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论文范文:论室内设计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摘要:论文总结了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对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从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装饰看书画在当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 秦汉时期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巩固,以儒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得到极大弘扬,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室内设计及装饰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较前代相比有显著变化。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重视对材料的装饰,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装饰文化现象。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及装饰注重意境的营造,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绘画通过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在中国美学史上,先后出现“立意尽象”、“象外之象”等各种观点。王国维则明确提出:“何意谓之意境?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可见,意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情景交融、主客统一的基础上,将客观物象转化为主题内在的情思,物我为一,虚实相生,能够使人超越感性具体,透过艺术形象,产生共鸣与联想,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想象,体悟出人生的哲理,得到更加广阔的艺术审美空间。 意境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独特追求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可以说,中国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追求对于意境的营造,使室内环境及氛围焕发出勃勃生机,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产生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品位。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意境的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室内空间的自由分割 在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及其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包括宫殿等高台建筑实际上就是“聚合许多单体建筑在一起的建筑形式”。①这些建筑室内的空间形态是由若干个小的矩形单元聚合而成高敞的大空间的。而当时的一般住宅同样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一般的住宅的平面形态表现为“一堂二内”的结构,前后多重院落。据考证,秦汉时期,厅堂对庭院来说是敞开的,没有檐墙,而却有意识地在厅堂前设置帘帷等,而帘帷不仅有遮阳避雨的功能,而且起到了划分室内室外空间结构的重要作用。这种对于室内空间关系的区分,不仅明确了建筑物室内的空间形态,而且也使得室内空间的功能更为合理。②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全木梁柱框架结构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这一时期及以后的建筑空间内部体现出更加明显的高敞融通、自由分隔以及虚实相生的意境化特征。 (二)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突出而普遍的特征就是重视礼制,在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而这种制度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在秦代之前,青铜器是国家重器,到了秦汉之后,高台建筑已然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成为权力的象征及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筑装饰风格上,不仅体现出宏大气象,而且讲究壮丽的特征。据记载,汉代时期的未央宫“以木兰为棼撩,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壁当;雕楹玉碣,重轩楼槛;青琐丹墀,左槭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椒房殿则“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也”。可见,秦汉时期建筑的室内设计呈现的是富丽堂皇、刻镂施彩的装饰风格,通过壮丽的装饰风格达到彰显出“大一统”的气势。 (三)室内陈设讲求和谐有序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使得交通空前发达,多民族相互融合,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频繁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室内家具的品种及陈设日益丰富,以低型家具为主的室内陈设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家具陈设尊崇先秦礼仪制度,以长幼、尊卑为序。秦汉时期,床榻已被广泛运用,在当时以小榻为贵,专供尊者或长者使用,以表示对于尊者及长者的尊重。可见,由于秦汉时期低型家具的使用,厅堂家具的陈设体现出随用随置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要,家具以礼而置,置而有序,人与人、人与物在室内和谐共处,秩序井然,从而营造出室内空间的和谐有序之美。③可见,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讲求和谐有序的室内陈设,突出了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 二、中国书画在秦汉意境化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中,书画占有重要地位。在秦汉时期,宫室、殿堂、祠堂等是当时主要的建筑,在这些建筑内部,出现很多具有装饰功能的壁画。这一特征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帛画等绘画形式中就可以发现。 秦汉时期的建筑,由于室内空间高敞融通,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据大量实物考证,这些壁画上有车马、仪仗、人物以及云纹等各种图案纹饰。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对于当时建筑内部壁画如是描述:“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务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同时,大量秦汉时期的墓室中出土了大量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在这些墓室中,我们看到,秦汉时期用于室内设计的绘画题材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并且注重装饰性。 所以,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有意识突出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书画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秦汉时期的装饰绘画注重题材,通过象征、模拟的手法,产生出立象尽意、引人入境的艺术效果,进一步突出了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三、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发展与运用 通过对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分析,在秦汉时期,室内设计与装饰追求意境化的特征,而装饰绘画及艺术手法的广泛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化和突出了这一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而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书画的使用,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一)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 在很多时候,书画艺术在室内装饰中主要是用于点缀和修饰,有助于调节室内环境,营造独特艺术氛围,在这方面,书画等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优势。书法以及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形式因素,字体多变,可以有效调节室内装饰效果,活跃空间气氛,产生出优雅且富于诗意的艺术效果。在室内设计中,可以根据居室面积及摆放位置,使字画的内容与室内装饰风格以及物品摆设等相协调,使书画与居室的空间布置相统一,从而使室内空间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和灵气。 (二)书画作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调节作用 在空间设计中,艺术作品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环境亮度,丰富室内环境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的境象,中国画以墨色为主调,利用白与墨形成对比,墨是实,白是虚,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无论从作者还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创造意境的基本美学原则。洁白的宣纸与浓重的墨色,有助于改善室内色彩的层次性,丰富了人们的空间想象感,进一步增添了室内的人文气氛和意境美。 (三)书画艺术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审美观念是经历了人类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风俗约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演进发展起来的文化。中国画的意境精神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支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意境理念的基础上,室内空间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营造情景相融的,既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也能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的空间设计。”④在室内设计中,中国书画等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室内空间,而且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品位,“中国传统艺术的师法自然强调追求意境精神,同时凸显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运用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也是符合中国审美的空间要求”,⑤从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总之,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及装饰注重意境的营造,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绘画通过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要有意识运用书画艺术作品调节室内环境,使室内空间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同时,对书画艺术作品的运用有助于改善室内色彩的层次性,丰富人们的空间想象力,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宜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流 论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 就因地、因人制宜的做法而言,以实用为主,以满足人创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创建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我国古代经雀者因地制宜,把宜人与否作为取舍的标准。如建于清光绪九拜的苏州大新桥巷庞宅,书房设置与中路西侧的南首,前后有隽美庭园,坏境十分优美安逸,适宜读书学习。江苏吴江黎里镂柳亚子故居,第五进厅堂东侧为书斋,面对院落及植被,窗下布置书桌椅子,十分 科学 合理;书房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后值几位休憩之处,学习工作与休息两相宜。 清初李渔认为为太师椅不宜冬日长时间久坐,于是发a}了一种暖椅,借助座位和脚下设置栅栏、木板和抽屉,里面可以用来生火,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坐于其间也会感觉比较暖私舒适。这种设计竭力突出了一个“宜”字。 李渔在谈到住宅装修与陈设设计时还有以下建议:“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 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 这里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既要有曲折变化,又要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既端庄整体,又要有变化活泼之态,以至“构合时宜,式征清赏”。形势与内容要统一,过也不好,不及也不行,两者之间的“中”才是最好和恰当。 《论语·雍也》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主张不偏不倚,扬弃“文胜质”、“质胜文”两种片面倾向,辩证地趋向”文质彬彬,文与质的协调与统一”。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答楚王问,形容邻居一位漂亮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讲的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适宜。先秦墨家主张“强本节用”,从功利的角度审视和考察造物的存在价值,极力反对奢侈倾向,以实用为主。这些设计思想对于我国古代室内陈设和环境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明代文士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一“海论”中 总结 了室内陈设和装修的技法、思路和手段后,提出了“随方制象,各有所宜”的设计原则。不同的设计对象具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例如山斋的设计,则应“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 目力。”厅堂方面,则“堂之制,宜宏敞精丽……高广相称”。山斋与厅堂在功能、使用包括环境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山斋的因地制宜与厅堂的功能之别,都应该具备各自的形式与内蕴。 李渔还提出设计应“宜简不宜繁”有两方面的意思和主张。一方面从实用 经济 的层面出发,例如在谈到住宅窗根的制作时主张:“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坚固是最大的经济,除此则是非实用的。只有在实用、坚固的基础上再求如“明透”、“玲珑”之类。另一方面,追求高雅清超之境,更多体现着审美的角度的选择、精神层面的需求。在 李渔在《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中提出的两项设计原则,除了上述“宜简不宜繁”之外,还有一项“宜 自然 不宜雕琢”,其中蕴含着顺法自然、尊崇自然的一种追求。反应了文人士大夫在室内设计中的一种审美倾向。也就是说“宜”的深层内涵,是以自然之美为主,具有素朴、本性的意蕴。更多的凸现了设计者的一种审美追求和理想信念。 环境的宜人和宜人的环境,是我国古代设计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汉代案桌体轻足低,以适应当时汉民族席地而坐的生活和起居方式。这种以人为本、根据当时生活方式和生活特点为出发点进行的设计和实践活动,蕴含着传统室内陈设的文化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对大自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又曲折的过程。认识的主流就是主张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深刻的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室内陈设设计与实践活动。我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体现。院落充当着天地上下链接贯通的媒介。人在院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住宅空间中的有无、虚实、阴暗、大小、刚柔等元素的对立与统一,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日照阴影、寒暖阴晴,以及季节的变化,通过人与宇宙和谐与相通,实现着人的价值和“天人合一”的结果。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极少主义对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影响 摘 要:本文简述当代世界设计潮流,扼要论述了 1 极少主义概念。 所谓“极少主义”,起源于60 年代北美洲的一场 现代 雕塑运动。它是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一系列压力所产生的反应,尤其是对同时代与运动所形成的艺术风气的批判。如抽象主义、波普艺术及视幻艺术。因此通过大量具有挑战性的彻底的研究和实验,一个多样化的艺术产物浮出水面。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手段获得“最大” 的张力。确切地说,极少主义艺术如同一股绞合的绳索,以简单、基本的几何结构,去掉多余的装饰元素,追求其最基本的成分。因此,所有的引经据典都被排除在外,除了在特殊场合反复出现的实体造型。它的确涉及到连续性生产的 工业 水准———或是选择原料(既包括传统原料,也包括工业原料) ,以便与位置、场地、主体、环境等因素建立密切的联系。 “极少主义”与“简约主义”有着不同的概念。 “简约”的宗旨是“以装饰为主”,就是所谓的轻装修重装饰,这是我国近年来人们提出的一种说法。 “极少主义”更讲究线条简洁明快、活泼愉快、庄重大方利于营造气氛,但不失于文化底蕴。 2 衡量作品的准则。 衡量一种建筑流派(室内流派) 或一件建筑作品(室内作品) 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简而言之,大凡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一不是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具体的说,所有的绘画、雕塑艺术作品几乎都是从建筑中派生出来的,从建筑发展的历史看,那些只凭个人好恶而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才华” 而不顾及当时,当地的物质技术条件的设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例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的代表们竟然没有一件可以付诸实施的建筑作品。 虽说建筑(室内) 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但它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建筑虽不象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但可以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室内) 自身的绘画雕塑艺术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强烈的。当你跨入故宫太和殿的大门之后,首先被巨大的空间尺度所控制,高大耸立的柱子给人以挺拔向上的感觉,精美华丽的彩画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然而这种宏伟的艺术效果绝不是随心所欲所能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成功的建筑(室内) 设计,无一不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任何一种建筑(室内) 形式以及它的装饰艺术手法的形成都取决于它的材料特性,材料特性决定了建筑自身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决定了装饰艺术的形式手法。这就是建筑艺术的一种形式可以久远地流传而不衰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艺术生命力的强大之所在。 材料的更新促进了建筑结构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又促进了建筑形式的演变,建筑形式变了,那么它的装饰艺术手法自然也就变了。这就是说新生的事物一定会以强大的生命力去突破传统势力的束缚而创造出新的艺术手法。 建筑的形式变了,室内设计的手法也肯定随着变化。建筑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载体,室内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建筑的影响,而建筑也受材料的及工艺的限制。追其根源,当然是由社会的发展、 科学 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所决定的。 3 现代 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石才、乳胶漆及现代 工业 生产的化学材料为主。建筑也由原先的浑厚向简洁明快高耸 发展 。室内设计也有室内转向室外,以便于接近大 自然 。空间设计的多样化,装饰繁简、位置的讲究,照明灯光的合理设置,营造气氛颜色的运用,适于人体活动尺寸的调节,以及材料给人的感受等,都能成为影响设计思潮的因素。 4 西欧建筑文化。 纵观欧洲建筑 历史 的发展长河,意大利胜产优质石才,由此而产生了梁板结构的特定形式,建造出无比辉煌的古希腊建筑。火山灰的运用产生了原始的混凝土结构,新的结构创造出大跨度的穹顶建筑,所以宏伟的罗马建筑便诞生了。两河流域的土坯建筑演变成波斯建筑。哥特教堂结构的精美、尺寸的巨大、色彩的迷离神幻唤起人们的激情。巴洛克建筑几乎把装饰 艺术 发展到极致,创造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动荡的、放荡不羁的、光怪陆离的装饰形象,以至发展到一种病态的装饰艺术。 5 极少主义的追求。 从一般意义上说,极少主义艺术的基础是将建筑简化至最基本的成分,如空间、光线、及造型,而非机械地减少、否定,去掉多余的装饰,抑或崇尚清教徒式的生活准则,即使这样,浮浅的阅读概念,依然可能会对预定的外表或一系列准则产生错误的概念(如单调的白色或对空白的迷恋) ,这将导致过分简化。“极少主义艺术”定义的概念性,使其不得不融入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极少主义艺术的批判眼光对准的是预先确立的概念,与此不同的是,不含任何社会思想体系的极少主义建筑是现代建筑某些方面的补充或延续,它具有极端规范的抽象概念,在当今建筑实践中被广泛的采用,同时也是运用高精密度光洁材料及干净利落的技术线条的典范。它与场地及环境形成强烈的对话———改变并赋予它们以新的个性,并以多重反复作为品质的保证,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极少主义艺术”的室内设计追求简洁明快,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体来满足功能与气氛的营造。但同时含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建筑与室内设计以“人文主义”为主,引进“自然主义”,追求简洁明快的潮流中,“极少主义艺术”似乎只是一条支流,但不得不承认其有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某种补充与延续。在它追求质朴的同时也很讲究线条的变化,灯光的照明也极具韵味,有它自身的准则和 规律 ,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6 结 论 通观历史长河,室内设计的发展虽有其社会背景,也就是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安稳与动乱。更有人为的继承、创造和发展。它遵循着“简单———复杂———简单”这一规律。设计是为人服务的,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论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形式的借鉴 意蕴的延伸 神韵的传承 论文摘要: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代价,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形”和“意”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便捷。从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界出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蔓延态势。室内设计也无从例外的学习西方现代设计风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设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作品不可避免的遭到破坏,使得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文化由选择性的“扬弃”变成了一种完全式的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正视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在世界室内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的结构方法和材料为代价,这样有益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现代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 一、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在世世代代的交替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开创自己的道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事业。 中国先民在对自然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对自然的关注积累为崇敬、依恋等情结。反映在室内设计中是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度,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有“隔而不断”,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先民们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倾向或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文理。有的还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很流行实墙与虚墙的结合使用,这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设计灵感,融入了现代的装饰形式之中。使现代的室内设计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中国先民在审美上表现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表现为虚虚实实,分分合台,既隔又通。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间形式上大多完整无缺,空间划分起程转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中国先民在人文意识上由于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重道德、注入伦和敦教化。室内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地方,其设计与装修必然受到这些意识的影响,在装饰内容和载体上也大都有一定的警世和教化意义:首先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强调布局的严整性,按照人的等级辈分男女关系划分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再就是室内的装饰上如壁挂、雕刻、楹联、匾额、钟鼎、铜镜、屏风、文房四宝以及小的装饰品等,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教化、警世、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吸收其有益的设计形式改变其中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在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朴素稳重的色彩基础上增加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给居室活泼的生气:材质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之上增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与自然材料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室内装饰的材料有在现代中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 现代的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符合现代室内设计所表达的主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使现代室内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借以传统的形式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对传统文化意蕴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源。将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运用在室内的装饰装修中,体现了传统中含蓄的内在气质。用图形符号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表达着先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对“意”的执着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大都喜欢采用吉祥寓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之间的谐音,暗示着吉祥的含义。如在室内的墙壁上挂一双中国结编制的鞋子,用“壁”与“避”谐音,“鞋”与“邪”谐音就可意寓为辟邪。运用“蝠”与“福”谐音可寓意为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意为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意为年年有余等装饰手法。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隐喻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性。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耐寒寓意人应不怕强暴、不怕困难。借石榴的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因鸳鸯成双成对出现而象征“夫妻恩爱”用松鹤象征长寿等等。如山西常家庄园内的太极八卦照壁的两侧分布的插屏形状的四时影壁,是以花、草、鸟、虫、树、云、月等构成的四幅代表四季的写意工笔画。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每一幅都有吉祥含义。如“春景图”的牡丹配寿石,寓意富贵长寿;“夏景图”上则雕刻了莲花、白鹭和菖蒲图案,取谐音“一路连科”、仕途通达之意:“秋景图”上的猫和蝴蝶,取谐音“耄耋”之意,寓意益寿延年:“冬景图”为松梅图,与杏园内两侧小院“松师”“、梅友”意境相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饰中“有图皆有意,有意必吉祥”。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房间数量大都是以奇数划分的中国人素有崇尚奇数的习俗,并以九最为尊贵,在建筑分间时或踏步时常用九或九的倍数。九间北房是豪门大户,在房前的山坡上建成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为九九通天。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环境,同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时应全盘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作用及协调关系,使室内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是体现室内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意”是人类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现代的室内设计,延伸其意蕴同样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这些含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现代室内设计少了一些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有不少的家具造型,空间划分,室内装饰品,室内纺织品图案等等,或是在总体风格上或是在局部表达上或在某个单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意蕴,并进行了延伸赋予了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三、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往往具有生活上或民俗上的使用价值或目的。如陈家祠的房子,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恰倒好处的实现了冬暖夏凉,包括厅堂、卧房、书房三个主要区域在功能上均存在宜人之处。是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的理念建造的。再如安徽宏村房屋空间的划分:“为了防盗与聚财,外墙很少开窗。采光和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图财不外流之意。晴天时太阳自天井泻八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从天井倾泻而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从而赢得了富甲一方的徽商。”等等此类房屋在中国举之无穷无尽,这些建筑在空间上还存在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符合当今“生态环保、能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世界范围内的所倡导的主题。也是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魅力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由形式上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内涵层面的时候,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就代表了中华人民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些是可以直接应用:而有的则进行有理有节选择。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两个方面。现代室内设计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扩融了现代设计语言,丰富了文化内涵。包含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特性正适时的靠向主流,将会建立起新的现代室内设计,我们将以新的积极的姿态应对外来文化在精神上的漫无边际的倾销。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这些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形”和“意”的深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之现代化的提升。要设计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作品,就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到精神领域去探寻。在充分认识现代西方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领悟其艺术神韵,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设计出符合中国现代人的审美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现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认同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构建只能赋予特定的民族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的现代艺术设计所证明了的,必然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更显示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作为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就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式设计,就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对其意蕴进行延伸,对其神韵进行传承。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谈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体现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设计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创造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现,最终所要表达的不单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以运用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勇于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指导作用,以及山水文化在今后室内设计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把自然生态,创造和谐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外在物象表现的形式运用于内空间设计中,贯通内外空间的联系,将空间、人、文化三者有机地相互结合交融,将景观融于室内,通过运用简化的设计符号来表达意境美,真正达到寓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论室内设计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摘要:论文总结了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对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谈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体现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设计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创造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现,最终所要表达的不单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以运用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勇于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指导作用,以及山水文化在今后室内设计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把自然生态,创造和谐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外在物象表现的形式运用于内空间设计中,贯通内外空间的联系,将空间、人、文化三者有机地相互结合交融,将景观融于室内,通过运用简化的设计符号来表达意境美,真正达到寓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影响 论文摘 要:中国拥有着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通过对现代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状况的研究,从中看到传统文化对其的深刻作用和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强调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支撑和源泉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和辉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影响力是超乎想象的。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作用更是处处可见。作为室内设计师们,总想在设计自己的作品时推陈出新,打破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搞前卫设计。但实际情况都是无论设计者的作品多么的新颖别致,都还是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解释,始终具有传统文化的种种特性。 因为现代室内设计起源于西方的原因,中国现今的室内设计总是偏向于西方化,当然中式(明清为主)设计除外。但很多中国室内设计师渐渐意识到,中国人出于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不能真正体会其设计内涵和寓意,一味的模仿和照搬西方,只会使作品失去其民族性,变得不伦不类。所以要想创造中国室内设计的辉煌,必须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就是从古到今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今天创造的文化,到了一定的时间后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室内设计在各个方面始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件室内设计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形(表面特征)、意念、神韵。 一、传统文化在外形设计中的体现 外形设计对传统文化方面的体现绝不是生搬照超,而是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流行时尚元素加以改造和创新,以现代人的审美来决定设计风格,或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来体现民族特性来表现设计者的构想 比如说现在室内设计当中经常用到的瓷砖,我们经常看到一组组瓷砖拼合而成的造型,传达出某种意境,或者一组组被故意打碎的瓷砖碎片做成的电视背景墙,又或者是餐厅走廊墙壁及地面随意贴上一两片,形成装饰感极强的壁画和地面绘制效果。但是在这些设计中,都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因素,首先,瓷砖本身渗透着中国千百年来的陶瓷文化,其中饱含传统艺术的底蕴和功力,陶瓷文化贯穿着千年的文明史,也传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情绪。而设计师并没有死板地去照搬古代陶的图象纹样,而是采用了极具现代感的几何图案还有现代的编排形式,无形中将传统的“陶艺”溶入到了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来。 著名的人民大会堂澳门厅由王炜钰设计,他将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莲池美玉,亭台园榭,翠竹杨柳,奇山怪石,传统形式的藻井式天花,统统巧妙的安放在现代化的室内,它既有中国古代园林中南方的秀丽、俊美,又有北方园林的庄重、华贵。设计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元素,并且将其巧妙地应用在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堪称古今结合的典范。又比如现在涌现出的众多仿明清室内设计风格的茶楼和餐厅,以及遍及北京城的各种古玩店等等。 这些说明传统文化中的外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现代室内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室内设计更深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气息。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意念的影响 现代室内设计讲究以人为本,敬重自然的力量,并且在整体的布局和空间分割上强调“气”的流通,通畅,经验丰富的设计者还会把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应用其中,并且风水理论已经开始在西方建筑和设计中得到重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给与现代室内设计包括其他设计理念上的巨大影响。 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在空间分割上任然沿用着古人留下的方式方法,比如屏风、博古架、衣帽架、飞罩、鱼缸、帷幕等极有传统特色的分割器具还是被大量应用。人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室内设计中从未被忽略,也在无形中印证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室内设计所应遵循的又一准则,现代室内设计在材料的选用上恪守可以重复利用,能够降解,以及污染小等有益于环境的原则,提倡利用自然无污染清洁材料,比如阳光、风、地热等。 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迅速,装饰材料,设备设施,家具家电的更新换代很快,设计者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设计空间,坚持环保材料至上,始终把握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即要求室内设计者既考虑发展有更新可变的一面,又考虑到发展在能源、环境、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这些现代设计的理念无不是从传统文化而来。早在三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万物必?遵循道的?律,否?t就会遭到惩罚。而佛家创立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学说,也就是教育人们要遵循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自然规律。所以人必?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与当今的室内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从中看出现代室内设计受其影响多么深远! 三、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由繁入简”的启示 设计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学科范畴,包括装潢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等。设计学中有一句话叫做“添一笔容易,减一笔难”,其中的含义是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设计也包括绘画书法,都秉承“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崇尚运用最少的设计语言或者设计元素,来表达最丰富最精彩的意境,就像是服装设计并不是以服饰上的装饰物的多少来判断优劣; 平面海报的成功与否也不会由线条、图形或者色彩的数量来决定;同样室内设计讲究空间分割合理,空气流通顺畅,反对过多堆砌,过分装修。 “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绝不是对细节表现的完全抛弃,相反它是对细节的高度概括和统一,甚至达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地步,对细节的要求惊人地苛刻。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此处无声胜有声”以及“惜字如金”,早在几千年前《道德经》中就有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见“由繁入简”受到了中国传统老话“冗繁削尽留空瘦”的影响。 社会在不断进步,文化科技更是发展迅速,室内设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于其中,无论室内设计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将永远相伴,也必将发挥其强大支撑和源泉作用,为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原动力。我相信,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会始终存在,并且发挥更大作用。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论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形式的借鉴 意蕴的延伸 神韵的传承 论文摘要: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代价,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形”和“意”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便捷。从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界出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蔓延态势。室内设计也无从例外的学习西方现代设计风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设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作品不可避免的遭到破坏,使得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文化由选择性的“扬弃”变成了一种完全式的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正视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在世界室内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的结构方法和材料为代价,这样有益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现代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 一、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在世世代代的交替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开创自己的道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事业。 中国先民在对自然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对自然的关注积累为崇敬、依恋等情结。反映在室内设计中是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度,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有“隔而不断”,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先民们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倾向或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文理。有的还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很流行实墙与虚墙的结合使用,这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设计灵感,融入了现代的装饰形式之中。使现代的室内设计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中国先民在审美上表现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表现为虚虚实实,分分合台,既隔又通。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间形式上大多完整无缺,空间划分起程转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中国先民在人文意识上由于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重道德、注入伦和敦教化。室内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地方,其设计与装修必然受到这些意识的影响,在装饰内容和载体上也大都有一定的警世和教化意义:首先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强调布局的严整性,按照人的等级辈分男女关系划分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再就是室内的装饰上如壁挂、雕刻、楹联、匾额、钟鼎、铜镜、屏风、文房四宝以及小的装饰品等,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教化、警世、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吸收其有益的设计形式改变其中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在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朴素稳重的色彩基础上增加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给居室活泼的生气:材质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之上增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与自然材料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室内装饰的材料有在现代中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 现代的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符合现代室内设计所表达的主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使现代室内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借以传统的形式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对传统文化意蕴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源。将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运用在室内的装饰装修中,体现了传统中含蓄的内在气质。用图形符号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表达着先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对“意”的执着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大都喜欢采用吉祥寓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之间的谐音,暗示着吉祥的含义。如在室内的墙壁上挂一双中国结编制的鞋子,用“壁”与“避”谐音,“鞋”与“邪”谐音就可意寓为辟邪。运用“蝠”与“福”谐音可寓意为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意为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意为年年有余等装饰手法。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隐喻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性。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耐寒寓意人应不怕强暴、不怕困难。借石榴的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因鸳鸯成双成对出现而象征“夫妻恩爱”用松鹤象征长寿等等。如山西常家庄园内的太极八卦照壁的两侧分布的插屏形状的四时影壁,是以花、草、鸟、虫、树、云、月等构成的四幅代表四季的写意工笔画。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每一幅都有吉祥含义。如“春景图”的牡丹配寿石,寓意富贵长寿;“夏景图”上则雕刻了莲花、白鹭和菖蒲图案,取谐音“一路连科”、仕途通达之意:“秋景图”上的猫和蝴蝶,取谐音“耄耋”之意,寓意益寿延年:“冬景图”为松梅图,与杏园内两侧小院“松师”“、梅友”意境相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饰中“有图皆有意,有意必吉祥”。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房间数量大都是以奇数划分的中国人素有崇尚奇数的习俗,并以九最为尊贵,在建筑分间时或踏步时常用九或九的倍数。九间北房是豪门大户,在房前的山坡上建成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为九九通天。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环境,同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时应全盘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作用及协调关系,使室内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是体现室内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意”是人类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现代的室内设计,延伸其意蕴同样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这些含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现代室内设计少了一些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有不少的家具造型,空间划分,室内装饰品,室内纺织品图案等等,或是在总体风格上或是在局部表达上或在某个单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意蕴,并进行了延伸赋予了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三、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往往具有生活上或民俗上的使用价值或目的。如陈家祠的房子,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恰倒好处的实现了冬暖夏凉,包括厅堂、卧房、书房三个主要区域在功能上均存在宜人之处。是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的理念建造的。再如安徽宏村房屋空间的划分:“为了防盗与聚财,外墙很少开窗。采光和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图财不外流之意。晴天时太阳自天井泻八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从天井倾泻而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从而赢得了富甲一方的徽商。”等等此类房屋在中国举之无穷无尽,这些建筑在空间上还存在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符合当今“生态环保、能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世界范围内的所倡导的主题。也是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魅力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由形式上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内涵层面的时候,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就代表了中华人民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些是可以直接应用:而有的则进行有理有节选择。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两个方面。现代室内设计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扩融了现代设计语言,丰富了文化内涵。包含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特性正适时的靠向主流,将会建立起新的现代室内设计,我们将以新的积极的姿态应对外来文化在精神上的漫无边际的倾销。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这些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形”和“意”的深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之现代化的提升。要设计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作品,就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到精神领域去探寻。在充分认识现代西方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领悟其艺术神韵,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设计出符合中国现代人的审美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现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认同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构建只能赋予特定的民族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的现代艺术设计所证明了的,必然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更显示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作为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就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式设计,就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对其意蕴进行延伸,对其神韵进行传承。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铁路工务大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措施探讨 [摘 要]随着铁路行业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铁路的安全运行,铁路局工务段正是对铁路进行维修保养,保证火车安全运行的保障部门,工务段大修是工务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务大修的施工安全也是人们非常重视的问题。重视施工安全不仅仅是让整个铁路网的运行有保障,也是对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负责。本文主要研究了铁路工务段大修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工务大修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铁路施工 工务大修 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 安全事故 一、前言 火车的运行离不开铁轨,而铁轨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乘客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物的安全。工务段正是保障火车安全运行的部门,铁路工务大修也是保证线路质量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也是确保线路安全通行的重要措施。铁路工务大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的工作量大,作业面广,工作地点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点上,而是整个一条线路,工务大修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着铁路的安全运营,所以,大修过程中的安全施工问题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定要重视工务大修的安全施工,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营,也要保障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 二、工务大修施工中存在的隐患 1.安全风险控制不到位 铁路工务大修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复杂的问题,施工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比如需要对损坏的铁轨进行人工更换,或者对老旧的道岔更新换铺等,这些工程的工作量虽然不算大,但是却有着很大的风险,有时候对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有着很大的威胁。一旦出现了事故,如果没有及时的风险应急预案,或者对风险的预测不到位,轻则造成工期延误,耽误火车运行,重则造成大额财产损失,甚至出现人员伤亡。 2.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铁路工务大修的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施工的管理和教育,积极推行责任制,实行责任管理。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铁路工务段有些部门对安全施工并没有重视起来,也没有相关的安全责任制度,这也就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施工的重视不够,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实行一对一责任制,对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如果出现了安全问题,能够准确的找到负责人,从根本上解决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3.盲目追求施工进度 在铁路工务大修工作过程中,有些时候可能会出现施工任务过重,施工工期紧张等问题出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施工进度,将安全施工的规定抛之脑后,造成了施工过后出现了一系列不合格的问题,增加了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4.施工队整体素质下降 由于我国现在铁路事业蒸蒸日上,对铁路工作人员数量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这也就造成了一些铁路施工的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某些施工队大部分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他们没有足够的安全施工的意识,这也大大增加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 三、工务大修施工现场安全施工措施 1.将安全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到人 在任何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安全事故,有些安全隐患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降低安全隐患所带来的后果。施工单位必须对员工加强施工安全方面的管理,将安全施工问题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时刻保持着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要将施工中的安全责任分配到各个管理部门,精确到每个人,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有人负责安全问题。假如真的出现了问题,可以精确的找到这个环节的负责人。要加强对负责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只有只有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管,才能让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大大减少,保证每个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会增加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也会造成安全管理的失误,所以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有关部门也要深入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管理的力度。在铁路工务大修施工中,在一些施工条件危险的地段,一定要加强安全管理。例如跨度大桥、对讲盲区、桥梁隧道等地段,更要严格遵守,拟定出规范的安全管理计划,并且必须要跟进作业和按期的检查。各等级要正视施工的安全管理,依照要求建立专项的安全监督机构,培养专门的安全监理人员,建设完整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体系。 3.加强安全教育 对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因为施工人员本来就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更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指导,提高他们的安全施工的意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同时要有完整的安全方案,每个工作人员都要落实安全责任,工作前,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试检查,工作后也要按期的进行培训和考试检查,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对于铁路工务大修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4.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想要安全意识得到重视就必须要保障落实安全责任,在铁路工务大修的施工时,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都会有危险,所以在工作中要牢固安全意识,平时的会议也要提倡安全管理,对危险时刻保持警惕,正视工作,一旦发现问题监管人员要立刻进行补救措施,不能亡羊补牢。 监管人员也要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现场具体每个环节的施工情况,多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对施工人员也要经常灌输安全施工的思想,让安全施工的理念融入到每个施工人员的生活中来。只有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安全问题,才能保证工务大修的顺利完工。 四、结论 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大修施工过程中问题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落实不明确、对人员安全教育不合格、工作人员没有安全意识这三个方面,相关解决方案主要有加强施工现场的风险的掌控、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人员安全责任的分配和改善现场工作的安全管理体系。铁路行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所以,一定要加强对铁路安全运行的管理和保障,对铁路工务大修的安全施工问题提高重视。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增强认识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 【摘 要】 铁路安全对我们的生产如此重要,我们应该以对人民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通过对铁路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以及铁路发生事故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对产生问题的事故原因中的职工素质、职工责任心、作业标准化、设备问题、站段管理手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安全生产 事故 违章违纪 作业标准化铁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现代化统一运输网中的骨干和中坚,它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长期以来,铁路在运输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我想从安全的重要性,造成事故的原因、对策及其思想意识转变等方面谈谈自己对如何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认识。 1 铁路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1.1 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对国民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在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如果发生事故,特别是发生重大、大事故,造成行车中断、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会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严重损失,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还可能引发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酿成社会动荡,甚至影响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1.2 事故对经济的影响 对铁路来说,事故是最大的浪费,安全是最大的节约,只有尽量减少或消灭事故,铁路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无数事例证明,一起重大、大事故除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破坏外,还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万、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 1.3 安全是铁路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 铁路运输生产的特点是点多线长,分布广泛,而且是由机务、工务、电务、车辆、水电等多部门共同完成的,他犹如一架巨大的联动机,昼夜不停地转动,每个工作环节必须紧密联系,协同动作;各部门、各单位、各工种必须安全、准确、迅速、协调地进行生产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往往影响一线或一片,甚至涉及整个运输生产。因此,没有安全就没有正常的运输秩序和生产秩序。在运输生产活动中,各部门、各工种人员只有真正负责、遵章守纪,才能确保旅客和运输安全。 1.4 安全是铁路运输产品最重要的质量标志 铁路运输的产品是“位移”,其计量单位是吨公里、人公里或换算吨公里。产品质量特性包括安全、准确、迅速、经济、便利和文明服务,其中安全最为重要。货物如果在发站、到站或运输途中因安全得不到保证,发生事故,导致货物损毁,不但损坏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得产品,铁路运输部门本身得产品也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发展运输产品质量特性中,安全是最重要得质量标志。 2 发生事故原因分析 2.1 职工整体素质较低,应急能力差 当前,在生产一线,作业人员队伍结构主要由招工、顶岗、退伍兵几类人员组成,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专业知识主要依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获得,边学边干或以干代学。 2.2 职工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违纪严重 在一线队伍中青工占绝大多数,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基层工作是一种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差、劳动负荷大、安全系数低的工作,许多人不安心现状,当作一个工作经历来进行过渡,总想凭各种关系、各种办法调离到工作条件好的岗位,想改职提职到高一级职称上来。 2.3 逐级负责制落实不到位,现场作业控制差 多数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不能落实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现场作业不能有效监控。 2.4 管理不严,形式主义问题突出 在一些地区和部门重大、大事故之所以屡禁不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表面上看是职工的纪律松弛、有章不循造成的,但深层的原因是某些领导干部作风不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好人主义比较严重,其中形势主义问题尤为突出。 2.5 安全基础工作薄弱,设备问题突出 这主要表现可归结为人员素质便低、设备不良、环境条件较差和安全管理薄弱。其主要表现为不少主要行车工种的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差,对基本制度不熟悉,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和故障处理能力较差;规章制度不完善、不配套,有的规章制度不随设备、作业条件进行及时修改,甚至与《技规》相抵触;一些行车设备失修,维修费用不到位;新上设备缺乏完善的修、管、用制度,责任不落实等。 2.6 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入,铁路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铁路部门安全管理还是习惯搞“人海战术”,派工作检查组。 3 对策与措施 3.1 坚持政治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并重,促进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加强业务教育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是确保调车作业安全的决定因素,要保证调车作业安全,就必须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都过硬的职工队伍。 为促进技术业务的学习,铁路各部门应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练兵活动,举办各种形势的技术表演赛,对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或晋级提薪。 职工在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也要坚持思想教育。 3.2 增强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就是要求在进行铁路运输生产的同时,全路各单位、各部门,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强化安全意识,端正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安全工作防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安全作为铁路运输工作的永恒主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安全第一不动摇。 3.3 严格管理,强化现场作业控制 确保调车作业安全,首先,必须严格调车作业的管理,建立、健全、完善调车作业各项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考核人。认真执行安全作业标准和各项有关调车作业的规章制度、措施和办法。其次,中间站站长必须从自身严起,责任心强,作风扎实,按照逐级负责制的要求,对安全生产负起高度的责任,“沉”在生产一线,“沉”到每一次作业中去。对违章违纪敢动真格,通过严格的管理,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使广大干部职工养成勇于负责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4 思想意识的转变 我们知道在现场管理中,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方面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方法单调,态度粗暴,而被管理着,则是采用一种领导者在一个样,领导者不在又是另一个样,是一中消极的态度。我想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状态,我们在管理中应该在思想上实现以下几种转变。 4.1 总体思路上由主抓违章到主抓素质 这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素质与基本技能并没有得到“质”的提高。故此,下一步就需要把标准化工作重点突出放在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上,这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个长期战略,既然我们的工作有赖于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那就应在设法培养这个队伍上去下真功夫。 4.2 职工意识上由怕事故到怕违章 违章违纪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发生事故不但要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还会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严重影响;我们认为,根本地是现场管控不够得法,是机制上存有不适应的问题,因此,下一步工作就应围绕“将强化作业标准进一步与劳动用工制度结合起来”这个主题来做。 4.3 技术培训由单打一到重技能 考察车务系统一段时间以来的培训教育工作.其不足的是单纯强调了对规章学、背、考,而汉化了技能提高,以至造成部分人员说起来标准、干起来违章问题。为此,下一步培训重点亦应放在提高职工标准化作业的技能上。 4.4 现场控制由盯着干到自觉干 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强化职工队伍基本素质人手,通过不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有效激励,以使人们从开始的不自觉、到逐步习惯、再到比较自觉,最终达到按标准在岗、尽责。 4.5 日常工作由主管抓到全员抓 就一个时期以来的安全工作模式而言,从分局到站段大相都有一个安全主管系统,专门从事具体事宜,再到现场则成了干部一把抓。如果站在强化现场角度讲,这个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缺陷,一旦处理不好,主管往往就成了独管,现场随之便演化成失管。要扭转这个局面,首要的应在管理格局上做一改造。 4.6 现场管理由随意性到规范化 针对这个问题,下一步的整改思路是,首先要健全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与程序,作为贯彻落实作业标准的核心部分,具体地:一是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一律要立即纠正、当场上账.严格对照标准进行班后分析,坚持原因不清、过程不明、问题不准坚持不放过;二是针对问题及分析结果并根据标准规范进行分层定责,逐级、逐个明确主要、重要、次要和关系责任者,同时明确各自所承担的具体责任;三是依据标准规范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期限,把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起跟踪盯落实制度来强化对整改的考核;四是严格兑现考核,要按班通报检查发现问题情况,按月公布考核排队结果,把考核评价作为奖惩分配和清算工资的主要依据,以切实向规范化管理真正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5 结语 铁路安全对我们的生产如此重要,我们应该以对人民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和经济意义,提高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当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分析 摘 要:铁路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加,铁路运输线路也相应地被开发,运输任务明显增多。由于铁路运输的时间比较长,运输任务量大,因此,在管理方面就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工务线路设备方面的管理,更是需要及时解决,加强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能够提高铁路运输安全性和铁路运输顺畅性。为了进一步促进铁路运输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对工务线路设备方面加强管理,并对其安全生产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铁路 工务线路 设备管理 安全生产 作用分析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备,交通的发达程度也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主要包含台账、技术资料、病害等方面的管理。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保障铁路的生产安全。 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方面的作用 1.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特点 由于铁路运输的路程、耗时比较长,工作量也比较大,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且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因此,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与其他工程施工的特点不同。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工作需要严格细致,尤其在线路的运输管理方面要非常得负责,如果在线路设备方面出现问题,将会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2 工务设备检查的监测制度 随着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地铁路工务设备监测制度,进一步推动了铁路工务设备检查工作效率的提升。在铁路工务设备检查中,我国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动态的检查主要指通过添乘仪、轨检车等方法对铁路线路设备进行检查;静态的检查主要指通过对铁路轨道、路基和桥梁等方面的检查和养护,它主要是日常检测[1]。在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对铁路设备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仔细检查,同时还要定期进行专项检查,以此确保铁路工务线路设备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也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性。 1.3 作业与安全管理制度 铁路工务设备方面的检测和维修工作与铁路运营的安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为了确保工作人员在作业中能够按照要求作业,在工务设备中要严格遵守安全维修养护工作的规则,根据操作规则进行作业,然后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数据有差异,应该与相关部门联系,让相关部门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2]。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与安全管理紧密相连,在安全管理中,主要分为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两方面。在行车安全中,需要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为了确保我国铁路运营的安全性,在铁路全线设置了高端的测量技术,主要有对跨桥异物的防侵害系统技术,同时也有对自然环境现象(风雨雪)的检测系统,同时还在关键地点安装了视频检测系统。对工作人员实施了作业登记制度以及责任明确到人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也确保了铁路设施的安全运营。 2 提高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提高线路设备的质量 对于铁路运营线路的设备,需要对质量具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化地管理,并对其进行科学养护。对于设备病害的整修和检修工作要不间断地实施,确保铁路工务线路设备作业的质量达到优良标准,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强化铁路轨道的稳定性。在工务线路设备检测结束后,可以根据检测的结果制定修整计划,从基础上保证线路设备的质量[3]。 2.2 加强制度的落实工作,并不断地完善 在任何行业,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以此确保行业发展的顺利进行,而在铁路运营中,作为国家的运营机构,为了确保运营的安全性,也应有它的制度,需要工作人员和乘车人员去严格遵守。铁路运营制度是由它的特殊性决定的,为了让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位,需要铁路运营部门提出相关的落实办法。首先,让铁路运营工作人员参加“讲纪律、守规矩”的活动,铁路运营企业的相关部门制定为期一个月的“自觉管理”活动,让全体工作人员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同时安排一部分监督考核人员,对每个员工进行全面的监督观察,进而确保员工在工作中都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每天及时填写上班记录,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找到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4]。通过监督考核,对于表现相当出色的人员给予丰厚的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员工。 对于设备的管理制度,更需要严格落实,因为设备与铁路运输的安全紧密联系,设备的安全性能够促进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在设备维修部门的管理中,要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对于每天负责检修人员的工作时间、地点、负责的项目进行详细地记录,以便出现问题可以直接寻找第一负责人,同时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此外,还要在设备检修工作中提供相应的操作工具,为了减少对操作工具的浪费,也要提倡工作人员要节俭,培养工作人员节俭的意识。 2.3 提高养修工作的效率 由于铁路运输线路的跨度比较长,运输量比较大,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为了增加铁路运输设备的使用寿命,需要工作人员采取合理有效的养修技术和操作手法。同时,还需要在速度方面进一步提高,如果发现线路设备出现了问题,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去维修,防止受损部分因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而引发其他的问题[5]。在有效的养修工作中,需要坚持落实各种检修的操作规则,让检修操作规范化,提高检修的效率。 2.4 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由于我国铁路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开通的运输线路也越来越多,那么,就会出现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在人员比较短缺的情况下,招收工作人员时,限制条件就会比较宽松,这就使得招收的工作人员在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在作业检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技术操作问题。由于铁路线路设备的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对于一些室外作业的工作,要靠工作人员的自觉性,但是,部分工作人员在作业的过程中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因而工作的质量无法保障。 为了提高铁路线路设备管理的有效性,需要铁路运营相关部门对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加强训练。铁路运营单位可以与铁路专业对口的高校合作,高校为铁路运营单位提供学习的环境,铁路运营单位定期输送人员去学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学习与铁路线路设备管理有关的新的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让员工“走出去”,在开拓思维眼界的同时,还要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引进来”,从而全面促进铁路运营线路设备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有了很大变化。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对于铁路工务安全生产管理而言,是一次发展革新的好机遇。在国家注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各种新的技术不断运用在各个行业的领域,在铁路工务线路设备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中,铁路工务部门面对的既是机遇,同时又是挑战,需要铁路工务部门在运用先进技术的同时,在安全管理水平方面不断提升,同时还要优化铁路工务部门的组织结构,从而降低铁路工务线路设备检修管理的成本。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当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铁路线路的运输任务也在不断增加,管理模式也随着铁路的发展而不断地摸索提升。铁路工务线路的设备管理工作对于铁路的运输安全和顺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安全生产;作用 0 引言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本文简要探讨了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方法,包含铁路设备的台账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病害管理等内容,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项目设备的管理水平,保障铁路生产的安全。 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1.1 铁路工务设备管理的特点 在铁路工务设备管理中有很多与其他工程施工不同的特点,不仅涉及面较广,工作量大,并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由于铁路线路是运输的关键因素,所以工务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严格细致,一旦出现问题将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为此必须对铁路工务设备管理提高重视,综合铁路线路特点进行铁路工务设备安全管理综合的安排工作。 1.2 工务设备检查及监测制度 我国铁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铁路工务设备的检查和检测制度,基本上我国的铁路工务设备以动、静态检查为主,而两者检查相互结合,严格执行铁路维修规则,采取几何尺寸与直观项目同时进行检查的方法,通过对轨道、路基、桥梁、周边环境等关键部位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养护,其中静态检查主要是日常对设备的检查,而动态检查是通过添乘仪、轨检车等方法对线路设备进行相关的检查。另外对设备的薄弱处还需要进行更为特别详细的专项检查,从而保证工务设备时时处于优良状态。 1.3 作业管理制度 铁路工务对设备的维修和养护工作通常在天窗点内进行,在工务设备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安全维修规则之规定,根据工务设备作业管理,严格制定维修施工作业方案。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和现场设备检测来保障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4 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在工务系统来讲是首中之首、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安全管理又由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两部分组成。翻阅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记录来看,为了保证运营的安全性,进行了全线安装上跨桥防异物侵限系统、风雨雪检测系统、关键地点视频检测系统及封闭栅栏等。正式运营之后,又建立了上道作业登销记制度,每日垂直天窗检修等制度。上述制度及设施基本上确保了铁路的安全运营。 2 提高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 对于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和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对于设备质量必须严格轨控标准;设备的维修和养护要依靠科学进行养护;设备病害要及时进行整修和维修;线路动、静态检查不能松懈;作业后质量回检和设备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返工整修,达到优良标准,同时不断对轨道框架的稳定性进行强化;对于站专线存在的设备病害,经过统计分析后制订合理的整修计划并进行整修,综合各项工作实现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 2.2 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对于铁路部门来讲尤为重要,是由铁路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工务部门来讲,出台了开展“讲纪律、守规矩”的活动。并制定了触犯“红线”管理考核办法。之所以制定以上的规矩和考核办法,是因为一些管理人员视安全生产而不顾,违章蛮干酿成重大事故后,进行制定约束的。针对线路设备质量的提升需要相关设备管理制度作为基本保障,在设备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上需要全面建立相关制度,尤其是针对岔区和曲线的问题,建立设备病害整治的管理内容,真正从全方位对设备质量的管理和维护做出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2.3 有效的养修工作 线路设备质量的保障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与时俱进的养修工作,线路设备不可避免的是会出现问题的,出现问题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地进行养修工作,提高设备质量的保障水平,在修养理念上要坚决贯彻落实专业修、机械修、集中修、记名修、轨面修、预防修、主动修、超前修、标准修、以静态保动态、以标准保质量、以质量保达标、更要重视整治小病害。 2.4 基层人员素质的提高 基层人员的线路维护技能对于管理工作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为工务系统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人员的素质提升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需求,对于技能教学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例如,可以推行现场实际教学,加强线路钢轨和道岔现场打磨技术和操作技巧训练,不定期地联合设备厂家到现场详解钢轨修理性打磨原理及实作要领。通过提升业务技术本领,真正实现线路质量的提高和保障。 2.5 科学的设备整治工作 在设备整治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关于深化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总体部署,解决近年来维修体制和安全管理中日益凸显的问题,实行“检、修”分开是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保证设备有效检查和监控、切实提高维修质量的新生产模式,是生产关系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工务维修修程体制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作业流程合理、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分工适当”为原则,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强化现场控制为核心,以强化车间生产组织功能、完善生产组织“五个环节”控制、建立各种流程和工作标准为重点,以全面提升车间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线路设备质量优良保持为最终目的。 2.6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随着科技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铁路工务信息管理系统不断的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在静态数据的处理方面,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数据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以我们现使用的轨道精细分析系统,可将轨检车检测数据、轨检仪检查数据、车载、便携式检测数据、人感晃车导入该系统进行分析处理,还可根据各种检测数据分析出不同长度的线路最差地段,为维修车间、班组提供维修选择地段。基本形成检测监控―设备病害数据分析―设备病害整修―设备病害销号―利用分析系统监控分析整修质量―达到线路检查与销号闭环管理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就如何实现数据分析的共享和资源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首先需要我们加强铁路工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探讨,对于数据的积累和利用要通过信息系统有效地应用到生产和工务管理工作中去,为工务管理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铁路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铁路工务线路的设备管理工作,实现铁路运营的高效安全的发展的目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切实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与管理 【摘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其安全生产不同于其他行业。而电气化铁路是现代化新型的铁路运输工具,顾名思义其所用能源即为电能。同传统的燃油铁路相比具有技术上、经济上的诸多优势。但其安全环境受到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电气化铁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位,可见我国政府对于发展电气化铁路的重视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现阶段取得的骄人的成绩。铁路的供电系统为电气化铁路的机车提供能源,所以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也因此有必要对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引 言 铁路供电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安全生产,建成后是否能够安全高效的投入使用以及该体系的管理模式都成为了建设者,领导阶层关心的话题。 近几年我国铁路事故频发,温州动车事故让我们每一个人痛心!实现铁路系统的安全生产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作为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应用尤为突出。牵引供电系统需要完整的、体系化的管理模式,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性人才。本文从铁路供电系统的重要性和如何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和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铁路供电系统的重要性 1―1,解决能源危机。 传统的火车是燃油动力和蒸汽动力,目前后者已经被淘汰。但是燃油机车对于柴油的消耗量很大,而柴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且柴油机的效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传统的机车速度提升空间小,运量小,经济成本高。而电力机车所用的能源是电能,我国有大量的水力发电站,电力优势明显,而且电力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展电气化铁路是符合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实际情况的,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 1―2,扩大铁路经营收益。 由于电力机车具有速度快,成本低,运输量大等的优点,所以发展电气化铁路有利于扩大铁路经营的收益,尽早收回投资成本,实现正增长收益的目标。 发展铁路的电气化首先需要完善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而建设现代化的铁路供电系统所需成本极高,需要国家政府大力支持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现在的电气化铁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已经在五年之内偿清了所有的贷款投入,实现了经济收益的正增长目标。开展铁路电气化是目光长远的决策,做好铁路电力供应系统的工作是发展电气化铁路的前提保障! 二,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 2―1,安全施工的规章制度的确立。 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首先需要确立安全施工生产的规章制度和完整科学的施工规范。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规范操作,确保工程符合安全的标准要求,经久耐用。还要设立巡查组,认真检查工程施工中的不规范操作。同时建立个人工作责任制,将任务明确分配至单位个人,使个人承担起责任,促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2―2,施工设备,建设用材的安全检验。 铁路供电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危险系数高,需要高质量的施工设备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承建单位在购进相关的设备时要认真负责,对设备的安全性要有较高的要求。此外在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中应该使用高质量的钢材,高质量的塑胶等用材。严防以次充好,严防偷工减料。铁路供电系统关系重大,关系到了重大的国民财产和人身安全,一旦因贪图眼前的小利而铸成大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2―3,生产建设的技术安全系数。 切实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需要加强生产建设的技术安全系数。提高技术安全系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程师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工程师要综合多种方案,慎重考虑,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施工建设方案;二是对施工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和危险性,所以一定要有经验,有技术,有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进行施工;三是对施工材料的要求,要保证材料的高质量,高性能和高品质。 2―4,应对各种意外,突发状况。 铁路等重大的工程在建设时需要考虑应对各种意外,突发状况的能力。铁路供电系统慎重全面的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状况对于铁路供电系统的影响,提早预防,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季节性安全,例如雷电、鸟巢、大风、洪水、雾霾、冰雪等自然因素对铁路供电系统的影响,造成铁路供电系统设备损害或停止工作,影响正常行车,严重时导致塌网,造成列车车体损伤甚至脱轨。自然灾害和突发状况是人类所无法具体预料到的,但是从事铁路工作的领导阶层应该事先考虑到潜在的危险可能性,及时作出防范措施。 三,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 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是一整套分工明确,复杂的管理体系。需要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及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 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对体系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极其认真的工作态度。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所以一定要保证他们的思想境界符合工作的标准。 良好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根本。从事铁路供电系统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铁路供电系统应建立系统、良性的人才学习、培训、选拨、奖励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并根据现场需求适时添加一些新型专业。 3―2,对铁路周边的居民进行守法,安全宣传。 铁路供电系统最担心遭到破坏,偷盗。虽然我国对相关行为有严酷的法律规定,但是一些无知的文化程度低的平民并不知道破坏或者偷盗铁路供电系统将要承担多大的刑事惩罚。所以相关部门为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在铁路的周围加强普法宣传以及素质教育宣传。 3―3,严格的检查制度确立。 铁路供电系统需要确立健全完善的检查制度,对铁路沿线的供电系统定期进行严格的检查,排除风险,保证铁路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只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确立,才能保证规范的操作定期进行,才能够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加上一把保护伞。 3―4,全面进行安全评审。 为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需要定期开展全面的安全评审工作。安全评审工作主要是针对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工作能力的评审,确保他们有娴熟的技术,强硬的心理素质等等。其次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业绩的评审,奖励先进个人和集体,对疏忽大意犯下错误的个人或者集体予以警告或辞退。最后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工作常识,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进行评审,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能力! 3―5,采用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既有铁路的大面积提速、高速铁路的不断投入运营以及既有线大力发展重载运输,铁路供电系统安全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风险种类、水平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只有进一步提升和改进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才能确保铁路供电安全持续稳定,才能切实解决铁路供电安全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铁路供电系统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迫切需要。 铁路供电系统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就是结合铁路安全工作实际,以夯实安全基础建设为前提,以规范安全管理和落实作业标准为重点。通过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等系列活动,努力做到超前防范、过程控制,达到防范和降低安全风险的目的。 结束语 为了适应时展的潮流,电气化铁路必将会取代传统的燃油铁路,成为铁路交通运输的新宠。电气化铁路具有运输量大,快捷,实惠等诸多优点,为了保障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我们就需要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是最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的。笔者在本文中所提的观点认识不足以全面涵盖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生产与管理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仅供大家参考,交流!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铁路运输站段安全生产的稳定发展 摘要:要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关键是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千方百计增强职工抓安全生产的意识,本文从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激励与约束入手,首先阐述了铁路员工的特点,重点分析了铁路运输站段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利于员工激励与约束的因素,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从几个方面阐明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与约束员工,促进铁路运输站段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关键词:企业员工;激励;约束;需要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员工激励也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努力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目标。 所谓约束就是缠缚、束缚的意思。对员工的作业行为进行限制,规范其作业程序和作业标准,从而实现企业的安全目标。 管理是企业的核心,而激励与约束又是管理的核心。 一、当前基层站段激励与约束机制中各因素存在的缺陷 1.员工总量偏高.人员结构和分布不均衡 当前的运输基层站段,冗员过多,劳动效率偏低:同时中、初级人员多,高级人才奇缺:工务系统综合机修等后勤车间超员,而偏远地区的一线线路维修人员缺员严重。人员结构和分布不均衡,激励与约束员工的政策较难细化到每个员工。 2.处罚额度太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职工家庭负担还是比较重的,特别是工务职工,沿线的老职工家属基本没有工作,孩子在上学,部分职工还面临购房还贷的压力,一旦出现D类安全事故,待岗三至六个月,c类安全事故则更长,待岗期间只享受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或最低生活费,职工的生活压力非常大。 3.员工安于现状.文化素质偏低 基层站段员工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文化水平低。特别是行车主要工种存在业务素质不高,个别职工甚至连对一些简单的设备故障处理都不掌握,与近几年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很不适应。 4.缺乏科学的晋升渠道 晋升是核心的激励。但由于晋升渠道不畅,造成铁路运输基层站段部分员工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完善的淘汰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部分管理人员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二是岗位晋升渠道有障碍,有些肯学习、肯吃苦、工作能力强的职工,由于受身份的限制,多次失去晋升机会,失去激励动力。 5.奖励制度有待完善 重视物质奖励,但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脱离物质的精神奖励如光荣榜、证书、奖状等,逐渐被人们冷落了,缺少对员工的精神奖励。 二、铁路运输站段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原则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应有利于工作绩效与劳动报酬的挂钩,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有利于选才、用才、育才、留才。要达到激励与约束的目的,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任何工作,必须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各类管理人员要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尊重并容纳有个性,有特点的职工。 2.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实施奖励与约束机制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偏见、个人的喜好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而是通过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证的制度,规范的测评标准,切实做到才尽其用。 3.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对员工来讲同等重要,有不可替代的互相促进作用,工作好坏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票子,更要关系到职工的面子,关系到职工的位子。 三、运用现论。改革铁路运输基层站段激励与约束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引导员工,向一定目标奋斗,激励与约束是主要手段,而员工追求目标的形式有赖于一定的刺激与约束,能力的发展也有赖于外界的激励与约束。济南工务段近几年在管理机制上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1.运用“公平理论”,实现同工同酬.完善内部分配管理 所谓公平,就是要使职工的劳动报酬更有合理性、公平性。员工不仅关心自己所获得报酬的绝对数,还关心自己的付出所得与他人的付出所得之间的关系。同工同酬则心理平衡,表现积极稳定,反之则心理不平,表现消极,波动。 济南工务段多年来积极探索内部分配的方式方法,在原来滚动升级的基础上,2000年又进行岗效工资改革,具体做法是“档案工资封存、按岗定酬、挂联考核结果”的模式。从2005年至2013年,段又出台了《职工待岗及处罚管理实施办法》、《干部安全管理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办法》、《管理岗位人员风险抵押金考核办法》等制度规定,使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劳动贡献挂钩更密切,充分调动员工立足岗位保安全、创效益的生产积极性。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不断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铁路运输站段除重视物质刺激外,还应努力强化精神方面的激励。近几年来,济南工务段逐步认识到精神激励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适当降低处罚额度,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1).对工作能力表现出色,具备管理素质的工、班长,提拔到管理人员岗位上,先后近40名工人身份的同志走上管理岗位。(2).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和在部、局取得技术能手称号、及在各种竞赛取得好名次的员工给予一次性重奖的同时,优先推荐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试。(3).开展“讲身边事、赞身边人,寻找最美班组长(职工)”活动,充分挖掘、宣传一线班组长(职工)的感人事迹,在全段上下积极营造弘扬正气、崇尚先进、鼓舞士气的良好氛围。 3.充分考虑员工个体差异,实施差别激励 济南工务段近几年制定奖、罚机制时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对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员工优先考虑其工作环境,对31-45岁之间的员工优先考虑其工作稳定性。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员工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学历相对较低的员工考虑其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也考虑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不同需求。 4.千方百计,挖掘职工的潜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员培养工作 近几年来,济南工务段在强化新进大学生的培养方面,采取加快他们成长的措施,对适应管理岗位的人员,先挂职工区副工长,在一线工区进行安全生产锻炼,再提拔到管理岗位上;对适应技术管理岗位的大学生,优先为其提供再教育机会,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对大专生,挂职班长进行锻炼,每年选拔出部分人员列入后备工长,进行重点培养,遇有全段工长空缺时,直接下令任用:对肯动脑子,专心学技术的,培养其走技师、高级技师这条发展路子。只有设计多条通道,让技术、管理、业务方面有专长人员不必挤“独木桥”,得到相应的晋升渠道,做到量才适用,各得其所,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作用。 5.疏通岗位晋升渠道,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 岗位升降机制必须坚持正确的任用方针,唯能是用,德才兼备。济南工务段在2008年制定颁布了一整套竞争上岗和配套方案,4-6月份对超员的济南桥、泰山桥、综合机修车间进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解决了部分车间超员及偏远支线车间缺员问题。2011年又修订《干部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办法》,近2年先后有8名干部因失职、渎职被免职、撤职,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先后有20名工人身份的职工走上管理岗位。 借鉴各种激励与约束理论,制定灵活多样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充分调动铁路运输基层站段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浅谈 摘要:安全管理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各施工单位要确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加强管理,积累经验,完善管理措施,做到铁路施工安全高效完成,交出质量合格的铁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对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加强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增多,这不仅给铁路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也对铁路在今后运输的过程中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目前,铁路施工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要想解决好铁路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就必须加强铁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在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基础之上,采用合理恰当的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有关措施,减少或杜绝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重视铁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节约施工和运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铁路工程概述 1、我国铁路工程特点 首先,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势西高东低,铁路网跨越整个国土。甚至到达青藏高原、新疆等地质条件和气候恶劣的地区。这也决定了我国铁路建设穿越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经历多变的气候和不同的人文。其次,铁路工程量巨大、施工工期长、投资大、面对的条件复杂,容易遭受各种未知和不可抗力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风险。再者,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材料和设备的供应,还要保证施工人员始终处于合格的工作状态。这是一件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保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和设备供应单位,当地政府和沿途居民之间密切配合施工工作,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并且,铁路施工建设是露天作业,施工环境受天气影响很大,条件艰苦,尤其是在气候和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有较强的忍受能力,能抵抗恶劣的天气,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铁路工程的顺利完工。 2、铁路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铁路在整个工程的进行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众多,各种风险因素贯穿整个铁路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铁路的安全管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决策单位、施工单位、当地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重视,使安全降低到最低。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在事故发生前,能够有效地识别出事故,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增强工程施工方的安全管理能力,面对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并为行业提供有效的经验和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安全施工提供可行的防范措施。其次,能够明确工程目标,高效有序地进行施工,降低成本,节省工期,保证铁路工程的质量,使每个工程参与者都具备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确保工程顺利完工。 二、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因素 1、管理环节薄弱 近些年,我国对铁路施工单位的基础管理越来越重视,给与了更多的投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我国铁路施工单位的管理环节仍然比较薄弱,主要原因还是实行建设项目管理的时间较短,理论体系不够成熟,实践方面还没有明显的成效,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举例说明,一些建筑企业为降低劳动力成本,用人偷工减料,管理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由于人的技术特长存在差异,个人精力也有限,就造成一些管理岗位的工作不能完成。再如,有的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缺乏重视,缺乏安全生产的监督,甚至为减少部门设置,不设立安全监察机构。还有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没有做好紧急预案,对安全事故的发生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管理不到位,以致于开工以后出现紧急事故难以应对。 2、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管理,意识先行,铁路施工安全作为铁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意识上引起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鉴于铁路施工安全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以及铁路建筑施工本身投资大、工期长、时间紧、人员分散的特征,施工单位必须树立安全责任重于天的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并针对铁路施工的特点明确责任划分,勤于管理,避免责任叠加产生互相推诿的弊端,不管是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配合单位,还是监管部门都要担起各自责任,树立安全意识。否则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后果难以预料。 3、人员素质偏低 铁路施工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需要管理部门、勘探部门、安全部门、施工部门各个部门的合作,涉及到人员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关乎到整个工程的质量的好坏。尽管近些年铁路施工单位在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和心血,但成效不佳。在铁路施工行业中,仍然缺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缺乏身兼技术、管理、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没有人才也得开工,毕竟铁路工程现今面临工程量大,施工任务多,时间又紧迫的形势。这种情况下,一些施工单位开始招募缺乏系统的安全生产与技能培训的民工,这些民工充斥在施工队伍,导致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三、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在铁路施工前期严格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做好铁路施工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施工目标、确保工程运输安全的前提条件,所以就要求施工企业要提前制定好合理的施工程序,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在工程施工前,对所有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搞清楚工程作业中存在的疑点,严禁带问题进行作业。同时,铁路运输企业也要针对施工过程中运输组织的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运输事故等,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理预案,成立领导小组,搞好施工协调工作。另外,铁路运输企业还要同有关的运营线路作业的单位,签订相关的施工安全协议,明确各自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对施工的关键内容进行核对,确保施工过程中采取的相关安全措施准确到位,保证施工安全。 2、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督检查责任制 这就要求铁路施工单位同有关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的公司、进行铁路运输安全监管的人员,各自明确其责任,各司其职。若质量监理公司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不符合工程质量标准的,要及时向铁路施工单位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有关安全监理的人员一旦发现工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也有权利要求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如果施工单位不能及时停止施工,对各种问题进行整顿的话,那么之后发生的安全事故则由施工单位一人来承担后果,但是对于因监督不力导致的工程事故,就要由有关安全监理的人员来承担其责任,另外,如果由于铁路交通质量埋下的交通事故隐患,引起交通事故的,就要由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理公司共同来承担责任。 3、进一步强化铁路施工中各单位和部门的整体配合 目前,在我国的铁路建设工作中,存在施工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脱钩”的现象,由于各方立场不同,所以对问题进行考虑的角度也不同,铁路施工企业通常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施工方便,而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则重点考虑减少施工过程中影响其正常运输的因素,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双方企业的要求,就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最优施工方案。在铁路的施工过程中,要涉及到施工、设计、建设、监理、供电、电务、工务、机务、车务等大量单位,这也需要各部门能够在统一指挥下,树立保整体、促大局的意识,不随意拖延时间,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可以更加有序、安全地推进。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 【摘 要】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多方面、立体的活动。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决定在其活动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误区,从而产生事故隐患。项目安全生产管理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弥补现在的不足,形成行之有效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关键词】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前言 当前,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实施情况与期望的目标值偏差较大,涉及的管理问题较多。作为普通的现场安全管理者,简单总结出现阶段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了解相关信息,让更多部门、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关注安全,抓好安全工作。加强对安全管理的认识,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寻求更好的安全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指导实践。 1、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1.1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概念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施工企业及有关单位对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协调和改进等一系列致力于满足生产安全管理的活动。 1.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特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涉及面广,从立项到投产运营后的整个周期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就施工阶段而言表现出以下特征:(1)风险存在的普遍性。(2)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3)风险发展的渐变性。(4)风险表现的多样性。 1.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1)“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它体现了安全和生产的统一,生产和安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在生产过程中必需建立事事有人管,人人抓安全的工作机制。 (2)“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 在对项目各项指标考核、评优创先时,安全指标没有实现,其他指标顺利完成,仍无法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3)“坚持动态安全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原则 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时时刻刻关注安全。 (4)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 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责任领导不处理不放过。 1.4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 目标可分为:识别项目的各种风险;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总结风险带来的教训。 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1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因此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身上。具体表现: (1)项目管理模式上。铁道部一致要求推行架子队扁平化管理模式,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工程分包问题,导致了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全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等情况。 (2)施工单位成本管理。施工单位为谋取效益,在施工过程中低单价操作,而包工头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导致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3)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力度薄弱,管理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项目部、分部安质部缺失作业队的安全管理,这恰恰是安全管理末端重点,违章作业、违规施工、违章指挥频繁发生。 (4)施工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临近既有线施工的安全警示设置不规范、不标准,基坑、高空作业等临边的防护不到位等现象较多。安全措施费的投入未真正落实安全生产上,致使安全工作实施困难。 (5)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由于施工现场人员流动性大,队伍多,人员统计与培训工作难度大,未经培训上岗作业的人员较多。 2.2勘察设计单位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使勘察设计结果存在缺陷,缺少现场调查,安全措施设计考虑不周全,不能保证铁路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在施工配合过程中,需要设计出方案解决的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错失良机,安全风险问题恶化。 2.3监理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未独立建立安全监理工作体系,缺少一套有效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安全监理工作方法,缺少成熟的验收标准。目前唯一套《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及各专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未引起各参建方的重视,甚至没有推广使用。目前安全管理都是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文件性质工作要求,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不强,安全管理工作大部分停留在了书面管理上,监理现场实施安全管理难度大,执行效果不好。监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安全管理理解和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想要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水准,落实人人管安全、人人抓安全存在一定的难度。 2.4建设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建设单位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系统的工作方法,针对现场管理随意性很大,更多的是无纸化管理或转发文件管理,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不严格。 2.5政府法律和监管不到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 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行为流于形式,检查停留在表面问题上,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起不到监督检查的效果。 2.6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铁路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和体制发生变化,安全生产管理与之不太相适应,因此政府主导安全监督管理出现管理漏洞,加之铁路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效率低,致使安全管理不到位,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的市场管理体系未形成。 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3.1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优势在于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的活力,用目标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现在项目安全工作开展更多是被动的的开展,由上往下强压,安全意识不强,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着侥幸心理。所以要实现目标管理就必须完善目标体系,层层制定目标,全员参与,注重实效,重视职工的培训教育,完善目标的评价制度,激励和处罚并举。 3.2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检查 铁路工程建设生产过程中检查并消除生产过程中因设备、人员操作、材料使用、工作环境等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的作用。安全检查时对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求较高,根据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认真检查。检查内容要分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检查结果的处理,明确整改内容、期限、负责人和整改结果的验收。 3.3落实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自我约束,安全目标责任,安全目标考核,安全目标管理监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部门、岗位、人员,在责任层面上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的存在问题,并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奖罚。 3.4加强铁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改善员工的安全行为,通过定期的的培训和内部教育,对施工单位的主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了解安全生产的意义和危害性,掌握安全生产知识,辨识危险源即采取的预防措施,熟悉岗位职责以及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等。 3.5安全生产监管应是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突出安全生产工作立体效应 (1)树立安全也是经济效益观念,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认识不到位是一切工作不到位最为深层次的根源。施工单位领导认识不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安全生产工作消极对待或被动应付,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只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种管理思想观念是不成熟、不可取的。 (2)树立安全管理不能只盯着“不发生事故不死人”的观念 当前一些领导把“不发生事故不死人”当作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和目标,而这只是半截子工程。提到安全生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爆炸等恶性事故,然而安全生产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能忽视,那就是生产在一线的工人们他们的安全健康。 (3)树立安全管理不能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的观念 只有运用系统原理,从整改事故隐患中及时做出了如何避免类似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辩证地看待“整改事故隐患”,不能搞形而上学,要科学取舍。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还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倾向。 (4)树立立体效应观念,多部门群策联防,综合治理 在安全生产管理概念中提到安全生产工作涉及众多的部门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日常的协调工作量非常大,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工人环环相扣。安全生产工作问题,单靠哪一家的力量都很难解决,必须各方面齐抓共管。 (5)运用科学发展观理念,不断改进安全监管方式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许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都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要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从以往重点对具体隐患的检查,转变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为主,查找企业的管理薄弱环节,促进安全生产体系的完善,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从以往重点以告知形式的检查,转变为随机抽查、暗访及巡查为主。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安全监管人员成为企业安全员的不正常现象。对安全责任不落实,致使隐患加重、甚至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严肃追究责任。特别是要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 3.6解决安全生产管理深层次的问题,坚决取缔违法分包、层层转包行为 铁路工程建设实行架子队管理缺乏相关的强制性保障,未得到有效推行。名义上是架子队,其实质上是分包,出现了包而不管的现象,安全管理工作交给包工头管理,岂能落实好?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强化各个职能部门审批把关制度,使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实施有效地运转,才能真正落实全生产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4、结束语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与生产是紧密联系的,因而管生产必须重安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艰辛的过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我们能力范围内齐抓共管,认清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就是生命极端重要性。相信在今后的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安全工作目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创造学》在铁路安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摘 要】本文阐述了铁路维修企业推广应用《创造学》的方式方法及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提出了《创造学》是人们创新的有力工具和解决难题的有效手断,其全新的思维方式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关键词】推广应用;《创造学》;为安全生产服务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以加速度进行更新,铁路新设备、新任务迫使人们去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技能,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创造学》是人们开发智能、开发创造力的一门新学科,而且由于它好学、易懂,方法简单多样,适应范围广,能够立见成效。对于铁路基层站段、车间在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金温铁路工电部内积极推广应用《创造学》,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创造力和现场技术攻关能力。几年来职工共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一百三十多件,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二十一个,完成技术革新十六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职工技术业务素质和设备维修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截止2014年2月28日,工电部实现无一切行车事故4986天,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1 《创造学》的推广与普及 《创造学》引进我国已有几十年了,但推广普及面还不够广,对铁路企业来说,推广应用《创造学》也可以说是起步比较晚,特别是基层站段,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创造学》了解不多,应用更少。多年来,“创新”一词使用率很高,大到国家级的科学技术、治国理念、经济体制的创新;小到铁路站段、车间、班组的维修管理体制、检修方法的创新;从站段管理层到班组员工都想提高自己的创造力,都想为企业出谋划策,都想为企业创新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但苦于找不到创造的对象和方法。那么《创造学》可以帮助您解决这个问题,会使您受益终身。如果全体员工都普遍掌握创造技法并用其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开发出我们每个人的潜在的创造力,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有可为,永远立于不败这地。 多年来,我部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实际,在职工中组织学习、推广和应用创造学,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五年前,在通信专业率先举办了第一期《创造学》培训班,概括讲解了《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紧接着详细讲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国内外应用创造技法所取得重大成果的实例,很受职工欢迎,特别是一些现场技术骨干,对此很感兴趣,要求学习一些具体的创造技法。根据职工的要求,我采取了边学习、边应用、边进行智力训练的方法。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就利用所学的“缺点列举法”解决了生产关键问题3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3项。 推广普及《创造学》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和本单位人员素质情况进行。培训的内容、方式应有所不同,应因人而异。 如推广普及的对象是现场工人,在学习的内容上,应选择那些简单易懂,在实际生产中能经常用到的创造技法进行学习。在培训的方式上要选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去讲解,使他们觉得《创造学》并不深奥,距他们每个人都不遥远,只要努力学习,都能掌握,都能出成果。如:现场老工人葛春荣,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学习“缺点列举法”、“和田十二法”等常用创造技法后,针对金温公司原有铁路道口电话的问题,利用“缺点列举法”,找出了原道口电话的5项缺点,又用“和田十二法”中的“加一加”技法,在原有的道口电话机上加装了受信放大、交流电铃、自动转换备用电源、电子振铃器等。研制出适合多台电话并接的道口专用电话,克服了原来通话声音小、振铃电压低、呼入铃声小的问题,提高了道口电话的运用质量,保证了行车安全,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如果推广普及的对象是管理人员,在学习内容上,应重点学习“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团体创造活动及其组织技法”。如果推广普及的对象是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重点应是“创造性思维和新产品开发”技法,使他们学有所用。 2 创造学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推广普及《创造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创造学》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宣传普及是应用《创造学》的过程,而应用《创造学》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推广普及《创造学》的目的。多年来,创造学在我部应用的范围不断拓展,从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到经营管理和目标决策,从安全管理到安全基础建设上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长期以来,铁路基层站段、车间在一些安全管理、技改项目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往往是主要领导召集各科负责人,开会研究讨论。有时由于意见不统一,会相互指责,领导很难下最后决定,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时机的流逝。主要领导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通过学习《创造学》和智力训练,使我部员工在在传统思维方式上有了新突破,拓宽了思路,掌握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如:我部开展的“四个一”安全活动办法,就是利用创造技法中“缺点列举法”、“头脑风暴法”制定出来的。通过对前几年一直延用的安全活动办法进行缺点列举,共列举出7条缺点,然后又组织相关负责人、技术人员、现场工人共8人,利用“头脑风暴法”,召开智力激励会议,由办公室主任召集,明确议题,并要求在会议期间不能对别人提出的方案、意见进行批评和否定。无论职位高低一律平等,为与会者创造一个平等、自由、敢想、敢说、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经过1小时的热烈发言,共提出各种创议26条,记录员全部记录下来,经会后整理、筛选、归纳,最后形成了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简单适用、深受职工欢迎的“四个一”安全活动办法。该办法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受到职工的一致好评,因活动效果好而受到浙江省国资委的表扬。 随着《创造学》在职工中的推广和应用,职工应用创造学的愿望月十分迫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引导,为职工提供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部每年给各车间下达技术创新计划,要求职工利用创造技法自选项目。由于职工已经初步接受了创造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法,大大扩展了思路,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在设备大中修、技术改造、病害整治中,都能把所学的创造技法与生产任务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了一些生产关键问题。如:为了解决山区铁路通信不畅的问题,我们采用了“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技法,用其它通信运营商已有的设备为自己服务,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金温铁路建立了一个可靠的“立体通信网”,使金温铁路通信从单一脆弱的一条线,变为能与移动、联通、铁通互通、有线和无线互通,在几乎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实现了金温铁路移动虚拟网手机直拨金温铁路自动电话的功能,同时也实现了机车与机车、机车与车站、机车与调度的长途无线通信。当金温铁路没有环保护的光缆中断时,可确保金温长途通信不中断。又如:局电务处要求通信部门要配备多台事故障救援电话,当铁路发生事故时要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障现场,及时接通电话。接电话需要电话机、电话线、照明灯、雨伞行等备品,其重量超过80公斤,且携带不便,浪费事故救援的宝贵时间。针对以上不利因素,我们在重量上用了“减一减”、在外型上用了“变一变”、在体积上用了“缩一缩”、在功能上用了“加一加”的思路提示法,研制出携带方便、组合式、功能齐全的“便携式事故障救援电话机”。在金温线“10.8”事故障救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受到现场指挥的表扬。《创造学》不仅仅在通信专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工务、路桥、信号、电力等专业也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大促进了安全生产。 多年来,创造技法已被我部员工所接受,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应用。通过推广应用《创造学》,使我们认识到:创造技法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有力手段和创新工具,其全新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创造学》好比是种子,职工群众好比是沃土,只要我们把《创造学》的种子播撒到职工中去,就会结出丰硕的创新成果。我们相信,全面推广应用《创造学》的群众性创造活动将不断兴起,将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就会在生产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将有所收获。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融合“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 提升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鼓舞人、凝聚人、塑造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工作方式是用理性疏通人、用亲情教育人、用关爱接触人、用热情帮助人。在路局党委提出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后,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显示出的它的强大生命力,在安全生产中显现出良好地实践效果,今后在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 党政 价值观 一、“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让铁路职工参与铁路安全管理“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 以往,我们铁路沿线小站的许多职工退休的时候都是卷卷铺盖就走了,对自己奉献一生的两根钢轨有着无限的不舍情怀,有着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回忆,但是这一切又有谁愿意聆听?工区的劳务工每天被泥水和汗水涔湿透衣服,冬天在湿寒中等着下一个作业天窗,夏天冒着烈日施工,他们何时又曾被我们记起过?他们捣固的道床,他们更换的轨枕,他们在荒野深山中看守着危石落岩,却都是我们安全的基础。如南宁、百色工务段党委给刚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的职工召开座谈会,领导干部亲自参加,回忆退休职工功绩,肯定退休职工贡献,让退休职工深情满怀回忆美好从前,寄予晚年祝福,给披红带花,真情感人。他们还给劳务工同样的政治待遇,职工开会同时参加,对有工作奉献的劳务工一起表彰,一起奖励,让在岗职工、退休职工、劳务真切感受这是我的家,我是这的主人,我要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让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把“要我讲安全”真正转变为“我要讲安全”。 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唤醒铁路职工真诚热爱安全管理的良知 铁路沿线大部分地区环境艰苦,文化生活匮乏,位于南昆线上的板其车站就是这样一个小站,来到这个小站,给人第一眼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四面环山,车站“吊”在一座大山腰上,两头隧道一夹,在偏僻的山沟里进也进不来,出也出不去,与世隔绝。站长梁忠华没来以前,这个站的职工心是死的,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厌恶、憎恨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干的态度,更不用说对安全管理是真诚热爱的了。这种工作态度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车站值班员在给列车放通过信号时是坐在椅子上歪斜着身子用棍子捅控制台上信号按钮,每当接到外边打进的电话时,开口就说“板其监狱”。他们对工作岗位热爱,被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得不到“亲情”关爱所埋没,于是他们在拿岗位消遣,拿安全开玩笑。正是站长梁忠华来后,用热情营造幸福环境,用激情点燃事业希望,用“亲情”帮助后进职工找回爱岗敬业良知。从此这里成了爱岗敬业乐土,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典范,成了南昆线上的先进站。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正常的良知,“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帮助职工把埋没很久的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当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后,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岗位、重要项点还怕没有人去落实吗? 三、 “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调动铁路职工克服安全管理工作困难的力量 南昆线冗百线路工区管辖的线路,小半径曲线多、伤损钢轨多、失效枕木多、线路几何尺寸变化快,生活条件困难,经常持续缺水,生活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保障线路安全的任务虽然艰巨,但他们却充满干劲十足,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有着他们的好兄弟汪伯华,大家信服他,愿意跟他干。他业务不仅熟,工作带头,对每一名职工,他都当成兄弟姐妹,张哥李姐地称呼他们。他们也把他当成知心人,大事小情都愿意和他说一说。有时候干活累了或发奖金了,他会在收工后自己掏钱买来酒菜,在宿舍和大家聚一聚,聊一聊,讲讲工作中的问题,说说下一步的干法,融洽职工之间的感情。沙厂坪工区有位职工原来一心想调走,和汪伯华干了一段时间后,段里要调他到条件好的工区,他死活不愿意走。后来,汪伯华因为工作需要调动时,职工们都流下了真情挽留的眼泪。2006年以来,汪伯华同志先后把5个后进工区带进全段先进班组行列,被誉为“后进班组的119”。为了全面掌握工区线路设备质量,别人每月检查一遍,他往往要检查几遍,确保不漏一个病害、不留一处隐患。几年来,他所在工区负责维修的线路设备质量始终排在全段前列,线路质量优良率达95%,合格率达100%;他所带的沙厂坪、冗百工区多次荣获南宁铁路局先进班组、标杆班组和铁道部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他时时处处为职工着想,每年春节、“十一”等长假,总是主动提出留在工区值班。职工们都说:“跟着这样的工长干我们没的说,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真正做到用真情把人心拢起来,确保线路安全。 四、“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 铁路企业的“半军事化”属性注定铁路企业需要“严格管理”。但是光又“严格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容易陷入被动、机械管理状态中,让职工在机械状态中抵制管理。单纯的“严格管理”可以让职工怕,但却不能让职工服。职工在抵制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劳资交换”的态度,即,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既没有为企业尽职尽责的主动性,更没有工作幸福、幸福工作的归属感。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人还是操控机器设备的主体,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动能,想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来取代人工发展生产的想法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行的,离开了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没有办法实现。只有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才能抓住人这一主导安全风险的核心要素,实现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发展。 五、小结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摒弃那种“非敌即友”、“非正即反”的两极化思维,坚持“注重典型开路、注重领导方法、注重干部作风、注重职工想法、注重营造氛围、注重方式方法”的“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将“严管”与“关爱”和谐统一,以实现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 针对当前的铁路施工,本文从铁路安全管理认识、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安全管理的四点措施及安全管理具体做法。 【关键词】 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安全管理跟不上规模的扩大,对新技术的安全特性认识不足,以致新运营的线路屡次发生故障、事故。为了有效的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必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方针,通过几年的铁路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管理进行了思考。 一、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 铁路安全生产就是运输系统运行秩序正常、旅客生命财产无险、货物和运输设备完好无损的综合表现,是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全部生产活动协调运作的结果。铁路运输生产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旅客和货物安全、及时地运送到目的地。起作用、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铁路运输必须把安全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而安全管理,就是直接控制和保障安全实现的有力工具。它是稳定运输安全局面的手段。如果安全形式不稳,不断发生事故,势必打乱运输秩序,干扰总体部署,分散工作精力,社会舆论也会反映强烈,铁路工作会处于被动状态,铁路改革与发展就会失去了重要前提与基础。因此,稳定运输安全格局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运输安全环境,一切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为保证铁路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必须把安全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二、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随着铁路快速发展,因建设造成的重大生产事故和运营事故不断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当下的安全生产管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一)当下的安全管理它不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我们强调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安全生产责任制中规定了各个阶层、部门、各级人员应负的职责,但实际上抓安全的除去专职的安全干部外,其他工作人员很少对安全工作去系统地贯彻。 (二)当下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大部分停留在口头上。安全工作很少讲经济效益,很少与经济效益挂钩。施工中发生伤亡事故,到底造成多少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没有认真去统计。 (三)安全工作着重于对已经发生的伤亡事故的分析处理,而对事故前的预测、防范工作却欠缺,即属于事故管理型的,而不是事故防范型的,没有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四)安全认识不到位,重生产轻安全,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谈薄。甚至有“死人算什么,施工哪有不死人的,不就是赔几十几万嘛,有什么了不起”的非人道的错误思 (五)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大多以罚代管,忽视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忽视安全设施的建设;有些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于管理而是应付检查,不仅不重视制度的建设更不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 (六)事故应急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有明显不足,在诸多的事故救援过程中应急救援响应的启动迟缓,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错杂无章。充分显示了应急救援工作重视不足,应急救援演练华而不实。 三、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四点措施 (一)统筹全局,实行系统安全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导致发生灾害性事故的原因是很多的,包括人、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如人的误判断、误操作、违章指挥及违章作业,设备缺陷、安全装置失效、防护器具的缺陷、作业方法及作业环境的缺陷等。所有这些因素又涉及到设计、施工、操作、维修、贮存、运输及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安全是同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和条件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的,不考虑这些联系和制约关系,只是孤立地从个别环节或在某一局部范围内分析和研究安全保障,是难以奏效的。 (二)落实“预防为主”,进行预先安全分析与评价 预防事故的关键在于认识危险,进行危险性预测,运用科学知识和手段,对施工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及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和推断,进行危险源辨识,明确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危险所在并进行预防,同时也可对各种设计方案能否满足施工安全性的要求进行评价,作为制定措施的依据。 (三)对危险性施工进行归拢统计定量分析 安全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界定的问题,也就是界定是否安全,可行与不可行的界限。对危险性施工进行归拢统计定量分析,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研究故障和事故同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揭示其规律,就可以 对危险性等级及可能导致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为选择最优的安全措施方案提供依据。 (四)落实安全投入,把安全与生产统一起来 安全生产费用的足额使用是施工过程中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物质保障,安全生产费用的足额、合理、科学使用才能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安全性是指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可靠性、安全性和生产稳定三者结合起来,是施工决策与施工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则。 四、安全生产管理的做法 (一)形式多样的进行宣讲、培训安全知识及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生产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放在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想办法、要多管齐下。不仅要通过安全培训、常规性的安全教育,还要充分发挥安全专题会议、安全画报、宣传条幅等多种途径的作用,不断加强宣传效果; (二)“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施工生产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的初衷及最终目的都是人。 安全生产管理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加强安全考核 一是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安全考核达标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 二是评选安全标兵、安全先进生产者,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充分发挥“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的激励作用。 (四)安全管理要全员、全方位管理 所有施工生产过程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所以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工程技术、物资设备、工程试验、综合管理、商务合约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五)安全管理要常抓不懈,建立长效机制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项目进场开始,要一直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直到竣工。在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总之,施工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安全检查,严格按有关规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及时查出隐患,认真进行整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防止出现新的事故隐患;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得安排没有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职工从事特种作业;全面推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 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等物资是工务段完成铁路线路与桥梁养护和维修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水平及关系着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工务段实现其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关键。本文从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出发,针对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以期在确保物资供应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消耗,实现铁路整体的安全、高效、及节能运行。 【关键词】 物资供应 铁路 规范管理 采购计划 1 工务段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 作为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工务段担负着线路与桥梁设备等的养护和维修任务,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铁路道口的看守和巡道等确保线路安全、顺畅的运行。而在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工作中,作为线路日常养护与维修的物质基础,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主要包括钢轨、轨枕、曲线、道床、防爬设备及连结零件等。这些设备与配件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线路结构,在承接机车荷载的同时,为列车运行提供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结构部分满足相关的强度和稳定性标准要求,各部分之间连结紧密顺畅,才能保证列车按照既定速度平稳、安全、连续地高效运行。 一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路设备及其配件的技术革新也不断涌现,如何应用强度高、韧性好、使用寿命长的配件,使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上升到更高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摆在工务段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线路维护所需的大量设备和配件成本高、占地多,特别是在经营自主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物资材料成本已经成为了工务段运营中的主要支出,因此,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做好线路维修计划和设备台账的标准化,使线路物资的管理紧跟现场,推进节约型工务段的建设工作,也就成为了工务段管理的重中之重。 2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受到了传统铁路物资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物资的设备及其配件多为专用器材,往往由铁路局本身负责组织供应,其管理的统一性和集中性非常大。传统的分配供应体制在国家批准物资申请后,统一分配,造成了供应机构重叠、储备分散、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不理想等问题。而随着铁路经营改革的推进和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的落实,各铁路局、各工务段也开始转变观念,开展精细化管理以促进成本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实现。然而在合理控制开支的过程中,工务段的物资管理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者充分的重视。 首先,在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物资采购审批、执行等制度时,常存在因管理者责任心不足而导致的违规现象;其次,目前一些工务段提出了“零库存”的物资管理目标,以期通常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来提高铁路设备与配件的利用率,但落实到实践中,就变成了无计划的随买随用,无法发挥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势;再次,虽然各工务段都建立了物资管理台账,但台账登记的不够规范和及时,导致台账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实现其管理职能;此外,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操作系统未统一、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也都是目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 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 3.1 建立可追溯机制 切实落实管理制度 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及其执行力的提高是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增效的先决条件。在制度的制定环节,应首先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删除其中与现代铁路企业经营不相符合的条款,增加新体制下需要落实的项目,并重视对约束不明条款的细化和明确。而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则应通过有力的监督,建立“谁经办、谁负责”的可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员工在采购渠道、配件质量、供应时效、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工作绩效与经济奖惩相联系,并通过使用责任追究警示板、红黄牌警告的形式,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警惕感。 3.2 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与“零库存”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应以切实掌握现场维护工作所需物料的现状为前提,科学测定能耗指数,完善费用标准体系,对不同部门不同季节需要采购的物资、数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的准确性;通过强化物资采购计划审批制度,确保计划的实施兑现;并优化库存结构,合理定量储备设备、配件,并根据各仓库日常消耗数量,正确分配到各仓库。此外,还应依托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规范、有序、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物资管理“零库存”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库存而增加工务段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应在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部分常用物资和配件,实行“以厂代储”、“以用定购”、“以店代库”、“零距离供货”等管理措施,“以厂代储”和“以用定购”是指将没有使用的配件物资作为供应商产品存放在物资仓库内的,由材料科暂时负责保管,不形成购销关系。“以店代库”则是指对于金属类、工装设备配件等的供应,通过合理的程序,在本地区选择一家供应商,机务段采用“以用定购”、“代保管”的形式对其产品进行使用和保管。上述办法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流资的占用,并通过供货距离的缩短,缓解了物资供应压力,确保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 3.3 台账的规范管理 为使现场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在台账及其他技术资料中,工作中应要求所属各车间、工区保管好上年年末的配线图、综合图、道岔铺设图、以及道口登记簿等技术资料;对于钢轨、成段更换轨枕等的维修更换与钢轨、轨枕、道岔等的大修更换应及时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并上报线路技术科,所在工区一并修改钢轨轨枕台账,确保各类台账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以现场的技术数据为准,做到技术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确实要对技术资料进行变更时,必须书面提出设备变更申请,上报线路科,接到线路科下达的变更通知后,方可进行设备的变更,并应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当年大机作业后的技术资料应及时修改现场技术数据,做到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此外,台账的填写必须依据相应的填写规范,填写并整理完成后应妥善保管,并须采取定期与随机两种方式进行抽查和检查,确保填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从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目前的物资管理水平还未能满足现代化铁路企业的组织需要与列车行驶的安全需求。有鉴于此,工务段管理人员应对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等经营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力求以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种设备及其配件供应到位,并以有力的监督,达到物资供应质量提升和成本消耗降低的效果,最终实现铁路系统的运行安全。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等物资是工务段完成铁路线路与桥梁养护和维修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水平及关系着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工务段实现其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关键。本文从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出发,针对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以期在确保物资供应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消耗,实现铁路整体的安全、高效、及节能运行。 关键词:物资供应 铁路 规范管理 采购计划 1 工务段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 作为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工务段担负着线路与桥梁设备等的养护和维修任务,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铁路道口的看守和巡道等确保线路安全、顺畅的运行。而在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工作中,作为线路日常养护与维修的物质基础,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主要包括钢轨、轨枕、曲线、道床、防爬设备及连结零件等。这些设备与配件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线路结构,在承接机车荷载的同时,为列车运行提供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结构部分满足相关的强度和稳定性标准要求,各部分之间连结紧密顺畅,才能保证列车按照既定速度平稳、安全、连续地高效运行。 一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路设备及其配件的技术革新也不断涌现,如何应用强度高、韧性好、使用寿命长的配件,使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上升到更高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摆在工务段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线路维护所需的大量设备和配件成本高、占地多,特别是在经营自主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物资材料成本已经成为了工务段运营中的主要支出,因此,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做好线路维修计划和设备台账的标准化,使线路物资的管理紧跟现场,推进节约型工务段的建设工作,也就成为了工务段管理的重中之重。 2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受到了传统铁路物资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物资的设备及其配件多为专用器材,往往由铁路局本身负责组织供应,其管理的统一性和集中性非常大。传统的分配供应体制在国家批准物资申请后,统一分配,造成了供应机构重叠、储备分散、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不理想等问题。而随着铁路经营改革的推进和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的落实,各铁路局、各工务段也开始转变观念,开展精细化管理以促进成本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实现。然而在合理控制开支的过程中,工务段的物资管理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者充分的重视。 首先,在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物资采购审批、执行等制度时,常存在因管理者责任心不足而导致的违规现象;其次,目前一些工务段提出了“零库存”的物资管理目标,以期通常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来提高铁路设备与配件的利用率,但落实到实践中,就变成了无计划的随买随用,无法发挥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势;再次,虽然各工务段都建立了物资管理台账,但台账登记的不够规范和及时,导致台账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实现其管理职能;此外,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操作系统未统一、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也都是目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 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 3.1 建立可追溯机制 切实落实管理制度 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及其执行力的提高是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增效的先决条件。在制度的制定环节,应首先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删除其中与现代铁路企业经营不相符合的条款,增加新体制下需要落实的项目,并重视对约束不明条款的细化和明确。而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则应通过有力的监督,建立“谁经办、谁负责”的可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员工在采购渠道、配件质量、供应时效、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工作绩效与经济奖惩相联系,并通过使用责任追究警示板、红黄牌警告的形式,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警惕感。 3.2 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与“零库存”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应以切实掌握现场维护工作所需物料的现状为前提,科学测定能耗指数,完善费用标准体系,对不同部门不同季节需要采购的物资、数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的准确性;通过强化物资采购计划审批制度,确保计划的实施兑现;并优化库存结构,合理定量储备设备、配件,并根据各仓库日常消耗数量,正确分配到各仓库。此外,还应依托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规范、有序、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物资管理“零库存”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库存而增加工务段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应在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部分常用物资和配件,实行“以厂代储”、“以用定购”、“以店代库”、“零距离供货”等管理措施,“以厂代储”和“以用定购”是指将没有使用的配件物资作为供应商产品存放在物资仓库内的,由材料科暂时负责保管,不形成购销关系。“以店代库”则是指对于金属类、工装设备配件等的供应,通过合理的程序,在本地区选择一家供应商,机务段采用“以用定购”、“代保管”的形式对其产品进行使用和保管。上述办法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流资的占用,并通过供货距离的缩短,缓解了物资供应压力,确保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 3.3 台账的规范管理 为使现场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在台账及其他技术资料中,工作中应要求所属各车间、工区保管好上年年末的配线图、综合图、道岔铺设图、以及道口登记簿等技术资料;对于钢轨、成段更换轨枕等的维修更换与钢轨、轨枕、道岔等的大修更换应及时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并上报线路技术科,所在工区一并修改钢轨轨枕台账,确保各类台账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以现场的技术数据为准,做到技术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确实要对技术资料进行变更时,必须书面提出设备变更申请,上报线路科,接到线路科下达的变更通知后,方可进行设备的变更,并应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当年大机作业后的技术资料应及时修改现场技术数据,做到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此外,台账的填写必须依据相应的填写规范,填写并整理完成后应妥善保管,并须采取定期与随机两种方式进行抽查和检查,确保填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从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目前的物资管理水平还未能满足现代化铁路企业的组织需要与列车行驶的安全需求。有鉴于此,工务段管理人员应对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等经营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力求以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种设备及其配件供应到位,并以有力的监督,达到物资供应质量提升和成本消耗降低的效果,最终实现铁路系统的运行安全。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加强山区铁路中间站安全生产的研究 摘要:本文对通过山区铁路中间站在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的程序、作业方法、作业人员素质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探讨山区中间站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法。 关键词:山区中间站 安全生产 接发车作业 调车作业 改进方法 1 山区铁路中间站技术设备、车流特点、运输作业情况简介 中间站是设置在铁路区段内的车站,办理列车接发、会让作业及摘挂列车的调车作业。中间站办理的技术作业主要是接发列车作业和摘挂列车摘挂车辆的技术作业。山区中间站设备规模较小,在我段皖赣、铜九铁路沿线中、小城镇和农村中遍布,在发展地方工农业生产、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中起着很大作用,在山区中间站可分为两类:①无摘挂作业的中间站;②有摘挂作业的中间站。 2 运输安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山区铁路中间站的分布在远离市区、县城所在地,绝大部分中间站处于山区中的乡村,职工大部分跑通勤,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基本上不满意,思想负担较重,由于车站所在地人烟稀少,发生非正常作业往往都要靠在站当班职工自己控制,对他们的业务素质是个考验。 山区中间站运输安全工作分为接发列车作业安全、调车作业安全、客运、货运安全四个大的方面。每一分支中又由作业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管理、作业环境四个环节有机结合,才得以确保安全生产,所以要对各个环节加以研究: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分为正常情况下,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正常,由于接发列车受联锁关系制约,可以集中办理行车闭塞、排列列车进路,故作业效率高,即使作业出错,也会受到联锁关系制约不能开放敌对信号机或排列敌对进路,从而较好地控制了闭塞关、进路关且具有较高的作业效率,运输安全情况较稳定。这时如果区输安全出现问题,必然是在人员、管理、环境三项中发生了问题。而当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故障及停电时,行车闭塞、列车进路均由作业人员人工操纵,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扳道员任一环节出错,均可导致运输事故。 调车作业中也分为设备正常和非正常,当设备正常时,要重点注意人身安全、连接员和调车长的配合,人员进入车档作业的防护,摘挂作业的程序,本务机牵引、推进的速度,严防超速。非正常作业中,车列压不死轨道电路造成调车进路不能随车到的移动出清后解锁,值班员不能确定车列运行位置,也就是联锁失效,这种情况一定要采用问路式调车方法。 从车务段近十年发生的事故案例来看,事故从时间上看易发生在夜间和正午,原因是作业人员易盹睡、夜间照明不好、能见度低。从作业上看易发生在非正常作业和调车作业中,这两种情况,因为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失效,行车凭证、列车进路均由作业人员掌握、作业环节多,调车作业中机车车辆是运动的,一些易想不到的有害情况会随时发生:如车辆溜逸、连挂超速,道岔转换不及时、轨道电路故障等。从行车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可知,事故的预防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严格执行接发列车的标准化作业程序,特别在非正常行车作业中,更要严控凭证、进路、信号关,通知列车调度员和车站站长,对关键岗位及行车凭证要双人双确认。班前一定要认真间休,保证班中充沛的精力。执行车站调车作业标准,对于调车进路,要严格问路式调车,出路、进路均要认真要道还道,对停留车辆要严格执行防溜措施。 3 加强山区铁路中间站运输安全的对策建议 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及调车现状分析 3.1 非正常接发列车安全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近年来,由于天气变暖,温差变化大,行车设备易发生故障,防洪防汛工作中设备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春夏之交的雷雨、夏季汛期的洪水、秋季的迷雾、冬季的降雪加上线路大中修,山区中间站非正常情况下办理接发列车明显增多,与正常办理接发列车相比,安全风险明显加大: 3.1.1 是联锁形式发生了变化。正常的信联闭设备停用或故障后,闭塞、进路、凭证等联锁制约关系,全靠人工操作控制,特别是作为单一指挥者的车站值班员,除了通过电话听取汇报外,对现场实际情况,几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解掌握,现场任一环节失误,均有可能导致险情。 3.1.2 是对作业人员技术业务要求更高。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对山区一个车务段来说几乎天天都有,而对某一个职工来说,有时一年就经历一、二次。俗话说“拳不离手”,难得一遇就显得生疏。且不同的施工内容,其行车组织办法也不一样,这对施工组织管理工作及作业人员业务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 3.1.3 是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环节多、干扰大。要做到设备施工与列车运行兼顾难度很大。确保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安全,特别是确保旅客列车的绝对安全,任务异常艰巨。 3.2 中间站调车作业的安全特点 在山区中间站调车作业中,直接占用正线进行作业的占20%左右,占用到发线或与到发线相衔接的专用线、货物线上的作业占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中间站调车作业的特点是:安全风险大,作业难度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首先,由于作业性质特殊,需利用列车运行间隙进行作业,稍有闪失将对正线及客车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特别是如果因轨道电路出现失常或人为操作失误,在机车车辆占用的情况下转换道岔,出现的结果将不再是挤岔,而是车辆脱轨中断正线,安全风险大,影响面广。 其次,山区中间站无专职调车组,兼职人员业务水平、应变处理能力及作业经验均与专职人员有较大的差距,人员素质方面的差距只能通过强化相应的控制手段来进行补救。 3.3 确保非正常接发列车及山区中间站调车安全的有关对策: 3.3.1 从技术管理入手,不断严密现场安全的防范体系 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中间站已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非正常接发列车控制手段,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两个“流程”。即:有计划施工中间站站长坚持“阅读施工计划-制定接发列车方案-方案报段审核-组织班组学习-召开协调会、预备会、点名会-现场组织把关-小结”的施工组织管理流程。遇设备临时故障按非正常办理接发列车时,车站值班员必须执行“派人现场检查-通知工电部门-汇报站长和列车调度员-站长现场把关-固定接车进路―双岗确认进路位置”的应变处理流程。 为确保中间站调车安全,应长年坚持以下四项基本管理制度:《未设调车组的车站调车,作业计划站长审核签字制度》;《调车作业站长现场把关制度》;《要道还道的问路式调车制度》;《停放车辆,对车辆的防溜及防溜措施4-6小时检查制度》。通过严密的控制手段,使作业安全可靠度不断提高。 3.3.2 从强化培训入手,不断增强作业人员的业务技能 根据熟练性工种技术培训的特点,应坚持反复抓、抓反复:首先,每年分批分期安排计划,组织非正常接发列车、调车实作技能“人人过关”培训,使作业人员的基本技能不断得到巩固;其次,根据现场具体需要组织实用技能培训,小站兼调车的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需要调车实用技能。 3.4 从分层管理入手,不断实现现场安全的有序控制 遵循逐级负责的原则,在安全关键控制上下功夫: 班组――按“安全自控形班组”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自控互控。如非正常接发列车,扳道员汇报进路未讲明道岔开通位置,车站值班员就必须进行追问,车站值班员填写好行车凭证在递交前,助理值斑员必须进行复核,从而在作业程序上相互“补位”。 中间站――按《中间站管理标准》及上级有关要求,遇有非正常接发列车及有关调车,站长必须立即赴现场把关;对有计划施工应认真做好有关组织工作;对停留车辆必须按规定检查安全距离及防溜措施。 车务段――在做好非正常接发列车及中间站调车有关组织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安全小分队全天候对中间站调车各关键环节、作业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巡查,对各中间站长非正常接发列车及调车作业现场控制到位情况进行抽验。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浅谈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的分析,探讨了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些方法,以此促进铁路施工在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关键词: 影响 安全生产因素 铁路施工企业是高危行业之一,其危险性主要集中在施工现场,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从现实和深远的战略角度看待安全生产,找出铁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提高安全认识和加强领导,落实文明施工,实现安全生产。 一、目前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因素 1、监督检查 由于铁路施工单位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体系不完善,安全监督检查体系运转存在问题、专职安全监督检查人员不足、安全监督检查措施力度不够、安全监督检查手段落后,难以适应铁路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 2、人员素质 目前,铁路施工企业架子队中,作业人员80%以上是农村劳动力,特种作业人员缺乏。作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工占的比例较大,其安全防护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更少,业务素质低,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往往在安全事故面前束手无策。 3、安全技术手段和安全教育 铁路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以及施工危险大的工程增多,大断面隧道、高墩大跨桥梁比例增大,大型桥梁制、运、架设备的大量使用,安全隐患越来越多,这就给施工安全生产提出新的难题。 高校中设立施工安全有关的学科非常少。农民工由于局限性,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有限,有些施工单位农民工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和岗前安全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4、安全防护 安全设施和安全防护用品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铁路施工企业的个人安全防护除了常用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等安全防护用品外,特种作业的安全装备质量低劣,且配备严重不足。很少有哪个工地普及了安全鞋、安全眼镜等安全防护用品。 5、铁路施工安全危险预测和评估 对铁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和评估,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部份铁路施工的安全危险的预测和评估机制很不完善,对安全隐患排查基本流于形式,专项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审批也在走过场。 6、诚信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 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建设安全工程、精品工程,铁道部对铁路施工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制度,这就使铁路建设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对铁路施工企业的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的诚信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是铁路施工生产安全的对策,在促进施工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控制 1、保证企业信誉与安全生产相统一 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施工安全是关系着企业的信誉。一个信誉好的企业必定具备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铁路施工企业是一个高危行业,施工现场是一个各种危险因素多、事故发生概率较大的地方,是一个对内构成安全威胁、对外则是自毁信誉的地方。因此,铁路施工企业必须要从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重视安全工作,以企业信誉为大局,以施工安全为大局的大局。 2、认清施工安全与企业创利的关系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创利。效益是人创造的,而人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铁路施工安全先要维护人的安全生产劳动,进而才能创造效益。铁路施工是人与材料、机械反复交往的过程。施工人员频繁地在这种地方活动,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事故,对此不仅要提高人的安全防护意识,还要增加安全防护设施。有必要的投入才可以换来安全,才可以换来安全的施工局面,短期的利益行为会留下安全隐患。安全施工的资金投入一定要与其创的效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创效益。没有对施工安全的投入,就不会有稳定的施工环境,创效益也只是一句空话。 3、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在施工过程中人起着主导作用。人的行为是可控的又是难控的,人员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难点。因此,对施工现场的人和环境系统的可靠性,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分析、判断、调整,强化动态中的安全管理活动。 3.1 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作业人员认识事故危害和安全价值形成的自我保护意识,它是作业人员学习安全技能、生产安全心态、支配安全行为的思想保证。只有通过对作业人员的行为控制,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让作业人员保持良好的安全心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正确的安全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安全效果,才能促进安全生产而获得安全效益。 3.2 奖惩激励法:精神激励是重要的激励手段,它通过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调动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让员工参与各种安全活动过程,让他们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参与决策,吸收他们中的正确意见。要求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作业,杜绝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发生。对安全生产的好人好事可采取评先进、发奖金、树立榜样等进行奖励。对违纪者的可采取罚款、通报批评、警告等处罚,奖励或处罚应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处理。 3.3 管理制度控制法:安全生产管理是依靠安全生产机构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办法,直接对作业人员的行为实行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合理分配不同层次安全管理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在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时,应考虑每个人合适的控制跨度,以确保每个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作业人员的作业过程进行监控,从而确保对自己负责范围内安全生产情况的有效控制。 4、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有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 4.1 设备的本质化安全:是指操作失误和设备出现故障时,设备能自动发现并自动将其消除,从而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安全装置是在设备性能结构中保证人机系统安全,而给主体设备设置的各种附加装置,是保证机械设备安全运转和保证在可能出现危险状态下保护人身安全的安全技术措施。 4.2 加强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控制设备最终因素是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可通过技术手段缓解和通过人的管理改善。设备的安全管理贯穿于整个设备的选择购置、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修停用等过程。主要包括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的安全审查与验收;安全操作规程规定;安全运行检查;维修保养、报废;安全检测、监控、检验档案管理等。 5、改善作业环境 5.1 科学的施工平面布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布置施工现场平。在施工实施阶段,根据要求设置施工便道、组织排水、搭建临时设施、堆放材料和设置机械设备、临时用电与出入口位置等。做到分区明确,合理定位。 5.2 施工现场根据施工项目的要求,划分为生产区(辅助作业区)、材料堆放区和办公生活区。生产区与办公生活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对危险区域应设置防护措施,划分隔离,以免人员误入造成安全事故。对功能区的划分还应考虑交通、水电、消防和卫生、环保等因素。 6、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施工现场,需要大量有着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应用安全科技成果和产品,改善施工环境和条件,有效地保护施工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的安全。 7、提高安全认识 施工安全生产与安全认识的关系涉及企业的三个层次,即领导层、管理层、作业层。目前经常出现一些领导层、管理层说多做少、作业班组则听多做少的现象。三个层次的人员不单要认识事故的危害性,还要认识安全的必要性。首先领导要认清自身的责任,管理层要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操作员工要认识到安全给自身的益处。企业可以通过新工人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其中包括一些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举办安全知识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人施以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培训,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的认识,要让员工做到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要让员工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安全技能。只有认识提高了,政策法规就能落实,安全制度就可以执行,进而才能实现安全生产。 8、加强领导 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即把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责权利、人财物加以综合考虑,并实现安全生产目的。加强领导首先要领导层有法制观念,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要有责任感,要有及时、正确的安全决策;其次,加强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确保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再次,领导本身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动员工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还要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对查处事故要铁面无私,公正廉明。 9、文明施工和标准化工地建设 文明施工和标准化工地建设包括广泛的内容,如施工现场布置、工地整洁程度、材料堆放、各种标识标牌、员工生活风貌以及企业文化等。这些方方面面很多都是以安全为前提实行的。安全与文明施工是一件相互的关系,只有做好了安全工作,文明施工才能得以真正实行,而反过来,文明施工又可以促进安全施工。从某种意义来说,文明施工带来了安全,安全又保证了文明施工,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能给铁路施工企业带来实在的利益。 10、结束语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在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关心和维护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权利,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没有安全的保障,便没有员工的高度积极性,就没有施工生产的高效益。因此,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也是非常严肃细致的一项工作。
室内装饰论文:室内装饰设计要素和基本原则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关键词:室内装饰设计 要素 基本原则 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一.室内装饰设计要素 1.空间要素。空间的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2.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4.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完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 5.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求的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6.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以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以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均起着积极作用。 二.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室内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内环境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要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合理配置陈设与家具,妥善解决室内通风,采光与照明,注意室内色调的总体效果。 2.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精神功能要求 室内设计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精神功能的要求(视觉反映心理感受、艺术感染等)。室内设计的精神就是要影响人们的情感,乃至影响人们的意志和行动,所以要研究人们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与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设计者要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升华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室内环境如能突出的表明某种构思和意境,那末,它将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其在精神功能方面的作用。 3.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现代技术要求 建筑空间的创新和结构造型的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应取得协调统一,充分考虑结构造型中美的形象,把艺术和技术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室内设计者必须具备必要的结构类型知识,熟悉和掌握结构体系的性能、特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它置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范畴之中,要使室内设计更好地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4.室内装饰设计要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风格要求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各民族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的不一样,在建筑风格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地区特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差异,使室内装饰设计也有所不同。设计中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要体现民族和地区特点以唤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面的围合限定而成,从而确定了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室内装饰的目的是创造适用、美观的室内环境,室内空间的地面和墙面是衬托人和家具、陈设的背景,而顶面的差异使室内空间更富有变化。 (一)、基面装饰-----楼地面装饰 基面-----在人们的视域范围中是非常重要的,楼地面和人接触较多,视距又近,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中,是室内装饰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中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基面要和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取长补短,衬托气氛。 从空间的总体环境效果来看,基面要和顶棚、墙面装饰相协调配合,同时要和室内家具、陈设等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 2、注意地面图案的分划、色彩和质地特征。 地面图案设计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强调图案本身的独立完整性,如会议室,采用内聚性的图案,以显示会议的重要性。色彩要和会议空间相协调,取得安静、聚精会神的效果;第二种是强调图案的连续性和韵律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律性,多用于门厅、走道及常用的空间;第三种是强调图案的抽象性,自由多变,自如活泼,常用于不规则或布局自由的空间。 3、满足楼地面结构、施工及物理性能的需要。 基面装饰时要注意楼地面的结构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构造、施工上的方便,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图案效果,同时要考虑如防潮、防水、保温、隔热等物理性能的需要。 基面的形式各种各样,种类较多,如:木质地面、块材地面、水磨石地面、塑料地面、水泥地面等等,图案式样繁多,色彩丰富,设计时要同整个空间环境相一致,相辅相成,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墙面装饰 室内视觉范围中,墙面和人的视线垂直,处于最为明显的地位,同时墙体是人们经常接触的部位,所以墙面的装饰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满足以下设计原则: 1、整体性。 进行墙面装饰时,要充分考虑与室内其它部位的统一,要使墙面和整个空间成为统一的整体。 2、物理性。 墙面在室内空间中面积较大,地位较主要,要求也较高,对于室内空间的隔声、保暖、防火等的要求因其使用空间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宾馆客房,要求高一些,而一般单位食堂,要求低一些。 3、艺术性。 在室内空间里,墙面的装饰效果,对渲染美化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的形状、分划图案、质感和室内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创造室内空间的艺术效果,墙面本身的艺术性不可忽视。 墙面的装饰形式的选择要根据上述原则而定,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抹灰装饰、贴面装饰、涂刷装饰、卷材装饰。这里着重谈一下卷材装饰,随着工业的发展,可用来装饰墙面的卷材越来越多,如:塑料墙纸、墙布、玻璃纤维布、人造革、皮革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使用面广,灵活自由,色彩品种繁多,质感良好,施工方便,价格适中,装饰效果丰富多彩,是室内设计中大量采用的材料。 (三)顶棚装饰 顶棚是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室内空间装饰中最富有变化,引人注目的界面,其透视感较强,通过不同的处理,配以灯具造型能增强空间感染力,使顶面造型丰富多彩,新颖美观。 1.设计原则 (1)、要注重整体环境效果。 顶棚、墙面、基面共同组成室内空间,共同创造室内环境效果,设计中要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自身的特色。 (2)、顶面的装饰应满足适用美观的要求。 一般来讲,室内空间效果应是下重上轻,所以要注意顶面装饰力求简捷完整,突出重点,同时造型要具有轻快感和艺术感。 (3)、顶面的装饰应保证顶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不能单纯追求造型而忽视安全。 2、顶面设计形式 (1)、平整式顶棚。这种顶棚构造简单,外观朴素大方、装饰便利,适用于教室、办公室、展览厅等,它的艺术感染力来自顶面的形状、质地、图案及灯具的有机配置。 (2)、凹凸式顶棚。这种顶棚造型华美富丽,立体感强,适用于舞厅、餐厅、门厅等,要注意各凹凸层的主次关系和高差关系,不宜变化过多,要强调自身节奏韵律感以及整体空间的艺术性。 (3)、悬吊式顶棚。在屋顶承重结构下面悬挂各种折板、平板或其它形式的吊顶,这种顶往往是为了满足声学、照明等方面的要求或为了追求某些特殊的装饰效果,常用于体育馆、电影院等。近年来,在餐厅、茶座、商店等建筑中也常用这种形式的顶棚,使人产生特殊的美感和情趣。 (4)、井格式顶棚。其是结合结构梁形式,主次梁交错以及井字梁的关系,配以灯具和石膏花饰图案的一种顶棚,朴实大方,节奏感强。 (5)、玻璃顶棚。现代大型公共建筑的门厅、中厅等常用这种形式,主要解决大空间采光及室内绿化需要,使室内环境更富于自然情趣,为大空间增加活力。其形式一般有圆顶形、锥形和折线形。 总之,室内装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希望能和设计同行们共同探讨,不正确的地方,恳请批评指正。 室内装饰论文:浅议室内装饰设计 摘要: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关键词:室内装修 环境 装饰 一、 室内装饰设计要素 1.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我们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2.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4.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 5.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的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6.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二、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室内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内环境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要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合理配置陈设与家具,妥善解决室内通风,采光与照明,注意室内色调的总体效果。 2. 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精神功能要求 室内设计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精神功能的要求(视觉反映心理感受、艺术感染等)。室内设计的精神就是要影响人们的情感,乃至影响人们的意志和行动,所以要研究人们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与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设计者要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升华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室内环境如能突出的表明某种构思和意境,那末,它将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其在精神功能方面的作用。 3. 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现代技术要求 建筑空间的创新和结构造型的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应取得协调统一,充分考虑结构造型中美的形象,把艺术和技术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室内设计者必须具备必要的结构类型知识,熟悉和掌握结构体系的性能、特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它置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范畴之中,要使室内设计更好地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4. 室内装饰设计要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风格要求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各民族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的不一样,在建筑风格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地区特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差异,使室内装饰设计也有所不同。设计中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要体现民族和地区特点以唤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面的围合限定而成,从而确定了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室内装饰的目的是创造适用、美观的室内环境,室内空间的地面和墙面是衬托人和家具、陈设的背景,而顶面的差异使室内空间更富有变化。 1、基面装饰-楼地面装饰 基面在人们的视域范围中是非常重要的,楼地面和人接触较多,视距又近,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中,是室内装饰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中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1 基面要和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取长补短,衬托气氛。从空间的总体环境效果来看,基面要和顶棚、墙面装饰相协调配合,同时要和室内家具、陈设等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 1.2 注意地面图案的分划、色彩和质地特征。地面图案设计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强调图案本身的独立完整性,如会议室,采用内聚性的图案,以显示会议的重要性。色彩要和会议空间相协调,取得安静、聚精会神的效果;第二种是强调图案的连续性和韵律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律性,多用于门厅、走道及常用的空间;第三种是强调图案的抽象性,自由多变,自如活泼,常用于不规则或布局自由的空间。 1.3 满足楼地面结构、施工及物理性能的需要。 基面装饰时要注意楼地面的结构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构造、施工上的方便,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图案效果,同时要考虑如防潮、防水、保温、隔热等物理性能的需要。基面的形式各种各样,种类较多,如:木质地面、块材地面、水磨石地面、塑料地面、水泥地面等等,图案式样繁多,色彩丰富,设计时要同整个空间环境相一致,相辅相成,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 墙面装饰。 室内视觉范围中,墙面和人的视线垂直,处于最为明显的地位,同时墙体是人们经常接触的部位,所以墙面的装饰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满足以下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进行墙面装饰时,要充分考虑与室内其它部位的统一,要使墙面和整个空间成为统一的整体; 2.2 物理性:墙面在室内空间中面积较大,地位较主要,要求也较高,对于室内空间的隔声、保暖、防火等的要求因其使用空间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宾馆客房,要求高一些,而一般单位食堂,要求低一些; 2.3 艺术性:在室内空间里,墙面的装饰效果,对渲染美化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的形状、分划图案、质感和室内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创造室内空间的艺术效果,墙面本身的艺术性不可忽视; 墙面的装饰形式的选择要根据上述原则而定,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抹灰装饰、贴面装饰、涂刷装饰、卷材装饰。这里着重谈一下卷材装饰,随着工业的发展,可用来装饰墙面的卷材越来越多,如:塑料墙纸、墙布、玻璃纤维布、人造革、皮革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使用面广,灵活自由,色彩品种繁多,质感良好,施工方便,价格适中,装饰效果丰富多彩,是室内设计中大量采用的材料。 3. 顶棚装饰。 顶棚是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室内空间装饰中最富有变化,引人注目的界面,其透视感较强,通过不同的处理,配以灯具造型能增强空间感染力,使顶面造型丰富多彩,新颖美观。 3.1 设计原则 (1)要注重整体环境效果:顶棚、墙面、基面共同组成室内空间,共同创造室内环境效果,设计中要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自身的特色。 (2)顶面的装饰应满足适用美观的要求:一般来讲,室内空间效果应是下重上轻,所以要注意顶面装饰力求简捷完整,突出重点,同时造型要具有轻快感和艺术感。 (3)顶面的装饰应保证顶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不能单纯追求造型而忽视安全。 3.2 顶面设计形式。 (1)平整式顶棚:这种顶棚构造简单,外观朴素大方、装饰便利,适用于教室、办公室、展览厅等,它的艺术感染力来自顶面的形状、质地、图案及灯具的有机配置; (2)凹凸式顶棚:这种顶棚造型华美富丽,立体感强,适用于舞厅、餐厅、门厅等,要注意各凹凸层的主次关系和高差关系,不宜变化过多,要强调自身节奏韵律感以及整体空间的艺术性; (3)悬吊式顶棚:在屋顶承重结构下面悬挂各种折板、平板或其它形式的吊顶,这种顶往往是为了满足声学、照明等方面的要求或为了追求某些特殊的装饰效果,常用于体育馆、电影院等。近年来,在餐厅、茶座、商店等建筑中也常用这种形式的顶棚,使人产生特殊的美感和情趣; (4)井格式顶棚:其是结合结构梁形式,主次梁交错以及井字梁的关系,配以灯具和石膏花饰图案的一种顶棚,朴实大方,节奏感强; (5)玻璃顶棚:现代大型公共建筑的门厅、中厅等常用这种形式,主要解决大空间采光及室内绿化需要,使室内环境更富于自然情趣,为大空间增加活力。其形式一般有圆顶形、锥形和折线形。 总之,室内装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希望能和设计同行们共同探讨。 室内装饰色彩设计的价值 一、调节人的心理 一般来讲,色彩能给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高纯度的色彩如果出现频率过高会使人变得烦躁,但是过少的色彩则容易让人感觉到空虚无助。因此,室内的色彩需要根据住户的个人的文化程度及社会的阅历情况等,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色彩,这样既能满足视觉上的需求还能使人在精神上感觉愉悦,达到平衡人的心理的作用。4.调节室内的光线。室内的色彩能够有效的调节光线的强弱。这是由于不同的色彩对光线的反射程度是不一样的,白色对光线的反射率一般为80%左右,灰色的反射率约为40%,黑色则在10%以下。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色彩来调节室内的光线。 二、色彩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在进行室内的色彩设计的时候,一方面要重视色彩本身的功能性,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对色彩的文化性的重视,以此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室内的装饰过程中,对色彩的设计以及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色彩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室内的色彩设计应该从整体出发,运用概括的设计方式。根据室内色彩多样性及变化性的特点,室内的色彩设计应该从整体出发,同时运用概括的设计方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大范围的进行协调化处理,在室内形成一个基础性的色调,之后再对色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室内色彩所要表现的对象,以此来反映出室内的气氛。另外,可以在主色调中添加一些色块,使得室内的色彩有些变化,形成具有一定风格的色彩节奏。 2.在选择色彩时要充分考虑到空间的方位。色彩在室内空间中的不同方位会展现出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色彩对光线的反射率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择色彩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室内空间的方位。色彩对室内的冷暖感觉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朝北的房间一般会给人一种阴暗潮湿的感觉,那么这时就可以选择一些暖色调使得室内的光线显得更加明快,同时给人增添温暖的感觉。朝南的房间由于光照充足因而光线明亮,可以选取中性色调或者冷色调来缓和较为剧烈的阳光。 3.在选择色彩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空间使用者的个人喜好。不同的人对色彩的喜好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因此在选择色彩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空间的使用者的个人的喜好。例如,女生一般比较喜欢暖色调,那么她们的房间可以较多的运用一些暖色调,比如粉红色。男生则比较喜欢蓝色系的一些色彩。一般说来,青年人大多喜欢鲜艳的色调,而中老年人则喜欢较为稳重的颜色。因此在室内的装饰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者所喜欢的色彩,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三、结语 在对室内进行装饰时,对色彩的设计需要讲究色彩之间的比较及联系,将不同物体之间不同方位的色彩关系都联系起来,进而确定室内的基础性的色调,从空间的整体再到局部;通过色彩之间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差别,在兼顾统一的前提下注意不同色彩之间的协调。合理的运用色彩的内在规律,对不同的色彩进行科学的组合与匹配,灵活的运用各种色彩,使得色彩在室内的装饰中更好的发挥出它的功效,从而营造出一个美妙的、具有生机的色彩空间。 作者:賈梅 刘虹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装饰论文:陶艺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陶艺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一种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由于现代陶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特性与视觉美感,且作品种类丰富多样,非常契合人们追求高品质、高品位、艺术化和个性化家居环境的心理,因而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关键词】 陶艺;现代室内设计;室内装饰 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在我国发源年代久远,现代陶艺艺术是在传统陶瓷艺术基础上演变而来,融汇了现代人的审美价值与人文观念。陶艺凝聚了土的深蕴、水的精灵、气的飘逸、火的激情,以其与生俱来的古典、高雅的艺术美感,和充满象征与浪漫的艺术表现手法,细致、圆融地阐释着人们的精神与理想追求。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引入陶瓷艺术,可以美化室内空间环境,提升室内装饰设计的人文品质和自然情趣,带给人们愉悦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慰藉。 1.陶艺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功能特征与语言表意 1.1现代陶艺的功能特征 “天下器物,多有装饰”。尽管很多现代陶艺作品依然保留着容器的原本形态,然而,其实用性已经大大减弱,更多地强调和突出其艺术审美价值,注重突出作品的“资生”和“安适”。基于“资生”、“宜用”、“安适”要求的现代陶艺作品,折射出了创作者精神世界的真、善、美,具有怡情、怡性、赏心、悦目之美感。使作品的功用更加人性化,富有人情色彩,同时,也使作品的审美诗意能走下高高的神龛,化为具象而被人们使用。这样,不仅能提升使用者对于作品功能的审美认知,也能使作品突破物用层面而升华到精神与文化高度。瓦雪里曾说建筑有三种:一种是哑巴,不能说话;二是会说话的;三是能唱歌的。借用在陶艺作品上,不能说话的现代生活陶艺作品,只会沦为随处可见的大众产品,无法给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与心理的愉悦,也不可能让人们油然而生地去亲近和喜爱。只有能唱歌的陶艺作品,才能真正实现功能价值与审美情趣的完美统一。 1.2现代陶艺在室内空间中的语言表意 现代陶瓷艺术从质感肌理、造型形式、色彩及光色上,无一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它借助表情性、象征性和寓意性的表意特点,完美诠释了现代陶瓷艺术文化内涵在空间装饰上的应用效果。不少新材料、新工艺开始被应用到作品设计与创作中,同时,还引入了很多新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情趣,在表现手法、艺术造型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创新。在创作过程中,很多艺术创作者开始摒弃传统陶瓷精致、细腻、规整、对称的古典韵美,向着自由、自主、潇洒的创作方向努力,在传承传统陶瓷工艺的装饰技法的基础上,融汇更多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与体验,从而创作出更富想象力、更具时代人文精神、更契合现代人们审美情趣与需求的现代作品。在重视视觉冲击力的当今,现代陶艺的表达空间和价值诉求,已变得愈加丰富。 2.陶艺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2.1陶艺作品在现代家居的陈设方式 居住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起居的场所,其装修装饰需要根据居住者的个人喜好、精神与心理需求进行。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应用陶瓷艺术作品时,应当根据居住条件,合理设置,以充分体现出其美化、装饰的艺术功用性。整体来说,其陈设方式可分为功能性陈设和装饰性陈设两种。其中,具有特殊装饰图案或肌理的实用器具,例如,瓷砖、餐具、茶具、酒具等,一般都属于功能性陈设,既能装饰空间环境,也可以进行使用;装饰性陈设只能用于装饰,例如,陶瓷艺术品、摆件、创意雕塑品等,都属于装饰性陈设,只可用来欣赏和把玩。陶瓷艺术作品的陈设方式比较多样,大多借助墙、地、柜、台、橱、桌、架等,来确保稳固和牢靠,有时也会采取悬挂的方式。例如,落地陈设一般适用于大型陶瓷雕塑、成对的陶瓷花瓶及大型三维陶艺作品等;杯具套装、文房四宝、陶艺灯具等适合台面摆设;陶瓷壁画、陶瓷版画、陶瓷壁饰等适用墙面陈设等。每种陈设方式,都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可以根据居住空间情况,来进行合理选择,以确保其装饰效果达到理想化。 2.2陶艺作品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2.2.1陶艺作品的艺术表现与环境设计相协调 将现代陶艺作品应用在家居环境设计中,将能映射人们的审美情趣、兴趣爱好和心理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空间环境中,摆放欧式的环境陶艺作品,就不是很恰当。陶艺作品应用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必须要遵循统一、和谐、美观的原则,以体现出对比与和谐、对称与节奏等法则,也就是既要张扬自由的个性,也要强调整体的和谐统一。 2.2.2注重陶艺作品与家居空间环境的光色和谐性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色彩的选择非常关键,甚至可以说是室内装饰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每种色彩都对应着相应的情绪,不同的色彩选择,对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气氛以及人的心理、生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坚持色彩协调统一是空间环境艺术品摆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如果所在空间环境的色彩相对单调,就可以选择色彩比较艳丽或者对比强烈的陈设陶艺来进行摆设,以增强环境的视觉美感;但是,如果空间环境比较繁杂,色彩比较多,最好是大体量的作品,以此来达到与空间环境色彩的统一;如果空间环境的色调整体是偏暗类型的,可以选择高明度色彩的大体量陶瓷陈设品;如果家具是浅色的,则最好不与青花瓷搭配。另外,光线对于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也非常关键。光线一般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因为它们会影响到环境气氛的表现,产生不同的光影美学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陶艺作品与室内装饰设计能够融合、统一,是因为现代陶艺具有质朴、自然的文化特性和高雅、平和的艺术气质,契合了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返璞归真心境及怡情养性的需求。在应用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圆融、和谐、统一的原则,以更好地发挥出陶艺作品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功用及精神艺术价值。作为空间环境要素而存在的陶艺作品,必须与空间环境相统一,才能充分发挥出装饰效果。因此,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创作者应当首先考量作品的应用环境与目的,然后,依据空间的功能分区进行设计和陈设布置,这样才能使艺术与环境达到视觉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作者:周玉姣 单位:济南宏铁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室内装饰论文: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注意问题 引言 室内装饰装修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建筑设计的拓展和完善,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对建筑功能进行完善的重要途径。对于不同用途的建筑,应该要采取不同类型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对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行控制,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意识到良好的室内装饰装修对建筑产品的质量以及建筑层次的提升的重要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优化,在保证建筑物质量的前提下对建筑物室内环境进行美化、对室外环境进行美化等。在大型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需要加强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方案,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在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应该要对一些重点环节进行把握,从而提高装饰水平。 1.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管理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还有很多的室内装饰装修施工企业对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管理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很多管理者对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因此对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管理制度的建立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室内装饰装修施工企业还没有形成权威的工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因此使得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管理的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没有统一规范的指导,使得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管理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质量问题。 (2)室内装饰装修施工企业员工的质量控制意识较淡薄 质量控制是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促进室内装饰装修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很多室内装饰装修施工企业在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比如很多员工对工程质量控制停留在被动的状态上,没有意识到在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质量安全意识,因此使得很多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在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都出现较多的质量问题。 (3)装修过程中没有规划和顺序 在装修过程中加强对装修工序的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合理的顺利可以减少成本,确保工期顺利推进。但是当前很多装修企业在装修的过程中往往对各种工序的规划不够详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较多,耽误工期同时增加了成本。 2.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重点探讨 (1)健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管理体系 ①做好室内装饰装修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在室内装饰装修施工之前能否做好相应的准备,对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各种材料的选择、人员的配备、机械的准备都是在室内装饰装修施工之前应该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室内装饰装修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应该要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第二,加强对室内装饰装修施工材料的准备和管理。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材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室内装饰装修施工材料的选择是否得当,是影响室内装饰装修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常用的材料是混凝土,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材料的合理选择,从材料阶段加强对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的管理,防止混凝土开裂、塌陷、渗透等问题的形成。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之前,应该要对混凝土、水泥、沥青等多种材料的标号、类型等进行统一,从而使得各种材料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频率。另外,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之前,还应该要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对质量验收的标准进行确定,从而可以提高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混凝土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质量。公路工程的主要材料就是混凝土,在进行准备的时候,必须要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在施工结束之后,也应该要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监控,要做好相应的养护工作,从而使得公路工程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地保证。第三,严格地把关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图设计。在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图是一个基本的依据,只有做好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图设计,才能使得后面的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工作变得更加有序,并且要在室内装饰装修施工之前尽量对各种意外情况进行考虑,一旦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遇到意外状况,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理。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好施工方与设计方的交接工作,使得道路施工方能够对施工图有足够的了解,从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做到灵活施工,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突发状况进行有效地处理。②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在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质量的监控,一旦发现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则要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此外,要将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比如对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安全管理、施工技术管理等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对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进行管理。③加强验收管理。在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完结之后,相关部门以及业主应该要对具体的装饰过程进行验收,比如对装饰过程中的电器工作的安全性进行验收,确保线路安全稳定才能投入使用,业主要对装修风格以及装修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没有任何异议之后才能完成装修企业与业主之间的交接。 (2)提高装修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 对于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而言,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升,是促进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措施。无论是设计人员、室内装饰装修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应该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素养,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单位要定期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从具体的管理技术、室内装饰装修施工技术、职业道德等方面着手,提高室内装饰装修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使得他们在具体的装修工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责任意识,提高装修质量。 (3)对装修过程进行统一地规划 装修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该要对整个装修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对装修的基本工序方案进行确定,从而使得装修过程中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装修施工,防止装修过程变得杂乱无章。为了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则应该对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了解和分析,在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房屋的空间构造进行勘测,并且能够结合业主的要求编制比较完善的设计方案,做好技术交底以及技术复核的工作,保证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材料能够得到满足,为后续的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装修过程中,也应该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比如在装修的过程中,一般会按照木作工程、电器安装工程、管道安装工程、顶棚工程、墙面工程、地面工程、油漆工程等顺序进行,从而使得装修过程中的顺序性更强,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装饰装修行业的不断发展,室内装饰装修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控制也越来越重要。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质量问题的出现,必须要加强对全过程的管理,从材料、人才、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着手,进行全面管理,使得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不断提升。 作者:陈永存 单位:深圳市洪涛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装饰论文:室内装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 室内设计是完善空间、创造美的艺术,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完美的室内设计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环境艺术设计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环保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室内环境设计作为室内环境设计意境创造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设计师要通过渲染环境、处理造型将居住者的审美感知与理解联结起来,利用空间环境形象来寄托某种情感,营造出一种空间中蕴藏的意境美。同时,室内环境的视觉中心要在创造过程中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也创造了有意义的内部空间环境。 1.目前我国室内装饰环境设计的现状分析 (1)设计理念较落后。 室内环境设计需要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家庭居室生活环境,一些简单的布置装饰灯具以及其他装饰品等,因此也就无法达到提高视觉享受的目的,更关键的是缺少了对建筑设计的继承与发展。 (2)装饰材料运用不太恰当。 一些装饰设计师从表面看设计风格适合人们居住的环境要求,但是这种室内装饰设计既浪费资源,又造成室内装饰设计出现不伦不类的现象。 (3)存在着照搬照抄现象。 在室内装饰设计行业里,设计师的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熏陶,其文化观念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具有通俗性特点,可以说是对于室内装饰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现代建筑设计的细节部分,缺乏创新意识。 2.室内装饰设计创新的一些建议 (1)要树立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绿色生态的设计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设计出具有高科技加情感的特征,陈设艺术设计具备了较其它材料更容易与人产生对话的条件。 (2)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宽敞与舒适的室内空间,要求室内布置给人一种平淡呆板的视觉印象,在基本对称的基础上有平衡感,给人视觉的感受总体上应是协调的、稳定的,利用反复和层次给人以流动感和活力感,在设计中使理性与感性和谐相处,突出创意与创新,一方面符合现代人追求个性和变化的心态,另一方面室内空间还要满足功能要求,使人感到难受或者不美观。软装饰人性化设计强调的是设计变化的规律性,它给人以一种流动的活力感而不是突兀的瞬间变化,人性化设计的要点是保持平衡稳定感,要求室内的饰品具有对称性,在对称的基本之上适当的进行局部变化。将产品通过设计整合形成统一的风格或者是相近的装饰系列,这样一种风格能强化设计感和整体感,需要设计师对于软装饰材料本身具备较好的把握能力,与此同时在材质上的搭配要体现精神的装饰效果 (3)有选择的运用装饰材料。 只有合理运用装饰材料,才能确保装修质量,才能更加符合居住者的文化层次,不同风格的设计材料都要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需要突破新的方法和途径,积极汲取国外的文化装饰风格,并从从设计风格上上引领建筑发展新方向。 (4)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要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和高效性,使室内设计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上以电子计算机绘制,这些精确绘制表达了室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首先是要切入文化主题,室内设计是一种艺术形式,必须展示其文化底蕴,这种展示是通过观察仔细去揣摩的,需要设计师必须把握人们的生活习惯,使用个性元素展现出个性魅力,让自己的设计风格展现个性,不仅要精心设计出符合客户要求,而且还要把理解、关怀的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设计不仅仅是室内文化传递的载体,更多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多方面空间元素整合之后的设计,室内环境能够搭建起生活和艺术之间的桥梁,使得人们能够真正通过视觉和感觉等来感受其存在与价值。其次是室内色彩的配饰必须体现构思和创新,室内的每个细节都需要合理设计,从形态上使人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要求室内设计也要跟上步伐,设计要体现新颖,室内设计风格不被潮流所遗忘,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实现设计理念上的创新,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运用可变性的室内构件塑造出健康柔和的室内生活环境,达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3结语 总之,室内装饰设计的创新既要发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同时也要注重个性魅力的展示,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装饰设计出舒适的家庭居室生活环境,促进装饰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徐地 赵雪钖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室内装饰论文:工艺美术在室内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工艺美术在古文明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工艺美术也逐渐被应用到现代室内中。传统工艺美术是将传统的文化气息融入到现代室内的装饰,而现代工艺美术是设计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各种方法使工艺美术与现代室内装饰相融合,力争做到在追求新鲜感的同时充分体现美感和舒适感。不过,无论是传统工艺美术还是现代工艺美术,将其运用到室内装饰都是为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的特色文化并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 1传统工艺美术 1.1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概述 人们亘古不变的追求美,把美融入到我们生活中,而传统工艺美术品用于室内装饰就是为了美化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工艺品一直都可以用来装饰室内,同时还有一些绘画和雕塑等也可以在室内装饰中得到运用,传统工艺美术的材料、工艺在保留自然特征的前提下会生产出多种形式繁多、种类丰富的产品用于室内装饰。在中国,大部分的传统工艺美术会在现代建筑上保留原有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彰显文明古国的魅力。以传统工艺美术为设计理念的室内装饰已经在我国的室内装饰行业中形成。在现代室内装饰装修中,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设计者们常常要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积淀了中华五千年的精华,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独有的理念,这是任何先进的西方设计都不能比拟的。可见,将传统工艺美术应用到现代装饰中,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装饰价值,另外一方面也是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 1.2现代室内装饰中运用的传统工艺美术 传统工艺美术运用在现代室内装饰中不是把传统装饰进行堆砌,进而成为古代装饰的简单克隆品,而是要在不打破室内整体性又要突出现代感的前提下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室内装饰中,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应与室内整体设计风格相适应,与格局、家具、陈设、植物、灯光相结合。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总是会使用丰富多样的现代化产品,在保留室内使用功能和环境主题的前提下,降低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限制因素。为了使传统工艺美术的美学意义在现代装饰中得到充分发挥和使用,首先要了解传统工艺美学的核心价值。文化、材质以及工艺概念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传统工艺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应以贯彻这三个要求为前提,使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真正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设计者们应该开创出彰显传统中国化的室内设计,探索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方法,例如,可以在一件作品中将传统工艺美术的材质元素、主体元素和地方文化元素等几个方面相结合。生活中也有很多传统工艺美术运用到现代室内的实例。例如,南京滨湖金陵饭店总统套房的装饰,除了在室内装饰样式上别具一格,它的建筑样式也有独特的意味———是宋明江南殷实人家的庄园。在陈设上面也匠心独运,除了使用主题为安碑林博物馆的昭陵六骏浮雕石刻图案的屏风,还采用了明清时景德镇官窑的十件不同造型的青花瓷器为母题。宋明时期的庄园风格和两件独树一帜的摆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得益彰的作用,尽显五星级酒店总统套房的豪华、气派和档次,更加渲染其身后的人文特色。可见,该总统套房深受高级商会使用的喜爱,现代装饰中应用到传统工艺美术的优点与好处是非常明显的。 2现代工艺美术 2.1现代工艺美术在室内装饰中的概述 现代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和源源不断产生的新信息,是现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巨大能源动力,时代的发展总是与人们的需求息息相关,现代工艺美术因此应运而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工艺美术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要与现代室内环境相结合,且应当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不同的室内结构差异,会导致现代工艺美术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也存在区别。第二是根据个人来考虑,不同个体在性格、学历、审美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同时,兴趣爱好也变成了现代室内装饰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第三是根据经济情况来决定的,消费人群的需求与资金额度,会直接影响室内装饰的层次。 2.2现代室内装饰中运用的现代工艺美术 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现代室内的装饰也应该与时俱进,现代工艺美术也应运而生。现代室内装饰不仅要考验设计的现代工艺美术,同时还要考验设计者的经验以及协调消费者的需求,以达到最佳的现代室内装饰效果。现代工艺美术在现代室内中的表现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设计者除了要考虑空间角度之外,还要关注用户的身体健康和心情舒适。空间角度可以运用玻璃、金属架构等新型造型结构,还可以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环保木材和石材等等,以此改善生活环境对人体的污染和伤害并营造出心情舒适的环境。自从爱迪生发明电灯以来,五彩绚烂的灯光就走进了现代生活,现代工艺美术要求避免光源的单一性和模式化,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照明技术和新型灯具。现代社会为每个人的个性展示提供平台,现代室内也是展示个性的平台之一,所以现代工艺美术在现代室内中运用要体现消费者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奢华,而是能够体现出个人的独特性和风格,比如喜好游泳的可以在室内建立游泳池,爱好运动的可以在室内摆设健身器材,爱好读书的可以在室内设立书房,爱美的女性可以设计自己独立的试衣房。越来越多的人乐意在家里放置一些植物,这样既能体现情操又能净化空气,这些个性化的设置可以体现个人独特的品味,同时也可以衡量设计者的水平。现代工艺美术在现代室内随处可见。例如腾讯科技上海办公楼,该办公楼设计是以大自然中提取的各种颜色为主体,为了体现互联网时代年轻主体的蓬勃发展和创意无限,故采用多种现代新型灯具点缀房顶和墙面,使整个环境充斥着温馨舒适之感,加之,形式多样的现代办公桌椅摆设在环保木质地板上,营造出一种惬意的办公环境,整个公司的设计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能够满足各层次办公的需要。可见,把现代工艺美术运用于现代室内装饰是每个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求。 3结束语 总体来讲,现代人的审美和品味导致工艺美术大量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与装饰中。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不可置疑的是,现代室内装饰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无论是运用传统工艺美术,引入极具民族特色的室内装饰元素,还是运用现代工艺美术,追求时尚与舒适的现代室内装饰风格,设计者们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去发现与总结,打造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室内设计。 作者:王静 单位:邯郸市天泽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室内装饰论文: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在改革开放的当下,社会物质经济迅猛发展使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裕。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前提下,人们对室内的装修装饰和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室内空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活动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场所。室内装修装饰设计包括房间设计、装修、家具布置及各种小装点,室内装修装饰设计偏重于建筑物里面的装修建设,不仅在装修设计施工期间,还包括住进去之后长期的不断装饰。如今,室内装修装饰这门学科融汇了艺术与技术,室内装修装饰不再以纯粹实用性物质的形式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连接实用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于一体的崭新的设计理念。室内装修装饰的设计核心是依据该房屋、环境以及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使用价值,依靠建筑美学上的物质技术手段和该建筑的设计原理进行新的创造、加工。经过人们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其室内空间不仅功能齐全,而且环境优美,使人在精神、物质方面感到满足。室内装修装饰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是将精神转化为现实的艰巨任务,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连接。若是将房屋建筑的楼板、柱子以及墙体比做是构成建筑空间的一个框架或是骨骼,那么室内的装饰装修就是填充这个框架和骨骼的皮肤和血肉,这些血肉皮肤使得居住者感受到生活气息。 一、基本要求下的现代室内装饰装修设计 (一)现代室内装饰装修艺术设计 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对现代室内装饰装修的艺术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进行装饰装修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从艺术性出发,提升房屋的可观赏性。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核心是要使人们感到精神的愉悦,甚至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设计者在对室内进行装饰装修时,要充分运用艺术手段感染人,使室内环境的装饰装修设计满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色彩作为室内装修艺术展现的重要手段,在设计时可以组合成不同风格,以提升装修的艺术性。比如在中式装修风格中,设计者一般会结合民族文化传统来提取各类颜色,像深红、明黄等。设计者在装饰装修时一般以红色为主,搭配以黄色进行辅助,然后再配以中式风格的雕花家具、屏风、青花瓷器,使得整个设计更显中华文化艺术气息,给人一种复古的感觉。又比如一些年轻人比较喜欢时尚个性,设计者在设计时可以用白色作为主色调,以青春活力的黄色、蓝色为辅,使色调更加明快,以彰显室内的活力。在家具的设计上则强调抽象、简约性,使其更具线条感,给人一种流畅、温馨、舒缓之美,最终达到室内装饰装修艺术设计目标。 (二)现代室内装修技术节点 随着人们室内装修装饰需求量的上升,装修设计技术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要秉承着为人们打造优质室内空间环境的宗旨,尽力解决好空间尺寸、空间比例、空间关系,以及采光照明、室内通风、家具配置等设计,着力满足室内工作、生产、生活以及休息的客观需求。第一,做好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装修装饰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掌握好室内空间比例,对于空间要求较高的客户,设计者可以利用墙体颜色、空间视觉错位等方法来提升空间感,使室内视野更宽阔,增强客户的室内空间体验。第二,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在进行室内装饰时,要考虑到室内安全环境。比如要注意防燃、防火等材料的运用,提升电器防水设计质量。除此之外,设计者也要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运用不同装饰材料提升室内环境的艺术性。比如可以搭配不同的家具、盆栽、壁画等,呈现出不同的装修装饰风格,以满足客户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要求。第三,做好室内智能化设计。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青睐智能化设计,因此在未来发展中,智能化设计会有着广阔的市场。在装修方案中,设计者需要做好如智能化家电线路、用水系统、网络系统等方面的设计,以满足客户对室内装修智能化的需求,使其设计更具实用性。 二、展望室内装修装饰设计的发展 趋势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俨然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笔者认为,现代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保绿色化 设计者在进行室内装修装饰设计时,理应秉承着环保绿色化的设计理念。现在,世界广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空气污染问题。由于室内装修装饰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危害身心,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设计者应逐渐树立“轻装修、重装饰”的概念。装修时,使用的材料越多、越复杂,污染物可能越多。所以在室内装修装饰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绿色的装修理念与原则。在进行室内装修装饰时,设计者要选择符合绿色、安全、健康原则的环保材料进行相应的装修设计。要注意的是,市场上诸多装修装饰材料中隐藏着一些不合格产品。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了这些不合格的装饰材料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因此,设计者必须严肃对待,注意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质量。 (二)创新理念 我国室内装修装饰设计如今存在着一个不良现象,即抄袭泛滥,许多作品缺乏看点、没有创意。设计者应将室内的环境功能体现在设计创意之中。室内装修装饰设计应有内涵和鲜明的主题。一些流于形式、缺乏内在文化底蕴的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作品,只会让人感到苍白、空洞,毫无品位。因此,设计者要在熟练掌握装修装饰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才可以设计出富含新创意、新灵感的作品。 (三)价值观念的人性化 在今后的室内装修装饰发展中,设计理念将更加凸显人性化,突出人的感受,从而为客户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室内环境。比如在设计卫生间时,设计人员可以增加一些为残疾人和老年人考虑的细节,以方便不同人群的室内生活需求,使设计方案更加人性化,也更具实用性。又比如针对两代或者多代同堂的户型,可以选择隔音效果较好的墙体材料,以应对老人与年轻人之间作息时间的差异,增强使用者的人性化感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经济、文化、信息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人们在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提出了高层次目标。我国室内装修装饰设计要想达到新的高度,就应遵循设计科技创新化、价值理念人性化、环保绿色化的原则。室内装修装饰设计者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设计核心,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作者:林怀州 单位:福建瑞新集团有限公司 室内装饰论文:室内装饰工艺美术论文 一、当前环境下的室内装饰设计 尽管室内装饰设计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时,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从现实层面来看,经济因素是制约室内装饰的首要因素,决定了装饰档次的高低。在室内装饰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要综合考虑消费人群的需求与资金额度,在设计上做出判断和取舍,力求在客户需求和设计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室内装饰设计的对象来看,室内结构通常由几个不同的居室组成,每个部分也需要和整体保持和谐一致,承担一定的功能。设计者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考虑,使其符合用户的审美理念,追求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地制宜、物尽其用,才能称得上是美观与实用并存的室内设计。此外,设计者必须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充分考虑用户的个体差异,由于不同人群从事不同的职业,受教育的程度也有差别,这使得人们的兴趣爱好大相径庭。合格的设计者必须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充分考虑个人喜好对装饰设计的影响,结合用户个体的爱好,设计出相对理想的室内装饰效果。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期居住的空间,设计者必须考虑设计风格和建筑风格的一致性,避免因设计风格的不适给用户居住带来心理上的不适。 二、现代工艺美术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上文提到了室内装饰设计的几个重要原则,而设计者要充分运用工艺美术,遵循设计原则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与效果。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是同源而生的不同支流,尽管两者有其各自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但是纵观两者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工艺美术和室内装饰设计都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两者都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新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国的室内装饰设计发展也是如此。将现代工艺美术应用于室内装饰设计中,设计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追求设计新鲜感的同时,考虑从各种角度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提升室内装饰设计的美感与舒适感。从空间角度来看,设计者要注意在设计中运用透明玻璃、金属架构等新型造型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建筑空间。此外,设计者还要考虑用户的身体健康和心情舒畅,多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轻金属材料等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并注意不同木材、石材等材料的搭配,突出环保、健康的理念,切实做到节能环保,减少空气和噪音污染。在色彩搭配方面,设计者要根据最新的流行时尚,合理选择室内色彩。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照明技术和新型灯具,避免光源的单一性和模式化,可以采用后现代的结构理念,大胆尝试,不囿于常规,加强室内装饰的现代感和前卫性。个性方面,现代美术工艺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并不追求无节制的高端档次,也不盲目追求奢华,而应该把建筑的独特性和风格放在首位,使得室内装饰设计凸显出用户有别于他人的独特品位。因此,设计者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个人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和装饰用途,适当增加专属的个性定制空间,如专属更衣室、多媒体办公中心、会客处或者健身房等,这种个性化的设计能力更是衡量设计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最后,设计者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美术工艺提升室内装饰设计的情趣。在当今社会,室内空间作为用户主要的活动场所,有必要加强生活情趣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地位,这样才能使得主客双方在空间内获得更强的归属感和舒适感,体现出室内空间的特殊性。如,在装饰办公区的时候,可以在室内适当开辟一个区域,布置大量的绿色植物,同时采用大规模的落地窗户设计,在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消除办公区域内的幽闭感,使得平时因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亲近自然的员工们有机会与自然亲密接触,使得有限的空间得以延伸,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将室内装饰设计与现代工艺美术相结合,可以设计出符合当前人们审美需要的室内空间,也符合现代室内装饰的发展趋势,设计师需要努力将其付诸实践。 作者:张可可单位: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室内装饰论文:室内装饰设计 摘要: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关键词:室内装修环境装饰 一、室内装饰设计要素 1.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我们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2.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4.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 5.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的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6.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二、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室内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内环境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要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合理配置陈设与家具,妥善解决室内通风,采光与照明,注意室内色调的总体效果。 2.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精神功能要求 室内设计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精神功能的要求(视觉反映心理感受、艺术感染等)。室内设计的精神就是要影响人们的情感,乃至影响人们的意志和行动,所以要研究人们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与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设计者要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升华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室内环境如能突出的表明某种构思和意境,那末,它将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其在精神功能方面的作用。 3.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现代技术要求 建筑空间的创新和结构造型的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应取得协调统一,充分考虑结构造型中美的形象,把艺术和技术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室内设计者必须具备必要的结构类型知识,熟悉和掌握结构体系的性能、特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它置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范畴之中,要使室内设计更好地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4.室内装饰设计要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风格要求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各民族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的不一样,在建筑风格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地区特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差异,使室内装饰设计也有所不同。设计中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要体现民族和地区特点以唤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面的围合限定而成,从而确定了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室内装饰的目的是创造适用、美观的室内环境,室内空间的地面和墙面是衬托人和家具、陈设的背景,而顶面的差异使室内空间更富有变化。 1、基面装饰-楼地面装饰 基面在人们的视域范围中是非常重要的,楼地面和人接触较多,视距又近,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中,是室内装饰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中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1基面要和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取长补短,衬托气氛。从空间的总体环境效果来看,基面要和顶棚、墙面装饰相协调配合,同时要和室内家具、陈设等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 1.2注意地面图案的分划、色彩和质地特征。地面图案设计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强调图案本身的独立完整性,如会议室,采用内聚性的图案,以显示会议的重要性。色彩要和会议空间相协调,取得安静、聚精会神的效果;第二种是强调图案的连续性和韵律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律性,多用于门厅、走道及常用的空间;第三种是强调图案的抽象性,自由多变,自如活泼,常用于不规则或布局自由的空间。 1.3满足楼地面结构、施工及物理性能的需要。基面装饰时要注意楼地面的结构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构造、施工上的方便,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图案效果,同时要考虑如防潮、防水、保温、隔热等物理性能的需要。基面的形式各种各样,种类较多,如:木质地面、块材地面、水磨石地面、塑料地面、水泥地面等等,图案式样繁多,色彩丰富,设计时要同整个空间环境相一致,相辅相成,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墙面装饰。 室内视觉范围中,墙面和人的视线垂直,处于最为明显的地位,同时墙体是人们经常接触的部位,所以墙面的装饰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满足以下设计原则: 2.1整体性:进行墙面装饰时,要充分考虑与室内其它部位的统一,要使墙面和整个空间成为统一的整体; 2.2物理性:墙面在室内空间中面积较大,地位较主要,要求也较高,对于室内空间的隔声、保暖、防火等的要求因其使用空间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宾馆客房,要求高一些,而一般单位食堂,要求低一些; 2.3艺术性:在室内空间里,墙面的装饰效果,对渲染美化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的形状、分划图案、质感和室内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创造室内空间的艺术效果,墙面本身的艺术性不可忽视; 墙面的装饰形式的选择要根据上述原则而定,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抹灰装饰、贴面装饰、涂刷装饰、卷材装饰。这里着重谈一下卷材装饰,随着工业的发展,可用来装饰墙面的卷材越来越多,如:塑料墙纸、墙布、玻璃纤维布、人造革、皮革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使用面广,灵活自由,色彩品种繁多,质感良好,施工方便,价格适中,装饰效果丰富多彩,是室内设计中大量采用的材料。 3.顶棚装饰。 顶棚是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室内空间装饰中最富有变化,引人注目的界面,其透视感较强,通过不同的处理,配以灯具造型能增强空间感染力,使顶面造型丰富多彩,新颖美观。 3.1设计原则 (1)要注重整体环境效果:顶棚、墙面、基面共同组成室内空间,共同创造室内环境效果,设计中要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自身的特色。 (2)顶面的装饰应满足适用美观的要求:一般来讲,室内空间效果应是下重上轻,所以要注意顶面装饰力求简捷完整,突出重点,同时造型要具有轻快感和艺术感。 (3)顶面的装饰应保证顶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不能单纯追求造型而忽视安全。 3.2顶面设计形式。 (1)平整式顶棚:这种顶棚构造简单,外观朴素大方、装饰便利,适用于教室、办公室、展览厅等,它的艺术感染力来自顶面的形状、质地、图案及灯具的有机配置; (2)凹凸式顶棚:这种顶棚造型华美富丽,立体感强,适用于舞厅、餐厅、门厅等,要注意各凹凸层的主次关系和高差关系,不宜变化过多,要强调自身节奏韵律感以及整体空间的艺术性; (3)悬吊式顶棚:在屋顶承重结构下面悬挂各种折板、平板或其它形式的吊顶,这种顶往往是为了满足声学、照明等方面的要求或为了追求某些特殊的装饰效果,常用于体育馆、电影院等。近年来,在餐厅、茶座、商店等建筑中也常用这种形式的顶棚,使人产生特殊的美感和情趣; (4)井格式顶棚:其是结合结构梁形式,主次梁交错以及井字梁的关系,配以灯具和石膏花饰图案的一种顶棚,朴实大方,节奏感强; (5)玻璃顶棚:现代大型公共建筑的门厅、中厅等常用这种形式,主要解决大空间采光及室内绿化需要,使室内环境更富于自然情趣,为大空间增加活力。其形式一般有圆顶形、锥形和折线形。 总之,室内装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希望能和设计同行们共同探讨。 室内装饰论文:医疗空间室内装饰 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色彩与医疗空间中人的关系、色彩与医疗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来研究医疗空间的色彩设计。因为色彩不仅是医疗室内空间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对环境中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色彩生理与心理调节与辅助治疗色彩层次设计 一、色彩设计要具有调节心理与辅助治疗功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观念,对医疗空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空间环境重要的建构因素之一即为色彩,医疗环境的色彩氛围除满足就医的功能外,还衍生出一些新功能。对进行医疗空间的色彩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具有保护调节功能的色彩设计 医疗空间室内的色彩设计除了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外,更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中色彩的保护与调节功能,合理的色彩应用可以减轻工作者的视觉疲劳,缓和紧张情绪,提高工作效率。发挥色彩调节功能,会给使用者更多情感及精神上的关怀。 最早的色彩调节实例源于1925年,在美国的外科医院里,医生们手术时常在白色墙壁上产生若隐若现的血红色视觉残像,使视觉处于疲劳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们接受了著名的色彩学家别林提出的建议,在白墙上涂红色的补色——浅绿灰色,从而有效缓解了手术医生的视觉疲劳。此后,手术室的环境常用淡蓝或淡绿色,避免和减缓血液的色彩对人视觉长时间的冲击,起到调节人的视觉、心理疲劳的作用。从上述事例中,可见色彩调节功能在医疗工作环境中的重要性。在设计色彩时,如医生办公室、门诊室、急诊室等医务人员工作的环境,可以把空间色调整体考虑为苹果绿色、淡蓝绿色或淡蓝色等具有保护功能的色系。色彩调节主要是利用色彩在人们生理、心理上形成的错觉效应,它是设计师在色彩设计中最可利用的手段,在医疗空间的色彩设计时,应特别注意色彩的这一特性。 2.具有康复与辅助治疗功能的色彩设计 医疗空间的色彩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中色彩的辅助治疗功能,合理的色彩应用可以从使用者的生理、心理、情感的需求等方面着手。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基本层次,而精神层次的需求处于这个金字塔的最高处。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人类有条件、有愿望超越物质、实用功能的层次,产生对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的需求。反映在医疗环境室内色彩设计的观念上,就是开始注重色彩对人精神层次的影响因素,开始关心患者对色彩从生理到心理再到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色彩能给人带来强烈的生理、心理效应,色彩环境影响精神情感对疾病的辅助治疗有积极作用。 色彩作用于人的生理,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德国慕尼黑一家研究单位调查表明:紫色可以使怀孕妇女安定,绿色可以缓解疲劳等,国外在神经病研究史中发现一些小脑有病的患者,在穿红色衣服时感到失衡几乎要摔倒,而穿绿色衣服就完全正常了。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可以引发人的心理及情绪的变化,如对色彩的联想:绿色连接着森林、草原,显示着自然勃勃的生机,象征着生命的旺盛。在医疗空间室内色彩的设计中有效地考虑到这些规律,将激活病人对有限空间的无限联想,更重要的是,联想的意义在于它直接作用于病人的心理及情感,从而引发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通过对病人情绪的调整,起到对疾病辅助治疗的作用。 利用色彩环境来调节人的心理及情感是促使患者康复的可行并有效的方法。尤其在医院建筑室内装饰设计中要考虑色彩效应,一方面要考虑到医疗空间色彩层次的丰富性与和谐性;另一方面更要注意色彩对患者生理、心理影响所产生的情绪变化和对患者的辅助治疗功能。使用得当的室内色彩可以带来良好的就诊环境气氛和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避免过多的色彩搭配造成视觉疲劳和混乱,及对病人情绪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医院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的体现。 二、医疗环境室内装饰色彩要有和谐的层次感 医疗环境室内装饰的色彩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空间界面的主体色彩设计、空间丰富色调的色彩设计、活跃空间的点缀色彩设计。 1.医疗空间的主体色调 主体色调构成空间色彩系统的主体,它是室内色彩设计成功的基础。由于医疗空间的单元功能区域较多,空间组合较为复杂,应进行色彩的区域管理,在医疗空间总体色彩的构想下,每个医疗单元区域确定相互联系又相互协调的主体色调,并且此色调的选择应符合患者和医务工作人员的需求。 在确定医疗单元主体色调色彩体系基础上,就要着手分析室内界面的相互关系,即室内空间的分隔——墙面、地面、顶棚各界面所用色彩。考虑其在医疗空间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对于空间整体氛围起着主导作用,一般情况下墙面往往采用彩度很低、明度较高的淡雅色,而不宜大面积用纯色;地面色可采用同色系较深色,强调明度的对比效果;顶棚色则比墙面色的明度更高一些,以给人敞亮的感觉。在主体色调之后,就要考虑其与医疗家具、设备及设施之间的色彩关系了。 2.医疗空间的丰富色调 医疗办公家具、医疗设备、设施等,这些因素都是医疗空间色调丰富的元素,应用得当,可对空间色调丰富起到很好的作用。医疗办公家具的使用,可以根据不同使用空间的特点选择不同色调的家具,以适合不同单元功能区域的色调要求,并且增加了单元功能区域的色调的丰富性。医疗家具的色彩一般较背景色深一些或浅一些,可采用与背景色同色系,变化其明度来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可采用不同色相取得对比效果。总体把握的原则要与主体色调协调,丰富主体色调,增加色彩层次的丰富性。医疗设备、设施的色彩也应与主体色调相丰富并协调,色彩应以浅色为主,且现今的医疗设备、设施应加强色彩的多样性以供选择。 3.医疗空间的点缀色 根据空间的需要,有时起丰富色调作用的元素也可用作空间的点缀色,具有一定的二元性。有的空间元素是专门为点缀与美化空间环境而存在的,如装饰画、插花等装饰品的使用,成为室内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元素,显然陈设品的色彩是使医疗室内环境焕然一新的最简便工具,一束鲜艳的康乃馨、清亮的水晶花器会给患者生命的力量;或者一幅充满生命气息的装饰画,都是对空间点缀色彩的匠心独运之处。可见室内陈设品的色彩作用不能低估,其局部的色彩点缀就会达到一种戏剧化的效果,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结语 21世纪是人们关注健康的时代,色彩以其独具的魅力在医疗空间环境中备受关注,设计师在进行医疗环境室内色彩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创造和谐优美、赏心悦目、健康宜人的医疗空间,使医疗环境室内色彩设计提升新的高度。 室内装饰论文:纤维艺术设计在室内装饰中的具体运用 摘要:室内装饰,不仅可以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还可以美化室内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装饰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就以纤维艺术设计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纤维艺术的概述以及在室内装饰应用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促进室内装饰行业的发展,满足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室内装饰的要求。 关键词:纤维艺术;室内装饰;设计;运用 前言 在室内装饰可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于室内装饰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创新观念以及享受空间的艺术审美和艺术感不断的提高,装饰设计的材料也在不断的创新和革新,有原来的建筑刚性材料灰暗、单调、阴沉、缺乏艺术感到现代的纤维艺术,使其室内装饰变得明亮、柔软、变化多样,艺术范极强。本文就通过对于纤维艺术的分析,探讨在室内装饰中的具体运用,希望可以给我国室内装饰行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1纤维艺术的的概述 1.1纤维艺术的定义 随着纤维艺术的发展,在学术界没有一个明确的词条来解释纤维艺术,一般对于纤维艺术的定义有两种。①指编制艺术的扩展,偏重于欣赏性的艺术,这种是属于狭义的定义;②指包含了应用型和欣赏型,即凡是纤维构成的,比如织、绣、印等等,都属于纤维艺术。 1.2纤维艺术的特点 1.2.1审美特点 纤维艺术由于其独特的材料质地和个性,在审美特点上具有以下几点特点:①材料美。在纤维艺术中所使用的材料一般包括为动植物纤维材料,或者是人造纤维材料以及实物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自身的物理属性,不仅可以给人舒适感,在视觉上还可以给人不同的视觉美感。②形态美。形态美,是指由物体形态外表上给人和谐的视觉感受,这不仅包括了外部形态,还包括了内部形态,即物体的空间特点和内部结构形态,两者之间相互衬托又相互联系,两者是属于部分与整体,背景和前景的关系,在外部形态中可以体现内部结构轮廓的特点。另外,材料质地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美也不尽相同,比如竹、藤等纤维类,营造出的是一种挺拔利落的形态美;麻、棉、毛等纤维,会表现出一种柔和美。 1.2.2空间媒介特点 对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来说,相关的技术人员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建筑空间自身就属于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进行装饰的过程纤维艺术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丰富室内的空间多样性,还可以营造出一种空间传递作用。在室内空间的传递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1.3纤维艺术的分类 1.3.1天然纤维材料 天然纤维材料,是指从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中提取合成的一种材料。动物纤维:比如羊毛纤维,这种材料具有缩绒性、耐磨性和较好的弹性;蚕丝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光泽好、手感柔顺,并且颜色淡雅柔和。植物纤维:比如棉纤维,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并且具有亲切的质朴感;麻纤维,这种材料具有很强的耐磨性。在天然纤维材料中,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感受,在室内装饰中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1.3.2化学纤维材料 化学纤维材料,是指由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合成的一种纤维材料。合成纤维,是采用高分子化合物当作原材料而制成的,比如棉纶、腈纶等。人造纤维是指,一些高分子化合物以及衍生物经过人工的加工而成的化学纤维,比如人造羊毛、人造丝、人造棉等等。 1.3.3综合纤维材料 综合纤维材料,是指在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之外加入可以充当纤维艺术材料的物质。比如金属网、编织袋、报纸以及蕾丝等等。综合材料的应用相当的广泛,在室内装饰中可以进行多样的设计。 2纤维艺术设计在室内装饰中的具体应用 2.1纤维艺术设计在室内装饰的人性化应用 传统的室内装饰,多采用一些具有冰冷感觉的材料,比如瓷砖、水泥以及钢筋等硬性材料,这些材料虽然具有装饰施工的方便,但是在人们审美艺术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室内装饰的需求,不具有当代室内装饰的人性化。随着纤维艺术的发展,在室内装饰中,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受,比如利用动植物纤维以及人工合成的纤维材料,通过缠绕、缝缀以及编织等多种装饰方法可以令室内装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情味。不仅可以使室内空间形成别具一格的空间效果,还可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和无限的遐想。此外,在室内装饰中应用纤维艺术材料,还可以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受,例如在室内的桌椅上,利用竹条、藤以及棉麻等纤维材料进行装饰,会给人们的皮肤一种超强的舒适感。在室内装饰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纤维艺术的出现以及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不仅可以给室内装饰设计者带来灵感,还可以使得室内装饰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感。与传统的刚性装饰材料相比,纤维艺术更加的具有人性化特点。 2.2与室内环境相和谐统一 在室内室内装饰中,利用纤维艺术设计,可以实现现代室内装饰与装饰环境的和谐统一。一把情况下,纤维艺术具有较大的体积,在室内装饰的过程中,可以对装饰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改变室内空间的结构,这一点与纤维艺术材料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在室内装饰中,纤维艺术可以实现平面、立体到三维的艺术形态,这一点与现代室内装饰的需求相匹配,纤维艺术设计可以满足不同装饰环境的需求,无论是尺寸、形式、风格,在室内装饰的环境中,纤维艺术都可以实现。在室内平面、空间环境中,纤维艺术强大的特点,可以与室内的墙壁、地板以及室内家具等多种装饰对象形成一种统一的效果,一方面与室内装饰环境相呼应;另一方面可以衬托室内装饰环境的特点。 2.3可以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 在传统的室内装饰中,通常利用“屏风”和“帷账”,来对于室内的空间进行装饰,这种装饰作用就是为了对室内的空间进行分割,随着纤维艺术的发展,其独特的柔性化特点,不仅可以在室内装饰中起到分割的作用,还可以满足室内装饰的灵活、多变需求,这一点也是人们是对于室内装饰的要求。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现代室内装饰中,常常注重于整修,而忽略于装饰,随着纤维艺术的发展,在现代室内装饰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装饰,通过纤维艺术设计在室内装饰中的运用,室内装饰工程越来越具有柔性化特点,不仅可以满足于人们的审美感,还可以提高室内装饰的空间艺术感。 作者:李勋 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装饰论文:探析室内装饰设计风格及陈设 摘要:对我国当下室内设计的主要风格特色进行了归类和分析,分别对欧式风格、中式风格、现代简约风格三个类型进行分析,从装饰式样、材料和室内陈设方面进行了论述。采用归纳法,通过对各个风格的装饰基本特点的分析,为室内风格的装饰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室内设计人提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室内装饰;装饰风格;陈设 室内设计的风格作为室内设计的灵魂,其风格有很多种,有按空间划分的东方风格与西方风格;也有按时间划分的古典风格、现代风格和后现代风格。每一种风格形式都离不开民族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室内环境和氛围。目前我国室内装饰市场多以欧式古典风格、中式风格、现代简约风格为主,另外美式田园风格、地中海风格等也受到不少大众的喜爱。 1欧式古典风格 欧式古典风格以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为主。巴洛克风格强调大量繁复的装饰,形式上以浪漫主义为基础,这种风格的室内设计常采用精致抛光的大理石材料,配以多彩的织物和精美的地毯等,整体风格豪华而富丽堂皇。洛可可风格采用柔软优美的曲线为装饰,给人以典雅、亲切之感,是欧洲皇宫贵族偏爱的风格。欧式的室内设计风格以欧洲古典建筑装饰设计为依托,将造型式样、装饰图案和室内陈设应用到室内空间的装饰上,比如古罗马的拱券、古希腊的柱式、装饰壁炉以及雕花的装饰石膏线等都是将欧式建筑上的元素灵活应用到室内空间的装饰上的典型。装饰手法以对称为主,体现出庄重典雅、大气厚重的特点。采用欧式古典风格的室内空间通常比较开敞宽大,大量应用在大面积的空间里,以便将复杂的装饰得以展现,从而在惬意浪漫的装饰中彰显豪华大气。这类室内装饰风格常采用的装饰设计式样、材料以及陈设有以下特点:1.1天花造型以方形和圆形为主,运用白色雕花图案石膏线装饰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造型边角处作为收边装饰,形成欧式典型特点。色彩以大面积白色为主色调,多配合黄色调灯光,比如黄光LED灯带、射灯等。1.2墙面色彩多以黑白色调、黄色调为主。采用对称的罗马柱、拱券、装饰线等为装饰特色,特别注重柱头的式样,以精致的磨光大理石或石膏为主要材料。1.3地面以大面积的大理石材为主要材料,突出明亮、反光效果,也减轻了其它各面的厚重装饰。石材也以对称的曲线花纹、方格呼应对比于天花空间的划分。运用大面积的各式精美花纹壁纸和连续图案的优质地毯,如大马士纹理、卷形草叶纹、漩涡形曲线等。1.4室内家具和陈设品多用皮革、实木、明亮金属或精美的手工布艺为材料。灯具多为古典造型的、豪华透光的水晶吊灯,或充满古典气息的金属灯饰。金箔、银箔、水晶、珠宝点缀是欧式风格室内装饰设计的点睛之笔。窗帘以落地的、多重褶皱的带绣花图案的厚重窗帘,配合另一层透光白纱窗帘使用。 2中式风格 受现代人定义的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已不再是单纯的庄重威严的传统中式,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不断融入现代人审美与创新的室内设计风格。利用了后现代的手法,在继承传统元素的基础上重新排列组合出新的形式彰显着端庄和优雅。这类室内装饰风格常采用的装饰设计式样、材料以及陈设有以下特点:2.1天花吸取了我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花、挂落、雀替的构成造型和装饰,把握中式建筑中的“形”与“神”的特征。色彩大量留白,以木格栅,实木线条、隐形光线等塑造方形、长方形以及直线造型。将中国传统建筑上的结构构件延伸至室内装饰中来,例如,斗拱、藻井等。2.2通过室内家具与陈设体现传统韵味,例如,客厅里摆放一整套红木家具,像圈椅、香几、博古架等带有传统中式特征的家具。考虑到舒适性,客厅会摆放沙发,在沙发或软靠垫的面料、花纹、色彩等方面体现中式古朴和内蕴。2.3室内整体色彩以白黑、红木色、黄褐色为主色调,色彩浓重而成熟,给人以淳朴自然,宁静优雅之感。室内灯光以黄、白的暖色调为主,在古色古香中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2.4墙壁上常挂有中国山水画、书法、中国结等装饰。灯具材料以木质、布艺、羊皮等为主。装饰物的细节上雕刻有花鸟鱼虫的吉祥纹饰和人们生活情境,精美的刺绣作品、手工编织物、传统服饰、国粹京剧脸谱等装饰物的点缀,传达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 3现代简约风格 每一种新的风格都是对过去的否定与创新,现代简约风格似乎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现代简约设计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简约主义,提倡突破传统,创造革新,注重功能与空间的组合,在设计元素上尽量的简化,深受大众喜爱。这类室内装饰风格常采用的装饰设计式样、材料以及陈设有以下特点:3.1空间造型简洁明快,甚至将局部空间的天花、墙面、地面连为一体,尝试大胆,减少装饰,追求时代感和空间表现的精准度。3.2新材料的大量应用,比如玻璃、钢材、铁艺、陶器的现代制品等,当然也有近几年流行的木塑材料,硅藻泥等等。更加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与色彩的搭配,加强了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3.3色彩上以大面积的白色及灰色调为主色,或者用纯色进行色彩对比。明亮、反光性强的材料受到偏爱,比如不锈钢材料、镜子等。透光性的玻璃材料也加强了空间明亮感和通透性。3.4空间布置上,主张空间开敞、光线明亮,将多个功能区连通起来,减少阻挡和隔离。空间层次的丰富,节奏感和韵律感较强。家具的造型和色彩简洁明快,有些艺术造型抽象,充满活力,设计感强烈。灯具饰品造型设计感强烈,注重艺术性和表面材料的质感,用简洁的语言来诠释设计意义。结束语无论是那无时不在洋溢着雅致和崇高的欧式古典主义,或是那在诗情画意间任千年故事长河流淌于指尖的中式风格,还是时空穿梭未来无限的现代简约之风,都反映出不同的特色和格调,渗透着设计者们对设计作品的智慧。将这些风格归类,总结出它们各自的特点,能够更好的创新与创造。通过对以上室内装饰风格的探讨,希望给未来的设计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作者:牛津 赵业宏 单位:北京中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东北林业大学 室内装饰论文:室内装饰中的贴金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室内装饰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发生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之后,科学、合理的装饰施工,能大大增强室内的装饰性,形成一种主题风格,充分结合住户的实际需求,以确定装饰材料与要素的选择。在室内装饰中,贴金是一项重要的施工技术,必须保证操作的科学性、严谨性,才能提升装饰效果。为此,本文就室内装饰中的贴金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室内装饰;贴金;施工技术 所谓的贴金工艺,就是向目标物品上贴上金箔,以增强物体的美观度。在室内装饰施工中,为了提升整个室内装饰的美观度,会应用到一定的贴金工艺,营造一种富丽堂皇之感。贴金属于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由于金箔很薄,贴起来难度大,且还要严格规范各项流程,使得整个操作的难度系数更高。 1贴金工艺的概述 金箔是一种用纯金制作而成的,金箔很薄,以μm来计算,若是用手是无法拿起的[1]。通常来讲,金箔主要被应用到佛教、高级住宅、古典建筑或园林等领域,以佛像贴金、工艺品贴金与高档建筑室内装饰贴金为主。作为一种古典民间工艺,贴金工艺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但是并未形成科学的工艺操作流程,大都是依靠民间艺人来完成,为此,本文以建筑室内装饰中天花板的贴金工艺为例,对贴金的施工技术进行具体的研究。 2室内装饰中的贴金施工技术 传统的贴金工艺是将黄金打造成金箔,然后用竹钳子将金箔夹起,将其粘在具有黏性特点的底盘上,时代不同地盘上所刷涂的材料是不同的,可使用豆浆黏液、鱼鳔胶水或冰糖水等。通常来讲,整个贴金过程为:基底操作打金垫贴金箔肘金扫金扣油出亮油罩清油[2],其中以前三项为主要操纵流程。 2.1基底操作 在基底处理方面。操作人员应先用砂纸对基层部分进行打磨,及时将一些碎屑、薄木条或突出的部分予以清除。然后,对部分缺陷或孔洞进行填充,填充时,多使用腻子。待到腻子的表面被吹干后,应砂纸进行打磨抛光,且涂盖上彩色的清漆,能大大增强表面的密实度与平整度,利用砂纸将表面打磨光滑。首层清漆的色彩可根据住户的要求进行设定,在贴亮度较高的金箔时,可使用黄色清漆,若想营造一种古典效果,可使用土色。在施工操作中,应严格控制好基底的验收工作,只有保证基底合格,才能开展后续的贴金操作,其对贴金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2.2打金垫 打金垫时,应刷广漆,选择质量佳的广漆,坯油与生配比保持在1:2为最佳,用小漆刷蘸着广漆,将其涂抹在贴金的基层板面上。漆涂时,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出现基层的板面发生皱皮的情况。漆涂工作完成后,使用生宣纸将板面上多余的漆液及时吸掉,将生宣纸贴合在板面上,使用棉布裹上棉花后进行拍打,保证生宣纸能充分与表面接触,然后,使用镊子将宣纸揭走,再换宣纸进行吸漆。另外,也可运用打金胶的手法。所谓的打金胶就是在基底上刷涂金胶油,这是一种油性且黏性的材料。首先,应先将金胶油放置在碗内,借助毛刷将金胶油刷在基底上,在涂刷时,应少蘸金胶油,多刷几次,保证刷涂的均匀性,在贴金的位置不可出现遗漏现象。待到打金胶完毕后4h,即可贴金。 2.3贴金箔 贴金时,应在手和金夹子上擦涂青粉,旨在能防止手与金箔相互粘连,借助金夹子来夹出其中一贴金箔,根据折叠的纹路、图案与线条等细节,将金箔撕成条状,然后进行粘贴。 2.4其他操作 贴完金箔后,应开展肘金,运用棉花来满拢贴成型的金箔。若一些区域相对狭窄,无法正常开展金箔的粘贴工作,可运用扫金的方式,来达到扫金的效果。若在贴金的位置出现不整齐、毛刺等问题,应刷子蘸油来进行合理的涂抹,此项操作可称为扣油。贴金完成后,应在表面上涂刷一层亮亮的金油,以增强亮度与视觉感,此项操作称之为出亮油。最后,使用较为干净的棉丝蘸着光油,在贴金的表面涂抹一层清油,此过程称之为罩清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建筑室内装饰施工的重要内容,贴金是一种重要的施工工艺类型,通过贴金操作,能使得整个建筑的室内变得金碧辉煌,营造一种奢华、大气、庄严之感,使得室内的主题与风格跃然纸上。贴金施工技术对施工操作的流程要求较高,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顺序与流程进行施工,掌握科学的施工技能,是提高贴金效果的关键所在。 作者:强晓东 单位:江苏天威虎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室内装饰论文: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色彩设计分析 摘要:本文以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作为研究主题,探讨与其相关的色彩设计与运用问题。首先结合室内装饰装修构造设计及其发展情况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介绍了色彩的感应功能与对人的感官的影响;并且在对室内设计把握色彩运用基本规律说明之后,根据对家居内的不同区域划分,展开具体对应的色彩设计与运用讨论,具体如客厅、书房、餐厅、卫生间、卧室、厨房、阳台等区域的色彩运用。希望通过本文初步分析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为广泛的交流,同时,期望可以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与色彩设计与运用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室内;装饰装修;色彩设计;运用 伴随时代进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的改善,人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这主要体现在装饰装修方面。而且由于装饰装修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在当下的新形势与整体的社会大众需求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与研究,从而使建筑的结构方面更加合理,更加适合建筑装饰装修的真正需求,以更好的提升我国的人居水平。以下就从室内装饰装修方面的色彩设计切入,探讨与其相关的应用问题。 一、概述 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中,首先要求对装饰装修构造设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它的特征通常以综合性较为突显,比如,建筑主体、结构形式、设备安装、材料应用、施工方案、视觉感觉等等,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的方案以安全坚固、合适构造用材、施工装配适应性、协调相关专业关系、方便施工、形态美观、成本低廉等作为基本的设计或装修要求;另一方面,需要选择构造的类型以及确定配套的施工工艺,因为不同的装修构造类型之下,可能进行的色彩设计也会相应的发生一些改变,一般的可以分为吊挂构造、干挂构造、榫接构造、粘贴构造、黏结构造、钉接构造、综合构造等,在这些不同的构造法下,可能会产生造型方面的差异,而造型的不同,又会需求某些色彩来加以衬托、渲染、调节、填补整体构造,增加装饰装修的美感,从而达到以色彩搭配带来装饰装修的艺术效果。从色彩设计本身来看,艺术创作的最后粉饰往往需要它来完成,而且色彩搭配在室内装饰装修中能够使空间得到更好的表现,尤其是通过视觉冲击力而营造出合适的室内环境。 二、色彩的功能特性 自人类直立行走以来,就渐渐以自身为中心,开始了漫长的生存探索过程,尤其是在早期就对色彩有了一定的认知,比如,彩色陶俑、彩色岩壁画等就非常典型,不仅浸透着古人类的智慧,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艺术的某种倾向;从现代的视角来看,色彩属于某种传达自然之音容的符号语言,而从人的角度审视,它不仅会影响人、对人的联想能力产生作用,也会进一步深入对人的情感状况、心理状况发生影响,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对其功能特性展开说明。 (一)以人类为尺度的色彩影响 以人类作为尺度可以看出,色彩是人类视觉中最为普遍的语言符号,它以信号信息的方式进入人的视觉官能之中;而人的眼睛通过自身的色感细胞能够很好的区分色彩,并且从色彩世界中发现或分析不同的形态、生存类别等;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当人进入某空间之中,往往在前几秒钟就会意识到色彩的作用,并且通过色彩的感应或感觉而产生某种内在的感觉变化; (二)色彩激发人的联想能力 从作用来看,色彩易激发人的联想能力,比如,当看到色彩时,就会将色彩与某些相关的印象进行自然的联系,并发生一系列的联想,具体如看到绿,就想到草原、树木、湖泊等;看到蓝,就想到天空、大海;看到灰色也会自然而然的想到雾等;再如,一些热情的色彩如红色,令人想起革命、热情、舞蹈、恐惧甚至鲜血等;这其中与个人的生活经验、经历密切相关,其中也存在差异、共性; (三)色彩联通人的心理各要素 色彩自身以物理特性作为表达方式,由于这种关系,可以通过波长对其进行分析,而且这种不同的波长也会对人的情绪、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等发生一些直接、间接的影响或干扰,并促进人的想象;而且,不同的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也不同,刺激也有差异,如黄色令人感到健康、轻盈,红色使人兴奋、激动,奶油色让人天真、朴实,感受到自身可爱的一面;而粉红、玫瑰则给人一种柔和的情调,适合于抒情。因此,色彩具有自身的功能,也会给人的感官官能产生影响,尤其通过这些表面的影响而对人类的心灵发生触动;另外,色彩可以调节空间、光线,让人们的生活习惯在知觉或感觉上更加符合自身的审美需求。 三、室内设计中把握色彩运用的基本规律 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与运用,在于对基本的设计构架的把握,对于色彩特征表象的理解,还有就是怎样透过色彩功能来进行色彩运用的适度把控,比如,同中有变、整体中有局部差异,比如,儿童宜浅蓝、浅粉色系;青年人比较喜爱大色系;老年人适宜温和色系;军人喜爱单色系等。以下就从这两大方面进行具体的介绍。 (一)通过特征把握色彩运用 首先,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中,室内的色彩设计要有统一性,也就是说,在主色调方面,应该考虑到整体的效果传达;比如,进入某一户,你首先感受到红色为主或黄色为主;另一方面,家居的色彩与选择,也与室内设计的总色调基本保持一致;而且一般情况下,均是按照天花板、墙面、地面进行垂直色调的构思,按照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阳台水平布局;以装饰品、陈设品、家具等摆放的数量、位置、占有空间等进行统筹安排等;因此,室内装饰装修方面的色彩设计,就如同行军打仗中的排兵布阵,要在统帅的带领之下,向一个目标进攻,而且所有的下属均需服从这一统帅,也就是主色调。其次,需要把握同中有变、整体中有局部差异,比如,大面积的暖色调中就需要透过冷色来进行点睛,而色调处理方面,也要求深浅变化、浓淡层次,以及各种物件方面的差异性等。 (二)透过色彩功能把握色彩运用 首先,通过上面对色彩的功能特性的说明,可以认识到,差异是色彩的最大特征,因而色彩是丰富的另一个表达,因而在室内装修方面的色彩设计就要求以差异作为规律,展开相关的设计,因为人作为个体,有着完全独特的特性,就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职业、修养层次等条件下,需求不同,审美能力不同,而且对于色彩的适应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按照差异规律,认真进行细分,不仅要按照装饰风格进行取裁,还应该考虑到个性化的针对性方案;比如,儿童宜浅蓝、浅粉色系;青年人比较喜爱大色系;老年人适宜温和色系;军人喜爱单色系等。其次,色彩方面的感情规律,这方面以色彩与人的心理关系作为主要内容,如一般情况下,办公环境要求严肃,以选择黑色居多等就是这一方面的具体体现;因而在这方面,需要考虑到实际的居室要求,并且按照个人的情感色彩而进行色彩的选择与定义。 四、家居内不同区域的色彩设计与运用 家居的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色彩设计会受到直接的关注,这方面的设计主要是是按照天花板、墙面、地面进行垂直色调的构思,按照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阳台水平布局;以装饰品、陈设品、家具等摆放的数量、位置、占有空间等进行统筹安排等;因此,室内装饰装修方面的色彩设计,就如同行军打仗中的排兵布阵,要在统帅的带领之下,向一个目标进攻,而且所有的下属均需服从这一统帅,也就是主色调。但是,由于家居的装饰装修有不同的区域、分担不同的功能,而且在不同的情愫之下,对于风格的选择、色彩的要求与适应等也不尽相同,以下就从客厅、卧室、书房、厨房、阳台、餐厅、卫生间等几大方面,展开具体的说明。 (一)客厅 首先,在每一个现代家庭中,客厅的活动范围最大、应用频率最高,也是展示室内设计的最强空间;因而,在色彩应用方面,多选择丰富性;除了上面所说的年龄、职业、情感、心理等方面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客人这一因素,因为在人类的发展的中,总有一些普遍接受或认同的东西,因而,通常情况下,客厅可以选择好客型的暖色调;也可以选择非冷非暖的中间色调;当然,在整个客厅的设计中,需要通过客厅主色调与其它器物的色调的差异或者互补来提高色彩的功能性,使其在空间中发挥出平衡作用、扩展空间的作用、增加明亮的作用,尤其是在不同季节间的调节作用等,都需要运用系统设计与各种物件的整体移动或改变来完成,也就是说现代化的室装修中,客厅的色彩设计与运用更应该注重动态性。 (二)卧室 卧室通常分为三大色调,主要以家具、墙面、地面为主,可选择明快型、健康型、高贵型、甜蜜型;这些类型的主色调中,都需要透过重点色彩或中心色彩来突显出主题,但总体上讲,应该以宁静、温馨为主,可选择蓝色调、粉色调、米色调系列。另一方面,在卧室色彩的设计与运用中,要能够体现出洁净感、朴实感、柔和感、神秘感等,并且透过这些感觉上的营造为生活增添情趣。另外,在主卧与侧卧中,可以选择尝试不同的风格,因为卧室的色彩装饰艺术往往属于闭合型的设计,因此,只需要注重内在的整体设计即可,不用考虑到整体家居设计的差异等;但也可以选择与整体家居设计的主色调趋于一致。 (三)书房 书房的功能在于读书、学习、思考、写作等,属于精神层次的高级事物,因而,需要在设计中,选择比较不妨碍的色彩;所以,在色调的选择方面,往往需要以冷色为基本;另一方面,从心理作用上讲,这种冷色调能够对人的心境平稳、气血通畅提供一些有益的作用;另外,一般书房的使用频率高,而且属于长期使用的空间,因此,应该避免强烈的刺激,以中和之色为主;最好是以明亮、无彩、中性色为宜;而且,书房的家具、墙壁等也需要选择配套的色系,再一个就是工艺品、装饰画、绿色植物等,也需要进行配套设置,以此来创造更安静、清爽,符合精神需求的基本环境。 (四)厨房 厨房比较实用,所以,色彩相对要求较低,但由于对干净、洁净、卫生的需求;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突出简洁、单一性;也就是说最好选择基本性的色调,如黑、白、灰,还有就是银色等;另一方面,需要按照个人对于厨房的理解或者对于饮食文化的品味而决定选择哪些添加色;一般可以选择赤土、蛋黄、草绿等色彩加以配衬;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厨房配件或物件上利用好这些色彩,可以更好的创造出明快、清新、热爱生活的厨房设计。 (五)餐厅 厨房外的餐厅设计,由于中国人的风俗,也是团聚的需求的满足场所,因而在聚焦方面、情感方面来看,应该突出温馨性、详和性与舒适性;因此,选择色彩时,应该以原木色为主,还有在配套的家具、桌、椅、碗、筷、盘等方面的选择,也应该突显出这种爱的温馨、和睦等;另一方面,需要从食欲的角度,考虑餐布的选择,花瓶的选择,灯光的选择等,以此来提高对人的进食欲望的刺激,进一步增加餐桌上的乐趣。 (六)阳台 通常情况下,对于阳台的装饰装修重视度不足,因为大多的阳台或者封存或者用以储藏杂物;其实,在室内设计中,应该将客厅与阳台进行统一性的规划,尤其是将阳台作为一种客厅的延伸,在其中进行最后的收尾性设计,透过对阳台灯光、色彩、帘布、桌椅、物件布置等,将客厅的功能进一步延伸至此处,提升交流的深入性,这种设计方面的功能性还有待开发。 (七)卫生间 卫生间的色彩非常重要,因为通常情况下,老人、小孩对于不同的色彩敏感度会更强;因而,在卫生间的色彩选择或设计方面,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一方面,清洁、卫生、空间性延展;另一方面,需要选择白色为主的浅色调,尤其是在地面、墙面、装饰风格可以以白色、浅灰等作为主要选择;另外上,黑色调的地面、墙面装饰也值得考虑,但是,深灰色做表面装饰,往往也能够突显出简洁、明净,但两者比较,还是以白色较佳,冷而不厉,清而宜人;能够避免给小孩造成惊恐感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中,色彩设计与运用虽然属于独立的设计门类,但是它属于整体的装修工程系统中的一个突显部分,需要透过它来传达某种艺术效果或艺术理念,但是,还应该透过这些表象认识到其中的本质,尤其是构架设计、造型、色彩之间的关系处理等;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装修管理工作的同时,做好色彩管理,增加色彩设计方面的艺术表现力。 五、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真正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指导原则;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现代建筑装饰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与市场的关注,本文结合一些实际经验与理论知识对以往的装饰设计与施工经验进行了一些初步的个人总结,并以此为基,展开了对室内装饰装修的探讨;期望相关方面的研究人员能够加强该领域的研究,从理论上加以创新突破,进而更好的实现装饰施工工艺的改进与完善;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筑装饰在当下的发展,探讨其对建筑结构具体影响,还需要从装饰装修的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在设计原则方面的规范等加强管理,从而提升我国的建筑建设水平,推动整个建筑行业更趋向市场化,在保证其结构安全的基础上,使装饰装修更为科学合理。 作者:曹光辉 室内装饰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装饰设计的运用 摘要: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的集合。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及其特征,阐述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展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室内装饰;运用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的集合。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发展日益发元化、实用化的今天,探索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及其特征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较为宽泛。从理论上看,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阴阳家文化、纵横加文化、杂家文化、兵家文化等;从技艺上看,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琴、棋、书、画、名等;从民俗上看,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包间工艺、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衣冠服饰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拥有以下特征:一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拥有多样性的特征,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东方审美的集中体现。既有琴、棋、书、画的典雅,也有名、诗、酒、花的洒脱,都反映出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精华。二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和主线的,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唐宋,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质文化,并一直保存至今。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影响着今天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与现代文化也一脉相承。三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显著的区别,是东方传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情感方式、心理特征、意识形态在历史的长河洗礼中的保存下来的珍贵非物质遗产。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展现形式 在我国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在漫长的发展中,经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变迁、吸纳与扬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体系。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是加强装饰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一种含蓄、清雅、书卷气的文化境界,表现出中华民族物质的空间意境,是我国传统价值观、审美观、思维习惯的集中展现。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可以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装饰符号。中国传统的装饰符号种类繁多,是古代图腾的重要演变,在装饰构件中,包括各类不同的动物、植物等图案,并寓意为图、借图抒情,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二是传统色彩。我国传统色彩包括巫术色彩、阴阳五色(红、青、黄、白、黑)等色彩。在我国古代建筑内饰设计中这些色彩间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我国传统内饰的色彩体系,既体现了古老的文化思想,又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展现的恰到好处。三是装饰用材。我国自古以来,在装饰用材上尊重自然、绿色与生态,讲求“天人合一、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装饰材料大多为木质材料,并采用天然的石块进行加工等等。四是室内陈设。我国传统的室内陈设艺术表现手法较为平实、古朴,通常将国画、书法等内容融合在漆器、陶瓷、灯具、桌案、床榻等设计过程中,或起到点缀、或直到突出的作用,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稳重大方、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途径 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演变史就是一部历史朝代的更迭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一直保留至今,并且仍然是光彩夺目。因此,有必要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相结合,推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一)直接选用传统文化元素 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对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法进行直接吸纳和应用。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图案、结构、造型、意象、喻意”等方面进行全盘吸取,来对现代室内设计进行改造,营造出“复古”的浓郁文化氛围。例如,深圳观澜高尔夫球场公寓在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充分吸引了我国道家的阴阳五色(红、青、黄、白、黑),整个室内装饰主要利用红、青、黄、白、黑等五种纯色调,把我国传统的道家文化,通过后现代主义手法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使整个室内装饰既简单又明快,同时又不失文化内涵支撑,整体的设计给人一股沉思的感觉,风格朴素但不是简陋,颜色绚丽多彩,又不张扬,受到室内设计业界内的一致好评。又如:在一些室内设计案例中,大胆的直接采取我国书法文化技艺中的“留白”,在现代设计中融合着古典的意象,让人们产生想象的空间,无形中达到空间的有效延续。 (二)提取传统文化元素 对于无法直接引用的传统文化装饰元素,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有舍有弃、扬长避短”,对传统文化装饰元素进行合理的提取,可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有效的符号拼接,找到传统文化装饰元素中的灵魂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形态的拟合、夸张、强化、修饰,使得与现代设计手法实现无指缝的衔接。首先,可以进行意的提取。意境是我国传统文化装饰元素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室内设计中最为关系的环节。通过传统文化装饰元素中意境的提取,达到动静相宜、意念的延伸、空间的转承。例如: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将我国古代围棋文化元素进行提取,营造出平和、心静、自然的意境。使现代人感受到室内装饰空间所营造的自然、和谐的浓郁氛围。其次,可以进行形的提取。古代的室内装饰在漆器、陶瓷、灯具、桌案、床榻等设计过程中可谓是形态万千、内容丰富,不同栩栩如生的形态,增强了人们的艺术感受。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可以根据室内设计的需求与材质的变化,找到现代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装饰形态的契合点,在尽量保持古代装饰“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传统图案造型的形式特点、组合方式进行有效的提取,使没有突兀之感,又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 (三)重构传统文化元素 对于既然无法全盘吸取,又不能进行选择性提取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可以创新性的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构。最终通过元素的重构,运用现代设计法则,实现古代设计元素与现念的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装饰作品。首先,可以进行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化。我国传统文化虽然较富有魅力,但是有时也存在过于繁冗的问题,与现代简洁的室内装饰设计理念不相符,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合理的简化,改善古代文化元素形式陈旧、造型繁缉的缺点,删繁去奢、绘事后素,使设计作品更有效的提炼出艺术主题,使得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实现形象特征的鲜明性、典型性。其次,可以进行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形与重组。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对古代文化元素进行适当的形态改变,通过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增强文化元素的集成性。实现设计要素的既自成一体,又互相突出,扩宽视觉空间;既取中式韵味,又展现出现代设计理念。例如:北京的香山饭店在标志性地灯设计过程中,采取“内圆外方”的设计方式(内圆主要包括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装饰,外方主要为门、窗),正是对我国传统道家文化元素的变形与重组,并将西方的园林设计文化与道家文化结合,构建了充满艺术生命张力的空间。总之,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的集合。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发展日益发元化、实用化的今天,探索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价值。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多样性、历史性、独特性等特征。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可以展现在装饰符号、传统色彩、装饰用材、室内陈设等方面。在未来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选用传统文化元素、提取传统文化元素、重构传统文化元素等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邱慧芳 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装饰论文:生态建筑材料对室内装饰的应用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化与发展,人们对室内生活环境健康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建筑材料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对生态建筑材料在室内装饰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论述,对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更好的引导人们选择环保的装饰材料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建筑材料;室内装饰;应用 由于生态建筑材料具有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等优势,其出现改变了我国以往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建筑材料行业向健康、生态的方向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化与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和自身的身体健康,所以对室内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建筑材料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生态建筑材料在室内装饰中应用优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大多人群在室内装饰中更愿意选择采用生态建筑材料。生态建筑材料具有如下优势: 1.1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体健康 生态装饰材料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其多为无毒、无害、低排放、污染少的原料,其产品不仅人体健康无害,而且还具有抗菌、灭菌、防雾、除臭、防火、调温、调湿、消音等功能。其应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向协调的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发展,符合保护环境的社会发展战略。除此之外,生态装饰材料的应用,保护了人体健康。生态建筑材料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含有汞及其化合物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使人们对生态建筑材料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更加放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环保的家居环境[1]。 1.2节约资源和能源 生态建筑材料具有节约资源与能源的优势。它所用的原料大都为很少数的天然资源,大部分采用的是低耗能和低污染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可以一部材料可以重复循环利用,通过对废物,废渣的再造,再次生成材料,节约资源。所以生态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节约了有限的资源和能源,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 2生态建筑材料在室内装饰中应用的具体情况 随着生态建筑材料种类越来越多,它们的应用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以下是对在生态建筑材料在室内装饰中应用的具体几种材料的介绍:(1)在软膜天花应用上,它与以往固体天花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软膜天花防火,防水性能更好,而且在节约能源,消除细菌方面更加显著,除此之外,其还具有样式更加多样化,色彩更加丰富,隔音效果好,安全环保的优点。软膜天花在室内应用时如果能够正确安装,则它不会产生裂纹、脱色或脱落现象,比以往固体天花有更好的应用前景[2]。(2)低辐射玻璃由于其表面有多层金属镀膜,所以它比普通玻璃具有更好的采光效果,而且抗辐射能力比较强。低辐射玻璃作为生态建筑材料在室内装饰中有较普遍的应用。它克服了传统玻璃的许多缺陷,更好的为人们提供了好的生活环境,减少了一些因素对人们皮肤的伤害。(3)在石膏建筑材料中新型石膏也是一种生态建筑材料。新型石膏无毒无害,更加环保。除此之外,它还具有较强的耐热性,而且其燃烧能耗较低。(4)环保漆料在室内的应用也是十分常见的。环保漆料可以减少室内的有害物质,而且其为多功能硅藻泥材料,所以可以吸附甲醛等有害物资。环保漆料使用方便,颜色丰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吸声的效果。(5)在板材类中,天然的无胶粘剂的装饰板由于其安装方便等一系列优点,使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是采用高分子制成的新型装饰板,它具有很好的防火效果。这种装饰板,由于其可以免漆,所以更具有环保性[3]。(6)水性涂料在室内装饰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它无污染环保性强。在目前应用中,以丙烯酸酯类乳液为基础的产品为代表应用较广泛。它具有健康环保,耐水性好,光泽度好等优点。 3生态建筑材料在室内装饰的应用问题 3.1人们对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态度存有误区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有的人不惜花费重金,采用高档材料、金属材料等豪华装修自己的住宅。这其中有些人认为越复杂就越好,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室内装饰观念存有误区。这种装修观念有时反而会带来严重室内污染,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后果。例如一张环保的细木工板是没有问题的,甲醛含量没有超标,那么用三十张或四十张时,它的甲醛含量散发到室内空气中就远远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数值了。所以人们保持合理科学的室内装饰观念,对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具有科学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3.2装饰材料生产质量不稳定 国内生产的装饰材料存在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生产工艺与标准不规范等问题。甚至有的装饰材料生产企业为了盲目的追求利润,对材料不按照规范生产和处理,而且为了降低其生产成本,甚至偷工减料,利用廉价原料进行生产,使最后生产出的产品达不到环保的标准,最终造成材料质量差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4推进生态建筑材料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的措施 4.1树立正确应用环保材料的态度 首先要在生态环保理念下进行室内装饰,对环保材料的使用、装饰风格的体现,都要按照整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进行生态环保的室内装饰设计,追求生态环保的最大化效益,保护人体健康,为人生活提供一个好的环境。通过在室内装饰中的合理设计,最大化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4.2加强对生态建筑材料的监管 加强对生态建筑材料的监管,提高其质量。生态建筑材料的质量关系着室内装饰效果的成功与否。应该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对材料生产厂家的监管和审查,使一些不法商家无机可乘,从而保证材料质量。其次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行业秩序,促进生态建筑材料更好的发展与应用[4]。 5结束语 生态建筑材料具有的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等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化,加之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越来越强,生态建筑材料必然能够在室内装饰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曲吉斌 单位:大连城市建设专家设计院有限公司 室内装饰论文:室内装饰装修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地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设计已成为人们对建筑室内装修的基本要求。在室内设计中引入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能有效提高室内的环境质量和安全性,并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小了对人体的危害。 【关键词】室内装修;绿色环保理念;设计 作者简介:蓝志军,硕士研究生,南宁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 常用的室内装修[1]材料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化学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隐患,因此,人们在进行室内装修时更倾向于环保、安全的室内装修设计。绿色环保设计不仅是建筑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还是为人类创造舒适、安全、环保的生活环境的关键。 一、室内装修绿色环保设计的含义 在室内装修中采用对人体的危害小、污染程度低的装修材料,把室内的污染度降到最低,此为建筑室内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绿色环保理念[2]以生态环境及资源的保护为重点,在室内装修中引入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确保资源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通过科学的室内设计方案,减少对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生活中出现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人们对绿色环保设计有了新的认知,绿色环保理念由此而来。合理正确地运用绿色、节能且环保的建筑材料及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装饰装修设计的水平及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还能为人们提供了简洁、绿色、环保、舒适的室内空间。 二、室内装修绿色环保设计的运用原则 (一)生态原则。现如今已是一个全民提倡环保的时代,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引入生态美学无疑已是时下最为流行的室内装修设计理念。在追求美学在室内装修设计存在的原理以外,还强烈提倡与生态美学相互结合,以人与自然环境为本的原则。由于许多材料的不可再生性,所以应对自然资源节制使用。 (二)适度消费节约能源原则。近几年,随着高额房价的不断攀升,与房屋相关的一切材料物料以及人工费用也在持续上涨。室内装修设计理念中又重新引入了适度消费原则,反对铺张浪费,追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物料并对其有所把控,从而实现降低消耗,减少成本。 (三)安全健康原则。建筑室内是人类生活、办公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室内装饰装修物料方面应以健康为出发点,选择低能源消耗、具有绿色环保标志、无毒无污染的节能型材料,以提高装修后室内的空气质量。 三、室内装修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应用措施 (一)室内灯光照明的设计。在室内照明设计上,充分利用灯光光线对空间进行加工,通过美观的视觉效果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是现代室内照明设计的核心关键。以自然光源与照明光源相结合的原则,保证照明设计艺术性的同时,也应考虑节能原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今生产出了多种新型材料,如吸热玻璃、保温墙体等,这些材料不仅能具有采光和保温的双重作用,还具有节约能源的作用,且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符合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二)室内墙面的设计。出于对户内运动功能和安全性的考虑,室内墙面应平直光滑,选择隔热耐温的材料,减少户内热能的损失。进行房间隔断时,为了避免热量从一个房间传递到另一间无需进行控温的房间,则需要在隔断材料中填充隔热原料,从而最大化地防止热能的室内传递。 (三)室内污染物质的把控。因目前各种的装饰材料都会释放出一些有害气体,所以准确计算出房间的承载量和把控装饰材料的使用量是很重要的。并且对购买的家具和装饰用品的污染量进行预估,如果室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质的累加,达到了国家标准后再购买家具或装饰物就会造成室内污染物质超标,对人体产生危害。[3] (四)装修材料的选择。室内装修中材料的选择上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择绿色环保且安全的材料。选择材料时应注意是否由正规厂家生产,是否拥有权威机构出示的安全监测报告,判断有害物质是否超标,以保证装修后空气的质量。 (五)室内绿色植物的运用。根据目前室内装修技术水平和材料的现状,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设计是很难的。但是我们,通过种植绿色植物吸收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还能起到美观的视觉效果,增强室内装饰美感。 四、结束语 在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形势下,绿色环保设计在室内装修中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应全面提高环保意识,必须要更多地去考虑室内的安全性,合理运用绿色环保的理念,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在节约能源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者:蓝志军 单位:南宁学院
新农村规划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对规划的定位和作用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村庄布局不合理,特别是有的村建房屋间隔空间太窄,连消防车都开不进去,留下严重隐患,要推倒重建财力上实在承受不起。尽管这种现状是新农村建设以前形成的,但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这也充分表明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先行,以有效避免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拆了建、建了拆现象的发生。为此,笔者就进一步搞好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发以下思考: 一是规划要突出前瞻性。前瞻性、预见性是规划编制的生命。如果规划没有前瞻性,编制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在本世纪内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编制中,必须着眼长远,突出前瞻性,围绕发展搞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市大铜业、大物流、大旅游、大城市框架和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在布局上应当以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可能长久存在的村为重点,特别是乡镇、集镇、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对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一些不可能成为居民集中点的地方,只对现有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不宜再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规划要注重特色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定要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市广大农村在区位、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规划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不能搞千村一面,而要力求彰显个性,各具特色。农村规划要从村庄的地形地貌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同时要注意保护上清古镇、仙水岩龙虎山景区等地各种古迹和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做到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使“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形成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色,又生财。 三是规划要强化和谐性。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充实农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民丰富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因此,编制村庄规划必须充分征求当地农民意见,使规划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过程,从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 四是规划要体现实用性。就是说应注重配套搞规划,规划编制就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发展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把实用性摆在突出位置,量力而行。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使规划与村庄建设相结合,与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及电力、水利、交通、电信等配套设施相结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在哪里搞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 五是规划要明确产业性。应充分考虑村镇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村镇,发展规模经济,村镇规划新办工业企业应向工业园区集聚,以利整合资源,节约用地和处理排污,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镇规划要综合考虑集镇、城镇郊区、田畈农区、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促进商贸服务业、特色工业、生态农业、林果业、休闲旅游业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六是规划要力求集约性。就是要注意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乡(镇)、村的规划,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荒山荒坡,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确要占用耕地的,也要采取“占一补一”的办法,垦复耕地。按照“先规划后建房,没有规划不批建”的原则严格执行,要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操作措施,促使村民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进行建设,以增强规划执行的强制性。(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 新农村规划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探索 本文作者:李思银 农村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效益后评。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应能够放眼全局,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和群众意愿等相关内容,做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和民众满意化的最高价值取向。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收到如此效益呢?本文笔者就结合实际工作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新农村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专业性和表达民意性的工作。要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倾向来看,实在不容乐观,新农村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规划图纸的移植或“亮壳”工程。它需要规划师通过对规划区域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该区域农村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景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尽量不加重农民负担,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种种困惑 在当今这样一个工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陷入了“城市色彩农村化,农村个性模糊化,政绩驱动功利化,亮点频出空壳化”的困惑中,农村特色的消失,各种弊端的凸现,制约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 1.1 移植城市特色,乡村个性全然遗失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盲目学习城市建筑设计是不可取的。农村建筑及布局与城市布局也存在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使用功能分区、自然环境的和谐、生产生活的习惯、民风民俗的特点等等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之处是众多农村个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如有的建筑物前后要有用于晾晒稻谷、茶叶之类的平整场地,是由使用分区和生产特点决定的;有的农村建筑物使用纸浆石灰墙面加民族特色的彩画(大理白族民居),它是继承发扬古朴建筑风格,体现和张扬个性的东西;猪厩、牛圈、鸡舍等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房屋周围的菜园也是农村生活的自给自足的重要角色;凡此种种都是农村生产特点和地方特色决定必要考虑的,绝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设计。那就使得新农村建筑规划断了胳膊少了腿——残缺不全,缺少了自己的乡土特色。 1.2 政绩驱动功利,乡村空壳亮点村频现 当今的世界是激励竞争的世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却认为“发展政绩才是硬道理”,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后,很多地方挖空心思打造新农村亮点,来铸就政绩,造成了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浪费,却收不到良好效果。一是重投入,轻实效,创造空壳亮点。有的地方不注重对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预算,着力打造亮点,高标准、重投入,甚至不惜以增加农民负担,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当然,上级领导满意,政绩也就树起来了。可是建成后的新村庄,因为不切实际,农民得不到实惠或得到的实惠不多,也就成为了供各级领导参观的空壳亮点村。二是重包装,少内涵,着力造就面子工程。有的地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做得不多,面子工程做得不少。他们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在农村打造“容貌”工程,给农村房屋穿新衣;给道路入口树招牌;让农村名字谱神话…… 到最后,得到上级肯定的也不少,就是得不到农民朋友的认可。三是规划缺失,配套不全,脱离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与承受能力。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当然这些方面也许广大官员是不一定考虑得到的,但作为新农村规划的专业人员是一定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它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规划是龙头,是先导”。一个项目规划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抓好规划十分重要。 2 未来新农村规划建设路子 新农村建筑规划,不是规划师在电脑桌旁就能设计完成的,而是需要规划设计师对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民族民风情况、生产生活状况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指标做调查研究,再对该区域农村未来发展战略做出总体部署评价的基础上,来安排近期建设和未来远景部署。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让农民兄弟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对将来发展留有余地。也只有如此,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呈现更多的看点、亮点和特点。当然,在实际建筑规划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调查与调研,提出几点仅供参考的意见。 2.1 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就目前农村规划情况看,存在规划缺失或规划不到位,主要是因为农村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作为新农村规划工作,除了要了解农村实际,做好调查研究之外,还应该直接参与实施规划“决策”过程和间接渗透“规划理念”。 2.1.1 健全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 1993年5月17日,国家为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集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以国务院第116号令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6年7月17日,建设部颁布了《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建设部第54号令)。但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好多地方也没有很好的落实政策法规,没有出台或虽然出台但没有很好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导致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的缺失。所以,目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十分重要。 2.1.2 规划要参与“决策”和渗透“规划理念” 新农村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应该把新农村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进行研究,使其进入法定框架,参与“决策”过程,让新农村规划最终体现到规划法律文本中,将会更有利于未来建设。新农村规划真正意义上是把对农村规划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规划理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农村特质在创新中延续发展,把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向前推进。 以笔者之见,尽快出台和完善新农村规划编制相关管理办法,从法规体系上保障整个农村规划编制,明确法定地位和主体,对未来农村发展必定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保障。 2.2 政府扮演好新农村建设各个时期角色 要切实抓好农村规划工作政府就首先要明确自己各个时期需要扮演的角色。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政府一定要做好规划编制,实施建设过程中控制和引导要着力承担推动建设的作用,后期则要达到农民主动,全民参与的局面。 在新 农村建设初期,规划不切实际,中看不中用,是无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毒瘤。不少“规划师”、“策划师”游走各地,移植他人做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诊断把脉”实际就是一群仅仅会画图的骗子。他们蒙骗政府,坑害百姓,坐在电脑桌旁,为新农村建设亮点做规划。怎么可能切合实际,又怎么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呢?笔者认为作为政府一定要有独到眼光,为农村扮演规划、控制、引导的角色。当然新农村建设只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只有广大农村全民参与发展大计,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因此,当政府从初期的规划编制到实施建设、控制和引导成型以后,最终还是要让新农村建设回归到农民主导上来。到这个时期,农民已经是自觉形成了共识,政府也随之转换角色,必须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减少干预,保持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和延续性,绝对不能搞换届换规划,一个领导一个思路,这是农村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尊重农村的自然和文脉,传承农村乡土命脉 农村空间和固有的建筑艺术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历史艺术的载体,它们能够传承下来就有存在的价值。城市讲风貌,农村也有农村的风貌,它是历史、自然、民族、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传承下来的农村乡土命脉,我们必须在尊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在保护传承历史命脉,农村才有文化之根,也才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因此在处理关系到农村乡土命脉问题上,绝对不能持对立态度。例如丽江的发展,是对纳西东巴文化、乡土特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才成为云南具有代表的民族文化窗口,他们甚至成为一种独有的“元素”。另外,著名的中国石寨子——银都的大理鹤庆的新华村,它以本身固有的特点,民族文化、银器首饰加工业等等为发展基石,在不断创新发展旅游等产业成为云南独特的新农村。 2.4 依据各自特点塑造自身文化 农村文化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传承农村社会文明,体现农村社会特质起到了一个综合媒介的作用。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性。正如城市社会特质一样,有人说在北京生活可以感触到北京人的大气与实在;到成都就可以了解四川三星堆文化和麻将、休闲文化;在丽江可以认识到丽江人的慢板与休闲。同样到有特点的农村如中国石寨子村,你就知道子在哪里透射着中国银器艺术和白族民间文化。而这种特有的个性必然是当地特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应,并且是一种可为外界感受的个性。 因此,可以表现农村特质的个性文化,必将成为今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一个趋势。因为它与城市特色移居农村和生搬硬套亮点做法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2.5 保护与创新并举合理开发农村 不同的农村有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特质,人文脉络。但是任何一个年数已久的农村建筑模式,都有它自身的形成理由,其包含了先人的智慧和积累的经验,例如南方和一些山区的建筑,由于气候潮湿,很多房子窗户都开的比较小。因而进行新农村建筑规划。同样要考虑当地气候、风向、日照、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尽量利用原有河流、树林、绿色等地理特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筑成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如果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该规划必然成为败笔。在充分考虑自认因素的影响和心态环境的和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乡村建筑规划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在规划乡村建筑时,把原有传统乡风民俗、古典建筑、碑、坊、亭等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元素纳入到规划保护中。如果失去了传统的历史文化的沉积,建筑再漂亮也只能算一个个形状各异乃至如出一辙的火柴盒。建筑规划则成了简单的住房设计。这些导致新农村乡村建筑规划在内涵上成为简单的村镇建造,新村只是改造面貌的村庄。因此,我们对待农村建设规划问题上,一定要保护与创新并行,适度合理地开发。 2.6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群众广泛参与 要推动群众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有效参与,首先还得从依法依规运行,规范程序操作入手,然后在加以管理运作机构机构和人员的保障。做到有专门机构和必要人员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行为规范,规划引导,建设监督等各个层面开展工作,最终达到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政府指导,专家把脉,农民自主的格局。 2.6.1 依法推动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一样具有自身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小,许多地方对农村规划不重视,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规划的严重缺位。而近年来,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为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农村规划编制与修编越来越必要,而在编制或修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村庄集镇规划建设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程序,规范操作。规划一经批准,严格执行,不以个别领导意志而改变,才能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全面建设。 2.6.2 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有序推进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长期对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央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已迅速增长。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资金项目分散在各系统,具体到乡镇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使资金和项目运行管理难度加大,发挥效果不明显。 为此,笔者建议在县乡两级设立一个执行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的单位,并配置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各类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监督管理。从而使资金有计划按要求使用,发挥更好的项目效应。 2.6.3 加强对群众的科普、法制宣传,推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除在法制上完善规划程序、规划公示、规划听证和规划监督等方面让群众参与外,还应该对群众进行科普、法制和规划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 开展普及科普、法制知识活动,是有效推动群众参与的前提条件之一,要让群众知道什么是规划,规划具有哪些法律效率,作为群众一员如何遵守执行规划建设,如何参与建设等问题。其次,对于规划建设过程中,该如何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当然对于开展科普、法制活动,促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方式很多,笔者认为,编制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法律法规书刊、举办培训班就是一种形式,正如大理编制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房屋建设实用图集》、丽江编制的《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保护维修手册》等可以引导群众的好书刊,可以批量发送到农村,给群众作为指导或参考很有现实意义。 新农村规划论文:浅谈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搞好村庄规划。本文对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后的实施总结进行了论述。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就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可以说,制定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008年1月1日,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1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健康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专家论证,对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由于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无法真正实施,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更是随意变更规划、甚至无视规划进行建设。另外农村的建设量大,村庄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导致村庄建设散乱,管理手段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农民住宅、公益设施和乡镇企业等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乡村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改变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村庄规划。 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起让城里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令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生活,中国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即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而是切合农村实际将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2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村庄的情况与城市和镇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村庄都要编制乡村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目前还难以做到。如果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对村庄规划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村庄规划采用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方可由相关部门审批。 农村规划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规划水平的低下,实际上反映了相关规划人才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存在落差,缺乏规划专业人才。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但是长期以来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不在农村,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需要存在差距。为了提高新农村的规划能力,一方面应该安排组织农村干部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考虑组建针对农村、面向农民、从事农村规划的企业或机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纳入规范管理,实行资格认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的专业机构和专业规划人才,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另外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进村任职”现象也可以充分利用,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真正发挥其所长。如此,则全社会解决农村问题的宏观成本必定有所降低,而对新农村的建设质量和文化品位必有改善与增强。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有些村庄由于缺少城乡统筹协调,例如未考虑附近污水对井水的污染;未考虑镇区道路和镇排污管道比村子居住区的地基高许多的因素,致使镇附近的村庄无法建设与之相连的排污管道;未考虑村与乡之间的关联,为村向乡聚集提供条件等等。乡村规划建设应切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资金问题的解决。在目前阶段,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选择试点,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为基层服务,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3村庄规划后的实施总结。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 有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并在这一规划指导下,统筹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便可解决当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规划论文:浅谈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搞好村庄规划。本文对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后的实施总结进行了论述。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就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可以说,制定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008年1月1日,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1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健康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专家论证,对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由于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无法真正实施,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更是随意变更规划、甚至无视规划进行建设。另外农村的建设量大,村庄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导致村庄建设散乱,管理手段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农民住宅、公益设施和乡镇企业等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乡村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改变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村庄规划。 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起让城里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令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生活,中国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即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而是切合农村实际将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2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村庄的情况与城市和镇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村庄都要编制乡村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目前还难以做到。如果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对村庄规划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村庄规划采用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方可由相关部门审批。 农村规划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规划水平的低下,实际上反映了相关规划人才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存在落差,缺乏规划专业人才。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但是长期以来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不在农村,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需要存在差距。为了提高新农村的规划能力,一方面应该安排组织农村干部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考虑组建针对农村、面向农民、从事农村规划的企业或机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纳入规范管理,实行资格认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的专业机构和专业规划人才,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另外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进村任职”现象也可以充分利用,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真正发挥其所长。如此,则全社会解决农村问题的宏观成本必定有所降低,而对新农村的建设质量和文化品位必有改善与增强。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有些村庄由于缺少城乡统筹协调,例如未考虑附近污水对井水的污染;未考虑镇区道路和镇排污管道比村子居住区的地基高许多的因素,致使镇附近的村庄无法建设与之相连的排污管道;未考虑村与乡之间的关联,为村向乡聚集提供条件等等。乡村规划建设应切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资金问题的解决。在目前阶段,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选择试点,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为基层服务,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3村庄规划后的实施总结。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 有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并在这一规划指导下,统筹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便可解决当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规划论文:村委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生产发展 1、经济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企业搞服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本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围城经济。掌握投资各项目的引进,结合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及新一轮环境经济的高质量需要,选好项目,抓好村现有土地的开发,按集约化开发的要求,做好土地的规划,实现土地的最有效利用,以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态势。 2、今后三年来经济发展的措施、规划目标 (1)全力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四方资金进)入园区。全力抓好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工业集群的发展。花大资本,下大力气,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走出去,引进外部资金,做大、做强经济规模。 (2)运输业发展规划:成立运输集团公司,将村四个运输队,365部运输车辆实行集中管理、集中营运。健全组织、培训专业技能人员,逐步形成运输业集中有序健康发展,打造运输业品牌。 (3)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对商业、服务业户除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外,还规划出专门的商业、服务业用地,逐步实现商业、服务业网点的一体化、集约化。 (4)养殖业发展规划:现有养殖户42个,到2008年争取养殖户达到60户以上,其中养牛户10户以上,出栏牛300头以上,大型猪场6个,出栏猪达到3000头以上,养鸡专业户达到50户以上,年产成品鸡80000只以上。 (5)工业发展规划: 二、生活宽裕 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50元,目前,家家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主要家电、有专用卫生厕所,10%以上的农户有私人轿车;摩托车,老年车等基本交通工具达到85%。 三、乡风文明 始终把提高村民素质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科学意识、文明意识、现代意识。以开展学科学、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活动,加大公民道德、政策法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民间文艺活动,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在村部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村民活动、培训中心,建立图书室,阅览室,使村民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地;其次以实现“平安XX”为目标,继续开展“综治三包”活动,成立禁赌、禁黄、禁毒、老年劝导小组;实现社会治安稳定,无黄、赌、毒、盗等违法犯罪现象;继续开展“创十星、评十户”、“争五好”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理事会、村规民约执约队,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农村医疗合作站,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彻底消除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现象。 通过乡村文明建设,争取全村达到无违法犯罪、无聚众赌博、无打架斗殴、无吸毒迷信,形成崇尚科学、行为文明、尊老爱幼、邻里互相、人心思上,人心思好的良好氛围。 四、村容整洁 从2008年5月开始,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动力,整体推进村容整洁,目前,“三清”工作在全村已全部展开,实现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全面实现了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 随着工业区的发展,人均占地不断减少,为保障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市区统一规划,拟定将现在用三年时间把分散型居住村改为集中型居住村,彻底取消零散居住区,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建成统一模式型村民居住楼房。实行统一居住、统一管理、统一配备居住设施、统一分配住房。实行统一集中居住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卫生所、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商场、宾馆,健身场等服务场所为一体,使其更加完善,更加城市化,实现村民居住城市化,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话拥有率、自来水普及率、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均达到100%。 五、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促进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要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三是坚持和完善党小组长、村民组长按期选举制度,把公道能干、群众拥护的人选到领导岗位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实行由村民或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五是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党员、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六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 通过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用三年的时间,争取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新农村规划论文:建设新农村推行农业发展新规划 三农需要系统的改革,离开了系统我们单独谈农业生产,那显然会有许多让人感觉莫明其妙的地方,为此,要对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有透彻的认识,那我们还是必须回到系统中去。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以农业为传承的农业大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国家和农村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是一致的;在那时,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当然农业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那时我们的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同样是那时,农业生产的收入也是我们农村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他们也非常重视农业。回看历史,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国家和农村劳动者都重视农业的这种状况持续了数千多年。 可现在,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随着国家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急剧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五以下。如果单独讲GDP,那么我们国家对农业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忽视的,可是社会再怎么发展。人们还是要吃饭,如果没有农业,这饭从哪里来?所以在今天,农业作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基石的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我们的国家也仍不得不重视农业。而在农村和农村劳动者方面情况却大有变化;也正是由于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原故,我们农村劳动者有了大量外出打工,经商等机会。也就是在这打工和经商的过程中,我们农村以前的所谓副业收入,已大大超过了主业——农业生产的收入,另外,我们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城市的急剧扩张,而这扩张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征地,那么,这时我们的许多沿海开发区农村和城市周边农村也就有了转让土地得以分享工业成果的机会,在这丰厚的土地转让收入面前,农民的农业收入那更是少得可怜。所以自温饱以后,我们的农村劳动者就普遍不再重视农业,这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就是。今天,我们的农村出现大量的土地抛荒的现象。 那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当前农业生产这个问题上,国家和农村劳动者的态度已不再一致。而为了实现一致,所以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制订了农业补贴政策,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的农业补贴支出还会大量增加。 在当前,我们国家仍然重视农业,而农村劳动者却普遍不再重视农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谈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那当然我们既要保证国家农 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村社会情况的实际变化。那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现在我们还是先回到普通农村(庄)的系统改革方案中来。当普通农村初步完成村居点的建设任务后,村集体就必须马上重新划分承包地(方案应早定,早公布),同时也要根据情况进行新的农业发展规划。其具体举措是: 第一.原则上全村土地,集体所有;在集体面前,人人平等。但对多年土地承包过程中遗留并产生的某些个人既得利益,集体仍保证村民十年以内收益。 第二.在土地重新承包之前,集体将每家每户的宅基地,自留地,现有承包地全部丈量登记,同时还要将各生产队的水库,山林等公共用地重新丈量登记并折算到户。在这里,宅基地,自留地是当作承包地来丈量,而重新土地承包时,这些地仍会优先承包给该村民(除非自己不想要,如自留地就可能会这样;另外是水库,水库应按水面积丈量,但在折算到村民时,就可变成承包田。至于山林,除了有石头,有树木的山林外,山林其它未垦的土地做为承包土地折算到个人(折算标准应可协商)。 第三.集体将村民的所有承包地收回,然后,根据当前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能力和承包意味,同时也考虑到村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需要,集体在重新分包土地时,并按村民承包权的百分之七十的标准返包给村民。余下的百分之三十,由集体在距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一次划出,经集中整治,并改造成若干个集体农场,然后再公平发包给部份村民,目的就是;集体要在村内建设农场,把小数村民培养成农场主,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实现全村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另外讨论).莲山课件 第四.集体重新分包土地时,集体可将村内土地分近地(即离村距民点较近),远地和村农场用地这三类,而在远地方面又分远地,远田。经协商后,距村居民点较近村近地,所有村民承包量一致,且不论田与地,一律当田来承包(因为土地分包后,近田也大部份会被村民当地种菜)。至于远地,远田,则大家也是一样多。对于多交地给集体的农户,在集体承包村农场,山林时可多按比例多分承包费(至于多收年限,侧应在十年左右加以讨论)。 承包外,集体也可考虑将村承包地让给其它村民承包3.村水库以及一些水塘周围水田,一律应当村农场用地优先一下性划出来,以便建设村的水库农场,这对水库的立体开发,水库的扩容,水库堤坝加固都有好处,另外这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农田水利工作。4..每个农户承包地按面积,尽量只分四块地。5.这些年有的农家人口增加,有的农家人口减少,集体应一并清算,但前提是,这些数目应按原规矩先在各自的生产队算好,摊匀。6.非本村居民入住村居民点,在有村民抛荒的前提下,也有机会承包村的近地,但必须交纳相应的承包费(农民自己承包却有补贴)。7.在村居民点外,村集体应划出若干土地供村老人协会使用。8.村民在村居民点的建房面积和公摊面积都按水田面积来冲抵村民的承包权。但这些面积可完全市场化,私有化。9.村民土地抛荒一律交集体处置。莲山课件 当我们把农村土地规划承包好后,那现在我们回看农村的农业生产状况,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情景,在一个村,绝大多数的村民在村居民点外都会有自已的菜园,而在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侧另有承包地和田。但在离村居民点最远受村民关注较少的地方却有村的农场。另外村的山林和水库也被改造开发成集体农场。而这些农场也被公平承包给了部份村民。这样一来,承包农场的村民就会主动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主动购买农机产品,主动联系或组建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即“公司加农场加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而与此同时,农场主动将技术传授给村民,会出租机械设备给村民,会(按公司要求)以比较公平的价格收购村民的农副产品,而这同时也可以减少自己的生产风险和减轻自己的生产成本,而与此同时,农场主还可以增加自己农业生产之外额外的服务性收入。至于分散的农户,他们减少了承包地,但却有机会承包村农场和在村农场打工,而减少的那份地也有承包费补偿,另外,这还不影响农业补贴(但那时国家农业补贴对象可能只限农场,而分散农户只有多交地给集体,才能多得农业补贴,多收土地补偿金。另有的农民为了这两金,他们可能会多退承包地给集体。而集体侧又将地转包给村农场,这样,村的农场就会越办越大。而这一土地变化过程也是基本符合市场规则的)。 这是一种国家,社会,市场,市民,农村非农民和农村分散经营农户都能从中受益的农村农业发展规划方法,它的推广和实施必定必写我国农业的历史。并从此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新农村规划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对规划的定位和作用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村庄布局不合理,特别是有的村建房屋间隔空间太窄,连消防车都开不进去,留下严重隐患,要推倒重建财力上实在承受不起。尽管这种现状是新农村建设以前形成的,但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这也充分表明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先行,以有效避免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拆了建、建了拆现象的发生。为此,笔者就进一步搞好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发以下思考: 一是规划要突出前瞻性。前瞻性、预见性是规划编制的生命。如果规划没有前瞻性,编制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在本世纪内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编制中,必须着眼长远,突出前瞻性,围绕发展搞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市大铜业、大物流、大旅游、大城市框架和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在布局上应当以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可能长久存在的村为重点,特别是乡镇、集镇、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对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一些不可能成为居民集中点的地方,只对现有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不宜再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规划要注重特色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定要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市广大农村在区位、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规划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不能搞千村一面,而要力求彰显个性,各具特色。农村规划要从村庄的地形地貌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同时要注意保护上清古镇、仙水岩龙虎山景区等地各种古迹和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做到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使“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形成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色,又生财。 三是规划要强化和谐性。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充实农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民丰富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因此,编制村庄规划必须充分征求当地农民意见,使规划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过程,从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 四是规划要体现实用性。就是说应注重配套搞规划,规划编制就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发展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把实用性摆在突出位置,量力而行。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使规划与村庄建设相结合,与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及电力、水利、交通、电信等配套设施相结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在哪里搞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 五是规划要明确产业性。应充分考虑村镇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村镇,发展规模经济,村镇规划新办工业企业应向工业园区集聚,以利整合资源,节约用地和处理排污,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镇规划要综合考虑集镇、城镇郊区、田畈农区、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促进商贸服务业、特色工业、生态农业、林果业、休闲旅游业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六是规划要力求集约性。就是要注意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乡(镇)、村的规划,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荒山荒坡,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确要占用耕地的,也要采取“占一补一”的办法,垦复耕地。按照“先规划后建房,没有规划不批建”的原则严格执行,要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操作措施,促使村民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进行建设,以增强规划执行的强制性。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规划管理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新农村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农村规划实施的两阶段,指出了推进新农村实施管理的措施,如适宜迁村并点,加快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村镇规划师制度,建设和保护村庄生态环境等。 关键词:新农村;实施管理;规划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农村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新农村不是单纯意义上最低层居住聚落形态,它具有广泛社会、经济涵义,其规划会呈现出功能逐渐完善、空间布局多样性、实施复杂性逐渐加强的特点。农村本应为居民提供较城镇更安静、舒适、优雅、方便生活环境,但目前其基础设施简陋陈旧、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收入低、社会保障条件差。事实证明,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管理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村庄规划实施的首要和根本目的就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良性循环,为农民安居乐业服务;适应和满足其需要和利益,使村庄空间发展与交通设施建设相结合、建筑变化与基础设施服务容量相匹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质量改善相 呼应、物质财富积累与人文氛围优化相同步。 一、当前新农村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或管理混乱 作为“龙头”的农村规划,对指导、规范农村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然而据调查,在以村民住宅为主的广大农村至今没有可供实施规划的乡镇规划管理机关,对村民建设实行的规划许可,其依据不是规划,而是宅基地权属。这种无规划的许可,成了规划管理一个盲点。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迁移和建设缺规划、建设管理滞后等影响造成“空心村”或“半空心村”现象。旧村改造与“空心村”整理,需要出台新的宅基地置换政策,建立新集中居住点往往需要建立耕地先占后补再平衡制度,集中居住后农民耕作半径发生变化,需要对承包田进行调整,这又形成了与农田承包制度的矛盾等等。 (二)传统规划技术方法难以适应村庄规划实施 在不断深入调查研究过程中,各级政府与规划工作者总结形成了较先进规划理念,如“配套公共基础设施”、“集中集约发展”、“保护地域文化”、“改善人居环境”等。但对于如何实施这些理念,目前村庄规划方法没有太多对策,规划仍停留在“集中开发新村”、“整体空间布局”、“统一村庄设计”等传统技术模式上,“集中开发新村”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将城市“新区模式”在村庄规划中的简单套用,城市规划通过新区开发积累资金反哺老城改造是一项成功经验,但这一模式不适合于村庄建设,因城市新区建设相对旧城改造是一种低成本开发模式,而新村建设相对旧村改造却是高成本开发模式。进行整体空间布局、进行统一村庄设计等是传统村庄建设规划常用方法,却也是长期以来村庄规划难以实施的技术障碍,原因在于:一方面,统一布局规模过大,开发成本过高,造成土地与资金巨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统一设计住宅朝向、高度、形式,不同设计风格民房建设难以实施,而且会破坏村庄景观形态,导致形式单一、没有特色。故村庄规划明显存在理念与方法错位,昔日规划技术方法难以保证先进理念的实现。 (三)规划实施缺乏资金支持 经笔者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调查,村庄完全按照规划实施的很少,大部分村庄只停留在道路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清理、垃圾填埋等阶段,除一些乡镇的扶贫移民安置点建设外,大面积成片居住区规划建设很少实现。 在村庄规划实施措施中,规划者都希望得到足够资金支持,要求成立专门规划实施管理队伍,提出进行相关农地制度创新。但现有城乡二元体制难以满足规划实施要求,不利于村庄规划实施。规划往往提出多元投资思路,建议政府、地方、农民共同出资,甚至提出村庄建设投资市场化运作等;新农村建设虽然受到中央重视,但当前财政对建设事业支持重点更多侧重于城市和乡镇,用于村庄建设的补贴有限,村庄建设资金缺口很大;而村民收入普遍较低,让他们为建设村庄承担过多的经费也有违农民意愿。若将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几乎没有投资者愿意把资本投向收益率极低的农村建设市场。因此,当前村庄建设还需更多依靠财政支持,依靠以城补乡、以城带乡。 (四)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强 乡镇规划管理队伍薄弱,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实施。规划建设监察制度不完善,缺乏管制力度。笔者在编制新农村规划时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只有极少数乡镇有较完善规划管理队伍,绝大多数乡镇虽然有管理机构,但配备的工作人员人数少,懂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 二、新农村规划实施管理的思考 (一)新农村规划实施管理两阶段及其基本内容 1、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这是新农村规划实施首要环节。村庄建设使用土地情况多样,如:房屋质量较好不宜搬迁的;需在其他地块建房的;除已有土地外尚需扩大使用土地的等,在规划管理中,首先要对上述多种用地情况按批准规划进行确认或选择,从而保证各项建设选址符合规划,不妨碍村庄发展、不危害村庄安全、不污染和破坏村庄环境、不影响村庄各项功能协调。具体内容包括:选择建设用地地址、核定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与其它规划协调。一般应按批准的建设规划控制土地使用性质来选择建设项目地址;若建设规划尚未批准或制定,则应由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据总体规划,研究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核定基础设施条件。 2、建设用地及工程规划管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及土地使用强度等。主要是审核建设工程设计总平面图或规划设计工程监督检查等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公建用地指标、建筑物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基地出入口、停车和交通组织、建设基地标高和土地使用其他规划管理要求。 (二)适时、适宜迁村并点,加快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合并部分规模偏小自然村,扩大中心村规模,尽快改变目前中心村规模偏小状况,避免低水平重复分散建设。 新农村建设重点和关键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完善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是增强乡村发展后劲,形成优良发展环境和优势的必备条件。抓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实行“大交通”战略,发挥乡村道路建设先导作用;同时依实际和可能,按规划、程序搞好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给排水、电力电讯和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不断提高村庄配套服务功能,为村庄人口生存、新农村生产发展提供服务。 打破按行政建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传统,鼓励相邻村庄共建、共享某些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效益;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管理。 (三)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建设,规划专业人员进乡村 目前绝大部分乡镇规划管理队伍涣散,专业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开展村庄规划管理工作需要。在全面减少农民负担、大范围压缩乡镇行政编制情况下,增加乡镇建设管理人员编制,推进村庄规划管理队伍全覆盖几无可能。现实政策与规划管理工作需要明显错位。 因此,应增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规划意识,把农村最基层的村委会组织利用起来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目前需加强规划建设系统与乡镇政府、村委会工作衔接,安排规划专业人员进乡村工作,加强兼职队伍专业技术培训,推行村镇规划师制度。 (四)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要实现村庄规划从“纸上画画”走向实践,必须加强村庄规划体制与政策创新,为村庄规划提供制度保障。在建设资金方面,当前尚需更多依靠国家、省、市、县财政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民意愿和经济基础,鼓励农民自我投资建设。当前省辖市对村庄建设的财政支持所占比例太低,需进一步加大,做出榜样。 (五)抓好耕地平衡落实 严格落实补充耕地制度,凡建设需占用耕地的,在报批时,须做好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方案,明确补充耕地地点、面积、资金安排及完成期限,对未落实补充耕地方案建设项目,一经查处,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 (六)加强村庄宅基地管理 1、加大宅基地置换、耕地流转等用地制度创新,探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运作相关思路,探讨、出台相关的各地用地政策。农村宅基地建设应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安排,限制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节约用地,节约耕地。 2、以经济手段管理农村宅基地。一户拥有一处以上宅基地,应坚决取缔。安排新宅基地,暂不拆除原宅基地上房屋的,应实行有偿使用或由村委会统一安排,作为旧宅拆建临时周转用房。对于位置优良地段和空闲地,村集体组织可组织有资格申请宅基地农户公开招标,由中标人优先选择宅基地。 3、积极探索农民进城后原承包地与宅基地处理办法。对进镇落户农民,在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政策,容许据协议保留土地承包权同时,应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农民有偿转让承包地使用权,允许其利用原有宅基地指标按一定折算比例在小城镇中置换一定城镇住宅用地。这样既可为农民进镇定居或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又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避免耕地撂荒现象发生。 (七)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 生态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目标,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重要一环,乡村经济增长,绝不可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 1、提高村民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素养。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贯穿人们生活各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意识提高不仅包括村庄普通居民,更重要的是村庄建设和管理者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解和掌握。 2、新农村规划应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如将生态意识贯穿村庄规划建设各个环节,形成法规制约;村庄功能分区应注意人居环境优化和污染源布局;村庄园林、绿地、水面要合理安排,占到一定比例;“三废”净化处理等都应在规划中有所体现等。 3、积极采取措施,消解已存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将布局分散、污染严重且排污超标企业向镇工业小区集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改善区城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现有植被保护,坚决禁止乱采滥伐等。 4、建立乡村持续发展指标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村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保证乡村健康、持续成长。坚持走生态环境与生产建设“双赢”之路,这有赖于广大居民环境意识增强,只有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把村庄建设成街道整洁、设施齐全、房屋新颖、绿树成萌、空气清新、整体优美区域空间,才能增强居民定居意识。 (八)凝聚村庄共建意识,以农民为本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统工程,要使广大农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就必须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各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中,人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最根本因素,农民群众是村庄建设主体。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思想,村庄规划建设重点既不应是描绘理想蓝图,也不应是急功近利的项目安排,规划应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农民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稳步有序地推进相对集中建设和旧村整治改造。一方面,规划要着力于村庄适度集中与布局调整,结合旧村改造建设新村,依托原有道路等基础设施布置新集中居住点;另一方面应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着力点,推进村庄整治,使村庄规划既能在较短时期内取得实际成效,让老百姓满意;也可以此为基础,逐步放眼长远,据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进行分阶段滚动发展规划。若一下子就把村庄规划视角聚焦在理想高度集中模式,或仅停留在一些过于实际的项目与资金,则很难让多数百姓得到实惠,也不符合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与目标。 新农村规划论文: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长期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虽然带来了一时经济的飞跃,但造成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大量而随意地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对后代和其他生物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发展模式,人类行为不仅应有利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还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若新农村建设引入城市规划模式,对于占国土面积达99%的中国广大农村,以及脆弱的农村环境和退化的农村生态将是灾难性的打击,势必造成我国永久性不可恢复的环境和生态灾难。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引入生态理念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其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作。只有把生态理念引入新农村建设的近景规划和远景规划,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 本课题从生态理念出发,利用生态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规划学和统计学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和工程数学等方法,全面分析了江西农村发展的现状,并通过借鉴国内外生态农村建设规划的成功经验,就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战略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及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如下研究成果: (1)通过分析江西农村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阻碍江西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一是村庄建设杂乱无章,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二是村庄卫生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人居环境条件较差;三是建设基础较为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四是村庄缺乏规划,即使有规划,也往往忽略了农村建设的特点。 (2)引入生态理念,对指导新农村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要有利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还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实现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三是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合理有效利用各项资源,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3)深入研究国内外生态农村建设规划的经验,为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是结合“生态中心论”和“人本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人们可在乡村社会找到在城市社会所难以找到的个性化、归属感的空间;二是通过不断增加乡村各种基础设施,提供电信普遍服务,重新分配土地扩大“农业疆界”等措施,来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改善农民的生活;三是运用小规模改善规划型、适度改造规划型、整体改造规划型、整体搬迁规划型等农村生态规划模式,以及重点突出产业规划,以富民为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 (4)运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剖析了当前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认为当前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优势大于劣势,机会高于挑战,应当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大力推行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 (5)根据江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各地生态特点,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划分为五种生态类型区域,并提出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工作重点。根据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江西农村在某一方面突出的生态特色及主导目标,本课题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分为生态农业型、生态住区型、旅游观光型、生态保育型、生态家园型等五种基本规划类型。在进行规划时,可因地制宜,把握区域的类型特点,选择相应的规划类型,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设计。规划的重点在生态人居、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四个方面。 (6)根据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涵和特征,建立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该评价指标体系涉及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和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叠加后形成10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分析,并以人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士2”的研究结论,引入五分位的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分别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给其评定等级,在统计并分析各位专家的评定结果后,根据公式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该评价体系的特色主要有:一是将评价指标分为核心指标和普通指标两类,使得规划评价的结果更为直观;二是权重系数的确定将咨询验证和层次分析相结合,增加了指标权重的科学性;三是将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分为四级,A,C两级有具体标准,这样便于操作也减少了干扰因素;四是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采用等级状态方程的形式输出,可进一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被评者较直观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增加了评价的科学性。 (7)为确保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构想变成现实,提出了加强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集聚,因地制宜,尊重现状,从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编制或修订村庄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城镇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益;二是改善村容村貌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既要适当超前,又不能标准过高,按照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着重加强道路网络化、供水安全化、信息网络化、服务社会化、能源清洁化五个方面的建设;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建设,主要通过优化“三级”机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经济和安全兼顾的办法,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着力解决区域性和行业性的污染,切实建好碧水蓝天的生态农村;四是应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和支点,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明确体现“两个反哺”,并对农村干部和农民开展教育、引导、培训和示范,鼓励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生态新农村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农民在生态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受益、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8)以某县某镇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案例,进行规划考核评价实证分析。依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参照相关专家意见,对该镇生态新农村规划成果进行了21项指标的分析,并通过等级状态方程E=∑Hj*(等级)j[h]+∑Pk*(等级)k(j=1,2,3,……n;k=1,2,3,……m),得到E=28.5A[h]+15B[h]+0C[h]+0D[h]+34.4A+18.1B+4+0C,Hid=0,Pid=0。Hic=0<8,Pic=4≤11;Hin=28.5≥28,Pin=34.4≥34的结果,反映该镇生态新农村规划综合评定符合评价体系确定的优良标准。通过实证分析实现了生态新农村规划考核评价模型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考核的升华,提高了课题的实践意义。 新农村规划论文:扎实有效地规划和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适应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抓住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抓住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根本。结合白银实际,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好一项基础工作,抓好两个切入点,突出三项主要任务,建立四项保障机制。 一项基础工作:就是科学制定建设规划,确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涵盖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建等各个方面,是全面发展的总体部署。我们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强调查研究,突出发展重点,注重科学论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科学制定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包括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村镇住宅建设规划、农民教育培训规划等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确立符合时展要求的新思路,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坚决避免将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庄建设的倾向;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有序启动、稳步推进。通过制定规划,真正做到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 两个切入点:一个是选点试验示范,积极探索能够代表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模式。一个是加强教育培训,努力造就能够承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任的新农民。 树典型、抓示范,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才能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启动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典型示范作为一个切入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村生产力相对发达、农村社会事业有一定基础和村级领导班子战斗力较强的村进行示范建设。白银市将从今年开始,在全市每年确定10个—15个村进行试验示范并逐年增加,到2010年全市示范村达到100个以上。示范村要在抓好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突出村庄民宅的规划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的问题。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农民的问题关键在于技能,技能的问题关键在于培训。只有使绝大多数农民都有一技之长,稳定解决收入和持续增加收入的问题才能有望解决。大规模、成建制培训和转移农民,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教育培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下功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搞好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白银市将从今年开始,力争五年内使初、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接受培训。同时,要引导农民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树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思想。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三项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农村经济这个中心,构筑支撑农村发展的新经济。 二是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创造促进农村变化的新条件。三是突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个关键,形成承载农村文明的新风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实现生活宽裕,才能为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供物质保证。构筑支撑农村发展的新经济,必须着力抓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从白银实际出发,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形成合理的区域结构,并通过加快发展草畜业推进农、林、牧大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建设瓜菜、草畜、马铃薯、优质林果、制种、小杂粮等产业基地,形成支撑作用显著的战略支柱产业、带动能力明显的区域优势产业和品质优数量多的地方特色产品,做大做强蔬菜加工、洋芋淀粉、啤酒麦芽、雨润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输出基地,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力争每年输转20万人次以上,逐步达到农村户均每年输出劳务1人,收入逐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收,使瓜菜、草畜两大战略支柱产业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使林果、小杂粮、马铃薯、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使黑瓜子、枸杞、中药材等为主的地方特色产品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在农村大规模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增加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看,还有利于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消化已经和即将出现的水泥、钢材等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从长远看,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将成为今后很长时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把农村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力争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尤其要针对白银农村一些地区灌溉难、饮水难、行路难、燃料难的问题,切实抓好“四项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景电、靖会、兴电大型灌区实施节水续建配套工程,争取建设西格拉滩、引洮等生态灌溉工程,实施引大入秦延伸工程,5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同时,要以梯田建设为重点,并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整村扶贫开发、种养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旱作农业水平。加强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建设,力争新建一批覆盖面大、供水质量高的人饮工程。加快乡村公路建设,采取财政补助、以工代赈、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5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力争5年内使农村户用沼气达到适用农户的20%以上。 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措施,作为消除农村贫困落后状况的治本之策,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两基”成果,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兴办学前教育,努力扩大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影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以“神农通”为基础,5年内建成全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加强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使农村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看得起病。认真实施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四项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二是不断完善农村自治机制。三是逐步落实投入机制。四是形成全社会支持机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我们要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市上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组实施”的工作机制。市、县区都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重点加强政策资金扶持、村镇规划编制审核、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特别是综合部门、基础产业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和事业经费时,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力度整合支农资金,切实加强对财政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村社会各项事业专项资金的统一规划安排,统筹管理使用,加强协调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截留、挪用。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坚持以县区为主和多级次相结合,以规划引导、项目带动为手段,加强资金协调,集中资金投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力度,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服务指导,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建筑设计分析 摘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对农村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农村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逐渐变得与时俱进,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在当下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甚至部分农村的经济水平将要赶超城市。文章针对新农村建筑规划的一些问题,对农村建筑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打造新型农村。 关键词:农村;建筑规划;建议 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几年的农村发展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焦点。农民的住宅环境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现代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村,使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促进农村建筑朝着安全、环保的角度发展,这将是一段时间内所要追求的奋斗目标。 1农村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建筑观念陈旧、缺乏指导 当今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农民也在一系列的政策指导下步入了小康社会。农民富裕起来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家园。以前老旧的房子拆了重新建筑。但是依照他们的眼光以及意识来看,房子往往缺少美感与现代性。们居住的环境氛围大多都是十分封闭的,没有先进的建筑理念作为其建筑房子的指导,导致具有一定的盲目及杂乱无章。大多数人对于房子的要求都是从实用性与美感这两个方面出发。①要求其能够遮风挡雨,所以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房子需要在一些事故来临之时具有安全感;②房子具有一室的美感,赏心悦目。但是在现在的农村,许多人都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两点,一味的追求“高大上”,用房子的大小,建筑材料的富丽堂皇和土地面积的庞大来衡量自己家的富裕程度。虽然这样可以给别人带来震撼感,但是往往这种“粗放型”建筑不具有长期保存性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这样还大大浪费了人力、材料与土地,不利于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质量与基础设施问题 农民建筑房屋往往只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参照左邻右舍而进行建设,没有根椐自身的需要对房屋作出合理的建设,更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这些想法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行的且而不规范的。大多数农民的房屋在建设过程中都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甚至他们的房屋通常是不堪一击的。房屋的稳固性、抗震性、抗寒性或者保温性对于建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农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指导做支撑。更有许多人为了省钱,在建设中“减工减料”“得过且过”没有把房屋的质量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后期出现很多修修补补的情况。现在许多农村人都放弃了低收入的传统农业生产而外出务工劳动,导致了农村里许多房屋空闲无人管理,使得公共设施与土地利用无法平衡。 2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措施 2.1制定农村合理的建筑规划 ①改变原来农村用地分散的不合理布局,把居住区和生产区区分开来,合理布局建筑用地和道路系统,制定一个有效的建筑计划。把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在农村这个大环境中展开合理的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现代的“建筑美”;②绘制现代建筑风格的体系图,让农民的思想与当今的时代接轨。科学合理规划的同时也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设计出一些适合其居住氛围的建筑,结合此种方式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房型,满足不同农民的不同要求,建设出既具有当地风俗特色又体现出现代气色的建筑风格;③有建房要求的人去其它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进行建筑考察,再通过他们对农村里面其他人进行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性,而主动实行科学化的房屋建设;④还可以让政府给每个村子派出一些建筑专家,为村民们灌输建筑知识,比如房屋的建设比例应该是多少,房屋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房屋建筑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等等。合理的建筑规划意义重大,这样不仅能够使村民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转变村民的设计建筑理念,还能够改善村民乱用土地,破坏城市建设的情况。 2.2加强农村建筑的防自然灾害建设 一般农村都是建设在郊区,甚至许多都是在山区之上,一般情况下会遇到台风、洪水、泥石流、地质沉降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由于农村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现有大量的低标准建筑与设计的安全要求相差相距甚远,许多建筑达不到规定标准。当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如果楼房质量有问题,那么人们难逃厄运。2010年的玉树县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7.1级的地震却造成巨大伤害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子质量问题。加强建筑的防自然灾害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规范房屋的结构设计,所有房屋必须经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出施工图纸,由政府建设部门统一对施工图纸进行备案方可进行建设;②把进入农村建筑市场的临时包工队组织起来,通过培训、考核、登记、发证等程序,确定他们进入农村建筑市场的资格和施工范围。坚决禁止未经过培训和没有施工资质的队伍承包农村住宅工程;③当地政府建设部门应设置专职部门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对各施工阶段进行现场验收,做好备案资料;④对危房和低收入家庭应有相应的扶持机制,对设计、审备、监管等费用于以补贴或减免,引导他们建设稳固,安全,耐用的房屋。 2.3加强农村建设的引导工作 引导农民了解住宅空间卫生条件的基本要求,合理选择层高和住宅的合理间距;引导农民重视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合理布局,选择适合当地特色的建筑造型: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适当的装修。引导农民统筹考虑农村长远发展及农民个人的利益与需求。重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住宅的功能质量.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居住生活、生产方便和整洁清新的温馨家居环境,农村自建房设计将会成为中国的一大发展趋势。为使我国广大的农村都能建成独具特色、各放异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自建房设计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 农村建筑的科学化、合理化设计能够促进农民思想的与时俱进,也能够使农民的建筑手段更加先进,提升农民的安全意识、改变传统的建筑模式,为城市、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对住宅建设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农民自建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是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新农村规划论文: 作者:李润铭 单位: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新农村规划论文:风景区新农村的规划理念与方法 本文作者:徐文卫、耿化民、陈亭吉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通过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乡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笔者在绵阳仙海风景区蔡家桥村的规划设计中,对风景区新农村的规划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项目概况 (1)规划范围:蔡家桥村点位于绵阳市沉抗镇仙海西南部,东接花砰湾,西接李家早湾,南邻星红梁,北接向家湾,总规划面积为3.8hm2。 (2)用地条件:地形较复杂,部分区域有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形,场地现状以村庄用地为主,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其高程范围为480.08~501.40m,坡度范围为3%~24.5%。 (3)土地利用:主要有林地、耕地、居住用地、道路、水塘、水渠用地。 (4)民居建筑:蔡家桥村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聚集点的东部和西部,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主要用于居住。建筑层高多单层和2层,结构多为砖木结构的坡屋顶建筑。现有院落主要成一字型和L型布局。区位分析见图1,布局结构见图2。 2村庄规划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综合体的建设着重应突出其综合性,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其产业链,形成一、三产业联动;同时通过其生产、生活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创造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互动。 2.2整体性原则 规划基于仙海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对整个综合体实施包括产业、新村聚集点、各类配套设施等的一体化布局,既实现了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又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创造了条件,同时可避免配套设施的重复配置。 2.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按照各村、组的实际情况,结合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尊重村民意愿,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分类指导其产业发展、新村布局和风貌建设。 2.4生态化原则 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在农村产业调整时,应注重对现状森林植被、山体形态的保护;在包括道路的基础设施和新村建设时应依山就势、结合地形,尽可能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2.5以人为本 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推进乡村生活品质的城镇化发展。 2.6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鉴于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本次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统一规划,在建设时,可根据具体条件,按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 2.7简洁明了,便于操作 规划成果应具有针对性,尽可能避免采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及长篇大论,重在梳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便于基层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操作使用。 3村庄布局结构 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原则。总体布局上,在保证农民生活舒适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用地红线内建造尽量多的住宅。 3.1布局结构 基于现状分析,以及上一层次的相关规划文件,综合考虑用地现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资源优化、设施共享与民俗文化等因素,提出“一环一心”的结构。一环:指环绕规划区的环形道路主轴,也是生态主轴。一心:指位于生活区中心的公共服务中心,也是全区的生态景观中心。住宅:顺应地形,采用单栋布局形式,规划户数60户。公共建筑:顺应由南至北的景观主轴,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开敞空间:(1)入口广场,位于规划区北部。(2)景观广场,位于规划区的南部,形成尽端式景观节点。(3)景观绿带,位于规划区的中部,由景观主轴延伸下去,为南北方向居民提供生态廊道。 3.2道路交通 道路:规划保留聚居点东侧和北侧的现状乡村公路,将其扩建至7m宽,作为村庄的主要对外通道,并分别向南、向西延伸至与二环路相交,形成两处出入口(图3);停车场与招呼站:在聚居点北部主要出入口处,依托铺地广场,规划布置一处机动车停放点与一处公交招呼站。 3.3景观结构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林地、水网创造出优美的田园风光,形成“一环多点”的有水乡特色的新居民集聚区(图4)。一环:位于规划区中部的环形生态绿廊;通过生态绿廊,把规划区周边田野,山水等自然景观引入村庄内部,达到山野通透居原一体的景观效果。多点:沿规划区周边形成多个景观节点,通过休息座椅、亭子、特色植物等景观小品,塑造公共户外活动的林荫场所,与景观轴线共同塑造出丰富变化、互通相连、情趣怡然的优美景观场景。 3.4典型户型设计 综合考虑国家及省市新农村住宅建设标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民群众居住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设计了4种住宅方案(图5~图7),以白墙灰色坡屋顶为主,均设置客厅、卧室和厨房,并设有储物间存放农具和杂物。采用堵门连排,组团式多样结合。 4结束语 本次规划设计以绵阳仙海风景区蔡家桥村为例,探讨了风景区中新农村规划的相关理念、策略和方法。风景区新村规划应以发展生态旅游为载体,其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涵盖村庄功能分区、村庄景观生态设计等进行科学规划,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及居住环境。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问题及对策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就是现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党中央的新的历史任务的新议程,而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也就是因为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在常规的村庄规划中的一些常见影响因素,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希望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村庄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问题;方法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将成为今后很多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准则,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细化资源配置,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因盲目建设造成的资源以及经济上的浪费。村庄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只有把这一步稳稳的走好,调动群众的希望和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整个农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2.1村庄建设盲目规划,操作不规范 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的村庄层次规划水平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系统的和科学的村庄区域发展规划的总体方向,各级政府和规划工作者虽然对村庄整体规划形成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也不能具体落实。发展布局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宏观调控,各村各自为政并且随意性较强,农民的建设主要是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一个地址,只要邻居认可,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许可证和其他相关程序就可以建立。同时还有很多地方对村庄建设和村庄规划滞后,缺乏详细规划的许多地方,许多超出规划期并没有修订,对农村建设和职业规划缺乏指导,由于长期的小农思想的束缚的农民,房主要考虑利用自己的方便,没有考虑到与他们的邻居的院墙等的关系,造成自己建设的围墙等不规则,并且采用的不同的材料,导致新农村建设混乱的局面。 2.2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素质有限,建设资金技术支持有待加强 农村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农村建设的指导和规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基层规划和建设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强,缺乏专业的规划人员,并且有的规划人员的技术不到位,也没有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在规划中又轻视相应的国家法规,这样就会引发很多问题。同时,一些村庄规划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实施。资金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瓶颈,没有了相应的资金投入,群众的积极性就没有,虽然中央政府对村建设的大力支持和财政补贴,但一个村庄建设资金缺口大,甚至在一些地方规定专项资金都要在建设的新农村地区的村庄整治以及相应的沟清理和其他项目后检查和验收合格后,才能够划拨下来,村民虽然收入逐年增加,但让他们支付相应的建设费用就与农民的愿望相反,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项目,甚至无法启动。 3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问题的方法对策 3.1提高规划意识,落实规划方案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落实规划意识。为了实施我国的村庄建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实施有效地村庄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同时也做了一个很好的研究统计工作,提前规划实施计划。村庄规划必须以生产为基础,以农民的持续收入为基础,从实际出发点,低成本,低资源消耗。实施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件新事物,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都符合农民切身利益,以围村建设规划以方便农民生产,并有利于节约土地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注重典型宣传。使农民能够真正实现村庄建设规划的效益,动员他们参与村庄的规划建设,使农村居民的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 3.2提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素质,加大各方面的建设资金技术支持 吸引高水平的相应的工作人员积极的规划新农村,在村庄规划中,吸引近高层次的规划人员的同时,还要积极的落实规划责任制,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要确保规划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以及积极的宣传新农村建设,农民可以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意识,稳妥政府资金的投入,更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生活条件,降低基础设施配套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村庄规划,实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影响。新农村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密切,新农村规划一定要在很大程度上结合当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文化新城,加快发展地方经济,使农村进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农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现代化的新农村,并且它还能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作用,建设美好和谐的新农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者:徐源 单位: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建设节能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结合邓州市白牛镇白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水系、建筑、绿化三方面,阐述了该地区节能规划布局方案,并提出了墙体与屋顶的建筑节能措施,经实践证明,该节能规划设计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经济效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节能规划,水系,绿化 0引言 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日益严峻,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急剧上升的建筑能耗,给我国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沉重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疆域广阔,农村建筑节能技术极为落后,据统计在同等气候条件下,我国农村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5倍以上。随着《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步伐的加快,河南省关于“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且在建筑领域重点全面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的研究工作也提上日程。2015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强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建筑节能减排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邓州市白牛镇白东村建设规划的节能设计为例,研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节能设计问题,以期在这方面对其他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1工程概况 白东村位于邓州市白牛镇区内,镇政府坐落于村中,与白西村紧挨,是邓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现有人口4931人,其中公务人员、从商人数和流动人口共计约占40%。村庄占地为78.0hm2,5个自然村,居民点围绕白东自然村集中居住。邓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季冷暖多变、夏季高温高湿、秋季雨多气爽、冬季干冷。年均气温15.2℃,最高气温41.3℃,最低气温-16.2℃,年最热月平均温度27.8℃,最冷月平均温度1.6℃;年平均降水745mm;年平均日照时数2003.1h;年主导风向为东北方向,夏季主导风向不明显,静风频率为22%。白东村现存问题主要有:1)沿路建设、空心村现象严重。2)居民住房布局较散乱,村庄布局结构不清晰。3)村内有较多坑塘和冲沟,雨季多发内涝,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2节能规划措施 2.1布局 2.1.1水系水系能改善村中微气候,起到调节气温、增加湿度和美化环境的作用。白东村内原有坑塘、冲沟较多,旱九江流经村庄,水资源丰富。依托这些地形和地貌资源,规划水系,在原坑塘的基础上,夯实坑底,加大坑塘的深度,扩大水容量;对坑塘塘壁和塘底做除漏防渗处理,防止水量流失;对坑塘、冲沟和旱九江加以连通,将水系规划设计为活水水体;对水岸线加以梳理,在保留原河道自然线形的基础上,运用蜿蜒的曲线,形成层次多元、和谐优美的水系景观。水系周边的土地,配以亲水平台、叠石、连廊、绿化景观和小游园进行景观中心建造。收集雨水,收集范围为规划后的村庄面积,规划至2030年人口5621人,建设用地67.5hm2。该村镇为城镇建筑稀疏区,根据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取径流系数为0.45,则年平均径流量为22.6×104m3;邓州地区年蒸发量为700mm,村内水体面积为12×104m2,水体年蒸发量为8.4×104m3;据测算年均收集雨水量为14.2×104m3,村内水体设计库容为36×104m3,收集的雨水存于规划水体中,用于村庄景观水源和绿化的灌溉。2.1.2建筑在不影响路网格局的基础上,建筑尽最大化保留。商业区基于原有商业建筑和氛围之上,扩大规模,规划分区更具体,功能更齐全。行政区因办公部门多、建筑占地面积大,结合公共休闲娱乐场所规划在水景观的中部。居住区规划为低层区和多层区,低层区为9个,分布在白东村原村民住宅建筑聚集地;多层区为3个,规划于白东新区内。1)建筑体型与朝向。建筑体型在满足村民对建筑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力求可以节省用地,减少体型系数。低层住宅建筑平面轮廓规划为矩形(12×12)m2,3层,局部2层,层高3m,规划2户、4户联排,凸出部分肩并肩结合;多层住宅为条式建筑,单元建筑面积为(24×12)m2,6层,层高2.8m,以4个单元为主,穿插3个单元组合。建筑朝向规划设计为南偏西10°,建筑在东北方向是封闭的,避开冬季不利风向;减少夏季太阳直射室内和外墙面的强度,增加冬季室内的太阳辐射量。2)建筑间距与避风。原有村庄不存在建筑间距问题,规划后村庄面积缩小,人口增多,为充分利用土地,势必加大建筑密度。南阳地区南偏西10°的建筑物,冬至日正午前后日照2h,日照系数为1.596。规划低层住宅建筑总高度10.45m,间距18.00m,多层住宅建筑总高度18.75m,间距32.29m,日照系数均为1.722,大于最小日照间距的标准。冬季的寒风对建筑物最直接的损害是增大热损失,使采暖耗能增加。利用建筑物阻隔冷风,规划后建筑物布局紧凑,可以充分发挥风影效果,使后排建筑避开寒风侵袭。设置风障,在建筑物的东北方向规划防风林带。2.1.3绿化绿化具有改善村中微气候、遮阳庇荫、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作用。白东村本着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阳的原则布置绿化。1)水景绿化和水系融合,在冲沟、坑塘、坡地、洼地的地方布置绿化形成村庄景观中心。2)居住区以入口绿化、组团绿化、宅间绿化为主。植物搭配,形成多层级景观空间系统,使各空间形成有机的过渡、联系和渗透。上层为高大乔木,形成顶面的封闭空间,具有夏季遮阴的功能;下层为高于人视线的小乔木或高灌木,此层次能产生较强的视线引导作用,形成较私密的交往空间;中间铺设地被,为13cm~15cm高的本地草坪,覆盖地表,避免黄土外露,美化开阔空间。3)道路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配以骨干树种,力求物种多样、系统化。白东村具有车流、人流大的特点,树种选择抗污吸污、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物种。 2.2建筑节能 2.2.1墙体节能1)外墙保温。主体墙为加气混凝土砌块用普通水泥砂浆砌筑而成,砌块规格尺寸为(600×300×200)mm3,抗压强度可达1.0MPa~10.0MPa,体积密度300kg/m3~850kg/m3,导热系数(干态)不大于0.10W/(m•K)~0.16W/(m•K)。主墙体内外粉刷聚苯颗粒保温砂浆,该材料是以聚苯颗粒为轻质骨料与聚苯颗粒保温胶粉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有机保温砂浆材料,导热系数不大于0.060W/(m•K),在-50℃下冻融循环30次不空鼓不开裂,聚苯颗粒具有憎水性,不吸湿受潮。2)墙体隔热。夏季日光照射在植物叶片上,有70%的光被叶片所吸收,从而降低室内温度。白东村在东、西墙面底部设置地载槽,其内种植中国地锦等墙体攀援植物,对墙体进行隔热处理。地载槽内净宽为600mm,深800mm,土层厚度600mm,根系距墙150mm,株距500mm。新建低层住宅用于攀援的墙面共为2.6×104m2,多层建筑设计攀援的墙面共为3600m2。2.2.2屋顶节能1)屋顶保温。平屋顶构造层次为:结构层找坡层找平层防水层保温层保护层蓄水、种植屋面。保温材料为聚氨酯硬泡,导热系数为0.017W/(m•K)~0.022W/(m•K),憎水率95%以上。保护层做法为:40mm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双向8钢筋,间距为150mm的钢筋网片。2)屋顶隔热。屋顶是平顶和坡顶相结合的形式,如图1所示。以屋顶平台为依托,覆土并种植佛甲草等生命力强、耐旱的植物,覆盖建筑物的顶部;收集坡顶雨水存储于平顶上的蓄水池中,用于浇灌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如图2所示。白东村新建住宅每户最大蓄水量为18m3,种植面积为54m2,低层住宅共359户,低层建筑最大蓄水量共为6462m3,种植面积共为19386m2;多层住宅共31单元,最大蓄水量共为1161m3,种植面积共为3348m2。 2.3节能效果分析 白东村节能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后,解决内涝问题,美化村庄,节约水资源,调节气候、维持区域水平衡,建筑物冬暖夏凉。据村庄测算,每年节省电费约为30万元,人均60.84元/年,节约用水人均28.00m3/年。 3结语 新农村建设节能规划设计的实施,缓解了农村中的能源浪费问题,有助于实现节约能源、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本研究成果集村庄规划、建筑节能研究于一体,取得了一定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柴红 娄冬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电力企业工程预算改进措施 目前的电力企业工程建设实行预算管理与资金管理表面联系与实质分离。由于算钱和花钱各为其事,无法形成应有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体系。预算的全部意义在已获得审批,审定批准后工作即告结束。由此导致预算编制的主观动机浓厚,体现在编制上过于繁乱与功利,预算编制完成后一无考核二无监督,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一、强化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预算是控制工期、把控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的第一手段。科学的编制预算可由基于价值形式控制工程过程和项目建设,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实时监控,以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科学的预算编辑,必须既要符合政策、又要提升素质。首先,电力工程预算要首先充分反映国家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并恪守行业政策与财务规律。体现在价值形式上的全面预算,要符合企业经营的发展长远规划和近期战略,同时也要体现企业的眼前经营业绩指标,符合企业生产、建设、经营计划以及有关合同、协议等。涉及到企业重大变革。其次,电力工程预算质量的提高必须以编制人员素质提高为前提。由于电力工程预算涉及太多部门以及太多专业、也存在太多变数,因此预算编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编制人员需要了解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与信息,特别是对于建设领域,要学习和把握原材料、工程施工进度、工序要点以及施工技术知识,才能对预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科学的电力工程预算既要看定额,也不能完全隔离市场。预算编制关系到国家、集体、人民的经济利益,在编制预算时,要认真套用定额,同时也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在认真认真执行定额条款的同时,要掌握工程单项成本,并及时了解市场调节材料价格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建设中的特殊要求及复杂工艺,也要有预算准备。 二、增强主动性、强化预算的审核 当前,不少电力工程的预算是由施工单位来编制完成和上报的。电力企业本身往往只能被动核算,由此导致施工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多算和少算,严重影响预算的正确性,影响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电力企业本身由于行业知识所限,对工程预算业务不专业、不熟悉,在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取费标准等方面容易出现错算错套。还有是近年来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发展速度快,要求补充单价的项目较多,施工单位更能准确把握。另外,施工单位的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预算编制,是部分建筑企业经营思想不端正,采用不正当手段牟利有关。因此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审核工程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电力工程预算的审核,要严格审核预算的编制依据。首先审核该工程计划的安排,建筑面积有否存在人为扩大,施工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施工设备有无认为扩预算的情况。其次,要审核定额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或施工合同。对特殊工程的预算以及工料预算或者包工不包料工程、简易房屋等要注意预算水分。再次,要认真核实预算包括的范围。例如某些配套工程、室外管线道路及技术交底时三方谈好的设计变更等,是否包括在所编制的预算中。最后,要全面审核相关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预算价格、取费标准等各项文件和规定。 电力工程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电力企业自身的投资效益。因此,作为企业财务,必须在建设工程预算中有所积极作为,通过科学的预算编制,实现基于价值形式的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在控监测依据,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作者:谢刚单位: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解决措施 水利电力工程造价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单位评估和实物测量。单位评估主要利用部分工程单位的计算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评估,主要分为以下几步:根据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工程量对总体价值进行预算;根据地区单位的评估价值对工程施工需要费用进行预算,并为施工单位直接汇总所需费用;对间接花费、利润和直接费用计算汇总。第二种方法是实物量法,利用人工、材料、机械的用量预算,一般计算的步骤是:根据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预算定额来计算材料、人工、机械的消耗量,再对整体进行汇总。其次对施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等进行汇总,对综合预算造价和总体项目造价进行汇总。 由于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导致市场出现自主定价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很多原材料的价格都会随着市场需求发生波动。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中,对很多材料的价格都有规定,但由于施工周期长,材料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变化,规定价格与实际价格会出现偏差,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预算工作有影响。很多施工工程的计算一般都是以发票为准,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弊端。由于每个地区管理发票的方式不同,所以发票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材料的实际价格,有的则使用不合理的手段开具发票,因此发票核算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这给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带来极大困难。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可以分成3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竣工阶段。由于我国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投资方大多急于求成,对整个工程的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因此无法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相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 一、水利电力工程预算问题分析 造成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三点。第一,预算出现差错。随着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入,跨地域、跨地区的工程承接管理工作越来越多,水利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日益普及。但是我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对项目预算、收费标准、预算编制的规定不同,导致很多地区在实际编制工程预算报价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忽视预算基础,忽视竞争因素,导致预算管理失去控制。第二,对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缺乏综合管理意识。我国目前使用的预算管理模式大多属于阶段性管理。很多项目施工中,预算管理都具有综合性。很多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缺少统一的管理方式,缺少对预算的管理,对资金投入、分析、评估的管理也欠缺,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并没有将全部预算都细化出来,施工中缺少对设计方案的控制管理。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投资过高、施工过难等问题。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阶段,对标底和标价的评估不够准确,使得整个工程施工资金短缺,预算不足,管理失控,无法按照规定日期完成,造成恶性循环,给国家和企业都带来巨大损失。第三,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滞后。我国目前使用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是工程量预算模式,是以定价为基础,以人工单价、材料单价、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统计。这种预算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与现代的市场发展方向同步,同时也无法真实反映出工程的价格,不能明确反映出竞争的实态,更谈不上与国外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接轨。目前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模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导致承建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生变更。 二、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解决措施 1发展市场经济,保证与国际接轨 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一般预算管理使用实物量法是发展趋势。单位评估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了好多年,受到技术人员的欢迎。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实物量法更加适合目前的发展形势,尽管实物量法比较复杂,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编制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经验,需要有大量的基础材料。对施工组织设计要有更好的分析能力,推动施工中实物量法的进展。 2减少材料价格对工程预算的影响 减少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预算的影响,需要做到工程实施之前需要对所需要的材料做充分的准备和储藏,同时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减少材料的浪费。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生产厂家,有相同的销售渠道,因此对施工材料需要从正规销售渠道采购。材料价格的波动也能代表产品的整个态势,偏离了材料价格,会影响预算评估管理。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材料价格情况和价格变化规律来统计,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差价的目的。 3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全过程控制 水利电力预算管理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包括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等。在施工中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施工方都要加强预算管理,将建设工程预算管理的额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在管理中,合理使用资源,力求将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随时纠正所出现的偏差,在建设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资源,保证整个项目的投资目标能够被控制,从而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目标能够实现,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利电力工程项目投资也越来越多,整个项目性质逐步向社会化、专业化等模式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正。只有加强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才能够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工程质量,搞好施工工程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全面提高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全面发挥预算管理控制水平,从政策和制度上修订预算限额,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本文作者:傅忠能单位:广西河池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电力工程设计造价预算 [摘要]文章分析电力设计阶段在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电力工程造价中的作用及基本做法。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造价;控制 一、电力设计的新观念 电力工程基本建设分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几个阶段。其中设计阶段又可细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几个环节。这整个工程进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及先后顺序,这是不能任意颠倒的。据有关资料分析得出,在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投资的影响分别为:在投资决策、初步设计阶段为90%左右;技术设计阶段为75%左右;施工图设计阶段为35%左右;而过去人们通常所重点关注的施工阶段仅为10%左右。 显然,工程造价的控制关键应是在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初步设计阶段。在投资决策确立以后,设计就是工程的龙头,是工程建设的灵魂,设计的节约就是最大的节约,设计的浪费就是最大的浪费,可研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就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可研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实行工程造价控制具有决定性意义。 以220kV仁安输变电工程为例,整个项目包括变电站及出线间隔;220及110KV线路;配套通信工程。可研阶段,设计院上报可研总投资34293万元,经可研审查并多次修改后,收口报告总投资32260万元。共核减投资2033万元。核减幅度5.93%。初步设计阶段,设计院上报总投资31712万元,比可研批复32260万元减少投资548万元,减少幅度1.70%。初步设计审查调整后上报总投资30203万元,比调整前31712万元核减投资1509万元,核减幅度4.76%。初步设计审查批准概算30203万元,比设计院上报可研总投资34293万元,核减投资4090万元,核减幅度11.93%。另外,220kV漠南至春城线路,初步设计审查批准概算4702万元,施工图概算4199万元,施工图概算比初步设计审查批准概算节省502万元,节省幅度10.68%(施工图阶段,由于优化设计,线路长度比初步设计审查批准概算减少1.455km,导线指标减少0.01t/km,塔材指标减少1.43t/km,基础钢材指标减少3.72t/km,现浇砼指标减少18.8m3/km)。 在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另一类情况,就是有的业主在项目投资决策中提出投资估算误差较大,分析资料表明一般误差范围在+30%~-20%,其大抵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项目建设规模没有完全确定,估算难以准确; (2)有的业主将投资估算偏小,是为了项目能上马立项,待批准立项后再追加投资,追加项目; (3)投资估算所用经济指标、信息数据有时难以反映市场实际情况。所以,设计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工作做深做细。 在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关键应该是:方案设计阶段要把方案估算打足;初步设计阶段要把概算做全;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把预算做准。坚持这样的做法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是龙头、是关键,对工程造价控制起到不可替代的把关作用。 二、实施新标准注重设计技术质量与经济质量 国际上通用的“设计服务经济,经济体现设计”的经营理念、模式,将愈来愈多地被各设计单位所认同采纳。因为,设计方案的经济化,将大大提高设计的内在价值,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必须建立设计技术与工程经济密切结合的经营理念,把提高设计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要逐步调整设计院内部结构配置和工作流程,加强专业之间的交流配合,实现“设计专业提要求,造价专业报估算,设计专业完成设计,造价部门出概算”的交叉配套工作方式。在项目设计定稿之前,要充分听取造价工程师的意见,提高设计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投资总额的合理性。 除了上述经营理念转变和组织制度保证外,在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体系中要侧重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价值工程”的运用 价值工程是一种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它是运用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以业主(建设单位)的要求和提高价值目标为重点,以功能分析为核心,对工程的功能和造价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只有价值系数最大,才是价值功能所要求的。这也是工程造价控制本身的要求。 价值工程的“价值”是功能和实现这一功能所耗的费用(成本)的比值。其表达式:V:F/C。 式中:V为价值系数;F为功能系数:C为成本系数。 在每个设计阶段,每个项目或专业,都要运用价值工程的原理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从功能和造价(成本)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使两者协调起来,达到有机的统一: (1)功能提高,造价降低; (2)功能不变,造价降低; (3)辅助功能在允许范围内降低,造价大幅度降低; (4)在允许范围内适当提高造价,而使用功能大大提高; (5)造价不变,功能提高。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优化设计是施工阶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 电力基建工程推行限额设计,就是要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运用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的方法将投资额分专业下达到设计人员。各专业人员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额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这样就实现了对投资额的控制和管理,也同时实现了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量及概预算指标等各个方面的控制。按照设计程序进行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形成纵向控制,各设计阶段把投资分解具体到单元和专业形成横向控制。但是,限额设计也并不是单纯追求降低造价,而应该是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优化设计,促使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力求以最少的投资,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新晨 (三)推广采用标准设计 采用国网公司、省公司的标准通用设计,是保证工程设计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标准设计都是来源于工程建设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优秀设计,它符合我国自然条件和现阶段的技术发展水平,符合国家现行技术经济法规和政策导向,也体现了施工、生产、使用和维护的要求。采用标准设计可以保证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节约设计费用,同时也可以方便备料和施工,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整个建设周期,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电力工程建设预算工作措施 摘要: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电力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电力工程的支持。电力工程具有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高、施工技术复杂的特点,只有控制好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建成高质量电力工程。正因为电力工程工程大、投资高,工程预算工作的好坏,对保障工程的良好经济效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电力工程建设预算非常容易受到工程建设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又是工程建设中的难点。为了更近一步提高工程效益,实现工程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高质量电力工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文将对电力工程建设预算体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比较好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体系;效益 近年来随着电力建设的高速发展,抓进度、重质量、轻经济的现象较为突出,对电力工程预算体系建设关注不足,造成大量资金浪费,极大降低了企业的效益,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企业良性发展,加强预算体系建设、完善预算制度、积极探讨预算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工程预算简介 工程预算是指对工程建设在未来需要支出的资金进行科学计算,从而方便工程管理者调整、制定工程计划,同时有利于对整个工程成本进行掌控。通常情况下工程预算包括以下两种形式:(1)定期预算,它是指根据工程计划制定一段时间以内的财务预算,通常是指年计划,制定后,不再进行专门的预算制定工作,如果和实际有所出入,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改动,由于工程中影响因素比较多,定期预算与工程实际往往有很大出入。(2)连续预算,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具有预算连续性及上一次预算结果可以被应用到本次预算当中,预算周期相对较短,因此大大缩小了预算偏差,更利于对工程资金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益和调整工程计划。 2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工程预算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电力工程是基础设施工程中的基础,和其他工程相比,它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工程建设复杂等特点,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电力工程,遇到的挑战也是十分巨大的,在此我们将对电力工程预算体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电力工程投资规模一般都非常巨大,投资管理工作贯穿整个施工周期,其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在制定电力工程预算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水文地质情况、施工环境、交通运输环境。有些因素对工程运算的影响难以准确计算衡量,有些因素处在时刻变动中这会导致与实际资金使用情况出现很大的偏差,如何减少和避免这些偏差、降低它们对工程预算的影响,一直都是工程预算专业界的难点。由于我国工程建设起步较晚、工程建设发展当中缺乏科学管理、工程建设盲目注重规模和速度等这都导致我国的电力工程预算技术发展比较落后。同时目前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技术发展比较快,工程预算跟进速度不够,导致对很多新兴因素考虑不足的情况。中国很多地区的工程收费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工程预算混乱的局面。由于我国工程建设施工管理法律法规并未完善,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一些施工方经常为了节省工程资金,未经许可改动施工计划,甚至对财务状况虚报瞒报。这对企业科学管理产生很大的危害,容易爆发违规使用资金的事件,存在严重浪费工程资金的可能,大大降低工程经济效益,极大减小了工程预算的功效。由于一些企业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管理、统一管理的意识,这都对企业进行预算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阻碍。管理的不统一不仅导致预算的制定会出现偏差,还导致不按预算进行施工的情况,容易引发企业管理混论。电力工程建设中,如果审计工作没有做到位,将对工程预算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审计安排的不合理,比如说审计时间过于短暂,这会大大加重审计人员的任务负担,大大降低工程审计质量。有一些进行工程预算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够、工作能力不够,也会对工程预算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3应对电力工程预算体系问题的措施 首先我们必须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运算队伍,企业要定期开展对他们的培训工作,增加他们的预算知识,要熟悉施工图纸,了解施工现场,能准确把握工程量的测算方法和计算依据。并定期开展业务考核,对不达标的人员坚决进行再培训处理,还要积极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工作中的责任心,加强对他们的监督,避免违规、违法的事件发生。对于工程建设存在的违规改动工程计划和不按预算情况,企业一定要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如果有条件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促进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并对违规方进行处罚。我们要把预算工作做细,细化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推敲每一笔资金来源和去向,深入理解施工计划,认真审查其中是否存在资金违规使用、资金使用不合理、统计数据错误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大大降低预算偏差。企业还应该大力推行《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市场价格跟随体制,系统中的价格可以跟随市场价格进行波动,大大增加了预算与实际的符合度,进一步避免、减少了预算偏差。除此以外该系统采用了多种界面格式供使用者选用,非常适合大规模推广,并加入了计算机辅助预算功能,大大提高了预算效率,降低了对预算工人的依赖。我们还可以大力推广电力工程图预算管理。通过施工图预算对工程建设所需资金作出较精确计算,实际工程建设中,以工程图纸为基础来进行预算管理,各种工程材料用量、种类通过工程图进行分项分部工程精确计算,同时工程图也能清楚整个工程的具体施工流程,工程管理人员通过人、材、机具体数量,从而更好地控制施工成本,也是调节和处理造价纠纷的重要依据,通过施工图企业可以合理进行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供应计划、劳动力安排计划、机具调配计划、财务计划等的编制,从而进行工程建设的全面管控,因此利用工程图进行预算管理,更能反映工程实际情况,是一种先进的预算管理体系。工程图预算需要仔细对工程图进行审查,如果发现不合理应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预算工作人员要以工程设计文件为依据,编制施工图预算。具体的流程可参看下图。该种预算管理体系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他们不仅要掌握预算知识,还要掌握大量电力工程建设专业知识,预算人员要熟悉图纸,做好准备工作,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了解现行的施工规范,会合理套用预算定额,保证预算的准确性,通过不断的熟悉图纸、图集、定额,并根据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按各工程计算顺序计算工程量,套取定额,在不同条件下选择最适宜的编制方法。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同时增加工程制图配套工作,在工程制图环节为后期工程预算提供方便。 综上所述,做好电力工程预算工作,对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电力工程预算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企业一定要加强重视,认真思考对策,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和制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科学预算管理减少预算偏差,同时还应积极建设高水平的预算队伍,让预算管理工作越来越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金寨县供电公司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电力企业工程项目预算管理论文 摘要: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水平,在项目预算管理上,公司在各个方面加强管理,解决了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但是随着电力的发展,修改和完善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的控制,提升项目完成的速度,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全面预算管理 一、目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 电网基建项目往往会出现先批后建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经济损失,电力企业就会根据资金建立项目,预算的编制不会按照实际情况安排。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全面,财务部门也没有全面审核,在执行预算时,就会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二)预算控制手段缺乏有效性 电力企业预算组织机构不健全,工程周期短,工程质量要求高,工程成本约束性较强。220KV以上的电网基建工程,预算编制费用明细不够细化,导致后期执行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财务部门没有参与到预算的编制,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对项目支出控制监督不到位,往往导致项目支出超出年度预算。 (三)预算管理范围缺乏规范性 项目预算管理涉及施工、监理、设计、物资、咨询等各种费用。业务部门预算上报时,往往只考虑一部分费用。业务人员没有用全口径上报预算,项目预算编制有遗漏。另外,各个岗位的人员各自为政,责任划分不明确。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强化工程费用明细管控,设定内控系数,从严管理。加强对可控费用的内部控制,对各项其他费用进行具体分析设定,编制和更新工程其他费用成本动因因素表。如项目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项目法人管理费、项目建设技术服务费用等,每年更新确定成本动因表,并以此确定内控系数,从严控制。严格执行月度现金预算,对工程成本费用的预算分析、落实工作分解到月。根据项目管理部门提报的《工程管理情况月报表》,动态掌握工程项目进度,及时分析各项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将统计的《工程其他费用支出情况表》反馈给项目前端管理部门,确保预算指标的可控和在控。投标过程中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根据招标文件算出工程基本价格,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等如有模糊的地方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其次要对招标过程中风险费进行估算,因为风险费用产生是和设计方案变化、工艺和进度等都有关联;最后要全面分析结果来确定工程报价。在施工前进行工程预算,就是对整个工程施工费用进行预算。并在此过程中对各工程造价等各个指标进行技术性价格比较,想尽办法控制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它费用,以此找到各工程建设方案的不足之处,以此起到优化设计方案提升效益的作用。工程最重要的时期就是项目施工阶段,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复杂的原因影响进度,所以项目经理需要管理的事情就特别的多,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业务部门要消耗大量的精力来完成,所以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工程项目预算需要不断的进行强化,要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具体地理条件、空间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根据不同的条件,来确定工程项目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它费用的使用定额,根据定额来影响工程项目的成本。在项目完成阶段,需要对预算进行二次编制审核。在这个过程中,编制人员与审核人员要准备全所有的资料,其资料包括变更设计通知书、预算变更清单、中标书、施工合同书和在施工过程中相关的重要会议内容等等。 三、结语 工程项目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贯穿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工程施工的每一个阶段(投标签约、施工准备、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努力做好工程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可以科学高效的管理好每一个工程项目,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电力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刘君陶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枣庄供电公司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加快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为电力工程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对于日益增加的电力工程投资来说,加强输变电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是深入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全面构建造价体系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对控制电网建设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分析 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是电力工程设计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工程的施工图设计、预算编制、施工图及预算审查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质量,关系着电力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关系着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进度。 1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现状 1.1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理论阐述 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主要是对电力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对施工图预算进行管理,对编制工程量清单工作和招标工作进行管理等,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详细来说,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首先进行施工图设计并施工图纸的合理性审查,看其是否符合施工要求,保证与实际施工方案进行结合,对电力工程施工图纸进行审核,保证图纸具有实际应用,在发现图纸设计不合理后,要依据实际施工情况和特点,进行及时的修改,保证施工图纸的实际应用性。然后以施工图设计文件为依据,按照现行预算编制与计算规定和预算定额等计价依据要求,由具有相关专业资格人员编制施工图预算,经审查后确定工程量清单及施工招标控制价。 1.2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存在弊端 对当前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管理弊端。①电力企业较为关注初步设计概算及设计变更,忽略了施工图设计管理工作及施工图预算,导致在工程结算中大量工程量无法计列,造成施工单位隐性亏损。②设计人员弊端。普遍设计人员工作水平低下,专业知识储备量差,问题处理能力低下,工作积极性不高,阻碍了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的进程和质量。③预算编制、评审时间较长,目前电力工程项目从初步设计评审、物资招标至施工招标时间十分紧凑,设计单位因设备厂家未能及时明确导致施工图设计受阻,无法按时完成施工图预算编制及工程量清单编制,导致施工招标滞后。 2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由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弊端,阻碍了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面对这一发展形势,电力企业要按照“统筹兼顾、优质高效、做深做细、标准统一、创新突破、流程最优”的原则加强对施工图预算的管理工作。 2.1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的应用,建立管理机制 ①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增加自身对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的关注度,不要一味的关注初步设计概算、竣工结算管理。对于电力工程建设全过程来说,施工图预算虽然是个小环节,却对电力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有较大联系,如果施工图预算管理不能科学管理,将会造成施工招标工程量漏记、少记,间接性的为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带来经济的损失,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因此,电力企业要改变理念,增加对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的关注度。②为了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建立施工图预算的管理机制,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制定施工图预算管理的范畴、编制原则及审批原则,明确施工图预算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地位,引起各单位的高度重视,明确施工图预算管理过程中各关键节点,建立施工图预算管理流程。 2.2提高设计人员工作能力,加强施工图预算培训 电力工程设计单位,要为设计人员提供完善的培训机会,对设计人员预算管理知识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设计人员预算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了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也要在内部建立结合力奖惩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在设计人员中,进行骨干的培养,为设计人员提高宽阔的发展空间,来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3提供施工图预算编制效率,推进基于施工图预 算的施工招标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力推进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在工程年度里程碑计划编制时应提前策划,充分考虑施工图预算管理要求,统筹考虑设计评审计划、物资招标计划、施工图设计合理工期、施工招标计划及开工计划等,细化开工前的节点计划,确保留有合理的项目前期与工程前期工作时间,固化关键节点,优化管理流程,形成工程储备机制,为当年所有开工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全面实现施工图预算管理奠定基础。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编制一般需要2个月以上的时间,应在初步设计评审确定技术方案后立即开展,与初设审批工作同步进行,及时组织开展施工图设计文件(含预算)的编制及审查等工作,保证施工图设计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保证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保证施工图招标工程量清单及控制价编制的进度和质量。 3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性,加强施工图预算管理可以强化输变电工程可研估算、初设概算、施工预算、结算在内的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是对初步设计及概算的进一步细化,可以更加准确的实施施工招标,提前发现初步设计中的缺陷,减少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是对基建标准化管理的进一步强化,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三通一标”成果的应用,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合理配置人、财、物等建设资源,深化工程管理,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精益化水平。 作者:彭韬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湘潭供电分公司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关于预算管理的电力工程论文 1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1.1工程招标问题 为了保障国家及个人的合法利益,保证工程顺利施工,水利电力工程应严格根据法律规程进行招标工作,进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工程招标时应采取竞争机制,根据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实施,使经济效益得到保证。水利电力工程在施工管理与承包方管理方面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因此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合理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采取承包机制,实施优胜劣汰,充分运用市场调节作用。 1.2造价方法分析 水利电力工程主要采取以下两种造价方法:一是单位评估。这类方法主要是根据工程局部的计算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评估,主要步骤有结合工程施工图对局部工程量进行计算,再评估整体价值;结合地区单位的价值评估进行工程施工费用的预算,并将工程所需费用进行汇总;计算汇总工程的间接花费、利润及直接费用。二是实物量测。直接根据人工、设备及材料的用量进行预算,主要步骤是结合工程施工图对局部工程量进行计算,根据计算数额分析人工、设备及材料的用量,并进行汇总。另外可直接汇总工程直接、间接费用及利润,将项目造价与预算综合造价进行汇总。 1.3工程材料的费用预算 随着市场经济形成了动态发展,以致自主定价的模式在市场中诞生,并逐渐成为市场主导。许多施工材料都随着市场需求出现价格变动。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中,严格规定了材料的定价,但由于工程工期较长,材料价格往往出现变动,与定价出现偏差,进而影响了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通常根据发票为准,这在某些程度上存在弊端,由于地区之间发票管理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发票并非准确直接的反映了材料的实际价格,这导致水利电力工程的预算管理难以进行。 2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导致水利电力工程出现预算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下列三点:一是预算出现错误。随着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水利电力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实现了跨地域的实施。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进行工程预算、收费准则及预算编制等方式不一,以致在一些地区进行工程预算报价编制时存在各种问题。对于预算基础、市场竞争等缺少重视,以致预算管理失控。二是预算管理缺少合理的综合管理意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主要采取阶段性管理。水利电力工程的建设单位与设计部门未能进行统一的管理,在工程预算、资金投入、工程分析、评估等管理中较为欠缺,设计阶段没有充分细化工程预算,施工时缺少必要的设计方案控制管理,以致存在投资过高及施工困难等问题。水利电力工程在进行招投标时,评估标底与标价不准确,以致工程建设发生资金短缺、预算不足、管理困难等问题,如此下去,将会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国家和私人财产受到重大损失。三是预算方法落后。在我国水电行业中使用最广的工程预算管理法是工程量预算方法,此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根据工程定价,结合人力投入、原材料资金等进行最终数据统计。此种方法具有较大的时间滞后性,往往无法与市场变化一致,并且不能从预算结果中看出有用的价格估算和市场竞争情况,更加无法和国外的相关方法同步。这样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模式将会致使建设单位增加精力对实际建设进行更改。 3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改革办法 为了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使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方法真正为承建单位效劳,作出有用的贡献,就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改革方向有以下三点:一是与国际市场接轨。运用实物量法进行工程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实物量法与单位评估法相较而言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操作程序更为复杂并且要求有大量的实物材料进行配合,该方法预算出来的结果更加精准。二是降低材料价格的影响在工程预算过程的比重。事先做好市场调查,准确掌握各材料的价格,充分准备和贮备材料可以达到控制差价的目的。三是全程控制。在整个工程前后均贯彻水利电力预算管理方法,全方位全程的控制方能更好的保证预算管理方法不会出现差错,有问题随时发现随时纠正。 4结语 市场竞争的加大,促使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方法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改革后的预算管理方法保持与国际同步的水平,大大的增加市场竞争力,更能为承建单位和工程带来利益。 作者:林仲凯单位: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电力项目工程造价成本预算论文 摘要: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阶段分析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建议。 关键词:造价;电力工程;控制 1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用电量的高速增长,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投资浪费和项目“三超”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这两年,拟建和在建的输变电建设项目很多,无论是在水电站、火电厂的配套工程还是电力系统的网络建设项目上,都存在着忽视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的现象,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论文百事通工程造价的控制,则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建设、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环节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 2设计阶段 从设计技术经济角度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需从可研、初设和施工图三个阶段做起。 (1)可研阶段。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对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最优方案不仅在技术上要先进、可行,而且在经济上要合理。一般来说,先进的技术方案劳动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但是所需的投资较大,因此,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在电力建设项目中,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50%,在设备设计与选型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生产的设备,尽量立足国内。 (2)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限额设计,控制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主要是对工程中设备、材质的控制。为此,初步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工程量应以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设计工程量和设备、材质标准为依据,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不易确定的某些工程量,可参照设计和通用设计或类似已建工程的实物工程量确定。在初步设计限额中,各专业设计人员要增强工程造价意识,严格按照限额设计所分解的投资额和控制工程量以及保证使用功能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力求将工程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为鼓励、促进设计人员做好设计方案选择,要把竞争机制引入设计中,实行设计招标,促进设计人员增强竞争意识,增加危机感和紧迫感,克服和杜绝方案比选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及经验主义。例如,某电力工程,初设概算为800万,预算为1040万,工程结算为1082万,经分析主要是由于初步设计阶段工作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施工工艺的重大设计变更,使预算大大超出了概算。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一定要认真搜集、调查、分析、研究工程资料,设计人员密切配合技经人员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 (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实行经济核算、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控制工程进度拨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因此,设计人员应主动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争取把设计变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技经人员应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沟通,例如,某变电站土建工程,由于技经人员的疏忽,施工图预算中落掉了变电站大门的费用。经工程管理人员的审核,及时对预算进行了补充。 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工期、质量三者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而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公务员之家 另一方面对于相当多的工程现场更改较大,加上技术人员与技经人员的脱节,导致更改部分造价无法控制,而使结算价超出合同价甚多。比如,有些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土方开挖量大,先外运再回填,结果往往要增加工程造价的5%左右。因此,在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地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施工方案,以提高施工签证的准确率。同时,对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分、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分的工程量在图纸上是不定值,还要标明被隐蔽部分的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而不在签证中简单地签写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以免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4工程结算 工程决算审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方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通常多报结算。以增加工程造价。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工程决算审核实际上是双方技术能力的较量。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内容和套用规定、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而且还要掌握三者的编制原理、内在联系,唯此在应用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此外,技经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既能对现场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可对签证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另外,造价人员还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下工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工程动态。 5结语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提高投资效益。随着我国造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将使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地位更加重要。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电力工程成本超概预算原因及控制措施分析 摘 要:纵观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了解到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工程的支持,以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需求,为商务运作与工业化生产等提供相应的电力服务。我国地大物博,需要的电力工程数量很大,这势必会耗费大量的成本,为严格控制电力工程成本,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应重视电力工程成本预算工作,及时减少超概预算问题的发生,以防止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构成威胁。为此,在本次研究中,针对电力工程成本超概预算原因及控制措施展开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电力工程;超概预算;原因;控制 在电力工程体系中,成本概预算问题十分重要,其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的实施价值与社会地位,且该项工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其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任何因素的波动,都会对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构成威胁,极易导致超概预算问题的发生,制约着企业在电力工程建设上的经济效益。在电力工程项目执行过程中,导致成本超概预算问题发生的原因很多,为从本质上缓解超概预算问题,必须从超概预算的原因着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此项问题,以将工程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继而全面提高电力工程成本控制水平。 1 电力工程成本超概预算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概预算编制问题 电力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的材料支撑,材料是构成整个电力工程系统的重要元素,且这些材料价格会跟随市场环境产生波动,工程概算书与开支数额很难一致,特别是一些主打性材料发生价格波动,就会产生极大的价格差额,就容易滋生超概预算问题。 1.2 设计变更问题 对于电力工程而言,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开展工程设计工作,但是由于设计师未深入到施工基地的环境中进行探查与勘测,盲目的开展设计工作,制定设计方案,但是,在后期电力工程建设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进行设计变更,势必会对工程成本形成威胁,进而引发诸多的超概预算问题,成为当前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一旦发生设计变更问题,部分工程量则需要变更,在此过程中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最终会产生额外的费用,进而超出前期的概预算额度[1]。 1.3 工程审计问题 在电力工程项目执行过程中,若审计不到位,会对工程成本形成威胁,成为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2]。在审计时,若安排不科学,审计的时间过于集中,会大大加重审计人员的审计任务,审计工作无法定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严禁草草了事,这样会严重威胁工程审计效果,进而影响工程取费的基本标准。在电力工程成本部分审计时,为了尽快完成审计工作,上级部门时常会从下级部门抽调非专业性的审计人员,运用此种方式,会让整个审计工作流于形式,进而会对工程审计质量构成影响。在审计工程结算部分时,很难在控制质量的条件下实现对工程概算、设计、施工阶段等的全面审计,会让成本控制工作变得更为艰难。 2 电力工程成本超概预算问题的控制措施 2.1 优化工程概预算编制体系 为降低电力工程成本超概预算问题的发生概率,前期必须要必须做好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这成为工程造价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3]。为及时克服浪费、保守等问题,设计者应及时与概预算人员展开密切联系,充分结合设计的相关任务书来进行投资与估算,实施技术经济比较,在控制质量的条件下实现对电力工程成本的合理化控制,实现对概预算人员的素质教育。首先,应加强对概预算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学习与进修活动,以求在后续成本超概预算上获取更高的经济价值;其次,应及时拓宽概预算人员的知识面,设定更为规范性的管理办法、编制策略、工程标准、材料价格区间等,且在机械设备、材料价格计算上都要充分符合国家政策与法律规定,要求工作人员还要具备足够的建筑工程学知识、电气工程知识、机电设备金属结构、材料交通运输知识等,以求达到更为理想、科学的超概预算控制效果。新时期,开展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时,应充分结合工程概算定额问题,意识到材料价格、机械设备价格等与定额间所形成的影响与问题,为做好材料价格区间的预测,要及时把握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了解市场行情的实际变化趋势等,进而把握好市场的发展走势,科学编制超概预算方案,这会对工程成本达到一定的控制效果。 2.2 完善电力工程设计工作 对于电力工程成本控制而言,设计工作很是关键,其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前提。因此,为降低成本超概预算问题的发生概率,应及时完善与优化工程设计工作,降低工程设计风险,防止发生设计变更问题,以避免产生额外的支出。为应对当前问题,应加强对工程设计的管控,制定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案,及时处理好设计招投标问题,将技术性因素与经济性因素考虑其中,以达到理想的超概预算效果。选择设计方案时,应货比三家,亩喔鼋嵌瘸龇⑹迪侄约际蹙济的把握,优化设计整个环节,以求最大程度上降低工程造价,进而防止超概预算问题的发生[4]。此外,为防止设计方案变更,前期应加强对设计方案的价值评估与审核,实施设计方案会审工作,对设计方案中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行优化设计,以求最大程度上控制成本。为强化对设计方案的控制,还应全面推行整个限额设计方案,及时约束与规范设计人员的经济行为,在控制电力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将整个设计方案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在设计额度控制上,应充分结合工程项目的实况来合理分配投资额。限额设计的实施,不可一味的节约投资资源,还要遵循科学、规范、实际的理念,对整个工程进行科学而高效的设计,以求最大程度上控制设计成本。 2.3 科学规范招标过程 实施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时,主要涉及到设备与材料采购招投标、施工招投标两个部分,建设方运用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材料供应商或施工方,进而可满足项目的投资需求,还可实现对项目质量进度的管控,利于促进电力工程的高效运行。实施招标工作时,必须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招标工作开展之前,必须要对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等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5],还要开展实地考察工作,以防止违规投标、转包等情况的发生,这会对项目成本控制构成严重威胁。相较于一般建筑安装工程,电网建设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要求很高,同时,对安装精度的要求也十分高,若在施工时出现小的失误或操作差错,会引发电网安全事故。 2.4 加大审计力度 为实现对电力工程成本的科学性控制,降低超概预算问题的发生概率,应加大对电力工程运行的审计力度,对工程项目资源实施动态化跟踪与管理,立足于工程项目的前期、中期与后期,这是处理超概预算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项目实施的初期阶段,应对设备类型、概算、投资估算与设计方案等进行全方位的审查;项目实施中期,也就是施工阶段,应对材料采购、进度款拨付情况与设备购置等过程进行跟踪式审查与管理,以求为后期工程成本审计提供重要依据与条件。审计电网工程时,应强化对工程量的审核,结合前期的工程量清单、合同资料等对工程量施工情况进行比对,保证工程量核算的精准性与科学性。在结算审计工作实施时,要对审核分项、项目单价、取费流程等的科学性进行审查。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还要充分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工作量等因素,来增设审计人员,还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综合素养的定期培训,及时对工作人员的审计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与测试,通过考核者才可担任审计职务,以便提高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为电力工程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条件。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从起初的电力工程建设方面着手,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来控制工程成本,实现对工程成本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当前需要注意的一项关键性问题。电力工程成本概预算控制工作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其存在于电力工程运行的各个环节,可见,加强对每个阶段概预算的控制很是关键。新时期,为降低供电企业的经济损失,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应强化对工程建设成本的科学性控制,优化概预算编制体系,重视设计部分控制,科学控制招标过程与审计工作,以求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工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不合理的情况还是非常严重的,因此要想做好投资基金工程的有效利用,必须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这就需要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要点 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招投标报价、确定工程造价和甲乙双方决算的主要依据,是施工管理的基础,将直接影响电力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大、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建设中的各个环节错综复杂,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工程管理办法。如果决策者如错定建设项目,未做好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就会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必须加强工程预算的管理工作,尤其要严格控制好每个标段工程前期预算工作。电力工程按其建设性质可分为新建、扩建和改建。新建是指在原有企业之外建设新的项目,如建设一座变电站。扩建是指在原有企业内扩大原有的生产能力,或新增生产能力,如新增变电站的主变压器或更换大容量变压器。改建是指原有企业为提高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改变网络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而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整体技术改造,如改变输电线路电压,提高输电能力,改进网络结构,变电站增改进出线、母线等。 2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依据 2.1 设计电力安装工程D纸 社会在进步,竞争更加激烈,技术在不断更新,对电力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图纸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图纸设计方面,必须符合实际准确到位;把握恰到好处的尺寸以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以最低的工程成本达到最高的艺术效果,满足方案设计的意图;在设计变更单和现场签证等方面,必需逐层严格审核,保证不出纰漏。 2.2 电力工程的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 电力工程过程施工组织设计用来指导工程项目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工程开工后的有效保证,因此,电力工程过程的组织设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上按照实际情况和规范要求严格把关,经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2.3 电力工程材料的限制规定 电力工程的材料是整个工程的基本保障,材料预算过高,工程成本自然降低不了,造成一定得损耗理所当然;材料选择不当,轻则损耗,重则失败,因此我们在满足工程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对材料的市场价格和款式进行招标,以求工程的质量和成本的降低。 2.4 专业预算定额的规定 预算定额根据分部分项工程和结构构件的形体特征及其变化确定。一般根据湖北省电力公司及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定额取费文件进行专业的预算编制,定额要求根据劳动定额、材料消耗量定额、施工定额等确定预算定额消耗量指标;根据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材料数量等确定预算定额中的材料消耗量;根据正常施工条件下必须消耗的某种机型或规格的施工机械台班数量来确定预算定额中的机械消耗量。因此,定额必须按照规定要求科学、合理、实际的预算。 3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优化途径分析 3.1 详细调查施工的情况 电力工程如果要编制出与实际相符合的工程预算,就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查,选择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对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处理。一般包括对现场的电力设施情况、工器具状况,现场施工环境以及进出场设备的运输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只有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准确调查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编制出科学的工程预算,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 3.2 对工程的设计工作必须要加强管理 要提高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就必须提早做好设计工作。只有落实好设计工作,才能做好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图纸在进行设计之前要严格地做好现场的勘测工作,对周围的地形、地质以及地势情况都要有个详细且周密的考虑,周围的环境或者其他可能影响设计的状况都要考虑在设计范围内;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对周围的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线路、变电以及电气等诸多因素,并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给排水以及城市交通、居民生活等诸多要素,全方位地做好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 3.3 加强审核的力度 在起初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之后还要加强审核的力度,将各类综合指标都进行全面考虑,尽量减少预算方面的失误,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精确度。审核工作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比如配套的主体线路、管道线路、工程的设计图纸以及工作量,在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定额指标情况,材料的单价、通信的设备、运输的费用等等,对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都要进行认真审核。审核的方法主要有全面、重点、分解对比以及经验这四种审核方法,具体在审核过程中,就是按照审核的方法对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进行合理且全面的比较和审核,将可能具有误差的数据剔除出去,尽量使实际的使用和预算相符合,从而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与准确率。 3.4 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选择编制人员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选择专业技能高的,综合素质强的,且自身有很强业务能力的人员;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不但要熟知电力工程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其他相关的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编制过程中要对那些非电力工程专业却与其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的工作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业务方面也要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和经验,为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对所从事的工作很有责任心,综合能力很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 4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和企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进步在施工过程中的反映,是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因此,预算具有对工程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所以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及本行业各个时期颁发的政策及有关规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工程技术手段,使电力工程预算更加科学合理。在预算编制中,编制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编制人员除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应不断掌握施工进度、工序要点,学习施工技术,不断增长施工工程知识,进而提高对施工规律的认识;编制预算是一项既严肃而又复杂的工作,必须经常掌握各方面信息;编制关系到企业、集体的经济利益,既要认真套用定额,也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编制,否则就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预算是企业控制不合理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预算编制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要做到在全面了解社会市场调节材料价格等经济信息、企业的劳动效率、工程的单项成本的前提下进行电力建设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且专业性强。相关负责人要依据电力工程背景,将预算编制工程落实到位,认识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对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使电力工程施工全过程更加科学合理,降低后期施工费用及难度,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提高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和优化途径探究 摘要: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管理及分析工作,科学地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可以将电力工程的工作周期缩短,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探究具体的优化途径。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程造价;影响;优化途径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工程造价的不合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切实做好投资资金的有效利用工作,一定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这就需要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说明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电力行业是很特殊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但投资大而且风险非常高。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之初,需要对市场进行全方面的调查,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就是在充分调查之后做出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反映出的就是项目由立项直至交付使用所需要进行投资的全部金额。若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精确度非常高就可以有效地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进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市场是不断波动的,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变化,电力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之前的设计工作和现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状况,再加上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工程造价方面就存在很多问题。通过编制准确率较高的电力工程预算可以对可能的突发状况进行全面的预计,有效地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准确地对电力工程的预算进行编制,可以成为施工过程中的参考标准,当突发状况一旦出现,将会做出符合预算编制相对应的施工方面的行为。通过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可以真正地做好对工程造价的监管工作,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合理控制,提高公司的投资收益。 二、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优化途径分析 1.详细调查施工的情况。电力工程如果要编制出与实际相符合的工程预算,就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查,选择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对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处理。一般包括对现场的电力设施情况、工器具状况,现场施工环境以及进出场设备的运输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只有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准确调查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编制出科学的工程预算,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 2.工程的设计工作必须要加强管理。要提高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就必须提早做好设计工作。只有落实好设计工作,才能做好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图纸在进行设计之前要严格地做好现场的勘测工作,对周围的地形、地质以及地势情况都要有个详细且周密的考虑,周围的环境或者其他可能影响设计的状况都要考虑在设计范围内;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对周围的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线路、变电以及电气等诸多因素,并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给排水以及城市交通、居民生活等诸多要素,全方位地做好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 3.加强审核的力度。在起初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之后还要加强审核的力度,将各类综合指标都进行全面考虑,尽量减少预算方面的失误,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精确度。审核工作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比如配套的主体线路、管道线路、工程的设计图纸以及工作量,在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定额指标情况,材料的单价、通信的设备、运输的费用等等,对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都要进行认真审核。审核的方法主要有全面、重点、分解对比以及经验这四种审核方法,具体在审核过程中,就是按照审核的方法对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进行合理且全面的比较和审核,将可能具有误差的数据剔除出去,尽量使实际的使用和预算相符合,从而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与准确率,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所以编制人员的整体素质一定要特别高,能力也要非常强,既要细心又要专业。所以在选择编制人员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选择专业技能高的,综合素质强的,且自身有很强业务能力的人员;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不但要熟知电力工程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其他相关的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编制过程中要对那些非电力工程专业却与其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的工作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业务方面也要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和经验,为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对所从事的工作很有责任心,综合能力很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更好地为工程造价服务,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电力工程是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其中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也是非常复杂的,在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为了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定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对工程的设计工作加强管理,加强审核的力度,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全方面地优化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途径,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精确度,提升编制内容的质量,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摘 要 电力工程造价超出概预算已经成为当前电力工程建造时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控制电力工程的造价成本,使其尽量符合概预算要求,对保障电力工程管理的利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针对电力工程造价概预算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同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为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电力工程造价 概预算 超出原因 解决建议 电力工程造价即电力工程的整体建造价格,指的是电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耗费的人工、材料、设备、管理、环境、税金等多个方面的建造内容。概预算则指的是工程在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阶段,依据工程图纸、指标定量、计算规则等相关内容,预先计算得到的工程筹建直至竣工、验收阶段所花费的总费用。电力工程造价概预算是控制工程成本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目前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本文将针对电力工程造价概预算的产生原因、解决建议进行具体阐述。 一、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产生原因 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本质在于,电力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人、物、财的耗费超出原有的概预算,产生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原因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电力工程的建设原因 电力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是整个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一般电力工程造价中的建设造价指的是电力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面e、建设人员、建设流程、建设材料等多项内容,是电力工程造价进行计算的重要基础内容,也是为电力工程造价计算提供科学、合理参考依据的重要内容。而由于电力工程建设导致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因素则包括多个方面。例如,电力工程建设方式、建设图纸、建设流程的变更,导致建设过程中的建设方案与概预算的建设方案不相符合,最终出现工程建设造价超出概预算的现象;又例如,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对建设流程的控制出现了掌控不利的问题,建设流程未能符合当初概预算时对建设流程的期望,工程建设在延期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最终电力工程整体造价超出概预算的要求。 (二)电力工程的生产设备 电力工程生产设备的质量、效率是影响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其自身所具备的经济性、技术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对电力工程的整体造价均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一旦电力工程生产设备在性能、价格上出现问题,将在导致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影响到电力工程的整体造价。也正因如此,电力工程设备造成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原因主要在于,电力工程生产设备在选择、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技术性能较差、安全可靠性较低的现象,进而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效率,最终造成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现象。 (三)电力工程的设计水平 电力工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着电力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电力工程的设计直接决定着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率。而电力工程的概预算最初的计算依据,正是以电力工程的设计内容、方案作为基础。也正因如此,一旦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不符合初始设计的现象,就很容易导致电力工程造价超出概预算的现象。此外,电力工程的设计方案必须充分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工程上的安全性。一旦电力工程在初始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则其在施工建造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改变,也会由此导致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现象。 (四)电力工程的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是约束电力工程施工进程的一项重要因素,其本身可分为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两种类型。其中,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而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则包括狂风暴雨、雷霆闪电等。上述两种自然条件都会极大地制约电力工程的顺利施工,在工期延误的情况下,电力工程造价自然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导致出现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现象。 二、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解决建议 针对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一)加强电力工程造价概预算的水平 合理的电力工程造价概预算对完成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造价人员在电力工程造价概预算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加强与设计人员、筹建人员、建设人员的沟通,更加全面、细致地考虑电力工程在整个建造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电力工程的建设预留一定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提升电力工程造价概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优化性。在这一阶段,造价概预算人员必须详细了解电力工程项目各个方面的信息,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后,依据国家相关准则、标准,完成对电力工程造价概预算的计算。例如,概预算人员必须充分识别、了解电力工程的设计图纸;对电力工程的施工进行分阶段的预算分析,对每个阶段中的工程造价均应该记录下来,充分考虑上一阶段工程会对下一阶段工程产生的影响;考虑外在自然原因可能对电力工程造成的影响;由此确保电力工程造价概预算的最低数额。总的来说,概预算人员在初始阶段就应尽量规避由于概预算不合理而造成错误的情况,避免后续建设工程中出现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现象。 (二)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控制的力度 相关管理人员在得到电力工程造价概预算的结果以后,务必要依照概预算的结果,完成对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控制。管理人员应充分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阶段中人力资源、设备材料、施工流程以及施工技艺的管理,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现场管理,始终坚持以项目合同要求来不断提升管理质量。管理人员可以在上述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实际情况,选择分层次、分内容的管理方法,加强对电力施工项目内容各个施工阶段、施工内容的管理,提升对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控制力度。同时,管理人员也应充分考虑外在因素对电力工程的影响,根据工程实际施工情况进行预防分析,扬长避短、寻求解决方法,加强与其他人员的交流,降低工程的造价损失。 (三)加强对电力工程造价审批的控制 管理人员应该严格审查电力工程造价内容,对电力工程的概预算、超概预算的内容均进行深入、细致、全面、严谨的审核,从根源上避免概预算出现错误计算;同时,也要避免施工队伍存在偷懒耍滑、赚取不当利益的现象。在此阶段中,管理人员应在整体层面上加强对施工人员工作效率、施工流程的控制,同时加强对设备材料运转过程中耗费资金的审核与控制。例如,管理人员可以积极地对线路设备的材料进行审核,结合当前电路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费用适合的电路材料,在避免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的同时,积极控制工程成本。管理人员必须对电力设备的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审核,确保整个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性、可靠性。此外,电力企业还可以通过对管理人员定期培训的方式,提升其业务水平、业务素质以及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审核及控制的效果。 三、结语 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项内容的造价出现问题,其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整体造价,导致造价超概预算现象的发生。电力企业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既要确保概预算造价的合理性,为后续工程施工留下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的施工控制,减少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造价增长,最终有效避免电力工程造价超概预算现象的发生。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张家港市港源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电力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及管理探讨 【摘 要】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来说,概预算的编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种概预算的编制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电力工程项目的进行效果,本文就针对电力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概预算;编制;管理措施 随着人们对于电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相应的电力企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从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上来看,其规模和数量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进而也就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管理工作也越发困难,概预算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同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要针对电力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及其相应的管理进行充分的研究,为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一、电力工程概预算编制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现阶段电力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具体编制结果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也是比较多的,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也就需要切实加强管理和控制,因此,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和问题能够为后续的管理和控制指明方向。 1.电力工程设计变更的影响。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多少,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修改或变更是难免的,有时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能成为节约投资的重要途径。但是,实践中的设计修改或变更,有的是由于建设单位的要求,有的则是由于前一阶段设计过于粗糙或因功能和构造处理不当引起的,其结果大多是超标准、增投资。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设计单位主要只负技术责任,基本不负经济责任,没有限额设计的严格规定,设计环节经济控制深度不够导致设计漏项,许多项目在设计阶段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不够认真,以及设计水平不高,审查制度不严等,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漏项,不得不补列建设内容,因此增加投资。 2.项目经理人职责不健全,忽视工程成本控制。工程项目经理对工程成本的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系统控制的管理过程,要求项目经理应有非常高的综合索质,对工程的设计、招标、采购、施工、验收、结算等工作非常了解,并熟知电力工程建设的特点,在监督施工进度,严把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要承担控制工程成本,协调设计人员、施工人员、材料人员和预算人员之间的工作等任务。 目前,电力企业的项目经理大部分由内部生产技术部门的工程管理人员担任,然而,身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工作职能的真实转变,当前在项目经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项目管理人员缺乏经济观念,一心只关注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而把工程成本的控制归结为财务人员的职责。在项目内部,摘技术的只负责技术和质量,搞施工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进场点验工作,表面上职责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但实际上当合同价款确定后,唯有成本管理才是增效的有救途径,而这些分工却不约而同地回避了成本管理这一核心。 3.概预算定额体系不健全。基于电力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工作来说,其还和具体的概预算定额体系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概预算定额体系直接决定着概预算的编制效果,但是从当前我国现阶段各个电力企业施工单位的基本状况上来看,很多企业都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概预算定体系,进而也就必然会影响到概预算编制的效果。这种概预算定额体系的不健全问题不仅仅和电力工程项目具体建设单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还和整个电力市场环境乃至整个工程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对于我国计划经济的一些遗留影响仍然是极为突出的,进而也就会影响到电力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效果。 二、电力工程概预算编制管理策略分析 基于现阶段电力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基本状况及其存在的各类问题来说,切实有效的提升其编制效果和应用价值就应该从管理入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其中最为核心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有以下几点: 1.建立一个完整的定额管理体系。电力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初期阶段,需要逐步的开展主要的固定成本以及变动成本项目的预算定额标准测定工作,要从最基层的生产运营做起,建立各项成本消耗等级制度并不断的进行完善,积累以及收集建立标准成本管理所需要的基础数据资料,通过抽样整理。经常性的进行更新等合理的确定消耗的定额,对重点成本费用项目进行细化,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电力企业的成本费用定额或标准。 2.加强电力工程设计的审查。因为电力工程项目的概预算编制会受到设计变更的影响和威胁,所以切实降低设计变更问题的产生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基于电力工程设计变更的规避而言,首先就应该加强对于设计环节的审查和控制,尤其是对于电力工程设计图纸而言,更是需要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和优化,促使其和电力工程项目现场环境形成较为高效的匹配性,进而也就能够较好的提升概预算编制结果的应用价值。 3.加强概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努力提升概预算编制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同样能够较好的优化概预算编制效果,这一点也是当前电力工程项目优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结合现阶段电力工程项目的发展和变化,更是需要得到较为全面的培训和指导,结合最新的电力工程概预算编制需求和标准进行指导,切实提升编制能力,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概预算编制专业人才。 4.加大概预算编制结果的审核力度。基于概预算编制过程中表现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曲线,同样需要从最终的审查环节入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尤其是基于概预算编制中的各个要点环节以及相应的计算流程,都需要重点加强控制和审查,如此才能够提升概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针对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也能够做到及时的修正,确保概预算编制的应用价值。 三、结束语 电力工程每个阶段过程控制都离不开概预算管理,电力工程的各项活动都和概预算编制息息相关,良好的电力工程概预算,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企业经济效益,它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但是结合当前我国现阶段电力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状况来看,其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和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也就要求在今后的管理中不断提升对于概预算编制结果的审查力度,切实保障概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工程电力预算论文: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重点研究 摘 要 电力工程预算在电力工程的各个阶段都能起到指导作用,包含了电力工程的各项活动,同时监督和控制着电力工程的施工环节。分析造成电力工程预算与实际工程造价的偏差的原因。针对设计、施工等环节造成的实际造价的偏差,提出了几种改进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准确性的措施。 关键词 电力工程 工程预算 工程设计 工程造价 一、引言 电力工程预算在电力工程的各个阶段都能起到指导作用,包含了电力工程的各项活动,同时监督和控制着电力工程的施工环节。电力工程预算能够明确工程的目标,指导着电力工程的施工方向。同时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电力工程的预算影响着工程项目招标工作的投标报价、影响着合同双方的决算工作,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同样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电力工程的复杂性、规模庞大、技术专业性强、涉及的领域广等特点,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并不容易。遵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准确合理地制定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能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工程成本,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电力工程具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再生产等重要作用。因此,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电力工程预算 电力工程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新建工程、扩建工程、改建工程。电力工程的新建工程是指新建设的电力工程;电力工程的扩建工程是指电力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而启动的电力工程的建设项目;电力工程的改建工程是指企业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等目标,启动的在原工程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的电力工程项目。电力工程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电力工程的预算是建设单位招标报价、合同双方签订合同的重要依据,是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正因为电力工程的复杂性,在编制电力工程预算的过程中更应该遵循规定的管理办法、编制要求等规章制度。才能将电力工程预算工作编制得更加准确。编制电力工程预算时应认真遵循电力工程的建设程序,即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规定的顺序,不得随意更改其先后顺序。在工程建设之前要做充分的调研工作,对其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理清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关系。整个过程应遵循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客观规律,先进行电力工程的规划工作,然后进行电力工程的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遵照科学的电力工程的工作顺序,才能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应该参照国家的发展规划、建设要求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长远规划电力工程的建设。建设前期的调研、可行性的论证工作、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等都要认真的落实。这些基础工作能够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 三、如何准确编制电力工程预算 (一)影响电力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 影响电力工程的预算准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经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工程设计在施工阶段的变更。施工过程中更改设计是导致电力工程预算与实际造价不符合的重要原因。在施工阶段如下几种因素会导致设计的修改:第一,工程设计的不合理。工程设计人员未按照国家规定的设计标准进行定额、指标进行设计,设计工程方案缺乏经验等原因导致的施工设计不合理。第二,赶工期更改施工计划,施工过程中为了尽早完工,施工单位擅自更改预定的施工方案,增加投入,超出电力工程预算。缺少科学的施工论证、可行性分析。第三,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人员缺乏对施工现场的考察、调研,对一些环节设计遗漏。 (2)概预算定额体系不完善。政府在定额管理方面机构较多,规定按照一定的方法制定定额基价。这使得项目的价格不能随市场的供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电力工程预算不能准确进行。电力工程预算人才匮乏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培养不够重视,预算编制人员兼职较多,既要做输电线路的,还要做变电工程的、配电工程的预算等。另外,缺乏实践经验,对现场施工环境不了解,不能准确做出预算。 (二)提高电力工程预算能力的措施 (1)工程设计管理的增强。增强对电力工程设计的管理能从源头上解决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与工程造价不符合的情况。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应该认真勘测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电力工程设计。了解现场情况,设计好施工的线路,在设计过程中准确定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输电、配电、变电等电气线路的协调配合,减少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遗漏或者偏差。考虑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从设计源头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更改设计的情况,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资金的再投入,缩小电力工程预算与工程造价的偏差。 (2)电力工程预算审核的增强。工程设计是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准确的基础,电力工程预算的审核则更能保证其准确性。审核环节包括工程的管道、线路;工程图纸的各项指标;工程材料的采购价格、运输费用等。审核分为全面审核、重点审核、分解审核、经验审核四种方法。按照这四种方法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审核,缩小预算与实际造价的偏差。 (3)预算编制人员素质的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的严谨、耐心、细心等品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工作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以及其经济效益。加强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拓展从业人员的知识面,提高其业务能力。熟悉电力工程的施工流程、了解电力工程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在实践中多总结,多学习。增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责任感,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减少电力工程预算与工程造价的偏差。 四、总结 电力工程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电力工程的预算准确性工作更是这项工作中关建中的关键。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中电力工程预算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故此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应该参照国家的发展规划、建设要求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长远规划电力工程的建设。建设前期的调研、可行性的论证工作、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等都要认真的落实。期望通过各方努力,我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准确性能有所改进! (作者单位为国网辽宁大连供电公司)
银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探析:浅谈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我国中小银行业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寒冬”。本文从全国性中小银行的税收环境角度出发,首先围绕着现阶段营业税对中小银行的不利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得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较高税收负担的结论。进而讨论对银行业开征增值税将对我国中小银行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征收增值税的技术难题,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中小银行业 税收负担 流转税 “营改增”试点 一、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面对来自国内国际的双重竞争和挑战,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以获得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的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不断被侵蚀。“存短贷长”和“脱媒”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我国中小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在当前“营改增”热点话题中,本文再次提出如何通过税制结构调整,提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这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 目前关于金融业流转税的研究普遍认为,国内商业银行的税负偏重,重复收税现象严重,应通过改革税制降低商业银行税负、提高银行业竞争力。在解决方案中主要有一下观点:第一是直接降低现在的营业税率或者改变税基。第二是改变现在的流转税制,即改征增值税。然而现有的文献大多立足于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对中小银行的税负研究并不多。中小银行虽然具有一般商业银行的普遍特点,但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小银行流转税负担的分析,重点探讨“营改增”试点对我国中小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 二、我国中小银行的营业税负担分析 企业的发展与税收制度的变化紧密相连,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国银行业的所得税负担得到较大的改善,然而营业税依然让中小银行承担较大负担。我们分别从税收转嫁、盈利空间、计税范围、确认机制四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小银行实际税率过高的现状。 (一)从税收转嫁的角度来说 从理论上讲,营业税作为价内税,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向消费者转嫁,然而由于银行业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特殊性,所以作为准公共物品的银行业不能够完全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金融产品提高价格。在现实中银行对存贷款的利率的决定,也是根据基准利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所以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调整利率来转嫁税收负担,大部分营业税都由商业银行自身承担,导致其实际税收负担过重。 (二)从盈利空间角度来讲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激烈竞争,金融市场上“脱媒”现象日益严重,不断侵蚀着银行日益稀薄的利润空间,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包括中小商业银行)获利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存贷利差。而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着“存短贷长”的客观不利情况,这给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巨大挑战。如果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依然保持较高的流转税率,将会给银行带来雪上加霜的打击。 (三)从计税范围角度来讲 我国营业税是将营业收入作为计税范围的,虽然税收征管简便,但是却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银行需要承担大量不必要的税款,加剧了银行业的税收负担。以一般贷款业务为例,我国税法规定:一般贷款业务利息收入需要全额征收营业税。然而银行实际的获利空间就只是存贷利差,对其贷款利息收入全额征税显然扩大了计税依据,加重了银行的营业税负担。 (四)从确认机制角度来讲 由于银行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其收益的发生和现金的收回常常是不同步的,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然而目前我国税法规定:应税收入确定90天内按权责发生制将应收未收收入记作纳税范围。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只要银行实现收入,无论是否收到了现金,都必须以现金的方式缴纳营业税,这必然加重银行的经营负担,尤其是银行业这种高度依赖现金资产维持经营安全的企业,更是增加了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面临较高的流转税负担,会对银行流动资本产生消极影响,而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大背景下,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不仅有利于银行业的自身经营安全,也对整个金融体系起到稳定作用。 三、关于对银行业征收增值税的分析与建议 既然营业税给银行造成沉重的负担,那么能否对我国银行业改征增值税呢?本文认为不能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需要仔细探讨营改增将会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讨论“营改增”能否切实的降低银行业的负担,提高其竞争力。 根据增值税的性质,首先需要对银行的各种业务分类。银行业不仅具有直接收费提供金融服务的常规业务,而且更多的是收取存贷价差的经营业务,同时随着金融创新,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也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区分这些业务收入才能根据其特点分别的对这些业务收入征收增值税。具体说来,对于直接收费的业务很容易采用增值税来抵扣进项成本,如银行用办公设备(如大楼、电脑设备等)进行交易而收取的费用,就可以将这些费用抵扣增值税。然而对于其他更为广泛的业务,如存贷业务则难以有效的实现进项抵扣,还是不能有效的减轻银行企业的实际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小银行虽然具有一般商业银行共有的特征,但也存在自身发展的特殊性,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小。例如,一般的中小银行在经营设备购进(包括购买建筑物或电脑设备等)方面远不及大型国有银行。中小银行即使可以退税,但也不能找到可供抵扣的进项税额。而且目前我国实行的增值税税率达到17%,远远高于现行5%的营业税。如果不能找到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那不仅不能减轻中小银行的经营负担,而且将会更加适得其反。所以对银行业实行流转税改革,一定要切实考虑到中小银行的实际情况。 由于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在银行业开征增值税,本文不能找到可靠的数据做实证分析,但基于银行业自身经营业务特殊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实现营业税改增值税的难点,最重要的就是确认何种业务是可以抵消进项税以及如何抵消。 同时,随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核算和区分每一笔业务的性质是十分困难的,征管难度较大。 四、结语 本文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税收改革热点的大背景下,本着提高我国中小银行竞争力的目的,深入分析在现行流转税制下,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的税收负担。同时,讨论改征增值税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有益和不利结果。从而得出结论及建议。 银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探析: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银行业的影响与政策思考 摘 要: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我国稳步推进财务税收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从2013年开始,银行业“营改增”的改革问题迅速进入公众视野,这将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税负产生较强的冲击。本文根据金融业务特点、会计核算方式,税负现状分析了“营改增”对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改革的复杂性和难点,从征税范围、计税方法和税率提出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营改增; 银行业; 影响; 方案 一、我国银行业现行营业税现状 (一)我国金融机构营业税的内容 我国银行业营业税包括传统贷款业务取得的利息收入;融资租赁收入款和价外费用与承租方发生成本后的净额;中间业务获取的佣金与手续费收入;买卖金融产品的净利润等四类。 (二)营业税收制度缺失公平原则 一是营业税计征范围不甚合理。营业税按营业收入总额而非增值额计税,形成行业间税负不公平。例如:银行的贷款收入承担着客户违约的风险补偿,对风险准备金进行征税不符合流转税仅对资源真实使用征税的特性。二是营业税抵扣链条不完整。三是营业税不实行退税。对银行来说,办理出口金融业务的不享受退税优惠,这不利于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在银行同业,内外资银行之间也存在流转税负不公平的现象。传统的存贷款利息收入是内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外资银行以发达的中间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在业务流转方面有很大差异,对所有银行按同一征收形式计税,造成事实上的纳税不公。而且,按照我国税法规定,外资银行不用缴纳城市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税,造成内资银行的实际营业税率远高于外资银行。 (三)银行业营业税“征税税率过高、税基过宽” 我国银行要按5%的营业税税率,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3%教育费附加税征税,这样银行业实际营业税率达到5.5%,远远高于我国运输交通、邮电、通信等其它服务行业。 (四)银行业营业税严重影响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 在国际金融服务中,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都要征税,出口劳务的时候要按规定征收营业税,但出口方银行在购进货物的时候,缴纳的增值税不许抵扣,同时服务进口征税的营业税也不允许抵扣,这些都会大大增加我国银行业的出口成本,制约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壮大。 (五)银行业营业税没有转嫁给客户 相关法律规定流转税的负担者是最终消费者。但对银行来说,提供的服务价格没有完全市场化,这种情况下要将营业税转给服务对象,必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银行需承担一定的营业税。 二、营改造对银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形成金融机构真实税负水平上升 银行业由于成本费用主要是以人工柜台服务费和营业场所租用费为主,可以获得进项税额抵扣的数额与一般企业相比非常少。目前,金融机构的营业税名义交纳税率为5%,改征增值税后,由于银行业进项税额抵扣比一般纳税企业相比少很多,很可能会出现税负负担上升的情况。 (二)引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上升 目前,我国税种按税法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三种。长期以来,营业税是按100%的比例上交地方财政,是地方第一税收来源,据统计,省以下营业税占财政收入的38%以上,省级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增值税则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分成比例为地方25%、中央75%。如果“营改增”改革完成后,地方政府会失去以前营业税收入的75%左右,财政固定收入有可能下降20%-30%。如果新的地方主力税种无法快速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将无可难免地被削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会进一步上升。 (三)引起银行利润变动 银行基本的业务是存贷款,实行营改增后,过去银行缴纳的营业税会变为利润收入,征收存贷款业务净收入的增值税,这样以前缴纳的营业税与征收增值税之间的差额就是当期银行利润变动数,引发银行利润变动。 (四)增加缴税综合成本和风险 银行业要完全实现“营改增”,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计算机系统配置、人员调整、核算系统配置等。这需要员工培训,开发与应用新系统,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同时改革对银行业操作系统会产生较大影响,涉及的范围广,需要较长时间的调试,容易带来信用风险及开发系统风险。 三、银行业“营改增”的难点及风险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取的风险 银行的服务对象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开户单位也有大量的消费者个人。银行很难从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人储蓄存款的利息支出中取得抵扣增值税的专用凭证。银行业务数量大、银行也没有办法逐笔计算服务价值,这使增值额的准确性受到很大影响。如果采用目前企业增值税征收方式进行管理和计费,会大大增加银行业务人员的税收计算负担,也会加大税务征管部门技术层面的难度,增加业务成本。 (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的风险 营改增后,银行未来适用税率为多少,目前还不是很明确。现在增值税率由原来的17%和13%两档基础上增加了11%和6%,这种税率之间的差异,导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增值税抵扣时,存在抵扣不充分的风险。销项税额是按照自身适用的税率,而下游企业抵扣时进项税额按照上游企业的税率计算,这样会导致营改增之后部分企业的税负增加。 四、银行业“营改增”构想与实施 (一)分地区分阶段,稳步推进营改增改革 借鉴国外金融业增值税征收的先进经验,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适宜分地区、分阶段进行银行业“营改增”改革。根据银行业务量和发展规模建议选择中西部银行,按点推行“营改增”。通过模拟测试和数据汇总,及时调整和解决税制设计执行方面的漏洞。结合实际最大限度的减少改革对银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征收增值税方面可以分阶段实施,最初实行免税法,只对开户、租赁、咨询等显性银行业收费服务开征增值税,对隐性收费免征税;成熟阶段采用简易计税征收办法,对隐性收费服务免征增值税,储蓄存款的利息支出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 (二)合理划分银行业务分类 综合多方考虑,可以把银行业务划分为金融中介业务、直接收费业务、间接盈利业务、货物买卖业务、投资增值业务五大类。每一类业务又可分出具体的小业务,比如金融中介业务主要指贷款、透支及垫款等各种信贷业务;直接收费业务主要指结算与清算、托管、业务等,其实直接收费业务就是中间业务;简介盈利业务主要指有价证券、其他金融商品业务等;货物买卖业务主要指进行贵金属买卖等;投资增值业务主要指金融同业往来、购买金融商品行为等。 (三)采取科学合理的计税方式 当前银行业实行的增值税计税方法主要有简易征税法和一般征税法。简易征税法是根据某单一税率乘以应税去全部收入得到的税额;一般征税法是以当期销项税额抵减当期进项税额的余额作为应纳税额。这两种计税方法各有优点与不足,简易计税法在操作与监管方面比较便捷,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增值税链条上存在的断裂与重复征税问题。一般征税法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特别是在当前银行业发展中面临更大的挑战。相比较来说,应首先考虑一般征税法,在无法应用一般征税法时再考虑简易征税法,确保计税方式的科学合理。 (四)增加银行会计科目,更好进行税收核算 增值税会计核算相对复杂,需要下设三级会计核算科目,近10个明细科目才能完整准确的计算增值税金变更企业会计处理方法。1.变更现行会计科目。按现行的会计准则,银行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金额是含营业税的“含税收入额”,而改革后“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内容是不含增值税的“税后收入额”,所以,营改增后在财务处理上与现行营业税的核算方法不同,银行会计人员应按照业务发展需求,及时变更相应会计科目的进行税收核算。2.增加符合新纳税业务需要的会计科目。如增设“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科目。以准确核算购买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价款和维护费用。3.对不同税率的业务实行分开核算,以避免统一适用高税率。营改增后,在我国原有的增值税17%、13%高税率及3%、4%、6%低税率的基础。增加了6%、11%两个低税率。银行混业经营中,不同税率项目须分开核算,否则会统一适用高税率。在“营改增”后,银行应对涉及的混业经营项目分别单独核算,以适用较低税率,降低税负成本。 (五)银行分支机构众多,缴税应采取汇总清交 对银行来说,服务分支机构网点较多,如果采用按地缴税,各网点税负会体现出较大差异,并且有失公平,加大银行资金流动的压力。银行缴税方面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经验,如电信、交通行业等实行的是汇总缴税。汇总缴税是由金融机构总部统一纳税,各省级分行和直属一级分行按照预征率缴纳增值税。 (六)完善银行财务软硬件系统 增值税是采用专用的税务控制机器进行操作,其发票的传递、开出、保管、取得、真假鉴别、于营业税的发票区别很大。金融机构的业务系统虽然比较先进,还需要完善银行与税收制度改革相配套的ERP或财政税收软件系统,以更好地适应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依法申报增值税程序的新要求。财务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增值税发票的开具和保管工作。 (七)加强发票管理,降低法律风险 1.获取有效的进项发票 对银行业来说,其收入主要包括利息净收入、投资净收益、手续费佣金净收入、汇兑净收益及其他业务净收益等。但对利息净收入和支出征税来说应逐笔确认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但处理起来难度很大,且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实际中不具备操作性。在银行业实施营改增改革时,要充分考虑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建议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用利息净收入乘以税率得到应纳税所得额。银行如果允许对利息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就可以参照一般征税法纳税。 2.防范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关法律风险 增值税发票管理严格,内部控制合规性要求经较严格。增值税按照发票上标明的税款抵扣的公式计算税金。发票的抵扣、冲正申请、领用、认证、和保管等操作流程复杂、税务监管严格,迫切需要银行提高税务内控合规管理,提高税收遵税收法制意识。防止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关行政及刑事风险。增值税法条文复杂,管理严格,处罚力度较大,经济和刑事责任双追究,对我行税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上所述,银行业务主要划分为五大类,每一类又可以划分为具体业务。营改增改革中需要有缓冲期,因为银行业升级税控系统、保证系统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统风险,需要逐层推进。同时结合银行业实际情况,实行与所得税一致的就地缴纳方法,并定期清算,允许扣除不良贷款的利息,以确保税收公平、公正,推动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人行银川中心支行) 银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探析:银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方案探讨 摘要: 由于自身行业特征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实施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之后,银行业的相关方案变动以及所受到的影响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银行业提出的相关改革方案,以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对银行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 银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方案探讨;影响分析 一、引言 在“十二五”期间,在税收方面提出的关键内容就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并通过部分地区试点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普及。在这一政策提出之后,社会对银行业针对这一政策作出的相应改革方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目前来看,银行业还没有做出明确的改革方案,只是提出了相应的原则性规定,对于计税方法的最终选择还没有做决定。 二、银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基本原则 第一,对于增值税来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生产、流转消费品以及服务的各个环节的征税,每一环节都是相互抵扣的,将税款均分,最终的消费者是税负的最终承担者。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一方面对营业税中的原有缺陷和不足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将增值税方面的优点充分的发挥出来,实现了流转税制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对市场中企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还是需要坚持增值税的基本原理,有利于将各个环节之间的税收抵扣,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征税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的税收制度。第二,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有效的改革方案加快产品的创新,促进业务拓展,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与质量;有助于中国的银行业“走出去”,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了银行业的多元化,加快了金融资源的整合;对其“专业化”的经营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社会协作与分工的进一步强化;在面对“网络金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第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实施之后,银行业自身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促进,同时也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发挥积极的作用,实体经济就会有更多的发展动力。这样一来,在实际的改革方案中一方面需要调动和激发银行业支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当地减少实体经济需要投入的融资成本。第四,首先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必须充分的考虑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经营特点,注重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一定要避免直接套用相似的处理方式或者是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其次是需要避免税会的差异过大,注重纳税操作的便利性,减少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征税成本与纳税成本,而且还需要增加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和融合性,这样才能够顺利的推进改革进程。第五,对于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来说,现实中较重的税负就是流转税,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减少这项税负,或者是不增加银行业税负。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中》强调了“对于改革试点行业来说,从税负总体来看略有下降或者是不增加”。因此,在改革方案中,其基础和前提就是不能直接增加银行业的税收负担,然后再考虑该如何减少税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对重复征税问题的有效解决,实现各个行业之间的税负公平。第六,银行业中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方案,需要对所有涉及者的承受能力均衡考虑,其中国家和银行都是重要参与者之一。在改革方案设计的时候,除了需要对银行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之外,还需要对国家财力的可承受能力进行综合考虑。这样在实际上对改革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税负,同时还需要注意减少对国家财政收入平衡产生的影响。 三、选择计税方法 第一,根据增值税的原理来看,简易计税方法与一般计税方法之间并不处于对等和平衡的状态,而且优先顺序也比较明显。从理论上来看,企业一般都会使用一般计税方法,如果有部分条件不完善的话,简易计税方法作为补充才会使用。因此,银行业的计税方法多会选择一般计税方法,然后才是简易计税方法。第二,经过对这两种计税方法优点的比较结果来看,简易计税方法虽然在征收监管和纳税操作方面都更加的简单、便捷,但是实质上与营业税的差异不大,抵扣链条和重复征税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另外对于与银行业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来说,抵扣进项税额的优点也难以享受。由此可见,简易计税方法并不能够成为银行业计税方法的首先选择。对于一般计税方法来说,上述简易计税方法所有存在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来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四、对银行业造成的影响 第一,影响税负。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来看,可以按照管理和业务的细项,分别测算出进项税额,一般进项税额抵扣是在总税额的2%左右。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当增值税税率<8%的时候,其增值税以及相关的税额是有所减少的,降低了流转税税负;反之如果增值税税率>8%,其增值税以及相关的税额都会有所增加,流转税税负也有所上升。[1]第二,影响报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实施之后,也会对银行业资产负债、利润、支出、收入等方面报表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定价不变的前提下,政策实施之后其实际的营业收入会有所减少,所减少的额度也就是销项税额。与之相对应的也会适当的减少营业支出,所减少的额度也就是进项税额抵扣。作为价外税来说,增值税是不用进行损益核算的,这样在政策实施之前,这一部分的税额也属于银行业的经济利润,而在实施之后,这一部分的利润就没有了。第三,影响经营。对于银行业的经营方面来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的实施对多方面都造成了影响,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定价,随着不断加速的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的定价机制越来越灵活,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想把增值税转移给合作者,首先就需要将价格提高,但是这样一来往往就会造成客户的流失,但是如果降低价格留住客户的话,必然就会造成自身利益的受损;二是影响内部组织架构,在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之后,银行业可以单独设立业务流程处理、物业、呼叫、研发等内部机构,进而实现专业化的经营,但是进行专业化经营的前提还是需要加强对经营成本的考虑;三是影响系统改造,随着不断提高的信息化程度,这一政策实施之后就需要,银行业就需要进一步改进原有的业务处理系统,以确保计税、支出确认以及收入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第四,影响纳税。对于营业税来说,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在计税总收入中直接计算出来的,是企业应交的税额,而对于目前的增值税来说,还是按照凭票抵扣制度来实行,这就需要将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分别计算出来,然后再用销项税额减去留抵税额和进项税额之后的税额,就是该阶段需要交纳的总税额,对于增值税中的发票来说,是需要经过专业认证的。银行业在实施改革之后,就会需要开具和收到较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就需要对这些发票进行专门的管理,以免对涉税风险和税收成本造成影响。因此银行业在这一方面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需要加强。 五、对下游客户造成的影响 对于银行业的下游客户来说,对其造成影响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即银行业自身制定的征税政策、利率市场化以及银行竞争的程度、下游客户的实际类型。这些因素的变化程度都会对下游客户造成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两者之间的合作。 作者:上官明明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儿童美术论文:美术心育疗法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中的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寓心育疗法于美术教学活动之中,以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使其心智健康发展。 关 键 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美术心育 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儿童美术论文:美术教育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利用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这项原则要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幼儿的基础、能力、水平、优势等,将教育对象分层;二是将统一的教育目标按不同层面幼儿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如进行主题画“未来的大树”这一活动时,我将幼儿分成了两个层次。能力较差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心中所幻想的大树表现出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能力较强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把心中所幻想的美好事物通过大树表现出来,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基础性原则 创造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一是生理基础,二是知识基础,三是技能基础。创造性的形成发展还有赖于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这要求多给孩子提供接触美术、了解美术的机会。这方面,我除了给孩子们多提供动手机会外,还非常注意利用日常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如结合散步、郊游等外出活动的机会,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欣赏周围的景物,让他们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到美的感受,丰富自身经验。 3、示范性原则 指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教师本身对各种美术形象的浓厚兴趣、善于联想、大胆创作,这种影响比单纯“教育”对幼儿的作用更大。有一次,几个孩子在美工区共同绘制一幅“我的家乡”,一个孩子不小心将“小河”上画了一条褐色的线,画“小河”的孩子哭着来告状。我走过去看了看指着褐色的线说:“其实在这儿建座桥也不错嘛,谁来建这座桥?”刚才告状的孩子一听,马上一抹眼泪说:“我来画。”一件纠纷解决了,同时,孩子们创造的欲望也愈加强烈,“我的家乡”变成了“未来的家乡”。 4、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特指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体,成人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并尊重接纳孩子的创造性美术活动。在进行主题画“我喜欢的汽车”时我本想出示范画,转念一想,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可能会受到限制。 于是,我把出示范画这一环节省略了。果然,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虽然有些汽车画得不伦不类,但我还是充分肯定了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 5、启发引导原则 有一次,王涛小朋友在美工区内快活地摆弄着一些木片、纸条、小盒子等,可是,不一会儿,却见他沮丧地坐在那儿,望着眼前的一堆东西。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想做一个人造卫星,可是却做不出来。我告诉他,老师也不会做,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最后我们商定,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忙搜集有关图片,然后再制作。整整一个星期,孩子们为了做出一个漂亮的卫星忙碌着,孩子们不仅找回了图片还制作了许多人造卫星,一个星期后,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人造卫星展”,并邀请其他班的小朋友来参观。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宇宙的幻想,在以后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更加丰富了。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法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积累。在美术教育中,更要结合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为学前儿童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创造型教师热情引导幼儿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有创造型的老师。日本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型教师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现创造性并加以发挥,灵活性、创造性地授课,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造意识,他们喜欢夸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创造型教师不会高高在上控制他们,而是和他们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和爱护他们富于个性的表现,特别是鼓励他们的创造,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创造意图,哪怕再“离谱”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其创造力才会不断提高。 2、营造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 学前儿童从事艺术活动要有合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要富于艺术性,如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等图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心理环境是指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教师激励、欣赏、接纳幼儿的创造等。 3、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 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意愿画、主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探索和操作的材料,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建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不是一句口号,它的实现要靠教育者脚踏实地地工作。让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催开创新的奇葩。 儿童美术论文: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文思考 摘要:探索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有识之士认为“一个现代代的未来人,要有知识,才干,有开拓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这种观点反映了美术教育界对儿童人文教育的关注。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态度,发挥想象力。新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美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摘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实证材料,提出了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模型,完全没有考虑儿童作为个体生命与文化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不是儿童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伴随游戏过程的广义的学习活动,儿童在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仅认识操控了工具与材料,更是体验到了整个游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儿童的绘画活动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儿童美术教育应摒弃专业化的工具价值取向,更多关注儿童自由自主表达的愿望与能力;应超越专业化的美术知识形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应摆脱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与沙文主义,既重视引导儿童欣赏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作品,又能放眼世界,引导儿童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文化。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儿童美术教育;文化心理学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主要是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即将儿童绘画能力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研究,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材料。显而易见,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绘画阶段研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因为仅仅依靠对儿童绘画阶段的分析判断,还不足以揭示儿童美术活动心理现象的根本规律。 立足于生命哲学起点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为艺术生存的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不是直属于艺术心理学的范畴,当然也就不能简单套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对象应是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环境要素,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儿童美术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应促进儿童情感、人格的成熟。 一、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嬗变与发展 传统的美术心理学从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原则”到亚里士多德对“秩序”“匀称”的判断,直至“黄金分割律”标准的应用,自然科学的价值判断在审美研究领域被推崇到了极致。这种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美术心理学,在决定论和还原论的主导下,一直试图在复杂的美术活动中探寻永恒的心理客观规律,不论是在生物学、生物化学支持下的“实验心理学派”,还是其后受物理学影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都成为美术心理学的奠基理论,使美术心理学沿着科学化的方向走到了今天。 建立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学研究,其重要的标志性研究是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罗恩菲德的绘画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应性,这种明显的对应性证实了以儿童画作为思想标志探索儿童思维发展的可行性”。在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的影响下,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里德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同时,他与罗恩菲德同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直线型”模式,认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儿童智能不断成熟而成长的“直线型”发展过程。 然而,到了1978年,在美国“u型行为发展会议”上,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提出儿童心理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绘画是一个有峰谷曲线变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美国有关学者在这一研究基础上更是提出了“多轴媒体表现说”,认为“不同儿童在同一阶段的绘画会呈现不同风格,而且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社会文化资源和日常生活中受到环境文化影响,所以,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会影响儿童绘画的知识认知和形式表现。”可见,当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已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关注儿童个体发展走向宽阔的社会文化领域,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不仅与美术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民族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 二、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儿童美术心理作为儿童个体生命现象,不仅反映出儿童生命存在的本真,同时也折射出儿童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的特征,儿童美术心理活动自然离不开美术知识形态,而且必然地受到美术审美心理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所以有关儿童美术心理的研究不仅会涉及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也会涉及美术知识与审美情感问题,同时还会涉及儿童美术心理发展中环境文化影响的问题。 (一)关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 如同人类存在语言模式的生物发展结构一样,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审美发展结构,人的审美经验甚至在儿童使用蜡笔、颜色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研究生命发生基础的生物学理论一直是研究儿童美术心理发生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儿童作为生命发生体,天生就携带着一种先天性的‘自然结构’和图式,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些审美心理原感。”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立足于儿童物质生命的本原,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视知错觉和生理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而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则立足于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文化符号认知理解和体验问题情有独钟。 “心理学是否是纯自然科学,是否应当列入生物科学的范畴,这应当是一个应该继续讨论的学术问题。心理学也可以应用比较法,通过和各级动物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人的有关心理现象,但是,无论如何,绝不应该把人的心理机械化和生物化。”建立在儿童生理成熟机制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把儿童美术活动能力首先归于其生理机制的成熟,特别是有关儿童美术技能研究的生理成熟论者往往把幼儿手腕、手掌大小、肌群及手臂肌肉发达程度作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把美术活动有形的结果视作衡量儿童美术动作机制成熟的重要标准。其实,通过美术活动结果来判断儿童生理机制发展水平,往往会让研究者过分相信儿童美术动作技能的“记录”功能,但事实是,对于那些有动作技能不良记录的儿童,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美术能力,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手臂、手眼协调机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而只是由于缺少有关经验而已。比如“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以为临摹几何图形提供必要基础。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与此相反,我们认为上述研究所得结论也未必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研究者)把临摹几何图形的能力看成只不过是知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相加,这显然是不够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忽视儿童美术活动特有的整体性,仅仅把儿童绘画视为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而非多元因素作用下的学习过程。尽管以格式塔心理学为代表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知觉感官的功能同样具有抽象、推理等理解上的意义,但是儿童美术活动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视知觉心理现象,仅凭这些“儿童知觉感官功能的抽象、推理”显然不能让儿童顺利完成复杂的美术活动任务。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由于固守实验、实证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生 理心理机制,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把儿童绘画作品作为“试纸”,试图依此判断儿童智力水平的现象。如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画一个人”的测量工具,它旨在依据儿童画中出现的细节详尽程度来判断儿童对环境认知的水平,让心理学家由此断言:“那些虽然在纸上自由画出一些符号,但还没有能力画出‘封闭形状’,或是不能将自己在纸上所画的符号与他们周围环境之间联系起来的儿童,可以看作是三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在三岁年龄阶段,这样的绘画水平是正常的。”时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我国还依然能够看到当年美国“画一个人”测量的影子,如当下我国长期热度不减的“少儿美术考级”,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儿童美术心理测试。 (二)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知识与情感问题 “人不仅在其本质上是乐于求知的,而且人的生命、全部现实生活也是由知识所建构的。”从儿童美术的发生看,游戏是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原生形态,如果说艺术是游戏的一种形式,那么儿童的游戏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知识既然是认识和经验的总和,那么儿童美术活动的知识就应包括对游戏中物质媒介操作的经验与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儿童美术活动不是狭义的艺术专业化的生产或欣赏活动,而是伴随游戏过程的一种广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它一方面涉及非专门化的宽泛的造型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涉及游戏活动规则以及由实践操作引发的认知理解行为,即当儿童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但认识操控了工具,同时也体验了整个游戏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由于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过分强调儿童美术活动的有形成果,强调儿童美术知识的所谓专业化,因此就难免使自身在儿童美术知识认知与情感表达之间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现代绘画方法确实给儿童提供了表现其心理活动的机会”,使儿童能够不受传统技法知识的束缚来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儿童这种自由表达“不仅鼓励了那些所谓的自发笔画和因一时冲动而闪现出的形象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混乱不整的色彩所组成的粗糙的艺术品的大量涌现,而且干扰了受视觉控制的形式的准确性。粗糙的画笔以及滴色的油笔,仅使儿童们创造出某种片面地表现他的心理状态的画。”他们看到了传统写实主义艺术观念下技法训练的弊端,“传统方法就是让儿童用一支削尖了的铅笔一味地把模特描摹下来,”因此使儿童受到了束缚,但同时他们又主张“阻止儿童运用艺术品去再现他所观察到的现实”。由此可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在尊重儿童自由表达与维护经典美术知识的权威之间徘徊不定。 其实,如果我们摆脱经典艺术知识观对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约束,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命价值出发看待儿童美术活动中知识的个体经验特征,就可以避免上述矛盾,因为如果心理学也是科学,它就要研究被人们认为是主观的、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并且不能否认它们的合规律性。 (三)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民族文化影响问题 心理现象是由社会活动、自然环境及社会活动和自然条件所产生的概念等建构而成的。时至今日,虽然科学实证方法仍然是包括儿童美术心理学在内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但是,“科学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需要和刺激,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受实验心理学科学实证观的影响,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一直忽视儿童所属民族文化对儿童美术活动产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达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学教授w.l.布雷顿曾充分肯定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理论的价值,认为“在美术的发展上,世界各地的儿童似乎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规律,他们都是按照上述的美术阶段发展的。我们曾经收集了另外一些国家的儿童绘画,像巴基斯坦、巴西、埃及、印度、乌拉圭、日本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等,从这些国家的儿童画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由此可见,儿童早期的美术作品所采取的形式在世界各国都是相似的,其差异仅在于画面上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不是因为各国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明确地说是因为儿童在绘画中所反映的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所造成的。”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当“风土人情”没有作为文化要素进入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时,儿童早期绘画被认为都是相似的。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心理学则认为某一文化语境制约着语境环境内的人对刺激的反应,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符号表象系统,“人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符号活动,是创建或制造、运用、操作符号的过程。”照此观点,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同样应该是儿童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符号认知与操作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张增慧、林仲贤合作开展了3-6岁壮族与蒙古族儿童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受所属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儿童对颜色的爱好具有差异性。此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民族文化与儿童美术心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持。进入本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进一步表明:“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从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即使共属同样的文化传统,地区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及绘画表现。” 三、不同价值观、知识观与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决定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不同教育观念下的儿童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区别与联系在于:前者是针对儿童美术心理现象的事实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后者则是从社会要求出发,在明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儿童美术现象的分析研究来检验美术教育内容、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学不是实验教育学的一个必要的参考因素,而只是说,实验教育学所参考的问题不同于心理学的问题。实验教育学的问题所涉及的不是儿童一般的和自发的特征和智力,而是有关的教学过程对于这些特征所产生的变化。” (一)不同价值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正确看待幼儿原始美感的发生以及遗传基因的文化属性是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重要哲学起点。“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因为儿童不仅是一个‘儿童’,而且还确实是一个‘人’,儿童的活动不仅是‘儿童的活动’,而且还是‘人的’活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是错误的,但是,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作为‘人’而存在的共同性也是不对的”。正是受卢梭的影响,传统儿童美术教育家往往在“保持儿童艺术天性”和“适时美术教育干预”之间摇摆不定,就连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也不例外。在她看来,“没有什么绘画的进阶练习能引人达到艺术创造,儿童的绘画是依自己的情感制作,就象促进自己的语言的成熟一样,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因此她坚信儿童绘画是不可教的,但是她又以激烈的语言谴责当前学校展出的那些具有‘自由画’儿童期特色的可怕的美术作品,她认为心理学家收集、观察,并加以分类的‘幼儿心理的文件’,其实不过是智能上不法的可怕表现而已,‘它们显示出儿童的眼睛未受过训练,手是迟钝的,心对于美 丑同样地无感觉,真假不分’。”蒙台梭利顺应儿童的自然成长,确认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但是又惧怕儿童因缺失训练而变得美丑不分,同时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心理学家,显然有失公允。 儿童美术教育的专业化往往把儿童美术学习看成是儿童接近艺术经典的必然途径,从而忽视了儿童美术心理的自发特征。“艺术教师很容易有尽可能早地教学生中心透视法这类诀窍的倾向,它使老师显得很内行,使想尽快达到成人标准的学生感到高兴,也会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它很快就变成笨拙的洗脑。”显而易见,儿童美术教育家在目睹了实验心理学关于形状知觉、图形记忆与外在刺激条件的研究成果后,会更加坚定利用美术手段促进儿童上述方面发展的信心,于是也就出现了旨在训练儿童专门化形状知觉与形状记忆能力的教学内容,如儿童写实绘画训练,原本是借用了一种艺术式样的普通美术活动,由于教师偏颇的教学理念,即要刻意强化儿童对客观形状知觉记忆的刺激条件,结果出现了固定僵化的儿童美术教学内容与机械死板的训练模式,使儿童陷入被动的苦恼之中,尽管儿童所画的形象与客观实物越来越像,但其自主表达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因此,有美术教育家认为:“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为儿童绘画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美术活动中的技能操作不是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如果排除了有关理解、想象和情感兴趣等其它心理因素,而一味希望通过专门化的感知训练来达到发展儿童美术心理的目的,可能会让儿童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不同知识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心灵的成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个脆弱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在错误的时间灌输的错误内容的干扰,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美术知识来实现,这其中包括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获得的美术知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专门组织的感觉训练的条件下,知觉的发展最为有效。”同时,“儿童为了正确感知图画,必须学会考虑绘画的特点,他应当掌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素描和色彩画的艺术标准。”如果从儿童的特殊才能或特殊儿童教育培养角度看,上述主张似乎并不错,但是对于普通儿童发展意义上的儿童美术教育来说,这种狭隘的美术知识观显然已经背离了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健康轨道。 关于儿童美术的概念,在《牛津艺术指南》中,其条目的主要内容是:“如果给予儿童方法和机会,他们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或者会塑造他们能找到的造型物质,这种能发展成表现物体的素质将持续到青春期。显然,儿童的美术知识不应是专业化美术知识形态的代指,在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儿童美术“知识的根本是一个感性世界,是我们可以体验的,从一开始,儿童就试图用公开的形式表现出他的体验,这种形式的形成既受到他所接触到的并知道如何运用的媒介的制约,同时也只有用这种媒介才得以产生。”以上论述虽然没有为我们界定出明确的儿童美术知识概念,但是,正是这种模糊的表达显示出儿童美术知识的人文性特点,因为儿童美术知识不仅仅是显性的知识形态,作为人文知识,它理所当然地还具备隐喻性特征,即作为一种人的体验与表达,它不是“通过逻辑的、实证的渠道来进行的。”。只有基于这样的儿童美术知识观,儿童美术教育才能在促进儿童审美情感、发展儿童审美知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不同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艺术应能在自己后代身上引起一种自豪感,这对许多少数民族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它还能使所有儿童学会尊重其他人获得的成功,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这种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会对本民族儿童美术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民族的儿童美术教育往往是民族美术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优秀的民族传统美术文化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转化为具体的美术学习内容,会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中,虽然很多美术教师也把儿童的美术创造活动视为对美术形态符号(如点、线、面等造型要素符号)的认知、理解与表达过程,但是他们并没有将符号功能与创造符号的民族文化意义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单纯视觉上的美术造型符号仅仅是关于客观实际物象的物理要素,只有这些“符号”与儿童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并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时,儿童才能真正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 教师对美术形态要素符号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势必会造成教师对儿童美术教育本体价值判断的差异。如有教师对所谓传统经典美术尊崇有加,在选择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时一味青睐世界名作,而对本地区民间的剪纸、布艺等不屑一顾,久而久之,就可能误导儿童的民族美术欣赏趣味,使其滋生出偏颇的美术欣赏习惯。当然也有一些美术教师因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作祟,把民族美术活动内容绝对化,导致儿童误以为美术活动就是民族美术活动,甚至认为只有本民族的美术形式才配称为美术,其他民族、地域的美术文化都不是美术。这无疑也会使儿童的美术审美兴趣畸形发展,使其滋生出偏狭的民族艺术审美取向。可见,教师持有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其组织实施的具体美术教育活动会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摘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实证材料,提出了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模型,完全没有考虑儿童作为个体生命与文化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不是儿童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伴随游戏过程的广义的学习活动,儿童在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仅认识操控了工具与材料,更是体验到了整个游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儿童的绘画活动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儿童美术教育应摒弃专业化的工具价值取向,更多关注儿童自由自主表达的愿望与能力;应超越专业化的美术知识形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应摆脱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与沙文主义,既重视引导儿童欣赏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作品,又能放眼世界,引导儿童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文化。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儿童美术教育;文化心理学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主要是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即将儿童绘画能力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研究,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材料。显而易见,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绘画阶段研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因为仅仅依靠对儿童绘画阶段的分析判断,还不足以揭示儿童美术活动心理现象的根本规律。 立足于生命哲学起点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为艺术生存的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不是直属于艺术心理学的范畴,当然也就不能简单套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对象应是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环境要素,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儿童美术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应促进儿童情感、人格的成熟。 一、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嬗变与发展 传统的美术心理学从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原则”到亚里士多德对“秩序”“匀称”的判断,直至“黄金分割律”标准的应用,自然科学的价值判断在审美研究领域被推崇到了极致。这种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美术心理学,在决定论和还原论的主导下,一直试图在复杂的美术活动中探寻永恒的心理客观规律,不论是在生物学、生物化学支持下的“实验心理学派”,还是其后受物理学影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都成为美术心理学的奠基理论,使美术心理学沿着科学化的方向走到了今天。 建立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学研究,其重要的标志性研究是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罗恩菲德的绘画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应性,这种明显的对应性证实了以儿童画作为思想标志探索儿童思维发展的可行性”。在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的影响下,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里德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同时,他与罗恩菲德同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直线型”模式,认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儿童智能不断成熟而成长的“直线型”发展过程。 然而,到了1978年,在美国“u型行为发展会议”上,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提出儿童心理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绘画是一个有峰谷曲线变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美国有关学者在这一研究基础上更是提出了“多轴媒体表现说”,认为“不同儿童在同一阶段的绘画会呈现不同风格,而且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社会文化资源和日常生活中受到环境文化影响,所以,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会影响儿童绘画的知识认知和形式表现。”可见,当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已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关注儿童个体发展走向宽阔的社会文化领域,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不仅与美术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民族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 二、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儿童美术心理作为儿童个体生命现象,不仅反映出儿童生命存在的本真,同时也折射出儿童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的特征,儿童美术心理活动自然离不开美术知识形态,而且必然地受到美术审美心理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所以有关儿童美术心理的研究不仅会涉及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也会涉及美术知识与审美情感问题,同时还会涉及儿童美术心理发展中环境文化影响的问题。 (一)关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 如同人类存在语言模式的生物发展结构一样,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审美发展结构,人的审美经验甚至在儿童使用蜡笔、颜色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研究生命发生基础的生物学理论一直是研究儿童美术心理发生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儿童作为生命发生体,天生就携带着一种先天性的‘自然结构’和图式,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些审美心理原感。”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立足于儿童物质生命的本原,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视知错觉和生理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而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则立足于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文化符号认知理解和体验问题情有独钟。 “心理学是否是纯自然科学,是否应当列入生物科学的范畴,这应当是一个应该继续讨论的学术问题。心理学也可以应用比较法,通过和各级动物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人的有关心理现象,但是,无论如何,绝不应该把人的心理机械化和生物化。”建立在儿童生理成熟机制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把儿童美术活动能力首先归于其生理机制的成熟,特别是有关儿童美术技能研究的生理成熟论者往往把幼儿手腕、手掌大小、肌群及手臂肌肉发达程度作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把美术活动有形的结果视作衡量儿童美术动作机制成熟的重要标准。其实,通过美术活动结果来判断儿童生理机制发展水平,往往会让研究者过分相信儿童美术动作技能的“记录”功能,但事实是,对于那些有动作技能不良记录的儿童,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美术能力,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手臂、手眼协调机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而只是由于缺少有关经验而已。比如“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以为临摹几何图形提供必要基础。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与此相反,我们认为上述研究所得结论也未必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研究者)把临摹几何图形的能力看成只不过是知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相加,这显然是不够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忽视儿童美术活动特有的整体性,仅仅把儿童绘画视为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而非多元因素作用下的学习过程。尽管以格式塔心理学为代表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知觉感官的功能同样具有抽象、推理等理解上的意义,但是儿童美术活动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视知觉心理现象,仅凭这些“儿童知觉感官功能的抽象、推理”显然不能让儿童顺利完成复杂的美术活动任务。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由于固守实验、实证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生 理心理机制,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把儿童绘画作品作为“试纸”,试图依此判断儿童智力水平的现象。如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画一个人”的测量工具,它旨在依据儿童画中出现的细节详尽程度来判断儿童对环境认知的水平,让心理学家由此断言:“那些虽然在纸上自由画出一些符号,但还没有能力画出‘封闭形状’,或是不能将自己在纸上所画的符号与他们周围环境之间联系起来的儿童,可以看作是三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在三岁年龄阶段,这样的绘画水平是正常的。”时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我国还依然能够看到当年美国“画一个人”测量的影子,如当下我国长期热度不减的“少儿美术考级”,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儿童美术心理测试。 (二)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知识与情感问题 “人不仅在其本质上是乐于求知的,而且人的生命、全部现实生活也是由知识所建构的。”从儿童美术的发生看,游戏是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原生形态,如果说艺术是游戏的一种形式,那么儿童的游戏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知识既然是认识和经验的总和,那么儿童美术活动的知识就应包括对游戏中物质媒介操作的经验与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儿童美术活动不是狭义的艺术专业化的生产或欣赏活动,而是伴随游戏过程的一种广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它一方面涉及非专门化的宽泛的造型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涉及游戏活动规则以及由实践操作引发的认知理解行为,即当儿童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但认识操控了工具,同时也体验了整个游戏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由于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过分强调儿童美术活动的有形成果,强调儿童美术知识的所谓专业化,因此就难免使自身在儿童美术知识认知与情感表达之间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现代绘画方法确实给儿童提供了表现其心理活动的机会”,使儿童能够不受传统技法知识的束缚来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儿童这种自由表达“不仅鼓励了那些所谓的自发笔画和因一时冲动而闪现出的形象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混乱不整的色彩所组成的粗糙的艺术品的大量涌现,而且干扰了受视觉控制的形式的准确性。粗糙的画笔以及滴色的油笔,仅使儿童们创造出某种片面地表现他的心理状态的画。”他们看到了传统写实主义艺术观念下技法训练的弊端,“传统方法就是让儿童用一支削尖了的铅笔一味地把模特描摹下来,”因此使儿童受到了束缚,但同时他们又主张“阻止儿童运用艺术品去再现他所观察到的现实”。由此可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在尊重儿童自由表达与维护经典美术知识的权威之间徘徊不定。 其实,如果我们摆脱经典艺术知识观对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约束,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命价值出发看待儿童美术活动中知识的个体经验特征,就可以避免上述矛盾,因为如果心理学也是科学,它就要研究被人们认为是主观的、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并且不能否认它们的合规律性。 (三)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民族文化影响问题 心理现象是由社会活动、自然环境及社会活动和自然条件所产生的概念等建构而成的。时至今日,虽然科学实证方法仍然是包括儿童美术心理学在内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但是,“科学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需要和刺激,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受实验心理学科学实证观的影响,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一直忽视儿童所属民族文化对儿童美术活动产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达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学教授w.l.布雷顿曾充分肯定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理论的价值,认为“在美术的发展上,世界各地的儿童似乎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规律,他们都是按照上述的美术阶段发展的。我们曾经收集了另外一些国家的儿童绘画,像巴基斯坦、巴西、埃及、印度、乌拉圭、日本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等,从这些国家的儿童画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由此可见,儿童早期的美术作品所采取的形式在世界各国都是相似的,其差异仅在于画面上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不是因为各国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明确地说是因为儿童在绘画中所反映的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所造成的。”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当“风土人情”没有作为文化要素进入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时,儿童早期绘画被认为都是相似的。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心理学则认为某一文化语境制约着语境环境内的人对刺激的反应,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符号表象系统,“人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符号活动,是创建或制造、运用、操作符号的过程。”照此观点,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同样应该是儿童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符号认知与操作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张增慧、林仲贤合作开展了3-6岁壮族与蒙古族儿童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受所属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儿童对颜色的爱好具有差异性。此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民族文化与儿童美术心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持。进入本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进一步表明:“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从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即使共属同样的文化传统,地区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及绘画表现。” 三、不同价值观、知识观与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决定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不同教育观念下的儿童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区别与联系在于:前者是针对儿童美术心理现象的事实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后者则是从社会要求出发,在明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儿童美术现象的分析研究来检验美术教育内容、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学不是实验教育学的一个必要的参考因素,而只是说,实验教育学所参考的问题不同于心理学的问题。实验教育学的问题所涉及的不是儿童一般的和自发的特征和智力,而是有关的教学过程对于这些特征所产生的变化。” (一)不同价值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正确看待幼儿原始美感的发生以及遗传基因的文化属性是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重要哲学起点。“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因为儿童不仅是一个‘儿童’,而且还确实是一个‘人’,儿童的活动不仅是‘儿童的活动’,而且还是‘人的’活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是错误的,但是,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作为‘人’而存在的共同性也是不对的”。正是受卢梭的影响,传统儿童美术教育家往往在“保持儿童艺术天性”和“适时美术教育干预”之间摇摆不定,就连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也不例外。在她看来,“没有什么绘画的进阶练习能引人达到艺术创造,儿童的绘画是依自己的情感制作,就象促进自己的语言的成熟一样,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因此她坚信儿童绘画是不可教的,但是她又以激烈的语言谴责当前学校展出的那些具有‘自由画’儿童期特色的可怕的美术作品,她认为心理学家收集、观察,并加以分类的‘幼儿心理的文件’,其实不过是智能上不法的可怕表现而已,‘它们显示出儿童的眼睛未受过训练,手是迟钝的,心对于美 丑同样地无感觉,真假不分’。”蒙台梭利顺应儿童的自然成长,确认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但是又惧怕儿童因缺失训练而变得美丑不分,同时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心理学家,显然有失公允。 儿童美术教育的专业化往往把儿童美术学习看成是儿童接近艺术经典的必然途径,从而忽视了儿童美术心理的自发特征。“艺术教师很容易有尽可能早地教学生中心透视法这类诀窍的倾向,它使老师显得很内行,使想尽快达到成人标准的学生感到高兴,也会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它很快就变成笨拙的洗脑。”显而易见,儿童美术教育家在目睹了实验心理学关于形状知觉、图形记忆与外在刺激条件的研究成果后,会更加坚定利用美术手段促进儿童上述方面发展的信心,于是也就出现了旨在训练儿童专门化形状知觉与形状记忆能力的教学内容,如儿童写实绘画训练,原本是借用了一种艺术式样的普通美术活动,由于教师偏颇的教学理念,即要刻意强化儿童对客观形状知觉记忆的刺激条件,结果出现了固定僵化的儿童美术教学内容与机械死板的训练模式,使儿童陷入被动的苦恼之中,尽管儿童所画的形象与客观实物越来越像,但其自主表达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因此,有美术教育家认为:“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为儿童绘画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美术活动中的技能操作不是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如果排除了有关理解、想象和情感兴趣等其它心理因素,而一味希望通过专门化的感知训练来达到发展儿童美术心理的目的,可能会让儿童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不同知识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心灵的成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个脆弱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在错误的时间灌输的错误内容的干扰,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美术知识来实现,这其中包括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获得的美术知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专门组织的感觉训练的条件下,知觉的发展最为有效。”同时,“儿童为了正确感知图画,必须学会考虑绘画的特点,他应当掌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素描和色彩画的艺术标准。”如果从儿童的特殊才能或特殊儿童教育培养角度看,上述主张似乎并不错,但是对于普通儿童发展意义上的儿童美术教育来说,这种狭隘的美术知识观显然已经背离了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健康轨道。 关于儿童美术的概念,在《牛津艺术指南》中,其条目的主要内容是:“如果给予儿童方法和机会,他们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或者会塑造他们能找到的造型物质,这种能发展成表现物体的素质将持续到青春期。显然,儿童的美术知识不应是专业化美术知识形态的代指,在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儿童美术“知识的根本是一个感性世界,是我们可以体验的,从一开始,儿童就试图用公开的形式表现出他的体验,这种形式的形成既受到他所接触到的并知道如何运用的媒介的制约,同时也只有用这种媒介才得以产生。”以上论述虽然没有为我们界定出明确的儿童美术知识概念,但是,正是这种模糊的表达显示出儿童美术知识的人文性特点,因为儿童美术知识不仅仅是显性的知识形态,作为人文知识,它理所当然地还具备隐喻性特征,即作为一种人的体验与表达,它不是“通过逻辑的、实证的渠道来进行的。”。只有基于这样的儿童美术知识观,儿童美术教育才能在促进儿童审美情感、发展儿童审美知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不同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艺术应能在自己后代身上引起一种自豪感,这对许多少数民族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它还能使所有儿童学会尊重其他人获得的成功,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这种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会对本民族儿童美术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民族的儿童美术教育往往是民族美术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优秀的民族传统美术文化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转化为具体的美术学习内容,会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中,虽然很多美术教师也把儿童的美术创造活动视为对美术形态符号(如点、线、面等造型要素符号)的认知、理解与表达过程,但是他们并没有将符号功能与创造符号的民族文化意义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单纯视觉上的美术造型符号仅仅是关于客观实际物象的物理要素,只有这些“符号”与儿童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并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时,儿童才能真正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 教师对美术形态要素符号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势必会造成教师对儿童美术教育本体价值判断的差异。如有教师对所谓传统经典美术尊崇有加,在选择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时一味青睐世界名作,而对本地区民间的剪纸、布艺等不屑一顾,久而久之,就可能误导儿童的民族美术欣赏趣味,使其滋生出偏颇的美术欣赏习惯。当然也有一些美术教师因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作祟,把民族美术活动内容绝对化,导致儿童误以为美术活动就是民族美术活动,甚至认为只有本民族的美术形式才配称为美术,其他民族、地域的美术文化都不是美术。这无疑也会使儿童的美术审美兴趣畸形发展,使其滋生出偏狭的民族艺术审美取向。可见,教师持有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其组织实施的具体美术教育活动会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儿童美术论文:交给儿童开启美术之门的金钥匙 ——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探究 关键词: 美术语言 情感 视觉 创新运用 如今的美术教育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育是提高儿童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有关搞好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在美术教育中,目前提得最多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现今的美术课堂,创新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的确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未来的社会接班人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会使一个民族充满活力;创新会使人处于竞争位置的主动;创新会促进儿童思维的活跃性,能发展儿童的多方面的才能。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在我出示示范作品或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时,学生总会发出“哗哗”的惊叹声,而我请他们说说这画漂亮或好在哪里时,他们又说不出所以然。在课堂作业中很多学生习惯于临摹书上的示范画,当老师一再强调要自己创作时,他们的作业也往往显得单调乏味。分析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态度不端正。然而是否如此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当然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可不分析原因就武断地下此结论,我们知道每个儿童至小就喜欢随意涂鸦,往往还乐此不疲。但却有不少的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原因又是什么呢?由于儿童在一定的时期其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没有提高,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时,他们就不能坚持美术学习,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就会随着年龄一天天的增长而减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显然在儿童的美术学习中若要保证学生不断的学习兴趣就应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着手,只有儿童对美术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我们认为最直接影响儿童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的关键是:他们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美术语言。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是进行美术的创作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同时,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也将会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我们也曾对部分学生作过咨询,发现美术创作能力强的学生明显比创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知道的美术语言要多;在进行作品欣赏时也能初步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美术课堂教学只注重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反复训练,导致儿童在表现方法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也必然抑制了儿童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对儿童的教育是让儿童快乐地学习,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我们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在实践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让学生灵活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美术语言与技能,让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加强学生的批判、欣赏能力,并尝试以恰当的美术语言进行美术创作和对美术作品大胆地分析评价。在美术创作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增进其对物质世界和自然现象与美术特质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引导儿童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美术语言,并进行合理创新运用为主线开展教学探究。具体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儿童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 一切美术作品的制作都必须通过对美术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完成。我们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需要美术语言,否则不管我们是要创作好一件美术作品还是要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欣赏都将无从谈起。针对儿童面对优秀作品时只会赞叹,而说不出具体原由,创作时始终只能停留在涂鸦状态的现象,我们不妨想想,他们掌握和理解了多少相关的美术语言呢?在美术创作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有其一定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这些技法和表现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相应的美术语言。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认识和理解一些美术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美术作品引导儿童欣赏,认识什么是美术语言,有哪些美术语言。美术的语言一般由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构成,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从广义上讲它又可分成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和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两大类。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采取相应的侧重教学。 1、侧重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教学中出示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这些是作品中呈现其基本形象的美术语言,让学生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运用这些构成因素进行表现,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对于同一种构成因素的语言,不同的学生或表现材料、工具不一样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是不同的。拿线条语言来讲,假如画一个杯子,当我们拿起笔在纸上描绘它们时,笔痕一出现在纸上,就开始了从实物向视觉形象的转化过程。杯子在画面上变成了由线条构成的形状结构。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深浅不同,各种线条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韵味与视觉效果。在众多的作品欣赏中,很多作品都对同一物品进行表现,所采用的表现语言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观察、分析,对比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与视觉效果有什么不同。如在上第八册《蔬果写生》这一课时,先安排学生欣赏几幅优秀的静物写生作品,了解作品中涉及到呈现物象的基本构成因素:在作品背景衬布的表现上有的用重叠的线;有的用随意而密集的点;有的用单一而灰暗的颜色,也有的用多种而鲜艳的颜色;还有的用树皮印制等。在欣赏中学生对不同的形象效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理解了画面中形象语言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中也为学生的作业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侧重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构成因素在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时也必将反映出一定的美术构成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引导学生找一找作品中用到的构成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又体现了哪些构成原理。如在一次六年级的欣赏活动中,在教室里布置了大量的美术作品,有泥塑的,有素描画,有色彩画,有废旧材料的工艺品等。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请学生说说这些作品中用到了哪些材料和技法。学生在观察中做到细致认真,很快能说出作品中所用的材料和技法。而后又要求学生每个人选取两件不同的作品,说说这两件作品所涉及到的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有什么不同,它们所表达出来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学生选择了一件建筑线描速写和一件色彩静物作品,他对两幅作品作了一些分析:线描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物体,线条的疏密、粗细体现了一种节奏感,画面给人轻松而愉快的感觉。另一幅作品主要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作品中最亮的色彩接近于白色,最深的接近于黑色,另外还有橙色和少量的红色与较多的不同层次的蓝绿对比,形成强烈中有柔和的对比,使人看到这幅作品有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 在美术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分析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关注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更多的美术语言,评论时也能初步运用适当的美术用语进行评价。当然,对于美术语言的掌握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如低年级学生注重认识和理解一些简单、基本的美术语言,如,点、线、形状、对称等;高年级可认识理解明暗、肌理、节奏、和谐、平衡等,并能试着把这些用于欣赏评价和创作中。 二、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对美术语言的创新运用 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更多适合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新的表现方法。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式各样的绘画语言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以更充分、更准确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 1、多向训练,增强美术作品表现语言的丰富性。 (1)表现形式拓展训练 比如绘画中在线条的运用上,我们启发学生用线的扩展与重复、重叠与交错、粗细与轻重、深浅与疏密的不同感觉表现不同的事物。在作业中也可自行创造线的表现形式。我们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线条语言中的一些基本因素。比如让学生观察室内,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线条与线条组合:粗犷的大结构线条、精致的局部线条、优美柔和的起伏线条等等。在各种各样的线条中,有的疏散、有的密集。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线条是如何结合、交叉在一起的。在学生独自观察与感受的基础上,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用线条去进行表现,就可以表现出有不同特点的视觉画面,可以避免学生刻意模仿的痕迹,培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对这样的训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经过大胆的尝试,有的很有创意地创造出排线、丁头弧线、不规则的十字网线、弧状交错线、多向散状交错线等。 (2)材料、技法活用训练 在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的运用学习以后,启发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纹理表现出不同的肌理,不同形式感的艺术效果。在儿童美术创作中,还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手法来制作。如:涂、吹、压、印、洒、揉、擦、刻、刮、粘、刷、染……学生在这样的创新尝试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也非常活跃,在多种方法的运用中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能力,在制作中似乎每个人都要做到表现手法和形式与众不同。如在上半年的四年级里我们安排一节综合制作课,让学生收集各种树叶等材料,在作业中有的学生用树叶剪贴,有的用树叶、纸团等印制,有的结合牙刷喷印……在制作中学生表现得很投入,积极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组合表现。从学生的作品中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童趣和天真。 (3)突破定向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如在六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学期初的线描画《亭子》试着用水粉层层叠画的方法来表现亭子。五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夸张、变形等造型尝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都感受到新的学习点,也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热情。 2、实地写生,增强学生表现语言的个性和创新性。 (1)在美术活动中多组织学生实地写生 在写生中让他们认识与了解被描绘对象的形状、比例、结构、色彩、特征、质感……指导学生去观察、感觉、触摸、测量、体验、比较,从而把握对象的特征,为更好地表现对象打下基础。在学生感受对象时,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此每个儿童依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相应的表现方法和语言,也必将与别人的表现形式有差别,从而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2)鼓励学生作一景多画 比如画静物或画风景,尝试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去表现,并对不同的语言表现结果进行对比,感受与认识不同效果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创造性的表现奠定基础。如在风景写生时,选好一处风景后,我们带领学生先画一幅线描风景,再对这一风景画一幅色彩风景。在作画中让学生明白线描画主要以线来塑造形象,强调对线条的疏密、粗细、曲直等方面的组织和运用;色彩画主要是靠色彩来塑造形象,是强调对色彩的明暗、冷暖等方面的运用来表现的。 三、引导儿童从美术语言上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组织欣赏活动加强儿童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努力用恰当的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解说和评价。其欣赏活动主要有: 1、组织课堂作业欣赏 作业完成后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向同学展示,如专门的展览会或是现场展示等。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美术语言对作业进行解说和评价,说说画面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通过指导和启发,使其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在欣赏中也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1)、侧重教师示范性评价 教师是受过一定专业培训的教育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带有成熟的、理性的、全面的观点和看法,在分析作品的能力上具有合理性。对作品的评价中教师应适时作一些示范性评价,这样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作品的方法。当然教师也应在适时对学生的评价给予补充与修正。如:学生评价“这张画的色彩配得很好看”,这时教师应补充道“因为这张画用深底色衬托,使画面中的景物更醒目,所以色彩效果强烈”。又如在第八册风景画《路》的作业中,学生评价发现画面中的房子、树近的小,远的大,是不好看的,而反之则好看。那么教师要补充评价这是“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力,也能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在评价时注意评价语言的规范化。另外,教师适当对学生的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侧重学生自评、他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创作动机及画面中的优缺点。学生的他评,即让其他同学来评价,是对自评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另一种看法。学生自评与他评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评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过程中,教师能更深一层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把握不同的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接受能力,从而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专门的欣赏课 在对于有一定欣赏能力的班级,教师注意收集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类,可以按同类题材、相同技法或同一画种等分类。在课堂中开展专门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画种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试着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我们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书面的形式,然后大家交流。学生在欣赏课中都能积极投入到欣赏学习之中来,表现也非常活跃,从中也尝到很多乐趣。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能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运用欣赏性美术术语进行交流,对美术作品作评价和分析。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之间更好地达到情感的交流,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四、成果分析 在一年有余的时间里,我们在本校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的探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喜欢绘画而苦于画不好画的同学现今常常有好作品在学校展示,也常在各大赛获奖;以往调皮、喜欢捣乱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有的还要求课余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学校整体美术学习氛围也有了较大的好转。在教学中,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美术学习的快乐,我们教师也享受到了很多的乐趣,感受到为人师的欣慰。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也应该教给孩子掌握打开美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方法,不只会简单模仿。在作业和作品的制作中,让学生多作美术语言的创新尝试和综合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激起他们不断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儿童美术论文: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文思考 摘要:探索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有识之士认为“一个现代代的未来人,要有知识,才干,有开拓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这种观点反映了美术教育界对儿童人文教育的关注。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态度,发挥想象力。新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美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儿童美术论文:透过美术教育对儿童生长环境的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是针对当今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匮乏的问题,阐述由该问题引发的人文环境对儿童生长环境的种种影响。在儿童美术教育上,美术教师尤其是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生长环境应有全面的认识、判断、选择和探究。 关 键 词:选择 美术教育 儿童 生长环境 生活在现今社会的儿童,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优势。科技的巨大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丰富且繁华的世界为生活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金钱、聪明和美丽等等现实因素,这似乎构成了儿童生长环境的“幸福模式”,许多家长都朝着这些可预见的“幸福”苦苦追求着,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然而,真正的精神需求有时却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了。在这个看似“幸福”的环境里,儿童时时面对周围的种种诱惑,盲从着感官欲望和物质欲望。其实孩子们并不感到快乐,物质的满足无法填补饥饿的心灵,过量的物质刺激和各种信息的轰炸,容易导致儿童无所适从,拜金意识过强、疏远自然而无法与人沟通、甚至导致品德低下和思想狭隘。 我们要重视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工业文化和商业环境的侵袭和催化,例如当前流行的漫画、设计、时装、卡通、影视及新媒体这一类视觉文化,它们正在以各种姿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它们表面上迎合人们的需要,而实际上已在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意识,取代人的思考从而垄断某些观念。所以,作为儿童美术教师和父母们,必须就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衡量和理智的选择和淘汰。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环境,已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更担忧的是孩子生存的人文环境已被瓦解,以及它所造成的对儿童精神和成长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儿童早期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目前整个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冲击,教育的功利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当前儿童美术教育,不同的愿望和态度,不同的社会风气,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不一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便决定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 作为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到部分大学生(未来的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美术教学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所学的知识技能,很少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进行学习和教学;他们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具体操作不熟悉,同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与教育目标理解不够,因而,导致了表面教学模式与儿童内在心理发展相脱节的现象。而成人,尤其是家长,在看待儿童学美术教育的心态千差万别,其态度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质量和思维发展。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却是永远的。有些人选择命令的态度“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顺从、胆小,习惯由别人来安排一切;有些人认为美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像与不像之间,把孩子当成复印机;有些人认为获奖和考级才是证明孩子聪明才智的唯一途径,其结果可能使儿童的思维机械化,使美术教育变成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商业行为。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童心和独立精神不是被抹杀就是被误导了。 众所周知,美术重要,就在于它是构成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的创作能给予人们一种精神力量。美术创作能唤起儿童早期的精神活动,儿童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愿望,并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创作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例如通过线条的练习进行思维的游戏,通过色彩绘画可以表达情绪和感觉,获得和谐的审美体验。相对于电脑游戏而言,美术教育显得更安全更有创造力,它不但不会使孩子变得麻木和冷漠,还可能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家长选择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无疑是为孩子的成长多提供了一条精神的通道。事实上,轻视美术教育的人们已经付出了代价。例如,我们的许多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已不再是“诗的国度”“花的海洋”,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的粗制滥造和复制模仿。自然环境的过分人工化,建筑空间审美的丧失,僵硬、冷漠的水泥森林,使人感到空虚和精神的无所依靠,接下来就是人文环境的失落。 近年来,人们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美育地位的提升,儿童成长的空间和环境得到了适当的改善。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点商业性和功利性,为儿童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让儿童在美术课中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独立性和勇气,是美术教育的任务,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职责,换言之,美术可以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一种安慰。 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衡量孩子聪明与否往往是通过其学习成绩来评估的;这一狭窄单一价值体系常常迫使孩子、老师和父母都承受着不切实际的压力。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各有长处,单一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充分地将其显示出来;这在美术课上已有所表现,尽管儿童的绘画表现得很不一样,但大都是心灵的自由独白。康德曾经讲过:教育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社会人为首要目的,关键是大人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教育,家长的态度和眼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限定了儿童生长环境的空间和品质。 就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儿童作品趋向于画面华丽、技能复杂;表达内心世界的作品少了,大家都感觉到很难在城市里发现让人感动的儿童画,反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儿童的作品却常能引起更多的注意。是不是我们把孩子的美术才能给格式化了? 这是可怕的。如果我们不去对这种种的“热现象”作“冷思考”,不去考虑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将来的需要,逃避为孩子做出选择的责任而去追求时尚,根据时尚为孩子选择衣服、书籍、娱乐、美术等等,那么单纯的美术教育便会陷入市场的漩涡而失去教育的方向。假设一下,如果儿童才能的培养像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一样,儿童生长环境像是无限扩大的工厂或是连锁店,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像蚂蚁或蜜蜂,尽管很努力,但是没有创造性,缺乏主见,而没有创造性和个人自由意志构成的统一模式的社群,那将是没有多少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环境能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不管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是美少女式的、圣斗士式的、歌星、芭比娃娃式的还是明星式的,如果全都朝着一定的可想象的“成绩”进行培养,他们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也许会扭曲变形,也许会泛滥成灾而失去任何价值。实际上每个孩子都迫切需要因材施教,迫切需要儿童美术教师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作出慎重的选择和建构。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工作和工作结果中获得乐趣,教育的目标始终应该是使学生在离校时拥有和谐的人格……学校始终应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般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比起那些靠主要技能训练来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说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爱因斯坦的观点给我们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是: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太适合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时代要求人才个性化、综合化、信息化,而且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仔细衡量选择儿童生长的环境,还要经过长期有规律的教育来培养儿童自身的意志。而这一切的获得都需要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 毁坏一个人文环境是极其容易的,而重建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却需要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当人们还停留在对传统建筑的永远删除的麻木与接受冷漠僵化的钢筋水泥建筑盲目占据空间的无奈上时,对现代图像世界、商业文明的接受来不及消化、吸收、排斥的同时,有些恶俗文化已迅速蔓延至整个社会环境,并迅速被儿童所吸收,成为他们的偶像与精神寄托。 美术教育不是消遣。它是一种智力,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内部力量,以克服现在和将来可能面临的种种障碍。人类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地超越自身,超越自己的体能、智慧及精神的极限。这种超越始终存在于张扬个性、释放自由精神的过程之中,而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展示和体现这种精神。 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自身文化,唤起对自身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感,才更有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同时我们应注重让儿童学会自制和自律;只有拥有了自身文化的“根”,才能更好地吸纳外来知识而体现出自我发展的价值。现代的机器文明带给我们太多的方便、太多的物质刺激,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庞大的市场,时时都充满生机活力也充满诱惑和陷阱,我们无法用过去的观念来看待这个复杂繁华的世界,生活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危机,也带来新的希望。儿童也是希望之一。 儿童美术论文:交给儿童开启美术之门的金钥匙 ——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探究 关键词: 美术语言 情感 视觉 创新运用 如今的美术教育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育是提高儿童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有关搞好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在美术教育中,目前提得最多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现今的美术课堂,创新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的确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未来的社会接班人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会使一个民族充满活力;创新会使人处于竞争位置的主动;创新会促进儿童思维的活跃性,能发展儿童的多方面的才能。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在我出示示范作品或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时,学生总会发出“哗哗”的惊叹声,而我请他们说说这画漂亮或好在哪里时,他们又说不出所以然。在课堂作业中很多学生习惯于临摹书上的示范画,当老师一再强调要自己创作时,他们的作业也往往显得单调乏味。分析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态度不端正。然而是否如此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当然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可不分析原因就武断地下此结论,我们知道每个儿童至小就喜欢随意涂鸦,往往还乐此不疲。但却有不少的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原因又是什么呢?由于儿童在一定的时期其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没有提高,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时,他们就不能坚持美术学习,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就会随着年龄一天天的增长而减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显然在儿童的美术学习中若要保证学生不断的学习兴趣就应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着手,只有儿童对美术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我们认为最直接影响儿童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的关键是:他们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美术语言。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是进行美术的创作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同时,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也将会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我们也曾对部分学生作过咨询,发现美术创作能力强的学生明显比创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知道的美术语言要多;在进行作品欣赏时也能初步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美术课堂教学只注重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反复训练,导致儿童在表现方法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也必然抑制了儿童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对儿童的教育是让儿童快乐地学习,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我们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在实践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让学生灵活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美术语言与技能,让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加强学生的批判、欣赏能力,并尝试以恰当的美术语言进行美术创作和对美术作品大胆地分析评价。在美术创作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增进其对物质世界和自然现象与美术特质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引导儿童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美术语言,并进行合理创新运用为主线开展教学探究。具体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儿童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 一切美术作品的制作都必须通过对美术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完成。我们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需要美术语言,否则不管我们是要创作好一件美术作品还是要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欣赏都将无从谈起。针对儿童面对优秀作品时只会赞叹,而说不出具体原由,创作时始终只能停留在涂鸦状态的现象,我们不妨想想,他们掌握和理解了多少相关的美术语言呢?在美术创作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有其一定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这些技法和表现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相应的美术语言。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认识和理解一些美术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美术作品引导儿童欣赏,认识什么是美术语言,有哪些美术语言。美术的语言一般由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构成,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从广义上讲它又可分成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和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两大类。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采取相应的侧重教学。 1、侧重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教学中出示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这些是作品中呈现其基本形象的美术语言,让学生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运用这些构成因素进行表现,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对于同一种构成因素的语言,不同的学生或表现材料、工具不一样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是不同的。拿线条语言来讲,假如画一个杯子,当我们拿起笔在纸上描绘它们时,笔痕一出现在纸上,就开始了从实物向视觉形象的转化过程。杯子在画面上变成了由线条构成的形状结构。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深浅不同,各种线条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韵味与视觉效果。在众多的作品欣赏中,很多作品都对同一物品进行表现,所采用的表现语言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观察、分析,对比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与视觉效果有什么不同。如在上第八册《蔬果写生》这一课时,先安排学生欣赏几幅优秀的静物写生作品,了解作品中涉及到呈现物象的基本构成因素:在作品背景衬布的表现上有的用重叠的线;有的用随意而密集的点;有的用单一而灰暗的颜色,也有的用多种而鲜艳的颜色;还有的用树皮印制等。在欣赏中学生对不同的形象效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理解了画面中形象语言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中也为学生的作业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侧重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构成因素在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时也必将反映出一定的美术构成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引导学生找一找作品中用到的构成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又体现了哪些构成原理。如在一次六年级的欣赏活动中,在教室里布置了大量的美术作品,有泥塑的,有素描画,有色彩画,有废旧材料的工艺品等。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请学生说说这些作品中用到了哪些材料和技法。学生在观察中做到细致认真,很快能说出作品中所用的材料和技法。而后又要求学生每个人选取两件不同的作品,说说这两件作品所涉及到的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有什么不同,它们所表达出来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学生选择了一件建筑线描速写和一件色彩静物作品,他对两幅作品作了一些分析:线描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物体,线条的疏密、粗细体现了一种节奏感,画面给人轻松而愉快的感觉。另一幅作品主要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作品中最亮的色彩接近于白色,最深的接近于黑色,另外还有橙色和少量的红色与较多的不同层次的蓝绿对比,形成强烈中有柔和的对比,使人看到这幅作品有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 在美术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分析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关注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更多的美术语言,评论时也能初步运用适当的美术用语进行评价。当然,对于美术语言的掌握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如低年级学生注重认识和理解一些简单、基本的美术语言,如,点、线、形状、对称等;高年级可认识理解明暗、肌理、节奏、和谐、平衡等,并能试着把这些用于欣赏评价和创作中。 二、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对美术语言的创新运用 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更多适合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新的表现方法。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式各样的绘画语言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以更充分、更准确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 1、多向训练,增强美术作品表现语言的丰富性。 (1)表现形式拓展训练 比如绘画中在线条的运用上,我们启发学生用线的扩展与重复、重叠与交错、粗细与轻重、深浅与疏密的不同感觉表现不同的事物。在作业中也可自行创造线的表现形式。我们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线条语言中的一些基本因素。比如让学生观察室内,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线条与线条组合:粗犷的大结构线条、精致的局部线条、优美柔和的起伏线条等等。在各种各样的线条中,有的疏散、有的密集。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线条是如何结合、交叉在一起的。在学生独自观察与感受的基础上,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用线条去进行表现,就可以表现出有不同特点的视觉画面,可以避免学生刻意模仿的痕迹,培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对这样的训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经过大胆的尝试,有的很有创意地创造出排线、丁头弧线、不规则的十字网线、弧状交错线、多向散状交错线等。 (2)材料、技法活用训练 在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的运用学习以后,启发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纹理表现出不同的肌理,不同形式感的艺术效果。在儿童美术创作中,还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手法来制作。如:涂、吹、压、印、洒、揉、擦、刻、刮、粘、刷、染……学生在这样的创新尝试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也非常活跃,在多种方法的运用中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能力,在制作中似乎每个人都要做到表现手法和形式与众不同。如在上半年的四年级里我们安排一节综合制作课,让学生收集各种树叶等材料,在作业中有的学生用树叶剪贴,有的用树叶、纸团等印制,有的结合牙刷喷印……在制作中学生表现得很投入,积极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组合表现。从学生的作品中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童趣和天真。 (3)突破定向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如在六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学期初的线描画《亭子》试着用水粉层层叠画的方法来表现亭子。五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夸张、变形等造型尝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都感受到新的学习点,也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热情。 2、实地写生,增强学生表现语言的个性和创新性。 (1)在美术活动中多组织学生实地写生 在写生中让他们认识与了解被描绘对象的形状、比例、结构、色彩、特征、质感……指导学生去观察、感觉、触摸、测量、体验、比较,从而把握对象的特征,为更好地表现对象打下基础。在学生感受对象时,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此每个儿童依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相应的表现方法和语言,也必将与别人的表现形式有差别,从而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2)鼓励学生作一景多画 比如画静物或画风景,尝试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去表现,并对不同的语言表现结果进行对比,感受与认识不同效果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创造性的表现奠定基础。如在风景写生时,选好一处风景后,我们带领学生先画一幅线描风景,再对这一风景画一幅色彩风景。在作画中让学生明白线描画主要以线来塑造形象,强调对线条的疏密、粗细、曲直等方面的组织和运用;色彩画主要是靠色彩来塑造形象,是强调对色彩的明暗、冷暖等方面的运用来表现的。 三、引导儿童从美术语言上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组织欣赏活动加强儿童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努力用恰当的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解说和评价。其欣赏活动主要有: 1、组织课堂作业欣赏 作业完成后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向同学展示,如专门的展览会或是现场展示等。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美术语言对作业进行解说和评价,说说画面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通过指导和启发,使其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在欣赏中也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1)、侧重教师示范性评价 教师是受过一定专业培训的教育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带有成熟的、理性的、全面的观点和看法,在分析作品的能力上具有合理性。对作品的评价中教师应适时作一些示范性评价,这样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作品的方法。当然教师也应在适时对学生的评价给予补充与修正。如:学生评价“这张画的色彩配得很好看”,这时教师应补充道“因为这张画用深底色衬托,使画面中的景物更醒目,所以色彩效果强烈”。又如在第八册风景画《路》的作业中,学生评价发现画面中的房子、树近的小,远的大,是不好看的,而反之则好看。那么教师要补充评价这是“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力,也能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在评价时注意评价语言的规范化。另外,教师适当对学生的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侧重学生自评、他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创作动机及画面中的优缺点。学生的他评,即让其他同学来评价,是对自评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另一种看法。学生自评与他评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评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过程中,教师能更深一层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把握不同的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接受能力,从而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专门的欣赏课 在对于有一定欣赏能力的班级,教师注意收集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类,可以按同类题材、相同技法或同一画种等分类。在课堂中开展专门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画种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试着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我们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书面的形式,然后大家交流。学生在欣赏课中都能积极投入到欣赏学习之中来,表现也非常活跃,从中也尝到很多乐趣。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能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运用欣赏性美术术语进行交流,对美术作品作评价和分析。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之间更好地达到情感的交流,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四、成果分析 在一年有余的时间里,我们在本校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的探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喜欢绘画而苦于画不好画的同学现今常常有好作品在学校展示,也常在各大赛获奖;以往调皮、喜欢捣乱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有的还要求课余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学校整体美术学习氛围也有了较大的好转。在教学中,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美术学习的快乐,我们教师也享受到了很多的乐趣,感受到为人师的欣慰。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也应该教给孩子掌握打开美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方法,不只会简单模仿。在作业和作品的制作中,让学生多作美术语言的创新尝试和综合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激起他们不断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儿童美术论文:透过美术教育对儿童生长环境的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是针对当今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匮乏的问题,阐述由该问题引发的人文环境对儿童生长环境的种种影响。在儿童美术教育上,美术教师尤其是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生长环境应有全面的认识、判断、选择和探究。 关 键 词:选择 美术教育 儿童 生长环境 生活在现今社会的儿童,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优势。科技的巨大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丰富且繁华的世界为生活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金钱、聪明和美丽等等现实因素,这似乎构成了儿童生长环境的“幸福模式”,许多家长都朝着这些可预见的“幸福”苦苦追求着,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然而,真正的精神需求有时却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了。在这个看似“幸福”的环境里,儿童时时面对周围的种种诱惑,盲从着感官欲望和物质欲望。其实孩子们并不感到快乐,物质的满足无法填补饥饿的心灵,过量的物质刺激和各种信息的轰炸,容易导致儿童无所适从,拜金意识过强、疏远自然而无法与人沟通、甚至导致品德低下和思想狭隘。 我们要重视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工业文化和商业环境的侵袭和催化,例如当前流行的漫画、设计、时装、卡通、影视及新媒体这一类视觉文化,它们正在以各种姿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它们表面上迎合人们的需要,而实际上已在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意识,取代人的思考从而垄断某些观念。所以,作为儿童美术教师和父母们,必须就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衡量和理智的选择和淘汰。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环境,已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更担忧的是孩子生存的人文环境已被瓦解,以及它所造成的对儿童精神和成长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儿童早期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目前整个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冲击,教育的功利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当前儿童美术教育,不同的愿望和态度,不同的社会风气,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不一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便决定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 作为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到部分大学生(未来的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美术教学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所学的知识技能,很少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进行学习和教学;他们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具体操作不熟悉,同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与教育目标理解不够,因而,导致了表面教学模式与儿童内在心理发展相脱节的现象。而成人,尤其是家长,在看待儿童学美术教育的心态千差万别,其态度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质量和思维发展。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却是永远的。有些人选择命令的态度“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顺从、胆小,习惯由别人来安排一切;有些人认为美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像与不像之间,把孩子当成复印机;有些人认为获奖和考级才是证明孩子聪明才智的唯一途径,其结果可能使儿童的思维机械化,使美术教育变成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商业行为。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童心和独立精神不是被抹杀就是被误导了。 众所周知,美术重要,就在于它是构成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的创作能给予人们一种精神力量。美术创作能唤起儿童早期的精神活动,儿童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愿望,并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创作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例如通过线条的练习进行思维的游戏,通过色彩绘画可以表达情绪和感觉,获得和谐的审美体验。相对于电脑游戏而言,美术教育显得更安全更有创造力,它不但不会使孩子变得麻木和冷漠,还可能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家长选择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无疑是为孩子的成长多提供了一条精神的通道。事实上,轻视美术教育的人们已经付出了代价。例如,我们的许多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已不再是“诗的国度”“花的海洋”,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的粗制滥造和复制模仿。自然环境的过分人工化,建筑空间审美的丧失,僵硬、冷漠的水泥森林,使人感到空虚和精神的无所依靠,接下来就是人文环境的失落。 近年来,人们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美育地位的提升,儿童成长的空间和环境得到了适当的改善。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点商业性和功利性,为儿童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让儿童在美术课中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独立性和勇气,是美术教育的任务,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职责,换言之,美术可以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一种安慰。 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衡量孩子聪明与否往往是通过其学习成绩来评估的;这一狭窄单一价值体系常常迫使孩子、老师和父母都承受着不切实际的压力。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各有长处,单一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充分地将其显示出来;这在美术课上已有所表现,尽管儿童的绘画表现得很不一样,但大都是心灵的自由独白。康德曾经讲过:教育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社会人为首要目的,关键是大人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教育,家长的态度和眼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限定了儿童生长环境的空间和品质。 就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儿童作品趋向于画面华丽、技能复杂;表达内心世界的作品少了,大家都感觉到很难在城市里发现让人感动的儿童画,反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儿童的作品却常能引起更多的注意。是不是我们把孩子的美术才能给格式化了? 这是可怕的。如果我们不去对这种种的“热现象”作“冷思考”,不去考虑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将来的需要,逃避为孩子做出选择的责任而去追求时尚,根据时尚为孩子选择衣服、书籍、娱乐、美术等等,那么单纯的美术教育便会陷入市场的漩涡而失去教育的方向。假设一下,如果儿童才能的培养像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一样,儿童生长环境像是无限扩大的工厂或是连锁店,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像蚂蚁或蜜蜂,尽管很努力,但是没有创造性,缺乏主见,而没有创造性和个人自由意志构成的统一模式的社群,那将是没有多少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环境能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不管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是美少女式的、圣斗士式的、歌星、芭比娃娃式的还是明星式的,如果全都朝着一定的可想象的“成绩”进行培养,他们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也许会扭曲变形,也许会泛滥成灾而失去任何价值。实际上每个孩子都迫切需要因材施教,迫切需要儿童美术教师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作出慎重的选择和建构。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工作和工作结果中获得乐趣,教育的目标始终应该是使学生在离校时拥有和谐的人格……学校始终应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般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比起那些靠主要技能训练来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说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爱因斯坦的观点给我们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是: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太适合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时代要求人才个性化、综合化、信息化,而且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仔细衡量选择儿童生长的环境,还要经过长期有规律的教育来培养儿童自身的意志。而这一切的获得都需要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 毁坏一个人文环境是极其容易的,而重建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却需要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当人们还停留在对传统建筑的永远删除的麻木与接受冷漠僵化的钢筋水泥建筑盲目占据空间的无奈上时,对现代图像世界、商业文明的接受来不及消化、吸收、排斥的同时,有些恶俗文化已迅速蔓延至整个社会环境,并迅速被儿童所吸收,成为他们的偶像与精神寄托。 美术教育不是消遣。它是一种智力,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内部力量,以克服现在和将来可能面临的种种障碍。人类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地超越自身,超越自己的体能、智慧及精神的极限。这种超越始终存在于张扬个性、释放自由精神的过程之中,而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展示和体现这种精神。 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自身文化,唤起对自身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感,才更有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同时我们应注重让儿童学会自制和自律;只有拥有了自身文化的“根”,才能更好地吸纳外来知识而体现出自我发展的价值。现代的机器文明带给我们太多的方便、太多的物质刺激,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庞大的市场,时时都充满生机活力也充满诱惑和陷阱,我们无法用过去的观念来看待这个复杂繁华的世界,生活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危机,也带来新的希望。儿童也是希望之一。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教育DIY艺术发展 摘要: 最近几年,儿童美术教学逐渐开始使用DIY,它凭借多元化的艺术表现、自主的设计和亲身的动手操作深得学生的喜爱,将DIY理念融入儿童美术教学当中,能够让每一位儿童都参与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儿童美术教育中DIY的融入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儿童美术教育水平。 关键词: 儿童美术;DIY;艺术领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儿童美术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学能够朝着多元化和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在儿童美术课堂中融入DIY教学理念就属于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实践教学,这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得到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验证,并且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所以它在基础教育的艺术领域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设计应用领域 将DIY理念融入儿童美术教学过程,就可以实现真正的以生为本,因为DIY理念本身要求的是自我创作,老师只可以简单地引导,不能过多地干预,要懂得对儿童加以鼓励。在DIY理念当中没有对和错,儿童创作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好的,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必须是儿童自己想做的东西,拥有自己的设计和创意,最后制作成为一个漂亮的作品。如在关于太阳一课的讲解当中,如果儿童将太阳制作成为三角形,我们不需要告诉他太阳是圆的,而是要懂得换一种方式问他,为什么你想象中的太阳是三角形,等待他回答之后,我们只需要对他的创新思维加以鼓励即可。在班级内部,越是有与众不同的儿童,我们越是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因为这样的儿童只有在鼓励和支持下才能够实现目标,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懂得如何引导他们,不伤害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当儿童体验到通过简简单单的材料便可以制作一个成品,就会更喜欢开动小脑筋,而儿童在这样的课堂上建立出来的自信心还可以带入到其他课程学习当中,推动整体性的进步。DIY的各种表现形式可以将部分内容注入儿童的各个学习领域之中。又如DIY的拼贴,也可以称之为贴花,它起源于古代民间给儿童穿百家衣的风俗。在DIY的拼贴领域当中,有手机壳美化、钱包美化等多种装饰。对于儿童而言,利用DIY来进行拼贴就可以制作成为贺卡、房间装饰品等,在材料方面可以选择石头、纽扣、彩色塑料管、废报纸等多种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通过材料的寻找,儿童可以了解自然,与生活建立联系,通过手触摸生活的地方,让他们利用眼睛和双手感受周边的环境、周边一切实用的东西,进而发现事物的美。这样的方式能够教会学生利用创造性的思维看世界。在拼贴过程中,教师不能单一地利用审美的角度看待学生的作品,而是要通过教育的角度对儿童的作品加以审视。有的时候,当儿童竭尽所能完成一件作品后,他所得到的体验反而比制作一件精美作品更多,而这是一个儿童的进步。教师应该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去评价,让儿童“满意”自己的拼贴。 二、欣赏评述领域 鲁道夫•斯坦纳说过,当人们仔细感受一下自身的智或者是灵的力量,他们就能够发现人类可以通过不同的层次来表达自己,其中主要分为思考、情感和意志三个层次。当儿童接触实物本身的时候,通过不同的表达体验,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思考,那是属于创新的、充满丰富图景的想象。教师应该懂得让学生去触摸、去体验,而DIY就能够帮助儿童培养发散思维,对于其智力和意志力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同时,DIY的理念拥有审美观,可以在融入过程中观察每一件作品或者物体,引导儿童利用开放性的审美观看待作品或者是物体,让儿童懂得发现生活的美好,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对内心个性审美的追求。如可以让儿童看看教师对DIY的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制作,让儿童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激发兴趣。 三、DIY对于教师和教学方法的要求 DIY在儿童美术教育的融入属于时展的展现,当然,DIY的融入就对教师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第一,对于教师而言,每一位儿童美术教师都应该明白DIY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能够从自我意识中认可DIY的融入,认识到DIY对于课堂教学的帮助,从而让更多的儿童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第二,对于教学方法而言,DIY的融入转变了传统模式下的应试教学模式,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将原本的教学方法转变成为儿童自主探究的方式。DIY的融入是儿童的自制、亲身参与的过程,教师不能扼杀儿童的参与热情,不能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更换,只有最适合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儿童美术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时代的发展让DIY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将DIY融入儿童美术教育中不但让教师教得更加轻松,而且让儿童学习得更加轻松。希望本文对儿童美术教育中DIY融入的探讨能够让今后的儿童美术教育更加完善。 作者:黄巍 单位:宝应县青少年宫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构建 内容提要: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材料和先进技术被应用到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使得儿童戏剧舞台意境得到良好的创设。随着我国戏剧的逐渐发展,舞台美术设计日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融入先进的构成理念,使得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得到良好的启发和指引,进而在创新方面和优化方面得到进步。本文围绕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构成元素展开分析,探讨儿童戏剧舞台形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儿童戏剧;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构成元素 儿童戏剧舞台意境的营造离不开舞台美术设计的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优化,在其构成元素中,空间构成、色彩构成、灯光构成以及材料构成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创新,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的应用促使现实物象得到进一步重组和构建,使得超现实精神寓意得到良好的塑造。下面针对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构成元素中的空间元素、色彩元素、灯光元素以及材料元素等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在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运用空间构成元素 在儿童戏中,舞台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其美术设计从形象的角度来看就是空间艺术设计[1]。在空间艺术设计方面,可以分为戏剧演员进行表演的有象空间和文化内涵凸显的无象空间。在儿童戏剧舞台上,空间构成元素的应用目的是为剧情的推进营造相应的环境,促使戏剧内蕴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内涵得到凸显,进而促使戏剧演员能够利用剧情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互动,促使其在视觉感官方面和情感方面达到交流。在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现阶段的空间构成元素延续了传统视觉感官营造中的点元素、线元素、面元素等,并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有机整合了舞台的功能性和审美性,促使其以分割、排列的形式改变了舞台空间长、宽、高的形象比,使这三者比例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特定的节奏和韵律[2]。为了给戏剧演员保留足够的活动空间,就应该在舞台空间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坚持“以少代多、以简代繁”原则,采取富含个性特点、高度概括的形式营造儿童戏剧风格,并且尽量以还原真实生活的手法设计舞台空间,为实现不同剧情的无缝衔接提供重要前提。除此之外,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者应该注意舞台美术设计中空间构成元素应用的主要目的,即利用舞台艺术空间引导观众心理空间的形成。在明确空间构成元素应用目的的基础上,再通过改变有象空间各种元素的构成营造与剧情相符合的情景和意境,促使观众对剧情人物心理、剧情转变、文化内涵以及情感精神等产生一定的联想,进而使其通过各种联想营造想象空间,促使观众对所看事物产生视觉享受,使其以“角色代入”的形式站在剧情人物的角度看待故事情节,进而与戏剧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二、在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运用色彩构成元素 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离不开色彩构成元素的支持,通过不同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搭配为观众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在艺术设计中,不同的色彩在进行调和搭配时会产生不同的视觉风格,为观赏者提供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利用暖色调能够营造出温馨、活泼、明快的风格,利用冷色调会营造出典雅、细腻的风格、利用硬度较强的色彩会产生高贵的风格,利用硬度较弱的色彩会营造甜美、轻松的基调。通过不同色彩的调和和过度能够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推进剧情的开展,促使整体舞台风格符合剧情的基调。众所周知,色彩的不同搭配能够产生不同的视觉冲击,进而使观赏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运用色彩的冷暖、进退、轻重、软硬等错觉会给观赏者传递一定的心理感受[3]。在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过程中,利用色彩心理传递将戏剧人物的内心、戏剧情节、戏剧主题等凸显出来,促使戏剧表演得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应该注意的是,舞台美术设计者要保证色彩的搭配与戏剧的题材和风格相符合,利用色彩过渡凸显人物的心理和剧情的起伏,同时,还应该利用色彩的变化营造不同的感情氛围,为戏剧情节的开展奠定一定感情基调,为戏剧人物的情绪变化和情感波动渲染气氛,另外,还应该注意运用色彩丰富的服饰、妆容、布景、道具等,控制其运用比重来烘托剧情的文化内涵。 三、在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运用灯光构成元素 灯光运用是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没有灯光就无法营造视觉效果,舞台上的一切活动都需要灯光的支持,在舞台上利用灯管的变化能够营造不同的奇幻效果,所以,舞台美术设计者应当善于利用灯光元素凸显舞台表演效果,促使有生命的演员与无生命的舞台达到高度统一,进而为戏剧表演赋予生命力和感染力[4]。灯光的运用是明暗的和谐统一,通过调节明暗渲染舞台氛围,凸显人物的内心和形象,实现不同戏剧情节的无缝衔接。舞台上的灯光运用可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一,人物照明,将灯光重点打在演员身上,凸显其表情和神态,塑造其人物形象。其二,立体照明,主要凸显舞台演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人物的活动环境。其三,层次照明,戏剧剧情的推进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利用灯光的变化能够促使舞台上各元素的主次关系分明,进而营造出强烈的层次感。其四,装饰照明,这类照明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富含艺术性的布景效果,运用灯光的强弱、色彩的晕染以及动静的结合营造特定的舞台效果[5]。在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当注意灯光运用的效果,保证其为剧情服务,凸显视觉与写实,强调舞台营造的艺术性和表现性。同时,还应该保证营造的视觉效果符合戏剧的主题,不能一味的追求新颖而显得舞台氛围较为突兀,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设备对布光实施统一管理和控制,在具体应用前,应该保证各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其功能能够正常发挥。 四、在儿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运用材料构成元素 由于舞台上所有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的支持,所以材料的选用是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者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得舞台材料得到了优化和创新,相配套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者应当结合戏剧的主题和具体情节选择相适应的材料,进而为观众营造出不同的美学享受和心理想象空间,促使戏剧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能够通过材料的运用得到由外至内的升华[6]。在材料选取过程中,舞台美术设计者应该对材料的质地、性能、外形以及延伸性质进行充分考虑,进而根据所想要创造的不同视觉心理选择相应的材料。应该注意的是,舞台美术设计者应当突破常规的研究材料造型限制,对材料的运用进行适度的创新,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在材料的色彩搭配、外形塑造方面进行拓展,借助不同材料的搭配和重组实现对材料运用的高效性和艺术性。同时,还应该将电脑超导技术、激发技术等与材料进行合理搭配,进而为舞台美术设计添加活力和生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台美术设计与戏剧主题密不可分,二者的配合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戏剧表现的整体形式,赋予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所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者应该对舞美设计给予高度重视,善于利用构成设计理念开展戏剧舞美设计工作,促使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创设无限的想象空间,促使戏剧整体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使更多的观众能够了解戏剧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 作者:陈秉龙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儿童美术论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上,其对于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在策略上注重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从而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散思维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早教教育中,教师也希望学前儿童能够更早的接受全脑开发教育。在全脑开发教育中,语文、数学等的启蒙教育侧重于左脑的开发,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侧重于右脑开发,尤其是手脑并用的美术早教活动对于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启蒙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发散思维?美术教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形成?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索。 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概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根据已有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思维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发展。而且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是不匀速的,5岁左右是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发展的转折期,5岁前快速发展,然后到了高原期,5岁后发展速度减慢。但是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发展总体上来看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由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特点可知,5岁前是启蒙和训练的关键期,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的一些活动可能会抑制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家长有意的控制孩子的一些幻想以及创造性游戏,比如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天生就是很丰富的,会对生活中的一些不认识的事物进行猜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给它们命名,家乡不要急于普及常识武断的否定,包括孩子们会通过过家家等活动去幻想一些场景,这些都是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载体,家长要积极鼓励。现实中往往会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知识,扼杀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家长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保护。另外,儿童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为发散思维的加工、重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200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绘画、手工和欣赏。绘画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孩子用纸张、笔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颜色、形状等描绘出一定的视觉图像,并能传达出儿童表达的相关思想情感。手工制作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形式多样的手工材料,通过撕、剪、贴、折等可以使用的手段制作平面的甚至立体的物体,从而锻炼并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使其对一系列动作的先后次序得到有效的规划。欣赏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欣赏、评价身边的大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美,培养其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感情,启蒙审美评价能力和品位。 1、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学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有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发散、个性、新颖。在很多层面,绘画都成为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绘画我们也能发掘儿童在心理层面、行为上所表现思想,因而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通过动手的实践,将学前儿童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加工表现出来,这一活动发展了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绘画教育本身也具有很强的优势来发挥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绘画教育通过线条、轮廓、形状、色彩等这些要素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他们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等塑造每一个他们头脑中的想象,或者通过不同线条、色彩等塑造同一个想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这种教育中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独特性、发散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勇士这种教育活动也让学前儿童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不同形态、不同色彩构成的图片,作为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事物有效地对其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前儿童以其特有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塑造事物。同时绘画教学也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动手及参与过程。学前儿童从最初的关注轮廓及大致的颜色到关注细节及颜色的细微变化,都有助于他们培养思维。在绘画过程中,他们所做图画内容、形象的发展,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对于教师有效掌握及引导他们的思维发展都具有深刻意义。 2、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手工制作也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方面。在手工制作中,学前儿童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组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这对于每一个学前儿童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同时手工制作也能够有效锻炼学前儿童的辨认能力,使学前儿童更加关注细节和创造,充分发挥其发散思维。手工制作中最重要的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创造。在手工制作中,教师鼓励学前儿童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创造作品,包括旧材料翻新、新奇事物创造等,引导学前儿童关注身边事物,接受学前儿童独特的思想及审美。同时针对同一事物鼓励更多的解决方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仅仅能够展示锻炼自我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其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更能够鼓励学生认可自我,更加创造地认识世界。 3、学前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艺术欣赏教育也是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儿童利用语言、文字等对相关作品进行描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认识。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通过学前儿童的理解我们能够发现学前儿童本身所具有的思维状态,对于训练他们的思维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欣赏教育,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多视角、多层面地理解相关的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针对学前儿童存在不良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矫正。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术教育以其独特性在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美术教育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展示了儿童发散性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学前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美术教育的进行,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成长。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培养发散思维的教学策略 如前文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其发散思维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一门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其优势的开发,在教育过程中使其真正起到作用。 1、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 开放性暗含着思维的发散性。在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使得这种开放性引导学生能够大胆创造,大胆体验,使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对未知的奋力探究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开放性首先表现在教学思想上的开放,教学思想的开放则是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教学思想的开放改变了过去教学中所要求的完美的学生,其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事物和教学。或许也正是这些“犯错”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创造,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将自身的理解或者书本上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以及自由表达想法的可能,最终让学前儿童获得创造与欣赏艺术的才能。同时,教育思想上的开放也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创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不仅能够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也能激发他们更多地思考,在协作过程中不断地展示其创造性。同时这种思想上的开放也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看待事物,提升学前儿童评判性的思考,鼓励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材料使用的开放性。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学前儿童的潜能,提升其艺术探索的意识,获得艺术的乐趣。在这些在材料使用上的开放性则能够有效地变现这一点。在具体使用材料上,鼓励学前儿童能够利用他们觉得可以利用的任何东西,比如废旧报纸、塑料瓶子、树枝等,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美术教学空间上的开放性。传统美术教学一般将教学空间局限在教室之内,利用一些物品进行创作。确实特定的空间为学生美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想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特定的空间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开放美术教育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空间的开放性还包括时间上的开放性,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课堂教学,以分数还评定学生的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由学前儿童去探索。 2、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上,也更应该凸显出其趣味性来。通过在教学中突出其趣味性,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兴趣,使其能够维持对美术教学的喜爱,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美术教学增强其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应对。兴趣的展开也是学前儿童快乐的缘起,当儿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其将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兴趣的培养也会积极促使美术教学模式的变化,从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兴趣的培养,也更是实践的培养。在美术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在这一兴趣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手工制作等。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前儿童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一幅幅他们的“杰作”展现在他们和我们面前,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体会动手的乐趣,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尽可能地在教育环节开展趣味性的活动及制作,真正凸显出孩子们的创造力。同时,更加关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关注孩子们的体验,观察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孩子们展示出自己的潜力,而不能更多地关注结果,注重在趣味性基础上儿童个性的发展。 3、关注艺术的多样性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美术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标准,它不像数学那样存在对错,它的很多表达形式都是抽象的。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孩子们所创造艺术的多样性,而不能以某种标准进行衡量。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在表达自身感受的结果上是没有差异的,作为教师也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正视这一问题。在孩子绘画、手工制作以及艺术欣赏方面都应该有同样的观念。同时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也应该很好地加以引导。尽管强调关注艺术的多样性,但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片面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也要有所引导。此外,引导的含义也在于学前儿童的认识尚在其实阶段,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这也是多样性的内在要求。 4、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实践教育,也是学生精神层面教育的表现。在很多研究中都指出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展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些作品也正是其内心的精神的反映。在这一方面,教师就应该通过美术教育更加关注学前儿童的精神状态,不断使学前儿童的各方面得到满足,提升其内在精神品质。在美术教育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仔细的倾听学前儿童的绘画,这种倾听更多是要倾听该绘画、手工作品其背后的故事。在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之后,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之后,作为教师应该一赏识的眼光来进行欣赏学生的作品。尽管有些作品很简单,或者没有艺术色彩,但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是学生努力的结果,都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要欣赏,要鼓励儿童的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肯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精神的提升。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说要培养出一个知名美术家,而更多地是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有思维的人。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艺术的教育,更是育人的教育,所以在美术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作者:高星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医院美术环境设计探讨 摘要: 儿童阅历不够丰富,就医时会比成年人表现出更多焦虑情绪,因此我们会看到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说去医院儿童就开始哭泣,强烈反抗,不配合医生检查和治疗,不仅影响就医效果,还会给儿童心理留下伤痛的阴影,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以后我们会发现,儿童会出现这种反应不仅是因为看病要打针,就医环境也会使其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加剧,如何在儿童医院美术环境设计中加入人文关怀理念,以此缓解就医儿童的紧张情绪,是设计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人文关怀;儿童医院美术环境;设计 当前我国人口已经处于老龄化的趋势,新生儿童的数量逐年下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所有家长都希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任何一次生活体验都有可能会影响其价值观,因此对儿童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儿童医院美术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就能够减轻对就医儿童就医的负面影响,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医院美术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缓解紧张情绪 就医环境一般相对封闭,其中布满了儿童不熟悉的检查仪器,其自然会出现紧张心理,再加上平时记忆中的吃药、打针经历,儿童就会极度抵触就医过程,有些儿童甚至会有暴力反抗的倾向,如果此时对其采取强制性治疗,就会进一步加剧紧张情绪,将医生与家长都防在了儿童的对立面,因此,设计儿童医院美术环境的首要原则就是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通过改变就医环境来转移其注意力,进而减少对医院和医生的抵触,配合检查和治疗[1]。 (二)美化医院标识 医院标识能够对就医者起到指引作用,同时也代表了医院的形象,儿童医院的科室很多,流线也相对复杂,如果缺乏完善的标识系统,儿童和家长就很容易迷路,就诊效率因此下降,因此,在设计美术环境时,要与医院标识系统有效结合起来,将丰富的色彩运用在其中,带给人们更直观的指引,使就医者能够通过最短的路径和最短的时间找到目的地,同时,色彩丰富的标识又能够营造一种活泼的气氛,给儿童带来一种愉悦感。 (三)融入感情色彩 美术环境的设计不仅要讲究功能性,同时要注意在设计中融入感情色彩,体现出医院的人文关怀,使儿童能够在就医的过程中与空间环境展开感情交流。这里我们提出一个情感连续性的原则,就是要将医院环境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尤其是对于住院部的儿童来说,如果只注重空间的色彩和奢华,儿童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感到非常愉悦,但是如果住院时间太长就会有一种空洞之感,设计美术环境时就要尽量弥补这种空洞,保证儿童情感的连续性[2]。 二、基于人文关怀的儿童医院美术设计研究 (一)走廊及大厅环境的设计 儿童在认识世界和判断环境时大多是都是依靠自己的视觉,对于色彩比较敏感,因此,在设计美术环境时要将视觉设计作为重点内容。大厅环境的设计是重点内容,要改变以往以白色为主的色调,在墙壁上添加更多丰富元素,将儿童的注意力从检查和治疗上分散到观察环境中来,例如,沈阳某家儿童医院就在走廊墙壁上设计了十二生肖图案,采取分散布置的方式,儿童来到医院以后不是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出去,而是想要把这些图案找全,这就是一种不错的设计方法,医院可以尝试将儿童喜欢的动画形象喜洋洋、灰太狼、熊大、熊二等以分散的方式布置在医院环境中,从视觉上带给儿童一种亲切感,改变儿童对医院的看法,提升就诊效率。 (二)候诊室环境的设计 候诊室是医院的重要场所,目前,国内大多数儿童医院的候诊室仍旧采用座椅线性分布的方式,这种设计方式会带给儿童以及家长一种紧张感,家长之间的交流也非常不方便,因此,在设计候诊室的美术环境时,可以尝试采取围合式、分散式以及拼合式等多种组合的方式,桌椅颜色最好也要一改以往棕色或者是蓝色色调,可以采取多种色彩组合的方式,带给儿童一种新鲜感,可以将医院使用的一次性杯子设计成多种形状,并加入多种颜色,这种设计方式可以缓解家长的约束感,候诊时间家长可以面对面交流,孩子们也可以共同玩耍,仿佛是来到一个新环境交朋友,淡化就医的痛苦记忆[3]。 (三)住院部环境的设计 一些儿童病情较重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儿童在对住院部的环境熟悉以后,新鲜感很快过去,再加上每天要打针吃药等,因此刚住进医院的时候可能会比较配合,但是几天以后就可能吵着要回家,或者是吵着要回幼儿园,也就是说儿童对于医院环境一般只能存留短期的新鲜感,但是其中却几乎没有包含感情因素,前面我们在分许设计原则时提到了感情连续性的概念,就是要在环境中融入感情因素,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理念,例如,一些养老院在设计时就会根据老人的生活特点布置房间,留有一些空间摆放老人的旧物,以此增强其归属感,将这种方式应用在儿童医院住院部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可以将住院儿童的房间设计成幼儿园的样子,如果儿童表现较好,就在墙上贴上小红花以示鼓励,也可以将儿童平时的作业、字画等贴在墙壁上,使儿童找到一种幼儿园的感觉,以此转移其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将儿童的家庭元素融入到房间中,包括色调、摆设以及墙壁粘贴画等,这样儿童长期留在医院中也不会产生抵触情绪[4]。 三、结语 儿童医院不同于其他医院,美术环境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设计医院的美术环境时,主要通过色彩、空间结构以及实物组合等方式带给儿童新鲜感以及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转移儿童的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减轻对医院的抵触,进而提升就诊效率。 作者:李冬华 单位:长春市儿童医院 儿童美术论文:师范美术教学中儿童画思考 绘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也反映出了孩子们纯真的性格。这就是儿童画。儿童画的广泛应用性决定了,在师范美术教学中,要把其作为特色校本课程来开发。幼儿美术绘画是师范美术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师范儿童画美术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自身能力,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师范生的美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美育教育;开放教学课堂,把以基本理念为主的儿童画美术课程改革,融入到教学中,不断创新和拓展、提升和融入,让师范生在浓厚的美术文化氛围中完善自我,最终使师范生的儿童画教学能力得以提升。 一、要使师范生树立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认识美术 经改革的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注重引入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除了重视师范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美术课的价值、儿童画的价值。因此,在师范美术课教学中,要严把教学计划,保证美术课课时,把美术课堂作为儿童画的教学阵地。督促学生在课堂内打好基本功,在课外实习中拓宽创新思路。积极开展室外写生,使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捕捉灵感,打开学生的艺术创作空间。教学表明,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写生,不仅让作品得到了丰富,而且也让学生的作品更富有生活气息。 二、要树立师范学生美术教育的发展观,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师范美术教学对儿童画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师范专业多样性的资源、环境,把儿童画和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教育结合在一起,借助儿童画,作为儿童文学的载体,通过儿童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发现创新的能力,开启儿童想象空间。其次,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儿童画教学,并不是否定集体学习,在美术教学中,集体学习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授课形式,跟小团体及个体学习一样重要。在集体教学中发现有学生对某些知识有盲点时,就可以采取小团体或者个体学习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师范美术教学课程的设置中,要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学习的结合点,两者相结合,对教学重点、关键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时间,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加强对个别学生学习的引导。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有助于改善学生个体创作的不足。要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具有个性化风格的绘画内容进行保护,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后,在教学上开放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平等和互动的师范美术教学课堂,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利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三、树立“儿童画心理学”综合课程观,激发学生的美术课堂设计 儿童美术绘画是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后在工作时间中的重要内容。师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仅依赖幼儿的绘画基本功,还需要结合幼儿的个体情况,综合运用幼儿美术学、心理学进行课堂设计。可见,儿童画课程中儿童绘画心理学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儿童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儿童在不同阶段,对外界的认识和心理都是不一样的,对绘画也会有不同的表现。绘画的素材、教师的评价和表达绘画的方式都很容易影响儿童对绘画的展现。其次,要了解儿童各个阶段的认知特点。儿童的美术发展阶段主要有三岁之前的线条涂鸦阶段,五岁左右的想象期和六岁之后的人物和图形启蒙阶段等等几个主要阶段。美术能力是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以及表现的技能技巧、对社会的认知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最后,要明白儿童画是孩子们的一种情感表达,要通过儿童画的展示内容,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总之,通过师范美术课程的设计,让学生知道在儿童画中需要把美术教学的重点转移到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绘画活动中,让儿童健康快乐地发展。儿童画是人性最初的、也是最美的一种言语的表达。儿童画承担了表现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责任。因此为了让美术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儿童画的教学方法,既要让学生懂得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创作方法,也让学生掌握儿童绘画心理在儿童画中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在师范学校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和素材,进行提高后,才能发挥主观性和创造性,进而在幼儿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作者:赵金霞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空间设计论文:试析岭南地域性建构为主题的环境空间设计专业教学框架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从建构设计的角度分析了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框架的局限性,植根与岭南地域性建筑认知与分析,尝试性地建立起一套以地域性建构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环境空间设计专业教学框架,旨在增强特色教学的实践操作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为职业技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的指引,为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教学名筑添砖加瓦。 [论文关键词]地域性 环境空间设计 专业教学框架 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教授在其著作《建构文化研究》(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一书中将“建构”(tectonic)解释为具有文化性的建造或称为“诗意的建造”,其本意是关于木、石材等材料的结合问题。它注重建筑的建造方法,包含构造材料的内容和要求考虑人加工的因素。中国的建筑理论体系很早就认识了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技术与形式的高度有机结合,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造型全然得益于结构的本体,这原本是完全符合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的极为积极的因素,理应成为我们所继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在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架构中,体现出将设计的技能训练分成几个独立的知识加以传授,割裂了其中的有机联系,也割裂了空间和建构。我们应当研究中国建筑的空间和建构内涵,发展营造学社和先辈建筑家的追求,将对空间的认知和建构思想贯彻到设计教学中补充和完善以往的教学。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岭南建筑从建构特征与方式上具有建筑与环境空间本质性的特征,从其民居与祠堂的空间构成上和岭南地域的人文、气候、地理、生活方式、当地材料与构造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建构特征,我校植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土壤中迅速成长,环境空间的设计教学体系也摸索走出地域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一、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目的与方法 与纯艺术不同,建筑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它是真实的存在而不仅仅是象征性的符号。建筑与环境空间是与技术、建造方式以及应用的材料密切相关的,在材料的外部表现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追求真实。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是以地域性空间设计分析的共性问题为主线,如岭南地域建筑与环境的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建筑细部等问题,由若干共性问题的专题单元构成稳定而开放的教学体系。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运用适宜的地域化材料和技术,在既定的基地内创造出符合内外使用需求的空间和形式。在一年级空间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中贯穿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构成建筑设计中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在二、三年级教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学中强调功能解剖及组织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建构分析方法、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启动、推进及整合设计的程序方法。 培养岭南地域建构空间建构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岭南建筑空间类型与要素的认知训练、岭南园林空间环境与行为的解读训练、岭南地域主义概念设计与功能的构思训练、岭南地域化生活行为模式与空间的组织训练、岭南地域性技术材料与空间的建构训练和地域性理念构思与设计的综合训练。 二、岭南地域性建构教学单元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建构教学的主线是环境的概念,设计的参考依据为场地和场所。在这条线中,四个层次设置了景观限定、街区限定、坡地以及街道限定四个场地条件。 第二条线是空间的概念,将通常的功能空间类型简化为单一功能空间、单一功能组合空间、简单综合空间以及复杂综合空间。 第三条线是建构的概念,材质和建构是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依据。课程设计中强调的应是材质而不是材料,材质强调的质感、形象以及表现力,而材料强调的是物理性能。设计师的建构活动是通过设计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地域性的空间建构方法与地域建筑的历史理论研究为理论基础,补充验证设计课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地域性建构理论研究是研究地域传统的营造体系理论或者说是传统构件的建构关系与建造过程的原理课程,环境空间设计一年级在整个空间设计教学体系中被定位为空间形态设计入门阶段,可以将空间设计形式分为空间与体积、场地与场所和材料与建构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解释了建筑和景观环境存在的基本含义,即使用空间的要求、场地的几何特征和场所的肌理感、材质与材质运用的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针对岭南的建筑文化,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六个层级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设计内在与外延的逻辑关联性,掌握通过设计分析来形成设计成果表达的设计专业工作方法,实现以建构为主线的设计作品的多样性,实现空间建构实践性教学的互动与反思,将现有的设计教学框架进行调整与完善,以单元教学为组织单位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具体如下: 1.专业课程单元分为四个。在一年级时进行功能认知与形式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形态与材料建构单元和空间类型与组织单元,在三年级教授综合设计课题单元。 2.基础课程单元分为五个。在一、二年级时进行历史理论研究单元,同时在一年级时进行工程制图与模型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计算机设计表达单元。另外,一、二年级时还应进行设计案例分析单元和设计专业英语单元。 3.“回归本源”的教学思路构想。即让环境空间设计回归至最初的解决场地与环境、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等问题的方法与思考。正如张永和在《对建筑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谈到的:“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掌握设计的技能,即分析、综合、组织建造、基地、空间、使用诸方面条件和可能性的能力。”因此,对建筑设计的基础训练,应逐步培养学生对建筑空间概念的认知,一直到设计构思、真实建构。传统的建筑教育最终成果是图纸和模型,教师根据图面内容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也就到此为止。空间建构教学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空间认知到设计到建构的完整训练过程。 笔者所在学校所提出的这一套针对环境空间建构教学的研究和操作计划,并不针对具体的设计题目或类型,也不是试图重构一个体系,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一种教学培养方式,可以从这些方面切入设计问题,以建筑设计空间分析的共性问题为主线,如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行为模式、建筑功能、结构材料、视觉景象、室内外环境、建筑细部等问题。由若干这种共性问题的专题单元构成稳定而开放的教学体系。尽管我院设计训练的课题相对简单,如信息服务站小品、解读校园、教与学畅想、学生公寓、校园展评讲堂等,却表明了课题针对学生生活体验实际的多样性设置。在当今我们的环境空间设计教育中,我院的设计教学逐渐聚焦到建筑与环境空间的本质,再将设计与空间思维割裂开来,或只在二维图纸上操作的设计教学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的人才需求。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空间的认知,强调对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运用空间建构来感受真实的材料、结构、建造,训练学生学习和把握建筑空间和建构真实性的表达。 以岭南地域性空间建构为主线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对于继承并发展中国“营建”传统、加强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是一个有待投入的正确方向。由此可见,地域性建构特色的培养方式与实验性设计教学思路的结合是我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 空间设计论文:浅谈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对人的感受 摘 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甚丰,但与我国环境心理学发展现实,特别是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对人的感受之影响的现状有一定差距,在此领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关键词: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环境心理学;影响;原则 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本质是为人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随着室内设计学科的不断完善,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并且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理论。了解人在不同室内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室内环境设计中各要素关系,创造符合需要的室内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以往相比,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我们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目的就在于:了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从而使我们对人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其及时地反馈到我们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去,合理的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和光照,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所以,这就要求们对在室内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心理进行研究。 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即“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然而人为什么会在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情绪呢?那是因为环境在悄悄地影响人的情绪。虽然环境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家居环境的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室内设计必须以环境心理学为出发点。在研究每个空间的用途所需要的效果时,要考虑到对其中活动者所产生的影响。 室内设计首先应该满足“用”的功能。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无疑是空间的功能,不同种类的空间最大的区别无疑是功能的差别。在功能的前提下对空间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因为功能的需求是建立在人的需求基础之上的,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需求不同就应该提供不同的空间来满足这些需求。人的基本需求有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对于室内设计师而言,要理解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并不困难,但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恰当表现空间的功能性因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室内空间的功能源于人的需求,因此人类的不同需求就诞生了空间的不同功能。 以住宅空间中的书房设计为例:书房是住宅空间中的学习空间,这种学习空间与公共学习空间相比有相同的功能要求,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私密性、随意性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家庭办公现象也越来越多,书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又兼有办公空间的特点。书房的功能是为了让人们能集中精力,在宁静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阅读、思考以及通过网络进行工作或对外联系。根据以上要求,书房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够很好地为人服务:首先,房间里要有良好的自然照明或人工照明设施。 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习的空间其照度在400~500勒克斯。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理条件,但是设计不当就不仅仅会造成生理的不适而且也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实践证明,如果光线过暗会很快造成视觉疲劳进而产生心理疲劳,而光线过亮也会引起人的心里烦躁,光线直接影响人们的阅读情绪。从用眼卫生的角度考虑,书房最好选择自然光线比较好的房间。其次,房间要有良好的隔音设施,良好的隔音可以保证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另外,家具陈设也应该体现文化氛围,让人们的身心都沉浸其中。 卧室的设计要求就不同于书房了,由于卧室是所有住宅室内空间中私密性最强的空间,是一个完全属于个体的空间,因此卧室应根据使用者的年龄、个性和爱好而展开设计,舒适宜人是卧室设计的基本原则。卧室空间界面的设计和材料的使用要有充分的亲和力;界面装饰材料的肌理和色彩都不能过于强调变化;顶面装饰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淡雅的色彩,这样顶部就不会有压抑感。灯光的设计应该考虑其照明从亮到暗的层次变化,而且随着光线的变化其室内的氛围也随之发生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处理界面时保持“含蓄”的特点。 另外,出于对人健康的考虑,通常情况下卧室在建筑设计时都会在建筑的南侧。这主要是考虑到对阳光的充分利用以及保证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对原有建筑通风不良的情况在设计中应适当进行改进;对安装空调的卧室,空调器的送风口出风方向不应该直对着人就寝的床等。 这些都是属于功能性的要求,功能性的要求一般都是比较明确、细致的。而且表面看起来似乎多与人的生理行为有关,但处理不好将带来心理问题。对于设计师来说,要求本身很容易理解,但是通过设计和施工过程实现这些功能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设计师应该凭借经验对原建筑空间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很好地贯彻功能性原则。 任何种类的设计其开始都是为了“用”,室内空间的建造亦不例外。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后对美感的追求会随之而来。当然人类在造物的过程中也将许多属于“好用”的功能性因素转化为“好看”的审美性因素。在室内设计领域,环境心理的主题思想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应该说现实生活中凡是需要进行设计的室内空间就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物质的功能性问题。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精神情感因素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是开始重视精神与情感层面的要求,追求具有人文色彩与文化内涵的室内空间环境。 空间设计论文:空间设计艺术在电影场景中的应用 最初的空间设计的概念,只是单纯地局限于室内的装饰,是指“房子装修完毕之后,利用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如窗帘、沙发套、靠垫、工艺台布及装饰工艺品、装饰铁艺等,对室内的二度陈设与布置以及布艺、挂画、植物等等。”各种家居饰品,比如墙纸、相框、挂镜、挂钟等等,都是可以移动的装饰品。空间设计的艺术,可以体现主人的审美观,营造了一种舒适且高质量的生活。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空间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室内装饰上,开始延伸到城市空间设计、展示形式、园林设计、电影场景设计等。城市空间设计体现在城市环境和建筑的布局、建筑的群体形象上;展示设计则体现在像博物馆、汽车展示、服装秀上等等;园林设计重点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上,特别体现古代中国人曲径通幽的喜好;电影场景设计则是本文要着重阐述的方面。 人们之所以喜欢看电影,最突出的原因是享受电影画面带来的视觉美感。各种各样的电影场景,或是惊艳夸张的人物着装,或是柔和温馨的灯光效果,或是光怪陆离的背景场景,这些都是电影中各种场景带给观众的感受。电影本身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合而成的画面,电影离不开空间设计艺术。本文就《爱丽丝梦游仙境》、《007系列》、《绝代王后》这三部电影的特点,来陈述空间设计艺术在电影场景中的应用。 一、《爱丽丝梦游仙境》与魔幻氛围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后,广受成年人、儿童的喜爱。剧情讲述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钻进了兔子洞后,进入了充满神奇梦幻的世界。她看到各种像人一样会说话的小动物,还有纸牌等等。电影最后告诉观众爱丽丝只不过是做了一场梦。尽管这是梦,但人们却不想从梦中醒来。吸引观众的就是电影中的魔幻氛围,超乎常人的想象力让整部电影离奇。 在电影里,空间设计的艺术呈现得活灵活现。从最初女主角爱丽丝在开满花的花园里追逐一只穿着蓝色绅士服的兔子开始,爱丽丝掉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各处都笼罩着空间设计的艺术,在这个魔幻世界里,爱丽丝遇见了各种奇怪的人和动物,有早已灭绝的渡渡鸟、大蜥蜴、猫、老鼠,还有甲鱼和长着老鹰头的狮子。神奇世界里还有一整副的扑克牌,牌里的人物都是像真人一样会说话,有着人一样的神情,红桃王后很粗暴、红桃国王是个好人、红桃j很神气等。各种人物特点十分明显,整个画面充满了魔幻,观众犹如跟着爱丽丝的视觉经历了一场梦幻之旅。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导演特意营造一种哥特式的鬼魅气息。十九世纪的英国伦敦,经济上已经进入了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中爱丽丝绚烂华丽的衣着给人一种上流社会的暗示。爱丽丝本身圆润的脸蛋,白皙的皮肤,带点柔弱的性格,整一个带有缺陷的美丽小姑娘,正迎合了当时工业时代英国扭曲的人们心灵。新版电影的3d效果也跟随时代潮流,更加体现了空间立体感。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壮美的仙境景色令人流连忘返,空间设计的艺术贯穿电影始终。 二、《007系列》与秘密力量 “007”已成为詹姆斯·邦德的代名词。从第一部《诺博士》在1962年开始上映以来,风靡全球,到如今的第二十二部《大破量子危机》,007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穿着一身黑色西装,佩戴着蓝色领带,手拿一把长长的机关枪,帅气且机智勇敢,冷酷且多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化险为夷,曾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的这种形象迷惑了多少影迷们的心。同时与詹姆斯·邦德同演的“邦德女郎”,性感漂亮,也吸引了影迷们的眼球。 综合所有的《007系列》电影的特点,在空间设计上主要运用了一种秘密的力量。在《007系列》电影第一部中,剧情具有侦探小说神秘惊悚的气息。相对当时的其它同类的侦探电影,《诺博士》更具有想象力。故事讲述的是主角邦德因奉命去加勒比海,调查情报员神秘死亡的原因。在调查的途中发现岛主野心特别大,他想统治整个世界并且具有自己的基地。邦德不怕危险用尽办法摧毁了基地,并且把在岛上结识的邦德女郎带离了加勒比海岛。 整部剧情都弥漫着一股恐怖的味道,关键在于电影画面中的空间设计把握得特别好。一股神密的力量贯穿剧情始终,比如在詹姆斯·邦德只身一人前往加勒比海的过程中,美方正悄悄怀疑发射的导弹正受到一股神秘的电波干扰。在此,在观众面前设下了迷局。这股秘密力量一直到电影最后才揭晓。 三、《绝代王后》与宫廷奢华 谈起《绝代王后》,人们就不得不为它画面展现的奢华所感叹。巴洛克时期的宫廷建筑,扑朔迷离的舞会上,贵妇们硕大的裙摆晃动着,繁琐的头饰加上各式各样的折扇,绅士们围绕着裙摆的旋转,黑色的燕尾蝶服,白色的紧身裤。宫廷里华丽的吊灯,镶满金边的门框,烛光摇曳的烛台等等,繁复细致的各式雕纹在白色墙壁的角落,让人感觉到一种高贵脱俗之美。 电影《绝代王后》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各种手法来展现法国宫廷里的奢华,这种华丽的空间设计,让观众体验一场从未有过的视觉盛宴。故事是围绕王后玛丽展开的,刚入宫的玛丽见到凡尔赛王宫的豪华也被吓了一跳,随着故事的发展,玛丽也随之变得奢华起来,环绕在自己和宠物的颈项间的珠宝,宫廷内装饰的奢华和上流社会生活的奢靡,形成了整部电影的焦点。 在这部电影中,空间设计艺术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转换上。镜头善于将宫廷内奢华糜烂的生活与宫廷外的整体建筑风格相结合,凡尔赛宫的远方喷泉时起时落,凡尔赛的林荫大道上渐渐远去的国王和王后的马车,每天照常升起的太阳,意味着宫廷内的生活又开始新一轮的重复。影片通过独特的空间转换,描述了宫廷内上流贵族的生活状态。 电影是一种离不开空间设计的艺术。每部电影或多或少都会体现独具匠心的空间设计,这得归功于编剧、演员和导演高超的技能。电影中的空间设计艺术,不仅可以烘托氛围、渲染环境,还能表现影片带给观众的震撼力。有时候为了情节需求,影片会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在场景中使用各种空间设计,特别是比较难制作的特技来吸引观众眼球,达到一种更好的效果。 空间设计论文:浅析老年公寓的空间设计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今社会老龄化的现状,阐述了进行老年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也从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提出些突出问题。同时也针对老年人的居住行为及心理特点,分析了老年公寓空间的具体设计特点。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公寓 功能设计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再加上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规模日趋于小型化;人口的社会流动性随着就业观念而发生不少的转变,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增大;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也明显加快,这些都是促进家庭养老的弱化的主要因素。本文就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对老年住宅的空间设计进行分析。 一、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及状态 在老龄化的加剧的社会现象下,人们观念的有些转变。而老人居住问题的产生是众多的因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老人居住问题的来源于人体自然老化与居住条件之间的不协调,家庭价值的变化将这种不协调矿大成社会现象,而人口老龄化的这个现象也变成社会的普遍问题。同时研究者认为,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最突出在于地域之间人口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人到了老年阶段, 身体的健康状况会明显地出现一些衰老现象, 如: 弯腰驼背,行动缓慢,反映迟钝,同时出现其他变化,身体机能都会大幅度的下降,疾病引发的概率也会更加容易等, 这些变化易引起老年人健忘, 爱发脾气, 视觉模糊, 色彩辨别能力降低, 对环境感知能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适感。 从普遍意义上分析,由于高龄老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比较弱,对居住、护理与社会服务都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此高龄老人的增加无疑要求社会和家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二、老年居住环境问题 根据调查及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我国老龄居住环境面监督着如下一些问题:(1)由于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居住条件无法改善。(2)住宅平面空间类型不利于"老有所养"。(3)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削弱。非凡是随着家庭小型发展趋势,加速了传统多代同居家庭的多解体。(4)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籍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5)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使高龄、体弱、病残老人得不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难以实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功能以弥家庭养的不足。 三、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 步入老年后,人的生活会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不同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们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惧怕孤独、寂寞、无聊和被社会遗弃。 在社会特征方面,希望老有所为、所乐、所学、所居、所养、所医。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居住条件、住区环境、城市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越来越局限于居住的范围,由此对住区作为“人生安乐窝”意义的理解也最深。 而且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具有比其他年龄人群更多的闲暇时光,从而有了足够的时间与他们所在的住所及其环境发生关系。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年老者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包括身体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 四、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特点 1.老人居室设计 老年人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房间里度过。老年居室空间过大容易产生孤独感;站在经济角度上考虑,也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室内空间布置应宽敞明亮、简洁。按照需求进行组合,将公共活动布置在其周边,公共管理空间尽量就近布置。冬季阳光深受老年人欢迎,建议设阳台,且阳台位置应设于南向最好面向花园景观。 2.公用空间的设计 (1)餐厅设计,这一般应由老人们自己选择,在房内用餐,还是与大家一块聚集的大餐厅,大餐厅的设置应应按多功能使用要求设计,因为考虑全员使用,同时大餐厅也可兼作主要集会场所。 (2 )活动用房: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可设置电视室、阅览室、综合游艺室、书画研究和手工艺室等,设计中应注意动静区的隔音效果,做到间隔互不干扰。 (3)公共浴室和厕所: 公寓内老人洗浴最好分组设置公共浴室,这样以便护理人员照看。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公共厕所设置,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来均匀分布,以便老人就近入厕。 (4)其他设备: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设置一些公共阳台或屋顶露台供晒衣被或地毯使用。 3.户外环境设计 设计就是以人为本的,无论是室内或是户外。户外环境其实是提供老人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会满足老人们的各种户外活动需求,如跳舞、练拳、聊天等社交性活动。由此,户外环境的设计应满足安全性,更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行为特点来设计,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老年人在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同时由于视力和记能力的衰退,老年人会对无明显特征的环境有点难辨别方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应该考虑设计不同特征、不同性格、不同层次和等级的空间环境,来弥补老年人生理的不足。 交往空间的设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老年人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老龄化的问题。 4.无障碍设计 老年公寓应该更注重无障碍的设施。如在出入口、过斤、走道、楼梯、坡道、电梯、居室房、卫生间、阳台、门窗等各种细节的设计。但有许多老年公寓由于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不足,无障碍设计还未得到充分重视,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隐患。设计中,以人的生理心理位基准,涉及到每个细节才能彰显出设计的人性化。 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才能使老年人更好的享受晚年生活。同时也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重视老年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不仅可以积极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同时也可以为和谐社会添上一笔色。 空间设计论文:浅谈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光塑造 [ 论文 关键词] 光 室内设计 原则 自然 光 人工光 [论文摘要] 光作为一种室内的设计语言,和材料、颜色等多重要素共同构成了室内环境的一种表达。本文通过介绍光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了室内光设计的原则,以及运用自然光、人工光两种不同性质的光来营造合理的室内环境。 光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光均不能缺少,我们生活在一个光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光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对于光的利用,人类时刻也没有停止过:从“凿户牖”到“外飘窗”,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光的利用;从“烛光摇曳”到“灯火通明”,体现了人类对人工光利用的进步,光语言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不同的烙印。室内设计思维的 发展 促进了人们对光的认识,光的作用愈加从室外转向室内、从功能转向精神。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就曾深刻地指出:“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 光不但丰富的了我们的造型语汇,而且赋予了我们更为丰富的情感。 一、光语言的重要作用 1.感知事物的需要。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 音乐 一样,光需要使其展示的建筑。”的确,光是建筑室内的灵魂,没有光,视觉无从谈起,室内形式元素中的形态、色彩、质感也都无从谈起。所以,光语言不仅是室内设计的重要语言,而且是先觉语言。依托光的能量,我们能过感知一个个的空间,进而感受空间。我们知道,这里的墙面是白色的,地面材质是大理石的,顶面的天花造型…… 2.正常生活的需要。无论白天和晚上,我们都在利用着光。可以想见:光一旦消失,黑暗使人陷入无所依托的失控状态,对周围事物的不知和对将要发生事件的不测,这是何等的恐怖!人对光具有本能的依赖,黑暗中的一道亮光使人增加生存的希望;冬季的阳光给人带来融融暖意…… 3.烘托气氛、传递情感的需要。不同的室内空间应该有不同的气氛要求,比如热烈的、温馨的、浪漫的、严肃的、冷峻的等等,这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决定的,光语言在这方面的作用可谓神奇。如高亮度的空间感觉明亮,使人兴奋;低亮度的空间使人感觉压抑、甚至恐怖;明暗强对比的空间具有紧张、刺激感;明暗弱对比的空间则放松、舒适。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强弱、光的冷暖,在不同的场合加以合理的选择,可以说,它开辟的了空间性质的新领域。 综上所述,光语言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语言,它不但满足了功能上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情感上的需要,所以它是室内设计功能与情感双重需要的综合设计手段。 二、室内光设计的原则 1.功能性原则。首先应保障良好的光的照度,尽量减轻人的视觉负担,也就是所谓的“照明”。灯光布置应该注意避免眩光,以利于消除眼睛的疲劳,保护视力,还要保持稳定的照明,光源不要时暗时明的闪烁,注意分布合理;此外,光还兼有组织、划分空间和指示方向等其他的功能作用。 2.美观性原则。光的数量、颜色、强弱、以及照射的方向、角度、位置等因素都会有助于显现或改变空间的形象,灯具的造型、排列、布置方式、配光方式,也会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效果,使人获得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利用光可以强调室内界面、构件的体量、质感和色彩。当前的室内光设计已不再单纯的追求功能性的明亮,光已成为室内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 3. 经济 性原则。包括设备的投资、安装、运行以及维护的费用,光源应尽可能的选择耐用和节能的灯具,另外还要考虑防潮、防尘,便于维修等。任何一个成功的光环境都应该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在室内光环境的设计原则上,应该具有针对性。像办公室,就应该以功能性采光为主;向酒吧这样的娱乐场所,就应该以美观性原则为主,兼顾其他。 三、自然光和人工光在室内的应用 1. 自然 光。“我们由光所生育,通过光我们感到季节的变化...对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自然光是惟一能使建筑 艺术 成为建筑艺术的光。”(路易斯.康)简短的几句话,流出了自然光赋予建筑内外的美与和谐。自然光从早晨到晚上,从春天到秋天,赋予了人类以不同的表情,使自然界充满了动人的色彩和亲切的质感。另外,还有节能、绿色环保等多方面的意义。 人类对光有着特殊的偏好,这种偏好在心 理学 上成为“向光性”,试想一个阳光普照与一个阴暗的房间,他们给人的幸福指数是何等的天壤之别! 谈到光,自然的就会想到影。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微妙的、复杂的明暗变化,明与暗、虚与实的对比,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斜射下的光线与斑驳的影子,交织成一种特殊的装饰艺术语言,丰富了空间的表现手段。 空间设计论文:浅谈住宅室内空间设计 【摘要】 近年来经济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味有了较大的提升,从置业和装修的消费动态,不难看出人们的生活观念较之以往有着明显的转变。住宅的空间格局是业主生活形态的空间体现。不同职业、身份及家庭背景的业主,对于空间的形态和配置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设计师必须协助业主一起思考关于家庭与生活在住宅空间中的处境和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从事住宅室内设计的设计师来说,第一重要的是真正地从生活需求出发,认认真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第二重要的是真诚地与业主沟通,了解其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用心来做设计。 【关键词】 住宅 室内 空间设计 近年来经济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味有了较大的提升,住宅的空间格局是业主生活形态的空间体现。不同职业、身份及家庭背景的业主,对于空间的形态和配置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设计师必须协助业主一起思考关于家庭与生活在住宅空间中的处境和所面临的问题。 树立设计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的室内设计:不是选择不同的装饰材料,也不是单纯追求造型的变化,而是针对居住者的入口结构、文化水平、职业特点和经济状况等背景条件差异性而言的。 2.“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了一个口号,在各种报章媒体中频频出项,有时也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贴在某个设计作品上,对于从事住宅室内设计的设计师,第一重点的是真正地从生活需求出发,认认真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第二重要的是真诚地与业主沟通,了解其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用心来做设计。 3.花大钱追求豪华奢侈生活的业主毕竟数量有限,广大百姓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只是舒适、整洁、温情,体现居住者的生活情趣,良好的空间感受,完善整齐的居家设施是首要的,对居住者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关切,将其生活内容体现在设计中远胜于那些抽象莫名的理论。 依据这样的设计理念使设计达到满意的效果,但设计空间不能以设计师自己的主管意识为目标,要研究空间设计中的优缺点,要听取业主的意见,要尊重业主的爱好、习俗与生活方式,要遵守法规规则,要同技术与经济相适应,这就是所应追寻的。 “生活”、“居室”、“物品”、“储物空间”,这些关键的词,在报纸上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喜迁新居,宴宾送客返家,却走错了家门,一样的住宅楼,一样的崭新,一样淡淡的油漆味,一样的室内装饰,一样的家具摆设,不一样的是家人熟悉的脸容换成了陌生的客套,待内室中走出的女主人疑惑地询问时,作者尴尬地落荒而逃。在作者“何处是我家?”的结语中,我读到了一个设计师的责任。 居家新生活: 一、玄关 住宅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也就是进入室内换鞋、脱衣或从室内去室外整貌的缓冲空间,也有人把它叫做斗室、过厅、门厅。在住宅中玄关虽然面积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是进出住宅的必经之处。在房间装修中,人们往往最重视客厅的装饰和布置,而忽略对玄关的装饰。其实,在房间的整体设计中,玄关是给人第一印象的地方,是反映主人文化气质的“脸面”。 所以就要结合居室整体风格,又要兼顾展示、换鞋、更衣、引导、分隔空间等实用功能。 二、客厅 客厅必须在某程度上体现主人的个性,好的设计除了顾及用途之外,还要考虑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和文化素养。客厅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空间。从目前发展来看,客厅大多朝多用途方向设计。适当注意功能的分区,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又不至于相互干扰。由于客厅具有多功能的使用性, 面积大、活动多、人流导向相互交替等特点,在配置设计时应合理安排,充分考虑人流导航线路以及各功能区域的划分。然后再考虑色彩的搭配以及其它各项客厅的辅助功能设计。注意的是,先功能后形式。 三、功能房 用途比较多可作:健身房、书房、储藏室等,稍事设计整理,便是全家大件物品的集散地了。趁装修之便,在其内部做柜子,分层分格,尺寸按照所需放置物品的规格。 四、厨房 厨房是住宅生活设施密度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空间部位,也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设计上按照人们炊事劳动空间尺度和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应合理布局,安全实用。厨房首重实用,不能只以美观为设计原则。在此不再赘述。 五、卫生间 作为家庭住宅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卫生间的装修和布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目前卫生间普遍面积较小、采光不理想,是比较封闭的空间,而且很潮湿,所以在装修和布置卫生间时,需要格外注意: 1)地面:要注意防水、防滑 2)顶部:防潮、遮掩最重要。 3)洁具:追求合理、合适。 4)电路:安全第一。 5)采光:明亮即可。 6)绿化:增添生气。 六、卧室 现代住宅的发展,小家庭的组建,人们心理上的要求,希望卧室具有私密性、蔽光性,配套洗浴,静谧舒适,与住宅内其他房间分隔开来。卧室可能是整套房子中最私人的空间,在设计上,追求的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优雅独特、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在审美上,设计师要追求时尚而不浮燥,庄重典雅而不乏轻松浪漫的感觉。可以更多地运用了点、线、面等要素形式美的基本原则,使造型和谐统一而富于变化。 七、餐厅 餐厅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地方虽然小,但其匠心独具的设计恰恰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和心灵感受。我们绝对不可以忽略这个功能区的设计。不得不提的餐厅往往与客厅相连我也反复强调过整体风格的统一,风格不要差异太大,这就是设计中的“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氛围上还应把握亲切、淡雅、温暖、清新的原则。 住宅室内空间设计就是生活的设计。当今的住宅空间架构呈现开放、流动、多元的特征趋势,空间的开放允许生活行为的交叉重叠,区域的分割变得灵活而富弹性。机能配置和审美趣味的提升,使得空间架构的规划更多地涉及到个人,关于心灵层面的一种体验和思考。 结语:设计师本身就是一把比例尺,他丈量着室内空间的每个角落。只有室内空间设计作品的完成,对使用者和观赏者的意见听取改进后,才是最好的结案。装修时工匠会嫌麻烦,但设计师不能这样,耐心细致地设计,会使业主在今后的居住生活中井然有序。“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也作用于人。”简洁清净的居住空间,与外界纷繁嘈杂的交往,正好是一种最好的平衡。 空间设计论文:关于办公空间设计系列要素 摘要: 关于办公空间设计系列要素 关键词: 办公室 室内设计 [现代办公空间怎样设计] 办公室的布局、通风、采光、人流线路、色调等等的设计适当与否,对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及工作效率影响很大,过去陈旧的办公设备已不再适应新的需求。如何使高科技办公设备更好的发挥作用,就要求有好的空间设计与规划。以下从五点谈一下现代办公空间设计要素。 一、 对企业类型和企业文化的深入理解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类型和企业文化,才能设计出能反映该企业风格与特征的办公空间,使设计具有个性与生命。 二、 对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及其相互联系的了解 只有了解企业内部机构才能确定各部门所需面积设置和规划好人流线路。事先了解公司的扩充性亦相当重要,这样可使企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不必经常变动办公室流线。 三、 前瞻性设计 现代办公室,电脑不可缺。较大型的办公室经常使用网络系统。规划通讯、电脑及电源、开关、插座是必须注意其整体性和实用性。 四、 勿忘舒适标准 办公室设计,应尽量利用简洁的建筑手法,避免采用过去的造型,繁琐的细部装饰,过多过浓的色彩点缀。在规划灯光、空调和选择办公家具时,应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和舒适性。 五、 倡导环保设计 作为环境设计者的室内设计师,应在工作设计中融入环保观念。 [新的办公室空间概念主张] 过去,在办公室里,最舒服的理应是老板,最理想的位置当然非他莫属,然而在考虑到可能对员工效率、士气以至利润带来的影响,老板坐在那里还重要吗? 伦敦金融时报报导,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airways)新落成的综合办公大楼大胆地把最好的景观保留给一天到晚坐在座位上工作的后勤人员,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才是提升工作士气的好办法。 新的办公室空间概念主张,秘书没有必要再做顶头上司的“门神”,这样高级主管才能更为接近其余广大的员工。此外,办公室应该设计符合“新的工作方式”,不再以某人办公室的大小、景观好坏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而是以其工作表现判断。 专家指出,办公室依据其开放程度可以分为四型, 第一种是 蜂巢型(hive),属于典型的开放式办公空间,配置一律制式化个人性极低,适合例行性工作,彼此互动较少,工作人员的自主性也较低,譬如电话行销、资料输入和一般行政作业。 第二种是 密室型(cell),是密闭式工作空间的典型,工作属性为高度自主,而且不需要和同事进行太多互动,例如大部分的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 第三种是 鸡窝型(den),一群团队在开放式空间共同工作,互动性高,但不见得属于高度自主性工作,例如设计师、保险处理和一些媒体工作。 第四种是 俱乐部型(club),这类办公室适合必须独立工作、但也需要和同事频繁互动的工作。同事间是以共用办公桌的方式分享空间,没有一致的上下班时间,办公地点可能在顾客的办公室、可能在家里,也可能在出差的地点。广告公司、媒体、资讯公司和一部分的管理顾问公司都已经使用这种办公方式。俱乐部型的办公室空间设计最引起注目,部分原因是这类办公室促使充满创意的建筑因此诞生,但是设计师领先时代的创意在考验上班族的适应度。这类办公室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各个都以目标用途进行设计,例如有沙发的“起居间”、咖啡屋等等。除此之外,这类设计也可以节省金钱,例如安达信顾问公司把法国总部从占地一万平方米的办公室迁到占地七千平方米的新总部,一年可以节省一百万美元。 [企业办公室空间设计与整体规划] 除了美观、实用和安全,办公家具还多了一份营造情境与搭配完整环境的规划。在设计上,率先将“人体工学”理念,广泛运用于办公家具上,并协助客户进行办公室规划,充分考量oa设备的整合、环境景观的设计、动线规划及使用效率管理、网路、照明、噪音处理及搭配…。等等细节。主张是“办公室整体规划系统”,期望能结合优质的产品以及经过完整规划的环境,创造一个完美的办公空间,不仅为客户增进工作效率,更提升整体企业形象。 1、款 式 :oa系统家具可多样式组合选择,互相搭配运用,不受空间及时间之限制,发挥组合之最高效能,使用者可依照自己喜好,而增加组合功能。 2、规 格 :品质考量安全性、持久性等基本要求,系统家具除了制式之尺寸外,更可依现场需求去订制,不仅能充份利用空间,更能就使用性质作特定规格之选择,使系统家具富有弹性,更具有多变性。 3、颜 色 :色系搭配选择,可依现场环境感觉、个人喜好…等等,去做整体上之颜色搭配,使办公室环境更整体更完整。 4、整体性 :办公家具因规格、款式、颜色等等…均能统一,不会每次订购就有不同之产品产生,使得办公室搭配无法标准。多样化的组合,全功能的搭配,完美外观的设计,成就出整洁美观的办公环境。 5、扩充性 :日后增加或搬迁,所造成零件短少,或组合上之困扰等等…,办公家具均能解决这些缺点,可任意搭配符合公司办公室之需求 [办公家具的布置] 现在许多家具公司设计了矮隔断式的家具,它可将数件办公桌以隔断方式相连, 形成一个小组,我们可在布局中将这些小 组以直排或斜排的方法来巧妙组合,使其设计在变化中达到合理的要求。 另外,办公柜的布置应尽量依靠“墙体效益”,即让柜尽可能靠墙,这样可节省空间,同时也可使办公室更加规整、美观。 1、 办公室隔断 要重视个人环境,提高个人工作的注意力,就应尽可能让个人空间不受干扰,根据办公的特点,应做到人在端坐时,可轻易地环顾四周,伏案时则不受外部视线的干扰而集中精力工作。这个隔断高度大约 在1080毫米,在一个小集体中的桌与桌相 隔的高度可定为890毫米,而办公区域性划分的高隔断则定为1490毫米,这是 voice壁板的三种尺寸。这些尺寸值得我们在设计中参考,借鉴。 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办公室配套设备中的隔断多数采用面贴壁毯等材料,这些材料有吸音、色彩与材质美观的效果。在办公室装饰工程中,我们如自制隔断除了注意尺寸之外,还应注意材料选用,另外还要注意办公隔断的收口问题。购置与定制较高级木质(如棒木)的术线来收口,这样可给自制的办公室隔断带来高级之感。 2、办公室天花 在办公室的设计中一般追求一种明亮感和秩序感,为此目的,办公室天花设计 有如下几点要求: (1) 在天花中布光要求照度高,多数 情况使用日光灯,局部配合使用简灯。在设计中往往使用散点式,光带式和光棚式来布置灯光; (2) 天花中考虑好通风与恒温; (3) 设计天花时考虑好便于维修; (4) 天花造型不宜复杂,除经理室、会议室和接待室之外,多数情况采用平吊; (5) 办公室天花材料有多种,多数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或埃特板,铝龙骨矿棉 板和轻钢龙骨铝扣板等,这些材料有防火性,而且有便于平吊的特点。 [办公室设计的基本要素] 从办公室的特征与功能要求来看,办公室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秩序感 : 在设计中的秩序,是指形的反复、形的节奏、形的完整和形的简洁。办公室设计也正是运用这一基本理论来创造一种安静、平和与整洁环境。秩序感是办公室 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素。 要达到办公室设计中秩序的目的,所 涉及的面也很广,如家具样式与色彩的统 一;平面布置的规整性;隔断高低尺寸与色彩材料的统一;天花的平整性与墙面不带花俏的装饰;合理的室内色调及人流的导向等。这些都与秩序密切相关,可以说秩序在办公室设计中起着最为关键性的作用。 (二)明快感 : 让办公室给人一种明快感也是设计的基本要求,办公环境明快是指办公环境的 色调干净明亮,灯光布置合理,有充足的光线等,这也是办公室的功能要求所决定 的。在装饰中明快的色调可给人一种愉快心情,给人一种洁净之感,同时明,快的色调也可在白天增加室内的采光度。 目前,有许多设计师将明度较高的绿色引入办公室,这类设计往往给人一种良 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创造一种春意,这也是一种明快感在室内的创意手段。 (三)现代感 : 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的办公室,为了便于思想交流,加强民主管理,往往采用共享空间-开敞式设计,这种设计已成为现代新型办公室的特征,它形成了现 代办公室新空间的概念。 现代办公室设计还注重于办公环境的研究,将自然环境引入室内,绿化室内外的环境,给办公环境带来一派生机,这也 是现代办公室的另一特征。 现代人机学的出现,使办公设备在适合人机学的要求下日益增多与完善,办公的科学化、自动化给人类工作带来了极大 方便。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地利用人机学的知识,按特定的功能与尺寸要求来进行设计,这些是设计的基本要素。 [办公室照明如何设计] 办公室照明设计好-上班不再昏昏欲睡 一样是照明,使用得好,效果倍增;使用不当,后患无穷。要有令人舒适的照明,是有方法的…… 你曾想过在虫鸣鸟叫的绿光丛林里上班是什么感觉吗? 有意思的办公室 美国一间家具工厂,利用先进的灯光技术制造了虚拟加州海滩氛围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可以穿著海滩短裤、t恤上班,享受100%的新鲜空气和自然光。 有趣的是,根据美国《商业周刊》报导,这家公司的生产率因此增加了15%,其中,有8位被挖角跳槽的员工,在离职两星期后自动回来报到,原因竟是他们“无法忍受其他单位晦暗的工作环境”。 熙来攘往的大楼内,头顶上一排排日光灯照得透亮,工作人员铁青的脸忙上忙下,“为什么公家机关的人脸色总是特别难看?” 难看的脸色,不只出现在机关。办公室多使用冷色系(色温大于6500k以上)的日光灯,因此常造成工作人员看起来像“每天只睡一小时”的错觉。这种现象很多住家也看得到。 一片惨白的办公室 1970年美国康乃尔大学针对产业界所做的研究发现,适当的照明可以增加生产力及工作安全性。最近,美国《商业周刊》也报导了一间地方邮局利用简单的自然光线,配合室内照明灯具的改善,将邮局生产力提高了16%的例子。 相反地,因灯光设计不当所引起的健康伤害,也时有所闻。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发现,光闪动率过高(超过160赫兹),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当年,欧洲大量使用日光灯在办公室照明设备上,许多员工抱怨出现眼睛不适和疲劳症状,后来转换为稳定性高,不易闪烁的新灯具之后,员工的抱怨减少许多。 亮度不对,容易造成视网膜的疲惫。像作业背景灯光太强、电脑终端机萤幕反光刺眼,以及各种照明灯光设计不良的情况,使肉眼辨视度困难增加,作业时间相对加倍。 根据《康健杂志》“科学园区健康大调查”,园区有七成以上的人每天坐在电脑前超过6小时,而最常出现的身体不适症状就是眼睛疲劳,占70.9%。尤其是大量使用电脑的工作环境,更容易增加眼睛的负担。 视觉疲劳牵连其他身体的不适,曾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受训,临床上经常碰到因为想避掉工作环境的强光反射,造成颈部肩膀僵硬酸痛及肌肉拉伤的例子。 患者起先抱怨只有眼睛周围觉得疲惫,然后慢慢地,因姿势不良造成肌肉僵硬衍伸到头部、颈部到全身肌肉,“难怪办公室会愈待愈累,”良好的照明,有助于减少近视的发生。 而且,疲劳度与灯光热度也有关系。灯泡、卤素灯等会提高温度的照明设备,容易令人觉得累。很多人有这种经验:读书时使用灯泡台灯,昏昏欲睡。 一开桌灯读书就想睡,了解照明之后才知道,“不是想偷懒,而是温度升高造成的自然生理现象”。 要照得亮,更要照得舒服 然而,因为照明并不会对身体产生立即且直接性的伤害,时常容易被忽略。一项针对纽约办公室的研究显示,只有10%的办公室符合电脑所需的视觉环境需求。 [办公照明设计简要] 1、办公时间几乎都是白天,因此人工照明应与天然采光结合设计而形成舒适的照明环境。 2、办公室照明灯具宜采用荧光灯。 3、视觉作业的邻近表面以及房间内的装饰表现宜采用无光泽的装饰材料。 4、办公室的一般照明宜设计在工作区的两侧,采用荧光灯时宜使灯具纵轴与水平视线平行。不宜将灯具布置在工作位置的正前方。 5、在难于确定工作位置时,可选用发光面积大,亮度低的双向蝙蝠翼式配光灯具。 6、在有计算机终端设备的办公用房,应避免在屏幕上出现人和什么物(如灯具、家具、窗等)的映像。 7、理想的办公环境及避免光反射的方法。 8、经理办公室照明要考虑写字台的照度、会客空间的照度及必要的电气设备。 9、会议室照明要考虑会议桌上方的照明主为要照明。使人产生中心和集中感觉。照度要合适,周围加设辅助照明。 10、以集会为主的礼堂舞台区照明,可采用顶灯配以台前安装的辅助照明,并使平均垂直照度不小于300lx. 11、书房灯具的配置: 书房是供家庭人员读书学习的场所,应讲究灯光的局部照明效果,灯具的选择不仅应充分考虑到亮度,而且应考虑到外形的色彩和特征,以适合于书房平静、雅致的学习环境。一般工作和学习照明可采用局部照明的灯具,以功率较大的白炽灯为好。位置不一定在中央,可根据室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灯具的造型、格调也不宜过于华丽,以典雅隽秀为好,创造出一个供人们阅读时所需要的安装、宁谧的环境。 12、写字台灯具的配置: 台灯的选型应适应工作性质和学习需要,不宜选用有色玻璃漫射式的或纱罩装饰性的工艺台灯,因为工艺台灯较少考虑照明功能,过多注重装饰效果。这里应选用带反射罩、下部开口的直射型台灯,也就是工作台灯或书写台灯,台灯的光源常用白炽灯和荧光灯。白炽灯显色指数经荧光灯高,而荧光灯发光效率比白炽灯高,它们各有优点,可按各人的需要或对灯具造型式样的爱好来选择,而节能新光源—h荧光灯,不仅兼有白炽灯与荧光灯的优点,并且外形机关报颖紧凑,节能效果显著,是制作台灯的最佳光源。 [究竟什么样的办公室,才符合视觉环境需求?] “以前是亮就好,现在讲求的是舒服,”一语道出现今照明发展的趋势。 不反光 舒服的第一要件,首先是没有刺眼的眩光(又称反光)。可在电脑萤幕前置一面小镜子,并以正常姿势坐好,若是可以从镜子内看见较亮的物体或光源,表示有反光现象。 此时应调整位置或萤幕,让镜中看到的光线变少,减少反光对眼睛的刺激。此外,所有的光源应有遮蔽和眩光保护,避免眼睛直接或间接接触灯管或灯泡的强光。 许多办公室会使用条状或格子状的金属反光隔板来改善,但是灯管都看得见,“好的灯具应是,点灯,桌子亮了,抬头却看不到灯管。只要你看到任何一点刺眼的光,都是不合格的设计。”如覆盖著细格子状反射罩的长方形灯具,看不到灯管,光线柔柔的从上洒下。 坐在窗边的时常为白天的强烈光线所扰,放下百叶窗帘又觉得室内太暗,可以在窗帘的下半部做小帘子或隔屏,阳光可以从窗户上面照进来,又不会让窗边的人受到干扰。 均匀合适照度 曾做过办公室照明研究的人士,就发现国人特别偏好“明亮冷静”的气氛,大量采用昼光色日光灯管的结果,一般照度通常超过实际需要。 美国的研究中显示,高照度会造成不舒适,尤其是照度1000lux(照度的国际单位)以上,23%抱怨曾受到反射困扰;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喜欢400~850lux的照度。 日本针对东方人所做的研究发现,500lux为阅读看书写字的最低下限,照度低于500lux以下,阅读时会很吃力。美国照明工程学会则建议,一般办公室作业面平均照度,以750lux为及格标准。 有些人喜欢关掉天花板大灯,只留一盏桌灯工作,是错误的。“只可偶尔好玩,不可常做,”因为工作环境与视觉目标明暗对比强烈时,会造成眼睛瞳孔扩约肌收缩频繁,容易疲累,因此阅读时全面照明与工作照明必须一起使用,以免产生强烈对比。 专家建议,办公室天花板的全面照明,通常不需要太亮(超过500lux以上即可),个人可依需要添加台灯或桌灯增加照度,是较弹性的设计。 光源稳定不闪烁 光源稳定与否,维系在一个白色塑胶外壳的“安定器”上。 从健康角度论,装电子镇流器灯具,比传统镇流器要好。通常使用的是传统镇流器,会闪烁。“ 镇流器是日光灯的心脏,也是必要的装置。传统低频镇流器,灯管容易闪烁且笨重,但因价格便宜,仍常被大量使用于办公室照明。 新式的电子镇流器,可将工作频率提升至30~70khz,并改善灯管闪烁问题,瞬间点灯、重量轻、发光率高,高安定性高,“但价钱高,是传统灯管两倍以上,”飞利浦公司产品经理指出,使用电子镇流器,但缺点是容易受到电磁波干扰。 电子镇流器灯管可节省30%的电力,使用寿命较长,价格虽比一般多出2~3倍,长期来看还是划算。 擅用暖光色 气氛的营造,可以主导光源颜色,表现光线质感的色温(k值)是主角。色温数值愈高(超过6500k),光愈偏向蓝色,会营造较冷静的氛围;色温愈低,愈偏近烛光的黄红色,较舒缓情绪。 但是,并无研究证实,黄光或白光,会影响人体健康,其实愈接近自然光愈好。一般接近自然光的色温约在2700~3500k之间。 “暖色光论调”刚开始遭遇到很大的阻力,常有人认为暖色光会造成工作效率不佳等。 “不失真是暖色光另个优点,像欧美办公室使用演色性(还原物体的本色)较佳的三波长灯管(利用红蓝绿三种基本色混合而成的光源,最接近自然色),是一种潮流。”就像拿做彩色电视颜料做灯管,物体看起来很逼真。“ 因地适宜,选择光线亮度 根据不同地点,选择光源的亮度比例是室内照明的趋势。因为年龄对明暗的需求不同,最好是每个独立空间有开关,大型办公区域可分隔成若干区域,以利单独控制。德国灯具商欧斯朗的办公室内,就装设自动光源感应器,可依照室外光源的强弱,自动调整室内的光源。 利用自然采光,可节省30%以上的夏季用电量。现今许多会议室采用的多重灯光设计,也是为了因应多功能的会议室运用。 定期维修保养 除了省电、舒适之外,照明的保养工作也不可少。一般加装反光隔板的照明灯具至少每半年擦拭一次,电脑萤幕、玻璃也应定期擦拭。 评估灯管的使用寿命,适时更换新灯管。通常一天上班8小时者,两年内灯管必须全部换新,24小时上班,8个月即需更换。 一个有用的方法是,在灯具上贴上换灯管的日期,依照厂商公布的使用时间折算,“像有效日期一样,时间到了就全部一起更换,”欧斯朗副总经理说,等到日光灯一闪一闪才更换,不仅日光灯效率变差,也影响视力。 空间设计论文:探析服饰性格与服装店铺空间设计 [摘要]服饰性格与服装店铺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视觉整体。店铺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目标用户在店铺内部的行为,这包括了对店内服饰品牌文化的理解、停留时间、舒适性等等,进而影响店铺的销售成绩。把服饰的个性文化和空间设计紧密结合,不仅能更加有效的传播服饰文化,同时也能为店铺的日常销售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服饰性格 服装店铺 空间设计 服饰性格与服装店铺之间相辅相成。服饰性格影响店铺空间的设计,而服装店铺也不是单纯的销售场所,成功的店铺空间设计能够反映品牌的设计理念与服饰的性格文化,成为 现代 服装品牌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服饰店铺的设计既要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又能够展现出服装的性格,让目标顾客对品牌印象深刻的同时,体会、了解品牌背后演绎给顾客的生活概念及文化理念。 一、服饰性格与店铺空间设计 服饰性格是指表现在服饰本身以及人着装后的状态反应出的相对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更能反映时代、民族、精神理念的服饰个性特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与着装者、环境与场景相关并包含着多重意义。 服饰性格是服饰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作为服饰的个性特徵与其社会、时代等背景特征相统一而形成的。它是服饰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是能够被受众所感知的风格与特性,是服饰理念、内涵的外在表现。每一种服饰性格中,既包含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时代、文化、品牌、民族和地域的审美要素,所以服饰性格表现为多样化的特性。 服饰店铺空间设计需要呼应服饰性格,服饰的性格代表了服饰品牌的思想与内涵。如果店铺的环境设计与服饰性格脱轨,就会给人带来不伦不类的印象,既不能体现自身独特的风格个性,也无法向目标顾客传达品牌背后演绎给消费者的生活概念和文化理念。所以,服饰性格决定了店铺的空间环境设计。 二、服装店铺空间设计通过隐喻来传达性格 所谓通过隐喻的传达,是指服饰性格在店铺空间环境的暗示之下协助受众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服饰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文化行为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其他相关行为。运用店铺的空间设计,通过 艺术 化的处理,将服饰商品的抽象特点具体化地传递出来,使商品个性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顾客(受众)更理解服饰所反映的文化及审美特点。 1.店铺的空间结构 店铺的内装修是对建筑空间的再修饰,不同的品牌,服装的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亦不同,需要适合其品牌文化和服饰性格的空间来呼应,通过再次修饰,营造出如幽默、震撼、高雅、温馨、简洁、浪漫等不同风格的卖场环境。同时,包括对店铺四个界面的装饰,与其风格的统一,更起到能强化、突出作用。 2.陈列展示 服装店铺是销售服装的空间,服装店铺的陈列展示目的是为了恰到好处地展示服饰品,突出宣传其的特点,吸引顾客的注意,增加销售率,陈列时应突出重点,强化视觉效果。通过服饰品的陈列让服饰性格更富动感性。服饰的性格及定位要应区分不同风格用不同的宣传方式。休闲服装的卖场应该给人以随意、轻松的感觉,有对比强烈的色彩和绚烂的灯光,折放、正面展示、侧面展示要互相穿插,货架的摆放要在随意中又有整体的感觉。女装卖场的色彩要有女人味,卖场的线条要流线、纤细,灯光柔和,多点镜子。而男装则以粗犷的线条,深沉的色彩为主,多用胡桃木等材料制作。 3.陈列色彩设计 服装店铺内的色彩设计包括店内空间色彩设计与陈列色彩设计。店内空间色彩设计需要与服饰色彩及风格进行有层次的协调配合,从而制造出店内空间色彩的融合感,能使人感到服饰与空间合二为一的气氛感,使整个店内空间充满生机,这样不仅有助于完美的展现店铺的风格,更能突出服饰品牌的特色。例如店内服饰为波普风格的服装,就应该在表现手法上把服装面料以及图案的创新衬托出来,在陈列展示中应强调新奇与奇特,并大胆采用对比的色彩,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把这一主题充分具体到顾客(受众)眼前。 4.店内照明 店内照明可以提升服饰卖场的审美价值,并能起到改变空间感,赋予空间个性的作用。所以,灯光是店铺氛围设计的重要的工具之一。设计需要从服饰的性格出发,利用装潢技术与卖场本身的结构进行设计,突出服饰本身及制造氛围,需要根据服装商品的不同类型、特性,选择不同的照明方式,如需明亮照明的商品,需显示色彩的商品,需表现光泽和质地的商品。照明和灯光设计是营造服装店铺空间环境的重要手段,照明同色彩的配合对人们的心理情绪变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服饰性格与服装店铺的营销组合 1.有效的传播服饰文化 服饰的风格影响着店铺的环境设计,同时店铺的环境设计也能够体现品牌的风格,衬托出品牌的主题。服饰性格与店铺之间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服饰的性格文化与空间设计紧密相连,将两者进行恰当的融合,可以更好、更有效的传播服饰文化。只有服装的风格与店铺的风格一致时,品牌的性格才能显露出来,这也直接影响到品牌经营的成败。 2.为店铺的销售与品牌的竞争提供有力的支持 服性格极其店铺设计的融合,展示、陈列的 艺术 性,使顾客在了解、选择和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之情,从而达到吸引顾客促进销售的目的。服装店铺对于服装,是买与卖的销售场所,一方面是一种个性的展示,是展现服饰性格、传达品牌理念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服饰品牌竞争的力的必要因素,在对店铺空间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服饰的性格对其产生的影响与决定因素。 总之,服装店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何把握服饰性格,营造服装店铺的氛围应引起设计师及终端销售部门的高度重视。仅仅通过单纯的服装陈列是难以带来良好的销售效果。服装店铺设计是表现服饰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空间设计不仅能够宣传服饰品牌文化,也营造出好的购买空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所以,坚持服饰性格对店铺空间设计的影响,重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服装品牌的商业竞争及其推广品牌文化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空间设计论文:试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 论文摘要:徽州“天井”,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是适应自然,实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它在满足古徽州人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其审美需求和社会需求,是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天井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在地域性、绿化、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天井;空间设计;实用需求;审美需求;社会需求 “地球村”的概念出现以后,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设计所提倡的功能性设计,在逐渐抹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开始让人产生一种文化层面的忧虑,对功能性的设计产生了一种理性的思考,人们开始呼吁地域性文化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充分表达。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一对一的,从材料的选择,到功能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文化的建设,都应该体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居住,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当今城市,建筑几乎是千城一面,只能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的空间,至于住得是否舒适,那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正是一个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期,长期的工业文明,唤起了人们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本性,人们越来越要求居住既满足功能需要,又能接近自然。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有自己的建筑文化,更需要有一个舒适而健康的生活空间。 徽州古民居,白墙青瓦灰门楼,在青山碧水的映衬之下,古拙素雅。天井,作为徽州建筑的标志性构件,是在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下产生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安全,徽州古民居是封闭的,高墙、深院、重门、窄窗,只屋顶上空出一片,这就是四周被高墙所围的天井,与天通,与地连,根据房屋的大小和自身的心理需求而建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暗示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是古徽州人的一个创造。日本建筑思潮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天井,“是一个带着一种难以动摇地把某种中国文化紧密封存的厚重的空间”。天井,可以用来采光、通风、防潮,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的实际需求;也可以让人足不出户,便可与大自然中的蓝天白云进行亲密接触,满足了人们的亲近自然的愿望;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空间布局,方正对称,形成了尊儒崇礼、长幼有序的和谐的社会伦理关系,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求。徽州天井,从实用性、审美性、社会性等方面,给我们今天的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天井的实用性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天井的设计,是南北方建筑形态的融合。徽州,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地少人多,气候潮湿,在这样的地方建房子,建筑的各个构件,都要适应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古徽州人把宽敞的北方“四合院”与与徽州本土的干阑式建筑融合,创造出了适合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狭长的“天井”院落,形成了徽州建筑特有的一种空间布局。天井,既封闭又通畅,结构简单、灵活,可以顺应山形水势,依山而建,使大自然与徽州古建筑融为一体,有效的解决了山区人稠地狭和气候潮湿问题。天井,是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结合当地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在南方山区进行的创造性的应用,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天井的设计,可用来采光、通风、防火、防潮、与外界沟通,满足古徽州人的的实用需求。徽州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外墙很少开窗,即使开窗,窗口也开得很小,不过是四五十公分的小窗,房子的采光、通风、防潮、与外界沟通,全靠这小小的天井。室外的阳光,经过天井进入室内,光线变得柔和而温馨;天井内的明塘、暗沟、小水池或大水缸等排水、蓄水系统,取用方便,调节了室内湿度和温度,改善生态环境,也解决了木结构建筑的防火问题,使住宅冬暖夏凉,更适于人居住。一块比天井稍大些的“布蓬”,无雨时,被通过一侧瓦檐处的木滑轮的绳索拉成卷筒状高挂着;有雨时,用布蓬盖住整个天井空间,挡风遮雨。天井里的石板水池,明代建造的较深,有的得在水池上架石板为桥,以便于行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换,池状天井逐渐变浅,直到最后几乎与房屋地坪一样高了。外国专家,将建有天井的徽州古民居,称作“会呼吸的房子”,他们说天井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从空中跑掉,自动调节了气温,是天然的空调。 天井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私密而安全的生活空间。天井,是室内空间的一部分,是由门到厅堂的过渡,很好地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利用自然空间、满足人类需求的目的。古徽州人为了安全,在自家宅院内修建高大封闭的墙体,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空问,外面几乎看不到瓦,更像是一个院落,是一个能够与自然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的过渡空间。此空间既可遮蔽室内空间,又突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感,是室内空间的外延,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具有一定的防卫功能,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适合独家居住。徽州古民居,成为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具备阳光、空气、绿化和水等要素的健康住宅。 2天井的审美性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天井的设计,反映了古徽州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古徽州人,受道家“物我为一”及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很大,崇尚自然,迷信“风水”说,在自然山水之间修房建宅。天井,就是古徽州人在自己的住宅内修建的一个可与自然进行“对话”的生态聚居空间。天井,突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感,人们在从事平时的日常活动中,坐“井”观天,可以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可以与“至高无上”的天进行对话和交流,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尊重与向往。 天井的设计,是古徽州人以“积聚为本”的思维的反映。在古徽州风水理论中,天井表示聚财。天井的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屋檐与地面成30度角,是一个倒置的“v”字,使屋前脊的雨水,顺势纳入自家天井,叫作“四水归堂”,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天井中开凿水池,蓄存积水,也有把财气蓄积家中不外泄之意。石板地漏图案雕成古钱形,寓意从地漏漏下的雨水全是财气之水,即“流银”。晴天,太阳光自天井泻人堂前,为“洒金”。“山养丁、水养财”,天井的设计,是精明的徽商聚财、敛财思想的体现。经营与诗意,在这里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反映了徽商“以积聚为本”的敛财观念。 天井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徽商,号称“儒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求。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把儒家思想、把自己的文化积累和生活情趣,渗透到每一个建筑细节之中。一方天井,通过对有效空间的巧妙经营,把把自然风光移人室内,在居室内营造出一所玲珑剔透的园林式庭院,形成了徽州建筑独特的建筑空间,咫尺天地,得尽人间春色,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天井上方的建筑,精凿细刻着象征着徽州文化的图文;天井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住宅的房门,都向天井方向开,天井的阳光,让客厅显得高大、宽敞和明亮,在工作、休息、读书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满足了人们亲善自然的心愿,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天井的设计,使徽商在社会上被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满足。一方面,古徽州人为了安全,在自家宅院内修建的高大封闭的墙体,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却让人的心理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社会“重农抑商”,徽商虽富甲天下,却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家中设天井,顶天立地,使徽商在被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天井的设计,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3天井的社会性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天井,体现了古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徽州人聚族而居,随着人口增长,房子就以天井为基本单元,采用“二进制”法则,一进一进地套建,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徽州最大的民宅,歙县棠樾村的保义堂,共有108间房,36个天井。这种大集居、小自由的居住方式,为满足传统大家族追求多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的聚居需要,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条件,体现了?礼乐”文化在伦理关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 天井,体现了古徽州特有的“尊儒崇礼”的宗族文化。建筑,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环境气候、审美观念,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社会伦理关系。受儒家文化影响,徽州民居,多以天井为中心,依山而建,一进高一进,意为“步步高升”。每一处民居,严格按照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进行分配,形成严明的“礼制”,形成了古徽州特有的“尊儒崇礼”的宗族文化,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民居,在这里成了为宗法社会服务的一种工具,不仅要求宗族邻里之间恪守礼制,村落、民宅的功能布局,也要合乎礼仪。天井的设计,优化了建筑空间,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以“礼”待人,形成礼仪与法治并重的文明风气。 天井,是在炎热、潮湿的皖南山区,为衣锦还乡的徽商,创造出了安全又舒适的居住场所。天井所营造的围合式的空间,虽增强了住宅的私密性,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按“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分配住房,在讲究人人平等的今天,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但是,天井,把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结合起来,展现了古徽州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观念及表达方式,天井所营造的的空间之美,体现了含蓄、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 天井的设计,符合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天井的灵活性及单体结构形态,使徽州建筑布局,可以顺应自然山形水势,形成一种秩序之美,也适合地少人多的山区环境,可以最大限度节省用地,符合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节约用地的设计理念。天井,还可用于采光、通风、防潮、防山区的瘴疠之气,调节室内的生活环境,让人足不出户,便可与大自然中的蓝天白云进行亲密接触,创造了一个环保而充满诗意的生存空间,体现了这个地区独有的特点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婉约、典雅之美。这告诉我们,再好的建筑形式,只有适应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满足当地人居住的需要,让人住得舒服,放松,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存在和发展,才有强盛的生命力,才是最符合居住需求的建筑空间设计。 天井营造的绿化空间,对生活在“钢筋水泥结构”中的我们,具有要可抵挡的诱惑力,是今后建筑空间设计的方向。一个庭院,是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必须有良好的生态条件,适于人居住。天井,通天接地,使住居环境的空气新陈代谢、循环流转;天井院内除通向各房问的十字形砖道,其余都是土地,种上石榴、夹竹桃等象征吉祥的植物,在防火用的缸内,栽花养鱼,营造一种清雅空灵的家居环境,形成一种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养生文化”。 天井营造的建筑空间,表现出一种“理趣”之美。在建筑房屋的过程中,徽商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生活情趣巧妙地渗透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徽州建筑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天井院落,方正规矩,表达了中国人中正平和、变通有则的处事态度,体现了徽州百姓为人的信条、治家的根本和精神的追求,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有序、静谧之美和徽州文化的精神特征,符合中国人居住需求,是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和谐的经典之作,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天井作为徽派建筑典型构件,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并被作为为原型进行了再创作,将传统风格与现代生活完美的结合,在设计中寻找回归本土的建筑文化,为建成充分尊重自然、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空间设计论文: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 [摘要]:通过对住宅室内设计实例中物品储存空间的分析,强调住宅室内设计应以居住者的生活内容为设计依据,表现人的活动,感受真挚的生活情感,在解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营造良好的、个性化的家居氛围。 [关键词]:生活 居室 物品 储物空间 在报纸上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喜迁新居,宴宾送客返家,却走错了家门,一样的住宅楼,一样的崭新,一样淡淡的油漆味,一样的室内装饰,一样的家具摆设,不一样的是家人熟悉的脸容换成了陌生的客套,待内室中走出的女主人疑惑地询问时,作者尴尬地落荒而逃。在作者"何处是我家?"的结语中,我读到了一个设计师的责任。 一、 设计观念: 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生产的高度机械化、规模化,解决了社会需求量的问题,产品的雷同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在跨越世纪的今天,物质生产已相当丰富,产品的同质化程度日趋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已从单纯的物质转向兼顾精神,这一点也可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得到证实。在住宅室内设计中讲求个性,为居住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对每个设计师的基本职业要求。 个性化的室内设计,不是选择不同的装饰材料,也不是单纯追求造型的变化,而是针对居住者的人口结构、文化水平、职业特点和经济状况等等背景条件差异性而言的。设计者面对的是不同的委托者,以业主的独特生活习惯和生活内容作为入点来进行设计,才能使业主满意,也不致于出现上述质疑。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了一个口号,在各种报章媒体中频频出现,有时也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贴在了某个设计作品上。对于从事住宅室内设计的设计师来说,第一重要的是真正地从生活需求出发,认认真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第二重要的是真诚地与业主沟通,了解其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用心来做设计。我们可以没有理论,但是我们不能没有思考。 花大钱追求豪华奢侈生活的业主毕竟数量有限,广大百姓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只是舒适?整洁?温情,体现居住者的生活情趣,良好的空间感受?完善整齐的居家设施是首要的,对居住者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关切,将其生活内容体现在设计中远胜于那些抽象莫名的理论,更无需用高档的饰材铺贴去误导业主,千万不要让自己仓促的设计造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麻烦。 二?设计起由 认识教授夫妇纯属偶然,他们的睿智和豁达吸引了我,分享他们的快乐与烦恼,所幸我的专业知识似乎能帮上一点忙,便自告奋勇。 事情是这样的:原本79改良式的住房,正好在扩建,增建厨房?餐厅和小卧室。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憧憬,决定借此机会将居室装饰一番。随之而来的烦恼是:多年的生活积累了许多旧物品,因而浓缩着往昔岁月的情感回忆而不忍舍弃,新世纪的丰富物质也随着铺天盖地地广告不断涌进家门,物品零零碎碎?各种各样,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该怎样来安排呢? 三?储物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不被这些愁绪塞满脑袋,首先将生活中所有的用品一一清理,然后分门别类,根据要求设置储藏空间,理顺关系,让新生活付诸实施。 储物空间设计原则就是: 第一、 精简物品,家具设置适宜,不让室内空间因家具过多而给人压抑的感觉。 第二、 就近原则,尽量将各个功能房间中所需使用的物品储存于相应的房间中,便于日常取用,大体积?大重量的物品集中放在储藏室。 第三、 储物空间根据物品尺寸合理分割,常用物品放在中?低各层,换季或取用频率较低物品设于顶层。 第四、 关于人体尺度:在室内设计的各种教科书中,都有人体尺度这一章,在各种规范?标准图集上也有平均人体尺度的示意图,而具体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时,以主人的尺度为依据进行设计较为合适,虽然在设计制图时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会为居住者日常生活提供良多便利。 第五、 因小外孙的时常来访,须在儿童用品的储存设计中考虑到增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减轻家长的负担;另外,安全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儿童不宜接触的诸如刀剪药品洗涤剂工具等物品应隐蔽或就高放置。 四? 居家新生活: 4.1进门处 现代生活带来的全新观念在居家中的体现,从进门时就能看到──外面的忙碌与风尘犹如进行曲在进门处写上了休止符,大门关上了外界的烦杂与喧闹,坚硬的皮鞋换成了柔软的拖鞋,笔挺的外套换成了宽松的家居服。 原有住宅入户处较为狭小,带灰沾尘的外套?皮鞋,皮包?手套?雨伞都要有藏身之处,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对进户墙面稍加处理,做一个壁柜,下面部分作为鞋柜,中间的小抽屉可放手套钥匙等零星物品,上面部分则为挂衣服?放皮包用。 4.2 书房 进得门来,原来的客厅作了书房。虽没有直接采光,白天透自厨房的光线已能满足采光;看报读书时,暖黄的白帜灯光却给人真切的家的温馨感:紧靠侧墙面是一排从下到上的书橱,总算给积累了半辈子的书籍安了个家;跟了多年──传自曾祖一代的写字台,还得留着,红色的花梨木质,时光并未抹去昔日的风采──精致的抽屉拉手,透着灵秀之气的线脚和雕花;在其正面白色乳胶漆墙面上,挂着一幅齐白石的兰花,尽管不是珍品,但镶在红木镜框中,仍使小小斗室弥漫着花香与书卷气。 偶有朋友来访,在此也是探讨学术的佳处。 4.3储藏室 原来的储藏室,还是发挥其作用,稍事整理,便是全家大件物品的集散地了。趁装修之便,在其内部做柜子,分层分格,尺寸按照所需放置物品的规格。 老式的樟木箱是女主人的嫁妆,随主人辗转了几个城市,仍然完好无损,而且家中的羊毛?羊绒制品全靠它的保管,只需改装一下铰链,将箱体放成侧面开门,减少了向上开门的空间浪费。 夏日用的席子,从草席?篾席到竹席,因其特殊的规格和不小的重量而较难存放,而且如放在高处则存取不易。席子卷起垂直放置将会减少占地面积,因此在门侧的一小块面积上,做一个300mm高的木盒与其它柜子固定,将席子卷起包扎好直接垂直放在地上就行了。 4.4厨房 厨房中"锅碗瓢盆交响曲",热闹有加,烦恼不少,好在不锈钢的厨具设施越来越多,适当地选择,合理地设置,会使"马大嫂"乐在其中。 在这里还是采用就近原则,确定好洗?切?烧?备餐的流程后,储物内容的关联性也就相应确定了:生菜篮?储米器──水池,废物箱──切,锅/调料筐──烧,消毒碗柜/碗──备餐。 如果说厨房中的物品?餐具是可以在橱柜中一关了事的话,食品的存放则太有讲究了,冰箱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食品存放问题,姜?葱?蒜?香菇?木耳?红枣……因此也有必要将食品分类,相应的橱门也可以选用百叶门,利用通风,不会引起食品霉变。 因经营现代厨房设施的商店陈列了较多的样品,也因本设计中扩建的厨房面积较为宽松,解决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在此不再赘述。 4.5卫生间 原来的阳台被扩建成了小卧室,本来就不是很大的卫生间还得放下一台必不可少的洗衣机,而且主人的卫生习惯尚未全盘西化,卫生间除了有浴缸?抽水马桶?洗脸盆外,还要放一些塑料盆?桶之类的物品。洗脸池的台面下做成了可拆卸式的搁架,平时可放盆桶一类的物品,也可存放洗衣粉?多余 的牙刷?牙膏?肥皂?卫生纸?洗涤剂等。 4.6卧室 卧室中的主要储存空间就是衣橱了,可能每家都是这样布置的,但大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注重橱门的外观造型变化,而疏忽其门内的实用性,内部分格较为随意,导致衣物存放的混乱。 衣橱中的衣物可分为床上用品和个人衣装(男?女)两大类:前者折叠规整存放体积小,较易安置;而后者因其包括大到西装?外套小到领带?袜子?丝巾……存放颇为费心。且宜挂在衣架上的衣服与可折叠的衣服要分开;男式的与女式的要分开:裤子?裙子?上衣要分开;领带?丝巾?围巾要分开;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服装要分开……这样所需的分格?抽屉就要许多了。 装修时工匠会嫌麻烦,但设计师不能这样,耐心细致地设计,会使主人整理衣物时井然有序。 五? 结语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也作用于人。"[1]简洁清净的居住空间,与外界纷繁嘈杂的交往,正好是一种平衡,在此,使人的心情得到调节和修养。 对于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来说,所需要的居住空间不是用昂贵的装饰材料堆砌墙面?地面,也不是在各界面上使用哗众取宠曲线?三角形,而是应符合室内设计基本要求,在满足日常生活的使用基础上,讲究造型和风格,才会是一个使用方便?整洁舒适的温馨之家。 从事住宅室内设计,应为居住者的一切活动服务,而不是停留在追求视觉效果上。住宅的室内设计也是生活的设计,虽然琐琐碎碎,也颇让人费力费时,但完成一个设计作品,又多了一些热爱生活的朋友,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吗? 空间设计论文:琐琐碎碎生活,整整齐齐家居-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 摘要:通过对住宅室内设计实例中物品储存空间的分析,强调住宅室内设计应以居住者的生活内容为设计依据,表现人的活动,感受真挚的生活情感,在解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营造良好的、个性化的家居氛围。 关键词:生活 居室 物品 储物空间 在报纸上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喜迁新居,宴宾送客返家,却走错了家门,一样的住宅楼,一样的崭新,一样淡淡的油漆味,一样的室内装饰,一样的家具摆设,不一样的是家人熟悉的脸容换成了陌生的客套,待内室中走出的女主人疑惑地询问时,作者尴尬地落荒而逃。在作者"何处是我家?"的结语中,我读到了一个设计师的责任。 一、设计观念: 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生产的高度机械化、规模化,解决了社会需求量的问题,产品的雷同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在跨越世纪的今天,物质生产已相当丰富,产品的同质化程度日趋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已从单纯的物质转向兼顾精神,这一点也可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得到证实。在住宅室内设计中讲求个性,为居住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对每个设计师的基本职业要求。 个性化的室内设计,不是选择不同的装饰材料,也不是单纯追求造型的变化,而是针对居住者的人口结构、文化水平、职业特点和经济状况等等背景条件差异性而言的。设计者面对的是不同的委托者,以业主的独特生活习惯和生活内容作为入点来进行设计,才能使业主满意,也不致于出现上述质疑。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了一个口号,在各种报章媒体中频频出现,有时也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贴在了某个设计作品上。对于从事住宅室内设计的设计师来说,第一重要的是真正地从生活需求出发,认认真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第二重要的是真诚地与业主沟通,了解其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用心来做设计。我们可以没有理论,但是我们不能没有思考。 花大钱追求豪华奢侈生活的业主毕竟数量有限,广大百姓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只是舒适?整洁?温情,体现居住者的生活情趣,良好的空间感受?完善整齐的居家设施是首要的,对居住者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关切,将其生活内容体现在设计中远胜于那些抽象莫名的理论,更无需用高档的饰材铺贴去误导业主,千万不要让自己仓促的设计造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麻烦。 二?设计起由 认识教授夫妇纯属偶然,他们的睿智和豁达吸引了我,分享他们的快乐与烦恼,所幸我的专业知识似乎能帮上一点忙,便自告奋勇。 事情是这样的:原本79改良式的住房,正好在扩建,增建厨房?餐厅和小卧室。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憧憬,决定借此机会将居室装饰一番。随之而来的烦恼是:多年的生活积累了许多旧物品,因而浓缩着往昔岁月的情感回忆而不忍舍弃,新世纪的丰富物质也随着铺天盖地地广告不断涌进家门,物品零零碎碎?各种各样,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该怎样来安排呢? 三?储物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不被这些愁绪塞满脑袋,首先将生活中所有的用品一一清理,然后分门别类,根据要求设置储藏空间,理顺关系,让新生活付诸实施。 储物空间设计原则就是: 第一、 精简物品,家具设置适宜,不让室内空间因家具过多而给人压抑的感觉。 第二、 就近原则,尽量将各个功能房间中所需使用的物品储存于相应的房间中,便于日常取用,大体积?大重量的物品集中放在储藏室。 第三、 储物空间根据物品尺寸合理分割,常用物品放在中?低各层,换季或取用频率较低物品设于顶层。 第四、 关于人体尺度:在室内设计的各种教科书中,都有人体尺度这一章,在各种规范?标准图集上也有平均人体尺度的示意图,而具体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时,以主人的尺度为依据进行设计较为合适,虽然在设计制图时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会为居住者日常生活提供良多便利。 第五、 因小外孙的时常来访,须在儿童用品的储存设计中考虑到增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减轻家长的负担;另外,安全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儿童不宜接触的诸如刀剪药品洗涤剂工具等物品应隐蔽或就高放置。 四? 居家新生活: 4.1进门处 现代生活带来的全新观念在居家中的体现,从进门时就能看到──外面的忙碌与风尘犹如进行曲在进门处写上了休止符,大门关上了外界的烦杂与喧闹,坚硬的皮鞋换成了柔软的拖鞋,笔挺的外套换成了宽松的家居服。 原有住宅入户处较为狭小,带灰沾尘的外套?皮鞋,皮包?手套?雨伞都要有藏身之处,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对进户墙面稍加处理,做一个壁柜,下面部分作为鞋柜,中间的小抽屉可放手套钥匙等零星物品,上面部分则为挂衣服?放皮包用。 4.2 书房 进得门来,原来的客厅作了书房。虽没有直接采光,白天透自厨房的光线已能满足采光;看报读书时,暖黄的白帜灯光却给人真切的家的温馨感:紧靠侧墙面是一排从下到上的书橱,总算给积累了半辈子的书籍安了个家;跟了多年──传自曾祖一代的写字台,还得留着,红色的花梨木质,时光并未抹去昔日的风采──精致的抽屉拉手,透着灵秀之气的线脚和雕花;在其正面白色乳胶漆墙面上,挂着一幅齐白石的兰花,尽管不是珍品,但镶在红木镜框中,仍使小小斗室弥漫着花香与书卷气。 偶有朋友来访,在此也是探讨学术的佳处。 4.3储藏室 原来的储藏室,还是发挥其作用,稍事整理,便是全家大件物品的集散地了。趁装修之便,在其内部做柜子,分层分格,尺寸按照所需放置物品的规格。 老式的樟木箱是女主人的嫁妆,随主人辗转了几个城市,仍然完好无损,而且家中的羊毛?羊绒制品全靠它的保管,只需改装一下铰链,将箱体放成侧面开门,减少了向上开门的空间浪费。 夏日用的席子,从草席?篾席到竹席,因其特殊的规格和不小的重量而较难存放,而且如放在高处则存取不易。席子卷起垂直放置将会减少占地面积,因此在门侧的一小块面积上,做一个300mm高的木盒与其它柜子固定,将席子卷起包扎好直接垂直放在地上就行了。 4.4厨房 厨房中“锅碗瓢盆交响曲”,热闹有加,烦恼不少,好在不锈钢的厨具设施越来越多,适当地选择,合理地设置,会使“马大嫂”乐在其中。 在这里还是采用就近原则,确定好洗?切?烧?备餐的流程后,储物内容的关联性也就相应确定了:生菜篮?储米器──水池,废物箱──切,锅/调料筐──烧,消毒碗柜/碗──备餐。 如果说厨房中的物品?餐具是可以在橱柜中一关了事的话,食品的存放则太有讲究了,冰箱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食品存放问题,姜?葱?蒜?香菇?木耳?红枣……因此也有必要将食品分类,相应的橱门也可以选用百叶门,利用通风,不会引起食品霉变。 因经营现代厨房设施的商店陈列了较多的样品,也因本设计中扩建的厨房面积较为宽松,解决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在此不再赘述。 4.5卫生间 原来的阳台被扩建成了小卧室,本来就不是很大的卫生间还得放下一台必不可少的洗衣机,而且主人的卫生习惯尚未全盘西化,卫生间除了有浴缸?抽水马桶?洗脸盆外,还要放一些塑料盆?桶之类的物品。洗脸池的台面下做成了可拆卸式的搁架,平时可放盆桶一类的物品,也可存放洗衣粉?多余的牙刷?牙膏?肥皂?卫生纸?洗涤剂等。 4.6卧室 卧室中的主要储存空间就是衣橱了,可能每家都是这样布置的,但大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注重橱门的外观造型变化,而疏忽其门内的实用性,内部分格较为随意,导致衣物存放的混乱。 衣橱中的衣物可分为床上用品和个人衣装(男?女)两大类:前者折叠规整存放体积小,较易安置;而后者因其包括大到西装?外套小到领带?袜子?丝巾……存放颇为费心。且宜挂在衣架上的衣服与可折叠的衣服要分开;男式的与女式的要分开:裤子?裙子?上衣要分开;领带?丝巾?围巾要分开;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服装要分开……这样所需的分格?抽屉就要许多了。 装修时工匠会嫌麻烦,但设计师不能这样,耐心细致地设计,会使主人整理衣物时井然有序。 五? 结语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也作用于人。”[1]简洁清净的居住空间,与外界纷繁嘈杂的交往,正好是一种平衡,在此,使人的心情得到调节和修养。 对于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来说,所需要的居住空间不是用昂贵的装饰材料堆砌墙面?地面,也不是在各界面上使用哗众取宠曲线?三角形,而是应符合室内设计基本要求,在满足日常生活的使用基础上,讲究造型和风格,才会是一个使用方便?整洁舒适的温馨之家。 从事住宅室内设计,应为居住者的一切活动服务,而不是停留在追求视觉效果上。住宅的室内设计也是生活的设计,虽然琐琐碎碎,也颇让人费力费时,但完成一个设计作品,又多了一些热爱生活的朋友,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吗? 空间设计论文:论专卖店空间设计与商业因素的结合 [ 论文 关键词] 专卖店 空间设计 品牌 利润 [论文摘要] 专卖店是对品牌进行二次包装和经营,这种包装更多地体现在对产品以外元素的把握上。在专卖店的商业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环节也不容忽视,设计得当与否也会和商家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重视并处理好专卖店空间设计环节,不仅能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前进,同行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是长远而常青的视觉营销战略。 在 三、专卖店设计中如何适应产品的更新换代问题 为专卖店开展空间设计工作的同时,要根据产品特点或推广特点来进行,而且还会面临产品更新换代的问题。譬如前面提到的布艺沙发店,其产品色彩较为绚丽多彩,同时产品的推陈出新速度也很快,这样就面临着在展厅同一位置先后可能要摆上不同风格的沙发的窘况了。能否在不需要大动土木的前提下,就可以让现有的展厅风格和功能陈设适应新的产品呢?这是很多专卖店设计中经常要直面的问题。在设计中,如果想推广个性鲜明的产品,往往需要在空间设计中为它度身订做特定的背景,以求更好地突出产品特点。但同时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商家会根据市场调研进行产品结构的定期调整,适时推出迎合消费者所需求的新产品,对产品进行品系的递进,让终端消费者时刻感受到产品的更新换代,时刻吸引消费者,促使消费热情不断攀升,保持专卖店的经营不间断,利润永创新高。一般来说,店面的布置最好留有依产品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余地,使顾客在不断产生新鲜和新奇的感觉的同时,激发他们不断来消费的愿望,这种令消费者产生小惊喜的变化已成为许多专卖店经营者的促销手段之一。那么当新的产品到来时,如何保障现有设计风格的可续性和展示陈设的适应能力,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商家的资源就不能很好地被节约利用,利益就会不同程度地减弱。 四、结论 专卖店是产品、形象的最直接展示,是视觉识别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卖场终端,建立品牌形象是一种便捷的宣传推广形式,而各具空间特色的店面设计构成了品牌各自的卖场风格,并从多个角度向消费者传达着品牌的个性。良好而巧妙的空间设计风格能够烘托出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重视并处理好专卖店空间设计环节,不仅能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前进,同行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是长远而常青的视觉营销战略。 空间设计论文:试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 论文 摘要:徽州“天井”,是当地的 自然 环境和 历史 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是适应自然,实施建筑可持续 发展 的手段。它在满足古徽州人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其审美需求和社会需求,是 论文关键词:天井;空间设计;实用需求;审美需求;社会需求 “地球村”的概念出现以后,在 经济 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设计所提倡的功能性设计,在逐渐抹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开始让人产生一种文化层面的忧虑,对功能性的设计产生了一种理性的思考,人们开始呼吁地域性文化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充分表达。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一对一的,从材料的选择,到功能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文化的建设,都应该体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居住,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当今城市,建筑几乎是千城一面,只能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的空间,至于住得是否舒适,那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正是一个由 工业 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期,长期的工业文明,唤起了人们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本性,人们越来越要求居住既满足功能需要,又能接近自然。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 天井的设计,体现了 天井的设计,使徽商在社会上被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满足。一方面,古徽州人为了安全,在自家宅院内修建的高大封闭的墙体,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却让人的心理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社会“重农抑商”,徽商虽富甲天下,却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家中设天井,顶天立地,使徽商在被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天井的设计,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3天井的社会性对 现代 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天井,体现了古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徽州人聚族而居,随着人口增长,房子就以天井为基本单元,采用“二进制”法则,一进一进地套建,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徽州最大的民宅,歙县棠樾村的保义堂,共有108间房,36个天井。这种大集居、小自由的居住方式,为满足传统大家族追求多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的聚居需要,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条件,体现了?礼乐”文化在伦理关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 天井,体现了古徽州特有的“尊儒崇礼”的宗族文化。建筑,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环境气候、审美观念,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社会伦理关系。受儒家文化影响,徽州民居,多以天井为中心,依山而建,一进高一进,意为“步步高升”。每一处民居,严格按照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进行分配,形成严明的“礼制”,形成了古徽州特有的“尊儒崇礼”的宗族文化,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民居,在这里成了为宗法社会服务的一种工具,不仅要求宗族邻里之间恪守礼制,村落、民宅的功能布局,也要合乎礼仪。天井的设计,优化了建筑空间,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以“礼”待人,形成礼仪与法治并重的文明风气。 天井,是在炎热、潮湿的皖南山区,为衣锦还乡的徽商,创造出了安全又舒适的居住场所。天井所营造的围合式的空间,虽增强了住宅的私密性,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按“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分配住房,在讲究人人平等的今天,已不适合时代的 发展 。但是,天井,把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结合起来,展现了古徽州人对 空间设计论文:浅论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策略 摘要:建筑入口外部空间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必须符合建筑自身的性质和风格形式,体现建筑的整体感和谐美,满足建筑自身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需求,服从于城市的总体结构,形态和功能,并充分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尊重。本文提出了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原则,为更多更好入口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商业建筑;入口空间 ;设计原则 1引言 商业建筑形象对于一个城市的面貌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建筑师还是政府,都应当把商业建筑的设计当为紧关城市面貌的一件大事来看。建筑入口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反映了建筑的风格,另一方面作为建筑与人身体及心理的直接接触点,它给人以心理暗示从而引导人的行为,若在深层次上研究,它涉及到了建筑美学,环境心理学,形态和视觉关系等众多学科领域,是多种学科的边缘,也是他们的交融之处。在当今社会入口作为商业建筑与城市街道融合点与交接面,一直得到大部分开发和设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商业建筑的入口空间是城市和商业的过渡与中介(图1),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建筑师,在设计中必须充分把握建筑形式与人体视知觉的相互关系,明晰城市大环境与局部小空间的微妙联系。 2整体性和协调性 整体和协调意识在当今城市建筑活动中特别重要,建筑是由多种元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建筑入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建筑入口空间不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要和整体空间结构相统一。事物的存在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同样是需要相互融合的,城市和建筑的发展需要维持着一种互生,互变和共生的动态平衡关系,入口空间作为商业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结合点,正是这种融合共生的哲学观在建筑中的集中体现。入口布局的位置是商业建筑总平面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制约因素是基地周围环境对建筑总体布局的综合影响结果,如城市干道的位置,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标志性,道路转角的处理方式,城市重要建筑和景观广场的位置,周边己有的建筑和历史文脉的制约条件,日照间距的制约条件。 3强化视觉形象 入口是商业建筑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它影响到人们对建筑以及购物的整体印象。平凡简单的建筑入口,往往淹没于城市的繁华之中,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商业建筑都将入口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入口的形体和装饰上,都进行了强化处理,希望通过入口的成功的设计,吸引更多的人流,给带来更多的商机。 一般来说,一个建筑入口只有一处重点,其他的要素主要起着呼应和衬托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分清主次,对关键的、需要强化的重点突出处理,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图2)。入口形式的重点可以是附属物设置、形体组合,也可以是光影关系、色彩等。 建筑入口外部空间如果有丰富的层次能给人以充实和深远的感觉,它让视觉不能一览无余,而是给路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一种挑逗和诱惑。丰富的外部空间层次还能增加空间的多样性和充实感,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在停留在多变的复合空间内。丰富的层次,可以是空间的组合、入口构架的层次组合(图3),也可以是虚实的变换、视觉元素的反复强调,等等,具有丰富层次的入口,体现了建筑形式的多样和饱满,给人以一种源自东方哲学的技巧,是一种含蓄的,渐进的对美的体验。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的入口形式都是以追求建筑美为最后效果和目的的。 4多样性 城市是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商业是城市中最普遍的现象,承担商业功能的商业性建筑更是丰富多样。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发展趋势是以商业为中心,综合多种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地区。商业环境总是处于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中,成为容纳不同功能和行为的综合体。城市商业入口空间环境的设计需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图4-5),保持功能与空间特色的多样性,强调不同商业功能规模的混合、不同审美意向的混合、多样的商业公共空间环境以及能够积聚各种人和各种活动,恢复自然有机的城市状态。我们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它对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生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要杂而广,因为只有纷繁的商业环境,才能具有最大的包容性。我国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历来是传统的公共活动中心,人流熙攘、充满生机和活力,空间尺度宜人,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多样化的消费服务内容,所以我们当今城市也要保持其原有的多样性的特点,以满足人们对环境丰富性、复杂性和趣味性等多层次心理需求,增强其吸引力和活力。 5人性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商业建筑的入口如何进行宜人化设计,为人们提供尺度上的舒适性是涉及成功的关键。根据人的空间体验,视觉尺度来确定入口空间的精神氛围,造型尺度:加强建筑的细部造型和饰面材料处理,引起人的强烈的视觉感受;利用小尺度的构件如门廊,楼梯和装饰来降低空间的感觉;利用绿化,庭院,座椅,栏杆等建筑小品,创造浓缩的生活气氛;空间为人而设,空间因人而活,没有人愿意光临死水一潭的空间。商业建筑的入口设计要以人为本,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尽量为人创造舒适方便的条件(图6)。无障碍设计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初期,由于人文主义的呼唤,当时的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一一无障碍设计。它的出现,旨在运用现代技术履行环境,为残疾人和老年人创造一种环境条件以能够支持他们独立的活动,以达到不需别人的帮助而能完成和参与各种日常活动。在商业建筑入口环境中设置的无障碍设施,既是社会对于残疾人、老年人及能力丧失者的关心,也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无障碍设施能消除环境中对上述人群活动造成不便的各类障碍,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宜人化的设计可以使入口空间既符合人的审美心理需要,又要满足人的安全需要,可以更好的展示商业建筑的内在空间功能品质,继而提升其商业使用价值。 6尺度与规模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商业创造“摩肩接踵”的商业气氛应保持一定的人流密度,以形成热闹的商业气氛。但是,过高的人流密度却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反的作用。创造合理的密度,要充分考虑个人的需求。对于合理规模的定义,由于入口空间的位置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很难给出具体的定义。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就外部空间尺度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一:“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的8-10倍尺度。二:场地的宽度为相邻建筑高度的1.5-2倍时,可获得较佳的尺度感。三:“外部模数”理论,一个富于生气感的空间,人与人、人与建筑之间应保持相互的感觉波及,这就要求外部空间应具备适当的尺度模数,该数值取20-25m,超出此距离互相的感觉波及就不复存在。据此理论分析,街道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1时,存在某种匀称感,当d/d时,随比值增大,两侧建筑成游离状,街道显得空旷、萧条感,而d/h=1.5-2时,空间尺度是比较亲切的,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快感(图7)。 如果商业建筑外部入口空间面积的绝对数值不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造开放空间的方法加以改善。底层建筑的后退或者架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底层的后退架空或者设置长廊,增加开放空间面积的绝对数值,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减小人流密度。这样处理的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开放空间,增加了城市开放空间的质量。对于大型商业建筑的入口开放空间,应该被划分成若干亚空间以分散人流,降低局部人流密度,鼓励均衡使用。没有植物和设施的大型的开放空间是难以引起顾客兴趣的,亚空间的创造应该清楚而微妙,否则顾客会感到特意被置于某种特殊空间而感到不适。亚空间的划分形式多样。可以利用铺装、绿化、休息设施、地形的高差等创造宜人的亚空间。此种围合,体现了由畅到聚,可以作为观赏、群聚休息的活动,从而平衡开放空间的利用率,减小局部的人流密度。 7防火要求 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十分重要,对于入口来说人员疏散更是重中之重。 7.1疏散时间 在商场人员数量基本确定时,就要对疏散体系进行合理设计,使人员能在安全的时间内疏散到安全区域。虽然在规范中疏散宽度和疏散距离是疏散体系中的两项重要指标,但其实质是人员疏散时间的控制。安全疏散允许时间除估算外,目前可以运用性能化评估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其作科学的预测。 7.2疏散宽度 现行的防火规范,为达到安全疏散日标常采取以控制安全出口宽度和数量以及疏散距离的方式来实现,疏散宽度以百人疏散指标计算。在设计中应确保实际计算的安全出口总宽度 百人疏散指标计算的总宽度。 8结语 入口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功能性要素之一,建筑没有入口就无法使用,也不会称之为建筑,至多可以称为一个巨大的空心雕塑。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对于整个商业建筑设计讲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作为商业建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居住建筑规划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相关探索不断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入口空间出现。
浅谈制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怎样抓好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 gmp的中心指导思想是“药品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可见生产管理在制药企业中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对此的理解,以及如何做好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发表的一些愚见。 一、首先做好人的工作 一个操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可以基本决定一个人的操作技能水平,也基本能决定一个产品的质量水平;而人的素质中,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实践加以培训和锻炼,其技能的提高是长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一个脚踏实地认真工作的操作员工,其技能水平大概为3年时间相当于一个中专生水平,5年时间可以充当一个大专生水平,这是实践出真知的伟大体现;但是,一个人的思想素质才是决定一个人的最终成就。思想素质欠缺的人,工作表现一般较差,拈轻怕重,偷奸耍滑,对生产工艺的严格执行打折,对工作质量漠不关心是其通病。究其原因,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工资分配或者发放没有达到其预期目标;领导不重视,没有体现其个人价值;上级对事情的处理缺乏公平、公证、公开等原则,引发无端猜疑;家庭关系恶劣,引发员工思想情绪波动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本人以为第一,把员工当作自己的家人予以对待,真正关心员工的生存状态,做到对员工的家庭情况、生产技能、思想素质了如指掌,生产中才能做到人尽其材;第二,做好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制定个人培训、考核成绩、思想等综合评定与工资提级相结合,最大程度的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第三,制定一个竞争淘汰机制,包括岗位负责人的竞聘,让绝大多数的员工有表现个人价值的机会;第四,争取公司的政策支持,比如福利待遇、工资定级等必须要与人力资源部配合才能完善与执行。应该说,所有的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比较困难的,人有思想、会思考,但是也有感情!在自己无法做好人的素质问题情况下,自己力争在管理上与公司站在一起,处理问题上与员工站在一起,既要把握好原则尺度,又要掌握好灵活,否则劳心费力不讨好。得不到公司的支持,处理不好棘手问题;得不到员工支持,自己的政策与管理就失去了执行的基础。告诫一条:管理中千万不要因为员工与某个领导的私人关系而放纵了对其的错误处罚;也不要因为某员工对你有意见而打击报复,此乃蠢人之举!记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管理人,一定要攻心为上! 二、搞好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 都知道公司为销售服务,部门为生产服务的经营管理理念,但是现实中并非如此。任何部门都可以借各个环节来遏制生产,必要时可以使整个生产进程严重受阻!这绝非危言耸听,包括伙食堂的师父。一个制药企业其经营目标是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追求其利润最大化和市场占有量。因此,生产部门就成为销售部门的直接后勤保障部门。如果建立一个部门关系金字塔:最高层为销售部,第二层为生产部,第三层为物料供应、工程设备、质量保障、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由此可见,物资供应的不及时、设备检修的不及时、物料质量的检测不及时等,其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打乱生产计划——此乃正常生产情况下;再者,加上部门主管之间的矛盾、斗争,消耗企业的资源而满足个人的私欲,这是目前中国企业的一个丑陋的通病。所以,一个生产主管需要花费不少的心思与精力去搞好相关部门的关系,而且还是部门主管的关系。但是,记住一条:切记卷入部门纷争的是非之中,免得惹火上身,殃及池鱼。 三、加强直接下属的业务培训与指导 所有的生产环节,不可能事事都亲历亲为,自己再能干,精力与时间总是十分有限的。一个好汉三个帮,确实只有自己的贴心助手鼎力支持,才能把自己的施政措施逐渐到位。但是,下属的能力又需要不断的锻炼和培养,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点拔点拔,让他们学会管理,还要授权让他们大胆管理,让他们学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反馈等管理手段,并且注意各个阶段的重点注意事项;同时,自己还要随时为下属的过错承担责任,切记逃避责任,推诿过错!否则,将逐渐失去你的助手而沦为孤家寡人!出现的过错,并不可怕,但是要仔细分析:属于工作程序问题,修改工作程序;属于人员问题,注意加强教育。只要做事,就有出错的可能,问题关键是找出出错的原因加以改正。另外,直接下属的业务能力、素质也决定了其言行的影响力,必须加以适时教育与指导。 四、加强自我能力的提高,不断加以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进步,必须时时注重学习和加强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教训,警戒自己加强管理;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理论缺陷;学习的对象有很多,但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还是向自己的一线员工学习,他们的长处在于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且最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千万不要低估了员工的能力!生产中出现的任何技术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个时机都是学习提高实践水平的一个机会,千万不要逃避!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gmp,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浅谈制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药企业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 1精细化生产管理内容 由于制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直接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影响,因而必须对其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监管,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对生产进行严格监督。另外要最大限度利用企业资源,降低成本,制药企业要利用精细化生产管理最大程度扩大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将运行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指标之一。另外,依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制定精细化管理思想,通过客户需求的转变拉动生产循环体系,继而对价值链进行影响,精细化的具体任务是消除浪费,这也体现了价值流分析理论。在生产中精细化生产管理会受到库存、生产以及多余动作等影响,因此制药企业在生产中必须予以重视。最后,介绍精细化生产的优势,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能够得到极大的缩减,对制药工厂库存的占用比例极大减少,产成药的库存量减少为原来的1/4,最重要的是药品的生产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 2精细化生产管理特点 2.1拉动式准时生产 生产需求控制方式主要由下游提出,即用户才是生产的最终起点,生产的控制主要以用户需求为主。这种生产方式主要以物流平衡作为主要的控制目标,以此降低库存。在生产环节中生产节奏可以认为控制干预,从而平衡物流。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必要。 2.2提高货款回收率 库存过剩是降低药品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一大影响因素,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不以客户需求市场需求为基础,因而很多制药企业库存过量。另一方面大量的货款不能及时回收也进一步加重了制药企业的负担。通过精细化生产管理,降低制药企业库存量的同时,加速货款的回收,以此令企业的物质资源、资金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发展空间。 2.3提高质量管理 在制药企业生产流程中,生产模式是管理生产的重要内容,而精细化生产管理的实现需要全面管理。全面管理主要针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实际的生产中为了确保药品质量能够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范,就需要从生产人员着手,不但要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还要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及时发现生产中的质量问题,正确处理质量问题。必要时可以提产整治,对精细化生产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工具进行检查,从而保证后期生产的顺利。针对此类问题可以将组织、技术人员结合起来,通过二者的配合保证生产质量的提高。另外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所有的工作人员应当团结一致,保证服从上级规定,积极的完成工作任务。深刻认识个人利益是同集体利益紧密相连的。最后可以以内部评审团的形式对企业的内部工作进行协调,以此平衡企业内部矛盾,监督生产质量。 3管理过程分析 3.1培养专员 我国的制药企业要继续培养一批专业的精细化生产推销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精细化工具来达到节约生产、提高收益的目的,可以通过对生产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理论培训课程的施行能够将精细化生产管理思想通过实际的案例呈现在员工面前,让推行小组的成员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接受精细化管理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的现场培训向推行小组介绍药品生产企业的运行模式,再通过对现场调查数据的收集分析,总结出药品生产的精细化完善举措,尤其是药品的规格、质量、包衣、吸收状况以及是否产生副作用等。 3.2建立样板生产线 制药企业需要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样品生产线,这是由于精细化生产管理的工具和方法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推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办法来实现制药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实际上,我国制药企业实行精细化生产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不断总结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组建样板生产线不仅能够规范生产管理和药品质量,还能够极大提升制药企业的生产效率,尤其是在药品的推行过程中,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推行模式,还可以在精细化生产专家的帮助下完成样板生产线的制定,从而形成一套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的精细化生产管理体制。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协调控制生产,尤其是生产工艺的调试与药品质量监督,最好委派专业技能熟练的人员进行操作,从而避免制药企业在实行精细化生产管理时遭遇瓶颈。 4结束语 中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逐渐的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而精细化管理的推广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实现企业根本性的转拜年。企业的生产最终面向的是顾客要求,因而产品价值以及产量的确定都是以顾客作为出发点,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也是客户需要,精细化生产管理恰恰同这以理论契合。此外通过精细化生产管理,企业能够一改粗放型管理模式,降低生产中的资源浪费,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率,从侧面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运行模式改革也受到精细化生产管理的影响,一些浪费、开发周期过长以及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库存过剩、货物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企业在精细化生产管理模式下,资源能够充分被调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最后,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方式后,企业内部各个环节都会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使得每一环节之间的协作性更强、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生产过程中就不会发生生产脱节现象。不但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还会降低企业库存,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文章主要阐释了精细化生产管理在制药企业中的应用,并针对管理内容以及相关特点展开了探讨,结合目前我国制药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提出了相关措施。以推进精细化生产管理在我国制药企业中的应用。通过精细化管理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制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管理模式。最后提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必须加快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推进我国药品生产业的发展。 作者:董璇 单位:冀中能源邢矿集团生活后勤服务分公司 浅谈制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药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汇报 近年来,制药企业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加强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规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各项管理措施,扎实抓好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和人员管理等,切实查找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及时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全面推动了企业生产管理的深入开展。下面就做好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汇报如下。 一、抓计划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生产管理流程中,我们把关键控制要素贯穿于整个流程之中,根据每种药品需求的统计结果,计算出每种药品的生产周期,更合理地安排生产计划,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及时掌握了各生产车间的生产情况,使生产计划的制定更趋于合理,并能根据生产能力进行适当调整,成本控制也更趋简单、快捷。在编制企业生产计划时,我们根据防病治病的需要,根据本地区化工原辅料、物料等情况以及现有生产能力,参考历史消费水平和供需发展变化趋势,采取革新、挖潜、改造等措施,不断增强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治疗性药品,本着需要与可能,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的精神,积极组织好药品的生产和供应。企业接到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后,我们充分发动各部门员工,制订措施,快速组织好生产,保证生产计划的实现。在执行计划中,我们严格按照2014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以及2014版《中国药典》新规范新标准,教育员工积极学习和掌握运用新法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岗位技能。同时,企业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使我们的药品质量达到或高于法定标准。 二、抓成本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医药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医药生产企业将面临生存、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控制生产成本,使其产品在市场上有价格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制药企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注重从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全面地实行管理和成本控制,努力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质量好、成本低、价格合理,从而获得市场的认同,并占领市场,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 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搜集市场信息,以消费者的愿望和市场竞争对手现在的实力及将来可能变化的趋势,以及自己的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生产条件决策开发品种。我们在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就提前做好产品销售的前期工作,如产品销售方案,包装设计,包装规格的大小,包装材质的选择等。我们还充分考虑本企业的生产设备条件,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为产品的投产并尽快占领市场打下基础。同时,测算好产品的生产成本,目标利润,为产品的销售方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产品生产阶段,我们树立质量成本观念和狠抓产品质量。医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尤以安全性、可靠性为先,否则,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采取降低质量成本的方法有: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加强原辅料药材的质量控制,加强中间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生产过程控制,签订质量经济责任书等。在降低直接材料费上,我们对所有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实行集中招标采购,从外来价格上控制生产成本;增加价格的透明度;严格控制原辅包装材料的损耗,根据不同品种的生产实际情况,每一个品种都要制定原辅包装材料消耗定额,并纳入成本考核;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得率,降低原辅材料的生产成本。在降低直接人工费用上,关键岗位的人员保持相对不变,其他技术性要求较低的普通岗位通过转岗或招季节工来完成。同时,尽可能培养“多面手”,让员工可以到不同车间的相应技术岗位上岗,这就弥补了因季节性生产而导致的人力资源闲置而造成的浪费,也大大地降低了直接人工费用。在降低生产费用上,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提高厂房、设备利用率;实行“以销定产”,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库存,减少浪费;加强水、电、汽的考核管理,并与其岗位人员的经济挂钩。 在产品销售阶段,企业的领导者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注重加强对这部分费用的监管,并实行严格预决算制度,一切开支均应确定标准,按标准列入年度预算,经有关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共同审查批准后执行,年终送审决算,以杜绝浪费。总之,一切要以市场为导向,避免产生浪费。 三、抓生产管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生产管理的重点是把好最后一道关。我们严格按照GMP理念“不生产不合格品”,强调对药品生产从原辅物料入库,到成品销售的全过程的控制,如厂房、设备、设施、物料、人员、检验、监督、管理等全部硬件和软件。在药品生产全过程中,影响药品质量的事件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生。其中,人为差错以及药品的污染和交叉污染是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克服人为差错,降低对药品的污染和交叉污染。一是起点控制,对原辅物料、装备设施、生产文件、生产人员等,在进入生产现场前按GMP的相关要求进行控制,对不符合的应及时纠正或不允许进入;二是过程控制,严格控制药品制造过程中差错和污染的发生和传播,按生产文件规定生产、清场、清洗、消毒、灭菌;三是标准控制,对各控制对象需要控制的内容、方法、指标,应有书面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执行,不可随心所欲;四是系统控制,对提供原辅物料、装备设施、工程建设、咨询服务等供应商及其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按GMP要求进行控制,形成GMP实施大环境的系统控制。 对于生产管理,我们首先转变观念,在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接受GMP理念,全面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定、办法、标准、程序的基础上,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规范化运作,使企业一切活动有章可循、责任明确、照章办事、有案可查,以达到有序、有效管理的终极目标。 安全生产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紧密相连的系统,它包括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等环节,在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被管理者忽视都有可能使安全生产大打折扣,造成事故隐患。把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纳入到企业生产考核的体系中,可以使管理者从思想到行动上都重视起来。因此,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坚持以理念宣传为重点,以落实责任制度为保障,以优化企业生产环境为基础,狠抓安全生产,确保员工健康安全,做到文化铸魂、理念引导,切切实实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安全工作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全员、全覆盖的责任和制度体系,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合检查、飞行检查等形式,督促各项制度的认真贯彻落实,同时,把安全生产纳入各部门、员工绩效考核之中,使之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抓制度管理,有效提升执行力 执行力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一个企业工作的成功是要靠出色的执行力来作保证的。当工作目标的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这时候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作为我们如何提高执行力来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呢? 一是树立执行理念。提升执行力,理念要先行。有好的理念,就会有好的执行力。企业的执行理念就是“雷厉风行,无条件执行”。在各项任务目标已确定,各项制度措施已完善的情况下,广大职工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无条件执行。我们鼓励广大职工在执行上比精神、比速度、比作风、比效果,切实把决策部署执行到位,把目标任务分解到位,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落实执行责任。责任,是企业具备执行力的关键。决策一旦形成,就必须坚定执行,不能打任何折扣,更不能讨价还价,否则一事无成。保证执行到位的关键一要明确责任,二要树立危机意识。对于上级下达给企业的任务,我们逐级签订责任状,任务层层分解,做到个个有目标,人人有责任;责任清晰到人,时限界定到日期;强化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使大家都不敢懈怠、不能懈怠、不甘落后,形成了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好局面。 三是提升执行能力。我们注重加强企业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做到主动作为,干成事,不出事,能经事;各级级管理人员做到有境界,善管理、精技术、能出活;广大职工做到重品行、守纪律、精技能,不断提高执行力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执行过程控制力,提高职工服从听命的能力、规范操作的能力、遵章守纪的能力。 四是健全执行机制。提高执行力,只靠自觉性是不行的,还要有健全的执行机制,形成规范、持久的执行力。我们通过科学设定工作任务和责任目标,不断完善考核的程序、标准、办法,强化经常性的监督,加强过程控制,逐步建立起以科学民主的目标化决策机制、责任制衡的刚性化执行机制、督查考核的制度化监督机制、奖惩兑现的导向化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目标绩效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科学的、系统的目标绩效管理,将任务目标分解为多个层次,将目标融入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中,将岗位职责细化、立体化,使每个目标层次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形成管理闭环,做到奖罚分明。 五、抓队伍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一是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最终成就。思想素质欠缺的人,工作表现一般较差,拈轻怕重,偷奸耍滑,对生产工艺的严格执行打折,对工作质量漠不关心是其通病。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坚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把员工当作自己的家人予以对待,真正关心员工的生存状态,做到对员工的家庭情况、生产技能、思想素质了如指掌,生产中做到人尽其材。二是加强员工能力的培养。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进步,必须时时注重学习和加强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教训,警戒自己加强管理。在生产管理中,我们积极做好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理论缺陷;学习的对象有很多,但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还是向自己的一线员工学习,他们的长处在于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且最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三是提高职工积极性。我们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比如福利待遇、工资定级等做到严格执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生产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在制药生产管理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先进单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虚心借鉴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严格按照GMP规范要求,健全完善药品制造的整个生产全过程人财物、供产销各环节管理制度与规程,加大现有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制度的实施与执行效果。我们将要求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立足本职工作,放眼企业管理的发展变化,从抓各项制度的执行效果入手,努力推动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展望未来,公司将砥砺进取,持续创新,继续秉承“以品树人、以德酿药”的企业宗旨,坚持“挚真质纯”的经营理念,培育优秀的管理团队,全力以赴做好生产管理工作,强化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着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稳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致力于建设适应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努力建立企业百年品牌,最终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专业制药企业。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建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探讨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行业的建筑设计也有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主要就建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引 言:现代城市园林的功能不仅要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还要创造合理的适合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现代园林的建设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城市建设中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就当前我国的城市大体规划方向而言,建筑景观设计的统一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符合大众需求的同时也是和国家提倡的环保建筑理念相统一的。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行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城市建设实际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化建设中,由于建筑的不断修建、土地的不断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变得日益狭小,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工作的繁重等都会给城市居住者带来身心上的疲惫和压力。面对这一现象,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将会是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自然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能够从心理上满足居住者的需求,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缓解城市压力和身心的疲惫,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一座赋予美感的城市,是相关的城市规划者、建筑设计师以及园林景观设计师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只有达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城市建设呈现出真正的美感,赋予城市艺术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2 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把建筑打造成园林化居住园区,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图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环境要素,使建设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2.2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是构建建筑实体周围环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景观设计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从而增加建筑的满意度,发挥建筑建设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要发挥以人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体的心理,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居住人群对建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而使各个年龄阶层人的需求得以兼顾,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切实提高建筑的效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得以放松。 2.3 地域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由于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2.4 功用性原则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规划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说休闲以及运动和娱乐。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比如一些运动器材和场所的规划,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建筑居住人员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有很多居住区设计美轮美奂,但转来转去没有一处可供坐下休息的地方,让人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因此要强调休息设施的合理配置。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体。 3 城市建筑景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3.1城市建筑景观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开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片面地考虑城市建筑主体设计、景观手法与生态规划,而对环境治理与公共安全缺少同步考虑。二是在用地紧张污染颇重及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使得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与开发过于盲目,生态化建设的不足,使生态调节能力弱化,造成掠夺性生态破坏。三是建筑景观设计的人本意识不强,过度挖掘商业价值,而往往会忽略人的真正需要。四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筑开发方式单一,缺乏人文内涵、生命力与观赏价值。五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区域管理力度不够,经验不足,多由临时施工管理组织,且缺少房地产、交通、园林、公用设施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建设全程。 3.2 我国城市建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我们所设计的建筑景观方案除了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与人文效益之外,还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以顺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并为以后的发展留有空间。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应在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促进自然的良性循环为前提,以适度开发为原则,以城市长期的可持续展为准绳,政府控制与市民监督相结合,把我们生活的中心区域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3.3 城市建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要点 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生态友好型的社会。在城市建筑开发过程中重视环境因素,坚持生态设计的理念,尽量减少原生态破坏,尽量利用原有生态条件,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态环境的自给率;规划时确保共享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与组合改造;设计时坚持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维护原则,增加景观的生态复杂度,实现城市建筑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4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 在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时,应立足于建筑范畴的大环境, 这里可分为宏观(城市)、 中观(群体或单幢建筑)、 微观(建筑内部环境)三个层次。 在宏观方面要通过对整个城市的基本状况的相关文献与统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采取现场勘查、观察记录等手段掌握有效信息,在充分了解本区域的历史文脉情况、自然特征与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策略,分析区域功能特征及整个城市功能间关系。在中观层面,要明确规划对象,立足现实情况进行方案的构思和起步,整合与选择;初步设计阶段要注意城市功能布局结构规划,空间与景观结构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与绿化规划,强调主次分明、整体协调性、经济性充分考虑到景点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的相互关系。微观层面也即深入设计阶段,主要包括总平面布局与定位、竖向设计、绿化设计,地面铺装设计、管网综合设计与环境景观设计。 4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人们对于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良好的建筑质量,还需要追求建筑的美感,充分迎合人们的审美观点,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和统一,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新中式风格在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摘 要:景观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将其应用在公寓建筑周边环境的规划中,可以起到美化周围环境的作用。在我国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中,传统的本土性景观比较多,这种类型的景观也被称为新中式风格的景观。新中式风格的景观应用在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中,体现了设计师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当地风俗的传承,这也可以更好的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景观设计更具中国特色。新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古典园林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以使景观设计更具文化内涵。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体现 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建设的风格也比较区域现代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对居住环境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寓建筑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建筑类型,其建筑风格比较温馨,建筑的外形也比较现代化,比较符合年轻人对个性化的追求。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一直比较快,但是对公寓建筑的建设经验却不多。公寓建筑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相关设计人员必须提高景观设计水平,为了改善景观设计抄袭严重的现状,设计师可以在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中增加新中式风格,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我国的历史与地狱文化,也可以更好的向世界展示我国传统的文化,并提升我国景观设计的水平。 1 新中式风格景观的概念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寓建筑景观设计的水平越来越高,为了增加房源与建筑物的吸引力,房地产开发单位,增加了公寓建筑的景观设计。但是,由于我国公寓建筑景观缺乏设计经验,所以,抄袭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设计人员,为了简化工作,一味照搬照抄,降低了景观设计的质量,而且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建筑景观个性化的追求。新中式风格的景观是在传统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对景观设计内容的扩充与优化,其在景观设计中增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俗民情,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且吸取了传统古典园林的精华,提高了景观设计的水平。新中式景观风格加入了现代文化,其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较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审美眼光。新中式风格是景观设计不断发展的产物,其代表了公寓建筑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一种全新的风格,其使得我国公寓建筑景观设计更好的体现了中国特色。新中式景观不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加入西方文化的精华,这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新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体现了人们对优质生活方式的追求,其可以美化建筑周边的环境,营造出绿色的生活空间。新中式风格的景观,加入了中国传统符号与图案,使小区的景观更具观赏价值,而且也传统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内涵。 2 新中式风格在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2.1 色彩的体现 景观设计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色彩是比较直观的元素,为了增加景观的美观性,可以选择多种颜色艳丽的植物,增加景观的色彩。新中式风格的景观,在选择色彩时有着一定特点,为了更好的体现中国文化,设计人员运用了大量的国色,比如中国红、琉璃黄、玉脂白等,这些颜色对宣传我国历史以及传统文化有着积极影响。另外,设计人员还需要对景观材料的布置风格进行定位,在传统元素中增加现代化理念。利用黑色及木原色,打造出低调、o隘、和顺的“新中式”风格的景观空间。诸如观亭、大门,还有廊架以及部分构筑物采用琉璃黄和中国红较为常见,以此来营造典雅、宁静的景观氛围。运用直白的色调在景墙的装饰面、雕塑小品、散置的石子,代表吉祥如意和纯洁。国槐绿用作植物的颜色,加上一些小花的点缀,情景优雅,氛围清新幽静。为了突显新中式景观设计的现代和古典结合的完美景象,使用最自然的色彩――木原色为宜。 2.2 传统符号在新中式风格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传统符号一直是我国千年灿烂文化的象征,符号代表了文化的古典和历史的美好,诸如白虎、青龙、玄武、朱雀、双鱼等等图案都有吉祥如意的寓意,这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吉祥物。五行指的是金、木、水、土、火,再加上甲骨文和象形文字,这些元素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日、月、火、云等都代表着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典故和文献数不胜数,著作汗牛充栋。代表吉祥的文字是福、禄、寿等,传统植物石榴、荷花、牡丹等也有美好的寓意。这些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传统符合,历史渊源深厚,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可塑性,是文化的代表元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 2.3 景观植物设计在新中式风格中的配置特点 在景观植物设计中新中式较我国传统园林植物设计更加简单明了,传统园林的植物层次多样,品种繁多,而新中式则简单整齐,自然造型。层次分明,一般只有二到三层,品种选择不多,形式上穿插左右。为了营造的具有中国文化意境的景观空间感,垂柳、竹、迎春等植物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新中式”景观植物设计区别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设计的特点在于,它更为简洁明朗,古典园林植物种植以自然形、多层次、多品种植物混植,而“新中式”景观植物种植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植物层次较少,多为2~3层,一般为乔木层+地被层+草坪,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品种选择也较少。“新中式”景观植物设计主要采用自然与修剪植物相结合,植物选择枝干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种类为主,如:竹、水石榕、垂柳、桂花、芭蕉、迎春、菖蒲、水葱、鸢尾、马蔺等植物,营造简洁、明净而富有中国文化意境的植物空间。万科第五园,以竹为基调,配以连翘、鸡蛋花、水石榕、菖蒲、葱兰、蜘蛛兰等,营造宁静、飘逸的空间。在售楼处近处的竹子与中景的鸡蛋花及远景用规则种植槽限定的水生植物,构成远、中、近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在水系与建筑连接处,用菖蒲、水葱等软化建筑与水面生硬的交接关系,丰富了水系的倒影,增添了空间层次。 结束语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景观风格,其在传统景观设计中加入了我国特色文化,可以使景观设计更具文化气息,也可以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有的设计人员,为了简化工作,一味的对国外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进行照抄照搬,使得我国景观设计行业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公寓建筑中应用新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可以满足人们对个性化景观的追求,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精髓的结合。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浅析绿色建筑的生态景观设计 摘 要:绿色建筑实现建筑融入到整个大环境系统中,实现建筑与生态的完美结合。绿色建筑设计规划要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思想,要坚持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基本原则。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设计;功能 1 绿色建筑与生态景观设计的关系 1.1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获取生态效益和休闲功能为取向,所进行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建筑形式[1]。绿色建筑要具备以下特点:绿色建筑要和自然环境、人亲和,建筑和环境的永续发展、和谐共处。尽量减轻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节约能源及资源降低自然环境负担;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生活空间。一般称为“四节一环保”:节地、节水、节材、节能以及保护环境。 1.2 生态设计与绿色建筑结合的联系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合理生态的景观设计帮助。景观的室外环境设计核心应该是朴素的、简单的,与生态、自然相结合,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与地方性、民族性特点相结合。小区的喷泉、雕塑、亭台、大理石铺装等则是过于强调装饰性的景观,与绿色建筑的理念相左。小区的景观设计在保证建筑环境的舒适度下,用普通的材料、较少的投入、简单施工、最大的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就势造景。一般使用本地乡土植物树种,少用化石能源进行景观局部改造,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让小区整体风格与原有空间相融合和协调。 2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 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建筑设计与自然的对话的一个过程。生态设计在设计、建造和管理过程中尊重自然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的始终。自然系统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给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选择。每一个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完善、健康系统,生态系统是没有废物。生态设计考虑各种生态资源的利用:变落叶为营养,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同时保证系统完整。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交接处,称边缘地带,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种,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自然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自然系统远超人的设计能力,生态设计要尽可能的利用原生态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改变。生态设计尽可能使用原生材料和可再生原料,最大化的循环使用场地上的材料,增加了土地使用效率,减少了施工废弃物;减少水资源消耗。 3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选址时首先要将安全性放在首位。结合制定的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要求,优先选择使用率较低的旧区、已经开发的建筑用地、基本开发条件良好的用地等;选址要考虑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发生,避免其对建筑物产生的各种危害。确定最佳实施方案。好的施工方案有助于节约用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开发的成本。施工方案确定前要认真勘察施工地点,考虑建筑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方案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和细节化施工环节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建筑更多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在设计的时候要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建筑对传统能源依赖,传统能源不可再生,环境负担重,开发易损坏周围生态环境。建筑设计要加大对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深层开发和使用,降低建筑能源利用时对周围环境方面的影响。 建筑规划与功能选择的要点。建筑规划直接影响绿色建筑在生态方面的作用,规划时要同时考虑相关经济指标和绿色建筑的功能进行合理规划,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安全、绿色的要求。初步设定绿色建筑规模、位置和体量,在规划设计中,还要通过协调和配合等方式把握建筑的整体特征,以此为基础解决绿色建筑的各种生态景观设计,如间距、采光、防火、交通等。 4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改变传统建筑功能简单,绿化景观设计简单的模式。生态景观设计使原来功能建筑和生态绿化景观进行了完美结合,二者成为了一个综合体。使现代商业建筑、住宅小区结合独立庭院绿化、平台绿化、屋顶花园的中心庭院设计思想的建筑与生态景观结合的综合体。 4.1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原生态环境资源。自然的生态景观远超人力设计,保护了自然生态就是好的生态景观设计。场地建设不破坏自然水系、基本农田、当地文物、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森林;景观设计中避免构筑物反光也无直射光射入空中,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的要求,避免了对周边项目和建筑物光污染干扰。绿色建筑对室外生态污染进行了良好的控制。 绿色建筑景观设计采用因势而导模拟自然界的高山谷地景观,以当地的绿植为主绿化环境,设计可以采用合理的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布置方式。绿色建筑生态设计地面可以采用透水设计,绿化地面和镂空植草砖、室外停车位以及部分道路采用由透水面层、找平层和透水垫层组成透水材质;地库顶面景观设置雨水排水设施;除地库外其他土层要采用非黏土,增加土地储水量,透水地面面积一般占项目室外地面积的60%以上。 4.2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的能源利用设计。绿色建筑应增加绿色能源供能系统,降低项目对传统电力的依赖,将绿色能源规划和景观设计进行紧密结合。绿色建筑结合生态景观设计使建筑综合体更加节能,能源利用率高。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项目适度使用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例如:绿色建筑使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板与建筑房顶、墙面和景观外表面结合,即可以起到装饰建筑和生态景观的作用,建筑又有了发电作用,一些建筑的太阳能发电量甚至超过了建筑用电量。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绿化采取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景观灌溉系统采用喷灌与微灌相结合的自动控制系统。选用压力补偿滴灌系统,防止倒吸。对草坪和花卉类用旋转型微喷喷头,并依据用水量选不同喷头。各种不同样式喷头的选择及满足了绿化灌溉的需要,又起到了完善生态景观的作用。 4.3 绿色建筑的水利用与生态景观设计结合。生态景观设计降低了建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生态景观设计可以建设雨水回收系统和水处理系统,对建筑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景观水池进行雨水调蓄,完美的将蓄水池与景观水池进行了结合,不仅可以削减雨季地面径流的峰值流量,而且可以减轻排水压力,超出回收能力的雨水也会通过绿地调蓄和渗透能力进行存储使用。收集的雨水经过一体化水处理设备后统一回用。生活废水也是生态设计不可忽视部分。生活用水同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也同样进入了雨水回收系统。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利用方案,将雨水回收系统和建筑景观设计完美结合,降低降低水资源的消耗,优化了生态景观设计。 结束语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反映了人们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建筑的全新要求;它是让自然参与设计一种理性的融合;是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的过程。生态景观对于绿色建筑的影响和设计,决定了建筑的发展方向。发展绿色建筑以及相关的生态景观设计任重而道远。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古建筑元素在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中的景观设计融合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古建筑元素融入东湖听涛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原则,分析了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的古建筑元素现状,发现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从保护和利用、古建筑元素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原则等方面对古建筑元素融入景区中的景观设计提出了建议。 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不再讲求千人一面,而是追求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简洁实用原则相结合的,既科学又艺术的设计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博大精深,是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性、艺术性的重要源泉。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即是当今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文化复兴,建立民族自信的必要手段。 古建筑元素、东湖听涛风景区概述 古建筑元素即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造型意趣与技巧。若对其应用得当,可在现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中达到古今融合,文脉呼应,现代实用性与民族文化性相结合的设计深度与设计效果。 1.古建筑元素的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古建筑是人文元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建筑文化独立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建筑可分为古典建筑和仿古建筑两大类。古典建筑因其历史文化背景,一般造型丰富,结构复杂,雕梁画栋、角兽飞檐,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而仿古建筑指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历史建筑、古文物建筑,还原历史面貌的建筑总括。从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古典建筑或仿古建筑都是古建筑元素所研究的范畴。从狭义上来说,古建筑元素按元素的组群布局形式可分为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按元素的造型特点可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色彩等。本文所研究的古建筑元素,主要是从古建筑元素组群方法和建筑造型特点等两方面来分析古建筑融入景观设计的原则。设计师因地制宜、依山就水将园林建筑通过空间群体构图,把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轻巧灵活、天然野趣,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建筑审美观念。 2.东湖听涛风景区中古建筑现状 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我国最大的的城中湖。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和白马五个片区组成。它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教育科普融合于一体,是武汉生态景观资源中难得的蕴含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隗宝。 在此笔者主要分析的是东湖风景区中的听涛景区。听涛景区以其较为悠久的园林特色景观,成为东湖风景区中最早开辟、人气最旺,民众认可度最高的景区。 武汉东湖听涛景区湖岸线约3290米,1950年始建,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其中所攘括的古建筑元素有古建筑旧居、观景长廊、楼、阁、桥、亭等,其中亦不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清代的九女墩、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旧居);也有民俗的特色仿古建筑,如纪念历史的屈原纪念馆,赏景品画的滨湖画廊,富有古韵的艺术中心,湖畔的秀丽长廊、远眺听风的长天楼,临湖观水的湖光阁、颇富民族风韵的行吟阁、曲桥亭廊围合的碧塘观鱼等。其中无论是仿古建筑或是原有建筑都蕴含着各自的动人故事,深深的体现了湖北的特色文化和悠远历史。 3.古建筑元素融合的必要性 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中是一种本能的生存,而享受生态美感,将人文元素赋予灵魂情感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生活。古建筑亦是一种人文元素,如果当今的设计师们再不重视其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那么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很快古建筑元素就会被淹没在繁杂的世俗追求中。在有些地方将钢筋水泥铺满了景观园林中自然温婉的土壤,树木石林乃至城市里点点新鲜的空气也会变得冷漠多余,景观设计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景观设计是对自然文化、建筑文化、社会文化等文脉的发展与传承,只有把握好了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历史的延续性,宣传城市特色文化和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古建筑元素的独立性和组合性,如运用亭台楼阁、桥梁回廊的空间转换,不仅给人提供休息玩耍的地方,也给景区增添了古韵古香的历史韵味,创设了园林意境,让人们可以最大化的理解景观的时间空间的结合。古建筑元素不仅仅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更是记录历史史诗的纪念碑,在景区内注重古建筑文化的修复和创造,能让人们感受独特的民俗美感。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一:充分保护和利用 景区中的古建筑元素有仿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古典建筑,因此把古建筑元素融入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中的初衷,是保护古建筑原状不被破坏。古建筑不仅仅是代表了城市的一段历史,更是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底蕴,在城市景区中对古建筑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将古建筑元素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 1.保护历史文物,成立艺术文化中心、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艺术文化中心有湖滨画廊、屈原纪念馆、亚洲棋院、湖北省博物馆等。滨湖画廊是一条沿着波光粼粼湖水岸边形成的艺术长廊,包含着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在那里经常展示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或是书法雕刻,游客们在欣赏东湖的碧波秀美的同时感受艺术家们富有诗意的艺术创作,是景区中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之一。屈原纪念馆是一所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仿古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建筑融合。馆前竖立着屈原的半身像,展馆内陈列了有关屈原和楚国文化的资料史册,通过纪念馆弘扬湖北的地域文化,让游客们全身心的体验地域特色。湖北省博物馆建筑群,以楚国建筑中轴对称、高台组群的建筑布局格式组成,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艺术氛围。对待有一定艺术文化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群,设计师们可以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通过展厅观光的形式组织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民俗特色的展览。让游客们全方位的了解体验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在自然景区游玩的同时获取文化上的升华。 2.利用休憩玩耍的亭台楼阁,增添景致 在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的景区进行合理的设计保留、利用富有中国园林气息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建筑元素的空间构成形式,不仅仅可以给游客提供了人性化休息玩耍的设施,更增添了现代园林的古典建筑元素的景致,让园区中古建筑元素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真正享受到人文元素所带来的生态、人文、社会价值意义。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沧浪亭、湖光阁、楚风园、先月亭、可竹轩、长天楼、多景台、听涛轩等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线性的休息玩耍、如画风景的地方。古韵古香的亭台楼阁给湖光月色增添了一份古典的和谐与宁静。在沧浪亭享受林间的鸟语花香,在长天楼远眺远山,在岛上的先月亭,多景台独觅一份优雅,在听涛轩闭目感受湖水的沧海桑田,水云轩品茗“水云乡”,无不让人感受到武汉的地域文化,东湖景区古建筑元素的古雅别致。落羽桥,荷风桥等穿插在东湖之上的古典音符,完美的衔接了各个听涛景区的各个景点。走在湖畔上,漫步欣赏两岸的风光,这是石路古桥才有的意境。钢筋水泥是冰冷的,根本无法与湖水和谐共处。 通过笔者对听涛景区内不同功能形式的古建筑元素的分析和实地的探讨考察,生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协调融合的重要性和新时代的设计需求。同西湖等国内其他湖泊型风景区相比,东湖因其历史文化原因,名气有所欠缺,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所不足;而且风景区里的有些仿古建筑都是解放后所建,没有任何蓝本,属于应景之作。例如以上所分析的长天楼,屈原纪念馆等古建筑,随然都具备了一定的古典韵味,但是都是仿古的现代建筑,因此缺乏了一些真正的文化涵养。文化美感是需要历史的底蕴的,是需要时间来衡量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设计师们进一步探讨和考量。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二:可持续发展 在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古建筑元素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其历史的延续性。现代的建筑元素需要合理设置,才能与生态环境相呼应。大力发展古建筑元素造型特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把握好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宣传城市文化和历史韵律。古建筑元素从造型特点上,可分为: 1.建筑空间布局 通常都是一个主体核心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辅助建筑,中间用廊衔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群体。确保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协调性,有利于凸显建筑的艺术感染力。休闲的楼阁亭台是在景区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楼阁给人的印象四方开阔,多以六开间二至三层楼的格局为主,在树木远山处,适合远眺休憩。而亭台多建在环抱山水,景色清雅,视线开阔的地方。例如听涛景区的行吟阁,史建于1954年,位于东湖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与水相依,由荷风、落羽两桥与道路相连。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句。建筑依山就水,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层层飞檐,灰墙翠瓦,与桥、水、陆连接成线性风景长廊,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2.建筑形态结构 听涛景区古建筑无论建筑规模大小,基本由台阶、屋身、屋顶组成,梁柱作为基本骨架和受力构件,多为钢筋混凝土柱式或框架仿木结构,远观类似古典建筑,但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古建筑元素与景区的融入可凸显地域文化,例如从建筑形态结构方面考虑,可以再建筑的门、窗、屋檐、柱、斗拱、瓦当等方面注入地方元素,以建筑形态和结构细节让游客体会到地方建筑元素特色。 3.建筑材质 建筑用材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木材、石材,主要为满足力学工程需求。古建筑元素的建筑材质选择可根据地方文化适当多样化,突出自然风景和文化内涵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选择地方性材料,竹、土砖、灰瓦等,让建筑融入自然。 4.建筑色彩 色彩传承了古园林建筑的常用颜色,灰色的墙面,朱红色的立柱,墨绿如木的楼顶,无不显示出园林中古建筑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通过对听涛景区古建筑元素的造型特点分析,可以发现无论从建筑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和色彩方面,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要挖掘地方文化,结合实际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布局、结构、材质、色彩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古建筑元素,吸引游客、市民,在精神上对武汉的地域文化有身份认同感。 以地方文化的挖掘作为景区古建筑元素旅游开发和景观设计的基础,突出自然风景和地域文化,以文化吸引游客,以风景感化游客,让东湖生态景区成为武汉旅游的龙头产业和支撑点。通过对东湖听涛景区的系统分析,由此可以考虑到景区未来规划可以向旅游休闲度假区域发展,开发新的旅游热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引起人们进一步对生态景区中人文化可持续的重视。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三充: 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 1.避免古建筑元素与景观中其他要素之间相互衔接不协调 景区的环境受到了城市工业的一定影响,不单单是东湖的水质乃至古建筑等人文元素都受到了工业化的破坏。由于长时间缺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使得景区的人文元素有点单一简单化,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层面较为淡薄。例如异国风情园与其临近的蝴蝶花园,海洋公园等一系列景观建筑点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协调,因而景观文化情调不太统一。 2.古建筑元素要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体现景观意境 在园林景观中起到点缀和组织观赏的作用,因此古建筑元素的设计要根据景区的规划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使人工美和自然美相呼应,这也是景观设计最想达到的景观情境。景区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可通过利用地形,山顶、山坡、水面、植物等的环境景观要素设置建筑群组。例如在听涛景区观景平台旁的“碧潭观鱼”建筑群,是一组以曲桥亭廊相连贯穿一片山水湖池的园林建筑,巧妙的在平面上利用亭榭呈品字布局,体现楚国喜邻水面筑亭的建筑特色。 将古建筑元素融入东湖听涛景区设计中,需要科学的规划,建立主题东湖文化区。区域主题的旅游的形象是人文元素滋生的源泉,要将古建筑等人文元素主体化,才可以更加和谐统一,促进东湖生态景观的完善。不得不承认听涛区中古建筑元素相互之间较为独立,景点的衔接性过于缺乏。将艺术中心,亭台楼阁,长廊隔断,集会场所相互融汇贯通,具备了基本的游览指导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学习欣赏东湖文化。 目前城市景观有些注重形式主义,过于关注功能性,人们在享受城市景观的视觉美感的同时,人文元素和自然景观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一些设计师并没有把一个城市中的文化、科技、经济、自然元素等相关元素与景观设计做有效的结合,使得景观不再缺乏特色审美感。而透过以上就东湖风景区内古建筑元素的融合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建筑元素在当今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设计师需要不断深刻了解其中的价值与意义。将理论性的知识投身于真正的实践中,丰富景观的文化多元性,促使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为了能够为都市上班族提供一个与自然多接触的、舒适的办公环境,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将办公建筑中庭空间和景观设计的概念引入,对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作用进行分析,再对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最后对其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办公建筑 中庭空间 景观设计 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使都市上班族能够在办公室实现增加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成为了时展的必要途径,虽然营造出的这种绿色生态环境不能够与真正的绿色自然环境相比较,但是,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不但能够在物质上满足都市上班族的需要,而且还能使都市上班族们的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满足,让他们在上班的同时就能享受到绿色的自然环境。因此,在未来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景观设计在其它的建筑领域也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办公建筑中庭空间及景观设计的概念 1.办公建筑中庭空间 办公建筑中具有大面积的侧光或者是顶光采光面,并且是上下垂直连通的,高度可贯穿整个建筑,或者只是单层和多层的;空间的体积相对较大,且有一定的室外空间的感觉;一般位于接近入口和大堂处,也可以位于办公建筑的一侧或者是正中心的室内空间就叫做是办公建筑中庭空间。并且办公建筑中庭空间主要是用来供人们休息等候、通行、小聚交往以及设计景观的室内空间。 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指具有生态学、植物学、美学以及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对环境或者是建筑进行的有意识改造的一种思维的过程以及筹划策略,并且景观设计一般是以传统园林理论为基础的。简单的讲,景观设计就是采用工程技术和园林艺术等手段,通过改变地形、营造建筑小品、布置园路以及种植植物等方法,将一定范围内的空间设计成适合生活、工作、游憩的场所,或者是营造自然环境的一个过程。通过进行景观设计,不但能够让环境具有日常使用的功能,还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并且能够使生态可持续性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的作用分析 1.改善办公建筑的环境 都市上班族每天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办公室,而且,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气候条件又相当的好,所以在办公建筑中庭空间内,结合中庭空间的特点进行水景、建筑小品以及园林绿化等设施的布置,不仅能够使人与办公建筑、自然相互融为一体,使人们与花草、树木、水以及阳光等自然因素更加密切的接触,同时还能改善办公建筑的内环境,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密切和协调。 2.增强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自然性作用 虽然,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人造自然景观比较于真正的自然界形成的景观来说,其差别还是蛮大的,但是,在经过仔细的规划和设计之后,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将自然的符号进行缩小后充分的表达了出来,使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自然性作用增强。 3.增强办公建筑室内和室外的相互渗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已经跳出了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追求的是空间的流动性和模糊性,在很多的公共建筑中都想达到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所以,为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进行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借助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些造景手法,打破传统建筑的封闭模式,使建筑和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三、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分析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在进行实际的设计工作时,相关的设计人员就要结合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实际的需求和情况,按照健康、适用的原则来进行合理及科学的设计。因此,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有: 1.回归城市的自然景观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最后的目的应该是回归城市的自然景观,让每天处于密闭空间的上班族能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要想提升办公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和建筑中庭空间的设计水平,那么在进行建筑中庭空间景观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因为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实际上是代表了人们的某些理念和情感,所以在实际的设计中就是通过人工的手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自然景观当做是一种自然地符号融入进去。 2.坚持中庭空间的多样化情趣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不仅要能对空间的气氛进行转换,而且还要能够为建筑方位感提供专业的依据,并能够将可记忆的空间坐标提供给人们。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办公建筑中庭空间设计不但能够让人们轻松找到可回归的场所,而且还能带给人们安定感和放松感。因此,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多样化原则,这样不仅将中庭空间本身的魅力增强,而且办公建筑本身的功能多样化也会日益的凸显出来。 3.坚持生态理念的运用 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进,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建设工作的重点,并且,西方提出来的生态建筑的理念,在世界各国迅速的发展以及广泛的运用,并成为了办公建筑中庭空间景观设计的必然选择。因为,在中庭空间景观设计中,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在吸收太阳的辐射、促进室内空气的转换以及改善室内自然采光等方面都有者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时,应该坚持生态理念的运用。 四、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色彩与光线的设计 光线能够将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环境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变,如果能够很好的将色彩、光线、光影的特点以及层次变化的规律,融入到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中,那么就能够使景观的效果超乎想象。合理的运用自然光与色彩,通过朝暮以及四季的交替,光影的交织,能够使办公建筑的中庭空间出现虚实对比、似透非透、生动活泼以及变换多端的景象,并让上班族在不同的色彩下欣赏不同的景象,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会让上班族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与心态。 2.注意景观设计的选材 对于办公建筑中庭空间来说,一般选用砂和人造石等材料来作为中庭空间的硬质景观制作,因为,在我国,非常讲究假山艺术的石材,石在我国不仅具有对山的形态的概括,代表着抽象化的山,而且还有一定的人格涵义,所以对于石材的选择要相当的注意。在选择室内植物种植的时候,要注重植物是否适应室内的环境以及是否具有观赏性等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室内植物最好是选择无花粉飞扬、无不良气味以及无毒的,这样就能避免对室内工作人员造成过敏、中毒等不良的影响。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知道,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办公室已经成为都市上班族呆的时间最长以及使用人数最多的公共建筑,所以,在办公建筑中庭空间进行景观设计,不仅为上班族提供了一个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还在一些方面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在以后能够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中运用到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建筑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小区数量与日俱增,小区项目的景观设计是小区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关系到小区的居住舒适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如何优化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提高住宅小区的设计及建设质量。 【关键词】景观设计 前言 目前,我国住宅小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并且日趋成熟,但是,在小区景观设计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小区整体建设质量欠佳,本文主要围绕着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展开研究 。 1住宅小区景观环节设计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景观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从现阶段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来看,仍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个性。我们通过了解和走访一些住宅小区,可以发现很多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没有鲜明的特点和自己的创新,尽管景观建设可能非常细心,质量颇高。但是,从个性化和创新的角度来看,这些小区的景观设计缺乏个性,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和大众化的感觉,从而令小区失去了吸引人的地方,到处都是“模仿”的痕迹,雷同建设的现象非常普遍。 1.2功能性差、人性化设计不合理。现在,很多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不注重实质性的功能设计,人性化考虑不到位,而是追求外表的华丽和美观。这种忽视“功能第一”的设计思路直接导致了景观没有功能效果,只是单单作为一种观赏的景物,体现不出园林景观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 2.3协调性差。由于景观效果起到在整体建设中点睛的作用,尤其对销售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于是,很多小区的景观设计单位片面追求小单元结构的特色,缺乏从小区景观的整体角度考虑,缺乏与整体建筑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导致小区景观设计不协调,小区的景观像是被硬生生的分割成了不同的小区域,难以突出小区景观和周围建筑及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这种设计“分离”的弊端导致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较差。 2.4经济性差。部分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片面追求外观时尚和美丽,注重突出景观的气势,以提高小区的营销效果。于是,这些小区的园林设计和建设往往挥金如土,不断提高景观设计及建造的成本支出,这种设计的方法最终导致了小区房价上升,也间接提高了后期的物业管理费用。 2住宅小区环境景观的优化设计 住宅小区是人居住的单元,因此,必须要和公园、广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景观设计严格区分。小区景观优化设计必须要秉承一定的原则。具体来说,小区景观优化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则: 2.1优化设计思路 优化设计思路的核心在于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小区的居民享受到更加舒适的环境,所以,小区的设计必须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之前,要先调查可能会入驻该小区区域内的居民特点,从小区居民的职业构成、年龄结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居民的活动规律来进行景观设计,然后,按照人体工程学、行为学和美学的知识来展开设计,合理的配置小区的景观要素,科学规划小区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注重优化设计的细节,不论是在设计还是施工环节,都要考虑细节要素,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够提高小区景观的整体质量。总而言之,“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就是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对健康的追寻。 2.2优化设计主题 在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优化美学和功能区分两个要素,从这两个要素出发展开设计,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小区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然后把这些要素综合考虑,通过优化设计的方法来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使得小区景观既可以体现出小区的文化,又可以融合到自然环境中,从而提升小区的设计质量,提升小区的品味,使小区景观设计的主题鲜明。 2.3优化设计布局 随着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也应该注重体现时代特征,注重优化设计布局。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布局更加苛刻和挑剔,因此,在优化小区景观布局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当下最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还应该符合绿色小区的建设规范,以建设绿色、和谐、舒适的小区景观为目标。同时,要积极的和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合,实现智能化小区景观设计,从而打造一个集工作、学习、居家、娱乐等于一体的社会单元。 3分析住宅小区项目景观设计优化案例 某市某住宅小区在原来的设计方案的前提下,经过分析,配合使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从而打造出了生态园林景观,为小区的销售制造了更多的卖点。 3.1地形设计优化 3.1.1原来设计方案中讲究“多点均匀分布微地形设计”、“紧邻路边郁闭式苗木种植”。这种设计方法不仅会浪费太多的景观空间,还会带给人一种非常压抑的感觉。使人失去了和景观植物的交流的机会,没有高质量景观的效果。优化方案:在地形设计过程中,按照小区的实际地形和设计的需要,布置了“主峰”、“次峰”,主要的目的是体现出主峰的景观效果,同时,建设一个缓坡的草坪景观,这样就让景观显得张弛有度,景观给人的感觉显得很有层次感,业主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房子。 3.1.2原方案中,在垂直道路方向的方向布置了两峰,这样就导致纵向的山脊线的线条被破坏;同时,植物被布置在两山峰的侧面,把中心区域留下空白,这样就给人的感觉很压抑,也浪费了很多的空间。此外,由于把地形主峰布置在地块的中部位置,两边都布置了缓坡,这样就让人的活动都集中到了道路的一边,显然浪费了另一侧空间;苗木种植也在山峰外围,给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压迫感。(如图 1) 优化方案:在地形的外围墙布置最高点,同时,在地形的外侧布置一些高大的树木,将小区和外部的环境分开;空间的内部最好留有一定的空白区域,然后布置一些庭荫树、花灌木、花卉等,从而打造了一个既有层次感,又让人感觉很舒畅的观景空间。(如图 2) 3.2植物景观优化 原方案:秋季观赏苗木有元宝枫、沙朴、榉树、栾树、红王子锦带、榔榆、乌桕;冬季常绿树种有香樟、乐昌含笑、女贞。本项目开盘时上海正值春末夏初季节,所以春夏季景观效果尤为重要.原设计春夏季开花植物相对较少且分散,不能形成成片的色彩效果使得观赏效果一般。优化方案:增加原设计春夏开花植物品种和数量。例如可增加连翘、迎春、玉兰、碧桃、榆叶梅、茶梅、丛生紫薇、紫荆、金山绣线菊、品种月季、木槿、丁香花等植物,并主要在售楼处附近及场地主要出入口集中种植,做到乔木、灌木、地被和草地立体布置,达到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色彩变化多样的景观效果。给前来参观的客户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为保证销售中后期植物景观效果,在原有秋冬植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上海地区经过驯化后可以露地越冬的加拿利海枣、苏铁、布迪椰子等常绿乔木;蜀桧、金叶女贞、红叶石楠等球类:羽衣甘蓝、五星花、兰花鼠尾草、秋菊类、凤尾兰、狼尾草、芦苇等地被品种,同时也可以增加部分冬季观干植物,丰富冬季景观,如:垂枝槐、金丝柳、红瑞木、龙爪槐、白桦、芒草等。 3.3庭院优化 3.3.1围墙做法优化 原设计:原方案中的小区围墙下半部分是砖结构石材贴面挡墙,上半部分为铁艺栏杆。 优化建议:将原设计方案中的围墙下半部分调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侧采用防水砂浆摸面,从而起到了挡土墙的效果,而围墙外侧则采用石材贴面。(见图 3)沿着围墙的地形可以尽可能的靠近围墙且增加高度,在抬高的地形上种植苗木,减少外部噪音对小区的影响,同时将开畅空间留在围墙内侧供人活动。 3.3.2庭院中心设计优化 原设计:中心花园设计太过平淡,中心主题不强,空间构建不合理,活动空间布置无法展现人性化,与住宅小区庭院舒适度有差距。景观水系自然缓坡驳岸与草地过渡处,缺乏收边材料。泥沙会直接冲刷至湖内,污染水池,后期养护难度大,景观效果也不好。 优化建议:构建中心花园的形式花园也是整个住宅小区环境景观的重点,是居民社交活动、休闲散步、健身运动、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一般包括小型广场、健身器材、桌椅板凳、游憩小路、园林庭院灯等小品,有的住宅小区的中心花园还有喷泉、雕塑、亭台等小品。中心花园的规划设计应在满足突出小区主题、绿色生态的前提下,从实用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活动空间。由于住宅小区的空间尺度、实用功能、使用主体的不同,所以小区的中心花园的设计不能简单地模仿大型花园、广场的设计手法,要根据所在小区的空间尺度的具体大小,采用灵活的构图方式,使中心花园的图案、色彩、质地、结构以及植物的配置要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协调,避免生硬僵化。一般来说,中心花园是各景观元素的综合与重组,内涵丰富,设计时参照其他景观元素的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在各景观元素的细节处理上,要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人们的审美习惯,将单个景观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美观实用的整体。需要强调的是,在心花园规划设计时,必须注意植物的合理使用。将休闲、小憩、活动场所等各功能单位置于绿色组团中,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季相变化,保证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必须既要体现时代的气息,同时,又要结合小区的特点和需要展开设计。此外,住宅小区的设计要采取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法,以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绿色建筑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绿色生态平衡等特征的居住建筑环境。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景观的特点,再以厦门海沧某个楼盘的景观设计实践探索绿色建筑相关景观设计的经验。 关键词:住宅小区、绿色生态、景观设计 前言:当前,绿色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遍及世界各地,可再生能源与绿色部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不仅数量显著增长,而且绿色意识与观念正深入人心,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良好预期正逐年上升。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不同要求,首先要提高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同时在尊重传统文化、科学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生态景观设计,才能使住宅小区景观有个新面貌。 一、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景观的特点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指运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对室外环境景观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它的主要对象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美学、历史学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内容。生态园林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可以美化住宅小区,让住宅居民生活在愉悦的自然景观下,为他们提供调养身心,休闲娱乐的好环境,二是通过光合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净化空气;三是调控自然风,植物可以影响气流的速度和方向,起到调控自然风的作用。通过生态景观设计既可以引导自然风进入住宅小区内部,促进住宅小区通风,也可以防止寒风和强风对住宅小区内外环境的不利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发展性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会根据气候、时间以及时代的不同不断发展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景物的不同和具体的空间布局转换不同。所以在设计时,既要把景观对象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与传统的延续,同时又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充分考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未来生活影响。 2、综合性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且相互作用渗透的综合体,它包含自然景观和人义景观两大系统,它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综合性特点。 它不仅要研究各个组成因素,更重要的是将其综合为统一的整体,研究各组成因素与它们的相互组合关系。 3、手法的多样性 由于景观本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们所呈现的形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是设计者当地景观的构成和特点,运用当地的材料和方法,并结合时代气息的材料和技术而所做的设计。 三、关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的探讨 1、根据生态园林原理,在满足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应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中的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还要懂得不同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当这种认识与生态园林美学有机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地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以厦门地区一个已获得绿色三星认证的住宅小区为例,生态园林的景观设计要求设计者必须十分重视并且牢牢把握景观的动态性的同时,还应制定相关设计策略: (1)、对整个住宅区进行风光模拟:通过对各个代表时节的风向、风力和日照的动态模拟,得出一张不同季节最适宜室外活动和最需要遮阴的区域分布图,直接指导景观设计中功能场地的布置。 (2)、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绿色三星项目对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要求为30%,通过在地面或地下布置蓄水池收集屋面和地表雨水,同时经过物化过滤处理,作为后期园区浇灌及冲洗用水。 (3)、保证30%的绿地率:如今的住宅小区多为高密度建筑群,室外景观需保证软硬景比例在7:3以上,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 (4)、采用透水地面:对除了小区消防车道以外的其他园路及广场,尽量采用透水材料铺地。 (5)、节约用水:在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同时,大面积绿化浇灌采用节水措施,设置浇灌或者滴灌。 (6)、增加乡土树种的应用:采用五重植物配置,多层次、多种类地运用适当的植被,既丰富景观效果又创造生态的植物群落。 除此之外,在项目预算许可下,还可以设计人工湿地,靠雨水补充水源;开设人工护城河,建立自身生态系统来保持水质的清洁;布置大面积垂直绿化,改善建筑的节能性能并且丰富景观。 2、从功能出发,将健身广场、儿童活动场地、林荫树阵广场、国际象棋图案铺装及景观小品、螺旋形铺装广场、弧形花架、宿根草花花镜等景观要素,遵循动静分离、分区明确、适度围合、边界开敞的原则合理布局。运动空间开阔平坦、无障碍物;儿童活动区铺装图案柔和流畅、铺装形式新颖、色彩丰富、设备及材质安全舒适;树阵广场以极富动感的一组倾斜平行线为构图背景,树阵下灵活分布仿树桩桌凳,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空间。汀步石与卵石小路巧妙穿插,把各分区空间连接为一体,动静分区相隔却相见,创造轻松、休闲的感觉。 3、水是小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区泳池不仅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作为小区最大的水景,通过形式艺术化的处理,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与建筑物,雕塑,植物及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同时,在气候和养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设置戏水池,保证水质清洁,水深不宜超过35~40 cm。为防止摔跤,湿滑区域的边界处采用防滑材料并加以固定同时还应设置座位,以便成人监督儿童玩水。在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污水处理工艺与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小区良性生态环境建设。 4、在后期的景观维护中,注重采用节水措施和技术。在园区公共区域,布置高效率滴灌系统,将经过计算的水量直接送入植物根部,这样可以减少50%-70%的用水量。在大面积草地上采用自动浇灌系统,同时采用经过净化处理的水,作为景观植物的灌溉用水。 四、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 不仅要重视创造景观,同时要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绿色生态景观设计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综上所述,对资源和能源进行充分利用是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核心,要充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的关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的建筑居住环境模式,对于住宅小区及其环境设计,在构思中,要将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两者有机的结合,求得协调发展。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项目式教学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景观设计课程的现状,论述了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实施的必要性,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市场行情,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过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项目式教学 景观设计, 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就是把具体的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包括方案的信息踏勘,方案构想,方案绘制,现场施工以及后期成果检验和评价等的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最后还包括分析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是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景观方案设计的基本技能,具备从方案的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以及效果图绘制,立体模型设计的全套核心技能。但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此课程除了具有这些基本技能之外还应熟练掌握景观与建筑设计知识融合渗透对接的能力。所以把建筑设计技术的学生培养成为通识景观和建筑设计的通才也是此门专业课的任务之一。 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常采用重理论轻实践,大多以理论为主的模式。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出来工作后短时间很难融入到用人单位的岗位中去,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很严重。不能短时间内适应企业角色,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下我们倡导在建筑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及其相关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制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依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特点:1.缩短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时间。2.形式灵活,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3.有利于检验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漏洞,能做到查漏补缺。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紧跟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信息,加强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既能从事真实的项目工作,比如亲自接触来自一些设计公司的方案项目,也能接受到来自企业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职业,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能。 (二)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扩大知识面提高师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加入到具体的项目当中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指出,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师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三.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精心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 一般教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模块提出与之相关的几个项目任务,经过与学生的研究讨论,最终确定较合适的一个来实施。所选项目要尽量涵盖多项知识点; 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度 [5]。对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来说可以选择项目的内容既包含建筑设计又包含景观设计的项目来让大家实践。这样可以起到建筑和景观知识的交融。例如:可以选择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让大家来实施。建筑和景观相关的知识都得到了实践。 (二).现场踏勘考察,制定项目计划 在项目实训的前期阶段,教师应该多次引导学生到项目现场仔细踏勘了解设计场地概况,通过项目调研满足学生对现场设计所需要的信息的要求。随着设计阶段不断地反复都到现场观摩,加深学生对场地设计的理解,以学生为主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工作步骤和流程,并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 (三).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 学生按照计划任务和步骤开始动工,分工合作的过程终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以及同学讨论,以最佳的方案解决问题。此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的时候给与提示。 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以及成果,指导教师应注意检查考核和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分的办法,原则和形式,可以采用互评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接受公众投票的形式评比,结果按一定比例进入总分。 (四).做好总结 项目实训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包括总结设计构思,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选出完成该项目的最佳思考方法,步骤,以及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总结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设计技巧,方法,使建筑和景观知识达到良好的交融和互通,从而达到很好的实践效果[5]。 四.结语 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设计实训项目,关注项目实训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建筑设计知识和景观设计知识的合理搭配。让学生成为项目参与的主体。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水平设计人才。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昆明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文章以昆明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分析了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设计元素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和探索,以继承、创新、弘扬古建筑彩画文化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为目的,以期为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景观设计;传承创新 一、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当代景观设计作品因过多的追求外在形象,没有太多深刻的文化内涵,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更没有在景观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加以很好的应用,以至于造成了全国各地景观设计作品“千园一面”的痛心景象。当代景观设计从业者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更多的学习和继承。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通过对昆明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的研究,加以当代先进的设计理念,使得昆明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得以继承与创新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服务。 二、中国古建筑彩画概述 中国传统古建筑多注重依靠色彩加以美化装饰,彩画起着保护建筑和美化建筑的双重作用,也含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是建筑实用和审美的完美结合。因此,彩画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的艺术价值 昆明官渡古镇存有唐、宋、元、明、清时期众多古建筑资源,在这些古建筑的斗拱、门楣、柱壁、窗户之上,以及外檐木构架上都绘制有大量精美的彩画。并因其位于多民族聚集区和宗教区域内,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历经不断地演变,使其兼顾特点鲜明的地域性和宗教性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昆明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有:丰富的题材,精美的图案,广泛的内涵,独特的造型,灵活的运用,合理的布局,众多的色彩等特点,高超的艺术价值,足以为当代景观设计的长足发展提供充沛的养分。 四、彩画设计元素的提取及应用 (一)彩画元素在铺装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铺装造型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景观设计中通过铺装设计和铺装图案的应用来引导人流。箍头,位于建筑的檩、枋、梁彩画副箍头以内的位置,造型呈带状,例如可将彩画中的“金琢墨软观头活箍头”图案纹饰形式,运用到道路四周边缘铺装设计中。可将“金刚宝杵盒子”的纹饰图案,以浅浮雕的形式应用到道路中心图案铺装设计中去,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建筑彩画设计元素加以创新性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地面铺装形式更加丰富,也可起到装饰美化作用,还能对彩画文化传承和发展尽以义务,同时也可以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彩画元素在景观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灯具、树池、坐凳、音响、垃圾箱等景观小品也是不可或缺的景观点缀元素,除具有使用功能和提供相应的服务外,还兼具一定的美观性和特殊指向性的特点。例如可将“卷草纹”加以演化创新应用在景观灯具的外部装饰设计上,柔美的“卷草纹”线条以滕绕的图案形式依附于景观灯柱外观之上,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 (三)彩画色彩意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具有丰富的色彩配置,不同的图案纹饰也往往由不同的色彩组合加以绘制,因需求不尽相同而色彩搭配各异。可在植物造景时应用彩画中的一些色彩元素和图案元素加以设计。降魔云纹饰是平板枋运用最普遍的一种纹饰,由明式彩画里的降魔云纹演化而来,由升云和降云共同构成云纹饰,也可将“降魔云”的图案纹饰应用到绿化与铺装相交的边缘地带的图案造型设计中,既合理舒适,又兼具二方连续的整体性和连贯指向性审美特点。 (四)彩画材料肌理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是人对设计载体表面纹理特征感受的表达。不同材质肌理具有的肌理质感不尽相同。在彩画设计元素中,采用不同的质感肌理材料,能够展现出赋予新视觉变化的设计。例如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通过提取彩画设计元素产生的立面肌理效果,可将其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硬景(道路)和软景(植物造景)中,通过整体材料的肌理变化来表达现代广场的特征和场域,使其既有当代景观设计的魅力又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当代景观设计中能够结合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很多,在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人对景观设计的使用功能和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将古建筑彩画文化科学合理地加以继承、创新和弘扬,最终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眼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合理地融入古建筑彩画艺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出具有特色鲜明、东方魅力的当代景观设计作品,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对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的探讨 摘要: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场所,在外型上不仅要优美、整洁,同时还要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它应该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建筑如果依然局限于原始建筑设计,最后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将会很少有人追捧,因此我们需要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思想。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一、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成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可能的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的自然环境要素,使建筑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2、功用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生活的需求,比如说休闲运动和娱乐设施,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如设置一些运动器材和公共休闲场所,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人们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性和形式美于一体。 3、地域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不能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本身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二、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融合 1、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人们为了更加融合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品位往往要求设计师或者专业人员在建造之前融入自己的需求或者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思想,所以,这样的需求就使得建筑行业不可避免的与景观设计相互融合,两者最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独特的学科,创造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建筑作品,建造出真正优秀的建筑物。要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就必须要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提升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需要我们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2、加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保证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协调是保证建筑美观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物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融合,单纯的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在实际中操作比较困难,不断的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会导致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矛盾,比如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景观与建筑相冲突等矛盾,而如何能够合理及时的处理这些矛盾则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影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五千年的历史痕迹融入贯穿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景观设计业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检验和历史的渗透,这样的经历使得我国建筑行业更加注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们的思想相融合,所以,现在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相融合,在保持传统思想的同时,要融合现代人们的心要求,再逐步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和局部调整,这种方式在主要的景观部分体现的非常明显,同时也产生了建筑物景观化的趋势。通过加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协调,才能够改善建筑物实际建造中的所面临的困境,对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完善建筑物的目的,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文化,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三、建筑景观设计要点 1、景观道路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景观设计要充分发挥人行优先的原则,避免车辆使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要充分设计道路的主次,要协调人行道与车道之间的关系,做到人车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拥挤和堵塞,避免对建筑使用群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建筑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协调道路与周围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建筑的整体元素及周围布景,设置一些小路,从而增加景观的趣味性,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便于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自然景观,使人们增加美的感觉,增强对建筑及周围景观的热爱程度。 2、景观植物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中,植物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观植物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建筑景观植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适用性,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并对造景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植物的选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树种、病虫较少、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的有效性。在种植方式上,要特别注意树种的配合,注意乔木、灌木、草地以及常绿植物的搭配,充分创造建筑景观效果。 3、建筑小品设计 在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发挥造景作用。要特别注意建筑小品的设计,它能够起到点缀作用,增添园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建筑整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同时能够置身生态环境当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诸如座椅、花架、灯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设计中要根据建筑整体意境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小品能够充分融入到建筑环境中去,并且能够使静态的环境得以灵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建筑小品设置要突出特色,丰富建筑景观内涵,使建筑使用群体能够喜爱建筑景观,并乐于走出室内,充分感受大自然风光,增加建筑满意度。 4、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 “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景观,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建筑景观设计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景观优美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形、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公共的道路、台阶要方便人的通行,商业网点、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5、重视环境保护,促进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建筑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环境保护,促进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中需要保护土地和植被,保证一定的绿地覆盖面积,创造舒适的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中还需要重视利用当地的植被,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景观。坚持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节约资源,尽量对建筑废弃材料实现有效利用,降低对周围环境污染,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结束语 景观的设计是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出现和迅速发展起来的,而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日趋重要,人们在物质条件良好的基础上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与建筑设计相融合的景观设计,再好的建筑设计也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注重景观环境的设计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时展的结果。 作者简介:徐梦泽:(1992.06.25-),男,辽宁省沈阳市人,学历:本科,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艺术系。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简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艺术的重要性、建筑与景观的基本观念、影响建筑与景观的因素以及构建和谐的建筑景观环境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设计在建筑建设施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新焦点。近年来,景观艺术的建筑理念不断深入到了建筑设计中,给建筑业的设计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现代建筑学中,景观设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对建筑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对城市化建设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艺术的重要性 一座城市的美感,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城市的独特韵味以及文化气质是城市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标致性的城市建筑、美化城市环境的园林景观也是必不可少的城市构成。要想使一座城市极具美感,就必须要从城市的设施设置、建筑建设以及城市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现代化城市的建设。 就当前我国的城市大体规划方向而占,建筑设计和景观艺术的统一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符合人众需求的同时也是和国家提倡的环保建筑理念相统一的。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行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城市建设实际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化建设中。由于建筑的不断修建、土地的不断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变得日益狭小,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工作的繁重等都会给城市居住者带来身心上的疲惫和压力面对这一现象,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将会是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自然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能够从心理上满足居住者的需求,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缓解城市压力和身心的疲惫,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二、建筑与景观的基本观念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也逐渐重视起来,更加深刻理解建筑与景观的含义,更加注重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因为它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1、建筑 建筑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发展相同进步;人创造了建筑,建筑也影响了人。西班牙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菠菲尔说:建筑是永恒的艺术,它要不断地迎合人们对建筑空间无止境的追求。从社会发展来看,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从文化艺术方面来看,建筑是“凝固的乐章”,从社会科学方面来看,建筑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是多元化、交叉矛盾的结合体;从人们的要求方面来看,建筑应是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要求的综合体;从建筑目的方面来看,建筑为人们创造优美、适宜、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以上这些都在说明建筑除了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景观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所罗门王国教堂、宫殿,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直到18―19世纪,景观的概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含义,即景观是总体环境的空间可见整体或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这时景观才被赋予了科学的含义,包括多种功能的载体。 3、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3.1包含关系 建筑与景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就是景观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中一些伟大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城市形象的名片,例如伦敦塔、埃菲尔铁塔。 3.2相互衬托关系 建筑因为有景观的陪衬,而变得更加和谐,景观也因建筑的存在,变得更加的优美。城市景观中非建筑的元素与建筑本身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3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作为两个既有交叉又分别独立发展数百年的学科,两者在大的意义上是携手发展、共同进步的。 3.4点与面的关系 建筑往往是城市景观中的最大的亮点,而这个亮点却照亮了整个城市。 三、影响建筑与景观的因素 建筑景观设计必须把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结合到一起,设计师的责任是把已经有的和新建的、自然的和人造的因素结合起来,并设计出人类适合的空间,改造环境,改善生活,从而提高城市面貌的质量。设计师更应该保护社会遗产,为社会创建新的形式并保护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同时不要破坏已有的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 任何建筑都处在自然环境中,而且和周围的环境有着某种关联,周围自然环境影响着建筑。因此在构建建筑时,建筑师都十分注重对于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力求使建筑与周围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何做到建筑景观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有它自己独特的方式。一方面强调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用人工的方法来“造景”,按照人的想法对自然环境进行再创造,艺术地再现自然。另外,在选择建筑的位置时,也顺应自然地形和环境,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统一和谐,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我国古典造园艺术,虽然手法独特,但最终目的也无非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国外的建筑也是一样。比如一般的住宅建筑,尤其是豪华别墅,都建造在肃静的市郊或环境优美的风景区。莱特认为“建筑应该是自然,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他强调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建筑与景观环境相统一。从室内到室外都应该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用莱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体现出周围环境的统一感,把房子做成它所在地段的一部分。如美国犹他州南部的Amangiri度假酒店及水疗中心设计得非常巧妙,设计融入自然的色调,建筑整体融入山谷断崖的自然环境中,从室内可以欣赏温馨风景,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2、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是指建筑所处大城市或地区大环境,具有典型的传统或典型的建筑文化。设计师应该将这些积淀的建筑文化加以总结、提炼精华,运用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再创造。比如一个城市的天际线,展开一个开阔的天际景致,代表一个城市的建筑与景观环境整体的融合性,在有些城市被称作城市明信片。在许多发达的城市,高楼大厦在其天际线上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其中海港的天际线可说是非常完美的,比如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天际线非常美,不同的建筑有自己不同的颜色与风格,是香港最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3、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指建筑所处大环境中的某种历史、文化的脉络情节。设计师应将历史、文化带入建筑设计中,并使其转化为建筑语言,再现于整体设计、建筑细部装饰中,从而使建筑承载着地域环境产生的历史文化,并推动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建筑也会更有深度。例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整体设计采用苏州园林的黑白灰,清新淡雅,几何图形的屋顶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飞檐翘角。经过他的设计,整个建筑既现代又有内涵,堪称杰作。 四、构建和谐的建筑景观环境 1、树立整体的建筑景观思想 构建和谐的建筑景观环境,必须树立整体的设计思想。广义上说,树立整体设计是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就是一个局部和另一个局部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而相互影响的。狭义上说,树立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理念,它的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的协同关系,比如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 2、建筑与景观有机融合的意义 建筑与景观只有做到巧妙地结合,建筑与自然才能和谐地发展下去,建筑才能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主角,景观也能够通过建筑变得更加完美,创造更有积极意义、更加宜人的新环境,或者创造自然与人为相互依存的新环境。 结语 建筑和景观就好比城市中的舞台和舞台中的主角,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建筑要和景观相和谐,但不是一味地模仿;景观需要建筑的点睛,但不是一味地放纵。建筑与景观应该互相作用、互相参照、互相影响、互相协调,以形成建筑群组、建筑单体与景观、环境的共生和融合。我们在设计城市建筑与景观时,应该树立正确的意识,整体的设计思想,结合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历史文化,恰当地处理好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消除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之间的人为界限,做到建筑与景观的有机融合。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浅析城市建筑景观设计 摘要:为了提升城市与景观的协调性,将景观设计的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去,将能够有效的避免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提升城市的与周围环境及景观的协调性,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促进当代城市化建设的合理推进及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要点 一、倡导基于生态理念的景观设计 生态设计应是所有的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即遵循生命的规律,强调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城市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的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它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而设计,直至实现理想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保证生态系统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在能够尽量保持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景观的营造,创造出在尊重自然基础之上的完美景观作品。生态设计的前提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在设计中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循环使用基地上的材料,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就近取材,减少运输、加工带来的能源消耗。 二、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满足功能要求 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供人居住于其中。人在城市这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在城市中的活动让城市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景观、事物产生了复杂的内在联系。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形式,是表达人类个性和思想的主要方式,景观是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改良才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城市景观设计要从过去的以设计师为主导的观念转变为以使用者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强调人和自然能够达到和谐统一,充分而又合理的满足人们自身的需要,体现对建筑使用者的关心。建筑景观的整体格调要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周边环境的景观保持和谐,才能达到和谐美的意境。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居住条件,给人们最方便、最舒适的感受,相信这样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理念能给人们带来视觉和感觉上的双重享受。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景观设计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美感。由于居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为了满足居民审美的需求,景观设计也在向着多元化、艺术化的趋势发展开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许多景观设计利用新技术不仅赋予景观设计中的动态空间,还带来了全新的装饰语言和动态视角。通过采用一些新技术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让园林景观表现的比较自然,而且可以新创造出很多美丽的景观,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法呈现多元化。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越来越使得人类生活环境既具有功能的理性又具有形式的感性,景观形态更加富有感染力。同时,通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加入新技术,可以大大地改善造素材,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我们可以把一些崭新的设计素材带进到现代景观设计当中去,从而更新了传统的设计观念,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中需找交融点,给城市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做到既满足了科技发展的运用效果又达到一定的艺术审美水平。 四、空间层次丰富原则 景观设计不能脱离空间的造型,而是应该在一定的观赏面组织视域内的元素布局结构,使之在整体造型上符合一定的画面图样效果,但是,在考虑景观空间造型之前,我们首先要使得景观的形式和内容相统一,使内容有一个合适的形式为之服务,达到景观的最佳意向效果和视觉效果。 进行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平面构成原则,丰富的空间层次会给人的视觉带来更大的冲击效果,更加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既然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那它也就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在表现特定内容时所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的原理。在表现空间的时候,中国画中的那种纵深关系,空间感的营造就是通过重叠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那山峰的形体往往被描写成相互交错的或阶梯状的构架,这样,就通过使正面的各个不同深度的平面的重叠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看上去就是一个具有复杂的弯曲度的固体物。同理,在景观设计中我们也要求景观具有层次感,这种空间的层次也可以运用国画中的重叠来形成。 五、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要点 (一)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所包含的丰厚的历史含义、文化含义和社会含义,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本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一样民族性情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效果。保护历史文化是刻画城市特征、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 要重视建筑的文化特征。主张在老城区,选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建筑方式、颜色、体量合理引导,构成与传统建筑协调的现代建筑风格,为有用疏解老城容量,构成尺度合宜的城市空间,老城区内尽量少建大体量建筑和高层建筑。 (三) 要重视街道文化。街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城市对文化的吸纳、提高功用。当然,不一样性质的街道有不一样的性情,但既契合国际惯例又具有当地风格的信息象征识别系统将是街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 要注重绿色文化。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品得以生长的主要载体。绿色文化不仅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品来体现,更是凭借城市的一草一木来述说。绿色文化其基本观点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应有的追求。 六、加强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措施 (一)对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对策 首先,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文化特点、气候特征等城市特色对该城市的园林绿化做出合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要准确定位设计的性质、功能和形式等。要做好周边环境与园林绿地的协调以及植被与环境的协调,使其达到充分的融合,以达到园林绿化的目的。在具体设计中要做到既经济节约,避免铺张浪费,又要体现其结构层次感、多样化。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经济建设的关键阶段,所以节约节能的理念应贯穿整个设计当中,结合城市特点,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二)居民小区设计对策 城市居民小区的设计是保障居民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的客观因素。首先,在空间布局上,要突出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形成独立的个性特点可见图1; 图1 某建筑体现空间层次感效果图 其次,在当今社会,“自然化、生态化、人性化”理念已深入人心,当前城市小区景观绿化水平已经成为评估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居民小区的设计当中要结合园林绿化设计的理念,从达到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为基本出发点,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最后,在小区建筑的设计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实用性,从居民的最大利益出发,做好安全保障。在城市新建或重建的居民小区设计中,为使小区居民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下更好的健康生活,设计人员要充分参考本地的人文环境及其居民的生活习惯,使本地的人文特点在整个小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小区的建设不仅会延续当地的人文、文化特色,又具备现代化时尚、环保的生活环境,以满足小区住户对人文文化的追求以及对现代化生活环境的渴望。尽管针对我国人口众多的特点,在城市楼群布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设计师们也能因地制宜,尽可能地规划设计出满足人们平常生活及环保等需求的小区环境,以满足小区居民的环境保障。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建筑物灯光景观设计意义 摘要: 灯光是建筑物景观设计的灵魂,如果没有灯光,视觉反应就没有源头,灯光能够创造出很多的氛围,可以强化室内的空间感及立体感应,建筑物灯光的巧妙设置能够创造很多的艺术气息,与此同时,自然灯光的使用对整体的环境链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建筑物灯光景观设计的意义进行如下论述。 关键词:灯光;景观设计;意义 一、引言 景观设计是依据建筑物的运用性能、处在的环境的对应标准,使用物质科学技术方法及建筑美学理念,创造性能合理满足大众物质及精神文明需求的生活环境。灯光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美学元素,能够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者破坏空间;灯光直接影响到人对物体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在对室内空间关系的调节上起到重要的意义。 二、灯光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一)灯光可以创造室内各种气氛 灯光是开创空间氛围的魔术师。灯光具备透射、折射、反射、散射等性质,具有质感和方向性,在特定的空间内会产生多样的装饰意义与不同的表现力,如强弱、明暗、柔和、对比、层次、韵律等,也会赋予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凝重、苍凉、舒展等。现代建筑由于灯光科技的提高与普及,室内灯光环境具备了丰富的语汇,在提供普通功能照明的同时向精神层面发展,用艺术的照明手段体现照明内涵,催生室内不同空间的个性特征,使室内空间环境贴切地烘托出鲜明的空间气氛。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形成特定的空间性格,空间设计正是要追求空间性格的差异,追求特定精神需求的空间气氛,满足人们丰富的空间心理知觉感受。灯光具有令人感动的魅力,可激发自由、丰富、灵动的联想。灯光通过强化、弱化、虚化、实化等特有的表现手段,可渲染特定的空间氛围,塑造各种不同的空间性格,使室内空间这一物质存在上升到精神的高度。空间与灯光环境融合会提升其精神含量。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深刻地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空间就是设计灯光”。 (二)灯光可以加强室内空间感和立体感 室内空间的不同效果,可以通过灯光的意义充分表现出来。研究证明,室内空间的开敞性与灯光的亮度成正比,亮的房间感觉要大一点,暗的房间感觉要小一点;充满房间的无形的漫射灯光,也使空间有无限的感觉,而直接灯光能加强物体的阴影,灯光影相对比能加强空间的立体感。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利用灯光的意义,来加强空间视觉中心点,从而进一步使空间主次分明,得到完善和净化。在许多商业空间中为了突出新产品,通常采用亮度较高的重点照明,而相应地削弱次要的部位,获得良好的照明艺术效果。如趣味中心,也可以用来削弱不希望被注意的次要地方,从而进一步使空间得到完善和净化。许多商店为了突出新产品,在那里用亮度较高的重点照明,而相应地削弱次要的部位,获得良好的照明艺术效果。 (三)室内灯光可创造极佳的艺术效果 灯光设计的合理与否,既关系到各房间的功能使用,又影响着装饰效果。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灯光源的颜色、大小、形状、位置、方向等的变化,配合人和物的数量、位置、动态等的变化,能够充分显示出灯光的各式各样的表现力,创造出丰富的环境艺术效果。 1、灯光能够造型 灯光存在,就会出现阴影及这两者过渡的变化,从而产生灯光影效果,它对人和物能起到造型意义,使人和物具有立体感。如果妥善地改变灯光的位置和方向,不断调节灯光的灯光量和灯光强,就能够呈现出明暗、浓淡、轮廓等的灯光影效果,显示出灯光是能够造型的。 2、灯光能够作成雕塑 灯光无论从物体的内部出射,或从其外部照射,都能将物体作成雕塑。上述内装彩色灯的冰雕是灯光从物体内部出射的一个例子.常见的进口大厅中的巨型花灯,从其内部和外部用灯光照射,就能够作成明暗变化的雕塑。 3、灯光能够作成绘画 在墙体内部装灯,将金属板或陶板作出图案或花纹覆盖在墙面上,灯光从墙体内部透射出来,作成墙面上的绘画,具有显目的装饰意义。 (四)灯光可以用来聚焦重点,突出特色 灯光在现代化空间展示中聚焦视觉重点、突出核心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视觉焦点能打破空间均质化所造成的单一形式的视觉现象,防止产生视觉疲劳,其手段是运用视觉感受的差异性原则制造等级偏差以强烈地吸引视觉的注意力。灯光集束于某一点,从而降低其他区域的亮度达到突显目的,使主次轻重一目了然,空间重点得以强化。在室内环境中有些节点细部、家具、陈设、饰物特别是装饰艺术品如雕塑、壁挂,在比较重要的视觉位置上,需要用适当的灯光的渲染来表现,加强其个性与特色。例如:商场为了突出商品做的重点照明等,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入平庸。强化灯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体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三、结束语 建筑物室内空间是建筑物的一个内在世界,它需要一种自由形式的物质来将其展现出来。灯光是一种艺术语言,向人们讲述了设计师的整体思想理念;灯光是看不到的软件,是设计的工具,建筑师能够适应它展现出其自有独特的才华。灯光是建筑创造的一个广阔的领域,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景观设计有了更高水准的准求,而灯光景观设计已然成为一种发展的主流。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代化建筑的发展,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故在本文中主要对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字: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策略 一、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相互关系 对于现代建筑而言,景观与建筑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关系。景观是各种地理信息、建筑形式等的综合,而建筑不仅是景观的组成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构成。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在基础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景观设计可以表达建筑设计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良好的建筑设计,不仅关系着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也可以有效表现出当地的地域风貌和人文特点。在建筑设计中,利用景观设计,可以通过配置相应的元素,与建筑设计共同配合,表达设计的风格和理念。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添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可以充分表现出建筑的主体风貌,推动人文艺术的发展和延伸,从而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独有价值。 2、建筑设计可以完善景观设计 通过相应的景观设计,可以对建筑风格进行保护,确保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建筑设计可以对景观设计进行完善,使得景观的配置和结构更加合理,提高景观的观赏性。 二、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 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要坚持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构建更加合理,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建筑结构。 1、在建筑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 (1)要强调景观设计的作用。为了充分体现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必须重视景观设计的功能和作用。在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将景观设计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了解景观设计的内在价值,从整体看眼,使得建筑更富有美感和现代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景观设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不同时期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建筑设计中的景观设计,必须能够体现一定的人文气息,使得建筑更富文化感,符合人们的审美倾向。 (2)要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建筑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相互交织,相互结合,需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入景观设计,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人文景观。例如,可以通过人为方式,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改造,如城市绿化树木的修剪等,同时,可以在城市中兴建公园、雕塑等人造景观,实现建筑与景观的统一。 (3)实现建筑的景观化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必须确保两者之间的自然融合,避免过于明显的形式化,以免影响建筑的实际效果。因此,要在创建良好的景观环境的同时,运用景观化协调的方法,实现建筑的景观化发展,确保各个景观的合理搭配。景观协调可以使得景观设计能够顺应建筑设计的整体走向,充分展现出建筑的风采。例如,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小区都设计有活动广场、水池、林荫小道等,也打出了“花园建筑”“景观建筑"等旗号,证明建筑的景观化发展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 2、在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随着建筑使用的展开,进行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不像建筑设计一样一蹴而就,需要设计人员将其看做一种生命的过程。 (1)要以科学的理性,对景观生成的过程进行控制。景观的生成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也是对景观设计进行论证和实施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景观生成过程,应该是对景观的功能、经济、效应等进行全面分析和推理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客观存在,不能一味进行主观设计。 (2)要合理运用建筑设计理念,对景观设计的深度进行挖掘。景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设计理念仍停留在表层美化的层面上,设计作品的水准良莠不齐。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建筑设计的理念,来处理和解决景观设计的问题,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手段。在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设计,可以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对景观进行完善,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平面延伸,提升景观设计的层次,运用建筑的思维,创造出不同层面的不同功能,使得建筑与景观可以实行相互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3)要利用建筑手段造景创意。一方面,可以使用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进行拓展,为景观的创作带来良好的创意。另一方面,可以使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如场地的限制、资金的限制等。例如,在城市中的夹缝地带,由于空间场地的限制,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这时,就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的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最为恰当合理的设计方案,对空间进行充分利用。 三、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单纯的建筑与单纯的景观设计都没有较大的审美价值,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够相得益彰。但是在两者在融合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景观的设计要坚持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 建筑艺术是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建筑和景观设计的融合中不能舍弃实用而盲目的追求审美。倘若单纯的追求审美价值,而放弃建筑的实用价值,这无异于舍本逐末,最终使得建筑物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完美的建筑景观设计,体现的是景观意境和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之美。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们使用的目的,考虑到对建筑物整体的影响,如种植树木就要考虑到是否会影响到民居的采光等。而对审美而言,它更多涉及到的是人们精神的需要,但是倘若连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都不能够得到满足的话,那么景观和建筑一类的艺术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2、要处理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好景观设计的融合 理想环境的塑造是没有止境,从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的定型,人们不停的向生活空间注入自己的灵感,使其尽可能多的满足人们的要求。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建筑艺术,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景观设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定要注意文化、建筑以及景观设计三者之间的联系,在建筑之后的景观设计不能和当地的文化发生冲突和矛盾。与当地文化存在着矛盾的景观设计不但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发过来还会影响建筑物在大家心目中的看法,从而降低建筑物的价值 3、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因地施用,科学管理。 景观设计势必会涉及到当地的自然环境,不论是借助自然景观还是建造人工的景观,都会对当地的土壤、植被以及水文产生一定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之前,对景观建筑地址周围环境进行仔细地勘测,在现场收集基本的地质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倘若对环境已经造成了破坏,一定要及时的进行修复,一切都要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标准。除此之外,在建造景观时与建造完成后都要对当地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不能忽视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破坏当地整体的生态环境。 4、杜绝制造形象工程 很多的地方在建筑之外还会兴建一些景观,但是这些景观很多都成为一些形象工程,不仅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占据有限的土地空间。景观设计一方面要有其具体的实用价值,然后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形象工程的设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很多的审美元素,但是却得不到大家的欣赏。视觉上的宏伟与气派,高贵与堂皇的形式美对大部分景观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相反,那些和建筑物的和谐统一,即便是小巧玲珑的景观也能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总之,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科学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水平,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对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浅析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的体现 摘要:景观设计在中国是个起步较晚的专业,但是发展很快,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景观事业发展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在景观设计和建设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景观作品变得粗糙、没有特色和魅力,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人情味,给人冷淡无情的感觉。针对景观设计人情味缺失的现象,本文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对景观设计做尝试性的研究,以期找到实用的设计方法,提高自我设计水平。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人文思想 1、我国人文思想 在中国汉语中“人文”一词是用来表示人所具有的文饰和文采的,“人文”典出《易・贵・象》。在此典中,把“人文”放在“天文”、“地文”之后,三者是为并列关系,书中对“人文”做了文饰和文采的解释,也说可以引申为“礼义”之意。 在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代表人董仲舒在《天地阴阳》中书“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认为在天地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宝贵的,因此有“人之超然方然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之说。 欧洲文艺复兴思想走到世界各地, “humanism” 也传入到中国, 对“humanism”这一词语和观念,具有不同的见解和译文,有译为“人本主义”的,也有译为“人文主义”的,一直沿用至今并被广泛接受的是胡先啸先生翻译的“人文主义”。 2、人文思想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景观设计与人文思想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景观设计上总会因为加入了人文因素而相得益彰。2007年,在美国景观建筑协会上,有一个获得“专业奖”的最佳设计作品DD哈佛花园,其设计理念就是:用大片的景观植物、明快的色调,营造出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把现代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一个成功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建筑景观设计实例。所以说,没有人文思想的建筑景观设计,是空洞的、乏味的、缺乏生命力的。优秀的建筑从来就被视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美学高度的纪念碑,没有自己代表建筑的民族或城市是没有地位的。建筑具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具有民族价值才有世界价值。在当代,具有民族精神的建筑景观意味着文明的自信自立,意味着世界范围的亲和力以及由此而来的滚滚财源[2],而这个民族性就是人文思想的一种体现。 建筑永远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建筑设计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是设计的原则之一。建筑需要借助文化主旨来创立它的真实性,只有这样建筑才可以说是忠于时代并成为时代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建造出来,要么是供人工作、居住的场所,要么是供人参观、娱乐、欣赏的场所,没有任何建筑,建造出来只是为了占地的,所以单从这个方面,就又充分证明建筑景观与人文思想是无法分裂的一个整体。 基于以上对建筑景观设计和人文思想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容分割、相得益彰的。但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是如何体现的?而这种思想如何才能够体现的更好、更恰当?这将是下面所要探讨的问题。 3、景观设计满足人文思想的需求原则 3.1生理需求的考量 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与景观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它会最大限度地去迁就人的生活方式和户外活动行为,体谅人的情感,而不只是让使用者去认识和理解它。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首先要满足人最基本的使用功能需求。例如,公园中要设置方便残疾人行走的无障碍的道路(图1、图2);合理的台阶宽度,不要设计的台阶迈一步太小,迈两步不够等。 (图1 无障碍坡道设计) (图2 无障碍绿化) 3.2 心理需求的关怀 景观设计中,任何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具象的人和物之间的简单关系,人和环境之间的情感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人对环境的接受不仅要舒适自然,更要在心理上感觉有趣味、有场所特征,这样才能在感情上同环境取得共鸣。环境景观的场所起着环境景观和人之间的桥梁作用,若要取得人的感情共鸣,那么场所就应该具备丰富的感性内涵。景观设计不仅要“造景”,更要“造境”,意境的表达并不是设计想法和景观要素之间的堆砌,而是来自于对天地万物的认识【21】。尤其是对人的心理需求的充分了解,这样才会在思想中形成符合实际需要的意象。意象活动是主题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既体现了主题情景对客观物象的加工和改建,又体现了客观物象对主题情意的同化吸收。 4、人文思想在实际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 强化自然生态 采取以城市“绿线”生态因子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将城市“绿线”生态因子分为四类,分别是城市蓝绿、浅绿、中绿和深绿生态因子,并将这四种“绿线”生态因子综合叠加。其中城市蓝绿生态因子指两河的河流生态带。规划严格控制两河沿线的绿化宽度,同时改造、建设生态型驳岸保护水质环境,提升水系生态效能。城市浅绿生态因子主要指城市绿地、游园、道路防护绿地等。规划对城市浅绿系统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提高城市绿地的网络性、均质性。城市中绿生态因子主要指丘陵、水面等位于城市内部的生态斑块,规划建议对其边界进行有效控制,呈现必要的生态通廊,提高中绿的生态效能。城市深绿生态因子主要指水库、山林等生态背景。城市深绿主要位于城市外围,是城市的生态背景,规划要求加强其与城市内生态要素的联系,达到内外平衡。对这四类城市生态因子的综合叠加,可以得到水体和绿地的规划建设和控制范围。 4.2 改善社会生态环境 (1)体现历史文化元素 解读区域历史文化,提取标志性文化元素,将其中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规划设计中,让人们能够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增强自身的文化认知感,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延续和创造城市文化特色和魅力。 (2)赋予段落功能、强化段落特色,组织多样的社会生活体验 积极地寻找现代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契合点,进行功能整体梳理和优化,创造高质量的、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发展建设集经济开发、文化娱乐、商业购物、休闲旅游、生态体验等多功能的具有现代气息和文化品位的特色区段,进一步增强两河沿线的吸引力。 5、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的体现 5.1民族传统 各个民族的风俗的个性特点都很强。这些细碎的文化内容形式熔铸了各民族浓烈的感情色彩。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早期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集体力量凝聚的需要,以种族、血缘、亲缘、宗教、地域等多种复杂因素为基础,构成的较为固定的、随血脉世代相传的人群组合形式。在此前提下产生了民族文化,它的积累过程和演变阶段所形成的规范及表现形式,称之为民族传统。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对自然认识的深度、广度。如在我国不同民族聚居的建筑景观就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节日祭典、婚丧嫁娶、服饰装扮等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5.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信仰者的思想寄托和精神支柱,不同的民族,地域群体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具有相当强的凝聚力。各种宗教的场所建筑、经典内涵、教义、教规、精神内容、庆典仪式、服饰道具,甚至色彩、形式都具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宗教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之一,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影响着信仰者的各个层面的生活。宗教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西方宗教建筑重在体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比如,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如:金字塔和卡纳克神庙,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的恐惧和压抑。 5.3 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群都具有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受自然环境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以及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一个区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程度以及审视角度。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各个不同区域的建筑景观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建筑景观体系。西方文化崇尚理性,遵循科学,讲求实证; 东方文化注重感性,讲精神理念,讲求形而上学的禅悟及神会。正确理解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设计的实质与精髓,是满足不同地域人们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建筑文化需求。 结语 景观设计人文思想的研究对当今景观设计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极为迅速;景观的飞速发展是好事情,于国于民于科学都有利。
语文论文:抓好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怎样抓好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重视每个学生独立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转变地位和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以及学会共同生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 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精深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能力差异、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会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正是教学产生效果的重要条件。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小组探究。通过关键词,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词语真切地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多种方法教学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方法更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视频、音乐、歌曲等现代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地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方法作为中介,在获取新知识及形成能力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体现,它能够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学和教,能够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6. 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语文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语文的思想感情也是作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能有助于语文思想感情的渗透和培养,中学语文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即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堂本身的评价,这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从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质的评价已成时代要求的必然。质性的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帮助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检测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作为学习的首席,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充满激情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是高效和谐的。 语文论文:一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不久前,记者参加湖北省教研室课程改革调研组,一起赴省内部分实验区考察。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验小学,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这节课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改革后课堂出现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反映出某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这里将课堂笔录和调研组课后与老师对这节课的剖析研讨一并发表,供大家讨论。 这节课的内容是接着前一天的语文课继续学习课文《坐井观天》。教师李小东中师毕业,有12年教龄。今年9月刚通过小教高级职称。学校事先不知道我们要听语文课,因此这节课是随机抽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家还记不记得小鸟和小青蛙为什么事争起来了? 生:小鸟认为天很大,青蛙认为天很小。 师:为什么它们看法不同? 生:因为小鸟在天上看得远,青蛙在井里看不远。 师:好!让我们看看课文里怎么说的。(按座位)每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当小鸟,一个当青蛙,再把这段对话读一读。 生:读(略) 师:我请两个同学上来分别扮演小鸟和青蛙把这段话给大家读一读。 (先后有三组同学上来,每组读完,大家点评,引导学生带着语气读、带着表情读、带着动作读。) 师:课文里说,“小鸟笑了”,它为什么笑? 生:它相信自己对。 师:是吗?我们把这段再读一读,看看青蛙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略) 师:“小鸟也笑了”为什么? 生:“它被青蛙的话逗乐了”。 师:我们把小鸟这段话也读一读。 生:齐读(略) 师:想一想,如果你是小鸟,你想对青蛙说什么? 生:你真是的,不弄清楚就下结论。 生:你自己看看就知道啦! 师:好,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它们是怎么做的。 (放投影:画面为青蛙从井里跳了出来。)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青蛙看见了什么? 生: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 生:天这么大,我没看花眼吧? 生:外面有农夫、房子、羊群。 生:有的农夫在拔草,有的农夫在给牛挤奶。 生:大自然真的很美呀!有各种各样的花。 生:天空无边无际。往前看,有草原;往后看,有田;往左看,有房子;往右看,有树林。 生:我这不是做梦吧? 生:我再不想回井里去了。 (老师在每位同学回答之后,都有一、两句鼓励性点评,如:“你很会想象”;“你会用方位词”等等。) 师:同学们都说得这么好,让我们编一段“小鸟和青蛙的第三次对话”好吗?可以自己编,也可以和同桌同学一起编。 生:(大部分与同桌一起编) 师:哪位同学把编好的说一说? 生:天真的无边无际,看来我是弄错了。小鸟,对不起! 师:知错就改。 生:外面的朋友那么多,我在井里多孤独哇! 师:外边的世界这么精彩,小青蛙还会回到井里去吗?(按座位)两个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生:讨论(略) 师:谁来说说你们怎么讨论的? 生:不回去。青蛙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么美,就想在外面安个家。 生:不回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留在外面可以了解得更多。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会回去。因为它太小,不安全。 生:有时候在外面,有时候回去。在外面可以和小朋友玩儿;想家的时候就回去看看。 生:要回去。外面人多,它会被踩死。 生:有的人会把它抓去杀了吃。 生:还是回去。要保护自己。 师:怎么保护? 生:我们跟抓青蛙的人说,不要杀了吃,青蛙是有益的。 师:我们要让青蛙在井里、在外面都能幸福地生活,人类要和它们做朋友。 课后,教研组成员与老师一起对这节课进行剖析、研讨。 调研组成员A: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光喊理念不行,一定要把理念融入教育教学行为,怎样融入是当前的重点。看得出李小东老师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师生互动,课堂很活跃;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得不错:一次是让学生一起编“青蛙与小鸟的对话”,还有一次是讨论“青蛙还愿不愿回井里”。学生有话可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 调研组成员B:感受到年轻教师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总的来说,教师的引导到位,学生的回答充满童真童趣,完全进入到小青蛙的情境。读书也读得到位。李小东老师把课改前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自读自悟”与课改中积累的新经验结合起来了,这很可贵。 调研组成员C: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不好,但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小学生,接受式学习其实很重要。小孩子理解能力弱,但记忆力很好,多接受一些东西对将来发展创造性思维可以打下好的基础。所以反复读书,记住一些优美的句子,积累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课文中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不能因为要把课堂搞活就把这些都否定。 调研组成员D:有些问题设计得不错。例如“小青蛙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还愿不愿意回去?不是一种答案,可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答案在“不回去”方面出现趋同时,老师能及时引导:“有没有不同意见?”在拓展学生思维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主导作用。 调研组成员A:但是拓展也得有个度。例如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农夫、羊群、房屋、树林、花朵……可以无限地说下去,说得太多就离”坐井观天“这个”天“到底是大还是小”的问题离得太远了。 调研组成员D:最后把重心落在保护青蛙,让人类和青蛙做朋友方面也有点离题太远,可以涉及,但不应该是重点,还是应该回到”坐井观天“的本意上来。 调研组成员C: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在外省听课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本来这节数学课是要讲“用乘法口诀算出商”,结果几乎整堂课都在讨论小猴子分桃有几种分法,怎么分才风格高等等,喧宾夺主。既然新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这个问题。 教师:那要是学生把话说开去了怎么办? 调研组成员A:收放要有度。这方面的经验要积累。但首先教师自己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这样才能发挥好主导作用。过去备课不“备学生”,现在不能片面认为“备学生”就是让学生上课有话说就行了。那么,教师的引导作用呢?课堂的效率呢?不要跑到 另一个极端。要全面理解备课的质量问题。 教师:可是我觉得学生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坐井观天”的意思。 调研组成员C:小学生中会不会犯“坐井观天”的错误?我觉得学完这节课以后学生应该能正确理解并学会正确应用这个成语。应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坐井观天”的现象。 调研组成员A:对于如何理解课改中提出的“创造性应用教材”,如何避免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误区,恐怕还要深入探讨。 调研组成员D:过去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很不好,但也不要跑到另一个极端,忽视知识技能的掌握。这节课如果在阅读、讨论课文时,能对文中提到的关键字、词强调一下就更好了。毕竟认字识字、积累词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涌动的生命和希望 陈佳琪同学说:“档案袋啊,档案袋,你可知道,为了使你增色添辉,为了再不断给你加上点滴的魅力,我花了多少心血,每次当我决定再写一篇文章时,我都力求使它能成为一篇令你引以为荣的佳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修改了好几遍,才放进你那里,为了想出些精辟而美妙的语句,我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有时甚至还会茶饭不思,这一切的一切,难道都不是为了使你成为平庸中的不平庸吗? 档案袋啊,档案袋,你可知那天当我喜滋滋地又完成了一篇习作时,你突然躲了起来,我翻箱倒柜也不见你的踪影,我心急如焚,难道你以为我是怕被老师批评才如此着急吗?不,你错了,其实不然,只因为你是我的无价之宝,我的至爱。我要将你永远地珍藏。“ 如此富有魅力的档案袋,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使用档案袋,首先是选择它,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整齐划一的人,那么你就指导学生买统一的档案袋;如果你是一个崇尚多姿多彩的人,那么你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准备档案袋。准备好后,就让学生们为它起一个漂亮而富有个性的名字。随着对档案袋感情地不断加深,学生们还会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自己档案袋的名字。 接下来的日子里,同学们为了让自己轻飘飘的档案袋变得圆鼓鼓的,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辛勤耕耘。档案袋中的文本类型也就随着丰富多彩起来。在写作上,有命题、半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读后感、书评、影评、童话、书信、寓言、仿写、扩写、缩写、改写、课本剧、评书、配上文章的漫画、日记等等,应有尽有。还有摘抄、各类小报、预习本、存疑本、老师、家长、学生的评价材料等。难怪有些同学都把自己的档案袋,亲切地称作“百宝箱”。董小倩同学曾写道:“现在我拥有了自己的档案袋,这里面装的虽然不是什么珍贵的宝物,但却比宝物更珍贵,虽然不是什么美味的佳肴,但却比佳肴更味美。在这里我的思索和辛劳都化作了我的一篇篇文章,我的一个个‘?’渐渐拉直变作了‘!’。我好不容易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小成果,虽然它的光芒不大,不过,我坚信,不久,它就会光芒万丈。” 档案袋在学生的手上,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将文本装进去,教师一般一周或半月检查一次。督促学生不要丢失了自己的文本。 档案袋的内容多了,分类管理就必须跟上。学期结束就指导同学们按照作文类、摘抄类、小报类、评价类等装订。每类再细分,如作文类可再分成写人、记事、绘景、抒情等,也可从个人成长历程、个人情感历程的角度来分。同学都有自己的作文集、摘抄集、评价集,很多同学还打印装订成优秀作文专集,而且还给它们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有的同学用自己的画笔在作文里配上了美妙的图画;有的还把自己的照片配上文字贴在档案夹的封面上;有的还寄语档案袋,对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档案袋的喜爱。 语文论文: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方式 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一堂课,教师精神饱满,激情飞扬,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师生互动心情愉悦,视共同学习为最大的快乐。这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高中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能绽放出生命活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导语精妙 抓住人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如我在上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字谜 :“酉时下大雨”,大家试试看,是哪一个字,学生兴趣盎然,一下子课堂就活跃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反应较快的同学运用谐音就猜到了是“酒”,我因势利导,继续引导,“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我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名诗佳句,同学们能否举些例子?”学生记忆的闸门打开了,纷纷举起了手,说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我继续引入,“这样看来,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李白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来一同欣赏李白的《将进酒》。”这样导入,就像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二、运用媒体 渲染气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创设语文情景,画面、音乐对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第 一 ,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短歌行》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曹操画像,讲述曹操一生的经历,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借助图片,可以把人物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再播放配乐朗读,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参与表演 洞察内涵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有时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表演小品。学生想象并模仿焦仲卿、刘兰芝以及焦母和刘兄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课文中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全班同学面前,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小品的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课前三分 尽展才艺 在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或演讲、或朗诵、或高歌一曲,一天一个话题,传学生心声、扬学生鸿志、抒学生情怀、发学生所思。我再做个小结,或评价、或借题发挥、或幽它一默。于所悟、所感、所笑中拉近彼此悬殊的心,让平等与真诚永远回荡在语文教学之中。如最近我们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每堂课前都有一位学生事先在黑板上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一上课就像老师一样给大家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上台的同学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其他同学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以趣结尾 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啜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如上完《陈情表》我是这样结尾的:《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作者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最后,请同学们一起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催人泪下的真挚情感! 六、教态亲切 尊重学生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心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情感教学是生命课堂的支柱,真诚的微笑是建立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良药。带着微笑进课堂,学生少了压抑、焦虑;多了乐观、自信。学生就会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地去学习。把心向学生敞开,让每一位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感受到师爱和鼓励。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像是一篇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诗。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第 一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活力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每一堂语文课我都会带着微笑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总之,创设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有效生命课堂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当我们教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工作,饱满的激情投入课堂,抑扬顿挫的节奏调控教与学的活动,用真爱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与心彼此沟通的桥梁,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学生达到共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塑造一批又一批的新人时,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语文论文: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得有很多人说过,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前记得,如今懂得。很荣幸我成为了这一光辉职业中的一员。“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怀着期待与欣喜来到了白鹤小学,“期待”是因为步入新的工作岗位,对新的环境和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欣喜”是因为我感受着领导对新老师的深切关怀。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育事业的新教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各方面的运行都不是不很了解,但是作为教师,我深知上好每一节课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像我这样没有多少上课经验的新教师,想上好课,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多读书,看各种文化及教育方面的书籍;二是多听课,向每一位老师学习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学校每周四举行公开课。我讲的是《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我上的是第二课时,结合教材特点首先我以矛和盾的图片最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说出矛和盾的作用,从而引出课题,再由“集合”引出课文中大显神威的“坦克”。 在让学生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中,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进行了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发明家是怎样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不断地产生新的发明创造的过程,我采用了一个表格形式,让孩子们独立思考,研究“发明家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解决办法?”这一环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之中,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让学生照着表格复述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然后师生合作读课文的2-4自然段,再次引领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从而来突出重点。最后以生活中还有那些类似于矛+盾的例子,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大胆想象。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这才让我明白,只有实践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太多,在课堂上,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课文时,大部分学生不会填写表格中的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不能及时总结。 作为一个新的老师,我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将以饱满的热情,全部的精力和专业能力贡献给我最爱的教师事业,为之奋斗终身! 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学期工作总结两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我们三(1)班全体师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在各科任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小摄影师》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高尔基拒绝接受记者,却愿意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留给那个男孩,说明他关心爱护下一代,他不愧是世界文学巨匠,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秋天的雨》后,组织学生去郊外走一走,寻找大自然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又是一年总结时,每年的工作总结我都会在电脑前,去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情况,在回顾工作情况的时候,适时的总结得失,对于一个新人来说是很好的一次成长。本学期由于白老师歇产假,临危受命由我担任三(一)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首先我来谈一谈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吧。 在语文教学方面,我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就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这比起平时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在注重兴趣的同时,在本学期我也加大了学生阅读方面的训练,这是孩子们薄弱的环节,本学期第一次家长开放日,应学校要求我们语文学科讲的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主要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由于事先准备充分所以课堂效果还不错,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 的孩子还是不会说,课堂发言不太积极等等,这就需要在平时就把功夫下够,让他们敢说,会说,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加强孩子们这方面的锻炼。此外,我还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仍会坚持不懈培养孩子的能力,因为我坚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班主任方面,说实话刚一上任不是很适应,要主持班级的各项事务,而且要事无巨细,大到各科的教学工作是否顺利,小到卫生的打扫,全部都要操心。放学之后也不再慌着往家赶,而是看看教室的灯关了没有,电源切断了没有,有哪个孩子家长还没有接走等等。除了要把教学工作完成好之外,这些都是一个班主任老师要做的,当然是必须要做的。现在的我已经适应了这一切,并能做好它,看着三一班各项工作正常运行,我在心里感到自己成长了。此外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利用班会,晨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经常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再者我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通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各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班内形成了团结向上的优良班风。还要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视力,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等。 当然孩子们很争气,本班的学生纪律、学习、生活习惯、日常行为规范一直不错,我一直在心里对自己说,白老师带出的班级一定不能毁到我的手里,我要让每位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为孩子,为家长,为学校,也为自己。 有人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总有着那么一种冲劲,那么在这初生牛犊的第二个工作年头中,我已经褪去了学生的稚嫩,更多的是多了几分成熟,多了几分稳重。我对自己说:“加油,你可以!” 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从语文课后习题入手,提高导学稿设计的质量 随着小班化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开展,我们对导学稿的设计越来越关注。导学稿的设计,我们把两个学习内容前置(问题前置、作业前置),把新知设为问题,前置为课前预习;把课后作业(这个课后作业重点指的是《课堂作业》)前置当堂检测,减轻课后作业量。没有优质的导学稿,就没有更好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展开。为此,要重视导学稿的编制与使用,成熟使用导学稿,提倡教案、学案一体化,不断提高教案、学案的实用性,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载体。 在平时的讨论、交流中许多老师都谈到导学稿的编制很困难,重点把握不好,可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却发现,很多老师在精心备课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语文课后习题的钻研,认为这些已经摆在那的问题如果再放入导学稿中就显得多余,或者还会让人误认为是不动脑筋的表现。 其实教材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篇章节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指针。如果我们去认真关注和分析课后习题,去发现学习的重难点,去感悟课文内容,去领会学习的方法,并以之统整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将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教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课后习题中都有或明或暗的指示。关注、把握和有效利用课后练习,既有利于优化语文学科教学,同时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科发展。 通过教研组在对课后习题的梳理和解读中,我们发现只要很好的利用和落实课后习题的主旨,对于老师导学稿设计的指导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引领的作用。因此,我们觉得从语文课后习题入手,对于提高导学稿设计的质量会是有很大的帮助。 在语文课后练习中,有这样几类的内容很容易与我们的导学稿相结合起来设计使用: 1、有关理解内容关注写法的。 这一类练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和语言含义等。如人教版三年上册《爬天都峰》“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又如四年上册《白鹅》“我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再如五年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再如五年上册《开国大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与感知的同时,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与情感,再经反复回味咀嚼,分析动作细节和心理活动,思考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词语、句子、篇章来组织表达。这样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有关语言揣摩进行说写运用的。 这一类练习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一步,要求学生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所在,并亲自参与课堂,动口动手进行表达训练,把知识变为能力。这类练习主要是讨论、比较、找类似的词句、仿写、续写、缩写等。如二年上册《从现在开始》读读写写“神气极了,可怕极了,_极了;荡来荡去,跑来跑去,_来_去;立刻喊起来,立刻欢呼起来,立刻_。”;又如三年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再如四年上册《幸福是什么》“我想和几个同学合作,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再如四年上册《小木偶的故事》“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再如五年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学生亲自参与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这部分练习的设计立足课文,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训练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能力。 3、有关联想拓展注重诗词积累的。 这一类练习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延伸、熟读背诵,巩固、扩展学习成果,培养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提出教科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人教版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如四年上册《观潮》“让我们一起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再交流读后的感受。”;又如五年上册《古诗词三首》“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编辑:圆圆) 语文论文:试论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础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榜样 ——刘克语文教学评介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提高民族素质,培 养跨世纪人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有效地实施学科领域的素质教育, 是进一步落实、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特级教师刘克,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研究教学规律,依据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 需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逐步探索出一条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路子,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 学习的宝贵经验。 一、面向每一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生动活泼主 动全面地发展。刘克老师提出:“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课 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为教师服务的偏向,要牢固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素质的全面、主动发展服务的 教学思想。” 1.坚持“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的。现代教学心理学的研 究表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效果,而只能决定他将要用多少时间 才能掌握该项内容。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并进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 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刘老师始终格外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她认为,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用热心去鼓 励,用诚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变课堂教学中少数学生积极学习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如 学习《琥珀》,刘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许多学生举手,都急于想回答这 个问题。刘老师并没有立刻指名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而是亲切地说:“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认为写了哪 些内容?不一定找得很全,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大家可以互相补充。好,再给大家一点儿时间。”这就给了 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充裕的阅读感知、理解思考和组织内部语言的时间,非常有利于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 主动精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还注意设置有层次的、有差异的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学习《西门豹》, 刘老师出示以下阅读思考题:(1)概括说出西门豹管理邺时首先做了什么工作。(2)西门豹找谁做调查?为 什么找他做调查?(3)西门豹调查了哪几个问题? 从回答中了解到哪些情况?这几个问题难度不同,既有复 述型、理解型提问(适合下、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又有探究型提问(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利于 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 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取放任的态 度,恰恰相反,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学习的主体,都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方 式和效果。 在学生的认识发生偏差、意见出现分歧时,刘老师是如何处理的呢?刘老师总是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启 发、评价,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调控学生的思维流程,升华学生的理解认识。如学习《可爱的草塘》第5自然 段,刘老师提问:“这满塘的绿草为什么绿得不一样呢? ”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是光线的问题,光线强的地 方颜色就鲜艳一些,其他地方就暗一些。”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是风吹过草塘,草一起一伏,颜色发生了变 化。”刘老师引导说:“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课文应写成‘有的呈鲜绿色,有的呈翠绿色,有的呈墨绿色’ 。可是,课文中写的是‘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是有层次的,再想一想 究竟是什么原因。”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认识到,造成近处和远处绿草看起来颜色不同的原因是:近处的草看 得很清楚,每一片叶子的颜色都呈现在眼前;而越远草就越密集,颜色看上去就越深。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刘 老师充当的角色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裁判,而是为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服务的引导者;学生的不同意见(包括不 正确的认识)不是仅仅作为供选择、淘汰的对象,而是作为“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从而发挥了学生认识 事物的主体作用。 正因为刘老师摆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体现了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思想,从而 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了使课堂教学成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的目的。 二、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刘老师在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的同时,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扎实全面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努力提高每 一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从而将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1.正音训练严而复严 学生出现语音错误、语音缺陷,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刘老师认为,语音正确标准是一个人具有良好语文 素质的重要表现。因此,她在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间语言交际等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视正音训练。 如学习《琥珀》有 10名左右的学生将“因为(wei或wèi )”读成了“因为(wéi)”,刘老师都不厌其烦地 逐一纠正。刘老师还注意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强化正音。如学生读课题时将“琥珀(p ò)”读成“琥珀(pè )”,刘老师立即指出“珀”的韵母“o”是圆唇音,并让全班学生再齐读课题以加深印象。再如学习《捞铁牛 》,学生朗读课文时把“潜”读成“qiǎn”,刘老师不但告诉学生“潜”没有“qiǎn”这个音,应该读“qi án”,而且板书了一个“潜”字, 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2.说话训练字斟句酌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习得时期,这是一个人掌握语言的关键阶段。刘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说话时语脉是否清楚 ,语流是否顺畅,语点和语式是否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用词准确性、说话条理 性训练。比如学习《西门豹》,刘老师让学生按小标题归纳段意: 生:第一段写了“摸清底细”。 师:这是书上给的小标题,归纳段意得把小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 生:这段写了西门豹问老大爷是怎么回事。 师:什么怎么回事? 生: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么回事。 师:请你把话再组织一下,重新说一遍。 生:第一段写西门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问老大爷这是怎么回事。第二段写的是他把这个迷信给 破除了。 师:“他”指的是谁? 生:西门豹。 师:在段意中如果用“他”,让人不明白到底指谁,请你再说一遍。 生:第二段写的是西门豹破除了河伯娶媳妇这个迷信。 刘老师坚持进行这种严格的说话训练,有助于尽快缩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交际需要之间的差距,有利于 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朗读训练适当到位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刘老师十分注重朗读训练的质量,即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辅以具体、准确、恰录的朗读指导。如学习《琥珀》第3——5自然段,刘老师 首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讨论确定朗读每个自然段的感情基调:第3自然段要读得欢快、 轻松,第4自然段要读得悠闲自得,第5自然段要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然后在学生练读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 中的问题,刘老师随时给予语气、重音、速度等方面的技巧指导。如读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要读得声 音不要太大, 音调不要太高,速度应慢一些。“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可用虚声来读,在“小苍蝇”、“越来 ”之后稍做停顿,读出既替小苍蝇担心,又怕蜘蛛惊动小苍蝇的语气。 4.词语训练深究细研 词语训练是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刘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领悟作者是如何准 确恰当地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让学生经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达到张 志公先生提出的让学生“走一个来回”的目的。如学习《琥珀》中“推测”一词。 师:“推测”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这是词典对“推测”一词的解释。请你根据课文中“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 事的详细情形”这句话,说说作者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什么去想象不知道的什么,在课文中指推测什么。 生:根据琥珀里面的小虫子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事情。 师:哪些是知道的? 生:琥珀的特点是知道的。 师:哪些是不知道的? 生:“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是不知道的。 师:那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是根据已经知道的琥珀的特征想象出来的。 师:所以说作者在这里用“推测”这个词是很恰当的。 这样学生既明白了“推测”的抽象意义,又具体理解了“推测”的语境意义;同时,初步懂得了如何使用 这个词。 5.段篇训练突出联系 一段话是由句与句连缀而成的,一篇课文是由段与段结构而成的。袁微子先生认为,段篇训练其实质是“ 逻辑思维训练,是言之有序(即能够按顺序来表达)的一种训练”。在段篇教学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 把握作者连句成段的脉络和连段成篇的思路。如学习《太阳》第2段,先让学生弄清首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 很远, 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句话表示的是转折关系,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1段(太 阳的特点)、第2段(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接着,又帮助学生归纳出这段的结构 方式:总起——分述——总结。再如《西门豹》第一句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 ”刘老师认识到,这句话中的“管理”一词看似一个很平常的词,而实际上是一个起统领全文作用的关键词。 刘老师在讲课时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词,再围绕“管理”提出问题,刘老师做归纳:(1)邺这个地方在西 门豹管理之前什么样?(2)西门豹是怎样管理邺的?(3)管理邺之后什么样? 这几个问题非常巧妙地使学生 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这样处理既教给了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 来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一最常用的布局谋篇方式“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之中,达到“从读学写” 的目的。 6.思维训练重视过程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语言与思维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统一体。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指出:“小 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 ,刘老师以培养良好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为核心,以语言文字训练为载体,力求使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互 相促进、和谐发展。如学习《可爱的草塘》第13自然段,刘老师提问:“水泡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说: “水泡子里的鱼多。”刘老师追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鱼多?”学生在她的启发下抓住“挤挤挨挨”、“ 都是”、“一条又一条”、“不住”、“波光粼粼”、“逮”等词语和描写作者感情、语言以及鱼的种类的语 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思维也经历了从具体到概括、从发散到辐合的过程, 训练了思维的概括性。 听过刘老师课的人常说:刘老师设计的问题能问到点子上。刘老师重视思考问题的启发性、整体性、导向 性、深刻性,注意切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起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的作用。如学习《别了, 我爱的中国》,刘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作者不是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为什么还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 呢?经过深入思考学生明确了,因为作者与国内继续坚持斗争、正在流血流汗抗击敌寇保卫家园的勇士们相比 ,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所以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这样,学生对作者强烈的革命责任感、高度的革命自觉 性和深挚的爱国之情的认识和体会就更加深刻了。 三、体现“文”与“道”辩证统一,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语文学科的学科性决定了语文教学 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刘老师从学生年龄特点、思想实际和教材特点出发,选准语文训练与 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运用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受到相应的教育。 1.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刘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同时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渗 透思想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如学习《粜米》中农民询问米价、米价大跌这部分内容时,刘老师引导学 生认识到:在农民获得了丰收满怀希望来粜米时,米行老板收米的价格是“糙米五块,谷三块”,是贱买;而 在六月 里青黄不接,农民为糊口买米时,米行老板卖米的价格是十三块甚至十五块,是贵卖。两相对比,学生 很自然地认识到米行老板的唯利是图。此外,通过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辩论米质的好和坏, 争持斛子的浅和满”和“送进”等语句,明确米行老板不仅大幅度压低米价,而且在收米时又从质量和数量上 进一步盘剥农民,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以米行老板为代表的资本家剥削农民的残酷。 2.通过朗读训练强化思想教育 在朗读教学中,刘老师贯彻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朗读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教育感 染作用。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刘老师 引导学生体会到,第一次出现是在写船渐渐离岸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亲人无比眷恋、依依难舍的思想感情 ;第二次出现是在写作者看到了祖国山河美丽,目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我国的军舰之后,表现了作者对祖国锦 绣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帝国主义者的满腔仇恨;第三次出现在课文最后,写作者以美好的希望和豪迈的誓言告 别了祖国,这时作者的爱国之情已经达到了顶峰。朗读时,语调要由深情逐步达到高昂,表达感情的程度也应 一次比一次强烈。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真切的爱国主义教育。 3.创设情境自觉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首先披文动情,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才能发挥情感“共振器”的作用;只 有学生也随着动情入境,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刘老师身穿 一套黑色西服,在黑板上方悬挂了一幅披着黑纱的遗像。解题之后,刘老师便播放哀乐,同时用深沉低 缓的语调说道:“1976年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敬爱的与我们永别了!举国上下,一片 悲恸。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全国人民衷心 爱戴。正像当时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旁悬挂的一副挽联写的那样: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 民。虽然‘’不允许悼念,但是人民群众无限热爱、深切缅怀的感情是禁止不了的。”随 后,刘老师出示挂图,继续动情地说:“这就是当时首都数十万群众挥泪送总理灵车的悲痛场面。”接着播放 课文录音,哀乐伴随始终。学生在情感的支配下,很快进入到课文描绘的特定情境之中,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很自然地激发出对的怀念、热爱和崇敬之情。 刘克老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7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她教过的学生语文素质扎实全面,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刘克老师用诚实的劳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材,做出 了自己的贡献。尤其可贵的是,在当前,刘克老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 可以效仿的新路。刘克老师不愧为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榜样。 语文论文: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技能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2.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①朗读。 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②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③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④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 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③阅读卫生习惯。 阅读卫生习惯要求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卫生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要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 语文论文:谈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以下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在生活中观察 语文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与青蛙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 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 面对学生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一些小蝌蚪,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到了第九天早上,有个孩子突然叫了起来:“小蝌蚪长出后腿来了!”这一叫,同学们都围了上去,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些,我把小蝌蚪放入透明的塑料杯中,放在投影仪上放大。学生们都睁大眼睛,两眼放光,小脸通红,那份激动啊,简直难以言表!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 二、引导实践,在生活 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 因此,我们应该用新课程理念来实施教学,对教材内容加以充分挖掘,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在实践的体验中学习。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 如教学《龟兔赛跑》时,让学生戴上头饰上前表演故事情节。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制作课件,演示乌龟一刻也不停步地向前爬的动作。当学生们看到小乌龟这样努力地爬行,都情不自禁地为小乌龟呐喊“小乌龟,加油!小乌龟,加油!”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仿佛就在赛场,亲眼目睹了这场比赛,并深深的为乌龟的精神所感动。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四、手脑相长,在生活中创造 陶行知就手与脑的关系,提出了着名的“手脑相长”的论点。他认为脑与手联合起来才能产生力量。陶行知先生还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为此,我们要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时,要打破“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读,学生记”的常规,坚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求得成功,在实践中尝试成功,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力。例如,学习了《一次科技活动》后,我要求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设想,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发明创造的小模型,并举行竞赛。评选出“发明小博士”和“创造先锋组”。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开动脑筋进行创造的兴趣,获得充分展现创造才能的机会。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语文论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正日益成为教育的先导,它是科学技术物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是优化组合的原则。 一、多种电教媒体巧妙地组合,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文秘站版权所有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等灵车”时,先播放录影,渲染气氛,引导学生看北京长安街上男女老少盼总理灵车时的气势恢弘地悲壮场面,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入“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灵车的真实情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运用幻灯片,使语文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但如果单靠语言文字提供的形象思维,无疑会受到知识、阅历、经历的限制,借助幻灯片,便能化静为动。 如《詹天佑》一课,有关工程学知识的设计“人”字形线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对课文中文字叙述理解不够深刻,通过利用移动幻灯片演示,使学生对“人”字形线路有了具体的形象,同时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了火车行使的原理,从而也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确不简单,确实是了不起的工程家。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 《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 利用活动灯片:右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文秘站版权所有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个人所拥有的潜在独创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认定 [作者] 泊头市交河镇小学 孙荣喜 [内容] 泊头市王武镇后河高小 刘坤认定目标是目标教学课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怎样才能做到积极有效地认定目标呢? 一、认定目标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学前重点认定,突出主要目标;学中逐一认定,坚持目标先导;学后对照认定,加深整体认识。一节课的目标系列,通常都有多个目标组成,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就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目标。课前只对重点目标进行强化认定,其它目标则在讲课过程中边学、边认定。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必须遵循目标先导的规律,即先认定目标再学习,充分发挥目标的激疑启思功能,在导学达标之后,还可以对照目标再次认定。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目标系列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认定小学语文第七册《海滨小城》一课的目标时,对于重点目标——知道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和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的,我在学前重点认定,学文中反复提醒,导学达标之后,又对照认定。而对于其他目标,如“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知道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则采用了学中认定的方式。这样,学生便对本课重点目标有了深刻印象,而其他目标也在学中逐一认定,立即达成。 二、认定目标方式要简易,方法要灵活。认定目标应该以口述为主,以简化认定形式,方便教师操作。与此同时,更要注意引出目标的灵活性,如果堂堂课教师都采用“直展示”,认定目标前总是一句“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课课如此,机械刻板、单调乏味,长期下去,必将消弱学生认定目标的兴趣,影响目标认定的效果。而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展标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认定目标。 具体说来,可采用“情景式”、“设问式”、“温故式”等等。 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认定目标时就采用了“情景式”。我抓住了少年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在课前绘制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画,把3个目标分别放在小蝌蚪找妈妈的三道险关上,每达到一个目标就等于帮小蝌蚪前进了一步,直到最后目标达成,小蝌蚪找到妈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采用了“温故式”来认定目标。学文前,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于狼的课文,让学生谈谈对狼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我适时地引出本课目标:“狼为什么要摇尾巴?狼的本性会改变吗”?弄懂这些问题,也就达成了本课目标。这样的认定方式,有助于本课目标的达成。 认定目标方式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掌握。讲读《荷花》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前提,采用了“承启式”的认标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从前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让全体学生初步了解荷花的颜色、形状,这就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垫定了基矗在此前提下,我引出本课目标: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积极探求目标的达成。 三、对于中高年级认定教学目标的三种方法。 (一)提前认定目标。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来看,他们已具备了自己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适合于在始教阶段认定目标。同时,提前认定目标对于“自学辅导课”也很合适。如在《粜米》一课中的几个目标分别是: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背诵课文前三自然段;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3.能通过重点词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了解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教学目标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课的教学目标最好提前认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这个任务去学习这篇课文,收到最佳效果。 (二)课后出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起始知识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比较陌生,若提前出示教学目标,目标中涉及到某些概念、术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所以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目标为导向,先逐层讲授,然后再结合课堂小结,滞后出示目标,这样效果会更好。如讲《种子的力》一课时,其中一个目标是“理清文章脉络,看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并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在小学课本中,议论文出现的很少,对议论文的结构就更不了解了。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把道理讲清的,进而渗透关于论文的定义及议论文的结构等写作知识,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不提前出示教学目标,而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叙述。陈述时与教学环节结合,这样可以把教学目标与叙述过渡语融于一体。如在《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教育学生学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我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词“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接着指出了解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是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中心词进行提问,使学生既学会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又学会了抓住重点词句直奔中心的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引出目标的方法还有许多种,如悬念式、讨论式、点睛式、破题式、回溯式等等。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创设认定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定目标的导学作用和激疑启思功能,上好目标教学课。 语文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已人“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以其特有物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CAI进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魃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的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例如:《雷雨》一课,教师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制作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观察到的雷雨景象,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雷雨的景象,乌云压下来,狂风吹得树技不断摇晃,雨哗哗地下起来,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空......活动的画面中夹杂着风声、雷声、雨声、蝉鸣声、蛙叫声。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性被调动起来,对雷雨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的转向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提高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提高学生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善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加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如《雷雨》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渐渐,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小了”一句中“渐渐地”一词,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先听两组声音:一组雷声由大慢慢变小;一组雷声突然变小,学生马上指出第二组声音不对,可见学生主动领悟到雨的变化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接着我又出示几组图像:花儿慢慢地开放,太阳从海上慢慢升起......学生马上举手用“渐渐”说话,不仅说了老师展示的画面,而且还马上联系生活实际说了很多渐渐变化的事物。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感悟词语, 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三、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然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如:《蝙蝠的雷达》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史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用“ ”代表声音,“ ”碰上一棵大树,“ ”反射回来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崐有效的突破。 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引导学生报之入情,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如《丰碑》讲述了将军在云中山行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穿御寒衣服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外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小学生对过去年代的特点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情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先进课文的特定场景,开课时设计一个“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大雪山上,一支队伍艰难的行进着”,“同学们让我们把纷飞的思绪拉回到艰苦的战争岁月,你们看......”教师绘持绘色的描述,以及生动的画面,立即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总之,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乐趣。
美术论文范文: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 随着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审美理念之一的视觉文化显得日益重要。美术教学实践是传播视觉文化的有效方法,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从启蒙教育开始做起。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幼儿教育就有美术课,幼儿的年龄很小,好奇心很强,也都很喜欢模仿,因此,提升幼儿的视觉文化必须科学、有效的开展幼儿美术教学实践教育。本文在分析视觉文化的同时对有效开展幼儿美术教学课程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视觉文化;幼儿美术;教学实践 视觉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强调用视觉形式来表现抽象的或者具体的事物,它具有大众性、感官性和虚拟性。例如照片、海报、雕塑、建筑、动漫、连环画以及各种绘画作品等,在生活中,视觉文化影响和熏陶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伴随着教育改革,视觉文化给幼儿美术教学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让传统的美术教学遇到不少困难。所以,要做好幼儿美术教学必须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一、视觉文化的内涵 视觉文化是一种美,是对自然和艺术评价的哲学研究,是来自心灵和视觉上的感官。司温特纳.爱博斯在他的著作《描述的艺术》中写道:“视觉文化主要关注视觉概念、制造形象的机制,以及视觉技术,所有这些都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与荷兰绘画史相关”。在今天,视觉文化也被注入了新的内涵。美术教育是视觉文化主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古往今来的美术风格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重视视觉文化,重视来自视觉上的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在古代已经蕴含了丰富的视觉文化,那些故事壁画和故事画卷传承着中华文明。在原始社会,人类在洞穴里刻画各种图形用以记事表情,是世界上最早的壁画,这些简单的壁画体现出他们渴望装饰居住环境的愿望,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的理想和信仰。自魏晋到唐宋以来,佛教道教盛行,寺院道观多有壁画,甘肃敦煌的壁画保存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随着明清时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卷轴艺术盛行,那些珍贵的画帖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中国北方的园林雄伟壮观、南方的园林灵秀精巧,素有“北雄南秀”的美誉,故宫、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清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等,不仅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这可以算作中国对视觉文化的一大贡献。绘画、雕塑、建筑中的视觉文化无处不存在,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改革后的美术教育需要把视觉文化的内涵引入教育实践中。 二、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 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一般是幼儿园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些简笔画,或者是以老师为主体来讲解美术,幼儿自己动手画画的几率比较小。老师在教幼儿画画的时候启蒙教育做的不够好,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确切的说有的老师自身的观察能力不够,过于注重写实。有一个小孩看到夕阳照耀下的绿草呈现出金黄色和橘红色,就画了一片金黄色和橘红色的草地,这时候老师告诉孩子草只能是绿色的,不能有其他颜色。还有一个小孩因为看见彩霞画了彩色的天空和几朵彩云,老师告诉孩子天空是蓝色的,没有其他颜色,云彩只有白色。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影响幼儿以后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所以,引进视觉文化,做好美术教育,首先老师自身必须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 三、如何解决幼儿美术教育中遇到的困难 1.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 要做好幼儿的美术教育,老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学会思考,自己学着画画,学着做手工。视觉文化具有虚拟性,老师要把视觉文化和美术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画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画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把美术当作自己表达视觉和心声的语言。老师应该运用网络教育,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播放一些受欢迎的动画片,让孩子学画卡通人物,从而培养孩子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老师要正确的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教导幼儿学做手工,开展有效的美术活动。 无论是美术还是视觉文化,都不简单的停留在描画平面图形上。所以,老师应该教导幼儿画立体图形,学会描摹,把所看到的景物画得栩栩如生,而不是只画一些简笔画。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理应教孩子做手工,例如用彩纸折叠花篮、蝴蝶、星星和千纸鹤等。同时要学会鼓励孩子,老师可以剪一些小红花或者画一些小红花,用奖励小红花来鼓励画画很漂亮,手工做的好的孩子。对那些绘画和手工做的不好的孩子也要多加鼓励,要耐心教导,如果孩子有进步就用奖励小红花来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不断进步。也可以办一些小型的幼儿美术比拼,用幼儿的优秀美术作品做画报或者墙报。 3.开展童话故事与绘画相结合的美术活动。 很多小孩喜欢听童话故事,老师可以给孩子讲一些赞扬真善美的故事,然后让孩子画出故事中的主人公,例如让孩子画出他们心中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唐老鸭和米老鼠等。也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以连环画的方式画出故事情节,把美术当作一种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在视觉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要做好幼儿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幼儿的实践能力,注重互动性的美术教育,将视觉文化和美术教育相结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开展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加强幼儿对视觉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向超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美术论文范文:初中美术教育功能定位和思路创新论文 在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对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定位要更加明确,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有合适的教学思路创新。这样才能够打造更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有更多成长与收获,这也是美术课程教学价值的一种直观体现。 一、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很多教师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定位的认识都过于狭隘,会简单认为美术课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对于相应的美术作品形成一定认知,能够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品位。这些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然而,美术课程的教学功能定位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品位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逐渐形成,要让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相应的理解及判断。这才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感受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美术课程的深层次教学意义的体现。教师要对初中美术教育的功能有全新定位,对课程教学的效用展开更深入的挖掘,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且让学生从美术课堂上得到更多有益的收获。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而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色、质,其本身就含有这种轻松愉悦感,其实质是人类感情的载体。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感觉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可以说,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情感释放的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心理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当前的义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在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上所能够发挥的辅助功效,并且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定位有更深入的挖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且具备健全人格的优秀学生。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为了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并且实现美术课程教育新的功能定位,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思路上有积极的革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这也能够极大地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在很多知识的讲授上教师可以用现代化工具作为辅助,这不仅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也能够降低知识点理解上的难度与障碍。同时,现代化工具在欣赏课的教学中也能够发挥极大的效用,通过多媒体能够将很多精美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的展示,都能够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作品,并且让学生对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体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比传统的口口传授的方法更加形象生动,省时省力,而且它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比如,在给学生讲授“近低远高”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用多媒体动画,立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而不再是用文字单纯抽象地表述这个概念。教科书中虽然有图片,或者是教师找来课外书中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但图片的大小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底什么是“近低远高”。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则极大地化解了这个教学难题,能够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这个概念以及它的体现。这便是教学效率的一种提升,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思路的积极转变所能够带来的教学变化。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非常重要,很多教师也能够清晰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在过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明白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点的落实却并不透彻。在全新的美术教育功能定位的引导下,教师应当在这一点上有更为深入的改善与革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中要更明确地体现这一点,要不断深化对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营造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并且能够真正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也能够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价值,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线的魅力》这节课时,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课本上所讲授的内容,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画出自己心目中所想象的图形,并且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图形所具体代表的含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感受到了独立创造的乐趣。随着这样的教学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的独立思维会一点点加强,不仅想象力与创造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构建。 四、总结 在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有新的定位,并且要借助教学思路的不断创新来实践各种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积极正面的教学价值。教师也要善于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这不仅能够带来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也能够充分体现教学思路的积极转变所能够带来的教学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这一点上有更为深入的改善与革新,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周海洋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中学 美术论文范文:中职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 中职美术教学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有别于高校的美术教学。职业教育由于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导致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日常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由于美术创作更多强调的主体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因此中职美术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帮助他们真正提高美术创新创造能力。 关键词: 中职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对于职业教育中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更多强调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中职美术教育要培养更多满足社会不同需求的针对性型人才,那么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就不容忽视。美术属于开放性的教育学科,因此学生的主观性应该得到进一步强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理论的不完善及教师能力素质的不足,导致中职美术教学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开放式思维发展的作用。所以说中职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探索,从而找到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造能力的方法,促进中职美术教育向前发展。 一、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1.学生创新实践不足,审美能力欠缺。 美术是一门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需要学生进行更多的主观性判断。美术作品创作强调的是思想的表达及情感的宣泄,由于中职美术教学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创造能力,因此美术作品也难以表达出创作者的主体思想。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能力,那么创作过程就谈不上大胆创新。例如在中职美术日常教学中,学生对于抽象派美术作品的理解就比较困难,由于他们本身缺乏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加上审美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于抽象派艺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教师讲解层面,自己对于抽象派画作缺乏认识,也无法理解其深层次内涵。这些学生日常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美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2.教师创新教学缺乏,教学效果不佳。 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可是实际上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教学理念及创新教学方法。由于教育资源对于职业教育的分配本来就不均衡,导致职业教育中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一线教师自身就缺乏创新教学理念,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能够得到保证。例如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根本没有针对美术教育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也没有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出来,长此以往,导致中职美术教育的实际教学状况显得如此混乱,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创新教学理论匮乏,美术创新欠缺。 美术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创新教学理论的学科,可是实际上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缺乏的就是创新教学理论。日常教学中没有正确的创新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对于美术的认识也就停留在普遍认识上,缺乏独特的思维能力。就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品鉴能力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普遍是只看到了表象,也就是作品外部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对于作品深层次的内涵难有高深的理解,这些就是由于日常教学中缺乏创新教学理论,因此学生的品鉴能力停留在表象认识上。日常美术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品鉴能力,学生连最基础的欣赏都做不到,那么如何让他们在创作中融入个人思想和情感,如何在创作中拥有创新能力。 4.教学评价不够合理,创作自信缺乏。 美术作品的创作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因而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定要过硬。然而,中职美术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学生的真实感受,日常教学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导致学生心理素质越来越差。由于现阶段中职美术教育中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导致学生长期以来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上缺乏自信,创作者都没有创作自信,那么所创造出来的美术作品何谈有创新。因此针对中职美术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合理这种现状就需要做出改变,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完善日常教学评价机制,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增强创作自信。 二、提高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增加创新实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职业教育美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学生,因此中职美术教学就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往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自我讲述,那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应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进行评价讲解。例如对于《蒙娜丽莎》这幅经典作品来说,赏析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让他们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这幅作品,然后让他们进行赏析交流。日常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加一些实践感悟,从而逐渐让他们明白美术的本质就是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主见,有了独立思想,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创作能力才能够提高。 2.强化师资力量,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美术是一门开放性学科,但是它更加需要专业性的指导教师。因而针对中职美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中职美术教育相关部门就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引入,从而真正建设一支拥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常学习所能掌握到的知识技能,虽然美术作品的创作需要的是灵感,可是如果学生好的创作思想得不到引导,那么那些灵光一闪的创新就无法捕捉。因而进一步强化中职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的建设,关系到中职美术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3.完善教学理论,提高美术创新能力。 先进的教学理论是指导中职美术教育日常教学的关键,因此针对中职美术教育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这一现状,在日常的教学中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美术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美术作品环境取景这一模块的教学时,一定要树立一个开放的思想,任何环境的取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渲染效果和思想的不同,环境的取色也是随之发生变化的,如果片面地认为某一物体的环境色彩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创作思想被禁锢,因而一定要让学生树立开放性的创作思想。 4.优化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创作自信。 美术教学属于艺术教学范畴,因而一定要注重美术教学的评价机制,艺术教育在于将学生的思想合理地表达出来,那么美术教学也一定要注重学生思想的表达。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就一定不能忽视学生创作自信的培养,针对学生的独特的创作思想,一定不要持否定态度,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不同的思想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创作动机,才能够对学生创作的可行性作出客观评价。此外,日常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日常的美术创作才能够融入更多自己的思想,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够逐步培养起来。 三、结语 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及学生共同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营造出一个开创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多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出来。同时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拥有创作自信及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培养出一批有独立思想的美术职业人才。 作者:陈夜珠 单位:福建省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美术论文范文:高职美术教育改革论文 一、高职美术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展,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社会的重视,政府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也越来越明确。高职美术教育在职业教育大潮中也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针对性地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并对现行高职美术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高职美术教育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办学模式、办学方法等。由此可见,高职美术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1世纪初至今,教育主管部门逐步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给予了更多政策上的照顾与支持。这一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飞跃式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单位由自考助学到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由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升级到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由千余人的办学规模发展到几万人的办学规模,种种现象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美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为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各个领域和行业都跟随社会的发展转而需求新型职业人才,而早期的高职美术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今的社会需求,因此,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内容 高职美术教育体系应多层次发展,具备多样性、实用性、开放性、终身性。构建高职美术教育体系要改变高职美术教育“全民办”化,发挥地域性优势,办特色高职美术教育,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办多层次、高质量的职业美术教育。当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已经趋向多层次性,这便要求办学单位必须紧跟市场步伐,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逐步构建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为多视角、多方面研究职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我国高职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出新的改革建议。从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在校生由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人。办学规模在急剧膨胀,而生源中却存在“想进的进不来,进来的不合适”的现象。目前对高职美术教育考试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改革考试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与普通高考要有一定的区别,如可采取技能考试的方式。二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完善考评方式方法,建立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主的教育体系。三是强化考试考核制度的监管,最大限度地杜绝徇私舞弊行为,为高职美术教育树立良好的信誉。四是逐步放开高职美术教育招生考试权限,并逐步建立高职美术教育特有的考试制度。五是建立对口实习岗位,学校应根据高职美术生的专业方向安排相应的实习岗位,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如此更能促进学生就业。 三、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高职美术教育应以培养设计、制作、管理等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建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作为高职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方式,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高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完善高职美术教育改革方案。高职美术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加快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高职美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尽快建立等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财政政策或者更加倾向于高职美术教育的财政政策,毕竟社会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荒”。由于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学费较高,加上部分社会公众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这些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将影响企业的发展。其次,政府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上要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投资形式,当政府投入不足时,应鼓励对口企业单位对其投资或建立合作方案,这样既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便于在校学生实习实践,也有利于对口企业招工招聘,使校企合作得以深化,从而保证高职美术教育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可以采用学分制收费政策,学校制订总的学习年限,在规定年限内,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以学期为单位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对于学习能力较强,但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修完全部学分,这样就可以提前毕业、提前就业,也能够为家庭节省一定的费用。同时,学分制收费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在学习上相应地也会更加认真,根据自身需求学以致用,真正实现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文章通过阐述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剖析了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高职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以期促进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职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针对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如果对潜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完善高职美术教育制度,定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准的综合型美术人才。 作者:刘富根 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美术论文范文:蒙古族题材动画片美术设计制作论文 一、动画制作中的人物设计 在蒙古族题材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动画人物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个视觉符号,动画人物不仅承载了巨大的历史文化信息,还置身于庞大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是人物的外貌、生活生产工具还是装饰等,都与当时的民俗有紧密的联系。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草原地区,该地域的气候和环境让这个游牧民族形成了游牧狩猎的习俗,同时也形成了勇敢无畏的个性和独特的气质。在设计蒙古族历史人物角色的过程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利用他们的崇高精神和一些良好的行为举止、习惯等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不能仅仅将其当作一个视觉符号,还要设计与其形象相符合的身份和性格。如,我国经典的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小姐妹玉荣和龙梅在艰苦的环境中养成的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对当时的小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该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导演和动画人物主创人员曾冒着严寒深入蒙古大草原,通过深入了解蒙古族人和真实体验蒙古族人的生活,对当时小姐妹所处的生活环境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设计出这部蒙古族生活题材动画片,塑造出的人物自然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动画制作中的场景设计 没有场景环境就没有人物,这是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反复强调的,由此可见场景设计的重要性。动画的场景设计包含两个方面,即物质与效果,物质包括结构、景观、建筑、道具、装饰等,效果包括色彩、光照、气氛营造等。优秀的场景设计不仅要具备极好的艺术渲染力,还要能对突出角色形象有所帮助,即能完整地体现出角色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蒙古族题材动画制作对场景设计有特殊的要求,要以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特点、自然景观和地域特色为出发点,充分表现出蒙古族的特征。蒙古族的景观包含自然风光和蒙古族独特的人文景观,两者相结合才能诠释蒙古族的民族风情。首先,蒙古族题材动画片的场景选择要结合蒙古族生活的地域特点。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包含多树草原、草甸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和沙漠,总的来讲是以平原为主,其特点是视野辽阔、一望无际。其中,蒙古草原东部蓝天白云和河水弯弯是其最大的特点,西部为腹地,以荒漠戈壁为主,人烟稀少,拥有蒙古特有的大漠风光。《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场景设计就具有典型的草原西部特征,偏干旱,整体的色调偏向灰黄,具有“大漠孤烟直”的意境,这样的环境为暴风雪的到来埋下了伏笔,整个情境衔接得也很自然。而国产动画片《勇士》的场景则是典型的草原东部景色,蓝天白云、朵朵白花,无高大的树木,内蒙古草原的山丘表现得十分明显,这种场景很容易让人们体验草原的风光,感受蒙古族的习俗和文化,很容易把观众带入蒙古草原的生活环境。上述两部动画片中景物的设置除了表现出蒙古族的生活环境,让人们感受蒙古族独特的风光,还对人物的塑造有很大的帮助。如,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两位小姐妹在暴风雪中为了大家的利益而不屈地奋斗,表现出她们小英雄的气概。在蒙古族题材动画的场景设计中,设计者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场景要能表现出民族风俗。蒙古族题材的动画片一般是围绕蒙古族的历史人物传说展开的,涉及历史人物的生活和习俗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情与其他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因此,蒙古族题材动画场景设计一定要遵循客观的存在,设计蒙古族一些特殊的文化习俗时一定要立足实际。第二,场景设计要能烘托角色的情绪。角色的渲染除了动作和表情的设计外,还需要将角色置于合适的场景中,让场景的烘托功能能增强角色情绪的感染力。好的场景能让角色形象更加饱满,因为角色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表现出某种情绪。根据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扮演适时变化的环境气氛可以充分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不同的场景对不同情绪的烘托有着极大的帮助。如,灰暗的色调能烘托角色痛苦、感到压抑的心理;荒凉的场景能烘托角色孤独寂寞的心理;鲜明的色彩能表达热情奔放的氛围;一些放射性的抽象场景则能表现出角色彷徨、紧张的心理。 三、总结 总而言之,民族题材动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否让观众接受。在民族题材动画制作中,无论是人物设计还是动画场景设计,都要立足于民族本土,这样才能制作出能充分打动观众,并展现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动画。 作者:孙玉宝 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 美术论文范文:高考培训班美术设计论文 一、无证无照的培训班及无序的管理是办学的主流 一般情况下,合法的教育机构应该具备三证: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及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不幸的是,98%以上的培训班都处在无照经营的状态当中,也以少数的一些培训班打擦边球,以公司或工作室的名誉来进行招生及培训。究其原因,美术高考有很大的季节性,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也就三五个月,加之教育,工商,公安部门未能协同打击,为培训班开展游击战提供了广阔空间。只有少数规模做大了的培训班,集训期学员两百人以上,为了拥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教学场所,不得已才去申报三证。拥有三证的培训班,从学生的管理及教学上来看相对比较完善。而学员在30人以下的培训班,很多连用一张A4纸打印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其管理水平及管理效果可想而知。这应该是贵州省美术设计类生源质量相较于其他省份较差的原因之一。 二、教学人员的技能及师德良莠不齐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师傅一桶水,徒弟一碗水”,教学人员的专业技能,对学生水平有直接关系。为了方便表述,本文将培训班的教学人员分为:教授型教师、少壮派教师、艺术家教师、高中美术教师和业余教师几个大类。教授型教师,特点是大学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培训班的校长及主讲教师;学员的专业基本功相对较强、培训班的规模不大、学费高、基本没有管理、录取率不高,办学时间长,师德很高。教授型教师的优势是长期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技术功底、以及在美术高考改卷中的话语权使得光环魅力无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生源数量相对比较稳定,在教学过程中以教给学生的艺术基本功而不以应试为目的,所以录取率一般,但是学员一旦进入大学,学员的优势,一下子就能显现出来。劣势也比较明显,教授在大学中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教学及创作任务,能分给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肯定有限,在白热化,职业化的竞争中,他们主观上为了自身的名誉,也不愿意培训班过于发展壮大,所以一般维持在20-50人的规模。学费较高,一般2000-3000元每月。少壮派教师,特点是专业能力较强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在校大学生担任主讲教师;学员的应试能力非常强,只要经过2到3年的发展,他们的规模都能在50名学员以上,是培训班的中坚力量,学费高,有管理及激励学生学习的方法,录取率高。在“考起大学才是硬道理”的快餐文化中,“学生的成绩就是他们的生命线”,少壮派教师以满腔的热血和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专业教学当中,他们研究各个学校的考题,以及各种能够快速提高考试分数的方法与技巧。而且他们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心理上易于与学员沟通。所以学生的画面效果及考试能力在短期内会得到明显提升。学费方面的特点是在开办培训班的前期,学费较低,一般为500到1000元每个月,而当他们名声大起来,规模变大之后,学费会大幅度提升,有的甚至会超过教授型教师的学费。培训班的名声就是他们生存的根本,为了培训班的招生名誉,少壮派教师的师德也不错。艺术家教师,特点是创作能力较强,一般由一名到三名艺术家组成,学员数量少,录取率低,学费低,办学时间短。这个群体的教师,艺术创作能力较强,一般是35岁到50岁之间,在经济上和名声上还未成功的职业艺术家,艺术气息浓厚,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来进行教学。调查中发现,一开始他们带了三五个喜欢画画的学生,在高考中好像基本都考起大学了(含三本及大专),在未扩招的年代里,这是很成功的战例,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下,他们投入到美术高考的培训潮流中,结果基本都因为艺术家性格上的某些特点、没有管理,学员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缺乏考试能力,所以,录取率较低。一般3年以后。又恢复到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带三五个学生的状态。这个是教师群体的师德有待考量,比如教师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或性关系的案例,时有发生。高中美术教师,特点是只以自己所在高中的高一高二学生基础培训为主,生源数量稳定,学费低、培训班办学时间长。高中美术教师,占着其天时地理人和的诸多优势,生源以自己学校的美术爱好者为主,因其是中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学校里,有着沉重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美术高考的培训的集训上,平时收着较低的学费,用业余时间做最基本的基础培训。高二结束后,学生就背上行囊,家中经济条件好的,到北京、杭州、广州、重庆进行专业培训,经济条件一般的,也会选择到少壮派教师的培训班参加集训。只有数量极少的,家中经济条件极差的,才会选择跟原来的老师继续学习。业余教师,特点是,年龄两极分化严重,学员数量少、录取率低、学费低,培训班寿命也是两极分化严重。这个群体的教师,年龄较长的,一般是美术爱好者,画了三五十年的画,有不少的收藏,不懂教学,因学员数量少,也无需太多的管理,凭着几十年的人脉积累,倒也有十来个个学员跟着他画画,培训班寿命很长。年龄较小的,一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美术爱好者,家中经济条件不错,对艺术有狂热的爱好,是一位或某几位大艺术家的狂热粉丝,租个房子就开办培训班,开口闭口学师,临摹大师的作品,梦想成为大师,培训班的办学时间,当然可想而知。 三、解构了的单一教学,向技术化、职业化方向畸形发展 扩招前美术考前培训班教学的培训方式是:以美院附中,或大学开办的正规教学为主流,民间散落的少量美术考前培训为辅的方式。但扩招后,附中培训模式面临着:扩建、资金、教师数量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与日益增长的美术考前培训需求形成主要矛盾,民间美术考前培训,在这样的市场前提条件下,也就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发展及壮大。原有大学招生模式是凭作品报名,通过初试复试方式来进行人才选拔。但这样的方式,招生成本过高,效率过低,非常不适合大规模的考试要求,所以中国所有的大学招生,被迫走向了“极简主义”的道路,原有的写生方式,被改成了默写或画照片,以节约模特费、静物费及静物的购买、保存及摆放的人工成本。在高考指挥棒的挥动下,近十年来,不管是贵州的美术专业联考,还是各大高校在省外设立的校考,都遵循这样的模式。贵州的美术考前培训也向技术化、职业化及教学的多样化的方向迅速发展。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授型教学的培训班为代表,因为是教授上课。所以基本能遵循艺术教学的规律,让学员逐步从静物、人物,风景的临摹、写生中逐步地进行艺术基本功训练。相对来说,这一部分学员,基本功相对扎实,进入大学后也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技术化、职业化的教学模式,以少壮派培训班的教学为代表。由于国家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所以他们在教学上,完全自主安排。在缺乏课程规划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完全针对高考,服从高考指挥棒的指向。他们研究各大美院及其他高校考试的试题、高分试卷,及快速提高画面效果的速成法。传统教学法,在它们的解构、重组下,变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方法。比如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可以完全忽略石膏几何形体的写生及临摹,学员从学拿铅笔开始,就直接学习考试的内容----头像临摹,并且,把学习及考试进行了全新的编码,比如贵阳XX美术高考培训班的素描秘籍就这样写到:高分卷的评分标准:紧抓构图、结构、黑白灰。第一,抓构图(5-10分钟)上下左右安排好、三庭五眼要标准,眼睛位置最重要。第二,抓结构(20-30分钟)卡准骨点及转折,三条线:眉弓底线、鼻底想和下巴底线……第三,抓黑白灰(50-60分钟)画好明暗两个系统。暗部,用6B铅笔打底,2B、3B铅笔反复画。亮部用H或HB铅笔反复画……第四,……如此“精细”的编码,特别是对于美术这样一个讲究感觉的学科,对于学科的理论建构,应该说进了一步。但对于当下多数的美术考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法除了教会学生会背头像外其他没有太多好处。有一位考生,考的是川美的校考,头像写生,他站在正面的位置上,却“写生”出了完美的侧面头像,结果,这位学员经过3个月的“背诵”学习,考起了川美。在色彩教学过程中的编码,更是到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地步。比如说画一个苹果,老师会先教你画一个上大下小的苹果外形,然后将这个苹果分成8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老师调好的色彩,学员只需要将这8个色彩填到相应的位置。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训练的学员,只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学习,就可以画出一个个完美的苹果,从单个苹果的效果上来看,不少超过老师画的效果,甚至达到范画的水平。换句话说,学生学的不是“美术”,而是填空。老师调好的颜色,价格当然很贵,在考试前,一个32格装满颜料的颜料盒,300元1盒。而同等体量的颜料。绝不超过20元。努力学习了这样精准编码的学员,可以仅通过2到3个月的专业学习。完全可以考起专业美院或重点大学。但是这样的教学,“缺失了附中对学生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 四、结语 当下,贵州,各个高中的基础美术教育,还未完全健全,与高校大量的,美术招生未能形成有效的对接。而美术考前培训班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的填补了这个断层。然而,美术考前培训班,在应试、背诵模式下造成了对技术的狂热追求,与艺术教育目标发生了偏离,加重了高校美术生源基本素质和能力上的危机。 作者:杨可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教研室 美术论文范文: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 一、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如果说绘画中的色彩搭配是为了提高其艺术价值的话,那么在舞美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就是为了增强舞台的艺术美感。色彩在舞台中的实际运用启发我们,在舞台上戏剧或是其他艺术形式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整个艺术活动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需要观众对整体舞台美感产生共鸣,这正是舞台艺术的魅力。舞台上经常需要通过色彩的冷暖色调、透明遮盖的穿插以增强画面效果,真正地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给予观众视觉上的享受,这也是色彩在舞美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舞台节目不是平面的,而是三维的。在远近不同、凹凸有致的舞台上,如何来安排冷、暖颜色的远近次序等空间逻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安排色彩的远近时,应该考虑到人类的视觉习惯。一般情况下,亮度较高的颜色,通过人们的视觉传递后会产生比原距离近的偏差;反之,亮度较暗的颜色则会产生较远的偏差。由此,合理地安排颜色应把亮度较高的颜色略向后移动,亮度较低的颜色略向前移动,由此来平衡人类的视觉偏差。如通过对色彩层次的恰当把握,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营造出层次分明、逻辑合理、各有风格的舞台效果,以此可获得成功。 二、舞台美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歌剧《奥兰多》(Rinaldo)是乔治•西平最具挑战性的舞台美术设计,他叙述其设计过程道:“当偶然遇到自己难以解释的情况,心跳加速时,我知道可能意外地发现了我需要的某种东西。”在剧目构思方案期间,乔治•西平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参观时,看到展厅中古代玻璃器皿在白炽光灯展箱里展出的待殊效果,这为他的设计带来了灵感,便认定这就应是《奥兰多》布景的效果。回到工作室,他打碎了几个玻璃瓶,再用胶将它们粘合后放置到日光灯箱中,把造型和空间位置调整到满意程度,随即把这种效果再放大到舞台上。由此,约6到10米高的透明瓶子造型没用任何支撑结构屹立于演出舞台之上,这些透明瓶在演出中可以在舞台上前后左右移动,依据演出的需要变换成各种空间形态,通过舞台天幕映衬,看上去时而像城市楼群、峰峦和云彩,时而又像圣徒的身影和女性的体形,使人浮想联翩。乔治•西平通过演员、放大的透明材质瓶子在舞台空间中不同的变化组合方式,完成了整个歌剧的舞台场景的视觉体现。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能否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吸引注意力最主要的部分是该戏剧表演的内容,但是,能否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表演整体的造型设计是否新颖,是否足够吸引人。舞台美术设计包括表演者的整体造型,表演者的造型在表演特定的内容时是有固定的形式的,因此,每个时期的人都要有符合当时大时代的穿着打扮,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物也都有不同的造型风格。但是在有些方面,表演者的造型设计也可以根据剧情和想表演的内容来进行相应的设计,以突出鲜明的人物特征,对表演者的表演具有积极的作用。整体表演的美术设计相对于表演者的设计要繁琐许多,舞美设计者在根据表演整体内容考虑整体造型设计的问题时,还要考虑整体设计中很多的细节,考虑这些细节怎样设计才能更准确地体现表演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细节里凸显主题。所以,舞美设计与戏剧的调和对戏剧的整体艺术效果起到很大的影响。舞台艺术中的美术设计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舞台艺术的最大魅力是能够通过艺术设计来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而在此之中需要美术设计人员进行相应的美术设计,才能够使这个虚拟的世界更加真实,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作者:杨子 美术论文范文:当前中职学校美术教学论文 一、当前中职学校美术教学的误区 (一)教学取向有所偏离。 中职学校的初衷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但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一些高校面向中职学校对口招生,部分中职学校在教学取向上偏于教学应试化,脱离了中职教育的初衷,与众多普通高中一样,片面追逐高考上线率、二本三本率等指标。这种取向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学中更显著。美术老师们把理论知识教授作为教学重头戏,突出中职生对美术理论知识要点的把握,美术教学自始至终围绕对口高职院校的考试指挥棒旋转,对中职生本应重点掌握的美术技能讲授甚少、实操甚少、考核甚少。 (二)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从教学目标来讲,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学既要像学历教育学校一样,必须以美术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美感及审美能力,又要突出实践运用,将美术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真正将美术运用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在当前的中职学校实践中,美术教学更多地强调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掌握、对CAD等图形处理软件的实操能力,而忽略了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中职生个人情操、思想境界、修养品位的重大影响作用,导致中职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中职生的美术作品缺乏新意、鲜有灵魂。 (三)教技教法趋于僵化。 中职美术教学在长期实践中已经形成固化模式,一本教科书、一个讲义夹、一支粉笔就是一堂美术课。尽管近些年来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学设施设备不断丰富,多媒体教学走入了中职美术课堂,让美术教学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然而,一些老师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不愿轻易尝试好的、新的教学方法,时到今日,中职学校美术教学很多依然是三尺讲台上老师不停写画、台下学生反复的描摹,纯正的“灌输”模式;一些年轻的教师虽然擅长多媒体美术教学,但表现出了过多的依赖性,逐渐丢弃了简笔画等手绘教学方式,在教学模式上显得过于单一和枯燥,中职生们难以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从而让美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培养鉴赏能力不足。 虽然中职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其美术教学的侧重点应突出在理论与技能的教学上,但绝不能否认美术作为艺术的根本性质。在中职美术课堂实践中,老师们往往不看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一上课往往自顾自地按照备课本进行讲授,即使是在美术鉴赏课上,也是直接抛出自己的赏析见解,学生们普遍跟着老师的节奏和思维定势被动地学习,他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持什么样的观点、有什么样的创新思维等都难以展现,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就是直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培养中职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具有极大的副作用。 二、走出中职学校美术教学误区的路径 (一)坚持正确的中职教育理念。 有什么样的思想引领,我们的工作就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取向,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要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中职学校和中职美术教学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正确理念,主动摒弃“高考至上”、“技能至上”等错误的美术教学认识,将美术教育教学视为推动中职生素质教育的强大武器,确保中职美术教学始终保持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二)确立明晰的美术教学目标。 确定清晰明了的中职美术教学目标,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快速走出误区的关键所在。中职学校在科学定位美术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宜整齐划一,应重点统筹好美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总体目标应当定位在培养知识扎实、技能过硬、情操高尚、善于创新的中职生上,而细化的教学目标则应有所区分:针对美术专业的中职学生的教学应体现扎实的美术基础、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紧跟时代的创新精神,着重体现一个“专”字;对于其他专业的中职学生教学目标则应强调运用与欣赏,教学的重点在于融美术于生活、于技能之中,以美术教学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老师们目标清晰,在课堂上方能精准教学,从而保证美术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探寻多元的美术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多下工夫,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群体灵活选择教学重点,可将美术与书法、工程制图课等有机结合,让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要善于选择和运用学生们所喜欢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挂图、PPT等,保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要注重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育的综合运用,课堂上应多运用讨论、问答、即兴创作表演等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走出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将美术教学现场延伸到大自然之中、展馆之中、社会实践之中,展厅欣赏艺术珍品等。只有在教技教法上不断创新,才能让活跃且好新鲜事物的中职生们保持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造诣。 (四)突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中职生出生社会之后,不仅仅是劳动者、生产者,更是社会生活的亲历者、欣赏者。因此,对中职生的美术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美术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上,还应在美术鉴赏课上下工夫,着力提高其审美能力。要在美术课体系中增加美术鉴赏课的比重,精选适宜的美术鉴赏作品,让广大中职生成为美术鉴赏课堂的主角,鼓励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欣赏优秀作品、直陈观点、各抒己见,辅以恰当的老师点评,让广大中职生们在活跃的氛围中赏析美的存在,增强发现美的能力,提升鉴赏美的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需要正视美术教学问题,把准成因所在,落实改进举措,方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作者:邵娟 单位: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 美术论文范文:动画片美术设计风格论文 1动画片美术设计风格的基本要素 动画片的美术设计风格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文学基础。所谓的文学基础主要就是指根据动画片的整个故事情节对美术设计风格进行定位,如果设计人员的文学基础较差,无法充分的理解动画片的整个故事情节以及基本内涵,将会无法对动画片的美术设计风格进行科学的定位,将会导致美术设计风格定位的偏差,影响到动画片的良好发展。因此,要求美术设计人员还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第二,定影基础。所谓的定影基础主要就是指,由于动画是三维立体的作品,其中包含着很多的镜头语言。因此,美术设计人员在进行动画片美术风格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定影基础,充分的了解镜头语言,才能够设计出与动画片相符合的美术风格。 2动画片美术设计风格的发展脉络 我国的动画片美术设计风格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的,其具有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具体分析如下:第一,剪纸片风格。在动画领域,其出现最早的就是剪纸片风格,典型的代表为1958年的《猪八戒吃西瓜》。第二,折纸片风格。所谓的折纸片风格主要就是指,利用儿童折纸的方式进行人物的塑造,在当时影响较大,受到广大儿童的喜好,实现了我国动画美术设计风格的发展。第三,水墨风格。水墨动画片是我国动画片美术设计领域的又一发展和进步,该种设计风格的优势在于将动画片的美术设计风格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的联系,使其成为整体,一方面能够表现我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另外一方面能够使动画片的画面更加具有美感,实现了动画行业的良好发展。此外,在发展中还形成了多种的美术设计风格,需要设计人员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对其进行充分的诠释。 3动画片美术设计风格的诠释 鉴于美术设计风格对动画片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动画片的美术设计风格进行更好地诠释。通过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策略能够对动画片美术设计风格进行良好的定位,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3.1充分的吸收流行元素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观看动画片的主力军——儿童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鉴于此种情况,在对动画片美术风格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吸收流行元素,将当今较为流行的元素融入动画美术风格的设计中,以更好地吸引儿童观看,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美术风格设计人员应该对近几年来动画市场的情况进行调查收集多方面的数据,了解受众的观看心理以及受众的喜好。第二,将现代化的流行元素融入设计中,结合受众的喜好及心理进行科学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动画片美术风格的设计效果,进一步提高动画片的市场影响力。可见,优秀的动画美术设计风格有利于受众欣赏独特的现实潮流,同时也会引导他们创造新的时尚潮流,提高受众的审美观。 3.2注重把握观众的观看需求 由于动画片的主要受众人群为儿童,而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中动画片对儿童的影响颇大。因此,在进行动画片美术风格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把握观众的观看需求,宣传积极向上的内容,实现对儿童的教育意义。例如,美术设计风格包括很多种,但是,一些设计风格过于的负面,如在色彩上过于阴暗,影响到儿童的情绪,这类美术设计风格无法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动画产业的发展。可见,在进行动画片美术风格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结合儿童的观看心理以及从儿童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科学的对动画片的美术风格进行设计。 3.3利用现代化的设计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动画片美术设计中的先进技术也越来越多,其效果越来越好,实现了动画产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动画片美术风格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利用现代化的设计技术开展设计工作。例如,计算机技术、3D立体影像、多媒体技术,修图技术等等都是目前在动画片美术风格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美术设计人员应该结合动画片的特点、内涵以及故事情节科学的选择多种设计技术,以提高美术风格设计的效果,实现动画片美术风格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 3.4注重设计中的创新 在进行动画片美术风格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设计的创新,创新是一个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设计人员应该做好动画片美术风格设计的创新工作,具体应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设计人员应具有发展的眼光,结合目前动画片美术风格的发展现状,结合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人们审美需要的变化对动画片美术风格设计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促进动画产业的良好发展。第二,设计人员应该加强学习,积累经验。由于很多的设计人员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缺乏设计经验。因此,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应该通过有效的学习,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这样才能够做到更好的创新,进而促进整个动画产业的发展。 3.5将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进行有机的融合 实际上,现代美术风格设计观念是在传统设计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将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进行有机的融合。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不能盲目地追求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而忽略了传统的设计理念,在追求动画片美术风格设计个性化的同时应该充分的了解到美术设计的民族特性,构建属于我国的特色动画片美术设计体系,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动画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动画片的美术设计风格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美术设计风格对动画片的影响较大,其直接决定了动画片的市场销量。因此,应该做好动画片的美术风格设计工作,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实现良好的设计效果,促进确保美术设计风格与动画片的实际情况相符,以进一步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作者:周嘉煦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数字媒体学院 美术论文范文:国产电影美术设计论文 一、拼贴式的审美形态 拼贴式的美术设计在实质上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这种美术设计可以包含通俗与时尚、反讽与戏谑、趣味与激情等于一体,在对历史的模仿与调侃中获得一种新的审美形态。首先,对历史的模仿与调侃。这种美术设计其实就是借鉴历史或原有电影中出现过的场景,并对这些场景进行模仿,但是这种模仿不仅仅是单纯的借鉴,而是在模仿中增加了调侃性与戏谑性,通过这样的美术设计使得影片具有一种内在幽默感和荒诞式的游戏感,但影片本身却不是粗糙低下的,而是在一种厚重感中体现出了反庄重、反严肃的一种审美精神。如周星驰的影片《功夫》,这部影片坚持了周星驰一贯的夸张、无厘头、好笑的风格,在幽默戏谑中表现了对中国武文化的敬仰之情。这部影片中的许多美术设计就是拼贴式的,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美术模仿了好莱坞经典电影、香港漫画以及日本漫画。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但是电影中的场景设计却努力营造出20世纪70年代的情怀,这种场景设计明显模仿了电影《马永贞》,而且影片中的多处空间设计造型都充满了日本游戏和漫画的味道,阿星打劫哑女的造型则模仿了电影《乱世佳人》的海报等。这种美式设计形态不是抄袭,而是在颠覆传统经典的同时表达出一种深刻的主题寓意。其次,超现实主义随意拼贴。电影美术设计具有开放性,美术设计者可以充分发挥选择性,不断进行不同常态的随意拼接。如贾樟柯的影片《三峡好人》,主要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和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自己的妻子与丈夫。这部影片虽然是一部剧情片,但是贾樟柯却运用了许多超现实主义元素,让这种超现实主义镜头承载现实生活中的沉重与无奈。影片中出现了三峡树型纪念塔尾楼的飞走和天空中出现神秘飞行物的场面,这两个超现实主义场景的穿插充分体现了贾樟柯本人的意愿和表现方式的随意性,并且影片出现了大量地戏谑手法,这些戏谑手法大量的穿插在写实的叙事空间中,写实与随意戏谑没有统一的使用规则,完全是贾樟柯自己的直觉进行处理,他在戏谑中将苦难现实性与荒诞不稽超现实主义相结合。这种美术设计审美形态没有什么创作规则,却可以在出其不意中对传统的美术设计进行革新,在变化游戏戏谑味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形态。 二、混杂式的审美形态 电影美术设计本身包含着许多审美元素,这些元素既可以包括东方的元素,也可以是西方元素;既可以是时尚的元素,也可以是复古的元素;既可以是古典元素,也可以是现代元素,这些元素都可以在美术设计中相互融合,共同表现电影的整体风格。首先,双重译码。双重译码的美术设计实质上体现了矛盾的二元论,也就是美术设计中的元素看上去是相互矛盾不可调和的,但是从深层次上讲,两者又是可以调和兼容的,就像矛盾本身一样,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转换包容。这种美术设计就好像古典文化与现代形式的结合,商业模式与精英文化的结合,但是通过美术设计的剪切、混合、抽象等手段就可以相互贯通,进而相互融合,在矛盾性、复杂性中找到统一性与和谐性。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商业气息与古典文化的相互结合,并且在色彩的运用上也体现出了这种双重译码的审美形态,色彩运用上既包括了西方心理学意义上色彩,也包括了中国古代“五行”色彩的内涵意义,这种双重理论上的色彩在相互矛盾中又相互结合,这样就可以在视觉上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且可以让我们对东西方文化底蕴进行深入的思考。影片《绿茶》中的美术设计也充满了现代意识,将人物与字体进行结合,也充分地显示出了双重译码的审美形态。其次,中西结合。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东西方的电影在美术设计上也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并不能限制电影美术设计,这种差异反而为美术设计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平台,中西结合的美术设计更能体现出丰富的美学思想。电影《夜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这部电影的美术设计师叶锦添就把影片的风格打造成了东西结合的美术设计形态,影片中兼顾东西文化,将古典与前卫结合,为此叶锦添打造了许多宏大的场景,大大丰富了国产电影的视觉效果。影片中最让笔者过目不忘的就是宫殿场景,影片中的宫殿都是非常华丽恢弘的,与西方戏剧中的宫殿比较类似,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宫殿场景,但宫殿总体造型上的风格却是中国式的,影片中有东方式的园林和舞台。在叶锦添的设计中,这些宫殿虽然宏伟华丽,但是总体上的色调是阴暗的,体现出了剧中人物悲剧的命运,进而烘托出影片整体上的悲凉哀伤气氛。在东西结合的美术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东方的意境美,也可以感受到西方的现代表现手法,除了这部电影,《无间道》《双雄》《新警察故事》的美术设计都是这种中西合璧式。 三、虚拟式的审美形态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的美术设计与科技之间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电影中的美术设计将数字技术美学与传统美术设计相结合,随着CG技术的广泛使用,真实存在的布景被绿幕所取代,因而设计师更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地进行美术设计。首先,数字特效的应用。这种特效在美术中的应用源于电影二维影像的基本特征,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各种人物关系,这些都必须通过视觉画面向我们呈现出来,但是这些其中有的是真的,有些则是假的,这种视觉上的假象性是数字技术产生的前提。随着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电影美术设计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通过模型以及电脑的合成等手段大大改变了美术设计传统单一的表现手法,同时数字技术的介入也使得美术设计超越了传统的物质空间,即以表现传统物质空间的美术审美形态得到超越,数字技术更多的是再现物质世界的客观真实,表现丰富真实的主观世界,这种美术审美形态是传统的美术设计无法企及的。这种数字技术在魔幻商业片的运用较为广泛,它补充、拓展了传统美术设计的表现方面和艺术功能。美国的好莱坞一直是电影技术发展的前沿,数字技术首先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得到运用,如《霍比特人》《侏罗纪世界》等。其次,国产的许多电影中也运用了数字技术,这大大拓展了国产影片的视觉表现力,同时也改变了我国传统电影的制作观念和美术设计思维,进而使得国产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美学表现得到强化。《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是一部真人版魔幻动作IMAX-3D电影,这部影片就运用了数字技术,通过数字特效营造出了宏达壮阔的打斗场面和无与伦比的天上仙境,将奇幻冒险故事与波澜壮阔的场景呈现到了我们面前。电影中有许多虚拟的空间场景,这些都是通过数字特效完成的,进而使得整部影片的美术设计增加了虚拟的力度,虚拟的视觉画面取代了实体的场景造型,在这种虚拟的画面场景中,观众得到了视觉上的感官体验以及精神享受,这些体现在传统的美术设计中是无法体验到的。3D技术还将传统的平面空间变为立体空间,使影片获得了新的审美空间维度性。所以影片的视觉效果得到影片制作者和观众的重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美术设计是影片的重要环节,美术设计审美形态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影片的风格、基调等。随着电影美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国产电影美术设计的审美形态也不断地发展丰富。电影的美术设计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笔者相信,随着国产电影美术设计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传统会随着电影走向世界各个角落。 作者:胡淼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论文范文:舞台美术设计论文 1舞台美术设计在大型晚会主题策划中的主要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没有舞美设计,那么对于大型类晚会来说本身的意义是不复存在的,大型晚会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及小型表演,它需要舞台设计的绝对成熟与对现场的充分把控。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在大型晚会当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三点:第一,运用灯光、布景、服装、道具、化妆等构建我们需要设计的晚会场景,为大型的综艺或主题晚会带来现场的实际效果。舞台美术设计在使用道具、布景、灯光调试及科技元素的融入,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与特色,当然这与晚会的主题策划所相应,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在大型晚会主题策划中的第一个作用在于构景,这也是最为基础的部分。第二,对于节目中气氛的渲染。我们可以在大型晚会当中发现这样一个特点,随着节目的流程展开后,舞台美术的增加让节目的编排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舞台场景的更换、灯光的渐变与道具的添加等等,这些元素的融入与变化是为了能够让舞台设计充满神秘感和变化感,同样它与晚会的主题是保持一致的,运用舞台美术设计的相关技巧使得现场的场景与表演更加精彩。第三,与策划主题保持一致,为节目策划带来舞台效果。在大型晚会举办的过程里面,舞台设计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运用一切艺术设计与其相关的场景布置都是与节目策划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舞台美术设计也具备一定的节目性与内容性,因为它必须围绕策划内容展开,同时它也是为策划所服务的。因此,我们对舞台美术设计的理解将得到拓展,它不仅仅是舞台的基础布置与灯光调控,同样它运用高价值的艺术表现力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魅力。对于国内外举办的大型晚会来说,想要真正地达到舞台表演的效果,必须先从现场的美术设计能力着手。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它的定义越来越宽广,除了上述提出的三个方面以外,还具备许多新鲜的元素。例如,它可以使主题晚会充满立体视觉,同样在色彩的运用和道具的搭配上突出与创新,因此舞台美术设计是实现晚会策划目的的根本,我们运用这种艺术与实践能力,通过搭配、渲染、感受等多方面的能力去实现艺术所呈现的效果与目的。 2舞台美术设计在大型晚会主题策划中的重点 2.1空间设计的美感 对于大型的演艺活动来说,空间布置较为复杂化,我们以一个主场的物理空间去拟定控制范围。例如,露天晚会、大型的户外晚会或是剧场型室内晚会,根据不同的空间性质去设计与拟定,让整体保持个性与独立。而舞台的呈现也多样化,如现在所流行的伸出式舞台,或是中心与局部的舞台设计等等。因此,保持空间设计的美感是根据这些布局位置和整体表现而定的,下面笔者说一下空间设计应该具体把握哪几个要点:首先,我认为应当保持晚会设计的整体视觉感,它应该具备多角度、全方位的特点,这样才能够缩短因距离而造成视觉障碍。而色彩、灯光以及运用新型视觉技术都可以在设计当中避免这个问题。通过对场景的合理的布置和演员表演的位置去体现空间呈现的准确感,很多设计灵感中,舞台美术设计可以通过外在因素的改变去缩短因室内或是室外场景存在的不足,我们可以看到大型晚会的背景板或LED屏幕的呈现感,这些都是通过设计来实现现场位置的不足。空间呈现的灵感体现在科技和设计者的觉悟,真正拥有艺术天赋的人不是刚愎自用,而是运用现代元素与科技改造空间,以最美的视觉去呈现空间的优势与独特。而这种独特是独一无二的,虽然物理空间会受到一些限制,但是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会避免其中的缺点,将空间的优势完美地表现出来。其次,注重设计的灵感与观众的感受。大型晚会的举办不等同于一般的小型活动,它对于空间设计的层次感与视觉影响要求非常严格。或者说,空间设计决定灯光效应和整体的美感,也就是根据不同层次和场地的特征进行设计与布置,运用道具、灯光、布景弥补场地存在的缺陷,或是对于优势较为明显的场地来说,充分利用其优点发挥特征。所以我们在舞台设计当中,一定要以空间设计的美感为主,因为只有在设计环境的把控下,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才能,创造出不一样的空间感,给观众带来绝对的视觉盛宴。 2.2舞台媒介的多样与新潮 在时展的今天,舞台美术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灯光和布景,它运用新的媒体技术去实现现场的立体感与视觉体验。我们可以密切关注这几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大约在十年前,央视还采用灯光与舞台的设计进行布景,可是时展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科技元素的融入,大家可以在不少舞蹈的编排当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例如,采用新媒体和新介质的加入,如应时代而起的多媒体3D布景,运用信息数字技术为我们呈现出来独具特色的三维立体背景,让我们观察出立体的景象,给观众以绝对的视觉冲击等等。在大型的晚会当中,我们所强调舞台媒介的多样与新潮,其原因在于,科技的成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体验,而舞美设计早就与科技发展结合为一体。例如,我们运用电脑去构图,运用数字科技与多媒体技术来呈现生机勃勃的画面,这些都与舞台媒介息息相关,可以说舞台媒介的科技发展已经让大型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恰恰我们运用这种画面去配合晚会的主题设计,用更为生动的画面去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尤其对于当代的舞台灯光设计来说,它已经开始结合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参考国内大型晚会场景,其舞台背景和投影设计,在配合灯光的前提下,能够呈现出大气磅礴和热情盎然的景象。因此,舞台媒介被重视,并且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呈现更多的创新模式。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春节晚会活动中,央视运用机器人实现现场互动与对观众热情的熏陶,在一些舞台背景的设计上,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空间的立体感,这是数字技术的加入,一方面体现舞台设计的现代感,同时给人以现场感的融入。例如,一些小品、歌舞及杂技表演,通过多媒体背景的设计,带来真正的场景布置,这样的感受如同立体电影一样,更能让人融入大型晚会的气氛中。 2.3设计风格与晚会主题策划的吻合 我们在举行晚会之前,一定要明确这次晚会的主题是什么,同理,主题的含义也代表着舞美设计的主要核心。我们举个例子,如大家所熟悉的音乐主题晚会,在晚会策划之前,要明白以音乐为主题的晚会侧重点在哪里,或者是大型的歌舞晚会,或者是单独的明星聚焦音乐晚会,或者是综合性晚会。根据主题的特点去设计现场,如对于较为现代的青年晚会来说,在举办的前期设计当中,设计师会运用很多灵活的元素与鲜明的颜色给现场带来视觉冲击,同样在灯光的运用上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在现场场景的布置上,这种音乐类型的主题晚会在道具的设定上较为简单,但是在背景布置及LED的选择上却绝对不可以马虎,因为多媒体媒介的加入与电子乐、现场音响的配合更大程度上提升了青年类音乐会的活力。因此,晚会当中存在的主题决定其舞台美术设计的重点。例如,一些大型的联欢晚会上,像这种综合性较强的晚会设计,在舞台美术的要求当中非常值得考究,因为要运用伸出式舞台和现场空间的设计去转换场景,如歌舞表演后,我们可以马上看到相声和小品的切入,这种转换是贴合主题而进行的,只不过综合类型的晚会整体主题很明确,但是在节目的编排上会融合综艺元素。因此,在舞台美术的设计上较为全面,所以主题与舞台美术设计的相符合对于大型晚会来说非常重要,设计有时候往往注重一种感觉,而主题的策划就是明确这种感觉,进而延伸,以精准的舞台与画面为大家展现出美丽的成果。 2.4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服装道具的安排 提及人物形象这方面,节目在编排内容和主题策划时,舞台美术设计早已与表演中的人物形象相贴合。我们举个例子,如在小品节目的编排上,我们会采取非常轻松、贴合生活的LED背景和舞台道具,这些都是人物形象的精髓联系在一起。如果舞美设计和人物表演相差很大一段距离,那么就会违背大型表演的策划主题。因此,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服装道具的安排,在每一个方面,它所融入的元素都是一整套系列的,局部的设计有出彩之处,我们再将舞台美术设计的整体保持一致,这才是舞台设计的精髓所在。从舞美设计的细节出发,我认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服装道具的安排一定要细致并且不可以草率。对于大型晚会来说,服装与道具乃至舞台的匹配度非常关键,在整个服装材质的把控上,要经过严格的筛选,不少设计曾经认为,舞台美术设计的范围很广阔,那么在服装的搭配和节目编排上,它成为了舞美设计当中的重要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在央视举办的联欢晚会中,服装颜色与灯光的配合能够带来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同样在道具的安排上结合整体的舞台场景,显得非常具有匹配感。因此,我认为舞美设计是与细节息息相关的,而道具的设计、服装的搭配、整体的空间感与场景、灯光是一个整体,只有处理好这方面的细节问题,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它的艺术美感。所以舞美设计的重点也表现在细节方面,如道具、服装和人物的表演,它不是死板的常规工作,需要我们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根据创意、主题和现场去拟定最完美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型晚会能够给观众带来真正的震撼感,也能够让其在家享受盛宴以此作为最大的娱乐方式,因为只有在我们处理好细节的同时,才能够配合舞台设计出最为完美的晚会,这些是设计师们追求的最佳结果。 3结语 在大型晚会的主题策划当中,舞台美术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那句话“,最高的艺术,名副其实的艺术,绝不受一朝一夕的规则限制;它是一颗向无垠的太空飞射出去的彗星。”因此,当我们想创造真正的设计水平时,必须从全方面去考虑设计的精髓,这也是为什么舞台美术设计在晚会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原因。艺术是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同样我们通过舞台的渲染、设计与策划,带给大家快乐,让人们在其中享受最完美的视觉盛宴。 作者:韩晔 单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美术论文范文:美术学科教学设计论文 一、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调整,以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为目的。作为教师是否知道这些从何而来?清楚具体内容有哪些?才会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对教学知根知底。良好的教学不应是像教师在课前预设教案般机械执行,而是课堂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适当配合讲解或谈话,促使学生避免掌握一大堆空洞死板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清楚准确地感知教学重点的对象,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高中的美术鉴赏阶段是义务教育“美术欣赏”(欣赏与评述)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同学们运用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运用感知、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制定这种理解性的教学设计前,对美术家和作品的了解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审美享受。在发散性思维中,围绕目标,培养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实现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若能多多提高对美术鉴赏方法,提高绘画风格、流派知识和对基本发展脉络的了解,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品和美术家。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理解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理解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是学生在已经了解到的知识层面上重新建构自己对于这方面的感悟。在新结构主义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伯尔、布鲁纳,他们十分重视学习者内在的理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如皮亚杰的观点是,学习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构建了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构建过程在本质上就是理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是一个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与理解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奥苏伯尔所认为的理解就是他所极力主张的有意义学习,即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这些名家都提到了理解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做到在教学中整体把握高中美术新课程呢?如何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课堂学习,老师在预设理解性的教学设计或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切勿使用口号式、命令式的言语,系统全面地使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理解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点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而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不至于造成学生对于该科内容的混淆。 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创造创新性研究学习 美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精神的物质化显现。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之为造型艺术,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所以研究高中美术教学、研究高中美术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是有很大意义的。教师要依据具体的理解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现实的教学条件,有所区别地进行教学设计并据此展开创新性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以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的目标。 四、结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只有通过教师预设的理解性教学设计的引导,再主动参与到教学设计学习活动中来,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够在各个方面得以充分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在制作教学设计时需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作者:李怡然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论文范文:创新意识下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一、教师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说明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教师的外貌仪表出色,只能引起学生一时的注意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高中美术教师的学识不能仅仅停留于美术教材上,而是要有意识地涉猎其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鉴赏《寒山寺》这幅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寒山寺之所以出名,一是在于其风景优美,二是得益于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有许多意境的描述,如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等,形象地再现了江南晚秋的景色,寒山寺在夜色的笼罩下,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领悟美术的真谛,还要学习其他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涌起一种多学习、多积累的愿望,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做铺垫。 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能力。心理学已经充分证实,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想象力,在创新的空间中自由翱翔。鉴于高中美术学科的性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想象画培养创新意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这些都是进行美术创作的良好素材,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拿出一幅画让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因此,教师要摒弃这种教学法,让学生描绘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作。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凯旋门进行创作,先为学生展示凯旋门的大体框架模型,再运用语言对凯旋门进行描述,接着让学生根据大体框架模型和语言描述进行创作。虽然高中生在电视上看过凯旋门,但毕竟没有亲身接触过,这样的创作过程就十分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会尽力想象,然后下笔作画。毋庸置疑,想象力的激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三、走出课堂,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光让学生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所以,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是他们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产生奇思妙想,创新意识更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事物有了深入体会和认识的前提下萌发的。所以,走出课堂、加强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有诸多适合实践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对于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最简单的就是户外写生。美术教师可以将美术课堂转移到户外,多让学生通过接触课堂外的世界进行创作。户外写生的形式不拘一格,近者可以直接在校园里对教学设施、花草树木进行观察和描绘。除了课堂时间,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去户外郊游,带领他们去景区、树林、河边写生,这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释放平时积攒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善用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体系中,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教学评价犹如一面镜子,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而调整教学思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在期末时让学生画一幅画就结束本学期的课程,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显而易见的弊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情感态度状况,仅凭一幅画是难以判断出学生的真实情况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教师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有机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美术能力。教学评价的方式也要不拘一格。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促进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评价著名画家的作品,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让他们大胆对知名画家进行点评。如,可以让学生评价凡•高的《向日葵》,有的学生从色彩方面进行评价,有的学生从线条方面进行评价,还有的学生从布局方面进行评价。如此丰富多彩的评价,说明学生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作者:周珍珍 单位:富阳市新登中学 美术论文范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论文 一、美术课堂上的教学示范需要注意的问题 美术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传统教学重讲解,轻示范;重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美术技能的扎实掌握和绘画方法的学习运用,造成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缺失。所以,美术老师应认识到示范教学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很多技能技法的传授需要教学示范。 (一)因材示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示范教学过频或过淡,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步骤演示讲解,学生观看熟记,这就带来了相对的缺陷:部分学生在创作时容易受教师示范的“定势”,使得自己创作的作品没有很强的“原创性”,更多的是教师作品的“影子”。这样过于频繁地示范只会使学生依葫芦画瓢,形成思维的惰性,而且也会让学生的作品风格单调划一。学生缺乏运用迁移的方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就无法在美术创造行为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和气质,创造新的作品。美术课虽然是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合理的示范,但它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二)示范教学流于形式,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 美术课堂示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操作的动作要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美术教材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是静态的,无论教师的解说多么仔细,步骤多么详细,都不如教师的示范能解决技法学习上的难点。通过示范,使其产生表象,进行形象思维,最后掌握知识技能。例如,讲解《水墨画—动物》时,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笔墨技巧,而这最为一目了然的方式是示范,学生通过示范的学习,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笔墨技巧,并跃跃欲试。这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自然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到会学和乐学的境界,美术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建立起来。 (三)示范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讲究一定的量和度 示范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用。示范是教学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示范而滥用示范,只能在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它时,才恰到好处地选用示范手段。如果遇到较难的内容或者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妨试着带领学生学习。例如,初学水墨画,教师可以从构图开始,对造型,对线条、墨色的处理方法一一示范讲解,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能较快的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高年级的学生无论质疑、解疑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思考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只需根据教学目的,在一些人物造型、形象设计、构图等方面略做点拨即可。“教有法而无定法”,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示范的创设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示范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学习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四)示范教学应具有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示范的范围应该确定为以具有普遍规律或程式的技法训练示范为主,而具有创意性探索性的创作过程就要偏重于启发和引导,不宜做完整的示范。在一节剪纸课上,课堂中有两次示范,第一次是教师快速地折剪,展开后变成一个双喜字;第二次是教师快速地将双喜字上下的两个口字进行了变化,简简单单的“笑脸”和“心形”。第一次的示范是揭示课题,引起兴趣;第二次的示范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示范简单而典型,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又起到了直观、形象的示范作用。这堂课的示范就完整的融汇于整节课中。美术课堂示范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关键处示范,千方百计地把拟订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找到了结合点。适量适度的示范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曲径通幽”的效果。教师的示范赋予课堂于“形”,学生的创作赋予课堂于“神”,神形兼备,方为上品。 (五)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误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做主,自己学习,那就削弱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结语 总之,新课程下美术课的示范教学仍然是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匠心独具的示范设计及精心演绎的示范过程对学生来说弥足珍贵。“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教师如果抓好这一环节,便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作者:赵姝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大蒲河中学 美术论文范文:新课程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美术素材,培养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能力,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喜欢接受动态的、变化的知识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能力。”这就告诉我们,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看得见、摸得到的美术知识,这要比单纯的讲解、记忆效果好得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实现美术知识的动态化呈现,通过色彩的变化、多种素材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多变的大自然”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自然变化图片,如油画作品南海的太阳。尤其是夕阳西下时的晚霞满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被这美丽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又如,有松花江畔的雾凇图片,满眼的玉树琼花让学生目不暇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还有愤怒的火山图片,爆发的岩浆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惊叹不已。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令学生着迷,很快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调动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利用网络学习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小学生更喜欢利用网络接触外部世界。尤其是美术教学,利用网络知识可以使课堂更充实,让学生了解了更丰富的美术知识,拓展了美术视野。利用网络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学习,落实教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多彩的民族服饰”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并将自己浏览到的图片保存下来,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交流。很多学生搜集到了苗族的服饰,从花色、选材、工艺、图案等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展示。还有的学生展示了藏族的服饰,这种服饰厚重保暖,大襟束腰,前边有一个突出的空隙可以留作存放物品之用。学生展示的民族服饰都突出体现了各民族的民族特点,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及精神风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堂信息量,既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科学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作等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作等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美术教师必须科学整合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动手、动脑、创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美术实践技能,综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应在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知识的体验中感知美术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和创作等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比如,在进行“巧手穿编”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麦草、不同颜色的纸条,上课时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编织。学生兴趣很浓,积极动手操作,有的学生用麦草编织菠萝罐,有的学生用纸条编织向日葵、茶杯垫、帽子等。学生在编织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编制安全,指导编织思路和技巧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悟到经纬概念的含义,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创新思维等能力,使学生感悟到美术在生活中的价值,又综合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四、结语 总之,为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感,提升美术素养,我们美术专业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选择教学媒体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整合优质课程资源,丰富课堂信息量,通过美术实践活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教学才能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魏志君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五实验小学
音乐方面论文: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教师要选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兴趣。 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社会生活总是伴随着大量的音乐,如用于节日庆典的礼仪音乐;用于广告、舞蹈的实用音乐;用于休闲、影视的背景音乐等,都与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音乐不仅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还能点缀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已走出供人们娱乐、欣赏的圈子而体现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有专家曾做过实验,给母鸡放音乐能提高产蛋量,给奶牛听音乐也能增加产奶量。再看音乐用于医疗的菜单:《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军港之夜》能治疗心情不安症;《匈牙利狂想曲》、《喜洋洋》能能治疗精神抑郁症;《月光奏鸣曲》、《步步高》治疗烦躁、易怒症,等等。结合生活中的这些音乐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主动探究、思考音乐对人生的意义,激发音乐兴趣,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具体的、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2.丰富教学手段,巩固兴趣。 随着中学学科的增加和分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出现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富有激情,讲授生动、唱奏优美,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浓厚并得以巩固。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时,将音乐作品与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松花江上》;“一·二九运动”华北危机——《毕业歌》;“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太行山上》等,这样将音乐、历史相互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而且理解了音乐的时代风格,这种教学方法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性。 3.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培养音乐学习情感。 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初中学生对音乐认知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力求达到简单的技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最大限度地简化技能,注意美感。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巧妙创设情境,合理激发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爱上音乐,并积极主动地探索音乐。当然,在教材的安排和使用上,学校和教师应当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灵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安排,在正确处理好艺术与技能关系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因素,譬如可以结合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对音乐教材适当进行增补和替换。这样,可使学生对地方本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加强对家乡的热爱,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 4.音乐教学方式多元化。 随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化,音乐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更生动多彩。以歌唱和音乐欣赏两个模块为例。 演唱教学的多元化。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不同性质、风格、特点的歌曲,如歌曲《江河万古流》可以引导学生将声音“竖”起来些,寻找美声演唱的感觉;《青春舞曲》等民歌就可以要求学生将声音靠前,用偏向民族化的唱法演唱;《茉莉花》等用自然的、有表情的声音演唱即可。初中演唱教学提倡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根据歌曲的特点和风格对三种唱法进行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种唱法的共同点以外,也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不同点,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各自特点,对三种唱法因材施教。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习并掌握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声乐水平和表现力。同时,在注意三种唱法的基础上,音乐教学也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歌曲风格上的理解和音乐特征的把握能力。 5.运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区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中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和相关技巧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优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实质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最好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录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活动,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上《雪绒花》一课时,我运用信息技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我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来咪》,用图片引出雪绒花,待学生学会《雪绒花》后,再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三首优美歌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作品的意境,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更好地陶冶情操。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教育在人的道德情感审美及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摘 要】优雅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音乐教育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提高审美力及创造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道德修养;高尚情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以音响为表现手段,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得好:人的培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形成了“礼乐并重”的教育观。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也就是说,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欢愉,从而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和教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作用的最基本的概括。 一、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纯净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人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人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培养人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磅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在培养高尚情感方面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人就会产生一种高尚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中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在情景中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音乐教育在提高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 音乐的形式是美的, “美”是音乐的灵魂。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能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的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良好的音乐教育,自然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也一定可以激发人创造美的能力可以说,音乐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音乐教育在发展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 优雅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处处是创作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力是人的天赋,人类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 而音乐教育是创造力发展的一大沃土,心动、多思,情感体验。音乐教育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释放心境、畅想空间的思维、迸发灵感。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的创造力的最初源泉。 总之,音乐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所具备的功能是十分重要和多方面的,让我们共同努力投入到音乐教育工作中去,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 音乐方面论文:从四方面着手,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摘要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进而提升人的艺术修养。普通高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中,是一种美好的心理行为! 关键词音乐;心理行为;艺术 托尔斯泰“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更将音乐推到崇高地位:“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 一、情感体验,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前提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我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抒发,进而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目前,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时少、内容多,情感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和思考的范围广阔,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的途径 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让他们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通过音乐要素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也可体现在通俗和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大多是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会在抵触中事倍功半,如果在课上找一点时间,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三、课内外相结合,提升素养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课外,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资料,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相关音乐专题片断。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其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四、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是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等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语文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教师肩负着培育心灵在使命,音乐教师的音乐欣赏课,应该是一块任由翱翔的一片蓝天! 音乐方面论文:论中国传统音乐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开发利用 摘要:传统音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音乐教育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与学校音乐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是学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让传统音乐通过民间系统的自发式传承与专业院校的灌输式传承,双向并重,双管齐下,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音乐;教育;发展;开发利用 中国传统音乐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中的课程资源,纳入到我国大、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体系中去。这既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又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教育部2004年12月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全国各高校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与此同时,按照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自主管理的体制。除国家课程以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15%-20%。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曲艺音乐课程资源。 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策略上,各级学校应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将当地的民间音乐资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聘请传统音乐乐师来学校讲课,传授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技法,通过学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来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这一绚丽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包括了民间歌曲资源、戏曲音乐资源、曲艺音乐资源、民间器乐资源、民间舞蹈音乐资源等。它的开发与利用是音乐课程建设的新课题,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是弘扬、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一个有效措施,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应将之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建立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意识的培养。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音乐教育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发挥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作用,使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与学校音乐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是学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民间音乐的传承分两类:一是民间自发性的世代传承,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二是在学府借助外力的传承。对濒危的民间音乐品种后者尤为必要。以前人们总把音乐院校与传统音乐的传承对立起来,现在这种认识有了极大的改观。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院校是传统音乐传承的主渠道之一。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也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又陆续聘请民间艺人进校演出、讲座,恢复了20世纪50年代的优良传统。这让民族音乐文化跳出课本,活生生地走到学生面前,树立了年轻一代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蒙古族原生态艺术长调、马头琴、呼麦、四胡、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安代舞等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长调和马头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蒙古族原生态艺术中,最先走进学校的是长调。目前,马头琴、四胡、呼麦等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相继登上了内蒙古各大专院校的讲堂。 有的地区不但把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艺人请进了大学课堂,还把原生态音乐纳入了高校音乐课程体系,进而办起了原生态音乐专业。如,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长调演唱与理论研究”、“马头琴演奏与理论研究”硕士点,在中国首次招收长调和马头琴专业硕士生,呼麦、四胡专业的硕士点建设工作也在筹备当中。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前几年就把南音办成了一个本科专业,使得南音这一古老的音乐艺术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台湾南音社团“汉唐乐府”每年都要到泉州挑选优秀毕业生来充实他们的音乐社团。 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这几年在开发利用传统音乐作为课程资源方面也采取了一些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与廊坊市文化局一道举办《古乐新声》音乐会,举办廊坊市传统音乐研讨会,相继把廊坊境内的屈家营音乐会、军芦村音乐会、南响口音乐会等的老艺人请到大学讲堂讲授、演奏,让学生亲耳聆听这古老而优美的音乐,感受它的无穷魅力。下一步计划把屈家营音乐会等传统音乐纳入到高师音乐课程体系中来,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 有人可能会担心,走进高校的原生态艺术是否会失去它的原生态?随着时代变迁和各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原生态艺术包括原生态音乐自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我们认为,学院里传授的传统音乐艺术都来自于民间,只要定期到民间去采风,经历了千年传承的原生态音乐艺术的基本元素是不会改变的,反而会发展得更好。传统音乐通过民间系统的自发式传承与专业院校的灌输式传承,双向并重,双管齐下,一定会发扬光大。 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建议 1.充分挖掘民间音乐、戏曲、曲艺音乐资源 民间音乐资源是我国无形的宝贵财富和艺术遗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当代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戏曲、曲艺是音乐资源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与戏曲、曲艺是相分离的,戏曲、曲艺这一资源在音乐教育领域里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目前,我国戏曲和曲艺的一些品种和表演形式面临危机,如果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这一文化遗产就会被人们遗忘、消失。为了能使我国的戏曲、曲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戏曲、曲艺音乐资源时,思想意识要转变,要充分重视戏曲、曲艺资源的开发,把地方剧种纳入音乐教育体系,真正体现音乐教育的民族性,弘扬我国的民族各种形式的音乐文化。 2.建立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 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是学校音乐课程的基石,是音乐教育质量、特色的保证。目前,各地学校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还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校外音乐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音乐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有效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音乐的功能上开发。建立的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功能,提高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广泛的社会效应,为音乐课程教学服务。二是从基地的地域上开发。既要建好校内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教学基地,又要开发校外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实现校内、校外音乐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基地有机结合,形成校内校外连锁互动、资源互补。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是对现有音乐课程的充实与改革,只有从学校教育入手,不断地完善、不断地调整现有音乐课程,把必要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才能适应社会进程不断发展的需求,使音乐课程更符合我国现有各类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最有效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具有民族性,才能使我国的音乐文化走向世界。 音乐方面论文:试论琵琶演奏时音乐表现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员应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娴熟的技巧、丰富的舞台演奏经验等。这些基本条件都服务于音乐表现,这是演奏者从事演奏艺术的最终目的。 一、追求优美的音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追求优美的音色是音乐表现的最基本的要求。琵琶演奏艺术的核心内容是音乐情感表现,而乐曲的演奏音色变化则是音乐情感表现的重要手段。琵琶演奏艺术是演奏者通过演奏音响的变化和情感表现达到完美统一的艺术创作过程。琵琶在音色上,曾有“尖”“堂”“松”“脆”“爆”5种音色效果的名称。“尖”是指在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是指低音区的发音特别洪亮;“松”是指在按弹发音时反应很灵敏,弹弦后的余音强而长;“脆”是指发音很清脆;“爆”是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①笔者在指导学生演奏琵琶时,经常会听到频率不对的杂音、弹奏不当造成的噪音,使得弹出来的声音缺乏和谐之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怎样才能奏出优美的声音呢?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触弦部位的准确 音色的变化源自触弦位置的不同。触弦位置的差异,引发琴弦振动频率的不同,表现出来的音色也就自然不一样。这是因为指甲触弦的部位不同、指甲触弦的深度不一造成的。在复手上方5厘米至8厘米处的弦身上弹弦时,音色较清脆而饱满,这是通常弹奏的部位,乐谱上不记符号;在第十一品位附近的弦身上弹弦时,音色较柔和,在乐谱的曲调左上方注写“上”字;在第二十三品位附近的弦身上弹弦时,音色较清柔,在乐谱的曲调左上方注写“中”字;在靠近复手一两公分处的弦身上弹弦时,音色较坚实,如靠在复手上弹弦时,音色较尖细,音量也较弱,在乐谱的曲调左上方注写“下”字。指甲尖端在与弦身接触时的深度,称作“入弦度”。入弦度一般宜控制在指甲长度的三分之一以内。入弦度越深,音量就越大,噪音也越大;反之,入弦度越浅,音量越小,噪音也越小。 (二)注意触弦时用力与放松的配合 演奏琵琶时所谓的紧张与放松,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紧张与放松,是要训练提高肌肉的紧张速度和放松速度,这样才能做出生动而有力的演奏,才能做好松弛而灵活的动作,也才能做到较为持久的演奏。弹弦时要注意力度的强弱、动作的松紧,双手各部位有机地配合,各负其责。这个过程的规律应该是放松―紧张―放松―再紧张―再放松,循环往复至演奏完毕为止。紧张是有节奏、收放自如的用力,而非怯场的紧张;放松是可控性地放松,而非无力地、心不在焉的放松。只有放松与紧张循环地作用,用力与节奏协调地运行,琵琶之音色才能清晰、饱满和具有穿透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三)注意发挥各音区的功能 琵琶的4条弦音色有各自的特点,子弦的音色较明亮、清脆,中弦的音色较柔和、优美,老弦的音色较粗亢、紧张,缠弦的音色较低沉、粗厚。音色在把位的情况是,相把位的音色较浓柔、优美,第一把位的音色较明亮、松快,第二把位的音色较响亮、怡美,第三把位的音色较清脆、紧张,第四、五把位的音色较尖锐、紧张。各音区声音功能明确,演奏中如弹奏不当,就会产生各音区声音功能紊乱、杂音频现的现象。演奏时要根据乐曲的需要,注意发挥和控制各音区的功能及特点。演奏者一是要注意长期训练,保持手指的灵活性;二是注意手指的用力点在指尖上;三是发挥左右手的功能,重视左手的独立性,除了右手弹要求质量高外,左手按的音一样要清晰和定位。 总而言之,准确的弹弦部位、正确的力度、各音区音色功能的和谐统一是琵琶美妙音乐表现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琵琶学习之重点。因此琵琶演奏者必须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二、强化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技术代表了艺术中物质的一个方面。技巧是工具,它为艺术表现服务。熟能生巧,巧中有妙。只有达到了妙的程度,才进入了自由王国的领域,具备了艺术表现的条件,也只有达到这个层次,才能产生艺术。就艺术而言,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使艺术上升到一个更高阶段,技术在艺术提升的反作用下不断创新,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者应该重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一名演奏者技术上过不了关,精神上就会有压力,演奏时就放不开,心有余而力不足,自然就不会有好的音乐表现。如果演奏者技术不错,但缺乏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其演奏作品也就呆板无趣,失去音乐的感染力,演奏因失去艺术性而失败。笔者认为技术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是:没有技术的音乐,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技术没有了丰富的音乐内涵,也就失去了光彩,没有了灵魂。因此,在演奏中,要注意因技术不佳而造成演奏的失败,还要防止随心所欲、玩弄技巧不注重音乐美的演奏。 三、理解和掌握作品结构 成功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散发出感情。音乐作品里的旋律通过音符的流动同样可以表达感情,这是旋律最擅长的功能。旋律是横向的,音符一个接着一个,而结构是附加在这个音符线上的。因此演奏者为了准确地诠释作品,必须熟悉、研究作品的整体结构。分析乐句的走向、段与段的连接等。音乐的结构或模式可以是严谨的,也可以是自由的。作品采用严谨的曲式并不说明作曲家缺乏想象力或独创性,中国的古诗词讲究起、承、转、合,这是对主旨艺术性的延展深化,是思想情感的表现。民族音乐也讲究起、承、转、合。例如琵琶曲《阳春白雪》共有7段,分为四个部分,“起”部是全曲的“合头”,标题为“独占鳌头”;“承”部有两个段落――“风摆荷花”“一轮明月”;“转”部有3段――“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合”部是“东皋鹤鸣”。分析和研究作品的结构对演奏者出色地完成音乐作品非常重要。 琵琶有许多的代表曲目,每首乐曲的结构都不一样,表达的情感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乐句走向的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及演奏者的再创作都在处理乐句走向中得到体现。乐句走向的处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无论如何处理,乐句的走向处理都要顺应时代的特征,符合逻辑的发展,服从作品的原质,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演奏者不断地去学习,去追求,去提炼。 四、把握好作品的风格 音乐作品的风格,由其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及题材、体裁等诸因素决定,作品的风格的差异又决定了演奏风格的不同,正因如此,对自己不熟悉的音乐风格的准确把握对一名优秀琵琶演奏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琵琶作品风格多样,且不断发展,风格的各异决定了不同的演奏方法。比如在演奏《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时,虽然两首乐曲都属古典乐曲风格,但《春江花月夜》属于大型琵琶古典文曲的代表作,优美宁静的旋律展示了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就像一幅笔画细腻、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引人入胜。演奏时要求注意音色的纯净、细腻的表情和高度的控制能力。《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它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相争的宏大战争场面,着力体现古代将士粗犷豪迈的精神风貌。② 又如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音乐,虽然它们在旋律上有共同的特点即优美、细腻,极富情趣,但在风格上有极大的不同。江南丝竹音乐流行于江浙地区,其音乐犹如那里的山水,清澈、秀丽。其风格委婉、含蓄,格调清新、流畅。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其风格较江南丝竹音乐明快、飘逸、委婉之中更具喜气与质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上例子,只是说明作品的风格决定演奏的风格,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演奏方法。作品风格掌握不准,就不可能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 综上所述,琵琶演奏时音乐表现上需注意追求优美的音色,强化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理解和掌握作品结构,把握好作品的风格。这是一个琵琶演奏者应注意的最基本的方面。同时,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只有高超的技术是不够的。如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优秀的演奏是演奏员艺术素质、文学素质、思想素质等相加后整体素质的体现。因此要做一个杰出的演奏家,必须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音乐方面论文:文化部六方面助推网络音乐发展 本报讯 随着我国网民和移动通信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我国网络音乐行业在整体市场调整中,也获得了平稳发展。根据文化部日前的《2011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网络音乐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52家,同比增长28.7%,网络音乐总体市场规模已达27.8亿元,同比增长20.8%,市场信心明显提升。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政府的监督引导下,中国网络音乐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市场正沿着行业自律加强、版权合作逐步规范、原创内容增加、多种技术进一步融合探索等方向发展。而网络音乐的健康发展,也将对国内音乐产业的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不过,我国网络音乐市场目前仍受困于盗版和侵权两大顽疾。除此之外,行业标准的缺失、核心商业模式未能突破和以流量换广告的媒体模式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行业的发展。 针对目前的形势,文化部2012年将从6个方面开展助推网络音乐的工作:一是按照部门职责,管理和服务并重,面向行业开展网络音乐政策评估,健全内容审查和备案机制,改进和完善网络音乐市场管理政策;二是创新管理手段,引入技术手段进行日常监管;三是鼓励创新,重点保护和扶持原创和民族音乐作品;四是加强对网络音乐行业发展联盟指导,促进行业对话平台和机制建设;五是开展网络音乐行业标准化制定工作;六是继续加大力度整治非法网络音乐网站,维护网络音乐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依法经营的网络音乐单位和国产原创网络音乐产品提供健康、有序、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萧遥) 音乐方面论文:高校音乐教师在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方面的作用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深入,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的音乐教师是否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在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方面尽一己微薄之力?本文将在阐述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的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高校音乐教师在其中的作用。 一、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结晶。[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价值探讨和保护工作,颁布了一系列公约、条例、宣言以及建议案。其中,2003年9月29日一10月17日在巴黎召开的第32届世界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强调从地方、国家、国际不同级别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各地的传统音乐则属于保护、研究的一部分。 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从小处看,能够记录、保存与保护地方音乐,促进地方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大处看,能够延续历史、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1。学者田青认为,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所有的传统艺术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而地域化、个性化是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2] 二、高校音乐教师如何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 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平台,应该把挖掘、研究、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当成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高校音乐教师,同样应该成为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的参与者。 如何发挥音乐教师的作用,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传承与保护呢? 1、保存地方传统音乐 对于地方传统音乐的保护,首要的是原样记录与保存。高文厚、施聂姐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要“保存”而是要“延续”》一文中建议:第一要详细地记录实地收集到的资料并将之小心保存;第二要出版实地录音和录像;第三要帮助文化政策制定者更加理解和尊敬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具体地建议他们,该如何去支持某些地方传统――或让其自行发展。2 2、传承地方传统音乐 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有传承,才能保证地方音乐的延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民间自发性传承,即呼吁当地年轻人主动学习与运用;二,借助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和国家相关部门等外力的支持,组织人员进行学习;三,将其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或校园活动中,[3]让学生看看与泥土距离最近的那些地方的音乐是怎样表演和沿袭她的生命的。当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日益失落,甚至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生存的位置时,将乡土味极浓的民间音乐引到校园里来,这是别有一番意义的。[4] 3、发展地方传统音乐 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建立博物馆、文化旅游点来开发当地资源,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去换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就是发展。[5]该如何使其保持自然状态的发展,是高校音乐教师和地方音乐工作者以及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由此看来,高校音乐教师在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艺术系主任R・加非亚斯教授曾倡议的:“所有未来的音乐教师首先都应该具有文化人类学观念――放眼世界,立足地方。”而地方高校的相关部门和领导应该支持和鼓励音乐教师积极、主动地了解和研究地方传统音乐,并据其研究成果调整课程体系,协助音乐教师做好传承工作;同时,提请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重视地方传统音乐的研究、传承与保护工作,加强多方的通力合作。 音乐方面论文:关于在音乐教学评价中策略方面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音乐课程评价必须遵循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标准性原则,并且对音乐课程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方法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评价;策略 如何全面合理的评价学生的音乐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改革与尝试,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 一、音乐的评价形式 音乐评价过程中,我注重将学生的日常评价和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力图更客观、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1.日常课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即时性评语的尝试,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即时回应,作出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 2.音乐考试评价。 教师评分的依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上平时表现及个性特长,以等级制进行评价: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在考试过程上,教师应采取激励性的评价,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智力、活力去衡量,从是否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来评价。 3.特长评价 特长评价。初期确定一些项目:唱歌、演奏、舞蹈、作曲、表述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告诉学生到期末以组织音乐会或演唱会的形式进行测试,这种多元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艺的展示,也促进学生平时的努力,争取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使不同爱好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学生也乐于接受。 4.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自主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快乐参与”为主线,以“班级音乐会”为载体,学生的吹、拉、弹、唱等形式不限,一改往日紧张严肃的考试局面,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的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评价的语言 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如能很好的掌握运用语言的艺术性,便能使音乐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评价语言具体丰富,有助于提高孩子学习情绪。不断重复简单的“很好!”“对了!”“正确!”等评价是表面化的,无法打动人心的。而将评价具体化之后,一些具体词汇放入其中就会大不一样,如“你的声音太动听了!”“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有进步!”……每一次评价都有具体内容,这能让孩子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学习更努力。教师还可以尝试多采用体态语言评价的方式,给孩子无声的评价。 三、音乐的评价角色 新课改提出,师生间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作为教师要有合作者的意识,尊重、接受、理解学生。教师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应有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朋友,成为意见的倾听者、善意的提醒者、资料的提供者或整理者和学生的帮助者。在音乐考试评价过程中,我注意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引导他们学会评价,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交出表现权 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使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我不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是启发学生“可以怎样”,要求自己只做一名课堂的启发者、引导者,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大胆运用唱歌、舞蹈、乐器等各种形式进行乐曲的体验、创作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方案,教给他们表现音乐的能力,把表现权真正交到他们手上。 2.让出考试权 传统的音乐考试要么“一歌定分数”,要么“一卷定分数”,枯燥的考试内容让学生索然无味,也让部分学生头疼不已,更有甚者到考试那天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音乐学科是有它的特性的,并不是每个学生演唱、吹奏、乐理、音乐常识样样精通,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专其中一项,唱得很好,未必识谱;吹得很好,未必能唱全五个音。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老师说考什么就考什么”转变为“歌唱、表演、才艺”等多种形式,学生可选择的范围大了,可表现的空间大了,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持续能力的发展。 3.授给评价权 在音乐考试中,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不急于点评和评分,而是采取“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再教师点评”的形式,引导他们学会评价,授给学生评价的权利。学生拥有了评价的权利和能力,往往会更加注重对他人表现的关注,也对考试过程给予更大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评价效果。实践证明,这种重视了过程的评价,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现代音乐教学评价要体现这种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评价要尊重学生个体的趋向价值,关注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评价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增加了他们爱好音乐的情趣,培养了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打破狭隘的封闭的评价形式,拓宽了学习音乐的渠道,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落实了“双基”,既以学生需要为本,也为学生发展为本,从而有效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效果。这些尝试,无不体现了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较之于传统的应试考试,更科学,也更合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音乐方面论文:全国七所音乐学院院报古筝方面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音乐探索》《黄钟》《乐府新声》《交响》《星海音乐学院院报》全国七所音乐院校校刊自创刊起至2003年有关古筝方面的文章进行综述。对这些文章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古筝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古筝;《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音乐探索》;《黄钟》;《乐府新声》;《交响》;《艺苑》;《星海音乐学院院报》 全国七所音乐院校的校刊创刊起至2003年中共发表了古筝方面的文章79篇,按其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古筝传统流派风格及演奏技法16篇 对于各个传统流派的论述主要从右手的特色技法,和左手的揉、按、滑作韵来论述。不同的流派有着其不同的右手技法,如山东筝派的小关节摇、河南筝派的大关节摇。但是传统流派风格韵味的所在是集中体现在左手的揉、按、滑技法上,潮州、浙江、客家三家南方筝派音乐细腻、委婉,揉弦、花音相对较缓慢、柔和。河南、山东北方筝派音乐豪放,左手多为颤音,上滑音速度快。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的是潮州筝派,不仅仅从演奏技法、总体风格上叙述,更具体的从它的乐曲加花、变奏手法、调行变化、乐谱、演奏形式等来叙述。其次是山东筝派代表人物赵玉斋先生及杨娜妮对山东筝派的研究成果也比较详细。 二、关于古筝某一演奏技法概述11篇 对于某一技法得论述中,发展最快得是摇指技术。古筝作为弹拨乐器,其发音是以点状的音为基础的。而遥指则是由密集、连贯的点状音组成的线条状的音,用来表现悠长的、歌唱性的旋律,是古筝这一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手法的不断创新,在近现代筝曲中必不可少的表现技法。在搜集的文章中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给摇指进行了分类: 1.按照弹奏摇指的手指来分,可以分为:大指摇、食指摇、中指摇等,双摇、三摇、四摇; 2.按照弹奏摇指时用力的主要部位来分,可以分为:臂摇、小手臂摇、腕摇、小或大关节摇(大关节快速托劈); 3.还可以分为:扎桩摇和悬摇; 4.从左右手分,可以分为右手摇指、左手摇指: 5.还有摇指与其他指法的结合:扫摇、弹摇; 其中左手摇指是借鉴右手摇指在最近十年出现的新指法,它使得线性的旋律也可以出现在了左手声部。弹摇是拇指摇弦其他食指、中指、四指同时弹奏其他音,这种指法和双摇、三摇、四摇一样能使得一个手上的拇指在弹奏一条线性旋律的同时其他手指奏出第二甚至第三个声部来,如果加上另一只手的弹奏就可以同时出现三个甚至四个声部,极大地丰富了古筝声部的表现力。 出摇指之外就是对于左手颤音的论述,“吟”的颤弦速度和幅度都慢,稍快一点的“揉弦”,然后是“小颤”“大颤”。 三、关于古筝历史、技法发展13篇 从最早记载古筝的文献推算古筝最早的产生年代,并从古筝的流传、演奏技法的发展来叙述古筝的发展情况。目前具史料记载古筝最早是由秦国逐渐向中原地及东南沿海流传的,并在这些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目前所见的河南、山东、浙江、潮州、客家等流派,闽南筝也自成一派,陕西筝在近30年中发展迅速,也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建国以来,借鉴西方音乐传作手法,诞生了一大批以个人创作为主的新曲目,从原来注重左手作韵的传统筝曲,发展到了注重双手弹奏的近代创作曲目,之后又涌现出大量的打破常规五声音阶排列的现代筝曲.并且技巧难度大大增加,古筝的表现手法得到了更大空间的开发,表现力在不断地丰富。 四、关于筝曲的分析12篇 乐曲分析有助于我们在演奏中更准确地把握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和作曲者的原本创作意图。目前所见的文章中,对以下乐曲做了分析:传统筝曲《寒鸦戏水》《平沙落雁》《诸宫调・粉红莲》《渔舟唱晚》;传作筝曲《剑令》,王建民乐曲成因分析。 五、关于古筝演奏中音色、用力等问题的探讨9篇 音色是音乐的审美要素之一,演奏中的音色取决于多方面,就古筝来说使用的义甲的长短、宽窄和厚薄,还有演奏者触弦角度,触弦的快慢、力度的轻重等等。在所搜集的论文中从指法和力度上对音色的变化做过论述,对于其他因素还没有见到有研究成果。 演奏从生理上来说是身体有机协调的运动过程,对于古筝演奏过程中生理运动的合理性,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有从外在的演奏姿势来谈,有从演奏技术的紧张与放松来谈,也有从某个部位的具体运用来如,王中山的《论古筝演奏中手心的运用》。 还有对于古筝指法符号的讨论。由于古筝在长期的流传中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几大派别并且在乐曲的记录上不是使用的详细的乐谱,在新创作的乐曲中出现的新指法没有统一的规定,所以在很多指法符号上,各地出现了一些差异。有时候会出现同一个演奏技法又不同的符号表示,或者是相同的符号在不同的乐曲中会表示不同的意思。 还有为数不多的两篇论文对从不同的方面来讨论古筝的审美问题。 六、关于古筝定弦等理论的探讨8篇 古筝由于其形制上的特点使得它在的音准在经过演奏之后会有一些改变,这就使得我们要经常检查古筝的音准,那么在调音的时候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律制来校音呢?是十二平均律、纯律还是五度相生律?这些经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结果表明使用泛音来调整古筝的音准是比较可行得方法。 还有在现代筝曲中,人们在演奏技法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古筝调性上的突破即在同一首乐曲当中尽可能的突破单一的调性,因此在演奏一首乐曲的时候怎样转调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话题。 七、关于古筝教学4篇 古筝教学早些时候更多的采用中国“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看的乐谱是只记录乐曲骨干音和节奏的基本谱,乐谱只是一个参照,学习者在最初就演奏简单的基本谱,之后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习各种各样的加花、变奏手法,艺术造诣越深,其加花、变奏手法就越丰富多彩。因此在早期教授传统乐曲时,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即使是现在使用的详细谱“简谱”也不能从谱面上反映出各个筝派的风格来,老师的“口传心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如潮州活五调的就使不熟悉潮州音乐的学习者在风格把握上无从下手。在谱面上反应不出“五”字的具体音高,究竟活到什么程度,还有很多具体的揉弦、按音都是谱面子无能为力的。这都是传统乐曲教学中遇到的大家正在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古筝教学在教材上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从基础的到高级的,从传统的到现代创作的,我们应该把这些曲目系统地、有序地整理出来,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八、关于流派传人的介绍6篇 传人是一个流派的旗帜,他们引导着一个流派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流派风格的最好体现。建国后各个流派涌现出了其各自的领军式人物,河南的曹东扶、山东的赵玉斋、客家的罗九香、潮州的林毛根、浙江的王之、闽南筝的陈茂锦,在此之后各个流派在全国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出现了更多优秀的演奏者,他们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使得古筝的事业蒸蒸日上。但是也有很多优秀的流派传人没有得到很好的介绍,没有为人们所广泛的认知。在李萌老师出版的《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就是搜集了古筝各大流派不同传人演奏的乐谱,想以此来使人们在古筝学习中不仅仅是掌握一个传人的传谱,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关注更多传人的传谱。“因为一个流派是整体的、多面的、流动的,同时也是变化着的,如果把它固定化、单调化,就会使它失去生命力。”所以,关于各流派更多传人的研究也是有待我们去发掘的。 音乐方面论文:中医联合音乐疗法对降压、抗焦虑方面的影响研究 [摘 要] 目的:观察中医联合音乐疗法对临床所有需要降压和抗焦虑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除常规护理外加以中医联合音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压、HAMA总分、精神性和躯体性焦虑因子分在干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联合音乐疗法能有效降低血压、抗焦虑的作用。 [关键词] 中医疗法;音乐疗法;降压;抗焦虑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选择在我院内科住院出现血压持续升高和焦虑的患者70例。入选标准①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总分 14分;③有独立行为能力;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因精神或躯体功能障碍不能完成调查者;对胶布过敏者。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3例。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内科住院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和一般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针灸、音乐治疗,取穴:神门、心穴、肝穴、三焦、肾穴、耳廓常规消毒用GY-I型音乐探测仪寻找敏感点,然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5cm×0.5cm胶布贴在选定的音乐上,操作者以拇指和示指置于耳廓的正面和背面进行对压,手法由轻到重,至患者出现酸、麻、胀、痛或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每次每穴按压约20s,3~4次/d,3d更换1次,两耳交替使用。音乐疗法是在各种治疗的同时播放病人自己喜欢的抒情曲,时间为一天两个小时。对照组仅接受内科住院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和一般护理。干预时间14~28d。 1.2.2评价指标 降血压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如收缩压高则同时降至正常;有效:舒张压下降虽 1.2.3资料收集方法 患者入组后24h内和患者出院当天各评定1次,由指定的两名经过培训的研究者进行,一名负责询问,另一名负责观察,分别独立完成量表评分;由于患者受教育程度高低不齐,研究者对患者不理解的地方做详细的解释,量表检查无漏填后由医院档案室封存。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HAMA总分、因子分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血压下降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中医联合音乐疗法不仅能抗焦虑,还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尤其适合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焦虑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方面的重要性研究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更新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幼儿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人们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想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开拓幼儿广泛的知识面。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幼儿音乐素养的关键途径,幼儿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不断开发自身的智力因素,使幼儿可以更健康的成长。本文针对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表明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教育;重要性;研究 目前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启蒙教育,这就需要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好的启蒙教育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使孩子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在幼儿教育阶段孩子不具有成熟的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去学习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兴趣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是经过长时间对音乐的感知而形成的。要想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就必须使幼儿对音乐感兴趣,这样教师的音乐教学也就不会显得枯燥乏味,既增加了老师的教学信心,也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学习能力。要想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教师就应该改变教学模式来引导幼儿学习音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幼儿教育是非常灵活的,不需要受教材的拘束,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身心特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这就使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培养。幼儿的智力有限又非常好动,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老师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在选取音乐内容时应该选用有表现力有活力的音乐,这样有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加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老师应该多设置一些音乐情境,通过情境教学使幼儿了解音乐中的感情。也可以组织幼儿通过音乐情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音乐中的感情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中的情境。把抽象的音乐情境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有助于调动幼儿对音乐情境教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更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教师还应该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把被动教学转换为幼儿主动学习,释放幼儿的真实感情,把课堂交给幼儿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音乐教学中不应该只是把传授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忽略了幼儿的真实感受,应该针对幼儿的自身特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推进了幼儿的智力开发。 二、幼儿情感的释放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要想理解音乐就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理解,去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让幼儿释放自己的情感来感知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达音乐中的情感,使幼儿明白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虽然幼儿的智力有限,但是幼儿的情感是丰富的,老师应该引导幼儿对音乐中的情感进行感知理解,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长期下去幼儿就会理解音乐中的情感,通过对节奏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情很好地运用到音乐中去,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诠释音乐的美妙。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教师和幼儿的感情交流。教师应该多关心幼儿,让他们喜欢上音乐课堂喜欢上老师,幼儿一旦对音乐感兴趣,那对音乐的学习也就比较容易了。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可以放松心情,消除幼儿的害怕心理。教师和幼儿说话应该尽量轻柔,防止由于大声说话而吓着幼儿。幼儿需要长辈的呵护,老师应该多注意幼儿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幼儿有反常的地方应该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让幼儿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这样就能加深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老师也应该根据音乐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和幼儿一起互动,带动幼儿融入到音乐情境中去,也给老师和幼儿创造了感情交流的机会。在角色扮演时也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音乐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时期的幼儿音乐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音乐课堂的单一乏味,应该采用独特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经常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节奏的掌握。 奥尔夫教学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多种使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的个性特征。奥尔夫教学法把音乐的生命力与音乐技巧有效结合,既培养了幼儿的音乐技巧,又使幼儿感受到了音乐的生命力,使幼儿的情感可以很好地释放。奥尔夫教学法创造了很多教学新思想,通过音乐游戏、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方式,使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也提高了他们的智力水平,不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对音乐情感的感知能力。由于幼儿模仿力比较强,所以教师作为幼儿的榜样,应该加强自身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引导幼儿正确地学习音乐,运用新颖的教学理念来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不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奥尔夫教学法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种方法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引导,利用奥尔夫多种多样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使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对开发幼儿的智力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真情实感,加强与老师的感情交流。最重要的是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提升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开发。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该重视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全方位的发展。 音乐方面论文:多方面再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摘要:音乐与舞蹈是同一个艺术门类中两个不同的艺术品质。在其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都是人类生命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在分析音乐与舞蹈同一性的基础上,阐述了两者在多个方面的关系,为音乐与舞蹈的有效结合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音乐与舞蹈 同一性 关系 结合 从古至今,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音乐与舞蹈一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着。音乐是舞蹈的精神内涵,而舞蹈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地迸发出艺术的魅力,展现音乐与舞蹈的独特风采。因此,本文在分析音乐与舞蹈同一性的基础上,阐述两者在多个方面的关系,为音乐与舞蹈的充分有效结合,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一、音乐与舞蹈的同一性 (一)节奏是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共同点 音乐与舞蹈最根本的联系就在于节奏。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但并不是所有的人体动作都能够被看作是舞蹈,只有经过美化,并加以节奏化的动作才能够被看作是真正的艺术。同样地,节奏在音乐表现中也非常重要,是其音乐表现的基础与前提。 (二)音乐与舞蹈都是情感的表现 情感不仅是音乐与舞蹈的灵魂,其还是整个艺术表现的关键与基础。没有情感的音乐与舞蹈是没有生命力量的,其也不存在具有感染力量的艺术魅力。音乐对于情感的表现是直接的,并且与其他的艺术种类相比,音乐更善于抒发感情与情绪。而舞蹈对于情感的表现则是强烈的,其通过人体动作来充分地表现个人的情绪与情感。 二、音乐与舞蹈多方面的关系解析 (一)历史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都是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早期的音乐与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在其两者的后期发展中,两者逐渐分离,并开始了各自地独立发展。同时,在其两者的各自发展中,音乐与舞蹈这两者独特的艺术特点也逐渐形成了。尽管,音乐发展为听觉艺术,而舞蹈则成为视觉艺术,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却从未真正地断裂。 (二)结构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艺术结构是音乐与舞蹈艺术表现魅力的基础与关键。舞蹈的艺术结构常常来源于音乐的艺术结构,因为,音乐艺术结构能够为舞蹈艺术结构提供有效、完整的设计基底。同时,舞蹈的艺术结构对于音乐艺术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节奏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节奏是音乐与舞蹈的基础,是两者均不可缺失的基本艺术要素,同时,节奏在音乐与舞蹈中还发挥着一定的衔接作用。舞蹈是音乐节奏的具体化、艺术化的表现,其能够通过对变化节奏以及舞蹈角色来进行情感的宣泄以及事物的表现,从而将音乐具象化。 总的来说,音乐对于舞蹈的精神内涵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同时,舞蹈又能够将音乐精神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是最佳的艺术搭档。 (四)旋律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旋律是音乐艺术形象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从舞蹈方面来说,舞蹈动作的贯穿、感情情绪的组织等都要依靠旋律来引导。如果将音乐与舞蹈两者之间的旋律结合起来,舞蹈就成为了音乐艺术中感情情绪的具体、形象化的表现。 (五)抒情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共同的美学特征,就是两者的抒情性,其仅仅是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而已。如果能够将音乐与舞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够迸发出更具魅力的艺术表现,使两者的情感艺术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仅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如果只是欣赏音乐,听众的想象则格外自由,而如果让音乐与舞蹈相结合,那么,观众的想象则更为具体、形象。舞蹈艺术更加利用观众对音乐的深入理解,从而将音乐的艺术内涵表现的更为鲜活。同样地,在音乐艺术的烘托下,舞蹈也更具感染力与表现力。 (六)思维逻辑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都是非语言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利用带有比喻性质、象征意义、抒情化、虚拟化等的方式来共同演绎艺术的情感世界。交响编舞法、舞蹈交响化等就是利用交响曲创造的方式与经验来进行舞蹈的编排,其通过交响乐的思维逻辑来创造舞蹈,并在突出舞蹈独特规律的基础上,寻求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从舞蹈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角度来说,舞蹈交响化对于舞蹈表现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科学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现代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将音乐与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在于音乐与舞蹈有着共同的科学依据。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平面上的艺术,并且其从某些角度来看,也是时间上的视觉艺术。 音乐与舞蹈的表现都需要有一个表达过程。音乐艺术的内容与情绪表达是依靠音乐的连续性,而舞蹈对内容与情感的表达是依靠人体动作的连续性。以舞蹈艺术的表达为例,单单一个孤立的舞蹈动作只能够构成一幅画面,因为它是静止的,几乎没有任何情感的表达。而一旦舞蹈艺术利用节奏、姿势动作等组织起来,对整体的情感进行连续的表达,且不受停止的进行所约束,舞蹈的艺术表现就形成了。音乐也是如此,节奏与节拍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连续性地情感表现,就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三、结语 对于现代舞蹈艺术来说,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更利于艺术魅力的迸发。而为了为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提供有效地理论基础,我们要对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音乐与舞蹈自古以来,就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尽管在后期发展中,其分离,并独立发展,但两者之间仍紧密相连。现今,我们在分析音乐与舞蹈同一性的基础上,探究音乐与舞蹈在多个方面上的关系,以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将音乐与舞蹈进行有机融合,促进音乐与舞蹈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音乐方面论文: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哪些方面 在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真正树立音乐学科教育的新理念,与时俱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一、音乐教学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音乐也不例外,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应该是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域艺术特有的魅力,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以歌唱、律动、欣赏、表演、歌舞、情景表演、创作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音乐教学中应注意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我曾经在我的音乐课上对学生讲过音乐文化的多元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歌手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从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元文化但是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所以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样能扩大视野,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我在教学中不时的补充一些优美的教材之外的歌曲、器乐曲,这些曲子不仅优美,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没有什么难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有所涉及)。 三、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随着音乐手舞之、足蹈之,应为这就是创造,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抒发自己的感情呀!我对学生说,你们可以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边唱边做,只要你认为能够表现音乐就行。 四、音乐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将是无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整的体现在教科书中,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五、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音乐教育是普及性的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种教育。但要知道学生在音乐的基础和能力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一点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千万不要因为某些学生不能完成任务而耿耿于怀,要知道他已经在认真的学了,不要象语文、数学那样给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音乐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音乐家。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探微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下需要的人才是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音乐教育,能充分挖掘青少年的身心潜能、能有效开发智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使青少年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育人作用 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音乐对人心灵的滋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还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对于艺术、对于音乐都是非常的热爱。爱因斯坦把童年时代的音乐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音乐对于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重要。当前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智力开发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音乐教育能开发右脑,提高人的聪慧程度。音乐特有的直觉功能是在右脑中完成的,开发右脑离不开音乐,音乐教育在开发智力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音乐对发展智力的巨大作用也显而易见。因此,音乐教学要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多方面能力与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或者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认真体会、欣赏这绚丽多彩的音乐世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使他们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合唱队、乐队、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器乐演奏,这样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协调应用,在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同时,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慧,增强他们在音乐歌唱、表演、演奏方面的技能,同时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创造潜力也得到激发。 二、音乐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渗透品德教育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当年多少仁人志士的抗日热情;一首《妈妈的吻》唱出了人们心底对于母亲的那份热爱;一首《父亲》又让多少人们感受到父亲那份深沉而强烈的爱;一支《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们奉献爱心,让人们体会到了大爱无疆、大道无垠;一曲《从头再来》不知鼓舞了多少民众坚强面对灾难的信心;一首《阳光路上》唱出了多少人们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雄心与壮志。这许许多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可以这样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像音乐一样深入人们心灵的最深处,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 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德育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用社会公德教育学生,品德教育渗透在音乐教育中,效果极佳。我国的学校音乐教材选用了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文化馆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认真的分析、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因素,最好能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内容的渗透。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见缝插针紧密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特点、生活实际,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除在了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外,还应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课外生活空间,使德育、美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层面。 三、音乐教育中能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学习音乐是一件愉快的事,学生参与其中能有良好的精神体验。无论是学习歌唱、演奏、还是排练、演出、比赛,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调动全身各种器官参与,这无疑让学生的身心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锻炼发展。经常练习歌唱的人,其耐力、灵敏性、协调性等素质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发和提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离不开音乐。 音乐不但能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时还可以医治人们的疾病。音乐可以治疗疾病这一新兴的的领域,正逐渐的被世界医学界所认可。众所周知,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心情,减少压力,从而起到药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甚至有人说,美好愉悦的心情,甚至比一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四、音乐教育能促进青少年劳动技能的提高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特别是器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认识、练习、操作的过程中培养演奏技能。在器乐演奏过程中,不但可以促进青少年耐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青少年坚忍不拔的意志。音乐课外活动中的乐器小制作,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劳作过程中得以锻炼,提高劳动技能素质。音乐与体育完美的结合,诸如舞蹈、体操等等活动,在美化形体、增强气质、强健体魄的同时也提高了身体的柔韧性和整体协调能力。 总之,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音乐教育的主旨是经过长期的音乐熏陶,使青少年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使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音乐教学,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开发、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促进青少年劳动技能的提高,使之成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音乐方面论文:多方面入手实现音乐教育目标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1.创设情境,培养音乐情感 音乐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历练,一个人音乐情感是在社会实践、生活积累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提高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大情境的磨炼。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需要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环境调整音乐教学的过程。比如,在郊游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环境心情把音乐教学融入进去,还可以根据各种学习活动或者各种节日等去适应音乐教学的过程,最终使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师生思维同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力。这样就与所学音乐作品紧密连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动机。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发展,让学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教育在审美功能中应掌握情感性原则,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活动。教学情境在音乐教学中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的作用,能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还会产生感化人的审美效应。让人产生自信和力量,得到一种情感的升华,充满对人生目标的追求。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2.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 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流行音乐进入校园也是必然的趋势。中学生对于新事物有着非常强的接受能力,对于像流行音乐这样简单易懂的音乐形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信息的飞速发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中学生对待流行音乐有其自身的独特见解,不同的音乐带给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但也不乏一些盲目“追星族”的出现,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面对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而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流行音乐有利有弊,我们不能只看到流行音乐消极的一面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看到流行音乐中积极的一面所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以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不能区分出它的优劣,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必须转换,要成为利用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和学生音乐生活的引路人。 3.用流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 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依托感性经验的支持。他们欣赏音乐还属于一种感性的外在欣赏。在中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流行音乐的丰富素材与音乐形象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情感空间,比如可米小子的《青春纪念册》、汪峰的《飞得更高》、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这些歌曲可使学生倍感亲切,能够与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可以释放他们的情绪。学生可以不识谱就能把音唱得很准,他们通过模仿、练习来把握音乐的整体感觉,这些都是因为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提供了丰富、形象的素材。 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的积极元素,更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让音乐课堂不再是单一的授课模式,而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必须结合教材有选择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流行音乐,甚至会造成学生逆反的学习心理。流行音乐的恰当引入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音乐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正确认识。 4.淡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明确要求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和背景知识等,教师可以自己拟定教学目标。音乐课堂教学在发生变化,不再是沉闷的、单调的,固定在教室内,以教师传授的单一模式,变得更加活跃、宽松。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还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当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给人自信,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少不了外界的评价。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还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如在我的音乐课上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表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课上多叫他回答几次问题,学了新歌让他第一个上讲台给同学们演唱并且给他简单的鼓励的话语:“你学的真快!我很喜欢你!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等。一些看似平淡的话语用在这类同学的身上也许就已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觉得不是老师遗弃了他们,而是自己没有把握机会,没有去很好地展现自己,并且班里的同学也会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同学了。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加强诚信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重要性 学校诚信建设 家庭教育 诚信自觉 循序渐进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以加强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谈了以下两个方面:一、从大处入手应加强学校诚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培养诚信意识。二、落实到具体做法应讲究低起点、实内容、有针对性并能循序渐进。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核心是真诚。诚则实,不会弄虚作假,吹牛奉承;诚则信,不会出尔反尔,撒谎骗人;诚则顺,为人真诚而办事顺利。中国人从古代便流传下来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它告诫人们:一个不诚实爱撒谎骗人的人,最后会失去求援丧失生命。 一、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不管各行各业或是年幼老少,都应遵守“诚信”二字。事实证明,一个小学生不守诚信,他将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诚信”二字非常重要,不得忽视,它几乎渗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到说实话不说谎,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对工作的忠诚。 “人无信不立”正如“自食其言”的故事,一个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的人,必然会引起大家强烈的反感,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损害自己的声誉,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相反诚实守信的人,会使人对你产生敬意。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因为他的诚实,而受到皇上的赏识重用;学者宋濂,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他的守信,人们都乐意资助他。 二、诚信教育的落实点 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从小学生做起。首先,孩子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孩子们若干年后将走向社会,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将来。第二,小学时期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期培育起来的诚信,比较牢固,不易蜕变。第三,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重要而且紧迫。他们欺骗老师、欺骗家长、欺骗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更可怕的是,某些同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认为,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从长远着眼,从细处着手。 一是加强学校诚信建设。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学校承担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因此,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学校诚信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和领导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和领导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 二是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家庭道德教育薄弱是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创立高尚的标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积极介入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自觉抵制媒体的负面效应,协调学校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力量协同工作,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三是培养学生的诚信自觉。学校应该从小做起,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科学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诚信教育,还不应把起点仅仅放在要不要诚信上,而应该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些诚信。让学生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由此培养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道德的自觉。 三、诚信教育的几点方法 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还应以《新课程标准》、《德育大纲》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学、扎实、有效地进行。 一是从简起点。小学生涉世不深,心地纯洁,没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些"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之类的道理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晦涩难懂。因此,教育时,应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比如,以"不说谎话,做个诚实的孩子"起点,使他们懂得这是诚信品格的最基本要求。不说谎话,就要说真话,说实话,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从小养成诚实的品质。 二是从实抓起。诚信教育要从小事抓起,抓点滴,才能知微见著,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所叙述的很多事例包括名人故事,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当教师根据教材举征引申、补充事例时,也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看得见、想得出的事例来引发共鸣,以求认同,特别是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来进行诚信教育,这样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从点落实。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学生道德实践中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有些学生认为做错事情的时候,自己能够主动承认就是诚实的表现,帮别人隐瞒错误则是讲义气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时要深入挖掘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例。通过学文明理,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讲义气。其次,针对现在学生比较流行的享乐主义思想、虚荣心理、嫉妒心理等不良表现,教师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真正让"诚信"成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规范。 总之,诚信是小学生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础。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多角度钻研小学生教育问题,研究加强小学生诚信意识的措施,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略,以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出发点,逐步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品质,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诚信教育论文:谈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述评 论文关键词:诚信教育 述评 制度安排 环境建设 论文摘要:虽然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这集中表现在诚信教育的措施不力和有效性程度不高两方面,而其所以如此又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制度安排及评价和环境建设两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科学性,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概述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其一,多领域、多视角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首先,研究者从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其次,结合教育对象不同的特点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包括依据各专业、各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诚信教育研究。再次,注重研究市场经济、时代特征与大学生诚信教育之间的关系。 其二,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原因。研究者普遍认为,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表现在学习、经济、网络生活等各方面。而导致大学生缺乏诚信的原因亦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学校诚信教育的弱化;家庭中诚信教育的失位;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大学生自身缺乏必要诚信道德修养。 其三,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学理分析。研究者普遍认为,对大学生而言,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它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然途径,诚信教育对他们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实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能优化高校教学环境,推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而言,它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及主体内部和谐的内心环境,它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重要手段。 其四,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等做出理性设计。比较完整的论述大学生诚信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是陈玉平,在《试论高校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载《铸魂·艺术·魅力》)中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为:大教育原则、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与时俱进原则;方法为:灌输教育法、榜样启迪法、实践提升法、师德垂范法、环境熏陶法、生活渗透法。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缺乏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及其评价的系统研究。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传承传统诚信美德的重要手段,但研究者对传统诚信的学理分析不全面,从而导致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传统诚信伦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必须继承传统作为德性伦理的诚信美德;另一方面,也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传统诚信美德。传统诚信作为德性伦理应转向现代的规范伦理和制度伦理,依靠 自律实现其价值的诚信应转向依靠 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的实现手段的诚信。虽然很多研究者认同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依靠相应的制度保障,部分研究者亦初步提出了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但并没有明确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的内涵,亦没有着重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应遵循的理念及其所要实践之内容。 其二,缺乏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的系统研究。 很多研究者认识到要改变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这一状况,必须依靠大学生诚信教育本身的完善,包括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调整等。这种思路无疑是对的,但仅仅依靠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积极效果还面临社会不诚信环境的消解。基于教育和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环境影响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在方向上和性质上一致就能够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反之,就会消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有研究者经过调查认为,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例是 8:2。诚信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教育环境发生变化 ,环境影响力增强。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要高度重视环境的影响,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正视道德冲突,掌握道德智慧,锻炼道德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 以道德规范形式存在的诚信和大学生诚信教育采取的是规劝的形式,在“应当”层面上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其作用究竟如何发挥全凭大学生的自觉性。伦理制度在肯定大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通过“必须”的命令形式“逼迫”大学生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保障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就是在遵循正义的制度伦理基础上安排相应的伦理制度,它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另一个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一)大学生诚信制度 其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档案制度旨在探索一套完整的诚信监督机制。每份档案中的诚信奖惩条款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考勤、纪律、作业、考试、借贷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学校可根据学生以上具体表现考核,学生毕业时以学校和学院同时签章的形式对该档案进行公证。 其二,建立大学生信用制度。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制度之上。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 其三,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目前,在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和切身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大学生择业时不惜伪造各种获奖证书、优秀的学习成绩单、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及虚假的学生干部头衔等。同时一些高校也为追求高就业率以期增加竞争资本,对学生择业上的失信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包庇、隐瞒。鉴于此,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即学校向用人单位公开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奖惩情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等。 其四,建立诚信激励机制。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感受到说实话比不说实话好,按要求做比不按要求做好。激励机制的设立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因其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或心理不安和良心自责;学校对学生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或道义批判和物质惩罚。大学生大部分是讲诚信的,对所有诚信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是做不到的,但必须进行精神荣誉奖励。另一方面对部分失信的学生必须进行惩罚,特别是道义上的批判。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其一,针对学生的诚信管理制度。首先要确立管理就是为学生服务和促学生发展的理念。其次,确实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制度的设计与评价中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制度。 其二,教师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师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诚信的管理制度 ,也就是师德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相应的师德评价制度。另一个是诚信教育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全面的具体的诚信教育目标,合理安排诚信教育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将诚信教育纳入各部门各环节的活动中。切实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后勤管理制度的诚信教育作用,建立相关诚信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发掘各门课程的诚信教育功能,促使教师的诚信教育职责落到实处。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总体上是健康与积极向上的,但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多元价值观的冲突,由。此而产生的不良环境严重阻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二重性与法制建设 目前,市场经济中存在诚信原则作用倒置的状况,失信不仅不付出交易成本,反而获利,而诚信反而要付出很大的交易成本,利益受损。在此环境中,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越来越倾向于“经济人”,其行为也逐渐的功利化。部分大学生受到影响,在“经济人”与“道德人”、趋利和趋义之间,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趋利的“经济人”这一角色。从而导致欠款不还、随意毁约等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如何建设诚信的经济环境,除了继续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外,还需要另一只“看的见的手”来调控,那就是法制。为此,首先是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下,使失信行为的交易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用法律精神引导人们特别是大学生讲法、守法,把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统一起来。 (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与权力监督 作为现代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的诚信建设对整个社会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诚信建设过程中,政府直接左右诚信建设其他因素发挥作用,无论是诚信建设中的制度性约束还是非制度约束,最终都需要在政府引导下才能顺利的实施。一旦政府不守信用,它对社会信用的损害将是致命的。正如茅于轼先生所说:“当社会暴露巨大的丑闻,一些伪善的把戏被戳穿,大家有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这将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迅速降低。” 政府公信力下降及部分政府官员不诚信的状况无疑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对象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不相信诚信教育,更谈不上接受诚信教育。政治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影响最为直接,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建设诚信的政治环境。首先,制定或完善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美国早期传媒业有影响的人物普利策曾把舆论监督形容为“第四种权力”。 (三)网络的诚信失守与多元对策 大学生属于最早接触网络的一批人,学习、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活动的固有模式,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最迅速、最直接的。虽然网络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究其本质来说它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部分,但网络还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使得本来应该在网络中确立的诚信原则缺位,网络成为社会诚信问题的 “深度受灾区”。对现实生活来说,网络中的诚信缺失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进而影响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建设诚信的网络环境,总体上说,首先要完善网络技术,用技术控制网络失信行为。其次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律,用制度、法律规范网络行为。第三,培育网络道德体系,促使网民诚信内化。第四,采取现代的教育方法,进行网络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论文:浅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建议 论文摘要: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出现不诚信的原因,同时亦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多,政策上又大力倾斜,很多大学的招生更趋向于宽进严出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做“四有”人才的阵地,该如何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笔者仅就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的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考场纪律,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笔者曾在与学生座谈时听到这样的声音:过去作弊者被发现其自身感到羞愧,要承担很大的舆论压力,而现在周围人对作弊者的行为表示理解,甚至可以抱以同情,我不作弊人家作弊,对我不公平等。对学生而言,不断发展的通讯技术大大降低了作弊的“成本”,这个成本不仅是操作手段上的,周围学生的看法、舆论的宽容是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而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也由“个别”迅速发展成为“群体”或“团体”作弊。 2、抄袭成风,瞒天过海 抄袭他人的作业,文章从期刊、报纸摘录或网络上下载作为自己的论文,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等。在学术诚信上,学生往往对于教师和他人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低。不少大学生并未确立严肃的学术观,未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与途径,“剪刀加浆糊”的学习方式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同。 3、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手段。就业诚信调查资料显示,高达60%以上的学生认为求职过程中简历的适当修饰是可以理解的;而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就业签约后再找到自己更满意的单位然后违约是可以理解的。 二、大学生出现不诚信原因的剖析 大学生亦是社会中的群体,同样受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不诚信现象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1、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 现实社会中的失信之风、不文明之事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和效仿。在日常生活中,眼花缭乱的虚假广告、随处可见的假冒伪劣产品;还有企业、经营者的拖欠赖帐等;在法制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没有失信惩罚机制,在公民诚信体制上国家在立法、司法、执法上没有达到很好的统一。这些社会中的不诚信现象,即使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加之,大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教育”,老实人总是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遵循诚信法则的人并不能得到太多的实惠,相反那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常常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这些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端不良的影响和诱惑。 2、重智育轻德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强调的是智育教育,灌输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即只要学习成绩好,不管道德、品质高不高。近些年,学校也在不断开展德育教育,但往往也只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不够重视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对受教育者来讲,更多的是一味的讲大道理,而对大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不够。另外,教师台上红色旋律,台下失信作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如何培养出学生诚信的品格呢? 3、教育方式、方法及机制等方面的影响 众所周知,近几年不仅是高校,各类各级院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大有从娃娃抓起之势,然而收效不佳。笔者认为现有的诚信教育收效不佳的原因主要有:(1)学校不够重视教师的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2)教育方式、方法简单,大多以灌输、说教为主,将德育教育视为政治说教,或把德育教育当作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3)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未能引入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范畴,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三、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领导 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道德文明建设出现了新的面貌。时任中央总书记同志“以德治国”政治思想的提出,中共中央《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的,给我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实施方案,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精神基础。 对此,高校各级领导一定要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从深层次去理解《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同时,提高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认识,自觉带头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领导干部头脑;强化公仆意识,教育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把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寓于到日常工作中去,并不断加大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加强领导,善始善终。 2、解放思想,拓宽诚信教育工作的思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思想上更要适应新发展、新观念,思想要解放些,眼界要开阔些,走出狭小意识,把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放在国家人才培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进行,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拓宽诚信教育工作的路子,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建立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首先是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如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让同学们在深情款款的演讲朗诵中、在趣味横生的小品游戏中、在热烈参与的发言讨论中明白,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融于班级、融于学校、融于社会、融于生活。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广播、板报、校报等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以形成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 其次是积极与校外相关单位联系,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聘请企业知名人士到学校指导诚信教育,讲授一些诚信方面的正反案例;也可组织大学生到讲诚信、重信用的企业参观学习。现在社会上许多生产、经营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诚信对于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向社会和消费者承诺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商品品牌。市场经济活动实践告诉人们,具体的商品是有价的财产,而诚信的声誉则是无价的财富、是未来的财富,使学生直接感受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本质和公民职业道德、企业诚信文化的氛围。 3、建立良好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建立规范有序的诚信教育管理工作机制,是落实好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目标的必要保障。 一是要健全学校诚信教育管理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如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机构和责任部门和辅导员等组员的工作机构;研究制定诚信教育规划和诚信建设考核办法,并就相关事项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监督队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是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日常规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等。总之,要把诚信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学校诚信教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行。 总之,“诚信教育”或者说“育人环境”是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效果从大方面来看是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事,站在学校、学生角度来讲是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根本任务。对此,我们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并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真正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缺失 诚信教育 [论文摘要]诚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探索了诚信教育的途径。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在中国漫长的以儒学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传统社会中,诚信曾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现代社会,传统诚信道德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诚信不再只是一种道德义务,而是已经成为伦理、经济、法律等社会义务的综合规范,成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一,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继承传统美德,规范道德行为,文明懂礼,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但是,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索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与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抄袭作业之风比较严重。在大学制订的教学计划中,给学生留有很多的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程或涉猎课外知识。但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自习时间用来打牌下棋、上网聊天、外出游玩和打电子游戏等,等到要交作业时,这些学生便借其他人的作业,花上一二十分钟完全抄袭过来就算完事。这种行为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也比较严重。 2.考试作弊之风屡禁不止。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成为各高校十分头疼的事情。 3.在求职履历上弄虚作假。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和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为了在求职过程中增加成功几率,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各种作假手段。 4.不如约归还助学贷款。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须抵押,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关怀。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以及学生应该拥有的一颗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但不少贷款的学生却不如约还贷,结果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而应理性地分析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另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更大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2.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品德形成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子女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子女,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缺陷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之一。 3.学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制度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公正的制度对于建设良好的学校道德风尚有着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但是,许多高校的教育制度却长期存在着一些偏向,影响了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和诚信品质的形成。第一,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笼统,层次不清,序向不明,不能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可行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第二,学校为求生存和发展,重智育而轻德育,弱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第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单一,内容抽象,脱离实际,只重思想灌输,轻道德践行,使许多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性的层面上,而没有达到理性的理解,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以至于出现学生“知其不善而为之”的现象。第四,学校德育评价制度不力,并且缺乏常规性的检查和监督。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失信者预期失信成本小于守信成本,而失信收益高于守信收益。 二、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由于大学教育长时期的封闭性,诚信教育显得较为抽象。但是近年来,随着信用贷款进入校园,随着学术腐败的不断发生,广大教师、学生的信用便受到来自银行、用人单位、科研单位、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条件下,诚信教育则显得具体而紧迫。因此,必须尽快在高校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把诚实守信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要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和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地、各高校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打好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坚实基础。高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开发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高校一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 (二)建立诚信评估机制,为诚信建档 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制度之上。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制定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规则体系,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治,并对诚实守信者予以奖励,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同样,在高校,也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学生诚信行为,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这样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从现行的教育机制看,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高校必须营造信用环境和信用机制,使它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要将大学生在校期间遵守纪律、契约等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在每学年对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将其作为大学生评优、进行信用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 (三)狠抓落实,持之以恒 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基本的“诚信”教育,要让其清楚“诚信”的含义,“诚信”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潜心学习,诚实应考;对大三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诚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对大四学生,要着重进行面对社会的“诚信”教育。这既可使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接受扎实的“诚信”教育,又是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诚信”教育的继续,要教育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社会对自己“诚信”意识的检验。 (四)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体会明礼诚信的具体含义和做法,亲身体验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当今的大学生面对着就业竞争等种种压力,使他们把分数看得更重。因此,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已使校园这一片净土一度出现了“诚信”危机。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性,使校园里的部分大学生变得日益“现实”。功利主义的盛行容易使学生强调眼前的物质利益,强调自我发展,容易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极端化,甚至不惜侵害他人利益。也使少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择业动机、入党动机等蒙上功利主义色彩,使人急功近利,有时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当前利益,不惜以身试法。因此,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深刻明白当自己作弊、抄袭时,早已经失去了人最宝贵的东西——“诚信”;同时,要结合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明礼诚信”的意识教育,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要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高校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诚信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诚信教育既是全世界的事情,也是全民族的事情。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已经进入信用时代,高等学校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人。开展“诚信”教育是现代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新课题,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每一位公民都能够坚持以“诚信”要求自己,以“诚信”来对待别人,让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美德成为高校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诚信”美德之目的。 诚信教育论文:构建我国高校会计诚信教育体系的设想 【摘要】会计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教育界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应从源头进行会计诚信教育,构建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体系,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会计队伍。 自从国内外频繁曝出会计造假丑闻之后,会计行业的“做假账”与“诚信”问题已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会计行业为何不诚信,为何要做假账,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中国会计已面临诚信危机的严峻挑战。尽管会计诚信的失落有其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但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反思在会计教育中会计诚信教育的缺失。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的任务,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将走向会计工作岗位,从事相关的会计工作,他们在高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他们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将对他们今后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道德等产生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主阵地,作为教育源头,加大会计教学中诚信教育的培养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高校会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诚信教育缺乏应有的“土壤”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一号公告中指出“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是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应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近些年,社会不诚信现象比比皆是并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这些社会现象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条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不少学生的人格缺陷越来越明显。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走上社会、进人会计领域后,全无职业道德可言,反而运用其专业知识和现代操作技能,更加隐蔽地扮演着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由此可见,高校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定的人格缺陷,而且破环了会计诚信教育应有的“土壤”。 (二)会计学历教育过于重视专业性,忽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我国许多大学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开设了大量的会计专业课和其他相关课程,忽视对学生进行会计诚信素质和法制的教育,未把诚信素质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会计诚信教育不成体系。这样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诚信素质意识,从而大大影响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诚信素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只注意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能力,忽视会计诚信教育,其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缺乏正义感和廉耻心,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过强的业务素质一旦被用到歪门邪道上,所产生的后果将更为恶劣。把会计职业诚信素质教育列入大学会计教学内容,加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构建我国高校会计诚信教育体系的设想 高等学校是会计诚信教育的源头,高校会计类专业的诚信教育包含理论教学过程中诚信理念的灌输、实践教学中诚信行为的培育和校园环境诚信习惯的养成。开展会计诚信教育,目的是把诚信变成学生未来会计工作生涯中的自觉行为。诚信是道德之本,也是会计职业中最基本的问题,它没有高深的逻辑,只是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人员要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客观公平、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以牺牲一方利益换取另一方利益或个人利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应该把诚信的理念牢牢扎根于自己的心田。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以诚信教育为抓手 推进医学生廉洁教育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廉洁教育;诚信教育;诚信缺失 论文摘要:诚信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只有加强诚信教育,才能夯实廉洁教育的道德基础,才能使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继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本文列举了当前医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并结合笔者所在医学院校开展诚信教育情况,对如何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进行了论述。 1.加强诚信教育对于推进医学生廉洁教育之重要意义 《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诚信教育是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这说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人格,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廉洁教育目标的根基。而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以医学专业知识区别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对疾病束手无策的患者,如果他们诚信缺失、不负责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医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诚信品格显得尤为必要。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举政之要"、"进德之首",而廉洁被视为"国之大维"、"仕者之德"、"人生大纲"等。从道德教育和道德生长的规律来看,诚信是进德修业之本,廉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正如《大学》所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诚信向来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正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因此,开展医学生廉洁教育,必须要立足于诚信教育。 2.医学生诚信现状 目前医学生诚信状况不容乐观,虽说绝大多数医学生诚实守信,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原因,医学生的诚信危机日益突现,其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中有些学生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抄袭作业、伪造数据、论文剽窃;在实习中有些学生并没有仔细询问采集病史,也没有具体实施体检,书写病史时纯粹瞎编乱造,敷衍了事,还有个别学生在实习时就收取红包,拿药品回扣,帮药商宣传;在求职中简历掺假、伪造证书、伪造学习成绩、夸大自我介绍;在经济上恶意拖欠学费、不择手段争取助学金、恶意拖欠助学贷款。 3.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探讨 针对目前这些医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加强诚信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一所中医院校,我校主要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将廉洁诚信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在第一课堂,通过"两课"和专业教育,将廉洁诚信教育"入耳"、"入心"、"入脑",还充分利用自身中医传统文化优势,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经典等特色课程,将"大医精诚"思想贯穿于中医教学的始末;在第二课堂借助党团主题活动开展了诚信考试、诚信还贷等签名活动及一系列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所进行的各项诚信教育活动,组织部门分散,没有形成体制,距离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所以还需进一步探讨廉洁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纪委协调作用,建立诚信教育体制。高校纪委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在反腐倡廉教育方面的专业优势,在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廉洁诚信教育的组织协调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医学生廉洁诚信教育任务分解机制,明确学校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团委、学工部、研修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学生会、各学生社团的职责任务,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大各部门合力,共同推进廉洁诚信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2 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增强学生诚信意识。诚信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首先要从加强医学生入学教育入手,使其端正学习动机,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其次在校学习期间,要以"两课"为依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并大力开展医学人文课程,在专业课上也应利用古今中外名医案例及一些反面典型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再次应注重临床实习阶段的诚信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如救死扶伤、拒绝收受红包等医德医风教育,让医学生为以后走向医疗岗位奠定良好的廉洁诚信基础。 3.3 营造校园诚信氛围,树立学生诚信观念。诚信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单靠灌输式的教育很难取得良好效果,高校应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以讲座、辩论等形式为载体,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理解和感悟诚信;也可以通过医疗扶贫、社区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生在为社会服务中,体验诚信的意义和价值;还可以通过一系列诚信考试、诚信还贷、诚信科研、诚信就业等诚信签名承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激发和引导他们对诚信品德的追求,培养医学生诚信的自觉行为。 3.4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完善诚信评价奖惩机制。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从入校开始全程记录学生的个人资料、品行纪律、学习考试、贷款信用、临床实践等信息,并对学生的各方面诚信状况进行评估,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并要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同时还要依据评估结果,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将学生的诚信情况与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毕业推荐等挂钩,作为评选的重要标准。毕业时,建议诚信档案装入档案袋,跟随人事档案一并转交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促使学生把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有机统一起来。 诚信教育论文:关于美国大学的荣誉制度对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启示 论文摘要:荣誉制度是美国大学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维护学术诚信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文章介绍了荣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列举了荣誉制度的主要内容,并以密歇根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为例,说明了荣誉制度的具体实施,最后探讨了荣誉制度对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一些启示。 论文关键词:荣誉制度;美国大学;学术诚信;诚信教育 一、美国大学的荣誉制度 荣誉制度(Honor System)是美国大学生对学校的一种承诺制度,也是一种独特的学生自治制度。其实质是信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考试、课外作业、校园生活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荣誉制度是美国大学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维护学术诚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促进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和学术诚信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1.荣誉制度的产生背景 荣誉制度源于美国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民主思想,19世纪中叶,最早产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时任校长的杰斐逊认为:“对于品格的自豪感、值得赞扬的抱负和道德气质是医治年轻人不良行为的良药。当这些手段反复运用,又经常迎合受助人的需要,其效力就得以强化”。1842年,学校推出一项决议,要求学生在考试时签署一份声明,声明自己“没有从他处得到帮助”,也“没有给予他人帮助”,这就是最初的荣誉制度。 荣誉制度发展至今,已从不成文的君子协定发展到条例化、组织化;从一项言而有信的信用制度延伸为以承诺为突破口的做人教育。 2.荣誉制度的主要内容 荣誉制度是学校制定的一系列维护学术诚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失信行为,从定义、表现形式、处罚规则到申辩程序,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荣誉制度一般包括荣誉规则、荣誉声明、负责机构、惩罚机制等几个部分。其中,荣誉规则是对荣誉制度的详细说明和解释。荣誉声明则体现了学生对荣誉制度的认可和支持。如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声明是:“我以我的荣誉起誓,在本次考试中,决不给予他人或接受他人任何帮助。” 二、荣誉制度的具体实施 美国研究人员在考察不诚信行为的产生原因时发现,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哪些行为构成学术失信,他们就更容易犯错误,反之,则会减少进行欺诈的心理冲动。 2010~2011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ECE)访问期间,旁听了9门课程,与相关教师、学生进行了广泛交流,从中体会到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通过渗透整个校园生活的、贯穿本科4年的一系列教育环节不断重复、强化得以实现的。MSU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之重视,使笔者感触颇深。在这里,诚信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品质,剽窃则是最可耻的欺骗行为。 1.新生入学教育 美国大学从新生入校就开始以各种形式进行诚信教育。以MSU为例,每学年开学初,学校都会把印有荣誉制度内容的学生手册(Student Handbook)发放给每位新生。手册中详细列举了欺骗、剽窃、抄袭等各种不诚信行为,逐一解释了每种行为的具体表现。此外,新生入学后收到的第一个来自校方的邮件也是关于诚信教育的。邮件在介绍MSU学术诚信优秀传统的同时,要求新生在MSU学习期间,考试等各种校园学术活动中,保证不剽窃、不作弊、不把从因特网上下载的资料据为己有。 2.开设道德教育正式课程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标。目前,使美国年轻一代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已成为美国教育界的共同追求。为此,绝大多数大学都开设了道德教育的正式课程。例如,MSU的ECE系开设了“职业道德规范与当前热点问题”(Ethics,Professionalism and Contemporary Issues)必修课,通过讲授道德理论(Ethical Theories)和道德规范(Code of Ethics),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敬业精神、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此外,MSU还开设了美国宪法、美国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民主、宗教问题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程,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3.渗透性教育策略 MSU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贯穿本科4年,渗透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诚信作为学术道德的核心,被列入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通常,在每门课第一次上课时,教师都会将包括诚信内容在内的教学大纲印发给每个学生,并详细阐明该课程对诚信的具体规定。例如,“微型处理器与数字系统”课程在其教学大纲中对欺骗行为及其处罚做了如下规定:“任何形式的欺骗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作业,但直接抄袭他人的作业就是欺骗,由此,抄袭者与被抄袭者都将被处以零分。此规定同样适用于实验报告。在各种单元测验和考试中,翻看笔记、窥视他人试卷等行为都视为欺骗,也将处以零分,并上报院长办公室备案。”而“模拟线路原理”课程则规定:“所有提交的作业都必须是独立完成的,不得与其他学生商量。任何与其他学生雷同的作业都将同时被处以零分的处罚,抄袭往届作业也将受到严厉惩罚。” 此外,MSU还规定凡因失信而不及格的学生,没有补考机会。因此,尽管一些考试根本就没有监考教师,学生也会诚信作答,谁也不愿意为蝇头小利损害自己的名誉。在MSU,学生把诚信看得比成绩更重要。 诚信教育、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在MSU无处不在。在学生守则中,将剽窃行为(Plagiarism)作为独立的一章进行阐述;在几乎所有课程中,都会涉及学术诚信问题的探讨;教师授课中的任何援引,小到PPT中使用的从网上下载的图片,都会清楚地标明网址;学生的报告(Report)、论文(Essay)等,尽管只作为学习训练,并不发表,但凡是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都必须详细注明出处。总之,诚信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荣誉制度的启示 美国大学荣誉制度的立足点不是如何惩治失信行为,而是怎样有效预防失信行为的发生,使学生生活在一个信任与被信任的校园文化氛围里,这对我国高校的诚信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构建诚信道德体系,是培养诚信精神的前提和保证。从制度上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对有失信记录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处罚。激励守信,惩治失信,提高失信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扼制失信行为,使未失信者引以为戒。 2.强化过程性诚信教育 将诚信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具体化,渗透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将诚信教育的具体目标细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使学生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积淀形成诚信的校风和学风。 诚信教育论文:谈诚信教育与大学生主体人格塑造 〔论文关键词〕 诚信 主体人格 主体意识 主体能力 主体价值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诚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诚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规范。 高校教育中影响大学生主体人格建构的因素很多,在此仅谈谈在诚信教育中建构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点思考。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诚实,就是动机在于传达真实信息的一种行为;《辞海》对“守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前者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修养,而后者却是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诚信张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意境,因为它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关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关怀。诚信所蕴含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因为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固然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义上也正在于寻求和培育更为健全的人格,更为完善的人性。就此而言,诚信不啻是构建主体人格的一个新的道德楔入点。 一、诚信教育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人格得以确立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论,主体意识的真谛正是诚信的精神,它既包含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与责任的体认与坚守,所以诚信教育对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首先,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自我意识。诚信是主体意识的道德基础。“诚信是处己的立身之道。没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诚信,个人就站立不起来,说出话来没人信你,连你自己也会感到怀疑、感到绝望,你自己成了前后不一,言行不符的断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更不要说谎言和不守诺将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他在道德上属于恶这样一种基本性质了。[1]”诚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诚信的基础,《增韵·清韵》中指出:“诚,无伪也,真也,实也”。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发展了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己的直观环境,而且可以超越直观环境,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更加意识到个人是最真实最根本的主体,个人不断增长、变化的需要,使人充满了为之忙碌不已的欲望和激情,这些欲望和激情激动着人不断追求。这一切,使学生具有一系列主体的本质特征: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选择性、超越性,使其活动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真正确立。 其次,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对象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在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既是人活动的结果,也是人活动的条件。而对于个人来说,它首先是先于个人的条件。 这样,每个人在他的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首先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的对象意识确立的过程。诚信原则对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诚信原则要求个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应享有的的权利,并由此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只有在对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对他人、集体、社会采取合乎道德的态度,即把尊重人的权利,履行对集体和社会的义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发展自我,但是自我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不能把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自己的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弃置不顾。每个人都有权利而且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但是每个人又需要具备必要的合作精神,使个人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不致成为破坏社会生存条件的不协调因素。诚信原则并不是一味要求个人自我克制或自我牺牲,它只要求个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不有悖于义务和权利相一致原则,而鼓励人们发展更高尚的自我实现目标。 二、诚信教育与主体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是主体能力的形成。主体能力是潜在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主体能力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实践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为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是主体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争取目的实现的重要源泉所在。 首先,在现代社会,主体要想获取能力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就必须具有诚信品格,否则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发展完全依靠社会和他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们不再凭着自己的直觉,不再因为是熟人,而是根据实证,主要是对方的诚信度才信任对方。虽然是熟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格,没有偿付的能力,就不应该和他发生信用关系;即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果有良好的信誉,具有偿还的能力,就应该在信用上给予支持。而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能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诚信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从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诚信的品格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在内心忠实于自己,在外部则行其真心所欲行,他就不会去想歪门邪道,对一些事情的追求就会执着,他就会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事,就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向落后挑战,而不是逃避困难,一心想找捷径。他们凭借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一个讲诚信的人,会很厚实,很强大。 三、诚信教育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确立了主体意识,发展了主体能力,便开始寻求主体价值。何谓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里指的外界物,是主体的人以外的东西,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客体的人及其关系,还包括作为客体的某些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人对其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就是主体价值。当代大学生既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又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价值发挥离不开这些客观环境,同时这些客观现实又是他们价值展现的舞台和实践的结果。这一客观事实决定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精神的支撑。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要发挥价值一步也离不开社会之光的普照,大学生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中实现的,诚信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资本。孔子认为,人不讲诚信是不行的,在他看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难哉”[4]。从长远来说,必须自己诚信才能真正使人信任。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任中国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接触过很多中国学生,有很多感触。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正直。一个人对社会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学生缺少诚信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人都怕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事情,就会在你的人生履历上留下痕迹,以后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体现主体价值。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指出:“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的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5]”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对诚信的要求更广、更高。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都遭到拒绝的原因就是:在他个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车逃票纪录。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作人的尊严。[6]”另外,目前我国在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这种建设方针本身内含诚信,它们也对贯彻的主体提出了诚信的要求。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未来国家政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之本。 四、关于实践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大学生主体人格,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理念应以人为本。 诚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诚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展同步。 2.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上必须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们在道德上的最大促进作用,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大学生的诚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上规则意识的薄弱紧密联系,有些已经渗入到学校内部。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诚信意识要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突破常规。诚信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诚信要求积极改造社会,包括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这就需要创新、出新思路,诚信与创新的结合基础是社会责任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以期大学生诚信之树常青,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诚信道德的形成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后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保研、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借贷不还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加强诚信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重要性 学校诚信建设 家庭教育 诚信自觉 循序渐进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以加强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谈了以下两个方面:一、从大处入手应加强学校诚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培养诚信意识。二、落实到具体做法应讲究低起点、实内容、有针对性并能循序渐进。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核心是真诚。诚则实,不会弄虚作假,吹牛奉承;诚则信,不会出尔反尔,撒谎骗人;诚则顺,为人真诚而办事顺利。中国人从古代便流传下来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它告诫人们:一个不诚实爱撒谎骗人的人,最后会失去求援丧失生命。 一、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不管各行各业或是年幼老少,都应遵守“诚信”二字。事实证明,一个小学生不守诚信,他将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诚信”二字非常重要,不得忽视,它几乎渗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到说实话不说谎,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对工作的忠诚。 “人无信不立”正如“自食其言”的故事,一个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的人,必然会引起大家强烈的反感,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损害自己的声誉,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相反诚实守信的人,会使人对你产生敬意。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因为他的诚实,而受到皇上的赏识重用;学者宋濂,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他的守信,人们都乐意资助他。 二、诚信教育的落实点 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从小学生做起。首先,孩子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孩子们若干年后将走向社会,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将来。第二,小学时期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期培育起来的诚信,比较牢固,不易蜕变。第三,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重要而且紧迫。他们欺骗老师、欺骗家长、欺骗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更可怕的是,某些同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认为,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从长远着眼,从细处着手。 一是加强学校诚信建设。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学校承担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因此,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学校诚信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和领导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和领导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 二是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家庭道德教育薄弱是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创立高尚的标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积极介入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自觉抵制媒体的负面效应,协调学校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力量协同工作,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三是培养学生的诚信自觉。学校应该从小做起,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科学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诚信教育,还不应把起点仅仅放在要不要诚信上,而应该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些诚信。让学生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由此培养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道德的自觉。 三、诚信教育的几点方法 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还应以《新课程标准》、《德育大纲》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学、扎实、有效地进行。 一是从简起点。小学生涉世不深,心地纯洁,没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些"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之类的道理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晦涩难懂。因此,教育时,应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比如,以"不说谎话,做个诚实的孩子"起点,使他们懂得这是诚信品格的最基本要求。不说谎话,就要说真话,说实话,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从小养成诚实的品质。 二是从实抓起。诚信教育要从小事抓起,抓点滴,才能知微见著,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所叙述的很多事例包括名人故事,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当教师根据教材举征引申、补充事例时,也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看得见、想得出的事例来引发共鸣,以求认同,特别是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来进行诚信教育,这样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从点落实。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学生道德实践中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有些学生认为做错事情的时候,自己能够主动承认就是诚实的表现,帮别人隐瞒错误则是讲义气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时要深入挖掘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例。通过学文明理,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讲义气。其次,针对现在学生比较流行的享乐主义思想、虚荣心理、嫉妒心理等不良表现,教师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真正让"诚信"成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规范。 总之,诚信是小学生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础。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多角度钻研小学生教育问题,研究加强小学生诚信意识的措施,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略,以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出发点,逐步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品质,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诚信教育论文:谈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述评 论文关键词:诚信教育 述评 制度安排 环境建设 论文摘要:虽然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这集中表现在诚信教育的措施不力和有效性程度不高两方面,而其所以如此又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制度安排及评价和环境建设两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科学性,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概述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其一,多领域、多视角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首先,研究者从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其次,结合教育对象不同的特点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包括依据各专业、各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诚信教育研究。再次,注重研究市场经济、时代特征与大学生诚信教育之间的关系。 其二,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原因。研究者普遍认为,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表现在学习、经济、网络生活等各方面。而导致大学生缺乏诚信的原因亦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学校诚信教育的弱化;家庭中诚信教育的失位;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大学生自身缺乏必要诚信道德修养。 其三,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学理分析。研究者普遍认为,对大学生而言,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它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然途径,诚信教育对他们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实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能优化高校教学环境,推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而言,它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及主体内部和谐的内心环境,它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重要手段。 其四,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等做出理性设计。比较完整的论述大学生诚信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是陈玉平,在《试论高校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载《铸魂·艺术·魅力》)中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为:大教育原则、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与时俱进原则;方法为:灌输教育法、榜样启迪法、实践提升法、师德垂范法、环境熏陶法、生活渗透法。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缺乏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及其评价的系统研究。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传承传统诚信美德的重要手段,但研究者对传统诚信的学理分析不全面,从而导致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传统诚信伦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必须继承传统作为德性伦理的诚信美德;另一方面,也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传统诚信美德。传统诚信作为德性伦理应转向现代的规范伦理和制度伦理,依靠 自律实现其价值的诚信应转向依靠 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的实现手段的诚信。虽然很多研究者认同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依靠相应的制度保障,部分研究者亦初步提出了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但并没有明确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的内涵,亦没有着重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应遵循的理念及其所要实践之内容。 其二,缺乏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的系统研究。 很多研究者认识到要改变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这一状况,必须依靠大学生诚信教育本身的完善,包括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调整等。这种思路无疑是对的,但仅仅依靠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积极效果还面临社会不诚信环境的消解。基于教育和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环境影响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在方向上和性质上一致就能够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反之,就会消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有研究者经过调查认为,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例是 8:2。诚信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教育环境发生变化 ,环境影响力增强。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要高度重视环境的影响,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正视道德冲突,掌握道德智慧,锻炼道德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 以道德规范形式存在的诚信和大学生诚信教育采取的是规劝的形式,在“应当”层面上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其作用究竟如何发挥全凭大学生的自觉性。伦理制度在肯定大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通过“必须”的命令形式“逼迫”大学生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保障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就是在遵循正义的制度伦理基础上安排相应的伦理制度,它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另一个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一)大学生诚信制度 其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档案制度旨在探索一套完整的诚信监督机制。每份档案中的诚信奖惩条款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考勤、纪律、作业、考试、借贷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学校可根据学生以上具体表现考核,学生毕业时以学校和学院同时签章的形式对该档案进行公证。 其二,建立大学生信用制度。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制度之上。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 其三,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目前,在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和切身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大学生择业时不惜伪造各种获奖证书、优秀的学习成绩单、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及虚假的学生干部头衔等。同时一些高校也为追求高就业率以期增加竞争资本,对学生择业上的失信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包庇、隐瞒。鉴于此,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即学校向用人单位公开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奖惩情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等。 其四,建立诚信激励机制。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感受到说实话比不说实话好,按要求做比不按要求做好。激励机制的设立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因其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或心理不安和良心自责;学校对学生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或道义批判和物质惩罚。大学生大部分是讲诚信的,对所有诚信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是做不到的,但必须进行精神荣誉奖励。另一方面对部分失信的学生必须进行惩罚,特别是道义上的批判。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其一,针对学生的诚信管理制度。首先要确立管理就是为学生服务和促学生发展的理念。其次,确实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制度的设计与评价中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制度。 其二,教师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师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诚信的管理制度 ,也就是师德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相应的师德评价制度。另一个是诚信教育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全面的具体的诚信教育目标,合理安排诚信教育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将诚信教育纳入各部门各环节的活动中。切实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后勤管理制度的诚信教育作用,建立相关诚信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发掘各门课程的诚信教育功能,促使教师的诚信教育职责落到实处。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总体上是健康与积极向上的,但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多元价值观的冲突,由。此而产生的不良环境严重阻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二重性与法制建设 目前,市场经济中存在诚信原则作用倒置的状况,失信不仅不付出交易成本,反而获利,而诚信反而要付出很大的交易成本,利益受损。在此环境中,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越来越倾向于“经济人”,其行为也逐渐的功利化。部分大学生受到影响,在“经济人”与“道德人”、趋利和趋义之间,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趋利的“经济人”这一角色。从而导致欠款不还、随意毁约等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如何建设诚信的经济环境,除了继续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外,还需要另一只“看的见的手”来调控,那就是法制。为此,首先是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下,使失信行为的交易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用法律精神引导人们特别是大学生讲法、守法,把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统一起来。 (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与权力监督 作为现代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的诚信建设对整个社会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诚信建设过程中,政府直接左右诚信建设其他因素发挥作用,无论是诚信建设中的制度性约束还是非制度约束,最终都需要在政府引导下才能顺利的实施。一旦政府不守信用,它对社会信用的损害将是致命的。正如茅于轼先生所说:“当社会暴露巨大的丑闻,一些伪善的把戏被戳穿,大家有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这将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迅速降低。” 政府公信力下降及部分政府官员不诚信的状况无疑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对象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不相信诚信教育,更谈不上接受诚信教育。政治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影响最为直接,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建设诚信的政治环境。首先,制定或完善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美国早期传媒业有影响的人物普利策曾把舆论监督形容为“第四种权力”。 (三)网络的诚信失守与多元对策 大学生属于最早接触网络的一批人,学习、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活动的固有模式,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最迅速、最直接的。虽然网络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究其本质来说它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部分,但网络还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使得本来应该在网络中确立的诚信原则缺位,网络成为社会诚信问题的 “深度受灾区”。对现实生活来说,网络中的诚信缺失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进而影响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建设诚信的网络环境,总体上说,首先要完善网络技术,用技术控制网络失信行为。其次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律,用制度、法律规范网络行为。第三,培育网络道德体系,促使网民诚信内化。第四,采取现代的教育方法,进行网络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诚信教育应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为主导 论文关键词: 诚信集体主义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 论文摘要:诚信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与经济交往中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石,然而当今社会日趋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本文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角度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介绍了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在诚信教育中的意义,并制定相应对策以促进当今社会的诚信建设。 在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转轨变型的过程中,加强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研究,尤其是通过解释其科学内容及相互关系,对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及诚信体系的有效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容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实质内容上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第一,集体主义主张人总是生活在社会集体中,个人与集体不可分割,个人与集体互为手段和目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结合、辩证统一。集体主义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它本身就体现着集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也包含着对个人利益的高度重视,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集体主义在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贡献重于对他们的索取,当二者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提倡个人要服从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为先,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第三,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并不抹煞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也强调社会与集体必须充分关心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力求使每一集体成员的个性、才能和创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诚信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通过集体主义道德教育能够普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遵循诚信原则。加强集体主义道德教育,使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深入人心,从而使人们能够在保证个人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从集体角度出发,诚实守信。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违背诚信原则,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甚至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够牺牲个人利益来满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二)集体主义通过更好的维护个人正当利益,满足人们发展需要。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强调社会与集体必须充分关心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通过对个人正当利益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以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人们无需通过违背诚信原则的途径,就可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 (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可创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从而推动诚信教育进程。在一个“人人为集体,集体为人人”的社会环境中,多数个体都为了维护集体和他人利益遵守诚信原则,进而形成一个普遍的诚信氛围。良好的外部环境又会反过来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们一开始就树立“诚信光荣”的意识,继而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一旦个体见利忘义的违背诚信原则,就回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有效的减少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这样就可大大推动诚信教育的进程。 三、在诚信教育中发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主导作用 (一)要在诚信教育中发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主导作用,必须要加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宣传教育,深化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 1.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二者辩证统一。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一方面意味着集体利益对个人利益来说并不是虚幻的,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集体利益,而是个人的集体利益。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具有依赖性,即这种个人利益不是脱离集体的纯粹的个人利益,而是集体的个人利益。 2.整体高于部分,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从集体利益至上的涵义来看,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既是集体又是个人;它强调集体利益,正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个人利益。因此,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至上,丝毫没有无视个人正当利益的意思,丝毫没有把集体利益与个人正当利益绝对对立起来的意思;恰恰相反,强调集体利益至上,正是为了给个人正当利益能够最好的实现,开通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3.集体应最大限度地关心和满足个人正当需要。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内容。我们既不能以集体利益来否定个人利益,也不能以个人利益来否定集体利益。重视个人正当利益,可以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性,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只要不损害他人、社会整体利益,不仅不应该限制,而且予以鼓励。鼓励人们对正当个人利益的追求,不仅可以调动个人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通过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引导和调控来更好地实现集体利益。 (二)要注意对集体主义宣传方法的改进。以往对集体主义的宣传与教育,大多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说教上,虽也树立了一些典型形象,但大多数缺少现实基础和可信度。未能将大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集体主义原则从内在关系上加以合理的解释;对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现象揭露与批判不够,以致于人们对什么属于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只有通过对各种具体社会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讲清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才能实实在在地让大众接受并信服集体主义,增加思辨是非的能力,有效地克服逆反心理。同时,要注意宣传媒体中对高消费等现代物质享受的过分宣传与张扬,尽量避免人们片面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而有损集体主义原则的负面导向作用。 (三)贯彻集体主义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引导机制。一方面,运用利益鼓励手段,对那些在工作上大公无私、诚实劳动的人们及时、公正的给予物质奖励,使努力维护集体利益的人能够得到利益上的报酬,特别是当主动为维护集体利益而做出牺牲时,应当从集体和社会中得到相应的物质与精神补偿,使他感到集体的温暖,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坚定信念,进而形成道德主体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运用经济制裁手段,对那些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人进行物质上的惩罚,使其不义不利受到损失。 诚信教育论文:浅谈现实语境下的高校诚信教育 论文关键词:社会环境 高校 诚信教育 原因 实现路径 论文摘要: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但当今社会,失信现象屡见不鲜。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诚信意识不可避免地受到熏染。本文以高校为立足点,探讨现实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现路径。 近年来,常闻有人对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大为叹息,对其诚信度更为扼腕。的确,目前大学校园中考试作弊、“”事件时有发生,拖欠助学贷款、学费,手机欠费现象也呈上升趋势,至于就业应聘假包装等情况更不是新鲜事物。但仅此就可以对大学生群体冠以“诚信缺失”的帽子吗?即便可以,责任只该由大学生单独承担吗?高校、社会就可以隔岸观火,远离是非吗? 答案显然不是,但又一言难尽。 最近,我校举行了一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公共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查,在诚信缺失责任的承担方面,大多学生认为,社会当负主要责任。例如,“认为当前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列在第一位的是“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社会现实生活中不诚实现象太多”,约 6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诚信社会就没有诚信校园”,更有近 7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诚信状况好于社会”。 可见,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上,不能轻视社会环境的推波助澜作用。那么,要想解决好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先搞清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造成了这种结果,又是什么因素致使这种社会环境的出现。 一、 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及其产生原因 对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情况,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用“一地鸡毛”来形容,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个人、企业、政府三个层面来观察:首先,在个人生活方面,经常可以见到一部分人诚信道德退化现象。如求学进修上的文凭注水,人际交往上的坑蒙拐骗,工作劳动中的掺假造假、投机钻营,日常生活中的婚姻危机、邻里纠纷……其次,在企业层面,故意逃废银行债务、违约造假(去年震惊中外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可以说是一个不诚信的极端典型)等;再次,政府层面上,有些机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搞各类虚假浮夸风,违规谋利时常发生,“豆腐渣工程”是典型代表。 导致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具体原因较为复杂,许多因素不仅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而且还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而主要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 1、传统诚信观的历史局限。传统诚信观囿于熟人、朋友、亲人等狭小的范围内,具有封闭性。而现代社会是开放社会,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受传统诚信观影响,许多人讲诚信只对周围熟人负责,而在此圈之外,不讲诚信则习以为常。 2、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失范现象严重。一些旧的体制仍存在或产生负面影响,而新的社会规范还没有及时形成,人们的信仰 、信念容易缺失或动摇。同时 ,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完备,法制不完善,难以对社会经济中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机制;另外,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一元化的,即以最少的成本去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当人们发现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有更大的实际利益可图时,失信行为就会大量产生;再者,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 ,经济活动的趋利性特征表现明显,使得人们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注重短期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在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混乱和破坏的同时,对包括诚信在内的传统道德造成强烈冲击。 3、现实中失信成本偏低的误导。这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社会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二是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当失信成本少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经济主体有可能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行为,失信现象就会大量发生;而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无利可图,并可能给行为者带来损失和制裁时,经济主体就会尽量避免失信行为,从而促进诚信环境的好转。因此,一些经济主体或个人之所以敢弄虚作假、不守信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失信成本过低,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基于此,对于失信之风的盛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面对社会失信。高校被动受制,处境尴尬 对于社会的诸多诚信缺失问题,现在的高校大多并没有引以为戒,适时应对,正如“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 的思想品德教育 不够重视”排在第二位.权重较大。这应该是高校诚信缺失的一大动因。当然,对于大学生失信问题,也不排除学生个人素质的影响。本次调查表明,有较多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思想品德修养意识弱化”是“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高校毕竟是育人之地,对于学生素质的下降,其责任亦不可推卸。可见 ,惟有高校切实尽起育人之责,才能避免学生诚信之失。但现在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的表现如何呢?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l、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首先是应试教育“阴魂不散”。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而对学生德育的评价要求不高 ,并往往简单化,结果容易忽视个人道德的完善,诚信教育也就相对弱化。而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则一直将分数作为评价 自身优 良的标准,造成一味读书,忽略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导致教育和品德的分离。这就导致了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即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引申出两种恶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则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诚信又缘何而来呢? 其次是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一般而言,高校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的记录,学生德育考核的依据不够确定、全面,缺乏记载反映学生诚信状况的内容,更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年度品德评语中,往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套话。从这些套话中根本无法看出其品质的优劣,更看不出其诚信度,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遵守校纪校规及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不够令人满意。而学校对违反行为规范学生的约束措施也不够有力,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学生的失信行为。 2、高校德育教育存有偏颇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 ,在校生的规模空前扩大,高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以极大的挑战,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乘虚而人。大学德育虽然有两课教育,但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共性 、轻个性的现象,例如 ,在本次关于“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调查中,“课程内容空洞,不切实际”位列权重第一;虽然有心理咨询,但存在覆盖面不广、实效差的情况;虽然有网站等适应现代社会的德育工作手段,但存在缺乏直接的思想交流环节的情况;虽然有校园文化活动 ,但存在侧重学生的文体 、科技素质的提高,忽视大学生品德养成,包括诚信品德养成的德育工作的广泛开展等。 另外,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理念、力量投入、评价指标等方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过分强调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强调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人数师生比的不断提高等,使得大学德育工作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缺乏系统、主动的教育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导向、评价等问题上存在“盲区”。 三、高校应采取对策,以洁身自好。远离社会污点 时下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解决社会失信问题,也不是一个决议、一项制度创设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在暂时无法解决好社会失信的前提下,高校只能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否则,所谓的“象牙塔”将不得不面I临倾塌的危险。然而,于社会而言,高校的作用又举足轻重,实不能任其堕落。毕竟,高校在于固本,使人类优秀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又在于创新,引导社会前进改革;更是对青年一代的教化、培养,促其发展,使之具有适应社会与改造社会的本领,排除社会无序的影响因素,而施以定向的、规范的、正面的影响,使得学生能排除负面影响,健康成长。据此,针对社会诚信缺失的不良影响,高校应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洁身自好,守住社会一方净土。 (一)制度创设上 构建大学生信用机制 ,从制度上落实讲诚信。第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讲诚信的规章制度。在大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中,明确诚信要求,对诸如考试作弊、拖欠贷款等诚信缺失行为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约束和惩处。第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此项措施权重位列第一,普遍为学生接受)。要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诚信系统,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结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对其诚信品性作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讲诚信的优秀表现(对此类学生要多给予表扬和首肯)也有不讲诚信的缺点记录(对此类学生,则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并将学生的诚信档案,如实反馈给将来的用人单位第三,对大学生的诚信情况,实施奖优惩劣。一是建立激励机制,褒奖诚信者。建议设立大学生诚信奖,同时,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优秀学生、推荐人党的重要标准。二是建立惩处机制。可视具体情况,通过不点名批评、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等形式,使不讲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二 )环境营造上 1、创建优良的校园诚信文化(本次调查结果显承此项权重位居第二)。道德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文化氛围的熏陶,通过培育校园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失信者遭鄙视的文化氛罔。在培育校园诚信道德文化中,高校诚信制度的建设和个人诚信品质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诚信制度建设是他律机制,诚信品质修养是自律机制,只有在两个机制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完善校园诚信文化系统。故,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应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这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形成有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要使大学生讲诚信,教职工首先要讲诚信,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置身于良好的诚信道德文化环境 中。 2、抓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抓学风建设,首先应培养大学生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即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坚决反对不求甚解敷衍了事。其次,培养大学生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使其在学习上永不知足,不断求取新知识。第三,狠抓考风考纪,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考试成绩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学业的主要标准。在一段时期内,高校各种考试作弊行为十分猖獗,“”林立,这给高等教育的信用带来了负效应,人们给大学生的学识质量,乃至大学文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害。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便是应对这一情况的产物。一个学校的考风,反映了其学校诚信品质的状况,也反映了其学生诚信品质状况。可见,在一定 程度上 ,抓考风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的着力点。 (三 )德育工作上 1、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诚信品质的重性。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和主渠道,应通过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正确的道德观。中应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我党的优良道德传统,从历史的事实中明确诚信品质在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乃至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宣传、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大学生所熟悉、掌握,并自觉用指导自己的行为,践行诚信原则,培养诚信品质。大力宣扬“八荣八”,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高校“两课”教育的处境也很困难。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对“两课”感兴趣的学生很是寥寥,这给“两课”教育带来很大挑战,“两课”教育亟需改革创新。 2、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这要从基本行为抓起,让他们在日常的同学交往、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如组织学生进行“无人售报”活动;组织学生存街头商场对社会人士进行诚信观的调查;建设校园网站,要求学生以实名身份进入论坛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开展以“诚信在我身边”为议题征文或演讲之类的'活动 ;加大助学贷款中对申请贷款学生的诚信度的考察等。每个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实践诚信行为,才能增强自身的诚信素养,并增进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 3、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巾渗透诚信教育内容。违反诚信道德原则的同学往往存在因心理不成熟而具有人格二重性的现象:一方面他想遵守诚信原则,以维护自己的正面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当受到利益驱使或受到不正确的榜样示范影响时,又会不自觉地做出有违诚信原则的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反复向大学生们强调违反诚信原则的危害,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用。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则要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自觉遵守诚信规则。 4、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传统诚信观的依据是道德、良心内心信念,整个体系依靠道德来支撑,而在市场经济氛围下,人们对 自己失信行为的社会后果,仅限于道德反省、良心自责就远远不够了,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法律制裁。因为在现代社会,诚信的基础和依据首先是法律,它是防范和治理失信行为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在法治社会中,信用意识既是道德问题,也是一种法律意识,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这两方面的基本修养。要计大学生了解《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规范诚信行为。 5、倡导“自律”精神,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如上所述,本次凋查中有较多学生认为,“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思想品德修养意识弱化”。但针对大学生减信缺失的情况,也有些学生总会为自己辩护,并归罪于客观原因,而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与其 自身的素质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此,高校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缺失,不仪要看到客观环境,还要从自身找原因,并在这种基础上学会自律,坚守诚信立场。 四、小结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提fti,,“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诚”是君子自省修身之本 ,是将来“兼济天下”的基础和条件。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诚信观将对中国社会未来的诚信度产生巨大的影响。阂此,高校应肩负起自身的重任,在社会环境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使高校远离社会污点,洁身自好,培养出明礼诚信、能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在市场经济中的诚信教育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 诚信教育 思考 论文摘要:当前市场经济交往活跃,物质财富日渐丰富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互不信任、尔诈我虞、假冒伪劣、违约失信、欺下瞒上等现象也引起人们的深思。全面加强诚信教育是一项现实的重要任务,是整个道德体系确立的基石。怎样进行诚信教育,让诚信成为人的习惯和信念,自觉地履行,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市场经济社会中诚信的缺失 自古以来,我国是崇尚诚信的国家,儒家认为“诚”是“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信”是我国传统伦理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仁”,其延伸就是“信”。诚与信相比,诚带有根本的性质,其主要内容是真实不欺,是信的思想基础;信强调的是言行,言行要一致,守信是诚实的外在具体表现。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为人处事的最重要的品德,“人无诚信,不可立于世”。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从教育领域到经济领域不得不面对这些事件和现象:某学院应届毕业大学生中,有近百人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结果只有几个学生还贷;北京大学某博士生导师剽窃他人的学术论文;一些学校打着函授或继续教育的名义,学员只需交一千几百元即可买到一张文凭;百年老子号南京“冠生园”用陈年旧馅造月饼;上市公司造虚假财务报表;市场上,稍微不留神就会买到“瘦肉精”猪肉,“三聚氰氨”牛奶,“苏丹红”咸蛋,而找回的零钞很可能是仿真度极高的假钞……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这些诚实和信用的缺失,令人痛心疾首,国人的诚与信去哪里了?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失信行为既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又大大降低经济效率,扰乱整个经济秩序,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为此,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视诚信道德建设这一问题,制定并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20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当中,诚信应看作是整个道德体系确立的基石,整个道德体系的大厦正是以诚信这个核心建立起来的。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将诚信作为我们行为的根本规范。并自觉履行。 二、当前我们对诚信教育的思考 诚信教育是诚信道德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2001年全国语文高考作文题目是围绕诚信展开讨论:一个年轻人背着七个背囊,分别装的是——美貌、健康、金钱、名誉、才学、机遇和诚信,准备过渡,渡船梢公说,年轻人背的东西太多太重,必须丢弃其中一样,否则船会下沉。究竟丢弃哪样呢?让学生作出选择和分析。在传统教育下,相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留下诚信。放弃其它当中的一样。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明确放弃诚信。而选择金钱、名誉、美貌等。因为他们知道,在当今现实社会中讲诚信会吃亏,不讲诚信会得到好处。从高考文章内容反映了一个问题,并引起我们的思考:选择了诚信的学生一定就是诚实守信的学生吗?而选择放弃诚信的学生一定就是道德品质低下的学生吗?事实上,有一部分选择了诚信的学生是为了迎合传统的价值观念、取得高考高分,他们知道讲诚信的人会吃亏,他们不想吃亏,所以不诚实地选择了诚信。而放弃诚信的学生恰恰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内心的价值取向,但文章分数较低。这反映了不诚实的学生选择留下“诚信”得到好处,诚实的学生选择放弃“诚信”却吃亏这样一种怪现象。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诚信道德施教中,我们只注重传授。讲解道德原则规范,单纯把诚信教育上升到精神层面,把教育理论化、简单化,忽视了每一个人要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传统的诚信教育缺乏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与时俱进的观念。中国传统伦理中的诚信是侧重对人的人格信任,它以道德为支撑,通过言传身教,重感情、讲情理,要求单方面主动实践,不求后果,哪怕对方既不诚实也不守信,自己也不能丢弃立人之本——诚信。其实,这是与中国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密切联系的,在封闭的小农经济中,经济交往范围狭小,缺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契约平等观念,传统上只重视整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甚至否定个体利益。可见,“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改革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个人或企业等市场主体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游戏规则,效益最大化就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最高目的。这样,社会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经济利益,特别是个人经济利益的取向逐渐成为社会和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但问题是:人们如何追求经济利益,追求私利,是以诚信,既利己又利人的方式,还是以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的方式?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人都以诚信的方式进行谋利活动,抛弃非诚信的方式,我们教育的惯用手法是道理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侧重人格的塑造,认为只要加强道德说教,把人们的思想搞好了,就会使他们有诚实守信的行为。但是,唯物主义观点是:存在决定意识。假如不讲诚信的损人利己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或者不需付出成本;又或者不讲诚信的损人利己行为最终承担的风险很少,甚至没有风险,那么这种“社会存在”就会让人在利益诱惑面前逐渐放弃诚信,不择手段去营利。因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大多数人不是依道理的思想指导行为。而是按利益的思想指导行为。这就很容易理解:坑蒙拐骗者、制假售假者、偷逃税金者、贪污受贿者,他们明知自己的做法不对,有违道德情理,但都要为之,这是受利益魔鬼所驱动。学生不是不知道诚信的可贵和重要,但面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可能就会暂时牺牲诚信换回眼前利益。可见,人们往往不是依据道理判断行为的对错与否来行事,而是依据利益权衡行为的利弊大小来行事。 三、诚信教育要与法制建设和信用记录制度建立相结合。与时俱进 我们的诚信教育不能再简单地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纯道德说教,这种道德说教只能劝善,不能禁恶,更不能惩恶,指望它来消除社会中各种不合情理、不合法的损人利己行为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借鉴西方法治国家,信奉诚信应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之上,重视法律,强调契约信任,双方平等自觉履约,对违约失信者给予记录和法律的严惩。可见,我们的诚信教育除传授讲解道德原则规范外,还要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与时俱进,要依靠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和完善,重视建立一个切实可行、可具体操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社会信用记录制度,对不诚实守信的个人或企业给予毕生记录与法律惩罚,让他们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因欺诈所获得的利益,甚至让不诚信者无利可图。 尽管有人认为部分素质好的人群,他们文化高、思想觉悟好、自律性强,不会为了少许利益而抛弃诚信,这似乎说明诚信还要靠道德层面解决。但是,思想觉悟的提高、自律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讲诚信的人总是吃亏,得不到利益,而不讲诚信的人总是获得利益,那么诚信的人自身的生存也成问题,更不要说发展。这种情况下,道德说教就很难被大家认同和接受,出现了好人既出力出汗,但又流血流泪的尴尬局面。 诚信是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它由当前社会物质内容所决定,属于道德范畴,虽然是精神上的东西,但是它能为我们带来物质财富和成功。这种利益的存在,我们不能否认,而且在实践教育中正是这样教导学生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脱离现实存在的利益,教导学生不求后果,单方实践诚信,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唯心主义教育,是徒劳无功的。试想,在语文高考作文中选择留下诚信的学生,当他进入社会中,就一定会自觉履行坚守诚信的诺言吗? 诚信教育只是引导学生自律,而社会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信用记录制度的建立才是实现自律的外在条件(他律)。只有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我们的诚信教育才更有说服力,才有实际成效。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与诚信教育建设研究 论文关键词:特区;高校;大学生;考试违纪;诚信教育 论文摘要:在社会各类考试中考试违纪现象普遍存在,特区高校之中也非常突出。考试违纪不但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良好学风考风的建设,而且影响高校的诚信道德建设。本文阐述了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及其特点,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并就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进行了探讨。 当前特区高职院校中考试违纪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大学生“铤而走险”“前仆后继”“屡出新招”“花样繁多”,这种屡禁不止的违纪现象成为影响特区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主要原因,也使得整个学校诚信体系、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更为困难,应当引起高职院校教育者、管理者的重视与关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大学生诚信度要和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并能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诚信、守信行为,无论是对促进高校和谐发展还是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拟从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浅析高校的诚信教育建设。 一、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和特点 1.现象。目前在特区高校中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就考试违纪结果而言,考试违纪可分为考试违纪和考试作弊。学生的考试违纪行为表现有:学生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下同)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等。 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行为有:携带与考试内容有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有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资料的;抢夺、窃取他人试卷、答卷或者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的;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的;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的;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的;传、接物品或者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的。 2.特点。大学生违纪现象显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如近三年考试违纪作弊处分的比例分别占全校违纪处分的32%、51.6%、55%。二是手段上越来越高明,越来越现代化。如近三年来使用高端通讯设备的违纪和作弊行为达50%以上。三是性别差异减少,如近三年女生由原来的占20%左右比例上升到40%左右。四是文理科生差异减少,近三年来理科与文科学生违纪作弊的差距由原来的30%左右缩减到15%左右。五是科目上公共课与专业课平分秋色,专业课考试中违纪的比例逐年上升。 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已经成为学校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社会不正当竞争现象和行为在校园的折射,它已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严重障碍,严重败坏了学校和社会风气,是对诚信的践踏,是对学校和社会诚信教育的巨大挑战。诚信缺失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将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的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及与学生座谈,并结合时代特点,认为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现实原因。 1.学生本身素质的影响。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及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压力大是学生考试违纪的主观因素。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自己不严格要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如获得奖助贷学金、不重修等;有些学生讲义气帮助朋友,从而考试违纪。考试违纪对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有的甚至为此受到处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趋利性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社会风气、弄虚作假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对不当行为的耻辱感,表现在考试中便是不以考试违纪作弊为耻,反以获取分数为荣。此外社会、学校师长及家长的垂范作用失范,也对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3.直接因素的影响。在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的考场管理不严格,往往成为引发考试违纪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认为,在以前的考试中,由于一些监考老师要求不严格,有些人违纪,没有被处理,自己就效仿,这样在学生中就形成“不抄就吃亏”的心理,影响极为恶劣。 三、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的态度分析 通过走访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调查他们对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的态度,分析主要表现有: 1.认为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是不正常的,是不诚信的表现,持反对态度,看到会坚决制止。持此类观点的学生认为用违纪获得分数的行为是对态度端正、认真学习的学生的不公平,倡议对违纪行为要严惩。 2.认为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是不正常的,是不诚信的表现,持否定态度,但是看到不会去管。持此类观点的学生认为考试违纪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现象,自己没有违纪就和自己没有关系,出现这种情况,学校按规则处理就可以了。 3.认为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是正常的,是一种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行为,持同情态度。持此类观点的学生认为考试违纪不失为一种应试手段,出现这种情况,建议采用比较宽容的处理方式。 调查显示,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持反对和否定态度的占主流,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是非观和诚信观是积极向上的,只要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引导和规范下,考试违纪的现象和行为会逐渐减少的。 四、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健全诚信体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中指出考试作弊实质上是一个诚信问题。学校要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以将学生在校的操行纪录作为其主要内容,成为学生进入各行各业的“通行证”。通过全社会诚信体制的建立与对接,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作人之根本,大学生要做到讲诚信。要在高校中形成一种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和谐氛围。 2.建立完善的引导宣传机制。首先要加强诚信道德正面教育,对于良好的诚信现象和行为给予宏扬宣传,对于不诚信的现象和行为给予坚决的惩处和批判;诚信教育宣传要结合学生特点及学习、生活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切实体会到诚信做人的益处,把学会如何做人与塑造完善人格结合起来,从自身做起,杜绝不诚信的行为,做文明大学生。 3.强化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意识。学生本身是诚信教育的主体,不是被动的客体。诚信道德不仅仅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要激发大学生对诚信教育参与的积极性与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境界和发展水平,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意识,从而成为诚信道德的宣传队和示范者。 4.强化高校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高为范。教育者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高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水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荣明耻、严于律己、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教师队伍,以自身良好形象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微生物论文: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性能的初步对比实验 摘要:本文对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净化SO2的性能进行了初步对比实验研究,分别测试了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在液相和气相环境中对SO2的净化性能,同时考察了在气相条件下二者对SO2的净化效果。实验表明,利用复合固定化方法即吸附—包埋—交联法制备的固定化小球,与游离菌相比,对SO2的净化性能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 二氧化硫 降解 0 引 言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1990年煤在一次能源中占76.2%,2000年占70%,预计2050年仍占60~70%[1],这表明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我国煤炭大多数都直接燃烧,因此造成烟尘和SO2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导致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造成了严重的酸雨污染和生态损害。根据有关研究,1995年我国由于酸雨和SO2污染造成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为1100多亿,已接近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到2.0%[2]。如不严格控制,SO2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削减和控制燃煤SO2污染是我国能源和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早在50年代,Leathan等(1953年)及Temple等(1954年)就分别发现某些化能自养型细菌与煤中FeS2的氧化有关,并从煤矿废水中分离出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us ferroxidans)[3]。然而,当时,此发现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70年代,因世界范围的大气污染和酸雨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才开始重视与煤炭脱硫有关的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脱硫是利用化能自养微生物对SOX的代谢过程,将烟道气中的硫氧化物脱除。在生物脱硫过程中,氧化态的污染物如SO2,硫酸盐、亚硫酸盐及硫代硫酸盐经微生物还原作用生成单质硫去除[4]。目前,传统的生化处理存在着生物浓度低,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并且给后处理带来麻烦,同时占地面积大,投资高、动力消耗多等问题。这些问题采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而固定化微生技术却展现了广阔的前景[5-6]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即固定化细胞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它是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手段将游离细胞或酶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使其保持活性并可以反复利用[7]。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最初主要用于发酵生产,70年代后期,被用到水处理领域,近年来则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固定化生物技术克服了生物细胞太小,与水溶液分离较难,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弊端,具有微生物密度高、反应迅速、微生物流失少、产物易分离、反应过程易控制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污染物处理技术[8-10]。采用固定化技术可以使微生物封闭在载体内,减少菌体的脱落,同时微生物在载体内可以繁殖,当酶失去活性后,通过培养可恢复其活性而被反复利用[11]。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工业的进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处理方法,已成为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固定化微生物法净化低浓度烟气SO2技术的研究不仅拓展了生物技术在废气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而且为低浓度烟气SO2的生物治理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因此本研究对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的性能的进行了对比,以确认固定化微生物法净化SO2的可行性。 1 实验条件与方法 1.1菌种培养实验装置 本驯化实验中所使用的菌种溶液为某污水处理厂氧化沟中段的污水,采用诱导驯化方式对菌种进行驯化,即向菌液中每日通入一定量的SO2气体,并不断地提高SO2气体的量,使微生物逐步适应并经多代繁衍。经过一定时间的驯化后,分析菌种对液相中亚硫酸根的降解性能,来判断菌种对SO2的净化性能。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Fig.1 experimental equipment of training microbe 图中1、2、3为SO2气体发生装置,即H2SO4溶液和Na2SO3溶液在3中反应生成SO2气体,并在风机的作用下,将气体吹入装有菌液的驯化装置6。 1.2固定化微生物制备方法 常用的固定化制备方法可分为三种:吸附法、交联法和包埋法[12]。现分述如下: 1)吸附法 吸附法是通过静电吸引或利用载体对细胞的亲和性将细胞直接吸附在水不溶性载体上。一般只要把载体放在细胞悬浮液中搅拌或浸泡,然后洗去没有被吸附的游离细胞,就制成了固定化细胞。该法操作简单,对细胞活性影响小,但所能固定的细胞数量有限。吸附法分为物理吸附和离子吸附两种。 2)交联法 交联法不使用载体,是利用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直接与细胞表面的基团如氨基、烃基等进行交联,使细胞之间相互接成网状结构。最常用的交联剂有戊二醛,顺丁烯二酸酐、甲苯二异氰酸酯等。此法化学反应激烈,对细胞活性影响大。另外,交联剂大多价格昂贵,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3)包埋法 包埋法是将细胞包裹在凝胶的网格结构中或者包裹在半透性聚合薄膜内,小分子的底物和产物可以自由扩散,而细胞却不会扩散到周围介质中去。包埋的载体主要有聚丙烯酰胺、琼脂、明胶、K—卡拉胶和海藻酸钙等。包埋法的优点在于包埋方法简单、条件温和,可以保持较高的细胞酶活力,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固定化方法之一[12]。 根据本课题组的前期实验,增加活性炭的投加量,可使固定化微生物小球的活性和耐酸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机械强度基本不变。增加己二胺的投加量,使小球的相对活性、机械强度和耐酸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交联时间增加也会使小球的机械强度增强。通过本研究前期正交实验确定的固定化小球最佳制备工艺,来制备固定化微生物。 本课题的前期实验研究,分别选用三种复合固定化方法中的最佳条件和包埋法最佳固定条件,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其性能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13]。 固定方法性能指标 海藻酸钠包埋法 吸附—包埋复合固定法 包埋—交联复合固定法 吸附—包埋—交联法 相对活性% 225.6 261.9 221.3 246.2 机械强度g 27 27 40 42 72h失重率% 36.3 31.7 36.0 28 该结果证明采用复合固定方法即吸附—交联—包埋复合固定法制备固定化小球,不仅保证了固定化微生物很高的相对活性,而且还提高了固定化小球的机械强度及耐酸性。因此本研究采用复合固定方法即吸附—交联—包埋复合固定法,以如图2所示的工艺流程来制备固定化微生物。 图2 固定化微生物制备工艺流程图 Fig.2 Flow chart of making immobilized microbial biomass 1.3固定床反应器 以实验室制备的含SO2气体为处理对象,将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填充在固定床内,对其中的SO2气体行生化处理,其整套净化实验装置流程如图3所示。 整个流程包括SO2气体的发生系统和净化SO2气体的固定床生化反应器二个部分。实验中,SO2气体是通过Na2SO3溶液1和稀H2SO4溶液2在SO2气体发生器3内反应制得的,并利用风机4将发生器内所生成的SO2气体由底部直接吹入固定床生化反应器。循环液体由高位槽7进入6内并从顶部向下喷淋到固定化微生物小球上(喷淋液体的主要作用是润湿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向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同时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带走),而后由反应器底部排入循环水槽8,再由耐酸泵9打回到高位槽循环使用。SO2气体在塔内上升的过程中与固定化微生物接触而被吸收,净化后的气体由反应器顶部排出。为了避免造成污染,在尾气排空前设置了SO2尾气吸收瓶10。 1.4实验分析方法 气相中SO2和液相中SO32-的分析方法采用碘量法。用奥立龙818型精密酸度计测液相pH值。 2实验结果与讨论 2.1在液相环境中净化SO2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比较 将一定浓度的SO32-溶液中分别加入含有等量微生物的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溶液中SO32-浓度,并计算出净化效率。如图4所示,曝气量为0.1m3/h时,固定化小球的净化速率大于游离菌的,在反应开始进行的20分钟内,固定化小球的净化速率是增大的,游离菌的基本不变;20min以后,二者的净化速率都呈下降趋势。在生化反应的有效时间内,固定化小球的净化速率高于游离菌的。这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净化SO2的性能优于游离菌的性能。 2.2 在不同pH值的液相环境下对SO2净化性能的比较 因为SO2为酸性气体,所以只研究在偏酸性环境下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对SO2的净化效率。选择从pH=3到pH=6四个pH值作为实验点,用NaOH溶液和盐酸溶液来调节其液相环境的pH值,考虑到NaOH溶液会消耗SO2,因此将pH值调节好后液相中SO32-的浓度作为SO2的初始浓度,测试游离菌与固定化微生物净化SO2的效率,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 图5显示固定化小球的净化效率明显高于游离菌的,pH=5时固定化小球的净化效率高达70%,而游离菌的只有30%。这也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对SO2的净化性能优于游离菌的净化性能。 Fig.4 Changing of purification velocity with increasing of time Fig.5 Effect of pH on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2.3 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气体的性能对比研究 将固定化小球装入如图3所示的固定床6中,制得的SO2气体由风机吹入反应器6,在G处测入口浓度,在改变入口浓度的条件下测固定化微生物的净化效率。在相同的条件下将SO2气体通入菌液中,在相同的时刻测菌液中SO32-浓度和出口SO2浓度,计算出其净化效率,结果如图6所示。当入口浓度为5.1 g/m3时,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的净化效率都为98%。但随着入口SO2气体浓度的增大,游离菌的净化效率急剧下降。当入口气体浓度为7.2g/m3时,游离菌的净化效率只有40.7%,而固定化微生物的净化效率仍保持在80%以上。二者的净化效率都随着入口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其原因主要是当入口浓度较低时,微生物可以和SO2气体充分接触,进而被生化吸收。随着入口SO2浓度的增加,多余的SO2在较短的时间内未能被微生物吸收净化,而是随着气相主体排出。因此就出现了随着入口SO2浓度的增加其净化效率反而下降的现象。 但是,如图6所示,固定化小球的SO2净化效率高于游离菌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采用的是好氧微生物,固定化微生物可以与气相接触,即可耗用连续相的气相中的氧来对SO2进行生化吸收,而游离菌主要耗用的是液相中数量有限的溶解氧。因此富氧的反应气氛是固定化微生物净化效果优于游离菌净化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论 本研究对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经固定化后的微生物在液相和气相环境中均对SO2有较强的净化去除作用,其净化性能明显优于游离菌的净化性能,因此有继续开展深入研究的价值和必要。 微生物论文:谈产酸相稳定发酵类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产酸发酵反应器 生态因子 顶极群落 生态演替 生态位 论文摘要:通过产酸发酵反应器的动态试验,考察生态因子(pH、ORP)等制约的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的结构、优势种群的组成和生态演替的规律,阐明不同发酵类型代谢及其顶极群落的典型特征,揭示产酸发酵过程中顶极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并以pH值、ORP来表征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图。 Ghosh和Poland在1971年提出了利用相分离的原理:分别控制适应于产酸发酵菌和产甲烷菌的最佳生理及生态条件,从而形成具有较高运行稳定性和处理效率的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目前,对于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产甲烷菌具有种类少、生长繁殖慢、利用底物种类有限、对环境条件敏感等特性,使得人们长久以来认为产甲烷相是两相厌氧处理系统中的关键“限速步骤”,因此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产甲烷相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上。事实上产酸相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末端发酵产物作为产甲烷细菌利用的底物,对产甲烷相乃至整个工艺的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以往的研究表明,产甲烷相微生物对底物的转化速率依次为乙醇 戊酸 丁酸 乙酸 丙酸,而乙酸的转化是系统产甲烷即去除效率的“限速步骤”。从整个系统角度出发,产酸相最佳发酵类型应为乙醇型发酵[2]。因此利用连续流产酸发酵反应器,通过对限制性因子(pH、ORP)的调控,考察在人工创建生境中,微生物所遵循的群落与种群生态学演替规律,不同发酵类型的顶级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得出以pH、ORP表征的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三维实现生态位,这对于进一步阐明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的生态学规律,提高两相厌氧的整体处理水平具有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意义。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采用沉淀区和反应区一体化、内设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的连续流搅拌槽式厌氧反应器(CSTR)作为产酸相反应器,有效容积为3.1L,通过对pH、ORP进行调控进行平行实验;反应器外部缠绕电热丝结合温控仪保证内部温度(30±1℃)的厌氧条件,实验中控制COD负荷为8kg/m3·d,进水COD浓度为4000mg/L。具体流程见图1所示。 1.2 实验底物与分析方法 采用废糖蜜为底物,并按照COD∶N∶P=800~1000∶5∶1配以少量N、P。采用标准方法分析测定COD、pH、ORP(以电极电位Eh计,mV)。液相发酵产物采用SC-7气相色谱分析仪,按照任南琪[1](1994)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厌氧细菌的培养采用改进的Hungate技术,鉴定方法参见参考文献[3]。 2 结果与讨论 产酸发酵类型指依据酸性末端产物中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分布判断微生物的生理代谢途径。酸性末端产物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定义为相应的代谢类型,并将产酸发酵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代谢的优势种群定义为顶极群落。产酸相的三种发酵类型中,丁酸型发酵和丙酸型发酵分别以丁酸或丙酸为主要液相末端发酵产物,而乙醇型发酵的主要液相末端产物为乙醇和乙酸。 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的一个动态变化特性,具有定向性、可调控性、趋于稳定性。由于环境因素(因变因子:pH、ORP)、微生物内部群落及末端代谢产物组成的协调控制,产酸相微生物群落在随环境因素定向演替的同时,由于群落的内平衡和反馈调节机制,又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即形成与不同发酵类型相对应的特征顶级群落生态系统,顶级群落中微生物通过种间竞争和协同作用选择优势种群,形成复杂的生态学决定关系[4~5](图2)。 2.1 乙醇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产酸发酵反应器的乙醇型发酵是以H2为主要气相产物,乙醇、乙酸为主要液相产物的发酵类型,在ORP、pH特别低的情况下,以产生乙醇的方式保证细胞内部的正常pH值,以维持机体正常产能和合成代谢,同时每产生1mol乙醇,氧化NADH的量为2mol,以此实现NAD+/NADH的耦联,并产生1mol氢气见表1。乙醇型发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乙醇型发酵微生物优势菌群见表2。 2.2 丙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丙酸的产生和积累对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导致系统pH降低而发生“酸化”,致使产甲烷菌失活[6]。主要原因是丙酸在产甲烷相的产乙酸过程缓慢。丙酸型发酵的典型细菌丙酸杆菌属无氢化酶,不产生氢气。丁酸型发酵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较高的ORP和pH5.0。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丙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3。 2.3 丁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从微生物代谢角度讲,pH接近中性时细菌以合成代谢为主,数量的增殖增加了ATP的消耗量,而丁酸型发酵的单位ATP产量是3,因此被选择。在环境中ORP较低、pH为6.0和5.0左右发生的是丁酸型发酵。而较高ORP、pH为5.0时的丙酸型发酵是由于丙酸杆菌的兼性需氧性所致。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丁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4。按照Odum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在调节pH、ORP的生态演替过程中,环境中的顶极群落受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制约而呈现一定的演替过程,最终被环境条件所选择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群,这是群落“进化”过程中功能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阶段:(1)各种发酵类型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种群关系通过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调节作用,与生境相适应的优势种群得以生长繁殖;(2)同种发酵类型微生物顶极群落的内平衡与反馈调节能力;(3)不同发酵类型代谢末端产物对群落的制约、调控;(4)顶极群落中某些优势种群(如2)反应器的拟杆菌属)的生态位与反应器内生态条件相似,污泥驯化初期已是优势种群,其优势地位不易动摇。 2.4 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 图4所示是以ORP、pH值组成的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中优势种群的二维实现生态位图。由图3可见,生态因子制约了优势种群的生态演替,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类型微生物为形成稳定的顶极群落,通原因。膜组件的材料、MBR的运行条件和活性污泥的性质决定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3)通过合理的设计及优化运行条件,结合有效的反冲洗和清洗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膜污染和恢复膜通量。 微生物论文:灭菌后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微生物学检测评价 【关键词】 灭菌 摘要:目的:评价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灭菌效果。方法:将两种腹腔镜器械认真彻底清洗后,用同一方法灭菌后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灭菌后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达100%,不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灭菌后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达仅占87.54%。结论: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灭菌效果达标,为确保医疗安全,建议购买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 关键词:腹腔镜器械;可拆卸;不可拆卸;灭菌;检测 《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腹腔镜器械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水平[1]。目前市面上有两类不同的腹腔镜器械即不可拆卸和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为评价两种不同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效果,在2003年7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将不可拆卸与可拆卸腹腔镜手术器械进行灭菌效果检测,比较二者的灭菌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设备:选择常用的腹腔镜手术器械如抓钳、分离钳、钛夹钳、肠钳、持针器、薄剪、钩剪、双极电凝等不可拆卸和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共659件次;灭菌器用广州汇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WAYWIN?2000医用灭菌器及其配机专用的消毒剂(过醋酸和水杨酸)和超声清洗机;Elecsys 2010电化学发光仪由瑞士罗氏公司提供。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由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生物学监测灭菌效果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9372);洗涤剂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适酶洗涤剂;吹干器械用高压气枪;纯抗原HbsAg(1.5mg/ml)由广东省临检中心提供。 1.2 器械的清洗:先用流水冲净腹腔镜手术器械的肉眼可见污物,再将所有腹腔镜器械用0.8%的适酶溶液超声清洗30min。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在清洗前先将器械的各个关节部位全部打开,将操作杆套管、管蕊分离,使内管道及管蕊裸露。 1.3 不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清洗:因不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特殊构造,不能拆开器械的各关节及内管蕊等,所关节和内管腔等部位较难清洁。用超声清洗器洗完后,只能靠人手用刷子、针头或尖刀刷洗和挑去夹缝中的污物等,流动水认真仔细清洗器械的各个部位,然后用流水冲洗,再用高压气枪吹干。 1.4 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清洗:用超声清洗器洗完后,人手用毛刷子流动水下清洗各个部位后,用高压气枪吹干。 1.5 器械的灭菌:将两种腹腔镜器械同时放入同一炉WAYWIN?2000医用灭菌器内,按操作程序进行灭菌;每次均按要求放入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9372)进行生物学监测。 1.6 器械灭菌后的细菌学检测:标本采集:将灭菌后腹腔器械前端(接触病人端)按无菌操作放入10ml无菌洗脱液内反复活动关节15次后[3]送检,并均作阳性对照。按《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要求进行检测[4]。在2001年7月至2002年12月期间共灭菌了102炉次,共检测了659份标本。 2 结果 两类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效果(见表1);每炉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生物指示剂经检测均符合要求。 表1 两类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后细菌学检测结果 略 3 讨论 3.1 从表可知,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灭菌合格率为100%。不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的灭菌合格率仅有87.54%,检出的细菌中有致病性和耐药性均强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难愈性术后感染,不符合灭菌物品的要求(必须达到100%)[5]。两者都未检出病毒。由此可见,为保证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效果,避免发生医院内感染,确保医疗安全,应该选用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 3.2 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6]。而《消毒技术规范》中要求腹腔镜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为确保灭菌效果,器械的各个部件都应便于拆卸和互换,同时强调清洗器械时,要对器械进行彻底拆卸、清洗[7]。腹腔镜手术器械。 3.3 比普通手术器械的构造复杂、精细,有细小的内腔。不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由于无冲洗管、无法拆开各关节及部件,较难清洗到关节部位及内腔,手术时反吸的血污较难清洗干净,极易残留污物和细菌。WAYWIN?2000医用灭菌器是通过三层过滤的无菌水加上专用灭菌剂(过醋酸和水杨酸者)充分接触而达到灭菌。但由于器械的不可拆卸,灭菌时器械的某些部位无法与灭菌剂接触,存在盲点,而导致器械残留或滋长细菌,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3.4 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可将器械的操作杆套管、管蕊及手柄等关节部位拆开裸露,清洗方便、彻底。灭菌时器械的各个部位均能与灭菌剂充分接触,不存在盲点,这应是可拆卸腹腔镜手术器械经细菌学检测全部无菌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3.5 我国自1991年开展腹腔镜手术,在10多年的时间里,腹腔镜外科由于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众所周知的特点,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得到了发展[8],许多医院都先后开展了腹腔镜手术。但由于各家医院的经济条件不同,所购买的器械档次也不同。为了保证腹腔镜器械的灭菌效果,确保医疗安全,笔者建议,不管购买何种档次的器械,应购买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以方便清洗和保证灭菌效果,确保医疗安全。现有不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由于价格较贵,且性能完好,只能逐步淘汰,不可能随便丢弃。建议此类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10h,使用前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干净再使用。此方法灭菌效果经检测合格率可达100%,能符合要求(另文论述),确保腹腔镜手术器械安全使用。 微生物论文:微生物来源的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 归纳了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和纤溶酶原的活化在血栓溶解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低分子化合物通过改变纤溶酶原空间结构促进血栓溶解的机理。重点叙述了到目前为止发现的complestatin,chloropeptin Ⅰ,stablabin,sarfuctin,glucosyldiacylglycerol等几类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和它们各自的特性,并且叙述了这些化合物促进纤溶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 纤溶酶原;纤溶作用;低分了化合物 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此外它还与创伤治疗、组织再建、血管新生、炎症反应、排卵、癌的形成与转移、动脉硬化、病原菌的组织侵入等许多生理的、病理的变化过程相关[1,2],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重要构成蛋白质,正常血浆的含量在2~4g/L,纤维蛋白原由3种线状的糖蛋白分子所构成,蛋白质长链通过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量为34万的纤维蛋白原大分子,以溶解状态参与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凝固反应,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能被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血栓)沉积在血管壁上。纤溶系统的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剂通过赖氨酸结合位点与纤维蛋白相结合,在该结合部位形成的纤溶酶将纤维蛋白分解,纤溶酶原被两种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激活成具有活性的纤溶酶,该纤溶体系的活性以及纤溶酶原转换成纤溶酶的变化过程被PA抑制剂PAL-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α2-抗纤溶酶(α2-antiplasmin)所调节。 在血液凝固-纤溶体系,一些生理活性成分能够通过(1)促进非活化状态的纤溶酶原向活化的纤溶酶的转化;(2)提高纤溶酶原的血栓结合活性;(3)改变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使该酶原处于容易被纤溶酶原激活剂活化的状态;(4)促进血液中微量存在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前体(prourokinase)向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转化从而开始纤溶作用的爆发式血栓溶解反应,来加快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或促进纤溶酶的纤维蛋白(血栓)酶解反应过程,血管中因病理作用生成的血栓将被溶解并进而消除血 栓症。从天然化合物中探索针对于纤溶体系的酶原、酶的 特异性生理活性物质作为血栓症的治疗药物将不存在生理性的出血危险性,并且会适用于慢性及早期血栓症状。基 于上述事实和理论基础,利用纤溶体系的酶原[3,18](plasminogen,prourokinase)、血栓构筑的in vitro检索体系从微生物和海藻的代谢产物中已经发现了纤溶酶原的活性促进物质如complestatin,staplabin,plactins,surfactin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前体的内因性活性促进物质glucosyldiacylglycerol等,这些化合物的促进纤溶作用或者是刚被发现、或者是活性低等原因,离临床应用还需要作大量的研究。但由于低分子化合物在微血栓、慢性血栓和使用上的巨大潜力和安全性,在溶血栓药物的研究领域,发现和研究低分子纤溶促进化合物正在成为探索新型纤溶疗法药物的重要途径。一些研究者在探索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时,发现了一些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化合物,本文归纳了这些化合物的探索途径、分离纯化、特性和促进纤溶作用的机制。 1 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和活化 在血液中循环的纤溶酶原(Glu1-plasminogen;Glu-Plg)具有闭合的空间结构,在血液中被纤溶酶原激活剂低效率的活化[4,5],这种闭合型的空间结构被存在于N末端80个残基(N-terminal peptide,NTP)中的赖氨酸残基(Lys50或Lys60)与存在于第5个链回环(K5)上的氨基已糖结合位点形成分子内结合键所维持[5,6],当第5个链回环上的氨基已糖结合位点与纤维蛋白(或细胞受体)相结合时,NTP-K5的相互作用被解除,纤溶酶原分子被转变成开放型的结构,纤溶酶原分子在空间驰豫,从而裸露在纤维蛋白(血栓)表面的赖氨酶残基与纤溶酶原上显露出来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后,在空间驰豫的纤溶酶原被结合到纤维蛋白表面,纤溶酶原进一步被存在于其附近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高效率的转变成纤溶酶。由于纤溶酶原其分子结构上的闭合状态与开放状态的转化特性(图1),在纤维蛋白(或是细胞间质)上,纤溶酶原的活性表现出是局域性的,血栓(纤维蛋白)溶解最先开始于赖氨酸残基的周围,其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另外,随着纤溶的进行,Glu-Plg的N末端短肽被丝氨酸蛋白酶纤溶酶所切断,Lys78-plasminogen (Lys-Plg)在纤溶酶所出现的区域产生,Lys-Plg分子由于不带有NTP-K5分子内结合键,所以是开放型构造,容易活化,并且通过高亲和性与纤维蛋白结合。低分子化合物ε-氨基已酸(epsilon-aminocapronic acid)或氨甲环酸(tranexamin acid)结合在K5链回环的赖氨酸结合位点,使Glu-Plg成开放性构型,因此,赖氨酸类似物显著地促进Glu-Plg的活性化,但与此相对,赖氨酸类似物阻碍了纤溶反应(纤维蛋白的分解),这是由于介于纤溶酶原链回环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的Glu-Plg-纤维蛋白复合物的形成被阻抑了。在纤维蛋白溶解反应的局域性和纤溶反应的高效性上,血液中的Glu-Plg与纤维蛋白的结合以及由此带来的空间结构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纤溶酶原是由791个氨基酸构成的单链糖蛋白,构成糖约占分子量的2%。从N末端开始顺次分为N末端短肽结构域(N-terminal peptide,NTP)、5个链回环结构域(kringle 1,kringle 2,kringle 3,kringle 4,kringle 5)、酶活性中心结构域和C末端氨基酸。酶活性中心在His603-Asp645-Ser740,uPA或tPA限定分解Arg561-Val562肽键(图中的虚心箭头位置)成双链的纤溶酶,PA(plasminogen activator)切断Arg561-Val562肽键后,N端的A链(或重链)C端的B链(或轻链)。 图中圆圈和其中的字母表示具体的氨基酸及其位置:数字表示从N末端起始的氨基酸序列:实心箭头表示弹性蛋白酶(elastase)、胃蛋白酶(pepsin)、鲜黄蛋白酶V8(aureus V8 protease)的水解位点,共6个;虚心箭头表示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位点;短横线表示分子内二硫键,共23个;短折线表示糖链;实心圆圈和其中的字母表示活性中心氨基酸及其位置。 Glu-Plg由NTP、5个链回环结构域(K1~K5)、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中心结构域构成,在K1、K2、K4、K5存在赖氨酸结合位点,K5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由于也能识别氨基已糖,所以又称作氨基已糖结合位点,能结合肽链中的赖氨酸。Glu-Plg分子的NTP Lys50(或Lys62)在K5的AH位点上形成分子内结合链,维持着紧密的空间结构,对活化作用显示出抵抗性。通过K5与纤维蛋白或细胞受体的结合,以及纤溶酶切断NTP,都会使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驰豫,从而感受到PA的活性化。 2 促进纤溶作用的化合物 到目前为止,主要的纤溶促进化合物(图3)的特性被归纳在表1,这些化合物的探索途径、分离纯化和纤溶促进机制分述如下。 图3 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 表1 具有纤溶促进作用化合物的特性注:-没有实验数据;*含有不同于纤溶酶原作用特点的特征 2.1 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 以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受体构成in vitro检索体系,用于探索促进纤溶酶原向受体结合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认为促进纤溶酶原向纤溶酶原受体结合的化合物也会促进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血栓)的结合,进而促进血栓的溶解。以U937细胞作为纤溶酶原受体的供体,使用人纤溶酶原构成了纤溶促进化合物的检索体系,在对约5000株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进行筛选的基础上,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一株代谢产物中发现了低分子化合物图3)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7,8]促进了纤溶酶原向U937纤溶酶原受体的结合。该化合物是从土壤的分离菌株中分离纯化的,将活化培养的种子液接种到由可溶性淀粉3%、肉膏1%、混合溶液1.5%、玉米浸出汁2%和消泡剂CB442 0.01%构成的液体培养基(pH7.0)中,在25℃、310 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3天,收获的菌丝用70%丙酮溶液提取,提取物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经丙酮-甲醇(5:1)硅胶层析后,活性化合物被移动相为含0.2%三氟醋酸的45%乙氰水溶液的高压液相色谱柱(Inertsil PREP-ODS)所精制。 chloropeptin 1是complestatin (c61H45N7O15Cl6,MW1325)的异构体,只在苯甘氨酸-色氨酸残基的结合位置不同。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在0.5~10μM的添加浓度下,使Glu-Plg向U937细胞的结合增加了2~5倍,这些化合物由于也增加了Glu-Plg和纤维蛋白的结合,所以可以认为这些化合物是作用于纤溶酶原的,另外,这些化合物的作用能被ε-氨基已酸所阻碍,并且从化合物的作用特点能认为纤溶酶原和U937细胞没有形成新的结合方式,是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促进了纤溶酶原和U937细胞介于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的增加。伴随着纤溶酶原向细胞或纤维蛋白结合的增加,细胞或纤维蛋白上纤溶酶的生成也增加了。在使用全血形成血栓的纤溶实验上,确认了两种化合物介于tPA促进了血栓的溶解[8],这之后,又确认了这些化合物带来了Glu-Plg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促进了介于uPA的Glu-Plg的活性化,从Glu-Plg空间结构的变化也能说明Glu-Plg向U937细胞结合的增加。另外,这些化合物不能直接促进纤溶酶以及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酰胺分解活性。 2.2 萜类化合物(staplabin,SMTPs: Stachybotrys Microspora Triprenyl Phenol) 在探索Glu-Plg和纤维蛋白结合的促进化合物上,利用纤溶酶原-尿激酶前体-S2251的in vitro筛选体系,从微生物的培养液发现了新型的萜类代谢产物[9],这之后,又发现了8种新型同类化合物[10~12]。Staplabin(图3)具有显著的促进纤溶作用,该化合物分离于土壤微生物Stachybotrys Microspora的一个菌株。将经过种子培养的菌株接种到1L培养液含30g葡萄糖、10g脱脂豆粉、3g肉膏、3g酵母粉、3g蛋白粉、0.5g磷酸二氢钾、0.5g七水硫酸镁和0.1g消泡剂CB442的培养基中,在25℃、180rpm用500ml三角瓶连续培养3~5天,培养液离心后,上清液用等量的2-丁酸抽提,抽提物用二氯甲烷和甲醇展开于硅胶层析柱,活性成分被Inertsil SIL-ODS精制,移动相是流速为9.9ml/min的乙烷和乙醇(98:2)的混合溶液。 300~500μM的staplabin使Glu-Plg和Lys-Plg与纤维蛋白的结合增加了,这种增加依赖于Glu-Plg和Lys-Plg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并且在纤溶酶原激活剂存在下,Glu-Plg和Lys-Plg的活化被促进了,所以体现出提高了纤溶酶的分解活性[13],在使用分子排除层析的实验上由于该化合物部分地缩短了Glu-Plg和Lys-Plg的溶出时间,所以被认为该化合物使这些分子驰豫。纤溶酶原活性化的促进作用在ε-氨基已酸(epsilon-aminocapronic acid)和纤溶酶原断片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观察到,所以能认为staplabin带来的构型的变化和complestatin这些化合物带来的变化是不同的[13],这种结果,也被staplabin的活性化促进作用能在mini-Plg上观察到的事实所支持。SMTPs Stachybotrys Microspora Triprenyl Phenol)(图3)也显示出同样的作用,但是SMTP-6、SMTP-7、SMTP-8与staplabin相比活性增加了3~10倍。 2.3 环肽化合物 在血浆存在下,利用U937细胞,探索促进125I-纤维蛋白分解的促进物质时,发现了4种新型物质plactins[14](图3)。 在和50种合成诱导物比较之后,发现plactins的D-Arg(或D-Lys)残基和4个疏水残基的立体配置构型是显示活性所必需的结构[15]。20~50μM的plactin介于血浆中的因子将细胞表面的单链的尿激酶前体转变成活化型的双链结构,而开始了纤溶反应。该活化机制比较复杂,介于多个因子的多条途径引起了促进纤溶作用。将Plactin 2.5~5mg/kg投于肺栓塞小鼠,小鼠栓塞肺的纤溶活性被促进了2~3倍。在uPA存在下,40~60μM的plactin使Glu-Plg的活化被提高了10倍,并且plactins使Glu-Plg的内部荧光增加了5%,但plactins对Lys-Plg的活性没有影响。与前述的化合物不同,plactin没有增加Glu-Plg与纤维蛋白的结合。该化合物在血浆/U937细胞体系将纤维蛋白的分解提高了3~4倍,但在Glu-Plg/U937细胞体系和Glu-Plg/uPA体系,没有促进纤维蛋白的分解,这暗示着plactin的促进纤溶作用依赖于Glu-Plg以外的通路。 2.4 脂蛋白(surfactin) 在尿激酶前体和纤溶酶原构成的反应体系中,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活性作用带来了Glu-Plg的活化,从纤溶酶原转化生成的纤溶酶将进一步把尿激酶前体转变成具有充分活性的尿激酶,利用该正反馈体系,从细菌的代谢产物发现了尿激酶前体-纤溶酶原反应体系中促进纤溶作用的物质surfactin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是一种脂蛋白[16](图3)。 从土壤分离到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被检索出来具有促进纤溶作用,将该菌株用普通细菌培养基在28℃、180rpm连续培养5天后,将培养液用2-丁醇提取后,提取物用乙氰-0.1%乙酸(60:40)展开于高压液相色谱柱Inertsil PREP-ODS上,活性成分经浓缩和冻结干燥后得到了脂蛋白surfactin。 3~10μM的surfactin C使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转换被提高了3~4倍,这种促进作用是由于surfactin C促进了尿激酶引起的Glu-Plg的活化。Surfactin C也促进了Lys-Plg的活化,但surfactin C不影响mini-Plg的活化,在ε-氨基乙酸存在下也不影响Glu-Plg的活化,这个结果暗示着surfactin C作用于纤溶酶原链回环的K1、K2、K3、K4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结构域,因为ε-氨基已酸作用于纤溶酶原链回环的K5结构域,而不影响纤溶酶原链回环的K1、K2、K3、K4结构域。surfactin C使Glu-Plg的内部荧光增加了7.4%,有分子排除层析实验上使Glu-Plg的溶出时间缩短,从这些结果上能判断Glu-Plg的空间结构被驰豫了。该化合物促进了Glu-Plg和纤维蛋白的结合,在pro-uPA/Glu-Plg,uPA/Glu-Plg,uPA/血浆体系促进了纤溶作用。该化合物(1mg/kg)和pro-uPA投于肺栓塞大白鼠,125I标记的大白鼠肺栓塞的溶解速度与对照相比被提高了3倍。 2.5 脂类化合物 利用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相互活化作用,探讨了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天然化合物,对700多种植物提取液进行筛选的结果,从海藻中发现了一种稀有化合物α-D-葡萄糖甘油二酯[17](图3)的促进纤溶作用。将干燥的褐藻添加到三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有机溶剂(HCCl3:CH3OH=2:1)中,用组织捣碎机充分破碎,过滤之后回收滤液,针对残渣重复一次上述的提取过程,再用提高了溶剂极性的混合液(HCCl3:CH3OH=1:2)提取残渣中的可溶性物质。把三次提取的滤液混合,经减压浓缩和真空干燥,从褐藻中得到了粗提取物,该粗提物经3次柱层析后得到了精制的生物活性物质α-D-葡萄糖甘油二酯。 相当低浓度的葡萄糖甘油二酯(0.66μM)促进了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相互活化作用,而半乳糖甘油二酯在20倍于α-D-葡萄糖甘油二酯的浓度下,仍然不能促进这种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相互活化作用。从这两种结构相似的中性甘油糖脂质的不同作用上,能够推测α-D-葡萄糖甘油二酯的促进纤溶作用不是这一类化合物的共同特性。在高浓度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存在、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相互活化、尿激酶前体不发生活性化开裂的反应体系中,α-D-葡萄糖甘油二酯促进了纤溶酶原的活性化开裂,由此说明α-D-葡萄糖甘油二酯作用于该体系中的尿激酶前体,提高了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与此相一致,纤溶酶原/尿激酶前体相互活化反应体系的另外两个反应,既纤溶酶引起的尿激酶前体的活化反应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引起的纤溶酶原的活化反应,α-D-葡萄糖甘油二酯对这两个反应的影响是相当小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葡萄糖甘油二酯带来了尿激酶前体内部荧光的有意义增加以及它不影响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的内部荧光的变化。由这个结果能够推测葡萄糖甘油二酯带来了尿激酶前体空间结构的变化,并且能认为尿激酶前体的这个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有关。首次发现了提高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活性的天然生理活性化合物。 3 讨论 到目前为止,作为酶抑制剂的天然化合物是合成化合物已经知道的很多,但与此相对,如果除去辅酶、金属盐类和酶原保护剂等物质,作为酶活化剂的物质的数量是相当少的。上述所叙述的化合物不是作用于酶而是作用于酶的前体-酶原,这些化合物所以能够被确定为具有活性作用,得益于纤溶酶原分子的独特结构。当机体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凝固-纤溶系统迅速对应的必要性被通过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变化(与酶的活化有关)体现出来,这被认为是机体进化的一个方面。纤溶酶原是这种变化过程的一个典型,发现的这些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化合物使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纤溶作用。从以上的这些事实还能够进一步推测纤溶因子如纤溶酶、尿激酶、尿激酶前体的活性化合物也会促进血栓纤维蛋白的溶解,并且纤溶系统抑制因子的抑制化合物也会促进血栓纤维蛋白的溶解。 溶血链球菌产生的链激酶等细菌的代谢产物和纤溶系统的关系从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最近又从侵染性的多种病原菌中发现了纤溶酶原的受体[2],这些受体被认为与病原性细菌的侵入和组织侵入有关。与这些受体蛋白质相比较,上述叙述的化合物是低分子化合物,这些低分子化合物来自于细菌、放线菌、霉菌和海洋生物,作用于纤溶酶原或是尿激酶前体。产生这些化合物的生产菌和高等动物的关系如何?虽然目前的材料还不充分,但这些化合物的存在也让研究者能进一步探索这些化合物在病原菌侵染、组织纤溶、癌细胞游走和血栓疾病治疗上的巨大价值。 被应用于纤溶疗法上的酶或高分子蛋白如尿激酶、tPA等,主要是应用于心肌梗塞等重度血栓疾患的治疗上,它会带来全身出血的重大危险性,与此相对应,作用于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低分子化合物会使生理的纤溶反应平稳的进行,特别适用于慢性疾患的治疗以及血栓疾病的前期,这些化合物正被人们期待着能成为安全、高效的血栓治疗药物。 微生物论文:微生物技术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堆肥化、卫生填埋两种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主要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以及通过分析开发出的新的微生物技术,指出了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高效的微生物技术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 微生物 强化微生物处理技术 基因工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的加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类聚居状况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城市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 简称MSW)是在城市日常生活及为城市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方法主要包括卫生填埋(Sanitary landfill)、堆肥化(Composting)、焚烧(Incineration)三种,其中前两种处理方式均属于生物处理技术。具体来说,MSW生物处理技术就是城市生活垃圾中固有的或外添加的微生物,在一定控制条件下,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使得MSW中的不稳定的有机物代谢后释放能量或转化为新的细胞物质,从而MSW逐步达稳定化的一个生化过程。 1. 城市生活垃圾生物处理中主要的微生物 MSW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如:好氧堆肥、生物反应器填埋等,其工艺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种群。厌氧生物处理,如:厌氧消化、厌氧填埋等,其工艺中的微生物又称“瘤胃微生物”,主要有水解细菌、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等。 1.1 城市生活垃圾好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1.1.1 细菌 在MSW好氧生物降解过程中,细菌凭借强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快速将可溶性底物吸收到细胞中,进行胞内代谢。总的来说,其数量要比放线菌和真菌多得多。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中分离的细菌在分类学上具有多样性,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以及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细菌[1]。在堆肥过程中,细菌总数的变化趋势是高-低-高。堆肥初期,有机废物中携带有的大量细菌分解有机物质释放能量,使堆体温度上升,此时,常温细菌受到抑制,嗜温细菌活跃;当堆温升至高温阶段,只有少量的嗜热细菌可以活动;高温期过后,随着有机成分的减少,堆体温度降低,嗜温及常温细菌又开始活跃,使细菌总数上升。整个好氧降解过程中,嗜温细菌是堆肥系统中最主要的微生物。 1.1.2 放线菌 放线菌具有多细胞菌丝,可以分解一些纤维素,并溶解木质素。它比真菌能够忍受更高的温度和pH值,在垃圾生物降解的高温阶段是分解木质纤维素的优势菌群。研究表明,诺卡氏菌(nocardia)、链霉菌(streptomyces)、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和单孢子菌(micromonospora)等在MSW好氧堆肥中占优势[1]。 1.1.3 真菌 在MSW生物降解过程中,真菌对垃圾有机成分的分解和稳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真菌不仅能分泌胞外酶,水解有机物质,而且由于其菌丝的机械穿插作用,还对物料起一定的物理破坏作用,促进生化反应。温度是影响真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堆肥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真菌的菌落数开始减少,在64℃左右,嗜热性真菌几乎全部消失。当温度下降到60℃以下时,嗜温性真菌和嗜热性真菌又都会重新出现在堆肥中[2]。 1.2 厌氧生物处理微生物 MSW的厌氧生物处理依次分为水解、产氢产酸和产甲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独特的微生物类群起生物降解作用。 1.2.1 水解细菌 水解阶段水解细菌利用胞外酶对有机物进行体外酶解,使固体物质变成可溶于水的物质,然后细胞将其吸收,水解成不同产物,该阶段起作用的细菌为水解细菌。Hungate分离出了以下几种水解菌:(1)产琥珀酸拟杆菌属,(2)湖生(lochheadii)芽孢菌属,(3)柱孢梭菌属,(4)生黄瘤胃球菌,(5)白色瘤胃球菌落,(6)溶纤维丁酸弧菌。同时还分离出纤维酶B—1,4—葡聚糖酶,外B—1,4—葡聚糖酶和纤维素二糖酶[3]。 1.2.2 产氢产乙酸菌群 产氢产乙酸菌群是将第一阶段发酵产物如丙酸等三碳以上有机酸、长链脂肪酸和醇类等氧化分解成乙酸和分子氢。在卫生填埋场中已分离出产氢产乙酸菌布氏甲烷杆菌属和G株布氏甲烷杆菌属等[3]。 1.2.3 产甲烷菌群 甲烷菌利用H2/CO2、醋酸和甲醇甲酸等C类化合物为基质,将其转化为甲烷。在卫生填埋场中,产甲烷菌群分杆状菌、球状菌和八叠球菌三类。杆状产甲烷菌通常呈弯曲、链状或丝状,此类细菌有史密斯甲烷短杆菌属、甲酸甲烷杆菌属、巴氏甲烷杆菌属、反刍甲烷短杆菌属、史密斯甲烷杆菌属、嗜热自养甲烷杆菌等;球状产甲烷细菌直径为0.3~5微米,球形细胞呈正圆形或椭圆形,成对排列成链状。此类细菌有巴氏甲烷八叠球菌、范尼氏甲烷球菌、沃氏甲烷球菌、马氏产甲烷球菌、海生产甲烷球菌及嗜热无机营养甲烷球菌等。八叠球状产甲烷菌,其细胞繁殖成规则、大小一致的类似砂粒的堆积物,有227巴氏甲烷八叠球菌、巴氏甲烷八叠球菌、嗜热甲烷八叠球菌等[3]。 2. 微生物技术在MSW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MSW的生物处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控制条件下,使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一种稳定的化合物的过程。因此,微生物对垃圾中有机物降解的快慢、对有机成分降解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处理周期的长短和处理效果的好坏,在MSW处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MSW生物处理的优劣取决于微生物自身的结构、所处环境下的代谢状况。目前有很多学者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分析某种处理环境下微生物的特性、采用多种方式改变工艺中微生物的数量,质量等,开发出了多种MSW生物处理技术,如:强化微生物(纯种分离、强化接种、添加微生物菌剂、微生物固定化)以及基因诱变等技术。 2.1 强化微生物处理技术 强化微生物处理技术是从改变工艺中单位反应器空间内微生物的质量或数量的角度来增强MSW的降解率,从而提高处理效率,缩短处理周期。 2.1.1 纯种分离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总是杂居在一起,即使一粒土或一滴水中也生存着多种微生物。为了提高工艺中某种有效微生物的质量(纯度),提高处理效率,必须进行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技术。常见的纯种微生物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分离、液体稀释法分离、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以及菌丝尖端切割分离[4]。 (1) 平板划线分离 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待分离的材料,在培养基表面平行或分区划线(图1),然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纯种的单个菌落。 图1 几种划线方法示意图 (2) 液体稀释法 将待分离的样品经过大量稀释后,取稀释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皿中的培养基表面,培养后就可能得到单个菌落。 (3) 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 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试剂、染料、抗生素等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利用这些特点可配制出适合某种微生物生长而限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选择培养基。用这种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就可以达到纯种分离的目的。 (4) 菌丝尖端切割 这种方法适于丝状真菌。用无菌的解剖刀切取位于菌落边缘的菌丝的尖端,将它们移到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后,就能得到新菌落。 2.1.2 强化接种处理技术 纯种分离后还要将微生物接种到垃圾中进行生物处理,但由于接种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故在微生物适应周围环境前,处理效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直接在垃圾中进行微生物接种的处理效果则应好于微生物纯种分离后再接种的处理效果。直接在垃圾中进行微生物接种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垃圾渗滤液循环、加入一定比例的垃圾腐熟物等。 微生物对垃圾的降解是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完成,在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协同作用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微生物种群的大小与结构的稳定性。一般说来,生物的种群越大,其自动调控能力越好,适应性就越强,结构越稳定。经垃圾渗滤液循环或向待处理的新鲜垃圾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垃圾腐熟物进行强化接种培养后,微生物的种群扩大,且循环次数越多,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就越大,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对垃圾的降解。 2.1.3 添加微生物菌剂 研究表明,单一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群体,无论其活性多高,在加快垃圾生物降解进程中的作用都比不上复合微生物菌群的共同作用[5]。微生物菌剂是采用分离、筛选的有效微生物,配合一定的处理工艺和设备,通过合理地调配各种有效微生物的含量,进行筛选、培育MSW生物处理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而来调节菌群结构、提高微生物降解活性,提高微生物降解有机成分的效率。复合微生物菌群中既有分解性细菌,又有合成性细菌;既有纤维素分解菌、真菌,又有放线菌。向工艺中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不仅增加了工艺中微生物初始浓度,而且改善了工艺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作为多种细菌共存的一种生物群落,依靠相互间共生增殖及协同作用,代谢出抗氧化物质,生成稳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使得整个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处理效果较佳[6]。 2.1.4 固定化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使其高密度密集并保持其生物功能,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增殖,以满足处理工艺的要求[7];实质上是从增加单位反应器内微生物数量的角度来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使得细胞密度高,微生物流失少、不需分离,就能纯化和保存高效菌株等优势,反应速度快,运行稳定、可靠,从而节约运行成本,提高MSW的处理效率。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载体结合固定化(吸附法)、交联固定化、包埋固定化和共价结合法,各种固定化方法和载体都各有特点,见表1。其中,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方法以包埋法和吸附法最为常用。包埋法是将微生物封闭在天然高分子多糖类或合成高分子凝胶的网络中,从而使微生物固定化;其特点是可以将固定化微生物制成各种形状(球状、块状、圆柱状、膜状、布状、管状等),但包埋法制得的固定化微生物对传质有一定的影响。吸附法是将微生物细胞附着于固体载体上,微生物细胞与载体之间不起化学反应,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化条件温和、细胞活性损失小、载体可以反复使用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8]。 微生物论文:论土壤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论文关键词 土壤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局限性 论文摘要 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是近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方法,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基础,也是获是土壤中各种基因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介绍了土壤宏基因文库的构建、筛选及土壤宏基因组研究现状和这一技术的局限性。 宏基因组学源于20世纪70年代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的直接提取技术的实现,随着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Handelsman于1998年提出了宏基因组学的概念[1]。宏基因组学又叫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或群体基因组学(Community Genomics),定义为利用现代基因组技术直接研究自然状态环境中的有机体群落,而不需要分离、培养单一种类的微生物。生物学和化学的结合孕育了宏基因组学的诞生,而宏基因组学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实用筛选技术。 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是近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方法[2],这种方法从土壤环境样品中直接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宏基因组)并克隆于不同载体,再将重组载体转移到适宜的宿主以建立宏基因组文库;同时结合不同的筛选技术,从基因文库中筛选新基因或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应用这些免培养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可以绕过微生物菌种分离培养这一技术难关,直接在基因水平上研究、开发和利用无法培养的微生物资源;有利于揭示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基因多样性,为农业、医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1土壤宏基因文库的构建 关于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的构建已有许多研究报道[3],文库的构建需要足够高质量的DNA,由于土壤微生物往往会与土壤其他组分紧密结合,这就增加了提取土壤DNA的难度[4]。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提取法和间接提取法。直接提取法是将样品直接悬浮在裂解缓冲液中处理,使其释放DNA,继而抽提纯化;间接提取法是首先去除土壤等杂质,通过不同的离心速度从土壤中分离出细胞,然后对细胞进行抽提。直接提取法提取的DN段较小(1~50kb),提取率高,操作简单;间接提取法提取的片断较大(20~500kb),纯度高,但操作繁琐,有些微生物在分离过程中会丢失。 根据插入片断大小,可以把基因文库分成2类:质粒载体的小片段插入(小于15kb)和柯斯质粒(15~40kb)或BAC(细菌人工染色体)(超过40kb)载体的大片段插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表达土壤细菌基因或基因簇的通用宿主,穿梭载体或BAC文库可将大肠杆菌包含的文库信息转移至其他宿主如链霉菌或假单胞菌[5]。 载体系统的选择取决于所提取土壤DNA的质量及研究目的,包括欲插入目的片段的大小、所需要的载体拷贝数、使用的宿主以及筛选方法等。如对腐殖质含量较高或剪切较严重的DNA样品适宜构建质粒文库,小片段的文库适用于筛选新的与代谢相关的单基因或小操纵子;而对于含较大基因簇或大片段的DNA样品则需要构建大片段和大容量的载体文库。Rondon直接把环境DNA克隆到低拷贝BAC载体,以大肠杆菌作为宿主构建了含100Mbp 的小文库(SL1), 并从这个文库中检测到DNA酶、脂肪酶、淀粉水解酶的活性。 2土壤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宏基因文库的筛选主要有功能驱动筛选、化合物结构水平的筛选、序列驱动筛选,底物诱导基因表达筛选。功能驱动筛选是根据重组克隆产生的新活性进行筛选,在工业上有很多重要的酶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的。其主要缺点是要在寄主中进行功能表达,造成筛选工作量大,效率低。化合物结构水平的筛选是根据不同结构的物质在色谱中有不同的峰值,通过比较转入和未转入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或发酵液抽提物的色谱图筛选产生新结构化合物的克隆子。此方法工作量大,费用高。序列驱动筛选是不依赖重组基因在宿主中表达来筛选,而是根据已知功能的基因序列设计探针或PCR引物,通过杂交进行筛选具有目标序列的克隆子。底物诱导基因表达筛选是利用底物诱导克隆子分解代谢基因进行筛选,这种方法已经成功的从宏基因中筛选出芳烃化合物诱导的基因。国内外的资料显示这4种筛选方法可以筛选到所需要的物质,但筛选效率低,费用高。 3土壤宏基因组研究现状 利用宏基因组学的技术,科研人员筛选到了许多功能基因,加拿大TerraGen Discover公司最先在以链霉菌为宿主的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了具有抗菌活性的5种新的小分子物质TerragineA、B、C、D、E[5];Courtois等利用柯斯载体构建了含5 000个克隆子的环境基因组文库,采用PCR 序列分析的方法,筛选出编码聚酮合成酶的新基因,同时采用HPLC技术发现了脂肪二烯醇中2种新的化合物,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Yun等选用pUC19为克隆载体构建大肠杆菌基因组文库,利用活性筛选方法,从30 000个重组子中筛选出1个含淀粉酶基因(amyM)的克隆子。 2005年,LimHK等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宿主,建立了森林土壤的宏基因组文库,筛选到2个具有抗菌活性的克隆,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其中一个为产红色色素的靛玉红,另一个为产蓝色色素的靛蓝,是靛玉红的异构体。2006年,Voget S等首次研究了从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的一种纤维素酶的性质,证实了其具有较广的pH值和温度适应范围,并且在较高的盐度时也具有活性,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4土壤宏基因组学的技术局限性 总DNA提取技术尚存在一定的限制,土壤环境中,由于微生物与土壤颗粒紧密结合的特性以及腐殖酸等抑制性物质存在等原因,从中难以获得适于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的高分子量DNA。Bertrand等采用间接提取法,通过Nycodenz梯度离心,所回收的土壤DN段大小己能达到400kbp,但至今基于原位裂解获得 100kbp土壤DNA的提取技术尚未突破,运用原位裂解法构建更大片段环境宏基因组文库(现有的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平均插人片段最大为44.5kb)仍是一个难点。不可避免地,环境宏基因组文库所包含微生物基因组信息的偏差将直接导致“基因遗漏”现象发生,如海洋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固氮基因,却在测序量高达1.6Gbp的马尾藻海水宏基因组文库中被遗漏,表明仅运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同样会忽略部分的微生物资源。 阳性克隆筛选频率低是宏基因组学的另一个瓶颈所在,运用经典的功能筛选方式,往往是在数千个,甚至数百万个重组克隆子中才能检测到有用的活性克隆,造成此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源基因的异源表达水平低下。目前根据核酸序列相似性及基因保守区设计探针或引物的杂交、PCR筛选方法,从文库中发现新基因的比率尚不到已知基因的40%。 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能让我们发现存在于不可培养微生物中的一些重要的生理过程。许多实验室已经开始努力从不可培养土壤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中去获得重要的基因,特别是从Acidobacterium组中,因为它是土壤中最常见的细菌。这些数据提供了关于这些生物在土壤中扮演角色的线索。随着足够序列信息的获得,这些生物的代谢途径将被构建出来,引导我们采取有效的策略去培养这些生物。这些数据也将准许我们构建包含所有已知开放阅读框的微生物芯片,来确定这些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状况。 尽管宏基因组技术本身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它为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策略,尤其是对于99%以上不能获得纯培养的土壤微生物来说,宏基因组学不仅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坚实基础,更是我们获得土壤中各种基因资源的一个有效手段。 微生物论文:硝酸咪康唑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 【摘要】 目的 建立硝酸咪康唑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 测定硝酸咪康唑搽剂对大肠埃希菌等5种试验菌的回收率,对2个控制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用薄膜过滤法和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作冲洗剂检查本品的细菌总数、真菌及酵母菌计数,其试验菌回收率均达到70%以上。同样用该方法检查本品的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试验组呈阳性反应,阴性菌对照组呈阴性反应。结论 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作冲洗剂可以消除硝酸咪康唑搽剂在试验条件下的抑菌作用,从而顺利检出该品种所污染的各种微生物。 【关键词】 硝酸咪康唑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是检查非规定制剂及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真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1]。但具有抑菌成分的药品由于其抑菌活性的干扰,常规检查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药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情况,必须先消除供试品中的抑菌活性,再根据《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并必须对所采取的检查方法进行验证,以确认抑菌活性的消除和检查方法的可靠性。具有抑菌作用的药品,每个品种抑菌效果不同,因此适合各个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也不同。 作者曾用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及薄膜过滤法(用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对硝酸咪康唑搽剂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不能达到药典要求。吐温80是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具有增溶作用,因此本文选择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做冲洗剂检查该药品的细菌、真菌、酵母菌数和控制菌,结果满意,可为同类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 1.1菌种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 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 50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0011], 黑曲霉(asperg illus niger)[cmcc(f) 98003],由广东生物研究所提供,菌种代数均为第3代。 1.2培养基及试剂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营养肉汤、改良马丁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虎红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二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剂、pdp琼脂培养基、三氯甲烷、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和革兰氏染色剂。 1.3样品硝酸咪康唑搽剂,阿特维斯(佛山)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606950,成分:硝酸咪康唑、玫瑰麝香香精、乙醇、二甲基亚砜。 2方法与结果 2.1菌液制备[1] 2.1.1取经37 ℃ 培养18~24 h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与大肠埃希菌的肉汤培养物1 ml,加入9 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10倍稀释并制成每1 ml中含菌数50~100 cfu的菌悬液,做活菌计数。 2.1.2取经25 ℃培养18~24 h的白色念珠菌液体培养物1 ml,加入9 ml 0.9%氯化钠溶液中,10倍稀释并制成每1 ml中含菌数50~100 cfu的菌悬液,做活菌计数。 2.1.3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培养5~7 d,加入3~5 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 ml含孢子数50~100 cfu的孢子悬液,做活菌计数。 2.2供试液的制备[2]取本品10 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 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2.3验证方法 2.3.1细菌、真菌和酵母菌计数法回收率的测定 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作冲洗剂对各试验菌的回收率进行实验,3次独立平行试验结果的均值见表1[3]。 ①试验组:取供试液10 ml到薄膜过滤器中,用无菌的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冲洗3次,每次100 ml, 并在最后1次冲洗液中加入1 ml的试验菌液(50~100 cfu/ml)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预先制备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或虎红培养基平板上,置30~35 ℃培养48 h或23~28 ℃培养72 h。记录菌落数。试验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 ②菌液组[4]:在过滤器中预先加入大约20 ml的无菌0.9%氯化钠溶液,再吸取1 ml的试验菌液(50~100 cfu/ml)到过滤器中,过滤。再用100 ml无菌的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1次,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预先制备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或虎红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培养方法同试验组。 ③供试品对照组:方法同试验组,但不加试验菌液。 ④稀释剂对照组:方法与试验组同,其中供试液用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代替。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 表1各试验菌株的回收率 略 从表1可知,在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的菌回收率均不低于70%。可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方法检查硝酸咪康唑搽剂的细菌、真菌及酵母菌数。 2.3.2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 ①试验组:取供试液10 ml到薄膜过滤器中, 用无菌的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3次,每次100 ml, 并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50~100 cfu的试验菌(验证铜绿假单胞菌时,试验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冲洗后取出滤膜放入预先制备好的相应培养基中,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检查。 ②阴性菌对照组:方法同试验组,试验菌改为50~100 cfu阴性对照菌(2个控制菌验证的阴性对照菌均为大肠埃希菌)。 ③菌液组 :在过滤器中预先加入约20 ml的无菌0.9%氯化钠溶液,在吸取50~100 cfu试验菌到薄膜过滤器中,用100 ml 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1次。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预先制备好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置(36±1)℃培养48 h,记录活菌数[5]。 3次平行试验结果一致,试验结果见表2。 表2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验证结果 略 从表2可见,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ph7.08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作冲洗剂检查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成立。 3讨 论 硝酸咪康唑搽剂为广谱抗真菌药,主要含有硝酸咪康唑、乙醇和二甲基亚砜等成分,对皮肤癣菌、念珠菌等有抗菌作用,对某些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对药品在微生物限度检查时,其方法应通过验证,以确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已被消除而保证检查方法的可靠性。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研究可见,选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作冲洗剂来检查本品的细菌数、真菌、酵母菌数及控制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有效,在细菌总数、真菌及酵母菌计数实验中,试验菌回收率均能达到7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实验,试验组呈阳性反应,阴性菌对照组呈阴性反应。本文结果可为同类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提供科学的依据。 微生物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多媒体课件教学、运用恰当的比喻、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归纳总结、加强综合应用的训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课堂教学质量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其他基础课和临床课联系紧密。医学微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体积微小、内容琐碎复杂;而免疫学内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1 修订部颁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临床实际 修订部颁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相对于新版教材和临床实际显得有些落后,我们与临床教研室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反复研究,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删去免疫学应用中的补体结合反应、增补补体mbl激活途径;根据认知规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的顺序进行讲解。微生物部分将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改为了解内容;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o139、朊粒等较新的内容;增补新发现的“超级细菌”内容;结合学生大多来自农林牧区的特点,特将布鲁菌属、森林脑炎病毒作为掌握内容。修改后的大纲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删繁就简、循序渐进,力求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 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兴趣 近年来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中专所学知识内容与初中不同,内容多而深。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而这些又是促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兴趣低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讲绪论和新的学习内容时,我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微生物及免疫学的发展简史、补体、革兰氏染色等内容时,就以微生物及免疫学科学家(列文·虎克、革兰等)的真实事迹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介绍主人公当时发现问题的背景,遇到过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得出什么结论以及有何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ⅰ型超敏反应一节时,笔者导入一些人(身边熟悉的老师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热、接触某些食物、花粉、紫外线等过敏;母亲因接触了婴儿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其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我又讲授蚕豆过敏症、面食过敏症、蘑菇过敏症等的临床表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授课效果相当好。 授课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消毒灭菌这一节内容时,在煮沸的水中加入小苏打,不仅提高杀菌力,又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就湿热和干热哪种消毒效果好进行讨论,让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体会(移动热物品时用干手巾还是湿手巾、皮肤容易被水蒸气烫伤)进行总结。 在教学中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本理论的临床问题,这样就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输血时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实验、儿童及解放军等易受伤人群感染破伤风后如何治疗、治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为什么人对同一种疾病的抵抗力不同等等。 3 按照免疫应答的过程,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免疫学基础部分 例如在讲抗原时就采用了如图3—1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抗原及相关内容,而且对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应答过程有了初步认识。在讲授免疫细胞、免疫分子、mhc及免疫应答时则采用图3—2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分子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较轻松地就掌握了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免疫应答等复杂内容。 4 科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广泛,越来越体现出其卓越的性能,针对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内容抽象、较难理解特点,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配合,能将抽象的变为直接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及思考能力,也便于学生对免疫学结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刻理解,而且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的讲授、k细胞的adcc效应、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艾滋病临床表现等。 5 运用恰当的比喻,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在讲授免疫系统时,将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与胸腺)比作是t、b细胞“革命圣地延安”,t、b细胞在此发育分化成熟,并学会了“认清敌我”(识别)的本领后离开,到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等)开展工作,并不断巡视(淋巴再循环),一旦出现(衰老死亡和突变的细胞、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侵入)情况,t、b细胞立刻识别并在接收到“鸡毛信”(双信号)后分化增殖为效应t细胞及抗体,它们再“招兵买马”(淋巴因子、穿孔素、颗粒酶、补体、吞噬细胞、k细胞等)形成庞大军队以不同方式去“歼灭清除敌人”。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好比“钥匙与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将补体激活酶促级联反应比作“多米诺骨牌效应”。 6 在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知识连贯性很强,前后章节内容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免疫学结构体系是学好免疫学的基础。否则学生就会对免疫学的普遍反映是枯燥、难理解、难记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要把前面部分所学习的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机地运用于对各种免疫机制(如抗原识别机制、抗体免疫效应机制、ctl/nk/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各种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及防治的原理)的学习和领会中去。更要注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及抗体制剂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细胞配型?这样学习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反过来促进、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的认识理解。 7 加强综合应用的练习,注重归纳总结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学苦练。练习的意义在于检验自己,对学习形成反馈调节,提高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做练习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认识中的片面和错误,检验学习的效果,同时又是一种将所学书本知识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的实习机会。教师通过学生做练习,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真正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横向比较,在深层次上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如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补体活化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及mbl途径的区别、tcr与bcr的区别、mhc—ⅰ和mhc-ⅱ类分子的区别、病毒与细菌的主要区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在致病因素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各有何特点?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等。通过总结学生们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更好地记忆,从而学好微生物学及免疫学。 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兴趣,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优势,采用启发式教学,深入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微生物论文: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浩然,牛小宇,刘春生 【摘要】 植物体内大量分布的微生物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那些有益的影响可对植物的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甘草作为一种大宗中药,其栽培品的质量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甘草有益微生物对提高甘草的品质有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甘草; 内生菌; 根瘤菌; 菌根真菌 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a)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国家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提高甘草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促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高植物固氮性能,促进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加强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寄主植物健康生长。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1 甘草内生菌的研究现状 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并且不引起明显组织变化的真菌或细菌[1,2]。1993年,strobel等[3]从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 nutt的树皮中分离出二百多种微生物,其中有一株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能产生紫杉醇,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学者对内生菌的广泛兴趣。目前,人们已经从长春花、千层塔、银杏、厚朴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内生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对甘草内生菌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生菌对甘草产生一系列作用。宋素琴等[4]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株真菌,鉴定得出149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2株真菌分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有学者发现内生菌可通过拮抗病原菌促进甘草生长。饶小莉等[5]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并采用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菌株,其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鉴定这6株拮抗菌株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paenibacillus ehimensis。龚明福等[6]采用无菌操作技术从野生健康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根、茎、叶、种子、根瘤等组织中分离出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125株,其中31株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这31株内生细菌分属于气芽孢杆菌属(aerobacillus s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黄单孢杆菌属(xanthomonas sp.)、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另有研究发现,从甘草中分离的有些内生菌还可产生活性物质。韦革宏等[7]从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中共分离得到68株内生菌,从中筛选出一个来自乌拉尔甘草的菌株mesorhizobium sp. ccnwgx022,从该菌株发酵液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十八烷酸内酯rhizobialide,是第一次从内生菌中得到此类物质。另有学者研究了内生菌在甘草不同部位及不同月份的数量变化趋势。林世利等[8]分离出不同月份苦豆子、骆驼刺、苜蓿、铃铛刺、甘草不同部位的内生细菌,研究阿拉尔地区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种群动态。结果显示5月份的苦豆子和甘草植株、8月份的苜蓿植株、9月份的铃铛刺和骆驼刺植株的内生细菌的种类最多。内生细菌种类的分布规律依次为苦豆子中叶>茎>根>种子>花,苜蓿中根>叶>茎>花>种子,铃铛刺中茎>叶>种子>花>根,骆驼刺中根>茎≥叶>种子>花,甘草中茎>根>叶>种子>花。5种豆科植物生长期中总带菌量平均值在各个月份变化趋势不同,并且各个月份的带菌量处于交替变化之中,说明不同月份5种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同种豆科植物不同组织部位的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异。 2 甘草根瘤菌的研究现状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根瘤菌分快生和慢生两种类型,为化能异养菌。目前有学者已经从甘草中分离得到根瘤菌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目前对甘草根瘤菌的研究多体现在根瘤菌的分类上。杨雪颖等[9]通过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68株甘草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和抗逆性分离研究,发现1个新类群和1个具有较高抗逆性的菌株。对新类群的中心菌株ccnwgx022和高抗性菌株ccnwgx035进行16srdna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ccnwgx022和ccnwgx035与中慢生根瘤菌属内参比菌株的16srdna相似性分别大于96.8%和98.3%,判定它们均属于中慢生根瘤菌属。谷峻等[10]采用表型数值分类、16s rdna pcr-rflp分析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北方地区的甘草根瘤菌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菌株在数值分类聚类分析中约85%的相似水平上产生2个表观群,有11株菌未与已知参比菌株聚群。16sr dna pcr-rflp分析表明,供试的20株菌共产生14种遗传型,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box-pcr指纹图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的基因组也具有多样性。由此得出结论:在中国北方地区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在sinorhizobium、rhizobium和mesorhizobium属中均有分布。 3 甘草菌根真菌的研究现状 菌根是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大部分属担子菌亚门,小部分属子囊菌亚门。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建立相互有利、互为条件的生理整体,并各有形态特征,这是真核生物之间实现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根据形态和解剖学的特征,又把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大类。有学者对甘草菌根真菌进行研究发现菌根真菌可促进甘草的生长。饶小莉等[11]分离了甘草的va菌根,并用三叶草进行单孢繁殖,将繁殖后的菌根真菌回接甘草,结果发现接种了菌根真菌的甘草植株笔长、根粗、茎叶干重和根干重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均比对照显著增加,并且不同处理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同,得出结论接种va菌根真菌显著促进了甘草的营养生长。jingnan liu等[12]用两种am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与glomus versiforme接种甘草,结果显示接种的甘草相对于对照组在生长的早期和晚期有显著提高,叶摄取磷的量比对照组多,并且根中甘草酸的浓度有所升高,但根部氧化酶活性相对降低了,由此得出结论接种am菌根真菌有可能成为提高甘草药用价值的有效途径。 4 甘草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甘草微生物学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谢毛成[13]利用发根农杆菌的ri质粒,以光果甘草种子胚萌发形成的实生苗不同部位为外植体,成功诱导出光果甘草毛状根,并利用tldna中rolc序列中的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对光果甘草毛状根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鉴定,并利用理化手段对毛状根转化后产生的冠瘦碱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定,从不同水平上证实了光果甘草毛状根核基因组中已整合了外源ri质粒的t-dna片段。燕飞等[14]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对药用植物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 bat)进行转化,诱导其产生发根。在发根诱导过程中,分别用不同菌液浓度、不同浸染时间对胀果甘草子叶、胚轴进行转化处理,统计、比较各条件下的发根率,结果表明,用稀释2倍的菌液浸染子叶8 min时,发根诱导率最高,为56.49%。何晨等[15]用一株产β-葡糖醛酸酶的菌种hc-12对甘草进行液体发酵转化。通过对菌种复合诱变以及应用系统数值化及灵敏值系统调控技术优化了发酵工艺,把甘草中不足0.1%的甘草次酸的含量提高了20倍以上。经过柱层析及hplc及1h nmr鉴定分离得到了甘草次酸纯品,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发酵甘草于未发酵的生品对照甘草具有抗炎活性和镇痛作用显著性效果。 5 小结 内生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①内生菌有促进甘草生长作用,内生菌可与病原菌竞争营养或直接产生拮抗物质而抑制病原菌,从而促进甘草生长。②有些内生菌可产生活性物质。③内生菌在甘草不同部位及不同月份的数量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另有研究表明,内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的活性物质[3],王兴红[16]推测内生真菌可能与中药的道地性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成果对于甘草内生菌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根瘤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根瘤菌能够通过与甘草共生,引起甘草根部或茎部结瘤,将空气中的n2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nh4,从而为甘草提供氮素营养,促进其生长。 菌根真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甘草和菌根真菌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交换各自所需的物质,甘草借助菌根真菌吸收水分、养分和生长促进剂,而菌根真菌也从甘草中摄取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糖分和其它有机物。菌根真菌是根系的延长和扩展,且比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大得多,可促进甘草的营养生长,提高甘草的药用价值。 微生物转化对甘草的作用体现在:对甘草进行微生物转化,可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用药效果可得到提高。 总之,微生物是个潜力巨大、尚待开发的资源,对甘草相关微生物进行研究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提高甘草的质量,对于中药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重大作用。 微生物论文:浅谈互动教学为核心的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微生物 实验 互动 研究 论文摘 要:环境微生物实验是环境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基础,提出了以“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实验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实践经验,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与体会。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并在研究微生物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1]。环境微生物是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需要抽象思维,总体而言枯燥乏味。所学知识虽与专业相关,但学生尚未接触科学研究,所学内容离日常生活较远,学习目的性大打折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微生物课程类似,在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一定课时量的实验教学,以其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例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技术在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微生物实验教学也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调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且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学生,一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本文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为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以其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提供系列应对策略。 1 先立观念 微生物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其研究对象是形体微小、分布广泛、无处不在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尤其是在进行某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技术是整个实验的重点。尚未接触微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不能深刻注意到与其它学科实验的差异。其它学科实验的操作是在开放的空气中进行的,而微生物学实验尤其是研究工作中,许多实验操作是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的,以保证不受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学生尚未养成不良实验习惯之前,就必须让其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就针对整个课程周期内的行为规范要求做一次详细说明,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术。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操作是规范的,什么样的操作会引起实验的失败。结果表明,缺少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在后面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无菌操作概念则相当薄弱。因此,我们强调先立观念。大学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微生物,在最初阶段就让学生知道整个课程的基本规范,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2 互动教学应贯穿整个实验教学 常规的实验教学,通常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即,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各自分组按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此处,教师的课前讲解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前提与基础,是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本次实验流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工作者十分关注如何能提高教师讲解的效率以扩大学生的理解[2]。笔者发现,若将互动教学法引入到实验课中,同样十分有效,它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实验课的互动教学法是以何形式出现的呢?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问答式”、“答问式”、“师生讨论启发式”、“实验结果展现”、“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1)“问答式”与“答问式”。“问答式”即在讲完实验理论后由教师针对本次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然后由学生回答。如“细菌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步骤等。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的效率,还能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可针对学生不懂之处解答;“答问式”则通常在“问答式”之后,即要求学生针对实验提出若干个问题,由教师回答。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生往往会带着疑问进行实验操作,直至出现问题后才会找老师解答,或甚至不问。而这种情况对于实验操作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验前把整个过程弄明白,不留疑问的进行后面的实验,是教师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笔者发现,从第一次课程点名鼓励提问,到后面几次课的踊跃提问,宽松的互动问题环节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有很多问题是教师认为比较简单的一些操作,所以先前并未讲解透彻,而学生却一知半解。当他们提问后教师解答,则能让整个实验的进行事半功倍。因此,让学生习惯并喜欢“答问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方法。 (2)“师生讨论启发式”分两种形式,即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通常在课内完成,即在学生在实验期间,与老师的交流。如此,使学生学到较多实验知识与技巧。并且,教师可在下课前集中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纠正学生常见的习惯性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书面形式,则是要求同学在完成课内的实验操作后,实验报告除了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思考题外,还应有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以往,学生撰写报告往往把实验原理、材料、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等简单地罗列,未能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尤其是鼓励将操作步骤以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而非从资料上抄下来大段大段的文字。此外,鼓励其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实验取得与预期相符结果的,分析成功的关键和经验。对于未取得预期结果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教师在批阅过程中逐一点评。笔者在评阅实验报告时常遇到以下内容:“本次实验失败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制备时琼脂浓度过低”;“这次实验我们成功分离到了纤维素降解菌”。这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想法,能促进今后课程开展的及时改进。 (3)“结果展现式”应用的典型例子就是在“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菌形态观察”这一实验。这个实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对各种微生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教学实验室建立了一个互动实验室平台,即教师显微镜下的视野能直接投影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看到,每组学生用的显微镜视野也能切换到大屏幕上去。如此一来,所有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做的微生物装片情况,各组之间的情况大家也一目了然。在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时,学生对看到显微镜下的物体常有误认。实验中,常常有学生把杂质当作了细菌细胞,需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看到了真正的细菌细胞。在互动教室中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对每一个成像进行分析辨认,从而轻松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各个小组制作的真实菌体。另外,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就实验现象差异进行讨论,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笔者曾对学生做了调查,90%以上同学都十分认可将自己的实验成果与全班分享。 (4)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部分的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但实验教学大多数仍保持着固有形式,如板书等。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准确生动地将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介绍给学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即每次课程均会播放一段教学视频,如“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玻璃器皿的包扎”、“细菌的接种”、“革兰氏染色”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示范,可以让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微生物操作技术的细节要求,培养出微生物操作技术更为扎实的学生。或者在“污水中常见微生物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后拍摄照片视频录像,并对影响资料进行标注,如添加标尺、调节曝光时间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将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应逐渐成为当前形式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3]。 3 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的关系 3.1 验证性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结合 微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大多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设置相对应的实验。实验项目来自实验指导书,书中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都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说明,所做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学生只需照做,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即可。整个过程缺少了能让学生好好动脑思考的环节。虽然,实验项目的选择都是从众多实验中筛选出来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大多是相对孤立的,学生会搞不清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学的必要。如果,教师将其中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串联,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后,适当安排一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参考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期刊,分组写出试验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所需器材的准备等。同时,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观察结果时互相交流讨论。如“污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这一实验中,可告诉学生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750.12-2006中的多管发酵法,由学生自行去网络资源中查找具体的资料,制作实验方案,由教师审核后开展实验。 3.2 研究性与开放性教学的循序渐进 虽然,上述研究性实验项目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设计能力,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还可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即3~4个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选择某位专业指导老师,开展一个结果未知的研究项目,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4]。如“化工废水中某降解菌株的筛选分离”、“水体藻类对某化合污染物的响应研究”等。课题组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指导教师随时对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和把关。教师除平时进行指导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便于指导教师详细掌握各组的实验进度、存在问题等,并指出努力方向。实验结束时,每名学生写出正式规格的实验研究论文,由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备案。 总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普遍实施,我们针对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的一些“互动”改革,仍是初步探索,期望能对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微生物论文:试论“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改进 摘要 针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个实验在教学中开展出现的几个问题,对实验方案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以期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分解作用 实验改进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实验的角度去探究土壤中落叶等物质的消失源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笔者经调查发现,浙江省新课程实施两年以来,开展该实验的学校寥寥无几,多数一线教师反映该实验周期长、实验现象不明显,而更主要的是大多学校不具备实施该实验的设备装置,鉴于此,下面设计了该实验的3个改进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1 改进方案一 草莓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本实验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经过高压灭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所选用的草莓都要进行彻底灭菌处理。 (1)实验材料:土壤、草莓若干(可根据季节自行选择其他水果)、70%的酒精、升汞。 (2)实验器材:无菌操作台、高压灭菌锅、泡沫碗、铲子、培养皿、镊子等。 (3)实验步骤: ①采集土样。选取适量较肥沃的土壤等量分装于两个泡沫碗中,做好标记备用。 ③土壤处理。将其中的一碗土壤用报纸包好,同培养皿、镊子等一起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20 min(实验组)。另一碗土壤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对照组)。 ③草莓处理。将所选用的草莓用70%的酒精进行10 s消毒处理,并用升汞进行20 min灭菌,最后用无菌水洗3-4次,杀灭草莓表面的微生物。 ④将灭菌处理后的草莓分别埋人两盒土壤中(深3-5 cm),并将2组实验材料放入无菌培养室(注意:实验组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⑤隔天观察草莓的腐烂程度,并对其进行描述,得出实验结果。 (4)实验结果:实验第3 d对照组开始腐烂,第5 d实验组个别草莓开始有变化;第7 d,实验组个别草莓有一定程度腐烂,对照组几乎所有草莓都有不同程度腐烂。 (5)实验结论: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对土壤的处理不同,其他条件完全一样,实验结果不同,说明未经灭菌处理的土壤中确实存在使草莓发霉的微生物。 2 改进方案二 面包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本实验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经过处理(在微波炉里加热10min),以尽可能地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面包要在微波炉里面进行灭菌处理。 (1)实验材料:土壤、面包。 (2)实验器材:微波炉、泡沫碗若干、报纸、铲子、镊子、锥形瓶等。 (3)实验步骤: ①采集土样。选取适量较肥沃的土壤等量分装于8个泡沫碗中,做好标记备用。 ②土壤处理。将其中的4盆土壤用报纸包好同镊子等一起放入微波炉灭菌20 min,该组为实验组。另4盆土壤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作为对照组。 ③面包处理。将新烤的面包切成若干大小相等的块状,放在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放到微波炉里加热,进行彻底灭菌处理,杀死面包中含有的微生物。 ④灭菌处理后的面包分别埋入8碗土壤中(深3-5cm),用报纸将泡沫碗包好,并将2组实验材料放入无菌培养室(注意:实验组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⑤隔天观察面包的腐烂程度,记录实验结果,一周后,实验组面包完好,而对照组面包发霉。 (4)实验结果:实验第8 d对照组开始发霉,第10 d对照组面包上长满了长长的“毛”,而实验组完好。 (5)实验结论: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对土壤的处理不同,其他条件完全一样,实验结果不同。这说明未经灭菌处理的土壤中确实存在使面包变质的微生物。 3 改进方案三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本探究实验将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探究和对淀粉及还原性糖的鉴定较好的结合在一起,既能完成新的探究实验,又能对必修1中的重要实验“鉴定淀粉和还原性糖”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 (1)实验材料及药品:土壤、淀粉溶液、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 (2)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酒精灯、电子称等。 (3)实验步骤: ①将取自农田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②取两只锥形瓶,编号a、b,放入等量(约30ml)淀粉溶液,高压蒸汽灭菌20min。 ③在a锥形瓶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实验组),b锥形瓶中加入30 ml无菌水(对照组,需无菌操作),分别用牛皮纸封口(隔菌通气)。 ④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 d后,分别取a、b锥形瓶中的溶液5 ml,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a1、a2、b1、b2。 ⑤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 min。 ⑥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实验结果:1周后,a1中加入碘液仍为紫色,b1中加入碘液变为蓝色,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min没有变化;2周后,a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min,变砖红色,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 min仍无颜色变化。 (5)实验结论: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对土壤的处理不同,即所得的土壤浸出液成分不同,其他条件完全一样,实验结果出现不同的颜色,说明了未经灭菌处理的土壤得到的土壤浸出液中存在某些微生物,使得淀粉被分解成为还原性糖。 4 总结 方案一选择草莓作为材料,周期短,效果好,但有季节限制;同时本方案灭菌效果彻底,但对实验仪器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适用于实验设备条件较好的中学。考虑到有些学校实验设备条件有限,没有高压灭菌锅、灭菌台,所以方案二选用微波炉来灭菌,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容易获得,适合实验设备条件一般的中学;同时本方案选择面包作为材料周期较长,但面包价格便宜,且没有季节限制。教材对方案三没有说明加入淀粉糊的浓度和量,以及所加淀粉糊在7 d后是否完全被分解,没作鉴定说明,这将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本文在教材方案基础上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改进,并增添了鉴定实验,使得实验更加严密,提高了可操作性。 微生物论文:关于高职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微生物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许多课程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从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入手,对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阐述了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 在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同时,我们对其考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考试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并重的新型综合考试制度。使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之比达到1∶1,其中实验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口试、笔试为辅。同时,坚持平时表现与考试考核并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即按照平时考勤、提问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20%、理论考试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考核、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等)各占40%的分配比例进行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从而使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既符合高职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观,又实现了考试过程的全程化和考试手段的多元化;既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2008年和2009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两届生物技能大赛活动中(含微生物操作技能竞赛),我院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分别获得了团体一等奖一项、个人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的好成绩。
中草药论文:大蒜等12种中草药的体外抑菌实验 【摘要】 目的研究大蒜、辣椒粉、黄柏等12种常见中草药的体外抑菌性能及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确定各中草药对各病原菌抑菌性能及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辣椒粉对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2.5%,12.5%;大蒜对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mic分别为6.25%,12.5%;黄柏等常见中草药对各病原菌也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结论大蒜、辣椒提取物对特定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黄柏等常见中草药对各种病原菌均有较强抑菌效果。培养基显著影响中草药抑菌效果。 【关键词】 辣椒; 大蒜; 黄柏; 药敏纸片扩散法; 体外抑菌 大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调味品,具有健胃开食、增进消化的功能,其辛辣成分大蒜素对多种病原菌及深部感染真菌有抑制作用[1,2],在禽类及水产养殖方面对养殖动物能起到防病保健和促进生长的作用[3,4];此外,大蒜还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加入食用油延长其保质期[5];在疾病预防方面,经常进食大蒜可以提高血浆及红细胞抗氧化性能[6],并能有效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7,8];大蒜还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9],也可通过抑制硝酸盐还原细菌繁殖和亚硝酸盐合成预防胃癌的发生[10];除大蒜素外,大蒜还含有大蒜多糖等多种保健成分,可以和银杏叶制成天然保健饮料[11,12]。辣椒也是一种重要的日常调味品,有增进食欲和维持消化道正常菌群平衡的功能;辣椒碱对大肠杆菌、酵母等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13,14]。大蒜中大蒜素和辣椒中辣椒碱有抑菌作用,这并不排除大蒜、辣椒中其它抑菌成分的存在,也不能完全代表它们的抑菌性能。本实验对辣椒水煎剂和大蒜乙醇制剂的抑菌性能加以研究,以期完善这两种保健调味品的抑菌性能研究。黄柏、蒲公英等常见中草药常用于微生物性传染病的治疗,也可用作防病饲料添加剂,但它们对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谱及抗菌浓度尚不明确,限制了它们在中医药和饲料添加 剂方面的应用。在此,我们探讨了大蒜、辣椒、黄柏等12种药用植物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谱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希望能为它们的医药用途及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和培养基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为本实验室存留;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枯草杆菌培养基为营养琼脂no.3,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为葡萄球菌琼脂110和营养琼脂no.3。 1.2 仪器垂直流超净工作台,dh3600a型电热恒温培养箱,手提式高压灭菌锅,2d-85型恒温振荡器,tu-18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zd-85型恒温摇床,ab204-s基础型电子分析天平等。 1.3 中草药大蒜和辣椒购自农贸市场,其它中草药购自中药店。 2 方法 2.1 大蒜素提取物的制备将去皮大蒜100 g捣碎研细,乙醇浸提,浸提液挥发浓缩至200 ml,获得50%的大蒜浸提物,并用乙醇作二倍系列稀释。 2.2 辣椒、黄柏等煎剂类中草药提取物制备中草药粉碎过筛,进行干物质含量(dmc)测定;各中草药粉50 g(以干物质量计)水煎制剂并浓缩至100 ml,提取物浓度为50%,用水做二倍系列稀释。 2.3 药敏纸片抑菌实验[15]以6 mm直径滤纸片在各中草药各稀释梯度浸提液中浸泡并晾干,置于涂有特定菌量的平板分区内,37 ℃过夜培养后记录各中草药提取物各稀释梯度对几种病原菌的抑菌情况,记录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各定性及定量抑菌实验均重复3次。 2.4 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效果的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涂布于营养琼脂no.3和葡萄球菌琼脂110,以药敏纸片法观察各中草药制剂对两种培养基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2.5 涂布菌含量的确定涂布菌原液制作10倍稀释梯度系列,以平板涂布法计算涂布菌液浓度。 3 结果 3.1 涂布菌含量测定以上述方法测定了各病原菌涂布菌液浓度。大肠杆菌2.8 × 108/ml;副伤寒沙门氏菌1.1 × 108/ml;金黄色葡萄球菌4.1 × 108个/ml;枯草杆菌1.3 × 106个/ml。 3.2 大蒜提取物的抑菌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大蒜乙醇提取物对副伤寒沙门氏菌和生长于葡萄球菌琼脂110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6.25%和12.5%;在本研究浓度范围内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无抑菌作用。表1 大蒜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3.3 辣椒提取物的抑菌结果表2显示,辣椒浸提物对副伤寒沙门氏菌和生长于葡萄球菌琼脂110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mic均为12.5%;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未发现抑菌作用。表2 辣椒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3.4 黄柏等中草药制剂抑菌结果黄柏、连翘等常见中草药的抗菌谱及最小抑菌浓度(mic)(见表3),其中黄芪、蒲公英、秦皮、乌梅、黄芩等中草药为对4种病原菌几乎都有抑菌作用,且抑菌作用较强,尤其是乌梅和秦皮对各种病原菌都有很强的抑菌作用。所选中草药中,只有青黛对4种病原菌均不抑制。表3 黄柏等中草药对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3.5 培养基对中草药制剂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的影响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效果有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各类中草药制剂对葡萄球菌琼脂110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明显好于生长于营养琼脂no.3上的抑菌效果,其中大蒜、辣椒、秦皮、远志制剂对前者抑菌作用明显,而对后者没有抑菌作用;大黄、乌梅、黄芩等制剂对前者的抑菌效果也显著好于后者。这种抑菌效果的差异可以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两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来说明,用两种培养基以平板计数法分别测定涂布菌液浓度,接种量完全相同,通过营养琼脂no.3测得菌液浓度为4.1 ×108个/ml,而用葡萄球菌琼脂110所得结果为3.1 × 108个/ml,说明营养琼脂no.3更适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因而各类中草药对其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略差一些,这与李仲兴等(2000)的结论一致[16]。从另一角度也表明,培养基和涂布菌量对药敏纸片法中草药抑菌效果有较大影响。表4 培养基对中草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蒜和辣椒的抑菌成分 大蒜和辣椒均有特定的抑菌作用,但其抑菌成分尚未完全确定。郭丽等[13]曾对辣椒的抑菌性能加以研究,认为水溶性辣椒碱为其抑菌成分,本实验中辣椒的水煎剂有良好的抑菌作用,进一步印证了前人的研究,但也不排除辣椒中其它辣椒红素等水溶性抑菌成分的存在。陈晓月等[1]对大蒜素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加以研究,证明大蒜中醇溶性大蒜素参与大蒜抑菌作用,本研究中大蒜乙醇浸提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均有较强抑菌作用,但未见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可能与大蒜乙醇浸提物中大蒜素的含量较低有关。 4.2 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作用的影响 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成分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性能差别较大,在最适培养基上或天然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旺盛。中草药等抗菌因子对微生物的抑制效果受到其生长环境的影响,培养基越适合,微生物生长越好,抑菌作用就越弱。在进行各种抑菌实验时,应尽可能确定培养基类型及涂布菌量,以便于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培养基对抑菌效果的影响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体内和体外抑菌效果的差异,各类抗菌制剂通过体外实验获得的抗菌谱及剂量结果必须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确定,方可在体内有效抑制病原菌。 辣椒、大蒜在体外可抑制副伤寒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柏、连翘等常见中草药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培养基显著影响中草药体外抑菌效果。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对鲢鳙鱼病害防治研究 摘要:通过人工感染鲢鳙鱼试验研究了五倍子、大黄、地锦草、苦楝、白头翁、乌桕、辣蓼及铁苋菜对鲢鳙鱼常见病害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中草药对于其常见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为鲢鳙鱼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鲢鳙鱼;中草药;病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产集约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关技术和设施相对落后,导致水产动物病害频发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鲢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鱼类,随着养殖密度的加大、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鲢鳙鱼病害时有发生。烂鳃病、出血病、锚头蚤病等都是鲢鳙鱼常见病害,均能引起鲢鳙鱼的大面积死亡。鲢鳙鱼常见病害主要通过抗生素来防治,而盲目地使用抗生素一方面污染了水域环境,使养殖水环境不断恶化;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化学药物可引起鱼体肝、肾等内脏的病变,造成其免疫力下降。 中草药含有生物碱、多糖、皂甙、蒽类、挥发油和有机酸等成分,与动物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可以用于水产动物病害的防治。樊兵等[1]研究表明对烟草花叶病毒抑制率在20%以上的植物有独活、大戟、泽泻、青蒿、艾蒿、刺儿菜、鱼腥草、黄花蒿、泥炭藓、睫毛地衣、悬藓、中华木衣藓、蕨类、红藻、锦葵、秋葵、黄蜀葵、天竺葵、山茶、茶、无花果、法国梧桐、海桐、紫杉、水杉、黄岑、香石竹、银杏、苦瓜、重楼、紫金牛、射干、虎杖、小藜、紫草、月季、蛇床子、海带、连翘、牛蒡、蹄叶橐吾、板兰根、大黄、贯众、金银花、槟榔、薄荷、蒲公英、柴胡、马齿苋、穿心莲、玉簪、菠菜、苦楝树、大豆、连翘、草莓等,其中银杏、无花果、板兰根、大黄的抑制率在50%以上。肖辉等[2]报道五倍子、大黄对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苦参对嗜水气单胞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李茜等[3]报道嗜水气单胞菌对大黄、黄芩、五倍子高度敏感。但是在中草药对鲢鳙鱼病害防治方面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8种中草药对鲢鳙鱼病害进行了防治,以期为鲢鳙鱼病害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中草药 五倍子、大黄、地锦草、苦楝、白头翁、乌桕、辣蓼与铁苋菜干品均购自同仁堂药房。 1.1.2 试验鱼 挑选池塘养殖中患有腐皮病、烂鳃病、出血病和白头白嘴病的鲢鳙鱼各一尾,由同一养殖池塘提供健康鲢鳙鱼成鱼各200尾。 1.2 试验方法 1.2.1 药饵准备 将8种中草药剪碎之后,煎煮3次,每次合并煎煮液,将煎煮液进行浓缩至终浓度为1 g/ml,拌入鲢鳙鱼日粮中。 1.2.2 分离病原菌与菌体复壮 将8尾病鱼置于超净台中,从病鱼分离病原菌,用基础培养基进行培养。将长出的不同菌落分别再次接种于适宜该菌种生长的营养培养基上,使菌种复壮。 1.2.3 鲢鳙鱼人工感染试验 挑取在营养培养基上长出的单菌落,制成细菌悬浮液。将健康的鲢鱼和鳙鱼分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50尾,将病原菌通过皮下肌肉注射对健康鱼进行人工感染。将人工感染后的鲢鳙鱼置于相同的水温、溶氧以及饵料投喂情况相同的玻璃缸中暂养10 d之后,观察鲢鳙鱼的发病情况。 1.2.4 病鱼投喂中草药 对感染腐皮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五倍子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大黄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对感染烂鳃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地锦草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苦楝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对感染出血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白头翁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乌桕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对感染白头白嘴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辣蓼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铁苋菜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将上述试验鱼置于相同的条件下饲养15 d,观察并记录试验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鲢鳙鱼人工感染发病情况 鲢鳙鱼人工感染后发病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健康的鲢鳙鱼人工感染不同的病原菌后,大部分鲢鳙鱼感染相应疾病,表明菌体成功复壮,并能感染鲢鳙鱼产生相应疾病。 2.2 中草药对人工感染病鱼的治疗情况 中草药对人工感染病鱼的治疗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五倍子和大黄对鲢鱼和鳙鱼的腐皮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病鱼的成活率均达到了50%及以上,而对照组的成活率仅为10%。地锦草和苦楝对鲢鱼和鳙鱼的烂鳃病具有较好的 疗效果,且对鳙鱼的治疗效果较鲢鱼更加显著。白头翁和乌桕对鲢鱼的出血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患病鱼的成活率分别为70%和60%;对鳙鱼出血病的治疗效果相对鲢鱼弱一些,患病鱼的成活率均为40%,而对照组中的鲢鱼和鳙鱼的死亡率均为100%。辣蓼和铁苋菜对鲢鱼和鳙鱼的白头白嘴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患病鲢鱼的成活率均为50%,对照组成活率为20%;患病鳙鱼的成活率分别为30%和40%,对照组成活率为10%。 3 小结与讨论 中草药来源广泛、成本较低,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小,大量使用也不会污染水环境。此外,中草药不仅作用于机体病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加强其抗病能力。中草药用于鲢鳙鱼病害防治,可以为鲢鳙鱼养殖寻找新的成本更低、更加安全无残留的药物来源。商品化的渔用中草药很少,中草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及按药理作用将有效成分归类,将有利于创制出疗效确实的渔用中药制剂。我国古老的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中草药与化学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在防治鲢鳙鱼病害中也有其特别的用法和药效。用拌有中草药的药饵投喂病鱼,饲养15 d后,处理组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草药对于鲢鳙鱼常见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8]。五倍子和大黄对鳙鱼腐皮病的治疗具有较明显的效果,对鲢鱼腐皮病的治疗效果次之,五倍子对鳙鱼腐皮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大黄;地锦草与苦楝对鳙鱼烂鳃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对鲢鱼烂鳃病的治疗效果次之;白头翁与乌桕对鲢鱼出血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对鳙鱼出血病的治疗效果次之;辣蓼与铁苋菜对鲢鱼白头白嘴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对鳙鱼白头白嘴病的治疗效果次之,铁苋菜对鳙鱼的治疗效果优于辣蓼。 本研究针对池塘养殖鲢鳙鱼常见疾病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并将其煎煮后拌入日粮制成药饵,可以有效提高病鱼的成活率。不同的中草药对同一鱼病害的治疗结果有所差异,因此,根据饲养品种对中草药进行选择非常重要。然而,中草药由于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受地域、炮制方法、采收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对中草药在鱼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过程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效之关系等均未作进一步研究。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草药渔用的一些基础性研究,采取先进的加工工艺确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做到用药的准确并加快作用时间。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在肉牛养殖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草药是我国特有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的科学试验证明:中草药不仅能通过调节动物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促进畜禽生长发育的目的,而且具有抗应激、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驱虫、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从而达到增加畜禽抵抗力和防病治病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疫苗免疫的不足等[1]。在肉牛养殖过程中,中草药可以代替部分抗生素、激素、化学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在促进生长发育的同时,还具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力、治病和防病作用。 1 中草药在肉牛养殖中应用的优势 中草药除了在肉牛养殖中用于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和饲养效益外,还可以利用中草药防治肉牛的疾病。在肉牛养殖中,利用中草药防病治病,具有含天然成分、安全低毒、无药残、无抗药性、药效好而广泛、标本兼治等优点。同时,还明显地改善了肉牛的肉品质,充分显示了中草药在防治肉牛疾病上的优势。 1.1 中草药能一药多能、一剂多治 中草药每味药剂功能成分含量复杂,而且往往是多味中药混合使用,经过合理混合调配后,使其所含的多种功能物质相互协同作用,可产生全面的药理作用,从而达到调整脏腑、祛除病邪的目的。中药多功能性在肉牛养殖中表现如下。 (1)营养作用。中草药一般均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虽然这些营养成分含量较低,但都可成为牛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增进免疫功能作用。中草药中含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糖苷、挥发油以及一些药理成份等,能增加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牛体内白细胞含量,对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增进牛体免疫功能。 (3)维生素样作用。中草药虽不含某些维生素,但能起到某种维生素的功能作用。如有va样作用的小茴香等;ve样作用的当归、续断等;vd样作用的黄芪、桑寄生、陈皮等。 (4)激素样作用。有些中草药本身不含激素,但可起到与激素相似的作用。现已发现香附、补骨脂、蛇床子等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淫羊藿、人参等具有雄性激素样作用;细辛、附子、良姜等具有肾上腺素样作用;水牛角、秦艽等具有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 1.2 中草药可长期应用,无耐药性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抗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药物均有产生耐药性的弊端,大多数是因为细菌产生了大量的适应酶和耐药菌株所造成的。而中草药则是通过扶正祛邪的调理作用,恢复肌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即恢复动物阴阳平衡状态),中草药中多种成分,从核糖酸、脱氧核糖核酸、能量转化等许多环节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而有效地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由组方配伍规则和配伍禁忌组成的中草药,充分利用各味中草药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等相互作用,提高了疾病防治效果,减少或避免了毒副作用[2] 。 1.3 中草药纯天然性,有益无害 中草药本身是天然有机物质,保持了各种成分结构的自然状态和生物活性。同时,它们是经过人类长期筛选,证明有益无害而被保留下来的。此外,这些物质用于牛体防病治病之前,会经各种方法炮制,去除其无益于牛体的因子,保持其纯净性,在应用上很少出现毒副作用,不易在畜禽的产品中形成有害残留。同时,中草药还具有对牛体进行双向调节、祛邪扶正、标本兼治的功能。 2 中草药对肉牛养殖疾病的防治 2.1 对肉牛的抗应激、免疫力和抗病力 中草药在饲喂肉牛养殖中,具有抗应激的作用,例如黄莲、柴胡、菊花、石膏、紫草、青蒿等可调节体温中枢,蜈松、地龙等抗惊厥的作用;刺五加、朱砂、五味子等有镇静催眠作用;马鞭草、马兜玲、车前草等具有祛热解暑降温作用。在肉牛饲料中,采用板蓝根、黄芪、山楂等中草药与多种维生素、电解质,抗生物平衡原理在抗应激、增强免疫能力、促生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3]。在饲喂肉牛的饲料中添加当归、党参、黄芪、淫阳藿、穿心莲等作为免疫增强剂,能增强肉牛机体抗病力及免疫力。 2.2 对肉牛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防治 近年来,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运用独特的中药理论和体系,开发了系列中草药,应用于肉牛的养殖饲料中,在防治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及普通疾病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以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为主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知母、栀子、防风、麻黄、地骨皮在肉牛养殖中具有清热泻火、解表祛风、滋阴退热效果;大黄、车前能促进细菌内毒素排出;枳实、冰片能起到健胃消食、消肿止痛的作用。 2.3 对肉牛代谢消化疾病的防治 中草药对治疗肉牛的瘤胃和真胃病具有显著疗效。据赖利兄[4]报道,使用中草药合成的消食平胃散连用几个疗程就可治愈肉牛瘤胃病;使用消积散(中草药制剂),连续用几个疗程后对肉牛真胃病疗效显著;可使用白头翁散(中草药制剂)200~250 g/(d·头),1剂/d,3~5 d为1个疗程可治愈肉牛腹泻。 2.4 对肉牛寄生虫病的防治 驱虫的中草药含有生物碱、酚类、甙类、多糖、绿原酸、有机酸等杀菌抗毒和驱虫的有效成分,作为驱虫剂的有槟榔、大蒜、苦参等。使君子能驱杀动物体内的蛔虫、蛲虫。槟榔对驱绦虫、姜片虫具有疗效。苦参在治疗疥癣虫及球虫病的同时,也对多种病菌有杀灭作用。 3 结语 中草药既能促进肉牛的生长发育,又具有抗病、抗菌、抗体内寄生虫等作用,且能调节自身机体的免疫机能。中草药成分复杂,多是天然产品,含天然成分,故在肉牛养殖中虽长期使用,但不会像使用化学合成药物那样造成药物残留,无抗药性和低毒/无毒副作用,是良好的“绿色”兽用药物。利用中草药替代抗生素防治动物疾病符合“绿色环保”,是目前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饲料添加剂研究方向,中草药在肉牛养殖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会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草药论文:浅论猪链球菌病的鉴定及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 摘要猪链球菌病是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采集了疑似猪链球菌感染致死猪的脾和肝样本,对猪链球菌病进行了病原分离、微生物学检查及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黄连醇提物的抗菌活性最强;仙鹤草、地锦草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强;金银花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弱。 关键词猪链球菌;分离鉴定;中草药;体外抑菌 论文 联盟网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目前该病呈明显上升趋势[1]。猪链球菌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临床上以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高,大猪发病率较少。大量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往往会导致多重超强耐药菌株出现和抗生素残留。由于耐药性的产生,使许多抗生素在临床上失效,造成治疗失败,导致疾病的暴发流行及死亡和医疗费用的增加。鉴于此,从传统中草药中筛选出有效的抗链球菌药物符合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病料为疑似猪链球菌感染致死的脾和肝样本。供试试剂:染色液、常规试剂,由青岛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实验室自制;板蓝根、金银花、黄连、怀菊花、地锦草、马齿苋、仙鹤草,均购于山东省医药药材公司。试验动物为健康小鼠,均为22 g左右,由青岛药品检验检疫局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细菌学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肝和脾,用灭菌的接种环插入组织中,取少量组织或液体涂片,干燥、火焰固定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2]。 1.2.2生化及生长试验。将分离出的纯培养菌株接种在血清琼脂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后,取鲜血琼脂平板上发生溶血的典型菌落进行各种常规生化试验和鉴别生化试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木糖、山梨醇、菊糖等培养基上观察是否产酸;将分离菌株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基中进行生长试验。 1.2.3动物致病性试验。健康小鼠1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其中试验组用分离的24 h肉汤纯培养菌株腹腔注射5只小鼠,0.5 ml/只;另外一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作对照,0.5 ml/只。观察其死亡和发病情况,并对死亡小鼠进行细菌分离。 1.2.4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醇提物的制备:将药材分别粉碎,称取各中药粉末10 g,以7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合并提取液,挥干溶剂后即为中药醇提物。将醇提物用甲醇溶解,蒸馏水稀释至含生药1 g/ml,流通蒸汽灭菌30 min,置冰箱4 ℃保存。待测菌制备:将菌种接种于lb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复壮;再接种于lb培养基,37 ℃培养18 h(10个/ml),待用。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按文献方法略加改进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 2结果与分析 2.1细菌学检查 对病料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呈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血平板上有疑似菌落,较小,凸起,灰白色,较干燥,光滑,边缘整齐,周围有透明溶血环。挑取鲜血琼脂平板上的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有的单在,有的呈双球型,有的呈短链状排列。 2.2生化及生长试验 分离细菌在37 ℃下能生长,在10 ℃和45 ℃下均不能生长。分离菌生化试验结果见表1。 2.3动物试验 在接种后36~84 h试验组和对照组呈现不同的症状变化,其中试验组2只分别于接种48、72 h后死亡,另外3只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颌下淋巴结肿胀;剖检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有大量单个、成对或呈4~6个的短链革兰氏阳性球菌。对照组未见异常现象。 2.4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 中草药提取物对猪链球菌的mic见表2。由表2可知,黄连醇提物的抗菌活性最强,仙鹤草、地锦草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强,金银花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弱,马齿苋、板蓝根、怀菊花效果均不明显。 3结论与讨论 综合临床诊断、分离菌株的形态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动物试验,确诊本次病原为猪链球菌[3-6]。中草药的成分复杂,其抗菌作用可能是单一成分,也可能是几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试验仅对7种中草药的醇提物进行了体外链球菌抑菌试验,其中黄连醇提物的抗菌活性最强,这些提取物往往是多种成分混合物,究竟哪种成分抑菌效果最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这几种药物对猪链球菌的体内抑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本文借鉴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明确了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顺序安排、实践教学的保障以及学生成绩的评定等三部分,并构建了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 构建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实践教学的好坏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成败,因此,搞好实践教学是每一个职业教育院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①②教研组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改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突破多年来对中国职业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了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的职教模式。 1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及其特点③④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competence-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简称cbve)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视为提高本国职业教育效率和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或职教发展与变革的方向。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系统得到迅速发展。 1.1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 该模式强调对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按照实际需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实行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计划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服务。 1.2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职业分析为课程设计基础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根据能力需要来确定有关的教育内容,强调以培训具体的操作能力为中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密切结合。而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则是按科学门类与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来设计课程,其规定性强,学员必须以学科内容为准。 1.3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 该模式注重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学习内容由学习者自定,并且学习进度也可因人而异,教师只是学习者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2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序安排 实践教学根据知识、技能的形成规律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应划分为认识、初步学习、熟练掌握、应用与创新四个层次。⑤下面以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的学习为例来说明。 2.1 认识层次 认识层次主要是增加感性知识,是为学习理论课服务的,它不强调培养操作技能。主要形式有参观、访问、见习、认识实习,一般应安排在相关课程学习之前。在课程开设之前的暑假期间,带领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的同学和全体专业教师到温县“四大怀药”gap种植基地、宛西制药的西峡山茱萸gap种植基地去参观、认识实习等。另外,让同学们在家乡进行道地药材的访问调查等也属于认识层次。 2.2 初步学习层次 这一层次主要是进行基本功训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示例来进行。在这一层次,学生还非常不熟练,只注意局部的工作而不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从最简单的内容入手,手把手地教,严格基本动作、基本要求的训练,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怀地黄的gap栽培技术的学习时,任课教师首先进行整个栽培技术的演示,把栽培中几个关键技术动作进行强调说明,连续讲解2-3遍,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模仿,比如怎样进行三锨两净土的操作,如何做高畦低垄等。通过这一层次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怀地黄gap栽培的基本操作要求,能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初步形成技能。 2.3 熟练掌握层次 这一层次,是学生逐步进行独立工作的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其熟练程度,传授经验,提高处理各种异常问题的能力上。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进行查漏补缺,设计各种各样的难度适中的训练任务或习题让学生去解决,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技能水平,形成技巧,能独立完成中等难度的任务。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怀地黄gap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分组让学生独立完成怀地黄的sop(标准操作规程)。在一个学生操作时,让别的同学对其进行指导,进行中,老师随时提问某一操作步骤的原理和关键技术,让学生们操作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2.4 应用与创新层次 这一层次,更主要的是强调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对怀地黄gap栽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都很熟练的基础上,重新带领学生去温县“四大怀药”gap种植基地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独立运用自己所学的gap栽培技术来处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当地老药农和农艺师的指导下,对栽培技术的掌握进一步升华,并且可以为基地出谋献策,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⑥ 3.1 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是校内培养学生业务技能的主要场所,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投入。本专业已经建立的专业实验室有: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实验室、药用植物学与药用植物生理基础实验室、药用真菌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等。实验室场地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各种实验设施投资近500万元,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自本专业开办以来,与众多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经建立的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有:焦作“四大怀药”种植基地面积50多公顷,中牟林场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30多公顷,黄河滩富景生态园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近10公顷,济源市黄楝树林场野生植物保护基地以及南阳宝天曼实习基地等;洛阳普莱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洛阳慧中兽药有限公司、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河南森隆兽药有限公司等多家全国知名中药企业。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集实验、实习、实训、实岗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实践教学基本占到专业教学50%左右,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室运转状态良好,基础实验开出率为100%,专业课实验开出率92.6%。我们有效、合理的利用实训基地资源,利用率达到了100%。 3.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归根到底依靠教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学需要,本着“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注重引进优秀专业人材,另一方面有计划性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同时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实施“以老带新”、“以优带差”的办法,抓好教学经验交流和检查监督,建设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从教师的年龄结构看,本专业3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8%,拥有硕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大多处于这一年龄段,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从学历结构上看,近两年引进的教师中全部具有博士或者硕士学位。与此同时,学校积极配合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特聘教授岗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以及校内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支高层次师资队伍。 4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成绩的评定 在实践教学学生成绩的评定中,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为了克服“一纸定终身”的弊病,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平时对学生的考察,采取期中多次不定时的测试,并对学生平时的出勤、纪律、实验操作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计入平时成绩;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践技能、综合训练等均有考核标准,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笔试、面试、操作等。考核内容包括本课程所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和原理,建立考试题库。教师让学生进行单人考核,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口试为辅。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效果显著。另外,实岗教学是本专业重点教学环节之一,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必须撰写实习报告,详细分析实习阶段的收获以及需要提高的知识点,针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添加剂畜牧业功能研究 摘要: 抗生素的使用一度推动了我国的畜牧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抗生素在畜牧业生产中被广泛禁用之后,中草药凭借着天然、无污染、药用价值以及营养调理的作用代替了抗生素被广泛应用在畜牧业生产中。本文对中草药添加剂的功能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 中草药;添加剂;功能;研究方向 抗生素曾经对畜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是抗生素无限制地滥用,造成了动物体内的抗生素残留,对于人体的危害极大。所以对于畜牧业来说,需要寻找一种对于人体健康威胁比较小,但是同时又拥有抗生素的作用的畜牧饲料添加剂。中草药添加剂是如今广受欢迎的饲料添加剂,中草药添加剂具有促进畜禽生长以及保健的功能,而且有毒副作用小、无耐药性、无残留、无污染等优势。 1中草药添加剂的功能 免疫功能。现代的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很多的中草药中都含有多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蒽类等,这些物质在动物的机体内能够调节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促进动物机体的免疫器官发育和细胞免疫反应。多糖是中草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芪多糖能够有效地促进血液中白细胞以及单核白细胞的数量得到显著的增加,使得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吞噬指数明显的上升,有效地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板蓝根多糖中可以明显提高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挥发油在养殖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比如说大蒜中的挥发油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能够提高血清中的溶菌酶含量和一些酶的活性。营养功能。在中草药当中含有糖类、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所以中草药的营养比较大,例如在韭菜籽中含有粗脂肪、粗蛋白、铜、锌、半胱氨酸、蛋氨酸等物质;山楂中的谷氨酸、精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也是非常高的;黄芪中含有蔗糖、黄芪多糖、胆碱、叶酸、葡萄糖醛酸以及锌、硒、铜等多种微量元素;万寿菊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以及黄叶素。抗菌功能。根据实验显示,中草药对于比较常见的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一般来说具有抗菌功能的中草药有蒲公英、金银花、大蒜、艾叶、连翘、黄芪、野菊花、姜、芦荟等。黄连的主要成分就是黄连素,有着广谱抗菌的作用,低浓度时可以抑制细菌,高浓度时就可以消灭细菌。大青叶挥发油也有着一定的抑菌作用。抗应激功能。目前,在防治畜禽应激综合征的研究中发现,如果在喂养中加入一些中草药如人参、延胡等可以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调节济源作用;黄芪等中草药可以对机体进行调节,可以起到抗应激作用。 2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方向 中草药的资源虽然说很丰富,但是目前来说,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仍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现在用于饲料添加中的中草药数量不多。中国的中草药数量千千万,还有很多种类处于待开发的地位。由于每一味中草药的作用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根据中兽医学理论,充分地发挥每一味中草药的作用,将每一味中草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开发复合型中草药添加剂,以增强中草药的效果。中西药结合。中草药和化学合成药物各有各的特点,中西药结合就是将中草药和化学合成药进行复配,按照需要可以以中草药为主,化学药物为辅;也可以以化学合成药为主,中草药为辅,相辅相成,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说,虽然抗生素以及化学合成药的弊端日益地显露出来,但是我们不可以否认的就是一些西药对于畜禽疾病的确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日后的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方向就是要寻找中草药与化学合成药之间的结合规律,取长补短,以求得达到更好的效果。结合现代医学。加强现代医学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在生产中的应用,这样能够加快中草药添加剂的现代化。在对中草药研究的同时,结合现代医药学、营养学和免疫学的方法,从多种方面进行探讨,以达到目的。这种现代医学就包括超滤法、大孔树脂吸附法等在原料药品的鉴定以及中草药的应用等等。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动物体内药物残留不断增加,再加上人们现在对于自身健康也是越来越关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不断地提高,所以作为绿色无污染无残留的中草药添加剂为畜禽产品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将来的日子里,化学合成添加剂的使用会逐渐的减少,绿色的中草药添加剂也势必会取代化学合成剂。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不断发展,饲料添加剂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饲料添加剂的市场中中草药添加剂凭借着其自身的毒副作用小、无耐药性、无残留、无污染的特点脱颖而出,势必会逐步地取代化学合成添加剂。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对绿色产品的要求也提高,所以中草药添加剂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另外我国的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在中草药应用方面得天独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的中草药添加剂技术,加速对中草药添加剂的现代化发展,大力支持创建具有特色的中草药添加剂的品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田 单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系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养生茶市场营销论文 一、文献综述 中草药养生茶是指以草药为原料,通过特有的配方及工艺加工制作,在饮用过程中,除了满足解渴的需要及为人体补充必须的水分外,还能同时提供相应的营养物质,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是一种保健饮品。与传统以茶叶为基料的保健茶不同,中草药养生茶的制作材料多数是国家规定的即为食品又为药品的草药,其中成份并不含茶,仅因口感及冲泡、饮用方式等方面的类同,而借用“茶”的名称,是非茶之茶。中草药养生茶正是一种融合了这两种传统文化的保健养生产品,极具文化底蕴。该产品既解决了传统中草药因口感、味道不易被大众接受的问题,又不必熬煮,冲泡即可饮用,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同时,相比传统茶类多出了保健养生,调理身体机能等诸多好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我国近20-30年来,在茶学、医学、药学、卫生、食品以及轻工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实了茶叶与中草药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很有成效,尤其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茶叶和中草药的营养成份和药效成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开发养生保健茶提供了理论依据。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二、中草药养生茶市场及内外部环境分析 1.STP战略分析。 1.1市场细分。 1.1.1定义市场范围。 中草药养生茶是一种以养生为主要功能的保健茶,属于保健饮品。在使用形式、口感味道等方面拥有部分茶的属性。而功效与目前市场上比较火热的功能饮料也有某些近似之处。除了通过推广自身品牌等方式在保健品、保健饮品市场中培养自身消费群体外,同时还可以从茶、功能饮料等类似市场争取部分消费者,来扩大市场占有率。 1.1.2潜在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调查,86.2%的被调查者都购买或使用过各类保健品,但却仅有21.5%的被调查者购买或使用过中草药养生茶;整体来说,中草药养生茶在消费群体中的认知度是比较低的。但同时,75.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尝试并接受新的保健品类型,因此中草药养生茶是具有较多潜在客户可供开发的。 1.1.3划分不同需求的子市场。 通过对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分析,潜在市场大致可划分为:亚健康人群、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孝敬父母长辈的年轻人、送礼者、体力脑力消耗较大者、希望防病健体者这六个子市场。这六个子市场相互之间又存在有相同的消费人群,根据共同的市场人群,可将它们进行合并,最终形成中老年人、青年人及送礼者、身体不适者这三个可供选择的细分市场。 1.2目标市场分析。 中老年人: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发能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加注重对身体的保养,这类消费群体对于他们自身与家人在保健养生方面的意识是非常强的。而中草药养生茶的主要功效就是保健养生,与这类消费者的需求非常契合。因此,中草药养生茶要切入该目标市场相对是比较容易的。青年人及送礼者:中国目前有着巨大的礼品市场,保健养生产品也在近些年逐渐成为礼品市场中的主流产品。但这部分消费者在产品选择上有着较强的随意性,切入该目标市场需要较大的营销投入。虽然切入市场有一定的难度,该市场的利润也相对比较大,具有很可观的市场价值。身体不适者:由于目前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从而导致了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疲于应酬等现象变得非常普遍,这使得亚健康人群的比例不断提高。因此,开发亚健康消费市场也是目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而同样因为快速的生活节奏与繁重的工作,这类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普遍偏低,更多的是在身体出现各类疾病等状况时选择能即刻见效的药品,对于日常能量的补充也更倾向于在使用方面比较快捷的机能饮料或是营养药物。虽然中草药养生茶的功效比较适合于这一目标市场的消费人群,但其细水长流型的长期保养理念却较难得到认同。 1.3市场定位。 经过上面对三个目标市场的分析,中老年市场是目前最适合中草药养生茶发展的首要市场。产品与需求的契合度高,使用方面也适合现在中老年人的生活节奏,可以较快的取得该市场消费群体的接受与认可;切入市场难度低也可以相应降低产品在初期发展推广的投入。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中老年人在选择产品时最为看重是产品的功效,同时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理念。因此,针对该市场的产品应该将重点放在优秀的品质及大众化的价格方面,不宜定价过高,可以通过简化重要性不高的外包装等方面来降低成本,从而扩大价格浮动空间,给出较低的定价。 2.内外部环境分析。 该部分将会选取一款笔者比较熟悉的中草药养生茶产品为例,结合该产品所处的河南市场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以求能够做到见微知著,由区域市场的一款产品引申出对整个产业各个市场的认知与分析。 2.1内部因素。 对产品拥有的优势(Strength)及劣势(Weakness)进行的分析属于产品的内部条件分析,通过该分析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对自身优势进行精进加以巩固,对自身劣势努力改善争取扭转。 2.1.1优势(Strength)。 (1)成本优势。本产品所具有的一系列功效源自于对各种中草药药性的调和以及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传统工艺,其价值在于配方与制作,原材料则大部分都是极为普通常见的中草药。虽然近年来各类中草药价格涨幅巨大,但相对其他一些采用稀少名贵原材料的保健养生类产品,在成本方面依然具有不小优势。正是因为成本方面的优势,使产品的价格有着比较大的可调整空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将成为一大优势。 (2)管理优势。本产品为独家专利产品,可以方便的一手掌握生产方面的控制权与销售方面的决策权,这样在面对一些决策时可以做到迅速果断,避免了一些处于大企业当中的知名品牌产品在决策方面复杂的流程,更加的及时灵活,可以更好的把握住机遇。 2.1.2劣势(Weakness)。 (1)大批量生产经验不足。 由于该产品自配方改良、完善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进行过大批量的生产销售,在这方面经验严重缺乏。一旦拓展、扩大市场,在需要大量生产时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同时极可能因生产量过大导致生产工艺环节无法精细,从而对产品的功效、口感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目前产品在选料方面因不存在生产压力,还较为从容,当需要大量生产时,原材料的储备及供应很可能遭受冲击。同时由于某些天然原料本身的稀缺性,为了支撑大批量生产的需要,必然要选择改为使用可以量产的人工培育种植原料,这样以来,就将会有产品品质下降的可能性出现。 (2)缺少成熟的运营团队。 同样是因为本产品没有过大批量生产销售,此前一直以研发改良方面为主,并不具备一支成熟效率的生产营销团,想要取得好的发展,必然要扩大自身规模,而一旦扩大规模就需要临时组织起一支队伍来进行相应的工作,这样肯定会出现因临时组建而缺少磨合,以及对该产品该市场领域方面认识及理解不足等状况。 (3)生产方面管理难度大。 由于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该类产品的核心价值大多都在于原材料的调配及制作工艺这两个方面。想要在不影响产品质量、产量并且保证产品完整性的情况下,又能同时兼顾对产品配方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保护,这对管理者来说,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无品牌知名度。 从消费者行为洞察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得知,消费者对于不了解品牌产品往往都会持观望态度,很难会轻易尝试购买。这就使新品牌产品或不知名品牌产品会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因品牌知名度不高很难有好的销量,另一方面又会因为销量的问题造成资金流动困难。 2.2外部环境。对产品在市场中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与存在的威胁(Threats)进行的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通过分析能够使产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把握机遇规避风险,为产品快速、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2.2.1机会(Opportunity)。 (1)环境优势。 本产品产自登封,坐拥嵩山、少林寺等世界级文化遗产,产品的主要用料为嵩山千年古槐槐实及多种天然野生中草药,身为同是传统文化结晶的中草药类及茶类的结合产品,在环境及文化上占有先天的优势。在产品的品牌塑造及推广方面,可以有效的借助少林寺的文化历史及五岳嵩山作为天地之中的特有环境,将本产品打造为一款有着文化色彩历史底蕴的养生保健品,在某些顾客群体中容易获得较高的认同感。 (2)政策支持。 目前,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比较稳定,国际关系也很良好,社会保持这健康的发展,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局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这一环境下,养生保健行业的发展得到了很多相关政策的支持。尤其是近几年来,亚健康的普遍化,导致了人们的体质和免疫力等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这在社会上很受重视。而中草药养生茶这种由纯天然绿色中草药制成的养生保健产品,能够为人体提供长期性的保养,可以很好的改善亚健康提高免疫力。 (3)健康消费的潮流。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以及人们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渴望,养生保健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已逐步成为了朝阳产业,市场得增长非常迅速。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在养生保健品方面的销售额增长了36倍,日本也有着32倍的增长。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基本小康,中国养生保健品也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市场。 (4)经济环境良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稳定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消费需求也更加的旺盛。这样的整体经济环境,给企业的投资、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消费的需求与健康的需求,为养生保健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5)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必须通过人工进行的传统加工工艺也正逐步可以由机器替代,这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并节约了人工的投入。同时,世界范围内对生命科学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已达到高峰,这为养生保健产品提供了未来在新品开发与技术更新等方面的动力与支持。 2.2.2威胁(Threats) (1)消费需求多样化难以满足。 由于养生保健品市场的持续火热,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产品层出不穷,这就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选择也不断增多。各种产品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令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消费需求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产品类型较多、品牌知名度较高、品质较容易获取信任的知名企业大品牌产品,就更容易迎合顾客的需求,这类产品也就自然成为了消费者购买时的首选。 (2)原材料受自然状况限制。 中草药养生茶的原材料以绿色天然中草药为主,而气候、天气等自然状况对于中草药材的种植有着很大的影响。虽说国内中草药材市场除了少数的某些药材外在供应方面并不吃紧,但如果出现突发的气候异变是特殊天气,还是有很大可能会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或是价格暴涨的情况。而出于资金正常流动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生产企业通常都不会大量存储原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草药养生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威胁。 (3)竞争对手的威胁。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现在中草药养生茶的发展道路上,以王老吉等为主的功能饮品、凉茶饮料是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而这些产品虽然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巨额资金的投入使其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一大批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从市场基础、口碑与消费者信任度等多方面,中草药养生茶都处于不利地位,选择了中老年消费群体作为首要目标市场,虽说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开与这类以青少年消费者为主产品的正面竞争,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考虑,日后来自这些产品的竞争与挑战是无法避免的。 (4)市场开发难度大。 因过去其他保健茶产品在市场中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消费者对保健茶的整体印象始终不佳,中草药养生茶想要通过重塑产业形象来改变消费者心中固有的看法,逐渐消除负面信息带来的影响本就有着很大的难度,大多数消费者又早已被其他大型企业的知名保健产品占据。 三、结果分析 1.中草药养生茶市场营销策略。 通过上文对中草药养生茶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产品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潜在的机会与面临的威胁。同时,也在对中草药养生茶进行市场调查并分析归纳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为中草药养生茶进行了市场细分并定位出了目标市场。接下来,本章将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产品实际情况与中草药养生茶的目标市场定位,运用4P营销理论,依据SWOT的分析结果及市场调查数据,重点针对上文确定的目标市场,定制出切实可行的中草药养生茶市场营销策略。 2.产品策略。 2.1品质保障策略。 在品质保证方面中草药养生茶产业应坚持以质量管理体系先行为原则,以先进设备为基础,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环环紧扣,从根本上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最终使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件产品都具有良好的品质保证。 2.2包装策略。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产品包装在消费者购买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中也占到了21.6%的比重。因此,对于产品的外包装应紧密结合产品主要特征。使产品的有点以及差异化等可以通过外包装完美的展现出来。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选择符合该市场消费群体的包装档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同时也给了不同的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2.3导入策略。 从消费者购买理论与消费者需求理论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的需求总是随着所支配收入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改变。同时,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对产品结构进行完善,才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产品导入上,过早或是过晚进入市场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每一款产品都有着最佳的进入市场时机。对生产企业来说,能够使产品在竞争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不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新产品才是最关键的。 3.价格策略。 3.1标市场顾客成本分析。 在定位目标市场是,中草药养生茶选择了中老年市场作为首要的目标市场,该目标市场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由于这一目标市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有着较多的空闲时间,因此,会非常谨慎的进行产品选择,是很典型理性消费人群。这些消费者会根据自己对产品价值的认知和自身能够承受的经济能力非常理性的考虑是否进行购买。最容易获得这一消费群体青睐的永远是具有高性价比的物美价廉产品。 3.2顾客成本为基础的价格定位。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层收入的消费人群在保健品的消费群体中占很大一部分,加上定位以中老年市场为首要目标市场,这就意味着中草药养生茶应定位成中档保健品较为合适,定价应在适中的基础上相对偏低。而且作为长期保养型的养生产品,日消费需要让绝大多数消费者可以接受,持续型消费才是获取利润的关键。 4.渠道策略。 4.1渠道建设。 随着渠道市场发展迅速,渠道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的加剧,不管是直接渠道建设还是间接渠道建设,渠道建设也变得不是那么的容易。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渠道建设的困难,精细化分工就显得特别重要,市场上便出现了第三方公司,专门做渠道建设的服务性机构,企业可以把渠道建设的全部事情交给这样的机构,第三方外包公司是营销渠道目前的发展趋势之一。 4.2渠道模式定位。 通过上述对营销渠道趋势的分析,结合中草药养生茶自身情况,对多种可选渠道模式的权衡,迎合发展趋势的渠道一体化应该是目前中草药生茶产业在营销渠道方面最佳的选择。 4.3专业顾问型销售渠道。 近几年来,在医药市场中出现了一种很流行的销售渠道,针对各种长期病症、慢性病之类的康复机构,专业顾问型的销售渠道正是这样一种形态,影响很不错,而且通过前期对市场进行的调查结果来看,消费者在产品的宣传推广方面,对医生、专家推荐的信赖度是最高的,作为具有相应功能的养生品保健品行业,这种渠道模式是很值得借鉴的。 5.促销策略。 5.1广告策略。 根据市场调查数据的结果显示,保健品及相关产品的消费群体对目前几种主流媒体上广告宣传的接受及信任程度并不高。因此,在传统的主流媒体之外,应该更多的去开发出一些其他的广告平台,这样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传统的媒体之一的电台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对于产品的主要目标顾客群体来说,电台在中老年消费者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5.2网络传播。 传统媒体的广告传播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传播效应的滞后性,这就导致在实际的销售促进中会出现时间差,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再加上,即使在传统媒体中投入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也只是单纯的能够提高品牌知名度而已,无法很好的展示出品牌的内涵。因此,在传统媒体上展开广告投放的同时,更需要的是通过某种特定形式的活动,来使顾客能够直接感受品牌的内涵,从而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 四、研究结论 随这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养生保健意识的持续增强,养生保健品的市场空间会继续扩大下去。同时,社会环境的稳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了中草药养生茶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而同样,由于市场空间的增大,各类养生保健品也会随着一拥而入,这就会导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就成为了提高竞争力的保障。希望此次研究能够为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现状的改善提供指导,为其它的相同或相似类型产品,在市场营销方面提供参考。 作者:崔栋蛟 单位:博仁大学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质量管理研究 1中草药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漏洞 长期以来,中药材作为农产品进行种植和流通,原料药材来源混乱,直接影响中草药(包括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而且多数饮片生产企业的原料药材并非专业基地生产,而是从市场购买,购买标准极为初级、随意,这样造成产地不明,采收时间不详,甚至基源混乱。这给制假售假行为提供了存在的可能,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曾对此表示,这是影响我国中药产业健康的一颗毒瘤,亟待从国家层面对中药材流通进行疏堵。在中药材流通环节,由于缺乏现代化的药材库存条件,很多药材都存放在药农家中和临时仓库,因不具备仓储保管条件而严重影响中药材质量,加之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掺杂使假层出不穷。由于缺乏系统性组织与管理,造成药材结构性供求失衡频繁出现,再加上人为炒作,致使药材市场紊乱。尤其是流通标准的缺乏,一些不法商贩把手中的药材经过再加工,熏染上色、加入别的东西或找一些近似物替代真正的药材。比如目前药材打磺现象泛滥,国家虽然严令禁止,但不少不法商贩为防虫,防霉,延长保存期,追求更多利益,铤而走险,已极大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2缺乏中草药炮制规范,严重影响其质量 中草药质量不只与产地、保存环境等生产条件有关,还与炮制方法密切相关。中草药经加热、水浸或用酒、醋、药汁等辅料炮制处理后,使某些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降低或消除,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易于中毒,需炮制后用;还直接改变某些药物的药性及疗效,如地黄生用凉血,若制成熟地黄则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所以,中草药炮制工艺会对药物质量、药性与疗效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现在中草药炮制存在很多的问题,各地的炮制方法差异很大,缺乏全国统一的炮制标准,不便于药监部门对中草药的质量监管,加之,人员流动性增大,跨地区用药的几率增大,个别饮片经不同炮制方法处理,却用于同一处方中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不利于老百姓用药安全。 3缺乏科学的中草药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传统的中草药质量优劣多靠外观分辨,如形状、大小、色泽等,缺乏科学依据。以根茎类药材加工的饮片为例,传统认为同类原料药材,在炮制成饮片后,按照传统的外观分类方法应以片大为优,但研究表明,许多现代评价标准中应用的“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分步却主要在侧根和表皮,其结果是片形小的饮片“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于片形大的饮片,另一方面,在中药材资源发展变化的这种特殊情况下,许多采用异地人工栽培药材加工成的饮片在外形上要“优于”用道地药材生产的的饮片,而有效成分含量却大大低于道地药材饮片。因此,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已经逐渐失去对饮片质量评价的准确性,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分级方法区分中草药的优劣,需要进一步充实客观的、科学的现代质量评价内容,使二者有机的结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3点建议:1加快将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药质量分级管理的工作中,为中药质量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在充分尊重和继承传统中草药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充实现代科学内容,研究制定出中草药质量分级评价的标准。2借鉴化学药品及中成药的管理方法,规范原料药材生产基地,建立中草药注册标准,逐步实行条码身份证识别,建立市场流通标准,让老百姓更容易分辨中草药的质量,真正拥有选择权。3建立中草药市场流通标准,炮制规范及质量分级标准,都需要在充分继承传统中草药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研究,这就要求研究团队既要有丰富的传统经验,又要熟悉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原子吸收等现代化分析仪器和研究思路。注重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建立高水平、大规模、人才聚集的中医药技术研究中心,才能推进中草药质量管理工作。解决中草药质量分级管理及价格管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科学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国家药品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我们要清楚解决这一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也要正视所面临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做好本职工作,并积极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推进中草药质量分级管理。(本文来自于《内蒙古中医药》杂志。《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武清香单位:祁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中草药论文:简论中草药种植规划 退耕还林是开发西部的决策之一,要落到实处,有许多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要做,其中发展经济使农民手中有钱花,才能保证决策的实施。因为生活在西部的广大农民,大多未能脱贫,既是脱了贫的农民,如无经济的后续发展,也难保决策计划的落实。西部大多数农民不是想象中的富裕。科学技术给农民带来了粮食的稳定收成,但贫困依然是围困群众的毒蛇猛兽,他们的衣、食、住、行仍然要“靠山吃山”。近些年来由于对“山”的依靠和索取,缺少计划性,盲目性膨,资源枯竭的危险一天天的向人们逼近,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将是猛烈的,不知不觉的。如何保护环境,使退耕还林的伟大决策成为千家万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壮大道,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大事。 从五马创办药物种植场的38年实践中,充分证明了中草药的种植是环境保护和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也是自然资源良性循环的最好形式。 一、引进中草药种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憗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第一次用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生物的适应性,以及在外部条件影响下野生动植物发生变异,经人类长期局部无意识和有计划的选择,使变异逐惭积累加强而成为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通过同一途径又可获得它们的新品种。 达尔文的发现正确地揭示了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也证明了中草药人工栽培的可能性。 黄连是一种名贵短缺的中药材。原产地在四川省石柱,那里是冬暖春早,日照较少的气候使黄连养成了喜冷怕热的习性。而五马药场却是冬寒春迟,但是由于山高林远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域特点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样。黄连生长有它相对适应的一面喜冷凉并非越冷越好,怕酷热也不是一点光照也不需。药场经过对比考察研究和分析选择了半山向阳,50度的沙质土壤,采用了搭棚遮荫办法,照应黄连喜冷凉怕酷热的习性。又根据黄连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要,幼年期娇嫩怕热就减少光照增大阴度,中年期期枝叶繁茂,根茎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就疏棚增大光照到70-80度之间。又依据每年的四季变化及时调节光度,保证了黄连生长的良好态势。在黄连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它的根部不断往地面上延伸,而药用的主要部分是根,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护根并促进其茁壮,便是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为此通过实践探索出往根部培土的一般规律,从生长的第三年起培土5分,第四年培土8分,第五年培土1寸。一至二年培土根会长的又细又长。如遇大雨冲涮根部,雨停后就要及时培土。 黄连试栽成功,可是一亩黄连要毁三亩林搭棚遮荫的现实很使人耽心。我们联想到杜仲也是一种名贵紧缺药材,它的生长特性是春未夏初枝叶繁茂,恰好和黄连大量需要遮荫相吻合,在杜仲荫下间种黄连,以杜仲林代替搭棚试验成功获198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提高黄连产量和质量为药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我们从“砍倒老树发新枝,生长更快”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进行了大胆实验,将4-5年的黄连采收80%的根株为商品,对保留的20%的根系切除毛根,再培上腐殖土,促使它迅速分蘖,把这种方法命为“黄连疏根续连法”,使亩产达到1207斤比原产地的亩产高出4倍以上,又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引进黄连在五马药场落户繁衍,并逐年向邻近的省、市、县、村、社推广,提供给他们一万余公斤药籽,800多万株药苗,培训技术人员500多名,答复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群众咨询来信600余封。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并使陇南地区成为全国三大黄连生产基地之一。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创造出或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引种外地中药村完全是可能的。药场又引进种植了西洋人参、西红花、洋地黄、浙贝母、山茱萸等54种。不仅栽培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比原产地有所提高。 外地名贵药材引进种植成功,更验证了生物和适应性及其规律。西部广袤地区的农村有着药物生长的良好植被、土壤、气候等条件,大力推广和种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由于引进的名贵中药材市场价格看好,呈逐年上涨趋势,繁荣市场 经济。广大农户最易接受和形成共识,确实是农户致富的门路。 二、野生中草药变家植的广阔前景及紧迫性 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发展缓慢,经济滞后,生产条件简陋,广大民受传统影响,“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外商对本地野生资源无计划,盲目地收购。诱使百姓,“杀鸡取蛋”式的采挖,致使中草药资源和其他绿色资源濒临灭绝的厄运。因此大力开展野生中草药的人工种植不仅仅是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门路,更为长远的是,关系着千秋大业挽救濒临物种,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还地球本来面目。 野生中草药变家种前景十分广阔,五马药物截止目前,已成功种植野生中药材150多种。 象天麻这种名贵中药材。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天生神麻”“天麻会走种下没有”。药场从1969年春天开始试种,连续三年都未成功。后来我们对于天麻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千家万户向群众请教,总结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住民间说的“青树底卧天麻”即砍了青树的树桩旁边易生天麻的蛛丝马迹。于1971年7月试种成功,成活率达20%。正在这个时候日本科学家揭示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对药场的实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1975年获得大面积的天麻无性繁殖成功。平均亩产比野生天麻增产5倍以上有的高达20倍左右。从实验失败到稳产高产共经历了七年之久。时间是漫长的,工作是艰苦的,探索的足迹是沉重的。但也证明了一条真理,只要不怕失败,勇于奋斗和努力规律是可以发现和掌握的。随即向周围省、市、县、乡、社推广,包括技术转让,一时出现了种天麻热,因种天麻成了专业户,万元户者比比皆是,但又出现了新问题,天麻退化,块茎形状变细长。我们又看到这样一情景,天麻在地面上有茎、花、果实。有了果实就一定会进行有性繁殖,于是我们在蜜环菌上进行接种天麻果实的实验,果然成功。这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有效地防止了天麻退化,保证了天麻种植的质量。1982年12月4日的《甘肃日报》上披露了这一消息。 猪苓也是一种奇缺的名贵中药材。其功能为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经中外医药专家的研究测定还有防癌、抗癌之作用。猪苓的生长也有神密难测的特点,从盘古开天到今是靠天然野生供给。因为它也和天麻一样深睡地下,地面不露踪迹采药者全凭经验寻找。药场从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关系中得到启发,把蜜环菌和猪苓栽培在一起,经过多次实验,选择不同的地理条件,又取得猪苓人工种殖的有性繁殖的成功,每窑的产量高过野生的20倍以上获省科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本地野生的钮子七、竹节参、羽叶三七均有滋补强壮、散淤止痛,止血之功效,它们的总皂甙都比西洋参、人参高的多,据崔德先生著《西洋参专辑》记载:西洋参的总皂甙为7.06%,人参为4-7%而三七则为10,9%,钮子七9.62%。竹节参13.66%。这三种药材。我场均以野生家种成功。如果能开发利用将会发挥更大的医药效应。因为这三种药材种植起来比起西洋参、人参来要容易的多。那么其他草木或木本药材种植更易家种成功。 综上所棕在西部贫困山区广泛开展中草药种植是农业走向市场,农民脱贫的理想项目,应大力倡导,建议列为西部开发和实施十五计划的项目之一。最近甘肃省省长宋照肃在讲话中把发展中草药的研究和种植作为甘肃开发的三大计划之三,是颇有见地的,是结合西部农村实际的。 三、开展中草药种植与环保之间关系 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首先为退耕还林的大政方针带来新的希望。树木和草同生于大地之上,中药材就是树和草中的绝大部分,所以发展中药材实际上也就是退耕还林,保护环境还大自然本来面貌。况且林和草有互补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药场所创造的杜仲树荫下间作黄连就是一例,黄连在杜仲下生长五年后采收,这时的杜仲已长成直径为5寸的高大乔木,继续生长在适当的时机再收药用部分。 根据我们对药场周围,幅射五十公里的山山岭岭的调查勘探,发现林下间作药材的潜力很大的,如野生茯苓就生长在松树林下,灵芝草就生长在青树下等,种药可以使广大农民脱贫,从全国范围来讲,粮食生产已基本过关,市场粮价呈下降趋势,靠粮出售增加收入已相当困难,有计划地带领他们通过种植中草药为他们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性。这种计划如果能实施将可能性变成增收的可靠的保证。农民手中有了足够数量的钱,退耕还林和环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计划,花费巨额资金埋设地下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从青海经甘肃到四川是解决能源,保证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的实施。对于西部地区广大农民来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谁都要吃饭穿衣,饭要用燃料煮熟,在用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只有靠砍柴伐树、铲草解决,有了钱才有可能购买天然气,住房也是同理。家家户户都去这样做,退耕还林也难保证青山常在。自然环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若要良性循环,就要构成这样的模式:发展中草药种植解决农民用钱问题,保证退耕还林战略计划落实,环境保护自然永续发展,反回来产生中草药效应,在广大群众中转变传统意识为“靠山养山”形成青山常存,绿水长流的美丽环境和鸟语花香的四季风光。 从市场经济的观点看,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粮、油籽、棉。那么第二需要莫过于医药了,而中草药在医药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引起全世界人们的观注和青睐。将会在世界医药市场上独占鳌头。朱总理在访泰国时签订了发展中药的协议书,可见其重要意义。 根据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草药大辞典》的统计被编入的植物药4773味。这数字并不能囊括所有的中草药,已经是个很宠大的数目了,可见我国的中草药资源的丰厚繁多。加上传统的中医学。中药学和针炙、气功,成为世界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无论生产、市场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如能纳入国家的十五计划。形成中草药生产、加工成产品(办工厂)有人专门组织管理,销售,指导科研一条龙。绿化了荒坡、荒山,还愁什么退耕还林不能实现,环境保护得不到治理呢? 可悲可怕的是中草药也是和其他环境资源遭受污染破坏一样,而面临灭顶之灾。一是中草药市场非常混乱,从收购、采挖都是采取一次性灭绝的掠夺方式,假定某种中药材市场紧俏,该药材几乎就要灭绝,其中繁殖旺盛者要恢复至少得十年。生命力相对脆弱者就此终止生命,永远从地球中消失。将来仅存在于文献记载中。如金钗石斛,又名金耳环(土名)有滋阴养胃清热生津之功能。60年代外地客商进入产区连根采挖,再加之森林采伐了原始生态,以后再没发现。娑罗子别名索罗果,高大乔木树龄可达千年以上树形、花、叶都具有观赏价值。果实入药有甘、温、理气止痛之功用。60年代陇南年产量80_100吨,而在1999年,总产量下降到1000斤左右,由于价格高出核桃10多倍,采摘的人们往往伐倒大树而得果实,面临灭绝危险。再如珠儿参,养阴清火生津功能胜过西洋参,而因无人研究培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还有多种不再一一赘述。挽救濒临中药材只有发展人工家植,在西部贫困山区欲采用高科技手段,时机还不成熟。 关于保护国家珍稀动物,国家早已采取了保护措施,对于珍稀木本植物也有相应的若干规定,而对于草本类就很少提及了,自然不包括濒临灭绝的中草药及中草药资源。笔者认为这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事。中草药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病了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去。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中草药牙膏驻颜养生的各种面友、各种香皂、化妆品等,人们对于中草药的认识和不断发现也是无穷无尽的,可以说每一味中草药就是一座绿色工厂所生产的人们需要的各种产品,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是人为的任何企业所不能替代的。(二)是缺乏管理和研究,现有的药场属于国家办的尚少,集体办的大部分都因人员更换而倒闭,原有种植成功的药材几乎被采尽挖绝,中草药的种植也并非人们想象那么容易,从我们实验中如羌活、桃儿七、天麻的有性繁育等都有种籽发芽,接种困难等问题,需要研究的课题实在太多,也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处理探究。对于中药市场的管理也只能在大量栽种有了足够数量的药源之后,自然就纳入合乎良性发展的渠道。种药的群众也会由自发行动渐进为自觉行动,(三)是药场的工作人员的地位、待遇、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如五马药场38年无人过问,一旦有了高效益:每年纯收入在60多万元之后,有人开始害红眼病了,千方百计挤走原工作人员,换上新手之后毁灭性掏尽挖绝。现在的药场不过是一片荒山秃岭,使实验中断,科研成果化为泡影。 如何开展中草药种植,就我们药场38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可供参考。(一)转变观念承认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宇宙规律:中药市场的混乱,农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民,大多数还处在贫困状态之中,这是客观存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要立足于实地,这就需要进行卓有成效的论证与考察。这些地方形成的虚报浮夸作风往往不可信。有了这样一个立足点回过头来看中草药的种植的伟大意义和价值的份量不在其他事业之下。农民的经济基础发生改变之后,环保意识自然增强,所产生的效应来促进环境保护。 (二)把中草药的种植和研究,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来看待,这是对十五计划相对而言,也许经过十五计划的具体实施之后,环境保护已经成了广大农民的共识只有另作他论了。 上文已用大量篇幅论述种植中草药对环保的作用和意义,其内涵不仅如此,在百姓中牢固的树立环保意识,仅仅依靠口头说教则远远不够。要使他们心灵震动,产生环保激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以后的发展他们是会尽力的,忠诚的,会产生创造性的奇迹的。如何创造基础条件,除了必要的资金投入之外,还要有人管理、组织、指导,同时科研工作也要相继跟上去,才能保证种植中草药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创新,保证质量。从我们38年的实践中深切领悟到,只有科研工作不断有新成果,新创造才能使中草药种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建立中草药种植和探索的科研机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种植和研究中草药必须有配套的科研机构。据我们所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的省市、自治区尚少。据2001年报刊分类目录中统计554种医药药学杂志中只有一种是中草药杂志。可见其薄弱程度,因此建议在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成立相应的中草药科研机构。从事药理、药学和攻关高难度的中草药栽培技术,如虫草、天麻的有性繁殖以及南药北调,东药西移,野生家植中的果实发芽难,生长缓慢等问题,还有一些亟待研究和发现可以利用的野生中药材。 (四)首先办好一批示范药场,作为带动和推广的基地,为周围群众提供药籽、苗、科研成果的推广,另一方面种植中草药创造市场价值,并把科研创新大力开展起来,为永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边种药边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办法,但是必须和中草药的科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和配合,一方面提供最为可靠的实践数据,另一方面溶入高科技成果,二都是互为补充,构成不断发展的框架,所产生的效应是十分可观的,永久性的。 (五)要有适当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保证启动。当然必须在决策者的心目中,要把此项事业当成系统工程看待,不能低估其作用,这是利国(环保)利民的大事。 (六)开展中草药种植,还必须创造销售环境,药生产出来必须成为商品才有经济效益,除了整顿中草药市场之外,还必须考虑就地消化的问题。如果千家万户都种植起来,一般市场的吞吐量是难以适应产地需要的。就需要开办加工,甚至生产成品的工厂即发展中药材工业。不仅解决了药材的销售,还能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安排下岗人员。 总之对于中草药的种植,有理论指导,引进和野生变家植都有可靠性,必要性;有经验可鉴,药场38年的种药实践;有技术指导;药场已为临近县市村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更为重要的是有国家开发西部的机遇。确实是一项富民、环保、退耕还林振兴贫困地区的经济,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如能列入十五发展计划,将为西部贫困山区的广大农民带来经济繁荣。永远摆脱贫穷落后,保持自然资源永不枯竭,还大地本来面目,造福千秋万代。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的意义研究论文 退耕还林是开发西部的决策之一,要落到实处,有许多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要做,其中发展经济使农民手中有钱花,才能保证决策的实施。因为生活在西部的广大农民,大多未能脱贫,既是脱了贫的农民,如无经济的后续发展,也难保决策计划的落实。西部大多数农民不是想象中的富裕。科学技术给农民带来了粮食的稳定收成,但贫困依然是围困群众的毒蛇猛兽,他们的衣、食、住、行仍然要“靠山吃山”。近些年来由于对“山”的依靠和索取,缺少计划性,盲目性膨,资源枯竭的危险一天天的向人们逼近,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将是猛烈的,不知不觉的。如何保护环境,使退耕还林的伟大决策成为千家万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壮大道,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大事。 从五马创办药物种植场的38年实践中,充分证明了中草药的种植是环境保护和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也是自然资源良性循环的最好形式。 一、引进中草药种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憗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第一次用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生物的适应性,以及在外部条件影响下野生动植物发生变异,经人类长期局部无意识和有计划的选择,使变异逐惭积累加强而成为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通过同一途径又可获得它们的新品种。 达尔文的发现正确地揭示了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也证明了中草药人工栽培的可能性。 黄连是一种名贵短缺的中药材。原产地在四川省石柱,那里是冬暖春早,日照较少的气候使黄连养成了喜冷怕热的习性。而五马药场却是冬寒春迟,但是由于山高林远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域特点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样。黄连生长有它相对适应的一面喜冷凉并非越冷越好,怕酷热也不是一点光照也不需。药场经过对比考察研究和分析选择了半山向阳,50度的沙质土壤,采用了搭棚遮荫办法,照应黄连喜冷凉怕酷热的习性。又根据黄连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要,幼年期娇嫩怕热就减少光照增大阴度,中年期期枝叶繁茂,根茎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就疏棚增大光照到70-80度之间。又依据每年的四季变化及时调节光度,保证了黄连生长的良好态势。在黄连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它的根部不断往地面上延伸,而药用的主要部分是根,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护根并促进其茁壮,便是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为此通过实践探索出往根部培土的一般规律,从生长的第三年起培土5分,第四年培土8分,第五年培土1寸。一至二年培土根会长的又细又长。如遇大雨冲涮根部,雨停后就要及时培土。 黄连试栽成功,可是一亩黄连要毁三亩林搭棚遮荫的现实很使人耽心。我们联想到杜仲也是一种名贵紧缺药材,它的生长特性是春未夏初枝叶繁茂,恰好和黄连大量需要遮荫相吻合,在杜仲荫下间种黄连,以杜仲林代替搭棚试验成功获198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提高黄连产量和质量为药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我们从“砍倒老树发新枝,生长更快”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进行了大胆实验,将4-5年的黄连采收80%的根株为商品,对保留的20%的根系切除毛根,再培上腐殖土,促使它迅速分蘖,把这种方法命为“黄连疏根续连法”,使亩产达到1207斤比原产地的亩产高出4倍以上,又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引进黄连在五马药场落户繁衍,并逐年向邻近的省、市、县、村、社推广,提供给他们一万余公斤药籽,800多万株药苗,培训技术人员500多名,答复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群众咨询来信600余封。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并使陇南地区成为全国三大黄连生产基地之一。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创造出或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引种外地中药村完全是可能的。药场又引进种植了西洋人参、西红花、洋地黄、浙贝母、山茱萸等54种。不仅栽培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比原产地有所提高。 外地名贵药材引进种植成功,更验证了生物和适应性及其规律。西部广袤地区的农村有着药物生长的良好植被、土壤、气候等条件,大力推广和种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由于引进的名贵中药材市场价格看好,呈逐年上涨趋势,繁荣市场 经济。广大农户最易接受和形成共识,确实是农户致富的门路。 二、野生中草药变家植的广阔前景及紧迫性 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发展缓慢,经济滞后,生产条件简陋,广大民受传统影响,“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外商对本地野生资源无计划,盲目地收购。诱使百姓,“杀鸡取蛋”式的采挖,致使中草药资源和其他绿色资源濒临灭绝的厄运。因此大力开展野生中草药的人工种植不仅仅是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门路,更为长远的是,关系着千秋大业挽救濒临物种,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还地球本来面目。 野生中草药变家种前景十分广阔,五马药物截止目前,已成功种植野生中药材150多种。 象天麻这种名贵中药材。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天生神麻”“天麻会走种下没有”。药场从1969年春天开始试种,连续三年都未成功。后来我们对于天麻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千家万户向群众请教,总结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住民间说的“青树底卧天麻”即砍了青树的树桩旁边易生天麻的蛛丝马迹。于1971年7月试种成功,成活率达20%。正在这个时候日本科学家揭示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对药场的实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1975年获得大面积的天麻无性繁殖成功。平均亩产比野生天麻增产5倍以上有的高达20倍左右。从实验失败到稳产高产共经历了七年之久。时间是漫长的,工作是艰苦的,探索的足迹是沉重的。但也证明了一条真理,只要不怕失败,勇于奋斗和努力规律是可以发现和掌握的。随即向周围省、市、县、乡、社推广,包括技术转让,一时出现了种天麻热,因种天麻成了专业户,万元户者比比皆是,但又出现了新问题,天麻退化,块茎形状变细长。我们又看到这样一情景,天麻在地面上有茎、花、果实。有了果实就一定会进行有性繁殖,于是我们在蜜环菌上进行接种天麻果实的实验,果然成功。这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有效地防止了天麻退化,保证了天麻种植的质量。1982年12月4日的《甘肃日报》上披露了这一消息。 猪苓也是一种奇缺的名贵中药材。其功能为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经中外医药专家的研究测定还有防癌、抗癌之作用。猪苓的生长也有神密难测的特点,从盘古开天到今是靠天然野生供给。因为它也和天 麻一样深睡地下,地面不露踪迹采药者全凭经验寻找。药场从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关系中得到启发,把蜜环菌和猪苓栽培在一起,经过多次实验,选择不同的地理条件,又取得猪苓人工种殖的有性繁殖的成功,每窑的产量高过野生的20倍以上获省科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本地野生的钮子七、竹节参、羽叶三七均有滋补强壮、散淤止痛,止血之功效,它们的总皂甙都比西洋参、人参高的多,据崔德先生著《西洋参专辑》记载:西洋参的总皂甙为7.06%,人参为4-7%而三七则为10,9%,钮子七9.62%。竹节参13.66%。这三种药材。我场均以野生家种成功。如果能开发利用将会发挥更大的医药效应。因为这三种药材种植起来比起西洋参、人参来要容易的多。那么其他草木或木本药材种植更易家种成功。 综上所棕在西部贫困山区广泛开展中草药种植是农业走向市场,农民脱贫的理想项目,应大力倡导,建议列为西部开发和实施十五计划的项目之一。最近甘肃省省长宋照肃在讲话中把发展中草药的研究和种植作为甘肃开发的三大计划之三,是颇有见地的,是结合西部农村实际的。超级秘书网 三、开展中草药种植与环保之间关系 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首先为退耕还林的大政方针带来新的希望。树木和草同生于大地之上,中药材就是树和草中的绝大部分,所以发展中药材实际上也就是退耕还林,保护环境还大自然本来面貌。况且林和草有互补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药场所创造的杜仲树荫下间作黄连就是一例,黄连在杜仲下生长五年后采收,这时的杜仲已长成直径为5寸的高大乔木,继续生长在适当的时机再收药用部分。 根据我们对药场周围,幅射五十公里的山山岭岭的调查勘探,发现林下间作药材的潜力很大的,如野生茯苓就生长在松树林下,灵芝草就生长在青树下等,种药可以使广大农民脱贫,从全国范围来讲,粮食生产已基本过关,市场粮价呈下降趋势,靠粮出售增加收入已相当困难,有计划地带领他们通过种植中草药为他们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性。这种计划如果能实施将可能性变成增收的可靠的保证。农民手中有了足够数量的钱,退耕还林和环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计划,花费巨额资金埋设地下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从青海经甘肃到四川是解决能源,保证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的实施。对于西部地区广大农民来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谁都要吃饭穿衣,饭要用燃料煮熟,在用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只有靠砍柴伐树、铲草解决,有了钱才有可能购买天然气,住房也是同理。家家户户都去这样做,退耕还林也难保证青山常在。自然环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若要良性循环,就要构成这样的模式:发展中草药种植解决农民用钱问题,保证退耕还林战略计划落实,环境保护自然永续发展,反回来产生中草药效应,在广大群众中转变传统意识为“靠山养山”形成青山常存,绿水长流的美丽环境和鸟语花香的四季风光。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抗真菌 【关键词】,抗真菌 关键词:中草药;抗真菌;回顾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西药抗真菌药物,均存在着疗效差、毒性大等缺点。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特别是从植物中寻找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公认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现了许多中药具有抗真菌作用,分离得到了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对这些成分的作用机理作出了初步研究,这些工作为开发抗真菌新药和中药用于临床抗真菌,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对1995年至2004年十年间,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十年间,有关中草药抗真菌试验研究中文文献约有96篇,对187味中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162味中草药具肯定的抗真菌作用。 1选择性弱(指对两种以上真菌有作用)、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有些中草药,表现出对多种真菌的强大抑制或杀灭作用。土槿皮、高良姜、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在较低浓度(1mg/ml)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肉豆蔻、肉桂、丁香、防己、桂枝、黄柏、急性子、萆解、知母、黄连、菖蒲,乙醇提取物1~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紫苑、徐长卿、藿香、黄芩、鹤虱、丹参[1]、川芎[2]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蛇床子、莪术、鹅不食草、地骨皮、补骨脂、威灵仙、木香乙醇提取物1~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夜交藤、生地榆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GL-7)的生长;诃子、白术、紫草、青木香、甘草、当归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辛、马齿苋、红花、海桐皮、茜草、蒿本、白芷、白藓皮、羌活、鱼腥草、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1]。5%羌活水提物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平均MIC为11.88%[3]。茵陈蒿、郁金、独活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啤酒酵母(GL-7)有强大抑制作用。姜黄、大黄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啤酒酵母(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1]。姜黄挥发油和姜黄水浸出液对13种常见致病真菌最低抑菌浓度为1.50~0.08%和2.50~0.16%[4]。大黄的抗真菌作用仅表现在抗皮肤癣菌方面,MIC较高(50~100mg/ml)[5],对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MIC为100.0、25.0mg/ml[6],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的MIC为250mg/ml[7]。东北刺人参挥发油对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等常见皮肤癣菌的MIC为0.06%~0.13%,MF(最低杀菌浓度)为0.13%~0.25%[8]。生姜乙醇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MIC为0.06%~0.13%,MFC为0.13%~0.25%[9]。五倍子乙醇提取物1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对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1]。苍术萃取浸出液对断发癣菌等10种不同真菌的MIC和MFC(50%药物浸出液乳剂体积/100ml)在1.0~4.0之间[10]。 2选择性强(指仅对一种真菌有作用)、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八角茴香乙醇提取物1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野菊花、忍冬藤、青蒿、芦荟、骨碎补、莱菔子、老鹳草、儿茶、胡黄连、木鳖子、小茴香、淫羊藿、紫苏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1]。青蒿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3],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有明显抑制作用(MIC:225mg/ml)[4];乌梅、透骨草、生侧柏、连翘、川槿皮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啤酒酵母(GL-7)生长[1]。 3选择性弱、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奇蒿氯仿提取物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的MIC分别为12.5、25mg/ml[11]。竹沥对新生隐球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MIC分别为26.9μg/ml,53.8μg/ml,26.9μg/ml[12]。槟榔、苏木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有强大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1]。七叶一枝花对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17mg/ml[6]。木通、麻黄、秦皮、扁蓄、赤芍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生长;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GL-7)生长[1]。秦皮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3],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的MIC为350mg/ml[8]。斑蝥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80mg/ml、5mg/ml、1mg/ml[13]。川椒乙醇提取物(100mg/ml)对白色念珠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00mg/ml、5mg/ml、1mg/ml[13]。大蒜乙醇提取物(100mg/ml)对白色念珠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00mg/ml、50mg/ml、4mg/ml[9]。土大黄、血竭、秦艽、苦参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有明显抑制作用[1]。山胡椒果水蒸气蒸馏部分对新型隐球菌等四种皮肤致病真菌的MIC为0.03~0.05ml/L,对黑曲霉等五种污染霉菌的MIC为1.0~1.5ml/L[14]。射干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3],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有抑制作用(MIC:350mg/ml)[7]。山苍子油对白念珠菌等5种标准菌株的MIC在14~76μg/ml之间[15]。龙血竭抗白色念珠菌等6种真菌的MIC50为0.17~5.00mg/ml[16]。银杏外种皮提取物能明显抑制13种实验真菌生长,浓度为5%时的抑制有效率为92.3%。1.5g银杏外种皮总提取物对真菌生长的抑菌抑制效果相当于0.5g克霉唑[17]。 4选择性强、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栀子对威克海姆原藻有强烈抑制作用[2]。吴茱萸、使君子、石榴皮、山楂、三七、漏芦、火麻仁、槐花、白芍、凤尾草、白芨、黄芪、忍冬藤、栝楼、虎杖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山豆根、干漆、马鞭草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啤酒酵母(GL-7)有明显抑制作用[1]。 5抗真菌作用微弱的中草药 天门冬、白头翁、厚朴、没药、射干、皂刺、何首乌、金银花、皂角、夏枯草、板蓝根、柴胡、荆芥、大风子、扁豆、苍耳子、决明子、五味子、败酱、大小蓟、桑叶、黑旱莲、车前草、穿心莲、益母草、半夏、半边莲、山栀子、青黛、升麻、浮萍、蚤休、辛夷、马兜铃、山慈茹、杭白菊、生艾叶、牛蒡子、秦皮、细雀梅藤,有微弱抗真菌作用[1,18]。 6抗真菌作用不确定的中草药 陈皮[1,19]、乌梅、龙胆草[1,2]、藿香[1,20]、黄精[1,5]5味中草药在不同的研究中表现出有或无抗真菌作用。 7无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大风子、蒲公英、川芎、地肤子、百部、半枝莲、牛膝、川楝子、生地、山茱萸、白果、杜仲、龙葵、川乌、仙鹤草、草乌头、椿白皮、牵牛子、附子、使君子无抗真菌作用。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187味中草药进行了抗真菌作用研究。其中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77味,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44味,抗真菌作用微弱的41味,抗真菌作用不确定的5味,无抗真菌作用的20味;中药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很少出现耐药,适合于长期及预防性应用的这些特点,使研究开发中药具有良好的前景。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建立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筛选标准,使研究更加统一和规范;发现更多、更好的抗真菌中草药;分离确认有效成分;进而对有效成分进行抗真菌机制研究;针对作用机制,设计选择性作用靶点和先导化合物,进行高通量筛选化合物,建立相关生物信息库,为合成新的抗真菌药物奠定基础。
计算机教学中虚拟机的应用:虚拟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日益加大,在实际教学中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计算机学科教育中,实践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更多的掌握实践和技术,但是面对我国目前计算机硬件设施不足,我们使用了虚拟机技术,构建虚拟平台,让学生体验感受真实环境,锻炼动手能力,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虚拟机技术;计算机教学;应用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环境,才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一批高素质应用人才。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最大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讲解如何对计算机进行系统维护实验.如磁盘分区、格式化、安装操作系统、系统备份与恢复等。由于这些实验属于对磁盘进行破坏性实验。教师担心损坏电脑硬件设备,花费大量维修费用,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采取课堂演示或以讲代练的方式进行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需要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如组建局域网、进行网络配置与管理、Telnet、FTP、IIS等各种网络服务的配置、远程访问和路由的设置等。这些实验需要几台甚至十几台计算机才能进实验,由于目前我国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学生只能学习理论知识,而不能进行实际的操作,造成了纸上谈兵,理论知识很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笨手笨脚,无法施展其学习到的理论。 二、虚拟机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虚拟计算机技术是指在现有的操作系统上虚拟建立一个全新的子系统,这个系统是建立在原来的系统之上的,但是同时它又有独立而且虚拟的BIOS、CPU、硬盘、内存及各种硬件。虚拟机技术可方便地在一个主系统上建立多个同构或者异构的虚拟计算机系统,这些系统都是可以在一个主机上同时进行的。这跟我们一般在计算机上安装多操作系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计算机上的多系统安装在同一主机上时,他只能运行其中的一个系统,如果想切换系统,必须重新启动主机,来进行切换。使用了虚拟技术后,多个操作系统可以同时运行,即可以运行多台“机器”,我们可以随意切换多个操作系统,而不需要想以前的重新启动进行切换。通过使用虚拟机软件在一台电脑上可以模拟出来若干台计算机主机,每台主机可以运行单独的操作系统而并不会出现冲突,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一台电脑“同时”运行几个操作系统,还可以将几个系统组成一个虚拟的网络。通常,我们把这些被模拟出来的主机称为虚拟机,也叫子机。在虚拟机里运行的操作系统叫做子系统,而将运行虚拟机软件的那台叫做母机,运行虚拟机软件的操作系统叫主系统。 三、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机的应用可以让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多种教学环境的模拟实验,突破了学校资金、机房等硬件设施的限制,进行的虚拟环境的实验与真实环境几乎一样。 (一)对系统操作类进行模拟 在主机上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在主机硬件条件一般的情况下会严重单机安置多个操作系统.会严重影响单机的工作和运转效率,目前很多学校没有过多的计算机实验室,提供给学生单机单系统操作的硬件条件,针对一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软件维护与病毒防护、操作系统实际操作等一些课题,这些课程往往要求学生在实际情况中对电脑的进行随意的分区、格式化等动作,这些动作对计算机的硬件都有着较大的伤害。在引入虚拟机技术后,学生可以在虚拟系统中随意进行格式化、分区、设置程序以及各种大型软件的安装配置练习。这些实验一般在实际中我们很难做到,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看到进行操作后,电脑主机会出现什么状况,让学生看到一些在书本中、在老师的教案讲解中过于理论化的东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掌握这一切。由于一些课程无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对于一写特定的程序操作,虚拟机技术可以暂停设置,进行保存,等下一次在上机时候继续进行上一次的任务,解决了不同班级在同一台机器上进行不同作业的冲突。 (二)网络实验室的模拟实验 在计算机教学中,网络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网络实践操作是计算机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时代大爆炸的来临,网络已成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越来越想自己操作建立一个网络,进行调试,但是在现实中建立一个网络实验室,通常需要几台甚至几十台电脑.不仅学校有较大的物力投入.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后期的维护工作也复杂.在引入虚拟机技术后,可以在一个主机上模拟出十几个虚拟机,组成一个虚拟网络实验室,这样解决了学校的经费问题,也让学生们可以独立完成一个网络系统的操作。通过虚拟机技术,学生可以完成在现实中网络硬件安装以外几乎所有局域网的操作实验,也可以模拟许多与现实中一样的问题比如病毒、木马、黑客程序的攻击等问题,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实验平台。 (三)便于对计算机硬件管理的维护 虚拟机技术虚拟网络实验室的体现都是在主机中进行实现的,对于在虚拟网络技术中进行的格式化、磁盘分区,这些动作不会影响到宿主机,也不会导致硬盘的损坏与数据的丢失,而且软件更新也更加方便,只需要对虚拟软件进行相应的更新,整个虚拟网络就可以与更新到最新版本,这样就可以保证教学的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时展的计算机人才。 四、结语 目前,虚拟机的技术已经日趋完善,将虚拟机技术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是符合时下发展需要的,它不仅仅解决了学校教学资金上缺口的问题,还最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走出来,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组建自己的网络实验室,遇见现实中许多问题,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计算机教学中虚拟机的应用:虚拟机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蓬勃发展,校园计算机中心必须不断地增加新的机器,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应用的需求。同时,原本配置较低的学生机该如何管理才能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合理使用虚拟机进行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简称VM,就是在一台电脑上将硬盘和内存的一部分拿出来虚拟出若干台机器,每台机器可以运行单独的操作系统而互不干扰,这些“新”机器各自拥有自己独立的CMOS、硬盘和操作系统,操作者可以像使用普通机器一样对它们进行分区、格式化、安装系统和应用软件等操作,还可以将这几个操作系统联成一个网络。在虚拟系统崩溃之后可直接删除不影响本机系统,同样本机系统崩溃后也不影响虚拟系统,可以下次重装后再加入以前做的虚拟系统。虚拟机软件不需要重开机,就能在同一台电脑使用多个OS,不但方便,而且安全。 一、虚拟机的优势 1.虚拟机不会损坏本机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因为虚拟机的硬盘通常是本机上的一个文件,虚拟机在硬盘的操作只在这个文件上进行。 2.支持多系统。可同时在同一台PC机上运行多个操作系统,真实再现各种操作系统的环境。 3.可在单机上组建网络。虚拟机提供了虚拟网络设备如交换机、网卡等。一台机器上实现局域网,通过标准的TCP/IP协议通信,可方便进行计算机网络试验。 4.利用虚拟机可以进行各种软件测试。虚拟机可以避免病毒对其他操作系统的侵害,一旦系统崩溃也不会对其他的系统软件和数据造成危害。 二、虚拟机的安装 以目前流行的虚拟机软件VMware为例,来看看其安装流程。 启动VMware后,会提示操作者输入注册码。 进入主窗口后,选择“New Virtual Machine”来建一个新的虚拟机。虽然VMware提供了“Typical”典型的制作方式,但在使用中发现此种方式并不好,一个主要的缺点就是无法调节硬盘空间的大小,因此还是建议大家使用“Custom”自定义制作方式。选定一种的方式后,接下来做一些设置。 1.选择操作系统的类型。可通过列表来选择,列表中包含了Windows发表以来的所有版本,还有DOS和Linux等。 2.指定系统的名称以及存放的位置。这一操作无需修改,采用默认值。 3.定义内存的大小。可以根据自己所选系统决定。为了让系统运行得快一些,可以将其数值调整得大一些。 4.选择网络连接方式。VMware和现有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的传输可以通过网络,一般选择“Use Bridged networking”。 5.硬盘类型以及空间的选择。这里同样有多个选择,如建立新的虚拟硬盘、使用现有的虚拟硬盘和创建新的物理硬盘。为了保险起见,最好不要选择创建新的物理硬盘,有可能会破坏现有的系统,普通用户请选择“Create a new virtual disk”。接下来设定硬盘的空间大小,默认的是4G。建议设定为2G以内,保证能装下一个操作系统和一些常用软件便可。接下来就是虚拟硬盘存放的地方了,设定为默认即可。 完成以上5个步骤,就基本上完成了一个虚拟机的设置,然后直接在虚拟机上安装所需的操作系统即可。 三、虚拟机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设置BIOS SETUP参数。在刚启动子机时,用鼠标点击Guest OS界面,按键盘上的功能键F2可以进入BIOS SETUP界面。VMWare在这里虚拟的是Phoenix BIOSR的界面,可以让学生了解BIOS的有关参数,并进行设置练习。 2.练习操作系统的安装。可以让学生每人在硬盘上建立自己的虚拟机,并练习安装操作系统。 3.文件的安装删除。机房管理教师最怕学生乱删硬盘上的教学文件了。如果使用虚拟机,让学生建立自己的OS,在自己的虚拟机上爱怎么删就怎么删,VMWare用Host OS的文件来模拟Guest OS的硬盘,所以这些操作不会对Host OS造成影响。 4.练习运行一些危害命令。在虚拟机中,运行一些较危险的命令,如Fdisk、format等DOS命令。 5.计算机网络组建练习。教师在课上给学生讲如何组建局域网络、设IP地址、网关、DNS等知识,不能让学生实践,恐怕学生是很难掌握的。现在有了虚拟机,一切都变得很方便了,学生可以在子机中任意练习,并可使子机与主机甚至主机所在网络中的其他机器通信。 通过虚拟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机使用的安全系数大大提升,缓解了机房管理教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虚拟机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到,虚拟机技术为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虚拟实验环境能够很好地模拟真实环境,完全符合教学要求和实验要求,还具有经济、安全、高效等优点,在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极具推广价值。 计算机教学中虚拟机的应用:浅谈虚拟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常会遇到教学实践需求与计算机硬件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计算机硬件老化更新速度比不上软件的更新速度。使得老机子上运行新操作系统及新应用软件反应迟顿,无法操作使教学效果欠好。同时,由于经费问题使得多数学校没有建设计算机实验室,让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受到较大影响。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提高计算机利用率,做到一机多用,一机多能,虚拟机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很好途径。本人谈谈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使用虚拟机的一些心得。 一、认识虚拟机 虚拟机是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面虚拟出来的多个虚拟的计算机,虚拟出来的计算机是裸机,我们可以为他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同时运行几个不同的操作系统,可以灵活的设置虚拟的硬件配置,帮助我们更加方便地去搭建实验环境,是我们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一个非常好的工具。目前PC上的虚拟机软件有VMWare、virtual PC两个,笔者以VMWare为例。 二、虚拟机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1)操作系统的教学 现在中职学校机房的计算机,其操作系统都是由机房管理员负责安装好,一般是不允许学生自己安装系统,更不准学生对硬盘分区,对硬盘进行格式化,学生不能亲自进行各种操作系统的安装,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会安装各种操作系统是基本功,因此,利用虚拟机的特点,让学生在虚拟的计算机上进行各种系统的安装,如MS-DOS、Windows98、Linux、Unix、Mac OS X等,让学生学掌握在每一种操作系统安装方法和操作技能。而教师可以利用虚拟机在一种操作系统环境下直接进入其他操作系统进行教学演示,而不需要频繁重启机器。让学生在虚拟的计算机上学会设置CMOS、学会有虚拟硬盘分区及格式化、学会安装各种应用软件等操作。学生在虚拟机上即使误操作,也不会使的我们主机系统受到任何影响。通过上述方法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网络搭建教学 目前,大多数学校网络实验室建设是不很规范的,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时经常需要做网络实验。例如搭建一些大型的网络实验,这需要几十万元购买设备,很多学校都无能为力。但如果安装了虚拟机,此类实验可以迎刃而解,不但投资少,而且方便灵活,易于构建实验环境、便于扩充实验内容,帮助学生和教师在普通计算机上构建网络环境,完成实验目的。 (3)网络安全教学 在讲解网络安全时,如何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木马、黑客程序等有全面的认识,教师可利用虚拟机建立网络环境,在虚拟环境下演示计算机病毒程序,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运行机制及危害程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由于是在虚拟的环境中教学,演示带来的危害不会对我们的主机系统有任何影响。 (4)软件测试教学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总喜欢在第一时间使用最新软件,在第一时间使用新的操作系统,或者尝试使用多个系统。但如果您的计算机因为使用最新软件,造成系统不能启动或感染病毒等情况时,使你的硬盘损坏、丢失数据。特别是数据,它在很多时候是无价的。即使您是计算机的高手,也容易在测试新的系统时出现错误。因此,利用虚拟机指导学生在虚拟机中安装各种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新的系统补丁等等,而不用担心我们主机系统崩溃而导致宝贵的数据资料丢失。 (5)制作课件 我们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常常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有的图片可以在系统下直接抓取,但有的图,如进入CMOS设置,计算机重新启动等,怎么抓取呢?用数码相机拍摄?这样不仅麻烦而且效果也不好,可以利用虚拟机,抓取虚拟机窗口内系统运行时的图片,就可解决好这个问题。 三、使用虚拟机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安装虚拟机要有足够的内存,安装时选择正确的操作系统,避免以后出现一些不应有的问题。 2、为安装好的不同虚拟操作系统统一规则命名,便于管理。 3、分配给虚拟机的内存最好小于物理内存的一半,以便使主机和虚拟机的性能达到一定的平衡。 4、在VMWARE上要安装VMWARE TOOLS,它相当于虚拟机计算机硬件的驱动。 5、禁用虚拟机的“快照”功能,可以提高虚拟机计算机性能。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培养计算机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虚拟机技术的发展为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何利用好虚拟机技术更好地为教学和研究服务,是我们计算机教师深入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计算机教学中虚拟机的应用:虚拟机VM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验是由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由于计算机实验的特殊要求,有些操作必定会对计算机原有的系统或网络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本文针对计算机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探索引入虚拟机VM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解决实验与管理之间的矛盾,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虚拟机 VM 应用 一、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早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工具。然而计算机教学中,部分的实验很容易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造成破坏,给机房的维护与管理以及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1)教学计算机由于承担不同课程的教学需求,需要安装多个操作系统,除了安装常用的Windows XP,还需要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Server 2008、Linux等操作系统,有时需要在系统中相互切换。 (2)计算机组装课程,需要进行BIOS设置,对硬盘分区、格式化、安装操作系统等操作练习,会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造成破坏。 (3)网络类课程,要在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Server 2008、Linux下配置网络环境。当配置错误,基本很难恢复正常状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解决。 (4)计算机基础好,操作能力强以及调皮的学生,喜欢探索,尝试各种操作,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一定破坏。如果严格管理,限制计算机的某些操作,势必影响正常教学。 二、虚拟机的概念与优势 虚拟机指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它能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虚拟出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系统。每个虚拟机都是由一组虚拟设备构成的,都有其对应的虚拟硬件——CPU、硬盘、内存等。每个虚拟机都被封装到一个文件中,因此可以实现工作负载的无缝移植。 常用虚拟机有VMWare Workstation(简称VM)、Virtual PC等,它们使用功能基本相同,考虑到在机房的应用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教学中常用的VM,它具有以下优势: (1)虚拟机里的所有操作,不破坏物理计算机的硬件,不影响物理计算机本身的软件系统。既方便机房管理,又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虚拟机可以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建立多台虚拟机,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虚拟机与虚拟机、物理机之间可以自由搭建网络环境,完成教学中的绝大部分实验,从而缓解设备不足的问题。 (3)在单机上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只能同时运行一个系统,如果想切换到其他系统,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而虚拟机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相当于多台计算机在同时运行,相互之间的切换简单,不用重启计算机。 (4)虚拟机可以有效保证实验的连续性,它提供了快照和回复功能,可以随时为虚拟机进行快照,然后还可以随时回复到虚拟机的任何一个快照状态。不管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实验都可以分次完成。 三、虚拟机VM的建立与启动 虚拟机VM启动后,在窗口下选择“文件”—“新建”—“虚拟机”,根据弹出的向导窗口设置硬盘、内存等,一步一步建立虚拟机,完成后即可进入虚拟机窗口。 如果需要增加硬盘,调整内存大小,以及设置ISO镜像文件,在虚拟机窗口,选择“编辑虚拟机设置”就可以进入虚拟机设置窗口进行设置,设置CD-ROM为使用ISO镜像。 在建立好的虚拟机上点击“启动该虚拟机”或者选择“虚拟机”—“电源”—“打开电源”启动虚拟机。虚拟机启动、自检,按F2进入虚拟机的BIOS,设置光驱为第一启动设备,保存退出,重启之后,虚拟机便与普通计算机的使用完全一样了。 四、虚拟机VM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网络配置 在网络配置教学中,设置IP地址、网关、DNS等操作是很难掌握的,需要经过反复实际练习。但在练习中,网络被错误设置后会带来各种问题,而且很难恢复到原始正常状态,辅导老师也需要花较多时间去处理。虚拟机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在虚拟机中任意操作,并可使虚拟机与主机,甚至主机所在网络中的其他机器通信,虚拟机可以作为局域网中的一台真实计算机存在。当设置有误,可随时恢复到设置前的快照状态。 另外,一些网络组网实验中,需要多台计算机组合才能完成相应任务。但机房计算机有限,利用虚拟机就可以虚拟出多台计算机,虚拟出交换机、网卡等设备。因此,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物理计算机上搭建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进行通信,还可以将网络中的某些虚拟机作为Web、FTP服务器等,将另一些虚拟机作为客户端,使学生深刻理解服务器、客户端等原理。 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BIOS设置、硬盘分区、格式化等内容,由于机房管理及演示软件的功能限制,大多数只能通过视频完成教学,实验更是无从谈起。就算有条件提供实验,反复的格式化也会对物理计算机硬盘造成影响与损伤。 而虚拟机提供了Phoenix BIOS,启动过程中按F2即可进入BIOS设置,它与物理计算机的BIOS无关,可以对虚拟机任意进行BIOS设置,但不会对物理计算机造成影响与损伤。 虚拟机建立好后,可以在虚拟机里对硬盘反复进行分区、格式化操作,也不会对物理计算机磁盘造成破坏。学生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很好地掌握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以及FAT32、NTFS分区格式等概念。 3.软件安装 操作系统的安装耗时较长,需要有专门的机房,配备光驱或者U盘启动等工具,才能进行实验。在虚拟机上,可以通过设置安装源程序的ISO镜像文件,安装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统。可以在自己安装好的操作系统上随意安装、卸载其他应用软件,并且反复安装卸载,也不会对物理计算机系统造成任何影响与损伤。 4.软件测试 软件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编写的程序需要在多种环境及多种操作系统下进行测试。应用虚拟机,不需要实际安装所有的系统与插件,就可以轻松地模拟出各种测试环境,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5.ERP系统管理和维护 由于ERP软件系统一般规模比较大,包含了很多的服务器和客户端。而传统的机房设备数量、物理网络的限制,无法展开真实复杂的实验。但在虚拟机环境下,物理计算机用于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用于执行一些复杂的运算和操作。然后虚拟出多个客户端,每个客户端扮演ERP系统中不同部门操作人员的角色。例如,企业的设计、生产、采购、销售等不同部门,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虚拟机客户端同时登陆ERP系统进行各自的操作,而在传统计算机中需要登录多次。学生可以模拟一个高仿真ERP系统的实验。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虚拟机是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工具,它能有效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为计算机硬件提供良好的保护,也能很好地节约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 我们通过虚拟机的应用,更好地为计算机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学生可以反复地思考和重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并开阔了视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教学中虚拟机的应用:虚拟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虚拟机逐渐被应用于许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领域,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工具。笔者从自身的计算机教学实际出发,借助虚拟机解决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目前,计算机教学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硬件方面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硬件的更新速度加快,计算机教学的开展也受到全新的挑战。由于我国目前招生规模的扩大,经费又相对投入有限,使得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不能及时得到扩充,教学设备的硬件建设相对欠缺和滞后,新建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更是不现实的。但是,计算机教学中的很多实验,如局域网的搭建,需要利用多台计算机和多种设备,由于现有的硬件配置条件有限,学生没有亲自做实验的条件和机会,无法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1.2 软件方面 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是使用公共机房。公共机房只能满足一般的实验要求,同时为了便于机房的管理和维护,通常为所有的计算机安装硬盘保护卡和应用系统策略来限制学生的某些操作。学生上机的时候,不允许他们随意安装软件,更不允许进行如硬盘分区、格式化等操作。学生无法在实际的环境中操作练习,只能被动地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实践教学的效果较差。 1.3 教学方面 许多计算机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计算机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一直采取单一的理论讲授教学,非常抽象、枯燥,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当然,也由于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教师一般采取以讲代练或课堂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动手实践,无法操作实验,对一些知识点无法掌握透彻。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的关键是教学设备不足。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设备,来满足最大化的教学需求,这是一个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利用虚拟机可以改善上述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好地达到一机多用的目的。 2. 虚拟机简介 2.1 虚拟机的概念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简称VM),就是虚拟的计算机,是指运行于物理计算机上的、用软件模拟出来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计算机系统。虚拟机是相对于常用的物理计算机而言的,又被称为逻辑计算机,其本质上是对物理计算机的模拟仿真。 虚拟机以文件的形式存放于物理计算机中,仅占用物理计算机的一部分资源。一台物理计算机,可以虚拟出多台完整的虚拟机,并且不同的虚拟机可以运行单独的操作系统而互不干扰,使用的时候就如同打开一个应用程序一样。 每台虚拟机都具有自己的CPU、内存、硬盘、网卡、BIOS、光驱、显卡、声卡、USB接口等,只不过这些硬件设备都是用虚拟软件模拟出来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利用虚拟机进行开机、关机、硬盘格式化、设置BIOS等操作,这一切对主机没有任何影响。 目前,计算机教学中比较常用的虚拟机软件主要有WMware公司的WMware Workstation和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Virtual PC这两种。VMware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可以虚拟更多的主流操作系统,功能更强大,使用起来比较容易,市场占有率比较高。 2.2 虚拟机的优点 (1)集成性。能够在一台PC机上运行多个虚拟机,每个虚拟机都可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而不需要对物理硬盘进行分区或重新开机,不受到物理计算机硬件的限制。各虚拟机与主机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共享文件和网络资源。 (2)移植性。虚拟机表现在物理电脑上是一个文件,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能够进行互动操作。使用者可以直接拷贝备份好的虚拟机文件到其他计算机上使用,大大节省系统安装的时间。 (3)经济性。由于虚拟机是利用软件来模拟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无需添加新的硬件设备,真正可以做到一机多用,同时又节省维护费用。 (4)可维护性。虚拟机与主机之间有良好的隔离性,在虚拟机上进行的操作不会破坏物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对主机现有的硬盘分区和数据都不会造成任何破坏。 3 .虚拟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 操作系统安装 操作系统有MS-DOS、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 XP、Linux、Unix等不同系列、不同版本。由于操作系统的安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可以在硬盘上建立自己的虚拟机,并进行安装操作系统的练习。在虚拟机环境下可以实现多个操作系统同时运行,带来极大的方便。 3.2 计算机维护 出于公共安全考虑,磁盘分区、格式化等危险操作,学生一般没有机会亲手实践。在虚拟机环境下,学生可以任意进行磁盘分区、格式化、设置CMOS、设置BIOS SETUP参数等一些计算机维护操作。操作完成后,通过映象功能可以非常轻松地将操作系统恢复到原样。 3.3 网络技术应用 学生在学习局域网的组建、网络配置与管理、FTP、邮件服务器等各种网络服务的配置、远程访问和路由的设置等知识时,单凭理论讲授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利用虚拟机,学生可以在单台计算机上组建网络环境,进行各种网络配置,也可以组建虚拟局域网,实现集群试验。若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实验,借助虚拟机的挂起功能,保留当前状态,以便下次继续完成。 3.4 网络安全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木马、黑客程序非常盛行。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病毒、木马等知识时只能停留在讲述阶段,利用虚拟机可以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在虚拟机系统上植入病毒文件进行病毒、木马程序的传播与演示,以及实现安全防御等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系统的安全及防御技术。 3.5 软件测试 学生在学习软件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时,编写的程序需要在多种环境及多种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测试。应用虚拟机,不需要实际安装所有的系统与插件,就可以轻松地模拟出各种测试环境,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6 课件制作 计算机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常常会需要多种操作系统中的操作。通过虚拟机软件,可以使用Snagit、HyperSnap-DX等屏幕捕捉程序,方便地把样图抓取下来,或者直接利用视频捕捉功能将操作过程录制下来,有助于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 总之,虚拟机是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工具,在计算机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如何利用虚拟机更好地为计算机教学服务,是每个计算机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浅谈 摘要:质量管理在市政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业务素质,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长远的更好地发展下去。鉴于此,笔者浅谈下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措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在市政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1.1质量目标 所谓质量目标,指的是承建方为了达到自己的品牌效应,或是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工程在质量方面的目标,然后再分层确定质量目标,每个分部的工程难易度和工程本身要求的技术指标都不同,然后再综合考虑本分部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把整个工程的质量目标细分开来,然后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1.2质量控制 所谓的质量控制,指的是在工程施工时使用全面全程监管质量的方法,实时监管,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事先预防、建设中实时管控、事后管控。 (1)事先预防,主要指的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把以往工作中积攒的好的管理经验、领先的科学技术及其他好的建议,因时制宜的应用到施工的项目中,充分考虑影响到质量控制的条件和原因,找出质量控制在实际实施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更改相关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2)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管控,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地自我约束或是受他人约束的管理方法。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严控相关质量意外事故的发生。施工时,质量控制是必须的,工作人员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检讨的方式,然后再通过他人监管补充自己意识不到的地方。 (3)事后管控,这一最后一到关口,它的任务是,对已经完工的项目进行质量最后的管控,包括,质量验收、不达标地方该如何处置,这样做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符合相关标准。验收不过关的分项工程,或者是产品,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或是流入市场。事后质量管控的责任就是验收工程的质量,有质量错误地地方及时更正,不达标的地方应及时处置。上述的这三个步骤,不是单个作用的,它们互相结合,形成一个质量管控系统,达到良性循环,让工程质量在循环中不断得到提升,不间断地改善工程的整体质量。 1.3影响质量的几个原因 影响工程质量的原因,指的是建设项目的前期计划和后期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来自人为技术、质量管控、环境气候、社会政策等很多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干涉。 (1)人为技术因素。一方面指的是承建单位从上级决策者到基层施工人员每个人的质量意识及管理质量的能力,另一方面指的是承建方、第三监理方、规划设计单位、咨询公司等合作单位的质量意识和相关能力。技术方面指的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工程的技术,直接的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间接的涉及到后期验收的技术等等。 (2)质量管控涉及到决策、组织两个方面。决策指的是业主的建设决策,组织指的是承建单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关于技术、日常管理的决策。实践得出,没有经过可靠论证,没做市场调查,建设的项目是盲目的重复的,完工后不能发挥工程的价值,合格但是没有实用价值的项目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建设的项目不考虑实际经济状况,只是单纯追求高标准,也不利于质量的管控。 (3)环境气候因素,环境一方面指的是施工现场的照明、通风、安全防护等等;另一方面指的是工程质量的管理环境,这一环境是由多个管理单位、多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 (4)社会政策因素,主要是指工程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和具体落实的力度;业主或是承建方的建设理念、管理理念等等;工程相关的建材、设备市场的规模是否达标,交易的行为是否标准;政府质量管控部门的成熟与否;咨询单位的发展状况,提供的咨询是否科学合理等等。综上,人与技术、管理、环境这些因素的可控性是很高的;但是社会因素,处于整个工程之外,不受工程管理人员的控制,只是尽可能地利用有利之处,回避不利的地方。 2监理在工程进行质量管理时的用处 2.1测量放线和试验的安全监理 (1)复测设计单位的基准点、导线点,如果在工程施工时,数据出现误差,会导致工程进展缓慢、成本上升,所以,工程监理人员要严格对待。 (2)施工单位出具的相关实验的数据必须正确、符合实际,没有正确的数据,质量保证无从谈起。 (3)监理在进行重要的实验时,要亲自参与,施工方的实验数量要符合相关的标准。 2.2质量验收不达标的项目该如何处置 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验收,以检验某一单位施工质量为单元。检验不达标,考虑到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使用的基础材料不达标;二是具体施工作业不符合标准;三是质量监控不及时等等,处置的具体措施如下: (1)验收不合格,对于较为严重的不足,要推倒重建,一般情况下的不足,要及时翻修或是换一换部件等,再进行复检; (2)个别检验批,有的试块,强度等指数不达标时,不能确定能否进行验收的时候,要请有资质的或是法定的单位,进行更细的检测,如果达标合格,就予以通过; (3)检测或是鉴定的结果不达标时,但是设计单位计算得出,能满足工程的相关需求时,予以通过; (4)当有很严重的质量缺陷,或是超出检测范围的质量缺陷,法定单位验收仍然不合格,达不到工程关于安全、使用的相关要求,要进行额外加固处置,虽然外形不达标,但是仍能使用,可以通过协商的结果,进行验收,相关责任方,要承担具体的经济损失责任; (5)返修、加固后仍然不能使用的分项工程、子工程,不能通过验收。 2.3材料检查要仔细、认真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的材料检验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水泥:要求生产厂家提供合格证、相关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承建方要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安定性等方面的测试,出具报告,监理人员核准检测的项目和检测时间周期,根据承建方自己的检测结果,决定水泥是否合格; (2)钢筋:按照规定的检测项目和检测周期,承建方进行自检、抽检。工地上钢筋的码放要整齐、分类要清晰、下铺上盖;容易受到腐蚀的钢筋,腐蚀程度严重的,要拒绝接收;监理要检查焊接工的专业证件,到现场去看看他们的实际操作的水平,无证者或是技术差者,不能任用。 3结束语 在市政工程项目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需要监理和施工单位一起,展开全面的贯穿全程的质量监管,以求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和人员素质。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业务素质,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长远的更好地发展下去。 作者:李明忠 单位:青海省宏盛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摘要:市政工程的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城市环境的改善与市政工程的建设也是息息相关的,但市政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环境的污染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文章就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做出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够有效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市政工程;环境问题;保护对策 1市政工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市政建设的脚步也是越来越大。与其他项目相比,市政的建设项目和其有着很大的不同,市政的建设项目关乎到城市中居民的工作以及日常的生活,这就使得城市四周的环境受到市政建设项目施工的影响,迫使相关的施工企业对于市政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必须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还是所有的建设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施工企业对社会责任感的直观体现方式,也是建设现代社会专业施工企业的有力保障。 2市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市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市政工程的建设囊括了公路建设、排水系统的建设等等方面,因为其不确定性以及长期性等特殊的原因,时常会对绿地以及树木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严重的还会对城市中的公园,对绿化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挖掘或者是填土,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地下的人工构筑物还有表面的硬化等施工还会使得土壤以及地下水源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若是这种环境污染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治理,长期积累之下,将会对生态系统以及各种植物,还有生物等造成极大的污染。 2.2市政工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一项市政建设项目,从规划到设计,再到最后的竣工,所需要的时间通常都很长,而在该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由于一些设备还有工人宿舍等实际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对大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例如,工程中的机械大多都是以柴油作为动力,柴油如果燃烧的不够充分,其产生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就会非常的严重;而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和颗粒等都会飘散到大气当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对环境造成影响。 2.3市政工程的噪音污染 一个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通常场地都会过于狭窄或者处在露天的施工环境以及施工线路非常长等,进而使得工程施工时所产生的噪音很难处理。而施工时的各种机械噪音都会产生噪音上的污染,给附近的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4市政工程对水源的污染 市政工程的施工条件通常都比较艰苦,对于废水的排放并没有一些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这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废水很难被处理,通常都会直接排放到市政的雨水管道或者是一些天然的水域。而各种各样的机械所排放的一些报废的机油等也会对施工附近的水源造成污染,而工人宿舍中生活废水的随意排放也会对附近的水源造成持续性的破坏。 3市政工程环境保护的对策 3.1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对策 作者认为想要提高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保护,就必须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于随意的砍伐树木等务必禁止,对工人以及车辆的活动范围进行一定的控制。对施工的范围、宿舍的选择和大型机械的设立地点等,在选择上尽量远离树林以及耕地等地点,做到最大化的保护原有的绿化场地。对项目合同当中,一些规定之外的树木以及植被等尽量维护不去破坏,对超范围砍伐必须禁掉。在市政工程竣工的阶段必须对施工的现场进行相应的清理或者是绿化,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对现有的临时道路进行修建的过程中,对于比较大的挖填类施工尽可能的避免,减少原有地形地貌破坏的次数;有效地利用施工现场或者是已经存在的道路或者是没有植被等地段进行部署,最大化的减少附近环境的污染还有对现场植被的破坏。市政工程施工中,工人的生活地区也就是宿舍等地区,其生活的污水应该排放到附近居民区的污水管网络,如果确实无法接到居民区的污水管网络,就必须对排水进行一定的处理,在达到相应的标准之后再进行排放。生活的垃圾还有施工过程中的垃圾必须要储存在地表硬化处理且有防雨棚存在的临时垃圾场内,并定时进行清理。 3.2防止大气污染的对策 想要对市政项目施工时对大气污染进行缓解,就必须在临时的运输道路上经常性地泼洒水雾进行湿润,有效地减少道路的浮尘飘散;对容易产生尘埃的运输车辆或者是有石灰或水泥等容易飘起颗粒的材料加以覆盖,有效地减少空气的污染;对一些有毒有害的废料坚决禁止焚烧,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和生活的垃圾必须要定点储存并且定期清理;对于一些不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就不要使用了。 3.3噪音污染的对策 市政工程的噪音污染几乎很难杜绝,所以说市政工程的噪音污染只能去缓解。例如,施工现场的一些大型机械设备采取安装消音的设备或者是安装隔音的挡板等等;在市政工程施工之前,对噪音的污染问题与项目附近的居民做好协商。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噪音着实比较大且即使进行消音处理也没有效果的设备,尽量选择在白天工作并且避免清晨作业,对于一些必须在晚上进行施工的设备,应该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或者是城市建设部门进行协商,依靠大型隔音板进行作业。如果在最近边界线处对设备噪音的测量超过了七十五分贝,这时就必须立刻停止施工;与此同时应立刻联系厂家进行设备的维修或者是采取减少噪音的方法,直到噪音达到允许的范围之内才可以继续施工。市政项目的噪音大多都是施工的现场机械以及场外机械还有车辆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为了有效地降低噪音对环境的影响,机械设备在选择的时候就应该优先考虑噪音较小的设备,尽量采取液压设备或者是摩擦设备来代替老旧的振动设备,并利用消声器或者是安装防震底座等来减少噪音程度。除此之外,还应该经常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修,确保机械的良好性能,力求设备的噪音达到环境保护相应的标准。对于市政项目施工材料的运输车来讲,应该尽量地避免鸣笛或者是急刹车的出现,坚决不能使用故障车辆,防止噪音无端增加。 3.4对水源污染的保护对策 市政工程泥浆的排放以及废水的排放必须要按照相关部门所制定的制度进行排放,对环保措施必须要严格地执行,除此之外,还需要利用相应的手段将对周围人们生活所用的水源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泥浆在经过沉淀的处理之后必须要进行定点的排放,禁止排入市政水沟当中,施工作业所产生的污水必须在沉淀池中,经过三级沉淀,并且在经过净化的处理之后,符合了相关的要求才可以进行排放。施工废水和生活所产生的废水,在排放时必须遵守清污和雨污的分流的原则,对于各种施工的废油、废液等进行储存,在统一处理之后才可以排放。而废弃物当中不可以含有有毒物质,以免在雨水冲刷过后对整个地表或者是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结束语 市政工程的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生态、大气、水域等等,如何控制并减少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进而保护社会和生态环境,是目前市政工程施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用较低的资源代价以及环境代价来换取高回报以及良性的工程建设速度,就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市政工程施工的目标所在。 作者:吴丽雅 单位:友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1市政工程的特点及现状 1)施工环境复杂,交叉施工普遍。 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往往位于闹市交通要道,工程要求周期短、时间紧,各工种人员立体施工、交叉施工现象普遍。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各种类型的机械同时进行操作,工作人员较多。尤其是在大型场馆、高架桥工程中需要高空作业,这种情况下的施工安全管理是比较难于控制的。 2)市政工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市政工程绝大多数是露天作业,受雨雪、大风等自然环境影响严重。在施工时,如果对天气的预测准备不够,又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不良天气就会很容易给施工带来严重的破坏,对工程进度产生影响。原材料的质量在施工工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现在有一些厂家,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以次充好,而施工单位如果在采购时不慎购买了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会给工程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给工程的质量带来不良后果。 3)施工队伍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最初的市政工程项目以道路为主,存在的安全隐患相对较少。而有些市政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效益,恶意竞争,低价中标后又分包、转包给其他施工队伍。这些施工队伍人员并不稳定,拿到工程后开始招收民工,不经过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就匆忙上岗,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再加上防护意识淡薄,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不能有效处理,最终往往造成安全事故。 2安全体系的建立 为了保证市政工程的使用安全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根据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工作环境、施工技术等特点建立合理、有效的施工安全体系,来避免和减少一般安全事故,最大限度的保证施工单位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1组织方面 要做好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首先施工单位公司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制定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安全和行业规定,内容要体现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项目经理为项目安全责任人,对工程及工地安全负全责。工地现场设置专职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结合各班组的技术特点,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和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使操作工人明白自身岗位的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做到防患于未然。 2.2技术方面 市政工程的施工特点决定了施工现场复杂,交叉施工。项目负责人要根据施工要求和进度需要,通过分析、协调,合理布置各工种各班组的人、机、物的现场工作安排,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因素(如高空作业、重型机械使用等等),建立起符合安全生产使用要求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班组、个人,建立相对应的奖惩制度,对于结构较复杂、安全隐患较大的重点工程、重点部位,除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说明之外,还应该编制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措施,详细说明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 3市政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3.1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全体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对于防范安全事故意义重大。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应该定期组织企业相关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对工程施工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包括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安全防护知识,并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在一些特殊施工项目,如高空作业、深基坑及桥梁隧道工程中,要在工地醒目位置设置安全标识,让施工工作人员随时注意安全,让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保护好自己。 3.2保证各类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 安全防护设施是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的保障,如果安全防护设施不能正常安全的使用,会给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带来很大的损失。很多市政工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操作和管理不当,没有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所以安全防护设施的养护保养非常重要,为了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项目部应当设立安全设施专项资金,用来购买和养护安全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设置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对设备的养护负责,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使用的大型机械较多,包括各类起重机械、土方开挖机械、混凝土运输机械等等,尤其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还有可能进行多层次立体式施工,所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也非常重要。所以要结合施工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科学有效的对机械设备进行分配,进行资源共享。保证各机械资源的充分应用,强化机械的保养维护,出现异常及时进行修理,不能出现机械带病工作。对机械设备的零配件集中采购,保证质量,在减少使用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3.3建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实行安全责任制 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依照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改正的理念开展安全管理生产工作。强化对施工现场人、机、物的管理。将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列举出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做到安全问题层层把关、相互监督,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追责相应的安全责任人,每个环节必须落实到人,使用签字负责制度。对于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责任人,加大惩处力度,除了经济处罚,还要进行通报批评,使大家引以为戒。 4结语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要求施工单位领导层和工程管理人员要抱着维护国家财产、企业的信誉和职工的生命安全的态度。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将安全生产贯彻到市政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使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尽量降到最低,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建设环境。 作者:李海元 单位:大同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浅谈 1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遭破坏的原因 分析考察以往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遭破坏的情况,不难发现接头断裂、脱节、错位等很多原因。这各种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综合成以下几个方面: 1.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的不足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是造成施工中管线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是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这主要是他们对地下管线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在施工中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导致了管线的意外破损等问题。二是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达不到要求,有不少施工人员缺少专业培训,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不娴熟,甚至有人连相关的标识符号都不认识,专业技术素质严重不达标、不过关,这容易造成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故障的出现。三是对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很多对地下管线的管理建议,但由于很多建议尚未完全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或体系,因此在实际中很难落实执行下去。四是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保护方案,管道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某些施工要求而改变,因此,对管道管线的保护很重要,但由于具体实践中缺少一定的保护方案和措施,导致保护不当,管线易遭到破坏。 1.2规划的不合理 由于对地下硬件设施布局和其他方面的相关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到位,致使管线设计与实际不符,在铺设施工中难免出现状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地下情况掌握得到位准确,但却没有严格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格标准进行设计,而且施工工作规划也没有达到相应标准,这样不达标的施工难免造成管道的损坏。此外,城市规划因循守旧,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和超前性,导致市政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特别是技术的升级换代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导致生产建设出来的管道存在不少质量问题,而且管线的布局设计也很滞后,对市政施工中地下管线的保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1.3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很多因素对地下管线的保护产生着影响。首先是管线铺设的时间久远,这会使管道本身易发生腐蚀,再加上其他的外力作用,就容易出现破损。其次是施工过程的不严格,很多情况下,施工人员往往不能严格按照施工图标进行施工,有时施工图纸对具体的位置标注不准确,导致不能按预埋管线进行施工。另外,土体的性质也是影响管道破坏的重要因素,有些土体具有腐蚀性,容易造成管道的破裂。最后其他恶劣的自然条件也会对管道管线造成破坏,例如高温天气或大雨天气极易对管道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出现裂缝或断裂现象。 2市政工程施工地下管线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解决和应对地下管线遭破坏的问题,必须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地下管道管线的正常运作。 2.1完善市政工程信息管理制度 既然地下管线属于市政工程建设的一部分,那么就要加强对市政工程工作的管理。从工程的前期规划到具体的施工建设再到后期的维护等,管理工作始终贯穿前后。少了管理,整个工程将会出现很多差错。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工程朝着安全、科学的方向发展。管理工作看似是简单易行,实则要求严格,只有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和方式才能提高效率,这就要求市政工程的管理要有效地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发出譬如市政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程序,加强市政工程的管理。上海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开发出的集信息采集、处理与以及事务处理为一体的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管理系统能准确完整地反应地下管线的具体位置、运行状况等,不仅有助于地下管线的保护,也为其他市政建设项目的开展提供有用的资料。 2.2规范市政工程综合设计 市政工程综合设计直接关系到地下管线施工质量的好坏,在整个工程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在充分搜集掌握原有地下管线情况、土质气候情况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尽量避免新旧规中管线设计的冲突。如果冲突事件不可避免,应当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案,争取将地下管线遭破坏的机率降到最低。 2.3采用探测技术进行管线保护 探测技术在很多行业都已得到广泛使用,然而由于市政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探测技术的使用尚未在该领域得到普及。为了增强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尤其是在管线勘测及其故障原因的排查中应当广泛采用探测技术,以减少失误。目前,管线勘测技术已经臻于成熟,主要应用于对地埋金属管线及非金属管线的勘测,常见的金属管线勘测主要有压线法、直接法、夹钳法等,非金属管线探测主要有探地雷达法等。地下管线探测法能准确地确定旧管线的具体位置,对整个施工过程大有裨益。 3结语 市政工程工作关系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关涉到各行各业的利益,而地下管线的维护工作在整个市政工程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为了降低地下管线的破坏坏率,为了保证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也为了不对市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影响,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加强对地下管线的保护力度。 作者:周文春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建筑工程勘察设计院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低碳经济市政工程施工浅析 0引言 日益升高的全球气温已经给人类的生产及发展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低碳经济”这四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前,低碳城市已经逐渐变成理论研究及政策实践当中的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在某种意义上,市政工程能够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及其形象反映出来,然而,一般情况下,市政工程施工区域都位于一些比较繁华的闹市区域,经常会出现一些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所以,对低碳经济的市政工程施工展开探讨是对于城市及经济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1市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于低碳经济理念不符的现象 1.1没有减少施工中的排碳量 在推进“刚性碳排放”的进程中,目前主要将城市化、城市交通运输以及建筑业等作为重点领域。低碳经济主要强调的是要减少碳排放的总量,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市政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有效的减少碳排量,反而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施工碳排不仅包括施工现场的碳排放,同时也把其他与施工相关作业的碳排放包括在内。因为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市政施工企业没有对施工的相关标准进行严格遵守,同时也没有规划和衔接好和施工相关的一些辅助性工作,以至于在现场办公、生活服务、施工机械作业、处置废弃物、运输材料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多多余的碳排放量。很明显,这种现象是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初衷的。 1.2没有切实提高能源效率 低碳经济除了对减少用能加以强调之外,更加重视以节能为前提来促使能源效率得到提高。就当前情况来看,建筑耗能就在我国总耗能之中占据了将近百分之三十的比重,在未来二十年内可能会达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比重。市政工程的施工也同样被包含在这一领域之内,所以说,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及提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会促使市政工程施工成为能源消费增长点当中的主要节点。一部分市政工程所设计出来的图纸存在诸多缺陷,如说明简单且模糊、没有清晰的标注,因此,施工单位就会对组织管理及经济管理加以忽视,难以有效地贯彻规程、规范及质量标准,最终导致在施工中不仅没有节能,也没有促使能源效率得到提高。 1.3没有有效推广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最终还是得依赖于相关技术,利用不断发展及进步的科技来促使能源利用率得到提升,最终促使清洁能源技术实现创新,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好的服务。现阶段,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都处在相对比较落后的水平,并且研究相关技术的能力比较有限,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及快速发展国家经济之余,并没有对低碳技术形成重视。根据大部分市政施工的实际情况而言,在施工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对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再生、地热系统、高效冷却、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小型风力发电等一些低碳技术进行有效推广,也没有对一些低碳材料加以广泛运用,这样一来不仅难以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同时也难以使能源的生产率得到提升。 2促使市政工程实现低碳施工的相关措施 2.1推广绿色施工方式 对于建筑全寿命周期而言,绿色施工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它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以及资源节约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市政工程施工企业能够坚持绿色施工的理念,那么就能够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材料及设备的进场进行严格把关,有效防止技术出现耗能高、效率低以及性能不良等现象,对于一些会造成严重污染、与环保不相符或者是淘汰性的机械设备及工程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当中。开展封闭性施工,以免出现噪声或扬尘污染;在施工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健康环保型的施工工艺,以使废弃物的填埋数量得到有效减少;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于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各种设备及机械要进行合理调配及使用,对高能耗的设备进行改造或直接淘汰,最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减少物耗及能耗,减少施工对环境形成的影响。 2.2通过实施精细管理制度促使能源效率提高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任何过程都应该有效地落实精细管理制度。首先,在进行施工之前,精细管理制度主要表现为要精细的编制好计划方案、检查开工的先决条件、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配置使用、控制好原材料的进场;其次,在进行施工中,一定要管理好现场安全、工程质量以及工序等,并安排好施工过程中的签证及计量支付等事项;最后,在工程完工后,一定要做好项目的审计与决算、交工文件的规范化及标准化、零故障交付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施工的整个过程,通过实施这种精细管理制度,与低碳经济的要求相符合,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 2.3对低碳施工技术加以采用 对于低碳施工来说,低碳技术是核心。有效运用低碳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施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具体而言,在开展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水生态修复技术、水资源再生技术、地热系统、高效冷却技术、生物质能系统、小型风力发电技术以及太阳能技术等进行充分利用,这些对于低碳施工来说都是其所需的核心技术;在施工中,尽量采用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材料来替代原来的设备、工艺和材料。借助新型技术,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还能够提高能源生产率,最终促使市政工程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是我国,乃至于全球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强力倡导低碳经济理念,特别是市政工程,其作为建筑行业当中的标杆,更应该大力推广低碳经济,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低碳材料及低碳设备,对社会环境加以保护,最终使人类社会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顾明 单位:江苏业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分析 0引言 施工技术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以及工程质量,通过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技术,实现人们行为上的规范,以及技术上的进步。在市政工程项目中技术管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工程师的指导下,企业内部应该构建更为多元化,立体式的技术责任制,从而实现企业的统一管理与领导。技术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领导以及管理部门必须加以重视,以科技求发展,以技术促进步。 1市政工程施工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1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原则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保障施工技术的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工程施工的前提基础,从工程设计的要求出发,科学选择技术类型,技术工艺以及操作方法等等,坚持科学性原则是实现工程高质,高效的前提条件。 1.2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经济性原则 所谓经济性原则,指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人力、时间以及空间等消耗方面都降到最低,经济性原则的落实,目的是为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管理部门应该从节约,高效的角度,进行技术管理,尤其是强化消耗大的环节管理,严格控制施工成本,确保施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1.3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环保性原则 环保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一起,都是我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在进行技术管理的时候坚持环保性原则,能够最大限度实现水能、电能、土地资源的节约,还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污染,提高了机械化,现代化施工的进程,也是保障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 2当下我国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市政工程数量不断增多,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实际的施工情况来看,其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手段不够健全。 从我国现阶段市政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现状来看,其中一部分的管理部门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导致这个问题的具体原因主要是管理手段的不健全,实际上在工程项目真正开始施工之前就应该进行管理,否则,很多前提管理都无法得到落实,但是很多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就是针对施工阶段的管理,管理人员并没有立足于施工流程、施工材料以及操作等方面对项目进行把关,从而导致了各种材料的极大浪费,施工成本不断增加。最后,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一部分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管理工作根本无法落实到位,工程质量无法得到实际保障。 2)施工技术较为落后。 我国在近些年来,城市建设的力度加大,城乡差距缩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市政工程不可避免的会增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市政工程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及美化城市的手段,市政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高新科技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工程项目施工中,技术科学水平并不高,一部分的工程依旧使用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与现有的市场需求相符合,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施工要求,从而极大的制约了工程质量的提高。 3)没有健全的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市政工程管理手段有所提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企业管理手段以及水平并不高,并且出现了管理混乱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所导致的,管理人员行为得不到约束,缺乏纪律性,规范性,必然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失职。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建设工程在施工中并没有严格的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监督管理,管理工作不够规范,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十分严重。 3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技术管理的要点 上文针对目前市政工程项目中的技术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中能够发现我国目前的技术管理任务十分紧迫,下面针对管理工作的要点进行分析研究。 3.1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 提供技术管理的力度,确保管理职能的发挥,首先要从施工的准备阶段开始,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工程项目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明确各级各环节负责人的职能,将责任自上而下贯彻落实下去,同时要建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各级技术负责人员,比如:总技术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以及专职工程师等各个级别的责任都要落实到人头。 2)建立健全各阶段技术管理制度。 a.建立图纸审核技术制度。市政工程是一项极其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才可以有条不紊。图纸审核是工程的指导性工作,必须严谨一丝不苟。在图纸审核过程中要有步骤的开展,图纸的审核和更改要经过技术负责人签字和相关各方领导意见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开展。对图纸的审核主要包括图纸的合法性、整体性、设计材料选用和相关建议等。 b.竣工和验收阶段的技术管理。在工程技术管理的最后阶段,验收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共有四个部分,分别为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实施全方面实验检查;组织预验收工作,并进行竣工报告的填写;提交报告并总结;将相关档案进行整理归档。c.建立技术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是保障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通常来说,包括施工图纸,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材料和施工标准四大方面,技术人员之间必须要充分明确这四大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2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1)在技术管理中图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工程开展的科学依据,因此针对图纸部分需要进行全面的审核,一旦发现图纸出现问题,应该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并进行修改。 2)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实现施工方案的优化,最大限度的保障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人员的合理分配。 3)执行力度是对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贯彻程度,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规范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4)检查工作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了能够确保工程养护效果,相关的负责人必须要严格依据图纸,将各部分材料使用度,成品的合格度等进行一一检查,从而提高工程施工效率,也能够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成本节约。 5)在养护工程施工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针对各部分的管理检查进行准确的记录,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而记录工作最为基本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必须要确保记录数据的准确性,现场技术管理的工作记录主要针对施工的开始、结束日期,以及施工中的各项突发实践,质量安全以及设备事故等情况记录,是技术管理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施工项目的重要档案。 3.3竣工阶段的技术管理 实验检查在市政工程完工的时候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不出现误差。对工作现场的技术管理进行重要的监督之外,也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在施工现场进行实时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对工程进度各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整理成完整的资料。交工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办理竣工验收相关交工技术文件并归档;作业层和项目经理部必须在工程竣工后一个月内将交工技术资料和竣工图送项目监理工程师审查并与业主办理手续。 4结语 本文针对市政工程的技术要点进行了三方面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城市市政工程的建设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张夏威 单位: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一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1施工前的准备 对于该条道路的施工,需要保证以技术无障碍为基础,对道路施工所具有的技术协调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需要施工人员能够对道路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充分的熟悉,并做好设计的交底工作,提前做好施工准备。施工管理人员方面,也需要能够对自身协调功能进行良好的发挥,通过对设计人员的组织使其同道路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以此保证班组以及施工队能够对设计意图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避免问题的出现。尤其是道路中涉及到不同工种结合施工的部位,更是需要设计、施工以及建立几方能够做好相关的研究与讨论工作。此外,还需要针对该工程明确项目领导与责任人,根据实际需求做好监理方以及施工方的管理工作,对重要的岗位提前指派人员进行现场管理。 2施工进度管理 对于工程进度管理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着长期特征的工作,需要施工方能够通过工程进度会议的开展对工程施工中对工程进展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行良好协调与解决,并通过针对性方式的应用对本工程的施工提供一个更好的施工环境。同时,单位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当能够通过对现场人员跟踪的方式对机械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进场情况、是否严格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开展工作等情况进行监督与把握,如果发现问题存在,就应当及时的将该问题提交到监理方,并由各方共同商议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 3施工合同管理 对于施工合同管理这项工作来说,主要由三方面所组成:业主方面,需要对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对于合同的执行情况做好检查工作,并对审查符合支付等报表工作进行审查,看对于合同的履行情况是否及时,保证合同执行情况的及时、正确。 4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对于施工材料来说,可以说是市政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砂石、水泥以及沥青等等,将直接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对此,就需要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前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需求对相关材料进行采购,保证所选择材料的规格、性能以及型号等等都能够满足施工需求。而在实际采购环节中,则应当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对其所具有的经济性做好控制,保证材料的各项质量证书的齐全性,在材料进场时,也需要做好材料质量的检查,如果经过检查不合格,则坚决不得进场。而在材料进场之后,则需要指派专人对其做好管理工作,通过对材料质量的控制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5提升机械化施工水平 本市政道路的施工中,也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压路机以及碾压设备等,以此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最大化的提升工程质量。而在具体对设备进行选择时,也需要避免对设备进行盲目的选择,而是要通过对工程性质以及规模进行良好掌握的基础上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设备的种类以及型号进行选择。 6现场施工管理 6.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整个市政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要求,尤其是对于在城市密集地区进行施工的道路工程来说,更是需要施工企业能够严格树立起安全施工的理念,对安全管理各类制度做好完善工作,进而在整个道路施工的过程中都能够对该安全管理理念进行贯彻执行。此外,市政宣传部门也应当能够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安全和施工的宣传工作进行加强,并通过强化施工人员操作技术、安全意识的方式和夜间施工作业注意事项保证该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 6.2成本管理 对于成本管理来说,其则要求在市政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树立起以成本为基础的观念,通过对自身成本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施工方案的优化来做好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而在现场施工作业中,也需要能够将成本管理工作的理念深入到每一名工作人员心中,避免在施工环节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在实际施工中能够把握重点,更好的完成该项工作。 作者:蔡世江 单位:厦门市房屋修建工程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一、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下面的几个方面:第一,市政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安全管理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当前的安全管理依然是凭借经验进行,沿用传统的机制和方案,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发展的步伐是跳跃式的,很多领域很多事物都在不断发展之中,拿市政工程来说,工程的规模就在不断地扩大,而施工难度也随之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安全管理的要求更高,沿用过去的标准的话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第二,没有针对不同的施工环境进行不同程度的安全管理。市政工程的涉及面是极广的,像桥梁施工和地下管道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和要点就是截然不同的。当前的施工安全管理活动中,往往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方案,没有根据施工项目的不同对工程情况进行必要的考察然后设定安全管理目标和流程,这样的安全管理必定存在着隐患。第三,施工人员对此不注意。施工人员一般都是农民工,他们首先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再者他们一般都是熟练工,习惯地认为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往往忽视安全问题。即便工程管理者极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但是具体的施工人员不能执行的话,还是会出现问题。第四,市政工程较为复杂,各种机械设备较多,原材料也不仅相同,很可能因此出现安全隐患。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选用的机械设备是不同的,但是现实中一些农民工往往什么工程都做,在某些情况下工程缺乏专业的机械操作者时,临时顶替的人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确保安全。另外,原材料的问题也会导致施工不符合标准,这就给施工安全留下了隐患。 二、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第一,充分发挥施工活动中人的作用。关于人的作用,还分为下面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自上而下要有安全责任意识。这里不仅包括了管理者,还包括了政府和施工人员。具体来说,工程的管理者应当做好各种细节上的准备,在安全管理上树立确定的目标,设定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政府工作人员也应当严格要求和监督施工单位,对施工单位提出安全管理的要求。施工人员本身也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第二,对机械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使用。机械设备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充分的调试和检查,确保其能够完全发挥作用;机械设备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工序和流程进行,操作机械设备的施工人员必须对该设备有较好的了解并且有着丰富的经验,避免外行来操作;操作后一是要注意检查,在使用后有没有出现故障,二是要充分地擦洗和保养,因为施工工地往往灰尘就多,灰尘对机械设备的伤害作用是极大的。第三,要在管理体系上确保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要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设置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形成安全责任追究机制;要将安全工作当做最重要的工作去做,做好安全的防范措施;在施工人员内部进行多次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对安全的投入一分也不能少。第四,要加强监督。监督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包括施工单位本身的自检、监理单位对安全施工的监理活动、政府的行政监督、老百姓的监督和施工人员的自我监督与互相监督。监理各方参与的日常监督体制,每天对施工安全情况进行量化的打分,不合格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部门的责任。 三、结语 市政工程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工地一定是处于城市之中甚至是繁华闹市区,相比较于一般的建筑工程,其对城市道路交通、居民日常生活等的影响更大。在城市里施工,扬尘、噪声、气味等污染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施工的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当前市政工程虽然都预备了一定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但是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未来政府在主持市政工程建设时,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和领导作用,切实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维护城市的稳定,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作者:陆宇杰单位:太仓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1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意义 任何一项工程施工质量的达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与参与其中的管理者是密切相关的,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也是如此,加强并做好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时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满足要求。市政工程虽然是城市的一项基础性建设,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也可以说市政工程施工工序繁琐,有的工序与工序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那么一旦某个工序出现质量问题,将可能永久性的存在,甚至影响到其他工序施工无法满足质量要求,而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其工序的施工质量,就能及时避免这些质量隐患的出现或永久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工程质量达标。 2)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返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在市政工程施工中,许多工序都存在隐蔽工程,由于这些隐蔽工程的存在,加上有的质量管理人员工作疏忽或责任心不强,时常会出现由于上道工序质量不达标而影响到下道工序的质量达标,这个时候就需要对上道工序质量不合格的部位进行返工处理,这样一来,不仅对工期造成了浪费,同时在成本控制中还额外增加了由于质量不达标而出现返工处理的成本费用,所以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或避免了不必要的返工处理,对成本费用造成额外支付。 3)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这是因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对质量意识薄弱的管理人员要进行相关的施工质量培训,具体明确在市政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同时通过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让管理人员更清楚地认识到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培训及实践,无形中使得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得到提高,为更好地做好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主要包含了两大方面,一个方面是从管理者本身出发,对管理者进行管理,不断提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是从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具体的施工进行合理管理,来确保施工质量合格。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具体如下: 1)提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这个方面主要是以人作为主要核心控制内容,做好质量意识的宣贯,是做好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管理者进行质量控制相关培训,让他们在后续的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认知到质量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将这种质量意识灌输到施工作业人员的身上,通过层层宣贯进行质量意识的不断传递,达到提高质量意识的目的,从而对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达标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2)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第二方面重点内容是与具体的施工过程密切联系的,也就是从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质量管理,一方面是对市政工程施工中使用到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这是施工质量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只要是市政工程施工,就必然涉及到原材料的使用,那么原材料的合格达标与否,直接能够影响到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与否,所以原材料质量控制中就需要对原材料合格证明,从质量标准以及后续试验检测等方面着手,来根据不同材料的不同标准进行质量的判定与评定,是确保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到位的重要因素;但光从原材料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控制远远不够,这就引出了质量管理另一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也就是对工序施工进行质量控制,重点管理内容是监控工序施工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作,采用的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是否合理,施工程序流程是否恰当,某些关键工序采取的施工质量措施是否到位,比如某市政工程桥梁承台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工序中,其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对混凝土一次浇筑厚度、混凝土浇筑下落高度、混凝土振捣质量等进行重点监控,这样才能从质量管理的目的上确保施工质量,确保工程最终质量满足相关要求。 3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如何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市政工程施工中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质量管理的到位与否,确切地说就是在质量管理中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合理,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具体如下: 1)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这是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首要措施,也就是说,从人的主导作用来出发,对管理者进行管理,对管理者进行质量相关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市政工程本身的特点来明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同时通过学习和借鉴以往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好的经验做法,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从内容的本质上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的质量监控中时刻以质量标准来严格要求施工。自然,强化质量意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来对质量管理者加以限制与巩固,是很有必要性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支持性文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组成了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指导性文件,也是在具体施工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行为准则;另外,质量管理体系中还包含了对质量责任的相关说明,也就是质量责任制的存在,这是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考核措施,在质量责任体系文件中,应将质量明确到具体的责任人,对各个层次的质量管理者制定不同的质量奖罚制度,这样一旦出现了质量问题,将依照质量责任体系文件来进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质量管理者提高质量意识,严格监控质量起到了限制与促进作用。现以某市政工程桥梁施工为实例,某企业承建的某市政工程中包含了一座桥梁,但在桥梁基础施工的初期,时常在施工现场出现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诸如基础尺寸不能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出现钢筋数量不足,施工管理者对质量检查也存在许多弊病,后来该项目部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多次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以该工程的实际特点作为基础对质量管理的方法与侧重点进行了全面培训,同时在培训之后,该项目对质量管理责任人及责任进一步进行了明确与落实,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奖罚制度,通过考核办法来约束施工质量管理者,通过一系列手段,该桥梁在后续的施工中很少出现质量问题,不仅提高了质量管理者的质量意识,还增强了管理者的责任心以及对质量监控的积极性。 2)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是做好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第二大措施。因为任何工程施工的质量得到控制,都离不开对施工过程的监控,那么市政工程施工也不例外。具体来说,主要是加强市政工程施工中工序以及工序与工序之间衔接施工的质量监控,市政工程施工中,许多工序都是密切关联的,上道工序的质量不合格将可能直接影响到下道工序的正常施工,另外,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隐蔽工程,这些隐蔽工程的质量监控就是对施工全过程尽可能全面的监控。例如市政工程桥梁桩基础的施工中,在打桩中我们就要通过巡查等方式来对孔径、孔深、泥浆性能指标以及孔垂直率等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即可随时进行整改处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最终的质量满足要求。 4结语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到位与否,对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还有很多,只有在管理中不断思考与创新,才能从本质上使质量得到良好的控制。 作者:单晔林单位:太原市筑鑫市政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论文 1.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施工要素分析 1.1人员目前为止我国的市政建设工程的施工主体仍然是人,各种人为因素都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工作人员的素质甚至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施工中,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一样,其素质将对其他受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起直接的影响作用,从而间接地决定工程的质量。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因素对路桥工程的质量影响。 1.2原材料在这里的施工材料不仅仅指原材料,其还包括一些施工中会使用到了成品和半成品。这些在施工中会涉及到的材料,如果没有达到建筑强度的要求却被加入到施工中,就必然降低工程的质量。因此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是保障市政路桥工程质量的前提。而又因为路桥工程的特殊性,如果其中一部分出现问题,就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对其他部分造成影响。 1.3环境在市政路桥工程的施工中,会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如工作氛围、员工素质水平、技术等。当这些环境同时对施工产生影响时,相对出现的情况也会更难控制。所以在施工前,建筑企业就要针对环境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找出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并设置预防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环境因素对市政路桥施工产生的影响。2.4技术施工技术是否科学、进度安排是否合理、人员操作是否正确、组织工作是否严谨都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施工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也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产生影响。现代路桥工程建设中大量使用机械,因此,设备质量、先进性、工作效率、稳定性以及操作难度等都需要施工单位重视并积极提升。综合以上,为了更好的进行路桥工程的施工,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工艺选择和设备调置,争取发挥最大效果。 2.如何保证路桥施工呈现高质量的施工效果 2.1科学选择施工原料,保证原料的性能达到施工要求施工原料的选择是准备工作中关键的一环,因此要委派专业人员来完成此项前期施工任务。选择供应厂商时要核实其行业从业资质,对于不同型号不同质量的原料要根据具体施工要求来选择,路桥关键部位的原料和部件选择要用优质的产品,要落实质量第一的原则,坚决避免使用劣质原料和部件。 2.2加强人员资质考核和培训人是路桥施工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充分发挥人员的工作效率能推动施工顺利进展。施工过程中,人员可以分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两大类。针对管理人员,企业要重视其个人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能力,并考量其对工程的掌控能力,杜绝外行指挥内行的行为;针对施工人员,要注重其个人技术水平、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尽量安排人员做恰当的岗位工作,实现人尽其才。日常施工中,要定期进行人员安全施工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确保人员的先进性。 2.3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路桥建设中往往要采用许多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在施工中合理的使用新技术可以加快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减少施工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施工中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施工技术。然而新技术的使用不当也同样会造成相反的效果甚至酿成事故。因此,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单位要注意对人员进行新技能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充分熟练的掌握的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和规范,防止出现人员操作和技术的脱节。企业在技术引进时难免要加大资金投入,但从长远来看,技术给企业带来的的预期收益要远远大于其引进成本。 2.4对施工程序要严格管理路桥施工中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应用,如工程测量、主体结构设计、混凝土和钢筋铺设、路面施工等。在施工中要对每一道程序都严格把关,尽最大努力消灭施工中的质量漏洞。要做到这点,一方面要从施工原料准备工作入手,妥善的完成前期的每一项准备工作,并保证其质量没有问题。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规范施工操作,监督施工人员的操作严谨性,及时纠正施工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另外,市政建设部门要重视路桥工程的后期养护工作。养护处理不当不仅无法达成原来的目标,更有可能对路桥造成不良影响,减少路桥的使用寿命,所以要合理把控路面养护时间,使用科学的养护方法。 2.5落实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工作施工质量与工程使用的安全性息息相关,对于施工质量的把控应该覆盖施工的各个领域。建设单位要建立监察机制,明确规定施工细则和交工标准,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质量,并通过各种手段督促施工人员按照施工标准操作,确保施工操作质量。同时,对施工中使用的原料要进行严格检查,符合标准后才能进场,其后还要不定期的进行质量抽查,复杂成分的原料可以送由专业质检机构进行检测。除此之外,对于已经完工的部分,施工单位也要对各项指标进行质量评估,路桥的关键结构部位的设计和完工质量要尤其重视。针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根源上提升施工的安全意思,将质量检测的知识普及到基层工人中去,让质量检测不再只是专业检查人员的专利,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参与到保障施工质量的队伍中去。另外在工程交接环节要尤为注意,避免出现质量疏漏。 3.结束语 路桥建设对保证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转速率有重要意义,而只有高质量的工程才能充分的发挥市政建设的作用。以此,施工企业要从根源上杜绝施工人员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加强工作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将施工安全、质量安全落实到实处,通过制定系统、有效的管控机制,督促全体施工人员自觉的维护施工质量安全,提高施工质量。 作者:孙家寅单位: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 1、市政工程与施工项目成本的定义 1.1施工项目成本。通常来说,施工项目成本是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在施工过程中把所损耗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施工项目的制造成本,该成本主要由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构成。 1.2施工项目产生的费用类型。施工项目成本就是工程项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费用类型:第一,购买材料的费用。它是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最基本费用;第二,工人费用。是指从事项目实施人员的工资,奖金,各种补贴以及保险等费用;第三,综合管理费用。是指施工过程中,任何与管理有关的费用总和;第四,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费用。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购买机械、租用机械以及机械设备的安装等相关费用;第五,一些特殊费用支出。在工程预算中都会留出一部分资金用来支付一些特殊费用,比如,意外事件,人员工伤,自然灾害等费用。 2、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2.1控制的内容。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其成本控制的内容主要有:第一,按照成本计划施工。施工单位会在施工之前对项目成本做出计划,之后对其进行分解,在计划中确定好各种费用的额度限制,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第二,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管。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工作都要进行成本控制,比如材料和办公用品的采购,人工福利等;同时各种费用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报批,支付款项之前,监督管理部门要确定好项目是否已经完成,并做好实际成本的相关报告;第三,对成本加强分析。做好详细的成本分析报告是控制成本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每笔项目支出都要做好详细的分析;第四,有效的调整成本计划。在与相关部门合作的过程中,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时刻考虑成本因素;要做好节约费用的可行性分析,要从总成本的目标出发。 2.2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必要性。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对于项目整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着该项目的成败和盈利与否,同时也影响着承包单位未来的整体建设和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竞争加剧,政府和企业都在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企业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控制项目的资金投入,并尽量最大化,从而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创造了条件。 2.3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第一,开源节流。每一笔较大的成本费用,都要去审查与其相对应的预算收入,在日常各个项目的核算过程中,必须对预算和实际的成本进行分析,总结出成本节省和超支的原因,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从而降低成本。第二,实行全面控制。该项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项目的成本需要全员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指标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共同利益,可见,项目成本控制是很多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需要与项目有关的所有人员或部门来共同努力实现。另一方面,对项目成本的控制要贯穿到项目的整个过程,具体来说是指在项目确定下来后,经过施工准备、施工、竣工,一直到保修期,每一比费用,都要进行成本控制。第三,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对于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来说,应该特别关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因为对于施工准备期的成本控制来说,主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成本控制方案,为后期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而工程过程中,由于盈亏没有确定下来,如果出现差异,可以有时间调整,因此把成本控制的关注点放在施工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第四,推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执行计划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把大目标进行分解,并对每个小目标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要求,之后落实到各个部门、单位以及个人。第五,节约成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控制开支的范围,按照财务制度对各项费用进行监督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创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浪费。 3、有效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方法 3.1完善各种责任制度。为了确保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计划的顺利完成,必须要完善各种责任制度。投资人、经营企业、与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从企业内部来说,只有完善和健全各种责任制度,项目管理才能更加科学化。 3.2提高企业以及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作为各级政府,各施工企业都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宣传,让每一个与项目有关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都树立成本控制的意识。因为成本控制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 3.3制定计划书。在项目正式开始前,一定要做出相应的关于“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计划书”,并利用各种会议分析和讨论,突出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在未来的施工过程中按照该计划书严格执行。 3.4建立成本控制监督管理部门。该部门的建立,有利于项目成本控制的顺利进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每一比成本费用都要由监管部门进行审核,确定是否与实际发生相符。 4、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化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以控制项目的成本作为目标。从施工企业来讲,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盈利,并且能否得到更好发展的关键;从各级政府来讲,有效的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可以给社会以及老百姓减轻很多的负担,从而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所以,对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应该引起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的高度关注。 作者:张锡财单位:中铁航空港集团辽宁工程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污染环境保护措施探讨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确立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主要环境污染及其特征;环保工作内容;施工噪声、振动、废气物等的控制措施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噪声、振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环境保护措施对于市政工程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如何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是衡量一个施工单位管理水平和人员综合素质的一项标准。本文简要概述了市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施工污染环境保护 我们在进入一个新工地前,针对工程施工期间面临的敏感环境问题、敏感点和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要做出具体的环保工作安排,使施工期间的环保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减少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确立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 目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尽量减少这些污染排放所造成的影响。文明施工、保护文物。 指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影响满足国家和有关地方法规的要求,保护城市生态。 二、主要环境污染及其特征 (1)噪声 施工噪声包括现场施工产生的噪声和车辆运输产生的噪声。 施工过程将动用挖掘机、装载机等施工机械,这些施工机械在进行施工作业时产生噪声,成为对临近敏感点有较大影响的噪声源。这些噪声源有的是固定源,有的是现场区域内的流动源。此外,一些施工作业如搬卸、安装、拆除等也产生噪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问题比较突出。 (2)振动 施工振动包括重型施工机械运转,重型运输车辆行驶、碾压等施工作业产生的振动。 (3)大气污染 挖土、拆除、装卸、运输、回填、夯实等施工过程和开挖面、露天堆场等区域会产生大量扬尘,扬尘在大风天气和旱季较为严重,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此外,各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和炉灶等燃具也排放废气。 (4)水污染 废水主要有施工废水、地下水、雨水径流、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5)固体废弃物 主要有工程弃碴、建筑废料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三、环保工作内容 (1)施工准备阶段 ①建立由项目经理参加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 ②建立、健全施工期环境管理体系和各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 ③核实、确定施工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施工过程的重大环境因素。 ④明确施工范围内各施工阶段应遵循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⑤制订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考核程序,定期对直接参与环境管理的人员进行环保专业知识培训,对各层次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环保知识培训,对关键岗位员工进行岗位操作规程、能力和环境知识的专门培训,新工人进场和人员转岗都要进行相关的环保培训和教育。 ⑥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阶段《施工方案》时有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根据施工特点,围绕敏感点,制定的噪声、振动控制方案;制定预防扬尘和大气污染工作方案和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方案;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方案;保护城市绿化的具体工作内容;管线迁移和防护方案;施工范围内已有的列入保护范围的文物名称和具体的保护措施等。 ⑦在《施工计划》中安排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方案、措施、设施、工艺、设计、培训、监测、检查等,计算环保工作的工作量并作出经费预算。 ⑧做好施工现场开工前的环保准备工作,对开工前必须完成的环保工作列出明细表,明确要求,逐项完成。 (2)施工阶段 ①指定专人负责施工现场和施工活动的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施工环保设计方案和环保工作方案中的各项工作。 ②将环保工作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在日常施工中随时检查,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③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及时调整环保工作内容,保证工作质量。 ④每周对环保工作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内容包括: 施工概况;污染情况、污染种类、强度、环境影响等;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可行性和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和拟采取的纠正措施;下步环保工作计划;其它需说明的问题,如措施变更、污染事故和纠纷处理等。 ⑤指定专人负责应急计划的执行,每季度进行一次应急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生事故或紧急状态时,要积极处理并及时通知业主。 ⑥在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后,组织有关人员及时对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编写事故或紧急状态分析报告,并根据分析报告制订减少和预防环境影响的措施,报送业主批准后组织实施。同时,根据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后,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有关的应急计划进行评审、修订。 四、施工噪声、振动、废气物等的控制措施 在工程施工中重大环境因素主要为:施工噪声、振动的环境影响,对城市生态的影响,施工产生的废水、扬尘和固定废弃物的环境影响。 (1)噪声 ①噪声超标时立即采取相应的降声措施。 ②在各施工阶段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和工作方法。 ③施工场地合理布局、优化作业方案和运输方案,保证施工安排和场地布局尽量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减少噪声的强度和敏感点受噪声干扰的时间,超标严重的施工场地安设必要的噪声控制设施。 ④自备发电机做隔声处理,有电力供应时不许使用自备发电机。 (2)振动 ①严格执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90要求。 ②对临近建(构)筑物事先详查、做好记录,对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加固等预防措施。 ③其余控制措施与噪声基本相同。 (3)城市生态 控制措施: 在施工范围内严格按法规执行。砍伐或拆移树木要报批,不得随意修剪树木;古树名木按要求进行特殊保护。严格执行某市对文明施工方面的管理规定。施工照明灯的悬挂高度和方向以不影响居民夜间休息为原则。施工筹划选用减少施工占地的措施和方法。严格履行各类用地手续,按划定的施工场地组织施工,不乱占地、不多占地。在施工场地周围出安民告示,以求得附近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4)水污染 ①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悬浮物(SS)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标准400mg/L;废水排水自然水体,悬浮物(SS)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标准150mg/L。 ②根据排水网的走向和承载能力,选择合适的排口位置和排放方式。 ③在开工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保证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施工过程的有效性,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质达标。 (5)大气污染 ①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面和装卸、运输过程,制定操作规程和洒水降尘制度,在旱季和大风天气适当洒水,保持湿度。 ②合理组织施工、优化工地布局,使产生扬尘的作业、运输尽量避开敏感点和敏感时段(室外多人群活动的时段)。 ③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任何废弃物和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臭气的物质,熔融沥青等有毒物质要使用封闭和带有烟气处理装置的设备。 ④选择合格的运输单位,做到运输过程不散落。 ⑤车辆出场冲洗车轮,减少车辆携土。 ⑥拆除构筑物时有防尘遮挡,在旱季适量洒水。 ⑦使用清洁能源,炉灶符合烟尘排放规定。 (6)固体废弃物 Ⅰ.工程弃碴、建筑废料污染控制措施 ①减少回填土方的堆放时间和堆放量。 ②制定废渣的处理、处置方案,及时清运施工弃土和渣土,建立登记制度,防止中途倾倒事件发生并做到运输途中不撒落。 ③选择对外环境影响小的出土口、运输路线和运输时间。 ④剩余料具、包装及时回收、清退。对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尽量回收利用。各类垃圾及时清扫、清运,不随意倾倒,每班清扫、每日清运。 Ⅱ.生活垃圾污染源控制措施 ①教育施工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乱丢垃圾、杂物,保持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整洁。 ②严禁垃圾乱倒、乱卸或用于回填。施工现场设垃圾站,各类生活垃圾按规定集中收集,每班清扫、每日清运。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摘要:文中从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及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几方面总结了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市政施工;项目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掌握控制。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施工项目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全权负责;二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具有时间控制性,也就是施工项目的运作周期;三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在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中,根据阶段及要求的变化,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四是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从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及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几方面总结了市政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些经验。 一、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 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是局部与整体关系,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中合理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组织保证。首先要做好组织准备,建立一个能完成管理任务、令项目经理指挥灵便、运转自如、工作高效的组织机构—项目管理部。其次,组织系统能否正常运转,首先要看项目部领导核心—项目经理。选择什么样的人选担任项目经理,看施工项目的需要,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素质的人才。 二、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一)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施工企业依据质量保证模式,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编写质量手册,制定质量方针、技师目标,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二)人、材、机的控制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应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加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在施工项目中,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显然是举足轻重的。 施工机械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施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选好、用好机械设备至关重要。 (三)控制施工环境 在项目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原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作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严格施工工序 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判断。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事前质量控制,一是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操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二是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前提,主要活动条件有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只有将它们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状态,才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三是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四是设置质量控制点,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三、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 随着施工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中逐步推广和普及,项目的成本管理也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已经得到应用,可以说,项目成本管理正式为施工项目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它能够体现施工项目管理本质特征,能够反映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够提供衡量施工项目管理效绩的客观尺码。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体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一)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不仅是专业成本人员的责任 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负责。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 (二)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 如:单方面强调质量,忽视了成本,单方做到供货及时,但忽视昂贵的价格等。因此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 (三)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 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施工队成本的控制,由施工队自身管理,项目部不应该过多干预。 四、施工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一)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 1、坚持安全管理原则。即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2、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3、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二)文明施工管理 如何做好文明施工至关重要,首先要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和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做到按专业、岗位、区域等包干负责。在施工项目中对现场各个方面专业的管理,开展文明施工竞赛活动,有布置、有检查、有考评、有奖惩,评比结果公布于众。 总之,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其它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作为项目管理者,只要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就能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工程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也是保证人们正常生活的前提,一般来说,市政施工要求比其他的施工要求都要高因此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性,我们需要对市政施工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市政建设的效率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我国的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 1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加快,许多城市不断崛起,造成市政工程项目的增多,城市房屋朝着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对于市政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既要有足够的资金的支持,还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保障项目的质量以及其良好的性能。各类型的工程项目活动都在城市中开展,而市政工程的施工与周围环境更为密切,它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施工技术管理,以适应高标准的要求。市政工程建设所需的各种材料以及新工艺的涌现对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我们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也要提高施工技术的优化程度。同时,市政施工建设大量新工种的出现以及新型施工设备的不断应用都促使着市政工程一系列的施工技术管理优化。 2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主要现象及问题 (1)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主要现象。市政工程建设的本质是在项目实施中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协调控制、计划组织,高效利用限定额度的资源,实施全面统筹协调管理,并能在过程中实现安全生产和高质量时光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成本,从而推进工程施工符合施工进度计划标准。市政工程建设的程序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配套的建设项目繁多。存在一些项目因为参建单位较多时,多家施工单位交叉作业,施工队伍素质又参差不齐,常有违反规范要求的现象出现。此外,由于市政工程中有较多的隐蔽工程,很多潜在的质量问题在投入使用的初期不容易暴露,易为管理人员忽视。市政工程还会涉及到当地政府的政绩以及当地的外部投资环境,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市政工程建设的工期紧、任务重,而市政工程建设队伍往往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复杂,这些都给市政工程建设的管理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2)施工管理问题:①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大量施工企业内部的生产责任制未完善,部门与部门之间在管理方面的协调性不足,导致在企业进行施工时,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的监督,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企业安全管理准则,导致大量事故的发生,致使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另外,一些建筑工程中,还存在一人兼顾多职务的问题,导致出现规章、违规的生产操作,导致个人违法行为的不到制止和纠正。施工工程的建设需要现场的施工,会受到多重影响,从而出现质量问题,例如受环境和施工条件的制约。最终,整个工程的质量和管理的实际操作将导致建筑寿命缩短,更有甚者会出现安全问题;②奖惩制度不完善。因为奖惩工作做的不到位,从企业的奖惩制度来看,在奖励方面的条款较少,惩罚方面的则较多,对于管理者来讲,部分企业内在奖惩上面时效性不强,奖惩不及时,造成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薄弱,把奖惩不当做一回事,导致安全监管的实行没有起到目的,而很多企业内在安全管理方面都缺乏一整套完善的有效的奖惩制度;③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不足。新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相当大,企业之间的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很严重。而施工人员数量较多,人员的构成复杂,就一线工人而言,绝大部分为农民,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文化知识较低,安全知识认识掌握不足,对施工的质量造成好坏不均匀。在一定程度可能由于一个细小方面的误差造成整个工程质量的面目全非,在竣工之后的修补工作也陷入艰难以及难以重新改变的地步,致使施工质量得不到全面的评价,从而使安全隐患增大。 3加强施工管理的策略,提高施工质量 (1)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的同时,还必须要求对施工场地的安全管理问题加以重视。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这需要监管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多方面的检查。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并成立相应的安全监管小组,定期对小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推动施工企业的全面发展。要及时的调整和解决检查出来的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在每次检查之后,要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汇报,以便给施工人员进行是供参考以及作为安全管理的参考依据。(2)优化管理模式。要保证施工安全且高质的完成就需要从施工基础的每一个环节入手,选择施工团队时就需要从管理水平、修建质量以及专业化水平出发,在初次合作后,可同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对于施工方以及企业来说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施工团队的稳定便于管理,经过长期合作,双方相互进行磨合,使得彼此的意见和建议较为被对方接受,对彼此的运营以及管理模式相对熟悉。其次,长期合作后,工程合作相对稳定。双方的合作也将整体的投入,保证了工程安全施工的良好条件。还用给施工企业签订相应的协议,对彼此的义务以及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话费,在提升施工企业安全意识和责任的基础上,实现对施工团队的优化和完善。(3)提升企业管理各部门的管理意识。安全管理理念属于施工企业展开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提升也经济效益的关键点。对施工人员的的技术水平要求进行提高,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其自身的生命安全。合理的确定每天的休息时间以避免因工作人员的疲劳工作出现相应的安全事故,可根据色人的体力、情绪、治理等安排其工程施工作业,以起到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科学合理有序地组织工程施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加强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严格规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4)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培训。施工人员参与施工单位的技术培训工作,并检查培训结果。对施工人员的的技术水平要求进行提高,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其自身的生命安全。合理的确定每天的休息时间以避免因工作人员的疲劳工作出现相应的安全事故,可根据不同人的体力、情绪、治理等安排其工程施工作业,科学合理有序地组织工程施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加强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必须严格的按照施工单位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验收时,也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查。在管理施工的时,都必须制定严格、规范的安全管理措施,完善操作流程。从各个方面来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所有和施工有关的人员,都必须参与安全管理并在管理中承担责任,并签订安全责任书。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市政建设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资金量大等特点,而且市政建设也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我们给与市政建设过程足够的重视,确保市政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张会影 单位:河北信泽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施工论文: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思考 【摘要】只有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市政建设,才能真正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文章立足于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主要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策略”。 【关键词】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创新管理;管理策略;主要问题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城市建设基础性设施的安全问题。因此,市政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市政工程建设设施工程和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体现了安全管理水平,更是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的体现,关乎着社会安定和民生问题。 1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安全教育意识较淡薄 在市政工程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管理问题,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迫在眉睫。就当前发展形势来看,许多企业已经陆续开展了安全教育,但仍有部分企业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够,没有切实开展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也开展地比较迟缓。也有部分企业在安全教育方面流于形式,此项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导致一些施工人员在开展市政工作时缺乏一定的安全知识,只是单纯的具备一些基础性安全概念,缺乏应对安全事件的经验,长期以往,必然会给市政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影响市政工程质量和效率,使得市政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难以开展下去,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1.2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安全教育意识淡薄,是影响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换句话说,就是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来指导施工人员更好的进行工程施工。特别是当安全事故发生时,很多施工人员的临时应变能力较差,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影响事故后期的发展,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清晰明确的流程,使得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保障。例如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采购成本,选用那些便宜的材料,这些材料的选用是否达标也未经检测,导致在市政工程施工完工之后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又如一些安全施工人员的装备很是简陋,为了节省资源,特别是一些大型机械都较为陈旧,没有定期进行保养和维修,为后期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1.3施工管理水平较落后 现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发现很多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多为敞开式施工,现场一片混乱,各种施工道路凹凸不平,严重影响交通。同时很多施工现场有很大的噪音,相应的建筑垃圾也随处摆放,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导致各种因市政施工而引发的投诉。这种管理水平无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市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不可一味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更应该要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切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改变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市民留下好印象。 1.4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 随着市政工程施工的发展,我们发现很多单位没有明确好安全生产责任,甚至是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职责都未明确好,更谈不上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导致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无法真正追究到责任人,使得整个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虚有其名,没有真正执行落实到位,严重制约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可见,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确立好目标责任人,才能有序开展各种工作,才能积极应对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免影响市政工程的施工进程,影响施工管理的水平提升。 2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2.1实行安全管理责任制 要想提高市政工程管理水平和效率,就需要贯彻落实责任人制度,提高管理责任人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意识。这时就需要施工单位将施工项目的安全责任与管理责任人联系起来,对其安全管理工作加以制度约束和监督,要求其认清自己的职责安全责任,真正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运作施工,特别是关系到安全问题的配置工作,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隐患,解决相应的安全问题,将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失误降到最低,切实提高市政工程管理安全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施工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重点岗位的责任制,对市政工程管理的重点环节,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市政施工安全系数,提高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加强对施工人员培训 解决市政工程管理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发生任何施工人员的伤亡,进一步保证市政工程按质按量如期竣工,降低安全问题出现的机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市政工程施工的安全和稳定。安全管理需要建立在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教会施工人员在应对安全事件的准确做法,也只有施工单位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和学习安全知识,掌握施工人员应具备的基础性安全意识,才能正常上岗工作。 2.3完善施工管理的制度 在完善施工管理制度的要求中,需要工程施工单位结合内部机构的需要,设置出专业的组织机构,进而加强施工管理工作,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并考核到相应负责人,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让其在思想上树立安全意识,在实际行动中也不忘安全管理的重任,真正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4提高安全教育的意识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对于市政工程施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施工在聘用施工人员时,不仅需要加强专业培训,还需要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教育意识,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并参加相应考试,只有成绩合格者才能进行施工工作。通过这样的管理教育,真正加强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更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努力合作,为解决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努力奋斗,确保工程施工作业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时竣工。 3结束语 总之,为了降低市政工程施工的风险,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在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前提下,明确好安全责任人职责,全面提升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真正保证市政施工工程的质量,降低施工风险,处理好安全责任与利益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而有效完成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作者:王苗 单位:洛阳市市政设施监管处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律体系的现状 论文摘要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中“经济关系”指的是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关联系的统一整体。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也就是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法学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法律体系、商法地位、经济法律体系。 一、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经济关系”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 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的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2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有二个: 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 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笔者以为不然。3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关于商法的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4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5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大法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 2、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 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论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内容提要: 关于经济法律体系的论文不少,尤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但其中多数文章都力求打破传统部门法的界限,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法新构成理论”。[1]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学即法制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 法律体系 商法地位 经济法律体系 正文: 一、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经济关系”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2]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3]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 争议的焦点有二: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5]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6]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7]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8]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9]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10]笔者以为不然。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关于商法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12]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13]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14]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15]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16]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17]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18]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19]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二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20]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21]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大法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22] 2、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3](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24]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25]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2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27]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28]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29]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降价促销与低价倾销经济法律论 我国经济已告别了商品短缺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必然会对过去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盲目重复建设进行自我调整;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进程中,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必将愈演愈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大多数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成本约束机制,因而,企业的市场竞争手段主要是采取价格竞争的形式。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之间,商业企业之间,外贸出口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之间所进行的价格大战就是例证。对此,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有的认为价格大战是正当的降价促销,有的认为这是不正当的低价倾销。笔者认为,正确界定降价促销和低价倾销,必须依经济规律、市场规划和法律规范为标准。以求澄清人们的认识混乱,达到保护正当价格竞争、促进优胜劣汰,规范市场价格行为之目的;同时,寻求治理低价倾销的策略。 一、价格竞争的法律依据和经济准则 为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杠杆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 制止不正当竞争, 我国先后于1993年和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价格法》,迄今为止,这两部法律是规范价格竞争领域的基本法,也是界定合法的降价促销和非法的低价倾销的法律依据。根据上述法律规定的精神,除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适用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并依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公布的定价目录为依据外,绝大多数的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制,由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但是,法律又同时规定经营者除了依法降价销售鲜活商品、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商品、季节性商品、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以外,不得出于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的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从事不正当竞争。可见,法律规范给予经营者的价格授权是极其广泛的,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又对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和竞争手段作了必要的法律限制,这就为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者提供了有序价格竞争的法律依据和竞争规则。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我国正在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的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但是,现阶段在价格体系还处于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本文所提及的价格行为和价格竞争仅指实行市场调节价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即由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所形成的价格。制定价格必然以成本和供求关系为基础,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生产成本由制造成本和由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构成的期间费用最终构成;而经营成本则应由购进商品的进货成本和由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构成的流通费用来最终形成。鉴于各个经营者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差别悬殊,在确定成本时,只有以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身的合理的个别成本为考察对象和立论前提,才是公正、公平的,才符合立法精神和市场竞争法则。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立论基础。前一段时间出台的有关行业自律制度是不宜实行的,所谓行业自律实质上是一种全行业的价格卡特尔,其本质是垄断,必然产生垄断的弊端,不利于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相反会保护落后,妨碍优胜劣汰。究其原因,即行业自律价是一种行业最低限价,它依据的是同行业的各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平均数。因此,在实践中不仅不宜提倡,而且应果断地抛弃。随着企业不断创新和技术进步,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上出现价格差异将是必然的。人为的限制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实施的。 二、降价促销是价格机制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合法手段 据最近国家贸易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目前零售商品中已有90%供大于求,其他商品也不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的工农业生产资料和工农业消费品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加之建设过程中宏观上仍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以及社会消费的疲软乏力,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将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经营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势必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个别成本来取得利润;或者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不断地创造市场、创造需求。这应是竞争战略的理想选择。然而,我国目前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种实力,这是现实。因此,作为低级市场竞争手段的降价促销将长期存在。问题在于“降价促销”必须有一个度,大家知道,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确定,取决于生产经营成本和供求关系。成本又分为社会平均成本、企业个别成本。只要经营者将商品价格降至不低于企业自己的个别成本(即使低于社会平均成本)进行销售即是合法的。这一前提下的价格是无可厚非的。“康佳”、“海信”、“长虹”所进行的彩电价格战当在此列。 笔者认为,降价促销应为经营者出于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以不低于自身个别成本的价格向社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行为,是价格机制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合法手段。尽管价格战必然会造成一些企业的盈利暂时减少,甚至会使少数企业倒闭、破产,政府的所得税收入也会相应减少,但这种降价促销会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增加政府的销售税和营业税收;从长远眼光看,价格战又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意识,有利于进行国际竞争(海尔公司的实践已证明这一点);这也符合《价格法》关于“经营者应当努力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利润”的立法精神。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市场正处于需求低迷、消费乏力、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合理合法的降价促销不失为一种刺激消费,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策。 三、低价倾销是危害社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根据我国《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所谓低价倾销是指从事生产、经营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或者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之外,出于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的目的,而采取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可见,构成低价倾销有两个基本条件,即主观上是以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为目的;客观上实施了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低价倾销的实质乃是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经营者,为了独占市场,排挤竞争对手,故意在短时期内将其某种商品或服务以低于其个别成本的价格倾销,以达到其挤垮特定地区、特定商品的经营者,待竞争对手被迫退出市场或者无法与其抗衡后,再提高销售价格,获得垄断利润,以弥补低价倾销时所致损失。其危害后果是扰乱了市场上正常的价格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损害了国家利益,影响了国家税收,流失了国有资产;降价的损失也必将转嫁由消费者承担。因此,低价倾销行为被《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明令禁止。 近几年来,在我国市场上低价倾销的表现五花八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产品多元化或系列化的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选择其中一种产品或系列产品中的某个品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通常采取生产多元化或系列化的发展战略,某种产品或系列产品中某个品种暂时亏本经营,对它也不会伤筋动骨。因此,这类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往往为了挤垮竞争对手,扩大市场占有率,而采取选择某种产品或系列产品中的某个品种,亏本销售。南方某省曾经爆发过“两椰”之争。两家以生产天然果汁饮料闻名的企业集团,一家是椰树集团,另一家是椰风集团(简称“两椰”),椰子汁和芒果汁分别是“两椰”的拳头产品。1996年1月8日,在马口铁、白糖等生产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椰树集团将其生产的椰树牌芒果汁出厂价从每听1.87元大幅度下降到1.40元。椰风集团认为,椰树集团这是以低于成本价格倾销芒果汁。因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每听芒果汁的利润本来就是几分钱,椰树集团此举的目的是用非主导产品冲击竞争对手的主导产品,以达到挤垮竞争对手,占领市场的目的。 2.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通过价格优惠、折扣、“买一送一”等方式变相降价,使销售价格低于成本,排挤竞争对手。我国家电制造行业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加上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家电产品严重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生产厂家的价格优惠、折扣、送礼等形式变相降价,已间接构成低价倾销。 3.旅游服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舍本倾销现象严重。 4.公共汽车客运市场恶性竞争,实力雄厚的客运公司不惜暂时亏本经营,以期挤垮竞争对手。 5.第三产业中的零售业、餐饮业在其经营的众多商品(品种)中,选择若干商品(品种)亏本销售且大打广告,招徕顾客,倾轧竞争对手。 6.同一种商品的代销商、经销商之间为争夺地盘、争夺客户,以低于商品到岸价大打“价格战”,意图整垮竞争对手,垄断特定市场。某市两家商业企业均为经销摩托车的大户,且供货渠道和厂家基本一致。其中的一家商场为争夺客户,垄断市场,在一个时期内,利用旺销季节将其经销的几个抢手品牌摩托车以低于到岸价格向市场抛售,这显然是一种低价倾销的行为。 凡此种种,皆为不正当的价格竞争行为,必须依法整治,否则,我国的市场经济无法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市场上业已存在的、混乱的价格竞争行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于1999年8月3日了《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依该规定,低价倾销行为,依法将受到行政处罚。 四、对策与结论 综上所述,合理合法的降价促销应予以支持,不正当的低价倾销要坚决反对。一方面,政府在严格执行《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同时,还应制定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相关行政法规、规章,使之与法律配套实施,以加强政府和社会对经营者价格竞争行为的规范和监督,确保市场竞争有序健康地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强有效的宏观调控,坚决避免和克服盲目重复建设这一顽症。客观地讲,盲目与重复建设所招致的供大于求,是引发低价倾销的主要原因。目前,为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国内需求,创造就业机会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固然是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防止出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重复建设问题。再者,要从根本上治理低价倾销问题,关键的出路在于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不断地降低成本,以此来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内需,增加社会购买力。当前困扰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难点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无法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出现结构性过剩,呈现全面的买方市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降、发展后劲力不足。企业为求生存不断地引发“价格大战”。要使企业真正摆脱困境,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要建立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降低企业的个别成本,不断改进老产品、增加新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增加有效供给来扩大有效需求。为此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应做好如下几方面: 第一,在政策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以鼓励和规范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第二,搞好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建设,包括做好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投入机制,保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改变“普遍下小雨”和“撒芝麻盐”的作法,重点扶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和企业;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骨干;加强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主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做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积蓄力量,逐步推进全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笔者认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低价倾销问题完全可能也可以得到全面解决,这只是市场经济和特定国情条件的阶段性问题,对此,政府与全社会应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认识。 经济法律论文:试论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内容提要: 关于经济法律体系的论文不少,尤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但其中多数文章都力求打破传统部门法的界限,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法新构成理论”。[1]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学即法制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 法律体系 商法地位 经济法律体系 正文: 一、 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 “经济关系” 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2]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 [3]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 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 争议的焦点有二: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1、 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5]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6]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 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7]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8]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9] 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10]笔者以为不然。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 关于商法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12] 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13]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14]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15]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16]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17]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18]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19]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二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 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20]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 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21]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大法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 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 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 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 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22] 2、 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3](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 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24]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 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25]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2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 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27]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28]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29] 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法律责任法理学研究 摘要:本文以法理学为视角,首先分析了法理学中法律责任的基本定义,并指出法理学关于法律责任描述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之上对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进行简单概述。最后,论述经济法法律责任在法理学中的重塑。 关键词:经济法;法律责任;法理学;重塑 一、法理学中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与法定义务密不可分,而法定义务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或其它有权机关根据法定程序所颁布实施的强制性规范设定的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当不履行相应义务时就会受到制裁。法理学中对于法律责任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其中主流的几种观点认为,法律责任是义务,其相对于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而言属于第二义务,概括而来法律责任就是因违反第一义务而招致法律责任的承担。另外,有学者认为法律责任是一种后果,是违反者应当承担的制裁性法律后果。可以说不同的学者对法律责任的界定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法理学观点却又相对的一致。当然,法理学中对于法律责任是根据形式逻辑中的推理而来的,形式逻辑中的演绎、归纳推理往往运用三段论形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法律责任的推理过程中,一般将具体确定的法律规范条文作为大前提,以具体的案件事实为小前提,根据大小前提推理出结论即法律责任。虽然它依据系列前提能够得出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但是由于推理所用的大小前提并不确定,形式逻辑推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并且形式推理无法对结论作出正当性的解释。另外,法理学对法律责任的描述缺乏创新性,缺乏包容性。目前我国法理学对法律责任的描述,仅仅从部门法,尤其是刑法和民法中的归责理论,认定法律责任就是因为违法行为导致了国家的制裁,从而实现对违法行为的阻止功能。这就忽视了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独特性,从而导致了经济法及经济法法律责任独立性等问题成为经济法学界短时难以解决的难题。 二、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含义与特征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对其违反经济法义务或者不当行使经济法规定的权利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经济法法律责任具有如下特征:由于经济法的经济性,经济法法律责任必然会是经济性的责任。经济法法律责任的经济性能够使得经济法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它独有的经济效益,它能够指引人们朝着利益出发的同时趋利避害,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说,经济法中最为常见的罚款,可以说是在规制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外,经济法法律责任在强调制裁的同时还有一些奖励性法律后果。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由于违反经济法上的义务,而受经济法制裁;而经济法上的奖励,则是由于积极地履行经济法上的义务,而受到经济法的褒奖。最后,经济法法律责任具有社会性。经济法的许多法律规范都可以看出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相对应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虽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与经济法法律责任不同,它们并非从根本上全部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实施。正是因为经济法主体的违法行为不仅影响到自己和相关第三人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经济法对其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较之有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规定更加严格。 三、经济法法律责任的法理学重塑 目前,我国经济法法律责任难以脱离传统的法理学关于法律责任的描述,大都是对法理学中法律责任的简单重复。比如说,经济法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其经济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经济法律责任是指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律规范的行为而承担的由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义务等等。这些关于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定义基本是对法理学中的“义务论”、“责任论”加上经济法字样的复制。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无论是从经济体制还是市场变化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新生经济现象使得经济法法律责任描述过于陈旧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我们对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定义应该根据经济法的特点,从具体的经济法部门法中寻找依据,即应从经济法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特点中去获得。目前,我国法理学仍然以民商、行政的法律调节机制研究法律责任,然而,如今的法律现状是各个法律部门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新兴法律层出不穷。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必须对经济法法律责任从经济法自身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经济法之于民商、行政法的区别,比如说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对秩序、公平、效益的追求次序;对法律责任中主体的不同;以及责任形式的巨大差异等等。一个体现经济法法律责任独立性的经济法法律责任,应包括经济自律责任制、经济他律责任制、经济诉讼。在经济自律制度中,应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通过其自身制度的运行规范其成员的行为,实现其团体内的秩序与法律秩序相协调。在经济他律责任制中应建立经济决策程序制度,实现经济民主。充分发挥经济仲裁及经济调解的作用,实现经济稳定。应建立和健全经济诉讼制度,使公益诉讼获得诉讼之救济,以实现经济法的权益保护目标。 作者:曹真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经济法律论文: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完善浅析 摘要:低碳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是针对当前气候异常的必要措施。这一模式涉及技术、制度和发展观念等诸多方面,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家干预;法律 低碳经济是针对气候变化提出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同。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①,可以引导、规范、激励和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 关于低碳经济,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论述。但总体上无外乎几个特征:第一,发展模式不同以往经济形式,强调低碳,在某种意义讲,就是减少能耗。第二,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第三,低碳经济是人类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第四,低碳经济意味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技术创新。因此,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尽量减少能耗和碳排放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各类污染,采取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辅以法律和制度保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国家干预理论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效应之结果,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对大气这种全球公共产品的过渡使用之结果②。从国家干预理论看,低碳经济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资源越来越广泛,而且量能呈现逐步扩大态势。许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这就导致了社会需求与资源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国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片,根据市场经济理论,计划与市场两种机制都可以对资源进行配置。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与计划机制相比,市场则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市场调节具有先天性不足,即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第二,负外部性效应的产生。第三,竞争无序与垄断的出现。第四,产生失业问题。第五,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国家干预的主要方面为市场失灵的矫正。国家干预可以采取两种办法,首先是市场化的方式;其次是非市场化的方式。政府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最权威的组织形式与统治方式。政府拥有强制性手段,它可以使市场从无序到有序。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认为,市场需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同时调节。所以,政府须为矫正市场失灵做出努力,法律便是实现目的的有效途径。 二、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成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是克服市场无序的有力保障。政府通过制订相关法律,实现发展模式有据可依,达到更好体现政府职能,使政府运行顺畅,更好调节低碳产业发展。布坎南曾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③ 三、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在比较法上的观察 (一)低碳经济的国际法 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建立了长效机制,进而实现控制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一部国际性法规。奠定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是目前操作措施有力,全球各国参与普遍程度高的另一部国际条约。 (二)英国的相关立法 英国自2003年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2008年颁布的《气候变化法案》是低碳经济立法的结果。 (三)美国和日本的相关法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审议《低碳经济法案》,标志着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手正式提上了日程。日本长期重视科技发展,在学界对低碳经济研究由来已久,在美国通过上述法案不久,日本也紧随其后,出台了《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基本法案》。这一法案成为了日本低碳行业发展的法律基石。国外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几点经验:以低碳经济国家战略的确立为先导;以低碳经济基本立法为统领;在法律完善方面,主要以制订新法和修订旧法相结合的办法。 四、全面制订低碳经济相关法律刻不容缓 (一)落实发展低碳经济国际义务的需要 构建一国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是一国履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客观要求,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保障。国际公约确立起一般国家普遍的室温气体减排义务,该义务只有在各国内部加以落实,即把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法内化为一国的国内法。 (二)低碳经济国家干预行为需要法律规制 低碳经济国家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建立以“碳权利”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市场规则。第二,确立以竞争为本的低碳经济市场运行机制。因为权力具有异化、扩张而不受控制的欲望;如无法律的预先设定,便会出现失控。良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公权力的控制④。因此,低碳经济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五、建立和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 制度建设是顶层设计,好的制度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低碳经济法律制度设计合理,便会产生一个美好的低碳社会;反之,便会导致低碳经济及低碳社会建设的停滞与倒退。 (一)理性选择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保障路径 法律是理性统领下的制度体现与规则群,制度系理性派生的制度结构⑤,理性是法律的前提,法律只有符合理性、体现理性,才有其真正的存在的价值,低碳经济之法必须是理性之法,而理性的依据便是法律必须是良法,其特点是:法律是否发展低碳经济之必须,是否客观反映低碳经济发展规律。 (二)合理设计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选择恰当的低碳经济制度保障措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之举,在合理配置的政策与法律双重作用下,我国低碳经济方能有序推进。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法律系统,由于低碳经济所涉范围广、领域多,其立法将是一个分层次、多结构、跨部门、多领域的法律制度体系,只有通过立法的结构与层次搭配,建构起效力有序的法律阶位关系,确保各相关立法的相互协调、补充,形成有机统一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三)完善低碳经济立法的执行与监督制度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⑥。法律如果得不到贯彻执行,就只是一纸空文。因此,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仅是保障人们免受全球气候变暖不利影响的第一步,但光有这一步,低碳经济相关目标仍然难以实现,构建起低碳经济法律的执行与监督机制、落实低碳经济相关立法措施是充分实现低碳经济相关立法目标的关键。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形式是人类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而低碳经济的“三低”特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义务推行节能减排措施、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应吸取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石荣广 李照东 侯章生 单位:外交部钓鱼台宾馆管理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家审计署办公厅 经济法律论文: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及构建 摘要低碳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格局大势所趋,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但在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构建方面尚存不足之处,需要对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创新构建,提升低碳经济发展的质量,确保发展的持续性。 关键词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环保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物质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物质文明的发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高速增长的所付出的有可能就是环境代价。尤其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单位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一度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越发突出,绿色经济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值得各国加以探索和研究。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来自法律和政策层面的保护和支持,故展开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分析和构建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其低碳经济的长效化发展。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低碳经济被学界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有别于现有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由低碳产业、技术、发展、生活等系统因素和形态构成的经济体系。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作为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是衡量低碳经济的重要指标。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进一步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开发新能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全球低碳经济的核心发展内容集中在创新能源开发和使用技术、减少排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等内容上。通过低碳经济构建新的经济发展制度,转变人类经济发展观念具有积极现实意义。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全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其实际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下述几方面:第一,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当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宏观层面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高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主要消耗能源为煤炭,我国2013年煤消耗量达到近年来的峰值36亿万吨,虽然在2014年开始我国煤炭消耗量开始下降,但我国每创造100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仍然是欧美发达国家2至5倍之多,在PM2.5等环境问题困扰下,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污染能源消耗量已经成为必然之举,此举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第二,有利于调整我国能源产业结构,我国能源战略长期依托于煤炭有其必然原因,我国可开采使用能源结构为煤多、气少、油缺,因为缺少油气也就使得我国主要消耗能源只能是煤炭为主,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近七成,而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高能源消耗、重污染排放情况突出。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绿色经济发展环境和氛围,推动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结构不合理情况,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限制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整体来看我国产业比重依然为1∶5∶4,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依然是第二产业,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自然容易导致高能源消耗问题。进一步倡导低碳经济有助于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利于服务业做大做强,使我国产业结构处于持续优化调整状态下,实现产业结构的整合创新。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出口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随着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重视,碳排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衡量指标,碳排放税也已经成为现实。为了维护我国固有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已经是当务之急。只有注重于国际规则,尽可能满足于国际化规则标准,才能树立起绿色经济意识,引导我国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打通国际化发展瓶颈,实现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协调同步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不足之处分析 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作为基础,低碳经济发展更加需要法律作为保障。低碳经济源于技术创新,源自公众意识创新转变,更加源于政策和法律的不断优化完善。优化完善法律规制有利于维护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助于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引导市场发生结构性转变,提升低碳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效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立法仍较为滞后,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具体而言阶段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不足之处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一)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完善程度不高 低碳经济现已明确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但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整体法律体系完成程度不高。造成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中并没有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基本发展战略进行明确规定,其二是基本法当中也没有一部专门引导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同时法律法规、规章之间依然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可以说,法律体系完善程度不高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进,导致法律制度对低碳经济所引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规范作用下降。 (二)能源基本法缺位问题突出 能源开采、使用、管理等问题是关乎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影响低碳经济持续推进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于能源领域的立法工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包括《电力法》、《煤炭法》等一系列的能源单行法律及各类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现有能源相关法律法规在能源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能源问题的越发突出,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激增,颁布实施一部能够系统综合调整规范能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基本法显得非常必要。一方面,该法实施后能够解决现存的能源问题,处理现有能源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该法实施后有利于低碳经济的长效化、持续化推广,有助于规范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法律层面对新的问题和现象加以调整,利于单行法的制定和完善。 (三)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现行低碳经济相关法律细化程度不够,实际的司法可操作性不强,法律规定多是原则性规定,具体法条的约束性不强,难以对生态环境领域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查处,同时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也缺乏必要的作用与价值。 (四)立法效率较低,法律规范存在滞后性 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被全球主要国家所认同和认可后,在欧盟部分国家开始通过征收碳排放税等方式,强制推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立法效率尚较低,法律规范方面存在一定滞后性,不能起到科学指导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贸易第一大出口国,低碳经济立法滞后,导致法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不对称,限制了经济健康发展。 (五)公众低碳经济法律意识不强 法律的价值体现在于其规范和引导上,通过法律的落实和法律体系的构成及应用,可以使公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不断强化,进而利于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我国当前公众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一种普遍意识,进而也就限制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影响着低碳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构建研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决定着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对比我国应及时通过有效立法和执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立足国情,合理确定低碳经济立法原则 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立法工作的有序科学开展,建立在合理立法原则基础上。立法原则着重突出三个重点。首先是要符合中国基本国情,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我国人均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的整体承载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和产业领域依旧过分依赖自然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问题突出。据此,我国在低碳立法方面必须充分结合自身国情,对于国外先进经验要取其精华不能简单照搬,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不断优化。其次是要维护自身合法合理权益。在低碳立法方面,我们要充分维护自身核心权益,对发达国家有针对性的法律及政策,积极应用法律手段加以应对,提升我国法律体系的自我保护性,坚持逐步推进。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不能一撮而就,而是要充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国际环境变化,不断对法律体系加以创新和优化完善,使法律的价值作用最大化。 (二)推动低碳领域基本法的制定 总的来看,低碳经济法是实现低碳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普遍适用的法律指导规范。在低碳经济法当中需要明确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地位,提出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领域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同时颁布实施低碳经济法,并使该法成为各项单行法律和法规规章的依据,推动立法的全面展开。 (三)强化在金融、环保、消费等领域立法实践 我国要在金融、环保等领域实现低碳经济的多元化立法,通过完善法律体系额方式不断为低碳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一方面,我国要加快低碳税征收前的调研工作,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设立合理地低碳税征收标准,进而有效维护本国企业实际利益,同时推动社会低碳意识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要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于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使行政处罚的效能得到体现,建立法律屏障,确保低碳经济得到稳步推进。总的来看,只有切实从多元化入手、从细化科学化着力,才能使低碳经济相关法律体系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得到保证,使低碳经济能够在一个良好社会秩序和普遍意识环境下发展。 (四)积极引导强化公众意识 低碳经济持续发展,对公众的自身行为和意识要求标准就更高。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引导,进一步引导公众意识的转变,不断强化公众意识,进而使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等价值观念和意识内容成为群体普遍意识,并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使低碳经济得到发展和壮大。 作者:徐建智 单位:河南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法律论文: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完善浅析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对于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走向繁荣富强的的必然选择。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将法律具有的强制性、规范性与引导性作为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建构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能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导向与支撑。 关键词:中国经济;低碳经济;法律规制;路径选择 世界范围内的工业革命兴起与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并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发展低碳环保经济,大多数国家就发展低碳经济已基本达成共识。我国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目标,并坚定不移地承担履行国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法律规制内涵界定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2005年,在英国召开的“向低碳经济迈进”的高层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概念很快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越发重视本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与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的问题。所谓“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国内外学界对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并未形成共识,尚未给出一个确切而统一的诠释,这充分反映出各国基于自身国情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诉求。国内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有别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清洁能源开发和高效利用为重点,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创新制度设计为契机,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为目标。 (二)低碳经济的法律特征 从法律层面上剖析低碳经济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广泛性,低碳经济涉及到建筑、消费、环保等多个行业,低碳经济法律调整的内容也日渐增多;二是多元化,低碳经济调整的法律关系是对传统法律关系的一种突破,它是以全球为基准点,包含国家、机构组织、企业、公众等多个层面,主体体现多元化的特征;三是非强制性,我国目前是以政策法和促进法的形式要求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多采用税收、金融、市场等手段引领低碳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缺乏明显的强制性特征;四是强调政府的责任性,市场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与外部性,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及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因此单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可能很难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公约、各国政府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的阐释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发挥规制作用。法律规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实现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反映了法律规范建立到具体权利义务实现的整个动态过程。法律对低碳经济的规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适当性功能、目标性功能与强制性功能等三个方面。通过三个功能的充分发挥,将使低碳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将低碳理念转化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指南,并实现环境利益与相关利益之间的公平分配。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法律规制,推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现状 (一)隐含低碳理念的法律规范 中国一直将节约使用能源,加快研发节能环保技术,以环境指标、排放标准等作为国家未来制定发展规划的硬性指标,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政策措施,奖励与惩罚并重,这其中也包含了气候变化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等一系列单行法,这些主要单行法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导向与支撑作用,其隐含的低碳理念在相关法律的具体内容上均有所体现。 (二)蕴含低碳理念的政策和规划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及能源危机,为更好的履行国际社会责任及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分别加入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议定书》。从政府颁布的政策措施来看,主要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十一五”规划纲要》等。在政策措施中,政府会对具体减排任务、能源发展目标、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排放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等内容进行说明。通过颁布与实施蕴含低碳理念的政策和规划,政府从加入国际公约与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存在的缺陷 (一)低碳经济法律规制体系存在立法空白 在法理学中,制度结构要以体系为基础,要求法律体系与制度结构保持一致性,不能够相互缺乏支撑,互不关联。从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来看,缺少一门专门的全国性、统一的法律,而不是分散在《宪法》、《环境法》等不同的法律领域,涉及的领域过于繁杂,加大了低碳法律制度间的协调难度,不利于互相兼容。此外,针对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仍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存在能源单行法律缺失的现象。 (二)现有低碳经济法律内容的操作性不强 首先,受我国法制建设的传统影响,低碳经济法律具有条文受我国法制建设传统的影响,很多条文没有具体化,而更多体现为粗略化、原则化,虽然有利于应用的灵活性,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有的没有细化的奖励手段和奖励程序,缺乏足够的操作性,难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其次,在低碳经济领域存在政府与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的现象,在现有低碳经济法律条文中过于重视政府的权利,而常常忽略了企业或个人的权利。此外,法律法规中相应的硬性数字指标数量过少。 (三)现有低碳经济法律的激励性功能较弱 为了鼓励我国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采取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措施,我国政府在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中专门制定了奖励激励政策,但从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仍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体系不完善。现有的激励性政策措施多以政府采购、专向性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为主,多为依靠政府命令手段彼此孤立实施,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联动。第二,措施权威性不够,有关激励性措施的条文常用“具体办法由……制定”结尾,法律条文内容宽泛化,不够具体,立法机构层次较低,使得激励措施的权威性不够。第三,执法缺乏协调性,现有的法律政策缺乏具体的执行内容,多为原则性、政策性的陈述,执法过程中能否协调尚存疑虑,阻碍低碳法律规制建设的发展。 (四)现有低碳法律的监管机制落后 目前,我国低碳法律监管机制方面以形成行政机关监督为主,以社会团体与公众的舆论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仍不能满足预期。一是现有低碳法律政策权力与义务的界定比较模糊,没有明确政府、企业与个人应享有的权力及应承担的义务。二是执法部门执法依据与执法标准不统一。执法依据与执法标准对于低碳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对于违背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可以起到惩罚作用,增加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如果执法依据与执法标准不统一,将使污染企业很难形成稳定惩罚程度预期,导致执法效果及监管有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我国目前还未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社会团体与公众在现有低碳法律监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不能有效保障低碳发展诉权。 四、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合理构建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法制必须先行。根据法律效用最大化原则,构建符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际的法律体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理性选择我国低碳经济制度保障路径。通过合理评估政策与法律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利性,在政策性措施与法律措施之间进行合理抉择;在需要用法律规制的领域合理选择不同的法律方案;优先确立起我国所承诺的国际公约下的国内法保障机制。其次,酝酿制定低碳经济基本立法,并做到具体化,有针对性,而不是宽泛化与原则化,并作为统领其他相关子法的基本法律依据,并在其中明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等完备的权责体系。再次,梳理并修订现行低碳经济立法。在《低碳经济促进法》的引领下,加强对其他现有涉及低碳经济法律的梳理、修订,完善其相关配套法规与政策措施。最后,制定低碳经济专门领域立法。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经过充分论证,选取重点领域,有重点、分先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能源、消费、交通、财税、贸易、计划、就业专门领域的立法修法,以此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二)提高个人低碳领域的法制观念 公众个体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更新公众个体低碳法制观念,有助于个体更加自觉地履行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首先,进一步加强公众个体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政府部门、媒体机构要承担起低碳经济的宣传责任,要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特征、重要性等内容进行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个体树立正确的低碳经济的理念,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促使企业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其次,进一步提高个人低碳领域的法制观念。低碳经济的法制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产物,要想被大众认识并且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要通过宣传、激励等多种措施加强公众对低碳领域法律内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公众的正当诉求政府环保执法部门要给予支持,甚至可以适当给予公众作为主体提出诉讼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强化公众监督的作用。再次,进一步约束和引导大众选择低碳消费。不断扩大低碳消费知识教育,提高大众对低碳消费的价值认同和理性认知。完善消费立法,实时出台生态消费税、燃油税等制度,进一步拓展奢侈品与奢侈行为消费税的范围,改变大众的消费习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三)完善低碳经济立法的执行与监督机制 法律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执行与监督机制的保障。完善低碳经济立法的执行与监督机制,使得我国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顺利实施。首先,建立专门的执法和监督机构。为了保证执法、监督行为的公平有效,需要分别设立低碳经济执法和监督机构;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的职责,限定执法主体的范围。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全面考察,切实提高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监督机构与执法机构分离,相互独立,分工明确,监督机构重点对执法队伍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其次,强化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为了保证低碳经济执法行为的有效进行,必须建立起以行政监督为主体,社会组织及公众监督为辅助的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落实监督措施,强化低碳经济法律政策的落实。再次,拓宽公众参与及投诉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立法,授予公民基于保护气候、环境、资源的适格主体地位,完善公众的环境索赔权和诉讼权;保证公民知情权,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立法,明确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标准、程序、监督、救济等方面的内容,确保环境信息明确化、制度化。 作者:谢慧 单位:黑河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 经济法律论文:市场经济法律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宪法统帅之下由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调整与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约一半以上都是涉及到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稳定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主体是平等的,利益目标是多元的,资源的配置也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市场主体都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就会使市场经济的运行交织着各种矛盾、冲突。因此,必然要求通过法律手段从宏观以及微观上对各个主体之间的行为加以协调与规范,通过确立和保护产权、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为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确立基本的条件。从全球范围来看,除了那些中东的石油国外,人均GDP处于世界一流的国家大多是实行法治的市场经济国家[1]。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艰辛努力和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与我们党在不同阶段关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紧密相联的。回顾这一体系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在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前逐步开展经济立法的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并不是依靠法律手段,而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等手段来调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才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自此之后,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应开展了经济立法工作。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明确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第一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共两条,其内容是:(1)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2)对土地不得出租的规定作了修改,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立法机关推进了经济立法进程,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经济合同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企业破产法(试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尤其需要指出,1986年的民法通则规定了民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基础法律规则。 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1997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开始建立的时期。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发展规律的系统总结。按照我们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些重大决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是党的有关文件中首次提出“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要求,为我国经济立法指明了方向。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宪法第十五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可以说在宪法上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据宪法规定,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经济立法工作,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构建市场经济的立法体系,出台了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外贸易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广告法、仲裁法、劳动法、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合伙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律师法等市场经济领域的法律。 第三阶段:从1998年至2002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深入发展的时期。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五大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确立这一战略目标,是我们党治国理念的进一步完善,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依据这一战略目标,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三个宪法修正案。该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定为国家的治国方略,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还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据“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立法机关在此期间制定了证券法、合同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招标投标法、信托法、政府采购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需要指出的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了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建立统一市场的需要,我们又修订了对外贸易法和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确立了统一、透明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第四阶段:从2002年至现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逐步形成的时期。依据“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立法机关开始着手制订一些在法律体系中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如物权法等),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三统一”的法治原则,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毫不动摇”原则,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二是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三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些都为物权法等法律制度的出台,以及在物权法等法律中确立平等保护原则奠定了基础。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四个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制定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2011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在此期间,立法机关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企业破产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电子签名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进,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因为上层建筑必然要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法治发挥的作用很小[2],这种看法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回顾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我们根本不可能实现如此卓越的发展。例如,在物权法刚刚通过不久,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于2008年4月22日联合了《2008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指出中国大陆2007年因物权法的颁布,大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商业环境,并因此将中国大陆列为商业环境改革前10位之一[3]。再如,中国的银行和金融秩序能够克服金融危机,保持稳定,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这和我国已经建立的较为完备的金融法律和金融监管制度不无关系。[4]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内,建立证券市场,并且能够保持有序的发展,没有出现西方曾经出现过的因股市大崩盘导致的整个经济萧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的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的颁布和实施。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 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就是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目前,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已经制定出来,大体上涵盖了经济生活的主要部分,而且这些法律制度规则相互之间大体上或者总体上做到了和谐一致。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 (一)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 确立市场主体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标志之一。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首先是指市场主体的准入制度,这其实就是要在法律上确立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尤其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应当具备的资格,例如资本、治理结构、名称等。我国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迅速制定了外商投资企业法,在国有企业中引入法人制度,充分利用法人的有限责任来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步废弃了传统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打破了所有制的藩篱,按照现代市场经济法制的共同要求,采用国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的企业组织形式、资本组织形式和责任形式,先后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商业银行法等,对各类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规范,保障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例如,在2005年《公司法》修订过程中,放宽了对公司成立条件的限制,允许设定“一人公司”、全资子公司,进一步降低了公司成立的最低资本要求,允许出资人分期缴纳,出资的方式也更加灵活,这都有利于新办公司,促进经济发展。此外,为了实现资本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有机结合,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我国民法在传统的自然人、法人之外,明确承认合伙企业等其他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合伙企业法承认了特殊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等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二是市场主体的退出机制。企业破产法确立了优胜劣汰机制和陷入困境企业的挽救制度。破产制度是指在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以其财产对债权人进行公平清偿的法律程序。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只有通过破产制度才能促使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企业破产法(试行),2006年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该法的特点表现在:第一,扩大了适用范围,将其适用从原有的国有企业扩展到所有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并可以参照适用于企业法人以外组织的破产清算。第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企业破产和重整机制。其不仅完善了破产程序,而且通过建立重整、和解等程序,使资不抵债的企业获得复苏的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贯彻“早发现、早治疗”的思想,从而建立早期防治企业困境的法律机制。第三,进一步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通过设立破产管理人取代过去的由政府组成清算组对破产企业进行清算的做法,设立债权人会议、对逃避债务的行为进行惩戒等措施,有效的防止了“假破产,真逃债”。 (二)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法律制度 有关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规范性文件,如合同法、担保法、拍卖法、海商法、票据法、证券法、信托法、招标投标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政府采购法等,这些法律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因为法治对市场的重要作用在于,“约束经纪人行为,其中包括产权界定和保护,合同和法律的执行,公平裁判,维护市场竞争”[5]。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合同法。合同法是直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交易关系的法律,其提供了市场平等主体在交易中需共同遵守的规则[6]。合同法是直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交易关系的法律,其提供了市场平等主体在交易中需共同遵守的规则。其他法律则是对某些特殊主体(如政府采购法)、某些特殊标的(如证券法、票据法)或者某些特定交易形式(如拍卖法)等的特别法。201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约1171万案件中,仅合同纠纷就已达到3239740件[7]。这些案件大多都需要依靠合同法来解决纠纷。我国合同法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外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合同法是一部比较先进的法律,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该法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了两大法系的最新成果。例如我们在买卖合同这一章的很多规则都是借鉴了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订立的。第二,体现了鼓励交易的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市场由无数的交易构成,我们要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归根到底是要鼓励交易。所谓鼓励交易,主要是指合同法应当按照交易的内在需要,鼓励当事人订立合法的合同、努力促成合同的成立并生效、充分保障合同的履行和合同目的的实现。第三,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同自由,同时保护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弱势一方,强调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合同法的目的不是代替当事人订立合同,而只是在当事人不能通过合同对自己的事务作出很好安排的情况下,合同法才为当事人作出安排,如果当事人已经作出很好的安排的话,合同法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当事人依法享有自由决定是否缔约、选择缔约伙伴、确定合同内容、决定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等权利。在交易中,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利益也需要特别的保护,所以合同法同时也强调了对格式条款的限制、对霸王条款的防范。第四,合同法充分贯彻了诚实信用的原则。诚信原则不仅仅体现了许多民法规则的价值,而且法官可以根据这个规则来解释法律、作出判决。尤其是在实践中,诚信原则还体现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在市场经济社会,要构建市场经济秩序,必须要讲诚信。如果当事人一方不是诚实守信的,那么,即使合同再完美,也不可能得到严守,所以,诚信才是合同能够得到严格履行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合同法特别强调贯彻诚信原则的原因。 (三)确认和保护财产权益的法律制度 该类法律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和保护有形财产权益的法律制度。马克思《资本论》讲到,“要使这种物能当作商品来相互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当作是自己的意志存在这种物内的人,来相互发生关系,以致一方必须得他方同意,从而,依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才在让渡自己的商品时,占有他方的商品”[8]。这种对物也即有体物享有的权利,即物权。在物权法律制度方面,我国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物权法等重要法律。其中,物权法作为保护财产权最为基本的法律,其确立了我国的物权法律的基本制度。物权法是一部维护国计民生,全面保护人民财产权利的法律。它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遵循平等保护物权的市场法则,强化国有资产保护,贯彻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规范了现实生活中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财产权益的确认和保护上,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物权法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平等保护原则,在法律上宣告公私财产应当同等保护,从而奠定了我国法制的基础。按照平等保护原则,所有的财产都是神圣的,所有的物权都是排他的,所有的物权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第二,物权法完善了征收征用制度。在物权法中,规定了征收征用适用的三个条件,即公共利益、依据法律的权限和程序、依法给予充分补偿;物权法明确了征收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开发商,物权法确认了对城市房屋拆迁的合理补偿原则,以及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合理补偿原则。物权法的规定为新的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了基本的原则。第三,物权法第一次在法律上确立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明确了业主委员会等的地位,明晰了车库、车位、绿地、道路等的归属规则,确定了物业公司与业主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困扰民众的物业纠纷问题。第四,物权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住宅用地使用权到期后自动续期的规则,从而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至于住宅建设用地续期后,是否支付土地使用费,该问题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需要慎重对待,物权法对此未作规定,届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作慎重考虑。确认和保护无形财产权益的法律制度。这主要是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我国已经先后制定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知识产权提供法律保护。在这一方面,我国法律制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加入了WTO以后,我们根据WTO的规则,全面修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符合了时代的要求。第二,体系较为完备。除了三个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以外,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中都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内容,此外,我国还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应当说,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所保护的范围是较为全面的。第三,保护程度较高。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国家,但是就法律规则来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还是比较高的,例如我国已经将WTO规则和TRIPs协议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完全引入了我国,可以说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也极大地鼓励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例如,到2006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300万件,数量升为世界第一,而到了2010年我国国际专利增速也达到了世界第一[9]。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鼓励技术创新、增加知识存量、促进经济发展,都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科技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产权竞争。尤其是在我国,不缺“中国制造”但缺“中国创造”。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因此,必须通过推进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市场失灵,垄断、不正当竞争也会损害市场的正常发展,市场的发展也可能会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无序性,如不加以规范,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和两极分化,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例如,在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大头娃娃、三鹿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表明一些不法商人为追逐利润,完全置法律和道德而不顾,所以对市场采用放任自由、放松监管,显然是无法保证市场秩序正常发展的。早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勒就提出了应该在市场逻辑之下通过法律干预“安排好‘公共物品’的供给”。[10]如果把放任自流的市场比作一匹脱缰的野马,那么法律对市场规制和监管的作用就是要给野马套上缰绳,但缰绳并不能够替代野马本身[11]。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法方面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预算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一系列经济法律。保障了政府依法间接宏观调控和适度干预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这些法律中,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法是其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尤其是反垄断法被称为“经济宪法”。反垄断法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是经济法的核心。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在德国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被认为是“经济法的核心”。应该说,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没有反垄断就没有真正有效的竞争,实行市场经济离不开反垄断法。通过反垄断法对市场的干预,不仅可以制止和减少市场垄断、推动市场竞争,也有助于促进技术的创新[12]。我国于2007年通过了反垄断法。我国反垄断法的主要特点:一是法律明确定义了垄断行为,并重点调整三类具体的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二是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了规制。三是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确立了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相结合的制度。四是确立了比较合理的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五是确立了分工明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包括反垄断委员会以及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的机构、职权。六是明确了垄断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反对企业以假冒、虚假广告、窃取商业秘密等不正当手段攫取他人竞争优势,其前提条件是市场上有竞争,其目的是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保护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可简称公平竞争法,它追求的是公平竞争。反垄断法主要禁止垄断行为,有的国家也称之为限制竞争行为,通过对垄断和限制竞争的规制,使市场保持竞争态势,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竞争者,保证消费者的选择权[13]。反垄断法从而可简称为自由或有效竞争法,其目的是保障企业在市场上自由参与竞争的权利,提高经济效率,扩大社会福利。 社会主义经济法律制度形成的经验和主要特色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进程来看,其核心经验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形成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科学认识与总结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经济活动,建立并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我国才在短时期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西方国家法治发展历史比较长,但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始终处于缓慢的自发形成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西方国家奉行完全的自由主义,形成了民法的契约自由、所有权绝对和责任自负这三大原则。到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初期,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调控作用不断加强,在民法中三大原则开始改变,对意思自治的限制逐渐产生,并且在民法之外的经济法律制度逐渐形成并完善。而西方的商事法律制度,也是在商事实践过程中,经过数百年,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在短时期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讲,我们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二百年的历程。我们先形成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而后才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以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执政党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中,立法机关适应时展的新形势、新课题、新任务,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新诉求,而不断完善立法。例如,在“十一•五”期间,民生立法既是立法机关的重点,保障民生的强化是立法的一个重要亮点,民生立法很大程度体现在我们注重了对私权的保护。比如《物权法》的颁布,就是注重了对老百姓财产权的保护。在立法过程中,也通过民主立法和开门立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改革开放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目标,逐步推进,逐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其形成过程,可见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本土性。这就体现在“社会主义”四个字之上的。应当看到,我国在从“无法可依”向“有法可依”的转化过程中,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立法,而是立足于中国的需要,立足于改革开放的需要,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由于我们强调本土性,使立法任务更为艰巨,但是这进一步保障了立法的质量。确保了立法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并能够针对这一需要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保障了实践性、实用性和具体针对性。 2.人民性。人民性首先体现在我国的立法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反映人民的意愿、实现人民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立法为民,这也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中,立法机关适应时展的新形势、新课题、新任务,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新诉求,而不断完善立法。 3.完整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已经制定出来,这就使得法律在总体上保持了和谐一致。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基本构建了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则。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私权的体系以及相应的保护机制。第四,时代性。一方面,与时俱进不仅仅是党和国家政策基本精神,而且也应当是国家法制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不断发展的,它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即反映和确认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也为改革开放的发展留下空间。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时代性,凡是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共同成果的、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我国进行市场经济立法时要注意与其必要的衔接。凡是外国市场经济立法的成果和经验,对于该国是比较好的同时也适合我国的情况和需要,应该大胆学习;对于该国是比较好的但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和需要,不能简单照搬[14]。第五,开放性。也就是发展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尤其是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仍然不断在发生变化,需要立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建设完善。只有注重体系性,才能够使我们的法律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实际上就是要回顾我国法制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历史进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明确今后的任务。这对于加快推进我们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立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功德圆满、万事大吉,必须看到,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应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而不断与时俱进。从立法层面来看,首先需要加快民法典的制定。尽管在民事领域,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些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民事基本法律,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等,但因为没有一部民法典,使得立法仍然欠缺体系性,影响了法律的准确适用。制定民法典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法典化实现民法的内容和体系的完善。法典化实质就是体系化。法律体系这个概念本身还没有完全解决每个法律部门内部自身的体系性问题。由于没有民法典,所以从民事立法内部来看,体系化程度仍然不高。例如,许多新的民事法律在颁布之后,都修改了原来的规定,但是也没有具体列出哪些规定被修改,造成在实务中适用的困难。如果有法典,则这一问题将得到解决。法典化就是体系化,正是借助于民法典的制定,可以进一步完善民法自身的内容和体系。第二,在法律适用中有助于资讯集中、方便找法。所谓资讯集中,只要手上有一部民法典,那就可以包含最为基本的裁判规则。第三,统一规则、完善私权保护制度。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民事基本法律,但是还有必要制定一部人格权发,针对公民的名誉、肖像、隐私、生命健康、个人信息资料、网络环境下个人人格权等实施全面保护。我们有了一部全面保护老百姓财产权的物权法,有一部保护交易规则的合同法,还有一部全面保护受侵害民事权益的侵权责任法,现在还需要一部全面保护老百姓人格权益的人格权法。法为人而立,非人为法而生。我们制定法律,最终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制定民法典,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努力克服因为市场失灵、个体禀赋差异等引发的社会矛盾,通过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解决社会群体的生老病死等后顾之忧,努力缓解分配不公的矛盾,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谚云:“法律不重诵读而重解释”,“法无解释不得适用”。在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法治建设的重心应当从注重立法转向注重解释和适用。 在各种解释中,首要的是立法解释。所谓立法解释,是指立法机关依据其立法权对于成文法进行的有权解释。从立法学的角度来看,除法律另有授权外,应当遵从谁制定、谁解释的原则。立法解释在性质上仍然是立法活动的组成部分,立法解释活动是立法权的延伸,是完善和发展法律的方式。就立法解释而言,其主体是立法机关,具体体现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的行为。在立法解释完成以后,立法解释本身成为法律的一部分,也应当成为法律解释的对象。立法解释具有普遍的拘束力,而且具有与被解释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等的效力。立法解释具有主动性,在颁布法律之后,立法机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主动作出立法解释。何时进行立法解释,针对何种法律规范进行解释,都可以由立法机关自主作出确定。 从我国立法来看,为了适应我国尚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需要,立法者采用了“宜粗不宜细”的做法,因而部分法律条文的规定较为原则、抽象。随着相关条件不断成熟,立法机关也可以主动根据社会需要对其具体内涵作出解释。从实践来看,虽然在民事领域,立法解释运用得较少,但已有的立法解释也发挥了统一法律理解尺度、克服某些规范的模糊性和抽象性的作用。除了要进一步加强立法解释之外,还应当进一步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开展法律的修改工作,及时补充和完善相应立法。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我们还应当将重心放在法律的适用上,从法制建设事业来看,立法成就巨大,但法律适用任重道远。例如,食品安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有法不依而不是无法可依的问题。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有法必依”的任务更为艰巨和繁重,需要我们进一步保障司法公正、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法律监督。在各种法律适用活动中,司法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司法是纷争的最终解决机构,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是法治的根本之所在,法律能否真正地发挥功效,主要是通过司法的运作来实现的。德沃金教授有句名言:“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15],这不仅是判例法传统严守的格言,其对成文法传统具有同样的启示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此外,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用法的社会风尚,为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作者:王利明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经济法律论文:英美日低碳经济法律模式对中国的启发 低碳经济,顾名思义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得到有效控制。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1]。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引导。 1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并无相对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规定散见于相关的资源能源立法及环境保护法律之中。 1.1能源法律方面能源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节约能源。我国关于能源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上述法律尤其是《节约能源法》对于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功效。 1.2环境保护法律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此项法律的公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战略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 1.3政策规章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积极制订节能减排的各项规划及实施方案。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我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7年6月,政府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年7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概况 2.1英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进入21世纪之后,英国又因低碳经济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宣布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到2050年要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为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政府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尤其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已经抢占了“全球制高点”。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立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财政部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同年7月,英国政府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战略白皮书,与该计划同时公布的还有三个配套实施方案:《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计划》。 2.2美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居全球前列。为降低能耗,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尤其是奥巴马政府作出了包括立法在内的多项举措。2005年美国出台了《能源政策法》,这是美国第一部综合性的能源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该法案明确了低碳经济将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同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建立“碳排放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cap-and-trade)”。 2.3日本低碳经济法律发展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结合本国能源匮乏的实际情况,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形成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核心,以《能源政策基本法》、《节约能源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一整套较为完整低碳经济法律体系。1979年6月,日本颁布了《能源利用合理化法》(又称《节约能源法》)。1997年4月颁布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2002年6月由日本国会制定的《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正式颁布并实施。综上所述,通过对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低碳经济立法进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各国的低碳经济立法模式大致有这样几种:①以防控“气候变化”为主导的法律模式,英国属于此种立法模式;②污染预防型法律模式,以美国为代表;③低碳经济型,以日本为典型。 3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模式对中国启示 3.1低碳经济立法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压力。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高碳”特征极其明显,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低碳经济立法不应该采取“一刀切”原则,要考虑既给原有的支柱产业留下生存的空间,又要为新兴的产业营造良好的市场规制秩序[3]。 3.2低碳经济立法要与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相契合任何国家的法律体系都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建设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必须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既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立法模式,也不能不考虑现有法律体系特点,特立独行,一味创新。应该立足于我国现有的低碳经济立法,改进与现代经济发展体制要求不符的条款,增加“森林碳汇制度”、“绿色碳基金制度”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及制度。 3.3低碳经济立法要突出政府主导及全民参与作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绝不仅仅依靠少数立法者努力,其中政府主导地位及全民法律意识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是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然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这得益于日本健全的低碳经济立法体系,更关键的是日本政府在低碳经济领域发挥的主导地位及全国民众节约环保意识的普及。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通过法治手段,继承传统的精华,借鉴国外经验,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会日益完善,也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愈加重要的功效。 经济法律论文:当前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创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经验启示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文在分析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基础上,论述了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路。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丁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一些发达国家把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在立法上加以确认、保护和促进。我国政府也提出,要尽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经验 世界上最早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的国家是德国,早在1978年,德国就推m了“蓝色天使”计划,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和《电子产品的拿回制度》。1994年,德国制定了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该法于1998年重新修订。1998年以后.德国政府根据《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又先后制定了《垃圾法》(1999年)、《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1999年)、(2OO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0年)、《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1年)、《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2002年)、《森林繁殖材料法》(2002年)、《再生能源法》(2003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另外,其他欧洲国家也制定或修正了自己的废物管理法,如丹麦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挪威政府于2003年修订了《废电子电机产品管理法》,扩大了有关主体的循环经济责任;瑞典于1994年通过了关于包装、轮胎和废纸的“生产者责任制”法律,并先后制定了关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者责任制的法律法规。 其他许多周家也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立法,充实了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例如,美国1965年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先后经过1976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6年的五次修订,完善了包括信息公开、报告、资源再生、再生示范、科技发展、循环标准、经济刺激与使用优先、职业保护、公民诉讼等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又如,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长期以来,其资源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因此,日本特别重视资源的节约使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从而构建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回收条例》,1992年制定了《废弃物清除条件修正案》,2000年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是各国循环经济法的共同价值。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主要借助于预防优先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合理处置原则、适当分责原则渗透于循环经济法规范之中。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物的事前控制,体现的是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的实质在于“物尽其用”;合理处置原则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物的环境危害;适当分责原则旨在使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法律义务。 1、预防优先原则。在生产、服务、消费中充分利用原料、能源和产品,尽量减少弃用物、副产品的产生,以从源头控制资源环境问题。预防优先原则要求法律规则的设计有助于促进产品体积的小型化、产品质量的轻型化、产品功能的增大化及产品包装的简化,以减少废物的排放。环境法的预防优先原则表明,环境法不仅限于抗拒对环境具有威胁性之危害及排除已产生之损害,而是预先防止其对环境及人类危害的产生;对具体产生的危险立即做出反应不是该原则的主要目的,其首要功能为,在根本无危险出现或有出现可能时预防性地对“人”加以保护或对生态环境加以美化。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循环经济法。现代资源环境问题凸现以前,就存在各种降耗、抑废的理念和实践,不过,其主要着眼于资源和产品的经济效用,而现代法律制度同时也突出环境安全。设备内物质循环、生产少废产品和引导消费少废、少害产品是贯彻预防优先原则的重要途径。预防优先是将危险控制于未来、并创造规划和保存未来世代的环境空间及资源的原则,它是循环经济法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首要依托。 预防优先原则蕴涵有积极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理念。与事后处置相对应,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弃物的事前控制,是一种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初形成时,环境法突出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破坏的恢复;而现代环境法,特别是循环经济法,不仅观念上而且制度上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2、循环利用原则。对于在生产、服务、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废物要尽可能地继续予以使用,直至失去利用价值。“3R”和“4R"原则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再回收、资源化、无害化、重组化”体现的正是循环利用原则。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要求循环经济法的制度安排应有利于“物尽其用”,特别是能使原料和产品在反复利用中实现功用最大化。 3、合理处置原则。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废弃物的利用优先于处置,但是,当某些废弃物无法进行再利用、再生利用、热回收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弱化、甚至去除其不利影响,或者进一步挖掘其利用价值。合理处置原则是指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应有助于及时、恰当处置废弃物。环境安全兼顾资源效率是废物处置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4、适当分责原则。循环经济法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实现依托于循环经济法的实施,而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参与循环经济法实施的主体可分为政府、经营者(包括代表性组织)、公众(包括代表性组织),但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的法律义务应当合理区分,此即适当分责原则。该原则体现于各国的法律安排中。日本法强调,“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必须使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合理承担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使其公平合理地负担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而且,还具体划分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循环经济法既然是各国政府促进本国循环经济法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那么,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就要遵循这一精神,把政府、经营者、消费者的行为限定于适当的范围,使其互相配合,互不干扰。 三、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对策 1.绿色GDP核算制度。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中扣除包括城市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害、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水污染、铅等重金属和有毒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失、酸雨损失等。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货币折算在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方法,因而绿色GDP等指标的核算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但仍然可以从比较的角度,在每项经济活动的经济增长数值后面列上该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升降、生物多样性增减、资源开采或消耗总量、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防治投资额度等事项。 2.计划、规划和布局制度。一般来说,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各地方要针对区域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实际,对地区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确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名单,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如对于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在加强政府财政补贴的前提下,应规划为保护性有限开发的区域;在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把伴生矿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划为接续产业。 3.有效管理和监督制度。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循环经济的综合指导、协调、监督和专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二是有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市级环境资源保护垂直管理改革的力度,试行大区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巡视员制度,提高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效率;三是施行全新的政绩考核标准,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在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方面的干扰,确保循环经济的模式的实施能落到实处。 4.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为了全面明确消费者、企业和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国际上除了坚持“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原则外,还逐渐发展了“消费者最终承担、收益者负担”和电子产品的生产、经销者负责回收等原则。如日本2001年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把义务主体划分为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经营者和国民。英国1995年《环境法》规定了国务大臣的条例制定义务、义务者类型、企业回收符合标准的义务、经济代价义务等。一些国际条约甚至明确了成员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对于这些义务与责任机制,我国有必要借鉴、吸收或完善,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超级秘书网 5.市场准入制度和经济激励制度。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进口的产品是能否再用或再生利用,进口资源是否为有毒固体废弃物等。如美国《固体废物处理法》规定,进行固体废物收集、再生的企业必须取得执照,并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我国应不断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促进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介入循环经济产业,同时维护国内市场的绿色秩序,建立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 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经济激励制度的完善,它可作为对直接管理制度的补充。经济激励制度主要包括税费征收、可交易许可证、押金退款、绿色补贴、价格支持等。如瑞士为了资助塑料瓶的收集、分拣和循环利用,法律规定对每个塑料瓶征税4个生丁,所获资金由专门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专项用于支持废弃塑料瓶的回收工作。我国也应该通过征收排污费、生态补偿税、资源使用税等经济激励的方式,提高直接利用原生自然资源的产品的税收标准,使再生产品取得一定的价格优势,拉动循环经济产品的消费;对于电池等难以回收处理的废弃产品,可以通过产品税的方式建立回收处理基金。当然,经济激励制度的使用应注意环境和经济的有效性、管理可行性、成本最小化和措施的可接受性,注意维护环境公平。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法律定位的研究论文 [摘要]法律责任是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权利的行使、实现,义务的履行,纠纷的解决,都要归结为法律责任。所以,和其他部门法一样,法律责任同样也是经济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违反经济法法律规定是一定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我国的经济法制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较晚,几乎是与民商法、行政法同时发展的,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部门法的巨大阻碍和排拒。这样使得经济法责任如何存在备受关注。文章通过对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的分析,认为其责任承担方式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责任以及社会责任在内。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现象很难用这三种责任进行规之,或者说有一些规制的手段难以划入以上任何一类之中,比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等。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责任形式———社会责任,作为第四种法律责任存在。 [关键词]法律责任;经济法法律责任;社会责任 一、我国现行的法律责任体系 (一)法律责任概述 1.“责任”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双重含义:一是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失。前者表示积极方面,具有肯定性;后者则表示消极方面,具有否定性。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的。哈特认为,责任至少应当包括:(1)角色责任;(2)因果责任;(3)应负责任;(4)能力责任。也就是说,责任范围是很大的。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这种传统的法律责任概念只强调了责任的消极后果,使得“有限责任”、“证明责任”和责任制之“责任”等概念无法解释。经济法学者却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提出要考虑责任的积极功能,扩张责任的含义,如: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的含义包括:角色责任、能力责任、公共责任、财产责任、组织责任、道德责任。 2.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法律责任的特点在于:(1)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包括违约等)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2)法律责任还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3)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4)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 3.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1)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 (2)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3)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定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违宪责任是指由于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法律和法规、规章,或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从事了与宪法规定相抵触的活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5)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在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时由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所引起的由国家作为承担主体的赔偿责任。 (二)对现有法律责任的分析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另一种说法是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经济法,环境法,军事法这八大部门法。那么,是否每一个法律部门都应该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呢?我们是否需要在现有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法责任、社会法责任或者环境法律责任呢?首先,违法经济法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这种责任是具有独立性的。目前,关于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主要观点分为三类,即固有与援引说,综合责任说和彻底独立性说。经济法的责任形式我认为不应该是民法、刑法、行政法法律责任形式的简单综合,但是,仅基于此就设立一个经济法法律责任,这种观点是否妥当呢?这是令笔者感到疑惑的。 其次,我认为,将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出于对违法行为或者不合法行为进行纠正时法律所代表的主体以及其法益目标两者进行衡量而产生的:民事责任是法律站在平等主体之间的立场上,其法益目标是维护公平、平等,因此大多为补偿性措施,比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道歉等等;刑事责任我认为是法律以国家的名义,在强制力的保障下,法益目标是对公正、正义的追求,通过惩罚犯罪而达到预防犯罪,所以大多是惩罚性手段,比如罚金、有期徒刑等等;行政责任则是政府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目的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实现,所以一般是吊销营业执照、查封等行政行为。而经济法的法益目标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代表的经济法主体是生产和再生产领域的消费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第三,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不是单一的,在接受刑事责任的惩罚的同时,还要承担民事上的赔偿责任,如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因此,违反经济法后,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应该是包括刑事、民事、行政责任在内的综合性责任。 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必然存在 (一)经济法律责任的学界观点 国内学者对经济法责任的认识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其含义大致有法律后果说、应付代价说、强制义务说、义务后果双重说、后果义务措施说等。 在经济法责任的外延上,最为典型的是石少侠教授提出的将经济法责任与经济法规定的责任区别开来。依这种观点,经济法责任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包含于经济法规定的责任形式种类之中,除了经济法责任之外,经济法规定的责任还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他们相互之间互不包含,是完全并列的关系。与之针锋相对的,是认为“经济法责任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各种责任形式的总称”的观点。在这种观点下,经济法责任将民事、行政以及刑事三种责任形式包含在内。 有人从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经济法责任,认为经济法责任的实现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方式.提出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方法包括经济制裁、经济行政制裁以及经济刑事制裁三种。这种观点强调了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统一性。 (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概述 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指在国家干预和调控社会经济过程中因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而依法应强制承担的否定性、单向性、因果性经济义务。 学界对于经济法律责任的特征也有争论,如有人认为经济法责任具有两个特征:1.违法者对损失的利益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2.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主体更多地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法人。有学者认为相互分离性、双重性和社会性是经济法责任的特征。 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的特征是:1.经济法责任的法律依据是经济法;2.经济法责任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复合性;3.经济法责任具有直接、显著的社会公益性;4.经济法责任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和不均衡性。 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的特征是:1.经济法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双重性;2.内容具有整体经济利益性;3.功能因主体不同具有差异性;4.形式具有适用范围的特定性;5.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组织(团体)责任。 我认为经济法责任应具有以下特征:1.责任目的的社会整体利益性。经济法律责任的社会整体利益性是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在经济法责任制度上的反映,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不受侵犯是经济法责任的第一目的,是经济法作为社会法的客观要求。2.归责原则的公平性。在过错、无过错和公平归责的选择中,经济法选择了以公平归责为重心的归责原则。区别于民法和行政法侧重于过错归责和无过错归责的作法,体现了归责原则的公平性特征。它是经济法追求经济公平的反映。3.政府责任的突出性。政府作为调制主体,是与调制受体相对的一方经济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价值理念要求我们,要重视政府主体在履行调控或规制职能时对个体、群体、集体。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后果,凸显政府责任。4.经济法责任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和不均衡性。经济法责任以社会整体利益、社会责任为本位,改变了原来法律责任中权利与义务对等,责任与义务对等性。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责任往往是单向义务,不存在对等性。5.责任形式的多样性。基于此,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应该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形式,但仅有这三种形式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新的责任形式存在。 三、社会责任的引入作为法律责任的第四种类型 民事责任是私人之间的纠纷引起的,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一方承担的责任;当行为人的行为引起公权力的主动介入时,产生了刑事责任;而行政责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发挥效用时,才会产生的。不难看出,现有的法律责任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形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依然是有效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现象很难用这三种责任进行规之,或者说有一些规制的手段难以划入以上任何一类之中,比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等。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责任形式———社会责任,作为第四种法律责任存在。 (一)概念 社会责任的产生是基于填补经济法法律责任承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经济法主体之一的管理者,出于对消费者的保护的目的,而对经营者采取的一种限制性责任。它是以公平诚信原则为基础的,对整个社会法律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有利于生产经营者的自治程度的提高,并会促进社会的法制进步。它和民事、刑事、行政责任一起,构成了经济法法律责任形式。 具体而言,社会责任的形式包括公示,歧视性待遇。公示是指通过某种方式为大众所知,并且有一定的时间和范围的要求;歧视性待遇是经营者在一定期限内得到的待遇不同于正常企业,比如,贷款利率要提高、某些优惠措施不能继续适用等等。另外,社会责任也给管理者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经营者整改合格后的继续经营,就需要管理者的协助。这也是消费者对于管理者信任的表现,要求管理者自身能力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 (二)效果分析 如果经营者违反经济法相关规定,如采用价格垄断、搭售等手段损害消费者权益,或者采用偷税、漏税手段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管理者一方除了通过民事责任令经营者进行赔偿,通过刑事责任追究主管者刑事责任,通过行政责任对企业进行监管,还可以利用社会责任使得该经营者在合理期间内的失去一定的业务能力,使得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因为社会责任有公示性,对于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知情权大有裨益。 引入社会责任对于经营者而言也有有利的一面:首先,有利于加速经营者整改的速度。因为社会责任会影响其正常的业务,比如银行可以据此拒绝提供贷款、或者提高利率等等,只有尽快消除影响才能使企业重新获利;其次,有利于经营者消除之前的不良影响,重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现在的企业对商誉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商誉受损往往很难补救,如日本的福岛速食水饺公司、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都因此破产,因为失去公众的信任之后,即使进行改进,也很难再令公众产生信任。而社会责任是通过法律的公正性,认可其整改后的成果,帮助企业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三)以南京冠生园为例,分析引入社会责任的可行性 2001年,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以下简称南冠)“以旧馅生产新月饼的事件”在业内外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2004年,曾经叱咤全国食品行业辉煌一时的南京冠生园走完了凄凉破产路。 当“陈馅事件”发生后,南冠被多部门联合查封,缴纳罚款,进行整改之后仍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导致这个1918年建立的品牌遭受了空前的信用危机。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品牌企业缺少的国家是否是一个损失?南冠使用不合格原料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定要受到严厉制裁的,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才能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但是,失去这样一个企业的代价时候过大?超级秘书网 如果引入社会责任,南冠在整顿的期间内,管理者会告知社会,此时南冠比正常企业低的待遇;整顿结束,管理者进行审查合格后,仍有管理者进行公示,如果管理者能够取得消费者的普遍信任的话,对于南冠的整顿结果,也应该产生信任的态度,南冠是否还会破产,就不那么确定了。如果可以的话,既保存了一个老字号的商誉,又增加了大众消费的信心。 四、结论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引入社会责任作为第四种法律责任,与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一起构成经济法法律责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现在,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社会责任的制定部门、制定标准、执行机构、责任方式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探讨。 经济法律论文: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分析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立法体系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探讨了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努力途径,并对我国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和制度提出一些思路。 一、以宪法为核心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一个国家的法是由宪法和一系列位阶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系。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普通法律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进行具体化,成为社会实际生活的具体规范。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普通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对环境权、健康权、生命权的理解与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环境权写入《宪法》,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立志于使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如法国政府内阁会议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过了关于《环境宪章》的宪法草案。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美国第九次修正案规定“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被否定或被贬低。”“宪法第九次修正案被认为是包含公众免受不合理的环境质量降级的权利。”从上述不难看出,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宗旨,在宪法中是有切实的依据的。同时,在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借鉴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要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框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第一层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极大。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利用政府强制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护和引导。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考虑应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二)第二层面的综合性法律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许多属于综合性质,不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缺陷,因此对这些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三)第三层面的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属于第三层面的立法问题,如主要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废包装、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物、厨房垃圾、废旧汽车及其配件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要加快制定针对各种产品性质、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三、通过立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一)通过科技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应切实发挥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主导作用,开办各类研发机构。除了发挥政府办的研发机构“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从事多方面的研发,特别是重点攻关项目的研发,还要鼓励、引导、支持民营机构的研发和企业的研发活动。研发机构的任务,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和开发适用有效的可以替代传统做法的资源节约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和开发使各类废弃物利用更充分、质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技术、新工艺。 各地政府不仅要为政府办的研发机构提供资金,而且应每年拿出资金,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扶持民营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要依法保护研发机构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通过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普及,进一步传播增进大众对科技的理解和参与,形成一个政府、产业、教育、学术、金融、民间组织及个人等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局面。 (二)建造绿色财政制度 购买性支出政策。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的照顾,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政府对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调动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许可证制度。政府确定某一地区排污或排污浓度的总体水平,实现污染许可证的发放量等于该总体水平。发放许可证时,可结合企业现有排污情况,成比例缩小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数量,超标部门给予经济甚至是法律的惩罚。 财政信贷制度。信贷制度是环境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制度,即优惠信贷制度或严格信贷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对实施循环型经营的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鼓励人们朝着循环型发展模式的方向去生产和消费。 完善现有税费制度。政府可以制订出特别的税、费政策。这一方面,国外同样也有先例。此外,如美国的税收减免政策、日本的特别退税政策,以及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另外,发达国家还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税收政策,如征收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新鲜材料税。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实行“绿色税”等措施,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公民自觉地为建立循环型生态社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 利用奖金等多种奖励手段。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具体的奖励政策和制度,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如美国1995年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2000年开始颁发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日本政府在许多城市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资源的积极性。为促使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并在全市设置了80多处牛奶纸盒回收点,以免费购买图书方式鼓励市民回收牛奶纸盒;对回收100只铅罐或600个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奖励。泰国曼谷市建立“垃圾银行”,鼓励少年儿童收集垃圾、分类装袋,并交由“垃圾银行”处理。“垃圾银行”每3个月计息一次,以铅笔、书本、袜子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利息,予以奖励。 (三)建立约束机制 政府优先购买资源再生产品。通过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资源再生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有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在河北省的循环经济建设中,我们也不妨效仿这一手段,并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巩固。 建立“一赔”、“二停”、“三分开”制度。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副局长田为勇认为,要建立“一赔”“、二停”“、三分开”制度“:一赔”就是建立公众的赔偿制度,公众可以直接将污染企业告到法院,用法律手段强制要求排污企业为污染后果赔偿,达到迫使企业整改的目的。“二停”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一停企业生产,停产整顿排污不合格企业,直到整改完毕;二停项目,治污不达标企业所在地的政府,一段时间内不准上新项目或者改造工程。“三分开”是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实施评价与审查分开、评审与验收分开、审查与监督分开。此提议非常值得推行。 推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污染问题上,推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凡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承担治理污染和赔偿损害的责任。通过实施这项原则可以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心,通过必要的压力来推动他们积极探索治理污染的措施,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遵照谁开发谁保护原则,使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而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两方面统一在相同的行为者身上。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律体系 内容提要: 关于经济法律体系的论文不少,尤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但其中多数文章都力求打破传统部门法的界限,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法新构成理论”。[1]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学即法制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法律体系商法地位经济法律体系 正文: 一、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经济关系”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2]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 [3]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 争议的焦点有二: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5]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6]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7]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8]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9] 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10]笔者以为不然。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关于商法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12] 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13]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14]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15]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16]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17]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18]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19]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二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20]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21]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22] 2、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3](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24]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25]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2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27]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28]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29]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民族地区经济法律保障 在获得了政治上平等地位之后的中国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在经济上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伴随着东部沿海汉族地区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兴旺繁荣,西部少数民族振兴经济、脱贫致富的意愿和要求日趋强烈。少数民族这种意愿和要求在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更完善化的经济条款,为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内容 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确定了能够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体制,规定了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支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由国务院按照优待的原则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支持的项目,收入不敷支出的,由上级财政机关补助。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基数由国家机关合理核算或调整,从财政上照顾民族自治地方。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仍然困难较多,全国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民族自治地方很少,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都要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加大了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的力度。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的财政体制下,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上,国家规定所设的机动资金和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的比例高于一般地区。为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上级财政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方式,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资金投入,用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些法律条款,从财政制度上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了国家在投资、金融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新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家根据统一规划和市场需求,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合理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规定在重大项目中国家增加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减少或者免除自治地方的配套资金。在金融方面,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第五十七条规定:国家“综合运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规定金融机构重点扶持民族自治地方符合产业政策的资源开发项目,支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对合理资金的需求。国家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信贷投资。第五十八条还规定:“上级国家机关从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帮助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组织和鼓励民族自治地方与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法律规定。其中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和上级人民政府应当从财政、金融、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帮助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关于开发民族自治地方资源的利益分配,除了原有规定的在开发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作出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的安排,照顾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条款外,新增加了“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的规定,以法律保障资源产地的利益,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缩小民族间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各民族强烈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完善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突出了关于经济体制和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方面的内容,这是由于我国当前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是少数民族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之后,迫切要求经济社会繁荣兴旺,实现各民族在物质生活上共同富裕这一强烈意愿在法律上的体现。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发展、人文条件的差异,我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生活在偏僻遥远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干旱地区和高寒山区的许多少数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生活艰难贫苦,与生活在平原、坝区、丘陵地带的汉族相比,物质生活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经过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和其他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已经首先富裕起来,少数民族地区虽有发展但仍然比较贫困,与东南沿海和其他汉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拉大了。如广西1999年农村小康综合评分,以小康水平为100分,桂东南地区已达89.32分,桂西北只达73.11分,差距为16.21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了平等之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凸现出来,成为新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 纵观当代世界风云,民族问题依然纷繁复杂,民族矛盾尖锐突出,民族动乱此起彼伏,民族战争时有发生。在世纪之交的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的民族纷争愈演愈烈,最后爆发了民族战争,加上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干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对南斯拉夫狂轰滥炸,使前南斯拉夫在国家分裂之后,又遭受了惨重的民族灾难。在眼下的中东,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激烈,巴以冲突时断时续,战火硝烟弥漫约旦河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毁灭于枪炮声中,血雨腥风,生灵涂炭,虽有国际社会多方斡旋,和平进程仍路途漫漫。就是在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民族矛盾和纠纷也复杂多变,许多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当今的世界风云说明,民族问题仍是世界的热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福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施行,就是党和国家从法制建设上解决我国新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在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不仅从法律上完善了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还特别注重经济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从法律上保障我国朝着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使我国少数民族要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烈意愿在法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经济条款、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大机遇。 西部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区域。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高山族、畲族、黎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和锡伯族是东部地区的世居民族外,其余48个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中西部地区,锡伯族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居住在新疆。就是说,全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族体和少数民族人口都世居西部地区。与此相适应,全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也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全国5个自治区全部属于西部;全国30个自治州(盟)中,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属东部,湘西、鄂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中部靠西的区域,其他的自治州(盟)都在西部地区;全国20个民族自治县(旗)绝大部分也在西部地区。换句话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了西部的绝大部分国土面积。就是不属于西部的3个自治州,中央也规定其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所以说,西部大开发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大开发,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内陆边疆地区的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将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意愿将在西部大开发中变成现实。 实施西部大开发,将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处偏僻,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缺乏发展进步的基础设施。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逐步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修公路、铁路,建设电网、通讯、广播电视等。如广西继南昆铁路通车、西南出海大通道贯通之后,在西部大开发的进军号角声中,仅次于三峡的龙滩电站上马,百色水电枢纽工程动工,贯穿大石山区的河池水任至高宁高等级公路兴修。这一切都将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打下牢靠的物质基础。 实施西部大开发,将使西部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得到开发,形成能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如广西在西部大开发中,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丰富的水电资源正进一步得到开发,名列全国前茅的有色金属产业也在进一步发展,包括蔗糖、饮料、水果、蔬菜、药材、香料等种类的亚热带植物资源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山区的各种土特产品将发展成为诸多特色产业,就是雄伟秀丽的山川河湖、浓郁多姿的民族风情,也正在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随着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梦想将变成现实。 实施西部大开发,还将使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教育、科技事业得到大的发展,不断提高各民族的素质,为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繁荣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出优秀的劳动者和各类人才。 总之,西部大开发的结果,将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科学发达,山川秀美。这样,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就会变成现实,各民族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繁荣的意愿就一定能实现。 经济法律论文:市场经济法律机制 目前,人们从纯经济学角度关心和讨论市场经济的热情与日俱增。然则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它的法律表现形式究竟是什么,却很少引起普通的重视和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就这个间题略陈管见,敬祈方家正谬。 (一)关于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 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赖法律的确认和保障,这是“经济关系反映为法原则”的必然。因为交易制度是经济过程的中心制度,按照市场共同规则的要求,用一定法律形式将它加以确认和表现出来,恰恰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性要求。换句话说,完善市场机制和实现经济关系法律化相伴而行,互为条件和依归,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质的规定性。 历史告诉我们,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民法准则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法律表现形式,用它来“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的过程。②罗马法是前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可堪称为古代社会经济关系法律化最完备的表现形式.到了近代,以同一个罗马法为基础,英国、德国和法国在确认和反映各自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时,情形就大不一样。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小资产阶级的和封建的社会的利益,简单地通过审判实践的办法来贬低罗马法,或者把它的内容注入旧的封建法权形式之中,使之适合其普通法发展的需要;在德国,资产阶级依靠法学家的满口道德说教的帮助,把罗马法改造成为一种适应德国社会状况的法典,即卑鄙握凝的普鲁士国家法;惟独在法国,资产阶级在大革命以后依罗马法为兰本,把新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翻译成司法语言,创造了《拿破仑法典》这样一部典型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这就是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曾经描绘过的三个国家实现经济关系法律化的三种情况③。在这里,法律化表现的好坏之别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们的目标趋同.都要寻求新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途径。 在我国情况不同,商品经济发展史作出的这种法律选择几乎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时期内,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否认经济关系法律化的客观必然.直到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才认识到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提出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而着手民事立法工作。但由于摆脱不了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特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这种传沉观念的束缚,虽则《民法通则令也作为确认和表现商品经济的法律形式问世,实际上反映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要求是很不充分的。只是在党的十四大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当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侄桔以后,人们才跳出商品经济形式姓“资”姓“社”的认识误区,毫不犹豫地接受法治经济的现实,承认经济关系法律化既是历史的轨迹,也是现代化商品经济共同规则的要求。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不同于原来的计划经济,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还会出现摩擦现象,这就使经济关系法律化的客观进程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反映在法律机制上,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作用媒介也是市场,组织经济方式靠的是法律规范和竞争行为,而计划经济以国家行政权力为运行基础,主要媒介作用是计划,经济组织的方式则是行政命令和统制行为.因此,在权利义务关系与行政服从关系、法律机制与权力机制、竞争行为与统制行为之间不可避免发生矛盾和摩擦,使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况。 第一,改革中各种社会力量的利益关系日益形成互补或补足结构,且具有主动性和互动性的特点,由此决定法律所要调整的利益结构不是单一的和被动的,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作用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运用平衡、补偿、分散和淡化等利益机制原则,以法律手段为中介,把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建立新的改革目标模式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按照法律化要求必须有一系列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法律调整跟上。但在两种经济体制、运行机制换轨过程中,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方式将继续转变,市场调节功能在不同领域的差异将日趋明显,旧体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还会发生,这就决定了围绕资源配耸和产业结构、利益结构必将出现许多向题,影响经济关系对法律形式的选择。经验证明.靠行政办法解决原来结构失衡、机制不顺、体制缺陷等问题是行不通的,而必须依靠法制,努力寻求保持市场机制与法律机制内在统一的途径,才能加快市场体制有序建立。 第三,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是靠改革开放、政策演变和理论突破而逐渐形成的,但对于民法是市场经济法律表现形式的机制这一点都考虑不多,社会普通流行的是“经济行政法”的观点,对商品经济的民法观却知之者甚少。实际情况是,市场发育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法律问题,市场运行机制与法律表现形式之间出挽的许多矛盾,无一不促使我铂去寻求经济关系法律化的正常途径.这就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按照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要求重新端正我们的宣传重点、研究方向和立法思想,重新发现并立即恢复民法的威信。 第四,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化的必然结果,在本质上同商品经济没有差别,作为相互联系的概念和经济形式,它们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界定同一种经济类型罢了。商品经济强调为交换而生产,本质要求是产品必须按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平均生产要素的消耗进行交换;而市场经济强调的是用市场机制来配资源,核心内容是市场主体高度分散和自主,生产要素组合和利益资源分配都取决于竞争性的社会供求运动。但重要的是,都是“法制”经济,都要求用法律形式全面规范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则,以及全面规范政府的行为。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秩序,实质上又是市场法律秩序,其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就包含了“法治”,所以,实现经济关系法律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它涉及现成法律形式和创制新规范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此法与彼法、国内民法传统与国外传统民法等等一系列的关系和问题,如果没有领导观念与领导行为、依法而治与法治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我们的努力就不会奏效,即使取得不少经济立法成果也是难以巩固和发展的。 经济关系法律化是法治经济的本质特征,这一点已开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起点和归宿,就是完善市场法律机制,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宏观法律调控体系.基于这种共识,我们至少应该明确当前几项要求:①经济运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和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坚决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按照优胜劣汰、效益原则实现资溉的优化配里,进而由此探索怎样建立宏观经济法律调控体制的立法步骤,②加快政府转变职能的步伐,按照所有制现代化的要求理顺产权关系,还权与企业,激励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自动走向市场,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⑧针对市场流通客体日益增多、市场内容日益丰富多样、民事法律行为不断获得新的突破等情况,加快培育由市场组织体系、调控保障体系、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构筑起来的统一市场体系,并建立与深化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④确立民法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法、关系法、行为法和程序法和应有地位,对市场法律体系中民法与其它部门法律机制的关系做出理论和实践的界定,既保障民法机制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又补足市场经济法律调整的组织法和管理法,充分发挥其他法律机制的配合作用。我们这样提出问题和认识间题,就在于经济关系法律化不但要求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律机制,而且也为研究和解决市场法律机制创造了有利时机和良好条件。 (二)市场法律机制的现状 现在,改革的目标模式已经明确,但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市场法律规则很不健全,整个社会和经济生活、经济秩序巫需进入有序状态。主要表现是民法机制与市场、市场经济的法资源需要极不相适应,经济行政法立法发展很快但却缺乏科学性,政府的经济行为和法律行为过于行政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残缺不全,宏观经济的法律调控体制尚未最终形成,围绕民法机制考察,这方面间题很突出。 一、民法机制陈旧落后 民法是流通领域的法律制度。民法在流通领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平等自由、等价有价为保护手段,以确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主体地位和人身保护,确认商品者的静态物权和动态债权为核心内容,通过反映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交换关系,保障民事经济活动主体的公平竞争,指导经济体制的改革,达到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目的。这种功能发挥得好坏,又主要取决于民法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完善程度相适应的状况。 我国《民法通则》是1986年制定的,而党的十三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前后在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间题上新的重大理论突破,以及由此而来的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作用大大增强所引起的许多新情况新间题,是为它所始料不及的。换言之,我国民法受市场发展过程中行政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较大,有悖于经济关系法律化的一般要求,整个机制是陈旧落后的。 l、我国市场是在“大计划、小市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主要依靠政府放松统制和运用行政力量组织推动这样两种方式、两条路子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同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发展的程度并无明显的必然联系。这就决定了我国市场法律机制(民法)一开始就具有两大弱点和特点,一是计划性很强致使市场体系被肢解,民法的作用只能是局部的;二是民法规范的单行机制多于总体机制,难以适应市场体系的需要,充其量也只能发挥局部的功能效应. 2、整个市场体系中各类不同市场的发育情况极不协调,尤其要素市场的发育远远滞后于各类商品市场,致使经济运动中不协调、低效率的状况也无法改变。因此,民法机制不可能配套发展,它在市场运行机制中的总体功能自然无从谈起。 3、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调节功能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差别很大,《民法通则》取代不了应有统一的和正常的民法机制的作用。统一的民法机制要求普遍适用民法准则,正常的民法机制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相联系,但市场又是垄断的和分割的,市场价格不放在首位,商品、资金、原材料和人员也不能跨地区流通,这就必然导致民法作用范围大大缩小并带有许多的随意性,民事活动中总是强制性规范多于任意性规范,而对体现当事人自由意志的要约与承诺程度却毫无反映。 4、鉴于前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虽出现较大的波动,以政府或部门的支持和干预为背景的各种贸易战和封锁割据十分严重,这种条块行政分割现象不仅人为地分割了市场发展的合理区域性效应,而且也严重地阻碍了民法功能的发挥。 此外,市场经济一是开放的,市场经济法律机制也应该是开放的、甚至是国际化的,近几年来、商品经济发展给市场运行带来许多的法律间题,诸如经纪行为与、居间行为有什么区别,经纪人应有何种法律地位,怎样确定物权总体概念和界定各种具体物权,怎样实现产权制度现代化和国有资产的专职管理,如何对待不同物品所有权的风险转移,进一步设定权利的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规定默示条款的有效期限,以及如何建立市场的中介组织和自律组织等等,民法中概无反映,同世界经济运行的法律机制不相衔接。这也是一种封闭,说明我们经济立法的思维方式与指导方针更加落后于市场发育的过程,如果不大胆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陈旧落后的民法机制便无法改变,市场法律机制就不能现代化、国际化。 二、经济法与民法严重错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拨乱反正,启动了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同步发展的客观进程。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改革与法制不可分割的客观必然性,同经济法制建设本身的内在适应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即表现为改革迫切要求对变化了的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甚至要求许多改革措施直接采取经济立法的形式出台,而改革的开创性质又难免导致发展中经济关系具有暂时的不确定性,传统观念也认为法只能是对稳定社会关系的反映,这就给经济关系法律化和经济立法进程增加了难度和障碍。可是“时不待我”,法制建设要为自己开辟道路,陈旧落后的民法机制又不可能提供现成的东西,于是经济法(经济行政法)应运勃兴。在现行立法中一开始就以占总数比重三分之一以上的速度递增着,这种立法步伐愈是加快,经济行政法规的数量就愈加明显地淹没民事法律规范,以致在整个经济法律体系中经济行政法与民法之间的错位现象便愈来愈突出。因此,民法作为市场经济选择的法律机制,它应有的核心地位被动摇了,本来面目被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宏观法律调控体制也就无从建立和健全起来。 我国经济立法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可以说是不可避免、不足为怪的。从历史上看,在古代诸法全体、重利轻民的条件下就存在大量行政经济法规,古往今来不乏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经验,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时期内搞的又是产品经济,所以在管理经济、调整经济关系方面始终是行政意志起主导作用,人们也已习惯并乐于用经济行政法的手段管理经济。从现实生活看,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遇到的新情况新向题层出不穷,客观上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而当时商品经济理论的重新认识刚刚被提了出来,民法虽已缓慢起步但有“私法”之嫌而发展艰难,刚刚恢复“合法”地位的商品经济也不允许自己作出法律选择,既为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所决定,又为前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计划管理的法制模式所束搏,经济行政法自然是先于民法而获得空前发展。从立法思想看,加强经济立法以保障建设和改革的夕}嘟秩序,不论巩固改革的成果还是体现改革的措施都需要以经济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突出加强经济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也极其自然。鉴于这几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立法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即受计划体制的制约,民事立法的紧迫性被遏制,而经济立法的计划性极强,立法进程缺乏总体目标设计,专门立法欠合理有效的调控,经济法制建设的不平衡性突出;立法思想和指导思想未能及时适应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发生相应变革,没有把握民法这个纲,没有理顺市场整体法律机制中各个部门法的关系,使得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表现出非科学性.我国经济立法的这几个特点影响整个经济法制建设,不但阻碍了市场经济宏观法律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限制了经济法自身的建设。 三、行政法过多地进人民法领域 行政法与民法同属于国家的基本法,虽然两种法律手段的质的规定性不同,即各自的调整对象不同,当事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处理纠纷的程序不同,承担责任的方式也不相同,但它们都要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也都涉及权利义务问题,并且行政调整的社会关系中也有不少含有经济的因索,在这些方面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很早以前,行政法只是被当作私法(民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和其他公民接受同一个法律管辖,享受同样的法律待遇,直到19世纪才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出现,进入20世纪后才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在我国,从重视行政法制建设开始即带有“行政至上”的色彩,具体表现是行政干预突出,行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行政因素渗入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政府行为大量进入本来仅适 用民法规范的领域。由于行政权广泛而富于强制性,行政法和民法、经济法相互交叉,这种现象就日益增多.在前几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政府依靠行政措施解决市场疲软,清欠“三角债”,强化市场管理规则,保护严重亏损企业,解决资源配置和限制要素市场等等做法,无,不体现行政法进入民法领域的倾向。这种用行政隶属关系取代本来具有民法特征的相互协调关系,用行政规范取代适用民法、经济法规范的做法,既模糊了法律部门的界限,也把行政法自身发展引向了不确定的地步。在国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法危机”或“行政法危机”,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了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律机制,我们必须在行政法方面处理好两层关系。一是区别于经济法,应把立法的主要任务放在行政组织法和行政行为法上,从调整单纯的行政关系和行政管理关系出发,重点解决怎样用行政法手段确立行政的方式、方法和原则,以及制定依法管理经济的行政组织程序问题;二则不以国家权力随意介入民法调整的领域,用行政干预来限制民法机制的作用,影响经济法制领域各种法律关系的正常格局。只有民法和经济法、行政法在整个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控体系中各就各位,在立法、执法各个环节做到有机配合和相互协合,才能共同对国家经济生活起到调整器的作用。 (三)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机制的思路 如前所述,“法治”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经济关系的法律化,但我国现有市场经济的法律机制陈旧落后,承担这种法律化载体和形式的条件还远不其备。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体制,目前国际上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大致说来发达国家一般采取民商法调整体制,个别国家也有实行部门经济法(经济行政法)调整体制的,但对我们都没有直接实践意义的借鉴价值.我们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然不能采用与原来计划体制相联系的经济行政法调控机制,且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又以公有制为塞础,所以采用发达国家调整经济关系的民商法体制也不完全适合国情,何况我国经济立法坚持民商合一的方针,这就更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按照国情需要和法治经济的本质要求来确立我们完善市场法律调整的思路,切实解决好现代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间题。据此,我以为必须重视下列几个间题.一、称皿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 首先,市场经济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法律作调节器,为自身的发展保驾护航,这同我们喜欢或者愿意用何种法律体制为它服务是不同的。前者是尊重市场经济的质的规定性,以市场经济固有法资源需要为前提,而后者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立法者的主观意志关系,以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正确的态度应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因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要求是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高度分散并自主的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竞争性供求运动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利益的分配,用市场机制来取代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资源配!方式。市场经济关系派生出来的这种法需要,以及它通过具体法律表现出来规范要求和行为模式,才真正构成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的客观依据。 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史已反复证明,民法(民法和商法)作为市场的法律机制是商品关系的最佳选择。历史选择了罗马法作为前资本主义社会反映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法律形式,进入近代后又选择了《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完备法律机制。从“简单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到“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历史绵延两干余载,商品经济形式一直在发展着,但它自罗马法开始所选择的民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始终没有变,除了这种法律形式更加完备外,迄今各国法律都没有对它作出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虽然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但同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方法是相同的,因而离不开历史借鉴,选择民法作为市场、市场经济的法律机制是毫无疑义的.我们没有商法,但商法实际上主要是调整企业的组织与活动的那部分民法,而我们现有的经济行政法也恰恰部分地起到了传统商法的作用,所以建立民法为主的法律调整体制符合历史选择和现实的需要。 第三,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走向愈来愈清晰,今后市场组织体系必将是种类完备、布局合理和多层次的,市场调控保障必将是灵活有效和稳定可靠的,市场制度和法规体系必将是有利干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也必将是健全有效和分工明确的。因此,我们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律调整体制的思路也必须是统一的和开放的,而不应是分割的和垄断的。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行政至上”以及“以行代民”、“以行代商”的观念,实现立法思想向现代商品经济法律观的转变。必须看到,市场的法律机制与市场统一体系的发展走向一致,是经济关系法律化的定势。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市场经济应该选择的法律机制,是一个以民法机制为核心为主体的,同时又有经济法担配合,辅以必要的行政法,并以其他法律为适当保障手段的完整的经济关系的调控体制。这样的法律体制,能反映我国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克服以往选择法律模式过多地强调行政意志因素的弊端,避免凭主观爱好确定某种现成法律模式去规范市场规则和行为的做法。 二、加快完善民法机制的客观进程 我国商品经济形式正日益获得充分表现,市场主体类型日见其多,市场客体瞬息生变,市场内容(交换形式)愈加丰富,市场范围继续扩大,市场价格日趋放开,利用外资的步伐大大加快,参与国际市场已见明显成效,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这种变化了的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经济关系,要求我们比以往更加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因而也为民事立法坚实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民法的内容,扩开了民法的调整范围。因此,加快民事立法的客观进程迫在眉捷,已成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调控体制的中心环节。突出需要的是: l、健全整体民法机制。为改变我国民法长期陈旧落后的面貌,必须从多方面作出实际努力,把局部机制变为整体机制。首先,应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避免国家权力随意进入民法领域,用行政手段取代民事法律手段的现象,防止继续发生“民法危机’,。其次,应从立法思想上理顺民法与其他经济立法、行政立法的关系,将经济立法重心转移到主要调整横向经济关系上来,以确立民法在经济关系调整体制中的正常地位,恢复被人为地缩小和限制了的民法应有的作用范围。第三,应把握住民法体系的精髓是民事法律关系,积极创造民法获得独立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立法形式对经济关系引起的各种民法向题及时作出调整。经过这些努力,保证民法整体机制的功能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商品关系纳入民法调整范围,使其不得违反市场的共同准则,也就是民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体现我国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联系的本质特征,积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恰当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手段,确保国家将民事活动管理纳入有序的法律状态。 2、完善民事法律制度。 (1)健全以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民事主体制度。民事主体反映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在法律上的地位和资格,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当前突出的间题是,多数国有企业以及仍然沿用国有企业管理办法的城市集体企业,还不能真正做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同“四自”要求距离很远.为改变现状,应积极创造贯彻《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外部环境,关键是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还权与企业,让企业自主自愿地走向市场而不是被“推向”市场。不这样,企业的法人地位就名不副实’,以企业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民事主体制度就难以健全。 (2)建立我国的物权制度。物权法的实质在于确认生产资料与人的结合是社含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反映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人对财产(物)的占有关系,因此是国家用来维护和巩固财产关系的一种重要法律形式,也是传统民法的一项重要民事法律制度。我国立法思想过分强调“物权”概念的阶级属性,强调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对物的占有和阶级关系,不承认它是一个法律范畴,把承担揭示物权阶级内容的任务的民法等与民法规范本身等同起来,拒绝制定物权法律规范,以致《民法通则落只规定了所有权以及与所有权相关的其他财产权,而不规定要建立包括所有权在内的物权法制度。其实,民法调整复杂的经济关系不仅保护所有权,还要保护其他各种形式的物权。物权和债权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两类财产关系,反映在民法中二著相联系又柑比较而存在,从来不可偏废取舍。改革中新的物校形式增多,扩大开放后适用范围愈来愈广,它们无一不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且多数是在商品流转中依法移转所有权权能而发生的,许多方面都具有权的特征。但它们不同干所有权,这就需要物权概念加以概括,突出其各自的特点,以期同债权和其他民事权利区别开来。所以,建立包括所有权在内的统一物权法制度既为完善民法制度所绝对必需,又是适应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需要。 (3)统一我国合同制度。经济意义上的合同,原本是民事合同。我国为调整经济合同关系而制定的《经济合同法》将合同分为经济合同和民事合同两类,将统一的合同制割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造成不应有的混乱。《经济合同法》以合同主体是否为法人当作划分两类合同的做法是缺乏理论依据的,因为合同主体只对合同关系的某个方面和个别特征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改变合同关系的本质属性.《经济合同法》把“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当作合同关系要素之一同样欠当,因为半lJ断某个具体合同是否有“经济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哪理解,靠含义极广的“经济”概念是无法推导出其特定含义的。《经济合同法》把“执行计划”作为区分两类合同的观点也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是旧经济体制的产物,况且计划合同存在的前提与一般商品交换的前提无异,说到底还是民事合同的一种,我们必须摒弃“经济合同”的提法,彻底修改《经济合同法》,制定一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待民法典出台后将其列为相应篇章,成为我国完整民法体系一个组成部分。 (4)完善民法借贷制度.我国借贷关系的迅速变化,正推动着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在内的余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借贷资金和企业行为,是各种融资机构相互竞争、各种融资形式并存联系的市场,在我国更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市场运行机制的市场.就其性质和特点而言,它是一般商品市场的主要后果.离开它就不会有活跃的市场经济。在我国,调整金融市场关系的专门民事法律规范迄今是个空白,巫需制定包括借贷主体法、借贷关系法和证券交易法等等在内的,能全面反映金融借贷关系要求的,体现市场法制宏观调控职能的、高层次和新型的民法借贷制度。 3、抓紧制定民法典。制定一部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是使我国民法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性要求,又符合国际市场通行准则唯一正确的决策。这样,我国经济立法才能“纲举目张”,推动经济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国家政治安定.社会经济条件极好,经济立法也已积累一定经验.民法学研究同样取得不少成果,还有国外民法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应该说制定民法典的条件是初步具备的。尤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立法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明晰。新的民法典应是我国民族特色与全球意识的科学性和兼容性的统一,立法步骤适当超前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三、协调健全和完善其他配套法律机制 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完筱市场法律机制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市场法律机制的整体功能仅仅靠民法是难以发挥的,必须要有许多法律部门的分工协作和密切配合;它离不开宪法的导向、刑法的保护和解决讼争纠纷的程序模式,更要有经济行政等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弧经济法、行政法的宏观管理调控作用,始终是市场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纵向经济关系,它突出体现了我们国家组织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我国经济法的数量居其他部门立法之首,但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长远看,今后应立足自身特定调整对象,把握纵向与横向关系的差别,重点是完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制度方面的立法,防止简单套用民法制度,造成经济法与民法错位,影响自身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理论建树。 其次,要正确区分行政法与民法、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按照政府转变职能和加强政府法制的要求,逐步健全行政组织法和行政行为法,增加有关保护公民基本权利、行政行为法律化、行政活动程序化和依法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行政立法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与经济行政立法相比,行政立法所占比重要小,但行政法进入民法领域的现象突出,这种状况必须改变。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行政法调整对象中的纯行政因素的管理关系应变为服务关系,进而加强经济组织法(含行政监督法)和行政行为立法,以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并约束行政行为以防止行政权的滥用.搞好廉政建设。 第三,适应我国劳动关系的新变革,劳动立法应由单纯的管理型模式转向协商与管理相结合的关系模式,逐步使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走向合同化和标准化.当前迫切需要完善劳动工资机制,建立职工待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统一职工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劳动纪律和劳动时间等方面的法律调整,抓紧制定工资法、工时法、劳动保护法、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和社会保障法等。 经济法律论文:新农村发展经济法律保障探讨论文 为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xx县司法局从3月1日开始,发动百名司法干警、法律服务人员,组成“送法入户”小组,深入到43个村,近万户农户家庭,开展“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经过为期一个月扎实工作,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法律意识大为增强,实现了由尚未涉法—初步涉法—积极学法的转变,现大多数农民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广大农民、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普遍提高。 (一) 适应农村特点,贴近农民生活,在活动形式上求新。 一是多种宣传方式交叉使用。我们采取了标语、横幅、墙报、电台现场直播,家庭法律咨询、村民代表、村干部座谈会、法律讲座等多种手段,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的广泛发动宣传,让农民眼里看得到、耳里听得到、脑里想得到。 二是实行“三个结合”,围绕一个“送”字,借助一个“谈”字,着力一个“引”字。针对农村村民居住分散,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各自为阵”、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送法入户”小组人员按照“便民、近民、利民”的方针登门到户宣讲,一个月下来,他们走遍了43个村、215个自然村,为近万户农民送去一本“乡土普法教材”(农民学法一百问),每深入一户农家,与农民朋友坐下来谈心交心,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民增收创效需要哪些方面的法律知识;过去、现在有无涉法问题,如何解决;对农村弱势群体,需要哪些方面的法律援助;对目前法制建设和“四五”普法教育方面有何想法和建议。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农民学习了与农民经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第一,涉及农民费用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第二,涉及正常生活的婚姻法、继承法、教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第三,涉及农民之间交流的民法通则、民诉法等。通过与农民朋友零距离的调查走访、交流,搭准了农村干部群众需求的脉搏,找到了普法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普法“空对空”、农民不想学、用不上、效果差的问题,使“四五”普法工作更具生命力。 随着活动的广泛深入,广大农民法律素质、民主与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我县农村涌现出爷孙同学、母子互教,夫妻竞学的喜人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活动本身。 1、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心贴近了。以往,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民搞“法律政策封锁”,实行愚民政策,怕农民懂法,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如减负、税费)的政策法律,加紧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我县通过送法下乡活动,把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法律政策亲手送到农民手中,又不收一分钱,还登门到户宣讲,使农村干部知法、懂法、依法办事,使农民消除了以往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无形中拉近了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距离。 2、深化了农村普法依法治理。送法下乡活动的开展,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为深化农村依法治理奠定了基础。以前,各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议事只讲个“理”。自活动开展以来,农民对照法律读本进行修改、完善,现在村民议事先要看看是否合法。东屏镇搞卧龙水库开发,涉及征地拆迁农户300多户,该村农民通过学习《土地法》,能够按照法律程序,与镇政府办理了拆迁补偿公证协议,并根据《土地法》有关规定领取了征地拆迁补偿费,在整个拆迁过程中未发生一起重大矛盾和纠纷。 3、提高了广大农民的依法维权意识。通过“送法入户”活动,使广大农民进一步增强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石湫镇明觉村村民张某与薛某因相邻权发生纠纷,张某将薛某一家三口打伤,要求张某赔偿,张某不同意,薛某准备召集家族人员几十人采取报复行动,向张某讨回公道。在“送法进农户”活动中,通过宣传教育,使薛某知法、懂法,并打消了这一念头,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一纠纷。 4、增强了基层干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村里遇到重大的事情,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5、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把法律交给农民,农民掌握了法律,将之变成生产力,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变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强大武器。“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共为全县近万户农民送去了法律读本,开展了10多场法制讲座,采用了以案释法方式向村民讲解了有关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财产权利等方面的法制案例,村民们深受启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现在,农村中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现象大幅度减少,遵纪守法“文明户、光荣户”在提升,涌现出各种经济类型的专业户、重点户等一大批新型农民。 (二) 经过一个多月的“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农民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但也暴露出农村普法存在的难点:1、一些农民自身的思想惰性、事事求稳不求革新,宁愿吃亏只求平安的处世态度,2、一些基层执法者素质不高,执法违法、越权执法、滥用执法权现象突出,对农民理解法律精神和内容形成错误引导,使农民对法律功能和法律价值形成错误评价。从而导致农民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农村,农民发展经济更需要法律作保障,农民呼唤法律进农家。当前有必要把“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向我县各镇、村、各部门全面推行,趁热打铁,巩固前阶段取得的成效,整合全县司法、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力量,形成覆盖全县农村的普法活动网络,并结合我县农村工作、生活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该项活动有序进行和顺利开展提高保障能力。 一、建立领导机制。“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是我县一项社会性系统过程,必须按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开展工作,做到领导到位、制定措施、精心组织、严格检查,依法积极推行。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有了目标才有了工作方向,“送法下乡”活动的全面推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必须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书的各项指标要科学量化,明确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的经济利益、政治荣誉挂钩。 三、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制局、普法机构的作用,搞好规划,拟定措施,建立检查、考评制度。由人大、法制局、司法局牵头组织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村、各单位的送法入户工作进行检查或抽查。科学地评价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不断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法。
艺术学论文:田野艺术学研究论文 拙著《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颇出乎我的意料。该书是我在浙江台州经过8年田野考察之后形成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我学习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以文本与田野结合的路径从事当下艺术研究的初步尝试。著作已经出版,同行乃至一般读者自会判断其中得失。但是我深知诸多学者对拙著的兴趣并不完全针对拙著本身,学界的反应涉及到艺术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重大问题,而有关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还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一评价体系与学术规范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艺术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趋向,改革开放之初非常之盛行的、在“方法热”和“文化热”时期都曾经颇受关注的宏观研究,渐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则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批针对个案的田野考察成果问世并且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视为艺术学研究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介入艺术学研究领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着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极受重视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察艺术现象,这一方法层面的变化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质疑。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影响,也必然导致艺术学研究出现学术与文化视角的转换。这个可能出现的最有理论价值的变化,我将在下一部分论述,这里首先想讨论的是,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义不止于文化层面上研究视角的转换,它还可能给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带来另外两个方面可能形成的变化乃至冲击。 其一,是有可能导致目前的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价值评价体系的根本改变。 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体系决定的研究者知识谱系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经由苏俄引入的、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思想路径衍生发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其知识和思维方法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本身,长期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特殊的主导位置,因而,和这一理论背景相吻合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以概念和范畴为核心的抽象的理论探讨与分析,长期以来都是艺术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对具体对象的个案的、经验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是出于对西方学术发展不同趋势的选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当代艺术研究的影响,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整体性的、玄学研究路向,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形成有趣的呼应——所谓“小学”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显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朴学”也被后世的学术史家解读成是由明入清的汉代知识分子对严酷现实的逃避,以及对清代统治者的消极抵抗。 改革开放以来,苏俄引进的僵化理论教条渐渐丧失了独断地位。但是整个教育体系以及学术研究群体的知识体系的转变并不能同时完成,因而学术研究基本趋势的转变,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更重要的是,正由于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需要新的思想资源用以突破旧的苏俄教条的禁锢,观念和理论层面的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因之出现一大批偏重于观念与理论探讨的研究文献,也是时代的要求。可惜新的艺术观念与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也就不能真正完成观念与理论拓展的历史任务,整个国家的艺术科学研究水平,并不会仅仅因为观念与理论的更新而有明显的提高。 以1999至今这三年里的戏剧学研究为例,按照我的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戏剧学研究文献里,基础理论与范畴、规律的研究不可思议地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量,它在所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性论文里占到1/3左右。对戏剧基本特征、基础理论和普遍规律的探讨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学术界将如此大的精力用于这类纯粹理论性的探讨,却不能算是正常现象;其中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事这类基础研究的学者,多数身处并不拥有掌握研究资料与信息方面优势的中小城市或非专门研究单位。诚然,戏剧研究领域史的研究以及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并不缺少,但是,撇开史的考证,这类研究也主要是对戏剧整体时代特征或艺术特征的讨论,当然也包括一些群体研究或类型研究,其中“论”的部分比“述”的部分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戏剧史研究领域,元杂剧尤其是关汉卿研究较受重视,中国现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个案研究是对曹禺和莎士比亚的研究,对这两位剧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其它同一领域剧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总和,然而对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包括关汉卿研究在内,有关剧作主题、作品性质、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的辨析与讨论占有最大的份量。有关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并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上的个人独特见解的优秀论文论?欢桓鑫薹ɑ乇艿氖率凳牵渲兄辽?0%以上的论文和论著并不能提供任何新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提供现有文献以外的材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研究从“知识的增长”这一学术发展角度上看,贡献几乎等于零。通过提交给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论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国内学者的论文选题与境外学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清晰可见。 我不敢断定戏剧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这种现象可以毫无保留地推之于整个艺术学研究领域,但是我相信从整体上看,要说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仍然流行重视抽象、宏观的理论研究,轻视经验的、个案的实证研究的学风,恐怕并非妄言。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近代的兴起,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个案的、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应该成为艺术学研究的主体。只有戏剧学乃至整个艺术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实证的、个案的研究,理论与观念上的突破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对田野方法的重视,完全可能使国内艺术学研究转向更注重个案研究和经验性研究,同时给予这一类研究成果更公允的评价。这样的转变无疑将逐渐引导整个研究风气的转换。 其次,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对于强化国内艺术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将有可能产生直接影响。 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强调个案研究与研究者直接经验的价值,但同时更强调研究过程的规范、成果表述的规范,其中也包括经验描述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仅仅是学术积累的需要,也是使学术成果更可信,因而更具科学价值的需要。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在通过规范自身而使自己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这样的研究取向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分为两个重要群体,除了一批身居高等院校的学者以外,还有更大的一个群体身居文化部门所属的艺术研究机构。以戏剧学研究为例,后一个群体的规模显然要超过前一个群体,而且由于与戏剧创作演出的实际接触较多,在经验性的实证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无可讳言,这个被习称为“前海学派”的学术群体长期以来偏重于戏剧艺术实践,虽然相对而言具有比较注重经验研究的优势,也拥有许多第一手的珍贵的学术资源,重视艺术的当下性,但是由于不够注重学术规范,因此很难得到学术界应有的承认。多年来,境外数以百计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知名的或尚未知名的学者相继来到国内,他们在与这个群体的接触交流过程中获益匪浅,文化部门所属的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反而要通过境外学者的转述,才为外部世界和主流学术界所知,究其原因,正缘于“前海学派”在研究的以及成果表述的规范化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换言之,经验性的研究以及对经验的感性描述本身,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理性的方法呈现出来,才拥有足够的学术意义,才会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才可能充分显现其学术价值。 因此,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从事田野研究时遵循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地弥补“前海学派”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弱项,使这个学术研究群体掌握的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性材料,通过更多途径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藉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因此,对于中国艺术学研究而言,进一步注重学术规范,使被称之为“前海学派”的这个研究群体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将给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二研究视角的转变 当然,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最具学术意义的影响,还是要首推它可能带来的文化层面上的研究视角的改变。 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学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初,就像其它人文科学研究一样,它之受到西方学术的刺激与影响是无可讳言的。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西方学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其中西方人的研究视角,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简言之,由于西方人文科学主要是在欧洲的文化传统和解决欧洲社会遇到的问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展,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欧洲中心的世界观,这种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欧洲中心的人文科学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留下它的痕迹。在研究与品评中国本土艺术时,人们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习惯运用的艺术标准,比如说以西方音乐体系评价中国本土音乐,以西方戏剧理论解释中国戏剧并且试图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国本土戏剧,把油画的教学体系搬用到中国画的教学中,等等。这样的现象存在于艺术学的多个领域,换言之,西方比较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整体植入,确实在中国艺术学研究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种整体植入的结果与中国本土艺术以及中国人的情感经验之间的距离,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症结。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却给我们一条走出这一症结的路径。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田野方法,而且还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多元观念。虽然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起源都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化多元观逐渐成为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原来受到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观影响最深的研究领域,现在则相反成了对欧洲中心文化观形成最猛烈冲击的领域,成为最坚决地推动文化多元观和消解欧洲中心论的学术领域。这一思想方法的变化对田野研究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而这种非常之符合当代世界潮流的学术方法的引进,对于后发达国家尤其重要,因为越是后发达国家越是需要通过文化多元观念以消除文化自卑感,正视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因此,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田野研究工作者不再像摩尔根时代的学者那样,抱着了解人类童年的文化优越感,把非西方社会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而能够更客观地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传统与现实的差异,在解释它们的历史与现实时,也能有更多的互相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互相尊重。而这样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除了西方中心视角以外,多年来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个尚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研究视角,那就是一种过于贵族化的艺术观仍然占据着核心位置。 文化多元观念不仅仅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艺术活动不能以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同时也暗含了另一种更平民化的文化思想,即不能以研究者们的个人兴趣,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作为衡量所有文化行为的唯一标准。 当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将他们的考察对象,从长期以来拥有文化特权的上流社会转向更广阔的草根阶层时,还伴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事实使人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却各有其合理性;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在本质上意味着人们用以情感交流与表达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生活与文化圈内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对民间草根阶层的艺术、趣味与审美活动的歧视和改造,强行推行一小部分精神贵族自以为是的艺术观与审美趣味,正是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禁忌。 在中国艺术学领域,这种文化贵族心态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人们长期以来习焉不察的“采风”这样的辞汇产生强烈的质疑。确实,如果说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学创作与研究对于那些地域色彩鲜明的民间艺术活动并不是毫不关心,那么很难否认,创作与研究者们经常是以“采风”的态度去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活动的。人们惯于使用“采风”这样的辞汇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从历史上看,“采风”的制度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它隐含了官方与民间二元且以官方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从现实的情况看,“采风”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研究只关注民间艺术活动作为创作素材的价值。因此,“采风”的实质,正是站在官方或文化贵族的立场上对民间艺术活动非常功利化的利用,事实也正是如此,尤其是近几十年里,地域色彩鲜明的和非主流的艺术样式和优秀艺术作品,经常被主流艺术用以为创作的材料,回顾近几十年的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有世界影响的优秀作品都是用西化和文人化的手法处理本土民间艺术元素的产品。然而,在民间艺术活动被大量地用以为创作材料而遭到掠夺性开采的同时,它们本身却仍然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视为必须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拥有艺术价值的对象。 以“采风”的心态从事本土与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从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多地致力于探究多种艺术样式、多种生活方式以及各地各具差异的伦理道德和习俗对于它们的主体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致力于在这些独特的艺术与生活的原生环境中,还原它们的内涵。这样的研究才能超越“采风”式的官方和贵族文化心态,才能获得对民间艺术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亟需借鉴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摒弃西方中心与贵族趣味对民间话语空间的挤压。 三一个实例:路头戏 如果我们的艺术学研究能够更多地注重对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与引进,尤其是彻底改变欧洲中心主义与贵族主义文化观,那么对诸多艺术现象的研究与评价,都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在我的研究领域,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完全可以用以说明研究视角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那就是对台州戏班大量演出的路头戏(或曰提纲戏、幕表戏)的研究与评价。 近几十年戏剧研究领域几乎完全没有对路头戏的研究,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路头戏却可以说是中国戏剧最主要的演出形式,它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戏剧起源的年代。路头戏之所以长期被戏剧研究人员们忽视,是由于它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遭到批判,成为从上而下的“戏改”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对路头戏的批判,其理论背景很值得今人深思。 对路头戏的批判与其说出自艺术的原因,还不如说出自趣味的原因。它一直被看成是粗糙、原始和简单的演剧方法,然而它并没有像同时代其它那些更为粗糙、原始与简单的民间艺术那样获得尊重,它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创作的素材以及改造对象,直到现在,在多数当代戏剧史家们的眼里,路头戏之受到批判乃至遗弃,仍然被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然而,当我们通过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思路重新探讨路头戏的存在以及它的意义,就会清楚地看到,像路头戏这样一种有着千百年悠久传统的演剧方法,它之所以会受到众口一辞的批判以及遭致普遍遗弃,正由于长期以来西化的和贵族的文化视角在艺术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路头戏之所以在1950年代初受到大范围的批判,首先是由于主持“戏改”工作的政府官员,主要是一批西化程度比较高的、经常接触甚至直接参与话剧创作与研究的知识分子,排除意识形态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戏改”简直可以说就是在用西方的、话剧的戏剧观,居高临下地改造中国本土戏剧。像路头戏这种本土色彩浓厚的传统演剧方法,与这些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戏剧学模式完全不相吻合,它之受到排斥也就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路头戏的演剧方法被后来的国办或准国办的戏剧表演团体遗弃,还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长期以来衡量艺术的标准是由传统诗学基础上培养的文人决定的,虽然传统文人最终接受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却始终未能充分受容昆曲以外的各种“花部”戏剧剧种,同时也难于充分认同民间极富创造性的口传文学的价值。文人趣味在中国戏剧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现象,并没有因为1950年代的社会急剧变动而真正有所变化,反而因为剧团国家化而在制度层面得到普遍肯定,因此,在文学性和音乐性方面很难以完全符合文人趣味的路头戏,也就不能不受到排斥。 由此我们看到,如果说晚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学研究受到欧化的和贵族的这两种文化偏见的左右,那么路头戏的遭遇具有作为样本的罕见的深刻性,路头戏之所以遭受自上而下的批判与遗弃,正是由于同时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夹击。更值得思考的是,如同我在《草根的力量》书中所叙述的那样,路头戏至今仍然是台州戏班最主要的演剧方式,但这种承继了本土文化传统的演剧方式它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不是因为路头戏演出过程中大量的即兴创造在戏剧学层面上所可能提供的非凡活力,给定情境与表演者个人创造之间巧妙和平衡,以及潜藏在它的即兴表演模式之中的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的互动与内在张力,而竟然是因为在本土的戏剧市场里,戏班最适合以这样的演剧方式营业;并且,由于在晚近几十年里路头戏一直受到抑制,在那些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为明显的民间戏班,路头戏的演剧方式也正在被弃用。 有关路头戏的艺术魅力,我已经在书中做了初步的探讨,将来还会做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它的遭遇说明,摆脱欧洲中心的和文化贵族的偏见对于中国当前的艺术发展以及艺术学研究有多么重要。只有彻底转变研究视角,路头戏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进而,也许还有更多的艺术现象,需要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加以重新审视,给予重新评价。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田野研究只是一种方法,虽然在田野研究的背后,包含了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特有的研究路径,但是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研究。按照我个人的研究体会,即使接受了田野研究方法,艺术学领域的田野研究,也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考察艺术活动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自然生成、发展的性状。当然,对象的性状总是会在与外界的不断互动过程中经常变化,然而这样的变化,仍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演化,它与受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有质的区别。仍然以戏剧在晚近五十年的变化为例,虽然历史上中国的本土戏剧始终在民众审美趣味变化的背景下持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正由于这样的变化是在戏剧创作表演的主体与观众的互动之中缓慢而自然地发生的,因此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足以出现背离它所生成的文化土壤的结果;然而1950年代戏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令本土戏剧经历了剧烈变化的这一改造过程中,观众甚至是剧团内部的创作和表演者本身,都没有话语的权力。因此,中国戏剧的自然状态之必然受到破坏,就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外来的文化价值观是如何被强行植入的,以及它最终会产生臬的结果。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好好记取的教训,同时还给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工作者留下了特殊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面临的特定境遇,就像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几乎所有艺术领域那样,本土艺术在外来的文化价值观面前出可怕的自卑。而这一文化现实,使得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的研究者必须非常小心翼翼。艺术学的田野研究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无感觉的作品而是具体的人的行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社会身份、知识背景与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趣味的差异,很容易被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艺人理解为知识与艺术见解的优劣,研究者在从事田野工作时,很容易被研究对象视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因此,研究者的言行和趣味,很容易对被研究者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足以改变研究对象的原生态。 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学的田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入侵者,极易对脆弱的、缺乏自信的民间艺术本体造成损害。现代人类学家喜欢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人类学研究的工具”,强调田野考察过程中研究者应该融入研究对象,在与对象的互动中体察对象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但是在中国艺术学研究这个特殊的领域,我认为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做一个客观和外在的观察者,尽可能克制影响对象的冲动,因为保持本土艺术的原生态的意义,可能比改变它要重要一百倍。当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影响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自觉地将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无疑是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 其次,我希望强调艺术学的田野研究作为一项艺术学研究的价值,尽管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但是这样的研究指向应该是艺术学的而不能仅仅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更直接地说,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从事艺术学研究,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不同学科的关注重点并不相同,因此,当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被引进到艺术学研究领域时,人类学与社会学所关注的那些问题,也很容易同时被带入艺术研究过程中;或者说,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可能会发生偏移,也许那些从艺术学角度看非常之重要的问题反而被忽视了,这样一来,研究很容易演变成对于艺术、艺术活动的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而不再是艺术学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当然仍有其价值与意义,然而它的价值与意义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坦率地说,这类研究即使再有价值和意义,也不是艺术学研究。它不能代替艺术学研究,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艺术领域最值得关心的问题。 我在从事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时经常提醒自己将艺术层面的问题作为主要对象,不仅是由于我一直受到的是艺术学研究的训练,因此只有艺术学问题才是我在专业领域范围有能力研究和回答的,而且也只有艺术学领域的问题才是我所真正应该去关注和感兴趣的。举例而言,我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宗教与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方面的现象,我当然知道从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是非常之必要的,但是我的研究仍然会相对地集中于这些现象与民间戏班的运作和表演、与当地观众的欣赏之间的关系,将这些现象与戏剧活动之间的联系,小心地剥离出来,分析它们对戏班以及戏剧活动的艺术方面的影响力,寻找这些现象与近二十年台州戏班的繁荣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样,当我剖析和研究戏班的内部构成以及戏班内部的人际关系时,不仅把戏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亚群体看待,同时更注重把它们看作一个关乎戏剧艺术的群体看待,这样的研究当然明显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 而我深信,这样的研究正是艺术学的发展所需要的,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艺术学问题,这也正是我们把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引进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初衷。 如前所述,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会给中国当前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注重实学的研究风气,并且最终导致当代艺术学研究的转型。田野研究始终只是艺术学研究多种方法中的一种,然而随着英美经验主义学术传统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后在世界学术整体发展格局中越来越明显的强势地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显著。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将不得不再来讨论宏观的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田野方法的诸多弊端,重新认识基于文献的研究的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我相信倡导田野研究,对于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不仅非常之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 艺术学论文:设计艺术学科实践论文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从初创期算起,已经走过了80多个春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不仅激发了企业创立设计部门提高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增强企业的活力,也使社会对创新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随着社会及市场机制的逐渐成熟,设计艺术的专业人才需求呈急速上升之势。近10年来,全国开设设计艺术类专业的院校由过去的几十所猛增到1400所。一些院校专业仓促上马、学科基础薄弱、毕业生就业比例等问题,直接影响到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我们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何迎接现实和发展的挑战,是当前设计艺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 设计艺术学科,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越界”性极强的学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必须本着尊重科学、尊重发展规律的态度,正确认识设计艺术专业的本质,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教书育人这项神圣的工作。“三强”类型的设计人才是设计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向,具体可行的设计教育改进措施有: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前提,“以服务求共建”,推进产、学、研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三强”型的设计人才步入社会可以大大提升工业设计的辐射力,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艺术学论文:设计艺术学科思路论文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从初创期算起,已经走过了80多个春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不仅激发了企业创立设计部门提高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增强企业的活力,也使社会对创新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随着社会及市场机制的逐渐成熟,设计艺术的专业人才需求呈急速上升之势。近10年来,全国开设设计艺术类专业的院校由过去的几十所猛增到1400所。一些院校专业仓促上马、学科基础薄弱、毕业生就业比例等问题,直接影响到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我们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何迎接现实和发展的挑战,是当前设计艺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 设计艺术学科,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越界”性极强的学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必须本着尊重科学、尊重发展规律的态度,正确认识设计艺术专业的本质,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教书育人这项神圣的工作。“三强”类型的设计人才是设计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向,具体可行的设计教育改进措施有: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前提,“以服务求共建”,推进产、学、研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三强”型的设计人才步入社会可以大大提升工业设计的辐射力,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艺术学论文: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关于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 摘 要:艺术学学科是我国的一个新兴学科。随着艺术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不断增加,艺术学科研究生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标志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学位论文的质量日渐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深深地感觉到,提高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关键是要从强化选题的问题意识、重视学术训练、坚持认真读书三方面着手,端正学术研究态度,把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的修行。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发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和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学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不断增加,艺术学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日益增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笔者从近十多年来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和评阅校内外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切身感受中,深深地感觉到,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以及艺术学科建设。而近几年来学位论文的质量明显地呈下降趋势,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其中突出地表现在论文选题大多缺乏问题意识,学术训练普遍不足,读书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想提高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键是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强化选题的问题意识 从事任何学术研究,尤其是学位论文,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术发展的生长点。而现在一些学位论文,研究者花的精力不少,仅从写作的角度讲,写得也不差。但是,由于论文研究的课题大而笼统,缺乏明确而集中的问题,往往泛泛而论,最后得出的结论,很难说得上有什么学术价值,更谈不上创新,有的甚至还不如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现在学位论文中常见的低水平重复。有的论文研究的课题,如笔者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对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再认识》,从整体上看论文写得不差。从课题上看,研究者要论证的问题似乎比较明确,有问题意识。研究者研究这一课题又具有相当好的有利条件、即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期间,搜集了不少有关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者本人又有比较丰富的素描教学实践。但是,由于研究者在思想上对问题意识的重视不够,加上客观条件的一些困难,关于过去国内美术界对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认识(包括正确的或片面的、以至不正确的认识),未能作出全面、深入的分析,对原来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明确,所以,论证起来缺乏明确的针对性。论文得出的“再认识”,总显得不是那么有说服力,更难说有什么创新。由此可见,论文选题有无明确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有否创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当然,有问题固然不一定就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所创造。所以,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础。不少研究生对于学位论文研究课题中的这个“题”字,往往只是把它理解成论文的题目,实际上应当把它理解成学位论文所要研究论证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选题缺乏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不强,不仅仅发生在艺术学科的学位论文中,而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的问题。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笔者认为,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观念中的偏差有关。研究教育学的学者正确地指出:“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的确,小孩子从开始学会说话以后,对大人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等等,有时可能问得大人很不耐烦,生气地回答:“那有那么多为什么?”当孩子上小学后,他们仍会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回答,很可能是不正确甚至浅薄可笑的。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正是由于求知才上学。然而,我们一些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时,不但不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这种可贵的渴望求知的积极性,而是采取不适当的批评以至嘲讽。久而久之,孩子们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以至越往高年级,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越来越差。现在不少研究生在听学术报告时,报告人要大家提问题,往往很少有人提问,即使有人提问,所提问题往往很肤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缺乏问题意识,应当说就是我们教育观念中的偏差所种下的恶果。 其次,我国高中阶段过早地文理分科、以及普通高校过早地分专业,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术视野十分狭窄。单一的知识结构和狭窄的学术视野,是很难激发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还有,研究生对本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是造成问题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对于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都开设有相应的课程或编写相关的学术著作。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入学都要求他们上一门被称为“研究之研究”的入门课程,名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该门课程的目的,是从学科评论的高度,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实际是一个学科),其发生发展的历史、现状、热点、难点以及一些前沿性的课题。从而让研究生寻找自己可能适合的位置,明白自己可以从事那些研究,什么样的问题的研究可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同时领略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多种多样的治学风格,由此找到自己进入学术研究的门径,学会触发研究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2005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一书,便是上述课程的教材。稍稍浏览一下这一教材的内容,就可以感觉到它对研究生选择研究课题、触发问题意识,将会起到重要的引路作用。因为,所谓问题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以及一些学科前沿问题的深入思考,包括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充分把握。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今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的,选题缺乏问题意识、从而造成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相比,我国的艺术学学科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这一学科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虽然不断增加,但学科建设严重滞后。不少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缺乏像北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的课程和教材,研究生对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一些前沿问题,缺乏应有的了解。而这单凭研究生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应当从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即尽快开设和编写像北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那样的“中国艺术学学科概要”课程和教材。 二、重视学术训练 学术研究,是需要不断训练、不断培养的。学术训练的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这种训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以及学术规范的养成。关于阅读的问题,下面专门再谈,这里只谈写作训练和学术规范的养成。 1、写作训练 有学者正确地指出:“大学,特别是文科大学,主要教同学们三样东西:读书、思考、写作。”参见郑也夫著《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美国名牌大学对文科学生也主要是强调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文科本科生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每一门课,都要求学生读大量的书籍。文科类博士生课程主要使文选精读和讨论,精读则要求写大量的读后分析和体会。 我国高等院校文科类本科生,一般都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写作课,或是通过写作学年论文等方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即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他们本来就以文科类成绩高分进入大学的,但他们仍要上“专业写作”课,可见写作能力是要不断训练的。有机会读读由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一书,便可以看到他们对写作训练之重视。然而,同样属于文科类的我国高等艺术院样,在本科生阶段,除了不数艺术史论专业开设有专业写作课外,其他很少有开设写作课程的,即使有一点写作训练的课程,教师与学生大都不予重视。这样一来,来自于艺术类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在写作能力上就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如果,在硕士生阶段再不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那就是“后天失调”,而写作能力的低下,必然影响到论文的质量。现在,艺术类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在学位论文中暴露出来的写作方面的问题是很多的。诸如论文结构不尽合理以至混乱、缺乏逻辑学的基本常识,基本概念不清,论述主次不分,论点与论据脱节,论证简单,文字表述不清,以至语法不通,标点符号错乱,错别字时有出现。至于论文完成后,还应当有一个修改阶段,研究生对此普遍不予重视,不懂得好文章是通过反复修改而产生的。而所有这些有关写作能力训练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未受到艺术学学科研究生、包括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应有的重视。 2、学术规范的养成 学术规范,对于一个学术训练有素的研究者来讲,是个初级的问题。但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长期缺乏学术规范教育,学术失范严重,以至屡屡出现的严重的学术腐败事件的现实而言,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98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t望》杂志发表《关于“学术语法”》一文,文章一开头明确提出:“做买卖得讲‘商业道德’,做游戏得讲‘游戏规则’,做学问当然也得讲‘学术语法’”《t望》,1988年第38期。。所谓学术语法,就是学术规范。上世纪90年代初,学术规范成为中国学术界最为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这一场学术讨论的一些重要文章收录在杨玉圣、张保生主编的《学术规范读本》杨玉圣、张保生主编《艺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学术规范》)正式下发,学术规范问题开始成为我国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这一文件包括:总则、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附则等七个部分。这一文件应当引起高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重视。 所谓规范,是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研究应当遵守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按照笔者的理解,学术规范包括道德、精神、技术三个层面。 从道德层面来讲,学术研究者应当遵守学术道德,主要包括“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学术规范》)这些要求归根结蒂是要求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反对和杜绝学术造假。 一旦违反上述学术道德、一些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可以加以法律制裁,但主要的还是靠研究者自律。我国老一辈学者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榜样。例如,我国著名红楼梦研究专家冯其庸先生,他近年发表的论文《项羽不死于乌江考》,文章一开头便说明他的这篇论文是受他人的启迪而作、即安徽省一位中学教师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项羽究竟死于何地?》,突出地体现了老一辈学者良好的学术品格。 从精神层面上讲,学术规范就是要求学术研究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敢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认真弘扬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学术规范》)。 从技术层面上讲,学术规范要求我们遵守国家的有关学术研究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些法规,如国家标准局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艺术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不了解或者根本不重视这些法规。因而在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学位论文格式的各部分如摘要、关键词、绪论、结语、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明明有明确要求,但大多不按要求去做,从而出现了许多不应该有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绪论”(或称“引言”)中的文献综述、论文的“结语”和“参考文献”三方面。 论文主体部分开头的“绪论”中,一般应包括对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即对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回顾,前人有什么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本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说清楚了,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明确了,论文的学术价值也由此来判断。所以,有学术素养的学者审阅论文往往首先是看这一部分。而现在不少论文恰恰在这一部分的写作上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有的是不懂得这部分对论文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么写。有的则是虽懂得这部分的重要性,但要对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史作一回顾和评价,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一定的学术眼光,就采取避重就轻的办法,开列一些已有研究成果的书目或论文的篇目,不痛不痒的评价几句,最后用一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全面、不系统”来结束,至于“不全面”、“不系统”究竟表现在那里,根本说不出来。像这样的文献综述,对于学位论文写作是毫无意义的。 至于论文的“结语”,国家标准局的学位论文的格式中,明确指出“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可是,不少论文的结语都达不到这一要求。大多写成论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此外,不少论文结语中所用的词语,常常表现出绝对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滥用“最”、“极其”、“所有”、“都”、“独有”、“毫无疑义”等绝对意义的词语。按常规,对于学术研究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古代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探索性的,发表意见时,不要急于下结论,应当使用一些探索性的或弹性较大的词语,尽量留有余地。因为学术探讨是没有绝对真理的。即便有了99%的论据,也不能忽略和排除1%的例外。 论文后面参考文献的写法,现在流行一种书目列得越多越好的做法,有的甚至将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都写进去,最多的多达二、三百种。事实上,文后的参考文献只是指对论文的写作中参考过并产生了影响的书目和篇目,并不是书目列得越多越好。相反的,不分学术价值,不分主次地罗列一大堆书目,是缺乏学术素养的表现。具有深厚学术素养的专家学者,仅看论文后的参考文献,大体能判断出该论文的学术价值。 艺术学论文:从高被引论文和期刊探析艺术学科学术影响力(2002—2011) 〔摘 要〕本文基于CSSCI数据库,统计分析近十年我国艺术学科高被引作者、高被引期刊频次,并用h指数评价高被引作者学术观点的影响力。统计数据客观显现我国艺术学科近十年期刊和作者高被引现状,引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高被引论文与学术影响力的正比关系。在艺术学这门学科中高被引论文表明学术期刊及论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学术影响力;CSSCI;艺术学科;h指数;引文分析 高被引论文和期刊客观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及个人的科研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学术著作或者一篇学者的论文若被学术界众人重视及多次被引用,说明著作或者论文本身就有理论创新或实践价值。本文尝试从艺术学科高被引论文和期刊视角分析其学术影响力。 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以2002-2011年我国艺术学科来源文献、总被引篇次为依据,统计2002-2011年的相关数据。 2 数据分析 2.1 高被引论文源自文献类型的数据分析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把学术文献分为12种类型:期刊论文、图书、报纸、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信件、汇编、报告、标准、法规、电子文献、其它。本文核心期刊数据来源于CSSCI收录艺术学期刊19种(2010-2011年)以及其它相关期刊。它们是我国艺术学科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主要载体。本文讨论的论文被引数据来源于上述文献类型及期刊种类。2002-2011年CSSCI收录我国艺术学科被引文献类型、总被引频次统计表见表1[2]。 统计结果显示,2002-2011年CSSCI收录我国艺术学科被引文献类型12类总计31 097篇,其中,图书、期刊、汇编合计为29 147篇,占全部文献类型的93.37%,占绝对比重。图书占38.75%略高于期刊2.57个百分点,凸显在艺术学科领域图书仍然占第一位,期刊占36.18%位列第二。汇编占18.80%位列第三。艺术学科总被引频次为40 349,图书、期刊和汇编3项之和占94.94%,其中,图书总被引频次为19 975次,达到49.50%,已独占鳌头,这在其他学科中为数不多。究其原因,与其重要学术专著更受学者青睐有关,这是艺术学科的特点。同时表明,篇均被引次数大幅度提高,主要原因是最近五年来,我国艺术学科学术论文发文数量及论文质量增长很快。 2.2 用h指数分析高被引论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J.Hrsch教授提出的h指数作为一种定量评估论著质量的方法[1],本文尝试用h指数进行统计。经过检索统计,我国艺术学界h指数最高的作者是作者A(王一川),其h指数为13,即作者A(王一川)发表的文献中,有13篇至少每篇的被引用次数不小于13。并给出其总被引次数的最低估计:h2=169。当然,实际的总被引次数通常会远大于h2,数据检索的结果,作者A(王一川)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被引达37次;《语言乌托邦》被引35次,作者A(王一川)的实际总被引篇次是564。其他h指数在10以上的艺术学专家有作者B(尹鸿)(h:指数=12)、作者C(周星)(h:指数=11)、作者D(于润洋)(h:指数=11)、作者F(乔建中)(h:指数=10);作者G(汪毓和),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被引篇次达到112次。作者M(薛艺兵),其《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出版,被引篇次为49次。还有作者I(陆晔),其“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被引篇次为51次,不胜枚举。 另据笔者统计,30名高被引作者h指数合计为225,平均为7.50。总被引篇次合计5 874,平均为195.8篇次。可见作者高被引论文、尤其是学术专著在艺术学界独具慧眼、学术影响力较大。这也与艺术学文献类型统计的图书数据基本吻合。 在h指数方法中,总被引次数Nc tot与h指数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方程Nc tot=ah2,其中a是系数。一般a介于3和5之间[3]。这对于统计作者的高被引论文数据比较科学。一般而言,作者较多,h指数较高。但是,也有作者较多,而h指数较低的情况。此外,笔者在实际分析作者被引频次与h指数关系时发现,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科学、实用的方法来确定作者的h指数:就是直接把作者的全部论文按照被引频次依次从高到低排,并用序号1、2、3…n标注排列。例如,A作者有30篇论文被引,当按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列至其第13篇被引论文时,序号是13,则A作者的h指数就是13。若B作者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至第5篇被引论文时,序号为5,则B作者的h指数就是5,(5=5)。此种方法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可以商榷。 2.3 高被引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和平均被引率分析 2002-2011年,高被引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平均被引率见表2。(去除自引) 表2显示,30名艺术学高被引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合计为1 208篇,平均为40.26篇;总被引率合计为155.05,平均被引率为5.16。从中可以看出,高被引作者的作品数与被引率显著正相关。其中,来源文献(作品数)最多的作者是作者B(尹鸿),有73篇,平均被引率为6.47。平均被引率最高的是作者D(于润洋),虽然,其来源文献有30篇、不是很多。但是,平均被引率高达12.33。究其原因,其《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出版,被引篇次高达62次;还有《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2010年仍然持续被引,被引篇次高达76次,独显其平均被引率相对最高。还有作者H(修海林),平均被引率也高达10.04,其《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出版,被引56次;《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被引26篇次,等等。凸显其学术研究成果被艺术学界普遍认可,学术影响力较大。同时也注意到,有些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比较多,但平均被引率却较低,主要是其个别作品被引率较高,而多数作品被引率较低所致。 艺术学论文:电视剧艺术学建构论文 一 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都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概括和总结,并且在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电视剧艺术学创建活动即是由于在社会展衍进程中现实地存在着的电视剧文艺实践所发出的历史必然要求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把握行为。正如其它艺术模式和艺术阐释一样,电视剧艺术实践和电视剧艺术理论也并不能脱离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而独存,其必然是作为整个人类大文化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这个大文化环境里,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既受这个环境的制约和催发,又以能动的积极参与精神扮演着文化环境本体拓展的主体角色。这是一种辩证运动的关系。人类大文化环境和各文化组成形态在互相作用的状态下按照它们的内在规律向历史的另一端行进,而从宏观文化与微观理论思维的相互作用与辩证交融的界面上出发去探究与二者相联系并且积极介入其中的一种建设性意识及其属性就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先锋意识正是我们在文化迅速嬗变的当前历史背景下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所要求的重要质素之一。 这里,在概念内涵上我们首先要把这里所说的“先锋意识”同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及其理论区别开来。自本世纪初以来先锋派崇尚者及实践者们尽管所持具体观点各异,哲学流派背景错落纷杂,包括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现象学甚至老庄哲学等都被其所采携,但在求奇索怪这一层面上却殊途同归。虽然不能否认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确有出色的专门家的存在,但一般来说,对一切传统模式的极端反叛构成了他们“独创性”的主要艺术趣味,从总体上看类似迪尚把小便池以《喷泉》命名后提交艺术博物馆要求展出的行为也就基本上反映了该艺术思潮的艺术追求。毫无疑问,这种具有强烈消解色彩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艺术实践和理论当然不会成为我们散发清新朝气的崭新艺术学的催化剂,不论从外表还是内里都无法看出两者有太多相接近的地方。我们所说的“先锋意识”,指的是主体在理论施事前在大脑中所孕育的一种运动的积极的充分的能动的观念,它包含丰富的潜意识和显意识内容,并深刻地在整个理论思维生长过程中发生着影响。显然,这更接近“先锋”一词的原始意义,而在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前和建构中做为一种认知态度的存在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拥有这种“先锋意识”呢?在众多考察视角之中,我们可以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向度来审视:一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文化环境变迁的运动关系来看;二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当前大文化条件下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关系来看。 必须承认,虽然与整个宇宙时空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十分短促,但人类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确已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一过程不仅仍在蓬勃地继续着,而且在量的积累上也越来越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来完成的。进入20世纪以来,原来需用千年百年才发生较大流变的诸多传统文化模式受到了革命性冲击,发韧于欧洲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生革命循环模式已经可以用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更新周期了。在人类文化模式遽变的状态下,包括传统艺术及文艺理论在内的所有人文现象都毫无例外地重新受到了现实的拷问以求证其文化生存权力。幸运的是,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物理基础的电视艺术(含电视剧艺术)在新的大众文化角逐中不仅没有落得下风,反而取得了不俗的话语权力。而在这种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之所以要有一种先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并不由它自己所决定,在更深的层面上是生产力水平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表层文化形态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包括哲学、美学、文化学等等在内的全部人类精神产品以及复杂多变的人类文化现象无不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而存在的。恩格斯说:“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电视剧艺术实践及其理论是文化嬗变的产物,而文化嬗变又根本上是受生产力的推动才得以进行的。因此,在缤纷的艺术部落中由于先锋性生产力因素的介入而获得多种优势从而兼具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和科技文化属性的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具有一种内涵丰富的先锋意识就不仅是其理论本身的要求,也是它所存在的环境对它的必然规定。 横向地看,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对“先锋意识”的要求在与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相较中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把握。我们知道,人类庞大的艺术殿堂中珍藏着无数瑰宝,有的历史极为悠远,从原始社会绵延至今,如歌咏、舞蹈;有的在早期艺术形态发育并不充分,后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如书法、篆刻;有的本来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伴随着人类新的物质产品和技术手段的产生而产生的,如电影、电视。无疑,在这个艺术大家族里,电视艺术是诞生较晚但却发展最快的一个。它所具有的文化先锋色彩不仅在与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戏剧、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相比时可以直接地感觉得到,而且从技术支持层面上看同与其相差不大的电影艺术、电脑艺术以及其它融入更多新科技因素的艺术相比,从目前看它仍然拥有领先一步的受众认同感。这一地位的取得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电视本体对作为当代社会群体主体的“人”的更胜一筹的适应能力决定的。作为电视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剧艺术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其艺术实践同姊妹艺术电影或者其它艺术形态相比在先锋性内容上也要更特殊一些。以综合艺术面貌出现的电视剧从接受视角看比传统的电影方式有着获取更便利、选择方式更灵活和审美持续时间更长等一系列新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一种几乎集中了所有传统艺术样式于一身的现代艺术体裁。电视剧的创造过程得到了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因素的积极介入,而每一艺术样式自身亦处于时刻运动状态之中。这样,不断变化着的其它艺术动态便会在电视剧的生产中体现出来,电视剧艺术本体亦酝酿了更多的先锋意识生长点,而这同时也就必然提高了电视剧艺术学构造理论神经的反应能力。 二 那么,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一、整体把握的自觉性。 这里所说的整体把握包括两部分:一是把电视剧艺术学与其生长的文化环境做为一个紧密整体来把握;一是把电视剧艺术学内部众多组成因素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电视剧艺术学所生长的文化环境是一个随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复杂组织体,电视剧艺术学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任何其它成分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电视剧本体的衍变脉络发生影响。同时,电视剧本体也处于一种由许多艺术因素和非艺术因素所共同组成的极具综合性的交融状态,其组成因素的任何变动亦会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提供新的切入点。电视剧的外部因素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大环境,其内部各要素则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小环境,不论对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必须用整体的眼光对待之。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整体眼光必须是在充分自觉的基础上所施为的。可以说,能否自觉地运用不同方法对电视剧实践做整体的分析和梳理是电视剧艺术理论最终能否全面而扎实地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联系实践的敏锐性。 电视剧是一项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事业,简单停留在纯文本层面上是不能够对其有太多助益的。而理论的特点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易于走近它的书面性内容循环,正如电视文艺理论家曾庆瑞先生指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艺术科学,在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的时候,容易封闭自足,容易满足于自我欣赏,而脱离实践,不少的学科都有这样的教训。”在艺术实践中,电视剧与其它艺术相比起来的综合特征十分明显,它的实践内容也更为丰富,这就必然要求电视剧的艺术理论要更紧密地联系实践。我们不仅在考察电视剧的艺术本质、艺术哲学、艺术史等宏观内容时随时要以实践做为立论行文的根本,而且在探求诸如电视剧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管理等应用行为突出的电视剧本体形态时更要强化一种敏锐的实践观念。对电视剧理论工作者来说只有具备了有着灵敏的实践感应度的理论触角,才能真正为电视剧艺术学大厦的崛起做出大的贡献。 三、文化适应的主动性。 在科学技术和物质创造都取得巨大进步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被改变。如前文所述,在新的人类文化条件下所有人文现象都要受到现实的重新拷问以求证其话语权力,历史将迫使种种艺术形态为其存在的理由注入新的规定性,如果艺术不能合理地调整自身对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适应状态,那它就会随时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之中,这就是说,艺术本体应该有主动更新价值取向的能力,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教条。在艺术文化和信息文化的历史新背景下保持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稳定和提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用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思维去适应文化的流变过程。在文化适应上的消极被动心态是殊为有害的,不少所谓“不景气”的艺术从表面上看好像是由于环境的变迁等外力因素使其容光不再,实际上从深层看相当大程度上是该艺术模式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性较差造成的。电视剧艺术从目前看无疑是在文艺实践中较为出色的弄潮者,但不可忘掉的是,电视剧理论时刻要怀有一种文化竞争者的危机感,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剧时代以一个建设者而不是一个迷惘者的角色出现。 四、贴近大众的积极性。 与文化适应相伴,电视剧艺术学还要特别注意明确其同广大受众之间正确的关系。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是我们在讨论电视剧艺术学种种属性时须臾不能被忘记的。可以说,如果不是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生力军而昭显于当世,电视剧是不可能有着如现在一般旺盛的生命力的。在理论施事中切勿把这项鲜活的理论形态搞成一种只为“精英”们所瞻阅的书斋文本,在这方面理论界的教训是不少的,特别是在许多人文科学理论的阐释方面,有相当多的理论被搞成了逻辑水平不高但又艰涩费解不知所云的半成品。电视剧与广大受众贴近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接受价值的高低,而电视剧理论对大众文化切入程度的深浅又直接影响到了电视剧艺术实践正确的方向感的树立。电视剧艺术理论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氛围之中去,不仅可以了解社会受众对电视剧艺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水平,而且又可以捕捉社会心理对艺术生产的新的审美需求,从而得到丰富的文化给养。 五、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表面上看,电视的艺术学理论同道德建设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它们好象是两个相距较远的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电视剧艺术理论工作者的思维中道德建设不仅不能消解而且应始终把其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一种理论,特别是一种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理论如果不能怀有充分的责任感去关注一个时代的道德建设,而只满足于在它狭窄的圈子内搞所谓“纯理论”的研究,那么这种理论就必定是一种残缺的不完整的理论。电视剧理论建构中的先锋意识所包含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是对社会中的人的道德感的积累和张扬,这是由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决定的。电视剧在作品中所传达的内容往往成为大众精神给养的一个重要源头,因而传递怎样的符合历史和美学双重要求的正确价值观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精神背景下坚持给予道德建设以充分关注,始终不放弃对人类高尚的精神家园的追求,保证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剧艺术实践和理论不会在躁动不安的虚浮状态中迷失自己,对电视剧艺术学来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上述五个方面作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相联的。可以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能否自始至终地抱持这些先锋意识内容不仅是塑造良好理论施事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质量和水平能否得到保证的重要前提。 艺术学论文:职业艺术学院职业教学论文 引言: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不平常的世纪。中国人民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同时也经历了空前的文化转折。尤其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作为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个分支,中国职业正经历着最为辉煌的高峰和最为险恶的低谷。80年代上海美影厂出品的《大闹天宫》(1982年)、《哪吒闹海》(1983年)、《三个和尚》(1982年)、《小蝌蚪找妈妈》(1981年)、《人参果》(1982年)、《金猴降妖》(1989年)、《女娲补天》(1986年)等一大批职业影片在国际上获奖,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目光。在此之后,随着90年代的来临,《狮子王》(1994年)、《钟楼怪人》(1996年)、《花木兰》(1998年)等一大批海外商业职业大片的成功上映,使得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的职业热潮,中国职业相形见绌。因为90年代,中国职业几乎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作品。再加之高的引进,为外国职业艺术家提供了更先进的和充分表现艺术的可能。1995年《玩具总动员》、1999年《泰山》、1999年《恐龙》、2001年《怪物史莱克》、2001年《怪物公司》等一大批数字职业电影的涌现,将职业艺术的视听表现力推向极至,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回报,也引起强烈的反响,创造了《狮子王》获3亿1290万美元票房,《玩具总动员2》获2亿4580万美元票房,《泰山》获1亿7110万美元票房,《恐龙》获1亿3780万美元票房,《怪物史莱克》获2亿6766万美元票房,《怪物公司》获2亿4463万美元票房等商业奇迹。 另外,职业的周边产品的开发更使商业潜力无限。外国电视版职业的大量引进,极大的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这使我国小至家家户户的电视节目,大到大街的书店报亭,玩具、礼品店,无不充斥着外国职业的周边产品:漫画、宣传品、装饰品、服装鞋帽、日用品、玩具等等。由此,外国职业不仅获得了巨额的利润,而且又极大的促进了下一部影片的成功推出。机器猫、米老鼠、皮卡丘、蝙蝠狭、史努比等大批卡通名星已深入人心,而我国传统职业中的孙悟空、葫芦娃等中国明星,在当今中国年轻人当中,却很少被谈及。至此,中国职业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 造成这一形势的原因很多,这不是历史发展的偶然,而是在长期计划下进行创作的必然结果。那么,在新形势下,中国职业该何去何从,中国职业人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有资料指出:从1990年10月召开的“全中国职业联席会议”开始,九十年代中国职业实际上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大的转型,职业界进行着新的一轮创业。面对新文化的建构.新的职业艺术理念和新的经济观念,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职业业对中国职业的冲击,中国职业应改进自己的创作,向职业的商业化,市场化迈进。 1999年8月上海美术制片厂率先推出了《宝莲灯》,这便是中国职业对职业大片完全商业性运作的第一次尝试。票房收入2000万人民币,加之影片后期产品及衍生品如光碟,画册,文具,玩具,服装等,商业回报相当可观。由此可见,不是中国职业无市场,而是中国职业缺乏商业性。尽管此片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无疑有着极为重大的转折意义,它为中国职业吹响了向商业化迈进的号角。 (一)。中国职业产业要发展,应注重职业教育。 中国职业产业要发展商业性,教育是关键。正如我国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主任梁晓涛在他的文章《国产职业事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中将中国职业片创作与制作的全程比喻为一条鱼:鱼头为前期创作(包括剧本、美术设计、动作设计、导演、文字分镜头及画面分镜头台本等),鱼身为中期制作(包括设计稿绘制、原动画绘制、背景绘制、描线上色、拍摄等),鱼尾为后期制作(包括剪辑、作曲、演奏、声效、配音、合成等)。梁晓涛说:“很遗憾,我国动画的创作和制作恰如中间粗两头细的鱼一样,前期创作和后期创作薄弱,而中期制作倒已经与国际准相接轨”。前期与后期创作的薄弱严重我国动画片的品质,阻碍我国动画片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梁晓涛在文中还指出:在前期创作中,剧本和导演两个环节的薄弱程度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编剧凤毛麟角,我国制作的职业片故事性不强即为佐证。目前从事职业片编剧的人员中,儿童作家和美术制作人员居多,这使职业片的文学与美术的含量很高,但是,由于这些编剧对电影语言运用的不成熟,导致职业片的影视感不足,缺少视觉震撼力。与此相类似,职业导演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我国,职业导演多为从美术人员转行而来,美术含量高而影视思维弱。而对于职业导演来说,虽然需要美术修养,但电影语言的娴熟运用才是职业片成功的根本。因为职业片是电影的一个片种,它要遵循电影创作的所有,它与其他电影片种相区别的根本点只不过是它用职业的形式来表现而已。由于我国目前的职业导演很多都没有经过系统的电影,对电影语言的运用就显得不娴熟,更缺少创造性,所以我国多数职业片的电影含量不高,播映效果欠佳,这是我国与其他职业大国职业节目的主要差距之一。 这两个薄弱环节恰恰体现了中国职业商业性不强的问题。正是剧本和导演两个环节的薄弱,导致中国职业片成为“内容贫乏,情趣低下”的代名词。中国职业失去了市场,失去了观众。造成这两个环节薄弱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从业人员缺乏商业意识,不能从市场出发进行创作,忽视了商业性在职业中的重要作用,要增强职业创作的商业性,就必须从职业教育中抓起。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培养有商业性思维的高素质创作人才,是发展中国职业,当务之急。 (二)。商业性在教育中的体现。 那么,何为职业的商业性?它自身又有哪些特性呢? 那麽先让我们明确以下两组概念: 职业传统的分类:艺术职业片与商业职业片。商业职业片又包括影院职业片与电影职业片。 艺术职业,多为40分钟以下的短片,这些影片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而以追求某种艺术境界或表现艺术技术为宗旨。在我国,更加重视这类影片的艺术性中所包含的教育意义或道德情操。如《骄傲的将军》(1956年)、《牧笛》(1963年)、《三个和尚》(1980年)、《超级肥皂》(1986年)、《山水情》(1988年)等,都是这一类的优秀职业片。为艺术而艺术,固然是一种善的追求,但遗憾的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在一定意义上早已断言最终会到来的优劣之差;在商业大潮冲击下的职业片市场,艺术职业片的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商业职业片,顾名思义是以追求商业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影片,市场利润是衡量此类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在这类影片中,一切艺术性因素都首先是现实经济效益的手段。商业职业片又可分为影院职业片和电视职业片。 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白雪公主》(1937年)、《狮子王》(1994年)、《花木兰》(1998年)等可说是典型的影剧片。新中国成立至今,严格意义上以商业价值为目的的影院职业片应从《宝莲灯》算起,而它之前的几部职业片《大闹天空》(上,下集)(1961-1964年)、《哪吒闹海》(1980年)、《天书奇谭》(1983)、《金猴降妖》(1985年)等虽然也有拷贝远销国外,但人们更重视它们的是社会效益和艺术影响力,所以称其为影院艺术片更为恰当。 商业职业片具有的那些商业化特性便是职业的商业性。它不单纯指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性职业片,也不单纯指好莱坞式的商业片,而是指在中国国产职业民族风格基础上增添的商业化成分。这样,我们就不会完全否定历史成果,而是更多考虑如何继承和发扬。韩国电影1995年之后的崛起,再次证明任何单纯意义上的模仿都不是职业艺术的真正出路。韩国电影商业化的成功,仍旧保持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和较高的艺术品味。他们之所以会为世界认可,就是在推动影片商业化的同时,不忘保存民族风格,根据自己国情,不盲目降低艺术水准。注重商业性,是指培养这种观念,培养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艺术创作才能。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过硬的视听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绘画功底,善于讲故事构思剧情的创意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整体的卡通意识及对新鲜事物的把握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具备以上能力的从业人员,才能够真正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才能凝聚了更多人(社会团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创作完成艺术作品,最终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国内各院校职业教育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应该说较早。回顾职业人才培养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五十年代初。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职业家曾在“苏州美术专校”开办职业科,先后招收两届学生。该科在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时,并入北京电影学校,学生于1953年毕业,而后停办。其中大部分师生进入“美影”工作,为美术电影增添了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第二个阶段是在六十年代初期。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设立职业专科,由钱家骏任主任、张松林任副主任培养具有大专程度的职业人员。该校共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先后于1961、1963年毕业,但于1963年停。,这批专业人员又充实了“美影”的创作队伍。 由于“”的干扰,培养职业人才的工作中断了十多年,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十年动乱之后,“美影”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动画人才。一是电影学院开设动画班,多次派专业老师任教,培养了一批高等程度的动画人员。二是与上海华山中学合作,开设中等程度的动画动画班,共招收三个班级,培养了六十多名动画人员。三是在厂内开办动画训练班和动画设计训练班,以边实践边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创作人员。通过上述三种途径,在八十年代,又有一大批动画人才正在茁壮成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动画教育仍显得规模很小,专业学科建设欠缺,而且没有形成系统性与联系性。乃至今天在课堂设置上与教学安排上,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正规化。 近些年来,发展职业教育已被摆到议事日程上来。美术电影人才的培养,尤其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发展。两年来,国内已有近十所高校开设了职业专业。新的职业艺术家将在他们中间出现。目前,开办职业专业的院校大致分为两种,一类为影视艺术类院校,包括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其办学特色以电视节目制作、艺术性电影、脚本编剧等为主。另一类为艺术类院校,包括吉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院等,办学特色以平面漫画出版物、多媒体技术、影像视频编辑为主。从办学数量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而培养人才的层次也有了显著提高,并且逐渐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无疑是对整个中国职业发展的有益补充。然真正的实现中国职业的商业化,还须继续努力。 2.汇佳职业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学分析 面对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行业,汇佳职业艺术学院保持着冷静的思考。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分析当前形势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确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思想体系,走出一条新路,确立了自己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需要大量的职业从业人员,学校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课程设置必须明确培养方向,如一般的业务人员要加强其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高级专业人才,除了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外,更要加强其艺术修养和理论素养,即着力培养其艺术创造力。 汇佳职业艺术学院针对当前职业业面临的人才问题,制定了科学、系统、正规的职业专业课程。以宏观的职业产业为切入点,重新整合职业专业各门课程的概念和含义,充分发掘和倡导职业的性与娱乐性,深抓有专业特点的基础课建设,重视影视语言修养的培养,有机搭配成熟商业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各学科知识。 表四:专业 分类课程内容目的内容要求针对问题 文化课语文、、、、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基本素养和社会生活知以课本为纲要,以职业专业角度为切入点,思想不深刻思维狭小艺术修养低 专业课基础素描、速写、色彩、绘画技能具有职业专业特点的基础教学。强调空间造型结构特点,要求学生要理解型和掌握型。绘画能力差造型能力差 专业课职业、原画、设计搞、造型设计、场景设计、画什么训练学生严格的达到标准的职业制作工艺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达到较高的职业表演能力,及丰富的想象能力。高标准的制作水平 专业微机课二维拍摄后期合成、特技、三维、建模、渲染、贴材质、现象、利用科技手段做职业。掌握高科技手段实现职业意识。技术能力弱工作效率低 专业理论课。影视鉴赏、视听语言、电影艺术史、职业市场学怎样画结合职业专业特点,电影语言及理论。编剧能力差,市场观念弱 这样的课程设置层次分明,所包含知识全面,有利于学生将来从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加深对职业的理解、认识。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专业与基础的并重,协调了二者的关系。正如电影学院院长孙立军所说,“让我们来看看迪斯尼做职业人物造型的:造型设计师在对剧本有了深入了解后,在现实生活中找与职业人物性格相近的模特,对其写生。在把握了对象的总体形态和性格特征后,再来进行抽象和提炼。这样创作出的造型才生动,才能打动人。”可见,二者皆重要,不可偏废一方。 其次,汇佳职业艺术学院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师资对伍,为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倍出提供保障。汇佳职业艺术学院的教师不仅具备广泛寬博的知识面,灵活机智的教学法,专业精深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具有以下特点: 教师素质优势 文化课专业学科院校毕业头脑灵活由学术著作的优秀人才知识渊博能灵活调度知识间有机联系增强信息量 专业课基础背景设计或有专业知识的美术院校本科生使基础与专业课更有机联系 专业课从事专业创作多年的有高等教育经历的创造性人才使学生学习到更有高度的专业知识 专业理论课影视,编导专业的有建树优秀人才增强学生的电影知识 专业微机课熟悉软件,有多年创作经验的优秀业内人才增强表现手段的先进性 (2)。显著的教学成效 经过一年的教学探索,我们已取得显著成果。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完整地将整个职业流程系统地了一遍。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小短片,创作出各种教学短片不下20余部,其中较为成熟的有3部。学生的创作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一般的传统职业向新式风格化的影片提升。第二学期,一方面增强了基础课学习,为进一步表现更加深刻的造型和动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增加了对业界现状的了解,通过对上海美影厂即相关动画公司的考察学习,学生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当前形势,更加深刻理解,学校课程的实用性以及性。加上影视课的学习,学生都在原来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并确立了奋斗目标。 与此同时,良好的办学声誉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实践机会。学生完成社会项目多个(短片8个,及其他职业片多个)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广泛的社会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的机会。2002年5月20日,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全国高校动漫节上,我校一名学生的作品获优秀奖。 由此可见,汇佳职业学院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艺术风格及取向基本形成,集中体现为当前正在积极制作的职业片《库比》。 我们取得的成绩再一次证明,专业方向的正确性及实施的有效性。它不但解决了学生将来就业的顾虑,同时也解决了家长的顾虑,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与学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方向一致。 (三)。在中体现商业性应注意的。 虽然我们在很短时间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如学籍管理的有关细则还有待完善,各学科的自身建设还有待于深化,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还有待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对专业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尊重各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增强知识的联系性、有机性。这将更加符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规律。 汇佳职业艺术学院作为一个年轻的学院,带着蓬勃的朝气,不会墨守陈规,而是积极进取,注重探索与实践,时时刻刻关注着业界的动态,把握着的脉搏,在既定的方向上进行探索。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不足,对各学科知识的不同层次提出更加细化的要求,坚持创新、求实的治学精神。 (四)。强调商业性并不等于否定艺术性,二者应实现统一。 汇佳职业艺术学院倡导商业性,但并不等于排、否定艺术性。我们对艺术性的追求是建立在商业性基础上,即建立在务实基础上的艺术追求。在教学中这样教导学生,职业不是单纯的商品,它是承载着精神内涵的文化产品,它的宣传、诱导作用绝不可忽视。在,14至17岁的青少年已经成为低幼儿之外的第二个职业片大宗受众,也是卡通消费的主要群体。这一年龄正处于有一定的判断和选择权,但没有成熟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的阶段。这就对我们的职业创作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是顺应他们的盲目选择,被他们的喜好牵着走,还是用既能够占领市场又具有高尚艺术品位的优秀作品来教育、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形成理性、健康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如果职业创作采取盲目迎合的姿态,必将造成深远的负面。同学们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感和应处的地位,既是大众文化的创造者,更是大众文化的引导者,而不是被动的跟随着。这样,一方面避免商业性影片不至于庸俗化;另一方面也使艺术性不至于过于超脱。我们的动画艺术是能被广大观众接受的高档次高品位的商业动画艺术。这样艺术会成为有本之木,商业性会成为有源之水。艺术性与商业性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最终中国动画。 随着我们的努力,我国的商业职业必将带动动画及文化消费的提升,同时也将给动画的艺术性创造更丰厚的物质基础与社会环境。汇佳动画艺术学院一定会做出商业性、艺术性皆高水准的动画影片来服务社会,这是每位汇佳动画人的理想。不可或缺的商业性是艺术性提高与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汇佳实现其理想的必行之路。 艺术学论文:电视剧艺术学管理论文 一 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都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概括和总结,并且在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电视剧艺术学创建活动即是由于在社会展衍进程中现实地存在着的电视剧文艺实践所发出的历史必然要求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把握行为。正如其它艺术模式和艺术阐释一样,电视剧艺术实践和电视剧艺术理论也并不能脱离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而独存,其必然是作为整个人类大文化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这个大文化环境里,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既受这个环境的制约和催发,又以能动的积极参与精神扮演着文化环境本体拓展的主体角色。这是一种辩证运动的关系。人类大文化环境和各文化组成形态在互相作用的状态下按照它们的内在规律向历史的另一端行进,而从宏观文化与微观理论思维的相互作用与辩证交融的界面上出发去探究与二者相联系并且积极介入其中的一种建设性意识及其属性就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先锋意识正是我们在文化迅速嬗变的当前历史背景下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所要求的重要质素之一。 这里,在概念内涵上我们首先要把这里所说的“先锋意识”同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及其理论区别开来。自本世纪初以来先锋派崇尚者及实践者们尽管所持具体观点各异,哲学流派背景错落纷杂,包括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现象学甚至老庄哲学等都被其所采携,但在求奇索怪这一层面上却殊途同归。虽然不能否认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确有出色的专门家的存在,但一般来说,对一切传统模式的极端反叛构成了他们“独创性”的主要艺术趣味,从总体上看类似迪尚把小便池以《喷泉》命名后提交艺术博物馆要求展出的行为也就基本上反映了该艺术思潮的艺术追求。毫无疑问,这种具有强烈消解色彩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艺术实践和理论当然不会成为我们散发清新朝气的崭新艺术学的催化剂,不论从外表还是内里都无法看出两者有太多相接近的地方。我们所说的“先锋意识”,指的是主体在理论施事前在大脑中所孕育的一种运动的积极的充分的能动的观念,它包含丰富的潜意识和显意识内容,并深刻地在整个理论思维生长过程中发生着影响。显然,这更接近“先锋”一词的原始意义,而在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前和建构中做为一种认知态度的存在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拥有这种“先锋意识”呢?在众多考察视角之中,我们可以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向度来审视:一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文化环境变迁的运动关系来看;二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当前大文化条件下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关系来看。 必须承认,虽然与整个宇宙时空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十分短促,但人类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确已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一过程不仅仍在蓬勃地继续着,而且在量的积累上也越来越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来完成的。进入20世纪以来,原来需用千年百年才发生较大流变的诸多传统文化模式受到了革命性冲击,发韧于欧洲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生革命循环模式已经可以用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更新周期了。在人类文化模式遽变的状态下,包括传统艺术及文艺理论在内的所有人文现象都毫无例外地重新受到了现实的拷问以求证其文化生存权力。幸运的是,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物理基础的电视艺术(含电视剧艺术)在新的大众文化角逐中不仅没有落得下风,反而取得了不俗的话语权力。而在这种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之所以要有一种先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并不由它自己所决定,在更深的层面上是生产力水平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表层文化形态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包括哲学、美学、文化学等等在内的全部人类精神产品以及复杂多变的人类文化现象无不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而存在的。恩格斯说:“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电视剧艺术实践及其理论是文化嬗变的产物,而文化嬗变又根本上是受生产力的推动才得以进行的。因此,在缤纷的艺术部落中由于先锋性生产力因素的介入而获得多种优势从而兼具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和科技文化属性的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具有一种内涵丰富的先锋意识就不仅是其理论本身的要求,也是它所存在的环境对它的必然规定。 横向地看,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对“先锋意识”的要求在与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相较中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把握。我们知道,人类庞大的艺术殿堂中珍藏着无数瑰宝,有的历史极为悠远,从原始社会绵延至今,如歌咏、舞蹈;有的在早期艺术形态发育并不充分,后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如书法、篆刻;有的本来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伴随着人类新的物质产品和技术手段的产生而产生的,如电影、电视。无疑,在这个艺术大家族里,电视艺术是诞生较晚但却发展最快的一个。它所具有的文化先锋色彩不仅在与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戏剧、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相比时可以直接地感觉得到,而且从技术支持层面上看同与其相差不大的电影艺术、电脑艺术以及其它融入更多新科技因素的艺术相比,从目前看它仍然拥有领先一步的受众认同感。这一地位的取得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电视本体对作为当代社会群体主体的“人”的更胜一筹的适应能力决定的。作为电视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剧艺术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其艺术实践同姊妹艺术电影或者其它艺术形态相比在先锋性内容上也要更特殊一些。以综合艺术面貌出现的电视剧从接受视角看比传统的电影方式有着获取更便利、选择方式更灵活和审美持续时间更长等一系列新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一种几乎集中了所有传统艺术样式于一身的现代艺术体裁。电视剧的创造过程得到了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因素的积极介入,而每一艺术样式自身亦处于时刻运动状态之中。这样,不断变化着的其它艺术动态便会在电视剧的生产中体现出来,电视剧艺术本体亦酝酿了更多的先锋意识生长点,而这同时也就必然提高了电视剧艺术学构造理论神经的反应能力。 二 那么,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一、整体把握的自觉性。 这里所说的整体把握包括两部分:一是把电视剧艺术学与其生长的文化环境做为一个紧密整体来把握;一是把电视剧艺术学内部众多组成因素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电视剧艺术学所生长的文化环境是一个随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复杂组织体,电视剧艺术学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任何其它成分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电视剧本体的衍变脉络发生影响。同时,电视剧本体也处于一种由许多艺术因素和非艺术因素所共同组成的极具综合性的交融状态,其组成因素的任何变动亦会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提供新的切入点。电视剧的外部因素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大环境,其内部各要素则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小环境,不论对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必须用整体的眼光对待之。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整体眼光必须是在充分自觉的基础上所施为的。可以说,能否自觉地运用不同方法对电视剧实践做整体的分析和梳理是电视剧艺术理论最终能否全面而扎实地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联系实践的敏锐性。 电视剧是一项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事业,简单停留在纯文本层面上是不能够对其有太多助益的。而理论的特点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易于走近它的书面性内容循环,正如电视文艺理论家曾庆瑞先生指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艺术科学,在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的时候,容易封闭自足,容易满足于自我欣赏,而脱离实践,不少的学科都有这样的教训。”在艺术实践中,电视剧与其它艺术相比起来的综合特征十分明显,它的实践内容也更为丰富,这就必然要求电视剧的艺术理论要更紧密地联系实践。我们不仅在考察电视剧的艺术本质、艺术哲学、艺术史等宏观内容时随时要以实践做为立论行文的根本,而且在探求诸如电视剧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管理等应用行为突出的电视剧本体形态时更要强化一种敏锐的实践观念。对电视剧理论工作者来说只有具备了有着灵敏的实践感应度的理论触角,才能真正为电视剧艺术学大厦的崛起做出大的贡献。 三、文化适应的主动性。 在科学技术和物质创造都取得巨大进步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被改变。如前文所述,在新的人类文化条件下所有人文现象都要受到现实的重新拷问以求证其话语权力,历史将迫使种种艺术形态为其存在的理由注入新的规定性,如果艺术不能合理地调整自身对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适应状态,那它就会随时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之中,这就是说,艺术本体应该有主动更新价值取向的能力,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教条。在艺术文化和信息文化的历史新背景下保持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稳定和提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用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思维去适应文化的流变过程。在文化适应上的消极被动心态是殊为有害的,不少所谓“不景气”的艺术从表面上看好像是由于环境的变迁等外力因素使其容光不再,实际上从深层看相当大程度上是该艺术模式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性较差造成的。电视剧艺术从目前看无疑是在文艺实践中较为出色的弄潮者,但不可忘掉的是,电视剧理论时刻要怀有一种文化竞争者的危机感,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剧时代以一个建设者而不是一个迷惘者的角色出现。 四、贴近大众的积极性。 与文化适应相伴,电视剧艺术学还要特别注意明确其同广大受众之间正确的关系。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是我们在讨论电视剧艺术学种种属性时须臾不能被忘记的。可以说,如果不是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生力军而昭显于当世,电视剧是不可能有着如现在一般旺盛的生命力的。在理论施事中切勿把这项鲜活的理论形态搞成一种只为“精英”们所瞻阅的书斋文本,在这方面理论界的教训是不少的,特别是在许多人文科学理论的阐释方面,有相当多的理论被搞成了逻辑水平不高但又艰涩费解不知所云的半成品。电视剧与广大受众贴近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接受价值的高低,而电视剧理论对大众文化切入程度的深浅又直接影响到了电视剧艺术实践正确的方向感的树立。电视剧艺术理论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氛围之中去,不仅可以了解社会受众对电视剧艺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水平,而且又可以捕捉社会心理对艺术生产的新的审美需求,从而得到丰富的文化给养。 五、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表面上看,电视的艺术学理论同道德建设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它们好象是两个相距较远的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电视剧艺术理论工作者的思维中道德建设不仅不能消解而且应始终把其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一种理论,特别是一种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理论如果不能怀有充分的责任感去关注一个时代的道德建设,而只满足于在它狭窄的圈子内搞所谓“纯理论”的研究,那么这种理论就必定是一种残缺的不完整的理论。电视剧理论建构中的先锋意识所包含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是对社会中的人的道德感的积累和张扬,这是由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决定的。电视剧在作品中所传达的内容往往成为大众精神给养的一个重要源头,因而传递怎样的符合历史和美学双重要求的正确价值观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精神背景下坚持给予道德建设以充分关注,始终不放弃对人类高尚的精神家园的追求,保证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剧艺术实践和理论不会在躁动不安的虚浮状态中迷失自己,对电视剧艺术学来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上述五个方面作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相联的。可以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能否自始至终地抱持这些先锋意识内容不仅是塑造良好理论施事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质量和水平能否得到保证的重要前提。 艺术学论文:艺术学研究与学术规范论文 拙著《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颇出乎我的意料。该书是我在浙江台州经过8年田野考察之后形成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我学习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以文本与田野结合的路径从事当下艺术研究的初步尝试。著作已经出版,同行乃至一般读者自会判断其中得失。但是我深知诸多学者对拙著的兴趣并不完全针对拙著本身,学界的反应涉及到艺术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重大问题,而有关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还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一评价体系与学术规范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艺术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趋向,改革开放之初非常之盛行的、在“方法热”和“文化热”时期都曾经颇受关注的宏观研究,渐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则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批针对个案的田野考察成果问世并且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视为艺术学研究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介入艺术学研究领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着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极受重视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察艺术现象,这一方法层面的变化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质疑。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影响,也必然导致艺术学研究出现学术与文化视角的转换。这个可能出现的最有理论价值的变化,我将在下一部分论述,这里首先想讨论的是,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义不止于文化层面上研究视角的转换,它还可能给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带来另外两个方面可能形成的变化乃至冲击。 其一,是有可能导致目前的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价值评价体系的根本改变。 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体系决定的研究者知识谱系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经由苏俄引入的、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思想路径衍生发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其知识和思维方法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本身,长期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特殊的主导位置,因而,和这一理论背景相吻合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以概念和范畴为核心的抽象的理论探讨与分析,长期以来都是艺术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对具体对象的个案的、经验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是出于对西方学术发展不同趋势的选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当代艺术研究的影响,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整体性的、玄学研究路向,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形成有趣的呼应——所谓“小学”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显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朴学”也被后世的学术史家解读成是由明入清的汉代知识分子对严酷现实的逃避,以及对清代统治者的消极抵抗。 改革开放以来,苏俄引进的僵化理论教条渐渐丧失了独断地位。但是整个教育体系以及学术研究群体的知识体系的转变并不能同时完成,因而学术研究基本趋势的转变,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更重要的是,正由于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需要新的思想资源用以突破旧的苏俄教条的禁锢,观念和理论层面的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因之出现一大批偏重于观念与理论探讨的研究文献,也是时代的要求。可惜新的艺术观念与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也就不能真正完成观念与理论拓展的历史任务,整个国家的艺术科学研究水平,并不会仅仅因为观念与理论的更新而有明显的提高。 以1999至今这三年里的戏剧学研究为例,按照我的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戏剧学研究文献里,基础理论与范畴、规律的研究不可思议地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量,它在所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性论文里占到1/3左右。对戏剧基本特征、基础理论和普遍规律的探讨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学术界将如此大的精力用于这类纯粹理论性的探讨,却不能算是正常现象;其中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事这类基础研究的学者,多数身处并不拥有掌握研究资料与信息方面优势的中小城市或非专门研究单位。诚然,戏剧研究领域史的研究以及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并不缺少,但是,撇开史的考证,这类研究也主要是对戏剧整体时代特征或艺术特征的讨论,当然也包括一些群体研究或类型研究,其中“论”的部分比“述”的部分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戏剧史研究领域,元杂剧尤其是关汉卿研究较受重视,中国现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个案研究是对曹禺和莎士比亚的研究,对这两位剧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其它同一领域剧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总和,然而对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包括关汉卿研究在内,有关剧作主题、作品性质、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的辨析与讨论占有最大的份量。有关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并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上的个人独特见解的优秀论文论?欢桓鑫薹ɑ乇艿氖率凳牵渲兄辽?0%以上的论文和论著并不能提供任何新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提供现有文献以外的材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研究从“知识的增长”这一学术发展角度上看,贡献几乎等于零。通过提交给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论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国内学者的论文选题与境外学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清晰可见。 我不敢断定戏剧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这种现象可以毫无保留地推之于整个艺术学研究领域,但是我相信从整体上看,要说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仍然流行重视抽象、宏观的理论研究,轻视经验的、个案的实证研究的学风,恐怕并非妄言。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近代的兴起,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个案的、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应该成为艺术学研究的主体。只有戏剧学乃至整个艺术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实证的、个案的研究,理论与观念上的突破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对田野方法的重视,完全可能使国内艺术学研究转向更注重个案研究和经验性研究,同时给予这一类研究成果更公允的评价。这样的转变无疑将逐渐引导整个研究风气的转换。 其次,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对于强化国内艺术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将有可能产生直接影响。 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强调个案研究与研究者直接经验的价值,但同时更强调研究过程的规范、成果表述的规范,其中也包括经验描述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仅仅是学术积累的需要,也是使学术成果更可信,因而更具科学价值的需要。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在通过规范自身而使自己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这样的研究取向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分为两个重要群体,除了一批身居高等院校的学者以外,还有更大的一个群体身居文化部门所属的艺术研究机构。以戏剧学研究为例,后一个群体的规模显然要超过前一个群体,而且由于与戏剧创作演出的实际接触较多,在经验性的实证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无可讳言,这个被习称为“前海学派”的学术群体长期以来偏重于戏剧艺术实践,虽然相对而言具有比较注重经验研究的优势,也拥有许多第一手的珍贵的学术资源,重视艺术的当下性,但是由于不够注重学术规范,因此很难得到学术界应有的承认。多年来,境外数以百计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知名的或尚未知名的学者相继来到国内,他们在与这个群体的接触交流过程中获益匪浅,文化部门所属的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反而要通过境外学者的转述,才为外部世界和主流学术界所知,究其原因,正缘于“前海学派”在研究的以及成果表述的规范化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换言之,经验性的研究以及对经验的感性描述本身,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理性的方法呈现出来,才拥有足够的学术意义,才会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才可能充分显现其学术价值。 因此,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从事田野研究时遵循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地弥补“前海学派”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弱项,使这个学术研究群体掌握的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性材料,通过更多途径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藉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因此,对于中国艺术学研究而言,进一步注重学术规范,使被称之为“前海学派”的这个研究群体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将给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二研究视角的转变 当然,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最具学术意义的影响,还是要首推它可能带来的文化层面上的研究视角的改变。 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学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初,就像其它人文科学研究一样,它之受到西方学术的刺激与影响是无可讳言的。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西方学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其中西方人的研究视角,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简言之,由于西方人文科学主要是在欧洲的文化传统和解决欧洲社会遇到的问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展,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欧洲中心的世界观,这种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欧洲中心的人文科学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留下它的痕迹。在研究与品评中国本土艺术时,人们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习惯运用的艺术标准,比如说以西方音乐体系评价中国本土音乐,以西方戏剧理论解释中国戏剧并且试图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国本土戏剧,把油画的教学体系搬用到中国画的教学中,等等。这样的现象存在于艺术学的多个领域,换言之,西方比较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整体植入,确实在中国艺术学研究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种整体植入的结果与中国本土艺术以及中国人的情感经验之间的距离,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症结。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却给我们一条走出这一症结的路径。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田野方法,而且还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多元观念。虽然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起源都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化多元观逐渐成为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原来受到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观影响最深的研究领域,现在则相反成了对欧洲中心文化观形成最猛烈冲击的领域,成为最坚决地推动文化多元观和消解欧洲中心论的学术领域。这一思想方法的变化对田野研究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而这种非常之符合当代世界潮流的学术方法的引进,对于后发达国家尤其重要,因为越是后发达国家越是需要通过文化多元观念以消除文化自卑感,正视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因此,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田野研究工作者不再像摩尔根时代的学者那样,抱着了解人类童年的文化优越感,把非西方社会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而能够更客观地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传统与现实的差异,在解释它们的历史与现实时,也能有更多的互相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互相尊重。而这样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除了西方中心视角以外,多年来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个尚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研究视角,那就是一种过于贵族化的艺术观仍然占据着核心位置。 文化多元观念不仅仅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艺术活动不能以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同时也暗含了另一种更平民化的文化思想,即不能以研究者们的个人兴趣,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作为衡量所有文化行为的唯一标准。 当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将他们的考察对象,从长期以来拥有文化特权的上流社会转向更广阔的草根阶层时,还伴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事实使人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却各有其合理性;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在本质上意味着人们用以情感交流与表达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生活与文化圈内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对民间草根阶层的艺术、趣味与审美活动的歧视和改造,强行推行一小部分精神贵族自以为是的艺术观与审美趣味,正是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禁忌。 在中国艺术学领域,这种文化贵族心态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人们长期以来习焉不察的“采风”这样的辞汇产生强烈的质疑。确实,如果说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学创作与研究对于那些地域色彩鲜明的民间艺术活动并不是毫不关心,那么很难否认,创作与研究者们经常是以“采风”的态度去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活动的。人们惯于使用“采风”这样的辞汇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从历史上看,“采风”的制度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它隐含了官方与民间二元且以官方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从现实的情况看,“采风”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研究只关注民间艺术活动作为创作素材的价值。因此,“采风”的实质,正是站在官方或文化贵族的立场上对民间艺术活动非常功利化的利用,事实也正是如此,尤其是近几十年里,地域色彩鲜明的和非主流的艺术样式和优秀艺术作品,经常被主流艺术用以为创作的材料,回顾近几十年的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有世界影响的优秀作品都是用西化和文人化的手法处理本土民间艺术元素的产品。然而,在民间艺术活动被大量地用以为创作材料而遭到掠夺性开采的同时,它们本身却仍然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视为必须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拥有艺术价值的对象。 以“采风”的心态从事本土与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从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多地致力于探究多种艺术样式、多种生活方式以及各地各具差异的伦理道德和习俗对于它们的主体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致力于在这些独特的艺术与生活的原生环境中,还原它们的内涵。这样的研究才能超越“采风”式的官方和贵族文化心态,才能获得对民间艺术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亟需借鉴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摒弃西方中心与贵族趣味对民间话语空间的挤压。 三一个实例:路头戏 如果我们的艺术学研究能够更多地注重对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与引进,尤其是彻底改变欧洲中心主义与贵族主义文化观,那么对诸多艺术现象的研究与评价,都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在我的研究领域,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完全可以用以说明研究视角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那就是对台州戏班大量演出的路头戏(或曰提纲戏、幕表戏)的研究与评价。 近几十年戏剧研究领域几乎完全没有对路头戏的研究,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路头戏却可以说是中国戏剧最主要的演出形式,它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戏剧起源的年代。路头戏之所以长期被戏剧研究人员们忽视,是由于它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遭到批判,成为从上而下的“戏改”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对路头戏的批判,其理论背景很值得今人深思。 对路头戏的批判与其说出自艺术的原因,还不如说出自趣味的原因。它一直被看成是粗糙、原始和简单的演剧方法,然而它并没有像同时代其它那些更为粗糙、原始与简单的民间艺术那样获得尊重,它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创作的素材以及改造对象,直到现在,在多数当代戏剧史家们的眼里,路头戏之受到批判乃至遗弃,仍然被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然而,当我们通过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思路重新探讨路头戏的存在以及它的意义,就会清楚地看到,像路头戏这样一种有着千百年悠久传统的演剧方法,它之所以会受到众口一辞的批判以及遭致普遍遗弃,正由于长期以来西化的和贵族的文化视角在艺术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路头戏之所以在1950年代初受到大范围的批判,首先是由于主持“戏改”工作的政府官员,主要是一批西化程度比较高的、经常接触甚至直接参与话剧创作与研究的知识分子,排除意识形态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戏改”简直可以说就是在用西方的、话剧的戏剧观,居高临下地改造中国本土戏剧。像路头戏这种本土色彩浓厚的传统演剧方法,与这些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戏剧学模式完全不相吻合,它之受到排斥也就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路头戏的演剧方法被后来的国办或准国办的戏剧表演团体遗弃,还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长期以来衡量艺术的标准是由传统诗学基础上培养的文人决定的,虽然传统文人最终接受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却始终未能充分受容昆曲以外的各种“花部”戏剧剧种,同时也难于充分认同民间极富创造性的口传文学的价值。文人趣味在中国戏剧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现象,并没有因为1950年代的社会急剧变动而真正有所变化,反而因为剧团国家化而在制度层面得到普遍肯定,因此,在文学性和音乐性方面很难以完全符合文人趣味的路头戏,也就不能不受到排斥。 由此我们看到,如果说晚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学研究受到欧化的和贵族的这两种文化偏见的左右,那么路头戏的遭遇具有作为样本的罕见的深刻性,路头戏之所以遭受自上而下的批判与遗弃,正是由于同时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夹击。更值得思考的是,如同我在《草根的力量》书中所叙述的那样,路头戏至今仍然是台州戏班最主要的演剧方式,但这种承继了本土文化传统的演剧方式它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不是因为路头戏演出过程中大量的即兴创造在戏剧学层面上所可能提供的非凡活力,给定情境与表演者个人创造之间巧妙和平衡,以及潜藏在它的即兴表演模式之中的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的互动与内在张力,而竟然是因为在本土的戏剧市场里,戏班最适合以这样的演剧方式营业;并且,由于在晚近几十年里路头戏一直受到抑制,在那些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为明显的民间戏班,路头戏的演剧方式也正在被弃用。 有关路头戏的艺术魅力,我已经在书中做了初步的探讨,将来还会做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它的遭遇说明,摆脱欧洲中心的和文化贵族的偏见对于中国当前的艺术发展以及艺术学研究有多么重要。只有彻底转变研究视角,路头戏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进而,也许还有更多的艺术现象,需要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加以重新审视,给予重新评价。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田野研究只是一种方法,虽然在田野研究的背后,包含了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特有的研究路径,但是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研究。按照我个人的研究体会,即使接受了田野研究方法,艺术学领域的田野研究,也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考察艺术活动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自然生成、发展的性状。当然,对象的性状总是会在与外界的不断互动过程中经常变化,然而这样的变化,仍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演化,它与受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有质的区别。仍然以戏剧在晚近五十年的变化为例,虽然历史上中国的本土戏剧始终在民众审美趣味变化的背景下持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正由于这样的变化是在戏剧创作表演的主体与观众的互动之中缓慢而自然地发生的,因此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足以出现背离它所生成的文化土壤的结果;然而1950年代戏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令本土戏剧经历了剧烈变化的这一改造过程中,观众甚至是剧团内部的创作和表演者本身,都没有话语的权力。因此,中国戏剧的自然状态之必然受到破坏,就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外来的文化价值观是如何被强行植入的,以及它最终会产生臬的结果。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好好记取的教训,同时还给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工作者留下了特殊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面临的特定境遇,就像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几乎所有艺术领域那样,本土艺术在外来的文化价值观面前出可怕的自卑。而这一文化现实,使得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的研究者必须非常小心翼翼。艺术学的田野研究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无感觉的作品而是具体的人的行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社会身份、知识背景与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趣味的差异,很容易被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艺人理解为知识与艺术见解的优劣,研究者在从事田野工作时,很容易被研究对象视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因此,研究者的言行和趣味,很容易对被研究者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足以改变研究对象的原生态。 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学的田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入侵者,极易对脆弱的、缺乏自信的民间艺术本体造成损害。现代人类学家喜欢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人类学研究的工具”,强调田野考察过程中研究者应该融入研究对象,在与对象的互动中体察对象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但是在中国艺术学研究这个特殊的领域,我认为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做一个客观和外在的观察者,尽可能克制影响对象的冲动,因为保持本土艺术的原生态的意义,可能比改变它要重要一百倍。当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影响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自觉地将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无疑是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 其次,我希望强调艺术学的田野研究作为一项艺术学研究的价值,尽管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但是这样的研究指向应该是艺术学的而不能仅仅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更直接地说,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从事艺术学研究,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不同学科的关注重点并不相同,因此,当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被引进到艺术学研究领域时,人类学与社会学所关注的那些问题,也很容易同时被带入艺术研究过程中;或者说,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可能会发生偏移,也许那些从艺术学角度看非常之重要的问题反而被忽视了,这样一来,研究很容易演变成对于艺术、艺术活动的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而不再是艺术学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当然仍有其价值与意义,然而它的价值与意义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坦率地说,这类研究即使再有价值和意义,也不是艺术学研究。它不能代替艺术学研究,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艺术领域最值得关心的问题。 我在从事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时经常提醒自己将艺术层面的问题作为主要对象,不仅是由于我一直受到的是艺术学研究的训练,因此只有艺术学问题才是我在专业领域范围有能力研究和回答的,而且也只有艺术学领域的问题才是我所真正应该去关注和感兴趣的。举例而言,我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宗教与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方面的现象,我当然知道从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是非常之必要的,但是我的研究仍然会相对地集中于这些现象与民间戏班的运作和表演、与当地观众的欣赏之间的关系,将这些现象与戏剧活动之间的联系,小心地剥离出来,分析它们对戏班以及戏剧活动的艺术方面的影响力,寻找这些现象与近二十年台州戏班的繁荣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样,当我剖析和研究戏班的内部构成以及戏班内部的人际关系时,不仅把戏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亚群体看待,同时更注重把它们看作一个关乎戏剧艺术的群体看待,这样的研究当然明显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 而我深信,这样的研究正是艺术学的发展所需要的,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艺术学问题,这也正是我们把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引进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初衷。 如前所述,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会给中国当前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注重实学的研究风气,并且最终导致当代艺术学研究的转型。田野研究始终只是艺术学研究多种方法中的一种,然而随着英美经验主义学术传统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后在世界学术整体发展格局中越来越明显的强势地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显著。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将不得不再来讨论宏观的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田野方法的诸多弊端,重新认识基于文献的研究的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我相信倡导田野研究,对于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不仅非常之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 艺术学论文:影视艺术学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艺术与技术合流、电流与电视联姻之后,将会出现两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影视技术学与影视艺术学。这种组合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它应该意味着一次触及本质的学科变革,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描绘成一种“范式变化”。 本文简要回溯了影视各自独立成为艺术并形成学科的历史,指出正是在电影电视为争得艺术地位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的过程中,电影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逐步得以确立,如何在整合的基础上构件超越原有范式的影视艺术学的新的学科范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即旨在从学术层次探讨电影与电视作为艺术的结合,并给这种结合以学理上的论证。 [关键词]影视艺术学范式变化整合理论重构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系在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成立,名曰“影视艺术与技术系”,乍一听,这名字稍嫌冗长,读之也觉拗口。不过因为她是在理顺了各方面关系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精心运作的,而且她依托于广播学院及其所属电视学院这一强大后盾,所以组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将原来分属不同系别的四个相关专业——表演专业、导演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和动画专业结合,组成一个新系,这更多涉及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比较易于解决,因此,虽然两年多的筹建时间不算很短,但一个全新的艺技系毕竟顺利地诞生了。而从学术层面探讨电影与电视作为艺术的结合,则显然比单纯的一个系的挂牌成立困难得多。能否及早给这种结合的产物——这个诞生于千禧年的幸运儿——以学理上的论证,也许会关乎她日后的顺理成章。 一 艺术与技术携手、电影与电视联姻之后,将会出现两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影视艺术学与影视技术学,要使这两门学科成为真正规范的常规科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之所以称之为新的学科生长点,并不是指这两个学科的名称是新的(它们在不同的场合已被屡屡使用过),而是因为这种组合不是一次简单的相加,它应该意味着一次触及本质的学科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描绘成一种“范式变化”。 “范式变化”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因(ThomasKuhn)定义并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⑴意指学术研究的全套方法及其态度正被另外一套方法及态度取代。影视技术学尚处于草创阶段,其“范式变化”还不明显,本文姑且不论,而由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发展到影视艺术学,⑵其间经历的学科的“范式变化”将是巨大和不可避免的。托马斯•库恩曾指出,一门学科是否成熟,取决于该学科是否提供了被广泛接受的范式(Paradigm,或译范型,规范),范式乃是理论由以设立探讨目标、解决方式以及断定其价值的依据。换言之,也就是有没有提供构成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以及特有的研究方法。而一门学科范型的推陈出新,则标志着该学科的革命性发展。⑶任何一个新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对本学科研究的方式方法、成就和缺点的清醒认识,⑷若以此标准衡量,作为学科的影视艺术学还远远谈不上成熟。在谈论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结合,以及因此产生的从电影艺术学、电视艺术学到影视艺术学的“范式变化”之前,有必要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电影和电视成为艺术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电影和电视为争取艺术地位而奋斗的历史,同时也就是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逐步成型的历史。 尽管电影和电视是如此年轻,但是我们仍然无法确知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起点。因为与其他传统艺术相比,电影和电视带有如此浓厚的技术色彩。电影的诞生不过百余年,电视的历史就更短,众所周知,两者诞生之初都没能在艺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此后电影和电视的每一次飞跃,都笼罩着技术进步的耀眼光环,当人们瞩目并惊叹于技术的伟大时,艺术之被忽视就是自然的了。电影由最初的杂耍技艺和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商品争得艺术的称谓,花了相当的时间。“把电影的诞辰定在1895年是出于对电影技术发明人的尊重,或者说,这只是电影技术的诞辰,这个日子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并没有直接的关系。”⑸电影“作为艺术,它实际上是20世纪的产物”。⑹即使“在艺术理论界,电影也被视为一种不入流的东西,所谓‘电影不是艺术’曾是德国吐林根大学美学和艺术史教授康拉德•朗格的著名结论……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也曾经是一个最瞧不起电影的人,他可笑地预言说,‘电影要成为艺术,惟一的办法就是摄制一部完全用字幕构成的影片’”。⑺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的,只用作客观世界的记录,必然强调电影的复制能力,但即使是电影获得了声音之后,一些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家如安德烈•巴赞和克拉考尔等人仍对电影能否称为真正的艺术表示怀疑,克拉考尔说:“如果电影是一门艺术,那么它便是一门不同寻常的艺术”,“是惟一能保持其素材的完整性的艺术”,⑻尽管没有直指电影不是艺术,但是这种论调对电影成为真正的艺术起到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他们认为电影仅仅是“照相艺术的延伸”,电影的早期就是“活动的照片”,是“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先生干脆断言克拉考尔等人的理论是非纯理论:“物质现实的复原”与其说是一个审美性的命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性的命题。克拉考尔理论的非纯性质几乎是无须论证的。”⑼巴赞—克拉考尔学派对电影自身形式和电影内部语言的轻视,至少从客观上助长了“电影不是艺术”观念的流行。 但是另一方面,有些导演开始在实践中尝试镜头的运动,段落的剪辑,逐步摸索电影特有的语言,此后,随着有声片的出现,色彩的应用和特技的使用,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电影叙事手法,电影开始有了自己的文法和修辞手法,尤其是以探讨镜头的不同组接为核心的蒙太奇理论逐步完善,使得电影渐渐被人们视为独立的艺术。一批造型派理论家如雨果•闵斯特堡、谢尔盖•爱森斯坦、鲁道夫•阿恩海姆等人在这个过程中贡献巨大,正是他们强调电影必须脱离单纯的机械复制,发掘出电影影像的表现力,从而确立了电影作为艺术的美学特性,确立了电影的艺术品格。 电视的命运与电影相似。电视的发明与科技的进步更加密不可分,当电视在本世纪30年代正式播出时,就显示了余生据来的大众传播媒介的顽固特性,它想争得艺术的地位就更加困难。不仅传统艺术的领地不肯接纳电视这个新生儿,即使是在早期遭受同样冷遇的电影也不愿承认电视的艺术地位,上文提及的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电视是汽车和飞机的亲戚,它只是一种文化上的‘运输工具’”,⑽既然都曾受人冷遇,更应惺惺相惜,但是电视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实在太强,所以对它作艺术上的价值理性的评价就尤其困难。之所以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承认电视也是艺术,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视的形态过于驳杂。在我国,人们惯常把电视形态分为三大类:纪实形态(非虚构类节目),如新闻节目、社教类节目、纪录片等;表现形态(虚构类节目),如电视剧、电视文艺等;混合形态,如综艺类节目、某些少儿节目等等。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形态之中,艺术与非艺术的因素相互掺杂,是非莫辨。前苏联电视理论家A•尤罗夫斯基说:“电视报道的视觉和造型实质决定了它始终拥有审美元素。屏幕上的图像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范围、拍摄角度、照明度、镜头结构与镜头剪辑、速度节奏,以及图像和音响、语言等的相互关系而存在。因此,电视中的审美范畴(与电影一样)不仅包括艺术报道,也包括争论报道和科学报道。”⑾我不赞同把电视报道也归入电视艺术的范畴,尽管如这位前苏联的电视理论家所说,电视报道的制作方式也许采用了某些技巧,但是以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新闻报道仍然不能算是艺术。这里又要涉及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即什么样的东西才是艺术?如果说有一个评判什么是艺术的终极标准的话,那这个标准只能是审美的标准。我认为,以审美的标准衡量,则电视剧和纪录片最具备成为艺术的特质。而拍摄方法,镜头结构、速度节奏等借鉴自电影的技巧不过是构造艺术的手段而已。 [page_break] 二 尽管举步维艰,但是电影和电视毕竟都跻身于艺术的殿堂了。也许是因为影视之间的区别太多而且过于明显的缘故,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尽管被人称为“姊妹艺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还是没有多少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人们津津乐道的影视之间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者传播的物质材料有别。电影的承像物质是昂贵且冲洗工艺复杂的胶片,而电视的承像物质是简便且无需冲洗的磁带。磁带记录的拍摄成果是即时可见、随时可以修改的,导演在现场就能进行艺术上的鉴定,决定取舍,但其放映效果和清晰度远远逊色于胶片,胶片拍完后到冲洗出来总有一个间隔期,如果导演对样片不满意,要组织重拍,在情绪、气氛和影调上当然会受到影响,从而损害影片的质量。二是二者的欣赏方式不同。电影是封闭型的大集体的欣赏方式,电视则属于开放性的家庭欣赏方式。三是两者的传播媒介的差别。电影以面积较大的银幕作为媒介,而电视则以面积小得多的荧屏作为媒介,从而造成观看影视时极大的视距差别。上述区别实质上更多体现了电影和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区别,探讨这些区别应属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而作为艺术,电影和电视有太多的共同语言,这种共通之处恰恰是影视艺术学学科范式重构的基础。 正是在电影和电视为争取艺术地位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的过程中,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逐步得以确立。在我国,通过几代电影理论家和艺术家的摸索,电影艺术学的学科范式已经确立,近年来,经过以高鑫为首的几位学者的努力,电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也已初见雏形,⑿但是影视艺术学要建立自己的学科范式,还刚刚起步,广院影视艺技系的成立,是建立中国影视艺术学学科范式的一个良好开端。如何在整合的基础上构建超越原有范式的新的学科范式,是摆在影视理论学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对文学、哲学、历史、美学、社会学等等传统学科而言,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都是十分年轻的学科,其学科范式还很不稳定,这对突破它们并构件以之为基础的新的影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非常有利。当然,一种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可能历时甚长,有时长达20甚至30年之久。因为范式变化涉及的不仅是理论建构的问题,它应该包含解构基础上的理论重构。值得欣慰的是有些学者已经在影视艺术学的理论重构方面做了很多宝贵的探索。外国学者主要探讨了影视剧本创作和导演的一般规律,如英国人威廉•米勒的《叙事性影视脚本创作》,⒀法国人米歇尔•西翁的《影视剧作法》,⒁美国人阿伦•A•阿莫尔的《影视导演》。⒂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探讨影视艺术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专门设立了“影视艺术研究”的专题。近年来国内也出版了不少研究影视艺术的论著,比如刘书亮先生关于电影电视导演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刘书亮著《电影电视导演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张凤铸先生关于电影电枢艺术的本体研究(张凤铸著《电影电视艺术导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张凤铸主编《影视艺术本体论》),郑国恩先生关于影视摄影构图的专题研究(郑国恩著《影视摄影构图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傅正义先生关于影视剪辑的专题研究(傅正义著《电影电视剪辑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天版),韩世华、朱少玲关于影视编剧的研究(韩世华、朱少玲著影视剧作引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此外宋家玲的《影视文学创作论》,周传基的《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等等也是研究影视艺术的很有特点的著作。上述学者中不少人把影视放在一起来讨论并非完全出于自觉,许多著作和论文把影视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却只单独论述了电影或电视中间的一种,如王心语主编的《影视导演基础知识》就只论述了电影导演的一些基础知识,而丝毫没有涉及电视导演方面的问题,对此主编者是这样解释的:“鉴于电影与电视在艺术创作上的相通之处,所以我们把书名定为《影视导演基础知识》。”⒃这种被忽视的共通之处正好是重构影视艺术学学科范式的基础。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长期分离,造成了由研究视野和方法所决定的具体学科的局限,使影视之间难以找到一套公认的“游戏规则”,这种局限往往妨碍着我们的学者对一些整体性、共同性问题的把握。重构影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必须结束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长期分离的局面,打破具体学科的局限,制定影视两种艺术都要遵守的“游戏规则”。 新旧两种学科范式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新学科不会立刻与旧学科彻底决裂,新范式容易对旧范式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这也正是为什么不少学者进入了新的领地之后还操着过去的一套话语,在此意义上,学科范式的更替将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过程,所以电影(视)艺术学和影视艺术学两种不同的范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存是十分自然的现象。要使构成一种学科的基本规则和用法的那些“游戏规则”获得某个知识共同体成员的一致认可,决非易事。学科理论的沿革,正是这种共同体成员对旧范式的摈弃和对新范式的认可。一个成功的学者应该具有吐故纳新的理论勇气,因为科学是通过传统的维持和传统的变革而进步的;而一个高明的学者更应在这两种学科型式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妥善处理新旧理论框架及学科范式之间的关系,两种范式的接触乃至最终“融合”,将意味着长期歧异中的共存,每一个参与这种新旧范式变革的人面临的都是一场勇敢者和智慧者的游戏。 影视艺术学范式的重构和在重构过程中涉及的范式变化,必须虑及中国当前影视理论界的研究现状。当前,我国专门从事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研究的学者不多,这为数不多的人在论及影视艺术学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比如广院学者的论述侧重于电视艺术,而电影学院以及其他部门学者的论述则可能偏重于电影艺术。表面来看,这是学者从事研究时的学术背景不同所致,而实质则反映了学术范式的动态选择以及相对稳定成型的问题。广院电视艺术学的发展就是这种过程的生动体现。广院电视系有相对长期的历史,在电视系的学术发展史上,一批学者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电视)新闻学,而另一批学者则选择了电视艺术学,这两个学科沿着不同的路径在动态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科范式,各自成型以后,就有了现在广院的两个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新闻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而在学术范式的选择和成型的后面,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价值观问题,选择新闻学还是艺术学,不同的选择体现出来的学者价值观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今天,相对成型的范式开始分化,新一轮选择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在遵循已有学术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潜力,在学术规则的转换与研究范式的重建中扮演主角?每一个关心影视艺术学学术范式重构的人都面临机遇和挑战。 艺术学论文:田野艺术学研究管理论文 《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颇出乎我的意料。该书是我在浙江台州经过8年田野考察之后形成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我学习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以文本与田野结合的路径从事当下艺术研究的初步尝试。著作已经出版,同行乃至一般读者自会判断其中得失。但是我深知诸多学者对拙著的兴趣并不完全针对拙著本身,学界的反应涉及到艺术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重大问题,而有关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还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评价体系与学术规范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艺术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趋向,改革开放之初非常之盛行的、在“方法热”和“文化热”时期都曾经颇受关注的宏观研究,渐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则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批针对个案的田野考察成果问世并且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视为艺术学研究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介入艺术学研究领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着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极受重视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察艺术现象,这一方法层面的变化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质疑。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影响,也必然导致艺术学研究出现学术与文化视角的转换。这个可能出现的最有理论价值的变化,我将在下一部分论述,这里首先想讨论的是,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义不止于文化层面上研究视角的转换,它还可能给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带来另外两个方面可能形成的变化乃至冲击。 其一,是有可能导致目前的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价值评价体系的根本改变。 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体系决定的研究者知识谱系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经由苏俄引入的、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思想路径衍生发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其知识和思维方法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本身,长期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特殊的主导位置,因而,和这一理论背景相吻合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以概念和范畴为核心的抽象的理论探讨与分析,长期以来都是艺术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对具体对象的个案的、经验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是出于对西方学术发展不同趋势的选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当代艺术研究的影响,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整体性的、玄学研究路向,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形成有趣的呼应——所谓“小学”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显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朴学”也被后世的学术史家解读成是由明入清的汉代知识分子对严酷现实的逃避,以及对清代统治者的消极抵抗。 改革开放以来,苏俄引进的僵化理论教条渐渐丧失了独断地位。但是整个教育体系以及学术研究群体的知识体系的转变并不能同时完成,因而学术研究基本趋势的转变,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更重要的是,正由于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需要新的思想资源用以突破旧的苏俄教条的禁锢,观念和理论层面的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因之出现一大批偏重于观念与理论探讨的研究文献,也是时代的要求。可惜新的艺术观念与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也就不能真正完成观念与理论拓展的历史任务,整个国家的艺术科学研究水平,并不会仅仅因为观念与理论的更新而有明显的提高。 以1999至今这三年里的戏剧学研究为例,按照我的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戏剧学研究文献里,基础理论与范畴、规律的研究不可思议地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量,它在所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性论文里占到1/3左右。对戏剧基本特征、基础理论和普遍规律的探讨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学术界将如此大的精力用于这类纯粹理论性的探讨,却不能算是正常现象;其中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事这类基础研究的学者,多数身处并不拥有掌握研究资料与信息方面优势的中小城市或非专门研究单位。诚然,戏剧研究领域史的研究以及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并不缺少,但是,撇开史的考证,这类研究也主要是对戏剧整体时代特征或艺术特征的讨论,当然也包括一些群体研究或类型研究,其中“论”的部分比“述”的部分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戏剧史研究领域,元杂剧尤其是关汉卿研究较受重视,中国现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个案研究是对曹禺和莎士比亚的研究,对这两位剧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其它同一领域剧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总和,然而对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包括关汉卿研究在内,有关剧作主题、作品性质、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的辨析与讨论占有最大的份量。有关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并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上的个人独特见解的优秀论文论著,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其中至少80%以上的论文和论著并不能提供任何新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提供现有文献以外的材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研究从“知识的增长”这一学术发展角度上看,贡献几乎等于零。通过提交给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论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国内学者的论文选题与境外学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清晰可见。 我不敢断定戏剧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这种现象可以毫无保留地推之于整个艺术学研究领域,但是我相信从整体上看,要说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仍然流行重视抽象、宏观的理论研究,轻视经验的、个案的实证研究的学风,恐怕并非妄言。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近代的兴起,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个案的、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应该成为艺术学研究的主体。只有戏剧学乃至整个艺术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实证的、个案的研究,理论与观念上的突破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对田野方法的重视,完全可能使国内艺术学研究转向更注重个案研究和经验性研究,同时给予这一类研究成果更公允的评价。这样的转变无疑将逐渐引导整个研究风气的转换。 其次,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对于强化国内艺术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将有可能产生直接影响。 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强调个案研究与研究者直接经验的价值,但同时更强调研究过程的规范、成果表述的规范,其中也包括经验描述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仅仅是学术积累的需要,也是使学术成果更可信,因而更具科学价值的需要。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在通过规范自身而使自己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这样的研究取向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分为两个重要群体,除了一批身居高等院校的学者以外,还有更大的一个群体身居文化部门所属的艺术研究机构。以戏剧学研究为例,后一个群体的规模显然要超过前一个群体,而且由于与戏剧创作演出的实际接触较多,在经验性的实证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无可讳言,这个被习称为“前海学派”的学术群体长期以来偏重于戏剧艺术实践,虽然相对而言具有比较注重经验研究的优势,也拥有许多第一手的珍贵的学术资源,重视艺术的当下性,但是由于不够注重学术规范,因此很难得到学术界应有的承认。多年来,境外数以百计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知名的或尚未知名的学者相继来到国内,他们在与这个群体的接触交流过程中获益匪浅,文化部门所属的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反而要通过境外学者的转述,才为外部世界和主流学术界所知,究其原因,正缘于“前海学派”在研究的以及成果表述的规范化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换言之,经验性的研究以及对经验的感性描述本身,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理性的方法呈现出来,才拥有足够的学术意义,才会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才可能充分显现其学术价值。 因此,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从事田野研究时遵循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地弥补“前海学派”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弱项,使这个学术研究群体掌握的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性材料,通过更多途径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藉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因此,对于中国艺术学研究而言,进一步注重学术规范,使被称之为“前海学派”的这个研究群体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将给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二研究视角的转变 当然,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最具学术意义的影响,还是要首推它可能带来的文化层面上的研究视角的改变。 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学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初,就像其它人文科学研究一样,它之受到西方学术的刺激与影响是无可讳言的。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西方学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其中西方人的研究视角,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简言之,由于西方人文科学主要是在欧洲的文化传统和解决欧洲社会遇到的问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展,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欧洲中心的世界观,这种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欧洲中心的人文科学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留下它的痕迹。在研究与品评中国本土艺术时,人们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习惯运用的艺术标准,比如说以西方音乐体系评价中国本土音乐,以西方戏剧理论解释中国戏剧并且试图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国本土戏剧,把油画的教学体系搬用到中国画的教学中,等等。这样的现象存在于艺术学的多个领域,换言之,西方比较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整体植入,确实在中国艺术学研究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种整体植入的结果与中国本土艺术以及中国人的情感经验之间的距离,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症结。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却给我们一条走出这一症结的路径。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田野方法,而且还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多元观念。虽然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起源都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化多元观逐渐成为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原来受到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观影响最深的研究领域,现在则相反成了对欧洲中心文化观形成最猛烈冲击的领域,成为最坚决地推动文化多元观和消解欧洲中心论的学术领域。这一思想方法的变化对田野研究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而这种非常之符合当代世界潮流的学术方法的引进,对于后发达国家尤其重要,因为越是后发达国家越是需要通过文化多元观念以消除文化自卑感,正视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因此,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田野研究工作者不再像摩尔根时代的学者那样,抱着了解人类童年的文化优越感,把非西方社会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而能够更客观地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传统与现实的差异,在解释它们的历史与现实时,也能有更多的互相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互相尊重。而这样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除了西方中心视角以外,多年来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个尚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研究视角,那就是一种过于贵族化的艺术观仍然占据着核心位置。 文化多元观念不仅仅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艺术活动不能以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同时也暗含了另一种更平民化的文化思想,即不能以研究者们的个人兴趣,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作为衡量所有文化行为的唯一标准。 当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将他们的考察对象,从长期以来拥有文化特权的上流社会转向更广阔的草根阶层时,还伴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事实使人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却各有其合理性;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在本质上意味着人们用以情感交流与表达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生活与文化圈内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对民间草根阶层的艺术、趣味与审美活动的歧视和改造,强行推行一小部分精神贵族自以为是的艺术观与审美趣味,正是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禁忌。 在中国艺术学领域,这种文化贵族心态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人们长期以来习焉不察的“采风”这样的辞汇产生强烈的质疑。确实,如果说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学创作与研究对于那些地域色彩鲜明的民间艺术活动并不是毫不关心,那么很难否认,创作与研究者们经常是以“采风”的态度去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活动的。人们惯于使用“采风”这样的辞汇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从历史上看,“采风”的制度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它隐含了官方与民间二元且以官方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从现实的情况看,“采风”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研究只关注民间艺术活动作为创作素材的价值。因此,“采风”的实质,正是站在官方或文化贵族的立场上对民间艺术活动非常功利化的利用,事实也正是如此,尤其是近几十年里,地域色彩鲜明的和非主流的艺术样式和优秀艺术作品,经常被主流艺术用以为创作的材料,回顾近几十年的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有世界影响的优秀作品都是用西化和文人化的手法处理本土民间艺术元素的产品。然而,在民间艺术活动被大量地用以为创作材料而遭到掠夺性开采的同时,它们本身却仍然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视为必须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拥有艺术价值的对象。 以“采风”的心态从事本土与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从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多地致力于探究多种艺术样式、多种生活方式以及各地各具差异的伦理道德和习俗对于它们的主体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致力于在这些独特的艺术与生活的原生环境中,还原它们的内涵。这样的研究才能超越“采风”式的官方和贵族文化心态,才能获得对民间艺术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亟需借鉴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摒弃西方中心与贵族趣味对民间话语空间的挤压。 三一个实例:路头戏 如果我们的艺术学研究能够更多地注重对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与引进,尤其是彻底改变欧洲中心主义与贵族主义文化观,那么对诸多艺术现象的研究与评价,都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在我的研究领域,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完全可以用以说明研究视角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那就是对台州戏班大量演出的路头戏(或曰提纲戏、幕表戏)的研究与评价。 近几十年戏剧研究领域几乎完全没有对路头戏的研究,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路头戏却可以说是中国戏剧最主要的演出形式,它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戏剧起源的年代。路头戏之所以长期被戏剧研究人员们忽视,是由于它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遭到批判,成为从上而下的“戏改”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对路头戏的批判,其理论背景很值得今人深思。 对路头戏的批判与其说出自艺术的原因,还不如说出自趣味的原因。它一直被看成是粗糙、原始和简单的演剧方法,然而它并没有像同时代其它那些更为粗糙、原始与简单的民间艺术那样获得尊重,它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创作的素材以及改造对象,直到现在,在多数当代戏剧史家们的眼里,路头戏之受到批判乃至遗弃,仍然被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然而,当我们通过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思路重新探讨路头戏的存在以及它的意义,就会清楚地看到,像路头戏这样一种有着千百年悠久传统的演剧方法,它之所以会受到众口一辞的批判以及遭致普遍遗弃,正由于长期以来西化的和贵族的文化视角在艺术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路头戏之所以在1950年代初受到大范围的批判,首先是由于主持“戏改”工作的政府官员,主要是一批西化程度比较高的、经常接触甚至直接参与话剧创作与研究的知识分子,排除意识形态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戏改”简直可以说就是在用西方的、话剧的戏剧观,居高临下地改造中国本土戏剧。像路头戏这种本土色彩浓厚的传统演剧方法,与这些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戏剧学模式完全不相吻合,它之受到排斥也就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路头戏的演剧方法被后来的国办或准国办的戏剧表演团体遗弃,还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长期以来衡量艺术的标准是由传统诗学基础上培养的文人决定的,虽然传统文人最终接受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却始终未能充分受容昆曲以外的各种“花部”戏剧剧种,同时也难于充分认同民间极富创造性的口传文学的价值。文人趣味在中国戏剧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现象,并没有因为1950年代的社会急剧变动而真正有所变化,反而因为剧团国家化而在制度层面得到普遍肯定,因此,在文学性和音乐性方面很难以完全符合文人趣味的路头戏,也就不能不受到排斥。 由此我们看到,如果说晚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学研究受到欧化的和贵族的这两种文化偏见的左右,那么路头戏的遭遇具有作为样本的罕见的深刻性,路头戏之所以遭受自上而下的批判与遗弃,正是由于同时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夹击。更值得思考的是,如同我在《草根的力量》书中所叙述的那样,路头戏至今仍然是台州戏班最主要的演剧方式,但这种承继了本土文化传统的演剧方式它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不是因为路头戏演出过程中大量的即兴创造在戏剧学层面上所可能提供的非凡活力,给定情境与表演者个人创造之间巧妙和平衡,以及潜藏在它的即兴表演模式之中的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的互动与内在张力,而竟然是因为在本土的戏剧市场里,戏班最适合以这样的演剧方式营业;并且,由于在晚近几十年里路头戏一直受到抑制,在那些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为明显的民间戏班,路头戏的演剧方式也正在被弃用。 有关路头戏的艺术魅力,我已经在书中做了初步的探讨,将来还会做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它的遭遇说明,摆脱欧洲中心的和文化贵族的偏见对于中国当前的艺术发展以及艺术学研究有多么重要。只有彻底转变研究视角,路头戏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进而,也许还有更多的艺术现象,需要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加以重新审视,给予重新评价。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田野研究只是一种方法,虽然在田野研究的背后,包含了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特有的研究路径,但是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研究。按照我个人的研究体会,即使接受了田野研究方法,艺术学领域的田野研究,也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考察艺术活动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自然生成、发展的性状。当然,对象的性状总是会在与外界的不断互动过程中经常变化,然而这样的变化,仍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演化,它与受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有质的区别。仍然以戏剧在晚近五十年的变化为例,虽然历史上中国的本土戏剧始终在民众审美趣味变化的背景下持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正由于这样的变化是在戏剧创作表演的主体与观众的互动之中缓慢而自然地发生的,因此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足以出现背离它所生成的文化土壤的结果;然而1950年代戏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令本土戏剧经历了剧烈变化的这一改造过程中,观众甚至是剧团内部的创作和表演者本身,都没有话语的权力。因此,中国戏剧的自然状态之必然受到破坏,就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外来的文化价值观是如何被强行植入的,以及它最终会产生臬的结果。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好好记取的教训,同时还给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工作者留下了特殊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面临的特定境遇,就像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几乎所有艺术领域那样,本土艺术在外来的文化价值观面前出可怕的自卑。而这一文化现实,使得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的研究者必须非常小心翼翼。艺术学的田野研究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无感觉的作品而是具体的人的行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社会身份、知识背景与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趣味的差异,很容易被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艺人理解为知识与艺术见解的优劣,研究者在从事田野工作时,很容易被研究对象视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因此,研究者的言行和趣味,很容易对被研究者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足以改变研究对象的原生态。 指出的是,在艺术学的田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入侵者,极易对脆弱的、缺乏自信的民间艺术本体造成损害。现代人类学家喜欢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人类学研究的工具”,强调田野考察过程中研究者应该融入研究对象,在与对象的互动中体察对象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但是在中国艺术学研究这个特殊的领域,我认为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做一个客观和外在的观察者,尽可能克制影响对象的冲动,因为保持本土艺术的原生态的意义,可能比改变它要重要一百倍。当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影响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自觉地将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无疑是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 我希望强调艺术学的田野研究作为一项艺术学研究的价值,尽管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但是这样的研究指向应该是艺术学的而不能仅仅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更直接地说,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从事艺术学研究,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不同学科的关注重点并不相同,因此,当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被引进到艺术学研究领域时,人类学与社会学所关注的那些问题,也很容易同时被带入艺术研究过程中;或者说,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可能会发生偏移,也许那些从艺术学角度看非常之重要的问题反而被忽视了,这样一来,研究很容易演变成对于艺术、艺术活动的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而不再是艺术学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当然仍有其价值与意义,然而它的价值与意义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坦率地说,这类研究即使再有价值和意义,也不是艺术学研究。它不能代替艺术学研究,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艺术领域最值得关心的问题。 从事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时经常提醒自己将艺术层面的问题作为主要对象,不仅是由于我一直受到的是艺术学研究的训练,因此只有艺术学问题才是我在专业领域范围有能力研究和回答的,而且也只有艺术学领域的问题才是我所真正应该去关注和感兴趣的。举例而言,我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宗教与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方面的现象,我当然知道从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是非常之必要的,但是我的研究仍然会相对地集中于这些现象与民间戏班的运作和表演、与当地观众的欣赏之间的关系,将这些现象与戏剧活动之间的联系,小心地剥离出来,分析它们对戏班以及戏剧活动的艺术方面的影响力,寻找这些现象与近二十年台州戏班的繁荣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样,当我剖析和研究戏班的内部构成以及戏班内部的人际关系时,不仅把戏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亚群体看待,同时更注重把它们看作一个关乎戏剧艺术的群体看待,这样的研究当然明显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 深信,这样的研究正是艺术学的发展所需要的,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艺术学问题,这也正是我们把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引进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初衷。 所述,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会给中国当前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注重实学的研究风气,并且最终导致当代艺术学研究的转型。田野研究始终只是艺术学研究多种方法中的一种,然而随着英美经验主义学术传统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后在世界学术整体发展格局中越来越明显的强势地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显著。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将不得不再来讨论宏观的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田野方法的诸多弊端,重新认识基于文献的研究的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我相信倡导田野研究,对于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不仅非常之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小学语文人格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研究的背景 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等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人格培养相结合,融合中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培养少年儿童友善、谦让、诚信、忍耐、忠孝等良好品格,提高他们的文化品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小学人格教育理论体系,重塑民族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二、研究的意义 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实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解决学生人格缺陷问题的客观要求。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开展健康人格培养,是历史和现实需要。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人格与校本课程构建的关系,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探索塑造学生自身健康人格的可行性和可能达成度。 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 探索在语文教学中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方式、方法。 探索在语文教学中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内容、实施途径、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内容 1.课前――蒙学诵读 每班发放一份诵读材料,贴到班里合适的位置。学生要自行准备诵读材料,做到人手一份。每班选出一名古文领读员,通过培训后带领本班学生进行诵读。 每天利用语文课、预备铃后2分钟、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诵读分为四个阶段: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分章节,逐段朗读背诵。连段成篇全文背诵。可以跨年级背诵篇目。 2.课上――书法教育 面向全体,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加强书法教育科研力度。成立“研究组―年级教研组―全校师生”三级研究网络。 落实书法教学内容安排。每班每周一节书法课:一二年级,练习用铅笔写正楷字;三四年级,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五六年级,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逐步提高临摹能力。 3.节日――诗歌创作 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四个传统节日,开展以《春日物语》《夏日欢歌》《秋日雅曲》《冬日清韵》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大自然,看自己所爱看、想自己所乐想、写自己所愿写。 五、研究的结论 1.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拓宽了国家课程的广度。 2.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加深了学生的精神积淀。 3.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 4.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特点、作业改革以及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不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传统文化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好的作业也不仅局限于抄抄写写,生活化、实践化、大众化的作业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汇文实验学校小学部)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的教学传统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实施的确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理念,但对于传统教学的取舍保留众说纷纭。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是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基础,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完全切分,只会是无缘之木、无源之水。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传统;传承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航船勇往向前,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无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思想的启迪下,小学语文教学别开生面、焕发出新的容光。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法学法上都有新的革新,牢牢把握了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具时代特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如何深化改革,最大化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另寻新途。在现有的新课改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少教师发现一味地摒弃传统教学中可借鉴的、可继承的和可发扬的优秀经验和方法,对于新课改是重大的损失。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毕竟经过时间的检验,在发展中积淀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并不是一无是处,全是糟粕,我们应该坚持“在批判中继承”的精神,实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优秀的传统教学经验、成果带到新课改中去,新旧相促,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小学语文教改的新征途。下面,我将通过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传统优秀教学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和推动。 一、重新关注“知人论世”对学生认识理解新课的启迪、引领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过新课改的洗礼,彻彻底底换了一番新面貌,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在教学中拿捏的恰到好处,教学掌控得到了有的放矢,同时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但是在新课中,关于作品背景和作家的介绍往往是一笔带过,不做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新课往往首先要“知人论世”,先了解、甚至掌握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介绍,重要的还需要学生记忆,而新课改后,这一环节明显被人为的抛弃了。新的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这部分内容多是学生在导学案中自主了解。其实,经过教学实践发现,“知人论世”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有必要存在,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说明,在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对这部分稍加改进就能够适应新课改,并且发挥其传统优势。在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知人论世”可以根据课文具体情况处理,继承传统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经过一番革新,做到古为今用。教师在“知人论世”时,可以不采用篇篇在开头出现的惯例,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引出,要注意内容与课文的相关性和内容容量的大小,还要展示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的资料信息,并且不宜太多,把握拓展知识内容的多寡。“知人论世”对于小学生积累语文常识、学习和了解著名作家作品、把握时代相关的知识资料无疑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以读引领学生感受情感,注意把握学生的学情规律 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大把的时间交流、讨论,教师也过分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企图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较高的全面语文素养的能力。新课改如春风般给小学语文课堂增添了欢声笑语,学生更加活跃、愉悦地学习,教学活动异彩纷呈,这是传统教学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但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甚至是拔高对学习要求的趋势。小学语文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能够掌握基本的识字写字、阅读交际等,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在于基础的掌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如今的小学语文课有向初中语文教学靠拢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不能有效掌握教学规律,不注重学生学情等因素,小学语文应该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语文之美,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意识,因此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大部分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读性强。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深谙学生读的重要性,尤其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作用,这是古人读书之法的要义一直流传在语文教学中,所以不应该弃之不用。朗读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对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可以较好地集中其注意力,同时朗读可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运用,促进学生的思考。在朗读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逐步领略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之美,并且朗读也是帮助学生识字写字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朗读回归其中,以读带教,以读促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感受语文。 三、严格书写,规范书写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教学和学习受科技的益处,有了极大的便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学习更加的方便、快捷,但是令人尴尬的是,学生的书写越来越不规范,字写的越来越丑,提笔忘字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学生通过各种打字工具逐渐丧失了手写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重视这一现象,传承我国悠久的汉字文化。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汉字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的笔顺笔画,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美,教师自身该做好表率,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板书,引导学生动手写。 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方法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一旦小学阶段出现问题,那么到初中甚至高中便很难纠正,愈加让学生产生排斥和厌恶。小学语文教学中,规范书写是极为重要的,汉字是我国文化特有的,堪称国粹,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理解中华文化的一块敲门砖,试想,一旦学生连汉字都不能够正确书写,那么如何能够通过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通过汉字中的文化底蕴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对汉字产生好感和兴趣,从而自觉学习书写技能。 总之,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传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朗读、书写这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能够让优秀的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精神交相呼应,共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教师应该把目光转向传统中,去寻找到一些传统优秀给养,为新课改注入新的血液。如何将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与新课改紧密的契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化,还需要教师做出极大的努力,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还有知识小抢答……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内容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经过老师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择其精华的筛选重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重新散发出魅力,与当下的儿童发生了美好的相遇、心灵的交融。我们还将此类读书推荐课刻录成光盘,与更多的老师交流、分享。 三、 微课程研发,让传统文化资源丰沛 汉字看起来是符号,其实是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如果将汉字文化作为一个微课程来进行研发,利用平时的语文课、社团活动课等阵地渗透实施,定能让汉字散发应有的魅力。 【案例】《“如诗如画的汉字”微课程》教学片段 师: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猜猜这幅画表示的是哪个汉字。(出示,如下图)别急,我们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猜,然后再合起来想一想。 寒,会意字。细看其古文字:宀表示房屋,房屋内有四个中(草)字,草中有一人,人下是(冰)。房屋内的一个人睡在草窝里,双脚冰冷,所以是“寒”。这是古代穷人生活的生动写照,引申指贫穷。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里,“寒士”就是指贫苦的读书人。形近字:寨、塞、赛等。 生:宝盖头表示房屋。 生:房屋内有四个草字,草中好像有一个人,下面还有两点。 师:两点就是冰。把这些意思合起来,想一想。 生:房屋内的一个人睡在草窝里,双脚冰冷,这个字表示冷的意思,而且是宝盖头的,所以,我猜是“寒”字。 师:恭喜你,猜对了!(掌声) 师:大诗人杜甫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出示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意思是说我多么想拥有千万间的屋舍,让天下穷苦的读书人都能在此安心快乐地读书啊!这个“寒”字,是古代穷人生活的生动写照。所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 当然,研发此类传统文化微课程,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阅读、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筛选、整合、设计,这对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有利途径。 (作者单位:海门市通源小学) 看某电视节目,有位主持人介绍一位女名人说:“这是一位女中巾帼。”弄得观众和被介绍者都很尴尬――难道还会有男中“巾帼”吗? “巾”,是用来擦抹或包裹、缠束、覆盖东西的小块纺织品,如手巾、围巾、枕巾之类;“帼”,是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的珍贵首饰。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的饰物。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巾式的头饰就叫作“巾帼”。巾帼种类繁多,色彩各异: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到了汉代,才为妇女专用。后来巾帼便被引申为女子的代称,修辞学上称之为“借代”。 有一出著名的三国戏:诸葛亮出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明代沉Z《义侠记・征途》:“须髯辈,巾帼情,人间羞杀丈夫称。”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二班》:“媪亦以陶底宰茫谈饮俱豪,不类巾帼。”……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说,但作为女流的借代,在“巾帼”面前,国人总是掩饰不住男尊女卑的“大男子”心态。 直到近代,情势才起了巨大的变化。董必武在《武昌东湖九女墩诗》中写道:“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帼英雄著义声。”现在,“巾帼”已经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对那些有豪气、有担当、大胆创新、卓有建树的女强人,人们都由衷赞叹,称其为“巾帼英雄”。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汇聚着先人们的智慧,是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语文作为小学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并实现进一步的弘扬发展。文章主要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对策,以期更好的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国民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指导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充实,从而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留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院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1 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例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等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 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 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4 借助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在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小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向学生解析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应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并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利用作文的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乐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推进小学生文化教育的必然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合理的穿插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改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取教学方式,有效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如何做一名优秀小学语文教师 摘 要:一个能力高的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表现是怎样的呢?体现在教学上,教师与众不同,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对学生有启发,非常敬业也就是喜欢自己的职业(喜欢教学),等等。体现在育人上,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让学生感到自己被爱,给学生充分的尊重,不让学生难堪,经常对学生微笑,从不对学生大喊大叫,等等。相反,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所具有的品质正好和学生喜欢的教师相反。 关键词:评价标准;教育能力;积极影响;尊重 选择了教师这一伟大而光荣的职业,我终身无悔。并且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在此,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这么多年来自己的教育经验,以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那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呢?我想首先应该搞清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教师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应该由谁来评价?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可能都会说,优秀与否自然不是我们教师自己来做出评定的,而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所在的学校领导来评价的。这可能是大多数优秀教师产生的途径,但我今天要讲的标准则不是这样的,评价的主体也不是这些人。那教师优秀与否,到底有谁说了算呢?我们自然不能忽视一个广大的受众群体,那就是我们所教的学生。我们很多教师为了评上优秀教师,千方百计找各种关系,而恰恰忽略了我们学生的感受,君不见多少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能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空戴着一定优秀教师的帽子。一名优秀教师如果连自己所教的学生都不认可的话,这样的优秀应该是大打折扣的,甚至根本上是名不符实的。而这样的现实却存在着,这说明我们的评优体系出了问题。很多单位一评优秀之类的荣誉称号时就向一些学校的干部倾斜,很多人连基本的课堂教学怎么搞好都弄不懂,就成了优秀教师,这真正应了那句“说你优秀你就优秀,不优秀也优秀;说你不优秀就不优秀,优秀也不优秀”。从内心来讲,我想这样的评价体系必须要不断完善,必须在优秀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加入学生评价的部分,并且占相当大的比重才是合理的。不知各位同行是否赞同?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想再来谈如何做一个经得起学生评价的优秀教师。 一、提高教育能力,是获得学生肯定评价的前提条件 我曾对我校多届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你最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结果出乎意料,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提出自己喜欢的教师是学历有多高。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历高并不是获得学生肯定评价的必要条件。学生喜欢的是能力高的教师,这里的能力是教育能力,即教书育人的能力,可以分为教书的能力和育人的能力。一个能力高的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表现是怎样的呢?体现在教学上,教师与众不同,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对学生有启发,非常敬业也就是喜欢自己的职业(喜欢教学),等等。体现在育人上,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让学生感到自己被爱,给学生充分的尊重,不让学生难堪,经常对学生微笑,从不对学生大喊大叫,等等。相反,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所具有的品质正好和学生喜欢的教师相反。这个调查结果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告诉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二、给学生以积极影响,是获得学生肯定评价的重要条件 教师这一职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总是能够给学生以影响。这里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多年前的一个学生来看我,我问她现在在做什么?她说在做幼儿教师。并且,她透露了一个秘密,之所以选择做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因为小时候跟我上过学,深受我的影响。我遍寻自己的记忆以求自己是如何影响这个学生的,竟然无果。她自己告诉我,就是因为小时候做我的学生时,感受到当教师的风采,就当是立下小小的志向,长大后也要向老师一样做一名教师,去影响自己的学生。这让我想起一首歌《好大一棵树》。可见,我们教师的影响力是永久的,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种影响力会在什么时候消散。又如,我在参加一个同学聚会时,听一个同学讲起他上初中的时候,有个教师对他特别不好,以致学生十分反感这个教师,经常想方设法地去捉弄这个教师,最出格的一次是往教师的宿舍的锁眼里抹粪便。当然,这个同学的做法我不敢恭维,但是从这样的事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教师给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坏的影响,要不也不会让学生如此恨他。通过这一反一正两个例子,我想告诉大家,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们以积极影响,才是获得学生肯定评价的重要条件。 三、尊重每一个学生,是获得学生肯定评价的关键因素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所教的学生千差万别,没有任何两个学生会是完全相同的。表现在学习上,就总会有成绩优秀的,成绩中等的,成绩一般的,还有成绩比价差的。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一定要注意,我们绝对不能用学习成绩这样的一条标准来衡量学生,我们必须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他的成绩是多么的优秀,或是他的成绩是多么的糟糕。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棍棒下或许就有牛顿,抑或是爱因斯坦。多年来,我一直秉持这样的教学理念和为人宗旨,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成绩的好坏只能代表着一时的学习效果,并不能代表着学生的终身和未来。看看我们的周围吧,上学时学习一般的,后来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或许是更为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谁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因为获得学生的肯定评价才是成为优秀教师最基本的条件。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汇聚着先人们的智慧,是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语文作为小学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并实现进一步的弘扬发展。文章主要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对策,以期更好的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国民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指导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充实,从而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流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1]。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对策研究 2.1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如《鲁本的秘密》一文,课文讲了鲁本作了很大的努力,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事,可教育学生应孝敬父母;教学《詹天佑》一文时,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为了争取修筑权,为了给自己的祖国争一口气,他不畏强权,严肃的工作态度和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以及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讲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可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以及唐诗宋词等,教学中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2]。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4借助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在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小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向学生解析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应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也可以借助黔西南州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如贞丰县"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兴仁县"八月八"苗族风情节为契机,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和风情节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并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利用作文的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乐趣。 3.结语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推进小学生文化教育的必然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合理的穿插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改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取教学方式,有效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每一个学生的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够赢在起跑线。小学阶段的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因此学生能否对学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打好基础,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本文就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优秀教师 有效性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更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打造一支优秀的小学教师队伍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每一个学生的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够赢在起跑线。小学阶段的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因此学生能否对学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打好基础,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本文就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展开论述。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责任感 在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先应该提高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责任感,教师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在提升教师的职业责任感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教师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伟大性与重要性。同时,教师要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不仅是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更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并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进行学科学习。教师明白了身负的重任,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教师还要明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伟大性。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教师只有在“今天”对其进行有效培养,才能使学生更加茁壮的成长,成长为“明天”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教师要学会微笑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微笑十分重要。微笑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爱与温暖;微笑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科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能够意识到微笑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教师也是社会人,也会受到社会上很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教师受到一些负面因素影响时,可能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失去微笑,甚至教师的情绪会难以控制。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微笑。本人认为为了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持微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教师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更要能够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身不良的情绪影响学生,对学生好的表现及时给予微笑。 微笑看似简单,实际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学生表现良好时教师应该给予微笑,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依然要给予微笑,这种微笑是鼓励的微笑,能够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动力。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微笑,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三、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管是想要全面的了解学生还是想要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与学生有效的进行沟通与交流都十分重要。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与都能够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然而依然存在一些沟通与交流不充分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教师想要进一步提升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学习一些有效的沟通方法与技巧。小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与小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与小学生的特点相适应,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掌握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先应该从理论上学习与小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并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的进行实践。其次,在师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主动性。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的频率较低,教师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四、提高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 在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十分关键,毕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接受。就目前的小学教学而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有效助手。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新课改过程中受到了高度重视,提出了很多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并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讲授的知识点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性,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不管是处于哪一教学水平的教师,都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保驾护航。 五、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会大大提升学生以后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一旦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兴趣,不仅无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而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否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消除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语文学科学习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总之教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多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一直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介绍了几种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方法。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作出不断的努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课改下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在人的一生当中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它是启蒙者,也是引路人.他的教导有是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走向.本文就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提出了一些作者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工程师;启蒙者;引路人;素质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统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博学多才的 语文学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文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可能出现在语文课本中,所以语文是博大精深的,这一学科特点就决定了语文老师必须博学多才。我们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把这些庞杂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传授给学生。我们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语文老师越越博学,越有才,学生就越喜欢你的课。如果你只知道照本宣科,考什么讲什么学生就会非常反感语文这门学科的。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加强阅读,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不然我们会越来越局限在一座知识的孤岛上面,很难让学生接受和喜欢我们。 2.优秀的语文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3.优秀的语文, 较高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语文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高低上。能读懂文章、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这就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自己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对教师而言,阅读能力的高低,决不仅仅停留在解答几个思考题的层面上,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教师这样去指导学生的阅读也肯定是机械呆板的、索然无味的。 教师的阅读能力,在于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在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内在美。而真正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方法和思路,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辩证地汲取个人所需、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勤于阅读、善于阅读。否则,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很难实现。同样,写作也是如此 。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写作能力,就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最有力、最有针对性的指导效果。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写作能力,他的"下水作文"就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示范。它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近距离获得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要比任何一种优秀作文集的效果来得更快、更好。 4.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激情,意识等 语文教师要有"语文味":丰富的感情,饱满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的课堂教学。因为有激情,教师的眼里就会流露出对语文的爱,对学生的爱,工作就会精力充沛,教学就会富有创造性。因为激情,课堂上老师的语言就成了一个兴奋源,感染着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活跃和学习亢奋状态的持续,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语文就是由一堆堆细节组成的,教师要有责任意识,关注语文细节:写字的姿势、看书的距离、写字时哪一横短?哪一横长?读书时那一句抑?哪一句扬……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和耐心对待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掌握扎实严谨的语文知识。 5.优秀的语文教师,学校要为语文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 现在大多校长不愿把钱花在教师技能提高上,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学校甚至连一份教育报纸都没有,连一本教育刊物都没定,小学就更不用说。业务学习只是常规工作的布置。 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是有引导创新意识,其核心是推祟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创新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总之,教师学生的榜样,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使学生在人格和知识以及能力方面效仿的楷模,正值新课程改革之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致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们知道语文是其他各科的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学好语文就等于锻炼了,因而就要具备以上素质。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摘 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和谐;激发;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内心是非常自豪的,自己十年寒窗,能走上自己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内心的喜悦只有自己知道,从走上三尺讲台那一刻,我发誓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勤勤恳恳的干好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生存能力的人。我们是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普通而又充满希望的人---我们的学生。他们是那么天真、活泼、可爱,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对未来的憧憬。日升日落,冬去春来,一天天,一年年,在与我们的对话和交流中,他们求知、立志、成长,慢慢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成为家庭的支柱,成为社会的栋梁。 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基础如果打不牢,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虽然任教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深感习惯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班里比较优秀的学生,不是老师给开小灶,而是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反,班里比较差一点的学生,不是他们不如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的学习习惯较差,积年累月,成绩越来越差。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二、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了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我自己采用的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微笑。上课前,一个轻松的微笑,就定好了这节课的基调。课上,一种鼓励的微笑,激发孩子探究知识的兴趣。学生回答错了,一个鼓励的微笑,会给孩子从新举手的动力。所以,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微笑。 2、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3、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面对同样的学生,面对同样的教学资源,为什么教师的教学效果会不一样呢?那就是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决定的。我虽然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对此深有体会。在课堂上,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利用每一个细节去为自己的课堂服务,收放自如,有时候,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把学生放的太松,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把学生收的太紧,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自己要努力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获得新知。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家长盲目的跟风。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不顾孩子的兴趣,盲目的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很多孩子也从此失去了休息的时间,失去了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拥有的快乐,从而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经常和学生们谈心,多与他们沟通,全方面的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体差异,学生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只拿成绩就决定孩子的好坏。我们要全方面的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总之,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良心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师,要有耐心、恒心、爱心。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心教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早日实现提出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曾涌现出无数的优秀教师,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其次,对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 优秀教师是优质教育的精髓,优秀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教育系统内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是影响和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时展和教育改革呼唤能够胜任教师职位的优秀教师大量诞生和快速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概述 1.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特指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扩充的过程,是其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成熟的过程,是语文教师作为个体专业发展的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造的循环过程。 2.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条件 (1)以学科专业知识强骨干。学者们普遍认为,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而言,可以将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从本体性知识(语文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三方面来把握。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做到:在阅读中学习,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写作中沉淀,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在进修中提升,进修可以学习教育研究理论,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 (2)以课堂教学艺术展双翼。课堂是教师展翅翱翔的天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的双翼。教师的人生重心在课堂,教师的天地在孩子中间,他们的才情、智慧和理想,都集中地显现在三尺讲台之上。优秀教师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剖析,强调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程资源的积累与整合,力求给学生一种终极关怀,“既给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又要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 (3)以教育教学思想塑灵魂。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谈教学的个性是没有意义的。优秀教师在教学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视角。他们努力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和课堂教学,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力求将理论和实践、阅读与思考拓展结合起来,勇于用自己的话语发言,勇于上公开课,展现出一个不断进取、乐于向上的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貌。勇于探索改革、勤奋钻研的思想之花,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所在。 (4)以专业研究生活凝心血。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付出行动,用行动来坚守自己的教育事业,行动是思想的母亲。优秀教师的专业研究生活可以说是“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 二、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 1.以专业知识作养分 目前人们已普遍地认识到,优秀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杜威说:“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教师,第一条件就是需要对教材具有理智的准备,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需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比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 (1)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语文学科知识也称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胜任语文教学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对自己所教语文学科的内容要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它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用什么去教”。 (2)语文教育理论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是语文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就是“如何教语文的知识”,是教师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和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一般包括一般教育理论知识和语文教育理论知识。 (3)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包括可言传的、可意识到的但无法言传的和无意识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语文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语文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个体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等特点,都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系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2.把课堂教学当土壤 实践是成长的土壤,教师的成长需要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萌芽生成。教师不可能脱离课堂成长,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求真知、谋发展,才能借助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转换实现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1)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包括语文教师的鉴赏能力和语文教师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与教师语文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 (2)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的“三字一说”(钢笔、粉笔、毛笔和普通话)能力,还必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3)课堂教学机智或教育智慧。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需要掌握学科专业和教育理论等各种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和智慧。与教师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使教师灵活地解决复杂情境中问题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实践智慧。从事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实践知识和智慧,需要新教师在资深教师指导、协助下,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来获得。 3.视反思研究为路径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提高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研究,钻研教学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师教育部门也把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到了一个新的突出高度。 (1)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教育期望,激发反思动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解学生的发展,对教材和学生展开反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竞赛。最后,每一次的反思并非是简单回顾和一般分析,而是教师以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对自己的观念进行修改、替换和完善。 (2)语文教师反思研究的几种途径。选定客观参照人物,进行自我反思,可以是青年教师心目中的榜样,比如某教育专家或特级教师等等。撰写课后记或教育随笔,评价教学效果,对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利用多媒体、录音或录像等,直观进行反思。搜集同行或学生等关键人员的评价信息。 三、结论 总之,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既有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适宜其成长的土壤;既有教师自身的个性化特质,也有其发展的共性规律。如何从教育实际出发,为地方、学校打造更多的“名师”,现在仍是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相关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问若是高效,不但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思维的进步和发展,还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必须掌握提问的艺术,重视提问的一些技巧,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集中起来,把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好的激发出来,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技巧 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还是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老师提问的有效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和深入的思考,对于语文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现在而言,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象征性的问题比较的多、问题本身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非常的差。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研究了一些优秀老师的提问策略,希望能够更好的改进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 一、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提问的实际情况 通过进行调查和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优秀老师提问的大都是一些回忆性、应用性、理解性、改造性、分析性以及评价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回忆性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回忆自己的知识学习情况,能够更好的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 其次,理解性比较强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理解和分析,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并且我们可以看出,理解性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要大于回忆性问题。 再次,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用性的问题是比较少的,这和语文本身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后,分析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挖掘,发现更加深刻的含义。 二、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进行优化的一些策略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 新课改要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的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进行角色的转变,扮演好组织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也是如此。老师应该用课堂提问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 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些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小学低年级中,学生在进行问题理解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形象思维,老师在进行问题提问的时候应该多提问一些回忆性或者偏重回忆性的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其抽象思维的发展,老师可以慢慢的提高理解性问题在提问中的比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都会尽量的不用自己的想法去对学生进行干扰,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想象和创造。比如说,在讲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这样学生便会更加积极的进行问题的思考,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应该用自己的思维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干扰,这对学生思维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老师和自己是平等的,从而进行问题的回答,这样才是真正的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观树立应该正确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时候,老师必须保证就教师观的正确,并且课堂提问能够很好的将一个老师的价值体现出来,老师通过课堂提问能够将课本中的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也将老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真正的体现了出来。比如说在讲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课文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让学生说自己对三顾茅庐的理解、说诸葛这个姓氏和我们常见的姓氏的区别,这样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不但能够用到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还会对课本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三)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重视教材的作用和重要性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是需要将课本的作用发挥出来的,因为教材才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课堂提问也是如此。老师通过对教材的了解能够深入的挖掘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能够更好的将教学的关键发掘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总结问题,针对性会更强。老师通过课堂提问应该更好的把课文中蕴含的一些内在思想和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感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比如说在讲到《圆明园的毁灭》那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对圆明园美的描写将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出来,根据课文的安排,学生了解课文的同时也会体会到作者的一些想法。老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对课文进行引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英法联军侵华的事情,比如说在其进入北京的时候,清朝的军队却夹道欢迎,甚至后来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还有人主动的将八国联军引进北京,这个时候,学生不但会产生痛恨的情绪和爱国的情绪,还会产生对汉奸的憎恶。这个时候,老师若是再问学生的感想,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便会很容易的突破课文的限制,这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不但需要掌握以上的几种技巧,还必须重视问题提问的时机和问题的转化,保证问题提问的有效性,提问的时候还应该做到由浅入深,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之优秀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孰是孰非,难以判断。语文教学也不全例外。语文课堂教学历来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秀评价标准。 第一、发展价值标准;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一面,情绪情感好坏与兴趣的大小对智力活动有很大影响。不好的情绪,受压抑、害怕、反感则影响智力活动的开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有价值的课,应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有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片面追求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很大的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本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终极目标,即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之上,以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然而,中小学生年龄小,其认知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不是用理智来控制情感,而是以情感代替理智。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兴趣是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孩子上学是否有兴趣,是高高兴兴地学,还是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深厚的兴趣和好的情绪使智力活动进入积极状态,往往会唤起人们废寝忘食的钻研劲头,从而成为发掘智力潜力的金钥匙。意志即是指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在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语文课堂教学做到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我们称这样的课为“扎实”的课。 第二,高效兴趣标准; 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大小,不是看你教的几个好学生成绩的高低,好学生课堂被提问的次数或者是参与率的大小,而要看整个班级学生的参与度,关键是你的教学对学生是不是有效果,细心地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在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爱找那一些所谓的发言积极的好学生,而很少找那些“差生”。乍一看,课堂气氛蛮活跃的,实际上,这种活跃是教师和少数好学生在“活跃”,而广大的“差生”则处在被冷落的状态。换一句话说,这是不是一堂有效率的课,效率的大小如何,还值得探讨。一个班集体,总有先进学生和后进学生存在。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先进生和后进生,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注意短时有效性,大众平常性,公平公正性的合理搭配运用。 第三、空间预留标准; 以往应试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重“教”不重“学”的主观性,让学生被动地去适应教师;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忽视智能培养,施行记忆教学而不是思维教学;重“灌”不重“乐”的强制性,导致学生厌学及其并发症。“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这句名言,以它丰富的内涵和哲理,有力地荡涤着传统教学观,给现代教学思想以深刻的启迪。此观点正式以注重教育方式上为我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信息,其实真正包含的是一个为学生留下的一个自主空间。这个空间不能全部由老师占据。我们就是要在教学中留下一定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跳起来摘”,首先指学生获取桃子的态度和方式。是教师给予,还是学生摘取;是学生主动摘,还是被动摘,都将对收获成果有不同的影响。桃子不是自己从树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教师“喂给”学生的,更不是强灌硬压给学生的,而应是学生积极主动亲自摘取的。学生只有亲自摘取,桃子才更彻底地属于他。摘也不是伸手即得,需要做些努力,费点劲儿,跳一跳才摘得下。“跳起来摘”还包含着摘取桃子的可能性问题。如果桃子挂得太高,跳也摘不到,学生也就不摘了。只有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桃子才最有吸引力。名言中的“让”含有教师引导的意思,是这句名言最核心的成分。桃子的质量如何取决于教师,学生怎样跳、怎样摘也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即名言中“让”包含的含义,是影响教学的主导因素。名言启示我们,要实施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以满腔热情服务于学生,以娴熟的教学技能愉悦于学生,以情感滋润学生,以充满思考性的问题启迪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创造,享有更多的成功体验,不断唤起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跳起来摘到更多的桃子,实现充分发展。 第四、课外研究提高标准; 我们一些教师上课总是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完美”,唯恐知识出现真空,面面俱到,不厌其烦,疲劳驾驶。这其实是最愚蠢最原始的落后教育方式。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注意这一点。无论你如何努力,你的课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和缺陷。否则,这种完美也只能虚假的完美。相对那种弄虚作假的完美,我们宁愿要那种真实的缺陷和不足。我们说再好的课也有待于完善,有待于同行者研究学习。因而这种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参与。一堂课的真正意义固然要部分体现在其他方面,但是留下的问题期待研究,这也是一堂优质课的闪光点。一般,我们的老师害怕课堂教学留下遗憾,尽量的展现自己的博学,多艺,不免课堂上有时出现些“花拳绣腿”用来表现所谓的课堂气氛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往往适得其反,背离教学的目的,当然适时恰到好处的插入一些关键的课外兴趣成份也是很好的。所以我们不要害怕自己的课堂有什么不足,这正是课程研究要提倡的,用一带十,以十传陷和不足。我们说再好的课也有待于完善,有待于同行者研究学习。因而这种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参与。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小学语文优秀课例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及课改区涌现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不仅展示了课改成果,还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优秀课例教学代表了一个群体的教学水平,体现了课改的最新成果,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让广大教师认识教学中的不足,反思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知识 新一轮课改唤起了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及课改区涌现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不仅展示了课改成果,还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展示了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了教师的交流,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理解的不同,或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依赖新的教学手段等,小学语文课例教学中亦存在一定问题,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探讨。 一、小学语文课例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1、强调“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有些教师担心自己讲得多了,教师主导地位太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结果课堂上该讲的地方也省略了。于是,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认知水平亦得不到提高,自主学习,不是一种“自由式放羊”,这样的尊重让学生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学生忙这忙那,“自主”至极,教师主导地位难以发挥,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不到位,学生反而不得要领。这种不顾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2、过度依赖现代教学手段,忽略传统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独特性,课堂教学倚重于多媒体教学的例子屡见不鲜,同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多媒体又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相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多媒体提供的直观画面也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文学习的特点背道而驰。在各种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充斥课堂,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它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3、知识拓展无度,对依纲靠本和迁移拓展的关系处理不够到位 新课程旗帜鲜明提出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老师们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变化。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语文课堂包括一些优秀的展评课,都机械片面地理解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迁移拓展的思想,执教者为拓展而拓展,把迁移拓展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而且课堂上迁移拓展的 “度”把握不住,常常出现在课堂迁移拓展过程中信马由缰,越跑越远,最后彻底的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教科书的现象。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老师新课程实施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 二、解决措施 1、树立终生学习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要上好课,对老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要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老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因为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这种挑战是巨大的。 2、既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 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教学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当然,掌握了言语内容利于学习言语形式。但不能在掌握了言语内容后丢弃了言语形式,也就是不能得意而忘言。教学过程更应该认真对文本进行充分阅读与品读,只有熟悉了文本,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这种指导必须注意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决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二就是一定要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袖手旁观的现象。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知识拓展,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拓展应该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取材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不能太难,太难学生通过讨论不能得出结果,打击自信心,也不能太过简单,没有拓展价值。 5、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课堂可以通过语言及学生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恰当的设问来引发学生好奇心,亦可以通过多媒体、碟片、录音、挂图等多种辅导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方法。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
电信绩效考核研究:对A电信分公司绩效考核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摘要】绩效考核在中国电信已运用数年,在这方面走在了多数国企的前列,对提高企业效益,聚焦重点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移动规模发展阶段,中国电信对移动用户发展量给予了巨大关注,同时,各种矛盾和困难也迎面而来。以A电信分公司的绩效考核为例,虽然此前已经采取不少重要的措施,但仍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如何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使之调动各级组织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电信分公司;绩效考核;改进策略 绩效考核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层面一个重要内容。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构架的建立以及相关机制的完善。同时,绩效考核也应成为一个企业文化建设领域的价值导向。企业应以整体战略眼光构筑其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其他环节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1]本文试图通过以A电信分公司绩效考核的研究,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调动各级组织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中国电信更好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绩效考核基本方法概况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管理学术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终极使命就是绩效管理,企业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绩效上,并提出绩效精神的理念。[2] 绩效考核,是企业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也称为业绩考评或“考绩”,是针对企业中每个职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职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它是企业管理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目的是通过考核提高个体单元的效率,聚焦企业重点业务、重点工作,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衡量和提高公司、部门以及员工个人的绩效水平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常见绩效考核方法有BSC、KPI及360度考核等。 (一)BSC(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 BSC即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罗伯特・卡普兰和国际咨企业总裁戴维.诺顿提出的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具。它以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创新这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测评,平衡计分卡方法因为突破了财务作为唯一指标的衡量工具,做到了财务与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能较完整地反映绩效管理的导向性。 (二)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简称“KPI”) KPI是将组织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为可量化、可操作性的关键绩效指标,通过指标的实现促成企业整体目标的达成。KPI是现代企业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业绩考评方法。“关键”的实质是企业在某一特定阶段在战略上要聚焦的主要目标或问题。通过KPI可以使企业的下属机构及部门主管明确本单位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使业绩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 (三)360度考核 360度考评又称为全方位考核法,是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加以实施运用的,最早应用在军方所设立的评价中心。是指对员工进行的全方位考核,从员工自己、上司、下属、同事、顾客等不同主体的角度,来了解和评价个体工作绩效,达到提高考评质量、促进业绩改进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从而达到“全方位看”的目的。它解决了其他考核方法的单纯由上级对下级考核的单一性、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问题。 在构建电信绩效管理体系时,需要综合借鉴以上理论方法进行指标选择。首先,按照KPI的设置理念,需要从价值树、岗位职责、企业成长、客户、流程、短期重点指标、防范性指标等七个方面考虑,初步筛选影响公司绩效的关键绩效因素。其次,在对指标进行初步的选择之后,可利用BSC的原理将这些指标分为:财务/效益类、服务/经营类、学习成长类、扣分类等四类指标,形成初步的KPI方案。接着,通过360度考核原则,进一步筛选出最终衡量企业层面的绩效指标。另外,根据电信企业的特殊情况,还可加入两个筛选原则:其一,以竞争对手作为标杆,以保持领先于对手的优势;其二,以客户作为导向,以期达到客户与股东的期望值。综合上述原则,在实际考核中去除某些不完全可控、不完全可测、影响也不太大或者重复指标等,挑选5~10个一级指标作为优选。 使用以上方法时需注意,KPI根本出发点是企业战略,且KPI指标体系能较好地突出公司发展的要点,并实施成果导向考核,但它在部门之间平衡作用上的效果并不明显,容易忽视部门之间的关系与权重。比之于BSC,KPl的要素基本上是互相独立的,其落实与分解都是以既定目标为核心,因而难以突出部门或个人的职能及特色。因此,使用KPI考核时一般需注意以下五个方面:①对于具体原则理解偏差带来指标过分细化的问题;②对于可量度原则理解偏差带来关键指标的遗漏问题;③对于可实现原则理解偏差带来指标的“中庸”问题;④对于现实性原则回避带来考核偏离目标的问题;⑤对于时限原则理解偏差带来的考核周期过短问题。通过细化、流程化、行为化转化对KPI考核进行验证就可以使KPI有效发挥作用。 另外,BSC的考核需要考虑:①因果关系,每一指标都必须是企业的战略因果关系链条中一部分;②与财务关联,每次选定的一个指标最终都应对财务状况产生一定影响;③绩效推动,对企业运行结果测量与绩效的推动方面能取得平衡。因此,保证BSC考核系统应具备如下的技术特征:①便于定量与定性分析;②易于使用;③便于集中的管理;④便于在企业全范围内使用。 制订完成一个绩效考核体系实际上只完成了绩效管理第一步,后续还有更多工作需要管理层和员工去做,包括: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诊断与提高等。[3]只有把以上环节的工作都做好了,KPI、BSC与360度考核的结合才会得到真正落实和强化。以下我们以此为指南,分析A公司绩效考核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A电信分公司绩效考核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绩效考核的现状 中国电信是国内企业中是较早引入绩效管理的一家国有企业,目前多采用KPI关键业绩指标和360度考核结合的模式进行绩效考核,通过KPI,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各省公司、省公司再把本地网核心工作以KPI形式分解到各地市,如此类推,直至员工层面,在KPI考核的基础上,再通过360度考核的有效结合,将一些企业文化建设、部门支撑协调等不可量化的工作也进行了评价,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各单元的业绩情况。 2008年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网后,开始加大移动用户发展力度,在绩效考核的关键业绩指标上新增了移动用户收入、发展类指标。2011年中国电信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进一步提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的“新三者”战略,此后几年中国电信更加聚焦移动用户的规模发展,从中国电信集团、省到市县一致围绕着4G移动用户及光宽带用户的规模上量与4G移动用户流量经营的KPI指标上。 (二)存在问题 我国引入绩效管理时间不算很长,目前的绩效考核中存在着核心指标所占权重小和针对性不强、KPI匹配度不足、考核主体不完备或者存在偏差和拘泥于考核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易流于形式化和沟通反馈不足等问题。 1.核心指标所占权重小,针对性不强 作为当地三大运营商之一,收入和用户发展一直是中国电信绩效考核的两个核心指标,只有用户发展上一定规模后,公司的收入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但以A电信分公司的KPI为例,2013年业务发展类指标权重仅为11分,分解到每个重点业务的发展分值就更加微不足道,其中移动和宽带用户发展占比各仅为2分,与公司的目标相距甚远,因权重过低,管理者完全可能因为其它权重高的项目而导致发展不足,最终影响公司的新增收入来源。 2.销售模式发生剧变,KPI匹配度不足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无论从技术、业务、用户规模、多元化运用等方面来看,中国均处于世界前列,但移动互联网时代销售没有固定模式的特征却给绩效考核的实施执行带来了诸多困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推进,销售任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任何一款移动互联网工具完成,这势必影响到绩效考核的精准性。中国电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先锋企业,这种困扰和冲击来得更早,以A公司为例,最近几年在移动用户发展KPI考核上,也经历了从考核发展量,到考核产能,最终又变更为考核净增量和新增市场份额的过程。发展量一直是运营商的传统考核指标,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渠道的快速发展,商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各厅店、各渠道对用户发展质量完全不关注,多以低价值用户发展为主,甚至大量虚开新卡,恶意套取发展佣金,运营商发现仅考核发展量,已不适应新的发展阶段。 考核产能就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在发现商大量作假,以发展量套取发展佣金后,A公司对移动发展KPI进行了优化,以产能进行发展佣金结算,产能是以一个标准套餐为基准,所有新用户均以这个标准套餐为基准进行折算,例:以一个49元套餐为基准,若新增用户套餐为79元,则算1.6个产能,若新增一个19元套餐,则折算为0.4个产能,以此类推。推出产能考核办法后,商一度开始关注用户发展质量,特别是慢慢转向高价值客户的发展,但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各种虚假用户办法再次涌现,充分体现了为了利益不管不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道理,运营商的利益一再受损! 3.考核主体不完备或者存在偏差 绩效考核主体主要包括直接上司、同事、被考核者自己、直接下属以及考核小组等几个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被考核者给出评价。考核主体非常重要,很多考核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考核主体的失误,比如考核主体理解偏差和考核标准掌握不到位。以A公司为例,省公司对A公司绩效考核的范围主要是A公司的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绩效考评的结果也只应用于A公司副总以上人员,考核结果应用未能完全与A公司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与A公司的未来发展也没有紧密的联系,这容易导致公司领导班子追求短期目标和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公司长期目标和长远利益。 4.考核易流于形式化和沟通反馈不足 以A公司为例,因绩效考核结果仅应用于A公司领导班子的绩效薪酬,A公司大部分人不关心绩效考核,认为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是领导和人力资源部的事,考核的好坏和自身没有直接利益关系。 A公司虽然也参照省公司下达的KPI考核体系分解为A公司前后端部门及各县分公司的KPI,但因中层管理者对考核的意义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对绩效考评的结果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略了管理者本身就处在直接绩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绩效考核极易流于形式化。如果不加强直接上下级间有效沟通,就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谈不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了。 三、提升A电信分公司绩效考核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核心指标的权重,并加强针对性 管理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明确什么是最关键的指标,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必须加强关键指标的考核导向作用,以A公司为例,2015年在绩效考核方面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加大用户市场份额的提升和收入提升考核的导向作用,平衡移动和宽带两大拳头业务,考核收入时不仅考核年初下达的收入预算,还考核A公司在本地三家运营商中的收入提升水平,在收入在发展两个核心指标上的权重较2014年提升了12分。同时修正了近几年考核用户发展量、产能带来的弊端,移动、宽带发展的KPI以用户净增为主,并加大了用户发展质量的日常管控,规避了各商一味追求利益而造假的隐患。 (二)分解细化KPI指标,规范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电信公司实行严格的绩效管理体系,对员工实行以KPI为主的考核机制,考核指针层层分解,逐级落实,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绩效指针;绩效考核的结果充分运用到员工岗位工资调整、绩效工资确定、职务晋升、培训、转岗交流等多个方面。[4] 首先是从A电信分公司自身情况、市场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搞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公司的发展阶段、自身的业务和技术水平以及环境等为基础,明确公司的绩效目标。其次在细化分解时,要确定好KPI,确保在分解中不走样。KPI绩效目标的设定要遵循SMARTER原则,即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成――可接受的(Attainable-Agreed)、现实――相关的(Realistic-Relevant)、具有时限(Time-based)、令人受激励的(Exciting)、竞争导向的(Rivalry)。再次是要规范考核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还要把考核结果用好。绩效考核要能充分体现激励性,以正确发挥对广大员工的激励导向作用。 还是聚焦在A公司的移动和宽带用户发展考核的细化上:经过一年的着力改造,A公司4G网络质量在当地有了显著提升,本绝大多数区域4G网络全覆盖,在移动用户发展考核上,以“4G移动用户净增”(权重8分)、“4G用户新增份额”(权重4分)、“行业应用带动4G移动用户发展占比”(权重3分)三个细项构成。在宽带用户发展考核由“宽带用户净增”(权重8分)、“FTTH用户新增量”(权重7分)构成。细化后的KPI指标明确清晰的界定了当期A公司的重点工作,导向性得到有效提升。 (三)做好绩效辅导和培训 为了减少考核误差,必须做好对考核主体的事前培训工作。以往的绩效考核培训,一般主要针对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人员,而一线经理人员较少接触该类专业的培训。各级经理承担绩效考核目标的执行指导及绩效反馈等相关工作,要负责将本企业考核目标层层分解至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因而加强对员工绩效考核执行过程的辅导和培训,帮助员工提高绩效,各级经理们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果各级经理对于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到位,势必造成基层绩效考核工作落实不力。 为此,首先要让考核者认识到绩效考核的作用;其次让考核者认识到自身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的作用,统一各个考核者对于考核指标、标准的理解使考核者理解评价方法,熟悉各种评价表格,了解评价程序。考核结果的反馈与沟通情况,形成回访记录。在此基础上,每月对各部门绩效考核情况作通报,每季度则召开一次绩效考核交流会,对绩效考核执行较好的部门作经验推广,并就其典型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完善部门的绩效考核办法,并不断提高一线经理的绩效管理水平。 (四)结合实际,加强绩效考核的双向沟通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可见,没有沟通就谈不上绩效管理。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把绩、能、勤、德四大要素完整传递到被考核单元。绩效考核只有被广大员工理解和认同后,才能促进员工主动改进下一步的工作业绩,所以,绩效考核永远离不开沟通。因为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灵魂和核心,是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耗时最长、最关键、最能产生效果的环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创造平等和开放的环境,管理者和员工只有站在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的角度出发,才能有利于取得好的沟通效果,沟通时应聚焦于绩效和发展,解释考核结果,并确定今后的改进措施。为促进绩效考核双向沟通能有效落实,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在电信公司内部塑造出无缝的企业沟通文化;2.记录绩效表现,随时提供具体的实例支持;3.建立绩效考核的面谈制度,使沟通过程流程化、规范化;4.应用IT技术作为创新支撑,实施考评结果的公开制。[5] (五)开展WHG目标管理,将目标细化为具体行动 W是谁来做,H是如何做,G就是要完成目标的常态化保障。简言之,WHG就是将KPI细化为关键的、具体的行动措施,以达成责任到人、管控到位、保障到底的目标管控。在开展WHG目标管理时要注重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绩效保障和文化保障。从公司全方位确保KPI的最终实现。 (六)展开系统绩效分析,从“绩效考核中心型”向“绩效改进中心型”转变 A电信公司的绩效管理,尽管已经涵盖了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改进四环节,但总的来说,还是以绩效考核为重点。对绩效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财务绩效、经营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且更多的是为了考核,关联性分析很少。大多数部门和员工只关注结果,深层次的分析不足。这直接影响到绩效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利于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进一步提升绩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绩效指标越科学、绩效考核和奖惩越到位,员工的绩效就会越好;更多的时候提升员工能力和意识,或者改变工作流程和工作思路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6] 综上所述,A电信公司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时尽管已经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但绩效考核目标没有最优,只追求更优。在不断实践中不难发现,绩效考核是电信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是发展的关键。目前来看,很难讲哪一种绩效考核方法是最优的,管理层只能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环境和需要,进行不同的调整和优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检验,绩效考核体系才会越来越贴合企业的发展,激发企业员工的活力。 电信绩效考核研究:中国电信界首分公司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及实施 【摘要】 中国电信界首分公司是中国电信集团安徽阜阳分公司下属的一个县分公司,经营移动、基础电信及电信增值等业务,目前有固定资产 1.2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 0.62 亿元。公司下辖一个城市营业部及十五个农村营业部,各类从业人员279人。 界首电信实行绩效管理多年,绩效考核也得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但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依然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操作。本文在分析界首电信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改进与完善绩效考核的具体措施,以期达到发挥绩效考核的效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 【关键词】 电信;绩效考核;优化 一、界首电信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界首电信的组织架构:界首电信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设计理念,依据阜阳市分公司相关指导意见,建立了前后端型的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前端按照客户细分的原则,按照渠道设立相关部门,后端根据电信网络维护和技术层级设立相关部门,保留了原有的管控支撑部门,继续为前后端做好服务支撑。 (二)界首电信绩效考核现状:为确保完成市公司下发的各项指标任务,分公司对各部门实行百分制考核,前端生产部门实行百分制或计件制考核。 前端主要是收入指标、业务发展指标;后端主要是通信指标和基础管理等;管控主要是支撑满意度及基础指标。 市公司下发的各项指标由相关部门承担。分公司只考核到部门负责人,由部门负责人再落实到相关责制人。 (三)绩效考核存在问题 1、缺乏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现行考核办法只涉及对部门的考核,而指标的设置模式化比较严重,没有建立完整系统的考核体系,无法体现岗位价值。绩效工资向前端倾斜、一线倾斜,而后端的技术人才却无相关政策,造成高技能人员大量流失。2、指标设置不合理:没有公司自己的指标体系,现行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指标过多,重点不突出,主要疲于应对上一级部门的各项考核指标,各部门各渠道只关注自已的指标,有时为了指标而采取挖东墙补西墙的方法,部门累员工更累,没有有效的运用科学工具梳理考核指标,指标权重分配相对分散和平均,无法体现公司/部门/员工工作重要程度和企业管理重点,主要考核公司/部门,很多指标无法落实到具体岗位。3、绩效考核的主题责任不明确:绩效考核没有建立责任体系,虽然考核是在综合管理部,但综合管理部没有相应的考核权限,前、后端各部门本位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只顾自已本部门的利益,对指标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可管控性,前后端牵头部门和指标分解部门没有承担相应的考核职责。4、绩效考核结果尚未得到有效运用:考核结果只与绩效薪酬挂钩,只能体现短期绩效,没有长期激励,激励效果不明显。有些部门只顾考核而与被考核人缺少沟通,造成多数人员只知自已每月多少绩效工资,缺不知自已的缺陷在那,对考核结果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上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5、绩效考核流程缺乏规范性:现行的考核办法从指标制定到指标的审核缺乏规范流程,不利于监督检查,考核结果缺乏公开、公平、公正性。 二、绩效考核体系的改进 针对界首电信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公司发展目标和组织架构,为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出如下思路: (一)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考核指标的设置。界首电信目前的战略重点在财务和客户两个方面,同时,还要兼顾内部客户满意度指标。 考核方法的选用。界首电信是前后端型组织架构,考虑到考核成本和可操作性,总经理由上级负责。副总经理采用KPI为主,履职行为能力考核为辅。管控支撑和中层管理人员采用目标管理(MBO)为主,KPI考核为辅。在目标管理上,将公司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以确保目标的准确性和可衡量性。对一线装维和营销人员完全采用KPI考核。 考核周期的设定。考虑到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副总和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应以季度、半年和年度考核为主,其他人员以月度考核为主,季度和年度均与月度考核挂钩。 (二)绩效考核基准岗位的确定:部门职责分析需要不断协调和沟通,首先由部门对自身工作职责进行全面详细描述,然后由项目组提炼,形成部门工作职责样本,再反馈讨论,最终达成一致,形成正式的部门工作职责,然后在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再确定基准岗位。 (三)岗位分析:岗位分析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程序,这个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时间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和完成阶段。 (四)岗位评估:采用六要素计点法,梳理设置基准岗位。六要素确定后,根据岗位评估因素开展岗位评估,最终合理划分岗位等级。具体步骤为:组建和培训评分小组、评分小组打分、评分数据处理。 (五)基于BSC的KPI设计:通过平衡计分卡原理将上级下达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指标,分成四个角度实现,分别是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为了确保公司经营目标的落实,再将公司经营目标量化分解到各生产单元,合理分配权重。对部门员工,关键绩效考核应来自两方面,一是岗位职责的补充,二是生产单元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分解。 三、与绩效考核相配套的薪酬体系 薪酬体系采用与界首电信扁平化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宽带薪酬体系。 (一)宽带薪酬工资系数表。主要参数:纵向高度(纵向总差距倍数)与级距、横向宽度(横向总差距倍数)与级距、起点数值与使的基数。 纵向高度:关键岗位应充分激励,保证薪酬外部竞争力。同一薪酬等级,纵向应有5-10倍差距,条件不具备的,设计成2-5倍差距;再向上应加速上升。 横向宽度:应越宽职位等级越高,其差距至少达到50%,最大差距可达纵向高度1/3到1/2。 薪酬总额许可的情况下,在系数上应加大差距,并且在今后年度新增的薪酬总额应优先考虑用于扩大差距,激励核心员工。 (二)宽带薪酬工资系数表的两个纬度。纵向—职位等级体现职位价值,对岗不对人。横向—薪酬等级体现个人能力和中长期绩效表现,对岗为辅,对人为主。 (三)宽带薪酬工资系数与宽带薪酬的挂钩。宽带工资系数与员工宽带薪酬的基本关系:宽带薪酬=宽带薪酬工资系数*宽带薪酬工资基数*绩效考核得分。为体现“关注团队绩效”原则,员工宽带薪酬同时与部门绩效考核得分及员工个人绩效考核得分挂钩,宽带薪酬先核发到部门,再由部门核算到员工。 (四)员工绩效考核与薪酬等级的衔接。对于绩效优异员工,将在薪酬等级上优先快速晋升,以充分体现同一职位等级不同员工的贡献差异,有助于留住优秀人才。员工薪酬等级与员工当年绩效表现挂钩,以达到中长期激励效果。 四、新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 为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扎实开展,成立一把手为组长,班子成员 为组员的专项工作领导组,统一协调、配置资源和人员调整。领导组实行责任制和问责机制,项目实施方案要赋予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提高效率,避免职责交叉。 设置总经理奖励基金。为全面实现分公司经营生产目标,使绩效考核更有效激励员工积极性,设立分公司总经理奖励基金,由总经理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直接提名奖励。部门也可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申请。奖励基金的发放不受其他绩效工作考核制约。 (作者单位:1.安徽电信界首分公司;2.安徽工商管理学院) 电信绩效考核研究:电信企业绩效考核方案探析 摘要:我国电信行业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后经历了四次电信体制改革和经营主体重组,电信市场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基于当前电信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中国电信企业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在上市公司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电信企业面临着业务转型,其运营机制和管理方式都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激烈竞争。笔者认为电信企业在深化体制改革中,要注意引入健全的绩效考核方案,才能对电信企业的整体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信企业;绩效考核;方案;问题;建议 一、中国电信企业绩效考核的现状 中国电信企业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然而其绩效考核的体系还欠完善。而绩效考核的方案也有种差异,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一年一考核,根据员工在一年中完成业绩的情况来衡量;当然也存在按照季度或者月度的绩效来考核的,不同的考核方案就有不同的考核制度与之相对应。但是,这些考核制度普遍都存在着缺陷,当中主要包括考核不公平,制度欠完善和员工考核效益未能实现最大化等等。同时,对于电信企业而言,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仍存在另一方面的常见问题,就是考核的结果通常都会与员工的收入直接挂钩,有些甚至是百分百挂钩的,对员工待遇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就中国电信企业目前的绩效考核而言,一方面形式重于执行;另一方面,绩效考核方式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的缺乏,导致企业的正常考核秩序受到了干预。 二、中国电信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的方面 (一)过分重视考评轻视管理 在中国电信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当中,存在着过分重视考评轻视管理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考带管。这就反映了企业过分地重视考核的结果而忽视了管理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考核只是一种手段,而真正能够决定一个企业未来能否在市场或者行业中生存的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手段是管理。 首先就是考核办法的制定过程。在中国电信中,部分普通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不够,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是企业管理代表大会制度,员工往往不重视自己的权力,缺乏相应的意识和勇气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而职工代表的存在和工作也只是走形式,并没有尽全力为员工谋求利益。由于缺乏对某些考核指标最本质的认识,可能会导致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的工作出现差错,就会容易在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产生矛盾。 其次,对于考核办法的执行过程也存在着两种常见的问题,一是在员工和员工之间,不少员工只是关心与自己有直接联系的考核指标而忽视了整个企业的考核指标,并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二是存在于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管理层往往只是当绩效考核是一项应当完成的普通工作,没有思考如何与员工共同发展考核的指标,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导致企业的运作效率一直未能提高。 (二)绩效考核反映不够全面 对于绩效考核的细节问题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仅仅只关心员工的出勤率、工作态度和工作量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员工服务所能带来的后续效益进行充分的考虑。以一个接线员为例,除了要考虑到该员工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还要考虑到其与客户沟通过程中有没有与客户产生矛盾而接到投诉的问题。再以一个客户经理为例,虽然获得的客户群体数量是其一个重点的评价指标,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完成的客户群体的后续服务更为重要,原因就在于即使一个客户经理拥有很多客户群体,但是对这些客户群体的服务工作没有负责到位,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良好经营形象,甚至导致客户流失。所以说员工在个体上的差异是不能忽视的,目前电信企业的考核制度就存在着这方面的缺陷。 三、完善中国电信企业在绩效考核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绩效考核文化氛围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对每一位员工的绩效考核虽然显得极其重要,但是企业的良好文化氛围建设也是不能受到轻视的。企业的文化氛围作为一个企业在多年经营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华,是发展和壮大一个企业的关键所在。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成功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氛围都存在着相类似的特点,比如有诚信经营和创新的机制等。在当前电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对于中国电信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绩效考核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要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培育的基础上加强对绩效考核文化的建设;其次,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的意见和感受,绩效考核更具人性化,通过文化的注入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企业活力;最后,努力鼓动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绩效考核文化建设中,让管理层和员工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触,做好整个团队共同合作,共同进退的工作。 (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保障机制 笔者认为在整个企业管理的活动过程中还必须要保持上下级员工之间的沟通,即绩效沟通,并使绩效沟通制度化、常态化,否则的话,无论是绩效计划的制定,还是其他绩效管理中的环节,都会成为某个管理者一个人的工作,这样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对于员工改进工作提高绩效更是无从谈起,导致最后所确定的绩效考核结果数据的真实性及考核结果也会受到质疑,绩效管理的工作受到了影响,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完善考核体系的保障机制,可以通过绩效沟通来实现,并将绩效沟通工作贯穿于整个绩效考核过程中。 另一方面,建立目标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中国电信提高核心竞争力极其重要。首先,我们必须要清楚地意识到尽管在企业中实施绩效考核具有不可否定的重要性,但是它只是管理企业的一种手段。笔者认为,完善考核体系的保障机制,有利于电信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可以提高电信企业在通讯行业中的地位,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相关管理层的综合素质,这也符合绩效考核的理念。一套健全的考核体系和保障机制需要管理者的执行,才能真正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电信绩效考核研究:电信企业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摘 要】 文章针对目前电信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平衡计分卡(BSC)与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相结合的方法来设计考核指标,以期能帮助电信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 绩效考核; 平衡计分卡; 电信企业 一、引言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对评价与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与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多数企业在绩效管理实施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是管理缺乏量化及明确的工作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不现实,从而使整个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形同虚设,达不到管理的预期目标。因此,建立切合企业实际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电信企业绩效考核现状 选择业绩评价标准,全面评价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对电信企业的一种挑战。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应当建立在对工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确保绩效评价标准是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可是,现在国内的绝大多数电信企业还是基于上级公司下达的统一考核指标。这样的考核指标体系与具体工作的相关性不强、操作性差且过于单一。一方面考核指标体系被人为分割成按各个部门的考核指标,部门间的指标缺乏沟通和有效的联系;另一方面,全国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不能顾及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带来的市场需求差异,企业无法从中发现真正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另外,很多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在现有的考核指标体系中无法反映出来,例如客户满意度、员工素质、企业运营效率等。可见,电信企业现有的考核指标体系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考核指标体系,从而合理调配资源,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 三、电信企业绩效考核方法的有机整合 绩效考核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若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不可能对所有员工都适合,故选择和综合采用适合企业的多种考核方法,是绩效考核工作的重点。电信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应注意量力而行,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特点,平衡众多绩效考核方法和工具的优劣,设计和选择能支撑企业战略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 (一)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简称BSC(The Balanced Scorecard),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业绩的方法。该方法是企业从财务、顾客、内部营运、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入手,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采取的战略,为每一方面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每个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上述四个维度设计适合自己的具体评价指标。综合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 1.从顾客角度(customer perspective)一般可选取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客户保持程度、新客户的获得、顾客获利能力以及在目标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和会计份额等指标进行评价。 2.内部经营过程方面(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 perspective):包含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从内部营运角度可以选取创新能力、营运能力水平、售后服务水平等指标进行评价。 3.从学习与成长角度(learning and growth perspective)可以选取员工潜力的增加,雇员满意程度、雇员保特、雇员培训、雇员技术,信息系统能力的增加,激励、权责和目标一致性的增强等指标进行评价。 4.从财务角度(financial perspective)一般可选取三类指标进行评价: (1)收入增长与构成指标。如各部门的销售成长率,新产品、新服务及新顾客的构成百分比,顾客与生产线的获利能力等。 (2)成本降低和生产力改进指标。如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降低率等指标。 (3)资产利用与投资指标。如投资占销售的百分比、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的百分比、营运资本比率、资产利用率以及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有利于克服财务评估方法的短期行为,使战略目标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组织各层的绩效指标和行动,同时也有助于各级员工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沟通和理解,利于员工的学习成长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组织长远发展。 (二)关键绩效指标(KPI)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绩效指标,是指对组织目标实现有明显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是衡量某一职位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量化指标,是对工作完成效果最直接的衡量方式。关键绩效指标来自于对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反映最能有效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设立关键绩效指标的价值,能使经营管理者将精力集中在对绩效有最大驱动力的经营行动上,及时诊断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问题,并采取提高绩效水平的改进措施。企业可以根据部门和职务特点,具体设计可操作的量化指标。 业绩指标的设定,应该结合电信企业、部门实际以及岗位要求,还有相关的工作环境、工作联系等因素进行全面权衡。这其中指标的针对性、量化性和目标的可达性尤为重要。业绩考核指标的针对性确保了绩效考核指标有的放矢,防止考核出现目标偏差;业绩考核指标的量化性便于执行人员作为考评标准,充分开展考评的各项工作,易操作,防止考核出现主观偏差;业绩指标的目标可达性能确保绩效考核具有实际意义,防止考核出现实用偏差。 (三)建立“BSC(平衡计分卡)+KPI(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体系 电信企业应采用“BSC(平衡计分卡)+KPI(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体系。由于电信企业是国有大型企业,大部分具备较好的战略管理能力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因而在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考核成为可能,进而通过平衡计分卡提取“KPI”,它主要以四个纬度来提取“KPI”指标。另外,在电信企业不同部门中,其管理体系往往是不一样的。电信企业整体上把所有的部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前端部门,如政企客户部、市场部、号码百事通、增值业务部等部门,这些部门更强调高效;第二类是后端部门,如网络部、维护部、工程建设中心、财务部等部门,这些部门更趋于严谨;第三类是管控部门,如工会、综合管理部、党群部、纪检监察部等部门,这些部门则是比较人文和综合的。设计考核指标时一定要把不同工作的特性融入到绩效考核的标准制定当中,方能避免单立门户和多头管理,避免造成体系混乱,互相推诿。下面以前端、后端、管控三类部门代表为例展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KPI体系设计。 1.前端部门(以市场部为例,如表1) 2.后端部门(以网络部为例,如表2) 3.管控部门(以综合管理部为例,如表3) 从以上三类部门的考核指标可以看出,在考核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丰富,而且要做到重点突出。一方面要对经营、维护等部门核心职能的考核加大权重;另一方面要认真评估考评标准,努力使考核结果真实反映部门业绩;对无法量化考核也无法按重点工作考核但对上下游部门又特别重要的内容,以内部服务承诺的形式进行考核,力求使考核工作更加全面、真实、有效;要完善数据统计上报规定,通过对考核指标的统计方法、指标解释、统计周期等作出明确的界定,从而规范责任部门在数据资料搜集、整理、报送等方面的行为,保证考核数据的及时、准确、有效,防止出现指标界定不清、个人理解不同而导致统计口径不一、统计数据不合理的情况发生。 四、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电信企业面临全新的经营环境,全新条件下如何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已成为当前电信企业深入推进转型需要关注的焦点课题。目前电信企业要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仍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改善和优化,所以电信企业要在绩效考核的工作实践中,针对不同的考核层面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考核方法,使其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模拟教具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在口 腔领面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与成年人的头颅类似,可模拟患者的张闭口运动,以及治疗时患者需要的椅位变化。牙领模型安装在在头颅模型的上下领之间。牙领模型上的所有牙齿均采用专用胶与牙槽骨相连,并可在拆却后显露出下方的牙槽窝。仿真头颅模型的面颊部是由橡胶材料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阻力,可以和其中的牙领模型较好地模拟出人的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学生可以真实地体会出拔牙手术操作中唇、颊组织对于手术的干扰以及拔牙过程中所需要采用的楔、挺、推、翘等用力方法。医疗技术具有严格规范的特征,指导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利用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设计的医疗方案、操作前的器械选择、操作的准备、操作过程和步骤等方面,及时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规范操作。通过反复、多次模拟训练规范学生的操作,使其养成一种良好的操作习}贯。 二、缝合练习模块在口腔领面外科 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口腔领面部不管是外伤还是手术后的瘾痕,都可能会加重患者思想和心理上的负担。因此缝合方法是否正确、缝合技术是否熟练紧紧关系着手术效果和患者的面容。缝合训练涉及到缝合针线的选择、缝合时的层次、针距、边距、松紧度以及各种缝合方法。传统的缝合训练常常采用布料、橡胶管、猪皮、活体动物等。但这些材料要么与正常人体组织的弹性、柔初性相差甚远,要么费用较高、不能反复多次使用,使学生的缝合训练受到很多局限。缝合练习模块由仿真皮肤和皮下的基底部所构成,与真人皮肤在弹性和手感上十分相似。学生不仅可以在缝合练习模块上进行皮肤缝合训练,还可以进行手术切开、打结、拆线、换药等练习。我们在授课时首先由指导教师进行示教,强调正确、规范的手术缝合、剪线方法,然后学生两人一组互相配合训练。为了增强训练的真实性,我们会反复强调这不是在练习,是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操作,要求学生认真缝好每一针。在学生训练时指导教师仔细观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错误。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所有同学均能熟练掌握外科缝合的基本方法。 三、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在口腔领面 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口内缝合由于有唇、颊、舌、牙齿的阻档和干扰,视线不佳、而且口腔内私膜组织质地柔软缝合时易发生缝针折弯、组织撕脱等情况,较皮肤缝合时难度大。但是口内缝合又是口腔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最早接触的内容之一,不经过训练直接在患者身上练手不仅学生心理负担重,也加大了患者的风险。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用了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对学生进行训练。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包括底座、模拟口腔粘膜的膜和中空柱状的套圈,套圈与底座相匹配,膜覆盖于底座上端,底座上部为中空,套圈由上至下套于底座,膜覆盖于底座上端的部分处于绷紧状态,其所具有的张力模拟口腔内粘膜的张力,膜以上的套圈部分的腔体大小模拟治疗时口腔腔体大小。利用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可以让学生体会出在狭小空间缝合操作时的不便,体会口内缝合与皮肤缝合的异同。为他们进入临床实习莫定了一定的基拙。 四、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在口腔 领面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牙槽脓肿又称根尖周脓肿,是由根尖周炎发展而来的。在急性期切开排脓将脓液引流是局部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虽然在理论上知道了牙槽脓肿形成后患者会出现软组织肿胀、局部压痛、面部变形、触诊有波动感等症状。但是在临床见习或实习期间能够遇到的病例非常有限,愿意配合学生操作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不但外形逼真,模拟脓肿的颜色、质地、触诊手感甚至脓液都与真实的牙槽脓肿相似。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包括模拟牙槽骨及其对应牙跟的部位上的模拟脓肿,配合仿真头颅模型使用可以使学生真实感受治疗时椅位调整、麻醉、消毒、切开、冲洗、放置引流的全过程。模拟脓肿可以在操作过后替换成新的,不用替换整个牙槽脓肿切开模型,成本低可以保证学生人手操作。 五、唇裂模型在口腔领面外科临床 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唇裂是领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崎形,新生儿唇腾裂的患病率大约为1:1000。手术治疗是修复唇裂的最有效的手段。虽然目前倡导个性化的唇裂手术方法,但传统经典的手术方法依然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基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图示、视频、电脑模拟甚至是剪纸的方法讲述手术定点、切开、肌肉组织瓣旋转移位后缝合的方法。但是由于缺少直观的认识,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学到最后也只是知道唇裂需要手术治疗而已,具体怎样定点甚至有哪些术式都一片空白。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了1:1大小的单侧唇裂模型,该模型由发泡乳胶制成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唇裂患者鼻部以及口唇的崎形。由于其价格低康、材质柔软适合学生练习定点、切开以及缝合的全过程。所有学生均可主刀模拟手术一次,并作为一助配合模拟手术一次。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训练,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唇裂手术原理的理解。口腔领面外科是一门集科学性、技巧性、实践性一体的临床医学学科,也是口腔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然而传统的临床环境中的学徒式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流程,利用多种模拟化教具,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这种更加直观、更符合学习规律、安全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乔光伟 宋玉 景捷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创新实验思索 本文作者:张长源 程辉 卢友光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初衷,勿盲目攀比省级、国家级立项的项目数,要立足各校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并在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中始终体现这一根本宗旨。福建医科大学结合校情,制订了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详细实施方案,着重强调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和项目实施对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实行院校二级管理,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总数按各学院学生人数比例划分给二级学院,避免各学院在项目申报中的盲目追求项目数的现象,同时也给予二级学院主动实施权。口腔医学院根据口腔医学院和附属口腔医院两院合一的特殊情况,制定了《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细则》,强调项目实施中学生是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非过分强调实验设计本身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于部分学生热情高、积极主动性强而由于项目数量的限制未能获得校级立项的实验项目,学院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研究,充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热情,较好地实现了国家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初衷。 学生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实施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确.而且不能改变[3],大学生创新实行实验计划项目并不是单纯的做一实验小研究,从项目选题、文献检索、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到项目总结和汇报、项目组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等每个环节都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必须交由学生独立完成。我院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中强调“突出过程、强调可行性、淡化结果”的项目管理原则。 项目选题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的小课题、小研究、小调查入手。然而,往往不少学生立志于做大事、做大研究,申报的项目课题过于庞大,研究内容过于复杂;部分指导教师是将其自身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作为研究项目直接交付学生填写申报,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研知识积累较少的背景,导致项目流产。例如《口腔癌基因研究》,对于2000元研究经费和借助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实验的学生而言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院在项目的立项选择上,明确告知学生和指导教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团队在业余时间能独立完成实验为基本原则,例如我院2010年立项项目———《“美丽微笑者”上颌前牙视觉评价及分析》实验项目设计清晰,实验内容可行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可行性,研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沟通能力,获得了申报答辩评委的认可而获得立项,该项目同时被我校遴选参评福建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省级立项,说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参与性及实验的可行性。 在项目申报前期的文献检索中,要求学生检索、查阅至少2篇英文文献和10篇中文文献,并对所查阅文献予以总结、提炼,提高学生使用文献检索工具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项目申报则要求学生实验小组独立完成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包括文字组织、行文构架、申报书排版打印,并将项目申报书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PT进行项目申报答辩;申报答辩评委由学院博导、硕导组成,评委现场对申报小组进行提问、质疑,并要求学生实验小组现场回答,以此促进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锻炼临场思维答辩能力,评委现场公布评分情况和获得立项的项目名称,对未获得立项项目明确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改进;对项目的总结验收,学院要求学生将实验研究的主要过程、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实验小组每个学生个体对参与实验项目的感受和收获以PPT形式向博导、硕导组成的验收评委汇报,验收汇报的目的是着重了解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和参与项目后的收获,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提出较粗浅的想法和思路时,应耐心引导,多鼓励、多表扬,切勿轻视学生提出的实验设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检查实验进度,对学生实验存在困难予以细心解答,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查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不是直接代替学生进行项目实验,包办代替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体会不到“重在过程”后成功的喜悦[4]。我院在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实施前,组织开展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明确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详细规定指导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禁止教师代替学生填写申报书或直接代替学生完成实验,对发现违反规定的指导教师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一定程度上震慑了此类情况的发生。我国高等口腔医学院校的学生较晚(目前国内院校多为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接触口腔专业课程,这造成了学生专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不利于专业培养,而在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中,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接触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呈阶梯式递增[5]。 虽然完全套用发达国家高等口腔医学教学教育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口腔医学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6],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则为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早接触口腔医学的机会,为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提供了平台。我院注重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与口腔医学学科专业的结合,鼓励学生申报与口腔医学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突显口腔医学学科特色,例如《福州市牙科诊所口腔医生学历调查》、《普通人群口腔前牙外形观察》,此类实验项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更早接触了口腔医学临床学科,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此外,这种社会调查活动经验可以扩大和深化学生社会实践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最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7]。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高等医学院校口腔医学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这一平台,努力为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临床水平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高婧 沈丽娟 刘梦蝶 方明 田敏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已对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口腔医学实验所需材料大多比较昂贵,因此,对实验操作步骤、程序要求较高。虽然老师在示教时一再强调,但仍会有学生听而不见,此时,将有些实验从实验室转移到多媒体视听教室进行,先进行多媒体演示,通过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效果,让学生观察、判断,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同时降低了教学成本。我们将口腔医学教学的精品课件和视频拍摄后贮存在我院网络平台上,同时在平台上连接国内外公开的教学视频、课件,使学生了解国内著名院校的口腔医学课以及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新知识、新动态和新发展。 同时教学课件、视频的网络平台化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课程随时进行回顾以及师生间进行再探讨。仿真头模教学系统是口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转化口腔理论知识,连接临床实体操作的过渡和桥梁。为提高学生仿真头模训练的效率,首先为学生播放教学多媒体视频,对各步骤进行定格、放大,使学生对整个操作程序有一个大体了解。然后,老师进行示教,再次对关键步骤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随后,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训练,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按照标准进行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会临床口内操作的局限性,同时及时调整椅位,做到“手上有数”。有了这“两个有数”,我们制定每个科目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仿真操作训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解决临床实际操作机会少的问题,我们将原定每个科目(如全冠制备)1次训练增加到3次。通过仿真头模训练使学生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上手快,操作准。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体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不仅能检验实验教学质量,也是考查学生临床操作是否规范熟练的渠道。 考核采取实验课中考核和毕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中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带教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制定每项考核内容的评分细则,指定考核内容让学生操作,根据操作结果进行分数评定。考核分次进行,如牙体制洞考核分为牙合面洞和邻牙合面洞的考核,基牙预备考核,分为全冠和嵌体预备。每次考核成绩记录汇总入总成绩。毕业考核分科进行,考核形式为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实验考核体系的制备,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技能的重视,检验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同时,在考核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反过来可以很好的指导教学,利于教师在授课时安放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去年,我院教学中心还新引进了两台口腔修复临床操作实时评测系统。拟将该系统用于本课程中学员牙体缺损修复、固定义齿修复等实践课的教学考核,对学员的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对牙体预备、冠桥预备等实际操作进行自动评分。 为提高教员的执教能力、积极推进课程教学精品化,我院先后三次邀请国际颌面修复学会前主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高级口腔修复科主任JohnBeumerⅢ教授来我科进行“全口义齿”、“可摘局部义齿学”和“种植义齿”的本科教育师资培训。整个过程采用国外名校原版教材,授课形式包括理论讲授、直播示教、临床指导等。通过对我院与UCLA大学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的对比,旨在革新本专业的授课形式,提升教员的授课技能。此外,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PBL教学、CBL教学方法。建立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手段上,把传统教学媒体(板书、挂图、实物)与现代化电教媒体(投影、幻灯、录像)结合起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习印象,继续突出培养学员口腔修复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技能培训思索 本文作者:刘博 曹婷婷 步捷 刘伟伟 单位: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依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设立四项技能培训模块,包括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模块、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修复和正畸基本操作模块。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模块中包括问诊(主诉准确、现病史完整、既往史明确、家族史清楚)、体格检查(顺序合理、查体全面、手法规范)、病例分析(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各项辅助检查的结果,分析是否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检查项目是否合理、有效)、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完成病历书写。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局部麻醉术、拔牙术、外科基本操作(无菌术、换药、拆线等)、围手术期准备、术中情况和术后处理(术中预防并发症、术后医嘱和康复计划等)及心肺复苏等。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磷酸锌水门汀、聚羧酸锌水门汀、玻璃离子水门汀等常用材料的调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窝洞制备及充填(Ⅰ-Ⅴ类洞的制备,银汞和光固化树脂充填),开髓(前牙、前磨牙、磨牙至少各一颗),根管预备(揭顶、根管通畅、根管预备),根管充填等。 口腔修复和正畸模块包括印模及模型的制取(体位、手法的正确和规范、印模和模型变形的控制),铸造金属全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和全瓷冠的牙体制备(牙体预备的手法正确,预备顺序和预备量的合理和准确),桩核冠的根管预备,牙列缺损的修复设计,常见错HE畸形的诊断及设计等。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培训模式,请有经验的临床带教医师设计临床常见病例和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问诊和检查,完成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医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强化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医患沟通技巧的掌握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有助于充分模拟和再现临床实际接诊情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习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方法,要求学生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成绩以百分制记,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考核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填写调查反馈意见表,对专项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实用性、满意度、对临床实际操作有无帮助、能否熟练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的考核成绩。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接受专项技能培训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因考核内容均为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操作,所以考核合格分数线定为75分。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合格人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的合格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通过调查反馈,共收回实验组学生调查反馈意见表34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32人(94.1%)认为实习前专项技能培训有必要开展,29人(85.3%)认为该技能培训在实用性方面效果明显,31人(91.2%)认为该专项技能培训与前期实验课的操作有明显不同,28人(82.4%)认为该培训与临床实际情况十分相似,25人(73.5%)对技能培训很满意,28人(82.4%)通过培训有很大收获,26人(76.5%)认为该培训对临床实习有很大帮助,23人(67.6%)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短期内既能熟练操作,21人(61.8%)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能够很快独立接诊,31人(91.2%)认为专项技能培训在医学生培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个别学生认为开设专项技能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又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当前医疗环境的变化,为了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许多科室和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都会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甚至“回避”的处理方法,导致实习生丧失了许多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观摩和实践机会。虽然在口腔医学专业课学习阶段开设了大量的实验课,提供了供学生练习的仿真人头模型教学模拟系统,但这些仅能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和验证基本技能操作,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应急情况及意外情况难以做到正确、及时和有效的处理。鉴于此,根据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口腔实践技能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学生进入科室实习前,开设了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并于实习结束后组织技能操作考核,以评价技能培训的效果。 在技能培训中,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设立了四项技能培训模块,包括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模块、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修复和正畸基本操作模块,涵盖了口腔医学各专业的基本临床操作和处理。同时,通过引入标准化病人[3],再现临床诊疗情景,模拟临床诊疗工作,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在非威胁性环境中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可有效缓解目前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冲突。此外,建立标准化病人培训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医患沟通技巧,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感受,相互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把错误暴露在病人及家属面前。通过情景模拟,有助于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验患者就医的情绪反应及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仁爱”思想和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根据国家《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的考试标准和项目,组织自编了《口腔医学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并以此为标准,制定了《口腔医学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考核评分细则》,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态度、操作考核要点、评价指标、评分细则以及操作的最终质量进行评分。考核方式采用多站式技能考核方法[4],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和能力。#p#分页标题#e# 本研究发现,接受专项技能培训学生的考核平均成绩和合格率均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的调查反馈也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该培训能够很好的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临床操作和实习有很大帮助,大大缩短了从学校到医院的适应时间,对口腔医学生的后期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专项技能培训,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工作后能基本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院和社区门诊的工作要求,同时,对考研复试的同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个别学生认为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没有学到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培训中将做适当调整。综上所述,实践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了我校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教学创新思考 本文作者:杜晓岩 吴江 李善昌 关键 朱杨 单位: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 通过PBL教学法[1]和病例教学法[2]的实际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讲述一个完整的病例(病例内容包括病史、诊断、治疗、预后等,及相关的图片、X线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文献检索[3](查找内容包括国内外口腔专家先进的治疗方法及独特见解,或者是学生对病例中的疑问寻找答案),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具体安排是,2010年秋季学期,教研室指定专门教师负责此项工作。授课教师准备内容:病历分析题目、综述的书写规则、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4](100分的选择)、指定教学课程表。 2011年春季学期执行,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写出1000字左右的综述,测试一份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100分的选择),上述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上交的综述基本都可以按照综述的格式书写,内容及图片较丰富,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关键词、题名、作者等方式进行检索,查找需要的文献。100分的试题要在对照班测试一次,最后统计分析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试卷成绩。实验班的试卷成绩高于对照班,利用t检验,t=0.0214,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1-06我院邀请中华口腔医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助理王渤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讲学团来我院参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教学交流会。讲学团成员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研究室主任高岩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许天民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高学军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牙病科葛立宏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王伟健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李翠英教授。向本院师生讲解牙体牙髓病学、儿童牙病学、口腔预防学、正畸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导论、进展和临床病例讨论。此次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加了对口腔医学新发展的了解。 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口腔医学新进展、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授课内容增加了关于医学心理、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如何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护自己和患者的权益”等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知识,授课时间和班级是2011年春季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课为颌面外科)。 所有计划结束后要对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生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试点、客座教授的执教、创新课程内容的讲授三方面总体的问卷调查,检验项目实施后学生的反映情况。项目问卷调查的内容是针对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试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请教授的授课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先进的口腔医学知识;创新课程及内容的设计是否有利于让学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临床应变能力以及对科研知识的了解。通过核对问卷,学生反映良好,并且提出很好的改进建议,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PBL教学法已逐步在我院的其他学科(比如正畸科等)中应用,并且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由临床病例的导入、国内知名专家的授课、创新课程及内容的充实,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课外自学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利用循证口腔医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5]、临床和科研一体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标本的教育运用 本文作者:李晓路 侯晓冲 贺建军 葛煦 张铭 孔亮 谢诚 孙滢滢 田雨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概况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面积539m2,馆内共有13个展区,动物牙颌系统展区陈列着龙旦巨颌虎、犀牛、河南斑鬣狗、三指马等食肉、草食、啮齿、灵长动物及人类的牙颌系统头骨化石,记录了动物从鱼纲、两栖纲、爬行纲至哺乳纲过程中牙齿的进化过程;人类牙齿颌骨进化展区陈列着大猩猩、蓝田人、北京人、现代人的颌骨模型,以及人类颅、面、颌骨、牙齿的演变过程;中国口腔医学大事记展区陈列了从旧石器、新石器、殷商、周秦、西汉、两晋南北朝等12个时代以来有关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记载;牙科器材区陈列着脚踏机、压缩机、皮老虎、手动离心铸造机等不同年代的口腔医疗设备;口腔医学教育发展史区陈列着早期各类木制牙体、修复学科模型,牙体、修复学制作工艺流程模具、颌面部病种石膏蜡像等教具、教材实物展品。此外,馆内军事口腔医学、口腔卫生保健、牙种植等展区还陈列了中国口腔医学名人、18世纪欧洲牙医工作场景、国内唯一的世界牙科学之父皮埃尔福查德等的雕塑及上世纪30年代国内最早用骨柄生产的牙刷等珍贵物品。现代牙科技术展区集中展现了现代牙科诊所的情况,有完备的功能齐全的牙科治疗台、椅旁X射线机,全自动修复体制作系统,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声控式牙科治疗椅,直接通过口令实现牙椅的升降、变动。展现了口腔医疗技术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改善。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品的时间跨度从2000万年前的动物头骨化石到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时间跨度之大、展品数量之多是世界口腔医学博物馆中罕见的,馆内系统的展现了口腔医学发展的历程,是国内首个完整、系统展现口腔医学发展的博物馆。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文物陈列馆,更是知识聚集和传播的中心。它可以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科特色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在西方,高校博物馆更是一个科研基地,许多学者的成果就是通过在博物馆里交流、开发、研究而作出的。口腔医学博物馆的建立就先后吸引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牙科学院、华盛顿大学、荷兰内梅亨大学、日本大阪大学、香港大学的学者参观和交流。特别是瑞典著名学者、被誉为“种植牙之父”的Branemark教授更是关注博物馆的建设,先后将自己保存的200余件文物捐赠给博物馆。口腔医学博物馆大量标本和实物的展示使得口腔医学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趣味性。通过远古动物及人类的牙颌系统头骨化石的演变过程,使学员了解到动物进化过程中牙颌系统的变迁以及不同动物的牙颌系统的区别,从而在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时对口颌系统的发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口腔医疗器械展区所展示的19世纪的拔牙钳、牙挫、牙挺,使学员能切身感受到原始颌面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痛苦;铁毡、无缝冠、三瓣圈、皮老虎等20世纪30年代的器械让学员领悟口腔修复学的演变与发展;三弯臂电马达低速运转给医生在治疗牙体牙髓病时带来的艰辛;先进的种植设备、全自动修复体制作系统、感应式牙科综合治疗椅位使学员可以看到口腔医学发展的未来。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博物馆除了收藏展品、举办展览,也通过各式各样的讲授活动协助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技能的教育,要求既要注重知识学习更要加强技能的培养[3]。口腔医学博物馆向学生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的历史,从口腔医学的起源、医学知识的积累到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生动的展现了口腔医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精神的展示。中国口腔医学大事记展区陈列了从旧石器、新石器、殷商、周秦、西汉、两晋南北朝等12个时代以来有关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记载;特别是收集了世界上最早的口腔疾病专著明代期间用宣纸制作的《口齿类要》,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人用中药治疗口腔疾病的历史。陈列的古书《素问》,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记载了关于口腔疾病与全身关系的论述。收集的人颅骨展示了人用核桃木雕制假牙,然后在缺牙部位用金属丝固定牙齿的最早镶牙方法。博物馆以泥塑的方式,趣味性的展示了18世纪欧洲牙医工作场景,以及世界牙科学之父皮埃尔福查德雕塑和上世纪30年代国内最早用骨柄生产的牙刷等珍贵资料。博物馆蕴涵着深刻的博物馆文化,这种文化凝聚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涵义[4]。教师在介绍口腔医学的发展历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医德是在我国诸子百家共同形成的古代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先形成医学人道主义的萌芽,再经过各个时期医家的总结、逐渐完善而形成的医疗道德体系。通过介绍各个时期医生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实践,把他们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崇尚医道、不分贵贱、纠偏正误、求实创新的良好医德医风介绍给学生们。通过参观和学习,陶冶了学员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古代医家优良的医疗作风。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博物馆是一所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区收集了国内战争、朝鲜战争等大量图片、实物藏品以及战创伤档案材料,鉴证了中国军事口腔医学的发展历程。口腔医学博物馆以具体的实例讲解了战争形式的演变对颌面部战创伤造成的影响。从冷兵器时代主要对战士肢体造成的损伤到现代战争的高爆弹药、光辐射、冲击震动、核辐射对士兵颌面部造成的严重损伤[5]。充分展示了口腔医学在治疗战争创伤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所口腔医学院校,馆藏的大量战争中颌面部战创伤档案在对军校学员进行军事医学战场防护、紧急救护、口腔颌面战创伤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口腔医学专业与文化建设促进了各国军事口腔医学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先后2次承办了世界军事齿科大会,赵铱民院长还被推举成为世界军事齿科大会主席。由于有着深厚的军事医学文化积淀,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始终以战争颌面救治为己任,历代专家在颌面部缺损与畸形方面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研究,最终在口腔战创伤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并由此获得中国口腔医学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p#分页标题#e#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发展建设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橱窗,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大学、也是大学所在地区、国家的独特文化景观。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自建成以来,一直对公众免费开放,不仅应用于开展口腔前伸课基础教学,更是对外传播口腔医学发展历史和口腔医学科学文化,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的口腔院校前来参观交流。博物馆在大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促进与先进科技、先进文化相结合,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创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学博物馆目前依然属于传统博物馆,参观者受到展室环境的制约,必须按照一定的参观路线观看展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未来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数字化口腔医学博物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6]。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将博物馆中藏品与陈列、研究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多媒体信息资料数据库,其数据信息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络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理想效果,使口腔医学博物馆在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实训地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黎祺 张少华 陈建刚 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 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应符合口腔医学专业办学规模和发展的需求,达到口腔医学实践中的专业规范要求,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应建有口腔临床技能实训室、口腔模拟诊室、口腔颌面放射实训室、口腔解剖实验室及标本模型陈列室、口腔实验准备室等,引入临床牙椅、口腔临床模拟实训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和训练,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场地面积与设备数量应与学生人数相协调,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训基地要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校内或附属医院建设口腔模拟诊室,配置临床牙椅和口腔临床诊疗设备,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训练专业操作和培养综合素质。加强校院合作,形成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建立校院合作、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实行共建共管、规范开放、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实训教学资源[4]。这是实训基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一种形式,既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难题,又充实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训基地向生产化、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5]。 学校与医院、社区口腔诊疗中心等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建立以口腔医学专业教师、口腔医生、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口腔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学校按照协作单位的要求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发培训项目、课程及跟踪服务,协作单位为实训基地提供兼职实训教师,参与实训基地规划、实践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编写、实训过程监控、实训质量评价,向我校提供就业信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校毕业生,在设备、师资、技术上共享,体现校企互惠互利原则[6]。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体系,与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训指导教师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含硕士)学历、初级以上(含初级)技术职称。校内教师需要经常到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将先进诊疗技术、诊疗经验和临床分析能力等融入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7]。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在改革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的特点,根据地区行业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与协作单位共同撰写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实训教材,实训大纲及技能考核标准等。 所谓开放性是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专业的专用场所[8]。①基地要面向学生开放,要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实践训练场所,能让学生在这里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②校内实训基地要面向教师开放,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提供条件;③校内实训基地要向社会开放,大力开展产学合作,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9]。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能承担本校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口腔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也是校企合作开展专业课题研究、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所,是生产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10]。可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医学院校、医院、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真正体现实训基地多元化的特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为区域口腔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的辐射作用[11]。 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一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和实、见习任务,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场地设备、资金、职业环境、师资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学生第3年在实习医院进行1年完全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实习医师身份参加临床一切医护活动,认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技能,培养良好的医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在二级甲等以上,有足够的师资、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和满意的就诊量,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校院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指导和实习生规章制度,建立由医院分管教学领导、科教科、临床科室专人负责的实习教学管理和监督小组,校院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和共同督促实习教学,定期进行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转科考核,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学校定期派资深教授到医院对实习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培训、指导和评价[12]。 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合理调整和改良专业课实践教学,积极设计和开展“基于岗位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的综合性实践项目,例如对慢性牙髓病患者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把离体牙固定在口腔仿真牙颌模型中,学生利用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在模拟正常的医患诊疗体位下,通过牙科涡轮机等工具依次进行离体牙钻孔开髓、牙髓摘除、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洞型制备、双层垫底、充填抛光等操作。这样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反复训练,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夯实专业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毕业实习和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如口腔临床检查、口腔局部麻醉、口腔颌面部外伤急救、取印模技术、龈上刮治术、全口超声洁治术等模拟诊疗实践项目进行“模拟情景教学”,教师先进行相关内容的理论讲授,再进行操作技能示教和讲解,然后学生2人一组模仿临床治疗情景,互相扮演医生和患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腔临床真实技能操作。这种模拟临床情景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临床锻炼,有利于熟悉未来岗位常规工作过程,学会正确的诊疗姿势,体验医患关系和树立职业意识,实现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积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如牙体雕刻、石膏牙洞型制备、活动或全口义齿制作、社区口腔疾病调查和统计等,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与临床工作过程相似的任务,知识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实验课和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边学边做,完成实验任务,上交实验作品[13]。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分析思考和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和透彻,有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14]。校内部分专业课程也可安排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等校外实训基地,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口腔局部感染和肿瘤等实行“病例讨论教学”和“医院床边教学”,通过接触真实病历,启发引导学生站在主诊医生的角度去采集病史、分析病例、分组讨论和各自提出诊治方案,给每个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空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讲解和总结,有效培养学生对口腔常见疾病的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15]。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本文对目前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作了剖析,提出了改进措施,特别是要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营造具有职业氛围的环境。#p#分页标题#e#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素描促口腔医学素养提升思索 本文作者:张斌 王春燕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口腔医院教学实验中心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空间思维通过使空间结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可视化,观察、记录、分析物体之间的静动态关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口腔医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有很强的线性逻辑思维能力,在空间思维上有很大的局限,影响了对专业课的学习。比如钱海馨等对我国4所院校的口腔医学生的口腔修复学课学习状况调查发现,口腔修复学的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和口颌系统性疾患(如全口义齿及颞下颌关节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的学生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玄学”。这两个章节部分需要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学透彻。首先,可摘局部义齿在静态空间结构上(包括人工牙、基托、连接体与固位体)的四个部分,与相关的基牙、牙槽骨、粘膜等相密切联系;从动态上而言,上述各个部分在咬合力的产生、传导方向、分解方式等是一个动态运动过程,在该过程中产生的下沉、旋转、翘动等变化又对上述各个部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是涵盖了空间结构、机械力学、生物力学、材料工艺等多个方面的一个多元思维下优化组合的过程,其中对义齿与牙列、颌骨的空间结构的理解是基础,学生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同样,口颌系统是包括颞下颌关节、牙列与颌骨、口腔颌面部肌群在大脑神经支配下的一个系统,四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颞下颌关节的三维运动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运动。学生只有在三维空间上掌握各个部分的运动规律,才能理解颌位关系确定方法和可调式咬合架的设计与应用原理,掌握颞下颌关节病的诊断和全口义齿的临床操作。 开设《素描》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造型能力 口腔医学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造型能力。具体体现在牙齿形态雕刻、美学蜡牙塑形和口腔临床治疗(如口腔内科的洞形制备、口腔修复学的固定义齿牙体制备、口腔正畸矫治器的制作)等方面。牙齿形态雕刻:牙齿雕刻是各口腔临床科目的基础课程,学生要将蜡块、石膏块材料采用圆雕的手法雕刻出牙齿(包括牙冠、牙根)的整个形态。深刻理解牙齿结构形态对口腔系统咬合理论的理解、降低根管治疗时的侧穿率、正确掌握牙周刮治等有很大帮助。国外的口腔医学教育将牙齿形态学习分布在“牙齿蜡型制作”、“牙齿形态的临床应用”等多个课程中;学生通过一定数量(雕刻100多颗不同牙位的牙齿)、一定时间(多个学期)的训练强化牙齿雕刻能力。而我国现有教育对此重视不够,只有在《口腔解剖生理学》中有1个月的3-4颗牙的少量训练,学生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牙齿个性化美学的蜡牙塑形:口腔美学修复是临床和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内容。美学诊断蜡型(WAX-UP)成为口腔美学修复的一个重要操作步骤,是医生确定个性化美容修复方案,预期临床效果以及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国外的蜡牙塑形能力训练以美国E.V.Payne的功能性蜡型技术和德国的POLZ生物堆蜡技术为代表来加强学生对蜡牙塑形能力的掌握,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大学教育几乎是空白。临床牙齿雕刻造型:口腔临床治疗中大量的洞形制备和修复性牙体制备实质是在狭小的口腔空间内,运用牙科手机对患者牙齿进行细微的雕刻造型,达到临床要求的治疗手段。是学生观察能力、空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体现。对手臂控制能力的影响:素描对手臂的训练一方面体现在手臂动作上,有多少种线条,就有多少种动作,线条的统一性体现为动作的自然化和自由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铅笔的运用,从铅笔尖与画纸接触的角度、铅笔的压力大小、运笔的速度和方向等方面。通过大量的素描训练可提高手臂的灵巧度。对手-脑协调性的影响:素描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整体观察、构图、起草、涂明暗、刻画和调整完成。整个过程是在大脑控制下的行动,是眼、脑、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和口腔医学生的动手技能训练完全吻合。 开设《素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医学美学》成为国内外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美国著名的牙科医生Pincus曾提出,美学牙医学是继生物学、生理学、机械学之后的第四维临床牙医学。目前我国大量的口腔医学生对口腔美容性修复等临床美学热点课程感兴趣,部分院校也开设了《口腔医学美学》课程。但应该看到,口腔医学美学不应是“口腔医学+美学”的简单拼盘式学习,而应深入探讨口腔医学与美学的内在联系,寻找口腔医学自身的审美规律。另外,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审美意识有质的理解,才能提高我们的专业审美能力。因此,开展素描学习对学生将来在口腔美学专业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形式审美能力:形式美是美的形式的共同特征,是审美培养的基础。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体、色彩(其中的黑白灰)和质感也是素描的主要表现要素;形式美法则中的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与协调、多样统一等也是素描的基本表现手法。色彩感受能力:色彩识别训练是口腔医学生必备的技能,是口腔美容修复的重要部分。素描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素描中的明暗处理、色调的整体性训练对学生的色彩识别和表达(特别是彩度和明度的辨别)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视觉识别能力:视觉规律训练(如视觉直觉、图—底关系、参照环境、后像作用、边界对比等)一直是国内外美术学院和国外牙医学院用来训练学生视觉辨别力和目测准确性的实验课内容。我国的《口腔医学美学》根本没有类似的课程,素描学习是口腔学生在该方面的有效补充。构成审美能力:构成是现代设计学的一个概念,是工艺美术的必修内容。口腔医学美学中的微笑形式审美在微笑构成方面有丰富的理论,如微笑形式的面构成、牙-面构成、牙列构成;微笑构成要素中的显性因子、隐性因子和下续因子等;微笑构成的合力与分力等等内容对于没学过美术的学生很难理解。素描学习中的画面构图、静物构成、石膏像的分面体、人像素描等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开设素描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素描》课程的学习。国外口腔学院多年前就将素描和雕刻列为学生必修课程,我国目前只有少量口腔院校将《素描》列为选修课程或计划开设,大部分院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院校对于整个美育课程出现了“说起来重要,想起来必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学生在认识上重视程度更低,在现有的口腔教育模式中,虽然对低年级的口腔医学生开设了《口腔医学概论》课程,并让学生在临床参观了解,但不能深入理解口腔医学的特点。因此,局部调查显示,除个别学生个人爱好外,大部分学生认为素描课程是重复而枯燥的,更愿意选修《美学》或《艺术鉴赏》等既热闹又轻松的课程,到专业课学习时才认识到素描的重要,但此时已没有教学条件而深感惋惜。要注重教学质量。在师资上应选择有医学美术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严格按照素描的基本步骤和素描学习规律学起,不能搞“艺考热”的实用主义;又可结合口腔医学的特点,如在结构素描中采用头颅、牙齿及颌骨关系等素描对象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素描》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要灵活、恰当。受学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的按专业素描的课程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在加强几何模型的基本功素描和石膏像素描外,适当加入静物素描和人像素描;有条件者可在素描中加入一些雕塑内容(素描学习中加入雕塑也是专业美术教育的一种改革尝试)。在正确方法引导下,达到学生“入门”的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在以后的课余也可自己钻研提高,继续学习。对于《素描》课程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素描训练对口腔医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影响。但人们目前的认识和和该课程的具体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提高和发展。#p#分页标题#e#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专业思想引导策略 摘要: 针对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专业满意度、专业适应度低下的现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用校企平台,为学生的专业思想引导工作探索新途径:在专业思想教育课堂中进行体验式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校企携手开展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性开展专业思想引导工作,将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专业教师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提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思想引导工作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现状 1.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 1.1.1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在国家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工作环境较差的国情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负面评价多,社会、家长、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工作环境、岗位职责、晋升路径、行业趋势、企业人才需求等普遍缺乏了解。加上在我国传统文化“重文轻技”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倾向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口腔技师,认为口腔技师是工作在工厂流水线的低学历、低社会地位、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的普通工人,因此学生对专业不满意,对专业前景及个人发展缺乏信心,从而缺乏学习兴趣。1.1.2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满意度不高(1)职业期待与现实不匹配。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毕业生初入社会不能对自身价值有一个准确定位,“眼高手低”,职业期望不合理;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就业于稳定、清闲、体面的体制内工作岗位,当接触国内义齿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后,心理存在巨大落差。(2)工作缺乏成就感。目前国内中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合理,专业发展与行业趋势脱节,教师观念、理论、实践水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容易丧失信心;义齿企业工作时间长,流水线式的工作内容枯燥、单调,学生认为不能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3)缺乏职业理想,没有职业规划。一些中高职学生对待职业选择较盲目和随意,往往以工资的高低作为择业标准,并不以职业的发展及自己的适合度作为衡量标准,对职业生涯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远大的职业理想,不屑从底层做起,不能吃苦耐劳,对工作缺乏兴趣及持久性。1.1.3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适应度不高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企业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环境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容易抱怨,产生负面工作情绪。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性 2.1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就业满意度 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往往停留在纯理论说教层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渗透着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中、在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营造的职业环境中,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未来的职业文化、个人发展方向、最新技术等有了清晰的了解,并在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的专业实践中培养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2.2有助于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以理论课堂宣教为主,与企业的联系很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教育由原来封闭的校园教育环境走向现代化的、工业化的、开放化的社会教育环境中。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观念,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和内容,不但熟悉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本专业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对从业者的要求,在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中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并予以正确引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能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2.3有助于提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专业思想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为企业培养出一批符合岗位要求的高专业素养、低流动性的优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而企业发展又反过来为口腔医学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随着企业发展及行业人才辈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将不断提升。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策略探讨 3.1课堂中进行体验式教学,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形式创新 3.1.1企业名师进校园,帮助学生开阔专业视野,争创行业模范(1)专业讲座常规化:定期邀请企业代表、行业专家走进校园,普及本专业在有关领域取得的成就、行业发展趋势;宣传国家对本专业有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2)邀请优秀毕业生及优秀企业代表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习前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技术、职业素养要求、企业发展情况,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明晰奋斗方向。3.1.2企业文化进课堂为一年级新生增加企业参观课,带领学生到行业内先进企业实地参观,组织优秀学生到知名企业参加暑期见习,感受先进企业文化、职业氛围以及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3.1.3开展“启发式”“工序化”教学(1)在教学模式上,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在课堂上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由知识灌输向方法传授转变,由传统理论讲授向“工序化”教学转变。将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把与实际工序割裂的传统理论讲授转化为将知识点阐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应用性实践教学。(2)在教学内容上:专业教师需要把专业课内容与相关前沿技术、取得突出成就的行业人才的先进事迹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3.1.4企业设立专项企业奖学金、学生基金,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1)通过创办口腔学生社团组织,企业设立专项学生基金资助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技能在第二课堂为社区、校园服务,促进学生在服务中感受专业价值。(2)企业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并以获得企业奖学金作为吸纳优秀毕业生的标准之一,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2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创新 (1)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引入行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企业文化精髓为重点,通过横幅、海报、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实现学生和企业文化“零距离”接触,将专业思想教育与工学结合相互渗透。(2)以校企实践活动为平台,结合企业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育,如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参加科技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创新。 3.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专业思想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学生在校全部学习阶段,专业教师对专业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就业指导能力、能迅速适应行业变化、有创新性、能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专任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思想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具体措施如下:(1)校企共建“双师型”培训基地,建设一批示范性师资培训基地;(2)企业提供平台给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挂职训练;(3)聘请企业专家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并鼓励青年教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项目研发、技术开发或者承担科研项目以及教材编写工作。 3.4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专业思想教育坚实物质保障 (1)搭建协同创新创业平台。为更好地深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2)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职业环境,改善专业学习条件,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培养专业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 3.5校企携手开展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夯实专业思想教育根基 目前,全国范围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专业发展滞后,不能及时追赶行业发展趋势,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严重脱节等现象。加快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步伐是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的根基。院校之间组建专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共商专业建设良策;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与企业携手共建贴近岗位流程的校本教材;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设立专业网站,拍摄招生宣传视频等,加大对专业的宣传力度,增强专业学科的品牌效应等,提升社会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作者:刘佳颖 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支持是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重要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术后的免疫状况。在临床营养支持中添加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或抑制肿瘤生长的特殊营养物质,可以限制肿瘤对某些营养物质的摄入。不同种类肿瘤病人需要根据各自特异性代谢机制和营养缺失制定特殊营养支持方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一类针对疾病或特殊医学状况下人群使用的食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特殊营养配方食品的标准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为更好地认识国际范围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发展状况提供参考。 关键词:肿瘤病人;肠内营养;特殊营养物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0引言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不断上升,并趋近与世界较高水平,已成为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胁。[1]有研究表明,癌症病患中有40%~80%都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2],而癌肿则会造成代谢失衡不断扩大,进而加重机体营养不良状况。再加上癌症病患在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过程中机体受到影响,就会造成癌症恶病质,通常都会使病患出现贫血、厌食、低蛋白血症、进行性体重下降等问题。恶性肿瘤患者生理代谢的变化主要包括:第一,葡萄糖耐受量减少,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进食后胰岛素释放减少,补充胰岛素又会造成蛋白分解速率下降。第二,骨骼肌蛋白加速丢失,分解的肌肉蛋白一部分被肿瘤摄取,其余用做糖异生前体或供肝脏合成急性相蛋白,导致整体蛋白质更新率提高,能量消耗加速,最终造成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同时会削弱抗肿瘤治疗的耐受力。第三,体内脂肪减少,巨噬细胞在肿瘤的刺激下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加速内源性脂解速率,使脂蛋白活性被抑制,造成宿主无法完全氧化游离脂肪酸而出现高脂血症状,在饥饿状态下宿主的脂肪储备被大量消耗[3]。化疗是经过肿瘤手术后的病患为了控制癌细胞扩散所必需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化疗虽然有效,但同时会对病患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损伤,导致病患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症状,最终病患营养不良的状况进一步加重[4]。另外,化疗还会引发多种病发症,比如肝功能障碍、胃肠道粘膜炎症、口炎、咽喉炎等,许多患者都因此放弃治疗[5]。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以往临床营养主要在患者普通饮食的基础上辅以肠外营养(PN),而忽视最符合生理代谢特征、简单易行又经济安全的肠内营养(EN)支持辅助治疗方法。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包括刺激消化液分泌,促进消化道蠕动,改善门静脉循环,在此基础上还能维持肠道屏障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机率[6]。肠内营养制剂有通用型与疾病特异型之分,通用型包括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TP)、含纤维素整蛋白型(TPF)、α-酮酸型;疾病特异型则包括糖尿病专用型(TPF-D)、免疫增强型、整蛋白高能型(TPF-HE)[7]。 1特殊营养物质在肿瘤病人中的应用 ,不给或者少给肿瘤提供营养,使肿瘤逐渐“饥饿”,也可以通过营养支持来增强机体免疫力,使机体有更多能量杀伤肿瘤细胞。通过控制某些营养物摄入,并添加影响肿瘤生长、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特殊营养物质,即免疫营养。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几种特殊营养物质如下: 1.1谷氨酰胺在应激状态下,生物机体自身合成的Glu并不能满足其对Glu的需求量,有必要进行外源性补充。Glu可以大量地被体内高速增殖细胞摄取,如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免疫细胞、肠粘膜细胞等。因此,Glu是机体应激状态下的必需氨基酸。Glu具有提高免疫组织抗肿瘤的作用。大鼠肉瘤模型中,添加Glu可使肿瘤生长减少40%,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30%[8]。此外,补充Glu能够提高机体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放化疗后肠粘膜上皮修复力,从而降低放化疗的并发症、死亡率[9]。强化Glu还能促进谷胱甘肽的合成,提高机体抗氧化力,减轻放化疗对身体的损伤。在选择使用Glu时还应遵循肿瘤病人生理状态的原则,对于无法进行肿瘤切除的病人,营养支持无必要,也无Glu支持的必要。对已切除肿瘤的患者而言,补充Glu能够对机体营养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并提升放、化疗的耐受力。 1.2精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中的精氨酸,在创伤、饥饿、应激状态下能够转化成必需氨基酸。对机体补充精氨酸,一方面可以加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调整机体的氮平衡,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细胞自身的免疫功能。从动物实验的结果中发现,外源性的补充精氨酸除了能降低化学性致癌物的致癌作用,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阻止其在机体内的转移,避免肿瘤在机体内形成。但是有些人则认为,在某些啮齿动物中,精氨酸是肿瘤生长的必需氨基酸,对机体补充大量精氨酸,反而会促进动物肿瘤细胞增生。Park对乳腺癌病人的观察结果更加表明,摄入精氨酸的患者其肿瘤蛋白质合成率为25.6%,而对照组即未服用时仅为10.0%,这个数据表明了精氨酸能使肿瘤蛋白质加速合成[10]。在精氨酸对肿瘤的影响条件中,肿瘤本身的抗原性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抗原性强则抗瘤,反之弱则促瘤[11]。即便如此,营养不良病人的免疫功能由于其NK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但提供精氨酸则能够提高脾细胞的有丝分裂能力、增加胸腺的重量以及NK细胞的活性。因而,通过精氨酸非特异性免疫调控作用,可以改善营养不良宿主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1.3ω-3脂肪酸 ω-3PUFA主要存在于海洋鱼油中,以DHA(docosahexaenoicacid)和EPA(eicosapentaenoicacid)的形式存在。ω-3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代谢产物为三烯酸环氧化物和五烯酸脂氧化物,这些物质通过竞争性抑制方式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保护免疫系统免受损害,所以ω-3PUFA是有效的免疫营养素[12]。在细胞水平上,ω-3PUFA诱导的改变持续更久,停用10周后,其对炎症细胞因子及PGE2的抑制作用依然存在。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给实验组饮食中添加总能量40%的鱼油(等氮等热量),大豆油组对照,在第6周时植入肿瘤细胞,饲喂7周发现鱼油实验组肿瘤明显小于对照组。鱼油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有以下三种解释:改变肿瘤的细胞膜结构,促进肿瘤细胞对宿主防御的敏感性;增强宿主抗肿瘤细胞的防御机制;影响免疫细胞群的磷脂,减少前列腺素E2生成量,从而影响TNF、IL-2、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功能[13]。 1.4蛋氨酸 蛋氨酸也叫做甲硫氨酸,S-腺苷蛋氨酸的前体物质,S-腺苷蛋氨酸广泛参与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有转硫基、转甲基、和氨基丙基化作用,其中转甲基作用与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相关。缺乏蛋氨酸时,恶性肿瘤细胞增生能力受到抑制,对宿主细胞而言并无明显的影响。有研究显示,荷瘤动物在接受抗肿瘤化疗的同时,对其注射缺乏蛋氨酸的氨基酸溶液能使肿瘤细胞数明显减少[14]。 2不同种类癌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2.1肝癌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90%左右还同时并发肝硬化。在这其中,肝硬化的营养不良可导致脂肪和肌肉的储备减少,并且伴有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更为突出的表现是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电解水质以及酸碱失去平衡,严重的可导致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的病变;与此同时,肝硬化门脉高压能够导致胃肠道黏膜的水肿和黏膜屏障的功能降低,手术后易使肠道黏膜萎缩、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更加严重的则可以引发多器官功能性障碍综合征[15]。肝癌患者术后会存在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以及胆酸、电解质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能量利用受阻,对葡萄糖的代谢速率降低,肝脏能量储备减少,手术引起机体糖耐受差和胰岛素抵抗,因此相对于常规的热量或高热量,低热量静脉营养支持更能改善患者术后蛋白质分解代谢[16]。肝癌术后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有助于帮助机体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另有文献记载患者采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会导致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表现为胆汁淤积、肝脏酶学升高、胆红素代谢障碍,并可诱导肝脏脂肪变性,导致肝硬化。对于长期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肝癌患者来说,术前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又加重了肝功能负担[17]。赵建军等将21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通热量肠外营养组(PN)、低热量肠外营养组(HPN)、低热量肠内营养组(HEN)。其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其他组别,HEN营养支持方式能更好地提升肝脏合成蛋白能力、恢复患者胃肠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淤胆状态[18]。在研究对肝癌术后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影响的过程中,徐洋[19]等人给予接受胃肠外营养(PN)患者营养支持中提供精氨酸(Arg)和谷氨酰胺(Glu)的添加,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单给予PN,B组给予含有Arg的PN,C组给予含有Glu的PN,D组给予含有Arg和Glu的PN。实验发现,添加Arg和Glu的PN可以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联合Arg、Glu的PN要优于单用Arg或Glu的效果。周忠信[20]等人单方面添加Arg的实验也表明,常规PN不能纠正肝癌术后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但PN添加Arg则可促进CD4+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增加,IL-2和IFN-r生成增加,能上调肝癌术后细胞免疫。 2.2肺癌 含铂联合方案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的化疗方式,顺铂等化疗药物引发患者消化系统严重的不良反应,加上患者在荷瘤状态下炎症因子以及肿瘤细胞本身的副产物导致机体耗能增加、蛋白质分解亢进,导致患者热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尤其是氮的摄入,肺癌患者常常表现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罗艺侨[21]详细阐述过营养支持对肺癌患者的影响。在化疗期间给予肺癌患者营养支持能够提高化疗期间的耐受力,使患者身体达到最佳状态更快恢复免疫功能。营养支持能够提高治疗完成率、降低感染率、减轻化疗造成的副作用、提高肺癌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辅助化疗疗效。肺癌治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均处于不同程度低下。邱小文[22]在实验中对实验组使用了精氨酸、核苷酸和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增强型营养素配方与标准营养组进行对比。数据显示,实验对象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后均有免疫功能低下,而免疫营养增强组化疗后3、8d血清IgG浓度显著高于标准对照组;免疫营养增强组化疗后8d的血清前清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表明免疫增强营养剂能够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前列腺素E2向前列腺素E3的转化,前列腺素E3能减少机体的免疫抑制反应。精氨酸可增强巨噬细胞毒性,促进T-细胞增殖,并具有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等作用[23]。 2.3胰腺癌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胰腺癌作为腹部外科治疗中较为复杂的疾病,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消化道恢复困难、生存率低[24]。部分患者还会具有恶病质征象,表现为厌食,进行性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贫血等等。Falconer等发现33%患者胰腺癌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机体的能量消耗与体重丢失呈明显正相关[25]。研究显示,几乎所有患者入院时都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大多数病人因梗阻性黄疸而造成多脏器的功能异常。由于胰腺癌病人常为高龄人群,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量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和生理功能障碍,手术后长时间内无法正常进食[26]。Gianotti等报道,胰十二指肠病人切除术后接受免疫增强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病人免疫功能[27]。因此,对于已处于中等程度以上营养不良的胰腺癌患者,应给予围手术期临床营养支持。但由于胰腺癌病人常存在胆汁和胰液分泌不足状况,临床应选择多肽类或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3总结与讨论 肿瘤病人的营养不良会增加发病率、致死率。80%病人其能量消耗高于正常值的110%,有研究发现,癌症病人发生恶病质的原因常常来源于机体代谢率增高,由于癌症病人机体会发生一系列耗能反应,包括三羧酸循环增加,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增加,糖元合成增加,蛋白质转化增加,脂解作用增强,所以机体代谢率增高。分析不同肿瘤病人发病机制和营养缺乏特征,深入理解特殊营养元素在肿瘤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机理是至关重要的,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纠正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状况、采用合理的营养素输入途径。同时,比较国内外对于特殊营养配方食品的标准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有益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该类食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高校口腔医学教学任务驱动法运用 一、引言 高校口腔医学的教育主要是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很多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迫切需要一种让学生以探索为动机带着任务完成学习的教学。 二、任务驱动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员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提出一个任务活动并且所有的学习都以这一任务活动为中心,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源和信息的应用,进行自主的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强调:不能单纯强调教与学,学习任务一定要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的形式来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学生变成实践的主角;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感兴趣和相关知识,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完成既定的目标。 三、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口腔医学教学强调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最终是要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生而不是只会念书本的“书呆子”。这就突显出在日常实践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优势。 第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口腔医学知识更加偏重临床,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由已经有了临床经验的教师去讲,学生单纯听讲、接受,会造成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或者无法想象出实际的临床操作滋生厌倦情绪。以口腔牙体牙髓知识为例,教师设定本节课的任务,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和查找了相关资料后就不是单纯地被动学习,而会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教师的指导和激励下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在这种已经有了任务目标下,就会更容易激发学生想要主动探究的热情。 第二,容易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每节课之前都会安排具体的任务,教学目的比较明确,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较明确。例如牙齿根管治疗这节课,教师提出了教学目标就是标准规范地对一颗牙齿进行根管治疗,那么围绕这个目标,学习了相关知识的同时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重点突出,学习起来也就自然流畅。 第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每节课都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那么教学的时候也就将知识整合围绕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目标的整个口腔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问题,继而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提出学习任务:口腔医学的教学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能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会临床实际操作,课程的一开始设定好任务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要学习的知识巧妙的隐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这样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习了相关知识。 第二,创设临床情境: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应用仿真模型,使学生了解操作的必要性和临床应用的意义,继而培养口腔临床需要的专业人才。 第三,学生集体操作:在既定的目标和情境中,按照老师的示范,在仿真模型的牙上进行操作,由于每个人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果出现共性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集中讲解示范操作,共同解决问题。 第四,师生共同讨论:任务驱动法强调课堂不单单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听讲,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带着问题,教师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对知识进行总结: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要对本次课程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总结回顾,集中本节课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更要照顾一下学习接受较慢的学生。 五、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课堂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实践要求较高的口腔医学课堂,教师应用教学驱动法进行教学的确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仍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注意课前的学习设计:对于口腔医学教学前,教师要对本节课的任务框架有一个良好的设计,每一步能达到何种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任务过程的讲解不一定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可能会造成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效果,要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虽然口腔医学将来是要培养临床医生,对于临床实践更看重,但是理论是基础、是根基,绝对不能抛开理论盲目强调临床操作,一定要将理论知识整合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过硬的合格口腔医学生。 第三,因材施教的布置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来实施任务驱动法,布置的任务既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而且还能从中学到知识,学会思考,而不应该将任务设置的过难或过易。 第四,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其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虽然很适用口腔医学的教育,但是他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可能对部分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和深入,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更加好。 作者:季海宁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校企合作模式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为口腔医学领域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目前,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着重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校企合作模式进入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了更多参与应用实践的机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口腔医学教学应用 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形式,以企业合作和赞助的形式,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开拓多条教学途径,提升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其知识面,使其拥有更多参与应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和口腔医学技术岗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优势 1.1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的机会,能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由企业赞助学校,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在校企合作模式当中,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有关口腔医学方面的宣教活动,由专业的口腔医学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树立更为明确的目标,促进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与学习,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1]。 1.2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校企合作模式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数字化实验开始引进到教学当中,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方面的支持,基于高仿真系统进行临床实践操作的模拟,打破了以往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学生能够获得良好学习和实践体验。比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校企合作举办技能大赛,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的参与进来,锻炼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1.3深入专业前沿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亲临专业岗位的机会,接触专业前沿的相关只会死机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当中,而是需要不断进行拓展和丰富,而校企合作模式则让学生接触到口腔医学最前沿、最高端的理论、技术和设备,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效果更好。在企业的支持下,为学生创造学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专业临床知识,规范化诊疗技术,为学生未来走向口腔医疗岗位,成为专业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开发科研项目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发科研项目,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向学校实验室补充硬件资源,大力开展口腔医学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锻炼其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其创造性构思真正付诸于实践当中。通过校企科研项目合作,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建设科研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以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培养了更多的科研人才。以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例,该校与深圳新致美精密齿研有限公司、宁波雅博口腔医院、宁波口腔医院展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最新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知识产权。 2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新思考 2.1明确专业定位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应该明确专业定位,以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校企合作应该拥有共同的教育发展理念,企业为校方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支持,推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岗位,而校方则将所培养的技能人才输送至企业,并为其创造价值,对于校企合作来说无疑是双赢。在教学当中,着重提升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强专业监督评价和约束激励,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共同前行。 2.2创新教学模式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需要根据社会对于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创新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制定特色教学计划。将教学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聘请企业当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指导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之外,还需要向学生传授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十分显著的成果,在企业提供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在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的创新性探索,为医药卫生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浅谈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我们以就业为导向,正在逐步适应产学结合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有针对性的为义齿加工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拓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实现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应突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义齿加工企业的生产一线培养人才。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依据教学规律和规章制度,对专业教学的活动展开提供了帮助,并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医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的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保证教育工作的进行。口腔医学技术的教学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校与大型义齿加工企业合作,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时刻站在口腔临床技术发展的前沿,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校企合作 我校的校企合作是与沈阳金赛义齿制作中心在人才培养、人员的交流合作、信息资源的共享、双方互惠互利、双方互补互促的有效的协作关系。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与企业之间做到了互助互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也达到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企业与学校之间真正的实现了资源共享,进而达到了双赢的状态[1]。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利于发挥义齿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符合义齿企业人才的内在需求,并且大大地缩短了义齿加工企业的人才培养周期。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义齿加工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掌握好口腔专业理论知识,将实践与教学知识进行结合并,充分的发挥高职在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今后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让毕业的高职学生更好适应义齿制作的岗位要求。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够为高职学生建立系统的互动平台,也能够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因此,在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把教学的整体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这样在今后的生产实践的时候能够完成制定的工作项目目标,将这个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转化为他们的最终目标,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成功。 三、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则 1.协作原则 义齿加工企业需要实践型技能型人才,我校与沈阳金赛义齿制作中心的合作办学,采取聘请企业生产一线优秀技师走进来参与实训教学,学生走出去到工厂顶岗实习的新形式,与企业相互协作,缩短教学与生产的距离,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树立以人为本,技能为先的教育理念,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更好的在义齿加工企业的人才输送方面作出贡献[2]。 2.重点原则 在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要抓住事物的重点部分,明白校企合作的工作主要方向,并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还要抓住主要的相关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激励与约束机制之间的共存,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3.公平原则 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要确保公平性,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让每位教师感受公平性,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4.持续改进的原则 教学要随着时间、环境、企业需求而及时进行实时烦人更新,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进步,根据国家的教育规划和要求不断的完善教学培养计划,逐步的将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予以纠正,人才的培养计划需要结合实际要求进行完善,这样才能适时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推进我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策略 1.重视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 教学活动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相互的协调,在引进新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进行相互协作配合,这样才能将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校园中逐步的发展。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并重视新的教学模式,针对校企合作引发的新对象、新环节、新问题要做好充分的了解,及时做好沟通和协调的工作,在探索中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3]。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让企业融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中。并对校企合作实践类课程进行相应的设置、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方式以及考查方法等,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教师、技师以及企业之间进行详细商定做好沟通和安排,做到既要对教学工作的教师负责,又要对每一名学生负责。 2.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实训指导 只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针对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要优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我校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吸纳金赛义齿企业一线优秀技师走进校园进行校内实训课程教学,承担专业技能操作指导,共同开发实训校本教材,同时鼓励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新技术,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提升技能水平,使学生毕业即能迅速适应义齿制作岗位需求,从而促进校企合作新模式的进行。 3.建立科学高效的合作体系 为了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创新型的人才,促进学校与义齿企业的合作,我校推行间断式、工学交替式的弹性学制,调整课程及时间安排,在教学中运行单周理论课,双周实训课,按照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实训课教学,符合义齿制作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搞好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学服务。在学校建立模拟仿真的实训中心,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感受义齿企业的主要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熟练操作程序及操作技巧,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与岗位对接,学校教育与企业及社会需求对接[4],更好地为义齿企业培养专业实用型的技能人才。 4.优化课程,创新实训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义齿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并面向企业的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完成原有理论型教学的同时,还要向新型的技能型教学进行转变。设置教学课程的重点提高主干课程内容(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的建设,在深入研究义齿企业岗位需求,明确义齿加工岗位的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培养方向、素质结构要求,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职业岗位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5]。 (2)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不断开发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等专业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积极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结构[6]。 (3)在构建产学结合的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所选择的课程结构,必须把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并以此作为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课程体系要与产学结合相适应,必须不断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为教师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加了教师参加参与社会实践、行业协会的机会,有利于教师理论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融汇贯通。同时聘用金赛义齿企业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吸收义齿制作行业专家、岗位技术能手参与实训教学,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解决了我校技能操作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好地践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7]。结合以上,随着高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将成为培养企业一线生产岗位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我校的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适时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口腔医学技术人才。 作者:李爽 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方法探析 【摘要】口腔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当具备熟练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当今的口腔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改变学生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系通过从多方面对实验实训课进行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实践教学;实践操作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专业覆盖面广,操作内容繁多,动手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在医疗服务行业中主要以临床操作为主,这就决定了口腔实验教学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手段。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由口腔医学生到口腔医生的不可替代的最为关键的环节[1]。因此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4年开办“口腔医学”专业十多年以来,在不断进行摸索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口腔医学系研究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做到将基础理论学习与操作技能锻炼有机结合。具体方法包括:实验实训课的改革、实验实训室的开放、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的举办、临床见习与实习共4个部分,下面笔者就这4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1实验实训课的改革 在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口腔医学专业是一个要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学科,因此我系在实验实训课的改革中保证理论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验实训项目和实验实训课时,加大实验实训课时比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项目和时间,还使学到的技术得到及时的练习和强化。同时我们在实训材料上也进行了改革,例如在《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雕刻实验实训课中,学生先通过视频演示学习石膏牙体雕刻技术,然后再加上老师的进一步示教和分步指导,学生掌握了牙体的解剖形态后,需要自己动手进行石膏牙体的雕刻,为了让初学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反复练习牙体的雕刻,我们把石膏换成了肥皂,由于肥皂取材方便、质地较软,还可以回收利用,这样不仅降低了学习成本,还有利于激发初学者的雕牙兴趣,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有了一定的雕牙技术后,再换回石膏牙的雕刻,这样学生就会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实验实训室的开放 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实验教学不再单纯是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的手段,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借此,我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采取了每周定期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进行辅导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在实验实训室实践操作的时间,还缓解了实验实训室短时间内集中上课的压力。 2.1过去学生只有在上实验实训课时才能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操作,按照实验实训授课计划,学生集中在很短的时间段内上实验实训课,实验实训室设备超负荷运转,如牙科综合治疗椅、牙科高速手机等,极易造成设备损坏。而大部分时间学生进行理论课学习,实验实训室资源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通过每周定期开放实验实训室,显著的提高了实验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在实验实训室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往往会出现操作时间不够,无法完成实验实训项目的情况,例如口内的Ⅱ类洞型制备、口修的全口义齿制作等,由于受设备的影响学生又不能带出实验实训室进行制作,往往出现学生为了尽快完成实验操作而导致实验作品差强人意。实验实训室开放后,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实训室完成实验实训项目的操作内容,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重复实验实训项目的内容,加强练习,提高熟练程度,为以后进入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2.2以往有的专业主干课程仅在所学专业理论的学期同时开设,学生在进入实习前往往无法胜任各种临床实践操作,因此,在实习前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训室里,互相检查,将自己的角色融入到医生和患者中来,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态度积极主动,在这活跃的气氛下,学生反复进行练习,进一步理解和牢记实训要点,从而有效提高其操作能力。口腔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年的实习期,从学校的实验室到临床门诊,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因此我们安排学生在临床实习前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模拟培训,安排老师为学生具体讲解在临床操作上应注意的问题,在牙科综合治疗椅上进行一系列的口腔技能训练,如口内的超声波洁治术、窝沟封闭术,口修的印模制取、牙体预备等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共同出现的问题统一讲解,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个查找原因,使学生逐渐适应医生的角色,为进入临床打下扎实的基础。 3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的举办 近几年来,我系为促进学生上实验实训课的积极性和提高技能水平,每年的上半年都举办口腔医学技能大赛,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不同,比赛分年级进行,大一比赛内容是石膏牙的雕刻,大二比赛内容是26牙Ⅱ类窝洞制备和11牙上颌中切牙金属烤瓷全冠牙体预备,同时我系还从口腔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中选拔出2名学生参加当年举办的全国口腔技能大赛。对口腔医学生开展口腔技能大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校师资的教学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去年的7月份,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的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口腔技能表演赛暨第十三届“日进杯”全国口腔技能大赛中,我校口腔医学专业2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口腔技能表演赛牙体制备组个人一等奖、“日进杯”全国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牙体预备组二等奖、优秀奖,窝洞制备组三等奖、优秀奖;指导教师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的可喜成绩。 4临床见习与实习 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口腔医院进行课间见习,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同时更好地熟悉医疗环境。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年的实习期,在实习期间,实习学生既是医生又是学生,因此我系领导和老师定期到实习医院走访,加强与学生和实习医院的沟通,与实习医院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建立考核机制,不论在哪一个科室,都有出科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创新能力。去年年底,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首批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口腔医学专业现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为了迎合学校发展,我系研究了一系列新的项目建设方案,具体包括:建设校内口腔医疗培训中心、建设附属口腔医院、进行校企合作、设立订单班培养模式。我们期待这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会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作者:王梅兰 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系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防御素在口腔医学中的研究 【关键词】防御素;口腔医学 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s)广泛存在于生物物种中,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学活性,在先天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防御素(defensin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组内源性抗菌肽,其中,人类β-防御素(HBD)具有诱导表达特性,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1],现对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防御素与口腔致病菌 口腔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环境,长期接受着各种外界刺激。口腔中的上皮组织长期暴露在各种微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复杂环境中,却很少发生感染,口内环境保持着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口腔的天然免疫调控机制——防御素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Ouhara等[2]发现HBD-1,2,3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具核梭杆菌均具有抗菌活性。HBD-3在低于或等于生理盐水浓度时对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伴放线杆菌均有抗菌活性。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认为防御素不易产生耐药性,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Shelburne[3]用不同浓度的防御素处理牙龈卟啉单胞菌,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HBD-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10μg/mL,若先将低浓度HBD-2(1μg/mL)作用于牙龈卟啉单胞菌,然后放入浓度较高的HBD-2环境中,最低抑菌浓度可升高100倍,说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耐受性可被低浓度HBD-2诱导,致病菌在口腔持续存在可能会受到防御素抗性影响,对先天性免疫产生耐受,细菌对防御素的耐受程度受细菌种类和防御素浓度的影响。 2防御素与牙周病 牙周炎是由于菌斑微生物长期定殖于龈沟内,对宿主产生持久性的刺激,造成结合上皮向根尖迁移所致,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研究表明[4]:HBD-1,2,3在游离龈有着广泛的分布,在沟内上皮较少分布,几乎不表达于结合上皮;其分布集中在上皮棘层细胞,提示防御素分布在牙龈上皮表层,直接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发挥抗菌作用,成为机体天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Dunsche等[5]对炎症牙龈及健康牙龈组织中HBD-1,2,3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健康牙龈组织中广泛存在HBDmRNA。牙周炎症类型不同,HBD的表达亦有差别,侵袭性牙周炎HBD-2表达最高,慢性牙周炎HBD-1表达最高,说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与防御素有关[6]。 3防御素与口腔黏膜病 口腔是一个与外界联系密切的环境,长期接受着各种外界刺激,口腔黏膜长期暴露于各种微生物相互制约又共存的复杂环境中。研究表明:防御素家族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白斑以及口腔念珠菌病等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痊愈过程。hBD-1呈固有性表达,hBD-2呈诱导性表达,说明口咽部黏膜上皮通过分泌HBD,对外来病原菌进行杀灭,在炎性反应早期发挥天然防御作用[7]。HBD-2在白斑和扁平苔藓病变增生区域的角化层和颗粒层呈强阳性表达[8];在念珠菌源性白斑中,菌丝周围则呈现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角化层和颗粒层HBD-2呈强阳性表达,提示HBD-2具有灭活白色念珠菌的作用[9]。 4防御素与口腔肿瘤 防御素在调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通过抑制肿瘤基因、操纵口腔肿瘤微环境或直接产生细胞毒性,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在刺激性纤维瘤、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hBD-lmRNA表达量低于健康牙龈;hBD-2mRNA表达量在刺激性纤维瘤中增高,而在白斑与口腔鳞癌中均降低;hBD-3mRNA在口腔白斑、口腔鳞癌、刺激性纤维瘤中均表达增高,说明hBD在口腔鳞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与正常上皮相比,hBD-l、2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表达的缺失或降低,或许致使其更易发生细菌感染[11]。hBD-2通过αvβ3结合蛋白受体,能够独立诱导内皮细胞迁移,通过独立的细胞内皮生长因子调节血管生成过程,在增强肿瘤血管再生和调控肿瘤的转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2]。口腔多形性腺瘤细胞中hBD-1的表达集中于细胞核,而良性口腔涎腺肿瘤细胞中的hBD-1则主要分布于细胞质,提示在口腔肿瘤状态下hBD-1可能长期在细胞核中集聚并下调其自身启动,可能扮演了肿瘤抑制基因的角色,在口腔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随着防御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广谱的抗微生物及免疫生物学活性也日益被发现,其在口腔医学领域内的巨大应用潜力也得到了广泛重视。今后的研究将更加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为开发新的天然药物提供分子骨架和模板,为临床耐药菌群的抗微生物治疗提供新手段,另一方面探索能否利用现有天然药物诱导防御素表达调控机体天然免疫来解决防御素合成难度较大的难题。 作者:于堂 王凯 单位:遵义医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龋病发病口腔医学论文 1.执着前行在 黄力子教授心里,他始终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他的创新智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1958年,我国学者姜元川教授在其出版的中国第一本《牙病预防学》中,就主张龋病发病机制的“多因素论”,简单可归纳为“两因素论”S/R=D(S代表致龋因素的致龋力,R代表人体的各种抗龋力,D代表龋病)。1987年,黄力子在临床上发现龋变牙齿存在生物电流现象,从而构想了生物电子流的电腐蚀作用形成龋洞的新假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始了长达12年的临床实验验证工作。首先,他们在实验室用电化学方法第一次制成了与临床相似的人工龋洞。接着,他们为了寻找龋变部位产生生物电的物质基础,又在龋变组织和导致龋变的牙菌斑内发现了高浓度的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自由基的特点是具有强氧化作用,在龋变和牙斑局部形成氧化还原电位,产生电子流对牙龋表面及牙髓进行腐蚀,直到形成龋洞乃至穿通牙髓。这一新理论的提出和验证,可以解释目前无法解释的很多龋病临床和病理现象,并且对开拓新的龋病防治方法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为人类在21世纪战胜龋病带来了新希望。执着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黄力子教授之所以能在世界医学难题“龋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并与1990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龋病发病机理的生物电化学理论”,正是得益于他的这种执着的探索精神。1995年退休后,黄力子教授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探索。他以自己理论积淀寻找新的突破点,以应用研究创收保证基础研究,并得到其夫人徐如生教授(口腔正畸学主任医师)的经济支持,在逆境下继续坚持他的原始创新。这么多年来,黄力子教授带领研究生王成龙、李振钢、唐林、阎鹏、梁燕等在实验室,用电化学方法在离体人牙上制造出电化学人工龋,证明龋病脱矿主要是由于生物电的腐蚀作用,且符合法拉第定律。在龋病组织和牙菌斑内找到了产生生物电的物质基础——高浓度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在博士导师赵皿、莫简教授、口腔老前辈丁鸿才、周树夏、张举之、刘鼎新及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关专家大力协助下,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证实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自由基,初步完成了对龋病机理新理论的系列论证,修正了口腔医学权威MILLER提出的“化学细菌学说”。黄力子教授的相关在《医学研究杂志》上,还被美国只读光盘MEDLINE1994年摘录收藏。黄力子教授本人也受到美国SCIENCE周刊主编F.EB1oom的邀请,并加入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他的龋病新理论专著《龋病与生物电和自由基》,有关实验得到美国宝洁公司(P G)反复证实。 2.续写辉煌 黄力子教授是一个停不下的科学研究者。基于前面所取得的成果,他又进一步研究了生物电和自由基与牙周病的关系,在实验室制造出了人工龋和人工牙结石。并指导2002级口腔本科生用狗牙骨通过电化学方法制造出了人工牙槽骨缺损(牙周病)的模型。基于他的理论,黄力子教授和几位创业的大学生合作,成功研发了一种实用新型专利“龋病诊疗仪”。用这种仪器,临床上诊断治疗龋病,不单纯依靠牙医的眼和手,还可以通过电表上的数字诊断龋病,而且能分清发展速度、严重程度及是急性、慢性或猖獗性,并在用SOD治疗时,知道什么时候能用粘性材料充填。黄力子自豪地说:“这是人类现代牙科学的开始,牙科数字化、信息化的开始。”努力付出让黄力子教授获得诸多成果。他先后获得中国专利8项,其牙齿增白涂膜获得了国际专利和美国专利,并于2004年将这一专利转让给美国IvoclarVivadent跨国公司,首开我国口腔医学界向欧美专利转让的纪录;他的UDU型超声波洁牙机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专利收入英国专利索引;他的口腔多用电测仪及牙科发声探针仪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另外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并且获得银、铜牌十二枚。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和1994年,黄力子教授先后被美国传记协会(ABI)、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载入《国际名人录》,并且获得了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授予的“二十世纪成就奖”。 3.浓厚的爱国情怀 黄力子教授认为,他的成就取得与两个坚持分不开:一是与改革开放的决策不可分割(邓小平同志在认识论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坚持“生产力分析方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黄力子教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既有共产党员、军人所特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及浓厚的爱国情怀,也有着一名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奋斗态度。正是基于这种品质,让黄力子教授在实践工作中先后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被授予“学习雷锋先进代表”、“优秀教师”等称号。1994年,迟浩田看到《解放军报》报道的黄力子故事,深受感到,特题词“十年如一日诲人不倦,世凯能成才黄君有功”。题词虽然只针对了他这个助人成长的事迹,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位奋进在科研上的科学家执着不懈的精神品质。黄力子教授的这种精神始终贯穿在其整个创新探索的工作中,也支撑着他始终能以一种平和淡泊的心态忘我地投入到他所选择的事业当中,以致成为了一位卓有建树的口腔医学专家。黄力子教授虽然早已退休,但几十年来的科学研究习惯并没有让他闲下来,继续从事科技改革,仍一如既往地践行着他科技报国的高尚理念。 作者:刘岩松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论文 1留学生的特点 由于教育经历、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留学生大多来自于英语为母语或通用语言的国家,其英语口语大多非常熟练,但很多留学生的英语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并不是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这就对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其中文能力普遍较差,大多数只接受过短期中文培训,只有个别留学生能用中文交流,所以授课必须采用全英文教学。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及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及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留学生听课非常认真,理解能力强,能认真记录及提出相应的问题,临床见习也非常认真有兴趣。一部分留学生课堂纪律较差,体现在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缺席。但留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上课提问积极。分析原因可能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外教育体制不同所导致。针对以上特点,本院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了重新梳理及改善,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2临床专业留学生口腔医学教育的体会 2.1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教学部门对留学生的各个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学籍制度等。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针对留学生个性及课堂纪律较为散漫的特点,本院选派综合素质强的教师专门负责管理,协调留学生教学课程安排及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并将考勤情况和考核成绩适度挂钩;严肃考场纪律,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学生的考试进行形成性评价,出勤及课堂表现等均纳入考试成绩范畴。课堂秩序改善,教师的积极性及授课效果也相应改善,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2.2提高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 教师是留学生教育的实施者,良好的师资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英语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水平。本院2001年并入重庆医科大学,在留学生教育初期,口腔医院还是一所年轻的教学医院,虽然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英语阅读能力都不错,但有的教师英语口语差强人意,课堂上基本只能按照备课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限制了课堂上的自由发挥。近年来,本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包括选送年轻医生参加学校的高校教师英语培训班;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竞赛;聘请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英语授课培训;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外名校培训学习;通过学生及同行评价的反馈结果,遴选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性授课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教学氛围逐渐浓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教学水平提升。近5年来,本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工程启动,逐年选送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及深造,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本院应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如:借鉴天津医科大学在全国首推的《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优化本院的留学生教师队伍。 2.3狠抓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 多年来本院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及课前试讲。授课前的集体备课非常重要,在上课之前,集中教研室优秀教师及相关授课教师对这门课的授课的方式、内容进行详细讨论。在集体备课时,教师相互启发和解疑、相互借鉴课件制作和教学经验,使教学资源的利用得到最优化。每个新教师正式授课前进行试讲,认真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没有达到要求的必须重新试讲。同时对授课环节进行监管,在留学生、院内同行专家和学校教务处3个层面建立留学生评教制度,组织督导专家听课,及时开展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切实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2.4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技巧 教师的授课技巧会让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让学生收获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体系。在初期的教学实践中,本院大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但逐渐发现,留学生更容易接受西式的教育模式,对相对枯燥的“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较为反感;加之留学生《口腔医学》的教学不同于国内本科生的专业教学,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地传授口腔医学知识,只能对重点疾病进行重点讲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本院逐渐将传统讲授方法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方法、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BL)方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引导式、问题式等手段,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教学,探索一条适合留学生口腔医学教学的模式。比如在讲授牙周病章节,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是逐一讲授牙周炎的病因、病理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内容多,抽象且枯燥。本院采用PBL模式,在授课之前叫学生预习,同时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且学生自己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如: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的原因是什么?牙齿为什么会松动?牙齿松动了怎么办?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牙周病呢?洁牙会损伤牙齿吗?等,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课后简单小结,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事倍功半。同时口腔医学是一门很形象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时尽量少用文字,多用图片、动画、视频、教具等进行讲授,这将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化,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如讲解龋病窝洞的制备,可以根据典型的临床病例制作一个视频课件,在课堂上边播放边讲授,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文字讲授。在口腔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此教学实例不胜枚举,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必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留学生口腔医学教材的选择 如果说好的教师可以为这门课程增光添彩,那么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是课程的血脉,是根本。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针对留学生的口腔医学课程均没有统一的教材,纵观一些兄弟院校,一般指定2本教材,一本是留学生生源国的原版医学教材,内容系统详实,类似学术专著;一本是学校自编的医学教材,采用提纲式结构,注重条理,2种教材相互弥补,教学效果很好。国外的口腔教育属于毕业后再教育,口腔医学教材类似于我国研究生的教材,原版医学教材内容虽然详实,系统化,但深度及广度高于临床专业留学生口腔医学的大纲要求。鉴于此,推荐在参考国外经典教材的基础上采取自编教材的模式。本院一直采用自编教材,内容涵盖口腔医学各个专业的各种重要疾病,内容简洁、条理清楚,易于理解。但10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医学知识快速更新,教师应与时俱进,借鉴口腔各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经典的教材,统一格式,结合临床重点疾病及新进展对留学生口腔医学教材进行重新编写,以便更好地满足留学生口腔教学的需要,给学生传递准确的知识,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真正受益。 2.6从政策上提高教师参与留学生教学的积极性 留学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2个学时的全英文授课,课后起码要花费数倍于此的时间去准备,对于同样的授课内容,英文教学的备课时间是中文教学备课时间的4倍。基于此,为了培养及稳定留学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质量,本院在课时津贴和业绩评价上体现优劳优酬的原则,切实提高全英文授课教师的课时津贴和课时系数,提高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使英文教师队伍得以持续、良性发展。 3留学生口腔医学教育的展望 本院留学生教学已进入第10个年头,未来的10年直至更长的时间里,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大。留学生教育是学校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体现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各个学科互相补充,紧密相关,口腔医学也将成为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更优的留学生口腔医学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而且可以积极推进本国学生的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本院应进一步吸取各家之长,加强教学的内涵建设,从教材的编撰、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人才的培养等各方面不断优化,通过不断努力,让留学生的教育水平再上台阶。 作者:陈方淳唐宇英单位:口腔基础医学教研室专业外语教学组牙周粘膜病学教研室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人文素质口腔医学论文 1人文素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1.1制定课程标准 完善顶层设计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6年开始就不断提炼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等卫生服务单位从事口腔疾病诊治、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每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人文素质目标,将教学行为与工作任务对接,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处处体现医德医风。 1.2模块化课程管理 医学道德的核心是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对生命的根本态度,是对患者健康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生命权利的尊重。根据临床口腔医生岗位设置课程,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大类,其中选修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技巧》、《医学心理学》《卫生法概要》等。这些课程强化了素质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还开设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激发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就目前而言,加强人文课程的比重,不但不会影响口腔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 改革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和动手能力。“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而提出来的,在此种模式下教师与临床一线医生相一致,教学环境与临床操作环境相一致,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生产实习与就业培训相一致。专业教师均是临床一线的医生,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临床人文关怀的因素,在学校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训室模拟真实临床工作环境,感受职业氛围,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将专业课程任务化、项目化和人性化,实训课模拟临床接诊、问诊、检查、治疗等过程进行,将人文素质融入实训项目。实习就业单位除肩负就业培训任务外还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3人文素质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将人文素质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是医学院校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师德师风建设中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漯河医专口腔医学系针对此种情况组织新进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教研会进行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研讨;鼓励教师跨学科进行人文素质、德育教育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用教师的学识和人品来影响学生的三观,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何爱华认为师德建设构成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注重师德建设,以生为本,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 4人文素质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人具有生物学特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一直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统一。在口腔医学的教学安排中大力倡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水平和岗位胜任力,以迎合新世纪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2008年口腔医学系成立了“8020”口腔保健协会,旨在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和预防口腔疾病的相关措施,提高人群口腔保健意识、培养大学生口腔健康服务能力,力求通过协会的努力使人类在80岁的时候口腔内还保留有20颗能够行使功能的自然牙。利用暑假及每年爱牙日进行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为社区老人及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义诊和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深度发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口腔医学的发展,要求口腔医生除了具备高超的医术外还应具备一定人文素质,这也是今后教育不断发展的方向。人文素质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和情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能仅靠灌输和读书获得,更重要的是经历后的感悟。 作者:杨旭梁源刘春灵单位: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系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医德教育口腔医学论文 1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教育的现状 1.1学校对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1.1课程设置欠合理,专业课程过多,人文教育课程较少。口腔医学本科生一般为五年学制,需完成医学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口腔医学课程、医院见习与毕业临床实习。学业繁重,课程安排紧凑,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往往将绝大部分学时学分留给专业课程,将人文教育课程设为学分较少的选修课,并且课程缺乏系统性,往往只开设1~2门课程。人文学科普遍成为了医学专业课程的“陪衬”。不仅如此,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大部分医学院校开展的关于人文教育的讲座和宣讲都比较少,可想而知其中关于医德医风教育的学时数更是少之又少的。 1.1.2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实际指导意义不足。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德教育课选用教材往往内容枯燥陈旧,较为抽象,脱离实际医疗状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起来的中国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思维定势,此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应付考试,无法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医德教育课程大部分由并无临床医疗经验的校内专职教师任课,因远离临床一线,往往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对现实医学问题的诠释只能是纸上谈兵。同时理论知识的灌输未充分重视与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约束性,使医德教育难以深入,造成学生对良好医德的理解不到位。而相对于国内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课程的不足,在国外医学院校设置的课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行为医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包括如何有效表达,加强医患沟通与互动,《卫生政策学》与齿科诊所经营学的介绍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2教学医院对医学生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2.1教学医院的医德教育主要针对于医务人员,而医学生有其特殊性。作为教学医院,更重要的是完成医疗任务。即使是医德医风工作常抓不懈的教学医院,进行的医德教育也主要是针对本院医务人员,而医学生与医务人员相比,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同样的教育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2.2教学医院的口腔专业带教教师均为临床医生,有较强的局限性。带教教师作为口腔临床医生,与学校的专职教师不同,大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思想教育工作不够专业,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事倍功半。而且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往往更注重专业临床技术是否过硬,对医德水平的要求不高,造成个别带教教师本身医德水平不高,做不到为人师表,甚至将负面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使其逐渐背弃医德良知,对学生良好医德的培养势必将造成不良影响。 1.3口腔专业的特殊性因素造成口腔医学生本身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3.1口腔专业具有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除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大部分口腔科医生都工作在门诊一线上。而口腔科门诊,无论是哪个二级学科科室,每位医生都守着一张口腔综合治疗台,单打独斗,要求团体协作共同完成的工作量较少。因此,医护、医技之间的合作往往被忽视。而现代医学,特别是临床诊治工作是多学科融合与应用的整体,医务人员同心协力、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3.2工作内容更着重于临床操作。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的工作内容不同,口腔科临床工作多为动手操作,而不是检查化验与开处方等,而且医生临床操作过程中患者往往是张口状态,无法沟通,也就使个别口腔科医生眼中看到的只是“牙”,而不是“人”,忽略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把自己当成了“牙匠”,而不是“牙医”。 1.3.3各分支学科间工作内容差别较大。口腔科医生各分支学科间工作强度与经济收入差别较大,如不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影响到口腔医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于学生对实用主义片面地理解、认识与当今社会市场化的冲击,导致大部分医学生更倾向于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技能学习从而影响学生接受医德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填报研究生志愿时不考虑个人兴趣、素质等各方面条件,只专注于收入最高的二级学科,造成各学科间发展不均衡与优秀人才的浪费。 1.3.4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人文教育的缺失。口腔医学院校大部分为独立的口腔医学院或医学专业院校下属的口腔医学系,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开展的关于人文教育的讲座和宣讲都比较少,医学生接受人文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较少。 1.4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水平考核难以量化与医务人员不同,即便是在毕业实习阶段,口腔本科医学生也是在带教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诊疗活动。通过对患者回访反馈的情况往往不够客观清晰,而每位带教教师对实习生医德医风要求的标准往往不统一,因此专门针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水平的考核难以量化,给学生的医德教育带来了困难。 2开展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2.1口腔医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与其他职业不同,医生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论有意或无意,失误的代价都是惨痛的。尤其作为口腔科医生,由于口腔科操作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损伤性操作,比起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对于一个医生更为重要。作为医学院校,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校训,对于口腔医学院校来说,这里的“性命”指的更多是不可再生的牙齿的性命,关系到患者今后的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口腔专业医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2.2医患关系日趋正常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医患冲突的日益加剧与多元化,如何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做到保护好医生自己,逐渐改善医患关系,使其趋于正常化,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一个新的课题。在我们为医患冲突中遇难的同行们痛惜,谴责个别患者的过激行为,呼吁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理解信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医学生抓起,提高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会他们能够良好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3保障口腔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必要条件医疗质量与安全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医疗服务水平,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口腔医疗存在其特殊性,患者是否积极配合直接决定医疗质量与安全。因此只有两手一起抓,均衡发展,才能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提供有力地保障。 3提升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水平的方法 3.1通过对外交流,邀请经验丰富的美方教师增设医德教育等行为医学课程国内大多口腔医学院校对于医德教育,乃至行为科学教育缺乏系统性认识,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与教师团队,而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我们与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牙科学院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邀请经验丰富的美方教师来校讲学。以美方的实际教学案例为基础,为教师们介绍行为科学在该校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并利用夏季学期的两周时间为口腔系本科生进行集中授课,内容包括牙医与患者的角色和行为特征、医患沟通与互动、口腔保健中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等内容。通过授课,我们教师明确了医德教育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现场听课观摩学习了行为医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授课方法与教学模式,为今后建立、培养自己的行为医学课程教师团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们了解了病人与医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技巧是口腔医疗实践的核心,认识到学会尊重患者,提高自己医德水平的重要性。 3.2从学生入学初开始与学校取长补短,联合开展医德教育 3.2.1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期间。个别综合性大学因高考招生制度的局限性,造成口腔专业并不是学生入学第一志愿,甚至部分学生的第一志愿非医学专业,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入学后对口腔专业懵懵懂懂,不了解,不热爱,被动接受,甚至误认为口腔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范围窄,业务性差,仅仅是补牙、拔牙、镶牙这样的简单工作,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加大了对医德教育的困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期间,可利用周末休息日,组织同学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进入到医院内,通过导诊、维持医疗秩序等医疗二线工作,为患者提供服务,了解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产生崇高使命感,并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提高自己进行简单医患沟通的能力。同时通过学校与医院的紧密合作,聘请医院一线教师与学校医德教育教师共同编写口腔专业学生专用校本教材,将理论与实际案例充分有机结合,并在课后由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或近期发生的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提升学生的兴趣度与参与度。增加医德教育课程的学时数与所占学分,提高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考核方式可调整为多样化考核方式,不仅局限于笔试,增加平时讨论情况所占比例,改变考试前突击背题就可得高分的现状,提高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 3.2.2口腔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已经通过口腔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口腔医学有了初步了解,我们通过安排学生跟随医院的“口腔健康直通车”,深入到社区、部队、学校等场所,运用已掌握专业知识为民众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普及预防保健知识,简单答疑解惑,使学生产生崇高使命感。 3.2.3口腔专业临床课程学习期间。从第四学年开始,学生开始学习口腔专业临床课程,对于口腔专业各个二级学科有了系统的了解,但是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对口腔医生的具体工作内容知之甚少,可通过集中安排两周时间的见习,进入到医院各个学科,通过挑选优秀的见习带教教师,学生们进一步对口腔医务工作者有所了解,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了解医疗工作内容,为第五学年毕业生产实习打下基础,更能近距离学习如何做好一名口腔医生。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加强教师医德教育意识,将医德教育融入到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例如有针对性地通过临床成功病例加强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通过失败病例加强学生职业责任心与职业道德,通过临床纠纷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医患沟通技巧与水平。 3.2.4毕业生实习期间。实习期间是实习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医德的重要时期。作为实习医生,既是医生,又是学生,如何兼顾好以上两个角色,是对每一位实习医生的严峻考验。尤其作为口腔科实习医生,由于口腔科操作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损伤性操作,每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对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实习生正式进入实习之前,教学医院应组织相关职能科室为实习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教育,包括为了使实习生能够做到依法行医,组织医政科进行医师法、侵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为了加强实习生职业道德观念,组织医德医风部门进行口腔医生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介绍医院通过患者回访进行医疗服务质量追踪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及原因分析;为了加强实习生医患沟通技巧及纠纷应急处理能力,组织门诊办公室进行实际纠纷案例的介绍与相应处理流程。如果教学医院为口腔专科医院,那么与综合医院的口腔科相比,由于学科分支较多较细,各科室间的医德教育内容有其特有的特点,应该有针对性。在实习生进入科室后,安排科室主任与带教教师为学生进行系统、正规的技术培训的同时,针对本科室学科特点,对患者群特点、医患沟通注意事项与技巧,已发生医疗纠纷的案例等进行介绍与分析,避免同类案例发生。例如口腔修复科患者特点为老年人患者占了较大比例,往往动作慢、爱唠叨,初诊采集病史耗时较多,因此如何与老年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做到讲解耐心、杜绝厌倦情绪是医德教育的重点。而在儿童口腔科,应首先进行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如何观察患儿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减少其对治疗的畏惧心理,尽快引导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是医患沟通内容的关键。在口腔黏膜科,因多数口腔黏膜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患者往往情绪悲观低落,不利于积极配合治愈疾病,因此,在客观准确地说明病情的同时,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是实习生应该向有经验医生努力学会的沟通技能。为了解决个别性格较内向实习生初接患者时因过度紧张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与治疗的问题,除了加强同学间角色互换等情景模拟练习,可通过配备综合治疗椅用仿真模拟人,通过反复练习,带教教师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应注重学生素质修养,规范言行举止。组织实习医学生参与本科室内死亡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医疗差错事故分析与讨论等,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生动的医德素质教育。尤其在遇到纠纷时,能够端正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对个别不良风气能够是非分明,正确判断。 3.3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进行三级管理与评价 3.3.1制定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体系,由带教教师与科主任评估。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手册》的基础上,根据口腔医学本科生的特点进行调整修改,制定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系统,对带教教师与科主任进行评估体系的集中培训,保证评估标准的一致性,通过质与量两方面进行量化评估。 3.3.2通过患者跟踪回访,对口腔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水平进行评估。我院医德医风部门常年通过对每位患者进行医疗质量、流程、服务等方面的跟踪回访,并及时反馈给相关医生与部门,及时整改。通过这一平台,针对实习生诊疗后患者的跟踪回访,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在与患者在沟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个性化的带教重点调整。通过以上带教教师的评价、科主任的评价、患者跟踪回访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进行三级管理与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并且合理利用医德医风考评结果,与实习生实习成绩考评相结合。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把医德关临床带教教师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临床医生,是医学生了解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第一窗口,因此对于医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培养与确立至关重要。尤其是部分教学医院管理体制不够合理与完善,带教教师在工作辛苦、责任较重的同时待遇往往不能得到有力保障,导致教师们承担带教任务的积极性不高。而大部分教学医院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以临床专业技术为主,忽略其职业道德与素养。因此,医院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应将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选派出医德好、医术精、服务佳、懂得团结协作并对教学工作有热情,有激情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同时,为了保障带教教师的利益,医院应制定相应合理的政策,在职称晋升、聘任、奖金、评先评优等方面均给予优惠,使更多德能兼备的优秀教师们愿意投入到带教工作中可以无后顾之忧,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带教工作中。因此,口腔医学生应树立首先成为一名仁心的医生,然后才是一名仁术的医生的信念。只有仁心仁术两者完美结合的口腔科医生才可称之为优秀的“牙医”。纵观古今,每一位医学大家无不如此。因此,作为口腔医生摇篮的医学院校与教学医院,对学生进行全面、规范并与时俱进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的坚实基础,也是培养卓越医师的有力支撑。 作者:林欣戴艳梅杨颖郭怡熠单位:天津市口腔医院教学办公室,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OSCE教学口腔医学生论文 一、临床实习前OSCE考核方案 1.编写病例、制定评分表:所有工作均由经过OSCE培训的口腔专业临床骨干教师及实验室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完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订考核大纲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集中讨论和修订。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临床病例,制定评分标准。选择编写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常见病例,多数病例需要进行分析鉴别,诊断不完全清楚,具有多种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而不是经过几个病史提问就能作出诊断简单的病例。 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标准化病人(SP)的相关培训工作。招募有一定基础的低年级五年制口腔专业本科生作为SP,通过面试挑选表演能力、沟通技巧较为突出的学生。培训时间为5周。第1~3周:了解OSCE、观摩病例、角色排练,培训教师回答SP疑问,讲解或通过视频让SP熟悉病例的模仿要点。第4周:强化训练,针对在前期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第5周:SP评估,SP在考核前接受训练教师、专业学生的评估。 3.考站设置:以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模拟实验室为依托,设置6个考站,涵盖进入临床实习后的主要常规知识和技能操作。每一站的考核内容都经过非常细致的规划,学生在每一站的表现,都能够客观地表现在成绩单上。其中标准化病人(SP)考站1个,模拟考站(临床操作技能)1个,教师考站4个,历时120分钟SP考站要求学生对SP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口腔专科检查,诊断及治疗计划,其中包括对沟通能力和问诊技巧的考察。模拟考站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一项随机抽取的临床技能操作(时间按操作项目规定),如窝洞制备、制取印模、打结、缝合等。教师考站由口腔专业临床教师担任主考,要求学生先从考题中随机抽取1个,准备5min时间,再回答教师的提问。 4.OSCE考核实施过程。提前将考核标准及考试流程告知学生。每一站点除了考官外,分别指定1名工作人员在考站外维持秩序,考场外粘贴考核流程图和考场需知,考场内各站点有醒目的指示牌,考站间相隔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干扰。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按顺序依次进入各自考站,考核结束后轮换,在全部考核结束后每站考官提交并汇总成绩单。 5.问卷调查。在考核结束后,我们对2012年参加的2008级本科生40人和2013年参加的2009级本科生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OSCE考核模式的态度。 二、结果 1.考核结果。我们要求每个考生6个站点必须全部考完,每个考站均应达到及格分值,否则不能通过。从考生各站平均成绩和总成绩看,结果还可以接受。 2.学生对OSCE模式的态度。调查表显示:2008级和2009级全部考生都表示以后还愿意参加这种方式的考试。对SP的满意度,2008级为80%,2009级为84%。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临床操作能力的,2008级为85%,2009级为87%。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交流能力需要提高的,2008级为86%,2009级为84%。 三、讨论 虽然OSCE考试在我校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生实习前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还处于尝试和改进阶段,但是通过两年的实践,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的观念,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临床分析决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①目前使用的SP是从低年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中选拔的,对于考查医患沟通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都有待在长期应用中总结;②病例编写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该使病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病种数量还需进一步增加;③考站及考点的设置方面,保证考核的可靠性,既要考虑考核内容的全面,真正做到综合能力的评估,又要考虑可操作性;④考官方面,主要是探索怎样提高考官对各项考试内容评分细则的把握,减少因考官的主观因素而影响考试的客观性;⑤考核结果的处理,怎样改进评价标准使考核结果更具公正性和科学性。 总之,OSCE完善了临床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形式,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与评价过分地依赖于理论而忽视综合能力考核的情况。但是,我们对OSCE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疑虑和不足,如何使OSCE考试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及可操作性,将是我们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作者:常亮刘伽伽单位:潍坊医学院
音乐学专业论文:以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 摘要: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通过长时间、高频度的实习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本文从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出发,分析现状,吸纳先进实习模式精华指出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要素和特点,就该模式的实际执行展开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学与实习并行;实习组织;实习模式 现今人才市场上,企事业单位不再盲目迷信“大品牌”学校,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实践能力愈加重视。因为强大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越强,就意味着毕业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快速度过“试用期”,进而降低招收新人带来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在这一客观实际引导下,高等院校不断进行各种教育改革,使教学与社会接轨起来尽可能的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毕业实习――学生一般在第4学年第1学期被统一安排在专业相关单位的实际岗位工作。 本文结合国外高等教育大国的专业实习情况提出“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并以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例,对该模式的实际操作细节和建立更符合该模式需求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国外专业实习模式与特点 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与国内相比,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先进国的教师教育实习相关制度更趋于成熟,已经得到了长时间的检验,其中的闪光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 (一)德国 在德国,如果毕业生希望进入某一行业执业,必须在修业阶段完成规定课程后,进行约12周的实习,并在实习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一次考试合格者还需要再进行至少18个月的实地实习,接着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二次考试合格者才获得执业资格证书,才被允许进入人才市场和参加公开招聘。 即使在修业阶段,以钢琴、声乐等专业为例,德国高校针对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了教学法课程,设置了大量实习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断的磨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法国 在法国,高校实习采取的是完全的制度化、序列化和系统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从入学开始每学期依据教学计划都设计了不同侧重的实习活动,安排了不同层次的模拟实习、应用实习等实习内容。 (三)美国 在美国,高等院校实习普遍采用增设课程与实习时间相结合的方法,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实时长约占整个教学计划学时数的40%。在教育具体组织上,实习又被分为模拟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成绩由初期、期中和期末三次的自我评定和指导教师评定相综合得出,最终经有关部门审核后,确定是否准予毕业和颁发证书、推荐书。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法国和美国实习模式无论是时间长度还是频度都远远高于国内,不再仅仅将实习看作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单独环节,而是将实习完全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实习现状 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开设在第7学期、共2个月8周,主要实习类型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其中第1周为毕业生校内培训阶段,然后毕业生将被分配到各个中小学。实习完毕第9周,院系组织毕业生进行实习汇报。经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实习带队老师由学校派出而不是院系,不一定是专业老师,而且一个带队老师需要管理多个单位多个专业学生,无法及时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 (二)实习监管机制不健全,且存在实习单位用人随意的情况。有的单位能够按照学生专业进行岗位分配,有的单位则是依据自身所缺师资对学生进行安排,存在学生毕业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三)学校鼓励学生考研,但存在部分学生以考研为名,不参加实习,钻学校制度漏洞,完全将时间空耗过去。 (四)毕业生专业知识学非所用,实习中感觉盲目,觉得实习后需要补充知识,但是返校后教学进度又进入到择业和撰写毕业论文阶段,且专业课已经基本停课,无从补充。 以上问题的共通点或者说共性问题就是,教学与实习的耦合度低,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协调性差。毕业实习使学生收获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许昌学院,与其他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座谈得到的反馈问题也是极其类似的。 毕业前把音乐学学生作为教师推向讲台,这种就业前的短暂集中实习已不能全面实现锻炼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否在学生低年级时,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进行,也即是实习和教学在校内并行运行。 三、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介绍 由上文可以看出,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实习存在的情况可以在汲取国外实习模式特点后得到改善。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国内实习模式实际情况提炼而成。该模式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从多个环节、多个方面强化实习与教学工作的互相转化: (一)将单科实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毕业实习视为一次综合性实习。 (二)实习强调切入社会实际,例如,前期由学生带领少数中小学生在教师监督下授课,当教师对其教学能力评价合格后,过渡到中小学任教实习; (三)实时与定时相结合对实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矫正实习过程中的不良表现; 因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等教育类岗位,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所以音乐学专业的每门技术类课程都开设有相应的技能教学法课。以《声乐》与《声乐教学法》两门课程为例,教师在学期前几周将教学要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要素进行完毕,然后由教师为学生拟题或学生自行拟题设置课堂,在剩余教学时间内由学生来组织课堂、进行授课。每个学生8-10分钟轮流讲课,授课对象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来源于校外的生源。未讲课学生无论是否作为被授课对象均要求进行全程观摩,授课教师在旁指导、点评、总结优缺点。这样,教学与实习就并行贯穿任在课程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学生组织教学、课堂应变等应用能力。 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的最高目标是提高学习内容实用价值、提高教学与实习内容耦合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实际专业应用能力的目标。而在老师监督下由学生给学生授课的形式,实际上在沈阳音乐学院已经被采用。学生之间的互相弹唱,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演唱能力可能各有优劣,但是在教师监督指导下,学生知识学习、审美能力、实操能力同步提高,有效改善了民族声乐课程、美声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演唱技能,忽视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的问题。 与传统的实习模式相比,并行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1.实习启动时间更早,实习频度更高,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紧密; 2.实习过程中实践的可能发生频度更高、随机性更强,更具备实际价值; 3.实习与教学并行,学生等于全程都有专业指导老师辅助,使学生择业时与工作岗位的磨合周期大大缩短。 四、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执行建议 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该模式的实际执行需要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实习单位携手进行,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一)在思想上,使教师、学生明确实习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明确教学、专业知识学习与实习互动的必要性和益处。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中的实习使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验证知识、反馈信息和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环节,而非单纯的结业“考证”方式。 (二)在实习内容上,根据教学侧重点、学生个性、就业方向等方面的不同,大胆创新。要变革单一学校派遣方式,结合兴趣、理想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实行多元、灵活的实习单位合作制,增加实习灵活性,使实习单位多元化、稳定化、灵活化。 (三)在过程监控上,形式多样化,强调时效性和互动性。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例如手机QQ、微信等,扩大实习过程监控的信息来源渠道,不仅仅依靠学生自身汇报、教师定期检查,及时接收实习对象的实习效果反馈,及时解决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 (四)在成绩考核上,变革评价制度,将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与实习成绩相结合。 既有的教学评价和实习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死板,结合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增加双向评价、多元方式考核、累计考核等办法,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的便利进行公众评价,多方面、全方位的考虑,破除过去单一教师打分制等办法,真正的做到以“实践”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评价制度。 五、结语 教学与实习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不可分割的两大手段,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健全教学与实习的合作性,将教学与实习的方式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是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的核心思想。本文是在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实际实习情况,通过毕业生座谈、归国留学生访谈积累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研究。欢迎各位同行交流、斧正! 作者简介:李卫玲, 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许昌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育与演唱。 音乐学专业论文:音乐学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西安体育学院2008年成立音乐学专业,作为陕西体育类院校首次开设音乐学专业,如何构建好体育与音乐相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体院音乐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在此以本人的浅析抛砖引玉,为我国音乐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创新以及办学思维的拓宽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体育与音乐如何完美的结合成为体育类院校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体育院校 音乐学专业 办学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等精神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体育与音乐相交融的良好发展事态,构建了体育院校开设音乐教育的基础,同时也为体育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构建了有力支撑。“体育与艺术的广泛融合,并不是艺术向着现实生活领域单项游移、运动,而是体育也越界向着纯艺术领域逐渐逼近、汇合、交融的结果。”单纯的音乐专业教学体系不能完全满足文化市场的需要,体现有时代性和社会性,构建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就迫在眉睫。2008年9月,经过长期艰苦的准备和充分的论证后,西安体育学院成立音乐学专业,创立了全国体育类院校的先河,不仅标志着我国体院院校开始有了音乐专业的人才,而且也创立在西安体育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里程碑意义。如何构建好体育与音乐相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突出该院音乐学专业的办学特色,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1 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国音乐专业长期以来使用的都是专业艺术院校专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很大程度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建立与提高,形成了其自身突显学科专业的单级发展的结构模式。因此,如何体现体育学院音乐学办学特色,使得该专业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音乐学专业基础,又紧密联系体育与音乐的体验和实践内容,笔者认为,体育类音乐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以体育与音乐专业技能培养为着重点,在人才培养上应向复合型方向发展。因此,在优化教育课程设置时,要把重点放在理论和能力训练的结合点上,强调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上形成应用型而非学术型的横向复合结构。 2 构建表演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一专多能、博采众长的培养原则。体育类音乐专业是体育与音乐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专业,根据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就业的需求, 着重培养具有市场经济观念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实践性人才。笔者认为,音乐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以体育与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为着重点,注重一专多能、博采众长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应向复合型、综合型、开拓型、通才型的方向发展,从标准化的统一培养,转向多样化、规格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上来, 建立专业精、基础厚、口径宽、知识广、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 加强教材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 现如今,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院校的规模与专业设置都在逐渐扩大,但是教材建设却相对缓慢,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国音乐学专业的教材大多搬用的是音乐院校的教材,因此,就不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材编写不能与时俱进,无法吸收新的具有学术前沿代表的内容,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其次,教材的审核管理制度不够严格,使得部分教材编写中存在一些不足和漏洞。第三,缺乏针对性的教材,不能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第四,在高校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新教材的使用上没有老教材那样的娴熟,所以在新教材的使用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切合该院实际情况的高水准体育艺术教育教材,这也是体育院校音乐学专业在教材建设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组织编写出一批符合时代需求,适合该院学生的能力水平,体现该院音乐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和风格,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在音乐院校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加入和改编新的教学内容,切合该院实际情况的高水准体育艺术教育教材,组织编写出一批具有独特风格、鲜明特色、体裁多样的音乐学教材是势在必行的。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音乐学专业是近几年刚刚在体育院校开设的一门新专业。无论从发展方向,还是办学模式上都处于摸索阶段。进而专业课教师的数量、职称结构、学历层次、专业化程度和教学经验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专业教师的教学训练水平是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院校急需建设起一支数量充足、高水平和结构规范的师资队伍。更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具体而言:①提高音乐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把本专业的教学活动适当的扩大化。②在现有的教师中挑选重点来培养,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各院校之间音乐学专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有计划地组织现有教师出去学习、培训、进修。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授课和辅导,促进教学交流,达到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③根据音乐专业课程的需要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逐步完善音乐学专业教师结构。④采取传、帮、带等方法,加强教学研究。⑤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常规管理。教师们要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知识不断积累达到自身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5 转换思想,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艺术实践是对理论知识深入理解的重要途径,是对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工具,更是一个展示学生技能的重要的平台,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要学会转换思想,在传统就业道路的基础上另辟新径,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市场的人才需要。①在传统的就业观念中,音乐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文艺团体以及影视娱乐单位,从事音乐方向的工作。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音乐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也同样不是很乐观。①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应该放宽眼界,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音乐人才,在音乐发展道路上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和一席之地。②企事业单位同样需要复合型的音乐人才。当前的企业发展讲求的是人文关怀,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具有很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音乐人才,在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建设上,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 办学特色决非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 的标签,也不是一时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的产物,更不是学校面临生存危机时可呼之即来的“救命稻草”。它是学校发展历程中沉淀下来的科学的发展方式和社会认可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当这些特色成果渗透落实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后,最终必将形成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貌。而这必将既是我们所追求的办学特色,更是我们自身所拥有的恒久的文化魅力。 音乐学专业论文: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面对这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多专多能、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之一,舞蹈课程作为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如何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革已经成为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如何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综合素养过硬的专业复合性人才也成为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研究的重要问题。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难将学生的潜能完全挖掘出来。本文主要探讨现阶段下高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校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策略 一、引言 舞蹈课是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舞蹈教学能力的音乐教师,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刚刚踏进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没有扎实的舞蹈基础,离专业舞者的要求还较远,这就给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从身体素质而言,刚刚踏入校门的大学生已过青春期,身体的柔韧度和软开度大多没有得到开发,且大多数的学生也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初级教学入手,但是大学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这以上存在的矛盾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效果。面对这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多专多能、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之一,舞蹈课程作为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如何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革已经成为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如何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综合素养过硬的专业复合性人才也成为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研究的重要问题。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难将学生的潜能完全挖掘出来。在未来阶段下,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趋势,将音乐学教学目标与之相结合,大胆的进行探索,不断的推进舞蹈教学的改革,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舞蹈教学模式,培养一批兼具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高水平复合性人才。 二、现阶段下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在现阶段下,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舞蹈教学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直在严重的制约着舞蹈教学水平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存有一种不良的观念,认为学生只要会跳舞就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一味的进行表演,学生仅仅只能进行机械的模仿,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同时,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在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方面,大部分都是40岁以上的教师,年轻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教师的年龄结构出现断层,这并不符合舞蹈教学的实际要求。此外,在舞蹈教学硬件设施的方面,虽然各个高校中也配备了专业的舞蹈教室,能够保证舞蹈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仍有一部分学校舞蹈教室的设置未达到规范的标准,道具和服装的数量较少,难以满足舞蹈教学以及演出的实际需求。实际上,舞蹈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也要根据各种舞种的特点来进行分时段教学,各种风格相似的舞蹈则必须要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难以达到目标教学效果。 三、影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效果的因素 1、教学内容的影响 在舞蹈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国际标准舞和交谊舞为主,以其他的舞蹈为辅,其中,交谊舞是国际标准舞的基础,交谊舞较为简单,属于大众化的舞蹈,国际标准舞与交谊舞有着较大的不同,规范严格,教学难度大。因此,在舞蹈教学内容中应该根据授课的内容安排好教学的先后顺序,先传授给学生交谊舞的经验,再传授学生国际标准舞和其他的舞蹈。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利于学生的后期时间,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也更易被学生所接受。此外,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物种的风格和特点,合理安排好风格相同的舞种的教学活动,全面杜绝断层教学的出现。 2、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舞蹈教学效果的优劣,在进行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教学的进度以及教学的对象选择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教师教学经验还不足,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处在摸索阶段,加强现阶段下教学手段的选择较少,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这就严重的影响着和舞蹈教学的效果。 3、师资力量的影响 舞蹈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教学,对教师的音乐、舞蹈、身体素质、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要求都较高,加上舞蹈教学是一门新兴的教学学科,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很多舞蹈教师并未接受过专项的培训,甚至有少数的教师是从艺体、体操转行而来,还有极少数的教师经过了短期培训直接上岗,从种种层面来看,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不利于舞蹈教学水平的提升。 4、学生学习时间的影响 舞蹈教学是一项内容繁多的教学课程,同时,舞蹈的学习也是一门复杂性较高的课程,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本身舞蹈教学的课时并不多,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学习中难以掌握舞蹈的动作精髓,也无法领悟到舞蹈的音乐节奏和艺术风格。加上舞蹈的动作技术性要求较高,如果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没有对舞蹈技术进行巩固和复习,那么就难以掌握新的舞蹈技术。因此,必须适当的增加舞蹈教学的课时,同时在业余时间内也可以加设一些舞蹈训练班、舞蹈俱乐部等等,适当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巩固和复习舞蹈动作,全面掌握学习技巧,从而达到教学治疗的提升。 四、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转变教学思想,将人性化教学理念应用到其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性化的社会,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以及人的权利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因此,舞蹈教学的效果要想得以提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树立好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教育的方针在原先为社会现代化服务,令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基础之上,又有了新的核心内容,即“为人民服务”和“与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从这两个新添加的核心内容来看,我国的教育方针已经充分的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融入其中。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所谓的“为人民服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舞蹈教学是为广大的学生来服务,每一个舞蹈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教师也必须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性化教学的理念融入其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关心学生的成长,认真负责,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为此,必须全面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人性化教学原则。 要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身份,要明白,再好的教师都只能作为一名引导者,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还必须依靠学生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教师必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艺术创造力和舞蹈感觉力的开发上,充分的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独立性,而不能只是简单的传授学生舞蹈技能。具体的人性化教学措施很多,例如学生示范、启发诱导、师生互动等等。 2、将实用化思想融入教学目的中 上文提到,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方针中增加了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核心内容,从这一层面可以看出,新的教育方针强调着教育目的的实际性,因此,“学以致用”也成为舞蹈教学的最终归宿,那么舞蹈教学的改革就必须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这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的内涵很多,包括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两个大的方面,舞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全面的将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贯穿于其中,防止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也要防止光练不说的傻把式。 将实用化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油多种方法,其中,最为实用的便是“模拟教学法”,模式教学法即按照教学目的的需求和教学的实际内容,模仿真实的场景,将教师内部布置为舞台,让学生来扮演各种舞蹈形象,进行模拟表演。这种教学方法就全面的贯彻落实了实践性的原则,除此之外,学校方面也可以定期组织校内舞会、班级舞会、院系舞会等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练习舞蹈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丰富教学内容,倡导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的、贯穿教学思想的有效载体之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多元化对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某个方面而言,教学目的和教学思想知识一种虚化的系统,教学内容才是整个系统中的核心,因此,为了更好的贯彻和落实舞蹈教学人性化的思想和实用化的目的,必须要倡导舞蹈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舞蹈教学内容多元化的内容很丰富,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必须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将各种教育理念进行有机的融合,帮助学生树立好良好的行为道德观念和“德艺双馨”的艺术观,并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坚决禁止不良的金钱思想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提倡艺术能力的多元化,即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舞蹈能力的教学中,也要包括戏剧能力、音乐能力、文字能力等方方面面。最后,还要提倡舞蹈能力的多元化,也就是说除了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舞蹈编排能力、策划能力、评论能力、教学能力等等,将国际标准舞、民族舞蹈等等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舞蹈的艺术。 五、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策略 1、明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 结合教育部门的教育方针,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舞蹈专业的育人目标是为中小学教育系统输送专业的音乐人才,并非培育舞蹈表演人才,根据该种教学目标,学校方面必须要合理的安排教学,积极的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并根据本校音乐专业的实际特征,制定出适宜本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计划,合理的安排课程改革,进一步的改革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原则,在现有教材基础上不断的筛选,以便能够重组出一套适宜本校音乐专业的教材。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年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将抽象的问题进行形象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灵感,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 舞蹈课堂教学主要以实践可能为主,教师对于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是通过口授的方式来进行,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与舞蹈作品和舞蹈基础知识相关的知识制作成为PPT课件,每堂课中抽出一定的时间,介绍与本堂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播放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就可以将一些难以通过口授传达的知识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有效的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在近些年来生源质量日益降低的情况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基础较差,对于这类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多的舞蹈训练必然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渠道之一。 3、加强教学监管,重视教学评价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和道德情操,重视个体化差异,实施分组教学,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学习方向的多元化,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此外,要重视教学评价,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等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开展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多给与学生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自信心。 六、结语 总之,在音乐专业舞蹈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积极的整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舞蹈教学效果的提高。 音乐学专业论文:高师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能体现出高师音乐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构建艺术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实行相配套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可以激励每位学生参与其中。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激发教学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体系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 关键词:艺术实践;课程体系;高师;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整个教育过程必然具有较强的参与特征。2004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对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1]。在此基础上,根据《指导方案》要求,2006年11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又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这些必修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实践这一环节,例如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课程指导纲要中,在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教学”中关于课程基本内容就提到了“辅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辅导课外学生乐队、合唱队等音乐社团及音乐主题活动,以及策划、组织、辅导社区的群众性、社团性的音乐活动”。[2]《指导方案》中关于实践的环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社会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和科研实践。其中艺术实践活动基本涵盖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结合紧密课堂教学,其意义非比寻常。 一、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现状及问题 虽然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活动开展情况和效果参差不齐,而且有一些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和普遍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普及到每位学生,无法做到公平参与;而有的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这样艺术实践的作用不但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反而逐步偏离了轨道,无法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其次,缺乏专人负责和指导,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高等师范院校都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但是往往是要开展活动才临时想策划、出节目,学生虽然在活动中也能得到锻炼,但是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的梳理,更无从谈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应怎样避免再出现同类问题,并能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再次,没有专项活动经费,也未形成考核和评价系统,无法保障活动的有序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想要开展得更加积极有效,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配套实施,另外艺术实践需要相应的活动专项经费,目前这在很多高师音乐学专业还没有实现。综上可见,在高师音乐学专业构建艺术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规范的教学行为,对于完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而有益的补充。指定艺术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成立教研室、活动小组或活动中心,并由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牵头负责,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参与才能使教学相长。 二、构建艺术实践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形成双轨体系,互为补充,旨在培养复合型音乐师资力量,即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定位于既能教能演,又能参与宣传、组织、参与、排练等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协调合作、自主创新等相关综合能力。 2.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特点。由于艺术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这一体系形成了自身的特点:①与技巧课、个别课、小组课形式不同,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参与者与受众多为群体,其方式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加自由,空间也更为开放。②技巧课或专业理论课等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而艺术实践课程体系则融入多元的文化因素,为校园生活和专业学习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③艺术实践课程体系为多学科交叉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 3.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内容。高师音乐学专业参与完成艺术实践活动的质量是与学生的多方面素质息息相关的,而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正是构成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①专业技巧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是音乐表演中相依相存的两个方面。技巧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3]。如《声乐》、《钢琴》和《中外乐器》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关注演唱、演奏技巧的掌握,歌曲乐曲的完整演绎,更可以将演出实践时出现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舞台表现能力的学习穿插其中。将技巧学习与音乐表现融合在一起,课堂教学的信息量随之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加强。②艺术实践知识储备。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它必须通过人声歌唱、乐器演奏以及包括指挥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欣赏者,以实现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3]。对音乐学专业学生来说,走上舞台进行表演这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里涉及到的相关艺术门类和手段非常之多。这些方面的内容如能补充进艺术实践课程体系,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成为真正意义的多面手,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③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方案》在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规格中提到: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1]。教育部2002年就出台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的各个阶段,对于积极开展经常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些活动怎样走近学生,符合他们生理、心理的需要,能够感染熏陶他们,没有创新思想和能力肯定是不行的。想要成为合格的素质教育工作者,不只是要自己能唱能弹,还要全程参与学生的各种艺术活动的宣传、策划、组织、排演等环节,而这正是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最具创新意义和价值的内容。 三、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考核办法 目前大多数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尚未形成规范有序的课程体系,这对于艺术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无法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因此艺术实践课程体系还需要形成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1.具体实施细则与活动计划。为了确保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年级制订不同的艺术实践活动计划,并写入教学内容,规定完成不同等级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非常必要的。课程可分为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两部分,采用二者相结合的办法,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二者配比及内容。如第一学期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为:新生专业汇报、观摩其他年级的教学音乐会和班级汇报等,可酌情适当增加模拟排练及理论课的比重。2~6学期每学期内容包括:班级教学观摩、分专业教学汇报、基本功比赛及颁奖晚会、艺术展演等。第7~8学期可以安排毕业晚会等。这些活动计划和细则的实施都要细化到每个学期并实行问责制。 2.考核办法和评价机制。为完成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形成有约束力的考核办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首先,要确保每位学生的公平参与,定期组织考核。其次形成必要的评价机制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作用。每次活动之后,可根据活动情况开展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专业教师点评和艺术实践指导教师综合环评等方式。一方面要求学生就本次艺术实践活动参与的情况提交书面报告,另一方面要求每个节目的指导教师根据本次活动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最后由专门负责指导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师综合评价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制订下一步的提升空间和目标。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并且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这一课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师音乐学专业构建艺术实践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与课堂教学的双向互补作用,完善教学体系,并通过有效地激励和考评体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学专业论文:中俄联合办学视域下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与实践 【摘要】在当今国际大融合的趋势下,中外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不仅为中国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推动地方院校走特色办学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中俄联合办学视域下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与非联合办学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从表面上看是两个类似的概念,但在办学理念、授课内容等多方面均有实质性的不同,本文就中俄联合办学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的教学与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俄联合办学 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 钢琴教学与实践 一、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俄联合办学理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我国高校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应用型四种定位。黑河学院依托与俄罗斯一江之隔独特的地缘优势,积极引进并充分利用俄罗斯高校教育资源,走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之路。2004年,黑河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立为中俄教育合作执行计划中的“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单位,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就是其中之一。音乐系通过聘请俄罗斯外教,引进教材及教学大纲等方式,研究俄罗斯音乐教育教学特点,在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教材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突显了中俄联合办学项目的特色。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音乐工作者”。因此,“基础为本,特色为先;综合发展,重视能力”成为黑河学院音乐系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俄联合办学的理念,通过这一特色办学模式,实现中俄教育教学体制的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和音乐教育岗位提供人才支持。 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俄联合办学钢琴教学与实践 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俄联合办学的课程设置,主要由传统课程、外教课程和特色课程组成。传统课程既保证了教育部对音乐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国内考研的需求;外教课程主要是“一对一”钢琴、声乐等技能技巧课的教学与实践训练,并以全俄语形式授课,为学生继续出国留学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特色课程有《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俄罗斯舞蹈》、《俄罗斯歌曲演唱》、《俄罗斯民族音乐采风》等,以选修的形式设立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除此之外,还包含《黑龙江流域史》、《鄂伦春民族音乐》等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渗透类课程。通过中俄课程体系的互相融合,使合作办学项目更加合理化、多元化。 钢琴课程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技能技巧必修课,也是中俄联合办学外教课程必修课之一,第一学年为集体课,第二、第三学年为一对一小课授课。钢琴课程如何在教学与实践上既能体现中俄联合办学特色与优势,又能满足国内就业师资岗位的技能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的教研课题。长久以来,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教学内容与钢琴演奏专业的钢琴课内容如出一辙,但是仔细研究两个专业的专业指向及其培养目标就会发现,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更要侧重对学生钢琴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注重钢琴伴奏和自弹自唱能力的训练,以适应中小学教学,或是基层单位文艺工作的需要。经过反复与外教的互相交流学习,通过教学过程检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俄联合办学钢琴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形成如下课程体系: (一)钢琴课程教学环节: 1、钢琴基本教学内容。第一学年集体课,主要以教学大纲为主线的教学曲目为载体,解决学生的读谱和演奏技术问题,如手指的支撑跑动能力与手臂自然臂重训练、各类奏法及各类型踏板的运用等等,旨在强调钢琴演奏的基础教学。第二、三学年一对一教学过程中,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为原则,突出中俄钢琴作品教学为特色。俄罗斯外教在钢琴课上,对俄国音乐作品处理韵味十足,善于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经常给学生更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他们还强调学生音乐作品演奏的准确性,用心歌唱、用耳倾听,并在相应的作品中渗透钢琴教学法及音乐史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感知音乐美的能力。 2、钢琴伴奏与自弹自唱 钢琴伴奏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课中的重点内容,以钢琴演奏能力为支撑,提高学生应用钢琴的能力为目标。第二学年开始与钢琴演奏曲目学习同步进行,对学生进行两升、两降内的大小调正三和弦键盘和声连接训练,分析、弹奏乐谱中的原谱范例,并进行转调练习。第三学年,进入全面的歌曲钢琴伴奏知识学习,拓展对键盘和声、伴奏型、伴奏织体,以及各类型歌曲伴奏特点的范例学习与编配弹奏,要求所配弹的作品能够进行自弹自唱,熟练地在四升、四降各调转调。钢琴伴奏配弹曲目还要注意与中小学音乐课中的歌曲相联系,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3、联弹曲目及自选曲目学习。除了钢琴演奏曲目与伴奏能力的培养之外,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联弹曲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对音乐作品的排练能力。对有演奏能力的学生,需选择更广泛的钢琴作品学习,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钢琴课程实践环节: 著名音乐家张肖虎先生曾说:音乐教育的特性之一是其实践性,因此钢琴课程的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含教学实践与艺术实践两方面。 1、教学实践,如进行课内教学试讲,钢琴教学观摩与互评,教育(见习)实习。 教学实践主要训练学生组织授课的能力,以教学试讲与教育(见习)实习为主。教学试讲是将学生两两分组,教师安排试讲曲目,学生自行课下搜集资料组织备课。以同学为授课对象,进行教学试讲,教师旁听并适时予以指导,这种实践形式为学生步入真正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教育见习,如学生进入中小学,旁听所在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初步感受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气氛,学习授课方法与控制课堂的技巧;教育实习是学生通过顶岗支教等环节,真正地站在中小学课堂上自己实际授课,在此过程中体悟教与学的灵活运用,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补充,为适应未来的音乐教学工作需要做好准备。 2、艺术实践包括钢琴演奏考试、钢琴伴奏实践、舞台演奏实践、参加钢琴考级与专业比赛、俄罗斯音乐采风,以及到校外中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艺术实践等形式。 钢琴演奏考试是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的专业技能技巧测评,学生通过考试获得专业学分。钢琴伴奏实践可分为自弹自唱及为声乐、器乐伴奏两种形式进行。参加音乐会、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要求每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另外几种艺术实践形式,则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及专业需要进行。 三、结语 中俄联合办学视域下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课的教学与实践,有两方面特点:一是符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指向性对钢琴应用能力的需求,二是体现中俄联合办学特色。中俄联合办学模式,顺应教育产业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应运而生,在保留原有的办学体制基础上,以全新的办学理念培养专业技能扎实、人文素养宽厚、熟悉国际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和风格的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中俄联合办学重点其实在“联合”二字,中俄双方教师只有互相配合、互相学习,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创新教学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利用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发挥中西合璧的独特教育功效。 音乐学专业论文: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手风琴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手风琴课程教学现状,从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与内容、教材建设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和理性的建议,旨在更好地促进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手风琴教学。 关键词:伊犁师范学院 音乐学 手风琴 教学模式 手风琴是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音乐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我院多年的手风琴教学,在借鉴全国其他高等师范院校手风专业先进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与其他院校共性的问题,那就是手风琴教学师范性特点不够凸显,着重培养演奏技术,忽视了综合应用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我院音乐学专业手风琴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院音乐学专业手风琴教学现状分析 (一)关于教学形式 我院音乐学专业手风琴课程设置为通修三年(六个学期),授课形式为两人一课时,这种课程设置符合器乐教学的总体规律,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很多学生在进校之前并无手风琴基础,甚至有学生来自农牧区,从未见过手风琴,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从初级入门开始进行教学,势必面对许多共性的问题无法解决。 (二)关于教学内容 我院自开设手风琴专业以来,基本上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的手风琴教学模式,注重技术训练,解决演奏技巧、重视培养音乐表现而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对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所需要的手风琴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关于教材选择 我院音乐学专业的手风琴教学,始终以1988年全国高师学会组织编写的《手风琴教程》为基础,辅以各类考级教程进行手风琴教学。但教学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学生的情况做到与时俱进,教材需要不断更新,考级教程虽曲目丰富,涵盖面广,但对于师范类教学来说,显得系统性不足,缺乏循序渐进的教材体系。 二、我院音乐学专业手风琴教学改革建议 (一)明确教学理念 高师音乐教育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及中等学校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理解《音乐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贯彻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思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人为本,让学生领会自己所要从事工作应具备的手风琴能力。① (二)拓展教学形式 1.开设小组课或集体课。 针对进校时无手风琴演奏基础或演奏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集中起来根据人数情况,设置小组课或者集体课。这样的授课方式,有利于集中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在上课期间可以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并且节省上课时间,提高上课效率。 2.开展学术讲座作为教学辅助形式。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手风琴学生,不但要能掌握必要的演奏基础,更需要从理论高度上来理解这门课程,不断丰富自己。对于相关手风琴音乐的发展史、相关基础理论、作品赏析等内容,就可以以讲座的形式,面向所有手风琴专业的学生甚至其他键盘器乐的学生集中讲授。既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手风琴这件乐器,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深化、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丰富教学内容 1.在手风琴课程中加入手风琴教学法的内容。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需要有较强的从教能力,音乐学专业的手风琴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手风琴,掌握一定的演奏能力与教学能力,能够使用手风琴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演奏只是手段,而教学才是最终目标,因此,在音乐学专业手风琴课程中加入手风琴教学法的内容是十分必要、可行的。 2.在手风琴课程中加入重奏、合奏的内容。 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系列教材》一书中提到:“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教学来说,开展重奏、合奏的训练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广阔的前景,这不但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音乐教育的长远目标来看,在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过程中,更应当重视和加强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多声部思维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和声听辨与分析能力、声部平衡与音色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而重奏、合奏是培养以上能力的有效形式。”② 在我院手风琴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程度相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重奏与合奏的训练,由浅入深,一步步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合作意识。 3.在手风琴课程中加入室内乐的内容。 21世纪初,手风琴演奏步入多元化、专业化发展,而手风琴室内乐的问世是艺术化手风琴真正步入正统音乐界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新时期手风琴艺术发展的优秀成果。③手风琴室内乐通常有两名或两名以上演奏者组成,至少包含一架手风琴,每位演奏者担任的声部不分主次,同等重要。 在我院,有充分的条件可以开展手风琴室内乐的教学。我院开设有中外民族乐器选修课程,乐器种类包含小提琴、电子琴、长笛、萨克斯、古筝等各类中外民族乐器,且民族器乐课程中,还有哈萨克以及维吾尔族的各类乐器,从乐器的种类来说,可以满足室内乐教学的开展。在作品选择上,除了演奏现有的乐谱之外,更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尝试根据我院的情况创编一些原创的手风琴室内乐作品,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4.在手风琴课程中加入即兴伴奏的内容。 我院在开设手风琴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手风琴即兴伴奏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于手风琴的实际应用能力。但这两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免有一些脱节的现象,例如在手风琴即兴伴奏课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演奏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理论上清晰,但不能正常演奏的现象。因此,在手风琴课程中,就可以进一步完善基本功的训练,例如音阶、琶音、和弦等技术的练习,在学习演奏音乐作品时,不仅要强调技术技巧以及乐曲风格的表现,而应在曲式结构、和声布局的安排上多做理论分析,为即兴伴奏打下良好的基础。 5.在手风琴课程中加入自由低音手风琴、流行手风琴的内容。 自由低音手风琴问世以来,大大突破了传统手风琴的局限,结构与功能的改进,音色与音域的拓宽,使得手风琴演奏作品的范围也大幅度增加,将手风琴演奏作品拓宽到了巴洛克与现代派音乐作品的领域。使手风琴功能与作用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流行手风琴因其演奏形式、音乐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以及带有伴奏音乐这一特点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音乐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受众面更加广泛。 因此,在掌握了手风琴演奏基础之后,能尝试深入学习这两种手风琴的演奏方式,会使学生的演奏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手风琴的用途也会因此而更加广泛,对于学生的就业来说也是有利而无害,但这两种手风琴多源于进口,价格比较昂贵,因此,可以率先挑选一部分演奏基础较好、有条件的学生学习。 (四)完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手风琴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选用应当以科学、适用、系统、完整为原则。教材的选用应当避免单一,要从基础训练、技巧训练、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着手,综合应用,循序渐进,不能只用一套教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选择。选择的作品也必须是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贴近学生表现能力与实际演奏能力的作品,切忌揠苗助长。 综上所述,我院音乐学专业手风琴教学可以借鉴专业音乐院校手风琴教学的先进经验,但不能一味沿袭,必须明确高师手风琴专业的培养目标,将教学的中心从掌握技能转向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突出师范特点,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以及中小学师资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音乐学专业论文:音乐学专业应关注社会对音乐师资的多样需求 【摘要】本文从近年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对社会音乐师资的多样需求,浅析目前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一些误区,从而提出高师音乐学专业应实行分流培养;不仅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而且要为社会培养各类音乐师资,并对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分流培养社会型师资人才培养方案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关键时期,是把社会文化发展放到最重要位置的时期,在《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和党的第十七大、十八大文件里,把教师教育和社会文化改革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对人生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人们对音乐教育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它逐渐形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人生成长新的教育链条,这个教育链条一方面是学校的音乐教育,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音乐教育。长久以来,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定位在学校音乐教育,而对社会音乐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着盲点。站在整个社会音乐文化发展平台上,高师音乐学专业一方面应继续为学校音乐教育培养师资,另一方面,应关注社会对音乐师资的多样需求,改革创新突破局限,分流培养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音乐师资。 一、音乐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学校与社会相融合新的音乐教育链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升,音乐教育逐渐从学校音乐教育扩展到大众教育,形成了这个时代人生成长新的教育链条,这个链条已分支为两个部分,一条是学校音乐教育:幼教――中小学――高中――大学等国家规定的音乐教育;另一条则是社会音乐教育:胎教――亲子园――校外各类儿童音乐教育(舞蹈、声乐、器乐等)――校外各类青少年音乐教育――各类成人音乐教育――各类中老年音乐教育等人们自发需求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再停留在人生某一阶段某个地点或某个过程,而成为贯穿一生不断需求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它不再只是学校里学生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普遍需要;音乐艺术不再是极少数人的拥有,而逐渐形成为大众共同爱好与参与,音乐不再只是青少年学习的专利,而成为许多人包括中老年人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首选,尤其是近年来,不论是专业的国际国内音乐赛事,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星光达人之路,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部分,可以说,学校音乐教育已扩展为社会的音乐教育、大众的音乐教育。 目前除了学校所进行的音乐教育以外,社会上有从人生开始的胎教到0-3岁的亲子园,从校外的少儿舞蹈学校到器乐班,从中老年合唱团到中老年的腰鼓队舞蹈队,社会上多种类型的音乐辅导班层出不穷,社会民众对音乐教育的多种需求,表现出社会对各类音乐师资需求是一个日趋增长的势态。如:准妈妈音乐胎教指导,0―3岁亲子园的音乐教育,社会上的各类少儿舞蹈学校、声乐学习班,合唱团、各种器乐的学习班等等,社会上各种不同年龄层面的人群、各种不同类别的音乐教育需求,都意味着社会需要大量的多样的音乐师资。面对社会需要的音乐师资,由谁来担负培养任务呢?毋庸置疑,应当由我们高师音乐学专业来培养。问题是目前我们高师如果只把为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作为立足点,而不提为社会培养音乐师资,不仅使高师音乐学专业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同时也限制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发展。我们应站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平台上,根据学校与社会相融合的新的音乐教育链条所形成的对音乐师资的新需求,对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行改革创新,在为学校培养学校音乐师资的同时,更要为社会培养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会型音乐师资,以满足社会对音乐师资的需求。 二、根据社会音乐教育需要,重新定位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型音乐师资是指从事学校音乐教育以外,在社会上进行音乐教育的专职音乐教师。根据社会对音乐师资的不同需求,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围绕根据人生音乐教育的链条进行改革,目前除幼儿园―中小学―高中―大学的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外,社会上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有:胎教,亲子教,各类舞蹈学校,各类器乐学校,各类合唱团队等等,要培养不同类别的音乐师资,使我们的学生深受社会的欢迎,我们应突破仅仅为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的局限性,把人一生所受得音乐教育链条连接起来,把校内音乐教育内容与校外音乐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把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教育与民众教育结合起来,重新定位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发展空间,拓宽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渠道,把培养社会型音乐师资作为我们的重要特色和人才分流培养的一个重要分支。 多年来高师的教学改革主要致力于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学需要的改革,在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上下功夫,提倡五位一体:即能弹、能唱、能跳、能教、能编的综合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中小学音乐师资岗位的逐年饱和,目前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在社会上做音乐教师,甚至自主创业办学办班,成为社会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发展的主力军。调查显示,做的比较好的学生大都是在校时主项专业非常优秀的学生,之所以能在社会上立足,除了具备了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外,主要是他们自身突出的专业水准得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为他们的发展和创业提供了机会。因此改革和探索不同于为学校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自身水平和条件,选择自己的专长和个性特点,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一门主项专长,应是培养社会型音乐师资的定位。梳理人生教育链条,一方面使我们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时,注意拓宽人生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社会型音乐师资,从另一方面使我们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等同于培养学校的音乐师资,应另寻辟径,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特长,着重培养学生的主项专长,分流不同类型的社会型音乐师资。 三.注重创新实践,实行分流培养各类音乐师资 相对而言,中小学音乐师资它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课本),教学对象(学生),属于普及教育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而社会需要则是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技能性音乐教育。目前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甚至乡村,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校外音乐艺术学校(器乐声乐舞蹈)层出不穷,需要大批的专职音乐师资,如,专门的胎教师资、0-3岁幼儿的音乐辅导师资,幼儿的专业舞蹈教师、器乐教师,声乐教师;青少年的专业舞蹈教师、器乐教师、声乐教师、音乐理论教师;中老年的专业舞蹈教师、器乐教师、声乐教师、音乐理论教师等等,对教师的音乐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师音乐学专业应根据社会和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同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课程内容与标准,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要求,实行分流培养,有所侧重。 (1)分类选择培养途径。 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要求,学校在三年级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校音乐师资,一是社会音乐师资。培养学校音乐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他们某单项的专长可以不尖,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多项的能力,如能弹、能唱、能跳能编等能力,课程设置要向综合能力培养靠近;培养社会型音乐师资,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对那些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应分配给予足够的课时,加大其专业长项的课时量,保证其专业素质的高水准。 (2)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形成主动创业竞争意识 学习能力是适应和承担当今社会工作主要能力,学校的书本知识永远也赶不上这个时代飞速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在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是学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学阶段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懒散,才能主动,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竞争能力和灵活的创新意识。 (3)加强教育类课程的比重,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平台 不管是培养学校音乐教师还是社会音乐师资,学生都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尤其是社会型音乐师资,除了要学习和掌握青少年的教法外,还应学习和掌握不同层面人群的教法(如;婴幼儿、中老年等),因此应加强各类教育课程的比重,特别是音乐教法课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探索和改革,根据需要增设课时和新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应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实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不仅走进中小学校,而且要走向社会上的亲子班、舞蹈班、器乐班等,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总之,作为培养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学专业,应当由为学校培养音乐师资拓展为为整个社会培养音乐师资的宽口径,站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定位培养的目标,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分流培养出各种类型的音乐师资,更好地为学校音乐教育服务,为社会音乐教育服务。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高师音乐学专业举办视唱音乐会的意义和方法 摘 要: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举办视唱音乐会有利于促进教师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使视唱练耳课程更好地为其他技能课程服务。音乐会的节目可以来源于教材、其他参考书籍、网络以及学生自己的创造,可以是自弹自唱、合唱、节奏律动以及学生自己创编的丰富多彩的形式,通过教师的充分发动、积极谋划和悉心指导,每学期或学年都可以举办一场视唱练耳音乐会。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乐会;意义;方法 视唱音乐会是近二三十年才兴起的,最早是中国音乐学院自1988年开始的历年视唱音乐会,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央音乐学院自2004、2006年开始举办的中法(后来的中美、中意、中俄)视唱练耳教学周期间举行的视唱音乐会,白天教学研讨,晚上欣赏各音乐学院视唱练耳专业的学生表演的视唱练耳音乐会。以后各音乐学院纷纷举行此类音乐会,其他高师音乐院系也积极尝试,并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这些音乐会的水平有较大差异。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水平相对较高,而且还有视唱练耳专业的学生;而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较浅,所以整体水平要低一些,但在形式上却可以丰富多彩一些。且高师的学生的视唱音乐会有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视唱音乐会,应该体现师范生的特点,例如有柯尔文手势、节奏律动、自编自演音乐剧等节目形式。 安庆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作为教育部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方案的首批试点单位,认真贯彻课程方案的精神,在各主干课程的课程纲要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乐理与视唱练耳作为十一门主干课程之一,我们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整合教学的探索,在教学考核上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其中把举办视唱练耳音乐会作为对教师进行教学考核和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考核的重要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我院已成功举办两届视唱练耳音乐会,就其意义和方法,我做一些粗浅的总结。 一、视唱练耳音乐会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显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一直得到大家的重视。但如何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该学科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如何使视唱练耳学科更好地为其他学科服务,传统的视唱加听写的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实现以上目标。但如果能把每一个视唱练习曲都作为一个音乐会作品去练习,完整地艺术化地去表现它,学生就能真正意识到该学科的价值所在。 教师指导学生表演作品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这促使教师必须要广泛地研究音乐作品,从音准、节奏、速度、力度、连跳、强弱、声音、气息、表演、风格等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和要求。学生在音乐会上的表现,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和积极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发展创造能力 视唱练耳作为基础技术理论课,学生对它感兴趣的不多,除了上课跟随老师一起唱唱视唱,听写音程和弦、节奏旋律外,课下很少积极进行练习。特别是音乐基础稍差的同学,害怕视唱唱不准,害怕练耳听不出来,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恐惧心理。举办视唱练耳音乐会并和他们的平时成绩挂钩以后,能力强的同学积极准备一些个人节目,而能力稍弱的同学也会积极寻求和其他同学合作,排练一些集体节目,总之,每个同学都积极行动起来了。 对于节目的内容,他们大多不愿意选择大家都熟悉的教材上的内容,而是积极去寻找有新意、有特色、适合音乐会表演的作品进行改编、整理、排练,加以练习。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加工,这样也就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学习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 (三)积极参加艺术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视唱练耳作为基础技术理论课,其根本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习音乐的能力,并为其他各音乐表演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不能完全达到上述目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能唱准,但在舞台上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唱不准,有的同学平时节奏感还好,但一上舞台就慌了,节奏就不稳了。这就要求我们视唱练耳课程必须和舞台实践艺术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断地登台表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锤炼,才能逐渐成熟和稳定下来。因此每学期的视唱音乐会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锻炼、为声乐器乐表演服务的理想平台,是不断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四)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考核的有效形式 传统的视唱考试都是一个学生唱给一个老师听,一般范围比较小,局限在两个之间(或本班同学之间),考察的内容也比较少,要么是教材上的,要么是老师准备的视唱材料,这样的考试能够反映学生的水平,但不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强项,例如学民乐的同学唱旋律小调、学西洋管乐的唱雅乐调式都不是特别好。但如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准备视唱音乐会节目,就可以把他们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在音乐会上的表现评定他们的平时成绩或期末成绩。而且用音乐会的形式展示,他们的成绩和水平也是有目共睹的,也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使他们的成绩更加公平、公正和公开。 二、举办视唱音乐会的方法 (一)视唱音乐会作品的来源 1.取自教材。视唱练耳音乐会的作品首先来自我们使用的教材,例如《乐理与视唱练耳》(陈雅先编著)里的单声部视唱、多声部视唱、结合节奏律动的视唱、带伴奏的视唱、结合柯尔文手势的视唱等都可以直接表演,或者选用以上素材进行整合、编排进行表演。例如我院音乐会节目《快乐的一天》就选用了柯尔文手势表演唱《江西儿歌》(第一册第42页)和多声部视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第二册第231页)以及其他素材进行编排,描述了同学们一天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过程。 2.其他视唱练耳书籍和作品集。国内可见的专门的视唱音乐会书籍较少,周温玉著《视唱的艺术――音乐会视唱曲集》,是专门创作的适合音乐会表演的视唱曲,其中的《民歌主题变奏》难度不大,比较适合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表演,主要掌握其民歌调式风格。还有陈雅先著《民族音乐多声思维视唱》里有一些配有立体节奏的视唱和多声部视唱,如《瑶族舞曲》是带有立体节奏的视唱、《百鸟朝凤》是纯人声的三声部视唱。还有辛迪选编的《四声部视唱教材》,其作品主要来自欧洲早期教堂音乐,其和声规范,音响和谐辉煌,也是很好的视唱音乐会曲目。 法国雷蒙恩《视唱教程》是视唱练习曲的经典和宝库,音乐性强,艺术价值高,很多可以直接在音乐会上表演,中央音乐学院据此改编的《国民基础视唱教程――合唱与独唱钢琴伴奏版》把单声部视唱发展成四声部视唱,进一步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和练习价值,更加适合在音乐会上表演。 顾秋云的《中外器乐名曲多声部视唱训练》也是一本非常好的视唱作品集,有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三中类型,有带钢琴伴奏和无伴奏的。所选作品都是大家熟悉的耳熟能详的中外器乐名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去体会经典作品的精髓,感受器乐曲通过人声演唱同样能达到辉煌和别样的韵味,并理解不同时期的器乐曲的风格特点。 除上述书籍外,还有其他声乐曲集、合唱作品集中也有大量的作品可以选用。 3.来源于网络。互联网上的音乐资源非常丰富,也有很多和视唱练耳有关或可以被我们利用的。而现在的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非常熟练,有时还要要胜过老师。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大量的和音乐有关的音响、视频和乐谱,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视唱练耳学习的对象和音乐会节目的源泉。例如我院音乐会上有四个同学表演的《甩葱歌》,这是一个芬兰的波尔卡舞曲,网上有很多版本的表演视频,也有很多音乐爱好者记录整理的乐谱,她们选择了一个最经典的版本进行学习、练习和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还有一个八个同学表演的《卡农》,也是根据的钢琴曲《D大调卡农》,网上有音乐爱好者改编成四声部的版本,并自导自演、录制并上传了视频,但没有对应的乐谱,同学们根据视频自己听记整理乐谱,并进行练习、编排动作和表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听记乐谱的过程中还很好地锻炼了多声部听写的能力。 4.自编自导自演。有些同学具有很好的创新精神和创编能力,他们不希望表演书本上的东西或大家熟知的东西,而是希望弄一些有新意的节目来表演。例如吉他弹唱《围墙》就是同学自己作词作曲并表演的节目,并邀请另一名同学伴舞,效果也很好。《臆想曲》是同学回忆以前玩过的电子游戏里面的音乐如愤怒的小鸟、功夫、超级玛丽等进行串编和表演,赢得同学们的热烈响应。 (二)视唱音乐会的节目形式 1.钢琴自弹自唱。自弹自唱是视唱音乐会最基本的形式,要求表演者自己视唱自己弹钢琴伴奏,需要演唱者有良好的视唱水平和钢琴伴奏水平,还要使伴奏和唱很好地协调起来。钢琴是我们进行视唱练耳学习的重要工具,很多视唱都配有正谱伴奏,有些专门创作的带有正谱伴奏的视唱曲本身就是一首小型的音乐作品。单纯的视唱会显得有点单调,配上伴奏可以丰富其音乐表现力和音响效果。还有些复调作品,例如巴赫的《创意曲集》《平均律钢琴曲集》,可以唱一个声部弹其他声部,使人声和钢琴很好地协调起来。 2.各种类型的多声部视唱、大合唱。多声部视唱是视唱练耳音乐会的主要形式,有二声部视唱、三声部视唱、四声部视唱等,还有表现力最丰富的大合唱。这些都是训练多声思维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多声部视唱作品一般和声规范、音响丰满。 3.结合其他乐器构成的多声部音乐。视唱不仅可以人声之间、人声与钢琴之间合作与协调,视唱还可以和其他任何乐器进行配合,比如人声与长笛、人声与小提琴、人声与几样乐器的合奏等,这可以充分展示人声音色的丰富多彩和强大的协调能力。例如周温玉著《视唱的艺术――音乐会视唱曲集》里有一首《和弦连接》,就是长笛、女高音与人声几个声部的配合。 4.结合节奏律动、身势、柯尔文手势、打击乐器的视唱。国外著名音乐教学体系引入我们的视唱练耳教学,丰富和改变了以前我们刻板的视唱练耳课堂,运用各种打击乐器,结合体态律动、身势表演、柯尔文手势,使我们的视唱练耳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同学们在活泼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也为我们视唱练耳音乐会的节目增添了新鲜的血液。结合打击乐器伴奏的视唱、结合身势体态律动表演的视唱、结合柯尔文手势的视唱表演都是很好的视唱音乐会节目形式。 5.其他学生自编自创的形式。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不能小觑,只要你给他合适的机会和平台,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令你刮目相看的节目来。有些同学不囿于书本和教材,喜欢标新立异,总能创造出他们满意的节目,例如吉他弹唱、音乐小品、音乐生活剧等等,既展示了他们的视唱练耳水平,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丰富了我们的视唱音乐会的舞台。 (三)视唱练耳音乐会举办的步骤 1.准备发动。开学之初,教师就可以提出举办视唱练耳音乐会的计划安排,并说明其意义和目的,以及将其作为学业成绩评价的一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准备节目。 2.讲座引导。举办专题讲座,对举办视唱音乐会的方法、内容、形式、节目来源等进行介绍,播放相关视唱练耳音乐会的视频,启发她们去构思准备节目。 3.班级音乐会。在每学期的期末之前先举办班级视唱练耳音乐会,可以要求班级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参加,并对每一位参加者都进行评价,可以是教师评定,也可以是自评和互评。对较好的节目可以挑选出来参加院系级别的视唱练耳音乐会。 4.视唱音乐会。一般每学年可以举办一次院系级别的视唱练耳音乐会,从班级音乐会上挑选出来的节目,教师可以进行再加工,精心排练和悉心指导,努力提高其艺术水准。并进行节目统筹安排,编制节目单,最终呈现一台完整的视唱音乐会。 三、小结 举办视唱音乐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推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视唱练耳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精力的投入都有良好作用。同时对教师精力的投入和能力素质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视唱音乐会能够广泛开展,并形成一种常态,那么视唱练耳学科的基础性地位将得到更好地突显,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将得到更多的投入和关注,这对我们整个音乐学科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另外,视唱练耳音乐会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它不能完全替代视唱练耳考试,基本的视谱即唱和练耳听写还是必须的。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视唱练耳训练,再经过视唱练耳音乐会的洗礼,才能具有良好的视唱练耳水平和较高的音乐综合素质。 音乐学专业论文:Sibelius软件在音乐学理论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Sibelius作为一款出色的音乐软件,会给音乐教学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在Sibelius介绍部分对本文Sibelius软件做了简要介绍,包括音符输入、播放、运行环境等。Sibelius软件在音乐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与新技术的有机融合,而相对地方大学的音乐学院来讲,其使用率还处在萌芽阶段,为了真正提高地方院校的音乐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有必要在音乐学理论专业学生中普及Sibelius软件的学习和运用。 关键词:Sibelius;应用;意义 音乐理论课是一门严谨而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课程,多年以来一直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为主,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国的音乐教育领域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变,使人们思想意识不断开拓创新,从而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不断涌现。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可能,把握音乐教育动态和前沿,研究音乐教育改革成果和教育改革思路。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已成为当今高校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域。 一、Sibelius介绍 Sibelius是一款专业的乐谱制作软件,其创始人是芬兰现代作曲家Ben和Jonathan兄弟,他俩既是作曲家,也是电脑程序工程师。 (一)Sibelius的操作设计 Sibelius的屏幕设计很直观可以用多种工具和方法制作乐谱。而浏览乐谱只需在Navigator(即导航器)中拖曳就可以快速到达你想浏览的那一页,如同移动手中的稿纸一样方便。Sibelius的设计,一切为了简便,避免复杂,这种人性化的程序设计使软件使用起来和笔、纸一样的自然。 (二)Sibelius音符输入 Sibelius的Flexi-time是一种灵活的动态音符输入方式,与使用MIDI键盘实际演奏的效果一样,采用这种方式输入时你不再需要敲打拍子机械地演奏,只须用双手自然地弹奏,Sibelius会自动跟随你的速度渐快或渐慢,将你演奏的音乐记录下来.同时也可用Step-Time输入(步进输入),这种输入方式是指用你的一只手在电脑小键盘上选择不同时值的音符,另一只手在MIDI键盘上弹出所需的音高。当然Sibelius还可以用Mouse Keystrokes(鼠标和按键)输入音符,键盘上的C、D、E、F、G、A、B键分别对应着基本音级的固定音名。 (三)Sibelius的播放 Sibelius的回放效果非常不错,在播放乐谱时只需按下播放键就会听到很真实的音乐。Sibelius可以理解并播放非常多的标准符号,比如颤音记号、重复记号、渐强渐弱、八度音、滑奏,甚至半个半音,也能够读懂很多音乐术语或短语像rit,pizz.,allegro,mute,changetopic-colo等。而且Sibelius可以方便地选择特定的乐器或音乐片断进行播放。 (四)Sibelius的错误检查功能 Sibelius的错误检查功能可以大大节省您的时间,它会在错误的节奏或音符上给予提示。比方说,所写音符的音域超出了该乐器的演奏范围,则那些超出范围的音符将用红色显示,以提醒您作适当的调整。 (五)Sibelius的插件 插件是Sibelius很具特色的一个内容,它是一些具有扩展性的小程序,能很方便地帮您实现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实现的功能。Sibelius2.0以上的版本提供了自定义插件的功能,这意味着您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插件。 二、Sibelius音乐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视唱练耳教学与数字化音乐模式的应用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保持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Sibelius音乐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要求专业教师掌握相关的数字化教学手段。Sibelius音乐教学模式的引入,将会改善传统授课的单一模式,丰富课堂训练方式,丰富听觉训练。 1、培养学生视唱听辨能力 在视唱训练中避免使用传统的单一钢琴音色,运用不同音色、音程、和弦、旋律、节奏,可运用带有伴奏的视唱练习。也可以对视唱曲与练耳内容进行改编或重组。其优点在于音准、音高、节奏及速度准确,训练内容丰富多样。 2、培养多声部听辨能力 在多声部视唱教学中,运用不同风格的打击乐器演示,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音色和节奏对比,提高多声部听觉意识。其次,通过伴奏视唱教学,将视唱练耳融入音乐作品中,从而把不同声部从整体中剥离出来,加强了学生对每个声部的把握能力。 (二)《和声学》教学中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发展 《和声学》是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学习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和声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只强调写作的方法与要求,不给学生进行谱例示范,学生听不到和声的实际音响效果,使和声教学成为“纸上谈兵”“无声音乐”的空洞理论,完全失去本质的意义。Sibelius音乐软件在和声教学中应用,能够把复杂的和声进行以不同的速度演奏出来,也可将声部移高移低,或复制拼贴等等。较好地解决了和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环节,使学生听觉体会与视觉印象得到沟通,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和声教学效果。使和声作业与音乐创作的联系更为紧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配器法》教学中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发展 《配器法》是音乐高级理论课程之一,学习配器首先要了解乐器法,即熟悉乐器的性能、音域及演奏技法,对于大多学生来说是吃力的一件事情,而利用Sibelius音乐软件进行配器课教学可以填补这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对不同乐器组的音色混音,对同一乐器不同音高及不同乐器不同音高的运用等。在配器教学中如何了解和掌握总谱读法是这一门学科的关键所在,Sibelius音乐软件拥有大量的制谱模式,我们可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配器模式进行创作。在配器的过程中将乐队缩谱也可随意进行拆分组合,直到满意为止。可以随时视听乐谱了解配器效果的优劣,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效果,做到视听结合,从而使配器教学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如何运用Sibelius音乐软件指导音乐作品的创作 音乐作品的创作是抽象的、非理性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动机的不断产生、重复、演变和发展的轨迹,音乐创作也是音乐教学中最为高端的技术环节,以往的教学过程是手写为主,对单声部作品来说通过钢琴或其他乐器辅助,对作品的整体音响效果有一个相对的印象,而不能较全面把握稍大一些的多声部音乐作品,用Sibelius音乐软件进行创作时,可随时感受自己的创作过程,把握旋律发展变化的轨迹,如何布置和声连接与进行,在纵向和横向上的织体交替,监听整体音响效果。 Sibelius软件最大的优势在于管弦乐队的创作和编创方面,首先,在Sibelius中自带了管弦乐队中的常规乐器音色,声音虽然不能和真实演奏相比拟,但是它可以帮助那些初学管弦乐写作的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够粗略听到自己的音乐,从而实现不断修改的可能。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独立手写完谱面后是不可能通过乐队演奏听到自己的作品的,因为这其中牵涉到较为高昂的经济费用,但是Sibelius则可以让学生听到声音,从这一层面上讲就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和兴趣;其次,在Sibelius中修改作品变得非常的方便,比如在增减小节、音位移动、调性转换、乐器增减等方面都远远超过手写改动,只要在相应的地方做相应的操作就可以了。 三、结束语 Sibelius在我校本科音乐理论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提升。总而言之,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高校的音乐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作者简介: 程迎接,湖北工程学院。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育人价值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人民的精神需求也逐渐增加,全国人口的文明素质需要提升。文章围绕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新课改需求的音乐教师标准,在全国高校积极关注并探索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详细的阐述了舞蹈课程在音乐学专业中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以引起同行们的研究兴趣。 [关键词] 高校;音乐学;舞蹈课程;功能;育人价值 一、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 1、教育部《指导方案》中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2004年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简称《方案》)。《方案》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2006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6]12号,简称《纲要》),在教育部这两份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高校开展试点工作。2010年9月13日,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专家领导小组组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耀华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做中期总结,总结中指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彻‘两为’,‘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尤其把美育写进教育方针,提倡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更是为从事美育工作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宽阔的用武之地。”他在总结中还指出,“《方案》和《纲要》研制本身,就是由于面对自本世纪伊始以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目标,所以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紧扣这一目标。在满足‘音乐教育工作者’、‘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这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以适应综合型、创新型、宽口径、多面手的要求。” 2、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的音乐教师 九年制义务教育新《音乐课标准》规定,“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全过程。”音乐教师是学校美育的实施者,是美的传播者、开发者、诱导者,担负着发展国民音乐教育,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重任。音乐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美教育的成效。音乐教师应具备“心灵美、形态美、行为美、教学过程美等素养。 3、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教学改革现状 全国高师院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都在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舞蹈课程改革的新路子,在修改培养方案,音乐舞蹈课程设置,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做了一些大胆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基本形成共识――舞蹈课程在培养音乐人才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二、舞蹈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1、“爱心”教育功能 爱是一种情感,爱什么,怎样爱却体现出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社会公民爱党爱国爱人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必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基本品质是热爱教育这个职业,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懈的追求教育目标,才能孜孜不倦的努力学习,搞教学研究,才会感觉到教学是一种幸福的享受。这样的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教师所付出的爱心,感受到教师美的心灵。舞蹈是一门艺术,舞蹈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享受美育的过程。舞蹈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热爱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亲切自然、落落大方的教学态度,娴熟流畅的知识讲解,深厚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底,准确到位的动作示范,自然得体的教学技巧,耐心细致的学习指导、点拨和引领,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热爱教师尊敬教师,表现出来的是快乐、轻松、向上,进步,求知欲很强的学习精神。这样,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教学就会受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更不喜欢上这个教师的课,是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另外,教师热爱学生,还表现在一个“严”字上,常言说“严师出高徒”,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负责任的教师。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教师。教师“严”中有爱,“爱”中有和(和气、和谐),“和”中有乐,每一个教学细节的指导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爱心和关心的用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看似无声胜有声,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师爱心的这种传递,将会在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身上发挥作用。 2、审美教育功能 审美,是人们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美的一种思维活动。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完成的。高校音乐学专业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舞蹈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不可忽视。 舞蹈是用肢体语言表现美的一门艺术,舞蹈动作具有形态美的特征,优秀舞蹈作品的情感,是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呈现的形态美表现出来的。优秀舞蹈作品中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是用在动或静的动作表现过程中形成的连续不断的画面塑造出来的,展示的是舞蹈动作造型美的特征。舞蹈动作还具有神韵美的特征,神韵是舞蹈表演者意向情趣的最高层次,每一个动作均与神相配合。“神”即眼神,从优秀舞蹈作品中,可以观赏到舞蹈动作与眼神协调配合的神奇之妙,使人们感受到舞蹈不仅美而且富有生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欣赏舞蹈,用心灵体会舞蹈美的妙处;教给学生如何学习舞蹈动作,用肢体、毅力、意志和智慧,表现舞蹈美的语汇。此外,舞蹈教师要非常注意自身的形象美,包括精神饱满,仪表端庄,讲课内容丰富,语言清晰、流畅、生动、形象,声音洪亮,示范动作优美等,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到教师美。教学时,如果发现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动作不协调、不到位,教师要耐心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以不美的动作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在动作美与不美的对比中感悟美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 音乐学专业论文:高师音乐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日制义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需要,作为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院系,必须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作激情;具备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思维,并逐渐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我们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为中学生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 关键词:音乐教师;创新人才;研究 21世纪是我国大力提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期,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场历史性的教育改革中,担当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院系,如何培养创新型音乐教师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那就是我们音乐教育应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1创新人才概念及音乐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标准 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的标准。音乐专业创新人才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保持对未知知识的渴望。“艺无止境”对一名从事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这四个字十分贴切。音乐学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特别是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更要有深切的体验,如声乐演唱、钢琴演奏舞蹈表演、音乐创作等技能技巧,它是没有终极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探求,才能达到相当的高度,而不能说是顶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求索才能掌握新的技能、技巧。所以音乐学习更要提倡“终身学习”,这样才能使你的艺术成就达到更高,才能创造出优质的艺术精品。 (2)要善于及时获取新知识。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瞬间艺术、听觉艺术,很多知识技能只是在瞬间予以掌握,如声乐教学、我们的嗓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好的声音必须有强有力的气息支持、声音要畅通,而且要有高的声音位置。而科学的发声方法不是纯理论的知识,只能在声音训练中加以掌握。所以作为学生必须善于在最短的瞬间获得新知识,并及时加以掌握并巩固并予以发扬光大。 (3)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作为一名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而且还需要具备系统的综合的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一般包括: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声乐知识、器乐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音乐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姊妹艺术知识,如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以及文学人文知识。更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4)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发展,以“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模块呈现,特别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潜能的音乐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得要的意义。”[1]而作为未来中学生音乐老师的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不说,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所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根本出发点是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他们成为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只有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有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中,才会涌动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激情。 (5)要有严谨求实的学风。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无论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我们都可以在音乐中感觉到它的存在。具体说来,音乐教育与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宗教、伦理、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自然联系。音乐也是一门科学,音乐教育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学科。所以对这门特殊学科的学习,我们一定要具有脚踏实地,勇于攀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风。这样他们才能掌握音乐学业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技巧,才能真正具备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而丰富他们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创造精神。 2目前我国制约音乐创新人才培养的几大障碍 在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下,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音乐教育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充分尊重,发掘和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2)没有创新教育或者说缺乏创新教育、传统落后的知识灌输型应试教育依然存在。3)教师与学生之间仍然存在人格上的不平等,缺乏民主性和人性化教育。4)新的教育体制实施并真正落实到实处比较困难,严重制约音乐教育发展。5)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教育及国家竞争力落后以及诸多项音乐技能的尴尬处境。 3培养音乐创新人才的途径 创新人才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用新世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去指导改革,指导实践,需要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创造和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都学模式,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那么如何培养音乐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 (1)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音乐教育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如声乐、钢琴、器乐、舞蹈。也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如音乐基础理论、和声、歌曲写作与分析、视唱练耳、歌曲即兴伴奏、中外音乐史及欣赏等知识音乐基础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及相关姊妹艺术,文学、历史、人文知识、民族风俗等,只要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造就创新型的音乐人才。 (2)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知力理论,指出“智力是某种社会浅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2]智力又分为言语――语言能力(听、说、读、写),逻辑――教学智力(运算、推理能力)视学――空间智力(人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音乐――节奏智力人人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运动智力(运用整个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人际关系智力(能够有效地理解他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个体认识、洞察和反者自身的能力[2]。由于人的智力是千姿百态的,而人的综合能力则是这些智力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对学习音乐的人来说,特别是学习音乐教育的人来说,必须具有音乐学业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个人品质及个人智力,需要语言能力音乐――节奏能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特别是音乐节奏智力。 (3)灵活的教学艺术。在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书育人方法。使学生具有以下教育教学艺术:首先要倡导一种积极的学生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有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力的情景,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学生潜在智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而作为音乐教学更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为音乐教师有特殊性,特别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更具有这方面的特殊性,那就是由于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特点、专业技能都存在差异,同其他学科教学有较大区别。如声乐教学,由于学生声音条件不同,技能技巧程度不同,只讲共性的东西,就不能使学生的声乐学到应有的知识和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故而必须坚持因材施教。 再次,就是倡导全面、多元的评价观,而传统评价只是看重学生的学科分数,而没有对学生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而全面、多元的评价观,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学生进行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学习成绩好的不一定在今后发展中是最有建树的。”我认为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单只看各门功课是否优秀,更重要的是看这位学生是否有发展潜质和创造力。 (4)要倡导民主和人性化教育,实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师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者;教师是教学的支配者,绝对权威,是指挥者、控制者;而学生往往是被控制者、被支配者。从中不难看出,师生在人格上不平等的知识结构、爱好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师音乐教师来说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没有真正把“学生变主体”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只有实现了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创设好的课程环境,使课程环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发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有计划的行动。”建立合格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浓厚期望中,感受到师长对他们的重视、关心、体贴,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2)保护自尊。老师要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待。3)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者、音乐者、合作者。 对于高师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确实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真正地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创新人才为基层教育服务,是每一位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同行们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办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才有希望。 音乐学专业论文:基于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的音乐学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音乐学专业建设要结合实际,在专业特色发展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途径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应用型;音乐人才;专业建设 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定位和不变主题。我们在音乐学专业建设过程中,从“服务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广大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出发,在确立专业特色,完善学生培养模式,增强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实践性探索。 一、挖掘区域文化内涵,确立专业特色发展方向 音乐艺术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特征,只有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才能确立音乐学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为突出音乐学专业的地方特色,我们将河北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主线,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培养能传授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服务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艺术专门人才,并通过相应的教学过程把潜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的强势,使音乐学专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 河北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河北音乐文化,对加强和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音乐学专业立足于本土文化,挖掘河北传统音乐文化内涵,把传承和发展河北传统音乐文化、延续民族音乐文脉当做责无旁贷的任务,并依此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积极引导教师结合本专业深入各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整理和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新作品,丰富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 音乐学教研室成立了河北音乐专门创作小组,挑选骨干教师分别组建了舞蹈、器乐和声乐等创作队伍,明确各自的创作任务,深入河北各地,开展收集地方歌舞、民歌小调、音乐戏曲等原生态资料。同时,要求我们的创作队伍在原生音乐素材基础上尝试与现代文化元素的结合,对乐曲、歌曲和舞蹈等进行全新包装,使其更具时代性、观赏性和艺术欣赏价值,更为学生喜爱和接受。尤其是舞蹈的创作,一方面要创作出适应课堂教学及舞台表演展示的融技巧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专业作品,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适合大学生校园文化和城乡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的作品等等。作品既继承了河北音乐文化的传统,又与时俱进,体现出继承与创新的紧密结合,为推进河北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构建我院校园文化特色作出有益探索和尝试。 收集整理河北传统音乐素材,并以河北原生态音乐资料为基础,丰富了我系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科研、创作的资料库,为提高专业教师民族音乐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音乐学重点专业建设注重在教师中树立科研兴教的意识,鼓励教师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的办学水平,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申请课题数量和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比例较以往有很大提高。 二、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学生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科学性与社会发展需求,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学内容与知识的更新,还要考虑稳定的理论支持体系,使课程体系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音乐学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够适应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实践课程不充分等。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一)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培养方案 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复修订,主要是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师范音乐院校课程纲要”的要求,遵循学校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并根据学科知识特点和联系方式,将各技能专业开设的学期及教学大纲做了调整和修改,使之更符合知识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打破各技能专业界限,我们进行了“2+5”分段式的培养模式,即在前两个学期完成技能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同时必修四门技能课程(声乐、器乐、钢琴、舞蹈)。多个技能从最基础学起,可使学生获得具有进行专业学习、深造提高及终身从事教育所必需的、扎实的音乐基本素质,体现出音乐学专业师范性的教育特色。后5个学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学生的意愿,进行专业方向的分流,进入专业知识与综合技能的学习培养,该阶段课程设置立足于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调整后音乐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较过去更加丰富和完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第一学年的声乐、钢琴和舞蹈课基本采用大班课的形式,器乐课和第五学期开设的室内乐演唱课程,则是根据现有师资和教师工作量情况,以“一对四”“一对六”小组课形式进行教学。各技能专业课程在过去独唱(奏)曲目的基础上,加入重唱(奏)、小合唱(奏)、表演唱等教学内容,通过课下练习、排练、汇报演出等艺术实践形式达到了多种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新课程结构使技能课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练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考核方式也由独唱(奏),变为合唱(奏)、重唱(奏)的形式。尤其是实践周的评价方式有较大改进,考试以节目为单位,按照节目演出的质量和平时排练出勤情况计入成绩。调整后的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和培养了学生的节目策划、编导、创编和舞台表演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充分拓展了学生成长空间,使音乐学的专业教学更贴近社会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从教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三、探索实践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只有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在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课程训练、教育实习、艺术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基础性实践环节的建设 全面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突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课程学时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加大声乐、钢琴、器乐和舞蹈等技能专业的艺术排练和校内外演出活动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性文艺演出、艺术创作、教学实践以及文化交流活动,参与项目策划、艺术传播等各类管理实践活动。努力创造条件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社区社团、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根据音乐学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了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三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除了突出原有培养方案中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的主体地位外,还注重顺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从建构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出发,将多种不同途径的实践内容纳入到整体实践教学体系中。如除了深入社区、厂矿、部队、监狱、养老院、县乡农村等地的慰问演出外,我校还建立了与企事业单位的协作关系。学生表演的素质及能力得到了各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从数量上基本可以满足本专业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实习实训渠道,使所学专业有较强的可适性,本专业结合当前人才市场多种需求状况,积极拓展毕业生实习的空间和领域,在原有5家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与社会音乐工作相关的各种公司、单位、部门取得联系,签订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协议。现已签订协议的有北京顺义精灵文化艺术中心、石家庄博仁艺术中心、沿西幼儿园、七色光艺术学校、艳阳天庄典公司、淘宝贝发展中心等7家单位。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教育事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工程,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通过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术研究与校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核心队伍。 (一)规范教研活动 为了提高教师的从教能力,教研室制定出一系列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充分调动教师认真备课和组织教学的积极性,丰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 (二)观摩课堂教学 声乐、器乐、钢琴、舞蹈、理论等五个技能专业组定期举办公开课,每个专业组每学期按教师的1/3人数比例轮流举办,互动教学观摩活动以及公开课教学法研究活动,让教师从多个视角审视各自的技能教学方法,共同研讨专业技术的纵深发展和问题的解决手法。 (三)提升教学能力 为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建设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和严谨向上的治学精神,我系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演唱(奏)会、组织讲课比赛和说课活动,使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四)更新知识结构 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近年来,我校曾先后派出教师20多人次外出进修学习、参加精品课培训、科研培训以及学术会议等活动。 在音乐学重点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这为音乐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工作中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音乐学专业论文: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要展现钢琴之所长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和不懈努力,关键是对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进行规范的训练。 关键词:钢琴;教学;研究 要展现钢琴之所长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和不懈努力,关键是对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进行规范的训练。 一、发挥钢琴之所长 钢琴是键盘乐器,是通过琴槌击弦发出的声音的,因此小槌子式的颗粒性声音是钢琴的特色。弹跳音等特别能显示出钢琴的优势。 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就可引用为充分展现钢琴效果的精妙写照。而手指的活动能力,关键在于对掌关节进地训练。我认为在慢练时每个手指应该独立不倚地进行“快下放松”的练习,这主要是一个训练的概念。所谓“快下”,就是手指上下,特别是触键动作要快,要敏捷,这样能使声音明亮。所谓“放松”是指声音一旦发出,手就不能在追加压力,在弹长时间的音时,手可以在发音后自然保持在琴键上。“放松”绝不是指松懈不成形,而是针对不要紧张和不要压键而言。动作越快放松越快,说明声音也就具有更好的弹性。在慢练时如每个音都能做到“快下放松”,手指动作的灵敏度就可和快速弹奏的需要统一起来。 在训练中最常见的忽视手指主动性的毛病是:弹每一个音时都由手腕加压力,表现在手腕随着每个音的弹奏而上下颠动。从暂时的功利看似乎弹得很“扎实”,实际上声音很重浊。更致命的是,这种弹法只能在较慢弹奏时造成假象,稍快一点便会使声音变得断续、跳动和不连贯。用这种弹法的学生,到不了车尔尼849程度,就再也无法前进。就算换老师也非常难改,不少学生深受其害。 在此需特别提出的是:发挥大指左右活动的功能也非常重要。由于我们每只手有5个手指,但靠大指的转换位置和连接,我们可弹好音阶和琶音,把手变得仿佛有几十个手指一样。因此把大指训练得主动灵活,克服其易僵直和重浊的弱点,对弹奏的流畅均匀有极重要的作用。 要训练好手指,使其独立、主动、灵活;使声音清晰、流畅、均匀,这对展现出钢琴的所长是关键性的步骤。 二、掌、腕、臂、身诸部位与声音的关系择要 (1)手掌的架子作为力量的支撑点,是保证声音质量的关键部位。弹强烈的声音时,手掌架必须牢固,这是较易取得共识的。弹轻声时,更需强调手掌架的牢固,对这个概念还需加强理解和认识。弹轻声时,如手掌架懈软塌陷,声音必将无法清晰集中而变得模糊浮浅。哪怕是弹印象派最需要朦胧声音的作品,手掌架依然不能懈怠,而要保持有把握的控制。如不注意这点,也许声音就根本无法弹匀弹轻,使声音变成了混浊一片。在训练中常见的毛病是手掌塌陷,因软而无法支撑起来。由于手掌无法充当力量的支点,手腕只能拱起来代替掌部作为支点。随之而来可能引起端肩和手臂紧张。我们可以发现凡是手掌软蹋的弹奏,声音是无法深厚和集中的。因此手掌架的训练应在入门时就开始,在慢练时要尽量强调手型,在较快的弹奏或正式演奏时则不必刻意强调外型,而是凭内在的功夫和力量了。此时也许外表看来掌关节较平,但手掌不是软蹋的而是内部具有一定的支撑力。至于手腕拱起的毛病,单纯想从手腕去解决是不可能的。手掌架去解决才是可行的。手掌架立起来了,起到了支点作用,手腕自然就能放下来了。 (2)腕臂的训练与声音的关系,手腕是手指与手臂之间承上启下的枢纽。手腕有许多上下、左右的动作方式,其中有些是手腕独立完成的,有些是和手臂结合起来协调完成的。在此我们不是去一一介绍这些动作的要领,而是要提出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手腕的左右灵活调节,在教学中常被忽视,但是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以手腕为主导的左右调节,是同时结合手臂左右调节的腕臂综合动作,指在对手指不断变化着的位置进行微调,并使得不论何种位置时,手臂的重量(或大或小)都能通过手指而全部送入琴键。此时的关键是要特别注意在用4、5指弹奏时,一定要把手调节到最佳位置,把力量“送进”琴键,使最高音(或最低音)的声音突出和通畅。这种调节使腕臂对手指充分起到了后方支援前方的作用,使得每个声音能自然。 (3)身体协调与声音。在弹琴时,从身体接触琴凳开始到手指接触键盘,应该是一个可以灵活调节的整体。当我们的身体处于自然积极状态时,声音必然会丰润宽厚,使人听起来顺畅、舒展。身体协调的关键在于腰骶部的力量能否调动出来。在弹最响亮、最丰满的声音时,只要身体挺立,用上腰骶的力量,不需多大的动作和力气,声音可以很自然和方便地弹出来。在此要防止的毛病是:要改掉弯腰的习惯,懒洋洋消极地把重心往后往下塌陷,重心的后倾下榻是协调用力的最大障碍。 音乐学专业论文:探究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 【摘 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式,随之也出现了许多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为例,展开论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特点及就业建议等。 【关键词】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式,随之也出现了许多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为例,展开论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特点及就业建议等。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让更多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认识到本专业就业的方向,端正他们的就业态度,使他们在面临就业时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工作的需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概述 自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化,国家就业政策也随之改变,由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这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实力竞争的主要力量。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是检验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已经逐步实现市场化。但教育体制的脚步却没有跟上市场化,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离,以及部分学科市场需求量较小,使得大量毕业生滞留在就业市场中,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又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不能使大学毕业生实现迅速就业,一定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显得越来越为重要,而知识经济要求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人才成为了经济发展好坏的最大竞争之一,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的发展。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并出现了就业瓶颈的问题。加上国家提倡对德、智、体、美等的普及,使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各类院校纷纷建立了音乐系。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就业岗位紧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尤其是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本身做好积极的准备应对就业。加之就业日益市场化的局面,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也将变得多元化。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就业现状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是河南第三大城市,豫北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一。新乡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有高等院校九所,其中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这四所高校有音乐学专业。其中音乐学的基础设备和师资队伍相对齐全和充实的是河南师范大学,但是也只是能满足群众文艺工作者和中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满足不了音乐专业和职业化的教育。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国家高校前些年的连续扩招,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选择。现以新乡市四所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去向为例做的数据统计。(见下表) 由此表来看,有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前已经开始实习,到毕业顺利找到工作,还有一部分就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少数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但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短期就业,有的毕业生甚至在家待业。具体来说,具有较强就业意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大量的教育实践,并在毕业之际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一些在平时学习上按部就班的学生选择了公务员、招教考试、其他培训考试,也陆续找到了工作。但有的学生追求时间上的自由,则选择了琴行兼职、商业表演。富有上进心和冒险精神的这类学生他们自己投入资产和精力,创办培训学校,建立小型卖场等。总之,上述的毕业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想法获得了工作。可是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消极对待就业,直接在家坐吃山空或者等待就业机会。 中国社会的经济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期间,经济的转型影响到了各行各业,也导致了就业压力的问题。谈到音乐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难。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瓶颈的原因如下: (1)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数量逐渐地增加,而当今的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已经出现了饱和的现象。 (2)一些学生单纯为了取得本科文凭而走上艺术道路,在大学期间就造成对专业不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浪费,从而也造成了就业人才的质量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匹配。 (3)音乐学专业的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面对就业压力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幻想依靠父母或他人力量寻找就业机会。或是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等借口在家待业。 (4)新乡市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建立较晚,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不太完善,这样造成整体音乐学质量下滑,进而导致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低,使其不得不转为其他就业岗位。 (5)新乡市高校的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工作实践,而且部分高校也没有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他们缺乏高校教师有效的和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 (6)新乡市的高校大多为综合类院校,培养出来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 三、对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建议 1、音乐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其就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创造能力强,为用人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2)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工作类型大部分为学校、群艺馆、少年宫等,大多都成为了教育工作者。 (3)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语言大多表达能力较强,性格多活泼、热情,对于工作的适应时间较短,适应工作环境能力较强。 (4)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力提高快,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5)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演出实践多,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能够较快的进入工作状态。 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虽然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有自己特点和优势,所以,毕业生本身就要取长补短,在就业市场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2、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音乐学这个专业不是单一性质的学科,他要求专业技能、心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的学科知识。他还要求口语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等。因此,毕业生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来适应社会就业的实际需要。 (2)毕业生要有端正的就业态度,准确定位,能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多为中小学教育和群众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做到爱岗敬业。 (3)作为高校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理论学习上,而是在实践中把所学的技能加以应用和巩固。 (4)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对自我有清楚的认知,不要好高骛远。高校专业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有效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心态的调整。 (5)当今的社会是个信息时代,作为大学生要有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如像招聘的形式、地点、时间这类信息需要提前去关注和收集,利用“报刊”、“网络”、“招聘会”、“熟人介绍”等方式去寻找工作的机会,只有机会多了,获得工作的几率才会大。 总之,市场化的今天对就业者的各方面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音乐学毕业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专业或单一的学科上面,要随着社会的需要去随时接受新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在就业方面的能力。
临床心理学论文: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 摘 要: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新的负面社会现象出现,这些社会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愈加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基于临床心理学的特点和研究内容探讨了社会心理问题的特点、成因,以及预防干预模式的构建,以期减少相关心理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趋进步,让我们的视野不断开阔,但是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不少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的社会争议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严重的社会暴力事件也屡禁不止,这些猛烈地冲击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些行为和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中已经存在并有可能继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要减少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本文尝试运用临床心理学的视角积极地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模式,希望可以对相关问题和研究予以帮助。 一、社会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自身的前途和未来丧失信心或对他人、组织或社会怨恨、不满的一种心理失衡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发展适应性社会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这种心理问题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无法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自负或缺乏自信,志向过高或偏低,责任目标严重缺失等。在这一方面上至社会精英,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如:“芙蓉姐姐”、“伪娘”、“富二代拼爹”等现象所反映的心理问题。 2.暴力性社会心理问题的极端性 这是一类多以暴力、个体毁灭、恶性群体事件等极端的方式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心理问题。当个体遭遇人际关系的严重冲突、重大挫折、重大创伤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则表现为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更严重的则表现出异常愤怒甚至引发冲动报复的行为。这种心理投射的目标如果明确便会摧毁目标,投射在自身可能会自杀或自虐,投射在他人身上则可能会危及社会群众的生命健康,从而对自身和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如,“富士康跳楼事件”、“福建南平小学伤人案”等背后所隐藏的严重社会心理问题。 3.社会心理问题的蔓延传染性 如同人生理疾病的病毒传播一样,不良心理问题也同样具有传染性,而且蔓延的速度和程度也更为广泛,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昭然若揭。如各种形式的“炫富”现象以及全国各地出现的多起针对少年儿童的杀戮事件等,都说明了当前的社会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消极示范作用非常明显。 二、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临床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性质诊断,挖掘潜在的心理病理现象,并且针对心理问题、障碍等采取综合有效地预防和矫治措施。它的最终目的是对有不适应问题、有心理苦恼的人进行援助,帮助他们恢复心理或精神的健康状态,它以被援助者的心理适应和人格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临床心理学也探讨一般性的心理规律和行为问题,但更加关注的是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试图寻找个体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活动、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注重的是对各种心理信息进行测量评估。因此,要想对社会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干预,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些想要的答案。 三、社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社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的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是诸多社会问题愈演愈烈的结果。所以分析当前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构建其合理健康的预防干预模式有重要作用。 1.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现象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在快速增长,政治也在不断地稳固,但是面临着人口多基数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有限的资源在分配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在这部分人中,富二代炫富,学术论文造假,官员贪污受贿等负性社会事件充斥于耳,投射出的是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是对自我缺乏认同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公认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如教育、医疗、住房等长期得不到根本性地解决,社会阶层的分化越开越严重,如农民工、下岗工人、蜗居族、蚁族等社会草根群体不断出现,广大社会底层人民无法享受到或很少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地拉大,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难以对社会产生认同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社会支持缺失,社会信任不足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与亲人朋友相互交流的时间减少,而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相对削弱了人际间的亲密互动,眼神和肢体语言交流能力的下降,使一部分人在真正面对他人的时候无法领会对方的指示,难以融入群体,容易产生人际适应的社会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社会中,人员流动频繁,人与人的关系虽然已经打破了血缘和地域关系的界限,但是带来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社会上出现的“汽车碰瓷“”、“保险诈骗”、“搀扶老人”等社会现象都是目前社会信任不足所引起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会导致人情淡漠。如果群体之间不信任,会导致群体敌对心理的产生;人民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会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长此以往,就会引发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 3.社会教育和心理保障体系缺失 目前社会已经开始重视对人的心理辅导和人格健全教育,但是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在重好成绩,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的社会大背景下使得家长和教师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塑造,因而那些不良心理因素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梳理。而且人们对心理咨询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主动寻求帮助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社会目前的相关的心理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心理分析和专业帮助。 四、预防干预模式 社会心理问题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的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甚者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心理问题形成和矫治的应用性学科,在实践中应该为相关心理问题的防范和干预建立自己独有的模式。 1.利用临床心理学的社会服务性,建立全民心理信息档案 临床心理学的专业性质是追求正确目标的共同性,建立群体的规范意识与正确行为,从而减少个体行为上的偏差。其关注的不仅是外在的和被意识到的心理问题,更看重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心理问题。它所关注的领域是整个社会的心理问题,着重于提高群众的社会规范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具有社会公共服务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受到宏环境和微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的,但是一个人的人格在其一生中是相对稳定的。我们想要预防社会心理问题的发生,就应该全面掌握国民的心理健康动态,积极建立全民心理信息档案,才能及时地采取措施防止心理问题的出现。这种心理信息档案的建立,应该是从小到大不断变化的,就如同我们的人事档案一样,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如从学校、用人单位、再到社区建立一个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我们可以掌握个体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如果个体发生社会心理问题并采取极端方式时我们也有确切的档案资料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措施。同时有助于相关人员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健康常识,建立全民心理健康的普查和监测机制,从而规范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2.运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教育性,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临床心理学的目的是帮助个体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在整个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的调节适应能力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之前的分析中,人们社会心理问题的出现其本质都是自我需求与社会供给相冲突的结果。但是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大不相同,所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也特点各异,这些都是受个体自身所受教育以及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所影响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工作者们给予心理健康指导、人际关系适应指导、心理咨询辅导等形式来引导人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如:学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以及困难、挫折和荣誉;充分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独立谋生的意愿和能力,追求理想但不脱离实际;愿意与他人建立有质量的亲密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样就在教育指导和心理问题之间建立起了以提高个体自我调节能力为主要工具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通过临床心理学发展教育性的运用,相信可以建立社会心理调适系统,充分提高个体自我调节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3.实施临床心理学的干预操作性,进行心理问题矫治 临床心理学在研究心理问题预防的同时也注重对已经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和预防。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社会心理问题的预防个干预机制主要就是指心理干预,包括情绪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及建立社会支持等多重形式。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技能考试的,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操作。这样的心理问题治疗有规范的实施流程:要对心理问题严重的人员给予快速有效的心理评估并记录在心理健康档案;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干预预防方案;再次要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技术来实施干预;最后要做好相关的回访工作,以确保心理问题疏导的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某些严重心理问题造成社会严重后果的案例,社会舆论和公共媒体要给予客观评论,以防止这种恶性的心理问题蔓延。 临床心理学论文: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干预机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这也就导致留守儿童的出现。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群体越来越大,而在他们身上也凸显了一定的社会心理问题,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要从人本主义关怀出发,从行为疗法的角度出发采取干预的措施,以期能有效预防以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民工;干预 一、引言 随着大批量的农民工进城,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我国现有流动人口已经过亿,由于各种政策、条件还不允许,所以他们的子女便守在老家,由祖辈们照顾起居,若祖辈们不在了,便是年长的照顾年幼的孩子。由于一年中鲜少能见到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照顾以及各方面的悉心指导,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由此形成的所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1-2]。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段成荣、周福林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0.95‰的抽样数据,推算出我国14岁以下留守儿童数量为2290.45万人左右。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一项历时5年的调查显示,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城市儿童严重得多,检出率高达19.8%,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而城市儿童的检出率只有8.1%。据另一项调查显示,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3]。 一般来说,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经济地位是经济资本(如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地位)、人力资本(如父母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和社会资本(如单亲家庭)的结合,这三者都影响着儿童的发展。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为子女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性条件和社会支持,而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在这些资源上的不足使其处于发展的高危状况中。对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尤其是贫困儿童的发展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贫困家庭的重视和社会福利改革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留守儿童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属于典型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应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更应该给出干预的措施。 本研究在对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心理问题作出描述的同时,提出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二、留守儿童的特点、心理问题 1.性格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生活,而临时监护人只能给留守儿童局限于吃饱穿暖少生病之类的表层关怀,无法给他们全面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在留守儿童当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要高得多。这在无形中逐渐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叛逆、以自我为核心等极端性格。 2.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长期缺乏亲情的安慰和关怀,因此大多便存在着焦虑和紧张等情绪,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幼年时期他们体验最多的是孤独与寂寞并且过早体验了无助的感觉,内心封闭、孤独、不合群,不愿与他人交往,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强[4]。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3.价值扭曲 外出务工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尽快改变贫困的现状,因此,急切致富心理膨胀,极少关注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部分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子女而心生内疚,于是采用“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导致留守儿童逐渐养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读书无用论”、“拜金”思想抬头,认为金钱万能,很多学生小学或初中毕业就立即外出打工赚钱,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 4.学习普遍差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为低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家庭来看,亲情关系作为一种情感因素,对孩子的学习动机、态度、性格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成为间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且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把孩子学业定位太低,只限于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部分务工子女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尤其是边远山村的小学,师资配备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注重到每个学生。 从留守儿童自身来看,由于年龄尚幼,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看到知识的重要性,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本就不注重学习。 三、预防策略 要解决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要从根本原因下手。而其根本原因便是农民工进城引起的。然而农民工进城是大趋势,城市需要农民工的参与,而农民工也需要城市的依托,因此我们只有从其他方面着手,在不杜绝农民工进城的同时,改善留守儿童的问题。 1.社会政策的改善、政府工作的扶持 第一,政府要努力提供给农民工生存的基本保障,例如住房以及暂时户口。只有这样,农民工才可以安心踏实的工作,并有机会将子女接到城市中学习。 第二,政府要提倡学校放宽对学生生源地的要求,给予农民工子女一定的求学机会。避免父母与子女相隔两地。 第三,政府要实行某些措施以扶持农业,减免农业税,增加补贴的额度,不至于让农民工满足不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大力扶持副业,鼓励利用资源发展创业。 第四,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构建父母子女沟通机制,筑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 2.学校 完善学校教书与育人的教育功能;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及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班主任及老师要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对一的直接沟通指导,排解心理困扰。三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父母 父母关爱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各种问题发生的主要以及重要因素。做好父母的工作是避免留守儿童各种问题发生的关键。家长们要将对孩子及时的关爱提高到意识层面,要知道孩子心的发展成长更为重要,因为很多不良少年是因为得不到父母、同伴以及社会的关爱而产生的。家长要经常与子女联系,多与孩子沟通,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长也要经常与监护人以及老师联系和交流。 4.监护人 监护人要尽力照顾孩子的各方面发展,要知道孩子的发展不止需要食物与衣服,他们还需要关注、引导、关心和爱。所以监护人要提高意识,照顾关心孩子的各方面发展。 四、临床理论的干预机制 未雨绸缪是没错的,可是在现今的社会,我们所提出的认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有效防止留守儿童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而且现在的留守儿童也已经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提出预防措施,更要提出有效的干预治疗措施。针对留守儿童的诸多心理问题,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加以干预。 1.从人本主义关怀出发 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诸如此类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得不到正确的关爱。所以我们要从根本着手,给与他们适当的关爱。人本主义理论对于这一点是做得极好的。人本主义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人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罗杰斯认为探索和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被称为自我实现。什么决定了我们是否能自我实现?决定因素是童年经历。当儿童有自我意识的时候,他们自动形成了对罗杰斯所谓的积极评价的要求,即来自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友爱和赞同,如果孩子没有及时体验到这些,那么将严重阻碍自我实现的发展。留守儿童之所以出现这些心理问题,与他们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激励是分不开的,所以根据罗杰斯的理论我们要及时给与孩子关爱,让他们能够实现自我。此时个人中心疗法比较适合,因为留守儿童缺爱,所以他们希望被关注被爱护,如果运用尊重、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会让孩子体会到关注与关爱,从而较好的沟通以及解决问题。 马斯洛提出了五个需求层次,首先是物质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虽然得到祖辈的疼爱和呵护,但由于自幼缺少父母的关爱,爱和归属的需要往往处于匮乏状态,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压力,产生孤独、寂寞、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所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外出打工的父母们,不仅要注意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还要满足他们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2.从行为疗法的角度 行为疗法包括很多,但是强化疗法比较适合给留守儿童使用。留守儿童不仅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关注,他们还缺少正确的引导,没有正确的标准来衡量许多事情,因此,留守儿童会在很多问题上发生致命的错误,对留守儿童许多外显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运用强化疗法是比较有效的。强化疗法是指在孩子做对某件事情时给与积极的奖励,在做错某件事情时,不给与奖励(淡化或者漠视)或者给与惩罚。长此以往,孩子就能够知道事情对错的标准。 五、结语 总之,我国留守儿童是庞大的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所产生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与难题,并且将是这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庞大的群体仍在不断壮大,问题的严重性更加凸显,为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社会经济总目标,综合解决,才能标本兼治。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将其上升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解决,才能全面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临床心理学论文:临床分析骨科治疗中临床心理学的运用与医疗纠纷的防范 摘要:目的 对应用心理学知识对骨科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74例骨科住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7例。采用常规骨科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干预;在常规骨科干预基础上应用心理学知识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干预前后SAS和SDS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临床干预方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心理学知识对骨科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心理学 骨科 治疗 医疗纠纷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疗纠纷与其他纠纷一样,是权利冲突与碰撞的一种必然结果,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利益方面发生冲突的具体表现,也是患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一个必然结果,更是相关医疗机构在依法行医的意识上无法做到尽快适应和转变角色的一个必然结果[1]。本次研究对骨科住院治疗患者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抽取74例骨科住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6例;患者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46.2±1.4)岁;发病时间1-13小时,平均发病时间(4.1±0.7)小时;观察组患者中男22例,女15例;患者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46.4±1.3)岁;发病时间1-12小时,平均发病时间(4.3±0.6)小时。所有入选患者均未精神或心理疾病。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P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干预方式 采用常规骨科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干预。 1.2.2 观察组干预方式 在常规骨科干预基础上应用心理学知识在治疗期间实施干预,主要内容包括:① 专注患者关心自身疾病的心理,将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向其进行介绍,说明配合治疗的具体方法;② 抓住患者自身性格特点,根据其社会角色和文化程度,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③ 通过日常交谈,了解患者心结之所在,通过语言沟通和心理治疗帮助其走出心灵困境,克服不良心态[2、3]。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SAS和SDS水平的改善幅度、住院治疗期间不良心理状态、住院治疗总时间、医疗纠纷发生率、临床干预方式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SAS和SDS水平的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干预前SAS评分为(63.96±3.41)分,干预后为(57.93±3.16)分,组内差异显著(P 2.2 住院治疗期间不良心理状态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干预期间有8例出现抑郁情绪,有11例出现紧张情绪,有9例出现焦虑情绪,有7例出现恐惧情绪,所占该组患者比例分为21.6%、29.7%、24.3%、18.9%;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心理学干预期间有2例出现抑郁情绪,有3例出现紧张情绪,有2例出现焦虑情绪,有1例出现恐惧情绪,所占该组患者比例分为5.4%、8.1%、5.4%、2.7%。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3 医疗纠纷发生率和临床干预方式满意度 对照组骨科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有8例医疗纠纷事件发生,该组医疗纠纷发生率达到21.6%;观察组骨科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有1例医疗纠纷事件发生,该组医疗纠纷发生率达到2.7%。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医疗纠纷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4 住院治疗时间 对照组患者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8.52±2.31)d;观察组患者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2.17±2.95)d。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总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体会 在骨科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该让患者切实感觉医务人员是一位懂医的朋友,能够帮助其解决身边的实际困难。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科学、实事求是地将病情和疾病所存在的风险向患者或向其家属告知。需要实施手术治疗、接受特殊检查或治疗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将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向其进行说明,并取得书面同意,以使医患纠纷的实际临床发生率降低[4]。 临床心理学论文: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学校心理辅导模式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的上升,国家对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日益重视,然而在防范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临床心理学意义的角度探询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 一、引言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在学习、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成长时期,如果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躯体疾病,甚至会发生偏离社会规则的事情。所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早期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 学校心理辅导目前受到高度重视,关于如何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讨论广泛开展。在探询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过程中,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有的意义。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的,有时也针对大样本群体。因为其具有针对性,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中的知识,努力去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并最终理解和帮助他。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虽然也对一般性的心理规律以及行为问题感兴趣,但他们更关心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家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的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像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工作者那样直接关注治疗。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为防范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师资培养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等,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 信息与技术缺乏的问题。中小学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测量工具落后,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评价作用,对心理辅导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并造成了一些极为负面的影响。 流于形式的问题。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仅是形式而已,升学、“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辅导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教育的课程,配备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等,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生心理辅导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地区间差异问题。当前,学校心理辅导上海、北京等地区已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内地而言,发展极不平衡,悬殊很大。有相当多的地区对此还很陌生,连最基本的常识和观念也很少了解,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事件常常发生。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很不理想,两者差距十分显著。 四、对策 对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中,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临床专业水平,二要切实做好学生的临床测量评估工作。 学校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增加师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有更多的高等学校大力发展相关专业,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有关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积极介入,将对此项工作专业化发展方向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遇到自己无法提供有效帮助的个案时,要及时将其转介到校外的专业机构接受咨询或治疗。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要以预防为主。而且在发现学生刚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不至于日后酿成大错,这就体现了心理测验评估的重要性。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至今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替代心理测验对心理特征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估。心理评估在医学心理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心理学的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临床心理评估;一是心理治疗与咨询。显然评估是治疗和咨询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同时心理评估还可对治疗和咨询的效果做出判定。 临床心理学对于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意义重大,在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中除了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临床心理学师资和注重临床心理测验的应用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重视全体教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渗透于各利中,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最大量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 临床心理学论文: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精神科见习培训效果的调查 【摘要】目的:探索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接受精神科实践学习的效果,并为以后培训的改进和推广提供启发。方法:为客观评估精神科实习效果,选取2009—2012年间在安定医院接受精神科实习培训的研究生共37人,另外选取安定医院2008年和2010年的第1年住院医师共40人。比较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在培训后参加精神科症状学基础知识闭卷考试的得分与第1年住院医师在该考试上的得分差异情况;同时从曾受训的学生中选取36名发放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来考察受训学生对培训的主观看法和感受。 【关键词】精神科实习;症状学;临床心理学培训;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应的,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也逐渐进入系统化的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心理学家常常会遇到来访者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需进行转介的情况,如何对来访者进行观察以评估是否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及时建议来访者接受精神科治疗,延误了病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临床心理学家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精神科常识,以及积累与各类精神障碍病人接触的经验。 欧美各国在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均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需要完成相应科目的学习,还要在医院、咨询中心等机构积累一定时长的临床实习经验。如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则规定,学生必须在督导下积累1500 h以上的临床经验方可取得职业资格。学生通常是在大学的临床心理培训门诊,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APA指定的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等机构完成这一要求的实践。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在对研究生的项目认证中,要求必须在课程作业期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硕士生要求1000 h的实习,而博士生要求1500 h。德国对于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分为理论部分、实践培训部分、临床实践部分、自我体验部分、其他理论学习及论文报告共5个部分。其中临床实践部分明确规定应包括精神病院工作600 h,占总培训时长的14.3%。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关于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接受精神科实习的培训规定。然而,我国精神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又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数量。一项针对我国四省63004人的抽样调查显示,1个月内任一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95%的置信区间为16.6—18.5),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为6.1%(5.7~6.6),焦虑障碍为5.6%(5.0~6.3)。如果临床心理专业人员对临床实践学习,尤其是对精神科疾病的实践经验缺乏,可能会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不能及时甄别精神病症状或未能及时转介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与精神科医生一样,是一个国家心理健康领域的主力军。例如在德国,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占3/4之多,他们与精神科医生共同从事对各类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病人的治疗工作。而我国经过良好培训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人才的培养。 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培养情况看,我国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2007)规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应该包括心理针对临床或咨询心理学领域的实习(见注册标准2.08)等。对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实习及接受督导的情况提出了具体规定。此外,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对注册实习机构(见注册标准4)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陈红等对22所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培养课程及计划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在此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存在明显差距。研究发现仅有21.4%的学校既包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习,也包括精神病学的实习;在实习时间方面的要求也很不一致,时间比较短或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等现象突出。在陈红等研究的学校中,许多是211重点大学,而全国众多的非重点大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可能情况更为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参考国际发达国家的重要大学的情况,自2003年就开始制定对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方案,至2009年共进行了4次修订。事实上,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必须经历在北京大学或其他高校、中学等心理咨询或治疗中心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习过程,并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提供个体或集体督导。鉴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尚缺乏精神病学的临床经验,这一手册规定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需具备至少240~320 h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经验。自2002年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系教研室每年利用假期安排临床心理学低年级研究生赴精神科实习,此后逐渐固定到北京市安定医院进行为期6—8周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 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临床实习的相关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近四年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研究生进行赴精神科临床实习的情况进行总结,以探讨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接受精神科实践学习的效果和影响,并为以后培训的改进提供依据,为国内相关培训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进入精神科实习的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均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引论、心理测量等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课程。 样本1:为客观评估精神科实习效果,本研究选取2009~2012年间接受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研究生共37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其中男生5人,女生32人。29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除1人本科毕业后因考研耽搁1年外,其余均本科毕业后直接升入研究生阶段。在完成6~8周的临床实习后,所有受训者均参加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考试。考试题目由安定医院精神科第1年住院医师考试题库抽取,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同时选取2008年和2010年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共40人为对照组,均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年龄24—28岁,平均年龄(26±1)岁,其中男生10人,女生30人。收集其在完成1年的临床实习后参加该考试的成绩作为对照组成绩。 样本203:为考察受训研究生对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在2005—2012年间接受过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人员中,选取36名受训者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其中男生8人,女生28人,28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受训者填写问卷时的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4±2)岁,参加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至今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年限0—7年,平均工作年限为(1±2)年。 1.2实习培训内容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实习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具体方案由本文第一作者根据北京安定医院临床精神病学的教学大纲结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实习要求而总结制定。 理论培训部分主要涉及精神科症状学诊断、常见精神科疾病的介绍等;临床实践部分包括实习研究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与病人直接接触,积累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症状学的了解等。研究生要先在具备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随后被分入不同的病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访谈和学习,参与查房和案例讨论。理论培训部分的培训内容及要求见表1。 1.3工具 1.3.1精神病学考试题目 考试题目共包含100道选择题,所有题目均抽取自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期末考试题库,内容包括症状学、精神疾病的分类、表现、特点以及常见精神科药物的疗效和使用等。每题计1分,满分100分。 1.3.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 共包含19个条目,其中2个为开放性条目。条目1~13均为实习培训的大纲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对精神病人的访谈;条目14~17为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的应用等。调查问卷的条目的编制主要考虑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在精神病医院实习涉及3大部分内容:精神病学基础知识,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与精神科治疗,精神疾病的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受训者根据自己对实习的看法和感受,对每条目进行1(完全没有收获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完全没有帮助)~7(收获非常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非常大)点计分。条目18和条目19为开放性条目,要求受训者补充其他收获和提出改进建议。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为单因素组间设计,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被试在精神科症状学基础知识考试上的得分差别。采用软件SPSS13.0完成。 2 结果 2.1精神病学理论考试成绩 精神病学理论考试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样本1)所得分数的范围为65~90分,平均得分(81±5),40名第1年住院医师得分范围为62—96分,平均得分(7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38,P 2.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得分情况 对样本2在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各条目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是:“症状学相关知识”“精神疾病的精神科治疗原则”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心理测量工具在精神科病人中的应用”“精神药物治疗后病程发展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表2)。’ 对样本2在开放性条目上所填写内容进行整理,其中关于“其他收获”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改变对精神科病人的偏见”以及“参与专家查房、案例讨论”。而关于“改进建议”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希望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科室”和“希望得到更多专家、医生的指导并参与案例讨论”等(表2)。 3 讨论 3.1培训的现况和改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参加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接受了为期6—8周的精神科理论知识培训之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能够基本掌握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包括症状学、各主要精神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等。而从主观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感到“收获最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最大”的3个条目也正是“症状学相关知识”、“了解精神疾病的症状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说明虽然培训内容偏重精神科基础知识而不是心理咨询的技巧,但是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仍然感到有很大收获,其所掌握的精神科基础知识对他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以下分别从培训的日程安排、培训方式和教师选择3个方面详细讨论培训的现况和未来应考虑的改进。 首先,从培训的日程和内容设置来看,目前为期6~8周的培训基本能够实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部分。从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结果来看,理论学习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主观问卷的结果显示研究生在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两个方面均感到收获很大。不过,主观问卷的结果也提示培训的安排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报告对于“访谈与心理治疗的应用”这一内容感到收获较小。一项对大学、精神科(精神病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负责人的研究发现,各机构负责人认为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具有扎实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职业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考虑加入精神科中的心理治疗应用这一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应包括对精神科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心理测量、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原则和心理治疗方法等。 另外,在开放性条目上,许多学生报告希望能够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的科室和病人。故在今后的培训安排中,也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并未明确规定具体的实习时间的要求,是考虑到目前的国情。国外发达国家临床心理学学生的实习时间通常为1年,根据我国的情况,可考虑将精神科实习时间定为1~3个月;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临床实习时间可以在3—6个月或更长时间。 其次,从培训的方式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采取理论与见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而受训学生在精神科症状学测验中得到良好成绩和主观问卷的作答情况可以基本反映这一培训方式的适用性。通过理论的讲授可使学生形成精神疾病症状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而通过在病房中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则可以增加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 最后,从教师的选择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选择既有精神科背景又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来带教,本文作者认为这一点对于保障培训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与患者的接触中,同时拥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也能够更好地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分享针对精神科疾病的心理治疗经验,指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精神科的诊断评估结合在一起,综合的理解问题。这也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为什么规定注册实习机构中必须拥有已经注册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督导师和心理师的原因。因此,在实习机构带教老师的选择上,应选择同时具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以保障培训的效果。 3.2培训的意义 目前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的数量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所占比例太少。而且这些心理治疗与咨询从业人员受训背景也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只学习过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而缺乏其他必要实践培训就直接从事临床或服务工作,或直接将所从事的精神健康或心理健康工作冠以临床心理的名义从事临床治疗的情况。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来推算,我国需要约86万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而这个理想状态目前还难以实现,心理咨询治疗领域专业人员的缺口仍然很大。 我国特有的羞耻感文化往往衍生出病耻感,许多病人及其家人在羞耻的情绪影响下迟迟不肯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其中一部分人则有可能转而到心理咨询门诊来寻求帮助。这就需要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精神科症状学常识。因此,规范而系统的精神科临床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对精神科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与病人直接接触的经验,提高临床实践的胜任力。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存在以下一些不足:其一,由于缺少对受训学生在参加培训前的“基线”水平的测量,因此学生在参加培训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的程度的不同可能会对研究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这种笔试成绩主要反映了受试者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等同于实际应用的能力。其二,由于实际的培训安排受到时间、地点等的限制,不同年度的受训学生所接受培训的时间长短并不统一,培训时在不同的科室实习的时间也未能做到完全统一。另外研究所采用的样本量偏小,对照组的选取在学科背景等方面未能做到完全匹配等,也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今后的相关研究可以在受训前加入基线水平的测量,增加实际运用能力如病例评估等方面的测试,以更客观地考察培训的效果。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将受训内容和时间标准化,并收集更多学生参与培训的效果情况,以降低受训时长、学生个人因素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精神卫生法已经颁布,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心理学专业人员进入医疗系统从事心理治疗工作,这就更需要重视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精神科基础知识和诊断评估技巧的培训。此外,随着《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临床心理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入精神科实习的相应制度建设和系统培训有待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临床心理学论文:消化性溃疡临床心理学路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中西医和心理学领域关于消化性溃疡文献的搜索整理,归纳出一套临床干预路径。方法 文献查找及归纳。结果 基本了解学界对于消化性溃疡的干预方法,提出自己的改良观点。结论 目前临床对消化性溃疡的心理干预多采用健康教育,没有系统的心理临床路径的干预模式。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心理;临床;干预路径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也可以发生于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及具有异位胃粘膜的Mecke1憩室,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本病绝大多数患者是以中上腹疼痛起病,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作为首次症状。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长期反复发作;反复周期性发作;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十二指肠疼痛多出现中在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 1 国外对于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情况 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一种或多种有害因素引起的。各种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感染、遗传、体质、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神经精神因素等,通过不同途径或机制,导致上述侵袭作用增强和或防护机制减弱,均可促发溃疡发生。 1.1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以下称PU)致病因 临床上将PU致病的主要病因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幽门螺杆菌;二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三是其他因素,包括遗传、精神心理、饮食习惯和生活事件等。 1.1.1 幽门螺杆菌(HP)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自人的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使PU的病因学和治疗学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PU患者的HP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二是HP感染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危性显著增加[2];三是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成功根除HP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3]。 1.1.2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美国每年约10万患者因使用NSAIDs出现不良反应入院,其中15%~25%导致消化性溃疡[4]。国外有学者对1625例NSAIDs服用者长期随访发现,服用NSAIDs导致PU的危险系数为2.12,比HP感染阳性的意义更大[5]。已有PU的患者继续服用NSAIDs,溃疡愈合后其再发率为35.8%,对照组为8.3%[6]。 1.2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是消除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选择药物要效果好、价廉、使用方便和个体化;必要时手术治疗。 根除HP治疗是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关键。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在治疗上相同点在应用制酸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及一般碱性药物)杀灭HP;不同点是胃溃疡的治疗需用促进胃排空药物;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不宜应用,而多用抗胆碱药物。目前多使用联合治疗方法进行HP根除治疗。三联疗法为一种铋剂或PPI加上两种抗生素。如初次治疗失败可使用铋剂+PPI+2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 2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 2.1 定义及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于“胃脘痛”的范畴,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痛,又称胃脘痛,发病时常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状[7]。 2.2 中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解释 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生主要是由外感寒邪、饮食不节、七情失和、久病体虚等因素,影响了胃气的和降,导致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根据具体辩证不同,对于胃痛的解释有如下几种。 2.2.1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 外感寒邪,客于胃腑,寒性凝滞,阳气被遏,气机不畅,寒主收引,胃络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胃卒然暴作。寒邪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热能胜寒,故喜热饮;胃无热邪,故口淡不渴;苔薄白属寒,脉弦主痛,紧主寒。 2.2.2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暴饮暴食,宿食停滞;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或恣食肥甘辛辣厚味,湿热中阻;或饥饱失常,脾失健运,均可损及脾胃,以致脾胃气机不和,遂成胃痛。寒湿内阻,则有中脘胀闷,泛吐清水,得温痛减,苔白腻等气机不运之象。 2.2.3 情志失畅,肝胃不和 抑郁恼怒,神智不畅,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成胃痛。脘痛连胁,嗳气,每因情志因素而痛。 2.2.4 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禀赋不足,或久病脾胃受损,或劳倦过度,均可导致脾胃虚弱,或为中焦虚寒,胃失温养,或为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而致胃痛隐隐。 2.3 中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鉴别 中医概念中,胃痛与胃痞、真心痛、胁痛、腹痛的症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却又不尽相同。 2.3.1 胃痛与胃痞 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则是心下痞塞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通的病症。 2.3.2 胃痛与真心痛 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典型真心痛是当胸而痛,且多为绞痛、紧缩样痛或压榨样痛,痛引肩臂,伴有心悸气短,甚至汗出,病势危急。 2.3.3 胃痛与胁痛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多伴泛酸、嘈杂;胁痛以两肋疼痛为主。 2.3.4 胃痛与腹痛 胃痛指心窝以下胃脘部发生疼痛;腹痛是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2.4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干预手段 中医针对外感寒邪、饮食不节、七情失和、久病体虚等因素进行干预的治法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当先,虚实夹杂者则应邪正兼顾。 沙洪杰用平胃安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瘀血阻络、脾胃阴虚四型,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治疗上以扶证祛邪为法[8]。王红、王芳等把消化性溃疡分为五型:肝胃不和型采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法;脾胃虚寒型以温运脾阳、健脾和胃为法;肝胃瘀热型以清热和胃、疏肝止痛为法;胃阴不足型以滋阴养胃、佐以调气法;瘀血阻滞型以逐瘀通腑,缓急止疼为法[9]。任小强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辨证以寒、热、虚、实,气滞,血瘀为纲,治宜疏理气机以止痛,分4型进行辨证治疗[10]。金强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心理学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界逐渐发现引起PU的因素除了HP以及NSAIDs外,包括遗传、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生活状态及生活事件、精神等因素都与PU发病有关,尤其是老年消化性溃疡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较年轻人更加密切。因此,学界针对上述心理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3.1 遗传 PU患者家属中,PU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单卵双生儿患消化性溃疡病者占50%,双卵双生儿仅占14%[14]。 3.2 饮食习惯 饮食无规律和暴饮暴食与PU密切相关,不良习惯可影响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而消化不良可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并影响粘膜的修复[15]。爱吃零食也被认为是PU易发因素之一,因为吃零食后,刺激胃酸分泌,多余的胃酸损伤胃及十二指肠粘膜,造成PU[4]。 3.3 吸烟饮酒 研究指出,吸烟者较不吸烟者PU发生率高2倍[4]。而关于饮酒诱发PU这一结论,目前学界尚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饮酒量和年限与PU显著相关。因为酒精可对胃粘膜产生刺激而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加;影响幽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减少胃十二指肠粘膜内的血流量,促使溃疡的发生及复发[16]。而Peterson、Barnett的研究结果指出饮酒与PU并没有明显相关[17]。 3.4 生活状态及生活事件 某些整天处于紧张状态或过度疲劳的职业人群,容易出现PU甚至消化道出血。其机制与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熬夜等可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粘膜血流异常而导致缺血缺氧,进而促使溃疡形成[18]。人们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称应激源,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各种躯体症状,属于心身疾病。Venstein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刺激会导致PU的产生[19]。 3.5 精神因素 紧张、焦虑、情绪波动大会引发PU,具体促发溃疡的机制尚不清楚,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紧张、焦虑和过分压抑等情绪,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通路而影响消化系统功能,进而与PU的发生密切相关[20]。美国对4500位成年人进行13年跟踪观察,其中68%承认自己有紧张情绪,208位患有PU,相对危险性为1.4~2.9[21]。此外,大多数PU患者都有焦虑、抑郁或焦虑合并抑郁等明显的不良情绪,情绪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也是PU的一个致病因素[22]。 3.6 人格因素 Piper(1977)等人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更多具有内向神经质特点,表现为人际关系淡漠、刻板、僵化和保守的倾向,孤僻、好静、悲观,遇事思虑过度,易怒但又常压在心里不能发泄出来。卢云芳研究发现极端A型性格与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23]。张晓萍,杨泽之认为具有这些性格的人好胜心强、雄心勃勃,有时间紧迫感,心理上经常处于紧张、急躁、焦虑、忙乱状态,情绪反应激烈[24]。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具有A型性格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是胃溃疡患者的2倍,说明A型性格的人群更易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卢宁等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个性多为内向情绪不稳定性,并证实这种个性倾向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5]。 3.7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的缺乏使个体得不到情感的支持,无安全感,不易保持身心健康。社会支持的缺乏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危因素[26]。Medalie等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和应对方式明显关联[27]。黄慧婷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消极应对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8]。 4 A型行为量表研究 在国外研究中,A型行为的鉴别诊断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录像临床检查,也称为定式晤谈,是由弗里德曼和罗森曼开发的第一个TABP检测工具;另一种则是各种自评式问卷调查,包括Jenkins活动测量问卷、Framingham A型行为量表和德克萨斯A-B型行为测验。上述量表中,测试效果最好的是VCE(SI),因为晤谈时能提供一种唤起特定行为和情感外在表现的环境,通过对其言行的观察和评定而得到阳性结果。而大多数自评问卷因为受到主观影响,个体对于自身的阳性行为表现未能察觉而造成测试效果与SI比较而言略差。但量表比起SI而言,对于实施者技术要求不高,简单方便,因此仍然具有很大的使用空间。 5 临床心理干预 5.1 消化性溃疡传统治疗手段的不足之处 目前临床上对消化性溃疡的心理干预多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的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消化性溃疡是典型的心身疾病,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2 消化性溃疡临床心理干预 消化性溃疡患者心理干预的方法也从最初单纯的认知疗法(目前常用的主要是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Beck认知治疗和问题解决治疗等)逐渐发展为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相结合进行干预。其中行为疗法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主要干预手段是渐进肌肉放松训练。近来又引入了以绘画治疗、书法治疗、音乐治疗为代表的艺术心理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干预,让患者置身于安静缓慢的情景中,与原本A型行为进行拮抗缓和原本焦虑的情绪。 综合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干预手段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研究,我们发现,对消化性溃疡进行心理的临床干预大部分都是结合了健康教育或者以某个单一心理技术进行临床干预,在人员上都是以传统医生和护士为主。在方法上,还是以知识的传播和单一技术即时干预为主,没有真正地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各种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在对患者的心理支持上,停留在一般的理解和同情,是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指导病人怎么去改善自己的行为,未能做到帮助患者化解生活矛盾,也未能让患者在离开医院之后能够凭借接受到的临床心理干预方法得到成长。 在对消化性溃疡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还是比较深入,从各个方面阐明了消化性溃疡病人是怎么被这些心理社会的因素影响,从而可探讨出一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生理指标的具体方法。但这些研究主要还是探讨这些因素是怎样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转归起到作用;另外还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根据每个因素的特征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干预手段,只是这些手段没有从中进行临床上的实验验证,并且也没有把各种手段系统地结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临床路径。 临床心理学论文:进化心理学对临床心理学的影响和启示 摘要:心理障碍被视为某种适应不良的心理过程的表现,这使得对心理障碍的理解限定于纯粹的病理性模型。理解心理障碍需要理解这些现象的进化起源和功能,这是一种广义的积极心理学的思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临床心理学,可以丰富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解,为异常心理现象提供进化的解释,藉此为临床工作拓展新的思路。这种探讨将有助于在进化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之间引起更多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推动临床心理学的积极心理学转向,这对于进化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都是一种丰富的可能。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病理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将进化生物学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应用进化的思想解释人类心理及行为,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综合观点。进化心理学家把人类的思维看作是为了应付特异的环境挑战而数百万年来不断进化的信息加工装置,具有模块性和适应性的特征。进化心理学把“过去”看作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把适应和压力看作心理进化的动力,认为心理机制是由“模块”构成的,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行为是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进化心理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而是采用进化的方法看待和研究所有的心理现象,所以进化心理学可以和所有的心理学分支发生作用。 临床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896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但临床心理学的思想及心理治疗的思想,很早就出现于哲学和宗教的传统中。从这个角度而言,临床心理学的实际存在早于这个名词被确立下来。事实上,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探究和实践,在18到19世纪的欧洲,已经逐渐在神经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中开展开来。作为这场运动的体现和成果,精神分析是临床心理学的第一个范式,产生了对病理心理学的系统理解及干预方面的全面革新。自此之后,临床心理学逐渐独立于精神医学,开始探究自身的范式。临床心理学的诞生受到诸多历史、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作为重要的时代精神,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巨著《物种起源》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思想源头。100多年以来,进化理论和临床心理学都经历了长足的进展,当代重要的进化理论——进化心理学对临床心理学的影响,及二者的交互增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进化心理学的兴起和基本观点 进化思想源远流长,西方的进化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611—547 B.C.)。进化思想成为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开始于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划时代的工作。随后,进化思想深入到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他的名著《心理学原理》中首次使用了“进化心理学”这个名词。1989年人类行为和进化协会成立,并出版了《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Journal 0,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标志着进化心理学的诞生。其主要创始人有David Buss、Jerome H Barkow、Leda Cosmides和John Tooby。在进化心理学的框架下,相关的研究在不同的领域内展开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如性选择与亲本投资理论、认知模块理论等等。进化心理学认可并采纳所有已存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并将这些研究方法置于进化的大背景下,构建出某种元心理研究方法。这样一来,无论是人类的认知过程、个体差异,还是社会文化心理,都可以从进化的角度探究,以探明它们在种群的进化过程中解决了何种适应问题,以及以什么方式解决了该问题。 进化心理学一经创立便迅速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相融合,如进化社会心理学,进化认知心理学等等。国内专家叶浩生、许波、张雷、熊哲宏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进化心理学的进展并翻译了相关著作。这些著作及文章的发表,推动了进化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化心理学的知名研究者,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Geoffrey Miller曾著文指出,亚洲的进化心理学研究将会后来居上,取得更大的成果。由于没有基督教意识形态因素对于进化思想的阻碍,而且中国传统思想中本来就包含了丰富的演化思想,开展实证工作将会有较小的阻碍,这些结果可以与西方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丰富对大尺度的心理进化的研究。可以预计,进化心理学未来在中国会有更好的发展。这对于中国的心理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包括临床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1)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这里所说的“过去”,不只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主要的是指人类种系进化史。今天活着的每一个人,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都是进化的产物,是保存完好的“活化石”,能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过去,能从中找到进化在现代人身上留下的印痕。(2)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适应是演化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某种特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可靠地、有效地、经济地、精确地解决某种适应问题。心理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去发现、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机制,而确定、描述和解释心理机制的主要方法是功能分析。(3)生存与繁殖问题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个体的生存与繁殖对种属的存续、发展非常关键,更因为个体存续、发展要依存于诸多社会关系,所以,在此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在性质上必然具有许多重要的社会特征,这些特征由于对群体的繁衍有积极意义而被保存下来。(4)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演化物。(5)模块性是心理机制整体组织的特性。人的心理是由一些认知模块装配而成的,每个模块都有特定的功能,当然,特定范围的机制的存在并不排除性质上更一般意义的机制存在。(6)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 从这些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进化心理学强调了心理现象的时间性和历史性,从而内蕴地在所有心理结构和功能中探究其适应于既往环境的意义;其次,进化心理学尝试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大框架下思考心理问题,研究某种心理机能如何相应于大脑的功能回路,而这个回路又是由于何种基因突变而产生,产生于哪个时期,该时期又面对着何种适应问题。该问题或是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挑战,或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变迁带来的影响;再次,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含有某种解释的属性,这会影响到进化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也会刺激其发展出更为系统的研究范式,会丰富与之相应的科学哲学的讨论。 二、进化心理学对临床心理学的影响 进化心理学提供了对于人类认知、儿童发展、社会文化等心理学诸多分支的新视角,是一种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远因解释”(ultimate causes),即在所有可以获得的科学证据下所做的最为终极的解释。进化提供了最广泛看待人类的可能视角,一种“范式转换”,从进化的起源和基本的发展需求的角度界定人类天性的基本组分。与此相应,现代进化心理学可以为临床心理学提供一个更适合的整合框架,正如Glantz和Pearce所说的,进化可以提供一个心理治疗的统一基础。这对于目前建基于不同的哲学内核,以风格迥异的方式实践,日益采用彼此无法理解的语言阐述理论的临床心理学诸流派而言,会是一个走向统一范式的机会。 进化思想在临床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中一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将进化思想应用于个体差异的研究,成为现代人格理论的鼻祖。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经在进化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人格的驱力理论。其后继者荣格则进一步将人格奠基于种系发生的历史,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概念。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削弱了进化思想的影响,与此相应的行为治疗也不看重人格形成的发展方面与进化方面。不过,由于行为主义的这种简约性,得以孤立并精细研究多种心理机能的特征,这对于从进化思想到进化心理学的过渡,做了数据和研究方法上的准备。随后,进化心理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野,可以审视这些曾被孤立研究的诸心理过程是如何被整合并封装起来,形成人类独特的适应器——“意识”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感知觉,及异常的心理现象如恐怖症等,都可以从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方面得到新的理解。大量的相关文献得以涌现,我们以“evolution”及“clinical psy-chology”为关键词在PsycINFO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在1885年到2011年间共有1448篇文献,而从1991年至2011年间则有1097篇文献。 下面,我们将从异常心理形成机理和进化心理学对临床心理学实践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并以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精神分析为范例,探讨进化心理学对其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影响。 (一)病理心理现象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进化心理学对病理心理提供的是一种“远因解释”,即病理心理何以作为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某种机制而在基因库中保存下来,并在下一代生物体中作为表现型(phenotype),在相应环境刺激出现时而呈现自身。其中一些心理障碍可能是由于进化设计(evolutionary design)与新的环境不适配(mismatch)所引起的,并由此区分缺陷(defects)与防御(defenses)。其中,缺陷是一些生理或心理系统的功能缺失,没有任何的作用;而与此相反,防御是自然选择的反应,用以保护有机体免于外部的威胁。适应性的防御需要有机体能够察觉到其所在环境中的威胁,并以合适的方式做出应对。由此,这些防御机制的作用使得有机体免于危害,并减少未来发生危害的可能性。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对潜在的威胁和丧失保持敏感和警惕,并在合适的时候激活生理心理系统用以应对。而适应性的作用也会转变为不够适应的,如过度的或不适当的反应则产生病理心理症状。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天生”的异常心理,除去进化过程的“噪声”所带来的非适应过程之外,或许大量的异常心理都有着、或者是曾经有积极的适应意义。这一观点对于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二分法提出了并非基于道德而是基于科学的挑战,这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 焦虑障碍是重要的精神心理障碍,在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手册(DSM-4-TR)和国际精神障碍分类诊断(ICD-10)中都是重要的项目。严重的焦虑障碍可以限制个体的社会功能,极大地消极影响个体的主观感受。焦虑障碍有很多表现:特殊恐怖症、惊恐发作、广泛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强迫症等等,其核心是对恐惧的病理性回避。从进化的角度看,恐惧在哺乳动物的进化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一个恐惧模块(fear module)可能在进化中被选择保留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一心理一神经系统,专门用于解决潜在的生命威胁情境。某些情境(如流血、高空、陌生人、可能存在天敌的旷野或狭窄通道)对人类的先祖非常具有威胁作用,对于今天的人类则成为某种进化的负担,发展成某种特殊恐怖症,如对血恐怖症、高空恐怖症、对人恐怖症、广场恐怖症或幽闭恐怖症。这些恐惧模块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具有了选择性(selectivi—ty)、自动性(automaticity)、封装性(encapsulation)等特性,并由专门的神经回路控制,这些回路更可能定位于皮层下组织甚至是脑干区域。这样的特性使得病患即使意识到恐惧的不合理性和非适切性,也仍然难以用意识活动加以控制。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症状也可以得到进化的解释。强迫症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由进化而来的规避危险策略的连续统(continuum)中的一极,一种病理性的对未来情境的元认知表征(cognitive meta-representation),即对于自身想法和行为的后果的表征。这种“元表征”能力在人类进化中具有积极的适应意义,有助于人类先祖更好地预测未来及自身行为的可能后果,失去弹性地使用这种表征能力将使个体产生强迫的症状。 抑郁症对人类健康有着莫大的危害,这使得抑郁可能由进化所保留并对个体有所助益的观点很难理解。尽管大多数抑郁可能是功能不良的,而能够体验到一定程度内的抑郁感受将有助于适应一些特殊的情境,这使得它也为自然选择所保留。不同的抑郁症状用于应对不同的适应问题:抑郁症状中的内疚、反复思考、疲倦、悲观会使个体保存能量,并丧失进一步犯错误的可能性与动力;而哭泣、悲伤则有助于吸引到社会帮助以渡过难关。抑郁可能有助于当事人更多地关注社交风险,对来自他人的社交威胁保持高度的敏感,并规避可能带来更多社交风险的行为,如屈从、放弃对高自尊的追求等等。特殊的抑郁症,如产后抑郁,可能是向其他妇女发出求助信号,以征求帮助共同照顾新生儿。季节性的抑郁则有助于哺乳动物在食物匮乏的冬季增加睡眠,减少活动以保存能量。不过,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尚无法从利于个体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或许是某种群体水平的调节,但这其中存在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 最严重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的进化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谜。因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较少可能结婚并生育后代,所以为什么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会保存在基因库中难以理解。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一种代价,或者是进化过程中不必要的副产物,但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进化心理学对心理治疗的启示 当今的心理治疗可以分为许多流派,但总体上可以分成精神分析一精神动力学派,认知行为学派与存在主义一人本主义学派。不同的学派对心理治疗的界定、功用、理论取向、目标、治疗师的作用、治疗关系等等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其中,精神分析一精神动力学派与进化理论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留待下文详述。当代的进化心理学思想也为认知治疗师所看重。传统的认知治疗侧重于发现来访者与症状相关的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s),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技术深入到来访者内心的适应不良的图式(maladaptive schema)。但将大多数的适应不良图式放在进化心理学的框架下却是可以被理解的。比如向恐怖症的来访者解释道,当事人对于特定物体或场合的恐惧,既非由于人格之脆弱,也非理性之缺乏,而无非是被放大了的正常心理过程,这样的话,来访者便不会因对自己有苛刻的批评与责难而引发新一轮恶性循环。Paul Gilbert在其主编的《进化理论与认知治疗》一书中附有大量实例,提供了矫正患者不良信念的一种更广阔的视角。 针对抑郁症的进化心理学理解,Toney J.Carey发明了一种围绕病患所体验到的“无用感”的“多维度途径”(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着力于改善病患由于更多地关注社交风险而持续地强化自身的无用感而带来的退缩症状,并发现该种途径使得病患恢复更快,并有较少的复发率。除了抑郁症外,基于进化心理学理解的认知治疗还广泛地应用到特殊恐怖症、边缘型人格障碍中。进化心理学所提供的“元认知”思路,有助于病患从超出个人的框架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这种变化了的思维方式将带来情绪、行为、人际等一系列的变化。 进化心理学对于心理治疗的影响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从治疗的伦理学角度,从某种程度而言,进化思想在本质上撼动了心理治疗的“校正”观念。正常与异常的截然划分,在进化心理学上是站不住脚的,这有利于消解某种内隐于心理治疗理念中的对病患的歧视。其次,这还会引发对心理治疗的哲学思考。“治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治疗关系的本质又是什么,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治疗“金规则”,如何看待心理治疗的文化负荷等。从具体的技术而言,使患者接受进化心理学的理念,而得以从不同的维度审视自己的问题,通过理解人在群体的进化史中的位置和作用而彰显出存在的意义,这是一种深刻的积极心理学取向。最后,从心理治疗的整合而言,进化心理学也可以提供一个大的背景和对话平台,这对于不同心理治疗流派之间加强沟通、保持心理治疗体系的持久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三)进化心理学对精神分析的影响 19世纪末,奥地利人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这是心理治疗的第一个系统的范式。弗洛伊德的思想先驱有布伦塔诺、叔本华与尼采、赫尔墨霍茨、布罗伊尔、沙可等,最重要的应该还是由达尔文所创立的进化论。早期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驱力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类有生命保存的本能和性本能,而达尔文也曾经假定过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和通过性选择的进化两种途径。前者强调个体的生存,后者强调种族繁衍,这与弗洛伊德双重本能的说法是一致的。与弗洛伊德同期的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荣格也从进化论中汲取了灵感。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即种系发生的历史。我们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感知到某些东西并对它做出反应,是因为这些东西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而原型(archetype)是这些进化遗迹的体现。在弗洛伊德之后,美国精神分析理论家哈特曼丰富了弗洛伊德的后期思想并创立了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提出了“自我的无冲突区域”,指出自我(ego)并非只是冲突协调的产物,而是积极适应外在环境的工具。当代的自我心理学家进一步引入进化心理学的思想,认为自我通过对感觉和情绪的加工,从而更适应主体和客体的需求。此外,进化思想和进化心理学对精神分析的影响,还表现在逐渐丰富和改变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如本能、驱力等等。 当代精神分析注重与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和婴儿研究的结合。英国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将进化理论再次引入到精神分析中,提出了当代精神分析的重要分支——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依恋理论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进化的重要策略,依恋模式的异常是很多精神心理障碍的诱因。在依恋理论的基础上,英国学者福纳吉进一步将心理化(metallization)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临床实践中,指出心理化是重要的进化成就,有助于婴幼儿发展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这是婴儿逐渐发展出主体间的参与能力,从而进入并参与社会行为的极其重要的适应机制。该机制的紊乱会带来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障碍,采用特定的方法训练并重新启动该功能的发育,是治疗此类障碍的关键。目前,福纳吉和他的同事已经发展出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基于心理化的治疗方式。 进化心理学还为整合精神分析的不同分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元理论。在进化心理学框架下,当代精神分析的两大范式——驱力理论与关系理论得到了一个有效的通约。在进化的视角下,个体的生物属性并不仅仅包含着驱力的原始成分:性和攻击,还内在地包含着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心理潜能,关系内在地包含于驱力中,驱力的层级展开必定包含关系的维度,关系则为驱力的实现提供前提,二者都是进化的结果。从事临床工作的精神分析师们也利用进化心理学来丰富对被分析者的理解,指出浪漫的激情与安全的依恋之间存在着适应性的辩证关系。这一视角将有助于从病理性的个案中理解人类面临的共同冲突,从而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婚姻和家庭模式以及社会文化现象。 三、小结及展望——临床心理学的积极转向 进化心理学是当代进化理论在心理学中的最新运用,其显著特点就是寻求人类心理及行为的远因解释,这使得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得到更深入的诠释,包括各种异常心理。积极心理学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新近取向,是对传统心理学的继承和批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异常心理并非只是一个进化的垃圾袋,而是有其适应的意义。这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心灵痛苦,并从一个广阔的角度获得意义提供了某种可能。从这个角度而言,进化心理学有助于引导临床心理学走向某种广义的积极心理学。有关进化心理学是一种解释学(hermeneutics)还是一种基于实验的科学的争论还在继续,有关进化心理学过于强调生物因素而忽视文化因素的批评也在继续。尽管进化心理学的阵营中已经有学者进行了回复,如摹因(meme)和文化进化等概念的提出,这对于一个正在形成的学科来讲,争论和批评都是正常的。对异常心理的进化心理学研究不仅会丰富临床心理学本身,也会为进化心理学提供更多的证据。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需要范式,进化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个范式。在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整合来自生物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丰富我们对于人类内心世界和心灵痛苦的认知,使人们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内心和人生。这对于中国的临床心理学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启示。 临床心理学论文:中医“整体观念”在进化临床心理学应用于土家族人心理障碍方面的研究 【摘要】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提出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根据疾病与心理障碍的调适与失调,提出了“忧恐悲喜怒,令得以其次,故令人无大病矣。”等基本理论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导进化心理学在土家族人心理障碍方面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整体观念临床进化心理学土家族人心理障碍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学认识到情志的重要性,七情内伤会直接损伤内脏精气,引发多种情志病症。而情志作为中医学对现代心理学情绪的特定称谓,认识到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会产生心理上的复杂反应。心理学家通过明确心理障碍的具体标准,以中医学“整体思想”来研究土家族人的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本文简述如下,以供今后进一步学术探讨与交叉研究之用。 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主要特点 首先,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长期的生产与临床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运用古典哲学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思想,中医学认识到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作为人体一部分而存在的。通过非常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病情的实质,作出正确的诊断。其次,中医学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中医学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阳光、水、温度、生物圈等,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这体现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再次,中医学认识到人与社会环境是相统一的。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的好坏也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之所以为人,是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紧密相关,当这种社会因素与人体不相适应时,稳定、有序、平衡、协调的健康状态就会被破坏,从而成为邪气影响人体的正气而致病。 2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在相应的背景下,如果一种机制未能执行它在进化中所形成的设计功能,那我们就可以说该机制发生了功能障碍。 3 进化心理学所致问题的表现 3.1 当面临相应的适应性问题时 由于设计功能未能被激活,常会出现一些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行为异常现象。例如土家族人强调存在的“基本问题”,如老人正常死亡后举行丧礼时,常常会以笑丧的形式,这反映了土家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死亡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如果存在心理障碍时,扭曲的思维方式会让他们在面对死亡的降临时,非喜悦而是痛苦。 3.2 当机制在不应该激活的背景下被激活时 外显与可观察的行为方式,周围环境的条件反射与影响效果,反映了条件性情感反应在新情境中的泛化和发展。例如土家族人通过哭嫁,有回忆母女情深,有诉说分离别哭,有感谢父母养恩,有教女为人处世等等,可见其十分丰富的感情内涵。在哭嫁歌时,一般即席而坐,见谁哭谁,以娘婶多见。如果这种哭嫁过多地倾向于不合适的对象,缺乏哀婉离别,甚至有一种报复的冲动,苦笑皆非,于情于理不合,凸显的就是变态心理下“患病行为”的刺激强化。 3.3 当一种机制未能和其他机制相互协调时 协调的失败,可能存在对信息加工的不完全性和缺少言语理解的相互协作,也有器质性损伤参与调节作用。由于机制的“平均”功能所伴随的正常错误,人类在用相应的心理机制来对自身和他人的配偶价值进行比较和评估,并非将主要经历和策略用在吸引同自己比较相配的对象中。例如在恩施地区的梭布垭石林,每年一度的土家族女儿会主要通过对歌和诗意,来表达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伴侣的追寻与选择,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但是由于受各种媒体的影响,如土家族人看到的节目主持人和女演员都十分漂亮,这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较高的比较标准,因而低估了自己配偶的价值。为了在女儿会上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一些土家姑娘可能因为抑郁、体型等功能障碍而出现不协调。 4 中医学“整体观念”在土家族人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4.1 中医学“整体理论”在土家族人心理障碍方面的丰富内涵 以“整体观念”作指导的中医学,在长期的医学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七情会影响人的身心。如土家族人十分信奉的《灵枢.本神》道:“是故怵剔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乐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它本身强调了心理方面的异常会引来人们情志上的疾患,与进化临床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心理障碍存在许多同源性。在整体分析土家族人远古环境与现在环境之间的差别性时,由于适应性问题的主要特征发生了改变,会引发土家族人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些与中医学七情治病还受到年代心理特征、当前生理状态等紧密相联。 4.2 中医学“整体观念” 指导进化临床心理学 以整体观来辨病求因,中医学认识到人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析进化临床心理学时可把心理障碍的问题与其相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统筹兼顾地利用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去正常地挖掘其设计功能。 4.3 中医学“整体观念”应用于土家族人心理障碍的治疗 在多年的生活生产与临床实践中,以“整体观念”为思想指导的中医学摸索了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在土家族地区十分流行的针灸、推拿、气功、穴位封闭等。这些方法因为成本低且简单而易于操作,特别对一些疑难的心理障碍具有独到的疗效。如因七情不畅引发的顽固性呃逆的土家族病人可针刺内关或穴位封闭;惊恐过度所致发热的土家族病人可针刺十宣放血;耳穴压豆可解决长期因为心理障碍所致土家族病人的睡眠状态紊乱等。通过权衡土家族病人心理障碍的整体表现形式,熟悉土家族人的人体经络循行走向和分布状况,结合土家族的民族医药特色,可以帮助更多存在心理障碍的土家族人走向康复。 临床心理学论文:积极临床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狂潮,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它的出现对心理学各子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旨在阐述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对临床心理学基本模式,以及评估、治疗方式的影响,并以此对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积极临床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使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一转以往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临床心理学于1866年L.Witrmer向美国心理协会(APA)提出,临床心理学的成长与发展与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心理卫生运动关系紧密。临床心理学对医学模式的侧重强调对病人的治疗,而忽视了对人的力量与美德的促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临床治疗并非以消除来访者的症状为首要目标,而是注重发动来访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临床心理学在心理治疗的同时兼顾人的自我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积极临床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临床理论主张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美德与使个体完善的积极社会,这三个层面人类的力量与美德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减轻和预防心理问题,是人们构建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点。在过去几十年里,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成为治疗创伤的学科,人类积极的力量与美德未受到重视,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以力量与美德为出发点的积极临床心理学治疗模式和干预措施,将可以帮助个体建构那些有利的人类品质,更好地预防精神以及躯体疾病的发生。以人类的力量与美德为核心取向的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下,研究者们将更加关注如何获得持久的幸福。 1.2 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许多人认为除积极心理学以外的其它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必定都属于“消极心理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传统的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针对精神疾病建立了良好的科学体系,对许多临床心理症状有细致的分类以及可靠有效的测量评估方法;并且发展出了有效的药物及心理干预措施,使得许多无法治疗的精神紊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有的甚至是痊愈。精神病理学模式下的临床心理学现如今发展势头良好,从而忽视了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因此,发展积极临床心理学不是也不能够取代传统的临床心理学,而是要成为必要合理的补充,促进完整的临床心理学体系的构建。 积极临床心理学要建立成熟完善的操作体系需要更多努力,建立的力量与美德分类目录以及编制的调查问卷已初具规模,但要成为有效可靠的测量工具,满足以力量与美德为取向的病因学与干预体系研究的需要,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理念,认为美德能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寿命,美德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在美国开展的积极临床心理学研究,也将为我国的相关研究带来启示。 2 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临床心理学 2.1 内核思想的转换 临床心理学自建立就以病理思想,医学模式为核心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其的衍生学派的理论便在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精神分析理论对内隐心理过程、性,积极冲动的重视也给了病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公众认为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对“精神疾病”或“意识疾病”的医疗实践。病理思想把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看的很被动,而忽视了人们寻求自我完善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的是目标、幸福感、满意度、幸福、交际能力、坚持、聪明、智慧、个体责任感。关注的是怎么使生活更加精彩,帮助人们更加的自主。这些目标给心理学的功能提出了一个概念,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人们的优势长处。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临床心理学应该赞同精神失调是个体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以及对完美的关注应该优先于脆弱。 2.2 心理诊断与测量方式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出版的《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手册》―DSM,到1980年的第三版后,DSM的影响力突飞猛进。DSM-Ⅲ中许多的精神诊断的标准都是基于医学模式。例如:精神失调被定义为具有临床意义的行为与心理综合症。DSM上的所谓的疾病诊断分类可能只是症状现象的堆积;性格力量与临床心理问题的病因之间有可能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种特定的力量能减轻一组特定紊乱的发展。2000年美国心理协会(APA)在Mayerson基金会的资助下, VIA(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项目开始,经过五年的时间,《性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的出版对人的24种积极特质进行了分类;分为智慧、勇气、人类、正义、节制、卓越,六大美德。以人类的力量为核心,界定了人类力量与美德的概念。 2.3 心理疾病预防模式的变化 哲学家Wartofsky认为:在高级水平上,我们可以通过三种科学途径区分个体和人类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对美德的理解、达尔文或进化的观点,社会和文化历史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些主要观点都代表不同的关于人类的本性和人的发展的先验基本假设。他们的理论并没有在当今被忽视,反而代表着当前科学正在进行的重要项目。积极心理学不赞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然而,以“积极的个人特质、个体自我提高的愿望以及根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潜能”为基本观点的积极心理学代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理论。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将成为传统临床心理学的有益补充,二者的融合可以满足人们减轻与预防心理问题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 3 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实践运用 积极心理学发展由理论方面探讨进而重点转向应用领域,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法研究。临床心理学对积极心理学发展迅速做出的反应,整合了一些主要积极心理学干预理论与方法。 3.1 感恩练习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McCullougy(2004)等学者将感恩定义为一种道德情绪,感恩情绪预示着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但感恩产生的互惠动机不同于由债务和不平等引发的动机。作为道德的增强剂,感恩表达能增加恩人在未来再次助人的机会。McCullough等开发的感恩问卷(GQ)-6(六个项目,感恩性格的自陈式量表),发现该感恩特质与积极情感、幸福、亲社会行为、特质与宗教性,精神呈正相关。 3.2 宽恕的临床干预 宽恕是指被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的转变过程,它有助于被冒犯者消除愤怒情绪,提升积极的情感体验。Lawler-Row和Scott(2007)分对宽恕进行了三个维度的界定:宽恕的指向、宽恕的方向,宽恕的形式。Engrith等人的研究建立的宽恕的过程模型。该模型包含体验伤害、决定宽恕、实施宽恕,深化阶段等四个阶段。帮助来访者树立宽恕意识,改变来访者对冒犯者的消极认知,促使来访者真正地宽恕冒犯者。临床运用上对宽恕治疗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3.2.1 宽恕冒犯者就是和冒犯者和解; 3.2.2 宽恕治疗会导致道德化和宗教化的倾向; 3.2.3 宽恕只是治疗的工具,不是治疗的目标。 3.3 创伤后成长的临床治疗 创伤后成长是人们与主要的生活危机斗争后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改变。其概念已经应用于表示创伤后成长现象,包括积极心理变化,与压力相关的成长,积极情绪,健康发展,欣欣向荣。积极的处理模式和应对变化方式使人们从逆境中获得力量。因为,创伤后成长比低水平压力出现更强烈的严重危机感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伤的新认识强调不应只从负向的病理学角度来看待,更需从“转化”的角度来认识,将创伤看成是一种契机,个体可由此学习到如何克服困境,增强自我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3.4 身体运动 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建立不仅帮助个人和团体忍受压力并且生存下去,但也要健康发展的特质”。身体活动是一种人类的行为,它将有助于个人和团体的生存和发展。从个人的角度上看,身体活动可以防止精神疾病,建立积极的情感,缓解个体对生活的压力。从团体的水平上看,身体活动使团体可能更健康,从而增加团体社会资本。从心理功能的角度看,最有力的支持身体活动作用的证据来自于抑郁症。所以经常性的身体运动,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有很好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作为亲近大自然的力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 4 总结与展望 构建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同时,我们要适应一种全新的方法与价值观。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的是幸福感、满意度、交际能力、坚持、智慧、个体责任感。关注的是怎么使生活更加精彩,帮助人们更加的自主。这些目标给心理学的功能提出了一个概念,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人们的优势长处。更确切的说,积极临床心理学关注人类幸福感的程度和减轻心理压力都一样。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临床心理学对完美的关注应该优先于脆弱。基于病理思想的临床心理学与积极临床心理学的不同点并非是治疗方法的不同,而是关注点的不同。积极临床心理学是强调关注扩大人类力量并不断探究什么对于人类行为是重要的,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哪些行为是重要的。因此,对于临床心理学的这一主要转变,不仅是方法上的简单变化,而是观点与任务上的革新。 临床心理学论文: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的培训和管理 【关键词】 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资格认证;伦理规范;医疗保险;介绍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虽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仍然难以适应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其发展和完善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1]。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临床心理学专业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目前我国极为缺乏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临床心理学人员,且没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认定的法律法规。本文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的培训和管理情况,同时就其在培训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述评,以期为我国临床心理学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1 学历教育 在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培养主要遵循“4+2”模式,“4”指接受4年的大学培训,“2”指在已注册心理学家督导下的2年工作经验(supervised work experience)。但2年的工作经验只是注册部门的要求,不属于学历教育的内容。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Australi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PS)明确指出学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硕士生的培养上,不对博士培训进行优先考虑[2],但实质上,澳大利亚的博士培训已经走到了APS的前面,发展很快。 1.1本科生的培养 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前三年(通常情况下,第一学年25%的时间,第二和第三学年的50%的时间)学习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评估、生理心理学、知觉心理学等主要课程。不同学校对每门课程的侧重有所不同。大多数学校都很重视研究方法和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且会要求学生对这两门课程进行四年的连续性学习。第四年,称为“荣誉学年”(the Honors year),与其他多数国家不同的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督导下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写出9000字的论文。另外,要求学生参加学科重要领域的较高水平的研讨会(higherlevel seminars),并就伦理和一些专业问题进行讨论[3]。 1.2研究生的培养 1.2.1培养模式和理论取向 APS的认证方针中规定无论是培训还是实践,都要以科学家-实践者模式(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为基础[3] 。有调查显示50%的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培训项目都是以循证(evidencebased)治疗方法为基础的,且84%的课程以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取向(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4]。 1.2.2 培养结构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学位分三种:心理学硕士(Master of Psychology),心理学博士(Doctor of Psychology,D.Psych.或Psy.D.),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PhD)。其中,硕士培养在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哲学博士培养在80年代开始,心理学博士培养90年代出现[4]。 硕士学位通常要用2年的时间来完成。其中课程作业(coursework)占培训总时间的50%,实习占25%,进行研究的时间占25%[3]。 传统的PhD学位属纯研究性质的学位,沿袭英国的培训模式,要求学生在3-4年的时间内在督导下完成一篇有重大价值的论文,有的学校另有少量课程作业要求。此外,在很多学校学生可以同时进行PhD研究和完成硕士学位的课程作业,毕业获取双学位[3]。 新兴的D Psych学位培训时间为3年,与硕士培养相比,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3]。 1.2.3实习培训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APS Clinical College)在对研究生的项目认证中,要求必须在课程作业期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实习分为校内实习(internships)和校外实习(externships)。校内实习指在学校内部诊所(inhouse clinic,附属于心理学院或大学)进行的实习。学生必须完成一轮的校内实习和两到三轮的校外实习。大多数学校都会对校外实习的督导进行培训。校外实习督导大多数是没有报酬的,部分学校给予校内实习督导报酬(每个小时25-160美元)。硕士生要求进行1000个小时的临床实习,其中包括200个小时的被督导时间(平均每周接受1-2个小时的督导。督导活动包括:小组案例讨论,陪督导外出会诊等)[4]。D Psych要求进行1500个小时的督导实习[5]。 2 继续教育 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都会参加某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这与近来澳大利亚心理学会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不无关系。有调查表明[6]:参加研讨会(workshop attendance)是最受临床心理学家欢迎的继续教育形式,其次依次为自学(selfdirected learning)、参加会议(conference attendance)、额外的督导实习(additional supervised experience)、同伴督导(peer supervision)、学学课程(additional university courses)等。其中26.6%的临床心理学家把APS作为进行继续教育的首选机构;11%选择利用大学的教育课程;约60%利用其他专业机构提供的培训。 3 政府和专业学会对培训及从业的管理 3.1培训项目的认证 2004年以前,对培训项目的认证工作由APS负责,APS每五年对大学的培训项目进行一次评估考核[3]。2004年,由心理学注册委员会(Council of Psychology Registration Boards)和APS联合组成的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认证委员会(Australian Psychology Accreditation Council,APAC)成为认证教育培训的机构。APAC的成立使注册部门也参与到项目的认证工作中[4]。 3.2注册要求 在澳大利亚,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得注册资格: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获取心理学学士,或者在三年的文科或科学学士之中主修心理学,然后再读一年的荣誉课程,之后在已注册心理学家指导下积累2年的工作经验(supervised work experience)(“4+2”培养模式);或者再接受两年的培训,获取硕士学位(6年的培训模式)。除了常规的申请过程外,没有额外的考试要求[2]。 3.3职业伦理教育和职业伦理规范 1995年,APS在其课程认证方针中加入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有关研究和从业的伦理道德教育的要求[7]。 此外,APS在1997年的第31届会员大会上颁布了现行的伦理规范法典(Code of ethics),并分别在1999年和2002的会议上进行了修订[8]。法典提出了总则中的三个原则(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优先考虑的原则):第一,责任(Responsibility ),指会员应该对其所做的专业化决策负责。第二,能力(Competence),即会员应该具备适当的技能并在其专业实践中继续学习。第三,规则(Propriety),指来访者及公众的福利、职业的完整性应该高于会员及其上司和同事的利益。具体内容上,法典对心理测量程序、与来访者的关系、心理学教育、督导和培训、研究、研究结果的报告和发表、公开陈述与广告、会员与专业人员的关系八个方面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另外,该法典还包含一系列指导方针,用以对一般性原则进行阐述,以增强其应用性。可见,法典的颁布使得各层级、各领域的行为都有了一个可操作的规范要求。APS下设有专业伦理委员会,负责伦理教育工作并对伦理投诉问题进行管理。 3.4资金投入 一些政府资金政策和奖学金规范只是针对那些具备研究性质的培养项目的。其中,教育科学培训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DEST)负责区分鉴定一个学位是否满足研究性质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课程项目将得不到资助,必须通过其他的方法,如让学生支付巨额学费来承担项目培训[2]。可见,学位性质对政府的资金投入方向有很大的影响。 3.5医疗保险 有三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可以为心理学家所使用[9]。第一种:更好地获得心理保健保险(The Better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care) 。2006年12月1日此保险体系引入了新的心理健康医疗保险项目,使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可以获得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较大范围的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服务。新的保险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所有的已注册心理学家的,另一类只提供给临床心理学家。第二种:孕期咨询医疗保险(Pregnancy Support Counseling),2006年12月1日启动,为有怀孕焦虑的女性提供非指导性的咨询。第三种:健康与牙科联合医疗保险(Allied Health and Dental Care ),2004年7月开始启用,是针对那些有慢性疾病且需心理服务的人群的保险项目。医疗保险项目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中的启用,为从业增加了财政收入担保,同时也给临床心理学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益处 [6]。 4 培训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启示 4.1培养模式面临挑战 在澳大利亚,无论是培训还是从业,虽然官方都要求遵循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规定贯彻执行[2],学生称缺乏此模式的有效示范[10],从业者倾向于采取特殊的解释方法[11]。尽管近来在其他国家(如美国)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受到了更侧重于临床实践的D Psych学位和需要较少政府资金投入的硕士学位的挑战,但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对国际上有关培训模式变化问题的探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5]。另外,因为APS在对培训项目认证时要求所有的项目都包含有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所以,只要APS的这一规定要求存在,不管这种模式的利弊如何,这种模式仍将持续下去[2]。 4.2 注册标准上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4.2.1 “4+2”模式的弊端 这种“学徒式”的培训模式是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应用过的[5]。Skilbeck评价其为“一条糟糕的培训路线” [12]。经此方式积累的应用培训是不充足的[5],从很多已注册的心理学家申请读硕士学位即可看出。另外,经此模式培训的从业者所接受的伦理道德培训也不充足[5]。4年的培训模式中的督导是常规教学、同伴咨询以及其他很多与督导的本义毫不相关的活动的代名词[5]。此外,注册部门没有对进入2年的督导下的工作提出最低学业表现要求,只有一个督导评价工作表现,没有课程作业要求,2年的督导工作过程中没有应用研究的要求[13]等。 4.2.2注册标准的提高存在争议。无论是与英国还是与北美相比,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的职业教育的长度和水平都处于弱势[6]。为此,在有无必要将注册标准提升至博士水平的培训问题上存有很多争议。强调大学的重要性以及重视理论培训的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增加培训时间和长度[6]。然而有些专家则认为[14]没有必要增加培训时间,因为培训时间不等同于培训质量,临床的理论教育不能替代实习经验,他们主张通过重新调整本科4年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来提高从业者的能力。其次,尽管2000年APS对其会员资格就做出了新的变化要求-要求拥有硕士学历资格才能申请成为APS会员,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将从业标准也相应提高。但至今没有一个州政府做出响应[5]。政府和APS之间缺乏合作,不但阻碍了从业标准的提升,也可能已经导致了能力较差的从业者数量的增加[5]。从APS说服政府把培训标准提升至硕士水平的不成功的经验可以推知博士水平的从业要求短期内更不可能实现[2]。此外,已经注册的低学历水平的从业者,尤其是那些身居管理部门的人员,也不愿意促成高学历标准的形成[2]。这也是培训水平的提高所面临的一个阻碍。 4.3研究生培养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学生对研究缺乏兴趣,PhD学位不能按时读完 很多学生对研究不感兴趣,只对实习感兴趣,使科学家-实践者培训模式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同时这也是很多学生不能在规定的3.5年时间内完成PhD论文,延迟毕业的主要原因[3]。 4.3.2 课程设置需要增添新内容 当前,大多数临床心理学研究生项目培训主任都认为有必要增加现有培训课程的内容[3]。包括社区心理健康、康复、智力障碍、神经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训练心理学、本土问题等。其中,在培训项目中增加对老年人问题的关注是各培训主任的最一致见解。然而课程内容的增加,除了没有多余的授课时间及缺乏相应领域的专家教师的限制因素外,还必须考虑APS对所开设课程内容及所用时间的要求和规定。 4.3.3 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培养项目中的实习培训是由大学自己来安排控制的,所以学生通过实习获得的能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5]。此外,如前所述,经“4+2”模式培养出的欲获得注册的人员的从业能力也不充足。因此,如何保证学生通过实习获得较高水平的从业能力成为心理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昆士兰州心理学家委员会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15],第一,对实习机构的督导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认证。①对督导的培训和认证:接受两天的研习班培训,在参加研习班后的4-6个月内进行评估和认证。评估包括对督导知识的测查、把相关知识应用于案例的能力、在督导会议录像中表现出的督导技能、对督导能力的自我陈述、被督导者的反馈等。培训和评估工作由有丰富的督导经验的专家来担任。②经过最初的培训和认证后,要求督导每三年参加一次进修课程――为期1天的关于督导的高级技能的课程培训。第二,要求申请独立从业的人员必需达到6种基本能力:学科知识、心理评估能力、干预策略、研究评价能力、交流能力、伦理法律知识及把这种知识应用于工作的能力。 然而能力要求的提出能否保证实习质量,什么样的行为构成能力以及如何评价能力,在这些问题上还存有许多争议,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的培训和管理已形成了一个较规范和较完善的体系。学会对培训项目的统一认证、对学生的伦理教育的重视、对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管理,以及政府对医疗保险的启用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尽管在培养模式、注册标准、课程设置、实习培训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但我们从中也可获得某些启示。 临床心理学论文: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演进及展望 摘要:受到社会、组织及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美国临床心理学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培养模式。文章选取“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实践者-学者”模式、“临床心理科学家”模式、“当下的临床科学家”模式及“循证实践者”模式等五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模式,介绍了1949年以来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认为“循证实践者”模式修正了前面四种培养模式的个体主义倾向,将单个的“科学家-实践者”,分化成“科学家”与“实践者”两个集团,强调实践者遵循科学家提供的最佳证据,考虑病人的特征、文化与价值观,在管理者协调下开展实践。这种模式代表着当代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实践者-学者”模式;“临床心理科学家”模式;“当下的临床科学家”模式:“循证实践者”模式 1 引言 临床心理学是“将科学、理论与实践整合起来理解、预测和改善人们的适应不良、能力缺乏或情绪不适,提高人们适应环境与调控自身的能力促进个人发展”的一门学科。临床心理学家主要在私人诊所、医院、学校、企业、法律系统、咨询中心、政府机关及部队等领域,从事着改善、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教学、督导、咨询、公共政策、专业治疗等多种工作,对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怎样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临床心理学家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但是,临床心理学始终处在不断流动、演变的过程中,临床心理学家也一直没有固定的形象对其进行培养的模式同样在不断的变化(Wiens,1969)。早期的临床心理学家通常是“直观的实践者”(intuitive practitioner),他们忽视研究证据,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老师的教导及发表在期刊上的个案进行实践。1949年,Boulder会议提出了著名的“科学家一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模式,正式将科学研究的训练列为临床心理学家培养计划的一部分。该模式影响很大,开启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化”的时代,但它本身并没有成为临床心理学唯一的培养模式。此后。美国临床心理学几经变迁,在不同年代呈现出不同的培养模式。本文从中选择了五种最富代表性的模式,介绍了近60年来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演进轨迹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对中国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培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四种经典的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 2.1 “科学家-实践者”模式 1949年8~9月,73名心理学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Boulder举行了为期15天的会议,就70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达成了一致共识。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项成果就是提出了一种新的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史称“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或“Boulder模式”(Baker Benjamin,2000)。该模式认为社会对临床心理学的需求主要包括心理学实践与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其核心目标是将临床心理学家培养成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又具有临床技能的“科学家一实践者”。它主要有以下特征:1)基于科学原理对病人进行心理测验、评估与干预:2)治疗决策应整合科学研究的成果;3)利用科学研究改善心理治疗的疗效;4)毕业生首先被训练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然后才是临床治疗者;5)最高学历是博士学位,毕业时应呈交有创新贡献的学位论文。 “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一直是临床心理学培养的经典模式,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Shapiro,2002)。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临床心理学家培养的理念与实践:1)它首次将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技能与实践技能区分开来。在此前的教育中,虽然有些机构更倾向于教授研究技能,而另一些更倾向于教授实践技能,但并没有将研究与实践严格分离开来。“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的出现,以“科学家”、“实践者”的方式来界定临床心理学家的形象,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将研究与实践进行了分离。2)强调科学研究的作用。临床心理学毕业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应该像其他学术性专业一样,教授他们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他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结论,以科学的方法、工具及技术来治疗病人并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基于实践的研究”(practice-based research)。因此,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博士一般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PlaD),直到今天,大部分临床心理学博士还在接受这种学位。3)强调临床心理学家的培养必须有专门的、独立的机构。该模式认为主要的培养机构应是属于大学的具有资质的心理学系,它们有着专门的培养计划与相应的教学人员、设备配置。其他机构,如医学院或独立的研究机构不具有培养资格。 “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出现引发了巨大争议,其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它富于理想主义色彩。试图培养全能的临床心理学家。但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并非所有人都希望同时具备研究与实践两种技能,他们具有不同的偏好。对那些只想学习实践技能的人来说,严格的科学训练是枯燥、乏味的经历,甚至只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事实上,这种模式的发展的确与其初衷相悖,培养出来的首先是科学家(研究的生产者),然后才是实践者(研究的消费者)。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寻求研究的岗位,继续从事着科学研究,其中部分人甚至终生不再从事治疗实践。 2.2 “实践者-学者”(practitioner-scholar)模式 当“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在美国盛行时,英国临床心理学界则采取了另外一种不同的培养模式。Monte Shapiro(英国临床心理学的创造者之一)认为临床心理学应更多地培养“应用科学家”(applied scientist),主要训练学生“使用”而非“生产”科学研究(shapiro,1967)。在他看来,临床心理学家需要重视科学知识,但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去从事研究。他们应重点发展应用科学研究的能力:1)将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应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2)使用已经被科学证明有效的评估方法;3)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临床实践,形成关于病人病症的本质及决定因素的假设,并收集研究数据以检验这些假设。 在英国培养模式的影响下,美国心理学界开始反思“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相对忽视实践的弊端。1973年,在科罗拉多州的另一个城市Vail召开了“心理学职业培养水平与模式”的会议,在会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更偏向于培养实践者而不是科学家的教育模式,史称“实践者一学者”模式或“Vail模式”。它主要有以下特征:1)降低研究训练的比重,强调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将毕业生首先培养成能应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病人具体问题的“实践者”,然后才是懂得研究并“消费”研究的“学者”。2)拓展了临床心理学培养机构的范围。它直接导致了面向应用的心理学博士学位(PsyD)的出现,除了大学的心理学系外,大学附属的职 业学院甚至某些具有资质的、独立的临床心理学私营培训机构也可以授予这种博士学位。2009年,APA认可的美国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机构已经发展到59家。3)它的入学门槛比“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要低,但一般要求学生具有更多的实践经历。4)课程设置更偏重于实习与实践。 “实践者-学者”模式与“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从“实践者”在连词中位置的不同就可大致看出两者的区别。前者的毕业生更多地成为了有执照的临床工作者,他们大多认可自己是实践者而非教育家或研究员:后者的毕业生一般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大多成为了研究者或教师。两者各有所长,但都同时受到了批评。“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的毕业生在理论上应能同时胜任科学研究与治疗实践,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般经历6~7年才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毕业生确实知晓不少的理论知识,但相对缺乏实践与动手的能力。他们到了实习地点还不知道如何实施与解释心理测验,对于病人缺乏共情,不懂案例解析(case formulation),甚至不能开口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实践者一学者”模式急于求成,大批量地生产心理学博士,其毕业生一般拥有较好的实践技能,但其中一些人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治疗研究,甚至难以看懂相关的研究报告。 “实践者一学者”模式与“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看似对立,但并非只能“二中选一。事实上,它们各有千秋、相辅相成,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兴趣。前者使毕业生不会忘记自己职业的主要目标,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后者使毕业生不只是简单、被动地使用研究知识或变成“从心理学贩子买进技术的人”。 2.3 “临床心理科学家”(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tist)模式 “实践者-学者”模式培养机构的拓展,降低了临床心理学招生的准入门槛。自主经营的职业学校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大批量地生产毕业生。但是,这些培养机构的经费、师资、实习资源等均不够稳定,其毕业生质量不平衡,整体质量呈下降的趋势。 1990年,Richard Mcfall就任APA临床心理学分会的第三分支(section III)的主席。在他发表的就职演说中,批判了前面提到的两种模式。高调地宣示了临床心理学的科学性。认为临床心理学培养毕业生的目标应该是“临床心理科学家”。在这篇引起广泛争议的演说中Mcfall用强硬的措辞及绝对的语调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其后发表的文章题目就是《临床心理科学宣言》),提出了有关临床心理科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及两条推论: 基本原理:科学的临床心理学是唯一合法并可接受的临床心理学形式: 推论1:在未达到以下四个标准之前,除非是严格地控制了实验条件,否则不应该向公众提供心理学服务:1)必须清晰地描述服务的本质;2)必须清晰地阐述服务所应获得的利益;3)这些利益应该经科学证明确实有效;4)必须实证地消除可能出现的弊大于利的负面效应。 推论2: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培养项目主要的和压倒一切的目标必须是尽可能培养出能胜任工作的临床科学家。 在“推论2”中,Mcfall对“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进行了质疑与批判,认为该模式的培养目标是自相矛盾的。从语义上说,如果科学家与实践者是同义词,那么中间的连接号就没有必要;如果两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与目标,是相互竞争的“二选一或相互补充的“独立成分”,那么要培养有“两个头”的临床心理学家就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他认为“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实际上预设了一种二元论立场,即把临床心理学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领域:要么是临床科学。要么是临床实践。但是,研究生培养毕竟不同于中专或职业学校对技术工人的培养,科学的培养模式不应只关注学生特殊领域实践技能的培养。它应该是严格的、独立的、学术性的,有着自由的批判性思考,并能成功地解决问题。因此,良好的临床实践技能是临床心理科学家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Mcfall提出的“临床心理科学家”培养模式产生了重大反响。1991年,由他所领导的第三分支正式更名为“临床心理科学协会”。1994年,25名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的临床科学”的会议,成立了临床心理科学研究院。这个组织隶属于美国心理协会(APS),设有多个研究生培养项目。是临床心理学研究生与住院医生重要的培训机构。它的使命是发展临床科学,训练毕业生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人类的适应功能,对人类行为、情感、认知及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评估、理解、改善及预防。在多个方面应用与科学证据一致的知识(APCS,2009)。其主要的目标是:1)培养既能促进科学发展又能运用科学知识的毕业生:2)促进临床研究、理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整合;3)提高临床科学在培训、研究、经济赞助和就业等方面获得更多资源的机会:4)以灵活、创新的方式运用临床科学,治疗人类的疾患与障碍:5)促进临床心理科学在决策者、实践者及消费者群体中传播(Trull&Phares,2005,p,52)。 2.4“当下的临床科学家”(local clinical scientist)模式 “临床心理科学家”模式再次强调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认为毕业生应更多地是一个面向临床问题的科学家。“这种劳动分工听起来是符合逻辑的,但它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缺点”:1)临床科学家可能太过远离实践,不能做出对实践者有意义的研究:2)实践者有可能被迫沦为研究的消费者或纯粹的技术工;3)知识的创新往往来源于临床实践,而非来自于纯粹的研究;4)抽象的研究与具体的实践之间存在距离,研究的执行不能完全代替实践的开展。 Stricker和Trierweiler(1995)提出了一种名叫“当下的临床科学家”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并不主张所有毕业生都进行科学研究,转而强调毕业生应该以科学家从事研究的态度投入到治疗实践中。它强调将治疗场所当作科学研究的实验室,针对“当下的”(10cal)病人进行细致的观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所谓“当下的”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指普遍的科学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普遍的、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具体的、鲜活的治疗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research-practice gap)。要在治疗中应用科学知识,就必须解决科学研究的“可推广性”问题,而这又有赖于掌握着科学知识的治疗者,让他们针对当时当地的情境,进行合适的治疗;2)指有关特定群体(尤指某一文化或亚文化群体)的知识;3)指有关临床研究的特殊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质化研究中,研究者本人在治疗过程中所进行的研究);4)指当下的“时一空”概念,即指当时当地具体的治疗者、病人及治疗环境)。 “当下的临床科学家”模式鼓励科学的批判性 思考,主张在具体的临床情境中应用科学知识,但它并不反对生产科学知识,“这种态度并不能表述为唯一地、严格地使用经实验证明有效的方法”(Stricker,2000)。临床心理学家同样有义务进行科学研究,但这些研究并不局限于随机、控制的研究,其他的许多研究,如质化研究、单一个案研究等均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总之,这种模式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将治疗者与病人的每一次互动都当作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课题,治疗者要从研究文献中获得证据,尽最大努力去应用它,并将其与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直觉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总结经验以应用于下一位病人。 3 促进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演进的社会、组织因素分析 上文在阐述四种培养模式的演进时,只关注了临床心理学内部的发展因素,并未完整地说明这些模式演进的背景及原因。下文将结合临床心理学发展相关的社会、组织因素,从更广泛的时代背景下来审视促进这些培养模式进行更替的动力因素。 众所周知,美国心理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甚至分裂。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职业?心理学家是科学家还是职业家?是知识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心理学科的资源应该向科学还是向应用倾斜?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心理学家们,在组织机构、成员的价值观及行事风格等方面,均存在着类似于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的争斗,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时代精神”,反过来影响着临床心理学界对下一代的培养与教育。 1892年,APA刚成立时,霍尔通知的26名成员中绝大部分是心理科学家。APA也更多地是一个“知识分子学会”。此后,以铁钦纳等人为代表的学院派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纯科学,以商业性营利为目标的应用心理学是不可容忍。不能登堂入室的。从事临床、应用的心理学家在学会中地位较低,很少被选入领导岗位。1917年,临床心理学家不堪忍受,退出APA,组建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学会”。APA为了保持组织的完整,修改了自己的章程。成立了临床心理学分会,接纳出走的临床心理学家,使这一危机暂时消解。但到了1938年,分歧再度恶化。部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家再次宣布退出APA,成立了“美国应用心理学学会”,与APA分庭抗礼长达4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共同应对国家危机,两个组织才再次合二为一。在这样一段时间里,“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首先应该培养科学家”的理念始终占据上风。临床心理学家一直处于劣势,但其试图证明自己地位的呼声也从未被淹没。所以,在1949年Boulder会议上提出的“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实质上是双方角力的结果,其势力的对比从“科学家”与“实践者”在连接词中的顺序就可窥一斑。 二战结束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战争中受到心理创伤的人们数以万计,这大幅增加了社会对临床心理学家的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及国防部加大了对临床心理学的投资力度。心理学要能马上、直接地解决实际问题,学院派的心理学家在巨大的社会需求面前开始处于劣势。双方的势力对比此消彼长,越来越多的临床心理学家掌控了APA的各个要位,APA代表大会讨论的议题绝大部分与应用、临床心理学相关,从事科学研究的学院派心理学家受到排斥。1988年,学院派的科学家们终于忍无可忍,包括班杜拉等人在内的部分科学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宣布从APA分裂出来,另建了美国心理协会(APS),其成员在半年内就超过了5000人,直到今天仍与APA并存。在临床心理学占据上风的时代氛围中。出现了以直接面向临床的治疗者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实践者-学者”模式,并将“实践者”放在连接号的前面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几乎在Vail会议召开的同时,美国面向老年人的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与面向穷人与低收入者的医疗补助制度(Medicaid)正在深入开展。美国的医疗费用迅速增长,人均医疗费用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国民的健康情况仍不容乐观。即使到了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还在指出,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高,但其国民健康情况却没有比其他国家更好。1973年,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同时又不至于损害到国民健康的利益,美国健康维持组织(HMO)通过了一个法案条例(Act of 1973),强制改变原有的医疗体系,对医院进行了大幅改革,以缩减医疗开支、提高医疗效率。一场声势浩大的“管理医疗”(managed care)运动开始兴起。 管理医疗主要采取以下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标:1)在管理上拉近医生与病人的距离,节省中间的管理费用;2)将保险的部分资金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疾病;3)严格监管医疗进程,要求治疗者使用经科学证明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后一点是“管理医疗”的核心理念,对临床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被纳入管理医疗的投保范围,临床心理学家不再按提供服务的时间直接向病人收费(pay-for-serviee),转而开始与保险公司等第三方付款机构进行接触。 管理医疗使临床心理学的培养模式再一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管理医疗看来,雇佣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的钱可以用来雇佣2~3个其他的社会工作者,如果博士能做的事其他人也能做那为什么要多花几倍的钱?所以,临床心理学家必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证明付款机构所付的钱是值得的。那该怎么证明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手中所持有的“心理科学”。现实的压力迫使临床心理学家们再次回到科学的行列,运用科学的方法,不仅证明自己所采取的治疗最为有效,同时还得证明服务的成本-效益最为“划算”。美国临床心理学界为了培养能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毕业生,Mcfall措辞强烈的宣言、“临床心理科学家”模式以及隶属于APS的临床科学研究院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但是,严格的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具体的临床问题。因此,作为“临床心理科学家”模式的一种继承与修正,“当下的临床科学家”模式的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4 “循证实践者”(evidence-based practitioner)模式的兴起 4.1 上述四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上述临床心理学的四种培养模式符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它们均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承认临床心理学家应同时具有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能力。这在本质上并没有跳出1949年Boulder会议所提出的培养框架,只不过其中一些模式更强调科学研究训练与科学知识的生产,而另一些模式则更强调临床实践及科学知识的消费。Belar(2000)在纪念“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确立50周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至今仍然是具有诱惑力的临床心理学家培养的基础模式。Stricker也曾坦诚地宣称自己所提出的“当下的临床科学家”模式 并没有超越“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只是使其更可操作,为它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例(Stricker,2003)。 的确,可能没有其他模式可以完全替代“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但并不代表着它不可以被超越。上述包括“科学家一实践者”模式在内的四种培养模式实际上都存在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均奉行个体主义,认为面对病人的那个“治疗者”就是解决问题的全部力量,而没有意识到这个“治疗者”,在某种意义上仅仅是利用临床心理学成果的一个“翻译工具”,他/她的背后有着整个临床心理学体系作为支撑。在当代人类疾病谱不断变化、科学研究不断积累的情况下,单个人已经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很难成为研究与实践俱佳的“全人”。将整个临床心理学家看作一个集团,在集团内进行一定的分工合作已是大势所趋。这些模式试图培养单个的临床心理学家去解决自己面对的所有问题,而不是培养所有的临床心理学家共同来解决所面对的一个问题。它们没有考虑到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没有将整个临床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当作“一盘棋”,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时代的发展。“循证实践者”培养模式在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它特别强调临床心理学家分工合作、集团作战,将从事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实践的人分离开来,让他们在管理者的协调下共同解决所有的问题。 4.2 “循证实践者”模式的形成及核心理念 “循证实践者”模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管理医疗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加上心理药物治疗的夹击,临床心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spring,2007)。就在此时,管理医疗的始作俑者――临床医学领域对自己面临的挑战做出了回应。1991年,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概念正式出现,主张“医生严谨、清晰、明智地运用当前晟佳的证据为患者个体进行医疗决策”。循证医学试图通过医生“遵循最佳证据进行治疗”以迎合管理医疗要求的方式,给临床心理学以巨大的启示。1993年,APA临床心理学分会通过了有关最佳心理治疗的判定标准及培养、传播问题的一个文件――《培训与传播实证有效的心理治疗》,并于1995年公开发表(Task Force On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Psychological Procedures,1995)。 该文件首次提出了“实证有效治疗”的概念(empirically validated treatments,EVT,后来被改称为实证支持治疗,EST),鼓励临床心理学家遵循经科学证明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并将所有治疗的研究证据分为三个等级:“制定完善治疗”、“可能有效治疗”与“实验治疗”。“制定完善治疗”是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完全可以也应该以手册、指南等形式进行推广。“可能有效治疗”的级别比“制定完善治疗”要低,对实验控制与样本数量的要求也没那么严格,推荐的强度相对要低,但也是治疗者可参考的重要证据。“实验治疗”是指达不到“可能有效治疗”标准的研究证据,其研究方法尚须改进,结论也有待进一步的验证。这样,APA临床心理学分会以三级证据的形式将所有证据分为三类,为判断证据的级别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并于1996年、1998年发表了两个更新文件,共计指定了16个“制定完善治疗”与55个“可能有效治疗”。 此一文件的出现拯救了危机关头的临床心理学,受到了美国政府及管理医疗公司的热捧。1996年,APA职业资格鉴定委员会(committee 0nAccreditation)决定将教授EST作为临床心理学博士与实习医生培养项目的一个部分。联邦心理健康方面的财政资助开始向EST倾斜,很多管理医疗与保险公司也据之形成了更为严谨的补偿或理赔制度(Levant,2005)。该文件发表10年后,EST清单上所推荐的治疗方式大部分都得到了广泛地的传播与应用,遵循有效的研究证据进行治疗实践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EST受实证主义的影响过大,其标准过于严格,排除质化研究、个案研究等得来的证据,受到了大量的批评。2005年,APA成立了由时任主席Ronald F.Levant任命,Carol D.Goodheart(已确定为2010年APA主席)牵头的一个联合工作组,总结了1993年以来临床心理学分会的经验与教训,起草了一个名叫《心理学中的循证实践》的文件。经APA代表大会通过,成为了代表APA立场的政策文件,发表在2006年的《美国心理学家》上。此文件正式提出了心理学中循证实践的概念,主张“遵循最佳证据进行实践”,要求治疗者在意识到病人特征、文化与偏好的情况下,将最佳的可供使用的研究证据与临床者的专业技能整合起来,以指导心理学的具体实践。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1)研究者的最佳证据:2)治疗者的临床技能;3)病人的特征、文化与偏好。下面图1与图2分别是笔者总结的循证实践的结构图及参考Page Stritzke所作的循证实践执行过程图。 心理学中循证实践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临床心理学的培养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循证实践者”模式开始形成(注意,这里的“实践者”包括从事临床心理学实践的所有的人,主要包括研究者与治疗者)。与前面的培养模式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将临床心理学看作一个整体,将研究者、治疗者、管理者分开来进行有倾向性的重点培养,让其各司其职。集团作战。研究者应关注实践领域的问题,为治疗者提供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治疗者应学会检索、评价相应的研究证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综合病人主观意愿的基础上作出临床决策;管理者应具备“循证管理”的能力,协调各方运作,使其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第二,将临床研究从基础研究中分离出来,主要培养研究者进行临床研究的技能。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也很重要,但有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科目在研究这些领域。临床心理学家应更多地应用这些知识,并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的临床研究方法,获得可供治疗者直接使用的研究结论。 第三,培养具有“循证管理”能力的管理者。传统的管理者大都基于自己的理论倾向,在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行政决策。因此管理效果不佳。“循证实践者”模式培养的管理者相信研究证据的作用,更多遵循相关的研究证据进行决策。他们组织专家评价已有的研究、建立研究证据的数据库,制定指南、手册或标准,将晦涩难懂的研究结论翻译、分发给治疗者;利用财政资助、课题申请、著作出版、等杠杆,“追使”研究者关注急需研究的问题;教育病人及第三方付款机构,协调、平衡各方的利益,促进临床心理学的整体运作。 第四,特别强调“病人中心”理念。心理学的循证实践将病人的特征、偏好与价值观看作其概念的“三极”之一,在培养模式中强调病人不同文 化、民族/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及社会阶层等因素对治疗过程的影响,主张临床心理学家与病人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上,共同作出治疗决策。这样,病人在治疗之前就了解治疗可能导致的结局,因而提高了参与治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五,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强调EST的教育。一般而言,“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临床心理科学家”模式、“当下的临床科学家”模式很重视统计、研究设计、行为的生理基础、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治疗理论与流派等基础课程,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它们虽然也重视临床实践与实习,但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较“实践者一学者”模式明显要少。后者的课程设置更倾向于实用化的治疗技术,一些培训机构在第一学年集中开设基础课程后,就开始让学生进行长达4~5年的实践实习,以丰富其临床实战经验。“循证实践者”模式则更为整合,在强调对有意成为研究者的学生进行严格科研训练的同时,加强对有志于临床实践的学生有关“制定完善治疗”的学习,促进两者的相互交流,增进两者对彼此在个人兴趣、关注主题、优势能力及话语体系等方面差异的了解,让他们学会集团协作、共同应对疾病的挑战。 4.3 “循证实践者”的培养过程 Norcross,Hogan和Koocher(2007)建议将“循证实践者”的培养主要分三个步骤。这些步骤之间有一定的重叠,但还是有着明显的界限。 第一步,传播循证实践理念。已有实证研究证明被动地传播循证心理治疗的材料(如治疗手册、指南等),并不必然导致治疗者行为的改变,也不能改善治疗的结局。只有缺乏经验的治疗者才相信治疗研究能改善他们的治疗实践,熟练的治疗者一般对传播的材料持不信任的态度,通常弃而不用。因此,有必要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广泛传播循证实践理念。这比单一传播治疗手册或指南要更为有效。一般而言,接受过循证实践教育的治疗者更倾向于在自己的治疗实践中进行循证心理治疗。 第二步,教授循证心理治疗技术。在培养过程中,应该让治疗者学会提出问题、检索问题、批判评价研究报告、将研究应用于具体实践、评估整个治疗进程的有效性等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扫除障碍,让他们在治疗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循证实践。 第三步,实施循证心理治疗。不要试图通过一次培训就使治疗者在所有的实践中都进行循证实践。事实上,长期、系统、多层次、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与教育,才是改变治疗者行为方式的最重要手段。要掌握学生接受“循证实践者”模式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探索、接受、初步实施、自觉实施、维持、革新等阶段后,最终成为循证实践的忠实拥护者。 4.4 “循证实践者”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循证实践者”模式毕竟是新生之物,本身还存在着众多问题:1)“循证实践者”模式的具体培养计划、步骤、考评标准等尚在不断发展,本身有待“循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大伙都试图跟上循证实践的潮流,许多培训项目与课程并没有为他们教授与执行循证心理治疗提供任何的研究证据。”也提出,在循证实践的时代里,有关职业心理学家的培训与考试(如职业心理学家执业考试,Examination for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Psychology,EPPP)应该纳入经验证据,确立更可预测的标准,以增加考试的效度。2)该模式的执行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普及。当前,大多数实践者仍在基于传统的信息资源(如临床经验、专家意见及教科书等)进行实践,在遇到问题时较少查看实践指南、考科蓝数据库(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及其他的循证心理治疗资源。一般而言,较高的职业倦怠感、较大的年龄、较短的直接接触病人的时间、对治疗研究持负向态度、手头缺少相关的循证心理治疗资源以及缺少必要的循证心理治疗训练等因素,都会成为人们接受与推行“循证实践者”模式的“障碍物”。31当前大部分临床心理学研究证据都是针对白人中产阶级的,对不同文化的病人不“敏感”。因此,在增加能够“文化胜任”的研究证据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临床心理学家关注文化变量,将研究很好地翻译、迁移到现实情境中。 5 总结与展望 回顾美国临床心理学的五种培养模式,其中最具革新意义的当属“科学家一实践者”及“循证实践者”两种模式。前者敏锐地把握到临床心理学中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两个方面,强调培养同时具有研究及实践能力的临床心理学家。这是对临床心理学家形象的一次细化,后世所有的培养模式在这一点上都没有跳出它所规定的框架。后者从概念框架及具体操作方面将整个临床心理学当作一盘棋,强调分工合作,将以前单个的“科学家一实践者”,分化成“科学家”与“实践者”两个集团,让所有临床心理学家共同应对现实的挑战。这是对临床心理学家培养过程中个体主义倾向的一次修正,代表着当代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有必要说明的是,“循证实践者”模式主张研究者与实践者各司其职、各行其责,但并非对两者进行了人为的割裂。事实上,其概念本身就注重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是对前面诸多模式的整合与超越。研究者并非不懂实践,只是更多地从事实践方面的研究,更类似于“临床心理科学家”;实践者并非不懂研究,他们可能在实践过程中从事研究,并以研究者的态度从事实践,更类似于“实践者-学者”或“当下的临床科学家”。而且,该模式还强调管理者作为“润滑剂”及“催化剂”进行协调,强调临床心理学家必须结合病人的主观意愿及价值观进行临床决策,充分体现出临床心理“科学”的“人文”关怀。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循证实践者”模式不只是对之前模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未来美国临床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培养模式。 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演进对中国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培养同样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1)培养目标方面。应同时培养学生基础的科研能力与临床技能,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可能的就业取向,有倾向性地重点发展他们一个方面的能力。2)培养内容方面。对于未来的研究者,应主要培养他们进行临床研究的能力,在国外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病症,逐渐发展针对中国人有效的研究证据:对于未来的实践者,应重点培养他们检索、评价、运用研究证据的能力,在课堂中教授他们经典的、已然被研究证明对中国人确实有效的最佳治疗方案:对于未来的管理者,应培养其循证管理的能力,教授他们团体协作理念,创建适合中国人的研究证据数据库及相关的治疗手册、指南与标准。3)培养机构方面。规范培养机构,确保其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图书资料、实验平台、实习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具有资质;拓展教育范围,不仅要教育未来的临床心理学从业者,还要借助出版物、媒体等,向政府机关、保险公司及社会大众传达临床心理学的科学理念及最新进展。4)将“循证”理念应用于培养过程本身。对课程设置、资格考试与毕业生研究水平、临床技能方面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让临床心理学家的培养工作本身经受科学的检验,在遵循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上顺利开展。 临床心理学论文:运用临床心理学技术,提高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工作。为了完成好这个工作,传统的班主任工作理论要求班主任做到“三勤”。即腿勤、眼勤、嘴勤。笔者作为一名教师,长期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时刻在践行这一要求。实践中体会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效果差是却不言而喻的。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心理状态决定的。因而只要班主任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临床心理学的某些技术,就能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进而也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技能。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一、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行为人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黄小军同学是我的一名学生。有一次,我看见他正偷偷躲在操场的一个角落里抽烟。我很生气,把他叫到跟前,训斥说:“学生不能抽烟,你知道吗?”他低着头小声回答说:“知道。”“那为什么还明知故犯?”我声色俱厉地问他。但这次他却没有回答我,一直愣在那里。看到这种情况,我真恨不能把他揍一顿。我压住怒火,问他是什么原因,结果他还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后来被我问急了,低声地说:“不知道。”听到这里,我的怒火也渐渐消了。转而一想,也许学生是真的不知道。再问他为什么,也无济于事。想到这里,我对他说,以后不要再抽了。就让他走了。 学生走后,我陷入困惑,抽烟不知道原因,那改正起来多难。突然我想到,连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却能做出这样的行为,这不正是心理有问题吗?能不能利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行为的发生一定是有原因的。我想他在抽烟后产生了愉快的体验,才能维持这种行为。要改变这种行为,只要让他的行为产生痛苦、厌恶的体验,那么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那心理学中的厌恶疗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形的。想到这里,我决定在他身上试一试。 我找来黄小军,对他说明了来意。他很愿意配合我的试验。引导他说:“你现在想象一下,你正在抽一支烟。你深深地吸了一口。黄白的,浓浓的烟雾慢慢进入了你的肺。你的肺是鲜亮的、淡红的,你看见了吗。现在浓烟正慢慢熏着你的肺,你的肺慢慢地变黑了,如同火焰熏着的腊肉一样。”我看了看他的表情,他的脸上有了一丝恐慌。我继续引导他说:“现在你的肺有点黑水了,慢慢地流下来,你的肺开始流脓了,黄色的、腥臭的脓正慢慢流下来了。”我看了看他的表情,他的喉咙哽咽着,好象努力吸气的样子。我又继续引导他说:“你的肺彻底腐烂了,成片的苍蝇围在上面,上面还生了蛆虫......”。 事情过去了很长时间,我通过了解其他学生,他们都说黄小军同学没有抽烟了。看来对黄亚军同学的治疗是有很好的效果的。这种做法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这件事,我总结到:这种做法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黄小军同学不太讲究个人卫生,他心理的耐受性要强一些,因而有必要想象的令人恶心些,才能凑效。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每个班主任都能掌握。 二、情感疗法 根据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天生有一种被所在群体接纳、受到家人和周围其他的关心、爱护以及异的需要。根据这一理论产生情感疗法。情感疗法是教师用真挚、热情和友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关怀、重视和尽力关心,使学生对老师对学校产生朋友般的信赖。由于减少其身心压力,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如下案例: 今年带初三,工作学习任务异常繁重。前几天,我班的李平同学请假回家治病,我同意了。可是过了几天他还没有到校。我打电话给他的家长,他的家长说昨天就到校了。我一听就知道这家伙肯定是跑了。那该如何办呢?我急的团团转。想想平时的李平同学留给我的印象是听话,有礼貌,对老师特别尊敬。为什么这样好学生也去逃学,实在想不通。当务之急还是把他找回来。该如何找他回来呢?想来想去,针对他性格的特点,何不给他来个情感治疗呢? 我从同学那里找到他的联系电话。针对他的心理状态,我给他发了一个短信:“你现在在哪里?能回来吗?”我想,这个短信能使他感到老师是关心他的,他不能一味任性胡来。后来的事实了证实了我的猜想。他在检讨书中写道:“当我收到你的短信时,我很感动。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任性的做法感到后悔、自责。并且也感到你关心着我。”果然,几分钟后,我就收到了他的短信:“老师,我错了。我明天就回来!”看到此短信,我算松了口气,我的方法总算是凑效了。为了进一步加强效果,让他早点回来,在第二天,我时不时给他发个短信,问问他到什么地方来了、走路还是坐车、吃饭了没有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举措效果还真不错,他晚上就回到了学校。回来后他表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任性冲动,要学会镇定稳重,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我又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目前,他的情绪稳定,已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了。 事后,我总结经验,学生对老师是有着天然的感情的。而老师只要表达出对学生的情感,设身处地与学生共情,为他减少心中无名的压力,用师生之间的信赖真诚的情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这就是情感治疗的巨大功效。但这种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对学生性格的深刻了解之上的。因而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平时认真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总结出学生的性格特点。 综观以上两个案例,它们对学生的行为问题都有改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行为。而学生的心理世界如同变化莫测的天气。虽然天气捉摸不定,但是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抓住它的规律,就一定能预报出它的阴晴风雨,同时化害为利。还要说明,这两种方法的使用一定要建立在对学生个性的深刻了解之上。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临床心理学技术是班级管理中一种重要的工具。掌握这种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 临床心理学论文:中医临床心理学思想掠影 摘要: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都蕴藏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体现了中医学自发地包蕴了对人类心理现象以及心身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医临床中的心理学思想还存在着朴素、直观、笼统的缺陷。因而,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整理和提高。 关键词:中医临床;心理学思想;病因病机;七情;情志五行模式;以情相胜;暗示;条件反射说 中华大地孕育出灿烂的东方文化,产生了祖国医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都蕴藏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本人从医四十余年,对此感触皮多。但终因学识浅薄,加之涉猎心理学专科时间未久,更是未窥其奥,故对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心理学思想,仅能“掠影”而已、未妥之处,敬祈师长同道教正。 1 病因病机的心理学思想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的确几乎是无处不有,不可忽视。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如郁症,肝气不达;七情失调,气机紊乱;智力低下,肾气不足;心悸,心血不足等。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一些身体疾病也可以伴随或导致一些心理疾患。常见的有:郁郁症、百合病、奔豚气、癫狂、失眠、心悸、痴呆等。 心理病机虽繁,但总不外乎阴阳。如阴证沉默、悲哀、无(少)言;而阳证则多言、躁动、谩骂。外在的表现不同,内在的心理病机也各有差异。 社会心理因素,常常引起许多疾病。如失恋离婚、丧偶亡子或人际关系紧张等诸多社会因素,而怒气是最常见表现,因为怒则气上,气血上搏,可见面赤、头痛、眩晕、呃逆、口苦、甚则吐血、呕血、耳聋、失明、乃致晕佧厥倒,危及生命。相反,“恐则气下”,肾气失固,可见二便失禁,甚至气坠而亡。 2 诊断中的心理学思想 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诊,其过程是从感知到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种职业心理活动过程。 2.1 望诊:首重望神,“神”是指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等。因此,望神是望诊中审查心理因素的根本。望神的关键又在于望目,目为心灵的窗口,是神的标帜。望诊以神、色、形、态为纲目。 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火,其偏狭,性急,行为焦躁不安;胖人多痰,多湿,其宽柔、性缓,行为迟缓安静。强调辨别个体心身差异是中医诊断、治疗的特色之一。 阴静阳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狂躁的病人,阳气过盛,体态沉静,抑郁。望诊中首先宜分辨其心理因素的阴阳属性。 2.2 闻诊:即医生通过听觉、嗅觉、根据患者发出的声音判断其心理状态:悲叹,啼哭为凄切,呜咽嘶鸣;狂笑,笑示快意,声扬外散;盛怒,呼叫以示反抗,声动色厉;叹息,无可奈何,摇头;呻吟,痛苦,馁性之情。《内经》说过:“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医生根据这些不同情绪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程度。 2.3 问诊:《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常,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能病中?”《素问・疏五过论》:“凡诊者,必知终始……离绝菀结,忧恐喜怒”;“饮食居处,暴喜暴乐,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候王……”――通过这样的问诊,对疾病的缘由,病人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等全面、深入的了解来判断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问诊不仅便于发掘深层的心理因素,同时也是与病人交流情感的重要一环。平易近人的仔细询问,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充分合作,依据其发病的社会心理背景,针对不同情况,解决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这无疑是一贴绝妙的辅助治疗剂。因而,我们应当重视:①忖度人情,问诊时,了解病人情绪状态和产生过程,目前处境等方面。②宜于启发,不宜暗示,使病人有所领悟,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病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③注意病人“顾左右而言他”,他事闲言,反露真相,不放过与疾病相关的“细小”苗头,这对某些疑难杂症而言,往往可出奇制胜。总之,问诊中的心理问题相当广泛,应当尤为重视。 2.4 切诊: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中医医生切脉,是中医诊断的特色之一。如脉若琴弦,是谓弦脉,示有心病,或发怒生病等。 3 治疗中的心理学思想 3.1 以情相胜的心理治疗:所谓“以情相胜”,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肝(木)“在志为怒”,心(火)“在志为喜”,脾(土)“在志为思”,肺(金)“在志为悲”,肾(水)“在志为恐”。这种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制相胜的原理形成的情志五行模式为以情相胜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据此,我们就可以以另一种情绪刺激去纠正病人原先的异常情绪状态。按照巴甫洛夫的神经条件反射说,情绪反应属于神经系统的暂时联系,它可以被新的暂时联系所代替。可以认为,以情相胜就是以一种新的兴奋灶去抵销或冲淡原来的优势中心。然而,中医情志五行模式中情志之间的逻辑联系,即某一情志可以胜另一情志的特定关系,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说中却是不包含的。从实际情况看,以悲胜怒,悲者必不怒;以恐胜喜,恐惧者必不喜;以怒胜思,怒气升腾,思结必散;以喜胜忧,其忧自消;以思胜恐,多思则明达而无所恐。前贤医家根据以情相胜的原则治疗某些情志因素疾病不乏其例。兹举“怒胜思”一例,以窥其端: 《儒门事亲》卷七・不寐:“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 《儒门事亲》还从理论上对情志更相为治作了进一步阐发:“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胜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诚可谓经验之谈。 3.2 移精变气的心理治疗:此即“易移精气,变利气血”通过转移患者病理体验而却病,如一位过分注意胸部疼痛的病人,医生采取转移注意的方法,将他一侧耳部点刺出血,且暗示疼痛已转移到耳部,几日后,耳痛消失,胸痛随之而愈。 3.3 暗示治疗:有些患者,正面开导不易接受,必须通过侧面暗示方能有效。这时用药治病是假,通过药而治“心”,实际药物只起一种暗示作用。如一位考试紧张焦虑症的学生,考前用一种并不常见的廉价药物,佯称其高级名贵特效以加强暗示功能,服用而即显效。 4 结语 我们看到,反映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心理学思想是相互唯物的,自发辩证的。它揭示了心理与生理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阐明了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心理因素既致病,又治病)。 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医临床中的心理学思想,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直观、笼统等缺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整理和提高。 临床心理学论文: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模式 摘 要:文章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三个层面上论述了当今我国存在的一些社会心理问题及原因,重点在这三个层面上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卡普兰提出的三级预防机制加以防范和干预。 关键词:社会心理问题;预防;社会支持 一、现在社会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我国社会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常使人们处于失衡状态。人存在于自然、他人和自己的关系中,依次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层面来分析现在人的困惑。 (一)人与自然的层面 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人把改造自然同时也是破坏自然当做发展人的特质的途径,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环境破坏和污染随处可见。 1、空气污染带来的心理问题 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煤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这些污染使居民产生恐惧情绪,紧张过度、惊慌失措。汽车尾气排出的铅,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铅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影响其身心健康。 2、噪声污染带来的心理问题 噪声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公害,侵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出现情绪反常、烦躁、易怒、睡眠障碍、记忆力降低等[1]。 (二)人与人的层面 从社会发展看,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是紧密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人与人之间那种坦率的、富有人情味的关系越来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利用和相互操纵。 1、安全感的减低 一些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大众的利益。食品安全问题最具代表性,三聚氰胺事件、染色馒头、瘦肉精事件、毒豆芽、塑化剂问题等等。它们造成的危害让人们触目惊心,人们最基本的安全需要就很难满足。 2、报复心理和心理分化 处于弱势、劣势的个体易产生不服、埋怨的情绪,产生 "仇富心理",若得不到宣泄,易心理积怨,衍变成对竞争对手的敌意、仇视,甚至引发暗算、报复行为,极易造成暴力事件;收入较高、地位较高的人群会形成"歧视、炫耀心理",二者的摩擦,易产生矛盾,且很易激化,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 (三)人与自我的层面上 1、迷失自我 意识掩盖了人的真实自我,使人的真实自我处于无意识的受压抑状态。现在人忙于追求金钱、权力、荣誉,自以为在追求幸福,一旦真的得到了这些东西,又感到茫然和空虚,弗洛姆称之为现代人的通病[2]。 2、抑郁和焦虑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社会或他人的认可,假如一个不被市场所接受,那他就一无所有、如同一件卖不出去的商品,易造成个体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 二、临床心理学和三级预防 广义的临床心理学注重研究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身疾病的发生原因、性质诊断,并采取综合有效的矫治帮助康复[3]。临床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任务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术去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解除心理上的痛苦,达到心身健康。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预防就在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中慢慢流行起来,心理学家区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卡普兰还提出了第三类预防,叫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在第一阶段就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加强个人力量来避免心理疾病,它针对所有人。二级预防重点是预防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三级预防重点是疾病一产生就给予治疗[4]。 三、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与干预模式 本文采用临床心理学理论,对上文提到的社会心理问题从三级预防的角度进行防范。 (一)人与自然的层面上 在一级预防上,需借助社会上各方力量的帮助,如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在二级预防上,工作环境有化学污染或生活在稀土矿开发区及工业城市的人是重点目标,他们可以养殖一些花草,如芦荟、吊兰、虎尾兰等一些天然的清道夫,既减少有害物质对伤害,又陶冶情操;可利用节假日去郊区、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自然环境的心理可愈性有助于释放内心情绪的焦虑和抑郁。 在三级预防上,因环境而有身心疾病的人,如弱智儿童和自闭儿童,应去专业的机构治疗。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社会支持是一般是来自亲人、友人、同事、学校、单位等有形的和无形的援助,作为患者的社会支持者应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的支持,用爱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照顾异常孩子的家长也需要关怀,也应给他们一定的帮助。 (二)人与人的层面上 在一级预防上,应提高超我对本我和自我的约束力。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追求快乐原则、自我追求现实原则、超我追求良心原则。一些商家之所以做出一些有悖于良心的事、一些富人歧视一些弱势群体,是因为超我的约束力不够。超我源于童年期父母、学校、社会教育中获得的社会规范,是在后天形成的。父母及学校有责任、义务加强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提到,孩子会模仿家长,家长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就应端正价值观和规范日常言行。 在二级预防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最值得我们关注,以农民工为例。他们干着比别人重的活,拿着比别人低的工资,又受他人的歧视,心理上极易产生焦虑和忧郁。这些弱势群体可从认知上加以调节,多跟自己比较,跟之前的自己比较,跟处境相同的人比较,减少内心的无价值感和不平衡感。多合理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去弥补内心不平衡。 在三级预防上,人际不和谐、人际疏远导致的心理疾病日益增多。我们应留意身边的人,若发现其言行与以前大不同或偏离常人,应陪同他们或鼓励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即使他们已确认有心理疾病,我们也不应将心理疾病看成他们其心理特征,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多给他们精神和物质支持,减少其人际压力和缩短其康复期。 (三)人与自己的层面上 在一级预防上,人们应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真正的需要。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合理的归因,乐观积极面对成败。 在二级预防上,儿童期有心理创伤,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缺乏自信、悲观、依赖他人、情感脆弱、适应不良的人易抑郁和焦虑,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需要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家庭方面,家长应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有发言权但应避免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为孩子成熟人格的塑造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基础。在个人方面,心情抑郁焦虑时善用自己的社会支持来排解和疏导,发现自身的认知偏差,进行合理的归因。 在三级预防上,正处抑郁焦虑不能自拔的人,应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在缓和期和康复期接受心理咨询。其社会支持者应及了解他们心理疾病的类型和爆发周期,在他们的爆发期时刻留意他们,在其治疗期间给予支持和鼓励,做为旁观者我们要减少对他们的歧视。 四、总结 以上只是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些针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建议,较侧重于家庭和个人的角度。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内部结构和社会运行现状较为直接的主观反映[6],社会心理问题也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所以社会心理问题不能只依靠个人、家庭的力量,它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人的共同努力。 临床心理学论文:介入积极心理学构建临床心理学对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防范与干预模式 【摘 要】大学生自杀心理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社会卫生问题和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预防与干预模式的构建已经成为临床心理学备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本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介入到构建临床心理学对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防范与干预模式之中,从分析模式的现状,到积极心理学介入模式构建的四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展现出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防范与干预模式有良好的补充完善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自杀心理 防范与干预模式 一 问题提出 自杀,位于青年人前三位的死因之中。我国最新的自杀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在人口重要的死亡原因中排列第5位;而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是第一位的原因。另有资料报道,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自杀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针对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预防与干预模式的构建,已经成为临床心理学备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与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1998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eligman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在年度大会上他第一次在正式场合使用了“积极心理学”一词,并于2000年和Csiks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Sheldon和LauraKing在2001年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以获得良好生活。 二 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模式研究现状 1.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政策研究 高校领导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其摆于重要位置;加大了经费投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构建了决策有人定、工作有人做、落实有人抓的有效机制和工作网络。但各高校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认识不够,抓的力度和落实上不够,表现为心理咨询机构尚不健全,或是挂了牌子没有队伍,或是因缺少经费和场地,没有坚持开展工作。 2.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策略研究 各高校立足于本校实际和现有的资源,坚持教育、宣传、培训和辅导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更多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识别、预防、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做出贡献。但是大学生对于自杀者、自杀行为认知差异大,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对自杀者的人格特征、行为表现不能鉴别和辨识,更缺乏自杀自救和助人的技能;自杀死亡的大学生,大部分事前未曾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其他专业机构求助。关于大学生自杀原因与干预策略的研究为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防范与干预模式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3.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教师培训 高校通过提高教师素质,主要立足在职教师培训,安排教师进修提高,注意引进高学历教师从事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教师队伍有待充实,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发达国家高校中从事此工作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500,我国部分高校规定为1∶5000或1∶30,其中有心理学背景的人少之又少。咨询和干预中制度建设缺乏、应急能力差、不规范操作多,无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导致学生不必要的死亡,影响心理咨询和自杀干预的声誉,不利于长期发展。 4.高校全员参与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模式建立的基础研究 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种预防和干预模式,不同模式之间分歧焦点主要集中在干预的时间、目标和相关因素定位。通过对大学生自杀原因和自杀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自杀干预因素进行定位,从而将降低自杀的危险因素和增强大学生自杀的保护因素作为自杀预防和干预的目标。 三 积极心理学介入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模式 积极心理学从心理评估、危机干预、生命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咨询四个方面渗透到高校针对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模式的构建之中。 1.积极心理测评的介入 高校应用临床心理学问卷对于入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常使用UPI、SCL-90、MMPI等临床心理中的量表或者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评。这种心理测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筛查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对心理健康现状的不良个体可以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但是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的消极面,而没有测评大学生心理的积极面。相较言之,积极心理的介入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有益于改善“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在大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学生发现学校与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发现其身上的美德与积极情绪而非“问题与病症”,就更容易配合学校与教师进行心理普查与测评,更愿意接受关于心理学的科普知识与心理活动。在评估内容方面更多涉及积极情绪、乐观程度、灵活思维、学习生活投入度、品格优势(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社会健康(信任、友谊)、家庭健康与精神世界健康等维度。 2.积极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 以往临床心理学对于高校大学生自杀的危机干预主要集中在自杀心理防范手段、时间与方式上,而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自杀心理的关注点与健康心理学相对一致,关注点集中在营造积极心理的氛围上。干预内容倾向于关注建立心理复原力、建立性格优势、建立强有力的人际关系。建立复原力应用了发现幸福的ABCDE模式,其中A代表不好的事情(adversity);B代表当事情发生时自动浮现在头脑中的观念与想法(belief);C代表这个想法引发的后果(consequence);D代表反驳(disputation);E代表成功反驳后的启发(energi zation)。应用这种“简―平―快”的五段式危机干预介入大学生自杀心理干预大大提高了干预效力。 3.生命教育课程的介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幸福的持续这些问题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所以在生理、心理、生活态度、压力事件、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六个主导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影响下,处在青年初期的大学生自我统一性尚未完善,容易产生轻生自杀的冲动。 4.积极心理咨询的介入 第一,积极心理咨询崇尚积极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对心理问题的咨询,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而应集中注意力增进和培养人类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个体的心理问题,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做出新的解读。 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提倡积极的人性关怀,给来访者施加道德以外的压力与身心带来痛苦。强调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应用的手段与方法上体现道德关怀,要求在咨询过程中不仅要接受被治疗者过去形成的形态,也要肯定他们拥有未知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强调整合的咨询方法。积极心理咨询在整合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自身独特的咨询阶段理论。它把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分为辅助与主导咨询两个部分。其中,主导咨询部分是整个积极心理咨询的核心,共包含五个阶段,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场合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而辅助部分着重发挥为主导咨询部分提供准备与巩固成果的作用,包括初始谈话和辅助性治疗(贯穿于治疗始终,采用讲故事形式,着眼于营造轻松治疗氛围,转变来访者认识观念)。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公共体育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创新机制探究 摘 要 社会的急剧变化使高校大学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意志品质、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深入挖掘和开发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新机制意义深远。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公共体育课 机制研究 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变化给人格结构尚未完善的大学生造成了心理障碍。早在上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就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 一、新时期对心理健康内涵和价值的解读 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更是明确定义出心理健康的含义: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完整统一的人格。(2)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3)情绪健康稳定,心情良好。(4)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5)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能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以及原因探究 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学习紧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缺失和松懈更是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探究大学生心理障碍多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原因: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学生被当作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缺乏价值观和情感素质教育,往往易于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抵抗压力的能力孱弱。 (二)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没有有效的开展起来,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缺乏,在事业和感情等方面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这些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埋下了祸根[2]。 (三)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发生的重大改变,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良现象如行贿受贿,暴力欺诈等等都使望公平的大学生感到失望和难以忍受,致使有些学生心理失衡、行为偏激[4]。 三、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分析 (一)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着积极影响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焦虑。具体而言,公共体育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激烈的对抗性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有助于其形成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5]。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参与者要去面对和处理虚拟化社会关系,并且每次体育活动都是认知选择的重现。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发展现状。由于现实条件制约,公共体育课很难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担负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具体表现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跑跑跳跳,就是让学生玩玩;课程设置僵化呆板,硬性设置教学内容,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不顾。 四、建立公共体育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新机制 (一)深入挖掘当前公共体育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创新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之中。 (二)探索潜在教学资源,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入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特殊作用的运动项目。我们应该开阔眼界,不断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资源,使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更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大学校园心理咨询部门和体育教学联接起来,全面统筹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把心理咨询中心纳入高校公共体育部门的建构体系中。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健美操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摘要] 本文针对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当前健美操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信心、表现力、健身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具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和承受各种复杂的环境,在个性上逐步走向成熟健康,为大学生的终生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关键词] 心理素质 大学生 健美操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宁夏大学2006级本科生53人,2007级本科生67人,共计120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这120名学生分别发放两次问卷,第一次为新生刚入校时,第二次为大二上完健美操专项课后,在第二次的问卷中,同时发放一份能力创造测试题(内容在结果分析中)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1.2.2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方法 1)素质品质的形成,强调表现力的培养。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健美操不仅能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塑造美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教学中遵循的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严格抓好站立姿势,手法、步法的灵活运用动作力度、动作协调性、头的方向、眼神的处理等方面的训练。运用量的积累和一定负荷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对基本动作形成最初的表现意识。 2)强调表现意识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健美操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塑造美的形体,培养高雅气质。完美的动作节奏和音乐旋律的结合可以造就出最完美的动作表现,可以渲染动作的感染力。 3)强调自信心的培养,选修课的初期在注重表现意识形式的同时也使学生建立初步信心。随着动作幅度的加大,力度的增强,难点动作的完成,对动作的层次美、流动美的体验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4)动作语言(形体语言)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人们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动作要靠头、眼、胸、腰、肢体等动作语言来展现美的风采。当学生运用好动作语言把内心对动作美的体会,对动作的理解以及身心美的修养全部表现出来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变化,得到心理上的训练。 5)语言刺激的运用。课堂上不断通过语言刺激,对学生的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为了鼓励学生,我们常常提醒学生“当自己站在那里表演时就应想我是最好的。”让学生做到从内心里自我欣赏。通过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起到调节情绪、思维和意志的作用。同时,我们在教学中后期的每节课,在教学完成一段(节)动作或成套动作后,让学生进行感动或想象训练,时间在5~10min之间,以此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心理生活。 6)尽可能提供心理稳定能力的训练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采用分组练习、个人练习,增加预测、补测的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经受心理锻炼。 2 结果与分析 2.1心理训练是在心理方面有目的地定向训练和对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的稳定和成熟,增强自信心,并形成最佳心理状态。从两个年级教学班的信息反馈中看出,我们在大学生健美操课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2.2表现力的提高 在教学初期(1~6周),很多同学都有一些顾虑,觉得自己在做动作时有很多人在盯着看,越想心理越紧张,动作表现的很疆硬,不协调。这种时候我们通常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身上,采取集体练习,安排简单,节奏较慢的动作,让学生逐步度过这段动作学习的非常时期,同时,不时的用语言鼓励大家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期(7~12周),尽管大多数同学对健美操有了一定了解,也学会了不少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但大多数同学还是害怕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此时,创造一种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身体力行,有目的地培养那些表现欲望强烈,动作熟练,动作规范的同学,让他们先站在台上做动作,最后,在教授新动作过程中不时抽调同学上台,以此锻炼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性。 在教学中期(13~18),针对表现力和自信心的训练,我们在考核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改革,规定内容考核占50%,自编动作考核占30%,理论知识占20%,这样一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以体现,为了完成自选动作的创编,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勾通密度加大,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都得到极大改善,学生的综合表现力有了很大提高,见表1。 2.3自信心的增强 随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提高,心理状态也更加稳定。在建立初步信心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高质量完成动作并取得好成绩的过程中,使他们更增强了自信心。 由于学生表现力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强,考试的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从前后两个学期学生自编自演了min健美操的考试成绩对比看(看表2),优秀率由原来11.7%提到39.2%,而及格和中等的大幅度下降,充分证明了学生心理素质有了显著的变化。 2.4增强了锻炼的自觉性 高校的体育旨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让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以健康的体魄迎接竞争和挑战,而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和获得终生体育的关键在于引导。从学生选修健美操课的初期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觉地锻炼,这就要在健美操课中通过提高表现力吸引学生热爱健美操,并从胆小拘束到投入热爱而获得认同,达到自觉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2.5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 健美操不仅是体育课,而且是一门综合课,是一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课,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陶冶学生的情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在形体美的练习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在大运动量中磨练他们的意志。总之,健美操课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使他们将来能以健康的体魄,优雅的气质,开朗的性格和高品位的欣赏能力迈入竞争社会。 3 结论与建议 在普通高校健美操课中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技术训练之外的心理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过学生的表现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强和锻炼自觉性的提高等,充分说明在大学体育课中所实施的心理训练方法是有效的。普通高校的健美操课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体能,而且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议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加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和承受各种复杂的环境,更有利于他们走向社会。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摘 要 案例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存在业界相对缺乏精当的教学案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应用条件不足、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运行模式等难点。据此,高校应通过控制教学班级规模、加强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等渠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水平。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许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在教学中积极使用案例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尚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的内涵分析 课堂教学中,习惯上将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称为“知识讲授法”,而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最早应用于医学教学,20世纪初,哈佛商学院在工商管理课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很大发展,至此案例教学开始被教育研究者重视,并在各科教学中普遍使用。案例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案例是对现实事件的完整描述,包括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社会、学校)背景、原因分析、应对方案与调适方法等内容,学生可以在案例中找到与自己心理相似的情境和问题,从而受到启发,将书本上的心理健康知识迁移到自己或他人心理问题的调适上,从而实现心理教育教育课自助助人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不等同于“举例教学”,它不是平常所说的“例子”,而是在大学生中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是大学生某一心理问题的典型化实例,它主要是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而展开,重视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案例”,心理咨询案例侧重对心理问题的诊断、咨询目标的确立、治疗方案的实施、咨询效果的评估等,这样的案例让学生感觉缺乏真实的情境性,难以调动讨论的积极性,因此不适合用于教学。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应用的难点分析 随着案例教学在越来越多的课程中应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开始更多的关注和使用这一教学方法,但是从目前实践教学效果上来看,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优势教学效果并未显现出来。这固然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有关,但也有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影响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2.1 业界相对缺乏精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案例 精当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那么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大多数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都是根据自己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对教学案例文本的挑选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或报刊杂志转载而来,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和主题进行深入加工而直接在课堂上呈现。这样背景下呈现出来的案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性质的系统性研究,难以实现同一主题下多个教学案例的有序整合。 2.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应用条件不足 案例教学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评述这三个主要环节,教师处于指导和引领的角色,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案例教学的最优教学效果。目前,各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通常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 16学时1学分,以大班授课(人均在150人-280人之间)讲座为主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难以组织案例教学,或者组织案例教学,因学生人数过多,不能充分参与互动,难以产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而有限的体验和感悟也难以得到挖掘和提升,最后教师生硬抛出结论,却没有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2.3 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运行模式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艺术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个高超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造诣,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和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②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正处于探索阶段,高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兼任,因此对于案例教学的模式、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特点等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认知,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理论构建和实践经验,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模仿其他传统学科的案例教学模式,这些都在很大程度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3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索 3.1 控制教学班级规模,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空间环境 控制教学班级规模是实现案例教学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合适的班级人数,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准确把握教学思路,将学生的讨论分析有效地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上,避免被学生牵着走,出现偏离主题、喧宾夺主的局面;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分析、点评,从而将心理健康知识应用于自身及他人。以高校标准班级30人为例,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适宜安排1~2个班级合班授课;所选择的案例应与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为基础,避免选择对背景知识等需大量说明的案例;一堂课中适合安排1-2个案例,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但对于结论性的语句,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获得主要是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分享的过程中自我生成,这种生成有时比较片面,有时比较幼稚,有时又超出教师的思维空间,但是这些是非常宝贵的生成,如果把事先结论性的语言通过多媒体课件做好,有时并不符合学生的自我感悟,甚至是游离于学生的感悟之外,这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2 加强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提供较为完整的操作支持和资源服务 开发案例库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应该能够体现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的最新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水平,并且能够代表未来几年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所入库的案例应该实现资源共享、定期更新。基于上述阐述,高校应首先成立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研发团队,通过研发团队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编制与大学生心理特点相符、与教学内容有着内在实质性联系的优质教学案例,案例类型可分为文本案例、视频案例、多媒体案例等,从而使教师以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得高质量的、可信赖的案例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可模仿、借鉴,形成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教学案例,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水平。 3.3 教师应不断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感染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案例不感兴趣,或觉得教师对案例的驾驭能力不强,因而会在课堂上出现讲话、玩手机、耳机听音乐等现象。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首先,教师应具有丰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引领学生对心理问题深入分析,否则就会使案例脱离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列举的“例子”,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功能。其次,教师应情感丰沛,教学语言应丰富幽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有较高的期望,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素质方面、人格方面应比其他教师更好,他们希望教师精神饱满、耐心善良、理解宽容、知识渊博。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认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教学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历史不到20年,但是对于大学生完善人格、优化个性、提升心理素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将案例教学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这是课程教学的一种创新与尝试,但目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需要更多的学者给予关注与研究。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刍议 摘 要:体能教学课是高校教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体能锻炼水平,尤其是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旨在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提高体能教学课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能 教学课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影响研究 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一般的年龄在18~22岁左右的年光,换句话说,大学生正好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的旺盛时期,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学生的心理更加的微妙,处于由幼稚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其心理素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可塑造性。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对大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文中主要研究体能教学课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法,探讨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方面提供借鉴。 1 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对于体能教学课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有着自己的认知,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现力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学生由原来的怕锻炼到后来的积极锻炼,他们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这就是体能教学课的重大作用,学生由当时的不敢到现在的积极参与,这绝对是一种超越。 第二,自信心增强。体能教学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课程,一般的体育课程由于趣味性不强、枯燥,很多学生很不愿意参与,但是体能教学课则不同,它不仅需要老师在理论上进行引导,还需要老师在实践中进行指导,使得学生不仅仅懂得锻炼的意义,而且还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掌握科学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锻炼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提高对自我的认知。 第三,自觉性增强。大学的体育在于增强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我们的大学生以健康的体魄迎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增强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使他们获得终生体育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引导。从学生体能的增强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出发,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锻炼,从胆小拘束到投入热爱而获得认同,达到自觉,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锻炼的价值。 2 体能教学课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法 2.1 强调表现力的培养 在进行体能教学课训练之前,老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体能教学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体能教学训练的作用,进而更加专注地做好体能训练教学训练。体能教学训练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训练与简单的发展体能,更为重要的是身体素质的培养,还有就是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实际的体能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很多学生心理素质不是很高,老师需要抓好对量和度的把控,逐步加强量和度的把控,从而使得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增强自己对体能训练课的认知,从而从心理上建立起良好的锻炼动机。 2.2 强调自信心的培养 心理素质锻炼的一大重要方面是关于自信心的培养,可以说自信心是大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目的。在实际的大学生体能训练过程中,老师需要将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大学体能训练课程相结合,更加地体现出体能训练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一般来讲,在体能教学的初期,大学生在慢慢地接触大学体能训练课程的过程中,在与课程训练的磨合过程中,就已经慢慢地建立起了初步的自信。通过初步自信的引导,老师可以在逐步的训练过程中,加大负荷,提高量度和力度,从而使得学生慢慢地感受自己的潜力,从而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强调自我意识培养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在体育锻炼的实践基础上,提高自身体育锻炼认知,通过体育锻炼实践和认知的统一,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形成锻炼的习惯,形成体育锻炼的愿望和兴趣,即使在平时,学生也会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形成主动锻炼以及终身锻炼的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学环境的塑造,体育教学环境对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以及锻炼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更加有助于大学生心情的培养与保持,在愉快的心情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体育意识。 2.4 提供心理稳定能力控制的训练机会 在实际的大学体能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稳定能力控制的训练机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以及最快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分组练习以及预测、补测的方式,在循序渐进中,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老师需要注意给学生最为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对于那些表现一般的学生,老师也需要鼓励,同时对于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原因与根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水平。 3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训练是高校体能训练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格与魅力,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漫长的人生道路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因此,必须要注意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微课”在教育教学中日益应用和推广,带来了教育教学观念的深刻变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微课”教学方法,将会建构新型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迅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移动学习、微学习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常态。尤其是以“微博”、“微信”、“微电影”以及“微课”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技术使得互联网进入了“微时代”。深刻认识“微时代”下大学生认知心理、认知习惯和学习心理,积极借助“微课”教学手段,发挥其因“微”而“大”的教育优势,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微课”涵义 国内外一提起“微课”大多指音视频资源,近年来随着“微课”的应用,对其研究也逐步深入。综合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和学者的定义和研究,主要围绕“学科知识点”、“教学视频”、“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学习资源包”、“情景化、个性化、趣味化”等关键词对“微课”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目前关于“微课”的内涵主要有三种典型观点:“微课”是一种教学视频资源(Micro?鄄lecture);“微课”是一种微型教学活动(Micro?鄄teaching);“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中心的资源包所构成的微课程(Micro?鄄lesson)。 笔者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定义和参加“微课”教学比赛的实践,认为“微课”是教师借助互联网应用平台,就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视频资源方式呈现,开展的完整、简短、精趣、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微课”教学形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效果。 借助“微课”教学方式,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主题建构,以视频化教育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形象、生动、趣味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乐学、易学,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用下图可以形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内容设计、资源设计和微学习与评价四个主要环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框架体系设计 “微课”不是简单的将教学视频拍摄好就可以了,而是包含着主题内容的系列教学资源包,同时还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因此,根据“微课”教学设计思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框架体系中要包含“微课”主题、辅助性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因为篇幅的原因,笔者选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专题内容中的几个主题进行“微课”教学框架体系设计。 如在“大学生自我意识”专题中可以设计“我是谁”、“做最好的自己”(自我意识塑造)、“哈哈镜中的我”(自我意识的偏差及其调试)等主题“微课”内容;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专题中可以设计“面具与真我”、“星座靠谱吗”(人格测试与分析)、“接纳自己的个性”(人格的协调发展)等主题“微课”内容;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专题中可以设计“心与心的距离”、“解读人际密码”、“孤岛突围”等主题“微课”内容;在“爱与性心理”专题中可以设计“爱情解码”、“夏娃的诱惑”、“开水与白面包”等主题“微课”内容;在“情绪管理”专题中可以设计“读懂你的心”、“积极情绪培养”、“幸福的追求”等主题“微课”内容;在“压力管理”专题中可以设计“不能承受之重”、“生命的低谷”、“逆境中前行”等主题“微课”内容;在“生命教育”专题中可以设计“生命的礼赞”、“危机之祸”等主题“微课”内容;在“生涯规划”专题中可以设计“描绘人生”、“选择和责任”等主题“微课”内容。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中辅助性教学资源应包括:课件、研讨式话题、文献、参考书籍、社交平台等资源。“微课”教学活动形式有:“微课”视频观看、师生研讨、学生线上、线下参与活动、学生作品汇报展评等。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微课”既要突出主题,主题名称也要有新意,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眼球”,只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使学生有求知、求解的探究渴望。另外一方面,因为“微课”涉及视频播放时间和教学容量的问题,因此不可能对专题中的内容做到全面而详尽的论述,应在“一事一议”上下功夫,做到短小精悍。下面以笔者制作的情绪管理主题中“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微课”作品为例子概要阐述“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在制作“微课”作品前,先按照下图展示的教学导入、知识点呈现、小结拓展等三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设计,逐次展开,环环相扣。 第一步先用图片和漫画的形式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营造,用问题的方式引出大学生如何做到积极情绪培养。第二步通过生活化的语言、生活化故事还原增强讲解内容与学生的“切身性”,逐步引出8个积极情绪培养的方法,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配以和谐、生动的图片、音乐,使学生听后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第三步对主题进行小结,提出思考问题并对学生做出作业要求。这样“三步走”的教学设计紧密相连、承上启下、相互呼应,始终围绕着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根据上面的教学设计模式,“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微课”作品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教学主题: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 教学目标:通过对心理学中情绪内容进行设计,从积极情绪作为教学切入点,以动态、活泼的漫画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生活化的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积极情绪培养的技能。 教学重点:积极情绪培养的技巧。 教学难点:将刻板的心理学理论做生活化的转化。 教学过程:导入(从情绪的一般意义出发,阐述情绪的作用。视频情境设置要生活化)提出问题(大学生如何培养积极情绪)分析问题(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分析。采用漫画、动画方式讲解,生动有趣)解决问题(共从8各方面提出积极情绪培养方法。层层推进,知识点解答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使学生乐学、易懂)总结提炼(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归纳要点)拓展思考(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效果方面,现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反馈方面,学生反馈授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授课形式活泼,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易于掌握。 三、“微课”教学方法发展的思考 (一)“微课”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时,要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生活环境以及兴趣培养等方面考虑教育教学介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关心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支配者、管理者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组学者和帮助者转变,改变趾高气扬的说教,多一些生活化的交流。无疑,“微课”创设的教育教学情境就适合师生平等交流,合作学习,师生才会成为“学习共同体”。正是因为“微课”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把准了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脉搏”,教育教学效果才会大大增强,就会做到时间上“微”,但效果上不“微”。 (二)“微课”要做到精细化的教学设计 “微课”打破了传统课堂以及面对面的学习方式,但也考验着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对教学主题进行深度提炼,提高“微课”教学主题的含金量。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选取主题的哪个知识点讲授,如何切入,如何选取合适的图片、音乐,教学活动分几个环节,如何在线上与学生互动等等就需要做到精细化教学设计。要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分步准备,提炼精髓,环环相扣,这样的“微课”才会做到时间上“微”,但教学内容分量上不“微”。 (三)“微课”要求师生的信息素养要与时俱进 当今大学生作为“数字土著”,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适应性,但要做到不要成为微时代的技术奴隶,而是应用新媒体技术为我所用,用之在学,就需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广大教师也要更新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及时钻研新媒体技术,应用新媒体技术到教育教学中,用之在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此,就会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这样的“微课”就会做到时间上“微”,但价值上不“微”。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乒乓球课与大学生心理发展效应研究 【摘要】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60名男大学生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心理发展效应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是为大学体育课教学效果评价提供心理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乒乓球课可能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发展效应:使他们在面对紧张、愤怒和疲劳时,有应对调节的自信和能力;乒乓球课的身心交互作用可能对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精力感有促进作用;对于他们的情绪调节和改善心境亦有积极影响;乒乓球课对抗比赛练习的特点可能诱发大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关键词】乒乓球课;大学生;心理发展;情绪 引言 学校体育对心理发展的效应有7个方面:1态度改变并影响不良行为的改变;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3提高知觉敏感性和反应准确性;4提高自我良好感;5促进精神放松;6解除身心障碍;7获得运动技能〔2〕。Berger;Cox;Petruzzello多名学者的研究发现,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治疗焦虑〔3〕,抑郁等消极情绪〔4〕。Bos.K的一项分析表明体育活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积极效应〔5〕。梁德清和刘绍君;蒋碧艳等人的研究表明大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疲劳,减缓紧张,愤怒,抑郁,慌乱等情绪反应。乒乓球运动是隔网对抗的技能类运动项目〔6〕 ,如果产生心理效应会有什么特征?乒乓球课中那些因素可能导致心理发展效应的产生?本论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为大学体育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供心理参考依据。依照Scott 的理论,本研究做出假设:大学生上乒乓球课可以产生心理发展效应。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物理、计算机、材料专业大二学生160人,男性,平均年龄20.88±0.66。2002-9选修乒乓球课至今已有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开学第一周(2013-02)进行第一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第八周(2013-04)进行第二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37份。 1.2研究工具 (1)POMS量表 (2)自尊量表 (3)10项陈述测验。指导语:以下是有关“练习乒乓球我…”的10个句子,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它续写成完整句子。句子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真实即可。谢谢合作。 1.3 程序 (1)第一周乒乓球课,专业人员向大学生发放问卷,并宣读指导语和测试要求。大学生答卷后,专业人员统一收回问卷。 (2)第八周采用同一程序对上述大学生进行第二次调查。 (3)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大学生匿名填写所有问卷。 1.4全部测试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为多元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描述性统计。 2结果 2.1POMS量表研究结果 大学生两次POMS测试结果请见1。表1显示POMS第二次测试紧张、愤怒、疲劳、精力感、自尊感得分高于第一次,其中愤怒、疲劳和自尊感有显著性。 2.2自尊量表研究结果 大学生两次自尊量表测试结果见表2。表2显示,第二次自尊量表测试得分高于第一次,但是没有显著性。 2.310项陈述测验结果 10项陈述测验结果见表3。 作者反复阅读了10项陈述测验的问卷,参照Scott的理论对所有句子进行了分类,共分为两个维度,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包括:形体改变、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增强、睡眠食欲良好、疲劳肌肉酸疼。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知识、增进人际交往、提高自信、调节情绪、精力感增强、态度积极、单调枯燥、信心不足。我们把“臂围增加了两公分”“肌肉变结实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形体改变;把“感冒不来找我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免疫力增强;把“力量提高了”“协调性变好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身体素质提高;把“吃得多睡得香”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睡眠食欲良好;把“腰酸腿疼”“累得筷子都拿不起”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疲劳、肌肉酸疼;把“学会锻炼身体各部分肌肉的技巧和学问”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学习知识;把“认识了许多外班同学”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增进人际交往;把“更有魅力了”“发现了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好品质”等类似句子归类为提高自信;把“心情变得很好,尤其是在郁闷时有发泄的快感”等类似句子归类为调节情绪;把“精神饱满的学习其它知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精力感增强;把“处世更积极心胸更开阔”“不再是斤斤计较的我”等类似句子归类为态度积极;把“面对冷冰冰的杠铃有时感到很乏味”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单调枯燥;把“我身体素质比别人差”“担心自己的身体状态难以承受大强度的练习”等类似句子归类为信心不足,把对有关练习器械要求,考试形式等句子归类为其它。 表3显示,乒乓球课对大学生影响的两个维度13个方面依照百分数高低,两次调查排列顺序分别为:(1)调节情绪;提高自信;态度积极;形体改变;学习知识;精力感增强;疲劳、肌肉酸疼;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信心不足;睡眠食欲良好;人际交往;单调枯燥。(2)调节情绪;提高自信;精力感增强;态度积极;形体改变;免疫力增强;疲劳、肌肉酸疼;学习知识;身体素质提高;睡眠食欲良好;信心不足;人际交往;单调枯燥。 表3还显示,第二次10项陈述测验有关疲劳、肌肉酸疼句子的百分数比第一次有所提高,有关提高自信、精力感增强句子的百分数也比第一次有所提高,单调枯燥和信心不足句子的百分数比第一次有所下降。 3讨论 3.1乒乓球课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经过8周乒乓球课后,POMS量表中7个维度有5个(紧张,愤怒,疲劳,精力感和自尊感)得分高于第一次测试,其中愤怒,疲劳和自尊感有显著性。有学者认为〔7〕,体育课的心理负荷是各种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内部心理压力或负担。乒乓球课要求大学生不断挑战个体的力量和技术的极限,完成训练计划,还要进行考试,这些因素有可能形成心理负荷,使大学生在第二次测试中紧张,愤怒和疲劳上升,但是大学生的精力感和自尊感也同时上升。研究结果提示,面对紧张,愤怒和疲劳,大学生应对调控的自信和能力也可能提高了。POMS的研究结果支持本研究的假设。 对大学生自尊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二次自尊量表测试得分高于第一次,但是没有显著性,结果支持“自尊与个性相似,自尊水平是长期恒定的”理论〔8〕。 3.2乒乓球课的身心交互作用 10项陈述测验研究表明,乒乓球课对大学生的生理状态有较大影响。如:练习乒乓球“我的肌肉发达了,腹肌也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去掉了腹部多余的脂肪,身材变得挺拔了”;“近一年来我很少得病”;“我的耐力好了,协调性好了”;“胃口大开,失眠不治而愈”等等。这些身体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亦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形体改变,“我有了男子汉的阳刚之美”;“我找回了失去很久的自信心”;由于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我学习其它知识精神饱满而不觉疲倦”;“注意力更加集中,记忆力更好”;“我的反应敏捷了”等等。10项陈述测验研究结果提示,乒乓球课对大学生生理状态的积极影响可能延伸到心理状态,对他们的自信心、精力感、知觉敏感性和反应准确有积极影响。 3.3乒乓球课“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10项陈述测验研究还表明,在乒乓球课中,大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在球台边挥洒汗水时,也诱发了他们“积极的思维和情感”〔9〕。如练习乒乓球“我汗流浃背,浑身疲惫,但有一种淋漓尽致挥洒青春的舒展,体验到与对手抗争的乐趣”;“在比赛练习中,深切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乒乓球技术难度的不断增加,使人产生一种征服感,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我品尝了向极限挑战的快感,使我相信人的体能是无限的”;“我更自信了,以前让我战胜某某想都不敢想,可现在却成功了”;“我锻炼了意志,其实任何事情只要咬住牙坚持一会儿没有不能成功的”;“处世更积极,心胸更开阔,进取心更强”等等。Bandura认为人们完成了一项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任务后,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10项陈述测验的研究结果支持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同时也提示乒乓球课可能对“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有促进作用。 3.4乒乓球课调节情绪、改善心境 分散注意力假说认为〔10〕,身体活动可以分散人们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乒乓球课面对对手,大学生们必须聚精会神,认真练习,否则举不起杠铃。这对于他们调节情绪,改善心境有积极作用。如练习乒乓球“我不仅找到了科学锻炼的途径,也找到了宣泄郁闷的方法”;“疲劳、全身肌肉疼,但精神确却很轻松”;“我很累,但却有一种充实感和满足感”;“我疲惫的心灵得到解脱,一种仿佛重生的信念油然升起”;“我心情愉快,气血通畅”等等。两次10项陈述测验调查表明,调节情绪排在首位。研究结果支持注意转移的假说,同时也提示乒乓球课可能对调节情绪,改善心境有促进作用。 10项陈述测验的研究结果也支持本研究的假设。 4小结 (1)乒乓球课可能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发展效应:使他们在面对紧张、愤怒和疲劳时,有应对调节的自信和能力;(2)乒乓球课的身心交互作用可能对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精力感有促进作用;对于他们的情绪调节和改善心境亦有积极影响;(3)乒乓球课对抗比赛练习的特点可能诱发大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4)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是男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该课程中使用获得亲身感受及情绪体验的体验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在诠释体验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体验式教学 应用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化倾向特别突出,当前课堂教学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课程化倾向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学科课程,使学生承受了更大的负担,最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单一,讲授法运用不当极易成为灌输式的教学,抑制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心理健康教学又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过程,是教育科学性、系统性、生动性的具体体现,所以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综合运用。最后,原有的考试评估体系单一测评教学结果,这种课程化的考试应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的、学生充分参与的评价,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是个人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技能,从中获得体验和感受。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体验式教学所创设的环境和氛围能愉悦学生的心情,增加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变得更加开放和放松,更乐于参与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要使体验式教学富有成效,需要设置凸显生命关怀的教学目标,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学过程,需要科学灵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一)设定重视生命关怀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 这强调的就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适应。个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与发展情感、意志、态度并重,只注重一个方面都不能促进个体的完整成长。在大学教育阶段,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追寻和精神养成,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是“没有灵魂的专家”。因此,大学教育需要完善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养成以及价值观的确立纳入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还能充分感悟生命、感悟自己,享受体验,成为德才兼备、富于高尚品格的完整的人。 (二)实施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人格成长 这强调的是教学过程的开展不能脱离学生的体验和需要。体验式教学是学生特殊认知和心理全面演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投入,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独特体验,善于接受学生突发的灵感、不同的认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放松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从而在体验中获得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科学灵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快乐和自由 近些年,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者们提出了众多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段康的感受――感知的教学模式、岳素萍的主体教学模式、吴彩霞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及刘海燕提出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等。根据刘海燕的研究,大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实践或活动锻炼模式(28.9%)和审美或音乐熏陶模式(25.3%)。就教学方法而言,大学生倾向于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因此,他们更喜欢情境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综合性教学方法的使用。 由此可见,将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学生接受的实践或活动锻炼模式、审美或音乐熏陶模式,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氛围创设等多种教学手段融合的体验式教学适合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说教的教学方法,但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花费时间较多,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参与到体验式教学中的学生,他们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通过内涵丰富、启人深思的活动,让他们在欢笑中有所领悟,分享心灵收获,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普通高校健美操课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研究 摘要:本课题探讨了以健美操运动为手段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运用实验、数量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健美操选项课的大学生进行实验前后的测试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运动处方适合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抑郁、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六个因子的效果显著,但是对于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三个因子的效果一般。 关键词:健美操运动;大学生;运动处方;心理健康 目前,国内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而对于如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的却很少,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干预的研究较少,并且大部分的干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个别心理干预效果研究上,缺少有效治疗和干预措施。在国内,对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干预来考察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有关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就更少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所在是结合心理学,研究健美操运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什么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课题组教师所在学校哈尔滨理工大学为定点单位,从中选取该课题组教师所执教的2011级健美操选项课319人,使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筛选出有心理不健康倾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图书馆查阅2005~2011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书籍13部,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n)、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期刊、学术论文46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宋文丽老师、哈尔滨医科大学石建慧老师、黑龙江科技学院刘宏辉老师等专家进行实地访谈,听取专家想法建议,并对运动处方设计和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 1.2.3 心理测量法 本课题组使用国际通用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被试筛选。问卷的每个题目以5个等级评分计算(0-4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发放问卷319份,收获问卷319份,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97.8%。经前测发现强迫倾向有12人,躯体化24人,抑郁倾向20人,人际关系不良倾向32人,焦虑倾向13人,偏执倾向6人,敌对倾向7人,恐怖倾向14人,精神病性倾向7人。先将312人进行测试,进而再将这些具有倾向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经过5周的实验处理后,再对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测量,考察其心理健康倾向是否发生变化。 1.2.4 实验法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前后测实验设计,通过健美操运动处方模式对被试进行教学实验(教学时间为5周),测量被试在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记录统计,问卷的每个题目以5个等级评分计算(O-4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表1为运动处方设计详情。 1.2.5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统计记录的调查数据进行样本分析,使用SPSS 11.5对两组被试实验后的SCL-90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实验的效应。 表2显示了通过5周的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被试在SCL-90上表现的t检验分析。SCL-90的后测分数表明,经过健美操处方锻炼,具有实验组被试的不健康心理倾向得到缓解。针对各项目上实验组前后测分数的t检验分析表明,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对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因子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均具有显著效果,而对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均效果不明显。这说明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对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几项不良心理倾向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但对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则改善不明显。 2.2 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 现今大学生时间与书本为友,而对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严重缺少,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连自己班的同班同学名字都不知道,容易心情低落,看到别人穿着华丽或是成绩优秀,再或是在某些活动或比赛中表现突出,就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等心理,总是妄想自己能够巨人、美丽、受关注,在别人面前撒谎或夸大自己,而在各科考试前夕又精神紧张,神情低落,甚至胃痛或是其它身体疾病产生,容易产生恐惧,对自己的情绪难以控制,害怕自己会发疯,做出不道德行为,看到女生穿着性感和对女生寝室总是做出偷窥行为,甚至去偷女生晾晒的内裤和袜子,容易受到情伤,产生自杀的倾向。针对于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5周的教学实验,我们发现本课题的健美操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针对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焦虑因子特征,注重个体需要,发挥教学情感功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懂得学生,并通过健美操运动作为一项平台,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搭建心灵的桥梁,鼓励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心理状况,例如在分组练习部分中,5人一组合作练习这个项目可以使得学生建立一个小的社交群体,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配合,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小组内互教互学这个项目可以提供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改善抑郁症状;创编队形项目可以提供一个思考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回忆脑中各种舞蹈片段,从中截取和搭配,并进行改善,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能力和创编能力,改善偏执症状;“华山论剑”提供一个竞争的舞台,让学生感觉自己想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一样,勇于打擂、保擂、败擂,坚持不懈,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受挫的精神,改善焦虑症状。 第二,针对强迫、躯体化因子特征,注重音乐的功能,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旋律。健美操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一般情况它都会选择曲调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进行伴奏,它是为了让训练者在音乐节奏气氛的烘托下,将训练者逐渐地带人运动状态中,然后随着音乐节律,激发训练者的情绪,使之始终保持饱满精神、情绪激昂的状态,将几个或几十个动作一气呵成完成。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培养起良好的韵律感,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对动作的掌控力和协调性,极大的改善心理状态环境,健美操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相比的特殊的锻炼身体的方式。可以在集体练习中选取例如“中国好声音”里面吉克隽逸的Halo、张玮的High歌、丁丁的爱要坦荡荡、黄鹤的Rolling In The Deep等现今最受大学生所关注和喜爱的歌曲。 第三,注重健美操的美育作用。健美操运动过程就是一种感知美、体验美的过程,它要求训练者在准确、舒展、协调、优美并且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下,由固定或自由创编的成套动作组成来展现艺术的“健、力、美”,它的表现效果是塑造出具有激情、刚健、优柔、敏捷、粗狂、细腻、富有青春活力的动作展示,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还能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健美操这项运动有一特点就是可以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官动作技术,并提供空间去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使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这项活动的主人。 第四,本健美操运动处方对于敌对、恐怖、精神病因子的改善效果一般,针对此问题,本课题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但是,由于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实验历时5周,时间较长,而学生在非实验时间的活动并不受到限制,因此不能做出健美操教学就是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变的原因的结论。而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作用的机制及影响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首先,健美操运动具备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功能;其次,本课题组制作的运动处方加入到体育教学课程中进行实验后,受实验对象在抑郁、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六个因子中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提高,适合加入到体育教学课改项目中;第三,科学的认知健美操运动教学中的情感功能、音乐功能、美育功能所发挥的作用,合理搭配运用,将健美操运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3.2 建议 本课题组制作的运动处方设计在敌对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上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效果,此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建议相关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助健美操运动成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为行之有效的运动。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课外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文章指出大学生课外活动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中,课外活动应坚持必要的原则,应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课外活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功能 为了切实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适应大学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十分必要,它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应当抓实抓好。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促进大学生心态的平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心理的调节,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发展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不但需要课程教育,而且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从各个方面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促进他们心理的成熟。其中重视发挥课外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课外活动的自身特点 1.课外活动具有自发性特点。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专门人才,对于学生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一门学科本领,这是大学生期间的主要学习任务。但是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学校应从大学生全面发展出发,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养。所以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自身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全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事实上,在大学校园生活中,有很多学生的社团组织,这些社团就是由很多志趣相同、有共同爱好的大学生组成的。他们开展的日常活动是自发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的,这对于拓展大学生知识,开阔大学生视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心理的成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自发性,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能动性,是高校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课外活动具有群众性特点。课外活动是学生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决定参加各个种类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所以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可以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也可以是不同性别,来自不同地域的,这就是课外活动的群众性。高校提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群众性,其意图就是扩展课外活动的学生辐射面,增加课外活动参与的学生人数。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特质的大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可以使他们在认识、思维、技能等方面得到改善,尤其是有利于调整他们的精神和情绪,促进他们心理的和谐发展。 3.课外活动具有创新性特点。在大学生课外活动中,虽有教师的必要的指导,但这种指导也是方向性、原则性的,具体活动的创意、设计、组织、开展,完全由大学生自主决定。因此,对处于思维活跃、敢想敢干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个平台,自主决策、自主创新,创新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创新活动意境等。通过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可以获得全新心理体验和认知,使得他们在课外活动中很容易闪现创新的灵感,爆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发展。 从课外活动的特点来看,课外活动可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疲劳、减缓甚至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惑,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情绪,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高校,课外活动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很多学校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强化了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在对待学生开展的一些特色课外活动方面,学校还给予了必要的技术服务、资金辅助和场地支持等,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课外活动,来渗透、施加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促进学生生活观念的确立,使他们在课外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同时通过课外活动来达到消除大学生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和自我的放松,教育学生以平常之心面对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原则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课外活动来推进其工作的开展,应当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在工作实践中,应当掌握必要的原则。 1.课外活动应坚持全面性原则。大学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仅是要发挥优秀学生的特长,提高他们的素养和能力,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那些在生理、心理上存在问题,在沟通、社会交往或其他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要特别地关注。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外活动,重视发挥每个学生个体的才能和潜质,激励他们奋进成才。 2.课外活动应坚持能动性的原则。外部环境固然对学生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学生内在驱动力是决定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当今教育环境下,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学习任务较多,学生课外活动的作用不大明显,而在高等教育中,学生有了较为宽松的时间、有了较多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因此,大学应在各种课外活动的组织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发挥学生的特质和特长,激发学生在课外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在课外活动中,在学校老师的必要指导下,要尽量放开手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挥、去创造。学生能动性激发与调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其在心理上才能自我有意识地自我调节,才能主动释放内心压力,促进心态的平和、稳定。 3.课外活动应坚持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原则。当前,在大学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矛盾,都是现代社会各种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作为高校,在课外活动中,要从化解他们存在的问题、矛盾入手,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的机会,使大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增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从而使他们端正自己生活、学习态度,树立健康发展的标准,促进他们心理上的成熟。 4.课外活动中应坚持伦理发展的原则。道德伦理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它与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课外活动中,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基本道德伦理的引导和教育,重视基本行为规范的要求,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世态度,促进其心理机能的完善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5.课外活动中应坚持指导性原则。尽管课外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学生的自发活动,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他们是一种在学校计划之外的活动,但作为高校,应紧紧抓住学生课外活动这个重要载体,重视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保持课外活动的方向性、健康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还要通过组织学生课外活动,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的活动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指导和活动的掌控是第一位的,对大学生课外活动始终保持引导和教育不能放松。 三、积极组织课外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 尽管课外活动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的特点,但是作为高校,应当充分看到它的作用,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文体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既可以展现大学生的才华,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又可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使他们的青春激情得到充分释放,使他们感到生活的快乐,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放松,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鼓励他们参与课外活动,使他们也看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从而改变对自己评价不足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生活的信心。所以,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广大同学都能得到身体和心理的放松,能够使同学之间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团结、友爱的情感,这对于他们的人格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而对于文艺活动而言,文艺活动节目的精彩绽放,容易使同学们得到精神上的升华,有利于他们生活品位的提高以及个人素养的发展。 2.组织各种形式的竞技比赛活动,使学生获得美好心理体验。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合作、协调意识不强,竞争精神、进取动力不足,交往性、互动性不强的现状,必须充分借助举办各种形式的竞技赛事活动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其竞争意识、协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坚定其拼搏奋斗的勇气。在高校中,学校既可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诸如演讲赛、书法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竞技比赛活动的组织,使广大同学获得共同努力、奋进发展,互促进步的美好心理体验。 3.课外活动中要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努力实现他们与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学习有障碍、经济有困难、交友有困难、生活有烦恼、生理有缺陷、精神有问题等特殊群体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在某一方面存在欠缺或不足,在课外活动中表现为不活跃,不愿意参与,有的退缩、畏惧、自卑、害怕,有的逃避、抵触。面对这些群体,教育工作中绝不能放弃。在课外活动中,要积极动员他们参与,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让他们在活动中承担一定角色和任务,锻炼和提升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在活动中,通过与他们开展的互动、交流,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信心。通过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注、引导,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健康发展。 4.开展专题性的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完成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计划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开展团体和个体心理咨询,组织心理成长征文,播放心理影片,开展学生心理互动等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又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既给学生们带来了生活上的情趣,又使学生得到学校心理上关爱,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课外活动作为教育途径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实效显著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充分全面地发展,而且可以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论高校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质量却在下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在很多小区都会有健身器材,然而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不断地更新换代,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自然发配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善变。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保守的治疗方法,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即应该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来对人的健康进行评定。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择业、交友、经济压力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加强体育教育,鼓励我们大学生的经常、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老一辈的革命家和无数的革命烈士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时代在变,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是不是就没有心理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下面列举几组数据,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大学生的现状: 1 特殊性 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同时家长的过度溺爱,像温室中的花朵。不经历风雨,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依赖性性强,遇到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问题逃避、缺乏承受力。 2 人际交往障碍 人们都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在大学不仅要学会专业课,还要学会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但部分学生总是要求别人以自己的要求,很难去适应社会,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3 就业压力 近年来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大学生毕业分配被素质和能力静的人才市场代替,因而大学毕业生面对庞大的竞争压力,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近年来,全国高校普遍进行“扩招”,很多学生都走进了大学校园,同时,高中课业负担重,不注重体育锻炼。人们希望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而且还要有健康心理的人。而作为大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课,在保证增强大学生体质的同时,也面临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 如今,在社会上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惜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独特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中国,大学生是祖国的后备军,是初升的太阳,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意义重大。 体育锻炼过程中带给个人快乐的同时,提高人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同一个团队中,每一个队员都是其中的一员,通过一场球赛一次配合培养了团队的凝聚力也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形成健康的心理,通过体育教师仔细、风趣地讲解,以及生动形象地模仿练习动作来影响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练习来培养自身的情绪体验、满意感、轻松感、情绪稳定性,激发自己参加学习活动的强烈动机,提高活动水平。 当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从表情、行为、意识上可以发现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化解不良的情绪也舒缓了压力。许多研究也发现,经常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曾有人对运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 既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此重要,那么高校体育课应本着一切为学生,培养德智体全面的人才,关于高校体育课给出的几点建议。 第一,从社会、家庭、学校方面入手,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比如拔河、跳绳等,这样不仅强身健体而且还增加了学习的乐趣。体育运动的不同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可以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良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合理的发泄口,达到心理平衡。 第二,体育锻炼也离不开自身,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强化体育锻炼的意识。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和努力向上的进取心,较强的求知欲拥有良好的人际关有系,善于自我调节。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首先,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体育可以“强筋骨、调感情、强意志、增知识”,有着独到的教育功效。因此,加强健康教育,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我们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再次,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是当代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重要保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任重而道远。我们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一定要注重体育。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通过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浅谈“两课”教学改革 摘要:“两课”是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简称,也是马克思主义和大学生修养课程的简称。作为高校课程中指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教育者探索的课题。本文从需要、兴趣角度分析大学生心里需求与“两课”实效性的相关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里需求;分析 “两课”作为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教育者一直在努力,也总结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形成不少新鲜的教学模式,但“两课”的实效性研究仍然有相当长得路要走。本人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需要、兴趣和教学实效性的关系,试图为“两课”教育者提供一些思路。 一、“两课”教学现状分析 本人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两课”教与学的现状仍然没能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一)教师厌教。“两课”内容理论化较强,加之一般都是上大课,学生多,老师通常也管不过来,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看小说、玩手机甚至逃课的现象严重。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考前三天背,考试60分”,学生对课堂教学根本不重视,上课非常不配合,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师从教学上获得的成就感不强,所以积极性也就不高。(二)学生厌学。目前,“两课”教学基本上还是“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为主要方式教育方法。大部分学生说“两课”的内容都是枯燥无味的,认真听课的学生很少,访问中,许多学生都把近一半的原因归结到教师身上,他们认为,不想上课的主要原因是老师上课讲得不好,没有吸引力。一位教育部负责人在受采访时也表示,“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取决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艺术,否则,教材再好也达到不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难看出,师生在抱怨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师生双方对“两课”都缺乏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相联系的。课堂如果缺乏兴趣是很难产生求知的动力。那么兴趣又该如何培养呢?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所谓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从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在人脑中得反映。鼓励人们积极行动,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的心里,才有可能对这种事物发生兴趣。由此可以看出,若想提高“两课”的实效性,必须培养师生双方的“两课”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必须从他们的需要出发。 二、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分析 一个人的需要总是与其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需要除了具有一般青年的特点,同时也带有他们自身文化层次的特点。根据有关学者的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的需要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需要程度的强烈是随着身心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大学生的需要表现得尤为强烈。其中发展、尊重、交往等占需要结构的地位明显;需要的差异性,大学生需要的差异性,不但表现在个体之间,同时在专业、性别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大学生需要的矛盾性,多表现为大学生的需要在处理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大学生需要的不稳定性,多表现为大学生的需要强烈易受外部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强弱变化;大学生需要的功力性,多表现为大学生在求知、生活、就业等方面带有强烈的物质性色彩。 大学生的需要心理情况表明,“两课”的实效性取决于怎样才能抓住大学生这些心理需要特征,如从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那么,热情和张扬的他们定可使“两课”课堂生动、朝气蓬勃、丰富多彩。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心理需要与“两课”实效性要求协调的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需要是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根本动力,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起点。若想要改变“两课”课堂教学的“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实境况,提高“两课”的实效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多方面,但本人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大学生的“需要”两字出发。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所表现出的心理需要和现实状况,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两课”课堂教学要达成的学生认知和行为上的课程目标。如果能将两者很好的衔接起来,那么“两课”的实效性也就有了保障。 根据对河南省高校的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富于幻想、思想活跃;关心国内外大事,热烈拥护我党的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政治方向模糊、意识淡漠;什么问题都希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追求自主、自强的人格,但过于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对别人和对自身的道德标准不同,价值追求多元易变,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甚至步入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误区;心理素质脆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但又带着盲目的自我优越感,缺乏诚信意识和忧患意识。 需要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源动力,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综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需要及现状,“两课”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及思路应始终贯穿“两课”教学课堂的全过程 “两课”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必修课程,必须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贯穿其中。课堂教学要“创新化”,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必须和社会现实相互联系与时代同步。大学生思想活跃、正义热情,对国内外的时政有着强烈的好奇感,他们虽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他们有信仰迷茫的现象,同志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两课”课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理论教育融合社会现实,组织学生讨论最新鲜的社会热点,通过课堂讨论,发现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所在并及时疏导,预防大学生政治的偏激。实践也证明,与社会相结合的“两课”都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曾有位学生这样评价他的“两课”老师:“我从没想到政治课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它就像我们观察社会的一双眼睛,有了老师的讲解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现在的社会。” (二)教学要重视互联网的作用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改变人们认知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成为彰显大学生心理需要的重要渠道。“两课”教学要利用网络的特性,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思想道德状况,从而更好的引导他们。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来丰富教学的手段和内容,同时要把网络现象作为内容将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认识真理,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两课”教学应充分体现“生活化”特征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源于生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样决不能离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心理需要的不稳定性表现为价值追求多元易变,容易步入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误区;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他们心理素质脆弱,自我调控能力差;在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上,对自己和别人的道德标准不同等等。这些具体的现象都应成为思想教育的素材,这种置身于学生生活中的生命关怀不但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更是体现了“两课”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两课”教学必须完成教学内容的“内化”过程 教育规律认为,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步,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第二步,学生将其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行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行为的养成同样要经过这内化且外化的过程。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表现出的不稳定性也表明,也只有将思想道德理论内化了,才算真正地用科学理论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只有将内化的观念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了,“两课”的实效性才真正成为现实。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内化”过程。“两课”要引导学生形成反思的学习习惯,正如邓小平所说:“能进行反思就是一个最大的教育,比读什么书都重要。”比如,要大力弘扬正气,抵制邪气,就要使大学生由自省、自警到自律、自觉,进而形成学习先进、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风尚。 综上所述,需要作为兴趣的前提和基础,兴趣是产生动机行为的关键。“两课”若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需要心理出发,根据其需要培养其兴趣。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才会自觉内化为观念进而外化为自觉的行动,“两课”的最终目标也方能实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有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该纲要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标列为重点。在此宗旨的指导下,一些普通高校纷纷举起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大旗。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体育选项课教学是比较好的教学模式,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体育选项课内容结构单一,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场馆建设、器材添置滞后带来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不足等。为了解决以上实际问题,我校创造了“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积极地解决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客观条件的限制,还能主动以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整合功能,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这种教学模式为视角,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3级、2004级、2005级大学生,男女大学生的比例为1∶1。研究对象中男子年龄平均19.7岁;女子年龄平均18.9岁。平均从各个选项班中随机整群抽取10人,合计共570人。 2.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采用Derogatis,L.K编制(1975)、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的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包括9个因子,分为5级评分,即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按0、1、2、3、4计分,每一个因子反应出测试对象的某方面的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单项因子分≥3,即程度达到或超过中等痛苦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二是访谈法。对选项班的学生及其任课教师就“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的上课情况进行访谈。三是数理统计法。实验中的所有数据均在SPSS11.5上统计。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是:根据研究对象自身的身体条件及兴趣、爱好选择学校开设的主选项课(即篮球、足球、排球、形体、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舞、武术、散打、保健等课程)和相应的辅选项课(即篮球、排球、体操、武术、散打、体育舞蹈、健身秧歌、形体舞、瑜伽等课程)。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对二年级上体育课的学生采取“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模式进行教学,以观察和比较实施这种体育选项课前后,研究对象在心理健康、运动自信心上的改变情况,再通过访谈,了解研究对象对这种选项课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如身体状况、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等问题是否得到了提高等。 1.实验结果 (1)SCL90自评量表实验前后学生检出率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实施“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后,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率显然在下降,这说明这种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实验前后在SCL90自评量表各因子中得分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一学年选项课的体育锻炼和学习,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人际关系这三个因子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在躯体化因子上,实验前后存在较为显著性差异(P 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由于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运动项目的,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大大缩短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以运动项目为纽带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主副选修项目中,大多数都特别强调团队精神和群团意识,长期从事这些项目的练习,对增进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实验前后没有显著差异;其原因是:这些心理因子所涉及的社会因素较多,仅仅因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形式及环境的优化还不足以使大学生在这些基本心理上产生较大的改变。 (3)实验前后自信心量表的统计与分析。一般认为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地应付各种环境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对实验对象运动自信心的描述统计分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实验后大学生的运动自信心有了显著性的提高,因为大学生从事的运动项目是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愿选择的,是他们自己真正喜欢的,甚至可能是他们自己最擅长的运动项目。因此,在上体育选项课时,他们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该项目的练习之中,从而有更多的收获感和成就感,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运动自信心。 (4)访谈结果与分析。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应该对现代的竞技运动和时尚运动有所了解。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后,希望再能多学习一些顺应社会潮流(如,体育舞蹈、男生散打、女生形体舞、健美操)以及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太极拳、秧歌)的体育辅项课内容,既可以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与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使自己能够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另外,辅项课的要求不是很高,不至于给自己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上课时情绪稳定、心情愉悦,这对良好个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实验对象访谈表明,这种“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大学生普遍对“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模式感到满意。任课教师也同样认为大学生上这种体育选项课时,一般积极性很高,参与意识较强。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参与“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后,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有显著性的改善;而且,大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也显著提高,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建议。其一,“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是一种倍受学生欢迎,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教学内容除选择具有强身健体的项目外,还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趣味性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项目,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健身性、实用性和情趣性。其二,体育选项课教学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不仅仅只是结果评价,更应注重过程评价,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使体育基础参差不齐的大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满足其体育锻炼的需求,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保持良好的情绪,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身心健康。其三,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有超前的意识,积极拓宽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应强调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确实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体育课部)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体育选项课分层次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运用体育选项课分层次教学教育模式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调节。结果发现:通过体育教学来调节学生的心理,对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效果,对促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良性转变有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通过体育教育的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体育素质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是一种适合高等院校特点的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选项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良好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把体育教学工作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并全面渗透到整个学校教育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西南科技大学2008级本科新生为调查对象,年龄均在18-20岁之间;在西南科技大学新生工作部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支持下,对2008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以测量结果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共47人,男生20人,女生27人;对照组是其余的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共99人,男生42人,女生57人。 2.调查工具与数据处理 根据需要在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做统一的问卷测试调查,实验前的目的是调查学生所处心理健康水平状态及确认实验对象;实验后调查的目的是给实验的效果提供对比参数。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做统一的评分。运用SPSS11.0进行常规的数据统计分析。 3.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目的:论证体育选项课分层次教学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和依据。 实验周期与时间:实验周期为1个学年,2个学期,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校期间每周参加学校安排正常的体育选项课教学。 选项课内容:舞蹈、健美操、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 实验组织形式:实验组教学班按照学生所选运动项目的已有基础分为A、B、C三个层次进行组织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课统一教学模式。 实验过程要求:实验组要求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较强组织能力的体育教师参与;每次课要依据交友、诚听、解说、尊重、保密和教育性原则,注意给被测试的学生相互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环境,让每一个被测试的学生在课的组织过程中担当一定的任务和角色,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或表现较好的方面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心理调查状况 在12个学院(体育学院除外)中各发放100份心理测量问卷,共发放1300份,回收1198份,回收率为92.2%;其中有效问卷1192份,有效率为99.3%。其中男生为539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45.21%;女生653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54.79%。 根据调查的数据统计,被调查的1192人中,共有146人存在心理问题,占被调查人数的12.25%。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正常状态。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男生人数为62人,占到总人数的5.45%;女生人数为84人,占到总人数的6.80%。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忧郁、焦虑、偏执、敏感、人际关系、孤僻和故意8种问题,其中强迫、忧郁、焦虑3项所占份额相对较大,人数较多,女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略高于男生。 2.实验组和对照组存在心理问题人数比较 根据实验前和实验后发放问卷对比,所得出的存在心理问题人数数据(见表1)。 从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看,实验组成员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由47人到试验后的18人占到实验组总人数的38.3%,表明有61.7%的学生心理得到改善;而对照组99人中仍有76人存在心理问题,占到对照组总人数的76.77%,有23.23%的学生心理得到改善。可见,实验组采用选项课分层次教学对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比实验组有明显的效果。 3.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状况分类比较 实验后,再次发放《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问卷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存在心理问题的8项指标中,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的比例,特别是选项课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学生对强迫、忧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有良好的改善。所以,选项课分层次教学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效果。 4.实验后各因子变化的统计分析 表3显示,经过两个学期的实验,实验组再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项因子均值有较大的下降幅度,心理障碍的总均分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调查和实验的结果与分析表明,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选项课分层次教学模式中,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并进行健康的心理诱导,具有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交流和解除忧郁等效果,从而调节与疏导消极情绪,对改善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高等院校的绝大部分大学生心理是健康的,但是不能忽视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2)体育教学中运用选项课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高,较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心理状况。(3)实验组学生心理改善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体育教学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是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2.建议:(1)学校体育教育与卫生保健教育蕴含了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因素,它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综合教学的课程,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充分实现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2)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现代教学观念,体育教师在授课前应明确授课的对象,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善和体育锻炼产生的心理效应的结合,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良好的效果。(3)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不同项目之间、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之间、集体练习和个体练习之间的差异,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4)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和频率的掌握,力求寻求到每一学生最适宜的时间和频率,才可能使体育锻炼获得最大的心理效应。(5)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也应提高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特有功能,真正实现“身心两健”的目标。
传统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研究:浅析传统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受西方视觉语言的影响,导致“国际化”视觉符号随处可见,而中国“本土化”的视觉语言却出现“失语”现象,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所以中国设计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走向国际,让自己的作品富有民族个性,就要利用传统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文章就是从这点出发,分析了解了传统艺术和平面设计的含义,得出真正的中国设计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设计出对整个世界都有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传统艺术;平面设计;招贴广告;符号标志 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如果能够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话,那将引起强大的影响。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汇聚成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悠久的历史、不同的表现形式且已经参透到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了。而现代平面设计要想在世界平面设计中独树一帜,就必须注重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影响与渗透,形成自己民族化的表现手法。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而不同的设计文化,有可以提现出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精神、哲学思想等。而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势必可以让现代平面设计大放异彩。 一、传统艺术的含义 我国传统文化包括书法、音乐、舞蹈、绘画、戏曲、雕塑、园林、建筑等方面的文化,这些文化都经过不断的积累,成为中国伟大的创造,透露出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特有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也代表着全人类的优秀。中国传统艺术的乡土气息非常的浓郁、艺术内涵非常的淳厚、历史痕迹的生动,正是因为这些特色,是世界人民越来越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平面设计者灵感的触发提供了的条件,让他们的设计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有着各种各样的图形语言。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的瑰宝,它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题材广泛、是其他的世界国家文化所不能替代的。 二、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 平面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于战国时“矛与盾”的口头广告,还有韩非子在“悬帜甚高”中所描述的“望子”;两宋时期出现的“传单”,都可以表明我国广告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平面设计成为了一种专业性活动,并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但是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毕竟在西方,平面设计发展了百余年,而在中国,却只有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去融合和发展,而随着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市场的一部分,并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让设计师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平面设计的价值也逐渐在商业、文化、社会体现出来。随着中国平面设计的不断发展,中国设计师的竞争力也在日益加强,这些设计师频繁的在各大国际平面设计比赛中出现,并经常拿奖。且在某些设计师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交融的影子,这也是中国平面设计事业日渐成熟的表现。如果再能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可以使现代平面设计更有时代性。 三、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经济不断的增长,科技不断的发展,信息不断的交替,变化更新的速度不断的加快。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设计师即将面临的挑战,而设计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许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有新的作品问世。但是他们又从哪里找到灵感呢?自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了。平面设计的历史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历史,也是一部恢弘的文化史,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的传统文化艺术可以直接影响到现代平面设计活动。 (一)对招贴广告的影响 招贴广告是通过宣传,将广告、教育、报导、劝喻作为服务目的,是现代平面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体裁。它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描述、过多的文字修饰,用最短的语言就可以诠释出它的精神。招贴广告一般在最初会采取假定手法,去粗取精,突出重点。把发生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内的活动进行组合,运用象征手法,启迪人的思想,产生联想。所以,设计师设计的招贴广告要脱离现实,要集中概括的构图,简单夸张的形象,用鲜明的手法,突出的表达出自己所宣传的事物以及它所表达的含义。这就是招贴广告的魅力,它用自己的表现模式表达出了它对传统艺术的诠释。 (二)对标志设计的影响 平面设计中的标志设计就是用一个符号将所赋予的意义表达出来,就像交通标志中的黑黄相间的条纹标记,就是代表着这里有老虎或蜜蜂等危险动物出入。又比如中国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京”字标志,就有着其独特的寓意,设计师将京字用传统艺术进行加工,幻化成了一个正在奔跑即将到达终点获得胜利的人的形象。就这么一个字,却有着不凡的魅力和寓意,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用于现代平面设计的体现,并且与西方艺术对设计的影响不同。毕竟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传统艺术讲究表现、传神,强调写意、气韵,注重人格的修养,对“气”的感悟;而西方艺术则讲究再现、模仿,强调写实、形体,注重现实,寻求对生理感官的刺激。所以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是融入传统艺术的图像符号,借此来表达外在的意义,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播与继承。 四、结语 受中国传统艺术影响的现代平面设计,不仅要体现出民族性,还要可以面向世界,走向国际,让中国传统艺术深入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心里,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研究:关于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研究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也不断融合,本文从现代平面设计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招贴广告和标志设计两个方面,对我国传统装饰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精华作用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现代平面设计;招贴广告标志设计;中国设计 一、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概述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传统装饰艺术的魅力可以说是无穷的,这体现在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多个方面。我国古代的宫廷美术和民间美术、文人画以及宗教画、剪纸和木版年画等,都是凝聚了众多文人才子的心血和汗水,综合展示着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题材之广泛、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皆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为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和影响。 二、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 平面设计在我国已经拥有很长的历史。不过,历史上平面广告真正得以使用并发挥作用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从这一角度来讲,我国真正意义上开始设计平面艺术只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随着国际经济化的快速发展,文化也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尤其经历着商业中的强烈冲击,我国设计师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国际平面设计交流也愈加频繁。现今,我国的平面设计已经步入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这表现为我国设计师的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中。同时,也是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使得中国设计中较多地存在着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然而在这之后,则是更多地开展多元化的设计潮流,尽力发挥自身的精髓,这也是现今设计师们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想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改进,会在现代设计中更多地展现出新意。 三、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一)对招贴广告的影响 在平面艺术中,招贴广告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直接目的是宣传任务、传递精神,通常情况下都直白易懂。所以,许多招贴广告常常使用假定的方式、象征的手法,来将重点进行夸张性的突出和展示,甚至将错乱的时间和空间放在一起进行搭配,激发观者的联想。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对构思方面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第一,内容集中,第二,表达夸张,一步到位。而这些要求,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可以得到很大的启发。 相比较而言,西方传统装饰艺术思维立足于几何空间模型的基础之上,着手在模拟的生活现象和作家的想象。而中国艺术家则是着重对于艺术的追求,相较之西方艺术中对于逼真的追求,我国艺术大家则表现得不尽相同,但正是这样的一幅幅作品,将中国艺术中的抽象美表达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具是之惯有的特色。齐白石老先生的画作基本上都体现出了这样的一种观念,招贴画中的“似与不似”与之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招贴画也并不是单一的简单模仿,一般来说画作和本身有较大区别,但这也正符合了画作本身想要体现出的重点和思想。 (二)对标志设计的影响 在北京奥运会中,“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向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这之中完全传递出中华文化的民族底蕴。这一标志的设计可以说是行云流水,动感非凡,其中所包含的意蕴也很是丰富,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世界人民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标志设计中无处不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积淀和魅力,在整个中国的艺术设计之路上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和灵感,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没有被局限的,同时也沉淀出一种历史的魅力,想要设计出有突破的平面艺术,就需要将中国传统装饰文化完美地融合到里面去,赋予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设计艺术整体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国人,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积蕴,占据这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色,更应该在平面设计的艺术中将其更加完美地融合和发展。在学习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本民族之根基,不断开创平面设计的新局面。 传统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研究:关于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平面设计中的招贴广告和标志设计两个方向。来探讨我国平面设计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在中国现代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又对整个当代设计有意义的东西。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 现代平面设计 招贴广告标志设计 中国设计 中国五千年积聚下来的文化,是历史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有无处不在的广博性,或移花接木、或一脉相承的传承性,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传统文化已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对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元素,其创作和发展也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 一、中国传统艺术概述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形语言。中国传统艺术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二、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 在我国,平面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矛与盾”的口头广告——“韩非子”中所描述的“悬帜甚高”中的“望子”;两宋时期伴随着印刷雕版而产生的“传单”等.都可以看作是平面设计的雏形,是我国广告历史久远的例证。但是,平面设计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并发挥其巨大作用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平面设计艺术可以说是引进的。西方设计发展了百余年,而在中国。真正意义的设计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商业融合,强化了中国设计师的竞争意识,参与国际平面设计竞争和交流已经是家常便饭,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奖也是十分频繁的事情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多元化的国际并存已经融人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中,这是中国平面设计事业成熟的表现。然而,正是这种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国现代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已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现代设计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三、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1.我国传统艺术对招贴广告的影响 招贴广告是现代平面设计中比较大众化的一种体裁,用来完成一定的宣传鼓动任务,或是为报导、广告、劝喻、教育等目的服务,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招贴广告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甚至背景,把各个不同的比例.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而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人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有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内涵,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其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说法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再看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这种特点正符合了招贴广告的要求。 观众欣赏画,主要不是欣赏艺术家画的是什么,而是主要欣赏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欣赏的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 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在平面设计界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他曾获得过300多个设计类的奖项。其中很多是国际平面设计界一流的大奖。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水”主题招贴艺术展中.“水一生命一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形象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 我们从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气息,这也正是他艺术设计成功之所在。如果说.靳埭强的成功,还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设计中去,使设计更具有文化气息,更具有民族特色,以此强化设计的感染力度。 2.我国传统文化对标志设计的影响 2008年北京理想设计公司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为主体的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两个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而且得到了世界的认同。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不仅代表着中国、中国文化、汉文化,更是汉文化的一个最直接体现,更代表了中国现代的人文精神面貌,她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汉文化,更了解了现代中国发展的进程和希望,使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中国的未来,看到了中国对世界人们的影响和作用。2008北京奥运会是历史的新的里程碑,也是新时代文化的里程碑。大家可以想象:有什么比用2008奥运会标志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标志更有意义呢?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些影响。中国传统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我们在设计中也要“寻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但是我相信,在这种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特有的长处,决不会丧失,只会发扬光大,且有助于发展真正的“中国设计”。
民间舞蹈教学探讨篇1 民间舞蹈教学,无论从形式上或内容上看,都同时具有艺术、教育两种特征。因此,笔者认为它是溶艺术与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根据中教委教学大纲中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比重,参照有关学校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目前实际情况,构想改革民间舞蹈教学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体制,同时对教材选择、内容设置、课时、教法等进行调整实验。产生教学改革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几年来的教学,对于舞蹈课的教学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是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教学能力的不断增长,从而产生的一些新想法。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校的民间舞蹈教学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及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的一些改革与措施: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在民间舞蹈教育的历史过程中,民间舞蹈教育在国内有了一些统编的教材,但这些教材是适合于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所用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适合,而且难道很大。必须根据国家所培养的人才的目标,以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出发点,进行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这是新市场需求情况下高职院校舞蹈教育必须完成的大事。精心构划舞蹈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突出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特点,是技术与技巧教学,实践与创作能力的教学做到互为所用,互为补充,达到全面推进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应紧紧围绕着培养适应性强的能力型人才为中心进行安排,教材要向知识舞蹈方面倾斜。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强调以应用型强的课程内容为主导,达到能力和素质的双重培养。调整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创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专业课程设置要有精炼性 在学习民间舞蹈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的分解训练,逐渐掌握这种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然后通过几个风格化的动作组合把握它的韵味。这样一来,我们就对此种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很快的做到胸有成竹。由此说“精”,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吸取其中最典型的东西,若干个动作就能表现出某个民间舞种的特点。如果说,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使我们对舞蹈有了总体性的把握,那么这种精练性就是提供了一个提高效率的好方法了。就此,就可以让我们这些学生,应该说起步较晚的学生,就能在短短的二年时间内,掌握多种民间舞蹈,并且吸取了每个民族舞蹈中最本质有规律性的东西。真正可谓是“多而精”。可以这么说,精练的课程设置是促使我们由不会舞到会舞,善舞者转变的有效途径。 2.课程设置的协调和逻辑性 课程设置的逻辑性就好比做在成长中的幼儿必须先学会走,然后才能跑步一样的道理,对于我们这样初学民间舞蹈的学生们说,这种逻辑性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相对来讲,有的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和动作组合,人体较易把握并较快的协调,而有的则较难把握。我们现在大纲中所设置的课程是先学习少数民族的舞蹈后再学习汉族舞蹈。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多不合理性,因为少数民族的舞蹈与少数民族的舞蹈同时学习没有对比性,并且学起来学生容易混淆他们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做一些必要的调整,比如第一学期先学习藏族舞蹈与云南花灯。第二学期学习蒙族舞蹈与东北秧歌。第三学期学习维族舞蹈与其他现代风格的民间舞蹈等。这样,我们学习起来就有一种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练习,并从风格把握上讲又容易区分,也直接帮助了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改革传统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舞蹈教学中,“口传心授”这种师徒传承的教学方法沿袭至今,成为舞蹈教学的基本模式,这一成不变的“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边注入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打破舞蹈教学中这种局面,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改革和一些新的教法。 1.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改变以往舞蹈教育相对滞后的局面,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结构,是实现舞蹈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它的材料和工具是人的身体。它的艺术形象是提高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在教学过程中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所有内涵的东西是教师很难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的。利用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它有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通过电视屏幕,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手到艺术的感染,多重感观的刺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习维族舞蹈时,学生通过观摩看到天山的雪莲,白云,还有在葡萄架下人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维族人们热情好客,开朗的性格,以及维族姑娘们身着民族服饰手拿手鼓载歌载舞的场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不但对维族舞蹈风格特点,舞姿韵律有了较多的感知,而且对维吾尔族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服饰等有了具体的了解。由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加深了,对所要学习的动作产生了兴趣和跃跃欲试的冲动。 2.利用电视教材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其具体方法为:①观摩与教学有关的舞种,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②利用电教设备,举办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的发展史”,“舞蹈的美学”等。③举办作品分析讨论会。组织学生观摩舞蹈作品,欣赏著名舞蹈家的表演,分析其艺术特点,然后组织讨论。舞蹈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它仍要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的练习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显著的通过舞蹈教学质量,才能有利地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3.“自主探究”模式优化舞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在组织舞蹈教学活动时,根据舞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水平,把学生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并对舞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教学中,我们采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原来注入式、被动式的知识技能传授,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向转入。在教师点拨、质疑下,使学生主动参与,富于创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模仿能力,个性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从而掌握舞蹈基本的练习方法,并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通过实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反映较好,并对舞蹈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展了学生主动性,舞蹈自我创编能力,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为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技术开辟了有效的途径。总之,高职院校民间舞蹈教学改革不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年龄特点来进行,而且还应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以全面通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宋晓敏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民间舞蹈教学探讨篇2 民族民间舞蹈又被称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是一种来源于人民日常生活的肢体动作语言,主要以日常活动的抽象化作为表现形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下,56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各自的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人文特色,其中舞蹈作为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依靠肢体抒发和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民族中均有存在,进而产生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 一、高职舞蹈表演中引入民族民间舞的价值 在传统的高职舞蹈表演教学中,主要是以西方舞蹈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如芭蕾舞、爵士舞、体育舞蹈等。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与教师的教学喜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我国的传统民族舞蹈经过了历史的传承,在舞蹈表演教育中有着非常高的教学价值。首先,将民族民间舞蹈引入课程中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这得益于我国民族众多,其舞蹈形式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十分丰富,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特色,如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铜鼓舞”、高山族的“狩猎舞”。其次,民族舞蹈是从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其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具有动作、步伐单纯简练的特点,入门较为容易,但要想学好也同样有着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的舞蹈技能以及表演能力等起到良好的提高作用。例如,民族舞蹈对于舞者的站立形态、方向,身体运动的幅度、灵活性,以及旋转、跳跃等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此外,民族舞蹈的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不够系统化 在高职院校的舞蹈表演教学课程中,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相较于其他舞蹈教学所占的比例较小,再加上民族舞蹈本身种类形式众多,导致了其在课程设置上较为零散,大多学校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程进行教学。高职民族舞蹈教学的零散性导致了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教材不固定、考试不严谨等问题,学校、教师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也对该门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 (二)过于重视技能教学而忽视了舞蹈理论教育 舞蹈理论是对舞蹈实践技能的一种总结,对舞蹈动作的风格、舞蹈的文化背景、舞蹈领域中的观点等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后期舞蹈技能的学习以及舞蹈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舞种的形成与发展都经过了时代的考验,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舞蹈表演课程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际舞蹈技能进行培养,但却忽视了学生舞蹈理论水平的提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舞蹈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不扎实,无法将舞蹈理论知识清晰、灵活地向学生进行阐释,舞蹈理论教学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多数学生认为舞蹈理论枯燥无味,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更希望进行舞蹈实践训练,但缺乏理论指导的训练往往事倍功半。 (三)缺乏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来说,其来源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与民族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想真正的学好民族舞蹈就必须要舞者具有良好的民族情感,然后将这种情感与肢体动作进行良好的结合,使民族舞蹈的魅力得以充分的体现。在跳舞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动作上的优美,神态上的传神,还应该注重精神内涵和舞蹈本身带给观众的情感。例如,蒙古族舞蹈动作幅度较大,情感热情奔放;藏族舞蹈则具有一定的宗教特性,情感较为庄重。然而在当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学,缺乏对民族情感的传达,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跳民族舞蹈时只是在机械地模仿动作,无法全身心地融入到舞蹈当中。 (四)民族民间舞蹈的考试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激情在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考试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展示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我们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蹈的考试模式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固定表演来考核,这种考试模式让学生无法灵活地运用已学的舞蹈技能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不利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 三、舞蹈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式 (一)实现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 针对当前高职舞蹈表演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较为零碎化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首先,要加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规范化,保证相关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可行性,选择适当的教材,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服饰、道具,积极引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人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针对民族民间舞蹈种类众多的问题,学校可以将民族民间舞蹈基本功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分别设置为必修与选修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基本功并了解相应的民族文化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几种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深入学习。 (二)加强对学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培养 舞蹈是利用肢体语言表达人的情感的一种形式,情感始终都是舞蹈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民族舞蹈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学,让学生观看民族纪录片、听民谣等,使其了解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并使其了解民族舞蹈在民族中的意义和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傣族人民中,孔雀代表着吉祥,因此孔雀舞中的动作大多是轻盈、生机勃勃的,同时孔雀舞的动作较多地模仿了孔雀的动作,体现着傣族人民对自然的模仿和崇拜。其次,教师在学生产生了民族情感后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与舞蹈动作相结合,透过一个动作来了解其背后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元素提炼法对民族舞蹈动作进行分解,使学生掌握每一动作的情感要点;也可以通过歌舞结合的方式,用音乐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舞蹈情感。 (三)加强对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教学 民族舞蹈理论是对民族舞蹈特点、要点的提炼总结,反映着民族舞蹈最基本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抓住舞蹈的内在逻辑和编排思路,对于学生的民族舞蹈表演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先从简单的舞蹈理论入手,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并结合著名民族舞蹈家的表演作品进行详细讲解,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进行舞蹈实践,体验理论指导下的舞蹈有什么不同。在这一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 在舞蹈表演教学中,舞蹈鉴赏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舞蹈作品进行有效的鉴赏,发现其独特的技巧,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才能够使其在舞蹈实践中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感受,使其舞蹈水平得到提升。对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向学生播放舞蹈家的舞蹈视频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观看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包括这支舞蹈属于什么类型,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发展的,整个舞蹈节奏是怎样的,舞蹈演员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等,然后教师通过总结、讲解,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五)运用多模式的考查方式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考试中,除了原有的固定教学内容的考查以外,还需要使用多种模式灵活地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热爱,并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高职院校的各种文艺活动非常多,学生也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我们可以把民族民间舞蹈的考试和各种文艺活动联系起来,把学生参加的和民族民间舞蹈有关的各种活动都加入到考试的内容中来,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以致用,把自己课堂里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各种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形式,通过实践活动和舞蹈创编来代替常规的考试,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主动地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这样的模式才是真正有益于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的模式。现代社会中各种媒体平台非常多,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先进的平台,拍摄和制作自己的民族民间舞蹈视频,并通过后期各种技术手段的处理,创作出全新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样既能对民族民间舞蹈有全新的诠释,也能更广泛地传播民族民间舞蹈。同时,这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考核方式。各种考核模式的使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热情,还能更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蹈在高职舞蹈表演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针对当前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和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实现民族舞蹈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加强对学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培养,以及注重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灵活的考核模式,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 作者:饶华 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民间舞蹈教学探讨篇3 一、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一直以来都被舞蹈艺术界称为“艺术舞蹈之母”。民间舞蹈的产生时间十分久远,可以看作是人类早期劳作与日常生活的写照,所以有“三人操牛尾,头足以歌八阙”的说法。民族舞蹈的出现不仅代表着民族的文化进步,同时还意味着民族审美价值的大幅度提升。民间舞蹈来源于民间,它所具有的价值不单单局限于舞蹈艺术领域,同时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在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民间舞蹈虽然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来得以保存和记录,但是它却拥有一代代的爱好者心甘情愿的为之付出心血和精力,才能够经久不衰的传承至今。当前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各高校开始尝试对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进而更好的传承我国的民族瑰宝。 二、民间舞蹈对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舞蹈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由于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民间舞蹈的动作又相对的简单和灵活一些,所以会更加有利于高职学生舞蹈理解能力的提高。首先,学生在学习一些有关于民间舞蹈的组合内容时可以对已经掌握的舞蹈动作进行巩固,在逐渐提高对舞蹈知识把握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韵律理解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逐渐提高舞蹈动作的难度,并尝试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增加一些各种类型的连接性训练,从根本上达到丰富高职学生舞蹈编排知识与经验的最终目的;其次,在接触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更为自如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并且在同老师与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懂得怎样去细腻的处理舞蹈动作的段落结构,有效提高对舞蹈开头与结尾把握的准确度;最后,高职学生大量接触民间舞蹈动作之后还可以不断的培养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并且在各类舞蹈教学活动的帮助下积累更多的舞蹈表演经验。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 民间舞蹈中蕴藏着大量的艺术类别,高职学生在掌握了舞蹈知识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动作之后,就可以开始接下来的组合式课程学习。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喜好与专业特点来选择一些适合的优美音乐,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来打消他们对舞蹈教学课程的畏难情绪。首先,民间舞蹈所具备的艺术性与层次性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准确的掌握和完成舞蹈动作。教育者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来对民间舞蹈动作进行随意组合,从而形成最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舞蹈内容与结构。长此以往,学生会更加热衷于学习这种段落清晰且结构明了的舞蹈课程内容,从而在无形当中提升高职舞蹈课程的教学效率;其次,民间舞蹈还具备了能够将音乐与误导内容相互结合的作用,教育者可以根据其这一特点来将舞蹈动作巧妙的安排在音乐之中,让两者的风格和韵味都可以保持高度的统一。除此之外,教育者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中职学生舞蹈能力的音乐,帮助他们逐渐找到正确学习方式的同时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最后,民间舞蹈还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舞蹈课程变得丰富多彩且妙趣横生,在思想与艺术意境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为学生带来有益的启迪,让他们可以在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培养出更多的艺术激情与表演欲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舞蹈能力的可塑性 民间舞蹈对于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通过在舞蹈教学中加入一些灵活性较强的民间舞蹈动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创造能力与把握能力,从而在日后接触更具难度性的舞蹈动作时可以更为准确的感受舞蹈中的韵律。对于民间舞蹈来说,它所能够展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是具有较高相似之处的,教育者可以通过传授学生民间舞蹈动作的方式来让学生去更加深入的体会各类舞蹈动作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除此之外,通过在高职舞蹈课程中引入民间舞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与表演机会,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人体在完成舞蹈动作时所应遵循的运动规律与运用逻辑,从而让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变得越来越好,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与实践中将不相干的舞蹈动作巧妙的串联到一起。 三、促进高职院校民间舞蹈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形成专业化的民族舞蹈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在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选择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要尽可能的提升自身的表演与创作能力,从而能够为日后参加诸如庆典、商演以及舞蹈教学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民间舞蹈具有着灵活性强且内容丰富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去夯实自己的舞蹈基本功和积累舞蹈素材。基于此,在日后的高职舞蹈课程中,教育者应当尽可能的确保民间舞蹈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与专业性,让学生能够更为科学且系统化的学习民间舞蹈课程。校方领导应当为民间舞蹈教学课程的完善与优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逐渐将与之相关的师资力量、课程教材、舞蹈服装等教学资源都一一配齐。例如在学习蒙古族舞蹈时所能用到的马鞭、学习藏族舞蹈时所能用到的长袖以及东北二人转舞蹈所能用到的手绢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在这种教学资源充足的学习环境中不仅会大大增加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会对本校舞蹈课程的专业性抱有更大的信心。 (二)深化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文化理念 民间舞蹈是我国各个民族经过千百年时间才发展得来的艺术瑰宝,其中蕴含了大量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仰与风土人情,教育者如果想要让高职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就必须要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逐渐的向学生深渗透有关于民间舞蹈的文化观念与民族精神。教育者可以在教学中科学化的应用一些比较受到学生喜爱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引导学生去逐渐的了解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真正爱上民间舞蹈。除此之外,校方的管理者还应当进一步提升对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经常性的同其他院校之间展开座谈和交流大会,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与实践机会,让他们可以利用在学校中有限的学习时间来学习到更多的舞蹈知识,积累更多的舞蹈表演经验。 (三)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提升其鉴赏水平 教育者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舞蹈素质,让他们的舞蹈动作变得更加具有爆发力和感染力,其中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即为进一步丰富舞蹈教学课程的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动作要领。在日后的舞蹈课程编排中,教育者应当专门设置几堂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由浅至深的增加训练难度,为学生日后的实践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具体的理论教学课程中,教育者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采用理论与实践案例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到有关于民间舞蹈的背景文化与动作要领。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之前要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与舞蹈基础有一个全面且准确的认识,先从模仿开始来逐渐的形成自己对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的独特见解。为此,教育者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经典舞蹈表演资源,让他们在欣赏舞蹈动作的时候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舞蹈鉴赏水准。此外,伴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在一些节目晚会中民间舞蹈的精彩演出,例如杨丽萍的傣族舞蹈《孔雀舞》、卓玛的藏族舞蹈《珠穆朗玛》与《母亲》、梁伦的《阿细跳月》以及维吾尔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教育者可以充分应用这些经典的民族舞蹈来当成自己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不同类型民间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特点与文化情感。 (四)深度剖析民族舞蹈动作的由来 在民间舞蹈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这些风格迥异且艺术气息丰富的舞蹈形式中包含了各个民族舞者们的心血,他们通过自己的细心钻研与在舞台中洒下的汗水,让民间舞蹈发展的愈发成熟,在各种各样的舞台中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事实上,每种民间舞蹈都拥有着独有的艺术风格和经典的动作,这就是它们与其他舞蹈类别所存在的根本区别。为此,高职院校的舞蹈教育者不能够只是将教学重点锁定在学生的动作形体上,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让自己的误导情感与体态节奏可以同动作之间达到高度的统一。例如我国东北地区中的大秧歌,这种民间舞蹈形式需要舞者的体态保持上身微微前倾,将身体的重心一直都放于前侧。而形成这种动作特点的原因是由于东北民众长时间居住在平原地带,很多人都一直从事农种和开矿等体力劳动,并且由于东北人的性格开朗豪迈且不拘小节,所以就形成了东北大秧歌的独有动作和体态。基于此,教育者在向学生教授民间舞蹈动作之前,应当让他们先深入的了解各个不同地域中的民族文化与舞蹈动作的由来,从而帮助他们可以更为准确的抓住民间舞蹈动作的要领与内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不仅是我国舞蹈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其中还蕴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我国高职院校中的舞蹈教育者应当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民间舞蹈教学经验,积极的学习其他舞蹈教学形式中的精华之处,争取早日研究出更加有利于提升高职民间舞蹈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有高素质的民间舞蹈人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一定会在当代舞蹈专业大学生的推动下发展的越来越好,从而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中大放异彩。 作者:李蓉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论文:浅谈漫谈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表现 摘要:色彩作为视觉传达五要素之一,在室内设计中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从理论与实践上阐述了如何利用色彩表现,把室内空间布置得更加合理、美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满,来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需求,以达到满足和平衡人们精神与心理的需要。 关键词:室内设计;色彩;表现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建筑物越来越向高密集方向发展,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们,整天生活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中,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如何善于设计、利用室内空间,把有限的空间布置更加合理、美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满,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来营造一个满足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双重标准生活空间,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色彩无疑是首选的元素,它较之构图、造型及其它表现语言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也更能发挥其诱人的魔力。再者人们对色彩的理解比过去更加理性、个性,并渴望在传统中寻求全新的色彩刺激。因此,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设计师还必须较好地运用色彩设计对室内环境的设计理念进行完整、准确的阐释。 一、色彩的知觉与情感 色彩本身并没有知觉与情感,也没有绝对的美与不美,它的美在色彩之间的相互组合之中体现的,这与音乐的道理相同,不同的色彩配合能形成富丽华贵、热烈兴奋、欢乐喜悦、文静典雅、含蓄沉静、朴素大方等不同的情调。当配色形式反映的情趣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时,人就会感到和谐愉悦,这就是色彩的知觉与情感。它会因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差异而不同,白种人钟情白色、黄种人偏爱黄色、黑种人喜爱黑色,黄土高原的人喜欢浓艳的大红大绿,都市的人喜欢清新的奶黄和天蓝;对同一种颜色,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联想,黄色在我国象征高贵而在巴西则表示绝望;白色是我国葬礼上的色彩而在印度则象征吉庆等。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色彩的爱好也有变化。现在随着人们审美观的丰富多彩,必将促进室内环境中色彩观念的改变与进步。因此在室内色彩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利用人们对色彩的知觉与情感来支配色彩在室内中的分布。 二、室内色彩的表现 室内色彩构成是一个多空间、多物体的变化、组合。因其空间物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形成了多层次的色彩环境,又因受其使用功能、光线、装饰材料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犹如弹钢琴的十指运用,抑扬韵律相衬,使室内空间的色彩,既有对比变化又有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色彩空间,也就是所谓的主色调。主色调的形成往往是利用天花板、地面、墙面、家具等要素的面积优势和色彩组合形成,它在室内中起主导和润色、陪衬、烘托的作用,要力求反映室内设计主题,体现室内空间的功能,又表现出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明快而又偏暖的主色调给人以温馨、幸福、愉快、轻松的感觉;易给人亲切、安逸的感觉,让卧室变得温馨、浪漫。冷色调表现透明、镇静、凉爽、理智的特性,易给人宁静、深邃的感觉。让书房的思考赋有智慧。居室色调从实用角度主要是黄、白、灰色调运用广泛。黄色调营造出典雅、温暖、明朗的气氛,配合红色尽显富丽堂皇;配合白或灰色调尽情释放文静典雅。因此,在室内色彩要求在统一的基础上求变化,形成的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 (1)色彩与空间特性的对比 空间特性即空间的使用功能。不同的功能空间有不同的要求。仅室内空间就包括商业购物、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餐饮休息等诸要素。这些功能空间的性质不同,色彩倾向也随之改变。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天性好动,观察事物多以感性为主,对色彩的感觉更为单纯敏感。儿童的活动空间宜采用明亮、轻快活泼的对比色为主的粉红与粉绿、米黄与浅紫、淡蓝与橙黄等对比色等,再配置新颖活泼的图案、色彩鲜艳的玩具,适合儿童天真烂漫的心理特征,以利于儿童天真浪漫的身心健康;启发儿童的心灵智慧,创造出与大自然同为一体的儿童天地;相反以商业经营为主的内部环境,色彩布置应体现白色和淡灰色为主的优雅色调,以此来衬托色彩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同时,在照明设计上,除满足室内的正常光照外,还应加强色彩光的配置,吸引注意力,刺激购买欲望。与商业购物环境相比,餐饮、娱乐环境的色彩设计就应活跃得多。尤其是娱乐性的空间环境色彩,一般以强烈而富有兴奋感的色彩为主调,这类色彩纯度较高,如红、黄、绿,在各种有色光的闪烁照射下,大部分空间的凝重和光的跳跃以及室内色彩的强烈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产生一种“跃跃欲动”之感。 (2)室内色彩的文化内涵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再是单向的、一元的认识世界,而是多向的、多元的网络反馈。因而,在这个五彩缤纷的时代,需要多种文化并存,这种多种并存的需求反映在室内色彩设计中,就使其带上浓郁的文化属性。这是我们进行室内设计时着重考虑色彩表现的原因所在。室内各种色调及其组合就反映了业主的性格与审美观,同时体现了业主在某一领域的鲜明个性,也正是人类个性张扬的体现。如主人喜欢文化气息浓郁的中国古典风格,那么在居室设计中可以暖色调为主,起居室铺满暗红色地毯,沿墙摆放仿明式风格的红木座椅和条案,对面放一个博古架,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典风味;在墙角放一盆绿色植物,既构成了色彩上的对比,又增添了勃勃生机。另外,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借助色彩来形容、暗喻人物性格、品德等。如《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各有自己的色彩。贾宝玉喜爱红色,是怡红院的主人;林黛玉的“黛”有墨绿的含意,潇湘馆则是她性格的象征;薛宝钗含有金钗之意,她有一个金玉良缘的幻想,特别看重金锁,金色自然了就是薛宝钗的颜色。 (3)室内环境色彩的个性 室内设计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是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优秀的室内设计必须别开生面具有独到之处,只有这样的设计方案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室内设计色彩的个性讲究的是新颖、独特、醒目。如何创造色彩的个性是摆在现代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设计师要敢于向传统挑战,要使自己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首先必须在色彩上必须从常规和禁忌中突破出来,求其大胆创新和个性化,克服常规色彩逻辑思维刻板、单一、从众的局限性,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运用大脑潜意识活动与变异意识活动,在常规中求异,从定势中寻求突破,大胆而前瞻性的使用色彩,使其新奇而不怪异,独特而不另类,从而拓展色彩空间、充实色彩内涵、丰富色彩语言,促使设计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一旦让色彩从原来的限制中冲出来,发挥自身魅力,就会在竞争中大显身手。古人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重要的就是要“别样红”,而且着重要在这一“别”字上下功夫。另外,设计师要敢于向新的领域开发,要辩证全面地理解各种色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例如,“黑色”在我国传统中被视为形象不好的颜色,给人以悲哀、阴郁之感,但它又是最经典的颜色,具有庄重、神秘、沉稳、刚毅、硬朗的内涵,带有很强的历史韵味,所以“黑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已有广泛的应用,如黑胡桃系列装饰面板、家具,黑色大理石石材的使用。与白色搭配,能在强烈对比中彰显精致、沉稳,释放冷静与世外桃源的韵味。因此,设计师应根据室内设计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要广开思路,在其姊妹艺术中寻找灵感,开发色彩的源泉,扩大色彩的设计领域,如音乐、舞蹈、诗歌以及来自的彩陶、古建彩绘、戏剧脸谱等传统艺术的有用元素,从中寻找设计色彩气氛、意境和情调,了解、分析、研究色彩对人的心理感觉所产生的影响,是设计者把握室内设计色彩格调的依据,有利于拓展色彩设计思维,使人居环境的色彩关系趋于理想和完美。 结束语 室内环境的色彩表现是一个综合很多因素的课题,上述的论述也只是对其局部知识的一点探讨。室内色彩表现应以人为本,从整体上入手, 把握好色彩的特性、个性,正确处理好色彩的对比与统一,积极认知、实践、开拓、利用时代的固有色,把室内空间布置得更加合理、美观,给我们带来的或亲切或温馨或有趣的情感体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满,以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需求,达到满足和平衡人们精神与心理的需要。 室内设计论文:论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当代室内设计美学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它在现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和推动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因而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惯性,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路。当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从环境整体的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而且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美学理论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关键词:美学 室内设计 审美 环境 艺术 当代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今天,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论述。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体。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整合而获得。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着特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 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 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例如美籍华裔着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讲学时所展示的华盛顿艺术馆东馆室内透视的比较方案,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制的,这些精确绘制的非直角的形体和空间关系,极为细致真实地表达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并把新技术产生的视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综上所述,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室内设计论文:极少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如何运用 极少主义(Minimalism,又称极简主义、简约主义、最少主义),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艺术评论家芭芭拉。罗丝的文章中。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极少主义派雕塑风行一时。 二十世纪中期最着名的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密斯。凡德罗(1886-1969),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提出了 “少即多(less is more)”的立场和原则,开创了极少主义建筑装饰的先河,他主张形式简洁、高度功能化与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对装饰繁琐的设计风格,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装饰的艺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种极少主义设计风格曾经风靡了一时,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里程碑,直至今日依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有人说选择了设计就是在选择了生活方式,那么是否选择了极少主义就意味着选择了现代生活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传统的大家庭模式,追求自我价值、独立的的个性成为时尚。各种小户型的热销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这些人群可以不追求空间的大小、可以不考虑交通、小区等诸多不利因素,但是居室装修一定要精致和个性,而时尚、个性的设计理念就是简约。于是极少主义设计如一夜春风似的迅速上升了。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特征就是要做到高度理性化,摒弃无谓的繁琐装饰。它不仅是否决、减少和净化。而且对家具选择、空间布局都很有分寸,从不过量。它减少了创作设计的步骤,甚至只是对室内光线。传统概念下的的室内设计总是将室内空间装饰得尽可能丰富,而极少主义设计却会留下足够的“灰空间”,达到人对空间的潜在要求。它惯用硬朗、冷峻的直线条,这些基本要素有可能只有几组简单的线条,光洁而通透的地板及墙面,利落而不失趣味的设计装饰细节等,极少主义室内设计还主张运用大片的中性色与大胆而强烈的重点色、轮廓鲜明的直线条与少量的图案装饰作夸张的对比,达到一种视觉冲击力。 这些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十分符合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在严谨而简洁的形态中有时暗藏着复杂的技术构造,它去掉了一些多余元素,余留下了空间的纯净和强烈感受。极少主义忽略的是空间物质的根本方面,而反其道强调其非本质的特征,并且将焦点集中于那些缺省。例如造型简单但不失优雅,常常采用黑、白或灰的色彩计划,很少有装饰图案,显得含蓄而大方。力求从视觉感官上体现 “简约、纯粹、高雅、时尚的风格。”。 下面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极少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具体运用时的一些想法。 一、家具的设计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就是把设计简化到本质,强调内在的感染力。这体现在用很少的装饰营造出美的居室环境,重点在于家具的精心摆放和陈设品的选择。布置家具要统一、完整,稍大的家具要远离墙体,家具可以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在造型上竟可能的简洁,运用一些大元素,使之有一种仿佛浮在空间中的感觉。周围的装饰元素要少,把淡色系元素相应的减少,这样可以使陈设品更加的突出,更加富有活力。设计时充分利用家具的收纳功能。比如,在厨房做吊柜来收纳厨具和餐具,在卧室做壁橱来收纳衣物和床上用品,书房做书柜,客厅有展示柜和背景墙……把平时单摆浮搁的杂物藏起来。用具有一定风格、完整统一的柜子来掩饰室内的一些繁琐,从而达到视觉上的整体简洁的感觉。另外,极少主义在家具材料上的“减少”,功能上的彻底剖析,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人的心情更加放松、创造一种安宁、平静的生活空间。 二、空间的摆设 房间的摆设应从基本的要素开始,包括空间和它的边缘及必要的家具摆饰。选择一种单一的色系,灰色系或鲜艳的色调。极少主义设计能够通过更多传统的空间或传统的要素获得。把设计简化到它的本质,强调它内在的魅力。它体现于用极少的装饰营造美的家居环境,同时也体现在对室内摆设的精挑细选。简化室内的摆设,让空间中的重点富有活力,可以使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寻找一个简洁的休闲空间,使视觉、身心得到放松,除提供仅有的必须品外,不再放置其他多余的东西。设计的目的是要使整个空间看起来简洁而有内涵,通过精挑细选的室内摆设营造独特的气氛来体现主人独有的生活情趣和品位。 三、材料与色彩的对比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非常强调室内各种材料与色调的丰富对比,或微妙或夸张,是体现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彩度、纯度的色彩可以强调形状的运动感,色彩与形态的相互联系使得作品充满了生机。墙体是对空间的营造有着最大的束缚,流动的空间是符合一定审美的。传统建筑的隔断大都采用了厚重的实体墙,其实在设计是用色彩、地面材料、隔断、灯光等不确定的要素,都可以暗示不同的空间区域。墙体的设计若使用砖、镜面、钢材或光洁的乳胶墙面涂料等材质,色调则以纯白、奶油白、淡色系为主体,在适当的地方运用明亮而强烈的重点颜色加以突出。同时地面应该是墙体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所以要选择同样类型,如质地的近似和色彩的统一。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不宜运用大面积的软体织物,地面材质适用单色调的木材或石材。窗帘的材料应选择素色的百叶窗或半透明的纱质窗帘,这种窗帘可以增加房间的空间感,也更方便了室内的采光。极少主义用色原则是先确定空间的主色调,通常是“软”而亮的调子,然后决定家具和室内陈设的色彩范围,配合一定的绿色植物,例如:在冷调深色的硬质实木地板上放置一块柔软的灰棕色羊毛地毯,房间顿时会充满情趣。 四、织物选择以及灯光的合理运用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适当的运用软质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如纤维绒、天鹅绒、皮革、亚麻布、丝、棉等。但是这些装饰织物的色调应尽可能的自然,图案不应该太强,应为一些暗花为或没有花纹的织物,应该突出其质地触感。尺寸要根据空间的大小,家具陈饰的颜色来选择,充分发挥织物的作用。 灯光的布置是所有室内空间的重要元素。如果人们能科学地掌握光和色彩的基本知识,然后结合空间大小、家具的组合,各种房间功能需求、灯光明暗色调的相互搭配等条件,进行精心设计安排,一定会给居室增添无限的情趣和许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色彩单调的情况下,灯光可以用来丰富视觉感受,极少主义偏爱良好的自然光照,尽量不用华丽的花式大吊灯,而以一两排可调节角度的小射灯取而代之,从直接照明变成间接照明,这样能使房间更明亮,而且能使小空间显得敞亮,从而实现简洁整体的效果,尽现空间的温馨与浪漫。 选择自然色调配合一定数量的灯光,例如,可以把淡色的小吊灯从天花垂落下来,也可用暗藏或嵌入墙面和天花的筒灯,灯光来烘托织物、手工艺品和建筑要素强调明朗、平和、恬静、给人以高雅清新的感觉。 五、总结 把极少主义的设计原则应用到每一个空间, 设计的重点是采用现代设计手法与简洁的形式。 在室内设计方面应简洁明快。无论空间、隔断、摆设,东西越多对生活的束缚也就越大。一件作品内容被减至最低限度,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的连接都被减少或压缩至精华时,它就会散发出完美感觉的这种特性,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 极少主义向我们证明:无须多余的装饰采用极为简洁的、通常是几何化的形式,只用简洁的手法,就可创作出有活力,高质量的作品。 室内设计论文:析室内设计的功能与艺术美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心理、观念意识以及文化背景都有所改变,居住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设计的功能服从和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物质要求,同时室内环境的艺术美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本文从室内设计的作用、室内功能美、室内艺术氛围的营造几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室内设计; 功能美; 艺术美;论文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住宅不只是简单的栖身之所,而且是能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调节精神生活,实现个人愿望和爱好,从事学习、社交、娱乐等活动的多功能场所。“设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全过程,在讲功能的同时,经济性与美感享受是同时交融的。”[1]因此,我们除了充分重视现代化条件下的物质需求即使用功能外,也要着重强调精神需求即艺术美。 一、现代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空间环境既有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精神因素。 室内设计的目的是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这正是以人为中心,为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生产的室内空间环境。从广义上讲室内设计是一门大众参与很广泛的艺术活动,是设计内涵集中体现的地方。室内设计是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条件的重要活动,通过运用现代的设计原理进行功能与艺术的设计,使空间更加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室内设计的功能美 如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室内空间的合理划分和室内设施的功能性显的尤为重要。功能美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显着,人们对物的功能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么简单,而是由功能性提升为功能美。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充实其精神生活,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所形成的功能美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极其重要。室内设计的功能是物质的,也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室内设计功能美主要体现在空间设计和功能的合理规划上。 “功能虽不是产品设计的唯一目标,但却是造物的首要目的,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满足人们的某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功能美是产品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属性,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2]室内空间设计也如产品设计一样应注重实用性,具有功能美的空间体现出人性化特征,室内空间是营造空间环境的主体,一个能够令人身心愉悦的居住环境,首先应当满足在功能上的需求,注重科学的人体空间比例,其次要注重空间中材料运用的宜人性以及结构划分的科学性。也体现着空间的功能性和形式美感,达到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协调统一。 “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使用和审美的统一,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而是客观规律的必然。”[3]合理的功能划分是前提条件。居室空间是家庭成员居住、活动、交流、休息的场所,应处理好各空间层次关系,使居室空间更好地体现其功能价值。经过设计改造后,会让布局变得合理而实用。例如对原格局不合理的户型进行拆除改造划分,给空间重新定位,赋予空间新内涵。原有客厅大而不当,餐厅小而不能且有过道。经过整体修饰变化,空间顿时开朗明亮,视觉得以延伸及穿透,改变了小空间的局促与不良采光。虽然面积不大,但各功能的设计却恰到好处。 三、室内空间艺术美的塑造 室内空间艺术美塑造体现了室内设计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重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精神功能的创造也就是艺术美的体现。室内艺术美塑造主要依靠视觉,涉及到布局、软装饰、陈设及色彩等要素的搭配所形成的风格,进而产生对空间整体形态的印象美。如今建筑物不断增多,空间形态也各具特色,人们对家居室内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居室的艺术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表现主要体现在色彩、软装饰及陈设上。 (1)色彩 在室内环境中色彩设计占有重要地位,室内空间是否富丽堂皇、艳丽多彩或淡雅清新与色彩搭配密切相关。室内色彩搭配必须符合空间构图原则,及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正确处理协调和对比、统一与变化、主题与背景的关系。同时色彩设计还要体现稳定感、韵律感和节奏感。 (2)陈设 室内环境中如果没陈设品,给人的感觉将是平淡无味的。陈设品不仅能丰富空间的层次,还可以使空间具有艺术与个性特点。陈设主要包含具有日常生活使用功能物品的陈设布置,与具有纯粹装饰艺术美化功能物品的创意设计,也包含对固定在室内空间建筑界面上的艺术配套、呼应可移动物品的陈设布置设计,使他们符合室内总体空间艺术的构思、创意,做到功能要求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3)软装饰 室内艺术美是由整体氛围反映出来的,如今轻装修重装饰以深入人心,所以室内软环境是居室装饰的重点组成部分。为了追求室内空间整体视觉美感,室内纺织品应通过设计和处理,使纺织品的外观具有自然的视觉效果,营造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符合人们追求时尚、自然、艺术的室环境。 总之想营造出理想的室内环境,必须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才能营造出理想的现代室内环境。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室内功能美和艺术美的的要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除了重视基本的物质需求外,更要着重强调精神需求。因此室内环境美的设计必须是功能美和艺术美的交融统一。 室内设计论文:浅谈书法作品在室内设计的装饰性 摘要:一种色彩,一支曲子,一种节奏,一种造型行式所吸引人之处,就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注意完全集中到这种特质上,唤起我们一种特殊情绪,叫做“预备情绪”意味着从日常探知态度到审美态度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仿佛出现一种奇特的精神力量,直觉交流的心理力量交融现实。将我们引向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另一渡空间,去感觉眼前现实意境给自己的丰盛感情陶醉。一套溶化艺术精华的、给人超越空间意境的、使人对自己美好未来充满希望的生活空间。关键词:书法;室内设计;空间;“案头书”;“壁上书”;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是日新月异,为让我们的心灵暂时远离喧闹繁华的都市,静静地品味人生,对装饰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装饰的手法十分的潮流。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存环境的改善,建筑装饰装修应运而生并日益兴盛。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短缺的手法。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内涵,而且在文化修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氛围,如书法、国画、丝绸、陶瓷等,还有民间的剪纸、版画等一切的一切都能反映我国的文化的渊源。在当今社会,在追求现代潮流的炎黄子孙,也在开始回视属于自己文化艺术,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来,在自己的室内摆放一些仿古家具、古玩、古书等。这并不完全能表达、传递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在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不妨在挂上几幅书法作品。仿古家具、古玩、古书等可以营造一个古朴高雅的环境,而书法作品是提高艺术品味、文化内涵的装饰品。 书法以简单的线条造型,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和复杂情趣,象这样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推崇。书法来源于生活,但是以汉字为基础,但是汉字又源自象形,是由点、挑、横、竖、撇、捺、钩等笔画构成,结构复杂,严紧、优美,一样的汉字又分篆、隶、楷、行、草等不同书体,同样的书体还有不同的体式,像锺体、王体、欧体、颜体、柳体、赵体、虞体等体式。无论是书体,还是体式,都是以简单的线条造型,来唤起审美意象。表现力毫不逊色于绘画、雕塑等其它造型艺术,评王羲之书法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出,爽爽有一种风气”。评褚遂良书法如“美人婵娟,似不在呼罗绮”。评颜真卿书法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三者皆美,风格却大不相同,足见书法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欣赏价值。 书法以文字符号为艺术表现形式,借用描述书法形象的静态美,借用了传统生命学说的语言,如筋、骨、血、肉、肥、瘦等,借此拟述书法造型各种美感。如南朝羊欣评三国以来的书法家,谓“胡昭得其骨,索靖得其肉,韦诞得其筋”。书法形象的动态美也同样借助这样一种自然事物拟喻方式,包括类型化人或具有特殊形态的物(动物、自然物)的形象及其运动形式。如张怀瑾形容王献之书法的遒壮气势;拟述王献之书法的“灵巧”和“有力”;张怀瑾还使用了一系列自然物形象,如“大鹏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等多种自然物象或运动形式来喻之,以说明其磅礴气势。我们形容《曹全碑》“楚楚动人”;《孔宙碑》“明艳动人”,也是借人物情态语式而转述两碑的形式美;这里,从自然运动形式美、人物情态形象美到书法形象美的形式美感信息传递,是借助三者抽象运动形式的“形式同构”与艺术心理学中“通感”、“联觉”规律来实现的。书法形象与人、自然本属于三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信号”体系,由于三者在形态或运动形式上具有某些相同特性,在思维器官对它们的具体物象进行一次次过滤、抽象后的最纯的运动形式层次形式。 自然、人、书法的“形式痛感”发生结构图 《泰山刻石》: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颇饶趣味,今人祝嘉论此石刻曾说:“石门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布置巧妙,错综变化”。《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此碑字体方拙朴实,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如虎卧阕下。笔画端正粗壮。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有严峻之态。章法行密字满,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变。翁方纲说:“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祭侄文稿》:行草墨迹,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肚痛帖》:草书,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此《肚痛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 通过上面的碑刻的书法特色,加上历代书法名家、书法理论家的评价,带给我们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另一一度空间,在这个博大的文化海洋里荡漾。如果在自己的室内空间摆放或悬挂几幅书法作品,时刻给自己不同的欣赏美感。但是,我并不是向大家介绍碑刻,更不是让大家把碑刻摆放在自己的室内,我想通过碑刻风格来向大家展示书法艺术的内涵美,如果把碑刻摆放在自己的室内,及不雅观更不能展现主人的文化修养,生活空间的艺术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也趋于大众化、市场化、现代化、多样化,室内设计也开始普遍采用,我的观点不是在室内摆放碑刻,但是可以结合汉简的格式,穿插在室内设计中来。汉简虽有木简、竹简之分,所用的材料具有环保、经济、易加工的特点,融合到现代室内设计所采用的线条、流动的特色,用于室内的玄关、电视墙、书房、文化墙等,及能与现代潮流相吻合,又能和整个古典风格的室内设计相统一。同时,把设计师、室主的真正的设计理念展现在大众面前。这样说也许有点空淡,爱看电视者有没有注意,陈宝国主演的《汉武大帝》这部连续剧,剧中的室内装饰就采用了汉简形式作为装饰物。 近现代中国书法开始走向国际化,逐步在影响着文人及大众的生活空间,在现代紧张的生活节奏中,为让自己在其中不受其影响,对自己的私密空间、生活空间、休息空间、娱乐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人性化、自然化。来体现主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涵养,在自己的生活空间摆放古典器皿, 装饰风格也接近古典韵味,是的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古典朴素的文化修养,但不能让人真正的体会到主人的道德涵养,怎样的装饰品才能真正的把主人的道德修养,直接含蓄的向来访客人又能让主人放下疲惫的身躯和琐碎的思绪哪?不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书法展示: 书法展示方式分为“案头书”与“壁上书”。 “案头书”是置于书案上,是一种“近察”式的欣赏,它必然不会选择繁器市肆或崇林旷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最愿意安身在文人士大夫的书斋。书斋是一个十分幽雅自如所在,它的休闲、悠然的特征远远大于它的功利的特征。也正是因为悠然,才会有玩味慢慢品来的耐心与时间空间。因此它关注的必然是细腻与细致,对技术技巧有极高的评判要求—一丝不苟、锱铢比较。 “壁上书”则是置身于寺院酒肆、峰峦名刹(石碑)、明清高堂大厅,即使是挂轴式的中堂、条幅、对联,大抵也是在较为公共的场合。一般都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观赏时也是站立着看,宜观其大局不居于细部,讲究的是气势、神采和第一感觉。 伸向创作。置于书斋,伏案作书,风雅自许,会试我们的书法创作日益精致,鄙视粗糙,不能容忍各种苟且与疏忽。这对提升书法的技术指标与艺术品味,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它对于使书写行为中精神贯注、情态抒发这些“人”的要素,与点画精妙、风格突发这些“作品”的要素,与点画精妙、风格突出的作品的要素之间的完美配合,也是有了极高的要求。提出精品,满足自我表诉愿望,疏通自娱自乐的感情通道。 “案头书”与“壁上书”作为一种书法类型获得稳定的认可,也随着这种区分引申出作为风格类型与审美类型的“书卷气”、“金石气”的美感定型,“案头书”与“壁上书”也开始追求丰富自己的体格与构成,日趋多样化。置身于自己的生活空间,欣赏展示书法美而不是个人情态美为目标的书法作品。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讲究整体感,讲求点画挥洒时的大效果—与周围环境构成浑然一致的能力,以及在作品构成形式中的凸显的能力、风格的塑造能力,它显然属于一种外射的创作,通过作品去抓住观众,诱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与作者的表达愿望产生共鸣,并且在展示过程中获得来自各方面理想评价。这,当然也是当代书法期望得到的最佳成果。由是,作为“案头书”的趋于精致的、讲究细节完美的、有较强的“自娱”性格的创作观与作为“壁上书”的追求磅礴大气的、讲究物资交流,有着较强的“娱人”性格甚至是激励性格的创作观,作为书法作品装饰的两大类型,基本包括了当代书法创作所应表达的主要目标与主要内涵:首先是由于细节精致与气格浩大相提并举;其次,是娱乐慰藉与奋发激励功能的兼备。再次则是自我满足与有益于社会文化的“内省”“外射”并驾、主客体交融的畅通无阻。 书法作品是精神上的一种超上的轻松寄托,集大乘与一身的高品味装饰精品。 综观上述,每个时代精神都与该时代的社会生产,社会制度、信仰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精神无一例外地通过人类的创造与想象展现。产生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是上层环境拥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还要发展,总结传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发展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即为适应新的潮流、满足新的需要而利用新的条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我们总不能“肖人之堂以为堂,窥人之户以为户”,把设计作为只求温饱的职业。其实,只要历史存在,世人总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关键在于是否抱着扬弃的态度去改造和创新,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一些小国家学习,如日本传统文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本参照,但她是个极善‘拿来’,又极善改造的民族,其传统建筑虽以唐代为范本,却不间断地变化着。斯堪的那维亚诸国也有着再创造的‘习惯’,难怪小到一把锁、一具台灯都可以堪称为设计中的精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幸运的。如何正确运用传统文化,使它披上时代的彩霞,洋溢生命的气息是每个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当然,作为“凝固的音乐演奏者”的室内设计体系更需要把握好设计中的点点滴滴,在深入挖掘优秀室内设计遗产精华的同时,更要大胆地学习一切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以立新为轴心,广取博收古今中外建筑创作的精粹,让艺术素养溶入自己的血液,形成一种涵养,渗透在每件作品中,使它散发出灵性与生机。 室内设计论文:中国古典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的方式 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从最初的“拿来主义”到现在逐渐的消化糅合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老交替的速度不断加快,多元化的设计理念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但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冷落,在继承和运用传统文化方面我们没有日本和韩国做的好,这一点非常值得国人设计师的深刻反省。如何把中国的古典元素运用到现代的设计当中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色,是当今国内设计师门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它具有博大精深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深邃的内涵,也是我们做创意设计重要的切入点之一。设计师可以运用联想、借鉴、同构、解构等思维形式,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营养。中国传统室内艺术陈设形式具有多样性,比如字画、盆景、古玩、博古架、屏风等,但总归追求的是一种宁静、优雅、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中国传统室内陈设的手法多采用对称式布局,它具有端正稳健的特点。而在装饰细节上多采用自然情趣,例如花鸟、鱼虫等进行精雕细琢,而且富于变化,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另外中国文化与古时封建时期的神话传说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至神至怪、甚至迷信也是中国文化最为主要的构成成分。一些图腾、符号、造型、纹饰被创造及引用的最初目的也往往是用来驱鬼辟邪,加之古人精神世界中丰富的创造力,一些装饰,或者陈设在今人眼中往往有着神秘的来历和诡异的力量。 二、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木材,它具有取材方便、易于加工、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特点。家具基本以木制结构为主,并运用彩绘和雕饰以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二是砖瓦,我国传统建筑艺术自古就有“秦砖汉瓦”的说法。建筑的台座,特别是砖塔的基座,多用砖砌出须弥座,上面雕刻繁复的花纹。影壁墙、山墙端部和砖墙门窗边框及雨罩常做出细致的砖雕,有些雕出仿木结构形式,楼房挑出的檐廊则用砖雕做出仿木栏杆。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选用传统的、图案、纹样、绘画、雕刻、以及书法、楹联、匾额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等手法,将民族的哲理,伦理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建筑性格和美感的协调与统一。为了使功能、结构、材料和艺术达到协调统一。设计师需要采用了多种形式和方法相互融合,使设计精益求精。 三、传统的装饰纹样和造型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古典文化留给我们最美、最绚烂的是宝藏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中国符号元素之一。在悠久的历史文明长河中,许多喻示美好生活和吉祥的图案被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如果把这些传统的装饰元素运用到现代居室中,则更能体现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人的含蓄气质。例如在2005年春节戏曲晚会上,具有中古典风格的红灯笼挂满了整个演播室。图案是传统的窗棂图案,它不仅与春节戏曲晚会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相符合,而且整个演出现场都被笼罩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传统的建筑装饰中常用鹿、蝙蝠、鱼、鹊、梅等图案。其原因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寓意,比如“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 “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而“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都是代表一种隐喻性的图案。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附会人事,赞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吉祥图案作为一种装饰纹样被运用在现代居室设计中,会给空间带来丰富的视觉效果。家居中很多的细节可以用中式古典元素表现出来 ,让你无时无刻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四、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的作用 中式空间最为主要的色彩基调是有早期传统中式的黑色与中晚期红色、褐色构成,这与中式风格中所运用的材料和表面处理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传统的色彩还有琉璃黄、中国红、国槐绿、青花蓝、长城灰、水墨黑以及玉脂白。现代室内设计色彩的运用是非常广泛,色彩可以体现民族特色,也可以体现你设计的基本风格,所以不同形式的色彩表现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装饰设计。中国古典元素中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艺术性与历史性。 中国古典的元素为我们当今的设计师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的可用素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素材并加以适当的创新,这样我们的设计作品就会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更体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感和传统性。在今后室内艺术设计中,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古典元素认识会越来越深刻,中式风格和中国古典元素不仅会在一些大型的具有标志性的空间中运用,更多的将会在普通建筑空间中也将运用不同形式的古典元素,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并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中式设计必将依靠设计师的智慧创意应运而生。 室内设计论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问题探究 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室内设计专业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既影响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只有认真分析清楚问题所在,厘清其中关系才能对症下药,改善专业教学的现状。 1.现状 (1)行业现状 室内设计行业是社会经济发达的产物,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扩张。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建筑房产业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了装饰装修业的空前繁荣。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 2015 年,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包括住宅开发建设中的整体楼盘成品房装修)工程产值将达到 2.60 万亿元, 比 2010 年增长 1.5 万亿元,增长幅度在 136%左右,年平均增长率为 18.90%。显然这一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趋势明显,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建筑装饰类人才的需求每年以4.5%的比例增长,现阶段室内设计师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职业。而且室内设计行业涉及内部空间设计、照明设计、家具陈设设计、软装饰、施工、预算、项目规划等等诸多方面,所以设计师职业横向发展有广度,纵向发展有深度,其职业远景非常看好。但由于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形成规模较晚,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近十几年的事儿,面对井喷式发展的行业,巨大的市场,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比例却较低,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据我们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从事室内设计师职业的人员一部分是从相关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毕业,接受过系统的设计、施工等方面学习训练的人员,但仅仅依靠科班出身的设计师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就总体而言大量的设计师是从美术、平面设计等职业转行而来,甚至存在许多快餐式培训下只学几个软件就搞设计的所谓“设计师”。这些设计师缺乏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会造成图纸错误百出、施工困难、返工增加的现象,直接影响公众对设计师群体的认可和信任。而同时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成为市场的稀缺资源,奔波于不同项目中,导致其原创能力下降,市场抄袭之风渐盛,影响和冲击着“设计”这一文化现象的崇高地位,阻碍了室内设计业的健康发展。 (2)专业现状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一大批设计类职业教育学院相继成立,使之成为本行业发展壮大,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基地。但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使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普遍存在与市场衔接差,毕业生开展工作难,实际操作无从下手等一系列的问题,既影响毕业生上岗,也让用人公司头疼。虽然现在室内设计师的市场需求量大,但是能让公司与毕业生达成双向选择、彼此满意的情况却相对不多。因此,对于设计行业与教育当前呈现出来的这种发展矛盾,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分析与冷静的思考,找出问题所在,寻求解决之道。 2.专业定位问题 (1)学科取向定位 在我国,室内设计专业的历史不长。这一专业多数开设在艺术类院校和工科院校中,是在美术与建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在同济大学与重庆建筑大学的建筑院系中增设了室内设计专业并正式招生,随后其他高校也应社会所需开设了此专业,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从此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期。 由于首先从事室内设计教育工作的人多是从事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的有关人员,各自带有很强的专业痕迹,从而形成了文科类与工科类偏向的各有千秋的学科取向:在艺术类专业背景为主的教育体系下,对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会偏重艺术性而实用性较弱,学生比较重视设计美学,忽略设计的物质基础与可实施性,导致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弱,成为一大弊病;而以工学类专业背景为主的教育体系,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又会强调工程性而装饰性较弱,容易使学生忽略陈设配饰类设计,无形中收缩了专业覆盖面。 (2)人才层次定位 近十年我国各地诸多大专院校开设了室内设计或与其相近的设计类专业。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兴办室内设计类专业的热情更是高涨,众多生源不同、层次各异的设计、软件及施工培训班四处涌现。促进了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国家对多种层次设计人才的需求,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值得欣慰。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明确体现高职的教育特征,对人才规格的定位不能确定,致使学生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室内设计论文:论室内设计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摘要:论文总结了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对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室内设计论文:从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装饰看书画在当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 秦汉时期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巩固,以儒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得到极大弘扬,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室内设计及装饰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较前代相比有显著变化。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重视对材料的装饰,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装饰文化现象。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及装饰注重意境的营造,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绘画通过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在中国美学史上,先后出现“立意尽象”、“象外之象”等各种观点。王国维则明确提出:“何意谓之意境?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可见,意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情景交融、主客统一的基础上,将客观物象转化为主题内在的情思,物我为一,虚实相生,能够使人超越感性具体,透过艺术形象,产生共鸣与联想,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想象,体悟出人生的哲理,得到更加广阔的艺术审美空间。 意境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独特追求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可以说,中国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追求对于意境的营造,使室内环境及氛围焕发出勃勃生机,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产生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品位。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意境的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室内空间的自由分割 在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及其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包括宫殿等高台建筑实际上就是“聚合许多单体建筑在一起的建筑形式”。①这些建筑室内的空间形态是由若干个小的矩形单元聚合而成高敞的大空间的。而当时的一般住宅同样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一般的住宅的平面形态表现为“一堂二内”的结构,前后多重院落。据考证,秦汉时期,厅堂对庭院来说是敞开的,没有檐墙,而却有意识地在厅堂前设置帘帷等,而帘帷不仅有遮阳避雨的功能,而且起到了划分室内室外空间结构的重要作用。这种对于室内空间关系的区分,不仅明确了建筑物室内的空间形态,而且也使得室内空间的功能更为合理。②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全木梁柱框架结构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这一时期及以后的建筑空间内部体现出更加明显的高敞融通、自由分隔以及虚实相生的意境化特征。 (二)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突出而普遍的特征就是重视礼制,在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而这种制度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在秦代之前,青铜器是国家重器,到了秦汉之后,高台建筑已然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成为权力的象征及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筑装饰风格上,不仅体现出宏大气象,而且讲究壮丽的特征。据记载,汉代时期的未央宫“以木兰为棼撩,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壁当;雕楹玉碣,重轩楼槛;青琐丹墀,左槭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椒房殿则“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也”。可见,秦汉时期建筑的室内设计呈现的是富丽堂皇、刻镂施彩的装饰风格,通过壮丽的装饰风格达到彰显出“大一统”的气势。 (三)室内陈设讲求和谐有序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使得交通空前发达,多民族相互融合,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频繁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室内家具的品种及陈设日益丰富,以低型家具为主的室内陈设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家具陈设尊崇先秦礼仪制度,以长幼、尊卑为序。秦汉时期,床榻已被广泛运用,在当时以小榻为贵,专供尊者或长者使用,以表示对于尊者及长者的尊重。可见,由于秦汉时期低型家具的使用,厅堂家具的陈设体现出随用随置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要,家具以礼而置,置而有序,人与人、人与物在室内和谐共处,秩序井然,从而营造出室内空间的和谐有序之美。③可见,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讲求和谐有序的室内陈设,突出了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 二、中国书画在秦汉意境化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中,书画占有重要地位。在秦汉时期,宫室、殿堂、祠堂等是当时主要的建筑,在这些建筑内部,出现很多具有装饰功能的壁画。这一特征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帛画等绘画形式中就可以发现。 秦汉时期的建筑,由于室内空间高敞融通,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据大量实物考证,这些壁画上有车马、仪仗、人物以及云纹等各种图案纹饰。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对于当时建筑内部壁画如是描述:“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务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同时,大量秦汉时期的墓室中出土了大量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在这些墓室中,我们看到,秦汉时期用于室内设计的绘画题材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并且注重装饰性。 所以,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有意识突出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书画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秦汉时期的装饰绘画注重题材,通过象征、模拟的手法,产生出立象尽意、引人入境的艺术效果,进一步突出了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三、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发展与运用 通过对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分析,在秦汉时期,室内设计与装饰追求意境化的特征,而装饰绘画及艺术手法的广泛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化和突出了这一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而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书画的使用,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一)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 在很多时候,书画艺术在室内装饰中主要是用于点缀和修饰,有助于调节室内环境,营造独特艺术氛围,在这方面,书画等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优势。书法以及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形式因素,字体多变,可以有效调节室内装饰效果,活跃空间气氛,产生出优雅且富于诗意的艺术效果。在室内设计中,可以根据居室面积及摆放位置,使字画的内容与室内装饰风格以及物品摆设等相协调,使书画与居室的空间布置相统一,从而使室内空间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和灵气。 (二)书画作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调节作用 在空间设计中,艺术作品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环境亮度,丰富室内环境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的境象,中国画以墨色为主调,利用白与墨形成对比,墨是实,白是虚,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无论从作者还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创造意境的基本美学原则。洁白的宣纸与浓重的墨色,有助于改善室内色彩的层次性,丰富了人们的空间想象感,进一步增添了室内的人文气氛和意境美。 (三)书画艺术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审美观念是经历了人类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风俗约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演进发展起来的文化。中国画的意境精神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支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意境理念的基础上,室内空间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营造情景相融的,既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也能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的空间设计。”④在室内设计中,中国书画等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室内空间,而且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品位,“中国传统艺术的师法自然强调追求意境精神,同时凸显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运用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也是符合中国审美的空间要求”,⑤从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总之,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及装饰注重意境的营造,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绘画通过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要有意识运用书画艺术作品调节室内环境,使室内空间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同时,对书画艺术作品的运用有助于改善室内色彩的层次性,丰富人们的空间想象力,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室内设计论文: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注:本文系延安大学校级重点扶持学科项目。 室内设计论文:宜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流 论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 就因地、因人制宜的做法而言,以实用为主,以满足人创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创建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我国古代经雀者因地制宜,把宜人与否作为取舍的标准。如建于清光绪九拜的苏州大新桥巷庞宅,书房设置与中路西侧的南首,前后有隽美庭园,坏境十分优美安逸,适宜读书学习。江苏吴江黎里镂柳亚子故居,第五进厅堂东侧为书斋,面对院落及植被,窗下布置书桌椅子,十分 科学 合理;书房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后值几位休憩之处,学习工作与休息两相宜。 清初李渔认为为太师椅不宜冬日长时间久坐,于是发a}了一种暖椅,借助座位和脚下设置栅栏、木板和抽屉,里面可以用来生火,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坐于其间也会感觉比较暖私舒适。这种设计竭力突出了一个“宜”字。 李渔在谈到住宅装修与陈设设计时还有以下建议:“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 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 这里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既要有曲折变化,又要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既端庄整体,又要有变化活泼之态,以至“构合时宜,式征清赏”。形势与内容要统一,过也不好,不及也不行,两者之间的“中”才是最好和恰当。 《论语·雍也》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主张不偏不倚,扬弃“文胜质”、“质胜文”两种片面倾向,辩证地趋向”文质彬彬,文与质的协调与统一”。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答楚王问,形容邻居一位漂亮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讲的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适宜。先秦墨家主张“强本节用”,从功利的角度审视和考察造物的存在价值,极力反对奢侈倾向,以实用为主。这些设计思想对于我国古代室内陈设和环境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明代文士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一“海论”中 总结 了室内陈设和装修的技法、思路和手段后,提出了“随方制象,各有所宜”的设计原则。不同的设计对象具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例如山斋的设计,则应“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 目力。”厅堂方面,则“堂之制,宜宏敞精丽……高广相称”。山斋与厅堂在功能、使用包括环境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山斋的因地制宜与厅堂的功能之别,都应该具备各自的形式与内蕴。 李渔还提出设计应“宜简不宜繁”有两方面的意思和主张。一方面从实用 经济 的层面出发,例如在谈到住宅窗根的制作时主张:“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坚固是最大的经济,除此则是非实用的。只有在实用、坚固的基础上再求如“明透”、“玲珑”之类。另一方面,追求高雅清超之境,更多体现着审美的角度的选择、精神层面的需求。在 李渔在《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中提出的两项设计原则,除了上述“宜简不宜繁”之外,还有一项“宜 自然 不宜雕琢”,其中蕴含着顺法自然、尊崇自然的一种追求。反应了文人士大夫在室内设计中的一种审美倾向。也就是说“宜”的深层内涵,是以自然之美为主,具有素朴、本性的意蕴。更多的凸现了设计者的一种审美追求和理想信念。 环境的宜人和宜人的环境,是我国古代设计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汉代案桌体轻足低,以适应当时汉民族席地而坐的生活和起居方式。这种以人为本、根据当时生活方式和生活特点为出发点进行的设计和实践活动,蕴含着传统室内陈设的文化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对大自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又曲折的过程。认识的主流就是主张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深刻的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室内陈设设计与实践活动。我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体现。院落充当着天地上下链接贯通的媒介。人在院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住宅空间中的有无、虚实、阴暗、大小、刚柔等元素的对立与统一,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日照阴影、寒暖阴晴,以及季节的变化,通过人与宇宙和谐与相通,实现着人的价值和“天人合一”的结果。 室内设计论文:浅论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形式的借鉴 意蕴的延伸 神韵的传承 论文摘要: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代价,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形”和“意”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便捷。从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界出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蔓延态势。室内设计也无从例外的学习西方现代设计风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设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作品不可避免的遭到破坏,使得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文化由选择性的“扬弃”变成了一种完全式的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正视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在世界室内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的结构方法和材料为代价,这样有益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现代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 一、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在世世代代的交替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开创自己的道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事业。 中国先民在对自然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对自然的关注积累为崇敬、依恋等情结。反映在室内设计中是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度,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有“隔而不断”,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先民们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倾向或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文理。有的还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很流行实墙与虚墙的结合使用,这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设计灵感,融入了现代的装饰形式之中。使现代的室内设计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中国先民在审美上表现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表现为虚虚实实,分分合台,既隔又通。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间形式上大多完整无缺,空间划分起程转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中国先民在人文意识上由于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重道德、注入伦和敦教化。室内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地方,其设计与装修必然受到这些意识的影响,在装饰内容和载体上也大都有一定的警世和教化意义:首先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强调布局的严整性,按照人的等级辈分男女关系划分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再就是室内的装饰上如壁挂、雕刻、楹联、匾额、钟鼎、铜镜、屏风、文房四宝以及小的装饰品等,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教化、警世、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吸收其有益的设计形式改变其中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在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朴素稳重的色彩基础上增加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给居室活泼的生气:材质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之上增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与自然材料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室内装饰的材料有在现代中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 现代的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符合现代室内设计所表达的主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使现代室内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借以传统的形式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对传统文化意蕴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源。将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运用在室内的装饰装修中,体现了传统中含蓄的内在气质。用图形符号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表达着先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对“意”的执着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大都喜欢采用吉祥寓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之间的谐音,暗示着吉祥的含义。如在室内的墙壁上挂一双中国结编制的鞋子,用“壁”与“避”谐音,“鞋”与“邪”谐音就可意寓为辟邪。运用“蝠”与“福”谐音可寓意为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意为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意为年年有余等装饰手法。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隐喻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性。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耐寒寓意人应不怕强暴、不怕困难。借石榴的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因鸳鸯成双成对出现而象征“夫妻恩爱”用松鹤象征长寿等等。如山西常家庄园内的太极八卦照壁的两侧分布的插屏形状的四时影壁,是以花、草、鸟、虫、树、云、月等构成的四幅代表四季的写意工笔画。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每一幅都有吉祥含义。如“春景图”的牡丹配寿石,寓意富贵长寿;“夏景图”上则雕刻了莲花、白鹭和菖蒲图案,取谐音“一路连科”、仕途通达之意:“秋景图”上的猫和蝴蝶,取谐音“耄耋”之意,寓意益寿延年:“冬景图”为松梅图,与杏园内两侧小院“松师”“、梅友”意境相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饰中“有图皆有意,有意必吉祥”。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房间数量大都是以奇数划分的中国人素有崇尚奇数的习俗,并以九最为尊贵,在建筑分间时或踏步时常用九或九的倍数。九间北房是豪门大户,在房前的山坡上建成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为九九通天。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环境,同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时应全盘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作用及协调关系,使室内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是体现室内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意”是人类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现代的室内设计,延伸其意蕴同样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这些含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现代室内设计少了一些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有不少的家具造型,空间划分,室内装饰品,室内纺织品图案等等,或是在总体风格上或是在局部表达上或在某个单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意蕴,并进行了延伸赋予了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三、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往往具有生活上或民俗上的使用价值或目的。如陈家祠的房子,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恰倒好处的实现了冬暖夏凉,包括厅堂、卧房、书房三个主要区域在功能上均存在宜人之处。是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的理念建造的。再如安徽宏村房屋空间的划分:“为了防盗与聚财,外墙很少开窗。采光和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图财不外流之意。晴天时太阳自天井泻八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从天井倾泻而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从而赢得了富甲一方的徽商。”等等此类房屋在中国举之无穷无尽,这些建筑在空间上还存在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符合当今“生态环保、能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世界范围内的所倡导的主题。也是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魅力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由形式上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内涵层面的时候,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就代表了中华人民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些是可以直接应用:而有的则进行有理有节选择。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两个方面。现代室内设计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扩融了现代设计语言,丰富了文化内涵。包含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特性正适时的靠向主流,将会建立起新的现代室内设计,我们将以新的积极的姿态应对外来文化在精神上的漫无边际的倾销。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这些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形”和“意”的深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之现代化的提升。要设计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作品,就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到精神领域去探寻。在充分认识现代西方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领悟其艺术神韵,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设计出符合中国现代人的审美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现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认同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构建只能赋予特定的民族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的现代艺术设计所证明了的,必然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更显示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作为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就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式设计,就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对其意蕴进行延伸,对其神韵进行传承。 室内设计论文:浅谈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体现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设计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创造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现,最终所要表达的不单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以运用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勇于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指导作用,以及山水文化在今后室内设计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把自然生态,创造和谐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外在物象表现的形式运用于内空间设计中,贯通内外空间的联系,将空间、人、文化三者有机地相互结合交融,将景观融于室内,通过运用简化的设计符号来表达意境美,真正达到寓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论文:浅谈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体现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设计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创造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现,最终所要表达的不单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以运用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勇于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指导作用,以及山水文化在今后室内设计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把自然生态,创造和谐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外在物象表现的形式运用于内空间设计中,贯通内外空间的联系,将空间、人、文化三者有机地相互结合交融,将景观融于室内,通过运用简化的设计符号来表达意境美,真正达到寓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
疼痛护理论文:结肠癌优质护理疼痛生存质量 摘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是否可以缓解结肠癌晚期患者疼痛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结肠癌晚期患者提供护理指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结肠癌晚期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再辅以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对比二组患者疼痛情况、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忧郁自评量表评分(SAS)、生存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高于观察组,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与SAS评分对照组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肠癌晚期患者施加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患者缓解疼痛,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关键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所以本研究结论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结肠癌;疼痛;优质护理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癌成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目前结肠癌在40~6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1],而常用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辅助以化疗手段。但手术创伤及术后护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状况,改善患者多种不适,有助于提高结肠癌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采用对照方法观察了优质护理干预对结肠癌晚期患者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结肠癌晚期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活检确诊为结肠癌晚期。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1例。其中对照组男55例,女36例;年龄32~71岁,平均(51±6.18)岁;观察组男48例,女43例;年龄31~75岁,平均(49±5.29)岁,二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研究对象均排除合并肠梗阻患者、心肺肾功能障碍患者、急诊手术患者。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再辅以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常规护理包括:日常健康宣传,患者手术前心理状况评估与疏导,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指导,以及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输液、给药等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包括:①健康教育,如结肠癌晚期患者进行手术,应在术前帮助患者排除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结肠癌治疗知识;②心理疏导,如果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抑郁、交流及睡眠障碍等问题,则由护士进行辅导护理,并且做好相关护理记录,同时避免暴露患者隐私,指导患者做一些肌肉放松训练以辅助心理情绪改善[2];③饮食护理,患者在手术前3d只服用半流质食物,手术前2d进食无渣流食,也可服用甲硝唑进行肠道抑菌,在手术前1d可给予患者20%甘露醇250ml与5%葡萄糖盐水1300ml混合分2次在2h内服用,在手术前1d的上午进行,避免影响患者休息[3];④在患者手术结束后苏醒的6h垫枕头平卧位,定时帮助患者翻身,第二天方可以半卧位,降低手术切口张力,保持胃管、尿管畅通,防止受压,观察记录引流液性状,并以2次/d进行清洁护理[4];⑤结肠造口护理,可将腹壁切口与造口用薄膜隔开,防止稀薄粪便污染切口,在更换造口袋时应先清洁周围皮肤,若造口袋内排泄物超过30%应及时更换[5]。 1.3指标观察 采用1997年卫生部关于癌症疼痛现状调查组设计的癌症疼痛情况调查表对结肠癌晚期患者的疼痛情况评估,疼痛的评分标准为: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9分,10分则为极重度疼痛[6]。对患者进行SDS与SAS问卷调查,同时还需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收集患者护理满意度反馈问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采用t检验,SDS及SAS评分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疼痛等级比较 通过评分体系,我们将患者的疼痛按照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与极重度疼痛分为四个等级。经过对患者疼痛的信息收集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等级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7,P<0.05)。 2.2心理改善情况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对患者抑郁及忧郁等不良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无论是SDS或SAS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差异及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通过发放问卷,将患者的生存质量以评分形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体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讨论 当前恶性肿瘤患者人数持续增加,肿瘤已成为危害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7]。结肠癌属于临床外科方面最为常见的肿瘤,主要特点是病情变化较慢,所以在临床诊断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逐渐发展为晚期结肠癌[8]。而癌症引发的疼痛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有研究显示超过61.6%的癌症患者出现疼痛表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十分不利,所以WHO也把癌痛控制当作其综合癌症规划的四个重点之一[9]。并且基于此,许多医护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优化恶性肿瘤患者晚期的癌痛护理措施,积极的护理干预和个性化的优质护理辅导措施,有助于对结肠癌晚期患者的恢复及疼痛的抑制[10-11]。目前我们针对恶性肿瘤的策略主要是努力减轻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生存质量包括患者身体舒适度及心理状态等方面[12-14]。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对于肿瘤的认识还处于最初阶段,多数患者及患者家属依然认为恶性肿瘤是不治之症。所以,医生和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的同时,还要给予患者肿瘤相关知识的宣传指导。综合以上原因,优质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需求日益增加[15]。如对需要的手术患者,应提前与患者积极沟通,密切配合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促使患者处于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同时让患者得到社会认同感,为患者治疗树立信心[16]。针对术后患者,优质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追求的优质护理服务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工作,将患者放在首要地位。积极通过基础护理促进健康指导发展,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患者自身潜能,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自身的治疗,降低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以保障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17]。同时,人文关怀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如加强患者周围环境干预,使患者舒适度提高;对结肠癌晚期患者术前或者术后的饮食施加干预,帮助患者形成规范的生活及饮食方式,保证患者处于最佳手术期;同时对结肠癌晚期患者的隐私要重点保护,对术后患者实时观察,防止术后并发症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8]。本次研究显示,相比于常规的基础护理服务,在施加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结肠癌晚期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有了很大提升(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结肠癌晚期患者缓解疼痛。而对SDS及SAS的评分分析后发现,优质护理服组的患者心理状态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同时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方面,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无论是缓解疼痛,还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结肠癌晚期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疼痛程度,还可以稳定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所以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治疗晚期癌症方面值得大家继续深入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在临床推广。 作者:祝毅 张伟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 武汉市中心医院护理部 疼痛护理论文:腹部手术疼痛护理干预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为接受腹部手术的病人采取疼痛护理措施进行看护的实际效用。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到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60例,这些病人的手术部位均为腹部。以平均分组的方式把其中的30例病人归纳到实验组中,其他病人则纳入对照组。采用普通看护方式为对照组的病人实施护理,同时采取疼痛护理措施为实验组的病人进行看护,统计并对比两组病人的痛感缓释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的痛感缓释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佳P 0.05。结论为了帮助接受腹部手术的病人消除腹部的痛感,护理人员要积极采取疼痛护理措施帮助病人进行护理,巩固治疗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 腹部手术;护理干预措施;术后疼痛 0引言 在临床治疗中,有许多疾病都必须通过腹部进行手术治疗,并且在手术完成后,病人的手术部位会产生剧烈的痛感[1]。为了巩固实施手术取得的效果,护理人员应该运用疼痛护理方式尽量帮助病人消除腹部的痛感。为此,作者立足参与临床看护工作的经历,研究为接受腹部手术的病人采取疼痛护理措施进行看护的实际效用,详细实验情况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到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60例,这些病人的手术部位均为腹部。以平均分组的方式把其中的30例病人归纳到实验组中,其他病人则纳入对照组。实验组有17例病人为男性,其余13例为女性,本组的病人在17.6至70.3岁之间,平均为44.6岁,有7例病人接受剖腹分娩手术,有6例病人接受切除胆囊手术、有9例病人接受阑尾切除手术,有8例病人接受胆结石清除手术。而对照组有15例病人为女性,其余15例病人为男性,本组的病人在18.2至71.5岁之间,平均为45.7岁,有8例病人接受剖腹分娩手术,有9例病人接受切除胆囊手术、有8例病人接受阑尾切除手术,有5例病人接受胆结石清除手术。两组抽样实验的例数相等,同时性别资料、年龄数据无显著差别>0.05,因此作为实验的样本具有对比价值。 1.2实施护理的措施。 1.2.1对照组。对对该组病人实施普通的看护措施。 1.2.2实验组。 (1)科普保健知识:在调理恢复阶段,护士必须给病人开展健康知识信息的科普工作,让病人了解恢复期间,腹部手术创口产生痛感是一种正常的情况,不需要太过担忧,只有随时保持心情愉悦并遵照医生嘱咐定时、定量服用药物,才可以确保手术的效果。此外,护士可以让家属带一些有助恢复的食品到医院给病人食用,使病人可以尽快复原。 (2)体位调节护理:在手术完成后的初期阶段,如果病人的动作较大或经常移动极有可能会导致腹部创口开裂,使病人感到剧痛。为了防范此种情况,护士要对病人进行体位调节护理,叮嘱病人尽量在病床上保持平躺,如果需要移动必须通知护士。 (3)心理安抚方法:为了帮助病人消除对手术的阴影,使病人能够分散对腹部手术创口的注意,护士可以采取疏导心理的措施帮助病人消除恐慌、焦急等不良心理情绪。同时,护理人员也可以抽空与住院的病人进行沟通,引导病人回忆一些愉快的事情,从而在心理上达到缓释痛感的效果。 (4)调节进食规律:护理人员要督促病人按时吃饭,同时必须为不同的病人设计有益于身体恢复的进食餐单或食谱,提升病人身体的复原能力,增强病人的抵抗力。 (5)实施用药护理:部分病人在恢复期间腹部的手术创口会产生强超出病人承受范围的疼痛感,为了迅速帮助病人缓释痛苦,护士必须在遵守医嘱的前提下,给予病人适量的镇静药剂。若注射后病人腹部的疼痛没有任何缓解,护士必须立即向医师报告。 1.3效果评定方式。 以病人腹部痛感的缓解情况为标准对护理效用进行评定:①显效:实施干预之后,病人腹部的痛感以及不良情绪完全消失。②有效:实施干预之后,病人患部仍有轻微的痛感,但不阻碍恢复进度。③无效:腹部痛感没有任何缓解。 2结果 采取护理措施之后,多数病人腹部手术创口的痛感均得到缓释,实验组的疼痛缓释有效概率比对照组高P 0.05。 3讨论 当前许多疾病在进行治疗时都必须通过腹部实施开腹手术,因此病人在恢复期间经常会感到腹部的手术创口十分疼痛。如果痛感过于剧烈,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疼痛干预方法,尽量帮助患者消除身体上的痛苦[2]。在上文中,笔者分析了为病人实施疼痛护理取得的实际效果。由统计数据可知,采取护理措施之后,多数病人腹部手术创口的痛感均得到缓释,实验组的疼痛缓释显效概率比对照组更高P 0.05。 总之,在手术完成之后,为了提升病人身体的复原速率,护理人员要积极采取文章所介绍的疼痛干预措施帮助病人进行护理,这样才能达到巩固手术治疗效果的目的。 作者:姚玉杰 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新林区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疼痛护理论文: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240例妇产科患者,应用信封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所有患者需符合以下标准:①患者均为成年女性。②患者的年龄在80岁以下。③患者是自愿参与研究。对照组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44.76±4.41)岁,其中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3例,行阴道手术8例,行剖宫产手术98例,行盆腔清扫手术1例。实验组年龄30~59岁,平均年龄(45.57±4.48)岁,其中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2例,行阴道手术8例,行剖宫产手术99例,行盆腔清扫手术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患者实施常规的疼痛护理,在生活饮食上给予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疼痛综合护理方法,包括术前教育、心理护理及控制疼痛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教育 手术进行前护理人员需要告诉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一般情况,重点告诉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包括疼痛原因、疼痛类型、疼痛持续时间、镇痛药物、镇痛方法等。让患者提前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患者提前明白术后的疼痛情况可以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更加清楚地了解手术,对于术后出现的不适,能够平和地接受,不会发生较大的情绪波动。术前还需要指导患者各项准备工作,例如饮食方案,每日的活动,床上使用坐便器的锻炼等。让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 1.2.2心理护理 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由于身体的疼痛以及生活行动不方便,因此容易产生烦闷、焦虑、压抑等不良心态。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者的交流与沟通,主动和患者接触,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倾听患者的诉求,帮助患者实现心理需求。开导并鼓励患者,给患者安排干净、舒适的病房,并让患者快速适应环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指导,提供健康知识,让患者能够适应疼痛并且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待疼痛感。叮嘱家属多给予患者关爱,家属的鼓励可以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 1.2.3控制疼痛护理 指导患者术后正确的体位,告诉患者肌肉要保持放松的状态,可以有利于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后能够减轻疼痛感,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按摩帮助毛细血管扩张,致痛物质能够被快速吸收,例如缓激肽、组织胺等。按摩还能消除患者的水肿,使得营养得到更加充分的改善,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在对患者进行按摩前要告诉患者按摩的必要性及作用,加强患者的配合积极性,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情况,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对其进行疏导,增加患者的疼痛耐受度。给患者播放轻音乐或搞笑的影片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诉疼痛情况。若患者主诉为无疼痛则记录为0级;若患者主诉为轻度疼痛则记录为1级;若患者主诉为中度疼痛则记录为2级;若患者主诉为强烈疼痛则记录为3级。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分为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3项,满意度=(十分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序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疼痛分级差异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94±2.24)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3.49±3.21)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妇产科手术的临床效果良好,但是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其中术后疼痛带给患者的困扰最大。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的心理及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让患者身体倍感不适。手术造成的疼痛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术后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宣教,加强疼痛治疗的技能专业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心理护理在处理疼痛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消除患者的紧张感,让患者安全地度过手术期,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在妇产科患者术后给予疼痛综合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还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作者:陈丽 黄好 田一兰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 疼痛护理论文:骨科创伤患者疼痛护理管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骨科创伤患者资料,均为创伤患者,且无其他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38.3±2.5)岁;试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记录病情和疼痛变化,并进行疼痛教育等。试验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实施疼痛评分管理流程护理人员记录患者疼痛评分、持续时间、情绪反应、睡眠质量、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后2h进行,评分值≤3分时每天上午10:00进行评估,对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每小时评估1次;硬膜外局麻患者则每4小时评估1次;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则每6小时评估1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患者则每8小时评估1次。 1.2.2护士的系统培训及考察 通过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和考察,使其有效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护理中,切实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在治疗中,若患者疼痛评分>4分时,阿片类﹑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可联合使用;当患者疼痛评分>7分时,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减少患者的疼痛。 1.2.3疼痛知识教育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宣传,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并让患者意识到科学地应对疼痛是有效可行的,增加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4外界因素护理 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烦躁、郁闷情绪,会影响康复进程和疗养状态。因此,应为患者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心情愉悦﹑放松。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音乐疗法,以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并增加舒适感。另外辅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以冰袋冷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以热敷减轻痉挛,使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疼痛,能早日康复。 1.3诊断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无疼痛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根据术后疼痛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术后越疼痛。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完成,分为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35例患者满意34例,占97.1%;不满意1例,占2.9%。对照组35例患者满意30例,占85.7%;不满意5例,占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在治疗中需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疼痛,而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第5个生命体征。目前,医疗技术日益进步,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医疗项目。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模式的护理,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水平和治愈信心,给予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实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准确熟练地加以应用,使其具备提前镇痛、按时镇痛和多模式镇痛的理念,并对患者进行适时疼痛评分;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护理管理知识教育,使其能科学的认识疼痛且及时镇痛,减轻患者身体的疼痛感和心理负担;其次优化患者生活环境,使其心情保持轻松愉悦,早日康复。并应借鉴国际疼痛护理管理经验,提高医师、护师、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 4结语 综上所述,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感,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张扬云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 疼痛护理论文:肿瘤晚期疼痛优质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肿瘤晚期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男65例,女45例,平均年龄65岁。患有消化系统肿瘤患者40例,呼吸系统肿瘤患者35例,生殖泌尿系统肿瘤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通过各项生理指标和医学上的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无误诊发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具体如下:①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晚期肿瘤患者的内心比较消极。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通过日常行为和面部表情,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轻生念头,要与患者多聊天,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②要合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例如与患者一起读书、下棋、听音乐等,让患者处于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当中,将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③帮助患者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对于患者本身来说,长期住院治疗,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的家属及时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抵抗疾病的信心。④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肿瘤晚期并不意味着立即死亡,有些患者由于治疗得当,并且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医护人员要通过一个积极的态度,向患者告知其正确的情况,避免患者主观臆断来带来的负面影响。 1.3观察指标: 将7天设定为1个护理周期,观察患者的临床疼痛表现。在本研究中,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教会患者根据自己对疼痛的感受,在视觉疼痛评估表上的相应位置,标记疼痛的程度。1~3级为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级别或者7级以上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轻度疼痛患者占81.9%,对照组的轻度疼痛患者占45.4%;观察组中都疼痛患者仅有1.8%,对照组中度疼痛患者高达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来说,观察组患者在实施优质护理后,疼痛效果减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3讨论 肿瘤晚期患者的疼痛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晚期肿瘤患者当中,60%~8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认为,通过实施优质护理,对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①优质护理比较注重患者的心理干预,当患者拥有倾诉对象后,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不再恐惧疾病,可以更好的接受治疗。②优质护理并没有放松对患者的疾病护理,反而会更加细致。从患者的服药时间、服药剂量、临床反应等多个方面,记录患者入院治疗后的各种情况,帮助医生制定更加有效的护理方案和治疗方案,实现患者的有效治疗。③优质护理强调家庭的作用,患者长期入院治疗,缺少家庭的关心,很容易失去治疗的信心。优质护理会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果患者恢复较好,可以与主治医生商量,让患者回家吃顿饭,或者是出去1~2h,减少医院这种特殊环境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科学的疼痛治疗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对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质护理让患者拥有一个非常轻松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治疗,为术后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护理当中,需要将优质护理推广应用,关心患者的身体病痛和心理状态,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给予患者更多的欢乐和积极护理,为更高效的治疗提供较大的帮助。 作者:蒋红梅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水矿控股集团总医院肿瘤科 疼痛护理论文:小儿阴茎术后疼痛的护理 1资料与方法 ①根据患儿类型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患儿麻醉清醒后,一种表现为少言寡语、依赖性强,喜欢依偎在父母或陪同人员身边。这种患儿应指导父母或陪同人员鼓励、赞扬让其坚强面对疼痛;另一种表现为性情温顺、神经脆弱,对疼痛尤其敏感,这种患儿也是心灵最易受到伤害的。因此需要护士和家属共同关心体贴、开导沟通让其勇敢接受疼痛。②保护术区减少摩擦:为了减少术后活动和改变卧位时会触碰到切口引起疼痛。我院经过实践经验总结,术后采用纸杯子,将杯底掏空把尿管从中引出,杯子反套在阴茎周围,用纸胶布固定在两侧大腿根部。这样即轻巧,又不影响患儿活动,还可以减少摩擦术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很受患儿及家属的赞同与认可。③针对小儿疼痛的特点:高起点短时程,在疼痛时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如让患儿听唱儿歌、玩喜欢的玩具、自己制作儿童手工、为患儿讲患儿心中的英雄人物故事,让其想象自己是奥特曼来和疼痛打仗,帮助患儿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互做沟通,从而达到镇痛、镇静作用。④观察患儿疼痛程度:应定期观察患儿情绪状态,通过情绪状态来评估患儿疼痛程度,疼痛轻者可给予转移法减轻疼痛,术后有的患儿心理脆弱、孤独感强。任何刺激与不适均会视为疼痛。护士应与患儿频繁交流,密切接触。指导父母抚摸患儿头部、肩膀,轻轻拥抱,适时亲吻患儿,用甜蜜微笑传递爱,让患儿感受亲情忘记疼痛。⑤病友交流:可邀请一些手术后开朗、乐观的患儿讲解手术体会和战胜疼痛的经验。护士应为病友之间创造良好的氛围、为他们搭建信任桥梁,增强战胜疼痛的信心;对于阴茎发育良好的大龄患儿由于夜间阴茎会出现不同程度勃起,加剧疼痛。对此类患儿应避免观看言情小说和爱情片,避免情绪激动。并遵医嘱睡前酌情使用乙烯雌酚可缓解疼痛。⑥肥胖患儿:因疼痛不敢翻身,容易造成背部、臀部、皮肤发红、皮疹甚至溃烂引起疼痛。护士应每天3~5次为患儿翻身和擦洗,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屑。并鼓励多活动防压疮,减少疼痛。 2结果 所有患儿经过精心的护理后,疼痛均得到明显减轻,疗效满意。 3护理体会 由于会阴部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对疼痛比较敏感。加之患儿及家属心理压力大术后均会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术后患儿疼痛出现的哭闹、躁动、不安等是最早、最敏感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这也加剧了家属的焦虑与紧张,使其束手无策、情绪激动,这些均会影响手术疗效及术后恢复。所以作为护理工作者的我们应不断总结、创新,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达到最佳疗效。 作者:张艳 单位:陕西省汉中市3201医院 疼痛护理论文:优质护理对胆结石伤口疼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1.1.1术前护理 (1)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适当向其介绍术后的疼痛感等,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稳定情绪,务求在术前达到最佳心态。(2)指导患者的饮食作息习惯,吸烟者须在术前戒烟,术前应以清淡营养类食物为主。(3)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泄排遗练习、有效深呼吸和床上翻身练习,保证不会在术后发生褥疮、尿潴留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1.1.2术后护理 (1)术后支持腹腔管引流护理以及T管引流管的护理。刚进行完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的患者应禁食,主要以静脉注射氨基酸等进行营养补充并时刻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总量。注意观察腹腔引流液的颜色、性质等并定时挤压使其保持通畅。患者术后回病房后将T管接无菌袋在床边固定好,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定期用无菌盐水和庆大霉素慢慢冲洗,切勿加压。每天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每日予T管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一般术后8~10d无发热、腹痛等情况可试夹闭T管引流管,隔日行T型管造影。造影显示通畅后,开放T管48h,使造影剂完全排除。拔出后用凡士林纱布将残留窦道填好。1~2d可闭合完好。(2)及时镇痛。患者术后疼痛一般以术后48h疼痛较剧烈,镇痛药应以患者的反应和主观感受准确及时使用。予患者以镇痛药时需同时告知患者该镇痛药的成瘾性发生率 0.1%以消除患者焦虑。(3)患者术后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经常巡视病房,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态度,同时向患者家属建议多增加探视时间使患者感受到亲属的关爱。 1.2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指标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此法由0~10共11个数字组成,患者用0~10这11个数字描述疼痛强度,数字越大疼痛程度越严重。0~3为轻度及以下疼痛, 4为中度及以上疼痛。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感觉轻度及以下疼痛发生率91.67%,对照组为11.67%。观察组轻度及以下疼痛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 3讨论 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中提出,在各大医院广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活动,本着以患者切实利益为服务宗旨的原则,从护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工作模式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有如下几点要求:(1)转变传统护理观念、将新思想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活动方案,深入开展“四个多一点”服务;(2)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树立优质服务理念;(3)完善护理人力的配置,强化整体护理,不断探索合适的层级管理制度,形成护士长、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的责任模式,促进每项工作的及时有效完成;(4)实施表格化护理登记、填写好各项护理记录单;(5)加强基础护理建设,加大推行“四个多一点”服务,保证基础护;(6)建立健全的护理保障体系,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成立护理小组,合理使用护理资源。 肝内、外胆管结石常引起胆道感染让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有着出血少、损伤少、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优点,但是术后疼痛是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基于患者缺乏对手术的了解程度、自身担忧手术的效果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等原因,患者都可能会产生诸如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术后呼吸困难等问题容易引起并发症的发生,该类疾病的护理是否得当很大程度地影响着疾病的治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术术后给予优质护理,观察组大部分患者以感觉轻度及以下疼痛为主,发生率91.67%,而中度以上疼痛的发生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度以上疼痛达8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优质护理在患者术前、术后时间段采取人性化护理,较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在术后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疼痛感,结合了术前对患者精神状况的提高,并加强了对患者心理上和饮食上的护理,极大地提高了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好地降低了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在促进患者疗效的同时也让医患关系得意缓和,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一种安全、新颖、高效的护理方式,极具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爱贤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疼痛护理论文:疼痛病患护理方法的比对 作者:赵荣荣 何美艳 单位: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疼痛是个体在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同时经历的感受,是个体的防御功能被破坏所致,其是一种令人苦恼的痛苦感。1977年美国教授恩格儿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辟了医学发展的新时代。由此我们将疼痛也分为躯体疼痛和心理疼痛两个方面,躯体疼痛是身体某一部位感到不舒适,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所致;心理疼痛是指精神方面的防御功能被破坏,个体的情绪完整性受到伤害,其疼痛具有不确定性。我院疼痛科每年收治患者400余例,其中颈腰椎疾病患者占大多数,为了提高颈腰椎疼痛患者的治愈率,我们在护理方面做了两种护理方法的比较,即一般护理和重点优质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104例颈腰椎疼痛患者,男60例,女44例,年龄40岁~65岁,随机分为2组各52例。第1组采用常规的一般护理,第2组在一般护理常规上重点进行优质护理。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治疗方面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第1组采用常规的一般护理。第2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重点进行优质护理。 首先布置病室,在环境上尽量给患者一种优美、舒适、整洁、温馨的感觉,让患者一进病房产生回到家一样的舒适感。 其二,由责任护士介绍周围环境、作息时间等住院要求。做到语言亲切,态度诚恳,细心倾听患者有无其他方面的要求,并对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在介绍主管医师、护士、护士长时要将其采用的治疗方法、护理特长及个人魅力尽量让患者了解,与患者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友好关系,使患者相信护士可以帮助其控制和处理疼痛问题,相信护士在治疗过程中能够真心地关怀和照顾他们。帮助他们在情绪、知识、身体等方面克服疼痛。 第三,在制订护理方案、护理措施时,尽量取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主动提供与自身疾病相关的信息和治疗过程中的感受,从而针对不同的患者由责任组为其制订出合理的护理方案,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倾听患者对护理方案的建议和意见,促进责任小组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治愈率。 第四,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充分进行护理评估和告知,使患者主动配合各项护理活动。 第五,开展健康教育和出院电话回访。落实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明白检查和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体现人性化护理模式[1]。加深患者对护士角色的认知度,促进患者对健康指导的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2]。电话回访能够体现优质高效的主动服务精神和责任意识,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满意度,实现零投诉,是一项可显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服务举措[3]。 第六,根据患者自身和疾病特点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开展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项目,得到患者的一致认可;也使得优质护理不仅仅体现在简单的生活护理上,而是尽量祛除患者身体的疾病,从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第七,在护理工作中,要尽可能多地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行为方式上的指导;尊重和同情患者,寻求与患者情感上的共鸣;满足患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每一个护理环节中,对患者始终融入关爱、尊重的服务理念,通过访视和以家人般的周到关爱,与患者建立亲情关系。在亲情的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和安全感,唤起患者向往健康,善待生命,接受护理和得到友爱的感情。在日常护理活动中,“以病人为中心”,爱护和尊重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减少医疗纠纷,创造品牌服务的先决条件[4]。 1.3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颈腰椎疼痛患者多因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腰肌劳损等引起,患者都是长期饱受疼痛折磨的意识清醒且有自理能力的人。因此,此类患者不仅有躯体疼痛,还存在着心理疼痛问题,而治疗措施多以针灸、小针刀松解治疗、穴位封闭、牵引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对敏感患者可造成新的疼痛。因此有时患者的器质性病变已经缓解,但患者仍感觉疼痛。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态度和蔼地与患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站在患者的角度上看问题。经常介绍有关颈腰椎病的治疗和护理知识,用细心、耐心、爱心、同情心来安抚、鼓励和支持患者,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帮助患者进行其感兴趣的活动和功能锻炼,使患者减轻疼痛从而提高治愈率。通过优质护理患者治愈率大大提高,而且改善了护患关系和医患关系,为优质护理在中医院的发展垫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院疼痛患者住院数量逐年增多,得到患者的认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疼痛护理论文: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析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疼痛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急性疼痛评分以及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疼痛分度以及疼痛刺激后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并维持其生命体征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新生儿护理;效果 疼痛不仅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同时也属于一种常见疾病。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比成人更为持久和强烈,并且疼痛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长期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新生儿予以疼痛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对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探究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9,胎龄36~40周,平均胎龄(37.61±3.25)周,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27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0:28,胎龄35~39周,平均胎龄(37.46±2.71)周,其中早产儿19例,足月儿39例;两组新生儿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常规用药护理、皮肤护理等。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体位护理:维持新生儿屈曲位,减轻其疼痛,维持鸟巢式体位,提高其调节能力,足跟采血时维持其俯卧位,提高其舒适度。(2)袋鼠式护理:直立式拥抱新生儿,给予其安全感,维持其生理稳定。(3)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4)非营养吮吸:放置安慰乳头于新生儿口中,增加其吮吸动作。(5)嗅觉安抚:放置含有香兰素的纱布于新生儿头部。(6)葡萄糖水护理:给予新生儿服用葡萄糖水,减轻新生儿疼痛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对两组进行急性疼痛评分,总分为10分,其中0~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对比 对照组中轻度20例(50.00)、中度13例(32.50)、重度7例(17.5),研究组中轻度43例(74.14)、中度13例(22.41)、重度2例(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疼痛刺激3min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比 刺激前两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刺激3min后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机体发育尚不成熟,其神经系统功能以及其他系统功能均不够完善,导致其不能完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以当新生儿遭遇不同程度的刺激均会产生近期或长久的影响,从而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故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对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具体探究,以期为临床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疼痛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减轻其受到的伤害。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疼痛刺激3min后,研究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维持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对新生儿行体位护理,使新生儿处于屈曲位、鸟巢式体位或俯卧位,均有效提高新生儿舒适度,从而减轻其疼痛感,足部采血所产生的疼痛作用时间较长,通过维持其四肢屈曲体位,使其感受到舒适、放松,有效减轻疼痛感[3]。通过对新生儿行袋鼠式护理,抚摸并拥抱新生儿,增加其安全感,起到良好的安抚作用,同时还能够维持其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相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本研究通过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母乳喂养,从而有效减轻其疼痛[4]。通过对新生儿行非营养吮吸,增加其吮吸动作,从而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生命体征受到疼痛的影响。另外,还对新生儿进行嗅觉安抚以及葡萄糖水护理,研究表明甜味可激活人体体内内源性阿片,内源性阿片具有效镇痛作用,所以新生儿通过服用葡萄糖水可有效其疼痛感[5]。本研究由于受时间、样本量等因素限制,未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需进一步扩大实验进行探究并作合理改善。综上所述,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并维持其生命体征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晓艳 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疼痛护理论文:综合疼痛干预新生儿护理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方法,在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选择住院患者100例。 1.2伦理审查 遵照赫尔辛基宣言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方案获得芜湖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3随机分组 纳入病例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 1.4纳入标准 ①日龄≤28d。②监护人(母亲)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5排除标准 ①对多种药物过敏。②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③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④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⑤病情危笃。如样本选择时正接受药物治疗,经洗脱期后符合纳入标准,不视为排除病例。 1.6退出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条件,纳入错误。②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③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映统计)④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脱落病例按退出/脱落时疗效纳入疗效判定。 1.7护理方法 均连续护理14d为1疗程;常规新生儿护理。 1.7.1对照组 室内照明或自然光线等照光治疗,保持屈曲体位和襁褓包裹常规护理。 1.7.2治疗组 综合疼痛干预护理措施。静脉采血脚后跟穿刺法,每次穿刺深度及力度一致,采血前放置安慰奶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抚触以缓解疼痛,致痛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采用中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添加辅食,预防注射及喂养。母乳喂养为主,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护理过程中适当少量葡萄糖液作为辅食,避免因缺少母乳而出现低血糖;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从新生儿的需求出发开展护理工作,选拔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连续观察,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细致的照顾;在新生儿进食1h后进行抚触护理,使用指揉法按摩头部与背部,挤捏法按摩四肢,实施抚触护理的过程中,可以让新生儿家长在旁观摩,学习;每天对新生儿沐浴室、病房等进行消毒,控制环境温度与湿度,避免感染;常规护理同对照组。 1.8观测指标 临床症状、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分度、不良反应。 1.9疗效判定 连续护理2疗程(28d),判定疗效。疼痛分度通过观察新生儿的面部肌群活动,总结分数。参照《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轻度疼痛:<5分;中度疼痛:5~7分;重度疼痛:>7分。 1.10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基线资料 纳入样本100例均为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住院患者,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2.2退出病例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2.3脱落病例 观察期间无脱落病例。 2.4心率、血氧饱和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5疼痛分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疼痛分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6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无论是正常生产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能力,虽然其神经组织还未发育成熟,但也足以感知疼痛。足底采血、注射、气管插管等各种致痛性操作均能够引起疼痛,对于先天体质较差的新生儿,更换尿布等日常行为也可带来疼痛刺激,反复的疼痛刺激使身体感受器越来越敏感,引起过敏反应。体检等也会成为一种疼痛刺激。新生儿没有交流能力,无法表达疼痛刺激,只能以哭叫、动作等表现出来,长期以往,易被忽视。持续疼痛刺激可能引起脑血流再分布,带来明显的生理反应和激素、代谢水平变化,长期持续疼痛刺激还会导致新生儿日后出现认知行为障碍等问题。如何减缓新生儿疼痛以及降低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成为了近年来广泛关注的问题。新生儿的疼痛等级无法做出准确详细地评估,只能间接的通过新生儿的面部肌群表现和各项生理指标评估,笔者在研究中采用的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新生儿综合疼痛干预表现有五个方面:①药物干预:阿片类药物、吗啡是最常见的镇痛药物,适用于中、重度新生儿疼痛。②改善环境:降低环境噪音水平,调节室内温度、光线水平,播放能够降低疼痛压力的音乐。③体位治疗:使新生儿保持屈曲体位和襁褓包裹。④抚触:用按摩、拥抱等无痛性皮肤接触消除其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⑤吸吮:放置安慰奶头,使新生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其中非药物干预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本次研究发现综合疼痛干预使新生儿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降低了并发症,使得新生儿的康复质量大大提高。 4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应尽量减少不必须的致痛性临床操作,同时加强综合疼痛干预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新生儿的疼痛。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的护理中应加大重视和认可,并广泛采取这一有效措施。 作者:张园单位: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疼痛护理论文:癌症晚期疼痛护理策略 1癌痛的原因 1.1癌症本身引起:占8O,由癌肿压迫神经及邻近组织引起的周围组织的缺血、坏死;化学物质导致病理性骨折骨痛;癌细胞浸润内脏和血管引起内脏梗阻、动脉闭塞、静脉淤血;刺激胸壁内脏包膜、血管壁层神经感受器等。 1.2抗癌治疗引起:占1O,手术治疗后引起疼痛,如患肢痛、化疗引起的组织反应(静脉炎)、放射治疗引起的皮肤黏膜及纤维组织增生压迫神经致痛。 1.3全身衰竭引起:占8,晚期癌症恶病质导致极度衰弱、多器官功能衰竭、便秘、褥疮、肌肉痉挛等。 1.4与心理因素有关:占5O,包括恐惧、愤怒、焦虑、孤独等。 2疼痛的分级标准 2.1疼痛分级标准:数字越大表示疼痛越大,0级:无痛;1级(1~3为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影响,如不适、压迫感、钝痛;2级(4~6为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到影响,如跳痛、痉挛、烧灼感及挤压感;3级(7~1O为重极度疼痛):持续的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必须用止痛药,可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睡眠受到严重影响。 2.2面部表情疼痛分级:该表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存在语言或文化差异及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 3癌痛的治疗 3.1药物止痛:癌痛是癌症的临床表现之一,癌痛治疗也是癌症治疗的一部分,治疗癌症的方法也多是治疗癌痛的手段,有效的治疗多能取得减轻或缓解癌症疼痛的效果l2j。目前,临床普遍推行WHO所推荐的三阶梯疗法。其原则是按药效的强弱依阶梯顺序使用,即使用口服药,按时、联.合用药,用药剂量个体化。止痛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尽量口服,最后再选择注射]。第一阶段对于轻、中度疼痛,首选非阿片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第二阶段对于疼痛不能缓解,可在非阿片类药物基础上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第三阶段对于疼痛仍不能控制或加剧,可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也可同时加用非阿片类药物,WHO和中国卫生部推荐盐酸吗啡缓释片为第三阶梯镇痛首选药,不论麻醉药的剂量大小,用药时间长短,在用麻醉药止痛时,成瘾的发生率 1。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医护人员担心药物的成瘾_3],这使得护士一般只有在患者主诉疼痛时才给予止痛药。 3.2患者自控止痛:运用电控镇痛泵镇痛,适用于全身疼痛和终末期疼痛患者。优点:止痛效果好,全部药液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药液释放均匀可预测,镇痛总量小,用药个体化,当血液浓度稳定,当疼痛剧烈时患者可自行按动按钮临时加大一次给药剂量,镇痛明确。3.3非药物治疗:指导患者使用非药物的方法减轻疼痛。癌痛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癌痛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_4],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等。如听音乐、看报纸、放松肌肉,物理方法(热敷、冷敷)、针灸。经皮肤电刺激神经(TENS)刺激电极可放在疼痛部位和邻近皮节,用电刺激的方法达到止痛效果[5]。其他还有代替疗法、补充疗法_6神经阻滞、神经破坏疗法等。对使用大剂量阿片类止痛药不能控制的疼痛和其他辅助类止痛药治疗不满意的患者,选用神经阻滞或神经破坏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止痛方法。 4癌痛的护理 4.1心理护理:患者的不同性格、精神状态及社会背景对疼痛的反应均有不同。晚期临终患者的心理活动分为5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绝望期、接受期,进而逐步进入死亡。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阶段,提供心理支持。护士可针对患者的不同表现要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方式,充分控制疼痛,减轻患者痛苦,增加患者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舒适感。帮助患者重塑信心,激发生命潜力,提供一些癌症患者战胜病痛成功经验的书籍,供患者及其家属借阅。教会患者学会分散疼痛、转移注意力,如看电视、听音乐或与亲人等交谈及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手工,使患者从精神上摆脱对疼痛的恐惧和害怕,增加对生活的希望。 4.2病房环境: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的病房环境。房间保持整洁,东西放置有序,地面干净无水,设有防滑措施。病房及病区内禁止大声喧哗,安静的环境可以避免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烦躁不安均可引发疼痛。护士查房时要遵从“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尽量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无痛苦的环境,从而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 4.3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疼痛已被作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发现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饮食方面以增强患者免疫力及疼痛耐受力,减少继发感染为原则,饮食需要多样化、均衡化、低脂化和易消化饮食。对于能经口进食者应烹煮患者爱吃的食品,使用患者喜欢的调味品,注意色、香、味各个细节,尽一切努力增加患者的摄入量。对肠道功能已丧失的患者,可用静脉营养,如脂肪乳剂等。对于病情危重卧床的患者加强皮肤护理,按时翻身拍背,必要时为患者铺气垫床,受压部位贴褥疮贴保护,保持皮肤及床单位的清洁、干燥。日常护理中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便秘是使用阿片类药物最常见且顽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o~100[8]。鼓励患者多饮水,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和适量的粗粮,每日清晨用温开水冲服一些蜂蜜有一定帮助。注意评估患者的大便情况,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通便药物治疗。因此,应加强各项基础护理,注意患者皮肤、口腔、呼吸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5讨论 癌症晚期疼痛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性质多为钝痛、胀痛、轻痛、牵扯痛、针刺样甚至刀割样痛,发作频率可为持续性、间断性]。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等资料主要从患者的主诉、生理、行为等方面综合评估n。新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癌症疼痛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正确评估疼痛的程度,恰当使用止痛药物,9O以上患者的疼痛可以得到缓解。有效的镇痛治疗可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护士需要具备处理癌症疼痛的多方面知识,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采取主动热情、多接近、严密观察,注意患者的微细表情变化,提高业务技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供优质的服务给患者,将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让患者体验到关怀的温馨,调整心态,重塑信心,减轻其心理负担,延长有效寿命,并增加癌症的成活率,帮助患者寻求家庭及社会支持,战胜疼痛的信心。 疼痛护理论文: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探析 1.疼痛的心理因素: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轻重程度各不相同。安静、舒适的环境,用心专注的活动,富于兴趣的交谈等,可以提高疼痛阂值,减轻疼痛。例如:在专心活动时发生的一般外伤,往往在活动结束后才被发现。但疲倦、紧张、焦虑、恐惧、软弱均能减低对疼痛的耐受力,增加疾病引起疼痛的程度。如:害怕打针的人可以在注射时发生疼痛性休克。性格外露者较性格内向者更易表现对疼痛的反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通常认为疼痛是疾病的象征,故对痛觉较敏感,而文化程度较低者,对一般疾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耐受疼痛的能力较强。既往疼痛的经验也非常重要,如:曾经作过手术的人对第二次手术时疼痛更为敏感。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2.对疼痛的心理护理:疼痛的彻底解决虽然有赖于病因的治疗,但是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 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闭值。疼痛的患者常常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疼痛。护士应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对疼痛患者要亲切、和蔼,要尊重其人格,绝不可以对他们冷若冰霜,毫无同情心,或有问不答,致使患者动怒,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丧失治疗的信心而拒绝治疗。对待危重患者,应当平静自若,严谨持重,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绝不可以惊慌失措,以使患者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对待疼痛患者,我们医护工作者要有高度同情心,特别是对于神经衰弱所致的功能性疼痛,医务人员应给予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绝不能主观地认为患者是无病呻吟,即使患者有些敏感,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这一类患者需要精神与心理方面的护理和指导,重视疼痛与心理的关系,注意患者的心理需要,并帮助提高疼痛阑值。 2.2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对疼痛患者一般应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病房,对剧烈疼痛者可安排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清洁,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影响,特别是对经过长时间努力才能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要惊扰他,但特殊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病情来进行安排。 2.3减少疼痛的刺激: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应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如:进行清创、换敷料、洗胃、灌肠、导尿、换床单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协助,使其保持舒适体位,减少疼痛刺激。 2.4争取家属配合:当患者发生疼痛时,陪伴家属毫无疑问地将会受到患者的影响,而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影响到患者,两者互为因果,致使患者疼痛加重,所以家属的情绪很重要。日本学者曾对一组癌病疼痛患者,用家属鼓励的方法止痛,结果15例中13例有效,因此,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积极地为患者治疗疾病,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家属和陪伴进行卫生健康和心理学教育,并解释患者疾病情况,使他们增强信心,作好配合工作,家属对患者最亲近、最了解,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安慰。 2.5加强保护疼痛患者:在加强保护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程度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南丁格尔曾经说过:“对不能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切莫闲谈你的希望,就是议论患者非自己的事情也无法接受,他们因不能有一点期望而感到失望”。特别是护理持续性、顽固性疼痛的患者,他们由于没有治愈的希望和剧烈的疼痛折磨,常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更要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防止意外发生。 疼痛护理论文:护理教育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缓解 摘要:人工膝关节置换是解决中老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最有效的治疗,也是该疾病的终末治疗。手术技术随着患者接受程度和手术室、器械各种硬件设备的改进,技术方面几乎不存在问题。但对于膝关节置换,技术要求的一部分,关节功能恢复决定了膝关节手术的整体效果。随着快速康复理念的提出,患者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关节功能,这要求在无疼痛情况下增加肌肉力量、恢复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患者步态。除了必要的手术技术、假体设计外,对手术患者的教育显示出在快速康复中的重要优势,做到被动康复和主动康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尽可能短时间内恢复关节功能。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骨科;护理 我科从2014年开始对所有膝关节置换病人,进行术前、术后疼痛教育工作,做到所有患者都接受术后各种康复措施,接受医师提供的各种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是2015年在我院进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其中女性96例,男性29例。年龄51~81岁之间,平均年龄69岁。均为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使用假体Stryker。平均住院时间11天,除1例伤口延期愈合,其他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 1.1住院期间疼痛管理方案 住院前对所有患者进行例视频演示节目教育,组织患者观看视频,大致了解膝关节手术和康复过程。住院第一天所有患者口服塞来昔布50mg,一天3次。连续口服药物直到手术当天,术中使用鸡尾酒疗法,具体使用罗哌卡英10ml、地塞米松1ml、肾上腺素0.5ml、生理盐水38ml。假体安装前关节囊后方注射25ml、伤口周围15ml。术后第二天改用肌肉注射帕瑞昔布40mg,一天2次。 1.2疼痛评定标准 使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4~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 2结果 患者术后第一天到出院前进行疼痛记录,采用视觉评分法纪录患者疼痛程度。强度疼痛在4以上加用地唑辛5mg肌肉注射,疼痛强度3以下不需要药物干预。125例患者中术后第一天45例疼痛为4,第二天24例疼痛为4,第三天9例,第四天3例,第五天疼痛均降低为2。术后48小时,开始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每天CPM上午30分钟,结合患者主动功能训练。术后患者第3天ROM0~60度,第4天0~90度,术后5天0~110度。术后6天ROM到0~120度。 3讨论 疼痛是继血压、脉搏、体温、呼吸之外的第5生命体征,疼痛会引起人体一系列反应。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直接关系到术后关节功能、影响到活动程度,也会影响关节置换的开展和应用。在开展疼痛病房前很多患者在第一次手术完后,很难接受第二次对侧膝关节置换,主要担心是术后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长期关节疼痛困扰,长期口服大量的止痛药物,使机体处于对疼痛的超敏状态,一旦关节部位任何外科处理,比其他人反应更加明显和严重。所以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术前教育尤其发挥很好的效果。疼痛教育工作重要性术前教育可以得到患者理解和支持,术前教育可以使患者更加主动的配合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我们观察的125例膝关节置换患者中,有12例术前拒绝超前期止疼药物的使用,通过我们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消除了患者认为术前止疼药物没有必要、影响手术效果的顾虑。 4疼痛方案的选择和优点 无痛是实施膝关节快速康复的前提,无痛可使患者能早起下地活动,增加了患者信心,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和压褥疮发生。[3] 4.1教育对缓解疼痛的效果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及功能锻炼需要克服疼痛,然而术后的疼痛又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里反应,在近期的护理工作中疼痛已经被公认为是临床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之外的第五生命体征,在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疼痛常造成患者对活动存在畏惧心理,从而不敢在最佳时间内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造成肌力减退,关节局部组织粘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和肌力的恢复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非常不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因此解除术后疼痛已经成为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我科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综合措施来减轻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效果较为满意, 4.2教育改变病人传统认识 有些患者认为手术后你肯定出现疼痛,所以对术前对超前止疼有抵触,拒绝口服药物;有些患者认为没有进行手术,也拒绝口服止疼药物。对于这些患者认真的术前教育,通过科室出版宣传小册学习,说会患者现场说教,消除对术前用药的抵触。有时将术后不同时间患者放到同一病房,对患者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推进后续的治疗。术后配合伤口周围冰敷,CPM功能锻炼,在患者无痛下进行康复训练,制定膝关节康复措施,达到最大膝关节功能恢复。我科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通过特殊护理措施缓解术后疼痛,对护理人员加强疼痛护理培训。对患者实施疼痛教育、健康宣传、心理鼓励以及补充治疗后,结果表明护理干预组患者疼痛显著轻于空白对照组(P<0.05)。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疼痛控制后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为患者术后的生理、心理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常娟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疼痛护理论文: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个性化护理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个性化护理对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84例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个性化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42例。常规护理组实行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结果个性化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为(5.38±1.72)h,短于常规护理组的(8.34±2.16)h,疼痛评分为(4.12±0.58)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8.33±1.3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个性化护理组满意度97.6%高于常规护理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实行个性化护理可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护理效果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多发生于患者的膀胱以及尿道,甚至输尿管,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1],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减轻疼痛感,有利于其生存质量的提高[2]。为进一步证明个性化护理对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84例进行分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84例进行研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个性化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42例。其中,个性化护理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8.5±25.5)岁;结石类型:14例肾结石患者,15例膀胱结石患者,13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结石直径0.4~9.8cm,平均直径(3.1±7.7)cm。常规护理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9.5±25.5)岁;结石类型:14例肾结石患者,15例膀胱结石患者,13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结石直径0.6~9.8cm,平均直径(2.4±6.8)c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结石类型及结石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此次实验在所有患者以及监护人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实行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评估护理患者接受治疗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对其疼痛程度以及疼痛的频率、具体的位置进行评估,还应该明确缓解疼痛的因素,对患者疼痛发作的时间、特征进行记录,制定合适的护理计划[3]。 1.2.2健康教育将结石的成因以及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向患者讲解清楚,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感,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针对患者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促使其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4]。 1.2.3疼痛护理患者出现疼痛时可采取有效的方法为其缓解疼痛,通过为患者按摩以及冷敷、热敷等方法有效的缓解疼痛[5]。此外,还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体位,适当的调节温度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6]。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评分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满意度主要从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方面考虑,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比较 个性化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为(5.38±1.72)h,短于常规护理组的(8.34±2.16)h,疼痛评分为(4.12±0.58)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8.33±1.3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个性化护理组患者非常满意35例(83.3%)、比较满意6例(14.3%)、不满意1例(2.4%),满意度为97.6%;常规护理组患者非常满意26例(61.9%)、比较满意9例(21.4%)、不满意7例(16.7%),满意度为83.3%;个性化护理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多发生于患者的膀胱以及尿道,甚至输尿管,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7-10]。若结石的直径较大,就会刮损患者的尿道内部组织甚至会导致尿路阻塞,加剧患者的疼痛感。疼痛出现时,患者一般会出现恶心以及呕吐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面色苍白、坐立不安,若不及时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就会出现血压降低以及脉搏加快等症状,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8,11-13]。相关研究表明,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实行个性化护理可有效的减轻疼痛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及生存质量[9,14-16]。本次研究中,个性化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为(5.38±1.72)h,短于常规护理组的(8.34±2.16)h,疼痛评分为(4.12±0.58)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8.33±1.3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个性化护理组患者非常满意35例(83.3%)、比较满意6例(14.3%)、不满意1例(2.4%),满意度为97.6%;常规护理组患者非常满意26例(61.9%)、比较满意9例(21.4%)、不满意7例(16.7%),满意度为83.3%;个性化护理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综上所述,对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实行个性化护理可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丹芸 赖贤林 疼痛护理论文:癌症病人疼痛护理论文 【关键词】肿瘤 [摘要]疼痛是造成癌症病人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时对于疼痛的恐惧胜过死亡的威胁。为减轻晚期癌症病人难以控制的疼痛而带来的生命威胁,我们选择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药物镇痛方案和非药物镇痛心理支持护理方案,有效缓解了癌症病人的疼痛,更加重视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和人文关怀,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肿瘤;疼痛;干预;护理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杀手,而疼痛则是困扰这类病人的一大顽症和主要并发症,有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新生癌症病人1000万,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我国约51%~61.6%的癌症病人伴有疼痛。其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手足发凉,呻吟等痛苦症状,均有因疼痛伴随食欲减退、失眠不安、悲观失望、体质虚弱、消瘦及恶液质。为此,减轻癌症病人的疼痛,提高生存质量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现就213例癌症病人的疼痛干预及临床护理论述如下。 1临床资料 癌症疼痛的病人213例,其中男性157例,女性56例,属中晚期癌症病人186例,发生不同程度疼痛129例,疼痛占癌症病人总数61%左右。 2疼痛的干预 2.1规范化的“三阶梯”给药原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给药原则,采取早期、合理和足够干预,根据疼痛的轻、中、重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级[1,2]:1级即重度疼痛,需要三阶梯药物治疗,主要给吗啡等强效阿片类药物加辅助镇痛药物,每日2次~4次;2级即中度疼痛,需用第二阶梯药物治疗,主要有弱阿片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每日2次;3级即轻度疼痛,需采用第三阶梯药物治疗,主要有抗炎镇痛药物,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 2.2及时、按时用止痛药过去一直以为,对癌痛的治疗,以病人的耐受为主,尽量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止痛药的用量,以防药物成瘾。再者有的病人则对止痛药物有误解,害怕自己服用后会产生副作用,以为随着癌症的进展疼痛会逐渐加剧,若一开始使用强效止痛药,如吗啡或芬太奴,唯恐到了晚期就没有其他的止痛药可用,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忍无可忍”时才向医护人员求助,事实上,及时按时用止痛药更安全有效,而且所需止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临床上目前鼓励癌症病人采用控释剂型的强效镇疼药,在维持镇痛效果的同时可以避免血药浓度的大幅度波动。因此,吗啡剂量不足以产生严重副作用,产生心理依赖(成瘾)的可能性也十分罕见。 3临床护理 护士和病人的接触最频繁,通过和病人的接触,观察确定病人疼痛的性质、强度做出判断并实施护理。 3.1药物镇痛的护理药物镇痛应根据疼痛的程度循序渐进,最佳的给药时间是在疼痛发生前先用口服给药。给药时应按医嘱规定时间服用,不能等病人疼痛开始才给药,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比如非麻醉止痛剂阿司匹林,副作用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需饭后或溶于一杯牛奶中服用。疼痛剧烈时可给吗啡等强效药物止痛。 3.2心理支持癌症病人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癌症疼痛的治疗过程对医护人员及患者来讲是巨大的挑战。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关注病人的心理,他们最为担心的症状往往是疼痛,而最恐惧的感觉是孤独和绝望。我们首先对病人的疼痛给予同情和理解,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使其从精神上摆脱恐惧感,有效的配合治疗,对癌症晚期的病人主动取得病人和家人及亲友的配合,倡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关怀工作,为病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以确保病人在有限的生命里保持较高生活质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深得病人信赖,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忧郁和痛苦,提倡病人、家庭和医护人员一起讨论病人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疏导,增强病人战胜自身疾病的信心,暗示病人如何自我调节,结合治疗和进食,以充分发挥自身最大抗癌潜能,达到止痛目的。 3.3放松止痛全身放松、引起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降低精神不安和肌肉紧张度可阻断疼痛反应。如指导病人缓慢腹式深呼吸或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动作,能安定身心、松弛肌肉;其他做一些放松操、沐浴、体育锻炼等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4转移止痛使精神集中疼痛以外的刺激,如读书、听音乐、回忆过去值得留恋愉快的事情,和病人谈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根据病人的爱好选择书报阅读、讲故事、看电视、下棋等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病人疼痛发作时,护士可适当的在病人床边逗留,握一握病人的手,梳理一下蓬乱的头发,用热毛巾擦一下颜面,帮助更换一下体位,精神上给予安慰,以达到转移止痛的效果。 3.5避免不良刺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减少噪声、定时通风换气,使室温适宜,保证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与其他有情绪反应的病人或家属接触,通常会减轻病人的疼痛。 4小结 通过对213例疼痛病人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治疗的同时,随即开始疼痛干预及心理支持和护理,有效的缓解疼痛,增强镇痛药的镇痛效果,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此外,癌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癌症治疗的综合水平。所以如何有效的止痛,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现代护理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在技术上的提高,更需要在认识上的更新,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为癌症病人解除痛苦,这是我们的神圣责任。 疼痛护理论文:术后疼痛护理对策研究论文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评估;控制对策 [摘要]疼痛护理是临床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在部分发达国家,疼痛已经列入护理教育的课程,并将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作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的、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情感经历;或是对这一损伤所作的描述[1]。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它广泛出现于各种疾病的病程中。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因此,对术后疼痛的评估和控制至关重要。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评估;控制对策 1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恐惧成瘾[3] 麻醉药是术后止痛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患者用止痛药,患者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 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 1.2.1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 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但对术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未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 1.2.2疼痛评估方法不正确 在临床实践中,错误地操作了疼痛评分工具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以为疼痛评分是评估患者疼痛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从生理、行为、功能等方面观察的综合评估。由于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从而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3疼痛评估不及时 患者报告疼痛不及时,或者止痛后报告疼痛未引起护士注意。 1.3担心药物副作用 患者害怕麻醉药引起的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是患者拒绝用药的一个原因。临床上许多患者对麻醉止痛拥有这种想法,他们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药。医务人员害怕麻醉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响有效止痛的另一个障碍。 2疼痛护理对策 2.1疼痛教育 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2.2改变对疼痛的观念 全面认识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觉,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疼痛是无益的,免除疼痛是患者的权利。患者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询问、评估、治疗疼痛。 2.3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 害怕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 2.4提高护士准确评估疼痛的技能 首先要了解疼痛评估的重要性,掌握疼痛评估的原则,这样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个体化评估患者疼痛,及时解决患者的疼痛问题。疼痛评估是控制疼痛最关键的一步,治疗开始前必须对疼痛作好详尽全面的评估。通过评估,医生可以了解疼痛的原因、部位、程度、性质等,以此作为选择适当药物的依据,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2.4.1疼痛评估方法 2.4.1.1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3] 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正常生活,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2.4.1.2数字分级法(NRS)[3] 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程度分级标准为: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 2.5做好术前、术后的患者教育 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建立疼痛宣教小册子,使宣教工作做得更有效。通过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在临床上,当患者被告知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发生率极小,不会延缓切口愈合,止痛后有利于早日康复时,患者都愿意接受麻醉药止痛。 3控制疼痛的措施 治疗疼痛的根本方法是病因治疗,同时辅以药物治疗、理疗止痛等措施。但病因治疗难以凑效,神经性疼痛病因不明,对症治疗就是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其生命质量,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唯一途径。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控制疼痛的新技术,为患者减轻疼痛。 3.1患者自控止痛法(PCA)[3] 容易止痛,全部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药物释放是可预测的,镇痛总量小,用药个体化,血液浓度稳定,镇静确切。 3.2硬膜外腔注射止痛法[4] 将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止痛药注入硬膜外腔达到止痛的目的。镇痛效果好,作用时间长,给药剂量小,副反应小,可反复注射,特别适合于晚期癌痛、家庭病床患者,置管一般保留20d,最长达37d。 3.3心理护理[2] 良性暗示,引导患者摆脱痛苦意境或淡化疼痛意念,分散注意力,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不断完善,护士在控制患者疼痛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障碍,采取相应对策,正确评估疼痛,采取有效止痛措施,只要患者需要,可随时给患者止痛,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公园设计论文:新乡市和谐公园规划设计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 经济 和城市建设的高速 发展 ,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城市公园、游园以及广场等各类园林景观绿地,其规模和性质各异,设计质量或良莠不齐,或缺乏特色。以新乡市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论述了兴建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必要性以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为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 参考 。 关键词 和谐公园;规划设计;特色;原则;河南新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的普及,全国各地加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公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空间,是市民健康所必须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不仅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折射出城市形象和公园形象,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娱乐,因而还具有城市名片的功能。可以说,一座富含特色的城市公园,如上海的世博公园、洛阳的洛浦公园、开封的龙亭公园等,其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的 旅游 性标志。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休闲空间,改善了居住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公园,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尤为重要[1],这也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一种发展方式。 1建设城市公园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乡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原城市群强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已经初具规模的城东新区是集行政办公、商业 金融 、文化娱乐、居住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新区,承担着集聚城市 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并带动整个市区发展的功能。因此,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的中心区域建设一座开放式的大型综合公园。 1.1是贯彻落实 科学 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乡市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 优秀旅游城市均相继创建成功,但是在城市规模和环境建设方面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无论是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看,还是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看,建设一座位于行政文化中心区域的城市综合公园都是完全必要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新乡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将跨上一个新台阶,有助于树立新乡市良好的风貌与形象。 1.2是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框架不断加大,新增人口大量涌入,新乡市目前的休闲场所从数量、规模、档次上来看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位于城东新区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不仅给市民营造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而且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存避难空间。 1.3是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建设的需要 通过改造已经废弃的砖瓦窑场和垃圾填埋场,不但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效果,而且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从而带动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升的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 2城市公园的功能及类型 公园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出资建设经营,供公众游玩、观赏、娱乐的公共园林景观绿地。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灾避难等作用。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公园(市、区、居住区3级)、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花园(专类花园等)3种类型。 此外,还有1种较为特殊的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河岸等设置有一定游憩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带状绿地。 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有一定使用功能的 自然 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城市公园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的性质、规模、标准、功能布局及其与周边用地乃至整个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 交通 联系等。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除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2]。 3.1以人为本 2004年,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新的城市理想。其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人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而新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 (1)和谐公园为开放式设计,规划面积11.9万m2,其中绿地面积7.8万m2,水体面积1.2万m2,硬化面积2.9万m2。作为城市的绿肺,绿地和水体面积超过了总面积的70%,充分展现着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2)自然起伏的地形塑造、蜿蜒荡漾的环抱水系、错落有致的植物搭配,再现了大自然的原生态气息,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3)贯通全园的沥青砼环形主路、曲径通幽的透水砖小路、朴实无华的天然山石铺装、以及看似随意的草间汀步,顺畅地组织着游人的交通流线。 (4)布局合理的坐凳、路牌、娱乐设施、健身器材,以及新颖别致的公厕、凉亭、亲水驳岸、情景雕塑,也都时时处处体现着为“人”服务的宗旨。 3.2地方特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塑造自然美和 艺术 美的空间,更是一座城市 历史 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即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3]。 (1)城市公园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等。城市公园建设应继承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增强公园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非常注重对新乡市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公园具体的地形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如祥云广场两侧弧形排列的8座花岗岩浮雕,反映的是新乡市所辖8个县(市)代表性历史人物或事件;雕塑广场四周8座景观灯柱的青石基座,刻画的是新乡市八处著名旅游景点。 (2)城市公园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公园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利用 现代 的艺术手法,充分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如80%以上的植物选择乡土树种;园内多处采用当地太行山特有的青石和红砂岩或铺路或立景,尤其是入口处矗立的长约6 m的整块红砂岩点题景石,上刻著名书法家侯德昌先生遒劲有力的“和谐”二字,更显出一种浑厚与大气。 3.3突出主题 城市公园无论规模如何,首先应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主题,其后围绕着公园的主要功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布局。这样的规划设计就会有轨可循,才能实现城市公园在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多层次活动需要的三大功能。 (1)新乡市和谐公园以“ 自然 生态,和谐共融”为规划主题,秉承“构建城市自然美景,承载百姓和谐生活”的设计理念,通过广场、喷泉、雕塑、小品以及水系景观等园林要素,形成了“园内有山、山上有林、林下有水、水中有鱼”的和谐景观。如惹人怜爱的童趣小品、催人奋进的原阳鼓舞、亲水设计的自然驳岸、寓意深刻的主题雕塑,巧妙地塑造了一座融自然美和 艺术 美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空间。 (2)凝聚整个公园灵气的环抱水系以“瀑、涧、溪、湖”等形式,自西北流向东南,由最低处经过净化处理后重新输送回水源处,在给游人带来不同观赏感受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生态循环。 (3)高高耸立在全园最高峰上的主雕塑,是4只和平鸽与新乡市市花——石榴花的抽象造型,寓意着新乡市“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坐落在公园东南角下沉式广场的副雕塑,是由刻有体现仰韶文化 发展 繁荣的回形文字与多种字体的“和”字巧妙组合而成,表现了新乡市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特别是位于中轴线上采用古代竹简形式雕刻的《新乡赋》,则完美诠释了出自《左传》的“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所表达的千百年来国人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3.4协调发展 城市公园在城市中应具有多样的价值体系,如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休养价值、游览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与 经济 价值等,无论在社会文化、经济、环境、防灾避险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公园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 现代 城市公园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多种价值体系协调发展的思想[4]。 (1)城市公园是城市中2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城市中人与环境互相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这种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应予以优先的开发权。 (2)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园林绿化布局、道路 交通 衔接等方方面面。在进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 4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 历史 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新乡市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园的怡人佳境。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5],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公园设计论文:北京奥运公园再生水利用设计 摘要:本文从 经济 技术可行性、生态与人体健康安全性、水质保障安全性、卫生学安全性四方面对再生水利用进行了 分析 ,为奥运公园补水提出经济技术可行又能保证环境安全的供水方案提供了依据,也为国内有关再生水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北京奥运;奥运公园;再生水利用;再生水安全性 前言 根据北京市奥组委的消息,自2003年7月22日起奥运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将面向全球征集。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是,能够体现“ 科技 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主题。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作为奥运公园的景观娱乐用水是“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世界展示 中国 科技实力的重要窗口,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深远的 影响 。完美体现“人与 自然 和谐统一”的水处理理念将是北京对奥运百年 历史 的珍贵馈赠。 奥运公园水面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以再生水为唯一水源的人工水景。奥运公园水面规划占地约60公顷,其中奥运公园北区水面约50公顷,日需补充水量为6.5万吨;中心区水面面积约10公顷,日需补充水量为1万吨。总补充水量为每日7.5万吨。 为实现奥运公园的再生水补水目标,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相应的再生水补水方案。奥运公园的再生水补水水源由清河再生水处理厂(8万吨/日)出水和北小河再生水处理厂(6万吨/日)出水联网供应,充分保证奥运公园的补水要求。同时,为了保证奥运公园北区水面补水水质为ⅳ类水体标准,中心区水面补水水质为ⅲ类水体标准,排水集团组织科研单位和高校进行了大量 研究 。 1.再生水利用研究现状 1.1 再生水处理技术 水资源的紧缺加快了国际上对再生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在国外再生水处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 ,我国也有部分城市已经应用,但对再生水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 国际上,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已经发生转变,关键性的转变在于由单项技术转变为技术集成。水处理技术的 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以除磷脱氮为重点的强化二级生物处理技术,并增加三级处理流程,包括多种类型的过滤技术和 现代 消毒技术;二是采用当代高新技术如微滤、反渗透、膜生物生物反应器等,使处理后的再生水达到市政杂用、生活杂用、园林绿化、生态景观、 工业 冷却、回灌地下水、发电厂锅炉补给水等多种用途要求。 1.2 再生水安全性研究 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具有废水再生回用的悠久历史,但在废水回用的安全方面,仍然很难定义和描述人们争论激烈的可接受的健康危险。当再生废水使用在人类可能接触到的地方时,其主要的健康危险来自生物致病菌,包括致病细菌、 寄生虫、原生动物以及肠道病毒。为保护公共卫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再生水安全使用的基本条件和法规。 美国各级政府都十分注重对回用水安全性的评价与科研监测工作。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回灌地下水和补充地表饮用水源的回用水量逐渐增长,美国政府及有关科研机构加强了对间接饮用的回用水卫生安全性的研究评价和跟踪测试。 再生水安全性评价体系总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感观与物理化学评价指标、致病微生物与病原体评价指标、毒 理学 评价指标。根据污水回用的目的和回用水域的功能,评价采用相应的水质标准与技术规范,因而指标体系也有一定差异。 我国 目前 城市污水回用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国家统一制定的相关标准,再生水回用大多沿用的是各种景观用水和杂排水的标准,仅包括一些常规指标如氨氮、磷、大肠杆菌等,国内环境标准中尚没有针对大多数微量有毒污染物的环境标准,达不到保障奥运公园回用水安全可靠的设计目标。同时,处理过程(如加氯消毒)可能形成毒性更大或毒性特征不同的中间体,传统指标体系不能很好适应微污染等新 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对再生水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 2.再生水利用研究 2.1 典型深度处理工艺经济技术对比研究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的单元技术有:混凝沉淀、过滤、生物活性炭、石灰、臭氧、微滤、超滤、反渗透等。针对不同水质情况,可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组合,在选择工艺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回用水的用途和目标水质; 2)工艺适用性和稳定性; 3)技术经济性; 4)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污染、人体健康和安全保障。 工艺流程的确定最好经过现场试验,借鉴成功运行经验。本部分研究主要介绍了混凝沉淀、高效过滤、生物活性炭、石灰、臭氧、微滤、超滤、反渗透等多种水回用深度处理单元技术,并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及稳定性分析。通过大量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膜过滤技术产水浊度低;封闭运行,对周围环境无干扰;只加少量化学药剂,基本上无二次污染;运行稳定,操作简便,易于维护,占地小。因此,与传统的物化处理工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微滤、超滤膜过滤技术对有机污染物、氮、磷的去除受进水水质影响比较大,对非溶解态污染物具有极高去除率。 2)降低氮、磷类相关指标应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中解决,这是最为有效和经济的。因此,建议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增加脱氮除磷工艺,这样可使反渗透工艺出水稳定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甚至更严格的标准。 3)超滤膜过滤技术出水水质可基本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标准,可以作为奥运公园补水的优选深度处理工艺。 4)反渗透工艺出水水质最优,可以满足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大部分指标满足饮用水水源标准,可以作为最优质的回用水用于奥运公园中心区,但此工艺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 2.2 再生水安全性评价研究 针对奥运公园重要的 政治 意义和再生水回用的示范意义,本研究拟综合化学、生物毒性和生态风险三套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不同处理工艺所能达到的水质处理效果,并以回用奥运公园的长期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为重点,发展适合于北方地区再生水回用补充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技术 方法 。 研究 以深度处理工艺的进出水为对象,从生态安全性和人体健康安全性以及再生水利用对生态绿地的 影响 两方面出发,对奥运公园补水技术作全面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中 应用 和 发展 了先进的监测技术,建立 经济 适用、符合奥运公园补水方案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技术规范。 2.2.1 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安全 试验在高碑店和北小河污水处理厂进行,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北小河污水厂二沉出水及各种深度处理工艺出水对斑马鱼与大型水蚤未见急性毒性。混凝沉淀出水中营养物质略有减少,对栅藻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2)采用适当的处理工艺和明确不同工艺再生水的用途,可以有效控制使用再生水的风险,达到安全使用再生水的目的。其中超滤+反渗透和活性炭对慢性有毒物质的去除效果最好。 3)经深度处理(活性炭、絮凝沉淀或反渗透)后的出水,没有致突变现象发生。 4)反渗透工艺及活性炭工艺出水中营养物质明显不足,出水有利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5)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各深度处理工艺出水有毒有害污染物检出浓度均未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特定项目的标准限值,可以安全地回用于景观环境。 2.2.2 再生水利用对生态绿地的影响 在再生水浇灌作物研究中,健康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健康安全性是指:灌溉作物时,再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为作物所吸收或在其上累积,进而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品质,被人类食用或为牲畜饲用时,危害健康。 文献 中大部分研究是针对农作物的试验或局限于研究灌区土壤生态系统某一方面的试验,而再生水灌溉对某一地区甚至整个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导。本研究主要在北京市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内进行,试验分四个部分,即水培、盆栽、实地调查和大田试验。 经过调查和试验得到两方面的结论: 1)用于园林绿化、城市生态绿地浇灌的再生水的最重要指标是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全盐量)、氯化物,而再生水的这三项指标值均大于自来水值,但远小于饮用水标准值。 2)再生水与自来水浇灌的植物中,叶绿素含量未发现明显差异。 2.3 再生水水质保障系统研究 研究分小型试验和露天景观水塘的模拟试验两部分。小型试验在试验室中进行,主要是对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混合槽出水、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石灰法出水、自来水配水水样等进行人工光照培养。露天景观水塘在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内,除了模拟将来实际运行再生水质变化情况及水体流动的水力条件等,还进行了人工载体的研究,最终得到如下结论: 1)深度处理后的水中仍有部分氮磷,因此,在夏季应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2)人工载体对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有较大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控制浮游藻类的生长,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3)通过对比 分析 ,藻类数量最大值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磷是水体富营养化中影响显著的因子。当水样中藻生长达到最大值时水中大部分磷已被转化为藻体内的磷,水中溶解磷的浓度一般已低于0.02mg/l.再生水体富营养化的优势藻种为栅藻,藻类转化水体中磷浓度的最大限制因素为氮营养。 2.4 再生水利用的卫生学研究 根据奥运公园景观补水处理技术方案,对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中试装置出水进行氯和二氧化氯及紫外消毒试验,比较各种消毒 方法 的消毒效果,研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选择最佳的经济有效的、适于再生水回用的消毒技术。 1)紫外消毒不产生任何消毒副产物,对灭活大多数细菌、病毒、孢子均有效。与化学消毒技术相比,紫外消毒少了有毒、有害化学品的运输、储藏和投加过程,占地少,且年总运行成本比加氯消毒法低很多。 2)二氧化氯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不到氯消毒产生的10%,臭氧、紫外消毒则不产生三卤甲烷、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 3)加氯消毒试验中,对于大多数所测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即使在采用远大于常规加氯量(高到20mg/l)的条件下,所生成的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浓度也未超过饮用水的标准。这表明再生水消毒的副产物风险较低。 4)对于再生水的消毒,卫生学指标可达到饮用水标准。氨氮是再生水消毒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建议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并综合分析,对奥运公园再生水利用提出如下建议: 1)降低再生水中氮、磷类相关指标应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中解决,这是最为有效和经济的。建议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增加脱氮除磷工艺。 2)再生水作为景观用水和河湖补水时,建议在景观水体的设计中,充分考虑水的循环和流态,水体中可适当设置曝气、跌落、旁滤及人工载体等系统,在温度高、光照好的7~9月,加大补水量,减少水力停留时间,以抑制富营养化的发生。 3)超滤膜过滤技术出水水质可基本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标准,可以作为奥运公园补水的优选深度处理工艺。 4)考虑到奥运供水安全以及经济技术可行性,建议再生水作为景观水体回用和绿化用水时采用紫外消毒处理工艺;而当再生水作为杂用水输送过程较长时,考虑管道中应保持一定的余氯,可以采用加氯消毒,也可将紫外和加氯消毒结合起来。 公园设计论文:离堆公园清溪园(盆景园)设计思想概述 摘要:通过对山水园林清溪园(盆景固)的设计制作体会,着力探讨了如何结合功能需要营造优美的环境。以加强盆景的展示效果。使盆景与周围景致互为补充、融为一体;以及怎样突出景园的地方特色等问题。 关键词:清溪园(盆景园) 川西风格 古典山水园 盆景桩头溪园座落在风景优美的都江堰市寓堆公园内,是寓堆公园的园中园,诙园占地 8000多平方米,建成后成为川西最大的盆景园。该园是都江堰——青城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过程中,由我主持规划设计并组织施工建成。联合国专家考察验收时,予以了极高的评价,称清溪园为“川西留园”,——其整体效果可与古典名园媲美。同时,其又是传统造园与盆景展览的有机结合,因而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基址分析 清滇园位于离堆公园的南部,其北正对荷花池,其东、西、南三面为高大荫浓的楠木林和柏木林,造园条件得天独厚。此区域原为一座早已禁用的电影院危房和公园管理办公室,将其拆除后利用建筑废料结合上方工程可形成起伏迭宕的园林空间。 二、对清溪园作为盆景园的理解 ①中国盆景乃是自然美景的浓缩,“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扛湖万里”。虽咫尺山林,却有着深远的意境。盆景园作为展示盆景的空间,其环境亦需雅静脱俗。同时,作为公园的园中园。乃精华所在。因此,可将整个盆景园视为一大型的山水盆景进行创意设计,使人如画中游了。 ②清漠园正面临水,三面乔木浓荫覆盖,犹如天然之屉厅。园内多古桩,体量较大,在空间上起着梁柱般的支架作用,同时为适应自然遗产之主题,因此没有设计大面积的室内展厅,主要展品均在室外进行布置。基座以石材筑成,自然、古拙,与优美的盆景艺术相互映衬。 ③在游览路线的组织上,做到“径缘池转,廊引入随”,形成良好的视觉空间。 ④盆景园除盆景的展示功能外,其游憩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因此。应有较多可停留的空间。 ⑤盆景园不仅要雅,而且须特。通过川西风格的园林建筑,虬曲多姿、苍古神奇的川 0s盆景,本地材料的大量运用等,突出地方特色。 三、设计指导思想 以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各类建筑为组景中心,以各古桩盆景为视觉中心,以叠山理水为造园的主要手法,大量采用本地自然材料如青石板、岷江河中卵石等,结合周围的良好环境和都江堰古堰特色的水文化背景,创造出一个具有浓郁川西风格的盆景艺术展示空间。 四、空间布局处理 中国古典园林中小园以静景为主,动景为辅。在清溪园中,通过一系列手法的热练运用,创造出各式动静结合的亲水空间,如:叠水瀑布、溪流涌泉、镜泊小潭等。既点明了主题,又以水为纽带,联系贯穿园内园外,根据其功能和造景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 1、正门区域(室内展区) 由清溪园正门外的集散空间和自西向东的正门、走廊、临水凉榭共同组成,形成园区的正面景观。空阔的集散空间全以青石板铺成,古朴、清新,大门上精美的挂落,同门厅内的漏窗、隔断共同形成一美妙框景:园中的长廊结合地形的变化,随形而弯。依势而筑,形成了层层叠叠的重廊景观,其轮廓鲜明,体量适中,很有诗意;临水凉榭位于重廓尾部,翼于水面,四围空阔。使园内外景观相互呼应、互为借景。“常依曲廓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遣山”可谓点明了此景的妙处。此部分是园中盆景主要的室内屉区。 整个大门区域部分,空间相互联系密切,过渡自然,更因大门的框景与水榭的空透使园内园外景色浑然一体,恍若天成。而众多盆景精品的展出,更使其锦上添花。 2、涌泉小景和照壁 进入园中,首选映人眼帘的是一青石用壁。照壁是中国古典园林分隔空间的常用手法,一则避免园内景色一览无遗,二则吸引游人注意,增加游玩兴致,形成曲折迂回的游览路线。该照壁雕刻精美,做工细致,更为巧妙的是:设计中打破了传统中照壁的一般形式,在其中部留出一漏窗,使园内叠水景致与置于其上的树桩盆景如同镶上了一个素净的画框,可谓“无心画,无字诗”了。此一障一漏,匠心独运,既加强了景观在视觉上的层次感,又使得空间处理上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同时在大环境上融人了山水盆景的制作技巧。使这一传统造园手法得到了发展。 照壁前一股清泉由石缝汩汩涌出,激起阵阵涟漪。这一动景的载入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和活力,而水池前的集散空间,则采用青石板结合卵石拼成的梅花图案,使这一空间更加富于变化了。 3、假山瀑布 照壁后方是清溪园中的叠水假山,设计中充分利用拆除原建筑产生的建筑废料,结合填土工程筑成小山。山际安亭,名曰“揽秀”,亭下置瀑,飞珠泻五,此瀑三叠而成,动感强烈。步入览秀亭,顿觉凉风习习,园内外景致尽收眼底,此登高之妙也。 以上三部分基本处于同一轴线上。形成以“园外集散空间——正门——国内集散空间——涌泉照壁——过渡空间——假山瀑布主景”组成的景观展开过程。每一景观均可驻足细赏,逐步将游兴推至高潮,犹如中国古典乐中的一唱三叠,妙不可盲。 4、清心榭 瀑布跌落的水流,顺着卵石为底的婉蜒小溪,在清心榭一侧缓缓注入池塘。清心榭位于园区的中部临池而建,建筑空透飘逸,古朴清新,为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四面风光归太守,一甄花乳慰游人”。夏日在此晶茶,凭栏望水,凉风习习,顿感暑气全消。其一侧的紫薇屏风。玉兰古桩、紫薇花瓶均是川派桩景中的精晶。细细赏玩,相信定有许多感慨。 五、建筑及造园材料的运用及其它 清溪园中的建筑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大多为木构筑;池底、驳岸均由岷江河中的大小各色卵石贴面,铺地和道路则由青石结合卵石拼成各种图案。众多自然材料的选择,一则给游人自然清新的感觉,有利于全园风格的统一;二则强调了该园所在的地域优势,突出了都江堰水文化的厚重历史背景。园路布置上,主要园路尽量靠近园的边缘,以利于形成迂回婉转的游览路线,扩大游园面积。 六、盆景植物 清溪园中展示的盆景古桩,如:“紫薇花瓶”、“乌龙出岫”、“瓶兰古韵”、“雪映本犀”、“紫薇屏风”等,苍古雄伟、虬曲多姿,堪称川派盆悬中的杰出代表。因其体量较大,大多采用地栽形式,将其立于道路的交汇处,水榭凉亭侧,以吸引游人的注意。形成视觉中心。同时将盆景沿路旁、水边、墙臂侧次第摆放。人们置身园中,听流水孱孱、莺啼婉转,观鬼斧神工、虬曲雄奇。人间雅事,莫过于此。 在植物材料的选用上以烘托以上精晶为主。水边采用大花蕙兰、迎春、苏带草、槽叶梅等近水植物;山石间植以铺地柏、苏柱、丝兰等岩生植物,既使画面更为丰富,又弥补了水边山石的空隙,使园区内少了人为雕琢痕迹,山坡上遍檀茶花,各色花朵在春日里争芳斗艳,让人目不暇接:地桩则选用麦冬,既可解决因林下光线不足的缺憾,又可使其在风格上与整体一致。 公园设计论文:论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园设计 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居住区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要考虑邻里间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向往,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间场地,满足居民交往的需要,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 作为居住区中最大开放空间的居住区公园,它不仅有大片的绿地空间,还要有游憩活动的设施,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引导人们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从而改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艺术环境、文化环境)。同时由于居住密度的增大、能量消耗的高涨,居住区公园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将会得到重新评价,成为人们接近自然、改善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重要场所。具体设计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自然要素 当人们游玩于自然山水之间,在审阅自然美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精神品质的自然升华,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也是古人的至高追求——天人合一。如今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却成为可望不可及幻境,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不断城市化的居住环境中逃离出来,这一现象可以在周末开往郊区的车流,假期涌向风景区的人流中被每一个人亲身体会到。这反映了我们居住环境中自然风景的缺失,同时由于城市绿化的缺失,也导致了城市热效应不断加剧。居住区公园,被人们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是居住区的“绿肺”,公园中自然景象如树木、山水以及四季的轮回给人们视觉上的放松,提供了人们接触自然的有效场所。因此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环境,要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自然要素。而在居住区公园设计中常用的自然要素是水体、绿色植物、阳光等,所以在具体设计时可以有如下考虑: 1.1 水体 “水为万物之源”,有水才会有生命。在居住区公园中水体的设计就应表现出人与水千丝万缕的感情:首先尺度上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比如位置关系恰到好处、空间大小关系适中;水体各要素的关系,水池、喷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间能做到主次分明,附属要素很好衬托主体;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即人的亲水程度,比如池岸的高度、水的深浅和形式。简单的嬉水池在设计水深应在30cm以下,池底作防滑处理,同时尽量设置过滤装置以防止儿童可能饮用池中水。其次,形态上有动静之分,平静的水常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细水,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 1.2 绿化 作为居住区中最大的开放空间,居住区公园的绿地结构上的一般视野开阔、树种搭配多样、空间变化丰富,能够较好地展现自然之美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绿化配置上,植物配置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同时量化上尽量使其能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其次,树木的种植方式上应由随场地的规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赏树木的姿态应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戏场地可以利用树木围合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可种植满足遮阳隔音的树种等等。再次,树种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最后,在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相结合,注意再生空间的绿化等等以达到模拟自然,创造鸟语花香之意境。因此,环境绿化不再是简单的种树栽草,而应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本、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操。 2、创造交往空间 世界上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是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人,而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归属是通过相互间的交往实现的,邻里交往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今天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的增加,邻里之间的交往机会极少,人们的孤独感与日俱增,人际间的交往就越显得迫切。居住区公园就是最适合的邻里交往的场所,所以设计者促进邻里交往的努力,应该从提供绿地等公共场所各个细部的交往空间着手,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 2.1 空间边界的处理 空间的边界可以是堆出来的地形、护墙、台阶,还可以是长椅的靠背,一个可以让人以不同高度上的环境是最好的,这样既可以被青少年利用又可以被老年人或其他人利用。尽管公共场所里的许多活动是事先约定的,但设计者同样应该关注那些偶然发生的活动。因为绿地中的公众活动应该让路过的人、住在附近的人能够观察到活动进行的情况,以决定是否加入,所以绿地的边界不能过于封闭,在适当的地方应该开敞。 2.2 座位布置 在设计时坐位的安排应以满足人们希望的社交方式布置。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一条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面对面放置,近则容易产生压迫、局促感,远则易割断彼此间交流,不利人们交往。 2.3 道路引导 创造一个交通系统,可以引导人们经过潜在的交往区域,而不会强迫留下来。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问题上希望有选择的自由,所以道路允许人们紧贴这些场所经过,而不是直通或止于交往可能发生的地方。 3、配置环境设施 居住区公园的空间环境是环境主体(人)的行为和客体(物质环境)的统一。在公园中设置各种活动、运动场地以满足人们运动、游戏的需求,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园空间的人气,充分体现其亲和力和人性化。 3.1 老年人活动区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居住区中的老年人活动区在在社区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在一些大、中等城市,很多 老年人已养成了早晨在公园中早练,白天在公园中活动,晚上和家人、朋友在公园散步、谈心的习惯,因此在居住区公园内老年人活动区的设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设计中宜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 动态活动区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比如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教练台等。在活动区外围应有林荫及休息设施,如设置亭、廊、花架、坐凳等,以便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这类空间不需太大,小空间更能增强私密感和亲和感。静态活动区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打牌、谈心等场地的布置应有林荫、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3.2 青少年运动场地 在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相应的运动场所,这些场所是青少年常来光顾的地方。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甚至足球场,这些场地的设计要满足相应要求。把比赛场地设在公园边缘,这样产生的噪声和拥挤不会干扰安静区。在场地周围为观众设置长椅,如有可能可以把场地设置在缓坡下面,以便观众可以看清整个场地。这些场地应远离儿童活动区,场地周围布置挂外衣设施。场地周围避免栽植大量扬花、落果、落花的树木,以减少对运动场地的不利影响以及场地的清扫工作。 3.3 儿童游戏设施 儿童是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是需要我们去指引、帮助、关爱的,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在为他们提供精美的食品、完善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优美的休息娱乐园地。居住区公园是他们光顾最频繁的场所,设计好他们的娱乐舞台有以下几点:了解儿童的需要,这一点很重要,儿童有权利游戏,在游戏中见到令人愉快的颜色,体会游戏的愉悦和从中获得知识的幸福;确定游乐场将会为哪些年龄组的儿童服务,这一点对于规划一个游乐场很重要,因为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游乐场,就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界定游乐场的面积和边界,特别注意会影响游乐设施放置的那些客观因素,如下水道,障碍物,灯柱等;游乐场的选址必须考虑周围的交通状况,是否方便在游乐场内骑自行车或滑板,是否方便携带婴儿车或轮椅的进入;场地的颜色对儿童的影响很明显,明亮愉悦的颜色会带给儿童愉快的情绪。 3.4 休息及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居住区公共环境要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及服务设施。如适量的亭、廊、花架、坐椅、坐凳等休息场地及停车场、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在居住区公共环境中都有较高的利用率。 4、体现人文景观 在居住区环境中体现居住区的文化脉络,也就是保持和发展了居住环境的特色。失去文化的传承将导致场所感和邻里关系的消亡,并会由此引发多种社会心理疾患。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而居住区公园正是人们了解一个居住区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是居住区文化的载体,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公园的人文信息内涵。在公园中尽量设置一些科技或其他信息的艺术要素区域,比如壁画的使用合理、雕塑品的尺度怡人、具体小环境设施的功能合理性等等,有怀旧的心理,喜欢回忆过去;人们还常常通过与历史的对比“忆苦思甜”,展望未来。又如艺术景墙、科技走廊等,以及一些雕塑小品的设置,环境小品是传达人文精神的主要元素,传统庭院设计中有很多优秀的手法可以借鉴,现代居住区公园设计也应重视利用书法、篆刻、诗词、楹联、匾额等传统造园形式来增加小品的功能性与趣味性,提高环境的文化意境。例如美国以巴西公园设置了史前区、化石墙,使得儿童在游戏、娱乐同时获得相关知识。同时在公园中用尽量详尽的标牌来说明植物的种类习性。人们来公园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希望获得一些相关知识,介绍标牌显然满足了人们此方面的要求,也使公园增加信息含量。 5、考虑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施问题的最初提出在20世纪初,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当时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它的出现,旨在运用现代技术履行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因此在居住区的公共环境中无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其对人的关怀应设计应体现到细部的处理上,因为身体障碍者更需要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和舒适使用的环境空间。比如说在台阶和坡道侧设置扶手,高者为高龄者和身体障碍者使用,矮的为坐轮椅者和儿童使用;台阶设置应防止疲劳,每隔1.2米设休息平台;在公园里座椅的摆放位置、数量甚至其冬暖夏凉的要求,遮阳、避雨的设计,防滑设计,照明设计,公侧的设置,电话亭设计等;为了显示道路和高差的不同灵活采用路面材料,一些高差变化前给轮椅以足够的回转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障碍设施也是为明天的我们准备的,我们善待残疾人、老年人,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有紧迫感和为残疾人服务的责任感。从残疾人的立场出发,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无障碍建设。 6、发挥公众参与设计 公众参与机制的引入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是一种让群众参与决策过程的设计,使群众真正成为公园建设的主人,公众参与的倡导者主张设计者首先询问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居住区公园作为现代人们的重要生活环境场所和精神寄托场所,必然受到更多关注和观念赋予,公众参与的结果必然大大提升公众自身的园林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反过来影响设计师与建设者进一步提高园林创作水准,创造高品质的园林景观,使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契合、更和谐。也就是说,只有社区中的居民才知道什么是最需要的,设计者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人们对于自己参与的公园容易产生认同感,并且更愿使用和爱护它,也真正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物为人用”的原则。 7、结语 居住区公园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公共空间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景观便失去了意义。在现代居住区公园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公园设计论文: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山东荣成青山公园为例 摘要:城市公园是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将节约型理念应用于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不仅是节约型园林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行业示范的重要载体和推广节约意识的公众 教育 途径。 关键词:节约 城市公园 规划 设计 城市公园是与人们日常休闲、游憩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如今生活品质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都促进了城市公园的蓬勃兴建与 发展 。本文选择城市公园为载体,对于节约型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展开探讨,以期推动节约型园林在规划设计环节的研究和实践。 1 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内容及意义 通俗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1]。节约型园林,就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公园是社会的窗口,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设计,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 科学 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将节约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和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城市公园建设不仅为公园本身的规划和建造提出更高的理念和技术要求,并能通过这一载体,发挥节约型园林建设的行业示范和公众教育功能,为提高行业及全社会的生态节约意识带来裨益。 2 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2.1 生态优先、节约为重的原则 确定生态优先和节约园林理念指导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土地、 自然 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争取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城市公园与 历史 、文化、美学、科技的融合,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 经济 效益的综合最优化。 2.2 因地制宜,功能协调的原则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脉络、满足绿地的功能需求、突出景观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优化配置各类绿地空间,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2.3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则 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并在单位绿地内,通过改善植物配置、增加乔木种植量等措施,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2.4 充分保护和高效利用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原则 公园规划场地内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构筑物等应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加以保护和利用,同时城市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等是城市公园特色的基础源泉,要善于深入挖掘和体现,使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 2.5 坚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积极投入、精心管理等措施,合理降低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并采纳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 3.1 项目概况 山东荣成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青山公园基地位于荣成市工商东街与青山路交汇处北部,占地约100公顷,现状为山地、农田、苗圃、果园和少量民居等,为市级综合性公园。基地东邻烈士陵园,南面、西面是居民区,北部连接新城区。 3.2 现状资源条件分析 3.2.1 自然资源 (1)现状山体与梯田地形 青山公园依山而建,南坡较缓,北坡较陡。独特的台地地形成场地特色,并且在公园制高点可俯瞰荣成全景,观景视野开阔。山体地表起伏较大,局部存在零散的矿坑遗址、陡坡断崖,丰富多变的地形条件为营造景观多样的山地公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现有 交通 基地周边道路交通状况良好,园内的道路建设并未成型。山南坡有一条3米~5米宽的不规则环路,可允许单辆小型工程车通行,但路况较差。北部只有一些土路,不可通车。全园目前有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与北部青山路和青山小区相连。另一个直通陵园,与青山路相连,路况较好,可通车。 (3)现有建筑 青山公园南部环路内有部分建筑,其中一部分为荣成园林管理处旧址和花圃,另一部分为当地民居,皆以石头房为主,建筑年限在二十年之内。 (4)植被状况 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分布也不均衡,种类单一。基地现有植物以黑松、刺槐为主。部分地块分布有水杉、法桐、苹果、侧柏等植物。基地南部山凹中,植被较为丰富。基地北部靠近水体部分分布有大面积的速生杨,除此之外,麻栎和黑松也成片分布于梯田上。 (5)水系 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给,资源匮乏。山南坡没有大面积水体分布,只在中部山坳处和西南部紧临青山小区边缘处有两条汇水沟。雨季时形成明显的地表径流,平时无水。北坡有一片面积较大的水库,由山体汇水形成。 (6)土壤 基地土壤偏酸性,在沿海地区并不常见。土层较薄,表层黄土下为岩石、沙砾,且土壤贫瘠。 3.2.2 人文资源 (1)将军文化 荣成为我国著名的“将军”县,新 ②两带: 生态观光带——利用基地原有地形,合理的进行生态植物配植,采用大面积北方花境植物,营造流动多彩的植物花海景观。 康体休闲带——位于基地南部,南邻青山路,通过植物造景,设置康体步道及景观休憩设施,形成城市休闲观赏界面,为市民提供康体健身场所。 ③五区:结合现状 交通 分析和规划功能需求,设置入口广场区,生态观赏区,密林休闲区,果林风光区和园务管理区。 3.3.3 环境地形利用——尊重 自然 ,最小干扰 以保护和恢复基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设置和景观营造中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力求创造生态和谐、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宜人环境。 (1)地形 规划力求保留并突显山地特色,尊重并灵活运用原有山地地形,进行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改造。 ①依托现状存在的道路,并顺应等高线,进行交通规划,将对山体的破坏降到最低。 ②在地形复杂且现状植被较为丰富的地方,顺应地形,设立架空栈道,一方面避免了对地形的大面积整改和对树木的过多砍伐,另一方面,高高低低的栈道,在林间和开阔地中不断交叉穿行,为游人提供丰富的步行和观景体验。 ③充分发挥山地公园特色,在公园制高点设置?望塔可供登高望远;保留局部坡地梯田并进行景观处理,展现独特的乡土田园风光;利用局部断崖进行 艺术 改造形成景观亮点。 (2)水体 ①基地南侧季节性水系的处理 基地南侧水源匮乏,只在雨季时期,于山谷底部形成不规则的地表径流,水量大小由降雨量决定。由于地形陡峭且植被匮乏,水流流速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设计首先整理山谷地形,形成明显的汇水通道,同时设计自然蜿蜒的岸线,并且与自然石块相结合,一方面丰富水体形态,另一方面为水体的流动增加阻碍,从而减缓流速,增加地表渗透,减少水土流失;其次,丰富水底的地表变化,从而形成河流底部横断面形状的变化,使河水深度发生改变,进而创造出多样的生物生息环境,提高了水体自净功能;再次,沿水岸种植耐水性不同的水生植物,丰富水岸空间。一方面利于水土保持,另一方面形成优美的谷底景观,与梯田上的花境植物共同创造花海效果。 ②基地北侧水塘的处理 基地北侧有常年存在的较大水面,水量受季节影响发生变化。该水库东侧还存在四个大小不等的小水塘。规划将五个水塘连通,顺应地形落差形成跌水和流水景观,丰富水景层次,促进水体循环和净化,并有利于泄洪防灾。中心水体设计柔和自然的岸线,与各种水边和水上活动相结合,创造亲水的、同时安全性高的、功能丰富的活动场所。除此以外,栽植大量的植物,创造和维护水边环境的生态多样性。 3.3.4 强化人文资源特色——尊重文脉,注重乡土 根据规划主题,设计以将军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寻求文脉的传承。公园规划力图将乡土精神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特色公园。 例如,将军文化体验区主要景点包括“忆苦思田”、“烂漫童年”、“峥嵘岁月”、“荣归故里”等。 “忆苦思田”景点设计,是在原有苗圃地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对地块重新划分,种植当地的特色农作物,保留乡土田园气息,并于其中设置景观凉棚、特色廊架以及农耕情景雕塑,建设成为当地中小学农耕实践的基地,使学生在实践的时候能够忆苦思甜,感同身受荣成将军的吃苦精神,为传承将军文化提供场所;“峥嵘岁月”的景点设计,将当地民居改建为剪纸艺术馆,在剪纸的内容上表现荣成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以及荣成的民俗风情;“荣归故里”景点设置亲切宜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一方面以景墙壁刻的形式讲述荣成将士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展示卸甲归田的老将军们的晚年生活,并为老年人设计丰富的活动项目,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定期举办老年书画评比展览、盆景艺术展览等活动,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动参与性。 再如,在入口广场内,设计抽象意味的秧歌雕塑,反映浓浓的乡土韵味。除此以外,公园内部的餐饮服务点,也可将荣成当地美食以及饮食风俗作为亮点服务进行推广,传承当地的饮食文化。 3.3.5 建筑及小品景点设计——利用现状,功能置换 公园规划的核心景观区是位于基地中部的将军文化体验区,地形相对平坦,是原有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包括园林局办公用房和苗圃等。规划以尊重和保留原有地形及建筑为主,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和扩建,调整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成当地民居院落风格,在一个个建筑院落中集中展示并讲述有关将军的成长故事,使市民在鲜活的家乡生活氛围中感受将军文化,提升场地的精神内涵,成为全园的精神核心。 此外,由于曾经的开矿 历史 ,基地东部现存大小不等的矿坑和断崖,地形较为复杂。设计保留其中几个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矿坑,通过巧妙的生态修复和艺术化处理,获得不一样的景观效果和利用方式。较大的矿坑在做好必要的排水和安全性处理之后,设计游人可进入的方式,形成别有风味的地下游憩活动空间。较小的矿坑则架设栈道,通过高低不同的栈道进入矿坑内部,让游人获得丰富的游览体验。 3.3.6 设施材料选择——绿色环保,减少消耗 公园设计中注重利用乡土材料和乡土技艺,创造易于维护且耐久性高的景观。设计中将荣成乡土建筑形式与乡土建筑材料(海草和石头)提炼出来,运用在景观小品和景观建筑的营建上。例如,休憩凉亭以海草做顶,将乡土石材运用到茶室、滨水建筑等的外立面,形成具有乡土风味且与环境融合的建筑。乡土的石材还用来构筑景观小品,体现乡土将军文化,例如石壁上刻字等。石材因为高硬度耐风化,因此能长久的维持其机能性。而海草本身虽然容易腐化,但用海草搭建的屋顶易于更换,而且取材容易,只要保持低水平的维护管理就可以形成耐久性高的景观。 基地北部通过对台地地形进行整理,种植地被与低矮灌木强化地形肌理。利用风能设计一组风车阵形成景观视线焦点,利用风车发电的原理进行能源的利用试验,建立小型的生态示范园地,兼顾景观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3.7 植物景观设计——适地适树,乡土为主 乡土植物及群落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条件的植物群体,乡土植物不仅适应性强,植物群落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高,地方特色明显,而且便于后期养护管理,绿地的生命延续周期长,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而有效节约和降低了绿化成本。 ①以乡土树种为主,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 基地土壤偏酸性,土质瘠薄,地形复杂。因此公园首先选用基地本身就存在的植物,例如,银杏、水杉、黑松、刺槐等。除此以外,根据基地自然条件选择其他适宜生长的乡土植物,丰富植物种类,包括女贞、赤松、竹子、杜鹃、野蔷薇等。植物种类确定之后,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将生态恢复作用放到首位,力求营造和谐宜人的绿色环境。 ②种植能带来丰富季相变化的落叶树、色叶植物以及北方花境植物 公园运用大面积的花境植物作为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的重要元素。在选择花境植物的时候,除了耐干旱、生命力旺盛等 参考 特性之外,在植物的搭配上充分考虑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选用蓝羊茅、细叶芒、蒲苇、血草等观赏草。除了观赏草的种植之外,在公园其他地方,注重四季植物的合理搭配。例如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不同时期的开花植物的搭配等,由此创造四季变化的风景。 ③挖掘果树花木的景观潜力,开展参与性活动 设计结合基地南侧现有的苹果林、刺槐和水杉,设计果林风光区。按照原有农田肌理进行场地划分和交通组织,增加当地果树品种(如桃树),扩大种植面积,并设廊架,大面积种植葡萄等爬藤植物,同时结合地形设置休闲娱乐场所,使得生产、观光、观果、品果等活动有机结合。 ④大量种植北方花境植物,强化山凹梯田地形 基地南坡的中部地形变化复杂,形成不规则的带状凹陷山谷,梯田状地形层层跌落,给人苍茫、壮阔的视觉感受。设计保留并整理现状地形肌理,形成流畅的自然曲线形等高线,种植大面积的北方花境植物,注重色彩搭配和构图,形成层层跌落的、流动多彩的花海景观,展示一幅原生态景观与人类精巧技艺相结合的美丽画面。 4 结语 青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力求通过对现状自然、人文资源的归纳和整合,本着生态优先、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 发展 等原则,在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期在当前节约型园林的行业实践中 总结 一些有益的经验。 公园设计论文:美学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城市公园景观的建构是众多因素共存互动的结果,有效的评价体系往往是各种评价标准在具体情况下的综合评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整体性原则也包含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上的整体性。创造生态良好、无严重污染,人文与艺术气氛浓郁的居住、游览环境,满足人多方面的审美需求,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 关键词:审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以往,在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上,人往往被看作主体,自然往往被看作客体。就价值论而言,一些哲学观点认为人最有价值,自然本身没有价值。当代的环境美学与环境哲学更加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不再一味地强调自然的人化,也关注人的自然化。自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成为主体。 2.美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瑟帕玛曾经在“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会议上指出“如何言说自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以往的美学研究自然,是将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对象,将艺术的美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部分主流的美学研究者认为,自然的美,在于它具有类似人生命的意义,是人的精神象征。而今天在环境美学的视界中,这种观点遭到了批判,因为它并不承认自然本身所拥有的美,而错误地认为是人创造了自然的美。 3.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公园中,自然作为景观是主体,人作为参与者和欣赏者是客体。游览公园是以欣赏自然美为主,人们身在其中,享受大自然的氛围,身心都得到愉悦。艺术美应该与自然美相互融合、相互衬托,使自然美更自然、艺术美更艺术。 4.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从公园造园元素的选择和组合来看,公园的基本设施包括植物、道路、建筑、小品、坐憩设施、游船码头等。功利关系的转换是环境美学的基本,所以,如何更好地把环境设施的功能与审美结合起来成为设计的核心问题。如,园林建筑、广场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踏步。踏步作为景观中一个常见的细节,设计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高差设计踏步与休息平台的数量,使其不但满足人的需要,还具有美感和空间序列感。又如,植物配置不仅强调视觉美,还要为那些不依赖视觉而感受美的人提供方便。公园设计者在以视觉美为主导时需要考虑到其他感官如听觉、嗅觉、触觉所能带来的审美与愉悦。 5.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在较长距离的游步道中间,应设置休息场所,如亭子、座椅等。休息场所应有足够的空间让坐轮椅者与别人交谈。喷泉、座椅、垃圾箱、电话亭或其他小品,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可能是一种障碍,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它们的位置应十分恰当。建筑小品、座椅、垃圾箱的设计应该考虑坐轮椅者的尺度,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通行。我们往往从设施的功能、造型、颜色、材质及在空间内的位置安排等方面讨论设计中的“通用原则”。在功能上,首先要求操作简易,应当使儿童、老人都可以自如使用。在造型和颜色方面,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使人们容易判断其功能,同时,要在最大范围内符合不同群体对人机功能的要求。在材质的选用上要满足防滑,为防止人体受伤,地面铺设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易碎、尖利的材料。设施在建筑空间内的位置也应该被细致考虑,首先应该便于游客寻找;其次,各类设施的设置不应影响建筑空间内游客的正常流动。 二、经济价值与审美关系的思考 1.过于看重经济价值的弊端 人们过去所关注的价值实际上只有几种,经济价值尤其被重视,其他一些价值如审美价值没有被真正重视。而在环境问题上,人们往往将其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对立看待,片面地强调经济价值。因此,存在对环境、资源竭泽而渔的现象。如,为了建水电站而破坏自然景观,为了盖楼房而任意砍伐树木,等等。那些仅看重经济价值、功利性而忽略审美价值的公园设计,是初级的、不全面的。为了经济利益破坏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观,所创造出的环境仅仅满足了人最基本的需要,而难以满足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样的公园最终会被人们否定。 2.审美价值的重要作用 在环境美学的研究视角下,审美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经济价值可以换算成金钱来衡量,而审美价值难以用金钱来换算。仅仅从经济方面衡量公园景观的价值是狭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生活将会越来越被人重视,只有经济价值而不具备审美价值的景观必然会被大众抛弃。任何自然物的经济价值都是有限的,而其审美价值是无限的。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一旦遭到破坏,很难用金钱使其恢复。兼具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的公园景观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是设计者应该重点思考的。 作者:杨世雄 郭文茉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公园设计论文: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 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基础上,对于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高楼大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沉重的压力,如何能够在繁忙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余可以获得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首要考虑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湿地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客观把握设计要点,将更加前沿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改善城市环境。 关键词: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平衡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有助于更加广泛的发挥湿地效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加到41.50万hm2。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湿地公园的认知不充分,湿地公园设计上理论和实践未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公园自然形成的湿地地貌景观缺失,植物多样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对湿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故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景观设计成为首要工作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 1.1湿地公园景观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在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湿地资源,挖掘湿地文化,发挥湿地生态型、社会文化性和艺术性特点,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区域。 1.2湿地公园景观构成 其一,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划分为近岸陆域景观、水域景观和岸带景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域景观主要是通过水流速度、水质和水深来表达水体景观,呈现出汹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浅潭或是飞瀑等水体景观。岸带景观是受到抄袭影响形成的浅滩或滩涂等水体景观,形成不同类型的驳岸。近岸陆域景观则是为了便于人们观赏和游玩的亲水设施,即平台和栈道等,同时具有引导人流观赏路线的作用,营造出别样的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美观。此外,湿地公园由于水体景观影响,可以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或是出现云雾缭绕景观,呈现出特别的自然景观。其二,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其中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联合配置,呈现出湿地植物景观。结合植物的枝叶、花、果形状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湿地植被自身具有丛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据群植或丛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观形态。湿地动物景观中包括湿地水鸟、鱼类和昆虫等,作为一种移动的景观,配合湿地植物景观,可以带给湿地公园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移动放飞和归巢,潜水和觅食均是湿地公园内不可多得的湿地动物景观,具有别样的特色。其三,湿地文化景观。作为湿地公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具备生态景观以外,还包括一系列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湿地公园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形成的生产文化,进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湿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迹,其中包括具备地域特色的运河、桥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观,包括文学艺术交融的诗词歌赋和书法字画,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等。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出于净化污水和生物栖息地多样化角度,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同时,整合自然资源,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自然景观,保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合理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2以人为本原则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满足人们欣赏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促使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种角度来感受水景的魅力,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观连接起到遮荫效果。 2.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特别性等特点,促使湿地水体可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观的配置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实现色彩的协调统一。 2.4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以便于促进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达到节省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和方法 3.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地形改造和水文联通,营造独特的湿地景观形态,提升对湿地农耕文化和水体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诸如,在湿地公园水体局部景观设计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块,或是郁郁葱葱的湿地植物群落,驳岸自由曲线形态和双螺旋曲线形态等,形成一种曲水流觞的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错落有致的池塘,湿地水体下游和积水区域设置稻田等。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由于湿地环境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生态效益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其一,在水质净化功能景观设计。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环境净化的作用。景观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选择净化能力更高的湿地植物,设置相配套的桥梁和廊设施,实现景观的多重效果。诸如,在景观平面设计中,可以设计为肾脏形,岸带植物可以适当的种植香蒲和芦苇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错落有致植物景观。此外,为了提升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污水流经湿地的水质变化情况,充分展现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湿地公园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乡土湿地物种,搭配昆虫和鸟类,维护湿地环境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效果,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享受。与此同时,通过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丰富湿地水生环境多样性,把握空间分布规律。在湿地植物设计中,设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体中设置岛屿,营造一种更加隐蔽的环境;引导鸟类前往栖息和觅食,将动物群体群居行为充分的展现出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人们也可以近距离观赏湿地动物景观,营造出一种空山幽静的意境。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设计中,主要是负责引导人们游玩和休息的路线设置,有助于合理引导人流,更为合理的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其中包括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等,带给人们别样的景观体验,提升人们的关上体验。就静态赏景景观来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观赏作用,同时也是湿地公园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景、对景和框景等会一系列手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湿地公园内部景观特色,提升景观多样性。动态赏景尽管则是为了引导人流观赏路线,促使人们可以动态的观赏湿地公园中的景观特色,合理划分公园内不同空间的景观,合理配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提升湿地公园中景观观赏效果。点景则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公园文化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湿地公园景观意境,最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园林景观小品等艺术形式为基础单元。诸如,农耕湿地文化中,农业设施和农业耕作场面,形成与众错落有致的农业场景,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农耕体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营造出湿地体验景观、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和湿地硬质景观,根据设计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中湿地体验景观可以通过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则是通过配置乡土植物、表流和潜流湿地、稻田等;湿地硬质景观则是通过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展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下,为了可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 作者:魏巍 单位: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 公园设计论文: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摘要: 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湿地公园,对居民生存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中景观湿地植物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植物设计的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 湿地;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1湿地的定义 当前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和理论 其目的在于了解湿地的种植方法,恢复原有的湿地特性,改良湿地植物的生存环境,从而保护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为游客提供优美宜人的休憩环境,让居民在都市生活中,也可以身处大自然体会野外之美。其理论有:生态设计理论、湿地生态恢复、生态位理论、园林美学理论等。 3湿地公园植物的种植设计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体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大自然环境、改良土壤质量、调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美化、调节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特别是保护生态区域原有湿地植物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植物的生态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这些植物应具有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湿地植物应该根据湿地植物种类的习性进行种植。其管理的方法有除草、定期追肥、水位的调节和换水、及时分株、疏除、防治病虫害、防风防冻等方法。 4案例分析———以苏州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4.1区位与定位 菱湖渚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地势东高西低,整体向太湖倾斜,除天后宫两侧地形较陡外,其余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坡向:北侧以西北和北向为主,南侧以西南和西向为主。气候:菱湖渚地处中亚热带边缘,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临湖镇历年平均气温为16℃,1月最冷,平均气温3.3℃,7月最热,平均气温28.5℃。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150mm,降水集中在4~9月。公园定位以打造太湖自然生境的景观为目标,呈现出大自然与人工交融的美丽肌理,人与自然、动植物和谐的生态环境。 4.2植物造景 4.2.1入口广场种植区。 位于入口广场区域,承载举办园博会开幕式的功能,种植设计满足观众观赏的功能需求和景观需求,采用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片植山桃、山杏,形成满树繁花的景观,林下片植耐阴春花地被。小广场上,上层乔木选择枝高冠大的枫香,形成通透的视线通道;下层地被为缀花草坪。植物景观季相:春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山桃、山杏;灌木植物:春鹃;地被植物:葡萄风信子、诸葛菜、郁金香。 4.2.2湿地净化种植区。 该区利用梯田湿地净化场地雨污水,通过水位设计,形成丰富水深变化的湿地环境,浅滩区以再力花、芦苇等挺水植物群落为主,深水区构建挺水、浮水、沉水多层次水生植物群落,发挥不同类型植物的净化功能。上层乔木选择喜水湿树种和开花树种,营造混交林群落,形成丰富多彩的湿地花田,形成色彩缤纷的夏季景观。植物景观季相:夏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乌桕、广玉兰;地被植物:蜀葵、紫娇花;湿生植物:芦苇、荷花、再力花。 4.2.3滨湖景观种植带。 该区域位于场地与太湖的交接处,采用减法方式,在现状芦苇荡中开辟景观水面,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营造池杉树岛,丰富植物多样性,营造涉禽、水禽的栖息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堤岸栽植柳树,形成芦荻飞絮景观。植物景观季相:秋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垂柳、池杉;水生植物:芦苇、香蒲、翠芦莉。 4.2.4台地种植区。 根据场地土方平衡的原则,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台地,在坡地片植当地经济植物———茶,形成坡地茶田,台地顶部种植分枝点高的耐旱乔木———意大利杨,营造恬静的林下活动空间。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意大利杨;灌木植物:茶。 4.2.5植被恢复区。 该区域现状植被长势良好,种植设计以“绿”作为设计元素,保留长势良好的雪松、香樟等现状植被,并增植枇杷、香樟、桂花等常绿乔木和冬季开花灌木,维持公园在冬季的景观效果。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香樟、桂花;灌木植物:梅花、结香。 5小结 遵循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功能性原则,结合场地设计,根据湿地净化过程对污染物的处理要求和不同光照条件,选择相适应的乡土植物种类,营造多样的植物生境,丰富场地生物多样性,实现场地的低维护。 作者:宋海龙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公园设计论文:郊野公园景观设计传承与发展 1项目概述 莫卡辛•希尔•伍德公园位于英国赫里福德市的西部约17km。它拥有超过139hm2面积,基址东北面临山体,并形成了一处历史性的公园绿地。这个区域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园以自然风格为主的英格兰景观设计,基质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设计的宗旨是恢复场地的生态环境,并对公园的历史文物加以保护。 2项目定位 将公园的使用功能转化成旅游性能是设计的一大特色,旅游业对大自然的自然资源要求低,所以在环境的破坏方面比较少,通过自然环境可以与周边的环境相匹配,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此项目可以实现公园景观环境再造的生态、资源合理化利用的作用。 3规划设计方法与构思 场地拥有最大的挑战就是:植物遭到大量破坏,针叶树被彻底砍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也使得原本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未受到保护,所以本文将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4设计内容 4.1气候特点 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气候主要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英国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 4.2雨水和雨洪管理 对于雨水的管理,模拟自然界雨水的循坏过程,采用收水措施、蓄水措施和用水措施3大措施循环利用。采用梯田的造型来减少雨水的冲刷和收集雨水。场地主要拥有农田与森林。从地形来看,场地呈一个凹型,根据山脊的走向,结合等高线的划分线性进行环形的植物种植与植物的修补。呈现梯田的形式出现。收集雨水并重新利用,并保证缓解雨水的冲击力。由于英国的雨水比较多,而且暴雨来的很凶猛,所以缓和雨流很有必要,一部分雨水自然下渗,剩余部分的雨水可以根据地形的螺旋状进行流动,收集流下山脊的雨水,可以用来浇灌植物,也可以用于鹿园平日使用。继续种植原有农田,改善土壤的肥沃程度,并灌溉暴雨之后储存下来的雨水,种植一些适宜鹿园动物食用的植物,可减少食材来源的路程,节省经济的浪费和人力的付出。具有自体调节功能,起到很好的生态循环、繁衍的效应。 4.3采石场景观 采石场在2个山脊中间拥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浅坑,宽度大约是2~2.5m,从沟渠的底部起保持平均高度1.2m,沟壑宽大约2m。对于一些相对深一点的、安全性能强一点的小块岩石可改造成攀岩,一些浅坑可以做成水景或者是历史重演的情景等景观节点,增加公园的景色与特色。 4.4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的表现形式,用极富韵律的曲线、塑造错落地形,用抽象而简单的几何形体堆砌公园形体。以大自然的博物馆形式展现,提高公众参与度。莫卡辛•希尔•伍德公园的整体风格定位为原始质朴,休闲活动区域大部分采用采石场遗留下来的碎石、老红砂岩、手推车、围墙进行装饰造景。用这种复古色彩的公园元素,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活场景的原始与纯朴。表达了当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运用大地艺术的手法,使景观提升到一个更为丰富的层次。大地艺术的介入,增加了现代人们对当时环境和空间的解读和思考,也对公园环境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深思和探讨。 4.5文化遗址 “无为而治”可以说是现代体现时代感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遗迹,将基于历史的现实情境,重新解构和模拟过去的情形,构建原始历史,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当然,公园加入了游戏的成分,利用场地的碎石建立起游乐设施,对碎石进行刻字讲述历史,纪念历史,家庭可以进行猜字游戏等,既可以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乐趣。老红岩石是公园特有的稀有资源,可重新利用,恢复年代的场景,并且人们可以重演故事,使人们充分参与体验环境中来。 5结论 对于具有多种层次涵义的公园来说,对其进行景观设计非常具有挑战性,莫卡辛•希尔•伍德公园是一个包含历史遗址、废弃采石场景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场地为一体的景观基址,该基址目前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来创建一个多样性的景观,多种景观类型聚集在一起,从而向公众呈现在一个地区先前的全国性意义。 作者:王雅丽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公园设计论文:公园原型优化建筑设计运用 一、原型——文脉表达的底片 原型理论最早成为体系要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荣格认为,就像现代人通过进化遗传于古代人一样,原型也来源于历史的积淀,它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外显。在建筑学领域,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根据原型理论创立了建筑类型学。他认为,运用设计手段激活原型,能够沟通传统与现代,使原型底片在当代现实环境中显形,使文化能量渗入当代建筑。基于建筑类型学,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提升、完善,提出原型优化法。原型优化法是对历史元素进行筛选,提炼出其最本质的部分——原型,进而对原型进行表征变异,实现集体潜意识和现实环境的沟通,再现原型的神韵,激活历史,延续文脉。该方法分为两个步骤:1.提取原型;2.转化原型。 二、挖掘原型——提炼积淀文化传统的形态 原型的挖掘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空间范围和时间断面,然后从分类、空间结构、类型特征等方面挖掘研究对象,形成一定的原型体系,之后从二维和三维深入分析体系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挖掘的方法应针对研究对象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在挖掘梅山地区传统民居平面的原型时,笔者所在的设计团队运用了抽样典例对比分析、设计实践验证分析、时间自然筛选、原住民主观淘汰等机制和方法。我们在梅山腹地选取了4栋文物等级的民居,从建造时间、建造特点、周边环境、居民问卷等方面进行调研,最终发现4栋民居的共同特点:都保留了中心性平面要素(堂屋或院落)。另外,当地居民在建造新宅时,宁愿牺牲其他功能,也要保留堂屋这一祭祀性神圣空间,佐证了堂屋的重要性。由此我们总结出梅山地区民居平面原型——以堂屋或院落为中心的中心性平面模式。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和历史性分析,我们发现梅山地区原型体系比较丰富。这些原型为后续主题公园的设计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为公园内建筑设计的文化表达奠定了逻辑基础。 三、转化原型——塑造新的文化空间 从历史传统中挖掘的原型,还需在实际设计建设中运用,才能传递历史能量,塑造出有文化内涵的新空间。转化原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优化变异;二是隐性关联。 1.优化变异 优化变异借鉴了建筑类型学的方法,主要是对原型从形、构、意、情四个方面予以变化,与原型有直接、显性的逻辑转化关系。原型的优化变异从变化的对象上看,主要有:比例尺度变换、空间要素转换、实体要素变更、结构模式的拓扑变化。比例尺度的变换常常以自然或生物为原型。例如: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原型,在尺度上微缩并精炼其形态和意境而形成。又如当代仿生建筑,是从自然中抽取了原型,不仅在外表上模仿自然形态,在深层结构上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内涵。空间要素可以分为点、线、面、体。点、线、面、体既可以单独成为建筑空间的元素,也可以组合在一起塑造空间。设计中,结合基地环境、人文背景,以原型为基础,从内容或形式上(如:数量、位置、方位、质感、色彩等)改变原型中点、线、面、体要素,可以使提取出的原型得到激活,形成具有新生命的作品。实体要素包括:屋顶、立面、体块、空间、环境等。我们可以从建筑要素的色彩、功能、材料等出发进行变化。拓扑变化是指生成结构形式的法则不变,而表层几何形态变化的变换,主要涉及内与外、围合与开放、连续与断裂、远与近、上与下、中心与边界等的关系变化。例如,设计师从前辈的设计作品中提取要素和设计规则,内化成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特征,并潜移默化影响以后的设计作品,这种情况就是常见的结构模式的拓扑变化。在梅山文化园梅园的设计中,我们综合运用了以上优化变异的方法。例如,以梅山地区乡土的吊脚楼和封火山墙式民居为原型,对“吊脚”和“封火山墙”这些典型的建筑语汇进行“实体要素变更”——改变封火山墙的方向、高度,形成错落有致、起伏变化的外部造型;朝西的封火山墙强调了建筑的重心,同时防止西晒;结合新加入的建筑功能对“中心性平面模式”进行了“结构模式的拓扑变化”——梅园既要满足一定居住功能,又要提供管理办公的空间,依据这些现实功能,建筑师设计了双“院落”,单中心向双中心进行拓扑变异,两个中心院落由走廊联接,整合两种功能,形成既联系又独立的两个部分。 2.隐性关联 “隐形关联”是原型“优化变异”的补充,是指通过对原型隐含的意境、情境、心境、美境进行表现和表达,不追求与原型“形似”,而追求“神似”。具体方法是找到若干亚原型,再综合运用这些亚原型,使作品与原型在深层次的内在精神上暗合。需要注意的是,变异后的作品要能使人联想到原型。如梅山文化主题公园中的巫术馆就是在现代功能要求下产生的,在此之前,梅山地区并不存在类似的建筑形式,即找不到一一对应的原型,所以需要采用“隐形关联”的方法。设计从选址、结构形式、细部装饰、室内光影、总体色调、功能布局几个方面寻找和巫术联系的亚原型。为凸显巫术原始、奇幻的审美情趣,选址在具有神秘意境的高山之中。根据梅山地区原始建筑的建造特色,营建讲究因地制宜、简单实用,所以巫术馆采用“木骨泥墙”作为结构原型。从宗教角度分析,梅山教有很多奇异神怪的图腾符号,可以作为建筑细部的原型。巫术的心理感受与光怪陆离的光影氛围同构,幽暗的光影能使人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所以巫术馆的室内光环境力图营造出这种空间氛围。我们还从梅山地区已有的宗教建筑遗产的材质中抽取了一整套色系,利用色彩实现隐形关联。最后,我们汇集相关的亚原型,基本确定了巫术馆的建筑功能、结构、色彩、室内光影及环境色彩意向,通过有机整合、提升,实现了与远古梅山巫术文化的隐形关联。 四、结语 在文化主题公园的建筑设计中,运用原型优化法能再现历史文化的神韵,延续文脉,提升建筑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为人们塑造出体味、参悟文化的空间场所。在今天,原型优化法不失为一种沟通传统文化和现代心灵的建筑设计方法。 作者:邹阳 付庆伟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 公园设计论文: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论文 一、湿地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一)湿地公园景观的基本内涵 湿地公园不仅需要充分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湿地保护以及湿地保护工程恢复的工作,优化湿地资源配置并发挥湿地资源的优势进而不断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内涵。同时在进行湿地保育区外部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社会文化特性、艺术特性以及生态特性充分结合,构建适合社会公众群体休憩的湿地主题公园。 (二)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景观、生物景观以及水体景观,只有实现湿地公园三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好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 1.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的目的是通过湿地的生态特征将当地文化传统、人文风情充分体现,以凸显湿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湿地人文景观主要是由各类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湿地的印记与文化结晶三个部分构成,下面进行分类阐述。 (1)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 湿地在人类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湿地自古便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饰来源之一,由此而来形成一系列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 (2)湿地改造的印记 人类在湿地上进行了大量生产活动,留下了数也数不清的足迹,如建造运河、桥梁、堤坝等,这些临水建筑均属于人类在湿地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 (3)文化结晶 湿地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过一系列的碰撞与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晶,如文学方面的交融形成了无数瑰丽的诗词歌赋,其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于湿地发展历史上;一幅幅描绘湿地景观的书法画卷又如同艳丽的骄阳洒下万丈光辉照亮整个湿地发展轨迹;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湿地发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观 湿地上生存着大量的植物,从类型上来看包括湿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由于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形状、枝干分布、叶片轮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不同的植被景观,如我们在春季可以欣赏荇菜花与鸢尾花,夏天可以观赏凤眼莲与荷花,秋天可以欣赏芦苇与香蒲。湿地上同时生存着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为食的动物,常见的有湿地水鸟、昆虫以及观赏鱼。湿地动物是湿地景观中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为湿地公园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湿地动物的生活规律来进行。 3.水体景观 湿地水体景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近岸陆域景观、岸带景观以及水域景观。近岸陆域景观可以让游客在亲水亭台轩榭、栈道上欣赏各类亲水设施;岸带景观可以让游人在浅滩、沙洲上欣赏形态各异的驳岸、植物岸带与沙滩岸带,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间、虚实互补的岸带景观给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观是通过水质、水流等因素,以或缓或急、或深或浅、或静或动等水流形成的飞瀑、小溪、浅谭等景观让游人寻找心灵的休憩。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景观设计的目标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首先,设计者要确定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在秉承湿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对景观单元做好主题创设和层次划分。此外,设计还要同时满足湿地文化的宣传作用和游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湿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净能力,尊重湿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为设计对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坏或使影响最小化。 2.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者除要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外,还需考虑人们的亲水特性,要尽可能满足游人欣赏、亲近湿地水景的途径(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 3.美学原则 景观的设计要与湿地自然景观在虚实、动静、色彩、协调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将湿地文化充分展示出来,真正提升湿地美的境界。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策略 就目前来看,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区、湿地体验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保育区等。其中,湿地保育区主要对生态过程与生态特征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其环境容量与其他分区相比较小,而且景观建设的内容也比较少。所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以服务管理区、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体验区为主。 (一)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包含了湿地公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考虑从地形改造、水文联通等方面着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浅滩、溪流、喷泉、瀑布、沼泽、河流段等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更为全面地体现湿地中存在的各类独特景观,要让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湿地特有的水体景观、农耕文化以及渔猎文化,通过合理的分布与设计,让游人能够一步步感受湿地景观并得到心灵的休憩。在湿地公园局部水体处理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宽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并点缀有相应的湿地植物,以形成充满活力的湿地水体景观。在驳岸的设计上,设计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线形态、自然力飘积形态、双螺旋曲线形态以实现虚实结合、曲直相间的溪流景观。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公园,在深水位,设计者可以依自然地势开凿成形状自然、岸带有起伏、高低错落的池塘,在湿地水体下游、浅水区域或在积水区布设水稻田,使游人可参与打渔、插秧等农事活动,构建类似于古典农家乐的田园生活氛围,以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群体回归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湿地公园中湿地体验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公园中的服务设施景观实质上就是按照人们在游玩活动中的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可以将湿地自然景观烘托出来,且便于人们对游览线路进行组织的景观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质景观,主要包括木栅道、游廊、园桥、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以下3类:一是点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将湿地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对湿地意境起到一个丰富作用,如将农耕湿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种农业设施表现出来,还能够将“渔舟唱晚”的船只表现出来等。二是动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动态赏景以及游览路线组织的需求,并且对院内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实现近景、远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机结合,使观赏效果达到步移景异。三是静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满足游人在休息、静态赏景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公园构图中的艺术主体与中心,在公园中起到一个点景的作用,通过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对景等一系列手法,对院内中的经过进行丰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呈现多样化,而且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湿地公园景观展示出来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水质净化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展示景观的设计。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展示能够通过招引湿地鸟类,对乡土湿地物种进行合理配置以及招引湿地昆虫、鸟类来实现湿地环境的统一,达到一个良好的景观效果。如可以采用土壤种子库等一系列技术将岸带植被恢复,在林下空间中对喜湿植物、耐阴植物进行种植,以此对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创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观;也可以通过湿生草本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以及沉水植物群落至木本植物群落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的分布,将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与结构多样性有效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水稻的栽培历史展示出来,加强游人对各类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作者:李俊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公园设计论文:地质公园景观及空间环境设计论文 一、地质公园开发设计中资源要素分析 1.自然资源 土地与气候:地质公园中的土地分为可利用土地、宜开发利用土地、难利用土地等。这些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四季交替、季节差异、冷暖雨量、时空分布等因素都制约着地质公园的景观开发与设计。水文与石景:水文是一个地区的典型代表元素,它能够提升整体空间环境的生态质量。应结合特定的水文特质来塑造地质公园景观与空间环境。瀑布与温泉:地质的多样化为瀑布的成因分类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同时为景区内的景观塑造形成令人震撼的背景。 2.文化资源 历史与文学:历史资源在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中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展示过去、结合当下来体现地质公园景观的发展特征。历史资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生动塑造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地质公园通过对主体景观活动的想象和定位来实现文学资源的景观再生。如石碑摹刻、人文笔墨等文学艺术常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突出标志。宗教与民俗:宗教信仰是文化现象特征的普遍存在形式,也是人们对地球的本能感性认识,同时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于世界中的整体反映。 3.生态资源 森林与湿地:森林中名贵树木和植被蕴藏着深厚的生态潜力,保持水土平衡,保护河流线性空间的完整性,保证野生动植物的迁移、扩散和繁殖。生物与敏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理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敏感区是指当受到外界影响时,那些容易受到干预甚至破坏的地区,即抵御性较弱的生态区域。建筑与风貌:建筑是文化的实体表现形式。建筑文化的表达通过建筑的外立面或者建筑风格等直观呈现在地质公园中。 二、自然、人文、生态“三位一体”的开发定位与整体设计——以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1.开发定位 地质公园景观及空间环境的开发,应围绕整合资源要素,形成明确的开发理念。通过对地质公园景观现状环境调研分析,围绕已有的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目标,开发时序与景区特色。本文提出自然、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性开发理念,自然与文化相互联系,并与生态相互交融,满足景区的协调发展。下面以安徽省天柱山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以崩塌堆垒型花岗岩景观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群闻名于世。2005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又荣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称号,2011年9月,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其中主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 2.整体设计方法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分为15个景区,分别为主峰景区、三祖寺景区、马祖庵景区、阳裴岭景区、大龙窝景区、天龙关景区、虎头崖景区、后山景区、锣鼓冲景区、龙潭河景区、九井河景区、皖水滨水旅游带、潜水滨水旅游带、牌楼—新店科考区和天柱山旅游服务区。根据地质公园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依据地质公园景观分布密度、类型,从点(景点、居民点等)、线(景观线、旅游线、交通线等)、面(景观组合区、地貌区、建筑设施分布区、后勤服务区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思考,形成整体设计方法。 (1)旅游线路的系统优化与布局 旅游线路是为了使旅游者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地质公园旅游路线的空间布局是根据各种活动的需要,有差别地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布局,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园空间形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线路设计从观看景观、接触景观、体验景观、回味景观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条生动而有趣味性的线路,它将柱状峰、脊状峰等奇峰,象鼻石、寿塔石等怪石,龙宫、迷宫、天宫、逍遥宫等洞穴,山势险要的断层峡谷等地质景观,串联起整座公园的景点、休憩地等景观节点,形成合理的旅游景观空间,并通过规划的绿化廊道、步行系统、公众活动走廊等多种路径,使游客对同一景物和景点从不同视角或距离去欣赏,可以产生不同心理作用。充分考虑到了“人观看景”与“景引导人”的行为模式,完成了游览互动体验时的心理感受。可见,地质公园景观的设计必须重视空间维度,强调旅游线路的分区与连续。 (2)自然特色地质景观及空间环境的整合与表达 地质公园的特色景观是人们对园区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艺术化的概括。从地质审美特征的角度上看,特色景观是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景区的独有特征。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因此,将地质学知识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能为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提供良好的指导。在地球内外引力的作用下,天柱山形成了花岗岩奇峰、怪石、洞穴、峡谷等自然地貌景观,变幻莫测的云海、佛光等气象景观及多姿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主峰天柱峰是典型的花岗岩柱状体,由垂直节理及风化剥蚀而形成岩脉与纹理,拔地而起,突兀众山之上,直插云霄,势如“中天一柱”。怪石形态各异,如天柱猿、金鸡唱晚、神鬼探海、双狮戏球,虎头崖的蘑菇石、船形石,马祖庵景区的猪头石、霹雳石等。洞穴以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特著称,被誉为“中国花岗岩洞第一秘府”。峡谷势气非凡,如小天门、大天门、千丈崖等。景区围绕这些特色资源组织游览线路,通过步行、攀爬、缆车等形式,整合自然景观的组成形式,从而更好地表达地景空间特征。 (3)文化资源的融入与呈现 文化因素的导入为游客提供较高的精神愉悦体验,是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基础。但是现在大部分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定位不够全面,仅仅注重景观环境的规划,而忽视文化的吸引力。应该充分考虑文化与公众的相互影响和参与,实现文化历史与景观环境资源的共生。安徽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得天独厚,其人文发展与山水美景相映生辉。天柱山附近的皖河是安徽省简称“皖”的溯源地,中国禅宗文化发脉于此。汉末时期,这里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众多的石刻作品。南北朝以来,天柱山成为佛道共尊的圣山,六代祖师中就有三位即二祖、三祖、四祖居山活动。天柱山地区是清代京剧母体艺术潜山弹腔、岳西高腔的发祥地,是为创立京剧做出卓越贡献的许多徽班艺人的故乡,也是黄梅戏诞生、成长、繁荣的摇篮之一。围绕这些众多的文化传说、文化遗存、历史故事等进行整合并融入到景区开发与设计当中,使得自然景观变得更有魅力,更富有吸引力。如仙人打鼓、龟兔赛跑、犀牛望月等,形象生动,令人回味。 (4)景观生态敏感区的控制与保护 地质公园的生态敏感区是景观控制与保护的重要区域。控制敏感区内水岸、坡地、台地、湿地等资源,改变植物种类,种植本土植物等生态系统,保持生态敏感区的植被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依靠地质景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生态环境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在敏感区的设计开发中以控制为原则,结合自身的生态系统,对不同的生态敏感区景观进行保护与控制,既形成良好的景区环境,又保持了生态平衡。其草木花卉、沟谷溪流呈现出听觉美与视觉美的四季交替,这是自然生态的最好体现。 (5)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 为建立高品质景区环境,应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作为保障。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住宿、餐厅、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商业、停车场、地质博物馆、标识导向、安全防护、通讯、交通、卫生设施等。上述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围绕着布点适宜、整体协同、方便使用的目标,结合自然环境路线、特色景区进行优化布置,满足游客观赏和游览的需求。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是集山水风光为一体的风景区。新的规划中心区占地面积260亩,分成特产购物步行街、茶庄小学、地质公园博物馆、大型生态停车(换乘中心)和折迁安置四个区域。建成后的生态停车场能满足天柱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的数量适中、视觉醒目,整体设计呈现人性化趋势,具有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三大特点。自天柱山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以来,经过与国际接轨的保护管理与精心建设,已成为科学家考察、青少年探秘、大众旅游休闲观光养生的绝佳去处。 三、结语 随着地质公园景观及空间环境开发与设计越来越引起关注,地质公园开发和设计及保护、更新、优化、提升的理论与实践正逐渐形成。可见,地质公园开发设计应确立合理的环境容量,明确的开发定位,整体的设计方法,围绕自然、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理念,落实到各个阶段中去。不断整合、挖掘,建立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地质公园景观与空间环境。真正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目地。 作者:陈刚 熊少辉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公园设计论文:休闲公园生态游步道产品设计论文 一、生态游步道产品阐释 (一)游步道的建设 我国对于游步道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至今仍没有一个完整的步道建设系统。位于杭州的西山游步道、黄山风景区的游步道和宁海的游步道系统是我国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游步道系统。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中国登山协会向全国推广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首个完工项目。 (二)生态游步道及其功能 1.生态游步道 景区道路一般分为主要干道、次要干道、游步道。主要干道是连接景区与景区主要景点、主要建筑、游憩娱乐的道路,划分了各个景区,道路一般宽3.5-6.5米;次要干道是景区内各个景点连接的道路,对主要干道起辅助功能,道路一般宽2.5-3.5米;游步道是具有引导游客深入各个景点和供游客行走、休息功能的道路,单人游步道一般宽0.8-1.2米,双人游步道一般宽1.3-2米。游步道是景区建设最基础的部分,广义的游步道指使游客能到达景区内各景点或观景点的所有道路或交通线,如普通的步行小径、通往景点的公路、水路以及直升机航线;而一般意义上狭义的游道则仅为景区中连接各景点及观景点的步行道路,包括原始的小路及人工特意修建的小道。本文是就狭义的游步道而论的,指的是游客以相对原生态的游玩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骑马等),贯穿于景区各个功能区、景点景物,为游客提供休息娱乐的自然步道和人文步道,包括人工步道和非人工步道。 2.生态游步道的功能 一是有序串联景点的功能。生态游步道规定了游人的行进路线,从而向游人传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让游人按规划好的顺序依次进入各景点。二是审美功能,游步道通过不同的形式、形状、铺装和材质组合形成景观融入环境,并将景区最美的景点景观联系起来向游人展现。三是对游人安全和景区资源具有双重保护功能。生态游步道约束游人游览的随意性,在让游人远离危险的同时减少随意践踏给景区带来的破坏,保护旅游环境。四是文化提升功能。“曲径通幽”是中国传统景园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生态游步道建设融入文化,有助于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 (三)生态游步道产品 生态游步道是连接各个旅游吸引物,满足旅游者游览体验需求,让旅游者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而根据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性所设计出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步行道路。生态游步道产品是依托景区景观和环境,贯穿各种旅游吸引物,为景区总体结构布景,并且通过步道景观的规划设计,功能价值的挖掘与体现,满足旅游者游览、健身、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需要的景区旅游产品。产品的核心是注重游客消费的体验和经历,以及道路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在功能价值上的提升。生态游步道产品可分为核心产品、有形产品、无形产品。核心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基本层次,有形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无形产品是核心产品的附加产品。核心产品是指旅游者购买某种旅游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是旅游者真正想要买的东西,因而在整体产品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生态游步道的核心产品包括观光、锻炼、回归自然、养生等,提供健康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方式。有形产品是游步道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旅游者提供的实体和服务形象。生态游步道的有形产品包括游步道实体的风格、曲线、色彩、选材、型式等景观因素以及步道配套服务设施。无形产品是有形产品所附带的全部服务和利益,包括景区的文化、科教、审美、疗养、人性化设计等。游步道的设计既要满足于基本需要,也要满足于内在需求。 二、梧州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产品的文化视角分析 (一)基础情况分析 苍海公园位于梧州新建设城区龙圩区,龙圩区于2013年3月成立为梧州市新成立的市辖区,位于梧州市城区南部,南广高铁、南广高速等7条交通要道交汇于此,并与梧州新机场相连。梧州是广西东大门,处于“三圈一带”(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西江经济带)交汇节点上,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两广咽喉”,是我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城市之一,是西部地区12省(区、市)中最靠近珠三角地区和粤港澳的城市,也是连接珠三角与北部湾的主要通道城市。梧州享有“绿城水都”、“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美誉,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十大城市”等。梧州计划将苍梧公园打造成城市名片、生态宜居新城,一个集生态、休闲、娱乐、文化、养生于一身的多功能旅游地,而“生态新城、西江明珠”是梧州近阶段为苍海公园所拟定的发展目标。苍海公园规划范围为东起东部山体山脊线,西止蝴蝶山路,南起古凤南四路,北至浔江一路,总用地21.3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11.97平方公里左右。苍海公园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平坦,部分区域落差较大。苍海公园旅游景区主要是围绕苍海湖分布,东侧景点有浔西湖、浔西公园、跨湖桥、日月湖、苍梧风情旅游小镇、石林公园、山地度假区、皇冲顶、皇冲顶森林公园、交通桥、龙母湖;西侧景点有古凤城市湿地公园、古凤创意民俗村、半岛酒店、水上乐园、李公堤、茶仙岛、济深湖、济深公园、梧州科技馆、苍梧水城、苍海公园、西江文化博物馆。 (二)基于文化视角分析 游步道产品设计的精髓在于文化,文化是支撑游步道产品的灵魂。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的设计要体现梧州浑厚的文化,才能让这条游步道“活起来”。因此,要对梧州及周边的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凸显、整合,使游步道形成完整有主题的有机产品。梧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水城,孕育了以龙母文化、骑楼文化、水文化、粤语文化、美食文化等为主体的文化。自古以来,炎黄子孙便以龙为图腾,对龙有着很高的敬仰,龙母文化体现了具有岭南特色的龙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民间文学的流传(包括典故、诗歌、戏剧等),梧州无论从建筑方面还是从商业方面,都体现了西江流域民众对龙母的崇拜,并形成了具有独特民俗民风的龙母文化体系。龙母文化体现了龙母助人为乐的善良形象、龙母育子的慈母形象、龙母护佑西江的女神形象。骑楼城孕育了梧州繁华商业贸易,也衍生了独特的市井文化。骑楼不仅有着欧式建筑风格,还有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骑楼上为楼下为廊的风格,体现了梧州人的古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生活乐趣。澄清的浔江和浑浊的桂江交汇形成了黄绿分明的鸳鸯江,两水交汇处,一浊一清、一急一缓,泾渭分明,恰似戏水鸳鸯,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沉淀,最终孕育了梧州的鸳鸯秀色和水上文化。水文化蕴含了梧州人依水而生和依水而活的生活方式、生存之道、水上民歌等。粤语是从梧州流传出去的,西江流域大部分居民均以粤语为母语,粤语文化是梧州的特色文化,包括了粤剧、粤曲、舞狮、舞龙、鹿儿戏等文化品牌,还包括粤域民俗风情、风俗礼俗、习性等。梧州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美食和独特的佳肴(如冰泉豆浆、纸包鸡、酸笋田螺、艇仔粥、龟苓膏等)令食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更有“食在梧州”的说法。而且梧州美食不仅在选料方面讲究、制作工艺精纯,有些更是具有药用价值。 三、梧州苍海公园的生态游步道产品设计思路 (一)设计原则 1.文化性原则 梧州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百年商埠,有着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而文化是生态游步道的灵魂与竞争核心。游步道设计将地方文化细致化,趣事扩大化,将相关联的文化集合并与景区的游步道景观融合规划开发,使游客在游览时不仅能回归自然、体验自然,更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景观气息。 2.创新性原则 苍海公园为新开发区,创新不可或缺。生态游步道从形式、景观、材料、色彩等方面创新,在体验、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并适时融入新科技,改变景点景观单一的布局,让游客感觉到舒适、新鲜。古板的文化展现方式让游客处于被动方,这会让游客排斥,起到负面效果,应让游客主动接受文化,以文化体现方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多样化,来激发他们探究文化的欲望。3.生态休闲原则苍海公园游步道设计应注重分析森林、山地、湿地、湖泊等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尊重当地原始生态环境及场地,以“精花钱、少破坏、原生态、重保护”为准则,物尽其用就地利用原材料,因地、因景而设,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宜的生态材料,开发最大效用的生态游步道,使之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与环境更好地相融合。 4.体现主题原则 主题是苍海公园区别于其他景区的标准,也是规划开发所遵循的思想原则,更是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设计的目标。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设计以当地的文化作为依托,以当地文化、环境特征、服务、建筑等为主题,每段游步道设计一个鲜明的主题,加强绿化,树立生态游步道的品牌形象,适应旅游发展趋势,有利于推广、宣传和强化景区的形象。 5.安全舒适原则 苍海公园森林、山地、湖泊相对来说属于危险地段,生态游步道设计要站在游客的角度解决游玩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舒适问题,主要采取生物治理加以工程治理辅助;当安全与景点审美发生冲突时,安全放首位,尽量避免危险区域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可以设置加固、防护栏、警告牌等;游步道选材时也应注意安全性,避免表面太过光滑、有棱角的材料等等。 (二)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产品定位 1.核心产品定位 生态游步道核心产品应满足游人体验风情小镇、山地休闲度假、沐浴森林、体验田园生活、异国风情体验、娱乐游玩、特色商品游购、休闲养生等多种旅游目的,适合当地居民休闲游和外来游客度假体验游。一方面,生态游步道引导游人远离喧嚣城市前往一个生活节奏慢、休闲的地方;另一方面,生态游步道可以使游人达到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保健、放松的目的。 2.有形产品定位 生态游步道有形产品的设计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突出景区主题,多种风格相融合,避免游人因单调而产生视觉疲劳;路线根据景点布局、地形、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多变设计,最好做到“一步一景,不走回头路”,从仰视、俯视、远眺等角度观景;铺装色彩和图案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色彩简单、图案线条分明,特殊区域可根据区域性质选择图案和色彩,如游乐园选择活泼有趣的图案,色彩多变鲜艳;选材因地制宜,优选当地生态材料,就地取材;步道型式根据环境地形设置,可设阶梯、观景台、廊道、桥等。步道配套服务设施设置的数目、距离、风格等应根据景点环境、步道长度、客流量等决定,风格尽可能与景区风格协调,紧急标志、必要设施要醒目。 3.无形产品定位 文化是一个景区的灵魂,以当地文化融入游步道设计,贯穿于整个景区,注重在细节方面加入文化,使步道具有灵魂。审美是旅游景区最基本的功能,游步道设计具有标志性、凸显主题能提高审美功能。游步道的路线根据景点而设,贯穿了古镇、山地、森林、湿地等多种景观,也使游步道附加了锻炼、科教、疗养等多种无形产品。 (三)基于文化视角下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产品设计 游步道建设以符合审美、布局合理、保护生态为要求,对于提升旅游区的品位、创造一个温馨浪漫的旅游生态环境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苍海公园旅游游步道以民俗风情旅游区、山地休闲度假区、创意生态湿地区、异国风情休闲区、特色水街商业区“五区”作为设计中心,将各景点有机连接,从线路设计、文化融入、材料选用、色彩挑选、景观设计等多方面对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进行设计。 1.民俗风情旅游区 民俗风情区位于苍海公园的东北部,东侧是连绵的山地,西侧是苍海湖心区,处于新城北部入口与山地度假区之间。民俗风情旅游区主要是以本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题材,打造出苍梧民俗风情小镇和梧州文化旅游区,是苍梧文化展示的窗口。所以,民俗风情区游步道的设计要尊重梧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质朴醇厚的民俗小镇风情,体验岭南文化。民俗风情旅游区与半岛CBD相对,地势起伏大、高低落差较大、观湖观山视线良好,可设计怀古步道和观景游步道。在苍梧风情小镇可设计“苍梧风情街”,以怀旧为主题,设置多个生态廊道,供游人休息、品六堡茶、听粤曲等。生态游步道设计统一选择显旧的青砖、石板、卵石等材料,根据小镇的建筑布局,设计成不同线型的游步道,铺砌成间隔式或全铺式,种植高大的树木或对身体有益的树木花草在步道中间或旁边,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除此之外,生态游步道与苍梧风情小镇的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相接,避免游走客在游览时走回路、走偏或者看无可看,以此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小镇主要以粤剧、牛娘戏、鲤鱼舞、麒麟舞等民俗表演展示苍梧的文化、节日礼俗;以买卖龟苓膏、六堡茶等来展示梧州的特色产品;以开设居民客栈、粤菜餐馆等方式来展现苍梧人民的生活状态、饮食习惯。民俗风情区与皇冲顶森林公园之间主要以观景为主,可设计为“望江游步道”,地势起伏大,地势陡峭的地方设计“S”或“Z”型的线路来缓解上坡疲劳,坡地平缓或视线良好地段设置多处专门的观景平台,与半岛CBD遥遥相望。路线尽量选择已有的小道,材料选用最好是就地取材,以最小的资金、最小的破坏来开发游步道。 2.山地休闲度假区 山地休闲度假区位于苍海公园东部,依山傍水,西依苍海核心湖区,东靠山脉,北连民俗风情旅游区,包含山地休闲度假村、山地运动地。公园大部分用地为林地,平均海拔较高,包含苍海公园最高峰皇冲顶,与半岛CBD一湖相隔,180?观湖景观视线,观湖观山视线良好。山地旅游度假区形成以休闲养生、度假、健身运动为主题的现代旅游区,利用地势最高点打造地标景观———龙母望江台,展现龙母文化,体现当地特色。山地休闲度假区开展山间温泉、避暑、登山、攀岩、漫步旅行、山地冒险、露营、漂流等多种山林休闲活动,使游客以一种最放松、最简单的方式休闲养生。山地休闲度假村和山地运动地以“养生、度假、探险”为主题,步道连接各个山地景点,选用卵石、混凝土或石质材料,平铺为主,加强景区网络信号,使用二维码扫描系统提供山地各个景点游览图、方向导航、景点介绍、安全提示等信息、视频。在皇冲顶设计“健身休闲步道”,以阶梯为主,采用曲线型线路,宽阔视野,并选用木质材料或石板铺置。山地是个难管理、易迷路但锻炼养生价值非常高的地方,所以要配置有完善的信息引导系统、照明系统,合理设置工作站并在岔路多设路标,长路段多设休息凳、凉亭、公厕等。不仅如此,危险地带还需设立护栏和危险提示牌,运用红外线探测警报设备,防止有人踏入危险地带。前往龙母望江台的游步道设计为“龙母登山道”,采用庄严、纯白的石质为阶梯材料,以直线为主,显现出望龙母的神圣和艰辛,护栏雕饰龙纹,给人以崇敬和震撼的效果。皇冲山顶部可通过描绘龙母治水、龙母育子等内容的文化牌、龙母雕像、凉亭、诗词篆刻等方式展示龙母文化。下山游步道不要与上山游步道合一,避免景色重复。 3.创意生态湿地区 创意生态湿地区位于苍海公园东南方向,北面苍海核心湖区,南连南广高铁。创意生态湿地区的旅游地包含古凤城市湿地公园。现状多为基本农田,生态环境保存较好,地势平坦,海拔较低,高低落差较小。创意生态湿地形成以创意文化、生态为主的特色公园,依托现有生态资源,塑造创意文化艺术村,打造特色湿地公园,力争在广西区内成为以生态湿地、艺术创作为主题,集艺术展示及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园区。古凤城市湿地公园与山地度假村之间多为农田,游步道的设计为“田园步道”,可以采用竹子、木板或细石沙粒搭建桥梁,采用“d”形路线,在中心点设计鸟形的观望台,远远地看就像是翱翔在农田间,使游人能亲身置于田间,观赏一望无际的田野。设置农作物购买点,出租农具、展示农耕文化、买卖农作物等,让游客体验农耕生活和农民的辛劳,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以及采摘的乐趣。此外,合理利用农地建立六堡茶茶园、苍梧文化娱乐园、翠竹花园、南国果林等景观板块,让游客体验更多梧州特色产品。古凤城市湿地公园以当地丰富的物种种类和生态资源为载体,开发建造百鸟园、九曲垂钓捕鱼园,驯化繁殖野鸭、水鸡等野生水禽鸟鱼类,供游客观鸟、垂钓捕鱼,使人置身于大自然环境之中。湿地公园定期开展生态保护活动,让游客了解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湿地游步道以石质、沙粒、卵石铺置为主,穿梭于物种与湿地中,线型可根据物种的分布来设计,以分隔物种或区域。多种植能吸引蝴蝶等可观赏性昆虫的植物,道旁可陈列湿地的物种图片、物种基本知识、注意事项等,将物种创新设计成各种图案的动植物花纹用于摆放或修建成塑像、标识、凉亭等,使整个公园充满新奇和艺术气息。 4.异国风情休闲区 异国风情休闲区位于苍海新城西南方向,北面苍海核心湖区,南临南广高铁,西接古凤二路,紧靠创意文化生态区,滨湖景观面宽阔,观湖观山视线良好。异国风情休闲区以滨水休闲为主题,以别具特色的李公堤、水上主题乐园、半岛酒店、德国风情旅游小镇等塑造雅致的休闲环境,成为吸引文化人、时尚人士的去处。基于此,异国风情休闲区适合设计综合型游步道,可以将游步道设定为“休闲文化街”,自南向北形成德国风情旅游小镇-半岛酒店-水上主题乐园-李公堤的景点排列。南部地段以休闲异域文化为主题,德国风情旅游小镇为载体,通过慕尼黑酒吧、德国音乐餐厅、柏林墙涂鸦等特色品牌,打造以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及巴洛克建筑为主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休闲文化街,生态游步道材料主要采用砖石、木板、卵石、石板等,设置德国名人雕像、休息凳、遮阳伞、观景平台,使休闲氛围更加浓厚。中部地段以德国特色餐饮为主题,半岛酒店为主要载体,开设古堡式餐馆,展示德国美食如葡萄酒渍鲤鱼、巴伐利亚的正宗烤猪肉加酸菜、巴登人的斑鳟鱼片等,生态游步道可选用木质材料,种植德国国花矢车菊于步道两旁,营造一个原生态的餐厅环境。北部地段以娱乐观光为主题,水上主题乐园、李公堤为主要载体,打造梧州滨水文化水上乐园和苍海水廊景观,生态游步道以石质材料为主,水上主题乐园游步道铺设活泼、灵动的图案,颜色可选用鲜明色彩,李公堤地段步道设置水上曲折廊道式生态游步道,种植荷花于廊道下,并多设滨水平台、休息凳、遮阳伞、照明灯等,与苍海东部的景点相呼应。 5.特色水街商业区 特色水街商业区位于苍海公园中部,西连工业大道,东临半岛核心区,北靠中央北路,南接中央南路。特色水街商业区地势平坦,高低落差较小,以商业、购物、娱乐为主导。其生态游步道设计以苍海水城为主要载体,结合环城水系,融入骑楼文化,塑造现代与民俗结合、时尚与复古共存的特色骑楼水街。特色水街商业区以“水生活”为主题,主要以主题酒店、商务会所、商业街、码头等为依托,融入水文化,使这个区域变成名副其实的“水世界”。主题酒店打造标志性的水门建筑、水上餐厅、露天游泳池,生态游步道以水蓝色为主色调,以石板、木桩、卵石为主要原材料交叉平铺或间隔平铺,曲线线型为主环绕于各个景点景物,采用投影技术将水纹投影在步道上,仿若走在水上一般。商务会所以水疗为主体,塑造天然的生态环境,营造一个“天然水吧”,生态游步道以曲折型的水上桥梁为主,桥梁起到隔水作用,卵石平铺于桥梁之上,打造一条养生桥梁式生态游步道。商业街以骑楼为载体,通过观看老梧州骑楼水生活的水幕电影、釾家水上婚庆表演、骑楼文化展示等手段展现梧州水文化,利用激光成像、裸视3D、投影等先进科技在生态游步道旁展示水上文化,生态游步道以石板为主,建立护栏、休闲平台、滨水平台等,并在水边种植水类植物,营造丰富多彩的滨水、亲水景观,净化水质。这个“水世界”是现代科技与骑楼文化的融合,将会成为新城市的一个亮点。 作者:唐峰陵 岑海间 单位: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公园设计论文:城市公园设计论文 1、方家山公园概况 方家山公园位于闲林镇西南部,紧邻方家山公寓以及联荣村委。本项目在05年公园建设完毕后由于部分设施老旧,景观质量不高等原因需要做进一步的品质提升和改造,地块西、北两侧紧邻住宅区,公园规划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 2、方家山公园改造的理念 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景观的空间实用性,在满足休闲娱乐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借助城市自身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塑造特性多元、舒适宜人的环境风貌和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因此,在公园改造设计中应重点强调融入地方文化的理念。文化建园是方家山公园设计的重点之一。公园处在历史街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具有众多历史文化可以去挖掘,其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公园设计的优势,在设计中应注重对街区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工业景观的改造、地域特色的体现,并把这些历史信息经过加工和提炼融入公园的设计中,从而塑造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新公园景观。 3、方家山公园的设计理念 “闲居林下、和睦龙舟”——在公园原有良好制备及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更新,把市民的游憩要求放在首位,并融入闲林地方山水居住文化和闲林小端午“和睦龙舟”文化,打造闲林和余杭区最美丽的城市公园。 3.1、设计风格 (1)有曲有直,自然与规则的完美结合; (2)人性尺度,符合市民休闲游憩要求; (3)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文化内涵与生态系统的并重。 3.1.1、目标定位 通过对原有设施的改造、利用、更新,结合新的设施与场地建设,充分展现闲林文化与乡土精神、满足市民各种休闲游憩功能,同时建设符合“低碳城市”原则的城镇公园。 3.1.2、设计特色 方家山公园突出以“闲居林下、和睦龙舟”为主题思想的文化内涵,创造多样的城市居住与生活场所和突出的纪念性标识景物。道路与活动场地层级分明,分布合理,是整个公园人流聚集点相对均匀且有突出特点,能够满足市民对于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各种需求。场地植被配置,对种类、颜色等景观品质方面进行更新和提高设计。 3.2、基地解读 3.2.1、周边环境 基地西南侧紧邻闲林镇主干道闲富中路,交通条件优越。北临方家山路,目前对面是一些商业设施,东、南两侧都是居住区,由于山体坡度较大,不太适合舍入口,东、南两侧不远处群山环抱,有较为优美宁静的自然风景。 3.2.2、设计地块 植坡:基地内现状植被生长良好,有些位置过于浓密。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色彩组合考虑不是很多。范围:目前基地内为2005年建设的公园用地,主入口设于北侧,西南侧闲林水厂位置将拆除井入,山顶清水池在加以利用改造的情况下井入公园范围,公园西北侧三角形地块由于道路选线修整也并入公园范围。建筑物:院内有一定数量的建筑亭廊及游憩设施,目前状况尚可,绝大部分可保留。 道路:山林区道路系统较为凌乱,坡度起伏较为突然,路线不顺畅且指向不明显,没有等级区别。另外道路雨天积水严重。入口:北侧入口与方家山衔接生硬,形成了入口位置较小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民进行活动的目的。环境:设计地块周边主要以民房、商铺为主,西侧有多所学校,闲林镇中心小学,闲林镇第一中学,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等,因此需增设西侧入口。 4、方家山公园改造的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在公园的改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以及公园使用情况,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最大限度创造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合理组织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公共游憩设施和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为市民多种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场所。 生态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1.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的现状简述与发展前景 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是运用一些草坪、地被、树木等许多植物相互结合,根据生态学的互利共生、多样性与竞争性相结合的理念,结合自然环境,阳光、雨水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好画面,形成和谐的生态景观。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较注重理性与科学的结合,着重强调现代化城市的生态建设,现代化园林的建设主要是要考虑现代道路、小区建筑。更多的是根据人工改造成符合当今现代城市化的环境要求。现代的生态化公园不同于中国古代园林的形式,大多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甚至有的模仿西欧的一些国家的园林建筑,使整个生态公园有了新的意境与意义。现代生态化景观的设计更着重于通过山水、植物、道路等一系列的生态事物来展现公园的独特之处。生态化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为在现今强调城市生态化的的背景下,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地域的不同来建造适合于当地的植物生存的,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生态公园,在当地寻找设计的灵感,尊重当地的文化遗产,建筑风尚。通过设计,是整个生态公园与当地的历史文物与文化合成一体,带来真实的美感以艺术色彩。坚持生态的理念,用不同植物来进行景观设计与创作。 2.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类型与原则 第一种是原生植物景观,原生植物景观强调的是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植物,通过园林设计将原生植物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因为原生植物的存活几率一般会超过在人工养植的条件下的的植物,就比如公园中的一些原始林子,他们的生存方式就较为简单;第二种是人工植物景观,这种景观指的是,由于现代化建筑过于发达,是很多原生植物逐渐减少,资源变得匮乏,由此,对于一些植物的模仿自然地一些因素进行人工设计,建造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植物景观,在这种人工景观中的植物几乎全都来源于人工种植;第三种是自然恢复景观,自然恢复的景观以原生植物为基础,结合人工植物,对于当地的环境进行恢复,有效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空间。除此之外,在进行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其一,以“绿”为核心,这个绿是建立在绿色的植物基础上的,“绿”字代表阳光、健康、和谐,无论是对于生态、社会、经济、这种“绿”都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二,各种性质相互结合,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由于现代我们的生活的发展脚步太快了,人们很难找到静谧、舒适的环境去放松自己,寻找灵感,这种陶淑娟道外区园林绿化管理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0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能够保证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要时刻考虑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降雨量风外界环境因素,利用科学的设计原理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公园的需求;其三,对植物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的检查,在进行设计前,一定要对该地区的植物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竟可能的保留原有植物;其四,充分结合景观生态美的理念,营造公园植物的和谐氛围,在城市生态化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是现各个植物形态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还要考虑整个形式上的布局。除此之外,还要展现植物的生机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活力,给整个设计增添了节奏感与律动性。 3.城市化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生态植物景观公园主要之以植物为主打,人工的相关设施作为辅助,建造有没宜人景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植物的不通过色彩进行搭配,还要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将景色与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时序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韵味,植物的万千变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不但让人们感受到四季的明显变化,还丰富了整体画面;利用植物景观塑造诗境,从古到今,美丽的植物都会给世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让后人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再就是可以利用植物景观来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对于净化空气起着很大的作用,只要植物能够合理的进行配置,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植物与个建筑相结合,在公园里有植物必定会有真山、假山的陪伴,湖泊的映衬,使各个部分相辅相成。 4.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生态公园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植物除了能够净化自身还能够吸取周围的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作用调节身边的水体、土壤、空气的质量;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凸显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周围居民的的舒适指数提高了,成为居民休息上班族放松的良好环境。 5.结语 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要时刻尊循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要根据植物的一些特性,将植物栽到适于自身生长的环境,植物勃勃生机的特性带给人们无限的美好与自在。除此之外,公园设计还要注意植物的布局,完美的布局格式不仅能让众多的各种颜色的植物展现其耀眼的色彩,还能够美化观赏者的眼睛,是整个园林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由于现今我们要建设的生态公园是以生态学作为指导手段,使整个园林具有“真”、“健”、“美”的优秀特质。良好的生态公园不仅要有宜人的环境,景色美丽,能够让人放松精神,使老人小孩享受天伦之乐,使工作的上班族在闲暇之余享受片刻的宁静。 作者:陶淑娟 单位:道外区园林绿化管理办公室 公园设计论文:主题公园规划与功能分区研讨 本文作者:王华、郭晓东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在强调环境保护的今天,主题公园被看做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强有力的工具。漪汾公园在整合优化地形土壤、水、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资源时,主要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在造园中引进海棠、玉兰、银杏、山楂、竹子、牡丹等上百种珍稀树种及花卉。公园遵循自然的原则,从起伏的景观山丘,到疏林草地,均以乔木、灌木、草坪相结合,落叶与常绿树种相结合,观叶与观花植物结合,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创造出一座上、中、下(乔、灌、草控制面积比例约为5:3:2)相得益彰的城市生态型绿地[1]。公园不断栽种、补种应季树种及花卉,实现了四季常青、三季观花的观赏景观。 公园的规划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力争打造成一个通俗化、适应大众、能解除人们生活压力、展示社区形象的场所。公园更多的倾向于“动”,倾向于“娱乐性”。公园中设置很多开敞的大空间,人们在公园中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大,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满足居民娱乐、享受、休憩的要求,使得他们有家可居,有园可游。为了使市民在园内观赏植物的同时增加一些树木知识,公园中各种乔木、灌木的枝条上绑有标签,上面注明该种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所属科类及其主要习性[1],增加了市民的园林树木、花卉知识。 功能分区及分析: (一)功能分区 公园的建设满足了社区公园的服务半径,不仅起到文化继承的作用,还提高公园的内涵与品位,树立社区形象与特色,为周围居民展开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大舞台。公园规划设计以方便周边居民休闲、健身、娱乐、教育为主导,将公园划分为休闲、观赏、活动三个功能区。北区在设计上以体现晋商文化为主题形成休闲区;中区结合亭、台、廊、桥等园林小品构建成公园的主要观赏区;南区设计则体现资源共享特色,社会与学校共享的体育场所构成了活动区。 1.休闲区 休闲区则是公园北区,以幽雅自然为设计理念。休闲区的入口为次入口,因此入口处不需要宏大的气势。此处以不锈钢火柴雕塑为中心(如图1),辅以观光广场、环形花坛的布置、太阳能“科普画廊”及其他园林小品作为序幕。广场周围分别设置花卉带、景墙、玉兰园、泡桐园等景点,简洁明快的步行道穿流于疏林草地之中,或坐、或行、或观棋、或读书,怡然自得,幽雅、平和。其中种植泡桐、玉兰观赏林,配以灌木、草坪及长椅,创造出安静幽雅的空间。在这个圆形的平台上,附近居民早上在这里跳广场舞、打太极,下午在这里跳交谊舞、戏曲演唱、踢毽子等,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同时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2.观赏区 观赏区为公园主景区,主出入口设置在千峰北路处,位于公园南北距离的中段。入口南侧设置一处小型停车场,方便远处的市民驾车来游玩。规则式布局、敞开式入口,配以小型假山、景亭点缀,创造出大气而不失华丽的广场(如图2、3)。区域北侧结合地形落差设置一座高4m的山丘地形,山丘按摩步道贯穿南北。山丘后面则是望景高层小区,以草坪、围栏分割,并与小区内的绿地建筑相结合,整体形成高低错落有致、住宅与园景相融合的景色。山丘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形式配置,园林小径蜿蜒在草坪绿地之中,配以木椅、徐继畬的雕塑和纪念亭(如图4),形成自然、安静又有内涵的氛围。山下设计水面及小栈道、木廊桥(如图5),以小段木桥将水面分隔为北静水和南部动感假山水景相结合。北侧水面用卵石滩形成自然的驳岸形式(如图6),水面上架起木廊桥、水上栈桥形成一系列的亲水空间;南侧水面则设置喷泉,自由式不规则叠石的池岸方式(如图7)设计得很自然,岸边的石头可以供人们乘坐,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小型动感瀑布主要是利用山丘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潺潺流水及水帘后若隐若现的景观吸引许多游人驻足观赏。有了水这一生命的母体,有利于公园及其附近城市区域生态微气候的形成。 3.活动区 活动区入口处以小型雕塑遮挡视线,绕过雕塑,则豁然开朗,占地7630m2的运动场尽现眼前。该运动场实属太原市外国语学校的运动场,其铺设400米标准塑胶跑道,6对标准篮球架及其场地。运动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健身运动的场所,也解决了太原市外国语学校运动场的难题,实现了社会与学校资源共享的目标。运动场的北出口处,是供游人休息活动的运动器材区,各种不同的运动器材可谓老少皆宜,方便了附近居民来此健身,充分体现了社区公园的功能。 (二)设计分析 1.地形设计 公园设计对地形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公园西侧靠近城市干道,设计师采用大片绿地与松柏林及高大乔木的种植,巧妙地将道路的喧嚣与公园的静谧隔离,从园外望园内也起到隐约可见、诱人入园的效果。公园东侧与高层住宅建筑紧邻,设计师进行了适当的土方调整,填土成丘,并设计下沉草坪与住宅区连接,形成高低起伏变化的地形,配合植物群落的强化作用,将住宅与园景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公园的立面景观效果和空间层次。 2.园路及空间设计 公园中优美的园路曲线,形式多样的路面铺装,与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形成一幅完整的风景图,给人一种不是“因景设路”,而是“因路得景”的感觉。园路的设计主次分明,主干道将各个景区融洽地贯穿起来,既保证了高峰期人群流动的通畅,又增添了公园空间变化的趣味性。次干道及散步道均铺有鹅卵石,起到按摩健身的作用,同时根据地形的起伏,构造出不同坡度、弯曲度的园路,给那些喜欢晨练、通过散步来进行锻炼的人以多种选择。公园中的步道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在路边摆设供人们休憩的坐凳或辟出一块舒适、和谐的活动场地,周围适当配以小灌木、草坪和观赏树木,尺度宜人,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公园园路设计时,注重两侧空间的变化,园林空间的组织与园路的布局融洽地结合,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视野,起到了兼顾游园路线和展示园景两方面的功能。 3.绿化 公园十分强调绿色景观的打造,将大面积绿地展示给居民,植被覆盖率达80%,并通过密林、草地等多种表现形式来体现这种自然式园林的手法,从密林小径到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再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对比。同时通过树阵、几何形园路、规则草坪来分割、展现高低层次不同的绿色景观,两种绿色景观相辅相成,形成对比的同时,也给游人丰富变化的视觉感觉;在引入绿色的同时,又体现着一种自然与规整的融合。公园内的植物景观设计注入了“四季有景”的设计理念,按照上层乔木、中层乔灌木、下层耐阴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和缀花草地三层设计模拟自然的生态群落,以保证夏景的浓荫与冬季有景可观。公园绿化的后期养护与重建的管理工作相当及时、到位,养护人员会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管理公园中的植被,并重建或更换一些不适合的植物。 4.水体、小品及其他设计 水体是公园的灵魂,公园内水体设计由动态水体如喷泉、瀑布和静态水体相结合,形成了动静鲜明的对比,充实空间艺术气氛,满足了游人亲水、近水的需求。景观小品是独立设置的,功能简明、造型别致小巧,起到点缀装饰、隔断空间、美化强化景观、休憩和观赏的作用。公园内可见的景观小品有亭、池、廊、桥、花坛、喷泉、瀑布以及各种建筑雕塑等。作为社区公园,还为居民提供休息娱乐的器材和公共活动的设施,不仅增添园趣,丰富景观,又能给人一种亲切宜人的感觉。 5.设计不足之处 公园遵循自然的原则,创造多层次的自然景观群落,以发挥最高生态效益,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三者相统一,使环境与环境,环境与人,人与人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但美中不足的是公园在科学合理的安排用地,合理布局方面还有欠缺。(1)公园内建起日式餐饮这一经营性场所,占用了原有的绿地,附近居民很有怨言,不仅破坏了公园的自然景观,也改变了公园为周围居民服务的公益性原则。(2)公园内的竹林,虽然引进的竹子是适应北方气候的“淡竹”,可以让北方游人观赏到珍稀植物,但由于气候与管理的原因,竹子的泛黄和其他植物的绿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响了公园的观赏效果。(3)作为社区公园,应该考虑儿童的服务范畴,应建设一些适合儿童的设施,如:沙坑、儿童休憩器械等。 公园地处居民区,设计者本着“可观、可行、可用”的设计理念,使人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造园艺术上,设计者追求的是布局自由、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着重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假山的堆砌与水景、树阵广场与水广场等,形成动与静、虚与实的强烈对比,丰富空间形态与层次的变化,强化公园空间构图的稳定感。总之,漪汾公园注重以人为本,以营造至善、至美的环境为目标,为市民创造亲切宜人的活动场所,精心塑造了生动、和谐、有内涵的社区主题公园。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探讨与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在分析当前勘察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相关解决思路,最后从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实践,可以看出这一管理模式可以推广借鉴。 关键词:公路 工程地质勘察 实践探索 管理模式 对于复杂的人类工程活动的公路工程建设来说,为了确保公路造价经济、设计合理、环保美观核运营安全,需要对于处于复杂的岩-土-水-应力等地质环境之中隧道、桥梁、路基路面等构造物进行勘察地质的客观认识,这样才能为设计人员提供相关的可靠的地质资料。公路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增长很快,大量的相关经验也在勘察设计方面有所积累[1]。但是相关的问题暴露也比较多,比如,施工及运营期产生的路基沉降、隧道塌方、边坡滑塌以及桥梁下沉等现象出现比较多,还有就是因施工揭露与勘察资料不符而引起的设计变更也是层出不穷,上述问题对于建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者重大的安全事故往往会引起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分析相关原因,肯定存在建筑施工本身原因,另外,勘察深度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公路选线、构造物设计不合理是由于地质资料可靠度低等方面[2]。另外,设计人员采用过于保守的设计思想,也容易使得工程浪费比较严重,尽管工程安全可靠,但是,这种地质资料不准确、勘察与设计脱节等现象也是坚决不可取的。 1 当前勘察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1.1 勘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勘察与设计脱节 目前,勘察与设计脱节现象在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中较为严重,主要有知识结构脱节、组织脱节、和设计文件脱节等方面。 对于长期从事勘察工作的地质工程师和专注于专业设计、勘察的公路主体设计人员来说,他们之间就是由于勘察与设计组织脱节、专业分工过细的原因,使得专业技术方面越来越单一,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有效得以提升。勘察人员表现在对于公路特点知之不多,在设计要点把握不准的情况下,自然相关的勘察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则很难满足设计要求,这样就往往容易给设计人员造成误解,或者带来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则往往对于察成果多采用拿来主义,表现出过多的依赖地质人员,在公路选线过程中也很难将工程地质选线的理念至始至终贯穿其中,缺少足够的地质专业知识和辨伪存真的能力。 (2)勘察资金投入不足 工程造价的经济性、运营的安全性、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这三点则是公路勘察设计单位的要求条件,一方面需要实力的专业设计队伍和项目管理人员,另外,为了保证优质设计,还应该重视工程地质相关工作,通过足够的勘察工作量来查明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缩减勘察工作量或者低价转(发)包等途经进行勘察,这些方式对于公路设计单位来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样在工程地质勘察资金投入明显偏低的情况下,往往在高利润的驱动下,存在相关的低价转包、降低要求或者是弄虚作假等方式进行,勘察成果质量自然得不到有效保证。 (3)勘察周期缩短 公路勘察设计周期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大大缩短,这样的情况下,迫使勘察设计同步进行,甚至出现公路设计超前于工程地质勘察的情况。不够完善的中间性勘察资料对于设计院来说也是常常存在的,考虑到工程地质勘察滞后的情况,在没有勘察资料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工作也可能是这样。当设计假定的工程地质条件与勘察资料没有较大的出入,就按照在提交后勘察资料进行采用原方案的设计;但是,当即便发现工程地质信息不同的时候,有时候为了往往追求工期,有可能出现不理会地质资料的情况,使得地质资料未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改变公路勘察设计的管理体制则是改变我国公路勘察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的主要途径,应该从转变工程地质勘察管理体制入手进行思考,比如,尽量延长勘察设计周期,而业主不再片面追求工期;工程地质人员对公路工程的学习应该在勘察单位进行加强,为了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应该真正领会公路设计的需求和勘察的重点;同时,设计院转变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 对于公路勘察没计企业,在进行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应该秉着“质量第一,创造精品”的理念去施工,而不能只是注重片面的利润。为了提高勘察设计的质量,应该致力于改变目前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的弊端,比如,通过全面实行严格的监理制度,不断加强勘察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打击勘察压价竞争、层层转包、暗箱操作,强化勘察设计过程控制和成果审查等等。 2 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2.1 落实内部地质监理制度 勘察质量的提高受到国内公路建设项目逐渐实行勘察地质监理制度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能够通过对于勘察工作量进行审查,要求满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之要求,要求公路设计单位尽可能多布置勘察工作量;另外,勘察质量的提高有影响的还包括对勘探进行监督,要求地勘单位按规范作业。 2.2 加强勘察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一,设立地质室(组),分院重视工程地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承担公路主体设计的分院设立工程地质室,在勘察设计项目部设立地质组,并列于主体设计室(组),受分院领导(项目负责人)直接管理。第二,明确相关地质人员的职责,同时,通过培训不断增强勘察设计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能力;第三,对于工程地质人员的知识结构来说,工程地质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应该有所要求,通过与设计人员的紧密联系,以及相关的路基路面、路线、桥梁、隧道等专业的了解,使得自己身的公路专业设计知识不断扩大。 2.3 加大勘察资金的投入 工程地质条件错综复杂,再加上岩土体千变万化的特点,考虑到勘察工作量与勘察精度成正相关,勘察精度必然受到勘察工作量的缩减的影响而有所下降。在市场经济体制结构下,利润最大化也是地勘单位的追求所在,低价中标的影响就是表现在勘察不够精细,同时,导致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有所下降。所以,要想使得勘察质量得到提高,应该保证足够的勘察工作量,应该对于资金进行有限度的加大,这样不会为了片面追求低价而转包给实力不佳的勘察单位。 3 结语 公路工程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工程地质勘察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和由此引起的勘察质量下滑是一个主要问题。尽快转变工程地质管理模式,提高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是公路行业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探讨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问题,希望能够共同把公路勘察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逐渐解决,促进我国公路工程更好地建设。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山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问题研究 摘要:结合沿线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遵循面点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综合运用遥感、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和建议。 关键词:山区公路地质勘察 公路建设 地质资料 我国山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70%,山区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较复杂,不确定性较大。路基填挖交替频繁,深挖、高填路段多,从而使路基的物理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发生失稳现象。这就需要对工程地质条件做深入的研究,找到针对性较强的勘察方法和手段,为山区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工程地质资料。本文总结了山区公路勘察方法,并对各种特殊地段的勘察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沿线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遵循面点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综合运用遥感、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和建议。 1.勘察方法的选择 勘察方法的选择应依据勘察阶段,地形、地质条件和勘察对象而定,大致分两种类型: 1.1宏观控制 一般采用遥感技术,从宏观上观察全貌,对区域地质条件进行大致了解,可发现大型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根据不同时期的资料,还可以掌握不良地质发展趋势,进行地质单元的划分。山区公路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进行地质单元的划分。地貌就是从地质的角度去论述地表形态,不同地貌的地质成因和历史不同。 1.2微观分析 通常采用地质调绘、物理勘探、钻探、挖探、取样、试验及原位测试等方法,其中地质调绘及物理勘探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地判定地质条件;而钻探、挖探、取样、试验及原位测试则可以对地质条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2.路段勘察 2.1一般路基 一般路基工程勘察主要按沿线微地貌特征分段,查明各段的地质结构,岩土类别、土的密度和含水状态,基岩风化情况,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和地表水活动情况;确定路基基底的稳定性,边坡结构形式及坡度;确定设置支挡构造物和排水工程的位置,划分土石工程等级。 2.2高路堤 高路堤作为陡坡路堤的一种特例,也属于重点路基工程(即地形起伏大、路基填挖量大、工程地质条件差的路段),高路堤边坡必须进行稳定性验算,其参数的选择是稳定性验算的关键,需要对地基土及路堤填土提出准确的物理力学参数,因此要针对高路堤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高路堤主要病害是总体沉降、局部沉降、局部沉陷、滑移、路基破坏等。一般的填方路堤和高路堤对路基基底要求应有足够的承载力,路堤基底土的变形性质和变形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路堤填土高度、基底土的力学性质、基底倾斜程度、软土层和软弱结构面的性质和产状等。软土层或较软结构面往往使基底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而造成路基的破坏。因此其勘察中的重点是沿陡坡路基顶或软土层及较软结构面,对陡坡路堤进行设计时必须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勘察提供准确的陡坡路堤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2.3陡坡路堤 当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时(包括纵断面方向)就应视为斜坡路堤,当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就视为陡坡路堤。根据斜坡路基病害调查,公路陡坡路基常见病害是纵向裂缝和路基滑移。影响陡坡路基稳定性的主要工程地质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1)陡坡覆盖层土体与基岩接触带为透水软弱面,地下水活动引起陡坡路基下滑;(2)陡坡路基岩层软硬相间,其软弱面顺路基倾斜,由于风化强弱差异或地下水侵蚀,地基和路基顺软弱面滑移。 2.4支挡工程 支挡工程的勘察主要任务为查明支挡构筑物位置承重地基的地层层位、层厚、岩土类别、分布范围,调查地下水埋深、分布;确定岩土的承载力、抗剪指标和压缩指标;判定在路基附加荷载作用下,路基沉降和滑移的稳定性。 3.桥涵勘察 桥涵工程的勘察主要任务是查明桥涵位置地基土层的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查明其软弱下卧地层的厚度及分布,依据调查结果绘制断面图。确定岩土的承载力、抗剪指标和压缩指标。在地形图上绘出汇水面积;根据收集的气象资料,估算最大的流量,过水断面尺寸,计算墩台最大冲刷深度,提出合理的基础埋深。 4.公路涎流冰的勘察要点与防治措施 涎流冰冲坏桥涵结构,破坏路基路面,危害公路行车的安全,已成为高寒地区公路主要病害之一。涎流冰的防治工作,应从公路勘察设计的源头上采取积极地防治措施。若路线不可避免地要从涎流冰地段通过,则应进行全面细致的水文、地质、地形调查,认真分析水的来源,涎流冰的形式、规模及对公路的危害程度,因地制宜地选择防治方案,将涎流冰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一般采用因势利导及相互隔离的办法处置。 5.结语 随着山区公路的高速发展,由于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给勘察专业带来诸多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地质勘察工作是山区公路建设成败的前期关键,各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必须认真对待,要达到必要的深度。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或存在不可避绕的不良地质路段,前期的工程地质勘察更要做细,并请多方专家共同研讨决策。勘察设计单位应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适应山区公路建设新的发展需要。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摘 要:公路作为一种线性构造物,是连接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是带状的空间立体交通结构物。由于这些特点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条件和繁杂的地质问题,而由此产生的投资数额亦是巨大的。 关键词:公路;地质勘察;方法 引言: 公路工程建设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条件和繁杂的地质问题,如软土地基、岩溶地形等;而由此产生的投资数额亦是巨大的。一般来说公路工程中岩土工程往往占到总造价和总工期的30%一70%甚至更高。同时公路工程地质勘测直接关系到路基、桥隧的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 1.研究既有资料 收集和研究路线通过地区既有资料,不仅是外业测量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地质勘测的重要方法。特别在既有资料日益丰富、遥感技术日益详尽的今天这种方法尤为重要。 2.调查与测绘 公路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的目的在于查明公路走廊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路基、桥梁、隧道及其他结构物的稳定性、适宜性做出评价,为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布置提供依据。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宜采用下列方法: 2.1 根据任务要求对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编写纲要。必要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实地踏勘。 2.2 对线路所处第四系覆盖地段,宜先使用物探方法进行探测,对解释成果应选择性地进行验证,并应提供实测地质剖面和必要的岩土测试资料。 2.3 基岩裸露、半裸露区,宜采用路线地质追索法与横空法相结合进行调查与测绘,必要时可进行适量的勘探与测试。 2.4 地质复杂,宜采用填图的方法进行。当地质条件简单或既有地质资料比较充分时,可采用编图方法进行。编图地段应有剖面总数1/3的实测地质剖面。 2.5 对线路设计与施工有重要影响的地质问题。公路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作的主要内容有调查研究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分析各地貌单元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地层、构造、场地稳定性的因果关系;查明岩土成因、性质、厚度、时代和分布范围;调查岩层产状,确定地质构造类型、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其性质;调查新构造活动的痕迹、特点和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工程地质调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和访问群众,必要时可配合勘探和试验。特别是在对历史地震情况的调查,对沿线洪水位的调查,对滑坡、崩塌、风沙、雪害、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的发生情况、活动过程和分布规律的调查方面,都离不开调查访问。 3.勘探 勘探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是获取深部地质资料必不可少的手段。能提供设计所需的技术参数,在桥隧、涵洞、不良地质处理中应用广泛。在进行地质勘探时,应充分利用地面调查测绘资料,合理布置勘探点,认真分析勘探成果,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公路工程地质勘探方法主要有挖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几种。 3.1挖探 挖探是工程地质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分为坑探和槽探。它就是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挖掘坑、槽,以便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天然状态以及各地层之间接触关系等地质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土样,该方法的特点是地质人员可以直接观察地质结构细节,准确可靠,且可不受限制地取得原状结构试样,因此对研究风化带、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有重要的作用,常用于了解覆盖层的厚度和特征。 3.2简易钻探 简易钻探是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具有工具轻,体积小,操作方便,进尺较快,劳动强度小等优点。但缺点是:不能采取原状土样或不能取样,在密实或坚硬的地层内不易钻进或不能使用。“麻花钻”是在公路工程中常见的简易钻探方法。 3.3钻探 在工程地质勘测工作中,钻探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最重要的勘探手段,它可获得深部地层的可靠地质资料。钻探按钻进方法分有回转、冲击、振动和冲洗四种。在公路工程地质勘测中,钻探主要用于桥梁、隧道及大型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勘探,一般是在挖探、简易钻探不能达到目的时采用。钻探作为最重要的勘探手段其提供的成果亦是相当详尽的。 3.4物理勘探 物理勘探简称“物探”。不同成分、不同结构、不同产状的地质体在地下半无限空间呈现不同的物理场分布,物探采用专门的仪器,通过观测这些物理场的变化,来判断地下地质情况。物探的优点是效率高、成本低、仪器和工具比较轻便。但是由于不同土、石可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物理性质,或同一种土、石可能具有某些不同的物理性质,因此有时较难得出肯定的结论,必须使用钻孔加以校核、验证,所以物探有其一定的适用条件。 4.试验 实验是工程地质勘测的重要环节,分为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是对土石工程性质进行定量评价的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解决某些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途径。 工程地质调查测绘与勘探工作,只能解决土石的空间分布、发展历史、形成条件等问题,对土石的工程性质只能进行定性的评价,要进行准确的定量的评价必须通过实验工作。 在工程实践中,可能会遇到某些复杂的自然现象和作用,一时上不能从理论上认识清楚,而又急于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通过试验的方法加以解决。 原位测试主要有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横(旁)压试验、动力触探和标贯。是在岩土所处之原位,保持着原位状态和原位应力条件下现场就地进行的测试工作。通过原位测试可取得岩土多种物理及力学参数。由于它所提供的数据较准确、设备较轻便、操作也简单易行,且便于多点使用,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室内试验是直接采用仪具试验并通过计算取得有关数据的方法。应注意试验结果只代表取样地点的性质特征,实际应用中应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5.定位观测 物理地质现象与作用是在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发生与发展的,其中某些具有周年的变化过程,某些具有多年的变化过程,如滑坡、泥石流等,而另一些可能兼有这两种变化。通过直接观察和勘探,只能了解某一个短时期的情况,要了解其变化规律,就需要作长期的定位观测工作,而掌握其变化规律,有时则是工程设计所必需的。因此,定位观测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必需的。定位观测不仅可以为设计直接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为科学研究积累资料。 6.结语 岩土作为自然产物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在实际工作中岩土工程往往是影响投资和制约工期的主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正确利用公路工程地质勘测方法对提高设计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和工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公路工程地质勘测作为岩土工程在公路建设中的重要手段,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浅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现场施工全过程及技术要求 摘要:工程地质的勘察是公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本文根据以往技术要求及施工经验,首先探究陕西地区外业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及勘察方法,并重点分析不同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最后对公路工程勘察的新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路;地质勘察;技术要求;注意事项 引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项目呈线状分布,一般长达几十公里。在地质条件较复杂地区,同一项目往往跨越多种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单元,途径多种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管理好一项复杂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项目,需要项目负责人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1.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及勘察方法 1.1初步勘察阶段 1.1.1目的 根据合同或协议书要求,在工可研究基础上,对公路工程建筑场地进一步作好地质比选工作,为初步选定工程场地、设计方案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依据。 1.1.2任务 (1)进行综合地质勘察,查明路基和构造物工程场地岩土层结构及工程质,为路基设计、选择构造物结构和基础类型提供的工程地质资料; (2)初步查性明对工程场地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性岩土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为路线避绕或治理对策提供地质依据; (3)查明场地地震烈度,对抗震设防烈度7°及其以上的高烈度区进行烈度复核和地震安全性评价。 1.1.3勘察方法 主要为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及综合勘探。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人工浅探(洛阳铲或麻花钻)、工程物探(电法、地震、声波、测井等)、机械钻探、原位测试、室内实验与定位观测等。原位测试包括静立触探、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扁铲试验、现场荷载试验(地表及钻孔内载荷试验)、现场剪切试验、水文地质测试等,室内试验主要为岩、土、水的物理力学、水理、化学等实验内容,定位观测主要是针对特殊不良地质如滑坡、泥石流、软土、地下水特性等内容的变形位移观测。 1.2详细勘察阶段 1.2.1目的 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确定公路路线、构造物位置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完整、准确的工程地质资料。 1.2.2任务 (1)在初勘基础上,进一步查明项目区工程地质条件,最终确定公路路线和构造物的布设位置; (2)进一步查明路基和构造物工程场地岩土层结构及其工程性质,准确提供路基和构造物工程基础设计、施工必需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 (3)根据初勘拟定的对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防治方案,具体查明其分布范围、性质,提供防治设计必需的地质资料和地质参数。 1.2.3勘察方法 主要以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实验为主,必要时可进行物探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 2.不同地质下勘察技术要求 2.1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及山间谷地 对路基和涵洞、通道工程,应采用静力触探方法,静探孔应布在涵洞、通道构造物上,并酌情控制路基,必要时布少量钻孔相结合,以前采用麻花钻或洛阳铲孔因孔浅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而不被采用。但岗地及山区,表层为老粘性土及坡积层,其工程性质好,下伏无软弱夹层,应以挖探或浅井方法,并配合地质调查。 2.2液化土地区 应执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即对抗震设防烈度7°及以上高烈度区(相当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及以上),在地表以下20米深度内有饱和砂土、亚砂土可能液化土时,应在钻孔中作标贯试验,判定其是否为液化层,对判定的液化层应确定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标贯试验可与取土间隔进行,一般每米一次,每个工点每层标贯点不少于6个。 2.3软土及软弱土 以静力触探为主,结合少量地质钻孔勘探,勘探重点是构造物台后高填路段,可结合构造物地质钻孔勘探。对软土厚度大于10米路段,原则上以桥代路。 2.4岩溶路段 2.4.1路基勘探 路基勘探应在物探工作基础上采用钻探方法查明路基范围内溶洞分布特点、形态、规模、顶板厚度及完整性等,在填方路段钻孔应在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在该深度内遇溶洞时,应钻穿溶洞并在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在挖方路段,钻孔应在路基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或穿过溶洞后在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 2.4.2桥基勘探 在物探基础上布设钻孔,主要查明每个基础范围内的岩溶情况。一般情况下,浅基础不少于2个钻孔,桩基础应逐桩钻探,钻孔应在完整基岩内钻进5~10米,在该深度内遇到溶洞时,钻孔应穿过溶洞在其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 2.4.3隧道勘探 在物探工作基础重点查明断层带、褶皱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岩溶发育情况。除洞口布设钻孔外(钻孔应在洞口以上30~50米范围内),在洞身易发育岩洞地段布设钻孔。钻孔应在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在该深度内遇有溶洞时,钻孔应穿过溶洞,在其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钻孔应布在中线外7米交叉布置。 2.5滑坡 滑坡具有一定规模的整体位移,有顺层或沿软弱夹层滑动,有残坡积层沿下伏外倾基岩面滑动,有均质岩土体因坡度陡导致坡体失稳而滑动,也有高陡边坡因倾倒破坏而失稳。滑坡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地质调查的基础,沿主滑坡方向布置钻孔,对大中型滑坡不少于2~3个勘探线。通过勘探查明滑床位置及滑床产状、特征及主要物理力学参数。 2.6崩塌与岩堆 主要采用地质调查方法,对岩堆可酌情配合挖探和必要的物探方法。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避开或尽可能减少崩塌岩堆路段长度和避开特别发育段对公路危害最大的崩塌和岩堆体。 3.公路工程勘察新技术 3.1遥感技术在公路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在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公路工程地质调查,易于发现常规地质调查难以发现的地质现象。从遥感图像上提供的构造信息,可识别规模较大的软土分布区。公路工程遥感应用于工可阶段,易于进行最佳路线方案的选择,能提高勘探效益,缩短可行性研究周期,节省工程勘探投资。通过对各种工程地质要素的解译,结合地形高程数据分析、区域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最佳路线方案。在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中不能仅仅依靠遥感技术。对于遥感的成果,要进行实地检验;对于遥感地区选择一定有代表性的点或地段进行实地考察,检验遥感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将遥感成果用实地的勘察、钻探等获取的微观的资料来验证;在遥感中采用不同的解释系统和方法,将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参考工程地质物理勘探成果,将遥感成果进行横向对比。 3.2探地雷达在地基勘探中的应用 在公路工程地质勘测中,考虑到勘测的目的主要需要了解软土沿路线的纵向分布,在雷达剖面布设过程中,主剖面应沿公路的走向布设。同时考虑到公路工程横向软土分布范围的不均匀性,以及探地雷达资料的相互印证、校核、修正,在每一典型区域应布设若干横剖面。一般横剖面的起始、终结端点应布设到公路两侧天然场地中,横切、垂直公路走向布设。对部分疑难地段可进行加密勘测,或在天然场地添加辅助剖面。公路工程地质勘测中,探地雷达天线类型一般选择100MHz接地耦合天线和低频组合天线,能够满足勘测深度和精度要求。在资料处理中,通过对雷达波形、雷达波形图、雷达影像图的综合分析,并结合钻探资料与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即可对软土地基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均匀性等进行识别和划分。 3.3综合工程物探的应用 (1)在解决软土总体分布情况的工程问题时,主要选用探地雷达,其次可选用电法、地震勘测方法加以补充。 (2)在解决软土厚度变化的工程问题时,可考虑两种物探方法组合:在软土分布深度一般区,主要选用探地雷达,其次可选用电法、地震勘测方法加以补充;在深厚软土分布区,主要选用电法、地震勘测方法。 (3)在解决软土与公路工程相互作用工程问题时,主要选用探地雷达,其次可选用电法、地震勘测方法加以补充。 (4)在解决软土沿深度方向的变化特征时的工程问题时,主要选用井中物探方法。 4.结束语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是为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养护方案的制定及地质灾害的整治提供地质依据,是公路设施建设的基础资料,服务于公路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现有的岩石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均难以准确地描述岩土体实际的力学本构关系,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其本身的因素外,还受到许多外界的因素如施工、气候等的影响,十分复杂。因此做好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特别是不良地质路段的勘察尤为重要。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浅析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挖探技术的应用 摘要:挖掘机挖探的勘探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解决人工挖探速度慢、劳动强度大和不太安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钻机搬迁困难和地下水下挖掘困难等问题,解决一些采用钻探方法很难查明的工程地质条件,保证公路工程地质勘探工作量和勘察深度,从而大大提高公路勘察设计的质量。因此,本文对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挖掘机挖探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勘探;挖探技术;应用 1 概 述 挖探属于探坑(井)、探槽的范畴,是查明地下工程地质情况最直观有效的勘探方法。挖探与一般的钻探相比,它的优点是揭露范围较广,地质人员能够直接观察到地质结构细节,准确确定地层分层界线和岩性,而且可以不受限制地从中采取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岩土试样,并可以用来做现场大型试验,尤其对研究软弱夹层和破碎带的空间分布特点、岩土工程性质等意义更大,另外它还有施工操作简单、需要施工人员数量较少、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小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挖掘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完全可以采用挖掘机来进行探坑(井)、探槽的施工,解决传统挖探存在的速度慢、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和不太安全等缺点,使其和钻探一样,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 工程概况 江西省某公路全线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全长 12.1km。桥梁 1090.2m/16 座,其中大桥 6 座,中桥 4座;涵洞312.6m/24 道;隧道 961m/4 座。在某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中大量采用了挖掘机挖探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技术效果。 3 挖掘机挖探技术 某公路 K0+400~K2+500 段布置有 10 座中小桥,沿路线1kM 河床落差达 50m,河床中普遍分布有 2m~5m 厚的卵石、砾石,砾石、卵石含量超过 50%,含漂石、块石,河床深槽中常年有水,但水深在非雨季一般为0.5m~1.0m。河谷地形上高差较大,离公路较远,交通不便。勘探如采用钻机钻探,钻机搬迁非常困难,搬迁的时间甚至超过钻进的时间。由于卵石、砾石的大量存在,钻机钻进时需要采用厚壁套管跟进、泥浆冲洗、复合钻头钻进,钻进效率差,每班次进尺只有2m~4m。这样每座桥勘探需要至少 3d天时间。因山区工程地质条件往往变化很大,在公路建(构)造物基础范围内,钻孔移动 1m 的位置,工程地质条件往往变化,如岩石的埋深相差有时就达 2m~3m,甚至出现相差达10m 的情况。另外,卵石、砾石的分布往往不均匀,经常有透镜体出现,采用钻探往往难以查清公路建(构)造物基础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为了加快勘探进度、减小费用、提高勘探有效性,我们决定采用挖掘机挖探方法。 勘探用的挖掘机,不需要对工程施工用的挖掘机进行特殊改造,可以直接调用。我们调用了当地的一辆小型履带式挖掘机,沿河道一直开上去,沿河对桥位逐个进行挖探。采用小型履带式挖掘机,主要是适应河道狭窄时挖掘机的通行。履带式挖掘机适应复杂地形的通行,河道中有不太深的水也能通过。挖掘机到达桥位处,首先平整一个平台作为挖掘机操作平台,然后对桥墩台处土、石进行挖掘。探坑的范围以大于桥墩台范围为佳,这样可以全面查清墩台范围内基岩岩面起伏情况,但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探坑的具体范围可以根据现场条件确定。根据预测的挖深及岩土性质,采取放坡或不放坡措施。实际上采取挖掘机施工技术即可,不同的是地质技术人员要事先大致预测探坑范围内工程地质条件,对挖掘机操作人员具体交代注意事项。挖掘时要采取慢挖、一次性挖土(岩)量要少的原则,以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为主要目的。 对挖上的岩、土,在挖斗里时,在确保挖掘过程中扰动很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原状岩、土试样,可以进行原位测试。在探坑里没有地下水或地下水很少、坑坡比较稳定,在确保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下到探坑里进行观察、取岩土试样、进行原位测试。 挖掘过程中,对挖上的岩土及挖坑里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和描述的内容主要有:岩性、成分、结构构造、厚度、第四系和基岩的分界线、岩石的风化特点及风化壳分布以及地下水渗水点位置、特点、涌水量大小等等。对地层分界线等特征点、线、面,用测量仪器进行量测。 一般情况下岩石面在1.5m~4m 左右,一个探坑 0.5h~3h就能挖好。对于一些岩石面埋藏较深的地方,如大于 5m,如果挖上来的土质均为卵石,结构比较均匀,密实度较高,亦满足桥梁扩大基础的承载力要求,不再深挖或采用钻探方法。如果土质较差,不满足桥梁扩大基础的承载力要求,则还需要采用其它办法勘探,挖探为初步确定基础型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某公路10座中小桥,采用挖掘机挖探方法,平均每座桥仅用1d时间就将工程地质条件查清楚。有3座岩石埋藏深度只有1.5m~2m的桥位,半天时间就将每个桥位2个桥台位置工程地质条件查清楚。挖掘机挖探查清工程地质条件情况后,还可以很方便地及时回填探坑,从而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在K5+500~K6+800段6座大桥勘探中,也较多采用了挖掘机挖探的方法。每座桥位布置 2 个钻孔,在钻孔里进行原位测试、采取岩土试样,作为控制性勘探孔,控制勘探深度,其余用挖掘机挖探,加快了勘探进度,减小了费用,并提高了勘探的有效性。 采用挖掘机在山区进行公路工程地质勘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不仅解决人工挖探速度慢、劳动强度大和不太安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钻机搬迁困难和地下水下挖掘困难等问题。如宁国市港口镇开发区道路工程处于微丘地带,地势起伏大,地层为粘性土,局部混卵石、砾石。为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为管道及道路设计提供资料,如采用钻机钻探,钻机搬迁难度很大。采用履带式挖掘机挖探,容易就位;挖探深度超过道路埋置的管道与涵洞的深度,即2m~3m 深度,效率很高。 大功率的挖掘机不仅可以挖动卵石、碎石土,而且可以挖动极软岩、软岩(风化岩石)甚至较坚硬岩,可以采取岩样,加上特殊装置后,可以采取岩芯和进行原位测试。至于挖掘深度,市场上有一款22m 长臂挖机,最大外伸挖掘范围为 21.6m,最大挖掘深度 16.5m。如用来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可以满足山区公路路线、路基及中小桥梁的勘察,对于基岩埋藏不深的大桥及隧道亦可采用其配合工程物探、钻探进行勘探。 挖掘机挖探不仅在山区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在平原地区也有广泛的用途。在公路路基、路堤、路堑、小型建(构)筑物勘探中,勘探深度一般不是很深,采用挖掘机挖探,工程地质勘探的效率高。如宿州至扬州高速公路天长段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广泛应用挖掘机挖探。例如在沿线筑路材料料场勘探中,为了取得不同深度的土料进行室内击实试验,由于需要的土料量较大,以往采用钻探方法,需要在同一地方钻几个甚至 10 几个钻孔,钻取不同位置的土料,很费时间,所取土料质量还不高。采用挖掘机挖探,很容易取得不同深度的土料,数量和质量都能得到保证,对地下水情况也查的很清楚。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有关问题探讨 摘要:公路桥梁工程在建设施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例,在地质勘查中必须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对工程场地做出工程地质评价。本文将针对公路桥梁工程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各种勘察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方法、成果整理,同时提出新建公路、改建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要点,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公路桥梁;地质勘察;勘察方法;勘察操作 1. 引言 建筑场地勘查应广泛研究整个工程在建设施工和使用期间,场地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岩、土体的失稳、自然地质及工程地质灾害等问题。其通过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以保证工程的技术可能、经济合理和安全可靠,从而提高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在中外建筑史中,由于没有进行地质勘察而盲目设计和施工,已经造成很多的工程事故。而本文将针对公路桥梁工程,提出各种勘察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方法、成果整理,同时提出新建公路、改建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2. 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查明并分析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选择能满足要求的较优越的工程场地和环境;对选择的场地进一步勘察后,对照建筑物的适宜性对场地进行分区,提出各区段所适宜的建筑物类型、结构、规模、基础及地基处理的合理意见;预测工程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出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及改善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和建议。对于公路路基勘察来说,主要是勘察路基边坡稳定性问题;路基基底稳定性问题;公路冻害问题以及天然建筑材料问题等、 2.1新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对于新建公路来说,应对路线工程地质勘察、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桥涵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 2.2改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改建公路工程来说,应采取以下勘察内容。(1)收集沿线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地震等资料。(2)收集有关桥梁、隧道和防护、排水等构造物的新建、改建或加固工程所需的地质资料。(3)收集原有公路路况资料。(4)调查原有公路的路基、路面、小桥涵等人工构造物的状况及病害,研究病因及防治的效果。对原有公路的工程地质、不良地质地段的道路病害应力求根治。(5)当路线因提高等级或绕避病害而另选新线的路段,应按新建公路的要求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3.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3.1工程地质测绘 一般采用沿程测绘的方法,其测绘宽度一般包括中线两侧各200 m、300m。对于专门目的或地质条件的重点工程地段,应进行大面积工程地质测绘,这时的测绘线布置常采用路线穿越法和顺层追索法。而观测点的布置必须选在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现象的天然露头工人工露头处。目前在公路桥梁测绘中应用最多的测绘技术是应用航片和卫片测绘。航片的应用主要是运用室内光学仪器编制地形图,或者通过地质专业判译编绘工程地质图。而测绘技术中效果比较好应是卫片测绘技术,其优点主要是卫片拍摄地面范围大;反映宏观形态特征较清楚、解释效果比较好;卫片中包含的信息量大,可根据色调和形态特征,能够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的很多问题。 目前公路勘察中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信息资料对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等进行圈定、判释,为路方案选择、线位展布提供宏观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1:5 万和1:1 万线位地形图为底图,进行实地工程地质调绘、验证,对路线通过地带及重点构造物场地进行全面的工程地质分析研究,编绘 1:5 万和 1:1 万综合工程地质图。 3.2工程地质勘探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地质勘探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山地勘探、钻探、物探、工程地质坑探。 (1)山地勘探主要是应用于公路建于山地中,其勘探方式主要为剥土、探坑、探槽、探井(分竖井、斜井)、平洞。 (2)钻探。采用钻探机具对深部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揭露的一种工作方法,它分为轻便钻探和钻探两种。轻便钻探利用洛阳铲、锥探和小螺纹钻等进行钻探的方法;钻探一般是利用大型钻机进行钻探的方法,常用的钻机是机械回转钻机。 根据实践经验,钻探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程序:1)破碎岩土采用人力和机械方法,使小部分岩土脱离整体而成为粉末、岩土块或岩土芯,破碎一般是借助冲击力、剪切力、研磨和压力来实现的。2)采取岩土用冲洗液(或压缩空气)将孔底破碎的碎屑冲到孔外,或者用钻具(抽筒、勺形钻头、螺旋钻头、取土器、岩芯管等)靠人力或机械将孔底的碎屑或样心取出于地面。3)保全孔壁一般采用套管或泥浆来护壁。 目前主要采用的钻进方法有以下三种:1)冲击钻进采用底部圆环状的钻头,将钻具提升到一定高度,利用钻具自重,迅猛放落,钻具在下落时产生冲击动能,冲击孔底岩土层,使岩土达到破碎。2)回转钻进采用底部嵌焊有硬质合金的圆环状钻头进行钻进,钻进中施加钻压,使钻头在回转中切入岩土层,达到加深钻孔的目的。3)振动钻进采用机械动力所产生的振动力,通过连接杆和钻具传到圆筒形钻头周围土中。4)综合式钻进综合冲击回转两种钻进方法;在钻进过程中,钻头克取岩石时,施加一定的动力,对岩石产生冲击作用,使岩石的破碎速度加快,同时由于冲击力的作用使硬质合金刻人岩石深度增加,在回转中将岩石剪切掉。 图1钻探施工图图2电法勘探 (3)物探。公路物探主要是在遥感判释与工程地质调绘的基础上,对控制路线方案的特长、长大隧道隧址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折射)、特大桥与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桥桥址采用地震面波进行控制性勘探,以了解隧址、桥址区的地层岩性、岩土界线、岩层完整性及风化破碎程度、构造及发育性与水文地质条件,了解隧道洞身围岩级别与洞口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对隧址、桥址区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其比选意见。 3.3公路工程地质试验及长期观测 (1)为了进一步验证工程地质情况,有时候需要在现场取有代表性的试样,送到试验室进行相关项目的试验。或者直接进行原位测试,就是直接在野外现场进行测试。两种试验方法相比来说,原位测试由于不用花费人力、物力搬迁土样,因此原位测试在工程地质试验中采用最多。目前原位测试中采用最多的有静力载荷试验(CPT) 、静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 、标准贯入试验 、十字板剪切试验、扁铲侧胀试验 、旁压试验 、波速测试 、现场大型直剪试验 、块体基础振动试验等。 静力载荷试验指在拟建场地上,在挖至设计的基础置深度的平整坑底放置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承压板,在其上逐级加荷载,测定相应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沉降量,分析研究地基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求得地基土容许承载力与变形模量等力学数据。静力载何试验分为平板载何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等。用以确定地基土的临塑荷载、极限荷载,为评定地基土的承载力提供依据;估算地基土的变形模量、不排水抗剪强度和基床反力系数。其试验装置为承压板、加荷与传压装置及沉降观测装置等。根据实测结果绘制沉降与时间(s~t)关系曲线及荷载与沉降(p~s)关系曲线,由此确定地基承载力、地基土的变形模量、估算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估算地地基土基床反力系数。 静力触探试验指通过一定的机械装置,将某种规格的金属肩探头用静力压人土层中,同时用传感器或直接量测仪表测试土层对触探头的贯人阻力,以此来判断、分析、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粘性土、粉土和砂土,主要用于划分土层、估算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参数、评定地基土的承载力、估算单桩承载力及判定砂土地基的液化等级等。 图3静力载荷试验示意图 (2)进行公路地质勘察时应对工程地质进行长期观测,其观测内容主要是观测与工程有关的地下水的动态观测;不良地质现象的观测;建筑物修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观测。 4. 结语 本文针对公路桥梁工程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各种勘察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方法、成果整理,同时提出新建公路、改建公路地质勘察要点,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探讨 1 工程概况 拟建的道路工程全长约2500米,路基宽度为18米,道路等级Ⅲ级城市次干道,设计行车速度20 km/h。 2 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2.1 勘察目的 为道路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对道路修建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适宜性评价,提供道路区域内的岩土的设计参数。 为道路中的桥梁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对建桥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适宜性评价,提供桥型方案的基础类型、基底设置高程、地基岩土的设计参数。 2.2 勘察任务 查明场地土层成层条件和分布规律、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空间分布特点及地基土层岩土工程特性,为本工程设计、地基整体稳定性分析等工作提供地层分布资料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指标。 查明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基本规律,以及场区历年最高、最低地下水位标高,并分析其对本工程设计与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判定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对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作出评价,结合本工程性质,对基础型式及相应的持力层进行分析论证。 3 勘察技术要求 3.1 勘察范围和钻孔布置 勘察范围为道路部分,孔位一般布设在道路中线,遇特殊地段,如水塘、小河等路段适当加布孔位。 3.2 取土样 原则上各土层均需取土样,一般要求每1~2m取一组试样。 3.3 室内土工试验内容 天然含水量、比重、容重、孔隙比、液限、塑限、非粘性土颗分;压缩系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和固结系数、c、φ值、土的承载比试验(CBR值)、土的击实试验、有机质含量及易溶盐含量试验等。 3.4 现场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根据本工程需要布置标准贯入试验孔,各土层均须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竖向间距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 静力触探试验:确定各土层的强度及桩周摩阻力、桩端承载力标准值;若为岩层,需提供岩石饱和含水率的单轴极限抗压 强度。 3.5 地下水测试 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对路基的影响的试验。 3.6 钻探现场记录 钻探记录需派有经验技术人员担任,负责记录土名、变层深度、颜色、包含物、状态和结构构造特点,砂类土的密实度和标贯击数,岩层的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 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评述 4.1 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回转岩芯钻探及锤击钻探,结合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室内土、水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野外钻探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及勘察纲要要求,室内资料整理及编制采用理正勘察软件进行。岩土分类定名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3.3~3.3.6条执行,同时结合野外钻探结果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4.2 测量放样 本次钻孔放样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道路设计平面图及测量控制点,用经标定合格的全站仪按图上尺寸测放而成,高程为黄海高程系统。各孔孔口坐标及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一览表。 4.3 岩芯钻探 采用三台XY—1型液压岩芯钻机,地下水位以上采用干钻方式,地下水位以下采用泥浆护壁,土层及全风化、强风化岩层使用口径Φ110 mm合金钻头回转钻进,中风化岩层采用口径 Φ75 mm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野外钻探严格按《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要求进行。 4.4 原位测试 本次勘察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方法,测试器具均经计量检定合格,测试数据准确,测试数量均不少于6次。 4.5 土、水样采取及土工试验 1)试样采取及试样数量。粘性土原状样按Ⅱ级土样质量等级要求采用厚壁取土器采取。砂类土主要采用标贯器采取,对卵石主要由岩芯管取样。在拟建线路内取1组土样及1件地下水水样做室内土、水的简化学分析。 2)土样试验项目。物理力学指标:含水量、重度、比重、液限、塑限、压缩模量、剪切强度、砂类土及碎石土的室内颗分,取样点力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代表性。 3)水、土样的试验项目。测定地下水、地表水及土规范要求所有腐蚀性介质含量。地下水位观测:沿线各孔均用测水钟量测地下水的的稳定水位。 5 线路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5.1 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拟建道路沿线地层相对简单,未发现岩溶、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存在大的活动断裂,因此拟建道路场地场地为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 5.2 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评价与整治 软土为沿线的主要不良地质条件及特殊性土。软土以淤泥质土夹粉砂为主,主要分布在路线穿越的鱼塘内,呈流塑状,具有天然含水量高、高压缩性,土的力学强度低等特点,工程性质差,尤其在地震作用及振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侧向滑移,不均匀沉降及蠕变等工程地质灾害,对路基及构造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对于该部分土,考虑到其厚度不大,本次勘察中未将其独立划分为一层,施工时,建议将该层土清楚。 6 道路工程 拟建道路工程为城市一般道路,对该道路的岩土工程特征分别简析: 1)层人工填土以杂填土为主,厚度约为3.4 m,为不均的欠压实土,不宜作路基持力层,在道路施工清表时应予以清除。 2)层耕土:可塑状,分布厚度较薄,工程性能较差,层位稳定性差,不宜作路基持力层,在道路施工清表时应予以清除。 3)层粉质粘土,该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且厚度较大,为1.20 m~6.60 m,平均为3.69 m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后击数N平均值为9击,容许承载力为180 kPa,全线均有分布,可作路基持力层。 4)细砂:松散状,层薄且分布均匀性差,属均匀性较差土层,天基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0=100 KPa,工程性能一般,不宜作路基持力层。 5)中粗砂:稍密,工程性能一般,可作路基持力层。 6)砾砂:中密,仅局部地方有分布,可作为路基持力层。 7)卵石:中密状,重型动力触探修正击数票平均值12击,天然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k=400 KPa,层位相对稳定,土质均匀性一般,分布均匀性较差,工程性能较好,可作路基持力层。 8)砂质粘性土:可塑状,属低压缩性土层,层位稳定性差,局部分布,土质均匀性一般,标贯修正击数标准值11.68击,天基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0=220 KPa,工程性能一般,可作路基持 力层。 综上所述,场地内地基土均匀性一般。 7 结论 经本次勘察查明,拟建工程场地稳定,适宜本工程的建设。拟建道路沿线地貌主要以山麓斜坡冲、堆积成因的山前平原地貌为主,小部分为残积坡麓地貌。拟建道路沿线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沿线土层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通过高等级公路工程边坡勘察了解其工程地质分类 【摘 要】在总结高速公路工程边坡勘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适合高速公路工程的边坡工程地质分类,并将未变形边坡统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和土石边坡,对岩质边坡按边坡体岩性和结构进行了细致分类。 【关键词】边坡;工程地质分类;岩质边坡;土质边坡 1.边坡分类的一般情况 目前国内外对于边坡已有很多分类方法,但由于所依据的分类原则、分类标准和分类目的的不同,迄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分类。常见的边坡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有:边坡的成因、边坡的结构、边坡的岩性、边坡变形破坏形式等。总之,关于边坡的分类,国内外提出的方法很多,分类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或只着眼于变形形式的分类,或仅对某一种(或几种)边坡变形(如滑坡)按不同的准则进行细部分类,尚未见到对边坡进行综合工程地质分类者,因此,不便于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应用。 2.分类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2.1 分类目的 高速公路工程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是在总结我国高速公路工程边坡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将各种不同工程地质特性的边坡加以区分,某种边坡代表某种工程地质特征,其稳定特点和对工程的影响自然也各不相同。因此,边坡工程地质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1)根据野外调查,能根据分类特征对边坡的类属迅速予以辨认,从而能较快掌握此类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2)能根据分类,对边坡的稳定性作出初步评价,就边坡对工程的影响作出判断。 3)根据分类预测边坡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对边坡的工程处理提出原则性建议。 4)当边坡问题较为复杂时,也可根据分类对下步勘察试验工作指明方向。 2.2 分类原则 为高速公路工程实用的方便,分类时注意贯彻了以下原则: 1)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2)为便于在野外对边坡进行辨认,并对其稳定性作出评价,在分类中将各类边坡的特征,可能的主要破坏形式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与工程的关系加以说明。 3)在对边坡工程地质特征进行分类描述时,注意结合与工程的关系进行说明。 4)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岩性、结构和变形特征。 5)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时,进一步考虑与工程的关系。 6)为了使高速公路工程边坡勘察中地质描述规范化和论述使用方便,我们还按边坡的高度、坡度、人工改造情况等的不同,对边坡试作一般性分类。 3.高速公路工程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 按照上述分类原则,根据工程实际对高速公路工程边坡进行如下分类。按边坡与工程关系把边坡统分为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按人工边坡的形成方式把边坡分为填方路堤边坡和挖方路堑边坡;按边坡变形情况把边坡分为变形边坡和未变形边坡;按边坡岩性把未变形边坡统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和土石边坡。根据岩(土)体性质及其结构,对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进行细部分类。 3.1 岩质边坡分类 3.1.1 按岩质边坡的岩性不同分类 1)侵入岩边坡:如花岗岩。岩性较单一,强度较高,一般呈块状结构,常形成陡坡并发育卸荷裂隙。 2)喷出岩边坡:如玄武岩凝灰岩、流纹岩、凝灰角砾岩等,强度差别大,裂隙发育。有时具有层状或似层状结构,孔隙性大,边坡形态受形状控制。 3)碎屑沉积岩边坡:如砂岩、砾岩、页岩等,强度差别较大,具有层状结构,边坡形态受岩层产状控制,页岩透水性微弱。 4)碳酸岩类边坡: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强度一般较高,多呈层状结构。边坡形态受岩层产状控制,常形成悬崖,有时岩溶发育。 5)夹有软弱夹层的沉积岩边坡:如夹有泥化夹层或破碎夹泥层的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具有层状结构。 3.1.2 按岩质边坡的岩体结构分类 1)块状结构岩石边坡:块状结构岩石边坡是指一般由块状岩浆岩或巨厚层沉积岩组成的边坡。此类边坡的特征是,就局部地段而言,没有层状节理分布,不具备各类层状岩石边坡的特征,就其物质组成而言,岩石可视为相对均匀质体。 2)碎裂结构岩石边坡:碎裂结构岩石边坡是指具有强烈发育的不规则节理裂隙的各种岩石边坡,在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地区都可能出现,特别在断层交汇部位和严重的构造挤压部位较为常见。由于边坡上节理裂隙密集、方向零乱,难以划分出岩体的层状结构,边坡岩体多呈相互镶嵌的碎块,从宏观上看,可视此类边坡为散体,边坡形态主要决定于节理裂隙的切割程度和组合形态。 3)层状同向缓倾岩石边坡:层状同向缓倾岩石边坡是指由坚硬层状岩石组成的边坡,岩层的倾向与边坡的倾向一致,但倾角小于边坡坡角,坡面切断了岩层层面。由于坡面切断了岩层层面,坡脚以上岩层有路面方向活动的空间,因此当层面间抗剪强度较低时,可以沿层面产生滑动。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岩层的倾角大小、层面的抗剪强度及边坡岩体被节理裂隙切割状况。层状同向缓倾边坡较为常见,由于施工开挖人为改变边坡坡角使边坡由缓变陡,使层面被切断,当边坡岩层被坡面切断后,最常见的变形是顺层滑动,特别是沿软弱夹层产生滑动。当节理裂隙的切割有利于割离坡体,下伏有软弱夹层时,雨后更易滑动。 4)层状同向陡倾岩石边坡:层状同向陡倾岩石边坡是指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基本一致,但岩层倾角大于边坡坡角的岩石边坡,由于坡面未将岩层层面切断,因此,没有沿岩层层面向下滑动的余地,一般情况下边坡是稳定的。 3.2 土质边坡分类 1)黄土边坡。 黄土一般呈棕黄色或淡黄色,具多孔性,孔隙比一般40%~50%,成分以粉粒为主,质地均一,无层理、柱状节理和垂直节理发育,天然状态下含水甚少,干燥时甚坚固。直立边坡,但遇水容易剥落或遭受侵蚀。 2)砂性土边坡。 砂性土边坡是指主要由砂或砂性土组成的边坡,以结构较疏、粘聚力低为特点,作为工程边坡,一般透水性较大,饱和含水的均质砂土边坡,在振动力作用下,易于液化产生液化边坡。 3)粘性土边坡。 粘土以颗粒细密为其主要特征,但由于生成环境的不同,各类粘土的组织结构、物理力学特性等差别较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也不一样。但一般都具有干时坚硬开裂,遇水膨胀分解呈软塑性状的特点。 4)软土边坡。 软土边坡是指由淤化、泥变、淤泥实土以及其它抗剪强度极低的土组成的边坡。粘土由于其抗剪强度极低,流变性征显著,对于边坡稳定性不利。 5)胀缩土边坡。 胀缩土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特性,因土中富含蒙脱石等易膨胀矿物,干湿效应特别明显。 3.3 土石边坡 由土和坚硬岩石混合组成的边坡统称为土石边坡,可分为碎石土边坡和岩土混合边坡二类。碎石土边坡是指由坚硬岩石碎块和砂土碎屑细颗粒物质混合组成的边坡。按其形成条件,可分为堆积型(包括沉积、堆积)和残积型。前者土石碎屑经搬运位移土石混杂,如坡积体及变形边坡残留体等,后者则为基岩原位风化而成,岩土未经搬运位移,如残积层。按结构形态又可分为土石混合结构和土石叠置结构,前者整个坡体皆由土石混合物组成,边坡的特性决定于土石混合体自身的特性,后者土石混合体的下部有基岩分布,边坡的特性决定于土石体本身外,尚与土石体与基岩接触面的特性有关。此种结构边坡,亦称岩土混合边坡,呈叠置结构的岩土混合边坡还有上部为全风化玄武岩,下部为砂砾岩,或上部为玄武岩,中部为全风化页岩,下部为坚硬岩石的边坡。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浅谈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内容摘要: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勘察方案考虑不全面、勘察方案不合理、勘察工作针对性不强、勘察深度不够、对山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水平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高速公路向山区延伸,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难度逐渐加大。 一、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地质勘察方案不合理。在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大多工程地质勘察项目虽然也制定了勘察大纲,但多数项目勘察方案简单,未能针对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的特点,对项目工程地质勘察进行详细规划,所采用的勘察方法,时有不合理或欠缺的地方。如桥梁钻孔布置未考虑到山区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钻孔数量偏少、钻孔位置不合理,高边坡勘察中对横断面的地质条件变化考虑不足,地质条件未勘察清楚,导致施工中高边坡加固设计变更过多,对活动性断层勘察欠缺,隧道勘察中未进行水文测试等等。 (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针对性不强。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不明确,勘察针对性不强是山区高速公路勘察项目较常见的问题,部分勘察单位仍习惯于“钻探、取样、提承载力”的模式,无论是路基、桥梁、还是隧道勘察都是这种勘察模式,这种早期的工程地质勘察模式,已不能适应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求。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对象主要包括桥梁、涵洞通道、隧道、高边坡、高路堤、软基及不良地质等。不同勘察对象的勘察目的不同,勘察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勘察对象,对勘探方法、取样试验、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评价等做出不同的要求,并非所有的勘察对象都应提出地基承载力。如高边坡的勘察目的,主要是查明边坡开挖后的稳定性,勘察在查明岩土层结构的同时,还要查明软弱夹层和构造结构面情况,并提供抗剪、抗滑指标。 (三)勘察深度不够,定性的分析太多,定量成果不足。我国的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到十年时间,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经验不足,我国高速公路地质工作仍停留在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勘察报告描述较笼统,多是一些定性的描述,设计及施工人员很难采纳,甚至无法利用。如在深路堑勘察中,常见地质报告中未能进行稳定性分析,所推荐的处理方案及措施较笼统,设计人员无法利用。或者虽然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但未用设计拟采用的坡率,进行稳定性分析。此外,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单一,完全依赖极限平衡法,未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法、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也是较常见的问题。又如在桥基勘察中,常见对钻孔深度把握不准。未能根据桥梁荷载的要求及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确定钻孔深度。因此,要么钻孔钻深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要么钻孔钻浅了,不能满足桩基对钻孔深度的要求。再如某山区高速公路初勘中,对断层构造勘察时,在评价区域断裂构造对公路的影响时有这样的论述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K25+600处有一断层,建议路线与断层呈大角度相交”。没有深入查明断裂带的规模和路线的关系对公路的影响等。 (四)对山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虽然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中,复杂的地质条件越来越为工程技术人员所重视,但部分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仍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如某山区高速公路中,由于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为了节省造价,路线以路基通过,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边坡稳定性不足问题。又如某山区高速公路基岩为砂岩、泥质砂岩,但其风化程度变化较大,勘察过程中对风化程度变化不足未引起足够重视,钻孔数量偏少,导致施工中桥梁所采用的大部分嵌岩桩质量检测承载力不足,不得已改为摩擦桩。此外,还存在勘察经费不足,勘察工作量较少,不能满足查明地质条件等。 二、处理对策 针对当前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转变勘察技术人员的观念,在高速公路的勘察中加强岩土工程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水平。 (一)事前规划,制定详细的勘察方案,明确地勘布置原则。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貌单元多、地层岩性复杂,基岩风化严重、基岩顶面起伏大;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对工程影响大;不良地质发育;地下水对工程有较大的影响等。工程实践证明,针对复杂的山区地质条件,制定详细而针对性强的勘察方案是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关键。勘察方案主要包括勘探方法的选择;勘察点数量、间距;勘探深度、钻孔孔径、取样的数量、样品类别;工程地质调绘的范围、比例;工程物探的使用对象、物探方法;原位测试、简易钻探的使用范围、勘察深度的确定及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等。此外,对路基、桥梁、隧道、不良地质等不同的工点的勘察还应针对具体构造物的特点提出勘探、取样、试验、物探等具体要求。 (二)推行工程地质勘察监理机制。工程地质勘察的监理机制,有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在部分工程项目中展开取得较好的成效,应进一步推广。 (三)加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的高速公路知识的培训。传统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勘察与设计、施工脱节。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高速公路知识的薄弱,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不能较好地和工程紧密结合,只能泛泛而谈。加强高速公路知识的培训,可有效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勘察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勘察质量。 三、结论及建议 (一)针对当前山区高速公路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推广岩土工程的理念。改变传统的钻探、取样,提承载力、摩阻力的观念。对地质勘察工作要求在查明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对地质特征及岩土参数进行分析、评价,熟悉每一类岩土工程的设计方法,了解每一类岩土工程的影响范围及对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要求。 (二)加强培训,提高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专业的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队伍。改变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对高速公路不了解,所提供的工程地质报告和工程结合不紧密,难以利用的现状。 (三)积极推行工程地质勘察监理的体制。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浅谈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内容摘要: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勘察方案考虑不全面、勘察方案不合理、勘察工作针对性不强、勘察深度不够、对山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水平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高速公路向山区延伸,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难度逐渐加大。 一、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地质勘察方案不合理。在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大多工程地质勘察项目虽然也制定了勘察大纲,但多数项目勘察方案简单,未能针对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的特点,对项目工程地质勘察进行详细规划,所采用的勘察方法,时有不合理或欠缺的地方。如桥梁钻孔布置未考虑到山区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钻孔数量偏少、钻孔位置不合理,高边坡勘察中对横断面的地质条件变化考虑不足,地质条件未勘察清楚,导致施工中高边坡加固设计变更过多,对活动性断层勘察欠缺,隧道勘察中未进行水文测试等等。 (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针对性不强。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不明确,勘察针对性不强是山区高速公路勘察项目较常见的问题,部分勘察单位仍习惯于“钻探、取样、提承载力”的模式,无论是路基、桥梁、还是隧道勘察都是这种勘察模式,这种早期的工程地质勘察模式,已不能适应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求。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对象主要包括桥梁、涵洞通道、隧道、高边坡、高路堤、软基及不良地质等。不同勘察对象的勘察目的不同,勘察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勘察对象,对勘探方法、取样试验、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评价等做出不同的要求,并非所有的勘察对象都应提出地基承载力。如高边坡的勘察目的,主要是查明边坡开挖后的稳定性,勘察在查明岩土层结构的同时,还要查明软弱夹层和构造结构面情况,并提供抗剪、抗滑指标。 (三)勘察深度不够,定性的分析太多,定量成果不足。我国的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到十年时间,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经验不足,我国高速公路地质工作仍停留在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勘察报告描述较笼统,多是一些定性的描述,设计及施工人员很难采纳,甚至无法利用。如在深路堑勘察中,常见地质报告中未能进行稳定性分析,所推荐的处理方案及措施较笼统,设计人员无法利用。或者虽然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但未用设计拟采用的坡率,进行稳定性分析。此外,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单一,完全依赖极限平衡法,未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法、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也是较常见的问题。又如在桥基勘察中,常见对钻孔深度把握不准。未能根据桥梁荷载的要求及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确定钻孔深度。因此,要么钻孔钻深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要么钻孔钻浅了,不能满足桩基对钻孔深度的要求。再如某山区高速公路初勘中,对断层构造勘察时,在评价区域断裂构造对公路的影响时有这样的论述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K25+600处有一断层,建议路线与断层呈大角度相交”。没有深入查明断裂带的规模和路线的关系对公路的影响等。 (四)对山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虽然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中,复杂的地质条件越来越为工程技术人员所重视,但部分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仍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如某山区高速公路中,由于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为了节省造价,路线以路基通过,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边坡稳定性不足问题。又如某山区高速公路基岩为砂岩、泥质砂岩,但其风化程度变化较大,勘察过程中对风化程度变化不足未引起足够重视,钻孔数量偏少,导致施工中桥梁所采用的大部分嵌岩桩质量检测承载力不足,不得已改为摩擦桩。此外,还存在勘察经费不足,勘察工作量较少,不能满足查明地质条件等。 二、处理对策 针对当前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转变勘察技术人员的观念,在高速公路的勘察中加强岩土工程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水平。 (一)事前规划,制定详细的勘察方案,明确地勘布置原则。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貌单元多、地层岩性复杂,基岩风化严重、基岩顶面起伏大;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对工程影响大;不良地质发育;地下水对工程有较大的影响等。工程实践证明,针对复杂的山区地质条件,制定详细而针对性强的勘察方案是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关键。勘察方案主要包括勘探方法的选择;勘察点数量、间距;勘探深度、钻孔孔径、取样的数量、样品类别;工程地质调绘的范围、比例;工程物探的使用对象、物探方法;原位测试、简易钻探的使用范围、勘察深度的确定及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等。此外,对路基、桥梁、隧道、不良地质等不同的工点的勘察还应针对具体构造物的特点提出勘探、取样、试验、物探等具体要求。 (二)推行工程地质勘察监理机制。工程地质勘察的监理机制,有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在部分工程项目中展开取得较好的成效,应进一步推广。 (三)加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的高速公路知识的培训。传统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勘察与设计、施工脱节。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高速公路知识的薄弱,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不能较好地和工程紧密结合,只能泛泛而谈。加强高速公路知识的培训,可有效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勘察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勘察质量。 三、结论及建议 (一)针对当前山区高速公路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推广岩土工程的理念。改变传统的钻探、取样,提承载力、摩阻力的观念。对地质勘察工作要求在查明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对地质特征及岩土参数进行分析、评价,熟悉每一类岩土工程的设计方法,了解每一类岩土工程的影响范围及对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要求。 (二)加强培训,提高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专业的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队伍。改变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对高速公路不了解,所提供的工程地质报告和工程结合不紧密,难以利用的现状。 (三)积极推行工程地质勘察监理的体制。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的重要性 摘要:该文通过实践山西某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勘察监理工作,对三个不同阶段的勘察监理工作实施内容和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指出了勘察监理在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重要性 由于过去我国高速公路岩土工程勘察一直保持行业垄断,没有进行单独招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勘察设计总承包;第二,业主直接委托勘察单位;第三,即使勘察单独招标也是低价中标。以上三种勘察模式往往在工程质量、技术成果等方面表现很差。目前在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实施监理,正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高速公路岩土工程勘察监理就是监理组织或监理执行者(岩土工程监理工程师)执行业主的委托,对高速公路全过程依据勘察合同文件、国家的法律、法规、勘察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等,对勘察质量、进度、勘察工作量的计量、费用的审核结算等进行监督、监控、评价、约束、组织、协调和疏导。使勘察行为符合准则的要求,使有关人员的行为更准确、更合理、更完善,使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成果资料能够指导公路施工。 现代高速公路的发展趋势逐渐由东向西,由平原向山区拓进。山区高速公路沿线的构造物、不良地质段、特殊性岩土段、高填深挖工点等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及技术要求和深度多样性、复杂性,导致地质勘察监理工作任务重、技术含量高、复杂,给监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实践了山西某山区高速公路118千米的勘察监理工作。 一、勘察监理工作实施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监督与管理是保证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质量、岩土工程合理性、完善和优化设计的前提。一条高速公路要穿越不同的地质单元,各单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各不相同,特别是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工程造价、工期、施工期、营运期的安全。地质勘察资料的不准确,势必导致设计的保守,造成工程资金浪费,后期运营出现沉降、边坡坍塌等不良现象,给公路安全运营埋下了隐患。高速公路具有阶段性勘察设计特点,一般采用两阶段勘察设计即初步设计阶段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设计,个别项目还有施工勘察阶段。各个不同阶段的勘察监理工作基本都分为三个阶段:进场初期勘察监理、工作进行中勘察监理、工作结束勘察监理。 (一)进场初期勘察监理 地质勘察单位在进场初期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和地质勘察实施细则。本勘察大纲应包含根据各个工点的水文地质条件、构造物(工点)设置情况、设计要求等编写的工程地质勘察纲要。明确该工点为达到勘察目的所采用的勘察手段和方法(如钻探、挖探、物探、钎探)、勘察工作量(如钻孔个数、总延米数等)、工期的预估。监理单位根据相关技术规范、 业主要求,认真分析勘察单位提交的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结合项目概况情况,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经业主、勘察单位、监理单位三家共同商榷后统一后,完善该勘察大纲,使其具有计划性和指导性。同时,监理单位应对勘察单位的钻探施工设备、试验设备的质量合格情况、投入数量进行检查,满足工程实施要求方可允许进入施工现场。最后并签署开工报告。 (二)工作进行中勘察监理 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实施过程是在野外进行的,监理工程师应深入勘察现场,结合勘察大纲及现场地质情况,对勘探孔的布设、取样、原位测试进行监督。监理现场采用现场巡视、抽检、重点旁站、定期中间检查和室内资料审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要工点(如大桥、特大桥、隧道、高边坡、采空区、软土等)采用旁站监理方式,控制整个勘察过程,保证勘察实施过程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并对现场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地质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对工程地质复杂区、多变区应及时指导勘察单位更换勘察方法、手段和随机调整勘察工作量。检查钻探深度、取样、原位测试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对现场的编录质量和规范性进行监督和指正。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和编写监理报告(日志),每天统计勘察工作量进度并定期向业主单位汇报勘察质量和进度情况。 组织中间检查对勘察单位的阶段性勘察现场实施全过程监理检查和管理。从工程地质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构筑物布置的经济性及合理性,向业主单位和设计单位提出建议。通过现场过程质量控制,对工程地质情况的了解,结合设计情况、勘察单位的工程进展情况,并及时与业主单位、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保证工程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前提下,及时调整勘探手段和方法,确保勘察成果质量。 (三)工作结束勘察监理 勘察工作结束监理单位应依据相关勘察合同,对勘察单位的工作量由监理工程师签认。监理单位对勘察单位的各种勘察手段、方法,工作量,技术成果资料进行审查、综合分析,之后资料才能提供设计单位的地质参数。最后并编制监理报告。 二、勘察监理取得的效果 本项目中勘察监理采用现场监督和室内文件审查形式进行,即现场监督、控制、管理、指导,室内技术成果的分析与评价。取得效果举例说明: 1.由于本项目K35+800~K85+230段奥陶纪石灰岩发育较好,岩体较完整,表层覆盖层较薄。经过监理监督和现场指导,后将13个高边坡的钻探方案调整为物探+挖探。施工工期比原来方案缩短了10天,勘察费用节省近140万元,探查的效果远超过钻探。 2.在K124+080~K124+285段,路线以路基方式穿越南山北部山脚与大洋河河岸交界平缓地带。根据K124+120涵洞钻探软基情况,结合地形推断该段可能存在软土地基。经监理工程师现场踏勘并同意在该段增加3个路基钻孔以查明软基可能性,结果表明软基最大厚度达8米。虽然在勘察投资上增加约5000元投资,但避免了今后路基沉降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3.室内技术报告的审查工作对地貌及微地貌单元要求进行了数理统计,以地质单元形式给出了该项目路线走廊的工程地质特性,为指导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 三、结束语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监理制度监理顺应现代勘察市场化的需求,勘察质量的监督与控制,直接决定了设计质量、施工成本、施工周期、运营安全、后期公路养护投资。公路勘察监理由于市场不规范,在实际的实施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监理单位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发现问题情况下能够及时提出并指导勘察单位的实施方案调整;勘察技术成果审查过程中不能综合地提出具有指导施工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案和结论;建设单位对勘察监理费用投入比例很小,导致一些勘察监理单位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上不去,没有在项目过程中起到真正意义的作用。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山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山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70%,山区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较复杂,不确定性较大。路基填挖交替频繁,深挖、高填路段多,从而使路基的物理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发生失稳现象。这就需要对工程地质条件做深入的研究,找到针对性较强的勘察方法和手段,为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工程地质资料。本文总结了山区公路勘察方法,并对各种特殊地段的勘察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沿线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遵循面点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综合运用遥感、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和建议 【关键词】山区公路;地质条件;勘察方法;高填深切路段勘察;边坡勘察 1.勘察方法的选择 勘察方法的选择应依据勘察阶段,地形、地质条件和勘察对象而定,大致分两种类型: 1.1宏观控制 一般采用遥感技术,从宏观上观察全貌,对区域地质条件进行大致了解,可发现大型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根据不同时期的资料,还可以掌握不良地质发展趋势,进行地质单元的划分。山区公路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进行地质单元的划分。地貌就是从地质的角度去论述地表形态,不同地貌的地质成因和历史不同。 1.2微观分析 通常采用地质调绘、物理勘探、钻探、挖探、取样、试验及原位测试等方法,其中地质调绘及物理勘探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地判定地质条件;而钻探、挖探、取样、试验及原位测试则可以对地质条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2.路段勘察 2.1一般路基 一般路基工程勘察主要按沿线微地貌特征分段,查明各段的地质结构,岩土类别、土的密度和含水状态,基岩风化情况,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和地表水活动情况;确定路基基底的稳定性,边坡结构形式及坡度;确定设置支挡构造物和排水工程的位置,划分土石工程等级。 2.2高路堤 高路堤作为陡坡路堤的一种特例,也属于重点路基工程(即地形起伏大、路基填挖量大、工程地质条件差的路段),高路堤边坡必须进行稳定性验算,其参数的选择是稳定性验算的关键,需要对地基土及路堤填土提出准确的物理力学参数,因此要针对高路堤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高路堤主要病害是总体沉降、局部沉降、局部沉陷、滑移、路基破坏等。一般的填方路堤和高路堤对路基基底要求应有足够的承载力,路堤基底土的变形性质和变形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路堤填土高度、基底土的力学性质、基底倾斜程度、软土层和软弱结构面的性质和产状等。软土层或较软结构面往往使基底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而造成路基的破坏。因此其勘察中的重点是沿陡坡路基顶或软土层及较软结构面,对陡坡路堤进行设计时必须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勘察提供准确的陡坡路堤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2.3陡坡路堤 当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时(包括纵断面方向)就应视为斜坡路堤,当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就视为陡坡路堤。根据斜坡路基病害调查,公路陡坡路基常见病害是纵向裂缝和路基滑移。影响陡坡路基稳定性的主要工程地质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1)陡坡覆盖层土体与基岩接触带为透水软弱面,地下水活动引起陡坡路基下滑;(2)陡坡路基岩层软硬相间,其软弱面顺路基倾斜,由于风化强弱差异或地下水侵蚀,地基和路基顺软弱面滑移。 2.4深路堑 对于深路堑边坡、需要特殊设计加固的边坡以及稳定性差的边坡,均应作为单独工点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以便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价。首先应查明场地岩土体组成,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的关系,岩层分布以及风化层、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震资料,气象资料。利用赤平投影或者理论计算边坡整体的稳定性,提出支护(挡)建议。 部分地段拟建道路修筑后,路堑边坡形成临空面,边坡上覆松散堆积物失去支撑,易沿基岩面下滑。山区地形起伏大,植被茂密,进行工程钻探很困难,利用人工探槽(坑)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要查明覆盖层厚度。提出适宜的防护、加固等措施,消除路堑边坡形成临空面的不利影响,防止边坡上覆松散堆积物沿基岩面下滑。 2.5支挡工程 支挡工程的勘察主要任务为查明支挡构筑物位置承重地基的地层层位、层厚、岩土类别、分布范围,调查地下水埋深、分布;确定岩土的承载力、抗剪指标和压缩指标;判定在路基附加荷载作用下,路基沉降和滑移的稳定性。 3.桥涵勘察 桥涵工程的勘察主要任务是查明桥涵位置地基土层的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查明其软弱下卧地层的厚度及分布,依据调查结果绘制断面图。确定岩土的承载力、抗剪指标和压缩指标。在地形图上绘出汇水面积;根据收集的气象资料,估算最大的流量,过水断面尺寸,计算墩台最大冲刷深度,提出合理的基础埋深。 4.隧道勘察 由于山区的地形特点及隧道出入口对地形有较高的要求,进行工程钻探往往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物探技术逐渐成熟和山区高速公路的发展,已被作为主要勘察手段,广泛应用在山区公路隧道勘察中,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地震法、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法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工程物探作为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手段,测得岩质隧道围岩岩体、岩石纵波速、横波速,从而求得围岩动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物理力学指标,为隧道洞身的围岩分类、隧道洞室的开挖和衬砌设计提供依据。 5.公路涎流冰的勘察要点与防治措施 涎流冰冲坏桥涵结构,破坏路基路面,危害公路行车的安全,已成为高寒地区公路主要病害之一。涎流冰的防治工作,应从公路勘察设计的源头上采取积极地防治措施。若路线不可避免地要从涎流冰地段通过,则应进行全面细致的水文、地质、地形调查,认真分析水的来源,涎流冰的形式、规模及对公路的危害程度,因地制宜地选择防治方案,将涎流冰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一般采用因势利导及相互隔离的办法处置。 6.结语 随着山区公路的高速发展,由于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给勘察专业带来诸多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 6.1解决传统钻探手段以点带面划分地质界面时常带来的漏判、推断不准确等问题,如地下不明物体、洞穴、软弱结构面、滑动面、断层、破碎带等在地下的分布特征、形态、埋藏深度、位置。传统的钻探方法受地形的限制,而利用人工挖探、工程物探技术等多种辅助手段和钻探联合使用的方法,起到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的作用。将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手段相结合,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6.2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静载荷试验、现场剪切试验等)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将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同时,达到解决那些采用传统勘探手段难于获取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如粗颗粒土、花岗岩残积土、风化岩的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问题。 地质勘察工作是山区公路建设成败的前期关键,各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必须认真对待,要达到必要的深度。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或存在不可避绕的不良地质路段,前期的工程地质勘察更要做细,并请多方专家共同研讨决策。勘察设计单位应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适应山区公路建设新的发展需要。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浅析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为了正确处理公路工程建筑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或改造不利条件,需要进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文章阐述了对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了勘察编制纲要,选择勘探测试方法、工程勘察质量控制等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路建设 工程地质勘察 勘察纲要 质量管理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项目呈线状分布,一般长达几十公里。在地质条件较复杂地区,同一项目往往跨越多种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单元,途径多种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管理好一项复杂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项目,需要项目负责人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勘察也是分阶段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必须根据不同的勘察阶段,完成各项勘察任务。各勘察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深度应与公路各设计阶段的要求相适应。 (一)客观因素 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还难以适应新时期交通建设的要求;总体设计水平应进一步提高,技术标准、技术指标的掌握和运用不够灵活;地勘工作深度不足,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正确运用不足;部分项目技术方案比选未能完全作到科学、客观、真实、择优,未能完全起到优化设计、方便施工、控制投资的作用,甚至还存在着为比较而比选的情况;投资控制中,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主观原因 1.勘察设计周期偏短,设计人员深入研究和优化方案的时间不足。 2.设计人员对工程造价理解有偏差,不能正确处理“好和省”的关系。降低造价是勘察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保证安全、保护环境、提高质量前提下的降低。好的设计,应该是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方便性、经济性的完美结合,绝不是多花钱搞一些贪大求洋的东西,也不是钱花得越多事情就做得越好,有时多花钱也会做不好事情。 3.设计人员受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实践经验、工作习惯等影响,对沿线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认识不足,科学掌握标准、灵活运用指标的能力欠缺。标准、规范是做好技术工作的行为准则。灵活运用是在全面系统理解标准基础上与地形、地质相结合的灵活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对于强制性指标要严格执行,一般性指标要灵活运用,超限指标要论证采用。要特别防止认为标准越高越好越安全的错误观念,不顾环境承受力,不计造价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指标和随意突破标准,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部分勘察人员工作责任心、上进意识不强。 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需注意的问题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如何打破传统条框束缚,将勘察工作贯穿公路项目的全寿命过程,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更有效地维护公路的安全正常运营业虽然业主委托工程勘察大多局限在勘察规范提到的三个阶段,但是,作为岩土工程师应当树立项目全寿命过程勘察的概念。下面就勘察纲要的编制、外业质量控制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勘察编制纲要 编制纲要是每个勘察项目必须进行的工作,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项目情况,不仅要详细阐述对场地地质条件的认知程度、项目概况、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方法、工作范围、技术要求,还要对勘察工作参与的人员、投入的设备及质量保证措施有明确的说明。 (二)选择勘探测试方法 勘探测试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合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造成很大的工作量浪费, 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于勘察测试方法种类繁多,那么如何选择既经济又合理可行的方法是公路工程勘察的关键。首先应当详细了解场地已有地质资料、公路和沿线构造物情况、与设计人员充分交流、明确要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然后开展这项工作。 (三)工程勘察质量控制 加强全员质量教育,树立全员质量观念。全力推进ISO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落实质量目标考核责任制、质量责任追究制,全面提高勘察设计质量。严格按照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规范流程,明确责任,用过程质量保证总体质量。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基础资料的调查和收集。特别是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勘探和调查,加强公路影响带内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勘察成果的综合验证工作。对公路工程施工、构造物结构安全有影响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要进行专项地质勘察与评价。 审查工作要结合勘察设计过程动态进行,使勘察设计工作和审查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更有效地确保勘察设计质量和投资控制。要严格执行“方案审定”、“二校三审”程序,确保勘察资料、试验资料、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设计概算、设计数量的“六个一致”。 (四)内业资料整理质量控制 内业资料质量取决于外业资料质量。项目负责人在外业工作期间,应随时对完成的每个勘探点、测试点、物探点/线等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在完全确认各个工点、各段比较方案所有的勘探工作量保质保量的完成,以及确保勘察过程补充的工作量完成后,即可转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 (五)工程地质勘察周期控制 勘察周期作为工程地质勘察项目的重要因素必须满足计划要求。在制定勘察纲要时,应根据工程项目情况、勘察工作量和勘察方法、场地地形地质条件等情况,对外业工作、岩土试验和室内资料整理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人员和设备。 树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公路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勘察设计要统筹考虑规划、建设、养护、运营的全过程,运用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进行技术方案比选,合理确定项目的功能水平,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确保勘察设计工作质量。 设计阶段是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最关键的阶段,要从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去看待成本,不仅要重视建设成本、维修成本、养护成本的控制,还要重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控制,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评价设计方案,在确保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合理、灵活运用设计指标,达到最佳技术与经济效益。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问题探讨 摘要:地质勘察作为公路工程的总体设计、预算、施工所依据的重要基础材料,它的定位和实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出现在前后之间不协调,或者重视程度,专业人员,等其他一些原因,我们就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实际案例作为根据进行探讨。 关键词: 勘察;技术;人员;方法 在公路施工或进行作业之前,对地质的勘察必不可少,地质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测的情况,勘探工作是为了降低风险和保证对公路作业可行性,在勘探过程中可以排除很多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公路工程整体得到良好的保障。 一、可能存在的问题 公路工程的地质勘察项目一般呈线状分布,通常情况下会长达几十公里。如果位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同一个项目中往往会横跨多种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单元,途经数种不良的地质和特殊岩土。想要管理好一项错综复杂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项目,这需要项目负责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此外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工程的总体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与设计阶段相比较,勘察也是分阶段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必须依据不同的勘察阶段,完成其中各项勘察任务。各个勘察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深度应和公路设计阶段的要求相适应。客观因素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水平目前还难以适应全新的交通建设要求,整体设计水平应进一步得到提高,技术指标和技术标准的运用和掌握不够灵活,地勘工作深度不充足,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正确运用能力不足,部分项目技术方案未能够完全达到客观、科学和真实,不能全面起到优化设计、控制投资、便利施工的关键作用。投资控制过程中,概算超过估算,预算超过概算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勘察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勘察设计的周期偏短,严密度不够,设计人员深入研究问题,以及优化方案的时间不足。设计人员对工程造价的具体理解有偏差,不能够正确处理质量与价格两者之间的关系。把造价降低是勘察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在安全有保证,环境无破坏,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之下降低。卓越的设计,应该是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和经济性的完美组合,不是钱花得越多事情就会做得越好,很多时候预算再多也会搞不好项目。设计人员受自身的理论知识,技术水准,实践经验和工作习惯等一些原因影响,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认识不达标,科学掌握标准,灵活运用指标的能力有所欠缺。标准和规范设计的前提,具体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新的考虑。 二、技术和人员上的加强 加强以测试为主的勘察手段,比如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现场剪切试验等,以及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将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计参数的可靠性。同时,达到解决那些采用传统勘探手段难于获取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如粗颗粒土、花岗岩残积土、风化岩的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问题。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勘察单位实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成勘察各专业的技术交流、知识渗透,尽可能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达到提高勘察技术人员的学术深度的目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如受压层深度计算、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各类静力或动力有限元计算、地震反应分析、渗流分析、地质灾害设计等),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地质勘察工作是公路工程前期的关键,各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必须认真对待,要达到必要的深度。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或存在不可避绕的不良地质路段,前期的工程地质勘察更要做细,并请多方专家共同研讨决策。勘察设计单位应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适应公路工程建设新的发展需要。 三、深入勘探中的具体问题 地层分布、地质构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等一些地质资料是公路工程总体,及各专业设计的基础根据。地质条件的优劣不仅仅影响着方案设计、施工工艺的选择确定,也影响着工程造价和施工期限。可是由于建设的管理体制,专业及学科设置和勘察设计组织等多方面原因,工程地质勘察和设计经常处于脱节,勘察和地质研究工作处在从属和被动的地位,相关地质资料的深度,可靠性等时常难以满足设计需求。施工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和现场实际情况不符而导致的变更设计层出不穷,施工及运营期因为地质因素产生的边坡滑塌甚至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这是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近年来从政府主管部门到项目业主再到各勘察设计企业,大家均已经认识到问题有多么严重性,也相继出台或者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方案和措施,可是因为诸多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效果并不是很乐观。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任务会随着设计阶段,专业需求的不同而相应变化,各阶段、各专业的勘察手段和方法,以及勘察试验内容和深度的差异有很大。尤其是前期准备工作,路线方案等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勘探工作量应该把握好尺度,工作量如果较少,方案比选则会缺少依据,工程造价和规模难以控制;工作量如果过多,则很可能造成没有必要的资金浪费。可行性研究和分段的工程地质勘察,着重从宏观的地质环境进行考虑,为路线走廊和重大路线方案的比选提供可靠依据。对区域性分布不良的地质,必要时进行控制性勘探的设置。初步设计阶段的初勘作业,应该按照从“面”到“线”最后再到“点”的原则确定勘察方法以及。“面”上的工作,以调绘和测绘为主,“线”上的工作要以物探以及原位测试为主。“点”上的工作则必须布置钻探进行作业。初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沿线各个地质单元、各类桥梁和隧构造物,细致调查地质情况,取得代表性的设计参数,为今后路线方案确定,专业技术方案的比选,工程规模大小以及造价控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的支持。 具体来讲,以挖方勘探为例,挖方勘探的主要任务包括挖方土、石等级的判别及挖方材料的适用性分析以及为挖方边坡设计提供地质参数等。对于挖方的土、石等级及适用性,初勘阶段一般通过调绘进行初步判断,以便做出相应的费用概算;详勘阶段则应对每一个地质单元采用控制性钻探进一步分析,提供相对准确的设计成果供承包人施工组织参考;施工过程中则需要根据开挖及试验成果及时予以修正,并作为业主计量支付的依据。对挖方边坡的勘察尤其是岩质高边坡勘察应以地质调绘和测绘为主。土质高边坡可通过钻探、取样、试验获得相关稳定性计算参数;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受结构面控制,因此应充分利用天然露头,采用调绘、测绘等方法查明各类结构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对于夹有软弱岩层或水文地质条件较差的岩质边坡,应布置钻探以查明软弱夹层的工程性质及水文地质情况。施工开挖对边坡坡体地层揭示最为直观,因此挖方边坡的设计应动态延续至施工开挖过程中。基础勘察应根据构造物设计要求确定勘察手段和方法,布置相应的勘察工作量。一般情况下,小型构造物(如涵洞、挡土墙等)大多采用浅基础(特殊地基除外),地质条件很好的桥梁墩台也多采用浅基础。对这类浅基础,可采用挖探方法查明地层实际情况,为基础沉降、稳定性计算及基础设计提供相关的地质参数。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直接影响了勘察的质量以及作用,公路主管部门、施工方、勘察及监理等站在各自的立场肯定都有各自的体会和认识。由于体制方面的惯性作用,多年来形成的设计与施工脱节、勘察与设计脱节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建议相关部门选择部分项目作为试点,及早探索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设管理、勘察设计管理体制,逐步和国际接轨,进而将地质勘察的作用真正地全部发挥出来。 籍贯:辽宁大连,职称:副高,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地基与基础、水文地质方面。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正因如此,绿色设计理念也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该理念受到了格外重视。通过对绿色设计理念的高效应用,可以让机械设计制造工作开展过程更加环保,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有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发展过程中,加大力度对绿色设计理念进行研究和应用非常关键,也是促使该行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1绿色设计理念概述 1.1绿色设计理念阐述 绿色设计理念又叫作生态设计理念,是一种基于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的设计工作。绿色设计理念指的是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周期之内,将设计重点放在其环境属性的设计上,如强化产品的可重复利用属性或者可回收性等方面;与此同时,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也需要以产品的环境属性为主,以此作为核心要求并全面满足产品的功能性、产量、质量等要求,才是真正落实了绿色设计理念[1]。绿色设计理念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理念,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及其零件都可以回收再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降低机械设计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加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发展以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后果。 1.2绿色设计理念基本原则 绿色设计理念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这样才能保障设计质量符合要求。首先,需要遵循系统性的原则,绿色设计理念应用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设计产品的技术和环境等因素,从而实现对各个设计环节的高度控制,包括设计、研发以及后续回收等多个环节,这些环境都必须囊括在绿色设计理念之中,只有确保这些环节的环境影响得到控制,才能真正在保障产品设计质量的同时提升其绿色环保性[2]。其次,需要遵循动态和静态评价原则,主要原因是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在不停变化的,因此对于机械设计工作来说也需要对市场和人民的需求有动态化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全方位的背景下开展科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工作,也才能对绿色设计理念有更科学的认知,与此同时,绿色设计理念又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过程,因此需要采取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开展设计工作。最后,需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在绿色设计理念应用过程中,遵循科学原则指的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设计方案进行统计和检测,确保设计出的产品相关指标符合要求,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绿色设计理念。 1.3绿色设计理念特点 首先,绿色设计理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覆盖了产品设计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可以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使用以及回收等各个环节加以考虑,要求设计师对上述所有环节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充分考量,确保使用的材料和设计技术都是低碳环保的。其次,绿色设计理念具有闭环特点,在针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分析时可以建立相对应的反馈机制,从而实现其闭合循环,使得产品可以得到循环利用[3]。最后,绿色设计理念具有动态化特点,基于绿色设计理念生产的产品,其设计、生产以及后续使用等过程中需要进行动态维护,这样才能保障其能耗符合绿色环保理念的要求。 2机械设计制造的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行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全球化和服务化,产品在生产后的销售过程中,对服务质量的要求非常高,甚至会因为服务质量对销售结果产生影响,如今我国机械制造业正在高速发展,只有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充分融入绿色设计理念,才能真正生产出环保且低能耗的优质产品。基于此,要想进一步推进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机械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产品性能和环保特性加以控制,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4]。另外,在进行机械产品材料的选择时,也要尽量选择绿色环保污染性低的材料,同时确保其可回收性可以让机械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提升,还可以有效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在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3绿色设计理念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应用的重要性 3.1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消耗问题和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非常关心的问题,同时也对工业领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约束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加以改变,采取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作为工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设计制造业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只有在机械设计制造工作中充分发挥出绿色设计理念的作用,才能真正改变传统工业行业高能耗且环境污染的设计方法,向着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5]。 3.2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领域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大量废弃物排放和严重的能源消耗问题,进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正因如此,必须对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加以改进,尤其是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需要采取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确保机械设计制造工序低碳节能,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可以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3.3生态环保的必然要求 由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机械设计制造工作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废气和废弃材料,对空气环境、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不利于我国的生态环保工作的落实,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发展[6]。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方式,采取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避免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或者固体物污染,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4绿色设计理念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难点 4.1缺乏足够的设计人才 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如今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对于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应用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也正因如此,未能及时聘用一些专业的设计人才,人才不足必然会导致设计工艺和水平方面出现问题,不利于绿色设计理念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中的应用。与此同时,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中应用绿色设计理念对设计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虽然该行业也具有很多专业人才,但是其水平不符合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力度进行人才的聘用和培养,以此来提高机械设计制造水平。 4.2机械设计方案不合理 机械设计工作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从结构、功能以及外观等多方面入手,但是在实际的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很多设计人员无法对上述因素全面兼顾,经常会出现没有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的问题,这种生搬硬套的现象会对机械产品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7],机械设计方案不合理的问题还会对绿色设计理念的价值发挥产生影响,不利于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绿色环保发展。 5绿色设计理念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5.1绿色设计理念在机械设计制造视觉环境中的应用 首先,基于绿色设计理念,要求机械设计制造必须考虑到产品的现实、非现实形态,其中前者指的是人工形态和自然形态,分别指通过技术创造或者改造的形态以及自然发展的形态,绿色设计理念要求机械设计产品的形态必须与自然充分融合,从而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其次,在进行机械设计制造绿色设计时,必须使用低能耗且低污染性的材料,避免使用一些污染性较强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最后,在机械绿色设计制造过程中,必须对产品的结构充分考虑,因为不同材料的结构特点有所差异,受力点也不尽相同,而机械产品设计必须有足够的支撑,所以必须保障设计材料的支撑性[8],除此之外,基于绿色设计理念还要多关注机械产品不同部件的回收利用,避免产生过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损害。 5.2绿色设计理念在机械设计液压系统中的应用 传统的机械液压系统(如图1所示)的设计存在一定缺陷,会导致其出现漏油现象,若未能合理使用就会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基于绿色设计理念,必须对机械液压系统进行科学设计,确保机械液压系统的绿色环保性能。首先,需要针对机械液压系统的污染问题加以预防,避免系统使用过程中造成污染泄漏问题,采取科学手段防范污染现象。其次,需要严格按照我国环境保护相关要求设计机械液压系统,对其制造使用的材料进行严格把控,考虑到其回收利用的问题,循环利用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并提高生态保护效果。除此之外进行机械液压系统的设计还必须考虑其生产期间产生的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相对应的环保措施来防范污染现象[9]。再次,机械液压系统使用过程中也必须严格按照我国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使用合格的液压油,强化液压系统的使用绿色性。最后,在进行机械液压系统设计过程中,应用绿色设计理念还要求考虑到液压系统产生的噪声污染,可以采取安装噪声控制设备的方式来实现对液压系统的噪声控制。 5.3绿色设计理念在机械设计界面中的应用 首先,在机械设计界面需要根据用户的使用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需要全面掌握用户的心理特点和消费观念,以此为基础进行机械设计界面的调整才能确保其使用符合用户身心要求。其次,需要对机械设计界面进行简洁的布局规划,确保其操作简便,让用户可以快速、简便地完成布局设计。再次,需要在机械设计界面设置一些引导性元素,让用户可以快速反应、便捷使用,避免因为操作延迟产生资源消耗现象[10]。最后,机械设计界面需要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使其操作按键以及屏幕等配置都是统一的,以免因为配置差异产生操作失误现象,可有效节约操作延迟时间,进一步强化了机械设计制造的绿色发展。 5.4绿色设计理念在机械设计材料选择中的应用 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对经济收益更加关注,正因如此,其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会有所忽视,所以在进行机械设计材料选择时,更多地会选择一些与市场发展相迎合的材料,对材料的环保性能有所忽视,进而会出现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因此,在如今的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充分融入绿色设计理念,必须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加以把控,选择绿色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能较强的材料,可以选择一些对环境和人体没有危害性的新型材料,同时还要对材料的质量加以控制,只有符合质量和环保要求的材料才能生产出更加环保优质的机械产品[11-12]。 5.5绿色设计理念在机械产品制造中的应用 作为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关键一环,产品的制造是落实绿色设计理念的重要环节,所有的设计、研发工序都是为机械产品的制造服务,因此,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必须发挥出绿色设计理念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企业会为了提高产品的吸引力而增加很多没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提高了产品生产成本,还会产生无谓的资源消耗,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绿色设计理念,必须对制造工序加以管理,规范制造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6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使绿色设计理念也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此,该文对该理念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度讨论和分析,对该理念的应用必要性和具体应用方式展开了阐述,希望可以为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环保化、可持续化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李国岩 单位:菏泽市牡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比较文学论文:试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 论文摘要: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影响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平行研究与新批评、符号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判等无不渗透着比较文学思维特性。重视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容小觑。 论文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学批评;方法论;意义 在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教学中,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归于外国文学学科领域,而文学批评则是文艺学中与文学理论、文学史共同构筑“三足鼎立”基本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争的共识是:“‘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而言,不包括文学创作。所以,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和基本属性。比较文学也就有了质的规定;而文学批评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前提、以文学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研究、评价活动。既然如此.比较文学就应该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学界对于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探讨,更多地是分而论之,对两者的天然联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乐黛云、陈悖等比较文学界的前辈都不失时机地强调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的融通,并呼吁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拓展,但未能引起批评界应有的响应。在文学批评领域,人们论及方法,更多地关注的是文学批评本身的内在方法和外在方法等方法论体系,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之关涉以及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还属于薄弱环节。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点,尝试着讨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之意义。 一、比较与比较文学 任何存在物都无法独自存在,任何事物都处于与别的事物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比较的意识应该是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比较思维在人类思维的历史上也会找到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学理基础;比较的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础,其运用也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指出:“用比较法来获得知识或者交流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思维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并将比较称之为支撑人类思维的“原始的脚手架。” 从学理上推论:比较意识的产生,比较思维的形成,比较方法的运用,似乎一脉贯之,清晰地勾勒出“比较”概念的生成。《辞海》这样解释“比较”: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可见,察同辨异是“比较”的基本特性;而察同辨异也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 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梵第根早就意识到比较之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种心智的产物是罕有孤立。不论作者有意无意,像一幅画一座塑像,一个奏鸣曲一样,一部书也是归入一个系列之中的,它有着前驱者,它也会有后继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作了极为科学的说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他们的预言很快被证实。19世纪上半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发展起来。直至成为一门显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而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比较文学研究尽管各有侧重,以致形成不同学派,但其共同点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人类思维中早已存在的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然而,比较文学又并非单纯的比较,有时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具有某种特异的东西,这种特异性在于: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时作为研究主体的‘我’无法超然于研究对象之外。而往往先在地认同于两个要素之中的一个.这样我们要处理的就不仅仅是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见。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总之,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意识的比较思维体现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进程之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有其特定的内涵,是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沦的意义。撇开文学批评而泛谈比较文学方法论.抑或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忽略比较文学方法,这些都必不能探骊得珠,甚至会南辕北辙。 二、文学批评中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 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如果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比较文学作历时性的追溯,那么.我们便可以发现.由于各个时期比较文学观念的不同,它的理论背景和指导思想的不同.因而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的应运而生就是很好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发现,比较文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都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有着天然的关联,即文学批评中渗透着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思维,诸如: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批评与比较文学,文化批判与比较文学等等。 陈悖等学者在《比较文学》中指出:历史的实证的方法和审美的批评方法.是比较文学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对其流变作了梳理:在l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期,比较文学被看成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影响研究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几乎成了唯一的方法这类研究在理论上发展到极端,就是梵第根所主张的,把比较文学看成历史科学,只作事实的搜索考证,研究因果联系,而排斥审美批评。5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提倡平行研究,他们的理论背景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因而在实践上强调审美的批评方法.强调“文学性”。这种梳理,实际上触及到了文学批评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符号学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都注重事实的考据,强调实证分析,探微索隐地辨析、说明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都运用审美的批评方法,致力于发掘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法国学者金伯勒的思考:文学的比较研究不应当局限于“事实联系的研究”.而必须尝试把研究导向对作品的价值的思考。 文学批评中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主干是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它将读者置于批评的中心,为考察文学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参与和创造,重视读者的接受过程;比较文学关注作品的“创作经过路线”。考量比较的放送与接受,两者有颇多接近之处。接受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尧斯为了论证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曾经讨论了“歌德的《浮士德》与瓦莱里的《浮士德》:论问题与回答的阐释学”。将德国的歌德与法国的瓦莱里的作品相比。这显然是比较文学的视野;而其中叉涉及到瓦莱里对歌德的接受问题,这又属读者反应批评的范畴。尧斯正是领悟到了接受理论中的比较意识以及比较文学中的接受因子,才强调:“我们研究《浮士德》时,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针对歌德的《浮士德》和后来瓦莱里的《浮士德》所回答的问题,对症下药。”他还通过比较和接受研究发现:“歌德以他的人性戏剧回答浮士德神话的原始问题时,已经作r些改动。瓦莱里也发现歌德的《浮士德》的回答已不能满足他。于是他提出浮士德神话中蕴涵的另一个问题。”尧斯的批评实践,充分证明了随着比较文学创作活动、放送者、接受者关系网的渗透,接受美学、读者批评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并由此开辟了文学研究新的探索途径。 符号学成为西方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坚实的理论支撑,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都直接从中获得灵感。符号学研究力图借鉴语言符号分析法和代码理论,从意义建构的“零框架”上寻求人类文化的同一性.这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文学与语言学联姻)、跨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研究如出一辙。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有一种间接比较称为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俗称“西论中用”)。上世纪70、80年代.台湾学者杨牧和大陆学者周英雄先后对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中的一首小诗《公无渡河》的分析,就是借用西方文学批评中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原则和符号学原理解读中国文学作品的典型案例;论者从形式因素人手,创造性地从语音层次的分析上升到语义层次的分析,由此传达出对生命的喟叹,进而揭示悲剧精神,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移植方法与文学批评的符号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的融合;这种批评实践,是结构主义诗学中国化的开拓性尝试,并显示出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不解之缘。 女性主义批评由于其性别的独特性、理念的多元性、视角的开放性,自然与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契合点。当今世界女性主义批评运动千姿百态.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发生在不同国度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注重社会实践而轻视理论化的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理性而多元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国流派、争取女权强调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东方女性主义批评。新见迭出,不乏胜解,各领风骚,形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并昭示人们:无论是社会学女性主义批评、符号学女性主义批评,还是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一旦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就具有了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意义。 此外,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文学和社会学、文学和心理学的传通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甚至精神分析批评等文学批评方法的特质。 辨析文学批评方法与比较文学方法之关涉.使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比较文学学科的边缘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与其他学科发生紧密的关系,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而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是文学研究.也就决定了它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中必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因此,将比较文学方法论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是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 比较文学是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结合的产物。它以理解不同文化和文学问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思维为主导,其研究方法也因此超越形式的异同类比,而包括了各种文学的不同研究方式,从而展现各种文学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 问题在于,处于当下这个多元参照和学科整合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历史性地从方法论、认识论和学科本体论的不同层面,去理解和认识“比较”的不同内涵及其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去思考和探寻这种比较的价值目标将如何影响到比较文学学科方法和文学研究范式的有效性?有学者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性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方法论的探索,许多学者致力于新时期文学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考求;在一致推重“比较”作为比较文学的出发点、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学界还就“阐发法”、“异同比较法”、“寻根法”、“对话”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实践证明,它们无论是在比较文学领域还是在文学批评范畴,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阐发研究既是一种研究类型.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它是中国学者的一个创造。王国维、胡适、闻一多等现代学者曾尝试这种实践;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把“援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以开发中国文学的宝藏”的研究,称作“阐发”研究。这种间接比较实质上属于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而一国文学理论是从该国文学创作总结、抽象而来,在被用于另一国作品阐释时,无可避免地隐含着两种作品的比较:理论移用中的逆与顺,折射出两种作品的异与同。 平行研究中根据性质类型可分为类比研究和对比研究,称为“异同比较法”。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在异质异源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的比较。它要求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进而探究其深层原因;同时,在异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寻求相互的了解、沟通和融合。 “寻根法”即“文化模子寻根法”,它是跨文化研究中文化冲突、文化碰撞的产物,是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的。他主张在进行不同类型文化背景的文学比较研究时.以文化模子的寻根作为基础.而且必须从两个模子的叠合处察同辨异,寻根探源,并认为,只有这样.方能穷究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两者的融合。叶维廉的思考.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对话”是比较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化传通的有效方法乐黛云从对话的角度反观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和研究范式,提出了文学对话这个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深刻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的实质:比较不是理由,比较中达成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并且通过对话产生互补、互识、互鉴的成果.才是比较文学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正是巴赫金所憧憬的境界:在两种文化发生这种对话性相遇的情况之下.它们既不会彼此融合,也不会相互混同,各自都会保持自己的统一性和开放性的完整性,然而它们都相互丰富起来。 当我们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深感两者需要的是学理的渗透和方法的融合.还发现无论是比较、阐发、对话等一般方法。还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实证批评、审美批评等具体方法,都能找到许多契合点,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重视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为比较文学方法留出一席重要之地,正在情理之中。 比较,需要一个“他者”。“他者之梦.也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之梦,他者向我们揭示的也许正是我们自身的未知身份,是我们自身的相异性。他者吸引我们走出自我.也有可能帮助我们回归到自我,发现另一个自我。”在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视域中,这一番言说,既充满诗意,又耐人寻味。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科学、客观方法的实证是与纯属精神活动的审美批评相对立的。其实,实证方法绝不是纯然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排斥审美的批评方法,实证过程就包孕着一定的审美批评成分。同样,真正的审美批评又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缺乏实证的审美只能使批评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从而使研究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对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关系的片面理解,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看法不无关系。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鲜明地提出,哲学的基点就是“实证”,即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以“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稳定关系为基础”,“强调事实,强调对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 ① 。这种实证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对此后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不仅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兴起与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成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法国比较文学,首先想到的便是实证方法。其次,实证方法不再仅仅为法国文学研究所独有,而是成为超越国界的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不再是严格的国别概念,而是体现一种空间性或区域性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方法论的属性概念” ② 。 就比较文学而言,实证能够成为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最重要的方法,除实证主义传统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学者对以往文学比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比较文学学科理性认知的结果。法国学派第一位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的著名论文中,对他之前150年里人们对文学“比较什么”和“如何比较”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他明确指出:“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断的明晰性。”这种比较不过是“那种没有价值的对比”,是“那些隐约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之间进行对比的故弄玄虚的游戏” ③ 。用今天的话说,他坚决反对把比较文学变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无原则的瞎比,更反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空泛的无来由的所谓审美分析。为了使比较文学不致陷入不着边际的空谈,巴登斯贝格开始身体力行地进行欧洲各国文学之间渊源与影响的实证性考察,认为只有这种对细微迹象的实证考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切合实际的结论,才能把比较文学整顿为一门科学的、符合文学史的最严格的要求的学科。这一做法为此后诸多法国学者所推崇。梵·第根明确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④ ,并把精细和准确的考证规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坚信如果没有这种精细的考证,比较文学便只能给人们一些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梵·第根所以持比较文学属于文学史的分支的观点,除了想避免研究中的“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的毛病外,还基于下面这样的考虑:“它可以在各方面延长一个国家的文学史所获得的结果,将这些结果和别的诸国家的文学史家们所获得的结果联在一起,于是这各种影响的复杂的网络,便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它绝对不想去代替各种本国的文学史:它只补充那些本国的文学史并把它们联合在一起。同时,它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之上,纺织成一个更普遍的文学史的网。” ⑤ 伽列也强调“并非随便什么事物,随便什么时间地点都可以拿来比较”,如果仅把相似的东西罗列在一起,就有可能造成任性的、虚构的、空洞的对比,而不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去寻求它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他宣称,比较文学重在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 ⑥ 。基亚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 ⑦ 的著名观点。上述认识决定了法国学者对实证方法的看重。 客观地说,法国比较文学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但法国学者在实证方法的引导下对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完备与规范上所做出的扎实稳健的种种努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严谨的学风,于比较文学的规范发展贡献巨大。难怪美国学者勃洛克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阿扎尔与伽列这些“法国比较文学大师在半个多世纪内作出的努力”,“可能今天就不会有叫‘比较文学’的一门学科”,更“不太可能有比较文学研究近年来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蓬勃发展” ⑧ 。 然而,正是这种实证方法,又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早在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就对实证方法提出过质疑,认为“每件艺术作品是件独特而个别的结构,是精神的表达,因此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模仿” ⑨ 。假如企图用事实联系来说明影响,最多只能停留在作品的外缘,因此他倡导价值的判断,而不是让作品淹没在渊源和影响的简单历史综合之中。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证方法更是遭到了以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尖锐批评。韦勒克在那篇被称为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宣言书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著名报告中,把法国学派运用的实证方法列为比较文学出现持久危机的三大症状之一加以痛斥,认为有必要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重新探讨。之后,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和《今日之比较文学》两篇文章中强调指出,他的文章“所针对的不 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方法” ⑩ 。那么,韦勒克何以对实证方法如此深恶痛绝呢?韦勒克认为,法国学者“把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并压上十九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这样,比较文学“只能研究渊源与影响、原因与结果,而无法从总体上研究单独一部艺术作品” 11 ,这种方法除了可能说明一个作家熟悉和阅读过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再不可能为作品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艺术作品不只是渊源和影响的总和,它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别处衍生出来的原材料不再是毫无生气的东西,而是与新的结构融为一体了” 12 ,“真正的文学研究所关心的不是毫无生气的事实,而是标准和质量” 13 。如果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两国文学之间的“贸易交往”,“使比较文学变得仅仅注意研究外部情况”,那么比较文学只能成为“研究国外渊源和作家声誉的附属学科而已” 14 。原来,韦勒克所以对实证方法深为不满,究其根本是由于它把文学研究引向了对文学外部的研究,而对文学外部的研究则偏离了文学的审美批评原则,从而造成无视或排斥文学价值判断与美学分析的结果。这位新批评派理论家为了将比较文学研究导向“文学性”的内部研究,也为了打破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不惜把实证方法摆到了与审美批评截然对立的位置而加以批判。显然在这一点上,韦勒克的观点与克罗齐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韦勒克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交往与相互关系,并不能说明审美批评的缺席,更不意味着对“文学性”的忽视。对“文学性”的考察,原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审视。韦勒克的新批评身份使他在很大程度上看轻、贬低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暴露了不应有的狭隘与偏见。 那么,以实证为圭臬的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真的只注重资料考据、事实联系和因果关系,而完全忽视或根本不讲审美批评吗?换言之,作为一种科学的、客观的实证方法与纯属精神现象的审美分析真的水火不容吗? 历史地看,我们注意到,法国学者们从未反对或排斥过文学研究中的审美介入。被同时誉为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的维尔曼和安培,都十分关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安培就认为,“文学科学”是由文学哲学与文学历史两个部分构成,它既要把“文学提高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范畴的水平”,又要“对作品的美发表意见” 15 。在圣伯夫的身上,更是交织着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种不同的倾向。他“一方面是理论上倡导实证批评,追寻一种‘文学的科学’,旨在为‘精神的自然史’服务;另一方面,其具体的批评实践,则把注意力集中于‘作家的性格特征’上,强调一种‘趣味’批评和历史批评,他要去探寻‘天才的火花’,‘诗人的精髓’” 16 。瑞士比较文学专家弗朗西斯·约斯特曾精辟地指出:“在十九世纪,比较文学既成为学术上的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批评的体系,这多半是由现代批评的奠基者之一的圣伯夫首先承认的” 17 。法国文艺批评泰斗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申明他“从事实出发”、“不提出教训而寻求规律、证明规律”的主张,并用文化“三要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来匡定文学发展的动因,这些无疑都是典型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表现出了鲜明的“惟事实主义”和“惟科学主义”的特征,但同时他又注重时代精神的探寻,辉映着黑格尔的历史观与美学观的星光 18 。文学史家朗松在其《科学精神与文学史方法》一文中提出,在文学研究方法论上,要坚持“客观的求知精神”,“服从事实的立场”;而在《文学与科学》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在批评原则上,不能把文学与科学混为一谈,否则就等于把文学分解为生理学、心理学或社会学来运用,这是不足取的。总之,上述学者“学术思维的双重性,不仅是法国现代文学批评,同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兴起与形成时期理论与实践样态上突出的标识” 19 。 当然,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派理论集大成者梵·第根的理论表述,似乎让人们感觉到了他对文学审美的排斥。他指出:“‘比较’这两个宇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这反映了他的实证主义倾向和立场。这也正是美国学派指责、抨击法国学派实证主义的最确凿的“罪状”。但是,梵·第根又接着说:“比较文学的性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性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20 请注意,梵·第根在这里同样讲得很清楚,比较文学研究并不止于“把尽可 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也不仅仅是“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地”将“采纳在一起”的“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既然研究者在尽可能多地收集、考证、鉴别、归纳和梳理事实的过程中还要“解释”,就必然会有所取舍,必然带有不容怀疑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必然关注作为“终端”的接受者在接受、消化、过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生点”、“创造性叛逆”及其意义和价值,怎么可能会“摆脱全部美学涵义”呢?也许,梵·第根“摆脱全部美学涵义”的表述过于极端,却也正说明了他担心比较文学陷入混乱的无边界的状态及其对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公正性的维护的初衷。稍后的伽列虽然也强调比较文学“主要不评定作品的原有价值,而是侧重于每个民族、每个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 21 ,但是他在用语上显然非常慎重,“主要”和“侧重”所强调的都只是研究重点,而并不能说明是对审美介入的排斥和否定,因为对“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的揭示,例如对影响作家人格、思想、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等的渊源研究,不可能不涉及审美分析与价值判断。对此,美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雷马克已敏锐地洞见到许多法国学者的比较研究中处处可见微妙的、有见地的精美篇章,“显示了对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直觉的洞察力”,而且这种“清晰的、吸引人的风格具有一种艺术的魅力”,“正是美国同行们有时似乎缺少的东西” 22 。勃洛克也认为,阿扎尔的鸿篇巨著《十八世纪欧洲思潮》、《从孟德斯鸠到莱辛》等至今仍是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因为它们“对于文学价值,表现了同样的敏感性”,“为我们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一种可能形式” 23 。这些都证明了审美因素在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存在。 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学者更注意强调了实证研究中的文学批评和美学鉴赏。这一发展趋势既是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彼此对话、相互补充的结果,同时也是其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艾金伯勒的名著《比较不是理由》(1963),被美国学者认为是在一场学术论争的暴风雨过去后象征着学术界和平的彩虹。他明确地提出比较文学要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从而最终“赋予我们的学科以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 24 。这三个“结合”十分突出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与审美批评缺一不可的关系。布吕奈尔等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1983)也认为:“比较文学是从历史、批评和哲学的角度,对不同语言间或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现象进行的分析性的描述,条理性和区别性的对比和综合性的说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 25 这部学术专著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更具有开放性和宽容性,它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新成果,反映了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可见,法国比较文学并非一味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不讲批评;它所倡导的实证方法是几代学者理性探索后所达成的共识,于比较文学研究有其内在的学理价值,绝不会随时代的前进、学科的发展而时过境迁。 以审美批评为特色的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研究离不开实证的事实,也反证了法国学派与审美批评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美国学派是在法国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法国学派研究领域的拓展。它认为,比较文学既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同时又可以将文学同人类其他表现领域进行比较。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中,既包括了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研究,又含有影响关系的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要求确立平行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即可比性,而这个可比性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则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找不到可比性,平行审美比较便失去了依据和理由,必然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因此要找寻可比性事实的存在,实证精神和方法就无法缺席,这种实证的精神和方法突出体现在对比较双方差异背后的共性事实的令人信服的发现和挖掘上。在文学与诸如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中,依然离不开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关系这个基础。我们无法想象,不找寻文学与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事实,这种跨学科研究将何以展开?审美批评的基础将何以建立?可见,在平行比较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中,同样要求事实说话,强调对研究对象共有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事实上,一切文学研究乃至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正如艾金伯勒所说,“美学的一切都要从确凿的研究那儿获 得” 26 。因此,审美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也必然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 就国内而言,长期以来,我们由于过度强调了法国学派的实证和美国学派的审美的差别,所以不大注意并重视法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审美因素与美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实证因素的实际存在。这种情况的产生,从更深的层面上说,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理解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文学研究一向被划分为“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三个不同的主要领域。尤其是其中“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不同性质与任务,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毋庸讳言,这种划分在具体实践中所产生的弊病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突出表现就是实际上造成了不少人对“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互不关涉的误解。这种误解和模糊认识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不少文学史著作和教材的写作模式,致使这些著作和教材大都成了单向度的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梳理,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批评精神的缺失。这大概是目前国内文学史著述虽然多如牛毛却少有个性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为被划入“文学史的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缺乏审美批评的学派。这种认识是有害的。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文学史著述都不只是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介绍,同样贯注着鲜明的审美批评的原则。夏志清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颇具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他的小说史写作尽管在某些方面我们不能苟同,但其中因包孕着鲜明深刻的审美批评成分而显得生机勃勃,别具一格。他将优美作品的发现和评审视作文学史写作实践的一大要务,从而突破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之间人为的樊篱,难怪有学者称他的文学史写作“是一种文体上的创新” 27 。其实,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就曾对“文学史”与“审美批评”两者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给予过充分肯定,甚至认为“文学史和艺术批评之间不存在着任何界线”,“即使是文学史中最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判断的行为”,“不确定筛选的原则、不在典型化和评价方面作出努力,就不可能写成文学史” 28 。他还指出,在文学研究中,理论、批评和历史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它的描述、阐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中心任务 29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就是这位如此通明的学者,却对作为文学史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的实证方法作出了那样绝对的苛刻的责难,这不能不说是他自身观点的矛盾性显现。这也是他的文章在当时受到众多欧美学者赞誉时又同样遭到不少学者批评的原因之一吧。笔者认为,就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而言,我们无须斤斤计较或纠缠于它的文学史分支或文学研究的性质和身份,只要它的结论有益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有益于拓展对文学作品自身主动影响或接受影响的事实及其特点的认识,就是有价值的研究。 当下,我们重提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的话题,就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对审美批评的过度偏重造成了对实证的某种轻视。结果,实证的空疏造成了不少研究言而无据、信口开河的混乱事实,也是造成当下被称为x+y式的或阿狗与阿猫式的瞎比乱比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由此败坏了比较文学的声誉。陈思和先生曾举一本目前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里的一段话为例,指出实证空疏所带来的弊病。他认为其中“关于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被接受的论述几乎每一句话都需要仔细商榷”,因为“既然创造社成员是以感伤情绪来取舍外国文学,为何不喜欢感伤小说《新爱洛绮丝》而喜欢愤世嫉俗的《忏悔录》?创造社成员何时何地说过对《浮士德》时代的歌德不感兴趣?如果真是这样,郭沫若为何后来翻译这部文学名著?他们选择介绍雪莱是否就意味着拒绝拜伦?他们什么时候表示过对雨果不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为什么王独清要自称是‘雨果第二’呢?” 30 他认为,如果没有第一手资料来证实,以不经过考核的结论为前提,然后推断出不负责任的证据的方法是站不住脚的。可见,缺乏实证的文学史和审美批评势必偏离事实并使批评导向主观臆断性,从而使话语和结论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我们强调、提倡实证,并非是要把文学等同于科学,而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一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这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是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 的。这种精神与学风在今天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一点,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颠覆、解构科学和理性的语境下更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总之,包括比较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研究,虽然重点各异,方法有别,但都存在着实证与批评交融的研究格局:实证中有批评,批评中含实证。过分强调一端而忽视另一端存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科学、客观方法的实证是与纯属精神活动的审美批评相对立的。其实,实证方法绝不是纯然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排斥审美的批评方法,实证过程就包孕着一定的审美批评成分。同样,真正的审美批评又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缺乏实证的审美只能使批评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从而使研究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对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关系的片面理解,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看法不无关系。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鲜明地提出,哲学的基点就是“实证”,即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以“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稳定关系为基础”,“强调事实,强调对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 ① 。这种实证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对此后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不仅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兴起与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成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法国比较文学,首先想到的便是实证方法。其次,实证方法不再仅仅为法国文学研究所独有,而是成为超越国界的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不再是严格的国别概念,而是体现一种空间性或区域性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方法论的属性概念” ② 。 就比较文学而言,实证能够成为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最重要的方法,除实证主义传统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学者对以往文学比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比较文学学科理性认知的结果。法国学派第一位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的著名论文中,对他之前150年里人们对文学“比较什么”和“如何比较”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他明确指出:“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断的明晰性。”这种比较不过是“那种没有价值的对比”,是“那些隐约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之间进行对比的故弄玄虚的游戏” ③ 。用今天的话说,他坚决反对把比较文学变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无原则的瞎比,更反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空泛的无来由的所谓审美分析。为了使比较文学不致陷入不着边际的空谈,巴登斯贝格开始身体力行地进行欧洲各国文学之间渊源与影响的实证性考察,认为只有这种对细微迹象的实证考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切合实际的结论,才能把比较文学整顿为一门科学的、符合文学史的最严格的要求的学科。这一做法为此后诸多法国学者所推崇。梵·第根明确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④ ,并把精细和准确的考证规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坚信如果没有这种精细的考证,比较文学便只能给人们一些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梵·第根所以持比较文学属于文学史的分支的观点,除了想避免研究中的“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的毛病外,还基于下面这样的考虑:“它可以在各方面延长一个国家的文学史所获得的结果,将这些结果和别的诸国家的文学史家们所获得的结果联在一起,于是这各种影响的复杂的网络,便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它绝对不想去代替各种本国的文学史:它只补充那些本国的文学史并把它们联合在一起。同时,它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之上,纺织成一个更普遍的文学史的网。” ⑤ 伽列也强调“并非随便什么事物,随便什么时间地点都可以拿来比较”,如果仅把相似的东西罗列在一起,就有可能造成任性的、虚构的、空洞的对比,而不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去寻求它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他宣称,比较文学重在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 ⑥ 。基亚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 ⑦ 的著名观点。上述认识决定了法国学者对实证方法的看重。 客观地说,法国比较文学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但法国学者在实证方法的引导下对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完备与规范上所做出的扎实稳健的种种努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严谨的学风,于比较文学的规范发展贡献巨大。难怪美国学者勃洛克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阿扎尔与伽列这些“法国比较文学大师在半个多世纪内作出的努力”,“可能今天就不会有叫‘比较文学’的一门学科”,更“不太可能有比较文学研究近年来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蓬勃发展” ⑧ 。 然而,正是这种实证方法,又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早在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就对实证方法提出过质疑,认为“每件艺术作品是件独特而个别的结构,是精神的表达,因此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模仿” ⑨ 。假如企图用事实联系来说明影响,最多只能停留在作品的外缘,因此他倡导价值的判断,而不是让作品淹没在渊源和影响的简单历史综合之中。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证方法更是遭到了以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尖锐批评。韦勒克在那篇被称为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宣言书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著名报告中,把法国学派运用的实证方法列为比较文学出现持久危机的三大症状之一加以痛斥,认为有必要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重新探讨。之后,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和《今日之比较文学》两篇文章中强调指出,他的文章“所针对的不 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方法” ⑩ 。那么,韦勒克何以对实证方法如此深恶痛绝呢?韦勒克认为,法国学者“把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并压上十九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这样,比较文学“只能研究渊源与影响、原因与结果,而无法从总体上研究单独一部艺术作品” 11 ,这种方法除了可能说明一个作家熟悉和阅读过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再不可能为作品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艺术作品不只是渊源和影响的总和,它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别处衍生出来的原材料不再是毫无生气的东西,而是与新的结构融为一体了” 12 ,“真正的文学研究所关心的不是毫无生气的事实,而是标准和质量” 13 。如果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两国文学之间的“贸易交往”,“使比较文学变得仅仅注意研究外部情况”,那么比较文学只能成为“研究国外渊源和作家声誉的附属学科而已” 14 。原来,韦勒克所以对实证方法深为不满,究其根本是由于它把文学研究引向了对文学外部的研究,而对文学外部的研究则偏离了文学的审美批评原则,从而造成无视或排斥文学价值判断与美学分析的结果。这位新批评派理论家为了将比较文学研究导向“文学性”的内部研究,也为了打破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不惜把实证方法摆到了与审美批评截然对立的位置而加以批判。显然在这一点上,韦勒克的观点与克罗齐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韦勒克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交往与相互关系,并不能说明审美批评的缺席,更不意味着对“文学性”的忽视。对“文学性”的考察,原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审视。韦勒克的新批评身份使他在很大程度上看轻、贬低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暴露了不应有的狭隘与偏见。 那么,以实证为圭臬的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真的只注重资料考据、事实联系和因果关系,而完全忽视或根本不讲审美批评吗?换言之,作为一种科学的、客观的实证方法与纯属精神现象的审美分析真的水火不容吗? 历史地看,我们注意到,法国学者们从未反对或排斥过文学研究中的审美介入。被同时誉为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的维尔曼和安培,都十分关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安培就认为,“文学科学”是由文学哲学与文学历史两个部分构成,它既要把“文学提高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范畴的水平”,又要“对作品的美发表意见” 15 。在圣伯夫的身上,更是交织着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种不同的倾向。他“一方面是理论上倡导实证批评,追寻一种‘文学的科学’,旨在为‘精神的自然史’服务;另一方面,其具体的批评实践,则把注意力集中于‘作家的性格特征’上,强调一种‘趣味’批评和历史批评,他要去探寻‘天才的火花’,‘诗人的精髓’” 16 。瑞士比较文学专家弗朗西斯·约斯特曾精辟地指出:“在十九世纪,比较文学既成为学术上的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批评的体系,这多半是由现代批评的奠基者之一的圣伯夫首先承认的” 17 。法国文艺批评泰斗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申明他“从事实出发”、“不提出教训而寻求规律、证明规律”的主张,并用文化“三要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来匡定文学发展的动因,这些无疑都是典型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表现出了鲜明的“惟事实主义”和“惟科学主义”的特征,但同时他又注重时代精神的探寻,辉映着黑格尔的历史观与美学观的星光 18 。文学史家朗松在其《科学精神与文学史方法》一文中提出,在文学研究方法论上,要坚持“客观的求知精神”,“服从事实的立场”;而在《文学与科学》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在批评原则上,不能把文学与科学混为一谈,否则就等于把文学分解为生理学、心理学或社会学来运用,这是不足取的。总之,上述学者“学术思维的双重性,不仅是法国现代文学批评,同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兴起与形成时期理论与实践样态上突出的标识” 19 。 当然,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派理论集大成者梵·第根的理论表述,似乎让人们感觉到了他对文学审美的排斥。他指出:“‘比较’这两个宇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这反映了他的实证主义倾向和立场。这也正是美国学派指责、抨击法国学派实证主义的最确凿的“罪状”。但是,梵·第根又接着说:“比较文学的性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性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20 请注意,梵·第根在这里同样讲得很清楚,比较文学研究并不止于“把尽可 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也不仅仅是“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地”将“采纳在一起”的“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既然研究者在尽可能多地收集、考证、鉴别、归纳和梳理事实的过程中还要“解释”,就必然会有所取舍,必然带有不容怀疑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必然关注作为“终端”的接受者在接受、消化、过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生点”、“创造性叛逆”及其意义和价值,怎么可能会“摆脱全部美学涵义”呢?也许,梵·第根“摆脱全部美学涵义”的表述过于极端,却也正说明了他担心比较文学陷入混乱的无边界的状态及其对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公正性的维护的初衷。稍后的伽列虽然也强调比较文学“主要不评定作品的原有价值,而是侧重于每个民族、每个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 21 ,但是他在用语上显然非常慎重,“主要”和“侧重”所强调的都只是研究重点,而并不能说明是对审美介入的排斥和否定,因为对“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的揭示,例如对影响作家人格、思想、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等的渊源研究,不可能不涉及审美分析与价值判断。对此,美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雷马克已敏锐地洞见到许多法国学者的比较研究中处处可见微妙的、有见地的精美篇章,“显示了对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直觉的洞察力”,而且这种“清晰的、吸引人的风格具有一种艺术的魅力”,“正是美国同行们有时似乎缺少的东西” 22 。勃洛克也认为,阿扎尔的鸿篇巨著《十八世纪欧洲思潮》、《从孟德斯鸠到莱辛》等至今仍是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因为它们“对于文学价值,表现了同样的敏感性”,“为我们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一种可能形式” 23 。这些都证明了审美因素在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存在。 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学者更注意强调了实证研究中的文学批评和美学鉴赏。这一发展趋势既是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彼此对话、相互补充的结果,同时也是其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艾金伯勒的名著《比较不是理由》(1963),被美国学者认为是在一场学术论争的暴风雨过去后象征着学术界和平的彩虹。他明确地提出比较文学要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从而最终“赋予我们的学科以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 24 。这三个“结合”十分突出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与审美批评缺一不可的关系。布吕奈尔等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1983)也认为:“比较文学是从历史、批评和哲学的角度,对不同语言间或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现象进行的分析性的描述,条理性和区别性的对比和综合性的说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 25 这部学术专著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更具有开放性和宽容性,它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新成果,反映了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可见,法国比较文学并非一味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不讲批评;它所倡导的实证方法是几代学者理性探索后所达成的共识,于比较文学研究有其内在的学理价值,绝不会随时代的前进、学科的发展而时过境迁。 以审美批评为特色的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研究离不开实证的事实,也反证了法国学派与审美批评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美国学派是在法国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法国学派研究领域的拓展。它认为,比较文学既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同时又可以将文学同人类其他表现领域进行比较。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中,既包括了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研究,又含有影响关系的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要求确立平行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即可比性,而这个可比性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则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找不到可比性,平行审美比较便失去了依据和理由,必然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因此要找寻可比性事实的存在,实证精神和方法就无法缺席,这种实证的精神和方法突出体现在对比较双方差异背后的共性事实的令人信服的发现和挖掘上。在文学与诸如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中,依然离不开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关系这个基础。我们无法想象,不找寻文学与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事实,这种跨学科研究将何以展开?审美批评的基础将何以建立?可见,在平行比较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中,同样要求事实说话,强调对研究对象共有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事实上,一切文学研究乃至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正如艾金伯勒所说,“美学的一切都要从确凿的研究那儿获 得” 26 。因此,审美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也必然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 就国内而言,长期以来,我们由于过度强调了法国学派的实证和美国学派的审美的差别,所以不大注意并重视法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审美因素与美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实证因素的实际存在。这种情况的产生,从更深的层面上说,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理解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文学研究一向被划分为“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三个不同的主要领域。尤其是其中“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不同性质与任务,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毋庸讳言,这种划分在具体实践中所产生的弊病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突出表现就是实际上造成了不少人对“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互不关涉的误解。这种误解和模糊认识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不少文学史著作和教材的写作模式,致使这些著作和教材大都成了单向度的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梳理,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批评精神的缺失。这大概是目前国内文学史著述虽然多如牛毛却少有个性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为被划入“文学史的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缺乏审美批评的学派。这种认识是有害的。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文学史著述都不只是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介绍,同样贯注着鲜明的审美批评的原则。夏志清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颇具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他的小说史写作尽管在某些方面我们不能苟同,但其中因包孕着鲜明深刻的审美批评成分而显得生机勃勃,别具一格。他将优美作品的发现和评审视作文学史写作实践的一大要务,从而突破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之间人为的樊篱,难怪有学者称他的文学史写作“是一种文体上的创新” 27 。其实,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就曾对“文学史”与“审美批评”两者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给予过充分肯定,甚至认为“文学史和艺术批评之间不存在着任何界线”,“即使是文学史中最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判断的行为”,“不确定筛选的原则、不在典型化和评价方面作出努力,就不可能写成文学史” 28 。他还指出,在文学研究中,理论、批评和历史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它的描述、阐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中心任务 29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就是这位如此通明的学者,却对作为文学史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的实证方法作出了那样绝对的苛刻的责难,这不能不说是他自身观点的矛盾性显现。这也是他的文章在当时受到众多欧美学者赞誉时又同样遭到不少学者批评的原因之一吧。笔者认为,就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而言,我们无须斤斤计较或纠缠于它的文学史分支或文学研究的性质和身份,只要它的结论有益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有益于拓展对文学作品自身主动影响或接受影响的事实及其特点的认识,就是有价值的研究。 当下,我们重提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的话题,就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对审美批评的过度偏重造成了对实证的某种轻视。结果,实证的空疏造成了不少研究言而无据、信口开河的混乱事实,也是造成当下被称为x+y式的或阿狗与阿猫式的瞎比乱比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由此败坏了比较文学的声誉。陈思和先生曾举一本目前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里的一段话为例,指出实证空疏所带来的弊病。他认为其中“关于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被接受的论述几乎每一句话都需要仔细商榷”,因为“既然创造社成员是以感伤情绪来取舍外国文学,为何不喜欢感伤小说《新爱洛绮丝》而喜欢愤世嫉俗的《忏悔录》?创造社成员何时何地说过对《浮士德》时代的歌德不感兴趣?如果真是这样,郭沫若为何后来翻译这部文学名著?他们选择介绍雪莱是否就意味着拒绝拜伦?他们什么时候表示过对雨果不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为什么王独清要自称是‘雨果第二’呢?” 30 他认为,如果没有第一手资料来证实,以不经过考核的结论为前提,然后推断出不负责任的证据的方法是站不住脚的。可见,缺乏实证的文学史和审美批评势必偏离事实并使批评导向主观臆断性,从而使话语和结论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我们强调、提倡实证,并非是要把文学等同于科学,而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一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这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是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 的。这种精神与学风在今天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一点,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颠覆、解构科学和理性的语境下更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总之,包括比较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研究,虽然重点各异,方法有别,但都存在着实证与批评交融的研究格局:实证中有批评,批评中含实证。过分强调一端而忽视另一端存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比较文学论文: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摘要:1997年学科调整后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信息一体化的全球化氛围中,再现勃勃生 机,很快从原来的危机状态下走出,经过几年发展,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三级体制得以完善,全面拉 动了该学科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层进展。但学科合并后的高层次整合并不理想,两个老学科之间的关系 多有争议,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依然不少。文章就学科合并及合并后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理念目 标、教学新模式建构以及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试验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整合;教学改革 1917年周作人以北京大学文科教授的身份首先开设欧 洲文学史,1918 年第一本《欧洲文学史》教材问世。1930 年朱自清主持清华大学国文系后,明确提出从“比较”高 度认识“西洋文学”。1938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对大学课程 进行调整,中文系课程设置沿用清华思路。1946年,按照 闻一多的设想:把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外国语言文学系分解 重组文学系和语言系,后因争议较大未能实施。1952年新 中国高校学科大调整后,“外国文学史”作为规范的学科 名称替代“欧洲文学史”、“西洋文学”。1997年国务院社 科规划办公室为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要,本着减少旧学 科、发展新学科的宗旨,将高校讲坛上存在了80年的外 国文学与20 世纪80年展起来的比较文学实施学科合 并,合并为“文学”学科之下新的二级学科——“比较文 学与世界文学”,原有学科只能以专业性质(专业方向) 存在. 一、学科整合背景及内部关系明确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本是该学科两个重要的概念. 1827年歌德从“各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容忍”和“作品具有 普遍的全人类意义”两方面提出“世界文学”(德语复合 词weltliteraur)的构想:“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 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 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①研究者据此认为文学是不断进化 的有机体,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体现了人类文学的伟 大进步,论者确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日益临近,相互影 响日益深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 韦勒克·沃伦认为世界文学除歌德赋予的涵义外,还指全 球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或指那些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 品,他较早认识到世界文学对于比较文学的重要性,他这 样界定比较文学:从一种国际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学。从 中我们看到两种涵义的世界文学:一个着眼于文学发展前 景的理论构想;一个立足于划定比较文学的对象和角度. 而在国内“世界文学”却没有在学科的理论构建中真正发 挥作用,起支配性作用的是“文学关系”说。比如陈?? 刘象愚著《比较文学概论》给比较文学下了一个相当完整 的定义: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 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 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意 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把比较文学界定为对各种“文学关 系”的研究,这是中国学派较为一致的观点,而“文学关 系”是一个差异性概念,在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国别、民 族、文化差异等外部因素是其关注的中心,对它的强调消 解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在的 同质关系. 由于新学科的诞生,进入核心课的外国文学在大学中 文系的地位获得极大改善。“外国文学”在“中国语言文 学系”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问题得以根本解决。但学科合并 后,学科内部与比较文学的矛盾却凸现出来。从新学科的 命名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能够彼此替代,而应该保留各自本原特性,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整合,以达至文学研 究的新境界,但实际情形却不全然如此。硕士研究生招生 方向一贯是学科发展的晴雨表,通过互联网,仅就2002 年全国有硕士招生资格的50所大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 现,各大学的招生方向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如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原先没有世界文学 专业,在新学科的招生方向中,也没有世界文学方向,而 全是中外文学关系的方向。第二类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 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原先有世界文学专业,在学 科合并后,世界文学方向的重要性降低,把重要精力转向 中外文学关系的方向。第三类如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 等,在二级学科下,没有设具体方向。这些学校以前有世 界文学专业,学科合并后在发展方向上尚不明朗,现有师 资以世界文学为主。第四类以上海师大、苏州大学、武汉 大学为代表,他们在招生方向上,有中外文学关系方向, 也有世界文学方向,二者并重。新学科在研究方向的设置 上,应该是比较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关系、世界文学并 重,上海师大一类大学的做法较接近这种理想状态。② 在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就是外国文学。它包括外国 单一作家、作品本身的研究,包括国别文学的研究,包括 区域文学(如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拉美文学等)及总体 外国文学的研究,同时,它也包括含有中国的世界范围内 全部的文学的研究。从19 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一百多年 间,外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实绩,而中外文学 关系的研究只是近20年才形成规模的,在新的学科中, 需要有中外文学关系的维度,也需要有纯粹外国文学的维 度。从学科的整体发展来看,世界文学无疑是比较文学基 础,而比较文学则是世界文学的研究方法,二者之间的确 存在着知识平台与方法论的互补性。世界文学在新学科中 不仅要维持它的存在,更要推动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需 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世界文学的意义。不论世界文学作 为对象还是角度,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就像聂珍钊在 2002外国文学年会所说:外国文学史本身就有比较文学的 特点和内涵,外国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 二、课程设置及知识体系的完善 按教育部的部署,从1999年起,师范院校逐步以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取代原来的“世界文学”或“外 国文学”。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本专业 课程设置、专业方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都要进行全面 改革。但迄今为止,很多条件不具备的大学和师范院校都 还没有开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我们还是按原 有的外国文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运作。课程怎样设计, 如何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如何改 善,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教学的要求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 学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按照现有师资和在中国文学教学 的基础上,认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课程设置可分这样 几个科目实施教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外国文学史 (欧洲部分至一战前);东方文学经典选读;20世纪诺贝 尔文学选讲。并在这些课程中贯穿中外文学关系比较研究 的具体内容. 1 、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比 较文学的各个层面及研究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 究、科际整合研究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比较文学的本质以 及研究比较文学的途径和方法,侧重理论的说明,学习和 研究比较文学的方法。第二部分讨论比较文学的各种范畴 以及不同的流派和文学运动与思潮,兼及个案示例,通过 案例的分析可使学生知道怎样以比较的思维阅读世界名 著,从事鉴赏和研究. 2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102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通过选读外国文学名著 的重要作品,使学生对世界文学有系统认识,帮助学生理 解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文学 在现代世界文坛的位置,在对世界文学有认识之余,也可 以对比较文学及其研究的趋向作出更全面的沉思。本科目 将会通过选读外国文学名著(诗歌、小说、戏剧等)使学 生掌握西方文化观念下的重要文学现象、主要作家、作品 和评鉴能力。授课时可以刻意引介所选文本背后的文艺思 潮、文学运动来培养学生的比较性思维观念. 3 、东方文学经典选读(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重点学习东方文学的经 典作品,作为外国文学史课程知识体系的必要补充,使学 生了解世界文学发展历程中东西方文学的差异化及相互影 响。接受中国以外的其他东方文化背景中的作品信息,形 成更为广阔的比较文化视野。本科将会通过选读国外东方 文学名著诗歌、小说、戏剧等使学生掌握东方文化观念下 的重要文学现象、主要作家、作品,提高评鉴能力,进一 步强化学生的比较性思维观念. 4 、20 世纪诺贝尔文学选讲(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重点学习20世纪诺贝 尔文学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作为外国文学史课程知识体 系的必要延伸,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学的最新发展及现代主 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继承和反动。接受更 接近于我们的生存时代的文学作品精神信息,并对我们现 代意识培育和生存观念更新产生直接影响。本科将会通过 选读20世纪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诺贝尔文学名著, 使学生掌握作为20世纪重要文学现象的现代主义、后现 代主义文学观念,并理解主要作家、作品,对学生创新意 识的培养予以启迪. 三、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方法 面对学科合并后的挑战,面对校园的人文精神冷落, 面对大学生群体中名著阅读量极小的现实,面对教学内容 作品多、地域广、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如何在21世纪的新时代条件下搞好外国文学教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昔日拿着纸页发黄的讲稿“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习惯了 的“文学背景——作家简介——作品分析”的讲授模式, 必须代之以充满锐意创新精神的全新外国文学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1、教学改革新探索及思路 (1)强化人文精神,重视非智力因素。当代教育首 先表现为综合素质培养,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单纯的 知识,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这是衡量大 学生道德品质、人格完善和文化学识等方面成长的基本标 准。正如启蒙思想家洛克所说:一个只要科学不要人文精 神的人,是只有知识没有智慧的人。人文精神是大学教学 永恒的主题,外国文学积淀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深厚内涵, “自立自强自尊”和崇尚个性自由的人文关怀与当代大学 生息息相通。从古希腊以人为本的理念到文艺复兴的人文 主义,从卢梭对人性的张扬到雨果、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 及其20世纪文学对人性回归的呼吁给我们提供了人格修 炼的丰富营养。因此,弘扬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 质应该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基本价值理念.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意培养个体意识的健康发展. 对于生长在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中国文化之中的中国青年学 生的健全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学中,要 使青年学生通过文化比较认清:西方文化重个体而轻群体 的传统的优点和弊端,懂得如何从体现个体自由精神的西 方文学中获得可贵的借鉴,同时也认识到西方个体自由传 统的实质及其消极因素,以及经过现代诠释后的中国重群 体的传统所具有的积极价值. (2)优化教学内容,实施“精品”教学。外国文学 内容十分广阔、流派纷呈、名家灿若星河、佳作汗牛充 栋。教学内容选择要根据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标准和学生 的实际:一是理清线索,帮助学生获得整体的文学发展观 念,这是教学的基础;二是大胆舍弃,压缩重点作品数 量,提升作品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在大家中选更具类型代 表和艺术价值作家且只选一部作品(具有深度和文化含 量)探讨分析。三是注意学术动态、开拓发现视界,讲授 自己的科研发现和研究方法。因此,注重创新思维和方法 论启迪就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制高点。四是对研究对象资 源几近枯竭、研究资料沉积太多的作家作品可引导学生在 课外学习整理,以减轻教学负载量.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切实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就整个外国文学的发展而言,古代是原点,近代是 重点,现当代是难点。讲授的重点部分再分出次重点。如 希腊神话、人文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 学,其中神话原型、莎士比业、塞万提斯、拜伦、托马 斯·哈代、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 应是重点讲授和学生重点学习、掌握的作家,而像《圣 经》、《罗密欧与朱丽叶》、《傲慢与偏见》、《简·爱》、《罪 与罚》等这些阅读性较强的作品可视为次重点。而20世 纪文学,重点是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主义作品为次重点. 现代主义文学离我们的时代生活距离远,人们对各种艺术 鉴赏还未能拉开时空距离,很多问题少有结论,这是我们 教学的难点。教师把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学生深刻领 会,能举一反三。略讲部分,教师精心设计“作业与讨 论”,督促学生自己来完成. (3)增加批评方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份量。首先, 用文艺理论准确地为作家作品定性定位,作为学生阅读作 品前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作家的 创作已有了某种标签或是受到某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决定 了他的艺术思维和表现视角,只有理解了这些内容作品分 析才能落到实处。其次,针对不同的作品选用适当的评鉴 方法。譬如用马斯洛人格理论分析《哈姆莱特》,用基督 教教义理论分析《巴黎圣母院》,用女性主义理论解构 《简·爱》等,尤其是现代主义作品已很难再适应社会历 史批评,而必须选用适合于它们的新批评方法。选有代表 性的作品作为个案,用适当的文艺批评方法指导作品分 析,不仅教给学生方法,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 教学的量和质。再次,增进与外界的交流,增强观念的包 容性,兼收并蓄容得下多种不同的声音。随着中外文化的 交流的深入,东西方观念撞击和相互解构,我们走进一个 思想与方法多元的世纪,我们不能再以国人特有的思维方 式用中国文艺理论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和问题,应 该用外国文艺理论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理解外 国文学中难以理解的内涵。引导学生向文艺理论之门迈 进,培养他们对文学和文艺理论的兴趣,提高理论素养, 这也是大学高年级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4)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比较文学与世 界文学的学科整合为外国文学教学打开了新的视界,教学 中应该打破学科界限,注意文学与历史、哲学、心理学、 宗教、艺术、自然科学等的联系,丰富外国文学课的文化 含量。特别注意把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 在学习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达到拓宽知 识领域、强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注意寻找契合 点,挖掘品德培育和人格提升的内容,如通过《被缚的普 罗米修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加强人生理想教育; 通过《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 《高老头》、《美国悲剧》等强化社会批判意识;通过《荒 原》、《等待戈多》等理解现代人的信仰危机;通过文学作 品中的爱情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等等. 2、教学改革的手段与方法 (1)网络资源运用。置身于网络时代,现代化教育 技术在城市中学开始全面普及,近年来高校的教学评估和 教学成果评审对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格外看重,迫使已 经走在了中学后面的高校加大投资完善设施,为学生提供 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外国文学教学面对图书资源严重 不足和缺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辅助学习和研究不失为 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一是到三年级学生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二是数字信息资料全面,使用方便;三是能 节省时间;四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大作家及经典作品网络资 源非常丰富。面对一部作品选择好话题和角度,学生尽可 以各显神通,从不同渠道搜集到大量材料,再经自己整理 消化在精心组织的讨论中见仁见智的阐述。 所有这些窗口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只要运用得当 使用熟练必然是“别有洞天”. (2)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人脑”+“电脑”的多媒 体课堂教学实现了图文声像兼具的理想模式,为课堂教学 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主体 意识在生动活泼的、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得到全面激发,在 一种新颖的、多维的思维空间展示进程中,教师和学生都 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真正使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 型教学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储存器,而成为学习的主 人。现代教学采用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如重要场景、精彩 片断的音频、视频材料的运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作品人 物和主题的作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再像播放 一些诗词音乐、配乐诗朗诵会使学生对罗伯特·彭斯和普 希金感受得更真切更深刻;cai课件教学使教学内容密集 的知识点予以很好的空间压缩,图表处理与文本的超级链 接,更加方便实用而且功能强大;利用多功能教室的现代 化摄像监控系统,尝试学生在教师退场的教学情境中,通 过精心准备,实施自主组织教学或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评 点分析,实现真正的教学互动. 当然,手段不是目的,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出 发,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灵活地运用多种现代 教学媒体的辅助,不能搞成电脑“满堂灌”淡漠了教师激 情,眼花缭乱之中使学生应接不暇,失去课堂教学师生间 必需的情感陶冶. (3)英语诗歌“双语教学”试验。外国文学的教学 内容本来应该涉及“原语文学”,像外语类的国别文学就 是针对某语言专业的原语文学作品,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缺 少相应的师资,也就没有这类课程设置。中文专业的“外 国文学”严格意义上也包括了“原语文学”,像解放前的 北京大学国文系外国文学课程全由外文系教师担任,但问 题是苦于语种太多,授课者无师能通,后来多用本系教师 上课,自然“外国文学”也就变成了“译语文学”. 现今提倡“双语教学”(非民族地区的汉语化提升), 这是高校课程建设英语化与世界接轨,而对于英语国际化 时代的“外国文学”来说,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 在通过研究生教育积极培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双语 教师的同时,可与外文系文学研究者合作进行英语诗歌的 双语教学试验。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英国浪漫主义诗 歌以及现代英语小说(节选)赏析等。笔者近年在专科班 做过一点尝试,将莎士比亚、彭斯、拜伦、雪莱的原诗拿 来师生共同学习,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理解都没有问题,少 部分学生甚至能熟练背诵。当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双语教学,仍受母语思维的局限,无法根据需要在双语之 间自由切换。基于双语教师奇缺,培养难度大时间长,又 很难聘请到合适的外籍教师,目前的选择只能是降低标 准,走具有中文特色的双语教学之路. (4)“精彩片断”模拟表演和英语诗歌朗诵。中文系 有着丰富的“课本剧”表演经验,对此历届学生都表现出 浓厚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外国文学教学实际 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名著改编和“精彩片 断”的模拟表演,甚至采用洋泾浜杂语对白,开展系际交 流,与外文系学生联手活动并请外文系老师指导,像2002 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断表演就有过非常好的效果,其 他名剧名片通过影片观摩,细心演练都可能有意外收获. 随着学校向本科全面过渡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逐年提高,举 行英语诗歌朗诵比赛条件已经成熟,而且非常有必要。这 样的课外活动学生有兴趣参与、教师有必要参与,不仅拓 展了教学空间,也提高了师范技能,还能为大学生素质教 育活动科目提供优秀范例.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 [摘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合并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学科范围的纷争。本文引入释义学视角试图 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对比较文学学科方法与研究程式进行探讨。哲学释义学认为一切阐释都是从前结构出发,是基于前结构的 创造活动。本文指出由于传统的变迁,当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并不一定就是文化交流,这构成 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分野的基础。在面对他者本文时,调动他者文化对他者本文进行阐释属于外国文学研究;而充分调动前结构 中的传统文化阐释他者本文,从而跨入阐释学的横向地带,在问答逻辑中达到视域融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关键词]学科界限;前结构;视域融合 1998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中国高 等院校中文系诞生了,成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学科合 并一方面使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成倍增长,比较文学的地位 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给比较文学界和外国文学界带来了诸多 烦恼,激发了许多学者对其深思、探讨。2000年,《外国文学研 究》杂志设置了“学科建设研讨专题”的专栏,对“‘比较文学与世 界文学’学科的有关问题开展了讨论”[1];2002年,在中国外国 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期间,几位学者就“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进行了座谈[2];2003年,第二界“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 坛”对学科合并及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2004年,在 首届中国比较文学高层论坛中,学者们继续就此话题进行讨 论[4]。对于学科合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对合并表示 了认同,不过认为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是两个有各自不同特征 的学科[5];有的学者认为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6];另外一些 学者则对合并带来的问题忧心忡忡[7]. 学科合并带来的比较文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教学的混乱、学 术质量的低下[8]等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学科定位以及身份 问题所决定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其前身就是外国文学)身 处同一屋檐下,各自的身份和地盘如何界定、划分?两者错综复 杂的关系是否会导致彼此消融,乃至同一?解决这些问题的关 键在于能否在学理上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区别开来。本文将 引入哲学释义学中前结构的概念,对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进行 身份界定,并进一步探讨在释义学的视角下,比较文学研究如何 在一开始就与外国文学分道扬镳,并怎样一步步在视域融合中 展开自身. 一、前结构对于阐释学的意义 传统阐释学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他们认为理解 就是重构,是诠释者通过本文达到作者的方法。“对狄尔泰来 说,本文是其作者思想和意图的表达;诠释者必须把自己置换入 作者的视界以便使创造活动获得新生。”[9]这种思想基于阐释者 和作者心理同构的基础之上,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 以对本文意义的通达不仅可能,而且是释义学追求的目标. 海德格尔将前结构引入理解活动,从而真正改变了释义学. 他认为,解释从来就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或在真空中进行,“一 切解释都活动在前已指出的‘先’结构中。对领会有所助益的任 何解释无不已经对有待解释的东西有所领会。”[10]海德格尔将 解释前对事物的领会称为“先行具有”;将先行的解释角度或取 向称为“先行视见”;将对事物预先的概念上的把握称为“先行掌 握”。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构成了领会的先结构或者 前结构。[11] 伽达默尔进一步开辟了哲学释义学空间。他认为,释义学 不仅仅是人文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也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 意识活动,而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活动。理解的过程就是世界向 人类展开的过程。“解释开始于前把握,而前把握可以被更合适 的把握所代替;正是这种不断进行的新筹划过程构成了理解和 解释的意义运动。”[12]人类就是在对世界的不断理解中揭示了 自身存在的可能性。伽达默尔的释义学理论“由哲学为中心源, 迅速辐射到文艺批评、美学、法学、历史学、神学、政治学、社会 学,甚至科学史领域,并由欧洲大陆向美洲和东方蔓延,掀起了 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潮流。”[13]如果我们采用释义学的视野对比 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分野加以观照,也许会对问题有全新的理 解. 二、前结构中的传统概念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范畴。比较文学 是基于“‘跨文明’和‘跨文化’的‘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思维之上 的对世界文明互动及文化和文学发生的研究。[14]而“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不可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只能落实到具体的国 别、民族文学中去,诸如‘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俄罗斯文学’ 等。”[15]然而,在看似明显的区别背后,却隐藏着陷阱和误区. 聂珍钊先生认为,“无论从定义上看,还是从发展历史、课程 设置和教材内容上看,外国文学在本质上就是比较文学”。[16]聂 先生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支撑点是认为我国外国文学最基本的 特点是“把许多国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这一看法值得商 榷。不可否认,外国文学研究中,有一部分是把许多国家放在一 起进行比较研究的。以外国文学史教材来说,张玉书主编的《二 十世纪欧美文学史》的概论部分即考察了整个欧洲范围内政治、 经济等因素对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各国文学的互动[17]。此类 研究确实具有比较文学性质。但是,外国文学中还有大量的研 究并不具有跨越性,将外国文学视为比较文学,就把外国文学的 一大片领地划走了,并使其失去归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 学研究所资料组编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 究文章索引》,将外国文学的研究文章分为四类:文艺理论、比较 文学、总论和国别文学。其中,文艺理论类共收文章44篇,比较 文学类26篇,总论类12篇,国别文学类91篇。[18]从以上数据 可以看出,文艺理论类与国别文学类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占有很 大的比重,而这些研究并非如聂先生所说“把许多国家放在一起 进行比较”。勿庸置疑,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与比较文学重叠 的部分,但是只看到这一部分,显然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与 具有跨越性的比较文学相对应,外国文学还是应该将主要目光 投入到单个的国别文学当中去. 然而,另一个问题又隐约出现了:既然比较文学是跨越性 的,那么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是否具有跨越性质呢?这种跨越 性是否决定了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呢?这种想法是以释义学 理论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存在,中国人必然 有不同于他者文化的前结构。在本文解读过程中,前结构必然 会发挥作用,这就是一种交融,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而不同 民族、国别和语言的文学之间的对话与联系正是比较文学的特 征,因此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必然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 这种观点很令人怀疑。其中不合理之处首先在于对传统概 念的理解。传统文化是否一成不变,只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 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传统一直处在不停的变动当中。正如 伽达默尔所说:“甚至最真实最坚固的传统也并不因为以前存在 的东西的惰性就自然而然地实现自身,而是需要肯定、掌握和培 养。传统按其本质就是保存,尽管在历史的一切变迁中它一直 是积极活动的。”[19]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是保留最完整 的文化之一。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现代性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开始遭到破坏。五四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了近乎 的打击,这种打击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时期达到高潮。在 庸俗社会进化论的影响下,传统被无情抛弃,占据了统治地位的 则是西方的近性。“这一文化时期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文化 发展的共时轴与历时轴出现严重的倾斜和不平衡,历时轴萎缩, 共时轴取得优势地位。历时轴的萎缩导致历史深度感的丧失, 历史深度一旦被消解,剩下的就只是众多平面的堆积和拼 贴。”[20]当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价值观、对人的理解、对科学 的态度更接近于西方的现代性,而不是传统文化。加之,传统文 化赖以存在的本文是用与口语有较大差距的文言书写的,这进 一步加大了传统与我们的隔阂。在我们的阐释前结构中,传统 文化能够占据多大的比重呢? 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滋补的严复,很自然地用传统文化前结 构来理解外来本文。美国学者哈茨在为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 与西方》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说:“严复站在尚未经历近代化变化 的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这些欧洲著作中 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21]但是严复并不仅仅局限于 对西方的观察,他一直在努力找寻中西思想的一致性。他的努 力也许是在“使用一种教学手段,旨在以熟悉的词汇解释人们尚 不熟悉的事物,以可敬的古代经典来解释可疑的新颖”,或者是 “对本民族的才智感到自豪”,但他“确实感觉到了两种文化的相 同之处”。[22]林纾同样以“中国传统文人文学———具体说是史传 和唐宋派古文———作为‘前理解’,在西方小说中寻找审美契合 点”[23]。他用古文义法来比附、阐述西方小说,称赞《黑奴吁天 录》“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可知中西文 法,有不同而同者。”[24] 可以看出,严、林虽然并非有意进行比较研究,但是他们前 结构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使他们在面对西方文化这一他者的 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将西方文化放在自身传统中加以观照。他 们对于中-西契合点的准确捕捉,体现出人类精神的关合之处, 这正是比较文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然而,我们当下还能具有 严、林的前结构吗?传统文化的知识可以保留下来,但是我们的 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以令生产力大幅提升从而极大 改变世界的现代化挟带其现代性意识形态汹涌而来,现代中国 三种主要意识形态进化史观、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不是在本 土产生。虽然传统与现代对立二分的观点是不足取的,而且中 国人对上述意识形态的接受和理解也是本土的,“融入了传统的 因素”,但是融入的传统因素已经“不太容易辨认”[25]。中国的 现代性固然有其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特点,但它是来自于西方 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变种,这一点勿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是否还有信心说,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就是不同质文化的交流, 属于比较文学范畴? 理解必然是在前结构之中进行的。“解释者无须丢弃他内 心已有的前见解而直接地接触本文,而是要明确地考察他内心 所有的前见解的正当性,也就是说,考察其根源和有效性。”[26] 就比较文学学科来说,对前结构的根源和有效性的考察就更为 重要。在阐释外来本文之前,首先需要阐释传统,厘清传统在前 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考察其在现代语境下发生的变异,以及这种 变异在本文阐释中可能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 加强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教育。虽然我们不可能返回传统,但是 我们可以透过传统经典本文,体察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失落的 自我,在自我的历史存在中返视自我。也许只有这样,比较文学 研究者才能够在面对外来本文的时候,应用已经相对储备完善 的传统前结构与之进行对话. 然而,具备了适当前结构的中国人从事的外国文学研究就 一定是比较文学吗?要对这个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还需要考 察前结构在阐释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对前结构发生方式的考 察中,也许能够发现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真正分野. 三、视域融合与学科界限 前结构在阐释中会在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第一个层面是 对于本文的即时反应,这是一种初步的、不成熟的,也许是下意 识的反应。比如说,受制于传统前结构,中国读者也许认为外国 小说太冗长,心理描写太繁复,或者叙事结构不太合理,或者对 基于宗教情绪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等等。这种情形在国外小说 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特别明显。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之时 就说:“是书言教门事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其原文稍烦琐者。”[27] 傅东华在译《飘》的时候也说:“还有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的分 析,觉得它跟情节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并且要使读者厌倦的”, “就老实不客气地将它整段删节了。”[28]阐释者的这种反应是由 其前结构中的传统因素所决定的,但是这种阐释并不能达到真 正的视域融合。耀斯指出跨视域的三种经验:第一种是“隔阂 感”,“会让人产生一种排斥的情绪”;第二种是“诱惑感”,“想把 自己置身于新的东西之中去冒险”;第三种经验是“发现”,“通往 他人的视域有可能成为彼此间的联系”。前两种经验“还只是在 表面上跨越了视域:如果某人仍然带着自己的视域,仍然想保持 自己的视域,或者只是对陌生的视域表示惊叹而并不想置身于 其间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理解、不可能从不同的视域中获得别 的不同于自己的经验。”[29]耀斯列举的前两种经验是对本文的 即时反应。这种初步的、下意识的阐释经验并不能带来有意义 的文学研究. 如果要对本文的世界做真正的思,从而达到第三种经验,就 必须使前结构在第二个层面上发挥作用,即有意识地使用、调动 前结构与本文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前结构会从蛰伏状态中显 现出来。前结构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不同内容组成的拼合 板。中国人前结构构成中的传统不再是没有变样的传统,而西 方文化也绝不是原味的西方文化,但是它们在互相交融中基本 面目还是隐约可见。阐释者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与本文 对话。此时,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分野就出现了,如果调动的 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前结构来阐释西方本文,显然不属于比较文 学的范畴。只有调动传统文化的前结构(当然需要同时调动相 关的西方文化前结构),来同西方本文进行对话,才是比较文学 研究. “流传物对于我们所具有的陌生性和熟悉性之间的地带,乃 是具有历史意味的枯朽了的对象性和对某个传统的隶属性之间 的中间地带。诠释学的真正位置就存在于这中间地带内。”[30] 伽达默尔在此所关注的是对于传统的理解,但是对跨文化理解 同样适用。阐释就发生在前结构与本文之间的中间地带,对前 结构不同内容的调动决定了离开前结构以后的方向。如果从异 域文化前结构出发阐释异域本文,阐释就处于纵向地带之中,属 于外国文学范畴。比如,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散文的流变》,[31] 它以平易散文为主线、结合语言分析和文学阐释,考察了英国散 文的发展、流变,揭示了散文的本质特征。这主要是以英国文学 的前结构为依托对英国文学进行的阐释。比较文学则在自身传 统前理解与异域文化之间的横向地带中存在。如果把本文阐释 看成带着前结构外出探险的话,不同的装备与方向将决定步入 不同的区域,从而带来不同的经验融合。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 在出发时就由出发者的方向选择决定了. 步入比较文学的横向地带之后,如何与他者展开对话呢? 前结构与他者本文如何发生关系?伽达默尔指出,“一切阐释学 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这种前理解来自与同一事物 相关联的存在。”[32]传统中必然有对他人本文所关切事物的阐 发,而我们在理解他人本文之前,必然会对这一事物有所理解. 这种相关联的存在就是文学、文化之间对话的平台,是对话得以 存在的基础。钱钟书先生作为我国老一辈比较文学学者,其煌 煌巨著《管锥篇》被陈思和教授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不朽之基 石”,“应该成为不论哪个方向的比较文学学生的必修教材”。[33] 我们来看钱先生是如何在阐释中构建对话的平台的。在论《老 子》开篇之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节中,钱先生 首先考察了传统对于“道”,“名”,主要是“名”的解释:“名”为“名 字”。在提出反对意见“‘名’之与‘字’,殊功异趣”之后,进一步 论证“可名非常名”的道理,列出大量中外人士,包括刘禹锡、陶 潜、刘勰、黄庭坚、黑格尔、尼采、斯宾诺莎、霍柏士、边沁、但丁、 歌德等人论语言与其所指事物的差距的观点。他接着又援引古 希腊文“‘道’(logos)兼‘理’(ratio)与‘言’(oratio)两义”、海德格 尔称“‘人乃具理性之动物’本意为‘人乃能言语之动物’”,来阐 释“道”,指出该句“首以道理之‘道’,双关而起道白之‘道’,道理 之见与道白者,即‘名’也,遂以‘有名’、‘无名’双承之。”至此, 《老子》首句得到了完美的阐释。结尾他再次引用柏拉图“早谓 言语文字薄劣,故不堪载道,名皆非常”,以“译注《老子》”。[34]钱 钟书先生的研究揭示了如何构建中西对话的平台,即寻找传统 前结构与他人本文之间“相关联的存在”,并进一步在平台上展 开对话,从而实现文化的真正交融。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 要的一个环节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中国人研究外国 文学固然称不上是比较文学研究,而在不同文学、文化之间进行 的随意比附同样不属于真正的比较文学。谢天振教授在十年前 就批评了x+y的研究模式[35]。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宇文所安也 指出,“当我阅读在它们各自的文学历史语境中对一首中文诗或 者英文诗作出诠释时,我往往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与此同 时,我也发现,当我阅读一篇比较中文诗和英文诗(或者其他欧 洲诗)的文章时,我常常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传统都一无所获。”比 如称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并将其与华兹华斯、拜伦等人相比 较,这就使“浪漫主义”成为一个普遍的范畴,放弃了“特殊历史 语境”。“这种比较文学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36] 释义学经验是一种对话,而对话则具有一种问答逻辑的形 式。“理解一个意见,就是把它理解为对某个问题的回答。”[37] 他者本文成为理解的对象,意味着它问了阐释者一个问题,而答 案就在他者本文之中。他者本文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挑战,为了 回应这种挑战,我们必须在自己的视域中重新构造本文提出的 问题。重新构造的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停留在外来本文的视域 中,它必然是阐释者的视域。“提出问题,就是打开了意义的各 种可能性,因而就让有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意见中。”[38]使有 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视域中就是视域融合。重新构造问题的 过程就是突破两个视域、产生一个新的更大的视域的过程。这 个新视域的产生正是比较文学所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现在,我们可以试图为比较文学下一个阐释学意义上的定 义了,那就是,“充分应用本国(民族、语言)文化的前结构对其他 国家(民族、语言)的文学进行阐释和解读的研究工作。”这一定 义首先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区分开来。在外国文学研究中, 理解调用的是外国文学、文化的前结构,而比较文学则调用自身 传统与他者本文进行对话。其次,这一定义对从事比较文学研 究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本学科的基础要求: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 理解前结构。只有具备了不同背景的前结构,才有可能在阐释 过程中搭建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激发研究者探寻各种意义的可 能性。最后,在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内,或者接受了比较文学学 科训练的人必须在与他者本文的接触中认识、反思自己的前结 构,并且敞开自身,使他者本文在我们的前结构或者存在中得到 表现,从而在问答逻辑的不断推进下,在永无止境的视域融合中 发现理解的可能性。 比较文学论文:试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跨文明研究 论文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中国)。 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比较文学曾下定义:“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更具体的说,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互相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中西比较文学是否也能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犹如“红学”之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鲁迅学”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我们认为,把中西比较文学从比较文学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固然,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取异域文学之长,补我国文学之短,中国文学与朝鲜、日本、越南文学的比较,以中国文学为主体的东亚文学与以印度文学为主体的南亚文学的比较,乃至中国文学与中东文学、拉美文学、非洲文学的比较等等,也都是有待深入开发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像西方文学那样,对我们民族的文学冲击那么大,发生过那么无孔不入的影响。直到现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传统仍在受欧美文学传统的冲击。我们现在的文学教科书,甚至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在内的教科书,都在使用着欧美文学的概念。我国当代的作家,仍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直接或者间接的接受着西方文学的影响,我国一般大学的外国文学课实际讲授的是欧美文学课。因此,作为专门学科的中西比较文学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中西比较文学,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大的研究领域。一是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二是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前者应侧重于法国学派正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即影响研究,后者应侧重于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不长,而古代又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和丰富的文学遗产,这个传统总在有形无形地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影响。因此,随着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应该把研究的重点从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移道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上来。 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曹顺庆在《比较文学史》中谈到“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实施,就是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个个‘人为圈子’的不断被冲破,一堵堵围墙的不断被跨越,从而构成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走向。”[1]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在比较文学历史上,法国学派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学派,从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20年代已具雏形。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及基亚等人。法国学派所进行的影响研究可以概括为:其一,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文学的事实联系和实际的影响关系,在有些学者那里,对这种联系和影响的研究甚至被严格的限定在两国之间,如梵第根就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法国学派学者严厉,比较文学一词是一门系统而科学的学科没有起好的名字。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认为要使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关系的事实联系进行细致的、慎重的考察求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主张把比较文学看成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在比较文学形成之初就为学科发展开辟了一条科学、严谨的研究道路,为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虽然法国学派在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偏狭的观点,但影响研究至今,认识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一个始终充满生命活力的研究领域。 第二阶段,1958年9月在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上,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向法国学派的理论观点提出了直截了当的挑战。这个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此后不仅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也确立了美国学派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地位。 美国学派对文学进行的平行研究在与法国学派争论中确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理论重点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可小结如下:第一,扩大了研究的领域,把不同学科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第二,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文学的内部,更加关注作品的结构、语言、层次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开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张针对不同作品、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在第三阶段,学科自我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是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崛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港及大陆比较文学研究的迅速崛起,为开拓比较文学的领域,尤其是东西方文学的跨文明比较做出了实绩。这种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全世界比较文学引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为比较文学拓展了更加宽广的视界,将比较文学导向了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学术界正在探索甚至正在建构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体系。台港学者对于东西方文化“模子”的比较文学研究和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探索,已迈开了比较文学新的学科理论建设的步伐。而近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的提出及其方法论体系轮廓的初步勾勒,更进一步奠定了学科理论建设的坚实基础。可以说,全世界比较文学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界,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 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今后迈向何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跨文明研究”,或者说着眼于在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比较文学论文:试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 论文摘要: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影响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平行研究与新批评、符号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判等无不渗透着比较文学思维特性。重视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容小觑。 论文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学批评;方法论;意义 在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教学中,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归于外国文学学科领域,而文学批评则是文艺学中与文学理论、文学史共同构筑“三足鼎立”基本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争的共识是:“‘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而言,不包括文学创作。所以,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和基本属性。比较文学也就有了质的规定;而文学批评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前提、以文学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研究、评价活动。既然如此.比较文学就应该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学界对于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探讨,更多地是分而论之,对两者的天然联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乐黛云、陈悖等比较文学界的前辈都不失时机地强调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的融通,并呼吁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拓展,但未能引起批评界应有的响应。在文学批评领域,人们论及方法,更多地关注的是文学批评本身的内在方法和外在方法等方法论体系,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之关涉以及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还属于薄弱环节。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点,尝试着讨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之意义。 一、比较与比较文学 任何存在物都无法独自存在,任何事物都处于与别的事物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比较的意识应该是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比较思维在人类思维的历史上也会找到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学理基础;比较的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础,其运用也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指出:“用比较法来获得知识或者交流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思维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并将比较称之为支撑人类思维的“原始的脚手架。” 从学理上推论:比较意识的产生,比较思维的形成,比较方法的运用,似乎一脉贯之,清晰地勾勒出“比较”概念的生成。《辞海》这样解释“比较”: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可见,察同辨异是“比较”的基本特性;而察同辨异也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 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梵第根早就意识到比较之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种心智的产物是罕有孤立。不论作者有意无意,像一幅画一座塑像,一个奏鸣曲一样,一部书也是归入一个系列之中的,它有着前驱者,它也会有后继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作了极为科学的说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他们的预言很快被证实。19世纪上半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发展起来。直至成为一门显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而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比较文学研究尽管各有侧重,以致形成不同学派,但其共同点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人类思维中早已存在的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然而,比较文学又并非单纯的比较,有时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具有某种特异的东西,这种特异性在于: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时作为研究主体的‘我’无法超然于研究对象之外。而往往先在地认同于两个要素之中的一个.这样我们要处理的就不仅仅是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见。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总之,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意识的比较思维体现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进程之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有其特定的内涵,是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沦的意义。撇开文学批评而泛谈比较文学方法论.抑或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忽略比较文学方法,这些都必不能探骊得珠,甚至会南辕北辙。 二、文学批评中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 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如果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比较文学作历时性的追溯,那么.我们便可以发现.由于各个时期比较文学观念的不同,它的理论背景和指导思想的不同.因而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的应运而生就是很好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发现,比较文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都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有着天然的关联,即文学批评中渗透着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思维,诸如: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批评与比较文学,文化批判与比较文学等等。 陈悖等学者在《比较文学》中指出:历史的实证的方法和审美的批评方法.是比较文学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对其流变作了梳理:在l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期,比较文学被看成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影响研究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几乎成了唯一的方法这类研究在理论上发展到极端,就是梵第根所主张的,把比较文学看成历史科学,只作事实的搜索考证,研究因果联系,而排斥审美批评。5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提倡平行研究,他们的理论背景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因而在实践上强调审美的批评方法.强调“文学性”。这种梳理,实际上触及到了文学批评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符号学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都注重事实的考据,强调实证分析,探微索隐地辨析、说明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都运用审美的批评方法,致力于发掘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法国学者金伯勒的思考:文学的比较研究不应当局限于“事实联系的研究”.而必须尝试把研究导向对作品的价值的思考。 文学批评中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主干是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它将读者置于批评的中心,为考察文学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参与和创造,重视读者的接受过程;比较文学关注作品的“创作经过路线”。考量比较的放送与接受,两者有颇多接近之处。接受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尧斯为了论证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曾经讨论了“歌德的《浮士德》与瓦莱里的《浮士德》:论问题与回答的阐释学”。将德国的歌德与法国的瓦莱里的作品相比。这显然是比较文学的视野;而其中叉涉及到瓦莱里对歌德的接受问题,这又属读者反应批评的范畴。尧斯正是领悟到了接受理论中的比较意识以及比较文学中的接受因子,才强调:“我们研究《浮士德》时,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针对歌德的《浮士德》和后来瓦莱里的《浮士德》所回答的问题,对症下药。”他还通过比较和接受研究发现:“歌德以他的人性戏剧回答浮士德神话的原始问题时,已经作r些改动。瓦莱里也发现歌德的《浮士德》的回答已不能满足他。于是他提出浮士德神话中蕴涵的另一个问题。”尧斯的批评实践,充分证明了随着比较文学创作活动、放送者、接受者关系网的渗透,接受美学、读者批评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并由此开辟了文学研究新的探索途径。 符号学成为西方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坚实的理论支撑,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都直接从中获得灵感。符号学研究力图借鉴语言符号分析法和代码理论,从意义建构的“零框架”上寻求人类文化的同一性.这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文学与语言学联姻)、跨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研究如出一辙。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有一种间接比较称为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俗称“西论中用”)。上世纪70、80年代.台湾学者杨牧和大陆学者周英雄先后对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中的一首小诗《公无渡河》的分析,就是借用西方文学批评中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原则和符号学原理解读中国文学作品的典型案例;论者从形式因素人手,创造性地从语音层次的分析上升到语义层次的分析,由此传达出对生命的喟叹,进而揭示悲剧精神,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移植方法与文学批评的符号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的融合;这种批评实践,是结构主义诗学中国化的开拓性尝试,并显示出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不解之缘。 女性主义批评由于其性别的独特性、理念的多元性、视角的开放性,自然与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契合点。当今世界女性主义批评运动千姿百态.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发生在不同国度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注重社会实践而轻视理论化的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理性而多元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国流派、争取女权强调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东方女性主义批评。新见迭出,不乏胜解,各领风骚,形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并昭示人们:无论是社会学女性主义批评、符号学女性主义批评,还是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一旦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就具有了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意义。 此外,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文学和社会学、文学和心理学的传通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甚至精神分析批评等文学批评方法的特质。 辨析文学批评方法与比较文学方法之关涉.使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比较文学学科的边缘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与其他学科发生紧密的关系,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而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是文学研究.也就决定了它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中必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因此,将比较文学方法论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是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 比较文学是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结合的产物。它以理解不同文化和文学问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思维为主导,其研究方法也因此超越形式的异同类比,而包括了各种文学的不同研究方式,从而展现各种文学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 问题在于,处于当下这个多元参照和学科整合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历史性地从方法论、认识论和学科本体论的不同层面,去理解和认识“比较”的不同内涵及其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去思考和探寻这种比较的价值目标将如何影响到比较文学学科方法和文学研究范式的有效性?有学者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性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方法论的探索,许多学者致力于新时期文学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考求;在一致推重“比较”作为比较文学的出发点、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学界还就“阐发法”、“异同比较法”、“寻根法”、“对话”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实践证明,它们无论是在比较文学领域还是在文学批评范畴,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阐发研究既是一种研究类型.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它是中国学者的一个创造。王国维、胡适、闻一多等现代学者曾尝试这种实践;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把“援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以开发中国文学的宝藏”的研究,称作“阐发”研究。这种间接比较实质上属于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而一国文学理论是从该国文学创作总结、抽象而来,在被用于另一国作品阐释时,无可避免地隐含着两种作品的比较:理论移用中的逆与顺,折射出两种作品的异与同。 平行研究中根据性质类型可分为类比研究和对比研究,称为“异同比较法”。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在异质异源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的比较。它要求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进而探究其深层原因;同时,在异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寻求相互的了解、沟通和融合。 “寻根法”即“文化模子寻根法”,它是跨文化研究中文化冲突、文化碰撞的产物,是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的。他主张在进行不同类型文化背景的文学比较研究时.以文化模子的寻根作为基础.而且必须从两个模子的叠合处察同辨异,寻根探源,并认为,只有这样.方能穷究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两者的融合。叶维廉的思考.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对话”是比较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化传通的有效方法乐黛云从对话的角度反观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和研究范式,提出了文学对话这个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深刻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的实质:比较不是理由,比较中达成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并且通过对话产生互补、互识、互鉴的成果.才是比较文学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正是巴赫金所憧憬的境界:在两种文化发生这种对话性相遇的情况之下.它们既不会彼此融合,也不会相互混同,各自都会保持自己的统一性和开放性的完整性,然而它们都相互丰富起来。 当我们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深感两者需要的是学理的渗透和方法的融合.还发现无论是比较、阐发、对话等一般方法。还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实证批评、审美批评等具体方法,都能找到许多契合点,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重视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为比较文学方法留出一席重要之地,正在情理之中。 比较,需要一个“他者”。“他者之梦.也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之梦,他者向我们揭示的也许正是我们自身的未知身份,是我们自身的相异性。他者吸引我们走出自我.也有可能帮助我们回归到自我,发现另一个自我。”在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视域中,这一番言说,既充满诗意,又耐人寻味。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探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文章探讨前三种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试图在学术论文写作范围内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有所指导、帮助。 【关键词】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 运用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文学研究就是文学评论,文学研究方法就是文学评论方法。各个学科有着共同的基本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而针对具体学科,又都有专业性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就简略谈一下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众多专业方法中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二十世纪,是整个世界在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急剧碰撞、交流中走向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尤其经济全球化更促使各民族文化跨出国门,世界文化交流更是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在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少学者在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中,还运用心理学、文化学、形式分析等多种方法,使文学比较研究深入全面。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四种类型:最早的源于法国的“影响研究”,继而又有美国首倡的“平行研究”,苏联创造的“历史类型学研究”,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主要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这三种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注重国别影响,也就是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影响,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印证有关“影响”的假设,凸显作家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某个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并且自己在写作中可能受到他们的影响,如鲁迅的有些小说就是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了和传统小说不同之处。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寻找作家作品跨文化相互影响的规律,研究作家接受外来影响与个性创造的辨证关系,影响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变化过程。“比较学者们对影响所作的界说大都强调它的外来性和隐含性。”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题材处理、主题原型、艺术风格、技巧等艺术创造的范围内都可以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和比较。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王蒙是比较突出的一位。我们都知道,王蒙作品中的幽默是一种“中西合璧”式的幽默,他从西方的“黑色幽默”里吸取了“浓缩的荒诞性”和“黑色的”戏剧性。并且我们知道,王蒙在十七年的创作中,在作品的结构方面独树一帜地采用意识流动结构法,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的这种写法与西方的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有着深刻的联系,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研究西方文化对王蒙创作的影响。这方面论著如《论王蒙小说的文学空间》李珠鲁(韩国仁济大学中文系)就重点考察了王蒙小说所展现的文学空间形态及其性质,探讨王蒙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运用现代主义的意识流交错手法来结构作品,强调了西方意识流手法对王蒙小说创作的影响。再如许子东《当代小说探索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就探讨了西方文学流派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沈从文与精神分析学说》注重研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当然,影响都是相互的,在看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要找到文化影响对作家作品影响的普遍规律。在当代文学中这样的影响俯首皆是,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更深入研究当代文学。 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比较方法研究,提倡文学跨国界“共时性”研究,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也就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比较方法。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和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将不同的文学现象贯穿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和理论联系,以探索世界文学创作的共通规律。平行比较方法包括两种类别的研究,一是探讨作品的类同,一是探讨作品的对比。它并不是将两种文学简单地相比,而是在主题、题材、类型诸方面建立比较关系:以文学作品的主题为中心,考察同一主题在不同国家的文学里表现的异同点;以题材为中心,分析同一题材在不同国家文学中的不同处理;按照文学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比较,如风格比较、情节技巧比较、人物形象比较等等。如《〈天龙八部〉的原型分析(从〈俄狄浦斯王〉谈起)》,这两个作品乍看上去毫不相干,但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从作品表层的巨大差异中找出了它们之间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不同国土上的荒野:中西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不同语境》、《廖辉英〈盲点〉与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母亲角色》等,都为我们的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对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比较分析的方法。 在运用平行比较方法时,对比研究注重在某类现象的比较中寻找差异时,较多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如对中西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类同研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时,则更多使用归纳思维方式,从个别中见一般,分析文学的社会、历史土壤和文化条件的研究,如《〈莫须有先生传〉与〈堂吉坷德〉之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在更广大的空间中来研究文学,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也就是用西方的理论阐发中国文学。这种研究方法在近十几年受到学者相当的重视,并作出了相当的成绩。比如用精神分析法来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可以更加透彻地看到狂人的无意识行为中隐藏的心理动机,能够更好地理解狂人形象,进而为理解作品找到突破口。《艺术心理与政治心理的冲突——矛盾小说理性化倾斜的心理学阐释》运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分析矛盾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从非传统研究方法中挖掘出作品更多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作品内容的更多层次。二十世纪西方在文学理论方面大有收获,文学的各个环节,不管是作家、作品、读者还是文学创作过程,都有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传到中国,对当代文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结构主义理论,新批评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我们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来寻找与当代文学的契合点,用它们的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可以融会贯通,更加细致地解剖作品。《中韩当代女性小说的对比研究》就是运用女权主义的理论来分析中韩当代女性小说的异同。《须一瓜小说中的荒诞性》则是从存在主义的理论出发,看到须一瓜作品中的荒诞的性质。当然,不管我们运用什么理论去阐述文学作品,研究之前都要对一种理论模式做分析和选择。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寻找文学创作与历史、宗教的联系中,加深对文学的认识,如当代作家的宗教信仰对创作的影响,当代作家创作与佛教、道教文化的关系等。如贾平凹、孙犁等作家作品中传递出浓重的道家文化,就可以研究他们的创作与道家文化影响的关系等。 我们对中外的文学作品、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我们也不要忽略了在历史纵向范围内的对比研究,可以探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作家的创作行为及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如《张爱玲、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市民意识比较》《异中有同的两种中国味:观照赵树理和汪曾祺》等,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加深对文学的认识。 总的说来,新时期文学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容易出新的批评领域。借鉴新观念、新方法,剖析比较研究对象,作出新颖而深入的发现、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性特征。 比较文学论文: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一、现代文学作家、社群与思潮 (一)战后以至1950、1960年代的作家与文艺社群 1945年以后,大陆学者文人随国民政府来台者众,当时进入台大任教的几位师长,带来了“五四”文学的精神,也开启往后的现代文学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文系有台静农,他是鲁迅的学生,来台后虽然转向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但他的小说集《建塔者》、《地之子》,后来也出版了,使读者一窥“五四”遗风。在外文系则以夏济安为代表,他创办《文学杂志》,带动写作风气,影响了当时仍是学生的白先勇等人,也缔造了学院派文学杂志的成果。当时的青年学生辈,有来自大陆的学生,也有台湾本地出生的青年,他们因为进入台大就读,受到这些老师前辈的启发,以及同侪间的鼓舞,纷纷崭露创作的才华,终于成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学生包括中文系的林文月、叶庆炳、张健、吴宏一、柯庆明,外文系的余光中、白先勇、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杜国清、叶维廉等,各自在诗、散文、小说创作方面留下可贵的成果。林文月、叶庆炳以散文著名,余光中参与蓝星诗社的创立,张健亦为蓝星主要成员,杜国清、叶维廉则是笠诗社、创世纪诗社的重要成员。而以白先勇为主的《现代文学》杂志在1960年代创办,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等人,都是创始社员,共同推动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 (二)文学杂志对现代思潮的译介 由夏济安主导的《文学杂志》创办于1956年9月,而在1960年8月结束。但这份刊物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代表台湾战后初期的文学潮流中,一群学院里的师生对于文学的喜好和坚持,并开辟另一个有别于“战斗文艺”的园地。他们刊登的文稿,除一般创作,文学理论的译介、中西文学的相关论述也相当多,这个现象可以说开创了一种风气,也就是将现代文学的创作和文学理论、西方文艺思潮连结,提供给创作者和读者新颖的观念。以白先勇为主导的《现代文学》深受其师长辈创办的《文学杂志》之启发,该刊在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共发行51期,由白先勇负责筹措资金,而外文系的几位同学一同写稿、译稿和拉稿。比起《文学杂志》,《现代文学》更强调创新的精神,他们努力介绍各种西方的思潮、创作观念,以便所写的作品可以表达属于现代人的艺术情感;对于西方文学与理论的介绍,《现代文学》更以“专号”的形式推出,除作品翻译外,往往也包括作者生平介绍,并附带加以评论。除创刊号推出“卡夫卡专号”,也曾刊出多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专号,对于艾略特的诗作与诗学,更前后刊出多期。《现代文学》编辑群对文学充满热情与执着,而这些译介,为创作者与读者带来不同的视野,开拓更多元的文学品味。 二、比较文学的学科成立与研究扎根 如上所述,《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以译介外国文学与理论为宗旨,进而启发作家的创作以及解读作品的角度,其实已略具比较文学的雏形。进入1970年代,台大文学院更以三轨并进的方式———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成立比较文学会以及结合《中外文学》,促进了比较文学在台大扎根与茁壮。1970年,台大外文系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推动者是当时文学院院长朱立民与外文系主任颜元叔。但这个博士班不打算走英美文学博士班的路线,反而希望结合外文系与中文系的学术资源,使学生可以同时接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而可以建立具有中国/外国文学双重视野的比较文学研究。纪秋郎、单德兴、李有成、高大鹏、陈昭瑛、古佳艳等,都获得此博士学位,成为外文、中文学界的优秀学者。近年台大外文系虽已将比较文学博士班并入一般博士班,但比较文学仍是其修业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1973年7月,朱立民等八位外文系学者与叶庆炳等四位中文系学者发起成立“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并藉此在《中外文学》开始介绍比较文学的观念和发展;譬如《中外文学》创刊号(1972年6月)即刊登李达三著、周树华与张汉良译的《比较的思维习惯》,仿佛已经有所预告,2卷9期则有Al-dridge,A.O.著、胡耀恒译的《比较文学的目的与远景》(1974年2月);其后则陆续有袁鹤翔《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李达三著、许文宏与冯明惠译的《东西比较文学史的检讨》等文章,一路推进,颜元叔、胡耀恒、朱炎、叶维廉、张汉良、陈慧桦、古添洪等,都是比较文学的旗手。古添洪与陈慧桦编著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年)、李达三的《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二书,可说是最早结集的相关著作。而叶维廉、古添洪与陈慧桦在东大图书公司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更可说是具体的成果。此外,结合外文、中文两系教授的“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自1974年8月起对外扩大征求会员,凡大专院校教师和研究生有志于比较文学者,皆可申请入会。而学会也每年度主办国际或全国比较文学会议,开放对外征稿,相关的征稿主题、研究论文也都以专号的形式收录在当期的《中外文学》或另一英文的比较文学刊物《淡江评论》(淡江大学外语学院出版);譬如第4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1983年8月),第5届主题为“现代主义与中西比较文学”(1987年5月);第25届全国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灾难、创伤与记忆”(2001年9月)、第30届主题为“认同的变向:全球化时代的主体生成与转化”(2006年5月);无论其主题是企图与中国文学对话,或是呼应世界文学脉动,或是跨领域研究、文化研究,都在带动台湾学界的研究潮流,累积丰富的学术资源。外文系主导的比较文学博士班、比较文学会,再加上《中外文学》,形成了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铁三角。我们也可以发现,就在《现代文学》即将衰退之际,1972年6月,外文系与中文系多位教授共同发起创办一份新的刊物《中外文学》。这些学者包括外文系朱立民、侯健、齐邦媛、颜元叔、胡耀恒与中文系郑骞、叶庆炳等人;而该刊自创刊以来,迄今一直稳定出刊,在台湾学术界已占有关键性的位置。《中外文学》创刊初期,系以颜元叔为主导人物,他引进新批评,在第一期至第四期,藉由《细读洛夫的两首诗》,掀起一串现代诗论战;而后又连续登载王文兴小说《家变》,并举行座谈会,引起各方注目、论辩,具体呈现学界与读者大众对这篇小说褒与贬的两极化情形,也为现代主义小说的读者反应留下珍贵的纪录。《中外文学》也曾连载林文月翻译的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书,引起很大的回响。该刊既命名为“中外”文学,除了对外国文学以及理论的译介,当然也兼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论文。除现代文学研究外,也有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属于中国文学本身的研究模式,例如作家传记考述、作品流派、文学史研究,另外更为突出的则是以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例如张汉良的《“杨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结构》(1975年4月),系以荣格的神话原型理论研究古典小说“杨林”、“枕中记”系列故事,这种研究视角深深地影响了此后台湾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实践。综览《中外文学》的文章,可知其编辑和登稿的方向,和“比较文学”在台大外文系的扎根与开展着实有密切的关联。《中外文学》在1980年代以后,逐渐聚焦在对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介绍,例如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后殖民等理论,透过专题邀知名学者撰稿,无论是就理论观念加以译介,或是以文学作品为例实际操作,都成为后来者追摹的范例,也大大助长了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风气。 三、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作家的培育,本不限于任何科系,但因为小说家白先勇、王文兴等人的光环,“作家都是出自外文系”的说法也流传一时。然而随着中文系现代文学课程的增加与写作风气渐盛,出身中文系的作家,以及投入现代文学研究的中文系学者,也日渐增多,“现代文学”遂形成中文系学术传统的脉络之一;这方面,曾任系主任的叶庆炳教授实有开创性的贡献。而当代年轻一辈的作家譬如散文家陈幸蕙、简,小说家郝誉翔、黄锦树,诗人陈大为等,都是台大中文系毕业。在外文系方面,虽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主,但中文、外文两系常有合作开课的例子,如外文系王文兴所授的现代小说、王建元所授的文学批评、齐邦媛所授的高级英文(讲授英美小说与诗)等,系为中文系而开;中文系也长期为外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因此除了在文学杂志上的通力合作,在课程、师资的援引上,中文与外文两系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担负文学教育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8月,台大成立台湾文学研究所(简称台文所),因为课程设计与发展方向的关系,进入台文所的学生,不乏已经有现代文学作品集出版,或是已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加上各教授的专业取向,台文所加入了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阵容。按,台湾文学的发展,于史可考者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除1930、1960年代是现代主义兴盛时期外,台湾文学的多元性,以及与日本文学、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关联,都可以从中发掘比较文学的议题。是故,台大教授对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除了前文所介绍外,近年可以看到的是,中文系何寄澎的现代散文研究、陈翠英的现代小说研究、外文系廖炳惠的后现代研究、廖咸浩的文艺/社会思潮研究、张小虹的性别/同志文学研究、流行文化研究,刘亮雅的台湾后殖民小说研究、朱伟诚的同志文学研究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台文所教授对于现代文学研究可说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柯庆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郭玉雯的张爱玲小说研究,王文兴小说研究,梅家玲的现代小说研究、眷村小说研究,以及洪淑苓的现代诗、女性文学研究,都已出版相关的学术论著。另外,黄美娥的日治时期台湾通俗文学研究、张文薰的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研究以及苏硕斌的台湾都市文化与文学研究,也都为现代文学研究扩充了领域与视角。 四、结语 展望历年来的台大师生藉由现代文学创作、译介与发行文学刊物的成果,和台湾文坛产生密切的互动,在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上更有开创性、主导性与关键性的位置。现今,为了促进现代文学研究,总图书馆也积极展开作家手稿资料的典藏工作;目前已有王祯和、王文兴、林文月与叶维廉等作家的手稿典藏。而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也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常模,相信台大教授与研究生将秉此深厚的人文传统,在新世纪共同勾勒出台大、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以及文学史的复杂网络。 作者:洪淑苓 单位:台湾大学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一、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转向的合理性问题 (一)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趋势必然指向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的“向外转”自然都指向了文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几乎是当代文学研究各派别的共同趋势。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它向来都能对学术研究的变化做出敏感的反应,更何况它本身就有着文化研究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化热”的开始,而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更加自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决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随着全球趋势的日益迅猛,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视域来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比较视域具有联系及流动的特点,使比较文学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并使这一学科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进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与比较视域的联系性特征相联系,比较视域始终持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态度,随时间变化和时代变迁调整自身,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比较视域走出了欧洲中心,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阐释的时代。大家熟知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等,都积极地对中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再从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比较视域来看,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学科自身的学理特征的。 二、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及问题 “二战”后,文化研究在英国逐步兴起,80年代传到美国并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它主要关注当代的非精神文化及大众文化,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态度,把文本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学、人类学、心理学相结合。它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给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欧洲———西方”占据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于是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学说,有了施展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文化交流中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入包括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在内的后现论,有效地调整了比较文学近十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疆域,为比较文学输入了新观念、新术语,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等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通过上述文化理论的研究,有利地推动了东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把目光投向本民族以外的其它文化体系,并对之进行研究,如艾田伯的巨著《中国的欧洲》、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出版了《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等。 另一方面,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这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文学是人类文化这一庞大有机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创作总是在既定背景之下进行。反过来,文学又是人类文化成果的一种富有独特价值的载体,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种内涵又只有联系文化背景才能发掘。东西比较文学兴起后,文化研究显得更为必要,更加迫切。东西方文学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别。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进文化研究,对东西文化的异同进行内在的、深层次挖掘,同时把东西文学研究置与广阔的文化研究的背景之下。这样才能把东西文学比较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共同规律,诉诸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并在其中寻找原因。这就需要东西文化加强沟通和对话,按照互识、互证、互补的对话模式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对方文化中的长处为我所用,从而更好的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文化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非边缘化、解地域化等特征的非审美性文学批评。它重在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因此,文化研究是反精英的,它的视野里自然没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低俗与高雅之分,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文化研究越来越对精英文学研究意味着挑战。文化研究的这种倾向也对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比较文学研究中出现了经典文学研究衰微的趋势。大众文化和文化研究相互推进,瓦解和虚化了自律性和思想性的经典文学的价值和文化意义。因而在比较文学中甚至出现了以欧美与中国的影视文化、饮食文化的研究代替了对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经典文学的比较分析,抛弃了古典文学和精英文化。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指出文学研究在追求学术现代性的同时,要对浩繁而灿烂的古典智慧进行深度的现代转化,开展一种汇通中外、有容乃大的文学学术工程。他的话对我们应对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方面,要运用现代文化理论重新审视、解读传统经典文学,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所倡导的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尽量扩大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商谈、讨论和宽容的空间。双方要同等尊重彼此的尊严和存在的权利,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补充自身的不足,缓和近年来二者出现的严重冲突与交锋。这也有利于比较文学在一个更为宽松、广泛、平和的文化语境下,从文化理论和政治权利话语的角度研究文学现象,使文化、文学相互沟通、利用。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中出现了“泛文化”研究趋向,忽视了比较文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学研究。从最近几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及地域性的会议讨论的中心题目可以清楚地看出,学者门热衷的话题似乎不是文学自身,而是文化差异、人类学、宗教等不同的文化领域。针对当前比较文学界出现的“泛文化”倾向,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对比较文学学科的清醒认识?如何体现比较文学的文学性?简言之,要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比较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文学。文化研究是为了丰富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它的背景和补充,只能居于次要的位置。比较文学工作者要以文学文本为出发点,并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同时要正确处理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刘象愚教授说得好“比较文学工作者无论在不同文化和学科的领域里跨出多远,研究的立足点应该始终在文学上,强调‘文学本科中心论’对于保持比较文学的生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21世纪的比较文学展望 比较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蔚为大观,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一门“显学”。21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既要树立一种文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意识并重的文化观念,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相互对话和沟通的语境和操作平台。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它实际上已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学与文化中介与交流媒体的角色。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过程,都在作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鉴别,而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法或思路,让人们即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这是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预见,比较文学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将有更大的学术空间,对世界文学和人类文明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何玉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的内外研究 一、国外比较文学是一种真“外部”、伪“内部”的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的内外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所谓的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之争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之争。在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念中,基本原则就是去寻找和实证确实存在过的“事实联系”,能够实证的事实联系是法国比较文学的基石。如卡雷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卡雷的定义对法国学派影响深远,他基本奠定了法国比较文学注重文学外部关系的基调。其后梵•第根的定义更突出了法国学派注重外部研究的特点。梵•第根指出:“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显然,“国际间”“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不同文学”“事实联系”这些字眼,充分表明法国学派注重的是文学外部因素的研究,注重的是事实关系,探讨的是不同文学现象间的影响与传承。或者说,体现在量上,法国学派研究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事实关系。 美国学派针对法国学派的外部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反对法国学派重视外部联系,忽略文学内部关系的做法。但美国比较文学并不仅仅就是后来的美国学派,在美国学派崭露头角之前,美国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事相关研究。真正把美国比较文学推到世界学术前台的是韦勒克。他在《比较文学的概念》中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认为“他们过于重视‘事实关系’,对比较文学定义的解释比较狭隘,忽略了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着力于平行研究,即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两种或两种文学现象以及进行平行的跨学科研究。从此,美国学派开始发出自己的最强音,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正是韦勒克。而韦勒克作为“新批评派后期的核心人物,也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二十世纪最博学的文艺批评家之一”,“是一个执著于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的批评史家”。他的重要贡献是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并更钟情于文学“内部研究”。但这里的问题是,不能因为韦勒克的“内部研究倾向”,而想当然地认为美国学派倡导的比较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内部研究的比较文学。“实际上,他虽然身为该学派的元老及平行研究法的主将,但却未曾盲目地局限于这种方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超越。”而且美国学派的其他领军人物并不完全赞同韦勒克的主张。我们考察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也不难发现,美国学派的比较研究并没有分清楚韦勒克式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在韦勒克那里,内外之分不仅仅指的是文学要同社会历史批评脱钩,不仅仅指的是文学要脱离政治、脱离历史赋予的“因果性”联想,还指的是文学研究要“区分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与‘经验存在’,并由此确立这样一个理论论点: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即一种‘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但又不局限于语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声音层面、意义单元和世界层面”,是一个“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内部研究”就是对这一现象学意义上的“本体结构”的研究。而“外部研究”则主要涉及文学作品的“经验存在”,诸如它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家的心理情感状态以及读者的接受印象,等等。由此可见,韦勒克“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二元区分最主要的话语功能就是要突显文学作品这一超越一切经验现实的“本体存在”由语言构成的“符号结构”,并进而对其进行审美的分析。因而,所谓的内部研究就是指对文学本体结构的研究,关注的是文学语言的符号性,而外部研究则指的是对文学经验层面的研究,包括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会影响到文学的种种外部因素,如社会历史背景、作家创作心理、读者接受情况等。再来看美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以雷马克为例,他指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的定义如此粗糙,但奇怪地是,国内学者在写作比较文学教材时竟然没有人对这样一个内涵和外延几乎都不确定的定义进行责难和质疑,而是想当然地把它作为美国学派的代表性定义接受和吸纳。殊不知,美国学者在比较文学上的贡献要远逊于他们的法国同事。除了众声喧嚣地进行所谓的理论变革之外,他们在比较文学上的贡献可谓少之又少。从雷马克的定义里,我们除了能感觉到新批评的一大弊端———不负责任地乱联系之外,几乎感受不到它的精髓所在,更不用说韦勒克的“内部研究”了。韦勒克的重要贡献就在于其对文学批评的重新解释和定位,但是他的“文学性”研究方法,除了在文学批评上卓有成效外,在比较文学领域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回响。美国学派号称进行了比较文学的内部转向,从事实联系转向了对文学审美性研究上,以至于国内学者把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界定为审美价值关系,但是从美国学派的定义和研究中,很难感受到其价值和审美究竟体现在哪里。 因而,其实可以下这样一个论断,美国学派的平行转向,实际上是把比较文学的外部研究扩大化了,并没有解决文学审美关系研究这一问题。我们热衷于翻译各种各样美国学者的理论,实际上如果我们清醒一点就可以发现,即便是在理论建设上,美国学派也是少之又少。除了反叛之外,他们几乎一无所有。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外贸到无所不包的大“跨越”,国外比较文学注定打上了在文学外部关系兜圈子的理论缺憾。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尴尬及其越陷越深的理论沼泽 反观中国学者,我们缺乏对国外学者批判的力度,并没有意识到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的真正问题所在。再不客气一点说,我们是在美国学派大而无当的泥潭里继续深陷不出。这种情况不是比较文学独具的特点,整个外国文学研究似乎都存在这一问题。在貌似客观和真实的学术研究立场上,我们集体性盲从,集体性不敢说“不”。一旦有人对国外理论提出某些质疑,马上就有相关人士从各种角度进行辩护和还原。这种情况暂时不会改观,惯性思维的存在促使一批人仍然靠外国理论活着。试看国内学者对比较文学性质的一些界定。学者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刘象愚先生。在《比较文学的不变与变》中,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不变,在于标志它本质特征的那些东西。我想,至少有三点是它必然要坚持的:第一是跨界性。由此出发,比较文学的研究要跨越不同民族文学的界限之类,因而比较学者也需有两种以上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学养;第二是方法论上的比较性。也即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有效方法;第三是文学性。由此出发,比较文学的研究,无论跨越了什么样的界限,总须把文学性也就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些基本性质置于自己的核心。舍此三者,比较文学则将丧失自我而不复存在。”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界的代表性人物,刘象愚先生对中国比较文学进行了最精彩的总结。但是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是内外不分。我们不是强调文学研究一定要进行内部研究才算高层次,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缺少内部研究,文学研究的价值肯定会大打折扣。从国内比较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实际研究来看,其关注焦点仍然是外部研究。 首先来看“跨界性”。“跨”意味着越界,一旦越界就必然出现参照物。在比较文学相关论述中,这种参照物往往以“他者”面目出现。按照相关学者的看法,中国文学只有跨出去,在“他者”参照中才能显示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因而,相关学者在进行论述时,基本上都会采用或提到“他者”这样的观照视角。比如孙景尧教授的《简明比较文学———“自我”和“他者”的认知之道》(属于较早的比较文学教程)明显地具有这种倾向。但“他者”尽管可以彰显“我”的特异性存在,从而可以更清晰地确定“我”的特点和意义,但假若“我”本身的特点和内涵并不明晰,或者说,“我”缺乏足够的力量与“他者”进行对比时,“他者”很可能越位取代“我”的存在。 而且,回顾“他者”理论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发现,最早对“他者”进行过阐释的黑格尔,是把“我”与“他者”的关系放置在主人与奴隶这一对应性关系中进行思考的。所以,“他者”一开始就打上了奴隶的烙印。在后殖民理论中,“他者”就是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换而言之,按照这种理论,中国实际上是处于“他者”这样一个范畴里。如果我们忽略“他者”的这种文化劣根性,想当然地变“他者”为“我”,试图用一个带有西方学术话语权色彩的词语构筑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难免会导致策略上的失误,甚而言之,会中了西方文化的一个圈套。因而,在跨界性中,中国比较文学试图站在一个客观的“我”与“他者”立场上去讨论问题,去面对世界文学、世界文化,天然地存在一个缺陷,即主体本身的不完善以及“他者”过于强势。词语的转换并没有太大意义,反而掩盖了一个“敌强我弱”的事实。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进行研究,很可能由于“我”自身的缺陷,导致间接或者无意地证明了“他者”(主要是欧美文化)的优越性,而由此导致“我”的瓦解和崩溃。 值得注意的是,比较文学学界为什么会一边倒地在“他者”问题上兜圈子,甚至连一点点微弱质疑的声音也没有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学者对世界环境的定位过于宽泛。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相信西方现代哲学讲述的就是真理。换言之,立足于世界大环境,我们相信需要对话、需要交流;立足于现代西方哲学,我们相信哲学已经发展到了“他者”证明“我者”的时代。全球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的潮流,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导致了相关学者的盲目乐观和理想主义。 究竟该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呢?全球化究竟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一定要参与对话吗?不对话可以吗?我们的对话到底有多少说服力?时代对学术的影响是必然的吗?我们是不是在宏观地谈论世界形势而缺乏微观地合理分析呢?一味追赶西方的“流行风”可行吗?真的是当前最新的研究就是最有价值的参考吗?“他者”真的就具有绝对的魔力吗?比较文学在说明自己存在理由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一种宏大叙事———空谈世界形势、空谈全球化、空谈文学交流的日益频繁化,并宣告“世界文学”的时代快要或已经来临。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大都相信交流无可避免。交流当然无可避免,即便没有全球化这个世界依然需要交流。但世界文学时代的来临究竟有何实际意义,除了在理论上表明民族文学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上它的价值有多大?至少在当前的研究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对于比较文学的本土立场上,中国比较文学很少涉及。我们只是空谈一些历史问题,空谈一些源流问题,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中国现实问题很少涉及。 这样的学术立场决定了根本无所谓对话不对话。我们的立场跟西方的立场没有差别,都是对西方生存环境的宏观回应。唯一区别的是,对他们而言,这个宏观现实场是真实的,对我们而言,我们只是在想象世界的处境,想象他们的立场,进行迎合性研究。至于对我们自己的推介,则少之又少。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我们很少能让外国人了解我们自己,反而是我们在向他们表明我们到底了解了他们多少。这样的情况就决定了“他者至上主义”的过分与“我”的彻底失语。所以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世界大环境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时代就一定会对我们发生巨大作用。对于建立在上述立场上的“跨”,就不能不重新进行审视。我们是不是跨的有点太写意,跨的有点太脱离中国国情,“跨”得太超越学科发展的速度。同时这种无边无际地向外跨,很容易就使得文学研究变成一种无法约束和界定的研究。我们经常批判“x+y”式的比较文学研究,但是仔细研究一下相关论文,有几篇不带这样的比附?在这样的跨上,我们很容易就会把文学研究变成一种“他者”研究,很容易造成比较文学的“向外转”,从一种本位主义变成一种他者主义。 再看比较文学的“比较性”和“文学性”。比较,顾名思义,面对的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结合前面所讲的跨,不管这种“跨”是跨语言、跨国家、跨民族,还是跨文化、跨文明、跨学科,一旦比较与这些“跨”相结合就注定造成一种文学外部研究的假象。这也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执着于文学外部研究的一个原因。在历史上某段时期,我们已经受够了文学外部研究的摧残,当然这并不是文学外部研究的问题,而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现在我们一方面畸形反对、极其厌恶这种外部研究,另一方面又从骨子里摆脱不了这种研究方法和视角。而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应该不太在意是否是外部还是内部研究,而看重的是其能否让我们领略文学作为艺术带给我们的美感,以及文学能否作为思想研究的自由领地,催发出新的有益于时代的思想。因而所谓的文学性就在于以上两点。但是比较文学的文学性究竟何指?我们一般认为比较文学的文学指的是文学研究,可究竟什么是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究竟什么是文学,对比较文学而言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中国学术界对文学的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康德、黑格尔阶段上,强调美的理念与感性形式的统一,认为美具有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等,认为文学的文本性存在是文学的正统,承认经典永久性,执拗于追寻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尽管我们引介了那么多西方文学理论,但我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仍然是中国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文学创作方式,也是学者们进行研究时有意无意地一定要到此一游的必经之地。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德国血缘。马克思没有系统的文学美学理论,因而德国古典美学起到了替代作用。再加上苏俄文学实践的影响,整个中国文学美学研究现状也就不难理解了。整体而言,我们的文学审美观念仍然是近代的,带有很深的传统印记。 但是我们所处的现实情况是,文学已经在发生种种变化。无论从作家群体还是作品存在形态,无论是从读者接受群体还是作品传播媒介,全方位的变化已经改变了文学的本质。但是充斥在大学中文系教科书里的“文学”很多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尽管我们承认传统的文学观念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但是比较文学真的就能承担起审美价值关系研究的重任吗?至少在当前的比较文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没有看到太有说服力的成果。对“文学”重质轻文的认识改变不了,对文学本身的定位依然停留在貌似“重内部”实际依然“重外部”上,中国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必然找不到立足之处。就此而言,中国文学本身的定性和定位,直接决定了中国比较文学“文学性”的解读和展开。诚如有学者所言,比较文学在国别、总体层面构成另外一种文学研究逻辑。但是假如承认这一点,是不是要成立国别文学和总体文学这样的学科。有人可能会认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即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别文学,但是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其内涵外延非常明确,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模糊;或者存在模糊也并不影响其学科的合法性。而比较文学显然不具备与之并列的明确性和合法性,更不用说总体文学了。同时,国别文学中的“文学”,不仅指的是文学研究,还可以指文学现象,而比较文学的“文学”如果强制性地界定为文学研究,显然是与国别文学这一概念不能形成并列和互补关系,两者逻辑联系并不严谨。 三、结语 从文学的内、外部研究这一角度来分析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性质就可以发现,比较文学仍然处于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究竟是外部研究还是内部研究,究竟是走向世界还是固守中国本位,这些问题依然需要进行思考,特别是后者。在一个本位主义极度薄弱的民族文化和文学里,奢谈走向全球化,奢谈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只能造成中国比较文学更加积重难返。比较文学的内外部研究,表面上显示的是文学研究的内外之分,从本质上讲,反映的也是本位主义与外来主义之间的冲突。 本文作者:许相全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比较文学论文: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 一、整体总论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形象学突破了原有的文学阵地,从文学形象转向文化形象的研究,异国形象的文化问题也因此备受关注。如吴鸿志、蔡艳明的《异国形象的文化误读》、姜智芹的《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姜源的《异国形象研究中的文化意义》、杜平的《异国形象创造与文化认同》等文章探寻了异国形象在不同文化中的认同、误读、过滤等现象,揭示了这些现象形成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动机,阐释了不同文化中异国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指出的是,形象是对文化现实的一种描述,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成分,形象学的文化转向和异国形象的文化研究只是一种文学的文化审视,二者都不能脱离“文学性”这个根本。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决定着学科的定位。具体来说,国内的形象学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出三种形态:一是基本沿袭欧洲形象学理论。这是国内早期形象学研究的常见形态,并被大部分比较文学教科书所采纳。二是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一些观点的确为形象学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如周宁的《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也有一些观点表面上充实了形象学理论,但缺乏坚实的个案研究,经不起深入推敲。三是在形象学文本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如孟华等著的《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这种个案研究对形象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形象学对传统理论进行革新,从对形象真伪的辨析转向形象建构者的讨论,从实证主义“是什么”的关系考证转向审美批评“为什么”的本质探求,从注重求同的个体研究转向注重差异的总体研究,这需要我们坚持经验和批判并重的立场,在一种宏观的视域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形象学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二、基本问题探究 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学科基本问题的探究。形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形象学的定义、研究内容、范畴、方法、意义功能、学科归属等问题。 形象学的界定是形象学理论的首要问题,而形象学定义的核心在于对“形象”的理解。国内对形象的定义和理解或者直接沿用法国学者巴柔的形象学定义:“形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或者是对此定义的进一步阐释,如李勇的《形象:想象的表意实践》、王瑜嘉的《中国之“形象”与西方形象学之“形象”比较》,褚蓓娟、徐绛雪的《“他者”在注视中变异———论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张月的《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与异国形象》等论文都对形象有所界定,观点大同小异,大多是对巴柔定义的替换和延伸,形象学的不同定义直接影响着研究对象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一些教材有时将研究对象和方法相互包含,有时又将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混为一谈。如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一书认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他者”形象,“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国别文学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实际上,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它们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交叉渗透的形态,需要我们仔细地辨析。在研究内容上,中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普遍为人熟知,但一些论述忽视了自塑形象、游记、地域文学形象、少数民族形象等也是形象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文本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是最基本的方法,方法比较单一,有待新方法的探寻。在形象学的功能和目标定位上,学界观点不一,综合起来就是在考察异国形象在异质文化中产生的原因、机制和复杂表现。而目标的实现,则必须审视和辨析形象的功能。 套话、想象、互动理论等形象学基本问题也备受研究者关注。孟华的《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一文对巴柔的套话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套话具有时间性,“套话都只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有效,其使用‘期限’远不像欧洲人彼此使用的套话那样恒久。”孟华以时间和历史为经纬,论述了套话与时间的关系,言他人未言,对于形象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针对当代欧洲学者对形象学研究偏重于“言说自我”功能的弊端,孟华在《言说他者,言说自我———序<中日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一文中强调形象研究不能忽视形象“言说他者”的功能,应该同时注重对形象“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功能的研究。刘雅琼的《形象与文化携手———论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他者与自我关系》一文认为要建构“他者”与“自我”之间的深层对话模式,就要在审视他者的同时也要审视“镜像化自我”,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杨叶的《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互动性理论》一文主张“注重建构者与被建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建构者、被建构者和第三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若能进一步分析从双方到多边是如何互动的,结论将会更有说服力。颜梅的《当代比较文学中“想象”设定的问题及其解决》一文紧密围绕“想象”的设定,认为想象植根于创造性和虚拟性,但与当前的创作和研究实际产生了裂隙,解决的办法是尝试运用中国古代想象理论。形象具有“想象”和“再现”的认知功能,若以“再现”为参照研究“想象”,或许可将问题谈得更细致。 形象学在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和坐标问题,即形象学的学科归属也是研究者颇有争议的问题。国内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大多数学者沿袭法国学派传统,将形象学归于传统国际文学关系的实证性影响研究。这是将历时性的理论体系相互重叠后的一种归属。二是一些学者则认为形象学“专门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如何构造他民族(异国)的形象,研究在不同文化体系中,文学作品是如何构造他种文化的形象。”由此将形象学归于平行研究。三是曹顺庆教授认为在文学交流过程中,异国形象在由起点经由媒介到终点的流传过程中,在诸如审美、心理等难以确定因素的作用下,必然会发生信息的失落、变形等现象,由此将形象学归为变异学研究。四是王向远教授受形象学概念启发提出了“涉外文学”的概念,他认为涉外文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大于形象学,涵盖了异国形象及异国想象,“包含了一个国家涉及到另一个国家的所有形式的文学作品以及该作品的所有方面。”还有一些学者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形象学的学科归属。归属研究反映出中国学者对形象学的思考和定位,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形象学归属的难处所在。问题的焦点和原因在于人们对形象学理论研究不深入和没有找到真正合适的归属标准。 世变时移,形象学的定义、性质、特征、理论范畴、研究内容、方法等已经在部分或整体上发生质的变化,这需要我们在反思中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的社会文化和文学语境,在超越中构建新的形象学范式,使其更加适合当下的形象学研究。 三、学科互涉研究 20世纪以来,随着学科之间的频繁交流和多元对话,学科互涉逐渐成为知识整合和更新的显著方式,形象学也出现了学科互涉的研究趋势,使形象学在历史研究之外又具有了诗学特性。 一是形象学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融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理论大潮影响着形象学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形象学的当展得益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后现论。后殖民主义对形象学的影响颇大。美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通过剖析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揭示了形象背后隐藏的帝国意识和种族主义,在方法论上与形象学不谋而合。而“后殖民理论催生的族群研究重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关系、多数民族与少数族裔关系在各种文本中的复杂表现,这些研究和形象学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周宁在八卷本著作《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和传说》中,引入后殖民理论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研究,是形象学领域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同样,女性主义理论对形象学也有所影响。在高旭东主编的《比较文学实用教程》中,编者依据英国比较文学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对旅行者描述异族时的性别隐喻与想象的研究,指出其理论基础是女性主义。“强势的文化和种族总是男性化的、阳刚的,弱势的种族和文化总是女性化的、柔弱的,如此种族歧视和性别优越之间就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这对具体分析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的生成来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本身就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互涉的特征。而“形象”所蕴含的符号结构、隐喻、套话等特点,又特别适宜于这些理论的阐发和应用。刘洪涛在《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说:“现在的情形是,形象学的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绕过法国学者精心建构的理论规则、术语,直接从各种后现论中寻找武器,展开自己的研究。……‘东方主义’、‘异国情调’、‘西方主义’、‘中心与边缘’、‘族群认同’等等话语方式在逐渐挤占形象学原有的空间。就像比较文学一样,形象学的面目也越来越难以辨认。”目前,研究者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形象学如何受到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而没有在理论和方法上使二者达到真正的有机融合。要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寻找理论契合点是关键。同时,也要预防将形象学的一些元素程序化和编码化,忽视形象的情感性和独创性,使形象学研究陷入模式化的弊端。 二是形象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理论关联。从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来看,文本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学与心理学、传播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研究促使人们在形象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关联,积极地吸取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学科内部之间的关联上,张晓芸的专著《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视角》以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为个案,研究了“他者”形象在文学翻译中的处理及其变异问题,认为“在译介的过程中,原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的形象,往往取决于作为中介的翻译。对他者的态度,决定了在翻译时所采取的态度,而翻译活动又反过来决定了他者在‘我’处的形象。”该书从形象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阐释了形象翻译与形象建构的关系,以及翻译活动中形象的主体形态。李红、张景华的《在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一文以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为研究对象,认为“汉译者在做好传递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民族形象的同时,应加深了解美国文化,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以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论文从翻译研究上升到民族文化交流的高度,重点分析了如何减少翻译中的变异问题,对异国形象的翻译很有参考价值。在学科的外部关联上,李晓娜的《呼唤感性回归,重回审美之维———审美文化学对形象学研究的启发》一文从审美文化学与形象学的关系入手,阐释了审美文化学对比较文学中形象的解读、异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并尝试用审美文化学的方法或理念去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形象,以及如何用感性的方法审视艺术作品的问题。石黎华的硕士论文《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立足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大胆借鉴传播学理论,借用传播学的“议程设置”、“说服理论”等理论术语,分析了传播视野下形象的传播过程,阐释了形象在此过程中是如何形成、传播、接受、改造的,解构了形象的形成、接受和改造,总结出形象传播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传播学理论研究形象学,开拓了形象学的理论视野。 学科互涉为形象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学科互涉大多还停留在观念层面,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得到真正地运用。因此,形象学如何恰当借鉴和有机融合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会是形象学理论研究大有作为的一个领域。 总体来看,国内形象学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特色。我们应当在接受和整合其它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弥补现有形象学理论的不足,拓展形象学的理论空间,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本文作者:宋虎堂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学科范式转换问题研究 一、法国学派的“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 比较文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得到命名,进而在进化论与科学实证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将比较文学学科规范化精确化。学科理论与方法得到奠定后,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圈定在了欧洲文化中心之内。然而在成熟的“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内存在着大量的异常现象,由此导致了美国学派所声称的“比较文学的危机”。正如巴登斯贝格所言,“生物学方面的‘比较’科学,在十九世界前三分之一时期内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文学史自然会效法它的方法。”后来韦勒克在考证“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的时候也谈到这一问题:“这个词的产生显然受到了居维叶(Cuvier)的名著《比较解剖学》(1800)或德热朗多(Degerando)的《哲学体系的比较史》的启发。”自然科学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借用问题,而是一种范式的借鉴。因此韦勒克先生才说:“浪漫主义思想丧失了信誉,从自然科学引进的思想大获全胜,连在文学史上的撰写工作中也是如此。”其实事实远不像韦勒克想象的那样简单,科学作为一种进步的神话,也作为一种范式的霸权几乎支配了当时乃至现在的所有人文学科。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科学的方法论精神渗透到一切领域。”然而当时的文学研究不仅没有做出任何反叛科学范式的姿态,反倒主动迎合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除了进化论之外就是实证主义哲学。 进化论的观念让当时的研究者将文学史看作不断进化的历史。比如法国学者布吕纳介耶就非常熟练地运用了这种理论分析法国的文学史。后来比较文学第一本教材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论》便是具体运用进化论的观念将整个文学史的演绎分成了氏族、城邦与国家三个阶段。这些文学史研究者基本上按照进化论的观念奠定起了文学史研究的历时性范式,打开了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也为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法国学派在科学实证主义的指导下确定了相应的领域,即欧洲范围内的文学交往历史事实。这在梵•第根的规定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在那么广泛的定义之下,如果只就欧洲而论,它便包含希腊、罗马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从中世纪以来近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所负的债,最后是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后来的伽列与基亚都在力图圈定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无论是伽列为比较文学所作的定义所包含的研究领域,还是基亚在《比较文学》教科书中指定的研究书目,他们都明确地将“国际文学关系史”定格在了欧洲。由此法国学派在“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之内确定了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模式、基本方法及研究领域,比较文学的发展似乎步入了一个常规时期。然而“常规科学不会产生目标之外的任何新现象,事实上这些与盒子不合的现象根本就不会被发现。”这些与盒子不合的,范式之外的现象便是库恩先生所说的“反常”(Anomaly)。所谓“反常”就是现象与范式的预期不相符合。比较文学也是如此。在法国学派的范式之内,大致出现了这样几种反常现象,这是他们无法在范式内解决的,也是引起美国学派诟病的地方。即文学历时性之外的共时性问题,即没有事实联系的相似性问题;科学实证主义之外的美学价值问题,即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性问题;欧洲文化范围外的文学现象问题,即西方国家之间的平行文学现象问题。 二、美国学派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 美国学派的出场首先是在危机的呐喊声中掀开比较文学新范式的序幕的。最先发出洪钟般呐喊的是捷克裔学者韦勒克。他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首先便挑明了比较文学所面临的危机状态:“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接着在后文中以严密的逻辑性与火药味十足的论战历数了法国学派的各种罪状,诸如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历史相对主义、文化贸易主义与沙文主义等等。这场论战虽已过去六十多年,理智地客观地运用范式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法国学派的这些“罪状”其实是他们在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的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也是其范式必然导致的问题。祛除美国学派的意识形态背景,我们关注的是比较文学到了美国学派的手中会走向何方?这便是我们要论述的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通过前面的分析,法国学派从科学实证主义范式视域将比较文学定性为“国际性的文学关系史”,其实就是从时间性维度来分析文学现象。也正因为如此,法国拒绝或放弃了对文学本身的美学价值分析。而共时性范式则主要从横向对比分析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要素,也即是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文学性”。文学性问题成为自新批评以来整个西方文艺理论所关注的焦点,它将文学研究导致了关注文本的“内部问题”,着重从文学本身的形式要素去研究文学的本质性问题。(具体请参见朱立元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前言)美国学派的第一背景是新批评。正是以韦勒克为代表的新批评理论家首先强调文学的文学性问题,然后以此为契机在雷马克、韦斯坦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才建构起了一个共同的美国学派。 国际性的文学现象是法美学派的一致的研究领域。然而之所以有论战,主要在于他们持有不同的范式视域。法国学派秉承的是历时性范式,以科学实证主义眼光将比较文学的国际性文学交流事实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汇总,以达到一种“文化的清算”。而到了美国学派认为“必须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根据这样的文学学术观,文学艺术作品本身便成了必要的研究中心。”在韦勒克开创的共时性范式下,雷马克及韦斯坦因等美国学派学者建构起了一整套平行研究体系,主要来讲包括了这两大研究体系:本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在本学科研究体系中包括了比较诗学、主题学、文类学与类型学;在跨学科体系中主要包括了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历史、哲学,文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与法国学派一样,确定了学科理论与方法也开始圈定研究范围,继而形成西方文化中心范式。韦勒克声称:“关于赞成提‘比较文学’,还是‘总体文学’……至少西方文学是统一的,它形成一个整体。……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包括整个欧洲、俄国、美国以及拉丁美洲文学的紧密整体。”科修斯也认为:“文学运动和文学评论也证实了西方文学这个基本的统一体。比较文学建立在对西方文学的这一看法上。”当然,韦斯坦因也不例外,他在肯定比较文学研究西方文学的同时否定了东方研究比较文学的可能性,固执地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圈定在西方文化版图。通过归化吸纳或排斥拒绝,美国学派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最终确立起来。然而范式的确立最终让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一样陷入了不可挣脱的范式悖论之网。在美国学派所持的范式内同样出现了这样几类反常现象:比较文学与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的问题;西方文化中心之外的东方文学问题。其实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从历时性的追求国际文学关系史拉回到文学本身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在规定比较文学的定义时则完全不同于前者,前者是人为收缩而后者则无限放大,导致后来比较文学研究大有被文艺理论大潮、文化大潮吞噬的危险,由此导致了比较文学的另一次危机。因此才有了苏珊巴斯奈特的“死亡论”:“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走向死亡”,“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为什么会如此呢?共时性的研究范式一方面要求打破时间界限,从横向研究跨越性的国际文学现象,另一方面也混淆了比较文学与文艺理论、文化研究的界限。雷马克的定义所涵盖的内容大概只有“文化”一词才能包含。从1994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4次大会到后来伯恩海默的《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比较文学还是比较文化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比较文学的学术身份到底是什么?比较文学学科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即使存在又该怎么处理这种文学与文化的问题?很多学者都表示出了焦急的心态,甚至自愿放弃。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认为,如果将比较文学扩大为全球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学术身份必然走向消失,因为“照此发展下去,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将会大得无所不包。”卡勒还只是有点焦心而已,而勃洛克面对这种纷然杂陈危机四伏的比较文学干脆表示放弃:“如果我们想给比较文学下一个严密的定义,或者把它归纳在一种科学或一种文学研究体系里面,我们必然得不偿失。”最后他决定将比较文学学科取消! 不仅如此,当美国学派的共时性范式遭遇学科身份泯灭的危机之时,由西方文化中心范式所带来的反常现象也困扰着美国比较文学文学学者。当韦勒克、雷马克与韦斯坦因将比较文学研究局限在西方同一性文化中心的时候,各种文化研究的热潮打破了这一范式,使其完全不能处理由于文明所带来的异质性与变异性现象。因此伯恩海默才在报告中审慎地提出了“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的号召。即便如此,旧范式已经失衡,新范式尚未出世,全球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伯恩海默只是在范式内看到了反常现象而已,因其无法打破原有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全球化的号召最终就蜕变成一种口号! 三、中国学派的“东西文明对话的异质性道路” 范式作为一种悖论话语,不仅建构着学科也解构着学科。法美学派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在拯救中将比较文学推向危机,究其原因在于法美学派都以西方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元范式”影响下以追求“同质性”为旨归。而这一点却是范式理论本身也无法看到的。因为范式理论本身便建立在科学主义的话语体系之中。因此库恩先生一方面声称所有人文科学根本还未进入一个成熟范式的阶段,另一方面在他看来,自然科学成就属于西方。因为“只有从古希腊时期发展而来的文明才拥有最基础的科学。”鉴于范式理论本身的唯科学主义倾向,我们根据李凯尔特有关文化科学的异质性理论来进一步描述法美学派范式的局限与中国学派的合理性。德国著名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特认为,科学有两种分类方法即质料的与形式的分类法,由此形成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二者的对立主要源于形式的分类原则即“现实的连续性和异质性原理”。“每一个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形成物,都具有这种连续性。我们可以简要地把这一点称为关于一切现实之物的连续性原理。”通俗地讲,所谓连续性原理就是说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流动的连续体。然而另一方面“至少任何人都不能说,他在现实中曾经看到某种绝对同质的东西。一切都是互不相同的。我们可以把这一点表达为关于一切现实之物的异质性原理。”连续性与异质性构成了现实的非理性。然而自然科学“只有通过在概念上把差异性和连续性分开,现实才能成为‘理性的’。(科学)我们把每个现实中的异质的连续性,或者改造为同质的连续性,或者改造为异质的间断性。……数学采用的是头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排除异质性开始的。”自然科学的形成是通过对异质性的同质化或排除异质性而达到,而文化科学则直接关注异质性。然而比较文学要实现真正的“世界文学”,要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摆脱自然科学的同质化范式而强调异质性。从现实而言,东西文明的异质性也是全球化的时代里必须认识到的文化现象。当比较文学在美国学派那里遭遇到各种文艺理论思潮,尤其是自德里达以来的各种带有解构性理论流派(如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及族群主义等)之时,就应该发现他们用人文主义反抗科学主义,用边缘解构中心,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异质性”。因为现实的东西方世界的发展正在面临这一问题。亨廷顿在《文明与冲突》一书里从学理方面探究了东西方在今后发展中所面临的文明异质性冲突。虽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但他指出现在世界文化发展必须要关注的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问题。然而因为法美学派所持有的西方中心的科学同质性范式长期地遮蔽了这种异质性,当然也就解决不了比较文学在面对文化大潮与东方文明的时候所带来的危机。 当比较文学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因其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的强烈冲突,因此中国学派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烈的自觉意识。然而中国学术长期以来也笼罩在西方的科学同质化范式的阴影下,企求通过“求同”来缩短与西方学术的距离,最终导致中国学界的“失语”。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是如此,从最初台港学者提出的中国学派到大陆积极响应,一直都以“求同”心态在进行着理论与方法、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其结果是不仅理论特色与立场缺失,甚至学科学派也常常遭到学界诟病。后来在学界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开始了论争与探讨,以期总结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曹顺庆先生率先在总结中国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期以来在西方的科学同质化范式下所遮蔽的“异质性”问题。根据中国文学实际与东方文明独特性,结合当今世界政治文化及学术的走向,曹顺庆先生具体地论述了“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并且于2005年在比较文学第八届年会上正式提出了“文学变异学”理论。正是通过异质性的变革,不仅在跨文明的立场上运用文学变异学的方法理清了法美学派的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形成了一套比较文学中国模式以互补对话交流沟通为宗旨的理论体系,从而避免了法美学派范式所遭遇的范式悖论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曹顺庆先生所倡导的比较文学中国模式充分地关注了李凯尔特所提出的文化科学的异质性原理在现实学术与东西方文明中的呈现,才找到了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发展的真正动力,才彻底地打破西方自然科学同质性范式的壁垒,比较文学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而不同”,才能最终寻找到世界文学“共同的诗心”! 本文作者:周仁成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课程改革浅谈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还十分短暂,自1998年国务院将其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以来,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并归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争相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其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虽然其作为高校文学专业必修课开设已久,但是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无论是从学科体系方面,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讲授这门新兴学科的时候,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本文拟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比较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些自己的观点,以期对比较文学课程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背景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不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两方面的危机: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有的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丢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有的民族文化则被彻底遗忘、抛弃,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有些民族则为了保护本身文化的独立性而采取封闭、孤立的态度,他们拒绝与外界文化交流、接触,以此来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面对这种趋势,当务之急就是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使其能够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些现实都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发展平台。按比较文学所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其他文化的存在,而一旦有了“他者”的对比,“自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中,采取何种态度对待文学是关系到我们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将“比较”纳入到文学领域,可以给予其以新的视角审视本土传统文化,并保护边缘文化免遭文化同质化的侵蚀,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意义十分重要。 二、确立切实的教学目标 虽然比较文学学科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其又时时存在着危机。一方面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冲击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许多之前属于比较文学领域的问题现在正逐渐被其他领域所侵蚀,特别是文化研究的兴起,使得其研究范围从政治文化、影视文化,直至大众文化等方面无所不包,渗透到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之中,比较文学的范围也逐渐模糊。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上的改变也给这个学科带来极大的影响,泛文化的研究方法使得比较文化与其他学科很难区分,其合法性受到挑战。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的现状是,比较文学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效果还是重视程度上,都无法得到教育部规定的其作为必修课的地位,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直接复制研究生的成功经验,而缺乏针对本科生所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目标不清楚导致的后果一则是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时目标过高,本着“学贯中西”的目的,这就导致学生对比较文学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干脆敬而远之,或者应付了事;二来部分高校教师过于重视理论课程而轻视实践课程,导致课堂变成了定义和基本理论的堆砌,学生很难从中真正体会到比较文学的美感与实际意义。教师这种“灌输式”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很明显不适合这门新兴学科教学。根据笔者在高校中的任教经验,我非常赞同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比较文学课程的看法和观点,其认为比较文学在本科中的教学目标应为初步确立打通意识,以一种开阔的视觉审视问题,即“比较视域”。所谓“视域”,在比较文学中指的是“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对本科学生来说,能够把握“打通”、“融会贯通”等能力,熟练的用其来比较两种不同文学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或者是比较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异同,这才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应具备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他们的心智得到扩展,更具有同情心与移情力。就像某位教育学者所说的,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心智更具弹性,能使我们超越自己狭隘的界限去看待其他关系。正是比较文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显得更加重要。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比较视域”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校本科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不应将理论与学科史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来把握,而是应该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本科生实践能力与文学思维的培养。目前高校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很多还未达到高校必修课的要求,更多的还是以选修课形式存在,不仅形式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时安排上也相对较少,而这门课程包罗的内容又比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所学知识,提升观念显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把握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与其笼统的讲授理论,不如着重强调个案的举例教学。个案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学生产生具体可感的知识内容,从而更好的理解比较文学,有利于学生比较视域的培养。例如在讲到中外文学对“复仇主题”的表现手法及人物性格刻画时,可以以《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对比来展开,虽然二者都是采取复仇作为作品的主线,中间故事情节也有部分重合或相似之处,但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不同,导致了其无论从戏剧冲突、主题思想或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均有不同,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念下的文化价值差异。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及深层原因,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中西不同文化内涵,从而能贯通中外文学知识,并深入到未来的学习中。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后,如何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变成了关键因素,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应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考虑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比较文学课程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奠定扎实基础知识 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对比较文学课程有大致的了解与认识。但是,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在介绍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同时,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脑海中已储备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扩展自己的思路。正如杨周翰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必须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那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比较文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我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作为根基,体现中国比较文学的特色。在当前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领域存在一种偏颇,即对西方文学的注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学忽视。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谈起外国文学时如数家珍,对于外国文学理论也能侃侃而谈,而一旦谈到中国文学理论,则知之甚少,缺少扎实的中文功底作为支撑,因而很难把握到这门课程的重点和精髓。 (二)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展思维 大量的阅读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素材和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来更深入的理解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理论后,应以比较的视域去重读经典、阐释经典,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对基础理论理解的更加透彻,对经典文学也有了个人更深的见解。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必要的阅读量是其应该具备的能力,而本科生的比较文学不是以“精英”培养作为教学重点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这一点,努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开拓文学视野,从而能用比较的、联系的、平等的视域看待事物和现象,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促进学生交流沟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利用课堂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的讨论,具体资料的查阅学生可在课下完成。例如在讲到“主题学”这一章内容时,由于其有不同研究角度和内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分步进行。首先抽出一节课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后指导学生将理论与示例范文结合,让学生把握具体的研究方法,随后组织课堂辩论与讨论。以此为话题,学生可结合所学材料,也可根据在网上搜集到的内容来进行“主题学”大讨论,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并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碰撞思想的火花。对于师范院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来说,理论如何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优秀毕业人才或专家来学校参与教学活动和组织讲座等形式,结合各自的经验现身说法,促进学生更好的领悟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与意义,并能自觉运用到未来的科研写作中去,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作者:郭志清 单位:集宁师院中文系 比较文学论文:地方师范比较文学教学危机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比较文学陷入了教学危机,危机首先源于比较文学学科自身定义不清,其次因理论化倾向导致晦涩难懂,师生均不易把握,第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知识和理论学习,同时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方针,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方师范;比较文学;教学危机 比较文学在地方师范院校开设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诸如学科自身危机带来的普遍性教学难题,又有地方师范学情带来的授课难题。 一、学科自身危机带来教学困难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称呼没有凸显出“比较文学”学科特征,反而模糊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界限,甚至有将比较文学淡化之嫌。这样一种称呼加重了比较文学学科危机,带来了比较文学教学的危机。学生对学科本质误解严重,教师陷入正本清源的辩解之中,不得不大量讲授学科史。然后,再以具体的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为主要授课内容,而这些理论与实践往往涉及世界文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以为比较文学只是世界文学学科范畴下的一个研究方法,而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误以为本学科没有独特的方法论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学科定义不明确让师生均难以适从,研究方法不规范让教学难以说服人。比较文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危机不断,“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学者为了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争论,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圆满的权威的结论。”①正因为学科概念不清,导致学科危机不断。克罗齐认为“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研究方法,无助于划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界限……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把比较文学变成一个专业。”②针对这一发难,比较文学专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策略。祭出了“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的口号,指出比较方法不是比较文学的本质属性,“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线的文学研究。”③这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种仅仅把没有跨越的文学比较研究切割出去的学科主张不够严谨,跨越的文学研究依然是用比较方法来研究。学生写作的时候依然会套用某外国作家与中国某作家之间,或外国某作品与中国某作品之间的比较等诸如此类模式。对于写作依据往往语焉不详,不能找到科学有效的可比性来比较。等教师回过头来再讲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时又套用各种各样的理论,而这些晦涩的理论难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索研究的热情。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多样,大致上可从学科内部研究、跨学科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三个角度去把握。④学科内部研究又分为若干个研究范畴,如:文类学、主题学、译介学、形象学、类型学等。跨学科研究又分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等几个范畴。总体文学研究则以跨越文明界限的各国文学为关照,寻找总体文学规律为旨归,主要包括阐发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等。这些研究方法自身研究范畴不清,如对王国维的两部作品《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的研究归属问题。陈惇等《比较文学》将之归入“比较诗学”,认为阐发研究和对话研究则是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⑤而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则将阐发研究与比较诗学并列同属总体文学研究下的研究类型,“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产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⑥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阅读专业基础书籍时即产生种种困惑,教师答疑解惑也只能如实相告专业现状,无法择一确切回答。 二、学科知识理论化倾向导致师生沟通不畅 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滞后导致学生知识视野均偏向某一专业,而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不够,因而研究起来如盲人摸象。教师本身对许多学科内部研究方法尚不能应用自如,更不能进行深度理论开拓。难以在全面建立师生互动基础之上的教学相长。学习比较文学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不然难以把握宏大的理论体系。仅就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之关系而言,20世纪60年代大量理论著作问世,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符号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汹涌而至。比较文学界在学科自身危机尚未涤除的情况下又要应付理论围剿,以及吸收、利用这些理论来应用于自身实践研究。这样不仅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范畴交融,而且使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味道淡化。文学内在的美学价值不被重视,而是过度强调与前沿理论的契合。笔者并不是主张去理论化,而是指明课堂教学中理论化倾向对授课的负面影响。在只喜欢阅读图画的浅阅读时代,眼花缭乱的理论难以找到知音。个中原因,除了理论艰涩之外,大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份来自中智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青年‘没时间读书’的比例高达57%,‘不习惯读书’的占44%。调查还显示,只有14.04%的青年人在业余时间以读书来休闲,而上网(59.65%)则取代了阅读,成为青年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⑦据笔者调查,在本人所在的河南某师范学院,除了个别目标明确、立场坚定的大学生在认真阅读专业书籍外,更多的同学把时间投入到了网游、兼职和社交活动上。课程作业虽然布置了,但多数同学总会在交作业期限前一天才开始动手查资料,动笔写文章,目的只是为了交差,结果只能是令人失望。这样的阅读现状是我们时代的无奈,更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无奈。这样的学情让理论教学变成了自话自说,不能在课堂上达到共鸣,不能启迪学生思索、创造。 三、教学方式落后导致学习兴趣低落 学科自身的危机加上偏爱宏观理论,往往使研究显得空泛.没有“文艺学”那样清晰的脉络,也没有“文学史”那样生动的内容。这样的课程对授课教师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之外,还需要巧妙把握教材结构,合理设计讲授内容。根据笔者本人的实践和观察,令人遗憾地发现,我们在授课时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带着自己整理好讲义,按照填好的教学进度表逐一讲授。这一责任不能全怪教师,因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务部门对教学要求非常细致,要求每个教师都要严格依照教材内容授课,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表内容上课。教师们为了达到管理部门的要求,发现问题也难以抽出时间去化解,只能寄希望学生琢磨后与自己交流。而当代大学校园的师生关系也不如中小学的师生关系亲密,教师上课时才夹着讲义走进教室,学生放学后就匆匆收拾书包去做兼职。师生之间鲜有课堂互动,更别提课下答疑解惑。教师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知识大爆炸背景下的多媒体时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十分容易,一台电脑,一根网线,鼠标一点就能搜集到许多信息。同学们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上下载到别人已经整理好的课堂笔记来参考,而不必花费心力去把知识点一一写到笔记本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仅仅把学科知识归纳出来让学生记笔记备考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受到学生抵触。如果说知识点是无法避免的重复的话,那么教师对知识点的个性化梳理与讲解点评应该是教师授课特征的体现。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案例雷同,且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信息多元化时代青年学生的求知愿望。 四、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这些危机,教师要负起责任。首先应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对学科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如指掌,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研究动态,使自己立足在一个坚厚的知识基地上。这样便于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对学科危机的疑问。“比较文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已是地方师范院校常态,然而尚难以找到权威的教材,教材之间存在着观点争锋。甚至对什么是比较文学这一基本概念都大相径庭,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时候教师不宜作某一种观点的宣传员,也不能当调停的好好先生。而是能以科学的态度和客观的原则告诉学生学科现状,帮助学生认识比较文学,甚至鼓励他们去参与这一“显学”的探险,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储备优秀的人才。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理论结合实践。面对理论汹汹,要以恰当的案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某理论对科学研究的帮助。比如说在讲授平行研究时,重点落在对可比性的寻找上。甲乙双方的异同罗列难免会有随意之嫌,而把问题上升到各自所处的文化传统背景中去考察就能找到异同的原因。这里我们常把方平先生的《王熙凤与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作为案例,方平先生把两个异时空存在文学形象的可比性落脚在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一特定角度,力求探寻中西方审美的共性与特殊性。⑧这样把优秀的研究成果当做教学案例来讲授,既能解决理论困惑,又能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第三,教师应积极探寻适宜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文学课程理论性强,又具有很大的跨越性。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仅授课内容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而且要求同学们也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把理论知识消化吸收,而且要能应用到实践研究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的便利解决当下教学难题。可通过网络来教学内容、设立讨论主题,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读书经验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并把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发给教师,教师择优到网络空间供大家点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又扩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文学概论课程课时普遍较少,这样做也为本科争取了学生一定的课外学习时间。比较文学教学难题摆在同行教师面前,需要大伙儿群策群力,以集体的智慧应对时代挑战,应对学科挑战,应对理论挑战。如果教师都对学科理论了如指掌,并对相关学科广泛涉猎,如果教师怀着答疑解惑的使命投入教学中,那么,比较文学教学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1引言 事业单位预算关系到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关系到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发展和质量。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有待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良性循环及顺利发展。如果不及时针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问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就会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影响到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工作效率下降,影响工作进程。现拟对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以此提高对资源管理的最优化,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 2.1预算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比较缺乏 由于以前的固有思路,一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往往只是为了形式上完成上级主管部门部署的工作,预算工作大多流于形式。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上不实事求是,存有私心,总想找财政部门多要钱,对于预算管理,很多影响预算执行的因素没有被考虑进去,预算缺乏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当事业单位本年度预算批复后,到账的资金大于本年度所需资金,就会出现突击花钱或乱花钱的现象。因此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意识比较薄弱,没有把预算考虑周全或者不重视,缺乏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2.2预算编制基础不科学,编制方式模式化 预算编制是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最开始阶段,同时也是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一个中心环节,要想事业单位的管理得到发展,必须重视预算编制的管理,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编制时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数事业单位并不考虑自身预算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针对措施,更多地采取墨守成规闭门造车的一些方法,或者有一些事业单位虽然采取不同的方式,但不适应事业单位现存的问题,使得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与实际资金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率较低的现象。 2.3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与管理措施 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不能单单靠财务部门,因为财务部门缺乏对其他业务部门的推动力,如果缺少单位业务部门的参与,预算执行无法开展工作。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如果预算的执行没能进行时时地跟踪和调查分析,没能建立起层层递进的监督体系,对于最终的预算执行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预算的编制过程与实际执行的过程将出现巨大差距。同时,有的事业单位根据当前的项目收入随意更改单位预算,使得单位的预算没有得到执行与贯彻,以及部分部门权利分配不明确,使得预算管理的责任无法具体到个人或者部门,那样预算是无法得到很好的执行的。考核机制对于整个事业单位,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到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但大多数的事业单位机构对于考核机制的建立并没有表现出十分的重视,甚至忽视考核机制的作用,因此在一些事业单位存在普遍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预算在考核中也显得极为不合理,一些部门单位只把财务部门的业绩作为考核标准,严重忽视了其他部门的作用,忽视了单位部门的整体性,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严重脱节。降低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 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3.1提高事业单位人员预算管理的意识 事业单位预算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单位负责人应首先提高预算管理意识,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力量,参与到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有了这样一个正确的认识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对预算法的宣传力度,使财务部门可以根据各部门提供的所需资金确定财政支出,同时国家也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措施来配合预算管理人员意识的培养,加大执法力度,为解决预算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2合理选择和运用预算编制方法 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概率预算等都是预算编制的方法,但事业单位如何正确选择预算编制的方法才是关键。不同的编制预算方法是根据事业单位执行的任务不同而选择的,事业单位应该根据不同的任务以及自身的发展状况,来采取不同的预算方法。事业单位在管理预算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到往年的执行结果以及自身发展状况,再考虑其他因素,做出合理的单位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一些新的政策的颁布等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将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做实、作准,计算出合理的预算支出,为预算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增加了编制预算的准确率。这样也能增加资源的利用率,使得预算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也得到了最大的优化。所以,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针对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预算,做到具体任务具体分析,采取最适合的预算方法。 3.3严格贯彻预算执行工作 预算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预算执行,一个良好的预算编制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对预算做好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执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在单位负责人的推动下,财务部门要与业务部门紧密合作,单位各部门认真贯彻预算,发扬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合理利用每一笔资金,精确计算所要的资金数目,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其次,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要严格记录每一个业务部门的费用支出情况,并且要对预算情况实施监督,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费用支出,如果某些业务部门所需过多,可以向单位负责人申请不予支出。再次,单位财务部门要及时整理财务信息报告,准确及时地发现财物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好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让多个部门共同提出意见和建议,保证预算执行工作顺利展开。最后,财务部门需要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各项开支,并且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3.4完善预算管理的考核与激励制度 完善预算管理的考核与激励制度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正常进行的一个保障,在事业单位的考核中,要保证权、责、利三者统一,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对预算要进行综合的考核并确定奖励制度。完善预算管理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需要建立预算考核体系,设立预算考核制度必须要具有权威性,在预算执行结束后,对各部门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价,把效率和效益放在同一地位,既要考核预算项目的进度、预算的资金成本,同时也要考核预算项目的质量及其所产生的效益,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预算执行的积极性,并且根据考核之后整理出的现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解决,及时改进工作中的失误。其次是实施奖惩措施,奖惩措施是预算激励机制主要的表现形式,把预算管理纳入到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考核中去,对预算执行不力的部门应该予以扣分、通报批评,降低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级次。在实施奖惩措施时要严格遵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还要做到奖惩有度,对考核结果做到及时兑现,提高工作人员意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中更加重视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管理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预算管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要事业单位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同时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事业单位只有深刻认识预算管理,并且深入研究和分析预算管理模式,发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机制的自身特色,加强预算管理与预算控制,不断改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不断创新,适时适当的进行调整,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我国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会计制度内容丰富,可以帮助引导现代企业的日常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必须熟知会计制度中的基本内容,在进行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等经济方面的工作时必须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来完成工作。企业在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时,需对税务方面的工作进行处理,而会计制度内之中也存有一些涉税事项,随着税务管理方法革新,会计人员应当以会计制度为基准,采用创新化与合理化的方法应对税务处理工作,现研究会计制度中的具体涉税事项。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存有的差异 税务费用核算是会计人员工作范畴之内的重要工作任务,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也针对税务处理工作需求,提出了一些限制要求,然而在一些涉税事项处理工作中,现行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产生了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现结合当前所运用的会计制度之中的涉税事项,探讨其与税法之间的差异。 1.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 在当今企业工作中,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会计核算工作必须保证高度的严谨性以及准确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企业的税务核算过程中也就需要能够将会计原则作为核算工作的根本原则来执行。一般来说,虽然在实际的企业税务方面的核算过程中有着较为繁杂的内容,但将其细化来看,可以将种类繁杂的审核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之后所获得成果方面的核算、国家财务之间发生的交拨款方面的核算和企业合作单位之间资金往来方面的核算。而目前阶段企业核算方面相关规定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某些法律条例的规定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存在矛盾,使得会计人员在进行企业核算的过程中存在难度。 2.会计方法与税务制度 在企业进行核算方面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会计核算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率,在开始核算之前,通常会对会计核算相应的核算范围、核算基本内容、核算必要程序等方面做出科学的假设,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具体包括主体方面的假设、持续经营方面的假设、会计分期方面的假设、货币计量方面的假设。因此,在计算所得税时,依据了两项会计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发包人是按会计期间纳税的,承包人是按承包期纳税的,当会计期间与承包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矛盾。 3.会计假设与税务制度 在长时间的会计工作期间,会计工作者开拓性的发展出了大量优秀、高效的工作方法,而在其中最为突出且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复式记账方式的会计方法,在这一重要的方法原理之中指出,在企业进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企业任何经济活动都会对会计的相应关键要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资产的交易和收益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而在制定税法时没有考虑复式记账的原理,造成税务处理的结果不同。 二、会计制度在涉税事项方面存在的问题 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性给企业的日常税务管控工作带去影响,会计人员需要在一些特殊的税务处理情况下解决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有效进行税务核算工作,确保企业以正确的方式缴纳相应的税款,掌握税法和会计制度存有的矛盾与影响之后,税务处理工作也可变得更加合理。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性可能会影响原来的税源,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应用条件不同,改革会计制度的活动优先进行,税法改革活动存有滞后性的问题。结合成本费用计入工作情况展开分析,会计制度对成本费用计算提出了极为明确的限定要求,对计入比例与限额也提出了相对具体化的要求,但是税法关于成本费用计算的要求却比较模糊。企业在计量成本费用时,会直接将全额费用纳入到企业成本费用之中,企业税源也会因此而流失,具体的税收收入也会随之受到影响。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的不一致问题导致需要调整的纳税项目增加。企业在展开申报纳税项目的工作时,需要针对一些相对特殊的费用或者收入进行额外的调整,包括税法不应确认,但是会计制度确认的以及税法确定应当收取,但是会计制度不要收取的费用以及收入,这种差异性很难借助制度调整的行为被有效消除。两种制度系统难以轻易消除的差异性会给纳税方的合法权益带去影响。尽管会计制度肯定了一些纳税行为的合理性,但是税法并未对其加以肯定,纳税主体的权益也就因此而受损。现代企业在会计制度的影响下,具有相对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具体体现在计提减值准备以及折旧政策方面,企业可依照自身经营情况来确定运用的会计和算法方法与对应的会计制度。企业在确定会计核算方法之后,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有变更调整会计核算工作的需求,需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披露活动,调整纳税行为后,企业的权益也随之受到影响。当出现纳税纠纷事件时,受到税法与会计制度差异性的影响,相关机关难以进行公平、公正的仲裁处理,处理行为也会存有争议。 三、现代企业在展开税务核算工作时的注意要点 对于会计制度中的涉税事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会计人员可在对税法以及会计制度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找出应对核算税务过程中的矛盾情况的可靠方法,结合现有的会计制度应用需要,国家与企业一方面要应对两种经济方面的制度系统的差异性,展开制度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还需结合不同的制度运用需要,来保持两者存有的差异性,合理应用经济制度,完成税务核算与管理工作。 1.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 当前的市场经济日趋稳定,国家在对市场进行干预时,一般会应用宏观调控的方法,在调控经济活动时,需要对多方利益进行有效协调,同时还要以科学的方式平分配部分经济资源,在协调个人、企业与国家三方利益时,既要将这三者当做独立的个体看待,同时还要在三者间形成关系,税收活动将这三个经济主体有效联系到一起,国家通过税收活动来获取财政收入,而个人与企业也要积极地投入到税收活动中,进而为国家与经济社会做出贡献。国家为了提升税收活动的合理性,会借助税收政策、税法以及会计制度来限制企业以及个人的缴税行为,税收情况与国家经济发展存有直接的联系。尽管当前应用的税法与会计制度存有差异性,但是会计人员仍旧要对两种制度系统进行协调,使会计核算的经济方面的活动能够以更为顺畅的方式展开。会计制度具有动态化的特点,当国家经济条件出现变动时,会计制度的内容也需要被调整,在制度制订人员在改进会计制度时,要将协调工作放到首要位置,避免其与税法等经济方面的法律出现冲突的问题,内部的会计要素与会计核算原则之间也不应当存有矛盾。在调整税务处理工作要求时,可参考税法给出的相关要求,进一步优化税务处理系统,确保会计人员可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核算税务。 2.注意保持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性 在协调会计制度与税法时,还要保持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尽管进行制度协调工作可以帮助提升税务管控工作效率,但是两者的制定要求不同,强调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很难使两种制度系统在税务处理方面保持高度的统一,制度间的差异性可以帮助会计人员应对不同的核算情况,提升纳税处理工作的合理性。在对纳税方法进行调整时,企业可在初期的核算活动中参考会计制度来展开核算工作,以较高的效率完成这一阶段的税务核算任务,在实际的缴税环节中,可参考税法的要求来进行调整,这种处理方式就有效利用了不同税务制度系统之间存有的差异性,税务处理的节奏也被有效加快。 四、结束语 企业在处理财务相关事宜时,可结合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来提升财务处理工作效率。税务管理也是会计人员需要完成的基本财务管理工作任务,当企业的经营模式出现变动之后,企业的流动资金应用情况也会有所改变,合作式的发展模式使企业拥有了更多的流动资金,尽管盈利空间被有效扩大,但是核算税务的工作却变得更加艰难,本文对比了税法与会计制度中与税务存在关联的部分,希望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应对税务核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