节日的气氛,并在参加之后,结合课程内容,加深幼儿对此的理解。第三,构建民间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体系。不同的幼儿教育结构应该结合自身机构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活动内容,包括活动可行性的评估、内容、目标(系列、单个目标)、资源信息的收集、活动的具体设计、具体的组织步骤等。 (二)加强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具体而言,就是园本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幼儿机构可以采取与幼儿教育专家合作的方式,共同制定一份园本课程开发计划,及时对教师进行指导。首先就是动员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因地制宜地从事教学研究。可以对教师先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思想认识、本地民间艺术知识、科学科研的方法等等,使他们对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主动参与到园本课程的开发中来,并主动参与本土民间艺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次就是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家庭、社会、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关系,邀请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参与课程研究过程,比如可建立多方合作监督机制,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民间艺术演出和表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来学校表演讲解等等;再次,建立对外合作机制,和其他本地以及外地优秀的幼儿教育机构联合建立资源数据库,循环共享幼儿艺术教育成果,可以采取定期和本地幼儿园进行合作交流的方式,比如共同汇报演出等。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面对当前素质教育日益高涨的呼声以及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升自己的民间艺术素养,变革创新教学方法,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邹荣华单位:衢州学院艺术系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艺术教育问题讨论 一、幼儿艺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而幼教改革是这一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7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推出不仅是我国幼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给当前幼儿艺术教育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1]。《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术教育挑战,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并要求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型的艺术教育[2]。 《纲要》实施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上升。然而,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孩子们真的从幼儿园艺术活动和所参加的艺术兴趣班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据调查,儿童艺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诸如,儿童艺术教育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随着《纲要》的颁布与落实,我们应对照《纲要》精神反思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端,寻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让孩子真正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二、《纲要》艺术领域的主要精神解读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要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养幼儿审美愉悦为艺术教育目标 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通过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强烈地表现出来[4]。《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审美愉悦,目标层次依次为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艺术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应适。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发现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种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当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对优美的艺术作品,一种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发现美的能力。如发现春天之美、发现蚂蚁搬家之趣味、发现一叶知秋之神奇等。创造性的表现美: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的形象。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5]。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萌发美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美感和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能使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具体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并通过艺术活动具有初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品质和性格,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贴近幼儿生活走进自然为艺术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然的艺术教育,《纲要》中多处指出,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接触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下反过来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6]。 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儿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儿的心灵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的生灵沟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生命。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鲜明;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如树林的里小鸟鸣叫声,小河边哗哗的流水声.大自然的声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回响,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节奏、韵律[7]。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作为艺术教育组织方式 《纲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幼儿的创作过程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大胆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需要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具有宽容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对所有儿童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有自由表达机会的情景中进行艺术活动。 (四)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为艺术教育评价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诊断和改进教育,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8]。也就是说,幼儿园评价绝非用于筛选、排队,更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要。 三、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属于“学艺术就是要成名成家”“学艺术就是要让孩子画出最好看的画,唱出最好听的歌”“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会轻松一些”之类。其实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表演。这是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树立这种新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改革。 “别的孩子都上了艺术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别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学一点技能性的东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家长或者由于盲目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出于现实的压力而让孩子选择了艺术学习,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将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和体验的获得。“我现在已经有4家连锁幼儿园了,我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办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连锁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规范管理,赢利肯定没问题。”“我不管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艺术活动),只要教师排的节目在能在汇报演出上得奖。”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幼儿园的董事长在谈到办园理念及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看法时提到的。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滞后于《纲要》中艺术教育新观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老板、投资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成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途径。更有甚者,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竟然引进了国外企业管理体系ISO90001国际质量认证,且引以为荣,老师的一切行为被高科技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幼儿园成了企业流水线管理的工厂,幼儿在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发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在确立与实现时存在缺失审美体验、凸显功利性等方面的问题。 1、缺失审美体验。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一同游戏,大胆创造,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过于刻板和理性的艺术知识学习是很不足取的[10]。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审美体验。然而,教师处在幼教的传统观念与现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知识,为了知识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让幼儿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随着《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行动上却放不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之间存在偏差,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传授,对艺术审美目标的把握不够。 2、凸显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10]。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依托各种艺术活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实现目标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纲要》中提出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了幼儿园自身的利益。离六·一儿童节越来越近的同时,教师和幼儿不是沉浸在节日即将到来的喜悦中,而是越来越忙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将这个节日视为展示幼儿园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他们以汇报演出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儿童节。为了这台演出,幼儿园一般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久开始排练,在最后一周里几乎是全天停课来进行节目排练,为的是能够让家长、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多才多艺,看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这种最好的广告,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尽管教师非常清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达成后者。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师在家长们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汇报演出时有让家长满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只要家长满意,生源就会稳定。 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在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由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在实施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地位所决定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来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内容时存在着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缺少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 1、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幼儿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此现象,边霞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0]艺术欣赏教育无疑在整个艺术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实际上艺术欣赏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直截了当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理解为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他认为“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动机并以欣赏为目的”[11]。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一部分幼儿园已意识到需要加强幼儿艺术欣赏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艺术欣赏活动。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是一种普遍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3]。《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当前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各种兴趣班的教学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活动要求幼儿掌握娴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忽视幼儿现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这种以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的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即不符合幼儿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宗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据调查所知,一般幼儿园的舞蹈艺术班都要练难度较大除了要下腰、劈腿还要练习各种基本功。除了艺术兴趣班,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同样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要求幼儿掌握专业的乐理知识,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被要求学会前后附点音符的唱法与写法。高难度、专业化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可能表面上在一段时间内看到有一些成绩,但事实上,却因此削弱甚至磨灭幼儿对艺术所具有的敏感和乐趣。这样的艺术学习与《纲要》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3、缺乏艺术活动之间及各领域的有机整合。综合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发展壮大起来,到90年代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12]。当今艺术教育整合化、综合化成为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新趋势。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认为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雕塑是静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动的雕塑,生动的表明了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参与接受艺术教育的幼儿数量还是质量较以前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这成绩的背后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育内容上表现为艺术教育内容选择过于单一,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缺少融合沟通,远离幼儿的生活,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来源挖掘得远远不够。本文通过对艺术与游戏,艺术与艺术教育及“游戏精神”内涵的分析认为,在“游戏精神”的观照下来改革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会使艺术教育内容能丰富更完善,会使艺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和发展。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关键词:游戏;游戏精神;幼儿艺术教育;教育内容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 1、游戏与艺术,游戏与幼儿艺术教育 当我们在考察艺术的起源的时候,发现游戏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①他们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当游戏发展到高级形态时,不再称之为游戏而是艺术了。鉴于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游戏与艺术也是常常交织在一起,“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②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内容。 2、游戏精神的内涵 对于游戏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因为游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很难用一种判断性的方式给他下一个定义。当笔者进一步考察游戏时发现所有不同种类的游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也只有具有这些特质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游戏,这些所谓的特质即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来最能反映游戏活动最本质的,核心特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游戏精神”。关于“游戏精神”有人从儿童文学创作,文艺学,教育学上进行过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论述,本人认为“游戏精神”具有如下特点:“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详见本作者论文《试论“游戏精神”的内涵-----从幼儿教育的视角》发表在《科教文汇2009年9期》。 二、以“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社会为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是构成一个具体过程的学习对象。”②总之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精神。因此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时不仅是单个艺术门类,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所采择的内容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内容,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活动主题,使活动主题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吸纳进来,能更好地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为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有以下特点: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创造的精神,是幼儿生活状态的本真的精神反映。幼儿的生活是自由、偷悦的,进行艺术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因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以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艺术教育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同时,幼儿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的生活的,艺术教育是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反映。因此艺术教育内容应该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多采择那些充满幼儿生活气息的题材为教育内容,选择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年个十时毫作为教育内容。这样一方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能够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及满足幼儿从事艺术活动的自由,愉悦的情感需要。众所周知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教育意义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充实人的生活与人生,把教育与人的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构人的各种素质。培养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以《孔雀的生日》为例:活动的设计是围绕为庆祝孔雀的生日展开的,幼儿动手制作蛋糕、装饰孔雀漂亮的羽毛、给孔雀唱生日歌,然后大家一起围着孔雀翩翩起舞。就这样在幼儿熟知的活动情节中,展现他们许多平时隐藏着的艺术潜力,将幼儿学到的成果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因为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联,幼儿容易获得成功感,愉悦感,从而拥有学习艺术的信心,就这样在生活的情景中幼儿从中既学到了艺术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走向综合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自由的精神,因此在它的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各艺术门类自由往来,自由创造,相互交融的。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定位于单科艺术知识的灌输和某一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选择融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整合为一体的教育内容。同一教学内容中幼儿自由地,创造性地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样就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好。其实“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声音、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各自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③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象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多种感官通道融合为一体,为幼儿艺术综合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直接体验,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因此综合式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能够为幼儿艺术才能的表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艺术学习不再局限于音乐就是纯粹的音符、旋律,舞蹈就是单纯的动作练习,综合式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幼儿在其中能够自由的载歌载舞,吹拉弹唱,是“游戏精神”的充分彰现。 3、教育内容既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根据活动发展需要随机生成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平等的精神,因此在这样一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和创造性的。能够平等关注到不同幼儿需要,教育内容既可预设也可随机生成。但是传统的教育内容是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就已经预设好了,只是等到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进行表演,毫无创造性可言。若教师根据本班本园的特色,生成指向每一位幼儿的艺术内容,就能够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比如,教师原本预设以唱歌、跳舞的内容方式为活动主题来庆祝“六一”,表达幼儿的快乐感情。大部分幼儿按照幼儿预设的内容载歌载舞的,煞是高兴,但是教师注意到少部分幼儿并不很积极主动的参与歌舞活动,一问为什么,幼儿说:“我喜欢画画,不想唱歌、跳舞。”这时教师就可以灵机一动随机要求幼儿以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样很自然的就生成了的新的教学内容。当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生成教育内容也并不等于教师被幼儿牵着鼻子走,教育内容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教育内容永远抹杀不了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因势利导,不露声色地随时把幼儿拉回到“正轨”上来,从而使师生生成内容与教师预设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教师预设与随机生成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游戏精神”的高度体现 4、将游戏本身进一步纳入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游戏是“游戏精神”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对于幼儿,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游戏的生活,是一种富有“游戏精神”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艺术,处处存在着游戏,处处闪烁着“游戏精神”的光芒。“早期的艺术活动,就是人类闲暇之余的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与艺术总是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对于早期幼儿来说,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游戏与艺术是融合一体的。比如一些民间游戏本身就是民间艺术,幼儿经常玩的一些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都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特别是一些歌舞类表演游戏,皮影戏等就更是纯粹的艺术了。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艺术的元素,体会到了艺术的美感。在这样一种张扬充分张扬着“游戏精神”的游戏与艺术糅合的过程中,幼儿对艺术的把握,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儿艺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游戏本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纳入到里面来。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艺术教育 一、探究的艺术和艺术的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但在教学中切不可把探究的艺术与艺术的探究等同起来。探究的艺术是更多地从探究式学习理念贯彻的方式和手段上进行研究,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艺术的探究实际上是要求幼儿用以获取知识、领悟艺术家的思想观念、领悟艺术家研究艺术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更注重幼儿对艺术内涵、教育价值的体验和实践,以寻求艺术教育在孩子身心发展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促进作用。那么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工作,我们的工作重心应是什么呢?我想应是后者,即艺术的探究。这与纲要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应该是统一的,都注重了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和探求实施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这是我们开展艺术教育中渗透探究式学习理念的重点。这两点概念的阐析不仅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理念在教育工作中的双边效能,也有助于我们明确幼儿园艺术教育研究的重心不仅是教师教育手段的研究,而且是注重艺术教育价值的研究。 二、艺术教育中贯彻探究式学习理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1、艺术的探究式学习应注重突出艺术在幼儿情感体验、情感抒发方面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领域是这样描述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指导要点中也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一些都反映出,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我们更多地是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手段,而非艺术内涵的本身。就拿音乐教育来说,提到音乐的定义,总不外乎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等要素,通常我们可以将一首音乐作品从这些立足点上來剖析。但是我們常忽略的一点是:把上列这些要素随便拼凑起來,却不能算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应该是某些特定的旋律加上特定的节奏、再加入特定的音色而形成一個浑然的、不可取代的整体。而这个時候,所谓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已不单独存在,它們分別將自己注入,而共同汇集成一道声音的洪流,听着音乐的時候,我們是被这个无比美妙的整体所震撼、所驱动。达芬奇和凡高都是伟大的画家,但是他們的伟大也都是在当我们的心被他们的作品感动的時候,他們的伟大才显现出來。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教育所探求的应是如何让孩子在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性、感官冲击、美感体验和对人格的升华作用,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例如,在孩子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个舞蹈的基本动作是什么,怎么做,应引导孩子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什么情感,从而可以用什么动作去体现。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片树林应画成秋天的金黄色,而应引导孩子去探索秋天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收获的喜悦。(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2、艺术的探究不能离开必要的艺术表现技能的培养。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感官艺术,幼儿对艺术的感悟和体验更多地是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得以表现出来,而艺术的表现不可避免涉及到艺术表现的技能和水平。在幼教届,曾对艺术教育需不需要传授技能技巧进行过争论,而且当前在许多艺术教育活动中,也已越来越不重视艺术表现技能的传授,但我认为不强调技能技巧的传授,并不是摈弃技能技巧,试想一个连颜色都分辨不清的孩子,如何去表现艺术作品蕴含的色彩美?,一个不知道节奏、不会听辨旋律变化的人,靠什么来感悟和体验音乐的美?著名的画家达芬奇的最初的艺术创作也是从鸡蛋的写生画开始的,巴赫、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也是从最初的钢琴弹奏开始的。为此,幼儿的艺术教育不应抛弃艺术基本技能的传授,只不过我们应改变以往受人以鱼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探究受人以渔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3、幼儿艺术教育的探究应植根于幼儿已有的生活和兴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将幼儿园教育活动建立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这是新《纲要》的主导精神,作为教师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联系幼儿生活和社会实际,艺术教育也然。艺术题材的生活性使孩子有艺术创作的潜能,容易使孩子产生创作的欲望,而选取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则是保证幼儿艺术创作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幼儿艺术创作开始阶段的动机呼唤鼓动起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和自信性,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能激活幼儿的思路,启迪智慧,而结束阶段的兴趣则是幼儿获得自我的满足和对自己的欣赏,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艺术创作活动同的需求和期待。例如在手工窗花设计中,由于孩子对各种各样美丽的窗花有感性经验,因此有很高的艺术创作的欲望,而已有的重叠剪的技能又为幼儿的窗花制作提供的必要的技能准备,因此幼儿能积极地投入与窗花设计创作活动中,并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成功,积极地向同伴学习新的剪折的方法,从而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主性的获取了新的技能和经验。 幼儿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幼儿的探究活动为主,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幼儿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和相关信息,积极的从活动中去寻找问题、发现意义与探求答案的一种活动。它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更加突出了以幼儿为中心,给幼儿的学习以最大的自主性,更加注重于幼儿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幼儿教育界的广泛运用和深化,其实际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教学模式的范围,上升为一种师生互为主体的,共同学习的的教学理念,在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指引下,不仅更加倡导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现学习的主动探索性、发现性,而且将教师对新知识、新教学手段的探究和学习融汇与其中,倡导师生的共同成长。 但在实践探索中,由于教师对探究式学习内涵的理解不深入,在贯彻实施探究式学习理念时出现了各种偏差,一是对探究的泛化,就是随意地将探究的标签贴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而不考虑其价值性、科学性。如一个从目的到内容再到方法、步骤,甚至连表格都画好了的活动设计,仅为幼儿提供了一次自由讨论或者是操作的机会,就被冠以探究而且是自由探究的名称;在艺术教育中完全抛弃应有的知识技能的传授等。另一是对探究的神化,既过分注重探究的概念化、科学性,把问题的提出、资料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结论的得出等等都让幼儿自主发现、由幼儿独立完成,而无视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无视探究活动的阶段性。此外,许多教师还将探究式学习与创造性思维活动混为一谈,在两者之间划起了等号,特别是在艺术教育领域中。本学期,凭借我园作为区艺术领域纲要试点园的东风,我们着重针对艺术领域中如何渗透和贯彻探究式学习理念进行的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为此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想法。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 摘要: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幼儿学习民间艺术能充分体验到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本文通过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的创造力、审美能力、民族意识以及智慧潜能的开发进行了阐述,为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提出具体方法与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民间艺术教育;幼儿;作用;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开始崇尚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通过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意思是说,民间艺术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1.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他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例如:“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在幼儿园里进行民间文学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但让幼儿了解了“屈原、岳飞”等一个个民族英雄的故事,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而且在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对音乐、剪纸、画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经典音乐作品,例如《小兔子乖乖》《我的好妈妈》等。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去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艺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像力非常丰富;在美工区角活动中,他们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鱼”等自己喜欢的作品。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三、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应用 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艺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艺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我在实习看到的一节课《陶瓷艺术》,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陶艺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2.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活动。现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域。 在游戏区,可以运用家长、教师收集大量的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在美术区可以放进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让孩子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把民间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儿入园时,播放一些琅琅上口的民间艺术童谣以及婉转流利的民间艺术儿歌等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幼儿园;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午睡后,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韵律操、武术操等。让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因此让幼儿学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艺术教育管理 [论文关键词]接受关学幼儿艺术教育美术欣赏启示 [论文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历史。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菊花,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F:弯的花茎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儿G:直的茎显得很高,弯的显得很有力气。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样性,而且体验了由造型多样性所产生的各种美感。尤其是对这幅画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难把握,幼儿却能领会,我们不得不感叹,艺术欣赏活动的确不该剥夺幼儿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幼儿是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会因为年龄小而绝对受到限制。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时应该撇开成人对作品固定的解释,运用教育机智给幼儿自由体验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处于艺术欣赏的中心。 二、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在姚斯的理论里,“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集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一方面影响了阅读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者的提升,即能否创造性地接受。 对于幼儿来说,期待视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而这里的审美经验表现为“他从以往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史、艺术类型、艺术语言、主体、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领悟与认识等等”。 在这次欣赏活动中,首先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期待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已有经验。从前文介绍的活动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儿厌倦了对油画棒技能的单一探索和重复表现,教师才认识到,幼儿当前需要的是更丰富、更高级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宽幼儿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油画棒技能的可迁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儿认识到油画棒可以表现出充满美感的画面。在这样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很快进入教师的视野。《向日葵》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笔触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异,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质感,整个画面鲜亮明快而简洁。如果把这样一幅艺术作品拿来欣赏,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即迁移已有的油画棒技能经验,获得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切实体验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和讨论画面质感时,幼儿的表现验证了教师对幼儿“期待视野”的分析。教师先提问:“不同的花朵摸上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说“毛毛的”,有的说“硬硬的”,还有的说“可能蛮重的”,这让幼儿对质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这样的感觉来?”由于有了先前的关于油画棒技能的经验。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画法,有的说“用笔的侧面用力擦,画出花蕊,再滚一圈”,有的说“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画出毛毛的感觉来”,有的说“可以用重重的点画出黑黑的瓜子来”,也有的说“用短的油画棒一圈一圈地滚,多滚几次,就会是重重的了”,还有的幼儿甚至跃跃欲试,想要到黑板上画给大家看。正是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使他们表现出对油画棒技能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创新,他们不仅更好地体验了质感,而且创造性地迁移了已有的绘画经验,。即产生了新的“期待视野”。 此外,幼儿从欣喜地发现近似色到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近似色的审美感受,同样也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切合了幼儿的“期待视野”。教师考虑到在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里已经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儿还亲切地称它们为“好朋友颜色”,因此才在幼儿发现了一组近似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寻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体验和想象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这既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近似色的认识,同时还使幼儿获得了新经验,即对近似色的美感体验。 “期待视野”可以有效参与到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经验的过程中,因此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已有的各种经验以及他们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将帮助幼儿形成更高层次上的“期待视野”。 三、运用“读者参与作品”理论。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 接受美学提出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姚斯认为,“只有通过接受者的媒介,作品才会进入变化着、体现某种连续性的期待视野,而在这样的连续性中,简单的接受将转化为批判的理解,被动的接受会转变为积极的接受,被认可的审美标准将转化为新的、超越这种标准的文学生产”。㈣参与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读者单纯的解读和欣赏,是读者思想上的、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媒介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读者在解读和欣赏的基础上,通过其他媒介来表现自己的接受,比如模仿、辩论、再创造等。特别是幼儿,由于他们思想更易于外显,他们更乐于通过后一种形式的参与来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接受,这是一种积极的接受。同样,我们也更易于通过幼儿外显的表现了解幼儿已经发展了的“期待视野”。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一是让幼儿想象作品中不同质感的绘画表现方式,并让他们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二是让幼儿临摹或创作一幅新的《向日葵》,其中主要还是鼓励幼儿画出一幅不一样的《向日葵》。这两个环节都是在幼儿积极地想要尝试表现的时机下开展的,满足了幼儿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且不论他们画得像不像、美不美,最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这种表达表现体验了一下艺术家的创作,同时感受到了创作的兴奋和愉悦。而事实上,我们确实也从画面的细节处看到了他们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进步。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励幼儿的创新,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提供及时而充足的机会,让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健康发展艺术教育 【摘要】在孩子的成长中,他们的绘画也以各种形式和特征体现出来。孩子心理上的变化、他对世界的看法、对环境的情绪体验都在他的画中。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关键词】幼儿;绘画;艺术教育;全面发展 正文: 绘画,是孩子们创造天性的显露。我们也许只看到了美妙的幼儿画外在的形、色、图案,却不知这里面蕴含着的重要意义。孩子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为什么他们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为了游戏?为了成长?为了艺术?拟或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毫无疑问,艺术对幼儿是有价值的,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幼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艺术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这个媒介,帮助孩子的心智成长,让孩子从绘画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的快感和美感。艺术也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一种玩的心态来尝试和体会自我表达的快乐。 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应注重发挥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创造热情,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幼儿审美观的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孩子的心。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2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幼儿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3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幼儿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 他们来说,是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 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幼儿从中受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4完善幼儿的人格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幼儿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艺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中意义上来说,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幼儿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绘画是幼儿的一种内部语言,幼儿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幼儿的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以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艺术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假定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过只是对幼儿灌输以技能训练,或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加以任何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将很难保证幼儿是否能获得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艺术教育改革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为基础和先导,同时又赋予教育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会对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幼儿艺术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必须思考从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评价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和谐社会;幼儿艺术教育;改革;新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是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升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应对各种社会矛盾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含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没有和谐的教育,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为基础和先导,同时又赋予教育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会对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幼儿艺术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求“天人合一”的国家,所谓“天人合一”即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祈求“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望。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是历代执政者的共同目标,中国古代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形容那时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的和谐社会。对当今的中国而言,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更具有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长久以往的心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它主要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使得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和谐社会也无从谈起。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和谐社会需众人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构建和谐社会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增进和谐成分,才能够营造“贵和”的环境,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社会结构之间的协调统一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法律与道德,兼顾理性与情感,平等与仁爱,建立“合情合理”的良性社会结构,真正使得社会和谐、人际融洽。 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在自然界中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服从因果律,在这个意义上的人具有动物性,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必然会产生冲突、战争。在人类社会中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追求道德和自由,在这个意义上的人又具有神性,生活在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里。怎样才能同时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呢?在这两者的冲突中,人怎么决定自己的行为?康德对此揭示了人还有一种独特的需求,在情感世界中对美的追求。康德提出把美作为沟通真与善的桥梁,从人性和教育的广阔视野证实了美育的价值与功能。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最直接的途径,艺术教育以其审美的本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发展历程,它包括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是归根结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是人去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所以人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只有人发展了、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才会真正获得内在的推动力。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撑点,离开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此外,教育的和谐发展本来就是社会和谐发展有机的组成部分,要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就必须有与之相呼应的体现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和合一致、改革创新以及和谐育人,即以人为本,整体育人、全面育人、长远育人,而不是“分数式育人”、片面育人、急功近利育人等基本特征的和谐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幼儿教育中一个领域的艺术教育,在微观上的确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目标,但在宏观上有着与整个幼儿教育完全一致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幼儿的发展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方面都要和谐发展。目前,儿童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诸多的不和谐,它不是面向全体幼儿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不是指向未来的教育,不是创新的教育,不是主体性的教育,不是愉快的教育,不是开放的教育,不是为了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是缺失审美素质,缺少真、善、美、爱、民主和心灵关注的、过分强化了艺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功利价值的不利于幼儿和谐发展的教育,这一切折射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相差甚远,我们不仅有必要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规范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更有必要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进行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幼儿艺术教育改革。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1、确立和谐发展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综合确定的产品质量规格与要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各种活动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拥有完善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就要通过审美理想,培养幼儿健全、完善的人格,和谐的灵魂。“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共同的文化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共同的审美理想则是营造艺术生态和谐环境的思想灵魂。”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与创美的,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丰富的创造力,使个体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能够保持宁静的心态、人性的纯洁。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教授简单的艺术知识与技能,而应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帮助每个幼儿建造一个精神家园,提升美好、和谐的精神境界。越来越多的对幼儿艺术素质的关注和对幼儿审美情操的投入,是人们对异化的社会和教育的批判,是对和谐美好、充满创造活力的未来社会的呼唤,从而达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2、采择贴近生活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或者具体地说课程教学内容是学校或幼儿园向儿童所传递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教育内容的取向和选择,体现了教育决策者、学科编制者和教学执行者共同的知识观和质量观,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懂生活、会生活、在生活中升华自己,在提升自己全面素质的同时享受美好的生活。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要与幼儿的艺术生活和谐,贴近幼儿的艺术生活,包括幼儿自身、幼儿与自然环境、幼儿与社会环境、幼儿与身边的人群等。将幼儿的生活当成一个整体,不要人为地割裂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自然和谐地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发掘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协调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各方面,用爱和美的教育联通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在艺术生活中,幼儿能够自觉地将一般生活经验与艺术性的生活经验相互沟通、相互融合,从而达到更高的具有普遍自我指导意义的经验。幼儿能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能够用丰富的艺术活动及其产品美化自己的生活。 3、运用灵活多样的幼儿艺术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和办法。教育方法是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的中介,对实现教育目标来讲,它起着“桥”与“船”的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个性张扬的,敢于自我承担的,面向未来的新生势力。幼儿艺术教育方法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幼儿艺术教育方法,以充分调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幼儿的创新意识,满足幼儿的创新需要,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以往的幼儿艺术教育,人们总是关注教师如何教,设计一系列课程,幼儿始终处于被动,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中心地位的权利。在单向的灌输中,幼儿学会了缺乏生命气息的模仿,被动地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程序,教师也把原本应是十分活跃的“生命运动”引向了死气沉沉的“荒漠”。幼儿艺术教育方法应该本着个性化,民主性,开放性的原则,创造宽松、和谐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幼儿在其中自主地探索、体验和感受,让幼儿在其中自由地想像、创作、发表见解,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 4、选择多样化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活动的结构,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它规定了以什么样的外部形式使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展开运行。幼儿艺术教育活动除了选择在幼儿园进行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外,还应让幼儿走向家庭和社区,利用家庭和社区环境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与周围的人、事、物相处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就是一个和谐的小社会环境,社区教育也应成为一种幼儿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社区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民大教育的具体形式,在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谐社会构建的提出也对社区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良好的大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幼儿艺术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幼儿园中进行了,与社区的合作成了幼儿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扩大幼儿艺术教育范围,实行开放式的幼儿艺术教育,让和谐社会的大教育观早日深入人心。社区为幼儿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社区的资源和幼儿园的资源互通有无,形成家——园——社区一条和谐的流型线条。 5、进行“以人为本”的幼儿艺术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的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教育改革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对参与教育活动的每一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赋予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需要全社会把眼光重新聚焦到“人”的身上,关注人,重视人,正视人作为人的存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也应该全面地关注幼儿的和谐发展。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也不断增加着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急促地追求着效率和功利,幼儿艺术教育功利化和专业化的现象也越演越厉,严重背离了艺术与教育的初衷。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贯穿在整个幼儿艺术教育过程中,是教育理念的最终体现。幼儿艺术教育评价和之前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是不容忽视环节。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在更高的境界中领略自然、找回心灵本应拥有的宁静,创造出心灵、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更真、更善、更美的和谐。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也应该与这种和谐的思想相呼应,克服工业文明给艺术和教育带来的共同异化,恢复艺术和教育的魅力,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幼儿艺术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人为本,以幼儿为基础,真正了解幼儿的艺术表达方式,真正尊重幼儿的艺术作品。评价内容应该更重视幼儿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和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情感与情绪体验。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协调各方面因素多样性地进行综合评价。为幼儿和谐的生命打下基础。 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教育难以企及的独特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与之相应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构建和谐发展的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作为和谐社会构建基础的幼儿艺术教育,其自身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解析 【内容摘要】幼儿艺术教育是提升幼儿艺术素养、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亟待优化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提升幼儿艺术教育成效为出发点,对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艺术教育;幼儿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成效的提升,不仅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考虑幼儿特殊性、尊重幼儿的特点、重视幼儿的成长,而且需要找准有效的艺术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此过程中,针对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出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幼儿艺术教育理论、优化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推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体现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挖掘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问题,探索幼儿艺术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兴趣的关联 幼儿群体在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方面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具有明显差异,在尊重幼儿群体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展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有利于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的接受以及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而且能够在推动幼儿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基础上,让幼儿所具有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忽略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兴趣关联性的现象客观存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体现出过度依赖以及主观意愿对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行为产生明显影响两个方面,继而造成了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了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两种倾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没有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从而导致了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幼儿兴趣爱好相脱离。 (二)忽略人文精神的传达 幼儿艺术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审美教育与生命教育,而非艺术技能教育,这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应当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文化传承意识、强调幼儿审美素质的提升以及情感世界的丰富化,从而促使幼儿保持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然而,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重视艺术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传达的现象客观存在,特别是单一的艺术教育内容和灌输式的艺术教育形式,更是限制了幼儿艺术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彰显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关照,这种幼儿艺术教育目标错位的现象,不仅导致了幼儿艺术教育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导致了幼儿艺术教育难以体现出相应的教育价值。 (三)忽略儿童对艺术的体验与表达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重视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的体验以及表达,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艺术教育内容、感受艺术教育内容所具有的内涵和魅力,而且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促使幼儿产生对艺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引导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作出细微的观察和体验,与此同时,对艺术知识和技能传递的重视以及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也导致了幼儿在艺术表达过程中出现了固定化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幼儿虽然掌握了艺术知识和技能,但是却失去了主动挖掘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诚然,艺术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对于推动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同样重要,但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养成主动探索和感受美的能力,艺术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只能为幼儿感受艺术魅力和开展艺术表达提供服务,这是推动幼儿艺术素养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优化对策 (一)尊重幼儿生活与兴趣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幼儿熟悉的内容或者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艺术教育内容,只有如此,幼儿才能够对艺术教育内容进行更好的接受与理解。具体而言,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一是幼儿在生活中喜欢的人物可以成为艺术教育内容中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如在母亲节,教师设置以“最美妈妈”为主题的艺术活动,引导幼儿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对自己的妈妈进行装扮。这既是艺术教育活动,又是亲子活动,对于深化幼儿与家人的感情、引导幼儿对自身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进行重组与再现具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幼儿在生活中喜欢的事物可以开发为艺术教育内容中的组成部分。如教师可以将幼儿领到厨房,和幼儿一起利用厨房中的锅碗瓢盆创作“厨房序曲”,这种艺术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而且也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提升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发现更多生活中的艺术,从而体现出艺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对幼儿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的尊重。 (二)重视人文精神的体现 幼儿艺术教育并非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教育,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幼儿对艺术知识的获取,而且需要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彰显,在此过程中,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艺术教育工作作出优化:一是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具备人文气息。幼儿艺术教育需要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特别是需要关注幼儿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并非是幼儿艺术教育中选择艺术形式的唯一标准,而是应当重视在艺术形式中凸显人文关怀,从而体现出幼儿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如围绕“爱”这一人文主题,幼儿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用笔或者歌声歌唱幼儿园、歌唱大自然,围绕“团结”这一主题,幼儿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选取与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等;二是围绕人文主题对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尝试围绕特定的主题,将音乐、美术、舞蹈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整合进一个课堂当中,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幼儿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而且也能够让幼儿对教学中的人文主题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三)强调幼儿对艺术的体验与表达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要推动幼儿对艺术进行更好的体验和表达,一是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能够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幼儿教师需要与幼儿构建起平等对话关系,与幼儿共同参与到艺术教育内容及其魅力的探索以及艺术创造当中,确保幼儿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发挥空间和创造空间,从而确保幼儿能够具备更多体验艺术的机会以及表达自身看法、开展艺术创造的勇气;二是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幼儿个体的表现与表达。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每个幼儿都具有表达自身体验和情感的需求和权利,而作为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则需要尊重幼儿的这些需求与权利,通过引导幼儿进行自主表达、自主创造,推动幼儿艺术素养及其个性的发展;三是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幼儿与同伴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分享。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是幼儿在同辈之间开展表达的重要路径,并且这种表达更容易让学生表现出自身真实的想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为幼儿开展交流与分享,对他们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行为进行肯定,从而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创造自信,促使幼儿对艺术保持较高的兴趣。 作者:孙媛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大学生心理论文:试论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摘要: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16PF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成熟动机强烈,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由于心理能量不足,贫困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但在我们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低落。因此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笔者从九江市四所本、专科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00名贫困生(月个人消费总额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和40O名非贫困生,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fl6PF1进行统一测试.发放问卷各400份,回收问卷贫困生368份和非贫困生392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92%和98%。数据统计采用W_I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SPS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16PF值如图l所示 从图l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有恒性(G)、忧虑性(O)、独立性(Q2)、自律性(Q3)四个方面分值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B)、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世故性(N)、实验性(Q1)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通过统计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聪慧性(B)和敢为性(H)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小于0.05,而在兴奋性(F)方面显著性明显,其值小于0.01.表明贫困生较朴实,做事审慎、保守,甚至有退缩倾向。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次级人格因素。比较卡特尔教授在研究人的l6种个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有4个次元素可以进一步诊断人格特点根据卡特尔的次级人格因素分数的计算公式.利用图1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次级人格因素从图2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内向与外向方面与非贫困生差距明显,其显著性差异小于0.05,表现在贫困生相对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甚至缺少自信。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社会心理学理论表明.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或相似的生活环境中的人会形成相似的人格特点笔者采用访谈法结合人格理论分析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特点,归纳出影响其人格特点形成的几点因素: (一)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O5名来自于农村.其中164名来自于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生从小见识少,对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没掌握:另外,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在聪慧性方面与非贫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兴奋状态较低 (二)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13名来自于多子女家庭,其中195名同学表示父母由于家庭压力较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致使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不自信。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偏内向,极易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行为上也往往表现为退缩:还有65名同学表示习惯于用不平衡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们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宽容别人,叛逆的行为既伤害同学间的感情.又挫伤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际危机:另外.经济上的拮据也往往限制了贫困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 (三)成就动机强烈 在访谈中有310名贫困生表示.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更早产生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并有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高校里,贫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学,他们更能吃苦,更有韧劲。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对策 (一)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扶贫先扶志”,在努力加大对贫困生经济扶助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在充分了解掌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要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如笔者在此研究其间。吸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2名。参与成立本校以贫困生为主体的“自强社”.“自强社”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也通过社员们的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当前的困难与远大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面对现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能够成熟的为自己定位,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接受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势.又看到自己的内在长处笔者对学生进校后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筛查,并对其中有自卑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进行约谈,予以特别关注,让贫困生感觉到他们是备受关心的在学校层面通过点面结合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如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为了使贫困生打开心扉。笔者组织贫困生开展一些以他们自身为主角的活动,如“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资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的困难群体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使贫困生从内心融入社会群体.逐步消除孤独感.并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奉献才华,升华自我。 (三)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 笔者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能力不高、乐群性分值低、较自闭等心理特点,尝试开展了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团体训练如在“肯定性团体训练”中.要求贫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寻找消极的自我意识.然后运用自我辩质训练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法及各种社交技巧的训练.变通方式.实现认知重建一位同学在参加完“信任之旅”活动后表示.能信任别人是温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给别人一份信任.给自己一种责任.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更融洽可见.贫困生在团体训练中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进而提高了兴奋性.增强了信心.学会了与他人积极相处.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帮助贫困生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 从自身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笔者研究其问.尝试在学校勤工助学群体中组织开展“十佳服务标兵”、“意志坚强好青年”、“逆境中的英才”等评选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都是自己独有的美德: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笔者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经常遇到贫困生因为老师一句伤害性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这个老师从来都不关心和过问我的学习”.“这个老师看不起我”等。因此笔者认为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贫困生,不歧视、多理解、多帮助贫困生,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意识,改善班级、寝室等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对于贫困生来说.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在小群体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生的自卑情绪、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增强其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发动师生扶助贫困生.形成全员助困的良好氛围在师生中积极倡导爱心助困活动。从经济、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帮助贫困生,唤起全校、全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和支持。 大学生心理论文:试析篮球活动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作用 论文关键词:篮球 体育运动 情绪障碍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以篮球活动为手段的运动处方,规定锻炼者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要求,向锻炼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运动方案。 1篮球活动的特点 篮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而来的,参加者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人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组织几个人进行全场或半场的比赛,在比赛中,如果投篮命中高或运用多种投篮技巧,那么参与者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了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开朗乐观,则能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 2调适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如自卑、嫉妒、猜忌、报复等心理。针对忧郁、猜忌、压抑、恐惧等心理障碍进行调适的运动处方:10 21分投篮比赛法:在罚球线上投中得5分,若球落地反弹后接球继续投篮投中得3分,而后球不经落地接住投中得2分。累计得分21分为赢。若一次性投中5,3,2分则为满堂红,可以奖励再投一次。违犯规则的则不计分。“两打一”或“三打两”半场比赛:在半场上,由一名或两名队员组织防一名或三名队员组织进攻。投中篮后,进攻和防守相互交换。采用以多胜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投篮的成功率。③投篮升级比赛:以球篮中心到地面的投映点为圆心,以此圆心到罚球线的距离为半径画两个半圆弦线,构成投篮升级比赛区线。在北边线上画A,B.C,D,E 5个标志点,分别投篮成00,600,900,1200,1800,每个点为升级点,要求队员5名逐一投完五个点,先投完的队为胜。 3调适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的运动处方 运球投篮接力比赛:这种方法要求多位同学参加。将所有同学按人数均匀分为两组,同时在底线上开始运球上篮,投中后才返回投另一个篮筐,投中后交给下一个同学。看哪一组先完成,输的队绕运动场跑一周。组织男女混合的全场比赛:要求参赛队由三男两女或四男一女组合参加.其他的同正规比赛规则一样。 4调节意志品质障碍的运动处方 “三分球”或“两分球”投篮比赛:与同伴比赛,在三分线或罚球线外看谁能将球投中,输者罚做“俯卧撑”。“三对三”或“二对二”轮换赛:进行三人对三人或两人对两人的对抗赛,看哪组先投中五个球。输队下场,换另一队上场与胜队比赛。投篮.时抗赛:可由四人参加,两两一组分为甲、乙两组,要求在罚球线上投篮。甲1首先投篮,投篮后立即去抢篮板球并把球传给同组的甲2,甲2接球后立即投篮,然后去抢篮板球传给甲,如此反复下去直至规定时间。乙队同样进行,比较两队投中球数,投中次数多的组为胜队。如此投篮对抗方法进行三轮或五轮实行三打二胜或五打三胜制,最后决定胜负。 5讨论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组合。不同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成见甚至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r’一”。由于大学生心理或生理条件的限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追求理想,但容易脱离实际,陷人空想,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往往不顾客观条件,不善于从现实情况出发,固执己见,急躁冒进,滥用体力与精力,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恼、苦闷、不满甚至绝望,导致形成不良的意志品质,影响着学习效率、生活态度、自我评价。 篮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尤其是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同学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三次,每3个月为一个周期。 篮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比赛中要求体力和智力的投人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输赢的不稳定性很大,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败不馁,胜不骄”的心态,正确看待胜败,通过努力、再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最后的胜利。通过篮球活动可以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挫折,从而培养顽强、勇敢、坚毅一、机智、自制、艰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试析大学生心理特点与高校政治理论教育 论文关键词:心理特点 政治理论学习 政治理论教育 论文摘要: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来说,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又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和改善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提高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乃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政治理论教育关系着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却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政治理论教育之所以缺乏实效性,其中原因很多,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时存在的心理特点,来探讨怎样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的学习心理会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1.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在认知、情感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按年级将大学生划分为大一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三个群体。在政治理论学习中,这三个群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反应。 大一学生刚人校门,多数仍采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印象还停留在纯粹的政治常识记忆上,易产生枯燥感和距离感。但此时他们对学校和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学习上具有盲目性,会顺从学校和教师的意愿努力学习,视理论学习为任务,对待政治理论只能以知识接受的方式加以接纳,很多学生不能联系自身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学习仅仅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角色转变,到了大二、大三时,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选择性。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新的水平,但还不够成熟,处于由分化到统一的转折期,自我意识中理想成分较多,“理想我”在自我意识中处于优于“现实我”的地位,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高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由于上述原因,他们有很强的向往自由和民主的意识。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他们急于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却又不明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时存在着立场不够坚定、方向不够明确的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会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不能认真分析和领悟社会主义目标的客观性、实现途径的现实性和发展的阶段性,从而追捧所谓的“共产主义空想论”。而另有一部分同学,他们从自己的现实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认为政治理论的学习是假、大、空的东西,他们更倾向于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到了大四阶段,现实的就业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他们对“现实我”的关注要超过对“理想我”的关注,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职业走向和未来发展。他们看待社会现实多从自己是否与之相适应的角度着眼,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切关注会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动机,因此多数人能够用相对客观的视角,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学习理论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能够在一定深度上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对个体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大四阶段的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也不同于大一时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他们能够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更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的正确性。 2.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各专业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据王滔、张大均、陈建文等人对重庆、厦门、广州三市2 54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适应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方面,理科类大学生比文科类大学生差,文科类大学生比工贸类大学生差。 而对于政治理论学习,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同样具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尤其表现为文科、理科大学生学习心理之间的差异。理科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认知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待政治理论学习的情感倾向和态度都会不同于文科类大学生。他们对政治理论能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但由于其专业特点,他们不懂得政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内容上关注的主要是技术、技能的掌握。在教师和学校的要求下,他们可能被动地学习政治理论,但这些政治理论很难进人学生头脑。 文科类大学生在思维上习惯于将社会生活实际与社会科学理论相对照,并据此对社会生活实际进行理论分析,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但与理科学生相比,他们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他们更富有激情,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往往带着主观情感进行价值判断。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中,他们有很高的自觉性,有来自内部的情感驱动力,并且在学习中善于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融合,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但在对待某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方面有时可能会片面化和感情化。 3.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王滔等人的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存在学校类型之间的明显差异,但在自我特征和个人定向适应性方面,重点大学的学生与普通大学的学生明显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来自过去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当前和未来的心理预期和价值判断。相对而言,重点大学的学生的成长经历一般都比较顺利,成就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往往强烈,他们中的大多数自信心较强而且有远大的抱负,对待政治理论学习往往表现出积极、主动和灵活的特性,能将政治理论创见性地内化,并进一步运用。 一般普通院校的学生对未来的心理预期和自我评价要低于重点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会产生很多困惑。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不易把握方向从而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一贯性,难于灵活地将理论与自身及社会实际联系。他们对政治理论大多持接纳态度,但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对自身不满,转化为对他人、社会的不满,因而对政治理论学习也有排斥心理。 4.学生其他方面的心理特点 在政治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上述因年级、专业和学校层次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心理差异外.还存在着可能因性别、学生来源地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 男女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专业能力以及成就动机、认知模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心理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在政治理论学习中明显表现出灵活性和固定性、创造性和接受性、针对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相对来说,男生更能灵活掌握和创造性地应用理论,并有针对性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而农村和城市学生之间、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学生之间,也往往因为其成长环境、接受教育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学习认真刻苦,但方法不够灵活,对政治理论的领悟也较慢,他们态度偏向平和,不会像城市和富裕地区学生那样富有政治热情,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理论的理解却会更深刻、更本质。城市和富裕地区学生创造性和灵活性较好,对政治理论的接受和掌握更快,并且能更好地将理论与自身及社会实际相结合。他们具有强烈的政治情感,一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论学习,但在对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上可能略逊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一筹。 二、因材施教,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教育 在《矛盾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为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不同质的矛盾,应该用不同质的方法加以解决。在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创新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1.高低相别、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时不同的心理反应,对他们应区别对待。首先,对于大一学生应使其明辨是非、明确正误,着重培养其独立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让其意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其次,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应使其深刻理解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全面把握理论。要进行系统学习和理解,积极探索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安排专家辅导、答疑。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其将学习中的新体会、新观点、新创见收集起来进行交流,在交流和创新中达到思想的日臻成熟和完善。再次,根据大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更进一步使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研究、研讨为主。针对政治理论中某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广泛进行社会调研、充分查阅资料、深人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以研带学,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2.文理相分、扬长避短 理科类大学生理性思维较强,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针对政治理论中的疑点、难点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其深人思考,以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和体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从而激发其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和内部的情感驱动力。针对文科类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较浓,有强烈的学习激情的特点,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打破保守和僵化的思维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融合,在高度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中引导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例如,安徽师范大学发挥邓小平理论自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教学中穿插自讲、互评、擂台辩论等形式,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接受科学理论并以科学理论来指导学习和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应着重加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以把握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文献,提升他们的理论功底,并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 3.区分层次、把握力度 相对于重点大学的学生,一般而言,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理论功底要薄弱一些,表现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其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较之重点大学的学生也存在差距。对于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他们自身主动地学习、钻研,自行组织“学习论坛”之类的活动,组织演讲或辩论,尤其对于容易形成模糊认识的问题,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对于一般院校的学生,首先应着眼于其理论功底的提高,教师应联系实际上好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分析政治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让学生了解各种理论的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社会生活中生动真实的材料,用理论去分析社会生活,用生活实际去论证并进一步加深理解理论,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着眼差异、情理并重 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规格的专门人才,各种人才的培养规律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时应着眼差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公式化。为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对学生进行理论强化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但政治理论教育不能满足于形式主义、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应注意运用情感的力量来吸引、感染、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关键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华东理工大学开展的“感恩和责任教育工程”,通过培养大学生对家人、对学校深厚的感情,来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利用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沿着共和国的足迹”“高举光辉旗帜、实践‘三个代表”,“科技文化下乡”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和领悟正确的政治理论,增强对理论的感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对高校情理并重地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三、结束语 深人地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当前,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并未达到理想化境界,提升其实效性是一个待解决的课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影响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大学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对增强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论文:试析利用足球活动运动处方调适大学生心理障碍 论文关健词:足球活动 心理障碍 运动处方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对足球活动的特点分析,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产生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若干种以足球活动为手段的运动处方,以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障碍。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且处于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时期,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断深人的高等教育改革,难免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情绪情感障碍、社交障碍、以及意志品质的缺陷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进行各项体育锻炼,尤其是体育比赛过程中,都需要参与者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因此,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心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不良心理状况、弥补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 许多体育工作者对此做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以运动处方为方案的调适心理疾病的方法,列举了许多有益的运动项目,足球便是其中之一,足球活动是全国群众都很喜爱的运动项目,常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能够有效地培养人们勇敢、顽强、果断、机警等意志品质。本文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提出以足球活动为调适手段的运动处方。 1.足球活动的特点与调适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 足球活动中射门技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调控情感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劣性情绪是大学生最大的敌人,不仅会引起生理疾病,而且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和障碍,危害极大。所谓劣性情绪是指持续的消极情绪和过度的情绪反应,例如因不幸事件引起的悲伤、忧郁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都不能消除,或情绪反应过于激烈,都会对身心造成危害,进而引起压抑、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 足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发展而来的,参加者在比赛中,如果运用多种过人技巧并能射门得分,将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则能调节情绪情感,克服心理障碍。以下方法是针对忧郁、猜忌、压抑、恐惧等心理障碍进行调适的运动处方: ①射门比分法两人或更多人。每人射门10次,在一定的点射门让球打在足球墙上,墙上有不同分数。看十次后总分谁最多,最多的为胜方。 ②“三打二”或“四打三”半场比赛在半场上,由二名或三名队员组织防守三名或四名队员组织的进攻。射中门后,进攻和防守相互交换。采用以多胜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射门成功率。 ③任意球射门升级比赛以球门线中点为圆心,以此圆心用适宜的距离(视参与者能力而定)为半径画半圆弦线,线上画A,B,C三个标志点,分别与球门线成450,900,1350,每个点为升级点,要求队员面对人墙和守门员在每个点逐一射中球门,先射完的为胜。 (2)足球活动中相互配合的集体性的特点,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改变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它们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关系的不同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成见甚至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如自卑、嫉妒、猜忌、报复等心理。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是靠群体合作而完成,是以传接球为纽带,以两三个人甚至五个人之间默契地进攻和防守为基础进行的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相互理解、相互珍重、相互沟通的气氛,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荣誉感,达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以下方法是调适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的运动处方。 ①两人颠球比赛要求多位学生参加,将所有学生分为若干组,两人一组,同时开始颠球,两人交替颠球,球不能落地,看哪一组坚持时间最长。 ②半场“五对五”或“四对四”对抗赛在半场内,五个学生与五个学生之间或四个学生与四个学生之间进行对抗赛,看哪组学生先进球,输的学生罚做“头拱球”。 ③组织“一枝花”或“两枝花”小场地全场比赛要求参赛队由五男两女或六男一女组合参加,其它的同正规比赛规则一样。 (3)足球活动中的胜败与输赢不确定性的特点,可以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的拼搏精神。意志品质是人们克服困难完成各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由于大学生心理或生理条件的限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追求理想,但容易脱离实际,陷人空想,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往往不顾客观条件,不善于从现实情况出发,固执已见,急躁冒进,滥用体力与精力,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恼、苦闷、不满甚至绝望,导致形成意志品质缺陷,影响学习效率、生活态度、自我评价,影响自身的成才与社会的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比赛中要求体力和智力的投人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输赢的不稳定性很大,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败不馁,胜不骄”的心态,正确看待胜败,从而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机智、自制、艰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以下介绍调节意志品质缺陷的运动处方。 ①“点球”比赛与同伴比赛,在罚球点罚点球,输者罚做俯卧撑。 ②“七对七”或“六对六”小场轮换赛进行七人对七人或六人对六人的小场对抗赛,看哪组先进球。输队下场,换另一队上场与胜队比赛。 ③足球网球用网球的场地,场地大小可根据情况自己选择。人数三对三或更多。方法同网球规则,在练习中不能用手碰球。发球时用脚把球踢到地方场地内比赛就开始。发球方获胜才能得分,否则交换发球权。看谁得分先到10分。规则:按照网球规则,球落地一次后就要把球踢到对方场地。 2.建议 足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学生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到三次,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周期长短看效果如何。 大学生心理论文:浅谈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运动处方 认知疗法 大学生 心理障碍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冲击很大.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本文通过实践和查阅各种资料等方法,发现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我们要特别重视认知疗法的运用. 1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动向 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几年发展很快,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近几年来,采用体育手段干预心理障碍的方式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把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定为“亚健康”,对其采用不同的体育运动手段,也就是开出“运动处方”.例如: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者建议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如考试)者建议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才能取得优势,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通过许多的实践都证明了运动能有效调节大学生的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使积极的情绪得到加强,同时又能够释放、转移、缓和情绪的负面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目前如毕秀淑等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焦虑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丁庆建等的研究采用12min跑练习10周,心理障碍患者的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等比练习前均有显著性降低.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运动处方对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起着积极的作用. 2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作用 通过运动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可以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消除情绪障碍,达到心理平衡.运动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大学生心理障碍以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效果.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便易行,不受限制,而且便于自我控制.所以运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预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3运动处方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2001年本人在刚人校的新生体育课中,发现两名学生经常不上体育课,而且体育运动能力很差,体质测试总是不达标,并且很少与人说话,性格内向.通过与她们交心谈心,了解她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根据她们的身体状况及爱好,安排运动项目及运动量,针对她们在运动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适时的引导,从而克服生活中的其它难题.经过两年的调适,她们的心理障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并且体育运动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这两例及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可分为三个阶段: 3. 1第一阶段:缓解心理压力阶段 由于心理障碍患者心理压力本身就大,而且大多数人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能力较差,体质状况不是很好,因此对体育运动缺乏自信.所以安排运动处方时,不宜安排过于复杂或对技巧要求较高的项目,因为一旦患者不能完成,会影响运动处方的锻炼效果,甚至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安排处方时多以动作简单,容易控制的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为主,如长跑运动、爬山等.负荷量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而定,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注意根据患者练习后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每周练习次数应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30min二这一阶段的治疗要达到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增强患者对运动处方疗法的信心,为下一阶段的治疗打好基础. 3. 2第二阶段:矫正心理障碍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很大缓解,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而且对运动处方的疗效更加坚信,那么就可以进人这一阶段的治疗.在这一阶段中要根据患者心理障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手段,利用不同强度、速度、方向和节奏的变化干扰,破坏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消耗患者因患心理障碍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以达到心理平衡,消除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具体地说:抑郁症患者可以选择集体性的练习项目,像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重点强调与他人的合作,同时要注意观察速度、强度、节奏的变化;焦虑症患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且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像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球类运动,练习时强度要大,速度要快,每次练习完后要做好放松练习;而对于神经衰弱患者可以选择速度稍慢的长跑或重意念的太极拳等运动,且运动量要适中,速度和节奏要稍慢些.最后要注意这一阶段的治疗初期要与上一阶段交替进行,根据个人的情况慢慢过度,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多给予鼓励,使患者产生一个良好的心态. 3. 3第三阶段: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阶段 经过前二个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得到有效地矫正,则可以进人第三阶段的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的治疗.这一阶段的初期仍然要采用矫正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进行练习,以后逐渐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难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练习的项目和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让患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和方式长期进行练习,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并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治愈后一般不易复发,因为患者会把治疗的运动处方当成习惯方式长期进行.本人对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的两名01级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她们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到现在仍然每天锻炼身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很好,并且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4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4. 1对认知疗法的认识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3].认知疗法强调人们的情绪与行为发端于想法或信念,这些想法或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人们长期持有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因而处于不良的情绪中,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假如消除其不合理信念,改变或修正其曲解的认知,则可以改变其心理和行为. 中国人是一个重理性的民族,注重说理,所以认知疗法从总的倾向看比较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认知疗法对那些能够接受理性分析过程、具有较好智力水平的人尤为适合.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心理障碍主要是以学习、人际关系及爱情方面的问题为焦点的情绪障碍,因此认知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 4. 2认知疗法的作用 许多心理障碍患者刚开始并不承认自己有病,因此选择认知疗法的切人点非常重要.渴望成才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而大学生要想今后有所作为,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分析大学生成才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使其认识到心理素质在成才中的重要性.然后再通过帮助患者分析其所特有的对已、对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从中去发觉其所与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看法”或“态度”,并协助其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不合理性与病态性.在患者能正确认识其心理障碍并希望能改变这个现状后,最后通过分析运动调节治疗心理障碍的原理、效果以及运动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接受以上的运动处方治疗. 4. 3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动对心理障碍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对于严重心理障碍患者,仅仅依靠运动处方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须与认知疗法相结合.如:01级A同学天生体小身弱,家庭条件较差,她想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很高的人生目标,而在实际生活中她的能力又有许多事不能为之,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出现了心理焦虑、过分紧张、神经衰弱等症状,久而久之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通过体育课对其身体状况进行了解,配备不同的运动处方,在运动治疗的同时帮助她分析自己、寻找差距,并使她产生改变自己“不良心理素质”的强烈愿望.也就是说必须在运用运动处方疗法中同时运用认知疗法,这样才能对大学生抑郁症、焦虑症以及神经衰弱等情绪障碍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在运用运动处方疗法的同时必须注意认知疗法的配合运用. 大学生心理论文:关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与干预作用研究 论文摘要:通过实验法,探索以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效果差异。以有效采用不同内容的运动处方来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以便更好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经过12周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等强度的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攀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方武均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2)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焦虑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3)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论文关键词:焦虑;抑郁;运动处方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了高等院校教育和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才库”和“人力资源”建设,给国家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主要是因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加之社会环境、家庭和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强等因素,造成一部分大学心理出现问题。其中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最为严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单项篮球运动(以下简称单项)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以下简称复项)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处方,对患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运动调节和干预,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分析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与干预作用,寻找合理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的科学运动处方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和分组 选择云南师范大学生科院2005—2007级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个45人。按照焦虑和抑郁分成两组,组成4个实验组。说明:实验成员是身体基本健康、无特殊疾病,适合运动锻炼的本科学生;排除残疾学生和留学生,每一个实验组样本由不同程度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组成。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二)测量工具 l_测试量表: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在师大2005、2006、2007级学生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学生各90人作为实验组,将焦虑和抑郁学生随机再分为两组各45名。 2.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zung于1971年编制而成。它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的焦虑主观感受。焦虑自评量表采用四级评分。 3.抑郁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是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Zung1965年编制的,由20个问题组成,使用方便。 (三)实验程序与运动处方 1.实验验时间:2008年9月8II开始至1i月28日结束,共12周。 2.运动处方:(1)锻炼内容分别采用篮球和篮球与太极拳组合两种。(2)锻炼方式单项班篮球采用小型比赛;复项班的项目程序和时间安排为24式太极拳i0min的准备活动和15min的整理放松活动;其余时间为篮球小比赛活动。(3)锻炼时问与频次为每周锻炼3次,为星期二、五早上6:00—7:00和周三下午4:00一5:00,每次实际锻炼时间为60min(含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4)锻炼负荷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在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采用每隔15min随机检测5名学生的心率方法,并记录每次运动前、后的心率以供制定计划是参考.合理控制运动强度。(5)锻炼监控由研究者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表》(PARS一3)对其运动量进行测试和监控。 3.对照组情况:对心理健康学生随机抽取同样组数、人数的学生进行同等条件的锻炼,在练习时段结束后与心理障碍组进行对照。 4.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且实验班所有同学焦虑和抑郁2项指标均在安静状态下测试。所有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5.0软件包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班学生焦虑、抑郁在实验前、后水平变化的差异性比较 注:表示P≤0.05,为显著水平。一表示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以下各表同。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出现差异,其中实验复项班的焦虑和抑郁都水平出现显著差异;且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而单项班抑郁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并且单项运动和复项运动对焦虑和和抑郁水平的影响不同。 (二)实验班中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焦虑与抑郁的影响效果比较 1.实验单项班和复项班之间在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变化差异 从表3的结果可知:经过对实验班的单项班和复项班的T检验,在焦虑方面单项班和复项班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抑郁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比单项篮球运动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进而改善心理健康,而对于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方面,二种不同处方的锻炼对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调节没有差异。 2.焦虑和抑郁不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两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人对其进行分析。1990年,诺瑟等人(North,Mccullagh&Tran,1990)多年1969—1989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进行了分析: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的降低抑郁。彼得鲁茨罗等人对1960—1989年问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表明运动活动量必须常于20分钟,才能有效降低焦虑;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体育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能有效降低特质焦虑。1992年,拉方泰等人对1985—1990年间涉及有养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观研究分析总结+结果与诺瑟等人的研究和彼得鲁茨罗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体育运动的实验班同学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实验班中的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和和抑郁出现显著差异(P≤0.05);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对抑郁没有显著差异。不但支持了前人有关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同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设计了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的研究,补充了关于运动处方的制订和调节与干预心理障碍的研究。 三、结论 (1)中等强度的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均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2)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3)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焦虑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 大学生心理论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图书馆阅读疗法 论文关键词:阅读疗法 心理健康 大学图书馆 论文摘要: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5.丰富馆藏资源,编制专题书目。阅读疗法必须有相应的馆藏资源,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文献配置。还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开展导读工作。 如:阅读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学生成功心理训练、祝你成功等书,可以缓解遇到困难挫折引起的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阅读社交心理学》、(《卡耐基交际大全、交际与口才、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幽默与言语艺术、心灵鸡汤系列,对因交际困难而抑郁、孤独的读者会有帮助。因情感问题导致的消沉、嫉妒、厌世等心理问题,可以阅读恋爱心理学》、读者、心灵鸡汤》、走出情绪低谷》、罗兰小语、爱情婚姻家庭等。 随着信息化、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El益加剧,情绪因素所致疾病的患者逐年递增,阅读疗法应受到重视。高校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不仅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内容、方式的创新,也有利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开展阅读疗法,存预防、缓解、排除大学生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完善人格、增其心智、健全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大学生心理论文:浅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干预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应激性、痛苦性、危险性、机遇性、时限性等特征。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的问题,应建立防御、监控、干预、转介、善后等五个系统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危机理论和危机干预最早基于精神病学家Lindemann (1944) 的一项工作。1942年波士顿的一场大火夺取了近500条生命, Lindemann参与了对101位伤者及其亲属的心理评估和治疗。Lindemann指出这些幸存者体验到的极度悲伤是对悲惨事件的通常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病症,对患者提供及时的帮助能显著地降低其最终转化成心理病症的可能性。Capalan(1964)把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时,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1〕。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危机,对危机中的人给予帮助便称为危机干预。广义的危机干预可以是全方位的帮助,而狭义的危机干预便是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大学生是处于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1.突发性。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性。 2.应激性。心理危机的出现如同急性疾病的爆发,它需要人马上紧急应对,而不管大学生主观上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承受。 3.痛苦性。心理危机给人带来的体验是非常痛苦的,会让大学生无所适从、痛不欲生,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危险性。心理危机中的危险可能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人际交往等,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 5.机遇性。“危机”中危险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够成功地把握危机情境或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大学生能够度过心理难关、恢复心理平衡,并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和发展,这就是机遇。 6.时限性。危机的急性期通常在6周左右,如果未得到及时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或出现自杀、攻击他人等适应不良行为。 (三)正常应对心理危机三阶段 一般的正常应对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立即反应阶段,此阶段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是完全反应阶段,当事者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是消除阶段,当事者接受事实并为将来做好计划。心理危机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突然死亡的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不够深入和成熟 近些年来,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有了很大发展,成为自杀企图者及遭受严重心理创伤者的有效的干预方法。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是参照国外的研究成果。但发展很快,势头很好,初见成效。如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青少年自杀心理预防热线。各大高校也相继颁发了《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等文件,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这些将会更好地帮助危机中的大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接受心理救助和危机干预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报道,自杀已成为中国人死亡的前列原因,也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2〕,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一至三成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精神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39.7%和64.4%〔3〕。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个体在遭遇危机事件时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激能力差 由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各大高校也是近些年开始重视,因此,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和干预的效果都不太理想。如:SARS 爆发时大学生中出现了过度恐慌、逃离学校的现象,结果不仅逃离不了,而且导致更加恐慌。很多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名存实亡、反应迟缓、应激能力差,丧失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 (四)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把心理危机预警的任务交给辅导员,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再加上辅导员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对象过多,有的高校一名辅导员要管理上千的学生,因此根本不可能及时进行预警。如:马加爵3天杀了4个同学,被害的薛荣华事前曾找过辅导员“诉苦”,但是没能引起重视,预警机制中没有任何反映。若是有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预警系统理应得到正确的预警信息,及时做出决策,也许能避免很多起马加爵式惨案。 (五)高校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有效的机制 近几年的大学校园里,学生自杀、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学校的处理主要仍是班主任、辅导员做思想工作,而真正科学化、专业化地对待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高校并不多。我国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人屈指可数,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还不足200人〔4〕。而且大多集中于精神卫生医院和为数不多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在欧美,从事正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人员必须受到严格的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专业训练,通过资格考试后方可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工作〔5〕。我国应加强和规范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防御系统 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防御系统做好危机的早期预测, 并通过评估预警信息发出危机警报, 防患于未然。 1.大力开展防御性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防御体系。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发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2.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组建一支心理危机预警队伍,明确分工,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根据高校的运行特征,可以设置四级(校级、院系级、班级、朋辈级)、三线(学生线、教师线、管理线)的工作队伍,及时准确地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定期对重点学生进行了解、评估,并汇集所有信息于校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构,便于统一部署,采取必要果断的措施。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大学校园内积极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如:团体辅导、朋辈辅导、发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热线电话、校园110、校园邮箱、网站留言板等。利用所有的机会和力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意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二)监控系统 1.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组织专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会诊,通过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走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化道路。危机干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理论功底和专业技巧、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其他较高的心理品质,如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和洞察、面临突发危机事件的冷静性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与学生工作队伍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专职人员的缺乏问题,也可以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思政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教育意识,提高其危机预警和识别能力。 (三)干预系统 力求在最佳时期即危机事件发生24至72小时之间,对危机进行有效干预。该系统将根据危机的类型和性质紧急培训干预人员,识别危机程度,协助当事人减少或摆脱危机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6〕。 1.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中心专家组成员由资深心理医生、学生工作管理专家组成,负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及相关课题研究。 2.建立和开通24小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确保陷于精神痛苦或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能及时找到救助方式,其他学生也能及时传递信息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以便中心及时采取措施。 3.学习、运用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技巧和方法。灵活运用危机干预六步法:定义问题保证求助者的安全提供支持提出可变通应对方式制订计划获得承诺。其中,前三步主要是倾听技巧,以移情、真诚、尊重和客观的态度进行倾听、观察、和做出反应;后三步便是行动,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环境支持,选择适当的干预方式。 (四)转介系统 转介系统要求学校与精神卫生机构建立良好的联络和协作关系,请专家对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把不属于咨询范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干预措施。一旦发现有自杀企图并计划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要立即对其实行有效的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并迅速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共同采取干预措施;对自杀未遂的学生,应立即送到专业机构救治。 (五)善后系统 善后系统是在此次心理危机过去之后,通过个案咨询、班级辅导等方法,协助经历危机的大学生及其同学、家长、班主任等相关人员,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减少负面影响,避免下一次心理危机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论文: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心理调节 论文摘要:本文讨论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类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根据社会对有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调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己见端倪,而人要在这个竞争力强的社会求生存、求发展,对素质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心理素质。大学生面对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得多的竞争压力,有更多的选择和追求。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己经相当普遍和严重,因而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原因,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对推进心理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抑郁、自卑等等,下面作详细的分析。 1,焦虑或抑郁的心理。 这是心理障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比较消极的情绪反应,包括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丧失、失败感与愧疚感交错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烦恼、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情绪是常见的,适度的焦虑对学习与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一定程度的压力能增强人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一样。但是,焦虑过度和时间持久就会抑郁自己,损害正常的心理活动,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习、工作与正常的生活。 2、自我意识不良。 自我意识表现有自由感、独立感、自信心、未来感等。有的大学生在集体活动或同学交往中出现顺从、默认行为,无意或畏于独立地坚起己见,久而久之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感及派生的自由感和自信心便因此受到压抑而不能健康发展。大学生的未来感一般相当强烈,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而致未来感较为淡薄或缺乏高层次的憧憬与追求,自尊心受挫的机会也相应增多,甚至于过度自尊,从而导致虚荣、嫉妒他人的情形,形成偏执、易猜疑、偏激的不良心理情绪。 3、人际交往障碍。 有的大学生到了新的环境中生活不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容易关闭自己,离群索居,孤僻寡言,在集体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失去归属感,从而形成各种人际交往障碍。 4、神经衰弱。 这是大学校园里常见的精神病,大学生中患有神经衰弱或精神分裂症者为数较多。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过度紧张而又不合理安排,没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人际关系僵化又得不到协调,谈恋爱失败或因单相思深陷泥潭无法自拔,等等。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心理障有社会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 1环境的改变。 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环境的改变,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便不知该如何去对付,产生失落感,这种不良的情绪持续的时间愈长,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就愈大,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2、各种文化的冲击。 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浓厚的封建色彩,与今天的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区别,反映在心理上便是单纯的、守恒的思想观念必然成为复杂的多变的思想观念,人们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也会随之改变。这种巨大的落差使部分大学生心理产生动荡,无法把握未来,看不清自己前进的目标,不敢面对竞争;也有的大学生在痛苦地摸索、选择,心理上的犹豫徘徊,甚至于产生孤寂,自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外来文化倡导人生信条和准则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它是以竞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冲击着大学生的原有思想模式,如果大学生不能勇敢地以健康的竞争心理去作正当的竞争,就会滋生出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大学生个人存在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经过长期的艰辛奋斗才迈进高校的大门的,但大学与中学毕竟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对各种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1)期望过高,理想脱离现实。多数大学生都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的,不少在中学里是尖子、高材生,来到大学后,就以为自己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人才,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经历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之后,他们就发现自己并非如此,周围有许多同学比自己强,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反差太大,又没能及时地对自己进行剖析、调整,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2)实践少,心理承受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均出生于“”后期,长于改革开放时代,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社会,没受到什么挫折,因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弱小。来到大学以后,生活、学习都要自理,就会觉得周围的一切与自己过不去,对人和事都看不惯,遇事愈多,内心就愈沉闷,最终造成心理障碍。 (3)素质不高,发展不全面。一部分大学生在个人修养方面比较差,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养成了高傲、自私、心胸狭窄、度量小以及看问题片面等性格,遇到挫折就意志消沉,一撅不振。无论从知识修养还是个人的思想、心理修养都比较差。 (4)压力过度,人际关系失调。压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如果长期处于过度的压力之下,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是有害的。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常给孩子施加压力。另外,一些大学生与集体中的同学关系紧张,不会协调好,出现疆化,造成孤独、寂寞、苦闷,对周围的人怀疑、厌恶和恐惧。 (5)恋爱受挫,个性太强。大学生谈恋爱是相当普遍的,如果爱情出现波折,得不到及时的、合理的情绪疏导,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应对大学生的个性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个性过度膨胀,没有约束,易走向反面,也会给大学生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 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 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实现心理健康,需要内外结合,综合诊治。 1,疏通思想,摆脱痛苦。 心理障碍即是心理不通畅,使人产生痛苦,解决它的最好方法是疏通。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就是要通过耐心的、细致的、艺术的谈心,帮助他们把意见提出来,把情绪合理地发泄出来,卸下思想包袱,摆脱苦楚,并要适当控制情绪,恢复理智状态,达到心理平衡,轻装前进。弗洛依德称之为“精神分析法”。无论灌输那种道理,无非是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解开疙瘩,认清方向。 2、减压降温,与人为善。 生理学家认为,人一旦情绪激动,会引起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自控能力减退,这时,任何偏激语言,只能起“火上浇油”的作用。故此,要用温暖入耳的善言进行劝慰,帮助减压降温,使其逐步恢复平静与理智。同时,还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诚帮助他的。从实际的思想认识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讲明道理,抚平情绪,在温暖和煦的气氛中促进人们内心精神的解放、升华。 3,培养自我意识,防止理想与现实脱节。 面向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因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心理健康的支柱;要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善于超越自我,上下求索。在这里,要强调引导大学生培养自我意识,跟上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时代,保护和爱护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创造,勇于创新,不要用过时的观念和意识,束缚大学生的手脚,阻碍时代前进的步伐。有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增强自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压力的不良影响,从而获得人生的主动权。 4、增强对挫折的抵抗能力。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诸方面不可能都是一帆方顺的,在遭受挫折时能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被保护向独立承担社会责任转变的时期,应加强对人生事件的心理预期教育,提高大学生应激能力,让其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生活中的某些挫折情境,学会运用防卫机制,主动对付心理困境,并在正确对待挫折中磨练意志,提高心理素质。运用真情释疑、融情说法等心理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 5、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集体中,有正式团体,也有非正式团体,有宿舍、班级和系,也有各种涉外集体活动。集体关系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人际关系,应尽量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教育大学生认识人的生活、学习是处于一种环境之中,孤立自己是错误的,必须以乐观、开朗的态度去生活、学习、工作,发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引导他们确立向上、健康的生活理念,在他们当中逐步形成同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宽以待人的心理品质,塑造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6、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如何创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我认为学校应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强宿舍管理,使宿舍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合理安排学习或工作的强度,避免课程安排时出现时紧时松;为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帮助,使大学生能尽量排除干扰,专心于学习;充实教师的心理知识,能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 大学生心理论文:象牙塔里的越轨——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文化的冲突,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复杂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心理活动较以前更加复杂。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处在一种心理变化最激烈、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 ,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无从选择。而社会变革对人才心理素质要求却需要大学生发展开创、自信、进取的精神,以适应竞争的时代。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冲突,以致许多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出现种种迷惘、忧郁不安等,由此引发了不少心理和行为问题。 本文将运用越轨社会学的方法,主要针对大学生抑郁心理和侵犯行为进行成因剖析: 一、“挫折——抑郁——挫折”的恶性循环 抑郁是一种弥漫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影响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大学生刚经过激烈的高考阶段,满怀希望地进入大学生活,幻想着大学生活的一片蓝天。然而,大学学习的转换,大学里要面临恋爱择业等问题的巨大的压力和忧虑。社会的剧烈变化,使大学生无法应对。对于复杂的世界由于被迫要做出太多的选择而又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很多大学生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去面对,以此来减少与人的接触,生活在完全自我的“个体圈”里,由此以致个人能力无法提高,在生活中又会再受打击,陷入孤独与忧虑抑郁中,从而产生一个“挫折(压力)——抑郁——挫折(失败)”的恶性循环。 抑郁是一种情绪的混乱,其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无望和无助交织在一起。“许多抑郁的人可能丧失食欲而使体重下降,睡眠减少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有一些抑郁的人睡得较多,甚至多睡几个小时,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另外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很容易入睡,但睡得很早,而且一醒后再也难以入睡。随着饮食和睡眠的问题的出现患者会感到疲惫不堪,甚至有身体要跨掉的感觉。”①许多大学生陷入抑郁状态时也会选择睡觉,玩游戏,疯狂购物,等(特别是女孩子)方式逃避现实。 抑郁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它不仅仅使一个人思维迟钝,还会在不同程度上让人觉得存在的无价值感,会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曾言:“忧虑最大的坏处就是摧毁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一旦忧虑产生,我们的思想就会处于混乱状态,从而丧失做出决定的能力。”②大学生处于抑郁忧虑的状态时就会无法集中精神去完成一些要求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的任务,而恰恰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学习)需要较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集中思维,但抑郁的限制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烦恼,从而导致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又一次挫折失败。 二、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解释 对于越轨行为的生物学因素有各种理论和实践研究。社会生物学认为:“(1)侵犯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本能;(2)侵犯是人类生活必有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必须定期发泄;(3)侵犯会以能量的形式聚积,遇有刺激会有发泄;没有刺激,但聚积过满也会发泄;(4)能量可以用开发替代竞技等富于侵犯性的方式进行引导。”③在剧烈变化的社会中,大学生无法适应,往往会产生忧虑、痛苦、抑郁等心理问题。著名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痛苦往往引起愤怒,痛苦的刺激导致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引起人们倾向于产生侵犯行为。”④很多大学生产生侵犯行为也是由于心中的不满与愤怒。这些不满与愤怒很多来自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学校的管理措施、大学生个人之间的攀比、以及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担忧等等方面。当这些不满与愤怒以“能量”的形式聚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宣泄的需要,遇到有刺激或是聚积过满的时候就会以侵犯越轨行为的形式发泄出来。 越轨社会学家还认为“匿名性与越轨有关”。“人们越是彼此缺乏联系,隐姓埋名,社会解组的程度就越高;社会解组的程度越高,越轨行为就越多。”大学生的半社会化,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人更多新鲜事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学生之间的距离。甚言之,大学学校的不断扩招,致使在空间有限的校园里“挤”进更多的学生,在拥挤的环境中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由此带来众多的不满;而在这众多人中擦身而过的距离却似有千里之遥的生疏。匿名性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的特有表现,在大学生活里也存在,因此很多抑郁或是其他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一个并无多大的“知名度”的环境中,怀着一种“即使我越轨也无人认识我无人会揭发我”的心理,会做出许多侵犯行为。 大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在社会的中高层,远离生计奔波的劳苦、远离沧桑社会的压力。他们有时间去为自己设计美好的蓝图。但是在顺利和挫折之间、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处于心理变化激烈时期的大学生不知该如何平衡。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社会的大力关注和支持等等,对于充满激情而又迷茫彷徨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催化剂。象牙塔里,人前人后,没有人是社会永远的存在。也许,多一些磨砺、少一些幻想;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压力,抑郁与侵犯会少一些吧。 大学生心理论文:浅谈如何在入学教育中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 关健词:入学教育 大学生 心理阵碍 预防 摘要: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关健发展阶段。特珠的生活环境、发展阶段使世界现和人生砚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学生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种种心理困也,发生心理阵碍。要从心理阵碍的产生入手。在入学教育中预防大学生心理降碍。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遇到挫折时,产生的心理上的一种不平衡状况和情绪上的不良反应,它是一种认知失调,是一种痛苦的心理体验。 从心理学角度讲.大学生并不是一个成熟机体,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远远低于生理成熟程度。尤其对大学新生而言,由子环境的变迁、自身角色变化、社会期望增高,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也突然提到一定的高度.往往使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能力来应付这种变化,进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对大学的憧憬与大学生活现实的撞击,使自我的整合、自我与社会的整合成为每一个大学新生面临的挑战和成长任务,以致于每位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深造的同时,都要经历一次重大的心灵或生命的成长。 伴随着进人大学的喜悦,夹杂着几许优愁、焦虑,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不适应,造成心理间题。总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学业的压力,知识的复杂性和个人学习习惯定势使进人大学的学习变得深奥;二是生活环境适应能力弱,部分大学生深受生活学习环境变迁与群体生活不适应等矛盾的困扰;三是个人交际障碍,交际能力不强,无法适应半社会化的大学需要;四是恋爱观念错误,易形成失恋、暗恋或追求不遂等现象。五是特殊的家庭背景,尤其是独生子女或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出来的大学生.更易引发过度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二、入学教育中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措施 人的心理状态虽然受社会学习、生活、环境的制约,但是,人们仍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进行调节,以维护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而,做好新生人学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一)加强大学生学业特殊性和学习习惯改变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独立性 专业学科内容具有高层次和争议性,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但要掌握本专业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了解这些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不仅如此.现代社会渴求综合性人才,因而大学生除掌握专业学科内容外,尚需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然而对于刚脱离“填鸭式”教育的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尤其大学课程安排并不满,相对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离开了课堂和教师的束缚,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大学学业上学分的限制、补修、重修政策更容易使他们陷人困境。所以在人学教育中,要明确向学生解释大学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学业方面。而教师作为大学时代的过来人,更应该把自己大学的经验和新生分享,使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些心理准备;协助新生根据课程做好学习计划,激励学生在本专业学有余地时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依靠选修课、杜团活动等多和其他专业接触,力求在知识结构上做到精而博。 (二)调整学生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环境的变迁 很多大学生在进人校园前都生活在家庭的庇护下,自主和自理能力较差,与人接触只限于课堂上的同学和老师,而没有深人到他们的生活中。进人大学后住的是集体宿舍,一切自理,而且生活空间里加人了其他同学,与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难免会产生摩擦。这样对于内向的学生而言,是件很难适应的事情。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潜意识的不愉快会通过其他方式得以表现,比如说神经症,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疮病、神经衰弱、器官性神经症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就意味着要接受心理咨询。否则,长期发展容易出现幻觉、幻听而发展成为精神病。所以,在人学教育中要教育学生以和为贵,不要斤斤计较,并鼓励他们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让学生寻找适当宣泄的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采取面谈、集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当然,不同的学生个性不同,调整心态的方式也不同。对于那些家庭依赖性强的学生而言就需要多次谈话,开导他们,并让同班、同寝室的同学多加以帮助。而对于那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督促,适时提出意见以改变他们自以为是,协调与同学的矛盾。对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就要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三)开展训练性交际,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由于大学生的交际并不像初高中那样,多限于与班级同学单纯的学业交往,而更多涉及生活、情感、工作等等,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难度。当然,适应性强、能力强的学生在这里如鱼得水,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但也有学生虽有交际的愿望,但因自卑或交际出错导致出现不适应、不愉快的情况。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顺利进行的基础。 学生交际困难主要是因为自卑、自大,缺乏交际方法,所以,在人学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真诚、给予爱和接受爱即坚持人际交往的几条原则. 1、学会倾听。与人交往要认真的听,听懂他人表达意思。没有足够耐心地倾听,只会一知半解,误解意思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使交际失败。另外,认真地倾听,会使谈话者觉得自己受到尊重和重视,倾听者有诚心帮忙解决问题,即使解决不了,也有助于情感宜泄。许多咨询师在接受心理咨询时不是给予过多地干涉而是认真倾听,这在治疗方法上称为疏泄疗法,就是要通过痛快淋滴的倾诉把心头的郁闷释放出来,从而恢复心理平衡,防止躯体和精神发生疾病。 2,真诚待人。罗杰斯认为,在与人交往时,当自己能接触到他人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时,是件愉快的事件,相反,当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他本来的面目而是演戏时,他就觉得自己很讨厌。在与人交往时,不能长时间压抑自己对他人的看法,这样很容易使普通的意见激化成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导致关系破裂。 3、给予爱和接受爱。这里的“爱”是广泛意义上的爱,是指能使对方明了自己是真诚地欣赏他、喜欢他,由此使对方感到温暖和充实,这样人际交往才能顺利进行。很多学生有社交恐惧,是因为社交失利造成的阴影,所以先要培养一定的氛围,可以先在班集体里形成交际氛围,扩大学生自信心。当然,学生中的交往介于成人和少年时期的纯真,需要学生在交际中把握分寸,与不同的人,进行不同身份的转换,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对待*春期性冲动 在校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上趋于成熟,容易对异性产生极大的关注,进而产生恋情。思考性和爱情,谈论性和爱情,实践性和爱情,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已不再遮遮掩掩,恋爱已由过去的“选修课.上升为“必修课’。当然,正常的异性交往是值得鼓励的,异性间产生好感乃至进一步的恋爱,这些都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年龄和特征,况且,其中也不乏志同道合型的恋爱,这种类型的恋爱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然而,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男生追求貌美的女生.女生追求财多的男生等现象,这种恋爱观致使大学生恋爱变味。因此,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现代大学校园里,教师的观念一般既不提倡恋爱、又不反对恋爱,让学生自由发展。但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使大学生活因爱惰而锦上添花。可见,对有恋爱倾向或正在恋爱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大学生在社会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对生理的发育以及由于生理的发育而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理解,很容易陷人盲目性,产生性罪错。因此,要在人学教育中开展青春期教育,包括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异性,正确对待自身变化,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对异性产生好感的行为等。其次,给予恋爱的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忙,尤其要使他们学会理性地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如对于失恋的学生或者追求不遂的学生而言,他们遭受失败的心理及其脆弱,容易形成错误观念.如自己是不是条件太差,是不是被他(她)看不起,会不会被同学嘲笑等等。这些心理活动的产生就容易使其陷人幻想的空间,导致出现幻听、幻觉等,所以要及时了解,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怀和帮助,预防出现此类情况。 〔五)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家庭是一个学生行为形成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个人成长。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除了社会、学校的因家外,最主要的因家是家庭。父母不良的人格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灵影响很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当,将严重制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马加爵事件就暴露出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即孩子与父母缺乏有效的沟通。在人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多和家长沟通,提升学生对自身家庭的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和理解家长的爱和辛苦。不仅如此,高校要利用人学教育的机会,鼓励家长多和孩子及学校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而且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多方合作.加强沟通,不仅能把学生有些心理障碍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而且能预防其他“并发症”的产生。父母的关心是大学生需要的心灵鸡汤,只有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才能使学生工作真正落实,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建立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系统工程。只要我们与时俱进,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家庭教育,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导机制,就可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抵制和消除消极的影响,使当代的大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心理论文: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校园环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发展 健康 校园环境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的论述,提出应当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校园环境。 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仍然是片面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而忽视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现代社会中,青年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愿望日益强烈,对陈腐的、压抑自己的要求和方式感到不满并实行抵制。社会学家预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青年取得成功所必备的首要素质之一。严峻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心灵有伤的天之骄子,能承担起建设二十一世纪中国宏伟蓝图的重任吗?唯有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校园环境,大学生才能及时走出“精神低谷”,树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勇气。 1、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 2002年,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人员对江西省28所高校3422名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调查时,学生认为自己心情舒畅和比较舒畅的只有31.8%,感到心态压抑和比较压抑的高达32.2%,一般的为31.8%。 南通大学每年开学后三个月会对新生作一次心理状态测试并建立档案,从这份测试中大概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水平来看,在校生中70%以上的同学心理健康,20% 左右的同学存在一系列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另外有60%左右的同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羞于承认和没有意识的心理病患者。从近两年来的测试结果来看,2006年被调查者中心理严重不健康者占6.4%,2007年占7.2%,总体呈上升趋势。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在心理素质上有着特异性,其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有着明显的特异性。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包括个体的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环境变迁因素 这种环境的变迁不仅存在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一个如何自我调适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自我地位变化的问题。而过去,我们更多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实际上,后者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大。一位大二的学生在咨询中讲到,入学后由于想家开始失眠,白天又打不起精神,昏昏沉沉。大学二、三年级中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最多,很多是由于一年级的适应问题所引起的,环境不适引起对自我重新确认的适应不良。 (2)人际关系与理志的丧失 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丧失不外乎几种: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丧失即指家人、朋 友特别是异性(恋人)的关系的丧失、荣誉的丧失及自尊丧失等等。这些丧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自尊心理,并且严重时会使他们情感和生活上产生严重的障碍。? (3)不正常的消费观念 在有些学生为明天的早餐而发愁时,有些学生却一掷数金。下馆子撮一顿的事在大学已屡见不鲜,至于撮的理由是五花八门。其开销少则数十元,高达千余元。撮来撮去油了自己的嘴,撮瘪了父母的腰包。另外,化妆品、香烟、零食、网吧、“感情投资”等也是大学生消费的主项。 (4)预支了的生活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贞操的大旗似乎再也扛不住了,他们崇尚活着就是要享受。在社会呼吁真爱需要等待的时候,校园同居已旁若无人地愈演愈烈。安全套自动售货机亮相高校校园或门口,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给了同居的他们一种暗示:社会已承认了我们的行为,尽管这件事曾在舆论界引起过不小的争论,谁也不能否认它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社会都希望每个大学生能通过短短几年的高等教育使其无论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使其综合素质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从而毕业后更好地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要实现这样的愿望,首先须建立良好的健康校园环境。 3.1健康的校园环境是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 文明健康校园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陶冶情操。北大、清华等知名高等学府,延续百年芳名而魅力不减,不仅因为其拥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人才,还因为拥有那溢满学术氛围的文明健康校园。“自强不息,厚德裁物”使清华百年不败,傲视同侪;“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校园文明涵括整洁、优雅、卫生、安全的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及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 3.2 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校园文明健康程度最终体现在人的素质上,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做学生良师益友;要求同学们以校为家,尊师守纪,发奋图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同学们成才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需要全体师生群策群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一个道德高尚、举止文明、博学多才、有用于社会的人。因此,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同学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3.3 师生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健康校园 “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要建设文明健康校园,必须党政、工、团各部门和学生社团组织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组织学习执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学生手册》等文件规定,学习发扬高等学校的优良传统,努力创建一个整洁优美、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加快我国高等学校办学上层次、上质量的步伐。 3.4帮助学生解决和调整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可以积极地寻找一些理由来解释和安慰自己。这些理由尽管不一定正确,但可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遭遇挫折时,可设法用一种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抒发心中的积怨,以使心情舒畅起来。情感的渲泄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保护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目标转移法,即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挫折源中转移到其它较为轻松的活动中去;他人倾诉法,把自己的内心痛苦与不快告诉给可以信赖的亲朋好友,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自我倾诉法,把自己心中的不快用日记等方式记载下来,以稳定情绪,起到维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3.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创建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多年来,我国高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阵地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以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校史展览馆、科技文体社团等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以书报刊、广播台、闭路电视、宣传栏、阅报栏、公益广告牌、互联网等为主体的宣传阵地,以及以中外著名科学家塑像等为主体的校内人文景观。这些无声的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都起到了耳濡目染、细雨润物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各高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以及优良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着力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两极融合,改善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为大学生健康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4、结束语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加强特殊群体的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等教育健康校园的环境的变化,对营造大学生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提出了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形成新思路。只有正视变化,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落实加强健康校园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 大学生心理论文:定向运动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冰 论文关键词:定向运动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 论文摘要: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江西省内四所高校部分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这为定向运动在高校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知识、竞技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使参与者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项运动使参与者走出平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融人大自然,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更新,定向运动已经逐渐进人大学体育课堂。但由于种种因素,许多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对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进行相应的投人,从而制约了高校定向运动课程的开展。本文就定向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考察这项新兴体育项目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为定向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抽取江西省内四所高校内参加定向运动训练的大学生150名(其中男94人,女56人),并在上述高校各不同专业内随机抽取300名普通大学生(其中男179人,女121人)作为参照对象。 1.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问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to、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 tZ} o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由90个问题组成,根据总均分和各因子分的高低来评估分析心理健康水平。本量表采用0一4五级评分,其中。=无、1=轻、2=中、3二偏重、4=严重。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由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问卷测量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尸)和自我掩饰度(L)四个人格维度。以上量表均经过必要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所有数据应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SCL一90得分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躯体化这项因子的分值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P o.oi),而躯体化因子得分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由参加运动训练时承受过大的运动量而引起较多的身体疲乏和运动损伤所致,而不完全是由心理健康因素引起的躯体反应。 除躯体化因子外,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几项因子上两个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的差异性达到非常显著程度}P o. oi)。尤其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精神病性这四项因子得分上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P 0. 001)。而上述因子是反应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考察因子,这说明参加定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 2. 2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的SCL - 90因子得分的总均值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差异性不是十分显著(T=1.25, P 0.05),在各单项因子的比较上,除了躯体化、敌对性两项因子得分相对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其余因子都略低于全国青年常模,这说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接近,整体上略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2. 3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SCL一90得分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与SCL一90得分呈正相关,而内外向E和掩饰程度L与SCL一90得分呈相关。在四个人格纬度中,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内外向E、掩饰程度L、精神质P、神经质No 3讨论 3.1参加定向运动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据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及坚强的意志,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定向运动是在野外紧张激烈的对抗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员要在野外复杂的地形下保持不断地快速奔跑、跨越各种障碍,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因此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角度考虑,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此外,定向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体力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迅速做出判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定向运动参与者参加训练和比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在进行定向运动时,地点通常是设在野外、公园等,人们的注意力必须在地图上和实际地形、地貌上转移,既要用心识图又要观察、浏览大自然的秀美风光,由于注意力的不断转移,能使心情偷快,身体得到放松。故定向运动能陶冶情操,消除烦恼,解脱压力,培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顽强、心胸开阔等良好的意志品质[[3]。因此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智慧型的体育项目,能够培养参与者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由于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表现在抑郁水平、焦虑倾向、敌对情绪以及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上。由表1和表2得知,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焦虑、抑郁、敌对、人际敏感等因子上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而且略高于青年常模。这表明参加定向运动能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3. 2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精神质维度分高意味着行为古怪、不随和、不合群,内外向维度分低者性格内向、安静、内省、喜读书而不爱接触人,神经质维度分高者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抑郁,已有相关研究证实这些人格特征更容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对具有这些人格特征者要特别加强心理辅导。由表3得知,在四个人格纬度中,内外向纬度最高,表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性格外向、张扬、爱交往;而精神质纬度和神经质纬度较低,这说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性格随和、开朗,在克服焦虑倾向、抑郁水平上表现较好。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定向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作用。但是由于场地、器材、教材、师资等诸多原因,定向运动正式走进高校体育课堂较少。就江西各高校定向运动开展现状,目前只是成立了定向运动训练队,普通大学生很少接触定向运动。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定向运动课程,使定向运动教学模式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能真正接触这项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是每个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生心理论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20% 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能主动到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的学生却只有l%~2%,与有20% 左右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相比较,相差甚远,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事实上,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其心理素质特点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师以及各级学生工作干部与全校学生进沟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没有截然分开。实践也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变“等学生上门咨询 为“主动登门诊疗,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把握结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如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等。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以引导,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把握好结合度。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纯心理的问题。对此,应从心理的特有规律出发去观察、分析症状。对症下药。不宜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给予热情、细致的关心,了解他们致病的原因,主动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反映情况,配合心理治疗,在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对此,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把火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发展中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把两者真正结合进行,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态势,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变能力不强,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经济上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性心理适应不良等。① 环境应变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突出。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家独住一间房和看电视、上厕所、洗澡等不用出家门的优越条件,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导致出现了适应困难,感到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这类问题,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时也会有所表现。②自我认识失调,主要是指一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邻居、亲友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面对众多比自己强的同学,加上自身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上一有波动就出现自信心下降,甚至产生自卑感、失落感。③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态度与技能等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引发人际冲突的状态,而陷入孤独、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④经济上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在贫困生中表现突出。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差异很大,需要用钱和家庭无支付能力的矛盾冲突导致一些贫困生心理失衡。⑤性心理适应不良主要指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失常以及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据此,应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相应措施。(3)分面、线、点施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落到实处。面上教育,就是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结合实际适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所有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认清心理咨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范围等。宣传普及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广播、校报、墙报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集体公开咨询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当产生心理问题时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能自觉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线上教育,就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等活动,在积累学生个性资料的基础上分类处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波动变化轨迹。建立动态的。思想心理模型 ,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扎实。点上教育,就是个别的心理咨询活动。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听取前来咨询学生的讲述,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响应其讲述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的自我披露相关经历增进与前来咨询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别谈心活动溶为一体。 4、实施家校沟通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的健康。从而使得一些政治上无所追求、思想上不求进取、道德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心理上有轻度障碍的大学生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得不到及时教育与治疗,给社会、学校、家庭都会留下一定的隐患。实施。家校沟通 ,就能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5、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同学生接触,对学生中各种问题最了解。给他们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机结合. 同时,应适量从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调一些人员充实这支教师队伍,对他们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逐步培养、建设一支既掌握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又掌握心理咨询基本知识技能。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进而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6、摆正位置,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在医治大学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同时,有责任向学生指出更高的目标,培养他们确立更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导向作用,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两者的位置不能颠倒。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试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差异与相关分析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和对大学生涯的评价,并对各个方面进行了个体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的本科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工作评价与工作流动原因、对大学生涯的评价与工作评价均显著相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个体差异 1 就业现状 (1)岗位与薪酬。岗位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为普通员工,处于中高级管理层面的毕业生为少数。主要是因为毕业 时间在1~5年之内,而hrm岗位属于行政岗位,一般需要晋级的年限至少为2~3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4.9万/年,而处于这个水平之上和处于这个水平之下的百分比接近经典的2∶8,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薪酬水平上,就是20%毕业生处于“富人”级别工资,80%的毕业生处于“大众”级别工资。职位等级与年级存在显著差异,正如上文所述,职位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年限相挂钩,因而,越早毕业的年级职位总体水平越高;薪酬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薪酬水平上处于优势,一方面男生本来在这个行业属于少数,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虽然行政类工作女性较多,但是高级行政类主管以男性居多,因而男性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薪酬水平之所以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与职位差异相类似,随工作年限增加,尤其是最初3年,会随转正、定岗、调薪等环节,使得薪酬水平上升。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从表1中描述统计的详细数据中发现,2008、2009届毕业生工作喜欢度和薪酬满意度相对较高,工作满意度应该也较高,事实上是2008、2009届的工作满意度均值小于5届总均值,究其原因,可能为对于早毕业的同学而言,薪酬等有所提高,纵向看比较满意,但是横向相比有差距,又由于自己工作了几年,进展不大,从而对现有工作处于不太满意和一般满意之间。这满足了rachel a rosenfel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员工也可能越来越觉得报酬与他或她的资源不匹配”的论断。 2 工作流动 毕业生中将近一半同学没有转换过工作,1/4的同学只转换过一次工作,平均流动次数为1.9,流动率较低。访谈中,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一旦有相对稳定和匹配工作,一般情况下至少会工作2~3年以积累经验,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类工作本身稳定性较高。 (1)工作流动原因的个体差异。毕业生工作流动最主要原因为职位前景不满意、待遇不够高和寻求更好机会。此外想积累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工作性质不符、家庭因素、公司前景不满、想尝试自主创业和工作厌倦是影响毕业生流动的次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转换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也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工作流动原因中,家庭因素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可得在工作流动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家庭中是支柱角色,因而具有更大的金钱、地位等压力,如果在职的岗位不能很好地释放他所面临的压力,那么很可能通过转换工作获得他所期望的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另外寻求更好机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厌倦和对公司前景不满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流动原因与工作状况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自主创业与员工工作喜欢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三个方面的评价显著正相关,与“对hrm前途的认识”异常显著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自主创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精力投入较大,对于一般人而言,具有较满意的工作不太会选择自主创业。 工作待遇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度存在显著相关看,与工作喜欢度、薪酬满意度和“对hrm的发展前途认识”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薪酬水平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一旦薪酬水平低,薪酬满意度必然会随之降低,此外,薪酬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工作状况评价。 职位前景与工作满意和工作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及hrm发展前途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以及“对hrm发展前途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对职位前景的认识相关。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高,工作投入大,薪酬满意度高,工作压力大的工作状态下,已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对于该职位的前景比较满意,更加不会因为此原因离职。 3 求职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普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比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要容易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充分拓宽信息渠道,挖掘就业途径,促成自己的就业。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首先是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社会关系,其次为缺乏需求信息、对社会缺少了解和企业了解不足,并且这些困扰因素在不同的毕业生身上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社会了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低,对社会了解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略显稚嫩,从而影响其求职。职业素养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所受影响大,对于在校生,普遍认为女生总体综合素质高于男生,其中也包括职业素养,女生总体情商高于男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上均高于男生,因而对于男生而言这方面欠缺,成为求职困扰因素。性别歧视方面,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比男生更加容易遭受性别歧视,但总体数据看,歧视程度不高。专业不对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年级均值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递增递减趋势。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社会关系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各个年级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有可能是因为各年级踏入社会的不同,也就是进入职场的时间造成的交际圈效应存在一定的浮动性,先增加,后减小。 4 大学生涯评价 对于大学生涯的评价中,兴趣得到很好发展和强化了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结交有影响的朋友、学到有用新知识、认识有影响的老师、获得锻炼提升能力和找到适合自己专业五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涯评价与工作喜欢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涯的收获对工作喜欢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大的可能的因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收获颇多,大学的较大收获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此优势下,发生连锁反应,较高的综合素质,寻求较好工作,较好工作具有相当满意的薪酬,同时具有较高的工作职级。本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思想,愈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整个大学生涯评价对工作状况评价产生显著的相关性。 5 调查研究总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专业,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浙江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良好。但无论是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还是对大学生涯的评价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学生对大学生涯的评价直接影响其毕业后对工作的评价,而对工作的评价又与工作流动密切相关。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实践能力的强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从微格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入手,阐述了微格教学模式的涵义及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并以《员工招聘与配置》专业课教学为例,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微格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 关键词: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 一、微格教学模式的涵义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在我国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主要是利用采用摄、 录像技术进行实时录像,并通过录像重放,系统、高效地培养高质量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训练而设计的一种短小精悍的训练模式。 笔者所说的“微格教学模式”并不是指“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而是指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运用微格教学的模式来开展,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步骤 微格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保证了大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这个模式可以分为七个步骤: 1.教师做好课程教学的前期调查和准备工作。首先要调查包括教学班上学生拥有的电子产品及资源环境如何保证这种微格教学的开展;其次了解学生前期的学过的内容,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和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程度,学生经常运用的网络小软件有哪些(比如视频制作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等),对常见的腾讯、微博、电邮等的实用是否熟悉。 2.教师根据课程拟定微格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方案。这一步最为关键,它是保证顺利实施的保障。在人力资源专业中,笔者认为是以小组形式开展,3-6人为一组,通过合作,完成小组任务。教师首先是对内容的选定,内容是否是学生能把握的,内容的取舍是否合适,保证学生在10分钟内很好的呈现;其次就是小组人员搭配的安排。 3.学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资料的整理、设备准备、小组任务的分配、学生实施的方案。学生拟定试教方案,包括试教人、地点、训练项目、目标、过程开展步骤、需要哪些配合、采取什么样的摄影方式等。 4.学生实施预录像阶段。对学生的录像阶段设备调试,功能的实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试教人的需求与特点来录制录像,尽可能的全面体现试教人整个的教学过程。 5.师生评议阶段。由试教主体、教师、小组成员,集体观看。对媒体的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适当, 媒体应用是否熟练, 应用媒体后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都应成为反馈评价的主要内容,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评价。 6.学生正式录像。这一步主要是让每个学生在第一次预录像阶段是会出现各种状况,在第二次了正式录像过程中,根据第一次的经验完善整个实施方案。 7.师生再评议。结合两次录像的过程来适当探索已经实践过的知识技能的优化组合。这样,在整堂课的微格教学实践中才能灵活运用、自如安排,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三、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体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微格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管理技术两大模块。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方面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社会保障理论、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在人力资源实践管理技术方面的学习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几大模块。每一门课程的知识部分都可以采取授课形式在课堂内完成;实践技术部分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方法来完成。 2.以《员工招聘与配置》专业课教学为例。《员工招聘与配置》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聘进企业,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常用的招聘方法有:招聘面试情景模拟、心理测试、劳动技能测试。在日常教学中,《员工招聘与配置》的知识部分可以选取招聘渠道,招聘需求等内容采取5-10分钟,讲课形式来开展,主要是完成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撰写实施方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员工招聘与配置》的实践部分,可以说是采取模拟与讲授结合,或者选取单个的小知识点来开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仅通过狭义的微格教学模式很 难完成诸如面试模拟的项目,在这里又会结合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开展。究竟如何来实现呢?教师在安排内容时一定要细分,细分后学生会具体针对自己的内容下去设计内容,而且每个环节尽量连贯进行。见下表: 3.微格教学模式实践中注意的事项。(1)课程内容的任务的分配和前期辅导尤为关键,注意教学任务分配和教学时间的灵活安排,结合学生的课外时间,并让学生形成一个合作小组完成一个项目,记录完成项目的全过程。(2)教师的设计的主题忌宽泛,前期辅导跟进工作非常重要。主要是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演讲从材料收集、课件准备以及演讲技巧等的重要性,同时及时调整心态,时间把控等等都要有细节交流;同时了解学生拥有的可以开展微格教学的条件及学生具备的能力,在以小组完成主体时,要特别协调学生的资源组合。(3)评价环节很重要。在评价过程中,他们集“评价对象”、“自我评价者”和“他人评价者”为一身,既要接受他人评价,也要进行自我评价,还要对他人进行评价。他们可以为评价结果进行辩解,在评价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得出共同认可的评价结论。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必修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未来工作的岗位胜任力。非管理类专业学习此门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文章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开设理由出发,按需设置优化课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优化和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对非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素质全面型,不仅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还应对社会实践有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准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求职技巧,“求职众生相”屡见不鲜。初入职场,从未规划过职业生涯,履行岗位职责不尽人意,难以适应职场。在高校尤其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忽视人文社科类学习,对认识社会和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而人力资源管理正是高校为让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开设的课程,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都会遇到诸如签订劳动合同、薪酬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它不仅能够帮助了解招聘单位的组织构架、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劳动关系,而且能指引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有效地找准工作、适应工作、胜任工作。然而,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实践性 人力资源管理与纯理论课程的性质不同,它是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践是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基础,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又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指导人力资源实践,而此门课程的教学设置是否科学,决定了是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二)普知性 当今人才竞争趋于全球化,组织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知识结构的精英,诸多人通过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职场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基于社会实践总结而出,不少人虽有兴趣关注,却是一知半解,无法系统地掌握应用。为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应对经验加以抽象,理论联系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的普知率。 (三)多学科性 人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用的多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由社会实践总结而出,它来自于多个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正是以上学科与理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 二、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入门慢,教学目标缺乏特殊性 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方案及知识结构熟悉,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起初有可能对与自己不相关的知识理论产生学习疑惑,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无联系。与教授管理类专业学生不同,非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与此课程的应用实践性决定了必须与非管理类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欠缺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摆脱单纯的理论讲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模块,比如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绩效、薪酬、培训等,简单易懂,由老师带领案例情境的分析和判断,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都为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会“水土不服”,而国内案例介绍不深入,起不到案例教学应起的作用,无法让学生吸收、启发并运用。另外,实践教学安排时间少,内容单一,仅表现为论文和调研报告,学生学到的不是实践直接获得的一手知识,而是间接知识,对今后怎样有效开展工作仍很迷茫。非管理类学生教学时间仅限于课堂,任课老师大都为管理学院教师,师生之间交流时间仅限于课堂,易出现简化教学内容、降低要求的情况。 (三)评价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性的考评方式 课程考评方式传统,即以出勤率为主的平时成绩和以卷面成绩为主的期末成绩,两者各占相应比例组成考评方式。虽能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度,却无法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过于死板的考试方式弱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出勤率,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是基本能力,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却无从考量。 三、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一)课程开设理 对于非管理类专业学生,从未学习过经管课程,对企业经营管理概念模糊,所以应从课程开设理由出发,尤其是第一节课,避免用专业化、抽象化的词语,转通俗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让学生易懂、易记。例如,请学生谈谈开设这门课程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同学们的各抒己见,建立起管理类专业教师与非管理类专业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结合今后每个人都会遇到职场上的招聘、绩效、培训、薪酬等问题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把握企业的组织构架、明确岗位职责,以及在出现各类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时,如何针对性地解决。总之,第一节课告知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关系,激发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 非管理类专业此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求职能力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胜任力,培养学生成为各个专业领域中的有效管理者,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教师设置教学内容时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尤其是针对各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例如,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农村三大出路之一,那么当今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如何解决?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直观且互动性强,通过演示操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难免会觉得招聘、培训、绩效、薪酬、职业生涯等理论知识抽象和枯燥,利用影音视频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授招聘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非你莫属》、《职来职往》、《就等你来》、等关于招聘与面试的电视片段,提醒学生观察应聘者和面试考官的言谈举止,并让学生对应聘者的表现分析和评价,再将之与视频中专家的分析和评价进行对比,为毕业后应聘面试做好充足的准备。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学生在已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选择代表性强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诊断案例、找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特别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适当的案例讨论,符合学习过程由感性到抽象、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第一,引入教学重点时,采用小型专题案例,不管是就业者还是管理者,今后都会遇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思考;第二,引入争议型案例可加深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第三,在整个课程结束或部分章节结束后,采用综合型案例,有助于学生系统把握知识体系和全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均为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能够让学生逐渐归纳出知识脉络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 3.情境模拟教学 情境模拟教学是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角色扮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实践活动模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教学效果。例如招聘章节,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第一步,小组拟定所招聘的职位,撰写岗位职责和工作说明书;第二步,设计招聘广告,选择招聘渠道和平台;第三步,设计面试的题目和评分表;第四步,招聘面试,学生既要在本组内充当招聘人员,也要被教师随机分配至其他组充当应聘者。面试情境模拟完成后,双方发表体会,招聘方同学认为,在员工招聘时要熟悉公司的历史背景、价值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用人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加强沟通;应聘方同学认为,要了解招聘单位的岗位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分析自己应聘此职位的优势。情境模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小组分工又决定了所有组员必须相互支持和配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改进考评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成绩的评定,应改变普通课程考评方式,加大平时学习及实践课程中的表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之前提到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团队,那么对每个团队的考评就可分为现场知识汇报效果、小组评估报告、课程资料等学习成果。另外结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发言等,这些均可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而期末卷面成绩占50%,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在非管理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原则,适当运用如上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思维,教师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 作者:杜宇 李楠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内容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样才有能力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对提高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内各高校对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实践与实训等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起步更晚。而且,与本科层次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性和教学为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必须考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日趋复杂和竞争能力的日益提升,企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因此,通过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依然偏重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环节。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操作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实践操作的比例要求,所以导致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使得课模拟训练、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程实践标准中的要求。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设计实践操作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相关技能。 (二)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实践环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没有配备相关的实训操作软件;没有开展员工招聘和心理技能测试实验等等。这就使得该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前不会操作,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软件。从而造成他们到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合作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利益分配。由于合作意识和利益问题等原因,目前比较少的企业能够接受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第一,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以及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加上企业都处于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压力大、任务重等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第二,由于学生是学习生身份,实习时间可能比较短,企业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对学生的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生很难接触到专业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参与具体业务工作,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 (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占优势。虽然他们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历,这样会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时,显得“功底”不足。因此,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现课程实践环节,更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避免高职毕业生出现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但操作能力不及中职生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基本技能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全面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专业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析测试、劳动强度测试、工作疲劳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等。在人员招聘、开发和培训、人员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各模块的工作情境,模拟实训,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感情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以达增强记忆的目的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专业技能训练通常安排学生在学完每门专业课后进行,并且由教师预先提供企业背景和岗位等相关资料,然后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和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环节信息的获取,并且进行协调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科竞赛、相关软件操作与训练、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 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应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而不是生搬硬套高校技能实训室。同时还要配备操作性强、生动形象的技能软件,比如ERP沙盘、HRM沙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事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教学软件。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都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专业问题能力。因此,学生还积累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针对人力资源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领导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健全和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制订校企合作计划,确定校企合作细节,明确校企合作职责;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平衡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企业,学校应该尽量为企业创造利益,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论或技术支持、解决难题。对于学校老师,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工作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扩展校企合作资源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课题研讨、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兼职授课、学校专家到企业指导工作和解决难题等形式。第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这样企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出要求,明确培养方向,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尽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保证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行业人才变化的要求得到同步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保证实践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要有一定的学历和必要的专业背景外,还应该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例如要求应聘人员具备3年或以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历,熟悉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相关软件的操作;第二,要求教师在寒暑假去企业实践工作,培养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校可以去企业聘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担任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实训等工作,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实验室、拓展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这些都需要进行深人的探讨并付诸实现。 作者:孔美婵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组织生产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同时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全国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都存在许多不足,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又是一门应用型和操作型很强的学科,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从大学校园迈入职场时,出现操作技能不强、实践经验缺乏等现象。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一项重大改革。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一)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着重提升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只有提高该专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人力资源几大模块,如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等,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参加相应的实践环节,通过亲身经历、亲身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虽然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但也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进入企业无法马上开展工作,还需投入一定的培训经费用于新员工的技能培训。而矛盾的根源则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操作能力的实训课程开设太少,导致学生普遍就业能力不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加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书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三)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作为专业教师,也应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技能,投身于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具体而言,首先,需改变教学理念,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对于专业、学校、学生的重要意义。其次,需结合专业和课程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应增加视频教学、案例讨论分析、小组讨论、文件筐游戏、角色扮演等。最后,专业教师还需走出校园,下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践锻炼,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 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致使在制定或修改教学大纲时,设置课时和课程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出发点。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部分学校甚至削减到5%左右,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如美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英国为2:1。同时,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材也非常缺乏,模拟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沙盘模拟等都没有科学系统的教材作为参考。另外,也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机制,如学生校外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二)师资力量不雄厚 首先,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不外乎有两种来源:其一是由过去的行政管理专业、劳动经济学专业或是社会保障等专业转型而来,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其二是学历较高的年轻老师,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但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和企业的挂职锻炼,没有进行诸如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甄选、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实务操作。其次,由于许多高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师资力量不雄厚影响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经费投入不充裕 部分高校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把更多的经费投入理工科实验室,对于文科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相对较少,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提供一定的图书资料和上课场所即可,使得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之前都没有见识和学习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事测评软件、沙盘模拟软件、绩效考核软件等,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1.修订教学大纲,凸显实践地位。 各高校在修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大纲时,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尽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实验。 2.规范实践项目,整合实践学习。 在大学四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中,应根据不同学期设置不同的教学实践项目。(1)大一学年。管理实习:参观一两个典型企业,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认知实习:调研人才市场,并进行人才模拟招聘,熟悉员工招聘流程和原则等。(2)大二学年。专业软件学习:熟悉并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和操作。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社会实践,认知社会和适应社会。职业技能考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培训师资格证、职业生涯规划师等。(3)大三学年。专业实习:进入企业实习,熟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几大模块的实务操作。沙盘模拟实验:每组模拟一个企业,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专业技能训练:模拟招聘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处理、绩效反馈面谈、角色扮演、薪酬调查、模拟加薪等。课程设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不同企业面临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参与技能大赛:参加各种社会大赛(如模拟招聘大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激励自我。(4)大四学年。毕业实习:找到一个具体的企业去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3.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效果。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要建立相应的评估考核制度,注重对实践教学参与过程的考核。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客观的评价,为具有创造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也是督促其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4.重视实践教学,开发实践教材。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材数量少、针对性不强等特点,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教师自编实践教材和讲义,以便适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提高实践性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迫在眉睫。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走出去”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亲身体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流程和活动,总结经验和心得体会,以便用于日常教学和学生实践指导,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请进来”是指可以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是知名高校实践能力较强、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到校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专家讲座、实习指导、公开论文答辩、技能大赛评委等。 (三)增加实践性教学经费 稳定的经费投入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平衡理工科和文科的实践经费预算和划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投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添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图书教材资料和购买专业软件,引入专业实践教师或是培训在岗教师,努力改善实践性教学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满足校内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就业的综合实力。 作者:张世免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课探新 1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1.1传统的教育方式缺少创新 曾任美国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在其签署的《莫里尔法》中指出“:平淡时代的那些信条己经跟不上风云变幻的现实。当现实中充满了困难,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当情况与以往如此不同时我们必须重新思索。”地方院校教育也一样,我们都知道明天不可能和今天一样,不断发展才是地方院校教育发展的硬道理,因此我国的地方院校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水平就不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而要不断创新、深入实践,所以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要进行变革。现在中国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还在不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甚至只是借用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照本宣科,丝毫没有体现地方特色,缺少针对地方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所以这方面的开拓应成为地方院校课程建设的中心,明显突出与重点院校的特色性是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关键。 1.2不突出教育的实践性 1.2.1地方院校教育过度侧重于理论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需要很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因此地方性院校就要相应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是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开发的结合,而地方院校侧重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缺少实践的培养。通过学校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可塑性还是较强,但在培养过程中却存在实践性与理论性不能平衡。 1.2.2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的原因首先,大部分管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国外,并且基础管理知识的发展也是借鉴于国外的理论,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只参考重点院校进行设计,但在中国大环境情况下管理与国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所谓的需要中国化的管理,并且地方院校教育应更具有对地方的针对性,现在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汲取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大大的脱节。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趋向于私营企业,而在中国大部分私营企业管理方式不规范,这就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存在很大的不适用性。再次,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差异性,而地方院校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着同一性,这就不能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最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但由于它的特殊性的存在不便于实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包括企业的内部文件,比如,企业的薪酬制度、管理制度等,而不便于实习生去接触内部文件,这也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性的提高增加了难度。 1.3各地方院校教育人力资源专业不具特色性 在今后的10年发展中,各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是90后的一代,虽然90后的一代遭受质疑,但地方院校教育就要改正其缺点同时发展其优点,那么90后的一代就是拥有自信、抱负、个性化的一代,人力资源专业教育要立足学生的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上也要突出这一方面建设。随着大量学校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问题,地方院校在培养人力学生的目标、方向、结构、能力上基本模式与重点院校和地方院校都相同,趋同现象十分的严重,无论在课程建设、培养方案方面各地方院校都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各地地方性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并没有各自的特色,而前面有简单概述,不同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而地方院校的这种同一性的教学方式无疑不利于学生也不利于市场。 1.4地方性企业的忽视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各个性质的企业都希望招收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地方性院校就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但是在各大地方所在地的企业并没有对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进行辅助,而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但由于地方性企业的不重视所造成的恶性循环无论是对于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还是地方企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2地方院校人力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2.1教学改革 为什么地方院校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入社会会受到冲击,对地方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方案方面的创新设计,能很好的解决上述的课程与市场脱节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从人力资源人才需要何种能力的角度分析。 2.1.1地方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能力并且需要大量跨专业的知识,综合素质,既包括专业的知识的深度也包涵学科领域的广度,要在扎实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晓财务、物流、营销、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同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结合。而地方院校的教师却只专而不通,所教授的学科理论、科研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涉及面很窄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性院校在师资力量竞争力不足重点院校的情况下,地方性院校可以设法从市场上获取这方面的教师人才,而不应只局限于职业教师。 2.1.2地方院校对实践能力培养以下就从学生、教师、政府以及地方企业四方面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分析,也相应的解决了企业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学生方面,在对学生专业培养时还要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地方性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训更应注重应用性的培养,这样才能避其所弊,趋向于实用的针对性,人力资源管理包含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等方面,伴随着是中国企业管理会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大趋势下,将来一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在这些模块中趋向于某一方面,顺应发展潮流地方院校就要在对学生教育时,进行方面的引导,针对性的传授,这样对于学生的未来规划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方面,现在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能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原因,教师着重进行教学和教学科研项目却缺少人力资源在社会中运用的开发与管理的经历,因此教师都相应的实践能力不足,对于学生想通过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就更加困难了,所以中国地方院校应在培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加不能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这样对学生分析社会需求是拥有很强的指导性的。 从政府方面,政府是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坚实后盾,只有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才能使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得到保障,政府在政治、经济发面都要给予支持。企业方面,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训中是关键性因素,企业能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但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于地方教育人才的培养缺乏关注性,追其溯源,地方性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大部分将服务于企业,在重点院校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地方院校正拥有这方面的优势,可以与企业联系,其中政府也要起一定的作用,地方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企业建立培养协议,当然地方院校也要进行战略规划,以什么样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比如,对于自愿参加实践的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为其提供实践的企业签订合同等方式进行双方共赢。 2.2地方院校特色教育 2.2.1教学战略的针对性各大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硬件与软件的基础上,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性,在人力资源各大模块的建设上,注重方向上突出自身地方院校的特色,而学校真正的竞争核心就是地方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素质,而要是能够各大地方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突出特色也就更有利于地方院校学子的就业成才之路了。 2.2.2地方建设特色性各地方院校在发展特色时还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性质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地方院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地区,而要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结合,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特色性首先就体现在区别于重点院校的特色性,体现自身的实践性、针对性。其次,区别各自院校的特色性,拥有各自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打方向,突出自身的专攻。 作者:李晓红单位:莆田学院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摘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综述,指出我国实践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模式则凸显重要。本文从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在构建模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思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 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研究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成为同类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内容。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目前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学校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数为l: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如何构建国际贸易专业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自己教师队伍的常规部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 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 ,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途径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企业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与建设,企业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为顺应社会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走访多家企业,得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另外,从走访调查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多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为了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策略。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录用也有了更高要求。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指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和特点 1.1现状 一方面,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小企业都很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中的很多高层领导都会这样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所以在通过员工帮助计划、员工职业之路、关键绩效指标等一系列手段和方式健全和完善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投入。另一方面,该部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工作职能比较全面。现今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职能很广,例如,一些企业人才招聘工作、人员储备、员工报酬管理、员工绩效考核和培训、企业的人才规划等工作都由其负责管理。 1.2特点 很多企业比较重视此项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为促进此项工作。另外,此项工作职能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工作面很广,同时这项工作也很关注员工的生涯规划。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2.1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因此,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的、丰厚的坚实理论知识。另外,还要学好心理学这门学科,这项工作涉及的工作面比较宽广,在与人沟通交流中,都会用到心理学。同时,还要掌握并熟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 2.2具备责任心与吃苦耐劳精神 很多企业员工大多数是80后或是90后,这些年轻人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论做任何事情遇到挫折或是困难,都有父母帮助处理,可以说他们的前程父母早已安排好,所以生活中或是工作中缺少责任心,工作意志力不强,在吃苦方面缺少锻炼。很多年轻员工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与老员工相比较,责任心不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这也让很多企业感到头疼。据了解,有的企业中,一部分年轻员工因为吃不了苦,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辞职,在工作中经常发情绪,不虚心向老员工学习,等等。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首先要具备谦让、工作责任心强、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吃苦耐劳的精神。 2.3敬业与团队协作精神 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与同事友好相处,更希望员工有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讲,工作内容包括:掌握企业一些员工的个人资料、薪酬、对员工的考核详细资料等,可以说工作的内容是比较敏感的,对员工的一些个人资料等不能够随意的让其他人知道,更不能轻易地往外泄漏。经过走访多家企业得知:有些员工通过校友关系了解其他企业的一些薪酬水平,导致很多员工随意的流动,这样企业就会缺少一些技术人才,同时给该企业的名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4良好的心态十分重要 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员工队伍中,很多员工虽然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经验,但是没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在工作中经常抱怨、发脾气,对于领导安排的一些小事情不认真工作,觉得自己总是大材小用,一些大的问题和事情也处理不好,所以心里总是觉得自己职位太低。事实上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纵观历史风云,那些著名人物都是从小事做起,只有做好小的事情,才会做好大事。因此,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个企业的员工来说非常重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位,在工作中要积极做事,不论自己职位高低,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看不起小事,因为做好小事成就大事。这样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另外,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让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设置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 为了适应并符合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各院校要加大此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帮助这些人才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例如,对专业课程中的一些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际关系学、劳动法、绩效管理等课程要多安排,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专业课程,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加强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 各院校要加强此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这样学生可以多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提高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等。另外,通过实践课程学生可以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以便于更好地促进今后的工作。同时还能够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涉及的一些工作内容可以及时的掌握,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脱颖而出,人力资源管理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措施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加上对其专业的人才培养措施,才会符合当今企业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作者:李惠丽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三百多家本科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每年达数万人,但是,培养的整体质量却差强人意,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重头学起,甚至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原因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职业技能。很多高校对于为什么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什么职业技能,怎样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等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践,实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除少部分学术型人才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实践领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的必备要求。2.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接受社会的检验,社会的需求也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应用性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迎合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技能和专业技能。1.一般技能。一般技能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内的管理者应当普遍具备的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基础性的职业技能,涵盖逻辑思维技能、语言表达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建议决策技能、持续学习技能、创新创造技能等。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必备技能,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是否具备一技之长的重要尺度,包括工作分析技能、人力资源规划技能、员工招募甄选技能、培训开发技能、绩效管理技能、薪酬福利管理技能、劳动关系管理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脱离社会要求,大学所学与社会所需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培养中依旧占有绝对的权威性地位,专业课程教育围绕知识的讲授和教师的经验展开,教学评估的标准依旧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课业完成的结果以及出勤率等,致使学生被动学习;三是专业课程设置侧重基础理论知识,轻视实际操作环节,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上述问题,要通过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来解决。1.以需求为导向。社会所需即培养所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始终围绕“如何使学生胜任今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确定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做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并重,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需求。2.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弱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地位,将教师的角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习”,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充分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3.以实践为载体。职业技能的培养,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实践。传统的讲授模式更多适用于知识的培养,但职业技能不可能“看”会、“听”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逐步掌握职业技能。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实验室、设置实训课程、开展专业比赛、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还应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在进行学业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而做到课程学习与课下学习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作者:云文婷 曹建巍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教学研究 摘要: 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保障学》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这一课程教学中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先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系列教学改革建议,以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社会保障发展速度很快,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属于国民再分配的范畴,关系到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保障机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保障事业逐渐为国民所熟悉。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学》课程逐步进入大学的课堂,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是当前授课教师的突出任务。 一、社会保障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经过二十几年发展,社会保障学教学体系逐渐成形。但是,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比较复杂、涉及面宽广,理论框架虽已定型,但是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在教学中产生了特殊的教学难点。首先,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保障体系中,各种规章制度非常琐细,并且世界各国规定千差万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都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关理念和制度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不仅社会保障政策变化周期短,而且每项具体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上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据教材,必然使课堂知识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鉴于此,社会保障相较于其他课程,自身特点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其次,学生容易受自身阅历和课程内容影响,感到社会保障学整门课程内容都与“生老病死”有关,至少这些内容现在与自己没有关联,所以对课程内容自然提不起兴趣。最后,学生容易对本课程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有的认为社会保障学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六大模块没有体现出重要地位,导致学生对社会保障学不太重视。 二、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研究目标 教学过程中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几方面能力:第一,通过构建社会保障理论整体框架体系,使学生能从整体观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各方面问题。第二,深入社会保障各个板块,能有效分析问题,树立学生自己的问题观。第三,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讨论教学法 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很多方面都不完善,专门依靠教师讲授远远不够,需要引导学生多读相关书籍,多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相关问题,多思考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应如何发展。例如:养老保险学习中,首先给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析: (1)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老龄化,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在这种压力下我国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 (3)未来的养老保险如何才能应对老龄化? 其次分别就每一个问题让学生组织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教师融入社会热点共同讨论,如:养老压力环节,让学生讨论会同意父母入住养老院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养老院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学习一直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不同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学习经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从各个维度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激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以及产生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 2.案例教学法 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都较强,教学中如果不结合案例,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显得死板,内容枯燥乏味。此外,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而案例教学法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中,针对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首先进行与案例问题相关理论的回顾或者阐释,再对与案例有关的政策规定做出正确解读。因此,该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和完成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对案例问题的相关理论和现实政策,提高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保障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例如:社会保险内容讲授中,对于社会保险的每一个险种而言,相关政策是实施依据,相关社会保险争议和问题往往是围绕政策实施形成的,借助相关案例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不但可以重新理解相关理论和政策,还可以激发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和学习课堂知识。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在活动开始之前设计角色扮演情景,进而分配角色。社会保障学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应用了该方法具有的游戏性质的娱乐性特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既能让学生学习效果有所增强,又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课程实质,更为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课程内容。该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社会保障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4.实践教学法 由于教材偏重于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故设计了三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实践性环节:一是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考察和调研,带学生到北京市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事服务大厅参观学习,了解该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内容。二是到社会养老服务部门进行调研。三是进行暑期社会保障专业问题调研,结合教师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并要求学生提交专业的调查报告,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四、结语 因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授,又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摸索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有较大收获,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玲玲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 本文以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为基础,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以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分析其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就业竞争力概述 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所具有的能力,恰好符合雇主或市场的需要,对其拥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总体概述 根据各种要素对学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以此构建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性素质或能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由其延伸的学习能力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从中延伸出的其他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们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其中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竞争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指标;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竞争力包括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工作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及就业心态等指标;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竞争力包括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等指标。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具体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生为例 (一)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调查,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生具有良好的品德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问卷中“您现在的专业成绩绩点在以下哪个绩点区间内?”一题得知,89%的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绩点集中于3.0-4.0,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是否准备考取或者已经考取相关技能证书”这一题可知,过半数华师人力在读生准备或已经考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证书、计算机等级类证书、语言类证书。华师人力专业在读生的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但创新能力一般。 (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要求,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很好的表现自我,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能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愉快的与人交往。这里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外语水平、而且更重要是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求职过程,本质上是求职者与招聘者相互沟通的过程,双方能否有效的沟通,决定着求职的成败。据调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已意识到就业过程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为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协调各种人际关系,重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六)工作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 从“请问您参加过哪些有助于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活动?”一题,得知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超过半数参加过实习、比赛类活动、学生工作、相关培训讲座等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七)身心素质及就业心态 在针对在读生的问卷中,在“您认为您自身的性格是否合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一题中,约63%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但也有25%的学生选了不清楚,体现了学生存在着对自身认识不足的缺陷。在“您对您以后工作的起薪期望是?”一题中,过半数的在读生选择了3000-5000元/月,符合基本的择业就业观。 (八)学校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是中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师资一流。华师人力资源专业更是广东的先锋,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九)家庭条件 目前我国公平、公正、合理的人事制度还不健全,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地域差异、“照顾”关系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还较为明显。 (十)社会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收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也越来越重要! 作者:梁嘉健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微课的应用 [本文系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RSKT-201612)《基于微课程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摘要:在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应以教育需求为前提,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遵循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本文基于以上观念,探索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微课的应用,并将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资源库;微课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概况 物质资源、能源资源和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性资源。教育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挖掘教育的发展潜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Internet技术向宽带、高速、多媒体方向的发展,它以更具人性化的应用方式推动着教育的信息化的飞速前进。已悄然登上教改舞台的网络教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把获取信息的途径由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扩展到因特网所覆盖的任何场所。然而,网络只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资源的汲取和共享才是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所在。要发挥网络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优势,就必须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支持。因此,在教育领域,发展网络教育的核心是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校园网络在各级学校的广泛建立,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然而,许多学校建立起来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学信息资源,而难以发挥在教学与科研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与浪费。校园网资源库具有因特网上资源库无法替代的作用,建设适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资源库是校园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商品化的资源库无法提供学校个性的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在校园网中自建资源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兴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成为研究热点,涌现出丰富的微课教学资源。本文试就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微课的应用做一些初步探讨。 二、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微课的组成 人力资源管理R怠拔⒖巍钡暮诵淖槌赡谌菔强翁媒萄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微课制作的具体步骤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微课的制作步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选定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一个章节的知识,然后将这一知识点的重难点部分,以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进行视频的录制,为了保证视频的质量,录制的环境必须要安静,并且在进行录制之后,还要对视频的时间进行控制,保证微课教学的灵活性。 五、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库为翻转课堂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对教师而言,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微课资源库的建设中微课的应用,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教学资源库能很好的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而教学资源库中的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 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微课应用的保证 (一)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资源库的微课资源库得到充分应用。 (二)每所学校都积累了大量的电教资料,如教学示教录像片、教学音带和各种扩展学习的音像资料等。平时,由于受学习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这些音像资料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现在可以将这些音像资料转制成微课加入到资源库中,教师通过校园网就可以随时地调用这些教学资料供教学中使用,学生也可以在个性化的学习中随时使用这些音像资源。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微课。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成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与质量的不断优化,以“成人教育”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完善的重要代表,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职位更为人们所重视。为深入了解当前成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本文特从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必要性及具体要求出发,深入分析当下成教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以期有所收获。 关键词:成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自上世纪八十时代恢复高考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逐渐提升,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40%,这也就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培养”向“大众化普及”逐渐过渡,其教育与培养模式也开始多元化发展,其中成人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成教本科培养的热门专业,更是受到广大学员热捧。然而随着时代与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成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为此,及时寻求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广大群众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成为各大高职高校成人教育改革优化的重要任务。 一、成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1.成教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必要性 21世纪我们迎来了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时代的变迁给了我们新的挑战,在当前时代大背景下,人类对于知识与科学的依赖与日俱增,人才的培养已不再是个人问题,而上升到了社会乃至国家问题。作为拥有全球1/4人口的大国,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想实现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良好转型急需一批既具备丰富一线技术管理经验,又接受过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支持。在此需求下,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教育水平,但是缺乏必要的一线管理经验,同时具有经验的“老工人”在教育水平上却难以胜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在此环境下,成人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无疑成为当下企业与国家培养最好的优良选择,尤其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需要此模式培养出大批的复合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人才。 2.人才培养要求 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简单来说,就是指在面对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种种实际问题,能够临危不乱,具有良好实践动手能力、应激管理能力、现场管理能力等众多综合职业能力,并能结合现场实际环境与自身知识储备,及时有效、创新性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然而就目前人力资源招聘市场反馈来看,近几年来,很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的毕业生在其自身素质与专业性技能掌握上都不尽人意,甚至连最基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工作报表撰写都难以达标,对于更为深层的工作方案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认知更是知之甚少。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毕业生自身素质与水平不达标,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各大类高职高校在对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二、当前成教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当前很多高职高校在其成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仍延续过去理论为主的模式,既没有进行必要的调研考证,也没有结合成人教育学生自身特点,其课程整体体系的设计与当前实际企业人才市场需求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难以致用现象普遍存在。另外,高职高校对于当前国际市场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前沿理论的研究与吸收反应较慢,这也就造成了其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间的脱离,教育方式滞后性严重,教学体系可操作性不足。 2.实践性教学重视度不够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要求其成教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熟悉整体管理操作流程,还应对与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加以掌握。而要做到这一点单纯的书本学习远远不够,还应依靠于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支持。然而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职高校在对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上仍单纯强调学科纵向知识体系学,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对于实践性教学重视度完全不够,不但课程类型死板单一冗长,而且对于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严重不足,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学校自身经费问题,高职高校在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达到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其学生毕业后个人实践操作能力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3.师资结构与教学需求落差大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好的老师对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影响,而要想培养出优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型教师的储备是为关键。所谓应用型教师,并非单指一个人,而是代指那些既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又对现场技术业务工作能够熟练掌握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型教师更偏重于实际管理操作与技术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就目前来看,各大高职高校在整体教师团队建构上,仍采用教学型、学科研究型教学模式,而这自然难以培养出满足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实际需求。 三、未来成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构建科学课程教学体系 要想实现成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首先必须对当下高职高校基础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理念予以全面革新。一方面,学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因材施教,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成人教育学生自身特点,积极传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前沿学科知识,构建“基础知识教学、校内模拟管理、专业性实践操作”三位一体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加大对传统教学课程考核体系的完善,不但要重视理论性知识学习,还要讲成人教育学生平时的实践操作表现记入期末考核表现中来,这样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自主设计创新与实际协调领导的能力,而不单纯将学习视为书本知识刻板记忆。 2.“产学合作”实践教学改革 成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应用实践”,为深入切合学生未来管理工作实践需求,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型“产学合作”动态教学的创建提高其专业教学整体质量。例如,学校可以积极联系校外企业,实行“校内学习、校外实践”的互动式教学体系,通过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合作委员会,专门根据当前市场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及时动态调整校内本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教学员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搭建“就业信息互通、校企资源共享、师生联动互助”的优质教学平台。另外,通过这种校企间的相互合作,部分在企业实践学习的学员还可以提前与企业签订合同,不但有效提高了成教学生的就业率,还为避免企业人才流失、减少管理人才培养经费输出提供良好帮助。 3.完善师资团队结构建设 针对于当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师资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学校应着重对以下三类教师加以培养,第一是具有良好知识积累与通用技术理论的“通用型”教师;第二是掌握丰富专业操作实践经验并能将实际工作与专业理论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第三是长期处在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着深入认知的“技术型”教师。当然,理想中的师资团建设并非一日之功,短期内,高职院校可以直接从当地事业单位中聘请有经验的一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成教学员的兼职教师,利用这些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对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内部规则与工作的了解,带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热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专职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上也起着良好督促与互助作用。 四、结论 综合全文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成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当前高职高校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但是我相信通过对创新新型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行“产学合作”实践性教学合作及对原有师资团队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一定能够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整体实践力与操作水平,在各相关方的组织与制度保障下,实现人才质量与数量全方位优化提升。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论文:不同专业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由于课程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管理类、经济类和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许多专业学科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出发,提出跨专业教学,应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入手,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进行系统改革,并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以对同类其他管理课程跨专业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差异 教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是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此外,汉语言文学和法学等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也经常把该课设置为专业素质拓展的选课程。这样的跨专业课堂教学的情况,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的专业有其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对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上也会由于对象的差异性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不同专业甚至学科差异背景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日渐显现。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专业学科差异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问题,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出发,提出跨专业教学,应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入手,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跨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无法支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实践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以致用”成为评判课程教学成败的一个客观指标,但是不同专业由不同“致用”的标准。对学生来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修炼了二、三年的时间,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关课程已经比较熟悉,在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接触到和自己的专业课程不相关或不完全相关的知识理论,就会产生学习目的的疑惑而消极应对。教师也容易应为不同专业同样教学内容而使得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容易产生出入。因此,只有在课程教学目标上进行了针对专业特征的有效定位,才能在课程教学中有的放矢,不同专业的学生才能在课程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方式单一,教师话权独霸学生消极沉默 随着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已经深刻认识到了教学方式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教学方法,不管是管理类还是经济类专业,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插入少量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尤其是教师在应用这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学生专业基础差异、教学设备、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其教学效果。比如采用情景模拟,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创设的情景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却很难有真实的角色代入感,从而导致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效果不好或者学生不配合,最终课堂往往容易沦为教师在课堂上独霸话语权管自己讲,学生在讲台下沉默不语甚至玩手机。教师的夸夸其谈和学生消极沉默无言构成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图景。 (三)考核形式过于僵化,重分数轻能力两者难匹配 “分数就是一切”,“能考高分的就是好学生”。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 长期以来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形式,教师采用的是“一纸定分数”的应试教育策略而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学策略, 学生则看重结果性考试而轻视能力形成过程。具体操作上,课程考核普遍沿用传统方式,成绩构成分为平时考勤和作业,及期末考试。这种局限于理论知识考核的考试难以有效地对能力进行考核,更无法有效反应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平时教学的效果。如此考核制度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全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 只注重Y果不注重过程, 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能力与分数也远远脱节。 二、不同专业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面也有很多变革尝试,但根据专业差异进行教学改革还少有涉及。 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的角度,探索一种适应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跨专业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的思路如下: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差异,设置分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专业差别化的有效课程教学方法,并设置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来检验和加强教学效果,以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在人文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三、不同专业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一)教学目标改革:专业、学生差异决定不同专业课堂定位 本课程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包括认知领域、操作技能与社会实践等应达到的目标。结合不同专业,分为A、B、C三类专业,具体设置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专业知识的技能化操作与技能的社会化实践等应达到的目标(如表1所示):①A类专业主要是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或者将来直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定位于培养人力资源管理部从事专门工作的人才,因此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们专门岗位能力和职业化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培训专员,进行企业新员工的培训项目设计;② B类专业主要是会计、国贸和工程管理等专业,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会计、国贸、工程管理等中心部门的一般直线管理人员,教学目标定位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简单业务操作,比如绩效考核、培训项目决策,招聘面谈等;③C类专业主要是法学、汉语言文学等非经管专业,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一般员工,自我开发管理者,教学目标定位于自我管理素养、情感开发。 (二)教学内容改革:依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层次的内容体系 梳理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分成三大块教学内容:①业务理论知识,包括基本术语、基本原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史和趋势等;②业务技能知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福利设计等工作过程、操作方法等;③社会实践能力,即在现实场景中能具体社会运用的能力。比如一家商贸公司,如何去针对新员工设计一个培训方案。 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有选择性的开设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内容,比如非管理专业,以理论知识和一定业务技能为主,对管理类专业,在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基础上,深化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无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差异、统一教学内容的现状。教学内容改革结合不同专业对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制定基于专业细分的分层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薪酬管理为例,对A类专业,需要开展薪酬调查,并提出优化意见,在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基础上,深化岗位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B类专业则只要了解薪酬类型,和薪酬决策的依据,C类专业则只要了解薪酬体系构成以及一般薪酬奖励方式,以理论知识和一定业务技能为主(如表2所示)。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从“主演”走向“导演” 在学习多元化的今天,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必须学会从“主演”向“导演”转变,以打破当前全程“满堂灌”式理论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专业施教。具体如何“导演”好课堂,应该首先从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特点等进行分析,设计符合专业特点的差别化《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具体做法如下:①业务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注重人力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程序等基础知识内容构成,根据专业差异设置内容和难度差异,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分组讨论等为辅;②业务技能知识的教学,尝试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的运用。其中案例分析主要针对A、B类专业,给专业背景相关的不同案例,社会调查主要用于A、B、C各类专业,结合专业特点给与相关的专题进行社会调查,比如自己专业符合的就业的岗位,通过调查得到工作分析报告;③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以项目驱动、学科竞赛、科研课题研究、毕业论文设计等方式实现。要求A类专业学生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完成教师事前设定的项目任务。同时针对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选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热点问题,设定专题项目,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立项,或管理案例分析、统计调查等省、市级各类学科。 (三)考核方式改革:依据专业差异,差异化、多元化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形式改革主要改变 “单一”形式的书面笔试考试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的差别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置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考试考核方法,以检验和加强课程教学效果。 针对教学内容形成“业务知识的认知性――知识的技能化――技能的社会化”三个层次递进的考核目标,改变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唯一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改为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方面结合的新型考核模式。具体操作如下(如表3所示):①基础理论知识层次,采取形成性考核,内容适当体现专业差异性。要求A、B和C类各个专业学生以书面笔试考核方式单独完成,根据专业差异设置内容和难度差异,以教师作为考评主体。 ②知识技能化层次,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内容和考核形式。案例分析考核主要针对A、B类专业,给专业背景相关的不同案例,要求学生组队小组讨论、演讲,并形成文字报告成果;社会调查主要用于A、B、C各类专业,结合专业特点给与相关的专题进行社会调查,形成文字报告成果。这两种考核方式都是考核学生的项目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学生和老师共同作为考评主体参与其中。再是课堂行为考察,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和课堂互动情况,针对A、B、C类各专业展开,以老师为考评主w。③技能社会化层次,针对A类专业或者部分优秀学生展开。要求A类专业学生组建自主合作学习小组方式完成教师事前设定的诸如模拟招聘等项目任务,形成相关的影音视频资料。同时针对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选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热点问题,设定专题项目,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立项,或学科竞赛。考评主要考核学生的项目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学生和老师共同作为考评主体参与其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四、实施效果评价 课程教学改革在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实施后,调查数据显示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明显,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应聘面试和简历制作等方面获得了直接受益,学生因此在学评教中对课程教学质量满意度有了显著提高;管理类专业尤其工商管理专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就业率同比提高了30%左右,就业学生的用人单位评价满意度超过96%,学生在专业学科竞赛屡获大奖。 由此可以看出,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差异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现了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对接。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差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涵盖了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体系,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组合知识系统的目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知识在不同情境下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真正体现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应用性本科院校教育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量子力学论文:地方工科院校《量子力学》课程教法的探索与实践 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也是物理类专业标志性课程。量子力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原子、分子等微观客体的运行规律,由于它的出现,材料学在导电性、超导性、磁性领域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除此之外它还对化学、生物学、天文等学科和许多近现代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量子力学不同于以往力、热、光、电这些经典物理,它有自己独特而全新的理论框架体系,初次接触该课程的学生很难接受,量子力学的创建者之一波尔就曾说过“如果谁在第一次学习量子概念时不觉得糊涂,他就一点也没有懂”。本人从2011年开始讲授《量子力学》课程,先后教过5届学生,对于如何教好普通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有一些体会。 1 讲授量子力学建立背景很重要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只掌握书本里相关的公式、定律,能熟练地做课后题是不够的,这些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更何况正如波尔所说,初次接触量子力学的人本身就很困惑,如果刚开学直接讲授物质波、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不确定性原理,用薛定谔方程计算能级和波函数,学生会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些知识是什么,有什么用?如果我们回顾一下量子力学产生过程:开尔文的“两朵乌云”、普朗克解释“黑体辐射”、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包括康普顿散射实验的验证)、波尔的氢原子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还是有规可循的,有这些前期成果作铺垫,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薛定谔方程、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容易被接受,再告诉学生势阱看做简化的原子模型,得到的能级与原子发光机理相联系,学生学起来就会明白一些。这样适当增加量子力学建立背景,使学生明白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人类认识世界到了微观层次,由实验和理论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2 讲授数学知识储备和课本的组织框架很重要 量子力学中微观体系的状态用波函数来描述,每一个状态可以看成数学中的希尔伯特空间的一个矢量,线性代数中所学的矢量运算法则(如矢量的加法、数乘、内积等)成了量子力学中基本运算。在矩阵力学中,态和力学量又可以用一个矩阵来表示,矩阵的运算法则及相关概念也是掌握量子力学所必须的。薛定谔方程本身就是一个偏微分方程,量子力学中的期望值也需要与概率相关的知识。《量子力学》课程一般开设在本科大三年级,所有数学知识都已学过,同时学生也有所遗忘,如果在正式授课前带领学生复习一下相关数学知识,不仅使学生学习更轻松,也有助于一些考研同学的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接触一门新课时,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所以讲授一些书本的理论框架也比较重要。我们使用的是周世勋的《量子力学教程》,该书浅显易懂,逻辑清晰,适合普通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作为量子力学的入门课本。如果学生明白课本的安排,包括这么几部分:描述一个状态及状态随时空的演化法则、状态中物理量的获取、微扰理论、自旋及多体,外加一独立成章的矩阵力学,学习起来会清晰许多,明白自己的学习进度,前后章节的联系,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升。 3 讲授名人轶事,联系学科最新进展 和其他理论课程一样,《量子力学》抽象难懂、推导过程复杂,讲授会枯燥乏味。所幸量子力学建立的年代是上世界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英雄辈出,群星璀璨。量子力学的缔造者如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泡利等人身上都充满了传奇,从他们身上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启迪智慧,每一个物理规律发现背后的故事、名人之间的师承门派还可以作为调节课堂氛围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量子力学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诞生在现实社会中,而不是如天外飞仙那般突然现世。学生有了这种亲近感,学习起来也会有动力。 尽管量子力学理论框架于20世纪30年代已经基本建立,成功的解释了很多实验现象,也影响了诸如化学、生物、材料等诸多学科的发展,但围绕量子力学基本概念、原理、物理图像的理解一直争论不断,随着实验手段的进步,诸如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拓扑绝缘体、量子霍尔效应、外尔半金属等许多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又一个的研究热点,不断提升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高度和深度。课堂上介绍这些学科的前沿进展,让学生感受量子力学的魅力和生命力,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合理实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多媒体课件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为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在讲授氢原子的量子理论时,公式繁琐、推导冗长,如果一一板书讲授,学生很容易听到后面忘了前面,如果提前做好课件,推导过程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重点讲授推导逻辑和几个关键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省力很多。还有如果把电子衍射图像形成过程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播放,学生对波函数统计解释的理解会加深很多。 多媒体教学会加强课堂上教学的交流、提高学生信息获取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课件能为教学引入很多便利,也有一些不足。如过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张张的过幻灯片,除了信息量太多,学生还会被课件中动画、视频所吸引,忽视其中公式推导,及和老师的交流,这样学习层次很容易流于表面,不能深入;反之如果教授板书讲授,物理过程仔细推导,关键处点评交流,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和参与讨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构建他们的知识体系。总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这一根本目标。 《量子力学》在物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让学生更容易的认识、接收、理解、应用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希望这些粗浅的思考能为其他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量子力学论文:《量子力学》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和基础,量子力学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最重要的必修课,其体现出的研究和对待新事物的思想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论文围绕“科研融入教学、教学提升科研”的理念,提出拓展和更新量子力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科研是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同时,教师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需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形成科研教学双促进,从而推动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量子力学;理论教学;科研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即将步入光子学新阶段,光子作为信息和能量的载体,迅速推动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光电子交叉学科和信息产业。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和基础,是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交叉学科。量子力学在近代物理中的地位如此之重,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量子力学理论性太强,公式众多,逻辑推理严密,太过抽象,难以理解,特别是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从而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作者在多年量子力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总结教学心得,提出了“科研与教学互进互促”的教学理念,建立了教学内容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量子力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一、介绍量子力学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实际应用,调动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热情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源动力,在绪论讲述中通过大量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们展示现代科技革命与量子力学息息相关,量子力学渗透到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从电脑、手机到航天、核能,从科幻电影到工业4.0,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于量子论。同时针对学生们的喜好,科普《星际穿越》、《生活大爆炸》、《源代码》等热门影视中黑洞、虫洞、平行宇宙等量子物理的基本思想,以激发学生对量子论的求知欲,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关于量子力学的科普书籍,如曹天元的《上帝执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霍金的《大设计》以及罗杰的《神奇的粒子世界》,并引用《上帝执骰子吗》中优美的开场向学生引出量子力学这一神秘和优美的故事,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量子力学的发展史话,穿插每一个具有革命性大事记形成和建立的历史背景,相关科学家的简史和名人逸事,如德布罗意如何从一个纨绔子弟成长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牛顿和胡克还有其他科学家之间关于理论归属问题的争执;一个早期不受大家认可的爱因斯坦;二战期间参与研制原子弹,二战结束后大力促进核能和平利用的“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玻尔;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又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的天才少年泡利;在建筑领域同样杰出的胡尔;爱打赌的霍金;等等。这些偶像级的人物在物理发展中就像一个个明星,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起连接起物理发展的恢弘历史,循序渐进地消除学生对量子力学的恐惧感,并且对于培养他们的科研品质有很大启迪。 量子理论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科技面貌,引发了许多的技术革命。用多媒体将最新的科技知识和高新技术全面融入到教学课程中,可以形象直观地表述量子力学与科学前沿的紧密联系,扩充学生们的知识和视野。如讲述电子自旋有两个取向这部分内容时,正好与计算机存储中二进制0和1相对应,这也正是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并展开介绍量子信息、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均是遵从量子力学变量的分立特性叠加原理和量子相干原理。机械硬盘的原理是巨磁电阻效应,其本质是电子自旋相交的量子现象,医院里最先进的诊断技术――核磁共振,就是核自旋效应的典型应用。CPU逻辑单元CMOS中的核心部件――场效应晶体管,是量子力学在固体中的应用;集成电路生产用到的光刻机――其光源激光,航天领域对于GPS的系统误差校准以及尤其重要的卫星钟,也是量子力学的应用。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以半导体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化工业。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量子力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巨大是以往所不能想象的。 二、根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给学生讲授了教材上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通过PPT和视频的方式将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固化到教学中来,以保证教学内容总是站在专业学科前沿。通过这种融入方式,形成理论水平高、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讲述微观粒子波动性中波长公式λ=h/时,通过比较电子和经典粒子的波长,说明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测到粒子的波动性,并拓展引入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当加速电压达到200kV时,电子的波长达到在0.1纳米量级,和原子的大小相比,由于透过样品后的电子束携带有样品内部的结构信息,通过分析电子束的成像可以得到颗粒形貌、大小、位错、缺陷、成分和相组成等微观特性,进而介绍电子显微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及电子衍射原理,加深学生对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关动画,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性,并通过保龄球视频类比描述双缝衍射实验,形象直观。 讲述一维薛定谔方程求解例题――一维势垒贯穿时,引入隧穿效应概念,并且引用一张经典的狮子“穿墙”追到墙对面高枕无忧人的配图,这在经典物理中完全不可能想象,形象的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量子遂穿效应,并且强调了量子论与经典物理的不同之处,进而向学生介绍隧穿效应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实际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用视频和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分辨率的影响因素,并与课本上遂穿透射系数公式相互验证,并给大家介绍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自己科研工作中的相关实验结果。 通过让学生们接触这些仪器的工作原理,等同于提前接触了科研工作,对研究工作有了切身体会和形象了解,同时对课程的理论知识有了现实认识。教学中不断渗透专业前沿科学知识,不仅可以使量子力学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习目标更明确,这些都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考研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和建立讨论环节在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课堂教学一定不能让教师唱独角戏,要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同时要让学生占主导地位,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量子力学理论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实例,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制作多媒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以及增强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科研融入教学,教学提升科研 在课堂上,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量子力学理论的认识,教师只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新知识日新月异,这些均需要授课教师不断吸取养分和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动态和研究进展,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水平,让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围绕“科研融入教学、教学提升科研”的理念,拓展和更新量子力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将自身的科研经历和成果,以及量子力学理论相关的学科前沿实例灵活融入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形成水平高、前沿性强、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述海森伯测不准关系Δx・Δp≥?捩/2时,引入衍射极限这一物理问题,衍射极限本质上来源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关系限制,是量子特性的一种宏观体现。 由于衍射极限限制了器件最小特征尺寸和加工分辨率,必须突破光学衍射极限才能进一步发展纳米光学和光子学,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是目前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方案。进而系统地介绍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光探测器、传感器、发光二极管及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讲述电子自旋这一章节时,向同学们介绍材料界的新宠――电阻率超低、电子迁移速度极快,可以有效传导电子自旋的石墨烯,该材料卓越的性能令科学界普遍期待它能引领新一轮的电子元器件革命。引入科技巨头IBM公司制作的《一个男孩和他的原子》的微电影视频形象讲述自旋电子施法大数据存储,电子自旋的自由度得以被操控。当自旋电子学施展“魔法”,存储介质的体积将变得越来越小,而存储的容量却越来越大,甚至无限延展,真正一粒沙中存储一个世界。这种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案例让学生们清楚研究方法,加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让枯燥的公式转换成形象的材料和器件,教学效果生动而富有启发性。 科研是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同时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然需求。同时,教师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需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形成科研教学双促进,从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量子力学论文:还原量子力学的真相 如果理性的科学家和有志于探索宇宙奥秘的人愿意抛开权威和传统的成见,冷静地思索以下内容,这将引爆人类科技时代的新思维且达到人类思想文明的大迁跃,这是历史的选择!当然了,追名逐利的人类从来就不缺少狂妄之徒,在网络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切都可能是幌子。拿什么来换取世人的理解呢?――天道自在人心。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当代物理研究最尖端同时又是不可调和的两大理论。很多严谨的科学家和科技探索者已经发现目前世界最科学的物理学理论和实际的物理现象是格格不入的,甚至破绽百出。连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擘最终都陷入不可知论,在其学术后期都怀疑自己的理论并渴望从上帝那里获得最终解释。客观地讲,不仅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当今物理学绝大部分的科学悬疑,我都能够找到解密的突破口!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以为我在吹大牛,这是可以理解的。本人的物理学水平就是普通高中阶段甚至没有专业的学习背景。(曾经在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发表过各类专业文章,都是如此)这一切是为什么呢?拥有一个崭新的宇宙观重新来审视我们的世界,一切就会变得简简单单。 现在切入本文的话题,量子力学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一百多年前,自从普朗克提出光量子假说以来,世界上顶级的科学家们都在苦苦思索,量子现象的奇特性让所有的物理学家们不可思议,也无法解释。许多科学家提出不同的方案来解释这一切,如超玄理论、平行世界等等,都无法彻底圆融和贯通量子现象。更加有意思的是,一些科学人士借用佛学理论来解释所谓的量子现象,让佛学和量子力学越来越变的高度神秘和费解。哎!这到底是科学的无奈还是上帝的愚弄呢? 以下,开解量子力学之答案。量子为什么有诸多神奇呢?只要知道量子的运行轨迹,所有的量子现象将会不攻自破。这可以让任何一个物理学爱好者立即明白。(真正的知识一定具有普适性)也就是说,量子现象非常之简单。我常常思考,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顶级的物理学家们都想不到呢?原因之一就是人类思维的固化,对前辈知识的盲目相信,潜意识里的思维定势导致无法认识到物质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还是感叹一句,量子现象一旦解密,物理学理论将会出现大面积的塌方,取而带之的是人类科技的日新月异。(曾经在【卷宗】(国家级科技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UFO的物理学原理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实际上用新一轮的认识理论能够找到人类未来的新动力源以及宇宙飞船的动力核心。) 所谓量子只是一个物质微粒的表现体。科学家看到的量子只是一个显型模式,说到底量子的存在只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表达,用微粒的说法只是更形象的接近观察到的现象。实际上说量子是微粒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诱导。(量子这个名称会让科学工作者潜意识中不自觉的带上思维定势,这也是量子力学的现象无法解释的原因。用既定的模式去寻找物质的真相,永远是死胡同。) 我们看到的量子运动,请注意了!到现在为至,人类物理学研究者都认为量子形成之后(或者说一个量子/光子被激发出来之后),在传导媒介里或者真空中继续以量子/光子的微粒-或者(微粒波)形式前进,而这就是所有科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盲点。表面上看,科学仪器检测出来的现象是单个量子(或微粒波)在前进。是的,似乎看起来是单个量子在前进,而实际上根本不是!这就是颠倒乾坤的突破口。 胶片电影上的动画是连续的,而实际上是大量的胶片连接而成。检测到的单个量子现象在前进,其实是由不同的量子点组成的!(多么简单的事实!) 物理学家意识中一旦理解这个角度,量子力学的所有现象都会势如破竹。重点提示一下,实验中看到的量子现象都是被表现出来的,其实只是量子点的连贯状态。那么,量子是如何行进的呢?就像多米诺骨牌,量子也是一个个叠加出来的前进路线。无论量子和光子,在微观世界里都是统一的前进方式,这是宇宙变化的核心密码之一。(在天文学的宏观世界里呢?可怕的统一性还是存在的,只是时空的背景不同,变化也会不同)。 这里已经解开了量子力学的本质奥秘,余下的只是简单地和神奇现象一一对应。 量子和光子都是瞬间产生和瞬间消失的!!!??光速是如何得来的呢?就是正负电子的撞击之后,产生一个能量波。而这个能量波可以推动下一个正负电子的撞击。(光子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但是都是被能量波冲击下的能量聚合反应。无论是正负电子撞击还是其它的原因,如当原子核电子外层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辐射出来的光子,也是能量冲击波的效果。微粒世界的本质都是能量波的物理学语言的显示,而不是所谓的固态物质体的存在。也就是说无论正负电子、质子、中字、原子核都是物理学语言,而不是绝对量化存在。这个思维点要重新的认识)这么一假设,天大的物理学奥妙就解开了。其一 、光子之所以可以保持匀速运动的根本原因就破解了。其二 、光子的速度取决于两个光子之间的影响,所以才会有量子的速度远远超过光子的速度。量子的速度取决于单个量子形成模式,而绝不是和光子保持同样的速度。 一言以蔽之,所谓光速(或量子速度)取决于前一个光子/量子与第二个光子/量子之间的聚合速度。当然这种极其超短距离的聚合是无法检测出来的,但是可以从现象中推导出来。 爱因斯坦说光速是不变的和直线行走的,这都是假设出来的理论坐标。爱因斯坦无法想象光线的行进方式,无法解释光线在太空的弯曲现象,才利用时间弯曲而替代光线弯曲的说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引力会造成时空扭曲,光束接近高质量恒星就会发生弯曲。这里的只能先稍微说一点,所谓的引力不同就是物质的存在不同。引力既可以是波动的表达,也可以是物质的一种表达。实际上从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公式就可以看出来,物质本身就是一种引力。这个概念就是爱因斯坦本人和很多的科学家们没有意识到的思维转化,也是最需要体会之处――物质存在的真相)其实只要空间的密度不相同,或者光线行走的媒质不一样,光线的速度和方向就很有可能会改变。光速为什么在不同的媒介中速度不一样?是因为在不同的导体中光子的聚合难度和方式不一样,光纤中的光子路径就是明证。很多学者没有思考这些现象的根源,只是根据前人的思维来判定现象的合理性,当然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物理学很多概念已经不适应未来科技的发展,这才是桎梏科技的最大瓶颈。) 光子/量子为什么有干涉现象,只有根据这样的推断才能够清清楚楚地解释出来。估计科学家们冷静地从这个角度去想一想,量子现象的神秘性都不需要更多的去解释了。 很多科学家和宗教家都在借用量子的随机性来神话量子的存在,似乎量子受自由意识支配,认为量子可以在任何一个点都有出现的可能。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逻辑无奈!量子出现在任何一个位置,绝不是取决于人脑的意识也不是取决于量子的自由意识,而是取决于观察者所给定的位置。如果给出量子可以到达的位置,量子就会以同样的状态出现,请注意了!这个量子是经过N个聚合生灭之后的量子,而不是刚刚被激发出来的量子。只要检测的位置到哪里,量子就会出现在哪里。再次重申!!检测位置是量子可以到达的位置,所以只要哪里检测,那里就会有量子! 量子为什么有纠缠现象?量子纠缠就是量子波的形式对称,绝不是异想天开的意识控制。当第一个量子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最后一个量子的形成模式了。只要这个量子能量存在,就会永远纠缠。 量子为什么自旋?自旋是微粒冲击波聚合后的现象,微粒只有通过自旋才可以控制或者说被控制。(自旋可以改变量子波的状态,不同能量等级波之间会有引力大小区别)量子只有自旋才可以保持与其他微粒的距离和引力。任何的物质只有自旋才可以存在!其实一切存在都是自旋的。地球上的人也是自旋的,只不过跟着地球一起自转。而量子现象是一个终极的宇宙存在模式,不过是缩小板块而已。强调一点,任何物体只有自旋才可能存在,才可以在宇宙中保持和其它物质的区别。自旋的速度不同,才可以保持与其它微粒子之间的距离。通过这个现象,就能够轻而易举的揭开天体运动的规律。 再说个似乎天方夜谭式的假设――只要改变自旋的状态,就可以改变物质的存在形式。举个例子,任何物质只要靠近太阳,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太阳里的物质也只是检测出来的能量波形式)。这说明什么?一切的存在只是一种形式的组合,而绝不是物质的永恒不变性。无中生有的变化模式产生了一切。自旋的这种物理学意义一旦被关注,发明比导弹更快的飞行器只是个时间问题。自旋现象将又是一个科技的亮点,通过自旋还可以推导出物质存在的更多奥秘,这里就不多说了。 还要郑重说明一点,量子描述的微粒绝不是实际的物质,而是一种推算出来的现象点,也就是说量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形式,我们人类是无法用感知觉直接观察出来的,而只是通过仪器检测出来的现象描述。这说明什么呢?所谓的量子(任何微观世界的微粒)只是存在(或者称为存在波)的运动凸显状态。量子是否可以再细分呢?当然是可以的,只要人类的科技不断的向前发展,一定还有更加细微的存在。(这与宇宙的边界有关)。现当代的物理学家们在思考问题中,无意识地以为量子是个物质化的点,这是潜意识的思维定势。如果看懂以上的意思,就会彻底解开量子/光子的波粒二象性问题。(任何现象都要有不同的时空背景来认识,才可以找到最终的解释) 任何微粒都是波动的形式,实际上地球上的物体乃至宇宙上的任何物体都是波动的形式。大家可能会笑话我,眼前的物体如果是波动的,一切不都混乱了吗?眼前物体的静止是因为我们同步处在地球上,如果将眼前的物体放大到宇宙的星系上去观察自己,我们就会跟随地球一起呈现波动的状态。(在时间和空间的大背景下,地球也会发生聚合生灭的。从这个点上说,地球的生命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常常异想天开,若是有科学家愿意同我合作,就能够推导出很多的物理法则来服务于全人类)量子力学的伟大在于可以观察到宇宙的核心秘密,因为量子态已经可以将宇宙的运动轨迹复述出来。不过,量子是瞬间消失和瞬间产生的,眼前的物质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再到微观的量子世界里去观察,所谓量子就是波动聚合的刹那生灭的过程。产生一个量子/光子,必须产生一个能量波来维持下一个量子的形成。从这一点说,佛学的宇宙理论和量子现象是契合的。但量子绝不会简单地受我们的意识控制。(意识是什么?需要看我写的书【宇宙的裂缝】,那里有简洁直白的体现) 客观地说,本人的物理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同时只要我看懂的量子现象基本都可以解释。其实只要理解上面所演示的量子形成模式和运行机制,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一定可以比我有更加精准的认识。如著名的电子双夹缝试验,这是物理学历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现象。如果看懂以上的内容,就可以解开这个世纪之谜。任何内行的研究者一看就会明白!这里就不赘述了。(量子的特性告诉我们,量子只会自动用波动的形式寻找可行进的最近途径,与量子的随机性是一个道理。) 量子还有一些现象,比如说,对一个粒子的测量,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包立刻塌缩,因此也影响到另一个、遥远的、与被测量的粒子纠缠的粒子,是需要解构物质存在的根本原理才可以更加精细的表达出来。这里只说明一点,微粒是系统的存在表达,只有波动形式的变化显示,而不存在单个量子的物质形态。提示一点,量子本身就是一种波的显示方式,所以任何的单个量子必须和周围系统状态保持统一场关系。一旦对单个量子测量,就会干扰到此量子的周围场力,自然立马塌缩的。(譬如,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磁场力的影响,只是这种作用明显和不明显而已。而量子之间有强大的影响力,是必须相互作用的。) 本文到现在为止,只是破解出一部分的量子现象,而更多的量子力学需要更加深层的理论基础的构思和重建,这里是不敢多说的。如果继续剖析下去,将颠覆所有的物理学概念。当然了,或许有很多人以为我在胡说八道,更多的科学家不屑于去认识这种新的宇宙观。可是这一种新的宇宙观能够解释几乎所有的物理现象乃至生命、文化,政治社会等等。如果有更大的讲台,我将从宇宙大爆炸的第一动力开始,推导出宇宙的边界,万有引力的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终极奥秘是什么?(本人更加希望可以直接面对科学家的提问和质疑),超越时空的认识能够为全世界的人类带来一轮新的意识流并在科技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发展。举一个例子,如果知道地球的重力是什么?重力最终回归到哪里去?顺藤摸瓜地思考这些问题,就会推导出磁场力就是天然的反重力,而人类就可以找到和太阳能一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这就是永动机的核心秘密) 不置可否,每个人的认识都有局限性,即便如此,也有理由相信以上有关量子力学部分的解析足以给科学界带来崭新的思路。为什么我可以推导出这么多奇怪的物理现象?或者有哪位科学家和宇宙探索者也想同样获得通天的启悟呢?这必须从宇宙的本质开始来分析,所有的答案才会有终结的解释。宇宙到底是什么真相呢?宇宙是意识的宇宙,宇宙是趋于和谐的宇宙,从这两个点出发,这个理论基础可以推导出宇宙和人类一切的奥秘。 量子力学论文:《量子力学》课程“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掌握《量子力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学生进入物理学前言问题研究和高新科学技术探索不可或缺的基础。文章结合这门课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以“问题导向”作为切入口,将案例教学、视频、科研成果等融入教学过程,强化课堂小组讨论,推进实验教学,改进考核办法,从而为培养创新型物理电子应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量子力学;教学探讨;能力提高 1 引言 生产力的发展客观需要,推动人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奥妙,掐指算来,量子概念的诞生已经超过整整100年。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量子物理,就没有人们今天的生活方式。量子物理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现代化生产的许多方面,如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磁性材料与器件,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等等。《量子力学》课程的学习已成为国内高等理工科院校“应用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必修学科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并为“固体电子导论”“光电子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对《量子力学》课程的探讨 《量子力学》涵盖了基础物理、数学物理方法、概率论、线性代数、矩阵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规律与方法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不能凭借我们所熟悉的经典概念去证明。这些现状导致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感觉到难度更大。传统的课堂教学容易陷入纯粹的数学推导而忽略物理情景的建立。 种种现象表明,现存的“单纯授课式”教学方式不符合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无法实现其预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在各方面加以充分改进。目前,国内外对《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作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开发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课堂分组讨论、模块化教学等。如何让学生在偏微分方程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中,理解抽象的量子物理基本框架,并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任课教师需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值得花力气去研究。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量子物理所带来的新技术又层出不穷,大量前言研究成果脱颖而出,如量子通信,量子纠缠,量子密码等。如何将这些最近量子应用技术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问题既是学习的起源,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又是掌握知识的手段,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以“问题导向”作为切入口,将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科研成果等融入《量子力学》的教学过程,克服抽象的物理图景给学生带来的困扰,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条件,针对课程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和专业的实践应用问题,在科研实践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3 《量子力学》课程问题导向型教学实施建议 3.1 学习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量子力学可谓无处不数学,因此需要以无记名答卷调查和课间交谈方式,对学生的之前数学物理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等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打下基础。如果没有对具体问题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就无法真正深刻理解基本原理,量子物理的实际应用也就更无从谈起。课程系统学习之前,教师应该把知识点中可能运用到的数学知识梳理后作为参考资料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在平时练习中使用。 3.2 建立“问题为导向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量子力学》建立在众多假设基础上,抽象难懂,研究的是微观世界物质粒子的运动规律,与现实宏观世界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规律与日常经验完全不同。不少同学甚至认为这门课程与今后自己的工作联系不大,毫无用武之地,因而在学习上没有积极性。这一情况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得于教师的问题引导设置是否有新意,是否足够吸引学生。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知识的渗透和迁移。如从大家所熟悉的歌星周杰伦的成名曲《爱在西元前》改编版过渡到量子物理的发展,从太阳能电池过渡到知识点“光电效应”,从量子计算机过渡到知识点“态叠加原理”,从氢原子的斯塔克效应过渡到“微扰理论”等等。这些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从理性的角度让学生接受量子物理的基本思想,激发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推理能力,也势必会加深学生对知识模块的理解。 采用提示启发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本课程中重要的概念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讨,多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自我构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注重物理思想的阐述 量子力学论文:基于“PBL教学法”的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以培养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工科专业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基于“PBL教学法”的教学改革设计方案,讨论了量子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所作的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量子力学课程的积极性,由过去的被动学习逐渐改为自主学习,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其他课程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PBL教学法;量子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提出,被称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两个划时代的里程碑。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创立,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中物质属性及其运动规律,造就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辉煌,推动了原子能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并开辟了光子技术的诞生之路,将人类社会推进了信息时代。通过量子力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具有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量子力学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在课程教学中需要特别把握好这些抽象理论知识的“入门教育”,把握得当,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近几年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针对量子力学教学中出现的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不高的现状,结合量子力学的课程特点,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提出了基于“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学生为主体的量子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1 “PBL教学法”设计方案 “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激励学生积极探索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转化,同时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反思,教师则以提问的方式推进这一过程,最终使学生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中理解知识,实现学习的不断延续,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PBL”教学法设计模式框图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对教师备课和教学实施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1.1 PBL教师备课 (1)确定问题。问题是PBL的起点和焦点。问题的产生可以是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有意义、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实际生活问题、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内容等相关方面提出的问题。 (2)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实施PBL的根本保障。随着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媒体形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3)对学习成果提出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1.2 PBL教学实施 (1)学生分组。学生分组后,要让每个小组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要承担的任务,问题解决所要达到的目标,也要确定好小组内每个成员具体的任务分工。 (2)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问题。布朗、科林斯等学者认为,认知是以情境为基础的,发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活动是学习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吸引学习者。 1.3 PBL案例分析 例如,在讲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时,有学生认为波函数是经典物理学的波,也有学生认为波函数由全部粒子组成。这些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通过分组进行小组内讨论,再将讨论结果进行小组间辩论,最后老师对各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观点进行评述和指正,实现学生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量子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 2 用量子物理发展的渊源吸引学生 量子力学理论与学生长期以来接触到的经典物理体系相距甚远,尤其是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手段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又不无关联,许多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类比经典物理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的。因此,在量子力学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学生摒弃在经典物理学习中形成的固有观念和认识;另一方面在学习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又要求学生建立起与经典物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较为直观的物理图像,这种思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困惑不堪。此外,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众多学生陷于烦琐的数学推导之中,导致学习兴趣缺失。教学实践证明,针对以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应特别注意用学科理论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通过尽可能还原量子力学早期的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是如何建立并逐步完善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3 抽象理论形象化,与学生深入探讨 量子力学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抽象难懂,对此我们进行了探索。例如在量子力学教学中,“任何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如何理解波粒二象性?我们可以先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入手,通过“光电效应”实验引出问题,通过总结光电效应实验的特点,发现与经典理论之间的严重矛盾,并通过诸多矛盾引出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光电方程,进而深入探讨光的本性和实质。随着内容的深入,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波粒二象性是光子和一切实物粒子的共同本质,而且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两方面必有某种关系相联系。并顺理成章的指出物质波的概念和德布罗意关系式,从最基本的假定出发作出类比推理,理论的独创性给人深刻的印象。 在此,还可以以学生的口吻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物质粒子既然是波,为什么人们在过去长期实践中把它们看成经典粒子并没有犯什么错误? 我们可以通过实物粒子子弹的德布罗意波长的求解找到答案,这是由于普朗克常数h是个小量,一般实物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λ=h/p很短,短到可以忽略不计。 问题2)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近似的用经典理论来处理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又必须顾及运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进而作出解答,一般来说,当运动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远小于该粒子本身的尺寸时,可以近似的用经典理论来处理;否则,需要用量子理论来处理。 这种层层深入,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教学方法符合逻辑思维,学生很容易接受,将抽象而复杂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 4 联系量子力学的未来发展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尽管量子力学是以微观世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却非常大。例如,在当今科学界还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新概念,是实现完全保密的最佳通信方式,直接导致引领现今量子信息理论和研究的热潮,代表着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与量子力学紧密相关的实际应用技术进行调研,打消学生学习量子力学“无用化”的顾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5 结束语 近几年,针对量子力学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结合量子力学的课程特点,我们提出了基于“PBL教学法”的量子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其他课程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量子力学论文:量子力学一位实验家的探索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量子力学的实验研究。不同于传统量子力学教材中正规、抽象的讲述,作者倾向于进行生动、具体的物理学讲解,以便满足不同学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作者善于使用直白的语言来解释一些难懂的概念。他考察了量子物理学的近展,包括贝尔不等式、位置、光子偏振的相关性、物质的稳定性、宇宙力、几何相、AharonovBohm和AharonovCasher效应、磁的单极、中微子振荡、中子的干涉测量、Higgs原理以及弱电标准模型等。本书自成一体,内容包括量子力学传统的课题,也包含了必要的原子和分子结构的基础知识。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作者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给一年级研究生讲课时编写的教材,该教材后来成为加州大学的通用教材,它包含了160多个具有挑战性的习题,通过这些习题阐明了一些物理概念,也向学生提供了检验他们知识和理解能力的机会,习题答案可以在网上(/commins)查到。 本书共25章:1. 引言;2. 数学综述;3. 量子力学的规则;4. 基本定律与和波动力学间的关联;5.量子力学规律的进一步说明;6. 一维波动力学的后续发展;7. 角动量的理论;8. 三维波动力学:氢原子;9. 对束缚态问题的时间无关近似;10. 微扰理论的应用:氢原子的束缚态;11. 相同粒子;12. 原子的结构;13. 分子;14. 物质的稳定性;15. 光子;16. 非相对论带电粒子与辐射间的相互作用;17. 微扰理论中的其它课题;18. 散射;19. 特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KleinGordon方程;20. 狄拉克方程;21. 相对论自旋-1/2粒子与外部电磁场的相互作用;22. 狄拉克场;23. 相对论电子、正电子和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4. 弱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25. 量子测量问题。每章的结尾有练习题。书的末尾有3个附录、引文的出处、参考书目和主题索引。 本书著者Eugene D. Commins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退休教授,是该校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实验原子物理学。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NAS)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成员,美国物理学会(APS)成员。他曾多次获得教学奖,包括2005年美国物理学教师协会颁发的奥斯卡金奖,这是对有杰出贡献的物理教师的最高奖。他发表过不少论著。不幸的是,本书出版后不久,作者去世了(1932-2015)。 本书的内容在许多方面与其它的量子力学教科书不同。传统的量子力学大多是在直角坐标或极坐标中讨论或展开量子力学问题,而本书较多地在希尔伯特(Hilbert)矢量空间探索量子力学问题,还利用了与传统量子力学的对应关系,数学工具不同,因此对量子力学各种关系的表征也不同。本书是物理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也是物理学家有价值的参考书。 刘克玲,退休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量子力学论文:意识与量子力学的内在关系 摘 要 量子力学与意识之间具有复杂的内在关联性,在量子力学中,意识被赋予了引发波函数塌缩的因果效力,并作为测量过程的初始条件由始至终地影响着对物理对象的客观描述。在意识研究中,建立在经典力学基础上的传统研究路径遭遇到无法摆脱的困境,需要引入量子力学来为自身提供全新的科学说明,这些说明形成了量子力学视域中的意识研究的三条主要路径。 关键词 意识 量子测量 波函数塌缩 神经活动 意识与量子力学原本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前者是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研究的对象,后者是物理学的前沿领域。随着意识问题在当代科学背景下,已经成为了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分科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意识问题的跨学科特征也日益突显。运用不同的学科方法来解释和说明意识问题,成为一种研究的必然趋势。许多的心灵哲学家和物理学家认为,意识和量子力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主张,不仅量子力学需要意识的参与以保证描述物理世界的完整性,意识研究也需要引入量子力学来突破现有的困境。 1 意识在量子力学中的位置 意识在量子力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在量子测量中,意识作为测量过程的初始条件,由始至终地影响着对物理对象的描述,二是意识引发波函数塌缩理论。 第一,意识与量子测量。经典力学认为,只要在测量过程中,具备明确的初始值,根据一系列基本粒子的初始位置和速度,就可以实现对事件的准确预测,揭示出世界的真实状态,并且,其测量结果不会受到观察者意识的影响。因此,就某种程度而言,经典力学中观察者的行为同样是被决定和可准确预测的,观察者的心灵与观察者本身的原子构成的经典态被视为相等同。但是,在量子测量的过程中,这种测量过程和结果的客观严格决定性和确定性会发生改变。依据标准的量子力学思考,以玻尔、海森堡等人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测量和观察在描述物理实在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量子测量的过程中,测量的结果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即每一次的测量结果都不相同。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自观察者的意识和测量工具在每一次测量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性影响。“量子力学并不描述物理实在本身,而是描述物理实在出现的概率,而这种概率取决于观察者的观察。”①量子力学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观察者在测量过程中的地位。 测量问题研究的是一个处于经典态的观察者是怎样在一个量子世界里存在的问题,量子世界描述了不同态的叠加,但是人类主体对世界的知觉和描述却属于宏观层次上的经典态。所以,在维格纳、斯塔普(Henry Stapp)等物理学家看来,人类主体对经典世界的经验为什么以及怎样从量子世界中突现中出来,是量子理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在量子理论中,人与微观领域的物质和能量同处于一个测量过程,观察者的意识会对测量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测量结果表现出一种主客体不可分割的特征,正如海森堡所说,“自然科学不是自然界本身,而是人和自然界关系的一部分,因而就依顺于人。”②量子力学所揭示出的物理实在以几率波的形式呈现,并且只有在观察者的意识参与到测量过程进行观察时才会出现。在测量过程中,观察者的意识是量子力学所描述的物理实在本身的基本前提,自始至终都决定着测量的结果。因此,量子理论不是关于描述客观物理实在本身的知识,它从一开始就包含了观察者意识这一因素。量子理论实际上是由人类主体意识通过对物理对象的观察得到、并经过认知加工的知识。但是在经典力学中,情况则恰恰相反,人类主体同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截然分离,有意识的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第二,意识引发塌缩理论。冯・诺依曼在其1932年的著作《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中首次提出“意识引发塌缩”理论(consciousness cause collapse proposal,简称CCCP),受到维格纳和斯塔普的支持。该理论认为,“测量”仅仅发生在有意识的观察者和波函数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以仅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描述世界是不完整的,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描述应该包含意识状态对量子力学的影响,而塌缩就是在有意识的观察者的心灵同其它系统的纠缠中发生的。“量子力学的规律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个系统有可能要用量子力学来说明,这个系统就是整个物质世界。有一个不在量子力学之内的外部的观察者,这个观察者就是人类(和动物)的心灵,它在大脑上执行测量并导致波函数的塌缩。”③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如查尔默斯(David Chalmers)和洛克伍德(Michael Lockwood)认为,“塌缩动力学为交互论说明敞开了大门”。④同时,他们也认为意识能够从某种复杂的大脑物理状态中突现出来,从而具有引发波函数塌缩的因果效力。 当然,“意识引发塌缩”理论实际上还面临许多问题。例如,意识引发塌缩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是否仅在有意识的观察者参与的测量过程中,意识才会引发塌缩?根据现有的宇宙知识,早期宇宙的量子状态并不是一个意识的本征态(eigenstate),在宇宙产生的最初的三分钟里,也没有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在观察一切的发生。如果宇宙最初的那个状态是根据薛定谔所提出的规律而演化出的早期宇宙状态,那么一个与有意识的观察者的存在相关联的本征态就不可能产生。第一次的塌缩需要有意识的观察者出现才能产生,但是有意识的观察者的出现则需要更早状态的塌缩才能产生,塌缩与有意识观察者出现的先后顺序问题的不确定,直接导致意识引发塌缩不可能开始的结论。尽管,“意识引发塌缩”理论受到了许多科学性和哲学家的支持,但是他们并没有为该观点提供一种可靠的论证。并且,这一理论和作为主流说明的多世界理论相悖。多世界理论认为,波函数是对于整个宇宙的完备描述,它是一种基本的物理实体,从不塌缩;并且,量子测量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把意识引入到物理说明中,只会使实在论遭遇到危机。 尽管对于意识在量子力学中的位置尚无定论,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参与到这一争论中去,比如维格纳、斯塔普、查尔默斯等人,他们关于意识在量子力学研究中的作用的积极讨论,已经表明,意识是量子力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2 量子力学视域中的意识研究 早期的量子力学研究者如普朗克、玻尔、薛定谔等人主张,意识研究应该引入量子随机性来解决与决定论之间的矛盾,此后,量子力学视域中的意识研究开始兴起。我们将首先说明为什么意识研究要引入量子力学,然后论述用量子力学研究意识的三条主要路径。 2.1 为什么意识研究需要引入量子力学 还原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以经典力学的决定论、还原论等原则为立论的基础。决定论认为,质点是真正的实在,只要给出质点的位置和动量,那么,依据一定的初始值,自然和人的行为就可以被准确地预测。还原论主张,一切高级运动形式都可以还原为低级、基本的活动形式,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意识研究中就是把意识这种大脑的高级活动形式还原为最基本的大脑神经活动,以达到揭示意识本质的目的。传统的意识研究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而意识问题的关键在于,意识的主观特征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还原,并且使被还原为神经活动的意识仍然能够具有说明主观感受的完备性呢?这一问题被查尔默斯称为著名的“意识困难问题”。 “在经典力学中没有任何支持‘感受’存在的逻辑上的依据。它是一个理性封闭的概念系统,它的原则只有在决定事物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起作用,这个系统局限于一个狭小的数学框架内,不涉及任何现象性的性质。”⑤这就是说,在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认识论框架内,并没有人的主观感受的存在地位,经典力学以排除意识问题来实现自身体系的完整性。一种排除了意识存在地位的理论如何能够解决意识问题?这显然是令人怀疑的。 因此,彭罗斯(Roger Penrose)、斯塔普等物理学家认为,如果对意识的研究仍局限在经典力学的框架内,意识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我们必须在一个全新的框架内说明意识和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而量子力学的引入,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2 量子力学视域中意识研究的三条路径 意识是由大脑神经活动基于某种动力学而实现的过程,由于它涉及到微观层面的化学和电子现象,因此,对它的描述必然要涉及到量子理论。从而,我们可以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发生在大脑微观世界中的特殊的量子力学现象。持这种观点的物理学家和心灵哲学家认为,“意识是一种对神经反射的直接认识,这种神经反射是通过已知的量子事件突然实现的。”⑥根据目前的研究,量子力学对意识的说明可以分为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运用相关的量子力学概念,如量子叠加、塌缩等原理与意识活动进行类比来达到说明意识的目的。在说明的过程中,不需要涉及复杂的运算,也不需要将具体的概念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这种方式的说明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相似性的类比,因此本质上不是对意识过程的科学表征,并不能真正揭示意识的本质。 第二条路径是运用具体的量子力学概念来揭示神经生理学的过程。通过这条途径,量子力学对意识的相关特征做出了说明。 第一,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说明意识的高度整合性。个体在反观当下的意识状态的时候,大脑中会呈现一幅统一和谐的意识场景。例如,当某人在上课的时候,因为听到窗外的音乐而想起了某部电视剧的情节、大脑中会浮现电视剧的场景和人物、甚至是当时的天气,同时,他的耳边又传来老师的讲课声,同时他的右手正在做着笔记。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在大脑中形成了一幅统一但富有情节跳跃性的场景。这幅场景完整且丰富,个体无法把它自行分割,也就是说,大脑中所呈现的统一和谐的意识场景不能被分割成他正在听音乐或者他正在做笔记这些构成意识内容的元素而独立存在。同时,随着老师的突然提问,他形成的意识场景被打破,继而思考老师提问的意识场景,或者随着窗外音乐声的停止,他的意识场景转换成了另一幅图像呈现在大脑中。不论意识的内容如何改变,他的意识状态总是统一且不可分割的整体。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是一种全新的物质状态,即不同活动水平的原子在温度极低的条件下会凝聚在一起而具有统一的特征。当这些原子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们以无序的方式排列,一旦它们受到外界的刺激,并且细胞的能量因刺激而达到某个临界水平时,它们就会一致性地被激活。这种神经元的激活能够波及整个大脑,并产生一致的量子电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过程机制恰好能够说明,分布在不同脑区且活动水平各异的神经元活动怎样能够协同行动,以支持一个完整统一的意识场景的产生。 第二,用测不准原理说明思维的量子化特征。EEG (Electro Encephalo Gram)实验已经证实,思维过程在本质上具有量子化的特征。思维过程与量子过程的变化有诸多相同点。例如,当一个人在回忆多年前,在某节印象深刻的课堂上被老师提问自己所做的回答时,大脑中许多与当时场景相关的模糊要素都处在被调动的潜在状态中,例如当时的天气、情绪状态、问题的内容、他的回答、同学们的反应等。当他把注意力刻意集中到其中一个记忆片段,如当时回答问题的紧张状态上,准备仔细回想和再现曾经回答过的内容时,他会发现在回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对当时所回答内容的记忆会变得不如刻意集中注意力之前那样清晰和完整,甚至试图回忆起来的思路也会消失而被其它的思路所取代。在未刻意回忆时本来清晰完整的回答,反而在集中注意力之后变得模糊,甚至原先的回忆思路也被打乱,最终导致意识场景发生改变。这一特征能够用海森堡在1927年所提出的“测不准原理”来说明。 “测不准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时间与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如果在一对物理量中,其中一个量的值越确定,那么另一个量的值就越难以确定。就思维的特征而言,被刻意关注的回忆类似于电子的二象性中的粒子性而具有“位置”,在刻意集中注意力之前的潜伏性的整体思路,就像电子的二象性中的波而具有“动量”。两者不能同时清晰或者同时确定,而只能确定一个。 第三条路径是一种关于量子力学的普遍性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玻姆(David Bohm)和斯塔普。玻姆等人提出一种“新实在论”的观点。他们认为,意识和物质不是两个根本性的实在,物质和意识只是从隐序的基本实在中投射到显序中的投射物。斯塔普持类似的观点,并提出了建立在过程本体论上的意识观点,即最本质的实在元素是现实场合(actual occasion),而不是物质或者心灵。现实场合可以把心理的和物理的特征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心物直接互动的观点就被他在更为深层次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物关联的约束集合(constraint set)所取代。 3 结论 量子力学与意识看似毫不相关,但实际上却是一对具有多重内在关联性的奇妙的搭档,两者的交叉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彼此的理论视域,其背后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一种交互二元论。从交互二元论的角度出发,意识被赋予了引发波函数塌缩的因果效力,并作为一种测量过程的初始条件由始至终影响着对物理对象的客观描述。并且,意识研究中量子力学的引入,突破了长期以来用经典力学规律说明意识问题所遭遇到的瓶颈,为意识的高度整合性等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说明。随着交叉学科的纵深发展,意识与量子力学的内在关联性将会得到更多的揭示。 量子力学论文:Hilbert 空间和量子力学 本书以完整和自成一体的方式详细阐述了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和它们所需要的数学理论,它们是为了使量子力学系统化而由David Hilbert, John von Neumann 及其他的一些数学家所开创的数学物理分支。 自量子力学诞生以来,该领域的许多先驱都曾向Hilbert请教有关数学问题。Hilbert从1926年开始系统研究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并在1926-27年曾经讲授过“量子理论的数学方法”。按照他和他的助手Johnvon Neumann等的观点,适用于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就是在1927年由一种抽象的数学结构所确定的空间。1926-1932年von Neumann证明了Hilbert空间算符的许多定理,于1932年撰写成非常著名的 “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Hilbert空间中的线性算符作为量子力学数学基础得到了公认。 量子力学和Hilbert空间算符是物理和数学概念之间完全对应的罕见实例之一。不幸的是,量子力学许多教科书中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几乎被完全忽视了。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物理学家群体中,Dirac的量子力学远比Johnvon Neumann的量子力学流行。 Dirac的方法几乎不需要多少数学,很多概念缺少严格的数学定义。实际上,处理量子力学要求比Hilbert空间更普遍的数学结构。但是在Hilbert空间中量子力学更迷人,因为从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数学结构如何以一种必然方式与物理理论联系在一起。 很多关于基础量子力学的著作不加证明地使用Hilbert空间算符理论的结果,而许多关于Hilbert空间算符的著作不处理量子力学。本书的目的不是完整地处理Hilbert空间算符,而是在完全的数学精度下讨论量子力学原理,并尽力追溯它们所赖以建立的实验事实。对于量子力学的处理是公理化的,其定义都是从以数学方式所证明的命题得到。本书不要求读者具备量子力学知识,仅从初等分析出发发展数学理论,详细给出了涉及的所有的证明,使本书很容易被仅有大学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读者接受。对于自学也是非常理想的。 本书是一部纯理论著作,可以被分成几个部分用于多种课程。 全书内容分成20章:1. 集合、映射、群;2. 度规空间;3.线性空间中的线性算符; 4. 正规空间中的线性算符; 5. 扩充实线; 6. 可测集合与可测函数; 7. 测度; 8. 积分;9. Lebesgue测度; 10. Hilbert空间; 11. L2 Hilbert空间;12. 伴算符;, 13. 正交投影与投影值测度;14. 对投影值测度积分;15. 谱定理;16. 单参量幺正群和Stone定理;17. 对易算符和约化自同构;18. 迹族和统计算符;19. Hilbert 空间中的量子力学; 20. 非相对论中的位置与动量。 与量子力学密切相关的数学领域或物理类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泛函分析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以及物理学家会对本书感兴趣,他们可以看到抽象的泛函分析预言如何把量子理论所用的明显不同的方法引向统一。 丁亦兵,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量子力学论文:工科非物理专业“量子力学”教学初探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数学和普通物理基础通常比较薄弱情况,对“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量子力学 教学探讨 量子力学作为当代科学发展最成功的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是学习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微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很多理工科专业最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其体现出的研究和对待新事物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毕业后从事其工作均有很好的指导和启迪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量子力学理论与学生长期以来接触到的经典物理体系和日常生活常识相距甚远,尤其是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手段与经典物理更是截然不同,但二者又是科学上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许多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从经典物理中的相关内容类比而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彻底打破学生在经典物理学习中已经形成的固有观念和认识,另一方面在学习量子力学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又要求学生建立起与经典物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较为直观的物理图像,这种思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困惑不堪。同时,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由于数学和普通物理基础比较薄弱,众多学生陷于烦琐的数学推导之中,导致学习兴趣缺失。那么,在教学量子力学时,应如何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学习量子力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量子力学课程的第一节课讲授效果对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兴趣影响很大,所以量子力学绪论课的讲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量子力学这门课程的态度。作者主要通过列举早期与量子力学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量子力学中奇特的现象来抓住学生的兴趣。诺贝尔奖得主历来都是世人瞩目的人物,处于网络时代的学生当然也会有所关心和理解,而且他们的主要工作在量子力学这门课程中都将会一一介绍,这样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强调了量子力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学生探索什么样的工作才可以拿到诺贝尔奖留下悬念,逐渐消除学生对量子力学的恐惧感。通过介绍四大经典力学,引导出量子力学和大家熟悉的经典物理学的关系,并结合经典物理学史上出现的困难和解决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量子力学发展史。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对量子力学的形成和建立的科学历史背景有深刻了解,有助于学生厘清经典物理与量子理论之间的界限和区别,加深他们对量子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对蕴藏在这一历程中的智慧火花和科学思维方法有一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 在授课过程中,在介绍量子力学发展史上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简历,如爱因斯坦,海森伯,薛定谔等的同时,适当地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的大事记,比如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个晶体管的发明等。通过介绍这些学生熟悉的人物及相关事件,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量子力学课程的兴趣,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量子力学的诞生,通过讲述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基础之一,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后续课程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等学科的发展中它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把握,帮助学生找寻学习方法 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线性代数、概率论、高等数学、数理方法等数学课程作为的数学基础,而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从而对量子力学产生畏惧心理,影响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在物理学中,数学只是用来表述物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算的工具,教师不能将深刻的物理思想淹没在复杂的数学形式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于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授,把握这些概念和理论中所蕴含的物理实质。对一些涉及繁难数学推导的内容,在教学中刻意忽略具体数学推导过程,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例如:在一维势垒问题的教学中,对于数学方面的问题,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入射粒子能量和势垒高度不同关系情形下三个区域薛定谔方程、记住其结论即可,重点放在该类问题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及对现成结论的应用上。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 “量子力学”课程本身实验基础薄弱、理论性较强,物理图像不够直观,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和长时间的板书推导,学生势必感到枯燥,甚至厌烦。长期以往,必然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类比的方法构建物理图像使学生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形成较为直观的印象,从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结合图形、影像等多媒体手段,模拟实验全过程。借助有关的教学软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可以让学生重复观察模拟实验过程,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微光粒子的波动性,借助电子衍射实验图像类比讲解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态叠加原理时,使用多媒体动画,我们可形象地展现电子一个一个打到屏幕上最后得到衍射图样的过程。通过减弱电子流强度使粒子一个一个地被衍射,粒子一个个随机的被打到屏幕各处,显示电子的粒子性;但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所得衍射图样和大量电子同时衍射所得图样一样,显示电子的波动性以及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其物理意义,同时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比较电子和经典粒子的波长,说明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测到粒子的波动性,加深学生对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和掌握。若使用传统板书手工绘制,不仅速度慢而且不准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作为电子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电子或离子在固体材料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以实现微米和纳米尺寸下电路和系统的集成为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授课时应注意介绍量子力学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联系,尽可能进行知识的渗透和迁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的过程。要实现量子力学这门课程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还有待与同仁一道共同努力。 量子力学论文:研究生教育课程高等量子力学教学改革 摘 要 研究生阶段既是知识深化的学习过程,也是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学习知识为科学研究打下基础。本文从现阶段研究生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高校研究生高等量子力学教学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掌握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素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 量子力学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研究性教学 自上个世纪80年初期恢复研究生教育,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也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研究生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发展科技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站上世界知识经济高点的重要支持;同时也是高校实现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的重要基础。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不仅包含课程教学,同时包含了社会实践、学位论文等诸多环节。②然而作为科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研究生思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 研究生教学质量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条件,使得研究生教学质量能够稳步提高,则成为研究生管理的首要解决问题之一。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逐渐兴起,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界越来越多地关注教学方法创新研究。首先,研究性教学,是一种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引起全世界各地的教育及其相关部门的关注。目前,教育部实施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计划, 现在全国已有100多所大学参加这项计划。其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外在总结以前高等教育成果与不足的基础上,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育主要目标,对原有的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 自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施瓦布教授首先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一致的以来,研究性学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出了各种相关的理论。③④⑤ 然而,现在国内的高校课堂教学大部分都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研究性学习,则主要是以研究问题为基础、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基于此中方式来展开教学与研究的教学模式在国内现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资源条件下,应用并不广泛。尤其是在相对较为抽象难懂的理工类课程如量子力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更是甚少。⑥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素养,首先要在“研究”的培养上下功夫,而研究生课程教学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在本文中主要以高等量子力学课程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自1978年国内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高等量子力学就被列为物理系各专业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之一,同时高等量子力学也是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在原来本科阶段“量子力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主要是提供学生在后学研究工作中要用的一些知识和方法。量子理论已经成为解决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等理论问题的关键。 量子力学作为一门微观物理课程,与经典物理学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异:其中很多理论很难与日常生活和经验对应,涉及的理论、概念非常抽象,同时涉及非常多的数学知识,如(线性代数、Hilbert 空间、群论、数学物理方法和复变函数等),内容繁多,知识结构广泛,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非常大的困难,同时容易诱使学生陷入复杂繁琐的计算,而失去对量子力学学习的兴趣。目前,从我校物理系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量子力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量子力学,有的学生学量子力学学时非常短,同时每个研究方向对量子力学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量子力学成为教师公认难教的课程、学生公认难学的课程。 高等量子力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与论文水平。为了培养研究生日后的科研能力,我们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探讨。 在教学内容上,结合本校教学时限(48学时)和本校学生的特点、学生的研究方向,主要目标是将量子力学的知识应用到其它领域,避免冗长的理论计算,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重点学习量子力学的形式理论、微扰理论、对称性和守恒定律、量子散射理论等。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填充式,由于量子力学本身的特点,这些教学方法对量子力学的教学实效非常有限。一方面,一个主角的表演使得本身比较枯燥的量子力学课堂毫无生气,学生面对复杂繁琐的数学推导,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另一方面,学生本身的角色没有改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没有可锻炼的平台。教师考虑到自然科学的特点,一定要从知识的传承角度出发,这样教师要去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一门课,学的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间接知识。一个好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自己是否也能根据一定的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和推理去得出前人已认识到的规律?自然科学中任何一个新的概念和原理,总是在旧概念和原理与新的实验现象的矛盾中诞生的。⑦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旧理论的矛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并设计一套完成的解决方案。在量子力学的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实际情况,主要采取的是学生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的方式。尽管学生对量子力学知识的理解有限,但是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预习;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准备一堂课,要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作为教师,从学生讲授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诸如学生对一个问题理解的切入点与教师理解的不同,从而教师可以调整日后的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从抽象化为通俗。 将科学研究融入到课堂教学,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研究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的是做科学研究,寓教于研同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题教学中,针对一个主题,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引入与之相关的前沿知识,并要求学生设计相关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以论文、学术报告的方式提交研究成果。通过此种方式,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符合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本文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量子力学学科特色,我们主要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探讨高等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化,这样才能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为祖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日益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会计报表附注与财务分析的关联 摘要:财务报告贵在真实,重在分析。要对一家企业出具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报告相关联的会计报表附注进行通俗易懂的、重点突出的、分析深入的、术语准确的分析。报表附注反映的就是企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之外的变动因素,要做到对会计报告准确的分析并做进一步的预测,就要对变动因素有效地进行控制或者全面的考虑,以便及时的报送企业决策者或者投资者做投资参考。 关键词:财务报告分析;会计报表附注;关联分析 1明确分析的服务对象 会计报表的出炉,归根结底是为需求人群服务的,对于如何出具一份企业财务报告分析,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我们出具报告分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企业诊断问题还是要面对投资对象的质询?是为管理者出谋划策还是要应对监管部门的管理?面对的是专业人群还是非专业人士?这些都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析的重点,尤其是对于报表附注的解释,要让目标人群都能正确的理解。[1] 2了解财务报告的组成并对重点报表作出通俗的解释 为什么在企业出具会计报表之后,还要出具报表附注呢?国家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以及报表的组成和附注内容的规定:半年度、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相关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2] 2.1 会计报表附注的组成及其解释会计报表附注是半年度、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部分,是对会计报表的必要补充和必要解释,有助于全面的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数据的产生、变化以及需要考虑的因素等等。 2.2 会计报表附注的组成及出具报表附注的必要性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附注时应包括以下十三项内容:重要会计政策、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不符合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说明、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析、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企业合并或者分立的说明、当期确认的各项收入的说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的说明、会计报表中重要项目的说明、合并会计报表的说明、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以上文字一一反映了附注的内容,从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变动因素都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数据达不到理想化状态的有效说明。 2.3 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说明因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衍生出来的报表,故首先要明确三项报表各自体现的内容。 2.3.1 什么是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①资产负债表:本表是企业对财务进行分析的基本资料,反映了以某特定时间点为切入点,盘点的企业资产总额以及资产的分布和构成情况。②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此表的重点是企业拥有的利润空间,而非利润总额。其中利润指标是评价一家企业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数据值之一。③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体现企业创造净现金流量的能力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看企业拥有的现金流结构十分重要:总额相同的现金流量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之间的比例不同,则财务状况也会不同的。 2.3.2 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说明及实例说明 2.3.2.1 重要说明①“或有”就是“可能有”,是指未判仲裁、未决诉讼以及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造成的“可能”会使企业可能受损或者受益的潜在财务风险,企业确认与否均需要制表说明。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在年度资产负债表自送达之日始,到财务报告被批准且报出之日终的时间差之内,企业需要调整和说明的可能对企业有利或者不利的的事项。③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交易,要说明企业被交换出去的资产是否为本企业的重要资产,而引进的资产又能否为企业在后续的发展中带来经济效益。④经营情况说明:一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以及非经常性损益和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以外的投资收益;企业的营业收入、短期投资收益、股权转让收益、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等非经常性损益的全盘利润完成情况。⑤重大事项说明:资金周转、预算执行、经营的相对值指标评价、经营的主要风险、其它影响公司财务状况较大项目和重大事件都须说明。 2.3.2.2 实例说明本文以现金流量表附表中的财务费用同附注中相关数据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如何正确理解现金流量表以及表中财务数据同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附注中相关科目的财务数据的关系,是我们进行财务分析的必要前提。 按规定: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中不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应当将其从净利润中剔除。由于现金流量表附表中的财务费用是指不涉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她仅仅是指筹资和投资的利息支出和利息收入差额,不是指损益表中的财务费用,由于企业在编制报表时将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财务费用大致分为四项:一是将企业借款过程中的利息支出反映在财务费用的子科目利息支出中;二是将企业存款中的利息收入反映在财务费用的子科目利息收入中;三是将企业在发生外币业务时所产生的汇兑收益和损失反映在财务费用的子科目汇兑损益中,一般上市公司在年报中会单独列示损失和收益,少数企业会以净收支列示;四是将企业经营过程中支付给银行等金融部门的手续费反映在财务费用的子科目手续费中。 按着《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的解释:企业支付的现金股利、支付给其他投资单位的利润或用现金支付的利息都在本项目反映,包括计入在建工程的利息。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部分的企业由于科研项目贷款的额度大且时间长,企业为了资本的灵活运转,会把贷款的利息资本化,而将其利息列入研发支出;也有部分企业将利息支出列入制造费用。一般情况下,现金流量表中的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基本上等于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在建工程中的资本化利息支出、应付利息科目贷借之差和未分配利润中分配的现金股利,我们便可以粗略地判断出该项目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间的钩稽关系,但是现实情况下往往由于资金流动的频密程度和转换程度不一,导致三者之间的钩稽关系复杂。[3] 本文再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附注与现金流量表来进行关联性分析:现金流量表中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要包括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以及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和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等,要注意的是不包括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和期末的余额数字是企业已计划给付但尚未支付给职工的现金,而现金流量表中的数字为企业本期已支付给职工薪酬的总额,这两表中单就职工薪酬一项就有数字差别,而差别从那里来?在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职工薪酬本年度发生额除了支付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人员的现金外,还包含本年度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就比现金流量表多了一项应付职工薪酬借方发生额,如某公司于2008年应付职工薪酬借方发生额为10323944.14元,而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现金为147170744.88元,则该公司把支付给老厂搬迁人员的工资放在了投资活动中。 会计报表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和其他数据密切相关的,其报表和报表附注都是可以互相印证和互为补充的,这种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会计报表的编制者必须重视报表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才能帮助查阅者正确的理解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运用财务软件报表模块进行财务分析 摘 要进行财务分析,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用财务软件报表模块进行财务分析,不仅大大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在企业的改革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财务软件 报表模块 财务分析 1 财务分析概述 财务分析又称财务报表分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所写的报告中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上其他相关信息的补充,在财务状况、经营效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做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和控制的依据。 2 财务分析的意义 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仅仅依靠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是不完整的,尤其是不能够直接、全面的体现企业经营状况的好与坏,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地位,所以要对财务报表进行系统的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正确评价,合理预测企业的风险,考核员工的业绩,为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帮助。 3 财务软件报表系统对财务分析的好处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很多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发展,购买了财务软件,它依据会计核算生成的财务报表,从中提取相关数据以及相关信息,由计算机自行运算、对比各分析项目,从而为企业经营者的合理决策提供相应的服务。 3.1 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 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是一个企业历史性静态信息,它的信息反映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更深一步的加工、分析、比较和评价,这就需要对财务报表进一步分析,掌握数据之间的关系,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和判断,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两者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料。然而目前,各企业单位普遍采用的财务软件,只选择了财务报表模块,而忽略了财务分析模块。在企业实际的会计工作中,采用的财务软件大多是以会计核算为主,财务分析模块不够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管理要求的提高,财务分析在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财务软件提供的财务分析指标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如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依托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从而研发出既简单又实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那就更能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 3.2 数据准确,分析方便 财务软件报表系统能够在数据处理结果上保证极高的准确性,利用它可以将所取得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然后图表功能直观地反映报表中数据所代表的的经济含义,有利于财务进行数据分析。 3.3 简单实用 财务软件报表系统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只要会计人员利用财务分析提供的的数学模型,设计好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单元数据来源,就可以很简单的进行财务分析,操作非常轻松。每月只要录入关键字,系统就会自动生成当月的财务分析指标数据。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了实时的数据。 4 财务报表系统存在的弊病 实施电算化会计的单位根据自己单位的情况,一方面为了节省开支,另一方面有些功能模块用不着,所以在对财务软件功能模块会有选择的进行购买时。目前企业单位普遍使用的财务软件,财务报表模块和财务分析模块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模块,没有相互统一,在时间和质量上财务分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4.1 不能体现财务报表的实用价值 因为现在财务软件中所使用的财务报表模块,所列出的各种数据没有产生相互的关联,只是独立的存在,只有运用相应的财务分析,借助这一手段,通过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使之成为对企业具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体现它的实用价值。 4.2 不能体现简便易行、现代化的理念 在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工作量较大的还是财务分析这一方面。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的办法,这就表明了现有财务软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会计工作人员工作量很大,导致工作压力大,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工作效率。 4.3 造成财务分析没有针对性 目前,许多企业单位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点,自己设计更全面、更系统的财务分析,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5 在财务报表模块中增设财务分析表 财会人员根据掌握的相关资料对本单位每月的报表要进行分析说明,方便企业单位管理层了解单位月度或季度情况,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并为单位人员的各项考核提供依据。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财务软件的报表模块自行编制财务分析表。首先打开计算机财务系统中的报表模块新增报表,将所需的信息资料项目在计算机内制成表格,其次在表格单元内输入计算公式,如各个项目中的本期数、本期累计数、上年同期累计数,公式对计算机命令,作用非常大非常重要,计算机根据不同的命令进行操作,就可以将项目中所需的相应数据自动进行提取,不用财务工作人员再像以前手工制作那样,去翻阅查找有关资料,大大节省了时间。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侧重点不同的表格,不再需要手工分门别类的来进行计算,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极大地满足了报表阅读者的不同需求。财务工作人员简单的操作鼠标就可以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还要加上准确的文字说明。 通过财务软件中的报表模块制作的财务分析表,可以清晰的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正确评价现在,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很好的预测,帮助企业改善决策。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一定要保证财务分析的数据是原始数据。 综上所述,使用财务报表模块对财务进行分析,不仅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而且提高了财务报表模块的实用性,在分析方法上可以灵活选择,分析指标不会受到限制,内容能够多样化,合理利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分析,可以有力的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财务分析中,报表分析是重中之重,通过对报表的分析,帮助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正确理解财务信息,以此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从不同的角度正确评价,对企业的发展作出客观的估计,促进企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浅谈会计报表附注在财务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获取更多的利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注重财务分析与会计报表附注分析。本文在简要介绍会计报表附注与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会计报表附注对财务分析的作用。 关键词:财务分析 会计报表附注 重要作用 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由会计报表、财务状况说明书、会计报表附注构成,因为经济体制的影响与会计制度的限制,致使企业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时,一般均是侧重会计报表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会计报表附注分析,从而影响了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会计报表附注概述 (一)涵义 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就是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列举项目的文字描述与明细资料,同时也会对未列举项目予以相应说明,以此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与使用这些会计信息。会计报表附注作为会计报表的主要构成内容,是对会计报表自身无法充分表达项目与内容的补充与详解。 (二)内容 通常而言,会计报表附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企业一般状况,主要是企业概况、企业结构、经营范围等。二是企业会计政策,主要是现行会计制度、计价基础、利润分配方式等。对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企业而言,还要对其合并报表的编制方式予以说明;对企业会计政策变化而言,需要明确其变更对企业财务情况与经营的影响。三是会计报表主要项目附注,主要是报表项目详解,比如,分析应收账款账龄、报表项目异常变化等。四是分行业资料。倘若企业经营涉及其他行业,并且行业收入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10%,需要提供分行业的相关数据。五是重要事项揭示,主要就是对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式交易等予以揭示。 (三)编制形式 常见的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尾注说明,主要适用于解释内容较多的项目。二是括号说明。此种形式主要穿插在会计报表主体中,对相关信息予以说明,由于其直接编入会计报表主体,相较于其他形式而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是其涵盖内容较少。三是附加账户与备抵账户。在会计报表中,需要单独列出附加账户与备抵账户,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四是脚注说明。主要是在会计报表下端予以说明。五是补充说明。对一些无法列入会计报表的数据、资料予以说明。 二、财务分析概述 (一)涵义 财务分析主要就是以会计核算、报表资料及有关资料为依据,运用专门分析方法与技术,对企业筹资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增长能力、偿债能力等予以评价、分析的经营管理活动。其主体主要有权益投资人、经理人、债权人、政府机构、其他和企业相关的人士。 (二)分析方法 企业财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比较分析法。主要是通过两期或者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相同指标的比较,明确其增减变动情况,以此判断企业财务与经营状况趋势的一种方式。在运用比较分析法时,主要有三种形式:重要财务指标比较、会计报表项目构成比较、会计报表比较。二是比率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比率指标的计算,对财务活动变动程度予以明确的方式。比率指标类型主要包括三种:构成比率、相关比率、效率比率。三是因素分析法,主要是根据分析比较和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在数量上明确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方式,包括差额分析法与连环替代法。 三、会计报表附注对财务分析的作用 (一)对变现能力分析的作用 反映变现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在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这些指标为主要分析对象,也是财务分析的常用指标,比率越高,表示有更多的速动资产、流动资产、现金资产可以为还款提供保障,也就表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在分析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时,还要考虑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主要是对流动负债的现金保障程度予以体现,该现金与现金流量表的现金涵义相同。因为现金为偿债的最终手段,如果现金不足,就会导致企业无法偿债,进而破产。除此之外,因为非现金流动资产中的存货、应收账款等相对复杂,并且易出现损失,所以,在分析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时,还要考虑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确切、可靠。在这些指标中,均涉及流动负债,然而在会计报表中并未提及流动负债内容,只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揭示,为此,在财务分析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对资产管理分析的作用 资产管理比率是指企业衡量资产管理效率与资产合理运用情况的财务比率,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营业周期、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具体分析如下: 存货周转率是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值,企业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情况与存货计价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对存货周转率用个别计价法计算,才可以确保存货周转率正确,但是因为企业存货实物流转和价值流转并不相同,加之存货进出较为频繁,无法对存货价值予以个别计价法核算,只能运用存货流转假设方法予以核算,其主要就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式在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间予以分配,最后计算结果必然会对存货周转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对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评价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存货周转次数越多,存货周转也就越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利润与存货管理水平。 营业周期为存货周转天数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总和,只要对存货与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就可以明确企业营业周期长短与资产管理水平。 应收账款周转率为营业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值。营业收入指的是利润表中扣除折扣后的营业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是未扣除坏账准备初期的应收账款余额与期末余额的平均数。根据收入准则规定对收入确认方法予以明确,确保应收账款周转率具有人为调节性。因为收入确认是会计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揭示,为此,在分析会计报表时,一定要参考会计报表附注,从而确保财务分析更加全面。 (三)对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的作用 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是产权比率与资产负债比率。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两个指标是相同的,在总资产中充分体现了负债筹资与资金筹资的比例,能够对企业清算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程度予以衡量。同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产权比率更加重视财务结构的稳健与偿债风险承受能力的分析;资产负债比率更加重视物质保证安全性的分析。 因为或有负债的存在,导致资产负债表无法完全体现企业负债总额。所以,在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时,一定要重视会计报表附注中揭示的有关信息。倘若分析者没有考虑或有负债,就会导致产权比率、资产负债比率偏低,进而夸大长期偿债能力,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对盈利能力分析的作用 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利润率、资产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值报酬率等。盈利能力指的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不管是经理人、债权人、投资人,均越来越重视与关心企业盈利能力。异常营业状况也会为企业带来收益或者损失,但只是特殊状况下的个别案例,无法对企业能力予以全面说明。所以,在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需要将证券买卖等异常项目、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变更等因素予以剔除。此外,在企业发展中,以下因素也会影响企业利润:一是计提损失准备。在企业财务分析中,主要对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予以计提。通常计提坏账准备的方式与比例均会对利润总额产生影响。二是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在固定资产折旧中,运用加速折旧法,其初期利润要低于直线法,末期利润通常超过直线法。在固定资产折旧中,其计提方法本身不会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在企业财务分析中,一定要重视会计报表附注的全面分析,明确财务分析的具体情况,正确评价企业的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进而有效增强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浅议会计报表附注对于财务分析的影响 【摘要】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关键词】会计报表 财务分析 报表附注 一、财务报表附注概述 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会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一部分是公司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公司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第三部分是控股子公司及合营企业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是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第五部分是其他事项的说明。 二、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 财务分析的主体,包括权益投资人、债权人、经理人员、政府机构和其他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人士。 财务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各项基本活动。财务分析就是从报表中获取符合报表使用人分析目的的信息,认识企业活动的特点,评价其业绩,发现其问题。 财务分析的目的概括为: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会计报表附注分析程序 (一)分析公司基本情况,关注公司的历史和主营业务。 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一部分是公司基本情况,介绍公司的历史和主营业务范围。 在判断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真实程度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公司的历史和主营业务范围,分析公司的重大历史事件可能影响公司盈利前景的程度,分析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 (二)关注会计处理方法对利润的影响。 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二部分是公司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三)分析子公司对总利润的影响程度。 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三部分是控股子公司及关联企业的基本情况。 一家公司可以有多家子公司或关联企业,各家子公司对总公司的利润贡献是不同的,对总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分析公司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找出对公司经营活动和盈利能力影响最大的子公司或关联企业。这些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应该是调查分析重点。 (四)分析会计报表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 会计报表附注的第四部分是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列示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这些明细资料是判断会计报表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重要线索。 四、会计报表附注对于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对变现能力比率的影响。 变现能力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其分母均为流动负债,未在会计报表中反映,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影响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简称或有事项准则),或有负债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润流出企业。或有事项准则规定,只有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才能将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 (二)对资产管理比率的影响。 资产管理比率是用来衡量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的财务比率。资产管理比率包括营业周期、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由于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对营业周期的分析可以通过对存货及应收账款的分析来代替。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其中平均应收账款指未扣除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余额,即资产负债表中"期初应收账款余额"与"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平均数。销售收入指损益表中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由于收入确认是一项重要的会计政策,因而本指标的分析不可避免地要参考会计报表附注。 (三)对负债比率的影响。 负债比率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等。产权比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其实是资产负债率的自然延伸,其分子都是企业的负债总额,是更为谨慎、保守地反映在企业清算时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因而这两个指标的分析与资产负债率相同。 由于或有负债的存在,资产负债表确认的负债并不一定完全反映企业的负债总额。因而分析资产负债率时,必须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或有事项。此外,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影响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当企业急需某种设备或资产而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时,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解决。财产租赁有两种方式: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融资租赁是由租赁公司垫付资金购买设备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合同规定支付租金。一般情况下,在承租方付清最后一笔租金后,其所有权归承租方所有,实际属于变相的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因此,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入账,进行管理,相应的租赁费用作为长期负债处理。这种资本化的租赁,在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已经包括在债务比率计算之中。 (四)对盈利能力比率的影响。 盈利能力比率包括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和净值报酬率。其分子都是净利润,影响利润的因素就是影响盈利能力的因素。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目的及其财务分析方法 【摘 要】由于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不同于个别财务报表,因而合并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也不一于个别财务报表。本文分析了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目的,并以此为导向,探讨了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个别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方法 合并财务报表理论起源于美国,发展到目前,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项会计惯例。但是,由于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组织对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关系的理解不同,因而现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披露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单一制的披露模式,即只要求披露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不要求披露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主张单一披露制模式的国家比较少,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另一种模式双重披露模式,即在披露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同时,还要同时披露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双重披露模式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代表,因而主张双重披露模式的国家比较多,包括我国在内。“单一披露模式”认为合并报表比母公司报表更为有用,而“双重披露制”则认为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具有互补性,如果只编报合并报表而不同时编报母公司个别报表,会导致母公司信息缺失。故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采纳了“双重披露制”规则,要求母公司同时编报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这一制度安排给财务报表分析出了一道难题,即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在对上市公司的两套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是以个别报表为基础,还是以合并报表为基础,或者如果以两套报表为基础,那又将如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正是本文试图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编报合并报表的目的 (1)为母公司的股东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合并报表的三大理论(所有权理论、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中,目前合并报表遵循的是实体理论,至少我国合并报表遵循的是实体理论,它是以控制为基础编制的,因而主要服务于母公司的控股股东,其目的主要是是为控股股东提供补充财务信息,从而更真实地反映母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根据实体理论,母公司股东之所以把母子公司视为同一个会计主体,是因为由于控股关系的存在,子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势必会反映到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当中,从而会影响母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为母公司的债权人信贷决策提供财务信息。从全权人的角度看,母子公司构成的企业集团不同于单一的企业客房,当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同母公司控制下的子公司相互之间存在债务担保时,合并财务报表就可以为这一企业集团的债权人提供补充财务信息。因为商业银行在构造一个资产组合并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通常是把企业集团视为一个单一的经济实体,即所谓的“集团客户”进行管理的。尽管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债权人对债权的求偿权是建立在每一个独立的法人基础上的,合并财务报表并不能准确反映每一个法律实体的偿债能力,因而不能完全满足债权人的信息需求。但是,同样是由于控制关系的存在,母公司的债权人对母公司资产的求偿权,会传递到子公司,也就是说,基于债权债务关系,母公司的债权人对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拥有求偿权,也就等于对母公司的子公司资产拥有了求偿权,尽管这种求偿权是间接的。鉴于此,母公司的债权人有必要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视角,评估合并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判断债权的安全性。(3)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对于集团企业而言,其管理层的职责是管理好整个集团,而不仅仅是母公司,特别是现代企业集团在起来越倾向于集权化管理的趋势下更是如此。企业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全面预算对子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活动施加控制。企业管理业绩的评价往往以整个经济实体为基础,因此合并财务报表对企业管理者也有重要作用。 二、合并报表的目的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合并报表本身并不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从法律角度讲,集团内的各个母公司、子公司均是独立法人,均能够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可以支配的“合并资源”。因此,在分析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报表时,常规的比率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例如,对于个别财务报表而言,毛利率可以准确反映某一个法律主体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合并毛利率只是集团企业中各成员企业毛利率的一个加权平均数,对于决策几乎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特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根据经济决策的具体要求,选择以会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为切入点。合并报表与母公司个别报表在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母公司有大量的投资性资产,使得母公司报表展现出来的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与合并报表差异存很大。因此,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需要把母公司报表与合并报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母公司报表为主,以合并报表分析为辅。 三、合并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从逻辑顺序上讲,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自然应当沿着母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和个别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项目的顺序,追踪分析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当中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1)以母公司股东为视角的合并财务分析。从母公司投资者角度看,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母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还取决于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所取得的盈利水平,即取决于子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所以,母公司股东在分析母公司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时,首先应当以母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和个别利润表上的“投资收益”项目入手,然后再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追踪分析。一是合并盈利能力分析。分析业集团的盈利能力,除了分析母公司自身盈利能力之外,还要分析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对于一个控股的母公司而言,投资者并不会苛求其能够给公司带来多么丰厚的利润,只要各子公司的创利能力达到期望要求即可。二是合并盈利质量分析。盈利能力不仅取决于利润的数量还取决于利润的质量。对于处于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而言,其盈利质量还涉及投资收益质量的分析。(2)以母公司债权人为视角的合并财务分析。企业的债务主要是依靠其经营现金流量来偿还的,除非经营战略发生调整,否则企业是不会通过变现“资产”清偿债务的,这里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战略性资产,因为这些资产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能力,是获取市场竞争力的资本。所以,母公司债权人在分析母公司偿债能力之时,应当更多地关注子公司所拥有的非“战略性资产”,因为由于控股关系的原因,子公司的流动性资产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用于偿还母公司债务的。(3)以母公司管理层为视角的合并财务分析。由于合并报表全面反映了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母公司管理层通过对合并报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变化的因素,然后针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包括进行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对母子公司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其符合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 四、结语 由于合并报表抵销了母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因而仅仅从合并报表本身并不能够揭示集团内部的业务和资金往来,而这些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战略等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因此进行合并报表分析,可以观察母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和资金往来对集团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内涵不同,从信息需求者角度看,既需要基于合并报表获取财务数据,也需要基于母公司个别报表获取财务数据。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基于报表使用者视角的财务分析 【摘要】财务分析是各报表使用者用来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方法。随着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开展,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也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都是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他们从各自利益出发,对报表信息的也提出各不同需求,导致获取分析财务信息的方法也会不尽相同,甚至会有矛盾之处。本文重点讨论了各个报表使用者的财务需求及各自适用的财务分析方法。 【关键词】财务分析,报表使用者,信息需求 企业定期的财务报表是为所有报表使用者服务的,具有大而全的特点,但是对部分特定使用者来讲,其使用报表有特定需求。因此本文要做的工作是在了解各报表使用者的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各自的信息需求,采取适用的方法来做财务报表分析。 一、报表使用者及各自的财务需求 (一)企业投资者 投资者是企业资本金的提供者,是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其需对企业履行出资义务。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不但拥有经营管理权,还有剩余分配权,并且也承担着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按照风险和收益配比原则,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也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希望在风险可控之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自我财富的最大化。因此投资者的财务需求是最全面的也是最复杂的,从短期看就是分析盈利能力,长期看就是分析持续发展能力。 (二)债权人 企业资金的来源除了上文所讲的资本金之外,还有来自债权人的资金,一些希望借助高杠杆实现高收益的企业,债权资金会高过股本金,因为债务的资金成本较低。债权人主要是借款给企业的金融机构、公司债券的持有人、商业信用提供者及其它出借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在我国现有金融体制下,银行是企业主要的债权人。 二、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方法 上文主要讲解各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获取这些信息。企业对外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是分析的主要素材,其中又以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最为详实。本文以某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更加清晰阐述各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分析方法和重点。 (一)行业分析和核心竞争力分析 对任何利益相关者而言,做好财务分析的第一步是首先了解这家企业的基本面,即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外部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和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内部状况主要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该上市公司主要是生产电子阅读器的公司,接下来将用波特5力模型对该上市公司所处行业进行分析。第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国内电子产品生产商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阅读器,以及电纸书的鼻祖亚马孙把Kindle引入国内,行业内已有厂商数量增加,意味着竞争趋于激烈,销售价格将趋于下降、毛利率空间将趋于萎缩,使电纸书阅读器行业从蓝海变成红海。第二替代产品的威胁,电纸书受到以iPad为代表平板电脑、大屏幕智能手机冲击,这类产品功能丰富、交互性强,特别是在以浅度阅读人群为主的中国市场容易受消费者青睐,相比之下电纸书功能单一,可替代性强。第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电纸书的上游包括硬件提供商以及内容提供方。电纸书的核心元器件电子墨水及显示器约占电纸书成本的1/3,其主要的供应商是收购了e-link公司的台湾元太科技,它占有全球电子纸显示器市场约9成份额。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该上市公司虽然拥有电纸书的专利,但这一专利属于实用新型专利 ,即“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说这些并不能成为对进入者构成不可逾越的行业壁垒。在电纸书行业真正能构成核心竞争力是数字内容和核心元器件,而这都不是该上市公司优势所在,它能维持现在行业领先地位,主要靠其在该行业的先发优势和品牌优势,加之市场上各品牌产品功能大同小异,电纸书终端是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的,因此这并不能使该上市公司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二)投资者财务分析 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投资收益,也就是要在资本保值的基础进一步实现资本的不断增值,因此投资者必须深入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趋势。其中短期内重点关注盈利能力,长期来看重点关注发展趋势。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本文主用用销售净利率和销售毛利率等几个重要比率指标来衡量盈利能力,用该上市公司的盈利指标和同行业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用各年的指标走势做趋势分析。 (三)债权人财务分析 企业债权人包括企业借款的银行及一些金融机构,以及购买企业债券的单位与个人,作为企业债权人,其要求是对企业资产以及变现能力、偿债能力的要求,他们最关心的是企业能否按期偿还债务本金及利息,因此,债权人短期财务分析需求是资产的变现能力,长期的分析需求是资产与债务的比例。当然在分析偿债能力时,要结合盈利能力分析。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同样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来对其偿债能力进行分析。该上市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三个指标2011年度报表显示分别为2.79、2.07、1.59,同行业为4.58、4.17、3.81。该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大于标准值2,速动比率大于标准值1。但与行业均值相比,该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标比行业均值的一半左右。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主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国家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和社会公众。各相关利益主体对财务信息需求是不一样的,本文就是针对不同主体,用各种财务分析方法来满足其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趋势、现金流量、财务综合分析的需求。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利用财务软件报表系统建立财务分析系统的研究 摘 要: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现在大部分财务软件提供的财务分析模块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本文就利用财务软件报表系统建立企业财务分析系统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财务软件报表系统 财务分析系统 一、前言 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是财务分析,通过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可了解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促使管理者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大部分企业购买了财务软件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提供服务。虽然,现在大部分财务软件提供了财务分析模块,但仅仅是一些最基本的、最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拥有一套科学、实用的财务分析系统仍是不少企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分析 财务分析指标是指总结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分析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成长能力指标。财务分析数据来源主要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成本及费用表等,如图1所示。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企业内部报表都可以用财务软件报表系统编制、生成,报表与报表之间通过公式可以实现自动相互取数,这为企业建立自己的财务分析系统提供了可能。 三、财务软件报表系统建立财务分析系统的好处 1.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现在,由于大部分财务软件仍是以会计核算为主,财务分析模块还很不完善,所提供的财务分析指标一般是常用的获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成长能力指标。而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千差万别的,随着经济发展状况、市场环境、管理要求的变化,企业内部财务分析越来越重要,通用财务软件提供的财务分析指标很难真正满足的企业的实际需要。利用财务软件报表系统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根据企业需要的财务分析指标可以迅速设计、开发出简单、实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 2.充分发挥财务软件报表系统的强大功能。财务软件报表系统功能非常强大,利用系统提供的模板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只是其应用的一个方面,最主要还是其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现在很多企业由于受到技术人员的限制,没有能力独立进行“二次开发”,仅仅是编制一些基本的会计报表,无形中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如果充分利用财务软件“二次开发”功能,完全可以开发出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财务分析系统。 3.数据准确,分析方便。利用报表与报表之间数据连接获取数据的方法,所建立的财务分析系统可以直接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企业内部报表中自动取数,利用财务软件报表系统自带的功能强大的函数,对所取得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保证了数据处理结果的准确性。然后利用财务软件报表系统提供的图表功能将报表数据所包含的经济含义以图表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便于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4.简单实用。会计人员只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根据财务分析的数学模型,设计好单元数据来源,利用财务软件报表系统建立财务分析系统的过程非常简单,整个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从建立到生成数据和图表,操作和编制会计报表一样轻松。财务分析指标数据自动生成并无误后,每月只要录入关键字,系统就会自动生成当月的财务分析指标数据,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由于三大报表数据是可以动态生成的,所以财务分析指标数据也是动态的,这就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了实时的数据。 四、应用举例:用友UFO电子报表系统建立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某公司2013年1月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料如图2、图3、图4所示。根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欲建立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表如图5所示。下面就以用友UFO电子报表系统为例介绍建立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过程。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表的建立过程如下: (1)在建立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之前,先用用友UFO电子报表系统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一块存放在用友财务电子报表默认文件夹下。 (2)设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报表格式,包括表样、关键字等,结果如图5所示。 (3)设置单元公式,如图6所示。 (4)生成报表数据。进入数据状态,分别录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关键字,先生成三个报表的最新数据,然后录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表的关键字,系统自动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取数,并重新计算整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各个指标的生成结果如图5所示。 (5)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趋势化分析。利用用友UFO电子报表系统数据透视功能,把各月生成的杜邦指标比率由立体形式展开成平面形式,每月相同的项目结果展示在同一行,然后生成图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变化趋势便可以直观形象展现出来,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五、结论 利用用友UFO电子报表系统建立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仅仅是简单的报表之间的相互取数,还没有用到功能强的“二次开发”功能,所以常用的财务分析的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都可以处理。总之,只要充分利用财务软件报表系统的强大功能,把所需要的财务分析指标生成一个个的报表文件,然后利用财务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功能,设计好自定义菜单对财务分析指标报表文件进行调用,这样就形成了企业个性化的财务分析系统。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会计报表附注对于财务分析的影响 【摘 要】会计报表附注是企业为了让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内容有更明确的认识,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而对会计报表中有关项目做出的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说明。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企业简介、会计政策、项目注释、分行业情况以及重要事项披露等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会计报表;附注;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指根据会计信息,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行为。它最基础的功用,就会计是将报表的数据转换为能为管理者决策服务的会计信息,以保证决策的准确性。企业的会计信息一般是指财务会计报告体现的内容。财务报表主要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会计制度也比较滞后和不够完善,因此我国财务分析主要是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 一、会计报表附注注释 1、对主要报表项目的明细说明。例如,对长期投资的说明,对股票和其他投资相关的投资单位、金额、比例等的说明,对债券投资的面值、金额以及利息等的说明。 2、相同的报表项目,若其两年内的数据变动幅度超过一定比例的,要说明其变动的主要原因。例如,应收账款的年末余额如果对比年初余额的涨幅在30%以上,那么就需要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赊销增加,拖欠货款等原因。 3、对于不常见的会计报表项目、项目名称不能反映相关业务的及项目金额出现异常的,对原因要进行明确说明。例如,若出现资产报表项目的余额是负数、固定资产的原值数额非常小等情况。 4、有些非常重要的项目无法在会计报表中得以表现,就可以体现在附注中。例如,在建工程、资金来源以及资本化的利息、长期借款条件等这些都无法体现在报表。 二、会计报表附注对分行业资料的表明 每个行业有自己的特点,收益率、发展前景以及投资风险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财务资料进行分行分部地披露,能够为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多元化地财务分析提供依据,也能够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等做出更准确的预测。所以,若一个企业经营者多项业务,那么就应该按照行业进行分行业的报表设计,其内容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以及营业利润等。 三、会计报表附注重要事项的披露 1、承诺事项。主要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就已经存在的,正在或即将履行的重要的财务承诺,这些承诺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例如投资、重要物资采购、租赁合同等以及各种担保和抵押合同等。 2、或有事项。或有事项包括或有收益、或有损失。或有收益一般是不会体现在报表附注中,如果一项或有收益非常有可能实现,那么就需要在附注中进行说明,但要用谨慎的说明方式,以防止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消息产生误解。或有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接或有损失两种,直接或有损失指的是企业可能发生的直接的潜在损失,主要有未决诉讼、未决索赔和税务纠纷等;间接或有损失指的是由于第三方的原因而使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主要有应收账款抵借、应收票据贴现等。对于能够合理估计出损失金额的或有损失项目,应该直接反映在会计报表主表中,对于发生概率较小的或有损失则不需要披露,而对于无法合理估计出损失金额的项目,则应遵循谨慎原则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披露出来的金额则应该对财务有潜在的影响。 3、日后事项。日后事项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资产负债表日已存在的情况,日后事项能够为它提供新的证据,例如已经被证实了的资产损失,这一类日后事项是可调整事项,这种调整应该是对年度会计报表及其余额的调整。另一类是对资产负债表日已存在的情况没有影响,但可能会对准确理解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的事项,例如发行股票债券、进行巨额投资、不可抗力造成的资产损失、汇率的变动产生的影响等,这一类的日后事项不会对资产负债表日已存在的情况产生影响,因此不需要对年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但如果对此类事项不进行说明,那么会计报表使用者在依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就有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要将其披露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其内容加以说明,并估计它对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可能影响,如无法估计的,应表明原因。 4、关联交易事项。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必须对关联方之间的关系和交易进行披露,因为他们很可能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虚假的交易。对于关联方的关系,若他们之间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无论有无交易,都应该将企业的名称、法人代表、注册资本、公司类型、主营业务等项目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若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共同控制时,在未发生交易的情况下,对关联方的关系可以不进行披露,而在发生交易时,要对关联方关系的性质进行披露。对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是指在无论双方是否有现金交易,他们之间进行的资产或义务的转移都是关联方交易。要遵循重要性原则进行披露,对于影响比较小的零散的交易,则不需披露;而对于影响重大的大宗的交易,应该将关联方之间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和交易要素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而交易要素主要包括交易金额、定价政策等。 四、会计报表附注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会计报表的格式是固定的,其所体现的项目内容也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够提供有限的会计信息,报表本身对财务信息的反应会受到限制。会计报表附注的主要作用是对报表正文的补充,他反映的财务信息是与报表正文提供的信息相关的,是为了是会计报表使用者通过报表正文和附注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做出更科学的决策。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非常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因此比较而言,会计报表附注更不受人关注。接下来我们将从财务比率的角度来对报表附注对财务分析的影响进行分析。 1、对变现能力比率的影响 能够反映企业变现能力的财务比率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对企业中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未记录的或有负债。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可以利用会计准则对可能性比较小的或有负债不进行披露,但这些或有负债若一旦成为事实,那么企业的偿债负担则会加大。对企业变现能力进行分析时,应该要将会计报表正文和附注结合起来,若存在或有负债,企业的负债能力则会变弱,而如果有未记录的或有负债,那么变现能力的指标则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2、对资产管理比率的影响 资产管理比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资产管理比率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周期等。对营业周期的分析可以通过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分析来实现。应收账款周转率要涉及到销售收入,因此要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必然要关注会计报表附注。存货周转率等于销货收入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因此要对对这一指标进行分析则需要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仔细研究。而存货流转的假设又会直接影响销货成本和平均存货余额的大小。除了用个别计价法以外,其他方法算出的存货实物与价值的流转不一致,但严格来讲,用个别计价法计算出来的存货周转率才是准确的周转率。其他的存货流转假设,是在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之间分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按照股份公司的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的期末存货的余额应该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的方法计,在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时,期末的存货价值会比其历史成本低,那么这时平均存货余额就会变小,存货周转率就会变大。 3、对负债比率的影响 负债比率主要有三种,资产负债比率、产权比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其中,产权比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是资产负债比率衍生出来的,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在企业进行清算时,债权人的权益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因此在分析这两个指标时所用方法与资产负债比率一致。由于存在着或有负债,因此资产负债表并不能够完整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负债情况。在分析资产负债比率时,必须要对会计报表附注中所涉及的或有事项进行关注。没有考虑或有负债时的资产负债比率将企业的偿债能力夸大了。另外,长期租赁也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有所影响。财产租赁主要有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方式。当企业中的经营租赁项目比较多而且耗时较长时,则会形成长期性筹资,这种长期性的筹资并不会体现在长期负债内,但它到期后必须进行租金支付,这也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所以,若经营性的租赁业务在企业内频发时,应该对它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有所考虑,因为它会使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 4、对盈利能力比率的影响 能够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等。而一般情况下,企业分析盈利能力时只会分析正常的营业状况,虽然非正常的营业状况有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损益,但是这知识非常特殊的个别情况,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应当将以下因素加以排除:证券买卖、已经或将停止的业务、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会计准则及财务制度的变更带来的影响等。这几个因素都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有所体现。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会计报表具有一定的局限,仅仅依靠会计报表只会得出片面的财务分析结论,甚至有可能会出现错误的结论,影响决策的正确性,所以,要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视,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能力等做出正确的评价,并能够准确找出问题所在,避免决策失误。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注册会计师与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的比较 [摘要] 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财务分析与报表作用者的财务分析在涵义、分析目的、分析对象、分析内容与分析方法上既存在相同,也有差异。通过比较,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分析一点启示。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利用财务报告及会计、统计、市场等相关经济信息资料,对企业财务运行的结果及其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财务控制和财务决策提供依据。这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等。除此之外,注册会计师在报表审计中也需要财务分析,主要体现为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分析程序。将这两类分析主体的分析行为进行比较,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报表审计中对其他分析主体的分析方法的借签,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为便于表述,本文将注册会计师之外的分析主体统称为报表使用者。 一、注册会计师与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涵义的比较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号――分析程序》,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此外,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告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 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的内涵比报表使者财务分析的内涵狭窄,主要表现在:首先,注册会计师的分析主要是根据报表数据,利用报表项目之间的关系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做出评价,这种评价往往不是好坏优劣的评价,而是对其变动合理性的评价。而报表分析主体除了运用财务报表数据外,还更多的借助其他非报表资料,如市场、计划、预算、行业等资料,分析的结论不在于其变动的合理性的评价,而是做有利还是不利及其变动的过程与原因的分析。其次,注册会计师通过报表数据分析,是对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报表中所做的各种认定做出判断,用报表分析说明报表本身。而报表分析主体不是利用报表数据的分析说明报表本身,而是借助于报表数据的分析,对企业的财务运行的结果、形成过程、原因及财务运行的效率进行分析,进而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分析和评价。 二、注册会计师与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目的比较 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目的从属于注册会计师执行分析程序的目的。在不同的审计阶段执行分析程序的目的不同。在审计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分析主要在于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中的异常变动项目,以考虑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追加适当的审计程序。在审计执行阶段,分析程序直接作为风险评估和实质性性测试的程序,直接形成审计证据。在审计结束阶段,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 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其具体分析目的有所差别。投资者以资本保值增值为前提,实施包括投出资本、监管资本运用以及存量资本调整等在内的财务行为,对企业进行以盈利能力为主的财务分析;债权人以借贷资本的安全性为前提,实施包括借出资本、监督借贷资本的运用以及本息回收等在内的财务行为,对企业进行以偿债能力为主的财务分析;经营者以财务管理目标为指引,实施资金筹集、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行为,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财务分析;企业内部员工则以有效执行决策为前提,实施与本岗位相关的一系列财务行为,进行相应的岗位财务分析。虽然不同的分析主体其分析目的有所区别,但最终都要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为其预测和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它不仅要分析企业过去,更重要的是评价企业现在和预测未来。 注册会计师与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虽然都是为各自的经济行为服务,为自己的决策提供支持依据,但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目标更广泛,更复杂。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的分析,不但要进行全面的、整体性的分析,往往还要针对具体项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探寻更深层的原因。 三、注册会计师与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对象的比较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财务分析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同时,为了能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变动是否异常或意外做出评价,往往还需要借助其他的资料。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虽然也主要依据财务报表,也要借助行业资料、非财务信息资料、市场信息资料等。但由于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直接和最终的体现,因此其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回、分配等。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分析,不同的分析主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注册会计师与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虽然直接对象是一致的,分析时使用的资料大部分也相同。但注册会计师分析时其直接对象与最终对象是一致的,都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通过分析证实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并不关心企业的财务活动。而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的直接对象与最终对象是不一致的,直接对象是财务报表,最终对象却是企业的财务活动。 四、注册会计师与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内容的比较 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分析在于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通过财务分析主要观察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变动是否合理。故注册会计师更注重于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变动及变动的原因,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营运能力等的分析也主要是为了解释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变动的合理性,以找出高风险审计领域,使审计更具效率和效果。财务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包括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即对财务报表的变动及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进行分析。作为企业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更注重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营运能力等的评价,以期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信息帮助。作为企业内部经营者分析的内容是全面的,不但包括外部分析所关注的所有方面,还需要对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以及相关的风险进行分析,其分析的内容是最广泛和最完整的。 注册会计财务分析与财务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的内容基本相同。但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分析时不解释变动的原因,而只是关注这种变动的合理性。有时为了解释项目变动的合理性,也可以进行原因分析。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分析往往只做出评价,关心的是结果分析,即是什么,而不关心为什么,财务报表内部分析者更重要的是得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其分析更注重过程和原因分析,而不是结果分析。 五、注册会计师与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方法的比较 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和比率分析。即对报表相关项目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利用相关项目之间的依存关系,通过计算比率来考察其变动,找出异常变动的项目作为审计中重点关注的领域。报表使用者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除了比较和比率分析法外,还有因素分析法,而且企业内部经营者往往更注重因素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和比率分析,能确定财务报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动而产生的差异。但要找出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各种原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必须借助因素分析法。即通过分析影响财务指标的各项因素,并计算其对指标的影响程度,用以说明本期实际与计划或基期相比,财务指标发生变动或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六、启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注册会计师与报表使用者的分析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不同之处。报表使用者的分析可以给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一些启示,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找出高风险审计领域,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1.注册会计师审计中适当运用因素分析法 通过比较与比率分析,可以发现异常变动的经济指标。由于经济指标的变动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基于成本效益考虑,注册会计师没必要对所有的因素都充分关注,都作为重点审计领域。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找出影响这种异常变动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而对主要因素进行重点审计,既可提高审计效率,又不影响审计质量。 2.注册会计师审计中设计一套指标体系 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各项经济指标往往是经常变动的,而这变动的合理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的关键。而要从这些变动中直接找出异常或不合理变动是困难的。可以借助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分析指标设计一套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出重要经济指标的主要变动,再与注册会计师的合理预期进行比较,以确定异常的变动领域。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合并报表的编制特点以及财务分析 【摘要】企业合并事件具有特殊的经济本质,由于合并报表特殊的编制方法,使得合并报表同普通报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研究合并报表编制的特点,分析目前合并报表领域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合并报表的编制特点及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合并报表的编制特点 1.合并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主体是会计意义上的“主体”,合并报表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现存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合并报表的概念来说,在投资方以对外出让资产、形成对子公司的控制性股权为代价而形成集团的条件下,合并报表是以整个企业集团为单位,以组成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在抵销了个别财务报表有关集团内的重复项目的数额后编制的、体现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的报表。 这就是说,组成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均是独立核算、有各自独立的财务与经营体系,并可以独立对其股东出具财务报告的经济实体。集团内的各个母公司、子公司等均有效地支配着各自报表所展示的资源,并运用各自报表所披露的资源来取得各自的财务成果。整个机构内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股权关系为纽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并不存在一个支配合并报表所列示的资源、并通过对着这种资源的有效运用或支配来谋求经济利益的“集团“这一会计主体。 2.合并范围、合并报表编制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合并报表的“表之表”特点,使得合并报表的外在表现呈现出弹性化的特性,合并报表编制的正确性不再体现为个别报表的“可验证性”,而是体现为编制过程逻辑关系的正确性。 就合并报表的编制方法而言,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理论(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所有权理论)的影响,不同国家、统一国家的不同企业有可能选择不同的合并报表编制方法。对于同一个企业集团来说,选用不同的报表编制方法,将使合并报表有不同的外在表现。 合并报表的“表之表”特点是指合并报表是母公司以合并范围内的母公司、子公司的报表为基础编制的。在个别报表的条件下,企业的报表与账簿、凭证以及实物等有“可验证性”的对应关系,报表编制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这种“可验证性”来检验。但是,在合并报表条件下,由于在编制过程中集团内部交易的抵销,合并报表与分散在企业集团各个企业的账簿、凭证以及实物不可能存在个别企业报表的那种“可验证性”关系,合并报表的正确性也仅仅具有逻辑关系正确与否的意义。 3.编制过程中,由于集团内部交易的剔除和大部分项目的直接相加,使得个别报表有意义的信息在合并报表中或者消失、或者失去意义,因此,在合并报表的编制过程中,要对集团内的内部交易进行剔除。 主要包括:(1)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与子公司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互相抵销;(2)母子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互相抵销;(3)“存货”项目中,集团内公司间的内部销售所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等等。但是,上述被剔除的项目,对个别企业是有意义的:债务企业的债务仍然需要偿还、实现销售的企业也已经将实现的收入计入了利润表等等。结果,合并报表中的数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汇总”味道,失去了其原有的“鲜活”味道。 (二)合并报表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正因为合并报表的特点,使得在对其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有许多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具体包括: 1.一般而言,合并财务报表给那些准备评价公司总体业绩和财务风险的公众提供的相关信息,要远远多于使用者分别分析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报表所得的信息。 在分析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报表时,分析者无法评价单张公司报表因公司间交易而被扭曲的程度。各家公司报表的简单汇总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扭曲现象依然会存在,只有合并报表才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常规的比率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就个别企业而言,对其财务状况的分析,可以采用常规的比率分析方法来进行。但是,在合并报表条件下,合并报表不反映任何现存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对合并报表进行常规的比率分析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例如计算某公司的毛利率,因为某公司拥有数目众多的子公司和业务部门,计算出来的毛利率是各个不同行业毛利率的一个加权平均值,基本没有任何比较的意义。 3.在有些时候,合并报表不具有决策依据性。 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他们需要作的决策(如交易、借贷、投资等决策)很多时候是针对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而不是针对并不实际开展经营活动的虚拟的“集团”这一会计主体的。 二、合并财务报表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会计原则 目前对于合并报表的研究很多,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合并理论、合并方法和一些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方面。对于笔者提出的两个问题――谁在使用合并报表?怎么使用合并报表进行分析?――却很少有人讨论。 在收集到的资料中,比较完整地阐述了第一个问题的文献是阎达五、耿建新和戴德明编著的“高级财务会计”。书中说到:合并财务报表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会计原则的要求: (一)为母公司的股东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母公司的股东最为关心合并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因为母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子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由于控股关系的存在,子公司的盈亏事实上就是母公司的盈亏。母公司股东对合并财务报表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二)为母公司的长期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 母公司的债权人通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而对子公司的资产有间接求偿权,因而母公司的长期债权人需要评估母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财务状况,就必然要关心整个合并主体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 (三)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外界对于企业管理业绩的评价往往以整个经济实体为基础,企业所能分配的红利也通常是基于合并主体的业绩来计算的,因此合并财务报表对企业管理者也有重要作用。 (四)为有关政府管理机关提供有用的信息 企业的控股合并容易形成市场垄断或竞争的优势,从而可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有关法规为了维护正当竞争,常常对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规定一个上限。合并财务报表可以为有关政府管理机关评价企业的市场占有情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三、如何使用合并财务报表 关于如何使用合并财务报表,Robert F. Meigs教授在其文章(Accounting:the Basis For Business Decisions-ll Edition)中也曾经提到:“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合并财务报表:获得有用的信息以帮助制定投资决策和借贷决策;获得有用的信息以帮助对未来的现金流的数量、时间以及不确定性进行合理的评估;获得有用的信息以帮助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以及可以控制使用的资源,同时还反映拥有的资源以及可以控制使用的资源的增加或减少等变化情况。” 国内也曾经对此有过断断续续的讨论。马永义、李真两位学者在《透过“三张表”能看到什么》中认为,通过合并财务报表可以查看注册资本的真实性以及企业的成长性(根据企业成立至今的净资产的年平均增长率);查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各项流动性比率,了解企业对各类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对各类资产性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借此对企业财务质量作出基本性判断(首先查看企业待处理性项目;然后了解企业各类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最后计算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判断流动资产的流转质量);阅读现金流量表,了解与企业相关的现金流量的信息。 整体来说,对于谁是合并报表的使用者,大家的分歧还不是特别大。可是对于怎样使用合并报表,却都没有给出比较详细的答案。在一般情况下都要依据合并报表的特点,对其进行财务分析。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合并会计报表与财务分析 会计报表资料是经营决策与财务分析的基本依据与前提。目前理论上和实践中的指标分析、经营决策与业绩评价大多是基于单个企业会计报表资料进行的,然而我国80%的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报表都有合并会计报表。对比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用途要广得多。与此同时,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各种谴责(相对于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而言)似乎越来越多起来,种种非议不断地见于各种媒体。因此,如何认识合并会计报表的决策相关性、财务分析上如何透视合并会计报表等是不应该回避的问题,本文分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 求全责备: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种种非议 近几年,各种媒体上对合并会计报表非议不断,现将其主要观点列举如下: 1.“合并会计报表某些项目反映的会计信息不具备合理性和可理解性。” 有人认为合并会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团内部重复计算、虚夸利润的同时,又导致了某些报表项目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与个别会计报表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它也许不能够说明任何问题。比如在判断一个公司主营业务时,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在多元化投资经营的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等项目的内含变得十分复杂,在阅读合并会计报表时,就不能简单以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例来判断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情况与趋势。 2.“合并会计报表数据对债权人的决策相关性很差。” 按照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原则,母子公司皆为独立法人,在债务偿还和负债风险上是“各扫门前雪”,因此应按照母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分别计算其资产负债率,来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换言之,在债务负担方面法律形式是最重要的,与主宰合并会计报表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会计理念是不适应的。 3.“对母公司股东按合并利润表的未分配利润进行利润分配存在争议。” 母公司利润分配依据母公司报表还是合并会计报表存在不同主张。一种观点认为,母公司股东应该按合并未分配利润进行利润分配。但问题是合并未分配利润并不完全反映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而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是其发给股东股利的法定界限。再者合并未分配利润中包括了子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但是子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在未经该子公司把它作为股利分配给母公司之前,是不可以用来支付母公司股利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母公司股东应该按其个别会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进行利润分配。但采取这种处理方法的问题是,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没有消除企业集团内部投资损益和内部交易损益的影响。 4.“合并会计报表中少数股东权益的地位尴尬。” 少数股东权益被列示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既不属于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亦不属于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而被置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一种无可侍从的“尴尬”境地,一个“新”的会计要素诞生了。 5.“合并会计报表不反映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 合并会计报表抵消了合并范围内子公司及母子公司间的交易,因此其关联交易通过“内部抵消”处理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消失了,无需披露,也不能披露。所以有人认为合并会计报表只反映了合并范围之外与关联公司的交易,这样的披露是不够充分的。 6.“利用合并范围与合并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很容易” 一些企业集团视子公司的盈亏状况决定是否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以达到调整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还有一些企业集团视子公司的盈亏状况选择合并方法,比如:上一会计年度子公司盈利,则实行全额合并,使得产值、收入、利润等各项指标顺利完成;下一会计年度则可能根据子公司的盈亏状况和所签订的指标等因素改变上一会计年度的合并方法。 7.“根据合并会计报表计算的财务指标能否评价企业的业绩”。 例如合并会计报表中的销售利润总额很可能与个别会计报表的合计数是相同的,但依据合并会计报表计算的销售利润率却会明显高于个别会计报表,故此有人质疑用合并会计报表来评价业绩的可靠性。 二、正本清源:合并会计报表的功能与特征 为了正本清源,排除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种种非议和责难,有必要科学、客观、全面地审视合并会计报表。 首先,按照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无论以何种形式组成的企业集团,母公司只要控制其子公司,就决定了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特殊关系。正是这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使得我们在解读会计报表时,必须注意到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与母、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和差异,正确认识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会计报表各自的不同用途。两种报表具有不同特征和功能,不可相互替代,更不能要求合并会计报表具有单个会计报表的种种功能。 其次,对于跨地区、跨国界、跨行业、跨不同产业周期、跨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企业集团,在盈利模式、收入特征、生产组织、工艺流程、财务运作、风险层级等方面面临的情况均不相同。以这些企业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会计报表相比,从某种角度看,其各项目所能够说明的内容似乎缺乏合理性和可理解性。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各子公司之间的行业差异、组织形式差异和地域差异越大,问题越突出。但是,由于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消了企业集团内部的业务往来,剔除了人为(如利用资金转移、利润转移等)粉饰会计报表的因素,使得合并会计报表反映了母子公司共同组成的整个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了母公司直接和间接所控制的资源、所承担的债务、所享有的权益等综合信息。阅读合并会计报表是获取这些综合信息从而掌控企业集团整体情况的唯一途径。它不仅省去了报表使用者再去逐一考查母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繁琐,而且得到了逐一考查母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所无法得到的综合信息。因此,在对企业集团进行比较时,必须利用合并会计报表,目前别无其他选择。就这个目的来说,合并会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无疑大大超过了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这也是合并会计报表的独到价值所在。正因为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是综合信息,它无法提供分类的详细信息,所以,要了解分类的详细信息,不应该苛求合并会计报表,而应该阅读分部报告或个别会计报表,这才是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例如,中金岭南在年报中披露,其2003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或分产品情况如下: 对于中金岭南这个从事多种经营的企业集团来说,尽管它的合并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无法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从事不同行业所分别取得的收入,但是它反映了企业集团整体从它们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业务收入,反映了母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它占控股地位的投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情况,因此该项目反映的内容是合理的和可理解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是十分必要与重要的。而阅读了分部报告,就了解了分类的详细信息。当然这决不是说合并会计报表没有局限性,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不能对合并报表求全责备,不能以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去否定合并报表的内在和独特功能;二是合并报表在特征上具有与母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明显区别,比如1.合并会计报表的对象是经济意义上的会计主体,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2.合并会计报表由母公司编制;3.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有独特的方法与程序;4.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更加重视重要性原则的运用;等等。当然,这些差异给解读合并会计报表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解读个别会计报表的特殊问题。 三 、火眼金睛:基于合并会计报表的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 合并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与个别会计报表基本相同。但是由于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对内部投资、内部往来和内部交易的抵消处理以及非全资子公司导致的少数股东问题,使得在运用一般方法对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分析时应该特别注意某些特殊问题。 (一)合并会计报表与债权人的决策分析 1.谁是合并会计报表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使用者呢?答案是母公司与子公司债权人。对于母公司或子公司而言,他们都会分别有不同的债权人。例如,银行贷款提供者、企业信用提供者,等等。由于企业集团不是具有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不能够承担债务,所以企业集团没有债权人。而母公司与各子公司均为具有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能够承担债务,所以它们才有债权人。因此,母公司与子公司债权人应该主要依据个别会计报表对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但是,由于控制关系的存在,还应该参考合并会计报表的偿债能力,这对它们也是很有意义的。例如,母公司利用控制关系,可以调动子公司的资金为其本身偿还债务;出于各种目的,母公司为了替某子公司偿还债务还可以调动其本身或其他子公司的资金。因此,合并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应该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所有债权人。只是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偿债能力指标所发挥的作用与个别会计报表是不完全相同的。 2.对依据合并会计报表计算的偿债能力指标进行分析。 (1)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由于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消内部交易必然导致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减少,所以,依据合并会计报表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是企业集团整体的综合比率,它很可能与个别会计报表是不相同的(可参见表1)。 (*假设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有应收票据与应付票据需要抵消。) 由表1可以看出,母公司的流动比率明显低于企业集团整体的综合流动比率;而子公司的流动比率则远远高于企业集团整体的综合流动比率。 如果企业集团综合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高于母公司或某子公司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说明母公司或某子公司有依赖其他公司偿还债务的倾向,则其他公司的债权人就应该提高警惕了,情况严重的还说明母公司有被反并购的危险;如果综合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低于母公司或某子公司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说明母公司或某子公司有为其他公司偿还债务的倾向,则母公司或某子公司的债权人就应该提高警惕了,情况严重的还说明母公司存在着投资风险。这些充分说明依据合并会计报表计算的综合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对于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债权人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母公司股东来说,无论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还是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评价偿债能力,都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只要子公司是非全资子公司,由于少数股东应该承担一部分债务偿还责任,所以母公司股东实际承担债务的绝对数会小于会计报表所列示的金额。 (2)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由于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消内部交易必然导致流动负债的减少,而现金却不会减少,所以,依据合并会计报表计算出来的现金比率肯定要高于个别会计报表的结果,这也说明企业集团整体的偿债能力要高于其中任何个别企业。 (3)资产负债率:由于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少数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所以,有人提出计算资产负债率时可以有两个公式: 由于少数股东权益具有权益的性质,即只有在企业解散清算时,才需要偿还,否则未经法定程序是不能够减少的;同时,它也是少数股东对企业债务所必须承担的法定责任,所以,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时,我们认为应该采用计算公式A。 由于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消内部投资、内部往来与内部交易必然导致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的减少,所以,依据合并会计报表计算出来的资产负债率极有可能与个别会计报表是不相同的,但它却是企业集团整体资产负债率的真实反映,是很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指标。 (二)合并会计报表与股利分配决策分析 从母公司股东关注的利润分配的角度来看,似乎不应该考虑合并会计报表。因为母公司本身是单个企业,并不是企业集团。所以它的股东关注的应该是母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而不是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但是,一方面,由于母公司在企业集团中所具有的控制地位,它的股东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企业集团所有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母公司利润表反映的净利润既未消除其从子公司所取得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的影响,也未消除(诸如母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之间)内部交易产生的损益的影响,所以,仅以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可能是不恰当的。另外,母公司已经根据公司法就其包含子公司投资收益的净利润提取了两金,同时,子公司也已根据公司法就其(在非全资子公司的情况下,还包括少数股东所拥有的)净利润提取了两金。重复计提两金减少了可供母公司进行分配的利润,这一情况在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中无法得到反映。而合并会计报表则不仅消除了内部投资收益和内部交易损益的影响,而且还反映了母公司和子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均提取了两金这一客观事实,并提供了实际可供母公司进行分配的利润。因此,从上述考虑出发,以合并会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作为母公司进行利润分配的依据为好。 诚然,子公司未分配利润在未经法定程序将其作为股利返还母公司之前是不能够用来发放母公司股利的,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决定了它随时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将子公司的利润作为股利返还母公司并用来发放母公司股利。这就为母公司以合并会计报表未分配利润作为其进行利润分配的依据提供了保证。 至于“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一般情况下恰是母公司股东获取股利的法定极限”,在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包含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利润和内部投资收益的情况下,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一般情况下恰恰是大于合并会计报表中的未分配利润的。这时,只有以合并会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作为母公司进行利润分配的依据,才不会出现分配过度的局面。今年年报中的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摘自2004年3月10日、12日《中国证券报》): 上述企业母公司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与未分配利润均大于合并会计报表中的数据。 反之,在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存在亏损和内部投资存在损失的情况下,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一般情况下会小于合并会计报表中的未分配利润。这时,若根据谨慎性原则就应该以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为依据进行利润分配,但是,此时更应该慎重考虑的是是否进行利润分配。 (三)合并会计报表与经营分析、业绩评价 利用合并会计报表对企业集团的业绩进行评价亦有其特殊性,现以两个指标加以说明。 1.营运能力分析。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消内部投资、内部交易与内部往来必然导致有关资产项目与资产金额、销售收入及销售成本的减少。由于有关资产项目与有关销售收入及销售成本的抵消并不一定是对应的,也不是成比例的,所以依据合并会计报表计算出来的各种资产周转率比依据个别会计报表计算的可能会快,也可能会慢。但是无论快慢,由于抵消后的销售收入及销售成本代表的是整个企业集团对集团外部实现的周转额,而平均资产占用额也不包括内部交易形成的资产,所以它更客观地反映了企业集团整体资产周转速度的实际情况。只是在非全资子公司的情况下,抵消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时将属于少数股东的那一部分利润也抵消了,这会对计算的资产周转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如果少数股权比例较低且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率较低时,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以合并会计报表为依据计算的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整体资产周转速度的综合指标,这个综合指标无法反映行业情况,所以,如果母、子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其存货的性质、流动性差异很大时,要了解某一行业的资产周转率,应该阅读、参考以行业为分部编制的分部报告。 2.盈利能力分析。在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需要根据内部交易是否最终实现对企业集团外部销售的三种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全部实现对企业集团外部销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抵消了内部销售收入和内部销售成本,合并会计报表中保留的是企业集团(经过内部加价)最终实现的销售收入和生产该商品(未经过内部加价)的初始成本。这样,合并会计报表中的销售利润总额与个别会计报表的合计数是相同的,但依据合并会计报表计算的销售利润率却会高于个别会计报表,充分体现了企业集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益明显高于个别企业这种优势。 例如,某企业集团的甲公司在某年度共向其全资子公司乙销售商品100万元,成本为80万元。乙公司已将其全部对外销售,销售收入为120万元(见表2)。 (2)全部未实现对企业集团外部销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内部交易业务没有最终实现对外部的销售,企业集团整体资金使用效益的优势没有得以发挥,于是按照合并会计报表计算的销售利润率肯定低于全部实现对企业集团外部销售的情况。 例如,上例中乙公司购入的商品本年度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见表3)。 (这里只是合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的一部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20万元的抵消体现在存货项目中。) (3)部分实现对外销售、部分未实现对外销售。这种情况下,依据合并会计报表计算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介于上述第(1)、(2)两种情况之间。 例如,上例中乙公司购入的商品只有50%在本年度实现对外销售(见表4)。 (*这里只是合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的一部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10万元的抵消体现在存货项目中。) 上述三种结果均客观而公正地反映了企业集团整体的盈利能力。 四 、日臻完善:对合并会计报表局限性的分析及其完善办法 (一)外币折算 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由于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过程中需要对境外子公司以外币编制的会计报表进行折算,而所采用的折算方法和汇率的变动均会对子公司会计报表产生影响,这使得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真。因此合并报表使用者要想对合并会计报表进行正确分析,必须首先了解各种折算方法对会计报表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当时汇率的变动情况;另一方面,作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集团则应该充分披露其所采用的折算方法与选用的汇率。 (二)合并价差与股权投资差额 在《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分别使用了合并价差和股权投资差额两个不同概念。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时它们所指的主要内容实质上是一致的,差异只不过是有关规定的衔接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搞清楚它们各自包括的内容及其分析方法。 目前的股权投资差额一般由五部分内容所构成:1.子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2.并购子公司时产生的商誉;3.采用不完全权益法时,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经济业务而产生未实现损益时,母公司未将这种未实现损益对其在被投资企业权益中份额的影响数调整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而产生的差额;4.母公司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子公司发放股利所造成的长期投资账面价值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差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集团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中的错误也混淆在股权投资差额之中。 按照财政部《合并会计报表的暂行规定》,目前的合并价差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企业集团内部股权投资差额和内部债权投资差额。上述所有内容全部作为合并价差列示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之中,作为长期投资的调整项目。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中合并价差项目的金额巨大,且内容复杂而含混不清,不仅使得母公司股东无法理解他们对子公司巨额投资的构成和被调整(增加或减少)的原因,也使得合并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无法正确界定其内容。白云山A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其2003年的年报披露了如下信息(摘自2004年3月10日《中国证券报》): 经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发现,白云山A的合并价差占其长期股权投资的比例在2003年和2002年分别达到83%和88%,而长期股权投资又占资产总计的13%与15%,由此可见合并价差的影响之大。但在年报中又没有发现对它构成的说明。 对于企业集团内部股权投资差额,解决这一问题的补救办法是,根据不同原因产生的差额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子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差,如果账面价值低于公允价值,则作为资本公积的准备项目,待其差额实现时再转为一般资本公积;反之,则确认为当期损益。对于并购子公司时产生的商誉,属于正商誉的,按照我国现行有关商誉的规定进行处理;对于负商誉,应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等额摊销,计入各期损益。对采用不完全权益法产生的差额,在现阶段可采用过渡的作法,即按照重要性原则,凡是属于重要事项的,应按照完全权益法进行调整;凡是属于非重要事项的,可以不予调整;最终应在我国全面采用完全权益法。对母公司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子公司发放股利所产生的差额,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统一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这样处理之后,长期投资中的核算错误和其他无关内容即可分离出来,以便进行正确处理。 对于内部债权投资差额(即推定损益),由于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本文暂不讨论。 合并价差作为长期资产的调整项目,如果金额较大,会大幅度地增加或减少长期投资,许多涉及到资产的财务指标的计算就会受到影响。为了体现谨慎性原则,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如果合并价差出现借方差额且金额较大,在计算时可以将其从资产中剔除;反之,如果合并价差出现在贷方,则无论其金额大与小,在计算时都不应将其从资产中剔除。 (三)合并会计报表项目的合理性与可理解性 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与各子公司往往处于各种不同行业。从目前我国有关会计核算的规定看,仍存在不同行业的企业执行不同的行业会计制度的情况,这就造成企业集团中各企业个别会计报表在项目设置及其反映内容上的差异。另外,既使不存在上述差异,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地域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不相同。以这样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会计报表相比,其各项目所能够说明的内容必然缺乏合理性和可理解性。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各子公司之间的行业差异与组织形式差异越大,此问题越突出。在此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尽管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会计报表相比(个别会计报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各项目所能够说明的内容缺乏合理性和可理解性,但是如前所述,在对企业集团进行比较时,必须利用合并会计报表,目前别无其他选择。因为,毕竟只有合并会计报表才能够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情况,这是个别会计报表所无法替代的。另外,为了加强合并会计报表项目的合理性与可理解性,可出台相应规定。比如要明确规定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的划分界限等。 其次,目前仍存在不同行业的企业执行不同的行业会计制度的情况,但是随着会计改革步伐的加快(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执行),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 最后,对不同行业的成员企业是否应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什么情况下适合编制,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编制;对适合编制的情况,如何体现和补救行业差异。有相当一批企业集团涉及行业较广,若不同行业的母子公司不纳入合并范围,合并会计报表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问题的关键是成员企业的行业差别较大时,是否所有企业均应纳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有人认为,子公司的经营业务极为特殊时(例如工业集团内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性子公司),其个别会计报表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只需将其个别会计报表单独加以披露或在合并会计报表附注中揭示其重要财务数据。但是,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处理》中指出,将此类子公司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并不合理,应将其个别会计报表予以合并,同时披露涉及此类子公司的分行业信息。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处理》应该说更具合理性,因为企业集团内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行业差异始终存在(如制造业、流通业和服务业),这时只有通过分部报告的办法加以解决。 (四)统一会计政策问题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基本前提之一是统一会计政策。但在现实中,企业为保证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选择会计政策的依据是符合其经济活动的客观实际。这样,综合性企业集团的存在和成员企业之间的行业差异,给会计政策的统一造成了一定困难。面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可靠性的两难选择,《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仅对子公司与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差异不大且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不大的情况做出了规定,即母公司可直接利用该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对会计政策差异较大且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大的情况未作相应规定。可比性和可靠性均为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应高于可比性,即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可比性。因此,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如果母公司和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差异较大,为了保证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符合其经济活动的客观实际,可以不将其纳入合并范围,或者不按母公司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在保留其特殊性的前提下,将该子公司的会计报表与母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同时在报表附注中揭示其可比性受到的影响,以及企业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受到的影响。还应通过分部报告的形式向合并会计报表信息的使用者充分揭示企业集团内特殊行业和特殊企业的相关信息。我国有关部门可以就此具体操作问题做出规定,比如,制定会计政策差异较大的标准和条件;满足这些标准和条件的,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而单独披露;如果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这些标准和条件,可以纳入合并范围但不作调整等等。 (五)对少数股东权益处于尴尬地位的分析 如何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少数股东权益和如何在合并利润表中反映少数股东损益,是合并会计报表有关争论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采用母公司理论,合并会计报表是为母公司股东服务的。因此,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应该反映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从这点上来说,少数股东权益不纳入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之中,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少数股东权益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所有者权益,而不是负债(这在本文前面已经说明),所以它也不能够纳入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之中。于是,少数股东权益只能够位于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同理,合并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应该反映的是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但是,属于少数股东的净利润又与企业集团的其他费用支出不一样,所以,属于少数股东的净利润只能够列示在所得税费用与合并净利润之间。可这并不是 “新”会计要素产生的理由。 为了避免少数股东权益与属于少数股东的净利润所处的这种“尴尬”境地,笔者认为可做如下处理:第一,将少数股东权益纳入企业集团的股东权益,但将后者划分为两大部分,即母公司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权益。这样既尊重了少数股东权益也是企业集团所有者权益的构成部分这一事实,同时亦没有忽视母公司股东与少数股东之间的差异。第二,在合并利润表的所得税项目之后,即以“净利润”项目列示企业集团的净利润,随后以“少数股东本期损益”项目作为减项从企业集团净利润中扣除,最后以“母公司股东净利润”项目列示本期损益中属于母公司股东的部分。这样既确认了少数股东在本期损益中应该享有的份额,也分别明确列示出了属于企业集团、少数股东和母公司股东的本期损益。经过上述处理之后,不仅有利于原有各种财务指标的计算,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新的财务指标,使合并会计报表的有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对披露关联交易信息的分析 合并会计报表抵消了合并范围内子公司间以及母子公司间的交易,这些关联交易所产生的影响已经全部消失了,所以《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准则不要求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披露已包括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合并会计报表只需反映合并范围之外与关联公司的交易即可。如果想了解这些关联交易对个别企业所产生的影响,那就应该阅读个别会计报表,这不是合并会计报表应该解决的问题。 但是一方面,合并会计报表与关联方信息的披露,无论在信息披露主体上还是在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上均有差异;另一方面,有一些关联交易,诸如抵押、担保、、许可协议及综合服务协议等并非能够全部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并在编制过程中进行抵消;最后,关联交易大量存在的事实也使得我们不得不给予它密切关注。请看下面的案例(参见安青松《我国上市公司质量问题和改进意见》及摘自2004年3月号《证券市场报》)。 截至2002年年底,1224家上市公司中有1107家存在关联交易,总金额4521亿元,其中有60%的公司存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类关联交易,金额为2284亿元,58%的公司存在采购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类关联交易,金额为2237亿元。关联交易总量占2002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8801亿元的24%,但是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129家上市公司中(按照关联销售或提供服务,关联采购或接受服务,依托控制方采购、销售,依靠控制方资产经营产生关联交易在30%以上的口径统计),占上市公司总家数的11%。 截至2002年年底,上市公司发生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资金的家数达到997家,占上市公司总家数的80%;占用金额达到1176亿元,是2002年年底上市公司现金流量631亿元的1.9倍。从资金占用的性质看,通过关联交易发生的经营性占用金额为496亿元,占总量的42%,通过拆借等非经营性方式占用的金额为680亿元,占总量的58%。 实践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例如:天津磁卡200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6亿元,净利润0.84亿元。最主要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均来自于13万余台静态验钞机和2800台动态验钞机的销售。这两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共计2.26亿元、销售毛利共计1.32亿元,分别占天津磁卡2001年度合并主营业务收入的36.72%、合并主营业务利润的54.56%。该公司2001年中报披露,上述13万余台静态验钞机在2001年上半年就已销售。天津磁卡下半年实际只销售了2800台动态验钞机。 实际上,上述销售来自于内部交易:天津磁卡的这13万余台静态验钞机全部销售给了曾是其控股子公司的环球高科(天津磁卡曾拥有环球高科90%的股权)。天津磁卡通过与环球高科签定的一份总合同,向其销售了上述验钞机,并因此确认了2001年上半年2.15亿元的销售收入。在实现了上述交易后,环球高科发生了一连串股权转让交易,2001年6月27日某公司对环球高科进行增资,天津磁卡的持股比例降为45%。2001年12月29日,天津磁卡又与另一公司签定股权转让协议,将其仍持有的环球高科股权悉数转让给该公司,从而在2001年12月31日天津磁卡已不再拥有环球高科的任何股权。天津磁卡给出的股权转让理由是“为了集中精力组织好验钞机生产及新产品的研发和升级换代”(参见陈政文《对利用合并报表范围变动进行盈余管理的思考》,及摘自2003年.A8《财会月刊》)。 上述案例充分说明,在合并会计报表附注中,除了已经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过程中抵消了的关联交易可以不披露之外,其他有关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必须加以披露,尤其是像天津磁卡与环球高科这样的特殊关联交易更应该充分披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合并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全面准确地利用其有关会计信息,以有利于他们做出投资决策,提高合并会计报表的有用性。 五、越俎代庖:利用合并范围与合并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应该加以限制 目前,的确有一些企业集团根据子公司的盈亏状况决定是否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以达到调整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所采取的方式基本有两种: (一)无视投资比例任意改变合并范围 对于无视投资比例,任意改变合并范围的,或视子公司盈亏状况选择合并方法的企业集团来说,这并非合并会计报表本身的缺陷,而是属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这种行为无论是在编制个别会计报表还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都存在,也都是必须予以纠正的。所以它不应该成为对合并会计报表的“非议”,更不应该让合并会计报表“越俎代庖”,替他人受过。请看下面案例(摘自2003年12月29日《中国证券报》): 华源制药(600656)肯定预料到“内乱”迟早会被公开。江苏金鼎英杰律师事务所受委托发表的一份声明,终于将华源制药合并合资企业――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报表行为受江山公司其他股东质疑公诸于众。 江山公司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为何股东们如此在乎它的报表该由谁来合并? 根据上述“声明”介绍,江山公司注册资本为 2606.61万美元,是中国乃至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型维生素生产企业,其股权结构为:江苏华源药业有限公司(其控股母公司为华源制药)持有42.05%的股权,Expert Assets公司持有28.6%的股权,Resistor Technology公司持有23.78%的股权,另外两家内资公司分别持有3.57%和 2%的股权。EA公司及RT公司均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有关人士称,EA公司及RT公司均是丰原集团香港子公司的全资企业。于是,我们可以将这些企业之间的控股关系以下图加以表示: EA公司和RT公司在这份声明中指出,华源制药自2001年年报起将江山公司财务报表并入上市公司报表。对照中国法律及政府有关部门关于合并报表的规定,江苏华源及华源制药合并江山公司报表的行为不符合规定。EA公司及RT公司曾会同江山公司其他两家股东,数次通过口头及发函方式与江苏华源及华源制药交涉,但均未得到合理解释。EA公司及RT公司声明,对于因华源制药的上述并表行为可能影响到投资者的客观真实判断而可能引致的法律风险,与EA公司及RT公司无关。 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有关人士日前就上述声明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介绍说,EA公司和 RT公司是丰原集团香港子公司的全资企业,因此丰原集团持有江山公司52%的权益。尽管EA公司及RT公司在江山公司董事会中共占有4席,江苏华源仅占3席,但江山公司董事长由华源方面派出,丰原集团方面要求召开董事会时,董事长干脆就不来,会议因此召集不起来,丰原集团在江山公司董事会中的权力无法得到体现。 丰原集团这位人士说,江山公司报表被华源制药合并后,华源制药的主业收入和资产都有了大幅增加。它所说的合并报表的理由是:根据江山公司董事会决议,由江苏华源负责该公司的经营管理,江苏华源因此取得了对江山公司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控制权。但就EA公司及RT公司所知,江山公司未召开过这样的董事会会议,EA公司及RT公司也从未参加过这类会议。而华源制药至今也无法提供这样一份董事会决议。 当记者就有关问题向华源制药求证时,华源制药有关人士不愿多说什么。 根据江苏华源药业有限公司持有江山公司42.05%的股权判断,显然江苏华源药业有限公司将江山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有“无视投资比例任意改变合并范围”之嫌。但它的理由是:根据江山公司董事会决议,由江苏华源负责该公司的经营管理,江苏华源因此取得了对江山公司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控制权。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将江山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就是符合规定的。可惜华源制药至今也无法提供这样一份董事会决议,且当记者就有关问题向华源制药求证时,华源制药有关人士不愿多说什么。这叫读者如何摘掉江山公司头顶上“无视投资比例任意改变合并范围”的大帽子呢? (二)增加或减少对子公司的投资改变合并范围 对于通过增加或减少对子公司的投资改变合并范围,从形式上看它似乎是合法的,但它达到的目的是不“光明磊落”的,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03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业绩将同比增长37%以上。在已公布半年报的300多家上市公司中,特别是一些预增公告的公司,其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合并会计报表范围有所扩大。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已公布半年报公司中有100多家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发生变化。比如,通宝能源收购的阳光发电公司2003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697万元,主营业务利润22359万元,净利润9407万元(通宝能源持有90%的股权,合并会计报表后该公司贡献净利8466万元),分别占合并会计报表总额的84.3%、81.7%、72.2%(参见曾华云 叶信才《合并报表包藏玄机》及摘自2003年8月17日《市场刊》第31期)。 而当子公司亏损时,就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比如,合金投资(000633)与上年同期对比,合并范围减少了陕西鸡星宝机电有限责任公司、苏州(黑猫)集团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的股权分别于2003年2月、6月转让,且这两家公司在2002年都是亏损的(参见曾华云 叶信才《合并报表包藏玄机》及摘自2003年8月17日《市场刊》第31期)。 解决此问题,需要区分不同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在这方面陈政文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参见陈政文《对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动进行盈余管理的思考》及摘自2003年《财会月刊》A8) 例如,当母公司在本年度处置了子公司,而又在处置前从与该子公司的内部交易中取得过盈利时,应将该部分利润分开列示,当该部分利润金额较大时,不应计入当年利润,而应予以递延;母公司利用关联方关系通过资产置换取得子公司后,当新置换入的资产总额或资产净额,或置换入的资产在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所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会计报表对应的财务指标超过100%时,应视置换后的公司为新会计主体,原上市公司应重新申请上市。 对于前者,天津磁卡与环球高科就是典型,应将销售给环球高科13万余台静态验钞机的利润分开列示,以提示投资者。对于后者,PT凯地则是典型(参见陈政文《对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动进行盈余管理的思考》及摘自2003年《财会月刊》A8)。 2001年12月30日凯地公司(PT凯地)审议通过了重大资产置换及关联交易案,同意以其部分资产置换公司第一大股东持有的英特药业99%的股权。2002年4月19日,凯地公司在其2001年的年报中披露,英特药业100%股权交易价格定为1.64亿元,公司以拥有的两工厂的资产作价1.25亿元置换入英特药业99%的股权,差额部分用现金补足。年报同时称,未将英特药业2001年利润表纳入公司合并利润表的范围。凯地公司2001年合并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2.40亿元,主营业务利润-532.86万元,净利润945.85万元,英特药业上述三项数据分别是1.15亿元、0.61亿元和594.28万元。显然,英特药业99%的股权将是凯地公司的核心资产,其一举一动对于凯地公司影响巨大。 2002年,凯地公司在第一季度报告中披露:主营业务收入3.03亿元,比2001年同期0.10亿元增长29.3倍;主营业务利润0.18亿元,比2001年同期-0.02亿元增加0.20亿元;净利润15万元,比2001年同期-955万元增加970万元。凯地公司明确表示,这种变化是由于英特药业的利润表纳入合并利润表的范围所致。同年5月13日,凯地公司公告,称深交所决定受理其恢复股票上市的申请。2002年6月30日,开地公司召开2001年年度股东大会,正式决定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凯地公司置入英特药业股权后,经营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服装及丝绸业变化成了医药业。新置换入资产总额、资产净额、该资产在2001年所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公司2000年度经审计的合并会计报表所对应指标的135%、224%和12.94倍,均远远超过中国证监会认定上市公司发生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行为的50%的标准。此时,凯地公司会计主体实质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将购入英特药业前后的凯地公司各项会计数据(包括对保留上市资格至关重要的利润指标)放在一起计算,实际上等于把两个不同会计主体的报表数据放在一起计算。投资者根据这样的会计报表所形成的交易结果很难是正确的。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凯地公司在2002年的利润实际上是从会计主体――英特药业转移过来的,只是由于英特药业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其利润的所有者相应改变了。而利润只能且只应通过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才能赚取,不能也不应该通过花钱购买取得。否则,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举债购买利润。这种利润转移,短期看是公司的利好信息,使得亏损公司得到了优质资产,促使公司股价上升。但是,稀缺的经济资源在这一转移中流向了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部门,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职能难以得到发挥。从长期来看,这将是整个证券市场的风险积累,成为泡沫经济的潜在因素。(作者供职于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金融危机下财务分析师解读报表的人力资本价值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人力资本介入治理、价值计量及其制度创新,既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一、财务分析师的专业机制 目前,特许财务分析师是全球证券投资与管理界一致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职业资格称号。而就分析师的工作成果而言,他们通常以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的形式来发表对跟踪公司的看法。投资建议是对一个公司进行分析后的最终产品,而盈利预测则是生成最终产品的关键投入,是一种对上市公司财务或非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输出、解释等的一系列工作的集成。也是影响投资建议这个最终产品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金融危机下财务报表的解读 在大陆的股市,不读财报的投资者是大多数;不读财报而持续盈利的投资者则肯定是少数;其实,枯燥的财报一定是悲欢离合的财富故事的起点。 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每五家破产倒闭企业,有四家是盈利的,只有一家是亏损的。可见,企业主要是因为缺乏现金而倒闭,而不是因为盈利不足而消亡。 阅读财务报表必须有整体性,不宜以单一的财务数字或财务比率妄下结论。传统分析观点认为一家公司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小于1将面临偿付风险,但对于沃尔玛和戴尔这样的企业,这种观点就不适用。 因此,作者认为要读懂年报,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看资产的质量与利润的高低 目前仍有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东财富的变化时,更多地关注利润表,而对资产负债表关注较少。 而会计利润是容易被公司管理者操纵的,因为许多会计技巧的使用都可轻而易举地改变会计利润,使利润数字本身的价值受到贬损。 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或考核企业业绩时,报表使用者应更多地关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标构成和变动。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应主要来自于主营业务。因为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下,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无论是否售出,都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以,现行利润的概念是企业的全面收益。 2008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上市公司为维护其市场形象,在年报中利用短期投资收益、股权转让收益、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等非经常性损益填充业绩,从2008年年报中不难发现其操纵的痕迹。 (二)对现金流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结构性分析 看懂现金流量结构,在阅读年报时是至关重要的。总量相同的现金流量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之间分布不同,则意味着不同的财务状况。一般情况下: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时,一般表明该上市公司处于产品初创期;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时,可以判断企业处于发展期;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表明企业进入产品成熟期;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可以认为企业处于衰退期。 所以,在分析年报数据时必须关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结构。 (三)辩证看待股东权益的质量与权益总额 股东权益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务指标。股东权益金额大,则说明公司的实力雄厚。但当总资产低于负债,公司则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这时,如果实施破产清算,股东将一无所得,股东权益便消失殆尽。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由于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财务报表中股东权益的数据在有些时候并不能如实地反映股东投入这一基本范畴,从而使财务指标偏离了常规意义上的经济内涵。如果上市公司报表中呈现大量资本公积是由于法定资产重估增值所形成的,那就有可能存在股东权益虚假的现象。 三、基于宝钢股份:金融危机下市场空间扩展的机遇分析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钢铁行业大量中小企业或停产或倒闭,这使得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全面整合。本文以宝钢股份(股票代码600019)为样本,分析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钢铁需求主要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其中,制造业约占钢铁需求总量的49%。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产量大幅度下滑,钢铁需求量减少。在建筑业中,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商品房在建工程减少,商品房建筑用钢需求量减少。钢材的需求量萎缩导致钢材价格大幅度下跌。(如表所示) 2008年,宝钢股份营业收入达到2003.31亿元,同比增长5%;实现净利润66亿元,同比下降51%;净利润率3%,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 在全球钢铁业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2008年宝钢股份仍然盈利66亿元,主要得益于主营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 根据2009年3月20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新华网),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宝钢股份扩展市场空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钢铁业将呈现高行业集中度、清洁生产、新技术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合理布局。这对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财务分析师的价值体现 不论是以一组公司短期内年报的可理解性为研究对象,还是以一个公司长期年报的可理解性为研究对象,西方绝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者对年报的阅读理解难度不断加大。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所有研究几乎是毫无例外都确证同一个结论:年报基本属于“难”或“非常难”的情况。也就是说,年报信息的理解难度超过了信息使用者群体的认知能力。不能理解年报信息的使用者,便将分析程序和投资程序转让给财务分析师,以财务分析师的分析和推荐来代替代财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分析和解释复杂、难懂的财务信息成为财务分析师的谋生饭碗。因此可以推论,财务分析师会支持准则和信息披露的复杂化,反对准则和信息披露的简化改革。因为,如果简化准则和信息披露,其若干年积累的人力资本将会遭受损失。 (崔金勋,1961年生,山东蓬莱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山东经济学院副教授)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会计报表附注在财务分析中的作用 摘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而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分析的关键部分,它对于财务分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论述了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详细概述了会计报表附注对财务分析的影响,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 会计报表附注;财务分析;作用 企业财务分析对于其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财务分析中,企业只是对报表分析加以重视,但是对于会计报表附注关注度不高,导致企业财务分析有失偏颇,未能真正对企业财务进行细致的评价与预估。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财务分析中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企业决策的正确性,使企业逐渐意识到会计报表附注具有现实意义。 一、会计报表附注概述 所谓会计报表附注,它是会计报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会计报表中,有很多的内容与项目说明并不全面,需要深层次的解释与阐述,这就体现出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报表附注填充时,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将会计报表中未能体现的信息进行补充说明,不断完善会计报表,确保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只有完善财务报表,才能有可能使企业决策者一目了然看到整体的财务分析,这样的经济决策才具有极高的可行性,保障企业决策的正确性。会计报表附注在现阶段企业财务分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促进企业财务决策正确的基本保障,因此作为企业而言,其需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便更好的进行经济决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报表已经无法准确反映企业财务分析需求,因此必须对财务报表中相关信息加以附注,保障财务信息的完整性,让人清楚了解到企业财务状况以及财务中的各项明细,财务工作人员可以将此作为重要依据,进而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 二、会计报表附注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近年来,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引起多数企业财务的关注,作为财务分析重要元素,财务报表附注对于企业财务决策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大部分的企业而言,其会计报表信息并不完善,这样对于企业财务分析是非常不利的,会影响到企业经济上决策的失误,因此,会计报表附注应运而生,它对于企业财务分析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加快,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这其中会计报表附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此作为企业财务分析的一部分,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利的明细。企业会计信息的完善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企业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发展,就目前而言,虽然有很多企业意识到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但是绝大多数财务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存在粗心大意现象,导致财务报表明显不准确,这将会使企业财务分析不够准确客观。除此之外,会计财务附注还缺乏有效监督,企业需要在经济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完善自身的制度,财务报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相关部门对于企业财务报表附注关注度不断提高,并根据其中批注的内容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如若不然对于企业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制约其经济的长久发展。 三、提高会计报表附注作用的措施 1.企业报表信息更为明确。现代企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相关财务管理,财务报表时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并且逐渐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针对财务报表而言,其属于国际性商业语言,因此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国际发展潮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股份制企业正在逐渐增多,同时证券市场发展也在不断加快,企业财务报表已经无法清晰明了的反映企业财务信息,因此促使财务报表附注信息不断增多,整个财务体系中,会计报表附注信息含金量逐渐加深,信息质量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提升,财务分析价值性也越来越高,由此可以看出,财务报表附注已经成为财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财务报表要反映很多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展现企业净利润,同时好需要体现损益利润,企业经营过程中,将会产生现金流,还会有投资收益,这时企业财务部门必须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有效记录企业一些信息内容,包含企业损益非损益项目,对于出现一些财务漏洞给予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对以往经济收益核实相关数据,保障前后信息衔接恰当,促使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完善监督体系,保障资源合理消耗。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以下方面的信息逐渐引起重视,比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消耗以及环境信息,针对企业而言,其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在于环境与资源,由此做出的财务分析才更具合理性。依据现代企业制度分析,企业人力资源评估至关重要,这些信息体现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因为企业未来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财务报表附件中必须记录此方面信息,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这样做还会使大众更加了解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尤其是在能源消耗方面,这是大众关系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些能源信息体现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将会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企业财务分析的更为全面,特别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如资源耗用量、资源使用状况,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污染企业将会在经济发展中受到一定的制约,关闭报停是必行之路,否则将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计信息就不存在任何摇意义。总的来说,企业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破坏环境的企业将受到社会的排挤无立身之地,一旦企业受到污染,其将会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金钱,这对于企业而言是得不偿失的,增加企业投资成本,而这些信息都将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有所体现,让人一目了然。 3.保障评价体系的完整性。企业发展过程中国离不开一个重要部门,即银行,还要接受以下部门的检查,分别是工商与税务部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完善管理制度,因为工商与银行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监督,并对其进行运营评价,从而推动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必须要完善会计报表附注,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财务报表附注的完善会人企业财务状况更为明了,并能够有效约束与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向科学化迈进。针对上市公司而言,银行可谓是一种其重要的推动力,并且是企业财务杠杆调节的重要依据,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冲难免会出现负债经营的状况,这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过渡,银行依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提供贷款,这同时也是在检验企业信用等级。银行考察企业信用等级主要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同时财务报表附注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依据,对于工商部门而言,其需要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合格之后才会给予质检报告,这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产品销售额的不断提升。企业财务报表附注是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补充以及调整,正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于报表使用者而言,其可以清楚了解企业经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报表附注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这为企业财务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因此企业必须规范财务报表附注。文章简要概述了会计报表附注,重点分析了会计报表附注对于财务分析的影响,最后阐述了提高财务报表附注的几点建议,进一步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够长久发展。 作者:廖洁 单位: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山西分公司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财务报表分析下的企业财务分析 一、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概述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财务报表分析起源于金融机构为有效支持工商企业发展,了解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业绩,而将财务报表列为银行贷放款项重要参考资料的依据,分析衡量企业的信用能力和偿债能力。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1、比率分析法是将企业同一时期的财务报表中相关项目进行对比,得出一系列财务比率,通过分析要素之间关联程度的合适与否,以此评价企业的财务经营活动。2、比较分析法是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或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中存在差异的分析方法。 二、财务报表分析及结论(以宁夏某公司为例) (一)偿债能力分析1、流动比率分析从发展趋势来看,该公司的流动比率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流动资产增加超过流动负债的增加,从而使企业短期偿债能力逐步增强。流动比率呈现上升与企业规模扩大和效益上升有关,虽然银行借款逐年增加导致了负债的增加,但辩证的看流动资产增加的幅度超过流动负债增加幅度。2、速动比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司2011年的速动比率都在1以下,2012、2013年后两年速动比率都在1以上,由于公司金融板块业务的逐步扩大,从而影响了它的速动比率大幅提高,短期偿债能力明显增强。3、资产负债率分析公司2011年-2012年资产负债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12年有一个大的跳跃,资产负债率达到52.23%,为2011-2013年三年中最好水平。2013年该公司与同行业相比2013年资产负债率达到55.08%,同行业资产负债率在60%-70%,说明公司长期偿债能力逐步增强。 (二)营运能力分析1、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逐年下降,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逐年上升。2013年较2011年相比,受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公司资金被外单位占用的时间有所延长,管理工作的效率有所降低,公司的营运能力有所减弱。应收账款收账期于应收账款周转率呈反比例变动,应对该指标进行分析,作为制定企业信用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2、存货周转率从2011年至2013年,公司存货变现速度持续减慢,存货的运用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公司的营运能力有所下降。2013年较2012年,公司的营运能力有所减慢。而存货变现周期变长,资金回笼速度变缓,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3、固定资产周转率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从2011至2012年周转速度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到2013年,固定资产周转率下降为3.69,周转一次需要97天。这种下降趋势表明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固定资产利用还不够充分,从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指标来看,公司的营运能力有所下降。 (三)盈利能力分析1、总资产报酬率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在2012年还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并在2013年有一个小幅下降。整体来看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还是比较稳定的维持在8%到10%之间,期间只有小幅的震荡。说明公司资产报酬率是逐年提高的,盈利能力也是逐年增强的。2、净资产收益率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12年还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并在2013年有一个小幅下降。整体来看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比较稳定的维持在10%到13%之间,期间只有小幅的震荡。说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逐年提高的,盈利能力也是逐年增强的。 (四)发展能力分析1、销售增长率公司这三年的销售增长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受公司2012年开发合作项目影响,收入增长较快,二是公司应对考核要求和变化,积极调整销售策略,压缩应收账款,导致销售有所下降,但销售毛利还是有保障的。2、资产增长率公司这三年的资产增长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受公司2012年开发合作项目影响,资产增加,二是公司金融板块业务快速发展增加资产,2013年增幅达到历史最快水平。 (五)宁夏某公司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我们采用杜邦分析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杜邦分析等式为: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1、公司杜邦分析数据及分析结论(1)净资产收益率分析由杜邦体系结构可看出,该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在于资本结构变动和资产净利率变动的共同影响,其权益乘数相对比较稳定,变动的主要原因在于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说明公司三年来净资产收益率变化主要受总资产收益率变化影响。(2)权益乘数分析由公司2011年-2013年的权益乘数得出:2011年的2.7871到2012年的2.4775、2013年的2.1612权益乘数逐年降低,说明公司的负债程度越来越低,偿债能力越来越强,财务风险程度也越来越小。(3)资产净利率分析公司的资产净利率在2011年到2012年呈上升趋势,2012年至2013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销售净利率的同步变化和总资产周转率同步变化双重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剔除2012年的资产开发项目,资产净利率指标三年来还是呈逐年递增态势,公司的盈利能力是逐年增强的。(4)销售净利率分析从企业的销售方面看,销售收入2012年比2011年上升了19.78%,成本费用2012年比2011年上升了22.16%,销售净利率2012年较2011年上升6.16%,但整体上说企业收入的增加额及税金的减少额相对于成本费用的增加额还是相差甚远,致使销售净利率的上升。而销售收入2013年比2012年下降32.66%,成本费用2013年比2012年下降了32.40%,销售净利率2013年较2012年下降2.08%,说明收入减少额的减少速度不足成本费用类的上升的速度,使得销售净利率降低。(5)资产结构及资产周转情况分析在2011年-2013年中应收账款比重逐年提高,应收账款周天数逐年增加,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呈逐年增长态势,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有所下降。从三年总资产周转率指标来看,总资产周转率先升后降,说明受目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的营运能力明显下降。(6)公司财务状况结论首先,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近三年来该公司的流动比率呈上升的趋势。整体来说公司的资产相对同行业来说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对于短期债务的债权人利益有较好的保障。从长期偿债能力来看,公司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不断增加,承担风险能力有所增加,偿债保证程度持续增强,债权人利益的保障不断增强,股东权益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其次,从营运能力来看。公司资产经营能力增强,资产效率提高,但仍有有部分固定资产被闲置、未被充分利用。应加强管理充分地发挥固定资产的运用效率。但从2011年至2013年,公司流动资产的运营效率持续走低,利用流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削弱。存货周转天数呈减慢趋势,应加强存货管理,减少资金占用;在2011年-2013年中应收账款比重逐年提高,说明了企业的营运能力有所下降。从三年总资产周转率指标来看,总资产周转率先升后降,说明受目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的营运能力明显下降。结合行业整体来分析,公司的资产管理具有较高的水平,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在同业中都处于领先的水平。再次,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的获利能力在同业中较有竞争力,但离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分析中我们看出这主要是因为销售规模影响造成的,所以公司还应在这方面深挖原因,找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最后,从发展能力来看。该公司的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等各项指标在近几年虽然有升有降,剔除特殊因素后但一直都是正值,并且从2011年至2013年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公司的发展能力良好,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三、对公司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应收账款的合理化通过分析发现,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近三年呈下降趋势,应制定长期合理的应收账款项目管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建立客户企业资信档案,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合理确定赊销额度、交易条件、赊销期限及结账方式,做到应收账款事中控制,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做到事后控制,确保应收账款的回笼。 (二)对存货周转进行控制调整该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在近三年中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应进行合理的管理。该公司要加强销售一体化,合理地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量;确定最佳经济进货批量,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控制库存规模减少资金占用,从而达到存货最低占用资金和取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三)调整长短期借款的比例优化债务结构从前述分析看,公司流动负债占公司负债的98.7%,公司的短期负债过多,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经常会受到偿还到期债务的压力。因此,建议公司公司应该积极调整债务结构,减少短期借款,适当增加长期借款,从而加快生产周期,增强偿债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降低成本费用目前经济低位运行,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将持续,竞争压力加剧,销售和利润的增长将愈加困难,因此我为企业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采取节约能耗、防止事故等成本维持的初级形式,其次进一步深化对标管理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再次深化财务预算管理、不断强化财务预算的“闭环”管理,提高财务预算的科学性,执行的严肃性,增强考核的刚性。最后是资金集中管理。近年来受企业扩张速度的影响,融资规模逐步扩大,企业财务费用逐年增大。继续充分发挥公司资金归集的集合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财务费用开支。 (五)加强资产管理从资产构成来看,公司流动资产所占比例很高,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固定资产利用还不够充分,没有能充分地发挥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应。公司应继续抓好盘活闲置资产工作,充分发挥资产效益。总体来说,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良好的,如果企业能够针对经营管理和财务控制方面的不足,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公司的竞争实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作者:张迎春 单位: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 财务分析报表论文:会计报表在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而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分析的关键部分,它对于财务分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论述了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详细概述了会计报表附注对财务分析的影响,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会计报表附注; 财务分析; 作用 企业财务分析对于其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财务分析中,企业只是对报表分析加以重视,但是对于会计报表附注关注度不高,导致企业财务分析有失偏颇,未能真正对企业财务进行细致的评价与预估。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财务分析中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企业决策的正确性,使企业逐渐意识到会计报表附注具有现实意义。 一、会计报表附注概述 所谓会计报表附注,它是会计报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会计报表中,有很多的内容与项目说明并不全面,需要深层次的解释与阐述,这就体现出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报表附注填充时,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将会计报表中未能体现的信息进行补充说明,不断完善会计报表,确保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只有完善财务报表,才能有可能使企业决策者一目了然看到整体的财务分析,这样的经济决策才具有极高的可行性,保障企业决策的正确性。会计报表附注在现阶段企业财务分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促进企业财务决策正确的基本保障,因此作为企业而言,其需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便更好的进行经济决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报表已经无法准确反映企业财务分析需求,因此必须对财务报表中相关信息加以附注,保障财务信息的完整性,让人清楚了解到企业财务状况以及财务中的各项明细,财务工作人员可以将此作为重要依据,进而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 二、会计报表附注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近年来,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引起多数企业财务的关注,作为财务分析重要元素,财务报表附注对于企业财务决策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大部分的企业而言,其会计报表信息并不完善,这样对于企业财务分析是非常不利的,会影响到企业经济上决策的失误,因此,会计报表附注应运而生,它对于企业财务分析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加快,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这其中会计报表附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此作为企业财务分析的一部分,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利的明细。企业会计信息的完善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企业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发展,就目前而言,虽然有很多企业意识到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但是绝大多数财务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存在粗心大意现象,导致财务报表明显不准确,这将会使企业财务分析不够准确客观。除此之外,会计财务附注还缺乏有效监督,企业需要在经济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完善自身的制度,财务报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相关部门对于企业财务报表附注关注度不断提高,并根据其中批注的内容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如若不然对于企业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制约其经济的长久发展。 三、提高会计报表附注作用的措施 1.企业报表信息更为明确。现代企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相关财务管理,财务报表时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并且逐渐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针对财务报表而言,其属于国际性商业语言,因此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国际发展潮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股份制企业正在逐渐增多,同时证券市场发展也在不断加快,企业财务报表已经无法清晰明了的反映企业财务信息,因此促使财务报表附注信息不断增多,整个财务体系中,会计报表附注信息含金量逐渐加深,信息质量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提升,财务分析价值性也越来越高,由此可以看出,财务报表附注已经成为财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财务报表要反映很多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展现企业净利润,同时好需要体现损益利润,企业经营过程中,将会产生现金流,还会有投资收益,这时企业财务部门必须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有效记录企业一些信息内容,包含企业损益非损益项目,对于出现一些财务漏洞给予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对以往经济收益核实相关数据,保障前后信息衔接恰当,促使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2.完善监督体系,保障资源合理消耗。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以下方面的信息逐渐引起重视,比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消耗以及环境信息,针对企业而言,其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在于环境与资源,由此做出的财务分析才更具合理性。依据现代企业制度分析,企业人力资源评估至关重要,这些信息体现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因为企业未来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财务报表附件中必须记录此方面信息,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这样做还会使大众更加了解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尤其是在能源消耗方面,这是大众关系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些能源信息体现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将会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企业财务分析的更为全面,特别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如资源耗用量、资源使用状况,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污染企业将会在经济发展中受到一定的制约,关闭报停是必行之路,否则将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计信息就不存在任何摇意义。总的来说,企业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破坏环境的企业将受到社会的排挤无立身之地,一旦企业受到污染,其将会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金钱,这对于企业而言是得不偿失的,增加企业投资成本,而这些信息都将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有所体现,让人一目了然。3.保障评价体系的完整性。企业发展过程中国离不开一个重要部门,即银行,还要接受以下部门的检查,分别是工商与税务部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完善管理制度,因为工商与银行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监督,并对其进行运营评价,从而推动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必须要完善会计报表附注,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财务报表附注的完善会人企业财务状况更为明了,并能够有效约束与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向科学化迈进。针对上市公司而言,银行可谓是一种其重要的推动力,并且是企业财务杠杆调节的重要依据,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冲难免会出现负债经营的状况,这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过渡,银行依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提供贷款,这同时也是在检验企业信用等级。银行考察企业信用等级主要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同时财务报表附注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依据,对于工商部门而言,其需要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合格之后才会给予质检报告,这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产品销售额的不断提升。企业财务报表附注是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补充以及调整,正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于报表使用者而言,其可以清楚了解企业经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报表附注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这为企业财务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因此企业必须规范财务报表附注。文章简要概述了会计报表附注,重点分析了会计报表附注对于财务分析的影响,最后阐述了提高财务报表附注的几点建议,进一步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够长久发展。 作者:廖洁 单位: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山西分公司
品牌管理论文:制药行业品牌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需求量最大的消费品之一,药品的销售较少依靠品牌的力量而蒸蒸日上。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政府都对药品生产、销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医药知识,制药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及特性方面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消费者用药选择主要根据处方医生的建议。而购买药品的费用主要依靠政府和保险公司来支付。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新上市的产品在其专利期内享有垄断地位。近年来,人们对自身保健的意识和兴趣不断增强,愿意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非处方药市场迅速扩大,失去专利保护的药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新药的开发费用又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得制药企业需要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采取更好的措施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药品品牌的建立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产品促销材料的视觉形象,从展会展台、病人教育资料、到销售的详细辅助材料和品牌广告,都应该以同一品牌语汇进行宣传,并揭示品牌核心价值观。如果品牌的视觉学习能得到市场研究和于二期临床开始的以品牌为核心的策略支持,那么在品牌上市前和上市时的努力就能为各级顾客所接受,包括最终消费者和影响病人选择的人士。这也是成功上市新产品的标准。 另外有效的公司内部沟通、培训和控制过程要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品牌首先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加以推广。 品牌管理论文:制药品牌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需求量最大的消费品之一,药品的销售较少依靠品牌的力量而蒸蒸日上。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政府都对药品生产、销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医药知识,制药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及特性方面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消费者用药选择主要根据处方医生的建议。而购买药品的费用主要依靠政府和保险公司来支付。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新上市的产品在其专利期内享有垄断地位。近年来,人们对自身保健的意识和兴趣不断增强,愿意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非处方药市场迅速扩大,失去专利保护的药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新药的开发费用又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得制药企业需要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采取更好的措施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药品品牌的建立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产品促销材料的视觉形象,从展会展台、病人教育资料、到销售的详细辅助材料和品牌广告,都应该以同一品牌语汇进行宣传,并揭示品牌核心价值观。如果品牌的视觉学习能得到市场研究和于二期临床开始的以品牌为核心的策略支持,那么在品牌上市前和上市时的努力就能为各级顾客所接受,包括最终消费者和影响病人选择的人士。这也是成功上市新产品的标准。 另外有效的公司内部沟通、培训和控制过程要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品牌首先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加以推广。 品牌管理论文:图书馆品牌管理及服务营销策略 摘要: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作用,行业间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组织,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可选择的信息获取渠道也越来越多。而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作为一种提升自我价值的手段,对于图书馆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才能更好地打造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品牌,促进图书馆的品牌营销,并以此来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品牌管理;服务营销 简单来说,公共图书馆是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并履行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机构。而就针对于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品牌营销来说,则主要是指其通过相应的宣传手段,来让读者们能够对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与特色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之后,来对图书馆的服务品质进行有效的宣传,从而塑造起良好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形象,确保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图书馆的功能有所掌握,进而对其所提供的服务有一个基本的认可。因此,良好的品牌管理与服务影响,对于图书馆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非常显著的重要意义。 1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的意义 1.1利于打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在传统的图书馆文化服务过程中,并没有从根本上来将图书馆所具有的独特性展现出来。而对于读者来说,图书馆更多的就是一个进行书籍借阅与资料查询的场所,这样一来,其就难以体会到所存在的差异性。而通过文化服务品牌的构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图书馆转变传统思维,并促进图书馆自我创新意识的发挥,来深入挖掘图书馆自身的特色,并展示给读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馆本身就有了一个独特的标志,能够强化读者的认识,并且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样一来,也就能够更好的打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共图书馆建立起一个更加强势的地位[1]。 1.2利于提高图书馆社会影响力 在进行实际的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过程中,图书馆需要通过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来将自身的特色与服务能力展现给公众,让公众能够对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一来,一旦形成品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这也是在品牌管理之前难以实现的。 1.3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要想确保文化服务的质量,就必须要将各个部门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并协调部门间的合作,来确保部门间的通力合作,进而将服务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在实际的文化服务构件过程中,其所指的其实就是对图书馆高品质服务的一个宣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图书馆对于工作所作出的一个品质上的承诺。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就能够对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质量起到有效的监督,并且能够确保公共图书馆可以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对文化服务当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优化与完善,以此来促进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2]。 2目前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2.1品牌营销的意识薄弱 简单来说,所谓的品牌意识,指的就是图书馆自身对于品牌价值与形象的重视程度,图书馆进行相关文化服务工作的一项基本理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作用,导致其对于先进的品牌意识比较欠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其对于品牌价值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就会导致其认为公共图书馆主要就是以被动服务为主,能够确保可以正常开馆就可以了,并不重视图书馆的品牌,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其难以打造出优秀的文化品牌,使得其在行业竞争过程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对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2.2品牌营销缺乏针对性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很多公共图书馆的品牌营销过程中,所追求的往往更多的是大而全,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其对于目标读者缺乏明确的重视,难以实现自我优势的全面发挥。与此同时,其在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过程中,每次所选用的主题都不一样,导致难以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进行集中,也难以吸引一些特定的群体,来形成忠实的读者群。因此,由于图书馆品牌营销的盲目性,导致其核心竞争力得不到提升,进而难以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实现自身优势地位的巩固[3]。 2.3缺乏多样化的营销策略 现阶段,在公共图书馆的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过程中,由于营销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其所采用的营销策略比较单一,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品牌存在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导致服务营销的系统过于松散。与此同时,其所采用的品牌宣传模式,往往是依附于产品之上的,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宣传,导致图书馆难以形成自身的品牌价值。此外。现阶段,在部分图书馆的新产品宣传过程中,所采用的通常是会的形式,来进行产品内容与特色的诠释,其并没有对营销本身进行统筹规划,导致服务营销缺乏有效性。 3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对策 3.1强化服务品牌营销意识 在进行实际的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过程中,要求图书馆中的相关人员必须要创新营销意识,做到与时俱进,促进自身竞争意识的提升,来重视文化服务品牌营销工作。只有充分了解了品牌营销的重要作用,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品质,展现出图书馆自身的鲜明特色,这样一来,才能有效的推出图书馆的文化品牌,进而形成一定的品牌价值,并促进图书馆的创新与进步。 3.2采用更科学的营销策略 在进行品牌管理与定位过程中,要求图书馆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图书馆的目标读者,并在此基础上,来充分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将自身的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图书馆品牌建设与文化服务特色之间的充分结合,确保图书馆的品牌能够更具标志性。此外,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品牌的维护与建设工作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因此,相关的管理与营销人员,应当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长期的营销策略,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3采取多方位的宣传手段 就图书馆品牌的建设来说,有效的宣传手段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要求其在明确了自身的品牌定位之后,应当加强对新方法的运用,来实现多种方法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结合,提高图书馆文化服务品牌的知名度。 3.4积极开展互动营销模式 所谓的互动营销,指的就是情感营销当中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在各行各业中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某省图书馆就是通过读者QQ群的建立,来与读者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并为其设置专门的互动专区,让读者能够及时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感想,并且通过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对互动专区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及时回复读者所提出的问题,对于读者的评论等进行积极的回应,这样一来,就能更有效的强化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提升读者的忠诚度。此外,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当加强对读者意见的整理与分析,并将其中部分好的反馈当做宣传的素材,来吸引读者的共鸣,以此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科学的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并且能够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强化监督,进而打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不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品牌营销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在日后的宣传过程中,要求其应当建立起良好的营销意识,并采取科学的营销方法,来促进营销质量与水平的提升,进而更好的推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付丽丽 单位:林口县图书馆 品牌管理论文:房地产业品牌管理战略简析 一、房地产品牌定位分析 与其他产品相比房地产有着显著的区别,呈现了构建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特点,并且具备了不动产的特征。因此在对其品牌进行定位时将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品牌的利益产出将直接关联。一个有效的房地产品牌将能够促使楼盘顺利推销从而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并获取良好的名声。反之若品牌定位无法契合市场需求将会使得项目失败,严重的话将会使得企业资金链出现断层,将给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施带来极大的阻碍[3]。房地产品牌定位应该与行业环境相符合,在定位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同时要关注市场动态及外部环境,通过综合性衡量来确立品牌方向。相关企业活动也应该围绕品牌理念进行,其中不仅仅涉及到项目价格,同时还包罗了楼盘包装、销售对象、营销途径等。上述过程中广告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品牌定位确立后对其进行个性化包装使得品牌的特点得以彰显。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存在密切联系,是国家经济的重点支撑。从当前大环境来看房地产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直接联系,房地产的稳步增长也促使社会经济稳定上升。因此在对其品牌进行定位时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发展动向,结合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来权衡。 二、房地产品牌管理策略 在进行房地产品牌管理时应当抱有危机意识,在某些情况下房地产产业将会受到外界或内部因素及事件的作用从而放大风险甚至引发品牌危机。为了避免品牌危机首先应该加强预警管理,当危机出现时先要对危机产生环境、时间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确认,获取危机源。在确认危机类型后,对危机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方案对危机进行控制。结合主动性原则以及快速行动原则对局势进行控制,阻断危机的蔓延效应,将品牌重新至于受众面前,让事态能够平稳发展。同时要遵循诚信原则,以真实面去面对消费者,将消费者权益置于首位,以此来降低消费者损失。解决品牌危机过程中保持统一性与全员性原则让相关工作效率得以提升。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必然要对品牌进行扩张,例如在品牌连锁经营时要注重品牌输出。上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人才经营措施,将无形资产充分利用,以此来突破品牌的束缚。品牌连锁压缩了公司品牌积累的周期并降低了项目构建成本。同时借由品牌策略可促使相关管理工作水平提升,购买品牌的客户将得到企业的专项服务。企业有义务对客户实施人才培训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连锁品牌将可缓解不同区域存在的地域性差异,这对于房地产有效供给将提供促进作用。另外副品牌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品牌管理策略。往往副品牌较主品牌更具内涵,但它的应用范围较为单一。副品牌的作用在于突出产品的某种属性或特点,而这种特点又与主产品相互对应,使得产品的促销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副品牌可有效降低产品广告预算,通过主副产品的捆绑式销售策略及联合性宣传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当然品牌需要核心理念支撑,这种核心理念来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等。核心理念将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产品充分、彻底地关联起来,彰显了品牌的标志与风格。 三、结语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其发展已经与品牌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品牌管理进行完善从而推动房地产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发展,促使企业获取更为理想的效益,获取竞争力,为其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支持。 作者:申志雁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品牌管理论文:企业品牌管理下的市场营销 我国加入WTO,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更多贸易机会,也对其市场营销策略产生了很大影响。越来越多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企业的产品造成巨大冲击。国内企业要想摆脱目前面临的市场困境,就必须树立品牌管理意识,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空间。本文从两个方面简要探讨企业基于品牌管理做出的市场营销策略。 1企业品牌管理的必要性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展现企业的价值内涵,是企业产品在对外做市场推广时展示形象的有力手段,对产品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造成国内企业市场营销困境的原因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我国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营销状况并不乐观,造成这一不良现状的原因如下。 1.1.1企业营销观念陈旧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受计划经济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的影响,市场营销观念落后,只是单纯地强调产品的推销与售出,忽视产品的售后服务,与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脱节,致使企业在产品市场营销中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1.1.2品牌意识较弱很多传统企业只注重产品的销量,而不重视企业的品牌管理,导致顾客流失,使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品牌管理的必要性,但由于起步较晚,缺少成熟的品牌管理体系,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与国外企业尤其是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1.1.3营销观念具有局限性企业高层在销售管理方面缺乏系统性,营销部门独占营销决策,忽视非营销部门的营销优势,致使非营销部门对企业产品的营销并不重视,导致决策缓慢,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1.2品牌管理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重要意义品牌管理是指针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品牌,综合运用企业资源,通过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来实现企业品牌管理的战略目标。品牌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步入市场经济后,市场环境存在多变性,跨国公司的进驻使竞争环境更为复杂,任何一个企业或品牌,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为延长这个周期,企业在品牌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策略。此外,一个受市场欢迎的品牌要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有保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企业应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使消费者从因为品牌知名度购买,过渡到因质量水平较高而再次购买,增加“回头客”数量,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2基于品牌管理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品牌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价值内涵管理活动,并不是独立于企业各项环节之外的,而是贯穿于企业各项产品生产环节中的,这也是企业品牌管理的价值所在。 2.1产品定位企业在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该产品的质量、功能、消费人群进行准确定位。一旦产品定位出现偏差,产品的品牌形象也就很难树立起来。因此,为扩大市场销售,首先应为产品找到合适的品牌切入点,使其充分满足该项产品消费人群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令消费者认为“这就是我想要的”,使产品真正融入市场。 2.2价格定位虽然消费者一直追求“物美价廉”,但不同层次的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大不同。因此,企业应合理定位产品价格。对于平民化、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如X牙膏,质优价廉,适合普通消费者,其市场空间就会相对广阔。 2.3售后服务对现代企业而言,销售不是企业推广产品的唯一目的,要完美呈现企业的品牌价值,还要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企业应在产品售出后,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主动与消费者联系,了解产品使用情况,让顾客在消费后仍然感受到企业的热情服务,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2.4品牌宣传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不同媒体,在广告中融入品牌文化内涵,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企业的优秀文化及经营价值观,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农夫山泉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曾红遍大江南北,充分向消费者展现品牌理念,符合消费者追求天然的消费观念,大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由此可见,只有运用品牌管理来引领企业的市场营销,才能使产品更长久、更具吸引力,从而占领市场。 3结语 品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国内企业在品牌管理方面还比较落后,应积极从品牌定位、品牌服务、品牌宣传等方面努力,建设适合本企业的品牌管理体系,创造自身的品牌价值,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殷承园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品牌管理论文:探讨企业品牌管理的改进途径 品牌管理的核心就是运用清晰的规划凸显出该品牌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品牌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即为品牌之精髓。企业品牌最为独到并富有价值之处往往会体现在核心价值中。然而,有大量企业并不知自身的核心价值何在,而只是一味地求多和求大,因而十分缺乏核心价值观,只能停留于广告语层面上来考虑各种问题。 企业经营者要建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全力学习各种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现代商业知识,从而及时掌握当前工商业的发展趋势,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抓住机遇以推进本公司的品牌战略意识。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也就是有形手段、无形手段,价格战属于前者,而品牌战略则属于后者。企业经营者应当充分应用这一重要工具以实施品牌化经营,从而为本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因为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素质所具有的局限性,导致当前企业主要关注的是在有形资产层面上所开展的竞争,忽视了无形资产方面的竞争。如今,关注无形资产建设已经成为企业迎接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有利武器。有鉴于此,企业一定要切实转变观念,将以有形资产竞争为主转化为以品牌等无形资产竞争为主的渠道上来,更加关注无形资产竞争。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各企业切实转变观念。同时,企业负责人应当带头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强化员工培训,从而提升广大员工的品牌意识。当然,新闻媒体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感,及时宣传与报道政府在企业品牌建设上的方针政策。 准确把握本企业的品牌定位 企业对于品牌所进行的定位十分重要,定位之目的就在于创设出更为鲜明的个性,形成良好的外在形象,让品牌价值特征与宣传点和客户购买动机能够保持一致。为此,企业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明确品牌定位标准。企业品牌定位尽管应当突出其个性,但是这并不意味企业可以随心所欲,而是一定要以产品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为基础。同时,品牌定位必须清晰,不应当过于复杂,而且还要能够展示出自身竞争优势,并能让客户能够亲身感受到。二是选择合理的品牌定位形式。一旦品牌定位不准,就导致前期推广所作出的努力打上很大的折扣,甚至于偏离方向。品牌定位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产品功能特点定位、利益导向定位和价值导向定位等等。 明确界定品牌核心价值 具备核心价值的品牌,能够让消费者清楚地进行识别,是促使其认可与喜爱某品牌的重要力量。在品牌管理中,往往将品牌核心价值划分为理性价值、感性价值以及象征性价值等三个部分,每一价值主题所取得的成功均能让品牌能够脱颖而出,而优势品牌往往兼具以上三大价值主题。理性价值主要注重于功能性利益,如功效、性能与质量等,在快消品行业中较为常见;感性价值侧重于消费者在购买与使用中所产生的感觉,能够拉近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而象征性价值体现出品牌的个性,如同人一样是有血有肉的,如今在品牌核心识别之中的地位正在变得愈来愈重要。 综上所述,企业品牌管理存在于品牌从形成起到成熟之后的全过程。首先要形成合理的品牌管理观念,其后则要进行合理的品牌定位,明确其核心价值。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品牌管理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础环节。中国企业一定要在品牌管理实践中充分总结经验与教训,从而让本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本文作者:金强单位: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品牌管理论文: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 品牌是用于识别一个或一群出售者的产品或者劳务,并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专业术语。它是一种商标,是一种招牌,还是一种口碑,一种品味,一种格调,是消费者与产品有关的全部体验。而品牌管理则是建立、维护、巩固品牌的全过程,是一个有效监管控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全方位管理过程。通过良好的品牌管理,可以最终形成品牌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行为更忠于品牌核心价值与精神,从而实现品牌经久不衰。 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是指企业品牌管理中的各个层次、各个相关经营单位、各个岗位的员工贯彻执行品牌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品牌战略目标的能力。它是连接企业的品牌战略决策与目标实现之间的桥梁,其强弱程度将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缺少强大的执行力,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企业品牌战略与品牌绩效背离的疑问 一些企业初始条件相似,并且采用了几乎雷同的品牌战略,但是最终结果却相去甚远,有的企业取得了成功,有的却失败了,原因何在?我们看到满街的便利商店,只有7-Eleven一枝独秀;满街的咖啡店,只有星巴克宾客满座。国内饮料企业数以万计,缘何唯有娃哈哈鹤立鸡群?各家便利商店、饮料企业和咖啡店经营方式大致雷同,但绩效却大不相同,道理何在?这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将目光集中在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身上。海尔的案例再次支持了我们的判断。我国家电市场在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是日本电器的天下,国产品牌很难崛起和立足。但在海尔领导人张瑞敏的带领下,“海尔”作为一个家电品牌从二十年前开始慢慢崛起,“海尔”两个字的价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它已发展成为一个几乎涵盖所有家电产品,综合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和世界第六大家电制造商。正是海尔以其特有品牌管理执行力加上卓越的品牌战略,成就了海尔世界家电业新贵的地位。 由此可见,品牌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公司品牌的成功,成功的公司品牌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执行力两个方面都到位。何况在品牌战略上完全踏空而失败的公司并不多,更多的公司是在几乎同样的品牌战略方向下在竞争中拉开了距离,执行力在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更持久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执行战略,而且可以在过程中巩固,优化战略的方向,形成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之间的双向互动。 二、品牌管理执行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1、品牌管理者在品牌的管理过程中缺乏持续地跟进。首先,对品牌策略的执行力度不能始终如一地贯穿整个品牌战略实施过程,常常虎头蛇尾;其次,企业缺乏对品牌实施效果的有效的评价系统及控制系统,甚至是品牌有实施无控制。 2、品牌方案设计不够严谨。企业的有些品牌设计方案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急于推出,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结果导致品牌策略在执行过程中变换比较频繁,连续性不够。 3、在品牌管理执行过程中缺少良好的方法。一是沟通协调不好。包括企业的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与外部组织或公众的沟通协调。二是员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对一些作业模版的点滴积累不够,经常性的从头开始;四是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够。 4、管理层的责、权、利不明确。管理层责、权、利是否明晰对品牌管理执行力的影响较大,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拥有的权力、利益,应与其相承担的责任密切相关。责、权、利不清会使管理者出现大量的越位行为。 5、品牌管理者的“执行力”的缺失。“执行力”是否到位既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了管理层领导的观念、素质和心态,因而企业“执行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管理者知识技能的层面上,更应着重于管理者的素质、心态和观念的塑造。企业要改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策划部门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策划部门也会死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 6、没有完全形成公司的执行文化。企业要有执行的文化,但很多企业充满了纸上谈兵者。他们对策略的执行不是打折扣,就是找理由说做不到,或者随便交差了事。拥有好的执行力文化的企业,员工一定会用心去做事,讲究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管理者要营造企业“执行”的文化。企业是由不同的部门和员工构成,不同的个体在思考、行动时难免会产生差异。如何尽可能使不同的“分力”最终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合力”,只有依靠企业文化,“执行”也不例外。优秀的企业,其内部都有一种强烈的“执行文化”,它们注重承诺、责任心,关注现实,强调结果导向,这一切都是“执行文化”的具体表现。 三、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系统化提升 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全方位、系统化的工作才能实现。 1、完善企业品牌战略流程。制定企业品牌战略时应让多方参与。例如,将执行企业品牌战略的人员、将受到企业品牌战略执行影响的人员、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织各层次的员工代表等。这些人员的参与将使制定的品牌战略更具有执行性。同时,还会使战略在未执行前就获得了很多感情支持和团队的认同,实际上就完成了“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即这是“我们”制作出的战略,而不是“你们”下达的战略。 2、树立明确目标,确定执行力方向。确定目标,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确定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建立在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和各类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特别是建立在对一系列问题得以确认并提出构想的基础上。这是确立目标的基础,前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分析调研工作。就企业运行而言,目标是系统的,有层次的。“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这里的“指标”就是目标。作为一名员工,他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的达成,都会对企业的总体品牌战略目标做出贡献。这就是目标的系统性。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所以目标必须分解,以求更具体、操作性强。企业目标明确了,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企业目标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3、倡导互动沟通的工作方式。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无论是品牌的战略制定者还是处于第一线的产品销售人员,都要能够保证信息的上下、水平的畅通无阻,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快速解决,有效避免问题的扩大化。信息互动沟通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沟通,实际上,就是建立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内部沟通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品牌战略制定完毕后辅助实施。与外部沟通的作用是确保员工的思想意识与外部经营环境保持同步。 4、寻求合适的人,并发挥其潜能。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为最终是人在执行企业的品牌策略,并反馈企业的文化。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特别提到要找“训练有素”的人,所以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 5、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每个人由于在企业中所追求的利益上的偏差,并不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企业创造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树立一种美好的企业品牌愿景,让员工看到企业品牌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一个拥有美好愿景的公司,它在一定程度上会过滤员工的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员工的团结。二是对每个人都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及合理的薪酬体系。清晰的工作职责与目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努力的方向,并加强团结。因为任何目标的达成多数是在团队协作下完成的。如果再与合理的薪酬奖惩体系挂起钩来,则对员工之间的团结起到一种有效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要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6、强化企业培训。企业所处的环境在变,企业的品牌策略在变,品牌执行战略的能力要求也在变。我们不能要求员工是全能的,同时也不能希冀能随时从外部市场找到足够的达到新战略要求的人。这就要求企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系统迅速将新战略要求转化为培训发展方案,以帮助企业迅速获得新的思路、知识和技能,并淘汰旧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知识资本。这一系统的关键是要能够调动员工学习及应用的积极性而非仅仅提供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内部课堂培训、外部课堂培训、内部经验交流、外部参观学习等等。 7、营造执行文化。1讲求速度。崇尚行动,雷厉风行,允许小的失误;2团队协作。沟通直接,拒绝繁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3责任导向。提倡“领导问责”,出了问题要找出其原因,并分清主要责任,树立责任心;4绩效导向。拒绝无作为,关注结果,赏罚分明;5继承文化。对企业中优秀的传统、规章及成果要注意继承,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才会事半功倍;6用人文化。文化始于招聘。人才引进要严把关,力争将不认同企业文化的人挡在门外。 品牌管理论文:企业品牌管理 品牌是用于识别一个或一群出售者的产品或者劳务,并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专业术语。它是一种商标,是一种招牌,还是一种口碑,一种品味,一种格调,是消费者与产品有关的全部体验。而品牌管理则是建立、维护、巩固品牌的全过程,是一个有效监管控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全方位管理过程。通过良好的品牌管理,可以最终形成品牌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行为更忠于品牌核心价值与精神,从而实现品牌经久不衰。 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是指企业品牌管理中的各个层次、各个相关经营单位、各个岗位的员工贯彻执行品牌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品牌战略目标的能力。它是连接企业的品牌战略决策与目标实现之间的桥梁,其强弱程度将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缺少强大的执行力,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企业品牌战略与品牌绩效背离的疑问 一些企业初始条件相似,并且采用了几乎雷同的品牌战略,但是最终结果却相去甚远,有的企业取得了成功,有的却失败了,原因何在?我们看到满街的便利商店,只有7-Eleven一枝独秀;满街的咖啡店,只有星巴克宾客满座。国内饮料企业数以万计,缘何唯有娃哈哈鹤立鸡群?各家便利商店、饮料企业和咖啡店经营方式大致雷同,但绩效却大不相同,道理何在?这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将目光集中在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身上。海尔的案例再次支持了我们的判断。我国家电市场在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是日本电器的天下,国产品牌很难崛起和立足。但在海尔领导人张瑞敏的带领下,“海尔”作为一个家电品牌从二十年前开始慢慢崛起,“海尔”两个字的价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它已发展成为一个几乎涵盖所有家电产品,综合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和世界第六大家电制造商。正是海尔以其特有品牌管理执行力加上卓越的品牌战略,成就了海尔世界家电业新贵的地位。 由此可见,品牌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公司品牌的成功,成功的公司品牌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执行力两个方面都到位。何况在品牌战略上完全踏空而失败的公司并不多,更多的公司是在几乎同样的品牌战略方向下在竞争中拉开了距离,执行力在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更持久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执行战略,而且可以在过程中巩固,优化战略的方向,形成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之间的双向互动。 二、品牌管理执行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1、品牌管理者在品牌的管理过程中缺乏持续地跟进。首先,对品牌策略的执行力度不能始终如一地贯穿整个品牌战略实施过程,常常虎头蛇尾;其次,企业缺乏对品牌实施效果的有效的评价系统及控制系统,甚至是品牌有实施无控制。 2、品牌方案设计不够严谨。企业的有些品牌设计方案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急于推出,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结果导致品牌策略在执行过程中变换比较频繁,连续性不够。 3、在品牌管理执行过程中缺少良好的方法。一是沟通协调不好。包括企业的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与外部组织或公众的沟通协调。二是员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对一些作业模版的点滴积累不够,经常性的从头开始;四是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够。 4、管理层的责、权、利不明确。管理层责、权、利是否明晰对品牌管理执行力的影响较大,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拥有的权力、利益,应与其相承担的责任密切相关。责、权、利不清会使管理者出现大量的越位行为。 5、品牌管理者的“执行力”的缺失。“执行力”是否到位既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了管理层领导的观念、素质和心态,因而企业“执行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管理者知识技能的层面上,更应着重于管理者的素质、心态和观念的塑造。企业要改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策划部门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策划部门也会死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 6、没有完全形成公司的执行文化。企业要有执行的文化,但很多企业充满了纸上谈兵者。他们对策略的执行不是打折扣,就是找理由说做不到,或者随便交差了事。拥有好的执行力文化的企业,员工一定会用心去做事,讲究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管理者要营造企业“执行”的文化。企业是由不同的部门和员工构成,不同的个体在思考、行动时难免会产生差异。如何尽可能使不同的“分力”最终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合力”,只有依靠企业文化,“执行”也不例外。优秀的企业,其内部都有一种强烈的“执行文化”,它们注重承诺、责任心,关注现实,强调结果导向,这一切都是“执行文化”的具体表现。 三、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系统化提升 企业品牌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全方位、系统化的工作才能实现。 1、完善企业品牌战略流程。制定企业品牌战略时应让多方参与。例如,将执行企业品牌战略的人员、将受到企业品牌战略执行影响的人员、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织各层次的员工代表等。这些人员的参与将使制定的品牌战略更具有执行性。同时,还会使战略在未执行前就获得了很多感情支持和团队的认同,实际上就完成了“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即这是“我们”制作出的战略,而不是“你们”下达的战略。 2、树立明确目标,确定执行力方向。确定目标,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确定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建立在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和各类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特别是建立在对一系列问题得以确认并提出构想的基础上。这是确立目标的基础,前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分析调研工作。就企业运行而言,目标是系统的,有层次的。“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这里的“指标”就是目标。作为一名员工,他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的达成,都会对企业的总体品牌战略目标做出贡献。这就是目标的系统性。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所以目标必须分解,以求更具体、操作性强。企业目标明确了,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企业目标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3、倡导互动沟通的工作方式。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无论是品牌的战略制定者还是处于第一线的产品销售人员,都要能够保证信息的上下、水平的畅通无阻,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快速解决,有效避免问题的扩大化。信息互动沟通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沟通,实际上,就是建立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内部沟通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品牌战略制定完毕后辅助实施。与外部沟通的作用是确保员工的思想意识与外部经营环境保持同步。 4、寻求合适的人,并发挥其潜能。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为最终是人在执行企业的品牌策略,并反馈企业的文化。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特别提到要找“训练有素”的人,所以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 5、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每个人由于在企业中所追求的利益上的偏差,并不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企业创造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树立一种美好的企业品牌愿景,让员工看到企业品牌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一个拥有美好愿景的公司,它在一定程度上会过滤员工的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员工的团结。二是对每个人都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及合理的薪酬体系。清晰的工作职责与目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努力的方向,并加强团结。因为任何目标的达成多数是在团队协作下完成的。如果再与合理的薪酬奖惩体系挂起钩来,则对员工之间的团结起到一种有效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要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6、强化企业培训。企业所处的环境在变,企业的品牌策略在变,品牌执行战略的能力要求也在变。我们不能要求员工是全能的,同时也不能希冀能随时从外部市场找到足够的达到新战略要求的人。这就要求企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系统迅速将新战略要求转化为培训发展方案,以帮助企业迅速获得新的思路、知识和技能,并淘汰旧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知识资本。这一系统的关键是要能够调动员工学习及应用的积极性而非仅仅提供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内部课堂培训、外部课堂培训、内部经验交流、外部参观学习等等。 7、营造执行文化。1讲求速度。崇尚行动,雷厉风行,允许小的失误;2团队协作。沟通直接,拒绝繁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3责任导向。提倡“领导问责”,出了问题要找出其原因,并分清主要责任,树立责任心;4绩效导向。拒绝无作为,关注结果,赏罚分明;5继承文化。对企业中优秀的传统、规章及成果要注意继承,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才会事半功倍;6用人文化。文化始于招聘。人才引进要严把关,力争将不认同企业文化的人挡在门外。 品牌管理论文:老字号餐饮品牌管理 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信誉好、产品质量优秀、有独特工艺或者传人,在一定区域乃至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的优秀民族企业。我国的传统老字号企业通常是指1956年以前被当时相应商业管理部门认可经营并享誉地方,今天仍在延续发展的企业,涉及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它们以数十年和数百年的历史品牌,以有口皆碑的商业信誉,吸引了一批特有的消费群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老字号在经营实践中形成了高度的信誉,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但老字号餐饮品牌已消失,或由于体制、经营等原因,面临“关停并转”的命运。目前现存餐饮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及长三角等地区。近几年来,“老字号”餐饮品牌在当今中国的现状并不乐观,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存在许多现实和理论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品牌文化塑造、管理方面和市场运作几个方面。 一、“老字号”餐饮品牌的传承和创新 1.品牌应该不断传承 品牌传递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应该是企业所传承的文化与精神。老字号品牌的知名度较高、内涵深厚、消费者诚信度高、生产技术精湛等,所有这些都为老字号品牌提供了良好发展的坚实基础。 首先,我们要坚持品牌定位。老字号餐饮品牌通常在定位上获得过一定的成功,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较高的位置,并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难以改变的映像模式。对于这种品牌定位不应该受外部因素影响轻易变更原来的定位,而应该加以保护和强化,在坚持核心定位不动摇的基础上,进行品牌拓展。其次,进行品质控制。要做到生产精细化,传承生产过程中的要领,认真对待每一步,绝不能敷衍;在以往技术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可行性延伸,尽量使产品多元化;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完善品质控制体系,真正实现全过程的全面控制。最后,丰富企业文化。老字号餐饮品牌要在现代社会要得以维持和发展,必须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其文化内涵,使历史内涵与时代内涵很好的结合。 2.品牌需要持续创新 品牌要跟时代相联系,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老字号的守业不会比创业轻松,需要有创业精神,也需要有创新策略,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原有的传统的东西于不顾,盲目贸然的创新,最终会使有着百年基业的餐饮“老字号”变了味,使“老字号”品牌失去在该类产品代名词的印象,让竞争者有机可乘,取而代之,失去长期利益。 首先,内部管理创新。内部管理是“老字号”餐饮品牌的瓶颈之处,“老字号”餐饮品牌更多的是受困于传统管理方式,受“老”影响颇深,这是一个系统的创新模式。其次,营销方式创新。“老字号”餐饮品牌的营销同样耽于传统的方式,营销手段单一化,在现代社会显得很单薄,很难与现代餐饮管理方式竞争。老字号餐饮品牌的营销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型: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单一经营转向多元经营。最后,产品创新。产品标准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产品质量及消费者对其满意程度上的改进与加强,产品品种应该随时展进行更新换代,产品包装不但要新颖,更要环保并合理利用资源,产品服务创新是让消费者享受到更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坚持传统管理内核,实行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新的经营理念的介入 首先,以电子商务为先导,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老字号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生产、存储、处理、共享,以及决策的规模化过程。其次,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学习型组织。当今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转型期,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资源,老字号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以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其竞争力。最后,通过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实现管理创新。特许经营作为国际流行的经营方式,正在老字号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应用。 2.管理创新,塑造品牌管理的人性化内涵 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有机结合和体现,是沟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桥梁。塑造企业品牌需要人性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培育持续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建立一种能够激励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管理体系,使员工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和创新欲望。 三、坚持走特色路线,注重市场运作 1.坚持市场化,打造品牌文化的忠诚力 促进顾客形成对企业品牌及其价值的感知。利用一切能够给品牌文化增值的影响,以求最好的效果,让品牌深入顾客的生活,走进顾客的心里。 2.坚持差异化,培育品牌文化的影响力 塑造中华老字号的品牌文化差异性应当结合老字号的发展历程、独特的生产工艺和加工秘方进行定位,不断增强其品牌市场位势的推动力和品牌文化的市场影响力。 3.坚持规模化,增强品牌文化的增值力 坚持规模化就是要把“企业做大,品牌做强”,从而增强品牌文化的价值增值能力,这无疑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创名牌和品牌化运营战略的重要举措。老字号企业可以将品牌文化渗透到产品、服务、采购、广告等各个交流界面上,形成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文化。 品牌管理论文: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管理创新 一、打造广汽生产方式——以精益生产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精细生产是指通过细化管理,以最少的资源生产出市场需要的高品质、多品种的产品,以使企业达到最佳的经营业绩的一种综合管理技术。它产生的背景是市场已从企业为主导转化为以消费者为主导,当整个市场趋于饱和之后,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由外延型的发展方向转向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企业间竞争的重点必然要由对外扩张转向内部潜力的挖掘。精细化管理重在向内部管理要效益,就是要尽力使企业中的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广汽乘用车秉承着‘豪华车的享受、经济车的价格’这一理念,在融合广本的“小投资、滚动发展,精密生产”与广丰的“高投入、世界标准工厂、质量控制模式”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新企业特点,融汇世界先进技术设备、筑起世界级工厂,通过精益生产模式管,形成了广汽特有的生产方式,并创造出属于乘用车厂的精细生产管理战略--GPS。如果说GPS生产方式是一种领先于其他企业的先进生产方式,那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作为自主品牌企业在人、财、物等资源都相对比较缺乏的情况下,能做到与国内一流合资企业水平相当的生产管理水平,体现了广汽打造高品质自主品牌的决心。GPS生产方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柔性生产方式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零库存管理有效控制成本,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保证高端品质。 二、人才发展战略是高品质战略的保障 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也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人才发展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机制的竞争。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由企业所拥有的人才决定的,因而,一个企业集团人才工作创新机制如何,能不能吸引和凝聚集团各分公司及社会上的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能否合理配置、管理、开发和利用好人才,将关系到企业集团生存发展。广汽乘用车公司成立至今,现有员工近9000余人,平均年龄27岁,是一个工厂新、员工新、产品新的“三新”企业。公司员工结构分为来自广本、广丰的合资企业团队、社会招聘人员和,院校招聘人员,新的工厂、新的队伍,平均年龄24岁。正是广汽乘用车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使这年轻的一批人铸就了传祺的辉煌。广汽自主品牌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以强烈的使命感凝聚人,以多样化培养方式提升人,以合理的考核晋升体系激励人。 三、供应链管理战略是高品质战略的基础 供应链管理就是针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合作所进行的管理,是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通过将供应链上分散在各地的、处于不同价值增值环节的、具有特定优势的独立企业联合起来,以协同机制为前提,以协同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从系统的全局观出发,促进供应链企业内部和外部协调发展,在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开创“多赢”的局面。广汽传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其精心打造的全球高品质供应链体系,在充分分析主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广汽乘用车公司通过整合国际国内优势供应商和开发机构,融合主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特点,构建以广汽研究院为中心的广汽全球研发网,建立欧美系占40%、中资占40%、日韩系占20%的高品质供应链,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度竞争”的管理模式,“选择时,适度竞争,选一备二;选定后,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同等优先、淘汰落后”,打造了国内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集合了欧美、日韩以及中国国内众多优秀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与广汽传祺一起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广汽自主品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以高标准严选供应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发展关系,有力帮扶扶植供应商。 四、结语 广汽自主品牌的成功源于成功的战略定位,源于一开始就把高品质作为战略管理的核心目标,集广汽合资合作的成功经验,创立广汽传祺新发展模式,通过自主研发战略,精细化管理战略,人才发展战略,供应链管理战略等分战略与总战略的有机结合,为传祺的高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推进了自主品牌战略目标的实施,也探索出了适合广汽自主品牌发展的生长型管理创新之路。作为一个年轻的自主品牌,广汽自主品牌进入角色之快、成长之迅速,创造了自主品牌领域的一个奇迹,也为未来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很有借鉴意义的成功之路。 作者:李新宇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品牌管理论文:以大学生创业导向的品牌管理实践教学 一、创(就)业导向与课程学习目标设计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以学习产出为鹄的的。品牌管理是营销专业课,既要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品牌理论基础内容,又要学会品牌管理项目实操内容。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本课程采取了行动导向、创(就)业导向的学习方法,持续进行了多方面改进。作为市场营销、广告专业的专业课程,品牌管理课程在专业毕业要求中,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五项要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品牌调研、品牌营销策划等基本技能,具备组织和管理品牌营销、管理活动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把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形预设为三类并设计其学习目标:一类是从事品牌营销工作,这类学生是未来的品牌管理者,他们通过品牌管理课程的学习,应该懂得什么样的品牌识别系统、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策略及其实施对于本企业是最适宜的,要懂得判断品牌消费者价值的方法,基本了解品牌管理(营销)活动的程序;一类是将来从事品牌管理(营销)咨询工作,那么,他们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基本技术:品牌构建、品牌定位与传播策划、品牌延伸与组合策略,同时要有整合品牌管理(传播)技术的能力;一类是从事与品牌管理基本不相关的工作,这一类学生,要懂得甄别品牌文化的优劣、在本课程中得到人文知识的培育。当代教学已经由关注单一知识学习行为转变为关注教师、学生、内容、教学道具、环境等多因素统筹的复杂教育行为,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应放在品牌策划、品牌营销及品牌评价能力的提升方面,因此,在“品牌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技术训练、能力训练应占有较大比重,为此,本课程教学进行四个方面的调整:(1)品牌知识谱系中的知识构建的操作原则、步骤、应注意的问题等文字内容的交代;课堂同步练习、课堂评价训练、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完整的品牌构建、传播、提升维护、评价活动的策划;(2)单项技术训练与全案模拟一体化结;(3)改革考核方式,实践作业占成绩的50%;(4)品牌社会责任营销意识与方法专项训练。 二、品牌管理课程教学策略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条件所限,学生缺乏统一的实习机会,实践内容主要依赖课堂及课余自主实践。为此,在品牌管理的授课过程中,采取的主要策略是模拟品牌管理全过程的实景模拟教学策略,主要路径为:成立基于特长的品牌策划小组,按照品牌管理的角色要求,根据学生特长分配小组;教师指导学生策划小组一起构建品牌管理相关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品牌识别系统构建、品牌定位与品牌传播、品牌延伸与品牌组合、品牌维护与品牌评价等四个模块,最后完成一个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静态设计到动态管理的全过程。每一模块的学习过程,一般通过五个环节完成:问题引导环节、观看、分析参考案例环节、实操能力训练环节、问题解决环节、定稿环节。学生从接受任务开始就进入角色,在接下来的11周中,按照工作流程,成立策划小组,召开品牌构建研讨会、下达工作任务,每个学生都很投入,也开始真正有了一种创业体验。在学期末,各策划小组学生已经完成品牌全案策划书,召开比稿会,评选3~5份优秀品牌创业策划书,这是对整个创业导向的模拟实景教学过程的结果的一个检验与评价。对特别优秀而可行的策划,鼓励学生注册商标(品牌),进行小型创业活动。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每一个知识模块所包孕的能力及技能,每隔三周(或一个知识模块的学习结束后)进行课堂公开评价并提供修正意见。这是借鉴“翻转教学”知识内化的特点,先让学生就教学内容自主学习(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确立问题、查找资料、构建品牌知识谱系、发展品牌标定业务等),然后老师进行评讲,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样式,这也能够对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与现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这种翻转仅仅限于某一节或某一次课内。这一环节及方式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获得状态,并使学生获得及时指导。应当注意的是,在评价过程中,作为教师不能不自视专家、权威,要有平等、尊重、信任的人文情怀、开放的心态与包容的胸襟;要有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牌管理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品牌管理注重应用操作,实践性极强,如品牌市场调查、品牌(管理)营销策划等诸环节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操作和创新能力,这就决定了品牌管理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可以说,品牌管理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品牌营销活动的创造能力,而这种创造能力单靠理论讲授是难以形成的,创业导向的模拟实景教学设计,通过教学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的实施工程,让学生深度参与品牌管理过程,掌握一些常规的品牌管理方法、营销策略和管理工具选择使用技巧。先要通过分析、学习经典的现实实践案例,在增加感性积累、提高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从无到有地构建品牌知识体系、发展品牌标定业务并实施诊断评价与维护,之后再通过教师点评、同学评价、建议等方式多重交叉,使知识内化全面,能力、技能得到提升。通过品牌策划全称深度参与,大部分学生熟悉了品牌策划的工作流程和关节点,熟悉了企业品牌管理部门每个角色所承担的任务及完成方法,这种深度参与,提高了学生开展品牌管理(营销)活动的综合能力,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学生创(就)业形成仿真经验,更有助学生鼓起创业信心。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较,品牌管理课程的实践探索和教学研究还不成熟,学生的人文底蕴薄、缺乏品牌识别设计的基本知识,再加上课时有限,尽管学生们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学生的作品仍显稚嫩。不过,学生调查显示,总体上说,这种教学方式的学习产出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品牌营销思维,也提升了市场营销专业、广告专业学生的品牌策划能力。目前,国外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广告专业一直强调专业技能、能力的单项—综合训练,也更关注品牌与市场营销在当代消费文化背景下所缔结的新型关系,注重跨专业的融合。产生了协同营销、社会责任营销、长尾营销等新的营销理论、理念及策略。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广告专业的品牌管理教学也应该关注这些变化,将新理念、新思维贯注到教学设计中。因此,品牌管理课程教学不仅是方法的改革,也面临着内容的改革问题。 作者:王伟芳 张志慧 张远 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品牌管理论文:品牌管理创新论文 一、管理创新与品牌培育的内在统一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选择品牌就是选择品格,选择格调。品牌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系,是人的社会角色的延伸,是企业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具有公益基础行业品性的服务型供电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即服务品牌的创建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品牌和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和管理创新的递延,工作对象都是关注人,目标都是服务人,过程都是塑造人,价值都是成就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全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全面承担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服务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要,服务发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在服务过程中传承文明和梦想,即品牌创建和管理创新的最终契合点就是服务别人,成就自己;关注他人,展现自我。 在管理创新与品牌培育创建过程中通过确定创建目标、形成品牌培育共识,推动品牌创建实践。同时在品牌创建培育中研究和探索管理创新的机制、方法和径,通过平台创新、载体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和品牌创建。 二、管理创新与品牌打造互为动力 品牌创新不断赋予管理创新以新内容、新动力和新要求,管理创新为品牌创建与培育提供新途径、新办法和新目标,两者既互为工具,互为动力,又共同成就目标。在品牌创建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必须锻造优秀的能够创造品牌服务的品牌员工队伍。电网建设水平及其供电能力、科技水平及装备能力,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等都是品牌创建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硬件约束。在这个基础上,人就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排除服务理论、服务技术水平、服务规范要求诸方面与服务者直接关联的内容,即便是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包括规划科技进步和设备健康,特别是企业管理同样依赖于员工的责任性、使命感和个人价值愿景。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关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提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关注企业的员工队伍,以关心人、带动人、引导人为出发点,以教育人、培育人、造就人为落脚点,最后是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育全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品牌服务提供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在管理创新实践中,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时,必须注重服务对象的理想期望与现实需求。品牌服务是供用电服务关系调整与供用电形势变化过程中,也就是从“保证有电用”到“努力用好电”要求下的必然要求。因此,要从电力需求侧管理延伸到电力服务管理上来,要注意分析与研究不同客户群的不同用电需求与服务期望,提供个性化的有效服务,实现用电客户的满意度。没有最完美服务,最需要的服务就是最好的服务,就是有特色的服务,就是能够经受考验的功能需求。尽可能满足用电客户需求是品牌创建并延续发展的客观推动力和品牌价值内在推动力的二者合一,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创新意义的二者合一。 作者:王继如单位:国网嘉兴供电公司 品牌管理论文:我国企业品牌管理体制建构探析论文 【关键词】品牌;企业;品牌管理 【摘要】品牌是建立在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任何品牌的背后都有强大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支持。他不仅代表了一种品质,而且也往往代表了一种文化和价值,因而进行品牌管理,创建知名品牌是中国企业的不懈追求和战略任务。 一、内涵及品牌的价值 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品牌的核心价值指品牌的内核,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记住并识别品牌的利益与个性。 二、品牌的管理 所谓品牌管理是以企业战略为指引,以品牌资产为核心,围绕企业创建、维护和发展品牌这一主线,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以达到增加品牌资产,打造强势品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1.品牌的决策。品牌决策是品牌管理的基础,在品牌管理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决策其实就是选择的过程,品牌决策也同样包含了一系列的选择,刚成立的企业会考虑是否为本企业生产的产品设置品牌名称,处于发展的企业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要的变化,对其品牌进行调整的决策,这些都属于品牌的决策,随着企业的规模变化,市场的转变,企业面临的品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品牌的定位。品牌定位是企业根据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给自己的品牌规定一定的市场地位,权位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特色和形象,以满足消费者的偏爱和需要,品牌定位的目标是取得与其它企业在本行业的竞争优势。 3.品牌设计与命名。品牌的设计与命名是品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品牌命名得当,品牌就容易辨认也传播。品牌设计用于表达品牌的内涵,品牌命名是指企业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品牌形象,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知名度等,遵循风格确定原则,价值取向原则,变化内蕴原则。 品牌命名的构思来源多样,主要包括从企业、产品角度的命名、从客观事物角度的命名,已经从文字、数字角度命名。而在品牌命名中有一些事项必须主义,包括:名称的简洁性、名称的独特性、名称要适合产品、名称能启发品牌联想、名称富有情感、名称受法律保护、名称避免过多使用首字母、具有灵活性的品牌名称、开发国际上有效的品牌名称等。 品牌设计是按照确定品牌形象所达到的效果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工具、方法与途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品牌设计最主要是品牌视觉识别设计,品牌标志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良好的创意、简洁的图案、合理与合法、适应性原则以及针对性原则;而品牌图案的设计则应该突出企业风格、与企业形象一致、与竞争对手区别、符合消费者心理,并符合国际化潮流。 企业在调研过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确定了品牌的市场定位已经完成品牌的命名后,必须让消费者了解知道企业的品牌,认识企业品牌的含义,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消费者对该品牌形成一种偏好,从而提升企业品牌的形象,赢得在本行业中的竞争优势。要想如此,主要依靠品牌的推广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品牌推广是整合一切有效的传播手段,向社会、公众个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从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并形成了强势品牌的过程。企业在进行品牌推广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核心价值原则,长期建设原则、整合传播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要注意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慎重地选择合适的传播推广媒介,在进行品牌推广的具体操作时,一般会选择广告宣传、公共关系、销售促进等多种营销手段进行传播,在品牌推广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推广费用的控制,还要注重推广节奏的控制,品牌也有生命周期,一般为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品牌生命周期的各阶段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于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具体分析。 4.品牌的延伸。当品牌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必然要利用现有的品牌资源推出新产品或者开拓市场,企业只有看准时机研发新的产品,并正确地运用品牌延伸策略,利用原品牌的知名度,将新产品迅速地打入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使企业不断地壮大发展,处于不败之地。 品牌过了艰难的诞生阶段后,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市场环境是变化无常的。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新品牌的出现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品牌创建者或品牌管理者必须树立品牌维护的意识,采取各种策略来维护品牌的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使企业的这个品牌一直延伸下去,一直在这个行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品牌延伸是企业研制和开发一系列相关性产品,利用原品牌的力量推出新产品或者开拓新市场,从而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以更少的营销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使用品牌延伸策略,可利用原产品的知名度迅速提高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减少了新产品退出的费用,并且品牌延伸也能给现有的品牌带来新鲜感和活力,拓展了经营领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形成优势互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折。此外,品牌延伸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由原来单一的产品结构、单向经营领域,向多种产品结构、多经营领域发展,从而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5.品牌维护与危机管理。品牌维护,是指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品牌带来的影响多进行的维护品牌形象,是保持品牌市场地位的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品牌维护是品牌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品牌维护并没有受到一些品牌所有者的重视,导致很多知名品牌甚至是百年老字号也逃不掉陨落的命运。(1)品牌维护有利于巩固品牌地位,有效地防止品牌老化。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下降及销售量]市场占有率降低等品牌失落现象,称为品牌老化。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品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要不断变化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品牌维护所采取的一系列维护品牌形象、保持品牌市场地位的活动,是克服品牌老化的惟一途径。(2)品牌维护有利于保持和增强品牌生命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是企业品牌经营者的上帝,以市场为中心,也就是以组合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消费者的“口味”是不断变化的,着就要求在统一品牌下进行产品更新,品牌内容要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3)品牌维护有利于抵抗竞争者的攻击。假冒商品品种多、数量大,从生活用品到生活资料,从一般商品到高档耐用消费品,从普通商品到高科技产品,从内销商品到外贸出口商品,假冒伪劣产品几乎无处不在。假冒伪劣严重影响名牌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败坏声誉,对企业早造成不良影响。品牌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所以采取措施要有效的保护品牌。(4)品牌维护有利于预防和化解危机。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和公众舆论监督程度的不断高涨,品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企业的品牌运营活动是在变化着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的。如果企业运营实践中运营策略的选折、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不能与外部环境相适应,那么,企业的品牌运营就可能陷入品牌危机。品牌维护要求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可有效地防范由内部原因而引起的品牌危机,同时加强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理性的品牌延伸和品牌扩张,有利于降低危机发生后的波及风险。公务员之家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突变和品牌运营或营销管理的市场,而对品牌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使企业品牌乃至企业本身信誉大大为受损,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品牌所有者应该树立较强的品牌危机意识,建立完善有效的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品牌危机的管理要求遵循主动性、快速性、统一性原则以及全员性原则。 品牌管理论文:企业服务品牌管理特色论文 摘要:当服务经济到来的时候,工业企业推出服务品牌是竞争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不能沿袭建立在有形产品墓础上的管理方法,而必须构建一种市场导向化的组织管理途径,围绕着服务产品进行组织和管理,重视服务设计、管理和控制,凸显企业服务的个性和特色,凝结服务产品的品牌价值。 关健词:服务;服务品牌;服务管理 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服务竟争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已不再满足于提供单纯的产品,而是愈来愈重视赋予给产品更多的价值,增加更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企业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是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做好服务管理,善待顾客,赢得消费者的依赖,推出服务品牌,是企业谋求发展之根本。 一、服务与服务品牌 在当代经济活动中,服务已成为人们关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使是在许多传统产业的投资中,也倍受重视。消费者支付复杂的服务的开支包括仓储、运输、保险、关税、费等,已经达到产品最终售价的70%到80%以上。许多发达国家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部门的地位愈来愈高,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过去的30年,服务部门已经为美国社会提供了4400万个就业机会,服务业的发展大大缓解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美国各种经济的复苏。不仅美国经济如此,欧洲一些小国家如瑞典和芬兰其服务部门所创造的价值也已分别达到了各自GNP的62%和55%。在此背景下,工业企业不能简单的重复建立在有形产品基础上的管理方法,而要迎接新的竞争的形势,通过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或服务性因素来加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加强服务管理,制定服务导向战略。正如传统工业时代的服务活动围绕着生产进行组织和管理一样,在今天的服务竞争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围绕着服务进行组织和管理。 工业企业采用服务战略并不意味着对产品、工艺质量不再关注,或认为产品价值格和形象要素不再重要,而是将经营决策的关键集中于服务。运用服务管理这一有效的手段,支撑企业巩固和拓展市场。服务是抽象的过程或活动,这些活动的本质是无形的。对于绝大多数服务提供者来讲,往往力争寻求各种方法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服务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系列活动或过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服务提供者和购买者双方相互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服务的这种不可分割性决定了用传统的方法对服务进行管理和控制是较为困难的。 把服务理解为产品似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从新型服务的创意、生产、营销、开发到服务品牌的塑造,以服务为核心系统进行管理的企业却是少有的。这说明多数企业把服务理解为产品概念化、教条化了,缺乏对服务开发的全面领悟和把握。其实,服务的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都是服务产品的组成部分。工业企业的服务产品应该包含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核心服务。这是企业满足目标市场需要的服务。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享用核心服务,通常需要一些附加服务,提供便利条件等。如果缺少便利服务(有时还需要便利产品),则核心服务不可能被消费。这是第二层含义。第三层理解是支持服务。支持服务并不为核心服务的消费或使用提供便利,而是为了增加服务的价值和竞争力。便利服务和支持服务之间存在着差别,但有时界限不清,同一种服务在一种场合用来为核心服务提供便利,而在另一种场合则可视为支持服务。即使如此,从服务产品的整体概念来讲,分清便利服务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差别仍是非常重要的。便利服务是强制的,缺少了便利服务则整个服务项目就会失败。然而,支持服务则是仅仅用作服务竞争工具,若缺少了支持服务,核心服务仍然能够被消费或享用,但是整个服务项目会减弱吸引力和竞争力。 企业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服务提供给顾客,并得到清晰的辨认,说明服务已具有了产品的属性,服务也就具有了品牌的基础;服务的不可分割性说明顾客参与了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实现了服务产品的交换,服务产品就在交换过程中转化成为商品。因此,给服务产品赋于品牌,凸现企业服务个性和特色,凝结服务产品的品牌价值,在竞争过程中理应是企业服务管理的题中之意。 二、推广服务品牌的基本环节 服务品牌推广是为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市场消费新需求,经过实践积累与理论提升而推出的更具有竞争性的服务竞争手段。企业在培育和挖掘、塑造和树立服务品牌时,必须解决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一)重视服务设计 在实施服务管理之前,必须事先做好服务设计,而不是当错误出现之后才把服务设计当作一个改正错误的措施。也就是说企业在决定向消费者提供核心服务时,应首先考虑向顾客提供那些便利服务,如何提供支持服务、系统设计服务产品。这种经过规划设计的服务产品称为“预期服务”。预期服务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是保证服务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掌握了充足的市场调研信息后,列出目标顾客的期望以及相关因素,明确目标顾客的期望和期望特点,进一步确定所提供服务与目标顾客期望之间的差距,使服务水准高于顾客期望水平,将提供的服务予以承诺。 (二)可感服务是服务品牌的主要内容 在服务产品被销售之前,企业很难预先对服务进行控制。预期服务与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步的,因此服务的优劣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体验和评估。由于顾客对服务体验和评估存在差异,极有可能提供给一个顾客的服务就不能完全等同于提供给另一个顾客的服务。也就是说好的服务产品并不意味着是可以被消费者接受的。把顾客对服务产品的体验和评估称之为“顾客体验服务”。最为理想的是预期服务和顾客体验服务的统一。顾客对服务产品的感知是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的,也是服务设计时难以预见、把握和控制的,而且绝大多数服务的生产过程是看不见的,而顾客往往重视生产活动的有形部分,评估那些看得见活动的细节,这一事实说明,“顾客体验服务”同样存在偶然性。当然顾客在对企业预期服务产品的体验时,企业形象以及顾客需要是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必须以消费者为导向推广服务,把服务提升为服务品牌,厘定企业形象在顾客理解服务中的地位,让顾客全面感知服务产品。 (三)个性特色服务是服务品牌树立的基本要求 服务品牌是个性特色服务和消费者利益得到满足的集合。服务产品必须考虑消费者的感受和满足感,确保顾客从服务中感受到利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高档次的有形产品不断增加,服务也随着有形产品差别化、个性化的特征越来越要求出新;顾客的认识越来越倾向于服务产品文化、个性、品位的情感内容。为适应这种转变,企业应设法从服务产品设计、服务作业标准、顾客抱怨和投诉处理等服务规范体系方面进行情感设计,使产品散发出来的气氛、情感和趣味与众不同,选取为顾客特别重视的几个特点加以发挥,建立差异化,形成别具一格的服务创新形象,从而达到凸显服务品牌的目的。 三、整体推进培育品牌 企业在决定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之前,必须考虑如何确定恰当的服务项目、服务水平?怎样满足顾客的服务期望?服务渠道如何选择等等。明确的服务目标是谋划服务的基本要求,目标不明确就绝对不可能使企业提供的服务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更谈不上优质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向目标顾客许下了诺言,无论支持目标的资源和资本如何困难,都必须保顾客行,绝不可言而无信。企业所提供服务项目的次序和类型会因服务项目对顾客的重要程度而随之变化。企业必须学会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服务项目的决策。尽管较高的服务水平可以使顾客获得较大的满足,但是服务水平与产品销量之间并不存在无条件的线形关系,服务水平亦有一个适当范围,不能笼统地把所有服务项目都提高到较高水平,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和服务项目已经取得的成绩加以明确。 服务品牌是企业经营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共铸汇集,只要企业的经营者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以服务管理为经营特征、以服务质量稳定为表现、以服务雇员的技能操作为“秘密武器”,符合了为消费者提供满意服务的社会需求,是完全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找准突破口,培育企业自己的服务品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善于有选择、有序地对服务管理进行总结提炼。关键要善于发现,善于培育挖掘。服务品牌既不是优质服务的简单归纳,也不是“星级”服务的简单总结,服务品牌是个性化服务、智能化服务和市场占有各方面的总体设计和识别。在具备了品牌所应包含的内容、内涵后,应在形象上提升,内容上提炼,理论上包装,形成从内容到实际相一致的理论概括,使社会公众熟识接受。 培育挖掘企业的服务品牌,既是一项细致工程,又是一项难以确定工作绩效的软工程。如果认真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一定要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形成合力。企业高层领导要把精力全心全意地投人到服务推广过程中,领导的责任就是把服务策略化为实际的行动。 四、服务品牌管理 (一)服务管理原则 企业要推出服务品牌必须进行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一种服务市场导向化的全面组织管理途径和方法。把顾客深刻感知服务质量作为目标,强调企业设置适合服务职能发挥的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赋予服务雇员在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关键时刻有自主决策权,动员和鼓励企业所有资源支持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二)服务关键时刻 服务管理是一种市场导向化的组织管理途径,能使顾客深刻地感知服务,是企业经营决策最强大的推动力。服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向顾客提供所迫切需要的服务,提高可感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概括地说,服务管理的核心思想与传统工业企业的管理方法相比,存在两个重大转变:其一,表现在从经营业绩的内部效应向外部效应转移;其二,是管理的焦点由组织结构向操作转移。若要成功地实施服务战略就离不开这两点。由于服务产品的性质和服务竞争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管理必须重视成功的管理外部效率和企业与顾客关系的关键作用,立内向外,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在可接受的内部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外部效率;重视服务雇员的“情绪劳动”,扮演值得顾客信赖的角色,使得服务更加出色。 为使服务产品发挥作用,企业应尽可能让顾客直接参与服务操作的全过程。服务雇员在与顾客的相互作用的关键时刻有权做出服务决策。对服务雇员进行授权,允许雇员处理在规定标准偏差范围内的事项,让雇员体验到与顾客接触的各式各样的情景,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应付各种情况,解决一些与标准化程序偏差的问题。服务雇员在服务关键时刻做出反应是检验雇员工作质量的标尺。抓住顾客与企业的服务发生的各种接触的时刻实施服务,方能事半功倍。事实上,顾客光顾企业的服务项目时,一般会经历整串大量的关键时刻,这就要求训练有素的服务雇员在早已有所准备的服务关键时刻,主动接触顾客,适时有效的解决顾客的问题。 (三)服务信息沟通 服务信息沟通是企业与顾客传达服务思想和交流服务情报、信息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协调和统一服务雇员的行为,鼓励并激发服务雇员为实现企业的服务目标创造性地工作。服务信息采用备忘录、公文、报告、合同、便条、通告等媒介做为书面沟通,使得重要服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歪曲,永久保留。服务雇员与用户面谈或打电话属于口头沟通,对重要事件的口头沟通,服务雇员应该记录,以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差错。服务雇员与客户讲话的声调、音量和身体的姿态、面部表情等传达的是非语言沟通。影响顾客对企业服务质量的第一判断往往不在于企业对外服务的承诺内容,而主要在于表面上看来是细节的非语言沟通。首先,选择最佳的信息沟通方式。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情况区别使用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其次,发送信息要准确、及时。要注意减少传递环节,缩短传递渠道,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丢失。再次,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定期走访用户制度,主动上门服务,征求客户意见是服务信息反馈和处理疑难问题的好办法,有助于缩短供需双方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有助于发现企业自身的缺点,改进服务工作。另外,建立有效的可操作的服务标准体系。企业要制定服务语言标准、服务态度标准、服务仪表标准、服务纪律标准、服务效率标准,并把这些标准量化,让服务雇员把服务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之中,成为企业奖励和惩罚服务雇员的重要依据。 (四)服务质量控制 首先企业服务机构的设置一定要适应服务新时代的要求。服务竞争时代的企业服务组织将是网络式的,不是层级式的。网络服务结构便于企业赋予服务雇员创造性服务的权力,使服务雇员的自由意志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所有雇员都应对消费者可感服务做出贡献,因为在服务过程中服务的提供需要依靠企业内部其他员工的支持,这些提供支持的雇员也对最终消费者可感服务负有责任。 服务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在于挑选优秀的服务雇员并进行有效训练。服务质量取决于由谁来提供,成功的企业总是不惜花费来训练服务雇员。受过严格训练的员工必能完全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服务的目标、内容和标准,形成一套内在的行为准则,把服务工作的要求固化为自觉行为,出自真诚地关怀顾客。 服务管理要在创新中动态控制。企业的服务产品可以通过可靠的服务人员、创立优越的环境和设计一种特别的程序来造成服务差异。差异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一贯地提供比竞争者更富有创新的服务,满足或超过目标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然而服务创新很少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必须经常研究和开发服务创新,从而获得超过竞争者的暂时的连续优势,并赢得创新的名声,赢取顾客的赞誉。 使企业提供的服务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更谈不上优质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向目标顾客许下了诺言,无论支持目标的资源和资本如何困难,都必须保顾客行,绝不可言而无信。企业所提供服务项目的次序和类型会因服务项目对顾客的重要程度而随之变化。企业必须学会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服务项目的决策。尽管较高的服务水平可以使顾客获得较大的满足,但是服务水平与产品销量之间并不存在无条件的线形关系,服务水平亦有一个适当范围,不能笼统地把所有服务项目都提高到较高水平,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和服务项目已经取得的成绩加以明确。 服务品牌是企业经营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共铸汇集,只要企业的经营者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以服务管理为经营特征、以服务质量稳定为表现、以服务雇员的技能操作为“秘密武器”,符合了为消费者提供满意服务的社会需求,是完全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找准突破口,培育企业自己的服务品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善于有选择、有序地对服务管理进行总结提炼。关键要善于发现,善于培育挖掘。服务品牌既不是优质服务的简单归纳,也不是“星级”服务的简单总结,服务品牌是个性化服务、智能化服务和市场占有各方面的总体设计和识别。在具备了品牌所应包含的内容、内涵后,应在形象上提升,内容上提炼,理论上包装,形成从内容到实际相一致的理论概括,使社会公众熟识接受。 培育挖掘企业的服务品牌,既是一项细致工程,又是一项难以确定工作绩效的软工程。如果认真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一定要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形成合力。企业高层领导要把精力全心全意地投人到服务推广过程中,领导的责任就是把服务策略化为实际的行动。 四、服务品牌管理 (一)服务管理原则 企业要推出服务品牌必须进行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一种服务市场导向化的全面组织管理途径和方法。把顾客深刻感知服务质量作为目标,强调企业设置适合服务职能发挥的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赋予服务雇员在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关键时刻有自主决策权,动员和鼓励企业所有资源支持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二)服务关键时刻 服务管理是一种市场导向化的组织管理途径,能使顾客深刻地感知服务,是企业经营决策最强大的推动力。服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向顾客提供所迫切需要的服务,提高可感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概括地说,服务管理的核心思想与传统工业企业的管理方法相比,存在两个重大转变:其一,表现在从经营业绩的内部效应向外部效应转移;其二,是管理的焦点由组织结构向操作转移。若要成功地实施服务战略就离不开这两点。由于服务产品的性质和服务竞争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管理必须重视成功的管理外部效率和企业与顾客关系的关键作用,立内向外,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在可接受的内部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外部效率;重视服务雇员的“情绪劳动”,扮演值得顾客信赖的角色,使得服务更加出色。 为使服务产品发挥作用,企业应尽可能让顾客直接参与服务操作的全过程。服务雇员在与顾客的相互作用的关键时刻有权做出服务决策。对服务雇员进行授权,允许雇员处理在规定标准偏差范围内的事项,让雇员体验到与顾客接触的各式各样的情景,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应付各种情况,解决一些与标准化程序偏差的问题。服务雇员在服务关键时刻做出反应是检验雇员工作质量的标尺。抓住顾客与企业的服务发生的各种接触的时刻实施服务,方能事半功倍。事实上,顾客光顾企业的服务项目时,一般会经历整串大量的关键时刻,这就要求训练有素的服务雇员在早已有所准备的服务关键时刻,主动接触顾客,适时有效的解决顾客的问题。公务员之家: (三)服务信息沟通 服务信息沟通是企业与顾客传达服务思想和交流服务情报、信息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协调和统一服务雇员的行为,鼓励并激发服务雇员为实现企业的服务目标创造性地工作。服务信息采用备忘录、公文、报告、合同、便条、通告等媒介做为书面沟通,使得重要服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歪曲,永久保留。服务雇员与用户面谈或打电话属于口头沟通,对重要事件的口头沟通,服务雇员应该记录,以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差错。服务雇员与客户讲话的声调、音量和身体的姿态、面部表情等传达的是非语言沟通。影响顾客对企业服务质量的第一判断往往不在于企业对外服务的承诺内容,而主要在于表面上看来是细节的非语言沟通。首先,选择最佳的信息沟通方式。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情况区别使用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其次,发送信息要准确、及时。要注意减少传递环节,缩短传递渠道,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丢失。再次,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定期走访用户制度,主动上门服务,征求客户意见是服务信息反馈和处理疑难问题的好办法,有助于缩短供需双方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有助于发现企业自身的缺点,改进服务工作。另外,建立有效的可操作的服务标准体系。企业要制定服务语言标准、服务态度标准、服务仪表标准、服务纪律标准、服务效率标准,并把这些标准量化,让服务雇员把服务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之中,成为企业奖励和惩罚服务雇员的重要依据。 (四)服务质量控制 首先企业服务机构的设置一定要适应服务新时代的要求。服务竞争时代的企业服务组织将是网络式的,不是层级式的。网络服务结构便于企业赋予服务雇员创造性服务的权力,使服务雇员的自由意志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所有雇员都应对消费者可感服务做出贡献,因为在服务过程中服务的提供需要依靠企业内部其他员工的支持,这些提供支持的雇员也对最终消费者可感服务负有责任。 服务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在于挑选优秀的服务雇员并进行有效训练。服务质量取决于由谁来提供,成功的企业总是不惜花费来训练服务雇员。受过严格训练的员工必能完全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服务的目标、内容和标准,形成一套内在的行为准则,把服务工作的要求固化为自觉行为,出自真诚地关怀顾客。 服务管理要在创新中动态控制。企业的服务产品可以通过可靠的服务人员、创立优越的环境和设计一种特别的程序来造成服务差异。差异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一贯地提供比竞争者更富有创新的服务,满足或超过目标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然而服务创新很少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必须经常研究和开发服务创新,从而获得超过竞争者的暂时的连续优势,并赢得创新的名声,赢取顾客的赞誉。 品牌管理论文:制药行业品牌管理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论文网]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产品促销材料的视觉形象,从展会展台、病人教育资料、到销售的详细辅助材料和品牌广告,都应该以同一品牌语汇进行宣传,并揭示品牌核心价值观。如果品牌的视觉学习能得到市场研究和于二期临床开始的以品牌为核心的策略支持,那么在品牌上市前和上市时的努力就能为各级顾客所接受,包括最终消费者和影响病人选择的人士。这也是成功上市新产品的标准。 另外有效的公司内部沟通、培训和控制过程要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品牌首先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加以推广。 本文关键词:制药行业药品品牌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论文:论高校教育的基础教学品牌管理 【摘要】“学校品牌”主要就是由学校名称以及学校内涵文化组织而成的,是由学校通过长期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以教育质量为基础,而得到的社会的认可与认同。本文就主要对高校品牌的内涵以及意义进行有效分析,并提出高校基础教育教学品牌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而更好的促进高校基础教学品牌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高校教育 基础教学品牌 品牌管理 一、高校品牌的内涵及意义 (一)高校品牌理论 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已经从营销的范畴扩展到了整个的管理过程中。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逐渐趋近于完善,品牌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高校想要生存与发展,就要获得品牌的支撑。 (二)高校品牌的含义 高校品牌是指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以及丰富的大学内涵等等特点,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出了高校教育水平和社会认可度。高校品牌体现在高校的各个细节当中,例如学校名称、校训、教学、管理、教师、标志性建筑等等。 高校品牌应该是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统一。高效品牌知名度是指社会公众对于其的认可度,高校品牌的知名度往往是随着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但是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可以运用品牌策划来进行市场运作,使学校在短时间内被大众所熟知。高校品牌的美誉度指的是公众对于高校品牌的赞美程度,美誉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品牌的形成,美誉度与知名度不同,知名度可以运用一定的手段来提高,但是也可能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而美誉度不同,美誉度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很难被磨灭,如果高校想要把知名度转化为美誉度,就要从学校内部开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的内部刮玻璃,来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好评。 (三)高校品牌的特性 高校品牌是基于公众对于高校的认知上的,但是高校作为一个学术性组织,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高校品牌的价值体现在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著名的高校品牌就意味着其一定为社会做过重大的贡献,例如培养了出色的人才,生产出重大的科技成果,这都是衡量一所大学实力和质量的重要标准。商业品牌的实力与价值能够量化为数字,例如某公司的市值能够达到300亿美元,是其有形资产的几倍,商业品牌作为一个无形的资产,可以像一个商品一样进行买卖。 商业品牌都有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作为载体,是通过有形的商品或者服务来体现品牌的价值,高校品牌的载体与其区别很大,高校不生产有形的商品,尽管高校提供教育服务,但是这一服务与商业服务性质完全不同,这只是高校职能中的一部分,高校品牌还包括小张、教师、校园文化等多方面,从多角度来表现高校品牌,构成一个完整的品牌。 二、高校教育的基础教学品牌管理策略 (一)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 品牌的定位是决定高校未来发展目标、品牌形象、发展策略、传播形式等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并提前也是高校教育基础教学设计品牌战略以及配置资源发挥优势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在进行基础教育品牌管理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型、特色以及规模等条件来进行分析与管理。高校也要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等因素来进行分析,不要只单单最求综合性大学形式,而导致自身失去本来的特点。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内部条件、师资力量、专业设备等来制定科学的品牌定位。 (二)建立良好的高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对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来说是高校建立良好的品牌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够有效的使高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员工更好的明确大学精神,进而深刻的理解大学文化与思想,并能全面的掌握大学理念,这样才能让高校学生与教师提升凝聚力和团结力。对于外部公众来说,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可以通过其形象个别化特点来传递大学核心文化内容,在通过良好的、规范的管理形式,将大学良好形象传递给广大的工作。对于高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来说主要包括大学理念识别系统、大学行为识别系统以及视觉识别系统。其中理念识别系统主要是通过办学理念和宗旨精神,进而来识别自己与其他大学的不同,而理念识别系统也是大学核心价值的灵魂所在。对于行为识别来说,主要是通过良好的理念指导下,高校中的教师与学生所表现的言行举止等。而视觉识别系统主要是高校自身建筑以及名称标准等来与其他学校进行识别与分析。 (三)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高校要组建一支高水平、强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也是塑造一个高水平的高校品牌最强有力的保障。对于现代的高校各类科研和教学活动来说,主要是由广大的教师来承担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部分,并且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是决定高校科研成绩的重要条件,所以高校教师也成为了高校最重要的主体,还是学校各类教学服务的关键提供者,并且还是学校教学品牌的缔造者,所以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其责任就是为了自己所在的高校而努力与奋斗。 (四)提升高校基础教育品牌管理水平 对于高校的学科水平来说,是能够体现高校的管理水平的重要部分,也是当代社会科学水平的关键体现,其中心部分主要就是促进高校其他环节能够正常有效的运转。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拥有哪些特色的学科和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是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学科性质、办学质量以及其地位与影响。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就以运用了高校评估形式来进行高校的品牌管理,而近几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也不断运用其学科评估的方式进行管理。所以对于学科建设来说,是涉及到高校长远发展的最基本的部分所在,也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环节,学科建设在现代的高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学科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未来良好发展,并能为高校大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在现如今高校林立、学院迭起的现代社会中,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的高校,都要意识到潜在的危机,面临这些挑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自身实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校品牌。品牌形象在市场经济中的商业运用十分频繁,这证明了品牌的建立与经营是十分重要的。 品牌管理论文:奢侈品品牌管理问题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奢侈品牌青睐。近几年来,我国更是成为了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现在奢侈品的经营模式主要以授权运营市场进入为主。通过在中国进行奢侈品品牌授权的经营模式扩大运营。如何在他国平衡授权奢侈品品牌和自身企业品牌建设,进行奢侈品品牌营销战略与构架和奢侈品品牌定位与形象塑造都是奢侈品品牌管理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探究如何更好的管理奢侈品品牌。 关键词:奢侈品;品牌管理;奢侈品品牌 一、奢侈品的概述 1.奢侈品的概念 在剑桥高阶辞典里,奢侈解释做“something expensive which is pleasant to have but is not necessary.”从表面意思来看,奢侈品就是可以让你感到身心愉悦并且昂贵但是不必须的商品。 2.奢侈品的意义 虽然说奢侈品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奢侈品有其存在的特定经济价值。如果仍然以旧概念概括奢侈品就忽视了它对经济的作用。要说奢侈品的经济作用可以追溯到18世纪。经济学家认为奢侈品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具有重要作用。作楣民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桑巴特,通过对奢侈和经济相关联的研究,写下了《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在书中写下是奢侈创生资本主义。想要创作出奢侈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普通商品做比较,奢侈品的销售更能经受经济变化。也就是奢侈品比起一般商品来说,更具有保值价值,更具有投资潜力。 二、奢侈品行业特征 1.奢侈品行业的规模 可能对于一般商品来说,行业规模是衡量一类商品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对奢侈品来说则不是这样,越是金贵的奢侈品它的规模其实是越小的,因为要保证它的精细,一般来说奢侈品都是高定,手工制作。2009年1月到9月,HUGO BOSS在欧洲地区的销售额大概是8.52亿欧元,德国大众的销售额确实1052亿欧元。但是从雇员和规模来看它们的比例基本相同。 2.奢侈行业的品牌识别 奢侈品品牌的价值和分量都是及其重要的,品牌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身份。它的身份可以为品牌提供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也是一个品牌的门面。 3.奢侈品的顾客 康・左加迪将奢侈品消费者分为四类: 盛世达人:在太平盛世发家的人,包括社会名流,各类明星,互联网达人等。 传统贵族:通过继承获得财富的人。就我们国家来看,其实“贵族”的数量还是很少的,毕竟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才三十多年。富二代不算多,富三代基本还是未成年。 财富新贵:他们靠自己的奋斗积累财富,而不像盛世达人迅速积累财富,所以他们的年龄偏大,花钱也较为谨慎。 中产贵人:金领,高级白领一类,收入主要是薪水和职业收入。这一类人在花销上相对比较理性。 当然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奢侈品消费者已经远远不只这四类人,奢侈品消费者的数量和类型都在不断变化,奢侈品已经逐渐走进每一户人家家中。 三、奢侈品品牌管理 1.培养品牌文化 越是顶级的奢侈品品牌越是有自己的品牌定位,这个定位代表的是一致气质或者说事内涵,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奢侈品吸引消费者的原因。因为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个商品那么简单,还有它带给消费者的一种文化和情怀。品牌“定位”概念来源于“定位之父”、全球顶级营销大师杰克.特劳特的战略定位。他认为定位观念是任何一个品牌都必须对自己品牌进行的活动,特别品牌定位应该考虑到自己品牌的特点,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里需求。 2.品牌结构模式管理 品牌结构模式是指企业内各品牌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式。对品牌结构模式进行管理是为了帮助解决品牌结构问题。现在的三种模式是:单一品牌,母子品牌。背书品牌制,多品牌组合制。企业品牌的定义和定位差异是很明显。无论采用哪一种策略,都应该注意品牌在组合时的结构。因为结构对品牌的运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清楚合理的品牌架构可以有效的提高自愿利用率,并且帮助品牌进行品牌文化的培养。从这个方面来说不论是对品牌塑造还是运营都是有极大的好处。 3.品牌运营推广 品牌价值是品牌在运营过程中核心工作,品牌运营是无形资产的运营。想要成功运营品牌要关注三个方面:科技力,形象力和营销力。一个品牌只有拥有积极的正面形象,才能赢得社会好感,立足于社会,打出自己的名片。奢侈品品牌运营管理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现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的各方面能力。不论是一般的商品或是奢侈品,想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欢,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在对品牌进行宣传的过程其实就是运营的关键,只有在运营过程中重视对品牌的推广才能营造一个拥有知名度的品牌,从而塑造属于品牌自己的内涵和形象。所以在品牌运营过程中离不开对品牌的推广,不仅是传统的推广方式还有一些符合时代的推广方式,比如微信,微博等等。 4.培养品牌人才 人才对一个品牌来说是觉得不可或缺的不部分,注重品牌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奢侈品想要发展壮大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建立属于自己品牌的专业人才,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战略规划,这有这样才能保值自己品牌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品牌在运营过程中的力度。 5.制定品牌运营制度 品牌运营管理制度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是规范各品牌系列产品的运营管理工作,能够提高品牌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应该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品牌运营管理制度。包括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各岗位的职责。 四、结论 当前奢侈品消费成为潮流,奢侈品品牌想要的到发展,在管理方面一定要作出一番心思,本文通过浅论奢侈品品牌管理的模式,希望能给奢侈品品牌管理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实验教学之教育技术论文 一、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使财经类实验教学摆脱了时空限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技术能够构建交互式教学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能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和互动,进行自由谈论,提高了教学的开放性。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课后复习时不可或缺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料完成实验任务、阅读大量教学案例和学习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放的教学工具、环境和资源,提高了财经类实验教学的时效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实验室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硬件,以专业应用程序和操作软件以及实验数据库作为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操作实验包括原理类、流程类和验证类,通常教师利用动画、视频、PPT、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流媒体等进行演示和模拟,例如对企业的实际制造生产、运营管理过程或银行业务进行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传统多媒体,例如视频和课件,具备实用性和直观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例如模拟软件、实验软件及其集成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多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解层面,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集中与演示层面,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师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进行仿真实验,创建形象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会计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井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业务,并模拟不同角色分工进行会计分析、决策及预测、审计等实训教学,利用会计仿真软件,构建问题情境,并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实际会计业务,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目的。 3、互联网资源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开发、研究和综合实验,将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群为核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文献阅读和专题检索,完成选修课程并充分掌握该领域的技术手段和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实验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在线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丰富了教学资源。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形成互动、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作者:田静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论文 一、管理学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时紧张 青岛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于2011年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根据课程安排和学分要求,该门课被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课时为一个学期总计36学时,去掉假期、校运动会或中期考试等2~6学时,总可用学时仅为32学时左右。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修完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在同一学期修读,但尚未学习统计学。从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体系来看,这个课时量明显不足。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本科生培养方案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即使培养方案有所变更,各课程的课时量调整也要综合考虑专业性质、学科性质、培养目标、学分安排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计量经济学课时量的增加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对于许多高校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课程。一些学校在管理学类专业中尚未开设该课程,而开设了该课程的管理类专业也普遍存在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谭砚文、陈珊妮(2011)的统计表明,在8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类大学中,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平均课时为5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仅为48学时。这个统计数据是基于经济学类专业的调查结果,而对于管理学类专业来讲,其课时量更少。以全国45所财经类大学的会计专业为例,仅开设统计学的有32所,未开设统计学而直接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有2所(总课时分别为32、54学时),先后开设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有11所(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分别为30、32、32、36、48、48、48、48、51、36、72)。可见,对于管理学类的课程来讲,课时紧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争取在最少的课时量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先修知识准备不足 计量经济学创始人R.弗里希曾指出:“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因此,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结合,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应掌握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经济统计学等先修知识。显然,经济学类本科生在经济学基础方面比管理学类本科生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对管理学类本科生不利,如有的学校未开设经济统计学而直接开设计量经济学,有的学校将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开设在同一学期而未先后开设。除了经济学基础的差异之外,一些高校对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数学要求要高于管理学类专业。因此,总的来看,管理学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要弱于经济学类本科生。综上,先修知识准备不足、基础知识薄弱,是管理学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在改善这些弱势条件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学经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在课后提出一些与数量研究方法相关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或学校举办的建模大赛的过程中,希望用上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也有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产生研究兴趣,如是哪些因素决定了股票价格的上升,能否量化这些因素的影响等。2011年之前,青岛大学会计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几乎全部为规范研究。2011年之后,每年在240篇左右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有10篇左右的论文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用到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所学的知识。总体来看,计量经济学的开设已引起很多学生的兴趣,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运用了课上所学的知识。 (一)合理的目标定位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可以为实证研究提供工具基础,在管理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管理学类的本科生来讲,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对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三个关键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和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基于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模型或者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学习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基础,但这对于管理学类的本科生来讲,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有些高校管理学类本科生在读期间并未事先修读统计学,这就给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很多学生是初次听说计量经济学一词,对于该学科的性质、定位、掌握程度等没有清晰的认识。一些学生在看到教材中的数学推导和大量的统计结果时,直接将其定位为数学,并将该学科划入“超困难”级别,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情绪。管理学类本科生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功底较之经济学类本科生要差,再加上课时紧张等原因,对管理学类本科生的目标要求不应与经济学一样。同时,由于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差异,管理学类本科生也不需要与经济学类本科生有着相同的目标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计量经济学定位为一门工具学科,而一个工具要发挥作用,就要有该工具能产生作用的对象,计量经济学也只有应用于相关学科,才能真正发挥力量。正如古扎拉迪所指出的:“在应用计量经济学中,要利用理论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具,去研究经济学或者商业中的某些特定领域。”对管理学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讲,其研究的更多是商业中的某些特定领域。王少平、司书耀(2012)提出的三个能力的培养,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更多地关注商业或管理学的某些领域,即观察和分析实际商业现象的能力、基于观察到的商业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模型或者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第三个目标“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对于管理学类本科生来讲,有些难度,不适宜作为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针对管理学类本科生的应用导向式学习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技能,使学生的文理知识很好地整合起来。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科学生普遍缺乏这种逻辑能力,虽然学生会在大一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必修课程,但这些课程常与经济管理实际脱节,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数学课程后不清楚其应用价值,甚至认为不是专业课就不用好好学。计量经济学可以起到文理衔接的作用,使计量经济学更好地服务于管理学类的学科体系,为该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定量分析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扫清数理障碍。对管理学类本科生应采用“应用导向式教学”,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不去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理论的证明等“深层计算问题”,而是以“表层意义和实际运用”为导向,使学生“知其然,知其然何所用,但不必知其所以然”。当然,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鼓励其“知其所以然”。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结合具体学科,以管理学领域的问题为案例,以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展开讲解。比如,对于显著性这一概念,可以结合“A股历史上最刺激的迷案”重庆啤酒案例进行讲解。2011年12月,重庆啤酒的股价开始连续9个跌停,一个月内股票价格由每股80多元暴跌至20多元,市值蒸发高达270多亿元。这一切源自重庆啤酒披露的一则消息:“乙肝疫苗Ⅱ期在临床试验的主要疗效指标方面,安慰剂组与用药组无显著性差异———这相当于鸡汤熬熟了,居然只相当于白开水的营养价值。”2012年1月9日,重庆啤酒再次披露信息:Ⅱ期次要疗效指标方面安慰剂组与用药组“在统计意义上无差异”。何为“在统计意义上无差异”?从案例中引入显著性这一概念,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这门学科的应用价值,而且可以结合本专业具体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比如,在了解了显著性这一概念后,学生会注意到信息披露对股价的影响,进而会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股价的变动?哪些因素是有显著影响的?如何收集这些因素的数据?是否可以判断股价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并据此进行投资从而获取收益?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将现实生活、经济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增强了学习兴趣和对该应用学科的直观认识。 (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多媒体等IT教学资源 在当今IT时代,知识的获取、传递和沟通等都可借助于IT实现。IT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导向的教学方式会忽略公式推导等“深层计算问题”,而以“表层意义和实际运用”为导向,使学生“知其然,知其然何所用,但不必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把学生从繁琐、复杂的数学推导中解脱出来,但也会使部分学生感到“不踏实”“,对没有证明过的问题感觉内心惶恐”,也“不便于记忆和理解”。运用IT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弊端。比如,在讲授样本均值是总体均值的最优线性无偏估计量(BLUE)这个概念时,教师仅需简单推导无偏这一概念,而对方差最小这一特征可以用动画的方式来呈现。再如,在推断统计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两大核心问题,而假设检验是难点,学生无法理解何时拒绝零假设以及为何拒绝零假设,容易在判断过程中因为显著性水平α的不同而在与实际概率值ρ的比较中产生混乱。恰当地制作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判断过程,就会给学生直观的认知,使其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以总体均值m=50和总体均值m=10.5两个零假设为例。计量经济学教学重在对基础性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延伸,以引导和培养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王少平、司书耀,2012)。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外,课后还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等与学生展开交流,课程的相关视频,沟通课上难点,补充基础知识,推荐参考资料,解答疑难问题,举办知识竞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科的应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管理学类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课时紧张、先修知识薄弱等现实情况,提出了进行适宜的目标定位、强化应用导向式教学、合理运用IT资源等教学建议。其中的有些做法是基于现状不得已而为之,要想大幅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满足基本的教学条件并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对于课时量过少、课程安排不合理的高校来讲,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当务之急。随着管理学类各专业对计量经济学的逐步重视,课时量必然会做相应的调整,教学目标定位也应提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应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陶黎娟 单位:青岛大学商学院 财经类论文: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学团队的构建 1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职责 1.1组织和完成日常教学工作 组织和完成日常教学工作是团队成员的基本工作,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在团队负责人的领导下,根据每位教师的授课特点,明确每位教师的教学任务,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1.2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教学团队应当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密切关注经济领域里的最新动态,并紧密结合教育思想观念,在社会、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和修订,使之符合财经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成为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动力。 1.3研究专业课教学方法 财经类工作岗位如银行储蓄、保险理赔、公司会计等,由于其工作涉及商业或私人机密,若非本单位职工,一般很难获得直观的操作经验,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岗位操作要领引入课堂,如保险实务课程就可以将投保单、保险单、理赔等单据的填写引入课堂;对于一些保险案例用“庭审现场”的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用所学的保险理论知识来做辩护,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参与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建立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形成具有财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提升实训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且制定实训制度,对实训指导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1.5培养专业骨干教师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主要为应届的大学毕业生,实际工作经验比较欠缺,因此,专业教学团队要建立师徒制,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帮助他们掌握高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为年轻教师的学习、锻炼提供必要条件。 1.6开展社会服务 依托学院专业教学团队的资源优势,成立培训中心,积极开拓培训市场,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成立各类技能鉴定中心,面向企业职工、社会成员、各类毕业生开展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服务;为企业搭建信息、培训和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2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团队保障机制的构建 2.1制度和政策保障机制 首先要制定整体的优秀团队建设规划。学校要在整体教学改革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其次,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再次,要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学校要为教学团队的学习、考察、运行等工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最后,要建立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院、系部、学生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学团队的考核和评价。 2.2培训保障机制 第一,学校应有计划地从高校、企业引进中青年人才,并通过高校学习、企业实践、校内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培养,使骨干教师具备“双课堂”教学和承担项目课程建设与项目化教材编写的能力,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中坚。第二,鼓励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熟练掌握ppt、flash、photoshop等制作技术,并能充分运用到多媒体教学中。第三,聘请优秀教师传授讲课、说课技巧,并定期组织各种教学竞赛。通过集训、竞赛等方式提高团队教学水平。 2.3团队分配制度 要设立对应不同薪酬标准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岗位,以高薪来回报和激励付出多、贡献大的团队成员,培养高层人才对学校、团队的忠诚度,努力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时,鞭策和吸引低岗位、低薪酬的岗位成员通过努力学习,掌握高级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团队成员,可以通过适当的惩罚督促其改进工作,提高工作绩效。 2.4校企合作机制 一是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二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与企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三是与企业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将工作过程中的岗位技能要求、行业标准与职业规范等要求编入课程内容。四是聘请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负责部分校内综合实务训练课程的指导和实训的教学指导、校外实习实训指导等;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作者:杜逸冬 财经类论文:远程教导财经类案例综述 (一)远程财经案例库个案构建模式 远程财经案例库个案模式的构建分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了满足规模管理和信息化管理需要的对原始个案的标准化加工,二是为了满足师生需求的过程的个性化加工,三是为了实现质量评价的监控机制的设计。首先,依据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标准化”的要求,对原始个案按“标准模块、标准问答、标准过程”三个二级指标纬度进行标准化加工。我们将原始个案设计成“引言、案例背景、主体内容、结尾和案例使用说明”五个标准模块,“引言”能有效点明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主要决策内容、关键问题等重要信息,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案例背景”包含案例事件所在的行业、公司、经济社会环境等重要信息,能有效辅助案例讨论分析,“主体内容”层次清楚,决策点突出,分析数据完整,是案例分析的主阵地,“结尾”能给读者提出一个精辟的总结或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案例使用说明”是案例学习的“使用操作说明书”,包含教学用途与目的、思考题和教学计划等重要内容。我们对案例答案也进行标准化设计,如在预习案例阶段,设计了“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案列涉及的知识、理论和原理有哪些”,“本案例的主题是什么”等通用且标准化问题供学生回答,采用关键词匹配等技术手段实现答案标准化。并对案例学习也设计标准化的案例学习过程,分别为“预习案例、复习案例、小组交流、问题争鸣、答问提问、案例报告”,体现了学生要撑握一个知识、原理或技能的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也体现了案例学习对互动与讨论的要求。其次,对已经进行标准化加工的个案进行个性化匹配和深度加工,力图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充分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持续激励。“自主学习”是指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前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考核时间,自主选择所需学习的案例和学习资源,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成立学习小组协同学习、协同分析案例并协同解决案例问题,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有任务分工,但更多的是取长补短,协同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另外,小组之间的所有案例学习者都可以参与到相关案例问题的研讨之中,实现更大范围的协作学习。最后,为实现远程监控需要,我们在标准化学习环节上设置过程监控观测点,用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全程的网络化远程监控,及时统计,形成数据报表,将监控结果反馈给师生,用以改进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最后利用监控生成的结果,形成对学生远程案例学习效果的考核和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考核。远程财经案例库的个案构建模式成功融入了“标准化和个性化”元素,实现了对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并且将“标准化、个性化与实时监控”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环境,满足开放教育教学需求的相对科学而系统的模式。详见下图1。 (二)远程财经案例总库构建模式 专业教学所需的案例侧重于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辅助作用的案例,例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战略、财务等多项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综合性案例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课程教学所需的案例侧重于专业性强,涉及知识点的内容比较专较深,能让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知识点有个全面、准确、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所需的案例侧重于帮助学生在组织进行教学活动前的“热身”,因此需要编写或选择与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相类似的案例供学生学习,例如,某工商管理班要参加专业老师组织的对某个企业管理问题的咨询诊断活动,那么之前就要提供与该企业相似的经营环境、相似的管理问题的案例供学生学习。在计划编写或选择案例时,按照此三个标准进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专业教学案例、课程教学案例和教学活动用案例”三类案例,并进行入库管理,完成“库类”建设工作。“库源”是指案例的来源。可以将上述三类案例的来源框定在四种渠道,分别是“本土型、实用型、学生编写、比赛生成”四种渠道。本土型案例素材主要来源于本土企业,展现本土企业的环境和文化,呈现本土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实用型案例主要来源于有计划的案例编写,应由学校或部门组织形成开发团队来完成,其目的是能达到有效完成专业或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性比较强,学生编写和比赛生成的案例主要来源于学生作品。上述四种渠道能有效保证源源不断的输入初成品案例,但还需对初成品进行深度加工优化和筛选,形成成品案例,最后分类入库,供学生学习使用。 综上所述,“库源”建设与“库类”建设工作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形成有机的案例库建设系统,其工作流程共同构成远程教育财经案例库的总库构建模式,具体模式如下图2所示。总之,在“CLE”模型的指导下,为了满足远程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质量监控的需要和远程实现的需要,在远程教育财经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案例总库的个案来源,还要考虑来源案例的分类及管理。远程教育模式下的财经类专业案例库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将重点探讨远程财经案例库使用及监控,在案例库管理中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学习效果的测评。 作者:段庆华 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财经类论文:高校财经类学生就业状况论述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以四川省三所开设财经类专业代表性院校(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全日制高职专科在校生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抽样学生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00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200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名,涵盖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和2012届部分已毕业学生。参与调查的600名学生分别来自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 (二)调查内容 本研究的调查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关于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包括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等;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就业政策与就业帮扶等情况。二是学生就业状况。包括在校生的就业意愿、就业准备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具体内容包括就业率、薪酬、行业分布、区域分布、社会保障、就业心理、就业政策了解、就业方式与途径等。 (三)调查方法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心里、就业服务、就业权利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确定问卷调查的指标内容。通过搜集和查阅大量资料,确定选题。在调查过程中根据问卷回收、接受调查的机构和学生反馈等情况进行整理,选取与高职学生就业紧密相关的一些问题,力争在各选题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逻辑关联性,最终完成调查问卷。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我们分别调研走访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与就业指导中心,发放问卷调查3份,回收3份,回收率100%。在三所学校二、三年级和2012届毕业生中各随机抽样200人,涵盖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1份,回收率93.5%。其中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96%,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1.5%,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状况分析 1、就业率从调研结果看,2012年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就业率99.02%,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就业率97.76%,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93.3%。三所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约在96.69%,其中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平均就业率约在97.7%,均高于全国和全省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数据显示与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是吻合的,说明财经类专业依然受到社会的欢迎,就业前景广阔。2、就业区域从调研结果看,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选择成都就业的351份,占62.6%;选择四川省内二线城市(主要是德阳、绵阳、乐山、自贡等)就业的106份,占18.9%;选择西南地区重庆、昆明等地就业的45份,占8.1%;选择上海等东部一线城市就业的35份,占6%,选择县级城市就业的16份,占2.9%;选择西部农村就业的8份,占1.4%。从统计数据看,财经专业学生主要在学校所在区域的大中城市就业,地域观念强,面向西部、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意愿不强。3、就业单位类型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113份,占20.1%;选择国有企业的212份,占37.8%;选择非公企业的208份,占37.1%;选择自主创业的28份,占5%。说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召吸引力仍然很大,希望职业更加稳定。国有企业的品牌效应、高薪酬和高福利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实际就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更大。受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和创业条件的制约,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意愿不够。从毕业生创业情况看,创业成功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4、就业报酬期望与实现分析调研结果看,就业报酬期望值在800-1200元的40份,占7.1%;在1200-2000元的104份,占18.5%;在2000-3000元的243份,占43.3%;3000元以上的174份,占31%。据麦可思公司《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010届2142元,《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011届2482元。调研数据看,大部分的学生的薪酬期望与现实吻合,能够比较好的实现,但有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心态不稳定,对就业产生影响。5、就业模式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3份,占16.6%;面向企业就业357份,占63.6%;选择参军49份,占8.7%;选择“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31份,占5.5%;选择自主创业31份,占5.5%。从数据看,学生大部分就业选择是面向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选择参军和参加“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项目就业意愿人数有所增加。6、就业途径调研结果看,自行参加社会招聘就业72份,占12.8%;靠父母亲戚帮助就业53份,占9.4%;通过社会中介服务就业81份,占14.4%;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就业的93份,占16.6%;学校招聘会等提供岗位就业197份,占35.1%;通过互联网上信息就业65份,占11.6%。从数据看,目前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是招聘会,用人单位集中招聘,规模大,直接可靠。通过学校招聘会和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就业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7、就业选择主要因素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薪资213份,占38%;企业发展前景84份,占15%;个人发展前景157份,占28%;专业对口86份,占15.2%;其它21份,占3.7%。数据显示,学生就业考虑主要因素为薪资和个人发展,对于初次就业学生而言,对专业对口率要求并不高。8、就业心理调研结果看,充满自信145份,占25.8%;压力较大213份,占38%;迷茫109份,占19.4%;自卑心理68份,占12.1%;依赖心里26份,占4.6%。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多数学生就业压力大。自信心强的一般是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干部;知识技能较弱,相貌平平,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和依赖心里,希望学校和老师帮助其解决就业。相当多的岗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部分的学生就业迷茫,没有职业方向,值得重视和加以解决。9、毕业去向调研结果看,选择求职就业414份,占73.8%;选择专升本58份,占10.3%;选择出国学习19份,占3.4%;选择应征入伍17份,占3.1%;选择创业36份,占6.4%;暂不就业的17份,占3%。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就业,但其中创业比例较低,应加强创业教育和引导。2013年国家调整了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时间,应加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10、未能顺利就业学生情况分析从三所院校看,近几年来大概5%的学生未顺利就业。主观原因分析:毕业后有旅游、治病等其他安排暂不就业;结婚生小孩;继续提升学习;不愿工作啃老;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客观原因:因病治疗不能坚持工作;身体残疾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就业能力欠缺学生,难以适应竞争等。大中城市生存成本高、生活压力大。“蚁族”对贫困生在大城市的心理冲击很大。贫困生求职成功比例大大低于非贫困生。 (二)就业指导和服务情况分析 1、组织机构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和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均没有独立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合署设招生就业处,就业服务指导作为常规性、事务性工作。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职业与就业指导中心。三所学校均成立了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各系建立了学生就业工作小组。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还在各系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工作岗位,其余两校均没有设立。2、师资情况三所学校均没有建立专业化师资。职业指导师资由行政和部分辅导员兼任,虽经过培训多数教师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但学历、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还没有建立一支有企业人士、社会专家参与的校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调研结果看,认为就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背景(多选):就业政策知识521份,占92%;就业指导知识561份,占100%;心理学、教育学知识502份,占89.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519份,占92.5%;法律知识441份,占78.9%;信息技术网络知识410份,占73.1%。3、就业指导服务对就业形势:调研结果看,对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并认为非常严峻的448份,占79.8%;认为就业形势较乐观,就业容易72份,占12.8%;对就业形势盲目,不了解的41份,占7.3%。对就业政策:调研结果看,对当前就业政策关注和了解的94份,占16.8%;对当前就业政策关注,但不十分了解的318份,占56.6%;对当前就业政策不关注,基本不了解的149份,占26.6%;对行业和企业需求:了解,比较明确的64份,占11.4%;有一定了解,但不明确的296份,占52.8%;基本不了解,也不明确的201份,占35.8%。对职业指导有效形式:选择专题讲座的204份,占36.4%;选择职业指导课的195份,占34.8%;个体职业指导的106份,占18.9%;网络指导的56份,占10%;对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调查(多选):提供招聘信息493份,占87.8%;职业适应度测试386份,占68.9%;职业生涯规划525份,占93.7%;择业指导417份,占74.5%;求职简历制作指导460份,占82%;面试技巧指导521份,占92.3%;商务礼仪培训539份,占96.2%。4、就业平台服务希望学院提供就业平台(多选),从调研结果看,选择毕业生“双选会”的541份,占96.6%;专场招聘会552份,占98.6%;就业网站314份,占56.1%;就业信息QQ群486份,占86.6%;顶岗实习451份,占80.4%。5、就业能力服务希望得到提升就业能力帮助(多选),从调研数据看,选择职场分享的408份,占72.8%;选择职业素质训练提升的515份,占92%;选择模拟面试的496份,占88.4%;选择创业教育的174份,占13.2%。 三、对策与思考 (一)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教育 1、先就业后择业。教育学生以务实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毕业后先就业,在实际工作中再选择就业方向和更适合的就业岗位。特别是要面向基层和大量容易进去的中小企业就业,淡化考公务员,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竞争激烈,人才拥挤的就业去向。2、立足西部,面向基层就业。西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也是最急需人才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去勇于实践锻炼成才,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但不要太集中在成都、重庆、西安等发达的省会城市,应眼光下移到区县、乡镇和农村地区就业。3、自主创业。市场经济机会多多,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要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实践,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园区、网店等帮助学生创业。鼓励毕业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创业初期的继续扶持和帮助。 (二)加强学生就业全程指导服务 1、建立学生就业全程指导和服务体系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在读期间和毕业后半年或1年内的就业全程指导和服务体系。将职业指导课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做好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培养职业素质;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中心,创业孵化中心,配备职业化的指导教师;建立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常态的就业信息网络,努力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学生顺利和充分就业。2、建立和打造就业指导专业化师资队伍就业指导是一项政策性强、要求高、难度大,涉及面广而复杂的专业技术工作,必须要依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应当建立由职业指导师、政府人力资源部门人士、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职业顾问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3、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四方联动机制就业是系统的民生工程,应当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需求,家庭需要,学校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切实将政策落地,工作落实,学生满意、社会满意。学校要承担整合资源,帮助和服务学生顺利就业和充分就业的使命。 (三)加强学生就业跟踪反馈 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前很多学校委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等专业公司开展此项工作,专业性、针对性、科比性、权威性较强。 (四)加强学生就业帮扶 学生就业群体中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体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较低的学生,在就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关注和帮扶力度。 (五)加大就业工作经费投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时间长、跨度大,工作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予以保障。各学校应当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比例预算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确保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五、结语此次课题的研究,是我们在就业工作开展中的一些总结和思考,由于时间和样本的因素,可能数据统计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思考分析不一定准确和深入,作为从事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者,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究,不断提高工作,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作者:李平 陈利平 闫伟 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类论文:高职财经类电子商务教学创新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革的方法指导 电子商务概论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技术平台课程,该专业群是江苏省“十二五”省级高职高专重点建设专业群,根据专业群建设要求,基于“四流合一”视角,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规律,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的改革方法。1、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实践实训培养学生兴趣。通过项目和完成专业任务的方式,使学生深化自己对电子商务的初步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做,带着疑问去想,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2、编排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必须符合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财经类学生以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的技术学习能力较差,但是营销管理思维能力较强,所以教材内容的选取应该以电子商务市场调查、市场分析、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网络应用等偏重于财经管理为主。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最新的工具、应用和软件等。教学方法所要解决的就是“怎么教”的问题。科学的财经类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具备以下特点:(1)将“工学结合、四流合一”贯穿到每个教学项目中。(2)教学工具的采用应该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利用学生最熟悉的软件应用进行教学。(3)构建教学网站,嫁接各类电子商务应用,在最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中开展实践实训。 二、电子商务教学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要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并结合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理念设计课程教学体系。2、设计思路。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采取贯穿“案例教学”、“项目训练”、“实战训练”、“自主创业”相结合的方法,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入到“训练项目”和“自主创业”中,同时对难点知识与能力进行分解,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3、内容设计。(1)选取课程内容的依据。深入了解企业对财经类人才中对电子商务的技能要求,根据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同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中的一些决策者、基层工作人员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经过各相关人员的反复讨论,选取专业性强、与职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2)内容组织与安排。项目1:阿里巴巴网站和当当网站等的简单使用。情境设置:某公司要求将其公司的产品在网上。希望找到合适的买家。教学内容: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搜寻产品信息,熟悉使用产品信息,在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站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产品信息和开设网上商店。项目2:网上银行和电子支付工具的申请和使用。情境设置:在电子商务网站完成交易后,实现网上的在线支付或转账。教学内容:(1)熟悉网上银行的开户申请和在线支付和转帐。(2)了解电子钱包电子现金等小额支付工具的在线使用。项目3:B2B交易。情境设置:要求将公司的产品,卖给消费者。教学内容:(1)B2B会员注册与管理;(2)供求双方供求信息;(3)供求双方洽谈交易。项目4:B2C交易。情境设置:要求将公司的产品,网上开店,卖给消费者。教学内容:(1)会员注册与管理;(2)B2C后台管理;(3)B2C网上交易。项目5:数字证书的申请和使用。情境设置:申请成为网上交易平台的会员,完成必要的数字证书的申请和认证。教学内容:熟悉会员注册的程序,熟悉数字证书的种类和内容和申请程序和使用方法。项目6:电子商务物流。情境设置:开展电子商务后,加强订单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势在必行。教学内容:了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订单管理,熟悉入库出库的程序。项目7:网络营销。情境设置: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调查和网上促销。教学内容:(1)了解网上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别;(2)开展网上营销的方法和策略。项目8:移动电子商务。情境设置:利用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移动电子商务的运营。教学内容:(1)了解移动电子商务与与传统电子商务的区别;(2)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项目9:电子商务综合实训。4、考核设计。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根据期末考试来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改变为以过程性考核、实践性考核为主。具体方式为“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20%+实践实训40%+综合应用20%”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技能主要是考查学生相关技能操作的掌握情况,理论知识考核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项目运营情况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检查。考核体系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三、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下一阶段的改革设想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首先,教学内容的继续提炼。因为电子商务本身一直就在快速发展、不断创新,所以电子商务的教学内容肯定要随着变化而不断的与时俱进。其次,就是教材需要更新换代。根据工作项目需要,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高职教学的教材。第三,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没有标准的和适应一切的电子商务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内容、方法和教学条件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真正的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作者:朱长春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论文中常用别字解析 一、权力与权利 在有关公司治理的文章中,经常会出现董事会权力、董事会权利、股东权利等词语,那么,“权利”与“权力”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权力”指政治方面的强制力量,或者(个人或机构)在职责范围内的领导和支配权。“权利”是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与利益,与“义务”相区别。“权力”是国家、公众或上级赋予的职权、强制力,是政治上的概念;“权利”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与利益,是法律上的概念。英语中,是power(权力)与righ(t权利)的区别。例如,制约权力,捍卫权利。 二、常见字的混用与别字辨析 1.截至与截止。“截止”意思为到某一时间之后不再继续,例如,截止日期,报名在昨天已经截止。“截至”意思为截到(某时限)为止,例如,截止10月1日,报名截至三月底。“截止”中的“止”是“停止”的意思,“截至”中的“至”是“到”的意思。 2.度过与渡过。“度过”指经历、经过,主要是时间性的经过,例如,度过了假期。“渡过”主要指的是由此岸到彼岸,是空间的经过,首先是涉水的空间转移,如渡过重洋、渡过黄河。另外,也用于比喻义的通过,如渡过艰难险阻、渡过难关。由此可知,我们经常看到的“欢渡春节”是错误的,应为“欢度春节”。 3.凸显、突显与突现。“凸显”意思是清楚地显露出来,例如,凸显英雄本色。再如,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凸显了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文化报,2000-05-29)。“突显”指突然显露出来,例如,今晨身体突显不适。“突现”是“突然出现”,例如,转过山脚,一片美丽的景色突现在眼前。 4.亟待与急待。在编辑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在论文中看到“某某问题急待解决”,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是“亟待解决”,那么这两个词语可否通用,哪一个是正确的?“亟”是“急迫”的意思,“亟待”指“急迫等待”,如亟待解决、亟待研究。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亟待”意为“急待”,说明二者在一般使用中没有太大的区别。细究起来“,亟待”文言色彩较浓,语意较重,多用于较庄重的场合“;急待”则较口语化,多用于一般场合。 5.等与等等。“等”表示列举,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部分列举,有省略或替代未列举部分的作用。例如,本次列车开往北京,途经石家庄、保定等地。再如,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项目的一大类,包括各种跳跃、投掷、赛跑和竞走等。二表示列举后煞尾,用于全部列举,有语气停顿、加以强调的作用,后面往往带有各项总计的确切数字。例如,联合国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六种工作语言。“等等”只能表示列举未尽,而不能用于列举后煞尾。“等等”与“等”的第一种用法基本相同,但又有所不同。“等等”有更强的语义色彩,往往强调未列举的项目较多,语句也较长。此外,“等等”还有一些特定的使用条件,后面一般不能再有其他的词语。例如上面例句,不能写为“本次列车开往北京,途经石家庄、保定等等地”。“等等”之前有停顿,可以加逗号、分号,而“等”之前没有停顿,不能有标点。 6.连接与联结。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是比较抽象的。例如,锦州是联结东北和结北的战略要点。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 三、结语 以上列举了财经类学术论文中常见的一些错别字,究其原因,一是在于作者在书写论文时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编辑把关不严,工作中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学术期刊以报道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创新型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反映学科水平与发展动向,开展学术交流为主要任务。既是科研成果的记录和传播载体,又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工作条例》)。为了更好地办好期刊,提高办刊质量,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带头使用与推广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努力提高自身的中文素质,使所编辑的文章语言文字规范正确,表达简练清晰。 作者:李莉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报编辑部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高校文化教育管理问题简析 1问题分析 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近些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存在的文化教育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将针对所了解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1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层次不清晰,各部门职责不明确,出现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的现象调查中发现,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小组一般是在主管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包括招生办、学生处、教务处、体育部等各相关职能部分共同参与。原则上,运动队的日常训练比赛由相关的体育部门负责管理,教练员具体执行,大学生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由辅导员和教练员等共同管理,他们的学习和平常大学生并无太多区别,由他们所在院系及教务处负责,招生方面由体育部门和招生办共同参与。运动队的各种训练管理制度由体育部门拟定,具体涉及的问题也是由体育部门出面到学校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协商。由于各部门分工不同,相互之间的配合默契较少,存在管理疏漏,发挥不出集体的力量,在学习文化课程、教育管理等方面,确实存在交叉重合功能。 1.2财经类高校运动队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游泳、田径、篮球等大项目上,各学校所招收的队员有所重叠从运动员等级情况看,二级运动员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一级和健将级运动员所占比重偏小,这说明目前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起点较低。运动员无论是在文化学习还是在竞技水平上,普遍存在吃老本的问题。另外,运动员所学专业普遍是在文科专业,学生缺乏选择专业和兴趣爱好的自由,与体育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较少。运动员学习的自我心理定位和现实定位有较大偏差,其文化教育脱离运动员实际。 1.3“学训矛盾”依然存在高水平运动队突出的问题集中在学习和训练的冲突方面,财经类高校大多数学生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背负学习和训练的双重挑战,由于自身精力的有限,这种半读半训的状态很难两者兼顾,而不少高校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因而导致学生运动员们对学习重视程度不高,混及格的思想普遍存在。如果运动员不能保证一定的训练和比赛时间,就很难提高和保持竞技水平,而不在学习上花费足够的时间,也很难在学习领域取得很好进展。学习和训练上的反差,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运动员对待学习是没有动力的,即便学校对于运动员的成绩一般采取的是宽松管理,但不少队员仍然感觉吃力,积极性不够。很多教练员也对学生的文化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相关文化教育的理解不够,存在侥幸心理,督促不够。一些教练员只注重运动员的竞技成绩和所取得的名次,对于文化课程等根本不注重。 1.4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对学生运动员的要求不严格,思想教育不够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财经类院校根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文化基础、训练要求等,拟定了《高水平运动队学籍管理条例》、《高水平运动员学分管理规定》等专门教学管理制度,努力解决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比赛之间的冲突。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专门建立了符合自我特点、具有自身发展需要的学籍管理档案(包括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有关规定、违纪行政处分规定、办理离校请假规定、住宿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院校存在着标准不统一,难以严格执行,有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教练员的培训、经费的筹备和教学管理、训练和比赛的统筹、激励措施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管理,有些方面会存在利益冲突,责权不明确,因而导致高水平运动队的各项工作效率低下。相关部门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不够,要求有时过于松散,导致他们也放松了自我要求。 1.5运动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动力不足由于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主要是为了顺利地拿到毕业文凭,为未来的就业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因此,他们努力提高竞技成绩、在比赛中争取好名次的训练动机已经弱化,运动员更多是考虑今后的发展前景,未来的工作生活。因此,他们投入训练比赛中的精力不够,动力不足,竞技成绩自然提高缓慢,甚至下降。调查中还发现,部分运动员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的满意度较低,在同学和老师印象中并不太好。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中不少人养成不愿学习、作风散漫等习惯。虽然他们由运动员变成了大学生,但是把不良习惯仍然带到了高校。 2建议 可以看到,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管理一直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兼顾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实现两方面协调促进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研究发现,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文化教育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教育制度不完善,管理不清晰,运动员学习动力不足,思想教育不够等问题,我们必须有效解决“学训矛盾”,建立适应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管理模式。以下提出几点建议:1)对财经类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进行清晰定位,明确办队理念,发展自我特色,突出传统优势项目,提高招生标准,加强队伍管理,建立高水平、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运动队。2)组建高效的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门管理部门,明确学校各级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各项规章制度,体育部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训练环境,促进高水平运动员的全面发展。3)努力改进和提高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各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管理模式。各高校需要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采用积极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来缓解训练和学习之间的矛盾,采用多样化的课程组织形式保障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学校对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和比赛时间进行总体把握,实行弹性学制和选课制,文化课程学习要兼顾学生运动员赛期的影响,努力为运动员提供文化学习的时间保障,强化对运动队的学习管理,形成激励机制。4)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运动员的思想认识,使之明确学习、训练的目标,同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运动员缺课等行为进行监督,效仿美国NCAA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相关措施。 作者:廖彦罡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校园素质教导模式探析 作者:余锦秀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而非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普通的艺术素质教育变为专业化的培训,反而起不到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从范围上看,把“艺术教育”只作为学校的任务,学校又把“艺术教育”当作几节艺术类课程的任务,把“艺术教育”理解得太具体,使其范围渐趋缩小,达不到真正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效果。高素质艺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严重缺乏,结构严重失衡财经类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1)数量上严重缺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按国家规定的正常艺术教育编制来看,财经类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常常是有上万人学生的学校配备的艺术教育教师才5、6个,师资严重缺乏。(2)结构上严重失衡。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公共艺术课教师队伍在教师年龄的梯次结构、职称的合理搭配、专业的有机补充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高学历、高职称的艺术教师比较缺乏。据有关资料显示,公共艺术课教师本科学历占大多数,而其中的教授、副教授职称者更是居于少数。艺术素质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备总的来说,各高校加大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投资,设施有较大改善。目前多媒体教学逐渐普遍。部分艺术素质教育办得好的财经类大学甚至也建立起艺术教育的专业活动场所。但是,从多数财经类高等院校来看,许多院校对艺术器械的使用仍然较为局限,对艺术专业活动场所的设置较为缺乏。总体来说,基础的教学设施还不完备。艺术素质教育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艺术方面的科研课题一直比较少。目前研究的课题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课题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不强;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研究方法比较陈旧,仍然以经验总结为主。教师在职称评定和科研能力上都明显落后于其他专业教师。因此,艺术素质教育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艺术素质教育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专业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教育以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而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它是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重在培养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艺术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在思想认识上解除发展艺术素质教育的障碍。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平衡师资数量和质量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本,从而实现艺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素质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着眼点。在年龄结构方面,老、中、青年教师人数搭配要科学合理,避免人才断层,要发挥人才队伍的长线潜力;在学历结构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教师人数的比例关系要合理,人员分布要相对科学,以形成整体良好的学术梯队;在职称结构方面,具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教师人数的比例关系要适中,人员分布要相对均衡,使师资队伍整体阵容整齐;在学缘结构方面,教师来源应尽可能地多样化,以形成开放的用人格局。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培养和稳定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在补充教师时要注意来源多元化,尽可能地从校外补充。 完善教学计划,艺术教育实现“一主多辅”体系,开设一门综合性艺术类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开设门类丰富的艺术选修课财经类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要坚持全方位的美育观。因此,必须健全和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要完善教学计划,把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一门综合性艺术类课程(比如《艺术导论》等)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开设门类丰富的艺术选修课(如美术、音乐、书法、影视、戏剧、戏曲、舞蹈等),并力求做到课时、进度、考试、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如此,才能使学生对艺术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了解,对艺术的各门各类、形式特点、风格流派以及社会作用等获得较全面的认识,并从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积极的精神营养。完备财经类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先进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为高校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带来了可能性。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最普及的辅助教学方式,但这远远不够。比如,开设《中国民族器乐欣赏》课程,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悠久、形态各样的民族乐器有个初步认识,但一般仅限于平面图片的认知和有声材料CD/VCD/DVD的接触。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购置有门类齐全的各种民族及西洋乐器,能够给学生当面演奏和让他们亲手接触乐器,让普通的学生亲手试一下,他们对于艺术的心理距离就会大不相同。此外,还可以根据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安排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和艺术陈列室,凸现艺术教育的高雅色彩,同时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得到第一手的艺术体验,必将成为高校教育的一大亮点。建立学生艺术团体,普及高雅艺术,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在开设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学生艺术团体,积极发挥学生艺术团体的力量,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普及高雅艺术,为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提供一个工作平台、教学载体和实践机会。为此,财经类普通高校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各种艺术社团组织,如合唱队、乐队、书画社、摄影社、诗社、文学沙龙等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健康的审美活动,如音乐会、演唱会、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书法比赛、绘画竞赛等活动,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艺术素质教育。 财经类论文:校内实训地对财经类学生能力的培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等。自此,全国的高职院校逐步探索并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一.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及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本质是坚持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我国高职教育从1980年第一所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创立开始,经过20多年的探索,教育部在2004年总结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时达成共识,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在最近几年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工学结合教育逐步取代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工学结合是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学习方式,学生作为主体,将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导的企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所谓“工”不仅指企业的顶岗工作,也指在相关岗位的工作实践,以及对专业对应职业环境、工作过程的体验;“学”既包括学生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亦包括对实际工作内容、经验和职业规范等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深度合作,校企资源共享。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坚持“文化•专业•实践”六字方针,学生在校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专业技能。学校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培养职业技能。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分层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尽管人才培养模式的名称从学院层面到专业层面千差万别,但其核心均围绕着“工学结合”这一根本教学思想。通过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能够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但由于工学结合在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吸引来自于企业、行业、社会等其他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仍是在未来需要从政府到高职院校自身等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困境 高职院校实施教学最基本的单位是专业,不同专业在培养目标、职业技能及职业规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工学结合的深化程度并不一致,发展是不平衡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要实现教学过程的“三性”,即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此,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其中,实验、实训环节在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规划的布局、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营造高仿真性的模拟环境、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得以有效开展。但是,实习环节却往往是高职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一个难点问题,尤其是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顶岗实习的安排是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困境。 (一)会计工作具有专业性,实习学生难以胜任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会计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同时会计工作繁琐复杂,需要从业人员严谨细致。因此,会计工作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在校内教学安排中有大量的单项及综合模拟训练,但由于模拟实训与会计实际工作的差异性,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单位时面对真实的会计业务无从下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不能得到实习单位的信任,很难真正落实校外的顶岗实习。即使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解决了实习单位的问题,但是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也不放心把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交给学生去做,实习学生只能走马观花,看看账本。 (二)会计工作具有保密性,实习学生难以顶岗财务部门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会计工作具有保密性,具有排他性。企业出于财产安全及保密的考虑,在用人上会更具有选择性,短期实习的学生往往不被得以信任,不会让实习生真正参与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并且,企业的会计工作具有明确的岗位分工,各岗位会计人员规定对应的职责权限,并具有严格的交接手续。如果实习生在企业真正顶岗从事会计工作,将需要替换某一岗位的会计人员并须办理交接手续,才能明确该岗位前后任之间的责任,因此,岗位的特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履行如此复杂的程序去安排实习生真正从事顶岗实习。 (三)会计岗位具有分散性,实习学生难以管理虽然企业缺乏主动性接收会计专业的实习生,但学校发挥各种资源,会计专业也能建立少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但无论学校集中安排还是学生自主实习,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岗位是有限的,一次性接受实习生的规模都比较小,一般只能接收1-2个实习生。这就造成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分散性较强,分布在不同城市、不同单位,难以集中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企业的指导老师由于自身业务水平、工作繁忙等各种因素,可能无心指导、无力指导实习学生,使得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因企业而异,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三.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出路 依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能够实现的校内模拟实训难以解决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求,而高职会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存在顶岗实习落实的困境,如何寻找出路解决这一矛盾,有效推进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我们摸索出来一条路径: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毕业实习两者之间的衔接,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切实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一)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创新的一个产物,它与校内模拟实训的区别在于:校内模拟实训项目的指导一般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实训教材由教师经过一定的取舍进行编制,经济业务资料具有仿真性;而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采用的实训资料为企业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具有全真性,实训指导一般由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承担。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训练,学生接触到的不再是经过教师整理编出的经济业务表述资料,而是一大堆无序的原始凭证,学生需要利用所学习的会计知识对原始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根据原始凭证上内容的记载,判断经济业务的类型,进而编制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及后续会计处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习相比,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参与企业全真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可以掌握企业会计工作的真实工作流程与工作方法,顺利完成从校内到校外的过渡,为大三最后一个学期结合就业而进行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三)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落实工学结合教育的宗旨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在学生职业能力综合培养方面的作用逐渐得到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会计专业办学者的重视。因此,为落实工学结合教育的宗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显得十分必要。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类型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学院出资注册成立会计记账公司,公司的出纳和会计均由专业中具有会计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业务来源由专业教师承接,业务收入归承接教师所有,记账公司成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校内实习的机会;二是由学院财务处与会计专业合作,财务处将办公场地搬到会计专业,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财务处的工作人员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院会计业务处理;三是校企合作,会计记账公司将办公场地搬到学校或将一部分业务拿到学校,成立会计记账服务部,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校内参加实习完成会计记账业务。三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类型,其本质都是提供企业的记账业务或者学院自身的会计业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完成真实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学生校内实习的成果即是企业或学校每月的账务资料。 2.我院会计专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三种建设类型中,我院采用了第三种类型,即与杭州ΧΧ财务咨询公司合作,共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负责提供场地并按照公司财务部门的布局,建设校内实训室,营造企业化的实训环境,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分批轮流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公司员工每月收齐记账业务资料后,定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班,指导学生完成会计记账、网上申报纳税以及办理工商年检登记手续等工作。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已经建立近两年的时间,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运行效果。从学生来看,通过校内实习真正体验了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就业的信心。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几乎所有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得以训练的学生均认为,这些训练对其就业及实习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从教师来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其进行顶岗实践提供平台,解决了会计专业教师参加顶岗实践所面临的与学生顶岗实习一样的难题,并为课堂教学积累原始资料。从专业发展来看,合作企业员工纳入专业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专业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团队;专任教师在实践中收集第一手的会计资料,有利于工学结合课程与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另外,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关系逐渐得以深化,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项目。 总之,通过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设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会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并且作用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其他环节,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有益补充,弥补了校外顶岗实习的不足,是有效落实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习环节的重要举措。会计专业应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规模,基于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水平。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专业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 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基本都开设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保险法等多部门法。财经类专业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基础,对于比较抽象的法律规范和高度概括的法律原则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抽象的经济法理论和多变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法理论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和实际结合起来,科学解释和全面理解生活中的经济法问题,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经济法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遵法守法的观念,是每个法学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财经类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误区:将法学类经济法与财经类经济法混淆 经济法学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法作为部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被法律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经济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七个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部门、民商法部门、行政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社会法部门、刑法部门、程序类法律。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经济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其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国家对土地、货币、税收等进行管理的法律,也归于经济法体系。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与经济法体系相关的经济法课程。与财经类经济法课程不同,经济法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学科,主要包括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等相关内容。[1]这一点与财经类经济法课程以“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为主”有着本质的区别,财经类经济法主要包括总则与分则,总则内容主要讲述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分则主要讲述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该课程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破产法等多部门法[2],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属性的经济法课程。所以不能把二者混同。实践中,多数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和讲授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教学误区:经济法课程内容的讲授侧重实践,忽视理论 法学类经济法一般都是在大二或大三开设经济法学,而财经类专业由于把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通常是在大一或大二开设,由于低年级财经类专业的本科生缺乏法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具备或鲜少具备一般性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民法的基本理论,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的理论,以及对民事行为的认识等,或商法的基本理论,这些基础的法学理论的积累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没有这些知识的积累,会使原先就属法律门外汉的财经类专业本科生更加迷惘。在有些学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的经济法教学甚至由非法学背景的授课者来担当,由于教师本身欠缺法学训练,则把经济法教成经济学或把保险法教成保险学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些教师认为,既然不是法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是不可能使其在经济法理论上有过多的探讨和获得较深造诣的。通过一些案例介绍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了,只重视实践运用环节,而不就一些法学理论做过多的讲解。法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大家一致的观点是法学的教学方法,逻辑推理、案例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开课误区:经济法课程不分专业,内容雷同 法学类经济法学包括的内容,国内不同的版本的教科书与学者的认识是大同小异,基本包括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面对法学类学生,授课教师主要根据课时的多少合理安排讲授内容即可。而财经类经济法由于不同的版本的教科书与学者的认识存在差异大,各个高校安排课时多少不一,内容的取舍不容易确定。不过无论何种版本基本都是侧重于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介绍。对于财经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客观原因,由于学校在课程考查、考试方式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考试课,会出现不同专业用一张试卷的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而造成授课内容的雷同,如果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误区:重视试卷成绩,轻视平时评价 对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大多数做法是以闭卷考试作为主要的测评手段,考核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考试形式单一,考试题型简单。经济法课程考试一般以闭卷方式进行,考试题目多为对知识的再现,客观题型较多,主观题型较少,由于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考试中容易出现作弊现象。二是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考试前几天集中时间进行机械背题,达不到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对于一个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包括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本科院校的教育核心是本科生的培养,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对于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非常关键。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培养不同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二者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应侧重一定的理论知识,是一种宽口径的培养教育;后者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的教育。因此,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确定是经济法学的学习,还是经济法或商法介绍。如果是经济法学的学习不可避免地造成与法学类经济法学内容的一致,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在有限的课时里根本完不成任务;而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缺少法学专业素养,接受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如果是经济法或商法介绍则会造成与高职高专学生教学内容的一致,达不到教学效果。通常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经济法概述、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担保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劳动法。[3] 综观以上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法或商法介绍,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设置与取舍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总体设置上必须坚持基础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特别是理论内容的设置,而不是仅仅注重实用性。要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经济法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法内容,而且包括商法内容。然后按照这一体系,在部门法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理论内容,而不仅是法律、法规的介绍。例如关于公司法,一般的财经类高校经济法课程里都是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但事实上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是很少介绍该部分内容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商法里学习的。因此该部分就要求教师要介绍商法的基本理论。由此引申介绍公司的产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思考问题,对经济立法的现实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仅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介绍,达不到该目的。第二,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专业要有所不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需求和其他课程内容适当增减,形成相互呼应的统一体。例如人力资源专业,经济法课程里关于劳动法的内容可以不讲或少讲。金融保险专业,由于学习货币银行学、保险学以及专门学习金融法律、法规,经济法课程里证券法、保险法等内容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市场营销专业就要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合同法、担保法的内容为重点。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做到因人施教,而不是因教材施教,一本教材到处讲。[4] (二)强调理论传授与案例教学并重 在经济法课程的概述里以及部门法内容介绍中,笔者认为对于财经类本科生不能忽视理论的内容,例如在总则里关于经济法的历史发展、经济与法的关系,经济法的各种学术观点等要给学生讲清楚。在分则里以产品质量法为例,要介绍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的理论基础、国内外有关产品质量立方概况等内容,不能仅用几个案例介绍我国产品质量法的内容,而忽视理论的介绍,否则与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符。课堂理论讲授虽然重要,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上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没有案例的经济法课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例如在讲授产品质量法时,可以结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举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分析该事件中所包括的各种法律关系以及各法律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在各种教学体系中,课堂理论讲授主要以口头的形式向学生宣讲经济法的有关内容,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讲授水平、讲授技巧以及教师对经济法理论的把握程度。而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现代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客观上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情景、设疑、引趣、启思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研究。一般选择的案例要本着生动逼真、故事性和可读性较强,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种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进而能诱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案例教学已成为目前多数高校法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可少的环节,法学教育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理论讲授、课堂案例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案例分析得精、深、透。例如在讲授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时,举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要讲清楚以下几点:一是“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二是三鹿奶粉事件涉及什么法律问题?三是三鹿奶粉事件应由什么法律来管?弄清以上三个问题,基本上对经济法的重要作用就会深刻理解。另外,经济法课程属于法学教育,理应安排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公司参与实践或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才能达到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三)侧重考核方式上的理论与实践性结合 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考核,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法学专业的考核方式,法学类经济法学考核,基本上都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等主观题和客观题。笔者认为,闭卷考试不一定是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唯一选项。因为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涉及十几部基本法律,而且领域广泛,条款繁多,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是难以想象的。一般应通过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为主,闭卷考试的内容为辅。只对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采取闭卷考试,其他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形式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查,以便达到应有的效果。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浅谈大学物理中的计算机教学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 计算机教学 [论文摘要]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计算机教学作一些思考和尝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物理学与计算机的密切关系 电子计算机是因解决物理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二次大战期间为了快速计算弹道,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6年研制成功[1],万维网的出现是因欧洲核物理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由此可见,计算机与物理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物理学的发展促成了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出现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它延伸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成功地解决了很多物理、数学等方面的难题,没有计算机就不可能准确计算出火箭和卫星的轨道位置、就没有今天的航天成就,计算机应用跨越各个学科,在工业技术、企业管理、情报信息处理、国民教育等领域引起深刻的变革,在今天几乎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离开计算机的应用。 作为孕育计算机诞生与发展的物理学,如果说早期物理学应用计算机主要解决人们的计算速度、强度的技术问题,那么到了今天,计算机已在更深刻的层次上促进物理学的发展,由于在物理学很多领域中能够找到精确解的理论问题已经不多了,剩下的是大量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预测和求解离开计算机,人们几乎无能为力了。另外一个方面,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够通过真实的实验来验证物理理论的正确性、工程中也往往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做实验来探测某些数据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而今天很多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来完成,达到与真实的实验完全相同的效果,成本低廉且安全环保,用计算机来进行科学实验是科学技术史上革命性的变化。 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情况对我们今天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物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物理教学中结合计算机教学的一些思考 大学物理课内容很多,结合不同的专业,在保证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内容上作一些必要的取舍,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等相关专业,教学内容上适应地向专业倾斜,使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明确基础课的服务目标,让学生明了物理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做法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精选典型物理问题用计算机编程求解 大学物理课程一般在大一的下学期和大二的上学期进行,而大多数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也恰好在此阶段展开,这就为物理课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相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物理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精选一些典型的物理问题用计算机编程进行数值求解。例如在力学部分讲抛物运动时,先按教材讲授忽略空气阻力时的运动方程,求出精确解,然后补上空气阻力二次项,方程就变成非线性的了,让学生体验含有空气阻力时实际问题求解的难度,再介绍计算机数值计算的方法与思路,给出编程示范,作为综合习题让学生完成程序设计与调试,并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教师协商,程序调试可利用计算机上机课时间完成,通过这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既培养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课和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双方面的积极性。又例如在振动学章节用计算机演示单摆大角度强迫振动的混沌效应;在热力学章节用计算机模拟二维布朗粒子运动;在电磁学章节用计算机编程求解一般位置的电场和磁场分布情况,像载流圆形线圈,根据毕粤--萨伐尔定律和对称性,教材上只给出了求线圈轴线上点的磁感应强度,但对其它位置的磁场分布情况计算就很难了,因此可在课堂上简单介绍计算机积分法,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完成求解圆形电流非轴线上点的磁场分布情况,巩固和加深对物理定律及其适用范围的理解与把握,学习和体会计算机编程的方法与技巧。 通过精选少量典型物理习题利用计算机编程进行数值求解,以小论文或综合作业的形式布置练习,具体实施中充分征求计算机相关教师的意见并请求协助和参与实施,加强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双赢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大学物理课的基础地位与作用,体现计算机对物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知道这两门课程关系如此密切,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积极性自然就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二)部分物理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课件来进行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物理的计算机仿真实验也得到普遍的关注与认同,成为大学物理实验的一个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一些院校已开发出很多有特色的大学物理仿真课件,为我们在实验方面实施物理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结合创造了另一个有利条件。可将全部物理实验内容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按原计划实施,一部分实验由计算机仿真实验取代,还有一部分作为对比实验,既按真实实验进行,又做仿真实验进行对比。将仿真实验课件安装在机房和校园网上,方便学生操作。仿真实验虽然不可完全替代真实实验,但真实实验仪器因结构复杂精密、价格昂贵,不允许学生反复操作、随意拆装,以剖析仪器性能结构。仿真实验恰好在这方面能弥补真实实验仪器的不足,丰富了物理实验的手段与方法,拓广了学生的视角,也为以后计算机的应用开发掌握一些基本概念。 (三)结合电磁理论和量子理论章节内容,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前景 通过上面的一些做法使学生了解了计算机对物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但反过来物理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在物理教学的相关内容中也应注意作些介绍,事实上每一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物理理论与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在电磁学和量子理论章节的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知识,如量子信息、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机的原理、研究方向和技术难点,目前的发展状况等,让学生看到物理学理论对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关键作用,以强调物理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强化物理课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从专业的客观需要方面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物理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试析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校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阐述了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项目的构建,较好的体现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 把学生按专业分成人文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如何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准确评价学生能力,同时利用考核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合理的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往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的不足,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考核,最后根据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稳定性。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实验质量的提高。 六、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实施,使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引导,因材施教,不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也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关于民办高校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计算机系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计算机系的教学建设工作为例,从学院“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九个方面阐述民办高校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一体两翼;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特点;教学管理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也认识到抓好教学质量是办学立校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系的教学建设为例,浅谈青年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办学指导思想 我院1999年创办,自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后,经过8年的研究与探索,将增城学院的办学定位于: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思想;以“一体两翼”为人才的培养模式。计算机系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学院办学思想的指导下,经过10年的办学实践,将计算机系的办学模式定位于:“一体”指的是计算机的应用及研发能力,“两翼”即是管理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这四种能力。 二、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与其他民办高校一样,我院师资的现状也是“两极分化”、“青黄不接”的现象。目前计算机系的专任教师共4O人,其中年轻教师33人,年龄介于25—35岁之间。本科生l2人,硕士生l7人,在职博士4人,初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l9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民办高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教师比例极少,大部分的年轻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经验及科研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年轻教师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要从思想上进行充分的认识: 首先,青年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思想、从全局上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通过日常的工作会议、培训及自学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认知水平。 其次,要对教学对象的共性进行充分的理解。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共性: (1)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但贫困生也不在少数,贫富不均使学生容易产生物质上的攀比。 (2)尽管民办高校中不乏佼佼者,但普遍学习基础差,自律能力不够强,自觉性较差。 (3)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管理难度大。 (4)学生业余专长较多,但学习动力不足。 最后要对各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融会贯通,传授知识才能承上启下。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与办法 1.举措 我院计算机系抓教学质量,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发动教师总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经验,重点加强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使教师都具有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加强典型示范,开展各类教学竞赛,以老带新,总结传授经验。 (2)从能教学人手,培养教学能手。教学能手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本领,能说课、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喜爱听课。 (3)加强教师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应用技术及研发技术带进课堂教学中,指导教学充实教学内容。 (4)发挥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加强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和决策能力,把权、责和服务三者统一,带动年轻教师。 2.方法 (1)必须在备课下功夫。首先教师应充分理解~tf-]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及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属于专业基础及先行课的应以细讲为主,属于专业技能课的应结合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及先行课程的内容慎选教材及例子来进行讲授。必要时教师也需先消化基础课及先行课的内容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备课。这样就避免了讲授内容的重复或学生对知识认知不全面的问题。 其次在备课过程中,要找出每次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设计好教学流程。把讲授的大致内容进行记录及讲授时间进行标注,这样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课堂时问的作用。备课中如发现内容过多时间太长的应分开课堂来进行讲授,避免碰上课间休息导致下节课又必须重复讲授同一内容的问题。如时间较为宽裕的可安排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或做练习。 最后讲授前预先演练一次,这样教师能对自己安排的内容更好的理解,在讲授过程中也可避免出现语言表达不清等问题。 (2)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说课艺术。课堂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教师的“说”课艺术上面,绝大部分教师都遇到过不知如何“说”课的问题,甚至在讲课过程中出现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状况。如果教师缺乏语言方面的素养,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用“说话”来引导学生学习,就不能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年轻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培养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这样才能把课说好、说活、说得生动,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气氛和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课堂的教学。 教师在培养的个人语言艺术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学结: 1)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2)适当使用自然得当的身体语言。 3)善于运用情感性语言。讲课时在不同的场合运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教学。 (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高校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年轻教师必须学会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以“组织行为学”教学为例,它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模拟情景法等等。教学中播放一些录像片段,引入企业的情景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聘请企业的高管到课堂上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应用面授个人的管理经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善于掌控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其重要性就如乐团中的指挥官。要从全局去“察言观色”掌控课堂,及时调整学生学习情绪及课堂的气氛。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面露倦意、低头交耳等现象的时候应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要学会合理控制时间,按教案上备注的时间,调整内容的讲解速度,另外可以在讲台放置手表,一方面便于观察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不断看表的尴尬。 (5)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须从两个方面明确和强化教学质量观:首先要明确知识传授是手段,能力培养是目的。其次要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自学质量评价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管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当堂课程的管理,是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大学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目标定位都不一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办法进行引导和管理。 各年级学生状况的不同表现: 1)大一学生是:对新环境兴奋、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知识的盲目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2)大二的学生是:开始为未来知识的应用有新的定位和奋斗目标,从参加社会活动逐步转向和专业发展方向相对应的学术活动,重视个人技能的培养及社交能力的培养。 3)大三的学生是:对将来的就业和读书进一步规划,是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人、事、物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有选择地接收知识和外界的新信息。 4)大四的学生是:大四的课程以专业选修为主,同时开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课程的任务虽然不紧张,但学生压力大,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甚至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与找工作无关的知识有排斥的心理,更多的是需要就业的指导和行业发展的信息。 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对低年级的学生应是以导学为主,教会学生如何自学,横向灌输专业知识,侧重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引导学生诚信教育。对高年级的学生要从将来就业方面纵向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从行业发展方向上引导学生建立创业的心态,多引用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例子来激励学生。 (6)敢于创新,善于走出个人教学的困境。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多年后会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习惯。部分教师针对熟悉的课程的实际应用了解不深,很多知识传授限于“纸上谈兵”,甚至考试卷子每年变化不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习惯一旦成形很难改变,即使个人深感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也因为习惯的惯性原因难以变化。 同时在大学教学中避免不了同一个老师教同一个专业几门课程,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熟悉后会产生视觉疲劳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学会适当地搭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个人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长期的接触中都“备感新鲜”。 (7)大胆创新,不断尝试考试方式的改革。课程考核的改革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不断创新的体验和总结。要克服传统的应试教育弊端,考试的目的考的是学生实用能力而不是记忆力,可以采取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压力和平时考核的比例来逐步减小期末考试的方式。 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采取论课考试与实践应用技术水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变一锤定音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除笔试外,加入以实践制作“智能化电子产品”实物和设计资料作为确定理论课的成绩。有些基础理论课只能以笔试为主的,可采用闭卷、开卷或答辩的方式考试,例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只有采取这种灵活多样的考试模式,才能真正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促进教学改革。 (8)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围绕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计算机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成:实验、上机、课程设计、校外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五个方面进行。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中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由原来的38%提高到45%。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重视具体的操作,并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楚明确的术语,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谈个人理解的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大胆提出科技创新理念等,教师予以归纳分析,这样正确地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把新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并切实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比教师直接传授要深刻得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9)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原则,表现出真诚、温暖的心理氛围,它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课堂互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感情距离。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用爱去关心学生,多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促使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教师应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的具体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试论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英语教学模式的不同,新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些独到的方法和教学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了几十年英语还不能把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相比之下,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现代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是:①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②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参与所给信息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建构意义。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使用指定的网络多媒体课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定期评测,有教师在教室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的学习。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无疑是课堂的真正主宰,是整个课程的主导和主体,教师利用教材和板书等方式传授英语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控制”的作用,侧重于教,通过这种方式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裁判员,也是主要参与者,制定规则并且参与规则。基于计算机课堂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随着学生的角色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也应完成角色的转换或变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成为:需求分析者、课程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课件制作者、顾问、辅导者、教学组织者、教学研究者,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习惯并逐步接受这样一种新教学模式理念的转变,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课堂问题的解答者,也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主动掌握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科学方法 很多年来,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演示型)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无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毕竟是遵循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习等,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呈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而计算机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也是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中教师学生这两个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产生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痼疾。 2.计算机网络的无限扩展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扩展思维 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有了互联网,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就不再是“人—机”之间的单机学习,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这种集体不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的集体。 3. 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能够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及时转变自身定位,从主体转变为引导者和领路人,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适应者、积极践行者。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浅谈计算机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 能力素质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具备充分的信息素质,以及能为时代服务的现代技术能力。当前,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着力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分析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推动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 一、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时代性标签。计算机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培养较好的信息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信息素质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获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就是培养大学生认识和搜索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及时的进行评估和有效利用。当前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高信息素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新型文化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总的来说是要培养其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一切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包括其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对信息的评估和利用。是一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对现代有特点的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意义 (一)计算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大学生的基本途径 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和发展,产生了高度的分化和综合集成效应。但是不管是细化计算机技术核算综合计算机能力都是现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都是进行科学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创新性的大学生是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创新思维是基础,创新意识是动力,只有在结合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较好的培养其综合能力素质。而现代的计算机教育在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对于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计算机教育也具有推动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大学生自身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重视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教授进行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大学生自己一定的自身时间和利用计算机,从而自主的发展探索信息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功能性和广泛性,进行探索式和发现式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在计算机教育中,能够较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其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能力,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也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二)计算机技术能够培养具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国际化成为普遍性的发展状态,所以当前大学生的教育势必要在国际化的趋势下进行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国际化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突破性的推动。 国际化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具有世界的阳光,能够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凭借出色的技术技能和创新知识,获取突破性的发展,树立起成为具有国际化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目标。一般来说:国际化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要有国际化意识、胸怀,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和世界眼光,在视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国际化水准。而要达到这些素质的前提条件,必须具备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质是大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素质。而信息素质主要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教育进行培养,通过计算机教育,树立学生的全局观念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育能够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计算机教育本身建立在一个较高的科研基础上,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提高利用计算机搜集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将来大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凯斯学院研究基金会以及日本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践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9.3%。由此可见,查找和阅读信息资料的重要性,若不搜集国内外研究进展资料,往往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更谈不上科研效率了。”因此,利用计算机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是培养未来高技术人才的工具。 三、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现代大学生,无论是刚进入校园还是即将走出社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这是先进科学时代的基本需求,也是其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大学生要成为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及时听取教师的知识灌输还需要加强自身对只是的求索,利用计算机或者网络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充实自己的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那么,在信息计算时代,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信息检索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制定的学校策略,并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按部就班的完成既定任务,对当代重要的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其中开展文献检索课程,加强大学生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当前信息技能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符合时代的潮流,符合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规定。而且开始文献检索课程有利于使学生更方便的了解当前实际,了解各专业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的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培养各种自我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常用的检索工具和参考方法,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一定的现代信息。并且,现代大学文献检索的内容需要定位在当前大学生的培养实际上,吧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各阶段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较强的接受能力和综合能力,就爱你培养其基本的信息意识,并传授其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强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和利用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中的数据库作用,进行专门性的信息指导和讲座 如何利用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每个高校都应当积极思索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时代性课题。当然,在教育的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充沛的现代设施和丰富的师资力量,以及发挥图书馆的信息积聚中心的作用。 首先,利用图书馆的信息集散中心作用,加强大学生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集散地,具备搜集、存储、传播和利用信息的功能,也是现代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培养中心,利用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室以及强大的信息库,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每年进行新生的分批指导和就教育,树立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理念,并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亲身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其次,加大计算机设备,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计算机教育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要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务必要要在一定的动手操作之后,加强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感知。加大技术设备,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本身,同时还有现代信息库的建立,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建立必要的服务信箱,及时了解当前学生的需求,按需分配,加强信息的利用率。 最后,利用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专门的讲座和培训。强大师资是当前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根本前提,也是保证其提升能力素质的根本保障。教师本身应当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较高的技能水平,并能通过一定的培训方式和讲座,使学生能够通过听觉和视觉同时加强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计算机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必经途径,也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时代需求性的新型人才。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析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需求,该文通过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一种技能。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己经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现在的教学模式是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即“理论+上机”,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能被及时消化吸收,上机操作不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基础差的学生难以入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比较困难。 1.2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 对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学生却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造成了听课的起点不同,授课时不好把握进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内容要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1.4 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因此老师应该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比如在讲解PPT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文本茂的元旦贺卡,使他们在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2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3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学内容难统一。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2.4 注重考试改革,拟构建网络考试系统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考核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方式从笔试转化为机试,在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中,应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分析、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地探索改革、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高等院校招生生源现状和教学实际,对高等院校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从教学模式入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在总结已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高等院校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希望能为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1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普及我国计算机教育、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 2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所作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除少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基本只停留在网络的初步应用和简单操作上,远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并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而如今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教材问题。当前面向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但基本只适用于同一个层面的学生,尚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要求单一。教材中的应用实例脱离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少,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 (2) 教学模式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还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充分给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机会,无法全面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整体较差。 (3) 教学手段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验教学都是统一的“一刀切”的方法或手段,考试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理解,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上不来,影响了学习效果。 3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以上诸多问题和教学要求都使得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综合上述原因,学生差异变大应该是导致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真正大面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解决教学的整齐划—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性,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全面提高教材建设,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班级授课制下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它承认学生的差别,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分层教学必然会有效地提高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是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是验证分层教学对高等院校教学的适应性和效果,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是通过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具体问题,总结分层教学的优缺点,为今后其他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做一些探索。最后,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实施,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 4基于分层教学的实践 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是为了检验分层教学策略对大面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作用及对诸如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通过操纵分层教学这一实验因子,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验证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假设及感性认识。实施分层教学,不仅能提高中等生和学差生的计算机成绩,改善其非智力因素,而且对优秀学生的学习也有利。实施分层教学能够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充分地发展的目的。 (1) 实践方案 本次分层教学的实践选取2007级机械工程系的两个专业班进行等组实验,041(45人)作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042(44人)班作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经过一学期实验后考察两个班的教育教学效果。一是对阶段性考试、期中及期末计算机统考成绩进行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计算机成绩影响的效果。二是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方面作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所产生的影响效果。 (2) 实践过程 为了与现有教学体系充分兼容,也为了使该分层教学体系切实可行故采用班内隐式分层形式。隐式分层,使班级中学优生能够发挥影响力,起带头作用,学差生避免了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学习进程的差异而容易产生的自卑和消极心理。班内隐式分层,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是学优生,电脑操作基础好,计算机学习兴趣浓厚:B层是中等生,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C层是差学生,对电脑没有兴趣或是毫无了解。分层后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跟踪记录各层学生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分层,坚持“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整层次,允许组间流动,注意层间转换。随着学习的不断进展,学生的层次组成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B层的学生逐渐增多,C层的学生逐渐减少并最终消亡。分层建组后,依据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看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C层学生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操作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B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层学生进—步拓展思维,在学习上有所创新,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让各层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上紧紧围绕各层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样能有效减少和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无效的脑力、体力劳动。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时,可节约60%的时间。 备课时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根据每个章节的难度确定是否要分层,分几层和怎样分层,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拔高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行铺垫。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让不同层次学生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做不同的练习。课堂练习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 课外作业的分层主要体现在同一作业,对学生的要求不同。重点是引进激励机制,即每次作业,每—个层次都选出榜样给同学展示,让同学们有比较,有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和上进心。授课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方法,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上机辅导时,提前布置好上机作业和练习,独立实习或采取小组互助练习,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基本内容都要掌握,拔高内容或典型问题先演示再自由练习,避免学生盲目摸索,同时保护了学习兴趣。发现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时,可在实验室统一说明,由于机时有限,有一些问题在下一次课堂讲授中分析、总结。要精心设计实习题目,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能力。 平时阶段性的测验和期末考试,采取笔试或笔试+上机或上机多种形式。考题由两部分构成,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必做,分值为100分,附加题一般是两道,各10分,满足B层学生和A层学生的需要,附加题的得分取25%计入总分。分层测验对A、B层学生有促进作用,同时因分值比例较小,不太影响C层学生的成绩分布。 (3) 实践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教学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从041班与042班成绩统计表来看,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班,在平均分和优秀率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教学质量确有明显效果。(见下表) 5结论和思考 通过以上分层教学的实践结果可以看出,分层教学能够较好的解决学生差异所造成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相关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达到了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 长远考虑,分层教学不能把着眼点局限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要在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对于原来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他们,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重新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注重研究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认真研究各层次学生,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使教学方法更加人性化。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试析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PBL模式是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在调研《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该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PBL;计算机教学;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在线教学、师资培训及医学培训等领域。鉴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PBL模式概述 (一)PBL的概念 关于PBL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PBL的原创人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Barrows.H)和克尔森(Kelson.A)(1993)博士认为: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它包括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获取关键的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自主学习的策略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此外,Finkle Torp(1995)则认为PBL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Bligh(1995)认为PBL是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综合现有的关于PBL定义的诸多观点,笔者认为,PBL就是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自主、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PBL的特点 PBL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而非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在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c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总的说来,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等相比,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从问题入手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此反复循环,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突出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顺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那么,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如何?能否适应上述目标要求呢?为此,笔者在河南省内的5所普通高校,随机抽取30名任课教师、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管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模式落后。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演示”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即首先系统讲授每一个菜单、命令和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在此情况下,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往往无法迁移,常造成“学而不会用”、“学而不能用”的现象。二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和教材选择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无法及时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三是难以实现学习个性化。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状况,实施分层教学,但由于教学模式落后、师资水平低下、学生人数较多等原因,个性化学习目前还难以实现。第四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由于教学模式落后、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不利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和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笔者试图在教学中引入PBL模式,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下面,笔者以“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为例,介绍PBL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信息检索及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基本常识;培养应用常用检索工具检索所需信息的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培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上述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层面、同时也包括能力和情感层面,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 (二)学生特征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对计算机类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动机比较强烈,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对于信息检索、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等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高效信息检索及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薄弱,等等。 (三)学习内容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和信息安全两部分。“信息检索”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Baidu与Google等常见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等。“信息安全”部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既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等理论知识,又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计算机病毒预防等侧重于能力培养的内容,而后者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模式的基础。 (四)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描述 从理论上讲,PBL模式的实施要依托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要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建构的资源都可以加以运用,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和非网络学习资源。从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我们主要运用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在学习工具方面,有专家指出,网络环境下的PBL所应用的学习工具一般包括:问题情境工具(文字、视频、音频、动画、多媒体软件等)、问题分析工具(专家系统、语义网络、电子白板、概念图等)、协作交流工具(协作交流平台、网络通讯工具等)、学习成果展示工具(电子幻灯片、网页制作工具、电子会议系统等)、评价反思工具(测试工具、专家系统、EPSS等)。根据实际条件,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主要运用文字、视频、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工具、电子幻灯片等工具。 (五)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PBL的内涵和特点,笔者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组织学习小组。在PBL模式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为小组讨论,教师一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所以,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为便于教师实施指导,每个学习小组由4—7名学生组成。参加该内容学习的学生共有30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因素,考虑共同促进、互相学习、分工合作等原则,笔者将其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同时指定1名知识基础相对较好、性格开朗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辅助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2.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是PBL的核心,不仅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影响PBL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设计若干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索、寻求解决方法的欲望,驱动学习的顺利进行。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趣味性的小故事等等。本章节的问题情境设计如下: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加快,在科技、教育、商务、社会等众多领域,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呈现一组计算机病毒干扰正常工作的案例:1998年10月,一名“黑客”多次侵入福建省图书馆站点,造成该馆的服务器两次关闭;阜新工商银行因病毒作怪无法营业……看完上述资料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总结得出两点结论: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病毒会危害社会秩序,应注意信息安全。 基于此,教师提出两个课题:做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文献综述;怎样保障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前者意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等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后者则重在培养学生自觉防护计算机病毒、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3.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明确了研究问题后,教师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教科书开展自主学习、探索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对于“信息检索研究文献综述”这一课题,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查阅教科书或网络资源,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然后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和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等,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查阅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相关信息、学术论文,并将检索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加工;最后经过学习小组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讨论,最终形成问题的答案。 对于“怎样保证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这一课题,笔者注重将刚刚习得的“信息检索知识”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或网络数据库,搜集计算机病毒破坏公共或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案例,通过小组集体分析、讨论,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等;其次,学习小组成员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自主探究,形成对“计算机病毒防护”的初步理解和认识;再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保障个人信息全”的相关措施;最后,设置“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实践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具体应用,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4.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过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以答辩、汇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一般由各学习小组组长进行答辩或汇报,小组其他成员根据答辩或汇报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为“观众”或“评委”。 五个学习小组分别汇报各自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对PBL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汇报情况提问,并由汇报小组进行答辩。“提问——答辩”实质上是“自主学习”、“讨论”的延续和深化,通过学生答辩,然后由教师分析、补充、综合、强调,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认识,增进了学习者对教学任务的理解。 5.学习效果评价。PBL模式应用效果评价,注重对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淡化知识考查,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本章节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由教师、本小组其他成员对组内某一成员在搜索和加工信息、协商、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再加上该学生的自我评价,即为形成性评价结果。总结性评价则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评价集体汇报和答辩情况,再综合对各小组成员解决具体问题,如检索一篇论文、祛除计算机病毒等的评价情况,即为最终的评价结果。 6.总结和反思。根据评价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反思学习活动对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利用PBL模式开展学习活动,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信息社会,培养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应用PBL模式的体会 从“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与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体现出PBL模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这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是革命性的。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问题情境”的设计是PBL模式的关键,若缺乏映射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一定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在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对个别学生或学习小组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遗憾的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数量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分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将PBL模式更好地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挥其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势,还需要广大同仁们进一步思考和尝试。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浅谈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 直观演示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论文摘要:全国各高等院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给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仍在继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特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以下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关于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将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要提高及时性,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快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但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鉴于书刊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以消除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要增强合理性,做到实事求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曾说:“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目前不必学而以后也不必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学生感到难以入门。”这是对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阐述,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二进制编码、信息编码等内容,且将这块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对象和考核重点,可实际是这部分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无用的,且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完全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屏蔽这部分的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都是二进制即可。与此同时,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绝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议应当适当增加。 3.教学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一所高校内计算机基础教材往往只分为文科版本和理科版本,这种粗犷式的分类,严重影响了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性,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现行的教材往往都安排了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内容,可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如果讲授photoshop相关内容可能会更有价值;对机械类、建筑类的学生,如果讲授CAD可能更实用。以此为例只是建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针对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进行网络配置及应用等。该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但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亦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这门课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以供探讨。 1.充分注重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Windo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知识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是一种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选择,此时再配合恰当的讲解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时机、演示操作顺序、演示内容详略等相关问题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笔者近期在word排版实验课上将学生根据操作基础进行分组,每个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组都依据组内的主流审美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笔者在每个组内随机选取代表,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讲解及操作演示,笔者同时对每个组讲解完毕后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问题,因为基础好的同学在合作完成时,成为了组内的核心,他们很愿意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在讲解交流时,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听取其他组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进步,对于基础中等和较低的同学,由于笔者事先讲明会随机选取讲解人,因此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会认真学习,在讲解交流时,也会认真、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技术经验,最终进步很大。 3.充分注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练习教学法的一种,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完全顺应该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强调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设计时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PPT的制作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已搜集到的精美的PPT进行演示,促使学生找到差距,找到认真实践的动力;在网络实验课时,学生往往会漫无目的地浏览页面,如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进行研究,则学生也会被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这样的实践必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及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问题。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论述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方法。从教学目标、教改指导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1 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我们连续三年在武汉工程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于整个大学教育,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蓝皮书)。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 3 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3.1 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学辅导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3.2 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如艺术、建筑、化工等。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武汉工程大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例如文科学习VFP,自动化专业学习C语言,机械专业学习VB等不同的语言。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3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3.4 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4 结束语 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开始,会议讨论的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试论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英语教学模式的不同,新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些独到的方法和教学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了几十年英语还不能把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相比之下,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现代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是:①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②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参与所给信息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建构意义。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使用指定的网络多媒体课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定期评测,有教师在教室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的学习。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无疑是课堂的真正主宰,是整个课程的主导和主体,教师利用教材和板书等方式传授英语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控制”的作用,侧重于教,通过这种方式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裁判员,也是主要参与者,制定规则并且参与规则。基于计算机课堂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随着学生的角色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也应完成角色的转换或变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成为:需求分析者、课程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课件制作者、顾问、辅导者、教学组织者、教学研究者,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习惯并逐步接受这样一种新教学模式理念的转变,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课堂问题的解答者,也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主动掌握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科学方法 很多年来,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演示型)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无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毕竟是遵循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习等,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呈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而计算机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也是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中教师学生这两个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产生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痼疾。 2.计算机网络的无限扩展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扩展思维 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有了互联网,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就不再是“人—机”之间的单机学习,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这种集体不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的集体。 3. 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能够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及时转变自身定位,从主体转变为引导者和领路人,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适应者、积极践行者。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建设研究 引言 目前,国内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总体来说,我国的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处于自发的、校级规模摸索阶段。因此,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具有可拓展、可推广应用型的教学信息化体系,对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 广东省为了加快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充实、完善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案例与资源,建设了一批计算机工具软件(通用工具、学科专业工具)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从2009年起,广东省高校研制开发了若干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计算机公共课程课程资源库,并开展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1.1 自主学习平台特点 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学生主体参与模式变革,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该系统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结合应用。在理论上,它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结合;在学习资源上,它将印刷材料和光盘、磁带、电视、收音机、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材料进行结合;在学习环境上,它将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进行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授课、网络课堂、交流、研讨、练习、作业等进行结合;在学习风格上,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合作、竞争等各种方式体验进行结合;最终形成了以教学技术为教学目标服务、支持不同的学习风格、产生不同的学习经验和无时空界限的学习环境。它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机整合[2]。 1.2 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原则 自主学习平台在设计上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性原则:知识、技能、态度是埋藏在课题和学习计划当中,并能够在现实的学习和作业中反映出来的;②交织性原则:学生能够完成课题,并能够在完成课题中获得特定的潜能。 1.3 自主学习平台总体结构 平台主要功能有以下: ⑴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经自动处理后,可迅速得出全班的统计结果。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估价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改进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可借助于计算机对教学效果进行定量的评估。如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对试题答卷进行意向分析,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效果分析等。 ⑵ 监督与管理有关教学活动。计算机可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监督学习的进度,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分析教材有关信息。 ⑶ 编制试题和进行评分。把各门课程的大量习题存储在数据库中建立题库,根据教师的要求生成若干水平一致而内容不重复的试题,并对学生的答卷直接评分,进行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借助于平台可以优化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⑷ 将实时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实时评价分为四种:预备性评价(在教学之前实施,以了解学生起点);诊断性评价(用以深入分析学习困难之所在和原因);形成性评价(用以检查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目的在于发现学习困难及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就学生的成绩表现进行评价)。 ⑸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为下一次教学过程提供支撑[3]。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评价][适合课堂教学][适合自主学习][课程教学设计][学习需求分析][单元(主题)学习活动][课程标准][课程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目标体系的确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资源的选择][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方案的实施][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和完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能满足本科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以下简称第一层次课程)教学使用。为了推动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各学校可免费获取学习光盘、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资源、考试评测系统等教学资源,从第一层次课程开始实施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教学改革试验,由“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逐步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终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依托立体化教材的自主学习。为进一步丰富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课程的教学资源,加快建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库,各校在开展教学试验的同时,在华师大教学资源包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需根据本校特色、优势专业开发单元学习案例包[4]。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直到一节课或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有时也对综合课程(或几门相关课程的组合)的学习过程进行进行全面的设计。教学模块设计要求[5]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信息化社会中,教学信息化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和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平台自2009年至今已有二十余所广东省内高校参与研究与开发,在未来的几年还将在全省推广。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代表的若干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显然已处在了教学信息化的前列。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小议现代产品设计的仪式性 1藏礼于器 1.1礼器之“礼”性 第一,器物本身具有很高的象征性。象征性表现在器型、装饰2个方面。在器型设计上,礼器强调庄重中正的形式,蕴含天圆地方等朴素的时空观念,追求造型的对称性。据考证,我国古代传统容器的设计当中,蕴含着许多规律的几何比例关系,尤其涉及到黄金比例的占到一定数量。装饰上,再配以饕餮纹、夔图1茶道Fig.1Teaceremony龙纹、夔凤纹、蟠螭纹等具有图腾意义的纹饰,进一步标明拥有者不可企及的特权。 第二,礼器使用过程遵循祖制,并固化成一个被严格遵守的秩序。这里所论及的秩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使用者的等级秩序,二是使用过程中所遵循的严格秩序。以鼎为例,其使用制度等级森严,对于鼎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身份有着严格的限制,不得逾制。据载西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礼器的使用过程配以礼乐,按照严格的范式和繁琐的程序演进。参与礼器的使用过程,不但是一种神往的体验,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1.2以器明礼 礼器的价值在于“以器明礼”。昂贵的材料,庄重而威严的型制,富有神启意义的装饰,加上礼器的陈设和使用过程遵循严格的秩序,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唤醒使用者心中的群族认同感,以维系“礼”的秩序,并以此影响和规范着世俗生活。这使得礼器超脱了其原始的器物功能,而成为表达神性,表达“礼”性的一个物化载体。礼器在造型、用材、装饰、工艺、乃至使用的程序等方面,均以突出“礼”为特征。这里则将这种突出“礼”性特征的属性定义为产品的仪式性。 2现代生活对产品仪式性的需求 现代社会中,完全与古代礼器相同的产品已难觅踪影,但这种仪式性却在现代产品的很多方面有所传承,仪式性产品需求在个人、家庭、社会团体、国家等不同层面时时凸显。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寻找归属感,希望被尊重。因此,在各种社交活动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仪式感的体验。例如,茶道,见图1。即便是平常的朋友小聚,也追求类似茶道表演的那种形式和过程的审美感受。交换并佩戴结婚戒指已经成了现代婚礼上不可或缺的神圣仪式。戒指这种产品已经完全摒弃了具体的使用功能,无论它的造型还是选材,所展现出的都只有仪式性意义了。在高规格社交活动和大型仪式场合,则需要更富有仪式感的“礼”性产品,以满足隆重庄严的仪式性需要。奥运火炬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见图2。 3突出仪式性的设计 人们追求仪式感体验,也喜欢具有仪式性的产品。为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在设计中,借鉴古代礼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器明礼”,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增强仪式性的设计方法。要突出产品的仪式性,现代产品也可以在珍稀性、象征性和秩序性3个方面用足功夫。 3.1保持珍稀性 产品越珍贵,越稀有,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仪式性体验就越强烈。首先,采用昂贵稀有的材料、高超精湛的工艺制作产品,自然可以让其获得不同凡响的价值感,进而增强仪式性体验。事实上,各种宝石、贵重金属等稀有材料,常常被制作成珠宝首饰这一类最富仪式性的产品。再者,通过创新设计,采用独一无二的造型和装饰,并依靠专利保护和授权生产等手段控制产品的产量,也可以保证产品的稀有性。另外,对使用者设置门槛,即该产品只有通过技术和经验认证,获得特别许可才能使用,也可以使得使用行为本身变得很稀有。使用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将获得一种超然的别体验,增添使用的神圣感,增加仪式性感受。越是稀有的商品,其价格也就越高,其受众就越贵族化。从商业设计的角度来说,通过人为操控获得稀有性,从而获得更高的价值认同无可厚非,但从设计伦理的视角看,一味通过高价追求稀有性并不是现代设计应该积极倡导的。 3.2强调设计的象征性 相对于功能,仪式性产品更关注产品本身所蕴含意义的表达,其造型和装饰的象征性变得尤为重要,造型符号化倾向也更加明确。设计上也常常借用某种文化中的经典形式和符号,以唤醒使用者心中的共鸣,获得更强烈的仪式感。喜多俊之设计的餐具则给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启示,见图3。作品仅在轮廓上保留“鼎”或“鬲”三足鼎立的造型特点,但“供奉”的意味已充分显现“,礼”味十足,反映出了无与伦比的仪式感。 3.3突出理性的使用秩序 3.3.1和谐严谨的空间秩序 我国古代礼器陈设都有严格的秩序,包括陈列和摆放的秩序,以及陈设品系统之间的和谐。秩序性源于宗教传统,也源于潜在的审美意识。保持严格的秩序性对彰显产品的仪式性,获得神圣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喜多俊之设计的只有两张榻榻米的冥想空间,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秩序空间所带来的仪式感。空间纯粹简约空灵,其中陈设的类似青铜器的道具使得空间弥漫着浓重的禅味。 正如古代的礼器大多源于餐饮器具,在现代数不清的产品当中,现代餐具所遗留的仪式性特征是最为明显的。正统的西餐用餐时遵循严格的用餐礼仪,或为感谢上帝恩赐食物,排盘、餐点与餐具的配搭等均以突出陈列感为要。餐具设计更是中规中矩,有较强的仪式感,见图5。相较于中餐,日本料理更侧重追求禅意的美感。除了注重食材造型和食材色彩配搭之外,日本料理对餐具的衬托作用也有着独到的认识。餐具设计较为克制,相对内敛的风格更好地衬托了食物的精美。在进餐过程中,用餐者可从这种君臣相辅、琴瑟和鸣的空间秩序中获得近乎“道”的体验。现代灶具见图7,在一个近乎扁平的空间里,展现了一种极具理性的秩序感。平展光洁的台板上,灶头的形式洗练庄重,开关旋钮形式简约冷峻。灶头和开关旋钮在空间位置上按照相合性原则排列,呈现出一种严谨的对应关系,疏密有度,秩序肃然。灶具产依靠严谨的空间秩序获得对火的精确控制,仪式感非常突出。 3.3.2清晰的时间秩序 强调使用过程的体验,是产品仪式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产品强调仪式性的目的。当一个产品需要一系列的操作步骤才能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严格的操作秩序就构成了仪式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能有效地增强使用者的仪式性体验。以自动咖啡机为例,要想冲出一杯咖啡,必须要经历放杯、按启动按钮、等待(磨豆、冲泡)、出咖啡、取咖啡这一系列过程。为避免可能出现的操作失误,产品必须使用恰当的设计语言,通过明确的语义清晰地表达出产品使用秩序。杯座、咖啡出口、启动按钮等一系列造型语义简单清晰,使用步骤清晰地呈现在操作界面上。人们在冲泡咖啡的体验中,理解咖啡机内部各系统间的有机关系,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理”,进而受到“礼”的启迪,获得仪式性体验。 4结语 藏礼于器,以器明礼。古代礼器在其型制、纹饰等几个方面蕴含了丰富的“礼”性内涵,对现代产品如何增强仪式性有着很好的启发。借鉴礼器的用材、形制、使用程序和使用方法,可为现代产品设计谋求到另一维的极致审美——即“仪式性”体验。现代设计的目标已逐步从追求功能的“物性”向追求体验的“人性”转变,沉睡在人们心底的仪式性需要被逐步唤醒。为突出现代产品的仪式性,借鉴以器明礼的方法,既可以通过突出珍稀性得以强化,也可以通过强调产品造型和装饰的象征性而得到突显。而且,若能在产品的空间秩序和操作秩序上做到礼器那样肃然有序,产品的仪式性将得到进一步升华。另外,还需特别指出的是,产品仪式性的展现离不开使用环境的气氛烘托。 作者:刘洋 任宏 单位:同济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回纹纹样在产品设计中的可行性 1回纹的追本溯源 现代设计提倡“形式服从功能”,注重设计的合功能性与合目的性,这正是老子折射出的美学观。回纹在古代装饰运用上非常频繁,特别是在传统装饰艺术中展现出了独特魅力。如楚汉文化时期的壁画、青铜器,在原始回纹纹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衍生出单独纹样、角隅纹样和连续纹样等独具特色的楚汉符号。这些符号抽象生动的表现了兽面纹、凤鸟纹、龙纹、云纹、花瓣纹、菱形纹、蟠螭纹龙、变形凤纹等。这些纹样在以后的几千年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回纹样式的传承创新 原始回纹纹样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后,在应用中从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不断升华。从构成学角度划分,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几何连续图案形式:散点排列、错位排列、折线区划、波线区划、格子意匠等多种构成形式。这些纹案的产生的特点在于,形式简洁,易于记忆和识别,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绘画、设计之中。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审美取向是不断变化的,打破了传统的回纹形式,突破了高度对称和连续的样式,去追求韵律和节奏之美。但是变化中又存在着统一,其基本的图形构成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建立在回纹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的基础之上。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规律: (1)以纵向维度进行分布; (2)以横向维度进行分布; (3)以对角线维度进行分布; (4)以某种曲线维度进行分布。 总之,最终的效果是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和美感,形成稳中求变、变种求奇,形成艺术上的和谐对比。 3回纹元素融入现代设计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断倡导高品质的生活,对产品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对基本使用功能的满足,追求“人有我优”的个性化,这也是推动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动力之一。回纹有着“富贵不断头,子孙万代,连绵不断”这一吉祥寓意,不仅符合中国人的情感需求,而且能彰显民族特色,因此,在产品设计中深受广大设计师和消费者推崇。如今,在许多仿古家具产品造型设计中融入了回纹元素,见图4。回纹样式融入家具产品既满足了现代设计提倡的简洁、朴素之美,又有机融合了传统设计的装饰韵味。实现了吉祥寓意和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使家具设计更具文化品位和民族特性。此外,回纹在众多设计类型中也被广泛植入。在手机产品设计中,诺基亚曾经推出“绝色倾城”系列手机。这一系列手机的设计亮点就是将手机正面的屏幕周围、键盘区域和背面的图案采用了回纹装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在装饰产品设计中,家喻户晓的“中国结”,正是传统回纹的化身。“中国结”从石器时代古人的缝衣打结,历经千年演变成今日的装饰品。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培养起情有独钟的审美观和强烈的民族情结,以致成为当今中国的象征符号之一,真可谓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的见证。 在CI设计中,“中国联通”正是以回纹为设计原点,在“中国结”的形式上创新而来的。无独有偶,中国邮政电信总局,中国移动总公司的企业形象也用了吉祥纹样——“回纹”。可见,回纹这一吉祥纹样在现代企业,特别是高科技领域里,也有其独特的、丰富的象征意义。在服装产品设计领域,从每年的新装会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就采用了回纹的设计。有应用在面料中作为底层的纹理,还有直接把回纹的连续设计运用在服饰领口、低摆、袖口中,甚至还把回纹的造型体现在手包和鞋跟的设计中,展现了优雅、大气的民族风情。在首饰产品设计中,无论是考古挖掘发现的古代首饰,还是现代流行的多种饰品中,都离不开回纹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传统韵味正引领人们的审美观。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尤其以古典设计风格较为突出,在床、抱枕、壁柜、楼梯扶手等设计中,把传统回纹图案和现代流行材质相结合,形成了古韵和时尚的完美融合。纵观当今许多的经典设计,都离不开对传统元素的挖掘与应用。同时,回纹也在不断的应用中得到持续的传承与创新。 4回纹在产品设计中的意象表达 目前,虽然在许多设计中会出现一些回纹的意象性元素,但很少有将其上升到产品设计意象表达理论研究的层面。鉴于此,笔者分解一次设计实践的过程,来阐述回纹在设计中的表达方法。设计构思:从中国传统符号中解构,获得“通用模块”的元素,然后针对这些元素进行重构,从而在产品设计中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经过研究,发现我国内蒙传统回纹图案,二方连续纹样的结构特征符合模块化设计要求。设计流程:(1)解构内蒙传统图案,获得“通用模块”;(2)根据通用模块的造型特点,加以重构,获得易于包装运输的“基础模块”;(3)在“通用模块”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整合,获得满足不同设计定位的独立产品。最终的产品能够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自由组合配置,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这也是当今设计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设计案例可以看出,由“通用模块”组合配置的产品,虽然每个产品均具有独立的属性,但他们有着相同的文化元素,从而使这一系列产品既有传统造型的神韵,又有现代设计简约的风格特征。总而言之,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回纹元素进行意象表达,就是要充分应用传统元素特点,进行解构、重构,不断进行再创造,使具象的传统元素,在设计中表达出抽象的文化内涵。不断运用现代设计方法、理念对传统元素进行提炼与升华,使其融入现代设计中。不仅做到取其形——“形”似,更要做到传其神——“神”似,通过产品的整体意象来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赋予设计长久生命力的目的。 5结语 在现代设计中强调应用传统回纹元素,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对古代的简单模仿,而是要善于挖掘有价值、经典的传统符号,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使现代设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同时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作者:杨艳石 阮向群 单位:宿迁学院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探求产品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法 1两种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 Top-Down设计方法从本质上讲是分解一个系统,从而得到它的组成子系统,通常使用“黑匣子”来辅助进行定义。在理念上,Top-Down设计方法设计强调整体设计与优化。在实现过程上,Top-Down设计方法强调计划和彻底理解系统。它要求除非在系统设计中有足够层次的细节信息被定义,否则不设计任何一个零件。Top-Down设计方法使用“黑匣子”来代替模块。直到整体设计完成后,它才开始具体模块和单元的设计和验证。现代产品设计方法通常是Top-Down和Bottom-Up两种方法的结合。完整理解整个系统通常被认为是优秀设计的基础,于是在理论上产品设计中趋向于采用Top-Down方法,但是实际设计过程中多数产品设计趋向于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已有的设计数据,而使用已有的模块又使设计具有Bottom-Up的味道。 2两种设计方法的优缺点 Bottom-Up设计方法的优点在于方法简单、操作容易;零件独立,关注细节;设计人员上手快,模块重用方便;另外对管理要求低,人员要求低,硬件要求低。其主要缺点在于不符合传统设计流程;整体修改困难;设计过程中重复工作多,整体效率低下。适用于企业中2D设计到3D设计的过渡期、小版本修订、标准件的设计。Top-Down设计方法的优点是积木式模块化设计,层层分解;模块化设计,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产品结构布局清晰,模块间接口明确;错误更少(模块独立设计,工程师专注于设计);开发时间更短(合作开发,并行设计);优化设计方法(分工明确,便于工程师的知识积累与经验的总结);容易维护(如果输出错误,容易定位该错误是整个程序中哪一模块产生的)。其主要缺点在于设计人员培训周期长;数据重用困难;各方面要求高,包括协同要求高,管理要求高,人员要求高,硬件要求高。由于Top-down设计方法具备符合传统设计流程、全局把握通盘考虑、设计快速高效的优点,适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成型系列产品设计。 3Top-Down设计的问题研究 现有CAD软件的功能可以较好地完成Bottom-Up设计(零部件的详细设计),但对于解决Top-Down设计问题并不理想。首先在Top-Down设计的第一阶段,概念设计阶段,也就是进行方案设计时,需要建立概念模型来记录概念设计的结果。那么怎样表达这个概念模型是Top-Down设计方法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在第二阶段,装配结构布局设计阶段,需要建立产品的装配结构模型。那么怎样表达这个装配体结构是Top-Down设计方法所遇到的第二个难题。第三个难题是如何实现概念模型向装配模型的自动映射,以便有效地解决装配结构设计问题,这是最大的难题。最后在第三阶段,零部件详细设计阶段,此时零部件之间要求保持相互关联。如何用计算机实现和维护这种关联是Top-Down设计方法所遇到的第四个难题。 要想在产品设计中应用Top-Down设计方法,必须熟练掌握Bottom-Up技术。以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为例,必须掌握全部相关零件、装配与工程图设计的方法,必须掌握SW参数化传递原理,具备较强的SW错误修改能力。另外,要求明晰产品的设计流程与参数变更趋势,具有良好的团队整体实力与协同以及优良的软硬件环境。对Top-Down设计方法而言,完美的零件是指零没有错误、便于修改、便于协同;完美的装配是指装配没有错误、条理清晰、配合合理;完美的文档管理是指文档管理具备合理的参数驱动,符合设计、制造习惯。 4Top-Down设计的主要方法 Top-Down设计中的主要方法包括关联设计、布局和主零件法。关联设计的优点在于简单、易学易用,比较基础。缺点在于零部件间关联单向传导,没有规划,不易理解,修改困难。关联设计适用于部件级应用、位置和形状关联简单的情形下。布局分为布局法布局和草图法布局。布局法布局可以直接采用SW的布局命令。其优点在于容易表达机构方案和布局原理。缺点在于块只能点对点传导到单一零件,不能传导到装配体,局限很大。草图法布局的优点在于灵活自由,可以用草图、基准、实体、曲面等多种方式布局,容易将装配布局传导至指定零部件,缺点是过于随意,不可控,无法传导变量,对总工、硬件、网络、文档管理要求太高。布局的适用范围是整机及部件级的应用。主零件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控制零部件间复杂形状或位置关联,关联传导层次清晰,适用于零部件间具有复杂形状或位置参考的产品设计,比如电子类产品、玩具等。 5Top-Down设计的应用实例 对某零件进行设计时,采用关联设计法和主零件相结合的方法,SW建模+MEGMA铸造分析,铸件缺陷率由10%~15%下降至3%~5%。铸件、砂芯、冒口采用主零件法;其余采用关联设计法。 6结语 自底向上设计方法(Bottom-UpDesign)和自顶向下设计方法(Top-DownDesign)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产品设计方法,其中自顶向下设计方法更为新颖,对各方面要求也较高,企业在熟练应用这种方法后能够大大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企业的设计水平和能力,从而能够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设计和生产效率,更快地推出新产品。 作者:李健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仿生思维的产品设计策略管窥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国内对于仿生学的研究目前主要还是处于一个较为初期的阶段,主要是在机械仿生学和化学仿生学方面开展研究。研究的重心还是针对观察到的生物界的某种生物的特殊能力进行机理分析和模仿。这类例子很多,从陆生动物到水生动物再到飞禽,从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再到哺乳动物,人们都成功地对各类动物的特有能力进行了机理分析并通过模仿获得这些特殊功能的机理制造出能为人类服务的各类产品,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造福人类。 例如,人们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功能发明了雷达,模仿蜻蜓的特殊飞行本领发明了空中悬停飞机,模仿壁虎的垂直和倒立爬行机理发明了能完成夹缝清理和户外高楼墙壁清理的爬行机器人,模仿白蚁的巢穴设计了冬暖夏凉的节能建筑。相对国内而言,国外对于仿生学的研究的领域更宽泛一些。在计算仿生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模仿蚂蚁的找食行为提出了蚁群算法,利用收获蚁的找食行为模式发现了其与互联网协议的高度相似性。另外,一些学者在经济和管理领域也引入了仿生学原理。例如,通过隐喻和类比的方法,将企业或是人类生产活动隐喻或是类比为某种生物的某种特定行为,然后通过学习生物的行为模式来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人类生产活动的模式。 2拟开发的仿生创新设计方法 然而,文献检索发现关于如何将仿生原理用于设计方法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与人类相比,其他生物的智力相对较低,可是生物却能利用其有限的思维能力完成人类用复杂计算机系统都无法完成的设计工作。例如,蜜蜂、蚂蚁和很多鸟类能够设计出结构合理、外形精美和用料环保的巢穴,可是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多年来,人类已经行成了一种固定的认识、感知和思维模式,并且倔强地认为这种思维模式是唯一正确和高效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他生物有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模式与人类完全不同。他们的设计方法也与人类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分析清楚其他生物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特别是它们与人类的不同点,人类可以向它们学习从中得到灵感。最终,努力构造一种基于以上新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模式构造一种新的设计方法,以改善传统的设计方法的单一性和刻板化。 在很多国际大公司,例如波音和微软,他们的设计产品设计过程是有明显的阶层特点(Hierarchy),任务层层下放,大系统不断分割,每一组完成某一特定模块的设计工作,最后各个组的工作通过接口连接在一起。传统设计方法已经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形成了习惯思维和思维定式,很少有人再去考虑是不是有其他设计方法和设计组织形式。然而,自然界中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虽然智力都不如人类,但是它们也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而得以生存下来,它们进化出了它们特有的生存模式和生存本领。现代设计方法可以从其他生物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模式中获取设计灵感,开发出全新的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重点在于通过类比或是隐喻方法将需要设计的产品的功能与生物完成的某项任务的过程相对应,模仿生物完成任务的模式来设计产品。下面分别介绍该方法的目标、内容、关键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可行性。 1)仿生创新设计的目标 通过学习和模仿生物的行为模式来设计出新产品造福人类。新的设计方法具有简洁、绿色、环保和可持发展的特点。 2)仿生创新设计的研究内容 确定需要完成的某项任务,例如,需要在浑浊的水域寻找目标。寻找具有类似功能的生物体原形,例如,鲶鱼或是墨鱼的捕食动作。对选定的生物体原形的完成任务的模式和组织过程进行全面分析。运用类比方法,模仿生物的行为模式,给出设计方案。将新的设计方法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发挥其效用。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何建立正确的生物模型以准备描述生物的行为模式,模型中要包括生物的信息传递模式、能量传递模式和机械运动模式。如何利用关键问题1得到的生物行为模式信息来构建新的更简洁、环保和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设计方案。 4)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生物某种行为特性的深入分析,运用三维动画软件模拟生物的行为特征。运用MATLAB软件构建生物行为特征的数学模型。运用比对现有设计方法,开发出新的基于仿生原理的设计方法。 5)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6)可行性分析 仿生学正式提出是在本世纪的60年代,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经涉及到很多领域,并在一些领域发挥了作用。形成了建筑仿生学、机械仿生学、化学仿生学和管理仿生学等多个分支。以上研究成果都为我们开展仿生设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基础理论。相信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生物行为特型,并结合过去前人的研究经验,以及生物35亿年进化的成果,我们势必能从这无比丰富的宝库中找到一种区别于传统设计方法的新方法。 3结论 基于生物行为特征,通过对生物行为特征的分析,获取其信息、能量和运动等方面的特性,再通过对生物行为的模拟,形成较为固定的基于仿生学原理的新型设计方法,为设计出更为绿色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提供借鉴。 作者:周祖鹏 莫秋云 蒋占四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医疗产品设计对策初探 1医疗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分析 1.1医疗产品情感化设计的意义 医疗产品作为特殊产品,不同于普通的家电产品,其使用和考虑的对象更广。对于普通产品来说,产品的购买者就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但是对医疗产品而言,是由医院的管理者来购买,由医生和护士来操作,最后由患者来接受治疗。情感化的医疗产品就是要综合考虑到这三者的需求和利益,让产品有效有益的提供服务:使医院管理人员易于安装、维护和清洁,使医护人员觉得他们的工作环境舒适愉快,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病人身上;使病人在使用过程中感到安心和放心,尽量让患者乐于接受治疗。 1.2医疗产品用户情感特征 医疗产品的使用者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医护人员:这类人群在工作过程中常常精神高度集中,不允许有半点差错,承受压力比较大。工作压力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影响人的动作的可靠性以及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他们希望医疗产品便于操作,界面清晰外,还能给其良好的感受,使用较长时间不易疲劳和厌倦,能激发人舒适愉快的工作状态。 (2)患者:包括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四类。每种类人群都有不同的情感特征。但同为患病的弱势群体,疾病的折磨使他们心理脆弱、情绪低落,一些不良的刺激可能引起患者很大的反应。所以,医疗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对于患者来说更为重要。 1.3病人的心理活动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病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在心理上必然有反应,概括起来,病人易于产生抑郁,焦虑,怀疑,孤独感,否认等各种心理活动。病人在患病期间的心理相对来说是比较脆弱的,除了医护人员的心理辅导之外,我们在医疗产品的设计上也应该尽量进行富有人情味的设计,在最大程度上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 1.4医院环境影响 医疗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和场合下使用的产品,其设计必然要考虑到它特殊的使用环境。医院是病患生病以后进行检查和治疗的地方,从心理上患者就本能的对医院产生恐惧与排斥感,《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一文中,作者运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等对综合性医院825名住院病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影响住院病人焦虑的因素依次为对疾病认知水平低、对诊疗手段恐惧、医院环境不理想、性格内向等因素。由此可见,医院环境也是情感化的医疗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一环。 2医疗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2.1基于医疗产品用户体验因素的感官层面的设计策略 (1)安全可靠感设计策略。 医疗产品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产品,在感官层面上第一眼就要给人以安全感。安全可靠感设计主要通过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等设计语言来实现,但安全可靠语义的传达不仅仅是依靠某个设计元素,而是通过诸多设计元素的有机结合。功能良好、质量上乘,外观感觉舒适安全、整洁干净的医疗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 (2)形式美感设计策略。 医疗产品作为特殊的产品,一方面产品形态语意的表达要准确、鲜明,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操作方便舒适;另一方面,应重视产品形态对人的情感影响,使形态达到与人沟通和亲和的目的;具体到形态设计上要体现出一种知觉感染力。医疗产品的整体造型尽量采用大曲面、大倒角来实现:大的曲面和倒角一般会使产品显得柔和,具有亲切感,会给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并尽可能的把机械部件予以隐藏,没办法隐藏的部件可通过产品形态或是色彩使医护人员和病人产生兴趣和安全感。形态比例要协调,外形要规整,面棱清晰,衔接适度,整体形态与环境相融合。医疗产品分为主动使用的医护人员和被动使用的病人,因此在进行色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不同色彩需求,达到和谐统一。医护人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群体,具有较高的审美观点,所以在能与医护人员相接触的产品部份,特别是对操控装置和显示面板,要注意色彩的时代感和流行感,使医护人员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工作。病人属于弱势群体,心理因素极不稳定,随时都有可能产生的心理恐惧和不安,因此,在色彩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色彩的宜人性,来缓解和降低病人的心理压力、不安和恐惧。 (3)材质亲和感设计策略。 医疗产品的材质是用户直接与之接触的部分,因此医疗产品在材料上应力求人性化,以提高产品的“EQ”。材质亲和感设计策略应把材料与人的情感关系远近作为选择材料的重要选评尺度,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增加感性成分,增强产品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使产品与人的互动性更强。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尝试对产品表面进行合理化处理或是多重材质的复合运用。由爱惜康内镜外科公司设计生产的ENSEAL?G2SuperJawandCurvedandStraightTissueSealers超级颚组织密封枪获得2012年MDEA医疗设计杰出奖,该产品轮廓圆滑流畅、无棱角,整体由大块的白色与灰色和谐搭配,给人一种干净整洁之感;机身由合成材料制作,抓握更舒适;产品操作部由医用工程软塑料制作,明亮、精细,更具有科技感。基于产品外观所带来的美感与安全感,能够使患者的心情放松,对于医生来说,人机化的设计使操作更加精确舒适。整个产品的功能、结构、安全性、美感形成了完美的统一。 2.2基于医疗产品使用方式的行为层面的设计策略 医疗产品行为层面的设计策略主要涉及医疗产品的易用设计、人体工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 (1)易用设计策略。 医疗产品在行为层面上必须是易用的,它应具备以下设计特点:产品是易被感知的;界面是易操作的;外观是可理解的;功能是可拓展的。基于易用设计的这些特点,具体到医疗产品易用设计策略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合适的用户心理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在实验或者真实场景中请用户自己体验和被测试用户的语言表或者问卷调查来建立比较准确的心理模型。2)设计符合人操作的逻辑。通过分析用户操作的过程,得出大多数人易于操作产品的逻辑。3)提供一定的语义说明。产品应提供正确的符号和象征,以适应人的视觉理解和操作过程 (2)用户体验设计策略。 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交互过程决定用户体验,医疗产品的交互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双重人机关系,它所面对的是介于病人———机器———医护人员之间的双重人机体验。因此在用户体验设计策略方面我们要用双重人机交互设计策略。1)医护人员与医疗产品的人机体验策略。①显示部位在设计上应力求简洁、直观、清晰,色彩上一般采用低明度、低纯度的中性色为底色和背景。在显示界面设计时,应减少显示的视觉密度,控制好显示界面的视觉平衡性,并要考虑内容的配置与注意容度的保留,适当的留白会使整个界面看起来清楚且美观。②操作部位主要通过手来实现各种控制的,要求手的动作在人机操作中处于方便、安全、舒适的区域。③医疗产品整体协调性,宜人性考虑。医疗产品的造型要具有整体感,空间的利用和布局要合理,局部与整体的风格要一致,在形式与功能上要统一。2)病人与医疗产品的人机体验策略。①造型:病人通常对产品造型更在意,因此要求产品造型符合美学的观点,给人在视觉上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时具有安全感,以缓解病人的心理恐惧和忧虑。②合理选择颜色:主体色尽量选用中性色彩、色彩配置要合理,使医疗器械具有人性化特点。③安全性:医疗器械与病人接触部位要安全舒适,界面要简洁。 2.3基于医疗产品以人为本的反思层面的设计策略 (1)系统设计策略。 医疗产品是由人-机-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关注以人为本的医疗产品设计需要有系统设计策略。系统设计策略的重点在于对医疗产品、医院环境氛围营造等各个环节精心的组织协调。在医疗设计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飞利浦公司采用融入式的环境体验的医疗系统设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由飞利浦公司为儿童患者设计的是一台微型的CT扫描仪,与大型诊疗设备具备相似的工作原理。小患者可以选择一个出了故障的玩具,把它放在小型检查台上,并传送到玩具扫描仪中,这时屏幕上会显示出生动的动画,解释玩具生病的原因。通过亲手操作这种玩具扫描仪,患者对检查过程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心理压力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接下来,孩子们可以从一组卡通动画主题的“情绪卡片”中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张,只需在读卡器前晃动磁卡,整个扫描室的环境就可以瞬间发生改变。每张卡片都与对应的图像和声音数据库相连,娱乐系统在检测到卡片后随即启动相关内容。图像被投影到检查室的墙壁和天花板上,并伴有相应的音乐和声效,专门的照明系统还会为患者带来色彩斑斓的体验,使其全身心地置身于自己选择的环境氛围之中。于是在轻松地体验中进行诊断检查,以往令人恐惧的沉闷的检查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而且,由于患者的良好情绪和积极配合,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2)人道主义设计策略。 医疗产品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问题,还必须关注人类情感需求的最高层次:人道主义的关怀。这也是医疗产品的最本质的要求,在反思层面的设计策略需要充分体现医疗产品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个长期关注用户使用过程与感受的医疗品牌,在用户长期与产品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人们的反思层面会形成独特的偏爱和见解,因而形成品牌效应,品牌效应是医疗产品对人道主义关怀的最直接结果,它能让病人在情感上得到信赖,引起美好的回忆,放松的接受治疗。人道主义设计策略最直接最有效的策略是以人为本的品牌设计策略。飞利浦医疗自创建以来,在企业文化中一直注重产品的人道主义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用户也在情感上、使用上对其充分信赖,它的产品使用户在情感上获得极大的满足。 3结论与评价 目前,国内外关于医疗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策略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前人关于产品情感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疗产品创新设计趋势,对医疗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策略进行了初步归纳与总结,提出了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医疗产品的三个层面的情感化设计策略,为医疗产品设计的情感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帮助,希望对我国医疗产品设计师有一定帮助,能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但情感化这一课题对研究者的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储备的要求甚高,笔者虽竭尽所能,但由于实践积累不足,导致论文研究尚处于比较浅显的理论层面,在研究深度上有很大欠缺,希望在以后不断的设计实践积累过程中,能更深刻的体会与完善医疗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作者:王凯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特色产品设计中符号学的适用性 1蒙古族元素及符号学理论 1.1蒙古族元素 蒙古族元素可以大致分为:蒙古族文字、蒙古族装饰花纹、蒙古族服饰、蒙古族音乐舞蹈、蒙古族建筑、蒙古族家具等。这些蒙古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经过一些创意加工可以运用在各个领域,它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更是对一个民族的推广和传承。如果运用好这块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瑰宝,那么所做出的设计就既具有民族特性又具有现代风格。 1.2符号学理论 行为符号学理论把符号分为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语构学是研究符号造型构成要素与符号材料之间的关系;语义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意指对象之间的关系;语用学是研究符号与使用者只见到关系。通过对蒙古族元素的符号学概括,基本可以分为形态符号、材料符号、装饰符号。其中形态符号包括点符号、线符号、面符号和体符号。材料符号包括木材符号、布料符号、金属符号和石材符号。装饰符号包括图案符号、装饰线脚符号和装饰构建符号。 2运用符号学理论提取蒙古族元素 以蒙古头盔为参照物运用符号学的原理提取出的蒙古族符号元素,进行蒙古族特色产品的设计。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是蒙古头盔,研究方法是符号学方法。对蒙古头盔的形态、结构、材料、装饰和造型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上各方面所对应的符号形式,总结蒙古头盔在符号学意义上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2.1蒙古头盔的结构符号 结构符号一般是指物质条件,即结构上的受力构件。由于蒙古头盔的结构大多数具有自身独立特性,也就是说结构本身就是形态;同时由于蒙古头盔的自身特点,这种结构符号也具有装饰和象征的特性。 2.2蒙古头盔的形态符号 (1)点符号:点符号主要集中在头盔的顶部,它既是结构的表现形式又是装饰功能的主要体现。 (2)线符号:线符号既体现在蒙古头盔的外轮廓线,又表现于图纹的装饰部分。 (3)面符号:面符号可以是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空间,整个蒙古头盔就是一个面符号,可以直接提取作为产品造型的特征符号。 (4)体符号:体符号是由多个部件组合成的。蒙古头盔整体是由帽顶、帽檐、帽遮和帽体组成。蒙古族头盔体符号的恰当选取,可以有效地体现民族特色与现代产品的有效结合。 2.3蒙古头盔的装饰符号 蒙古头盔中的装饰符号种类繁多,形态符号和结构符号本身就起到了装饰符号的作用,图案装饰符号更是深刻体现时代文化的内涵,但这些装饰符号也决定了头盔的整体风格。蒙古族头盔在不同时期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其形态有一定的变化,特别是蒙古族头盔上图案风格特征。蒙古族独特的苍狼、白鹿图腾信仰和尚武豪迈的性格特征是早期蒙古头盔的表现图案装饰符号;到后期,随着藏传佛教文化的传入,蒙古头盔的装饰图案又出现一些与藏传佛教有关的图案。总之不管是图腾图案还是宗教图案,所有头盔上的装饰符号都是具有吉祥和象征的意义。 2.4材料符号 金属符号:蒙古族头盔的材料取决于用途,头盔的用途是在战斗中起到保护头部的作用,所以要求其材质必须坚硬。一般的蒙古头盔都是由金属材质和皮革材质组成的。绳材符号:蒙古头盔的绳材符号主要是辅助头盔固定在头部上。 3蒙古族元素符号在现代灯具设计中应用 头盔是用于使头部免受伤害的一种单兵防护装具,历来为各国军队所重视。中国古代称为胄、首铠、兜鍪或头鍪。蒙古族作为英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头盔是特征文化表现的重要符号。通过以上对蒙古族头盔符号元素的提取和概括,设计出既保持原有灯具的特征又融入蒙古族头盔元素的现代灯具。以一个具体的蒙古头盔为参照点,从结构形态符号上来说,这个头盔的形态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灯具的灯罩部分,但是并不能突出特别浓郁的风格特色,所以要对这个蒙古头盔进行元素提取再做整合变形。该头盔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想从整体改变其形态又要保留部分特征,就要做到有取有舍,本方案保留该头盔上中下的结构特征,增添了装饰图案形态特征。这样既保持了头盔的部分元素又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形态符号主要是在体符号丰富的造型形态和线符号的装饰得以体现的,从点、线、面、体的符号分析上总结出蒙古头盔和现代灯具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内部空间形态,保护比较重要的部分。从装饰符号方面来讲,不管是蒙古头盔还是现代灯具都会有一些花纹或者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或者有象征意义的图腾,起到点缀装饰或者民族信仰的作用,本方案就是采用具有蒙古族风格的图案作为灯罩上的图案,而底色采用了蒙古族代表性的色彩蓝色,更加凸显出蒙古族特色的现代产品设计。材料符号选用金属符号,既忠实于参照物的材料符号,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综合以上几点,总结蒙古头盔和现代台灯的相似性,既保持原有灯具的特征又融入蒙古族头盔的元素,设计出一款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现代灯具。 4总结 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推动设计的不断创新,随着人们对民族意识的不断提高,宁静祥和的蒙古族元素为现代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蒙古族元素种类繁多且实用功能强大,其工艺造型简洁自由,在蒙古族特征元素的提取过程中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符号学理论对蒙古元素分析,在不同领域中作为设计素材进行创新,从而形成民族传统和现代时尚相结合的蒙古族特色产品。 作者:侯晓鹏 杜丽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机械产品设计中开放式循环系统的运用 1开放式循环系统应用的特点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受到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指导,对机械产品加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开放式循环系统是集约型经济的典范,涵盖了集约型理念及机械制造业生产的诸多要素,研究这一新产业模式必然有助于机械经济体系的优化改革。开放式循环系统应用于机械制造业生产,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1)开放性。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机械制造业产业经营不再局限于国内,国际市场应当是本国机械制造业开拓的主要方向。这就要求企业制定产品制造方案期间,以国际销售质量标准为总指导把产品“做精、做细”,实行开放式的加工制造策略。另外,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加工阶段所用的工艺方式也要进行更新调整,根据不同产品销售对象设计出相匹配的产品形式,以满足采购方购买产品的质量标准。 (2)经济性。 引入先进的循环系统辅助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所创造的经济收益额度也是相当可观的。基于开放式循环系统的产品制造,既降低了原始物料的生产投资,也引入了国际市场上推广的新产品形式,这些都帮助本国企业产品增强了其市场销售的竞争力。借助新型机械制造业系统也可自动化计算企业生产的盈亏情况,督促经营者及时调整产品生产方案。假设:企业产品销售单价为p,销售量为x,企业产品销售为y;企业的固定成本为a,单位变动成本为b,企业总成本为c; (3)循环性。 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所用原材料的种类复杂,许多原材料均能够重复处理应用,循环性是开放式循环系统的另一大特点。可持续可持续发展观也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先进指导,号召机械制行业从事生产加工活动时注重资源的高校利用。企业根据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剩余的原物料,经过二次处理后循环利用,既降低了原材料成本资金的消耗,也提高了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有效利用率。 2开放式循环系统应用于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研究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来源,任何一个企业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均有助于日常生产效率的提升。开放式循环系统推广应用之后,企业必须要设计出符合开放式系统运行要求的技术方案,以辅助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顺利实施。虚拟现实与仿真是开放式循环系统运用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操作平台改革产品制造方式,引导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升级调整。 (1)设计模块。 机械产品不同于其它产品范畴,其在生产制造前期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处理,只能选择最优方案投入到实际生产活动中,这是由于机械产品种类繁多、功能不一、结构复杂等特点决定的。虚拟现实与仿真配备了设计模块,用户只需将产品需要控制的参数标准输入系统,即可自动生成二维、三维等数据模型,如图2所示。根据模型分析所得的产品制造方案进行全面性的工艺研究,从而为企业提供出“质量最优、效益最优”的双优制造模式。 (2)传输模块。 创设虚拟现实及仿真作业平台,必须要借助传感器完成各类数据的传输,如图3所示。确保生产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给生产人员。现代传感器主要是指用户与虚拟环境的接口,一方面接受用户的操作并将其作用于虚拟环境,另一方面将操作结果以综合形式反馈给用户,使用户形成对虚拟环境的感知。如:产品制造流程运行时,经过传感器模块把机械产品重要的参数传输给制造人员,引导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加工处理,使成品质量符合图纸设计的规范。 (3)检测模块。 自动化是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发展的一大趋势,开放式循环系统用户操作将面临各种复杂信息的处理,强化生产信息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虚拟现实与仿真系统设置检测模块,可科学地辨别机械制造业数据的准确性。如:检测分析由传感器模块接收到的数据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系统操作指令传输给控制模块操控虚拟环境,使机械产品实现了“边加工、边检测”的局面。无论是成品、半成品或在制品,均可利用检测模块识别最终的质量。 (4)控制模块。 所有机械产品的制造流程都是有控制模块完成,这是仿真系统的核心部分,既可以仿真控制虚拟环境以应对用户操作,又可以将虚拟环境的反馈通过反馈模块控制传感器使用户获得仿真体验。为了减少产品制造的物资消耗量,降低企业生产加工的成本耗资,需利用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进行加工模拟。生产人员向虚拟系统发出操作指令,自动选取不同的制造加工工艺,详细地判断各种制造方案的成本投入、物资消耗、操作难度等标准,筛选出最优制造方案且完成自动化加工控制。 (5)反馈模块。 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电子学、传感器、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控制等多个学科知识,属于一个系统性的产品加工制造过程,符合了开放式循环系统的运行特点。除了在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流程里发挥出传输、检测、控制等功能外,虚拟系统也具备了分布式信号反馈功能。主要把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如实地反馈给生产人员,以促进制造工艺的优化改进。如:反馈模块能够接收来自控制模块的处理信息,为广大企业用户提供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反馈服务。 3高科技系统应用的注意事项 新型系统用于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具有科技创新的价值,其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绘图、编程、质检等方面的缺陷,以机械制造技术为核心创建了新型的生产方案。开放式循环系统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等共同创建的新模式,推广高科技系统加快了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一体化流程。由于开放式系统与机械设计系统之间的独立性,实际使用阶段还要考虑循环系统开放式控制的技术要求。 (1)技术创新。 考虑到开放式循环系统的诸多优势,以及机械产品自动化加工的必然趋势,选择新型生产系统辅助产品制造是企业可持续经营的基本保证。随着国外采购客户的增多,机械制造业生产制造更应注重产品质量的“高标准”,必须充分发挥开放式循环系统的优势,借助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的多项模块,编制科学可行的产品加工工艺。例如,CAD/CAM等技术辅助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三维建模技术辅助机械产品设计方案的演变模拟,这些都是开放式循环系统应用需要采用的技术。 (2)设备创新。 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动,由于从手工绘图设计转变为软件制图设计,机械产品加工工艺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未来机械制造业要考虑设备技术的创应用,手动式机床必须被数控机床所取代,再配备开放式循环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产价值。数控设备是机械制造自动化的主要工具,涉及到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控刨铣等应用。开放式循环系统指导下,需把计算机控制平台与机械产品设计联合起来,创建远程式生产控制系统,对X、Y、Z等三轴的工作坐标精确划定。 4结论 总之,机械经济对国民经济收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也是带动其它两大产业结构发展的有利因素。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方案是行业开发产品的研究重点,其必须要以高科技系统作为前台支撑,才能挖掘出更多优越的生产工艺方案。面对经济全球化创造的机遇与挑战,国内机械产品制造企业必须积极引入开放式循环系统,辅助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方案的顺利实施。借助于虚拟化操作系统详细地分析产品结构,对其中反馈出来的问题给予有效的改革指导,促进企业在设计方案、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制造成本等方面实现优化升级。 作者:焦斌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金融产品设计中测试的必要性 1测试的含义与种类 测试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测试有很多种类,包括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功能测试、容错测试、界面测试、安全测试等等,每个测试类型中都有自己的测试方法,比如白盒测试、灰盒测试、黑盒测试等,测试人员运用这些测试方法保证金融产品能够正确满足客户的需求、产品设计流程的正确。但是谁负责承担测试角色,是设计出产品的开发人员,还是产品的项目经理,还是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测试人员,或者说金融背景出身的业务人员等?这些一直是学者们讨论与争论的焦点,本文将从实际业务的角度和定性分析的角度探析独立测试的重要性。 2第三方机构独立测试的重要性 所谓的第三方机构独立测试,就是指在测试过程中扮演测试角色的人员是由经济和管理上独立于开发机构的组织进行的。他们在经济资源和测试工作上不受开发机构的控制,而是单独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产品与产品关联性的测试工作,因此他们测试的结果往往更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具有其他机构担任测试角色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一,独立的第三方测试机构是由专门的测试队伍构成,其目标就是为了在投产前发现产品缺陷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早期开发人员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会兼顾测试的角色,他们不单是程序编码人员,还是程序检测人员、程序维护人员等,这种多重身份不仅会给程序员增加工作负担,还会使他们的目标变得矛盾而不可协调。作为开发人员总是希望自己的产品是优良的、无缺陷的、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但是作为程序检测人员总是希望自己能发现更多的缺陷,产品的设计过程是有漏洞的。如果程序员既承担开发的角色又承担测试的角色,则其目标难以统一并且不协调,既希望自己的产品是完美的又希望测试过程能发现更多的缺陷,最终的结果难免会出现偏差,工作目标变得矛盾而不统一。所以,研发人员开发出的金融产品,不应该由自己负责测试工作,而是应该由专门的测试人员测试,这样测试的目标不再是矛盾而不可协调的,而是希望在测试的过程中暴露出产品更多的缺陷与漏洞。 第二,金融产品的使用用户分类繁多,比如按资产规模、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程度分类等等,不同类型的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是不统一的。比如:风险偏好高的客户会偏向于风险高的金融产品,而风险偏好低的客户会偏向于风险低的金融产品;对于资产规模较高的客户可能偏向理财产品(增值产品),而资产规模较低的客户可能偏向于基本的储蓄产品(保值产品)。多样化的客户群体、多样化的产品需求下,如果开发人员既设计金融产品又测试软件程序,测试任务不但繁重,而测试的重点可能会在程序的代码编码上,设计出的产品难免功能单一化、简单化。相反,如果测试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测试人员的重点就放在测试工作上,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去验证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从柜员的角度出发验证产品设计流程是否合理。而测试员作为产品最直接的体验者,在测试的同时体验产品的功能,再将体验结果反馈至开发人员,比如产品界面展现是否合理、用户操作是否方便等。 第三,测试参与人员角色的多样化,意味着测试人员在测试过程中应该做到测试与业务融合。最初开发人员担任测试人员,其专业背景比较单一,可能局限在计算机专业,导致对产品的业务背景与设计原理了解不是很透彻。而如今参与测试的人员专业背景越来越多样化,包括金融相关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会计相关专业等。在测试的过程中,由这些具有多样化专业背景的测试人员测试,可以拓宽思路,设计出更多有实际意义的测试案例,测试案例也可以更加贴近真实的业务运用。相反,如果由程序员担任测试角色,其专业知识可能局限在计算机知识,而不了解产品背后真正的含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测试只能从代码的正确性验证产品的质量,而不能更好地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检验金融产品功能是否正确。 第四,由于第三方测试机构在其经济和管理上具有独立性,所以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测试角色,对产品以及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做出验证。在产品设计成功后,测试人员应该尽早介入测试工作,了解项目的需求说明书。测试方法可以简单地分为静态测试、动态测试,而静态测试贯穿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在项目启动前期,测试人员应该认真审查项目的文档资料,其中包括软件需求说明书等,在分析文档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文档设计思路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的地方,而测试员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前学习项目的流程,包括项目中新加功能、删除功能、修改功能,这些都是在测试中需要特别注意第地方;动态测试,是静态测试的补充,在测试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角色,指的是通过运行软件程序来验证产品的质量。在动态测试过程中,独立的测试人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多样化的测试案例,测试中可以用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猜测法等去验证产品设计的正确性。比如存款金额输入项,在测试过程中开发人员可以输入负数(边界值法)或者特殊字符,验证程序运行过程中是否有正确的提示。 3结语 软件测试保证产品的质量,而专业的测试是提升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金融业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承担软件测试角色的人员,应该是第三方专业化的测试团队,在经济与管理上独立于开发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测试角色。不但可以在测试过程中利用多种测试方法如静态测试、动态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容错测试等,保证产品的质量;还可以从产品使用者的角度验证产品是否满足需求;同时对产品设计提出优化与建议反馈至开发部门,在开发部门的再次设计与修改后,再对产品做出功能性验证。在这种循环模式下,开发人员与第三方测试机构既是相互补充也是相互制约的,这种彼此制衡的关系不但有利于产品的稳定,还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甚至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让金融行业的创新与稳定都得以保证。 所以测试的角色应该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扮演,利用他们资源上、专业上、技能上等方面的优势,设计出更多精细化并且符合业务场景的测试案例,并及时将测试情况反馈至开发部门进行维护与调整,以此保证金融产品的质量与稳定性和灵活性。 作者:陈林轶 兰秋颖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北京)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冰雪体育旅游产品设计管窥 1辽宁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现状 冰雪是我国北方独有的一种自然旅游资源。近年来,北方充分地利用冰雪,将其作为冰雪旅游的基础而进行开发,进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冰雪旅游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新颖多样的形式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使人们在这独特的旅游过程中,感受与体验着冰雪世界所带给人们惬意。冰雪体育旅游是冰雪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冰雪体育旅游是人们在旅游中借助冰雪所作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及体育文化交流等。冰雪体育旅游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挑战性。辽宁地处我国的东北,现有17座滑雪场,占地111万平方米,主要有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沈阳白清寨滑雪场、沈阳东北亚滑雪场、辽阳弓长岭滑雪场等。 由于辽宁省内除了沈阳白清寨滑雪场拥有可承办大型冰雪体育赛事的条件外,其他雪场规模普遍不大,雪道长度和宽度达不到标准,设施不够完善,因此,普遍开展的是娱乐性冰雪项目,如滑雪、滑冰、冰车、冬泳、雪上摩托、冰陀螺、冰滑梯、冰上摩托、卡丁、爬犁、雪地滚球、驯鹿拉雪橇、雪雕、冰雕等,不同雪场的项目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从中可以看出辽宁省目前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与其他地域类同,缺乏独特性,如此很难吸引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且与吉林省、黑龙江省这些冰雪旅游发展历史较久,冰雪体育旅游开发体系较为完善,已形成良好口碑且有很高知名度的地区无法抗衡。因此,只有立足市场,充分利用冰雪的满文化特征,打出冰雪体育旅游的文化品牌,设计独特的、极具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才能成功地吸引旅游者。 2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2.1文化性原则 在设计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性原则,充分体现产品的满文化特征,才能够在众多现有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一方面,要对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自身进行满族文化特色的包装与融合,东北的诸多冰雪体育旅游项目均是源于满族先民冬季的生活需要、休闲娱乐以及满族儿童于冰天雪地中的玩耍与嬉戏,从本质上就有一种满族文化的特性蕴藏在其中,且这种文化性是任何其它产品所不能复制的。在开发与设计满族冰雪体育旅游产品过程时要始终贯彻文化性原则,不断挖掘其深层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的满文化含义。另一方面,对展示和呈现满族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外部环境的设计,同样也要坚持文化性原则,为满族冰雪体育旅游产品营造浓厚的满族文化氛围,使前来的游客在冰雪体育旅游中感受极具满族风情的冰雪文化,使满族冰雪文化成为辽宁冰雪体育旅游的亮点,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2.2创新性原则 在进行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设计时还要遵循创新性原则。将满族特色文化融入冰雪体育旅游产品之中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创新,但也不能原原本本地复原传统。由于现在旅游市场上所推出的冰雪旅游产品具有趋同性,基本上都是从休闲型、节庆型、观光型、赛事型等角度开发设计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长此以往,游客就会逐渐对这些旅游产品失去兴趣。设计具有满族特色并能够与现代冰雪文化相融合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推出具有新意的、新颖的、极具满族冰雪文化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满足冰雪体育旅游市场及游客所需求的新、奇、特,与其他地区现有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区分开来,树立辽宁满族文化特色冰雪旅游的品牌,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 2.3参与性原则 满族文化特色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在具有文化性与创新性的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参与性,能够调动广大游客参与到其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来到辽宁进行冰雪体育旅游的旅游者能够在融洽愉快的氛围中尽情享受其特色旅游产品所带来的另类体验。这就要求在设计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参与性原则。游客可以通过对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体验,体会到团队合作以及竞争所带来的乐趣,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并在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随着极具参与性的现代化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投放市场,还可以对辽宁周边居民的冰雪体育旅游印象进行更新,提升周边居民的广泛参与度,进一步开发冰雪体育旅游的本地市场,使辽宁的冰雪体育旅游得到更好地发展。 2.4趣味性原则 游客进行冰雪体育旅游就是为了在游玩过程中收获快乐、愉悦身心,获得美好的体验。为了满足冰雪体育旅游市场及游客的需求,除了遵循了以上三项设计原则外,还要坚持趣味性设计原则。在提高游客参与性的同时还能增强产品的趣味性,使参与其中的旅游者感受到满族人那种质朴的民风以及充满激情的拼搏精神,体会最纯粹的欢乐,使人们能够在运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欢愉,在收获健康的同时体会当地的特色冰雪文化,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所遵循的趣味性设计原则可以让人们在游玩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美的体验,使之身心愉悦的同时满足旅游市场和游客对于增加产品趣味性的要求。 2.5环保性原则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也愈加重视,使得环保理念成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设计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时还应该遵循环保性原则。值得一提的是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及使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环保性,十分符合现代人对于环保的要求以及环保性原则。因为其产品的开发使用不会对场地、设施设备、技术指数和人员有太多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过多影响,不会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及能源的过度浪费,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3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设计 着眼于满族文化特色,是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给辽宁冰雪体育旅游以文化定位,才能增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利于满族冰雪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认为将满族文化作为打造辽宁地域冰雪体育旅游转型升级的文化内动力,并最终将其确定为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的特色定位,设计开发出新颖独特、参与性、趣味性兼具的满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冰雪体育旅游产品以吸引旅游者的到来,不断研究挖掘满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将其作为辽宁冰雪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辽宁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品牌。结合辽宁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现状,在进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立足满族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辽宁省的资源优势,同时还要注意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推出特色鲜明、凸显满族文化特色、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根据上述分析,遵循冰雪体育旅游产品设计的原则,设计如下类型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 3.1竞技娱乐型冰雪体育旅游产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休闲娱乐是人们参与冰雪体育旅游的主要目的,在娱乐中附加一定的竞技性,更能提升娱乐的程度。因此,在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设计中,要求在凸显满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入娱乐、竞技元素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在繁多的满族体育运动中狩猎无疑是典型的代表,但是不能照搬其模式,要进行加工改良,设计成为针对大众可以普遍操作的简单模式。同时可以将“猎物”的制作工艺进行创新,使用藤编技艺将其制成各种“猎物”,让游客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满族先民狩猎的生动场景,在冰天雪地中获取“猎物”享受运动的快乐,收获的快乐,做到竞技与娱乐共存。不仅如此,在运动中还可以进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增加成员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友谊。将这种带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新型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推广到滑雪场,组织游客进行参与,还可以将其运用到学校或企事业单位的冬季素质拓展活动之中。同时滑雪场可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雪地射箭比赛,抽冰猴比赛,雪爬犁比赛、雪地走比赛等娱乐竞技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易组织性,可以随时组织广大旅客参与其中。 3.2刺激冒险体验型冰雪体育旅游产品 满族是一个勇敢的民族,因此满族文化又被烙上了骁勇善战的印记。在设备设施较完善,拥有专业从业人员的雪场开展冬季森林穿越、越野滑雪、仿满族战场的cs等活动。其中仿满族战场版cs可以将迷彩服装改换成清朝满族士兵所着服装,这样可以让游客体验当时满族官兵在冰天雪地中作战的情境,而且cs本身就是一项集刺激冒险于一体的运动。参加这种新型刺激冒险运动的旅游者可以体验到满族先人的争战场景,是一项集休闲性、参与性、娱乐性以及满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冰雪体育运动,而也正是现今冰雪体育旅游市场尚未进行开发的,应该以其为突破口,使其成为极受欢迎的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产品。 3.3观赏艺术型冰雪体育旅游产品 满族传统的冬季体育运动———冰嬉具有很强的可观赏性和文艺性。我们认为可以在适当的地点组织排练、展示这一大型冰上表演,可以使游客在视觉上感受浓郁的满族文化风情,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类型,为游客和民众献上一道视觉饕餮盛宴。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冰雪艺术的元素,如冰上舞蹈、冰上体操等等,体验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如此可以使冰雪体育旅游者在体验满族冰雪文化的同时从视觉上享受古代满族的冰雪运动盛况,加深游览体验,对满族文化特色冰雪体育旅游留下深刻印象,提升辽宁冬季特色旅游形象在广大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树立辽宁满族文化特色冬季旅游的品牌。 3.4开发冰雪旅游附带产品 在满足游客需求、完善雪场相应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还可以在滑雪场销售一些与满族传统冬季体育运动有关的造型玩偶、图画等工艺品,或者组织游客进行现场性的给泥塑涂色、剪纸、制作、品尝满族食品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收益,还可以调动旅游者的参与积极性,进行互动,打破游客到雪场仅是进行冰雪运动的单一活动模式,打造一条完整的辽宁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链。 4结语 坐落于祖国东北的辽宁,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地域、历史、文化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文化性、创新性、趣味性、参与性、环保性的原则,设计出系列的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为游客设计极具满族文化特色的冰雪体育旅游“盛宴”,打造“冰雪旅游第一站”,树立辽宁冰雪体育旅游的文化品牌。 作者:蒲玉宾 姜娟 胡雁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探微材料的发展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1原始材料局限下的设计 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人类开始使用了第一把工具。这里所说刀,就是人类所加工的第一种材料,石材。在使用这之前,人类还仅仅局限在使用一些天然的木石作为工具。但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智商的提高,天然的木石已经无法满足原始人的一些狩猎、刀割的需要。于是人类第一次动手加工了第一把刀。这也开创了人类对与工具对于产品以至于材料的依赖与相互发展的关系。在石器时代,石器所做成的工具也在一步步的精细。虽然设计的概念并不存在。但是,设计本身已经作为一种行为,融入到人类在对工具的加工生产之中了。如果以现在产品设计的概念来套用当时原始人类的行为的话,当时的设计方案,是被材料所局限的。当时所创造出的石器工具,以材料作为限制,却以人的需求所为导向。伴随着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进一步探索,人类又接触了另一种材料———铜。也就迎来了所谓的青铜时代。青铜的装饰品,祭祀品还用武器,都被大量的生产制造。 中国作为一个代表,在青铜器的加工生产使用上,可以说是空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时是因为材料的扩充,才形成了所生产出的物品的增多。陶、瓷、木材、竹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应用非常广泛的传统材料。陶器喝瓷器,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分。从最初的陶器制成的一些钵盆开始,对于材料的使用逐渐延伸到审美的高度。瓷器就是中国人对材料的巧妙加工而成。它的发展,延伸向更高的高度。它逐渐摆脱了实用性,讲材料按照工匠的设计意图,加工生产成一些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明式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独领风骚的一支。家具的原料都是一些硬木原木,这样在材料本身的美感上,工匠师才能运用他们独具的匠心,灵动的巧手创造出如此流芳千古的明式家具。纵观历史发展,人类对于物品的设计与创造,无不是在当时材料发展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 2现代材料出现后的设计 那么在现代,一个设计被单独提出并高度重视的时代,又是哪些材料为设计师所用却又制约着设计的高度呢。 2.1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已经不仅仅对于设计而是整个社会构架的物质基础。钢筋混凝土,已经成为像上海这样大城市的根基了。那么金属对于整个世界发展的功劳是巨大的。它不同于古时的青铜和铁器,这些被现代社会充分利用的金属,是经过现代人类的提炼、加工、合成而成。它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别千变万化的特性。金属分为黑色金属喝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包括纯铁、碳钢、合金钢、铸铁,都可以称为钢铁材料。这些材料组成了工业的基础。钢材,包括型钢,钢板,钢丝,大量运用于工业生产。不锈钢也成为在设计家用等各种产品时必不可少的材料。有色金属包括铜铝镁等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有着更旷阔的应用范围。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厨具首饰电脑,到工业用的合金材料,有色金属已经是遍布各个角落了。 2.2塑料合成材料 塑料材料的发现可以说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尽管也有些应用造成了人类的困扰,但它的功劳是任何材料的无法代替的。塑料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使在合成树脂中加入填料,增塑剂,色料等添加剂,经过加工而成的塑性材料,或经过固化交联形成的刚性材料。人们对塑料非常熟悉,因为它有着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优点,从而设计师在设计中大量的运用到了塑料,进而使人们才有可能与塑料充分的接触,所以又反向促成了人么对它的熟悉。那么也可以说由于塑料材料的出现与不断的开发,设计师才能利用这种材料的特性设计出新产品。这些产品可能是重量上的改进,也可能是功能上彻底的革新。那塑料究竟占据了怎么样的地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身边的所有塑料都变成金属,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沉重多少倍啊。即便是用木材替代,也会让便利的生活大打折扣的。将不再存在一元钱一瓶的矿泉水,没有方便携带的塑料椅子,没有塑料牙刷,没有方便的绝缘材料,设计师可发挥的空间也大大的缩小了。苹果公司1998年的iMac,从商业上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为苹果公司转亏为盈。隐藏在商业成功的背后,却是设计上的突破。半透明的机壳,给人们带来了从未体验过的视觉冲击,从而引发的一种对新潮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这种消费者的拥簇是由设计师创造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这种材料以及一种全新的应用方式的诞生所孕育的。 3当下由材料引发的新设计 谈到当下的设计,我们会立刻想到新技术对设计的影响。从互联到物联,ipv4到ipv6,云计算,这些新技术新概念的提出,是设计的推动,也推动着设计。这一切创新,都要基于一个共同的载体与材料。现在最引人注目的新材料之一当属OLED。OLED全称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即有机发光显示器,在手机上的运用属于新突显的种类,被誉为“梦幻显示器”。OLED显示技术与传统的LCD显示方式不同,无需背光灯,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而且OLED显示屏幕可以做得更轻更薄,可视角度更大,并且能够显著节省电能。新材料与新产品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发展的。设计通过概念的设计给材料的发展指出方向,而新材料的发现有给设计提供更大的空间。 4总结 新材料与新产品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发展的。设计师通过设计理念给材料的发展指出方向,而新材料的发现又给设计提供更大的空间。任何一件设计的完成,都是设计师主观的想法在现有材料的大环境的支撑下完成的。甚至有时想法本身也是出于材料的。所以,对材料的研究有时比设计方案本身更重要。 作者:程建新 平思嘉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3D打印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可行性 一、3D打印技术的主要应用 1建筑设计领域 以前建筑样品的制作方法,现在没有办法使高水平设计内容的需要得到满足。现在许许多多的设计主体的大型场馆以及设施都运用了3D打印的技术,设计建筑初期的模型,准确形象的展示建筑效果以及有关的测量,3D打印技术的设计所不能相比的真实感以及散发出的优点是所有设计人员都认可的。在建造的行业,设计师们以及工程师逐渐的都在应用3D打印机来制作建造的外形,运用3D技术能够降低费用、保护环境、逼真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节约时间。对于设计人员的需要相当的符合,能够降低建筑所应用的材料以及设计所需的时间。 2机械制造领域 因为3D打印技术本身的设计优势,使得3D技术在机械制作行业内,能够得到全面的运用,大部分的都用在制作小需求量、单间金属器件的制作。有些特殊复杂制件,由于只需单件生产,或少于50件的小批量,一般均可用3D打印技术直接进行成型,成本低,周期短。3D打印以“每层的叠加”为加工方式。高水准的商品的产生,一定对打印器械的稳定程度、准确性有有超高的需求。 3模具制造领域 例如玩具制作等传统的模具制造领域,往往模具生产时间长,成本高。把以前的模具制作水平以及3D打印水平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能够大大的减少模具制作的开发时间,生产率已能够有效的提升,是改善制作薄弱问题以及模型的设计的有效合理的方法。3D打印水平在模具制作领域的运用能够分成间接制模以及直接制模两个类型,直接制作模型主要指运用3D打印水平直接堆积制作出模型,间接制造模型是先做出成型较高的器件,再复制器件就能够生产出要用的模型。 4医学领域 在医学方面的运用几十年以来,人们对3D打印的水平在医学方面的运用有着较多的探究。把医学视频资料当作基本,把人体感官模具用3D打印技术来制作形成,它有着极大的价值对于医生的外科手术的进行。从2010年美国成功打印活体器官开始,似乎直接打印人体也并不是不可能,它更类似于克隆技术,他打印出来的活体器官不会与患者排斥。他还可以打印骨骼、牙齿等。我们能够预想在以后的3D打印机的发展经历中,一个展新的人体引进意义将会引进到医疗方面上,让更多的患者看到希望。 5航天技术领域 在航空航天方面上,风洞实验是航天飞机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这个实验中所需的模型有着很高的精度要求、还有着非常复杂的外形,运用3D打印的科技,参照CAD模具,用3D打印机直接打印输出,可以保障模具的形状以及质量。 二、3D打印技术设计的未来 未来的3D打印我们可以做什么?可能我们居住的屋子不在需要人类的建设,直接用3D打印机进行打印输出,我们再也不会被食物的缺少而舒服着,想喝什么自己打印就可以了;生活用的日常用品不用出门购买,想要什么随手打印,我们就可以得到了,3D打印技术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的方便。 1制定数字化制造规划,促进3D产业优先发展 建议把3D打印技术的设计定位在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机械制造、模具制作、医学方面、航天技术方面及创新设计的研究。在金融税务制度上,生产、投资、开发、运用3D打印技术被企业的发展所提倡,企业倡导运用3D技术。 2构建行业协会、产业的有机结合,3D产业技术的逐渐运用 主动的指引3D打印技术的供应商、相关材料、工业产品的设计以及3D打印机探究的主体以及部门、3D打印技术通过供应商构建产业联合。拓展3D打印技术水平应用的市场平台的构建,其中包含3D打印数据保密、保护产权体系,产业也能够稳定发展。 3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提升3D打印技术水平 专门基金的建立,主要是拓展软件调控、材料技术水平、数字化的技术水平、打印设备等主要技术水平的研究。在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公正、公平的探究成绩评估系统的构建,倡导各研究机构的不一样的探究水平以及方法。提升支持3D打印技术的后备力量,尤其是对履行商品化的公司在社会宣传、市场销售上提供相应的国家政策制度。 三、结语 3D打印技术对产品设计者的应用相当广泛,伴随着3D打印水平的逐渐完善以及提高,逐渐多的方面会应用到以及普遍3D打印技术。假如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打印出皮肤、骨骼以及肌肉,在以后,一个准确的三维图都可以打印出人的相貌。 作者:刘勇利 单位:海南灵狮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刍议市场细分与产品设计定位 一、市场细分——设计创新的基本前提 按消费者生活位置分类,然后针对特定区域的客户制定专项产品设计开发策略。消费者需求的“互异性”与“相同性”是市场细分的客观条件与理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的基本前提和有效依据,即在复杂的异质化市场中锁定需求一致的顾客群——“异中求同”。市场细分对于企业发展及产品设计开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产品设计定位——与正确的客户建立正确的设计关系 (一)产品设计定位的内涵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产品设计定位是为了适应消费者心目中的某一特定地位而设计公司产品和营销组合的行为。一个产品想要投入市场,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设计者在前期一定要确定好产品的使用人群,即所谓的“目标消费群”。如果把新潮的时尚服装向思想较为保守的中老年人推销,或者让他们购买新型前卫的电子产品,其结果可想而知——错误的设计定位会导致企业的失败乃至倒闭。 (二)可感知的预设用途 可感知的预设用途是由唐纳德•A•诺曼提出的。其在《情感化设计》中提到产品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未表达出来的需求”。唐纳德•A•诺曼曾举例:某公司请HerbstLazarBell设计公司设计一种地板清洁机,以满足更多需求。最终设计出的产品多了茶杯座。而且,市场证明该产品是成功的。为什么呢?原来,当设计者观察维护工人如何清理大型建筑的地板时,发现工人在操作大型清洁打蜡机时喝咖啡很困难。于是,茶杯座应运而生。由此可见,优秀设计的产生需具备以下几点:1.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基础;2.对市场的深入了解是前提;3.设计的创新思维与技能是条件。设计来源于生活,其是通过观察、体验、感悟而引发出的灵感火花。另外,产品设计定位还要考虑到设计风格及文化内涵的层面,可以把民族文化的精粹引入产品设计的谱系风格定位。 三、市场定位——市场细分与产品设计定位的桥梁 通过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亦可称之为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对于新产品开发能产生很大影响。产品设计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可以对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同类产品的竞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寻找产品创新的切入点,使企业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精准式开发”。可以说,市场定位是市场细分与产品设计定位之间的桥梁,起着不可取代的连接作用。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是企业活动的第一步,没有合理的市场细分和正确的目标市场选择,所有的设计活动将因不能针对目标顾客需求、不能聚焦优势资源、不能摆脱红海竞争而显得苍白无力。企业经营者在头脑中有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可以根据公司的经营模式、指导方针以及实际的销售情况改进设计策略。例如,海尔集团的成功,可以归结于对市场的深入研究和准确定位。如海尔的小神童洗衣机,就是根据消费者夏天洗衣次数多、单次量少的特点而专门推出的,取得了很好的市场销量。 近年来,海尔通过特殊市场细分制定了专项产品策略,推出“定制冰箱”: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自己喜欢的外观色彩或内置设计的冰箱,这是一种突破性创新。市场定位是市场细分与产品设计定位的桥梁。总体来说,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具有以下好处:1.获得消费者较高的忠诚度;2.便于设置壁垒,保护企业利润;3.针对性强,易于成功。没有市场定位,企业在经营时就如同“瞎子摸象”“大海捞针”“航海中没有方向感”。不锁定目标市场,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企业也就难以规划和塑造差异化的品牌形象,并赋予品牌独特的核心价值,当然有针对性地设计新颖独特的产品去满足市场也就无从谈起了。实际上,广义的产品范畴包含很多内容,只要是用于商品价值交换的设计物,皆可称之为产品。例如,建筑就是一种供人居住的特殊产品,其设计要求、理念与方法在本质上同产品设计是一致的,道理相通。 四、结语 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定位这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市场细分是产品设计成功定位的保障,市场定位是市场细分与产品设计定位的桥梁。经营者怎样才能赢得未来市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深入认识这三者间的关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者应充分研究市场,研究相应消费群体的心理特点,进行符合品牌价值的市场细分,然后进行准确恰当的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才能设计出满足“正确客户”和“潜在客户”需求的产品。 作者:郑刚强 陈婉彦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议陶瓷产品设计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向 1关注情感的人性化设计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无疑高科技使人的物质生活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如电脑已经广泛进入生活空间,实现了家庭生活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为人们带来方便快捷。同时又使人类生活远离了自然,人与自然物的接触越来越少,对自然的体验也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网络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对情感因素的忽略。使人之间变得疏远,人的行为变得懒惰。最为重要的是有学者提出,在高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用情感的力量取得平衡,即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正如奈斯比特所说“: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人类社会里高技术越多,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人们渴望获得高科技与内心情感的平衡、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如今,多数日用陶瓷产品采用机械化、批量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的产品具有严格、理性、秩序、规整、刻板、科技、精确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冷漠感,与传统工艺制作的器物相比较,缺少亲和力和人情味。因而这种所谓高情感的平衡,在陶瓷产品设计中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是很难做到的。 只有采用手工造物,因为手工艺浓缩着制作者的情感,手工造物与大机器产品不同,它是人情感的造物,在造物中流露了人间真情。在高科技的设计和生产中,吸取传统手工艺造物的优秀经验和方式,将高科技的工业生产、设计和手工艺结合起来,走一条所谓的中间道路,即在技术上介于手工技术和现代大工业技术之间的技术。这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提出的“中间技术”的生产方法,这种生产方式更灵捷、更智能,是适应小批量化、个性化产品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对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蕴含着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一种艺术化趋势,是“一种具有人性化的技术,这种生产方式不会使人的双手和大脑成为多余,二是使人的大脑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生产能力都大得多。”对信息时代的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与生产而言,传统手工艺不仅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且作为高技术结构强有力的一个互补机制,平衡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手工艺积聚着人的情感,促进了人与物之间互融互助的交流。传统陶瓷器物的工艺制作不同于纯粹的机械物件的加工生产,制瓷者从制泥—拉坯—修坯—装饰—吹釉—烧制—包装,整个制瓷过程都要手工制作,在制瓷过程中,手工艺人不仅把对生活的体察、人文的关照、人间的真情都不自觉地融入到了器物之中,而且制瓷过程周密严谨,严格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因而有的工艺本身就是艺术表现,制作技术和艺术一体化,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技”即是“艺”,“艺”是“技”的体现,到达了“技近乎艺”的境界。因而有些手工艺做出来的作品象“梓庆削木为鐻,见者惊犹鬼神”那样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例如,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茶具、杯子、盘子。 制作者融入了一些“陶艺”表现元素,产品上刻意流露出“手工”的痕迹,在造型上运用压、拉、扭、刻、堆等多种手段进行变形夸张,它不完全遵守造型的规整有序、比例的对称,而努力发掘各种空间形态,甚至造成扭曲、变形和透空的形体,使造型产生丰富的变化。同时,在装饰上,陶瓷肌理的丰富性潜能在现代陶瓷产品中被充分地显露展示出来,它们或追求自然材质的质朴与纯真,或追求釉色的华丽效果,或追求雅致清淡的恬淡之美。总之,手工造物不仅比机械化生产更具情感化、艺术化、个性化、自由化、人性化,还改变了以往机械化大生产产品给人的僵化呆板的感觉,使产品极具个性,富有活力,使产品既纯朴又具有人情味,使产品获得丰富的艺术性。此外,手工艺的生产方式更能够挖掘人的创造潜力与创作激情。 2关注用户的交互设计 信息时代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为设计师尽情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了物质保障,设计师的创作才能在信息时代被不断放大。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时代,使设计师的创作手段变得灵活而快捷。传统的创作方法完全是由手绘完成,如今,设计师已经运用数字化工具制作设计效果图。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科技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乃至娱乐,都因为网络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相当部分的体验与感受从虚拟的世界跨度到真实生活,网络不再是一个虚拟的存在状态,而是实用的有形的并不断创造人们新型生活模式的技术。因此,交互设计的部分理念对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数字技术的确对人类现实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道:“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互联网络将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直接把艺术作品传播给人的最佳工具。”传统日用陶瓷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是由陶瓷工艺师制作模具后经过注浆、挤压等方法批量成形,这种方式生产出的产品缺乏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 目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角色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构建虚拟陶瓷产品设计的VR(虚拟现实)展示平台。在这个虚拟现实系统中存在着与产品设计有关的大量信息和模型,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进行相互联结。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利用陶瓷产品的VR(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平台,在该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定该项产品的造型、装饰纹样、花色、肌理、材料等,并把这些定制信息反馈给厂家,使其按照定单进行生产。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师将消费者的设计理念做成三维模型,并利用视频、动画等手段进行动态展示,模拟现实的使用情况,使消费者在十分逼真的状态下,体验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产品的使用状况,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方法不仅使消费者参与到日用瓷的设计中,而且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适应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还解决了传统日用瓷的造型单调、花色老套、品种少、材质单纯、功能格式化的问题。这就是利用交互设计的性质特点,在保证陶瓷产品可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陶瓷产品的一致性与可识别性。 3追求创新的个性化设计 日用陶瓷产品由于传统设计观念的根深蒂固和设计思维的惯性,一直处于设计观念滞后、产品更新缓慢的状态,日用陶瓷无法摆脱实用功能对设计的制约,在造型样式上缺少突破,一味套用固有形式,导致日用陶瓷产品缺乏时代精神和现代气息,设计与时代的进程脱节。这种设计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审美需求。不同于工业化时代下的产品强调规模化、标准化、低成本的经营方式,个性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个性化是被抑制的需求。而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的需求变得“一切皆有可能”。人的个性化需求也被不断地激发出来。需要认识到,如今进行陶瓷产品创新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设计师借助技术和发挥想象力的过程,还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不断沟通表达消费者需求的过程。设计师要充分考虑产品使用群体的审美心理,满足用户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并在此前提下将个性和风格融入其中,为产品创新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产品吸引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时代,个性设计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首先,互联网的运用,使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信息爆炸、信息开放的环境中,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就会被大量的广告信息包围着,只要在网页上使用搜索引擎,网络广告无时不在。如此丰富的广告信息使人们在工业时代被压抑的个性化需求被放大和满足,人们通过互联网寻找更能彰显个性的事物。另外,互联网的使用,使产品的商业模式网络化、集中化,如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等,电商企业运用互联网平台将成千上万的商品,以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更便宜的价格出售。这种商业模式无疑大大促进了人们的购买欲望,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其次,信息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计算机的使用是“三维打印”的物质保障,“三维打印”技术无需机械加工或制作任何模具,直接运用计算机图型数据生成任意形状的产品或零件。与传统的制造工艺相比,“三维打印”技术成型快,生产周期短,生产方式灵活而快速,适合小批量化、多样化、个性化生产。因而,这种柔性的生产方式为日用陶瓷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物质保障。 4结语 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前提,拓展了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视角与表现空间,为日用陶瓷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作者:王爱红 陈汗青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趣味小产品设计初探 一、流行影响趣味小产品 流行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出现的。现代社会的流行不同于以往的流行,它是一种大众一时崇尚和追求的行为方式。流行现象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标新立异。短暂性和周期性反映了流行的时间特征,是人们求新求变心理的必然结果。流行也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种良好体现,反映了整个国家的人文发展状况。MP4、CS、SONY智能玩具狗、HIP-HOP、漫画、卡通、大片等流行的名词不绝于耳。流行影响着当代的消费者,同时也影响着趣味小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导向。 1.影视的影响 它们分别受到《麦兜的故事》和《超人》这两部比较流行的电影影响。张着大嘴的猪形象夸大了嘴而忽略了身子,似乎在闹着向你要食物,当你向它的嘴里塞进毛巾或其他东西时,它似乎会满足地向你微笑,把东西拿出来它似乎又开始哭闹。人们就是在这种使用的过程中与物体产生了愉快的互动,体验到产品带来的快乐。产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有趣味性,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兼具亲和力,在使用过程中给使用者带来了些许幽默感。 2.趣味小产品取材多样 趣味小产品取材广泛,它不仅可以取材于当前最流行的服饰、电影、游戏、卡通形象,也可以从流行风格、流行材料、流行色等方面进行设计。设计师利用当下一些流行设计元素与一定的功能相结合赋予其幽默、夸张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小产品。有些流行虽然稍纵即逝,但真正能够独领风骚的趣味小产品是可以长久存在的,甚至可以登上时尚巅峰。 二、设计手法影响趣味小产品 1.遵循传统物品的功能原理,但在外观设计上极具诱惑力 趣味小产品极力挣脱传统外形赋予它们的性格特征,在遵循传统功能原理的前提下对产品的材质、图案、色彩及形式等做改变,给消费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订书机是我们平时工作中最常用到的一件物品,而其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让人们产生了视觉疲劳。有一种新款订书机,与传统的订书机大相径庭,其外形是一条张着大嘴、神情可爱的鱼,再配上鲜艳的颜色,造型、颜色夸张大胆,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当人们看着它“咬”着一层厚厚纸张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感到一丝轻松呢?只要人们略微观察就会发现它的功能原理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外在形态和材质上做了较大改变。所以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的功能较为合理的物品,在趣味小产品设计时仍然沿用其功能原理,这种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设计方法。 2.让人出其不意、幽默、调侃的设计缓解生活压力 小男孩MR-P台灯以其固有的招牌献宝姿势,带给人们意外惊喜。泰国设计师将创意发挥到了极限,让饱受生活、事业压力的人们不禁会心一笑。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趣味小产品材质普通、工艺简单,但设计师经过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其焕发了生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与产品的情感互动并赋予产品生命力、亲和力。其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而且满足了人们对快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作者:衡小东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产品设计毕业论文:浅议铁水联运产品设计 1铁路货运及铁水联运产品现状 (1)大宗货物产品 在我国铁水联运班列中,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比重较大能占到60%以上,大宗散货运输是铁水联运的重要内容而且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提高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开行比例一直是铁路重要的战略思路。各港口开行的大宗货物铁水联运产品主要有:始发直达列车、技术直达列车、煤炭直达列车、石油直达列车及固定车底循环列车,能够实现从港口装卸线到企业专用线的直达运输。 (2)集装箱产品 我国铁路集装箱班列的组织形式有快速集装箱班列、一站直达双层集装箱班列、有途中作业的双层集装箱班列、一站直达单层集装箱班列、有途中作业的单层集装箱班列、“五定”班列、固定车底、不固定车底的班列等多种形式,并且创出了一些精品班列,在铁水联运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2铁水联运产品设计 2.1设计方法 铁水联运产品开发一般包括运输需求与市场分析、货运产品设计和货物运输组织方案设计三个过程。铁水联运产品设计的面向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即面向市场的战略层设计、面向运输组织的战术层设计和面向运输生产的操作层设计。 (1)面向市场的产品概念开发 铁水联运产品的概念层开发包括对产品的类别、品质、价格和品牌等的规范和设计,而制定规范和进行设计的标准都基于客户的运输需求,属于战略层次的设计。客户的运输需求是一个定性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概念层的产品不包括具体的发到时间、地点和运输量等定量的指标。铁水联运产品概念层开发以实现从运输需求向产品功能转换为核心,通过对运输工具性能的比较,通过组合形成系统的产品方案。 (2)面向运输组织的运输计划编制 运输计划编制即针对具体的运输需求,结合铁路路网的实际能力而指定的运输方案,其中包括货物的属性、货运量、走行径路、发到地点等定量的运输指标,属于产品的战术层设计。战术层产品与战略层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战术层产品通过制定具体的服务方案,能够为客户带来切身的利益。 (3)面向运输生产的作业计划制定 在运输计划编制完成之后确定各个运输生产部门的作业计划属于操作层产品设计,即将战术层的运输计划细化到每一个运输生产部门进行实施,以保证运输过程的安全和通畅。 2.2设计流程 基于上述铁水联运产品设计方法绘制的铁水联运产品设计流程。 3实例分析——大连港铁水联运产品设计 3.1需求分析 2011年大连港的货物总吞吐量,在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7位;2011年大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8位。2006年到2011年大连港的货物吞吐量见表2。大连港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油中转基地和最大的矿石中转港、中国最大的冷藏集装箱进出口港。大连港的综合货种优势比较明显,集装箱、油品、汽车、矿石、设备、木材、煤炭等货物种类齐头并进,吞吐量增加较快。表3列举了大连港分货种吞吐量的统计情况。 3.2能力分析 (1)大连港铁路设施比较完善,建设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2)大连港的集装箱作业主要港区为大窑湾港,大窑湾港区配备有港区铁路,以及调车车场,能够实现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的无缝衔接。 (3)大连港的粮食码头、矿石码头、散杂货码头、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码头均有铁路线路接入,大连港矿石码头的铁路单线装车能力可达4500t/h,装一节车皮的时间仅为48s;大连港散杂货码头的铁路装卸线贯穿整个港区的码头和库场,日接卸货车可达800veh以上;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码头也铺设由铁路装卸线。 (4)大连港疏港铁路通过设备改造,由半自动闭塞的单线铁路改为电气化的双线铁路,能够满足电力机车的直进直出,并且能够支撑金窑线上更大的行车量。 (5)大连港各主要港区的码头都铺设有铁路装卸线,铁路装卸线接入临近大窑湾港区的一分区车场,可以满足车列的解编,具备港口站直接接发列车的条件。事实上。大窑湾港目前已经执行了路港直通的运输模式。 (6)大连港至东北地区的通道的主要铁路干线为:沈大、京哈、滨州线,金窑线为疏港铁路。除了以上最主要的铁路干线外,还有覆盖东北各个地区的铁路干支线。 3.3产品设计 在确定大连港的铁水联运产品之前,先对具有相同运输需求的货物及其运输需求特征进行归类。设计大连港的铁水联运产品如下: (1)针对大宗货物运输 ①港企直通货运班列面向大企业整列承租,适合产销计划较稳定的大型厂矿企业;企、路、港全程直通,中途不进行技术作业,开行班次规律稳定。 ②港企循环运输列车在厂矿企业和港口之间重去重回循环运输,特别适于钢铁企业的钢铁集港与铁矿石疏港运输;企、港之间循环运输,固定车底。 ③路港直通货运班列在港口站和内陆站点间开行,适于承租给不同的几个货主,比较适合粮食运输;路港直通运输,开行班次规律稳定。 ④合同制直达专运列车面向大客户,按照大客户需求签订运输合同,单一货种,如石油专运班列,矿石专运班列、粮食专运列车等;企、路、港全程直通,中途不进行技术作业。 (2)针对集装箱运输 ①客户定制服务品牌专列 面向单一大企业,按照客户的产销计划定制个性运输合同,如华晨宝马汽配专列、沈阳远大幕墙专列等;路港直通运输,直达运输至企业所在城市内陆港,在经物流配送至企业。 ②路港直通快运精品班列 面向货源稳定、对运输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客户,以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吸引来自中小客户的高附加值货物;路港直通运输,采用客运化的运输组织方式。 ③路港直通五定班列 面向货源稳定、对运输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客户,以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吸引来自中小客户的高附加值货物;路港直通运输,采用传统五定班列的“五定”运输组织方式。 ④普通集装箱班列 面向货源不充足的资源性、初级加工产品等对运输质量要求不高的客户;可以与非铁水联运的集装箱货物混编,接续式地发往港口城市。如上所述,进行了需求分析和能力分析后的铁水联运产品设计方法,有效地规避了大连港原有五定班列,直达、直通货物列车不能满足铁水联运运量需求、针对性差的缺点,是适应性较强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新产品设计方法。 4结束语 铁水联运作为多式联运的一种,有利结合了铁路运输和水运的优势。大力发展铁水联运运输方式,开发经济高效的铁水联运运输产品,对于实现铁路集装化运输,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内陆地区对外贸易,优化我国综合交通的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希望本文提出的铁水联运产品设计方法能在产品实际设计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颜研 陈韬 曹可 倪少权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NET的医药公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文章摘要】 本系统是从工商行政部门的实际应用出发,采用技术,基于B/S(Browser/Server)模式,开发了企业登记管理系统,以便工商行政部门各级工作人员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发挥更大的职能监督作用。本系统是一个基于Web应用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了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及Microsoft SQL Server作为开发工具。实现了系统的权限控制以及企业信息的录入、更新、删除及查询等功能。可以对庞大的信息量进行高效率的管理。通过测试,系统在Windows XP平台下能稳定运行,且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信息管理;登记;批量处理 0 引言 根据目前工商行政部门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一些要求:在查询和打印功能方面增强功能,支持多数据模糊查询,支持各处室间的数据共享。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增加员工业务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加强信息采集,规范分局数据录入,扩展企业信息量,改善数据采集方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省局、市局、分局、工商所之间的网络传输系统。 1 开发工具简介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是微软的一个开发工具,主要可以用来开发控制台应用程序、C/S结构的桌面应用程序和B/S结构的网站类应用程序。C#是微软公司为.NET平台量身定做的语言,是基于.NET平台的最佳语言。 SQL Server是一个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模型建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帮助用户方便地得到所需信息,并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具。 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包括:用户信息表、企业信息表、企业现状信息表、企业转制信息表等。企业现状信息表如表2.1所示。其他表设计略。 3 系统设计与主要功能的实现 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其中逻辑层是采用Web Services服务模型来完成功能实现的。Web Service体系结构基于三种角色之间的交互,分别是: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中心和服务请求者。在典型情况下,服务提供者托管可通过网络访问的软件模块,定义Web Service的服务描述并把它到服务注册中心;服务请求者使用查找操作来从服务注册中心检索服务描述,然后使用服务描述与服务提供者进行绑定并调用Web Service实现或同它交互。所以本系统是面向服务的,而非传统的面向对象开发的。这有助于系统将来的商业化,并且更易于系统的维护。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3.1所示。 3.1 用户登录管理 用户通过登陆页面进行登录,系统将根据用户权限自动限制用户的操作。当权限不足时会提示用户权限不足。用户可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系统将保证用户账号的唯一性。用户登录界面如图3.2所示。 3.2 企业现状管理 基本实现了现状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并统计该企业现状情况下所拥有的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离休人员的数目。 3.3 企业转制管理 实现了企业转制时的基本情况的录入,删除及修改。并统计该企业转制时所拥有的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离休人员的数目。 3.4 企业人员管理 实现对企业现状和转制时的人员信息的维护,可分别对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离休人员进行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及多条件查询,查询结果将以列表形式显示给用户。 3.5 企业信息管理 用户可通过录入企业信息来新增一条企业的记录。在企业信息列表中可删除所有选中的企业,也可选择其中之一对其进行信息修改。并可通过多条件进行模糊查询,查询结果将以列表形式显示给用户。最终实现效果如图3.3所示。 4 结束语 系统运用技术结合SQL Server 2005 基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登录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后台支持,且通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设计了美观大方的网页页面,从功能上和视觉上给了用户良好的体验过程。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B/S 模式的医药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摘要:针对医药物流复杂性,对现代医药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使用EXTJS框架搭建界面,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分布式布置,设计了系统基本功能模块设计和定时任务实现上传下载接口,实现了物流系统与仓库之间的数据及时传输。 关键词:医药;物流管理;B/S模式;数据同步 1 概述 信息化是医药流通企业能否成功扩张,同时又能降低管理成本的关键因素。医药物流并不是简单的药品进、销、存或者是药品配送,而是高度注重药物质量管理以及药物流通的控制。现代医药物流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等几个环节的整合优化,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率,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和效益化。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我们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医药物流管理系统。 2 系统概述 本系统分为物流管理总部系统和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两部分。使用EXTJS框架进行网站搭建,采用DWR技术进行异步调用,增强客户体验,方便操作;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分布式布置;数据使用定时任务实现上传下载接口,对各个分部的仓库提供实时数据库,可及时把药品配送到客户手上,使总部系统数据和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的数据达到一致。 3 系统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医药物流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基础资料,物流的统一管理,以及仓库的进货和库存管理。主要功能模块分为: 1)系统管理:主要用于系统人员设置,权限设置,消息管理,审批流设置等。 2)基础资料:主要用于维护医药物流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包括药品资料,批号资料,客户资料,货位区域信息等。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不过受权限控制。 3)接口管理:主要用于物流系统跟医药公司的ERP系统做对接,把在ERP系统的订单业务信息,传送到物流管理系统。 4)入库管理:主要是对入库的业务操作,药品上架决策等,包括收货管 理,上架决策,入库确认,收货通知等功能。 5)出库管理:根据订单的内容,确认订单,备货完工送到正确的送货台, 装车设定最优路线,送货到客户手上。 6)仓库管理:主要是仓库内的养护药品的一些操作,能够及时检查出过期药品,及时发现药品的短缺,做好补货的措施,直观明了地让仓库管理知道库存的状况,药品的情况。 7)出入库统计: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快速反映出商品的进、销、存等状况和各种反馈信息分析。 8)质量管理:对药品的一种养护,定时检查药品的质量状况,特别是对特殊药品的看管;只要包括养护记录、养护档案、质量跟踪卡等功能。 9)运输管理:只要对送货过程的监管,确保送到客户的手上,同时却确保客户能在第三方物流上随时跟踪货物的状况。 部分系统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4 数据同步接口设计 4.1数据同步接口分析 ERP总部中心数据库,通过网络与本系统连接来互相通信,由于采用Oracle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管理,如果使用数据库链接对数据进行实时的读写操作,一旦出现网络原因,整个系统将不能使用。由此分析,设计数据同步接口,构建数据接口缓冲区,编写定时任务程序,定时对数据接口缓冲区进行数据读取,来对数据进行数据上传和下载。这样,两个系统的数据,就不会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整个ERP系统瘫痪,物流系统仍然有独立数据库,仍然可以运行,数据读取速度快捷,稳定,可大大的提高物流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4.2 数据同步详细设计 本系统数据同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4.2.1 数据缓冲区设计 数据缓冲区由数据缓冲记录和数据缓冲历史记录组成。每一个基础数据如商品数据,库存数据,都有属于自己的数据缓冲区。 4.2.2 数据下载接口设计 本系统基础数据统一由ERP总部进行统一管理,如商品资料,单位管理等。物流管理系统连接到ERP总部网站进行相关的业务操作。系统会将该部分数据放入数据缓冲区,物流管理系统系统将定时读取数据缓冲区的数据,同步对应数据。 4.2.3 数据上传接口设计 数据上传接口,主要是对系统的销售、销退、换购记录进行数据上传,各个仓库上传数据统一发送到ERP系统做数据统计。通过对对每一个业务交易记录设置上传标志,仓库使用定时任务定时读取业务交易记录,如果标志不是“已上传”则上传该数据到ERP。 5 结束语 实践证明,医药物流管理系统能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统一数据管理,统一采购、销售、仓库、财务等业务模式;实现标准化管理和财务核算模式,实现信息化资源共享,节约建设成本;能提高物流配送速度,提高整个物流配送速度、提高库存配货的准确性、降低出库的差错率,同时减少整个物流配送的重复劳动。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药企业网络营销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为使医药厂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能实时准确地掌握销售数据,并制定营销策略,设计并开发一套合适的医药企业网络营销管理系统十分必要。综合运用.NET平台、WAP网关、短信网关等技术,采用B/S构架,开发并实现了一套适用于医药厂商的网络营销管理系统。重点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路,探讨了系统的功能架构、结构特点以及实现过程,将其应用于某药业公司,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医药企业;网络营销管理;WAP;B/S架构 0引言 目前,医药厂商进行产品销售时,一般按商、经销商、零售商模式进行。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家对医药产品监管日益严格与规范,各厂商正想方设法改进自己的营销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终有这样一些问题困扰着医药厂商:一是厂商无法准确预测产品的销量,对后续生产无法提供准确的指导数据;二是各级销售对产品利润层层盘剥,厂商利润无法保证;三是无法对销售产品全程跟踪,准确了解产品的流向。本文针对医药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医药产品销售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营销管理系统,以期能对医药销售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系统设计 1.1应用架构 本系统用户由厂商管理层人员、营销管理人员、营销商务人员与营销终端人员构成,覆盖医药产品营销的各个环节。为使系统达到更好的覆盖率与兼容性,支持移动用户,并对系统中部分数据上报业务采用了WAP网关与短信网关。系统总体采用B/S结构,各级用户通过电脑终端或移动手机终端访问业务系统,具备良好的实时响应特性。系统应用架构如图 1所示。 1.2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由基础数据管理、销售计划处理、终端数据上报、业务数据查询与报表、工作指令等功能模块组成,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基础数据管理。主要由营销商务人员和营销终端人员对产品信息、竞争产品信息进行维护与管理;对销售网络结构(省、区域、区县)进行管理;对人员进行管理并进行岗位权限指派等。 (2)销售计划处理。销售计划主要由巡店计划与促销计划两部分构成。营销终端人员自行制定巡店计划,区域主管对下属人员提交的巡店计划进行修改与审核,以确保符合业务开展需求。营销终端人员根据产品销售业绩或销售需求制定促销计划,区域主管在管理区域范围内制定终端产品促销计划,促销计划由厂商管理人员审查并下发执行。 (3)终端数据上报。营销终端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实现终端实时数据上传,一方面实现将药店(进货、库存、促销、竞争产品)、医院(进货、库存、批号、回访数)以及各销售期(进货、库存、上期库存、本期销售量)相关数据进行上报的功能,另一方面由营销终端人员通过手机拍照并以彩信方式上传药店陈列图片,系统实现该彩信的接收、图片的提取、所属终端的分析。 (4)业务数据查询与报表。按各级权限实现业务数据查询和报表生成,主要有经营产品信息、竞争产品信息、商业单位信息、终端产品进货数据、终端产品促销量、竞争产品即时信息、商业单位库存及价格、促销计划等。 (5)工作指令。管理层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对权限范围内的工作人员下达工作指令,工作指令以短信方式群发;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查询下达的指令记录并执行。 1.3技术平台 营销系统数据采取集中管理方式,由医药厂商配置数据库服务器与WEB服务器,用户通过网络访问服务获取数据,总体结构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前端开发采用、JQuery、Html等技术,保证了系统优良的客户端兼容性;后台采用短信网关、WAP网关作支撑,确保了对电脑用户和手机用户提供一致的服务与体验;数据系统采用SQL 2008,具备良好的并发访问特性,且在数据备份、安全容灾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2系统实现 2.1运行环境 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与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名称为MobileCommerce,采用双机热备份与定时数据备份相结合的容灾技术,为数据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终端为普通PC或智能手机终端并开通上网功能,兼容IE、FireFox、UC、Chrome等主流浏览器,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 2.2数据库 按照功能需求,数据库中主要建立的数据表分为基础表与业务表两大类。具体设计见表1。 2.3具体实现 以销售计划处理中的促销计划(界面如图2所示)为例,对系统的实现细节进行介绍。用户从WEB站点首页以一定的身份登录系统后,可以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制定促销计划,并查看编辑已有的促销计划列表。终端文员可以删除已过期的计划或还未开始执行的计划;省区经理、终端主管可以通过“指定区域”制定负责省份的促销计划。 例如,以省区经理身份登陆系统后,主要实现下列功能:在系统初始页面(或在操作过程中)选择“工作计划管理”,即进入到工作计划管理模块。功能导航区显示“促销计划制定”、“巡店计划制定”等信息。用户在左侧功能导航区使用过“促销计划制定”链接,系统显示“促销计划制定”页面。用户可以在下拉列表中选择指定的“省份”、“区域”,也可以继续指定“药品名称”和“规格包装”,单击“刷新”按钮,系统将查询符合条件的促销计划,并将查询到的促销计划制成列表。在查询得到的促销计划列表中,每条促销计划信息在操作区域分别有“删除”和“编辑”选项。在查询促销计划的结果列表中,点击“编辑”按钮,根据需要将促销政策、促销时段修改完成后,点击“提交修改”按钮,出现编辑促销计划操作的结果信息。 3结语 3.1系统优点 (1)建立了基于B/S模式的体系结构,部署方便灵活,实现了药品销售信息的共享。 (2)系统采用多种手段实现销售数据的实时采集,使得医药厂商能依据销售数据制定灵活的销售、生产策略,为资源优化配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系统采取面向终端的销售模式,提高了销售数据的反馈效率,从而提高了销售管理的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2系统不足 (1)由于资源与开发能力的限制,未能开发适应于Android与IOS的专用程序,用户必须利用通用浏览器访问系统功能,用户体验有待进一步增强。 (2)考虑到数据安全性问题,每天都需要将系统的数据文件定时备份并拷贝到内网的生产管理系统中进行读取。是否有更智能、更便捷有效、更安全的方法代替现有方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药供销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1、医药供应管理系统组织与功能结构分析 目前大多数连锁药店都是由总经理负责制,主要分为六个部门:财务处、采购部、营销部、仓储部、人事部、零售POS等。各部门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信息资料的传递关系、物资流动关系与资金流动关系。 2、系统规划方案 医药供销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实现药店药品的采购进药、采购退药、入库、前台销售、销售退药、库存盘点、药品分类、药品价格、库存报警等业务管理功能;提供自动快速统计分析的功能;促进药店规范化管理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药店管理的经营效益。 2.1系统开发方案 本系统是一个中小型的连锁药店医药供销管理系统,可以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的业务处理环境,连锁药店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系统中实现浏览药品信息、搜索查询药品具体内容、下订单以及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单据查询及处理订单等功能;库存管理员能够执行库存管理的相关功能;而系统管理员拥有全部权限,可以通过系统管理、客户管理、订单管理、药品管理、供销管理等管理功能来实现对系统的维护与更新。 2.2人员培训方案 本系统以模拟人工登记、人工记帐、统计和销售为主,建立药品供销的管理系统,操作人员易于理解软件思想并掌握使用方法,系统在执行时每一步都有相应的文字提示,有时还会弹出小窗口,只要根据提示进行相应的操作即可,操作十分简单,只要安装系统并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一遍演示几个轻松掌握,故不需要专门的培训。 3、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经过对现行业务流程的分析和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研究,去除了重复的业务流程,并对某些流程进行了细化或重组,确定了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新业务流程主要增加经理对这个流程的管理,针对大药店的批量购买客户,采用批量销售模式,同时针对普通用户采用零售模式以满足客户需求。在库存业务中加入了药品的库存调拨管理及药品报损报溢管理等新功能。同时在其它方面系统也有所改进,在此不详细叙述。 4、系统设计 4.1新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统计分析,具体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员登录 只有登录后管理员(各连锁药店的负责人)才可以进行药品详细信息、客户信息、库存信息、销售信息、及供药商信息等各项数据的更改与维护,并且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保证了企业数据的安全。 2)管理员权限 管理员登录后可以进行药品信息管理、客户资料管理、库存管理、销售处理采购处理等相关工作。仓库管理员只能进行仓库管理,售药员只能进行销售业务管理。经理的权限最高。 3)系统维护管理 系统维护管理主要有数据库的备份和数据库恢复管理,数据库备份管理用于完成后台数据库的备份,而数据库恢复管理是在对数据库误操作和数据库被破坏时,用以前备份过的数据库去恢复它,使损失降低,而这些操作都是在输入系统管理员密码后才可执行的。 4)库存管理 (1)库存调拨,仓库管理员根据业务需求把药品从一个仓库调拨到另一个仓库。 (2)库存盘点,仓库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仓库内的药品进行全部或部分的清点,以掌握该期间内的经营业绩,并据此加以改善、加强管理。准确行我药品的进、销、存业务信息,可避免囤积太多药物或缺药的情况发生,对于计算成本及损失是不可或缺的数据。系统管理员根据盘点的情况修改库存表,并在报损溢单中增加一条记录等操作。 (3)药品拆分,仓库管理员根据业务的需求对药品进行拆分处理。系统管理员根据拆分信息修改库存表,并在拆零记录在表中增加一条记录等操作。 (4)药品调价,仓库管理员根据业务的需求对药品进行调价。系统管理员根据调价信息修改库存表,同时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操作。 (5)库存查询,为了使仓库管理员全面了解药品库存信息,仓库管理员可根据相关记录对库存详细信息进行查询。 (6)库存报警,采购进药添加设置药品的库存下限数量,当库存中药品达到或小于此下限数量时,会报出库存报警信息,提交药品采购需求信息,交由采购部门进行采购信息的编制,从而减少库存缺药风险。系统管理员可以对过期库存药品进行查询,对库存的上下限进行设置。 (7)报损报溢,定期提交报损报溢表,以便使管理者及时了解仓库药品的实际库存情况,对计算成本和估计损失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系统管理员根据报损报溢表打印报损单和报溢单,同时可以对报损报溢进行查询。 4.2代码设计方案 代码是代表事务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它为事务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本系统中的重要代码有进药单编码、药品ID编码等,这些编码的编码方式都是层次吗。 1)进药单编码(9位) 药品进单编码格式为:XXXXXXXXXXX 其中,第1位X为“1”代表是进药编码,2-7位XXXX代表进药日期,8-11位XXXX代表进药顺序编号。例如12011030001表示2011年3月办理的0001号进药业务。 2)药品销售单(9位) 药品销售单号编码格式为:XXXXXXXXX 其中,1-6位XXXXXX代表药品时间,7-9位代表药品顺序编码。例如:2011030006表示2011年5月销售的第六张销售单。 3)客户编号(19位) 客户编号格式为:XXXXXXXXXXX 其中,1-6位XXXXXX代表可好注册日期,7位代表客户类型,7位X为1代表零售客户,7位X为2表示批量客户,8-11位代表客户序列号.。例如11031010001表示指:客户是2011年3月10日注册的第1位零售客户。 4.3数据库设计 1)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用户的需求抽象为信息世界结构再转化为计算机结构的过程。一般的,描述概念结构的有力工具是E-R模型,即用图形的方法描述实体及实体间的关系。 2)物理结构设计 以下每个表格表示数据库中的一个具体的表,即一个关系。 4.4输入、输出及菜单设计 在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上,遵循既满足用户需求又方便用户使用的原则。与用户反复沟通得到以下输入输出与菜单界面。 输入界面的设计不仅考虑数据输入窗口的屏幕格式,而且考虑如何使输入数据的错误率尽可能小,因此尽可能减少输入项目,或用选择框的形式给出。 (1)管理员登录模块设计 创建管理员成功后,管理员请求进入系统时,系统需要管理员提供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这是系统安全性的要求。本模块设计一个表单让管理员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对于管理员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系统在发现错误时,及时做出错误报告。若连续三次输入错误,则退出系统。 (2)添加新用户模块设计 添加新用户时可为新用户设置权限,添加成功后,新用户只能在规定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作者单位: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ERP系统在医药销售管理系统上的应用 摘要:针对云南白药集团企业的管理特点,在课题中主要采取UP开发的方法,选取药业企业ERP的核心模块——销售管理模块进行分析和设计,主要进行销售管理平台的设计以及销售管理系统的建模,实现销售系统的业务管理模块的开发。采用现代软件工程的思想,利用统一建模工具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现白药药业ERP系统的模型设计,并探讨药业ERP的实现技术,进行药业企业的ERP系统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研究ERP系统时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模式,主要使用UML对系统建模、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和J2EE架构的web组件技术来构建药业部分ERP系统。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销售管理;建模语言;J2EE 作为一家医药科工贸结合的国有大型综合性企业,云南白药集团现拥有控股子企业11个、主要参股公司5个,业务范围涉及从种植到生产、批发、零售、科研等现代化医药生产全过程。虽然云南白药集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企业信息化现状与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通过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可优化管理流程、规范管理程序、细化管理对象,强化管理力度,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有效监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一般都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10%~30%,库存降低30%~60%,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高60%~200%,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70%,报表周期缩短90%以上。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80%都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了统一的管理软件。可以说,企业管理信息化已彻底改变了企业特别是多元化集团公司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它们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成为各国企业参与竞争的必备利器[1]。 本课题是企业的横向课题,在对当前ERP的应用现状及我国企业目前所处的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ERP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ERP的概念、基本思想、作用及特点,分析了药业企业引入ERP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企业目前对ERP的应用现状;在ERP的系统的总体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基础上,描述了ERP系统的整体架构层次;分析了ERP的设计目标,研究了ERP系统的总体设计,包含体系结构设计、系统建模设计、Web销售系统查询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等;在研究销售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基础上,分析其销售流程和业务流程,从分析、设计、实现与运行等方面阐述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内容达到相互之间协调发展,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 1系统的体系结构 开发的销售管理系统采取了C/S结构和B/S结构都有的方案。销售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开发客户端软件;Web销售系统采用B/S结构开发,连接Internet能让客户在线查询产品信息。 1.2 Client/Server系统体系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模式是当前数据库开发的主要形式。C/S结构是一种典型的二层结构,应用程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处理数据库,称为服务器部分;另一部分是用于处理应用程序、请求服务,称为客户部分。客户部分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如管理用户接口、数据处理和报告请求等。而服务器部分执行后台服务、如管理共享外设、控制对共享数据库的操纵、接受并应答客户机的请求等[2]。C/S结构的工作原理是: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向客户机提出数据请求,客户机通过网络将用户的数据请求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执行数据处理任务,然后把经过处理后的用户需要的那部分数据传输到客户机上,最后由客户机完成对其所要数据的加工。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化应用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达成的重要手段,全面信息化管理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实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以科技制胜的目标。应用阶段的信息系统一般称为生产系统。生产系统运行维护是指用组织、制度、流程等管理方式,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信息系统本身、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综合管理,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准确、高效运行,进行系统全面应用维护的过程。生产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医药全产业链企业集制造、分销、零售和研发为一体,需要一个信息管理功能完整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这种统一、完整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复杂度高、周期长的特点,需要边建设边应用。如何协调好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相互关系、使信息化建设能保证生产系统的稳键运行、且运行维护工作又能推动信息化建设,这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1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管理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是对信息系统运行所有环节的管理,包括各种软件、主机和网络通信设备、机房、技术资料和信息备份档案文件的维护和管理。这是一项专业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维护体系,保障生产系统的在控和能控。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标准有ISO 20000和最佳实践IT基础设施知识库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在应用上已经很成熟的ITIL v2强调了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的服务管理流程一体化的集成;2007 年的基于服务生命周期的ITIL v3整合了前两个版本的精华,强调ITIL 最佳实践的执行支持以及在改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入到应用阶段,运行维护工作也就摆到了面前。大量的运行维护需求会使一些企业有些措手不及,如果处理得不好或不及时,就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应用、甚至由于业务无法正常进行而导致信息系统被废除。 为了生产系统能长期为企业服务,可以参照ITIL对问题、事件、配置、变更和服务持续性等方面的管理,建立起企业的运行维护组织机构,配备人员,制定制度,确定流程管理规范,使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正常展开。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充分调动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他们积累的工作经验,能更好地达到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有效应用的目标。根据ITIL的管理框架模型,加上运用运行维护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用图1来表达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框架。 1.1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组织架构的建立 组织是运行维护工作中人们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在医药企业,要全力打造统一集中管理的大型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组织应该考虑这样的模式:建立一个覆盖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组织,由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等人员组成,纵向应延伸到各子企业如公司总部和各级子公司,横向应涉及到各职能管理部门如财务、市场部门等。运行维护的核心组织建立在公司总部,承担运行维护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完成对构成信息系统各要素(各种软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的维护工作,进行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纵、横向子运行维护组织主要承担系统的应用管理(包括提出新的应用需要和完善系统功能等方面要求)、事件响应和记录等工作。功能为条线业务管理的子系统,可采用由总部相应职能部门牵头、总部信息技术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如财务、资金系统应由财务部承担应用管理。功能为子、分公司业务运营管理的子系统,可采用在总部信息技术部门协同下由相应公司进行管理的模式,如医药生产企业的ERP系统由企业进行应用管理。 在建立运行维护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运行维护人员的岗位和职责,使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有序进行。运行维护岗位包括应用管理岗位、机房环境管理岗位、设备管理岗位、系统管理岗位、网络通信管理岗位、安全管理岗位、技术档案管理岗位和运行值班岗位等。 1.2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建立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是对管理范围、内容、流程、方法等方面的规定,是运行维护体系正常运作的根本保证,是工作人员有章可依的工作准则。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应涵盖所有环节,包括应用管理、人员管理、运行机房环境管理、设备管理、投产管理、值班管理、系统管理、网络通信管理、安全管理和技术档案管理等。 全产业链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边建设边应用,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制度需要按系统建设的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这种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制度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制度=办法+细则+补充。公式中的办法表示的是系统的基本管理制度,细则是按系统功能和应用条线进行管理的细分制度,补充是系统功能扩充完善后对管理制度的补充。 1.3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流程的建立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流程是指为完成运行维护工作而进行的一系列整合资源与能力的协调性活动。运行维护管理流程有问题、事件、配置、变更和服务持续性等管理流程。如果将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流程进行抽象,图2就是一个较完整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流程。 每个按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环节细分的运行维护流程(即图2中的“活动N”)都可用流程图明确表示,这里以系统功能扩展项目投产管理举例说明。当系统功能需要扩展时,由系统主管部门提出系统变更计划,由实施部门提供系统变更方案,新功能测试成功后,方可在系统功能扩展项目投产所有资料(计划、方案、技术资料、操作说明等)已经齐全的情况下落实操作培训、制定管理制度等工作,才能进行系统功能扩展项目的正式投产。图3表示了系统功能扩展项目投产的变更管理流程。 制度是需要人来执行的,按运行维护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工作是需要花费一定人力的,如果对运行维护人员的配备不到位,运行维护人员终日处于应付各种实时发生事项的处理,无暇全面执行运行维护制度,尤其是无法正常做各种巡检、运行维护记录、各类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无暇于总结运行维护工作经验和教训,也无暇于全面提高运行维护能力,这是不利于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进行的,应引起重视。 因此,要使运行维护工作取得成效,不仅要借助ITIL的方法,用提供支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而且要投入应有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对生产系统运行维护进行综合管理,不断提高运行维护质量,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与信息化建设齐头并进 全产业链医药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建设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府对医药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要求的提高、医药产品的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内部因素包括各类业务流程整合的内部管理尚未形成或未成熟以及业务范围扩大、产品种类增加、内部组织架构的复杂性加大等变数的出现与现有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等。所以,医药企业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 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难度和长期性要求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齐头并进。但这两项工作是相互牵制和相互影响的,如果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展甚至倒退。 运行维护工作要保持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系统的每个环节都能保持稳定、安全。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则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尽快实现新功能,故需要对系统的各种配置做变更、对系统代码进行修改甚至需要全面升级。这些使生产系统运行基本环境发生变化的操作一旦处理得不谨慎,会影响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反过来,如果运行维护工作不力,不能找出新项目可能对系统运行产生不利的关键点、不能评估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对现有系统的各项变更的影响、不能合理安排信息化项目的投产,也会影响到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为了保障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和项目建设工作都能顺利开展,需要在新项目设计阶段就进行运行维护和项目实施两个团队的紧密合作,从保障现有系统的稳定性和新项目顺利建设投产的目标出发,找出新项目与生产系统可能发生的交集部分,分析这些交集部分中对两项工作有相互影响的关键因素,给出避免冲突的解决方案,同时评估和落实新系统功能投产后系统的承受能力,及时落实运行维护的各项工作,实现运行维护和建设的共同推进。 以系统应用面扩展项目上线为例,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流程和解决方案如图4所示。 面对信息化建设对生产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挑战,运行维护人员应该:1)要坚持用ITIL的方法、理论武装自己,及时做好运行维护的人员、组织、制度和流程等方面的调整和补充工作,迅速掌握运行维护的新要求,完成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2)应将系统的变化在仿真环境中进行系统功能、压力和数据演算等模拟运行,模拟运行成功后再进行应用切换。3)与实施团队联合作战,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4)要保留和保全原有系统,以备及时复原系统。 运行维护人员要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工作,与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团队充分沟通,主动介绍生产系统对功能的应用程度、业务流程的特点、系统各项基本配置和应用特点等情况,共同商议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安排,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与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的衔接,尽量将新项目上线对生产系统运行的影响和波动降到最低,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不倒退、不混乱、不停止。 运行维护团队负责系统的各项维护工作,与系统用户接触最多,通过对他们的各类问题的排除和答疑,容易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当信息化项目建设对生产系统运行产生负面影响时,通过运行维护团队可以取得用户的配合和谅解,从而减少系统波动的影响和损失,这也是运行维护团队的一个工作准则。 在应对信息化建设对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的挑战中,运行维护团队虽被动应战,但对有经验的运行维护团队来说,不会仅停留在保障生产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层面上,而是会更上一层楼,根据积累的运行维护经验和信息系统应用的体会,促使信息化建设更切合企业需求,信息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更科学、合理、有效。从被动到主动的应战,是运行维护团队对工作价值的创造。 3 运行维护团队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促进作用 信息系统的应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企业这时才能真正从信息化建设中开始获得利益,在业务流程的管理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决策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收获会使企业更坚定全面实现信息化的信心,加快、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逐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发展所需的完整统一的信息系统。尤其是医药企业,有了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就能快速响应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政策和各项要求,就能快速满足供应商和客户的需求,从而更进一步把握变化,应对挑战,实现发展。所以,做好运行维护工作保障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长期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是巩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促进了医药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工作。 优秀的运行维护人员不仅能按制度处理好日常工作,及时完成各类问题的处理,还能将运行维护工作中发现、解决的问题反馈于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善,反馈于优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使信息系统发挥最大作用,为巩固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而作贡献。 运行维护团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这个团队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复合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等;在管理上具备企业管理知识,了解财务核算和各种业务运作的流程和要求,熟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要求;在运行维护上熟练掌握生产系统的作用和功能的应用,自觉执行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的规章制度,维护生产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所有这些都是运行维护团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贡献。 4 结语 上药集团吕明方董事长强调 :“信息化的实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是生意模式的问题,是集团‘十二五’战略打造收入和市值双千亿元产业集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医药全产业链企业只有透过信息化的实质才能进一步把握市场等大环境的变化,应对挑战、实现发展,释放信息的商业价值,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时期不但重要而且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建设规范、稳定、高效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是运行维护工作的基础与保障,与信息化建设项目团队保持良好互动不可或缺,充分发挥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成运行维护工作是关键。只有经过多方位的努力才能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保驾护航,使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1-06-03)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构建医药企业的现代绩效管理系统初探 [摘要] 医药企业的管理要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必然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设科学的企业运营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将企业战略转换成一整套可执行的绩效衡量标准与体系,可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主动地位。 [关键词] 医药企业 绩效管理 信息技术 一、引言 在我国医药行业优胜劣汰的形势十分严峻,虽然许多医药企业都上马了ERP、OA、CRM、SCM等系统,但并没有解决有效地落实企业战略,实现从数据收集到数据分析和管理的成功过度。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是一种既可以连接各类信息系统,统筹全局,综合运用战略、流程、KPI、预算、管理会计又能为管理层提供实时决策支持的系统,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 二、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医药企业的绩效管理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个阶段:“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以财务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和“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绩效管理”。这些绩效管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范围比较狭窄,无法让企业战略有效地执行。现代医药企业绩效管理应该理解为是用于监控、制定和管理企业绩效的方法、准则、过程和系统的组合。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设定、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和优化、部门绩效评估和激励策略、企业的财务运营分析、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它的本质是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商务智能、流程管理等技术,帮助企业获得洞察力、监控力、决策力和创新力。 在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还存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 在我国相当多的医药企业对战略、愿景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策划,而是跟着市场走,跟着感觉走。企业的目标模糊导致了绩效目标无法被有效地分解和传达,无法通过企业的目标链层层传递到底层员工,使绩效考核失去了源头。另外,许多企业将绩效管理误解为相对低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没有从战略层面、经营层面来考虑如何实现经营目标、监控经营状况,以确保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实现的系统运作。企业没有利用绩效管理系统向企业所有员工发出完整的、正确的信息: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该战略目标?企业重视并奖励员工的何种行为?如何创造价值等? 2.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 由于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绩效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目标实现的基础,只是把绩效管理简单的看成填一些表格,因此在设计绩效指标时缺乏科学性。在实践中,很多企业都在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然而,如何使考核的标准尽可能地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并与绩效计划相结合却考虑不周,只关注于结果性指标,而忽略了驱动性、过程性指标。而太多和太复杂的指标,不能聚焦于企业所关注的生存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只能增加管理的难度和降低员工的满意度,影响对员工行为的引导作用。 3.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脱离 绩效管理的主旨是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达成,其手段是通过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从而带动企业整体目标的达成。在现实中,管理者们往往是本末倒置。他们多关注于员工个人绩效的管理,忽视企业整体绩效的管理。一般将企业的目标分解到一级单位甚至二级单位,按照各单位的职责确定其责任中心的地位(比如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比较容易,但将企业的利润目标、收入目标、成本费用目标等层层分解到个人存在很大的难度,业绩目标很难量化分解,也就无法建立与总体目标产生密切关联的绩效指标。其次,由于分解的目标时缺乏企业内部对实现企业目标支持的时间管理,就造成支持目标实现的组织对实现目标组织的支持出现时间上的误差。 4.绩效管理缺乏沟通与反馈机制 绩效管理不仅仅是指绩效考核,它是一个不断闭合的循环管理过程,是一个管理系统,包括绩效计划和绩效指标确诊工作,以及考核期时的结果反馈工作等。在不少企业中,有效的绩效反馈不仅被忽视,而且是被有意的避开。企业中的员工对绩效管理制度缺少了解,不知道企业的考核是怎样进行的;考核指标是如何提出来的;考核结果究竟有什么用处等。绩效评价被当作“机密”不公开,加重了职工对考评的不安心理和不信任感,进而妨碍考评对职工指导教育的作用。 三、建立科学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 随着绩效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绩效管理实践的不断演化,如何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持续不断的提高组织绩效,是企业管理者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对策包括: 1.提高对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 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转变对绩效管理的看法,应该认识到绩效管理在企业战略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多与人力资源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沟通,让绩效管理与战略结合成为可能。企业应设置绩效管理委员会,确保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目标能层层分解到员工,使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使团队、部门、企业整体的绩效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要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明确企业战略和目标 实施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前提是企业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及预算。另外,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目标管理流程。只有建立起规范的目标管理流程,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动态而高效的目标体系。同时,企业还需要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及预算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层层分解到各级组织和员工。在企业目标分解的基础上,以KPI(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按平衡计分卡法原则确定关键驱动因素,然后对关键驱动因素分别分析给出子因素,从而确定各个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各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为考核主要模式,根据考核对象不同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考核项目,针对组织和个人对实现企业目标的贡献,结合组织业绩和个人业绩及个人与岗位能力匹配的情况对个人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并将这一结果按一定的比重与每个员工的激励(包括:薪资、晋升、培养等)联系起来的一整套的绩效管理制度。 3.建立分层多模式综合绩效管理体系 立体的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反馈,以及绩效改进等环节的闭环系统。在建立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时,比较有效可行的原则是:分层、多模式和综合。“分层”就是依企业目标对企业的各管理层级(包括企业整体、下级单位、个人)所承担的责任确定不同的类型的指标进行考核。其中:企业指标是以利润指标为主的财务指标;下级单位应以流程、分解的KPI指标和支持指标为主;个人则以业绩指标或个人能力指标为主。“多模式”就是根据不同被考核层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对组织考核KPI等方式;对个人考核应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和职责特点采用KPI或个人能力评估方式考核。“综合”就是根据不同的考核单位和不同的考核层次采用不同的综合成绩的方式。企业成绩应以当年财务指标+增长率+来年发展潜力进行加权综合;下级等单位成绩应以上级单位成绩+本级单位成绩+下级单位成绩进行加权综合;个人综合成绩要以员工能力(或业绩)成绩+上级单位成绩进行加权综合;个人绩效工资以绩效工资额度与个人综合成绩结合。 4.构建支撑企业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 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行动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可将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软件、业务流程和业务成效的衡量方法等的集合,通过提供一个集成的流程和平台,把散落在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来有效贯彻经营计划和预算。它在战略目标设定、商业建模、预算和预测、监控、分析和报告的战略管理流程中,提供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工具,增强了内部控制与沟通,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工具确保企业及其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绩效成果,使企业行为始终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运营层应用,以业务部门为主;第二层是跨部门的整合应用,规划企业内部流程,主要关注企业下层绩效;第三层是优化应用,关注个人绩效与企业整体绩效之间的关系,强调部门与部门、个人与部门之间的协作;第四层是创新应用阶段,不仅改善流程,而且改善企业文化,进而形成企业的绩效文化。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泰凌医药的疫苗实时冷链管理系统 作为国内拥有雄厚实力的进口疫苗分销商,泰凌医药集团旗下的海南泰凌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肩负着一些全球知名厂商的疫苗产品在中国的分销和冷链配送服务。 疫苗不同于一般的药品,对温度极其敏感,只能“生活”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因此要求在仓储、运输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范围,以确保疫苗价效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疫苗冷链建设的难点 从2003年起,泰凌开始建立完善的疫苗冷链管理系统。在疫苗冷链建设中,尽管采用了冷库不间断自动温度监控和冷链运输温度记录,但还是面临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将疫苗冷链的温度监控变为全程实时的监控。事实上,全程实时的温度监测与控制也是我国疫苗冷链参与者(疫苗厂家、经销商以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冷链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泰凌的疫苗冷链系统中,无论是仓库还是货车都配有专用的温度记录仪。对于冷链运输来说,尽管温度记录仪实时地记录了运输过程的温度变化,在SOP(标准操作流程)也规定了运输作业人员及时检查在途运输的温度情况,但泰凌上海总部的冷链管理人员还希望能够实时了解在途的疫苗专用冷藏车中的温度变化,同时进一步加强冷链温度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馈。 NEC助力开发RFID冷链温度监控系统 针对以上情况,NEC为其量身定做了RFID冷链温度监控系统。在疫苗包装箱上贴有RFID温度标签,其内部装有超薄的纽扣电池,能够连续使用三年以上;还装备了RFID芯片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收集到的实时温度信息能够实时存储在芯片中,并通过读写天线发送出去。 在仓库门上方安装了RFID读写天线,当装有疫苗包装箱的叉车通过时,包装箱中装有的全部货物的信息自动进入并显示在泰凌的电脑系统中,其中包括实时的温度信息。 在仓库中,RFID系统同样会把实时的温度信息传送到NEC为泰凌开发的信息系统中,总部的管理人员可以了解到疫苗的实时温度状况。 同时,RFID冷链温度监控系统还覆盖了全程冷藏车运输系统。每台运输车的顶部都安装了先进的GPRS无线传输系统,车辆行驶过程中,包装箱上的RFID温度标签实时记录着疫苗温度的变化,并通过GPRS网络将数据实时传送到冷链信息管理系统,使管理人员实时掌控温度情况。一旦出现温度异常,信息系统会自动报警,司机在出现温度异常的第一时间就能采取措施,避免因人为疏忽导致的冷链风险。 在这套实时冷链管理系统中,RFID是冷链品质监控的重要手段,帮助泰凌随时识别冷链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冷链运作。 应用这套系统,泰凌还能够帮助用户完善疫苗供应链。将来,手持无线PDA的泰凌工作人员能够现场为客户查询订购的疫苗数量、目前所在位置、历史温度数据等多方面的实时信息,客户也可以自己上网查询。 目前,NEC已经计划将这套系统推广到所有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行业。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RFID的医药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系统入库流程设计 摘 要:近年来,医药物流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具有较为完善的网络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医药物流正在涌现。由于医药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环节上,具有生命周期短,有失效日期限制,用户供货要求时间紧;在流通环节上,由于本身性能上的原因,使其对储存、包装、运输有特殊的要求,进而对医药物流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医药物流公司仓储管理的需求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系统入库流程设计,为进一步进行软件设计提供了流程参考。 关键词:仓储管理;医药物流;入库流程;RFID 医药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环节上,具有生命周期短,有失效日期限制,用户供货要求时间紧,在流通环节上,由于本身性能上的原因,使其对储存、包装、运输有特殊的要求,对医药物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医药物流领域里,提供专业化服务,避开现在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方面的价格战,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才是成功的捷径。但是由于条码技术相对比较廉价,是一种低成本的标签,再有因为它是一种纸质材料,运输和仓储过程中容易损坏,如果条形码损坏,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才能够调整和弥补所需信息。射频识别技术与传统的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优势十分明显,具有快速扫描、存储量大、抗污染和褶皱能力强、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尤其是完全可通过把RFID技术应用于仓储管理领域,可以对运动中的物体或者距离较远的物体实现非接触式识读,免除了大量人工干预,加快输入速度,减少错误发生率,降低劳动强度,从而降低劳动成本和物流成本。在库存控制方面进行仓储优化,对货物存储实现优化分配,从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节约时间,加快存取速度和货物的周转。因此,仓储管理系统与RFID技术在优化库存方面具有长远的意义,长久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RFID技术介绍 RFID技术早起源于英国,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辨别敌我飞机身份,20世纪60年代开始商用。RFID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美国国防部规定2005年1月1日以后,所有军需物资都要使用RFID标签;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建议制药商从2006年起利用RFID跟踪常造假的药品。沃尔玛,麦德龙等连锁零售业巨头应用RFID技术等一系列行动更是推动了RFID在全世界的应用热潮。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电感耦合或者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实现非接触式信息传递的一种技术。当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发射电磁场的工作区域时产生一定的电流,同时通过感应电流供电,同时将自身信息通过天线发送出去,读写器的天线接收到从RFID电子标签发送回来的电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给读写器,读写器解调和解码所接收的信号,发送到后台系统及相关的处理。设备和电子标签之间的读写射频信号耦合有两个:第一种是电感耦合,是通过空间高频的交变磁场实现的耦合方式,其依据为电磁感应定律。第二种是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当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电子标签后反射,同时将电子标签上的编码信息一并带回,其依据为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可以看出,读写器在整个信息交换过程中起到了控制和处理的作用,是系统的核心部件,内部包括射频模块负责发射和接受射频载波,和读出和写入模块,负责接收到的信号的信息编码和解码增益标号信或将被写入标签的RF模块和天线是接收和电磁信号传输的一个窗口。 二、系统分析 某医药物流公司仓储管理现状分析经历一段时间的调研发现,该医药物流公司在仓储管理上存在着几个问题。 1.仓储系统管理的处理订单速度较为缓慢 在对该医药物流公司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该公司的系统管理的订单处理速度较慢。订单处理和合并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整个物流环节的流转。订单处理是指在收到客户发出的订货信息之后,将订单进行合并,操作工人把所订购的商品从仓库中拣选出来,装箱打包,有时候还需要对所拣选的商品进行二次加工之后再进行配送。在这个过程中订单处理的处理速度显得尤为重要,订单处理速度快则说明该物流体系对于客户需求的反应加快,在收到订单的短期内就能够完成处理订单和拣选打包等环节,为客户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同时减轻了该物流体系的操作,提升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但对于目前的该医药物流公司,由于订单的处理和转化速度太慢,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十几个品类的订单竟然处理了一天的时间,拣选和配送效率低下,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拣选过程中的差错率较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拣货操作一般都由仓管员操作完成,仓管员通过地牛或者叉车在巷道内穿梭,按找由客户订单生成的拣货单到多个货位进行取货操作,由于工人自身水平不高,再加上对于药品的品名不是十分了解,人员流动大,熟练工人较少等原因致使拣选货物的正确率难以得到保证,在我长期的调研中发现差错率居高不下。尽管在最后出货的时候还有专门负责出库的复核员进行复核,但是当发现拣错的货物时,需要将错选的货物重新入库并再次从仓库中取出正确的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再有,由于较高的差错率水平,迫使该医药物流公司必须要相应的扩大范围进行抽检,也就是说抽检的比例增加,促使抽检的数量同时也增加了,为了减少抽检过程中的时间,又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人到复核员的岗位上,这样库区的仓管员人手就不足,在药品集中出库区间时,这种现象特别明显,场面很混乱,大大增加了物流公司运作的成本,降低了运作效率。以上这种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还有部分货物由于抽检过程中,没有被抽到错误的货物,而到达了用户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要如果想要完成更正就需要将发错的货物带回物流中心,同时将正确的货物再补发到用户处。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甚至只能借助于快递公司,而且延长了时效,大幅降低客户满意度。 3.仓储作业操作的效率低 由于该医药物流公司的仓储系统作业流程大致包括收货、验收、货物保管、发货及发运等环节,在每个环节产生大量的凭证和订单等纸制资料。目前该医药物流公司在单据的填写过程中还是采用人工书写的方式,然后再把订单录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在这种操作之下,使大量的劳动力都在从事重复性的工作又使错误几率大幅提高,使仓储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三、系统功能设计 为了解决该医药物流公司仓储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对系统进行初步设计,明确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为后续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关本系统的定义如下:Auto WMS:Auto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自动化库存管理系统。RFS:Radio Frequency System无线射频系统,或称RF系统。WMS系统作为物流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在功能上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物料入库所需的基本信息的登记及维护; 2.包括物流仓库的叉车库、拆零库区、搁板货架库区等相关库区库存中所有物料的管理; 3.物料的出入库的管理及所有库存物料的账面移动和实际的物理移动; 4.合理的物料的出库顺序; 5.库存物料的移动所需要的所有的单据的打印; 6.随时可以提供库存物料的相关的信息; 7.库存操作记录的查看及数据报表的打印; 8.库存缺货的提示功能; 9.提供拆零库区出库的空周转箱的注册的功能; 10.提供系统发生故障的解决方案; 11.具有基本的入库操作功能; 12.具有基本的出库操作功能; 13.具有基本的盘点操作功能。 四、系统需求分析 1.入库操作流程设计 入库操作的时候需要进行入库单据的录入工作,完成了入库单据的录入工作后需要对入库的货物进行相应的组盘操作,按照货物在不同库区的码放规则的数量,把入库的货物和托盘或者周转箱等货物的载体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入库的组盘操作一般是用RF系统来实现的,管理系统也提供人工组托的功能。 组完盘的货物就可以进行注册上架操作,注册上架操作就是把已经和载体建立起对应关系的货物记录到库存中去,包括所入库的货物的名称、数量、货物的供货单位、货物的物料编号、所入的库区等详细信息。该操作主要也是通过RF系统来实现的,管理系统也提供人工注册的功能。注册操作完成以后,系统就把货物送到所分配的货位地址中。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入库操作流程。 总的流程走向都是一致的,都是有入库单据生成、RF提示入库上架的过程,但是由于各个库区的特性不一样,入库到不同的库区的操作方式有一些差别,所以具体到每个库区的入库流程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下面将具体说明各个库区相应的入库流程。 2.以叉车库区为例设计入库流程 货物到达现场的时候,进行入库单据的录入工作,一般来说流通比较快且数量大,属于中包装或大包装以上规格的货物,建议入库到叉车库区,叉车库区的入库操作主要是通过RF系统来实现的。 入库到叉车库的时候需要对入库的货物进行基本的组盘操作,根据打印出来的入库单据,在RF系统中下载货物所对应的入库单据,按照货物在叉车库区的码放规则的设定,把货物放在贴有RFID标签的托盘上,在RF系统中输入所组盘的入库数量,扫描托盘上的RFID标签,点击组盘确认,则完成了该托盘的组盘操作。当然管理系统也提供RF的人工组盘操作的功能,主要是当RF系统操作失败的时候做为备用的系统来操作。 组完盘的货物就可以进行注册上架操作,进入RF系统的上架操作的界面,扫描要上架的托盘上,RF系统自动提示该托盘所入库的货位地址,叉车司机把货物送到相应的货位地址,放置完成以后,叉车司机扫描货架上该货位所对应的货位地址,点击确认,表示该托盘的上架确认完成。完成了托盘的上架确认,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叉车库区的入库操作流程。 五、总结 在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过程中,RFID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尤其是RFID的使用过程中,凭借它卓越的性能,已慢慢取代了传统医药中的条码技术。条码技术在医药仓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已经被撼动,这里面当然原因很多,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利润较高,所以RFID技术带来的对于仓储和物流方面的成本升高也就不那么明显了。特别是在仓储管理系统中,再加上RFID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因此RFID的可变性很强,信息的跟踪和处理能力更为强大,这方面为今后降低成本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应用RFID进行一段时间之后,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医药仓储管理,减少仓储成本,使仓储管理更加有序,所以RFID对现代仓储有很大帮助。特别是目前,国家主导的药品市场定价的机制,企业在生产和物流环节中应用RFID系统,可以明显提高整体运作水平,降低库存和资金占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当然,任何新兴科技从其诞生到被广大企业所接受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诸多因素,除了设备成本,采购成本,使用成本,员工素质都是制约RFID技术广泛普及的主要因素,因此RFID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们始终相信,未来的仓储运作需要RFID,需要RFID相关技术使用,我始终相信,未来的仓储前景无限美好。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同时我国医院药品繁多,不易寻找,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我们所研发的系统的主要用户就是医院里的医务人员。本文便是考虑到系统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可靠性,对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开发的进程举行深入的钻研,开辟一套检索敏捷、查找便利、可靠性高、存储量大、寿命长、成本低的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 关键词: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研发与设计 (1)医院进行医药库存管理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许多数库管理理论认为库存就是入库所有物质的总和,虽然可以进行一些数库的建设,但是过多的数库建设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们既浪费财力也浪费人力,尤其是医院更为如此,因为医院的资金比较紧张。但是,就我国目前医院药品管理来看,我们必须建立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因为,医院药品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医院里“时间就是生命”,由于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内的药品数量繁多,为了节约时间,我们也要建立医院医药库存管理。 (2)库存分类 医院库存管理中最最关键的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医院的医院人员如何管理药品库存,而MRPII物料主计划模块采购模块建立计划与控制系统的建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利用这两种方法就可以对库存管理和采购补偿进行较好的管理。我们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我们可以将药品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药品:高值――此类药品的价值占据所有药品的70-80%,大约只有10-15%;对此类药品相关人员要严格控制,属于最优先级;在订货的过程中,这一类药物的采购信息与采购状态是最重要的问题,比较容易忽略,所以我们要更新。 二类药品:中值――此类药品的价值占据所有药品的15-20%,大约有60-70%;对此类药品的控制要做到正常的控制,包括较好的记实与通例的存眷,属于中等优先级,告急时候属于最优先级。在订货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二类药物要在一定周期内进行审查。 三类药品:低值――此类药品的价值占据所有药品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大约有5-10%;对此类药品的控制要进行简洁的控制,如定期进行检查等等,属于最低优先级。在订货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三类药物要进行清点处理或者是货点计算。 从以上药品的分类、控制程度、优先级以及订货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的重要性。以是,病院药品的库存办理也是病院信息办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3)医院药品管理的主要目的 医院药品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仓库中所有药品、入出库的行为以及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保证医院药品的流通,使得相关医务人员及时对医院的药品进行监控,从而及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开发背景 病院的药品库存办理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医院药品种类繁多,药品订货、药品管理、药品发放的渠道各有差异,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目前我国医院药品管理的现状研发一种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 2 系统分析 本次研发的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主要采用了最常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这一方法主要有四部分:一是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的调查分析;二是对这一系统进行数据库设计;三是系统界面的设计;四是系统功能的设计。其中第一步是最基础的环节,但是常常会被忽略。 2.1 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搜集到一些数据,可以作为数据库设计的参考,如下: 序号提纲: (1)病院药品堆栈划分成多少个地区? (2)每一个药品分区有多少个药品货架? (3)每一个药品货架上放几层药品? (4)架子上的每一层放哪几种药品? (5)医院的药品进行药品编码的方式? (6)药品仓库医务人员人数有多少? (7)每天体系处置的入库单数量大约有? 2.2 绘制业务流程图 通过对医院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系统主要是药品入库与药品出库,绘制出系统药品入库与药品出库的业务流程图。 2.3 确定系统开发环境 由于大多数的医院使用的计算机平开都是基于Windows系统的,为了节省医院的资源,可以确定使用以下开发环境: 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2000;数据库服务器:MicrosoftAccessr2000;服务器平台:Windows2000;客户机平台:Windows XP/2000;前端开发工具:visualBasic6.0。 2.4 体系功能模块的确定 经由对大量数据的研究,笔者确定体系有六个功能模块,主要有系统模块、入库业务管理模块、出库业务管理模块、退料业务管理模块(还库业务管理模块)、盘点业务管理模块(报表输出)、需求管理模块。 3 系统的实现 本文软件的开发主要采用以VB和Access2000为基础,进而实现本系统的功能模块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库与入库的程序,而出库与入库的程序较为相似,因此,本文只对出库程序这一块进行进行分析。 3.1 入库模块的实现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医院药品的入库程序 Dim I,J As Integer,STR As String If Text1.Text=""Or Text2=""Or Combo1.Text="" Or Text4=""Or Text5=""Or Text6=""Or Text7="" Then MsgBox"信息不全,请输入其他信息!" Exit Sub Else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采购员")=Text1.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编号")=Text2.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入库数量")=Text3.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入库时间")=Combo1.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价格")=Text4.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某一药品的供应商家")=Text5.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供应商的电话")=Text6.Text MsgBox"药品已经成功入库!" End If End Sub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如果经由对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的简略设计来对病院的药品库存办理进行研究,但愿对病院的药品库存办理有一定的作用。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探究医药企业的药品管理系统及其实践 【摘要】 药品质量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阐述了医药企业药品管理系统的现状;重点论述了医药管理系统的构建步骤,核心功能模块与药品质量的要求;最后,探讨了药品管理系统的实践运用效果和维护工作。 【关键词】 药品管理系统;药品质量;实践运用 引言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随着医药市场的逐渐开发,医药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保持增长的趋势。然而,在药品快速发展的同时,药品的质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作为医药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标准GMP、GSP,在一定程度上为药品的质量提供了保证。但由于药品管理的种类繁多,业务量大和要求严格等特点[2],造成了药品管理的困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药行业经营者逐渐意识到提高药品管理的重要性和加快药品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因此,医药企业运用自动化的软件对药品进行质量管理(进货、库存、销售等)和建立药品管理系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药品管理系统也是医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3],它使得医药企业在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销售管理质量的前提下,改善药品管理的缺陷,从而实现医药企业的长久性战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1 药品管理系统的现状 从国外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系统还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也不尽人意。例如大量的伪劣假冒药品流通于市场和一些地下药品工厂生产商横行,这不仅造成了消费者的财产损失和健康损害,也破坏了医药行业的形象。 初期的药品管理软件系统包含的内容较少,主要是对单一药品的疗效,成份和生产日期等信息介绍,并不能实现信息的透明化、信息资源共享的优点。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医药企业现行的药品管理系统一般能具备良好的质量和信息管理,且很小程度的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和具备原始数据的自动保存功能;同时,大多的系统都涵盖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药品信息管理等模块。这样不仅有利于数据的查询、提取和分析质量检测报告、药品销售情况统计,还可以实现销售信息和价格对消费者的透明化。 2 药品管理系统构建 药品管理系统应包含了药品的各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系统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类似的,主要包括录入基础信息、编辑订单、仓存管理和销售账本管理。 2.1系统构建准备 药品管理系统与其它的数据库操作工作原理类似,并对软件的要求和运行环境不苛刻,当前市场上存在的系统软件皆能满足操作要求。同时,该系统对硬件系统要求主要有拥有计算机、交换机和打印机等基本设备。 为了方便医药企业工作人员方便快速的查询药品状态,需要编写适用的药品字典。一般的药品编码采用6位制,按照大类分码―亚类分码―药品序码等命名格式。同时,编命时,药品名主要采用统一的名称,在编写不同生产日期等信息,这样在保证工作的延续性的同时,可以方便工作人员的识别、运行和管理。 2.2系统核心模块组成 药品管理系统的核心主要有药品销售、基础信息、库存管理、往来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是根据系统的功能来划分,有利于快速的反应和药品的管理,如下图所示。 图1 药品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 通过该系统,医药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系统性的管理。根据软件显示的数据,可以对仓储作出相应的调整,还有利于查询药品的销售情况。 3 药品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与质量要求 3.1基础信息管理 3.1.1功能 该模块可以客户和药品的基础信息进行管理、信息检索功能。在为消费者查询更多的有关药品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医药工作人员还可对基础信息作出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有利于信息的综合管理。 3.1.2药品基础信息管理要求 通过科学合理的药品编码,务必做到药品信息的合理化和人性化,使得工作人员能及时、快捷和有效的录入。同时,单击查询链接时,系统能快速的提出该药品的详细信息。 3.2采购管理 3.2.1功能 该模块主要是管理医药企业的药品采购业务,以提高采购经营事务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采购工作质量高效率、低成本执行,使企业具有最佳的供货状态。 3.2.2药品采购要求 医药企业采购药品需以质量为前提,从合法的企业进货,对首营企业应确认其合法资格,并做好记录。购进药品应有合法票据,并按规定建立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购进票据和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两年。 采购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时,应配备良好的包装,且包装封面应注明中药材品名、产地,中药饮片应有品名、生产企业、生产日期等信息;同时,进口药品应有符合规定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进口预防性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应有《生物制品进口批件》复印件。 3.3库存管理 3.3.1功能 该模块主要管理药品的入库、药品入库退货、药品库存查询,并对药品的价格信息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人员在便捷的管理药品库存,了解药品存储实时情况的同时,使消费者及时的掌握药品价格的波动,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3.1药品库存管理和陈放要求 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药品入库和出库必须执行检查制度。同时,药品的存放还需满足以下要求:①各类药品需按类别分开存在,例如内服药与外用药,挥发性较重的药品分开存放;②不同的药品对温度、湿度具有不同的要求,并严格执行药品的存放要求,最大程度和持久性的保存药品。同时,特殊的药品应根据国家严格规范保存;③针对危险药品,必须严格的执行国家规定。同时,危险品的陈列只能用代用品或空包装来陈列;④拆零药品应集中储存在拆零专柜,并保留原包装的标签。 对于特殊的药品,例如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需要进行特殊的管理。 3.4药品销售管理 3.4.1功能 该模块主要对药品销售和退货信息的管理,统计、汇总药品的采购、销售、库存信息,使得工作人员对药品的销售情况了如指掌,便于采购部门及时的采购、决策部门制定合理的销售和促销方案。 3.4.2药品销售要求 在实际销售中,中药材的销售需做到产地明晰,药品销售必须对症配药,且药品包装需提供科学合理的说明、剂量等;同时,药品的调配处方需认真核对,对禁用人员和超剂量的处方必须禁止调配;如特殊情况下,需要出具专业医师的处方说明。在注重药品质量的同时,需要对药品分类进行明码标价,务必做到不投机倒把的销售品质。 3.5往来管理和查询统计 往来管理模块主要管理消费者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进、销药品往来结账的信息,使得药品的采购和销售信息便于透明化,并提供药品的销售分析功能。主要包含了药品销售结账、药品入库结账及查询信息等。 查询统计主要管理药品采购和销售信息,使药品的信息保证在有效的查询状态,主要包括药品销售、库存和销售信息等的查询。 4 实践运用效果与维护 4.1药品管理系统实践运用效果 系统构建后,为了对系统的运行情况作出精确的评价和建立一个合格且让人满意的自动化系统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对药品管理系统进行实践。同时,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关闭及退出时保存记录的提示;系统的可操作及数据库安全性能;数据查询便捷及数据溢出、越界均能进行非法提示;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兼容性良好,可移植性完好等。 在实际操作中,药品管理系统运行能有效的进行数据库和动态的更新,且数据的添加和维护性较好,有利于工作人员的便捷操作和熟练的掌握技巧,实现药品的有效流通。 4.2系统维护 药品管理系统维护的目的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应付信息系统的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各种变化,从而实现系统功能的改进、或解决在系统运行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其主要分为纠错性、适应性、完善性和预防性等维护。 5 结束语 “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促发展”是一项普遍的真理。重视质量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社会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尤其在医药行业,药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药品管理系统对医药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帮助医药工作人员轻松、方便和快捷的查询药品采购、销售情况,实时的记录药品的往来记录,因时制宜的调整药品价格,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而促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信誉的双赢。
环保科技论文:开发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一些对策 摘 要:从目前环保科技档案的管理现状、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环保科技档案工作。 关键词:环保档案信息;开发;对策 1环保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科技档案本身是科技知识的载体,它蕴藏着大量的科技成果、科技专利和高新技术等科技信息,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环保科技档案是在环境科学研究和环保科技开发以及应用推广过程中形成的,是环保科技事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是继续为环保科技服务的可靠依据和必要条件。随着环保科技的不断发展,环保科技档案的存储利用以及现代化管理越来越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作为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环保科研机构—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本院科技档案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将过去分散管理的科技档案统一集中管理,整理并新建科技档案1000多卷,完成了建院30a来科技档案卷壳的更换。并着手进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装修了90多m2的档案管理专用库房,使办公用房和库房分开,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型密集架以及计算机,建立健全了科技档案归档、接收、整理、保管、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库房管理等规章制度。在部分业务内容和环节上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如标题著录、编目、编研、办公事物管理等。据了解,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以及现代化管理程度在云南省环保系统内处于领先水平。 2 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思想观念守旧,科技成果档案在管理利用上存在着重保密、轻利用的现象。有不少领导干部认为档案工作很简单,只要保管好档案实体则行,无需开发;还有不少科技档案工作者观念保守,安于现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部门的事情,没有认识到科技档案信息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开发手段落后,新型技术应用不到位。 档案室的服务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你来我往的室内阅览服务仍是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主要形式,虽然编制了开放目录、专题目录、专题卡片和其它检索工具,但这些检索工具一般都是内部使用或者使用者上门使用,使用范围较小,利用效率低。多数档案室的编研工作没有提高到突出地位,重保管而不重开发,档案部门提供的信息仍存在分散、零乱、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经过系统加工的信息产品数量极其有限,其提供方式单一、透明度低,开发信息资源的手段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和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3)环保科技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也制约着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有些同志是半路出家转行搞档案工作,对科技档案工作一知半解;有些档案工作人员信息闭塞,对社会建设需求认识不清;有些同志可能精通档案工作,但对科技档案工作不太熟悉;有些同志有丰富的科技档案工作经验却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更多同志则是缺乏科技档案编研知识和编辑能力,难以及时推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科技档案编研产品,造成环保科技档案信息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好。 3 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1)提高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素质。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信息意识。所谓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及信息需求的自觉认识。科技档案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档案的意识,还要有信息意识;不仅要重视维护档案及载体的完整与安全,还要关注档案的信息内容及价值。 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档案信息的开发这一环节上来。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法律意识,要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法制培训教育,使其增强法制观念,处理好保密与利用的关系。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科技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开发水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加强学习与实践锻炼,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从档案中发现信息,将分散于环保科技档案中的信息进行汇集的能力。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环保科技档案人员在掌握档案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英语知识及现代数字技术。 (2)加快环保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政务的推进,使环保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向信息化建设转移,单一的管理已无法满足日益强大的信息需求,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网络等一体化管理将成为环保科技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一体化管理,才能使环保科技档案信息发挥出应有的效应,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应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建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存储、传递,并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利用,来切实增强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3)在利用和交流上下功夫,发挥好环保科技档案服务社会的作用。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在交流方面是有欠缺的。环保科技档案具有成果性(信息性)和记录性两个方面,科技档案纳入“档案”概念之下,强化了环保科技档案的记录性一面,却淡化了环保科技档案成果性和资料性一面。环保科技档案的成果性和信息性是环保科技档案区别于文书档案的主要特征。这就是说,文书档案在现行阶段保存在本单位的档案室内,供本单位使用就够了,然而作为环保科技档案是远远不够的,它在现行阶段除提供本单位利用外,必须与相关单位、行业进行交流或成果转让,发挥它的成果性和信息性作用。环保科技档案如果不进行信息交流,它的现行价值就会白白地消失。 当然,珍贵的环保科技档案不同于一般的资料,它是一种创新性成果,不能随意交流,还必须受保密制度的限制。环保科技档案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也应在其它系统和单位之间进行交流,该解密的要解密,该降密的要降密,积极地进行科技档案密级审核和降密解密工作,大力发挥好环保科技档案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4)重视教育培训。针对目前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中央和省、自治区的专业主管机关已在所属的大专院校设立科技档案系(班)或设立中等档案专业学校,积极培养科技档案工作人才,但也应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开设短、中、长期培训班,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档案信息开发教育研讨班,同时教育培训的内容也要紧跟信息时代的需求,加强缩微摄影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教育。 环保科技论文:广州市环保科技平台建设与宣传推广应用 摘要:指出了搭建广州市环保科技平台的产生背景以及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广州环保科技平台能解决的环保问题,介绍了该平台上线后的宣传推广应用以及其二期建设目标。 关键词:环保科技; 平台; 建设; 宣传推广; 设想 1引言 建设环保科技平台可提升广州市环境科研和技术设备研发水平,打通环保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提高环保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优秀环保科研成果和技术设备在广州市环保领域的推广应用,更好地为城市环保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工作。 2搭建广州市环保科技平台的产生背景以及目的和意义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结合广州市环保局环境保护科技管理工作现状,环保科技管理存在缺位、缺人、缺手段的问题,对环境科研项目和环保技术设备项目发展状况及趋势掌握情况少,环境科研项目和环保技术设备研发项目库存在项目来源渠道窄、覆盖范围小、热点跟踪不及时等问题,广州市环保科技工作存在研发针对性不强、技术创新度不高、环保科研产业化转化能力弱等问题。搭建广州市环保科技平台有利于整合广州市环保科技力量,加强对环境保护科技工作的管理和引导,解决广州市重点难点热点环境问题,促进优秀环保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设备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培育壮大广州市环保产业。 2015年4月召开了广州市环境科研和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座谈会,邀请广州13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环保企业代表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环保产业发展以及环境科研和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技术中心分别与市科创委和市发改委有关处室进行了沟通,了解他们对环保科技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广州市环境科研和科技成果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3广州环保科技平台能解决的环保问题 通过该平台,环保科技项目、成果、先进环保技术、设备、装备,可在环保科技平台登记。经审核后,纳入环保科技项目库,其一,可在官方平台上免费“建档”;其二,可获得官方平台免费宣传服务与供需匹配服务;其三,科研项目支持,可在环保科技平台链接申报,通过技术评审和广州市环保局批准后,获得环保专项资金支持,或获得广州市环保局向其他主管部门的推荐。其四,科技成果可申请在环保科技平台推广,通过技术评审后,纳入广州市环保科技推广项目目录,给予重点展示和优先推广,并优先向各科技进步奖项目推荐。 建立公共环保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环保科技成果供需匹配服务,实现环境科研和环保技术设备信息共享,便于工业企业遇到环保问题时在项目库中寻求解决方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若有污染治理、装备制造、产业投资等需求,可在环保科技平台登记。经审核后,在项目库里寻找相应技术为其提供供需匹配服务,邀请专家提供环保技术咨询服务等。 拓展对环境科研项目和环保技术设备研发项目的支持途径,改变过去单一的环保专项资金支持方式,集合市科技部门的科技资金、市发改部门的环保产业资金、市环保部门的环保专项资金和社会资本四方力量,形成扶持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解决环保项目“出口”的问题。 42016年9月广州环保科技平台上线后的宣传推广应用 2016年9月1日,该平台正式上线。依托“广州环境保护”网平台正式对外开放。广州市环保科技平台是一个展示环保科技项目、技术设备装备的平台;一个为环保科技项目、技术设备装备寻找市场的平台;一个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平台,构建一个涵盖项目登记、申报、展示、推广、供需匹配的环境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其目标是:打通项目“入口”,拓宽项目“出口”,引导环保科技创新方向。 环保科技平台的服务对象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工矿企业和环保企业等具有环保科技研发能力的单位及个人。截至2017年3月,平台注册单位及个人62(家/人),环保科技需求方包括需要进行污染防治、环保产业化投资、环保咨询服务等应用的单位和个人。收集技术需求项目8个,平台网站访问量达1万多人次(访客数量自启动以来按照约10%速度增加);截至 2017年3月,广州市环保科技平台“三大板块”共收集项目89项:分别有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共8项,涵盖印制线路板、土壤改良、污水及工业废水、废气处理及生活污泥等行业;科研项目和新技术新工艺共60项,涵盖水污染防治 12项、空气污染防治 7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6项、土壤污染防治 35项;先进设备装备和产品共21项,涵盖空气污染防治 8项、水污染防治5项、土壤污染防治 4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3项、环境保护信息化综合技术 1项。 借力专家推动拓宽项目出口接前期工作。截至2017年3月,组织入库项目专家咨询会7次(共技术咨询项目50个),借助专家团队为技术的供需匹配提供技术支持。目前组织平台项目库的新技术推广及供需双方见面会2次。 5广州环保科技平台二期建设 开展平台二期建设主要包括:该平台的微信平台、项目管理功能、供需匹配管理功能、平台诚信管理体系等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增加平台的互动功能、增加平台环保科普知识板块等。 通过线下走访,吸引更多环保技术和需求。一方面,丰富入库“上架”项目数量和种类、吸纳更多需求登记,另一方面,与支队及各区环保局加强联系,主动收集环保技术需求信息。 进一步完善环保科技平台的管理制度,规范平台运营管理,开展平台相关的课题研究。主要包括:入库项目专家咨询管理办法、平台用户诚信管理办法、入库项目等级评价管理办法、平台推广项目管理办法等。 6结语 广州市环保科技平台结合环境管理工作需要,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接触和洽谈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在政府以外的社会和资本市场上为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提供出路;集中环保科技创新各方力量,推动特色优势环保技术、先进设备装备宣传推广,为广州市环保重点工作服务,形成环保科技万众创新的局面。 环保科技论文:部省合作推进宜兴环保科技园创新发展 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是唯一以环保产业命名的特色高新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环保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水平,国家科技部和环保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为发展环保经济共同出台合作机制,推动宜兴先行先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科学之路。 部省合作促进宜兴环保先行先试 2013年10月26日,在首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科技部和江苏省政府联合出台《共同推进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创新发展合作计划(2013―2015)》。大会同时确定将推进会永久会址落户在宜兴。省部合作有力地加强了宜兴环科园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整体部署,使宜兴环科园在建设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环保科技成果对接平台、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10月29日,科技部和江苏省政府决定进一步推进环科园创新发展,制定了《部省宜兴合作计划(2016-2020)》,主要围绕建立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与模式、构建面向全国环保行业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环保技术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及团队建设、培育环保科技领军型企业、建设产融紧密结合科技金融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国际化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全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合作交流平台、理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理体制等八项内容,推动宜兴环科园为全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示范。 建设环境医院解决治污难题 宜兴环科园积极探索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面对新形势,宜兴环科园积极建设中宜环境医院。以宜兴环保产业集团为龙头,以特色优势企业为依托,采用联盟组织机制,集成人才、技术、市场、资本等要素资源,构建从环境诊断、方案设计、工程总承包到运营管理的“一站式”环境综合服务体系。以环境医院模式引领产业组织方式的转型,构建一平台(实体化运营平台)、一联盟(环境医院合作联盟)、二池(优秀企业池、资金池)、三库(专家咨询库、技术储备库、项目信息库)运营体系,促进最优秀的环保专业人才、最先进的环保技术、最优质的产业资本向环境医院聚合,实现优质要素的深度融合。 “中宜环境医院”模式在2014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会”上推出后,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国内有环境治理需求的业主纷纷对接“中宜环境医院”,采用“环境医院”模式正在推进的区域性环境治理工程达30多项。“环境医院”模式的创新,有效地促进了人才、技术、资本、市场无缝对接,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人才资源、创新资源、市场资源高效配置,实现了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互动并进。 部省合作引领宜兴环保新发展 部省合作共同打造宜兴环保经济以来,宜兴环科园紧密围绕“宜兴合作计划”的要求,着力解决传统环保产业向现代环保产业转型、环保产业内生增长动力如何激发等问题,使部省合作成为宜兴环科园突破发展瓶颈的“定海神针”。 集聚创新资源。江苏省支持宜兴环科园研究制定加快环保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合作计划。科技部、江苏省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及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等,支持宜兴环科园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近年来,先后有国家科技兴贸节能环保创新基地、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千人计划环保产业研究院等10大“国字号”平台相继落户。省内唯一的环保领域专业研究院――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完成了科技部环保数据库建设、环保产业规划图解的编制,成为环保部、科技部的决策智囊。 构建集群优势。在省政府的鼓励下,宜兴环保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影响力大,已经形成了1700多家环保企业、3000多家环保配套企业的环保产业集群。宜兴环保从水处理技术起步,到目前已形成了以环保工程承包为龙头,以环保设备制造为重点,以原辅材料及零部件配套为支撑的完整产业链。环保产品涉及水、声、气、固、仪及配套产品等六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是中国最大的水处理产业装备生产集聚地。环保产品年销售规模超过500亿元,水处理设备的自我配套率高达98%,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 深化国际合作。在科技部、环保部的支持下,宜兴环科园国际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建成了中德、中韩、中以、中新、中芬等10个国际清洁对接中心。一大批国际先进技术在园区企业中实施转化。7家企业在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设立生产基地和代表处;凌志环保、江华集团分别与美国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创新研究院;国际水协会主席格雷・戴格院士在哈宜研究院建立了外籍院士工作站。与环保部国际合作中心、中环国投公司合作成立“国际环保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加快国际环保技术交流和转移、承接国家部委海外援建工程等,目前正在实施的国际技术合作项目51项。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新建立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12家,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园区企业与国内外30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正在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达460多项。新授权的各类专利23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30件。目前园区企业拥有各类有效专利5300多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550件,万名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0件。新承担并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0多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3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1项,国家水专项项目2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3项,一批企业在环保技术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有3项环保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累计达到81家,企业创新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投资7.8亿元,完成国家环保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宜兴国际环保展示中心、中宜环保学院、中宜鹏鹞环境工程设计院、宜正环保电子商务平台、国家环保科技成果网与一批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了科技企业孵化、环保技术公共研发、环境工程设计、环保产品检测检验、环保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技术转移、环保科技成果(产品)展示、环保产品交易等10大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支撑体系。建立了覆盖孵化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设立总规模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完成了21个孵化型、初创型科技企业投资项目;设立首期规模2.5亿元的环保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完成了4个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项目;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依托宜兴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完成8个环保优势特色企业股权合作投资项目;引进外部产业投资基金8个,基金总规模50亿元,完成25个投资项目,与平安银行合作,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环境工程PPP模式专项投资基金。此外,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资本经营,新培育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 2015年,环科园环保等主导产业逆势上扬,优势不断放大,全园应税销售、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10%,在前30家环保骨干企业中,20家增幅超过100%。由新华社牵头组织的“辉煌30年・中国开发区(园区)发展示范案例”推选活动中,环科园以产业集群优势突出、技术创新实力强劲、产业模式创新引领等特色,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全国20个开发区一起入选“示范案例”,且同时被评为“中国创新力园区”,其创新能力越来越令人瞩目。 (作者系中共宜兴市委常委、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主任) 环保科技论文:在环保科技辅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人们因为对大自然的攻击而造成土地贫瘠,洪水泛滥,疾病横行时,终于从一味的索取中醒悟过来,开始考虑如何善待我们的大地之母,开始寻找各种合适的生态重建的途径与模式。学校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一块重要基地,作为草海生态湿地周边的教师,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环境,保护好草海湿地,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一颗永远璀璨明珠,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尊重生命”,环境教育更是如此。环境教育不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也不是一种时髦,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踏踏实实,非常艰苦的努力,真正深入到基层。作为一名环境教育教师,让孩子们回到自然中去,重新亲近大地,带领他们在自然里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来应该有的和谐与平衡, 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也是对幼稚心灵的抚爱和陶冶。 我的教育对象是草海周边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家乡-草海的价值,认识到保护自己生长的家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适应,有效地利用自己家乡的资源,把自家的家乡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成人,家乡将因为他们的改变而改变。下面就怎样教学《草海故事》这本乡土教材谈谈自己的创新体会。 1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我所知道的草海》时,我用“参视法”教学,目的是通过做草海资源图,了解学生对草海的资源分布的主观认识。首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参视法”? 参视法, 就是要求人人参与,主动发言,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解释“什么是资源图”?资源图就是一张沿着某一条直线所做的横断面图,在这条线上能反映村庄生态系统,居住环境和土地利用的特征。第三,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做草海资源图?因为草海是贵走省最大的淡水天然湖泊,也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并且是黑颈鹤等珍稀鸟类及其他候鸟的重要越冬地。草海资源图能直观反映草海人和草海的关系。那么,怎样做草海资源图呢?(1)回忆头脑中草海的自然状况图:(2)在纸上画出草海的主管地图;(3)在图上尽量包含你所了解的草海的自然结构和所有物种;(4)分组绘制草海资源图;(5)分组选代表汇报;(6)教师评估。这样通过制作资源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草海环境的认识,从而产生保护草海的意识。由于资源图是每个学生经过思维,交流后的结晶,所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又如在教学《草海的鸟类》时,由于草海的鸟很多,同学们想要把草海常见鸟类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其他特点都记住很困难,也很枯燥。所以我就用了“指鼻子”的方法进行教学。规则是:教师说出关于某种鸟类的八条线索,每天线索之间要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猜到这个动物时,就给老师一个信号,那就是指着自己的鼻子。学生发现自己猜错了,可以咳嗽,捂嘴,挠头,假装自己没有指鼻子。大部分学生都猜到时,老师让学生一起大声说出答案。下面,就让我们来玩一玩吧。请按游戏规则做好准备,老师开始讲线索:(1)我能或二,三十岁;(2)我每年可以孵化两个蛋,但大部分只有一个能活下来;(3)飞的时候,我挺直脖子,向前伸;(4)我喜欢在浅水里休息;(5)我喜欢吃小鱼,小虾,苞谷和洋芋;(6)我处于濒危状态,全世界只有不到6000只我的同类:(7)冬天的时候,你在草海能找到我;(8)我的脖子很长,是黑色的。当我讲完第八条线索时,所有的学生都指着自己的鼻子,最后我让他们一起说出来,学生大声地喊:“黑颈鹤!”这时,我抓住机会,让学生也来把他们熟悉的动物讲一讲,让大家猜。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说自己的动物谜语,兴趣非常浓,思维也很活跃。最后,我问学生:“这节课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他们说:“我们感到对鸟有一种亲密感,就好像它是我们的朋友一样!”这样,学生不但很快记住了各种鸟的特征,还产生了对鸟的关爱之情,从而萌发了保护鸟的意识。达到了人鸟和谐相处的目的。课后,学生告诉我,他们不但会用游戏的方法猜动物,还会用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形态让大家猜。这就是学生因爱心而萌发的创新表现。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便知识的讲授者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活动中,我尽量设计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引导大量学生大胆思索,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在教学《草海的生态系统》时,我首先让学生作一个“拉网游戏”:让孩子们站成一圈,组织者拿出线球站在中间,请一个孩子随便充当当地的一种生物,把线头给他。织网开始了,谁能说出另一种与它有关系的自然界的因素,就把线头交到谁手里(比如第一个孩子说自己是土壤,小草的根长在土壤里,就把线交给他,又有一个孩子说自己是蚯蚓,吃土壤,再把线交到她手里,下一个孩子说自己是小鸡,会吃蚯蚓…)现在孩子们之间来回连接,一会就织成了一张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关系网。当网织好了,我们要看一看网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怎样。组织者说有人盖房子,伐倒了一棵树(或是别的什么变化),这时扮演树的孩子首先受到伤害,他要用力扯动手里的绳;感到绳子力量的人都是通过某种途径受到树死亡影响的自然因素,那么他们再扯动绳子,表示对其他因素又产生影响;最后讨论;(1)大家体会发生了什么?(2)这样的变化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危害?(3)我们该如何解决? 通过大家的体会。讨论和探索,学生了解了生物链,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任何一种生物或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都会波及其他的生物。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会发生危机。人们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只有发扬互助协助精神,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讷讷管理,又让学生知道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人口与资源》时,我同样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口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压力”。 (1)在地上话一个大小适中的方框,代表一个人最初所拥有的土地。 (2)请一个学生进入方框,让他们说说自己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 (3)第二个学生进入方框,请他们说说成家后,两个人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 (4)请几个学生同时进入方框(数学可以有老师按照当地的出生率决定),请他们说说生子后,一家人的感受。 (5)按照第二代结婚生子的规律,一次进入土地,每次请学生讲自己站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 (6)当土地无法承载人口时,请大家齐心协力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标志在于每个人的双脚都落在方框内) (7)让两组学生按照不同的人口出生率扮演两个家庭,其中一个家庭的人口增长慢,另一个家庭的人口增长快,两个家庭成员依次进入方框,人口增长快的家庭会现在方框内站满。 (8)开放式讨论: (9)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10)我们如何解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草海周边生存的人,日子为什么那么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口增长过快。所以,要使草海人富起来,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改变多子多福的观念,提倡科技兴农,发展生态农业。这样即摆脱了贫苦,又保护了环境。总之,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3注重知识的时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荷兰著名教育学家弗莱登塔尔指出: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也就是说要由学生本人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出有关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升华。如教学《草海生病了》这一单元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让学生了解草海所面对的环境问题,用卡片排序法确定本校学生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就某一环境问题做户外考察。 3.1关于水环境: 的是为了了解水资源和水危机的基本知识,提高保护家乡的水资源的意识。 课前:让学生算算1982年草海草海的水比1958年少多少?比1972年多多少?问问爷爷奶奶,海子干的时候,周围情况有哪些变化?想想你们家和草海的水有哪些关系? 课中: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讲:水的用处,当地水的状况,关于水危机,了解当地水资源分布情况。按照居住的学生分为组,发给学生调查表。讲解调查方法,要求注意事项。 课后:学生回家,就近采集3个水样,准备3个干净的小饮料装水用,一个纸盒自制试管架。 (1)三种水样:饮用水,自然界中质量好的水,被污染的水; (2)请老人讲述当地水的变化 (3)绘制家乡水分布图; 实验前:分组介绍自己身边的水环境情况。 实验中:按要求进行实验。 实验后:对水样透明度,漂白度,气味,ph值,水质检测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献计献策。 3.2关于垃圾 (1)目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加深对垃圾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前因后果,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和行为。步骤:1,课前学生回家自备塑料袋收集垃圾,注意不要用于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同时学生分组,发给统计表。 (2)课堂上:①让组长把大家身边的废弃物品收上来集中。请小组代表介绍本组观点,并展示给大家。②估算全校学生的家庭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③通过“头脑风暴”发表对垃圾的种种见解。④观看录像;关于垃圾及垃圾处理的录像片段。⑤分小组讨论(小组长作好记录);a,垃圾增加的原因;b,垃圾的危害;c,如何减少垃圾;d,处理垃圾有哪些方法;e,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哪些垃圾问题;f,关于垃圾,我们该如何去做;g,提出切赫自己实际的行动方案。 (3)课后:利用废弃物制作公益作品,介绍并展示给大家。 3.3关于资源利用: 目的:了解如何永续利用鱼类资源,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方法:捕鱼游戏。 过程:情景教学。 草海边的人,世代都已打渔为生。云菊爷爷说:原来海子里有河泡鱼,白条鱼,现在都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看看应该什么时候捕鱼? 怎么捕鱼? 老师准备好小篮子和糖果。小篮子代表草海,糖果代表草海里的鱼。你们分成小组坐在篮子的周围,你们就是生活在草海边上一个村庄的人,你们先给自己的村子起一个名字吧。 现在,游戏开始了! (1)每年的四五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家老小都饿肚子。你准备到海子里去捕鱼,换些粮食回来。(结果每个小组都把鱼全捕了) (2)如果同学们把“草海”里的鱼一下子就抢光了,其他靠鱼生活的小鸟会怎样?明年还捕得到鱼吗?(学生思考) (3)现在大家重新开始捕鱼。如果草海里还剩下一半的鱼,你们就有机会再得到小鱼,因为鱼的繁殖能力很强,如果适度捕捞,不会破坏平衡。 (4)按照规则3连续捕鱼和补充鱼苗。 (5)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有的村还有鱼,有的村没了? (6)按照规则3重新捕鱼,请每个村子想办法让草海里一直都保持有鱼。 3.4绿色畅想(成果展示与分享):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请同学们分别畅想自己向往的绿色家园。学生们在纸上自由画出自己向往的家园:山,河,房子,学校,树木,小草,田地,鱼,牛,桥,蝴蝶,鸟等,或者写一篇文章描述家乡的发展。这种训练使学生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努力开拓创新教育途径。 环保科技论文:在环保科技辅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人们因为对大自然的攻击而造成土地贫瘠,洪水泛滥,疾病横行时,终于从一味的索取中醒悟过来,开始考虑如何善待我们的大地之母,开始寻找各种合适的生态重建的途径与模式。学校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一块重要基地,作为草海生态湿地周边的教师,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环境,保护好草海湿地,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贵州高原的一颗永远璀璨明珠,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尊重生命”,环境教育更是如此。环境教育不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也不是一种时髦,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踏踏实实,非常艰苦的努力,真正深入到基层。作为一名环境教育教师,让孩子们回到自然中去,重新亲近大地,带领他们在自然里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来应该有的和谐与平衡, 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也是对幼稚心灵的抚爱和陶冶。 我的教育对象是草海周边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家乡-草海的价值,认识到保护自己生长的家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适应,有效地利用自己家乡的资源,把自家的家乡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成人,家乡将因为他们的改变而改变。下面就怎样教学《草海故事》这本乡土教材谈谈自己的创新体会。 1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我所知道的草海》时,我用“参视法”教学,目的是通过做草海资源图,了解学生对草海的资源分布的主观认识。首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参视法”? 参视法, 就是要求人人参与,主动发言,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解释“什么是资源图”?资源图就是一张沿着某一条直线所做的横断面图,在这条线上能反映村庄生态系统,居住环境和土地利用的特征。第三,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做草海资源图?因为草海是贵走省最大的淡水天然湖泊,也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并且是黑颈鹤等珍稀鸟类及其他候鸟的重要越冬地。草海资源图能直观反映草海人和草海的关系。那么,怎样做草海资源图呢?(1)回忆头脑中草海的自然状况图:(2)在纸上画出草海的主管地图;(3)在图上尽量包含你所了解的草海的自然结构和所有物种;(4)分组绘制草海资源图;(5)分组选代表汇报;(6)教师评估。这样通过制作资源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草海环境的认识,从而产生保护草海的意识。由于资源图是每个学生经过思维,交流后的结晶,所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又如在教学《草海的鸟类》时,由于草海的鸟很多,同学们想要把草海常见鸟类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其他特点都记住很困难,也很枯燥。所以我就用了“指鼻子”的方法进行教学。规则是:教师说出关于某种鸟类的八条线索,每天线索之间要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猜到这个动物时,就给老师一个信号,那就是指着自己的鼻子。学生发现自己猜错了,可以咳嗽,捂嘴,挠头,假装自己没有指鼻子。大部分学生都猜到时,老师让学生一起大声说出答案。下面,就让我们来玩一玩吧。请按游戏规则做好准备,老师开始讲线索:(1)我能或二,三十岁;(2)我每年可以孵化两个蛋,但大部分只有一个能活下来;(3)飞的时候,我挺直脖子,向前伸;(4)我喜欢在浅水里休息;(5)我喜欢吃小鱼,小虾,苞谷和洋芋;(6)我处于濒危状态,全世界只有不到6000只我的同类:(7)冬天的时候,你在草海能找到我;(8)我的脖子很长,是黑色的。当我讲完第八条线索时,所有的学生都指着自己的鼻子,最后我让他们一起说出来,学生大声地喊:“黑颈鹤!”这时,我抓住机会,让学生也来把他们熟悉的动物讲一讲,让大家猜。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说自己的动物谜语,兴趣非常浓,思维也很活跃。最后,我问学生:“这节课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他们说:“我们感到对鸟有一种亲密感,就好像它是我们的朋友一样!”这样,学生不但很快记住了各种鸟的特征,还产生了对鸟的关爱之情,从而萌发了保护鸟的意识。达到了人鸟和谐相处的目的。课后,学生告诉我,他们不但会用游戏的方法猜动物,还会用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形态让大家猜。这就是学生因爱心而萌发的创新表现。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便知识的讲授者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活动中,我尽量设计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引导大量学生大胆思索,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在教学《草海的生态系统》时,我首先让学生作一个“拉网游戏”:让孩子们站成一圈,组织者拿出线球站在中间,请一个孩子随便充当当地的一种生物,把线头给他。织网开始了,谁能说出另一种与它有关系的自然界的因素,就把线头交到谁手里(比如第一个孩子说自己是土壤,小草的根长在土壤里,就把线交给他,又有一个孩子说自己是蚯蚓,吃土壤,再把线交到她手里,下一个孩子说自己是小鸡,会吃蚯蚓…)现在孩子们之间来回连接,一会就织成了一张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关系网。当网织好了,我们要看一看网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怎样。组织者说有人盖房子,伐倒了一棵树(或是别的什么变化),这时扮演树的孩子首先受到伤害,他要用力扯动手里的绳;感到绳子力量的人都是通过某种途径受到树死亡影响的自然因素,那么他们再扯动绳子,表示对其他因素又产生影响;最后讨论;(1)大家体会发生了什么?(2)这样的变化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危害?(3)我们该如何解决? 通过大家的体会。讨论和探索,学生了解了生物链,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任何一种生物或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都会波及其他的生物。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会发生危机。人们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只有发扬互助协助精神,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讷讷管理,又让学生知道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人口与资源》时,我同样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口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压力”。 (1)在地上话一个大小适中的方框,代表一个人最初所拥有的土地。 (2)请一个学生进入方框,让他们说说自己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 (3)第二个学生进入方框,请他们说说成家后,两个人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 (4)请几个学生同时进入方框(数学可以有老师按照当地的出生率决定),请他们说说生子后,一家人的感受。 (5)按照第二代结婚生子的规律,一次进入土地,每次请学生讲自己站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 (6)当土地无法承载人口时,请大家齐心协力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标志在于每个人的双脚都落在方框内) (7)让两组学生按照不同的人口出生率扮演两个家庭,其中一个家庭的人口增长慢,另一个家庭的人口增长快,两个家庭成员依次进入方框,人口增长快的家庭会现在方框内站满。 (8)开放式讨论: (9)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10)我们如何解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草海周边生存的人,日子为什么那么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口增长过快。所以,要使草海人富起来,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改变多子多福的观念,提倡科技兴农,发展生态农业。这样即摆脱了贫苦,又保护了环境。总之,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3注重知识的时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荷兰著名教育学家弗莱登塔尔指出: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也就是说要由学生本人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出有关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升华。如教学《草海生病了》这一单元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让学生了解草海所面对的环境问题,用卡片排序法确定本校学生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就某一环境问题做户外考察。 3.1关于水环境:的是为了了解水资源和水危机的基本知识,提高保护家乡的水资源的意识。 课前:让学生算算1982年草海草海的水比1958年少多少?比1972年多多少?问问爷爷奶奶,海子干的时候,周围情况有哪些变化?想想你们家和草海的水有哪些关系? 课中: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讲:水的用处,当地水的状况,关于水危机,了解当地水资源分布情况。按照居住的学生分为组,发给学生调查表。讲解调查方法,要求注意事项。 课后:学生回家,就近采集3个水样,准备3个干净的小饮料装水用,一个纸盒自制试管架。 (1)三种水样:饮用水,自然界中质量好的水,被污染的水; (2)请老人讲述当地水的变化 (3)绘制家乡水分布图; 实验前:分组介绍自己身边的水环境情况。 实验中:按要求进行实验。 实验后:对水样透明度,漂白度,气味,ph值,水质检测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献计献策。 3.2关于垃圾 (1)目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加深对垃圾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前因后果,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和行为。步骤:1,课前学生回家自备塑料袋收集垃圾,注意不要用于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同时学生分组,发给统计表。 (2)课堂上:①让组长把大家身边的废弃物品收上来集中。请小组代表介绍本组观点,并展示给大家。②估算全校学生的家庭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③通过“头脑风暴”发表对垃圾的种种见解。④观看录像;关于垃圾及垃圾处理的录像片段。⑤分小组讨论(小组长作好记录);a,垃圾增加的原因;b,垃圾的危害;c,如何减少垃圾;d,处理垃圾有哪些方法;e,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哪些垃圾问题;f,关于垃圾,我们该如何去做;g,提出切赫自己实际的行动方案。 (3)课后:利用废弃物制作公益作品,介绍并展示给大家。 3.3关于资源利用: 目的:了解如何永续利用鱼类资源,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方法:捕鱼游戏。 过程:情景教学。 草海边的人,世代都已打渔为生。云菊爷爷说:原来海子里有河泡鱼,白条鱼,现在都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看看应该什么时候捕鱼? 怎么捕鱼? 老师准备好小篮子和糖果。小篮子代表草海,糖果代表草海里的鱼。你们分成小组坐在篮子的周围,你们就是生活在草海边上一个村庄的人,你们先给自己的村子起一个名字吧。 现在,游戏开始了! (1)每年的四五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家老小都饿肚子。你准备到海子里去捕鱼,换些粮食回来。(结果每个小组都把鱼全捕了) (2)如果同学们把“草海”里的鱼一下子就抢光了,其他靠鱼生活的小鸟会怎样?明年还捕得到鱼吗?(学生思考) (3)现在大家重新开始捕鱼。如果草海里还剩下一半的鱼,你们就有机会再得到小鱼,因为鱼的繁殖能力很强,如果适度捕捞,不会破坏平衡。 (4)按照规则3连续捕鱼和补充鱼苗。 (5)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有的村还有鱼,有的村没了? (6)按照规则3重新捕鱼,请每个村子想办法让草海里一直都保持有鱼。 3.4绿色畅想(成果展示与分享):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请同学们分别畅想自己向往的绿色家园。学生们在纸上自由画出自己向往的家园:山,河,房子,学校,树木,小草,田地,鱼,牛,桥,蝴蝶,鸟等,或者写一篇文章描述家乡的发展。这种训练使学生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努力开拓创新教育途径。 环保科技论文:在环保科技辅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人们因为对大自然的攻击而造成土地贫瘠,洪水泛滥,疾病横行时,终于从一味的索取中醒悟过来,开始考虑如何善待我们的大地之母,开始寻找各种合适的生态重建的途径与模式。学校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一块重要基地,作为草海生态湿地周边的教师,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环境,保护好草海湿地,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贵州高原的一颗永远璀璨明珠,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尊重生命”,环境教育更是如此。环境教育不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也不是一种时髦,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踏踏实实,非常艰苦的努力,真正深入到基层。作为一名环境教育教师,让孩子们回到自然中去,重新亲近大地,带领他们在自然里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来应该有的和谐与平衡, 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也是对幼稚心灵的抚爱和陶冶。 我的教育对象是草海周边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家乡-草海的价值,认识到保护自己生长的家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适应,有效地利用自己家乡的资源,把自家的家乡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成人,家乡将因为他们的改变而改变。下面就怎样教学《草海故事》这本乡土教材谈谈自己的创新体会。 1 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我所知道的草海》时,我用“参视法”教学,目的是通过做草海资源图,了解学生对草海的资源分布的主观认识。首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参视法”? 参视法, 就是要求人人参与,主动发言,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解释“什么是资源图”?资源图就是一张沿着某一条直线所做的横断面图,在这条线上能反映村庄生态系统,居住环境和土地利用的特征。第三,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做草海资源图?因为草海是贵走省最大的淡水天然湖泊,也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并且是黑颈鹤等珍稀鸟类及其他候鸟的重要越冬地。草海资源图能直观反映草海人和草海的关系。那么,怎样做草海资源图呢?(1)回忆头脑中草海的自然状况图:(2)在纸上画出草海的主管地图;(3)在图上尽量包含你所了解的草海的自然结构和所有物种;(4)分组绘制草海资源图;(5)分组选代表汇报;(6)教师评估。这样通过制作资源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草海环境的认识,从而产生保护草海的意识。由于资源图是每个学生经过思维,交流后的结晶,所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又如在教学《草海的鸟类》时,由于草海的鸟很多,同学们想要把草海常见鸟类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其他特点都记住很困难,也很枯燥。所以我就用了“指鼻子”的方法进行教学。规则是:教师说出关于某种鸟类的八条线索,每天线索之间要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猜到这个动物时,就给老师一个信号,那就是指着自己的鼻子。学生发现自己猜错了,可以咳嗽,捂嘴,挠头,假装自己没有指鼻子。大部分学生都猜到时,老师让学生一起大声说出答案。下面,就让我们来玩一玩吧。请按游戏规则做好准备,老师开始讲线索:(1)我能或二,三十岁;(2)我每年可以孵化两个蛋,但大部分只有一个能活下来;(3)飞的时候,我挺直脖子,向前伸;(4)我喜欢在浅水里休息;(5)我喜欢吃小鱼,小虾,苞谷和洋芋;(6)我处于濒危状态,全世界只有不到6000只我的同类:(7)冬天的时候,你在草海能找到我;(8)我的脖子很长,是黑色的。当我讲完第八条线索时,所有的学生都指着自己的鼻子,最后我让他们一起说出来,学生大声地喊:“黑颈鹤!”这时,我抓住机会,让学生也来把他们熟悉的动物讲一讲,让大家猜。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说自己的动物谜语,兴趣非常浓,思维也很活跃。最后,我问学生:“这节课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他们说:“我们感到对鸟有一种亲密感,就好像它是我们的朋友一样!”这样,学生不但很快记住了各种鸟的特征,还产生了对鸟的关爱之情,从而萌发了保护鸟的意识。达到了人鸟和谐相处的目的。课后,学生告诉我,他们不但会用游戏的方法猜动物,还会用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形态让大家猜。这就是学生因爱心而萌发的创新表现。 2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便知识的讲授者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活动中,我尽量设计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引导大量学生大胆思索,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在教学《草海的生态系统》时,我首先让学生作一个“拉网游戏”:让孩子们站成一圈,组织者拿出线球站在中间,请一个孩子随便充当当地的一种生物,把线头给他。织网开始了,谁能说出另一种与它有关系的自然界的因素,就把线头交到谁手里(比如第一个孩子说自己是土壤,小草的根长在土壤里,就把线交给他,又有一个孩子说自己是蚯蚓,吃土壤,再把线交到她手里,下一个孩子说自己是小鸡,会吃蚯蚓…)现在孩子们之间来回连接,一会就织成了一张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关系网。当网织好了,我们要看一看网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怎样。组织者说有人盖房子,伐倒了一棵树(或是别的什么变化),这时扮演树的孩子首先受到伤害,他要用力扯动手里的绳;感到绳子力量的人都是通过某种途径受到树死亡影响的自然因素,那么他们再扯动绳子,表示对其他因素又产生影响;最后讨论;(1)大家体会发生了什么?(2)这样的变化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危害?(3)我们该如何解决? 通过大家的体会。讨论和探索,学生了解了生物链,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任何一种生物或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都会波及其他的生物。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会发生危机。人们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只有发扬互助协助精神,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讷讷管理,又让学生知道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人口与资源》时,我同样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口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压力”。 (1)在地上话一个大小适中的方框,代表一个人最初所拥有的土地。 (2)请一个学生进入方框,让他们说说自己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 (3)第二个学生进入方框,请他们说说成家后,两个人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 (4)请几个学生同时进入方框(数学可以有老师按照当地的出生率决定),请他们说说生子后,一家人的感受。 (5)按照第二代结婚生子的规律,一次进入土地,每次请学生讲自己站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 (6)当土地无法承载人口时,请大家齐心协力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标志在于每个人的双脚都落在方框内) (7)让两组学生按照不同的人口出生率扮演两个家庭,其中一个家庭的人口增长慢,另一个家庭的人口增长快,两个家庭成员依次进入方框,人口增长快的家庭会现在方框内站满。 (8)开放式讨论: (9)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10)我们如何解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草海周边生存的人,日子为什么那么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口增长过快。所以,要使草海人富起来,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改变多子多福的观念,提倡科技兴农,发展生态农业。这样即摆脱了贫苦,又保护了环境。总之,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3 注重知识的时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荷兰著名教育学家弗莱登塔尔指出: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也就是说要由学生本人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出有关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升华。如教学《草海生病了》这一单元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让学生了解草海所面对的环境问题,用卡片排序法确定本校学生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就某一环境问题做户外考察。 3.1 关于水环境: 的是为了了解水资源和水危机的基本知识,提高保护家乡的水资源的意识。 课前:让学生算算1982年草海草海的水比1958年少多少?比1972年多多少?问问爷爷奶奶,海子干的时候,周围情况有哪些变化?想想你们家和草海的水有哪些关系? 课中: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讲:水的用处,当地水的状况,关于水危机,了解当地水资源分布情况。按照居住的学生分为组,发给学生调查表。讲解调查方法,要求注意事项。 课后:学生回家,就近采集3个水样,准备3个干净的小饮料装水用,一个纸盒自制试管架。 (1)三种水样:饮用水,自然界中质量好的水,被污染的水; (2)请老人讲述当地水的变化 (3)绘制家乡水分布图; 实验前:分组介绍自己身边的水环境情况。 实验中:按要求进行实验。 实验后:对水样透明度,漂白度,气味,ph值,水质检测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献计献策。 3.2 关于垃圾 (1)目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加深对垃圾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前因后果,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和行为。步骤:1,课前学生回家自备塑料袋收集垃圾,注意不要用于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同时学生分组,发给统计表。 (2)课堂上:①让组长把大家身边的废弃物品收上来集中。请小组代表介绍本组观点,并展示给大家。②估算全校学生的家庭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③通过“头脑风暴”发表对垃圾的种种见解。④观看录像;关于垃圾及垃圾处理的录像片段。⑤分小组讨论(小组长作好记录);a,垃圾增加的原因;b,垃圾的危害;c,如何减少垃圾;d,处理垃圾有哪些方法;e,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哪些垃圾问题;f,关于垃圾,我们该如何去做;g,提出切赫自己实际的行动方案。 (3)课后:利用废弃物制作公益作品,介绍并展示给大家。 3.3 关于资源利用: 目的:了解如何永续利用鱼类资源,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方法:捕鱼游戏。 过程:情景教学。 草海边的人,世代都已打渔为生。云菊爷爷说:原来海子里有河泡鱼,白条鱼,现在都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看看应该什么时候捕鱼? 怎么捕鱼? 老师准备好小篮子和糖果。小篮子代表草海,糖果代表草海里的鱼。你们分成小组坐在篮子的周围,你们就是生活在草海边上一个村庄的人,你们先给自己的村子起一个名字吧。 现在,游戏开始了! (1)每年的四五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家老小都饿肚子。你准备到海子里去捕鱼,换些粮食回来。(结果每个小组都把鱼全捕了) (2)如果同学们把“草海”里的鱼一下子就抢光了,其他靠鱼生活的小鸟会怎样?明年还捕得到鱼吗?(学生思考) (3)现在大家重新开始捕鱼。如果草海里还剩下一半的鱼,你们就有机会再得到小鱼,因为鱼的繁殖能力很强,如果适度捕捞,不会破坏平衡。 (4)按照规则3连续捕鱼和补充鱼苗。 (5)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有的村还有鱼,有的村没了? (6)按照规则3重新捕鱼,请每个村子想办法让草海里一直都保持有鱼。 3.4 绿色畅想(成果展示与分享):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请同学们分别畅想自己向往的绿色家园。学生们在纸上自由画出自己向往的家园:山,河,房子,学校,树木,小草,田地,鱼,牛,桥,蝴蝶,鸟等,或者写一篇文章描述家乡的发展。这种训练使学生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努力开拓创新教育途径。 环保科技论文:环保科技技术推广基础性问题探究 摘要:本文从环保科技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推广条件、推广中秉持理念、推广中采取手段以及推广需求培养等几个方面对环保科技技术推广中遇到的若干问题的基本性方面进行了探究,目的在于为环保科技技术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推广提供理论方面的重要支持。 关键词:环保科技;技术推广;基础研究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政府对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的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但是,纵观目前国内环境保护科研成果特别是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简称“环保科技技术”)的应用现状,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效益,经过分析可以认为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环保科技技术在推广与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扰了环保科技技术在实践中的有效推广与应用,而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解决一些基础性的概念或问题,诸如环保科技技术进行推广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条件?环保科技技术在推广中需要秉持哪些基本的理念?单一的或成系统的环保科技技术推广的手段是什么?环保科技技术的需求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培养?等等。为了理清以上概念和问题,本文着重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1环保科技技术相关概念辨析 1.1环保科技技术 环保科技技术是对污染防治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生态恢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环保型产品生产等技术的综合简称。 本文中需要进行推广的环保科技技术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1.1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 1.1.2工艺比较成熟、技术相对先进、经济比较合理; 1.1.3对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1.4适用范围较广,具有在局部地区或全国推广的可能性; 1.1.5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权属明确。 1.2环保科技技术推广 环保科技技术的推广要以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为重点,以环保科技技术潜在需求方为主要推广对象,采用多种手段促使环保科技技术转化为社会单元实实在在的环保生产力,最终达到解决和提升社会单元的环保问题和社会环保影响力,促进区域环保水平和经济、社会、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 2环保科技技术推广理念 在环保科技技术推广与服务过程中,应秉持以下基本理念: 2.1区域观与局部观相结合理念 环保科技技术推广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的各环境影响单元,各环境影响单元环保科技技术的充分落实能够有效的改善和解决局部的环境问题,而社会各环境影响单元间的环保科技技术充分落实的“累积膨胀效应”会对区域宏观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2.2先进性、经济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理念 本文中要进行推广的环保科技技术。首先,应在同类技术中比较先进,以此反映该项环保科技技术要进行推广的技术必要性;其次,该项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经济性,超过社会各环境影响单元经济承受能力的环保科技技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是不可持续的;最后,要进行推广应用的环保科技技术必须与社会各环境影响单元的实际环境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3引导性、指导性与服务性相结合理念 一般意义上,环保科技技术是一种以知识产品为表现形式的特殊社会商品,其既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也具有科技商品的某些特征(干预社会、知识产品、知识模糊),此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为社会公益性)。环保科技技术这种固有的一般商品特性决定了其在交换过程中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交换。 2.4单一性与综合性(集成性)相结合理念 一般情况,环保科技技术是一种具有综合性或集成性的科技成果,其中涉及到的技术主要有微电子技术、物化反应技术以及微生物技术等。 2.5及时储备与适时利用相结合理念 正如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要对一些环保问题及时的进行预见和提出以便预先采取对策一样,环保科技技术也要根据可能出现的环保问题及时创新和储备。 3环保科技技术推广手段 3.1行政手段 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形成和制定出环保科技技术推广的市场交易规则、服务体系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致使许多环保科技技术与需求对象之间的对接能力很弱,社会各主体单元的环境保护效果很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在许多领域的行政活动逐渐减少,行政职能不断削弱。但是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政府在环保科技技术推广这一领域的活动还不能大幅削弱,在许多领域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 3.2法律手段 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至此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迈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在1989年12月26日,我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才有了真正的法律保障。在《环境保护法》中没有明确环保科技技术推广方面的要求,只有个别条文对工业企业在其技术改造过程中的设备与工艺有环保技术方面的要求。1999年的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4号令——《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中则明确了环保科技技术推广的若干事项,比如在第十条中规定:“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三同时”、污染源及重点流域限期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生态保护等环境管理中,应鼓励优先选用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在第十四条中也规定“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培育环境保护技术市场,建立技术推广支持服务体系,……”等。从以上条文来看,环保科技技术的推广是被相关法律、法规、办法等所支持的,但由于以上条文中并未对环保科技技术的推广有较多的强制性要求,所以可能会导致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各种要求“流于形式”。所以,根据目前现状来看以法律手段来强力推动环保科技技术的推广可行性较小。 环保科技论文:大陆静脉产业园与台湾环保科技园对比研究 摘 要: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台湾和大陆都以建立环保类园区的形式鼓励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对比台湾和大陆园区的发展,现阶段大陆应从明确权责关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加强宣传四方面着手,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地建设静脉产业园区。 关键词: 环保科技园; 静脉产业园; 循环再利用 一、引言 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问题逐步得到政府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环保相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构建环保产业园区,政府给予相关的扶持有助于此行业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台湾的环保科技园区的概念在于促进产业间投入与产出面之间关联性,进而扩展至都市主要生活圈之连接,远程目标为将产业发展融入自然生态之循环体系中[1]。 台湾建设环保科技园区期望能透过质量、能量平衡及循环再利用的观点,连结园区内各产业的运作以强化生产机能,并配合低污染排放目标规划,开创与自然共生的高品质生活空间,进一步促进区域性生态化理想,创造兼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生活愿景与远景。因此,设置生态化即循环型的环保科技园区,除可促进废弃物的资源转换再生利用外,也可带动民间投资设厂,解决工业区闲置土地与失业率问题,并带动新兴环保产业,解决当前产业发展困境,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知名厂商来台设厂,藉技术交流合作来提升台湾环保产业的技术能力。 台湾在应各界对环保科技园区的需求基础上,加之台湾“环保署”认为扩大计划对各主办县市有激励作用,经“行政院”于2004年3月11日同意制定园区建立计划[2]。园区总面积123公顷,总经费约62亿元台币,从2004年至2011年,由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单一园区面积需达到20公顷以上,包含量产实证区、研究发展区、支援设施区、管理中心及教育展示区,引进园区的产业以环保及能源产业为范畴,可以归为以下6大类:与清洁生产技术相关联、回收再生资源以创造生态化、应用再生资源以转换成再生产品、开创具有新兴与策略性的环保技术、再生能源产品与系统制造及关键性环境保护相关产业。 大陆在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 275-2006)。其中定义静脉产业[3](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从试行标准确定的指标来看,静脉产业园区具有生态工业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区别于传统的生态工业园区。其主要特征为:(1)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2)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3)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4)技术与制度相整合。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虽然名称叫法不一,但台湾的环保科技园和大陆的静脉产业园的实际本质和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环保科技园区与静脉产业园区中各方承担的权责 台湾的环保科技园区的推动是通过“环保署”、县市政府与民间厂商共同努力来完成的。“环保署”、主办机构(县市政府)与厂商及研究机构等三方面负责配合的权责大体如下: (一)“环保署”权责 “环保署”主要权责为政策的拟定,提供主办单位与进驻厂商经济上的协助与诱因,协助主办单位规划引进产业的整体方向。故“环保署”先设置委员会并拟定环保科技园区推动计划、作业及管理要点与补助款执行要点等,作为将来园区营运监督查核与对主办机构绩效考评的依据。“环保署”也协助主办单位拟定招商文件范例,诱导主办单位在正确的方向上考量适当的招商范围与对象。此外,“环保署”协助主办单位提供产业分析资料、招商名录、办理国内外招商说明会及主动拜访有意向厂商并进行说明等。 (二)县市政府权责 主办机构(县市政府)主要权责为提供土地作为园区的建设,设置专责管理单位,负责园区规划与兴建、规划具有区域性特质的产业群落,积极招商,并积极进行园区行政作业一元化的规划与作业办法流程的建立。以此作为改善行政效率以及将来营运与对入区厂商、研究机构绩效考评的依据。使环保科技园区在既定的方向上推动,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三)入区厂商及研究机构权责 厂商及研究机构主要负责企业以及研究计划的生态化规划、建厂、试车、量产以及研究计划的执行、工厂的营运并接受监督与辅导等。 在大陆的部分,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园区管理中发挥作用。宏观方面,政府制定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为静脉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便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园区管理机构对园区的正确管理和宏观调控。同时,政府提供适当的扶持政策如资金补助、研发支持、土地特批、税收优惠等以调动企业进园的积极性。微观方面,园区委员会作为直接隶属政府的管理部门,直接参与园区的日常管理,企业处于被动参与的角色。总体来说,在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发展方面,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但在有效管理和监控方面还存在不足和疏漏。 三、对入园企业的优惠扶持措施 (一)台湾“环保署”提供了多项鼓励优惠措施[4] 1. 土地租金补助费:依入区厂商实际承租或购地的土地面积,补助20%土地租金。 2. 生产补助费:以补助每厂初设资本额10%为原则,以2500万元台币为上限。 3. 研究补助费:入区厂商、研究机构于每年9月提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经核定后,每案以补助申请经费50%为原则。属先期研发者每案补助以500万台币为上限,每年补助研发案10案为原则;属于属试量产者以每案补助1000万台币为上限,每年补助试量产案5案为原则。 4. 其他的一些优惠措施。依照相关的法规办理,如依据“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的相关财税优惠、优惠贷款等措施。此外,园区推动行政管理一元化,将协助园区厂商取得各项优惠奖励以及可大幅缩短行政作业所需时间等。 (二)大陆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以河北省为例) 大陆对于进入园区厂商在所得税、土地用地、信贷等方面都有优惠扶持政策,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各地区不同。河北对再戈再生静脉产业园区提供的优惠政策包括[5]: 1. 第一年、第二年免征园区一切管理费,只按国家规定缴纳税金;第三年按50%收取静脉产业园区管理费,按国家规定缴纳税金;第四年按80%收取静脉产业园区管理费,按国家规定缴纳税金;第五年按100%收取静脉产业园区管理费,按国家规定缴纳税。 2. 缴纳国家税金享受国家鼓励低碳经济、静脉产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 3. 租赁费第一年免征,第二年按照标准缴纳。 总体来说,尽管大陆制定了一系列财政信贷优惠政策,但很多并没有都落到实处,效果也不明显,缺乏直接性的财政补贴。静脉产业目前仍是本大利微的产业,有些项目可以盈利,有些项目必定亏损,需要经常性的财政补贴。 四、园区招商宣传措施 台湾为提升园区的绿色产业发展,以及宣扬循环城乡建设的理念,并使一般大众、学术、环保团体及相关产业厂商从认识开始,了解到耳熟能详的阶段,行销手法占相当重要的角色。园区整体的宣传大致分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宣导策略,前者针对社会大众、学术、环保团体及相关产业厂商等不同对象,实施不同的宣导方法。针对社会大众方面,规划一系列的报纸广告及相关岛内及岛外宣传品。为扩张宣传成效,利用平面及电子媒体进行专题报导,辅以广告强力推广园区,甚至举办亲民活动,让民众进一步了解环保科技园区的目的及规划。 总而言之,园区招商宣传工具可以分为: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刊登、制作并电子报、制作中英文手册及宣传品。 大陆对于静脉产业的宣传并没有成为体系,主要是各园区自己举行一些宣传活动,包括印制张贴海报和发放分类宣传手册资料到居民小区;社区利用黑板报、循环讲座开展日常宣传;举办一些知识问答和签名活动等。但总体来说宣传力度不够,对静脉产业没有普及认识,大众的理解多数停留在废品回收的水平上,无法达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程度。 五、大陆静脉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台湾环保科技园区的开发与地方建设相配合,以创造“永续生态共同生活圈”,采取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合作的策略:由“环保署”提供土地使用与引进产业的诱因,县市政府提供设置园区的土地,并负起兴建、招商及营运责任;另为奖励县市政府提供土地与招商工作,补助经费辅导其建立循环性永续生态城乡计划,促进辖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建设符合永续发展的远景,进而降低总体排放量,并创造优良生活环境技能。园区建设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园区建构,二是为循环型永续生态城乡建设,各项建设均以营建和生态法的理念从事建设工作,而大陆各地的静脉发展产业园区在策划和逐步推进过程中建设实施进度明显滞后。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园区建设途径中存在利益冲突、多部门协调不畅的问题。静脉产业园区在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大多数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由一个或几个企业来主导策划、运作。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市、区、乡镇以及多部门利益冲突和多环节协调问题,企业无法较好地协调土地、规划、环保、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关系,由于土地、环评等问题造成项目实施滞后。 2. 土地性质和总量受到城市规划、不同级别政府领导战略思路不同的制约。目前,国内的静脉产业园区往往是依托已有的固废处理设施向外拓展形成。但由于固废设施数量较多而占地面积较大,而外围土地可能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已定为其他类型用地,要改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需要经过不同级别政府部门的论证。在土地置换、土地性质改变和土地权属改变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同政府部门战略思路差异的制约。 3. 尚未完善静脉产业园区的管理机制。大陆各城市的静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产业的规模,主要靠政府强制实施,推动其发展。其他发展的主体例如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的责任与义务界定不清,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管理,不能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没有形成市场导向机制,没有充分的调动企业参与、推动的积极性,企业未能真正成为实施静脉产业的主体。 (二)对大陆建设发展静脉产业和建设静脉产业园区的建议 1. 明确政府、园区管委会、入园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政府适当放权,通过制定法规,政策引导等方式主导园区运行;园区管委会更多地负起静脉产业园的具体管理工作,发挥市场的拉动作用,逐渐建立起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发展运行模式。 2.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静脉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立法框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来共同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完善静脉产业有关法规,制定、保障并促进与静脉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依法明确各责任主体之间责任、权利关系。 3. 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静脉产业发展的初期,其产生的效益不能完全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政府需要对一些园区发展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对静脉产业发展实行优惠政策。 4. 加强宣传,形成社会氛围。发展静脉产业,不仅仅是政府与企业的事,每个公民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宣传引导,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消费模式。 六、结语 静脉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预估到2020年,全世界再生资源产业的年产值可以达到6000亿美元,这当中我国每年可以回收利用但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可以达到400亿美元[6]。一般情况下,单个再生资源加工企业无力建设高效且覆盖面广的回收系统来充分保障企业生产所需的废物原料,而建设静脉产业园可以对各类废物回收、拆解和资源加工利用企业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整合,保障废物的正确回收、资源再利用及环境管理常态化。因此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地建设静脉产业园区,不论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减少自然资源的开采,还是保障环境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保科技论文:浅析环保科技发展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本文就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情况,结合当前的环保科技的发展,提出解决城市污染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环保科技;城市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城市环境出现了很多的环境保护问题,很多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和有效控制,使得城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治理方法的失当,居民环保意识的淡薄,在很多基层干部的头脑中甚至没有环保的概念,导致经济活动只是以经济利益为重,不考虑这些活动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能及时发现城市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有效解决城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保障城市经济发、环境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 1.1 生活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很多:例如,占地过多、污染水体、影响空气质量及景观、生物传染疫病的巢穴、火灾隐患等。 在我国城市人口众多,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庞大,现有的垃圾处理的数量和规模不能适应需要,大量露天堆积的垃圾,已经成为城市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垃圾的密闭收集,这种收集方式需要每一个居民的自觉配合。它要求人们将垃圾定点、定时投放,但仍然有些居民有随手、随地扔垃圾的习惯,造成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垃圾,,每逢刮风时,各种颜色的塑料袋,纸屑在城市的上空随风飘舞,这些垃圾在下落时有的挂在电线杆上、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在人群中漂游,白色垃圾对城市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 1.2 有害气体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目前,空气污染也是城市环境问题之一。一些技术落后的工业城市,工厂数量很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很大;有些产煤大省、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城市,燃煤污染控制不力;大部分的城市车流量很大,大部分汽车尾部烟尘排放量超标等。这些都使得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1.3 城市水源的污染情况 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的扩大,城市排放的污水量越来越多,水质也变的越来越复杂,水体有限的净化能力已经无法承担污水治理的重负。大量的污水进入河流和土壤,破坏了河流和土壤的自然生态,使河流中的物种消失,水体发臭,土壤里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严重超标,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的身体,危害我们的健康。 1.4 城市的噪音污染情况 城市的噪音越来越大,高分贝的响声严重影响了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以及广大居民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2.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自环保事业开创以来,《环保法》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清洁适宜生活环境的建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防治。在保护人类健康,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等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环保法》在实施地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些地方政府领导没有坚持“环境、经济发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自觉不自觉的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道路,在进行生产力布局和重大经济发展规划时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个别地方政府甚至知法犯法,作出与环保法相违背的经济发展决策。 其二、个别政府和领导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淡薄,无视企业违法环境法规的行为。一些企业的领导人只顾局部和眼前的利益,忽视全局和长远利益,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企业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延期或拒绝对排出污染物的处理,经常让环境保护设施闲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是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损害了国家利益。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建立城市生态体系,提高城市环境的净化能力。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要有科学的态度,长远的规划。在城市内进行绿化,既让环境得到了美化,又可以调节城市小气候,使城市噪音和烟尘污染的情况得以缓解,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3.1加强城市环境监管制度,控制污染物总量的排放 首先,建立和完善环境监管法规制度.确立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法律地位,将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逐级的分解到各级政府环并落实到排污单位,使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切实负起责任。 其次,要建立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制度的技术规范,做好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规划计划和的落实。特别要做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础丁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动态管理、进行动态监测等。 再者,要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超总量排污或不能稳定达标的单位要进行限期治理,在限期治理期间对其限产、限排。对逾期未完成任务的单位,责令其停产整顿。 3.2加强环保教育,增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城市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一方面一些领导和企业的负责人只顾经济发展,最求经济效益,而不管对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环境受害者的居民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利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为公众参与环保创造条件,各新闻单位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帮助人民大众了解本地环境保护的重点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3.3 加强环保科技投入,发展环保产业 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工业区和产品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排放强度制度,鼓励降耗节能。在废物产生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和污染预防等。在消费环节,大力倡导绿色环保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认证、环境标识。大力发展和推行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3.4 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实行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要根据国家统一安排,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试行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经济手段激励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4.小结 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为我们的子孙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成果报告 一、内容提要 邮政要加快发展,关键在于邮政在企业经营发展和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和能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为邮政发展增添动力、采取措施,大力开展经营创新,依靠全体员工参与创新。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原则,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结合邮政经营创新,我的理解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保障员工各项权益,做到一切为了员工,依靠员工,改革创新成果由员工共享。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经营的主体,经营活动要由全体员工来完成,他们最了解经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革创新,怎样创新。因此,经营创新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发动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推进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就要相信员工的力量,把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如实告诉员工,真心实意地发动员工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提出来的创新举措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贯彻落实,取得好的效果。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还要关注员工的所思所想,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真心关注员工生活,解除后顾之忧,维护员工利益,做到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使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经营创新中去。 必须以企业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一个公正、公平、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企业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善的考核机制就是企业加速运行的发动机。近年来,邮政本着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的原则,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改革和完善经营责任制考核办法。多年来,邮政主要以业务总收入为主要考核指标;随着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增强,邮政建立了以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其后,邮政发现每一项邮政专业业务的对应变动成本有较大差异,因此又增加了变动成本的考核内容,形成了准收支差额为核心的考核办法,对收入结构的有效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要创新思维就要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情绪,克服小富即安、得过且过、不思作为的思想。因此,要搞好邮政的经营创新,就要站在建设现代化和谐邮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高度,审视邮政的经营工作,从过去取得的成绩中总结经验,鼓舞士气,提高经营创新的自觉性和信心。从邮政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中,研究创新经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问题,促进矛盾转化,推动邮政经营健康发展;从发展目标和任务中,确定邮政经营创新的方向,引领企业创新不断提高层次,由单纯的经营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提升到邮政行业的创新,并寻找经营创新的着力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邮政企业财会工作的生命,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做好财务分析的基础。为此,邮政以市县财务一体化改革为契机,通过统一全市会计科目和规范核算口径加强凭证审核的方式,较好地杜绝了县(市)局虚列收入和成本挂账等现象。通过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分支局所的财务检查,提高了基层营业收入的管理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做好财务分析和实施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邮政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邮政以建立固定资产和库存集邮品(存货)的信息平台为手段,在全市范围内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方式合理调度资产,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有效利用全市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财务分析要从财务的观点来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来看财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分析的实效性。面对种类繁多的邮政业务,财务部门通过认真仔细的核算和分析,利用每月一次的经营分析会,及时向经营部门提供并分析每项邮政业务的边际贡献,使他们充分了解储蓄、特快、集邮等业务的变动成本,使分(支)局长充分了解每项业务的边际效益,进而注重业务收入结构的调整。有了准确的财务,使经营部门在发展上不但注重业务收入总量的扩张,而且也注重了业务收入效益的提高。 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企业干部员工素质。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最根本的能力,是个人进步、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要创新经营就要坚持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身学习。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科学技术;既要学习业务技能,又要学习管理知识;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当前,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开展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放开明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自己实际,开展查摆研讨,克服旧观念的束缚;要紧密联系邮政经营管理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周口邮政的又好又快发展;要紧密联系邮政深化改革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设现代邮政,适 应新时期的需要。 二、前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想着员工的利益,员工就会想着企业,以企业为家,人人都这么做了,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作为一个领导者,带一个企业不是简单地做几件事情,而是要带出一支队伍,带出一种能力。一旦这支队伍形成了一种能力,有了精神和气概,就能够将企业做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人心的凝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邮政在工作中提倡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繁荣的经营理念,形成经营人心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而且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来推动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财务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晴雨表。财会部门要把企业财务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决策者和经营部门,更应注重于从财务经济指标的数量变化中去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为企业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提供定量判断依据。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邮政把搞好财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丰富财会信息容量、引导企业经营健康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邮政所认识。多年来,在省公司的帮助和指导下,市邮政局在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使市邮政局的财务管理稳步向市场化、科学化的目标迈进。 三、实施背景 邮政企业自实行公司化运营以来,邮政局加快引入现代企业新的经营理念,员工的观念有了根本转变,使邮政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那么,邮政的发展还要不要解放思想、创新经营呢?有道是大国的兴起,都缘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创新而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而不因循守旧。要发展、要超越、要崛起,就必须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气魄改革开放,以更大的胆识推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希望的曙光。这些都使邮政深刻认识到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邮政继续解放思想。邮政公司化运营后,邮政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更加广阔,发展机遇更多。邮政看到,一方面,邮政的竞争对手正以邮政为目标,努力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使邮政市场得到逐步扩展,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从发展看,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为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邮政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深化财务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创新,以适应市场对邮政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邮政局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发展速度仍很落后,业务结构仍不尽合理,基础管理工作仍需加强,因此,要克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邮政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财务的创新。 四、内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的经营,更离不开管理的创新。集团公司提出的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业务发展模式的目标。所以,邮政只有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才能熔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邮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邮政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更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深化财务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关心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市县一体化改革、创新收入考核,以加强企业的收入管理、资金、欠费和资产结构管理;通过降本增效,以强化资源控制,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的;从优化财务资源配置,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使邮政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了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较好地调整收入结构。 五、主要做法 (一)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强化资源控制,提高企业效益。 支撑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体现,服务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为此,邮政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支撑作用和服务水平,努力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加强收入管理。加强收入管理是邮政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从日常财务检查中邮政发现,有的基层部门为了完成收入考核计划有随意调节收入入账的现象。为此,邮政专门发文制定了《收入管理流程和核算规范》,重申业务收入入账原则,明确了各分支机构营业款缴款流程和交接手续等,保证分支机构业务收入的及时归集、资金的全额入账,防止了跑冒滴漏情况的发生。为防止速递业务低面值揽收,加强特快收入的管理和稽核,邮政与业务部门紧密配合,规定各分支机构必须在出口特快邮件封发清单备注栏注明每件特快的重量及实收金额,由速递局专人把关对每一出口特快邮件进行审核,月底由财务部门面向支局和速递局进行双向收入核对,提高了特快收入的管理水平。 2、创新收入考核。过去市邮政局按预算收入配置总成本费用,以收差作为年度控制考核指标,各局超收差可超支。这种管理方式虽可保障收差目标实现,但对当年因各种因素导致超计划的收差,控制力弱,易造成财务资源浪费。学习兄弟局先进经验,引进边际成本,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将原配置方式改为按固定成本+增量成本配置。固定成本根据各局正常生产运行需要和上年收入规模,按5个大类74小项进行配置,增量成本由各单位按本年度新增收入和边际成本系数获取,将成本、收差作为财务管理重要考评指标,实行双控的弹性财务管理模式,强化了成本预算约束力,确保了企业财务资源的集中,提高了企业利润水平。 3、加强资金和欠费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只有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规范资金运作,才能管住用好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省公司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要求,市邮政局在工行开立了集团账户,市局对县市局采用集团账户体系,各县局只要将各项现金收入缴存当地收入专户(集团二级账户),资金将自动记入市局一级账户。此举大大加速了全市各局资金回笼的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全市资金分散的状况,为尽早归还贷款创造了条件。一是按照省公司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强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对各单位的银行账户管理及监控。二是加大对各类业务资金的管理力度,特别是集邮、报刊、贺卡、邮乐卡、分销等资金的核对清理,促进单位增强资金管理意识,防止各类资金在业务部门和各经营单位的沉淀。 推动欠费管理系统的正式启用。通过欠费管理系统的上线,加强了全市用户欠费管理,特别是加大了悬账清理力度,要求要定期对悬帐清理,清理要核实到具体单位与责任人,要保障悬账的及时勾销,避免出现坏账、呆账。原则上当年悬帐在次年3月前要清理完毕。加强业、财配合,督导各单位积极清欠,确保了全市系统的正式上线运行。市邮政局为加强用户欠费的管理和考核力度,专门制定了《用户欠费管理和考核实施细则》和《用户欠费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 规范了组织营收和业务操作的流程,使基层业务经营部门有章可依,按部就班地进行业务操作,减少基层业务经营部门因违反正常操作程序而引起的坏账损失。对各部门按正常的流程和要求办理业务所产生的用户欠费,建立了用户欠费红黄牌预警制度,按季按月予以公布并进行严格的监控。特别是将用户欠费纳入局经营责任制考核范围,对专业局、分(支)局季末、年末用户欠费超定额部分,全额扣减业务收入实际完成数;对3-6个月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50%暂扣该部门当季生产奖金,待欠费收回后,再将暂扣部分奖金予以发还;对6个月以上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20%直接扣减当季生产奖金,不再返还。该办法自出台以后,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4、加强资产结构管理。加强对邮政企业总资产的结构管理,即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各占总资产的比重。资产结构是否优化,决定了企业经济资源配置是否优化。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动资产所占比重应大于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固定资产技术含量低,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偏低,固定资产若占比重偏大,会影响企业整体的资产报酬率的提高。而流动资产具备周转快的特征,若能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使其周转快,回收快,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现金流。邮政企业总体上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目前邮政企业的固定资产几乎是流动资产的两倍,而且大多数固定资产是房屋建筑物这种回收缓慢,投资报酬率低的资产。因此,邮政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减少对房屋建筑物的投资,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这样,才会提高邮政企业的资产报酬率。 5、加速资产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除了货币资金以外,占用的资产越多、其流动性风险就越大。所以,问题归结于要尽量减少资产的占用,而在相同的总收益水平下,要减少资产占用,只能依靠提高资产周转的速度来实现,周转速度若能提高一倍,就意味着同等状况的经营,所占用的资产至少能减少一半。邮政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如邮资票品和库存商品的积压,无法回收的呆死账(用户欠费),闲置未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因此,企业在配置这些资产之前,事先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市场需要量或企业资产需要量的预测,防止这些资产出现超储积压和闲置的状况,影响资产报酬率的实现。 理论上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划分为良性资产、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其中,良性资产和沉淀资产为有效资产,不良资产为无效资产。企业必须重视良性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只有良性资产是目前参与正常经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资产,沉淀资产尽管属于有效资产,但是因为沉淀在经营的某一阶段,如:收账期在1~3年之内的应收账款、储存期限超过1年的库存商品、闲置的固定资产等,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如果不及时盘活这些资产,这些资产也很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资产,因此沉淀资产应尽可能减少,而且要及时盘活。不良资产属于已经损失的资产,这样的资产应尽可能控制为零,国资委157号文关于《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有关资产质量状况评价的指标就有不良资产比率,而且规定发生属于当期责任的重大资产损失事项,损失金额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的,或者资产损失金额未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但性质严重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扣5分。 (二)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强化效益理念,促进经济增长。 在发展中如因项目规模大,对企业发展战略有较大影响或产品处于培育期,需抢占市场等原因而导致边际成本不够,经营单位或项目组须向市局专项申请,经市局计财和市场业务部门测算、确定,报局领导批准,可予实施,超额成本由市局进行补贴。这样即可防止无效发展,又可实事求是,满足业务需要,促进业务发展。 1、细化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变动数,市邮政局通过对企业产品的分析、调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考虑代办、材料、营销、宣传等直接成本因素及收入项目、结构,经综合计算后,制定下发了15个单项业务的边际成本系数,各县(市)局按统一标准,各专业公司因收入占比不同,系数作适当调整。通过边际成本的确定,各经营单位在经营发展中开始要算帐、会算帐,引导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函件、电子商务、储蓄等重点业务发展。引导基层树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发展理念,促动全市高效业务发展快速。 2、优化资金结构。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经营的类型不同、阶段不同,所要求的供血方式、供血结构也是不同的。资本结构是邮政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及每一种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包括负债(债务资本)和所有者权益(自有资本)。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负债资金的成本低,但使用时间短,逾期若不能归还,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而权益资金却恰恰相反,它属于企业自己的资金,不用偿还,其使用时间长、使用安全,但资金成本高。就目前一些邮政企业而言,由于其总资产报酬率低于贷款利息率,因此,不具备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如果邮政企业负债经营,所获得的报酬还不足与支付利息,负债越多,企业亏损额就越大。所以,邮政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靠企业经营所得积累的资本。这就要求各邮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收入的实现,更要重视效益的实现。只有有了效益,才会形成盈余,才会有足够的自身资本积累,企业实力就越雄厚,有发展后劲,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因此,各邮政企业都应把资本结构中自身资本积累所占的比重的增长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如果忽略了对资本结构的把握,典型的案例有韩国的大宇公司,当时就是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来扩张发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8%以上,不到十年的工夫,成为资产过百亿的跨国公司,偶然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然而多年积累的资本结构失衡危机终于爆发,庞大的大宇帝国瞬间灰飞烟灭。 3、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严格依据《邮政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邮政企业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办法》,检查各项成本费用的计算、归集、核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支出标准,杜绝挤占、虚列成本费用和成本挂账现象。重点关注与成本费用有关的往来账、存货、等科目的核算是否规范。特别关注业务代办费的核算和管理是否规范,检查报账依据是否充足,资金流向是否清楚,杜绝账外二次分配或改变资金流向和用途、公款私存等事项的发生,严禁出现账外账和小金库等禁止类财务行为。 (三)注重成本执行控制,强化预算管理,确保目标实现。 树立全面预算观念,必须建立健全预算协调和控制机制。首先,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三项内容,需要各专业、各部门密切配合;其次,全面预算需要有协调和控制机制,以协调企业各项预算编制和对预算执行的控制、调整等。如要做好事前科学预算、事中分析反馈、事后调整考核,处理好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资本性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关系。 1、加强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成本和预算管理是邮企业政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市邮政局在对分支局所的成本费用计划的核定与考核上,采取了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办法。每年由计财部牵头,组织局内各部门赴实地对各分支机构的各项可控的成本费进行测算,各分支机构的各项费用均以零为基底,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逐项审议各种开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开支数额的大小,来核定该部门的可控预算成本总额。通过科学的计划核定办法,大大提高了成本计划的公正性合理性,杜绝了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为保障全市财务目标实现,市邮政局在实行月度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加强了对成本执行控制。各单位按固定成本计划和本月增量成本,根据本月经营 预测情况,编制月度成本预算,报市局财务审核。 市局按月下达月度成本预算,各经营单位在预算额度内,控制使用。中途需增加成本额度,由各单位上报申请书,说明增加原因、额度,市局经审核后专项批复下达,并督导专项使用。此方式对各经营单位成本控制的精确性要求更高,约束力更强。同时减轻了资金周转压力,提高了资金使用率。通过一年运行,取得较好效果,收差、成本等均控制在预算目标内。 2、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这样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3、建立资产经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资产质量、资金使用效率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配合以上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本着全面预算、全额预算、全员预算的原则,将资金、实物等所有可以用数量、金额加以反映的方面,所有与货币资金收支有关的项目都纳入预算的范畴,严格控制预算外收支业务的发生,在全体员工中培育全面预算意识。 4、企业上下目标的一致性。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好坏,与企业上下目标是否一致关系密切。如果企业下级部门仅仅把预算指标作为上级下达的任务来被动地加以完成,那么这种努力就很可能会偏离企业的总体目标,达不到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因此,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使预算的编制执行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的总体目标之上,不要为细枝末节耗费过多精力。 5、加强财务分析,将预算将考核依据。预算管理的效果是与它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息息相关的。通过预算考评,使被考评人看到差距,明确今后的目标,调动企业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使上级正确了解下属的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改变凭印象和档案用人的旧习,使人事劳动管理科学化。多学习市对县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掌握政策变化,清晰工作重心,配合相关部门对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剖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为领导和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协助指导基层单位完成年度绩效考核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增加企业利润。 1、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以强化成本核算为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和提高,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作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努力降低耗费,促进效益提高。邮政企业的生产成本项目有: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费、邮运费、维修费和业务费;期间费用为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由于邮政企业营业网点多,生产特征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有些成本费用项目很难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长久以来造成成本失控、效益流失。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费用到岗、责任到位、奖惩到人。将专项切块资金与各所属部门挂钩考核,实行谁负责、谁控制;谁节约、谁受奖;谁超支、谁受罚的激励政策,使每个部门都有压力感,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全员控制成本的局面。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企业形成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在每一个作业环节都能尽量降低耗费,最终实现邮政企业整体的成本效益。 2、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目前仍有一些企业的领导或员工认为费用成本是会计人员算出来的,费用成本的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跟其他部门没有关系。殊不知费用成本发生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是企业收入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企业成本的制造者。企业必须提升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素质,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主动参与到企业降本增效的工作中来,同时,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科学文化方面的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另外,企业需要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实现自主管理。 3、运用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充分利用邮政企业财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能及时预测成本,了解成本进展情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响应市场。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市邮政局认真贯彻省邮政局降本增效年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降本措施,重点放在优化生产经营流程,盘活人力资源,整合投递资源,强化预算管控,加强成本控制,加大集中管理,降本增效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业务材料用品、代办费、通信费、水电费、会议费、车辆修理费分别较上年下降11.84%、22.86%、8.04%、4.6%、2.59%、28.59%,收差较上年实际增长660%。各经营单位在围绕市局降本措施同时,还结合本单位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项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邮政局将费用控制重点放在办公费、招待费、会议费等管理费用,在预算进行压缩,同时对流程制定了严格管理办法,该局管理费用累计完成55万元,完成市局预算的81.6%,节约成本12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3.84%。 市邮件处理中心通过对区乡邮路重组,将邮路延伸到更多的网点,即加快了邮运速度,也节约网运成本。根据全市网运情况,对全市邮运车辆进行了定编,压缩车辆编制3台,并及时将到期的2台旧车报废,节约成本4万元。利用新车辆管理系统功能,实施网运车辆单车核算管理,严格执行定额标准,在油价连涨三次的前提下,全年油料费未突破市局预算,全市车辆大修费用下降11万元。市邮政局在省邮政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财务管理,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对全市集中财务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各项经营目标完成,发挥了极大作用。在中央确定的积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市场环境下,邮政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邮政必须坚定发展的信心,继续深化财务改革和开展降本增效活动,继续推进和完善双控预算管理模式,丰富边际成本内涵,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重点成本控制,集中财务资源,保障基层经营活力,统筹兼顾,有控有促,全力支撑业务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为确保全市各项目标全面完成而努力。 (五)深化改革,争取政策支持,提升企业的能力建设。 1、深度市县专业一体化改革。邮政通过初步专业化经营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以及对兄弟公司所取得成功经验的学习,邮政相关部门在经过大量的论证、反复研讨和磋商之后,9月,邮政召开了专业化改革研讨会,人力、财务相关配套措施出台,会议确立了强化专业化经营,把完善机制、体制, 统筹配置资源贯穿到专业化改革和经营过程中的总体思路,机制、体制配套设立是解决专业化市县一体化经营的关键,财务专业核算实行市、县两级管理,市、县各专业建立专业会计辅助账,并设立核算人员,负责对本专业收入、成本、存货、用户欠费、有关债权等进行辅助核算,明晰了损益责任,不断强化专业经营、效益意识。人力配套措施着力于下放用人权、管理权、分配权给专业局,专业中心主任由专业局自主任命,对专业中心经营管理目标实行双挂钩双考核,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分配机制,专业经营管理意识大大提升。同时专业可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组织相关培训,市局做好支撑工作。通过这些专起来、落下去的具体工作措施,必将促进企业加快实现绩上去目标。 2、深化成本核算。根据省邮政局深化成本核算的工作安排,在各单位开展责任中心损益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损益核算的同时,对全市责任中心损益核算进行报表分析。即根据实体责任中心成本,结合各项业务实体责任中心对资源的占用和业务量情况,将营业、网运、投递、生产支撑四个平台责任中心成本,认定和分摊到函件、报刊、集邮、机要、分销、电子商务、速递、储蓄、其他邮务九个专业中,计算形成9个专业的责任中心年报表,从核算结果来看,,全市除电子商务、储蓄和其他邮务为盈利外,其余专业均为亏损。真实的反应出各专业责任中心的损益情况,为企业经营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3、争取政策支持,提升能力建设。根据全市经营发展条件现状,大力推进当期企业能力建设。根据省邮政局工作安排,积极调查、统计全市房屋大修需求和第一批营业网点标准化改造计划,在省邮政局获批了8处房屋大修和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共计争取到了82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各项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着眼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实力,统筹规划全市能力建设。一是根据目前全市网点自有房屋空置多,企业资源浪费;营业网点中租赁性质房屋占比大,租金高,出租人常以收回出租权要求网点迁出为由擅自违约要求涨价,造成企业发展不稳定性的现状,在结合网点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形势、网点租赁成本、购置成本、网点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综合分析的前提下,调查统计全市网点更新需求,并进一步对各单位上报的需求进行审核、调查,根据企业发展能力和投资需求,拟定第一批7个网点购置方案并上报省邮政局,争取省邮政局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发展动力。二是推进全市会计基础工作规划化达标工作的开展。根据省邮政局专业化改革的工作安排和管理要求,为进一步促进专业经营改革和发展,邮政在省公司明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充分测算业务局为发展业务所需的支撑成本,下达市业务局支差-19.08万元,充分赋予专业经营发展的主动性。同时,根据省邮政局对业务局的考核办法,结合管理实际和管理需要,积极与相关绩效评价部门沟通,将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共同制定了《市邮政局业务局绩效评价办法》,引导专业经营发展方向。 六、实施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壮大企业发展规模,让员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让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命运,是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邮政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全体员工心目中建立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邮政的行为准则。当然,守信是一个企业必须有的精神,在跟客户合作中一直本着诚实守信的合作理念,但在邮政看来,负责任更是和企业的生存、职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局在省公司的坚强带领下,努力克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积极践行省公司党组富民强邮、构建和谐发展战略,按照一体两翼新架构,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板块联动发展为主线,以专业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企业经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1-9月,全市邮政企业累计完成收入2.09亿元,列全省第三位,增幅31.95%,列全省第六位,预计全年完成收入2.63亿,同比增幅28%,超奋斗目标101%,收差预计完成省公司4000万目标,增幅达100%,并偿还企业贷款828万元。其中,1-9月,全市函件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436万元,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95.7%,同比增长18.8%;1-9月集邮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1万元,完成省公司预算目标102.1%,同比增长43.7%。1-9月,全市报刊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3万元(零售按业务收入),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79.4%,同比增长16.8%,其中订阅收入完成562.8万元,同比增长17.7%,零售完成收入356.1万元,完成预算目标进度79.1%,同比增长22.5%。 截至9月底,全市邮政期末储蓄余额达到111.4亿元,规模列金融机构和全省第3,全年累计净增16亿,创历史新高,预计年末规模将达__.2亿元,累计净增19亿元;定活比例3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邮储市场占有率为14.1%,预计年末将达到14.2%。1-9月全市完成金融业务收入1.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81.5%,占总收入结构比重71.1%,较去年增加1.38%。 针对过快增长的欠费,邮政充分利用量收管理系统,借助系统数据,加强欠费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12月底,邮政累计收回各类欠费1269万(其中量收系统欠费245万),较一季度末欠费下降90%。收入欠费占比从一季度的10.89%,下降为0.91%。全年收回函件账单欠费50万元,贺卡欠费218万元,分销商品欠款155万元,报刊欠款580万元,思乡月欠费153万元,集邮欠款28万元,航空客票欠费26万元,邮乐卡欠费59万元,其中跨年度营销项目贺卡业务和报刊大收订流转额基本实现了零欠费。 通过持续的开展降本增效,财务管理进一步深化,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意识、效益观念逐步增强,全市邮政企业利润收益水平达到16.9%,同比增长48.1%,人均有效收入达到11.3万元,较去年同期提高38.1%,列全省第6位,预计年底将达到14.1万元。百元业务收入总成本费用较去年下降5.0元,百元业务收入管理费用下降1.8元。积极推进专业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核算,加强结果运用,渠县局川鄂路、达县局华蜀南路营业网点利润率在全省列前5位。 财务规范进一步加强,员工营销费全部纳入工资、劳务性支出管理,并实行集中发放。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资金管理,累计偿还贷款828万、各类欠款550万元。累计开展审计项目62项,审计工程金额506.4万元,审减53.3万元,审减率10.53%。 网点布局得到优化。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积极部署在市场资源丰富区域新增网点,对市场空间狭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网点进行迁址,宣汉八仙楼、达县渡市、渠县宝城、万源长坝预计在今年完成迁址。按照省公司统一安排部署,今年全市预计完成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另根据省鸿闻公司统一安排,今年更新现业城区48个报刊亭,邮政服务形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渠道优势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已实现网点全功能化,渠县青丝乡、宋家乡代办所改制为自办所已得到省公司批复,资质手续、设备、营业系统全部到位,10月底已顺利开业。积极倡导在邮政台席叠加代字号业务,形成了1+n为核心的渠道,1-9月,短信在网户数达到30.5万户,其中包年短信6.1万户,实现收入692.7万元,代售机票7824张,票务完成收入96.5万元,同比增长202%。 投递能力得到加强。全市城区投递网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较好支撑了邮政业务的快速发展。以流程优化活动为契机,重点关注给据邮件投递信息上网率等指标,加大管理力度,制定下发《全程时限考核办法》,针对银企对账单投递率、回执率低等瓶颈问题,制定了考核办法,目前相关指标有所回升。 完善网络支 撑平台,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目前,营业网点内部电话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全市153个联网网点可实现内部电话互通,且全部实现了视频监控联网,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市县网络中心均安装了防火墙。为全市邮储余额上7千万、部分代售火车票等共计45个网点安装了led系统,目前已开始投入使用。积极按照省公司安排部署,各项业务和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上线等经营支撑工作全部完成。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 摘要:知识管理是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与科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现代的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其基本路径在于将知识型员工塑造成为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实现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知识员工;知识产权 一、文献回顾 Schumpeter是现代创新理论的开创者,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按照Schumpeter的观点,无论是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还是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创新,很长时期内学者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都没有超出这一范围。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开始受到重视[1]。Schumpeter的研究对于此后创新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Drucker(1989)把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即用知识生产新知识,不是美国那么多民间传说所断言的‘灵感’,也不是孤单的个体在其车库里干得最出色。创新需要系统的努力和高度的组织”。“创新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其主要目标在于满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企业必须以此规范企业和员工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知识、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才能完成”。[2]从Drucker对创新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创新是一个知识的积累、生产、再生产和应用的复杂过程。因此,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对掌握知识的员工的管理和使用,即知识员工的管理。 知识员工的概念是Drucker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知识员工属于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加拿大着名学者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当然创造过程中需要用到手,但只是用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而不是用手扛一个50磅重的麻包。”[2]Drucker(1999)认为,知识是一种高品位资源,知识工作者是宝贵的财富,知识工作者必须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保存这种资产并发挥其作用[3]。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完整的知识创新过程必须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成功的转换,使知识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促成创新[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韩岫岚(1997)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在理论上的升华。创新的内容是多层次和多层面的。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捕捉机遇的寻机化管理、实施灵活多样的弹性化管理、注重人才开发的人本化管理[5]。梁镇(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大致概括为“四全管理创新”,即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其中关键在创新设计。李轩(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创造更有效整合企业有限资源的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统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体系,也可以是新的具体利用有限资源的手段及企业目标制定程序的变更。邓衍、葛新权(2000)认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注重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即不断进行新思想(观念)、新战略、新制度、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构想和实施。宁晓青(2000)指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方法。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旨在通过引入一种更为有效而尚未被众多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从而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者在较少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同样高的产出水平。陶向南、金光和赵曙明(2000)探讨了传统知识创新模式和以硅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新知识创新模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不同创新模式下高新技术企业所采用的组织形态特征,并给出了不同类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典型特点[6]。苏小方(2006)从产权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创新。她认为,职工积极性供求是“职工产权”的函数,在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为既定时,增加非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能够明显调动职工积极性,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应重在把职工当成“产权人”,充分尊重和满足“职工产权”,创立公平的产权交易市场,提升职工的产权地位[7]。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果分析 (一)我国历届企业管理成果获奖的行业分布情况 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排名前5位的行业有轻工业、机械行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和铁道部门。轻工业部门所取得的成果最多,14届总共获得了122项奖励(包括第一、二、三等奖)。核工业行业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最少,14届总共只获得了3项奖励。 (二)我国历届获奖企业管理成果的内容分布情况 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在传统的对物的管理阶段,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即人的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断流入我国,各行业企业不断涌现出西方式的管理理念,例如管理再造工程、学习型和知识型管理等。 从1993年第2届创新成果评奖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每一年都有市场开拓方面的创新成果出现。目前共取得 97项成果,占总成果的8.67%,这说明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基本一致。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判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虽然我国近20年来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多,但是从这些成果的行业和内容分布来看,垄断行业企业职工的知识密集度较高,但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却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垄断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而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知识需求仅仅在于满足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的发展路径不是依靠充分发挥员工的知识贡献,而是凭借垄断的保护力量。垄断行业的知识型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所获得的报酬主要在于满足货币要素的需求,对于非货币因素的考虑较少,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垄断行业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型员工无法同企业进行对等谈判,从而不能按照期望的知识价格交易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满足货币需求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得到非货币报酬,员工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知识管理在国家评奖中的第10届、11届各有1项,14届有2项成果分别获得奖励。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应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这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设计:知识员工管理 虽然十几年来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中所取得的成果十分丰富,但是获奖的成果知识含量并不高,总体管理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物的管理阶段。加强知识管理,培育知识型员工是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趋势。 知识员工管理的对象是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技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企业员工,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员工的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知识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毫无疑问,知识员工和知识创新是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企业视为知识的需求方,知识员工则是知识的供给方。企业需要知识和知识员工,需要向知识的供给方支付报酬,即工资;知识员工为了得到期望的报酬,需要向企业供给知识,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劳资关系。在开放的知识交易市场中,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个知识供求模型。 将知识需求模型和知识供给模型放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可以得到知识产权的供求模型。如图所示。在坐标系中,当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时,存在两个均衡状态:企业向知识所有者支付的知识价格(kpe)同知识员工提供知识期望得到的报酬(kpe)相等;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e)同知识工人所提供的知识量(kqe)相等;企业在支付了知识工人所期望的“知识产权”费用后,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知识。知识工人获得了自己期望得到的知识产权报酬后,向企业提供了所掌握的知识。在完全知识产权市场条件下,职工的知识供给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知识供求模型中可以看出,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供大于求时,说明知识出现过剩,或者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不足。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小于需求时,说明知识员工缺乏提供知识的动力,或者企业迫切需要知识。对于资方和劳方来说,对知识的供求应当有一个均衡点,一旦知识供求均衡被打破,都会出现不利局面: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数量超过了均衡点,这样就会过度消耗知识员工的脑力和体力,而一旦知识员工得不到因过多的知识付出所需要的回报,那么知识员工就会提出辞职或者产生其他劳资纠纷。 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积极性低于知识供求均衡点,这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在努力调动知识员工充分发挥提供知识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使知识供给量和需求量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要使知识处于供求均衡状态,这就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知识的供求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二是在供求双方之间存在一个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第一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第二个条件不一定就具备,即使在劳资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时,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一定就存在。但是,要建立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市场中的交易双方必须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否则,知识产权的交易活动就会导致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损害处于弱势地位的知识员工利益的不对等交易出现。当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主体和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同时存在时,即使知识交易处于供求失衡的状况,交易双方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进行调整,使知识供求实现新的均衡。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e2时,知识员工向企业提供的知识量(kqe)大于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1),企业会出现知识剩余,剩余量为(kqe2-kq1)。 产生知识剩余的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向知识型员工支付的货币报酬较高,企业知识型员工队伍庞大且员工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员工们对自己的岗位较为满意。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员工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等能够得到充分展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员工对等谈判,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张,为使得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将需求曲线从d1平行向右上方移到d2,这时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从kq1增加到kqe2,最终使企业和知识工人的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2。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3时,知识员工所愿意贡献的知识为kq0,这时企业所需求的知识量为kq2,企业出现知识短缺,知识缺口为(kq2-kq0),知识短缺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企业愿意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从而发生知识型员工跳槽或外部员工拒绝进入企业工作,这样就会导致知识型员工数量减少,愿意接受知识产权价格的员工自身知识水平不高。这时,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来刺激知识型员工积极向企业贡献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越的个人成长环境、增加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等非货币因素来刺激员工向企业提供知识,同时适当地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对知识的需求。企业将知识产权的价格从kp3提高到kpe1,对知识的需求量从kq2降低到kqe1,最终使劳资双方对知识的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1。因此,从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知识员工管理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1)将知识员工塑造成为平等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在同企业知识交易的谈判中处于平等的地位;(2)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使知识员工能自动进退市场,最终实现市场调节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 上述可见,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其基本路径是将员工视为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即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供电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探索 摘要:国网辽阳供电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以省公司创新管理对标体系为基准,将管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将成果的落地与对标管理紧密结合,建立创新成果推广的执行、考核、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实施创新成果推广的严格考评,并定期分析结果,查找存在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更加关注成果推广落地,让成果推广不再停留于纸面上,形成管理创新的高效动态和持续改进机制,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管理创新推广应用考评体系 一、专业管理目标描述 第一,专业管理理念。结合国网辽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实际,运用5W2H分析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扎实推进成果推广的执行和落地,推进更新管理观念、优化工作流程,形成一套程序合理、责任明确、科学有效的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创新“PDCA”全过程管控机制。第二,专业管理范围和目标。其一,管理范围。公司系统的拥有管理创新成果的单位、部门、人员、流程等方面,搭建一个上下贯通、运转高效、左右协同,过程涵盖等重要环节的全方位运行体系,实现各专业的管理创新成果有效推广应用。其二,管理目标。严格按照省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中成果推广应用的相关要求,建立、发挥公司成果储备库的作用,以强化成果推广提高对业务执行的约束力,杜绝“重建设、轻执行”的“成果不落地”的现象。 二、主要管理做法 第一,管理工作流程图。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流程,主要分为考核准备、实施考核、总结改进等阶段,机构包括了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单位等,进而形成了以创新成果推广为目标的一个多阶段、多层面参与的实施流程。第二,主要流程说明。其一,阶段流程说明。第一阶段考核准备:主要开展落实部署、编制考评体系、征集意见、下发通知等工作。第三,阶段实施考核:主要开展成立考评组、开展培训、组织考核、推广自评、集中考核等工作。第三阶段总结改进:主要开展汇总结果、综合审定、公布结果、总结改进、完善储备库等工作。其二,主要节点说明。落实部署: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相关要求,公司逐步重视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积极开展创新管理成果应用工作,将成果推广的执行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成果推广有效落地。编制考评体系:依据公司的管理创新对标要求、工作计划等,由公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制订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细则,业务主管部门着手开展前期工作,确保与本年度管理创新工作指导方针一致。征求意见: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的意见征集。征集过程要保证层面全覆盖、形式多种多样,利用公司管理创新信息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开展调查问卷,广泛征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宣传范围广、内容深,营造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审核: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审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综合参考收集的意见或建议。经领导小组审核,如果未能通过,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需要反复修改细则,直至审核通过。成立考评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成立成果推广考评组。组织全公司管理创新联络员、骨干力量等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工作方向,确保具备公司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考核工作,确保参与考核人员在实施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的准确可靠。组织考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工作。管理创新管理考核主要采取集中考核和各部门、基层单位自评两种方式。每年,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创新管理考评组成员开展集中考核,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创新联络员负责半年考核本部门(单位)的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自评结果汇总给办公室。考核结果不仅包括详细的评分情况,更重要的是指出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公布结果:经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公布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的结果,并反馈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在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完善储备库: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整理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管理创新管理的成果情况。在动态入库流程中,符合条件后才可入库,入库后才能上报省公司。不符合条件的成果要经过重新修改、撰写和评审,有效的将质量低下的成果拒之门外,形成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核周期的总结。 三、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第一,在加强组织保障上做得更强。公司管理创新管理考核工作已建成了由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的组织保障,下一步要重点将考核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管理创新管理考核的工作职责,明确整个常态化管理的人员职责和岗位分工,并在人员选择上精挑细选,实现人员素质高、责任分工清、体系运转好。第二,在加强宣传引导上做得更好。充分利用公司网站等多种形式,定期管理创新工作动态,推广创新成果的经验做法,时时关注成果动向和状态,确保成果撰写的连续性,为创新成果“落地”营造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第三,在动态管理上做得更优。在巩固公司常态化管理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管理的深度,努力在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与标准化对接、成果转化上进行大胆尝试,形成亮点经验。 作者:刘旭 许晓 喻明明 单位:国网辽阳供电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管理创新成果点评 一、将信息技术融入管理 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新模式,例如今年评出的上海大众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工厂规划和建设管理,江苏电力五位一体流程驱动管理模式,河南开祥化工小企业的信息集成经验等等。这些企业在信息化全面融入并且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方面,都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江苏电力将企业管理当中最核心的基础性管理的对象和范畴全面放到管理信息平台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流程的穿越是前提。过去传统管理是以岗位管理为中心,在一个部门或者一个车间里头实行制度标准的建设,现在是把责任制和岗位制分解为若干节点,以节点为中心整合标准制度责任考评和风险控制。这个过程一完成,实际上企业的颠覆性的、全面的管理制度就完成了,因为管理当中传统组织的概念、部门的概念、责任的概念已经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在这个基础上,把大量的前台的日常管理活动后台化,把大量的管理活动赶到网上或者赶到运行平台上,轨上运行是刚性的、合规的,轨下运行是不合规的有风险的,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日常的管理工作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完善轨上的运行体系,把脱轨的管理行为变成轨上的行为。这就是信息化高度融入企业管理以后能够全面改变企业的基本原因。 二、以战略导向引领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今年的成果当中有中海油大型跨国并购、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开拓海外高端水电工程市场、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国际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等等,这一批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基本的趋势是由低端或者是中低端向中高端或者高端的发展。例如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创新驱动,实施集团化协同经营,组织引领各子公司有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构建国内外业务资源的统一配置平台,共享战略、技术、管理、信息、资金、经验,解决人才、资金、资质、网络等国际化经营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总承包。而过去的情况则是中国企业被动分包别人总承包以后拿下来的项目,是外国企业总承包,我们去干脏活、累活和危险的活,挣下游的钱。所谓高端走出去,靠的是品牌和技术,而不是低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我们已经从低端的劳动力的红利转化为具有知识产权或者有知识含量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出去的工人,除了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以外,一部分技术工人可以带领当地的工人去工作,完成某一个项目。高端走出去还意味着全球化人力资源匹配,而不仅仅是国内劳务输出。我们在当地搞了一个项目,很多情况下聘用的是外国的管理人员,聘用的是当地的管理人员,跟当地有很好的融合。还有就是我们的目标市场不同了。过去我们的目标市场只能是不发达国家甚至是最不发达的国家,现在我们能够既到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到发达国家,像欧美这些市场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风险的控制体系。过去很多情况下“走出去”是摸着石头过河,按照统一的部署,特别是央企走出去必须贯彻风险控制体系和标准。很多企业风险控制过程当中能够调用现代的信息手段以及当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工具有效地防范风险。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案例可以看出,由低端往高端走的过程中我们进步的轨迹。 三、聚焦细分市场,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这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如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浙江洁丽雅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非常有特点的。我们以南京康尼公司为例来总结成果当中表现出来的趋势。首先是走高精专特之路。中小企业要谋求发展,必须心无旁鹜,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开拓自己的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可以是“高”,也可以是“专”,也可以是“精”,也可以是“特”,也可以是“高精专特”都占,但是一定要抓住一样比别人做得好的,这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发展原则。第二,像南京康尼公司这样,要想在国际同行当中做出成绩,必须绕开壁垒,另辟蹊径,在核心技术领域要养育出“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打破国外同行技术垄断的根本的出路,别人家的孩子是很难抱过来的。国外企业在这个领域申请了大量专利,用就得花高价。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康尼公司另辟蹊径,另外走一条技术路线,避开那些外国企业的技术,自己搞自己的。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的规律,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者的奉献以及基于这种奉献制度性的权益安排。第三,要建立起知识产权战略及与之相匹配的一整套制度、标准、责任、流程、办法,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在专利这个领域按照国际规矩办,有了自己核心的东西,不要轻易被别人模仿甚至偷走。 四、依据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在整合资源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比较多的是国有甚至是央企,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北京能源投资集团、中国五矿等。为什么国企在资源整合方面这些年出了很多的成果呢?这是国有企业由过去相对具有行政色彩的公司走向市场化过程的一种变革,变革的过程由过去比较浅层逐步向纵深发展。这些成果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大型国企成功整合资源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主体,否则根本谈不上自己有权力配置这些资源,要去行政化。第二,战略引领。一个企业要整合资源,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特别是在业务方面的定位要特别准确,否则整合资源会失去方向。第三,在资源整合过程当中,将企业内部业务以及子公司的撤、并、转、卖,与外部企业并购结合起来,可以收到资源优化和高效配置的良好效果。 五、强化管理人员及新生代员工队伍建设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统筹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人员队伍现状,从构建分层、动态的管理人员能力模型体系入手,着力完善管理人员的招聘选拔、考核评估和培训发展体系,逐步打造了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引入能力模型,为管理人员的选、育、用、留提供了科学的衡量依据,全面提升了管理人员队伍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经营稳步增长和品牌美誉度提升。 六、聚焦关键问题,带动管理全面提升 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神华集团、重庆长安汽车公司等企业都是在抓住企业关键问题以后,用一个管理模式和一套办法解决关键问题,带动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国际对标管理,世界三大评比和对标体系是由法国、俄罗斯和美国主导的,在三大体系评比和对标过程当中,大亚湾的主要数据指标都名列前茅,有的甚至超过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大亚湾是我国第一个核电站,而且是全部采用法国的技术,小至一个螺丝钉都是采用法国的产品,经过几十年不断成长和深化管理、优化技术,在法国主导评价体系当中,大亚湾的管理水平已经超过了法国本土企业。 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多方共赢的和谐发展 深圳高新投资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省邮政公司、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各自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符合国家倡导的大方向,而且在相关的领域和行业里做出了成绩。 作者:胡新欣 单位: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深究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漫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要: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征集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创新的新鲜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20所中国著名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共同推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2007)”征集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对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推广,对为此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表示敬意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案例的推广,充实和完善高等院校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加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资料库建设,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化水平,弘扬中国本土化的经营管理思想,探索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本次征集活动邀请各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院长和知名管理专家组成创新成果案例分类审定委员会,共同推举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的标准如下: 1.创新性。企业在管理运作中,采用了明显优于原来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或者采用了独特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文化,或者创立了新颖的运营机制、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或者是对现有管理思想的本土化改造,等等。这些创新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2.实践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采取的方法,已经过1年以上时间的实践检验,可操作性强。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创造性应用,并得到了改进和发展。或可以颠覆现有的管理认知,具有贴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特点。 3.可复制性。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方略具有推广价值,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可以复制或改良推广到同行业企业中解决同类问题,或推广到其他企业帮助其解决遇到的类似或相关问题。 4.成效性。企业实施创新后,经济效益提升加快,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明显,业绩在本企业和行业内提高迅速。社会效益显著,企业社会责任感强,有一定的美誉度。工作效率高,有相关数据资料可以证明。 5.指导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有代表性,在行业、区域或相关范围内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备很强的榜样价值和导向意义,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特征及应用浅析 前言:在全球发展化的今天,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就要站在世界高度来审视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全球先进思想及管理方法的引入,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到企业管理系统中来,让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更有效,让更多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定义 管理创新就是将创造性思想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 二、特征 1.创新性 (1)能揭示和反映企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其结构、功能明显优于原来采取的办法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业企业管理先进水平; (2)获奖的成果应该接近或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3)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在实践中又有改进或创新; (4)首次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同行业应用并获得成功。 2.实践性 (1)能体现企业的行业特点,反映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进行的成功实践; (2)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4)一年以上的实践成果,有推广应用价值。 3.效益性 (1)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实际应用; (2)经过科学评估、测定与计算; (3)确实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显著。 三、成果分类 1.总体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企业管理总系统,它涉及到各子系统、各管理层次、各生产经营要素,带有全局性,如战略管理、企业整体优化管理等; 2.专业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某一专业管理领域(或某个专业分系统),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等; 3.单项性成果 主要作用于某一管理要素,或某一特定的管理范围(如某个环节、某个控制点); 4.应用性成果 主要是成功地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四、成果创新的七大领域 1.创新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支撑企业运行的基本架构。企业需要以一定的组织结构而存在,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同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一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二是企业之间组织结构的创新。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定的企业战略要求有恰当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为保障。 2.创新技术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产生新思想、新发明、新工艺等的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企业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及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技术创新一则为企业带来了成本优势,二则独特的个性,使企业形成不同于同行产品的竞争优势,推动了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3.创新经营理念 企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时代,原有的经营模式及价值取向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一是转变经营观念。管理要面向顾客和市场,由重生产经营转为重资本经营,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由重销售转为重服务,由重利润转为重战略;二是要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知识管理为重点。 4.创新管理制度 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高效地将企业核心资源整合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文化制度、产权制度以及影响产权制度的实施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结果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例如,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原来的一个企业被分为二个,各有自己的法人,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7.创新流程和信息技术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五、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及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从企业实际出发,在管理理念、组织与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成功探索的结果。企业要想在全球化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就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发展,改变短期的利润目标,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真正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挖掘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作者简介: 王艳荣,女,职务:安全环保科业务主办,职称:石油测井工程师,工作单位: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 要 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 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0 引言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 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 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 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从萧山“示范区”成果看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民营企业常常由于规模较小、人才缺乏、历史较短、家族制色彩较浓等原因,导致企业管理创新的难度较大,在路径选择和理性培育上往往有不少困惑。 杭州市萧山区曾于2005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全国民营企业管理示范区”称号。早在2004年,萧山就在工业系统中提出和坚持了“管理创新、管理强企”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管理创新单项模范及示范企业的培育、评选和管理创新成果的评选及推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初,金德水副省长曾就萧山的管理创新工作做出批示,给予充分的肯定。基于萧山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随着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经营者纷纷开始摈弃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创新的自觉性逐渐增强。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的适时加入,正确定位,创新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几年来,萧山已先后出台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基本规范和评价标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萧山区管理创新示范企业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较全面地构建了以管理十大体系为内涵的基本规范体系和考核标准,包括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科技进步与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引导企业努力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作体系,并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奖励政策纳入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基本政策框架和范畴。同时还从2007年开始,与省经贸委(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杭州市经委一起,联合开展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三级联评工作,使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既有政策引导,又有工作抓手,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上台阶。近三年来,区内工业企业已有管理创新示范企业69家,其中省级示范企业22家,市级示范企业47家,每年递增30%以上。同时,已累计申报管理创新成果53项,每年递增10%以上,其中国家级成果9项、省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6项。 第二,坚持理论创新与绩效评估相结合。管理创新实际上是创造一种新的或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它可以是企业的全过程管理,也可是某方面的细节管理。它是一种模式,但更是一种活的理论。不少民营企业早期常常模仿国有企业或国外管理方式,而没有从自身实际和实际效果出发,因此难免会照本照抄、流于形式,制度很多,但效果不明。萧山在大力推行管理创新的同时,明确要求既有创新点又有支撑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萧山政府和企业都达成了“练好内功,应对外患”的共识,明确提出:“管理创新是萧山民企危机中的出路”,并在企业战略调整、市场营销、客户管理、风险控制、降本节耗等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成果,且效果明显,从而确保了近几年来全区工业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的势头。据粗略统计,2009年上报的29个管理创新项目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73420万元,平均年度效益贡献率为32.56%,光是2008年贡献利润达80717万元。这其中有不少项目已邀请管理咨询机构进行了绩效评估。 第三,坚持思维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管理创新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这就需要有一大批观念超前、思想新颖、懂管理、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萧山在这方面已花了大的本钱。首先是努力提高经营者的素质,每年他们都会输送一批管理者去国外或国内著名大专院校培训,经常邀请国内外管理咨询机构到厂现场把脉诊断,并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服务。目前,大部分百强企业经营者都已是“ENBA”或有高级职称,“农民理论家”鲁冠球曾荣获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年青一代中,如最红集团老总带着自己撰写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走进大学讲堂的,已为数不少。其次是抓好中层专业干部的培养,2009年萧山推荐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参加了管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目前已有12名通过全国管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考试。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相结合。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萧山民企中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创新成果较多。如亚太机电公司的《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制度管理的实施》、东南网架公司的《以打造世界级钢结构企业为目标的持续技术创新》、荣盛控股集团《民营化纤企业打造互利共赢的同业合作新模式》、江宁丝绸公司的《产学研促进服装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源头节能减排的多色系环保纺织新材料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介绍了企业自主研发彩色涤纶纤维及有色面料着色新工艺,省去了染前处理、高温高压染色等高耗能高排放的工序,把原来要多个厂家才能完成的工艺流程整合到一家企业完成,实现了化纤纺织品染色废水的“零”排放,填补了国际空白;同时,企业采用连锁“超市”经营模式,兴建了国内技术领先省内最为先进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专门承担公司新产品和相关单位原辅材料的储存、批发、自动分栋、配送任务,属国内首创,这个“支持多企业业务协同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与ERP信息集成”项目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曾专题过考察报告,对其技术和管理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第五,坚持制度创新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制度创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而引入的新的制度安排,新的规范和准则。信息化管理则是将企业运行中的信息流,如资金流、物流、作业流等信息成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具有提高效率、降低误差、节省成本、便于考核等特点,其明显效果已有许多案例实证。从人脑管理向人机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已是民企管理创新的一大趋势。这几年来萧山已有许多民企开始注重技术与管理的高度融合。传化集团《公路港物流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首创了“公路港”物流模式,早在2003年开始,传化物流就实现了公路港物流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其经济指标每年保持在40%左右的增长,2008年全年实现平台营业总额35亿元,上缴款1.4亿元。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建立供应商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供应商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了供货质量和及时性、有效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还有福恩纺织的《4R+E营销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应用》、泰欣实业的《基于动态控制的可重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永翔集团《现代化纺纱厂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建设》、汇林食品《基于协同商务模式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成果,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六,坚持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精、准、细、严。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因此,精细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万向钱潮公司在实施《基于价值流的工厂制造流程优化》的管理创新项目时,在大力加强劳动保护、提高职工劳动收入的同时,通过大量而细致的数据分析,运用流程程序分析方法,找出多余的或重复的作业,进一步改善了工作流程。结果,试点班组的工作比以前减少了5次搬运、3次贮存、4次装斗,生产环节由25个减少到13个,物流路线缩短到161m,比原来减少40m,还减少了91万元设备投资,节省551平方厂房面积,节省人员工资及搬运费18.48万元/年,加快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在制品库存。3年中万向钱潮公司仅此一项成果就累计产生效益达23114万元。在这方面有创新成果的还有科尔集团《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容应对危机挑战》、永翔纺织《大型棉纺企业精确量化管理》、柳桥集团《羽绒行业原毛检验的精细化管理》等企业。 第七,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应当追求上规模上水平,有经济实力,因为“硬实力”是企业的基本骨架,但同样需要“软实力”,有品牌、有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的形象和灵魂。只有两者并重和融合,企业才会有核心竞争力,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几年来,萧山的民企正是按照这一路径,从生产经营管理逐步向企业文化等深层次内涵全面迈进。最红集团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一文曾刊登在《包装世界》和省经贸委《浙江连锁》杂志上,受到了业界的好评。“M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满意公式、和谐法则,它研究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类关系以及和谐共生的四个必由之路,并用来指导公司的持续发展。2009年,该公司实现利润4090万元,其中此项管理创新成果的贡献率就达57%。类似的案例还有德意控股集团的《民营企业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恒逸集团的《战略导向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振亚纺织《以管理心理学为内核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红剑集团《以组织再造为基础构建规范管理提升平台》等。 第八,坚持战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一般讲,生产、财务、营销等管理是企业局部性的工作,而企业战略管理则是系统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制度安排。只有将日常的经营管理与企业近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将战术创新与战略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萧山在这方面的操作实务较多,但能提升为理论创新成果的还不多。许多民企业已开始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逐步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性发展和转变,从单纯追求“500强”向自觉定位“500年”转变,并对企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思考、全面变革、整体提升,通过差异化战略和细分市场发现新的商业模式,科学合理地确产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多元化或专业化,以此确立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等战术创新。2006年萧山富可达公司曾因“盲目扩张”和中高层的“内部管理”问题而导致破产重组;三弘集团成功收购了富可达公司后,对其确立了新的战略定位,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变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7年三弘集团及时了《企业虚拟利润期股计划的设计与实施》的管理创新成果,其直接效果就是稳定了高层管理团队,吸引了大量人才,改善了公司治理模式,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成果曾荣获第十四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此外,如爱迪尔集团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确定和履行》、荣盛集团的《有效防范风险的化纤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红剑集团的《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内部管理资源整合》等,也都涉及到现代企业制度设计如何保障企业永续发展的课题。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经济发展局行业(企业)管理科]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多媒体教学探究 【摘要】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来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所学课文内容。要真正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主导作用;探究 1引言 现在的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从大学渐渐普及到基层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重视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少讲授,多指导,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2学习任务的引导 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所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懂得学习方向,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确定了学习任务后,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懂得明白呢?我通常采用三种办法。第一、直接揭示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有学习方向和内容。第二、间接揭示法。就是教师将学生预习或自学后有普遍性不理解的地方,或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总结出来,当做次日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重点或难点,并引导学生解决。第三,分布揭示法。教师在用多媒体演示时,不是一下子把学习任务抖落出来,而是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展开,分步明确。学习任务的引导,重要的还是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引导,才能易于实现任务的有效解决。 3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自学是学生个体学习的一种方法,怎样引导自学呢?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一定要具体化,做到有内容,有侧重,要着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材料的理解,在自学引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保证个体独立思考的同时,让同学相互之间展开讨论,交流等等。多媒体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用直观的图表、图画、动画等诱发学生学习的疑问,促使其进一步深层次地去理解所学习的语言材料,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质疑问难,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敏捷地作出恰当的处理,对那些具有导向性、启发性、关键性的疑问,要组织讨论、研究、舍得花时间。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疑问,教师都要予以鼓励,决不能泼冷水。要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讲授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要加强学生对学法的操练实践。识字、写字、拼音、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都各有其学习方法。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选准合适的训练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练实践、理解、熟悉有关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重在渗透和领悟,重在参与和实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注意,一般应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上进行适当归纳。不要在毫无实际感受的时候,进行空对空的理论分析和名词解释。学习方法的指导贵在潜移默化中,贵在坚持,让学生多去实践,多去领悟。 4学习过程的引导 任何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形成都要有个过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也不例外,也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所以,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记住了哪些知识,而更应该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感受学习过程,要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相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思维的引导,还要在视频播放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比如用“辛苦”造句,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原句,想想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再进行造句练习。第一个站起来的学生说:“我的妈妈很辛苦。”紧接着有的学生就会把“妈妈”改成“爸爸”等,如果不及时提醒、点拨,学生都以此效仿,就会产生思维定式,训练效果就会差,学习过程就得不到延伸。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此时进行启发:“谁把妈妈怎样辛苦说给同学们听听。”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说:“我的妈妈很辛苦,下班回家还要买菜、做饭。”还有的学生说:“我的妈妈很辛苦,天天到外面打工挣钱。”句式基本相同,它内容有了变化。到此,老师在深化提示:“谁能换一种说法,先说妈妈怎样辛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变换句式说:“我的妈妈天天到外面打工挣钱很辛苦。”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清洗地展现出了学生理解词义及训练句式的学习过程中,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训练层次清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保证学生的针对课件中的训练时间、思考时间。课堂教学环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要抓住课文的特点、重点,依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性的东西去理解所学的东西当作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使过程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多分配时间给学生,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学过程,学生朗读和默读等不应少于10分钟,书面练习的时间也不应少于10分钟,使个体的训练得以保证。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呈现在过程中。 5学习兴趣的引导 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一切教学影响,只有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活动,才能使活动产生对人的良好影响。因此,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件制作要增加一些师生关系融洽的场景,学生个性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保护和发挥。采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较弱,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实物、视频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比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就可以根据课文所写的那样进行实物演示,或播放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乌鸦能喝到水的道理。根据课文的不同和学生思维特点,采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把住学生的兴趣脉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上是本人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引导作用的一点粗浅认识,语文课堂教的情况是很丰富的,我相信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实制宜”就能使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作者:卢海军 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津河镇中心小学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教学解读个人知识探析 摘要: 近年来,语文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影响,受到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描述和分析。为此,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一个教学解读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教师以情怀教育为寄托,通过“和学生艰难对话”进入问题情境,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解决了问题,从而构成了教师关于教学文本解读的“个人知识”。该案例反映出,教学文本解读的特殊性是教师与教学文本对话时要纳入学生的解读视角,并以生成教学策略为解读的落脚点,这是教学文本解读对教学发挥支撑作用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个人知识;教学解读;生活经验 一、问题提出 教学解读指的是语文教师基于教学需要解读教学文本的实践。文本解读的研究表明(巴赫金,1998;伽达默尔,1999),真正意义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1]。基于此,国外的教学研究发现,教师与教学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2]。所以,推进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研究,近年来也日益受到汉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关注。目前,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是根据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针对语文教学文本提出一系列的解读原则,例如孙绍振(2003)的“文本细读”法[3]。这无疑对阅读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但是,对语文教师个人的教学文本解读经验,我们还缺乏分析,提炼不足;而这个问题的探究,既有利于深化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理论的对话,使得语文教师能够具体地了解怎样从一个真读、会读的读者走向教学,更是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为此,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力求揭示语文教师教学文本解读的面貌和特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以一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化名J)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相关文本分析,并以教师的“本土语言”来提炼教师的解读思路和教学思想。J老师是一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完整地把所有类型的中学基本上都走了一圈儿”。最初,她是四川省的一名乡村中学教师,经历了乡中、镇中、县中之后,又先后到重庆市的普通中学、重点中学任教。后通过招考调入北京,目前执教于北京市某市级重点高中。这些经历为她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她感到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不一样,南方的学生和北方的学生也很不一样,所以,她逐渐养成了先核准学生的“生活底座”和“情感底座”再展开教学的习惯,而这成为她能够尊重学生对文本解读和思考的前提条件。同时,这些经历也使她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对于她去北京,父亲是很不以为然的。老人觉得,能够在重庆市执教就该知足了。去北京,不但要放弃过去的一切,还要面对新的挑战,这很不值得。但是她毅然走出了这一步。这个历程使她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她深刻体会到不断求索的意义。这也成为她解读《丑小鸭》等教学文本的生活基础。这些经历还帮助她建立了“变”的意识:“慢慢地你就聪明了,就发现自己以前的那些不对,你就得改,你就要重新摸索,你就得变化!”这成为她建构自己的教学解读的信念基础。资料收集的过程中,首先对J老师进行了多次访谈,在此基础上,观摩了她的课堂教学;同时,将她教育博客的内容,也作为文本资料进行了分析。 三、教学解读知识的建构与生成 按照科学哲学家波兰尼(2000)的观点,知识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而后者是支撑认知实践的“底座”。它是以求知热情为动力、以求知寄托为导向的;实践者对实践过程的焦点觉知和附带觉知,分别构成了这类知识的基本逻辑和个人智慧———基于其主观成分和默会特点,波兰尼称之为“个人知识”[4]。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舍恩,2007,2008;陈向明,2011),教师的“行家绝技”应该属于“个人知识”的范畴[5]。从这个视角分析J老师的教学解读实践就会发现,这正是一个“个人知识”从建构到生成的过程,而这个分析也能更清晰地揭示出教师关于教学文本解读的个人经验。 (一)教学解读知识的建构 J老师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始于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促使她一次次重新解读文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解读思路,即以“教情怀”为旨趣、以投入生活体验与教学文本对话为基本经验,并且对解读效果进行自我评赏。在这个过程中,她建立了“教学就是教自己”的信念,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分享体验,理解人生。 1.进入问题情境:“和学生艰难对话” 按照波兰尼(2000)的分析,实践者本着已有的认识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交互,会遭遇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正是知识建构的开始———知识的建构,就是怀揣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四处求索的过程[6]。J老师遭遇教学解读的新问题,始于某次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正当教学按照体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思路进行时,有学生提问:如果是您,会不会让这个弟弟回家?这立时激起了学生的议论,有的还表示:其实菲利普夫人挺像自己的妈妈……这些质疑超越了金钱关系的表层分析,深入到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冲击着小说的传统解读,这些都让教师陷入困惑之中。J老师把回应学生的质疑称为“和学生艰难对话”:“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唱一曲完美的双簧,表面看起来很美,其实内在的问题很多。对话的过于‘流畅’折射出师生之间的思维交锋力度不够;共性太多的课堂,也缺乏生命成长真实的回音。所以,在‘艰难’中对话,最能体现教师的智慧,最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她没有遏止学生的思考,而是正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尊重个人理解的态度,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空间和质疑的勇气,所以此后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学生问了一个老师想都没想过的问题:丑小鸭即使不经奋斗,长大了也一定是天鹅。那么这个故事的意义是什么?这又促使教师重新解读文本、反思问题……由此可见,是学生对文本的质疑,促使J老师展开深入的解读和反思,这正是向着建构个人知识迈出的第一步。 2.依靠焦点觉知:“读透了自然有招儿” 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精力是集中于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波兰尼(2000)把这种对实践过程的意识称为焦点觉知。它能够反映个人知识的基本逻辑[7]。在这个意识的深层,包含着“个人知识”的核心要素,波兰尼称之为“求知寄托”。它是实践者所认定的价值,并在实践过程中接受它的召唤[8]。从这个视角来看,J老师以解决学生质疑为目标的教学解读,体现出“教情怀”的求知寄托;并随之生成了“读透了自然有招儿”的教学策略。 (1)“教情怀”的求知寄托 从“求知寄托”的特点来观照J老师解读教学文本的思路,就会发现,它们都是辐辏于读出生活的意义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从《我的叔叔于勒》读出的是对小人物人生况味的品读;教《丑小鸭》,则是和学生一起体会不断求“好”的人生历程;在《背影》中,他们读出了父子感情背后的“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教杨绛的《老王》,重点被放在要“活”出高贵的生“命”……按照她自己的反思就是:“我教的是情怀!”波兰尼(2000)认为,求知寄托是“探讨普遍地有效的东西的唯一途径”[9]。以“情怀”为导向的解读虽然不能说是J老师唯一的解读思路,但已经是基本的、常规的,并得到了自我反思。这就意味着,“情怀”已经成为J老师解读教学文本的“求知寄托”,所以在它的召唤下,文本解读的各个要素、细节,都被整合到以此为导向的整体性场域之中,并按照它的标准赋予它们意义。从J老师的文本解读经历来看,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寄托,是因为这让她感受到了解读的意义。典型地体现在对《丑小鸭》的解读当中。我觉得,生命当中最辉煌的时刻,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时刻。什么叫作最重要的一刻?应该是被开悟的那一刻。丑小鸭生命当中最重要的时刻,是它在逃亡过程当中的某一天,发现一群漂亮的大鸟飞过。就是说,它在很卑微、潦倒的状态中,发现原来还有另外的一种生命状态,那么高,那么自由,那么美好,那么敞亮!它觉得太好了,人还可以这样活着!我自己也出现过这样的时刻。那个时候我活得不好,但是我看到了一种好的状态,那种“好”激发了我对真、美、善的向往!我突然就觉得,这样才是活得有意思!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是白天鹅,每个人也又是丑小鸭。首先,体验“情怀”为寄托的解读能够较好地回应学生的质疑,这是它能够成为求知寄托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文本所展示的人生境界,让她读出了更美好的生命可能性,被激发出强烈的向往之情;同时,这个阐释逻辑也充分印证了她多年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的价值。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促使她抛开传统的程式化解读,在此后的解读实践中一次次接受“情怀”感悟的召唤。 (2)“读透自然有招儿”的教学设计策略 “我教的是情怀”这一表述,体现出这既是她解读教学文本的特点,同时,她也要用之于教学。那么,文本解读的体验怎样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呢?J老师在某次《记承天寺夜游》的备课过程中,将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概括为“读透了自然有招儿”。在我看来,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也(应该)是(教师的)一种课堂态度:要有一点儿“闲”———课不能上得太满太急;要有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要有“盖”(原来如此)味儿……所以我发现,只要读透了,自然能想出招儿来!所谓“读透”,首先是抛开程式化的教学解读模式,与文本展开真实的对话:“可能我们所受的很多教育,使得头脑被格式化了,看问题都很死板。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如果你不摆脱那种禁锢的话,你看文本永远都是那种很单一的观点。所以那次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在文本解读上我就小心一点了。到现在这两年,我基本上不看别人的解读了。”其次,“读透”是师生一起探究文本。例如当她发现,于勒的信有不合逻辑之处,随即想到的是,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些矛盾,并引导他们思考:菲利普夫妇怎么会看不出问题呢?这样不仅可以挖掘人物的心理,而且小说的深层意蕴也就浮现出来了。类似的思路也出现在《丑小鸭》的教学中。她运用自己设计的“关键词咀嚼法”,从对“丑”的分析开始,联系丑小鸭的“世界”,和学生一起梳理它“逃”的历程,一起感受“好”的生命意义。当教学成为师生一起探究文本的过程,不仅使得解读和教学浑然一体,教师和学生也成为阅读对话的合作者———这正是“读透”与“有招儿”之间的统一性所在。 3.反思附带觉知:“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进去” 与焦点觉知相对的是附带觉知,它“只是以某种在焦点上可知的东西为条件时才是可知的,而且其可知性也只能达到其做出贡献的程度”[10]。附带觉知是探析个人知识的关键,因为它潜藏于个人的习惯和风格之中,决定实践的独特性。在访谈中,J老师强调自己独特的解读经验,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进去”。这个经验也是在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实,她有着与于勒故事类似的生活经历,学生的质疑既触动了她的“痛点”,也打开了她调动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的“闸门”:“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我知道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进去,就会发现其实我的立场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她无法再置身事外地用阶级观点来解读文本,于是她发现:于勒的信是解读全文的“钥匙”;菲利普夫妇是因为无法承受事实而不想面对;而莫泊桑并未在小说中表达任何批判,只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了人世沧桑中小人物的无奈。在课后反思中她意识到,成功解决学生质疑的关键,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进去”。此后,新经验开始参与到实践中,就像波兰尼(2000)所说的:“对以前每一次这样的经历我们都尽自己之所能做出了反应和领会;现在,这些经历在形成和领会目前的经历时全都发生了附带的效力。”[11]例如《丑小鸭》的重新解读,实际上是她基于自己从家乡到北京的奋斗历程,与这个文本展开的对话。父亲出于疼惜对她出去闯的阻挠、同伴留在家乡的感叹、自己不断更上层楼的体验……使得她从这篇童话中读出了不断追求“好”的人生境界的意义:“我觉得自己最开始没有读懂《丑小鸭》,现在慢慢有一点儿懂了,安徒生把一些非常非常重要的生命的密码,就埋在了这样的文本当中。而这样的密码埋得越多,这样的文本,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最大。所以我还会不断地来回读。” 4.求知寄托的深化:“教学教的是自己” 如上文所说,个人知识的建构过程是由确立和实践识知寄托所主导的。这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达标过程———在为寄托所激励的实践过程中,识知寄托也会被修正、被充实,从而使得个人知识的建构不断趋向成熟、深化。J老师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展开对话,最初的反思是“教情怀”,因为她是将解读重心放在了文本所蕴含的生命意义和人文精神上。随着解读思路与阐释成果之间、文本阐释与教学预设之间日益圆融,她进一步意识到:“语文老师调动全部生命的体验和经典文本接触,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课文就不再是教材和知识点,而成了生命的血液、智慧的泉源!教书其实教的是自己!”显然,这个“自己”既包括“情怀”,也包括教师学习和教学的全部经验,从“情怀”到“自己”,显然是更加丰满了。同时,这个“自己”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对话过程中不断体验、反思的自己,这样,从“情怀”到“自己”,体现出她的反思更清晰、更深入;这个“自己”也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与文本、与学生对话的过程,这样,就让教学成为教师建构、检验个人知识的历程。 (二)教学解读知识的生成 一般而言,知识是能够被证实为真的信念[12];个人知识的真实性,必须从实践情境内部得到认可[13]。J老师的解读框架能够作为个人知识沉淀下来,是以教学的成功和自我肯定为条件的。 1.教学实施 “教学教的是自己”要真正落实在教学中,就要解决“教自己”和教学生之间的两难问题———“教自己”是教师要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体验。然而,学生的解读兴趣和质疑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生活经历也与教师迥异,而有意义的学习,又要求学习者要基于自己的情境和基础,以主体性的姿态投入学习实践。那么,教师怎样能够让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呢?事实上,这正是教学文本解读和一般文本解读相比最特殊的地方。J老师的策略是“找准学生的情感底座和知识底座”,为学生和文本“搭桥”。 (1)为学生和文本“搭桥” 所谓“搭桥”,顾名思义,就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联结,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这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J老师成功地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纳入学生的视角。例如,她曾经给人大附中文科实验班的学生上过一次阅读课,是读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人们给他的最高的桂冠是什么?是“人民诗人”!你看他表现的那些细节,其实都是底层百姓那种被蹂躏的生命状态。这首诗展现的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那种年代的一种底层情怀,非常动人!而上这个课的这个班,被戏称为“中国第一班”,那些孩子都是“天之骄子”啊!怎么让他们理解这样一个诗人、这样一个作品?因为我自己看文本,到现在都是乡村女教师的那种视角,就是我觉得,任何文学、任何教育,最后一定要为底层老百姓服务,就是我们教书,最后一定要教到让孩子去关注底层。所以这次我要落到:孩子们,你们作为北京人,作为中国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你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怀?在这个课里,J老师看到了作者、教师、学生三种视角。但她并没有把作者或是教育者的视角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份,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反思诗歌阅读的意义。这样,师生都作为读者和文本展开对话,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充分交流,就使得传递经验和自主学习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 (2)“找准学生的情感底座和知识底座” 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桥”的前提条件,是深入地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他们对文本的感受。J老师自己曾说:“从解读文本,最后变成课堂上的东西,中间有很长的路,绝不是因为你有了一个好的文本解读就能够把一个课上好。搭这个桥的关键就是学生!所以你得研究学生,找准他的知识底座和情感底座。这样才能预测,这个课大概能够上到一个什么深度,和一个什么高度?”就J老师的教学文本解读在教学中的生成来看,“找准学生”是“生命线”。因为它是从“和学生艰难地对话”开始的,这个对话如果低于学生的水平,那么它将毫无意义;如果是学生难以企及的,对话也无法进行下去。所以J老师认为:“教学绝不能在学生的已知领域打转。”例如,她再教《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经过课前的了解发现,学生基本都能读出“金钱对人的异化”,而作品对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深刻的描摹,既是它的独特之处,也是学生靠自读难以捕捉的,所以她又一次将那个冲击了她的质疑作为解决的核心问题。又如,通过检查对《湖心亭看雪》的课前预习,她发现学生对这样的作品不是没有审美感知能力,但文言的阅读是一大障碍。于是,她以涵泳相关诗文贯穿教学,既培养了语感,也建构了情境。因此,这两个课例也成为语文教师们学习的典型[14]。 2.自定标准自我评赏 J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解读很有自信:“现在我基本上不看别人的解读,能够比较主动地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全部揉进文本当中,形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很多语文教师所关心的———这种自信力从哪里来?事实上,识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按自己的标准理解经验,也就是说,实践者会自定标准、自我评赏:“智力的非言述行为竭力满足自定的标准并通过认可自己的成功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且这一点具有必然性:“否认或甚至怀疑我们拥有这种能力将会使我们对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任何努力失去信心。”[15]由此来看,J老师的自信来自于被激发的主体性,和对解读逻辑的探究。从主体性方面来说,与文本的对话,使她感受到其中展现的人生意义和人格理想。这些生动而深刻的表述,仿佛阳光一样将她的识知寄托映照得更加清晰,也唤起了她的精神力量。从解读逻辑的探究来说,投入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不断在差异、矛盾、质疑中寻求合理解释和“视域融合”的过程,直至理解和阐释完全自洽[16]。因为由此得到的阐释和感悟是自己的,思路也是贯通的,所以在课堂上就能够自信地与学生展开交流。 四、结论及讨论 通过从个人知识的视角分析J老师的教学解读经验,我们发现,她是以学生的质疑为出发点,调动生活体验与教学文本进行对话;文本的启示,以及对生活经历的反思,使她形成了以“教情怀”、“教自己”为识知寄托的教学文本解读思路和教学信念。首先是使我们对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一般的文本解读不同的是,教学解读包括两个层次的对话活动。基本的层次是教师自己与教学文本的对话,这里的关键是保证对话的真实性———如果不能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真诚地展开对话,就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式照本宣科,这样,教学必然会变得教条化,所以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地处置文本,必须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阐释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第二个解读层次是纳入学生的视角,理解学生的解读状况,这是联结解读与教学的“纽带”,也是教学解读的独特之处。其次是教学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的关系显得更为清晰了。教学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它们既可以互不相干,也可以形成交互关系;而交互的结果,既可能是彼此促进,也可能是相互掣肘。J老师的个人知识之所以使得二者建立起相辅相成的关系,关键在于,对怎样设计教学能够最优化地解决学生质疑的思考,贯穿于她的教学解读全过程。这就使得教学解读成为教学实施的有力支撑,教学实施成为“教自己”的过程。再次,反映出教学解读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第一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这是深化教学解读的前提条件。第二是不断磨炼探究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像J老师这样,对学生的质疑既不逃避也不压制,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而她的勇气,根本上是基于不断提高的解读水平,和日益丰富的解读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是:J老师关于教学解读的个人知识,对于语文教学解读的意义是什么?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方面是“情怀”的寄托和投入生活体验,对于教学文本解读的意义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不同的语文教师有各自不同的解读趣味,那么,教学解读的个人知识对于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知识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王倩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新课程语文教师教学改革 【摘要】 在我国的教育阶段中,语文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初三的学习阶段中,学生们将面临着中考,在中考成绩中语文这门学科将占据很大的一部分,语文的学习和复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中考成绩。因此在初三阶段中,老师的教学风格对初三学生的语文学习及复习有着关键的影响。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三语文 教师 教学风格 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过多的注重语文的理论知识教学,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三这个特殊阶段中,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自己的教学风格,将提高语文成绩和语文实践性运用相结合,提高学生中考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三语文教师风格形成原因 (一)新课程语文的人文性 新课程语文学科中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体现于语文是交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其人文性则指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及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因而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课程中的组织者、构建者、引导者,需要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人文关怀,真善美的熏陶。因此为了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人文性,语文教师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新课程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自主的理念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主的学习;合作的理念,源于新课程语文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探究的理念强调师生之间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学习理念不仅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和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还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观念及风格。 (三)提高初三语文教师教学效能的需要 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充分熟练的利用教学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规划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初三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升学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语文学习跟中考、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初三这个阶段中,老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初三学生语文学习及复习的成效。 二、初三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体现 (一)重视知识的回顾和整理 在初三阶段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尤为重视学生的基本功,对学生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回顾和整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在初三复习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在教学过程中,从课文入手,以培养学生对文本素材的“语感”为重点,从而达到对初中新旧知识的复习、衔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应用能力。例如对九年级(人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小说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把初一、初二的重点小说引入,如《社戏》、《故乡》等,让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回想起阅读学习小说的方法,对《孔乙己》等小说进行学习,由此回顾、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二)选择具有“扩导”功能的课外导读文章 在初三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防止和避免”中考语文”的现象出现,过度的注重课文的理论知识复习,而忽略课外阅读的教学。尽管初三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需要继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将“内外”相结合,由此对帮助学生后续的语文读写学习,并不断积累、扩展语文知识。如对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在学习体现“生命主题”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扩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文章。由此让学生对励志类文学更加了解,并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得到更好的升华和扩展。 (三)注重对知识的提升和反馈 在初三阶段的语文学习及复习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专题、模拟卷的练习和考试。通过专题的练习过渡到模拟卷的过程中将语文知识点转化为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综合性的整体练习下,渐渐地适应中考的考试模式。语文教师也会通过学生在模拟卷中的检测,检查验收学生学习及复习的效果,进而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指导初三学生的复习。学生在中考模拟试卷的练习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知识点,培训适应中考的速度与状态。另一方面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复习掌握情况反馈给教师,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三语文教学阶段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形成自己一定的教学风格,从而提高教学效能,进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对初三语文知识的学习及对整个初中语文知识的综合复习,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仅体现在书面中,更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作者:程龙平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塘河初级中学校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青年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一、目标意识欠“精” 教学目标,这里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制定的目标。青年教师明显表现为对目标作用认识不够,目标意识淡化,甚至视目标为摆设。于是在目标的确定、显示、达成等诸方面易陷入误区。 1.目标确定不够恰当。 确定目标时无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例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字典中查出诗中带点字的意思。这个目标表面看是对查字典法的巩固应用,实际上目标要求过高,因为二年级上学期只要求学生在字典中查到某字,而不要求选择义项。 2.目标制定不够精当。 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往往贪“大”贪“多”,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强。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有位青年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学习部分生字词;通过看图读懂课文;通过课文学习弄懂寓言的含义,并受到启发;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这样的教学目标繁杂而难以操作。如学习部分生字词,到底学哪几个字词?要达到什么要求?寓言的含义到底要理解到怎样的深度?应受到什么启发?对分角色读课文在熟练程度和情感驾驭上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3.目标显示不够清晰。 课前制定的目标没有或没有充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教学活动游离于目标导向之外。如第十册《慈母情深》的教学,一教师制定了“边读边想,读读议议”的学法指导和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毫无体现,学生只从字面上了解了这种学法,目标显示不清,实施落空。 4.目标达成忽视反馈。 有些青年教师往往只重视目标的制定、实施,但在课堂教学中毫无检查,忽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一提目标达成结果,似乎就只是看单元测试和月考、期中、期末总测试成绩。 二、教前备课欠“全” 1.忘备学生。 无论设计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意志品质、情感需要等年龄特征。有些教师认为理所当然、不值一提的东西,或许正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地方,如不能在此“架桥铺路”,续接这个学生知识理解的“断层”,课堂教学就难以取得既定效果。一句话,评价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要用学生的眼看、用学生的嘴说、用学生的心想。 2.忘备自己。 备课时切莫忘记教师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教案设计中,有范读,自己课前读了几遍?能作示范吗?有板书,在黑板上布局效果如何?书写时注意什么?有讲授,教案上的书面语口述起来是否流畅?是否简洁?是否有吸引力?使用电教手段是否操作正确、熟练? 三、课堂设计欠“新” 1.不会抓重点。 一些青年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忽视课时内容、课文、单元、整册教材之间的统一关系,把课堂教学内容孤立起来,难以切准教学重点。多表现为教学过程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难以从一个高度上“鸟瞰”教材,从而整体上把握教材,以点带面,主次分明。 2.不敢变方法。 在课堂教学顺序上,一些青年教师也往往表现得很被动,大多按课堂原有段落顺序教学,对于适合变序教学的课文,也很少能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变序教学。如第七册《秦兵马俑》一文,一般处理是从头至尾逐段学习,这样既浪费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又显得松散拖沓。如能在课始就抓住第三自然段,过渡句兼课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纲举目张,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教学风格欠“实” 1.表演化倾向。 有些基本功较扎实的青年教师为充分展示自身素质,往往在课堂教学中过分表现自己,甚至表演化,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忽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展示化倾向。 有的教师想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实现各种教学训练目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唯恐遗漏其一,训练课上成展示课。教师还未作指导,即要求学生练习,学生还未真正掌握,教师又匆匆转换题目。结果每个环节都是浅尝辄止,半生不熟,学生手“忙”心“茫”,难以做到“一课一得”。 五、教学机智欠“活” 有些青年教师,课堂上往往希望学生按自己设定的程序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一旦发生学生“越轨”现象,或“束手无策”,或“行政干预”,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时,安排学生观察图画并说出图意,预计教学环节分三步:学生杂乱无章地说;教师提示,由远及近地说;学生按顺序说。可课堂上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就依顺序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教师哑然。如能对该生加以表扬后再引导:“刚才他是按什么顺序说的?谁再来说一遍?”即能达到预定效果。 六、评价手段欠“准” 1.无针对性。 对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信息反馈,教师一味用“好”“很好”“错”“不对”等字眼评价,无针对性,笼统化,粗线条,学生不能从中获知自己成功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办法。如换成“棒极了,你说话很有条理”“虽然不太准确,但你很勇敢,下次会读得更准确”等有极强针对性和丰富感情色彩的评价,学生会做得更好,学得更有趣。 2.无多样性。 评价形式只限于教师口头表扬或学生鼓掌,忽视应用教师的表情(如微笑)、手势(如竖大拇指,鼓掌)和其他(如画五角星,发小红花等)评价方式。 3.无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只重复学生的语言,不置可否,让学生茫然不知对错。 作者:冯蓬勃 单位:甘肃省华亭县安口小学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论文 1课堂教学中的伦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我国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伦理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的影响,暴露出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出的伦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1.1教师缺乏敬业精神 教师是教育问题的关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教师的专业伦理方面呈现出缺位现象,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均发生了深刻变化[1]。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能顺应改革大潮的形势,严于律己,但也有个别教师不能抵御经济利益的诱惑,被利益意识驱动了良知,从而使教育教学发生了某些偏离。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严谨治学方面有62%的学生和76%的教师均认为:能够认真上课、备课、及时批改学生作业。20%的学生反映,教师不能及时批改作业,更有甚者让学生帮着改作业。还的有的教师认为备不备课都无所谓,这样工作上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体现出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仅当作生存的手段而已[2]。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教学中,这篇文章重在情景教学;而有的老师松散的治学方式,既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动笔画画秋天的图画’,也没有给学生准备展示秋天情景的图片等;而是跟其它课课程的一样教学模式:泛读---学生读---学生悟---学生学(生字词),这样一节课就匆匆了事,接着又进行下一课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极力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吗,以丰富的情景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出语文的有效教学。对于教师这种敷衍了事的教学态度,根本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时,教师的形象也受到影响,最终降低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1.2教师只‘教’不‘爱’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尊重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将学生看成并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主动性、发展性的个体。”但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中有6%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有34%的人认为“这是难免出现的,但可以原谅”;有40%的人认为“这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应坚决避免”。不过,在这其中有24%的教师经常讽刺、讽刺、挖苦、歧视学生。除此之外,还有48%的学生和32%的家长认为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或者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对其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无视他们的存在,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歧视的地位,逐渐失去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果造成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还有部分教师依法施教观念淡薄,打骂或罚惩学生现象严重,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有21%小语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存在“打骂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不良行为;除此之外,还存在其它的惩罚方式:罚做作业、罚劳动、罚请家长来校、甚至罚款等不一而足[3]。 2解决教师伦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小学生由于入学未深,未形成具体的价值观。因而,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均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低端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重点,以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为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1强化继续教育,提升教书育人意识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理解并掌握各种新的知识、理论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技术,不断的获取并更新自身的信息,用当代最新的科学成果来武装自己,从而具有创造性的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等来促进社会的进步。为此,学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在职教育,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现代化的要求及终身教育思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构建具有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体系,从多方面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学与教。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4]。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走向成功的基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5]。因而,21世纪加强学校师德建设,要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立足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实,把握世界教育属性的趋势,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2.2学会自我迁移,客观公平对待学生 小学生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中: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师:“面对高山,此时的老爷爷会怎么想呢?”学生:“这么高的山,我爬不上去,老爷爷也一定爬不上去。”这时,如果教师只是希望学生按传统的思维说:“老爷爷会想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孩子?”而批评学生不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讲会是一种严重的打击,无形之间就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在以后的课堂中就不会有学生精彩的发言。因此,作为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扬其长而避其短,树立“人人都能成材,人人都是人才”的信念。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且能体现出教师良好的师德。除此之外,我们的还要学会自我迁移。每当遇到困境时,要有意识地转换目标,冷静分析事态,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与别人攀比,最主要看自己是否进步就行了。总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重视和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学校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始终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常抓不懈。可以相信,只要勤于拂拭,擦净尘埃,必将再现教师崇高的人格光辉,基础教育事业也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意识转变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师教学意识问题 (一)教学动机方面 语文教师教学观念问题的出现,首先体现在教学动机问题。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许多语文教师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为了成绩和分数而教学,完全以学科教学、应试知识内容为主,使语文教学成为应试教育下成绩和评分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在名誉和利益的驱使下,许多语文老师存在互相攀比的问题。班级分数变成了教师之间互相比较和评定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观念和动机下,教育中心和方向势必会偏离教育的本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牵扯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为什么教”反映的则是教师教学动机的问题,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教师并实施教学活动的内在灵魂和本质原因。仅仅掌握了教学方法,传授了教学内容,而没有正确的教学动机和观念,估计很难成为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这种问题观念的出现,往往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并且本身也有悖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端正教学动机在这一层面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生观方面 心理学家阿瑟•柯伯斯在研究教师观念时说,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自己相信的是什么。容许学生犯错,其实质是一个教师的学生观问题,正是这种学生观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而安全的氛围。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反应出不少教师存在的学生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语文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理性看待。学生犯错误不可避免,但是往往有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产生偏见性评价,认为这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很少,不但给予言语行为上的批评厌恶、冷漠等否定情绪,更从心理上降低了对学生的关注和期望。甚至有些语文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直接归于智力原因,并给予学生语言、行为上的消极暗示,更促使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期,一般为0~20岁,如果有过严重的被人欺辱或者欺辱别人的经历,或者经常受到羞辱、嘲弄、讥讽、刁难,那么就不太容易形成正直、光明、和健康的人格。只有在充满温情与仁爱的氛围中,才能生长出和煦、细腻、体贴的心灵”。其二,语文老师的学生观问题也体现在对于学生的缺点方面。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更是存在教师对于学生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纠正,反而嗤之以鼻,颐指气使的现象。一个人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有特点,优点是特点的善用,缺点是特点的错用。有些语文教师无法正确看待学生的缺点,更无法谈得上爱学生。学生毕竟也是孩子,有时候做得没那么好,但他们在本质上都是至善至美而纯真的。其三,有些教师给予学生的则是有条件的关爱。此种对待学生的观念也是不对的,比如“你按我说的去做,我就对你好一点……”,这样的观念不仅使学生被束缚在教师的条框和规矩之下,无法自由地发挥和成长,缺少创新力和想象力,也容易对教师的“说教”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所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对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坚定信念是爱,爱不是执着,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是尊重,是低下身来和孩子在一起。语文教育之道,首先在一个爱字“,对学生发自肺腑,真挚朴实,专注如一,不求回报的爱,这是构筑语文教师教育高地的根基所在。”北大程郁缀教授反复强调“我以为最大的教学法,就是爱,对学生、对教育发自灵魂深处的爱!”钱理群教授也呼吁“教师的心里必须装满学生,教师的职业魅力与价值在于对学生的生命负责。”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将教师职业仅仅视为“谋生手段”、对学生漠然视之的教师,能有什么样的策略、技法让他创造人生的奇迹呢?由此,语文教师的学生观是否端正,不仅是教师职业价值大小的体现,更关系到对学生生命的负责程度。当今教育之下,语文教师必须有着良好的学生观,端正教学观念。 (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状态方面 教学体现的是“教”和“学”的关系,而现实语文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教师“痛苦地教”和学生“痛苦地学”的现状问题。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教师似乎永远摆脱不了平均分的枷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学生的分数更高一点,这些无形中已成为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有时候即使运用了大量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成绩也依然提高甚微;有时候即使有了不错的教学质量,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快乐。这样的现状毫无疑问是让人惋惜和遗憾的,没有爱,没有希望和快乐,只有形式和分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灵魂成长变成了空谈。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路人和导航标,是传道者,管理者,更是示范者和研究者,在多重身份的扮演下,语文教师保持正确教学观念和自身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师教学的“相”与“质”的方面 今天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相”和“质”即“教学方法”和“教学本质”的问题。相从本质而生,能透过表相触摸到事物内核能力非常关键,否则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会迷惑。有的语文教师仅仅学到了这个“相”,于是被表面所束缚,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和内在灵魂。一切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都是为学生而服务的,了解并接受当下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状态和情形,才抓住了教学的核心即“质”。学生所需要的是期待温暖爱心的渴求,是对生命美好、快乐、智慧和喜悦的向往,所以教育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开启人性内在本质的智慧。教育从爱出发,从生命出发,传播智慧、真理和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生命,吃苦耐劳等优良传统美德,健全诚实守信、勤劳朴实、尊老爱幼等高尚人格,才是最本质最真实的需要。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教育活动,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这样才不会在教育的路上偏离方向导致迷茫。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观念转变策略 (一)身教重于言传 语文教师要实现观念转变,必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传。教育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以自身的示范力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身教观念符合“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用自己的行动去爱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在体验中悟道、学习,也让学生在教师的身教中感悟,获得生命的成长。当然,这种身教也必须要建立在爱的前提下。爱学生是基础,是必要条件。如果被问起当一名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著名学者李镇西会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在“爱生”的首要条件下,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更要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用爱,去获得学生的爱,用信任交换信任,用真心去培育学生生命的成长。此外,教师注意身教重于言传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发挥好示范作用。叶圣陶说过“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卢梭也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可见,教师要用自己身教的力量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使学生在这种教育引导和感悟之下悟道学习,有所收获,并实现心灵的熏陶和生命的成长。 (二)学会倾听,播种梦想 在新课改之下,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从爱出发,执守教育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还要学会倾听,在学生在心灵深处播种美好、无私、伟大的梦想。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的本质、对教学资源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它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包括他们的兴趣、学习方法、发表的意见、提出的看法、产生的疑问、引发的争论以及作出的错误回答,都应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这样看来,教师的倾听,不仅仅是能力、技巧与意愿的问题,更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责任,是现代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因此,学会倾听应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反之,教师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的弱化,从本质上说也是对学生主体的忽略,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生命的“缺席”。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特别不能忽视的就是梦想的力量。一粒种子可以产生爆破石块的威力,尽管它起初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提供成长的动力。梦想就像是一只牵牛的鼻环,是引领孩子的最佳方式。李彦宏说:“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梦想去点燃别人的梦想,是时刻播种梦想的人。”所以教师也应该是首先建立起自己的梦想,再去点燃自己学生的梦想。 (三)抓住教育本位,注重人格养成 语文教师只有时刻抓住教育本质,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才不至于偏离轨迹,一味的知识教育,研究教学方法,而不以教育的“质”为中心,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教育专家杨东平在成都金沙讲坛上再提教育的本质———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绝不功利,而且知识教育只是它较小的一部分。换种形象的比喻,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其不带半点功利性,非常人文性地去启蒙、唤醒、打开、点燃并培育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精神高度,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而知识教育只是它较小的一部分,或者是达到教育本质的一种方法途径。抓住教育本位,注重人格的养成,才更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知识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用知识的工具性帮助学生体验生命,让学生们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感受真实生命的喜悦,才是知识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教授知识,传授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去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的目的。教育本身就是心灵的事业,也更应该是幸福的事业,如果束缚于成绩和分数的应试形式,教师痛苦地教,学生痛苦地学,教育的意义何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意义何在。真正的教育是发自教育者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工作乐趣和幸福的,更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快乐中收获、在生命和精神成长中全面发展的。教师职业使命的真谛乃是精神成人,即引导未成年人生命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信心,善良、诚实、阳光和美好等。肖川在论及教育方向时也说过“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抓住教育的本位和核心,从爱出发,实现学生生命成长,给予他们阳光、希望、快乐和一切美好的精神引领,养成他们优秀的性格、情感、气质、有梦想、开朗、乐观、勇气、毅力、坚韧等人格素养,是教师生命个体的需要,更是教育事业的必需。教师在这种理念下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在快乐的氛围共同收获,实现生命和精神的成长和提高,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目标。 作者:薛珊珊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论文 一、注重语文教师的激情塑造与其他课程教师相比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多的激情。原因在于:首先,中华民族之语言丰富多彩、文化博大精深,这为教师的教授思路、教授方法、教授形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甚至是无限的遐想;其次,从学习的主体来讲,中等职业学生本身对课堂学习兴趣不浓,加之小学和初中形成的语文枯燥性印象,导致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吸引力;针对职业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搞得富有创意和激情,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心理,进而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学其能”。教师的激情是通过表情、动作、语言来表达的,其中,精妙有趣、回味无穷的语言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果”,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二、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本思想是:学生主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吸取、吸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需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平台,引导他们积极交流、敢于实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基础较差,但乐观积极、表现欲强,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因此,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相互学习、师生互动的平台。其中,将课堂教学搞“活”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课堂上避免整堂课都由教师讲授的现象,采取“引导式”“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同学发散性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由教师单方向的讲解转化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催化学生的活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实现独立、创新等重要品质的培养。 三、创新多样化教学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化教学用具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静态和动态、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在文字中加入相关的图片、视频,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课堂教学不仅丰富,而且有趣,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二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以往安静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把语文课设计为表演、演讲、朗读比赛、文学鉴赏等多种形式。例如,讲授《致橡树》时,我就将它变为朗读比赛加讨论鉴赏课。课前发一个主题朗读比赛“通知”,可以自主朗读,也可以多人合作朗读,让学生自发报名,并做好比赛准备。由我和部分学生组成评委会,进行当场评比亮分,再由我适当点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教学效果显著。在“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版块中,进行学生互动。在“介绍”专题中,进行“破冰”游戏,让学生轮流扮演介绍人、被介绍人等角色进行互相介绍,进而让学生就其主题进行相互交谈、即席发言等,并让学生进行互评与打分。三是适度开展课堂外教学。社会是学习的课堂,在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必须“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文学类电影,组织本学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开展文学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拓宽视野、激发创造性,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需要学生不断感知、充分理解、不停顿悟的过程。作为一名职业中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破除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快乐去学习;让职业中学的语文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要成为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载体。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探讨 一、善于发挥幽默的语言艺术,提升授课的趣味性 在课程教学中,若一直运用较为严肃的讲授方式,不但不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在教学过程中,若适当运用幽默的艺术,不仅能够提升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同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全身心投入课程学习中。具体针对语文教学而言,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方式,它能够将语文教学中较难理解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哲学道理更加清晰化,将原本生涩难懂的道理更加简明化,同时能够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学习情绪,调动其学习热情。据相关调查统计,有超过98%的学生更加愿意在具有幽默感的教师的课程上进行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充分发挥幽默性的教学语言的功效,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俗语、成语等穿插于语文教学过程,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将复杂的知识通俗化、趣味化,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化,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另外,老师还需把握幽默的度,若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交流为课堂主题,忽视了知识的讲解与回馈,则也是无效的幽默艺术。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进一步落实,传统的老师主导、权威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同样,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也需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老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知识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作用的发挥,适度地将难点进行有效点拨,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将学生导入课程思考中,同时针对较难的理解性语文知识,老师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将关键思路予以启发点拨,帮助学生逾越思维障碍,使之能够有效地理解文章内涵,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重视鼓励的作用,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 语言具有其强大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如果恰当运用鼓励性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激励是学生学习信心的来源。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重视鼓励的作用,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扬学生的课堂作用,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示,聆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对其给予肯定。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重点及模式也不尽相同,因而,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需要多角度思考其考虑方向,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答题方案予以不同程度的肯定,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运用富含激情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老师需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功能,通过从保持教学语言的精简性、发挥幽默的语言艺术、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及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出发,去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启发性,让学生愿意充分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在语文学习中调动自己的全部学习热情,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进而从整体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姜平单位:四平市第二中学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研究 1.新颖的课文导入 一堂课成功与否,课文的导入是关键,一个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对这堂课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关注,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好奇,才有想学下去的欲望。课文的导入首先应该和课文紧密联系,不能因为提起学生的兴趣而远离了课堂教学内容;其次,课文导入应该形式多样,充分运用声、光、色等感官元素,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立情景式教学课堂 “教学”是“教”和“学”的结合,老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忽了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导致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差。新课改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高其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就应该有所改变,建立情景式教学课堂,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建立情景式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就是丰富课堂活动,在课堂中多进行有效丰富的课堂活动,比如开展辩论赛、角色扮演、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等等,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其应用能力。 3.运用优美或幽默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传情达意的符号,运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教学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课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比如《雨霖铃》、《荷塘月色》等等,在讲授这些课文的时候,如果教师能用优美的语言营造出一个有画面感的诗情画意的世界,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还能让学生融入作者的感情里,或悲或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优美的语言来讲授,有的课文需要雄壮的语言,有的课文需要激昂的语言等等,不管怎样,幽默这一语言在很多课堂中都可以运用,而且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幽默是吸引人的最好方法,在课堂中不时用幽默的语言会让课堂气氛愉悦融洽,当然,幽默也应该有限度,不能过度使用,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的。 4.利用现代化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这里所说的现代教学手段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教师而言,他们应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段,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变大、传授知识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对学生而言,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课外运用多媒体辅助学习,比如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在网上阅读电子书、运用多媒体完成作业等等,学生是接受教学内容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也至关重要。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充分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内容和课外学习互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甘正东认为,“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又称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practice),指教师凭其实际教学经验的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反思性教学主要分为“活动前反思”、“活动中反思”、“活动后反思”三类,“活动前反思”既有对以往教学活动的反思,也有对未来教学活动的设想,这主要体现在备课过程中,前面已经叙述了备课,这里不再赘述;“活动中反思”即指向当前教学活动,是对当前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的反思,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这里主要谈论“活动后反思”,指刚完成的教学活动,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高中语文教师在完成了一堂课以后,要对这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回忆,对其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思考,对本次教学活动实施情况与之前设想的不一样的地方进行分析,对成功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整理,撰写教学日志或者心得等。这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理念,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立足点,其次理解课程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备课、教学方法及课后进行反思,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求索,成为一个适应新课改的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 作者:龚勇军单位:新疆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浅议 论文关键词:彰显语文教师教学个性 论文摘要:飞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挖掘自身的优势,逐步走上个性化道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属于自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条件如下:1.教师要博学多才;2要与学生融为一体;3.要挖掘自身优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改革打破了以往的旧的教学模式,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走上个性化教学的道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己的个性教学呢? 一、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教学个性化是与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主要表现 1.处理教材的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之上,其在实施建议部分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反省意义的具体要求。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写作方面,强调自主性,“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对关键性的课程实施与终端评价,更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等。这些要求必然促进语文课程由统一、求同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使语文课程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自己的课程”。 2.运用教学模式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的,提出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执教《最佳路径》一课时,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画出你心中的路径。学生一下子高兴极了,纷纷动手画起来,几分钟后,他们跃跃欲试,我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画以“设计师”的身份给同学们讲解,学生先是一阵吃惊,后来觉得新鲜,都抢着举手,于是班上涌现出了“陈设计师”、“李设计师”……甚至连平时不敢举手的同学也自豪地说自己是未来的设计师,虽然学生的绘画水平不高,比例结构不恰当,但听到他们有条有理地讲解,绘声绘色地介绍,相信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阅读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都能自信地发表意见。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争论,各抒己见。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薇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 1教师要博学多才。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渊博的学生。其次,要有敏捷的思维。人的个体思维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偏重于抽象思维的教师,其思维特点是逻辑严密,判断准确,善于概括和推理、分析和综合。而偏重于形象思维的教师,其思维特点是善于演绎和分析。当然,思维类型的“偏重”并不等于单一,更多的教师是“兼而有之”。另外,要有过硬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很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2.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融合。什么是融合?我认为融合就是共性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践表明:通过交往融合,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改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我在指导《匆匆》一文的朗读时,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就在学生多次的朗读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很好地体会了课文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个性品质。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这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能够使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张扬呢?是否感觉到做教师的快乐呢? 3.挖掘自身优势。自身优势简单说就是个人才干,我认为,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强项,强项就是我们的优势,是自己的非凡之处。教师要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和学科优势,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巧妙设计课堂作业,以欣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特别应注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只要我们老师放下架子,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孩子们一定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上便能形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比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以桃子、苹果、花生来比喻不同的人,看似形象,实则牵强附会。桃子、苹果红艳艳地挂在枝头就有错误吗?花生悄无声息埋在地下就该永远提倡吗?赞扬了默默无闻,那就是贬低个性张扬。难道别的果实就不如落花生?以单一的思维定式规定学生人生价值的取向,这严重剥夺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利用教材全面地去教育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去发展,才能使个性充分张扬,教师也就因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受到学生的喜爱,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1世纪是需要个性的时代。社会呼唤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而培养个性化的人才需要个性化的教学,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都应挖掘自己的优势,“打开镣铐,自由跳舞”,逐步走上个性化道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属于自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调研 一、优势 1、这批新聘教师学历均是大学专科,中文占70.6%,初教29.4%,可谓专业棒,文化知识扎实。教师资格均是初中,层次高,完全可以胜任小学教育。 2、这批新聘的小学语文教师平均年龄23.3岁,。他们是经过教育局严格按照招考简章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层层筛选,最终获胜的同志,才得以上岗,可谓来自不易。因此,他们年轻气盛,精力充沛,工作态度端正,情绪饱满。 3、通过认真的调研,我们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具有一定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能初步掌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知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能掌握一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能运用普通话实施教学,语言清晰,教态自然。 二、不足 1、缺少教学理论素养。不少教师至今没有完整地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不知道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知道语文教育的总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教学的建议、评价的建议等。 2、没有掌握备课的基本步骤,只是机械地抄写现成的教案,至于人家教案设计的理念,不得而知,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应付检查。 3、缺乏岗前培训。基本的教学常规欠缺,常常在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下,仓促教学。教学时,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回答问题,也仅仅是前排的几名同学,不能够照顾到班级的全体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去,教学没有实质性效果。 4、不能掌握教学的基本环节,步骤混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是两个课时完成,在教学时,他们是常常混淆,分不清课时。 5、课堂板书,粉笔字很差,基本上是属于“火柴棒体”,很不规范。也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建议 1、定标即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这批新聘的各科教师,他们有知识,有精力,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因此,进行岗前培训是他们教学的重要步骤,是他们走好教学人生的关键环节,我们学校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学校的工作特点,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确立培训目标,专人分管,并扎扎实实地实施。 2、建模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让这些新上岗的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这种模式实施教学。让他们先稳稳当当地走好第一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一定的功力,然后在放手让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自由驰骋。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 的基本步骤。一课一般分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重点是认读字母;第二课时重点是学会拼读。具体的步骤是: 第一课时 (1)利用“情境图”引出字母。 (2)认读字母。 (3)利用“表音表形图”加强对字母的记忆。 (4)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 (5)描红仿影学写字母。 第二课时 (1)复习字母的认读。 (2)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把握拼读方法。 (3)运用拼读方法进行拼读练习。 (4)描红、抄写音节练习。 “词串识字”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般可以分两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1)激趣入境。 (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 (3)将词语与事物挂钩。 (4)词串连读,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生字。 (2)读词成串,边读边想。(把每行的词连读成串,边读边想象画面、场景、情景等) (3)连串成篇,形成积累。(把词串连起来当作一篇韵文来读,熟读成诵) (4)识写结合,指导写字。 另外,还有阅读教学模式,习作教学模式。等等。 3、严训即是严格训练。就是各校要充分研究新聘教师的特点,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严格按方案内容踏踏实实地实施培训。走培训掌握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检验理论效果,总结形成教学经验,再实践,在总结,不断提高,直至达到目标。尽量少走弯路,减少盲目,立志早成才,快成才,为明光的基础教育服务。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提高在职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措施 1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在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一位教育家曾说“深爱自己职业的人,才能做好这份职业”,教师也一样,只有教师深爱着自己的职业,教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他们也在传授着他们的“理念”,这种“理念”是一种广义上的“理念”,它既包括对人生价值的见解、对道德法律的理解、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赞扬和对知识的探索与求知等等。在职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本质是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上面所说的广义上的“理念”,而对于语文教师这一团体,“教学理念”则相对有一定的定向,如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执行“素质教学”的教学理念等等。 1.2提高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这个词,很早就被提出,但大部分的师范类高校则是近几年才加入《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这一门课程,这个也是导致在职语文教师的教学专业素质和职业认同感较弱的原因之一,而且在大部分教学质量较低的在职语文教师中大多数是老一辈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素质很多都与我们现代要求的专业素质脱节,所以则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培养教师树立符合现代教育事业要求的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2更新教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的内容是对知识的传授,只有充分掌握知识,才可能对知识进行传授,同时把握好教学的技巧、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以下也提供两点来简单阐述。 2.1更新教学知识: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语文教师总是犯一些知识性上的错误,如字词写错了,拼音写错了,或者在分析文章时,分析的方法出现错误,这些都是因为教师对课本知识不熟悉而导致的,因此在职的语文教师必须不停地更新他们的教学知识,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正确记忆和理解,此外随着教材不停地改版,内容的删减和增变,还有对语文知识量的不断扩展,所以教师除了更新教学知识外,还必须增加关于语文教学上的其他专业知识,并要融会贯通地用于课堂教学上,这样才能深层次地提高教学知识。 2.2提高教学质量:评定教学质量的标准在于课堂教学效率和活跃度,而在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较差的原因往往也是因为课堂效率较差和课堂气氛沉闷,造成这个原因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语文这门科目的教学特点则是最重要的理由。 3教学经验中的自我反省和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总结 针对在职的语文教师教学质量降低的现象,教师不仅仅从外在客观的原因分析,更应从自身内在的原因好好分析一下问题与原因,而且必须是在现实的教学经验中分析,以下提供两个例子,进行简单剖析。 3.1在教学经验中自我反省:出现问题后,正确的做法是进行自我反省,而针对语文教师而言,就必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而言,可以说,每个语文教师的缺点和有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自身的教学经历中自我反省,才能准确地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先进行教学质量的自评,自我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接着好好地整理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上的错误与不足,这些错误和不足是如何造成的,自己是否正确地处理好,之后的教学中,是否还犯过这些错误,是否有完全改正,然后会想自己的教学经历,总结出教学经验,并认真思考这些教学经验的作用与实践活动,最后则是进行实践活动。 3.2在教学实践中自我总结:上面已提及在教学经历中进行自我总结,而下面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总结,教学经历指的是从事一段教学活动时间,而教学实践指的是在从事教学活动,它针对性地指向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份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等,善于总结才能更好从事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在每一次地课堂教学上进心自我总结,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的知识点讲解、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效率上进行总结,在不断自我反省和总结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和有效化的做法与措施。 4定期开展教师培训课堂、讲座和座谈会等 为了提高在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反省和总结,但除了让教师自我反省和自我总结外,还需要借助一些教学资源,对在职语文教师进行职业再培训。 4.1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传统来说,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往往是一个教师们交流的活动,一般都由两个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集中学习阶段和在职研修阶段。在第一部分中,不同学校的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每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了解,更需要深度思考,其他学校的教学方式的优劣点,是否能将优点取出,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上。第二部分是在职研修阶段,这个阶段中,主要针对教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与见解,通过定期举办这些教师培训活动,让教师糅合融会各种有效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4.2开展关于教师教学有效指导的座谈会、交流会和讲座等:除了定期的教师培训活动外,还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并积极开展与优秀教师们的教学交流会,让在职语文教师能更好地从实际教学中学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教学本是一件痛苦与快乐并存的事业,但教师把热情与认真投入,它就会给你一份满足与幸福。 作者:李红艳 单位:西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主要问题 (一)思想亟需转变,缺乏自我创新。小学语文是学生启蒙阶段最重要的学科教育之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知识点教学以及“满腹经纶”已经不符合当代教师的教学标准。一线教师要摒弃部分传统枯燥的教学设计,更不能依赖自己以往或者其他教师的课件进行整合。目前部分教师传统思想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现代辅助技术不掌握等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难以提升。教学能力提升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转变思想,通过创新使课堂充满情境和乐趣,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味灌输,而是主动参与、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过程,最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获取经验。 (二)教学反思不及时,培训指导机会欠缺。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当前一线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反思采取应付的态度,教学工作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学生是否都已了解、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得到改善、教学课堂氛围是否好转等都没有顾及,教师自我教学能力得不到反思与总结。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有意愿丰富课堂内容,但发现经过教学设计后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应对,迫于无奈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的灌输知识,究其原因缺乏科学专业的培训和教学指导,但目前地方学校培训力度不够,培训范围不广,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更谈不上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规划。 (三)缺少自主学习,科研意识淡薄。目前个别教师缺少自主学习,常常以多年的经验以及雄厚的知识储备自居,而且由于评价体系的制约,部分老师认为提高学生成绩是首要任务,科研方面与其他教师备课、评课便可以替代。也有部分教师有兴趣和志向做科研,但是目前地方小学能提供的科研平台太少。老师们应该主动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并总结,这样才能从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学校层面也应该尽可能的为一线老师提供科研平台以及创造科研条件。 (四)评价制度制约。目前我国地方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体制与国家提出的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不完全相符,虽然小学阶段并没有强制性的升学要求,但在某些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看重的仍然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而成绩会直接和职称评定、评优挂钩。教育管理者出发点是要提高教师甚至是学校整体的执教水平,但在操作中却走入过分注重分数的极端。一线教师面对这种评价制度只能将原本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和试题讲解,这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式的确可以提高分数,但却与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背道而驰,导致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饱受诟病。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一)转变思想,培养自我创新意识。教师应将改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将学生的需求同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完美结合,丰富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能用微课堂甚至是网络技术补充教学内容,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上的内容更情境化的传递给学生,课下使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提供知识扩展,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授课方式可以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多样化,授课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定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知识竞赛,人文历史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能用分数来证明,还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加强教学反思,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教师应该对自己从备课阶段开始至教学结束后的全过程进行记录,每堂课后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课下询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问题,课后与教研组教师共同讨论分析,并不断反思和总结。另外针对目前偏重于理论指导的讲授式报告培训,学校层面应建立校本培训制度,针对老师“走不出去”的情况,将学校作为师资培训的主阵地,内部通过教师的教研活动交流进行培训,校外邀请其他学校名师进校园举办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使校本培训工作达到制度化、科学化、规模化。 (三)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科研能力。语文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学习,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去分析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同时教师也要重视科研工作,学校层面也要推出校内提升科研能力计划,鼓励引导教师自身树立科研意识,重视教学方式和授课技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典型教师的科研宣讲和培训,让其他教师感受到科研就存在与日常教学中,互相交流不断反思和研讨来提升科研能力。 (四)改变教师评价制度,评价方法多样化。新课标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层面就应该重视多样化评价考核方式,将学生学习成绩的结果评价与教师教学过程评价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期末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等。具体做法是学校应成立专家组在教学过程中对授课教师进行随机随堂调查,对教师是否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否合理开放和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授课方式多样化情况、授课技巧、课下举办针对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期末再对教师进行科研能力、学生成绩与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 作者:杨彦彦 单位: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大胆而有益的取舍 一、对课文大胆而有益的取舍 上课之前,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必要的筛选。备课时,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对课文的选择,选文对能否充分利用教科书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把中学语文课文篇目分为基本与非基本、讲读与自读、精读与略读等常见的几类。但笔者认为,把中学语文课文篇目分为经典课文、一般课文和辅助课文这三类比较合适。教师应精读经典课文,省略或泛读一般课文或辅助课文。 1.对经典课文的取舍。经典课文是前人传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经典课文很重要,但也不能一概笼统地全部精读。要抓住经典课文的关键细节来细细品读,细节所蕴含的历史人物的知识、能力、思维及情感等,对学生会起到积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在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细节即中心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如第一部分的细节是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狗咬伤人事件,第二部分的细节是对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再如《海燕》一文,第一部分写暴风雨来临之际,海燕在空中翱翔,展示了对暴风雨的渴望;第二部分是写暴风雨接近时,海燕的奋搏精神,以乐观的心境和必胜的决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部分描绘的是暴风雨到来时的情景,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来临的战斗豪情。对于经典课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经典知识和技能;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结合,悟出一些适合自己的人生信条和生活哲理。对《散步》、《送东阳马生序》、《范进中举》等文章,精读才行;而对《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等文章,则略读即可。 2.对一般课文或辅助课文的取舍。对于一般课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把一般课文当做课外资料进行阅读,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对与经典课文章有关联的一般课文或辅助课文,要抓住作者不同的心理变化特点,才能最终领会文章和作者当时的意境。 二、对课堂环节大胆而有益的取舍 1.识字环节的取舍。对于识字的环节须采取不同的取舍。对于课文后列的一些只需读准字音的生字,教师就可以把它当做课后作业,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同时认读生字。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教师就可以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若发现读音错误,则要及时纠正,以增加学生对正确读音的记忆。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舍去一味地检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这样会大大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因为,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但不会写的生字,通过多次接触就会写,甚至会明白生字的意思。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教师对生字的教学可以有以下两种片段。第一个片段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自己先读一读(没有预习)……跟着我读这里面的生字“确凿、菜畦、桑椹(葚)……”;第二个片段是:教师出示生字“确凿、菜畦、桑椹(葚)……”后,先指定几个学生读,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同时纠正发音,然后一起读。显然,第二个片段是省去预习生字这一环节,既节约了时间,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效果。 2.复习环节的取舍。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流畅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堂上的一些环节做出大胆而有益的取舍,让课堂变得简洁明了,让学生知道重点所在,而不需要教师刻意去点拨什么是重点。比如,新课与以前所学知识不太衔接,对旧知识的复习环节就可以省去;旧知识要在不知不觉的教学过程中插入,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会将之与新学知识做对比,印象也才会更深刻,效果也才会比生硬的插入好得多;而生硬的插入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分散其注意力。这时,对旧知识的导入环节就不必存在了,一定要大胆舍去。再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因各自原因,老人要走平顺的大路,小孩因好奇心想走小路。老人和小孩对作者都很重要,此时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从后文可看到:作者选择了小路。这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学生需要深入思考和讨论;“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体现了作者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体现作者对老人的尊敬和对小孩的爱护,字里行间体现了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环节是文章的主要骨架,因此不能省略。但我们可以把作者与母亲的对话,以及最后作者的决定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自己和长辈在一块看电视时,因兴趣不同而对电视节目会有不同的选择,自己会有怎么样的选择?读了《散步》这篇文章后,自己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3.避免肤浅问题的提出。课堂上,让学生提问题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盲目地提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很多教师都会应用一种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读题———质疑”模式。这样会使学生提了一些重复或无关紧要甚至偏离题目的问题,使学生不但没学到有用知识,而且还浪费时间。这个环节不是简单地走过场,必须让学生学会精读和深读课文,并在精读和深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难点和疑点,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在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时,教师要根据文中主人公的三次历险“半夜墓地试胆量,亲眼看见凶杀案;三人登上杰克逊岛,无拘无束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的情节,逐渐扩展学生的思路,结合当时社会、教育等背景,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板块的重组 板块的重组,就是对课文进行必要而有益的取舍,将类似的文章重新组合成更优质的教学板块。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板块的方式进行大胆而有益的取舍,从而开展具体的课堂教学。教师还可根据文言文“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特点,把类似的几篇文言文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学习的办法,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因同样都是描述景象,教师可以把这两篇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比较两位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的中心思想,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两篇作品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这两篇作品作者的印象和对两篇作品中心思想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类似的文章,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总之,中学语文教师要有前瞻性,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大胆而有益的取舍、补充和选择,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学生生活,更具有时代性、鲜活性、丰富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高效地学到更丰富、更实用的知识。 作者:羊良兴 单位: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学校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教学理念论文 一、教学理念更新 目前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都得以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就要求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以此方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国家的高度,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实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让学生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语文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的内容 (一)“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 素质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育的整个活动要围绕学生进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只有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了,教学就会产生好的效果,就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一是新时期的高中学生是具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有一定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可以学好语文;同时要认识到不同的学生由于学识水平的不一致学习语文的水平和速度是不一样的。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打造和谐的教学课堂。三是新时期的高中学生认识新生事物的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很强的,都有在认知过程中的创新潜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对全体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创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创新。 (二)“引导、合作”的教师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师道尊严”,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的课堂讲话就是“圣旨”,学生只有听的份,没有发表自己言论的“资格”,这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是格格不入的,长此以往会给学生的“惰性增色”,不利于素质教育教学下学生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创新因素和学习的“情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新时期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换,这是素质教育教学的基础。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自己当前位置,确保发挥自己“导疑、导思、导问、导学”的引导作用,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二是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建立和谐有序的教学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鉴于以上两点,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观念,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有效,让学生学到有趣、学有所得。 (三)“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 一是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会学生运用改进的学习方式,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二是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语文必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将新知识同化吸收的过程,为此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是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教学才是有效果的,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的知识应该基于学生对学识经验的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让学生通过参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和反省来主动建构,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改进教学教法。比如运用时下较为流行的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同时,感受新生事物,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坚持教学研相结合,用教学研究的理论更好的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四)“与时俱进”的评价观 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认可,这就需要教师有“与时俱进”的评价观念。因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不仅有管理、诊断功能,而且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发学生“进入状态”的功能,评价运用的结果就是能否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教育功能。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一是激发他们饱满的学习激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是通过评价让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在“调节”中有所受益,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数学思维,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方式。三是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原有水平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之,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更新,只有更新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激情,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李庚杰单位: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实验高中
地质雷达论文:地下管线探测中地质雷达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地下管线的密集度越来越大,在大量的城市地下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的保护越来越显得重要,掌握施工地段地下管线的敷设又是确保地下管线和施工安全的前提,该文简要介绍了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地质雷达在探测地下管线分布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地下管线的密集度越来越大,在大量的城市地下施工过程中,它们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市民生活,同时,也影响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在施工时,避免破坏这些地下管线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地质雷达作为一种高分辨探测技术,能够探明施工区段地下管线、线路的敷设情况,避免由于不明地下管线的分布而造成施工时挖断管线带来的损失,确保施工安全,近年来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1. 地质雷达探测原理 (1)地质雷达(GPR)的原理概括地说,它是通过对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规律的研究与波场特点的分析,查明介质结构、属性、几何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地质雷达由地面上的发射天线 T 将高频电磁波(主频为106~109Hz)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送入地下,经地下目标体或不同电磁性质的介质分界面反射后返回地面,为另一接收天线 R 所接收,而其余电磁能量则穿过界面继续向下传播,在更深的界面上继续反射和折射,直至电磁能量被地下介质全部吸收。 (2)地质雷达发射天线在介质表面向其内部发射频率为数百兆赫兹的高频电磁波,当电磁波遇到不同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及透射,反射波返回介质表面,又被接收天线所接收(所用的天线为收发合一的屏蔽天线)。此时,雷达主机记录下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的双程旅时t,当电磁波在介质内传播的速度V已知时,可由D=Vot/2式求出反射面的深度即目标体的深度。 (3)由此可知,电磁波的反射系数取决于界面两边媒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差异,差异越大,反射系数也越大。 2. 仪器设备 本次检测使用的是美国劳雷公司生产的(GSSI) SIR-3000地质雷达,该地质雷达由发射、接收和控制三部分组成。发射部分由脉冲发生电路和发射天线构成,产生并发电磁脉冲;接收部分由接收天线、高频放大电路和采样电路构成,接收的高频信号被放大后,采样电路变换为低频信号,送到信号处理电路;控制部分是由产生整体装置同步信号的基准同步信号发生器、控制采样电路的采样控制器、处理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以及显示处理信号的输出显示部分组成的。采样数据经一定处理后,由输出显示设备输出探测结果。 3. 工程实例一 3.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某市居民住宅区内,根据现场调研及资料的情况来看,目前两侧多为已拆迁后的居民住房,在原道路两侧已用砖墙围档;在群众路和交通路地下通道范围内均有一组军用光缆和电信长途通信光缆未拆迁。另外在本工程施工范围内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有上水管、煤气管、电话电线、污水管、雨水管、电力电缆、照明、信号和有线电视等九大类地下管线,部分线路分布在施工开挖区内,施工期间必须切实做好管线的处理方案,确保各类管线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才能避免窝工,提高效率其工作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因此,探明施工区地下管线、线路的敷设情况是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 3.2探测情况概述。 根据道路平面布置和管线埋深情况,分别在道路两侧的中心线上布置了两条主测线,在两侧人行道及原居民区部分别布置了20条测线。探测天线采用了100MHz、400 MHz 两种天线。其中在两条主测线上采用了 100 MHz 天线进行探测,时窗设置为200ns,探测深度为7m左右。在两侧人行道及原居民区布置采用 400 MHz 天线进行探测,时窗设置为50ns,探测深度为2m左右。根据地质情况,介电常数均采用经验值15。 3.3数据处理。 应用地质雷达方法在采集地下目标体的有效反射信息时,还会接收到各种规则的或随机的干扰信息,地质雷达数据处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压制这些干扰波,最大限度地突出有效波,以便提高雷达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提供和显示记录中包含的与地下目标体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属性等有关的信息,为地质雷达资料解释服务,地质雷达数据资料处理流程图详见图2。 3.4资料分析。 根据地质雷达波的探测原理,当两个介质的介电常数相差较大时,雷达波会发生明显的反射、绕射等现象。选取2组典型的地质雷达波图形,当雷达波扫描至地下管线时,雷达波会产生明显的绕射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地质雷达波的反射现象,弧形的大小反映了反射物体的大小,由于地下管线较小,雷达波上呈小弧形反射,下水道呈弧形较大的空洞式反射。通过对时间及速度参数的计算更准确的得出管线的实际位置。这与施工单位提供的城市地下管道布置图相吻合。 4. 工程实例二 某市区地下管线补测工程中燃气管线大多数都为塑料管线,少数给水管线为塑料管线,所以在收集资料后,我们确定以探地雷达探测为主要手段进行探测。 4.1平行管线异常的判别。 (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中,平行埋设的地下管线在实际探测中经常遇到。探地雷达采用剖面法探测,目标管线的异常只能通过对单个剖面的分析解释来确定。由于管线密集埋设,剖面记录除显示目标管线异常外,含有许多非目标管线异常及浅部不均匀干扰异常,有些异常形态和规模几乎与目标管线一样,且相互叠加,无法准确判别哪个目标管线异常,因此,探测解释前现场了解目标管线的大致位置和埋深及剖面记录范围内可能存在的其它管线的规格、材质、位置、埋深等情况,有助于排除非目标管线异常,准确判定目标管线异常。 (2)根据给水砼管探测记录剖面,图像显示在水平位置为0.89m、1.25m和2.22m有3处异常,埋深分别为0.73m、1.57m、0.83m。由已探测管线及现场调查分析可知,第1个异常和第3个异常为电信,中间异常即为目标管线给水。 4.2不均匀介质干扰异常解释。 城市道路路基及管道上覆回填土层中通常夹杂着许多块石、砖头等建筑垃圾,这些孤立的块石砖头与周围土质在电性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在雷达剖面上形成复杂干扰异常,影响目标管线异常的识别。在外业探测过程中,可在测点附近改变测线位置多次施测比较;在异常解释时,应充分了解目标管线规格、材质、埋设情况及其反射波的异常形态、规模及波形特征,结合管道的连续性、干扰的随机性的特点,从众多干扰中,识别出连续出现、波形特征稳定的目标管线反射异常。在干扰严重路段可采用钎探或开挖验证。由于管线规格较干扰体大,因此异常形态规模也较干扰异常大,图2在1.8米埋深0.8米处有不规则反射弧,经判断应为地层起伏引起的干扰,图3在1.5米至3米处地下有杂质干扰,导致给水管左半边反射弧完全被屏蔽掉了。 4.3地表建筑物干扰的判断。 城市地下管线一般敷设在人行道至第一排建筑物前,雷达探测地下管道时,雷达波除了下地下传播外,还有部分雷达波传向空中,地下管线的雷达反射波与建筑物的雷达反射波同时被雷达接收机收到,异常都反映在雷达剖面图上,因此在判读雷达图像时首先要排除建筑物的干扰。建筑物干扰异常一般为强烈的斜线,长度较长,范围较大。 4.4排水管沟探地雷达异常判别。 (1)由于排水方沟顶部是平面的,探地雷达探测断面的雷达图像不会显示出与圆形管道相似的曲线形状,判断其平面位置和埋深难度较大。正确分析管沟雷达图像的突破口在于找准方沟的两个顶端沟边上,雷达图像上若有两个相似的、相互对称的坡度异常,且两异常之间距离与管沟宽度一致,即可确认两沟顶边的位置。管沟位于马路车行道下,规格为4000mm×2500mm,顶盖板为0.2m厚预制水泥板。探地雷达剖面图的上层异常,为正向连续同向轴板状体异常,正向同向轴对应内部空间顶界面,按波速v=0.09m/ns界面到地面厚度为1.2m,方沟宽度为4000mm。 (2)以上几种情况是我们在使用探地雷达探测管线常碰到的现象,为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给我们的探测带来错误,我们就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多做些雷达断面,以及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开挖验证。 5. 结论 通过采用地质雷达对地下管线的探测,现场地下管线位置的记录得到了准确的反映,然而,更深入一步,如从中分析求证出管线的粗细、材质,以及其中的充填物和其他信息,则需要进行从施工参数的选取到后期数据的处理和解释等一系列的细微工作。由于地质雷达在应用过程中效率高、无损伤并能实时展示地下图像,适合在城市各种场合使用,因此,随着人们对地质雷达进一步研究,它必将成为城市管线探测的最有效工具。 地质雷达论文: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检测正演模拟 摘要: 地质雷达是一种快速、无损、高效的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方法,利用正演模拟软件对隧道衬砌厚度、是否存在脱空区以及钢筋网、钢拱架进行了地质雷达检测正演模拟,总结出了其地质雷达检测响应规律,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判别依据。 关键词: 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检测;正演模拟;响应规律 0 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设隧道工程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高速公路的修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交通建设的重点。在隧道建设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隧道衬砌质量进行检测,使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确保隧道运营安全[1]。 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方法可以分为有损检测和无损检测两种,有损检测方法一般是采用钻孔的方法检测衬砌厚度和是否存在脱空区,这种方法比较直观,但是会对隧道衬砌造成损伤,检测速度缓慢,而且只能少量抽样检测,无法反应隧道衬砌的整体质量情况;近年来人们开始将无损检测技术用于衬砌质量检测中,主要是利用声、光、电、磁等方法,对隧道衬砌的强度、密实度、均匀度和是否存在缺陷等进行检测。与有损检测方法相比,无损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不破坏衬砌结构等优点,其中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是一种快速、无损、高效的检测方法,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2-4]。 探地雷达通过发射天线发射高频电磁波,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反射回的电磁波,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遇到电性差异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地质雷达就是根据接收到电磁波的波形、振幅和频率等特征来推断介质的空间位置和形态。本文利用正演模拟软件对隧道衬砌厚度、是否存在脱空区以及钢筋网、钢拱架进行地质雷达检测正演模拟[5],研究其地质雷达检测响应规律,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判别依据。 1 隧道衬砌常见质量缺陷 在隧道修建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工艺不规范等原因,隧道衬砌很容易发生质量缺陷。①隧道施工时欠挖或者模板支撑不合理都会造成隧道衬砌厚度不足,会导致隧道产生较大的变形,影响衬砌结构安全甚至会导致隧道发生坍塌、断裂等严重后果;隧道施工时超挖部分未全部回填密实或者模板支撑不稳固导致模板下沉量过大,会导致衬砌发生脱空,严重影响衬砌强度;②施工单位可能偷工减料,在衬砌中使用的钢筋网、钢拱架用量不足,导致衬砌强度不符合设计标准。如果这些缺陷不能被及时检查出来并加以治理,必然会留下隐患,严重影响隧道的运营安全。 2 地质雷达检测正演模拟算例 2.1 衬砌厚度检测 衬砌厚度检测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x轴方向长2.0m,z轴方向深1.0m,网格划分为200×100个,雷达天线主频400MHz,从左到右探测扫描。模型中灰色区域为混凝土衬砌,相对介电常数为9,电导率为1×10-3S/m;黄色区域为围岩,相对介电常数为6,电导率为1×10-3S/m;右侧黑色区域为脱空区,内部充满空气,相对介电常数为1,电导率为0S/m。 衬砌厚度检测模型FDTD正演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电磁波反射信号同相轴可以确定围岩分界面位置,进而对衬砌厚度进行检测,图中位置1处衬砌厚度明显不足,推断为围岩欠挖区;图中位置2处出现抛物线状强反射信号,且位于围岩分界面附近,推断为衬砌超挖回填不密实的脱空区。 2.2 钢筋网、钢拱架检测 钢筋网、钢拱架检测模型如图3所示,模型x轴方向长1.0m,z轴方向深0.5m,网格划分为200×100个,雷达天线主频400MHz,从左到右探测扫描。模型中灰色区域为混凝土衬砌,相对介电常数为9,电导率为1×10-3S/m;中间红色点状物体为钢筋网,左右“工”字形物体为钢拱架,钢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00,电导率为1×108S/m。 钢筋网、钢拱架检测模型FDTD正演结果如图4所示,位置1处钢筋的电磁波反射信号呈现为规则的抛物线状信号,钢筋网的地质雷达响应特征表现为抛物线阵列,且抛物线间距相近;位置2处钢拱架的电磁波反射信号强于钢筋网,表现为顶部扁平的抛物线状反射信号。 3 结语 地质雷达是一种快速、无损、高效的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方法,本文利用正演模拟软件对隧道衬砌厚度、是否存在脱空区以及钢筋网、钢拱架进行了地质雷达检测正演模拟,总结出了相应的地质雷达检测响应规律如下:①根据电磁波反射信号同相轴可以确定围岩分界面位置,进而对衬砌厚度进行检测,衬砌脱空区位于围岩分界面附近,且表现为强反射抛物线。②钢筋的电磁波反射信号呈现为规则的抛物线状信号,钢筋网的地质雷达响应特征表现为抛物线阵列,且抛物线间距相近;钢拱架的电磁波反射信号强于钢筋网,表现为顶部扁平的抛物线状反射信号。以上总结的地质雷达检测响应规律为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检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判别依据。 地质雷达论文:地质雷达在武警部队地埋油罐监漏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使用地质雷达探测土壤及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借鉴。针对武警部队部分加油站储油罐超期服役状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渗漏危险的实际背景,此次实验选择了某型工作频段为1.9-2.5GHz的超宽带步进频雷达进行了探测实验。简述了实验场景、过程以及数据处理分析。雷达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淡水及柴油在干砂土中发生泄露是可以检测出来,并可以进一步区分开来。这一研究成果证实了地质雷达监测部队加油站地埋油罐底部漏油的可行性。 【关键词】地质雷达 砂土 泄漏 介电常数 由于部队加油站都是以地埋油罐的方式进行油料的储存与收发,所以,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锈蚀、腐蚀等因素的作用,对于油罐是否漏油很难从外观上直观看到,所以要通过一定的检测方法来实现监测的目的,现今大多数油库依然使用的通过罐内油位变化和感官检漏的方法[1,2]已经不能有效地实现油罐底部的实时监漏,传统方法[3-8]往往存在着发现微小渗漏困难、发现渗漏不及时等问题。虽然国内对于地质雷达的探索及应用正在展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综合研究”项目中,周迅[9,10]等对宜兴地区地下储油罐渗漏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及在苏南地区加油站地下储油罐渗漏污染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石油烃污染,应用效果较好;2008年,白兰[11]等对垃圾填埋场等污染场地使用地质雷达和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探测,初步探索了地质雷达探测地下污染物的适用性。但是,不能很好的作为实时检测的手段,所以油罐底板的实时监漏技术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 1 实验原理 1.1实验背景 为了对油罐底部是否漏油进行实时检测,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清楚地埋油罐的物理特性及其周围的环境。如图1.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罐体周围的环境是经过混凝土处理过的墙壁,底部及周围均由砂土垫衬填埋,所以直接监测油罐是否发生泄露不好实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砂土进行无损监测,通过判断砂土内介电常数是否发生变化而判断油罐是否发生泄露,这样我们就能够有效解决监测的问题,那么雷达是否能够有效监测砂土内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呢,我们将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分析。 1.2 探测原理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 从十到上千MHz) 的反射来探测有电性差异的界面或目标体的一种物探技术。探地雷达探测时,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或其它方向) 定向发射脉冲电磁波,脉冲电磁波能量就向地下(或其它方向) 定向辐射,当脉冲电磁波传播过程中遇到有电性差异的界面或目标体( 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不同) ,就会发生反射和散射现象[12] ,雷达探测时电磁波传播示意见图1.2。 从图1.2 所示,反射界面的深度可以通过下面公式计算: 式中: 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m/s ;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为界面的反射波双向传播时间。某一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是把雷达在已知反射点上实际探测,用反射波双向走时时间 和深度来计算: 雷达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通常工程勘探和检测中所遇到的介质都是以位移电流为主的低损耗介质,在这类介质中雷达波的反射系数和波速( )取决于相对介电常数 ,即: 1.3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地质雷达探测法适用于金属、非水相液体和其它有机污染的探测。影响地质雷达的探测深度、分辨率以及精度的因素主要是环境的电导率,介电常数以及探测方法,包括探测所采用的频率,采样速度等[13,14]。一般的地质雷达都拥有多种频率的天线,低频可达到16 MHz,高频可达到2GHz[15]。 2实验实施 2.1 实验目的 利用雷达对水和油在砂土中的渗透过程进行探测,通过实验及数据处理分析判断出其变化规律与不同。 2.2 实验准备 为了实验顺利进行,在试验开始前应做好充分的实验器材准备、了解实验设备及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明确实验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2.2.1 实验器材 94.5cm×64.5cm×49cm塑料沙箱1个,沙土0.5立方米,地质雷达1台,1L淡水,1L柴油,卷尺1把,500ml点滴瓶及输液软管一套。 2.2.2雷达基本参数 此次实验采用某型超宽带步进频雷达,工作频段1.9-2.5GHz,频跳间隔4MHz,慢时间采样率5Hz,采用多普勒处理。多普勒处理是指对接收到的来自某一固定距离单元、一段时间内(对应于几个脉冲)的信号进行滤波或谱分析处理。静止目标会出现在零多普勒频率处,而运动目标会出现在谱的任何位置,这个位置取决于它们相对于雷达的径向速度[16]。 2.2.3 实验方法 (1)将砂土晾晒烘干,搅拌均匀后装入准备好的砂箱内,搅拌均匀,并使其表面平整; (2)将雷达架设并固定于砂箱上方,使其与水平面成45°夹角,固定实验液体瓶及输液管,防治液体流动过程中水管产生扰动,对实验造成干扰,致使误差增大。具体如图2.1所示: (3)实验设备架设完毕后,首先利用雷达对干燥砂箱采集背景数据,时常为8分钟,共计2400帧。 (4)首先进行注水实验,采集完背景信息后,让1L水以均匀的速度进行滴漏,共录制8分钟,共计2400帧;第二,将砂箱内湿砂按要求进行更换,柴油参照注水方法进行测试。 (5)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3实验分析 实验完毕,我们通过数据分析,探讨我们利用雷达检测渗漏的可行性。 3.1注水实验分析 如图3.1所示,每张图片中左侧为对背景对消、抑制零频杂波后的图像,本次采用参数为5帧/次。 我们通过左侧对消图像可以发现,水在不断注入过程中,在系统收敛稳定后,随着水在砂土里边渗透面积及空间不断扩大,这一过程的变化是能够被雷达检测到,并且能在图像上清晰看到,此时它的零频已经被滤除,只是运动目标的信息图像;图片的右侧为注水前采集的空背景数据图像,与注水图做一些对比。刚开始水流比较大,这种雷达探测图像反映较强,能够清楚的看到水在砂土里面的运动,如图3.1。 通过对注水实验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当水从外界流入砂土中渗透时,这一过程是可以被雷达监测到的,这也为我们试图利用雷达对油罐底部水泄露监测的可行性提供了有效支撑。 3.2注油实验分析 刚才我们分析了注水在砂土中的渗透过程,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注油在砂土中的渗透情况,如图3.2所示,背景对消图像参数不变,图像左侧为注水过程背景对消图像,右侧为注油前采集的空背景图像。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出,柴油由于自身的粘滞性比水要强,所以在软管中的流速要比水缓慢一些,在砂土中渗透也就比较缓慢一些,所以从每张图片中的左侧图像可以看出在柴油进入砂土后,渗透运动要比水弱一些,虽然弱,但是也能够被雷达采集到,这与实际是相符的。 通过对注油实验的分析,为我们利用雷达监测油罐底部漏油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3.3比较分析 前面我们分别对注水及注油实验做了分析,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对比分析一下注水及注油实验。如图3.3所示,每张图片中左侧为注水实验,右侧为注油实验,均为背景对消图像,为了实验条件的统一性,我们依旧采用参数为5帧/次,从图片中可以明显看出注水与注油的不同,在对注油实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提到了一些它们的区别,从这些区别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水和油在砂土中的渗透是不同的,是可以通过雷达监测并区分出来,这就为区分罐底是否单纯漏水监测提供了可能。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直观的从数据图像上区分出水与油渗透的不同,这为我们研究雷达监测罐底漏油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4结语 综上,通过实验及数据处理分析,我们基本达到了实验的预期目的,发现了水和油在干砂土渗透过程中可以被雷达适时的监测到,而且水跟油的雷达监测图像也有很明显的区别,为后期做好实时监测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这一研究成果证实了地质雷达监测部队加油站地埋油罐底部漏油的可行性。虽然有很多收获,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如:雷达探测信息图像中只能反映有无,并不能精确反映出其渗透面积及深度,对油或水不能做出定性及定量的研究;实际工作中数据量大,不能长时间的连续监控等。 地质雷达论文: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检测中的应用 1.前言 公路山区隧道的围岩和初期支护作为隧道的主要受力结构,二次混凝土衬砌则主要是起安全储备作用,因此初期支护背后有无脱空或背后空洞的位置形态以及二次衬砌混凝土的实际厚度对于隧道的安全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隧道施工质量进行检测,以清除质量隐患。地质雷达方法具有快速、连续、高效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 2.地质雷达数据处理与分析 探测的雷达检测数据以脉冲反射波的波形形式记录,用波形或灰度显示探地雷达垂直剖面图。地质雷达数据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数据处理和图像处理。 2.1地质雷达数据处理 地址雷达数据处理步骤一般分以下4个步骤: (1)消除随机噪声、压制干扰,改善背景: (2)自动时变增益或控制增益,以补偿介质吸收和抑制杂波; (3)滤波处理除去高频,突出目标体,降低背景噪声和余振影响; (4)通过对检测波形的时间剖面、波形及振幅的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对隧道初支和二衬喷混凝土厚度、背后是否存在空洞及不密实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判。 2.2地质雷达图像处理 地质雷达图像处理包括图像解释和识别异常,一方面基于探地雷达图像的判别结果,另一方面由工程实践成果获得。只有获得高质量的探地雷达图像,正确的判别异常,才能获得可靠、准确的探测解释结果,因此识别干扰波及目标体的探地雷达图像特征是进行探地雷达图像解释的核心内容。 探地雷达在接收有效信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收到各种干扰信号,产生干扰信号的原因很多,干扰波一般都有特殊形状,在分析中要加以辨别和确认。 主要判定特征:①密实:衬砌信号幅值较弱,波形均匀,甚至没有界面反射信号;②不密实:衬砌界面反射信号强,信号为强反射信号,同相轴不连续,错断,一般区域化分布;⑧空洞:衬砌界面反射信号强,呈典型的孤立体相位特征,通常为规整或不规整的双曲线波形特征,三振相明显,在其下部仍有强反射界面信号,两组信号时程差较大;④脱空:衬砌界面反射信号强,呈带状长条形或三角形分布,三振相明显,通常有多次反射信号;⑤钢筋网:有规律的连续的小月牙形强反射信号,月牙波幅较窄;⑥钢拱架:单个的月牙形强反射信号,月牙波幅较宽;⑦钢格栅:连续的两个双曲线强反射信号。 2.2.1初期支护结构 雷达波经发射天线发射后,最先到达接收天线的雷达波为空气直达波,紧接着为表面直达波,再为喷混凝土和围岩胶结面的反射波。反射波能量与围岩和喷混凝土之间的物性差异有关,两者物性差异越大,反射波能量就越强,反之,其能量就越弱。在地质雷达图像中振幅较强、同相轴比较连续的波就是喷混凝土和围岩界面的反射信号,该界面上到表面就是喷混凝土厚度。当混凝土中存在钢筋时,将产生连续点状强反射信号;当混凝土中有钢拱时,将出现特别强的月牙形反射信号,每一信号表示有一钢拱。当喷混凝土背后回填不密实,混凝土与围岩之间有空隙时,由于空气与混凝土介电常数差别较大,电磁波在喷混凝土与空气之间将产生强反射信号,如图2所示。当空洞比较大时,围岩界面清晰可见,在地质雷达剖面图上主要表现为在喷混凝土层以下出现多次反射波,同相轴呈弧形,并与相邻道之间发生相位错位,且其能量明显增强,如图2所示。 2.2.2二次衬砌结构 二衬检测中重要的是判别初衬与二衬之间的界面反射波,由于反射波能量与二次衬砌和喷射混凝土的物理性质差异有关,两者物理性质差异越大,反射波能量越强,否则其能量越弱,边界不明显,如图3所示。 3.地质雷达对隧道衬砌质量的检测技术重点 3.1检测设备以及检测方法 检测设备:在检测的时候运用产自于瑞典的MRMAC地质雷达,接收天线运用单置式天线。 检测方法:通常在隧道的拱顶、两侧的拱腰以及底墙处各布置一条测线,观察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信号异常,要对该处的测线进行加密检测。测线布置完成之后,在墙壁上每隔10m,用颜色鲜艳的标志做一个标记,然后使天线贴紧隧道的内侧墙壁,沿测线的方向进行测量,并对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 3.2判断依据 1)隧道衬砌质量的检测,其判断依据有以下几点:其一,当衬砌密实程度较好时,雷达的反射信号强度较弱,甚至会出现没有接收到反射信号的现象;其二,当衬砌密实程度较差时,雷达的反射信号强度较强,且出现不连续的弧形形状;其三,当衬砌存在空洞现象时,衬砌界面的雷达信号强度较强,在下部依然存在强度较强的反射信号,但是两组信号的接收时间差较大。 2)对钢筋存在位置的判断:其一,当雷达信号呈现分布较为分散的月牙形,且反射信号强度较强时,则说明此处存在钢架结构;其二,当雷达信号呈现分布较为连续的双曲线的形状,而且其反射信号强度较强时,则说明此处存在钢筋。 3.3地质雷达检测图像的分类 1)当隧道衬砌与围岩的紧密性相对较好,不存在空隙时,界面图像的清晰程度直接受到混凝土与围岩的紧密性以及混凝土介电常数的影响,其雷达反射信号相对较弱,但是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对隧道衬砌的厚度进行计算。 2)当隧道衬砌与围岩的紧密性较差时,电磁波在衬砌混凝土与空气之间的界面上出现强度较大的反射信号,且其界面很容易被认识,隧道衬砌与围岩之间的空隙可以被计算出来。 3)当雷达的图像中不存在差异较大的信号,且其图像较为均匀,这就说明隧道衬砌混凝土的密实程度较好。 4)当雷达的图像中呈现连续性,而且图像纵向尺寸相对较大。 4.结论与建议 (1)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厚度、背后脱空、空洞的位置是能够实现的,并且检测速度快、效率高,适合于现场的大面积连续快速检测。 (2)隧道工程中,地面和衬砌表面往往起伏不平,导致在检测过程中,雷达天线的跳动,产生较大的干扰信号。检测长大隧道时,里程较长而累计的里程误差往往使检测结果失真。因此在开展检测工作时,需特别注意,以减小人为误差,提高检测精度。 地质雷达论文:水工隧道衬砌质量的地质雷达波普判读与解释 摘要:由于地质雷达波普判读的随意性和测试对象本身介质特性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对雷达检测结果的误解。本文从地质雷达波普判读与解释的重要性着手,对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碰到的波普图形进行了归类解释,希望对以后地质雷达波普图像的判读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波普, 1 前言 随着国家水工隧道数量的逐年增加,其在运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病害也在接连发生。这就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快速、全面的检测方法来解决隧道病害这一难题,使隧道病害能够提前得到治理。地质雷达检测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上以点盖面的只靠目测和打孔抽查来对隧道质量进行不全面检测的缺点,而且是一种采用高科技手段,以其高分辨率和高准确率、能快速、高效的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在隧道质量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虽然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质量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图像解释和识别异常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一方面基于探地雷达图像的正演结果,另一方面由工程实践成果获得。只有获得高质量的探地雷达图像并能正确的判别异常,才能获得可靠、准确的探测解释结果。 由于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测试规程,现在均是根据经验进行处理分析,造成了对雷达测试结果评判的混乱。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对雷达检测结果产生误解,可能会制约地质雷达检测在隧道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同时,由于标准图谱库的欠缺,造成相同的地质雷达剖面图像,由不同的人判读,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就提出要有统一的标准图谱,对各种可能的情况(空洞、不密实、含水及分层等情况)经过试验,做出标准图谱,供判读图像的检测人员参照,以避免读出错误的结果,从而避免错误检测报告的产生。[1] 2 地质雷达波普的判读与解释[2] 探测的雷达图形以脉冲反射波的波形形式记录,以波形或灰度显示探地雷达垂直剖面图。探地雷达探测资料的解释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为数据处理,二为图像解释。由于地下介质相当于一个复杂的滤波器,介质对波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以及介质的不均匀性质,使得脉冲到达接收天线时,波幅减小,波形变得与原始发射波形有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程度的各种随机噪声和干扰,也影响实测数据。因此,必须对接收信号实施适当的处理,以改善资料的信噪比,为进一步解释提供清晰可变的图像,识别现场探测中遇到的有限目标体引起的异常现象,对各类图像进行解释提供依据。 地质雷达的数据处理流程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三部分[3]。第一部分数据编辑:包括数据的连接,废道的剔除,数据观察方向的一致化等;第二部分常规处理:数字滤波、振幅处理、反褶积和偏移等;第三部分包括剖面修饰处理的相干加强,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的一些图像分割方法等。 图像处理包括消除随机噪声、压制干扰,改善背景;进行自动时变增益或控制增益以补偿介质吸收和抑制杂波,进行滤波处理除去高频,突出目标体,降低背景噪声和余振影响。 识别干扰波及目标体的探地雷达图像特征是进行探地雷达图像解释的核心内容。探地雷达在接收有效信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收到各种干扰信号,产生干扰信号的原因很多,干扰波一般都有特殊形状,在分析中要加以辨别和确认。 一些常见易混淆雷达现象的识别 (1)初砌层(混凝土)与围岩反射界面的拾取标志 虽然衬砌层与围岩两者的介电常数一般相差不大,但仍然能从能量上看出差异,而且混凝土一般比较均匀,反射波反映出来的能量也均匀,而在围岩中这种能量的均匀性要差些。反射界面拾取成功厚就得到的衬砌的厚度,从而可以验证混凝土的厚度满不满足要要求。 (2)空洞和不密实辨别标志 由于空洞中介质为空气,它与周围介质的介电常数相差很大,反射系数很大,反射能量特别强。衬砌与围岩接触不密实时,就会存在一些空隙,类似于空洞一样会产生强反射,只是空洞在剖面上反映为一大团面积,而不密实为零星的点点。 (3)钢筋辨别标志 当衬砌混凝土中存在钢筋网时,将产生连续点状强反射信息,每一点信号代表一榀钢筋格,通过试测的钢筋格式量并结合水平距离可算出钢筋格的数量及间隔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 地质雷达波普的分类 (1) 密实:衬砌信号幅值较弱,波形均匀,甚至没有界面反射信号; 如果初衬和二衬介质差异较大,且结合不好,通过地质雷达去波普图能明显能看出初衬和二衬分界线,如初衬与二衬结合较好,则可能看不出初衬和二衬分界线。 (2) 不密实:衬砌界面反射信号强,信号为强反射信号,同相轴不连续,错断,一般区域化分布。“不密实带”是指混凝土衬砌与围岩之间的回填层或浆砌片石中的某块区域结构疏松,密实程度差,有蜂窝状孔隙或砂浆不饱满有小空洞存在; (3) 空洞:衬砌界面反射信号强,呈典型的孤立体相位特征,通常为规整或不规整的双曲线波形特征,三振相明显,在其下部仍有强反射界面信号,两组信号时程差较大; 红色线筐内表示初衬后可能存在空洞 红色线筐内表示的是围岩内部的空洞 图中红色线筐内表示的是衬砌背部的围岩内还有隐患―蜂窝、空洞组织存在 (4) 脱空:衬砌界面反射信号强,呈带状长条形或三角形分布,三振相明显,通常有多次反射信号; 可以清楚地看到隧道顶拱板缝处出现了典型的三角形脱空,而且已经看到了脱空顶和底反射(见雷达图像上的红色标识),并且电磁波信号在脱空的空腔中产生了振荡信号。 某隧道交工验收测试数据,采用500MHz屏蔽天线,从雷达图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面积的脱空区域。 (5) 钢筋网:有规律的连续的小月牙形强反射信号,月牙波幅较窄; 800M屏蔽天线隧道衬砌检测,可以清楚地看到隧道衬砌内部的钢筋分布情况。 用RAMAC/GPR雷达,1000兆天线,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两排钢筋。 钢拱架:单个的月牙形强反射信号,月牙波幅较宽; 某隧道交工验收测试数据,采用500MHz屏蔽天线,从雷达图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初衬和二衬的界限,同时还能看清楚初衬上的钢拱架(见雷达图像上的红色标识)。 (6) 钢格栅:连续的两个双曲线强反射信号; (7) 干扰:界面反射信号强,同相轴连续,由剖面表面至深部的强烈震荡。 识别干扰波及目标体的地质雷达图象特征是进行地质雷达图像解释的核心内容。地质雷达在地质和地表条件理想的情况下,可得清晰、易于解释的雷达记录,但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地质雷达在接收有效信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收到各种干扰信号。产生干扰信号的的原因很多,隧道常见的干扰有电缆、衬砌表面金属物体、天线耦合不好,地下异常的多次波等,干扰波一般都有特殊形状,易于辨别和确认。(见图1) 从雷达图中可以看到衬砌表面的钢拱架形成的多次振荡干扰。 4 结论 1) 由于地质雷达测试自身的原因,虽然能很好的标示出缺陷的位置,但对于其介质差异性,所以对脱空的厚度描述还不够准确,需要做更多的前期辅助工作来改进其对厚度的准确性。 2) 由于个人经历及能力有限,文中未能全部列举隧道衬砌检测中所遇到问题的图片。 地质雷达论文: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工程检测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摘要】现今我国公路道路的建设逐渐发展,并在规模上和投资成本上呈现逐渐扩大的形式,因此公路的路面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公路的整体运行质量,同样的公路投入运营的使用质量将直接影响投资建设的效益和公路形象。因此对公路工程的运营质量进行检测已经成为了公路维护的重要环节。因此随着公路检测的难度加大以及重要性的发展,新型的雷达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它可以弥补过去随机测点方法在速度上和密度上的不足,实现公路检测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因此本文首先对雷达检测技术的特点进行概述,然后分析雷达检测的工作原理,然后通过某工程实例,来探讨雷达检测技术在我国公路工程检测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雷达检测;公路工程;应用实践 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检测中的应用是指在不损害路面的情况下就可以对路面的结构层进行合理的、全面的掌握因此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全面合理的独特优势,我国传统公路路面的检测都是通过钻芯取样的方法,来检测路面的实际厚度,因此会对公路的路面产生损坏,因此雷达检测的技术在今后的公路检测技术发展中将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一、雷达检测技术的特点 雷达的检测应用主要是通过超高频的脉冲电磁波来有效的探测地下的整体介质分布的一种物理检测手段。现今雷达技术应用的范围愈加的广泛,如建筑工程的地质探测、矿井探测以及公路路面厚度检测等多个领域,这与它独特的优势特点是分不开的,其中具体的优势特点有:(1)可以对路面进行无损性的探测,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路面的检测中可以不进行损毁就可以进行连续的探测,因此省去了后面修补路面的成本和劳力,从而节约大量的成本和劳动时间。(2)检测效率高,雷达探测器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应用成像的全过程,并且整个过程仪器操作较为简单,数据采集迅速,并且在车辆实际运行的状况下也能进行检测,检测的速度达到80km/h。(3)检测的精度高,同其它检测方法相比,探测雷达的实际分辨率可以达到厘米的等级,并且探测深度的符合率通常都小于5cm,因此探测的精度较高。(4)探测频带较宽,雷达探测器的无载频脉冲类型,可以拥有宽度较高的频带,因此可以通过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公路检测的探测能力和信号的分辨效率。(5)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雷达中设有屏蔽天线,因此可以只接受地面探测的信号,避开其它电磁波的影响,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二、地质雷达检测工作原理和依据 (一)地质雷达检测工作原理 地质雷达的检测主要是通过雷达探测器向地下目标发着脉冲式的高频电磁波来进行检测,当电磁波到达路面之后会根据不同的电性目标和介质,发散出不同散射和反射的现象。主要是指反射或散射出来的波频和波长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当电磁波到达地面后,地面反射的波频就会通过天线然后传输到频率接收仪器上,然后就会通过观测屏幕将检测图像具体的显示出来,然后路面的检测人员就可以根据图像的特征来分析路面运行的质量好坏,并可以迅速的采取相应的促使进行路面维护和补救。例如:当路面发生脱空的情况时,雷达探测器发射的电磁波遇到地下的脱空状态会反射出两条反射波,然后根据具体的工作原理,检测人员就可以实际的了解到路面是否发生脱空的现象,具体的路面脱空雷达检测原理我们可以从图一中形象的来看[1]: (二)地质雷达检测工作依据 地质雷达检测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对路面的无损检测,由于探测深度较小,数据的分辨率较高,公路检测目标周围存在电性差,当差值越小,反射的系数就越小,差值越大,反射的系数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路面的结构组成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路面分为表面层,由水泥混凝土或者沥青改性材料修筑。基层和路基层,由水泥混凝土、稳定性碎石或者石灰的稳定材料等修筑。可以根据相关数据来确定各种材料的电性参数,公路表面层水泥混凝土电性参数为3-5,沥青改性材料为5-10。基层的电性参数通常情况下要不小于8。所以根据不同介质的电性参数可以为雷达检测提供良好的检测依据。 三、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 我们主要通过对某个发生路面损毁的公路进行雷达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探析,运用CSSI SIR-20的地质探测雷达来具体的阐述检测技术的应用。 1.路面厚度的检测分析 通常情况下公路建设为了成本的节约,会减少公路路面的摊铺厚度来获得利润的增加,所以现在对公路的检测中路面厚度的检测指标已经成为了路面质量的重要标志。我们对某公路路面的检测设立IG形式的空气耦合天线,然后数据的采集点的距离为每米1点,然后通过雷达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选取70米的公路剖面长度进行取芯试样,总共设立3个取芯点,对第一个取芯路面厚度和雷达检测数据进行选取,然后根据雷达检测的具体时间来确定第二个和第三个取芯点的路面厚度,检测的结果说明,雷达检测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孔位的厚度与实际钻芯取样的厚度的误差较小分别小于1.2毫米和负1.6毫米。所以地质雷达的检测数据和精度完全的满足相关的规定和标准。具体的对比表如表一所示: 2.公路路面病害的检测 某公路建设后,在长时间通车负荷的情况下发生了许多病害,我们可以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有效的检测路面病害的类型,然后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维护。首先运用具有400米的屏蔽天线的探测雷达对公路的病害进行检测,该公路的路面结构为沥青表层、水凝混凝土的底板和基层,然后进行分层探测,从雷达检测的图像进行分析,该路段存在的主要病害类型有许多种,我们对其病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护进行分析:(1)基层的顶面较松散,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施工时基层的材料配比不达标,路面的压实度不强,通车后长期受到雨水的侵蚀和车辆负荷的压力等就会造成这种病害的发生。在雷达的图像上这一类型的病害特征是路面基层的顶面起伏比较大,然后整体呈现松散的状况。(2)路面基层发生沉降病害,使结构层整体滑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路面长期受到超载车辆负荷压力,或者公路在前期建设中基层结构不够密实。雷达成像的特点路面的剖面图呈现不平稳的下降趋势。(3)路基沉陷的病害发生,路基坍塌与路面建设不规范有关,会造成公路的局部段发生沉陷的现象。雷达检测图像显示基层发生塌落,顶面的起伏比较大[2]。 结语: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工程的检测的应用中将会更加广泛,运用雷达探测仪进行公路工程的路面检测,不仅具有超高的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检测成本的应用解放劳动力,所以在未来的不断发展中,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检测中将会进一步完善,为我国公路的合理建设和运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地质雷达论文:地下管线探测中地质雷达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地下管线探测中地质雷达的应用。方法:对地下管线探测中地质雷达的应用技术进行简单的阐述,立足于当前地下管线探测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地质雷达应用的优越性,并且针对具体的地下管线探测工程的实施,对比性重点突出该技术应用前后所产生的应用价值(效果)。结果: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的效率及质量明显的优于传统探测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安全隐患,保障地下管线探测工作的顺利、健康、可持续发展。结论:利用先进的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的实际情况,能够为地下管线的顺利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地下管线;探测;地质雷达;应用 0 引言 地下管线的种类繁多,而且不同尺寸、不同用途、不同材料性质的地下管线,所适用的探测技术也不同,传统的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往往难以准确的评估损伤程度、无法直接检验地下管线的铺设情况是否合格、且对地貌地形条件要求较高,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且达不到理想的探测效果,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地下管线越来越成为保证城市健康运转的基础性保障设施,他承担着城市的信息运输、用水输送、污水排放、居民供暖等,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城市建设中的地下管线的铺设密度越来越大,错综复杂,逐渐的加大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但是不可避免的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已有的地下管线网络排布比较杂乱,建设资料不完整的,进一步加剧地下管线的探测难度,难以有效的避免探测问题的产生,因此,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应运而生。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是一种高频宽度电磁波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对于浅层的探测目标,具备无损、快捷、连续、准确、分辨率高等应用优势,应经成为目前地下管线探测的最佳方式,基于此,本文对地下管线探测中地质雷达的应用技术进行简单的阐述,立足于当前地下管线探测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地质雷达应用的优越性,并且针对具体的地下管线探测工程的实施,对比性重点突出该技术应用前后所产生的应用价值(效果)。 1 简单的阐述地下管线探测中地质雷达的应用技术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是在电磁波传播理论的支持下,利用接收以及发射高频宽谱电磁波,来有效的辨别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而且根据点此不传播理论得知: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传播时,往往通过介质的介电性质以及介质相应的几何形态,来使得电磁场的强度以及相应的波形特征有所改变。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是根据探测后,经数据处理,得出地下管线分布图像的剖面图,并且根据反射波组的波形以及对应的强度特征,利用地质雷达探测仪进行同相轴的跟踪,最终确定地下管线的实际分布情况,从而有效的指导城市建设。 2 当前地下管线探测现状(存在的问题) 2.1 探测效率及质量差,难以有效的服务于城市建设 目前,我国的地下管线探测,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人力探测,利用传统的探测工具进行地下管线的维修和养护,这样的探测方式,往往耗时耗力,且所产生的价值微小,面对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难以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毕竟地下管线维修和养护人力资源是有效的,且部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缺乏系统的技术支持,容易造成人为失误,最终导致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城市化建设进程,影响文明城市的建设。 2.2 传统的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操作困难,流于形式 传统的地下管线探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金、材料等,存在严重的手动探测现象,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地下进行探测,容易造成人身安全隐患,且由于操作复杂,往往容易导致操作失误,甚至部分工作人员对操作技巧的熟悉度并不高,部分员工按照自己的经验来执行,缺乏科学性,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2.3 分辨率低,难以准确的掌握地下管线的实际分布情况 传统的地下管线探测技术的分辨率较低,图像比较模糊,对地下管线的分布状况不能完整的呈现,甚至呈现片段化、零散化状态,对于地下管线的实际分布的呈现,往往影响设计图纸的准确构建,因此,影响到整个施工效率及质量,并且在施工中,难以避免的会发生不可预知的稳态,再进行修复,往往会对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较为长久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优质城市的建设。 3 阐述地下管线探测中地质雷达的应用优势 3.1 无损快捷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于浅层的探测目标具有无损的应用优势,而且该技术是利用接收以及发射高频宽谱电磁波,来有效的辨别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辅助技术,实现地上操作,且该技术具有高速反射的作用,快速运转的联网形式,能够更加及时的掌握地下管线的实际分布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的采取解决措施,或者针对安全隐患,及时的做好控制防治工作,从而保障地下管线探测效率及质量,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推动优质城市建设。 3.2 探测准确且连续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且对地下管线的分布探测呈现连续性,能够有效的避免探测结果的片面性,保障探测结果的完整性,同时,该技术是通过介质的介电性质以及介质相应的几何形态,来使得电磁场的强度以及相应的波形特征有所改变,从而能够使得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地下管线更加准确的呈现出来,有利于地下管线的准确选取,从而保障地下管线的铺设质量,同时保障施工安全,为整个地下管线的精准探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3.3 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有利于城市建设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分辨率较高,所呈现出来的地下管线分布图像比较清晰,能够更加直接的掌握地下管线的实际分布情况,根据探测结果,进行科学的施工设计,强化设计质量,从而有效的服务于正式施工,为地下管线的正式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高分辨率的图像,也可以应用于整个城市建设探测,综合评定该城市的建设水平。 4 工程实例 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二旗西路的某项工程建设,首先需要对该路段进行明挖施工,并且需要将开槽深度控制在4m范围内,但是,根据相关数据资料的调查分析发现:该路段的地下管线分布比较复杂,而且埋深各异,对整个工程建设造成一系列的施工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借助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明确的诊断该地区的地下管线的实际分布状况,排除安全隐患,保障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另外,根据探测实际情况以及应当遵守的测线布置原则,并且充分地考虑埋深,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路的两侧以及路中央设置3条测线方向,并且每隔20m均要布置1条横向的测线。 5 探测结果及对比性分析结果 探测结果:利用地质雷达检测出:整个西二旗西路这项建设工程的测线长度为1195m,并且探测的有效深度为0-4.0m。另外,对原始图像进行了反褶积、数字滤波、影像增强等后期处理,准确的探测出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附:西二旗西路雷达测线布置图,如图1。 对比性分析结果:地质雷达技术应用之后,探测的反射波双曲线现象严重,能够清晰的检测出地下管线的分布及形态,而且地下管线的形态不受雷达天线之间的距离的影响;在用用过程中,若雷达探测仪正处于探测目标的上方,则显示出,雷达波的传播时间最短,能够有效的提升地下管线的探测效率,并且保障探测质量;在探测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若地下管线的埋深越大,则显示出来的趋向形态越平缓,反之,则越明显,能够充分地掌握地下管线的分布节理,提升探测的准确率。 附:地质雷达设备,如图2。 6 结论 总之,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具备无损、快捷、连续、准确、分辨率高等应用优势,利用先进的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的实际情况,能够为地下管线的顺利铺设保驾护航,有利于推动和谐城市建设进程。 地质雷达论文:地质雷达在煤矿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通过对地质雷达探测原理的深入理解,结合地质雷达在矿井超前地质预报中的经验,总结了断层破碎带,富水带,节理裂隙密集带等不良地质现象在地质雷达波形上的响应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地质雷达低频的原因,从而为以后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提供参考经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关键词】地质雷达;断层破碎带;响应特征;低频 引言 地质雷达用于矿井超前地质预报的特点是探测距离短、探测精度高且成果可靠[1]。对于如何根据地质雷达的波形和频谱特征判断围岩质量及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前人在使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时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2-3]。但由于各地下工程的地质条件千变万化,根据地质雷达的波形和频谱特征判断围岩质量及不良地质现象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因此超前预报既要参考前人经验,又要根据各矿井的具体地质条件在每一个工区进行详细的总结,才能提高超前预报的质量。 根据地质雷达在矿井地质预报中的经验,将各种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断层破碎带、富水带、岩溶带等在地质雷达上的响应特征进行总结,从而为以后类似不良地质现象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率。 1 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 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当遇到电磁差异界面时,将依据电磁波的反射和透射定理产生反射和透射电磁波。反射波的强度及透射波的强度大小取决于反射系数(见式1)及透射系数(见式2)。 反射系数: 透射系数: 式中:ε1,ε2分别为上下层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介电常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电磁波反射系数的大小主要是由界面两侧的相对介电常数决定的,界面两侧介电常数差异越大,反射越强烈,越有利于探测到异常界面的存在。这是地质雷达探测的地球物理基础。 2 不良地质现象在地质雷达上的响应特征 2.1 断层破碎带 断层破碎带是煤矿常见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以其松散、破碎、含水量多会对煤矿掘进与开采施工产生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准确预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刘基[4],肖宏越[5]等总结的成果表明断层破碎带的雷达波形错段、分叉、合并等现象多,波形连续性差、电磁波能量衰减快、波幅变化大,波形杂乱;雷达波在穿越破碎带的过程中,有时出现低频化现象,电磁波能量衰减快且规律性差,特别是高频成分衰减很快,自动增益梯度较大。 通过某断层破碎带8条测线的探测结果分析表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信号频谱正常,整个探测深度内都有波形,但波形连续性差,波形错断、分叉、合并等现象较多,波幅变化大,波形杂乱,典型见图2-1。 另一种情况是信号低频,仅浅部有信号且波形较杂乱,深部信号微弱或基本没有。 通过前人总结及实地探测的成果表明,当探测到以上波形现象时,应注意是否存在破碎带的可能,及时提出预警。 图2-1 断层破碎带波形 2.2 富水带 富水带在地质雷达波形图上的特征是波形反射强烈,波幅宽大,波形连续性较好,呈黑条带状;其相位显示为负相,频谱图一般会显示低频。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充满节理裂隙而使反射面连续性较好、水的介电常数与岩石的介电常数差异大且电磁波在穿越水时高频成分衰减很快,因此显示出以上波形特征。以下图片是某富水段探测的结果,频谱见图2-2。 图2-2 富水带频谱 2.3 节理裂隙密集带 节理裂隙密集带的主要裂隙面由于其产状均大致相同,因而在地质雷达上的响应是波形图上的一系列连续性较好的大致平行的同相轴,总体上看波形相对较平整,与富水带的差别是反射没有富水带的长同相轴反射强烈,还有就是其频谱图上不会显示低频。 2.4 围岩强风化带 一般围岩强风化带普遍被认为是均匀性较差,在地质雷达上的响应应该是波幅变化大,波形连续性差,波形杂乱。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强风化的云母石英片岩结构面空隙均被泥质充填,结构面两侧的岩体均向内部发生不同程度的风化,导致围岩的介电常数是逐渐变化的,不存在突变,因而不存在强反射面且同相轴振幅小,此外由于围岩本身破碎,又被风化均一,因此横向、纵向均不存在介电常数突变的强反射界面,故振幅变化都较均匀。 3 讨论与分析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地质雷达电磁波在遇到岩石破碎或岩石大量富水时,会产生低频现象。从图2-1的波形图和图2-2的频谱图可看出,在前方围岩中富含大量的水时,电磁波信号的振幅会比较宽大,同时电磁波的频谱呈现低频的特征(100MHZ的地质雷达天线的主频为75-110MHZ之间)。 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结合探测介质的特性(破碎和富水)和电磁波的传播及衰减特征,可以对该现象做出以下解释:电磁波在穿过此类介质(破碎和富水)时,高频率的波衰减快,低频率的波衰减慢,且频率越高的波衰减越快,因此反射回来被仪器接收到的电磁波高频成分相对减弱,低频成分相对增强了,且越深处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低频成分相对越显著。而由波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可知,频率越低的电磁波信号,波长越大。因此,在高频信号衰减快的情况下,最终仪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就综合表现为低频和振幅宽大的现象了。 4 结论 (1)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结合前人已有成果,总结了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如断层破碎带、岩溶带等在地质雷达波形上的响应特征。 (2)地质雷达电磁波信号的低频现象主要是由于在破碎富水介质中传播时,高频信号衰减快,低频信号衰减慢造成,最终使信号表现为低频和振幅宽大的特征。 地质雷达论文:应用地质雷达的隧道工程质量检测流程与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隧道工程中易出现衬砌厚度不够、衬砌与围岩间存在脱空区、塌方回填不实以致影响隧道稳定性的问题,探讨了基于地质雷达技术的检测方法,论文首先探讨了地质雷达检测的基本原理,进而详细分析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资料解译的具体实施策略,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隧道工程检测地质雷达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多山的国家,交通运输发展很快,新修建的公路为缩短建设里程、改善线路走向及保护环境将大量修建隧道,以改变那种逢山绕着走、坡陡、曲线半径小的现象。隧道工程既能保证行车安全又可防止滑坡、泥石流及提高行车速度和安全的可靠性,还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保证自然景观的完善。修建隧道作为公路施工中的重点环节,加强质量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隧道支护质量较难检测,易给通车后的营运和安全遗留下隐患。隧道常见的问题有衬砌厚度不够、衬砌与围岩间存在脱空区、塌方回填不实等。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降低了衬砌的承压力,严重影响隧道的稳定,甚至可造成拱部坍塌。如果对以上问题能及时发现,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可将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排除在正常营运之前,确保以后隧道的正常使用。地质雷达检测是近年来应用于浅层探测的一项新技术,其特点是快速、无损、连续检测,并以实时成像的方式显示探测结果,分析、解释直观方便。加上其探测精度高、样点密、工作效率高等优势而倍受青睐。使用地质雷达对隧道衬砌结构进行检测是物探领域发展较为迅速、效果较为显著的方法之一。 1 地质雷达检测的基本原理 地质雷达设备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即控制主机和天线。主机提供控制信号,由天线发射、接收超高频电磁波。电磁波从天线发出,在衬砌和围岩内传播,遇到衬砌边界、内部裂缝、空洞和围岩及围岩内界面等都会发生反射,这些反射的电磁波又传回天线,天线接收到这些反射信号,把它传到主机,主机对这些反射信号进行全时程数字化记录,存储并显示出来。反射界面距离越远,反射信号往返所需时间越长;反射界面越平整、面积越大和两侧的物性差异越大,反射的信号越强。通过记录到的反射波的走时和强度数据,可以判定反射界面的位置和两侧介质的性质,从中得到衬砌厚度、劈裂、空洞的位置和形态、围岩结构状态等参数,达到高分辨无损检测的目的。 从该方法的原理中可以看出,要从反射信号的走时换算到空间位置,需要了解混凝土和围岩介质的电磁波速度,它影响到测量深度的换算精度。空气中电磁波速是0.3 m/ns,一般干燥岩石为0.11 m/ns左右,水是自然界中电磁波速最低的物质,为空气的1/9,约为0.033 m/ns,在混凝土中的电磁波波速为0.12 m/ns。其反射和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电磁波遇到地下物体后的反射示意图 理论研究与试件的模拟试验证明,雷达电磁波在物体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增加而降低。介质的介电常数不仅与介质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与介质中的含水率有关,如果衬砌孔隙较多,又充有水,那么波速会显著降低。物性的差异反映到波速的不同,同时也影响到反射信号强度的不同。在野外工作条件下,岩石、土和混凝土等工程介质之间都有物性差异,之间的界面都能形成反射,它们的介电常数差异不大,界面反射信号虽不太强,但地质雷达有足够高的灵敏度将它们辨别出来。岩石、土、混凝土等工程介质与水、空气、金属之间的电磁性质的差异极大,界面反射信号很强,极易识别。在隧道衬砌检测中金属构件、饱水带、空洞乃至劈裂空隙反映更加明显。 2 数据的采集 当使用地质雷达进行检测时,发射和接收天线与隧道衬砌表面密贴,沿测线滑动,由雷达仪主机高发射雷达脉冲,进行快速连续采集。雷达每秒发射64个脉冲,每米测线约有测点40个~60个。雷达时间剖面上各测点的位置和隧道里程相联系。为保证点位的准确,在隧道壁上每5 m做一标志,标上里程。当天线对齐某一标记时,由仪器操作员向仪器输入信号,在雷达记录中每5 m做一小标记,50 m或100 m的整数桩号打一个大标记。内业整理资料时,根据标记和记录的首、末标及工作中间核查的里程,在雷达的时间剖面图上标明里程桩号。选择900 MHz和500 MHz天线,其他参数为:1)采集方式:连续测量;2)扫描点数:512;3)增益方式:自动;4)900 MHz天线的时间窗(记录长度)为15 ns,500 MHz天线的时间窗为50 ns。 3 数据的处理与资料解释 雷达探测透视扫描的所有记录数据,在现场回放并转储在计算机硬盘上,室内工作使用电脑进行分析处理。数据与资料的处理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 (1)将记录数据图像回放显示,通过分析,确认标志层与异常,确定突出异常的相关处理参数和使用程序; (2)用雷达专用软件进行正式处理。探地雷达所接收的是来自地下不同电性界面的反射波,电性界面包括了地质层界面和有限目的体的界面。探地雷达透视扫描提供的二维彩色图像,由16种色彩组成,不同色彩反映的是电磁波反射强弱的变化,即反映了不同介质的电性差异。探地雷达扫描图像的正确解释是建立在探测参数选置合适,数据处理得当,有足够的模拟试验对比以及阅图经验丰富等基础之上。依据雷达图像中的相位、频率、幅值及形态等特征的不同,对雷达剖面逐一进行了分析判别;并将不同地段的时间剖面和已知资料及钻孔资料相对比,找出了不同界面及不同地质现象的反射波形特征,对混凝土厚度、衬砌周围松散带、围岩松动带和基岩裂隙带等进行了解释。 4结语 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检测过程中,能有效地探测到衬砌厚度、脱空区范围、衬砌开裂、衬砌外围击岩富水等数据,对施工方采取加固措施消除隐患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将隐患排除在隧道投入使用之前,对隧道的安全使用和正常营运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必将成为隧道施工质量安全保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地质雷达论文:关于路桥检测的地质雷达技术的研究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人们对道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通过以往大量的实践结果发现,由于地质雷达自身具有无损、精度高、分辨率高以及所耗成本低等特性,当前的路桥检测部门应当将其最大限度地贯穿于道路施工以及检测维修的整个过程当中去。该文主要阐述地质雷达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对应的误差分析,希望能在今后得到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路桥检测 地质雷达技术 应用 误差分析 所谓的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其实指的是一种具有精度高,与此同时还可以快速成像的高科技技术之一。归纳的说,其实这项技术主要就是借助地质雷达根据所要检测的物体属性发射与之对应的电波,不仅如此,还可以适当的接收部分对该物体加以判断的发射波。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研究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地质雷达检测技术作用十分显著。 1 地质雷达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勘测误差分析 1.1 发展状况 如果仅仅论地质雷达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10年代,然后在人们对其不断加强研究的过程中得到越来越为迅猛的发展,而且涉及到的领域也是越来越广泛。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雷达所发射出的电波稳定性较差,外加比较复杂,这样一来就会对地质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鉴于此,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各种电子技术的兴起与发展,雷达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随之广泛起来,并于80年代终于使得第一台雷达设备问世。自从这台雷达设备的出现,广大研究学者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并在未来的时间里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其中以成像技术为代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分辨率,大大帮助到了路桥检测。 1.2 地质雷达产生误差分析 就这一点上来看,主要表现为:(1)反射信号时间差。通过调查发现,要想十分准确地对反射信号时间差进行记录,我们首当其冲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计算时间的起点。话虽如此,但是我们要是将探地雷达的触发点(反射信号的)看作是物理时间的起点位置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直达波信号和地面反射信号的干扰如果比较强烈的话,会使整体记录面貌变坏,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增益设置以及自动增益的使用效果。除此之外,天线的位置通常情况下都会随着路况的不同而出现起伏颤动,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准确无误的识别地面反射点的位置并非易事。鉴于此,要想尽可能的提高起始零点的标定精度,我们最为常用的做法就是将地质雷达配备自动调零设置,设同时将时间起点移到地面反射信号位置。 2 在公路检测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以往大量的应用结果表明,公路路基在通常情况下会由于含水量过高、承载力较低、压实度无法达标等综合原因,会在很多时候造成路基产生过量沉陷,这样一来就会形成空洞或者暗穴,情况严重的话局部还会产生滑坍等。另外,还会因为公路结构层透水性差而造成局部出现集水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产生软弱体等病害。通过多年的实践情况看来,形成公路病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本身质量所导致的,也有自然风化或者是外界作用产生的。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路基和路面问题通常是结伴而行的,而并非独立存在,因此在调查公路病害的过程中,查明“病因”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是地质雷达技术在路桥检测中的几种主要应用。 2.1 检测公路基层与路基损坏程度 通过实践表明,如果检测出基层及路基损坏的区段较多的话,在雷达资料上的结构层会表现为界面反射凹凸不平,反射波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虽然说该段基层反射波起伏比较小。但连续性在通常情况下不是十分好的。如果发现路床反射非常微弱,但反射起伏程度比较大,这就可以从侧面说明路基及基层已遭受外界的破坏。 2.2 检测公路路面裂纹 通常而言,裂纹在高速公路病害异常中是肉眼难以捕捉到的。我们可以根据雷达探测原理可得出以下结论:频率越高,探测越浅,分辨率也会随之越高,反之亦然。从这一点上来看,雷达探测在通常情况下可有效解决浅层部位的裂纹异常现象,如果是深部的裂纹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超声波探测法。主要表现为向两边分散的产生一定角度的同相轴。 3 地质雷达技术在修建桥梁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地质雷达技术在桥梁修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质雷达应用于桥梁施工前的地质勘察 换言之,就是可以通过这种地质雷达来有效检测出地质条件,从而发现一些溶洞、夹泥层以及裂缝等所谓的不良地质体,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提醒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施工做好充足的准备,比方说某一个桥梁沉降检测中,发现该桥梁竣工通车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有部分桥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沉,在这个时候我们应用地质雷达就很容易的发现这是由于地层的底部位置存在较多的裂缝带以及溶洞。 3.2 地质雷达应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 通过多次的实践发现,在桩基施工之前我们可以通过雷达来有效的检测出基地的实际地质情况,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溶洞或者夹泥层等一些不良现象后迅速的予以处理,从而保证施工质量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比方说在LTD2100+GC400兆赫的检测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在基底位置布置两条测线(具体是安置在哪个位置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可以沿着边线紧紧贴住移动地面天线进行检测。经过正确的操作过后发现在基底下方的3m处存在较为强烈的反射信号,工作人员挖开后果然是夹泥层,这就证明了雷达检测结果的准确无误。 3.3 在桥梁建筑竣工后进行验收以及维护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发现,在竣工后我们可以通过地质雷达技术正确的检测出钢结构的水平以及垂直分布情况,与此同时还能够发现桥梁结构的内部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等,如果一旦发现钢结构分布情况与设计资料当中的路面厚度不相符合,或者是施工与运营过程中所导致的内部缺陷等相关问题后,施工单位可以派遣专职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大损失,保障桥梁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地质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因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性,已经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比方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勘测该工程的地质情况等。除此之外,我们必将会在今后对这项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加方便地借助更多较为先进的技术,来提供更加扎实的技术保障,从而推动地质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路桥检测做出重要的贡献。 地质雷达论文: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摘 要:地质雷达作为常用的物探手段之一,在隧道超前预报中大量应用,本文结合某高速公路隧道实例,阐述了地质雷达做超前地质预报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并得出探测结论,旨在积累预报经验,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隧道施工;地质雷达;地质预报 1 前言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又被贯以地质雷达之称,是浅层地球物理探测的一项新技术,具有高效性。它借用主频电磁波,其波段达到数十兆赫至千兆赫兹,借助宽频带短脉冲的方式,由地面通过天线发射器发送至地下,经地下目的体或地层的界面反射后返回地面,被雷达天线接受器所接受,进行处理和图像解译的操作针对所接受的雷达信号,来实现探测前方目的体的目的。探地雷达较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而言优点是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便捷迅速、高精度以及对原物体无破坏作用。故此,在道路建设和公路质量检测方面,探地雷达已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得以广泛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地质雷达就人们所应用,到现在快有40年的历史了,它的应用范围有了不小扩展,譬如考古考察、建筑工程、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地质采矿、航空飞行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解决了诸多问题,例如现场勘察、选择线路、检测工程质量、地质预报、地质构造研究等。关于工程地球物理方向的探测方法也分好多种,像反射地震、地震CT高密度电法、地震面波及地质雷达等方法均被涵盖,但是地质雷达却以其高清的分辨率,直观的图象,便捷的使用,得到了工程界认可信赖和欢迎。 2 地质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 2.1 工作的基本原理 地质雷达是一种宽带高频电磁波信号探测介质分布的非破坏性的探测仪器。断面的扫描图像即是雷达借助连续拖动的天线而获取的。雷达不断地把高频电磁波发射到地下,在物体内部传播的电磁波信号在通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反射、透射和折射就会产生。介质的介电常数差异愈大,反射的电磁波能量随之愈大;反射的电磁波被与发射天线同步运行的接收天线成功接收后,借助雷达主机对反射回的电磁波的运动特征进行精确记录,再用技术对数据的进行处理,形成断面的扫描图,利用图像进行判读,即可获取地下目标物的实际情况。 雷达天线把电磁波发射与物体内部,物体内部的填充物或其密实度的差异,导致它们的介电常数有所不同,使电磁波于不同介质的界面处形成发射,并被物体表面的接收天线所接收,参照电磁波发射到反射波返回的时间差及物体中电磁波的速度来测算反射体距表面的距离,完成探测出物体内部的不同层面等结构。 探地雷达主要借助宽带高频时域电磁脉冲波的反射探测目的体。 公式如下: t=4z2+x2/v 雷达依据测取的雷达波走时,自动求出反射物的深度z及范围。 图1 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探测方法 根据上述原理,可用地质雷达仪探测地基中的不同地质分层及异常体的位置、深度和范围。 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不同频率天线的测深能力也会存在差异,频率愈低,探测深度愈大;且此次检测的任务在于探测地质构造及断裂带,本次预报选用美国劳雷SIR-20地质雷达,100MHz天线,采集参数为:采集方式为点测,每20cm一个点,每扫描采样数为512,采集时窗为300ns,采用32次迭加。测线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雷达测线布置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XX高速公路XX合同段XX隧道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县城东部,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左线长921米,右线长862米。结构为Y形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洞身最大埋深200m左右。隧道如图3所示。 图3 隧道整体图 3.2 地质情况 宋家梁隧道设计为强~弱风化泥质板岩、弱~微风化泥质板岩及微风化辉绿岩,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围岩较差,只有极少段落为微风化辉绿岩,其中进口小净距段全部为强风化碳质千枚岩,岩性极差,数次造成隧道冒顶塌方,按照普通围岩支护无法进行正常施工;且隧道紧邻汉江,水系发达,而强风化碳质千枚岩遇水则成沥青状外流,造成极大安全和质量隐患;且初期支护施作以后,围岩变形大,且长期不收敛,强风化碳质千枚岩段落4~5个月不趋于稳定,无法进行下步施工;开挖时有地下水,且水量较大,后期地下水增大。且进口段落为小净距,左右洞施工干扰较严重。这些病害都危及到隧道施工安全与结构质量,严重制约隧道施工进度,造成了人员机械的极大浪费,并给项目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 检测结果及分析 4.1 地质雷达探测成果分析 根据地质雷达在隧道掌子面探测数据图像(见图4)分析,推断此段0-25米范围内围岩为微风化碳质千枚岩,呈碎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含水率大,整体稳定性差,其中15-25米范围内,有稍强的反射截面,推断该段范围内,围岩裂隙增多,拱顶和拱腰位置可能有掉块落实,可能有渗漏水,以及涌水,应加强防排水措施。 图4 ZK13+540掌子面雷达波列图 4.2 验证 经过15天开挖,距预报掌子面13米处,隧道开挖掌子面由渗水变为涌水,且拱架变形严重,由于预报准确,施工单位提前做好准备,增强支护等级,提前抽调大量抽水设备,避免了灾害进一步发生,为下一步施工的有序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语 根据以上实例,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1)地质雷达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可较快做出判断,有利于下一步施工的安全有序进行;(2)隧道超前预报,需要大量实践,反复研究图形和地质情况,以提高工作水平;(3)地质雷达的预报范围不宜过长,20-25米为最佳预报范围,最好留有一定的搭接长度。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隧道也将越来越多,大力拓展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可以减少不要的损失,为工程的正常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地质雷达论文:地质雷达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研究地质雷达在隧道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从理论出发对地质雷达参数选择及病害判别方法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工程分析隧道衬砌背后空洞,衬砌混凝土密实程度等病害,结果表明雷达解释准确性比较高。为其他类似工程积累宝贵经验,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质雷达 隧道 无损检测 1前言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隧道建设数量越来越多,断面也不断增大,施工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对隧道的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来高。隧道在建设过程中隐蔽工程较多,病害一旦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在隧道运营中会产生很多安全威胁,如衬砌厚度不足,空洞等都会对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相比较传统检测方法,如取芯、开挖等直观检测,地质雷达有快速、连续、无损的特点,能够在不破坏衬砌的情况下对隧道病害进行检测,再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解释,可判释隧道存在的病害。目前应用探地雷达进行无损检测成为隧道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 2地质雷达方法 2.1地质雷达原理 地质雷达探测中一般以电磁脉冲的形式进行探测,脉冲在介质中的传播遵循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和斯涅耳原理,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其运动规律与地震勘探方法相似。这也是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雷达的基础。 地质雷达是一种对地下的或物体内不可见的目标体或界面进行定位的电磁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高频电磁波一宽频带脉冲形式,通过发射天线被定向送入地下,经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地层或目标体反射后返回地面,由接收天线所接收。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特征及几何形态而变化。故通过对时域波形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确定地下界面或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及结构。 2.2隧道衬砌质量检测 衬砌是隧道的主要承载结构,也是隧道防水的重要工程,其施工质量对隧道长期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隧道工程质量的检测也显得尤为重要。隧道衬砌质量检测包括隧道衬砌厚度,衬砌背后未填实的空洞,两层衬砌间的脱空,地下水的侵入,衬砌混凝土的密实程度等,主要检测方法即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进行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一般采用400MHz或900MHz天线,检测厚度因天线频率不同而相差较大。检测时一般布置5条测线,分布在隧道的拱顶、拱腰及边墙三个部位,拱顶为隧道的正顶部附近,拱腰为隧道的起拱线以上1m作用,边墙为排水改版以上1.5m左右。测量方式采用连续测量方式,为保证地质雷达时间剖面上各测点位置与实际检测里程相对应,在检测时在隧道边墙上每10m做一个里程标记,以供校正剖面上的里程桩号。检测时天线要贴紧洞壁保持匀速运动,避免天线的颠簸对时间剖面产生干扰。 隧道衬砌检测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为了压制干扰,对隧道衬砌检测的地质雷达数据在解释前,需经过背景消除和反褶积滤波等数据处理,消除多次波和其他背景干扰波,突出衬砌介质与围岩接触面上的反射信号。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相关介质的物理参数如表2.1所示。 2.2.1检测参数的选择 检测参数选择合适与否关系到探测的效果。探测参数包括天线中心频率、时窗、采样率、滤波设置等。 (1) 天线中心频率选择 天线中心频率的选择通常需要考虑三个主要因素,即设计的空间分辨率、杂波的干扰和探测深度。根据每一个因素的计算都会得到一个中心频率。 一般来说,在满足分辨率且场地条件又许可时,应该尽量使用中心频率较低的天线。如果要求的空间分辨率为 (单位为m),目标体相对介电常数为 ,则天线中心频率可由下式初步选定: (MHz) (1.1) 根据探测深度,也可以获得中心频率的选择值。假设探测深度为D,则 (MHz) (1.2) 天线的中心频率与对应的探测深度如表2.2。 (2) 时窗选择 时窗选择主要取决于最大探测深度 (单位为m)与地层电磁波速度 (单位为m/ns)。时窗 可由下式估算: (1.3) 上式中时窗的选择值应增加30%,这是为了地层速度与目标深度变化所留出的余量。表2.3给出天线主频与时窗大小的选择。 (3) 滤波参数的选择 地质雷达测量中,自然界具有多种频率成分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将对测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测量中需要设置滤波参数,来增强目标体的异常响应。 一般情况下,当天线中心频率确定以后,以一个天线中心频率为带宽进行带通滤波。即假设选择100MHz天线,带同范围为50~150MHz。 2.2.2隧道衬砌病害识别 衬砌质量检测过程中,首先要在地质雷达剖面上确认出混凝土与围岩或二衬与初支界面间的反射波同相轴,读取反射波双走时时间,按照公式 计算出混凝土衬砌厚度及异常埋深。电磁波在衬砌中传播速度的求取方法可以采用标定厚度的方法,即在已知厚度的衬砌上采用地质雷达探测,通过厚度及双程走时计算出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 脱空是隧道衬砌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脱空体内为空气,当电磁波在混凝土与空气、空气与围岩之间传播时,上下界面会产生两次强反射,雷达剖面上会出现双曲线形态的强反射波,其同相轴与相邻道发生错位,依此特征可确定出空洞位置、分布范围等。 衬砌混凝土欠密实在地质雷达上会有明显的显示,在欠密实的区域,地质雷达上出现反射相位不连续强反射信号。地质雷达检测分析的密实与否是反射波振幅与相位的变化程度得到的,其物理意义很难用密实度来量化。我们可以根据地质雷达剖面反射波振幅、相位的频率的变化特征将衬砌混凝土划分为密实和相对不密实两种类型,在密实性好的混凝土上,雷达反射波的振幅呈指数衰减,反射相位稳定,层内没有强振幅的杂乱反射;在不密实的混凝土上,雷达反射波的振幅变化较大,反射相位不稳定,剖面上波形杂乱。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正岙隧道是温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工程(仰义至阁巷)第01标段内双洞六车道分离式隧道。左线隧道设计长度564m,设计桩号范围为ZK3+361~ZK3+925;右线隧道设计长度697m,设计桩号范围为K3+351~K4+048。隧道左右线净高均为5m,净宽为14.5m。衬砌采用复合式衬砌,二衬厚度Ⅲ级围岩为450mm,Ⅳ级围岩为500mm,Ⅴ级为围岩为600mm。 3.2现场测试 为检测正岙隧道右洞K3+710- K3+750衬砌背后空洞及密实情况,共布置5条测线,分别位于拱顶、左右拱腰及左右边墙。为准确确定病害位置,每10m打一标记。地质雷达采用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LTD2100型探地雷达,采用400MHz屏蔽天线,详细参数设置如下: 3.3数据分析及解释 地质雷达天线采集到的信号,其中包含很多干扰波,使雷达图像很多有用信息被覆盖,不能清晰的反应目标体。另外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导致天线接收到的反射波与原始波形产生差异,因此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有效处理,为使数据解释更加正确。将采集的地质雷达数据传至计算机中,应用IDSP6软件进行处理,通过滤波、反褶积等处理达到突出有效信息,压制干扰波的目的,通过雷达波形图提取有效信息,判定隧道衬砌质量病害。对于检测结果与设计相差较大的地方,采用取芯法进行确认,证明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地质雷达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于雷达的应用,要有针对性。 4结论 地质雷达作为一种快速、连续、无损的检测方式应用到各个领域,它具有高分辨率、高效率、无损、结果直观的优点,相比较重磁方法、直流电法等采用位场进行探测,地质雷达都具有高分辨率的特点。但也与其他探测方法一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雷达波在传播过程中有较大的衰减,限制雷达波的穿透能力。而且对于电磁脉冲,不同频率成分的衰减程度不同,高频成分衰减较严重,而低频成分衰减较少,探测中会降低探测的分辨率,这是探地雷达的一个主要局限性。 地质雷达论文:地质雷达在吹填造陆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在汕头东海岸新城区围海造地建设中,因填砂层、吹填淤泥层、原海床地层的分界线难以确定,道路建设中沉降值及沉降随时间的关系计算误差大,难以控制。通过静力触探、地质钻探、地质雷达三种方式的对比分析,地质雷达与静力触探测试的分层结果符合较好,且成本较低。研究认为,通过地质雷达确定的土层分层来计算道路沉降,与实测数据较为一致,能用于指导工程施工。 关 键 词:地质雷达;沉降;吹填造陆;道路 1前言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急增,人类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世界范围内城市特别是港口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从上个世纪开始世界范围内开始进行着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工程。我国沿海城市的围海造陆也在大力开展,在围海造陆的过程中,沉降控制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张全威(2012年)通过有限元法对胶州湾产业新区围海堤工程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对海堤施工中的位移特性及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和工程实际不大相符,可靠性不够[1]。迟朝明(2013年)对青岛围海堤工程软土地基处理工程进行了研究,对现场路基沉降实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针对现场地质情况下的地基变形规律,并通过变形规律确定现场施工指标[2]。但是对现场地质进行详细地勘探和原位测试,存在耗时长、费用大的问题。 李志佳(2013年)对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D1、D2配套海堤地基采用了地质雷达探测分析,认为地质雷达探测在分析海堤底淤泥及抛填层厚度的工作中,效果很好[3]。李大心(1996) [4]、薛建、田刚等(1997) [5]、刘敦文、徐国元等(2004) [6]分别研究了地质雷达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认为地质雷达在路基工程质量检验中,应用效果较好,能满足工程需要。在汕头东海岸新城区围海造地建设中,因填砂层、吹填淤泥层、原海床地层的分界线难以确定,道路建设中沉降值及沉降随时间的关系计算误差大,难以控制。通过静力触探、地质钻探、地质雷达三种方式的对比分析,地质雷达与静力触探测试的分层结果符合较好,且成本较低,能用于指导工程施工。 2土层厚度的测试对比分析 汕头东海岸新城项目包括水利和市政两大部分,涉及兴建海堤、吹填造陆、内河涌、泵闸站以及市政管网、主次干道、连接桥梁等多项工程内容。 测试试验段位于汕头东海岸新城WE3路,两个路段,分别为L0+252~L0+292、L0+370~L0+410。图1为L0+272断面上JT1号静力触探点的比贯入阻力Ps随深度z的变化曲线图,图2为L0+272断面的地质雷达测试图,图中竖线为JT1号静力触探点所在位置。 分别采用单桥静力触探、地质钻探法、地质雷达法对6个断面12个点位进行了土层分布测试。地质雷达型号为sir-20型探地雷达,雷达天线频率为40mhz。三种方法测试的砂层厚度见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各个测试点位的不同方法的测试值,比较接近;总体说来,地质雷达法的测试值和静力触探法的较吻合,都比地质钻探法的测试值小。 因为松散砂层钻探取芯是非常困难的,松散砂层几乎全由粗、中、细砂组成,极为分散,遇水又极易流失,无胶结力,钻孔极易坍塌。在这种地层中钻进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钻孔护壁。保证钻孔结构完整;一个是防止钻进中产生涌砂现象。在戈壁和沙漠地区,如新疆吐鲁番铀矿区、罗布泊环境科学区钻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胶结松散、振动易碎的地层中,取心率很低(10-30%),往往使地层被误判,上下层位被颠倒。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钻探界的技术人员,曾特邀乌兹别克钻探专家伊万来华指导,但也无好的办法。伊万先生说“松散砂砾石层钻进取芯,前苏联钻探界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历时30多年,至今未找到很好的方法。” 静力触探主要适用于粘性土、粉性土、砂性土。静力触探适用于地面以下50m内的各种土层,特别是对于不易取得原状土的饱和砂土和高灵敏度的软粘土地层的勘察,更适合采用静力触探进行勘察,来划分土层及土类判别。 综合分析,认为地质雷达法测试的优点是能描绘出整个断面的深度随位置的关系曲线;从测试方法上来说,地质钻探法对于松软、饱水砂层,存在钻孔极易坍塌、地层分界线被误判的问题,且测试费时、费用高,且测试的是少数几个点位的砂层厚度,代表性不强;从测试原理上而言,静力触探非常适用于原状土的饱和砂土和高灵敏度的软粘土地层的勘察,测试结果精确,但测试费时、费用高,且测试的是少数几个点位的砂层厚度,代表性不强。 由表1可以看出,采用地质雷达法来对填筑砂层和吹填层进行分层分析,具有足够的准确度。 3 沉降观测及计算对比分析 汕头东海岸新城WE3路,采用在已填筑的砂层上逐渐往前推进的填筑方式,每个断面的填筑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可以视为一次填筑。根据吹填前的地质勘探所得各地层的分布和参数,以及以上试验断面用地质雷达法所测试的吹填淤泥和填砂层的厚度,对6个断面的总沉降量及沉降s随时间t的关系,进行了计算。总沉降量计算采用分层总和法,沉降s随时间t的关系采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方法如下: 在试验路段,也进行了沉降观测。沉降观测采用沉降板,因填砂层底是淤泥层,淤泥层不能承受沉降板的重量,故在淤泥层顶放置沉降板,没有意义。故在填砂层完毕后,沉降板放置在填砂层顶,并加以保护和固定,保证沉降板不受潮汐和雨水的影响,且能随基底一起沉降。沉降观测数据至今已逾一年,观测结果如图5、图6所示。 沉降观测值和各种沉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按地质雷达法测试的土层分布计算的填筑后365d的沉降计算值,和沉降实测值比较接近,误差在10~44mm之间,6个断面的平均误差为20.3mm;按地质钻探法测试的土层分布计算的填筑后365d的沉降计算值,和沉降实测值误差较大,误差在19~82mm之间,6个断面的平均误差近50mm。 4 结论 采用地质雷达法来对围海造陆中的土层分层测试,具有较高精度,与静力触探法相比效率高,成本较低,且能显示全断面的土层分层;地质钻探法在松散砂层中钻探取芯困难,导致土层分层的误差较大,从而导致沉降计算误差较大。测试分析对比结论,能对相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参考。 地质雷达论文: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在我国隧道工程的检测当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阐述了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依托某隧道工程实例,对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在隧道工程检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论述。期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对提高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隧道;检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交通和水利的发展越来越快,从而各类隧道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多,隧道工程的质量检测是非常关键问题。以往隧道工程的开挖的方式主要是直接爆破,达不到工程预期的效果,从而影响了隧道混凝土衬砌造成较大难度,使得衬砌层厚度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隧道工程的施工方式发生了变化,工程开挖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此时高效率全方位的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就出现了,为隧道工程的检测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论文以某隧道工程为实例,来对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进行分析。 1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原理分析 地质雷达设备主要由控制主机和天线两个部分构成,主机的功能为提供控制信号,天线的功能为发射或接收超高频电磁波天线发射电磁波后,电磁波在衬砌和围岩内传播,一旦遇到内部裂缝、衬砌边界、孔洞、围岩时就会发生电磁波反射,由天线接收反射的信号,并将其传送至主机,主机负责全程记录、存储、显不反射信号的强度、走时等信息反射信号的强弱与反射界面面积、平整度以及两侧物性差异有关,反射信号往返时间长短则与反射界面距离有关通过分析反射信号的相关信息,可以判定反射界面的位置和两侧介质的性质,获取围岩结构状态,衬砌厚度、劈裂、孔洞的形状与位置等参数,实现无损探测。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探测原理示意图 2 某隧道工程实例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论文以某隧道工程实例为依托,对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该隧道是基于新奥法的原理进行设计施工,衬砌形式为复合式衬砌,为确保隧道工程的整体质量,决定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对关键工序进行质量检测。 2.1 雷达设备的选择及参数的设置 在应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隧道工程进行质检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地质雷达,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合理确定基于本工程的特点,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决定选用RAMAC/GPR型地质雷达,配以500mHz屏蔽天线该雷达的特点如下:高集成化、真数字式、体积小、重量轻,是目前唯一一款能够由单人进行操作的探地雷达其功耗较低,主机功耗仅为25W,系统耗电量较低,无需电瓶供电,给野外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质检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参数如下:采样频率设置为7005mHz;采样点为483个;叠加次数为8次;触发方式为时间触发。 2.2 检测项目及检测要点 2.2.1 支护厚度检测。在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由地质雷达天线发射出的雷达波中,空气直达波是传输速度最快且最先抵达接收天线的,次之的是表面直达波,反射波居于最后在影响反射波能量的各种因素当中,隧道围岩与混凝土的物性差异是关键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差异与反射波的能力成正相关的关系,雷达波经由隧道围岩和混凝土界面反射至雷达中的。反射信号在图像中的具体表现为强振幅和连续同相轴,基于这一特性,便可在地质雷达中准确读取出混凝土的厚度。 2.2.2 二次衬砌厚度检测。隧道内的围岩与一二次衬砌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具体体现在物性和成分上,正是因为这此差异造成了围岩、一次衬砌和二次衬砌三者间的介电常数不同,尤其是在衬砌与围岩间当电磁波经衬砌进入到隧道围岩当中时,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如下现象:即反射波的振幅增大、视频率降低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电磁脉冲在结构层的各个界面当中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反射,并且不同结构层中的电磁脉冲速度均不相同,按照反射的速度与时间,再借助相应的计算公式,便可求出隧道结构层混凝土的具体厚度。通常情况下,电磁脉冲在混凝土当中的传播速度可预先获知,基于这一前提,采用地质雷达对隧道衬砌混凝土的厚度进行检测时,关键环节是准确获得电磁脉冲在各个结构层当中反射时间。 2.2.3 脱空区检测。由于空气与混凝土的物性差异较大,从而导致了两者之间的介电常数存在很大的差别。在隧道工程施工时,若是衬砌混凝土的背后回填密实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便会使混凝土与围岩之间形成缝隙,此时电磁波在经过空气与混凝土界面时,就会出现较强的反射信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脱空区的区域越大,在雷达图像当中的围岩界面就越清晰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雷达图像中的反射波呈弧形,并且多次出现,同时反射波具有同相轴的特点,它出现的位置一般都在混凝土层下方,随着时间的变化反射波的能力会随之增强为此,可按照雷达波在隧道洞内的传播速度和介电常数对脱空区的大小进行计算,同时按照水平距离还可求出脱空区的具体范围 2.2.4 钢拱检测。雷达设备发射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能量传递由于传播导体的电磁性差异较大,所以使得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一旦遇到金属材料等良性导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射现象。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经常会使用到钢支撑和钢筋网,这两种金属材料结构均属于良性导体。在运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进行隧道检测时,如果混凝土中存在钢拱,那么就会在雷达图像上显不明显的、呈月牙形的反射信号,且每一个钢拱均会有一个对应的反射信号;如果混凝土中存在钢筋,那么就会在雷达图像上显不出强烈的、呈连续点状的反射信号根据雷达无损探测获取的信号形状及雷达图,可得知钢筋、钢拱数量及其分布情况等信息,用以判断钢拱和钢筋用量是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检测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在不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对各道工序施工质量的检测,一般都是采用无损检测技术本文依托某隧道工程实例,对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在该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论述,结果表明,地质雷达能够准确检测出隧道的施工质量,为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简介:房俊超(1981.04- ),男,陕西商洛人,本科,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 地质雷达论文:地质雷达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隧道因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往往施工难度大,容易出现初期支护背后脱空,二次衬砌混凝土厚度不足等问题,给施工和运营造成相当大的危害。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就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质量隐患并及时清除,通过地质雷达方法检测正好解决以上问题。它以其高分辨率和高准确率,快速、连续且高效的无损检测方法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本文介绍了地质雷达工作原理与工作方法,并探讨了地质雷达在隧道检测应用时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地质雷达;二次衬砌;背后脱空 一、地质雷达工作原理与工作方法 (一)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 地质雷达作为一种电磁技术,可以对地下的不可见目标进行定位。其工作原理是:以高频电磁波的脉冲形式,通过电线定向传入地下,反射回地面的电磁波被地面仪器接收。由于地下不可见目标的不同,病害的类型也不同,那么电磁波到达之后会反射回不同的形式。再根据其返回波的性质进行分析,得到地底隧道病害的真实情况。地质雷达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病害检测,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即衬砌或岩体中存在的孔洞与周围物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差异较大。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病害的时间,将病害类型的检测分为建设之前和后期维护,即地质的超前报告以及隧道健康监测。只有两种检测同时应用,才能有效的施工建设,并且在建设中、完工后避免意外,从而保障隧道运营的安全。 (二)地质雷达工作方法 目前常用的时域地质雷达测试方法有环形法、宽角法、多天线法、剖面法等,其中。以剖面法结合多次覆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剖面法是发射天线(Tx)与接收天线(Rx)以固定间距沿测线同步移动的一种工作方法当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间距为零时,也就是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合二为一时、称为单天线形式,反之称为双天线形式。剖面法的测试结果可以用地质雷达时间剖面图像表示,其横坐标记录了天线在地表或衬砌面的位置,纵坐标为反射波双程走时,表示雷达脉冲从发射天线出发经过地下界面反射回到接收天线所需要的时间。这种记录能够准确描述测线下方地下各反射界面的形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地下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来自地下深处界面的反射波会由于信噪比过小而不易识别,这时可应用不同天线距的发射和接收天线在同一测线上进行重复测试,然后将测试记录中相同位置的记录进行叠加以增强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分辨率。 二、地质雷达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技术 (一)地质雷达检测参数 地质雷达检测时的参数设定是否符合紧切关系到检测的效果。主要的检测参数包括:采样率、天线中心频率、时窗、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间距、测点点距。 1、时窗选择 W=1.32dmaxM(2) 其中:M为介质中电磁波的速度(单位:m/ns)dmax为探测深度(单位:m)。 2、采样率的选择 采样率(时间采样间隔)是记录的反射波采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按照尼奎斯特采样定律采样频率至少要达到天线中心频率的3倍。为了使记录波形更完整,建议采用连续测量工作方式,采样率取中心频率的6倍。 (二)地质雷达检测工艺 1、布置测线 检测隧道之前,一般沿隧道拱顶、左拱腰和右拱腰,以及左边墙和右边墙做5条测线。布线时要注意周围的详细情况,应该远离地面噪声源,剖面线必须能提供测区内充分的细节,并使工作量最小。注意,对于特殊的检测位置要特殊布线才能达到需要的精度。 2、标定里程 当雷达天线扫过检测剖面时,雷达设备不能自动地在图谱上标定出检测位置。主机采集到的数据是一系列平滑、连续的彩色图谱。因此,需在检测前对隧道作出里程标识。一般是从隧道的进口处开始,每5m用醒目的红色油漆在隧道的边墙上作出一个/o0标识。检测中,当天线扫描过该标识时,通过连接在主机上/Mark0端口上的打点器打点,每按动一次打点器,在与天线位置相对应的图谱上标出一条明亮的/Mark0线,如此才能准确地找出图谱上各检测点对应的实际里程位置。 (三)地质雷达波形分析 隧道现场施工过程中,主要有过程质量控制和二衬成型检测,过程控制中,主要检测隧道初期支护完成后,初期支护厚度、钢拱架间距、初期支护背后脱空等;二衬施工完成后,主要检测二衬厚度、钢筋间距、二衬背后脱空等情况,就各种检测主要如下: 1、初期(二次)衬砌背后空隙判断 初期(二次)衬砌背后空隙是指隧道衬砌背后没有全部回填,初期(二次)衬砌与围岩间存在的空洞。由于空气与混凝土的介电常数差异较大,衬砌与围岩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图像中就会表现为衬砌界面反射信号增强,如果空洞较大,还会在界面信号下方产生绕射信号。 2、初期支护钢架判断 隧道初期支护完成后,为分析钢架支架距离,判断钢筋有无,当混凝土中有钢架时,反射信号为分散的月牙形强反射信号。每一个月牙表示一根拱架。通过判断检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隧道二次衬砌钢筋判断 隧道二衬施工完成后,为分析二衬中钢筋距离,判断钢筋有无,连续的小双曲线形强反射信号,每一点信号代表一根钢筋,钢筋保护层越小,信号越明显,通过上面距离以及显示根数来判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隧道二衬厚度判断 隧道二衬厚度检测,是隧道的主要检测项目,是隧道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隧道衬砌厚度直接影响到衬砌结构承载能力和隧道使用寿命,使用雷达扫描已经成为重要的控制手段。二衬和初期支护由于物理成分和物理性质存在着很大差异,介电常数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衬砌与围岩之间,电磁波从混凝土进入围岩时,反射波形振幅显著增大,频率降低。 隧道混凝土厚度是根据电磁脉冲在各结构层见面反射时间和各结构层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计算得到的。厚度检测的关键是确定电磁波在隧道各结构层中传播时问。然后根据电磁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计算出结构层的厚度。 三、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检测时应注意的问题 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检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1)由于支护表面不平整引起的里程记录上的误差和对检测结果的误判;(2)隧道内的照明电缆、机械等对雷达波产生很大干扰,影响后期数据处理过程中对信号的解释。为此,现场检测时应确保天线与衬砌表面密贴。并尽最保证移动速度均匀,对表面不平整段落可采用时间触发进行探测,现场应随时记录可能对雷达波产生干扰的物体及其位置。另外,雷达检测二衬厚度的精度与所取介质的介电常数息息相关。因此,通过查表选取介电常数履然是不可取的,必须在检测前对衬砌混凝土的介电常数作现场标定。 地质雷达检测可用于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质量检测。目前较多隧道建设管理部门存在重视竣工验收质量检测、忽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现象,这是不可取的。隧道衬砌是隐蔽性工程,仅凭传统的目测或钻孔等方法难以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全面的控制,这就导致施工中容易遗留空洞、初喷或二衬厚度不足等质量问题,如果等到竣工验收再发现这些质量问题显然为时已晚。为此,施工过程中的地质雷达检查尤为重要。笔者建议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检测可参考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流程图,以便更好地控制隧道建设质量。
天然药物论文: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研究 天然药物化学或者中药化学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医药院校中许多专业的必修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天然药物化学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延伸,它在探寻先导化合物以及研制开发新药中也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是每一位担任此课程的高校教师必须认真去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就自己对天然药物化学的了解和教学工作实践体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件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讲授这门课程之前必须对整个天然药物化学所涉及的整个知识结构都有所了解,比如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常见中药的特性和其中所含化合物种类,有机化学化合物结构特征和波谱知识等,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够旁征博引,才能够深入浅出。有了全面的知识,在讲课中还要紧抓核心,即围绕着教学大纲对繁杂的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取舍。列出哪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和理解的,是考试所要求的;哪些知识是在以后的工作研究中可能遇到的,也是要熟悉的,这样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掌握好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这个舞台。在讲课的过程中,课件是表述自己观点的载体,好的课件可以让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很好的表述出来,形象生动的让学生理解掌握。在形式上,好课件应该字体适中,图文并茂,实例恰当;在内容上,应该层次鲜明,重点突出,引人入胜。比如第一章总论的讲解可以先以麻黄碱为起点讲解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中的作用,进而说明中药成分的复杂,引出各类的生物合成途径,然后讲解分离各类成分最合适的分离方法,最后说到化合物结构鉴定的四大波谱方法的应用。 2多讲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授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案例的讲解,深入浅出的实例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感兴趣的知识来实现自我充实。医学院的学生对于繁杂的化合物结构式倍感头痛,抵触情绪比较严重,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老师可以用实例来充实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将天然药物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及临床知识联系起来,这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比如讲解萜类结构式时,可以重点以青蒿素为例,讲述其发现和临床使用的过程中的一些有趣问题来进一步讲述结构和性质之间的紧密关系,引导学生探求先导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间的关系。讲解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这一章的从天然药物或者中药中开发新药的方式时,我们可以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不同的开发新药的方式方法,比如,通过讲解植物甾体皂苷提取物地奥心血康胶囊的研究开发过程说明有效部位的开发经过,强调2012年地奥心血康胶囊在荷兰成功注册的意义,讲解李伯刚其人创业背后的故事,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新药开发的各种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提问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比如在讲解青蒿素抗疟活性成分研究过程的实例时可以反问学生抗疟疾的药物有什么?为什么有了奎宁了还要去研究青蒿素?从而进一步的讲解活性追踪是怎么回事,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的天然药物研究开发过程。 3角色互换,以学生为主导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内容繁杂抽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解部分章节的内容,达到让学生深刻体会的目的。比如三萜及其苷类这一章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讲述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的各种骨架类型,各种骨架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三萜及其皂苷的提取分离方法,举例来说明三萜及其皂苷的重要的生物活性。讲解完之后老师对之进行点评和补充。通过学生自己制作ppt,自己讲解来加深学生对三萜及其皂苷各种骨架的异同的印象,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通过学生自我讲解和老师的点评,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4实验为主,理论实践结合 实践出真知。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还需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体验实验科学的真正意义。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过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验证和加深对已有的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当前设置的实验课程,目的明确,路线成熟,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就可以达到提取分离的目的。这还只是达到了让学生了解天然药物提取分离过程的作用,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好天然产物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我们还可以留出部分的实验课程时间带学生到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的科研室参观一些现代化的分离纯化设备,使同学们能够真正的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整个过程。 5个人魅力,影响学生人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从事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要的工作内容,但教学的过程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天然药物化学教师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同样应该不断地提高个人人格魅力。除了在课堂上用言语教授这门课程之外,应该在平时的天然药物化学的科学研究中树立榜样,积极的引导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院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在不断发展的学科,它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会对药学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工作应该做到课前精心准备,充分备课;课上积极引导,努力启发;课后有的放矢,积极实践。这样做方才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乐于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爱上天然药物化学,进而主动探索天然药物化学。 作者:肖世基 张茂生 付少彬 单位:遵义医学院 天然药物论文:谈论中韩两国天然药物开发政策动向 中韩两国都是从制度上把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放在同等位置的国家之一,因此,传统医学在两国占据的比重及作用比较大。最近,全世界对于传统医学特别是天然药物的认识逐步升温,借此,中国和韩国试图向外扩展传统医学。两国都发表了天然药物开发相关的中长期政策及其实施方案。如中国发表了纲领性文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并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及产业化开发、创新药物及中药现代化等具体的项目;韩国则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并制定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笔者在本文重点比较分析了两国的天然药物开发政策,从而挖掘有合作潜能的领域。 1中国中药新药开发政策[1] 中国是传承并不断发展其传统医学的典型国家之一。但是,在世界传统医药市场上中国所占据的比重却很少,部分传统药物还需靠一些跨国企业倒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实施了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尤其加强了中药现代化工程。1996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九五”计划的重要内容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之后,1998年实施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得到了“九五”计划的优先支持。1999年,国家科技部发表了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化实施方案,同年仿制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也被反映到“973”计划里面。200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表了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后来此专项被选定为“十五”计划优先扶持项目。2002年,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8个部门联合发表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中国自加入WTO以来把中医药产业视为了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中医药走向世界需得到包括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等的中医药现代科学证明,为此,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发表了中医药国际化、中医药标准化等计划。 2韩国天然物新药开发政策[2] 韩国从制度上同样重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并重视天然物新药的开发。韩国的天然物新药开发政策是在如下情况下实施的:第一,在传统医药领域拥有相对的优势;第二,相比新药开发主流趋势的化学合成,基于天然物成分物质的新药开发成功率更高;第三,利用天然物的新药开发属于高附加值领域,有利于确保国家竞争力。韩国的天然物新药开发主要在天然物科学研究所、药学大学、企业研究所里进行,最近,韩医科大学和韩医学研究院也开始了部分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天然物研究得到了政府的经费支持,科学技术部的“G7项目(先导技术开发事业)”和保健福祉部的“保健医疗技术研究开发事业”等成为了其典型。韩国政府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2000.1.12)和相关实施令(2000.8.17),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2000-2005)”。 韩国的“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至2010年开发5种以上的天然物新药,实现天然药物国家战略层次上的产业化。其最核心内容还是天然物新药开发,而天然药物产业升级为国家战略产业是新药开发的最终目标。“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确定了第一阶段(2001-2005)、第二阶段(2006-2007)、第三阶段(2008-2010)、最终(2010以后)等4个阶段性目标,见表1。表1“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的阶段性目标(略) 韩国“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领域重点课题可以概括为培育天然物科学、促进天然物新药开发、开发世界级天然物新药等。其中培育天然物科学部分包括人才培养、扩建设施、挖掘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天然物成分D/B、制定政府相关制度、实施国际规格化等建设天然药物平台相关的领域。促进天然物新药开发部分主要集中于实现产业化、提升产业体研究能力、毒性试验、临床前试验、创新新药开发技术等实质性的新药开发技术和产业化。开发世界级天然物新药部分包括持续开发新药候选物质、剂型研究及具体的工程研究、临床试验、新药开发、开拓世界市场等新药产业化所需的具体程序。 以上天然物新药开发工作主管部门为保健福祉部,而合作部门包括教育人力资源部、产业资源部、科技部、海洋水产部、农林部、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等。实质性的研究参与机关包括各级大学、研究所、企业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关包括汉城大学天然物科学研究所等;事业管理机关为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 3中国和韩国的相关政策对比 中国的中药新药开发通过中药现代化工程来实现。这个工程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建设事业,它贯穿GAP-GLP-GCP-GMP-GSP等认证体系,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领域。在这种巨大的平台建设过程中,中药新药开发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因此,中国的中药现代化过程远远超过了单纯意义上的中药新药开发。 韩国尽管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制定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却不像中国系统规划的发展计划,只是聚焦于新药开发;也没有像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那样独立的政府部门,只是在韩国保健福祉部内设立了韩方政策处,因此,大部分的天然物政策包含了很多一般性新药开发的概念。在韩国,实质性的新药开发事业由汉城大学药学院下属的天然物研究所主导。 中国和韩国各自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政策,一般情况下,中国的计划都能如期推进下去,相关政策的适用也非常活跃;相反,韩国的考虑因素太多,很难按照计划完成。实际上,韩国“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如期完成率仅为整个计划的32.7%。 4结语 目前,世界大部分的传统医药市场被拥有跨国企业的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占据着。中国和韩国在传统医学领域有很多的共同点,这不仅形成了竞争关系,也意味着诸多合作的可能性。虽然中国的研究开发规模比较大,但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产品化能力比较差,所以很难开拓市场。相反,韩国拥有应用化、产业化优势。所以,两国应更进一步加强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关系。最近,中韩两国政府在天然产物新药开发领域开展了一些示范性的合作项目,这预示着双方合作的光明前景。 天然药物论文: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初探 摘 要 目的:为解决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对目标单体化学成分纯度判断不精准及在提取、分离、纯化等过程不能对目标分离成分纯度的动态变化监控等问题,加强与提高学生对现代科学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将高效液相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中。方法:结合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等方式探索将高效液相色谱仪应用于《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堂中。结果:解决了传统实验课程中用薄层层析法与显色反应等不能监控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在提取、分离、纯化过程中目标单体成分纯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及最终目标单体化学成分具体的纯度的问题。结论: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能对目标单体成分进行纯度精准判断以及对目标分离成分纯度的进行动态监控,并能增强学生对现代科学仪器的操作能力,但实验课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须进一步增强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 实验教学 高效液相 实验改革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天然药物中某一个或几个单体化学成分为目标进行实验设计,通过提取、分离、纯化等手段,得到目标单体化学成分,最后通常通过薄硬阄龇椒ㄓ胂陨反应等手段对目标单体化学成分进行判断,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对得到的目标单体化学成分的进行纯度判断始终是个问题,例如:通过薄层层析技术并结合对照品比较法,虽然能够对得到的目标单体化学成分的纯度进行定性判断,但是,具体纯度是多少呢?为解决诸类问题,将HPLC技术,即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中,查阅相关文献,未见关于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的相关报道。本文通过将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尝试,探索实验过程中对目标单体化学成分具体纯度的判断以及天然药物在提取、分离及纯化等过程中对目标单体化学成分纯度进行动态监控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1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HPLC技术,即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应用较广的一门现代科学技术,主要用于天然药物、中药及民族药的含量测定、质量控制、定性定量分析等。 通常,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药物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分析》、《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较少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但是,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高校职业教育及适应生产与工业实际的需要,将高效液相色谱仪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越来越具有必要性,这是适应高校实验课程多样化、应用型及实验教学改进的要求。 将高效液相色谱仪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也是适应现代医药高等院校教学的需要,并能与现代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此学校于2013年采购了多种现代化实验设施设备,如Agilent 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及相关配件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线真空脱气机、四元梯度泵等,这些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为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提供物质保障。 2 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探索 2.1 知识准备 对《天然药物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强了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的学习和讲解,通过在理论教学中应用讲授法、案列分析法、视频播放、Flash展示、小组讨论等方法,学生基本掌握了该仪器的相关知识。 2.2 实验的选择、实验设计及分组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共安排五个实验,以“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为例,按照实验讲义,学生分小组分别开展实验。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对药材粗粉浸泡液、渗漉液、过滤液(石灰乳调PH后)、浓盐酸调试液、盐酸小檗碱粗品(盐析纯化)、纯品共六个操作过程中盐酸小檗碱进行纯度测定,进行全程动态监控。实验的开展,首先是按照实验教材全程完成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再利用实验过程中比较耗时的渗漉过程及整个实验结束后,离线开展高效液相动态全程监控检测的相关操作。 2.3 授课教师示范引导 实验前准备:对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前对照品溶液的制备、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滤膜、滤头、过滤器及流动相的制备等,边操作演示边介绍,让学生熟识使用精密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前的一些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基本原理、操作要领及操作时注意事项。然后答疑,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最后,以对照品溶液的检测为例进行全程演示。 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熟识并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各种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奠定基础。 2.4 学生实际操作 教师演示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验设计分别收集药材粗粉浸泡液、渗漉液等六个操作过程中间体适量及纯品适量,然后按照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处理,分别用0.45%em 微孔滤膜滤过到液相小瓶、编号,即得各操作过程中间体供试品溶液及纯品的供试品溶液。然后与对照品溶液,分别加入到高效液相进样区相应位置,对号入座。 2.5 相关保障措施 根据检测数量与检测时间等,由于仪器设备的限制,为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分小组开展实验,同时,保证流动相的量要高于实际用量,根据预测时间,分时间段依次进行检测。每小组检测结束后,离线方式打开数据处理软件,分别查看药材粗粉浸泡液、渗漉液等六个操作过程盐酸小檗碱的纯度,记录在实验记录中。用EXCEL软件或SPSS 18.0软件绘制不同阶段盐酸小檗碱的纯度动态变化曲线数据图。 3 结果与讨论 将高效液相色谱仪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中,这种探索的结果是成功的,解决了学生实验操作中对纯度的精准检测,动态监控了目标化学成分纯度在提取、分离、纯化等各阶段动态变化,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验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仪器设备少,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整个实验开展下来比较费时,同时,在精密仪器室开展实验,缺少专业实验员,建议设立专业实验员教学岗位。 (通讯作者:王传明) 天然药物论文: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设计模式的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探讨和实践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o学院 制药工程系,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为了符合创新型社会发展和国际工程认证要求,本文在制药工程专业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设计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方案,并将方案实施过程的体会进行阐述,得出结论,该方案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制药工程;天然药物;探索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创新”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并指出“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指出[2],工程专业制订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规定的12点内容,其中“个人与团队”中要求,学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以及负责人的角色;“终身学习”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沿用刻板、“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大环境的需求[3],也无法达成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 天然药物化学是以有机化学、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等为基础,与药理学、工业药剂学、药物化学、制药分离工程等课程紧密联系[4],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天然产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等知识,熟悉天然药物开发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安排学时较少,没有开设实验课程,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天然药物化学的实训课程来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证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适应新形式社会需求以及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对于课程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提出了“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实验设计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方案”(见图1)。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课程实验研究内容供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设计出合理的、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对方案实践并分享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课程改革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显著增强,并能较好发挥团队作用,开展“科研”工作。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体会,在此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一、精制分组,分工明确,避免以“逸”代“劳” 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设计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分组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课程认识度以及感兴趣的程度有较大的差异,这对实施方案的成效影响很大。课程教师需要通过讲授课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问答互动,作业质量,课程测试等环节,观察学生对课程反应。在方案实施分组的过程中,老师应将对课程有浓厚兴趣,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较强的学生分派在各小组中充当骨干力量,带动成绩较差、兴趣不大的学生的积极性,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分工。一般来说,小组以4―5人为宜。教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充当“导演”角色,需要告知小组组长,活动实施过程当中应有明确的分工,如必须确定文献资料的整理,PPT的制作和汇报,实验方案讨论的记录等工作的完成人,避免有的学生以“逸”代“劳”,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精心选题 天然药物化学章节很多,化学成分类型多样,老师要精选出每个章节中具有代表性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进行命题。糖苷类化合物中可以选择如“天麻中天麻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苯丙素类成分可以选择如“当归中阿魏酸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木脂素类化合物可以选择“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厚朴中厚朴酚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黄酮类成分可以选择“葛根中葛根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陈皮中橙皮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等。每个章节精选出1―2个项目供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实践后通过PPT汇报分享,选题的全面性可以使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中各论章节都能有所收获,学生能更为全面地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相关知识。 三、建立合理评价方式 合理评价制度是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课程成绩是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参数,成绩评价制度的公平性至关重要。在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实验设计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个人实验设计环节,方案实施过程,实践小结等三个重要环节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如实验设计环节中,设计报告的标准格式,参考文献数量及格式,方案合理性,可行性分析等都有明确分值,学生可对照这些标准设计出较为规范、可行性较强的科研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完成自己的实践项目之后,任课老师和助教进行打分。与此同时,学生组长也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评分,综合以上的分数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学生在活动后的感言中写道,“我们成绩的点滴汇聚,让我明白了科研需要积累,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因此,合理的评价制度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总之,在创新型社会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新形势下,制药工程专业的天然药物化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与团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更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新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经实践证明,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设计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天然药物论文: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 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活性成分是研制新药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适应我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对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实验教学形式,以期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巩固基础、系统理论、了解前沿的效果,同时探讨了新的实验考核制度。结果表明:学生能够更加系统牢固地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具备了初步地分析和解决天然药物化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 1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化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从天然药物中获取新的有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创新行为。来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新药已经在临床上大范围使用,全球药品市场中天然来源的药物制剂已经占临床药物的30%,青蒿素、紫杉醇等已经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线药物[1]。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许多药学类专业在本科生阶段开设了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以培养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投入天然产物研究。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非常重要,很多理论教学内容必须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和巩固,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逻辑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近年来,天然药物化学领域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掌握基础又接触前沿,是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天然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实验形式,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并调整了相应的考核方式,以期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扎实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和实践操作。 2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 专项技能训练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为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活性化合物的化学修饰方法。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富有连贯性,内容也较为生动,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周期长,一味药材的深入研究需要1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其中任何一个步骤操作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所以必须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选取经典实验设计,侧重于某几种操作技能的训练:如“黄连中的小檗碱的提取、分离、鉴定”实验[3],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提取液的pH值调控、盐析过程操作及控制要点、薄层层析法的操作和结果判定,紫外灯的使用。在一个经典实验中将天然产物分离的分离、分析和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常规基本技能加以强化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对于减少或避免学生在后期科研过程中犯不必要的错误以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2.2 科研思维训练 在专项技能训练完成后,开展一项自选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流程,确定关键因素。由教师选定一个天然产物提取的中间产物,由学生自主设计、精细完成其中某种物质的提取制备。例如“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实验,主要包括回流提取、pH值梯度萃取、柱层析分离和重结晶等内容。针对大课题,将学生分组,每组设定不同的实验方案,开展均匀设计及方差设计,考察不同实验因素如温度、pH值、溶剂配比的不同水平对于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汇总全班的实验结果,以讨论形式确定最佳实验方案。通过这样的学习,每组同学都会体会到不同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同影响,通过进行交流讨论,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实验的均匀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 2.3 半程参与实验 针对耗时长的药材提取实验,以半程参与形式展开。由学生进行主要操作,中间过程由教辅人员完成,实验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例如氧化苦参碱的提取采用渗漉法:其中苦参根的粉碎、渗漉桶的装填等工作由学生完成;缓慢的渗漉过程由教辅人员帮助完成;氧化苦参碱的重结晶过程耗时较长,由教辅人员看管。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实验关键条件的设置,总结实验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及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天然药物论文: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华南农业大学 兽医学院,广州 510642) 摘要:为改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通过教学中精选实验内容、强化实验预习、做好实验记录并完成实验报告及贯穿绿色化学思想四方面的改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在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完美结合。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绿色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种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等知识,以探索其防病治病的原理,并根据已阐明结构的成分,研究有效成分的构效关系,以便利用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合成或半合成高效、低毒、安全的新的衍生物。从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可知,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建立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仪器分析等学科的基础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结构多样、理化性质各异、内容繁杂,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因此,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良好支撑,为学生直观展示各项理论内容,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近年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积极推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同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也极其重要。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多更好的实验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均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校动物药学专业成立于2004年,也是我院为培养兽药行业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设立的专业。天然药物化学以植物或动物中的活性成分的提取和生物合成为主要目的,为药物合成、新药研发提供实践性学科服务,是动物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此外,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进行改革,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与现状思考 目前动物药学专业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纳入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学院与任课教师对天然药物实验教学极其重视,授课学时及实验教学平台均能很好保证,此外也能实现实验教学经费的科学管理,专款专用,总的来说,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然而,现在动物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课,轻实验课的观念,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本课程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采取与理论课相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少开放式、自选式的实验,实验内容比较陈旧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实验教学的初衷。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动物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背景,我们对动物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初步探索。 根据《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管理出发,对现行实验课内容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开放性、自选性实验等方面做以调整,保证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一、学生习惯的改革 实验过程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实验前的预习、实验过程中的准确操作、及时记录相关信息以及实验废液废固等有毒害物质的集中收集处理、实验结束后实验用具的整理等,良好的实验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受益匪浅,而且也会在以后的工作、科研生涯中终身受益。同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贯彻绿色化学理念,实验中不断探索使用价格低廉易得、低毒甚至无毒的试剂代替之前常用的较昂贵或有毒的试剂,例如在“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实验中,在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可用石油醚代替毒性较大的苯作为溶剂,实验结果处理时注意废液废固等有毒害物质的集中回收处理。而且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包括一些易燃、有毒、腐蚀性强的药品,使用的玻璃仪器也容易破碎,所以在实验前必须了解实验室的安全常识、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说明、药品的理化性质等。实验过程中要保证每一步的操作准确、细心,以便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同时,要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毕后,应收拾好实验台面,清洗所用玻璃仪器等放入烘箱烘干,其他药品等放回原位,实验后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计算,完成实验报告。 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动物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学时及经费限制,无法开设大量的实验课程,我们根据动物药学专业特点,结合兽医学院实际情况,选择了三个实验周期相对较短,实验操作面宽的天然药物提取、鉴定实验,作为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程的补充,这样可以在实验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天然药物成分的提取和鉴定的实验操作。在原来“薄层色谱和柱色谱”硅胶柱层析分离实验基础上补充天然药物化学中应用较多的三氧化二铝柱层析实验,“生物碱类成分和黄酮苷的鉴别”实验的基础上,添加“皂苷的鉴别”实验,让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重要章节的主要标志物的鉴别方法有深入的理解,“虎杖中大黄素的提取、分离和检识”实验中对中药虎杖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在检测熔点鉴别大黄素的基础上添加特异性反应以更好的鉴别大黄素的存在。而且实验课尽量安排在相应的理论课之后,让学生能在对将要实验的药物的理化性质及鉴定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进行实验,从而使学生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及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兴趣。 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直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自己操作,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进而使其学习激情被压抑,据此弊端,我们希望采取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前讲解实验内容时,关键部分均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使他们更加掌握实验的原理、目的等。这就要求学生实验不仅要掌握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还要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原料、溶剂及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充分的了解;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涉及到的颜色反应、沉淀反应、分离纯化操作的原理能完全掌握。课前的预习及讲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纳入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项成绩改革方法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达到改善实验速度与提高实验操作正确性的效果。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原则,建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趋势,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将该专业必须的天然药物化学知识进行优选重组,整合,选取基础性实验操作和热门研究物质提取、鉴定方法相结合的策略作为动物药学专业学生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的主要内容。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较扎实药物分析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术。通过改革,得到一套适合于培养动物药学专业学生的合理、科学的综合型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出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较完善的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能,坚持绿色化学理念,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A。 天然药物论文:中等卫生学校《天然药物学》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学内容补充等方面对中等卫生学校《天然药物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讨论,以期为在卫校《天然药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等卫生学校;《天然药物学》;课程教学 2014年2月26日,在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了“三对接”要求,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进一步贯彻“三对接”的要求,优化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卫校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学》课程中与生物医药行业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查和归纳分析,以期为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适合中职药学类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 1.中职药学类毕业生在医院从事的工作岗位:处方调配、库房管理员、制剂配制、临床药学室资料员、质量检验员、静脉药物配置员等。 2.中职药学类毕业生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的工作岗位:生产一线操作工、药品营销企业采购员、销售内勤、医药代表、市场调研、质量检验和研发助理。 3.从事的工作岗位在药品经营企业从事的工作岗位:药品导购占、库房管理、处方调配药品验收、用药咨询、质量管理占比和市场调研占比。 二、中职药学类毕业生胜任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中职药学类毕业生要胜任有关的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占受访者73.23%);有关中药性味、归经、毒性、配伍、用药禁忌等基本知识(占受访者67.10%);药品的保管养护(占受访者63.55%);炮制的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占受访者49.3%);天然药物的鉴定(占受访者38.39%);药物制剂技术(占受访者27.10%)。 三、《天然药物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应补充的教学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中职类药学毕业生而言,《天然药物学》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主要有:常用中药基本功效(占受访者79.35%);天然药物的采收、加工与贮藏(占受访者66.45%);药用植物的形态学知识(占受访者56.13%);药用植物的分类学知识(占受访者53.535%);中药的炮制(占受访者52.26%);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知识(占受访者38.065%);药用植物的解剖结构知识(占受访者33.55%)。 在《天然药物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应注意补充的内容:临床常用药用植物(占受访者61.94%);民间常用药用植物和药用植物不良反应事件(占受访者60.65%);药用植物用药成功案例(占受访者49.68%);为利用药用植物养生保健占(占受访者48.36%)。 四、《天然药物学》实践教学中应侧重培养的学生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天然药物学》实践教学应侧重培养的学生能力包括:指导合理用药能力(占受访者61.94%);为中药材的鉴别能力(占受访者60.32%);为原植物识别能力(占受访者53.55%);第四为处方调配能力(占受访者47.74%);操作相关仪器设备能力(占受访者35.81%)。 五、在《天然药物学》课程中加强本土药用植物资源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在《天然药物学》课程教学中,应重点介绍如下37种龙岩本土药用植物:金线莲、绞股蓝、马蹄金、南方红豆杉、夏枯草、淡竹叶、三叶鬼针草、金银花、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土茯苓、马齿苋、七叶一枝花、仙鹤草、益母草、土牛膝、鸡血藤、金樱子、巴戟天、灯心草、金毛狗脊、紫苏、苍耳、薄荷、栀子、射干、苎麻、白茅、银杏、葛、麦冬、石斛、桑、莎草、枇杷、艾。为此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野外实地现场教学(占受访者54.19%);课堂实物展示教学(占受访者46.13%);见习(占受访者45.48%);课堂标本展示教学(占受访者42.58%);课堂幻灯片图片教学(占受访者41.94%)。 六、结语 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中职药学专业的就业岗位前10位分别为药品导购、处方调配、生产一线操作、库房管理、药品营销企业采购、制剂配制、销售内勤、药品验收、医药代表、临床药学室资料员。中职毕业生已由过去的以医院药学为主转变为以药品生产、药品经营为主。 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和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更新专业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以满足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适应的需要,真正实现“三对接”。 天然药物论文: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构建本科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 摘要:针对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学习中出现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和知识面掌握过于狭窄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扩充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该学科新的研究方向的兴趣和相关文献调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学习积极性并建立起自主学习模式的方法。通过实践发现,该方法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迅速掌握适合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且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教学实践 天然药物化学是高等院校在中药学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时必备的基础知识。现阶段,从天然药物中发现的结构新颖、生物活性显著和不良反应小的先导化合物已经成为新药开发的重要资源库,国内医药企业对中药新药研发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因此,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应该能够提供非常开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极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尤其是沈阳药科大学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国内药学类高等院校中开设较早,并且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同时作为我国第一个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博士的培养单位,在教学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设方面都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很多的毕业生反映所学专业知识面相对狭窄、自主设计实验能力欠缺、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通过对以上问题分析不难发现,一方面,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内容设计上仍然固守几十年前的大纲和思路,而没有引入近十年国内外该领域最新、最热点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拓展学科领域外延,设计交叉立体的教学内容,扩充学生知识面并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此归结为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反映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之外,不能较快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学习方法,不能很好地理清思路和重点内容,并对课程学习产生懈怠,这说明教师在授课中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将此归结为让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针对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学什么”的问题,国内一些教学工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建议[1,2],但缺乏在本科生教学工作中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提高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国内药学工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3],并且在《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中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实践[4],但缺乏在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中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因此,我们提出在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尝试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解决目前课程教学内容与该领域研究进展脱节、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度不高的问题。 一、精选专业研究热点,提高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在色谱学和波谱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不断促进下,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等天然药物化学传统研究内容已经逐渐变成一种成熟的研究手段,而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转向和中医药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等学科高度交叉之后产生的一些新的范畴,如中药复方代谢组学研究等。如果能够在本科阶段就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借此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对未来选择就业方向或读研方向进行提前准备。 根据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近年来主要的研究热点方向,结合课题组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我们选择了十个专题向学生进行了介绍,包括其和中医药学交叉后产生的:(1)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2)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炮制研究中的作用;(3)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作用;(4)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GAP研究中的作用;(5)中药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其和生物学交叉后产生的研究;(6)代谢组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7)代谢组学在毒理学中的应用;(8)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其和海洋科学交叉后产生的研究;(9)海洋药物研究的机遇与挑战;(10)天然药物化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这些专题的介绍使得学生在书本知识外,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许多同学开始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并在课下查阅资料。 由于课堂教学时数有限,而由教师逐个深入讲解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因此我们将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入了专题的讲解。 二、合理安排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 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国内外专业课程教学中一直得到广泛的认可。该方法不仅可以将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置于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而且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固有角色,让学生尝试扮演课堂组织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学生在思想交锋之下碰撞出的火花,也是学术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课堂讨论具体实施方案包括:①对于参与此次教学改革的四个班级的学生我们进行了5~6人的分组,然后由学生选择专题内容并进行组内任务分解,包括前期文献资料搜集、组内文献讨论、幻灯片制作和讲解等;②教师对课程学时安排进行调整,将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压缩后调整出3次课,共6学时供学生进行专题汇报和讨论;③组织教改组成员对学生专题报告情况和每位组员的现场表现进行考评,最终以20%的比例计入期末最终成绩;④对学生查阅的文献资料和制作的幻灯片进行整理归纳并存档。由于在前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并且教师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因此课堂讨论收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①学生参与度高――在每组汇报人讲解完毕后,其他组员都会针对幻灯片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详细解释或者阐述自己的独到观点;②问题讨论比较深入――通过汇报发现部分学生能够比较系统而又多方面地对一个问题进行讲解,说明其对文献的解读能力得到了提高;③学生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在集体讨论中,一些聆听讲解的同学会提出针对性很强的问题,而这些往往就是该研究目前的瓶颈,有些学生还会提出自己有创新性的解决办法。 课堂讨论在学生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气氛,也充分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这也为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模式作了很好的铺垫,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通过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来发挥的。 三、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仅限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而在课下,教师忙于科研任务而疏于主动和学生进行课程内容或教学方法的沟通,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知识难点或学习方法上的困惑也没有向教师及时请教的渠道,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教师在本科生自主学习模式建立中应起到如下作用:①在课堂教学中,应向学生说明该课程的作用,使学生遇到知识难点时,知道阅读哪方面的资料;②在一章节讲解结束后,应该用简略的图示将重要的知识点串联整理,使学生对其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③应该将有联系的各章节内容穿插整理形成练习题,及时发送给学生并且能够对学生解答的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展开有针对性的讲解。而这些作用的发挥,都需要依赖课下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网络平台。如授课之初即建立了师生公共邮箱,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在结束一章节内容的讲解后,即将自己总结的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以及思考练习题及时上传,学生可以通过邮箱向教师传送思考题解答情况或提出自己在本章节学习中的难点,教师针对这些反馈及时回复邮件进行解答或针对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 在2~3章的讲解之后,该邮箱已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利用率不断攀高,而授课教师也从学生的反馈中受益,课程的讲解越来越有的放矢。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课下和教师的沟通,已经逐步找到了天然药物化学学习的窍门,建立了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听课时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课下自主学习针对性更强。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实践,我们基本形成了在中药学专业学生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该领域各研究方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模式的方法,基本解决了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问题。该项实践活动在学期中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而在学期末也收获了可喜的教学成果。中药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四个班级学生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考试及格率达到了95.8%,而优秀率(≥90分)则达到了16.7%,而在之前,天然药物化学一直是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及格率较低的一门课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初步构建了本科生自主学习模式,而这为中药学和药学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天然药物论文: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天然药物化学是全国大多数医药院校,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当前,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存在教师工程背景薄弱、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及西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广西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对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改进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育 制药工程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进行调减时新设立的专业,是运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解决医药制造过程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专业不同于药学专业,后者偏重药学基础理论,而制药工程专业强调医药制造的工程过程,重点在“制”字,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基础,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医药、农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生产、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质量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 天然药物化学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科特点[3]。该课程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复杂,理化性质多样,结构鉴定相对困难,是制药工程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主干课程。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药物在传统医药中极具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何将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西南地域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制药工程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一、优化师资队伍,突出工程背景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大多数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多门课程均有紧密联系,包括有机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药厂设计、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综合性和逻辑性均较高。然而,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由一位教师负责全部内容的讲解,但由于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主讲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偏重于理科,缺少拥有中药制药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存在中药、天然药物研发所用设备讲解不到位和制药工艺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甚至整个制药工程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于2008年在化学化工学院(今化学与药学学院)新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近几年,学院大力引进药学方面的人才,总体而言,同样偏重理科背景,但与一般医药院校相比,学院的工科背景相对较为深厚。因此,可以根据各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以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教师为主导,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仪器分析、药理学等专业的教师为辅,重新组合教师队伍。不同专业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利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合专业、课程和地域特色,确立教学目标 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应有所偏重,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取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对制药工程专业而言,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目标在于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探讨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及检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另外,应结合制药工程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西南各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比如,广西中草药物种达4600多种,是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药资源十分丰富,省内天然药物企业亦占药企的绝大多数。因此,在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时,应结合地方道地药材和龙头药企,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习兴趣,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内在联系 1.天然药物化学与波谱解析教学的整合与优化。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对未知或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的手段日趋丰富,波谱学手段成为结构鉴定和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有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药工程系的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的结合非常紧密。波谱解析由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组成,相对抽象难懂,而天然来源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区别较大,导致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成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有必要将波谱解析内容融进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拓展波谱解析课程学习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波谱解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4]。 2.结合当地民族药的特点,有特征地选择实例,丰富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有壮、瑶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壮族总人口为18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瑶族总人口约260万,60%以上聚居在广西。而且,广西拥有极具特色的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源,蕴藏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诊疗技术和方法[5]。据《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广西少数民族常用的中草药资源有1021种,其中壮族应用的中草药资源约有700种。近几年,广西重视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桂政发〔2011〕6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桂政发〔2011〕61号),医药制造业已被列入广西“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 运用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药效实验,对临床上疗效确切的广西民族药复方、组方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阐释药效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质量标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酶解提取技术等,提高壮、瑶药制品质量,把广西来源的壮、瑶药真正推向世界市场。在教学内容中,特征性地引入壮、瑶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适用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药学人才。 天然药物论文: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微型化的教学实践 摘要:从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出发,对其中芦丁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实验进行了微型化探讨,并进行了有益的教学尝试,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改善。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微型化;教学实践;芦丁 研究微型化学实验的初衷是为了实验室的安全和保护,国家环保总局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教育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将高校实验室、试验场列入环境监测范围。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用到的挥发性、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试剂很多,实验产生的“三废”回收处理问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经费等等,同时因实验时间较长,难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所以减少试剂用量和缩短实验时间成为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亟待解决的问题。改变教学手段,实施微型实验是势在必行的。本研究以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芦丁的提取分离为例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从教学实践现状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芦丁的提取分离是实验大纲中一个必做项目。芦丁有比较广泛的用途,在医药上用做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在食品中做抗氧化剂,化妆品上做防晒霜成分之一。因其在槐米中含量为20%~25%左右,所以通常选用槐米做提取实验原料。芦丁提取有几种方法:甲醇回流提取法、水直接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甲醇提取法虽然很快就能观察到晶体,但提取率很低;水提取法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芦丁水解,提取率不及碱提酸沉法;超声波提取提取率较高但杂质含量多,收率较低。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选用 工业 上用的碱提酸沉法。能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有效的活性成分(芦丁的价格2.00元/mg),学生非常有兴趣,但经过2012、2013年级学生163人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抽滤困难,真空泵及水槽中到处是液泡;因溶液量大调节酸碱度需用石灰乳及浓盐酸,不易控制,而且教室中盐酸的气味很刺鼻;酸沉及重结晶的时间较长,很难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需要在1~2 d的时间完成;大部分同学做出来的产品颜色呈褐色或偏绿色与标准品颜色相差较大;大量的残渣很浪费,而且不好处理。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发动学生进行思考,从原料取样量、过滤、酸碱度上对原有操作进行改进。提出的问题很现实,再加上学生也想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所以该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从实验微型化出发,改变实验条件 微型实验不仅仅是表现为减量和小型化,更是对实验装置的设计改造,对实验方案的改进与探索。例如我们常常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具体情况,寻找适合材料或方法来改善方案,这也是发挥师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的好机会。 为了便于过滤,我们从微型化出发,以减少过滤溶液的体积。结果发现溶液量缩小后虽然利于过滤,但实验效果并不好,不易观察到现象。经过进一步实验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改动:原料称样量由以前的40 g减小到2 g(考虑槐米中芦丁的含量、估计的提取率及后面的重结晶和鉴定实验);分别用饱和石灰水代替石灰乳,15%HCl代替浓盐酸调节pH(原因是溶液用量缩小后,酸碱调节pH的用量减少,所以要降低酸碱的浓度,否则溶液pH易过量);pH由以前的4~5调节至pH=3~4(目的是减少酸沉时间);加热时用表面皿盖住烧杯以减少水分的损失。条件改变后,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得到了较大改善。 3 从实验目的出发,力求实验效果 改进后的方法经过药剂专业2014级学生112人的,效果明显优于以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每一个学生均可做完整的实验,一方面原料用料少,不会增加原料购买量(2 g/组,以前20~40 g/组),另一方面用到的耗才很普通,常规,不会增加额外耗才费用;实验现象明显,在短时间内能观察到整个提取、分离和重结晶现象,以前重结晶需要放置过夜;用到的原料量缩小10~20倍后,溶液易过滤,不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布什漏斗内也不会有大量的滤渣堵塞孔道,从而使过滤容易时间缩短;用料少,提取液体积少,容易调节酸碱度;用料减少后并没有影响实验效果,提取率较以前的3%左右提高到10%左右,收率也保持在50%~60%左右;实验时间缩短,在4 h内能完成提取、分离及简单的鉴定实验;产品与对照品比较一致(外观呈淡黄色晶体;熔点:172~175℃;经色谱鉴定,Rf与对照品一致)。 此方法简单可行,经过药剂专业4个教学班(2014级)的实践,效果显着,完成了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同时也避免了学时与实验时间不一致的矛盾。它不仅可用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实验指导,同时也适合于相关课程如《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的课程实验指导。 4 微型实验教学实践中揭示的几个问题 小型、微型化仪器精致美观,引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由于溶液量少,使学生普遍更加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关注实验条件和精度纯度,操作上粗枝大叶、不规范的现象大大减少,台、桌面也明显整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也比平时多,反映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 实验微型化后试剂用量少。半微量通常只有常规用量的1/2,微型实验则通常只有常规用量的1/10,甚至更少,水电耗用大大减少,除节省资源、能源外,减少实验中的“三废”,大大改善实验室的空气,有利于保障师生健康,减少了固体废弃物处理费用。 半微量法和微量法的实验时间大为缩短,克服了以往实验课普遍超时,工作量大的问题。可在有限的课时内安排更多的实验项目或进行设计性、开放性实验,丰富教学内容。 半微量实验试剂用量是常量1/5~1/2,仪器外型基本与常量一样,体积缩小一倍以上,能够较好保证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有的微型实验技术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不能照搬教材和其他院校的,应根据自身实验室条件和教学要求采取实施方案。 天然药物论文:研究性学习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剂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运用现代化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探究,思索和建立知识体系的学习活动,是人们认识事物和学习方法的主动的行为方式,是具有终身性的理念和策略。将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中,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以促进能力培养和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1采用启发式教学 以史为鉴,让学生了解天然药物化学发展的坎坷历程和美好前景,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以简明扼要的流程揭示天然药物化学的知识结构、主要任务、学习目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打破学习的神秘感、畏惧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设计、分析提取分离流程,以科学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创造条件,开设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动力。 1.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为了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积极开发教学课件,改变教育教学手段、方法落后状况,利用电子阅览室和网络资源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获取新信息,不断创新,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全过程。 2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现行教材中的实验项目常常不能切合本校的实际,如教学时间、教学设备等等。为此,根据现有条件及目前状况,我们反复预试,反复实验,多次修订,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自编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实验讲义,多年来,用于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师生均感实验比较顺手,成功率较高,可行性强,实践效果好。 3教学评价改革 传统的应试教育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为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大胆尝试进行了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3.1变被动考试为主动的学习过程 以往的单元测试,学生事先只是盲目的记忆结构、性质、流程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连书都懒得去看,考试时抄袭、作弊,应付差事,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尝试改革,进行角色互换学习法,让每位学生一周内按要求命出一套单元测试题,进行讲评。 任务分配后,每位学生都积极准备,不但复习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还要将其融汇贯通,换位思考,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命好每一道题。收集学生命题后,我们进行了相互交流、讲评,将大家都认为比较好的试题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份集体创作的考试试题。 讲评中,大家一致认为:命一套题比考试难度大得多,但能学到不少东西。以往的考试只是为分数去盲目地学,得到的大多是知识碎片,相互之间没有连贯。而命题需学生对学习内容反复思考,寻找问题,寻找答案,掌握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才能完成一份试题,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通过分析、设计流程图培养创造性思维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流程图的设计非常灵活、多变,可经过反复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它的奥妙,在此前提下,流程图的设计可多种多样,以避免学生"背流程"的被动现象。 3.3将实验考核变为积极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预试,可使他们从中体会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一改往日实验课学生目标不清、无从下手、完任务、应付差事的不良习惯。课程结束后的技能考核,是让学生完成一份小型综合性研究报告。此项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践与探索,到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具体做法是:①每位学生自抽一份生药;②教师讲清具体要求;③认药;④查资料(包括植物来源、生药形状、药理作用、结构性质、检识方法、提取分离方法等等);⑤相互讲评交流,介绍自己的情况;⑥具体实验操作,依评分细目表量化评分;⑦总结性报告;⑧综合考评等。 本项工作前后持续1个多月,学生走进阅览室、图书馆,收集整理所需要的资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做记录、分析、思考,虽然各自的方式不同、角度不同,但认真钻研的精神是相同的,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开阔视野,转变了观念,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思想,增强了自信心。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放大的考场、范围更广阔的考场,看到了这个特殊的考场上学生积极、忙碌、求知的身影,我们的学生变得会学习了、爱学习了,我们的教学也显得格外有意义了。在最后的讲评中,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发言,谈体会、谈认识、谈收获,从多方面对这次活动进行了肯定,他们认为通过完成研究报告,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搜索信息、整理资料,更提高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为后续教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体会 ①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着眼点在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单纯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②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改革,我们应更注重的是: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了与探究、勇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与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明确自己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课前应花费大量的精力查询相关资料,提前做充分准备;教师应坚持继续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等等。③21世纪,不会学习就不会生存,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最好的、最适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学习的兴奋点,才能够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去学习更新的、更深的、更广泛的知识内容,才能够使他们在未来学习、终身教育中得心应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知识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研究性学习告诉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考高分更重要。④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有利于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药剂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天然药物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性学习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优选的、重要的学习方法。 天然药物论文:支架式教学法在大专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 【摘 要】目的:通过对大专类院校的天然药物化学专业的支架教学方法的研究,讨论这类教学方法与常规教学方法的异同。方法:我们通过将学生分为两个不同的小组,即采用传统方式教学的小组和采用我们新型的支架式教学方法的小组。对这两个小组都进行相同的内容进行教学(选取天然药物化学书中的黄酮一章节),最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对比,谈论这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结果:我们对这两个班的同学进行了相同的测试,测试结果表示,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的小组的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方式教学的小组,同时在支架式教学小组中,高达九成的同学认为通过这个方式的教学更有利于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结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我们采取的支架式教学法在大专类院校的天然药物化学专业的教学中效果更好。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法;大专天然药物化学;黄酮;统计学比较 支架式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由我们的老师为同学们构建一个外观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然后指引学生在这些结构对应的知识点上寻找新的内容,最后再对这些新的内容进行一个判断归纳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当然不是我们首创的,它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使用历史,早已被我们的专家学者运用在一些英语、汉语、物理等相关大众化课程中,并且取得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在一些偏专业化的课程比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工电子等课程上,支架式教学方法也有被使用过。但是,在我们的医学领域,特别是我们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课程,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很少被使用到。在医学教学上,《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学科,它主要讲解了常用的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分子的结构和特点,以及这些药物的药性提取和成分鉴定等方面的学习。这个学科知识点非常多,而且相互之间是交叉相连的,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是经常很遇上知识点记漏和记错的现象。我们针对这样的问题就提出了在日常的教学中改用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能更好更准确的掌握天然药物化学中各类知识点,同时也希望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各个章节理论授课的方式,对采用传统方式教学的小组和采用我们新型的支架式教学方法的小组进行对比教学,最后对于教学效果进行判断。 1 教学实例 1.1 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 这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是我校2014级的药学专业一班和二班的学生,他们的分班是当初由电脑随机产生,且从入学以后都是由同一位辅导员进行管理,前期接受的教学课程也是一样的,我们对他们两个班的成绩进行的统计,比较结果发现,他们两个班在学习能力上不存在过大差别。所以,以上所有因素综合考虑,判断两个班具备对比的条件,没有太大的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决定药学一班(110人)为我们本次研究的实验班,药学二班(112人)为我们本次研究的对比班。 本次对比教学所选取的内容是《天然药物化学》里面“黄酮”一节。黄酮类的药物在我们的日常医药中使用的量非常大,但是这类的药物结构比较复杂,涉及的理论也较多,提取分离的方法也比较麻烦,学生学习起来最为吃力。所以我们选择“黄酮”这一节作为我们的对比教学的课程进行教学,不仅具备教学的代表性,更能突出教学的差异性。 1.2 教学导入 教学的导入环节是指,是老师通过对前期知识的回归和相应的案例知识的运用,使同学们渐渐进入“黄酮”一节的教学中,老师在开始教学时通过使用案例分析和黄酮结构的描述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后,在慢慢的构建一个关于黄酮学习的知识框架,引领他们学习的方向。 1.3 拟定问题 老师在进行教学案例分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积极的讨论他们在日常或者是其他方面知道的有关黄酮的知识。比如,在哪些临床药品含有黄酮?哪些天然药品中有黄酮?哪些临床的症状会用到黄酮?等等。1.4 协作学习 我们对实验班的同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他们进行随机分组,每十人为一组,选一名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本小组成员讨论和分析的结果,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框架的连接,最后在整个班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链。 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学习完成以后,每组再选择一名成员与其他组的成员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完成一个对所研究知识的丰富和找错的过程。这样反复讨论和研究的过程中,丰富了我们学生对于黄酮类知识的相应的掌握。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个人研究、小组讨论和老师的指引下,不断的学习和巩固相应的知识,同时培养了我们的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1.5 独立探索 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要指导学生熟悉书本知识上的关于“黄酮”的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或者是图书上去收集一些没有出现在书本上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收集来以后,可以更好的加深我们的学生对于“黄酮”的学习。而后,有了这样的学习经验以后,我们的同学就可以在相应的“蒽醌”“香豆素”“生物碱”等章节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法。在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可以用课后作业的方式来让学生复习和巩固黄酮的结果、黄酮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只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这种学习的方法,在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就可以为完成对整本书的学习, 同时我们的学生也具备有了独立判断和学习的能力。 2 效果评价 对于这两个教学方法的结果的判断,我们设定了一些列的评价指标,来全面科学的判断支架式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劣。在主观方面,我们通过学生们对于黄酮章节学习效果的自我判断来进行评价;在客观方面,我们准备了相同的试卷来对学生进行测试判断。通过我们对实验班110名同学的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有96.12%的同学更喜欢支架式的教学方法,有95.35%的同学认为支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96.22%的同学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中他们找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同时与传统教学班的试卷测试结果我们发现,实验室的成绩远远高于传统教学班的成绩。 3 讨论 3.1 支架的搭建 本次研究采用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的“黄酮”一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在一系列的反复探索和研究中,我们发现,要想运用好支架式教学方法,最主要的就需要建好一个合理、完善的支架,再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进行细化,尤其针对那些学习能力弱的同学,更需要老师建立一个合适的框架帮助其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 3.2 教学个体化 在支架式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是这个方法的中心点,所有的支撑点都是围绕作学生的能力展开。老师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同时这个框架的构建也要因学生的学习能力来有所不同,学习能力好的学生,老师构建这个框架是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的知识点以外,还更多的有相应的发散的知识的延伸;对于学习能力不好的同学,老师在构建这个框架是主要还是以基础知识的积累来构建。 3.3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在支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会有一个知识收集的过程,知识的收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支架式教学目标的完成,这个过程学生会用到各种工具来收集知识,然而对这些工具的使用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和推荐。比如,推荐学生去图书馆查询书籍,或者指导学生在网上收集信息等等。 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的方法。《天然药物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体系错综复杂,就需要运用支架式的教学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相应的学习的能力。 天然药物论文:《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思考 摘要:在医药类高校中,实验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应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人才的培养需求。本文论述了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在创新医药教育模式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在医药类高校学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总结,探讨了实验教学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力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实验教学;天然药物化学;医药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药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更应具备创新与创造精神。因此,秉承“加强基础,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医药类普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加强实验教学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当前创新医药教育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主要通过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等手段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发现具有新颖结构或骨架的新化合物或具有新活性的已知化合物,为新药的研发奠定物质基础。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保障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开设相关课程的各个高校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本文作者及所在教学团队,长期工作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通过学术交流并结合自身在实验课教学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对目前国内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揭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改革思路。 一、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建设投入相对不足,现有教学设备不能有效利用。实验室建设上缺乏适度超前的科学规划,实验设备的落后与老化,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例如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学生从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如果没有核磁共振波谱仪很难确定未知化合物的准确结构。依照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仍然采用色谱加对照品的方式进行化合物的定性鉴别,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探索性实验内容的学习需求。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探索精神,应在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多增加探索性的实验内容,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与发挥的空间。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必须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入,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这样的设备应该成为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标准配置。此外,药学类专业本科阶段学生除了在实验课的短暂时间里可以接触到专业仪器设备外,很难再有更多的机会能够使用到这些专业设备,这不但会影响教学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而且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想通过利用实验设备学习和掌握更多实验技能的需求,从而形成了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的供需矛盾[2]。这就要求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的同时,在实验设备使用管理上,也应该考虑是否能在实验课之外对本科生适时适度开发,在更大程度上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动手实践学习需求,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实验课程规划不合理。在每一章理论课学习之后,应该及时安排与之相对应的实验课,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及时巩固和复习相关的知识内容,不应该把所有的理论课集中讲完再安排实验教学,更不能将实验课安排在相应的理论课之前。这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计划制定和学校教务部门课程安排上要认真规划、统一协调。此外,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中,选取代表性的药用植物和应用经典的提取分离方法对于理论教学的提升也有着很大的帮助。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实验课内容上也要合理规划。比如在学习完蒽醌类化合物这一章理论课后,可以安排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实验等。 3.缺乏完整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不仅是教育决策的依据,也是实验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的有力保证,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也起着较强的导向作用。对实验教学的完成情况,如果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就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规范化进程,从而不能对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做到及时全面的把控。应该从学与教两方面来制定科学全面的实验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4.正式出版的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教材中,质量参差不齐,也少有配套的实验教材。理论课教材在内容编写上,过多强调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缺乏学生需要的技能性、应用性知识,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课教材又往往与理论课教材内容脱节,不能很好的实现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的紧密衔接及相互辅助提高。 5.教学方法与内容的相对落后。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多以演示验证教学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开放性。教学内容上局限于传统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应适当加入简单的结构修饰与体外活性实验,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天然药物化学的全过程研究,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化学部分。 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效果,以至于制约了创新教育模式的改革进程。针对在实验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与薄弱环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探索。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与发展思路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观念,使实验教学在整个药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得到确实的提高,选拔优秀人才负责实验教学的管理工作。加大对实验室建设与精力的投入,引入现代化的先进设备,使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改进教学方法。在天然药化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将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合理分布,删除一些不符合时展的陈旧实验内容,扩充学科发展前沿性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实践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3.进行实验考核。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每学期全部实验结束后要进行实验操作的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基本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学生在实验全过程的表现及创新思维能力,并将其纳入平时成绩,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4]。 4.实验室实行开放的管理模式。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是在实验时间与地域上的开放,更应该是在实验设计、研究课题等方面的全面开放。开放实验内容,允许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流程,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经相关专业教师审核后,进行独立操作;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尽早接触科研实践,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土壤[2]。 综上所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对于探寻新药研发所需的先导化合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能够为新药的研发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正确认识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并充分肯定天然药物化实验教学在整个药学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必将对提高创新医药教育模式下培养人才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然药物论文:微课教学模式在天然药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课程的普及,顺应多元化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大势所趋。在此前提下,微课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天然药物学课程的特点及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首次将微课应用于天然药物学课程教学中,旨在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药学技术人才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天然药物学;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微课 1.微课的概念 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生还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在短时间内展示出课程的核心部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更为广大学生所接受。 目前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微课模式应用到各种专业化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天然药物学教学也开始采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2.天然药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天然药物学是五年高职药物制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从事天然药物学一线教师的教学经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天然药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真实。传统理论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课程中有大部分药用植物、中药饮片知识,学生只能通过图片的形式观察,不能很好地展示部分药材的重点特征,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显得不够生动,形象。 (2)实验教学环节薄弱。天然药物学涉及的实训内容较多,传统的实训教学方法只是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被动地完成实验任务,对实验过程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训环节天然药物学包括让学生认识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的结构的内容,由于季节、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有些实验并不能在课上完成。除此之外,在学习药材鉴定知识时,由于药材、设备等问题的限制,很难做到一人一组,学生不能独立操作。 (3)课后缺乏沟通平台。天然药物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识别传统中药材并能做进一步的真伪鉴定。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造成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及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微课在天然药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演示讲解专业术语。这门课程前半部分包含很多植物解剖学基础知识,专业术语较多,在学习植物特征时,要抓住要点。微课的设计需要倾向于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可以对野外植物解剖进行录像,理论讲解的同时播放视频,边看边讲,就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各科植物形态特征的一般规律。 (2)微课讲解实验要点。中药的显微鉴定实验教学是天然药物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饮片的微观结构因种类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而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可以准确区分各种药材。课前教师先利用数码显微摄影技术制作显微切片的视频图,在讲授药材显微鉴定时,直接播放微视频,能够真实地再现显微镜下所观察的细胞组织结构。通过这样的微视频播放,学生对药材特性的认识更深刻,更加逼真,学习效果明显。 (3)完善网络化课程。天然药物学的核心内容是中药饮片的识别及真伪优劣的判断。对于特别贵重的药材,由于价格的限制,教学标本有限,在课堂的讲解时不可能人手一份进行实物的识别与鉴定。利用高清摄像机拍摄贵重药材的各种特征,并且将一些容易混淆的伪品进行对比。将各个微课程制集中在一个网络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些科普,利于广大百姓接受。 4.结语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主题鲜明,内容精简,一方面可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变得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便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但是,在高职药物制剂专业天然药物学课程的建设中,微课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微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药学素质。
计算机大学论文:浅谈大学物理中的计算机教学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 计算机教学 [论文摘要]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计算机教学作一些思考和尝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物理学与计算机的密切关系 电子计算机是因解决物理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二次大战期间为了快速计算弹道,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6年研制成功[1],万维网的出现是因欧洲核物理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由此可见,计算机与物理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物理学的发展促成了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出现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它延伸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成功地解决了很多物理、数学等方面的难题,没有计算机就不可能准确计算出火箭和卫星的轨道位置、就没有今天的航天成就,计算机应用跨越各个学科,在工业技术、企业管理、情报信息处理、国民教育等领域引起深刻的变革,在今天几乎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离开计算机的应用。 作为孕育计算机诞生与发展的物理学,如果说早期物理学应用计算机主要解决人们的计算速度、强度的技术问题,那么到了今天,计算机已在更深刻的层次上促进物理学的发展,由于在物理学很多领域中能够找到精确解的理论问题已经不多了,剩下的是大量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预测和求解离开计算机,人们几乎无能为力了。另外一个方面,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够通过真实的实验来验证物理理论的正确性、工程中也往往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做实验来探测某些数据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而今天很多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来完成,达到与真实的实验完全相同的效果,成本低廉且安全环保,用计算机来进行科学实验是科学技术史上革命性的变化。 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情况对我们今天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物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物理教学中结合计算机教学的一些思考 大学物理课内容很多,结合不同的专业,在保证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内容上作一些必要的取舍,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等相关专业,教学内容上适应地向专业倾斜,使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明确基础课的服务目标,让学生明了物理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做法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精选典型物理问题用计算机编程求解 大学物理课程一般在大一的下学期和大二的上学期进行,而大多数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也恰好在此阶段展开,这就为物理课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相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物理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精选一些典型的物理问题用计算机编程进行数值求解。例如在力学部分讲抛物运动时,先按教材讲授忽略空气阻力时的运动方程,求出精确解,然后补上空气阻力二次项,方程就变成非线性的了,让学生体验含有空气阻力时实际问题求解的难度,再介绍计算机数值计算的方法与思路,给出编程示范,作为综合习题让学生完成程序设计与调试,并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教师协商,程序调试可利用计算机上机课时间完成,通过这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既培养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课和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双方面的积极性。又例如在振动学章节用计算机演示单摆大角度强迫振动的混沌效应;在热力学章节用计算机模拟二维布朗粒子运动;在电磁学章节用计算机编程求解一般位置的电场和磁场分布情况,像载流圆形线圈,根据毕粤--萨伐尔定律和对称性,教材上只给出了求线圈轴线上点的磁感应强度,但对其它位置的磁场分布情况计算就很难了,因此可在课堂上简单介绍计算机积分法,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完成求解圆形电流非轴线上点的磁场分布情况,巩固和加深对物理定律及其适用范围的理解与把握,学习和体会计算机编程的方法与技巧。 通过精选少量典型物理习题利用计算机编程进行数值求解,以小论文或综合作业的形式布置练习,具体实施中充分征求计算机相关教师的意见并请求协助和参与实施,加强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双赢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大学物理课的基础地位与作用,体现计算机对物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知道这两门课程关系如此密切,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积极性自然就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二)部分物理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课件来进行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物理的计算机仿真实验也得到普遍的关注与认同,成为大学物理实验的一个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一些院校已开发出很多有特色的大学物理仿真课件,为我们在实验方面实施物理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结合创造了另一个有利条件。可将全部物理实验内容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按原计划实施,一部分实验由计算机仿真实验取代,还有一部分作为对比实验,既按真实实验进行,又做仿真实验进行对比。将仿真实验课件安装在机房和校园网上,方便学生操作。仿真实验虽然不可完全替代真实实验,但真实实验仪器因结构复杂精密、价格昂贵,不允许学生反复操作、随意拆装,以剖析仪器性能结构。仿真实验恰好在这方面能弥补真实实验仪器的不足,丰富了物理实验的手段与方法,拓广了学生的视角,也为以后计算机的应用开发掌握一些基本概念。 (三)结合电磁理论和量子理论章节内容,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前景 通过上面的一些做法使学生了解了计算机对物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但反过来物理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在物理教学的相关内容中也应注意作些介绍,事实上每一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物理理论与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在电磁学和量子理论章节的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知识,如量子信息、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机的原理、研究方向和技术难点,目前的发展状况等,让学生看到物理学理论对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关键作用,以强调物理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强化物理课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从专业的客观需要方面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物理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计算机大学论文:试析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校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阐述了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项目的构建,较好的体现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 把学生按专业分成人文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如何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准确评价学生能力,同时利用考核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合理的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往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的不足,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考核,最后根据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稳定性。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实验质量的提高。 六、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实施,使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引导,因材施教,不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也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大学论文:关于民办高校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计算机系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计算机系的教学建设工作为例,从学院“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九个方面阐述民办高校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一体两翼;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特点;教学管理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也认识到抓好教学质量是办学立校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系的教学建设为例,浅谈青年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办学指导思想 我院1999年创办,自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后,经过8年的研究与探索,将增城学院的办学定位于: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思想;以“一体两翼”为人才的培养模式。计算机系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学院办学思想的指导下,经过10年的办学实践,将计算机系的办学模式定位于:“一体”指的是计算机的应用及研发能力,“两翼”即是管理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这四种能力。 二、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与其他民办高校一样,我院师资的现状也是“两极分化”、“青黄不接”的现象。目前计算机系的专任教师共4O人,其中年轻教师33人,年龄介于25—35岁之间。本科生l2人,硕士生l7人,在职博士4人,初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l9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民办高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教师比例极少,大部分的年轻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经验及科研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年轻教师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要从思想上进行充分的认识: 首先,青年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思想、从全局上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通过日常的工作会议、培训及自学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认知水平。 其次,要对教学对象的共性进行充分的理解。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共性: (1)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但贫困生也不在少数,贫富不均使学生容易产生物质上的攀比。 (2)尽管民办高校中不乏佼佼者,但普遍学习基础差,自律能力不够强,自觉性较差。 (3)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管理难度大。 (4)学生业余专长较多,但学习动力不足。 最后要对各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融会贯通,传授知识才能承上启下。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与办法 1.举措 我院计算机系抓教学质量,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发动教师总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经验,重点加强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使教师都具有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加强典型示范,开展各类教学竞赛,以老带新,总结传授经验。 (2)从能教学人手,培养教学能手。教学能手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本领,能说课、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喜爱听课。 (3)加强教师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应用技术及研发技术带进课堂教学中,指导教学充实教学内容。 (4)发挥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加强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和决策能力,把权、责和服务三者统一,带动年轻教师。 2.方法 (1)必须在备课下功夫。首先教师应充分理解~tf-]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及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属于专业基础及先行课的应以细讲为主,属于专业技能课的应结合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及先行课程的内容慎选教材及例子来进行讲授。必要时教师也需先消化基础课及先行课的内容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备课。这样就避免了讲授内容的重复或学生对知识认知不全面的问题。 其次在备课过程中,要找出每次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设计好教学流程。把讲授的大致内容进行记录及讲授时间进行标注,这样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课堂时问的作用。备课中如发现内容过多时间太长的应分开课堂来进行讲授,避免碰上课间休息导致下节课又必须重复讲授同一内容的问题。如时间较为宽裕的可安排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或做练习。 最后讲授前预先演练一次,这样教师能对自己安排的内容更好的理解,在讲授过程中也可避免出现语言表达不清等问题。 (2)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说课艺术。课堂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教师的“说”课艺术上面,绝大部分教师都遇到过不知如何“说”课的问题,甚至在讲课过程中出现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状况。如果教师缺乏语言方面的素养,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用“说话”来引导学生学习,就不能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年轻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培养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这样才能把课说好、说活、说得生动,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气氛和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课堂的教学。 教师在培养的个人语言艺术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学结: 1)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2)适当使用自然得当的身体语言。 3)善于运用情感性语言。讲课时在不同的场合运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教学。 (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高校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年轻教师必须学会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以“组织行为学”教学为例,它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模拟情景法等等。教学中播放一些录像片段,引入企业的情景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聘请企业的高管到课堂上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应用面授个人的管理经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善于掌控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其重要性就如乐团中的指挥官。要从全局去“察言观色”掌控课堂,及时调整学生学习情绪及课堂的气氛。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面露倦意、低头交耳等现象的时候应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要学会合理控制时间,按教案上备注的时间,调整内容的讲解速度,另外可以在讲台放置手表,一方面便于观察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不断看表的尴尬。 (5)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须从两个方面明确和强化教学质量观:首先要明确知识传授是手段,能力培养是目的。其次要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自学质量评价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管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当堂课程的管理,是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大学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目标定位都不一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办法进行引导和管理。 各年级学生状况的不同表现: 1)大一学生是:对新环境兴奋、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知识的盲目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2)大二的学生是:开始为未来知识的应用有新的定位和奋斗目标,从参加社会活动逐步转向和专业发展方向相对应的学术活动,重视个人技能的培养及社交能力的培养。 3)大三的学生是:对将来的就业和读书进一步规划,是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人、事、物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有选择地接收知识和外界的新信息。 4)大四的学生是:大四的课程以专业选修为主,同时开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课程的任务虽然不紧张,但学生压力大,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甚至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与找工作无关的知识有排斥的心理,更多的是需要就业的指导和行业发展的信息。 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对低年级的学生应是以导学为主,教会学生如何自学,横向灌输专业知识,侧重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引导学生诚信教育。对高年级的学生要从将来就业方面纵向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从行业发展方向上引导学生建立创业的心态,多引用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例子来激励学生。 (6)敢于创新,善于走出个人教学的困境。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多年后会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习惯。部分教师针对熟悉的课程的实际应用了解不深,很多知识传授限于“纸上谈兵”,甚至考试卷子每年变化不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习惯一旦成形很难改变,即使个人深感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也因为习惯的惯性原因难以变化。 同时在大学教学中避免不了同一个老师教同一个专业几门课程,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熟悉后会产生视觉疲劳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学会适当地搭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个人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长期的接触中都“备感新鲜”。 (7)大胆创新,不断尝试考试方式的改革。课程考核的改革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不断创新的体验和总结。要克服传统的应试教育弊端,考试的目的考的是学生实用能力而不是记忆力,可以采取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压力和平时考核的比例来逐步减小期末考试的方式。 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采取论课考试与实践应用技术水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变一锤定音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除笔试外,加入以实践制作“智能化电子产品”实物和设计资料作为确定理论课的成绩。有些基础理论课只能以笔试为主的,可采用闭卷、开卷或答辩的方式考试,例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只有采取这种灵活多样的考试模式,才能真正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促进教学改革。 (8)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围绕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计算机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成:实验、上机、课程设计、校外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五个方面进行。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中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由原来的38%提高到45%。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重视具体的操作,并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楚明确的术语,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谈个人理解的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大胆提出科技创新理念等,教师予以归纳分析,这样正确地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把新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并切实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比教师直接传授要深刻得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9)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原则,表现出真诚、温暖的心理氛围,它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课堂互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感情距离。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用爱去关心学生,多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促使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教师应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的具体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大学论文:试论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英语教学模式的不同,新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些独到的方法和教学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了几十年英语还不能把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相比之下,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现代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是:①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②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参与所给信息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建构意义。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使用指定的网络多媒体课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定期评测,有教师在教室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的学习。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无疑是课堂的真正主宰,是整个课程的主导和主体,教师利用教材和板书等方式传授英语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控制”的作用,侧重于教,通过这种方式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裁判员,也是主要参与者,制定规则并且参与规则。基于计算机课堂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随着学生的角色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也应完成角色的转换或变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成为:需求分析者、课程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课件制作者、顾问、辅导者、教学组织者、教学研究者,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习惯并逐步接受这样一种新教学模式理念的转变,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课堂问题的解答者,也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主动掌握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科学方法 很多年来,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演示型)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无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毕竟是遵循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习等,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呈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而计算机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也是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中教师学生这两个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产生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痼疾。 2.计算机网络的无限扩展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扩展思维 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有了互联网,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就不再是“人—机”之间的单机学习,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这种集体不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的集体。 3. 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能够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及时转变自身定位,从主体转变为引导者和领路人,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适应者、积极践行者。 计算机大学论文:浅谈计算机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 能力素质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具备充分的信息素质,以及能为时代服务的现代技术能力。当前,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着力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分析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推动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 一、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时代性标签。计算机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培养较好的信息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信息素质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获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就是培养大学生认识和搜索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及时的进行评估和有效利用。当前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高信息素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新型文化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总的来说是要培养其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一切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包括其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对信息的评估和利用。是一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对现代有特点的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意义 (一)计算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大学生的基本途径 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和发展,产生了高度的分化和综合集成效应。但是不管是细化计算机技术核算综合计算机能力都是现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都是进行科学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创新性的大学生是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创新思维是基础,创新意识是动力,只有在结合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较好的培养其综合能力素质。而现代的计算机教育在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对于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计算机教育也具有推动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大学生自身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重视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教授进行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大学生自己一定的自身时间和利用计算机,从而自主的发展探索信息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功能性和广泛性,进行探索式和发现式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在计算机教育中,能够较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其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能力,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也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二)计算机技术能够培养具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国际化成为普遍性的发展状态,所以当前大学生的教育势必要在国际化的趋势下进行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国际化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突破性的推动。 国际化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具有世界的阳光,能够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凭借出色的技术技能和创新知识,获取突破性的发展,树立起成为具有国际化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目标。一般来说:国际化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要有国际化意识、胸怀,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和世界眼光,在视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国际化水准。而要达到这些素质的前提条件,必须具备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质是大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素质。而信息素质主要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教育进行培养,通过计算机教育,树立学生的全局观念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育能够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计算机教育本身建立在一个较高的科研基础上,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提高利用计算机搜集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将来大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凯斯学院研究基金会以及日本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践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9.3%。由此可见,查找和阅读信息资料的重要性,若不搜集国内外研究进展资料,往往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更谈不上科研效率了。”因此,利用计算机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是培养未来高技术人才的工具。 三、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现代大学生,无论是刚进入校园还是即将走出社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这是先进科学时代的基本需求,也是其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大学生要成为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及时听取教师的知识灌输还需要加强自身对只是的求索,利用计算机或者网络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充实自己的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那么,在信息计算时代,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信息检索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制定的学校策略,并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按部就班的完成既定任务,对当代重要的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其中开展文献检索课程,加强大学生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当前信息技能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符合时代的潮流,符合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规定。而且开始文献检索课程有利于使学生更方便的了解当前实际,了解各专业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的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培养各种自我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常用的检索工具和参考方法,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一定的现代信息。并且,现代大学文献检索的内容需要定位在当前大学生的培养实际上,吧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各阶段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较强的接受能力和综合能力,就爱你培养其基本的信息意识,并传授其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强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和利用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中的数据库作用,进行专门性的信息指导和讲座 如何利用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每个高校都应当积极思索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时代性课题。当然,在教育的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充沛的现代设施和丰富的师资力量,以及发挥图书馆的信息积聚中心的作用。 首先,利用图书馆的信息集散中心作用,加强大学生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集散地,具备搜集、存储、传播和利用信息的功能,也是现代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培养中心,利用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室以及强大的信息库,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每年进行新生的分批指导和就教育,树立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理念,并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亲身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其次,加大计算机设备,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计算机教育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要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务必要要在一定的动手操作之后,加强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感知。加大技术设备,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本身,同时还有现代信息库的建立,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建立必要的服务信箱,及时了解当前学生的需求,按需分配,加强信息的利用率。 最后,利用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专门的讲座和培训。强大师资是当前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根本前提,也是保证其提升能力素质的根本保障。教师本身应当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较高的技能水平,并能通过一定的培训方式和讲座,使学生能够通过听觉和视觉同时加强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计算机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必经途径,也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时代需求性的新型人才。 计算机大学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析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需求,该文通过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一种技能。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己经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现在的教学模式是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即“理论+上机”,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能被及时消化吸收,上机操作不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基础差的学生难以入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比较困难。 1.2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 对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学生却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造成了听课的起点不同,授课时不好把握进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内容要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1.4 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因此老师应该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比如在讲解PPT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文本茂的元旦贺卡,使他们在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2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3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学内容难统一。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2.4 注重考试改革,拟构建网络考试系统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考核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方式从笔试转化为机试,在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中,应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分析、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地探索改革、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大学论文: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高等院校招生生源现状和教学实际,对高等院校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从教学模式入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在总结已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高等院校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希望能为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1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普及我国计算机教育、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 2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所作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除少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基本只停留在网络的初步应用和简单操作上,远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并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而如今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教材问题。当前面向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但基本只适用于同一个层面的学生,尚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要求单一。教材中的应用实例脱离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少,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 (2) 教学模式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还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充分给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机会,无法全面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整体较差。 (3) 教学手段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验教学都是统一的“一刀切”的方法或手段,考试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理解,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上不来,影响了学习效果。 3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以上诸多问题和教学要求都使得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综合上述原因,学生差异变大应该是导致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真正大面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解决教学的整齐划—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性,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全面提高教材建设,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班级授课制下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它承认学生的差别,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分层教学必然会有效地提高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是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是验证分层教学对高等院校教学的适应性和效果,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是通过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具体问题,总结分层教学的优缺点,为今后其他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做一些探索。最后,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实施,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 4基于分层教学的实践 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是为了检验分层教学策略对大面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作用及对诸如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通过操纵分层教学这一实验因子,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验证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假设及感性认识。实施分层教学,不仅能提高中等生和学差生的计算机成绩,改善其非智力因素,而且对优秀学生的学习也有利。实施分层教学能够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充分地发展的目的。 (1) 实践方案 本次分层教学的实践选取2007级机械工程系的两个专业班进行等组实验,041(45人)作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042(44人)班作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经过一学期实验后考察两个班的教育教学效果。一是对阶段性考试、期中及期末计算机统考成绩进行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计算机成绩影响的效果。二是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方面作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所产生的影响效果。 (2) 实践过程 为了与现有教学体系充分兼容,也为了使该分层教学体系切实可行故采用班内隐式分层形式。隐式分层,使班级中学优生能够发挥影响力,起带头作用,学差生避免了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学习进程的差异而容易产生的自卑和消极心理。班内隐式分层,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是学优生,电脑操作基础好,计算机学习兴趣浓厚:B层是中等生,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C层是差学生,对电脑没有兴趣或是毫无了解。分层后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跟踪记录各层学生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分层,坚持“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整层次,允许组间流动,注意层间转换。随着学习的不断进展,学生的层次组成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B层的学生逐渐增多,C层的学生逐渐减少并最终消亡。分层建组后,依据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看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C层学生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操作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B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层学生进—步拓展思维,在学习上有所创新,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让各层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上紧紧围绕各层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样能有效减少和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无效的脑力、体力劳动。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时,可节约60%的时间。 备课时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根据每个章节的难度确定是否要分层,分几层和怎样分层,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拔高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行铺垫。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让不同层次学生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做不同的练习。课堂练习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 课外作业的分层主要体现在同一作业,对学生的要求不同。重点是引进激励机制,即每次作业,每—个层次都选出榜样给同学展示,让同学们有比较,有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和上进心。授课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方法,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上机辅导时,提前布置好上机作业和练习,独立实习或采取小组互助练习,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基本内容都要掌握,拔高内容或典型问题先演示再自由练习,避免学生盲目摸索,同时保护了学习兴趣。发现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时,可在实验室统一说明,由于机时有限,有一些问题在下一次课堂讲授中分析、总结。要精心设计实习题目,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能力。 平时阶段性的测验和期末考试,采取笔试或笔试+上机或上机多种形式。考题由两部分构成,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必做,分值为100分,附加题一般是两道,各10分,满足B层学生和A层学生的需要,附加题的得分取25%计入总分。分层测验对A、B层学生有促进作用,同时因分值比例较小,不太影响C层学生的成绩分布。 (3) 实践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教学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从041班与042班成绩统计表来看,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班,在平均分和优秀率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教学质量确有明显效果。(见下表) 5结论和思考 通过以上分层教学的实践结果可以看出,分层教学能够较好的解决学生差异所造成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相关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达到了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 长远考虑,分层教学不能把着眼点局限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要在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对于原来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他们,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重新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注重研究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认真研究各层次学生,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使教学方法更加人性化。 计算机大学论文:试析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PBL模式是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在调研《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该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PBL;计算机教学;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在线教学、师资培训及医学培训等领域。鉴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PBL模式概述 (一)PBL的概念 关于PBL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PBL的原创人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Barrows.H)和克尔森(Kelson.A)(1993)博士认为: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它包括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获取关键的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自主学习的策略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此外,Finkle Torp(1995)则认为PBL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Bligh(1995)认为PBL是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综合现有的关于PBL定义的诸多观点,笔者认为,PBL就是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自主、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PBL的特点 PBL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而非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在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c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总的说来,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等相比,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从问题入手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此反复循环,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突出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顺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那么,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如何?能否适应上述目标要求呢?为此,笔者在河南省内的5所普通高校,随机抽取30名任课教师、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管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模式落后。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演示”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即首先系统讲授每一个菜单、命令和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在此情况下,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往往无法迁移,常造成“学而不会用”、“学而不能用”的现象。二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和教材选择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无法及时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三是难以实现学习个性化。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状况,实施分层教学,但由于教学模式落后、师资水平低下、学生人数较多等原因,个性化学习目前还难以实现。第四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由于教学模式落后、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不利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和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笔者试图在教学中引入PBL模式,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下面,笔者以“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为例,介绍PBL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信息检索及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基本常识;培养应用常用检索工具检索所需信息的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培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上述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层面、同时也包括能力和情感层面,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 (二)学生特征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对计算机类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动机比较强烈,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对于信息检索、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等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高效信息检索及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薄弱,等等。 (三)学习内容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和信息安全两部分。“信息检索”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Baidu与Google等常见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等。“信息安全”部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既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等理论知识,又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计算机病毒预防等侧重于能力培养的内容,而后者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模式的基础。 (四)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描述 从理论上讲,PBL模式的实施要依托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要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建构的资源都可以加以运用,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和非网络学习资源。从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我们主要运用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在学习工具方面,有专家指出,网络环境下的PBL所应用的学习工具一般包括:问题情境工具(文字、视频、音频、动画、多媒体软件等)、问题分析工具(专家系统、语义网络、电子白板、概念图等)、协作交流工具(协作交流平台、网络通讯工具等)、学习成果展示工具(电子幻灯片、网页制作工具、电子会议系统等)、评价反思工具(测试工具、专家系统、EPSS等)。根据实际条件,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主要运用文字、视频、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工具、电子幻灯片等工具。 (五)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PBL的内涵和特点,笔者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组织学习小组。在PBL模式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为小组讨论,教师一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所以,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为便于教师实施指导,每个学习小组由4—7名学生组成。参加该内容学习的学生共有30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因素,考虑共同促进、互相学习、分工合作等原则,笔者将其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同时指定1名知识基础相对较好、性格开朗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辅助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2.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是PBL的核心,不仅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影响PBL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设计若干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索、寻求解决方法的欲望,驱动学习的顺利进行。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趣味性的小故事等等。本章节的问题情境设计如下: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加快,在科技、教育、商务、社会等众多领域,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呈现一组计算机病毒干扰正常工作的案例:1998年10月,一名“黑客”多次侵入福建省图书馆站点,造成该馆的服务器两次关闭;阜新工商银行因病毒作怪无法营业……看完上述资料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总结得出两点结论: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病毒会危害社会秩序,应注意信息安全。 基于此,教师提出两个课题:做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文献综述;怎样保障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前者意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等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后者则重在培养学生自觉防护计算机病毒、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3.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明确了研究问题后,教师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教科书开展自主学习、探索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对于“信息检索研究文献综述”这一课题,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查阅教科书或网络资源,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然后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和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等,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查阅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相关信息、学术论文,并将检索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加工;最后经过学习小组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讨论,最终形成问题的答案。 对于“怎样保证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这一课题,笔者注重将刚刚习得的“信息检索知识”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或网络数据库,搜集计算机病毒破坏公共或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案例,通过小组集体分析、讨论,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等;其次,学习小组成员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自主探究,形成对“计算机病毒防护”的初步理解和认识;再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保障个人信息全”的相关措施;最后,设置“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实践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具体应用,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4.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过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以答辩、汇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一般由各学习小组组长进行答辩或汇报,小组其他成员根据答辩或汇报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为“观众”或“评委”。 五个学习小组分别汇报各自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对PBL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汇报情况提问,并由汇报小组进行答辩。“提问——答辩”实质上是“自主学习”、“讨论”的延续和深化,通过学生答辩,然后由教师分析、补充、综合、强调,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认识,增进了学习者对教学任务的理解。 5.学习效果评价。PBL模式应用效果评价,注重对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淡化知识考查,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本章节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由教师、本小组其他成员对组内某一成员在搜索和加工信息、协商、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再加上该学生的自我评价,即为形成性评价结果。总结性评价则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评价集体汇报和答辩情况,再综合对各小组成员解决具体问题,如检索一篇论文、祛除计算机病毒等的评价情况,即为最终的评价结果。 6.总结和反思。根据评价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反思学习活动对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利用PBL模式开展学习活动,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信息社会,培养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应用PBL模式的体会 从“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与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体现出PBL模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这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是革命性的。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问题情境”的设计是PBL模式的关键,若缺乏映射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一定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在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对个别学生或学习小组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遗憾的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数量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分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将PBL模式更好地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挥其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势,还需要广大同仁们进一步思考和尝试。 计算机大学论文:浅谈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 直观演示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论文摘要:全国各高等院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给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仍在继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特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以下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关于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将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要提高及时性,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快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但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鉴于书刊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以消除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要增强合理性,做到实事求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曾说:“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目前不必学而以后也不必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学生感到难以入门。”这是对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阐述,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二进制编码、信息编码等内容,且将这块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对象和考核重点,可实际是这部分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无用的,且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完全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屏蔽这部分的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都是二进制即可。与此同时,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绝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议应当适当增加。 3.教学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一所高校内计算机基础教材往往只分为文科版本和理科版本,这种粗犷式的分类,严重影响了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性,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现行的教材往往都安排了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内容,可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如果讲授photoshop相关内容可能会更有价值;对机械类、建筑类的学生,如果讲授CAD可能更实用。以此为例只是建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针对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进行网络配置及应用等。该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但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亦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这门课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以供探讨。 1.充分注重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Windo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知识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是一种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选择,此时再配合恰当的讲解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时机、演示操作顺序、演示内容详略等相关问题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笔者近期在word排版实验课上将学生根据操作基础进行分组,每个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组都依据组内的主流审美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笔者在每个组内随机选取代表,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讲解及操作演示,笔者同时对每个组讲解完毕后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问题,因为基础好的同学在合作完成时,成为了组内的核心,他们很愿意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在讲解交流时,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听取其他组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进步,对于基础中等和较低的同学,由于笔者事先讲明会随机选取讲解人,因此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会认真学习,在讲解交流时,也会认真、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技术经验,最终进步很大。 3.充分注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练习教学法的一种,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完全顺应该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强调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设计时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PPT的制作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已搜集到的精美的PPT进行演示,促使学生找到差距,找到认真实践的动力;在网络实验课时,学生往往会漫无目的地浏览页面,如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进行研究,则学生也会被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这样的实践必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及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问题。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计算机大学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论述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方法。从教学目标、教改指导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1 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我们连续三年在武汉工程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于整个大学教育,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蓝皮书)。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 3 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3.1 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学辅导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3.2 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如艺术、建筑、化工等。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武汉工程大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例如文科学习VFP,自动化专业学习C语言,机械专业学习VB等不同的语言。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3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3.4 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4 结束语 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开始,会议讨论的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计算机大学论文:试论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英语教学模式的不同,新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些独到的方法和教学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了几十年英语还不能把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相比之下,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现代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是:①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②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参与所给信息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建构意义。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使用指定的网络多媒体课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定期评测,有教师在教室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的学习。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无疑是课堂的真正主宰,是整个课程的主导和主体,教师利用教材和板书等方式传授英语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控制”的作用,侧重于教,通过这种方式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裁判员,也是主要参与者,制定规则并且参与规则。基于计算机课堂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随着学生的角色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也应完成角色的转换或变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成为:需求分析者、课程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课件制作者、顾问、辅导者、教学组织者、教学研究者,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习惯并逐步接受这样一种新教学模式理念的转变,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课堂问题的解答者,也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主动掌握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科学方法 很多年来,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演示型)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无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毕竟是遵循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习等,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呈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而计算机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也是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中教师学生这两个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产生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痼疾。 2.计算机网络的无限扩展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扩展思维 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有了互联网,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就不再是“人—机”之间的单机学习,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这种集体不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的集体。 3. 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能够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及时转变自身定位,从主体转变为引导者和领路人,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适应者、积极践行者。 计算机大学论文:浅谈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利弊分析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大学英语四级统考 利弊 论文摘 要: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基本形式,论述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利弊。对指导学生准备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在我国一些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50多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了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因此,将来全国大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成为必然趋势。所以本文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利弊分析。 二、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基本形式 目前,四级统考听力部分占总分的35%。在推行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之后,与听力有关的题型会大幅度提高。以听力为基础的考题占了四级考试的70%,剩下的30%是阅读,绝对颠覆了以前阅读先行,或者阅读听力并行的现状,高教司对于高等教育听力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我们在高校的教学也会紧跟形势进行改革,会以网络教学为基础结合面授,“听力成为说、读、写、译的基础”。有了这一认识,听力先行也就不足为奇。[1] 下面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试行大学英语新四级的基本题型,让大家对新的网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听或看三段录音或者视频(一般2段音频和1段视频),内容涉及讲座/报告,对话/访谈,或者新闻。一般选自cnn,voa,bbc等。所以英音美音都会有,而不是现在以美音为主的听力。 1.main idea and important details 25% 选择题 2.listening-base integrated listening dictation 10% 3.grammar and structure/ blank filling 10% 4.listening and repeating/sentence repeating 10% 5.summary and commenting/essay writing 15% 6.reading in-depth reading 20% 选择题 7.skimming and scanning 10% 选择题 考生先听或看两遍大约5分钟的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英语电视节目或者生活视频节目,然后做有关视频节目的25个选择题。接下来对节目内容进行10个关键词的听力填空。然后还有有关视频节目的语法测试和写作测试。在听力部分后还新增了一个“跟读”环节,考生要对着耳机麦克风重复自己所听到的对话,以此考查考生的口语是否标准。[1]由此可见,英语听力训练在考生是否通过四级英语考试有非常重要意义。 三、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益处 1.考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参加考试。 只要考生所在的大学或学院的教学考试管理部门对考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次数不加限制,学生可以在毕业前多次参加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试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试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以下简称为机考)。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考试经验,同时,在多次考试中挑选一次最好的成绩作为求职书的证明材料,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特别是对打算到外资或中外合资的公司或企业就业的学生大有益处。 2.提高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考试试题范围要有相应的广度。效度是指是否测试了考试者想要考的内容。即考试的内容要有相应的难度。[2]以后的四级考试机考的和新托福考试特别接近,叫做ibt(internet-based test),难度可想而知。每个月将会有多次考试的机会,有100*100(一万套的题库)的组合几率。[1]所以,以后的四级考试机考的信度和效度会进一步提高。 3.降低了考试运营成本和减少了考生用笔答题的时间。 传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考前要组织考务人员进行清理和封闭考场。然后,要安排大量教职工监考、验收、密封试卷和运送到指定地方。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开支。以后的四级考试实行机考可以节省印制考试用的试卷的大量纸张和运送费用,既有利于节能减排,又可以减低考试成本。参考学生只需在电脑上答题,无需纸笔。因此,考生节约了在客观题上划线的时间,有利于用更多的时间对试卷进行思考。 四、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不利因素 1.对于学生数量很多的大专院校而言,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建造学生能够上网的大批多媒体课室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位于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大专院校教学经费有限,建造学生能够上网的大批多媒体课室可能有经济困难。 2.我国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从农村和边远地区来的学生由于环境和师资力量限制,英语听说能力比城市里来的学生要差得多。从考生反映看,听力部分在整套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就连写作文也需要先看一段视频,再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写作。要先听懂人家在说什么,才能开始写作文,要是没听懂,那作文就根本没法写了。[1] 3.在四级机考系统中,每部分试题都会给考生们一定的答题时间,超出时间后,题目将不会在电脑屏幕上显现。湖南大学某学生说:“填答案需要用英文输入,我有时候心里明明知道答案,但由于拼写速度和打字速度太慢还是没来得及写上去。”机考听力中有一道填空题要填10个单词,给出的答题时间是15秒填一个词,因为打字速度的问题,有些考生只填出几个。 4.笔试检查出错误还可以改,机考题目只放一遍,过了就过了,不能修改。笔试也可以选择先难后易,而机考只能按照顺序来。对于新题型“跟读”,不少学生表示有些“犯怵”。他们生怕自己没说好,很紧张。还有一些平时考试习惯在试卷上打勾划线的学生,手中没了纸笔后也是大呼“不适应”。[1]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既要看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益处, 也要看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不利因素。平时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尽快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水平。另外,有机会让学生多上电脑练习打字,尽快提高打字速度。 总之,要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可能快速提高,以适应以后的四级考试机考。 计算机大学论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建设研究 引言 目前,国内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总体来说,我国的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处于自发的、校级规模摸索阶段。因此,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具有可拓展、可推广应用型的教学信息化体系,对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 广东省为了加快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充实、完善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案例与资源,建设了一批计算机工具软件(通用工具、学科专业工具)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从2009年起,广东省高校研制开发了若干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计算机公共课程课程资源库,并开展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1.1 自主学习平台特点 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学生主体参与模式变革,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该系统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结合应用。在理论上,它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结合;在学习资源上,它将印刷材料和光盘、磁带、电视、收音机、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材料进行结合;在学习环境上,它将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进行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授课、网络课堂、交流、研讨、练习、作业等进行结合;在学习风格上,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合作、竞争等各种方式体验进行结合;最终形成了以教学技术为教学目标服务、支持不同的学习风格、产生不同的学习经验和无时空界限的学习环境。它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机整合[2]。 1.2 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原则 自主学习平台在设计上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性原则:知识、技能、态度是埋藏在课题和学习计划当中,并能够在现实的学习和作业中反映出来的;②交织性原则:学生能够完成课题,并能够在完成课题中获得特定的潜能。 1.3 自主学习平台总体结构 平台主要功能有以下: ⑴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经自动处理后,可迅速得出全班的统计结果。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估价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改进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可借助于计算机对教学效果进行定量的评估。如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对试题答卷进行意向分析,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效果分析等。 ⑵ 监督与管理有关教学活动。计算机可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监督学习的进度,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分析教材有关信息。 ⑶ 编制试题和进行评分。把各门课程的大量习题存储在数据库中建立题库,根据教师的要求生成若干水平一致而内容不重复的试题,并对学生的答卷直接评分,进行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借助于平台可以优化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⑷ 将实时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实时评价分为四种:预备性评价(在教学之前实施,以了解学生起点);诊断性评价(用以深入分析学习困难之所在和原因);形成性评价(用以检查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目的在于发现学习困难及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就学生的成绩表现进行评价)。 ⑸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为下一次教学过程提供支撑[3]。 [评价][适合课堂教学][适合自主学习][课程教学设计][学习需求分析][单元(主题)学习活动][课程标准][课程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目标体系的确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资源的选择][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方案的实施][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和完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能满足本科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以下简称第一层次课程)教学使用。为了推动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各学校可免费获取学习光盘、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资源、考试评测系统等教学资源,从第一层次课程开始实施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教学改革试验,由“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逐步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终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依托立体化教材的自主学习。为进一步丰富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课程的教学资源,加快建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库,各校在开展教学试验的同时,在华师大教学资源包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需根据本校特色、优势专业开发单元学习案例包[4]。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直到一节课或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有时也对综合课程(或几门相关课程的组合)的学习过程进行进行全面的设计。教学模块设计要求[5]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信息化社会中,教学信息化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和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平台自2009年至今已有二十余所广东省内高校参与研究与开发,在未来的几年还将在全省推广。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代表的若干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显然已处在了教学信息化的前列。 计算机大学论文:试析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pbl模式是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在调研《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该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pbl;计算机教学;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在线教学、师资培训及医学培训等领域。鉴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运用pbl模式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pbl模式概述 (一)pbl的概念 关于pbl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pbl的原创人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barrows.h)和克尔森(kelson.a)(1993)博士认为: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它包括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获取关键的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自主学习的策略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此外,finkle torp(1995)则认为pbl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bligh(1995)认为pbl是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综合现有的关于pbl定义的诸多观点,笔者认为,pbl就是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自主、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pbl的特点 pbl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而非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在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c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总的说来,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等相比,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从问题入手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此反复循环,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突出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顺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那么,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如何?能否适应上述目标要求呢?为此,笔者在河南省内的5所普通高校,随机抽取30名任课教师、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管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模式落后。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演示”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即首先系统讲授每一个菜单、命令和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在此情况下,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往往无法迁移,常造成“学而不会用”、“学而不能用”的现象。二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和教材选择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无法及时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三是难以实现学习个性化。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状况,实施分层教学,但由于教学模式落后、师资水平低下、学生人数较多等原因,个性化学习目前还难以实现。第四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由于教学模式落后、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不利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和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笔者试图在教学中引入pbl模式,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下面,笔者以“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为例,介绍pbl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信息检索及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基本常识;培养应用常用检索工具检索所需信息的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培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上述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层面、同时也包括能力和情感层面,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 (二)学生特征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对计算机类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动机比较强烈,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对于信息检索、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等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高效信息检索及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薄弱,等等。 (三)学习内容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和信息安全两部分。“信息检索”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baidu与google等常见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等。“信息安全”部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既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等理论知识,又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的使用、计算机病毒预防等侧重于能力培养的内容,而后者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模式的基础。 (四)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描述 从理论上讲,pbl模式的实施要依托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要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建构的资源都可以加以运用,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和非网络学习资源。从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我们主要运用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在学习工具方面,有专家指出,网络环境下的pbl所应用的学习工具一般包括:问题情境工具(文字、视频、音频、动画、多媒体软件等)、问题分析工具(专家系统、语义网络、电子白板、概念图等)、协作交流工具(协作交流平台、网络通讯工具等)、学习成果展示工具(电子幻灯片、网页制作工具、电子会议系统等)、评价反思工具(测试工具、专家系统、epss等)。根据实际条件,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主要运用文字、视频、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工具、电子幻灯片等工具。 (五)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pbl的内涵和特点,笔者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组织学习小组。在pbl模式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为小组讨论,教师一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所以,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为便于教师实施指导,每个学习小组由4—7名学生组成。参加该内容学习的学生共有30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因素,考虑共同促进、互相学习、分工合作等原则,笔者将其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同时指定1名知识基础相对较好、性格开朗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辅助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2.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是pbl的核心,不仅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影响pbl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设计若干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索、寻求解决方法的欲望,驱动学习的顺利进行。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趣味性的小故事等等。本章节的问题情境设计如下: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加快,在科技、教育、商务、社会等众多领域,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呈现一组计算机病毒干扰正常工作的案例:1998年10月,一名“黑客”多次侵入福建省图书馆站点,造成该馆的服务器两次关闭;阜新工商银行因病毒作怪无法营业……看完上述资料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总结得出两点结论: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病毒会危害社会秩序,应注意信息安全。 基于此,教师提出两个课题:做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文献综述;怎样保障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前者意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等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后者则重在培养学生自觉防护计算机病毒、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3.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明确了研究问题后,教师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教科书开展自主学习、探索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对于“信息检索研究文献综述”这一课题,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查阅教科书或网络资源,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然后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和cnki学术文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等,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探究,查阅关于“信息检索研究”的相关信息、学术论文,并将检索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加工;最后经过学习小组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讨论,最终形成问题的答案。 对于“怎样保证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这一课题,笔者注重将刚刚习得的“信息检索知识”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或网络数据库,搜集计算机病毒破坏公共或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案例,通过小组集体分析、讨论,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等;其次,学习小组成员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自主探究,形成对“计算机病毒防护”的初步理解和认识;再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面对面或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保障个人信息全”的相关措施;最后,设置“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实践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具体应用,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4.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过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以答辩、汇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一般由各学习小组组长进行答辩或汇报,小组其他成员根据答辩或汇报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为“观众”或“评委”。 五个学习小组分别汇报各自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对pbl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汇报情况提问,并由汇报小组进行答辩。“提问——答辩”实质上是“自主学习”、“讨论”的延续和深化,通过学生答辩,然后由教师分析、补充、综合、强调,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认识,增进了学习者对教学任务的理解。 5.学习效果评价。pbl模式应用效果评价,注重对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淡化知识考查,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本章节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由教师、本小组其他成员对组内某一成员在搜索和加工信息、协商、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再加上该学生的自我评价,即为形成性评价结果。总结性评价则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评价集体汇报和答辩情况,再综合对各小组成员解决具体问题,如检索一篇论文、祛除计算机病毒等的评价情况,即为最终的评价结果。 6.总结和反思。根据评价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反思学习活动对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利用pbl模式开展学习活动,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信息社会,培养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应用pbl模式的体会 从“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这一章节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与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体现出pbl模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这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是革命性的。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问题情境”的设计是pbl模式的关键,若缺乏映射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一定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在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对个别学生或学习小组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遗憾的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数量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分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将pbl模式更好地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挥其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势,还需要广大同仁们进一步思考和尝试。 计算机大学论文: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第一门课程,计算机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学科,它的教学方法、内容等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高等农林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有一部分同样面临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挑战问题,同时,作为农林院校,其计算机基础教育又有其特殊性。如何使高等农林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适应时展,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信息化的农林行业高素质人才,是摆在当前高等农林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 1.现状与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计算机课程从最初的主要在理工科开展发展到现在的各个学科、各个专业,教学内容也从最初的简单语言和操作发展到既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软硬件技术的掌握,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进入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今大学生要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其次,在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下,全国中小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已不再是零起点;最后,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地区不同而差异明显。高等农林院校除了面临以上问题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在:农林院校学生的就业环境不同于一般普通院校,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有特殊性;农林院校的学科结构比较复杂,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农林院校主流学科对计算机知识有着特殊的要求。 2.高等农林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农林院校更应该是这样,具体课程设置上可采取1+x与2+x两种课程设置体系。(1)农科(偏理工)、理、工、管理等学科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可以实行“2+x”教学方案,2是指两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x是若干门因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而选择的选修课程,x课程的具体名称和数量由各专业自行规定,如:农学专业可开设“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站设计与开发技术”等课程;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开设“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课程;电子类专业可开设数据结构、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等课程。(2)文、法、艺术等学科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实行1+x教学方案,1是《大学计算机基础》,x是若干门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选择的选修课程,x课程的具体名称和数量同样由各专业自行规定,如:美术艺术专业可以开设“photoshop”、“网页制作技术”、“3dstudio”等课程,如果是财会专业则可以开设“vf数据库系统”、“电算化”等课程。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支撑平台 1.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教材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参加在岗学习或外出轮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补充相应的新技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 2.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对于一门课程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应该具有以下特色:(1)教材内容创新,更符合综合素质的培养。(2)教材体系要符合认知规律。教材体系结构既要致力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阐述,又要融合最新的学科技术。(3)教材形式创新,更适合因材施教。 3.配套教学网站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手段来实施教学。教学网站能集课程教学、课程互动、实验、课程练习、作业提交与批改、课程评价和无纸化考试于一体,全方位服务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 4.实验平台。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充分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如果光靠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是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需要的,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更好的实验环境,除了正常实验时间外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课外自由上机时间。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素质(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和谐地统一起来,为此可以实施“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它要求把“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而避免两者的消极因素。 2.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上应本着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的原则。(1)因材施教,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重点推行目前很多高校推行的分类教学的方法。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含义即在班级教学中,依照计算机教学大纲,从各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不同级别的辅导,组织不同水平的测试。对学生分类时,一般是通过入学后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然后跟据成绩分为“免修”、“免听”、“必修”等类别,并对不同类别实行不同的教学与考核对待。(2)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用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注重示范与鼓励教育,加强作业的训练与交流,展示优秀的作品。与学生的互动,除讲课过程的互动外,教师要能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好的作品,及时展示给全体学生,起到推动教学的目的。(4)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由于多媒体技术是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和教育软件有机组成的教学系统,因此它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四、课程考核与教学评价 1.课程考核模式。计算机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对考试方式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考核时应该主要注重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实行上机考试,这样更能体现大学计算机的应用性特点。在成绩评定方式上,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评定方法。 2.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检验课程改革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通过定量与定性两方面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的统计与分析,包括绝对成绩与相对成绩的分析;定性评价主要指学生的信息反馈,包含问卷调查、走访了解等。 高等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兴趣与知识的结合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善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发挥优势,因材施教,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新型人才。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育技术研究 摘要: 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提高整体上课水平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非常重要。本文对地方高校税法课程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在税法课程中更好使用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税法课程;应用研究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教育和技术的相结合,是对传统教育技术观念的创新和升华,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为我国地方高校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育的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普通适用于全国各大地方高校中的课程教学。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相比法学专业的税法来说,更加侧重于将所学税法条文应用到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去。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税法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与税法教学的整合。整合的个体对象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税法课程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整合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功能,使现代教育技术融入高校税法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税法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2税法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 2.1税法任课教师的水平不一致 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新,而相对应的任课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急需提高。虽然目前高校教师评选专业职称需要获得相关的计算机证书,但也只限于最基本的操作知识,完全掌握仍有一段距离。其次,地方高校往往所处二三级城市,地理位置和薪酬待遇等因素导致地方高校的整体师资力量薄弱、流动率较大。地方高校规模较小,往往没有设置税务这个专业,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比如说吉首大学,由于位于武陵山区,地理位置较偏,目前没有开设税务专业,由会计系和法律系专业的教师任课;年纪较长的教师习惯于粉笔字板书,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年轻教师并不多。 2.2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仅仅在多媒体教学这一范围,因此90%以上的教学手段局限于使用多媒体PPT课件进行教学,而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其他手段较少涉及,比如说网络讨论组、网络硬盘、慕课、微课等。PPT课件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没有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同时,税法作为计算量和适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必须与现实生活中相联系,具体的报税操作流程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导致工作后还是无法完全胜任。最后,有些地方高校未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最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在组织教师教学比武大赛时也是侧重于传统方式下的教学,比如板书等。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的不重视,导致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不尽人意。 2.3现代教育技术表达方式单一 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各种税法条例,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课程内容重要和计算量大、整体比较枯燥。同时,国家对于税法条例每年都有变动,相应的教材和课件也随之调整。在税法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将正确的知识尽可能多的传递给学生,往往在使用时只注重内容,忽视课件的展示形式。比如说课件中全是计算公式和例题、文字性的内容,缺乏必要的装饰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乏味和疲倦,导致教学没有活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最后,很多的税法任课教师一整节课都是在播放课件,学生只是观看和做笔记,没有互动交流的机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兴趣。 2.4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缺乏 现代教育技术如果要很好的应用于税法课程教学中,硬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说很多地方高校都在教室中配置了电脑、投影仪、展示台等最基本的教学设备,但财政拨款资金有限,导致教学设备数量有限,不能配置税法课程其他的高级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比如说报税的实训基地、开设纳税筹划课程等。相对来说,地方高校现代级教育技术的设备远远满足不了税法课程实际的教学需求。同时,由于年代久远,教室中的设备或多或少存在些许问题,导致影响整体上课氛围和进度。 3改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建议 3.1提高税法课程教师的水平 税法课程的学科交叉性和政策性强,同时国家每年都对其进行修改调整,这些客观因素要求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地进修、丰富专业能力和调整知识结构,适应时效性强的特点。针对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地方高校应及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仅包括理论还有实践性操作方面的知识;地方高校应该为税法课程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鼓励其从事科学研究,为提高课堂效率做贡献;鼓励税法课程教师去相关企业和会计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了解具体操作流程,以提高专业素质,将实际操作知识传递给学生。此外,应加强与当地税务部门的合作合交流,多渠道、多形式的提高任课教师的水平。 3.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 地方高校税法课程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方面应用,必须通过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地方高校要重视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第一,要树立教师正确科学的观点,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也是顺应时展。第二,聘请专业的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让更多的教师对此培训感兴趣,同时配合教师的上课时间。第三,针对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税法课程教师,制定与之适应的培训计划,保障培训效果。最后,在培训时注重具体内容,涉及面广且不深入,让教师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在对税法课程教师有针对性的培训之后,地方高校也要成立相应的培训指导小组,定期就教师上课中使用到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指导。同时,地方高校举办不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3.3丰富现代教育技术的表达方式 税法课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重视内容的表达形式,使用更多的装饰内容。比如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增加一些搞笑动态图片和有声音的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介绍相关税法变动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最新有趣的新闻报道,增加学生的印象;在讲解相关案例计算时,也可以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人或一些名人的事件,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在讲解课件时也可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税法课程适用性较强,任课教师必须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地方高校应该建立配套的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基地可以和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相结合,主要配备模拟资料、电子报税软件和税法教学光盘等,提供正常实践教学等操作演示以及学生进行手工模拟实训、岗位实训等。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和当地的税务机关合作,地方高校定期聘请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解有关流程,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税务大厅现场观摩。 3.4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 地方高校的硬件教学环境反映最基本的教学信息化水平,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物质保障。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筹措必要经费。加大专项经费的拨款,引进其他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设备,比如说全新的纳税筹划系统软件等,让税法教学不仅仅限于多媒体课件教学。引进的同时,结合地方高校的需求,注重硬件设备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必须加大对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力度。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于多媒体教室要求教师做到严格遵守使用说明来操作,而对于一些专业设备和设施要求教师专人专管,责任到人。同时,鼓励税法课程教师多多采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也要配备专人来进行设备的日常维修检查和升级工作,确保教学授课的正常进行。 作者:马洁晶 单位:吉首大学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技术应用 摘要: 放眼于现阶段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不再是单单关注知识的授受和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更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能否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因此,教师要想上好中职计算机这门课程,就必须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学过程开放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生硬难懂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在诸多教学模式中,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最佳,如能将其运用到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教育技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中职计算机专业 专业型人才 由于之前应试教育的扭曲使我国的中职教育形成了一种封闭系统,加上部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忽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仍然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在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几乎失去了兴趣,长期以往便会导致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活力。因此,在课堂中如何通过教育技术来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应成为每位教师所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专业计算机人才的需要。 1.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教育技术即通过创造、采用及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及和资源来实现提高绩效和促进学习的研究与伦理道德相符合的实践。其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意义:可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强调是的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强实践操作。因此,在此背景下,教师更多的时候会转变自身的定位,从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一旦形成,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可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⑵可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网络上有多种资源库,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在资源库中搜索教学素材进行编排而组成自己的教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而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 2.教育技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1转变教学方式 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往往有部分教师仍然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即使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常常会以CAI课件代替板书。这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能一开始的兴趣较高,但往往会有部分学生不能抓住教学重点,参透难点,更多是被那些过多的声音和动画所吸引,有时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便可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如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3ds、AutoCAD等教学工具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例,其可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于一体,具有诸多功能,如遮挡功能、文字拉幕、探照灯、拖放、涂色等。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灵活应用借助白板的这些功能来为教学工作服务,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有所用。如在进行《word艺术字》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利用白板将未经加工的字遮挡起来,再用探照灯突出加工过艺术的颜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用白板的前后置、对象移动、翻转等功能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随后,针对学校里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教师可提出班级内的文明广告语的设计比赛,比赛内容是让学生以一个广告设计师的身份设计出文明广告,并通过word技术字对广告进行加工,时间为30分钟。教师作为评委对所有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分,并通过学生们自选出一批优秀作业,对优秀设计者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且学生还可在观察、分析、探讨中促进理解,打破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归纳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2.2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整体过程环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情况而定,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因此,教师可在完成一定的课程教学后开展一些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分组合作制造一些使用小软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应在分组前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及性别等方面最大程度将互补型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目的是利用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促进学生间的共同进步。活动开展时,教师应积极参与每一组的软件制作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全组学生的参与欲望,给基础较差、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加强对每组软件制作方法的指导。同时,在合作方法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其他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判断、善于选择、善于恰当补充其他成员意见的技能,做到共同进步。此外,除了在校园中开展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通过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一些软件公司参加义务工作,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前适应社会的计算机岗位环境,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做到游刃有余。 3.小结 总之,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举措,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优势来为教学工作服务,以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多赢局面。 作者:李成英 单位:江西省寻乌县寻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教育技术侦查专业课堂教学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侦查专业课堂教学案例加工的要求和原则 (一)侦查专业课堂教学案例加工的要求 1.客观性与适应性。 案例教学的精髓在于将课堂教学建立于真实的情境之上,使课堂理论知识、基本原理等讲授成为一种基于具体的物质、社会背景、事实的认知性活动,从而达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感知、思考、探索而实现对某一特定知识的建构,是认知教学和建构教学的有效结合,是教与学自主互动的有机结合。对于侦查专业课堂教学而言,案例情景设计要求特别高。因为侦查专业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建构,不仅局限于单一性的案例情节,还包括案件发生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时空范围,只有原生态完整地呈现案例宏观与微观情节,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案件环境中,而学生唯有在真实的案件环境中才能调动自己一切情感和认识能力(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充分展开自己的灵性,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课堂讲授原理、原则和方法实现与具体案件的关联,自主的感悟、分析,在感知和分析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尤为重要的是,案件情境真实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作为一名侦查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塑造其克服困难、大胆创新、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案例必须是客观真实的。反之,一个刻意生造的案例,不管教师事先作了多少种假设,设计了多少种自圆其说的方案,都会导致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疲于应付说明情况而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对所学知识持怀疑态度。当然,此处所说的客观性并非说不能对案例进行任何加工和改编,而是指案件构成的基本情况和素材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案例的适应性,是指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验证侦查基本原理、原则、方法的价值。因此,对于侦查专业课堂教学案例而言,不仅案例自身要具有满足上述教学价值之功效,还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适当的处理,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强烈的课堂教学之工具性特征。 2.选择性与针对性。 侦查专业课堂教学与实战实训课的区别在于,课堂教学侧重于侦查基本原理原则、基本方法和技能知识的系统讲解,即注重知识传授,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认知和“何以为?如何为?”的基础理论夯实。但是,任何知识都不是纯粹的理论抽象,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认知的最佳途径乃是引导学生回到实践中去感悟并领会其精髓和灵魂。于侦查专业知识而言,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毫无疑问就是将其与侦查实践的有效联结。显然将侦查专业课堂搬到办案的第一线是不可能的,于是案例教学便成为了侦查专业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但是,并非所有的案例都适合于侦查专业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不同的知识对案例的性质、内容、复杂程度的要求都不一样。因此,侦查专业课堂教学案例一般都要经过精细遴选。在教师制定好课堂案例教学方案后,依据教学设计环节、问题导向、教学目标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做出整体评估和衡量,将最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案例遴选出来。这就是说案例并不等于教学案例。特别是,任何知识都是一定人文价值和逻辑思维观念的复合体。侦查知识传授的目标并不止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而同时要具备建构社会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提升侦查思维能力之功效。因此,作为侦查原理、原则、基本方法诠释之“物化”的案例,就需要具备特定的社会情景特征、典型特征、复杂性特征,换而言之,侦查专业课堂教学案例需要具备很强的针对性。 3.加工性与整合性。 在传统条件下,来自于侦查一线的案例大部分表现为文本和照片。现代化条件下案例不但有文本、照片还增加了视频、语音等素材。侦查的这些原始素材数量大,涉及多个社会领域和多个角度。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是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分步实施的,而每一步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选择的案例以及案例呈现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用于侦查专业课堂教学的案例一定要进行深度加工和整合。所谓加工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视频、照片、文本进行抽取、分割,做到既客观再现案例,又能精确地将课堂教学不需要的内容和素材予以剔除,消除案例教学的“信息噪音”。所谓整合就是要将案例中不同形式的案例素材如文本、表格、视频、照片在尊重案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对其按一定顺序进行组合、拼接,按照知识认知规律有序呈现、按照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重点呈现、多次呈现、组合呈现。 (二)侦查专业课堂教学案例加工的基本原则 1.客观真实原则。 侦查专业课堂教学的任务是解决侦查工作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论等系统性知识。案例教学就是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物质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情景中体会原理、原则等知识的内涵。这是一个将知识“著乎心、布乎体”的内化过程。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才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进而调动自己全身心的感觉与思维器官,在教师引导下,带着问题融合案例,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工案例的时候,要尊重客观真实原则对案例进行整合、分割、重组。对案件性质有重大影响的要素,不可使用现代技术进行篡改,对案例要素的重新整合、组合不能改变案件的基本事实,如案件发生的特定时间段、特定的空间位置,关键的视频图像等,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案例的把握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知觉、判断和认知。 2.教学需要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视频、音频处理技术、动画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为侦查专业课堂案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对来自于侦查实践的原始案件素材进行整理、编辑、分割、组合时,要按照课堂案例教学设计的方案对案例进行加工和编辑,按照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分割、重组。切忌将现代教育技术把案例素材作为案例加工的核心,喧宾夺主,那样案例教学只会成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展示,而真正的案例教学知识认知目标就会被“过度的技术使用”所搅扰或遮蔽,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工必须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现代教育技术。 3.方便实用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案例的加工,其最终目的乃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工案例必须坚持方便实用的原则,即案例内容在组合和呈现时每个案例素材与知识的对接要准确,教师使用和学生调阅都要简单易行。尤其是相关知识点与素材的链接,以及教与学过程中对前后知识和相应的案例素材的查找、回放,都有醒目易用的链接提示,这样便于将课堂中分割的知识与案例素材、不同的问题导向在学生逐个、逐阶段的认知中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知识,从而完成案例教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过程。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侦查专业课堂教学案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案例组织 现代教育技术在侦查专业课堂案例教学中的应用,是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更好的设置案例教学情境,让学生迅速全身心地投入知识认知和探求的活动中去。但并非所有的案例用于教学都适合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案例以达到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目标的完美契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工案例,对案例有着如下的要求: 1.案例要完整,素材要丰富。 侦查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就是选定特定刑事案件(一般是已经破获的刑事案件)作为认知知识的样本进行分析。从这个角度讲,能够经得起深入分析和探究,达到认知知识和建构知识的案例就不能是简单的刑事案件例子。刑事案件要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就必须具有可用性和可分析性,就此而言这个案例必须满足基本要素齐全,支撑案件要素的素材要具体化、完整化。既能将案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全方位形象直观地展示,同时展示案件情况的具体素材还要丰富而多样化,这样才能根据教学方案,按照问题导向从案例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案例加以编辑。实践证明,单一的文本素材对于侦查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有限。在当下适合于现代教育技术加工和应用的案例应当具有视频、图片、语音、文本以及反映案件细节的各种丰富材料,如话单记录、银行交易记录、现场痕迹的具体形态、犯罪工具等。一般情况下,案例具有的素材越是丰富多样,现代教育技术在侦查专业课堂教学中就越能发挥其优势。各种图片、视频、语音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更能在教学中发挥教学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功效,多样化的案例素材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后能更为灵活、生动、直观的多样化呈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反之,一个案件尽管其各种要素都齐备,但是要素过于单一化、简单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则只能是浅层次的。 2.案例要典型,情境要具体。 案例要典型,就是案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充分反映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这就是说,所选择的案例要基本包含课堂教学知识点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判,能较好地将课堂知识与鲜活的实践联系起来,借助“物化”的案例理解和认知知识。具备这些特征还不是案例典型性的全部。一个真正典型性的侦查案例除具备上述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包含着案件的具体情境。因为案例教学是建立于情境教学这个基础上的。因此,一个典型的案例首先要具有案件所发生的社会背景、特定时空位置的全部素材。在单纯的文本案例中,一般很难将案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空场域予以直观、客观再现。要素的缺失使学生对案件的自主分析判断带来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还要能反映案件的现场态势、案件时空场域特征和时空场域转换顺序等,以及特定情境中跟案件有关联的人事物状态特征,唯有如此,案例教学才能调动学生“注意、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3.素材要具体,保持原初状态。 案例素材具体才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按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分割和组合。这往往是决定一个案件是否能胜任课堂案例教学的关键。具体就是指案例指向的案件的各种线索、各种素材、各种证据要具体,推动案件侦查进展的素材尤其是关键的素材不能缺失,这样案例才有可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完整再现和回溯分析,从而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将知识分解成为案例侦查中的各种问题。通过案件素材分析,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导向学生知识的认知。因此,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不应该是来自于公开新闻报道的概括性消息,办案单位案件的总结依然不能作为一个成功案例素材的科学来源。真正的教学案例应该是教师到办案单位亲自查阅资料(案件卷宗)经过精心挑选的获得。由此可知,侦查专业教学案例库建设的艰难与不易。保持原初状态,就是指案例中相关素材最好是原始素材。如视频、图片是办案人员在现场获得与拍摄的照片,而不是经过新闻媒体加工后公开传播的照片或视频,这种“二次”素材由于改变了其原初状态,一方面会影响我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其加工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干扰学生的自主分析和判断。 4.情节有冲突,具有可设计性。 侦查原理、侦查方法与策略在与侦查实践相结合时总是碰撞出绚烂多彩的火花,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外在表现。因此,一个好的案例其情节应当具有冲突性特征,能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侦查途径中,或是不同的侦查视角中,又抑或是相互对立的侦查思路中,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课堂知识自主分析和探究拨开迷雾,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和知识建构。同时,对案例中所隐含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任何悬念和矛盾冲突的案例往往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正因为案例情节具有冲突和矛盾,才使侦查决策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便于教师依据教学策略设置问题,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讨论和分析,构建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案例讨论才真正融合了启发式、探索式、自主式等多种现代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将问题导向转化为知识导向,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如此,案例冲突性和挑战性使得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成为必需,于无形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临场应变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和针对问题果断决策的品质。由此可知,一个案例情节愈是具有冲突性,就愈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按照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编辑和整合,就愈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案例教学中的优势。可以说,内含冲突和矛盾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案例教学中大放异彩的重要基础,也是调动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的重要条件。 (二)案例加工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案例加工就是对案例“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于教学。 1.对案例素材的分割。 任何形式的教学,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验实训,总是按照教学设计分步进行的,因之案例在课堂的呈现也需要依据教学策略和步骤分方面、分阶段呈现。这就要求我们对案例进行片段化的切割处理。切割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案例教学中不需要的多余的素材通过切割而剔除,二是将整个案例依据教学设计方案切割成不同的片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割案例时要注意做到:一是吃透案例。吃透案例才能决定取舍,吃透案例才能实现案例的不同情节、不同方面与课堂讲授知识的高度契合。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案情发展的进程、破案的策略与措施、侦查阶段进展与重点突破,侦查的主要方法与所获线索证据。只有案例吃透了,才能“剪裁”恰当,得心应手。二是突出重点。案例的切割要突出教学重点,即要将选定的案例中最能反映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情境分割出来。这些重点包括案件发生的关键场域(时空特征包括社会背景)、关键的犯罪行为与心理特征、关键的痕迹、关键物证、包括体貌特征在内的行为人的特征、关键证据与案件信息资料等等,将能有利于课堂重点知识讲解的案情资料和情境剪裁好,以备下一步案件素材的组合和联结。三是突破难点。难点就是课堂教学中不易理解的知识,也往往最为抽象难懂。因此,一般是有针对性地将案例中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突破知识难点的案件素材分割出来,包括音频、视频、文档、超文本文件等等。四是形成整体,防止碎片化。由于对案例中不同素材进行了切割,如果这些切割的素材不能形成有机联系而成为一个整体,那么碎片化的案件信息只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疲劳情绪。这里所说的整体,是指切割后的案例素材要围绕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认知的逻辑联系。例如,按照犯罪分子进入现场的顺序或是按照形成整体空间认知态势的方式将不同的视频、图片、文字组合成一个整体,以利于学生分析犯罪发生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2.不同素材的处理。 现代教育技术对侦查专业教学案例加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对案例素材处理上的技术优势。对素材的处理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案件中的原始素材进行转化、优化、清晰的技术处理。对于素材的处理主要包括:(1)对实物的处理。实物绝少有直接搬上课堂在教学中加以应用的,大多数的情形是根据教学需要对其拍照转化成图片而加以利用。一般需要对实物进行多角度,从概貌到局部、到细节特征多层次、多方面的拍照,如将犯罪工具制作成图片。(2)对照片图片的处理。利用图片处理工具,对案件中的图片进行剪裁、色彩调整,以及将多张图片进行叠加、合成等处理,在图片上添加文字、特定指示符号等,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或者提示的作用。(3)对视频的处理,即利用专门的视频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处理。除了剪裁以外,还需要对视频进行清晰化处理、视频播放速度的处理、视频截图、提取图像帧幅。视频的清晰化处理就是将案件中视频监控受到光线等因素影响导致视频资料不够清晰,利用视频处理软件将涉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影像资料进行清晰化处理。为便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截屏或者生成播放速度适宜的新视频或是提取案件中关键行为特征的特定图像帧数,都可观察瞬间特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视频处理还包括格式的转换等。(4)对声音的处理,即通过专业化的技术剔除视频录制过程中由于设备自身问题而产生的啸声、杂音等。 3.多种素材的组合与配置。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本、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素材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和配置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案例。但是,不同的素材如何配置和组合,最终还是由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的。(1)案情与情境介绍。由视频图片配以简明的文本资料予以组合说明,发挥文字和视频、图片的各自优势,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对案件形成直观的全貌印象。(2)视频与视频的组合配置。根据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需要,将案件中被分割为好几段的视频资料按顺序组合起来,便于学生按事物发展顺序、行为变化的真实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3)视频与图片的组合配置。视频信息量大,利用视频介绍宏观或整体情景,图片展示关键区域或是部位的具体特征,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案件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发现问题,在重构的真实案件情境中实现对知识的认知。(4)单一素材的展示。单一素材一般是指案件某一类特定的素材。如话单资料、资金交易信息。这种素材一般要按照时间顺序,原始直观的展现,便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分析和发现问题,在分析中感知知识、认知知识。 (三)案例的呈现安排 呈现安排,主要是指组合配置好的案例素材,采用什么形式展示和展示界面如何安排的问题。这里主要涉及动画和链接技术问题,以及界面设计技术等。总的要求是:内容提要链接正确,播放顺畅,界面设计合理,内容清晰明了,功能齐全、颜色搭配简洁美观。整个课件设计艺术感强,技术性高。大致来说,运用动画和链接技术呈现案例教学内容的时候,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多层次呈现。 根据教学需要,例如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的需要,将案件现场的视频、图片或是其他内容,根据学生对案件分析或学习的进展情况逐次呈现案例素材。多层次呈现的内容往往是对案件中的某一个内容由浅到深、由整体到部分、由粗到细的有层次性地逐步呈现。呈现的界面要做到“开合”自由,即呈现的内容既有整体和全貌的呈现,又根据教学需要,根据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需要,将界面呈现内容聚焦于某一细节特征。在完成上述过程后,界面内容将整体与细节同时呈现在一个界面上,利于教学由面到点、或由点到面的比较分析。当然,多层次“开”与“合”顺序如何处理取决于教学需要,取决于教师引导和问题导向的需要。 2.多角度呈现。 在侦查专业课堂案例教学中,一般按照问题导向规律,将课堂所讲授的知识设置为案例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从而达到认知知识、建构知识的教学目的。但是侦查案例中的问题分析,往往涉及案例多方面的信息和素材,需要从现场特征、嫌疑人信息、物品信息以及其他的有关素材,或是需要视频、音频、照片等不同性质的原始素材,多方面、多角度展开分析和判断,这时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这些素材按照教学要求设计好多角度呈现的形式。可以选择素材逐个进入,不同角度展示,逐个分析,要求界面布局美观清楚,素材展示直观形象,链接准确。 (四)细节打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侦查学课堂案例教学,案例的设计要做到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能够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案例的结构、功能、呈现界面等在细节方面作最后的打磨,保证案例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切合主题,内容与色彩协调,配合恰当。整体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风格统一,使用可靠,体现出一定的技术水平。总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工案例,就是要使侦查专业课堂案例教学达到“创设情景、引发动机;反映事实,显示过程;示范演示,验证原理;提供联系、训练技能”之目的。 作者:欧三任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侦查系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探讨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有利于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应用策略主要是: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标准;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中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拓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优势。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用;应用 一、前言 上世纪70年代,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美国教育界第一次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在1986年,卡内基在《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中,正式将教学从一个行业提升为一个专业,确立了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地位。由于卡内基的巨大影响力,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当中,世界上很多国家从不同角度开始注意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课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使得更多人关注教师,关注教师的发展,这成为21世纪教育界的主流话题。在现代教育复杂的改革与实践当中,学校教师的职能与能力结构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要求以及创造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自己所学专业,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不断学习,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总结阐述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并尝试给出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如何更好的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与要求离不开时代背景。信息时代的到来,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以及工作的方式。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新要求,甚至是思考问题方式都发生了巨变。人们在渴望更好的环境、生活的同时,更需要更好的教育,而要提供更好的教育,就必须有专业化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给我国现代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与条件保证。它能让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同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普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率,促使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以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要求。所以,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1、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与能力提高中的作用 教师本身的教育理念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信息时代下,教师在工作当中扮演的角色与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征。是否了解现代教育、前沿理论,以及新的教学设计手段,有没有能力创设新的教学方法等。现代教育技术综合了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技术手段,融合了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需要教师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实践的具体要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整理、设计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规律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建立起高效课堂。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真正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这是教师必须树立的一个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更加宽广,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使用QQ、Email、MSN实现瞬时交流,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使用工具的改变促进了人观念的转变,在这里体现的尤为突出。 2、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需要教师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互联网的迅速兴起,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互联网使得整个社会知识迅速增长的同时,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也推陈出新。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学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愈加丰富。在信息化语境下,学情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新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手段要符合学生的期望。所以,教师要能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素养。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断地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提高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3、现代教育技术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育教学科研做支撑,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命题的科学研究,研究如何有效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本身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要求教师有创新的思维与能力,有反思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进行科研课题的能力与水平是衡量一名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能力结构从传统意义上的二元结构,即“教”与“学”,演变成“教——学——研”三方面缺一不可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很多数据库供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极大的拓展了教师的视野,为教师提供了进行科研的物质保证。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标准 在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标准建设却长期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考核主体的信息化素质需要不断提升。但基于当前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而言,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标准要涵盖教与学的全过程,涉及到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各个环节,并且要分别针对不同的教育学科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子标准。同时,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考核难的问题,可以成立专门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鉴定机构,颁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级证书,这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发展将会形成有力的促进。 2、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中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 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为了学习教育技术而学习,新的教育技术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新的手段,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教育方法。因此,在考核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时,要从“教什么”与“如何教”两个维度,看教师是否掌握了最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应用技能,是否在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否具有强烈的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承担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等等。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技术观、应用观,才能为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拓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应用领域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对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改变了教师授课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开展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基于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要不断拓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应用领域,既要在教学领域加强应用,也要在个人学习与科研领域加强应用,还要学会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资源贡献与同行交流,这对个人专业素质的提升也将会大有裨益。 4、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进一步确立自己的教学“个性”,提高教学过程的“人性化”,实现个人专业素质学习的“终身化”,加快优质课程、特色课程的建设,进而逐步确立自身在专业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这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能够形成积极的促进,对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起到相应的示范效应。 五、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革命性的改变了教师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在学习与工作当中的反思精神。所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要求教师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师专业化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最终成为一名专业化教师。 作者:王晓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我国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相关的从业人员紧缺,高校有义务加紧对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动画专业人才与动画市场需求不匹配,我国的动画教育已跟不上动画产业的需求,加强度动画教学的专业化和现代化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高校动画专业教学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然后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和重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对现代教育的运用提出一些新的想法。 关键字:现代教育技术;高校动画专业教学;动画产业 动画产业和IT行业的发展及多元化导致动画相关产业链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越来越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但是,动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具有优势,高校的动画教育面临质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动画教育的进步和成熟。 一、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模式的利弊 高校对动画专业的教学大多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模式,一种是与企业合作的模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1、传统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动画教学中强调把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放在主导位置,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可以讲授的专业知识较多,可以学到更为广泛的理论知识和内容。但是,其模式较为单一,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不能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课程不同模块之间连贯性差。 2、与企业合作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把企业项目引进动画教学中,是高校在教学中正逐渐采用的方法。此模式可以使学生提早了解到动画行业信息,并亲身参与到动画项目,提高学生对动画制作的标准和流程进行了解,并掌握动画制作的技巧,提高动画制作技能。但是,企业毕竟不是教育机构,而是以盈利为目的,并不能将学生完全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教育,企业在动画专业学生的教育上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在动画教学中都必不可少。动画教学过程中要涉及到专业软件的应用,离不开低计算机的使用。教师的授课靠文字和图片根本完不成,需要向学生讲解动画构成和制作过程,并进行播放,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方便学生观察和理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或者互联网必须配合使用完成这一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保障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在动画教学过程中除了了解获得知识的途径之外,也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创作元素和浓厚的创作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摆脱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可以获得生动形象的知识观感。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动画专业有其本身的特性,理论知识的内容较少,教学过程中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对动画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上,高校应当培养出专业性强、操作能力广的动画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适应工作岗位。高校在动画教学中应当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为学生配置计算机以便学生进行操作和学习。对动画专业进行教学,不仅需要对动画理论知识进行讲授,还需要对动画相关领域进行进行讲解[1]。动画的创作过程比较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对动画进行设计之前必须要先对其进行策划做好动画内容的构思;然后在制作的中期过程,要完成原画、中间画等的制作,并进行着色、扫描和动检;最后对后期和特效进行制作,完成合成和剪辑工作,并进行配音。在整个动画创作过程中,不仅要考验学生对动画技巧和软件应用的掌握,也要考验他们自身的艺术感官和创新思维能力。鉴于动画制作本身的特殊性,必须要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加强互联网教学,收集更多的创作资源,丰富动画教学的知识面,突破动画资源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更加广泛的艺术元素资源,为教学提供更多素材和资源,改善教学环境。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还体现在动画教学过程中为教学配备多媒体的互动教学方面。 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一些浅思 动画专业的人才属于技能型人才,动画教学的进行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彼此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对动画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其使用至关重要。目前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完善。 1、开设实验性、创意启发性的课程 我国高校的动画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对其研究的时间也短,相应地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现象,在教学上模式和方法上创新性不足,需要对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对课程的创意性进行设置。首先,设计开发新的动画造型,将时代和人文因素考虑在内,并继承我国传统艺术,对造型进行一系列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的积极性。其次,动画课程设置要进行实验性创作,调动学生对动画材料设置、表现形式等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表达,使他们能不断对动画进行探索,创作出艺术性更强的动画作品,提高动画的可观赏性。此外,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对动画短片进行创作,由若干学生自主组建团队并进行分,提高学生对动画创作的兴趣。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对动画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体会创作本身带来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己的个性[2]。 2、互联网授课要安装监督软件加强对学生的监督 动画专业的教学要用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有些学生可能会利用网络上网玩游戏等,教师要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听课情况,有时候可能无法顾及到。安装监督软件对学生上课和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在教师进行授课过程中,仅仅开放局域网;在学生自己实践练习时,仅开发素材库,尽可能不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五、结语 高校对动画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不仅要注重对他们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和企业的合作要加强并协调好和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周边的行业资源,并对学生作出有效合理的培养计划,调整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动画行业市场培养有效的人才,促进动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武剑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加速了现代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大大推动和改变着现代教育课程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运用电子化教学媒体,灵活多样地再现了教学全过程,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它已成为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元素。中职汽车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强调实践性的热门技术专业,教学过程必须成为教、学、做、练一体化模式。在目前中职生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才能在汽车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职汽车专业教学的优势 1.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汽车专业教学的手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工具只是黑板和粉笔,教学方式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聆听,汽车专业课教学虽然增加了汽车总成的拆装练习,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 对于目前中职生而言,枯燥的理论学习只会加大他们的厌学情绪,陌生的汽车实践拆装只是对汽车零部件破坏性的大解体。现代教育技术的适时引入极大地缓解了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效果,一个个知识点通过动画和影像资料灵活地跳动到学生眼前,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脑海中,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个个教学模块的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很好地弥补了现有教学资源的不足,降低了教学难度,强化了教学效果 由于目前中职汽车专业教学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小班教改实践要求,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无法与时俱进,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也举步维艰,这一切使中职汽车专业教学效果十分有限。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正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汽车教学拆装、检修等模拟软件能向学生提供无损耗、无限次、科学、完整、清晰的虚拟教学实践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教学实践环境,体会学习乐趣,提升学习信心,从而很好地提高真实的实践教学效果。教师也可通过下载最新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汽车尖端科技动态,大大提升了专业课教学的时代感。 3.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创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更好地促进新型汽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运行 现代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的互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导性。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的自主学拓宽视野,网络信息的极度扩展又会涌现出许多新的知识点,人机的多种感官交互过程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交流,使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水到渠成,真正实现出积极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职汽车专业教学的基本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资源匮乏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素质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技巧,更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信息交流软件的技术知识和协调运用的能力。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目前应用于中职汽车专业教学的基本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多样化的教学演示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以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为主,并配以适当的问答和练习。现代中职汽车专业教学是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演示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保持,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情景化的实践演练模式 这是一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专门开发的汽车实践教学软件应用于教学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汽车教师在机房使学生人手一机,引导学生打开汽车拆装软件或驾驶模拟软件,使学生在一种模拟环境下进行学习、实践、演练。现代汽车实践教学软件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充分地融入其中去慢慢感受、体验汽车实践的各个详细环节。仿真实践汽车教学软件对学生迅速掌握实践操作,可以起到强大的辅助作用,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使学生直接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学习魅力,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性变革,极大地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独特的优越性。 3.自主性的学习考核模式 这是指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利用专用开发的汽车考试、汽车故障诊断等教学软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自主性、反复性、系统性的学习和考核;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兴趣激发、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百度自主搜索相关知识,师生也可通过网络交流学习,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现代化新型学习考核模式。这是一种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精神的真正体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控制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引导教学过程。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是直接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学习者完全可以按照个人的需要、兴趣进行选择,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这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习者自由实现符合自身知识基础深度、广度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以下是其常用的两种应用方式: (1)学生个人适时地随机考核这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考核模式。这种考试模式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职称考试和人事考试。学生或考生通过个人不同的编号进入相应技术软件,由计算机教学软件随机显示训练科目或考核问题,学生或考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计算机答题并最终提交试卷,软件可以同步给出考试成绩和出错题号,督促学生进一步学习,从而达到积极的学习效果。 (2)不限时空的师生交流教学在网络软硬件共同满足的情况下,师生可通过电子邮件和同步的QQ软件、微信软件等交流方式,以一种最迅捷、最广泛、最自由的形式完成师生互动交流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升。新型网络对话教学的模式大大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与生活已融为一体。这种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化时代教育形式的完美体现,它圆满地实现了现代学习型社会的梦想。 三、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汽车专业教学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改革中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等方面,也越来越显示了强大而独到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而中职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我深信,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专业课上的灵活创新应用必将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更高、更深、更远的层次,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作者:陈晓 单位:安徽省池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网络时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 摘要:本文总结了网络教育的特点,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强调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必须数字化、网络化。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远程传播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将引发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涉及到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革新。面临着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教育技术学如何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综合型创新性人才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这里就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1.1.网络教育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网络教育是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一种新的独特的教育模式,它通过互连网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的远程教育方式,实现了适应性学习和智能化教学。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内容丰富、表现生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具有较强的呈现力,它能把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包括制作、存储、自动管理和远程传输等,为网络教育提供一个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这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2)教学形式双向互动、实时交互网络教育能实现信息源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网络教育成为唯一的、真正的在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实时交互的远程教育方式。 (3)学习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在网络环境支持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这种便捷、灵活的学习模式充分地显示了网络教育中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4)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系统可以对每一个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进行完整、系统的跟踪记录;还可以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针对不同学员的个性化学习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5)教育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各种优秀教师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可解决跨区域师资优化组合的问题,实现名师优课共享;另一方面是内容资源,可以建立各类知识领域的专门网站,配合网上学习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所有的网上用户可共享来源于不同国家、地区、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网络教育有三项基础:硬件、软件、资源基础。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教育机构在硬件、软件方面占据的优势会不断削弱,直至形成优势均衡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其资源方面的实力,资源基础越来越重要。网络资源建设包括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课件库和网络课程建设,以及适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支撑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 因此,发展网络教育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解决建设网络资源库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平台等新问题。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相对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网络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2.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现行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主要类型可归纳为: (1)传统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音实验室等)的设计、制作及使用。 (2)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包括CAI、计算机仿真等)的设计、开发和运用。 这两类专业实验都不能适应网络教育的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网络环境下的实验内容,如网页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网络教育管理系统等。 (2)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网络环境要求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实验能让学生有一个较大的自由思考、设计、发挥的空间,而现行的专业实验基本上是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没有探索性、创新性。 (3)在教学手段上,缺少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仪器设备也缺乏数字化实验仪器设备。传统的教学媒体采用的信号是模拟信号,要适应网络环境存在一个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换的问题,因此,传统教学媒体类实验的教学手段不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类目前大多数仅限于单机使用,还有待于向多媒体网络课件发展,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开发和运用。 3.3.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向 3.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的灵魂。我们要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确定实验教学内容、制定实验课程体系。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网络教育发展迅速,因此,实验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我 们在制定实验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网络教育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以备日后不断充实。根据教学内容,我们还要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应围绕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制定。然后,依据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是进行实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托,应包含丰富的知识,集广度、深度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网络教育产生超前意识;还要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本身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紧密联系网络教育的发展。 3.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单一,首先是教师讲,然后学生按照教师讲的条条框框做;或者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机械操作,不利于启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尤其是缺乏设计性、探索性实验等。在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更应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辨证关系,采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自发学习和独立研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开展网页设计比赛、网络课件制作比赛、让学生参加一些科研活动等。 3.3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开设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实验 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途径。为了满足网络教育的需要,教育资源必须完全网络化,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数字化、网络化。专业实验数字化就是将传统的教学媒体类实验向数字化发展。如采用数码相机进行摄影,并在计算机上进行图片、动画的制作;采用数字摄像机摄像,用非线性编辑机进行音视频编辑。专业实验网络化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开设专业实验,如媒体数字库、网页制作、流媒体技术、VOD视频点播、虚拟现实、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建设等实验课题;开设适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支撑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实验,主要包括学习系统(实时/非实时)、授课系统(实时/非实时)、教学资源制作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考试系统、交流讨论工具、虚拟实验系统等实验课题。 3.4建立模拟小型教育网站实验室,培养学生网络教育的实践技能 网络教育依赖于国际互连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了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教育网站的设计、安装及调试过程。建立模拟小型教育网站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生动完善的学习网络教育的环境,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教育网站的设计、安装、调试及软件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如网站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安排、人机交互界面和教学反馈的实现等,培养学生网络教育的实践技能。 4.小结 在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应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又一个机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握契机,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适应网络时代的综合型创新性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及建议 摘要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讲述,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符合专业要求等问题,造成培养的学生专业特点不突出,就业困难。提出应当针对现状,探索出更好的、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培养中的问题 1.1目标定位不清 笔者在网上查阅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发现,虽然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适宜于到各类教育技术中心、电视台从事技术工作,到各类大专院校、中学从事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和技术开发工作,到和计算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网页设计、计算机维护等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不仅偏离了教育技术专业设立的初衷,而且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势必体现在课程设置庞杂,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笔者在与一所高校的教育技术系领导交谈时,他道出了自己的苦衷:不这样设立培养目标,招不到学生,不把学生培养成“多面手”,学生就业困难。笔者反问:这样培养学生就容易就业吗?把学生培养成“多面手”,表面上看,学生毕业后适应面广,但实际上表明培养的学生是“万金油”,学而不精,无一专长。不幸的是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往往在计算机能力上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在电子技术上不如物理专业的,在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上不如教育专业的,在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上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结果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下失去了竞争能力,造成就业困难。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笔者曾经看过一所本科院校教育技术系开设的科目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普通物理、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电视原理与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Java语言、C语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远程教学原理与实践、教育学、教育技术学、CBE导论、课程与教学设计、传播学、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摄影技艺、电视摄像技法、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有线电视设计与卫星电视接收技术、音响系统设计与安装、网页设计、电脑平面图形创作、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网络教育应用、教学设计原理、现代学习理论等。大有将学生培养成集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教育技术、、电视编导、教育学为一体的全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因课程繁多,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消化吸收,学而不精,知而不解,结果还是害了学生。造成课程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培养目标的偏差。 1.3重理论讲述,轻能力培养 由于部分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是近几年突击上马的,师资力量不足,缺少高层次本专业教师,许多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缺少对教育技术教育的整体认识和对多媒体设备的开发应用能力,讲课往往沿用以前的授课方式,偏重于“照本宣科”式的理论讲授。加上有些学校资金投入不足,学生缺少足够的实验仪器设备,在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放羊子”、走过场,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也没有足够的实践时间,使得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差。 1.4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符合专业要求 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是考虑教育技术专业的要求,而是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哪方面师资较强,资金就朝哪方面倾斜。如:有些学校把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照相机、摄像机,建立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演播厅。这种投资的倾向和资金的扶持,就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导向,他们会把电视节目拍摄制作当作主要的学习实践内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校园DV的创作。因此有些学校甚至在培养目标上注明毕业生“可作为电视台技术人员”。花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让学生进行电视节目的创作与制作,虽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益处,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可能会有帮助,但对整个专业建设来说,则偏离了培养目标,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还有些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对常规教学媒体的教学很随意,资金投入也少,学生对常规教学媒体不熟悉、不了解,这也不符合专业要求。 2解决人才培养中问题的对策 2.1要明确培养目标 实际上,在欧美等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是以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主,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学系统设计及相关内容,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和开展研究。学生主要来源是学校的教师,在具备某一专业知识的条件下培养利用教育技术当好教师的能力,毕业后还回学校工作,这样培养的人才才具有研究性,具有针对性,毕业后才能指导中小学教育向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现代科技要求的模式发展。相比较而言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主要是本科学历教育,本科学生来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缺乏一定的中小学教学经验,和有针对性的研究能力。因此,我国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更加艰巨,这需要学生一进校就要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将来的责任和义务。 2.2简化课程设置 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就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笔者认为主干课程设置应有两大块:教育学理论和计算机。其中教育学主要是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中小学教材教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课程,这些知识的研究学习,主要是为更好地了解中小学教学,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来更好地服务中小学教学。计算机教学应偏重于基于中小学教育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和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主要开设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非线性编辑等。对于常规媒体的教学实践及对制作多媒体课件有帮助的知识如:摄影技术、摄像技术、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电脑平面设计、美术等知识可以采用专业选修的方式开展。 2.3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要牢记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育人才,而不是技术人才。笔者认为,要减少摄影技术、摄像技术、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音响技术、多媒体设备的原理与维修等实用技术的实践时间,让学生作一般的了解掌握。要加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应通过实践把应用软件的操作变成自己的强项。此外,要重视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要和中小学教学相结合,根据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 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很有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深入到中小学教学中,去听课、授课,向任课教师请教中小学教学的特点,和教师们一起研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使用后反馈的情况,对课件加以改进,使设计的课件真正能够服务于中小学教学。经过这样反复实践,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特点得以彰显,也使中小学明白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真正是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对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化教育实现、普及和推广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加快信息化教育实现进程,培养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我国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日渐增多。本文就教育技术学专业在一般普通高校的开设情况做了了解,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缺点,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一般普通高等院校 一、一般普通高校的定位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般普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笔者文中提到的“一般普通高校”,是指由于所处地域、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国家重点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差异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多为省市级属院校,由于上级机构的投资、学校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教师员工、科研成果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这些院校大都为二批、三批本科院校。 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般普通院校大多为本科师范院校及部分大专院校,有些院校在不具备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下,为了顺应时展需要,盲目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一些欠缺,致使目前教育技术界问题百出。2002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的57所高等院校的66名骨干教师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定位模糊,教育理论与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资金支持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结合专家提出的问题和笔者了解的现状,笔者对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认识不清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论述并不少见,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学习的人能够很好地认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对教育技术学的解读不到位,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在师范类和非师范这两种专业性质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学校都是定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为教育学士。而新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某些院校,定位为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却和师范类相同,颁发的证书依旧为教育硕士,这给本来就迷茫的同学们又一个疑问:既然是培养教师,为什么又是非师范专业呢?是非师范专业,怎么又在毕业时颁发教育学士的学位呢? 2、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媒体技术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教育学院(系)是最合理的,这有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合理的利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目前很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学院)系的院校,其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组网等技术课程的实验,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技术、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去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技术也仅仅使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难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技术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系)、物理学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院校,学生由于为学理工科出身,加之没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教育理论修养不足。学生对计算机软件、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能熟练应用,但是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功能不强,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教育性。 3、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如:Flash、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和影视方面(如:影视节目编导、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等)的知识。而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么只会机械地使用媒体,而不理解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含义,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教育技术的真正魅力;要么只是理论的讲解,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永远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 4、资源匮乏且达不到资源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它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在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高校建设的过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现象,不仅仅是硬件实验设备上的不足,而且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这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步入了21世纪后,很多大中专院校新建立了或在原有的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多二类三类院校的主要工作使技术上的,如校园网络的建设、重要会议的摄影摄像、多媒体机房的管理等,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在部分技术性质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何不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 5、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很多二类、三类普通本科院校乃至一些名牌高校都是一个新上的专业,但是档次相同的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如果该专业得不到领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目前面临扩建、资金不足的现状下,想要发展专业谈何容易。 三、对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院的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曾一度是整个教育技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大局发展趋势,结合开设院校的实际,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软硬件设施均不很齐备的院校,应定位此专业为师范类,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一些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可以考虑定位为非师范,不过定位为非师专业从目前的发展前景看,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的院校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无疑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应结合本院校实际,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论开设在什么院系,都应与之建设密切相关的院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物理等院系)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系的硬件资源实现学生实验设备上的空缺;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多交流,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在本专业教师技术薄弱的现状下,更应该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电视机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实验是用物理系的实验设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和教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建议应加强与相关系别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全院师范类专业公共课,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自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日益更新的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的课程。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广域网、校园网等开通的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如:录音录像教材、幻灯投影教材等的简单制作)等教育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建议各高等院校都能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公共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这样可以使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技高一筹。教育技术课程开设为师范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开设教育技术为师范类公共课程,就要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健全教育技术实验设备。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有利于学院整体教学实力的提高。 4、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 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开拓高等院校教育新的天地。 四、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在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的师范类高等院校。改革的关键在于适应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创立新的教学模式的先导。所以,各高等院校应认清形势,发挥自己目前优势,解决暂时困境,放眼未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实现教育改革的杠杆,以在师范生中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基础,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高职经管类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企业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提高高职教学水平,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则是本文主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希望在今后的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中,通过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方式来提高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经管类专业;现代教育技术 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以来,给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翻转课堂的实施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要求很高,如果可以通过开展微型课堂教学以及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高职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1翻转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 1.1翻转课堂的提出 翻转课堂,也被叫作反转课堂,是在传统教学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将传统课堂结构进行了反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教学任务,采用在线微课视频教学的形式来学习新的知识,观看完教学视频以后再做一些教师安排的作业;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并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在课余时间内,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充分的课下交流,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一起和学生共同商讨下节课的教学主题。翻转课堂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来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教师不再像过去一样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在课下的时间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电子书的方式来完成,不过在翻转课堂的学习平台中,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随时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教师每天也会在固定的时间内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1.2现代教育技术 说到翻转课堂,那么教学视频的制作可是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对待任何专业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都需要应用到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所具备的教育技术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翻转课堂教学课件制作水平的高低,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特点,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提高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最基本的教学办公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一定要会,熟练应用Word2010进行文字操作,使用Excel2010进行表格处理,应用PowerPoint2010进行教学幻灯片的制作,更为深入一些还要学会应用Photoshop7.0来进行图像处理,运用FlashPlayer来制作教学动画,运用会声会影X5或者是爱剪辑软件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处理工作,现代教学技术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是在实践操作应用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具有责任心和耐心,愿意花些心思将枯燥的知识转变成为形象生动的教学视频,使高职教育变得更加轻松而富有生命力,进而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2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2.1微型课堂教学 要想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就必须要加强现代教学技术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微型课堂的建设项目变得更加合理,微型课堂建设效果的好坏对于课堂教学的翻转效果来说非常重要,首先必须要明确微型课堂的教学内容,比如说关于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先确定教学目标,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PPT软件来进行设计,将主要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了解了微型课堂的教学形式以后,可以呈现出下一步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短片,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高职经管类专业的真实工作情境展现出来,增加教学情境的真实感,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微型课堂的教学练习中,经管类教师还应当熟练运用互联网络的通讯方式好和传播技术,做一些微型课堂的在线直播,利用现代化的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整地将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实践性课程教学示范,都可以极大程度地丰富高职翻转课堂的内涵,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2.2专业课堂的教学实施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为了保证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还要针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之前翻转课堂教学课件中遗漏的地方,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将课堂宝贵的学习时间利用起来,在课堂中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巩固提高练习,对于比较枯燥的理论学习,像是《管理学》、《经济学》课程,可以采用小故事教学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放映教学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在经管类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中,还开启了在线点评的方式,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只要是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平台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就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通过小组交流与协作的方式,还还可以表演一些情景剧,设计一些经管类专业的辩论赛和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做好充分的教学活动准备,同学之间在彼此交流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3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思考 3.1转变教学理念 为了改变过去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老旧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教学水平,必须要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剔除出去,转变教学观点,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只有实施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参与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是一个辅助性教学的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在旁边进行专业化的教学指导,而不是“手把手”地去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维,对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软件进行教学准备时,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出台教学改革对策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必须强制性地出台一些教学改革对策,促进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完善高职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结构,对其进行正确的教学评价,将高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提升到高职教育的日程上来,对经管类专业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进行培训,在培训期间可以让高职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先进的教学技术,在加强教师熟练应用教育技术软件训练以后,需要对教师进行技术考核,将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考核的结果同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如果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很差的话,就不允许他们进行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翻转课堂更是无法实施,只有提高高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才能够有效地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水平,不要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从出台教学改革对策的基础上,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3.3加强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 正因为翻转课堂在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有效地转变了传统教学的方式和根据,为了让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加强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像是投影仪,麦克风,摄像机,笔记本电脑设备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台好的计算机是不能够做出优秀的教学视频的,要想更好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项目,这些配套性的基础设施必须要完善,提高高职院校互联网络的覆盖程度,加强翻转课堂的教学平台建设,对高职院校中的传统教室进行多媒体改造,把教室改造成为更适合经管类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课程开展的多功能教室,并且努力将教室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施建设齐全,安装多动能移动型书桌,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翻转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开展,让更多学生体验到经管类专业课程学习的乐趣所在,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水平,完善教学改革对策,提高高职经管类专业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燕娜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影响 摘要:当代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师范专业,都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地点相对固定,一般在学校电脑房,课程内容是学会使用主流的动画、音频、视频软件,例如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等。通过阐述现代教育课程对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影响,结合该课程教学现状的有关文献,发现了该课程对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教师教育专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的普及是如今典型的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个领域,信息技术都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教师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又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典型,也影响着该专业的每一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其自身的迅猛发展为教师教育专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若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两相结合,便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作为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师范生,有责任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流行的名词深刻影响着教育行业的发展。而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课堂里,师范生们的学习任务已经远远不能只是三字一话、说课、微课、专业课这种传统的课程学习。为了顺应“教师专业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各大网站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域做了努力,“网易公开课”就是一个例子,而其中的“可汗学院”则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一个非常成功的运用。“可汗学院”里面的每一节微课视频,都简明地阐述了该节课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而这些精美的小视频,在师范生学习阶段,都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来制作。除此之外,一些理科的教学,powerpoint早就不能满足技术上的需要。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师范生们要主动学习几何画板、数学建模软件。掌握这些技术,除了自学,也只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上获得。从技术本身的层面上看,现代教育技术将数字、网络、多媒体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实际可操作的各种技术软件,应用于每一个可以影响到的领域;从教育的层面上看,现代教育技术赋予教育行业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资源共享化以及管理自动化的一些新的优势。因此,教师教育专业要想走得更远,发展更好,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有力的助推器,共同完成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历史重任。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师范生自身专业学科交叉、和谐的整合,并服务于所学的专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实现教学最优化。为了达到以上的几个目标,师范生早就不能只具备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必须具有能够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具体说来,在现代教育技术还没有普及的课堂上,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要想表现出多种位置关系,就必须在黑板上自己画出多个圆,这既浪费时间,也存在着表达上的不准确。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便可以形象准确地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除此之外,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则是信息时代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得力助手,它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课题资源、工具支持和策略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网络毋庸置疑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网络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选题的确定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均需要大量的调查工作,合理地利用网络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例如,现代教育技术也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整合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新型教师具备的独特的专业素养。利用现代技术改变教学方法是历史潮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准教师们在象牙塔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在职教师们自觉主动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更加轻松高效,都是教师教育专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一)教学目标模糊,无法感受到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师范生的公共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受往往是“这节课学到了photo-shop,那么下一节我们会学什么呢”。这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或者教师未明确地传达教学目标,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试想在上下一节课之前,如果教师能够提前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那学生就可以有一周的时间提前下载好相应软件熟悉准备,而不是在课堂上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甚至,各个学校都有自成一套的课程价值取向,如理论、技术、技能取向。这样的一些差异性都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性培养,其产生的结果也必定是参差不齐的。 (二)作为公共课,学科专业针对性不强 其实这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在现今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教学中,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公共课,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它们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课,往往都是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个学科的师范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却由于多种原因,最后只能体现出最宽泛、最普遍的教师专业知识。无形中讲台下的“数学师范生”“语文师范生”都被同化为“师范生”,缺乏学科专业的针对性。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能教学的仅仅是最具普适性的多媒体软件的应用,数学学科所特需的几何画板未曾涉及;物理、化学学科所特需的实验数据统计软件未曾涉及。学科的差异性与教学内容的普适性产生了冲突。 (三)教学方式陈旧,评价标准单一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明显不能满足促进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就聚焦于教师所演示或要求的某一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没有机会去研究这个软件的其他功能,也不会去思考这个软件的其他可能运用方式。同时,讲一节课,做一节课几乎已经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典型的运行方式。学生参与互动很少。在评价方面,这门课程目前绝大部分还是采用最传统的笔试和提交指定任务上机作品两部分评价方式,并没有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堂参与有机结合,也没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进建议 (一)加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 所谓系统性是指课程的内容结构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构成一个特定的体系。首先,要明确一个统一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无论理论内容、技术内容,还是实践内容,都要从一个整体的视角下重新定义。即从整体上明确现代教育技术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所谓逻辑性是指在课程的知识内容上应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即严密的知识排列顺序,避免出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内容随意,无明确安排,计划的现象。所谓科学性是指赋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套理论要求,不论是哪一项技术的学习,都要能从科学的角度完整地阐述该项技术的前因后果,而不是仅仅是学会某一个多媒体软件的操作。 (二)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具体学科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虽是各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公共课,教学对象却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由于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教师不能用统一的课程内容去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师能够对相应专业师范生所真正需求的“教育技术”有一个较明确的了解。能否真正做到“教所需”,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提出了要求。不能仅仅是把“我自己会的”技术教给在座的所有人,而是要根据实际学科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理科学科师范生所需要的技术往往具有共性,那就统一整合理科师范生学习,做到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如此才能增强学生从事专业教学的技能,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使信息技术与其任教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生今后所任教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会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首先,过程性评价要贯穿始终。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学绝非是检验一个学生是否会做某一个视频,某一个动画,而是要考查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促进了本专业教师技能的发展。增加课堂上的互动过程,多了解各学科专业师范生自己的想法,既有助于具体学科的差异性体现,也有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的过程性评价。其次,促进师生共同评价。我们要让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就必须给学生自己充足的空间。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所学,制作出一些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工具,如某一个知识点的动画演示或微视频等等,让该学生上台模拟微课现场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在台下倾听,结束后予以讨论,给出综合评价。 作者:杨阳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会计专业税法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思考 摘要: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提高整体上课水平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非常重要。本文对地方高校税法课程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在税法课程中更好使用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税法课程;应用研究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教育和技术的相结合,是对传统教育技术观念的创新和升华,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为我国地方高校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育的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普通适用于全国各大地方高校中的课程教学。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相比法学专业的税法来说,更加侧重于将所学税法条文应用到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去。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税法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与税法教学的整合。整合的个体对象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税法课程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整合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功能,使现代教育技术融入高校税法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税法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2税法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 2.1税法任课教师的水平不一致 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新,而相对应的任课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急需提高。虽然目前高校教师评选专业职称需要获得相关的计算机证书,但也只限于最基本的操作知识,完全掌握仍有一段距离。其次,地方高校往往所处二三级城市,地理位置和薪酬待遇等因素导致地方高校的整体师资力量薄弱、流动率较大。地方高校规模较小,往往没有设置税务这个专业,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比如说吉首大学,由于位于武陵山区,地理位置较偏,目前没有开设税务专业,由会计系和法律系专业的教师任课;年纪较长的教师习惯于粉笔字板书,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年轻教师并不多。 2.2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仅仅在多媒体教学这一范围,因此90%以上的教学手段局限于使用多媒体PPT课件进行教学,而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其他手段较少涉及,比如说网络讨论组、网络硬盘、慕课、微课等。PPT课件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没有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同时,税法作为计算量和适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必须与现实生活中相联系,具体的报税操作流程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导致工作后还是无法完全胜任。最后,有些地方高校未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最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在组织教师教学比武大赛时也是侧重于传统方式下的教学,比如板书等。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的不重视,导致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不尽人意。 2.3现代教育技术表达方式单一 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各种税法条例,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课程内容重要和计算量大、整体比较枯燥。同时,国家对于税法条例每年都有变动,相应的教材和课件也随之调整。在税法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将正确的知识尽可能多的传递给学生,往往在使用时只注重内容,忽视课件的展示形式。比如说课件中全是计算公式和例题、文字性的内容,缺乏必要的装饰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乏味和疲倦,导致教学没有活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最后,很多的税法任课教师一整节课都是在播放课件,学生只是观看和做笔记,没有互动交流的机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兴趣。 2.4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缺乏 现代教育技术如果要很好的应用于税法课程教学中,硬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说很多地方高校都在教室中配置了电脑、投影仪、展示台等最基本的教学设备,但财政拨款资金有限,导致教学设备数量有限,不能配置税法课程其他的高级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比如说报税的实训基地、开设纳税筹划课程等。相对来说,地方高校现代级教育技术的设备远远满足不了税法课程实际的教学需求。同时,由于年代久远,教室中的设备或多或少存在些许问题,导致影响整体上课氛围和进度。 3改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建议 3.1提高税法课程教师的水平 税法课程的学科交叉性和政策性强,同时国家每年都对其进行修改调整,这些客观因素要求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地进修、丰富专业能力和调整知识结构,适应时效性强的特点。针对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地方高校应及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仅包括理论还有实践性操作方面的知识;地方高校应该为税法课程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鼓励其从事科学研究,为提高课堂效率做贡献;鼓励税法课程教师去相关企业和会计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了解具体操作流程,以提高专业素质,将实际操作知识传递给学生。此外,应加强与当地税务部门的合作合交流,多渠道、多形式的提高任课教师的水平。 3.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 地方高校税法课程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方面应用,必须通过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地方高校要重视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第一,要树立教师正确科学的观点,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也是顺应时展。第二,聘请专业的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让更多的教师对此培训感兴趣,同时配合教师的上课时间。第三,针对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税法课程教师,制定与之适应的培训计划,保障培训效果。最后,在培训时注重具体内容,涉及面广且不深入,让教师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在对税法课程教师有针对性的培训之后,地方高校也要成立相应的培训指导小组,定期就教师上课中使用到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指导。同时,地方高校举办不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3.3丰富现代教育技术的表达方式 税法课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重视内容的表达形式,使用更多的装饰内容。比如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增加一些搞笑动态图片和有声音的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介绍相关税法变动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最新有趣的新闻报道,增加学生的印象;在讲解相关案例计算时,也可以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人或一些名人的事件,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在讲解课件时也可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税法课程适用性较强,任课教师必须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地方高校应该建立配套的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基地可以和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相结合,主要配备模拟资料、电子报税软件和税法教学光盘等,提供正常实践教学等操作演示以及学生进行手工模拟实训、岗位实训等。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和当地的税务机关合作,地方高校定期聘请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解有关流程,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税务大厅现场观摩。 3.4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 地方高校的硬件教学环境反映最基本的教学信息化水平,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物质保障。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筹措必要经费。加大专项经费的拨款,引进其他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设备,比如说全新的纳税筹划系统软件等,让税法教学不仅仅限于多媒体课件教学。引进的同时,结合地方高校的需求,注重硬件设备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必须加大对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力度。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于多媒体教室要求教师做到严格遵守使用说明来操作,而对于一些专业设备和设施要求教师专人专管,责任到人。同时,鼓励税法课程教师多多采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也要配备专人来进行设备的日常维修检查和升级工作,确保教学授课的正常进行。 作者:马洁晶 单位:吉首大学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社会已然形成。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一个过程。 1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优势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教育技术是教育学科在信息时代分化和综合中产生出来的新分支,它依托教育学科的发展,又与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方法和策略,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更是信息环境下教育的有力支撑。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支持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经过长期发展,教育技术学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发展,使得教与学的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素养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教育技术学的任务和意义教育技术的任务是为解决教育问题寻找合适的理论与技术,用理论和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同时根据教育需求,对技术提出要求,为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根据实践的反馈,对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对理论的创新做出贡献。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改进教育教学的绩效,从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对于它的培养不是一个阶段的目标,而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高等教育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加之教育技术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为此加强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硬件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高校的数字化硬件设施相对完备,技术力量也逐渐雄厚。高校数字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料;校园电视台播放校园讯息之外,还播放国内外时事要闻;校园网络和智能终端使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这样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最基本的硬件保障。各种媒介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信息道德意识有着重要意义。软实力建设以往甚至现有的一些大学,培养目标大多是用文字表述,理解时比较抽象、难懂。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用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做法:建立自己专业的网络平台,教师可把网络中的优秀作品和往届学生的作品或作业放在网络平台上,供下届学生参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比前届更高、更与时俱进、更贴近专业的要求,可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具体、生动和亲切,也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去追求更高的、个性化的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应该分阶段、有重点地采用动态螺旋上升的方式,来逐步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 1)培养信息的意识。 对大学新生进入课程学习之前,先开设基础理论课。如果将这些课程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内容可得到精简和浓缩。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大大缩减,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会有所改善,为学生掌控自主学习内容提供了可能。如教育技术专业,最先开设教育技术导论,是该专业一门引导性课程。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技术组织教学活动,能让初学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社会信息快速发展而成长的,在多媒体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学习,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行任务下发、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享讨论、教师评价、反馈与总结。教师不仅能及时地进行信息评价,学生也可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更有效的知识并达到知识的建构和优化,在潜意识形态下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信息意识的形成。 2)培养专业信息素养。 对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进行的是实验性的操作。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或故障排除性实验。对于验证性实验不仅巩固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该专业的网络平台上放一些实验视频进行观摩和研究。对于故障排除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还必须具有实践的能力,是一项脑力与体力并重的工作。对于此类型的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做完实验后,把他们的问题、解决方法、学习感受、心得在课堂上进行同学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可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学习机会。在交流之后,把他们的学习过程整理成材料的形式,分享到该专业的平台上,这样避免教师用口头讲解说这个有多么重要而没有实际例子的尴尬。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得到知识的升华,也得到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内隐式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在该专业网络平台上给学生分享一些好的成型作品,供学生学习和参考,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网络的链接和信息,让学生开始主动关注该专业各种信息资源,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一些最新的信息动态、成果等。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全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创新。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尝试通过网络解决,从而设计出精美的作品。 3)强化信息技术与本专业课程的融合。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已不仅是对一门课程的学习。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基础知识的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模式从单门课程转变为各门课程整合的自主学习模式。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终培养目标,况且一个人具备一定的能力并不代表就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个性化的网站,激发学生整合专业知识和获取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性与隐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贯穿在整个自主研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并明白为什么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作品,体验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仅可在课堂上开展,还可鼓励学生共同参加一些多媒体网络大赛,既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性,又培养个体本身的创造性。并且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会和指导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也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应用到教学当中。并把这些成品传送到该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进行参考与学习。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要积极同学生、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力求达到最好。在作品完成以后,全班进行共享与交流,制作者可以和全班分享自己的经历、问题、解决方法等。可达到学生之间知识分享、深化理解,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品的评价中,其他学生也可达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视野和知识面得到延伸。这样制作者可汇聚更多的信息,来选择、整合其他观点,更加完善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优秀之处,婉转地给出学生的不足。也可把成品展示到该专业的网络平台上,供更多的学生学习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都在无形当中得到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得到提高,这种良性循环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该专业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校组织该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去听本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答辩,去听取导师对他们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与看法,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慢慢地指导自己的计划,来综合提高信息素养。这时可多关注一些自己毕业想从事职业的需求和要求,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不足,为走向社会而加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都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集中的一个阶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知识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获取、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该专业学生可利用自己形成的信息素养去培养、加深自己的兴趣,进一步扩大该专业的专业学习口径,让利用信息技术成为自己的潜意识。在这种信息技术日益变化的时代,利用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去迎接各种挑战,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并真正地理解学习是不可替代的。 3总结 信息素养是处于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更不用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和能力进行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发展思维能力应重视知识获取。各专业学生学习需求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可根据教育技术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培养各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此来最大限度拓展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作者:杨琪 杜春雁 刘歌 孙慧君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高职美术专业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引言 传统的高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已经出现明显的弊端,已经无法与时代接轨。所以,有效促进美术专业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是时出的召唤,是现代教育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美术专业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美术教学领域的巨大变革,是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变革[1]。对于形象性较强的美术领域,更能体现出现代教育方式的技术优势。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现代技术中的网络进行收集,使资料更加完备,丰富和充实美术专业教学的素材资源;同时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其美术学习兴趣和探索的主动性,开拓思维和视界。 2高职美术专业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现状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行业需求,高职美术专业课程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化中。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高职美术专业的教学和完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两者的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如美术设计课程中,平面设计、动漫制作、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设计、广告设计等相关内容都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基础上的。其中,视觉媒体技术更是高职美术专业课程重点研究和应用的现代教育技术之一。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全方位、多角度渗透到高职美术教学中,为完善、发展、创新高职美术课程教学创造了新的途径和窗口。高职美术专业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者,需要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况进行了解。专业人士对近十所重点高校的相关教师进行了问卷试调查,有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有影响的,百分之九十认为主要影响了教学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只用幻灯片进行教学,而是让现代技术融入教学,使教学效果得以优化。他们普遍认为有必要加强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认识到新教育技术对高职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会产生重要影响,认为应借助于新技术,突破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专业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吸引力。现代教育技术种类是多样的,而现在的教师只会运用单一形式;还有些教师一直坚持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高校要注意改进这一问题,系统培训高职美术专业教师相关技能,有效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高校的设施配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设备的配备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先前的美术专业院校大多采取小班美术教学,虽然教学质量有所保证,但是接受者的范围十分有限。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职美术教学,课堂内容才能进行广泛传播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3高职美术专业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 高职美术专业教学的课程内容随着现代技术的涌入,高校美术专业课程也要贴近社会需求。如原来的美术专业教学只停留在绘画层面,而现如今,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影视动画制作以及效果图设计等新课程形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得课程内容更富有吸引力。如原来国内外美术史课程一直是学生最不愿意学的课程,但随着现代教育设备引入课堂,比如幻灯片的播放使枯燥的学科中加入了影像、动画、音效等新手段,课堂教学逐渐受到学生的欢迎[2]。再有一点重要运用就是,高职美术专业与现代教育基础的融合作用。例如:动画艺术是美术专业学科,后来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形成动漫课程,并逐渐发展为热门专业;造型艺术与现代新媒体的融合产生了电脑绘画专业;三维立体和动画的结合形成三维动画设计专业。现如今,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已在高职美术专业中广泛使用,许多专业练习都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完成。高职美术专业教学资源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量急速增长,信息收集速度也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使高职美术专业教学能够获取丰富的资源,还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接受教育。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快速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例如,原来的高职美术专业教学资源十分有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翻阅大量资料,而资料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还浪废了大量的时间。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搜索引擎,使得教学平台更加开放,打破教学的时空局限性,网络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比如,原来高职美术专业学生要想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必须去教室听课,还要跑好多班去听课而现在不用出宿舍就能享受大量的信息资源,还可以去看网上的课程。高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在一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下,为了使教学更有系统性而构建的教学框架。传统的高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比较死板,没有使师生双方形成应有的互动。这种模式过于重视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存在严重不足。现代教育技术的涌入,使美术专业教学模式发生重要变革,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不再是单纯的粉笔与黑板[3]。比如:利用计算机分析技术,可以将美术作品进行数字化分析,使学生对美的感受更直观;利用投影仪,教师可以把资料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视觉和听觉同时被刺激,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美术教师通过互联网,如果想让学生了解美术博物馆,就可以把各馆的宣传片、图片和馆藏内容进行展示,让学生得到许多课程要求之外的知识,有利于知识面和眼界的拓宽。 4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高职美术专业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之一,并且对课程教学效果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教学开始逐渐走上现代化,高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打破原有的限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互动的关系,丰富、直观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有效把音、图、像、文字等资源整合起来,极大丰富和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便于课程教学的展开和记忆的持久保持。现代教育技术让美术专业知识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有限的课堂逐渐成为无限的课堂,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升综合素质。也要注意,高职美术专业教学中,教师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各式各样的内容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不断袭来,教师需要对于资源进行筛选,把最精华的部分展示给学生。不能让现代教育技术完全代替教师,要让二者有机结合,让高职美术专业教学更好地进行。 作者:艾林涛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专业建设教育技术论文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根据培养目标而来,目标的泛化直接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美术学、物理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十余个领域的数十门课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我们的课程只能是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流于表面。而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架构不明确,这个问题从教育技术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没有多大改观,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教育技术专业在自我身份认同上的缺失。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如同教育技术学专业这样宽泛,学生每天都在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确没有得到实践来检验,后果自然就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造成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后果。 二、问题成因与对策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层面来看,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是学生数量的过快增长,很多非师范院校也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或及其相关专业,造成了学生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数量的供需差异;其次,教育技术学专业缺少区别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比不上教育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又不能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学生知识“杂而不精”,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根据以上问题成因的分析,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于部分师范学校中缺少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缩小规模,或停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出口定位多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已经超编,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但整体上可以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工作需求。 (2)加强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调整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以培养特色培养为主要改革方向,加快培养方式的转变。 (3)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能否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重要方面,而创新能力则是学生未来发展程度的重要内容。实践与创新两方面共同组成了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 三、结语 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各种问题,未来需要改革的工作还很多。但无论改革如何进行,最终都应该以学生实际工作需要作为恒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避免因人设课,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 作者:张睿 单位: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学校管理论文: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的应用 心理方法是管理者有效工作的法宝。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运用心理方法,能得到各层次各类型人员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能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能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心境,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一、通过心理接触,增进领导与教职工的理解与信任 1.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学校领导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教职工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教职工就会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2.迂回心理接触,赢得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都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投入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在谈心条件尚不成熟,即双方心理沟通少,心理生疏度大的时候,利用迂回方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接触,可能更奏效。迂回心理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过程中,领导者首先要在群众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德才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的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当他自觉创造舆论时,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迂回心理接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你对教师专业素质、胜任工作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同事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决不是顺情说好话的“好好主义”的表现。 3.把握群体心理活动特点,接受非正式组织 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胸怀,是否与群众心理相容,还表现在他是否接受或有能力面对各种非正式组织。抵制任何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斥之为搞小团体主义、搞帮派、风气不正……这似乎成为一些干部的思维定势。这个事实反映有些干部思想僵化、教条,不懂管理科学,无领导胸怀,心理相容能力差。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它的产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其形成有志向性、兴趣性、情绪性、社交性、利害性等因素的影响。其特点是领袖人物的自然形成和不确定性,共同目标的不自觉性,成员形成与变动的不固定性。由于组织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因此,在正式组织之中都有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存在,二者常常相伴而存,相促而生。在管理上,不可以忽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作为正式组织的领导者要重视它、正确对待它,了解这个群体心理,把握这个群体的心理倾向,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加以利用,使其更好地为实现正式组织目标服务。 二、讲究管理方法,保证学校团体的心理相容 1.正确用权,使群众与领导者心理相容 领导是一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实现领导,其基础是权威。正式权威是由上级任命的法定的地位和权力;非正式权威是指不依靠上级任命而靠领导者自身在群众中的威望而产生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权威比正式权威更重要。因为对被领导者来说,前者是自愿的,而后者则往往是强制的。学校领导者要树立自身的权威,做到与群众心理相容,首先应树立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思想是领导者获得被领导者信任与支持的主要源泉之一,是领导者增强影响力的催化剂。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心理接触,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教职工,你便获得了实现领导的可能。其次,要尽责任,这是影响领导者权威的重要因素。要摆正责任与权力的关系,事实上责任比权力更重要。任何一位领导,当你面对群众只要权力而不尽责任、不负责任或怕负责任时,群众在心理上就不会接受你,你在他心目中也就不再是领导。第三是要正确行使职权。任何有职不管事,没有职务反而有权,以及“越权”、“专权”行为,都是不能正确使用职权的表现。由此造成组织成员不听从你的领导,你也就没有领导权威,就不能与教职工心理相容,顺利合作。 2.合理分权,使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心理相容 分权是一种职权分散化的政策。分权不当会造成领导之间的心理不相容。产生矛盾和内耗,从而影响集体的战斗力。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常常有类似的问题发生:校长分派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去管招生与教学,而后勤工作由校长包揽,这就造成主管教学副校长与主管后勤副校长之间的矛盾;校长大权独揽或越级分权,该与主管副校长商量的则不去商量,或直接委派普通教员去主管学校行政管理等,这就会造成有的副校长与校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对学校整体工作来讲其后果不堪设想。校长只有合理地分权,才会使领导者之间关系融恰,心理相容,密切配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学校领导的工作分工也必须照顾到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个人在知识、能力及其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分工以扬其长,避其短为原则,把教职工各种各样的个体潜力联合起来,让他们人尽其才,相互补足,进而形成一个统一、谐调的整体。如果领导者分工不当,在分工过程中过分赞赏一个教师的特长,过分贬低另一个教师的短处,在心理上都是忌讳的,它容易使学校出现分裂因素,容易引起教师的心理挫伤,使教师在不顺的心境中工作,引起新的人际矛盾,使教师间由于被信任程度的差别而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工作效率。 3.促进沟通,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及学校与社会间都能心理相容 无论是人际沟通、信息沟通还是组织沟通都是将一个有“意义”的内容,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其目的在于使双方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学校组织系统的各项工作是交错复杂的,学校中每一位教职工的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工作目标也是不相同的。在学校的多层次、多个子系统的管理组织中,难免由于群体间相对闭锁而引起矛盾。因此,学校领导应努力促进学校内部的意见沟通,使各层管理者能理解校长的意图,使每一位教职工能了解学校的工作目标,以齐心协力,行动一致地去实现共同的教育、教学目的。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常采用以下沟通方式:建立教代会例会制度,加强领导与教职工的意见沟通;坚持年级 主任与教研组长同时参加的教学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实现在教学管理思路上的管理者群体的正式组织沟通;允许与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沟通;坚持每周一次的校务会议制度,实现领导者之间的对于组织目标、工作计划进行的平行沟通。总之,沟通心理方法是管理者有效工作的法宝。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运用心理方法,能得到各层次各类型人员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能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能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心境,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一、通过心理接触,增进领导与教职工的理解与信任 1.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学校领导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教职工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教职工就会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2.迂回心理接触,赢得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都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投入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在谈心条件尚不成熟,即双方心理沟通少,心理生疏度大的时候,利用迂回方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接触,可能更奏效。迂回心理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过程中,领导者首先要在群众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德才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的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当他自觉创造舆论时,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迂回心理接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你对教师专业素质、胜任工作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同事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决不是顺情说好话的“好好主义”的表现。 3.把握群体心理活动特点,接受非正式组织 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胸怀,是否与群众心理相容,还表现在他是否接受或有能力面对各种非正式组织。抵制任何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斥之为搞小团体主义、搞帮派、风气不正……这似乎成为一些干部的思维定势。这个事实反映有些干部思想僵化、教条,不懂管理科学,无领导胸怀,心理相容能力差。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它的产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其形成有志向性、兴趣性、情绪性、社交性、利害性等因素的影响。其特点是领袖人物的自然形成和不确定性,共同目标的不自觉性,成员形成与变动的不固定性。由于组织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因此,在正式组织之中都有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存在,二者常常相伴而存,相促而生。在管理上,不可以忽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作为正式组织的领导者要重视它、正确对待它,了解这个群体心理,把握这个群体的心理倾向,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加以利用,使其更好地为实现正式组织目标服务。 二、讲究管理方法,保证学校团体的心理相容 1.正确用权,使群众与领导者心理相容 领导是一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实现领导,其基础是权威。正式权威是由上级任命的法定的地位和权力;非正式权威是指不依靠上级任命而靠领导者自身在群众中的威望而产生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权威比正式权威更重要。因为对被领导者来说,前者是自愿的,而后者则往往是强制的。学校领导者要树立自身的权威,做到与群众心理相容,首先应树立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思想是领导者获得被领导者信任与支持的主要源泉之一,是领导者增强影响力的催化剂。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心理接触,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教职工,你便获得了实现领导的可能。其次,要尽责任,这是影响领导者权威的重要因素。要摆正责任与权力的关系,事实上责任比权力更重要。任何一位领导,当你面对群众只要权力而不尽责任、不负责任或怕负责任时,群众在心理上就不会接受你,你在他心目中也就不再是领导。第三是要正确行使职权。任何有职不管事,没有职务反而有权,以及“越权”、“专权”行为,都是不能正确使用职权的表现。由此造成组织成员不听从你的领导,你也就没有领导权威,就不能与教职工心理相容,顺利合作。 2.合理分权,使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心理相容 分权是一种职权分散化的政策。分权不当会造成领导之间的心理不相容。产生矛盾和内耗,从而影响集体的战斗力。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常常有类似的问题发生:校长分派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去管招生与教学,而后勤工作由校长包揽,这就造成主管教学副校长与主管后勤副校长之间的矛盾;校长大权独揽或越级分权,该与主管副校长商量的则不去商量,或直接委派普通教员去主管学校行政管理等,这就会造成有的副校长与校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对学校整体工作来讲其后果不堪设想。校长只有合理地分权,才会使领导者之间关系融恰,心理相容,密切配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学校领导的工作分工也必须照顾到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个人在知识、能力及其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分工以扬其长,避其短为原则,把教职工各种各样的个体潜力联合起来,让他们人尽其才,相互补足,进而形成一个统一、谐调的整体。如果领导者分工不当,在分工过程中过分赞赏一个教师的特长,过分贬低另一个教师的短处,在心理上都是忌讳的,它容易使学校出现分裂因素,容易引起教师的心理挫伤,使教师在不顺的心境中工作,引起新的人际矛盾,使教师间由于被信任程度的差别而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工作效率。 3.促进沟通,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及学校与社会间都能心理相容 无论是人际沟通、信息沟通还是组织沟通都是将一个有“意义”的内容,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其目的在于使双方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学校组织系统的各项工作是交错复杂的,学校中每一位教职工的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工作目标也是不相同的。在学校的多层次、多个子系统的管理组织中,难免由于群体间相对闭锁而引起矛盾。因此,学校领导应努力促进学校内部的意见沟通,使各层管理者能理解校长的意图,使每一位教职工能了解学校的工作目标,以齐心协力,行动一致地去实现共同的教育、教学目的。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常采用以下沟通方式:建立教代会例会制度,加强领导与教职工的意见沟通;坚持年级主任与教研组长同时参加的教学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实现在教学管理思路上的管理者群体的正式组织沟通;允许与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沟通;坚持每周一次的校务会议制度,实现领导者之间的对于组织目标、工作计划进行的平行沟通。 总之,沟通渠道畅通,可以使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相互增进了解和理解,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协作;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减少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激励士气,通力合作,实现办学目标。一个组织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也很重要,渠道与形式更是多方面的。就学校而言, 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大社会。学校直接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观念的众多家长,这个群体对社会角色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不仅对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合格人才有意义,而且也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主要有面谈与笔谈两种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的目的在于赢得家长对学校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利于家长参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利于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家长问卷,就使管理者从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争得调整改进意见,使工作更主动、更有的放矢,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可见,沟通可以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学校与社会间心理相容,以推动我们的工作顺利展开。渠道畅通,可以使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相互增进了解和理解,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协作;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减少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激励士气,通力合作,实现办学目标。一个组织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也很重要,渠道与形式更是多方面的。就学校而言,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大社会。学校直接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观念的众多家长,这个群体对社会角色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不仅对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合格人才有意义,而且也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主要有面谈与笔谈两种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的目的在于赢得家长对学校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利于家长参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利于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家长问卷,就使管理者从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争得调整改进意见,使工作更主动、更有的放矢,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可见,沟通可以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学校与社会间心理相容,以推动我们的工作顺利展开。 学校管理论文: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的诸多问题让教育者深思:思考一条适合西部农村学校管理的可行路子,是解决当前学校管理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管理者;管理者培训;管理模式;学生德育;激励机制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被人们公认的道理。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成绩显着、新课程理念不断唱响的今天,我们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还不能顺应时代需要,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教育管理中的许多问题让人深思:走一条适合西部农村的学校管理之路,方能推进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机制的完善与创新。这也是探索农村学校管理问题的积极意义所在。 一、西部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简述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学校管理要用企业的运作方式来办学,要确立特色品牌的经营理念,要确立质量至上的学校管理理念,但西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经济的滞后,思想观念的落后,学校管理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学校管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管理理念落后跟不上时代要求;无品牌学校意识,学校品位提不高;管理滞后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领导素质和意识的落伍导致教师队伍的涣散;大多数中小学生德育的下降。 西部农村学校管理中的许多问题折射出当前的教育形态,每一处管理的失误都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农村学校管理如此,实在令人担忧。教学管理的滞后,教学质量的下降,使得许多学校声望一落千丈。其症结何在?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者的因素 1、管理者的懒散偏安,办学态度消极,管理松散 有句关于管理的名言说“态度决定一切”,现在看来这话在教育管理中确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单位领导者对任何事情若能积极地面对和处理,虽不能肯定结果会有大的收获,但至少会有某个局部的成功。学校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短时间内是很难看见成效的,若能取得某个局部的成功,离成功也就接近了一步,也能证实办学者、管理者的工作是积极的、成功的。学校管理者指以校长为中心的管理群,其中校长的作用尤其重要。假若学校管理者消极怠惰,守株待兔,不居安思危,未意识到信息时代的竞争压力,未认识到学校办学企业化模式的逐渐推行和不断深入,而采取“当日和尚撞日钟”的工作态度,抱着“天高皇帝远”的幻想度日,必将导致学校管理的松散,导致管理效果的滑坡。 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校长),代表了整个学校的形象,是十几位、几十位教师,几百名甚至上千名学生的“领头人”,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必定影响整个团队的生活面貌。领导的懒散偏安,必将使教师团队变得自由散漫,使制度执行不力,团队协作不当,也必定导致学生队伍混乱无章,不服管束。很多学校学生常有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不良现象,原因也在于此。 2、农村学校领导年龄结构高龄化 农村学校领导年龄结构高龄化导致管理思想的落后,加之当前农村大多教师属于接受过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学校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由于年龄的因素,使得许多学校领导与教师在合作过程中隐藏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对制度的执行 作为学校管理者,未带头执行制度,搞特殊化。有的学校领导在工作中自己首先凌驾于制度之上,将制度变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认为“学校大事小事我说了算”,久而久之,教师们就跟着仿效,致使领导无可奈何。许多学校期初管理比较正常,而中途散漫,结尾混乱的局面就是制度执行不力造成的。 领导执行制度不严。有的学校领导在处理事情,执行制度的时候看人说话,“吃得定”就罚,“吃不定”就算,“不知底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4、工作的原则性 原则性不强或无原则是导致管理混乱,进而导致团队无组织、无纪律的一大因素。坚持原则就是不一曝十寒,就是坚持制度的公平性、权威性。有原则的领导是受人敬畏的,他必能使公道留于人心。 5、办学的品牌意识和理念 21世纪,人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困惑、抉择,同时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1)西部地区教育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站住脚,关键在品牌学校的打造。但学校管理者思想落后,无品牌意识,也不注重学校品位的提升,必定使西部教育止步不前,改革步履艰难。 (二)、制度的因素 如果说思想是影响人、团结人的隐性武器,那么制度则是制约人、控制人的显性武器,制度大至国家小到集体都是不可或缺的。许多学校管理的失误就与制度的执行有很大关系。 管理是一门艺术。采取“弟兄场合”的“江湖”似的管理,缺少永恒的生命力,这种管理不会长久;靠情感感化、靠拉拢人心来管理人终究会给人落下笑柄。因为靠“弟兄给面子”撑不起管理者的自信,体现不了管理者的能力,“日久见人心”,再好的“弟兄”也不会屈从于一个无能者的说教。正确、科学的方法是用制度管理人。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的问题是原有的制度不完善,已有的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制度一曝十寒。如考勤制度、例会制度、工作制度,这些大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备,但有教师迟到、早退、缺旷学校领导却不严格按制度执行惩罚,就会给教师们造成这样的印象:开会来早来迟一个样,有无制度一个样。如果教师上不上课一个样,上课迟到、早退,或站课、混课和认真负责无区别,一样拿相同的工资,一样获领导奖励那么,教育的公平度在哪?谁来维护教育的公平?这样,藐视制度,无视制度之风盛行,必将使管理混乱,最终导致无法管理。 此外,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绩效、对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的评价无相关制度,也就无法激励竞争,无法促进管理的完善。 (三)过程管理与细节 过程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细节的重视和关注。学校管理是一种细枝末节多而烦琐的工作,每个细节都牵连着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个细节可以彰显事物的全貌”、“过程展现结果,细节彰显成功”——这是新时代学校管理的被公认的名言。抓细节,是 矫正学校不良现象,走出管理误区的一大举措。例如,对班级的、个人的不良风气、习惯的强化矫正要纳入学校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重点常抓常管,做到抓一次改一回,抓一个变一个,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抓管的结果是学生身上的坏习惯越来越少,放任的结果是积习难改,加重今后工作的难度。事实证明,管理得法的班级,学生文明程度就高,德育也优先得到发展,班风学风好,教学质量也高;管理失当则滞后教育教学的发展。 又如,学校卫生、日常检查、领导值周、安全值周、财产保护等常规工作要日日抓,时时抓。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少数的教师和多数的学生,常规如果虎头蛇尾,教师就会懒散,学生就连已养成的好习惯也会变糟。例如,有的学校在打扫卫生方面每个星期都下大了力气打扫,但学校环境多半时间是乱糟糟的,校园卫生死角较多,班级视觉污染不少,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和习惯强化方面做得不够(如教育学生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及对乱扔乱画现象的处理),没有时时处处抓管,没有运用好全体教师的力量抓管,没有动员好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抓管,没有对可能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良细节加以重视并及时矫正。 (四)德育工作因素 当今时代经济迅猛增长和多元文化并行冲击,使得很多学生的思想受到猛烈的冲击,而教育则是主导学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成为谁的建设者”这一方向性问题关键所在。然而在学校大力宣传狠抓安全的今天,我们的许多做法都体现为“德育第二位”,这种做法是偏离教育方向的,安全只是保障,而德育始终是整个社会教育工作的方向,永远是“第一位”的。许多学校在管理中首先怕的是“出事”,领导怕的是“责任”,殊不知在我们怕这怕那的时候,更大的教育问题表现出来了,那就是学生道德的缺失,我们保证了学校和学生的安全,保住了个别领导的地位却失去了最宝贵的财富。很多学校几年来从不搞德育考评,导致了学生坏行为、坏习惯的滋长,很多老师则“呜呼哀哉”似的悲观——“今天的学生难教了”,于是主张将某某某某最“混”学生的开除,想杀鸡儆猴,却不知其他表面看起来乖巧的学生早已深受其害,于是更多教育的弊端暴露出来,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也站出来说教,结果还是不容乐观。 党中央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德育再次放到教育工作的首位,要求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各个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德育工作的开展。而西部很多学校没建学生德育档案,连每月的德育考评都没有,班主任和班委会也没有作好学生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的记录,这就不便于有依有据地评价学生。把德育当重点来抓,就是要将德育分数放在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第一位,而学科成绩和其他只是第二位,要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对学生作好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环境与法制教育等。 (五)社会力量的因素 学校管理还牵涉校园周边的状况,用好周边力量,对学校管理的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很多学校因受各方面工作的影响,未与家长委员会及其他社会组织联系,学校管理自行其是,久之,就会遭到一些社会力量的疏远,学校管理就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农村学校,其管理的复杂性就在于要处理好与周边居民的关系,这样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也愿意协助学校抓好周边环境的创建,这也是提高学校威望的重要途径。因此,用好当地社会力量,发挥好当地权威人士的作用对学校管理大有助益。 三、解决管理问题的对策 结合西部经济逐步发展,但其优势明显低于沿海城市,尤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背景,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管理者培训 当前,国家教育部和各级政府部门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选好每一位校长”的决策就足以印证学校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目前许多省、地、市教育部门对城区、农村各中小学校长作校长培训,充分证实了国家对学校管理的重视,也真正将管理者的作用提到一个高度。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从业务技能、个人形象、社会交际、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等方面着手,因为一个学校管理者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会影响他的团队。大而言之,可以说,学校管理者的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决定了整个师生团队的精神。 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者(主要是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是基于管理群平均年龄结构偏高,思想老化、保守,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难出绩效的现状而作出的策略。基础教育改革呼唤高素质的校长队伍,而校长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成长、提升校长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2)培训一支合格的校长队伍对改变西部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有很重要的意义。毕节市07年度就组织过这样的培训,这充分说明西部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对学校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培训的成功经验充分表明: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农村学校管理之路,寻找校长培训的可借鉴模式,对提高校长岗位能力、提高校长驾驭各项工作的水平及提升办学品位均有很大的作用。(3) 校长培训解决“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者”的问题,因为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和团队,这一点非常重要。培训适合西部实际需要的校长可采用如下模式。 1、以课题为中心的研修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培训中选择恰当的课题,让参训者通过自学自悟、查阅资料、借鉴成果、同伴互助等学习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提高校长的理论研究水平。围绕西部农村教育的特点可以设计这些课题:校长的业务素质、管理与教学的关系、贫困地区学生的思想教育、改变家长的落后思想、农村教育弊端等等。通过研究 ,真正使参训者认识西部教育、了解农村教育,为他们在以后工作中正常有效地管理并设计品牌学校的思路作好理论铺垫。 2、现场诊断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训练管理者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模拟学生安全事故现场、教师体罚学生现场、家长与教师纠纷的现场、学生违纪违规现场等,让参训校长临时诊断并做出处理,将培训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学习——实践体验——反思重建模式 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固有观念和落后思想,然后让参训者在实践中体验、检验,让其寻找理论与实际管理的契合点,最后通过反思,构建新的管理理念和办学理念。这样便于给管理者创办特色学校、推进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理论的支持。 (二)科学的学校管理模式 探究科学的学校管理模式是解决“管理者如何管理学校”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策略。学校管理虽有现成的路走,但不能不顾实情照抄照搬,西部农村学校可以采用如下管理模式。 1、粗放与集中结合的管理模式 粗放指学校对教师放手,班主任对班干部放手,给他们以自由管理的空间,便于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指管理者对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的协调、分配等要有统筹,管理要有中心、有目标。粗放与集中结合,既体现“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又体现管理者的主导性,采用这种管理模式能够轻松、自由地管理,易于完成管理目标。 2、目标责任一致性管理模式 该模式要求管理者对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班级、甚至每一个学生提出一定的发展目标和进步目标,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在此期间,明确责任,严格要求,加强自律。目标与责任的一致性,就是师生个体或群体既要明确发展目标,提高自己,又要敢于承担责任,在此过程中自律、守纪、奋进,从而促进管理的协调进行。 3、信息收集与处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通过收集并处理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组织等所反映的信息来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无小事”,在管理中及时、有效地处理发生的事件,能够加强管理者与师生的交流,能使学校与家长达成沟通,也能使学校与社会组织、个人等保持联系,这对学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协调周边环境都有帮助。 4、德育优先发展模式 将学生德育放在学校工作之首,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又是当今时代“主流与非主流充斥”、“欲望与精神充斥”条件下的必然抉择。学校管理应将对学生的德育考评提到一个高度抓,学校可采用季度考评、期末考评,班级月考评,小组周考评的方式,以德育成绩来作为衡量学生的第一标准,久之,学生的自律水平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就会得到发展与进步。 (三)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指学校的教师与教师、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既要合作,又要竞争,要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手段。合作要求能共同努力完成某个目标,竞争则是促进学校管理更上一层的重要标志。如,每周班级综合评比,某班这次得了第一名,其他班级也不服输,也要争第一;如“文明班级”称号,各班的学生都争着要,并努力达到此标准,这对促进管理的完善有很重要的意义。竞争机制的建立是学校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志。有竞争,大家就会克制不良的行为,因为教师、学生都想要“文明第一”;有竞争,教师们就会努力工作,不甘人后,因为他们想“教学第一”;因为竞争,学生就会刻苦求知,积极探究,追求真理,因为他们想“学习第一”…… 学校管理者要把激励的相关办法、举措写进工作制度,要有适当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学习和工作的热情。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管理者的态度是决定管理成败的第一步,细节的重视和过程的抓管是管理成功的关键。管理之中,严格执行各种制度,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人,用科学的方法教育人、影响人,用科学的管理协调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管理才能有新的突破,学校管理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焕发生机并永葆活力。 学校管理论文: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稳步扎实推进。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教育全面发展的因素之一,导致新时期下,学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新教育大纲的出台,学校管理改革是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管理能力的必然趋势。农村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而农村学校教育在资源配置、文娱活动、师资力量等方面相比城市学校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校长作为学校管理团队的带头人,坚持依法治校、科学兴校、民主办校,走一条农村学校管理理念联系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道路意义重大。 一、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基本现状 1.配套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不够完善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有法可依”。农村学校管理在长期的探索实践当中能够代表新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理念,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村学校管理系统机制不够完善,是制约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城市教育的发展相比,存在思想观念的滞后性,通俗地讲,这是由于农村的发展、地域条件的相对落后所决定的,城市学校管理思想观念超前,有新的学校管理思路,教育的发展速度时刻要求学校管理者用新的思想观念制订学校发展政策并有效地实施。 3.农村学校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决定着学校的兴衰,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农村环境的条件有限、资源有限,以致许多农村学校管理没有跳出因循守旧的传统管理模式,不能给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二、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 农村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我国教育改革成绩的体现之一,在新时期总体教育改革大纲的统一要求、统一实施下,针对有些特殊、个别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改革方式,同时各地区学校有着自身的特点。但归根结底,教育的改革发展还要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不断改革制定新的农村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学校管理的新突破,紧跟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发展步伐,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指导工作,找准出发点,抓住切入点,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思维提高管理意识。 2.坚持观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者应该多鼓励、多提倡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要求范围内,用新路子、新点子进行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搭建人文展示平台,建立“尊重、和谐”的新时期下的新型师生人际关系。 3.开展民主办校,提升管理水平 农村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校长在整个学校管理团队当中角色重要、任务重大,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民主制度,使广大师生都可以参与进来,集思广益,保障每一位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丰富民主形式,制订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并适用于学校发展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办农村学校管理新风貌 无论是农村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动摇,遵循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转变思想,用新知识、新理念指导实践,争取开创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风貌。 5.搞好农村基本教育,实现好教学与管理的相统一 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校长的根本作用在于管理好整个学校,很大程度上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只有实现好教师教学与校长管理这两条主线的相统一,才能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先,以人为本。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并且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教育的现实意义重大。而农村学校管理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与新课程改革保持高度一致,全方位指导实践。 学校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关 玉 华 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正涌向学校,并迅速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尤其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在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作为学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的学校管理在信息技术面前则显得无所适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与学校管理手段的陈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学校管理人员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状况越来越明显。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有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建设滞后,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主要指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及其相应的软件,而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主要包括管理观念、信息技术技能等内容。 一、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信息技术是学校管理化代化的重要标志 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学校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送、分析等来实现对学校管理的。它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信息收集全面、处理准确、传送快捷、分析科学等特点。因此它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学校管理现代的重要标志。 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学校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构成学校这个子系统的要素有人、财、物、事和信息。要素中的人主要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财与物是指为满足学校的各项活动所需的资金和学校的设施、材料等。这些财与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才能实现物尽其用,财尽所为;信息则是指与学校各项活动有关的数据、知识和资料。学校中的各种信息只有通过快捷、准确的处理才能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 从学校管理过程来看,所谓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围绕学校基本目标,对学校各项工作、各种因素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过程。学校的基本目标可分为学校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前者包括办学和教育的总方针、定量目标和保证措施。不认是学校的总体目标还是学校的分类目标都要量化后,落实在每一部门和人员身上,只有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目标",才能使学校工作目标一致、达成度高。对学校管理目标的量化、管理、分析等只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才能做到公证、公平、科学、合理; 对学校管理实现目标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到学校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首先要保证学校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融入信息技术理念的管理思想;其次是学校管理方法现代化。学校管理中应该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借鉴现代管理科学的成果并加以充实和发展;再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步伐的的加快,学校管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对管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以及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进行管理,才能使大量的信息处理能够准确、及时地进行,才能使前述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方法付诸实现。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信息技术是学校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手段 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是通过对学校人、财、物、事等的管理来实现的,而信息始终贯穿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可以说,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信息了解管理对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加工处理制订工作计划或进行学校工作决策,通过指导信息实施对学校工作的调度与控制,通过反馈信息来检查和评价学校工作的效果。 学校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信息大体上可分为教职工信息、学生信息、各种活动信息以及学校财、物信息、科研等五种类型: 教职员工信息主要指教职工的人事、教学业绩和科研水平档案等;学生信息通常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健康状况、思想品行的记录等;活动信息主要包括学校举办和组织的各类课内、课外活动等。这些信息以及对它们加工的结果能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当前状况,从而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学校的财、物信息主要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各种渠道捐款、其它收入以及学校的支出,学校经费的预算、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电教器材及其它固定资产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对管理人员掌握学校财务收支情况,改进和提高财、物资源的利用效益,起着重要作用。科研信息主要指,教职工在教育教学过程所开展的教学研究的信息、学生在课内外从事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信息。对这部分信息的掌握和分析,对于师生从事创造性的教与学活动有着激励作用。对上述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可以通过校园电视系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或校园网进行。运用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学校管理信息比人工处理要准确、高效、快捷得多。 除上述学校内部管理信息以外,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的指示、安排等信息也是学校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能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对于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机系统,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主要由学校管理资源库、管理信息网(计算机网络)、用户终端(多媒体计算机)等构成,软件部分主要由系统软件、操作平台、管理软件组成。学校管理系 统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当前状态,能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能从全局出发辅助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校长管理学校。由此可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具有强大的电子数据处理功能,能大大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同时,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采用管理数学模型,将仿真、优化结合起来,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根据学校管理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任务,通常可将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信息、图书管理、财务管理、其它事务管理等,这些系统既是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分系统,同时又是功能相对独立的职能管理系统。 1、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学生编班、学籍管理、课程表编排与调度、选课、教学档案管理等子系统。系统要注意学生编班是按照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情况分析处理,并按照某些给定的原则把新生分配到各个平行班级。编班处理的原始数据来自学生管理系统中的招生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是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各科学习成绩的登录,统计处理,各种成绩表册及成绩报告单打印和保存,提供各种查询功能以便及时了解各科教学情况和各班学习质量;课程表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工作的时间、空间和人力的总调度。课程表编排与调度要涉及学生、教师、教室和设备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它是教务管理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也是比较复杂的子系统; 选课系统主要是为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供查询,保证学生有效地选课而设置,该系统主要是将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授课教师、选修人数提供给师生。教学档案管理包括各年级、班级(系、专业)和各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情况、有关统计报表及教学文件的登录、整理、查询与存贮等。 2.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这里的学生管理指的是对学生工作的综合性管理。由于招生、培养、分配是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因而该系统通常包括招生管理信息、学生操行及奖惩管理信息、毕业去向信息等。学生操行及奖惩管理子系统主要辅助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各学期末或学年末的学生操行综合测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各项奖金的评定以及学生处分情况记录等项工作,包括对上述有关数据的登录、统计、排序、查询和存档等。 3.教职工信息系统 教职工信息系统主要由教职工基本情况档案和教师业务信息两个子系统组成,它主要是完成上述内容的登录、分类、检索查询和各种统计报表输出等。基本情况包括教职工本人的基本情况及其家庭简要情况,教师业务信息则主要记载教师的专业方向、外语能力、教学情况、科研成果和业务进修情况等项内容。 4.图书资料管理系统 图书资料管理系统通常由采编管理、流通管理和报刊杂志管理三个子系统组成,用以辅助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的日常管理业务。采编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图书订购、查询和订单备案等功能;流通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书库快速检索、登录、编制日、月、年报表等功能;报刊杂志管理子系统则主要完成各种报刊、杂志的征订、统计汇总和检索。 5.学校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和纪律、合理使用资金、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 财务管理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子系统: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根据事业计划需要,对未来年度的资金进行筹集与分配处理;会计核算子系统,主要进行各种财务凭证和账务的处理、核算,打印科目汇总表和汇总平衡表等各类报表,实现预算和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和跟踪;工资核算子系统,实现工资结算、分部门汇总、打印工资发放表册、钱币面值统计等功能;财务分析子系统,对财务计划和预算的执行状况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算,以此总结和考核学校各方面经济活动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6.其它事务管理系统 在学校管理中,除了上述六个方面的信息管理以外,通常还应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务管理信息系统: 体育、卫生管理:主要包括全校体育基础数据、学生体育达标情况、田径运动会等的管理,以及教职工和学生的健康档案管理。 学校基建管理:对学校房屋、场所及其设施的新建、扩建和改造等基建项目的定额、预算和决算等事务进行管理。 科研管理:包括学校科研项目的计划、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成果登录和评估,以及技术市场和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管理。 校办 企业管理:对校办工厂、服务公司的生活、经营、销售等事务进行辅助管理。 学校财产管理系统:学校财产就是学校的设备物资,这里所说的财产管理主要由仪器设备管理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两个子系统组成。前者包括实验室及信息技术所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后者则指除此以外的教学、办公用房、各类家俱及其它固定资产的管理。本系统主要实现上述财产的登录,对使用、维护、更新改造和报废情况的记录。检索查询以及统计汇总功能。 三、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 1、转变学校管理观念 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在人类即将步入信息时代之即。学校管理人员一要树立信息观。重视信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不断研究学校中的各种信息,讲究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充分依靠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育信息。二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学校管理中,既要重视学生在学校的信息管理,也要重视学生在社会、家庭以及自我教育信息的管理。三要树立现代学校观。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使得学校内涵在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从面对面的课堂,延伸到不再受时空限制的远程教育领域,学生可以从计算机网上或从卫星电视传送的教育信息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学校管理要注重各种教育信息的管理。四要树立现代人才观。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模仿型的人才。学校要注重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意志力的培养的同时,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所有这些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学校管理要注重运用教育技术对这方面的管理。 2、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学校管理人员在转变管理观念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其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能力分硬件使用能力、软件的操作能力等。硬件方面,学校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各种设备,如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运行与维护能力等。在软件方面,学校管理人员应具有学校管理信息的登录、管理信息,运用网络管理平台获取原始数据的能力,甚至于有关数据库的运用能力等。 另外,要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重视,保证人员、保证经费落实,才能使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得到实施。 学校管理论文:论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也就不会有希望。同样,创新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源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1.观念的创新:早在1998年,我国就在基本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以制度为保障,率先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的服务。 国内教育界也率先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理念。现代教育必须实现现代科学管理,借现代企业精神、现代企业最新管理成果与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接轨,从教育实际特别是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 2.制度的创新:现代学校管理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系列的创新整合,同时创建许多新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3.实践的创新:根据学校教育管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创新和改造,建立起适应于教育行业,尤其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学校自身督导评估管理体系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的结合。 4.业绩的创新:有了以上几点,才会有业绩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三、当今学校管理的失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转变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还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再具备成功地迎接日前挑战的能力”,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工作,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两张皮现象明显,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敞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四、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管理循环,由此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循环的原动力。 2.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不体现创新精神,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目标的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学校定位,进行前瞻决策,定时反馈,灵活调整目标,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办学目标上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学校,是难以谈得上创造性的。其次,目标创新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目前我国的教育重知识灌输,轻主体内化;重单向管理,轻知、情结构;重显性效果,轻隐性环境,从而导致重知识、轻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单有一般性的调整或局部的教学改革远不足以触动,只有把目标创新作为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并认真按阶段去实践,才有可能突破。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支起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广闻博取,精思深索,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形成成才教育管理模式、情感教育管理模式、民主教育管理模式、角色体验管理模式、心理疏导管理模式。 3.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打破平均分配,打破铁饭碗,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4.结构的创新 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变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更何况政府也在变革,校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至少应是半个教育家。 教育技术创新主要指教学手段、方法、教育过程的革新与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与信息化,要求管理者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转变观念而采取全新的管理模式。当然,任何创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动口动手和质疑问难的程度为评价标准。 管理人员的创新是指学校的管理者不仅应对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而且更主要是组织下级和广大教师创新;不仅是按计划安排某人在某时去从事某项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创新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管理者往往是保守的,他们常认为优秀管理体制的象征是维持组织的运行,并对创新尝试中的失败吹毛求疵。管理者需要进行角色转变,自觉带头创新,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努力创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找出新的程度,而非简单的重复。领导在正确地对待创新中的失败,包括允许失败甚至鼓励失败,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包括奖励没有获得成功的创新者,并赋予创新能手以相当大的决策自主权,以合理的激励保证管理不断创新。 学校管理论文:浅谈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 学校管理是多因素整合而成的。管理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在于它的管理对象中“人”的因素是否积极上进,能否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管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性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直接动力,目标则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诱因。教职工的积极行为也是由目标作为行为诱因的,引发需要并转化为动机推动教职工去实现目标的行为。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一、目标激励,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整体管理、过程管理、层次管理”等原则,在整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再进一步细化学校内部各科层组织的职责,力求达到学校管理的系统化。各科层直至每一个教职工都围绕学校的整体目标制定各自的奋斗目标。将目标管理的客观要求变成教职工个人的努力方向,目标管理是一种激励机制,要求各科室、各年级、各教研组、备课组学年初都提出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各科室成员为实现这个目标而精诚团结,形成合力,积极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更新观念,以“和”为主,提高管理有效性。 良好的教育群体是搞好学校工作的保证。“和”是学校管理群体的灵魂。首先创设和谐的、宽松的学校工作环境,满足教职工精神上的需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是在和谐的氛围中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在班子内发扬民主作风,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风气。每周开好两个会:一是教导例会,一是学校行政会。在这两个会上,领导与教师敞开思想,相互尊重,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表现出一派和谐的气氛。在工作中,尊重、信任教职工,创造条件强化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实行科学的民主管理,满足教职工当家作主不断进取的精神需要,增强教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领导还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体贴教师。做教师工作时注意精神激励,提倡奉献精神,对思想要求进步、品行端正、工作热情高的教师,加强培养,及时吸收到党内来。重视青年教师的工作,大胆使用,大胆培养。大力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职工的物质需要。由于科学有效的管理,现已形成了融洽的干群关系,良好的教风、学风,增强了凝聚力和号召力。 可见,教育管理要提高其有效性,正确处理好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要真正做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寻求共同目标、增强团结意识;第二,摆正各种关系,处理好人际之间的矛盾;第三,注重信息搜集,加强意见沟通;第四,加强自我修养,掌握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 三、运用客观评价,提高管理有效性。 古人云:“人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对于教师来说,都有其特点和才能上的优势,学校工作是一个整体,只有发挥所有人的特点,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学校工作才能有条不紊。这就要求在管理中,重视教师工作能力、效率和结果,给予教师正确、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满足教师的自尊心、荣誉感、成就感的需要。 评价教师,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师的全面评价主要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评价。 评德,就是看教师平常在教育、教学中的事业心、责任感。 考能,主要是看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考勤,即对教师工作勤奋状况的评价,包括教师的出勤情况和工作态度两个方面。 评绩,主要看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绩效,如所教班级的工作成绩,教改教研所取得的成绩。 以上四方面要结合运用,联系进行。如考勤要与其他三方面结合进行,这样可防止出勤不出力或体勤脑不勤的倾向。 由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很难用统一的模式来衡量、评价。 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做法。一方面制定量化管理标准,如及格率、优等率、平均分、高低分数差、达标率等;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语式评价,如教师全面教育效果、教育思想、教育艺术及教学作风等。 浅谈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的访谈研究:学校管理压力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压力源 学校管理压力 访谈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天津市某地区18位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校长感受到的压力来自:教师待遇、教师能力、师资力量和硬性指标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和教育本身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的工作压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来自:学校管理、工作任务、社会、个人和职业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的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和上级部门。在教师方面,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师资力量使校长感到很大的压力。在上级部门方面,上级下达的指标多[2]、权力的限制等使校长感到压力。这些压力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校长的心理健康。 因而,本研究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源,关注这些压力源带给校长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长学校管理压力产生与加剧的原因,以期为缓解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压力提出具体建议。 一、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分析 从访谈对象关于“校长工作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个问题中,我们总结出了两个主题,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压力。 1.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 (1)教师待遇 将近4/9的校长都提到由于教师待遇低所产生的压力。一些访谈对象表述到“现在大部分地区,经济条件要是比较好的,能保证老师的工资全额给你拨下来就是相当不错了。”一方面,教师待遇将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条件差、待遇低不仅不能吸引大学生前来任教,而且还会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从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进的比例失衡,使校长不知所措,产生巨大的压力。 (2)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好坏。5/9的访谈对象指出教师能力给他们的管理造成负担。例如有校长提到“有的教师就是不会上课,你怎么给她讲,她还是不会上课,感触太深了。”一些校长具体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老教师都工作10几年了,你要他转换思想,可能吗?很难的。”甚至有的老教师因为新理念接受的问题产生职业倦怠,想“赶紧脱离一线,有机会就不想教了”。 (3)教师管理 超过一半的校长认为教师管理方面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教师直接利益很难协调。一位校长具体的谈到“今年有6个教师有资格晋升高级,可是上级部门只有5个指标,教师之间利益的平衡感到压力很大”。其次,教师不配合校长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长提到“我们有个教师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个教师去代课,可他特别不高兴,不但不答应,而且还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和我吼起来”。最后,民主测评使校长顾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权利,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师德 一位访谈对象指出教师师德问题使自己感到压力。他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师要有爱心”,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现在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沟通,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压力很大!” (5)师资力量 根据访谈对象的描述,在师资力量上有2/9的校长感到压力。这些校长基本都是来自农村或城郊,正如他们所提到“我们学校音体美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兼职,我们行政领导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 (1)硬性指标 将近4/9的校长提到上级部门下达的硬性指标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有的校长谈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完成不了,能不有压力吗?” (2)没有实权,只有事权 将近1/3的校长感到没有实权,只有事权。一方面,他们没有实权,正如一位校长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权威意识很重,他不懂得分权,他是集权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权,事务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长无可奈何的说“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务性的工作太多。” (3)执行力度 2/9的校长感到贯彻实施上级部门下达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时,存在执行力度的问题。正如一位校长所述“学校领导层出台一次新的政策,然后到教务处可能在执行的时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从教务处分担给教研组,教研组对你的东西产生了别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师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二、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的思考 1.教师对校长产生压力 (1)教师经济基础不能保证 教师劳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也间接创造物质财富。据访谈对象所述,教师劳动收入与付出并不平衡,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工资待遇仍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的工资、福利在近年来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事实上又在市场时代的经济格局中被彻底“消费”,教师难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失落感。 (2)教师教学质量 尽管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育评估机制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评优、奖励到职位的升降,直接与所在学校的升学成绩挂钩,因而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使校长感到压力。 (3)教师管理难度大 教师管理是校长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甚至学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仅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由于民主测评的存在,使得校长在教师管理方面有所顾虑,不敢放手去做,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当今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高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师德,它是教师素质的一种体现。师德不仅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尤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师德在学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学校中教师师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长感到压力。 2.上级部门施加压力 (1) 硬性指标单一 上级部门每学期都给学校下达许多硬性指标需要完成,这些指标背后都强调一个重点:升学率、优秀率。虽然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在实行教改的今天,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指标的现象亟待改变。教育部门如何用客观、公正的指标来评价学校,让评价成为激发学校创造力、焕发学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杆,让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获益,是目前学校评价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权与事权 在权利行使方面,校长不能责权匹配[2][3][5][6][7]。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但校长通常感到有责无权,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级干预的太多,使得他们的想法常常不能实现,应有的权利根本没法落实。因而校长强烈呼吁上级部门给予其责任相当的权利和自主权[5]。并且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妨碍了校长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压力很大。 (3)执行力度 校长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育是否能实现教育目的、是否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上级部门往往不能考虑学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规偏离学校的办学实际,令校长难以彻底执行上级指示,颇感为难,压力很大。 学校管理论文: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各层面的目标具体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相比,其创新表现: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帐。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使其确保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做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制、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5)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人员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新入校的干部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6)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护导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校的沟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发展状况,又保障了家长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家校关系。 (7)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建立体系后申请认证,外部检查机构必须对学校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审,通过认证后每个学期来学校进行评审,若评审不合格,将被取消认证资格。这种外部驱动机制解决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的问题。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三、全员业绩考核体系 学校两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从过程上保障了质量,但没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学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我们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创建了全员业绩考评体系(TIP考核体系)。从对象上分,其包括团队考核、个人考核。从考核模块上分,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考核。 该体系与传统的考核制度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1)用系统的方法使人与事复合。传统的考核管人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人事部门,管事的权力则分散于各学部领导身上,致使考核资讯相互脱节,学部和人事部门均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资讯,导致考核结果往往片面、主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个人à团队à学校,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3)用评价链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励的机制,引导教职工发挥潜能,超越现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创造。 (6)用整合的思维,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考核的结果成为教职工奖金、升降、培训、评优、福利分配、去留的基本依据。 (7)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工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并允许申诉复议。 学校管理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学校管理论文: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 普通教师眼中的学校管理 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人是在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关键,只有把人的管理视为全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从而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本身是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则万物生长,人类和谐则快乐幸福,民族和谐则国泰民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要说,学校和则教育兴。 “亲其人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老师与领导的良好关系,作为管理者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和谐的学校关系能使教师拥有良好的情绪面对工作。教师会因为喜欢一位领导而喜欢一所学校,也可能因讨厌领导而讨厌学校。一个被老师喜欢的领导,其管理效果总是明显的。作为领导者,身兼领导与管理的任务,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呢?也许一位哲人的话能给我们教益:“领导的任务不只在管理,更要重人情。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而且是教师的益友、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另一位学者说得更明了:“领导就是重言行,就是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一个人人赞颂的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外,更应该关心老师的品质,老师的作风,老师的生活,老师的情绪,如果做到了这些,他就是一个好领导,同时也是一个有水平的领导。”看来,只有从小事关心教师的领导,才能达到了管理的完美。一句话,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俗话说,领导易得,好领导难求。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每一所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当领导把“做老师的良师益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当领导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时,当领导主动与教师交流、谈心,为老师服务时,我们校园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在实践中,管理学再次证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既是领导工作的关键,又是工作的难点。学校关系和谐则校园兴,声誉好,发展快。反之,学校不和谐则校园衰,声誉差,发展慢。 既然如此,那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呢? 一、让微笑搭起学校关系的桥梁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领导与老师间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彼此交往上。而初期的交往莫过于尽快消除成见,尽快的悦纳对方。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笑”的:“笑容好比机器上的滑润油,可以减轻摩擦,使齿轮之间的运转灵活;又犹如桌椅脚的胶垫,可以缓和锐角,增加彼此之间的和睦与协调。”生活同时告诉我们,教师是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也对你笑。人在笑声中生活、工作,带着笑容交流思想情感,比板着脸孔要自然、要快乐、要有效,这是心理学教给我们的智慧。实践的结果也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沟通,当领导和老师的情感特别融洽和谐时,教育的效果也特别有效。如果领导能充分利用交往的最佳契入点--笑,在领导与教师间架设起沟通之桥,让领导从老师眼里走进老师心里,那么,领导与教师间的和谐就已经开始了。 在许多“笑”的方法中,管理学仍然与 “幽默”有缘。“幽默”是什么?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列宁也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米·斯维特洛夫说得更直接更明了,他说:“我一直认为,领导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领导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老师与学校互不理解的高墙:领导不理解老师,教师也难理解学校。”国外早有研究表明,领导的教育语言与管理老师的效果是呈正比例的,特别是幽默的艺术语言,则更能大大提高管理效果。心理学家追踪调查发现,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领导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有幽默感;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没有幽默感的领导。有幽默感的领导是随和又理性的,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损人自尊的伤人话语来逗趣取乐。有幽默感的领导会自解嘲,会转移冲突不硬碰硬,会运用智慧巧妙教化老师,所以幽默的领导通常是受欢迎的。 但是,幽默也并非是老师与领导之间沟通乃至化解师生冲突的万灵丹,正本清源之道,仍应知已知彼,做好情绪管理工作。运用幽默时,有许多方面还需考虑到:首先,领导平日就要培养开放豁达的胸襟。心境的开阔,不是临时一句幽默话就可以代替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欣赏、乐天的心情,较能从多角度去看世界、看老师、不会趋于僵化又保守固执。其次,接纳老师情绪,讲理而不专制。每个人都有情绪,老师自然也有,容许老师宣泄其情绪,但必须就事论事,讲理而不霸道,如此才有可能在心中存有幽默的根。第三,事后澄清与表白不可省略。幽默的应对,在哈哈一笑之余,避开了僵局和尴尬,但彼此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许对方并不确知,所以在事后适当场合,应该澄清与表白,说明自己的看法,也了解对方意图,如此彼此感受才能正确传达。倘若老师有不当思考模式时,领导还要给予指正开导,因为老师的不成熟言行或冲动行为 ,领导可以容忍他、接纳他,但务必教导他、指引他,才是为领导之道。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幽默感则是沟通的润滑剂。幽默感可以使沟通气氛融洽,信息的互动更流畅。但不要流于耍嘴皮,不分场、不顾轻重,只是一味嘻皮笑脸展现伶牙俐齿,或者损人伤已,那就不恰当了。为了让沟通带点笑声,聪明的沟通者是懂得调侃自己、搜集笑点,而且拥有开放的胸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用宽容之心悦纳老师 管理是为了发展。学校面对的是成年人。老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如同世间万物一样,势必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不足是正常的。尤其是现在的老师,面对的是急剧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对的是紧张沉重的工作生活,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心灵生活,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景下,领导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错误和过失,宽容老师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愉快的接纳老师,并且帮助他们长善救失。用宽容的心悦纳老师,宽容就是欣赏,你就会看到每一个老师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美丽。有宽容才有学校的和谐。 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赋予教育更多的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民主性,使得宽容显得异常重要。管理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领导对老师的宽容程度,大宽容大成效,小宽容小成效,无宽容无成效。尤其是身在第一把手的领导应该很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老师难管了,现在的老师问题多了,现在的老师挑剔多了。以前容易做到的要求,现在三申五令仍然无济于事;同样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难以奏效,甚至出错;管理的度难以把握:松了,老师就乱;严了,老师就怨。在这种情况下,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惟有以宽容之心悦纳,方见成效。此时,宽容就是理解老师,尊重差异;宽容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是要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关爱所有的老师。有宽容才能助和谐。 在管理学的理念中,宽容就意味着: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多提建议,少做要求;多点肯定,少点批评;多一点欣赏,少一点苛求;多一次商量,少一点独断;多一种办法,少一句指责;多一丝笑容,少一副冷面;多一份冷静,少一点冲动;多一点温和,少一点严厉;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角度,多一种可能,多一次机会,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在学校的集体中,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但不准放弃教学;允许生活随意,但不准危害工作;允许百家争鸣,允许老师发脾气,允许老师质疑领导的要求,允许保留意见等等,有了宽容才达到了和谐。 宽容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心态,也是一份情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为。领导者要思考宽容,学会宽容,用好宽容,让自己的心灵与宽容相容和谐,使它奔涌在我们的血液中;让我们的眼神闪动宽容,让我们的语言跳跃宽容,让我们的生命与宽容相伴。宽容和谐,和谐宽容。 写了这段文字后,读到一些伟人的名言,觉得与学校管理可以互补,摘录如下: 一位名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当你在处理老师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每个老师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伤老师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容许的。” 另一位哲人的话:“你这糊涂的领导,在你呵斥下有钱梦龙,在你的冷眼里有魏书生,在你的讥笑里有孙云晓。” “为了有效地对待老师,领导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老师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莫里斯-比格) “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老师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蒙台涅) 三、以师为镜是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途径 说到“镜”,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唐太宗李世民著名的“三镜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与魏征君臣和谐的故事流传千古。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敬佩唐太宗的英明,依然佩服魏征的勇气,他们君臣相携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奇迹。封建君臣尚且做到民主,我们新时期的领导者又怎能不认真思考,不引以为鉴呢? 领导与老师的关系,历来是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一位名人说:“领导是老师的朋友和同志。”另一位哲人也说:“领导和老师,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关系。”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是领导与老师双方心灵的交流,生命的互动。在管理工作中,领导和老师双方都用各自的言行、情感和品性影响对方;它不再是领导对老师的单向传输。现在的社会提倡平等对话,呼唤民主互动。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那样:“当领导的人不仅仅是领导,他同时也是老师。”“以师为镜”,这是我在探索学校和谐关系时感到的最好的一种方法。经济学者告诫大家:“在管理中不要不理老师的批评,要好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以师为镜”,就是把自己交给老师,让老师 “面刺”领导。这需要领导有相当的勇气、胆量和自信。每一位领导都会有一个面对老师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把手。与其在背后被老师说,与其在调走后让老师议,不如在今天就听听老师的意见,长善救失,益于双方。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何况老师毕竟还是自己的下属,至少不是“敌人”;即使是“敌人”,也有可能化敌为友嘛。我们在提倡领导做老师 “良师益友”的同时,也应大力倡导老师做领导的“良生益友”。 因为老师对领导的长处短处看得最清楚,老师对领导的缺点想说敢说也会说,老师的意见虽是尖锐的,却是善意的。听取老师的意见,就像照镜子,看到脸上的污点,及时地擦干净;发现衣服太花俏,立刻换一件。之后,整个人精神大振,焕然一新。领导与老师关系更加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想起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在民主的学校里,领导的观点正象老师的观点一样可以受到老师和领导的尖锐批评。这样老师和领导都能学习,教学相长。” 相反,在传统评价机制下,老师的群体虽大,却历来是弱势。他们的生命体验,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人格个性,从来都是被置于领导的眼光之下。而领导则高高在上,套着虚幻的光环。在这种假的死的管理中,一方面老师主体被弱化到最小,一方面领导被虚化到模糊,活生生的人开始变形扭曲,直到最后被异化。畸形的管理终于酿成可怕的恶果。我们在反思畸形管理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健康活泼的新管理。若能在“以师为镜”的同时,辅之“以已为镜”,尽力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势必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大好局面。试想一下,由一个人评一百五十六人转为一百五十七人评一百五十七人,其管理效力有多大?其管理效果是多好? 既能为老师服务,又能向老师学习,领导与老师互动,“教学相长”。我们相信,这样的新管理的学校一定是和谐的,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在这里,领导与老师共同创造壮美的人生,共同经历生命的体验。这不就是管理的本质吗?所以,管理学的告诉我们:和谐是一种极致,和谐是一种力量,和谐是一种境界。 学校管理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学校管理论文: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学校管理 摘要:文章浅析了中小学校校长、教师(班主任)、学生、环境诸因素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谐校园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9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校风正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充满文明、祥和、友爱的氛围”。 “当前,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活动的总体目标任务,就是努力把一所中小学校建成为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切实保障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管理论文:促进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 论文关键词:教师发展 学校发展 师德形象 精神引领 校本教研 论文摘要:面向新世纪,学校管理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去探索新的管理机制。通过设计形象、唱响师爱、造就人格来塑造师德形象;通过读书舒展心灵、合作体验快乐、实践享受成功来凸显精神引领;通过展开案例行动、组织互动专题、进行课题研究来强化校本教研,使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人生能够得以充分地焕发,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教育的创新,需要广大教师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而能够承担这一任务必须是拥有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肯奉献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 面向新世纪,我们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去探索、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使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人生能够得以充分地焕发,为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塑造师德形象,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师者,人之模范也。”“为师之道,端品为先。”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时代不讲师德。因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桥梁、智慧的火种,更是道德的楷模。一所学校要办好,要充满勃勃生机,必须拥有精于业务、勤于育人、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群体。 1、设计教师的形象。学校形象需要教师形象体现。处于新世纪的教师,其“形象包装”也是马虎不得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我们围绕教师形象展开讨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教师进行个人形象设计,开展“新世纪我怎样做教师”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讨论等活动。通过了解殷雪梅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观看《殷雪梅》电视剧,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交流,从中领悟到教师形象的表现,就是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消除了教师思想上的疑惑,理论上的困惑,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广大教师摆正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这样的教育活动,能让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自我思考、自我启迪、自我奋进、自我塑造。 2、唱响神圣的师爱。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能投入自己的全部力量,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教师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应该全身心地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孩子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在师德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树立起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主线,充分发挥党团工会组织的作用。带领全体教师学习《说师爱》《赏识你的孩子》《爱生一例》《教师忌语》等材料,把塑造“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个体及群体形象作为全体教师努力的方向。围绕“师爱与父(母)爱”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坚持在学生中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让每位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位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3、造就崇高的人格。优秀杰出的教师不仅在于他们有着生动、幽默、丰富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在学生面前一站,就是教育。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人格。师德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显现出来,教师最重要的是要造就自己的独立人格。 我们通过抓住节庆时机、校庆纪念活动、期末表彰活动等节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开设“优秀教师论坛”“今天怎么做教师论坛”;举行“我的讲台我的爱”“岗位成才、岗位奉献”等演讲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了“理想、信念、奉献”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了“名师风采”栏目,大力弘扬身边优秀教师事迹,鼓励先进,树立理想,积极宣传和培育示范群体。在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中,造就独立的人格品质,展露独有的师德魅力。让教师体会到不能仅仅把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一种事业去追求,作为生命去追求。 二、凸显精神引领,彰显教师职业内涵 凸显精神引领就是凝聚和激励教师群体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和群体品质的积淀,在学校各种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能显示出教师的特质和个性,并显示出永恒性。 1、通过读书舒展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反思更新的过程。教师的读书,趋向于领导的价值引领。学校应创设条件,每年从经费中拨出专项购书经费,用于教师购买书籍。教师每学期学习一本教育专著,定期交流读书心得,打造学习团队。 我们为老师列举读书目录,印发精彩篇章,如《陶行知文集》《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100个建议》《孩子们!你好!》《和老师的谈话》《论语》《老子》《孟子》《庄子》以及诗词歌赋等,当然还有《读者》,甚至小学生喜欢看的《淘气包马小跳》都向老师推荐。成立读书沙龙,建立身边的图书角,鼓励并鞭策教师在网络中学习,在书海中畅游……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读书使人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读书使繁重的事情,有快乐;读书使细小的事情有智慧,使老师们的心灵充满阳光,人人树立笑对人生的境遇观,人人争做“阳光老师”。 2、通过合作体验快乐。现代社会的竞争让教师感到了生存和工作的压力,但我们的教师是快乐的。在工作中,我们的教师不仅重业务,更重人际关系;不仅重个人进取,更重合作竞争。在工作中,他们经常换位思考,相互宽容;他们经常沟通鼓励,彼此信任。这都源于学校给予他们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着力打造团队精神。要求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出现,这个个体就是团队的一名成员:作为一个班级出现,这个班级就是一个分团;作为一个年级组出现,这个年级组就是一个师团;在大型活动中,一个年级组就是一个突击队;对外展示的时候我们全校就是一个大的军团。无论在什么时空都能充分体现这种团队精神,无论在组织活动或开展工作中都能发扬这种团队精神。让老师在合作中工作,在合作中思考,在合作中生成,精神得到了升华。 3、通过实践享受成功。教师的成功以离开教学一线为证明,是教育的又一大悖论。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人人都充满着追求成功的欲望。他们不断地改变自己,因为唯有改进自己,才有方法服务学生、服务家长与社会;他们不断改变着行走方式。因为唯有他们在反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再思考、再提炼、再总结、再提升。教师往往习惯于默默无闻,习惯于琐碎,习惯于忙忙碌碌,不习惯于包装自己。我们要求教师每天写一点,记下片言只语的随感,记下点点滴滴的思考,坚持不懈,勤思一些问题,多写一些小文章,将来一定能小有成就,从中一定能找到幸福的感觉。近几年中。我们的教师每年在各种报纸杂志都有100多篇。已有好几位老师出版了专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学校是实践的集体、研究的集体、成功的集体。我们的老师一直用成功来抒发情感,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享受教师的快乐与幸福! 三、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为教师创设一个在线平台,营造一个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工作生活的发展空间。使它成为教师终生学习的帮助,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成为教师不断提升的舞台。 1、以互动为形式进行对话。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要让教师主动参与,内容应有针对、有价值,要专题化、微格化。自2002年开始,我们就以“专题研讨”“青年教师学习沙龙”两种形式在这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专题研讨是利用骨干教师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较高的理论、实践水平,捕捉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交流,接受教师的咨询;青年教师学习沙龙每期一个专题,人人参与、互动研讨、集思广益,以平等的对话,引起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升华。 在最近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分别由三位教师共同执教一堂课。在这次的活动中,全校老师就这三节风格迥异的课堂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讨和交流,引发了一场关于“生成性教学”的大讨论,大家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预设生成性预案”、“调控生成性教学”和“对生成性教学的评价”等四个角度进行现场诊断与评析,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探究、自我感悟等四个方面积极进行了反思,在畅所欲言和各抒己见中。大家取长补短,整合视角,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2、以案例为载体进行行动。实践性智慧是缄默的,它蕴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讲授获得,只能在具体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案例正处于纽带中介的地位。它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师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案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我们提出一课“三设计两反思”建议,规范“说、上、评”三课制度。设置了由精品课(骨干教师执教)、教研课(围绕教研课题而设)、家常课三个不同层次组成的课堂教学研讨体例。精品课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研课主题明确,采用集慧式备课,或一人上一课,众人研讨,或多人上一课,博采众长。家常课旨在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进行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我的课堂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月评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3、以课题为先导进行研究。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抱定“让每一位教师都具有科研素养”的管理宗旨,分类扶持,分层递进,依靠一批科研骨干,潜心研究带有联动效应的系列课题,以点带面,组织、带动全校教师展开研究。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多级的课题网络。做到了组组有课题、人人有专题。 “让一部分人先冒出来。”如选派外出学习、取经,聘请专家指导,落实结对指导活动,帮助总结经验,出版书刊,宣扬、推广科研成果等等。对一些成果突出、影响较大的教师更要精心包装,以使其产生更大的效应。 “让人人都能冒出来。”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背着过河”,当科研骨干已有相当的能力的时候,我们要求骨干教师通过结对方式,加强联系,吸收其他教师到自己的课题组来,进行手把手的全程示范、指导,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研究;第二步是“扶着过河”,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我们要求骨干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让结对成员承担研究任务;第三步是“摸索着过河”,在第一、二步的进程中,向结对成员介绍一些如何联系实际,寻找有价值的研究专题的经验,让他们自己从教学实践中寻找一些新问题,进行独立研究。 总之,促进教师发展是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我们通过塑造师德形象、凸显精神引领、强化校本教研等有效的手段,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书育人”四个字后面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一支政治思想坚定、业务技能精湛、富于人文素养、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正逐渐形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管理论文:加强学校管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制度管理 情感管理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包括对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学校管理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我校的情况谈一些看法。 一、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首先就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让管理充满人性。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个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即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如此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高为师”,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而以学生为本不是一般步骤、程序的方法问题,更不是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顺应时世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主导行为规律,指导行为规范和通过努力要达到目标的原则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重点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宜,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我认为主要的是要做到五个方面:一是关爱,真正爱生如子,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二是信任,信任学生的能力,信任学生的人品,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起点;三是民主,讲求管理民主、教学民主和组织民主,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四是转变,切实转变育人观念,转变师德行风,转变管理和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关键;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做到坚持依法执教,坚持科学管理,坚持德育为首,坚持相互协作,坚持耐心细致,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保证。 三、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最好的发展。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稳步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呼唤、社会和家长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同时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并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能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更能激发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增强和谐的氛围和整体的凝聚力,更能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校风 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要想办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有利于管理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科学。要切实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首先是“五定”制度,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岗位职责,切实精减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要相对平衡和达标,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主管和分管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奖惩制,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因为用什么样的人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再次,要建立以工、青、妇工作制度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发扬民主,提高学校依法民主管理水平和效能。 制度管理固然不可缺少,但绝对不能忽视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在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与人的做法,更是影响职工的积极性。要重视对教师的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这样做,学校教职工往往能够自觉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名优教师“冒”得出来。 五、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要继续实施教育先导发展和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引进民办机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发展的课程观和辩证的教学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建设校本文化。三是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岗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学校特点,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 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做好“五定”工作。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工作岗位职责。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精减机构和精编人员,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达到满负荷,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五制”,即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另外,还要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还要有正确执行制度的干部。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等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程序。学校的腐败,特别是用人的腐败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选用干部要有严格的程序,避免腐败因素搀杂其中。 六、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弘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全体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教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造精神。要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一是要继续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实现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化、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化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四是要加强理论创新培训,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五是切实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七、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切实加强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一所学校立足社会的根基,也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尺度。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规范中层领导的选拔、任用和培训,要在选好人、用好人上下功夫,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劲、讲奉献的青年骨干放在领导岗位上。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办学,用科研的意识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实际出发,关心教师,努力建立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率,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方面的整体育人功能。 总之,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管理论文:浅谈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的访谈研究:学校管理压力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压力源 学校管理压力 访谈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天津市某地区18位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校长感受到的压力来自:教师待遇、教师能力、师资力量和硬性指标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和教育本身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的工作压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来自:学校管理、工作任务、社会、个人和职业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的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和上级部门。在教师方面,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师资力量使校长感到很大的压力[1][2][6][7]。在上级部门方面,上级下达的指标多[2]、权力的限制[1][3][4][5][6][7]等使校长感到压力。这些压力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校长的心理健康[5][8]。 因而,本研究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源,关注这些压力源带给校长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长学校管理压力产生与加剧的原因,以期为缓解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压力提出具体建议。 一、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分析 从访谈对象关于“校长工作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个问题中,我们总结出了两个主题,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压力。 1.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 (1)教师待遇 将近4/9的校长都提到由于教师待遇低所产生的压力。一些访谈对象表述到“现在大部分地区,经济条件要是比较好的,能保证老师的工资全额给你拨下来就是相当不错了。”一方面,教师待遇将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条件差、待遇低不仅不能吸引大学生前来任教,而且还会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从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进的比例失衡,使校长不知所措,产生巨大的压力。 (2)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好坏。5/9的访谈对象指出教师能力给他们的管理造成负担。例如有校长提到“有的教师就是不会上课,你怎么给她讲,她还是不会上课,感触太深了。”一些校长具体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老教师都工作10几年了,你要他转换思想,可能吗?很难的。”甚至有的老教师因为新理念接受的问题产生职业倦怠,想“赶紧脱离一线,有机会就不想教了”。 (3)教师管理 超过一半的校长认为教师管理方面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教师直接利益很难协调。一位校长具体的谈到“今年有6个教师有资格晋升高级,可是上级部门只有5个指标,教师之间利益的平衡感到压力很大”。其次,教师不配合校长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长提到“我们有个教师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个教师去代课,可他特别不高兴,不但不答应,而且还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和我吼起来”。最后,民主测评使校长顾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权利,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师德 一位访谈对象指出教师师德问题使自己感到压力。他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师要有爱心”,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现在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沟通,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压力很大!” (5)师资力量 根据访谈对象的描述,在师资力量上有2/9的校长感到压力。这些校长基本都是来自农村或城郊,正如他们所提到“我们学校音体美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兼职,我们行政领导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 (1)硬性指标 将近4/9的校长提到上级部门下达的硬性指标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有的校长谈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完成不了,能不有压力吗?” (2)没有实权,只有事权 将近1/3的校长感到没有实权,只有事权。一方面,他们没有实权,正如一位校长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权威意识很重,他不懂得分权,他是集权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权,事务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长无可奈何的说“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务性的工作太多。” (3)执行力度 2/9的校长感到贯彻实施上级部门下达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时,存在执行力度的问题。正如一位校长所述“学校领导层出台一次新的政策,然后到教务处可能在执行的时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从教务处分担给教研组,教研组对你的东西产生了别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师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二、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的思考 1.教师对校长产生压力 (1)教师经济基础不能保证 教师劳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也间接创造物质财富。据访谈对象所述,教师劳动收入与付出并不平衡,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工资待遇仍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的工资、福利在近年来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事实上又在市场时代的经济格局中被彻底“消费”,教师难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失落感。 (2)教师教学质量 尽管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育评估机制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评优、奖励到职位的升降,直接与所在学校的升学成绩挂钩,因而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使校长感到压力。 (3)教师管理难度大 教师管理是校长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甚至学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仅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由于民主测评的存在,使得校长在教师管理方面有所顾虑,不敢放手去做,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当今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高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师德,它是教师素质的一种体现。师德不仅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尤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师德在学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学校中教师师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长感到压力。 2.上级部门施加压力 (1) 硬性指标单一 上级部门每学期都给学校下达许多硬性指标需要完成,这些指标背后都强调一个重点:升学率、优秀率。虽然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在实行教改的今天,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指标的现象亟待改变。教育部门如何用客观、公正的指标来评价学校,让评价成为激发学校创造力、焕发学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杆,让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获益,是目前学校评价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权与事权 在权利行使方面,校长不能责权匹配[2][3][5][6][7]。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但校长通常感到有责无权,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级干预的太多,使得他们的想法常常不能实现,应有的权利根本没法落实。因而校长强烈呼吁上级部门给予其责任相当的权利和自主权[5]。并且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妨碍了校长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压力很大。 (3)执行力度 校长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育是否能实现教育目的、是否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上级部门往往不能考虑学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规偏离学校的办学实际,令校长难以彻底执行上级指示,颇感为难,压力很大。 学校管理论文: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各层面的目标具体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相比,其创新表现: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帐。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使其确保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做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制、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5)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人员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新入校的干部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6)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护导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校的沟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发展状况,又保障了家长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家校关系。 (7)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建立体系后申请认证,外部检查机构必须对学校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审,通过认证后每个学期来学校进行评审,若评审不合格,将被取消认证资格。这种外部驱动机制解决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的问题。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三、全员业绩考核体系 学校两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从过程上保障了质量,但没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学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我们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创建了全员业绩考评体系(TIP考核体系)。从对象上分,其包括团队考核、个人考核。从考核模块上分,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考核。 该体系与传统的考核制度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1)用系统的方法使人与事复合。传统的考核管人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人事部门,管事的权力则分散于各学部领导身上,致使考核资讯相互脱节,学部和人事部门均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资讯,导致考核结果往往片面、主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个人à团队à学校,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3)用评价链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励的机制,引导教职工发挥潜能,超越现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创造。 (6)用整合的思维,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考核的结果成为教职工奖金、升降、培训、评优、福利分配、去留的基本依据。 (7)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工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并允许申诉复议。 学校管理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 摘要:从建筑施工企业角度来讲,只有建设出优质环保的工程项目,才能进一步推动本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文中也就此展开分析,首先介绍了当前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并就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效益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建筑施工企业在运营中面临的经营风险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运营过程中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整个建筑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必须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善。企业间存在“适者生存”的竞争,若一个企业不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那么这个企业整体经营效果会不尽如意,最终被市场淘汰。所以,企业应立足于自身基础,着眼市场经济全局,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在内部建立完善公平有效的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效率的提升。近年来,国际化、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虽然也带来了机遇,但企业若不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逐渐壮大自身发展实力,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经营效果,还会受到危机冲击,严重的甚至无法生存于市场竞争中。因此,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确选择持续生存和停滞消亡,积极正视和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当调整内部,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竞争局面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大多数企业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力资源不稳定,出现频繁的人员流动、精简等情况,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企业各项工作进度和质量;未定期对员工进行技能和经验教育与培训,员工专业技能参差不齐,且综合素质较低,以致企业难以提升整体综合能力,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绩效评估机制,以致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甚至给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有造成不利影响。 2、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 现阶段,许多企业沿用以往单一的管理组织模式,未进行改革和完善,这体现了企业在经营管理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组织管理模式不科学问题。企业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还体现在:未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所采用的单一“直线”运作模式,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在相互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各部门责任不明,缺乏畅通的信息传递,而且无再学习培训机会,或即使有机会,再学习培训时间也不长。 3、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 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是促进企业立足于市场竞争中,且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有些企业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具体体现在:在经营管理中,企业因存在因循守旧思想,经营管理过于保守,仍沿用以往方式和制度对企业进行管理,且注重短期目标,忽视长远利益;在经济管理模式上,企业控制、审核等方面过于传统;有些企业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虽然制定了经营管理相关制度,但通常形式化,尤其是业绩考核方面,而且所制定的制度也没有贯彻落实到实际经营管理中,以致无法充分发挥制度的最大作用。 三、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途径 1、健全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 企业要在改造内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必须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清理,及时废止和修订过时的和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参照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花大力气抓好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标准体系,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来规范全员职工的行为,使企业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此外,企业各级领导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克服畏难情绪,按照企业经济责任制、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规范企业职工(包括经营者)的行为,依法行使好企业经营自主权,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企业经营者要敢抓敢管,表扬先进,帮助后进,严格奖惩,严肃查处各种违章违纪行为,对违纪职工要严肃处理,树立企业内部的正气,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是反映施工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窗口,要通过严格的岗位责任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严肃工作纪律,堵塞管理漏洞。要不断改进施工设备和作业手段,重视现场职工生活,改善现场作业环境。企业要从现场文明施工抓起,切实做好对“脏、乱、差”施工现场的整顿工作。要对每一个工程项目进行检查排队,对管理混乱的在建工程,该整改的整改,该警告的警告,使现场管理达到“环境整洁、纪律严明、有条不紊、持续推进”,努力使现场管理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企业经营者要把管理重点放在现场管理上,按照“外抓市场、内抓现场、以市场促现场,以现场保市场”的思路,加强企业综合治理。 3、完善合同条款,优化投资方案 针对营改增可能带来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在拟订合同条款时,要认真考虑到税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将合同条款进行相应地调整与完善,以避免后期的合同纠纷。营改增以后,建筑施工企业需在合同条款中清楚的表明各个税项的种类,特别是与分包商、材料供应商之间签订合同条款时,要明确规定由分包方或材料供应方负责提供相应的发票,并在对方交付相关增值税发票、费用清单、销售凭据后再支付款项。营改增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扩大利润空间,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筹资条件,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的运营管理状况,对投资方案进行综合、详细的考量,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方案。 4、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一直以来,我国都倡导实行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这不是机械复制的管理模式,而是结合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现实需求所确定的模式,这样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发展开放、健康、有序。所以,企业应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有效提高经营管理效益。除此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成为快速采集、存储、转发和接收信息的“信息型社会”,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快速掌握产品生产、制造、营销等最新信息,从而应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避免经营失败和经济损失。 5、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综合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任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高综合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企业工作人员领导下,通过自身能力促进企业不断进步和发展,而且能有效融合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收获知识技能。所以,为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企业应不断向社会挖掘,定期注入“新鲜血液”,以加强经营管理。此外,企业还应定期对员工进行素质和技能培训,使其素质和技能得到切实提高。 结束语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施工技术创新都有所期待。对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善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对于一些管理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渐进式地完善,而对另一些管理问题就要采取斩钉截铁的方式进行解决,这就要依据管理环境和管理对象有选择地进行完善。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创新的具体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发强大。建筑工程行业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建筑施工企业认识到企业管理改革的重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经营管理,会让企业具有强大的实力去应对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挑战,提高企业的生存力与竞争力。因此,本文以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创新的具体措施为题,对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行业;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措施 自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球化的经济政策对建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数量也在提高。在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冲击,只有改革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才能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更加顺利。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可以重视经营管理方法,也不是所有认识到经营管理重要性的管理者都可以找到合理的管理方法。因此,笔者选择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创新的具体措施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财富。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始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企业需要不断吸收优秀的人才,建立一个强大的人才储备队伍,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重视在岗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利用专业化的培训活动来提高企业内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提高。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关注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创设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开创企业文化,促进工作人员工作信心与团结力的提高。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树立,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只有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得到落实,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才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在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发展,需要对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建立与健全。企业的经营者需要了解企业当前的规章制度内容与水平,对无效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管理者要通过交流学习,将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科学管理思想与经验进行引用。在引用时,最好从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出发,对当前规章制度中不合乎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度进行修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企业合同管理力度 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施工企业要坚持诚信原则,对企业内的合同进行科学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每一项施工环境,都要从建筑工程项目合同中的相关条款出发,保质保量保时地完成建筑生产任务。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严格地履行工程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做好工程的售后服务,保证工程质量,才能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与社会知名度。在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学习到工程索赔的标准以及相关技巧,更好地利用合同来约束合作方的行为,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合理保护。因此,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四、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创新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对于企业施工生产行为的准确性以及后期合法权益的维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管理力度的加强,可以使信息的搜集更加及时,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工程信息源进行处理。利用动态管理方法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可以了解外界的工程信息,使企业具有机会参与行业内的各个投标活动,更可以为企业宣传创造机会。对于需要静态管理的信息,企业则要加强搜集的力度与整理工作的细致性。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引导信息管理者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企业的信息构成情况,建立一个属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了个性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信息整理、保存、修改与利用就更加方便,有利于信息积极价值的发挥。 五、提高企业现场施工管理的创新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施工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企业需要关注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管理者需要对施工现场每一个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加强现场施工管理规章制定的建立,约束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行为,提高全体人员的工作纪律性。企业更要加强现场施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将行业内的相关安全条例进行落实。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加强安全事故隐患的排除。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要对每一个施工工程进行深入检查,保证建筑施工的纪律分明,设备良好,操作科学,大力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建筑施工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上升。 六、加强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创新 质量是社会大众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筑离工企业只有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生与服务,才能使企业的社会形象得到优化,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这是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方法,需要关注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企业要明确工程质量管理目标,对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行强化,建立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将行业内的质量管理规定落实到实处。在管理过程中,发现不利于建筑施工质量提高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与引导。 七、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创新 成本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环节。成本管理人员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仔细评估,做出有效的项目预算。更要加强企业材料采购环节、工人支出环节的管理力度,使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管理者要对企业的财政管理纪律进行明确,严格控制企业的资金外流,对资金支出进行有效审核,定期分析企业资金动作的合理性,及时处理工程中的债权与债券。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应当得到更加有效地约束,减少企业的不合理资金支出,大力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促进资金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当企业的成本管理得以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力度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对经营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获得保障。笔者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方面,提出七点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措施。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创新经营管理思想,加强合同、信息、人才、成本、制度以及现场管理等,才能促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希望企业管理者关注管理创新问题,利用合理措施,服务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 摘要:伴随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走向正规化、制度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更是经济建设发展与壮大的必然趋势。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良好的经营管理制度能够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本文通过对建设施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强化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以更好的推进企业的正规化管理,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供重要的管理保障。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前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面对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还存才的一系列问题和难点,建设企业应该给与极高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进一步改进与强化,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力度,获得既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项目效益是施工企业进行经济核算、考核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衡量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一个项目要想获得好的效益更多的取决于项目经理整体思路、经营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及其与其他各个部门的配合。通过工程项目全过程经营管理工作,可以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教训,找出施工各个阶段的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对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取得更好效益。所以,必须重视项目经营管理。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分析 我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入世后市场运营的需要,究其原因,除了客观上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外,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落后,管理者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的意识和魄力。 1、忽视发展战略研究。 有的企业未能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的实际及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从而导致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竞争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和严峻的竞争挑战。 2、决策盲目。 有的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缺乏民主参与和科学论证,领导意志、盲目决策导致决策失误,致使企业损失严重,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3、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未能正确、全面落实,且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造成项目管理混乱,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三、强化经营管理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从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活动来看,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投标报价、施工过程成本控制、内部造价管理、项目结算、工程款回收、突发情况的预防与处理六个方面)进行。 1、建立科学的投标报价机制 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即是建筑工程的建造价格。从投资者角度看,是一项建筑工程从开工到完工的全部费用,是其投资该工程的主要成本;而从建筑施工企业的角度,即是其承包该工程所能获得的收入。可见不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对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管理都非常之重要,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伴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市场化竞争机制的不断强化以及《招投标法》的实施,招标投标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获得工程施工项目的主要途径。 投标决策的决定必须将以下几点纳入考虑范围:对目标工程的信息掌握情况,对目标工程所在地的市场情况的了解,本建筑施工企业在此类项目上存在怎样的优势,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的设备装置能否满足项目的需求,目标工程的后续工程以及所能带来的连锁效益,目标工程实施的定位,潜在的竞争对手及竞争对手的情况。只有在对上述问题都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对是否参与投标做出科学的判断。 2、施工过程成本控制 企业中标后在建筑施工的实施过程中,项目成本的控制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成本管理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基础,是企业控制成本的难点和关键环节,是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过去,大多数企业的普遍做法是“大包”,即企业根据需要,在获得项目施工合同后将整个项目全部交由施工部门或项目部进行管理,施工企业本身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该管理办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而缺点是对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非常不利,该节约的成本没有节约,成本支出没有得到监管和有效控制。 3、内部造价管理 在建立起内部的成本控制系统后,工程项目在建筑施工的每一个流程中的内部管理也非常重要。企业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应该基于其对过程技术方案的了解、施工成本的了解、项目计价方法的了解等,寻找出项目的经济效益点。通过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全面的分解,根据项目定下的目标利润,制定实施项目的责任书,作为项目管理的基础。 项目施工前造价人员根据项目的合同、图纸或要求以及施工方案,编制项目的施工图预算,用于指导和控制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工程款追收、结算准备等;管理部门根据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等编制项目的成本预算,用于过程中的成本监控。同时施工图预算与成本预算对比,找出利润点和亏损点,多创造利润点,避免亏损点,多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4、项目结算 项目的结算是确定施工企业承建工程最终收入的依据,因此项目结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从项目结算的流程来看,主要包括结算的准备及策划以及具体的结算两个步骤。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结算管理体制,使得结算整个流程有章可依。另一方面,配备专业、可持续的结算管理人员也是保证结算工作有序进行的重点。结算人员的工作应贯穿整个建筑施工项目,从招投标到中期的费用测算以及最后的竣工结算。 此外,建立项目结算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结算人员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完成预期目标。同时,辅以外部的监督手段以弥补内部的独立性不足所可能导致的缺陷。 5、工程款回收 回收工程款是建设企业在工程竣工后的最重要工作,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工程款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影响极大,一旦出现工程款不能正常收回,可能将影响到后面的工作开展与发展。 建筑施工过程是资金推动型的生产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工程款回收不及时必然占用企业资金,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加大了资金使用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程款的回收管理。 首先,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加大回收工程款的力度;第二,对长期拖欠款项的发包人施以法律和感情并用的手段,力争多收回款项。第三,在发生款项回收的经济纠纷时,依靠法律途径维护自身企业的合法经济权益。 6、突发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建筑施工企业相比较于其他行业的企业来说,另一特征即是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较多,而这些突发情况可能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将引发巨大的赔偿,甚至陷入法律纠纷以致企业的项目停滞,引发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一方面,企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尽必须以安全生产为第一要义,另一方面,一旦发生事故,要严格地追究责任人,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要求各方予以履约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化解和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损失。 结语:综上所述,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科学且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能够从根本上确保企业的顺利有序运行,并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这就需要建筑企业从主观上加强对于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从建设施工的全过程强化对于经营管理的的制度化管理,使经营管理能够有制可循,为建设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能够提高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既定经济利益作出重要的贡献,以最终实现建设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壮大。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竞争力培养的措施对策 摘 要: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业作为市场竞争群体的一员,由于参与者甚多,更需要按照市场发展的形式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站稳脚跟,获得市场主动权。 关键词:建筑企业;市场变化;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未来的城市建设市场化将会引入更多的竞争主体参与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环境,让建筑企业看到了机遇的同时,更要看到建筑市场由于竞争带来的挑战。企业要发展,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毫无建树,那样就会失去竞争的动能。建筑企业要想实现大发展和高尚发展,就需要在经营管理、技术应用、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有所建树;按照现代化、科学化的机制去强化管理,要借鉴和吸取国际上管理先进企业的经验,不断改善经营和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建筑企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过多年的过度,建筑市场准入要按照最初的承诺逐渐放开,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国际优秀建筑企业参与到建筑市场的竞争中来。一大批管理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外商独资企业,会进入到大型商业项目;高档商品住宅项目建设领域与本土企业开展竞争,而这些外资企业由于自身的优势,具备了较强的占争优势,有可能对中字企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中外合资合作的建筑企业会增加。跨国性企业会依靠资金、管理和人才的优势,不断给本土建筑行业增加压力,兼并和重组的现象在所难免。国有建筑企业将与外资企业一样处于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这样就会失去原有的优势。同时,我国的民营企业会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其发展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一支非常庞大的竞争力量。也就是,未来的建筑市场将充满了竞争的硝烟。由于我国建筑业是根深蒂固的原因,国外的建筑企业会选择本土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来帮助他们控制成本,中国建筑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及合作可能性就会增大。同样的机遇摆在民营建筑企业面前,由于其自由的产权买卖、低廉的人力成本灵活的用工机制更容易与外资建筑企业开展或者,一旦这种互补关系建立,就会诞生一个具有民营与外商复合性质的集团,这样就会导致国有建筑企业的各类人才的流失, 这就形成了集国际承包商的品牌加民营建筑企业的灵活的运行机制加国有建筑企业的优秀人才的综合企业,最不能轻视的是,他们完全可以在国内人才的支撑下去非常快地适应中国市场,同时也具备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的中国建筑市场将是一个竞争非常残酷的领域。 二、我国建筑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应对未来的竞争需要提高创新能力。为接受未来的挑战,获得市场主动权,我国的建筑企业首先要以技术创新为主体开展经营和管理,将技术创新工作与施工现场作业技能改善与日常的工程技能改善结合在一起。尤其是现代工程建设对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可以借助这样的环境,紧紧抓住未来接受挑战这条主线,通过技术创新尽早完善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管理、核心经营和核心业务工作。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使用新材料、采取新工艺和投入新设备,为应对市场竞争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积极打造属于自身企业的经营品牌。一个品牌的剪纸就是体现了企业的形象和和价值。因此,树立正确定位、特色经营的理念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依靠特色参与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才是竞争之道。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企业的前瞻性不够强,忧患意识缺乏,以为地追求企业的利益,对企业的品牌和特色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知。低端建筑行业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产业集中度很低,况且各自为阵的现象十分严重,难达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进行结构调整,让企业形成差异化生产。其次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第三是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对于任何领域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建筑企业要加大投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与估计企业接轨,以求的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同时做好信息化工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更具有控制性,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建设质量的控制,通过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的建筑业信息,了解建筑市场的动态,还可以在资源共享中,减少工作层级障碍,及时发县企业管理和运营当中的问题。 4: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发展中,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从各方而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抨人才的智慧和创造力,这对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经济效益都是尤为重要。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与创新 摘要:创新作为时代进步的动力,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管理作为建筑企业创新的一部分,是建筑行业活力之源和生产效率增长的驱动力。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企业所处的内外竞争环境相一致,努力探索与自身经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实现企业不懈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企业;创新措施;注意事项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部环境因素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由于建设工程领域招投标制度形成低价竞争局面、一些建设项目匆匆上马不规范运作、大量新工艺和新施工技术的出现、建筑企业自身缺乏风险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建筑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要想在变化复杂和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求得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将眼光转向长期目标,日常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职能管理也必须转向综合的全局性决策和管理,做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及特征 1.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企业经营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具体地讲,经营战略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为了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绘制的一张蓝图。它是在对未来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和企业自身实力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科学决策的程序绘制出来的,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企业经营战略的特征。根据建筑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特征:(1)总体性。这是经营战略最根本的特征,它是指经营战略以企业的全局为研究对象来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规定企业的总行动。追求企业的总效益。(2)长远性。是指经营战略的着眼点是企业的未来,战略决策和计划要决定和影响将来较长的时期,是为了谋求企业未来的发展和长远利益,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3)系统性。它是把企业各个方面作为一个彼此密切契合的、有机联系的整体。(4)风险性。任何经营战略决策都不可能是在信息绝对充分的条件下做出的,都是对未来的预计性决策。(5)竞争性。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使本企业在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和资源的斗争中,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占有相对优势。(6)创新性和变革性。企业经营战略就是要使企业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新变化新进步,不断适时地提出相应的新战略。 二、提升经营管理及创新 1.项目优先,打造形象。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展示建筑企业资本的载体,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首要目标为“项目优先”。在承接到工程项目后,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要充分调动和合理分配企业的人、材、物和资金资源,选派适合的项目经理、管理团队及施工班组。为保证工程建造质量,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更新,创优质工程,打造企业良好形象。鲁班奖、白玉兰奖、扬子杯奖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建筑企业对外形象名片。此外,在工程项目的准备、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应有计划的安排人员到工程实际中去锻炼、实践,以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精管理的企业储备人才。同时,要善于摸索和总结,以形成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方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企业做强做大,提高竞争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技术不断在提高和改进,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做大做强较难。建筑企业除了继承以往所积累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外,还要不断创新,在经营方式、目标和能力上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创造自己的品牌。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拓宽业务范围,以某一专项为主营方向,承接更多的有挑战性的工程项目,“做大”和“做强”相结合,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准适合的目标,调整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经营管理创新措施 目前,就国内建筑市场来说,挑战多于机遇,要实现自身创新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创新措施。 1.管理理念创新。建筑企业为了确保其业务工作有效地进行,必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经营管理活动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企业来讲,科学技术越先进,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面对现今建筑市场,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尤其要意识到这一点,结合企业和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转变管理观念,以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进行管理创新。 2.管理体制创新。为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企业改制后,都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必须把握好决策层(企业层次)、管理层(项目层次)、操作层(劳务作业层次)三者的定位和关系,确立有限责任制度,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形成科学的法人管理结构,项目部不再简单地被认为是建筑分公司,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从经营和财务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企业内部要有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这样不仅能体现建筑企业作为工程项目部的投资主体,追求其最大利润,又能促使项目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激励项目部各成员齐心协力,加强项目部的建设,为全面完成企业的目标做贡献。 3.管理方式创新。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简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可以采取直接管理、全权承包和项目挂靠等方式,加强企业对项目部的管理。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必须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与之相适应。根据每个项目不同的规模、技术特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者,随机地、适宜地采取新思维、新方法、新制度、新措施去进行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针对特殊的项目,要灵活机动地采用与之适应的管理方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在资源配置、工资待遇、常规管理等方面适当放宽政策。在工程项目建设过 程中,不断完善目标管理,推进精细管理,加强标准化管理,实现常态管理,确保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最终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4.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建筑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通常被认为是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企业,由于思想认识、人员总体知识水平和国家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投入较少。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与新的施工技术、新的施工工艺、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机具的研究开发、生产及推广使用密切相关的。建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创新新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创新孵化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及其先进的器具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二次开发;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自主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新任务进行技术储备。本身成为有创新战略、有筹资能力、有自主开发能力、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才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想在变化复杂和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求得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做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明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文章分析市场与外部竞争环境。确定正确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经营战略,才能找准方向,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总目标。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的国内市场中,各个行业的企业如百花齐放,共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随着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日趋激烈的同行业间的竞争,都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如今我国国内市场中,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将对新时期下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经营管理;模式;措施 在当前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面临着深刻的改革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对于建筑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基于这样的建筑行业发展背景,建筑企业急需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变革,将新的管理思想融入当前管理模式格局当中,实现对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化控制。 1、概述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始终是高竞争、高风险的微利高危行业,也是违法、违规问题较易发生的行业。许多施工企业而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尽可能的规避风险、谋求生存,在企业的经营模式上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有的游走于法律的边缘,更有甚者违法经营。从目前施工企业经营的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自主经营模式。从工程任务的承接到工程竣工交付的施工全过程,通过对工程项目人、财、物的有效组织和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的有效监管,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没有第三方参与;承包经营模式。尤其内部承包是施工企业较为普遍采用的模式,是将分支机构或工程项目交给内部职能部门或内部职工负责,由承包方组织人、财、物对分支机构或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实行内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向发包方缴纳一定管理费;联营、股份和挂靠、转包模式。联营和股份合作也是施工企业较为常见的经营模式,它必然要引进合作对象,共同来对工程项目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挂靠和转包,这肯定是法律所明令禁止的,但这种现象在许多单一的工程项目上还是屡见不鲜。 2、多项目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2.1、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 从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的实施与应用不难分析,针对其中组织结构的完善问题可从组织形成的变更着手,通过职能制或是矩阵制的组织形式来弥补当前多项目管理的局限性,甚至可以在现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多项目管理筹划办公室的建设来提升多项目管理的实施效果。 2.2、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 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就项目管理流程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控,因此这一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就需要通过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得以体现。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可就其中的指令发放以及信息反馈等问题即时处理,并通过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传播作用来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提升项目管理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职能:其一,多项目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从信息管理流程方面明确项目工程管理的目的,并切实从管理协作方面突出信息平台搭建的实际功能;其二,在协同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关注到信息沟通在多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信息沟通机制来对其中的工程项目管理展开深入研究,提升实时项目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其三,多项目管理实施还应将获得的数据信息技术汇集到信息管理平台当中,在对具体工程项目管理情况进行整理的同时也实现对多项目管理的有效掌控;其四,在对多项目管理交付文件进行统一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对各类文件信息的及时整理归档,通过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来对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做出及时有效的补充,确保多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2.3、多项目管理绩效评估体制的建设 与传统单项目管理模式不同的是,多项目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还应从管理体制完善方面提升多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功能,在必要的组织架构优化过程中促进多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各项运行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是对多项目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同时对于监控项目实施的进展也有积极影响。作为一个动态化的管理过程,多项目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还应该积极构建必要的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完善多项目管理的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对整体工程项目的绩效考核来促进多项目管理运行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针对信息反馈还应当及时对建筑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做出有效调整,从现有的多项目管理模式中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时优化与调整,保障建筑企业工程项目与多项目管理模式的妥善融合。 3、信息系统下的建筑企业经营管理 3.1、正确认识信息化 建设信息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不能仅从特级资质要求的狭隘动因,而被动的建设信息化。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只注重特级资质的要求,不注重实际的应用,即使特级资质得以通过,但花巨资建设的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也将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正所谓“心不正,剑则邪”。其次对信息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要有正确的认识,ERP毕竟是一个管理工具,为人的管理所服务,并不是万能的钥匙,它不能取代人的决定因素。再则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是不会出现直观的效益和成效,而要在长期实实在在的应用中才能逐步体现其价值。与此同时,信息化不仅仅是IT人员的,而是全员的信息化,是每个业务人员自到各级领导都必须掌握和应用的信息化。只有正确认识、客观评价、持之以恒和全员参与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和思想保证。 3.2、培育和规范建筑市场 应当承认,建筑市场不规范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根除。市场各方主体不规范问题还大量存在,这也使非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和经营方式有了它生存的土壤。而没有一个规范的市场竞争大环境,必然导致信息化只能采用大量的变通方式去建设,以适应不规范的竞争行为和经营方式,信息化建设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健康根基。而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大环境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政策的引导、制度的建设和市场的培育来建立。 3.3、完善经营机制 实施信息化建设要进行必要的管理咨询,通过深入的管理咨询调研,来诊断和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流程梳理和再造,使企业建立起科学的运行机制。对于承包经营方式,更有必要建立起完备、有效的管控体系,切实杜绝“以包代管”现象。从现实的情况看,多数企业对管理咨询工作不够重视,大都没做。即便有做,软件公司或咨询公司也做的不够深入和全面,这也使信息化建设无法做到既有针对性、又不失个性化。因此说,通过有效的管理咨询,发现自身的问题,完善经营机制是科学建设信息系统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 3.4、培养复合型人才 信息化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大程度上涉及到企业深层次的管理问题,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有机溶合。目前,社会上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许多企业对这类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不惜化重金招贤纳士,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讲,要想引进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人才,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一方面要广开人才引进的渠道,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企业自身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3.5、勇于改革 信息化建设从严格意义上讲,对企业是一场伤筋动骨的深刻变革。它触及到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传统办公方式和观念的变革,也必然会对各方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可能还会产生极大的抵触。正因为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它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它不仅要求“一把手”对信息化要有深刻的认识,更考量着“一把手”是否具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这是其它任何角色都无法替代的。如果小能正确地看待系统建设所带来的阵痛,遇到问题绕着走,或是采取回避和变通的方式来处理,是无法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只有通过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 总而言之,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做好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建筑业自身的特殊性,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发挥全员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要正确处理好各自经营模式下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更需要领导者的亲力亲为和具有改革创新的智慧和勇气,才能真正使信息化建设,在建筑企业内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为企业的生产效益服务。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施工行业出现激励的内部竞争,加大了建筑施工企业经营难度。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建筑施工单位只有通过合理组织工程施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确保工程施工效益。本文就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效益 一、当前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 在企业内部,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把建设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同任何其他的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放在了同等的位置,并未看到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实际情况的改变的形式要求。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自身的足够认识,继而导致了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偏颇。很多管理者认为,企业的管理仅仅是对企业的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等等的管理,它们并没有看到建筑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建筑行业的施工人员,工作时间、工作地点、食宿条件、工资待遇、工作安全度等等,都是同其他的行业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应该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不应该局限在以往的观念上。 2、施工技术力量不足 施工技术人员的缺乏是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近年来比较重视建筑技术人员的培养,鼓励建筑企业职工学习技术,但是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在人才培养政策方面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基本建设发展的速度和市场对企业管理标准化规范要求。同时人才结构失衡也是导致管理人才缺乏的原因。 3、建筑施工企业拖欠工程款的现象仍旧存在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相关部门在建筑施工企业拖欠工程款的现象进行了有效、综合的治理工作,但是建筑施工存在的这个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圆满的解决。 这个问题出现的首要责任在于建筑施工企业本身,由于企业的决策者与管理人员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却损害了施工人员的利益,忽视了企业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只顾企业当前的利益,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相关的建筑行业的主管部门的监督不够,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及时地对建筑施工单位的工资发放情况进行检查和落实,确保工人的工资及时足额地拿到手,对那些随意拖欠工程款的企业并未及时地进行行政处罚。最后,施工工人缺乏足够的维权意识,由于他们自身知识的局限,他们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遇到拖欠工资的情况布置改如何处理,只是等待“老板”发工资。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 1、综合治理拖欠工程款,降低资金成本 行业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建设单位的资金到位情况及有无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于随意拖欠工程款者有权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直至发出停工令,以此保护施工单位权益不受侵害。建筑施工单位每月根据实际完成工程量报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审核确认后,有权根据审核工程量及合同付款规定,采取银行托收形式向建设单位收取工程进度款。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对已竣工工程应及时办理工程决算,对已送审的决算应派专人跟踪联系,对在保修期内应维修的分部工程及时维修,为顺利办理工程决算扫清障碍。同时要及时清收和催讨保修期满后的尾款及保修金。对长期不按时偿还尾款及保修金的单位,应及时采取法律诉讼,使拖欠工程款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使竣工结算有法可依。 2、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筑工程的项目成本,项目成本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信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要求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项目成本,有效地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目的,达到成本管理的最佳效应。可以通过精打细算,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做到成本与质量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完善内部成本激励机制,将每个员工的工资奖金与成本内容、工作目标、岗位责任进行挂钩,相互联系,上下浮动,在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的同时,也让员工有自觉节约成本开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本效益,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每个岗位有责任、层层考核有目标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立体动态成本管理,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实现安全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经营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工作现场,搞调研分析,掌握第一手材料,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前提下,挖掘潜力,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加大可控成本费用管理力度,严控预算外支出。既要抓好大额资金的管理,也要抓好小额资金的管理,切实降低财务费用;要规范财务制度,督促基层单位做好账,杜绝不规矩操作。 3、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的素质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要求精益求精,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当前和长远的发展和生存都非常重要,因此,企业要十分重视管理人次的培养和引进,要及时地培养一批具有强能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使他们具有大胆的创新思维,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并且懂得如何把企业经营、管理地更好。这对建筑施工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对于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人员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当前的建筑企业中,施工人员、设备的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的技术素质也不高。因此,他们在实际的工作所表现的总体工作质量不高,而且他们对于施工过程中对出现的设备故障等的预防能力不足,由此,会造成施工的总体工作进程过慢,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因此一定要重视人员的培训、教育,采取多种形式,造就一支素质较高、技术较精的队伍。 4、加强材料精细化管理,控制材料支出 对于建筑施工工程而言,较难控制的环节就是在于材料支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现场施工人员随意浪费材料、领取材料的现象,这些不必要的材料支出严重地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强材料精细化管理,将材料的使用量严格控制起来。项目部工程技术部门按施工进度和施工图来计算出用料数量,施工班组根据施工需要来领用材料,实行限额领料。如果施工班组节约了材料,那么企业应该给予奖励,如果超出了用量,那么就从施工班组的结算金额中扣除这些超出的材料费用,由他们自行承担,这样责任到人,必然会大幅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损失。 5、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现代建筑施工,由于工程量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投入的设备种类、数量繁多,工程机械设备的整体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导致设备利用率低下。如果实行集中管理,则可以统筹安排,对施工设备合理有序地进行调配与组合,针对各项工程的特点以及轻重缓急等各方面因素对庞大的设备群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将工程机械设备的配备可以实现由“全”到“专”的转变,提高专业化施工的水平。目前,资产设备三级管理,普遍存在着“小而全”和“大而全”的倾向,无法形成专业化施工的格局,分工不明确,重复投资的现象比较严重,未能从整体上把握资产设备的需求。既浪费了资金,又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专业化管理以后,集中精力深入地研究各类型专业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如工程机械的配备与组合及施工工艺的改进,从管理与操作两方面提高专业化施工水平。 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巨大的体系工程,必须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扎实的开展工作,实现管理目标。企业应当以市场开发为导向,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诚实守信,赢得市场。有好的管理策略并且可以真正的贯彻实施,提高施工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才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探讨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需要企业不断转变观念和思想,在对本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借鉴经验,强化自身的经营管理,从而使施工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使自身的经济效益得以大幅度提升,进而促使企业在加剧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快,每个企业都在为生存而战。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是当今企业为获取最大利益,所要注意的问题。整个工程的开展是围绕着项目经理为核心,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制。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将有效地管理措施贯穿整个经营活动中。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项目效益是施工企业进行经济核算、考核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衡量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一个项目要想获得好的效益更多的取决于项目经理整体思路、经营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及其与其他各个部门的配合。通过工程项目全过程经营管理工作,可以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教训,找出施工各个阶段的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对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取得更好效益。所以,必须重视项目经营管理。 二、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落后,思想陈旧 很多企业在制定其生产经营决策时仍然按照传统的观念和思想,对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的缺乏,使其难以面对和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其经营管理思想陈旧,致使其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对竞争中瞬息万变的机会及时把握。 2、素质低下,能力稍差 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层次较低,素质较差,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接受较慢,对新工艺、新技术难以及时引进。对现代竞争意识的缺乏使其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准确定位,对人际关系协调和处理能力的缺乏,使其难以有效发挥各个部门和员工的作用。 3、机构臃肿,分工不明 对经营机构的陈旧、重叠设置,使建筑施工企业分工和上下关系不明;各员工和部门难以清晰认知自身职责,使面临的重大事宜难以快速有效解决;臃肿的机构设置和不统一的思想,使企业在增加成本的同时难以科学迅捷的制定和执行各项决策。 4、目标不明,动力不足 企业对科学有效目标和激励措施的缺乏,致使员工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力和团结精神,不严格的劳动纪律和不信任的工作氛围,致使实际工作中推诿扯皮、消极怠工现象较为严重,相互间沟通交流的缺乏致使积极向上工作氛围和融洽和谐工作关系难以形成。 三、新形势下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 1、组织机制,增强动力 作为竞争激烈的服务行业,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和精神指示,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增加资本,能够有效提高其经营管理活力。 1.1经营承包方式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要将风险较大与激励较大的思想相结合,遵循管理强化和经营放开的原则,通过对利、权、责三方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实现风险与利益对等的目标。可以实行经营权租赁承包,使义务与权利并存,在各单位下属承包班子将风险抵押金足额缴纳的基础上,在强化自身监管职能的前提下,对工程的承包时间和承包基数进行明确。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推进独立核算的实行,在亏损自负、超额归己、确保上缴、独立核算中,实现对经营各方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同时,还要建立经济责任追究制,对于因承包单位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亏损现象,要对其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进行严肃追究。 1.2经济工作责任制的实行 根据国家“彻底市场化、全面责任制”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还要重视将经营管理部门的一切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向市场推进,而对于难以市场化运作的相关部门则要系统全面。 1.3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企业可以利用兼并、租赁、出售等形式,促使第三层面的剥离、重组和兼并等改革工作得以大力推进,可以根据激活机制、减员增效及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等差异要求对传统企业进行不同方式、不同途径及不同观念的改革,在对相互间的产权关系理顺脉络的同时,使市场主体得以明晰,使企业资源得以整合,使机制灵活、适应性强“、专、精、尖、特”人才充足的企业得以组建。另一方面,通过对与企业发展全局和产业布局相关的经济主体,如:装饰、市政、钢构、安装等专业公司进行控股,使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得以组建,使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独立运作能力得以增强。 1.4主业的强化与副业的分流 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与市场的主动适应,在对后勤生活系统剥离改革的积极慎重推进中,实现对原有职工的妥善分流,在促使员工面向社会自食其力、自主经营中,使社会化管理与企业相关职能得以对接。 2、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筑工程的项目成本,项目成本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信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要求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项目成本,有效地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目的,达到成本管理的最佳效应。可以通过精打细算,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做到成本与质量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完善内部成本激励机制,将每个员工的工资奖金与成本内容、工作目标、岗位责任进行挂钩,相互联系,上下浮动,在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的同时,也让员工有自觉节约成本开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本效益,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每个岗位有责任、层层考核有目标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立体动态成本管理,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实现安全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经营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工作现场,搞调研分析,掌握第一手材料,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前提下,挖掘潜力,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加大可控成本费用管理力度,严控预算外支出。既要抓好大额资金的管理,也要抓好小额资金的管理,切实降低财务费用;要规范财务制度,督促基层单位做好账,杜绝不规矩操作。 3、加强材料精细化管理,控制材料支出 对于建筑施工工程而言,较难控制的环节就是在于材料支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现场施工人员随意浪费材料、领取材料的现象,这些不必要的材料支出严重地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强材料精细化管理,将材料的使用量严格控制起来。项目部工程技术部门按施工进度和施工图来计算出用料数量,施工班组根据施工需要来领用材料,实行限额领料。如果施工班组节约了材料,那么企业应该给予奖励,如果超出了用量,那么就从施工班组的结算金额中扣除这些超出的材料费用,由他们自行承担,这样责任到人,必然会大幅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损失。 4、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现代建筑施工,由于工程量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投入的设备种类、数量繁多,工程机械设备的整体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导致设备利用率低下。如果实行集中管理,则可以统筹安排,对施工设备合理有序地进行调配与组合,针对各项工程的特点以及轻重缓急等各方面因素对庞大的设备群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将工程机械设备的配备可以实现由“全”到“专”的转变,提高专业化施工的水平。目前,资产设备三级管理,普遍存在着“小而全”和“大而全”的倾向,无法形成专业化施工的格局,分工不明确,重复投资的现象比较严重,未能从整体上把握资产设备的需求。既浪费了资金,又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专业化管理以后,集中精力深入地研究各类型专业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如工程机械的配备与组合及施工工艺的改进,从管理与操作两方面提高专业化施工水平。 5、树立企业良好风气 当前企业经营者要把管理重点放在现场管理上,按照“外抓市场、内抓现场、以市场促现场,以现场保市场”的思路,加强企业综合治理。企业各级领导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克服短期行为和畏难情绪;要按照企业经济责任制、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规范企业职工(包括经营者)的行为,依法行使好企业经营自主权,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企业经营者要敢抓敢管,表扬先进,帮助后进,严肃查处各种违章违纪行为,对违纪职工要严肃处理。 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棋高一着,赢得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审时度势,精心谋划,勇于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占有并扩大市场,创造经济效益最大化,推动企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关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探讨 【摘 要】建筑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经营,其管理的好坏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直接产生影响。本文对建筑企业经营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深入地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质量、技术等经营管理要素和企业领导体制,对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如何提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 前言 在国民经济中建筑行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使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得到满足,更是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建筑企业市场低成本的进入、人们对建筑物品质的追求及市场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建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而作为各个企业经济活动中心的经营,对企业本身效益的好坏直接产生影响,而且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及生存具有决定作用。所以,建筑企业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善于经营、懂得经营和学习经营。 1、建筑企业经营及其影响 建筑企业经营就是将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与内部的经营要素结合在一起,实现企业本身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以市场为基础的建筑企业经营,以满足用户要求和符合设计为根本,从而使预定目标期望值达到或超过。而对建筑经营的要素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的体制结构,还有建筑经营投入的人力及施工技术等,以及获得的社会效益、经济、环境等三大类因素和产出建筑物的质量。所以,可以立足于这些经营要素的管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的方法 2.1 筑企业技术的经营管理必须加强 管理建筑企业技术经济就是要求管理技术工作要素实施科学、计划、有效组织和企业中各项技术相关的活动过程。建筑行业的各项技术活动,一是指包括技术交底、技术检查与核定、工艺会审与图纸等方面,是正常生产活动技术要素的保证;二是指技术创新活动,如技术开发和技术改进、新技术工艺、科学研究的试验研究等。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术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强技术管理对于建筑企业生产安全的保障、企业生产技术工作秩序的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好保证工程质量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筑企业技术经济的管理工作要做好,第一技术管理任务必须明确,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正确贯彻,使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推进并提高,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活动,使各项技术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经济与技术的统一;二是对各项技术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做好,包括建立健全技术责任制、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好施工技术日志、做好信息管理和技术情报工作、管好工程技术档案、对各种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对人员进行定期技术培训等;三是对环境保护技术和安全技术要做好,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安全教育、责任、检查等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相应的预防施工环境的污染和公害的制定措施等。 2.2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有待加强 建筑施工的主体是人,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取得、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管理活动的经济管理,人力经济实施有效管理对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极大的发挥,最终使企业本身效益实现最大化。传统的人事管理与人力经济管理相比,除了传统的人员录用、招聘、人员调动、档案管理等,还增加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规划、行为管理、组织设计与岗位以及终身教育等内容。 实现建筑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源。人力经济管理的良好能够使人员的劳动消耗有效减少,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提高的目的。建筑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源经济上,必须对企业中人员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实施各尽所能的“能本”、各尽所长的管理;用人制度以“德为前提、能力本位”的能绩优先为根本,实施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干部人事制度,为有才能的人创造条件更好的发挥才干。 2.3企业的管理组织与领导体制要建立健全 领导体制的健全和管理组织的完善对企业经济的管理将会极大的提高,提倡节约各种行政支出,并能对各个经济要素进行有效地监督,最终使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企业的领导体制,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又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它与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相联系,受到企业形式、社会经济体制及政治制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它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想联系,要与企业的规模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企业组织管理则表现了为企业共同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合理的协作和分工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资源实行有效的使用和配备,并能够对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正确地处理。 建筑企业在健全企业的管理组织和领导体制时,对相关的基础管理工作也必须进行完善,建筑施工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要逐步健全并严格执行,健全建立并严格执行一套严密管理标准,实行与工程项目有关的信息资料的管理,对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定、管理和执行,以及对各种计量手段和计量技术的管理等。实施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这些基础工作,对整个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工作的好坏意义十分重要。所以,管理组织以及相关的基础管理工作与企业领导体制必须建立健全。 3、结束语 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复杂的综合管理,其管理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直接产生影响。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里,建筑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经营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质量、人力资源、施工技术等经营因素的管理,才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并能够在将来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探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由此可见项目的成本管理成了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项目的成本控制是贯穿在工程建设自招投标阶段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于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施工;经营;管理 前言 建筑施工企业在当前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想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发展起来,就必须特别注重自己的经营活动。从思想理念上重视、从人力配置上重视、从经营方法上重视、从人才培养上重视。 从思想理念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就是充分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确立买与卖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营造社会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在建筑市场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多少决定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大小;也决定着投标企业中标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着承包价格的高低。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我们从心理上要树立敢于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的信心。决不能跌倒了摔痛了就不愿再爬起来重新投入新的战斗。要树立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 从人力配置上讲:企业经营部门的人员数量的配置应该是最强的。对强与弱检验的标准应该是能够适应当前和今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所谓强与弱,我认为主要是指人员专业配备合理。既有建筑经济方面的人才、又有工程施工方面的人才;既有土建工程的人才,又有其他专业的人才。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对经营不重视、人员配置不合理,经营人员不能专业化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活动开展好坏的重要因素。 一、实行各个突破,全面强化的战略 1、健全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要在改造内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清理,及时废止和修订过时的和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参照国内先进企业管理经验,花大力气抓好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理顺内部管理关系;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标准体系,修订和完善各类定额,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来规范全员职工的行为,使企业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2、坚持遵约守信,强化合同管理。 企业要面向市场,就要通过严格履行工程承包合同,按期按质交工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来提高企业知名度。要提高编制合同的水平,确保合同的完整性,认真招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建设部制度颁发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项目的管理要以工程项目合同条款规定的工期、质量为目标,科学有效地组织施工生产;总承包企业要与各分包单位签订总分包合同,总包企业要对工程全面负责,分包单位对总包单位负责,切实纠正某些企业中存在的转包工程从中渔利、分包工程"以包代管",出卖证照"吃费用差"等扰乱市场秩序和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此外,还要学会工程索赔的方法和技巧,用合同约束发包方,依靠合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怒力在市场经济中建立承包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实现建筑施工企业向承包商的转变。 3、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是反映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窗口,要通过严格的岗位责任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严肃工作纪律,堵塞管理漏洞。要不断改进施工机具和作业手段,重视现场职工生活,改善现场作业环境。企业要从现场文明施工抓起,做了对"脏、乱、差"施工现场的整顿工作。要对每一个工程项目进行检查排队,对管理混乱的在建工程,该停工的停工,该警告的警告,使现场管理达到"环境整洁、纪委严明、物流有序、设备完好",努力使现场管理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4、突出质量管理。 企业要树立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念,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严格按标准施工,按质量标准自检,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要把住材料送验关,施工操作关,质量认证关和质量事故处理关,怒力消除质量通病,并做好分包队伍的资格管理,以及分包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的检查监督工作,提高工程的一次合格率。要认真学习GB/T1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切实使工程质量,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住宅工程质量有明显提高。要建立内控质量标准,多创优质工程提高市场信誉。 5、增强核算意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企业要加强材料采购、人工费支出以及项目预算等几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使项目成本的预测、控制落到实处,解决项目管理体制中"包盈不包亏"的问题。要加强定额管理,做到用定额编制计划,用定额组织生产,用定额核算,使定额真正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工具。还要认真贯彻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强化财务约束和审计监督,压缩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和开支,降低管理费用,提高资金运作效率;要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扭转帐物不符、财产不准、成本不实、虚盈实亏等问题;要培养利润动机,构造积累机制,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用好和用活国家给予的经济政策,能动地盘活资产存量,谋求企业的发展。亏损企业要采取切实措施,增收节支,做到扭亏为盈。 6、加大科技投入,强化设备管理。 企业要牢固树立依靠技术进步,强化技术改造来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思想。要建立和完善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进步管理体制,紧紧跟踪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发展动向,加大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的力度。同时,要注意技术积累,不断开发形成具有企业自已特色的工法。企业还要高度重视建筑机构设备的管理,实行"管、用、养、修、算"一体化管理,抓好企业内部机械设备的租赁和调剂工作,提高机械设备使用率,按照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规定,用好设备折旧费和维修费,保证企业机械设备的正常维修和更新改造。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多渠道为企业开辟技术装备和技术改造资金渠道,重点向优势技术和优势企业倾斜,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7、严肃纪律、从严治散。 企业各级领导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克服短期行为和畏难情绪;要按照企业经济责任制、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规范企业职工(包括经营者)的行为,依法行使好企业经营自主权,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企业经营者要敢抓敢管,表扬先进,帮助后进,严肃查处各种违章违纪行为,对违纪职工要严肃处理。该辞退的坚决辞退,8、树立企业良好风气;当前企业经营者要把管理重点放在现场管理上,按照"外抓市场、内抓现场、以市场促现场,以现场保市场"的思路,加强企业综合治理。 二、从经营方法上讲主要是要作好以下工作: 1、全面搜集信息,信息就是有用的数据或文字图象资料。我们搜集信息的标准是及时、正确、来源可靠。静态的信息靠日常的搜集整理;动态的信息靠及时的搜集处理。 2、及时把握机遇,即及时发现工程发包的信息来源、及时报名参加投标活动、及时利用一切条件宣传自己企业的实力形象、及时总结自己的以及别人的 中标和参与开标活动的资料、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东西。不能放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 3、学会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库的一般知识、预测分析的一般方法、电子信息搜集传输打印的应用技巧和网络技术运用。 4、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和掌握一般经营预测、决策、控制的方法。在投标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 我们从经营人才培训上讲:经营人员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即与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管理规定、市场经营、社会公共关系、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建筑经济、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规定等等。面对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促使我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总结 总之,建筑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还有待提高。随着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逐步接轨,建筑市场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建筑企业应重视和研究建设工程市场经营工作,从战略高度对市场经营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企业领导者在充分把握自身竞争优势力量、现有可利用资源状况、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应深入分析不同经济地理区域、不同工程类型的业主对建筑企业服务的具体要求,采取针对性的市场经营战略。在企业内部,建筑企业应通过全面提高员工的合同履约意识,结合并突出企业自身的管理风格,树立企业与众不同的市场形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特别是市场经营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建筑市场上争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对基建项目的投入加大,成立的建筑施工企业也越来越多,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能让我们的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关键。 关键词:施工企业、质量意识、经营思路、全过程管理 一、加强企业的质量意识 现在建筑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竞争的焦点是建筑质量。因建筑质量问题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声誉破坏非常大,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因而强化质量意识,铸就企业质量管理思想基础,提高全体员工质量认识水平,是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对策之一。 1)加强决策及质量管理意识的培训和考核的工作力度。 2)坚持不懈地教育和激发全体职工的质量责任感。 3)强调“用户第一、信誉为主、服务社会”的指导方针,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全优的实现。 二、理顺投标、中标后的经营思路 1、投标阶段的经营思路 通常情况来说,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阶段不一定就是最后能中标的单位,但是如果等中标后控制又有点嫌晚了,因此在投标阶段的经营思路可为日后中标的过程管理和事后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当前的工程建设,其招标形式主要是采用的“工程量清单报价”加措施费用包干的形式。在总价变化比较小的前提下,在此阶段的投标报价有以下规律可循: (1)招标清单工程无量时,单价略调高一些;工程量不大不过在施工期间也许可能会增加时,应该将项目单价略调高一些:工程量比较大不过在施工期间也许可能会减少时,应该将单价略调低一些。 (2)在招标文件的设置上,施工的前期项目单价略调高一些,施工的后期项目单价略调低一些。 (3)对于特殊措施项目在报价时应紧密与投标施工方案相结合,做到项、量和价的计算准确,确保与市场价格相吻合。借助上述的经营管理思路,一旦中标,建筑施工企业既可以完成工程款的提前收取,同时也有利于工程的结算,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 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在此招标阶段风险时刻存在且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尤其要注意经营风险的管理。风险包含了施工难易程度的改变;劳动力市场或材料市场的变化;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等,这些都是建筑施工单位可能遇到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可变性等性质,因此在经营管理中亦要重点关注,要有正确的预见性。 2、中标后项目准备阶段经营思路 在中标后的工程准备阶段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合同是一个具体工程得以实施的开始,中标后,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做好承包合同的谈判和签订显得尤为重要。 (2)建筑施工企业确定合理的项目经营目标,同时应该制定合理的管理思路。大量实践经验证实,在这一阶段中,项目经理的核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项目经理的决策通常情况下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效益如何。在具体的管理上,应该以项目经理为中心,会同经营人员、物资采购人员、财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等就中标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适合该项目的经营目标和项目管理方法,将各个部门,每一个岗位的职责细化、量化。包含该项目的总成本目标和结算目标;具体的投入计划、资金使用计划、质量控制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等量化的经营指标。 (3)在该阶段,项目管理团队应进一步对各类风险的来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同时组织制订可操作的控制方案。通过各项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将各类可变因素朝着对建筑施工企业有利的方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控制不利因素于一定的可控范围之内。 三、注重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 1、投标造价管理 施工单位的经营管理中,投标是经营工作的首当其冲。投标报价的管理好坏直接关系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选聘组建强有力的投标班子,其成员要由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经营计划,施工设备,材料供应,企管人事部门参加。 2)分析影响投标报价的因素,诸如业主,自然条件,投标单位自身条件,当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找出对投标报价的限制因素。 3)坚决打消为中标而中标的投标报价指导思想,而要认真细致地研究招标文件,包括招标图纸、工程量清单、评标办法、分析工程成本及施工环境制定合理报价;或者在本企业能承受的基础上进行低价报价,保证中标后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4)编制高质量投标文件、封面、封底、内容都要清晰、干净、理性,能显示对业主的关心、负责,妥善化解预测矛盾的方法,以及对监管部门检测时的可操作性等,这也是投标报价的一项技术性工作。 2、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施工阶段造价管理是施工单位管理的关键环节,每个阶段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 1)不断增强全体员工对工程造价的意识,尤其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的造价意识。把施工管理过程和工程造价紧密结合起来。 2)建立良好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造价管理部门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应处于管理的核心地位,实施性施工组织与造价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材料采购清单和发票复印件,工程变更通知单,合同,施工方案,生产计划安排,技术交底等都应送交造价管理部门。造价不是单纯地靠图纸定额造价,而是参照工程项目各阶段关联的各方信息,权衡利弊,定期核算,找出问题,提报索赔等,全方面全程造价,尽量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 3)重视工程结算,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最终体现在工程结算上,其中索赔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强化合同法制意识,提高和补偿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途径。项目经理和造价管理人员必须明确中标价加索赔价才是承包合同价。要重视索赔因素,如:自然条件和人为障碍;非施工单位导致的工程失误;业主对施工进度的更改;业主工程师不合理的指令造成的工效降低,单项工期延长;物价上涨;业主拖欠工程款;合同条款的模糊不清,设计图纸的编漏等,都要向业主提出索赔,抓住索赔时机,找到有力的索赔依据,尽量采取一事一索赔的方式,而不是一揽子去索赔。 4)采用有效策略,减少工程款拖欠。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建筑施工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与企业的决策者理顺经营思路、强化质量意识和对企业的有效组织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浅析 摘要:本文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入手,旨在探讨经营管理创新问题。经营管理创新要以经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组织机制创新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以管理制度创新为保证的基本思路,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并成为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我国加入WTO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自2004年11月11日后我国的建筑市场已经全面对外开放,中资、外资企业都将享受“国民待遇”。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我国建筑业产生重大影响,给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建筑市场的国际竞争,如何调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是一个急迫的重要研究课题。企业要想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 展,就必须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推进经营管理的创新。 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及其问题 目前,全国有建筑企业6万多家,从业人数3800多万,在建工程98万多个。我国建筑业(包括勘察设计和施工,本文主要指建筑施工企业)的状况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整体上存在技术装备落后、劳动效率低、经营效益较差、劳动强度较大、施工质量缺乏较稳妥的保证机制、宏观秩序有待改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此类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从宏观上、微观上加以考虑并逐步解决。 从宏观讲,主要是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筑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时每刻将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科学严格的管理问题。从微观讲,主要是企业管理的问题。企业管理是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以保证企业任务的实现。管理是难得的“资源”,管理伴随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管理出效果,管理出效益,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我国建筑企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忽视发展战略研究。有的企业未能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的实际及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从而导致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竞争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和严峻的竞争挑战。 2.决策盲目。有的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缺乏民主参与和科学论证,领导意志、盲目决策导致决策失误,致使企业损失严重,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3.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未能正确、全面落实,且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造成项目管理混乱,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总之,我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入世后市场运营的需要,究其原因,除了客观上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外,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落后,管理者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的意识和魄力。 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策略 1. 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系 建筑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建筑产品的完全形成是由勘察设计、建筑施工、构件制作和设备安装等企业通力协作的结果,建筑产品生产的一次性、单件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为项目管理模式。建筑产品施工企业依据建筑产品的特点实行项目管理机制,施工企业管理者要在项目的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收尾和运营阶段等各阶段管理活动中实践企业营销战略思想,开展经营活动,进行经营决策。 2. 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认识的深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人力是资源,人才是财富,人才决定一个企业甚至国家命运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IBM前任总裁沃森曾说过:“一个企业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员工的力量和才智,企业的活力来源于企业的信念及其对员工的吸引力。”深入研究国外成功企业的文化体系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无论采用何种语言或表达方式,均是将员工视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奉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核心管理理念。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解决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思维上创新,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大的方面讲,人力资源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小的方面讲,人力资源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 (2)从规划上创新,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制订人力资源战略。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力资本,建筑施工企业应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到战略的高度,根据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外部竞争环境的需要,对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预测,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分析,改善人员结构,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技术型的彻底转变。 (3)从机制上创新,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和用人机制。建筑业是一个比较大的行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分布和多种的专业分类,应创设宽松的发展环境,以满足人才对事业的成就感。 (4)建立科学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人是生产资料诸要素中最能动的要素,员工的积极性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工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来刺激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要根据考核评价提供的信息,作为员工培训、薪酬分配和提拔的依据,奖惩并举,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 3.建立现代化施工企业组织结构 (1)施工企业组织结构现状和弊端。目前大多数中小型施工企业是采用直线职能制结构,一般设企业总部、分公司、项目部三级,甚至更多层级。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弊端:①管理层次多,要使用较多的管理人员,管理费用大;②职能分工过细,横向沟通协调困难,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现象;③各级容易出现对工作的推诿,出现问题时相互推卸责任;④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成长等。 (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原则。①要坚持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市场开拓,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②要坚持精简的原则,减少管理层次,职能划分不宜过细,避免职能重叠;③要坚持效率的原则,各层级信息传递要顺畅,工作沟通协调要便利,决策快捷,执行有力,监管到位,节省管理费用。 (3)撤销分公司建制,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企业总部管理职能划分不能太细,要把同类业务和相近业务归为一个职能部门管理,减少职能部门,避免职能交叉。撤销分公司建制后,要大力加强项目部的建设和监督,培养更多具有项目管理经验、懂技术、敢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4. 管理制度的创新 (1)构建合同管理信息平台,完善合同管理流程。为使各级合同管理人员能共享合同管理信息资源,施工企业应建立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系统,构筑网络化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为企业的管理服务。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合同管理流程,明确合同管理的每一个阶段、每一环节、各级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业务流程。从合同谈判、评审、签订到工程开工、工程款支付、质量安全管理、施工进度控制、重大索赔、竣工验收、工程结算、合同纠纷处理等重要环节要明确谁是经办人,谁是主管人,规定以上重要环节的工作质量标准及完成时间。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创新的具体措施 摘 要:在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的日趋明显和扩大化的现实情况下对于建筑行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是明显且频繁的。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世界的市场发展行列,在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相应伴随着巨大挑战,而在国内各行业各大小参与的公司及企业内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尤其是在施工建筑行业对专业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子啊这样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有一个平稳的发展势头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创新理念,适应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取得有利地位。本文主要研究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创新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经营管理 创新具体措施 前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把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带到国际化市场当中,在积极进入国际化领域渴望赢得一席之地的行业中更加注重自身能力及水平的提高。在建筑施工企业面临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好国内市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然后才能在国际化市场中变得更加主动和占得优势,但建筑施工行业是一个大众化服务领域,需要企业自身服务理念的支持和铺垫,在同类行业对比中只有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有更大可能的成功,所以对于这样的现实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选择了在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优化,使得企业能够在管理上获得成功的时候可以促进公司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所以针对具体的理论实践研究认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进行企业管理 一个企业的良好运营和发展离不开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的规范和限制来保证企业人员的正常工作和效率的保证和提升,制定的章程要合理有效且具有约束和奖励惩罚的效例,企业在对外业务的处理上也应在条例中找到相应的规定,所以建筑施工单位要遵守执行好国家级公司的相关规定,诚信经营,有效管理。在对外业务的洽谈上要清晰,意见及态度中肯,合同正规程序可靠,在施工的实际中要严格按照同内容做好相关工作,注重施工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指标。加大企业的科技和技术专业人才的投入,做到高标准地开展业务要求自己。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施工企业要做好管理施工的良好理念的贯彻和执行必须依靠人才,充分重视他们的地位和能力,积极引进优秀专门人才加以培养为公司发展创益。但是正对人才自身管理方面更要严格操作,执行一套完备合理有效的人才评估和考核机制,要不断鼓励优秀人才创新,在奖励制度上应大大超过对其的惩罚制度,只有在人才工作上给以较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在企业创新的道路上收货更多的惊喜和成果。企业还要在用人的同时给以人才对公司发展的信心和愿意与企业一起奋斗的决心和勇气,为企业做更多的贡献。 2、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 在中国传统的理念影响下企业管理层在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指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和负责事项,不能在毫无经验和针对性的前提下指定出不合常理的规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正常不能出现与其他部门存在冲突的严重情况,每个部门都能得到应有的规范。加强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时建筑施工管理经营的必要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行。 3、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的诚信管理建设 诚信经营是一个企业和改善应当严格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坚守理念,没有诚信作为支撑的企业是难以正常运行和继续的,会毁掉一个公司甚至企业。企业在对建筑施工经营管理的设置上要对所进行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及时敦促单位相关人员,做好工程的合同及条款的相关规定,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来保护本公司的利益,与违法违规的行为抗争,保护自己的有效权益。 4、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 企业的信息时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参考,在对获得的数据信息来源进行常规查询的前提下要做好信息的确认,保证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于经常变化的信息要及时地进行运用,以免出现信息的延期失效的现象,在企业内部工程参加项目运转的工作流程要及时归纳总结,获取有效地信息源并做好相关安排。企业内部计算机信息处理操作人员要强化自身网络技术和水平,在保证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掌控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公司创造效益并建立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5、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施工标准 强化现场施工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反应企业管理经营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与大型建筑商家合作的过程中再合同签订前会有相关专业人员对企业建筑施工的方案制定和实际操作进行实地考察,作为关乎企业利益的现场施工内容必须要力求每场到位完善,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专业负责人,做好企业在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的具体规章条例。在施工中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项的强调和漏洞修补。只有安全措施的全程保证才能打下良好的建设基础为高质量的建筑完成全程护航。施工安全负责人应加强对国家在安全施工建设规定的相关要求,并定期强化专业内容和业务的训练,切实对企业建设者负责。 6、注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管理 施工建设过程要求质量和安全操控的双重效果,只有企业自觉加强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做好专业项目规划,确保建设的每一步都依照国家标准开展才能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建筑环境,为企业的形象树立良好的丰碑。企业需自我品牌意识的强化,而强化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使企业经营与合作的单位都满意,满意的重要指标就是质量和实际建筑效果的支撑,所以企业要不断地强调质量安全意识,树立工程建设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的管理层和每个参与者,并不断加强安全建设理念。 7、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管理水平 企业作为经常进行投资,经营开发的项目运转者对于商业参与的时间和次数都是长期且频繁的,对与某项工程的开发所进行的投资预算是难以估计和定格的。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依据实际的涉及项来进行资产的投入评估,评估的项目主要是建筑材料的采购、人力技术人才的雇用及后期工程处理人员的安排等,这些都是在预算之内的必要支出。同时企业负责人需要安排每个项目阶段的具体负责人负责施工的具体进程,因此需对相关项做出具体的管理计划,标定管理重点和项目。企业的每笔投入都是巨大且难以短期回笼的,所以在施工经营管理过程中对该项的成本的严格控制是十分必要和可观的。在进行成本控制当中要强化施工建设的纪律性和安全性规程,严把建筑施工质量关,遵守国家相关操作规定和要求。加强财务约束和审计工作,缩减不合理的开支和资金占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运作的效率。充分理解和运用国家给予的经济政策,盘活资产存量以谋求企业的利益和发展。 8、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企业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主要依靠的是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没有先进的技术做为保障企业很难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所以面对这样的实际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在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新的科技设备的引进上下足功夫,只有在科技和人才充分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唱响想全球进军的宏歌,更好地推广自我想象和品牌。如果在不能及时保证技术和人才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短期内的人才或设备的引入来应对眼前的困难和危机。 同时还应抓好纪律,树立良好的企业风气。一个好的企业、公司货组织需要有良好的风气来进行正向的引导,比如,在执行上级指令的过程中,高一级的决策层首先都从自身做起,身先士卒,做好下层领导和员工的榜样,更快更好地执行某项政策或规定。这样的榜样示范在心理学中被认为可以有效地带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风气。 9、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样也是一个企业及领导者英明领导旗下人的强效武器,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我们需要人才、需要科技支持、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这一切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去努力和坚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所以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下企业要积极营造为科技和人才发展的机遇,开拓更广阔的建筑业市场。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如有不到之处,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