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问题使得各个国家都加大了节能环保力度,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给汽车产业带来的压力日益加剧,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要想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也需要加强环保型汽车的开发与研究,通过使用发动机节能技术来降低汽车的能量消耗与污染物排放量,是当前汽车行业贯彻环保、节能理念的重要举措。 1汽车发动机的危害 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消耗的石油资源与日俱增。为此,各国不断升级限制汽车油耗水平的法规。环境危机与能源危机在前些年就引起了国家重视,我国已经在汽车发动机排放量方面做了相应的努力,力求实现汽车的节能减排。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当前研发使用的汽车发动机,其排放控制技术仍旧处于发展阶段,应用还不够成熟,并不能大幅度降低汽车发动机的排放量,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仍旧较大,不利于人类的健康生存。虽然近几年我国开始使用新型电动汽车,但是就整体汽车使用情况来看,使用燃油汽车的人数仍旧较多,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汽车发动机的进一步研究与改造,通过开发节能新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2发动机运行的原理 发动机于汽车而言就是动力工厂,离开发动机,汽车将无法启动。发动机工作的主要原理就是通过将液态或者气态的化学物质进行燃烧并转化成热能,再进一步转化成机械能,从而给予汽车足够的动力,驱动汽车前进。汽车发动机在工作时只有保证曲轴转动了两圈,并且发动机的活塞往复了四次,才可以称其为一个工作循环,这种发动机是当前我国市场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四冲程发动机。 3发动机节能的方法 3.1汽车发动机采用稀燃技术发动机在运行时会进行空燃,此时对应一个理论空燃值,而稀燃技术就是通过增加空燃值,使其高于理论空燃值来实现节能的目的。稀薄燃烧不仅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完全,而且也减少了换气损失,使用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效率,还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的排放量。稀薄燃烧可以提高发动机燃料经济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稀混合气中的汽油分子有更多的机会与空气中氧分子接触,燃烧完全。采用稀混合气,由于气缸内压力低、温度低,不易发生爆燃,则可以提高热效率。实现汽油发动机稀燃技术的关键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是高压缩比、分层燃烧、高能点火三方面。稀燃技术已经成为汽油机发动机实现45%以上热效率关键技术路线。 3.2汽车发动机采用增压技术增压技术是提高发动机节能效果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包括两种增压方法,一种是涡轮增压,另一种是机械增压,常用的是涡轮增压。该方法主要是利用涡轮增压器来将空气进行压缩,以此来增加进气量。具体的运行原理是:发动机转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废气,利用这些废气的惯性来使涡轮转动,与此同时带动同轴的叶轮进行空气的压送,以完成增压,并将空气送入气缸。当发动机的转速不断提高时,送入气缸的空气量就会随之增多,在大密度的空气压力下,燃料燃烧将更加彻底,这就会产生更大的动力,从而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与普通发动机相比,通过在发动机上增加涡轮增压器可使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提高至少20%,并且与大排量的发动机相比,其消耗的能源更少,但获得的动力却相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汽车发动机的经济性。 3.3汽车发动机采用燃油掺水节油技术汽车发动机采用燃油掺水节油技术,指的就是在汽车燃油中增加一定量的水,在保证燃料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降低燃油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并且可以减少烟雾的排放量,降低其对空气的污染,实现节能减排。水喷射技术有多种布置方式,进气系统喷水的系统复杂度低,技术风险小,但水喷射系统的结冰和锈蚀问题尚无彻底有效解决措施,加之控制系统复杂,成本增加,目前只是在技术研究阶段,未能普及应用。 3.4汽车发动机采用可变进气歧管技术ECU(ElectronicControlUnit)就是电子控制单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将其称作“车载电脑”。汽车发动机在运行时其转速和负荷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该技术就是通过利用发动机这一特点实现节能减排的,具体原理是:汽车转速与负荷变化时会引起气道长度的改变,转速增大,或者负荷降低时,气道长度会随之增长,进气流动的整体量就会相应变多,从而引起气流增速,在一定程度上使充气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如果燃烧的环境相同,就会使得输出功率变大,转矩也会有所增加。汽车发动机采用可变进气歧管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其一为可变进气共振技术;其二为可变进气歧管长度[1]。该技术常应用于自然吸气汽油发动机。 3.5汽车发动机采用可变压缩比技术可变压缩比技术可直接满足发动机高动力输出和低油耗的目标,其在高负荷区域,采用低压缩比,抑制爆震现象发生,提升发动机外特性;在低负荷区域,采用高压缩比,提高发动机热效率,降低油耗。提高压缩比是提高热效率的根本途径,提高压缩比在外特性区域会导致爆震和过高的缸内压力,所以常规的定压缩比发动机为保证全工况不发生爆震,压缩比限制的较低,热效率无法显著提升。而在部分负荷工作条件下,缸内燃烧温度和压力比较低,与爆震的发生和允许的最大缸压之间还有一些距离,此时,提高压缩比是可行的,热效率可进一步改善。 3.6汽车发动机采用汽油压燃技术汽油压燃属于先进燃烧技术,融合汽/柴油发动机技术,发挥各自特点,常用工况实现压燃,热效率提升,可明显扩大经济油耗运行区间。与传统点燃式汽油机类似,汽油压燃发动机在燃烧开始前完成燃料与空气的预混过程,接下来预混合气被压缩,在压缩行程接近尾声时,产生类似于传统压燃式发动机的自燃着火及随后的燃烧现象。通过在着火前的火花辅助引燃,可解决汽油压燃难以稳定控制的问题。通过压燃,可在极稀(lambda 2.0)的混合气氛围下实现稳定燃烧,部分负荷下,消除传统汽油机节气门部分开启造成的泵气损失,而且稀释混合气可有效降低燃烧温度,提升工质比热比,降低冷却损失,并大幅降低NOx原始排放。常用工况实现压燃,热效率提升,可明显扩大经济油耗运行区间。 3.7汽车发动机采用停缸技术在发动机还仅仅采用化油器机械供油的时代,这项技术还较难实现,但随着电喷技术的普及,断缸相对来说就容易的多。工程师们首先将发动机气缸分为常工作和间歇工作两部分,低负荷时使简写工作的一组气缸停止运行,而加大常工作气缸的负荷率,使之保持在中、大负荷经济油耗区运转,达到机油的目的。发动机停缸后,燃烧室总表面积的减少可降低燃烧过程的传热损失,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循环热效率,这也是停缸节油的一个原因。目前该技术在V6、V8大排量发动机应用较多。 3.8加强新型能源使用汽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要想减少汽油使用量,就需要我国加大新型能源技术的开发力度,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其是汽油消耗的主要产业,因此,更应当积极研发新能源技术,提高汽车节能效果。可以开发使用烃类液体燃料,因为此类燃料不仅含有的杂质非常少,而且由于此类物质中含硫成分非常少,所以燃烧后产生的有害物质也很少,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将其应用到汽车行业中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污染。由此可见,烃类液体燃料替代石油具备较强的应用优势,在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的同时,还能够解决能源需求问题。 4发动机节能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4.1发动机动力系统电气化发展过去,汽车发动机独自承担驱动任务,需要工作在较宽区间以满足复杂工况,提升其热效率则需增加各种可控技术以扩大最佳工作区域,这同时也带来了成本的大幅增加。发动机完全可以借助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的进步,转向动力系统电气化的发展方向,从而获得更大的潜力。未来,发动机将与电池电机有效组合承担驱动任务。尽管整车对动力总成的需求并未改变,但由于动力系统中耦合了电池电机单元,可通过电池充放电来适应不同工况。发动机则始终工作在较窄的高热效率区域,甚至最终可以只追求有效热效率的单点最高值。而动力输出的可变调节则由电池与电机的有效组合来完成。这样发动机将大幅简化,成本将显著降低,从而补偿引入电池电机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传统内燃机动力系统的全面电气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法规约束的不断增强和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的持续进步,这一进程将不断加快。由此,各企业将逐渐放弃单独以纯发动机驱动车辆的技术路线,而是转向根据混合动力、插电式以及增程式等各种机电耦合动力系统的需求来进行内燃机的优化。 4.2智能网联化方向发展当前汽车正向低碳化、网联化和智能化方向不断升级,而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整车层面。对于汽车动力系统而言,借助智能网联技术,可以面向节能、环保、低碳目标,实现更有效的优化控制。显然,这不仅有利于纯电动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搭载发动机和电池电机单元的复杂机电耦合系统对此同样有紧迫需求。未来动力系统将通过网联实时获取车辆自身信息以及与车辆相关的交通环境信息,并基于对车辆内外部状态的感知和预测,实施高度智能化的精准控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汽车能耗和排放。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节能减排理念的提出,汽车行业要想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实现自身的健康、长久发展,就必须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尤其是发动机,更应当加大研究,提高发动机的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损耗,减少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吴茂军,李锡坤.降低汽车发动机排放的技术浅谈[J].时代汽车,2017(04):46-47. [2]林榆程.发动机排放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7(02):67. [3]张华.降低汽车发动机排放的技术浅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15):118-120. [4]展玉山.我国汽车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措施探讨[J].价值工程,2012,31(22):49-51. 作者:段景辉 单位: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金融危机下解决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探讨 摘 要:金融危机呼啸而来,无情地冲击着本就困难的就业市场,2010年就业状况更为严峻。就业难的原因在哪里,如何从容应对?文章在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总体判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并针对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研究和探讨了运用财政政策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金融危机 就业 财政政策 一、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复杂的背景,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美联储连续降息的失误决策。事件的导因是美国“9.11”事件及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为了减少这些事件对美国经济冲击,防止美国经济衰退而采取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把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 2.放松住房贷款政策。货币政策的宽松,使得住房贷款公司及商业银行制造各种各样的住房按揭利率产品,让一些还款能力不高的次级信用的贷款人进入房地产市场,然后将这些次级贷款证券化及衍生化。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但是如果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金融创新工具的风险及危机就会越来越大。 3.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比例过大。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这样,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投资机构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利益共享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外界力量一推,只要第一张骨牌倒掉,其它骨牌就会全部倒掉。 4.“寅吃卯粮”的消费理念。中国人以勤俭为荣,中国人喜欢存钱。中国人处理经济的原则是“量入为出”或“收支平衡”。美国消费观念是超前消费。要什么东西,反正信用卡先付,用到限额为止。但是一旦遇到意外开支,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中国人可以以储蓄应对意外的支出。美国人由于很少储蓄,则又会继续借贷,债台越筑越高;若自己的信用不足、还债能力不强,就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一旦金融机构大开绿灯,就等于自己也将风险背在了肩上;长此以往,总有一天被压弯。金融机构倒下了,必然会引发经济危机。 5.金融机构过多痴迷于证券市场。由于美国证券市场非常发达,许多美国人和美国的金融机构都将相当多的资产投入证券市场力图投机或融资,将自己的命运与股市等证券市场的涨落牢牢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实力不强的金融机构放松警惕在证券市场游弋时,市场的跌落就会给它们带来致命的灾难。特别是,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对很多因素都很敏感。一旦某一因素突然爆发引起人们的恐慌,就会大量抛售证券,造成证券市场的跌宕,从而使金融机构的资产大大缩水,甚至资不抵债,就会重创整个社会的经济。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透过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就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凸显我国就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1)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就业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异常庞大,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数量构成了庞大的就业规模,新增劳动力仍在持续增加。中央提出2009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左右,按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计算,只能提供900万~120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由此来看,大量新增就业人口将无法就业。 (2)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面临着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总体上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即供给比需求低一个档次。因此呈现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而在大量失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种情况更多地表现为在东部沿海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就业的大批农民工返乡以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2.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由于资金限制和投资预期的减少无法或减少对中国进行投资。同时,在出口减少和人民币升值影响下,很多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和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另外,在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因为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很大,而且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上这些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的领域。所以,在企业被迫裁员时,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比较低的农民工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三、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探讨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财政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在反经济衰退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按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财政政策主要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以及我国就业的现状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功能和取向,进而对采取具体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面对依旧严峻的就业形势,财政政策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实施消费型财政政策的力度。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投资型的,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并且造成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居民消费。一是在财政支出上,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者对粮食等实施保护价格收购来加强对低收入者的帮扶,降低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趋势,提高总体消费倾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刺激消费;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对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等个人所得税扣除,适当提高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应适当降低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增加人们税后收入,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2.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是制约他们就业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应把就业培训计划与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 3.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近年来,中小企业和小群体创业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对他们进行积极扶持,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从而广泛吸收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4.加大对社区就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就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乃至维持整个经济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就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应当努力开拓政策与资金扶持的空间:政府应划出专项资金作为社区就业扶持金,并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对社区就业的投人,如公益性岗位就业补贴,以及对从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或银行贷款担保。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相关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并朝着正规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建立和完善针对社区就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的支撑体系。 目前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比如“4万亿投资方案”、对农村居民购买家电进行财政补贴的“家电下乡”活动,还有一些由地方政府进行的直接消费补贴以及针对特殊群体就业的税收优惠,这些措施在刺激内需、扩大就业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需后续较为具体的适合地方特色的就业政策和配套措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根本。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金融危机下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就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凸显出来,在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总体判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并针对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研究和探讨了运用财政政策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就业;金融危机;财政政策 1 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通过全球化的资本流动以蝴蝶效应方式向其他国家蔓延,发展成为波及全世界的金融风暴,使各国经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衰退。日益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也难以幸免。金融危机透过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就业的影响。就业压力大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这场危机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因此,如何通过经济复苏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压力的冲击已成为当务之急。财政政策是应对当下就业问题的重要的政策手段,如何针对金融危机作用于就业的特殊途径以及就业现状来选择有效的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 2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2.1 金融危机凸显我国就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1)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就业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异常庞大,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数量构成了庞大的就业规模,新增劳动力仍在持续增加。中央提出2009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左右,按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计算,只能提供900-120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由此来看,大量新增就业人口将无法就业。 (2)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面临着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总体上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即供给比需求低一个档次。因此呈现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而在大量失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种情况更多的表现为在东部沿海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就业的大批农民工返乡以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2.2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 随着金融危机全球化,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经济衰退迹象,这导致发达国家进一步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外贸出口大幅度回落。而且,金融危机导致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等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值,这种升值必将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从而使对欧盟和英国等国的出口下降。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由于资金限制和投资预期的减少无法或减少对中国进行投资。另外,在出口减少和人民币升值影响下,很多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和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 在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因为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很大,而且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上这些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的领域。所以,在企业被迫裁员时,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比较低的农民工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3 应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财政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在反经济衰退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按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财政政策主要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当下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以及我国就业的现状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功能和取向,进而对采取具体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 应该说,在外需疲软,无法拉动经济增长而引起就业问题的背景下,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以化解当前的就业困境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目前我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比如“4万亿投资方案”、对农村居民购买家电进行财政补贴的“家电下乡”活动,还有一些由地方政府进行的直接消费补贴以及针对特殊群体就业的税收优惠,这些措施在刺激内需、扩大就业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笔者认为,面对依旧严峻的就业形势,财政政策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实施消费型财政政策的力度。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投资型的,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并且造成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居民消费。一是在财政支出上,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者对粮食等实施保护价格收购来加强对低收入者的帮扶,降低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趋势,提高总体消费倾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刺激消费;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对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等个人所得税扣除,适当提高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应适当降低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增加人们税后收入,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2)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是制约他们就业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应把就业培训计划与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 (3)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近年来,中小企业和小群体创业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对他们进行积极扶持,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从而广泛吸收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4)加大对社区就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就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乃至维持整个经济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就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应当努力开拓政策与资金扶持的空间:政府应划出专项资金作为社区就业扶持金,并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对社区就业的投人,如公益性岗位就业补贴、以及对从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或银行贷款担保。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相关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并朝着正规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建立和完善针对社区就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的支撑体系。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财政政策的评析 【摘要】 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基本走势的基础上,就我国政府应对经济下滑实施的一系列财政政策进行政策回顾及实践效应分析。 【关键词】 财政政策;政府投资;税收政策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市场疲软、外需不振,中国的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承受巨大压力,加上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中国经济在经过7年加速上涨后,增长势头在2008年发生逆转。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目前这些政策措施效果已开始显现,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一、宏观经济走势 1.消费增长速度趋弱化 以2008年1至10月为例,虽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但是CPI涨幅就达到6.7%,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并不快。以重庆市为例,1至10月居民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46.1%,需求弹性小的粮油类和肉禽蛋类上涨高达57.3%、6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5%,表面上看消费形式喜人,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物价上涨较高直接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即期消费和生活质量。作为居民生活首选必需品,食品支出日益增加,多数家庭无奈之下只能缩压其他消费品开支。即便如此,部分地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仍趋弱化。 2.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2008年期间,总体而言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这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 3.出口增量明显回落 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07年同期回落4.8%。对美国的出口比07年同期回落4.6%。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和玩具前三季度出口分别比07年同期回落21.2%和6.3%。08年前8个月,我国家电业累计出口250亿美元,增幅比07年同期回落10.7%,其他行业的情形也不容乐观。 二、应对危机的财政政策 面对经济下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它可以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扩大生产。 (一)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 1.“三农”支出 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2.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 在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位列之首。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2008年和2009年两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75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当于过去10年总投资的5倍。理论上,以定金式或基金式启动的、由中央财政投资带动的项目,能够撬动6至10倍的资金,那么未来三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在该领域的投资总额将可能达到9000亿元。如果再考虑其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带动,平均每年3000亿元的投资额还可能会翻一番,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国务院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和铁道部表示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投资总额8.5万亿。比照“十五”期间,交通基建平均每年对GDP的贡献达到了2%。这一轮的交通基建投资的贡献率也应该会与上一轮相当。铁道部估计,仅2009年计划的6000亿元铁路投资,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达1.5%。 4.地方和民间投资 在中央投资项目的带动下,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上升势头。但地方和民间投资还没出现大规模复苏迹象。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5%,相对去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考虑投资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实际增速大幅上升至30.3%。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4486亿元,增长35.6%,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12.8%,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的最快增长速度;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之外的内资企业,在1到2月份的投资总额为4577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6.2%,增速较去年全年增速放慢6个百分点,该类投资增速已经连续五个月放缓,创出历史新低。民间投资尚未被积极拉动,依然处于低迷状态。但在中央项目投资的带动下,后期地方项目的投资会逐渐跟上,使得后期总的投资增长形势比较可观。 (二)税收和减费政策 1.增值税转型 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据测算这项措施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减轻企业税负约1233亿元,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释放生产力,促进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率,但其实施效果往往有滞后性。作为制度性改革,其实施效果的显现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出口退税政策 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能鼓励外贸发展,促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我国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有利于缓解外贸企业资金链紧张,并有望进一步减轻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压力。此次部分产品出口关税税率的调低有利于降低原材料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轻库存积压。 3.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下一步将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支持服务业发展。中国还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4.减费政策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此举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连同自2008年9月1日起停征的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约170亿元,合计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减费措施可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360亿元。此次强有力的减费措施,可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发挥与减税政策相同的扩张效应,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 三、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 虽然财政政策的运用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更多的是瞄准经济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偏重于结构的调整,因此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 1.有效拉动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国民收入不均造成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整体消费更是呈现不足。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可以使国民收入向普通劳动者倾斜,同时配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保障的覆盖,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2.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08年上半年,全国有近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随着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及信贷控制的放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3.带动地方经济积极响应 中央财政投入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积极响应,如北京市政府今后两年将投资1200亿至1500亿,用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路网、保障性住房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广东省政府以重大项目带动社会投资,5年内计划投资2.3万亿元;江苏省政府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总额22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 4.有利于社会公平 政府财政支出对分配可以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政府支出的公共保障功能的强化;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补助政策,关注低收入者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5.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在深度调节产业结构方面,财政政策有着其他政策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能对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调节,如利用税收政策来鼓励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扶持“三农”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等。 6.降低对外依存度 受国际经济环境制约,我国政府通过降低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并且进一步完善企业税负负担,通过税收政策来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符合国内消费需求的产行业中,从而减轻了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增长、流动性膨胀等的压力。 四、结束语 全球金融背景下,我国政府对未来进行了积极的预期,重拳出击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这些政策的实施效应还未完全显现。但是,无疑这些举措对我国经济颓势的扭转,远期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我国的财政处于转轨阶段,由原来的投资性财政向公共财政、服务财政转移。所以,财政刺激方案取向也是财政改革的实践取向。相信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世界经济下滑带给我国的冲击,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是我国政府运用政策应对危机能力的一次有益体验。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浅议当前金融危机下缓解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金融危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急速冲击着就业市场,此次金融危机造成我国的失业人数,超过世界经济史上任何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对任何国家的影响。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成因,就业影响;对策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成因分析 1.美联储连续降息的失误决策。事件的导因是美国“9・11”事件及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为了减少这些事件对美国经济冲击,防止美国经济衰退而采取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把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 2.住房贷款过度宽松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宽松,使得住房贷款公司及商业银行制造各种各样的住房按揭利率产品,让一些还款能力不高的次级信用的贷款人进入房地产市场,然后将这些次级贷款证券化及衍生化。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但是如果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金融创新工具的风险及危机就会越来越大。 3.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比例过大。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这样,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投资机构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利益共享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外界力量一推,只要第一张骨牌倒掉,其它骨牌就会全部倒掉。 4.金融机构过多痴迷于证券市场。由于美国证券市场非常发达,许多美国人和美国的金融机构都将相当多的资产投入证券市场力图投机或融资,将自己的命运与股市等证券市场的涨落牢牢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实力不强的金融机构放松警惕在证券市场游弋时,市场的跌落就会给它们带来致命的灾难。特别是,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对很多因素都很敏感。一旦某一因素突然爆发引起人们的恐慌,就会大量抛售证券,造成证券市场的跌宕,从而使金融机构的资产大大缩水,甚至资不抵债,就会重创整个社会的经济。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实况。据测算,我国目前在城镇要求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有2400万人,而每年提供城镇就业岗位只有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约800万人,劳动就业的供需缺口依然十分庞大。受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据统计,大约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1.供需严重失衡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就业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异常庞大,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数量构成了庞大的就业规模,新增劳动力仍在持续增加。中央提出2010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左右,按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计算,只能提供900~120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由此来看,大量新增就业人口将无法就业。 2.就业结构性矛盾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面临着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总体上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即供给比需求低一个档次。因此呈现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而在大量失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种情况更多的表现为在东部沿海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就业的大批农民工返乡以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三、应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财政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在反经济衰退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按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财政政策主要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当下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以及我国就业的现状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功能和取向,进而对采取具体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 1.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近年来,中小企业和小群体创业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对他们进行积极扶持,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从而广泛吸收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2.加大实施消费型财政政策的力度。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投资型的,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并且造成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居民消费。一是在财政支出上,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者对粮食等实施保护价格收购来加强对低收入者的帮扶,降低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趋势,提高总体消费倾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刺激消费;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对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等个人所得税扣除,适当提高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应适当降低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增加人们税后收入,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3.加大对社区就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就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乃至维持整个经济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就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应当努力开拓政策与资金扶持的空间:政府应划出专项资金作为社区就业扶持金,并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对社区就业的投入,如公益性岗位就业补贴、以及对从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或银行贷款担保。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相关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并朝着正规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建立和完善针对社区就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的支撑体系。 4.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是制约他们就业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应把就业培训计划与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全球性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 提要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明显减速,影响我国出口,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未来通胀形势也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实现“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目标,避免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财税政策应更多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税政策;经济增长 一、背景资料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依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并已开始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虽然中国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它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速连续几个季度减缓。2008年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二季度的10.1%,三季度的9%,四季度的6.8%,进入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2008年GDP的增速为9.0%,中止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率。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些经济指标中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在中国外部萦绕,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仍在继续。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市场必然会造成消极影响,但是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因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高,外资大规模撤退的威胁不大,所以中国金融业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但是,因为目前中资银行持有大量的国外证券化产品,雷曼、美林、AIG等机构又持有部分H股和A股,损失肯定是有的,外汇缩水也不可避免。 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较大的是在实体经济方面。首先是出口,由于外需减少导致出口增速减缓和出口企业资金回收困难,所以导致大量的企业倒闭。统计显示,目前影响最大的是纺织行业,而家居、卫浴、五金钢材、汽车、电子信息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其次是消费。近两年我国消费增长率提高较快,但是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的减速,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的不景气,还有股票市场的暴跌,导致了国内财富效应在缩减,因此今后消费难以保持高增长率;再次是信用收缩。银行出于防范风险的心理,普遍惜贷,这样对实体经济来说就会有一个紧缩的作用;最后是民间投资。在整个经济前景不好的情况下,民间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制约了民间投资的增长空间。 三、中国财政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落实这些措施的投资额到2010年底约需4万亿元人民币。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标志着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彻底转型。中国政府同时宣布,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政府在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通胀紧缩局面曾经使用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基本上是要求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加大国家债券发行力度,实行一系列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出口,促进商品流通和周转,鼓励百姓再就业和创业,激励百姓消费的轻税薄赋政策。 (一)税收方面已采取和将要采取的措施。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执行2008年已实施的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1、增值税转型。谈到增值税的转型,就必须了解增值税有几种类型。从增值税的发展来看,按照各国增值税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不同,增值税可以分为:(1)生产型增值税:是指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此类型的增值税由于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因而存在对固定资产价值重复征税问题,而且对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的发展、对于加快技术进步等还存在不利影响;(2)收入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只允许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所应分摊的那部分税金扣除;(3)消费型增值税:是指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允许将当期购入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它可以彻底解决重复征税问题,有利于技术进步,因此消费型增值税对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较强的激励效应。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会议指出,为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经测算,2009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成功地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势必将在客观上刺激投资需求,产生激励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从而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 2、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2008年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放缓,出口增速明显低于预期,出口企业利润大幅减少。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多、就业面广,但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面临较大压力。而且我国的一些主要出口国家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滑,进口需求下降,必然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若不采取措施,预计今后出口还将下滑,出口企业困难会进一步增加,这会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具体为: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将日用及艺术陶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将部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将部分家具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11%、13%;将艾滋病药物、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冻干粉、黄胶原、钢化安全玻璃、电容器用钽丝、船用锚链、缝纫机、风扇、数控机床、硬质合金刀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9%、11%、13%。此次出口退税调整一共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 3、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众所周知,投资、出口、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前三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出口和投资的实际增速下滑,使得经济增速出现加速下滑势头,这是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GDP增长率连续第六个季度下降。尽管名义消费仍在高位继续加速,但是仍未能有效缓冲净出口和投资增速相对上年同期下降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且鉴于房地产市场低迷、未来收入预期悲观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未来消费将难以继续保持当前水平。 国务院2008年11月1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要把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比重。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需求。 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最直接的受益群体就是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一旦提高,将会直接增加这一受益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其购买能力。工薪阶层的购买能力提升后将直接带动这一群体的消费,从而对拉动内需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财政支出要重点支持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要突出重点,认真选择,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要优先考虑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程进度,同时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要把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中央出台的十条措施,主要有四类: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尽快启动一批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建设。落实这些措施,要加强对重大投资的管理,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引导,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各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加大中央政府的举债规模。2008年上半年财政有万亿盈余,从下半年开始,财政收入同比增幅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08年6月财政收入增幅为30.7%,7月增速回落近半,至16.5%,8月进一步下降至10.1%,9月份又进一步下降到了3.1%。全年的财政收入仍有望增长20%左右,实现超收3,000亿元左右,2008年中央财政赤字没有增加,维持在2008年年初预算确定的1,800亿元的水平。但进入2009年以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政府发债的规模肯定会很大。从2000年开始,国债发行总量不断呈现出逐级上升势头,2005年超过7,000亿元,2006年为8,883亿元,2007年由于有1.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发行,全年国债发行量达创纪录的23,483.28亿元,同比增长164%。分析人士预测,2008年的国债发行肯定会高于2007年(不包括1.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将不会低于8,000亿元,而2009年国债发行可能会在2008年基础上继续增加。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
浅谈研究生心理压力:研究生心理压力分析 [摘要] 目前国内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有限,暂时还没有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然而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压力不同,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不同,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压力 分析 一、研究生心理压力重视程度现状 在当前很过高校中,已形成并运行着较为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校方的重视,而相对来说,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还比较低,也还没有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套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事实上,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特点与本科生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级研究生实际状况不尽相同,心理压力来源也不完全相同,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压力特点,采取相应针对性举措,以期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研究生压力的研究较本科生相比显得不够,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重视程度不足。韩勇(2006)研究发现,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在就业和婚恋方面体验到更多的压力,理工类研究生要比文科类研究生在学业上体验到更多的压力,而在就业方面压力则较小,已婚研究生比未婚研究生在就业、经济和家庭等多个维度都体验到更多的压力,来自农村的研究生与来自城镇的研究生相比,在就业、经济和家庭三个方面都体验到更大的压力。 二、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压力 研究生,是拥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青年,但是高学历不等同于高心理素质,近年来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引发心理问题的事件屡次发生,轻则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重则危害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然而,研究生不同年级环境不同,压力来源有所差异,也提醒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研究生群体,针对研究生实际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研究生新生心理压力 1.差压力 研究生在本科期间,大多是班级或年级的佼佼者,入校后,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巨大的落差易造成自我否定感,也有的研究生,存在理想主义思维,对新学校期望较高,若学校不能达到预期,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容易使其产生失落感和抑郁情绪,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可能会因为专业实际与期望的落差,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对未来产生质疑。 2.经济压力 研究生已是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普遍希望经济独立的完成学业,但是,对于本科考研或仅有很短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学校发放的生活补助还不能满足生活学习开支,仍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形成了研究生既想要减轻家庭负担,又不能完全脱离家庭经济支持的矛盾,尤其是自费的研究生和来自贫困地区的研究生,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对于已婚的研究生,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子女需要抚养,脱岗读书又切断了经济来源,经济状况更是苦不堪言。 3.适应压力 在学习方面,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相比,有较大差异,不再只是跟随老师学量基础知识,而是要学习和掌握科研创新能力,自己主导科研,在所学专业领域独立自主的开拓创新,若学习、科研规划不明确,易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在生活方面,长期远离家乡,与家人不能团聚,易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有的研究生将大多的精力投放到网络中去,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网络成为他们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途径。 (二)二年级研究生心理压力 1.交往压力 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工作室或实验室度过,班级成员之间较少沟通,经济、学习或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大部分时间埋头科研,没有太多的兴趣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部分研究生,由于来自农村或者经贫困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集体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愈发的喜欢独处,他们遇到困难,很少求助他人或者其他机构,心里话无人可以诉说,选择自己承担,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也容易产生孤独的情绪。对人际交往的无措和紧张,更加影响着研究生与同学,导师的关系。 2.情感压力 研究生中还有部分男未娶,女未嫁的大龄青年,经济、学习或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无暇顾及个人情感问题,情感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一方面迫于家长亲戚的压力,着急结束单身,另一方面,条件过于苛刻,自身的优越感,也过分在乎对方的学历,收入,家庭背景等。还有的研究生,感情方面的挫折,使其不能走出阴霾,总处于精神低迷的状态。 3.家庭压力 每一个研究生,都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家长往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家庭,寄希望于子女学有所成之后,在城市扎稳脚跟,因此寄予他们较高的期望,鞭策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追求成功的同时,使一部分研究生忽视了自我真实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而只能感到诸多的压力无从排解,长期下去就会因此形成郁闷、压抑、烦躁等不良心理,若自己不知道怎样调整,导致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三)毕业班研究生压力来源 1.毕业压力 研究生除了学习课程之外,还要承担科研课题,部分研究生自我感觉考试过关难、科研出成果难、也难,少数同学无法适应紧张的课业压力或自己的科研成果达不到学校毕业标准,会使得其愈发难以适应课业和科研的压力,更加难以胜任科研和学习的任务,如果不能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就拿不到学位,找不到好工作,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解,都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等。 2.就业压力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学生涌入高校,研究生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受到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多数研究生都希望找到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丰厚,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但是,岗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这无疑增大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更多用人单位倾向于录用男生,女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不公的就业待遇更加大了她们的就业压力。 3.健康压力 研究生在读期间,将大量的经历投入在科研和学习中,较少到室外参加体育运动,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已不适应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已婚的研究生,很多已经步入中年,常年缺少体育锻炼,使他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更难以承受科研以及学习的压力。 综上所述,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不同阶段有着鲜明的特征,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进入社会,他们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深入了解研究生群体,摒弃“高学历=高心理素质”的认知。针对他们独有的特征,及时调整学生事务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浅谈研究生心理压力:某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压力现状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心 理压力现状,为更好地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 群抽取某大学2 681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SCL-90量表和研究生压力问卷进行测试。结果 研究生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为5.15%,其中博士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检 出率(7.96%)高于硕士生(4.74%),女生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3.38%)低于男生(5.9 8%)。研究生主要的心理卫生问题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症状。心理压力主要为 就业压力,其次是成就压力、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身心健康的压力最小。结论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心理压力主要为就业压力和成就压力。 【关键词】 精神卫生;压力;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逐年扩招,在校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加,其心理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受 到重视。研究生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肩负着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期 待,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婚恋、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和消解,必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4]。本研究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及其心理压力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对研究生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实际指导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6年6月,整群抽取某大学研究生院2 900名研究生进行心理 测试,资料完整者2 681名,其中男生1 824名,女生857名;硕士研究生2 342名,博士研究 生339名。 1.2 方法 1.2.1 SCL-90量表[5] 用于评价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1~ 5级评分。任一因子得分≥3分即判定为有心理卫生问题。 1.2.2 研究生压力问卷 采用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等[6]编制的研 究生压力问卷。该问卷是在参考有关成人心理压力、青少年心理压力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 究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制而成。问卷分为A和B两部分。问卷A是一般情况调查,分为自身情 况、家庭情况和学校情况3个部分,共13个问题。问卷B则由52个项目组成,包括来自学业、 就业、经济、爱情婚姻、人际关系、身心健康、成就需要等7个方面的压力。B问卷采用李克 特5点法记分,5=压力很大,4=压力较小,3=有些压力,2=有点压力,1=没有压力。该问卷 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5]。 1.2.3 测试过程 以班为单位,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解释指导语,指导被 试认真填写。 1.2.4 统计方法 包括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 析等。 2 结果 2.1 SCL-90测试结果 共检出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138名,检出率为5.15%(1 38/2 681),其中硕士研究生检出111名,检出率为4.74%(111/2 342);博士研究生检出27 名,检出率为7.96%(27/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9,P=0.012) 。男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5.98%(109/1 824),女生为3.38%(29/857),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χ2=8.023,P=0.005)。 在9个因子中,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状3个因子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为25.94% ,18.43%和14.33%;精神病性、躯体症状、恐怖症状出现的频率最低,分别为4.78%,3.0 7%和2.05%。 2.2 心理压力状况 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主要为就业压力(2.96±0.77),其 次依次为成就压力(2.41±0.58)、学业压力(2.38±0.50)和经济压力(2.36±0.61),身心健 康的压力最小(2.04±0.67);各种心理压力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P =0.003)。多重比较S-N-K法表明,学业压力与经济压力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此之 外,所有压力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表1可知,来自地区、家庭经济情况、是否适 应学校所在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等主观环境因素、是否适应学校所在地的气候等客观环 境因素以及本科所就读大学的档次对研究生的7种压力均能产生影响。 2.3 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之间的相关分析 以有无心理问题作为因变量,以 7种压力作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拟合方程,变量进入方程的标准为a=0.1,剔除 标准为a=0.11,最终得到回归方程为y=-0.291+0.041x1+0.056x2+0.061x3,其 中x4为学业压力,x2为人际关系压力,x3为身心健康。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研究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5.15%(138/2 681),博士生的心理卫生问题 发生率显著高于硕士生,可能与博士生的学业压力及身心健康压力较大有关。 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主要为就业压力,其次依次为成就压力、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身心健康 的压力最小,与禹玉兰等[6]的调查结果相同。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主要受来自地区 、家庭经济情况、是否适应学校所在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等主观环境因素以及是否适应 学校所在地的气候等客观环境因素、本科所就读大学的档次等方面的影响,特区及贫困地区 的学生、家庭经济很富裕及非常贫穷的学生、不适应学校所在地生活及环境的学生、本科就 读于大学档次较低的学生所受的压力较大,应成为关注的重点对象。 浅谈研究生心理压力: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应对策略探析 摘要:心理压力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与生活适应,以及诱发众多高校负面突发事件不可忽略的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承受着就业、学业、经济、人际交往、恋爱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的比例不断上升,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减缓研究生心理压力、塑造研究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压力源;应对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属于具有较高学历、文化、智力和自尊心的群体,家庭和社会对他们抱有很大期望,个体对自身的期望值也很高。从心理学的原理看,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力越差,所以,研究生群体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交往、恋爱、经济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诱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加。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关注研究生心理压力产生的来源,寻找有效的应对方式减缓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一、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1.学业压力。进入21世纪,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各界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更加关注。就目前全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看,多数高校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要求非常注重,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毕业论文都有明确的规定,给研究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在校期间,研究生要大量参与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科研和创新成果。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部分研究生发现自身原来的学习方法还不能适应研究生的学习,面对繁重的学习和科研任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要在所学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按时完成研究生的学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难免在学业上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2.经济压力。我国大部分研究生群体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对全日制的研究生的学费收取有公费,也有自费,而且,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这将给大部分研究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研究生群体是思想成熟和有独立能力的成年人,大部分研究生都希望凭自己的能力,经济独立地完成研究生的学业,而研究生的学费一般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大部分人仍需要家里的经济支持,给研究生及家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3.就业压力。从目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看,研究生的就业率连续下降,甚至低于本科生的就业率。以前,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少,社会上急需像研究生这样的高学历人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然而,从2003~2013年,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但是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并没有相应地增长。本来大部分人考研时,希望能通过三年的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毕业时能谋求一份理想的工作岗位。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就业竞争,研究生群体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想选择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但又不愿意找一份工作将就,研究生群体变得烦躁、焦虑,产生心理困惑和压力。 4.人际关系和婚恋压力。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本科生相比有很大不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一般在研一阶段完成,在研一阶段班上的同学一起上课,偶尔参加班级活动。课程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同学是以个体的学习生活为主,更多的时间是投入学术研究,参与导师的课题、在实验室做实验、及撰写毕业论文。研二学期,大部分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各自忙碌,课余生活也十分单调,遇到问题也没人倾诉,难免会产生孤独和寂寞。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性格会变得孤僻,给自身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往往也会影响研究生的情感生活,研究生群体的年龄普遍偏大,也正值恋爱阶段,大部分单生的研究生都希望找到情感归宿,但因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封闭、人际交往封闭、社交圈很窄,特别对于一些男女比例很不协调的院系,他们与异性的交流少,其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心理压力随之而来,女生可能承受的压力更大。 二、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1.树立自信、明确自我效能感。当代研究生群体承受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和婚恋等种种压力,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和社会对研究生群体期望值过高,研究生个体给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一旦现实未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感,压力也越来越大。当我们遇到压力时,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就有敢于承受压力的勇气,在思想上接受压力的存在,能更好地抵御心理压力。同时,研究生群体也要明确自我效能感,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大小评估自己,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在向着目标前进时,根据现实奋斗目标,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期望值和现实的差距越少,我们才能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才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才能更加有信心、有动力去奋斗。 2.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神经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一般指来自家庭、同伴、学校、社会机构等支持系统。社会支持能减少个体所面临的压力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可以起到一种屏障、避风港、后盾的作用,也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可有效防止我们被压力击垮。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并不乐观,和老师、同学一般都沟通不多,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使人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寂寞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所以,研究生群体在忙于学习、科研时,多和身边的朋友交流、多和导师沟通、多和家人联系、多参加学校学院开展的集体活动,加强和他人之间的交流,既可以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可以缓解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压力。 3.加强时间管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个人的学习生活方式为主,大部分时间都由自己支配,大部分研究生在研一完成所修课程后,认为有充裕的时间,都选择外出实习找工作,都计划在研一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然而,一年要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有时候繁重的学习任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会变得焦虑、紧张,甚至容易引起心理疾病,所以,合理地安排时间对研究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明确自己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按时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当然,在学习之余留下休息和空闲时间。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比较辛苦和枯燥,要学会自我放松和调节。适当参加一些休闲娱乐活动,如:看电影,唱歌,和朋友聊天、散步等,这些休闲活动可以松弛一天绷紧的神经,释放情绪,也有助于研究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应付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压力。 浅谈研究生心理压力:我国当代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和对策分析 【摘 要】随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生存在心理压力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对社会和研究生群体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危害。文章从就业、学习、经济、情感四方面阐述了我国当代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应从社会、培养单位和研究生自身入手,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压力;心理健康 研究生作为我国的高水平的人才,对我国当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当前整个社会处在转型期,社会需求和层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也体现研究生心态的变化上。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由于较大心理压力出现自卑、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所导致的诸如投毒、自杀等极端恶劣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不仅扰乱了研究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更是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一、我国当代研究生心理压力基本情况 研究生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拥有较高学历和智商,他们青春、有创造力,但同时不成熟、敏感。研究生的这些普遍具有的特点加之现在所处的环境易使他们经常会遇到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演变成了心理压力,在心理压力的困扰得不到排解的情况下,轻则会产生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绪,重则会引发部分研究生做出极端恶劣的行为,由此看来,我国当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但随研究生的逐年扩招,社会竞争的加快,这使得当今研究生的心理难以得到关怀重视,缺乏正确的引导。 二、我国当代研究生心理压力来源 研究生队伍的逐步扩大,竞争愈发激烈,使得当代研究生不仅没有了老一辈研究生的优越感,而且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当代研究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就业、学习、经济、情感四个方面。 (一)就业压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劳动市场相对饱和,研究生在市场的竞争优势大不如前,加之研究生“低不成,高不就”的就业心态,这些都给当今研究生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不论是在校或者是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很多都为就业问题苦恼,在家人的殷切期盼和严峻现实面前没有及时调整好心态,造成心理压力。 (二)学习压力。研究生在校期间仍是以学业为重。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更加注重的是一种研究性的、探索性的学习,需要研究生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日常的科学研究贯穿和毕业论文对研究生的要求也愈发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影响研究生毕业和就业问题,对培养单位声誉的也关系紧密。由此可见,学习压力是当代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源之一。 (三)经济压力。研究生在校期间,受到时间、精力和渠道的限制,多数研究生没有实际的经济来源,加之各培养单位开始实行研究生自费培养,个别奖助学金的政策不完善,难以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此外,研究生大多为成年人,羞于再向父母开口要生活费。经济压力难免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心理活动,易产生自卑、悲伤易怒、过分猜疑等心理问题。 (四)情感压力。很多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没有了从前大班级的概念,能交流的同学数量十分有限,且研究生的生源较为广泛,很多来自外地的研究生人生地不熟,难以交往到合适的对象,但研究生已经到了可以恋爱结婚的年龄,部分研究生一时出现了角色不清的情况,此外,来自家庭的婚恋压力愈发增大,也可能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此时的研究生面临的将不仅是没有伴侣的压力,还有来自家庭和父母关系紧张的压力,在此种情况下的研究生往往身心俱疲,产生心理压力。 三、缓解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我国当今研究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分析可知,既然造成心理压力的来源多元,就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来分析缓解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一)社会要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压力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研究生群体是整个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发挥这个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门应积极完善研究生自费接受教育下的奖助学金制度,给广大在校研究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研究生以经济扶持,缓解研究生的经济压力。此外,在就业政策上,完善研究生的就业环境,健全就业市场,给研究生更好的发展平台,真正发挥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鼓励支持研究生自主创业,帮助树立研究生群体对就业和创业前景的信心,缓解研究生的心理紧张和焦虑,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二)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就各个高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且大多向本科生层次倾斜,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关怀不够到位,故首先要建立健全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缓解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压力;第二,研究生在校期间,导师是研究生的主要负责人,除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方面,对其心理状况也应有较好的观察,平时多与研究生进行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交流,发现存在较大心理压力的研究生要积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帮助学生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增强抗挫折能力。 (三)研究生本身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作为高智商的研究生群体,首先要明白适当心理压力的存在是正常的,掌握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十分重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去关注社会各方各面的信息,了解当今的就业市场,对自己不仅要有信心,更要有客观公正的评价。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尽量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家人、老师和同学倾诉,并利用好学校和社会所提供的心理健康辅导资源,使自己从心理压力的阴霾中释放出来,把自己打造成不仅具有高学历和能力,而且心理素质良好、道德高尚的精英人才。 浅谈研究生心理压力: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应对策略探析 摘要:心理压力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与生活适应,以及诱发众多高校负面突发事件不可忽略的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承受着就业、学业、经济、人际交往、恋爱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的比例不断上升,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减缓研究生心理压力、塑造研究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压力源;应对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属于具有较高学历、文化、智力和自尊心的群体,家庭和社会对他们抱有很大期望,个体对自身的期望值也很高。从心理学的原理看,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力越差,所以,研究生群体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交往、恋爱、经济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诱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加。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关注研究生心理压力产生的来源,寻找有效的应对方式减缓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一、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1.学业压力。进入21世纪,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各界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更加关注。就目前全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看,多数高校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要求非常注重,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毕业论文都有明确的规定,给研究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在校期间,研究生要大量参与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科研和创新成果。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部分研究生发现自身原来的学习方法还不能适应研究生的学习,面对繁重的学习和科研任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要在所学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按时完成研究生的学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难免在学业上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2.经济压力。我国大部分研究生群体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对全日制的研究生的学费收取有公费,也有自费,而且,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这将给大部分研究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研究生群体是思想成熟和有独立能力的成年人,大部分研究生都希望凭自己的能力,经济独立地完成研究生的学业,而研究生的学费一般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大部分人仍需要家里的经济支持,给研究生及家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3.就业压力。从目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看,研究生的就业率连续下降,甚至低于本科生的就业率。以前,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少,社会上急需像研究生这样的高学历人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然而,从2003~2013年,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但是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并没有相应地增长。本来大部分人考研时,希望能通过三年的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毕业时能谋求一份理想的工作岗位。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就业竞争,研究生群体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想选择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但又不愿意找一份工作将就,研究生群体变得烦躁、焦虑,产生心理困惑和压力。 4.人际关系和婚恋压力。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本科生相比有很大不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一般在研一阶段完成,在研一阶段班上的同学一起上课,偶尔参加班级活动。课程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同学是以个体的学习生活为主,更多的时间是投入学术研究,参与导师的课题、在实验室做实验、及撰写毕业论文。研二学期,大部分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各自忙碌,课余生活也十分单调,遇到问题也没人倾诉,难免会产生孤独和寂寞。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性格会变得孤僻,给自身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往往也会影响研究生的情感生活,研究生群体的年龄普遍偏大,也正值恋爱阶段,大部分单生的研究生都希望找到情感归宿,但因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封闭、人际交往封闭、社交圈很窄,特别对于一些男女比例很不协调的院系,他们与异性的交流少,其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心理压力随之而来,女生可能承受的压力更大。 二、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1.树立自信、明确自我效能感。当代研究生群体承受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 和婚恋等种种压力,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和社会对研究生群体期望值过高,研究生个体给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一旦现实未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感,压力也越来越大。当我们遇到压力时,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就有敢于承受压力的勇气,在思想上接受压力的存在,能更好地抵御心理压力。同时,研究生群体也要明确自我效能感,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大小评估自己,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在向着目标前进时,根据现实奋斗目标,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期望值和现实的差距越少,我们才能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才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才能更加有信心、有动力去奋斗。 2.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神经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一般指来自家庭、同伴、学校、社会机构等支持系统。社会支持能减少个体所面临的压力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可以起到一种屏障、避风港、后盾的作用,也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可有效防止我们被压力击垮。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并不乐观,和老师、同学一般都沟通不多,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使人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寂寞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所以,研究生群体在忙于学习、科研时,多和身边的朋友交流、多和导师沟通、多和家人联系、多参加学校学院开展的集体活动,加强和他人之间的交流,既可以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可以缓解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压力。 3.加强时间管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个人的学习生活方式为主,大部分时间都由自己支配,大部分研究生在研一完成所修课程后,认为有充裕的时间,都选择外出实习找工作,都计划在研一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然而,一年要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有时候繁重的学习任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会变得焦虑、紧张,甚至容易引起心理疾病,所以,合理地安排时间对研究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明确自己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按时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当然,在学习之余留下休息和空闲时间。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比较辛苦和枯燥,要学会自我放松和调节。适当参加一些休闲娱乐活动,如:看电影,唱歌,和朋友聊天、散步等,这些休闲活动可以松弛一天绷紧的神经,释放情绪,也有助于研究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应付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压力。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高等艺术职业学院发展的几点启示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音乐教育领域内的著名教育体系之一。历经近百年发展,它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一个以深刻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兼具高标准艺术、高审美要求的音乐教育体系。该体系的创始人柯达伊・左尔坦教授(Kodály Zoltán,匈牙利作曲家,20世纪音乐教育家,1882年12月16日-1967年3月6)将方法论与教育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使得该体系有效地规避了往昔偏重教学实践、轻理论研究的旧状,保持了发展活力。 1964年,柯达伊先生担任ISME(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的名誉主席后,便开始着手向世界音乐教育界推广“柯达伊教育体系”。由于诸多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我国比其他国家晚了近20年,于1987年正式接触该体系内容,并成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杨立梅教授担任会长的“柯达伊教育协会”。近年来,与该体系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主要有:《柯达伊教学法之一:全面音乐教育》(Lois Choksy著,卡尔加里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杨立梅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杨立梅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改革实践”、“对早期音乐教育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教师和教学方法”、“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柯达伊教授认为:首先,音乐是全民所共有的精神财富,人人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音乐教育也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学习内容。其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声乐教育理当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第三,音乐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教材应当由高品质的音乐素材组成。其中,民间音乐应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教材,被置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用母语演唱的民谣传授给学生。第四,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将影响学生终身,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通过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理念,其主要体现出:“注重民间音乐教学和声乐教育”、“重视首调唱名体系和系统的音乐读写、听觉、视唱训练”、“强调音乐教材的质量”等三个方面的特点。 随着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理论研究深入和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普通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已得到广泛推广,并已取得一定成效。那么,就我国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而言,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又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笔者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所得启示可基本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尊重本土文化 我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悠长,音乐教育事业具有极其深厚的基础,其内容亦十分丰富。因此,要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就必须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结合本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特点,形成具有我国特色音乐教育模式方可长久。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能够对其本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与他能以匈牙利本土文化为立足点,运行在美育轨道上,以推动对人的教育为根本目的所分不开的。 作为湖南唯一的国办综合性艺术高职院校,学院担负着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演绎湖湘特色作品能力的艺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学院应立足湖南实际,汲取湖湘文化精华,狠抓办学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努力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内容倾斜,使学生具备赏析、演绎、传承的能力。 二、借助“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是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始终贯穿于其各类教学活动。在首调唱名法中,Do的位置、高度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应作品所需而不断变化。换言之,即:无论调性如何,凡是大调音阶的第Ⅰ级,其主音均唱Do;第Ⅱ级上主音均唱Re;以此类推。唱名既可显现出调式音级的功能、特性,亦是调式音级的命名和唱名。由于这一视唱法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综合能力,因此,首调唱名法可谓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它对世界音乐教育,乃至整个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贡献。 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课程设置来看,视唱练耳这一专业基础课在音乐、影视、社文、戏剧等四大系中均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该课程在各系各年级中的平均课时为每周2课时。随着五线谱的普及,固定调唱名法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首调唱名法却逐渐淡出该学科领域。然而,对于高等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毕业即是就业,视唱练耳这一基本功将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质量,亦是体现其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让学生熟练掌握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首调唱名法”,以便其将多调号乐谱由繁变简,提高其识谱准确性,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十分必要。 三、重视“歌唱” 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歌唱”即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声乐”、“合唱”等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柯达伊认为,“人声”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乐器”,而“歌唱”这一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项有效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手段。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发源地匈牙利,即使是普通学校,合唱课与声乐课亦占有了相当大比重的课时。 就高等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其就业方向是相对明确的,即:艺术工作者。因此,将“歌唱”这一教学方式提升到学院课程设置中的位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更好地学会倾听、配合音乐旋律,更深刻地领悟、感受艺术的和谐与完美,增强其美感体验。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这所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以舞台为中心,以培养音乐表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等艺术职业学院而言,其中可供借鉴的思想不仅值得参考,更值得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和推广。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谈高等农业院校音乐教育 重视高等农业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是高等农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能力的跨世纪优秀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地位。21世纪人类社会是一个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崭新社会。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精神与物质的高度文明,要求适应社会的人除了具备超凡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具备全面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自身在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品位和修养。总书记曾在十五大报告中重申了贯彻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工作方针。中央有关领导也多次提出“高雅艺术进校园”,要切实加强音乐教育,要把音乐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科学的,二是艺术的。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虽不能说处在“中心”地位,但也绝不是处于“边缘”状态,音乐艺术教育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对于塑造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健康的身心都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贯穿于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中,具有消除腐朽、落后和污秽所产生的精神垃圾的功能。 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乐盲型、音乐爱好型和音乐家三种类型。有些大学生别说五线谱,就连简谱都看不懂。有的学生哄抬周杰伦、曾轶可,却不知晓舒伯特、莫扎特。由于各学校或因自身条件限制,或因办学条件和学生基础水平有限,音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就歌曲演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兴趣爱好等方面在湖南部分农林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的总人数为4,260人,其中2006级350人,2007级700人,2008级900人,2010级290人,艺术团成员1,020人。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74%的学生所能演唱的歌曲是通俗歌曲,82%的学生承认大多数会唱的歌是自己听录音或看电视学会的,65%的学生只认识2-3样民族乐器。由此可见,音乐教育(这里具体指音乐曲目)已逐渐向流行的、现代的、通俗的、西方的内容倾斜。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一切从“自我”出发,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乐于索取而不愿意奉献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这就不可避免地提出一个问题,应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使受教育者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的情操、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高等院校究竟该怎样抓好音乐教育呢?国际面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一项报告中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社会共处,不仅是人生的一种能力与技巧,更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它具有审美性、多元性、工具性等基本性质,它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作为审美的工具,使人在愉悦之中接受教育。音乐是通过音响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人为万物之灵,人类喜爱音乐就像是婴儿喜爱聆听母亲的心律声一样。学习音乐也就是学习人类交流,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往往比语言更能深入心灵,使人们相互理解与默契。因此,音乐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艺术。一部交响乐,一部歌舞剧,可谓是一个博大的情感海洋:一场音乐会,一堂音乐课,亦是一幅色彩班斓的情感画卷。而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如:齐唱(奏)、合唱(奏)、群舞等,极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融洽人际关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从而领悟共处的真谛。 有人说大学生以学为重,光考试都忙不过来,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专业与音乐根本没有实际的练习,还学什么音乐。诸不知有不少知名学者选修音乐,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1982)在美国留学学习数学、哲学期间,曾选修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及声乐,坚持弹奏钢琴,一生业余爱好音乐。在“五四“时期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一批声乐作品就代表了我国20年代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平。据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比未曾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能够多记忆17%的文字资料。在日本东京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声耳机,轻柔的音乐声便悠然传人耳鼓,有森林中百鸟的争鸣声,山涧里潺潺的流水声,大海上奔腾的海涛声。使听众渐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30分钟左右大脑完全得到了放松,就达到了消除疲劳的目的。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促使人的左右脑更好地平衡与协调,是突破单项思维的最佳途径,对于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在作用。 搞好音乐教育,开展学生音乐活动,对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抵制不良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开发右脑,促进直觉,树立良好形象,增强组织、处事能力等等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从音乐教育的特点上说,应该从小学起,循序渐进。大学期间要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系统学习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因而李岚清副总理把普通高校学习音乐称之为“补课”。他说,即便大学里交响乐普及了,就不是补课而是提高的问题。我们的任务,应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从审美的角度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鉴别和创造音乐美,建立审美意识,端正审美态度,培养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素质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 把音乐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范畴。各高校领导首先应从思想上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音乐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整体教育的范畴,特别是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公共艺术课教育。以校长牵头,分管副校长负责,从机构上保证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把音乐教育的“硬件”建设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是以美的形象愉悦身心的。没有相当的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就不可能培养出音乐素质较高的学生。首先是要有音乐教室。音乐课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会有很大的声音,势必会影响到文化课教学。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必须配备专门的音乐教室,与文化教学区分开,营造一个幽雅的环境,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美的气氛。其次是要有配套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活动中心。教学设施包括音响设备、钢琴、常见乐器等。学生活动中心包括排练厅、小型演艺厅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满足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 3 配备合格的音乐教师。新世纪的音乐教育需要新型音乐教师,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思想敏锐,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面对的种种问题,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有广博的知识,能带领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全面的分析,领悟当代音乐的意境与真谛:具有“讲、写、唱、奏、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4 建立有关音乐教育的激励机制。音乐教育研究、教育实验和教育科研是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推动力。为了使音乐教育研究形成气候,学校必须建立有关音乐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音乐教师积极投入音乐教育工作,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 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尽管社会音乐环境在音乐教育内容等方面可能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它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音乐素质,特别是音乐素质水平的提高。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必须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手,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质量,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以增强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转变 一、钢琴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技法课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教学过程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即兴发挥。教学效果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所谓“条件”。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学活动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能力还很有限,师资力量也普遍达不到专职演奏的级别。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理想中的钢琴学习是把有关钢琴的弹奏法则、即兴编配、技能训练这三个要素融会贯通合理运用的一个过程。具体应为:能够流畅表达中型偏上程度的乐曲;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即兴编配乐曲;具备较为专业的音乐鉴赏能力。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均以钢琴课的技能小课和开展数码钢琴集体课相结合的方法来更好地反映钢琴教学的特点。一对一的技能小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教学中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老师和学生密切配合。课上有共同的规律也有个性的发挥。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即每节课老师只针对一个学生的特点分配曲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便于师生间的沟通。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则是学习促进者。这种技能小课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容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来学习,钢琴复杂的弹奏技巧,需要富于弹性的学习进度,这正符合“新”的教学取向的观点。“一对一”的技能小课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演奏技能的发展。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真传”。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学生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能力、经验、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以几人或者十几人为一个教学单位,依靠数码钢琴的耳机功能和投影功能,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同时练习、学习钢琴。集体上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适于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集体钢琴课是个别技能课的补充。它不仅仅是学习基本弹奏法则,同时也是观摩的好机会。在课上,回课就是观摩,在观摩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长处,同时也看到别人的不足。比如,某位同学在某一个乐句,运用了特殊的力度变化,而使乐句有种惊人的效果,或是某位同学在力度的层次把握得很好等等。因而能取长补短,比较优劣,在不断的观摩比较中逐渐训练听力,提高了听觉的灵敏度以及对声音好坏的鉴别能力。在钢琴集体课中,自然形成了一种压力感,这种压力感迫使每一个学生努力表现做好。每堂课,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在其他同学面前演奏,由其他同学给予点评。他/她弹奏时的好坏是否达到要求,同学们都会有非常直观的感受,个人的评语也直接受到影响。因此,课堂的这种环境,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使得学生们努力的追求完美,力争得到最好的表现。这种压力感不仅锻炼心理素质,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演奏能力,使他们的演奏水平迅速提高。 二、钢琴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变 在钢琴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倾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问题认真备课,不但要教会学生弹奏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分析作品,理解和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从更高的层次来要求,仅知道教会学生怎样弹琴的教师还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要学好弹琴首先要学会练琴,只有懂得怎样练琴的学生才能真正弹好钢琴。教师在教学生怎样弹琴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地教会学生怎样练琴,包括各种不同类型曲目、不同练习阶段、不同技术、技巧难点的具体练习方法,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创造性地发展各种练习方法。 一位优秀的钢琴教师应当在将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弹琴,教会学生怎样练琴,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分析研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学过程从依靠教师的教到逐步脱离教师的教,进而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完成这一过程,教师将达到教学的转变。 毫无疑问,作为钢琴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示范,才能不断地拓宽教学曲目和更深入地研究教材。但仅如此并不够,钢琴教师必须不断地进修与提高是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的地位和职责所要求的,而这种进修与提高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完善钢琴教师的修养与素质上。其中应当包括:重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重视演奏水平和教学语言艺术的提高;重视音乐理论分析和鉴别;重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而进行的必要的有关进修;重视与钢琴教学有关的前沿学科,最新信息的学习进修。 要转变钢琴教学,教师需做相应的转变具体归纳为: 1、改经验教学为系统讲授。以往钢琴教学都是个别授课,以师徒传艺式的手把手、口传心授教学,教法单一,具有经验教学法的特征,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完整系统。难免出现有太多的主观随意性和即兴性。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框架,有步骤有重点地讲授演奏理论与技巧方法,并采用螺旋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反复地强化基本概念和要领;要改变保姆式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虽然也讲究科学性、系统性,但要把那些老生常谈的基础性概念和要领给每个学生系统讲述一遍甚至多遍,教师常常会感到无趣和乏味,所以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骑驴念唱本――边走边看。 2、改教学的随意性为统一标准。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小课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教师无教案、教学无大纲的问题,教学内容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即兴发挥。这易造成教学无序,也使教学管理活动无法开展。因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占到全部课程的70%左右,几乎是音乐类教学秩序的全部表现。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学了什么、学得如何?老师教了什么,教得怎样?既很难检查也无法客观评估,教学管理更无从切入。所以,要强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需统一标准。统一标准要求教师以课题为引导作出统筹安排。课上有记录、课后有总结。便于技能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计划性,克服个别授课方法通常以曲目完成情况推动教学进度的随意性,避免盲目教学。 3、分级量化、提高效率。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进度快慢不一是导致教学无法统一进度的根本原因。要解决学生进度保持基本一致,可以按学生程度进行分组,分级,量化标准。A、先考核,后分班。在编班分组之前对学生进行考核。按照学生的演奏程度进行分组。B、及时调整。学生用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根据学生进度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C、提供补救措施。对进度较慢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给进度快的学生提供附加作业。这样可以节约师资,提高效率。让教师可以同时指导更多的学生。 4、预设作业,规范教学。古语说,预则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要有预告,要保证所有学生在独立练习前都做到心中有数。技能小课布置作业时,有些教师往往缺少必要的提示,使一些可以事先避免的错误发生,等学生回课时才去逐一解决。这也正是钢琴小课的特色之一。教师通过尽可能全面的预示,把每一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提前标记出来,以便学生有针对地进行练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音乐内容与技巧方法要进行详尽的分析,对那些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问题给予事先的提醒,对要点与难点做出清晰的讲解指导,并通过示范与模仿让学生弄清其中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和要领,这样才能大幅度的减少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 5、扩充教学内容,提高综合能力。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他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通过合奏与给他人伴奏,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 三、教学环境的转变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的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已经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要实现理想的钢琴教学目标,实施钢琴教学的创新,使钢琴教学向更高方向发展,将必须从管理制度、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三方面着手改进。 1. 教学管理方式有待改善 以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艺术系自成立以来,技能小课的工作量计算是1节课算0.6个课时。教师的劳动没有得到完整的认可。并且在国家艺术教育倡导推广集体课、小组课的近几年,我院教师的专业课必须1节课上三个学生的内容,课时量仍算0.6个课时。这样一来,钢琴教师课量剧增疲于应付,劳动得不到认可,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上课质量也大打折扣。导致相当多的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 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也与日骤增。加之师范类要求“全”而非“专”,入学考试仅凭会唱歌而招入音乐系。致使相当多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差,有的甚至根本不会弹奏钢琴。这给教师的工作带来难度,也造成大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不高。扩招学生底子差,“专”不过音乐学院,“通”不及师范人才标准。极大挫伤了教与学的积极性。 高速发展的办学规模令人措手不及。新增的表演专业和文化学专业等非师范专业,需要相应的师资保障。而盲目发展或过快发展使得这些新增专业还不够成熟,急于发展直接导致大批学生无法就业的不良后果。 2. 应规范教学制度和教学内容 钢琴作为核心主干课程的意义。钢琴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重奏和给演唱者伴奏。现在几乎世界各国正规的音乐学校,除了都设置基本的钢琴专业外,还将钢琴列为其他任何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科目。实践证明,钢琴是发展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学习钢琴弹奏的同时,学生一方面掌握乐器的弹奏技能,一方面通过五线谱上音高位置在键盘上有直观的反应,方便学生领会和声、曲式分析等音乐基础知识。通过钢琴进行作曲,通过钢琴缩谱训练指挥……都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家常便饭。 然而,从历届招生制度的情况看来,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专业可以选择任何乐器进行入学考试。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古筝、竹笛、扬琴……等主要是沿用简谱记谱教学,掌握这些乐器的考生由于缺乏五线谱记谱法知识而在入学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师范生音乐专业基础课(乐理、和声、曲式分析、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以及主课钢琴、声乐课,无时无地不依赖于五线谱实施教学。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师范院校实行“艺术联考”。这种不考虑各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培养方向的做法,是不够科学的。 霍华德・加德纳曾指出:“每一门类的艺术,都有其最适当的教育形式。师徒传授和集体授课这两种方式的差别,在任何领域里都不会像在艺术领域里那样明显。没有几千年也有几百年,学生总是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学习艺术。”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中,钢琴教学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师徒传授式的个别授课,高师音乐系科也概莫能外。但近年来,随着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钢琴教师课量剧增、招架乏力。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个别授课方式,势必要大量增加教师的编制,大幅度提升培养成本,不利于钢琴教学的普及。 探索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近几年倡导的“集体”课在我院几乎成为差生的园地。因为程度差底子薄的学生是没有资格跟老师上一对一小课的。这多么荒谬!最好的教学方式应为大小课结合。给基础好程度高的学生开展集体或公开教学,他们能够通过观摩、旁听反思自己存在的弹奏问题。另一方面,高级程度的学生要完成的曲目往往篇幅大,技巧艰深。完成一首曲目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一学期的时间反复训练。针对他们,进行公开教学作为小课的补充。恰恰是底子差的学生必须每周一次和自己的专业老师见面,得到具体的指导。定期举办公开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起到降低教学成本的积极作用。 有关钢琴的弹奏法则、即兴编配、技能训练这三方面始终贯穿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本科学习中。其中,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可以把钢琴的弹奏法则和即兴编配列入集体大班课。技能训练则须按照这一课程的教学规律采取一对一讲授为主,辅以大课的授课方式。还可以开设公开课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旁听,以此扩充他们的曲目量。钢琴理论课在其中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学生们不但学会这些知识,更要会用这些知识去指导钢琴演奏的实践。通过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弹奏水平。 3. 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 对于评价乐器演奏的好与坏一直以来完全取决于教授乐器演奏教师的主观判断。然而,评价制度和方法是影响学生钢琴能力发展的重要教育因素。它可能抑制,也可能促进学生的钢琴水平。有效的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学生发展水平的裁判者。因此,制定详尽的钢琴考试细则,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白无误并严格遵守。 常常会听到有学生这样抱怨:我用心准备了整整一学期的新曲目,可是分数却没有那些弹以往已经考过一次的同学得分高。更有甚者,一首曲子从进校一直弹到毕业。鉴于此,应建立每一位学生的专业档案,记录下每一位学生从入学的第一次考试直至毕业的考试曲目,以及各位老师给出的考试评语。尽可能多指出他们的优势和长处,从多侧面,多角度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指导,这样评价才不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而成为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还有诸多方面有待探索。只有遵循音乐艺术教育规律,符合潮流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成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才能称职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角色。社会的音乐艺术环境将依靠他们来传播传承。社会音乐艺术环境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产生高、精、尖的音乐艺术人才。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如何提高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摘要:音乐的鉴赏力是随着同学们逐步扩大的音乐视眼,丰富了音乐知识,积累了欣赏经验后,逐步提高音乐的听觉能力和音乐的想象力,培养了对音乐形象的感知,理解和感受力后而形成的一种能力。 关键词:欣赏 听觉力 鉴赏力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国民音乐教育师资,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在新形势下,社会对国民音乐教育师资的质和量上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各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由于大幅的扩招好多高校音乐专业生的音乐基础比较差,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我们不妨先培养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音乐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我们要让学生经过不断地体会音乐,在音乐形象和学生的感受之间建立一种比较固定的联系,积累一定的经验。在这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欣赏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是艺术的客观形象,主观是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是靠联想和想象建立起来的。音乐音响的感受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音乐可以把人们带到一种幻想的境界,但这种境界是靠人们的生活阅历经验去想象的。可以这么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学生在初次欣赏音乐作品是,自行展开的联想可能与音乐形象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是无关的,这也没有关系,因为这种联想毕竟是由音乐引起的,是属于音乐的。在逐步扩大了音乐视眼,丰富了音乐知识、积累了欣赏经验后,能逐步提高音乐的听觉能力和音乐的想象力,也就培养了对音乐形象的感知、理解和感受能力了。 要提好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音乐鉴赏能力,有一门重要的课就是音乐欣赏课。我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各个高校都可以把音乐欣赏课与作品分析课合并。这门课程可通过对相当数量的中外音乐家及音乐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要求学生不仅从理论上掌握并分析曲式及音乐体裁、风格、流派,还要熟悉作曲家的生平及他们的代表作的创作背景及作品背景。首先,由于欣赏内容的加入,分析方法的拓宽(除图表分析外,还注重了风格分析、体裁分析、合生功能分析及音响分析等),由于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音乐作品的思想意蕴同艺术美感一道传递给了学生,而使这门对学生来说原本是很枯燥的课程增加了可听性和趣味性,增加了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点,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在有限的授课学时中,始终保持一个较轻松的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这门课在作曲家及作品分析的数量上要打破过去的界限,增加现代音乐流派的作曲家、作品、谱例及音响的内容,增加中国作曲家及作品的比重,在多方面为这门课程的开设提供更强的理论依据。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当然听音乐是最重要的,在听音乐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静心聆听。静心聆听绝不意味着被动消极、无所作为。“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想像赋予对象以生命,想像构成动态的精神活动。要达到音乐审美境界,首先就需要听者像作品敞开自己,通过作品与他人交流。这种敞开,感动和开启。在敞开的心灵面前,草木有情,山水会意,石雕具有体温,语词点燃光景,旋律呈现生命的曲线。静心聆听,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艺术想象、审美再创造的前提,是对音乐感悟的作用,是平面性的语义阐述、游离音乐之外的体态动作所远远不能相比的。欣赏音乐,进入的是一个语言和物质难以触及的世界,是在寻求一种精神存在的交融。欣赏者只有全神贯注,才能敏锐感受,才会有思维的积极活动、情感的自然投入,才能通过活跃的想象合体武将审美对象融入自我内在的生命律动,其精神才能在广袤无限的时空中自由驰骋,超越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体验相通,“在一个新的存在深度中实现和理解人的生命”,这些精神活动,无疑是音乐欣赏者最重要的参与。没有这种参与,音乐的意义就不可能呈现,音乐的接受过程就不会有没得再创造。 音乐不使用音乐世界的事物、概念、视觉图像,其形象比文字、会话要抽象,其意蕴不科学概念要模糊。但是,从听觉途径触动灵魂的音乐有着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价值。音乐之所以能从原始艺术的混合形式中独立出来并获得自律性发展,就是因为音乐能够直接快捷地影响情感。人类的听觉神经系统与控制情感的神经系统距离很近,因而,诉诸听觉的音乐能够直接渗透到心灵活动的内在发源地。汉字表示人类智慧的“聪”字用了一个大大的耳朵偏旁,可见中国人早就视聆听为生命的一个维度。在某种程度上,听觉重于视觉。两千多年前,中国春秋时代的音乐家师旷为了潜心听乐追寻至境,竟不惜用艾蒿熏瞎双眼。一部交响曲只有再把听觉以外的全部感觉加以排除的情况下,才能使人们享受到完全的满足。欣赏音乐,并非视觉、触觉、运动觉、乃至嗅觉、味觉等调动的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在音乐面前,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最好暂时麻木一点。20世纪杰出的钢琴大师李赫特开独奏音乐会时有个习惯,除在钢琴上留一盏灯外,将全场灯火熄灭。他认为听众东张西望只会误导联想和分散注意力,成为欣赏音乐的障碍,而音乐只需要聆听和想象。随着心智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和音乐经验的积累,要尽可能用音乐而不是其他食物来激发审美主体的兴趣,提高欣赏趣味,发展想象力。只有音乐本身和审美主体的想象,才有利于音乐审美力的发展;只有静心聆听,才能渐臻音乐审美的诗性境界。 同学们要提高音乐审美力和鉴赏能力,就要大量的欣赏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常常呼喊出时代的强音,展示民族大众的身影,成为一面历史的明镜。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的声乐作品在当时演出后,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奋起抗敌的战斗号角。乐曲生动描绘出黄河浩浩荡荡的壮观风貌、黄河船夫在惊涛骇浪中顽强搏战、黄河儿女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息的景象,同时也揭露和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抗日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国家而英勇战斗的雄伟画面。这类作品能充分诱发学生内在的感情,通过欣赏,能使他们认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起到极为有力的鼓舞作用,从而树立起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强盛的崇高理想。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使人们处在积极情感状态下,并且更为强大、丰富、充实,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时,便会觉得自己充满了与困难斗争的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不断地对优秀、经典音乐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对大千世界具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的选择能力,更能享受浩瀚音乐作品海洋中的玉液琼浆。音乐家李斯特曾说:“音乐是不惜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者的血液。” 广大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们,都有着强烈的审美需求,热切期望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我们应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用高雅、优秀的音乐作品教育、鼓舞学生,使他们在学习音乐专业时,感到身心愉快,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的问题和不足 摘 要: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是系统化的,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都有着音乐学科所独有的特点,它不同于其它文理类学科,甚至于与高等院校的公共音乐课程也有很大的区别,它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水平且热爱音乐对音乐有独立理解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教育;问题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类型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由来已久,但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却有不同的认识。有部分学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听觉感受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公选课程,纳入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然而,本文所论述的高等音乐教育并不是针对旨在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素质教育,而是针对传统的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及其发展。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学校类型:一是专业的音乐学院,它以培养专业演奏(唱)人才为目的,重在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奏(唱)技艺;二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重在教育性;三是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大学,重在音乐理论的研究。 二、高等音乐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 至今为止,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音乐不就是唱歌,学生自己唱就行了,何必开课呢?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选修音乐课的不到10%,即便选择了音乐课,学习态度也不够好,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以有一半以上是谱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科教兴国,虽然现在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已经变得大众化、普遍化。但是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我国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其实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这对学生的培养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的状况是英语、体育、语文是必修课,而像音乐、美术这类课程只有少数的选修课,这样就会导致有些学生想选选不到,或者是不会主动去选修。再者,课外活动中艺术节、歌唱比赛等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科研比赛、学术研究,由于这样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术对音乐艺术追求的积极性,高校的音乐教育现在正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令人担忧。 2.课程设置不科学 首先对于非专业的学生,现在的课程过于专业,虽然只是一些基本乐理以及各种音乐风格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基础、天赋、兴趣都不同的非专业学生,这些课程还是有一些脱层次。其次,课程的设置比较散,音乐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属于老师会什么、擅长什么就开怎样的课。由于国内高等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长期不重视,专业师资队伍配备少,根本不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出的课程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音乐课程结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法等相对滞后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长期受“重洋轻中”的音乐教育理念影响,高等音乐在课程结构上缺少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学生的影响只是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忽视音乐审美,忽视教学生演唱各地方民歌、戏曲和传授中国经典的演唱技巧,与中华民族音乐如声乐、戏曲的传承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将来教授内容相脱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实行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缺乏沟通,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教学方法采用“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唱我练”。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个性发展被剥夺。与《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是“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基本理念相脱节。专业性过于突出,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对于人才培养需求没有匹配良好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对音乐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对一的关系,很少会有一对多或者是多对一的状况。第二,教学不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当代教学模式所依据的重要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4.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音乐实践的灵活性和必要性,有些高校仍然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5.高等音乐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遵循的主要是欧美音乐理论体系,采用的基本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强调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对教育学科理论、教育实践、综合人文素质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同时受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就业的压力。高等院校在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引导方向上,出现迎合市场需要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胜任中小学多元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导致所培养的师资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或使即将毕业的学生不愿从教。与现代高等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合格的“通用式复合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相脱离。 6.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容乐观 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中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研究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较少;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关注不够,教学方法缺少创新,科研意识与行为缺乏,不能驾驭高科技信息处理能力等现象。 7.生源质量下降,师资相对匮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专业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高等音乐教育队伍,由于音乐敏感性差、音乐理解力等相对欠缺,学生日后难能胜任教师职责,有些甚至不能完成学业。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对高等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科研要求,使高等音乐教师忙于教学或疲于写论文,不能有效协调教学和科研。造成高等音乐教师缺乏或相对缺乏,制约高等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 摘要: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快速,对于人才的需求越发的迫切。中、高等职业学院应景而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各个教育阶段,都非常的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增设了许多教学科目,而音乐教育就是其中之一。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最直接的体现,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非常突出,但是在社会形式不断的变化下,要想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以下将主要围绕,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构想 引言: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学生是通过声乐教学,而学到音乐的基础知识,掌握声乐的发声技巧,为今后的演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社会形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逐渐的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应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切实的考虑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的音乐人才。 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的不足 真正的声乐教学是一种集艺术性、实践性、知识性为一体的特殊教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通过多种技能传授方式,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但是,我国高等职业学院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一个模式,固定的教学思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多为单独的教授模式,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教师都是一边弹琴,一边给学生讲解内容,反复的示范,让学生听和记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大大的降低了声乐教学的质量。教师不管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态度上,亦或者是在教学方法上,都需要改革和创新[1]。 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 随着社会形式的不断变化,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所培养出的人才,已经完全不能与社会的发展形式相接轨,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是必然,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创新教学思想 要想彻底改变传统声乐教学现状,相关的声乐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实施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明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用不同的教学思想去看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我们就要注重巩固其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在教学时多教授发声技巧,培养其听觉能力等。通过不同的教学理念,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让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发展[2]。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讲解完声乐的基础知识后,让每个学生进行发声,一对一的听学生的发声情况,并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浪费大量的教学r间,教师的教学负担还非常的大,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性,离开了教师,自己就无法进行学习,找不到问题所在,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此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声乐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3]。例如,笔者根据班级的人数、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合理的分成小组,每个小组6人,在讲授完基础知识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声乐练习和演唱。小组成员可以互相点评,取长补短,教师只要从旁进行有效的指导即可。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高等职业学院在音乐教育中,有效的落实声乐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发展,成为适应社会的音乐人才。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一味的教授学生们理论知识,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巩固基础知识,熟悉的运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多开展一些实践的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就定期的举办演唱会,笔者带头给学生集资演出经费,还让班干部上社会上拉赞助,在演出上获得好成绩的学生,不仅可以得到丰厚的奖励,还有可能因展露自己的才华,而得到好的发展。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声乐能力,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对声乐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改革 艺术性是声乐教学一主要的特征,对于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声乐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忽略了对艺术实践的教学,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对艺术实践的重视,积极的进行改革[4]。具体的改革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采用模拟的教学方法,可将高职院校低年级的学生,作为模拟对象,开展一些艺术活动,积累艺术经验。第二,采用实践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增加学生的实践练习。例如,在学校组织文艺演出,也可在校外寻找合适的演出场地,进行演出,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舞台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掌控舞台演出的全过程,从舞台搭建、到主持的选择、到角色扮演等各方面,增加学生的演出能力。 结束语: 通过文章以上的论述,可知在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声乐教学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声乐教学的有效落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改革,不断的完善声乐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音乐人才。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 卡尔・奥尔夫一生致力于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由他开创的强调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音乐教育思想被引入中国后,给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着教学目标较为模糊、教学内容较为西化、教学实践较为薄弱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内涵分析入手,充分认识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原本性、本土化和实践性教育理念是其音乐教育思想的精髓。原本性音乐教育,是指演奏者参与其问,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的原本人类的状态;是一种融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只能在比较原始的民族和儿童身上才能见到的音乐艺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决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本土化。只有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原本性的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诞生于德国,但因其独特的开放性使得它成为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向其他国家、民族的传播中,具体的操作得以本土化的发展。音乐是最人性化的一门科学,这就决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人们的亲身体验,实现审美、人性和认知上的升华,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呈现的又一个特点――实践性和开放性。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审美的教育,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它强调的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而是重在人的潜能开发。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起步,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 开展音乐教育要达到何种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审视,不难发现。首先强调的是音乐的审美作用,其次才是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萧友梅提出“以根据美育原则,利用音乐之感化力量,陶冶学生德行,为第一目标;以学习音乐技能为第二目标”的音乐教育目标。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陷入了一种唯技术论的误区,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课本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追求音乐本身美的能力。在校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多是音乐的发展、创作及演奏理论。而对音乐本身的审美却淹没在了这些理论知识中,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自身美。学生自己也是以练习演奏技巧、唱更高的调、创作出作品作为衡量才能的重要标准,却忽略了一首好的作品,好的演奏者、歌唱家,是要带给聆听者美的享受,而并非只局限于技术。很多学生开始自己的音乐梦想都是从专业学习开始,并且有很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对音乐的学习多是以提高演奏技巧、积累作品为主,而极少在练习、演奏过程中思考:演奏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样的?多数情况下,专业教师只是强调了谱面上的演奏标记、强弱等,而我们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音乐。大学课程中,每周的专业课上课情况变化并不是很大,仍然以打基础,改毛病为主。变化的是接触的曲目变难、变大了。且刚练熟一首作品后。就需要开始学习新的作品。所有学习过音乐的人都知道,想真正演奏好一首作品,除了要解决技术问题,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经历、创作特点外,作为演奏者还要在忠实原创作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的演绎,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表达出音乐的美,表现演奏者自己独特的演奏特点。 2、教学内容西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探索运用各种形式的原本性音乐,强调只有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性的音乐。对于中国而言,传统音乐就是具有本土性的,萧友梅先生也曾明确提出了“以国乐为根基”的主张,提出要将国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各高校的教学内容却忽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给学生制定的培养计划为例。在校生必修课包括了:视唱练耳、曲式和声、主项专业课、合奏课、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名作欣赏等。选修课包括了:音乐理论创作基础、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心理学、中国当代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等相关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设置可以看到,教学内容基本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本民族音乐类课程少之又少,仅有民族音乐欣赏这一门选修课。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的学习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处于劣势。 3、教学实践薄弱 音乐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重要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也能让学生真切的表达自我情感,从中受到心灵的愉悦、情感的熏陶。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从音乐的本源出发来发挥人性的本能。“音乐之美,唯有在领略和演奏中方能体味。”“唯有经过真正的创作和演奏,才是学以致用。”但是,目前较多的高校音乐教学,对于艺术实践环节都没有一个强制性的评判标准。忽视教学中的音乐体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按照书本知识,教师边教技法边让学生学习,这种形式比较乏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创造潜能。因而,导致很多同学在课下练习时可以正常发挥,但一旦公开演出,演奏水平就会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忽视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才使得学生缺失了这部分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1、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理念 培养目标是高校各专业端正办学方向、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指导原则。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课标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关键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所以,要想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在明确正确的教育目标的前题下,不断创新高校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提高音乐素养做为所要追求的教学目的,而不是简单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不仅要引起从事高校音乐教师的重视,而且也应该引起每一位在校学生的思考。只有足够重视,学生才能在音乐中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美。学会如何体会音乐本身的美。对于音乐的学习才算完整。因此,正确的高校音乐教学目标应该以审美为核心基础上的技能培养。 2、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教学体系 要创新教学体系,必须从高校音乐教育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当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音乐学习培养方案,逐步推行多元化设置,并不断完善,使学生的学习更为全面。要完善教学内容,必须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必修、选修以及相关讲座并行发展的多样音乐课程模式。同时,要平衡学生对于中西方音乐的掌握程度,多开设一些诸如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史等课程,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要求。要丰富教学模式,必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效率。要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同时还可以听到更多前沿的音乐讲座。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 3、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实践能力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音乐内在存在形式,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实现的外在反映。艺术实践给课堂学习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只强调艺术实践的重要。而忽视了课堂学习的重要。首先,要认识到课堂学习主要是打基础、学理论观点。只有打牢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其次,要给教师、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演练的机会,并且将这种实践作为考核教师、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青年教师要积极投入到音乐会、演奏会中,带动学生不只“纸上谈兵”,而且也要参与到各类音乐演奏实践中去。同时,要敞开学校大门,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艺术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在校生扩大视野,获得更多更广泛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从中获益,真正学以致用。最后,要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联系在一起。高校学生只有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取向,才能有所针对,加以强化。艺术实践活动的目的只有与学生未来职业角色活动、学习目的相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只有把握音乐专业的专业特点,才能达到艺术实践的目的。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与转机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 近年来,音乐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深深困扰着音乐行业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中小学音乐教师招聘中,几十个应聘者争报一个职位,可是校长们和音乐教研组老师们竟然挑不出一个满意者,问其原因?他们无奈地说,这些毕业生的专业太强了;音乐学院招聘新教师,同样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应聘者争报一个职位,系主任们和考核组的教授们竟然也挑不出一个满意者,问其原因,他们无奈地说,他们的专业太强了,可我们是高等院校不是乐团和歌舞团呀;交响乐团或民族乐团招聘演奏员时,也是几十个应聘者争报一个职位,团长们和演奏家们也抱怨招不到满意的演奏员,问其原由,竟然是他们的技术太强了;甚至在文化部门的音乐干部招聘是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难道专业强、技术强不正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吗?实际上,在专业强、技术强的背后缺乏必要的相关文化素养和思想理论的支撑,宛如一根根细细长长的脱离了土壤的豆芽菜,好看而不堪用。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么只会唱歌,要么只会演奏某乐器,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文艺节目编导的实际需要;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歌唱和演奏技术,同时也需要较强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后者恰恰是应聘者较为欠缺的地方;乐团和歌舞团虽然需要技术强的专业表演人才,但同时也需要应聘者具备一般的总谱视奏、声部合作能力,而后者又恰恰是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弱项。音乐人才的结构性矛盾致使大批音乐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难以就业,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又招不到可堪使用的音乐人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出现了“该学音乐的没有来,不该学音乐的却来了”的乱象,音乐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暴露得一览无遗。 “该学音乐专业的学生”是谁?就是那些以音乐特长生的身份增加50至80分,进入211级别的重点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上学之前就已经接受过较为严格的专业音乐训练,专业基础良好而且在社会音乐教育的业余器乐考级中有的能够达到最高的级别。这些学生有良好的舞台经验和对艺术的理解。他们对音乐有很浓厚的兴趣,而且文化课成绩优秀。这部分考生最终没有选择学习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的原因是,家长或孩子受到“理老大,文老二,艺术是小毛虾”之观点的影响。认为有了艺术的特长再加上家教育部关于符合学校艺术特长生招生要求的考生,可在高考中享受适当的降分录取优惠,考好的大学是不成问题的,问及为什么不考音乐专业时,有的考生认为自己较高的文化课成绩去读只需要很低的文化课分数的音乐专业“太可惜了”。 这部分考生进入重点高校后,因为以艺术特长生的特长测试合格后要与所上的学校签订协议,每周要保障4到5天规定时间的演出排练任务,成为学校参加各类音乐比赛的“运动员”;为学校挣得荣誉,为学校的窗口教育贡献力量。实际成为了学校乐团或合唱团的“苦力”,因为种种现实原因他们入学后无法接受更为系统性的音乐教育。自己的音乐特长并没有得到指导性和持续性的发展。 而“不该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则是因为凭自己的文化课充其量只能上专科院校,有的学生分数倒挂,上三本都没有指望,只有考音乐了,因为音乐要的文化分数低。音乐基础不好的学生家长也会急功近利地练习考上音乐类的大学,因此专业基础也比较薄弱。 二、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的转化平台 与高等音乐教育深陷危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普通中小学教育和普通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是在音乐专业教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音乐专业原本是为了培养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设立的课程教学体系,《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肇始于20世纪初期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乐歌”课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唱具有振兴中华、救亡图存内容的乐歌,实现唤醒民众、振奋民族精神。学堂乐歌是集体性的歌唱,学唱乐歌首先要学会识谱,学习识谱又必须首先学习基本乐理。音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学堂乐歌”的教学传统构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就是以识谱为核心的乐理与视唱教学,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唱具有特定的思想道德倾向歌曲的能力,这个课程教学体系后来也被称为专业本位课程教学体系。这个已经实施了近一个世纪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就是针对这个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改革的思路就是打破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而建立音乐学科教育新体系。这个新的体系不再是以“识谱”而是以“审美”为核心价值的学科教育体系。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当然,普通学校音乐的这场改革既深化了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同时也为高等音乐教育的转机提供了转折的平台。 普通中小学音乐课的课程改革助推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的改革,音乐的“审美教育”观一时成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共识。如冯兰芳教授撰写的文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较完整地记载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实施审美教育的探索、实践过程。在文集收录的《对音乐欣赏教学的一点看法》一文中提出“音乐欣赏课,重要的是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去听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一般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把音乐的表现手法同实际生活和人生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得到较多的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有益影响。”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一文中提出:“音乐欣赏课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理性满足,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审美、情感、气质等方面得到陶冶,成为品格高尚、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人。”把育人因素放在音乐审美教育之中,也是冯老师坚持一贯的音乐教育思想,并在《音乐欣赏应重视审美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目的之一”的观点,认为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必须做到“把审美的四个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相互渗透,有机地结合,做到你中用我,我中有你,才能使大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状态,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审美教育。”冯老师在《学校艺术实践中的审美教育》这篇论文中,还提出了一个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命题,那就是音乐审美教育不应仅是单纯、被动的音乐聆听,应在演唱和演奏的音乐表演实践中提升音乐审美感受。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认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特点不仅要有音乐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历史、文学、美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不同风格的音乐要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分析理解。”在《要重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冯老师论证了“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的命题,通过对140名首都大学生的调查,证明了当今大学生出现的种种思想状况,“与他们目前所喜好的音乐的思想内容是相关的”,认为“儿时的艺术教育对儿童时期的素质的初步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进而提出“美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谈审美教育》提出:“如果到了大学审美教育的目标还是以陶冶情操为主,那可能就违背了审美的规律”。认为各个年龄阶段应接受不同的审美教育,特别指出,当下的音乐审美教育,“一部分教材或多或少忽略了审美的培养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们的传统教材赋予孩子太多的教育内容,如传承传统文化、精深的音乐知识等,过高的目标使教材填入更多的、不太符合青少年的知识与内容,这也许正是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 2007年,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一步提出了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大学生实施“四个一”的艺术素质量化标准,所谓“四个一”指的是:每一位大学生至少应在会唱一首歌,跳一个舞,演奏一样乐器,写一笔好字,画一幅画,能扮演一个角色中六项中挑选四项,并将“四个一标准”制度化,作为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关于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理论和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实践的量化标准受到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们高度的赞赏,他们认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清晰的艺术实践目标,补充了普通高校“美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实践量化标准。对正在处于探索期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由专业本位课程教学向学科审美教育转型的同时,另一个更大的浪潮冲击着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和学科教育,这个更大的浪潮就是让人迅不及防的“知识爆炸”的冲击波几乎动摇了普通高校传统的专业教学体系,迫使传统专业教学向学科教育的模式转化。“知识爆炸”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唐纳德・哈尔特(Donald J・Hart)出版的一本名叫《知识爆炸》(The explosion knowledge)的书指的是知识增长速度之快和容量之大的意思。据统计,以公元1世纪知识基数为1,到1750 年增长了1倍;而从1750年至1900年,这150年又增长1倍;1900至1950年,增长1倍需要50年;50至60年代,每增长1倍需要10年;70至80年代,每增长1倍需要7年;从1993至2003年,人类知识总量较过去翻一番;2011至2020年内,知识将增长4倍。知识和技术以几何数集的速度增殖,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新专业体系,甚至没等学生毕业就已经落后于社会的职业需要了,高校的专业教学远远跟不上社会的职业变化和发展,于是重视学科教育,淡化专业教学的高校教育转型也就悄然兴起了。 三、高等音乐教育的转机 专业副修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本是常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音乐专业有着比较苛刻的专业准入条件,所以音乐专业副修一直难以推行。但是,“音乐特长生”这个中国特有的时代宠儿为音乐专业副修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储备。 冯兰芳教授建立的“音乐专业副修”指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学习音乐,他们有独立的音乐课程体系,经过考试合格者获得音乐专业本科学历,其目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对他们原先所学专业有所促进,为我国培养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方面的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关于音乐学副修学科的课程设置,冯兰芳教授在她的文集里这样记录:“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循序渐进地学习视唱乐理、和声、合唱指挥、中外音乐史、音乐鉴赏、器乐、即兴伴奏等音乐课程,掌握音乐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技能。它的教学目的、办学模式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把音乐教育作为作为普通高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手段等,它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的音乐课程与艺术实践的各种活动,并以音乐为载体,拓宽文化,注重音乐对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塑造高尚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人文修养,提高合作交往能力和倡导、促进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拓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并培育科学创新精神。”在另一篇《音乐学副修专业是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办学模式》里,冯兰芳教授论证了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的宗旨与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研究艺术与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音乐学副修专业五大课程群:1.技术理论课程。2.史论课程。3.音乐哲学课程。4.多学科交叉课程(为音乐学副修专业主课的核心课程)。5.创新型艺术实践五个层面的课程。音乐专业副修专业教育的学科理念、课程设置与实践、摆脱了对高师传统的课程体系的依赖,有了自己的核心课程体系。 音乐学副修专业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拥有不同的学术思维。副修音乐专业学生学科属性各异,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学术思考。这些学生在一起讨论又能够碰撞出不同的学术火花。多学科专业的背景和不同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产生强大的学术力量。遵循这种学科交融理念进行办学,及时总结办学方式,办学方法以及办学效应,自然就会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了。因此,确立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是以培养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和培养目标。 音乐学副修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在音乐学副修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大学生本科所学专业有所促进,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钢琴虽然弹得程度不够深,但是能够开发出计算机“如何学习钢琴键盘”的软件,美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了音乐能够写出《法海寺壁画中的音乐元素》等学术文章等。二是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学生交叉学科的背景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使他们在就业方面占有了相对的优势,出现了教师的“双重岗位”(如毕业既可以教自己所学的如物理、地理等专业又能教音乐)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也有的学生因为交叉学科的知识的丰富,学术视野的开阔被国家重要文化部门录用等的实例。三是为音乐学培养专门的音乐的交叉学科的人才,如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心理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科技等。 最为重要的是为“该学习音乐的音乐的特长生”提供了继续学习音乐的机会,解决了音乐副修的生源问题,这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的训练和艺术实践。文化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相对稳固,经过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成为我国“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的交叉学科的高级研究人才。高校的审美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人生精神境界的高远的追求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现在虽然不能说高等音乐教育的希望在音乐专业副修,但音乐专业副修至少为深陷危机的高等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第一,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招生不能只看专业,也要看综合文化素质,降低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二,高等教育跨专业甚至多专业学习不是神话而是可以实现的事实。 第三,双学士学位甚至比硕士学位更符合“知识爆炸”时代的需要。 第四,音乐专业副修对“音乐特长生”有显著的创新人才培养意x,但对没有“音乐特长生”的一般高校而言,要慎重推行音乐专业副修。 第五,走出高等音乐教育危机的出路在改革,高等音乐教育改革不应是单项的孤立的改革,而应是包括招生制度改革在内的综合性的全面改革。 田耀农 杭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如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高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 在音乐的功能认识上,人们通常只注意它的美育功能,而忽视了其德育功能。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可以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音乐教育本身蕴含丰富的德育意义。 一、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 音乐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音乐作品在展现人们生活风貌的同时,可以给人更高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在这方面,可能音乐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其他艺术表象形式,因为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体现人的情感。他主要体现在音乐家在音乐作品中对现实做出的情感、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评价,当音乐作品被人们接受的时候,就可以起到影响教育的作用,巩固原有的价值观念。高尚音乐可以对人们有陶冶和净化的作用。而低级趣味的音乐作品,会导致人们精神上的空虚、伦理道德的却是,以及是非观念的混淆。因此,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我们应该正视音乐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功能。 二、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学生是校园最主要的一个群体,因而学校应当努力为这个群体打造一个美好的、适合发展的校园,是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校园,并致力于自身的学习发展。而在学生求学过程中间,学生将在校园中创造一种新的、属于学校特有的文化,也就是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是大家的行为思想、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和稳定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而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正是这种文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所以教师应当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来与学生共同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价值观的和谐统一。音乐作为实施美育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校园文化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具有着极广的覆盖面,几乎贯穿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校园文化体现出来的。我们要重视并致力于创造好的校园文化,以思政教育为地基,建造音乐文化的高楼大厦,使得在这个大厦中的学生既能够感受到各种美妙的音乐,又能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很好地接受思政教育,从而是自己获得社会主义优良的道德素质,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提升。 例如选取或者编创能够反映班级风貌的班歌、举行红歌会、利用校园广播播放韵意浓厚、艺术性强的音乐、举办校园好声音、校园音乐艺术节、编音乐话剧等;成立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等艺术类社团,定期举行汇报演出,或参与公益演出慰问社会团体等,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音乐的本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打造德艺双馨的和谐校园。 三、借助流行音乐的传播优势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流行音乐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回旋动听,借助网络等多媒体工具,其传播速度快,兼具娱乐性、学习性、新奇性、传播手段迅速,符合高职心理特征和需求,易于被接受。通过流行音乐可以贴近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载体 ,很好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帮助高职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可以恰到好处的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引导。流行音乐虽然和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之间有着许多的差别,甚至不被一些艺术家所认可,但是它的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教育功能却是可以等同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找准切入点,把握流行音乐的传播优势,与思想教育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许多优秀的流行音乐都起到了增强爱国主义、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例如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青花瓷》、《曹操》,为迎接香港回归而作的《中国人》,为澳门回归而作的《七子之歌》,歌词含义以及旋律节奏都使国人在听到后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唤起内心对祖国深深的热爱。音乐除了可以传播美之外,也可以为思政教育的传播架起一座直通人类心灵的桥梁,是思政教育的思想更容易被人类接受。音乐往往在人类语言无法通行道路发挥其独特的魅力。音乐通过美妙的旋律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产生一种共通的特殊语言,从而唤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枯燥的言语也许会引起学生的抵触,但是音乐不会,而且音乐教育可以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吸收流行音乐这种顺应时展的新鲜事物到单纯依靠说教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高高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课程 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素养、音乐艺术修养、工作态度以及个人品格等,都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广博度。一方面思政教育者可以很好的利用音乐为载体,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音乐教育者利用音乐生动活泼表现手段,充分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也可共同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此外,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起“音乐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音乐教育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协同合作,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功能。并根据职业教育特色和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高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制度、设计合理的教学大纲,行之有教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培养品格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努力。 五、改善音乐教学环境 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学校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音乐教学的环境必须改善,加大音乐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的资金投入。建设音乐教室和专门的提供学生能够进行音乐交流和创造的场地,并购买能够充分满足教师进行音乐教育需求以及师生进行音乐交流创造活动需求的乐器、教材和音响设备等等。保证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发挥其政治教育功能。同时还应定期搞音乐艺术交流、讲座,聘请知名音乐学者在校内做学术报告,邀请艺术团体在校内进行交流演出。从提高学生精神文化素质、推进学生人格教育着手,加强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以音乐教育为新的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使音乐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有效手段和载体。 音乐反应了社会的思想,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音乐教育为新的思政教育载体,加强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加强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行为,还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深化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帮助学生今后更顺利地走向成长成才与社会建设之路,以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社会的建设。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教育改革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业教师应必备的素质 从2001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整整近九年的时间,各级各类学校都积极探索如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稳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然而有些方面还存在着缺憾仍亟待完善,例如作为教学改革关键因素之一的教师素质问题。这一问题虽然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是作为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教育可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如何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早已成为高师教育的根本目标与重要任务。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种形势下对广大的高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如过硬的专业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高尚的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等。然而,在过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没有充分关注这一环节,教育改革主要从基础教育本身开展,致使对教师素质的重构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根溯源。权衡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各个环节,高师教师必备的素质与建构问题已然成为了关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局的重要因素!鉴于此,音乐教育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顺利开展,必然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 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认为,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且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借鉴刘荣于2D05年4月在《教育探索》上发表的文章《教师素质结构研究评述》一文中的观点,教育界研究者普遍认为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由五要素构成:教育观念、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并且随着教育发展尤其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育研究者对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想中出现了新的关注点,如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等。 一、探讨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结构 1 教师专业素质,即教师从事本学科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等相关知识。 2 教师科学文化素质,教师除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外应广泛了解的科学文化知识。 3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这是为师最为重要的素质。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具备高深的音乐专业知识与专业技巧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不同于普通中学的音乐教师,他首先应该是某一艺术门类的专家,他应该精通他所从事的那门艺术,并且对这门艺术研究的较深,既具有这门艺术的深厚功底又了解这门艺.术的整体状况和前沿动态。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能这样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话,应该说这样的教师就具有了相当深的专业造诣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所必修的是声乐、器乐、音乐理论三大类专业技能课程。作为教师来讲必须在其中的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并且能够胜任其教学工作。其中声乐、和器乐教学均属于表演性质的技能。根据赵宋光先生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所述,表演类的教师应具有以下专业素质:1.有较好的基本功。2.掌握、积累和演奏一定数量的曲目3.教学中能胜任教学试奏的要求4.有分析大量作品的能力。音乐理论类教师应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他们除了对本门课程有深厚的专业技能功底之外,还应在此基础上,有开设其他相关课程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应是“精中求博”的专才。 三、作为教师应具备教学专业素质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只具备高深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成功组织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素质: 1 具备不断接收先进教学观念的素质。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这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即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化,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本质转变;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2 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包括: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卓越的选择教材,因材施教能力:精美的语言表达能力:恰当的教具使用能力,广泛的教法借鉴能力,优秀的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较强的科学教研能力等等。 3 具备勤于思考的创造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能力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音乐教师已不能再遵循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教师,要求高师教师本身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想像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能成功地进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教学改革。 4 具备客观评价教学的能力。教学评价,即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涉及对教师自身表现的评价与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评价两个方面的工作。前者主要指向教师的教学过程,重在评价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是否符合教育学所阐明的有关原理或公认的“好的教学”的特征:后者主要指向学生通过教学所取得的认知、情感的、动作技能的进步水平。“君子日参省乎几”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客观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不断发现教学中每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等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达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教师应改变通过成绩评价学生学习的传统观念,音乐教育是重实践的学科,要具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位教师无论教什么样的专业,都离不开文化积淀,音乐教师更是如此。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数学,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身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音乐,实现音乐教育的教育与审美功能。然而现在在许多师范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存在着“没文化,没素质”的偏见。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受音乐类学生高考成绩低,学习过程中重实践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音乐系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只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汲取,而忽视自身文化修养提高的现状所影响。 为改变这种状况,为素质教育培养出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专博相济的合格人才,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 1 不断学习的素质。我国大教育家朱熹所做的“半亩方塘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句诗形象的隐喻了,作为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工作岗位上从容不迫的做好工作,必须要达到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的境界。 2 对各类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外,还应有意识地实行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高师教师必须具备对多学科进行整合重构的能力,才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对各种知识在头脑中进行重构的方法,不断建构综合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五、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要时刻起到表率的作用,用实际行动来感化教育学生,律人先律己,做到身教、言教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在点滴中,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教师职业是一个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崇高事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感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孟子日“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热爱尊重自己从事的事业,才能够在工作中产生不断攀登高峰的动力,从而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爱岗敬业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勇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不求功利,不求回报,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对待教学工作,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三)以人为本,关心热爱学生 中国传统的礼教教育观念,至今仍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当代各个层次的教育,部分教师还不能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来处理师生关系。大学生作为具备独立思维的成熟的人,教师在工作中应习惯换位思考,理解体谅学生,对学生“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用合理的发法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自信、自立,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优秀品格。 总之,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专业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出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以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 摘要:西方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音乐发展的正确道路,高校音乐教育应以此为宗旨,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主流;心灵;流变;整合 多年来在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教育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理念占据了音乐教学教育的主导地位,无论是教学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教育的方法手段,都以西方音乐“定于一尊”,而民族音乐教育却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这几年虽有改观,但在某些学校某些领域依然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之所以呈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首先来探寻一下西方音乐源于何处。大量的事实说明,西方音乐的基础起源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是一个音乐的宗教,一个歌唱的宗教。在世界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的音乐最发达。基督教中的赞美诗是西方音乐衍生和发展的载体。巴赫、贝多芬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几乎都与基督教有关。赞美诗的大量创作和基督教在世界范围的普及,使西方音乐得到普及和推崇。基督教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象、意象和抽象的整合与共构的思维特色,反映在音乐上,则是浪漫而空灵、求知而重行、恢弘而玄奥,代表着西方人的生理条件、思想信仰、文化心态、审美情趣。由于宗教的支持,西方的音乐得以繁荣,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并很快取代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为我们留下的文物证实,早在7千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相当丰富,经历了漫长的无文字时代,民族音乐成为唯一的编年史和历史传说。在华夏这片礼仪之邦,56个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于它有厚重的文化沉积,有着自身审美情节,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各民族民歌、民谣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本土文化传统特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作精华。诚然,中国民族音乐还缺乏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乐教学教育体系,但多元的丰富的中华民族音乐本身就是无以伦比的瑰宝,在世界音乐中应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经济在崛起,中国音乐更要崛起,这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人类文化的流变和整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我们并不拒绝外来的音乐文化,艺术无国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关系也是如此。遗憾的是,在我们的高等音乐教学教育中,往往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教出来的学生对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了如指掌,而对祖先留下的大量的、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不知道,有些音乐硕士甚至不知道昆曲、评弹。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教出来的一些学生数典忘祖,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怎么能担任传承和发展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呢? 音乐大师贝多芬在谈到他音乐创作时就说得很清楚:“这是由心灵深处而出来的,愿它也能到达人们的心灵深处”。贝多芬的这句话说出了音乐本质。艺术是心灵的语言,心灵感受是艺术的根本。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同的,就是因为它是心灵的语言,都在倾诉着源自心灵的感受信息。音乐同样不例外。那么从西方人“心灵深处而出来”的音乐,是否也能达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呢?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丝毫不否认西方音乐的艺术震感力,不过中国听众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它的并不多,这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我所在的城市苏州,以评弹遐迩闻名,用吴侬软语唱出的评弹,苏州听众可以听得如痴如醉,而非吴侬语系的外地的听众就不一定如此了,这是地域文化不同使然。帕瓦罗蒂是世界著名男高音,但他不一定能唱好中国民歌,因为他很难准确理解民歌语言中内在的精神实质。同样道理,我们音乐的教学教育一味追求西方的一套,实际上很难能得音乐的精髓。譬如就拿声乐的教学来讲,语言是音乐的表意方式。字正腔圆本是歌者的基本主要追求,但汉语音节绝大部分是多音节,分字头字腹字尾,而这是我们的语言特点。也给发音的统一造成困难。欧洲发音的特点是单音节的,“阿”就是“阿”,“哎”就是“哎”。若用西洋欧洲声乐取代中国声乐教育,造成一些学生吐词含混,词难达意。中国学生不能很好地演绎中国歌曲,这是音乐教学教育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我们一直提倡洋为中用。这方面有着大量成功的例子,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金铁霖致力于研究探索民族声乐教学教育的新方法,借鉴西方音乐合理的活性元素,使民族声乐的教育达到了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音乐人才,取得了公认的巨大成果。 事实说明,西方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有机结合,才是新时期音乐发展的正确道路。失去了传统的根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乐便会枯竭。在认同西方音乐技术理论同时,也要认同传统是根,民族文化是本,这是音乐教学教育中也应该坚持的重要理念。我们在实践中如何坚持这个重要理念呢? 首先,教学教育的指导思想要调整。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问题的关键。而这又离不开对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的认识及态度。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教育内容要改革,应以中国音乐为主。首先要把民族音乐学好,再言其他。如果把民族音乐当着落后的、老土的东西,或是作为支离破碎的选修课程,对它采取虚无的、不重视的态度,那么民族音乐很难在音乐教学教育中有恰当的位置,即使有,也是处于点缀的境地。从大环境上看,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有超过传统文化的趋势。外来文化已构成了对中国人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巨大冲击,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受到长期的威胁。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音乐也是一条由过去流向未来的河,它不应该断流,对民族音乐我们应该有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音乐教学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这是音乐教学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个理念不明确,中国音乐教学教育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其次,把握好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辨证逻辑关系。从人类文化的流变和整合来看,文化的互相交融、兼收并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强调民族音乐,也不应忽视西方音乐的精华。西方音乐的确有丰富的技巧,有较强的艺术性,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借鉴和利用。同时,也要看到,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民族音乐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对过去一些曲目的保留,而要它选择和提炼,比如说,教学内容要改革,应以中国音乐为主。首先要把56个民族音乐学好,再言其他。西方音乐的艺术性,我们应科学分析、借鉴和利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的高等音乐教学不是对过去的保留,而是要改革创新发扬光大。以科学的态度与时俱进,结合使之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结合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把中国音乐传承、发扬。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我们既要尊重共同的音乐规律,又要重视个性,即民族特色。掌握科学方法,突出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目标。 再次,要注意提高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文化素质修养。俗话说,写诗功夫在诗外,这一点对音乐教育也同样如此。单纯音乐教育,是培养不出优秀的音乐人才的。深厚的文化素质修养,是高等音乐教育的根基,根繁才能叶茂。从高等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这恰恰是大的薄弱环节。对民族音乐的淡薄,也与我们对文化素质修养重视不够有关。在一些人眼里,民族音乐“土”,似乎没有多少文化可言。这其实是错误的。一定的音乐是一定的文化体现。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修养至关重要。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几个方面内容: (1)培养鲜明的个性意识。音乐教学最忌千人一面。每个人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应该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和自由个性。音乐要把音符通过艺术的手段再现出来,是精神产品的再现。任何对音乐的诠释,特别对民族音乐应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风格。对这一点我们应该优于西方音乐。 (2)培养开拓进取的态度。民族音乐艺术是无止境的。音乐教育只是交给学生最基本的东西。开拓进取的态度是超越技能的心理状态,旨在拓宽文化视野,不断超越自我,树立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动力。 (3)培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当前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要真正做到不媚俗、不随波逐流,坚持以民族音乐为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以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为己任,没有这个理念,弘扬民族音乐就是一句空话。 (4)培养开放的文化视野。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开放型文化,而不是封闭的文化。以西方音乐文化为背景参照,通过视野的开放来汲取有益的知识,丰富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更新自我,使民族音乐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浅谈人文素质的培养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其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方面内容。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通过教授专业知识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转化为他自身所有拥有的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家关于音乐课程全新标准的出台,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及全面音乐素养,同时又兼具较好的人文素质的音乐教师,成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理论界所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学生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了许多学生文化素质较为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这种素质的欠缺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音乐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不可分割的,相关人文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制约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照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与音乐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的理解欠缺,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僵硬,只能简单的认识歌曲(乐曲)的演唱(演奏)技法,不能正确理解歌曲本身说蕴含的寓意和内涵,在对作品演绎中往往情感的表现苍白无力,失去了音乐应有审美意义。 对审美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听觉进行教育的审美艺术。可以说,学生的情感认知是其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师范学生的审美认识是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因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由此就造成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的相对欠缺,对音乐作品的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透彻等现象,并对学生的审美教学产生了影响和制约。 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和制约。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和责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我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往往是注重技能、技巧,而轻视文化课和教育课的培养。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出现了文化素质不高,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强等情况,造成了这些学生很难快速适应我国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时由于人文素质不强,教师讲课时讲不明白问题,只能进行技法等方面的演奏,而不能进行背景等方面的讲述,从而照成自己“教不好”,学生学不会的情况。同时,学生也感觉学习的枯燥无味,单纯地被动地进行技法的“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制约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为未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将担负起“音乐使者”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具有相当深度文化内涵,不仅要能上好音乐专业课程,更能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培养在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同时,又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及较高人文素质并能够适应未来音乐教育模式的师资联想,是我们应该担负起来的历史使命。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生源素质,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录取时不能只重视学生技法、技巧方面的素质,还要对文化课方面有更加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二是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设置,不能顾此失彼,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好专业技法又能够学习好文化课的内容。我们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处处以发展角度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坚持教书育人,利用人文理念,开发音乐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感,净化思想,完善品格,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型音乐人才。三是严格按照相应的国家培养理念,把基础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课程设置与教学教法要既符合国家的基本教育理念,又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推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音乐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引发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艺术类招生考试异常火热,全国新增设的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我国的音乐教育似乎一片繁荣,但就业却持续低迷,高校音乐类人才培养出现困境,笔者探寻这些不和谐问题的深层原因,指出高校音乐教育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结构性的改革,才能够走出误区,找到出路,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招生;就业;艺考热;音乐教育;改革 近十年来,报考音乐类的学生人数一直呈上升态势,艺考热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甚至整个艺术教育行业在招生与就业等方面出现两难困境,招生异常火热,就业形势持续低迷,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担忧,音乐类人才的出路在哪里?探寻问题的根源,我们当如何解决?音乐教育的和谐发展又该进行怎样的改革?关于这类文章很多,针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从不同角度再探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一、艺考热高烧不退似“暖冬”,就业率持续低迷似“严寒”,高等音乐教育出现两难困境 1.春天般繁荣的艺术类招生考试 国内媒体多次报道艺考热持续升温,到2008年是一个峰值,2009年到2010年,全国艺术类报考人数稍有回落,各专业有不平衡,但总体招生情况任然火热。几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如:山东《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山东省艺术类考生2002年为3.2万人,2003年是5.6万人,2004年猛增至9.3万人,2005年为14.6万人,2006年超过16万,2007年达到16.92万人,2010年90654人,比2009年减少6226人,2008到2010年有较大回落,总体看,山东省每5名高考生就有1人选择了艺术路。河南省高招办统计数据表明:与07年相比,08年河南省艺术类考生共有98456人,比去年82458人增加19.4%,其中美术类报考人数增加18.9%,编导制作类增加43.8%。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2008年报考艺术类的考生有61399人,比2007年增加15198人,增幅近33%,2009年103086人,比2008年增加4630人,增长4.7%。各类考生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值。江苏《教育在线》报道,08年江苏艺术类考生人数激增,2010年总人数有一定回落。其他如安徽、广东、湖南、辽宁等省份均呈现相同态势。 笔者认为艺考如此春天般的繁荣景象更像“暖冬现象”,而暖冬背后隐藏的是严寒,就业形势与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不容乐观,音乐类作为艺术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势比较其他艺术类更加令人担忧。 2.冬天般清冷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艺考正热火朝天,另一方面,据麦可思2007届大学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全国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音乐表演排第一,音乐教育紧随其后,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至2010年,就业状况没有显著改善。中央一套“新闻30分”的一条新闻值得我们注意:“艺术类专业就业竞争激烈,考生对未来知之甚少,考生和家长还应该对艺术类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些了解。近年来,艺术院校招生持续升温,许多普通院校也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2005年艺术类专业增加了两倍,全国开设表演艺术类的高校就有342所,开设动漫专业的高达1230多所。因此,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入学难,就业更难的‘两难’境地”。艺术、文学、管理成为全国就业率最低的三个专业。据央视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成为国内知名明星的几率仅为0.003%。因此,与目前愈演愈烈的“艺考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星梦”背后的就业隐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音乐类专业的就业出路问题可想而知。 面对“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和谐社会目标,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分析当前形式,找出艺术专业招考率和就业率之间的矛盾根结,从而研究其解决的方法。 二、探询就业低迷问题的原因 1.高考学生的投机心理 多数中国人的大学梦是在“上大学等于好的工作单位,等于有保障的生活”的基础上,这几乎成为一条人人认可的社会定律。但伴随着大学扩招,就业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笔者认为,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文化成绩不行,通过突击学艺术考大学更加不可取。 首先,学生参加艺考时只求能上大学,却基本未思考就业问题。就业率低迷问题的出现和艺考热的“虚火”有直接关系。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因找不到工作或面临转行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实际上这是由于学生在主观上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盲目乐观、扎堆考试而形成的后果。 其次, 艺考生中有很多“投机学历”的成分。全国的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由于上学难,艺术类高考录取分数线又比普通文理科低二三百分,一些考生认为自己参加普通专业考试“上本科”无望因此“半路出家”。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艺术功底,容易成为“半吊子”,进入社会也往往缺乏专业竞争力。虽然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师资力量、生源素质不佳,从而导致许多艺术类毕业生只能从事低端工作,其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再次,“高不成低不就”是如今艺术生就业最突出的矛盾。艺术生教育成本高,工作期望值也高,毕业生都希望工作自由,环境舒适,福利优越,但有些学生水平不高,又怕吃苦,因此要想找到一份满意工作就更困难。 2.近期艺术教育盲目发展,出现结构性矛盾 笔者认为就业低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教学目标与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专业化与群众化被混淆。艺术专业教育不能以普及为目标,而是要定位在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上,打着专业教育的旗号却培养业余艺术人才,其引起的后果必然是严重的。很多学生为升学而学艺,没有天赋可言,甚至并不喜欢艺术专业,这势必给教学和就业带来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的人才只是群众性娱乐的水平,要从事专业艺术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种缺乏专业精神的教育亦是对学生和艺术教育行业的不负责任。 其次,大学扩招和中学追求升学率为“艺考热”添薪加火也是就业低迷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艺术类招生录取率远远超过普通专业,有些学校达到1:50左右。另一方面,中学追求升学率,鼓励文化成绩差的学生考艺术,有学校甚至规定成绩在班级后20名的学生必须考艺术。同时,在“艺考热”支持下,高校对传统艺术专业的设置不做相对调整和改革,都直接导致培养与需求的供求失衡。一边是市场对传统的美术类、音乐类人才需求严重饱和,而另一边全国新增设的定位均相似的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高校的这种不对用人市场做研究,似乎只管招生不管就业的状况,也直接导致艺术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 三、寻找出路,走出暖冬与严寒,音乐教育需进行自上而下的结构性改革 音乐教育中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音乐教育的发展步伐与其本身的发展规律有些脱节,需要深入研究,大胆进行结构性改革,而音乐教育的改革从小学到高校乃至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改革哪一部分就能实现的,因此应该从音乐教育的观念着手,以宏观调控政策为手段,实现音乐教育的和谐发展。 1.音乐教育的结构性改革应从高校开始 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是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改革。市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晴雨表,因此高校音乐改革应从研究人才市场入手,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以明确培养目标。 (1)市场不需要低端人才,人才培养要面向市场 研究当前国家规定的专业目录,一级学科“艺术学”下设20个二级学科,如:音乐学、音乐表演、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表演、舞蹈学等。资料显示,全部艺术类考生中报考美术类专业的考生占60%-70%,剩下的大部分学生则报考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每年20多万的招生计划都集中在这些方向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结构出现问题,培养的人才类型与市场缺乏衔接,就业随之出现低迷现象。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应该遵循“传道、授业、解惑”的思路进行,中国的音乐教育乃至全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授业”内容太多,“传道”内容比重太小,没有激励与成功学方面的教育,学生没有激情,不会做事,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传道不足,授业不精”,学生要有好的出路谈何容易。 显而易见,用老思路解决新问题是行不通的。研究人才需求问题需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评估,要么选择未来发展空间大或竞争对手少的行业或方向,要么成为某成熟行业的领跑者。因此,选择传统艺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衍生的热门专业,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市场的最好选择。 (2)保持音乐教育的连贯性,阻断学历投机 西方音乐教育界认为,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一般需9-12年的连续教育。笔者认为人才的培养应是连贯的,而我国艺术专业的盲目扩招给很多学生提供了学历投机的可能,一些学生想上大学却苦于文化知识差而被迫转学艺术,这种现象无论从文化素养方面还是艺术素养方面都打断了人才培养的连贯性,而这种双脱节的教育必定导致高校培养出一批缺专业缺文化的“半瓶子晃荡大军”。音乐教育目前这种不重文化基础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盲目扩招后的学生往往缺乏专业热情和职业精神,这也使得投机学历的学生、学校甚至社会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因此,现阶段首先要靠政策控制招生,严把人才选拔质量关,把确实不符合条件的考生拒之门外,防止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保持音乐教育的连贯性,阻断学历投机,确保高校音乐教育质量。 (3)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应有不同定位 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如专业类音乐院校仍走培养音乐精英路线,以满足人们高质量审美需要。而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再继续借用音乐学院模式,应该着重体现“师范”性质,培养能够真正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传承美、创造美的音乐教师。然而扩招后的问题就集中在师范类:靠这些不一定热爱音乐、却依靠音乐谋生的低端人才,中国音乐教育的振兴何时会有希望?如果培养的次品再去培养次品,艺考和艺术教育将限入“危险的循环”。 另外,新兴的综合类大学所开办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依托综合类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培养宽口径、基础厚、综合能力强、有别于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多在音乐与科技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上下工夫,不能做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模式的再现。 同时,高校应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和文化分数线,提高步入音乐专业的门槛,而国家应对高校专业严格评估,对师资不足的学校停止招生,以大力整顿音乐教育市场。目前,艺术类考试文化成绩的门槛已经提升,这也是近两年来艺考生下降的原因之一,宏观调控的效果正在显现。 2.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中小学 如果能够成功的进行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我国的音乐人才培养就总数而言不是过剩而是缺乏,音乐类专业充分就业的关键取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和“量”。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国家音乐教育事业的基础,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和“量”,我国音乐教育中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当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一定水平的“质”时,通过音乐投机学历的问题会大量减少,当中小学音乐教育达到一定的“量”时,我国音乐人才总量将有很大的缺口,就业问题也解决了。然而,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结构、比例及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却有很大差距,音乐教育的目标存在很多功利性,远没有达到音乐是一把钥匙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要看到音乐教育改革的路程任重而道远,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大学的音乐教育改革息息相关,因此,大学和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要配合进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两者要互相倾听来自对方的声音,当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时,高校音乐改革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须跟上。 (1)加大中小学音乐课程在总课程中的“量” 从中小学音乐课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和重视程度看,我们国家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的“量”,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音乐学校的运作模式。如德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除学校每周的音乐课外,各区都有一所政府办的免费供学生学习的音乐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参加学习,至少每周二次,每次二至四小时。学校提供钢琴等大型乐器、音乐课本,并配备音乐教师,租用中、小学教室上课。若学生另请教师个别指导则必须缴纳学校费用(如教师的工资、场地租金等)的50%作为学费。在俄罗斯,实行儿童音乐学校课外教育7年加中等音乐教育4年的模式,是培养一般音乐爱好者的教育。全俄罗斯有近6000所国立初等音乐学校以及120多所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为所有喜爱音乐的孩子提供专门高质量的免费音乐教育。孩子在普通学校上学的同时,可再选择一所音乐学校。音乐学校的课程与普通学校的课程要求同样严格。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比例非常小,课程重要性也不如西方国家,投资也是相当不足的。 (2)修正中小学音乐培养目标,提高音乐教育的“质” 好的音乐教育强调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自我释放,不以片面的演奏技巧为标准,中小学音乐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音乐教育的“质”,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培养目标并不十分明确,在“通过学习音乐实现对人的培养”的问题方面,笔者认为我们应向法国和美国学习。 法国音乐教育讲究全面发展,其教学准则就是立志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机会。学校每学期给每位学生都安排登台演出机会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且教学思维灵活,讲究个性化发展,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特点。而美国音乐教育特别强调通过亲身的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感受。在美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不是为培养音乐家,而是为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这是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美国音乐教育界认为“音乐是把钥匙”,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途径,虽然音乐本身并不等于这些领域。1996年,美国政府立法,将音乐课正式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与数、理、化、文、史五科齐头并肩,成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 相比之下,中国音乐教育教学方法还比较死板,往往只注意单门技巧而忽略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学生往往基本功比较扎实,而缺乏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自我释放。尽管人们已开始注意到学校音乐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往往忘记了音乐教育之“超音乐”的目的。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美国人将音乐学科列为中小学“大六门”之一的原因,同时也应该认真体会“音乐是把钥匙”的含义。 (3)音乐界应尽快提出我国的“豪斯赖特宣言” 实现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必须有一个意义深远的纲领和目标,在这方面,美国的《豪斯赖特宣言》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豪斯赖特宣言》旨在勾画美国音乐教育的新世纪前景,就音乐教育的重大问题在音乐教育界与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达成观念的共识及行动的联盟,并形成了对未来20年美国音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观念与行动纲领。 我国的音乐教育方兴未艾,国家提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即将期满,在这关键时刻,我国音乐界也需要提出一个能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指导中国音乐教育下一阶段发展的行动纲领,我国也需要一个深入的讨论,为中国音乐教育的下一阶段勾画蓝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 综观我国音乐教育的 “暖冬”与“严寒”,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仅从音乐工作者的角度探讨是不够的,关键需要全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决策者的认同,需要决策者从长远考虑,进行宏观调控,放弃某些眼前利益,渡过音乐教育的瓶颈时期。笔者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必将迎来一个和谐的春天。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创新性研究 摘要:在现代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理解力是现代教学的意义之一。本文对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学习能力进行梳理分析,从而提高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教学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高校音乐;公共;乐理 创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大学生的性格,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现状毫无疑问,学生初始的状态将决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并影响教育教学的要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那么选择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学生在音乐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曾连续四届在音乐公共选修课中用同一问卷调查表对参加选修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统计 1.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未能完整地接受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 2.学生在基本的音乐知识方面基础较差,认知程度较浅。 3.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几近于零。 目前的大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了使音乐教育在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战略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承担高校音乐教学的教师就要在寻找高校音乐教育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并总结出较为科学的高校音乐课教学形式与方法,这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与责任。“音乐与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提出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音乐与艺术教学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领域,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少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大胆尝试、大胆探索。还要明确,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是赋予音乐教学以新的内涵,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不能仅仅是单纯传授其他学科知识,或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再就是要坚持以音乐教学为主,处理好主次关系。教师在教案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中一定要始终把音乐放在主要地位,防止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最后由于教学领域的不断拓宽,音乐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要广泛涉猎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以适应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 以音乐比较研究为龙头,以中国传统音乐学研究为重点,在对中西方音乐理论与实践、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带动相关学科发展。进一步探索中国音乐理论与西方音乐理论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将学术前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继续推向深入,为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作出贡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加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教育部确定的教育发展方向。我个人认为,如果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理解,可能它有着最为坚固也是外行最难以攻破的技术堡垒,这一点同文学、美术还不太一样,一个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若想在音乐领域有所成就,难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尽管音乐是带有极强的技术性要求的专业,音乐毕竟是一种文化,音乐是“人”的,是属于我们生命的,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人文。从这个角度来讲,要真正地学好音乐,领悟音乐,仅靠技术手段是不够的。综观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从他们身上可以得到一个印证,即只靠技术是难以进入音乐高端领域的。上世纪80年代,我曾与傅聪先生进行过一次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我们涉及更多的是文化的话题。傅聪先生很会聊,谈话中的他似乎对文化的问题兴趣更大,他更多是在聊一个学音乐的人在文化方面的感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傅聪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与他从小在父亲那里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分不开的。此外,像许忠,媒体报道许忠在学唐诗宋词,也开始有了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觉,而我们音乐学院出来的很多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觉是不高的。也许是许忠进入国际音乐舞台的一些体验使他领悟到了建立更为广泛的知识结构和更深厚的文化素养底蕴的重要性。这并不是说我们公共基础部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的定位就在于此。目前我们虽针对工具理性价值而开设了一些课程,如外语等,但更多还是侧重于价值理性。因为倘若从《辞海》来观“人文”二字,它与价值理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所谓“人文”即人性及教养,换言之,它使人更成为人,或者说使人性能够跃升。人性一词虽然比较抽象,但实际上涵盖了很丰富的内容,例如一个完整和谐而又富有积极性的人格的确立就属于这一范畴,而这一点我想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人才的考量标准来说,倘若离开了这一部分,倘若一个人在人格方面有欠缺,甚至是分裂乃至断裂的,那他对于我们社会就可能会起负面作用。我们注意到这几年在大学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如马加爵事件,其问题不在于知识,而在于人格与心理方面。北大医学院最近也发生了同宿舍学生残杀的事件,还有以前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狗熊的事件等,这些学生在知识领域都堪称高材生,然而在人格方面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下工夫。高等教育发展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课程计划调整。首先要改变我们的办学思路,扩大招生范围,加大文化课在招生计划中的比例。其次,调整课程计划,增加合唱指挥课,建立合唱团,开设电脑音乐制做等课程。再次,专业设置要改变,不能统以师范专业来设立,比如通才专业就很好,开设舞蹈,书法等边缘学科的课程,不断提高音乐公共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等音乐教育论文: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之钢琴教学的优势 俄罗斯高等音乐一百多年来,培养了众多著名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们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趋向。钢琴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是完善和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 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知名学者、杰出音乐教育家不胜枚举。其钢琴教学体系更是自成一派。钢琴教学成绩斐然,受到全世界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的极大关注。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学府、师范院校和音乐院校在音乐教育钢琴方向的学生教学和钢琴演奏专业学生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同一个教学系统。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材。高师的教学体系与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一脉相承,均以凸现音乐风格、强化技术要求、发展灵活多样的练习手段、明确客观完善的评价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前者更注重一般学生钢琴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继承和发扬钢琴教学理论的特性,以推广已有理论为目的。后者更注重精英教学,体现了对钢琴教学理论的创新和深入,以发展钢琴教学为目的。两种院校都以学术研究和演奏实践的密切联系作为发展钢琴教学的策略。其教学中演奏分析与理论分析的结合、实效性和系统性教材的结合的方式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有借鉴价值。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一些必修的音乐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一些理论课程,如在音乐学院开设了俄罗斯音乐史、钢琴教学法、室内乐课、声乐伴奏课艺术实践课等必修课程,而且都是教师一对一地授课。学校有专门的室内乐教师为学生助奏,专业教师则在一旁指导。又如师范大学的音乐系开设了高校音乐教育学、音乐创作、音乐创作心理学、音乐评论等必修课程。 钢琴系的本科课程包括全国性的公共文科课程、公共专业课程和地方院校专业课程。公共文科课程有:哲学、经济学、历史、国家宪法、心理学和教育学、外语、体育。公共专业课程包括:文化艺术史、美学、音乐心理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外国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史、20世纪俄罗斯音乐史、专业技能课、室内乐、排练课、钢琴艺术史、现代钢琴艺术、钢琴演奏教学法、钢琴伴奏、指挥等。 俄罗斯的的钢琴专业分两类,一种是钢琴专业,另一种是钢琴伴奏专业。针对这两个专业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课程。钢琴专业则重视专业技能课、和声、复调、作品分析、外国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史、钢琴艺术史、现代钢琴艺术、钢琴演奏教学法这些课程;而钢琴伴奏专业则重视钢琴伴奏、室内乐、声乐伴奏、器乐伴奏指挥。 学时安排得也很多,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专业课500学时、音乐史300学时、钢琴艺术史280学时、和声70学时、复调70学时、文化艺术史70学时、曲式分析70学时;钢琴伴奏专业的学生钢琴伴奏500学时、排练课280学时、室内乐280学时;两个专业的其他课程也都在70―120学时,可见俄罗斯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量大、实践课多。 在俄罗斯钢琴演奏教学体系中,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艺术感的训练。钢琴演奏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演奏家通过对乐器的演奏,形成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对这个世界的反映。所以,钢琴演奏的教学工作必须成套地全面地进行,甚至对于所有业余演奏者来说也应如此全面地学习。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钢琴是一个理想的乐器,因为它可以演奏一切音乐,包括交响乐、歌剧音乐、芭蕾音乐、室内乐等等。为了突出钢琴学习的专业研究方向,教师主张钢琴学生自主选择针对某一作曲家、某一演奏时期、某一演奏风格的系统性曲目,确立研究专题,并以钢琴演奏效果进行补充和论证。在理论研究发展领域内做到理论与演奏实践相结合,毕业音乐会曲目与毕业论文答辩内容相呼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弹奏水准。 俄罗斯钢琴教学以歌唱性、复调性弹奏为显著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曲目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强调曲目的音乐性和复调性。除了常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颇具新意的是激发学生音乐感的各类改编曲。这些作品的弹奏效果突出歌唱性、复调性和交响性,能充分强调艺术感染力和钢琴这一乐器的丰富表现力。学生在练习和演奏过程中,时时被音乐要求和演奏激情牵动,技术问题的解决很自然。达到自然的弹奏境界,音乐的美感就更为突出。这是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良性循环,此种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建立演奏作品的良好心态。学生在练琴时,就具备自己能达到的音乐标准,实现弹奏教材和弹奏目的的统一,教材的实效性更为突出。 在对作品的理解上,他们普遍较为深刻,音乐思路比较完整,演奏布局严谨周密,音乐表现力丰富,既有抒情性,又具浪漫气质。俄罗斯的钢琴家们在演奏中注重整体结构的完美及细节的表达,讲究每一个音的质量。在乐曲处理上相当严谨,十分注意音色、分句和乐器的歌唱性。他们追求把优美如歌的旋律同技巧动作结合起来。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艺术核心特征就是强调歌唱性,以声乐的观点来阐述钢琴的声音,让钢琴这件乐器人声化。 俄罗斯钢琴乐派是俄罗斯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领域的宝贵财富。深入研究和学习俄罗斯钢琴乐派的演奏、教学经验,对于发展、繁荣我国的钢琴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测论文:菏泽市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浅析 摘要:本文在搜集、整理菏泽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市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预测市域内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菏泽城市(镇)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菏泽市域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构造运动地震效应 1 概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部和东部与本省济宁市为邻,西部及南部与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接壤。是鲁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14°48′―116°24′,北纬34°32′―35°52′,总面积12228km2,辖牡丹区、单县、曹县、成武县、定陶县、郓城县、鄄城县、巨野县及东明县和菏泽经济开发区,共1区8个县及1个经济开发区。 公路支干线四通八达,其中高速公路有:日东高速、济菏高速、菏关高速已建成通车,另外德商高速、菏徐高速及日东高速西延长线正在建设;国道105、106、220和327线从境内通过,地方公路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京九铁路与新石铁路(新亚欧大陆桥)在菏泽交汇,陆上交通甚为方便。但航运和水运尚属空白。 改革开放三十年,菏泽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油产量不断提高,巨野煤田、东明油气田的开发以及石油化工、医药、纺织等工业的发展,使菏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总体来看,菏泽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还处于落后地位。表现在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城镇建设水平不高。 为进一步缩短山东省东、西部的差距,改变菏泽城镇建设的落后局面,促使市域工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菏泽城镇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查明与城镇发展相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尤为重要。 2 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市域基岩仅于巨野县东南独山出露,呈海拔60m弧形状丘陵,其余均为黄河冲、洪积平原。因黄河历次的改道变迁,纵横位移于境内,构成了本区的微地貌形态,形成区内向东缓降的簸箕状地貌特征,呈现微倾斜的高岗、洼地相间的微地貌景观。 有历史记载的两千四百多年间,黄河改道泛滥达千余次,大的改道有六次之多,其中有两次夺淮入黄海。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且高于两岸,成为地上“悬河”,近年由于上游小浪底工程的建成使用,每年的调水调沙使河床的淤积有所好转。黄河的夺淮改道而遗存有废黄河故道,菏泽市域处于二河间的三角地带内,于此分叉,倾向东南。本区地形西部最高,高达67m,向东北、东南逐渐降低,标高为40m和36m。 2.2 水文、气象 菏泽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3.7℃,极端最低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43.7℃,多年平均降雨量676.42mm,且大部分集中在6―8月份。年最大降雨量为1054mm,冻结期最大冻土深度35cm。 菏泽市域西北边界黄河为常年有水的客水河道,域内全长232km,入境流量0―17900 m3/s,年平均482―2760 m3/s,年迳流量152.3―872.9亿m3,多年平均迳流量421.7亿m3,黄河水资源在域内具有农田灌溉、补充地下水源、淤改土地及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供水等作用。滩区379km2为黄河流域。其余的属源于本区的季节性水流,较大的河流有鄄郓河、郓巨河、洙赵新河、赵王河、东鱼河、洙水河、万福河等向东注入南四湖,为淮河水系。基本情况见下表。 表2―1菏泽市域河流基本情况表 2.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程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不同的目的而进行的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主要有:全省1:20万水文地质调查;1:10万菏泽地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1:50万黄淮海平原鲁西南区段工程地质钻探;1:50万山东省工程地质远景区划;单县煤田勘察;巨野煤田勘察;东明油气田勘察等。 改革开放以后,市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步入新阶段,深层供水井、地热井钻凿,浅层农田灌溉井钻凿;工矿企业厂址勘察、工民建岩土勘察和公路、铁路路基及桥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以及均匀分布于市域的GSM基站工程地质勘察等,为本区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兴起,城市建设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无数新的建筑相继崛起,更为本区提供了详实的工程地质资料。 3 市域工程地质条件 3.1 市域地质构造 市域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地台(Ⅰ)鲁西断隆(Ⅱ)和华北断坳(Ⅱ)。大部分在聊考断裂以东的鲁西断隆内。基底以紧密倒转褶皱的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岩构成,褶皱轴向北西、北北西,倾向南西,个别反倾,倾角50―80°。其盖层除巨野县东南独山出露地表外,均隐伏于第四系之下。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断裂走向有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二组。属具长期多期次活动的高角度正断层(裂),对沉积环境起着制约作用。断裂多呈行排列展布,落差和水平断距较大,构成市域近似网格状的构造格架。由于升降运动不平衡,继而产生凸起和凹陷,并伴随断裂活动有岩浆侵入。主要有菏泽、嘉祥和丰沛三个凸起;东濮、郓城、成武和金乡四个凹陷。 依山东省新构造图划分,近南北向的断裂由西向东排列为聊考断裂、小宋―解元集断裂、曹县断裂、巨野断裂,单县断裂;东西向的断裂由北向南分别为汶泗断裂、郓城断裂、菏泽断裂、东明―成武断裂和金乡断裂。(见图3―1) 3.1.1 东西向断裂: ① 汶泗断裂:西起郓城西北李集经汶上县、泗水县至平邑仲村,走向90―100°,倾向南,倾角70―75°,为正断层,长度约160 km, 图3―1菏 泽 市 新 构 造 图 活动时间古生代至燕山期。 ② 郓城断裂,西起鄄城马庄,经郓城东至泗水泉林,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大于70°,为正断层,控制长度约200km,主要活动时间为古生代至燕山期,晚更新世仍有活动。 ③ 菏泽断裂:西起东明陆圈集(交于聊考断裂),经菏泽东至金乡章缝集,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70―80°,为正断层,其长度达120km,主要活动时代为古生代至燕山期,第四纪活动断层。在经聊考断裂东10―20km的范围内,菏泽断裂两侧1937年以来,曾发生四次5.5级―7.0级地震。 ④ 东明―成武断裂:从东明县东经牡丹区解元集、定陶到成武。长约100km,走向南东东,倾向北东,为全新世活动的走滑断层。 ⑤ 金乡断裂:西起曹县庄寨,经定陶、成武、金乡东至界河,总体走向83°,倾向北,倾角70°左右,为正断层,控制长度为180km,主要活动时间为古生代至燕山期。 3.1.2 南北向断裂: ⑥ 聊考断裂带:由河南省兰考经本市东明县马头、鄄城县董口、河南范县、山东聊城、博平镇到琉璃寺镇,全长约310km,是一系列北东向的正断层构成的地堑式断裂带。南段主要有长垣断裂、黄河断裂、聊考断裂构成了东濮凹陷。该断裂在三迭系已经存在,侏罗纪―古近纪活动强烈,新近纪―第四纪亦有继承性活动。 ⑦ 小宋―解元集断裂:从河南省兰考县小宋乡向东北经牡丹区大黄集、解元集到鄄城县小留集,全长约100km,是一条隐伏的北东向的发震走滑断裂,倾向北西,为全新世活动断层,该断裂垂直断距自上而下由小变大,断裂最新一期垂直差异活动可达全新统中上部。 ⑧ 曹县断裂:北起阳谷,经郓城、成武西、曹县,南入河南省,走向350°左右,倾向东,断裂长约190km,为一正断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 ⑨ 巨野断裂:北起聊城南,经巨野县南入河南省,走向355°左右,倾向西,为正断层,断裂长约210km,第四纪活动断裂。 ⑩ 单县断裂:从单县高韦庄向东北经单县、金乡到嘉祥的纸坊,走向北东,倾向南东,为第四纪不活动断裂。 3. 2 新构造运动 鲁西地区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区域性的断块差异活动为主。鲁西地块主要呈现继承性的沉降。燕山运动开始形成华北拗陷(断陷),区内有北北东向的聊考深大断裂带,受深部活动制约,主要受中生代活动的影响,使山东平原(华北平原的一隅)下沉与鲁西断块分离,喜山运动使下沉区进一步演变,与华北平原连为一体。 中生代以来,主要发育近东西向与近南北向的两组断裂,形成网状构造格架,属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区域性峄山断裂使鲁西平原与鲁中山地分离,峄山断裂以西沉积新生代地层、厚度达数百米至1000米,最厚处可达2000―3000m,汶泗断裂与郓城断裂之间沉积厚度1200―3000m,表现为古近纪时期新构造活动较强烈,聊考断裂西盘下落。 新近纪以来,沉积物由东向西增厚,800―1000m等厚线在成武―曹县地堑盆地内弯曲,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厚度300―400m,从巨野古塔下两层埋没,巨野县古墓碑、鱼台县旧县城址被埋3―4m,菏泽城区埋深6―8m发现古墓、陶片、青砖,以及河床抬升,湖泊面积缩小,乃至消失等佐证,均说明该区新构造运动在继续之中。 3.3 地震 市域地震集中于聊考断裂和次级断裂交汇的应力集中部位。据已有地震的震中分析,该区地震集中于聊考断裂的下盘(上升盘),震源深度多在30―37km,属地壳与上地幔的结合部位。 二十世纪以来本区地震频度高,强度亦大,自1937年―2011年的74年间共发生MS≥5.5级地震四次,其中1937年8月1日发生在菏泽西南方向的7.0级地震和西北方向的6.8级地震伴有断裂活动,菏泽城西出现近南北向的地裂缝,冒出黑水(实为水和石油);1948年5月29日,菏泽西发生5.5级地震;在曹县东―成武的沉降带内,1977年曾发生4.8级地震,地震活动与曹县断裂关系密切。1983年11月7日菏泽西又发生5.9及地震;2001年7月6日发生3级以上的有感地震。地震活动与挽近期活动性断裂关系密切。 3.4 地层分布及浅部地层工程特性 市域基岩仅于巨野县东南独山出露,呈海拔60m弧形状分布,为奥陶系地层,深灰黑色,致密厚层灰岩,倾向北西,倾角7°,出露厚度30余米。隐伏于第四系之下的有奥陶系灰岩和石炭、二迭系煤系地层及古近系、新近系地层等。 3.4.1 第四系(Q) ① 全新统(Q4) 主要为冲、洪积相,间夹湖沼相沉积,由黄河与汶泗河形成。层底深度36―66m,菏泽城区以东27―43m。浅黄色、灰黄色、棕色至灰黑色。以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和粉砂为主,含钙质结核。粉砂及粉细砂一般有1―2层,厚2―25m,顶板埋深0―10m,分布较稳定。间夹有1―2层淤泥或淤泥质土层,上部分布较稳定,厚3―14m,埋深2―20m,下部厚1―9m,埋深27―46m。 ② 上更新统(Q3) 市域西部主要为冲积、湖沼相夹洪积相沉积,岩性以黄、棕黄及黄褐色粉土为主,夹中细砂,次为粉质粘土及粉细砂,富含钙质结核及少量铁锰质结核,底板埋深120―156m,顶板埋深36―66m;市域东部以绿、黄褐色、锈黄色粉质粘土及混粒砂为主,夹有中细砂及粉土,富含钙质结核。局部有较大的钙质团块和少量铁锰质结核,底板埋深101―124m,顶板埋深27―43m。 ③ 中更新统(Q2) 冲洪积、湖相沉积。市域西部以棕、棕褐色为主,绿色次之的粉质粘土夹细、中细砂层组成,富含钙质结核和粒径为0.4―0.8cm的豆状铁锰质结核,底板埋深189―250m,顶板埋深120―156m;东部岩性由棕黄、灰绿色为主的粉质粘土、粘土夹八层混粒砂层组成,含较多的钙质结核和团块,局部地段钙质富集成半固结状的粘土岩,含豆状铁锰质结核,底板埋深172―246m,顶板埋深101―124m。 ④ 下更新统(Q1) 冲积、洪积、及湖相沉积。市域西部以杂色及棕色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夹有粉细砂、细砂层,具灰绿网纹,砂层中长石风化严重,底板埋深392―427m,顶板埋深189―250m;东部为灰绿色混粒砂、粘土及粉质粘土,含较多的钙质结核及团块,并有少量锰质结核,底板埋深386―419m,顶板埋深172―246m。 3.4.2 浅部地层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除巨野县东南独山出露小范围奥陶灰岩外,市域浅部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的粘性土、粉土、粉细砂,间夹湖相淤泥质土,根据市域近年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按埋藏深度大致可分上、下两组。 3.4.2.1上组:该组分布广泛,底板埋深一般为9.00―11.60m,揭露地层为粉土、粘土、粉质粘土和粉砂等,为多层建筑或构筑物持力层,现分述如下: ① 粉土,灰黄色,黄褐色和灰色,稍湿―很湿,稍密―密实,多为两层,单层厚度2.70m―7.20m,局部夹有粘土或粉质粘土薄层。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含水量(w)13.2-44.5%,重力密度(r)16.2-20.1kn/m3,孔隙比(e)0.641-1.086,粘聚力(cu)6.0-10.9kpa,内摩擦角度(φu)10.2-24.0度,压缩系数(a1-2)0.40-0.61 mpa -1。其工程特性随含水量的不同变化明显,具高“水敏性”,存在液化问题。 ② 粘土:红棕色、棕色、褐色及灰黄色,硬塑―流塑状态,为一、二层,单层厚度0.70m―3.40m,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含水量(w)28.4-57.4%,重力密度(r)17.1-19.5kn/m3,孔隙比(e)0.808-1.288,液限(WL)27.6-64.0%,塑限(WP)17.8-33.2%,塑性指数(IP)18.0-30.8,液性指数(IL)0.21-1.11,粘聚力(cu)5.0-24.0kpa,内摩擦角(φu)3.0-9.6度,压缩系数(a1-2)0.15-0.63 mpa -1。 ③ 粉质粘土:棕色、棕灰色、灰黑色,局部夹粉土或粘土薄层,硬塑―流塑,为一层或二层,单层厚0.80m―6.70m,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含水量(w)14.8-39.9%,重力密度(r)17.9-20.9kn/m3,孔隙比(e )0.641-1.086,液限(wL)24-52.5%,塑限(wp)13.8-37.2%,塑性指数(Ip)10.2-15,液性指数-0.30-1.13,粘聚力(cu)16.0-24.0kpa,内摩擦角(φu)9.3-9.8度,压缩系数(a1-2)0.11-0.70mpa-1。 ④ 粉砂:灰黄色,稍湿―饱和,成份以长石类为主,含少量云母,分选性、磨圆度良好,0.005-0.075mm含量32.3-36.6%,0.075-0.25mm含量63.3-67.6%,松散―中密状态,厚度4.60-6.00m,标准贯入试验(N63.5)6-17.0击,含水量(w)19.7-28.5%,重力密度(r)19.1-20.3kn/m3,孔隙比(e)0.580-0.734,粘聚力(cu)2.0-3.90kpa,内摩擦角(φu)10.0-22.0度,压缩系数(a1-2)0.07-0.10mpa-1,压缩模量(Es)17.26-22.88mpa。 3.4.2.2下组:区域均有分布,与上覆(上组)地层直接接触,揭露地层主要有粉土、粉质粘土、粘土及粉砂。多选作高层建筑及构筑物等的桩端持力层。分述如下: ① 粉土:灰黄色、黄褐色、褐黄色,湿―很湿,中密―密实,可分一层或两层,单层厚度1.55m―6.05m,部分夹有粉质粘土或粘土薄层。部分含钙质结核,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含水量(w)22.6-36.4%,重力密度(r)19.2-20.6kn/m3,孔隙比(e)0.583-0.869,液限(wL)21.7-28.2%,塑限(wp)14.7-19.2%,塑性指数(IP)6.5-9.9,液性指数(IL)0.36-1.28,压缩系数(a1-2)0.09-0.27 mpa-1。 ② 粉质粘土:部分夹粉土或粉土薄层。褐黄色、棕黄色、灰黄色及灰褐色,软塑―流塑,揭露深度内为一层或两层,单层厚度0.90 m―5.50m,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含水量(w)19.1-38.1%,重力密度(r)18.2-20.3kn/m3,孔隙比(e)0.534-0.966,液限(wL)24.0-52.5%,塑限(wP)13.8-37.2%,塑性指数(IP)10.1-16.4,液性指数(IL)-0.27-1.29,快剪粘聚力(c)14-52kpa,内摩擦角(φ)5-19.6度,压缩系数(a1-2)0.08-0.39mpa-1,压缩模量(ES)4.95-15.09 mpa。 ③ 粘土:棕色、棕黄色、棕灰色和灰色,硬塑―流塑,部分含钙质结核。厚度1.70m-2.90m,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含水量(w)26.3-45.0%,重力密度(r)17.4-18.6kn/m3,孔隙比(e)0.964-1.225,液限(wL)30.8-65.1%,塑限(wP)35.0-39.8,塑性指数(IP)20.3-29.8,液性指数(IL)0.01-1.52,快剪粘聚力(c)49-54mpa,内摩擦角(φ)4-13度,压缩系数(a1-2)0.29-0.50 mpa-1。 ④ 粉细砂:灰黄色、棕黄色,很湿,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磨圆度良好,粉细砂层中夹有粉土或粉质粘土薄层。中密―密实,单层厚度3.90m―11.30 m,标准贯入试验(N63.5)12-39击。 3.4.3 特殊岩土 3.4.3.1软土: 菏泽的特殊岩土主要表现为软土,包括淤泥和淤泥质土。市域埋深变化较大。一般埋深5―10m,左营至陈坡一带埋深大于10m,东明、菏泽至巨野以西部分埋深小于5m,单县以南及曹县以北局部埋深2―5m,呈软塑―流塑状态,单层厚0.30m―3.60m。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含水量(w)30.1-54.5%,重力密度(r)16.7-17.4kn/m3,孔隙比(e)1.036-1.526,液限(wL)27.9-54.0%,塑限(wp)19.3-30.9%,塑性指数(Ip)19.2-25.6,液性指数(IL)0.83-1.36,粘聚力(cu)5.50-9.50kpa,内摩擦角(φu)3.0-6.0度,压缩系数(a1-2)0.38-1.14mpa-1,压缩模量(Es)2.10-2.96mpa。工程性质较差或很差。 3.4.3.2 填土: 根据物质组成和充填方式,可分为素填土、杂填土和冲填土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菏泽城市建设加快,道路拓宽,旧城改造,许多坑塘、洼地被填,填土几乎遍布城区,厚度0.50-3.0m;沿黄地区用水力带动泥沙等冲填的,厚度达6-8m左右,黄河大堤外侧用冲填土淤积达10.5m。这种土大多不能直接利用,需换填或处理。 4 市域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密不可分相互依托,且相互作用。水文地质条件中,地下水为其主导作用。在评价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时,则依据工程的特点、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分析地下水位、水质及动态变化等对岩土体及建筑物的力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 4.1 全新统潜水―微承压含水岩组 全新统含水岩组,依据流水地貌的特征可分为:古河道主流带―淡水丰富地段,主流带与边缘的过渡带―淡水较丰富地段和边缘及河间地带―淡水贫泛地段。 ① 中部古河道带―淡水丰富地段:自东明县码头起,经牡丹区向东北至郓城县黄堆集一带,宽约10km,岩性以粉细砂、粉砂为主,往东颗粒渐细,砂层累计厚度大于15m,东部稍薄,涌水量一般在40m3/h以上,部分大于60m3/h,以HCO3型水为主,局部有Cl化物型水分布。 ② 主流带与边缘的过渡带―淡水较丰富地段 分布于主流带古河道两侧的过渡带中,以粉砂及粉土为主,颗粒细,厚度小,涌水量20―40m3/h或更小,以HCO3型水为主,局部出现Cl型或SO4型水。 ③ 边缘及河间地带―淡水贫乏地段 在巨野、成武及单县的北部为黄河冲积与汶泗河冲积扇前缘的迭加部位,所含粉细砂层较薄,累计厚度一般小于5m,富水性甚差,但部分地区沉积含钙质结核的裂隙粘性土,构成该地区特殊的含水部位,涌水量随裂隙发育及地表水补给的程度变化较大。水质以HCO3型水为主,局部为SO4型水。 4.2 浅层地下水运动特征 浅层地下水的运动条件通常受地层岩性、地形、气象及水文因素所制约,而各因素所起作用程度视地下水类型的不同亦有差异。 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黄河及黄河古道的侧向补给,而引黄灌溉和汛期河道的充盈也是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之一。域内浅层潜水水力坡度一般为0.2―0.3‰,东部及东北部仅为0.1―0.15‰,地下水运动滞缓,迳流条件较差。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人工开采地下水及工程施工降水是潜水主要排泄方式之一,另外有地下迳流排出区外,垂直蒸发排泄等排泄方式。 4.3 浅层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市域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小于2m,局部2―4m,或4―6m,地震中地震烈度为7度或大于7度时,易产生饱和砂(粉)土液化问题。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深基坑等地下工程的建设,浅层地下水的存在对施工安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浅层地下水的水质较好,一般具微腐蚀性,局部水质对混凝土结构或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或中等腐蚀性。 5主要工程地质与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区域工程地质中,影响市域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有:地震问题;资源开采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地面沉降;环境保护工程地质问题等。 5.1地震效应 市域地震活动频度比较高,强度亦较大,由地震引起的砂土液化、地裂缝、震陷、地基不均匀沉陷等工程地质现象,将导致工程建筑物的损坏甚至倒塌,破坏性较强。 ① 不稳定地震危险区:聊城―兰考深大断裂带,本区地段。 ② 震中较密集区:牡丹区―东明一带,地震震级为5―7级,地震烈度7―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考虑应力集中及震级的瞬时性,牡丹区、东明、鄄城应引起重视,在该区应加强地震监测工作,并必须采取相应防震减灾措施。 大量的历史地震记载表明,地震造成的地面破坏是带有明显的量化性。例如许多强震区在历次地震中都在同一个地区,同一场地甚至同一个部位重复发生震灾,发生液化、喷水、冒砂的现象。建筑物在多次强震中在同一地区重复出现破坏。震害效应的重复性说明,它是在一定的地区地质地形条件下,在一定的场地与地基的土质岩性、微地貌等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必然反应。 市域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其中东明、牡丹区、鄄城为0.15g,为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为0.45s或0.55s。局部如郓城等地零星分布Ⅳ类场地,特征周期0.65s或0.75s。由于上覆非液化层过薄,且场地分布有饱和的粉土或粉砂,具有地震液化的可能性。 市域地下水位埋藏浅,部分埋深只有1―2m,丰水期甚至更浅,粉土和粉砂的粘粒含量偏低(3-6%),且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多为3―15击,部分场地土呈现轻微―中等液化。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不宜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本区当液化指数小于4时,原则上浅基础多采取基础和结构处理的措施。 5.2 资源开采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资源开采在区内主要表现在石油开采、煤田开采和地下水资源开采等方面。 5.2.1 石油、煤田开采 当石油、煤田开采后,未进行回填的采空区,其围岩逐渐破坏,在上层岩体荷重的作用下,采空区将产生自然坍塌,导致地表下陷、积水、地面建筑物产生裂缝、倾斜、路基变形、地貌改观,引起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需重视对石油、煤田区的调查、研究,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如煤田开采放顶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陷,矿山开采和排水疏干引发的地面坍陷等;所以应加强对压覆地质的研究,对主要交通干道和住宅区的保护,研究压覆区合理保护的范围及措施。 5.2.2 地下水的开采及地面沉降 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水资源的开采量不断增加,加之地表水体污染的日趋严重,地下水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来源,由于开采量过大,形成区域性下降漏斗;另外,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地下设施的建设也愈来愈广泛,施工降水也已成为浅层地下水位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为便于施工继而将上部含水层疏干,土体在上覆荷重的影响下,孔隙体积不断变小,将引起缓慢的地面下沉,由每年1―2mm,增加至10mm或更多,沉降范围不断扩大,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3 环境保护工程地质问题 环境保护工程地质的重点为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随着近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未能同步跟进,工业“三废”不达标排放,引起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这是当前工业发展中的主要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应在统筹规划下合理布局、积极防治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治理。制订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的措施,避开短期行为,搞好环境保护,造福人民。 5.4 水、土侵蚀性工程地质问题 5.4.1 硫酸盐、氯化物和侵蚀性CO2水 市域侵蚀性水一般为硫酸盐含量500―1000mg/l,氯化物含量较高,呈零星分布,多出现在东明、曹县、巨野和牡丹区等地,常对混凝土产生弱腐蚀性,干湿交替作用时对混凝土中的钢筋产生弱腐蚀性。 5.4.2 盐渍土的工程地质问题 表层土壤产生盐渍化,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的含盐量高,土的力学性质随着盐分程度而变高,盐类遇水溶解,力学强度降低,地基土产生溶蚀作用,土的夯实密度降低,建筑基础的稳定性降低,重盐渍土对混凝土和金属管道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市域经引黄灌淤,绝大部分盐渍土都已改良。 6结语 本文在搜集资料,结合本院岩土工程勘察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市域地层、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分布,浅层孔隙含水岩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初步查明了菏泽市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提出了主要的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阐述了区内的新构造运动特点,地震效应及水、土的腐蚀性等问题。为菏泽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资料。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资料的分析研究还不够全面,有关问题阐述不够具体,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强该项工作的研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测论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分析 【摘 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扩大为工程建设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发展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项目工程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水文地质工程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为了保证水文地质调查分析的正确性和全面性,加强地质工作中基础地质的调查也显得格外重要。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水文地质工作中基础地质调查的内容,分析基础调查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加强接触地质调查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基础地质调查;重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逐渐兴起,水文地质的勘查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础地质调查作为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关键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个水文地质工程的效果和工程建设的质量;为了保证水文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就需要加强基础地质的勘查,降低水文地质问题而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和经济危害。近年来我国的水文地质工作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面对我国地形多样、地表复杂、地质丰富等情况,水文地质的调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立足基础地质的调查分析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水文地质工作中基础地质调查的内容 1.1 水文地质类型 水文地质主要是指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现象,水文地质的调查包含各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等;地下水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包括水资源种类的不同、地下水埋深情况的不同、流动方向和位置分布存在差异等,在进行技术地质调查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地下水所属的层次不同,表现的类型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在对水文地质的类型进行调查时首先要掌握每个水层之间的联系,根据水层之间的联系对地面水资源的联系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更准确的获取信息。 1.2 掌握施工地区域的水文地质状况和地下岩层特点 水文地质状况和地下岩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情况,所以要进行严密的检测。水文地质情况包括水文地质的条件变化情况、水文地质工程的环境影响、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等情况都是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地下岩层的调查包括地下岩层的分布情况、地下岩层的结构以及地下深处岩层的错动情况都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所以在基础地质的调查中要对地下岩层的情况进行准确的检测。 1.3 将水文地质工作和工程密切联系 水文地质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从而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所以要很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水文地质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例如在掌握地下岩石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时还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水资源和建筑工程的人为因素进行预测,对影响进行分析;在掌握地下水位情况时,除了掌握地下水的基本运动之外,还需要考虑特殊水位对工程的影响以及对可能 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效的将水文地质工作和工程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体现水文地质工程的经济价值。 2 水文工作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性 2.1 了解水位上升 地下水位的上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地质因素的影响。地质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括水层结构、岩体的分布等,通过对这些地质因素的调查分析更好的了解水位的上升情况,而水位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的施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在对水文地质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含水层的颗粒较小,有较强的渗透性,在覆盖面土质疏松的情况下出现了渗透的现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潜水位上升的情况,工程的质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含水层的水流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的渗透性逐渐降低,从而导致滑移、崩塌等地质灾害层出不穷。对这些地质情况进行严密的勘查可以为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避免这些问题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问题,所以水文工作中基础地质的调查对水位上升的调查以及工程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2.2 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水位的下降不仅会对水文工程的施工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危害。例如地下水位下降后水文地质工程会出现地面下沉的情况,工程的结构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地面的下沉会使地下水受到严重的污染以及地下水干枯等,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基础地质调查可以清楚的掌握地下水位的下降情况,并且对地下水位进行深入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工程的经济损失。 3 加强水文地质工程工作中基础地质调查的措施 3.1 重视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新产品投入使用,那么在进行水文工程基础地质的调查时也可以借助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对地面的岩土和地表水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对地表水在相互作用时体现出的性质进行实验,从而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例如2014年某市在进行水文地质工程时,采用渗透实验的方式对岩土的水理性质进行测试,并且借助了GDS高级土工实验仪器,从而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2 分析方法和分析理念的更新 首先水文地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进行基础地质的调查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其次水文工程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其有了更高的要求,分析方法和分析理念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例如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对地质情况进行勘测,从而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3 灵活使用物理勘测方法 物理勘测方法是现代化的勘察方式,利用物理学的知识对地质情况进行严密的检测,不仅能够有效的调查地质环境以及水文地质情况,还可以降低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例如2014年某市的水文地质工程采用激化法以及高密度电力法对基础地质进行调查,将基础调查的深度和分辨率进行有效的结合,勘测的结果没有较大的误差,从而保证了水文工程的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程作为的各项工程施工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水文地质工程的兴起也就成为了顺应社会潮流的必然趋势;基础的地质调查作为水文地质工作的关键对整个水文地质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加强基础地质的调查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笔者提出,水文地质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基础地质调查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部分,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需要融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时念,使其更好的发挥水文工程的经济价值。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测论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科技发展趋势 摘要:建筑工程的增多和气候的异常,无数的地质灾害发生愈加频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居住环境。文章分析水文地质对地下水对岩土及工程的影响及危害,探讨对如何进行有效预防。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环境;科技;发展 引言 水文地质既是岩土工程勘察组成的一部分,又直接影响了岩土工程的特性和质量,甚至还影响到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因此在岩土工程中不仅要弄清水文地质和岩土工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还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的产生的影响。 一、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重要性 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勘查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岩土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进行仔细的勘察,而有些工程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忽视对工程周边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文地质情况所决定的,因为岩土体中含有地下水,地下水可以对岩土体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水文地质条件对于岩土工程的稳固性有非常大的影响。一些工程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勘察的过程中仅仅是对工程周边表面的水文地质进行勘查,而没有对地下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查,这样便使得工程勘察工作没有达到很好的质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完成之后,可能发生由地下水而导致的工程危害。为了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固性,则需要在工程勘察过程中加强对水文地质问题的勘察。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危害 不管是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还是动水压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岩土工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会造成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分别是天然引起的和人为引起的。如果地下水位有着较大的变化,超出了规定的限值,那么就会导致大量岩土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促使危害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水文地质的危害分为三种情况: 潜水位上升造成的危害: 附近河流、水库以及湖泊等水位的升高,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升高潜水位,此外,一系列灌溉工程的渗漏问题也会升高潜水位,比如工业废水、给排水管道、引水渠道等等,通过调查发现,潜水位的升高,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严重危害;具体体现在这些方面,潜水位的升高,会降低建筑 物地基硬度,土壤的含水率得到增加,这样土壤的强度可能就会达不到要求,建筑物的沉降变形问题容易出现。潜水位的升高,会导致砂土出现饱和情况,这样地震液化问题就容易出现,发生一些流砂或者管涌问题等。因为潜水位的上升,斜坡的临空面会降低本身岩土的力学性能,导致滑移或者崩塌等现象的发生,正常功能会丧失掉。还会促使有浸水现象发生于建筑物的地下室,对于其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下降给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通常情况下,是人为原因造成了地下水位的下降,他们大多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地下水抽取出来进行补给,将矿床疏干,以便更好的采矿。地下水位如果出现了很大的下降,就会导致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比如地面沉降、地裂以及地面塌陷等等,水质恶化以及地面塌陷等也是容易出现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环境。 地下水位波动给岩土工程带来的危害:很多的因素都会引起地下水水位波动,比如气候季节的改变、河流湖泊的改变以及水库水位的变化等等;通过调查发现,地下水位的波动会给岩土工程带来严重的危害,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地下水水位的波动会压密土体,再加压土体,会增加其密度;二是建筑物基础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会得到增加;三是地下水水位波动太懂,木桩的干湿度会出现不断更替的状态下,这样木桩腐烂情况就会加快,泥炭土的危害会更加的大。四是在一些含盐地层,比如钠盐层或者石膏地层等,溶解情况就会发生,进而使建筑有很大的位移发生。五是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会导致岩土出现胀缩变形情况,且这种变形是没有规律的,如果水位变化比较的频繁,岩土胀缩变形情况也会频繁的发生,并且会加大胀缩的幅度,导致地裂事故的发生,给建筑物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地下水是处于自然状态下,只有十分微弱的动水压力作用,那么破坏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但是如果在工程活动中,如果天然平衡条件被认为的进行了改变,或者受到了动压力的作用,就会给岩土工程造成很大的危害,导致一系列灾害的发生。 三、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一)流沙现象。在岩土工程中,毁灭性的流砂现象是岩土工程的禁忌。如果挖掘地面低于地下水位,如果不是降水作业,地下水头大于基座,地下水向上渗流是可能的,水底的流砂现象将给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难,甚至影响附近的建筑安全。 (二)沙土振动液化。沙土饱和后,由于运动使它变得致密,导致土壤孔隙水压力增大,沙土颗粒之间有效应力降低,抗剪强度降低。通过周期性振动,土壤孔隙水压力增加,严重者可完全抵消沙土颗粒之间的有效应力,悬浮状态下的沙土颗粒接近液体性质,土壤液化。如果沙土液化,通常会在地表裂缝处冒沙或是喷水,导致地基失去作用而发生沉降。 (三)地下水的腐蚀性。在沿海地下水中,镁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浓度相对较高,会导致钢筋混凝土的腐蚀。 四、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一)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分析研究 调查以往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发现由于很多土木工程在进行设计和施工时没有考虑到水文地质的影响进而导致很多例因水文地质影响而造成建筑工程的建筑物开裂以及基础下沉等工程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了保障人员和财物的安全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的影响。 (1)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应对勘察范围内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有详细的了解进而预测地下水在人为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变化情况以及地下水对建筑物和宕土体的作用效应。 (2)在调查水文地质时应根据实际建筑工程的需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关水文地质的详细资料。 (3)从工程角度分析地下水对宕土工程的反作用并能够根据实际的工程情况对地下水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①对于在宕土工程地基施工范围内的土质存在饱和、松散的粉土、粉细砂的情况应考虑到可能产生管涌、流砂、潜蚀以及地震液化等情况;②对建筑场地的承载部位地质选用膨胀土、残积土、强风化宕以及软质宕石等宕土体的情况,应预测上述宕土体由于地下水活动可能发生胀缩、崩解以及软化等现象。 五、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地下水问题及相应措施 (一) 地下水的测量及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的测量与计算方法通常为钻孔。通常是通过钻孔提取岩芯后 0.5 h,测量孔内水位;有条件的,还可测量终孔后24 h 的水位,测量稳定的地下水位。然而,这种方法对于只有含水层贯通的地层是合理的;对于含水层不贯通的地层和局部不透层水的地层,则存在很大的漏洞,为以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造成很大的弊端。 (二) 解决地下水问题的措施 为了更准确的测出地下水位,准确找出透水层,可采用分段钻进法进行测量。具体方法如下:1) 设计好每天钻进的工作量,循序渐进。2) 每天钻进工作结束后,可将孔中水抽干。第二天开钻前再测量水位,以明确该地段含水的稳定性。 3) 如果上部地层都不含水,可以一直这样进行下去,直到发现含水层。如果上部已有含水层,可将水抽干,把测量段暂时密封起来,第二天再测量,以查明该地段的水压大小,含水性与水位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岩体完整段一般不含水。节理、裂隙密集段可能无水,也可能有水。通过以上的周密测量,可以把地层分为不含水段与含水段,再结合地球物理勘探仪,准确确定出地层的含水带,从而根据含水带的分布特点,结合裂隙渗透的原理,来准确判断地下水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准确的水文地质评估,明确的岩土水理性质,以及对地下水的全面勘察和正确处理,不仅使工程岩土勘察工作的可靠程度大大提高,而且还能更好地用岩土体的潜在能力,为人类的居住环境的长治久安做出重大贡献。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管理探究 0引言 随着来自社会生活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电网建设速度一直不断增长,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加,城市中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变得“寸土寸金”,原有的架空线路由于需要占用大量的地面面积作为线路走廊,与城市土地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矛盾。因此,针对架空线路改造的项目工程随着政府部门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建设、房地产开发商等等需求不断增多,电力线路改造工程成为当前电力工程中施工量最大的项目。同时这些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而工期进度时间紧迫(往往要求与某项市政工程或建设工程配合),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电力线路改造项目的成本和进度,达到工程成本和进度的平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电力工程相对于一般基础设施施工工程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受天气影响、停电安排等方面的很多制约。另一方面,电力企业颁布的各种针对不同类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在整个企业层面上规定了项目的实施流程以及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一般项目管理方法的充分应用。而在成本管理方面,企业中一方面要对项目资金预算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相应的资金考核率指标又必须在项目各个阶段完成,项目经理必须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平衡。所以,在相关电力企业中的项目管理研究中,应当结合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充分应用管理学原理和各种管理工具,更好地管理项目。同时需研究目前尚不完善或不合理的流程和规定,提出修正建议,使之更好地为项目管理服务。 1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的管理内容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管理内容。 1.1成本管理 电力线路改造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指对改造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控制,主要是对项目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考核等成本管理工作,以及制定相应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同时也包括针对项目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以保障项目实际发生成本费用不超过项目预算。其中,在设计阶段,要在保证项目未来一段时间可扩展性功能满足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功能要求,降低成本。线路改造工程中电缆是主要设备,其中电缆截面面积的大小对电缆价格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片区长期规划的负荷,预测一段时间内负荷增大对改造线路的影响。如果该片区电缆截面设计冗余不大,该片区很快达到设计输送容量上限,则会导致该片区线路重新改造,导致成本上升;若该片区电缆截面设计冗余过大,该片区长期都达不到输送容量一半,则对该电力线路改造项目资金是一种浪费。在实施阶段,要对前期设计的变更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控制项目实施成本的目的。具体包括综合变更控制、材料变更控制和施工现场管理等。其中针对现场工程量变更要有理有据,按照规章制度由施工单位提出并由各部门审核,杜绝随意变更现象。在变更量较大的情况下,逐一追究设计部门和现场施工部门的责任。设备的材料方面要按照电网公司统一招标进行确定,尤其是电缆长度选择要保证符合现场施工长度要求,避免过短或过长现象而造成浪费。同时检查施工过程超额用料现象,追究其原因。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需要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进度及施工区域进行统筹。电力线路施工具有施工场地分散、运输距离远的特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各施工点的时空相关性,避免物料、大型机械设备的多次运输和仓储,尽量将各施工点的施工顺序安排合理,避免增加施工费用。 1.2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就是指是在保证工程建设合同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对项目的内容、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并尽量地缩短工期的系列管理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进行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确保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项全面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工作,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影响到工程进度计划。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既要考虑施工进度,又要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阶段、工程项目所有参与者之间做好协调和控制,通过对整个工程项目计划系统的有效控制,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的文献,目前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主要有:甘特图法、关键路径法、香蕉型曲线比较法、行政干预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等方法。实际项目进度管理中,可根据工程施工内容、施工阶段等各种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进度管理方法或综合使用多种进度管理方法,以便清晰、完善地描述各项工序之间的进度关系。 2电力线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目前,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安全施工的投入不够。在电力线路的施工管理中,有时只注重电力线路施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安全投入问题,具有一定的侥幸心理,不能很好的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②施工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不高。电力线路的施工人员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主,有时为了降低成本而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员不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③施工工期、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由于涉及拆迁等社会问题,在各部门施工进度压力下有时忽略施工质量,不断的缩短施工工期,增加了电力线路施工管理难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以上电力线路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在安全管理中一定要制定详细的电力线路施工安全责任制,主要将项目负责人作为主体,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各个不同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同时要加大电力线路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电力线路的各个不同施工位置进行安全管理和检查,一旦发生违章施工现象,发现施工中存在问题,就要依据电力线路施工制度规范的内容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保障电力线路施工的安全。 3结语 本文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的管理要点分为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分别分析了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在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总结了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施工安全管理建议,对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安全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永华 单位:广东辰誉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营销的户表改造工程 1户表改造工程对社会和企业的影响 (1)户表改造工程使小区配网更加坚强,有效解决了房地产开发商出于利益考虑,低成本带来的高隐患、高故障率,运行维护工作量大大减少,供电更加可靠,用电更加安全。 (2)户表改造工程建成后,供电企业抄表到户、收费到户和服务到户,解决了物业管理带来的电价高、故障抢修不及时、服务差等问题,建立了良好的用电秩序,政府放心、百姓满意。 (3)配套费工程得到了开发商的认可,及时到位的服务,使开发商在电力配套上省事、省心、省力;完善可靠的配电设施,提升了小区整体品位,让他们在业主那里赢得广泛的美誉度,为楼盘销售打下良好基础。 (4)电费资金更加安全。客户通过多种缴费方式缴纳电费,减少了现金缴费的安全风险,提高了电费回收率。 2户表改造工程中电力营销的作用 (1)大营销负责新建小区供配电工程建设的协调和监督考核等管理职能。负责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合同,受理开发建设单位用电申请,接受地方政府部门对配套工程费的监督检查等工作,计算和收取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工程费,平衡供配电工程预算,协调相关单位按职责权限开展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工作。为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为百姓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的电费交纳方式,超前规划了“十分钟缴费服务圈”工程,结合小区建设和乡村的改造,实施分阶段分区域的缴费渠道建设。 (2)本着快行动、早启动,科学布点、方便用户的原则。快速确定新建营业厅、自助缴费终端使用场所,并主动扩大合作收费网点和加大收费渠道建设工作推广力度,立足于方便、快捷和经济角度,选择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的路口超市、便利店布点,加快多渠道缴费体系建设进度,从组织协调、技术支撑和宣传引导等三个方面入手,快速行动,稳步推进。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化收费比重。供电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向用电客户宣传多渠道缴费信息,详细介绍多渠道缴费知识。通过手机群发短信、给上门缴费的客户发放宣传手册;开展街头宣传,向过往行人分发宣传单;在各营业厅指派专人引导客户到自助缴费终端上缴纳电费等方式,方便城镇乡村用电客户缴纳电费。 (4)城乡村及小区供配电工程竣工送电后,根据相关规定对配电管理分界点的规定进行运行维护。自电源点至居民户表及公用设施表箱以上部分和户表及远抄系统部分由供电企业负责运行维护。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定期对客户计量装置进行巡视检查,及时解决客户提出的表计异常问题,同时积极为客户答疑解惑。 3户表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超前意识、主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与新建小区和乡村委会对接协调上,对用户急需实施供电配套工程建设未能达到超前沟通和计划,对政策性配套费的实施宣传不到位,致使用户对户表改造工程产生了误解,对所执行的标准、改造的范围理解认识有偏差。 (2)供电配套工程管理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职责划分不清晰、执行的不到位,致使造成工作的不衔接、不协调,造成了工作被动。 (3)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未能熟练运用,尤其表现在营销系统运用上。 4户表改造工程的持续改进 面对问题与不足,供电企业下一步要加大对供电配套工程建设单位的协调和配合,全力配合好乡镇村建设工程的协调、督导工作;组织人员熟练掌握电力营销系统工作流程,加大对户表工程用户远程费控的实施和推广;全面做好户表工程改造小区的抄、核、收管理,并组织、协调对户表工程改造竣工小区的验收、移交;汲取先进的管理理念,拓展工作思路,全面改进各项业务流程,使户表改造管理水平大幅提高。总之,在户表改造过程中,供电企业始终坚持“你用电,我用心”服务理念和“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的工作标准,以全面创先争优为载体,深化实施“95598光明服务”工程,力争在户表服务管理上实现新的突破,全面提升“量、价、费、质”四电管控水平。 作者:颜景景颜富江单位:山东宁阳县供电公司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局电网改造工程管理制度 第一条*州县城电网改造实施范围:县(市)政府所在城镇地域110KV及以下城市公共配电网。居民进户线及电表改造、公共配变以外非居民用电的专线工程、专变、城市路灯不属其投资范围。对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变及配变以下低压配电设施的改造由所在单位自行负责,也可委托电力部门进行改造,但其改造费用由所在单位承担。改造完成经电力部门验收合格后,可自愿移交电力部门管理、抄表及收费到户。住宅小区及工业园区、特色园区应由业主自行负责配电设施的建设与改造。 工程项目应以改善电网结构,提高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自动化水平和节能降损为主,不得盲目提高标准。县城区10KV电网应按10至15年发展规划建设并形成环网结构。建(构)筑物密集和人群活动频繁地区10KV线路可采用架空绝缘线架设,低压线路一般按绝缘线、集束导线实施。 第二条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实行各级政府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州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州长陈亚平为组长,副州长彭军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城电网改造领导小组,各县市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县城电网改造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州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全州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的行政责任人,各县、市发展计划局承担本地区县城电网改造行政领导责任。 第三条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州电力总公司受项目法人省电力公司委托,为全州县城电网改造的项目管理单位,对全州县城电网改造的规划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和资金管理等负全面管理责任,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各县、市电力公司、*供电公司是本地区县城电网改造的项目建设单位和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如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和违法违纪行为,将依法追究项目管理单位、建设单位法人代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条县城电网改造实行参建单位法人责任制。其参建单位,包括设计、施工、监理和设备供应单位等,都要按其承担的工作、项目负相应责任。因其工作失误、管理不善导致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将追究参建单位法人代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条县城电网改造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其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管理单位、项目建设单位、参建单位法人代表,都要按各自职责对其实施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第六条县城电网改造工程遵循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设计必须在省计委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并经批复初步设计后方能施工。严禁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搞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 第七条县城电网改造既要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事求是、讲求效益”的原则,又要兼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掌握技术标准,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县城电网改造技术导则》,大力推行标准设计和限额设计,严格控制工程投资,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第八条全州县城电网改造总投资初定为16745万元,其中资本金占20%,农业银行贷款80%。我州八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资本金原则上通过国债转贷资金取得,若有不足由电网企业自筹解决。 第九条比照农网改造资金管理办法,所有县城电网改造资金均应专款专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挤占、截留、混用、挪用。实行专户、专人管理,项目管理单位和项目建设单位要在农业银行设立县城电网改造资金专户,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确定专人对资金进行管理,并接受审计、稽查等方面的检查、监督。 第十条县城电网改造资金的偿还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各县、市在考虑县城电网改造需要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身还贷能力,合理确定工程规模,精心测算还贷方案,确保按期如数偿还。若无力还贷或不按州政办发[20*]37号文要求执行,则调整该县(市)工程投资计划。 第十一条工程所需的主要设备和材料、35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实行招投标制。 第十二条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的施工实行监理制,其监理单位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严禁同体监理。 第十三条土地及附着物补偿标准沿用州长办公会议纪要[2*0]17号规定。10KV及以下工程不支付土地占用费和青苗补偿有关费用;35KV及以上工程占地和青苗补偿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按*州政办发[2*0]94号文执行。其中涉及企事业、机关等单位的不予补偿,涉及城市公共部分的只作修复。 第十四条税费收取沿用州长办公会议纪要[2*0]17号文规定。凡国家已经明令取消或禁止收取的项目及上级审批的工程投资概算中没有列入的项目,均不得征收;对其中按政策确需收取的,要顾全大局,从低征收。不得强行要求建设单位代扣代缴建安营业税,不准超越税法规定的纳税基数及征收对象征收税款。 第十五条办理工程征地、林木砍伐、青苗补偿等有关手续时,可以实行“先登记征用,后办理有关手续”的办法,以满足工程施工进度的需要。 第十六条城市规划中要统一考虑电力设施建设需要,提供电力设施占地和通道,规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电力规划范围内需拆迁清理的其他设施由城建、规划部门负责。 第十七条电缆入地工程应严格控制。确需电缆入地的,除电力电缆及电缆附件外,土建工程费用及其他费用(含设备费及设备安装调试费、设计费、监理费等)由提出申请入地的单位承担。县城公用部分规划的地下电缆由城建部门负责电缆通道建筑设施的建设。 第十八条居民进户线和户表工程改造资金由居民承担。户表工程改造推广使用分时电表,在省物价部门没有核定出台新的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以前,按省物价局*价能交字[20*]115号文和州物价局*州价[20*]144号文执行。资金由当地居民委员会或单位负责收取并集中转交改造工程实施部门。在农网改造期间已实施户表工程的,其收费不随新标准追溯调整。用户要求超出“一户一表”标准配置的,其费用另行收取。 第十九条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35KV及以上工程原则上应作为单项工程进行审计,10KV及以下部分以县、市为单位作单项工程进行审计。项目管理及建设单位要建立内审制度,开展工程开工审计、过程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 第二十条建立工程月报制度。以县市为单位,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工程进度、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向州县城电网改造办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建立稽查、检查制度。接受国家和省的稽查、检查,接受纪检监察、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州县城电网改造办公室不定期对工程实施进行检查,并设立举报电话受理有关举报。 第二十二条州人民政府将县城电网改造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年度经济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并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自之日起施行。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配网改造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1电力配网中存在的问题 1.1网络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电网线路运行情况及线路故障的发生程度主要由电网运行方式决定。我国当前电力配网结构还存在一些不足,给电力系统的检修及维护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其中主要表现为,网络结构运行方式过于僵化,线路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无法灵活的转变,只能通过全面停电的方式进行维修,严重影响了用户的用电需求,增加了故障维修的难度。 1.2电源点分布不合理。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导致电力配网电源点分布出现及其不合理的现象。电源点整体布局不均衡,供电半径过大,增加了线损,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增加了线路故障发生的几率,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另一方面,电力配网规划中,材料规划同样存在不合理现象,使用未达标的材料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还给配网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导致较大的电力负荷差异,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现有电力配网的弊端,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的同时,给用电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电力配网改造工程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 2电力配网改造工程管理 2.1电力配网改造原则。①因地制宜原则。电力配网改造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高成本的工程,在对配网进行改造前,应充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用电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电力配网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对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如县市级城市或偏远地区,可根据当地用户条件及用电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网改造,改造工程周期可适当拉长,以降低该地区用户的资金投入;而对于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应加大配网改造力度,满足当地居民及企业的用电需求。②逐步完善原则。配网改造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改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因而有必要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已有问题指导后期的改造规划。如电力改造过程中需要设备改造、电网规划设计、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所以在改造过程中,应不断完善改造方式,按照实际情况对改造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2.2电力配网改造工程项目管理。电力配网改造过程中,涉及多领域,多种类的工作,为确保改造工程的安全及质量,应加强工程项目管理。①项目组织管理。配电网改造工程涉及领域较广,需要对各个施工单位及工程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管理。工程责任单位应对合作单位进行详实考察,通过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对比选择最佳合作单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相关企业还应做好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调工作,如施工准备、职工组织、施工技术、企业投资等。通过有效协调,确保改造工程组织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②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质量决定了配网改造工程的成败,为确保施工质量应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及其现场管理。一方面,企业应做好施工队伍的设计、监理、施工等方面的培训工作,确保施工队伍的专业技能满足工程的要求。技术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施工图纸设计及工程资料的管理,这是施工的主要依据,是改造工程成败的前提。另一方面,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的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安全。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检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施工方法漏洞,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安全隐患。③安全管理。配电网改造工程危险系数较高,施工单位及工程组织单位应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改造过程中,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将安全施工作为施工第一要素。为确保施工安全,应在施工前做好各项安全预防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避免由于疏忽大意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做好安全应急机制,确保出现安全事故时,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施工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④成本管理。配网改造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如何提高工程效率,节约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也是建设单位及组织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的管理工作,在保障工程安全及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可为施工方及投资方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在编制施工预算时,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对配网改造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并确保在施工期间严格执行工程预算的各项标准;控制好签证工作,签证前,应对施工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核实,避免多签工时和工量的情况发生;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施工合同进行配网改造,尤其是工程决算及造价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合同规定,可有效节约投资。⑤加强质量监督管理。配网改造工程施工质量需要依靠健全的管理体系,监督管理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施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施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能,确保工程的各项施工均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技术规定,确保配网改造工程的质量。监管部门应派专业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全过程监测施工现场,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操作,要及时通知施工方进行整改,并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以备竣工后查阅。另外,做好分项工程的质量签证等验收工作,对于一些隐蔽工程,应做好详细备注,确保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有人负责。 3总结 配网改造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包含多种技术的工程,改造过程中,应做好项目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保障配网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陈丽霞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供电公司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户表改造工程在电力营销中的分析 [摘 要]户表改造工程是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户表改造工程与居民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有效保证居民用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户表改造工程在电力营销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电力营销中的户表改造工程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有效推动户表改造工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户表改造工程;电力营销;智能电网 户表改造工程是国家电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内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电力营销角度来看,户表改造工程的实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能够在规范、便捷居民用电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户表改造工程还能够在用电安全、用电稳定等方面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 电力营销中户表改造工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一)有效推动供电工程的协调建和和科学管理 与新建的小区进行供配电工程建设协调是电力影响户表改造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电力营销企业要与新建开发的住宅小区签订户表改造建设合同,对新建小区内的户表以及用电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工程进行建设,确保新建小区的户表建设和相关应用能够达到国家电网建设的要求。另外,为了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供电服务,方便居民缴纳电费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根据新建小区周围的设施设备情况,规划建设“十分钟缴费服务圈”,实施分段、分区域电费缴渠道建设,为居民缴纳电费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服务。 (二)做好户表改造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 要针对户表改造工程的实际情况,在“科学布点、服务用户”的工作原则指导下,快速的确定户表改造工程电力营销的服务营业厅、电费自助终端设备建设场所,从便捷、高效和经济的角度出发,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和服务配套设施相对健全的区域进行电力营销服务布点,并且做好电力网络平台的构建工作,从多个角度加快户表改造工程电力营销缴费渠道体系的建设,完善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的组织协调、技术支持和引导宣传等相关工作,稳步、快速、有效地推动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的实施和开展。 (三)加大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宣传工作力度 电力营销企业主体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向用户推广和宣传户表改造工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多渠道电费缴纳相关信息。首先可以通过宣传折页发放、宣传手册等相关方式向用户推广多渠道缴费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在各个相关的营业厅安排专人负责引导用户使用自动缴费终端,以此来提高营业厅的服务工作效率,为用户提供极大便利。 (四)科学进行用电维护 当电力营销服务覆盖区域内的配电网络建设和户表改造工程完成之后,电力营销企业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区域配电网络管理工作进行分阶段、分节点的管理运行维护。要从电源点、居民户表以及公共设施表箱等相关设施设备以及户表抄录、户表远抄等多个方面开展用电维护工作。电力营销企业要对用户的计量装置进行定期的巡视和检查,对用户反馈和提出的相关异常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二、 电力营销中户表改造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 首先主动性不强是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没有转变服务理念,主动积极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对用户急需要的供电配套工程设施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用户对户表改造工程存在误解,对电力营销所依据的标准和范围理解产生偏差。其次,供电配套设施的工作标准、工作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职责划分不够清晰明确,很多工作开展不够衔接和协调。另外,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不高,尤其是在电力营销系统的应用方面表现为业务不够熟练,服务的质量不高。 (二)户表改造工程的改进措施 针对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户表改造工程,电力营销企业要与其他相关的供电配套工程建设单位开展密切的合作和配合,全力配合好配电网络建设工作以及相关的协调和督导工作。大力开展电力营销系统工作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户表工程电力营销系统工作能力和水平。另外,还要加大对户表工程用户远程缴费的实施和推广工作,对已经改造完成的小区要进行科学的抄、核、收等管理,在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拓展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和改进户表改造工程的各项业务流程和服务质量。 结语: 户表改造工程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能够在降低用户电费开支、提高电力营销服务质量、拓展电力营销服务渠道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户表改造工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结合户表改造工程的实际和用电用户的实际需求,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持续改进户表改造电力营销服务工作,全面提升用户的用电质量。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的成本及进度管理 摘要:基层电网的改造工作事关基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不得不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基层电力线路改造工程进行探究:基层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现状,基层电力线路改造成本及进度管理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基础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如何进行成本及进度管理。 关键词:电力线路改造工程;成本;进度;管理 一、引言 电力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能源,电力工程建设事关国计民生,尤其是基层电网的建设与管理更是与千家万户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半点也容不得马虎。对于基层电力改造工程中的成本和进度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作为基层电力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时刻把敦促基层电力线路优化改造工作当成己任,对这一课题也有很大的研究热情,下面就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对这一课题展开论述。 二、基层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现状 乡镇电力服务公司主要负责的是乡村电网建设和管理工作,乡镇地区供电情况也是笔者熟知的内容,所以下文写作主要围绕乡村的电网建设展开,乡镇的电网建设和管理工作与城市电网有所区别,暂时不涉及相关研究。根据笔者多年居于乡镇的工作经验和生活体验,将乡镇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现状进行浅析。 (一)点多面广。乡镇地区的行政规划多是以一个小镇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各个自然村,因而后期的电网建设也和这种布局类似,因而会形成很多的节点,而且各个自然村都有一定距离,总体来看,电网辐射的面积还是很大的[1]。 (二)线路设施陈旧布局不合理。乡镇供电距离比较远,一般都是采用水泥电线杆来起到中继的作用,但是电线杆的质量不一,也有的使用时间长了产生破损,遇到大风、结冰等恶劣天气,电线杆发生故障甚至折断的事故也时有发生。而且有些早期设置的水泥电线杆本来就比新型的电线杆细很多而且时间长了耐久度下降,再加之当时布局不科学,中继距离过远遇到恶劣天气更是难以经受住考验。因为电线杆发生事故或者线路发生故障导致的触电伤害事件每年都有发生。 (三)运行环境差。基础电网还有一个很显见的现实困扰,就是运行环境差的问题。因为乡镇住房规划没有城市那么整齐划一,农民在建房子的时候自由度较高,所以房子的高度,宽度,朝向很难统一。电力公司在供电时往往就是根据城镇居民或者乡村农民的实际需求,派遣电力工人进行线路连接,在这种复杂的环境里,线路发生故障是时常发生的事情,更别提充分发挥作用了。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乡镇地区的树木较多,而且没有城市树木那样有着精细管理,有时候遇到大风、雨雪天气,树枝挂断电线、砸断电线杆或者因为雨水串联发生短路断电的特殊故障经常遇到。 (四)临时性用电较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劳作很多都会用到电力,比如春天灌溉小麦,秋天谷物脱粒等等。这些用电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季节性属于临时用电,劳作的时候把点连接,劳作完成再把电力断开,属于临时用电。临时用电是难以监督的,全靠农民自己操控,安全性难以实地进行保障。 (五)资金投入不足。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承包大户、农庄等规模农业的推进,村庄向中心村集聚。近年来农用线路偷盗严重,失修和闲置线路较多,需要使用的大部分农用电力线路因投入不足,已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和安全用电的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2]。 三、基层电力线路改造成本及进度管理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一)利益重新分配。农用电力线路是村级集体资产,无偿移交供电企业后,将面临大量的线路改造和重建。原有的农用线路通道需要大量调整,将涉及到个别农户的利益。接在原线路上用户的计量方式和电价执行发生变化,由于点多面广涉及的用户多,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户的配合。 (二)布局不合理。现有的农用电力线路是农电体制改革前遗留下来的资产,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标准低,装置形式不统一。普遍存在整体布局不合理,线路迂回供电,“卡脖子”、低电压和电能损耗严重等问题。 (三)计量点不合理。因产权归属等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农业用电计量点设置原则难于统一。目前大多数采用在农用线路总线或分支线的首端安装关口计量表形式,缴费主体以村委为主,表后线路上接有大量其他性质的用电户。因此,普遍存在电费回收困难、电价执行不规范等现象,而且农用线路上私拉乱接和挂钩用电现象严重,供用电环境较差。 (四)后续管理工作量大。农用电力线路由供电企业改造接收后,必将实现与公用线路一体化管理,基层供电所将面临资产增加翻倍,计量表计突增,因此造成抄表收费和运行维护人员短缺等实际困难。 四、基础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如何进行成本及进度管理 上文中我们提到,乡镇和农村地区地区的电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宝就是电力公司对基础电网进行优化进行改造,也就是把上文中哪些问题一一破解的过程。电力公司要想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本和加快进度对上文中基础电力建设的现状以及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细致了解也是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言归正传,基础电力服务公司应该如何在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进行成本及进度管理呢? (一)政企联动营造良好建设氛围。电力企业要想在农村顺利进行电力工程建设,并且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话必须要把同农民的沟通工作做好,只有真正让农民认识到改造线路是为了他们着想,才有利于得到广大用电客户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寻求他们的配合,加快进度,节约成本。电力企业可以先于政府达成共识,进行政企联动,营造良好建设氛围。因为乡政府或者村委会在基层管理中的威望是比较高的,电力服务公司在进行工程改建前期争取到乡政府或者村委会的支持,在借助它们进行与农民朋友的沟通工作,肯定会事半功倍。 (二)统一规划和设备标准。前文中提到了,乡镇地区的行政规划多是以一个小镇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各个自然村,因而后期的电网建设也和这种布局类似,因而会形成很多的节点,而且各个自然村都有一定距离,总体来看,有着点多面广的特征。如果电力公司在新一轮的电网优化建设中依然沿用旧的规划旧的线路依然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要想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和加快进度,电力公司应该对旧的电力规划和电力器材进行仔细调查,对旧的规划旧的电力器材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利用的进行最优利用,发挥余热,不能利用的甚至对新规划有害的环节必须极力革除。另外,在新的电力规划中,电力公司的前期准备工作务必精益求精,一定要统一电力器材的标准。其意义在于统一的电力器材标准无论是在电力线路改造过程之中还是设备运行之后的管理中都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三)加强对电力改造工程的监督工作。腐败问题是工程建设中最让人痛恨的问题,一项并不复杂的工程往往由于蛀虫的出现无端加大了资本支出,虽然成本支出多了却面临偷工减料,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工程进度缓慢的尴尬局面。如果贪腐太严重影响了工人的工资发放,别说进度了,工程能否进行都是问题。所以,加强对电力改造工程的监督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语 电力工程是民生工程,基层电力改造工程更是百姓关注的现实话题。能否进行好基础电力改造工程是对基础电力公司工作人员的重要考量标准。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够对基础电力改造工作有所帮助。(作者单位:1.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本溪供电公司;2.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抚顺供电公司)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配网改造工程项目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增加电力系统负荷的同时,推动了电力事业的发展,促进电网规模的扩大。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为满足工业及居民的用电需求,应对现有电网系统进行改进,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电网系统的运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以促进电力企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配网改造;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一、配网改造的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负荷快速增长,电网规模也以较快的速度扩大,居民和企业对电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大,这就给电力负荷造成了很大的负担。随着城市建筑越来越密集,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场地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不了需求,不少变电站没有地方建设,这就使供电与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因此,要对电力配网进行改造。为了较好地改善供电质量,降低配网工程和维修成本,电力配网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更新每一种电力设施。以往所用的电力配网发生故障概率较高,经过有效的配网改造可以大大降低故障发生概率,提高其运行可靠性和供电质量,使居民和企业获得较为可靠的供电,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配网改造时,主要是对不符合供电需求的电网进行改造,不需要重新建立电网使用改造方式。这样不仅节约了一大部分建设资金,还节省了很多电网材料。 二、电力配网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电网线路运行情况及线路故障的发生程度主要由电网运行方式决定。我国当前电力配网结构还存在一些不足,给电力系统的检修及维护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其中主要表现为,网络结构运行方式过于僵化,线路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无法灵活的转变,只能通过全面停电的方式进行维修,严重影响了用户的用电需求,增加了故障维修的难度。 2、电源点分布不合理。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导致电力配网电源点分布出现及其不合理的现象。电源点整体布局不均衡,供电半径过大,增加了线损,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增加了线路故障发生的几率,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另一方面,电力配网规划中,材料规划同样存在不合理现象,使用未达标的材料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还给配网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导致较大的电力负荷差异,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现有电力配网的弊端,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的同时,给用电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电力配网改造工程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电力配网改造工程管理 1、电力配网改造原则。①因地制宜原则。电力配网改造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高成本的工程,在对配网进行改造前,应充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用电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电力配网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对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如县市级城市或偏远地区,可根据当地用户条件及用电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网改造,改造工程周期可适当拉长,以降低该地区用户的资金投入;而对于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应加大配网改造力度,满足当地居民及企业的用电需求。②逐步完善原则。配网改造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改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因而有必要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已有问题指导后期的改造规划。如电力改造过程中需要设备改造、电网规划设计、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所以在改造过程中,应不断完善改造方式,按照实际情况对改造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2、电力配网改造工程项目管理。电力配网改造过程中,涉及多领域,多种类的工作,为确保改造工程的安全及质量,应加强工程项目管理。①项目组织管理。配电网改造工程涉及领域较广,需要对各个施工单位及工程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管理。工程责任单位应对合作单位进行详实考察,通过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对比选择最佳合作单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相关企业还应做好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调工作,如施工准备、职工组织、施工技术、企业投资等。通过有效协调,确保改造工程组织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②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质量决定了配网改造工程的成败,为确保施工质量应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及其现场管理。一方面,企业应做好施工队伍的设计、监理、施工等方面的培训工作,确保施工队伍的专业技能满足工程的要求。技术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施工图纸设计及工程资料的管理,这是施工的主要依据,是改造工程成败的前提。另一方面,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的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安全。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检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施工方法漏洞,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安全隐患。③安全管理。配电网改造工程危险系数较高,施工单位及工程组织单位应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改造过程中,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将安全施工作为施工第一要素。为确保施工安全,应在施工前做好各项安全预防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避免由于疏忽大意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做好安全应急机制,确保出现安全事故时,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施工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④成本管理。配网改造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如何提高工程效率,节约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也是建设单位及组织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的管理工作,在保障工程安全及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可为施工方及投资方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在编制施工预算时,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对配网改造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并确保在施工期间严格执行工程预算的各项标准;控制好签证工作,签证前,应对施工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核实,避免多签工时和工量的情况发生;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施工合同进行配网改造,尤其是工程决算及造价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合同规定,可有效节约投资。⑤加强质量监督管理。配网改造工程施工质量需要依靠健全的管理体系,监督管理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施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施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能,确保工程的各项施工均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技术规定,确保配网改造工程的质量。监管部门应派专业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全过程监测施工现场,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操作,要及时通知施工方进行整改,并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以备竣工后查阅。另外,做好分项工程的质量签证等验收工作,对于一些隐蔽工程,应做好详细备注,确保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有人负责。 结束语: 配网改造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包含多种技术的工程,改造过程中,应做好项目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保障配网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的管理探究 【摘 要】电力线路改造工程随着电网的建设而不断增加。如何能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的特点,保障电力线路施工的顺利实施,成为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本文论述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的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要点,并总结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将安全管理放在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的首位,保障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安全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工程管理 0 引言 随着来自社会生活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电网建设速度一直不断增长,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加,城市中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变得“寸土寸金”,原有的架空线路由于需要占用大量的地面面积作为线路走廊,与城市土地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矛盾。因此,针对架空线路改造的项目工程随着政府部门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建设、房地产开发商等等需求不断增多,电力线路改造工程成为当前电力工程中施工量最大的项目。同时这些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而工期进度时间紧迫(往往要求与某项市政工程或建设工程配合),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电力线路改造项目的成本和进度,达到工程成本和进度的平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电力工程相对于一般基础设施施工工程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受天气影响、停电安排等方面的很多制约。另一方面,电力企业颁布的各种针对不同类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在整个企业层面上规定了项目的实施流程以及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一般项目管理方法的充分应用。而在成本管理方面,企业中一方面要对项目资金预算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相应的资金考核率指标又必须在项目各个阶段完成,项目经理必须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平衡。所以,在相关电力企业中的项目管理研究中,应当结合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充分应用管理学原理和各种管理工具,更好地管理项目。同时需研究目前尚不完善或不合理的流程和规定,提出修正建议,使之更好地为项目管理服务[1]。 1 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的管理内容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管理内容。 1.1 成本管理 电力线路改造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指对改造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控制,主要是对项目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考核等成本管理工作,以及制定相应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同时也包括针对项目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以保障项目实际发生成本费用不超过项目预算。 其中,在设计阶段,要在保证项目未来一段时间可扩展性功能满足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功能要求,降低成本。线路改造工程中电缆是主要设备,其中电缆截面面积的大小对电缆价格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片区长期规划的负荷,预测一段时间内负荷增大对改造线路的影响。如果该片区电缆截面设计冗余不大,该片区很快达到设计输送容量上限,则会导致该片区线路重新改造,导致成本上升;若该片区电缆截面设计冗余过大,该片区长期都达不到输送容量一半,则对该电力线路改造项目资金是一种浪费。 在实施阶段,要对前期设计的变更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控制项目实施成本的目的。具体包括综合变更控制、材料变更控制和施工现场管理等。其中针对现场工程量变更要有理有据,按照规章制度由施工单位提出并由各部门审核,杜绝随意变更现象。在变更量较大的情况下,逐一追究设计部门和现场施工部门的责任。设备的材料方面要按照电网公司统一招标进行确定,尤其是电缆长度选择要保证符合现场施工长度要求,避免过短或过长现象而造成浪费。同时检查施工过程超额用料现象,追究其原因。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需要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进度及施工区域进行统筹。电力线路施工具有施工场地分散、运输距离远的特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各施工点的时空相关性,避免物料、大型机械设备的多次运输和仓储,尽量将各施工点的施工顺序安排合理,避免增加施工费用。 1.2 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就是指是在保证工程建设合同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对项目的内容、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并尽量地缩短工期的系列管理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进行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确保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项全面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工作,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影响到工程进度计划。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既要考虑施工进度,又要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阶段、工程项目所有参与者之间做好协调和控制,通过对整个工程项目计划系统的有效控制,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的文献,目前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主要有:甘特图法、关键路径法、香蕉型曲线比较法、行政干预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等方法。实际项目进度管理中,可根据工程施工内容、施工阶段等各种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进度管理方法或综合使用多种进度管理方法,以便清晰、完善地描述各项工序之间的进度关系。 2 电力线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目前,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安全施工的投入不够。在电力线路的施工管理中,有时只注重电力线路施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安全投入问题,具有一定的侥幸心理,不能很好的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②施工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不高。电力线路的施工人员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主,有时为了降低成本而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员不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③施工工期、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由于涉及拆迁等社会问题,在各部门施工进度压力下有时忽略施工质量,不断的缩短施工工期,增加了电力线路施工管理难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对以上电力线路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在安全管理中一定要制定详细的电力线路施工安全责任制,主要将项目负责人作为主体,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各个不同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同时要加大电力线路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电力线路的各个不同施工位置进行安全管理和检查,一旦发生违章施工现象,发现施工中存在问题,就要依据电力线路施工制度规范的内容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保障电力线路施工的安全。 3 结语 本文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的管理要点分为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分别分析了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在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总结了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施工安全管理建议,对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安全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城市发展中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厂区拆迁改造逐步推进,带动了旧区电力设施的拆迁改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电力拆迁改造工程管理的问题。本文从规划设计、施工、投资成本和验收等方面逐一剖析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城市;拆迁;电力;工程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增长,我国城市改造的进程不断加快。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员流向城市的大环境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促使了全国性普遍开展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工作。片区的改造,必定涉及到电力设施的迁改,少则迁移配电线路,大则需要迁移变电站,涉及的投资金额非常大,周期比一般电力工程长。在广东省佛山旧城区改造工作中,需要进行迁改的就有110KV变电站、配电房、配网线路、高压输电线路等设施,每年投入拆迁改造资金上千万元。大量的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必定带来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在拆迁改造中反映出的老大难问题,如拆迁安置难、资金筹集难、按规划实施难、效益发挥难、文物古迹保护难等问题,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电力设施拆迁改造的工作。以下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投资成本和验收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逐一论述。 1 加强电力设施拆迁改造的规划和设计管理 规划和设计是做好电力设施迁改工作的前提。在城市规划建设上面,我们很容易犯一些错误,例如在规划建设上往往容易出盲目性,缺乏权威性、严肃性、独立性、公允性、操作性和约束力;城市规划缺少社会各阶层参与,没有经充分论证,甚至是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领导意志和判别是非好恶的标准成为规划的出发点。因此,电力设施迁改工作必须尽早切入拆迁改造规划,进行科学论证,重新设计、布局电网规划。 在电力设施拆迁改造规划的时候,必须要时刻注意到城市规划体系也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不少城市只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城市规划建设局面混乱;还有许多城市的控制性规划、详细性规划、城市设计及其它系统专业规划覆盖面不够,规划体系建立地不够完善。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电力设施拆迁工程的规模和投资额,所以必须时刻密切关注,在规划和设计上面要有灵活的调整空间。 因此,在拆迁改造区域电网规划设计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1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注意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的收集。 (1)城建规划和交通部门:深入了解拆迁区域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用途,关注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区域功能发展的定位,给排水的规划,交通规划状况,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等。 (2)发展计划和改革委员会:该区域项目的准入条件、行业发展规划情况。 (3)环境保护和消防:了解拆迁区环保是否有特别要求,消防设置和具体要求。 (4)国土部门:电力设施所占的用地性质,建设用地价格,是否有预留用地和用地指标。 1.2做好负荷的科学预测 根据城市改造规划,了解改造后的高密度负荷区位和重点负荷情况,科学划分负荷性质。按照电网发展的等级要求,做好规划和供电设计方案,避免重复投资。 1.3确定改造后区域的供电电压等级 科学的供电电压等级配置,将使电网投资更为节省,今后的电网运行更加可靠、经济。因此,在城区改造过程中,应重点考虑配电网络电压等级的选择。 1.4改造区域的电网规划必须与系统电网规划相匹配 根据改造区域的电网规划、负荷的增减情况及发展预期的改变,适当调整系统的电网规划。 1.5切实做好改造区域电网规划立项的前期工作 凡旧城改造大多都是黄金地段,投入的资金大,地皮价值高,利益纠纷多。若规划中的站址和线行,不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与多方面协商确认后立项,将导致工程进度和投资失控。 所有参与工程及投资的管理人员都必须熟悉规划设计的所有项目,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厌其烦地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及时反馈信息并加以总结,反复修正规划设计调整,使规划达到各方共识,才能使电力建设项目规划能顺利进行。 1.6加强设计管理工作 1.7在推行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拆迁区域的电网建设要按照尽量减少用地资源,确保环境美化,减少污染,可靠供电的特征要求进行设计,满足城市功能的用电需求。 1.8严格控制工程造价。设计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应对项目进行全面了解,按照国家、行业及建设地的需求编制满足要求的投资估算与设计概算,投资估算与设计概算应能全面地反映实施项目的全过程费用。 1.9多方联动优化设计方案 拆迁区再造的新区域都是建筑密集,人口密集型地区,在该地区进行电力建设将涉及多方业主的利益,需达到多方的共识。因此邀请多部门、多行业及专家对设计规划及具体设计方案进行审议优化特别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优化修正才能有可行的方案,达到建设的目的。 2 加强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施工过程管理 在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作中,时刻要配合城市拆迁改造工作的整体进度,因此,电力设施拆迁改造施工过程管理也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制定施工前的施工方案,确定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是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施工前非常必要的环节。如果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足,没有详细并且合理的方案,就容易在施工中途出现返工或者重新设计的现象,这不仅会增加项目的造价,更会使项目工期延迟。一个好的方案必须要有可行性,在可行的基础上要考虑到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情况,尽可能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才是好的方案。除此之外,确定好施工前的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可以保证项目的施工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从而在前期减少了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施工过程的繁琐或者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对于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如果操作不好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规范工程过程管理注意事项就不会给施工人员造成人员伤害,从而使管理过程更加合理并且人性化。在管理过程中要引入监管机制,配备监理人员和责任人按照严格的流程执行项目施工质量、安全措施、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检测,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止施工人员为自己谋取利益。除此之外,当发现工程质量不合理时,应该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补救措施纪要满足工程造价控制的要求,又要保证修复工程质量。 3 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投资成本管理 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实施由于要配合城市拆迁改造的进度,施工进度上面受到政策、其他项目进度、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容易出现设计变更、投资变动等问题。因此,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要比一般的电力工程更加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注重过程成本控制, 尤其是材料、人工工时等方面成本的核算、管理。 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投资中,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风险是与拆迁户之间关系的处理。因为,按照规定,拆迁户所获得的赔偿不是直接与开发商签订协议,常常容易出现无法按时足额获得赔偿款的现象。这些赔偿利益受到损害的拆迁户,就会阻扰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有个别人甚至借机敲诈,这样极易发生纠纷,从而导致工程项目不得不停工,造成项目停工的问题。有的甚至还会发生哄抢施工材料等恶性事件,从而影响了施工的正常推进,增加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因此, 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投资比一般的电力工程,更需要做好成本管理。 4 开展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验收和后评价工作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是工程建设的主要阶段,是衡量一个电力项目设计、施工及运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项目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改造片区的供电质量,对该片区今后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验收工作,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质量问题,保证工程质量达到原来设计规划的要求。 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有效管理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获得良好经验的有效途径就是对施工完成后的评价和总结。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套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项目的后评价体系,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具体指标、综合因素等方面进行打分,比较不同拆迁改造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效益性。同时,我们要对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及时总结,对于施工过程中做得不好的地方、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策略也进行反思,使其成为以后工作的标准,在日后管理工程中进行借鉴,从而提高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中的电力设施拆迁及改造工程问题,不仅涉及电力、城建、工程建设、经济、甚至于历史、文化、百姓习俗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城市管理问题,其解决对策既需要科学规划决策也需要艺术融合和经验积累。本文通过电力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管理、投资成本、工程验收及后评价四个环节予以论述,希望通过科学管理的工作要求和有效经验的分析阐述,达到电力建设与城市建设的有机协调和融合,实现城市建设科学、和谐、有序发展的目的。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铁路10KV配电所改造工程中高压单芯电力电缆安装要点的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铁路10KV配电所改造工程的实际,提出了10KV高压单芯电力电缆在选型中要掌握的前提,并且在施工中注意电缆的附件、接地及敷设过程的几个要点控制。 【关键词】配电所改造工程;高压单芯电力电缆;安装要点 前 言 随着铁路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列车整备需求对供电质量及保证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增加。铁路配电所改造项目许多情况下是对所内设备更换,但同时必须改造与外部线路进行连接的电力电缆,这就需要加强电缆选型与施工质量等方面的要点控制。 1、高压电力电缆的选型要点 铁路10KV配电所改造工程应考虑安装的实际情况,适当条件选用高压单芯电力电缆。 1.1 高压电力电缆一般使用在所内的高压柜与外部输电线路引入、馈出中间环节上。高压电缆传统的选型方式多为三芯,工艺简单。选用单芯电缆,相比存在较大的有利因素,操作便捷,更有利于改造项目。 1.2 新建配电所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中,均设置预留孔洞的电缆夹层。电缆施工基本上可以直接由外部到高压柜的接线端子。但是在改造工程中涉及的许多配电所建筑物,建造年代较早,不可能充分预料到目前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设备安装需要,在结构上不存在可以利用的、将电缆直接敷设至指定位置的通道。 1.3 由于电缆本身结构的特点决定,传统的三芯电缆相比于单芯电缆,重量大、弯曲半径大,施工难度自然加大。在铁路供电单位要求施工作业时间尽量缩短、严格限制停电作业次数的情况下,有效施工节点很难保证。 1.4 工程实例 哈铁路局的哈东10KV配电所改造工程项目,原配电所采用高压开关柜GG-1A固定型,电缆可以连接的位置较多。而改造后的高压柜选型为KYN28中置成套型,电缆进出、连接位置限制了只能在柜体下方。同时配电所建筑物为七十年代建造,建筑结构本身已无改造可能。因此,电缆的选型需要重新论证。 经论证,选型确定采用YJLV62-15/8.7KV高压单芯电力电缆,以240mm2规格为例,单芯与三芯电缆作比较: 电缆自重KG,单芯:三芯=1.64KG/M:6.72KG/M 电缆外径D,单芯:三芯=38mm:82mm 实际过程说明: 1.4.1 采用YJLV62-15/8.7KV型高压单芯电力电缆相当于将三芯电缆化整为零,单芯电缆按三相逐一施放成三芯形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时间也相应的缩短,大致提高功效30%; 1.4.2 单芯电缆的施工规范要求弯曲半径为大于20D,20*(38/2)=380mm;三芯电缆弯曲半径大于15D,15*(82/2)=615mm(D为电缆外径)。只有单芯电缆与高压柜接线端子的竖向连接,满足了柜体下方仅有的550mm电缆安装高度。 2、高压单芯电力电缆的施工要点 高压单芯电缆与三芯电缆相比较,电缆在附件的选用、接地和敷设上有许多不同,并且在这些方面的施工要点控制就是影响供电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2.1 电缆附件是指电缆线路中各类接头的总概念,此部分安装的质量好坏往往为整条线路的决定因素。电缆线路终端头等处电阻过大,容易导致线路端部热量集中,引发非材质绝缘水平不足的热击穿电缆故障。 2.1.1 冷缩式附件更适用于高压单芯电力电缆。单芯电缆采用冷缩式附件时,仅在电缆的正确位置上抽出附件内芯塑料支撑,无需加热即可紧紧粘接在电缆上。不使用加热工具,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恰恰有利于铁路项目施工时间限制紧凑这方面的要求。 2.1.2 冷缩式附件的材料性能优良、弹性好点,与本体接触面的性能得到较大改善。所使用的材料从机械强度上比热收缩附件更好,对电缆的外径尺寸要求也不是很高。 2.1.3 冷缩式附件制作的工艺也是关键,制作过程中严格控制住应力管与尽缘屏蔽等部位的搭接长度,以防收缩时应力管与边缘屏蔽脱离。分散断口处的电场应力,防止芯线的电力线向屏蔽层断口处集中。 2.2 铁路10KV电力改造项目中高压单芯电力电缆的接地方式,可采用单点接地方式 2.2.1 三芯电缆由于相位的关系,本体的构造决定了电位矢量和为零。单芯电缆运行时,导体与屏蔽层之间(相当于一个单匝变压器)的磁通将形成较高值的感应电压,对设备产生较大的危害。 2.2.2 铁路10KV配电所进出口的电缆长度一般不会过长,接地方式可采用单点接地方式。10KV电缆线路的金属护层若采用两端接地时,环流尚不显著。10KV电缆线路的实际做法可以为单点接地方式,即:户内与高压设备的接地端直接连接,户外为甩开方式(保证好绝缘)。短范围内的10KV电缆通过一端对大地电压释放,另一端电压小于50V。国家接地规程(SDJ8-79)也以50V为允许接触电压标准。 2.2.3 高压单芯电缆头制作,要注意电力电缆屏蔽层与保护层钢铠的接地线要分别实现接地。屏蔽层接地是为了释放感应电压的危害,保护层钢铠的接地是为了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二者有所区别。若采用跨接方式,如屏蔽层感应电压很大,同样可能出现高电位向低电位的放电击穿。 2.3 铁路10KV电力改造项目中高压单芯电力电缆的敷设方式要模仿三芯电力电缆的构造方式 2.3.1 同一回路三根高压单芯电缆的敷设长度、走向及路径要整体保持一致,每隔1米要绑扎一次。 2.3.2 为避免屏蔽层的感应电压出现,将三根单芯电缆敷设成正三角形“品字”紧贴着排列;电缆长度每隔3米,各个相位交叉换相处理。 2.3.3 为避免铁磁的涡流损耗,单根单芯电缆套用的保护管、固定件等要选用非金属性材料(如PVC)或“C”钢管(钢管侧边纵向切开,不形成闭合磁场)。 2.3.4 高压单芯电力电缆的敷设过程中,每施放完一根都要做好相序的标记,防止混乱。 3、结论 铁路10KV配电所改造工程一定要考虑行车组织单位及设备管理单位对供电可靠性、安全性的保证,因此严格要求停电作业有效施工时间、停电作业次数。尽量选用单芯电缆以及通过对其的安装要点进行熟练运用、掌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铁路电力改造项目的顺利完成。安装要重点注意到:电缆的附件选用冷缩式附件、接地方式采用单点接地、敷设要模仿三芯电缆的构造方式。
住区论文:高层住区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1生态景观概述 1.1概念 生态景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景观是各种自然要素(植物、水体等)和人之间形成和谐统一,生态景观为这些要素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且进行保护。生态景观设计是建立高效、节能、健康、无废弃物和污染的舒适宜居环境,是确保生态平衡和人类居住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1.2特征 生态景观的特征:1)和谐性。是人与自然统一体的各组成部分间,人与自然共生、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居住环境中,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2)可持续性。生态景观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机能,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满足城市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3)经济高效。生态景观是合理配置资源,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强调人类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协调的发展。 2高层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景观尺度混乱 高层住区建筑体量大,需要大尺度的景观来满足居民高视点的观景需求,高层住区景观设计片面追求超大尺度及图案化,忽略了下层住户的近人景观及居民亲近景观的需求,让人们对景观产生疏远感。 2.2景观布局模式缺乏 高层住区景观布局时采用多层住区景观设计方法,多层住区由于建筑低景观设计全部为近人景观,不符合高层住区高视点的景观需求;其次多层住区景观布局比较分散,多分布在每栋建筑的周围,整体性差,不适合高层住区相对集中整体性强的景观布局要求。 2.3违反生态景观原则 为了体现住区的高贵性,过分追求奢侈的景观环境不仅对环境资源造成浪费,且忽略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违反了景观设计的本意。 2.3.1绿地景观不足 高层住区建筑密度低及人口规模高,表面上绿地景观很多好像一个大花园,实则人均绿地面积不够;高层住区绿地景观多采用垂直绿化,减少了人们与绿化接触的机会其亲和性降低;高层住区为了解决停车问题多为地下停车库,在上面进行平台绿化处理削弱了绿化的生态效应。绿地景观在植物配置方面没有考虑到植物的季节性造成冬季树木枯萎凋零,失去绿化景观的设计本意;植物选择方面过分追求外来植物不考虑植物自身的生长适应能力,不仅造成浪费同时违反了生态景观的理念;植物种类稀少不能满足高层住区建筑体量大所带来的压迫感。 2.3.2水体景观浪费 据调查发现,住区内水体景观在水资源的选择上盲目开发新的水源,不利用原有的自然水体进行造景,造成生态资源的浪费;其次水体景观设计没有考虑气候特点造成冬季水体景观的闲置影响景观的观赏性。 2.3.3场所景观缺少 高层住区基于人口密度大,场所景观的设计可以缓解邻里交往、减少居民压抑感。反观现有的高层住区发现普遍缺少居民活动和交流的空间,造成邻里关系疏远;其次设计时放弃了私密性空间的过渡,人们在场所进行活动容易被人观察造成心里不稳定,忽视对居住者的多样化的关怀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3高层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本效应,环境设计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追求环境的多样性、舒适性,提倡居民参与意识,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真正内涵。 3.2地域性原则 小区景观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同时应尊重本土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3.3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要求居住区景观设计时既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又要对居住区原有的景观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使其满足生态性要求;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要求。 3.4独特性原则 高层住区由于建筑高度高,居民观赏景观的视点不同,为了满足俯瞰效果坚持进行整体设计,居民在高层往下俯瞰景观时,为了避免居民在俯视时视觉重心不稳产生混乱的视觉感受,要保持其视觉的均衡与稳定;高层住区景观与多低层住区存在一定区别,在设计时既要考虑近人景观同时又要考虑立体景观和空中景观,实现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原则;高层住区景观设计要考虑居民与自然景观的亲近性,增加居民对环境的安全感;高层住区景观设计要尊重城市本土文化使其融入城市自然景观中。 4高层住区生态景观设计策略 4.1从环境景观方面 4.1.1景观尺度多元化 高层住区在景观尺度方面应考虑多元化的景观尺度。第一采用大尺度景观缓和高层住区建筑体量大给人的压迫感(如采用俯瞰图案效果或者比较突出的色块、铺装来缓和建筑体量,植物、小品的景观要素在尺度的选择上要与建筑体量相匹配来减弱建筑体量带给居民的压迫感);第二采用宜人景观尺度给人以亲切感指引居民观赏景观同时满足高层住区中的下层用户的观景需求,上层用户可以通过空中花园营造近人景观满足其观赏和交往的需要。 4.1.2景观布局独特性 高层住区基于其建筑体量的关系,景观布局不同于多低层具有一定独特性。高层住区建筑密度低、建筑间距大、采用地下停车场等因素使得高层住区地面空间得以完整,可以融入更多景观元素,因此高层住区景观布局模式应采用立体景观和集中景观的形式,可适当图案化。高层住区水平景观相对比较集中,空间边界相对模糊,通过局部景观的营造实现景观层次的丰富。高层住区立体景观借鉴公共建筑中庭、边庭、屋顶花园的设计手法,建筑师在设计时采用错层和出挑进行屋顶花园和平台绿化、架空层景观设计等景观的营造满足高层住区对景观的需求。立体景观布局为高层住区景观设计创造多层次视觉效果,使建筑与景观相结合提高住区的建筑品位,实现开发商的利益最大化。 4.2从生态景观角度 4.2.1绿地景观合理化 高层住区绿地景观不足,为了弥补这种不足,设计时从空间绿化系统和植物配置方面来增加绿地景观。高层住区为了满足绿化景观的需要,设计时考虑多方位、多层次的绿化组织使绿化景观呈现出空间效果,通常做法为:结合多层次地形变化增加绿化率,结合植物的高低进行搭配形成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的绿化层次满足高层住区不同楼层对景观的观赏;高层住区绿化除了水平空间绿化更多要考虑垂直绿化,垂直绿化要根据位置(屋顶花园、架空空间绿化)、建筑高度等解决人们与绿化的接触,增加亲和力。利用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进行绿化设计,不仅可以将景观引入室内同时弱化了建筑与景观界限,实现建筑与景观相融合增加绿化面积;利用高层建筑平台空间进行屋顶花园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住区绿化的覆盖率还可以满足高层住户的观景需要。植物配置要点:1)注重植物多样性,植物配置过程中利用植物自身的高度进行搭配使其形成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2)尊重植物季节变化,设计时利用植物品种之间的生态习性差异进行互补实现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观;3)首选本土植物,不仅提高植物成活率且调节生态环境能力高于外来植物,同时与本土人文相结合;4)避免住区内绿化景观重复,可以对局部景观进行人工处理体现住区自身的特色。 4.2.2水体景观生态性 从水体资源考虑尽量在自然水体上进行造景,同时采用中水回水(雨水、雪水等)系统解决景观用水,不仅环保且重复利用资源;从水景用材考虑尽量减少水泥、混凝土材料,采用绿地土层储存雨水可以保护周边原有生态系统;水景尽量采用水生植物同时投入鱼类等水生生物不仅可以净化水体同时使其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生态链。安全性:水体景观在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危险,要考虑到老人及儿童的亲水愿望,要注重水景安全性设计,考虑水的深度、临水防护设施(设防护栏、安全警示牌等)。 4.2.3场所景观多元化 高层住区人口密集、场所空间有限,需要重视场所景观的设计且实行多元化原则。高层住区场所景观既要考虑在平面空间的层次性又要考虑竖向的立体层次来增加场所的多元化,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使居民参与其中感受景观带给人们的舒适性。场所景观设计时综合利用构筑物、绿化等对休憩场所进行遮挡,给居民一些私密空间减少人们心里不安定,增加安全感;充分利用架空层或者半地下空间等隐性空间进行场所布置,缓解大空间和大体量建筑带给人们的压迫感,又可以增加人们交往,满足精神需求;其次要考虑到住区内老年人、幼儿的需求,设置运动场所和游乐场所,设计时要考虑老年人使用及儿童户外活动特点,遵循就近、安全、隔噪等原则。 4.3从城市规划角度 居住区景观设计往往是作为建筑设计的附属而存在,导致景观环境过于零碎且与整体住区联系不紧密。在住区规划时要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同时考虑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一方面景观设计从建筑风格出发使景观环境与建筑相融合,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要配合景观设计的布局模式进行局部微调,达到居住区规划的完整性。 5结语 高层住区生态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项目,通过分析高层住区景观设计现状,设计时结合景观设计基本原则,同时要考虑到其高视点观景的特殊性原则,提出适合高层住区生态景观设计策略,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同时为设计者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宋莎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住区论文:城市生态住区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1研究区概况 西安市位于黄土高原东部的关中盆地,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我国建筑热工分区中的“寒冷地区”。虽然年降雨量相对较大,但由于城市规模庞大及周边水环境污染严重,仍属缺水城市,加之南面秦岭山脉的阻挡,焚风作用显著,城市热岛现象明显,为全国四大火炉之一。 2西安市生态住区人居环境现状 2.1耕地占用严重 十多年来,西安的城市化基本上走的是粗放式的外延发展道路,城市用地规模过度膨胀,占用了城市郊区大量的优质农田,土地利用集约度低下。据相关统计资料,西安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2012年已达31.6m2,人均占地量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部门推荐的人均建设用地100m2/人的指标。 2.2中心空间不足 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住宅户型设计偏大,但长度过大,建筑尺度缺乏美感;住宅间距偏小,无法满足南侧住宅底层住户冬季日照时长的健康需求,通风环境不佳,同时也挤占了住区中心宝贵的开敞空间;板式高层平行排列过分整齐划一,会让人有进入钢筋水泥森林的严重压抑感,更与生态住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相距甚远。 2.3水环境缺失 西安具有西北缺水城市的一般特点———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目前西安市大多数住区仍以绿化景观与旱区景观为主,水景观环境缺失,许多住区甚至连点缀性的小型水景也难觅踪影。绿化用水采用生活用水且浪费严重,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很不理想。 2.4绿化配置单调 有的住区绿化多样性不够,植物配置不合理,未达到遮荫、降温、除尘、降噪的基本绿化效果。有的住区则过度注重观赏性和异地情趣,丢失了地域性与文化性。 2.5硬质铺装过多 住区内沥青混凝土路面及水泥路面铺装过多,地面渗透性几乎为零。暴雨袭来只能靠下水道排水,极易形成内涝,而且雨水未能得以充分利用,住区蒸腾作用明显,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3西安生态住区人居环境设计对策 设计师在住区规划中,应贯穿人文环境、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等一系列轴线,从大到小、从外向内,使空间、水体、阳光、绿地为居民创造自然、温馨的家园。在中心开敞空间设计喷泉、绿地、休闲广场等室外序列,将广场空间延伸到住区,空间设计自然连通,创造亲切怡人的景观。针对西安城市水与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及住区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综合对策: 3.1以人的社会审美心理为中心,减少耕地占用,合理设计住区空间 提倡中小户型,能降低住宅总价,扩大居住群体,同时也能减少耕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住区居民提供健康优雅舒适自然的生活空间,对节约土地及改善居住环境都具有现实意义。提高住区建筑实体景物的视觉形象,创造赏心悦目的建筑艺术品。设计应最大限度的开发生态住宅的艺术功能,使这类住宅无论从外部还是从内部看起来都是艺术品。在群体设计中,讲求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避免奢侈的总体布局,注重单体空间组合的错落有致,丰富建筑空间。通过形式、尺度甚或色彩与质地的变化区分主次建筑,为住区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住宅空间。在住区入口或中心位置设计标志性建(构)筑物、中央花园等开敞空间,如休闲广场、健身活动场、儿童游乐园等,创造便利于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生活环境,这些对居民有魅力的空间既要各自独立又要相互渗透,而且还要具有人文的主题性,在美好而愉快的娱乐环境中鼓励人们用博爱和进取精神去对待生活,增强住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同建筑规模和标准的住宅单体围绕在中心开敞空间的四周,有规律的高度可以形成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高密度的住宅也能贴近中心景观生态区,提高了景观的均享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从物质到精神上的追求,减少现代高楼大厦给人们带来的孤独感。 3.2以住区的自然生态循环为中心,努力营造水环境,做好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把水环境的规划设计与住区生态系统的其它组成部分稳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和谐完善的整体系统。水是生态环境中最富动感、最活跃的元素,水的有无往往与美好居住环境的获得密切相关,水的韵律和灵性柔化了住区行列式布局生硬、呆板的景观,提升了住区景观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并有调节局地气候温度、净化空气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水环境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把水景融于住区生态系统之中,将水体与住区空间、绿化及道路等要素统一处理,在交融状态中进行整体设计。对人的亲水性要充分考虑,用各种形式的水景满足人的不同需求,不仅要设计供人们观赏为主的水景观,还要尽可能地考虑让人参与其中,因为即使在形态上没有什么艺术魅力的水景,只要它能让人身入其中欣赏与碰触,它就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生态住区应在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适当设置水池、小型人工湖等静水或喷泉、瀑布、壁泉等动水形式,用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住宅建筑的硬体空间,为城市住宅景观注入新的生气与活力。利用地势的高低起伏设置有效的水体推流,与喷泉、瀑布等结合形成景观水循环系统,使景观水系统流动起来并保持清洁形成优美的水景,以达到美化环境愉悦身心的目的。西北半干旱城市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能补充住区景观水体的不足,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满足生态用水的水质要求。在开源上,一方面要加大污水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住区内设计优质杂排水的小型中水循环处理系统。污水由于相对集中就近可得,水量水质稳定,通过污水二级(二级强化)处理,或增加一些简单的深度处理工艺(直接过滤和消毒)即可解决生态环境用水及其他低质用水的需求,减少污染排放的同时节约淡水资源。另一方面做好雨水的收集利用,雨水是住区用水良性循环的资源之一,注重节水理念,设计下凹式集雨型绿地,雨水通过建筑物内巧妙隐蔽的集雨设施,流入设计有渗透性排水管的下凹式草坪,然后进入景观水循环系统,并配合水生植物和土壤过滤进行水的处理,即可用于绿化灌溉、景观用水的目的。在公共广场、人行路面和轻型车道及其两侧铺设透水砖或彩色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在雨水蓄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回补地下水,减少道路积水,防止内涝发生,还能降低地表温度、降噪除尘,节省原材料,达到一举多得的生态功效。在节流上,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喷灌相较普通地面浇灌可省水30%~50%,喷洒均匀,可实现自动化,喷量容易控制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特别适合密植、低矮植物的灌溉。滴灌主要用在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地下滴灌是微灌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该方式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有利于保持作物根层疏松通透,水分蒸发损失小,实现节水增产,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在园林绿地应用中极具发展潜力。 4结语 生态住区人居环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设计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通盘考虑水的循环、土地集约等自然资源和市政管道、园林绿化等工程技术以及建筑审美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各个方面,只有处理好这些因素的关系,才能算作是一个成功的生态住区设计。 作者:吴磊 单位:西北大学基建处 住区论文:住区户外空间设计论文 1老年人的交往特点 首先,老年人更愿意和同龄、同阶层的其他老人交往,并且由于兴趣的不同,表现出同性聚集性;喜欢和活泼的孩子们交往,渴望和子女交流,又担心和他们有隔阂。其次,老年人参与的多为低运动量的活动。由于身体上的衰退,老人们活动的范围一般比较小,多数集中在住宅附近。最后,老人对空间的私密性要求更高。当老人在进行坐憩、下棋等不希望被打扰的活动的时候,会倾向于选择私密感较强的安静的小空间。同时,老年人极其念旧,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活动。 2促进老年人交往的空间特征 行走不便、视力下降等无法抗拒的因素,使老年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需求。因此,老人们对住区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比一般人更为显著。 2.1易于到达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增长,老年人的行动能力会有所下降,因此,他们的活动空间必须是最近的路线就能安全到达的场所。万邦伟将老年人的出行活动分布圈划分为基本生活活动圈、扩大邻里活动圈、市域活动圈和集域活动圈等。其中基本生活活动圈一般为自家内院、宅间绿地、单元入口等。这个圈子是老年人最容易抵达的地方。将活动设施尽可能布置在家附近的位置,更能引发老年人活动的兴趣。 2.2亲切宜人的尺度 老年人对空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在心理上,尺度适宜的空间能让老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亲切感和安全感。扬•盖尔认为,在尺度适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人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空间中的活动,而那些巨大的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生理上,小尺度的空间使老年人能清楚的看见空间的细部和其他人的活动,并且不需要费很大精力就能去想去的角落。 2.3易于识别的空间 老年人视力和记忆力的衰退导致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过多的信息。为了不使老年人迷失方向,住区户外空间设计必须是易于识别的场所。例如单元入口的设计可运用不同的材质和强烈的色彩进行区分;中心广场可以在空间中增加醒目的标志物帮助对焦,增强老年人对空间距离的感知;在拐角处以及高差变化的地方要用不同的色彩和材质,帮助老年人更好的识别空间的变化。 2.4完善的空间层次 奥斯卡•纽曼在《可防卫空间》一书中提到了关于空间层次的关系,即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组织模式。在住区内,交往空间的层次主要体现为,中心广场、绿地———小区道路———组团绿地、院落活动场地等———单元入口、室内。由此给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方式,这样有助于老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交往模式,既可以参加聚会活动,可以与偶遇的人聊天,又可以在花下小坐、对弈。 3促进老年人交往的户外空间设计 3.1广场空间 广场空间是住区中老年人户外活动最重要的空间之一,是住区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广场应设在住区较为中心的位置,方便住在各个角落的老年人到达。广场的尺度在满足活动需要的同时,不可太过空旷,尺度适中的广场可保证场地的亲切感,同时避免夏季的日晒和冬天的猛风对老人身体造成伤害。广场周围应保证一定的绿化率,否则容易造成老人迅速通过或只是呆在广场边缘,不愿意投入活动。茂盛的植物和多样的设施既可避免广场单调乏味,又可以让老年人一边活动一边欣赏风景,使老年人觉得心情舒畅。 3.2步行空间 为了老年人的安全考虑,住区内的道路宜采用人车分行,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步行空间包括中心绿地、广场和各级道路的人行道。步行空间设计得是否得当对老年人出行的频率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道路必须通畅平整,采用防滑材质铺地。过于曲折或高低不平的道路会对老年人活动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其次,道路要富于变化,避免景观重复性,增加层次感,让老人散步的途中不感到单调乏味。再次,对于记忆力衰减和感知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来说,道路的可识别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道路节点或拐角处设置小品、雕塑等识别物,可以增强老人对道路的识别度。此外,步行道的沿途需要设置休息空间,方便老年人随时休息。 3.3单元入口空间 单元入口空间是连接室内和户外的过渡空间,是衔接私密和公共空间的半公共空间,方便老人进出室内外在此适应环境和调整心理。同时也是出入的必经之地。扬•盖尔认为:“紧靠宅前哪怕是很小的户外区域,也比不易到达的较大娱乐区域有更多、更广泛的用途。”单元入口不可过于狭窄,除通行之外要有一定可以活动的区域,并设置可休息的空间。入口处要设置雨棚,有利于室内外更好的融合,同时方便老人在天气恶劣的时候既能躲避风雨,又能欣赏外面的景致。 3.4健身活动空间 老年人的健身活动空间主要包括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运动场地包括各种球场、跳舞等集体活动场。场地之间可用灌木分隔,避免互相影响,又不会遮挡视线,注意周边景观的设计和场地的朝向,为老年人创造舒适安逸的健身环境。健身设施可结合运动场地布置,活动设施应具有多样性,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应符合老年人的尺度和运动强度,并使用防滑材质。活动空间的周围应提供休息的座椅,方便老年人长时间逗留,并促进老年人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的交谈。 3.5无障碍设计 恰到好处的无障碍设计,既可以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得到很大的便利,又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在出入口、亭子等有高差变化的地方,除台阶之外,还应设坡道和扶手,方便坐轮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安全活动。坡道和台阶的设计要平缓,过陡的坡道和过高的台阶都会对他们的行动产生阻碍。要注意的是,坡道并不是阶梯的替代品,要同时考虑到坐轮椅和不坐轮椅的老年人使用需求,因为对于不坐轮椅的老人来说,坡道反而更危险。 4结语 每个人都要经历老年的阶段,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行动不便的状态下度过的。因此,每个人都将会是适老化户外空间的受益者。研究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探讨促进老年人交往的户外空间的设计方法,营造适应老年人生活的住区环境,有益于更好的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建设真正适合人们一生居住的家园。 作者:郑亦乔 唐文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住区论文:老年人住区户外空间设计论文 1老年人的交往特点 首先,老年人更愿意和同龄、同阶层的其他老人交往,并且由于兴趣的不同,表现出同性聚集性;喜欢和活泼的孩子们交往,渴望和子女交流,又担心和他们有隔阂。其次,老年人参与的多为低运动量的活动。由于身体上的衰退,老人们活动的范围一般比较小,多数集中在住宅附近。最后,老人对空间的私密性要求更高。当老人在进行坐憩、下棋等不希望被打扰的活动的时候,会倾向于选择私密感较强的安静的小空间。同时,老年人极其念旧,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活动。 2促进老年人交往的空间特征 行走不便、视力下降等无法抗拒的因素,使老年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需求。因此,老人们对住区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比一般人更为显著。 2.1易于到达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增长,老年人的行动能力会有所下降,因此,他们的活动空间必须是最近的路线就能安全到达的场所。万邦伟将老年人的出行活动分布圈划分为基本生活活动圈、扩大邻里活动圈、市域活动圈和集域活动圈等。其中基本生活活动圈一般为自家内院、宅间绿地、单元入口等。这个圈子是老年人最容易抵达的地方。将活动设施尽可能布置在家附近的位置,更能引发老年人活动的兴趣。 2.2亲切宜人的尺度 老年人对空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在心理上,尺度适宜的空间能让老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亲切感和安全感。扬•盖尔认为,在尺度适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人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空间中的活动,而那些巨大的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生理上,小尺度的空间使老年人能清楚的看见空间的细部和其他人的活动,并且不需要费很大精力就能去想去的角落。 2.3易于识别的空间 老年人视力和记忆力的衰退导致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过多的信息。为了不使老年人迷失方向,住区户外空间设计必须是易于识别的场所。例如单元入口的设计可运用不同的材质和强烈的色彩进行区分;中心广场可以在空间中增加醒目的标志物帮助对焦,增强老年人对空间距离的感知;在拐角处以及高差变化的地方要用不同的色彩和材质,帮助老年人更好的识别空间的变化。 2.4完善的空间层次 奥斯卡•纽曼在《可防卫空间》一书中提到了关于空间层次的关系,即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组织模式。在住区内,交往空间的层次主要体现为,中心广场、绿地———小区道路———组团绿地、院落活动场地等———单元入口、室内。由此给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方式,这样有助于老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交往模式,既可以参加聚会活动,可以与偶遇的人聊天,又可以在花下小坐、对弈。 3促进老年人交往的户外空间设计 3.1广场空间 广场空间是住区中老年人户外活动最重要的空间之一,是住区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广场应设在住区较为中心的位置,方便住在各个角落的老年人到达。广场的尺度在满足活动需要的同时,不可太过空旷,尺度适中的广场可保证场地的亲切感,同时避免夏季的日晒和冬天的猛风对老人身体造成伤害。广场周围应保证一定的绿化率,否则容易造成老人迅速通过或只是呆在广场边缘,不愿意投入活动。茂盛的植物和多样的设施既可避免广场单调乏味,又可以让老年人一边活动一边欣赏风景,使老年人觉得心情舒畅。 3.2步行空间 为了老年人的安全考虑,住区内的道路宜采用人车分行,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步行空间包括中心绿地、广场和各级道路的人行道。步行空间设计得是否得当对老年人出行的频率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道路必须通畅平整,采用防滑材质铺地。过于曲折或高低不平的道路会对老年人活动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其次,道路要富于变化,避免景观重复性,增加层次感,让老人散步的途中不感到单调乏味。再次,对于记忆力衰减和感知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来说,道路的可识别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道路节点或拐角处设置小品、雕塑等识别物,可以增强老人对道路的识别度。此外,步行道的沿途需要设置休息空间,方便老年人随时休息。 3.3单元入口空间 单元入口空间是连接室内和户外的过渡空间,是衔接私密和公共空间的半公共空间,方便老人进出室内外在此适应环境和调整心理。同时也是出入的必经之地。扬•盖尔认为:“紧靠宅前哪怕是很小的户外区域,也比不易到达的较大娱乐区域有更多、更广泛的用途。”单元入口不可过于狭窄,除通行之外要有一定可以活动的区域,并设置可休息的空间。入口处要设置雨棚,有利于室内外更好的融合,同时方便老人在天气恶劣的时候既能躲避风雨,又能欣赏外面的景致。 3.4健身活动空间 老年人的健身活动空间主要包括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运动场地包括各种球场、跳舞等集体活动场。场地之间可用灌木分隔,避免互相影响,又不会遮挡视线,注意周边景观的设计和场地的朝向,为老年人创造舒适安逸的健身环境。健身设施可结合运动场地布置,活动设施应具有多样性,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应符合老年人的尺度和运动强度,并使用防滑材质。活动空间的周围应提供休息的座椅,方便老年人长时间逗留,并促进老年人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的交谈。 3.5无障碍设计 恰到好处的无障碍设计,既可以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得到很大的便利,又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在出入口、亭子等有高差变化的地方,除台阶之外,还应设坡道和扶手,方便坐轮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安全活动。坡道和台阶的设计要平缓,过陡的坡道和过高的台阶都会对他们的行动产生阻碍。要注意的是,坡道并不是阶梯的替代品,要同时考虑到坐轮椅和不坐轮椅的老年人使用需求,因为对于不坐轮椅的老人来说,坡道反而更危险。 4结语 每个人都要经历老年的阶段,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行动不便的状态下度过的。因此,每个人都将会是适老化户外空间的受益者。研究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探讨促进老年人交往的户外空间的设计方法,营造适应老年人生活的住区环境,有益于更好的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建设真正适合人们一生居住的家园。 作者:郑亦乔 唐文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住区论文:山地住区道路系统设计论文 1实践与思考 结合重庆市“旭辉•尚北郡”住宅区道路系统的设计实践,设计试图基于区位与现状的分析,找寻一种既适宜于本案规划设计,又具有山地住区典型意义的道路规划途径,以此探索山地住区道路系统设计的参考价值。 1)基地区位与现状:重庆市“旭辉•尚北郡”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整个基地形状近似长方形,其中东南长边临双湖路,西南短边临宝桐路,其余两个边紧临“心海湾”住宅小区。基地内地形变化较为复杂,高差变化大,呈西低东高走势,由东北端至西南端有近60m天然高差。而基地中部有高压线呈南北向穿越用地上空,临高压线北侧局部高差近33m,其余地方高差变化则相对减缓。基地东南侧的双湖路为城市次道,道路相对较窄,坡度为8%,整个坡长约720m,中间有绿化带隔开,不易掉头且通行能力不够良好。 2)设计思考分析:尚北郡住区属于典型的山地特征,整个场区的平均坡度接近10%(62/650),是一个对车行系统来说坡度较大的场地,针对这样一个坡度特征的居住小区,如何规划设计出一个相对适宜的车行系统,是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的环节。在山地道路系统的常规设计实践中,无论是迎山而上的S型爬坡道路,还是环绕山体螺旋而上的盘山道路,其主旨都是尽可能的减缓车行系统的坡度。本案规划设计中,结合建筑群落式的布局体系,道路系统采用S型爬坡道路与环绕型盘山道路相结合的方式,人行系统结合自然绿轴与树状主轴相互交汇且贯穿全区,成为社区内主要的景观与人流交通组织方式,居住组团犹如末端的树冠,分散在两轴之间。自然绿轴是社区内的主要软质景观,而树状主轴则成为社区中主要的硬质景观资源,也是主要的人流路径,赋予环境趣味横生的山地特色,连续的连接形成“街道”,转折与交接的位置放大成为“广场”,成为人们使用频繁又富有趣味的地方,社区的生活随之成为一种生活体验,是社区的风情所在。 3)便捷、适宜、有序的入口设置:考虑到本案基地的较大高差现状,设计本着找寻一个便捷、适宜、有序的入口设置原则,在坡度相对平缓且道路等级适宜的宝桐路中段设置整个小区的主出入口,主出入口处设计成一个大型开放式广场,便于住宅区和商业街区的车流和人流组织,尽量使其互不干扰。将整个住宅区的大门通过林荫大道的引申,向住区内部退进,留出足够的住区外部缓冲带,以缓解主出入口的人流与车流汇集压力。同时通过主入口广场设置放射形车行道,让洋房区、高层区与公寓酒店区的车行系统自成独立体系。基于整个住区的巨大规模与用地的超长尺度,设计在双湖路中部及东部共设置两个次入口,方便双湖路的人流和车流进入小区。并在宝桐路西部设置了一个次要的车行入口,同时,在设置次入口的位置时,尽量靠近规划中的公交车站。公寓、酒店和配套小学等公建都有单独的出入口,与住区人流、车流均无交叉干扰。 4)流畅的车行系统设计:本案因为开发进度与场地自身的高差地形限制,整个住区分5个住宅组群及一个独立小学和独立的酒店与公寓地块。据此,车行系统的设计出于两个原则性的思考:一是便于各组群间的分期建设与各自独立成形,二是必须做到车行系统自身的流畅贯通。车行系统在本住区规划设计中,既是各组群的联系纽带,同时又是各组群的分界线,本案通过一条顺应地形走势的S型区内主道,贯穿整个用地的长方向,同时通过三条辅道与主道的连接,有效地将各住宅组群分隔与联接,形成典型的S型爬坡道路与环绕形盘山道路系统。主道为6m宽的双车道,同时,辅道也以6m为主,局部为4m宽的单车道。因为场区高差较大,S型主道的设置更为有效地消解掉整个场区近60m的高差,使得整个主道可控制在5%~7%的坡度范围内,便于行车的车速控制,增加其区内行车的安全性,降低汽车爬坡的噪音,并具有流畅的车行效果。整个住区的车行系统基本沿着基地或组团外围布置,便于人车分流的设置。 5)树状人行系统设计:车行系统的科学性设置,基本就确定了整个住区的组群关系与景观系统关系。结合整个住区的绿化景观系统,依照社区-组团-单元-住宅的逻辑关系组合成连续、树状的步行系统是本案步行系统设置的原则。通过入口广场、林阴道、中心景观及宅前院落各空间节点的营造,整个住区的步行系统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主入口广场是树根,林荫大道是树干,组群间的景观轴是树枝,各住宅单元的入口是树梢,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化的道路系统由此产生。树状的道路系统设置,强调了归家路程的指向性,有利于提高社区内空间的可识别性,并产生视线与环境的联系,使步行系统具备更多的景观与生活意义。 6)利用高差的地下停车系统设计:本住区停车规模较大,约1800辆,其中规划设计将1600辆左右的车设置为地下停车位,基于场地自身的高差体系,设计中尽可能的利用场地高差设置地下停车库。每一个住宅组群均有独立的地下车库,如此设置,既缓解集中停车的压力,同时又利于每个组群的人车分流,让每个组群的大量停车入库后,更便捷的由车库直接进入各住宅单元。车库设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分散布局,且高差变化丰富,顺应室外场区形成不同的台地,以此减少工程量,做到了有效利用场地高差的效果。 2结语 山地住区规划设计中,道路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设计课题,无论是螺旋而上的盘山道路,还是S型的爬坡道路,缓解高差是车行系统设计中一个根本性的原则,以保证流畅、高效、安全的车辆通行效果。对于山地住区的人行系统来说,复杂的场地高差体系,同时兼有优劣两个层面的功效,建筑大师赖特说过,“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设计中有效利用高差,营造一种曲折婉转、步移景异的流线效果,给设计带来不可限量的创造空间。而利用场地高差的地下停车系统设计,是山地住区设计中一个惯常采用的设计方法,设计中紧密的分析用地环境的高差关系,结合地面建筑的规划设计,以更合理、高效地利用场区高差为主旨。 作者:向子浩 单位:重庆市全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住区论文:住区会所空间设计论文 1住区会所中引入模糊空间的必要性 1.1建筑空间的多义性处理,激发场所的活力 现代建筑特定空间的功能由单一化走向多样的复杂化。模糊性总是伴随着复杂性而出现,复杂性意味着因素与联系的多样性。住区会所的庭院空间通过引入植物、水体、小品等元素,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同时,将各内部空间动、静分区,解决采光、通风等问题。人们也可以在会所庭院里行走、驻足、休憩、冥想、集会、宴宾等。适当加宽的走廊不仅仅具有交通疏散的功能,也可成为书法、绘画等的展示空间,或成为交往空间。 1.2促进交往,增加邻里情感 模糊空间,其开放的空间形态,有利于周围空间属性的进入,使其很大程度上作为公共空间存在,使人们的交往自然而然的发生,如散步、闲谈、健身、休息等行为由于空间的交互而被自然地引发;又由于空间的形式和功能的复合多样,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氛围,激发了多样的社会生活,吸引了异质人群的聚集,增加了邻里交往几率,从而赋予空间更浓郁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2营造模糊空间的设计策略 2.1界面的消解 “界面”是模糊空间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它可以是围成建筑空间的实体边界,如墙体、地面、屋顶,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虚边界。“消解”这个词是从西方借译过来的,其哲学意义通常是说一种力量(或理念)对另一种的抵消或者瓦解。界面上的消解一般理解为界面在视觉上的消失或弱化。住区会所的模糊空间正是通过其界面之间的消解和转换,使得界面两侧的空间摆脱约束,得以实现城市与建筑、建筑内部与外部、人工与自然的相互渗透、转换和融合,为城市景观带来新的气象。2.1.1形式的消解通过挖空、架空、局部退让等形式的消解手法,弱化、模糊化建筑的界面,进而模糊空间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产生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状态上的复杂、意义丰富的模糊空间,为使用者提供承载多种可能性行为的场所。例如:将屋顶作为对公众开放的活动和观景空间,是顶界面的消解手法,将传统意义的屋顶形式进行转化、消除,将建筑融于场地。江苏盐城的水边会所,通过对建筑体量的拉伸、环绕和折叠等手法,形成内院以丰富空间和景观的层次、亲近水面和利用屋顶以延展可活动和观景的空间的效果,并由此加强了空间的通透性、层次感和流动性,形成一系列的模糊空间(图1)。建筑底部用数个竖起的钢柱局部架空,是对基座进行消解,形成的模糊空间,以回应场地的软地基对桩基的需要(图2)。2.1.2材料的消解材料的消解主要是通过材料的“透明”特性对建筑的空间意向做出诠释。通过外墙、隔墙、屋顶等水平和竖直界面的透明属性处理,借着空间之间视线的贯穿和渗透的变化,空间有了多层次表现,为人们创造了丰富而细腻的感官体验,通常出现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直接相邻的界面。如靠近庭院、室外广场、街道等的墙面运用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镜面玻璃、轻薄石材、多孔金属板、金属网格、百叶、聚碳酸酯板等以及屋顶使用玻璃顶或局部玻璃顶,在引入自然光的同时,把室外空间引到室内,增加会所内部与室外环境视线交流的界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同时使内部结构和空间深度在建筑表皮层面得以反映,丰富了建筑外部造型的动感变化(图3)。 2.2形体的加减法构成 形体的加减法即是形体的建构和解构的过程。在模糊空间的营造中,可以在形状、体量、方向上交织使用加法和减法,使空间变化丰富。主体建筑外加设的雨蓬、挑台、台阶与平台、装饰性构架、多孔金属板、片墙、外廊、遮阳飘板、标志物等营造出来的模糊空间皆为使用叠加、覆盖、穿插、附加、重复等“加法”所得。例如台阶与平台常常用作会所户外活动的滞留空间,变换着等候、聚会等多种空间角色。中庭、边庭、庭院、凹入式入口等是通过切削、挖空等减法营造出的模糊空间。住区会所中广泛使用的中庭空间,打破各层楼板之间的纵向分隔,使建筑空间在竖直方向上连为一体,形成多视角的立体空间,包含有休息等候、交往、咨询联系、收银结算等多项功能,各种人流交汇于此,交流、洽谈、活动、停留,承载着使用者对生态、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生理和心理的高层次需求。南京香榭岛的低密度住宅区会所将入口广场、入口门厅、室内两层通高中庭连续起来,形成一个有张有弛、互相贯通的空间序列。中庭内部有植物生长,顶部大面积天窗完全以玻璃覆盖并能利用自然光。天窗的朝向为南京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东南向,冬季可以通过天窗获得自然光和太阳辐射热。春秋季节打开天窗还有利于通风,夏季则可以利用遮阳百叶调节角度,使漫射光可以进入。 2.3光与影的结合 著名的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说过:“材料是消耗了的光”,“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阳光下产生的强烈光影,通过建筑的材料、质感、虚实、透明度、荧光度、反射度等特质使物体得以成为物体,它将空间和形式联系起来。在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建筑更是离不开自然光的作用,以满足采光、取暖等功能需要。引入自然光与影,为会所建筑的模糊空间提供了功能上乃至精神上的效用。自然光线通过侧窗、天窗、庭院、中庭、边庭等进入空间,在空间中折射、镜面反射、漫反射、透射,能通过模糊空间界面的凹凸变化来体现虚实的对比,完善和划分空间,赋予墙体以色彩,使材料质感更加动人,赋予场所特定的性格。深圳华侨城会所是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得主理查德·迈耶在中国的第一个建成作品,白色金属板的使用以及对光影效果的控制是设计最突出的特色(图6、图7)。在室内,自然光从天窗与垂直遮阳帘透射进来,通过白色的大型无缝可丽耐板墙面将光影很好地烘托。随着一天当中不同时间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太阳照射角度的不断变化,会所的室内外光影效果也随之改变,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身处其中,可以体会到时空的推移和变换。 3结语 模糊空间优化了建筑环境,丰富了空间类型,亲和自然环境,支持人的休闲行为。住区会所的建筑方案设计的角度对模糊空间做了一些探讨总结,借此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以期在设计中创造出更加宜人的人居环境和交往空间。 作者:周静 贾德恒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住区论文:寒地住区高层建筑设计论文 1节能布局 我们经常说到“寒地建筑要像花朵一样开向阳光”,其主要是指从高层主体的建筑平面空间布局与朝向选择、建筑围护结构材料的布局等两方面来考虑建筑节能问题。寒地高层建筑的围护结构本身就应该是一种节能布局形式,主要表现在主体的外围护结构材料的节能布局方面(简称材料的节能布局)、建筑主体空间的节能布局(简称空间的节能布局)。 1.1空间的节能布局 太阳拥有巨大的辐射能量。“据有关资料分析,每年地球接收的太阳能量有60亿千瓦。……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球本身就是巨大的太阳能接收器。”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原因,寒地住区建筑的南北向室内空间形成明显的冬暖夏凉的特点,且南北空间室内温差能够达到3℃左右。通常情况下,人们希望停留在南向空间中,因南向空间的热舒适度更加宜人。因此,在寒地住区建筑布局中,人们十分珍惜阳光所带来的温暖及舒适度,设计师应关注阳光对于寒地住区建筑节能问题的影响。在寒地住区的住宅建筑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日照问题,尤其是住宅建筑单体的布局和朝向选择方面,应使住区建筑单体的布局和朝向能够实现接收最大量的太阳辐射热能。“如北纬40°~45°地区,冬天建筑的朝向所得到的辐射能量几乎比夏天多2倍。而在夏天,东、西向所得到的能量比南向多2.5倍,不同朝向及不同季节,建筑物所得到的太阳辐射热能量不同,热损失也不同,尤其是在冬至前后,由于太阳高度角低,房间所接收的太阳光线的面积比夏天多得多。”在寒地住区建筑单体及群体布局时,首先应考虑环境、气候等因素,按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角情况进行住区建筑的日照分析,获得每日冬季日照时间。在围护结构布置时,建筑南向开窗的面积应尽可能大些,这样可以充分接纳阳光进入室内。在满足采光条件下,北向和西向的建筑开窗面积可以小些,减少热损失,保持舒适的室内热环境。这一点在东北传统民居中就有充分体现(见图1),可以在传统民居中看到的节能思想主要有:第一方面,传统房屋南、北向开窗面积的差异显著,南向开窗面积大,利于获得更多的阳光,北向开窗面积小,便于防止冬季冷风渗透,减少能量损失;第二方面,居室内设置冬季储存蔬菜的地下空间(俗称地窖或菜窖),它从调节室温的角度,可以利于冬季室内升温,夏季室内降温;第三方面是塑料大棚的围护墙体设置也考虑了南向光线的获得及北向冷空气的防护问题;另外,还有屋顶采用的木屋架及室内顶棚与屋面之间的构造层次的处理等方面,都有利于冬季保温及夏季隔热。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东北传统民居中具有许多朴素的节能思想,这对于寒地住区建筑的节能设计都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1.2材料的节能布局 高层建筑主体布局中应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哪些空间须布置在较好的朝向,需要接收大量阳光,根据实际需要其围护构件可以尽量做得通透些,更有利于吸纳光线,阳光与景观都从这一侧被引入建筑中。相反,寒地高层建筑有些空间不需要日照,对阳光没有严格要求或不需要布置在有利朝向(南向或东向),根据实际需要其建筑围护构件可以尽量做得厚重些,可以更有利于抵御冷风渗透,具有足够的保温能力,后者就涉及到材料的节能布局问题。材料节能布局是指高层建筑的围护结构在设置时通透与厚重问题的思考。要把建筑中好的朝向尽量安排适宜接收阳光、视线无遮挡、私密性不严格的空间,如寒地住区高层住宅的起居室、书房、健身房等,就比较适合,它需要选择通透性的材料,其节能原理如同花房一样,气密性、保温性和隔声性等均较好的玻璃材料便成为设计师的首选,将其做成幕墙,不仅可将阳光全部接收进入,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屏挡、围护作用。 2平面及体型的节能选择 在寒地住区高层建筑中,建筑单体的外围护墙体的耗能基本上占建筑整体耗能的1/4左右,也就是说,通过墙体、楼面、门窗等渠道,将能量从室内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室外。笔者认为,在建筑形体设计时,一定注意减少形体变化,尽量让平面做到“抱团”“紧凑”。当采用这样的平面形式后,建筑单体的外露墙体与楼板的面积会大量减少,同时,很好地控制了建筑的体形系数,建筑耗能也会相应地随之减少,如某些建筑的圆形、椭圆形、六边形等平面就是比较理想的形式。因此,基于寒地住区高层建筑的节能考虑,在住区高层建筑的形体设计时,应注意不宜复杂,减少变化与分支,尽量“抱团”处理。高层建筑的平面形状千姿百态,最基本的是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菱形等,或是上述形式的变体和组合体,选用哪种平面主要取决于总体构思、设计对象的功能、技术条件和自然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作为建筑师应努力创造出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建筑形象,采取功能与内在性格相一致的形式,并与周围多种环境要素相协调,给建筑和城市带来生机。通常情况,寒地高层建筑平面选型要像一个“熨斗”形,它是一种节能型平面。“熨斗”形是三角形与圆形的结合形,锐角形成两条竖棱线锋刃尖利,其锐角多做切角处理,形成三短边的折面小山墙,在空间占地和体形变化上产生奇特的视觉效果。圆形是最完美的图形,以最少外墙长度得到较大面积,比同面积的方形平面的外墙长度减少10%。在体积相等时,比正方体体形的建筑外墙面积减少约8%,所受风力比类似矩形或方形少30%左右。“熨斗”形平面集中了圆、三角形的优点,具有奇特的视觉艺术效果,所受风力比其他平面形状少、外墙比同面积(或同体积)的方形或矩形的长度少。 3围护墙体的节能设计 3.1外墙采用轻质高效保温的外保温设计 寒地住区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常采用框架或剪力墙结构,有时短肢剪力墙也应用于小高层住宅中。为减少主体结构荷载及满足保温、隔热需要,围护结构填充墙多使用轻质高效保温材料。常用做法包括:粘土多孔砖及粘土实心砖的复合墙体、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空心砖岩棉夹心复合墙体等。住区建筑的围护结构墙体保温可分外保温和内保温等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较多,如冷凝水、节能效果并未达到设计要求等。 3.2减少轻质保温材料的使用 寒地住区高层建筑的围护墙体不宜采用轻质保温材料,主要是指外保温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及岩棉板等。究其原因是轻质保温材料的寿命与强度同建筑主体结构的寿命不能达到同步,一栋多层住宅寿命可以是50年,小高层、高层少则70年,多则上百年。在使用年限及强度方面,笔者认为轻质保温复合墙体存在不足:首先是抗震性能及整体性差,与建筑主体结构构件的连接不好;第二方面是饰面材料受限,因其不能承受外部装修贴、挂,材料本身不能承受较大荷载,在外墙上实现不了贴挂石材、粘外墙砖及安装装饰构件,像铁艺护杆等;第三方面是加工、装修受限,有振动的凿、刨等装修施工不能承受;第四方面是外饰面效果较差,在饰面施工不精细时,从外观上甚至能够看到保温材料的轮廓形状,很不美观,不及外墙砖及石材等的饰面效果,有时墙表面易出现裂纹,安装不好会出现大片剥落;第五方面是出现冷桥,在复合墙体中,由于钢筋混凝土的框架梁柱、剪力墙等部分构件的嵌入,墙体内容易造成冷桥,致使出现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这部分热损失约占整个建筑的5%~13%;第六方面是安全性差,这些复合保温材料分布于建筑外墙的外保温的位置,甚至窗台外侧,在室内装修施工作业时,容易误认为是墙体的实体部分,存在不安全隐患。因此,寒地住区建筑外墙材料若采用轻质保温材料时,则上述内容应得到关注,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加以克服。 3.3采用的混凝土空心砌块 该类材料保温效果好,又具有一定强度,弥补了轻质复合材料墙体的一些缺陷,在欧、美各国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美国的TB型保温隔热复合砌块将砌块分成内、外两块,中间夹有1in~2in厚的高效保温材料;“芬兰研制的一种空心砌块,空隙之间填入聚氨酯保温材料,300mm厚,传热系数K=0.25W/(m2•K)~0.28W/(m2•K),某些欧美国家50%左右的建筑已应用多种形式的混凝土空心砌块。” 4新技术的节能运用 太阳能、风能等作为一种清洁的绿色能源,在建筑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寒地住区的高层建筑设计中,也要尝试这些能源的应用,如被动式、主动式太阳能的利用,还有零能耗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生物质能技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屋面植被化与自然绿化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既可以推动可持续战略走向实施,又是时代与社会发展、节能减排的必然结果。 5结语 从寒地住区高层建筑主体的空间布局、体型选择、围护结构设计、新技术运用等方面来尝试解决寒地住区高层建筑的节能问题,希望能够深刻认识高层建筑的未来节能设计方向,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及工程实践。 作者:牟晓梅戴路滨孙清军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建工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住区论文:住区会所中的模糊空间设计论文 1住区会所中引入模糊空间的必要性 1.1适宜于生态化 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节能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提高采暖技术和空调系统的效率、降低人工照明能耗等设备技术手段来解决,而是需要建筑自身在设计层面立足节能进行系统性的建构。模糊空间作为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手法,是一种朴素的节能策略,其作为联系室内外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充分与环境发生互动的可能性。双层玻璃幕墙、多孔金属表皮、百叶状表皮、中庭、边庭、庭院、屋顶花园等模糊空间,直接关联于建筑的自然通风、日光照射、绿化布局、水体蓄能调温、噪声衰减等物质和物理性能,可以有效改善建筑微气候,实现内部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共融。 1.2建筑空间的多义性处理,激发场所的活力 现代建筑特定空间的功能由单一化走向多样的复杂化。模糊性总是伴随着复杂性而出现,复杂性意味着因素与联系的多样性。住区会所的庭院空间通过引入植物、水体、小品等元素,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同时,将各内部空间动、静分区,解决采光、通风等问题。人们也可以在会所庭院里行走、驻足、休憩、冥想、集会、宴宾等。适当加宽的走廊不仅仅具有交通疏散的功能,也可成为书法、绘画等的展示空间,或成为交往空间。 1.3促进交往,增加邻里情感 模糊空间,其开放的空间形态,有利于周围空间属性的进入,使其很大程度上作为公共空间存在,使人们的交往自然而然的发生,如散步、闲谈、健身、休息等行为由于空间的交互而被自然地引发;又由于空间的形式和功能的复合多样,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氛围,激发了多样的社会生活,吸引了异质人群的聚集,增加了邻里交往几率,从而赋予空间更浓郁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2营造模糊空间的设计策略 2.1界面的消解 “界面”是模糊空间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它可以是围成建筑空间的实体边界,如墙体、地面、屋顶,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虚边界。“消解”这个词是从西方借译过来的,其哲学意义通常是说一种力量(或理念)对另一种的抵消或者瓦解。界面上的消解一般理解为界面在视觉上的消失或弱化。住区会所的模糊空间正是通过其界面之间的消解和转换,使得界面两侧的空间摆脱约束,得以实现城市与建筑、建筑内部与外部、人工与自然的相互渗透、转换和融合,为城市景观带来新的气象。 2.1.1形式的消解 通过挖空、架空、局部退让等形式的消解手法,弱化、模糊化建筑的界面,进而模糊空间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产生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状态上的复杂、意义丰富的模糊空间,为使用者提供承载多种可能性行为的场所。例如:将屋顶作为对公众开放的活动和观景空间,是顶界面的消解手法,将传统意义的屋顶形式进行转化、消除,将建筑融于场地。江苏盐城的水边会所,通过对建筑体量的拉伸、环绕和折叠等手法,形成内院以丰富空间和景观的层次、亲近水面和利用屋顶以延展可活动和观景的空间的效果,并由此加强了空间的通透性、层次感和流动性,形成一系列的模糊空间。建筑底部用数个竖起的钢柱局部架空,是对基座进行消解,形成的模糊空间,以回应场地的软地基对桩基的需要。 2.1.2材料的消解 材料的消解主要是通过材料的“透明”特性对建筑的空间意向做出诠释。通过外墙、隔墙、屋顶等水平和竖直界面的透明属性处理,借着空间之间视线的贯穿和渗透的变化,空间有了多层次表现,为人们创造了丰富而细腻的感官体验,通常出现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直接相邻的界面。如靠近庭院、室外广场、街道等的墙面运用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镜面玻璃、轻薄石材、多孔金属板、金属网格、百叶、聚碳酸酯板等以及屋顶使用玻璃顶或局部玻璃顶,在引入自然光的同时,把室外空间引到室内,增加会所内部与室外环境视线交流的界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同时使内部结构和空间深度在建筑表皮层面得以反映,丰富了建筑外部造型的动感变化。 2.2形体的加减法构成 形体的加减法即是形体的建构和解构的过程。在模糊空间的营造中,可以在形状、体量、方向上交织使用加法和减法,使空间变化丰富。主体建筑外加设的雨蓬、挑台、台阶与平台、装饰性构架、多孔金属板、片墙、外廊、遮阳飘板、标志物等营造出来的模糊空间皆为使用叠加、覆盖、穿插、附加、重复等“加法”所得。例如台阶与平台常常用作会所户外活动的滞留空间,变换着等候、聚会等多种空间角色。中庭、边庭、庭院、凹入式入口等是通过切削、挖空等减法营造出的模糊空间。住区会所中广泛使用的中庭空间,打破各层楼板之间的纵向分隔,使建筑空间在竖直方向上连为一体,形成多视角的立体空间,包含有休息等候、交往、咨询联系、收银结算等多项功能,各种人流交汇于此,交流、洽谈、活动、停留,承载着使用者对生态、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生理和心理的高层次需求。南京香榭岛的低密度住宅区会所将入口广场、入口门厅、室内两层通高中庭连续起来,形成一个有张有弛、互相贯通的空间序列。中庭内部有植物生长,顶部大面积天窗完全以玻璃覆盖并能利用自然光。天窗的朝向为南京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东南向,冬季可以通过天窗获得自然光和太阳辐射热。春秋季节打开天窗还有利于通风,夏季则可以利用遮阳百叶调节角度,使漫射光可以进入。 2.3光与影的结合 著名的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说过:“材料是消耗了的光”,“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阳光下产生的强烈光影,通过建筑的材料、质感、虚实、透明度、荧光度、反射度等特质使物体得以成为物体,它将空间和形式联系起来。在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建筑更是离不开自然光的作用,以满足采光、取暖等功能需要。引入自然光与影,为会所建筑的模糊空间提供了功能上乃至精神上的效用。自然光线通过侧窗、天窗、庭院、中庭、边庭等进入空间,在空间中折射、镜面反射、漫反射、透射,能通过模糊空间界面的凹凸变化来体现虚实的对比,完善和划分空间,赋予墙体以色彩,使材料质感更加动人,赋予场所特定的性格。深圳华侨城会所是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得主理查德•迈耶在中国的第一个建成作品,白色金属板的使用以及对光影效果的控制是设计最突出的特色。在室内,自然光从天窗与垂直遮阳帘透射进来,通过白色的大型无缝可丽耐板墙面将光影很好地烘托。随着一天当中不同时间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太阳照射角度的不断变化,会所的室内外光影效果也随之改变,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身处其中,可以体会到时空的推移和变换。 3结语 模糊空间优化了建筑环境,丰富了空间类型,亲和自然环境,支持人的休闲行为。住区会所的建筑方案设计的角度对模糊空间做了一些探讨总结,借此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以期在设计中创造出更加宜人的人居环境和交往空间。 作者:周静贾德恒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住区论文:可持续的住区水环境刍议论文 [摘要]: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水景住区的建设。水景住区正成为市场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水资源的日益紧张、水污染加剧、水质下降、水资源循环遭到破坏等,如何保持住区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住区水环境;水景设计;生态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而逐步形成完善的。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努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为了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城市水环境加以治理。 水环境的可持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首先,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发展;其次,城市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良好水环境的支持,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再则,水环境本身就是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水环境的可持续也是保证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 住区水环境是城市水环境的组成部分。居住区的水体在使其成为住区水生态系统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各种水景处理手法,来达到改善环境与人工净化水体,蓄积雨水,补充地下水的作用。水体除了以上的作用以外,还具有改善区域微气候的作用。 在住区水环境的可持续设计中,首先要有城市的宏观生态意识,从城市的整体生态平衡与发展,甚至从更为宏观的区域来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之上,再以优化住区水环境的目的出发进行可持续的设计。 1、想要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水景就要对水景观的设计形式有个基本的认识: 首先水体平面形式可分为几何形式和不规则形式两种。西方古典园林的水体常采用几何形式,在现代环境中也常常采用这种形式,水面一般都不大,采用人工形式营造。几何的构图以圆形方形等为基本构图元素,组合变化出丰富的造型,形成强烈的视觉效应。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自然,对于理水多采用自然的、不规则的水形,水体的岸线自然曲折,依自然地形迂回于建筑环境之间。现代的居住环境水体的设计中,追求自然绿色生态的环境主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水体的形式也较多地采用不规则的形式。当然,各种平面形式的运用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环境的主题,采用多种的表达方式。 其次设计中通过控制水的运动形式将水景分为动水和静水。借此体现环境的不同气质。根据不同功能的空间要求采用动或静的水体。在人流活动较为密集的场所适当地采用动态的水景,使环境氛围活跃。但在住宅周边或私密半私密的空间中,水体要避免因混乱的水声对住宅群体产生噪声污染,所以静态的水景更能使环境显得安详幽雅。 2、在进行居住区水景设计时应注意以下3点基本要求: (1)满足功能性要求 水景的基本功能是供人观赏,因此它必须是能够给人带来美感,使人赏心悦目的,所以设计首先要满足艺术美感。水景也有戏水、娱乐与健身的功能。随着水景在住宅小区领域的应用,人们已不仅满足于观赏要求,更需要的是亲水、戏水的感受。因此,设计中出现了各种戏水旱喷泉、涉水小溪、儿童戏水泳池及各种水力按摩池、气泡水池等,从而使景观水体与戏水娱乐健身水体合二为一,丰富了景观的使用功能。水景具有微气候的调节功能。小溪、人工湖、各种喷泉都有降尘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的作用,尤其是它能明显增加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越大,喷射的液滴颗粒越小,空气净化效果越明显,负离子产生的也越多。设计中可以酌情考虑上述功能进行方案优化。 (2)环境的整体性要求 水景是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的产品,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作品。但是一个好的水景作品,必须要根据它所处的环境氛围、建筑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并要和建筑园林设计的风格协调统一。水景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流水、落水、静水、喷水等而喷水又因有各式的喷头,可形成不同的喷水效果。即使是同一种形式的水景,因配置不同的动力水泵又会形成大小、高低、急缓不同的水势。因而在设计中,要先研究环境的要素,从而确定水景的形式、形态、平面及立体尺度,实现与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的量、度关系,构成主景、辅景、近景、远景的丰富变化。这样,才可能做出一个好的水景设计。 (3)运行的经济性 在总体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最佳效果,同时也要考虑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不同的景观水体、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水势,对耗能的需求不同,即运行经济性是不同的。通过优化组合与搭配、动与静结合、按功能分组等措施都可以降低运行费用。例如,按功能分组设计,分组运行就可以节省运行费用。平时开一些简单功能以达到必要的景观目的,运行费用很少;节假日或有庆祝活动时,再分组开动其它造景功能,这样可以实现一定的运行经济性。 3、近年,随着我国住宅建筑领域的大发展,水景已成为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住宅小区到城市广场的环境设计都在加大水体、水景在环境中的应用,涌现出了大批亲水住宅和水景喷泉广场。但是水景的现状却令人堪忧。许多城市在水景设计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不合理的问题。与南方相比,北方地区显得尤为严重。我国北方普遍干旱缺水,一些城市不顾及这一客观条件,盲目地滥建大型喷水池,构筑大型景观,一到冬天便无法使用,造成了场地和设备的浪费;有的喷水设施锈迹斑斑、杂乱无章;有的池内充满杂物不易清理,这些水景不但没有美化环境,反而破坏了环境。 正因为水景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才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水景时考虑到地域水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在水源缺乏的地区应该如何设计水景,从而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水景。 (1)小而精的原则 在北方比较缺水的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工水景要谨慎考虑,尽量节约用水。对于自然存在的如水塘、水池、河流,应加以充分的利用,尽量减少开挖大的水面,应以小而精取胜,多用点、线状水体。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考虑到水体的养护问题。例如小水体面积小、自身循环能力差,如何使水循环起来并便于清理,使其真正做到“流水不腐”,是我们应该谨慎处理的问题。 (2)宜下不宜上的原则 此处的下与上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设计的水景尽可能与自然规律、地势相符合,除了特定的一些旱地喷泉,小面积的喷水外,不要设计太多的大喷泉。因为喷泉大多向上喷涌,是需要能量的支持它们来抵消重力影响的,是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因此,为了使水景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现实中,我们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作用和原有的地形,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来营造尽可能美的景观。跌水、小水幕、水墙这些表现形式就比较符合这一观点。这类水景实际上是瀑布的一种变形,通过一系列台阶将水流落差降低,同时降低了水和能源的消耗,减少了噪音,丰富了景观的变化。 (3)宜虚不宜实的原则 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虚的水景也是很好的解决方法。此处的虚水是相对于实际水体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园要素如石块、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体的形状,从而暗示出水的意念。这种表现形式在许多水源丰富的地区也被广泛采用,如澳门通向市督府的大路,采用当地的黑白沙石,以曲线形黑白相间铺装,犹如波浪一般,效果很好。又如台湾基隆河大佳段河川绿地广场设计中,在铺地中拼接海洋生物图案和模型,使人自然联想到海洋,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4)科技为先的原则 现代城市水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形成的水景效果。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水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自由化。而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也使水景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过去,许多水景由于耗材多、没有先进的水景配置,严重浪费了水资源,让许多水白白的流走。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使水体可以循环利用,降低了水景的成本,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解决了许多地方的缺水问题,使水景的营造成为可能。许多缺水的城市完全可以利用雨水、中水、海水、太阳能等来满足水景设计的需要,这些都是在过去所无法利用和实现的。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有前瞻性的小区纷纷在小区内建设了面积较大的中水处理站和雨水采集回收系统。 (5)遵循自然的原则 不合理的水景规划与设计无疑是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有时甚至难以弥补。因此,设计师应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等进行详尽的调查,从而设计出符合该地区自然生态的水景。其次,许多水景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在水底做很厚的防水层,从而使水与周围的环境完全隔离,这也是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设计师应该尽量少的变动原有的地形地貌,并保持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联系,才能营造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绿色水景。 (6)可持续发展原则 ①水景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原则 水景系统的能源消耗应在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尽量采用可再生能源。如不具备使用可再生能源条件,也可采用低能耗设计方案和设备选择。 ②采用可持续的构造设计原则 具体为:无害化-采用对环境的负作用及损害最低的方案,避免在使用对其他自然环境掠夺式破坏的材料;如避免大量使用破坏山体的山石。生态化-水体池岸、河道等的设计要有利于水环境的生物、植物、鱼类的生存;节能化-从住区水环境的生命周期来考察、评估设计方案,优选低能耗的方案;综合化-综合审美要求与功能要求、经济与实用、生态效用与日常维护、保养等多方面的要求。 ③文化的可持续 体现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本土化的设计等。治理自然环境在很多时候也必须与人文环境的治理同时进行,才能取得成效。比如,没有城市卫生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中国的7座城市被列入环境污染的前10名,与其说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致,不如说是更缺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要素。文化是城市环境的灵魂。一个优秀的居住区不仅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而且必须要有文化内涵,要与民族文化传统融为一体。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文化环境,这个社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结束语: 可持续的住区水环境是理想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持续的住区水环境的设计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努力协调的结果。在可持续的住区水环境的设计中,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冒进态度,而应该因时因地因类制宜,根据居住区的自然、经济、人文等各方面条件来选择技术及应用技术的程度,充分照顾业主、住户的接受程度,不但要创造生态可持续的水环境,而且要保证其可持续的运行与使用。 住区论文:系统评价设计住区室内外环境论文 论文摘要:在建筑界内出现了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在做设计时堂而皇之的将生态这个词用在自己的设计说明之中,但实际根本就没有从这个词真正的根源思考,鉴于这种情况从理论根源阐述生态这一词的意义。分别谈一下生态建筑的设计要点,及生态住宅原则等等。 论文关键词:生态生态建筑生态住宅 什么是生态?生态源于人类对自身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健康就成了目前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所谓“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而“健康住宅”不仅仅是房地产住宅+绿化+社区医疗保健,并且是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因此人在这个墓础上发展上,建立了生态建筑,为人类提供舒适居住环境的场所。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应该时时刻刻从生态角度考虑问题,下面其体谈谈设计中的问题 1生态建筑设计要点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说来,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住宅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智能化住宅区,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白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1.1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 从这个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节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下面将从风环境设计、白然景观、光环境等方面,分别阐述可应用到生态住宅设计中的相关技术。 1.1.1住宅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仪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即避免在过多的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1.2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宅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宅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宅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生态住宅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率,如果住宅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绿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林地在改善室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绿地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宅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要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改善住宅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二是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1.3日照、遮阳与采光 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相应的,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 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住宅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1.4外围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外围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建筑物能耗模拟软件(如美国的DOE一2,国内的DSeT,等等)进行模拟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1.5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宅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宅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卢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的利用。 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动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系统和社会环境。培育生态住宅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住宅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以生态问题为中心,在环保、绿化、安居、道路管网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使住宅区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以满足人体热舒适。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性、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交往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是指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我们知道,建筑业以及与建筑业相关的其它产业(如建材生产、运输等)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生态住宅正是要杜绝这种粗放、浪费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 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建材、水)、减少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因而它所占据的视点最高,所关注的领域也最广。 洁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 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尽可能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 材料的无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建筑材料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 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雨水收集、中水处理、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特别是对于水资源匾乏的地区。 结合居住区的情况(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 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声、光、热)。 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干材料运输而造成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在技术成熟、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注重不同社会文化所引发的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住宅设计的影响。提倡基于健康、节约的基础上的生活方式。 总之,生态住宅是多种技术集成的结果,它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不能离开在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人员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成果,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出发系统地评价与设计住区的室内外环境,才会有更多更好的生态住宅出现。 住区论文: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论文 一、水的景观特性 水景住区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带给人们无穷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 流动性:地球的重力使水从高向低不停地流动,这种位移的变化使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充分体现出水柔美、活泼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涌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状态带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此外,风这一时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动,在平静的湖面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派诗情画意。 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绿、晴空和建筑交织变幻,视野收放开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莹,色彩缤纷,将建筑环境衬托得如诗如画。 可塑性:水是一种连续的物质,无形而消极,本身没有固定形状,但通过容器或喷头,却能塑造成多种形态。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就极为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多样的形态。 声、色特性:水本没有自己的声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余空气的多少决定了水的声音。涓涓细流发出的悦耳动听的水声,瀑布、海浪发出的轰鸣都有益于营造空灵超脱的意境;水虽然没有颜色,是透明的液体,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二、水景的开发和利用 亲水是人们的天性,水体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并且也能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延伸、引导空间,用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去多样化地丰富景观环境内容,达到活化空间、创造情意。 空间的拓展:规模较大的面状空间,在环境空间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间拓展作用。一方面,水虚无的形态弱化了空间界限,延展了空间范围,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仅给水面带来光波的动感,使水面产生虚空间,产生开阔、深远之感。 空间的延伸引导:小规模的水面或点式水景,在环境中起着点景作用,构成空间的视觉焦点,从而起到引导作用,其布置较为灵活;并且这样的水景与水面大面积不同,更易与人直接产生戏水活动,不仅增强了对景观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也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 空间的层次:水景作为视觉对象,具有丰富的视觉层次。其多样的形态和可塑性,可以灵活组织成各种点、线、面式的水景,通过不同叠合的方式形成三维立体空间;并利用周围的环境,建筑掩映、分割和充实空间,起到点景、对景、背景的作用,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 三、实例分析(深圳华侨城波托菲诺二期纯水岸景观设计) 深圳华侨城波托菲诺二期纯水岸是深圳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的成功范例之一。 该项目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二期纯水岸位于波托菲诺的腹地,地形绵延起伏,7万平方米的天然湖泊燕栖湖穿越其中,对面环以苍翠浓郁的荔枝林、高尔夫球场,北侧是已经建成的天鹅堡一期,西侧紧靠主题公园欢乐谷。区内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原始环境条件得天独厚。 设计理念: 以意大利海滨小镇PORTOFINO为蓝本,设计中融合了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社区的特色,根据原有的自然特色,以尽量减少人工对原创的干扰为原则,创造了一个以水为媒体的主题水岸住区—享受自然,回归质朴。 水景设计: 基于对基地自然环境的充分了解,遵循开发的策划理念,设计上注重利用水景、硬质铺装、植物等多种造景元素,通过不同的水景处理方式既表达了东方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体现了有趣味的西方人的“维理”观念的特征。 入口广场的线状水景:住区的中部设计了一条轻松而令人陶醉的景观轴线:入口广场—休闲步行街—圣菲诺钟楼—水岸广场和码头,构图上反映出纯粹的意大利广场式布局和建筑装饰风格。入口处拾级跌落而下,顺着缓缓而下的休闲步行商业街,一缕水带在广场中部集结,黑色石材汀步交错浮于水面,细雨落下,溅起圈圈涟漪,是整个住宅小区的焦点和精华所在;尽端高大的钟楼偏向一侧,形成整个景观轴线的高度控制,与远端开阔的湖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燕栖湖的自然式水景:燕栖湖与天鹅湖水脉相通,设计中为了有效利用燕栖湖水面资源, 一方面尊重其自然式布景;另一方面结合建筑形式对水面轮廓进行了部分梳理改造,局部拓宽和挖进,整理邻水界面。这不但加大了湖岸线总长度,并且增加了水面的空间节奏感,消解了两岸较为硬质的景观物质;湖岸由叠石砌成,被各种自然植被覆盖,野趣横生,水面上根据高差设计了两处叠水瀑布,为止水如镜的湖面增加了无限的动感;湖水边缘自然延伸到了的TOWNHOUS的四组水庭、会所和泳池,沿着湖边或绿树成荫的小码头,以缓坡形式慢慢淹没深入湖面的入口广场,长长的木栈道顺着湖岸向水面延伸……湖水、建筑、植物融为了一个整体。 点状几何式水景:除却以上较大的水景以外,住区中还有分布于建筑组团内部的点状几何式水景。这些水景或是用麻石雕琢而成的吐水石面,或是由弧形水台形成的瀑布,或是刻有精致花纹的圆形铜质水钵与八角形的水池的组合体布置在各轴线的交汇处,甚或与燕栖湖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中心视觉焦点。 水景与人工要素的和谐处理: 人具有亲水性,喜欢和水保持近距离接触,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受它的气味、水雾和湿润。设计中在宽达5米的木栈道上面设置了木凳和木台基,可作休息之用,使人们长时间亲近湖面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水岸广场延伸入湖水的缓坡,以及由青石板和鹅卵石铺砌而成泊船码头,即强化了港湾效果又让人们与水产生了直接的联系;湖畔步道满铺方砖,临水设置休闲咖啡座,漫步湖畔,湖水的静谧和智慧沁人心肺;凭栏远眺,广阔的水面延伸远处;极目燕含山的翠绿葱茏,涤荡胸怀;临街品茗,舒雅惬意,轻快灵透。 为了渲染地中海风情,使水面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设计中注意人工要素的选材和色彩的匹配。铺地以青石板、鹅卵石、亚光面花岗石、砂岩为主,水池的池底则以小块的花岗石与鹅卵石拼砌而成,栏杆、灯柱、花盆等配件多以铸铁、原木、陶土等原始材料做成;色彩上为了表现热烈的海滨气氛,采用了一些强烈的对比色,远远望去,在青山绿水的烘托之下显出油画般的效果。 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也充分考虑水景的引入。布局上采用“中央低,周边高”的形式,邻湖位置布置Townhouse和低层公建,以减少对湖面的压迫感,基地北侧布置较高层数的住宅建筑,以使在不影响湖景的前提下可以欣赏到湖景,同时在外围成为小区中心的屏风;水岸广场转角处布置弧形的建筑组合,达到视线上的通透;组团之间采用了“Z”字形的建筑拼接手法,形成较为完整,具有亲和力的内部空间。 立面造型上联排式别墅体量较小,以小四坡顶为主要形式,造型丰富多彩,提供了良好的湖面边界景观效果。多层住宅因体量相对较大,在保持坡顶形式的同时,又融合了部分现代设计元素,色调以明黄为主,线条简洁明快,配合丰富的门窗和阳台古典元素的细部,立面十分简洁和整齐。户型设计考虑以湖面为主要景观元素,强调舒适性和景观面,270°超宽双层观景阳台使得温柔宁静的湖水成为日常居家风景。 四、结语 总的来说,水景的设计要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尺度节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增强邻里交往,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 住区论文:住区人性化分析论文 1、住区模式及空间形态分析 我国目前的住区规划组织结构一直以小区模式为唯一模式,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小区用地按功能划分为居住用地、配套公建用地、道路及绿地等子系统,内部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结构及对其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设计更加注重其封闭性,空间常作内向性处理,通常公共活动设施在小区内居中布局,小区道路单纯担负小区的交通功能,商业设施设置在小区的入口以及外围沿街的裙房。 这种组织结构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各部分按等级层层分解、逐级缩小,从而将各个子系统分解成等级化的树形结构,忽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排除了居住、交通、休闲、服务等空间的综合交叉,无法与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网络化结构相符合。其既定的结构和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使居住小区在形体环境和规模彼此相似的同时,失去了不同居住小区与各种类型居住人群之间应有的差异,因此当物质环境得以改善,再进而追求居住空间更多的精神层次内涵的时候,小区模式就明显表现出先天不足,由此导致在现有居住小区中,当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以上问题,除应加强城市规划对住区规划的管理外,还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的住区规划发展过程,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进行具体分析,积极改善居住条件,笔者认为可以从拓展住区模式及开放住区空间形态两方面入手考虑。 2、采取多种规划模式 以社区理论取代小区模式现行的居住小区模式建立于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上,在住宅匮乏、需要大量建设的背景下形成并成熟的,该模式忽略了与居住生活相对应的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注重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与条理性,试图以良好的形体环境重塑人的社会生活。在大量住宅建设时这一作法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发展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地显现出来。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做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是必要的。 19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不断反思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诸多理念,并进而倡导以社区理论作为居住空间塑造的理论依据。社区理论强调了社会整体关怀,把居住置于社会网络的整体中,即把人与所居住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生活与物质环境的对应,追求多层次的物质环境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复合,激发居住者对所居住的环境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居住空间在组织结构上不再继续沿袭邻里单位的树形结构,并试图使居住空间与丰富多样的具有网络结构的邻里生活相适应,向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回归,同时对居住空间中人的认知、参与、创造能力及居住空间的秩序、意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具体和深入。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各项职能空间不再被机械地割裂,居住空间内允许与其它城市职能混合布局,比如办公、小型工业、多种服务设施,同时将多种功能立体化地进行组织。 我国的居住小区规划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划分,在布局上各成体系,目前很难做到功能的复合交叉。但可以将居住小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从居住小区中分离抽取出来,置于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间的交界线形成的道路上,将这种道路建设成步行街或符合人的尺度的人车混流的小路,改变其单纯的交通功能,同时利用各小区间规划中预留的弹性空间,允许某些功能以及功能所需空间的自发形成或调整,以引发规划无从设计的空间细节和自发形成的城市肌理,从而在改善住宅组织结构、重组各功能设施之间的关系的同时,逐步恢复传统街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需要的各种类型生活空间。 3开放住区空间,使之回归城市封闭住区空间,向客户提供安全宁静的环境本无可厚非,但在开发建设中为了形成本区的优美环境,目光仅集中在区内中心空间,不但空间尽量封闭,设置围墙、隔断,而且出入口也是以少为佳,不论地块大小,与城市的边界被忽视、冷漠、变得不友好,这种尽力逃离城市,建设孤岛式的世外桃源的开发模式往往与城市失去联系,或基本实现不了城市生活的肌理,变成了周末度假村或者门庭冷落而陷入困境。 封闭式的住区空间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主要可归为两类:一是现阶段我国城市住宅由房地产开发商分别开发建设,在商业利益及品牌竞争的机制下,往往是开发商拿到一块地之后便围合起来加以精心打造、包装以便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产品”推向市场,住区与住区,住区与城市就变成了相互割裂的关系,成了住区被从城市中划出来并加以封闭的最大动因。其二是由于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社会想象,一是人们的居住心理,买房的同时希冀由此买到一个身份,为次开发商也常以最尊贵、最具个性的产品来吸引顾客,要尊贵、独特当然就要与他人保持距离;此外,转型期社会的动荡、贫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安定感,也促成了住区的封闭。关注城市,保持住区与城市的友好界面关系等这并不是开发商的责任,必须由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规划师立足于更高的层面,运用政策、法规来加以引导、调控才可奏效。 开放住区空间一方面可以改善住区与城市交通的出行,完善城市道路体系,使之更加的便捷,其次可以利用分散在一个个住区内的绿化形成城市的风景和生态走廊,从而丰富城市街道景观、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总体环境质量。设计应重点考虑住区开放形式与限度,避免造成对于住区内部生活的干扰和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列入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的广州星河湾小区(一期)、获得1999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的深圳万科城市花园等案例,在规划设计中均采用了组团围合的手法,组团内部既安静又适于住户间交往,而且对居住质量影响也不大,居民生活依然从容、娴静。因此城市住区空间不能不顾条件一味取封闭式,应在提供围合的前提下,保持与城市的积极联系,使住区融入城市,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综合以上,城市住区设计应吸取我国几十年来住宅建设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国外的有益做法,以避免因盲目建设而造成对居民生活和城市的更大伤害,要视城市为载体,强化住区与城市的联系,以多种规模结构和规划模式应对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居住空间的塑造向真正能融入城市的社区回归。 住区论文:休闲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以人类的生存的常规要求,美学的要求,生态的要求为主探讨了具有郊区和生态两层概念的休闲住区的景观设计原则,以期为休闲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依据,也为休闲住区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创造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景观设计休闲住区生态环境美学 生态功能休闲住区是现代城市住区的一种形式,具有郊区和生态两层概念,在大景观的营造上与都市景观的最大差异,在于后者是以建筑物为景观的第一要素或表现者,而休闲住区应坚决贯彻以植物及自然地貌为第一要素或表现者的原则。这不但是在美学手法和美学效果上显示与城市的不同,体现出更高层次上的自然美,更重要的还在于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功能,使区内的环境变得更好,更有益于人的健康。为了实现这种以自然物为第一要素的住区景观,我们认为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十一项原则: 1.基本要求 1.1自然化 休闲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来说,休闲地景观和园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1.2人心趋静 休闲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引导人们心情趋于舒缓平静,一入区就有一种绝尘脱俗的感觉,觉得和外面紧张的世界就是不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积的简单而又紧张的几何构成,要有线条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乱。水景的安排也应该安静多于喧闹。小品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引入动物要温和美丽的而不要丑陋吓人的。当然,不要理解为把休闲住区里搞得到处都静悄悄。局部热闹的地方也还是需要的,比如俱乐部、沙滩、码头、零售商业区等。 2.美学的要求 2.1主题原则 任何园林规划都应有其主题,包括总主题和各分片、分项主题,它是景观园林规划的控制和导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区规划中,主题往往被取消,而满足于一张毫无思想性、科学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标注、指鹿为马的所谓“漂亮”的画。和城市住区比起来,休闲住区档次更高,规划水准也理应更高,更体现功力,只有选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主题,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观园林规划。 2.3点-线-面的原则 所谓面,是指整个小区或小区的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从事景观园林建设的空间。但整个小区平面的均质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为其纲,分割空间、强调差别、引导或阻隔视线。线和线会有交叉,太长的线因易引起视觉模糊也需要间断,就会有点的存在。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景观园林就走不了大样。如果把握不住,细部做得再多,图纸画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观来。 2.4收放的原则 一个好的休闲住区景观园林规划,应把放开视线和隐蔽景物尽量结合起来。开放式大空间给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无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够的空间,都应该给出适当的大空间来,如成片的绿地、水面、酒店、公建等。隐蔽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把有碍观瞻的东西藏起来,如垃圾站、园艺堆肥场、管线井、过滤池、挡土墙等,是一种被动的应付。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把景观有层次地布局,在最佳时机展现(就像说相声的“解包袱”),是一种主动的造景。当然还有半隐半现的,如山地的休闲别墅,在景观上处理成若隐若现于树林中的很好的选择。 2.5均衡原则 和城市住区建设中常见的大面积推平场地的做法不同,休闲住区在总体布局中贯彻“尽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则,这是一种维护和强调差别的作法。但这不等于说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地段,也要尽量使各部分、各主题、各细部有所响应,避免偏沉和杂乱感。当然,也不是追求绝对化的几何或力学对称,从而给人一种活泼而不是死板的感觉。实现这条原则难度很大,对规划师素质的要求极高。 2.6节点的原则 节点是由线的交叉而产生的,是网络中聚合视线和辐散视线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应竭力处理好节点。节点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如有的节点是整个小区这个层次上的,有的节点则是住宅组团这个层次上的。但在相应的层次上,都应着意强调它们,使之在整个面上凸显出来。 3.生态功能考虑 3.1环境舒适的原则 人居小区的设计,当然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休闲住区尤其如此。应主动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种的作用,把生态因子向着使人感觉更舒适的方向调整。为此,应考虑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如行道树的选择既考虑造就人行道的林荫效果,又考虑快车道适当留出上空以便受污染的空气上升扩散;在华南,建筑物北侧的树木选择高大浓荫的常绿树,以阻挡冬季北风和拦阻夏日北晒,现时南侧主要选用冠形耸立的针叶树种或枝叶较稀、冬季落叶的阔叶树种,使房间内冬季阳光充足,造成干燥暖和的效果。再如恰当的墙面和屋顶绿化,起到室内降温的作用;穿插能释放较多负氧离子的针叶树种或既杀菌又有清香气味的桉树类树种,从而使空气清新,等等。 3.2污染防治的原则 一方面是细致而周到地考虑植物可能的环保作用,一方面使这种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极至。如利用高大乔木叶量大、初级生产力高的特点,能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的释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面对交通干线的地方设立浓密的起隔音降尘作用的高绿篱;利用针叶树和桉类树种分泌的抗生性物质杀菌净化空气;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中水和下水,再选用生长快的沼(水)生植物吸收和过滤经厌氧发酵处理过的废水中的悬浮物和能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的营养离子;在水体中放养食孑孓鱼类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等等。 3.3系统稳定的原则 休闲住区往往建在山体、水畔、海边等地方,这些地方地处生态学上的边缘性交汇带,天然景观虽好,但地质、水文、气象、生物诸因子间的平衡比较脆弱,更易发生自然力导致的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台风等。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就着手考虑环境稳定性的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提高环境稳定性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在规划中尽量尊重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现状,因为这是千万年来各种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结果,如果你强行把它破坏了,就可能引起生态系统连锁性的退行性变化,或它又向原来的状态恢复,把你花了投资构筑的东西和安排的景观部分或全部地毁坏掉。其二,在维护和加强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应是首选的,因为这些活的东西可以通过适应和调节而和其它生态因子达成平衡,虽然从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从长期看却是最稳定的。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护坡、生物固堤等。 这里特别提一下海岸防风林:我国1960-1970年代曾比较认真地执行了高潮线以上30米内种植海岸防护林的政策,华南地区的树种主要是木麻黄,许多大树的胸径都长到了60厘米以上,对防治风害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同时在林下开辟沙滩休憩场地也很好。但现在好多地方搞海岸景区都把防风林砍掉,要么赤裸裸一片沙地,要么种一些并不适合海岸栽植的棕榈科植物,裁了死,死了再裁,既浪费了钱,又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极不合理的做法。搞休闲住区可千万不能按着这种思路做。 3.4适生树种及合理的群落布局的原则 生态学之要旨,和生物和环境的统一。许多植物虽漂亮,不适应开发地的环境也不能用。而植物和动物能否生长良好从而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及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除了和大环境有关外,过涉及到各种群相互作用而造就的群落小环境。所以,符合生物天性的群落组配,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比如,开放式草坪和疏林草地选用的草种不同,透光乔木下和浓荫乔木下选用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不同;根能产生相尅性物质的树林下不要安排重要灌木成景而是安排下层开敞的野营地;池塘中大鱼要植食性等,都反映了这方面的考虑。 3.5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态学界以及广大公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休闲住区规划中对此的考虑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园林的突出重点。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须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景观园林层次的提升,应力争多安排动物措施,如鸟类招引、小兽放养、家鱼野化、昆虫饲养、野生动物保育等。当然,这不要被理解为动物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能给居民带来烦扰、不便甚至伤害。为此,管理和调节、控制动物种群的密度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3.6物质循环的原则 在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设计、调节生态化休闲住区的物质循环使之向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是生态住区工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到住区规划里,一是为了降低物质输入输出水平以降低物业和生活成本进而提高效率(效率优先原则的具体化),另一是为了减少住区内外的富营养化污染,还为了减少住区内用于维护栽培植物而使用的化肥量进而减少其方方面面的危害。例如,小工区内屋顶绿化推荐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就是为了把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营养离子再一次利用起来。再如使用植物系统处理生活污水,也包含了这方面的考虑。 总之,休闲住区的环境设计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即景观和生态的设计。设计要结合具体环境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中的水文、动植物等各种要素,以美学、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等理论为指导,实现休闲住区景观的美化、生态的优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住区论文: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逐步迈向小康生活阶段的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随着人们购房心态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对住宅需求已逐渐从“居者有其屋”普通住宅转向了“居者优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 关键字: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前言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自然共存、人类与自然对话、谋求环境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化园林城市已成为园林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居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的重要的生活境域,居住区环境景观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因此,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塑造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建立。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区的性质规模、构成,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原则、理念、内容和手法。 1.居住区景观的构成 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1.1绿化 绿化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过往,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满足于“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阶段,没有多大特色和艺术性。现代居住区的园艺绿化呈现几种趋势: 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马尼拉、火凤凰等草类地被植物塑造了绿茵盎然的植物背景,点缀具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如香樟、玉兰、棕榈、银杏等,以及丛栽的球状灌木和颜色鲜艳的花卉,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 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根据绿化位置不同,垂直绿化可分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 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1.2道路 中国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按使用功能划分,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宅间人行道;按铺装材质划分,居住区道路又可分为混凝土路、沥青路以及各种石材仿石材铺装路等等。居住区道路尤其是宅间路,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如区内干路可能较为顺直,由混凝土、沥青等耐压材料铺装;而宅间路则富于变化,由石板、装饰混凝土、卵石等自然和类自然材料铺装而成。 1.3驳岸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 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如苏州“世纪花园”河道卵石加块石河堤边竖立一尊青铜雕“饮水母子马”,景象和谐而静谧。 1.4铺地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 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目前在居住区中铺地材料有几种,如:广场砖、石材、混凝土砌块、装饰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如某小区中的装饰混凝土广场中嵌入孩童脚印,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和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园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颇具写意韵味,是一种较新的铺装手法。 1.5小品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 1.5.1雕塑小品 雕塑小品又可分为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使用的材料有石雕、钢雕、铜雕、木雕、玻璃钢雕。雕塑设计要同基地环境和居住区风格主题相协调,优秀的雕塑小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广为使用的“情景雕塑”,表现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动人的一瞬,耐人寻味。苏州“名都花园”活动广场中设计的三块屏风钢板,上面镂刻着百家姓,太阳光影的作用在地面映射出黑白字迹,宛如一幅书法作品,孩童在大人带领下寻找自己的姓氏,雕塑小品发挥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又如苏州安居工程“新升新苑”入口“年年有余”抽象雕塑,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心愿,贴切“安居乐业”的主题。 1.5.2园艺小品 园艺小品是构成绿化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苏州古典园林中,芭蕉、太湖石、花窗、石桌椅、楹联、曲径小桥等,是古典园艺的构成元素。当今的居住区园艺绿化中,园艺小品则更趋向多样化,一堵景墙、一座小亭、一片旱池、一处花架、一堆块石、一个花盆、一张充满现代韵味的座椅,都可成为现代园艺中绝妙的配景,其中有的是供观赏的装饰品,有的则是供休闲使用的“小区家具”。 1.5.3设施小品 在居住区中有许多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如路灯、指示牌、信报箱、垃圾桶、公告栏、单元牌、电话亭、自行车棚等等。比如居住区灯具就有路灯、广场灯、草坪灯、门灯、泛射灯、建筑轮廓灯、广告霓虹灯等,仅路灯又有主干道灯和庭院灯之分。这些灯具的造型日趋美观精致,还可和悬挂花篮以及旗帜结合成为居住区精美的点缀品。上述小品如经过精心设计也能成为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体现出“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设计。 2.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内容及手法 2.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景观规划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自然活泼、富有创意,结合生态园林要求,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效果,创造自然、清新、舒适、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高品位、高格调的绿化环境。 2.1.1小游园的设计原则 小游园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儿童,主要活动方式有观赏、休息、游玩、体育活动和课外阅读等。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场地间要有分隔,布局既要紧凑,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2.1.1.1场地:一般设在入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儿童游戏场不需要很大,但活动场地应铺草皮或选用持水性较小的砂质土铺地或海绵塑胶面砖铺地。 2.1.1.2园路:园路的宽度和绿地的规模与所处的位置、功能有关。绿地面积在0.5hm2以上,主路宽3~4m,可兼做成人活动场所;绿地面积在0.5hm2以下,主路宽约2m,次路1.2m左右,通常最小宽度为1.2m,以两人可对行为宜。路面用碎石、卵石、毛石等铺砌园路。 2.1.1.3小广场:按形式可分为规则式或不规则式。小广场的标高一般与园路的标高相同。 2.1.1.4园林建筑与设施:由于小游园面积不大,所以园林建筑与设施应小巧玲珑、各具特色,摆放在适当位置,一般有坐凳、坐椅、花坛、花架、园灯、宣传栏等。 2.1.2组团绿地的设计原则 绿地组团是结合居民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公共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居民尤其老人和儿童使用方便。由于住宅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组团绿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也就千变万化。要求服务半径小,使用率高,不同的功能区域中间以绿化或小路隔离,互不干扰,各得其所,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游憩环境和社会交往场所。 2.1.3住宅庭院的设计原则 2.1.3.1庭院处于住宅群环境中,因建筑物所造成的阴暗部分较多,所以选择和配置耐荫树种十分重要。保持居住环境安静,也是庭院绿化的一个主要任务,如以植篱分隔庭院,可降低噪声。植篱以高2m左右、宽1m左右效果较好。1.3.2庭院的空间尺度、树种的大小、高低要与庭院的大小、建筑层次相称,应以绿化设计的立意为前提。居室外种植乔木与住宅墙面的距离,一般应在5~8m,避开铺设地下管线的地方。通常以落叶树为好,常绿树要避免直对窗口。 2.1.3.2花木配置宜采用孤植、丛植方式,栽植于靠近窗口或居民经常出入之处,以便近赏,充分提高花木的观赏效果。 2.1.3.3室内外和院内外的绿化相结合,要考虑将自然环境和住宅环境联系起来,使两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2.1.4居住区道路绿化 道路两旁种植行列式乔木遮荫,根据道路的宽窄,可选择种植中、小乔木,如香樟、广玉兰、女贞、银杏等植物。 2.1.5居住区绿地的树种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 选择树冠大、枝叶茂密、落叶阔叶乔木。在夏天,居住区有大面积的遮荫,冬季又不遮阳光,还能吸附灰尘和减少噪声,使空气新鲜。 选择有季相变化的常绿树和开花灌木。 选择耐荫植物和攀援植物。在阴暗部分,选择耐荫植物,如垂丝海棠、梅花、罗汉松等;攀援植物有常春藤、络石等。 2.2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2.2.1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2.2.2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3.结语 总之按照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于开发商而言,景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于消费者而言,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住宅,这在成都市房地产开发市场上已得到了验证:营造好环境已经是居住区开发策划的重点,也是市场销售不可缺少的卖点。另一方面,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分析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论文关键词:石油化工泵 节能技术 应用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全球工业化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石油化工泵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型号统一等需要,导致不少机泵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工作效能,“杀鸡用牛刀”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石油化工泵电能、功效的浪费。因此,本文通过详细介绍石油化工泵的具体应用,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合理应用。 一、我国石油资源的现状以及石油化工泵节能的根本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突破节能关键技术,实现降低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战略目标。石油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资源。 但是我国石油等能量资源依靠国外进口的程度已经高达百分之四十七,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能源的安全,而且对于全面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国策提出了挑战。 作为石油化工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机泵的节能技术的先进与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石油化工等能源的开发和成本结算。由于常年为了适应生产弹性的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大多数的机泵经常会出现“杀鸡用牛刀”,“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导致不少机泵的工业效能没有得到合理的配制和发挥,经常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加大力度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啊,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必然趋势。 二、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1、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 为了适应生产操作的弹性要求和真正做到节能减排,维护数据质量的良好局面,加大能源统计分析力度,严格按照有关的技术指标的规定,积极的收集、整理、上报相关数据,增强技术指标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方便更加深入的进行耗能原因的分析以及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的结构原理,切实做到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根本目标。 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的关键是做到出口节流、进口节流、旁路调节以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实施是否需要切割叶轮外径,减少叶轮数量、更换叶轮大小。 首先,由于应用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不适于调节要求太大的机泵,特别是具有陡降扬程性能曲线的机泵。所以出口节流成为机泵最常见、最简单的调节方法。通过关小出口阀的方式来增加管线系统损失,减少工作流量。但是阀门的开度一般不能够小于百分之五十,否则将会出现泵过大的情况。 其次,尽量避免进口节流比出口节流扬程少的情况发生,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引起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抽空,会随时损坏机泵的轴承。因此,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利用对串联运行的第二台机泵的进口,吸入压力较大的裕量。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多级泵因为轴力的突然改变而引起的零部件的损坏,更能够节省能源,发挥机泵的最大效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旁路调节,即在机泵的出口管线旁设立另外一条管线,使部分液体返回泵的进口或者吸液罐。这样就可以保障实际泵送量比需要量大,不至于出现因为低于最小流量而产生的液体过热、气蚀和震动。 除了上述的几个基本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根据流量或者扬程超过需要量的3%——5%时,切割叶轮外径,降低其流量。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叶轮切割时候,一定要注意叶轮是否是原型叶轮,如果之前因为某种原因,已经对叶轮进行了切割,那么再次进行切割时一定要注意切割量的掌握情况。避免叶轮外径和导叶内经间隙过大的情况发生;多级泵不能在进口处拆除叶轮,否则会出现因为阻力增加而导致的气蚀现象。因此在多级泵的流量或者压力调节较大的情况发生时,可以在排除端减少叶轮的数量并加定距套,保证机泵的正常运转。 2、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通过应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我们可以更好的控制风机、泵类的负载量,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换句话来讲,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因此,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首先,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化肥装置渣油进料泵中的应用。以A-GA101渣油进料泵为例,该设备是将减压渣油原料输送到汽化炉,并合成氨装置的重要设备。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用控制出口阀门的方法进行控制,即利用差压变送器检测系统的流量信号送至PID调节器,并通过PID调节器来控制出口调节阀的开度和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保持机泵流量的稳定。通过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我们不仅解决了源系统中节流量较大、浪费大量电能、控制度低、电机噪声较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变频技术的改造,机泵投入运行之后,操作工艺控制的更加平稳,变频器的调节程度更加精准,不仅使系统控制的精准度达到了优化标准,而且节约了渣油进料泵的电源能量。 其次,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在平时的生产环节中,尾矿泵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尾矿泵一般都是流水连续作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尾矿系统的耗电量一般会比较大,因此,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是提高尾矿泵运行效率,实现自动化的重要保障。例如,某公司在利用花费装置检修的时候,针对3台渣油进料泵进行了变频优化节能改造。在经过调速变频技术之后,工艺控制水平逐步平稳,系统控制精准度也大幅度提高,不仅减少了以前机泵控制系统的有关滞后现象,更使得机泵的运行压力日趋平稳,工艺运行指标也得到了优化。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探析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论文关键词:石油化工泵 节能技术 应用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全球工业化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石油化工泵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型号统一等需要,导致不少机泵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工作效能,“杀鸡用牛刀”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石油化工泵电能、功效的浪费。因此,本文通过详细介绍石油化工泵的具体应用,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合理应用。 一、我国石油资源的现状以及石油化工泵节能的根本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突破节能关键技术,实现降低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战略目标。石油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资源。 但是我国石油等能量资源依靠国外进口的程度已经高达百分之四十七,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能源的安全,而且对于全面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国策提出了挑战。 作为石油化工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机泵的节能技术的先进与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石油化工等能源的开发和成本结算。由于常年为了适应生产弹性的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大多数的机泵经常会出现“杀鸡用牛刀”,“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导致不少机泵的工业效能没有得到合理的配制和发挥,经常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加大力度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啊,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必然趋势。 二、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1、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 为了适应生产操作的弹性要求和真正做到节能减排,维护数据质量的良好局面,加大能源统计分析力度,严格按照有关的技术指标的规定,积极的收集、整理、上报相关数据,增强技术指标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方便更加深入的进行耗能原因的分析以及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的结构原理,切实做到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根本目标。 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的关键是做到出口节流、进口节流、旁路调节以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实施是否需要切割叶轮外径,减少叶轮数量、更换叶轮大小。 首先,由于应用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不适于调节要求太大的机泵,特别是具有陡降扬程性能曲线的机泵。所以出口节流成为机泵最常见、最简单的调节方法。通过关小出口阀的方式来增加管线系统损失,减少工作流量。但是阀门的开度一般不能够小于百分之五十,否则将会出现泵过大的情况。 其次,尽量避免进口节流比出口节流扬程少的情况发生,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引起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抽空,会随时损坏机泵的轴承。因此,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利用对串联运行的第二台机泵的进口,吸入压力较大的裕量。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多级泵因为轴力的突然改变而引起的零部件的损坏,更能够节省能源,发挥机泵的最大效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旁路调节,即在机泵的出口管线旁设立另外一条管线,使部分液体返回泵的进口或者吸液罐。这样就可以保障实际泵送量比需要量大,不至于出现因为低于最小流量而产生的液体过热、气蚀和震动。 除了上述的几个基本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根据流量或者扬程超过需要量的3%——5%时,切割叶轮外径,降低其流量。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叶轮切割时候,一定要注意叶轮是否是原型叶轮,如果之前因为某种原因,已经对叶轮进行了切割,那么再次进行切割时一定要注意切割量的掌握情况。避免叶轮外径和导叶内经间隙过大的情况发生;多级泵不能在进口处拆除叶轮,否则会出现因为阻力增加而导致的气蚀现象。因此在多级泵的流量或者压力调节较大的情况发生时,可以在排除端减少叶轮的数量并加定距套,保证机泵的正常运转。 2、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通过应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我们可以更好的控制风机、泵类的负载量,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换句话来讲,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因此,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首先,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化肥装置渣油进料泵中的应用。以A-GA101渣油进料泵为例,该设备是将减压渣油原料输送到汽化炉,并合成氨装置的重要设备。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用控制出口阀门的方法进行控制,即利用差压变送器检测系统的流量信号送至PID调节器,并通过PID调节器来控制出口调节阀的开度和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保持机泵流量的稳定。通过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我们不仅解决了源系统中节流量较大、浪费大量电能、控制度低、电机噪声较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变频技术的改造,机泵投入运行之后,操作工艺控制的更加平稳,变频器的调节程度更加精准,不仅使系统控制的精准度达到了优化标准,而且节约了渣油进料泵的电源能量。 其次,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在平时的生产环节中,尾矿泵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尾矿泵一般都是流水连续作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尾矿系统的耗电量一般会比较大,因此,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是提高尾矿泵运行效率,实现自动化的重要保障。例如,某公司在利用花费装置检修的时候,针对3台渣油进料泵进行了变频优化节能改造。在经过调速变频技术之后,工艺控制水平逐步平稳,系统控制精准度也大幅度提高,不仅减少了以前机泵控制系统的有关滞后现象,更使得机泵的运行压力日趋平稳,工艺运行指标也得到了优化。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工程电气节能技术应用 摘要: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在努力的发展之中,经济的进步会带动科技的进一步研究,电气能源的消耗在我国的能源总消耗上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对国家资源进行保护,防止资源的不合理浪费。我国利用先进的技术在电气节能这方面进行研发和创新,以及将技术运用到石油化工工程上,对我国的石油化工工程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本文旨在向人们介绍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电气节能技术的功能和作用,使人们对电气节能技术进一步理解,对它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这方面应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电气节能;技术;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应用;发展 电气节能技术,是指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电气这一资源进行节约,既能达到节约国家资源的效果,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双向收益。能源是我国21世纪的新型动力,它带动着中国整体可以正常运行,能源的浪费也会带来污染的问题,所以就需要我国在节能这方面进行开发,而电气节能就是其中之一。 1电气节能技术的内容分析 电气节能技术的使用无论是对个别企业,还是对于我国的经济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电气节能技术共分为电力节能系统、照明节能系统、电子设备节能这三个部分。如果是在石油化工工程这方面的应用,那么电力节能系统就是这三者的核心主导,当然照明节能系统和电子设备节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1.1电气节能技术的作用 (1)电气节能技术可以节省我国的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为我国创造更大的效益;(2)电气节能技术可以保护环境,为我国实现绿色环保的目标奠定了基础;(3)电气节能技术可以起到照明、取暖的功能,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4)电气节能技术可以对空调系统实施相应的设计,使空调用电得到降低。 1.2电气节能技术面临的问题 (1)技术方面:我国的电气节能技术虽与以前比较得到了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太发达,我国目前的电气节能技术还是不能满足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或各个企业的需求,技术没有想象的那么发达,也有可能会造成使用过程中其它问题的出现,会影响正常的应用;(2)政策方面:我国还是没有相应的法律和规范,对这一方面进行约束,任其自由的生长,所以会出现电气节能技术的设计不到位这样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的电气节能技术会给人们的生活、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但随之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加大对电气节能技术的创新和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努力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争取问题得到全面的解决。 2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的应用 石油化工工程是我国的重要工程,对它的设计更要小心谨慎,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的应用主要分为这几个层次:电力系统的节能、稳定电压节能、照明节能系统和电子设备节能,这些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上都有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1电气节能系统 在电力系统节能上,主要是从变压器的选择、系统功率的提高、线路功率的耗损减少和高次谐波的降低这四个方面考虑。(1)变压器的选择。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需要使用大量的变压器,而且变压器也是最普遍使用的电力设备,所以对于变压器的选择需要找对型号,要根据变压器的负载率进行有效地选择,而且,为达到很好的效益,变压器就要选择国家新近开发的、具有高效节能的产品。(2)系统功率的提高。通过系统功率的提高来降低电路的损耗,这样能源的利用率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功率因素一般分为自然提高和人工补偿这两种,二者在应用上也是有区别的。(3)线路功率的损耗减少。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是一个大的工程和项目,有很多的设备和线路,如果重新设计线路,减少长度,合理地处理线路的粗细,也有助于线路损耗的概率大大降低。(4)高次谐波的降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系统中存在高次谐波,很容易产生对功率的损耗,也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降低高次谐波,也有助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更加完善。 2.2稳定电压节能 如果电压稳定到额定电压的阶段,这样对石油化工工程的供电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电压不稳定,也会对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造成一些影响。对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供电,如果电压超过了额定电压的范围,会造成空载电流超前提高,这样也就造成了能源的不合理浪费,但如果对于供电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则会产生高程度的负载电流,会造成线路损坏的可能性增加,同样会造成能源浪费,所以说,最适宜的用电电压就是在额定电压的情况下,这样效率也会增高。 2.3照明节能系统 我国的存在电压的偏差,所以过高的电压使用在照明设备中会产生过高的热量,也会损害照明设备的正常运转。所以,如果在选择照明设备时,挑中一些寿命长,消耗能源少的系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能的作用。 2.4电子设备节能 在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中,电子设备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打印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节能,在电子设备不需要的时候,工作人员就要养成随手关闭这些电子设备的习惯,如果使用时,也可以尽量把设备设置成省电的状态,就像打印机这样,如果不使用时,可以直接关掉电源,这样就会节省很多的能源。 综上所述,能源是我国工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推动着我国工业事业的更快发展,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面临能源紧张的现今,电气节能是我国必须重视的,所以,我国对电气节能技术要努力专研,提高科技含量,争取为石油化工工程带来更大的利益,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进步。 作者:徐汉青 单位:中海石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论文 1我国石油资源的现状以及石油化工泵节能的基本缘由 作为石油化工等范畴必不可少的根底设备,机泵的节能技术的先进与否曾经严重影响到了石油化工等能源的开发和本钱结算。由于终年为了顺应消费弹性的请求,石油化工企业大多数的机泵经常会呈现“杀鸡用牛刀”,“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招致不少机泵的工业效能没有得到合理的配制和发挥,经常形成不用要的糜费。因而,加鼎力度讨论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啊,曾经成为我们开展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必然趋向。 2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2.1保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 为了顺应消费操作的弹性请求和真正做到节能减排,维护数据质量的良好场面,加大能源统计剖析力度,严厉依照有关的技术指标的规则,积极的搜集、整理、上报相关数据,加强技术指标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便当愈加深化的停止耗能缘由的剖析以及讨论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的构造原理,实在做到节能减排,进步能效的基本目的。保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的关键是做到出口节流、进口节流、旁路调理以及依据详细状况,详细剖析和施行能否需求切割叶轮外径,减少叶轮数量、改换叶轮大小。首先,由于应用保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不适于调理请求太大的机泵,特别是具有陡降扬程性能曲线的机泵。所以出口节流成为机泵最常见、最简单的调理办法。经过关小出口阀的方式来增加管线系统损失,减少工作流量。但是阀门的开度普通不可以小于百分之五十,否则将会呈现泵过大的状况。其次,尽量防止进口节流比出口节流扬程少的状况发作,由于这种状况极有可能惹起保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抽空,会随时损坏机泵的轴承。因而,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应用对串联运转的第二台机泵的进口,吸入压力较大的裕量。这样不只可以防止多级泵由于轴力的忽然改动而惹起的零部件的损坏,更可以俭省能源,发挥机泵的最大效益。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经过旁路调理,即在机泵的出口管线旁设立另外一条管线,使局部液体返回泵的进口或者吸液罐。这样就能够保证实践泵送量比需求量大,不至于呈现由于低于最小流量而产生的液体过热、气蚀和震动。除了上述的几个根本办法以外,我们还能够经过依据流量或者扬程超越需求量的3%——5%时,切割叶轮外径,降低其流量。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叶轮切割时分,一定要留意叶轮能否是原型叶轮,假如之前由于某种缘由,曾经对叶轮停止了切割,那么再次停止切割时一定要留意切割量的控制状况。防止叶轮外径和导叶内经间隙过大的状况发作;多级泵不能在进口处撤除叶轮,否则会呈现由于阻力增加而招致的气蚀现象。因而在多级泵的流量或者压力调理较大的状况发作时,能够在扫除端减少叶轮的数量并加定距套,保证机泵的正常运转。 2.2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过应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我们能够更好的控制风机、泵类的负载量,进而到达节能减排的目的,换句话来讲,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曾经成为各个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因而,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等多个范畴得到了最普遍的应用。 1)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沈兴线输油泵中的应用。 以100AYGⅡ67×10D多级离心泵为例,该设备是将原油输送至加热炉后外输沿线下站,是保障沈兴线正常运行的重要设备。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经过采用控制出口阀门的办法停止控制,即应用差压变送器检测系统的流量信号送至PID调理器,并经过PID调理器来控制电源频率和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保持机泵流量的稳定。经过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我们不只处理了源系统中节流量较大、糜费大量电能、控制度低、电机噪声较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变频技术的改造,机泵投入运转之后,操作工艺控制的愈加平稳,变频器的调理水平愈加精准,不只使系统控制的精准度到达了优化规范,而且节约了渣油进料泵的电源能量。 2)积极理论输油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 在平常的消费环节中,输油泵是输油平稳的重要组成局部,输油泵普通都是昼夜连续作业,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输油系统的耗电量普通会比较大,因而,积极讨论输油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是进步管线连续运转效率,完成自动化的重要保证。例如,某公司在安装检修时间,针对3台输油泵停止了变频优化节能改造。在经过调速变频技术之后,工艺控制程度逐渐平稳,系统控制精准度也大幅度进步,不只减少了以前机泵控制系统的有关滞后现象,更使得机泵的运转压力日趋平稳,工艺运转指标也得到了优化。 作者:王楚媛 单位: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质量节能管理部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绿色节能技术论文 一、绿色环保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1.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指在相关的制备和反应过程中做到“零排放”。而传统意义上的“零排放”是指反应物经过催化作用以及一系列的反应完全转化成为所需的物质,从而实现百分之百的转化率。其实这样一种概念是十分难达到的,尽管已经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达到了近乎“零排放”的标准和要求,但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化率为百分之百还是存在着困难的。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技术也应运而生,将传统意义上的“零排放”转变了概念,意为在尽量满足较高的转化率的情况下,将得到的副产物也直接经过下一反应步骤并转化成为环境友好的物质进行排出或是进一步加以利用。这种新型的转化思想也将原本无用或是对环境存在着威胁和污染的物质“变废为宝”,让副产物成为能够被人们所利用的原料物质。这类技术的研发不仅仅是改善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还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环保、节约能源的技术手段。 2.产品的绿色化 之所以要强调化工产品的绿色化,是因为石油化工类的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普遍了,不得不承认的是石油化工类的产品的的确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优越,但相对于这些有利之处来说,其对于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洗涤用品,过去我们常用的洗衣粉中都是含磷的,而这些含磷的洗衣粉在溶于水之后随着生活污水一同被排到江河湖海中,造成了赤潮,给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近些年来人们逐渐对此问题开始重视起来,研发了不含磷的洗涤剂,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有许多常见的石油化工类污染就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比如汽车使用的汽油以及柴油。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汽油和柴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汽车能源的开发上也格外关注,低硫低碳、环境友好的配方和技术逐步成熟起来;另外,我国还在不断开发太阳能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等,另外,对于交通工具的能源上,我们国家还大力推崇使用电能的汽车。 二、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最初,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生产以及最大程度上提升经济效益,不断研发一些节能技术,而近些年来,由于能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起来,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和学者们都投身于节能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不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能够节约能源,实现人类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节能技术为变频调节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耗费能源最大的就是电动机,包括泵类以及风机等等。因此,想实现石油化工企业的节能化应该从根本上减少电动机的耗能。而变频调节技术正是针对于电动机的一种有效的技能技术改革。变频调节技术的根本原理是通过控制方案与实际负荷相互之间的匹配,在控制的过程中实现阀门阻力的降低,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以此来实现对于泵类以及风机的科学化、节能化控制。这种控制技术可以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按照生产要求以及计算选型,并且全面参考产品方案的调整以及原料的调整,科学地控制各项指标和参数,降低企业的电能耗费以及设备磨损等等方面的耗费,实现成本上的节约以及能源上的节约,不论对于企业自身长远地发展还是对于能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 三、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化以及能源枯竭的威胁,人们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绿色节能技术也越来越重视。目前,针对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改善的方法有许多,包括对于原料的绿色化、反应过程的绿色化以及产品的绿色化等等,另外,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能源的节约也有许多先进技术,本文以变频调节技术为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等待着开发和研究。 作者:轩烨 赤俊祥 单位:天津普莱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废水处理节能技术论文 1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初期的技术方法 1.1浮油隔断技术 石油化工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在其表面也会有漂浮着许多颗粒性污垢,会产生较多的生物薄膜,这些杂物上面往往携带着很多的浮油,由于浮油的密度相对较小,因而这些杂物就漂浮在水面,将水和空气隔绝,水中需要氧气的生物就无法得以生存,分解能力便大幅度降低,对水的自净作用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浮油隔断技术便应运而生,在石油化工废水初步处理中,就使污水通过隔油池,将表面漂浮的物质除去,对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一般对于隔油池的选用采用有斜面的隔油池,在斜面上的水流速度快,不会使浮油聚积在一块,浮油处理的效果较为理想,采用此方法可以将废水中的含油量降到10%以内。 1.2悬浮物粘附技术 经过隔油池的废水得到有效的处理,但是在废水中还是含有许许多多的浮化油和浮油,在处理中还需要运用到悬浮物粘附技术,该技术的采用将进一步强化废水中悬浮浮油的处理。详细的操作就是使用分散的、体积小的气泡,来将水中的悬浮物吸附到废水表面,再对悬浮物予以处理,将乳化油等浮油与水进行有效的分离。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取涡凹这种粘附悬浮物的基础,在新疆以及内蒙古等地运用的较多,此类方法操作非常简便,有显著的粘附效果,其对乳化油、浮油和硫化物均有较强的粘附作用,有助于污水的进一步处理及净化。 1.3吸附技术 吸附技术的原理是运用活性炭等多孔物质将废水中的杂志吸附到表面,以此达到对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清除目的,但是在处理成本上,活性炭的成本相对比较大,与此同时,对于使用过的活性炭的处理问题,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处理往往会引发二次污染,对于此类方法处理过的废水尚且具有较大的硬度,只能够对颗粒性的杂质加以处理。 1.4分离膜状物技术 分离膜状物的技术的使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它的显著优点是可以有效处理废水中的离子以及微生物,还可以实现对工业废水的颜色和味道的处理,因而对废水的处理就变得更加深入了。同时,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此类方法可以采用自动化处理,设备的体积小,缺点就是这种技术性非常高的产品需要企业有大量的资金及人力投入,因此,其实际运用就会由此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在废水量比较大的企业通常很少采用上述方法,因该技术的处理废水量小,这便在效率上难以避免的存在一系列缺陷及不足。 2现代的石油化工废水处理节能技术措施 2.1絮凝技术 在石油化工废水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絮凝技术,就是向石油化工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可以使石油化工废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物质聚积成体积较大的物质,从而沉淀下来,这样使得废水的净化变得非常容易了,通常使用此方法是和悬浮物粘附技术搭配使用,就有很好的效果,采用多样化的絮凝物质,有针对性的使用。现金使用的絮凝物质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这种絮凝物有很好的运用市场,絮凝技术在有害物质的降解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污染也比较少,所以说絮凝技术的使用是石油化工污水处理中既环保有高效的方法。它的缺点就是在微生物提取过程中,操作方法比较复杂,是需要很高的科学技术做支撑的。 2.2氧化技术 氧化技术主要有光催化氧化法、湿式氧化法和臭氧氧化法,对于成分不同的石油化工废水要选择合适的氧化技术,使处理的效果达到最优、最经济、最安全。首先,光催化氧化法是将光辐射和氧气和双氧水等氧化剂有效的结合,使处理污水有更好的效果。在现在的生产中使用的有以太阳光为光源,以TiO2、ZnO等为催化剂,这种方法处理含有21种有机污染物的水,其主要产物是CO2,并不会出现二次污染的问题。现阶段,一种新的方法正处于研究阶段,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二价铁和双氧水做氧化剂,运用紫外光,这样就使双氧水加快了产生氢氧根的速度,提高了氧化效率,这项技术的成熟使用还需要一段时间。其次,湿式氧化法分为催化湿式氧化法和湿式空气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是将有机物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成为CO2、水和氮气的过程,不产生有害的物质,这个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时间短,提高了转化效率。湿式空气氧化法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液相氧化的过程,这种技术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物,常用于处理有毒有害的、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最后,臭氧氧化法运用也比较广泛,主要是因其处理过程并非会产生污泥和二次污染,但是其受限制的是投资费用相当高,处理的流量小。氧化完成后废水中的有机物被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大部分为氧化中间产物。在工程实际中,常常将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技术结合使用,在深度处理中被经常用到。 2.3多效蒸发废水回用技术 在石油化工生产中,一般生产环氧丙烷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氯化钙,这种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大,而且还会对生产设备产生腐蚀,企业生产中会有很大的损失。目前的处理方法是加入没有被污染的水,再添加化学试剂对废水中的氯化钙进行稀释,根据工程经验,一般废水和新水的比例在1:1.5,处理后的废水含盐量高,不能再次利用。为了提高废水的利用,多效蒸发废水回用技术就产生了,国内大型石化企业建成了这项技术,就是将环氧丙烷废水中的氯化钙进行浓缩,一般达到75%~80%,加工的成品还可以销售,这项技术可以对冷凝水进行回收使用,提高了废水的利用率,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3结语 总之,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污水处理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一大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均纷纷加大了投资力度,旨在最大限度的减轻石油工业废水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国内的大型企业,近年来已经建成了智能化、高科技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可有效除去废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进而满足水资源循环使用的要求。所以,提高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不断的创新技术手段,以促进工业废水合理的回收利用,推动社会的有序及和谐发展。 作者:张金莲 单位:天津兴科环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化学工程及石油化工节能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需消耗掉的能源总量日渐增多,资源紧张现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项问题。尽管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已探明的能源储量十分可观,种类也相对较为丰富,但是鉴于我国人口规模的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为稀少。为了应对日渐短缺的能源紧张问题,就开展有关的化学工程与石油化工节能研究便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该文将就化学工程与石油化工节能展开相关的探究工作,并为我国在能源节约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化学工程;石油化工;节能 不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石油化工当中,均必须要依赖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当中的提纯与分离技术是生产阶段最为关键的一项技术策略,其对于整体石油化工生产工作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作用。若要想确保能够顺利完成对整体石油化工生产就必须要对质量传递及化学反应要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应用到相关的换热设备、流体传送设备,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节能工作。据此,下文将就上述原理与设备展开具体分析,以期能够实现对石油化工生产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1节能原理 1.1质量传递与节能 石油化工的分离主要是以精馏方式为主,这同时也是质量传递的关键所在。依据热力学原理可了解到,完全差异化的物流混合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有着明显的不可逆性;相反的,若要将混合物分离为各种构成成本完全不同的产品之时,便要耗损掉一部分的外部能量。在蒸馏阶段物质位于不同相间的转移是处在温度与压力均保持恒定的状态下所实施的,相转移阶段的推动力量为化学势,其在应对相变以及化学改变之时作用价值巨大。在精馏处理阶段,蒸汽采用特定压力降通过精馏塔是导致不可逆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为再沸器与冷凝器各自通过特定温度变化差异加入以及将热量转移,更为关键的一方面原因是气体与液体的两相接触亦或是在发生混合之后由于远远未能够满足于相平衡从而导致精馏阶段的不可逆性明显升高。因而,减小流体流动所出现的压力降,降低在热传导阶段的温差值,降低质量传递使得浓度差,都能够确保精馏阶段的功耗大大降低,促使被耗损的功耗大幅度降低。 1.2化学反应与节能 在化学反应阶段当中也会受到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等原理的支配。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平衡性是存在密切相关性的,具体可由反应速率将化学平衡导出,然而却不能反推。因而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相较于反应热力学是更加底层的一项核心基础。热力学纯粹是给出了化学反应的一种可能性,要达到这样一种可能性还需要能够由更高的动力学角度来探讨化学反应速率与有关影响因素。在化学反应阶段,绝大部分状况下均会同时出现热量放出亦或是吸入现象。怎样能够高效化地应用或供应反应热量将是在化学反应阶段实现节能最为关键的一方面内容。针对吸热反应,应当尽可能科学化地进行热量供应。吸热反应温度也应将其最大程度地减小,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应用过程剩余热量抑或是采取汽轮机抽气予以热量供应,降低对高品质燃料的损耗。针对放热反应现象,便需要尽可能确保对反应热的科学化应用。放热反应温度必须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以期能够确保所回收到的热量有着较高的品质。化学反应设备是开展化学反应最为关键的部分,在绝大多数的反应阶段当中往往都会同时存在有流体流动、热传导、质量传递等流程,其中每一项流程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的阻力,且还要耗损一定的能量。因此,对反应装置予以适当的改进,降低阻力,便可实现对能量耗损的有效减小。 2节能设备 2.1换热设备节能 这一设备最终重要的一项功能即为实现对热量的高效化传导,并且在热量传导之时有可能还会因为传热方式仍存有一定的缺陷而造成热量丢失。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便应当就热量传导过程之中的温度差予以适当的优化协调,促使温度能够始终处在较为稳定的状况之下。热量传导还存在有顺流、逆流、交差流以及混合流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在逆流阶段所出现的温差变化是最为明显的,在顺流阶段所出现的温度变化是最不显著的。因而,为了尽可能地增强热量传导效应,还应尽可能地选用逆流传热形式,并借此来实现对热量损耗的降低。提高换热设备换热面积,促使其热传导效应能够尽可能增强。革新传导设备结构,并借此来提高单位体积内的传热面积,进而促使换热器工作效率能够尽可能地得以提升。若可选用部分直径相对偏小的传送管道,还可将管道采取密切排列的方式,采用形状适当的翅片管来提高热传导面积,增强热传导效率。要想提升热传导能量最有效的方式途径即为增强热传导系数,这同时也是在热传导设备节能研究领域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而对于热传导效率的提升就必须要新增一部分的冷热流体以及和管壁间的换热系数,尤其是针对换热性能相对不足的那一部分,可将其管道壁垒的表面设置为粗糙结构,以期能够实现对底层流体热传导效率的影响。此外,还可在管道内新增部分插件,引导其转动同时生成一部分的热量。 2.2流体传送设备节能 2.2.1泵节能 在流体流动或者是在传输阶段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传输管道内壁产生撞击摩擦,从而便会造成部分能量转换成了热能,致使能源耗损量大大提高。依据能量守恒定律来就流动情况展开分析,需针对流体的流动速度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管道当中的额外阀门零件,若有需要还可适当新增一些减阻剂来减小流体耗损能量。另外,还可选用更高质量同时效率也更高的泵,来促使流体当中所通过的零部件其表面能够更加光滑,降低摩擦系数并最终实现对流体能量耗损的全面降低。 2.2.2压缩机节能 在生产石油化工之时,除过离心式压缩机外常常还会应用到复式压缩设备,尽管此两种压缩设备在原理以及节能的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然而其在实施压缩之时,均可促使有效能受损。导致这一问题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由于采取了非等温压缩处理方式。因此,若要确保压缩设备能够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便需要对压缩设备的结构予以调整,促使其转变为多级别压缩,在传输下级过程内逐渐冷却,从而也便能够最大程度地促使压缩设备接近于等温压缩,可较为高效的降低能量损失,极大地降低额外的能量浪费。 2.2.3离心式压缩机节能 这一种类型的设备在运行过程当中出现能量损失的环节主要为流动、冲击、轮阻等环节。若要促使这一设备能够达到更为优异的节能效果,便需转变其操作方式及设计方案。具体包括:利用对吸入过程压力的提升,来减小在吸入过程内所出现的热能,降低叶轮阻力,转变叶轮及叶片角度,以促使其能量耗损可得以显著减小。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今世界能源危机问题的日渐严重,资源短缺问题不断凸显,节能技术的重要性也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节能技术有着多种形式与类型,每一种节能技术也都有着其最为显著的优势特点,科学应用好有关的节能技术,尽最大努力减小能源耗损将是未来在能源应用领域最为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石油化工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完全枯竭只是时间长短问题,对此就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大力加强有关的研究工作,由每一个环节来降低浪费,以期最终能够实现对经济成本的节约。 作者:孙英河 单位:德宝路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加热炉群的余热回收节能技术创新 目前,炼化装置不断大型化,集群化,为节省占地,减小投资,加热炉常集中布置,采用联合余热回收系统回收烟气余热,这样做虽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投资,但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免影响各炉的正常工作。某炼化公司芳烃厂二甲苯车间8500单元有二甲苯塔再沸炉(8501A/B)设计介质热负荷76.4MW,设计热效率90%;择形歧化加热炉(5501)设计介质热负荷5.02MW,设计热效率61%;、甲苯塔再沸炉(5502)设计介质热负荷30.5MW,设计热效率80%;进料加热炉(7501A/B)实际热负荷在5.5~16.5MW之间,设计热效率不会高于90%。炉群采用一套联合余热回收系统并采用纯热管空气预热器,实际排烟温度 150℃。 1加热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8501A/B加热炉对流段排管不足 8501A/B加热炉对流段介质入口温度280~300℃,烟气出口温度约460℃,介质和烟气温差在160~180℃;对新设计的加热炉,碳钢管材的炉管和介质换热温差一般控制在30~50℃是比较经济合理的。目前8501A/B炉的换热温差明显偏大。同时对流出口烟气温度过高,也给后续的余热回收系统操作带来困难。 1.2加热炉出口烟道进炉顶水平联合烟道布置不合理 加热炉出口烟道进炉顶水平联合烟道布置不合理,在保证加热炉燃烧器正常燃烧的前提下,造成加热炉操作过程中辐射顶负压和炉膛烟气氧含量难以控制,并且其中一台加热炉的操作波动会引起其他加热炉炉膛压力的波动。炉顶压力低,炉体看火门、防爆门、长明灯、看火孔、弯头箱等处漏风量大,漏进炉内的空气不参与燃烧,相当于将空气加热到排烟温度排放,直接造成加热炉热效率下降;漏风还导致实际烟气量比理论烟气量大,影响余热回收系统预热器的操作。 炉顶压力高,设计负压操作的加热炉可能形成炉内正压,给加热炉的操作带来安全隐患。炉膛烟气氧含量过高,说明未参与燃料燃烧的空气量多,造成加热炉实际操作热效率下降。炉膛烟气氧含量过低,无法保证燃料的完全燃烧,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使加热炉操作时燃料消耗增加,致使加热炉热效率降低。 1.3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预热器① 空气预热器直接使用热管预热器不合适。目前8501炉群混合烟气温度在375~400℃之间,根据我公司的经验及综合多个炼厂实际操作经验教训,热烟气温度高于300℃不适合直接使用热管空气预热器。8500#炉群混合烟气375~400℃这么高的烟气温度很容易造成预热器的热管失效,而一旦热管开始失效将形成恶性循环:烟气温度高热管失效加热炉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增加烟气进预热器温度升高热管失效。②热管预热器热管采用立式不合理。热管烟气侧结构有环形翅片,立式布置的热管其翅片是水平的,不利于烟气中的灰尘靠自重清除,未能合理利用烟气自清灰能力。 1.4加热炉群余热回收系统鼓风机出口风道布置不合理 加热炉群余热回收系统鼓风机出口风道布置不合理,两台鼓风机并联布置,但风机布置不对称,且风机空气出口流形不合理,两台风机同时操作时调节困难,空气出口压力不稳定。 2数据整理分析 2.1数据整理 整理出的数据如表1所示。 2.2数据分析 目前进预热器混合烟气温度在375/400℃,这么高的温度如果直接进行余热回收,假如环境温度按20℃计算,烟气和空气间换热温差40℃,则换热后空气温度不能超过335~360℃计算,空气温升在315~340℃之间,漏风量按15%反算烟气温降:Δt=238-258℃,排烟温度最低不能低于135~145℃,这还没有考虑空气内漏、烟气内循环的影响。 如果考虑空气内漏和烟气内循环影响因素,实际排烟温度不会低于150℃。而空气内漏和烟气内循环是不可避免的。炉群的实际热效率 86%。芳烃厂燃料非常干净,燃料硫含量小于5PPm,具备进一步降低排烟温度的条件;加热炉改造工程必须考虑改造后装置操作的适应性,并且冬季和夏季环境温度相差40℃以上,必须设置一定的调节手段,控制排烟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核算结果,最大操作负荷和原设计负荷基本吻合,本装置改造以原设计负荷为准比较合适;要想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必须增加主要介质吸热量;我公司控制钢水热管预热器的使用范围是:烟气温度280~180℃,特殊工况下最高使用温度不超过300℃,中温热管或高温热管,根据我们了解的目前国内实际使用情况,不推荐使用。 3改造目标 解决BA8501A/B加热炉对流段取热不足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创造条件;解决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操作寿命短,长周期操作效率低下问题,提高加热炉长周期实际操作热效率,减少燃料消耗;解决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鼓风机操作不稳定问题。 4改造方案 4.18501A/B对流段增加介质排管 由于8501A/B炉对流出口烟气温度偏高,致使炉群混和后烟气温度在375℃以上,给后续的空气预热器设计带来困难。采用扰流子预热器取热,一程扰流子不够,两程设计困难。因此只能加高对流段,根据需要增加合理的主介质对流排管。根据8501A/B加热炉的结构,在不改变原结构的前提下,在对流顶新增加一段对流段,用来加热主介质。由于主介质为液相,排管内外气—液的换热系数比空气预热器气—气换热系数大,换热效果也更加经济。并且用较高温位的烟气直接加热主介质不会降低烟气品味,加热炉的操作运行更加合理,并且真正的减少燃料消耗。初步估算增加一段对流段后,出对流烟气温度能降低到360℃以下,炉群混和烟气温度在334℃左右。完全可以采用一程扰流子保护段回收烟气余热并对热管预热器进行保护。确保加热炉及配套的余热回收系统长周期高效率操作。 4.2加热炉出口烟道 加热炉出口烟道进炉顶水平联合烟道布置不合理。现有烟道情况使得远离水平烟道烟气出口的加热炉排烟烟气可能对靠近水平烟道烟气出口位置的加热炉排烟形成封堵。造成靠近烟囱位置的加热炉排烟不畅,炉膛压力波动,炉膛压力及烟气氧含量调整不便,无法将加热炉内辐射顶负压及烟气氧含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甚至造成火嘴熄火的危险。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加热炉排烟进入水平烟道的角度由垂直进入修改为顺烟气流向倾斜30°~45°汇入,使烟气流动顺畅。 4.3余热回收部分 ①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利用原热管预热器框架,在热管预热器前部增加高温保护段。因烟气进入预热器温度偏高,而现有缺少高温保护的热管预热器,预期寿命在3~6个月。之后换热效果开始急剧恶化,不能保证加热炉的长周期高效率操作。所以必须在现有热管预热器前部增加高温保护段。 ②调整热烟道。调整热烟道下行角度,使烟气流动合理,降低烟道中的烟气流动阻力损失。利用原热烟道做支撑,改变热烟气出口流向,使热烟气从上面直接进入新增的预热器高温保护段。 ③调整5501热烟道。原加热炉5501烟气汇入5502对流段,炉5501缺乏调整手段,无法调整炉顶负压,建议增加烟道调节挡板,方便炉5501的操作。 ④调整鼓风机出口风道。现场鼓风机出口风道布置不合理,改造后保持鼓风机位置不动,根据需要调整鼓风机出口风道,空气直接向上流动进入热管空气预热器,使空气流动更加顺畅,解决目前操作中鼓风机存在的问题。 ⑤鼓风机控制方案调整两台鼓风机单独操作都能满足加热炉燃烧供风要求,但如果采用一开一备,实际过程操作中运行鼓风机发生故障时,临时启动另外一台鼓风机在时间上来说是来不及的。建议采用两台鼓风机同时供风,每台鼓风机供风50%的运行模式。这样其中一台鼓风机发生故障时才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另外一台鼓风机满负荷运行。 ⑥现场旁通风道偏大,重新设计旁通风道,使之结构更合理,操作调节方便。如果旁通风道过大,相关的密封调节挡板及其执行机构也大,不仅占地,而且挡板密封调节不便,容易泄漏。空气泄漏后不经过预热器直接进入主风道。使实际经过预热器的空气量偏小,影响空气预热器换热效果。 ⑦调整预热器冷烟出口烟道。目前预热器冷烟出口烟道结构复杂,烟气流动过程中弯多弯陡弯急,烟气流动阻力大。克服阻力就需要消耗电力,造成加热炉的实际操作能耗加大。根据现场实际,增加预热器高温保护段后,适当调整冷烟道结构,使之达到节能降耗目的。 5改造效果 目前,该系统已按此方案进行了改造投用一年多,改造后炉群热效率一直保持在91%以上。且各炉的各项指标均在合理范围之内,操作也更加简单平稳。改造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常工况下燃料消耗减少467Nm3/h,按每年开工8000h计算,节约燃料气4170t/a。按燃料气3000元/t计算,每年燃料节约费用约1251万元。改造总投资工程费用800万元,8个月即回收了全部投资。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化学工程与石油化工节能 1压缩机的节能 将气体从低压压缩到所需要的高压需要压缩机,常见的“乙烯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就属于大型离心式压缩机,是乙烯装置的耗能大户。除了离心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也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尽管离心式压缩机和往复式压缩机因工作原理不同节能方式存在差异,但从有效能分析的观点看,压缩过程的有效能损失主要是非等温压缩的不可逆性引起的。因此,压缩机节能的关键是改变压缩机的结构,采用多级压缩,级间冷却,使整个压缩过程向等温压缩过程趋近,减少有效能损失。例如,乙烯裂解气压缩机通常设计成四段或五段。离心式压缩机的能量损失方式有流动损失、冲击损失、轮阻损失和漏气损失等,对离心式压缩机的操作与设计改进是增产节能的主要措施之一。例如:提高吸入压力,降低吸入温度,增加流量,提高转速;增加叶轮扩压器的通流宽度,降低叶轮轮阻损失,改变叶轮叶片和扩压器叶片的几何安装角度等。对于往复式压缩机,通过减小压缩过程的不可逆性实现节能的主要方法有:合理的选择压缩比,增加压缩机段数,提高吸入压力,降低出口压力,降低压缩机入口气体的温度,减小段间阻力降,尽量取消压缩机前后不必要的阀件和弯头等。 2热量传递与节能 热量传递过程可以分为导热传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三种基本方式,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传热规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传热通常是几种传热方式的组合。强化传热的目的就是力求使换热器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积传递的热量尽可能的多。从传热基本方程Q=KFΔT可以看出,增大传热量Q可以通过增大传热温差ΔT、扩大传热面积F和提高传热系数K三种途径来实现。(1)优化平均传热温差。在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流动方式有四种,即顺流、逆流、交叉流、混合流。在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相同时,逆流的平均传热温差ΔT最大,顺流时ΔT最小,因此,为增加传热量应尽可能采用逆流或接近于逆流的传热方式。增加冷热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T虽然可以强化传热,但同时也增加了传热过程的不可逆性,增加了传热过程的损失,因此,通过权衡,优化冷热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T是节能必须进行的工作。(2)扩大换热面积。增大传热面积以强化传热,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大设备体积来扩大传热面积,而是通过传热面结构的改进来增大单位体积内的传热面,从而使得换热器高效而紧凑。如采用小直径的管子,并实行密集布管,采用各种形状的翅片管来增加传热面积。一些新型的紧凑式换热器,如板式换热器和板翅式换热器,同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在单位体积内可布置的换热面积要大得多。对于高温、高压工况一般都采用简单的扩展表面,如普通翅片管、销钉管、鳍片管,虽然它们扩展的程度不如板式结构高,但效果仍然是显著的。(3)提高传热系数K。提高传热系数是增加传热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强化传热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提高传热系数的方法重点是提高冷热流体与管壁之间的换热系数。尤其要提高管子两侧中换热较差一侧的换热系数,以取得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强化对流传热的措施有[7]:表面粗糙化,提高壁面的表面粗糙度以影响湍流粘性底层的传热;表面加扰动单元,如表面为引发涡流而引入的小翅;管道中加入插件以引发转动;用水射流冷却热表面等。上述各独立措施通常可以组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强化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强化传热的所有措施总要以较高的压力损失和驱动功率为代价。因此,把传热和驱动功率统一到过程的不可逆性上来评价强化传热过程的效果,才能使各种技术具有可比性。 3质量传递与节能 精馏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分离过程,也一个重要的质量传递过程。根据热力学基本原理可知,不同物流的混合是自发的不可逆过程;反之,要把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组成的产品时,必须消耗某些形式的外界功或热能。精馏过程中物质在不同相间的转移是在恒温和恒压下进行的,相转移过程的推动力是化学势,化学势在处理相变和化学变化时具有重要意义。精馏过程中,蒸汽以一定压力降通过精馏塔是产生不可逆因素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再沸器和冷凝器分别以一定的温差加入和移走热量,更重要的原因是气液两相相互接触或混合时因未达到相平衡而使精馏过程的不可逆程度增大。因此,降低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压力降,减小传热过程中的温度差,减小传质过程中的浓度差即化学势差,均能使精馏过程中的功耗降低。使损失的减少。精馏塔通常可以采用以下节能措施:(1)在精馏塔的操作方面,应尽可能减小回流比,预热进料,减小再沸器的负荷;应充分利用塔釜液余热,减小再沸器与冷凝器的温差,并通过防垢除垢减小传热热阻等。(2)在精馏塔的结构方面,应尽量采用新型塔盘或新型填料以减少塔的压降。在石油化工生产中,过去板式塔多为泡罩塔,填料塔多用拉西环、鲍尔环。随着塔设备技术的发展,老式的塔板和填料逐渐被淘汰。浮阀、筛板、旋流塔板、波纹穿流塔板被采用。在填料上则选用较先进的阶梯环、扁环、矩鞍形金属环和孔板波纹、格栅等新型填料,为提高产量、减少能耗、安全生产和稳定操作创造了条件。此外,采用设置中间冷凝器和中间再沸器的方法减少塔的有效能损失,这样可以降低塔的操作费用,但却增加了塔的设备折旧费用。 4化学反应与节能 化学反应过程同时受动量传递过程、热量传递过程、质量传递过程以及化学反应的规律支配。化学反应的平衡问题和速率问题是互相关联的,可以从反应速率导出化学平衡,但却不能从化学平衡导出反应速率,因此化学反应动力学比化学反应热力学更为基础。热力学仅是给出了化学反应的可能性,要实现这种可能性还必须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化学反应进行时,大多数情况下都伴有热量的吸入或放出。如何有效地供给或利用反应热是化学反应过程节能的重要方面。对于吸热反应,应合理供热。吸热反应的温度应尽可能低,以便采用过程余热或汽轮机抽汽供热,节省高品质的燃料。对于放热反应,应合理利用反应热。放热反应的温度应尽可能高,以回收较高的品质的热量。例如,利用乙烯装置裂解气急冷锅炉产生的8~14MPa的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可使每吨乙烯消耗的电力由2000~3000kW/h降到50~l00kW/h,大大提高了乙烯装置的经济性。不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均应尽量减少惰性稀释组分。因为对吸热反应,惰性组分要多吸收外加热量;而对放热反应,要多消耗反应热。化学反应器是进行化学反应的重要设备。绝大多数反应过程都伴随有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等过程,每种过程都有阻力,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改进反应装置,减少阻力,就可降低能耗。 反应设备的选型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1)反应器内要有良好的传质和传热条件;(2)建立合适的浓度、温度分布体系;(3)对于强放热或吸热反应要保证足够的传热速度和可靠的热稳定性;(4)根据操作温度、压力和介质的耐腐蚀性能,要求设备具有材料稳定、型式好、结构可靠、机械强度高、耐腐蚀能力强等特点。例如,凯洛格(Kellogg)公司为减少合成氨催化剂床层压力降、提高单程转化率以及简化设备结构,开发了激冷型卧式反应器。催化剂呈水平板状,反应气体垂直通过催剂床层,反应器压力损失明显下降。文献较为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各种化学反应器,特别是新型化学反应器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催化剂的选取则是另一个决定物耗和能耗水平的关键因素。由阿勒尼乌斯(Arrhenius)方程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成正比,与反应活化能成反比,与指前因子,即碰撞因子成正比。所以,选择合适的催化剂至关重要。例如,意大利蒙特爱迪生公司与日本三井石油化学公司共同开发的丙烯聚合反应高效催化剂,与以前采用的齐格勒(Ziegler)型催化剂相比,生产强度提高了7~10倍,并省掉了脱灰工序,原料、蒸汽、电力等消耗均显著下降。 5结语 本文重点讨论了传递过程原理以及化学反应工程与石油化工节能的关系。特别是从减小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的不可逆性,减小过程的有用功损失,减小过程的有效能损失出发,探讨了反应设备、分离设备、换热设备和流体输送设备的节能途径和改进设备设计的方法。根据化学工程的基本理论所获得的节能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节能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最终的评价则取决于经济效益。多数情况下,采用节能技术均会减少操作费用,但设备费用可能会增加,所以最大限度节能不一定是最经济的。此外,节能措施还往往使操作变得复杂,要求较高的控制水平,这是在应用节能技术时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必须综合权衡,优选最佳方案。 作者:刘维康魏寿彭郭彦杨树林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北京化工大学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分析 摘要:石油化工泵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型号统一等基本需求,很多机泵基本效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石油化工泵在电能、功效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浪费。为此,本文针对石油化工泵的具体运用进行浅述,同时对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原因分析 1目前我国石油资源状况和石油化工泵节能的原因分析 石油作为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亦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能量资源。机泵作为石油化工领域中重要基础设备,其节能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对我国石油化工等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及成本结算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应增加对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深入探究。 2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 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分析如下。为能够更好地适应操作弹性准求、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维护数据质量的良好局面,则需不断地加大对能源数据的统计分析力度,严格遵循相关技术指标中的具体规定,积极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及上报工作,不断增强技术指标统计工作的指导性作用,以便于对具体的耗能原因作出系统性的浅析,同时对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结构原理进行研究,真正的达到节能减排、促使节能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出口节流、进口节流、旁路调节是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的关键所在,同时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对于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实施是否需切割叶轮外径,以尽可能地缩减叶轮的实际数量,并且需对叶轮的大小进行更换处理。第一,因运用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与调节要求过大的机泵不吻合,尤其是具备化工泵扬程性能曲线的机泵,为此,出口节流是机泵中最为多见的一种调节方式。通过将出口阀关小的方法来增加管线系统损失,将工作流量缩减到最小的程度。但是,阀门的开度通常不可低于50%,否则便会有泵过大的现象发生。第二,尽可能地避免进口节流比出口节流扬程少的状况出现。由于此现象很有可能会引起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会随时对机泵的轴承造成损坏。为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的方法是利用对串联运行的第二台机泵的进口,吸入大压力的裕量,如此不但可避免多级泵由于轴力的突然改变造成的零部件损坏,更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第三,我们通过旁路调节,在机泵的出口管线旁设置另一条管线,使得一部分液体返回泵的进口,以此便能够真正地保障泵送量的实际需求量,以免由于流量过小引起液体温度过高、震动等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我们可按照实际流量或扬程超出需求量的3%~5%的情况下,切割叶轮外径,可促使实际流量得到明显的减少。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叶轮切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叶轮是否属于原型叶轮,若前期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对叶轮进行了切割,那么再次切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切割量的有效性掌握,防止叶轮外径与导叶内经之间出现间隙过大的现象。多级泵不可在进口的位置进行叶轮的拆除,以免出现因阻力的增多而造成有气蚀现象的发生。为此,在多级泵流量、压力调节过大状况出现的时候,可在排除断缩减叶轮的使用数量,与此同时增加定距套,从而确保机泵在正常的状态下顺利运行。 3化工泵中变频调速节能技术的运用 伴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得到了广泛性的运用,我们能够实现对风机、泵类负载量的科学合理性掌控,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变频调度节能技术现已成为节能的有效措施。 3.1变频调速技术基本原理 (1)变频调速基本原理。变频设备是通过对电机定子供电频率的大小来实现改变转动速度的,从而促使电压与频率的比例产生相应的变化,即:工频电源精整流器变化成恒定的直流电压,同时通过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源。(2)变频调速节电基本原理。变频调速节能是从阀门调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采用变频调速设备的基础上,开启全部的阀门,通过改变电机电源频率的方式更改电机运转的速率。通过流体力学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转速n与流量Q的一次方成正比的关系;转速n与风压H的平方成正比例的关系;转速n与功率P的立方成正比。在具体流量Q转换成特定流量50%的状况下,电频调速运用过程中电机功率损耗可达到0.125P;而利用阀门对流量进行掌控其电机损耗功率可达0.7P。(3)控制方式的选择。①单回路控制。单回路控制形式转变成变频调速掌控,这种方式是非常简洁的,是对控制系统调节设备输送信号进行科学掌控的方式,通过由最初的送往控制转化为送往变频设备的控制。但是,传统固有的控制阀、副线阀、后手阀一定要全部打开,这样才能够通过对电机转速的科学有效掌控实现合理控制泵流量的目的。②双回路控制。通常,双回路控制为主控制回路的一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能够促使所需流量达到有效控制。而另一种回路控制为副回路控制,发挥着对机泵分流与保护的有效作用。在这一基本现状下,能够将主回路以单回路控制的方式来作出相关的设计,同时将前后手阀、控制阀全部关闭。(4)变频调速器的显著优势。①质量轻、小体积、操作方便,能够根据具体需求对其进行有效性的掌控。②将变频设备的输入端口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电机进线与输出端口连接在一起。③电机可促使速度得到明显地降低,实现在线启动,启动过程中电流是非常低的,通常是额定电流的1.7倍,这种情况下给整个电网设备会造成巨大的冲击。④变频调速器具有过电压、瞬间停电、过电流、短路等多种保护功能。⑤随着泵出口位置压力的逐渐降低,下游操作压力会发生缩减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需把所有的调节阀全部开启。在没有任何磨损现象发生的情况下,设备的维护工作会得到不断地减少。 3.2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化工泵中的运用 (1)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化肥装置渣油进料泵中投入使用。此设备是把减压渣油原料输送至整个汽化炉内,是氨装置合成的主要设备。此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用控制出口阀门的方式来进行掌控的。利用的是差压变送器检测系统的流量信号输送到PID调节器中,同时通过PID调节器对出口调节阀的开度与输出控制信号进行系统性的掌控,从而确保机泵流量处于稳定的一种状态。石油化工泵当中变频调度节能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但成功解决了源系统中巨大流量、电能浪费及控制度过低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可通过对变频技术的科学合理性改造、机泵投入正常运作,其操作工艺控制逐渐趋于稳定化的运行状态,变频器的调节程度变得更加准确,不但促使系统控制精准系数不断地增高,同时节省了渣油进料泵的电源能量。(2)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日常生产过程当中,尾矿泵是确保生产安全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尾矿泵属于流水连续性作业,实际生产作业当中,尾矿系统的电能损耗量通常是非常大的。为此,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可促使尾矿泵的整体运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明显提高,确保自动化的顺利实现。 4我国石油化工业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石油化工业节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更好地推动石化工业的不断进步,并在极大限度上促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先进石油化工国家领先水平。2009年末,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第一次高出400Mt/a,排名于世界领先地位。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0.25Mt/a,稳居世界第二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石油化工业为一种高损耗的传统行业,其中,能源损耗数量远超过建材、冶金、化工等行业,在石油化工节能技术方面的持续性投入,对聚丙烯、乙烯裂解炉等成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有效地推动性作用。在许多企业中,石油化工节能技术获得了大范围的运用,其中包含:创建能量平衡方法、有效能平衡等方式对原料的路线进行合理性的更改,从而将能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性的提高。随着变频电机、热点联产、向热联合装置等先进节能降耗技术的投入使用,进一步促使我国的石油化工节能降耗水准得到了明显地提高。(1)工艺技术的改进。可采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催化剂等,对现有化工泵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改良。(2)低温能源回收利用技术。其中涵盖有热泵技术、使用低温热作为热源的吸收制冷技术、低温热发电技术等。(3)热电联产技术。(4)气代油、焦代油技术。主要是将燃料油换成水煤浆,对目前的燃油锅炉系统进行科学地改造,从而逐渐将重油、轻油全部取代。 5结语 在现代化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油气资源逐渐紧张,我国石油化工企业需进一步加快节能技术研发步伐,逐渐降低能源损耗量。 作者:何立根 单位:鄂尔多斯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探讨 摘要:泵是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通过实现对于石油化工泵设备的节能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整个石油化工生产的成本。本文就将在研究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基本特点、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寻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以利有效控制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成本,提升石油化工生产效益。 关键词: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优化方式 随着各种新型石油化工泵的出现,其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给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新型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在改善石油化工泵使用性能的基础上,控制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而保证了石油化工泵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整体使用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对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进探索研究工作。 1引进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意义 石油化工泵在石油化工生产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引进相应的节能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稳定性,还可以在优化石油化工泵的运行参数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能耗,降低石油化工生产成本。具体的来说,在石油化工泵的应用过程中,通过添加灵敏的传感器部件,可以高效进行对石油化工泵的参数控制。与此同时,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具体运行原理,可以智能、高效的进行对石油化工泵的开度调节,并经过信息处理元件,及时有效的获取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运行信息,进而保证整个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智能高效完成。通过引进高科技的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可以帮助石油化工泵更加精确的进行石油化工工艺参数控制,并对石油化工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工艺参数进行智能化控制,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效率、高精确度完成。与此同时,由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都处于高温、高压的工作状态,对于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的来说,石油化工泵都处于复杂的化工工艺条件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很容易导致石油化工泵出现偏差问题,进而导致石油化工泵的正常功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就需要对现有的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进行更新设计,让石油化工泵所使用的材料、引用的智能控制设备能够满足石油化工工作环境,并设定智能化的运行参数,保证石油化工泵的稳定、高效运行。 2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概述 在进行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研究过程中,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引进专门的化工泵保护材料、智能化的传感器控制体系。具体的来说,专门的化工泵保护材料部分,主要指的是对石油化工生产的工艺条件参数进行调查,并从特种材料、零部件表层设计进行节能优化设计,防止可能出现的石油化工泵泄漏情况,保证整个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在另一个角度,石油化工泵的智能化控制元件的设计,是从收集到的石油化工泵的工艺条件信息入手,智能化的控制石油化工泵的开度,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石油化工泵上的传感器部位进行化工生产条件的感应,并从DCS系统上的智能化反馈石油化工泵的具体状态,进而控制石油化工泵的开度,完成对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经过一定的石油化工泵内部的传感器进行有效控制,利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分析石油化工泵的工作运行状态,进而快速的进行对石油化工泵的状态调节,满足当前工艺条件下的工作需要,保证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高效完成。 3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措施探析 首先,在进行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措施研究过程中,使用对现有的石油化工泵传感器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并为之所配套的DCS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快速有效的对石油化工泵的运行参数的进行获取,然后对石油化工泵的具体参数进行分析,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技术措施,保证整个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高效完成。第二,要充分考虑石油化工生产工艺条件的复杂性,并对石油化工泵的损耗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在石油化工泵的轴承部分、石油化工泵的外部密封部分进行重点的保护设计,保证石油化工泵的正常运行。第三,在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应用规划过程中,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对石油化工泵在石油化工生产应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在上文中,已经介绍到石油化工泵的工作条件,因此,就需要结合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石油化工泵的保养维护,保证石油化工泵的生产效率,进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石油化工生产运行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先进的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追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定期分析石油化工泵的生产工艺条件,并注重到对先进智能控制的引进,以此为基础综合性的进行后续的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研究。 作者:林长健 单位:抚顺市国际工程咨询中心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浅议石油化工生产中节能管理 与欧美等石油化工行业技术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总能源利用效率低约10-1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效率仅为30%左右。例如:在石油利用效率方面,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升高一千美元需要消耗石油0.26工,约为日本的2.3倍、美国的1倍,印度的0.2倍。同时,在国内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产业体制、资源约束、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节能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我国对于石油化工生产节能工艺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某些先进的节能工艺仅适用于大规模的石油化工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节能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一些节能监管部门也存在职能不到位、力量薄弱等一些现实问题,最终造成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不够绿色、节能,不能够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在石油化工企业节能工作的基础管理方面,定额、计量、监测与统计等相对薄弱,在石油化工生产工艺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进而造成节能工作不能够从生产源头进行控制,同样不利于全员节能意识的培养。除了上述问题以外,由于石油化工生产对于节能管理不够重视,自身对于生产工艺节能管理的研究不够深入,最终导致石油化工生产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如没有对化工生产中所产生余热进行有效回收,并未对化工生产废水中的化学品进行综合沉淀并利用、对于催化剂的过度应用等等,均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化工生产中节能管理的措施 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中,余热回收是不容忽视的关键节能技术之一。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余热主要来原于各种化学反应的放热现象,例如:高温生产工艺产生的热物流;乙烯裂解炉出口物料经催化裂化反形成的烧焦烟气;燃气轮机排放的尾气;大型蒸气锅炉、工艺加热炉等排放的烟气等等。在国内现阶段的石油化工生产中,余热多数被直接排放至大气中,不但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区域的环境污染。因此,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必须加强余热的回收与利用,将余热转化为动能投入到生。事实上,对于石油化工产业节能管理的根本在于对石油化工生产工艺的研究,其主要体现于生产过程工艺控制,包括催化反应的管理、系统节能的管理、综合利用能源的工艺设计等等。如今,国内的一些研究机构对于石油化工生产工艺优化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进展,如一些企业通过改变催化剂的形状,减少异相催化反应时固体催化剂对流体的阻力。如国外某公司研制的一种球形的氨合成催化剂,与不规则形状的催化剂相比,流体阻力可减小50%,由此也就降低了流体赢服阻力的动力消耗,从而达到了节能的目的。此外,控制石油化工生产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能源计量、监控,并且对其进行循环吸收并且加以利用,同样能够得到石油化工生产节能的要求。 综上,对于石油化工生产节能的研究对于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本文仅简单论述了石油化工生产中节能管理的问题,并提出了化工生产中节能管理的措施。笔者认为,就目前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如何优化石油化工生产工艺、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深度挖掘石油化工生产的潜在效能才是石油化工生产技能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作者:胡建工作单位:中石油大庆炼化公司聚合物一厂丙烯酰胺一车间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浅析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为了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要健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体系,该文就电气节能技术展开分析,旨在优化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方案,进行电气系统能源消耗状况的分析,实现系统节能模块、照明系统节能模块、电子设备节能模块等的协调,满足现阶段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要求,实现企业整体投入资本的控制,确保企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运作。 关键词:电气节能技术;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电气能耗;电气系统 一、石油化工工程的节能发展趋势 能源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电力能源的优化应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性运作,电力能源关乎社会的稳定性及国家的安全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能源消耗量不断提升,我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耗大国,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社会大众对能源消耗状况、生态环保状况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对能源利用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顺应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趋势,必须健全能源管理体系,进行新型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实现化工企业能源消耗模块的控制,实现企业整体能源利用率的优化,避免出现能源浪费问题,培养相关人员的节能管理意识,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稳定性发展,实现工程设计整体电气节能效益的增强。 二、电气节能技术概念 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电气节能技术工作的要求,实现电子设备节能模块、照明系统节能模块、电子系统节能模块等的协调是必要的。在石油化工工作中,电气设备扮演着重要的工程应用地位,电力系统的节能工作是我国电气节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需要实现电子设备环节、照明系统环节等的节能控制。 在电气节能工作中,其需要遵循以下的工作原则,需要满足生产设备的基本功能性,提升生产设备的工作效率,确保其可靠性及稳定性的提升。这需要提升设备的整体生产技术性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能耗水平的降低,提升工程的整体运作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循经济性的原则,进行设备节能及投资回收期的分析,落实好相关的节能技术措施,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的有效结合。 三、电气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策略 1.在电气节能技术应用过程中,首先需要从变压器选型环节、系统功率因素环节、线路功率损耗环节、高次谐波环节等展开分析。变压器是电气系统的常见电气设备,在石化企业日常工作中,一系列的变压器被投入使用,整体来看,这些变压器的电能总量消耗巨大,在变压器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根据变压器的负载率进行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负载率处于40%~60%时,可以有效降低变压器的额定负载,从而实现其损耗率的有效控制。在变压器的选择过程中,为了将负载率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必须进行变压器节能方案的应用,进行新型、高效型、节能型变压器的选择,实现企业生产模块能源消耗的有效控制。 2.为了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益,必须进行系统功率因数的控制。这需要提升系统的功率因数,从而提升能源的整体利用率,通过对这个环节的控制,有利于降低电力成本、生产成本,实现线路电压的降低,实现设备整体利用率的增强,从而确保石油化工企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用电设备应用过程中,其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工作的,无论是电动机,还是配电变压器等设备都需要进行交变磁场的建立,从而进行能量的转换及传递,在这个过程中,交变磁场的建立需要电功率即无功功率。在这个过程中,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的比值。 功率因数是对电源输出视在功率利用率的反映,功率因数在0到1之间,当电气系统功率因数趋向1时,电路的无功功率降低,这说明视在功率的利用率不断提升,从而增强系统电能的输送功率,通过对功率因素的提升,实现电路损耗的降低。在功率因数优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方式有人工补偿方式及自然提高方式。通过对电动机选型模块、变压器模块、电动机模块等的优化,可以避免出现电机的空载运行状况,有利于提升设备的功率因数。通过对并联电容器补偿模式、同步电动机补充模式、动态无功功率补偿模式的应用,也有利于提升石油化工工程的系统电能输送率。 3.实践证明,通过对线路功率损耗状况的控制,有利于提升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凡是电流经过电阻的介质均会产生能量消耗,石油化工体系是一个复杂性的工程,其内部涉及各类种类的线路及设备,通过对线路功率损耗的控制,有利于提升电气节能的整体应用效益,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电气线路走向的合理性设计,进行线路长度的减少,进行线路粗细的合理性选择,实现线路损耗模块的优化。 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正弦波会出现一定的畸变状况,畸变程度越大,其具备越大的高次谐波能量,基波的分量也就越小。电网电压模块、电流基波模块等是电动机正常运行的基础,系统中的电压、高次谐波电流会导致额外无功损耗的增大,由于大量过电流、过电压等的产生,不利于提升系统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为了进行电网高次谐波问题的解决,必须进行无源滤波技术的应用,该系统由滤波器、电力电子设备、电子控制设备等构成通过对系统工作模块的探测,进行畸变波形的抵消,实现标准性正弦波的输出。 4.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系统供电率的提升是必要的,从而实现电压节能的稳定,进行电压运作模式的优化,避免出现电压不稳定的状况。为了确保供电模块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用电设备额定电压环境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额定电压小于供电电压,就会导致过高空载电流的产生,从而不利于能源成本的控制。如果额定电压大于供电电压,就会导致较大负载电流的产生,导致线损率的提升,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能源浪费状况,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供电电压的合理性选择。 通过对照明系统节能性的提升,有利于增强石油化工工作的整体应用效益,这需要进行能源消耗低的电磁感应灯、LED灯、节能灯等的选择,这些类型的节能灯具备较小的能耗成本,其整体使用寿命长。在照明系统工作过程中,过高的电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状况,从而不利于照明设备寿命的提升。为了进行系统回路电压的有效性控制,必须进行照明系统节能方案的优化,实现设备使用寿命的提升。 在石化企业工作模块中,电子设备节能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节能模块、PID控制节能模块、打印机节能模块等。为了提升系统的整体节能性,工作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养成随手关闭计算机显示器的习惯。在系统操作过程中,需要将操作模式尽量设置为省电模式,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需要在不使用时选择待机或者关系。在PID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低功率模块的选择。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改革,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电气能源消耗状况的控制,降低我国能源总消耗成本,实现对国家资源的保护。 结语 为了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能源节能减排方案的优化,整体来看,电气节能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实现系统各个电气节能环节的分析及应用,从而实现电气能源整体消耗成本的控制,确保石化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强,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新疆科汇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气化行业也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早在十八世纪时期开始,英格m地区就出现了三次大的工业革命,这三次大的工业革命的发展使世界电气行业开始出现,随后快速发展,电气化行业之前被用在瓦特蒸汽机的改良上,以及爱迪生的电灯等科技革命的发展上。而二十一世纪以来,电气化技术逐渐往节能方面发展,同时又被应用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给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不论是在能源的节约利用问题上,还是在安全问题的措施制定上,同时还提高了工程中的生产率,可以说电气化节能技术使石油化工工程的发展迈开了新的一步,从而达到新的高度。使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得到了有效的助力。 关键词: 节能灯;节能设备;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们生活居于中上等水平,总体上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小康水平,人们在衣、食、住、行、用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衣着方面,人们从改革开放以前穿的色彩单调的衣服,到现在街道上橱窗里五彩缤纷的各式各样的衣服;在吃食方面,从抗日战争时期吃的窝窝头,苦糠菜,到现在各式各样的外国大餐,快餐等,人民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的好的历史性跨越;在住房方面,人们从以前的茅草屋、土房、瓦房到现在高楼大厦,摩天大楼等建筑;在出行交通媒介方面,人们从牛车发展到人人拥有小汽车;在人们所用物品方面,出现了节能灯,电冰箱,电视机等新世纪的科技产物,这些都是电气技术所带给我们人类社会的便利条件。其中节能灯的使用是电气技术节能化的结果,这为我们国家节省了较多的资源。而近几年来,电气节能技术被应用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这无疑是一件造福人类的事情。 一、电气节能技术占据主要地位 如何做到节约资源目前是人类社会所最关注的问题。我国现在的治国宗旨是:努力实现全面奔小康,同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经济类型。节省资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节能灯都是小气鬼”。现在社会科技中,节能灯的发明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节能灯的全面推广与发展为我国电力事业方面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并且使节约的资源更大化的应用到其他领域。太阳能的开发也是电气节能技术表现的结果,现在好多人会在房屋顶层铺满太阳能电池板,这样转化的电能可以供自己家里的电力使用,节省了电力资源这方面的开销问题,同时把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供自己正常使用外的电能上交给国家电力管理部门,还能获得一定的国家补助资金。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新的电气节能技术的发明,这些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和生活便利。所以说,电气节能技术地位不可估量。 二、电气节能方面问题严峻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的电气节能方面主要是为电气化行业的人才提供就业岗位,而对于电气化行业的人员来说,并没有人曾经系统的学过节能灯的设计与发明。而让他们在节能灯这一方面发挥作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毕竟没有专业的指导设计知识,要在这一方面发挥作用,无疑要多走很多“弯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没有专门的设计人才,在节能灯设计的安全系统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这样容易诱发一些不安全的事件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关注这一点,进行有效监督。除此之外,在针对电气节能产业方面研究的事情上有关研究机构还存在资源短缺,资金短缺问题,这些都无疑给研究工作的进度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希望国家有关机构能够及时处理这一问题,使得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三、石油化工技术方面存在问题 石油化工工程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技术问题。其中如何解决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中出现的资源最大化问题。石油化工产业需要大量的石油和煤矿等一次能源,这些一次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如果不能有所节制地使用,必定在将来的某一天造成资源匮乏,那么到时候没有资源可以利用,石油化工产业必将走向关厂倒闭的地步。所以,必须寻找到一种可以节约能源的新型科技技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种新型的科技技术就是电气节能技术。另一方面,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产业所存在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这主要是由于石油化工工程技术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因为石油化工工程这一化工技术所利用的能源物体都是可燃的,极具危险性的能源。常常能够因为一点小火星就能引发一场爆炸事故,这种事故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出现在经济利益的减少倒贴上,而且会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生命财产的危害,这种危害是致命性的,必须被给予高度重视。这便要求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产业寻找到可以检测,保证安全设施的新型科技DD电气节能技术,简单的来说就是“电气技术”。 四、电气节能和石油化工紧密相连 石油化工工程技术在电气设备和供电设备方面,要依靠电气节能技术。电气节能技术可以使石油化工工程技术向节约型经济方面发展,可以可以使石油化工产业的投资者获得一定的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电气方面通过改进供电设备实现节约电力化能源的消耗使用率,这样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做到了对于能源节约问题的保障。另一方面,石油化工工程技术的安全问题也是一个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石油化工工程这一领域所出现的危害问题带来的影响是极具震撼力的。所以,在使用电气设备技术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安全问题,及早做好准备,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要知道在石油化工工程这一方面发生问题不仅仅是严重的暴力事故,同时会使我国的电力系统瘫痪,给我国经济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电气化有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定期去石油化工厂进行电气设备的检测与维修,以保证供电系统正常稳定运行。 五、电气节能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产业 将电气节能技术和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产业有效结合起来是一个合作双赢的企业项目。首先电气节能技术有了用武之地,这样可以使电气节能技术领域的管理部门带来一些经济上的大好回报,同时也检测了电气化节能的持效性。其次,对于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产业的有关管理部门来说,也带来了经济利益。通过电气节能技术手段的利用,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给石油化工工程产业带来的输送利息升高了,同时新技术的使用代替了原有的人力劳动资源,节约了人力劳动所要支出的费用,压低了生产成本,再加上电气节能技术在设备安全检测方面更加精准了,给职工人员们带来了很大的安全保护,所以电气节能技术对于石油化工工程技术来说,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总体上来说,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中的有关于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方面的问题离不开电气节能技术,必须要依附于电气节能技术。同时希望电气节能技术在有关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措施,改良电气节能技术方面有关人才的技术分配问题,要术业有专攻,为电气节能技术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匹配与之相对应的产业化人才。将电气节能技术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贡献。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电气的主要节能方法探讨 【摘要】: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电气节能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技术应用,因为电气节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能够有效的节约国家的资源,同时也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对电气节能技术的探究具有重要的课题研究意义,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探究工作。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方法 【引言】: 石油能源是新世纪发展的重要能源,它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作业过程中,能源消耗是一大关键性的问题,在全球环保、低碳、节能意识增强的条件下,石油化工企业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对石油化工生产中的电气能耗状况进行改进和优化,要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电力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提升石油化工企业中的电气节能应用技术,推动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环保趋势化应用。 在全球经济环境日益环保、节能和绿色的倡导之下,我国的能源发展也遵循“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的发展理念,将石油化工生产作业中的电气能耗进行系统分析,并将电气节能技术和措施作为企业节能的重大战略目标,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原则和途径,对电气节能工作进行节能降耗的实际应用。 1、电气节能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原则把握 电气节能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要关注以下原则:其一,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的功能,进行运行参数指标与节能技术相统一的节能技术应用,在确保设备性能的前提下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应用。其二,电气节能技术措施要注重经济实用的成本预算,要兼顾节能技术投资与成本费用的回收,实现电气节能技术的增值性应用。其三,电气节能技术还要体现先进性的原则。其四,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还要体现技术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统一与协调,要在与环境相符的条件下,实施电气节能技术应用。其五,进行老电气设备的更新换代,应用新型节能的设备。 2、电气节能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电气节能技术虽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就未来的发展来看,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在电气节能技术方面没有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因此,电气节能技术在出现一些问题后,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另外由于法律的缺乏,也就不能有效的实现有法可依。总的说来,电气节能技术能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加大对电气节能技术的探究与钻研具有重要的意义。 3、石油化工企业电气的主要节能方法 3.1电气节能系统设计方案 就石油化工企业日常的生产作业来说,要想做好电气节能设计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对石油化工企业内部的电力设备进行改造,可以采用数字化的电量采集方式,构建一个智能化的电气能量监控平台,从而实现对电气能量的精细化管理;二要在石油化工企业的作业中,在低压配电室中安装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装置,以此来减少谐波的污染。 3.2选择合适的变压器 变压器在石油化工企业中是一种重要的电压切换设备。而在输配电领域又会产生较大的能耗,在电气节能工作中,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变压器,同时也要考虑到变压器的负载率,尽量使其保证在40%到60%之间,实现最佳状态的节能效果。 3.3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在石油化工企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无功的消耗,但是有效的电气节能,可以通过提高电力系统功率因数的方式来实现,这样一来可以减少石油化工企业的一些无功传输,改善电压传输的质量。另外,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可以安装一些补偿装置,对电力系统中的功率因数进行人工补偿,从而达到电气节能的效果。 3.4减少线路功率的损耗 在石油化工企业中,需要使用的设备和线路有很多,因此在设计线路的时候,就要对线路进行处理,合理处理线路的长短和粗细,这样一来有助于降低线路在使用过程中损耗。 3.5稳定电压条件 就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如果能保证电压处在稳定并且达到额定电压的数值,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供电的效率。由于电压的不稳定性,并且一旦电压超过了额定电压的范围,将会加大电流,导致能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同样供电电压在额定电压的范围内,也就是小于额定电压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高程度的负载电流,导致线路损坏以及能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因此我们说电压稳定在额定电压阶段下,才会有效的提高用电效率。 3.6电气节能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在石油化工企业,照明系统的节能技术也是一项有效的应用。由于我国在电压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当电压过高时,照明设备将产生较高的热量,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影照明设备的正常运转。这就给我们以警戒:在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挑选照明设备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寿命较长、能源消耗较少的系统。例如节能灯具、电磁感应灯、LED灯具都是照明节能的良好选择,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应用他们可以较好的控制回路电压,从而有效的实现石油化工企业的节能效果。 3.7电动机装置的节能技术 作为石油化工终端耗电设备之一的电动机装置,是电能消耗较大的环节,因而关注石油化工企业电机系统的节能技术应用,是重点工程之一。为了实现对电动机系统的节能技术应用,首先要对电动机的类型进行合理的选择,要大力改进旧式的淘汰式设施,推广和普及高效节能的电动机,还要合理选取电动机的容量,保证电动机设备的80%负载运行率为最佳。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和普及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性能,为了保证石油化工作业生产的平稳和安全,可以投入变频调速器进行能量控制,不仅减少了生产噪音,而且对电动机有稳定的过流、过载等保护性功能,延长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结束语 文章对电气节能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能够继续加大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投入,促进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同时加强对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因为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电气节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大对它的研究,将有效的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包装毕业论文:品牌包装设计毕业论文 品牌包装设计应从商标、图案、色彩、造型、材料等构成要素入手,在考虑商品特性的基础上,遵循品牌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保护商品、美化商品、方便使用等,使各项设计要素协调搭配,相得益彰,以取得最佳的包装设计方案。如果从营销的角度出发,品牌包装图案和色彩设计是突出商品个性的重要因素,个性化的品牌形象是最有效的促销手段。 (一)包装图案的设计 包装图案中的商品图片、文字和背景的配置,必须以吸引顾客注意为中心,直接推销品牌。包装图案对顾客的刺激较之品牌名称更具体、更强烈、更有说服力,并往往伴有即效性的购买行为。它的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形式与内容要表里如一,具体鲜明,一看包装即可知晓商品本身。 2.要充分展示商品。这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用形象逼真的彩色照片表现,真实地再现商品。这在食品包装中最为流行,如巧克力、糖果、食品罐头等,逼真的彩色照片将色、味、型表现得令人搀涎欲滴;二是直接展示商品本身。全透明包装、开天窗包装在食品、纺织品、轻工产品中是非常流行的。 3.要有具体详尽的文字说明。在包装图案上还要有关于产品的原料、配制、功效、使用和养护等的具体说明,必要时还应配上简洁的示意图。 4.要强调商品形象色。不只是透明包装或用彩色照片充分表现商品本身的固有色,而是更多地使用体现大类商品的形象色调,使消费者产生类似信号反映一样的认知反映,快速地凭色彩确知包装物的内容。例如万宝路烟盒上身采用暗红色,下身是纯白色,色彩搭配醒目、突出,使人联想到西部牛仔的阳刚之气。烟盒上方饰有烫金的菲利浦 #8226;莫里斯公司的标志:两匹骏马护卫着一顶金色王冠,再加上黑色的Marlboro商标,更使人觉得万宝路气度不凡。 5."石门家族"式的包装,要将其重点体现在包装的主要展销面。凡一家企业生产的或以同一品牌商标生产的商品,不管品种、规格、包装的大小、形状、包装的造型与图案设计,均采用同一格局,甚至同一个色调,给人以统一的印象,使顾客一望即知产品系何家品牌。 6.要注意功效设计。包装图案中的功效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保护性能设计,包括防潮、防霉、防蛀、防震、防漏、防碎、防挤压等。 ②方便性能设计,包括要方便商店陈列,销售;方便顾客携带、使用等。 ③推销性能设计,即无需销售人员的介绍或示范,顾客只凭包装画面文图的"自我介绍"就可以了解商品,从而决定购买。 包装图案的设计手法,则要求以其简单的线条、生动的个性人物、搭配合理的色彩等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苏格兰威士忌酒中的皇家礼炮21为例。该酒是经过21年精心酿制而成的,用蓝、红、绿三种颜色的宫庭御用精制瓷瓶盛装,瓶身上刻有持剑跨马的圆桌骑士形象,品牌商标图案上有两架礼炮,并配有苏格兰威士忌协会颁发的21年酒龄的鉴定证明,整个包装显得典雅、富贵。以至于有的人喝完酒后,将酒瓶细心地收藏起来。 包装图案设计禁忌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因而也就有他们自己喜爱和禁忌的图案,产品的包装只有适应这些,才有可能赢得当地市场的认可。包装图案设计禁忌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形禁忌几种。这里不多赘述。 (二)包装色彩设计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上,要使商品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品的视觉特征,更富有诱惑消费者的魅力,刺激和引导消费,以及增强人们对品牌的记忆,这都离不开色彩的设计与运用。 日本色彩学专家大智浩,曾对包装的色彩设计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色彩设计基础》一书中,曾对包装的色彩设计提出如下八点要求: 1.包装色彩能否在竞争商品中有清楚的识别性; 2.是否很好地象征着商品内容; 3.色彩是否与其他设计因素和谐统一,有效地表示商品的品质与份量; 4.是否为商品购买阶层所接受; 5.是否是较高的明视度,并能对文字有很好的衬托作用; 6.单个包装的效果与多个包装的叠放效果如何; 7.色彩在不同市场,不同陈列环境是否都充满活力; 8.商品的色彩是否不受色彩管理与印刷的限制,效果如一。 这些要求,在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的实践中无疑都是合乎实际的。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商品市场的细分化,对品牌包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细致起来。为了更准确地掌握不同种类商品包装色彩设计的不同要求,我们可以将生活消费品划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提出色彩设计的具体要求: 第一类,奢侈品。如化妆品中的高档香水、香皂以及女性用服饰品等;男性用如香烟、酒类、高级糖果、巧克力、异国情调名贵特产等。这种商品特别要求独特的个性,色彩设计需要具有特殊的气氛感和高价、名贵感。例如法国高档香水或化妆品,要有神秘的魅力,不可思议的气氛,显示出巴黎的浪漫情调。这类产品无论包装体型或色彩都应设计得优雅大方。再如,男人嗜好的威士忌,包装设计要有18世纪法国贵族生活的特殊气氛,香烟包装设计要求有一种贵族的气质感。健牌特(KENT)香烟的烟盒遍体为白色,一座白色的古城堡耸立在一片白色之中,再配以金光灿烂的"KENT"商标,会使人联想起古老的城堡里的贵族生活。骆驼牌(CAMEL)香烟盒的底色是淡黄色,暗喻广阔的沙漠。背景图案上的金字塔和棕桐树代表古老的东方,给人一种神秘的和原始的感觉。这类商品的包装都应给人一种高价名牌的感觉。国内的"茅台酒"、"五粮液"、"沪州老窖"、"中华烟"、"云烟"等极品包装,也在设计上开始向国际名牌看齐。 第二类,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例如罐头、饼干、调味品、咖啡、红茶等。这类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应具备两点特征:(1)引起消费者的食欲感;(2)要刻意突出产品形象,如矿泉水包装采用天蓝色,暗示凉爽和清纯,并用全透明的塑料瓶,充分显示产品的特征。目前国内这一类型的产品以广东的食品、饮料、矿泉水等较为成功。 第三类,大众化商品,如中低档化妆品、香皂、卫生防护用品等。这类商品定位于大众化市场,其包装色彩设计要求:(1)要显示出易于亲近的气氛感;(2)要表现出商品的优质感;(3)能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辨别出该品牌。 包装毕业论文:毕业生包装艺术之我见 本文作者:王策、胡爱荣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此,毕业生联系工作时都不会忘记给自己来一番包装。所谓包装是指用文字材料,表达能力,素质等物化后的无形材料,把毕业生打扮起来,通过物化表现人才的特性,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参加人才市场竞争。因此,如何艺术的包装自己,这是摆在毕业生面前的新课题。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文字材料包装 毕业生要搞好文字材料包装是求职成功的第一步。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搞好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工作总结,力求写出在学习、生活上的奋斗精神,反映出刻苦学习,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谈出设想,展示超前意识,并对自己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要填好自荐表,写好求职信。在写求职信时,应该有针对性,告诉用人单位你为什么要到该单位、该岗位工作,你有什么专业知识,有何特长,具备什么能力,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力求用词准确,条理清楚,并通过求职信吸引用人单位。展示你的研究成果,表现你的研究能力,通过文字材料包装,描绘出完整的自我。 二、注重择业心态包装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可行的,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包装,排除心理障碍: l、增强竞争意识,克服依赖心理。毕业生走向市场,“带来了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深刻变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优胜劣汰”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从上了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择业靠学校分配,转变到端“泥饭碗”的观念上来,增强择业的危机感,更新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选择单位少考虑企业的性质,要多看企业发展,少看眼前利益,一旦自己选准了方向,你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追求成功,不成功绝不罢休。树立知识经济观念,破除等靠思想,创造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 2、增强可信度,体现自己的真诚。首先,态度要诚恳。毕业生在与招聘者交谈时,不要心不在焉,在人才市场上往往有许多招聘单位同时登台,注意不要在与这家招聘者交谈时,眼睛却看着另一家。其次,表达要准确,少用“可能”、“大概”等词语,以免给他人造成一种不可靠的感觉。最后,内容要真实,对于自己的优点,不说过头话,对于缺点也要坦然相月二‘习O 3、表现风度,展示自己的气质。一方面要体现外在美,要克服不修边幅的不良习惯。要展示内在气质。言语是一个人内在气质涵养的外在体现。毕业生要注意用自己的魅力,展示自己。在被婉言谢绝时,要道声“谢谢”,在遭到直言拒绝时,不要出言不逊,在可能录用时,也不要欣喜若狂。 4、保持热度,表现热情。毕业生要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情感,精神饱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豁达大度的形象,笑对学习,笑对生活,笑对选择,以良好的心态参加市场竞争。 三、塑造自我,搞好形象包装 形象通常上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塑造自我时要坚持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统一的原则,搞好形象设计。 1、毕业生要做到内在美。内在美是人类的核心,是塑造自我美的精神支柱,它体现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言论行为之中。首先,要端正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牢固地树立“敬业”、“创业精神”,有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准备,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终身。其次,毕业生在择业时对自己的志向及个人综合素质来个准确的定位,适当降低心理期望值,扩大就业范围,增加选择余地。最后,离校前不忘充电,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冲刺,尽一切努力,充实自己,争做全面发展的人才。 2、大学生要做到外在美。外在美指人体的服饰、言行之美。同时它也是内在美的表现。因此,毕业生在准备面试前,必须事先整理你的思想,认清你的能力,而且还要多花一些时间去思考如何包装自己,才能给用人单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首先,向军人学习,矫正自己行、站、坐姿势。走路要轻、灵巧;坐要稳重、端正、大方、自然、舒适。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在你的身上处处体现着青春活力。其次,搞好服装包装。服装是文化的表征,是思想的形象。服装打扮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而且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遵循可体,人时,人俗的审美原则来穿衣服,戴帽子。最后,注重语言包装。语言是心灵的泉水,从中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大学生要做到“五讲四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经常使用礼貌语言,不讲粗话、脏话,不恶语伤人,待人热情坦诚。在与人交谈时,应注意发现别人感兴趣的话题,不要太多谈自己,同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言论,尤其注意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与人相处,不卑不亢,注意小节,不要因小失大。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树立良好形象奠定基础。 四、树立素质意识,实行素质包装。 毕业生包装是权益之计,而真正的素质包装贯穿于大学生活的整体过程之中,在德育,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健康人格上,讲素质,提高素质,努力创造培养和提高素质的氛围,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包装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首先,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认真的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政治,讲团结,识大体,顾大局,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决心。第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科学方法,开发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加强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从而使自己形成创新意识,不断进取的精神,使自己的潜能尽可能地变为现实能力。第三,培养自己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技能,按照会通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科研,懂管理等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把自己人培养成为懂业务,会管理,复合型人才。第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明确历史任务,选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给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第五,发挥优势,培养特长、兴趣和个人能力,进行自我设计。从而使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掘,把自己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接受社会挑选。 包装毕业论文:小议包装毕业设计的评估问题 一、毕业设计选题中难度系数与评价 所谓难度系数是指完成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评价事情完成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毕业设计的难度系数特指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对包装选材、内部结构、外部造型、装潢设计等环节,在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出的程度,以及所需能力范围的大小予以综合评定之后的总数值③。如前沿性的选题或者实际应用类的选题,其难度系数往往大于一般的传统选题或虚拟选题。因为前瞻性选题在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而实际类选题对选材、成本计算、工艺等环节的要求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包装设计中还有几个环节的完成与实现是比较难的,如以容器创造性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开启方式设计、原创性符号为主导的装潢设计等。这些难度系数较大的设计选题,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其虽然从事设计教育,却没有设计实践的具体经历,一定程度上对选题设计难度系数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导致在指导与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出现误导,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仅追求作品的展示效果,忽略了设计的过程与设计的难度。很多学生在这种误导下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追求外表,忽略本质,尽力避免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环节,进而大大降低了设计的难度系数。在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评分中,就出现了上述情况,试举两例进行说明:其一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瓷器包装设计,其二是盗用他人设计元素的儿童文具用品包装设计。这两组包装作品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具有华丽的外表,整体性强,数量多,初看都可列为优秀设计作品。然而,仔细查看,这组瓷器包装的内部却未见一个内结构。而另外一组文具包装,其装潢元素和品牌字体都是套用现有元素,没有设计者的原创成分。作为本科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所要检验能力包括整体策划能力、装潢设计创新能力、结构造型设计创新能力等,如瓷器之类的包装设计,它的内包装结构比外包装造型更重要,难度系数也更大,而该学生的包装只完成了该套设计任务的难度系数最小的装潢设计部分,未能把握设计的核心内容。而这组文具包装即为商业设计中所谓的“模版设计”,以套用别人现成的元素进行半模版设计,属于一种低水平的粘贴与版式设计,不能称为真正的包装设计。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设计难度与设计含量。以上两组作品,如果仅看作品的外表,忽略本质,抛开难度系数,其评价结果将完全不同,后果可想而知。 二、毕业设计中“劳动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之辨析 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每个班级的毕业展示作品数量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规定,甚至有超过了20多倍的。仅从表面现象上看这毋庸置疑是件好事,但细细看来这些设计作品很多都是对形式相同的包装进行多个复制,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难道学生真的在水平与做事态度上提高了这么多?一些学生根据往届学长的毕业设计经验,认为数量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当然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把每一个包装都设计得兼具功能性与创新性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只是追求数量上的简单复制,那就违背了设计的初衷。他们误解了所谓“工作量”中的两个概念——“设计工作量”与“劳动工作量”。并不是作品数量越多,就表明在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越大。如果把同样的盒子进行机械的复制,那只能代表其劳动工作量大。这种盲目追求劳动工作量的做法与包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我们不是培养绘图员与设计员,而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设计师。设计工作量其实是一种在设计过程中耗费的工作量或者说是设计含量,即在完成一套设计的各个环节所花费的设计时间、心思与精力。设计工作量的评定可以在整套设计过程符合包装设计程序前提下,用设计作品中的设计点的数量以及每个设计点的含金量来合计而得。在此定义之下,很多学生的设计便显得“华而不实”。他们往往追求作品的外表华丽却忽视了包装本质,甚至为了达到设计效果,“不择手段”颠倒设计程序,“为做包装去设计包装”。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先寻找好听的品牌名称、现成的元素、好的包装结构,然后根据结构与装饰来搭配相应的内装物,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包装设计的一般步骤——根据产品或商品的基本特征去设计包装。这样的设计在设计工作量上必然远远小于正常设计的设计工作量。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设计,其设计工作量也有可能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把关。以上是笔者在近年来的毕业设计指导中发现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的一些个人看法。希望本文能够对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选题与设计,以及指导包装设计的毕业设计导师合理地甄别出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为一名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笔者建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多引入一些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者一些前沿性的创新课题,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原创性的作品,做到仔细鉴别,准确评判,以起到正确引导学生设计方向的作用。 作者:柯胜海 包装毕业论文:探究职高包装毕业考核的方法 包装专业的某一设计任务为完成某一品牌的产品包装装潢设计,毕业设计仅体现为作品数量的增加,但形式与课程作业基本相同,此类总结式的考核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系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但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自己在整个包装设计过程中的认识思考能力有所减少,毕业设计应该是对整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体现。 一、技能鉴定的考核模式 高职毕业考核的标准应该是技能+理论+价值观的总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认证,还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和总的看法,这就包括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所以简单地以技能鉴定作为高职毕业考核的方式也是不符合教育的持续发展规律的。[2]可以看出,以上三种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目的,但都有其片面性,都不能全面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宗旨,因而,必须找到一种适合高职毕业生的考核模式。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高职毕业考核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的最终环节上采用多层次、多元化地教学考核模式为社会和企业输出“合格产品”。 二、高职包装专业毕业考核的多元化模式改革 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毕业环节的考核对学生的就业意义重大。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笔者所在教研室确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面向包装技术与包装设计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包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造型设计)能力和包装印刷设备操作能力,能适应包装设计行业与包装印刷行业的工作岗位和能在包装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与生产现场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必须采用符合笔者所在学校高职包装专业特色的毕业考核模式,将考核学生的理论探索与写作技能的毕业论文形式进行改革,使毕业考核的导向由学术性转变为应用性、实践型,重视学生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主要从毕业考核的内容、形式和工作过程等方面来开展多元化的毕业考核教学工作。毕业设计的考核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实际,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也应该注意毕业考核形式的深度、广度、难度、期限,应在毕业设计中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及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不同岗位群(电脑艺术设计、包装印刷、印后加工、包装辅助设计、包装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可以从常规型设计+报告型、工程实践型、创新创业设计型、工程项目管理型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类型入手。 (一)毕业设计+设计报告型 该类选题一般占毕业设计的50%左右,主要是“假题真做”的方式进行,一般课题形式主要为包装装潢设计、包装系列广告设计等。即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和视觉原理,通过绘画、摄影、图案、文字和色彩等借助计算机进行平面的外观设计,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这类题目是毕设计学生选择的热点题目。此类课题广泛、取材容易,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给的方向和题材,或学生自选题材,一般为每人一题,食品、医药、化工等各类行业都可以成为创作的题材,此类包装装潢设计容易出彩、系列感强,在视觉展示上冲击力强。[3]在毕业设计开始之时就让学生根据兴趣点进行设计并且完成设计报告书的撰写,此类“实践作品+设计报告”相结合的形式,使得学生能够把实践放到重要的位置,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设计报告不像传统论文要求那么高,容易完成;其次,设计报告是对自己完成作品的阐释,学生有话可说,有能力完成;再次,设计报告有很强的针对性,杜绝了学生抄袭的现象。 (二)工程实践型 该类型的毕业设计为实际型课题,一般占毕业设计的30%左右,这类毕业设计特别适合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或正在联系接收单位的学生,学生可以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学生第九学期进入实习单位后,可以根据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设计需要进行设计,此类方式既能得到校内指导老师的指导,亦能在实习岗位上与实习单位的前辈交流学习,既为企业解决问题、又能最终完成毕业设计,可谓一举两得。学生这类课题的毕业设计考核能为今后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江苏省包装业发达,且江苏省新闻出版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与多家企业确定人才培养合作意向,建立了多元化的实践基地,因而,学生到企业实习较容易碰到工程时间类课题,例如,学生实习所在企业需要的纸箱机构CAD设计即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学习过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因此,在实习单位进行该课题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创新创业设计型 该类毕业设计为创新型课题,一般在高职包装专业中占毕业设计的10%左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用在包装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应用较快,包装技术与设计的应用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突破。拿包装材料来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更强调内包装材料的实用性、环保性和外包转的艺术性,任何材料的结合和使用都应该符合包装印刷技术的规范性、包装运输的适用性。此类课题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和创新团队等团队活动来实施创新创业类的毕业设计任务。包装专业一般为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运输设计、包装机械典型部件的设计创新等,对学生的专业要求相对更高,需要试验室设备等资源,既考查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又考查学生结构参数、运动参数的选择与确定的计算、分析能力,难度较其他考核形式增加,但这类毕业设计的创意型作品形式往往能带给人们对包装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即有专业的表现,又有综合材料的运用。创新型设计往往是由小组合作完成,指导老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和全过程指导,从毕业设计的专业考查、市场调研、课题选定、设计方案的深化、造型设计等进行制作,最后形成成品和一本图文并茂的设计报告书,创新性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指导模式涉及的师生人数多,必须加强管理与监督。 (四)工程项目管理型 工程项目管理型毕业设计一般在高职包装专业中占毕业设计的10%左右。根据包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必须里了解包装的流通设计与销售设计等,学生实习时从事的包装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包装工艺设计与业务经营等岗位,这一类的毕业设计也必须结合实际的项目来完成,可以是包装的运输流通设计工程或产品包装销售策划预案等。[4]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倡导体系的开放性、重视形式的多元性、强调模式的可操作性。毕业设计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监控,建立毕业设计奖励机制和完善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综上所述,毕业设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规范性以及创造性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多元化模式应结合自身院校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而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与专业为依托、以岗位要求为目标、因岗施教、因材施教为原则,不断地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相信高职院校毕业考核的多元化模式一定能实现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 作者:周凤玲 包装毕业论文: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思考 1毕业设计环节的具体内容 不同高校毕业设计时长不同,通常为期半年左右。根据包装设计专业的特点,毕业设计时长为24周,包括设计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构思、设计定位、设计定稿、设计说明、毕业答辩、设计作品展览等环节[1]。毕业设计选题是否合适,是毕业设计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毕业设计选题包括实际选题和虚拟选题,笔者建议选择虚拟新颖的课题,赋予学生更大的想象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陈旧的实际性课题在设计上已达到成熟完美阶段,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竭尽全能仍难以超越。选题确定后,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调研,根据选题对相关同类产品的竞争情况、目标消费者基本情况以及包装装潢设计、包装材料等内容进行考察。在市场调研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进行设计方案的构思与制作。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方案草图来促进思路的不断延伸和拓展,派生出新的思路和方案,进而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最后,要求学生运用矢量软件Illustrator、CorelDraw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设计制作,从图形、字体、色彩、形式上来表达设计主题,最终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和设计作品展览[2]。 2当前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创作实际时间难以掌控。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时长为24周左右,前期阶段由于学生外出实习、就业、考研等各种原因,很难如期完成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束缚,就业期望高、看重工作城市环境、全力以赴考研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并有下降的趋势。另外,学生对毕业设计前期的选题、调研不重视,后期赶时间赶进度,整个教学环节自由度大、开放性强、持续时间长,教师难以掌控学生的创作实际时间,严重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2.2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单一,设计同质化现象普遍。大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包装设计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和专业课要求基本一致,仅要求系列化设计作品数量增加,忽略了专业知识、设计实践的升华。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集实践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环节,其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设计兴趣和激情,设计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少之又少,普遍存在选题不够新颖、内容同质化、设计形式过时等问题。2.3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设计展价值难以体现。包装设计专业操作性强,实践难度大,每年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能够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的少之又少,其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问题严重,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设计过程两个方面。设计前期,学生对选题有很多想法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课题,亦或课题合适却没有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3]。设计过程中,学生态度不够严谨,对资料收集、调研分析不够,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设计作品缺少内容,无法投入到实践中去。由此可见,学生在毕业创作过程中仅有好的创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实际选题需要具备付诸实践的可行性。毕业设计展是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平台,而多数高校因为多方面原因毕业设计展的价值难以体现。第一,毕业设计展览过程中,学生缺乏设计作品展览方式和展览空间上的专业指导,展厅布置凌乱无特色,没有专业的统筹规划。第二,受资源和场地的限制,毕业设计展览时间有限,通常为两三天,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对外交流受阻,观展人群不多且单一。第三,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展览形式是典型的封闭式,与企业、设计市场没有沟通和合作,相关设计信息无法及时互换,最终导致企业不了解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师生也不清楚市场的人才需求和设计导向。 3毕业设计教学思考 3.1建立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教研室或评审小组、答辩小组、学院工作小组4部分综合评定,评价体系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设计说明、答辩、设计展览5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的公平性,而且兼顾了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从严治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并针对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激励,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3.2毕业设计与包装设计大赛联合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关键将国内知名包装设计大赛科学合理地引入毕业设计教学中,指导教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战型实践展开毕业设计教学,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学生以实际项目为设计选题,提高其设计创作的积极性,使设计从创作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有所创新。毕业设计与包装设计大赛的结合,使其有的放矢,提高针对实效性,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认可或被采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促进教学价值和创意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最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3.3优化指导教师团队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举措。3.3.1采用教师工作室制方式。所谓教师工作室制方式,是指由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负责人,由多名初中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要成员,整合重组师资力量,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教学。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双向选择,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教学拟定设计选题,学生也可根据自身优势和能力选择课题。同时,学生能够得到多名教师的指导,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不足,促使教师对选题方向和设计制作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整体把握[4]。3.3.2发挥退休教师优势,培训青年教师退休教师。有专业业务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等优势,返聘退休教师并以退休教师带青年教师形式指导毕业设计教学。与此同时,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并要求每学期带学生到企业锻炼实践,这样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修养和教学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3.3.3邀请知名专业人士参与和监督。邀请包装设计专业领域具备实践经验的知名设计专家,或者其他高校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和答辩工作,将其设计特色、设计技巧与方法、评价体系等贯穿于整个设计教学过程中,增进了各高校之间在专业学术上的交流与学习,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设计视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实战经验,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举措。3.4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推进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途径。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积极提倡艺术与工艺融合、不同专业横向参与的教学理念,理性与感性共存,采用灵活多变、个性创新的教学方法,既可巩固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又可促使学生掌握新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经验,是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性的体现;既可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展现学生独特的设计创意,是教学实践价值的体现。同时,积极利用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领悟,从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毕业设计,灵活安排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最终推进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4结语 包装设计专业与市场需求趋势的发展密切相关,毕业设计作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学生专业水准和高校专业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尺,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多元化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应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全方位多角度积极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拓展教学思路,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陈丽莉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包装毕业论文:关于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及评价的几个问题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着眼于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探讨了选题与最终作品展示的矛盾、选题中难度系数及评价、对“劳动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的准确认识等内容,认为要强化对毕业设计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鼓励引入实际类选题或前沿性的创新选题,倡导原创性的设计作品,以正确引导学生从事设计创作。 【关键词】包装设计 设计教育 评价标准 毕业设计 毕业选题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设计过程及作品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引导学生的设计动向,还能把握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决定该专业办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①。影响毕业设计评价标准的因素包括选题、最终展示效果、创新性、完成情况、作品的价值等。从各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作品,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设计教学的实践来看,对毕业设计予以评价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选题。因为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反映设计者对该领域设计现状的了解情况,还能检验设计者对设计前沿动态的熟知程度和对设计未来发展的研判精神。选题作为影响评价标准的重要因素,其价值体现在选题本身的创新性与价值以及选题的含金量与题目对最终作品展示效果的影响因子上。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中有关选题与评价方面的几个问题,结合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中所显现出的诸多不足,深入分析其原因,力图探求一种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明晰毕业选题及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核心问题。 一、选题和最终作品展示的矛盾性问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最终展示效果。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导致其最终作品展示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选题和最终作品展示的矛盾性问题。在选题环节中,学生因对包装设计本质理解不够透彻,只对包装装潢部分进行思考,而缺少对包装造型结构设计的考虑,由此致使最终作品展示效果的整体弱化。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其中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包装结构合理,但是整体形式呆板;另外一种情况是包装展示效果多样化,但是包装个体的设计合理性被忽略。 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最后评分中就出现了几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评委对毕业设计进行评分之后,很多学生对分数存有疑问。其中一位学生的作品是扇子的包装,其包装从艺术角度来看,在班级中算是比较优秀的。她的作品以古典四大美女的图形元素进行创作,给人唯美之感。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该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设计过程中也非常用心,她所设计的大扇形礼盒制作精美、工艺复杂。因此,在其他学生看来她的设计很有可能被评为优秀,但是,最后该学生作品却险些被评为不及格,这是为何?根本原因在于她所设计的扇形包装盒在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她的作品由不同尺寸的盒型来构成系列,包括两种:一种为长方体的盒型,另一种为便于扇子展开之后盛装而设计的扇形盒。初看这种扇形盒的不规则形态,突破了多个长方体盒型的单一形式,在美学中似乎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法。但当我们从包装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不合理之处就尤为明显。众所周知,包装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护产品,任何其他的功能都是建立在保护功能的基础之上②。纸质折扇本身就是一种易损坏品,所以,对其包装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保护扇子的扇面,具体而言,一方面避免外界对其进行损坏,另一方面避免扇面在空气中因氧化、受潮等而变色、变形。然而,该学生将扇子展开之后再进行包装,这种做法使扇面更容易受到破坏,显然是违背了包装设计的本体功能要求。作为包装专业的学生,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即使她的作品在艺术感的表达方面表现突出,也仍不能说它是一个合格的包装。 通过答辩环节的了解,笔者得知,该学生在设计时也意识到了扇形盒结构的不合理,但是为了作品的最终效果,仍舍本逐末加入了此款扇形礼盒。在她看来,如果把扇子闭合之后予以包装的话,包装形式便只有单一的长条形盒,展示效果将十分单调,因此,为了从形式上打破单调的展示效果,她才补充设计了这样一款违背包装常理的包装盒。毕业设计作品中,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很多学生为了使作品达到一个良好的最终展示效果,而在设计的后期以牺牲包装设计的本质功能为代价,来弥补作品在设计形式上的不足。溯其根源还是在于他们在选题时,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整体规划,从而导致了设计选题与作品最终展示效果的矛盾性问题。 二、毕业设计选题中难度系数与评价 选题的好坏与否固然是影响毕业作品最终展示效果的首要因素,但评价毕业设计作品的优劣还关涉到选题的难度系数。所谓难度系数是指完成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评价事情完成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毕业设计的难度系数特指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对包装选材、内部结构、外部造型、装潢设计等环节,在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出的程度,以及所需能力范围的大小予以综合评定之后的总数值③。如前沿性的选题或者实际应用类的选题,其难度系数往往大于一般的传统选题或虚拟选题。因为前瞻性选题在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而实际类选题对选材、成本计算、工艺等环节的要求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包装设计中还有几个环节的完成与实现是比较难的,如以容器创造性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开启方式设计、原创性符号为主导的装潢设计等。 这些难度系数较大的设计选题,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其虽然从事设计教育,却没有设计实践的具体经历,一定程度上对选题设计难度系数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导致在指导与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出现误导,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仅追求作品的展示效果,忽略了设计的过程与设计的难度。很多学生在这种误导下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追求外表,忽略本质,尽力避免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环节,进而大大降低了设计的难度系数。 在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评分中,就出现了上述情况,试举两例进行说明:其一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瓷器包装设计,其二是盗用他人设计元素的儿童文具用品包装设计。这两组包装作品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具有华丽的外表,整体性强,数量多,初看都可列为优秀设计作品。然而,仔细查看,这组瓷器包装的内部却未见一个内结构。而另外一组文具包装,其装潢元素和品牌字体都是套用现有元素,没有设计者的原创成分。作为本科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所要检验能力包括整体策划能力、装潢设计创新能力、结构造型设计创新能力等,如瓷器之类的包装设计,它的内包装结构比外包装造型更重要,难度系数也更大,而该学生的包装只完成了该套设计任务的难度系数最小的装潢设计部分,未能把握设计的核心内容。而这组文具包装即为商业设计中所谓的“模版设计”,以套用别人现成的元素进行半模版设计,属于一种低水平的粘贴与版式设计,不能称为真正的包装设计。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设计难度与设计含量。以上两组作品,如果仅看作品的外表,忽略本质,抛开难度系数,其评价结果将完全不同,后果可想而知。 三、 毕业设计中“劳动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之辨析 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与毕业设计最终的答辩教师,笔者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测评时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以量取胜”——求其量而不求其质。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每个班级的毕业展示作品数量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规定,甚至有超过了20多倍的。仅从表面现象上看这毋庸置疑是件好事,但细细看来这些设计作品很多都是对形式相同的包装进行多个复制,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难道学生真的在水平与做事态度上提高了这么多?一些学生根据往届学长的毕业设计经验,认为数量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当然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把每一个包装都设计得兼具功能性与创新性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只是追求数量上的简单复制,那就违背了设计的初衷。他们误解了所谓“工作量”中的两个概念——“设计工作量”与“劳动工作量”。并不是作品数量越多,就表明在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越大。如果把同样的盒子进行机械的复制,那只能代表其劳动工作量大。这种盲目追求劳动工作量的做法与包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我们不是培养绘图员与设计员,而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设计师。 设计工作量其实是一种在设计过程中耗费的工作量或者说是设计含量,即在完成一套设计的各个环节所花费的设计时间、心思与精力。设计工作量的评定可以在整套设计过程符合包装设计程序前提下,用设计作品中的设计点的数量以及每个设计点的含金量来合计而得。 在此定义之下,很多学生的设计便显得“华而不实”。他们往往追求作品的外表华丽却忽视了包装本质,甚至为了达到设计效果,“不择手段”颠倒设计程序,“为做包装去设计包装”。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先寻找好听的品牌名称、现成的元素、好的包装结构,然后根据结构与装饰来搭配相应的内装物,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包装设计的一般步骤——根据产品或商品的基本特征去设计包装。这样的设计在设计工作量上必然远远小于正常设计的设计工作量。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设计,其设计工作量也有可能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把关。 以上是笔者在近年来的毕业设计指导中发现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的一些个人看法。希望本文能够对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选题与设计,以及指导包装设计的毕业设计导师合理地甄别出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为一名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笔者建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多引入一些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者一些前沿性的创新课题,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原创性的作品,做到仔细鉴别,准确评判,以起到正确引导学生设计方向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毕业论文:把毕业册包装成个性图书 网上的纪念册模板不少,但风格雷同,使用时还需要进一步修改,为何不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呢?图书效果是同学们喜欢的风格,既知性、简洁、时尚又不失个性。我的整个毕业册从封面、封底和字体设计看上去像一本图书,内页的文字部分做成书卷味的卷边效果,增加了怀旧的效果。 封面、封底的制作 1.在Photoshop中新建一黑底文件,尺寸自定。新建一透明层,用选框工具拉出一长方体的选区,填充淡黄色。打开“菜单滤镜杂色添加杂色”,增加纸张的质感。按下快捷键Ctrl+T即可找到中点位置,再用矩形选框工具拉出书脊的选区,用渐变在书脊选区里从左到右拉出深黄道浅黄的渐变颜色(图1)。 2.在封面的上部输入文字“青春”,这两个字我做成有个性味道的涂鸦效果。这种效果做法有多种,这里介绍的是用画笔直接涂鸦。用方正毡笔黑简体输入“青春”两个字,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文字层,即可得到文字的选区。新建一透明层,用深黄色描边选区,宽度为2个像素(图2)。 3.按快捷键Ctrl+D删除选区,或者保存在通道里。新建一层,用一个像素的铅笔工具在文字上面斜线随意涂鸦(图3)。 4.调出文字选区,然后点击图层面板下面的“添加图层蒙版”图标,为涂鸦层添加蒙版。用白色画笔涂抹文字边缘,使斜线边缘参差不齐,显得更随意些,这样文字的涂鸦效果就做好了(图4)。 5.在“青春”的右边添加两个文字“飞扬”,用方正粗倩体。把照片拉进来,调整好大小位置,并把图层混合模式设置成“正片叠底”。给该图层加个蒙版,从上到下拉个渐变效果,这样就能更好地与背景相融合。 6.把枫叶素材拉进来,把枫叶勾出来放在合适的位置,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正片叠底”,这样跟背景色彩比较融合些。在封面的下部和书脊处分别添加文字“毕业纪念册”,封面就基本制作完毕(图5)。 7.把另一个枫叶素材拉到左边的封底处,调整好大小、位置,图层混合模式为“正片叠底”,不透明度降低为50%左右。为该图层添加蒙版。设置前景色为黑色、背景色为白色,从右下向左上方对角线方向拉个渐变蒙版,这样就做好了封底的背景图案。 8.把其他两张照片拖进来,对原照进行常规调整并增加白边,以便在画面中体现照片的效果。把处理好的两张原照调小尺寸,并采用叠加放置在画面中合适的位置,图层不透明度都降低为50%,图层混合模式都设置为“正片叠底”。在下部添加两行白色小字——“青春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定格人生花样年华”,既起了点缀的效果,也是对主题的诠释。最后添加前面用到的两片枫叶点缀一下,这样封面、封底的效果就全部制作完毕(图6~图7)。 扉页的制作 1.纸张的制作和封面、封底的制作是一样的,用墨水滴溅类的笔刷做出斑驳的效果,再用路径描边或线条笔刷添加些小饰品。用矩形选框工具做出放置照片的选区,填充红褐色。用路径工具做出添加文字说明的区域,可以有些小变化,比如搞个卷边的效果增加趣味,最后输入所需的文字。 2.再把其他合影拉进来,常规调整并添加白边效果,把两张照片错开放置,显得更自然随意些,这样扉页也制作完毕(图8)。 因篇幅所限,更多的图片请访问浏览、下载。 包装毕业论文:开一家大学毕业生形象包装设计店等 一、市场前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目前我国下岗职工日益增多。大学毕业生多如牛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作为只有一纸文凭而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要在如此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打败竞争对手而谋取一份理想职业实属不易。因此,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前考虑把自己精心的包装一下以增强与对手的竞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办一家大学毕业生形象包装设计店。为大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求职形象最适合大学毕业生最迫切的需要。 二、包装内窖: 一是仪态包装,主要是指对美容和发型的设计。要根据毕业生的性别、年龄和打算去应聘的职业性质设计出相应的仪态,设计要显示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特征。 二是衣着包装。衣着包装是一种形象策划。而不是出售服装。这种设计,男士西装革履表现潇洒、稳重、有风度。女士穿裙子则显示美丽、大方、有气质。服装设计的大小、款式、颜色等都要具体的人具体分析。 三是自荐材料设计。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对应试者面试之外,最主要的是从毕业生的推荐材料中来了解其人。因此,能设计出一份精美而充实的自荐材料是大学生迈出成功就业的第一步。自荐材料设计包括对材料的封面、目录、求职信、个人简历、课程设置与专业介绍等的设计打印,也包括对各种证件、证书和发表的文章等原件的复印。毕业生只需花费100元左右。把原件交给设计员,设计员将会非常熟练地为你设计出一份非常精美的自荐材料。 三、经营准鲁: 选址宜设在大学校园内、两所及多所高校结合部或人才市场中心附近。从业人员只需懂得电脑,会理发美容和有一定的服装欣赏水平。经营场所需3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内设一台电脑、打印机和复印机。一部电话。一套美发工具。这种包装店实际上是“四季店”,淡旺两季可以改头换面交替使用,淡季可以理发、打字复印,可以经营公用电话,而在每年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又转为形象包装设计,真是一举两得。 四、前景分析: 形象包装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时尚,不但毕业大学生,就是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要实现再就业也必须进行适当的包装。开个形象包装设计店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商机无限。 在家开冷餐会办派对 美妙的鸡尾酒,可口的糕点,香酥的热狗……把酒店的美味自助西餐搬回家,与朋友共享。这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时下,私家冷餐会、自助餐消费在本地萌芽,星级酒店、饼屋等纷纷开始提供此类服务。费用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今年5月底,做服装生意的陈小姐在金银湖的自家别墅内。办了一场生日派对,招待了二十多位朋友。仟吉饼屋为这场派对提供了3000多元的冷餐食品,包括西式糕点、水果、沙拉等等。另外,还派去了一名餐会服务员提供现场服务。 据仟吉饼屋总经理陆伟介绍,去年底。该公司突然接到本地客户电话,称想办一场“私家冷餐会”,询问能否提供这类服务。公司管理层商量后决定,接下这笔新式业务。没想到,一笔做完。五六笔“私家冷餐会”订单接踵而来,有企业聚会的,有公司庆典的、有朋友聚餐的,几个月下来,这类订单的利润丰厚。他称,这种业务操作起来并不复杂,餐点大多不需要加热,公司师傅将点心制作好,由运输车送到指定的就餐地点即可。 由于还有人工服务等费用包含在内,因此利润比普通糕点要高。陆伟表示,十分看好这个市场。将来力争做得更专业。 实际上,星级酒店很早就开始提供私家冷餐会服务了。晴川假日饭店公关部副经理王君告诉记者,这种业务酒店每月都有两三次,大多是外企和名流人士举办的派对,公司设有专门的服务流程。酒店将在指定时间将菜肴和餐具送到聚会地点,并有服务员现场服务。 业内人士均表示,上海、香港等地,这种私家冷餐会十分常见。尽管在武汉尚属于萌芽状态。但随着武汉时尚化程度的提高,私家冷餐会将成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潮流。 私家冷餐会怎么收费? 私家冷餐会最便利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举办餐会。不受环境限制。 酒店的私家冷餐会服务有门槛,一般需100人以上。业务分自助餐和鸡尾酒会。两者均按人数来收费。有80元/人或100元,人,如选择的菜谱更高档,价位则相应更高。 除了按人头收取的餐费外,酒店还会加收餐品运输费,即将食物和餐具往返运输所产生的费用。算下来,总费用一般在万元以上。 饼屋的冷餐会规模稍小一些,十多人至百余人不等。收费项目也差不多,有餐点费用加运输费用,根据选择的糕点不同。费用在万元以内。 据了解,不管是星级酒店还是饼屋,都会派工作人员现场布置并服务客人就餐,十分便利。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注重幼儿道德教育的时代意义及措施 摘 要: 从新时期幼教事业发展经验看,幼儿园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立体化德育环境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教育发展与科学认知活动观念形成。幼儿园应重视创造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把趣味化教育教学内容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密切联系起来,实时引导幼儿积极融入德育环境构建中,共同创设精神文化与思想品德修养结合的活动场所,注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游戏活动中,让品德教育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道德教育 时代意义 一、从小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幼儿阶段起就应培养幼儿良好思想道德品质,通过良好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营造立体化德育网络氛围,构建德、育合力的成长环境。在幼儿园进行多种活动,应重点创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同时应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为了让幼儿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幼儿园必须考虑物质环境的影响与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如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就能感受到幼儿园工作人员文明礼貌和互帮互助的热情,遇到同事生病或家中有困难都能热情地伸出援手。幼儿园教师带头经常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到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支教,参加植树等环保性宣传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幼儿园举行大型活动时,应让大班小朋友帮助小班弟弟妹妹们搬小椅子、扶着他们上下楼梯;大班毕业前,让孩子们将自己看过的图书、玩过的玩具送给中班、小班的小朋友等。和谐的人际氛围与教师树立的良好榜样会直接感染幼儿,使他们主动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活动场所用各种品德行为规范标语和图画进行精心布置,将德育文化很好地融入其中。教育幼儿将平时废物及时入箱,爱护公共设施,与同伴互助互爱和谐友好相处,关心自然角里的小动物,等等。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形象化的标志使幼儿的道德规范渐渐趣味化和可操作化,从而实时调整幼儿的行为习惯,遵循先进的道德规范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二、把幼儿德育渗透在游戏与学习中 当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应注重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整个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应开展多项品德教育系列活动,创设一切有利于幼儿健康情感培养的文化体育游戏活动,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德育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光说不行动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必须注重加强品德教育实践性,德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千万不能把德育只当做一般知识传授。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转化过程,不用说教,需要引导,更要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因此幼儿园还要额外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此,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让道德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理念指导下,把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可以结合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谈话”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培养幼儿自我管理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进餐时教育孩子爱惜粮食洗手时让孩子学习既把手洗干净又能节约用水的方法;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对形成幼儿良好道德行为很有帮助。应多利用游戏形式开展品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更符合幼儿特点,幼儿更易接受。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合作、互助,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此外,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形式,促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道德教育方面幼儿园应携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搏客、家长学校、“家教园地”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们了解、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决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平时教育孩子们学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经常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以德育统领各种教育资源 幼儿园开展品德教育主要寻求并且抓住德育教育发展契机,针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预设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拓展幼儿德育教育范围,不拘泥于传统德育教学形式,尽可能将德育工作开展得妙趣横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将本土文化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引导幼儿充分了解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深刻感受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当地名胜古迹、收集有关家乡变化的图片及资料,极大激发幼儿的自豪感。让幼儿多角度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促使幼儿产生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理想,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特殊节日中开展,围绕节日主题,让幼儿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活动,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平时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提高幼儿德育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幼儿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对未来的发展注入时代正能量等强大驱动力。在和谐文明的精神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童趣,净化幼儿的美好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教师创造环境实时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把幼儿德育融合在各项教学内容与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是幼儿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幼儿德育活动中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展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浅谈幼儿道德教育 【摘要】幼儿是社会的接班人,本文就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幼儿;道德教育 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机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时代的发展,对幼儿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面临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家庭的组合日趋4、2、1,独生子女的普遍性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不段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不断进取。儿童的智慧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限定了儿童道德教育的主管随意性,同时也暗示道德教育所应采取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其智慧水平是不同的。在所处不同的环境中,所感知的事物,接受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不同年龄的儿童应采取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 一、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儿童:知识水平的道德教育 以道德规则的传授为主,同时进行道德启蒙,发展道德的自律性和学习的兴趣。幼儿园小、中班的儿童基本处于他律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道德是一些不可更改的、客观的、实在的行为规则。对于他律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独立地游戏或活动,也已开始较多地与同伴交往。老师、家长为了使他们正常地生活、交往,应把一些必要的规则传授给他们。在行为道德传授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规则本身应当是合情合理的。 规则应是正面的、具体形象的、示范性的,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切忌出现大而空或成人化的倾向。这样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使幼儿能够接受。 2.道德的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上。 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同学。在家中,父母是他们心目中的依赖、权威,他们的言行都受到长辈的熏陶。到了幼儿园,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依赖发生了转移,,他们大多数都服从老师。大多数幼儿常常会用“老师说的”这句话向家长、同伴表明自己正确和要求的合理性。因此,老师要尊重、热爱、关心他们,培养幼儿与老师、个人与集体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思想。老师应以身作则,用严谨的作风唤起幼儿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感知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信任、宽松,没有压抑的环境中。 3.道德传授应使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 要让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儿童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方式;二是让儿童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三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积极态度。 4.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 中班的幼儿在此阶段对道德的认识水平是较低的。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人物,对是非的理解和认识也常常是表面的,只以“好、坏、对、错”区分,缺乏分析概括性。幼儿对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总是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价,而后才逐渐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不会将行为的动机与后果综合起来考虑,也不会评价行为的社会意义。从上述几点说明老师应对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使幼儿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习俗。学习语言、行为规则、思维方式,能正确称呼他人,使用餐具、玩具,能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因此,老师必须耐心和长期坚持下去。 二、幼儿园大班儿童:推理水平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日益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自律性,大班儿童已有一些鉴别力了。如何发展自律道德?老师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幼儿时期是人的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想象贯穿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此时也是培养提高想象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充分借鉴皮亚杰科而伯格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皮亚杰认为,发展自律道德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交往)。 2.“自律”相对“他律”而言,是自己对自己施加行为“自我监控”则相当于在个人心中树立一各楷模,以随时提醒自己,在什么条件下,应该怎样去做。 通过这样促进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使孩子在群体交往中,增强“自律性”和群体感。这一时期的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为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作出表率。父母本身不具备的特点,很难在孩子身上体现,那些活泼、热情、容易和别人和睦相处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美满、幸福、和睦的家庭。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同伴的品德。父母要促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使之相互发生作用。家长应经济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帮助孩子建立广泛的同伴。正面引导,帮助孩子增长辩别能力,使其健康成长。 3.与儿童对话,成人应该虚心倾听儿童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和对话。成人不能漠视儿童内心感受,从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其他情绪深藏于心底。长期如此,他们的心理就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当孩子感到失望、沮丧和愤怒的时候,成人应该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体谅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孩子设法处理问题,逐渐培养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莎士比亚曾说过:“假定一种美德,如果你没有,最好是假定,并以肯定的语气说出对方有你所期待的美德,给你一个好名誉去实现,他就会竭尽全力为他的名誉而奋斗。”因此,儿童有过激或片面的道德行为,只要教育者采用一种委婉的方法、手段营造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学生会自然而然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体会到尊重、被理解、被关怀、被信任的喜悦。 4.为了让儿童成为一个与社会相适应,今后并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必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实施统一的品德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不该模仿的。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外国一位心理学家的经验,他说:“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老师应从这段话中得到启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榜样,会使儿童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 三、结语 当今儿童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应净化环境,消除负面影响正确 倡导,启迪儿童世界观的形成。应加强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儿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事教育的应具有较高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方式,应随着儿童年龄、知识的增长发展的新阶段而不断更新教育方法。总之,较高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以童谣游戏助力幼儿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重智轻德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全落在传授知识上。古人云:“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因此全社会必须形成共识,明确幼儿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是幼儿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为主。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培养幼儿道德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游戏是人类的自由本性和完整人格充分体现的途径与证明,更是幼儿展现其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幼儿是在游戏玩耍中不断成长的。由于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单纯,童谣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童谣所富有的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生动活泼等特点能够与游戏很好地配合,同时也能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童谣游戏与幼儿道德教育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当中,童谣往往是与游戏结合在一起的,一面是朗朗上口的纯真的童谣,一面是欢快俏皮的游戏。如“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一翻。”这曾是在孩子们中盛行的一个童谣游戏。韵律和谐的童谣,不仅强化了游戏的节奏感,更增强了游戏的情境体验、生活气息和娱乐精神。此外,童谣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游戏特征,加之与各类形式的游戏活动相结合,更为广大幼儿接受和认可。因而,童谣游戏不单纯是一种娱乐活动,它对幼儿道德的养成亦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所具有的精神特性更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了解和重视的。 1.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童谣游戏与德育活动的形式具有统一性。第一,童谣游戏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童谣游戏的主角是幼儿,从童谣游戏主题的确定设计,到游戏活动的准备与实践,都是幼儿自己策划设计的。游戏的过程是游戏者自发组织、自愿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有别于以往德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和设计都是教育者操作,幼儿只是被动参与执行,甚至在活动过程中紧张焦虑,完全失去自主的被动道德教育。第二,童谣游戏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并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辩方式建立起来的,也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幼儿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感悟获得的。对于幼儿而言,童谣游戏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游戏的目的与意义就在于游戏中真实、丰富的情趣体验与感悟,正是这种享乐、体验和感悟促进了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 2.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童谣游戏所具有的特性和精神,正是德育活动所欠缺的。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实效性低下的主要问题在于:德育活动是教师的意愿与追求,忽视幼儿的自主自由;德育活动的内容来自成人的视阈,是空洞抽象的;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制度化的;德育活动的发展与享乐的追求没有统一起来。而童谣游戏所具有的自由性、教育性和生活性等精神实质恰巧弥补了德育活动存在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将童谣游戏引入道德教育之中,更好地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发展。 二、以童谣游戏助力幼儿道德教育的策略 既然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可能也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怎样具体有效地运用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呢? (一)突出幼儿主体性 创造与体验童谣游戏体现了德育的主体性,幼儿是童谣游戏的主体,是游戏的承载者。童谣游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在人们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其中大部分童谣游戏都是由幼儿自编自创的。 (二)注意场地开放性 在童谣游戏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游戏场地的营造也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内容之一。童谣游戏依赖游戏场的各个组成部分,依赖于游戏场的营造。民间童谣与生活活动相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除学习活动以外,还有许多生活活动,如一餐二点、入厕、洗手、课间休息、午睡等,这些生活活动的前后可以充分利用,组织幼儿吟诵民间童谣,不但有利于幼儿对民间童谣的学习和发展,而且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了紧密自然的过渡,减少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有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幼儿要挑食,吃饭前大家快乐吟诵童谣《吃饭咯》,“吃饭咯、吃饭咯,大家吃饭咯。一大口,一大口,饭菜吃完咯,你高啦,我高啦,大家长高啦。”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吟诵,久而久之,挑食的现象消失了。 (三)关注家校配合性 在许多家长的眼里,游戏即“玩”,是逃脱学习、不求上进、玩世不恭的行为,更别说有什么教育作用、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了。其实,家长应全面了解游戏的真正本质和内涵,了解童谣游戏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了解童谣游戏给幼儿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应让家长参与到童谣教学中去,因为: 1.家长的参与能极大丰富民间童谣资源 不同的历史时期,童谣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差异,而家长不同的年龄段使童谣因时间的长久而得到了丰富。民间童谣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孩子们的祖辈、父辈年龄不同,知道的童谣也各不相同。因此,将祖辈、父辈们的童谣收集起来可以建立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丰富我们的童谣内容。 2.家长的参与更能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 家长在与孩子一对一的传授中,能直接、亲密地与孩子接触,并更好地将童谣内容传授给孩子,还能给孩子讲解童谣所表达的意思,最大化地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亲子活动能更好地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如在童谣《外婆桥》中,“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与家长共同玩童谣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童谣感受到与家人亲密接触的快乐,并同时进行了德育教育。这正是我们进行童谣活动所追求的目标。由于这种童谣的亲情表达形式,让童谣发挥了它的最大教育价值。 总之,好的童谣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孩子们通过传读童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民间文化的种子,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且对幼儿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六横方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让苏州童谣融进驻幼儿的心田,传承吴侬软语独特的文化,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幼儿道德教育”之我见 幼儿道德教育是人生的基础。俗话说“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时期的道德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从小父母和老师就告诉我: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做一个诚实勇敢的人――长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父母的表率,教师的教育,是每一个人成长历程中最宝贵的财富。而今,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尤为看重对幼儿良好习惯和健康品格教育的培养,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自从聆听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讲座后,受益匪浅,使我更加坚定了对幼儿道德教育教法的探究。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家、园、社会一起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道德教育渗透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日常行为习惯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使道德品质教育与生活学习实践相结合;根据幼儿亲身接触、亲眼目睹的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利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间的交谈。”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失时机的利用活动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和生活学习习惯。利用堆积木、欣赏故事、阅读图书等教学手段及时进行道德教育;通过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进行正面教育,辨别对错与好坏。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渗透我园园本课程――“诗画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如:快乐诗画时,幼儿协作完成诗画作品,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幼儿诗画出的内容进行整合,共同创编故事,道德教育体现其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班本教学特色活动中,以“我爱我家”为主题,渗透于各个领域教学中,展开了次主题教学活动。即: (1)我的家――幸福是什么?猜猜我家几口人?家是什么?我的家等。 (2)我的爸爸妈妈――家有老爸、采访爸爸、爸爸本领大、父与子、我的妈妈、在妈妈肚子里(过生日)、爸爸妈妈的小帮手等。 (3)我的家乡――美丽滨州是我家、带你游滨州、滨州的旅游景点、家乡特产、黄河住我家等。 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我们在开展谈话活动《过生日》时,将道德教育有效地渗透其中。谈话预设问题: (1)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 (2)你过生日了吗?过了几个生日了? (3)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4)你是怎样过生日的?我们最应该感谢谁? (5)过生日吃蛋糕,大的送给谁?小的留给谁? 谈话中,孩子们争先恐后说得津津有味!此时,欢乐和幸福洋溢在每一张笑脸上,孩子们纯真的情、善良的心感染着自己。相信,这也是做幼儿老师特别心仪的时刻。 通过系列主题活动逐渐萌发爱自己的家、爱幼儿园、爱集体、爱滨州、爱劳动的情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和分享;培养幼儿自信、勇敢、讲文明、有礼貌、有爱心、有同情心等良好品德。道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有着显而易见的效果,从中促进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促进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 幼儿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家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好幼儿道德教育,需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构建以幼儿园道德教育为主体、家庭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做到家庭、幼儿园相互一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果幼儿园与家庭双方的教育不能和谐,或有截然对立的观点,可能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稳固的道德标准。为使家庭和幼儿园都成为幼儿品德成长的优良环境,教师和家长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或教育活动开放日、建立家园联系册、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接送交谈与家访、便条或电话联系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实现道德教育同步化。 现在的孩子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父母一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在家里,家长能替孩子做的,就不让孩子做;家长能满足孩子的,尽一切努力满足孩子的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这样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内心脆弱。没有道德意识的引导,会造成孩子追求享受,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任性、自私等不良品格。 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养成了孩子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和分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尤为深刻的意义。如:我园在举行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中,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是全方位的: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能力的表现,更有良好品德的展现。家长在观摩中,不仅仅看到孩子的进步,更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父母随时进行适宜的方式引导、教育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成人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家庭和谐有利于幼儿建立自信、友爱、礼貌的良好品格;反之,会导致幼儿胆小、孤独、怨恨等行为。因此,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 幼儿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实践活动。幼儿道德的形成有赖于幼儿在真实的情景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感性经验。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对幼儿来说,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中,帮助幼儿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期望,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有道德之行,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1、帮助幼儿思考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如:如何合理的解决争吵、如何分配读物及游戏材料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诸类道德问题。在活动中遇到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进行正面教育。如:刚插班入园的浩浩小朋友在活动中,将撕下的纸屑胡乱扔在地上,我发现后边帮他捡拾纸屑边对他随机进行教育:“浩浩,你撕得小花真漂亮!请把撕下的废纸像小朋友们一样放在纸篓中,废纸随便扔在地上,地板就不干净了!”浩浩不好意思地笑笑,赶紧把废纸捡起放在纸篓中,并且以后再没出现过乱扔纸屑的现象。实践证明,遇到有关道德行为问题时,教师若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则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师与幼儿沟通交流。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他们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教师虚心地倾听幼儿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流与谈话,透视幼儿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做出相应的引导,引发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如:在带幼儿郊游时,先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能不能摘花?踩踏草坪?为什么?带幼儿逛超市进行实践活动时提出问题:在超市购物应该怎样做?安静有礼貌还是有吵闹声?不买的东西能不能随便乱拿乱放――怎样遵守交通规则?怎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等。 3、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充分的沟通,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理解同伴的想法;学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同伴观点的区别;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对于小朋友们普遍喜爱的动画片如天线宝宝、奥特曼、葫芦娃、猫和老鼠、玉米人农庄、海绵宝宝等,结合德育教育,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幼儿讨论。 发展幼儿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的路程。在以后的教育指导中,我会更好的将正面教育与行动相结合,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认真做好有益于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的一切行动。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养成教育与幼儿道德教育探究 养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人们对它的解释大同小异。有的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体验和实践基本道德规范,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就其实质说,是培养儿童行为习惯,使其言谈举止规范化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以社会公德、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概括起来,关于养成教育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行为,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行为,如学习行为;另一种解释只针对道德行为。但人们都承认养成教育应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但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不只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对于养成教育的性质,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目标。但我们认为,养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既包括培养,也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对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无疑会影响养成教育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对养成教育的实质作一初步分析。养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叶圣陶先生的多次论述中,养成教育的含义是宽泛的,既包括德育,也包括智育、体育等。 究竟如何看待养成教育?我们认为,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因为目前养成教育的提出是与德育工作密切相关的,更确切地说是与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密切联系的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养成教育是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是与德育密切联系的。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一)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儿童道德的发展以是非观念的形成为基础,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前提。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因而忽视儿童是非观念的培养。实际上,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学前阶段的儿童是非观念开始萌芽,儿童在与外界特别是父母等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了解行为的限度,掌握行为的界限,形成最初的是非观念。新生儿通过哭的方式与外界交往,他们的哭最初是由于生理的原因,如饥饿、身体不舒服等,孩子哭了以后成人的第一反应是对新生儿的照料。逐渐地,孩子会产生对成人的依恋,表现为身边没人时也会哭,于是成人马上过来陪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逐渐认识到哭是一种手段,当他们有什么需要时就会用哭来达到目的。而如果成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就会将哭作为要挟成人的最锐利的武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没有是非观念,判断对与不对的标准完全出于个人的需求。一旦家长不能时时事事都依从孩子时,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任性,让家长无计可施。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采取打骂的方式以暂时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性”或“不懂事”。在他们的观念中往往是自己想要的就是对的,并且判断标准模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会不会挨打作为能否做某事的标准。有些孩子则形成了较为稳定、正确的是非观念,他们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经父母劝说后,他们马上会放弃不合理要求,从内心接受规则。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懂事的”孩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在整个学前期,儿童逐渐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通过与他人交往,儿童逐渐积累经验,形成是非观念,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幼儿期是儿童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时期 行为的稳定性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特征之一,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的行为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在3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个人行为的独特性,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任性行为在3岁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有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会采用哭闹甚至踢打成人的方式。而到了幼儿末期,作为个人特征之一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程度。我们采用实验室情境性观察的方式对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二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这二因素分别是不同难度的任务(包括难任务和容易任务)和不同对象在场(女大学生在场和母亲在场),然后将两个因素匹配,形成4种情境。研究结果发现,大约一半的3岁儿童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说明3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而5岁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的一致性,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务,也不管是谁在场儿童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个研究结果证实了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非常稳定的水平,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这一观点。相对的稳定性是指到了幼儿末期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个别差异,即我们所说的个性特征,同时,儿童此时形成的个性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特殊的环境、事件或特殊的教育矫正,儿童的个性会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发展,因此我们说,幼儿期儿童个性(包括道德)的发展是其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曰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人小学、中学以后的道德发展有长期的、重要的影响。如儿童是非观念的掌握对儿童入小学以后的道德行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早期比较任性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不辨是非发生了偷窃行为,其原因是听到同班一个同学告诉他,有个同学铅笔盒里有零用钱,并让他去拿,他就去拿了,然后和几个同学出去买零食。这位儿童正是由于缺乏是非观念,才会表现出问题行为。进入青少年期,那些早期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缺乏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很难形成法制意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同伴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他们与不良同伴接触后因为盲从而发生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很差,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自主性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青少年违法行为与家庭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研究者直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研究青少年自主性与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关系,认为自主性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而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团伙犯罪。在团伙犯罪中,除了个别主犯,其余多是从犯,而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自主性的缺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致犯罪的因素。因此,我们曾经明确提出,青少年违法行为的预防应从家庭开始,即从儿童自主性的培养着手。 综上所述,幼儿期是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注重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儿童个性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有效开展幼儿道德教育 摘 要: 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 认知 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呈开放型、多元化走势,各类新闻、公众媒体传播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多,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实施道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幼儿的道德行为表现及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1.首先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儿童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一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融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 家庭是社会的摇篮,父母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生活中为孩子做出榜样。例如小班的一位小女孩活泼可爱、从没打过班里的小朋友,而且非常懂礼貌。一天,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抢了她的玩具,还把她的脸抓破了,到了第二天,这个小女孩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时,用牙咬这个小朋友的手,老师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咬时,她回答:“是我妈妈教我的,我妈妈说我打不过的小朋友就用牙咬。”同时还很滑稽的向老师表演了一番。老师听后非常吃惊,同时也很伤心。这个例子说明: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的父母。因为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社会化的过程。“近墨者黑”,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孩子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社会化程度能提高吗?我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本身就是道德素质教育,也是最早、最长期的道德教育。家长和老师应共同担负起孩子社会化培养这一职责,让我们的花朵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卓越的一代。 2.从小重视孩子的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的宠儿和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一位家长曾这样对我说:“我们小的时候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满足他。”这样会导致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有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等不良品格,阻碍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有一位小朋友游戏时表现得非常棒,老师奖励他一个小礼物,过了一会,这个小朋友由于开始顽皮,老师把小礼物收了回来,孩子受不了此打击,觉得很委屈边哭边打老师。这个例子中,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别人得到奖品了,别人当班长了,我得不到就哭闹,今天你有一盒好看的彩笔或新买的书、玩具,明天我也让妈妈买,老师让他分东西时,先选一个最好、最大的留给自己,小的分给别人等等,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造成孩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不具备分享行为的能力,没有建立分享规则所至,另一方面孩子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自家的独苗身上,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唯我独尊的心理。其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幼儿在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变得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具体表现在:小朋友摔倒了,没有人去扶他,玩具扔了一地,没有人主动拣起来等等行为。良好行为习惯、品格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3.萌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现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则把“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儿园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当今的孩子一味的追求“吃好、喝好、穿好”。“爱国”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事,甚至是笑话。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果问他们长大后干什么?很多孩子回答:“当经理”“当董事长”“当警察”。他们的目的是当经理、董事长有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当警察有枪,坏人就不敢欺负我,而没有人说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过度地追求享受,而降低了对祖国的热爱,很少人想到我做这件事对国家有利还是有害的。 爱国教育应从小培养,如果把一些爱国教育的内容渗透生活中孩子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用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于孩子的生活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幼儿道德培养的渠道和方法 根据孩子道德行为的表现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开始: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主动把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的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可见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为孩子指明方向。有条件的家长带幼儿去旅游,去认识我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等,使幼儿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3.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那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玲玲的草帽》中玲玲不小心草帽被风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帮玲玲捡草帽,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还有《好心的小鱼》等故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是最直观的德育教育。 4.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 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在走廊墙围上布置一些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5.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发小礼物或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6.要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 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因此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及其措施 摘 要:从新时期幼教事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幼儿园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创设立体化的德育环境以及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发展与科学认知活动观念的形成。从幼儿阶段起就应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良好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创设立体化的德育网络氛围,构建德育合力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幼儿教育;道德教育;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应重视创设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把丰富的学习内容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密切联系,实时鼓励幼儿积极融入德育环境的构建中,共同创设精神文化与思想品德修养结合的活动场所,注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让品德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 一、在和谐环境中陶冶幼儿道德情操 在幼儿园进行多种活动,不仅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还应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为了让幼儿能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幼儿园必须考虑物质环境的影响与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有人说,教师就是幼儿的一盏灯,在成长的道路上为幼儿一路引航,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教师要多参加一些公益事业,比如带头为困境中的社会人员捐款捐物,并鼓励幼儿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带头,不管捐献财力物力多少,关键的是激发幼儿的爱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一种生活态度,让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的爱心都会得到回报,自己应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能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身边的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需要帮助,也需要被帮助,这样才能让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事无大小,只要尽心去做,教师就应该及时表扬幼儿,肯定他们的积极表现。 在幼儿园活动场所,将各种品德行为规范标语和图画进行精心布置,将德育文化很好地融入其中。例如,教育幼儿爱护公共设施,将平时的废物及时放入垃圾箱,与同伴互助互爱,和谐友好相处,关心自然角里的小动物等。借助实物或形象化的标志使幼儿的道德教育趣味化和可操作化,从而实时调整幼儿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遵从道德规范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二、把幼儿德育渗透到游戏与学习中 首先,应注重将各领域活动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应开展多项品德教育系列活动,创设一切有利于幼儿健康情感培养的体育游戏活动。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安全性高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游戏内容要有益幼儿身心健康,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教育,此所谓寓教于乐。一个好的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幼儿公平竞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良好心态,让幼儿树立追求理想,追求更高目标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永不放弃的精神。 其次,对幼儿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有的幼儿娇生惯养,在家里是全家的宝贝,在学校经常是自私伴着骄横,让教师很头疼。但是,大多数幼儿的心灵还是非常单纯的,帮助幼儿慢慢改变一些不良习惯,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再次,幼儿园还可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博客、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了解、掌握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幼儿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幼儿在公共场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决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教育幼儿学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经常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能够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幼儿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实时提升幼儿道德品质 幼儿园开展品德教育要寻求并且抓住德育教育契机,针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幼儿德育教育范围,不拘泥于传统的德育教学形式,尽可能将德育工作开展得妙趣横生。 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将本土文化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引导幼儿充分了解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深刻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收集有关家乡变化的图片及资料,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平时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提高幼儿德育的整体水平。 和谐文明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情趣,增强他们的爱心,净化他们的美好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实践证明,教师创设环境开展德育工作,把幼儿德育融合在各项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幼儿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浅谈幼儿道德教育 【摘要】幼儿是社会的接班人,本文就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幼儿;道德教育 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机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时代的发展,对幼儿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面临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家庭的组合日趋4、2、1,独生子女的普遍性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不段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不断进取。 儿童的智慧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限定了儿童道德教育的主管随意性,同时也暗示道德教育所应采取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其智慧水平是不同的。在所处不同的环境中,所感知的事物,接受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不同年龄的儿童应采取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 一、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儿童:知识水平的道德教育 以道德规则的传授为主,同时进行道德启蒙,发展道德的自律性和学习的兴趣。幼儿园小、中班的儿童基本处于他律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道德是一些不可更改的、客观的、实在的行为规则。对于他律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独立地游戏或活动,也已开始较多地与同伴交往。老师、家长为了使他们正常地生活、交往,应把一些必要的规则传授给他们。在行为道德传授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规则本身应当是合情合理的。 规则应是正面的、具体形象的、示范性的,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切忌出现大而空或成人化的倾向。这样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使幼儿能够接受。 2.道德的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上。 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同学。在家中,父母是他们心目中的依赖、权威,他们的言行都受到长辈的熏陶。到了幼儿园,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依赖发生了转移,,他们大多数都服从老师。大多数幼儿常常会用“老师说的”这句话向家长、同伴表明自己正确和要求的合理性。因此,老师要尊重、热爱、关心他们,培养幼儿与老师、个人与集体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思想。老师应以身作则,用严谨的作风唤起幼儿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感知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信任、宽松,没有压抑的环境中。 3.道德传授应使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 要让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儿童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方式;二是让儿童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三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积极态度。 4.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 中班的幼儿在此阶段对道德的认识水平是较低的。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人物,对是非的理解和认识也常常是表面的,只以“好、坏、对、错”区分,缺乏分析概括性。幼儿对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总是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价,而后才逐渐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不会将行为的动机与后果综合起来考虑,也不会评价行为的社会意义。从上述几点说明老师应对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使幼儿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习俗。学习语言、行为规则、思维方式,能正确称呼他人,使用餐具、玩具,能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因此,老师必须耐心和长期坚持下去。 二、幼儿园大班儿童:推理水平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日益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自律性,大班儿童已有一些鉴别力了。如何发展自律道德?老师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幼儿时期是人的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想象贯穿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此时也是培养提高想象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充分借鉴皮亚杰科而伯格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皮亚杰认为,发展自律道德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交往)。 2.“自律”相对“他律”而言,是自己对自己施加行为“自我监控”则相当于在个人心中树立一各楷模,以随时提醒自己,在什么条件下,应该怎样去做。 通过这样促进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使孩子在群体交往中,增强“自律性”和群体感。这一时期的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为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作出表率。父母本身不具备的特点,很难在孩子身上体现,那些活泼、热情、容易和别人和睦相处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美满、幸福、和睦的家庭。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同伴的品德。父母要促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使之相互发生作用。家长应经济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帮助孩子建立广泛的同伴。正面引导,帮助孩子增长辩别能力,使其健康成长。 3.与儿童对话,成人应该虚心倾听儿童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和对话。成人不能漠视儿童内心感受,从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其他情绪深藏于心底。长期如此,他们的心理就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当孩子感到失望、沮丧和愤怒的时候,成人应该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体谅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孩子设法处理问题,逐渐培养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莎士比亚曾说过:“假定一种美德,如果你没有,最好是假定,并以肯定的语气说出对方有你所期待的美德,给你一个好名誉去实现,他就会竭尽全力为他的名誉而奋斗。”因此,儿童有过激或片面的道德行为,只要教育者采用一种委婉的方法、手段营造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学生会自然而然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体会到尊重、被理解、被关怀、被信任的喜悦。 4.为了让儿童成为一个与社会相适应,今后并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必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实施统一的品德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不该模仿的。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外国一位心理学家的经验,他说:“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老师应从这段话中得到启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榜样,会使儿童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 三、结语 当今儿童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应净化环境,消除负面影响正确 倡导,启迪儿童世界观的形成。应加强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儿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事教育的应具有较高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方式,应随着儿童年龄、知识的增长发展的新阶段而不断更新教育方法。总之,较高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新时代实施幼儿道德教育之我见 跨入新时代,幼儿德育活动的课程化,为他们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保证了时间,更引导教师对这项任务给予更多的重视。要让抽象的道德观念入耳入心,关键要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对于理论学习能力尚未发展的幼儿更是如此。一直以来,我园不断强化“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学理念,确立“道德立园,文明育人”的办学宗旨,把德育目标融入活动课程,积极创新德育载体,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了幼儿思想道德建设。 一、大兴文明礼仪之风,创办“文明绿色幼儿园”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貌教育,对培养文明、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提出了“文明人建文明园,文明园育文明人”的办学宗旨,以“礼仪文明教育”为核心以“争做文明合格小公民”为主题,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开展“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的教育活动,利用以图为主的宣传栏和“好人好事园地”等教育平台,使每一层走廊、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都成了“文明育人”的阵地及展现文明礼仪的窗口,使幼儿基本做到了“把礼仪带进幼儿园,把谦让带给同伴,把孝敬带给长辈”,自觉保持园舍的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说脏话,和同伴友好相处。 二、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学会分享和谦让 调查表明,我园有部分幼儿是缺乏分享和谦让行为的,特别是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比较普遍:有的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有的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就哭或抢;有的想玩没达到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这都表明幼儿十分缺乏分享和谦让的意识与行为,使得这些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主要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在“独”的家庭氛围里,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单向的爱使幼儿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形成了众人为我的中心定势,长期处于被关爱的氛围中,无须学习关心他人,势必强化幼儿的自我中心,使幼儿的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的转化发生困难,难以培养幼儿的“分享的观念”和“感恩的心”,甚至有的家庭吃饭时最好的菜让孩子一人独吃,看电视遥控开关由孩子主宰,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竟不容许妈妈把食品送给客人分享。针对这种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家园共育的途径, 帮助幼儿从学会关心他人开始,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 三、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热爱幼儿,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可塑性较强,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热爱幼儿,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可爱而去爱,而是由于爱才可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爱”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将以“爱的传递”作为幼儿德育的核心,把孩子们最爱过的各类节日“利用”起来,把德育教育贯彻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一段时间,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袋变灵了,每天劳动习惯也养成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决非一暴十寒所能奏效,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失时机地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成人要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幼儿起床、盥洗、吃饭、睡觉、待人接物、整理日常用品等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期望,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指导他们付诸行动,反复练习,从而培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为合格的小公民,是一项光荣而又长期艰巨的任务,无论衣、食、住、行、玩哪一方面,我们都会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这充分说明了育人工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而育人又以育德为先,品德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核心和内核,应当从早抓起。3~6岁幼儿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和巩固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启蒙时期。所以应当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及时向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为个体发展奠定坚实的良好个性和品德素质基础。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试论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 从社会发展来说,当今社会也是一个倚重德来发展的社会,对道德和德性的弘扬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与民主建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问题同等重要且影响人类自身生存和未来发展去向的重大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有现代性的德育,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正强烈呼唤德育现代性的生成。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德育现代性才是制约德育实效性的根源,当前德育实效性不高,根源正在于其现代性不足。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 最后是移情,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洛克德育思想及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阐述了他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不乏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论及了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本文简述之,并谈谈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洛克没有系统的论述,归结起来,涉及到以下几点: 第一,羞耻心。洛克认为,鞭笞并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不能真正地约束儿童,“只有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只有触及儿童心灵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康德有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心: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苍穹,一个是人内心的道德律。我想,洛克的话可以说是与康德这句话的后半句相得益彰。 第二,礼仪。洛克说的礼仪主要是指礼貌、礼节和风度,避免粗暴、轻蔑、非难和刁难他人的行为发生。这是符合他的“绅士”教育的思想的。这对我国幼儿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大量。指的是一个人的气度,有大方的意思。洛克认为“凡是最大量的人总是最富裕的人,而且还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称誉”,贪婪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要培养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这一点已经涉及了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已经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行为习惯、礼貌礼仪,可以说是道德的升华。但是“大量”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得到上层人士的尊重和称誉,这是洛克思想的局限性。他还提到了“贪婪”,认为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但这是相对于“赠予”而言的,他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是乐善好施的,因此他将“贪婪”归入人的品德的范畴,此处没有社会学的意义。 第四,公道。“不可让儿童有侵犯公道的举动”,洛克所谓的公道是指诚实无欺,不夺取别人的财产之类的品德。这属于社会公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五,真实。洛克非常强调儿童说话要“真实”,他认为许多过错都可以得到原谅,“惟有曲解事实,用遁词去遮掩任何过失就不然”。可见洛克所说的“真实”与“诚实”同意。说谎是幼儿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应该重视,洛克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说谎有时候并非是他故意要说谎,而与幼儿的自身认知发展水平有关。这是洛克没有加以说明和阐释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批判地吸收他的德育思想。 二、德育的方法 关于德育的方法,在洛克的著作中多有论述,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榜样和示范。他认为“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的心里”,教育儿童“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与其依从规则,不如根据榜样”,洛克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尤其作为教师,“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去做他所希望做的事情。” 第二,说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说服教育,他认为,“对待儿童也要说理”,“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对儿童来说,说服比强制命令要容易接受得多。对待儿童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第三,奖励与惩罚。奖励是必须的,“尊重”、“称誉”、“赞扬”是很好的奖励,但是“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避免”,而惩罚,“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到了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用用。”但是他又说,一旦惩罚,对有“顽梗”和“反抗”过失的儿童,第一次受到的鞭笞就要“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可见,洛克对惩罚的理解,类似于体罚,但他对体罚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而且认为如果用了就要发挥它的作用,但不鼓励体罚。此外,他还提到了要慎用物质奖励,要“小心避免”用儿童心爱的东西去奖励讨好幼儿,他的这一思想对纠正我国当代幼儿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过多地运用物质奖励的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注意。 三、德育的原则 第一,及时强化原则。抓住第一次教育机会。儿童第一次出现错误的时候就要指出他的错误,加以纠正。以培养公道为例,洛克认为“儿童第一次显出任何不公道的倾向的时候,做父母与做导师的人就要表示惊愕与骇怖的态度去把它克服”。再以儿童说谎为例,他说当“儿童第一次说了谎,你最好把它看作他身上的一件极古怪的事情,表示一种惊愕,不可把它当作一种普通的过失去责备”。由此可见,要防微杜渐,不能纵容孩子的第一次犯错。 第二,兴趣性原则。洛克反对灌输,注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材施教,认为不能让幼儿觉得一件本来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变成了任务,那样只会徒增幼儿的厌倦情绪,反而抹杀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之一。 第三,正面教育为主原则。强调惩罚不可多用。如果儿童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你就应该表扬他的坦白,原谅他的过失……原谅他……不要再去提起它”,“不可使他因为坦白而感到任何极小的不安”。由此,洛克认为惩罚不是目的,让儿童认识到错误并改正才是目的。 四、启示 笔者认为,洛克丰富的德育思想对我们幼儿德育有如下启示: 第一,充分重视幼儿的德育,并且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最基本的品行,如诚实、礼貌待人、为人大度,乐于分享等。重视习惯的力量,使幼儿的良好品行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外界的强制与命令,因为“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因此,我们要转变认识,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教育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不是本末倒置,一味强调知识的学习。 第二,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为主。重视说服教育,少用甚至不用惩罚,尤其杜绝体罚。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天真,好奇,充满求知欲,但是他们有自尊,而且很容易受到伤害,再加上幼儿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和不足,要特别注意给幼儿多一些的表扬、赞赏,多一些的说服教育,少一些的责骂,甚至奚落和嘲笑。另外,要注意不可滥用物质奖励。 第三,注意榜样的示范作用。让教育深入人心,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幼儿天生就是个模仿的天才。周围的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判断,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表现。教师和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成人,这是优势,但如果不注意,也可能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让你的一个行为毁了你对孩子一百次的教育。 第四,及时纠正,及时强化。幼儿年龄小,的确容易犯错误。虽然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但不代表是可以放纵的。有些不道德行为,如打架、骂人、偷窃等行为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讲明道理。一般幼儿还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犯下错误的后果的,只是这种认识很模糊,要及时让幼儿认识到这种后果,及时教育,因为这时候最能唤醒幼儿内在的情感,如果时隔太久,事情已经淡漠,就难以再唤起孩子心灵的认同了。对于表扬和赞誉同样应当及时,否则就错失教育的契机了。 最后,由于洛克提倡的“绅士”教育主要是针对贵族子女的,他说的德育也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道德教育,这自然有他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除了批判地吸收洛克德育思想当中的精华外,也要看到他的不足,那就是他忽视了社会教育,忽视了对幼儿进行社会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我们要重视和鼓励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学习和体验各种社会道德规范。 总之,要让德育深入幼儿的心灵,首先要重视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和把握幼儿教育的任务。其次,只有能让幼儿引起情感上共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反对强制、灌输和空洞地说教,要注重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要注重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在生活的切身体验中进行品德教育,以理服人。最后,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一个好的榜样胜过一百次的说教。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基于“礼尚往来”引发的幼儿道德教育深思 摘要:幼儿道德教育是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强调主体在道德的状态和特性。因此,幼儿德育也可视为培养幼儿德性或品德的教育。“礼尚往来”是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一门基于礼仪和交往的学问。“礼尚往来”对我们幼儿的道德教育就是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影响,并创造积极的环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幼儿德育;礼尚往来;潜移默化;教育环境 “礼尚往来”是一种社会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是普遍存在社会发展的文化状态。“礼尚往来”是人类道德的一种认知,同时还是规范人类道德的行为的一个标准。“礼尚往来”在宽泛意义的层面上讲,也可以当做一种人类相互了解的活动。幼儿道德教育中也是需要普及“礼尚往来”的道理,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普及这个道理能够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赠与、同时学会接受。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以下内容:幼教园对于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建立在情感的教育基础上,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出发点,注重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幼儿教育当中需要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根据幼儿的品德发展规律以及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贯彻幼儿教育的纲领,在教育的发展阶段对于幼儿进行统一的要求。但是也需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孩子学会情感表达。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良性的培养,把显性的教育和隐性的渗透教育结合,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在幼儿的生活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施加教育的影响,让幼儿德育的教育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创造良好幼儿教育的环境,注重隐形的渗透 《幼儿园教育纲要》阐述道:幼儿活动的校园需要创设给幼儿教育相匹配的环境,给幼儿的性格养成提供机会与条件。环境的优良是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发展重要的因素。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幼儿若生活在和谐环境之中,幼儿的情绪表现为愉快,生活的态度表现为积极,他们会较为乐于接受他人。因而,也可以判断,幼儿通过环境变化也在无声地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创设出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地利用该教育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德育隐性渗透工作,让幼儿可以萌发出良好情感,而后能成长成为心灵积极健康,对社会有热爱心、感激心的人。 提供健康并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个环节要靠教师在教育中的情境设置。例如,可以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可以小爱再大爱,由爱家乡到爱祖国。这些爱的传达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口中让孩子们听到,还需要通过进行创设的教育参观“可爱的祖国,或者是可爱的家乡”等相关展览,让幼儿熟悉可爱的家乡,了解伟大的祖国。还可以在活动准备中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这样幼儿在教师情感感染下,在其他孩子帮助下,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礼尚往来”的接受和感恩。 二、“礼尚往来”的教育需要具体地渗透在各项活动里 各个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何把品德教育有机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里去是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必须了解自己所处幼儿园的特点,积极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处适应自己园区的活动,然后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工作。 1.最大化地了解日常生活园区的德育教育特点,对园区的幼儿进行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正确的行为习惯。让孩子们能在园区的刻意活动中潜移默化领悟到“礼尚往来”的意义。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都是以差不多的流程重复,在这潜移默化之中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德育的教育工作可以用随机渗透的形式进行操作。这需要我们的幼师教育工作者把握住渗透机会,了解以及掌握幼儿的行为品质和各种动态,不间断地进行随机的教育,幼儿通过这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地利用日常的生活中因素来进行幼儿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 2.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活动,在各种活动之中有目的性地培养幼儿的品德。教师对于活动的设计可以多彩多样,例如,可以注重综合教育手段综合的运用,发挥幼儿的教育工作中所达到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在玩乐中进行幼儿教育工作,让孩子们在此过程中能够懂道理,受到熏陶。 三、把“礼尚往来”的教育普及到家庭教育中去 幼儿园、家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它们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幼儿在进幼儿园学习之前都是受家庭的影响,进幼儿园以后,就受到了幼儿园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如果幼儿园的环境和家庭环境差别太大,那么幼儿的行为习惯就很难形成,甚至出现成长中的分离。所以,在建立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基础之上,还应该让家长一起努力,建立起一个有利于渗透教育进行的家庭环境。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家长要有必要的提醒,多与家长沟通,提醒家长注重细节,定期开家长会,将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反映给家长,并还可以告诉家长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的教育就是把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娱乐中。“礼尚往来”是我国的优秀传统,对幼儿进行渗透式培养“礼尚往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发挥幼儿园和家庭两个环节的作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浅探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 【摘要】道德是稳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保障,是传承先进文化,构建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而幼儿是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德、文明行为的使者,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重点分析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幼儿道德教育;影响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所以它是稳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保障,是传承先进文化,构建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而幼儿是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德、文明行为的使者,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有很多种方法,但本文重点分析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的道德教育。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幼儿具有优良的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所以我们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五爱教育、文明行为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使各种文明行为成为他们的习惯,使坚强、勇敢、自信、乐观的性格伴随他们成功,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强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具有五爱的意识、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呢?我园用三年时间尝试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的道德教育。 1. 利用各个传统节日传说,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意识 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美好传说,这使幼儿不断地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神话传说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从而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比如:春节放炮竹、贴春联、门神,让幼儿感受到古代人们是多么希望和平、安详的生活,而今他们生活在没有野兽侵扰的现代是多么地幸福,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现在祖国的热情。而“端午节”的传说,“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更让幼儿深刻了解到一个爱国者是多么地受人尊敬和敬仰,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做爱国者的志向。 2.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意识 爱劳动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没有现代文明。而身为独生子女的现代孩子在家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了从小使幼儿养成爱劳动的意识,我们除了日常教育活动之外,还利用传统节日教育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意识。比如《春节》主题中“我为幸福来扫尘”、“我为大家包饺子”等活动,使幼儿感受到扫尘、包饺子、贴对联虽然辛苦、劳累,但给家人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从而使幼儿养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及尊重家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此外只要是在幼儿园期间过的节日,我们都会让幼儿参与教室环境的布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翁,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幼儿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可以美化环境,从而促使幼儿付出更多的劳动,为家人、教师、同伴带来更多的作品,养成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 3.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意识 尊老爱幼是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一个小宝宝是四位老人的掌上明珠,老人们为了表达对(外)孙子(女)的爱,常常对幼儿的无理要求无条件地满足,逐渐使幼儿养成“我是小皇帝”、“我是小公主”的霸道习惯。有需求时,就对长辈百般顺从,不高兴或无需求时,就爱理不理,甚至拳打脚踢,从来不把长辈作为长辈,而是作为自己的玩偶和撒气桶。为了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意识,我们利用《春节》主题中的“我给长辈拜个年”,《重阳节》主题中的“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谈话活动和《中秋节》主题中的“爷爷为我打月饼”音乐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怎么给长辈拜年,长辈送给了什么礼物,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样子、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和自己如何向爷爷奶奶表达爱,让幼儿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爱和关心,从而萌发了他们尊敬、关心、爱护老人的情感。 4.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的习惯 人的言行举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了提高幼儿的整体修养,我园不仅在日常活动教育中注重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教育因素对其进行启发和教导。譬如在《春节》主题“年夜饭”的谈话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向亲朋好友问好,学会礼貌要菜用语,懂得在餐桌大喊大叫是不礼貌的行为等等文明用餐举止。在《清明节》主题“为革命烈士扫墓”活动中,我们要求中、大班幼儿在去、来的途中不能随手扔垃圾,不能随地吐痰,不能大声喧哗,并让其明白这么做是为了保持陵园的卫生,是为了表示对烈士的敬仰,结果大部分幼儿都能按照要求做。这就说明只要让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是能够做到的。 5.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坚强、乐观、勇敢、持之以恒等的良好性格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而纵观历史长河,任何成功的人都具有坚强、乐观、勇敢、持之以恒等良好的性格。幼儿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具有坚强、乐观、勇敢等良好的性格,才能敢于面对,才能想方设法找出解决办法,所以我们要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养成良好的性格并不是靠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但经过无数次的一朝一夕的教育、引导,必定能有所收获。我们教师正是坚信这个信念,不放过每一个引导的机会,时时刻刻呵护着幼儿的良好性格,抵制着低迷、消沉性格的滋长。比如“年”的传说,让幼儿感受到满头白发的矍铄老头面对凶恶“年”时的镇定和勇敢;“元宵节”的来历,让幼儿感受主人公东方朔遇到问题不急不躁、勇敢、乐观的性格。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其睿智的语句再度提醒世人注重早期教育。而德育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从小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但一方面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探索社会性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家园直通车,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为幼儿提供一个文明的、和谐的、充满爱的大环境,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美好未来!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途径浅探 摘 要: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应重视实践性教学,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传统课程模式、加强模拟实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双证”制度等方面提出实现实践性教学的途径,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会计;培养途径;改革模式;模拟实验;实训途径 一、全面创新培养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人认为,“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保障。目前会计学新理论、新经济法律法规层出不穷,合格的会计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新观点、学习新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最新的会计知识和信息,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应多渠道创造条件,多形式开拓途径,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改革传统课程模式,为实践性教学打好基础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明确实践课程,保证实践课时,这必然引发课程改革,其实施要点有: 1.模块划分及课时(学分)比例 新的课程模式设置三大模块:文化基础课模块(必修课),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模块。各大模块的课时(学分)比例大体为3:6:1。 2.模块地位及主要课程 (1)文化基础课模块(必修课):包括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并为实现自我发展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实践课包括实训课、实习课。实训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专业技能,这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实习课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实际生产活动的重要步骤,是学生上岗就业的必经阶段和桥梁。 (3)任意选修课模块: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现代人才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是实现自我的良好机会。 通过专业教学计划改革,落实实践课程及时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为1:1,为实践性教学打好基础。 三、加强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基本胜任实际工作 中职学校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熟练专业操作技能的中初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模拟实验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后,通过模拟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一出校门就基本能胜任实际工作。 1.综合模拟实验 综合模拟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模拟实验:此实验安排在全部会计理论课学习完,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安排3~4周时间,以一个一般纳税人的企业一个月的业务量作为蓝本,利用手工模拟实验室提供的各种教学设备,完成会计的整个业务处理的全过程。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同时为会计电算化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精确且系统的实验数据,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上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关键是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有会计专业,几乎都没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大多数软件为演示财务软件或盗版财务软件,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经常出现系统过期、数据库无法打开等故障,教学设施根本无法保证实训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即做到全方位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有利于实践教学。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通过会计软件,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资料转换到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操作,这样,使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很好地衔接起来。通过操作,使学生对实际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了如指掌,体会会计电算化的方便与快捷,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缩短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四、拓宽实训途径,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中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熟练掌握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多种训练途径和方法,具体应做到: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实习制度 可通过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使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良好运行,保证实习期间实习生的人身安全。 2.采取顶岗实习方式 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顶岗的方式,参加企业的工作,严格实习过程管理,明确校企双方管理职责,强化企业考核,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在一年以上。 3.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与指导 学校于学生顶岗实习时安排专业老师深入实习单位,会同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根据实习要求,共同制订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案,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各种情况,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撰写实习报告 在一年的顶岗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可包括一年的实习体会、专业知识的巩固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等。通过撰写实习报告,使学生对一年的实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及教训,并结合实习过程中碰到的业务谈谈会计教学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5.规范实习考核 主要依据顶岗实习报告及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 总之,加强实践性教学,更能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解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摘 要:会计专业的教学在高职院校内的开展是需要教师结合会计基本知识以及社会需求综合考虑的。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一方面,高职院校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实践性教学符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笔者将以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教学为重点,对如何实施实践性教学展开分析,以期为高校教师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组织 在高职院校中应用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需要教师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来开展的。会计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另外,由社会需求带来的人才压力促使各大院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怎样组织和实施实践性教学已经成了各大高校需要仔细研讨的问题,只有将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掌握会计能力和知识,更好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一、高职院校会计学科特点 高职院校内的会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与普通高等学府的相关专业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从学生将要进入的岗位层次来看。普通大学内的会计专业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注重对学术交流的引导,而高职院校则更多看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进入岗位后大部分从事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同时其操作性又区别与一般的技术工人,具有一定的智能性特点。 其次,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开展偏向于学生的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假期进行实习,学校也会有相应的实习安排,课堂学习和学生实践在学年内的比重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最后,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更多强调社会动态以及社会需求的定向培养。高职院校主要进行学生技能的培训,同时,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较多的向学生阐述各企业的会计部门工作特点和流程,对学生的专业导向性较强。 二、实践性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是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相关能力的学科,由于该学科知识在生活以及经济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对该专业施行实践性教学十分必要。 首先,专业特点的导向。会计专业与一般的中文专业不同,它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企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各大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人员,因此,对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实行实践性教学十分必要。 其次,实践性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门都将进入社会中的操作性工作岗位,另外,由会计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能够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失误并进行解决;同时,由实践性教学带来的动手能力的锻炼对推动学生的技能掌握十分关键。学生需要培养一定的应变能力,防止因对企业实际经济管理操作的不熟悉而带来的适应期长和心理疲劳。 三、实践性教学的形式概述 实践性教学在会计专业的应用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将社会中的具体案例向学生讲解,更加需要教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流程,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变意识的培养。 (一)实践性教学案例法 会计专业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另外,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教师需要结合社会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该教学活动加深对会计职业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教师结合会计专业课本知识,将社会上的相关案例与基础知识相结合,通过让学生进行研究性探讨和分析对会计专业知识有基本的掌握和理解。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辨析能力,更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案例中不同角色进行决策时的需要具备的能力。会计案例教学的开展不仅满足了教授会计基本知识的要求,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良好举措。 社会中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审计等,教师应用案例教学就需要将相关的知识与案例进行连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开展学习,并且熟悉企业基本运营流程,减少学生对行业的生疏感。 (二)单科模拟试验教学 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庞杂,因此,教师需要综合每门科目的特点开展模拟试验教学。模拟试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流程以及会计部门的决策方式。教师通过将学生集中安排在会计教学专用实验室内,向学生发放经过收集并处理的基础性会计资料,让学生进行某一次项目的会计处理试验。模拟实验的开展不仅要结合单门学科的知识框架进行开展,更加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来进行,一方面,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参与到试验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操作,理解工作流程的关键性要点,培养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验性教学成果进行数据统计,通过记录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有针对性的讲解。 (三)综合模拟实验教学 会计专业的各们学科知识点互相连接,学生需要对会计知识形成统一的认识,从而推动学生基础能力的掌握进程。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就是通过将各学科内容进行综合,以项目模拟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该实验教学的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业务核算、预算、财务管理与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资本运作。这些内容在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将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对学生进行分小组实验教学,每个小组都是单独的企业内部财务部门,该部门内学生都有相应的工作范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实验过程指导,让学生独立进行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 (四)电算化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教学中要注意电算化教学的应用。电算化信息系统以及基础性的操作知识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一方面,电算化是我国各大企业将要改革的趋势所向,另一方面,加强电算化教学能够推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五)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也是就学生实习的开展是会计专业教学中比较关键的一环,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习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专业工作意识,减少不适应现象的发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学校和教师一起进行校企合作,输送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进行经验学习和流程熟悉,推动会计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实践性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会计专业特点进行会计学习的规划。 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实践平台的支持。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及推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经济活动管理部门并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实训活动的开展。实训活动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操作意识的良好举措。实训的开展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模拟,另外,教师需要尽可能的运用企业案例资源以及办公资源,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训环境,帮助学生加强对会计技能的掌握。 最后,推进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借助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第一,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是实习动员,让学生理解该专业操作性强的特点;第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一方面,实习基地能够确保学生实习活动开展的顺利合理,另一方面,实习基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习的成果。 五、结束语 在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应用实践性教学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平台,需要针对专业特点联合企业一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应对问题的能力,另外实践性教学也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辅助,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作者简介]张银平(1965.11-),高校讲师,财会经济和学生教育管理,湖北省孝感市人,大学本科。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以技能竞赛为抓手 促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基层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鉴于目前中职生存在的问题及就业的困难形势,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改变会计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通过技能大赛促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会计实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中职教育为适应社会这一需求的变化,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上,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全面拓展会计实践性教学,将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进行操作,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人才市场的要求。 1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基层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多数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 1.1 教师教育理念尚未完全转变 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取得竞争优势之处。但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来看,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教学模式,仍然偏重理论知识的理解,或者照本宣科,不注意活跃教学气氛,教学中也没有适当的以举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致使教学内容很深晦涩,沉闷无趣。 1.2 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双师”型教师偏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自身就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1.3 课程设置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真正实现 受过去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会计课程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都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授课,理论逻辑性强,但是理论与实践没有有机融合。大多数学校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时,没有对会计角色进行引导,没有对会计岗位和具体的会计工作进行分析,没有会计分工意识等缺陷,仅是为了实训而实训,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真正实现。 1.4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太侧重于理论考核 我国财经法规相关内容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现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推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太偏重于理论的考核。导致教师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于知识的理解趋于表面化,大量的准则和规章制度作为学生必须牢记的知识,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对于实务部分却讲得很少。 2 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具体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通过技能大赛的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会计的认识。 2.1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课时 从技能大赛中,职业学校可以知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技能大赛使学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封接,对职业需求及其变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大多数企业将会计人才定位在“业务相对精通、综合素质较高、可塑性强”层次的要求上,修订现行的教学计划,首先在课时上做好保证,将学生实践性教学时间较大幅度的增加,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技术,让他们有真正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业务精通。如果把他们按照研究型人才来培养,给他们传授很多的理论知识,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以“够用”为原则,理论性强的内容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既直观,又易掌握,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极好方法。其次要从时间和内容上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时间一定要达到教育部规定比例一比一(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比)的基本要求。通过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参加会计技能培训、比赛,使学生有目标可循,这样学校就可以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2.2 促进教师的知识向技能转化 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本着模拟实际岗位工作环境,体现能力培养的原则,可以适时监控学生专业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技能竞赛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通过集训,指导教师会进一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融合,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与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讲解内容与会计的日常岗位相对应,这样有利于学生把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技能进行转化。通过学生选手参加竞赛的成绩,既可以检验了学生自身的会计专业技能水平和指导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效果,也反映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以及学校实践性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促使中职学校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2.3 实现校内全真模拟实训 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中专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而要是学生能在大赛中展示自己技能,向企业和社会客观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更多的企业了解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必须实施校内全真模拟实训。校内全真模拟实训室在硬件上不仅要加强,在软件上也要真正做到全真,即提供企业真实的数据,配备有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让学生了解实训中每一个步骤的动作要领和关键技巧。为了达到转变,需要相关的配置,有关配置列表如下: 表1 全真模拟实训配置表 2.4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在制定具体的考评体系时,要综合根据技能竞赛的具体实施方案、竞赛规则、竞赛考核内容的范围及评分标准等等,来完善本校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全面、客观的考核,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套规范而完整的考核指标,把握“过程+结果”的原则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指标的制定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主要指标如下表: 表2 实践教学质量考评表 各项指标综合考虑了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既符合科学的发展观,也符合社会的现实需求。具体考察时,应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应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有效的开展了会计专业教研活动,研讨考评体系,可以为以后会计专业教学提供好的发展思路,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2.5 积极推进技能大赛开展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自2008年起,江苏省开展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使技能大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今后,我们要注意利用技能大赛的引领、推动作用,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指导以后的实践性教学。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举办全国、省、市、校级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将其制度化、固定化成为一种必要。通过技能竞赛为会计课的教学改革引领了努力的方向,作为我校而言,指导选手训练和参加市级、省级会计技能大赛活动,积累了宝贵的技能教学经验,在会计课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加大专业技能课时的比重,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的学时占会计课总学时的三分之二,技能教学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事实证明,这项改革是很有成效的。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浅析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浅析,开发研究适应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措施 财务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中初级财务工作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在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的今天,也暴露出实践性教学严重缺乏的问题。现有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规定很笼统,实践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以及质量好坏缺乏监控。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还是老的会计教学观念,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角色,而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方式还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受过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二)实践教学环境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中职会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在动手实际操作方面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上相差甚远,中专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尤其是实践技能较弱。 (三)师资水平 从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有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中职会计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众所周知,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离开了实践性,学生的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又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会计教学工作中所关注的焦点。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编写适应中职教育的会计实践系列教程,丰富实践性别教学内容 编写系列实训资料,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课时以及实施指导方案是实践性教学落实的重要前提,而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保证。对于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如:《珠算》、《点钞》、《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等,侧重于熟练动作或程序的训练,对于智力技能的训练,需要置学生于一定的思维环境中,由于财会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目前,真正让学生上岗实习非常困难,模拟成了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模拟实习需要大量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资料。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职教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会计专业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本校的培养特色,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在高职财经类教育当中,会计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是要学会会计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在毕业之后接着可以上岗。要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和财务管理人才,就要改革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探讨 一、高职会计专业当中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目标注重应用性、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和注重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在高职财经类教育当中,会计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是要学会会计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在毕业之后接着可以上岗。二是在将来的会计工作当中应用所学习到的技术与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会计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学,如果缺少实践性,什么样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技能和技巧就都是空谈。对高职会计专业来讲,在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下,一定要注重高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例,让学生都可以变成管理高手与技能高手。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的设置未能够将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完全地体现出来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是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的延续,而在最后一个阶段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是有悖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规律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文化课、技能训练都是根据学科加以组合的。这种学科组合的体系,有利于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不利于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这未能够将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完全地体现出来。 (二)教材的编写滞后,实践课时较少 高职的教材编写滞后,所使用的教材要么是临时组织编写的,要么是借用了传统的教材,要么是压缩了本科教材。传统意义上的高职会计教学当中,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却不注重实践性的教学,并且实践课时较少,而理论课时较多,因此就不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三)会计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大部分的高职会计教师都是在毕业之后就进行任教的,未曾干过会计,具有注册会计师或者是会计师职称的教师很少。为此,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这不利于实践性教学的有效进行。 (四)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当前,高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首先是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随后再学习完基础理论,以及期中和期末结束后,在模拟实验室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如此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的。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一)改革课程的设置 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首先要确保实践课时,这就需要改革课程。这就需要实施活动课程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会计专业的实践活动,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能,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能够完善学科课程模式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掌握新技能的技能学习课,它跟知识教学是互相融合的;一种是为了对某个学科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巩固而开设的技能训练课;一种是为了培养专业综合能力而开设的技能应用课。这样,有效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课时。 (二)注重编写实训教材 在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当中,编写教材是非常迫切和关键的,应当结合教学的要求进行选用和编写。在编写的时候坚持防真性原则与渐进性原则。所编写的实训资料需要跟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合。另外,实训资料的仿真性愈强,学生就愈能够提高自己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想的实训效果。为此,需要让会计实务人员进行指导。 (三)建设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高职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教师实施进一步的培训,鼓励教师自主地补充新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安排教师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进入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可以实施网络培训的模式,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会计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所以缺少培训的时间。为此,可以实施网络培训的模式,让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时地了解会计环境的新情况,以不断地补充与更新会计知识,然后再定期的集中到培训企业进行实训,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来学校开展讲座,为教师与学生讲解企业在实际当中所碰到的难题和解决的策略。 (四)建立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高职学校需要根据会计操作规范的标准,建立校内实验室,将模拟手工操作的硬件和软件配置齐全,这主要有办公室图章和用具、会计财务处理程序挂图、装订机、点钞机、打印机、投影仪,工作台等。实验室所使用的报表、账簿和凭证等需要跟企业财务部门的相同。齐全的工具与设备、良好的氛围、防真的模拟实训环境,有利于会计模拟实验的顺利进行,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教师就能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这样的实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直接触及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业务,再跟实验室的模拟数据加以配合进行练习,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与理解会计理论知识。学生在校外的实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得到锻炼,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但能够检验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工作过程与会计工作环境的印象。 总之,能否开办自身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成败所在,其中,这个特色的核心就是实践性教学。只有将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加大,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才可以凸显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特点,从而培养出真正的会计人才。
浅谈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论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将针对房地产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房地产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无序开发以及总量性与结构性失衡、供给需求矛盾、房价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使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将针对当前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房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序的开发与发展,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房地产业发展中资源浪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房地产业要想持续长久发展,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及有效的保护环境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总量性与结构性的供求失衡,导致了大量的商品房空置 从目前的房地产业发展来看,一个实际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商品房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空置率居高不下。空置商品房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开发商资质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有问题、销售不畅,或缺乏自身特点导致的空置等等。空置商品房不但占用大量宝贵的资源,长此以往,还将影响到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在房屋的开发建设上科技含量低,新材料、新技术使用量小 某些开发商为了节省资金,在房屋建设过程中,不愿意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房屋建设的科技含量较低、质量较差。因此,房地产业要想长久发展,在建设上必须走上高科技、低消耗,少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房地产投资的比重过大,造成金融潜在风险及行业不平衡 我国房地产金融虽已完成基本制度的建设,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及良好发展态势的金融体系。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房地产的投资过大,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将给银行资产带来安全隐患,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低进低出运营的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且有失公平。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五)房价过高导致贫富悬殊的加剧,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房价的超高上涨,使中低收入人群很难拥有一套房子,一般的老百姓买不起房,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导致社会失去和谐。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各阶层间严重对立就不可避免。房价不和谐导致了社会底层涌动大量的不满及愤怒情绪,贫富差距悬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也致使社会稳定的成本过大,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有效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 房地产业只有持续发展才能满足人们不断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为了抑制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管理,进行科学的规划,适度控制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使房地产经济走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提高土地与空间资源的利用率。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发展的行为,形成房地产业同国民经济三大产业良性与协调的发展态势。 (二)和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房地产业是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进行规划,树立“保护环境,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合理利用及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房地产经济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类生存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应自然优美,房地产建设应当以低消耗、高效率为根本,确保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及有效提高。 (三)逐步完善相关金融体系,建立与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当前,房地产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房地产金融基础支持,这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必须要加强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对于房地产金融发展资金来源的问题、期限错配问题及资产流动性等问题,房地产金融业就必须研究并进一步建立起住房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逐步实现抵押贷款证券化,打通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的问题,有效的分散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的步伐,提高了整个房地产金融的实际效率。 (四)加强市场监管及宏观调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公平、高效的监管与宏观调控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强管理与监督,减少或避免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或腐败与暗箱操作现象,相关部门应严格执法,并力求不断完善房地产经济的法律法规,创造一个公平与透明的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使房地产项目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并在开发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在房地产建设中的科技投入,提高城市住房的科技含量。将新科学知识运用于住房建设实践,不断开发新材料代替有限的自然资源,重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之一,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条件。所以必须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有效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浅谈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摘要】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存在许多不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产品同质化、利润降低、竞争压力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站在宏观视角,首先介绍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略,并给出为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解析,之后给出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的预测,最后对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可持续发展策略 探究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略 所谓房地产经济,指的是与房地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可以说是房地产经济关系和房地产生产力之间的有机融合。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一种生发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型发展观,该理念的提出旨在强调,发展既要迎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依靠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来获取短期利益的满足。30多年来,可持续发展这种观点从提出到实践,在多个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而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但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把握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但要充分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需求,更要考虑其持续发展,注重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为后代人留下适当的发展空间,从而保障我国房地产经济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解析 总体上来看,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处于一个不太平稳的宏观环境。泡沫经济的存在和不断扩大的趋势下,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促进民生事业建设,我国政府对于房地产经济的经济政策逐渐变支持为限制,限购令的出台,乃至房产税的提高,都是我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实践。另外,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我国房地产市场有向国际市场靠拢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国际市场的开发,以及对国外资金的引入。这种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可实现我国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优化洗盘,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结构。但不容忽视的是,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对于我国本土房地产的发展来讲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而且由于不同价值观念的融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这将进一步加深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复杂化,从而阻滞我国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该时期,是我国房地产行业根据本国特色,吸收并实践国外先进经验的摸索阶段,经济政策导向不断更新,迈向国际化的脚步逐渐加快,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经济自由竞争中优胜劣汰,呈现出一种动荡不安的状况,但需要看到的是,这一时期只是我国房地产经济向前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持续时间不会太久。转型期过后,我国房地产行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整体的竞争实力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在我国有关政策的刺激和引导下,泡沫经济逐渐被压制,整个房地产市场将走向规范化发展之路,呈现出更加有序、公平、合理的发展态势。 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一)创建和谐文明的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的好坏通常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且居民与居住环境之间是存在一种依赖和促进的关系的,因此有必要加以重视。在进行房地产建设时,开发商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好园区绿化工作,将“以人为本”作为房地产开发和建设的理念,充分为居民着想,将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为建设宗旨。另外,除却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商对于人文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忽视。在进行房地产规划时,要尽量充分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切不可因为短时利益而将承载着我国文化传承的遗迹破坏掉,应该因地制宜,制定最佳的规划方案。 (二)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政策属于粗放型经济政策,这与我国切实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是相悖的,有赖于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实行土地资源的统一管制,在对有关资源进行开发时,一定要注重站在长远发展的视角为子孙后代考虑,在满足如今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国家宏观调控市场 为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我国应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并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在大方向上对房地产经济进行良好掌控,保障市场交易环境的公开与透明。同时,也要注重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严格把控,彻底杜绝腐败和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消除投机行为,保障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目前,在房地产金融体系中,有诸多问题存在,比如:贷款年限有限制;市场发展不稳定;等等。基于此,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需要做的是依据现时状况,增加消费贷款的比重,但同时也要注意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可创立住房抵押贷款机制,促进房地产金融与资金市场的充分融合,以最大限度地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这样可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达到促进房地产市场实现市场化发展的目的。 (五)持续促进新兴技术发展 新兴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能够切实地提高房地产市场的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污染的发生,而且,新能源的合理运用更是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现状。此外,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使在边缘化地区进行小区建设成为可能,这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用地,还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五、结束语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与人民生计息息相关,因此必须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而纵观现今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虽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发展并不容乐观。可以预见,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转型发展期,这将带来不容忽视的混乱与不安。因此,我国需要从宏观视角为切入点,充分制定经济政策的导向计划,并从可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进行考虑,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不良发展趋势,如文中所述,可以从创建和谐文明的居住环境、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建立健全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体系、持续促进新兴技术发展几个方面进行把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呈现平稳快速增长态势,为我国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条件。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为达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相关政府部门、开发建设企业必须重视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内涵要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措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对土地、住房商品化开始实施试点改革,30年多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大大改善。该阶段,城市房地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的地位愈加重要。目前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来,房价波动极大,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极为突出,社会人居住房不合理分配现象极为严重,甚至出现开发房地产严重破坏资源环境的情况。以我国房地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分析,一度出现房地产业过热现象,如2007年我国房价连续5年上涨情况结束,开始产生下跌情况,特别是部分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跌幅已达到一半以上,交易量萎缩现象极为严重。为避免房地产经济泡沫破裂,建设和谐社会,保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房地产等过热行业进行了宏观经济调控。笔者通过定性结合定量等方式,按照“宏观―中观―微观―预测―战略推导”为线路,进行和谐城市构建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的概况 房地产经济是指以房地产为主体,围绕房地产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产生的人和人间的经济关系,是房地产经济关系有机结合房地产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房地产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经济活动与其条件都被成为房地产经济。其中房地产直接生产过程为房地产生产,房地产再生产与其实现过程为房地产流通,房地产生产目的的实现与部分直接生产过程在消费环节的延伸为房地产消费。在整个房地产经济活动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体制条件。 从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宏观经济三个层面对房地产经济进行考察。微观层次是指将房地产企业作为经济单位,其产生的一切经济行为与对房地产开发经营项目的运行。中观经济是指房地产部门经济、区域经济。作为产业经济的重要类型,房地产部门经济在与其他经济具备相同属性的同时,还存在诸多特殊性及规律;各个省、市与区房地产经济被称为房地产区域经济,也可被叫做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个部门。宏观层次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为主体进行考察,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房地产经济更是宏观经济的主要构成成分。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及现状 “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种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应对其可持久性加以重视,站在统筹关系角度分析,做好城乡规划、能源节约等工作,实现房地产建筑规划形态、住宅功能、环境效益、人文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 李晓云认为,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需求,必须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在房地产经济发展做好各方协调关系,如人口、环境与资源利用等,并始终坚守资源集约、经济效率提升等原则,实现房地产合理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目标。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1.房地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经济发展基本条件。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中应对环境承受能力进行充分考虑;同时,房地产经济发展可为环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能够符合环境对其发展的需求。 2.房地产经济自身发展。房地产自身发展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条件,如房地产自身发展不足,将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进度。基于此,在一定条件下,房地产经济必须满足自身发展要求。 3.房地产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动性,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起到严重影响,社会发展也就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决定作用。作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房地产经济因与社会具有互动关系,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与社会协调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呈现出下降趋势,由2013年20%下降为2014年10.5%,为加大调整力度,提高房地产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以房地产2015年1到2月份开发投资进行探究,8786亿元为该时间段开发投资总额,和2014年相比,投资增速只下降了0.1%,其中住宅投资总额为5922亿元,占总投资额67.4%,增长率为9.15,回落点为0.1%,如图1所示。整体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为供过于求,为改变该现状,要求相关部门、企业必须对房地产投资问题加以重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为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分析 (一)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产业链的重要内容,对国民经济推动转变为全面基础性服务,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产业提供有利条件,并将服务提供给人们生活与有关产业发展。 1.经济发展中确定房地产业重要增长点产业地位,为调整其他产业提供可靠保证;2.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和房地产数据统计的完善,各个区域数据统计工作的加强及经济数据的及时公布。通过房地产数据信息制度的建立,可将土地出让总量等行业有关数据及时公布,能够将房地产经济发展中真实、透明与全面原则充分体现出来;3.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利用行业发展预测模型的合理构建及有关产业政策制定,可对土地供给总量、商品房供给总量加以控制,确保供求调节的平衡性;4.房地产业预警系统、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为房地产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的房地产市场控制措施 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导致大量贷款、投资人员无法正确感知风险,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房地产市场价格产生了极大的波动,投资者此时才意识到房地产投资风险并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为避免银行流动性危机的出现,降低国家经济影响,必须有效控制房地产施工,规范市场行为,降低投机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建立有序的市场环境。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为构建良好的发展市场,必须加强政府宣传,正确引导购房者;并对银行信贷加以严格控制,防止商品房价格背离价值现象的出现,对房地产过热现象加以控制。 (三)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战略措施 在经济核心圈位置实施大规模土地开发计划,以政府提供限价土地、大型房地产企业提供开发资金的联合开发房地产项目方式,在确保开发商获取相应利益后应对商品房价格加以限制,并利用限价出售土地的回款对项目区域政府配套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如公交体系的完善、学校医院的兴建等,以此达到居民居住环境改善的目的。 (四)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战略措施 集中统一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实施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相符,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相符。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必须以土地保护为中心,建立土地开发与经营制度,对现有土地开发投资去向合理规划,对农用土地、城市待开发土地资源加以重点保护,通过相应法律措施对土地地权关系加以处理,如占有权、使用权等。土地供应市场的统一建立,应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等特点,通过土地整治,与土地收益管理水平的提升,可实现房地产经济健康、稳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分析、研究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可对市场主体行为选择进行有效约束,实现市场经济的有序性,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在充分发挥房地产经济功能的同时,应了解与掌握房地产经济的概念、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措施,实现住宅标准化,降低投资成本,为房地产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与强大支撑。 浅谈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谈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其中房地产行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房地产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关系着国计民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近年来的发展也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就中国房地产经济现阶段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推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可持续发展战略 问题探析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相对于社会上的其他行业来说,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关能源消耗都较高,加之国际房地产事业竞争越加激烈的发展局面,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如何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下获得可持续发展,俨然已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研究问题之一,下面就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五年,我国的房地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维持在5%以上,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由12.7%-17.9%。当前,房地产和建筑业每年的增加值是9000亿元,大约占GDP的9%。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带动型产业能够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因为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建材、设备、机械以及燃料等各方面的生产部门相互配合,所以对我国国民经济起着拉动性作用。据相关部门统计发现,就现阶段来说如果每人投入200元的住房资金就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业300元左右的需求情况,如果销售出了200元的住宅就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1.5倍的商品销售价值,所以不难看出住宅建设的25个百分点的投入,就会推动我国国民经济2.5个百分点。 二、房地产行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所谓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现代人物质精神的需要而又不会影响到后代人需要情况,但是现阶段仍旧存在部分问题。 首先,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忽视。房地产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所以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使得房屋建筑出现极度紧密状态,而这一行为直接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建筑商为了扩大房地产建设范围,开始对我国存在的古老建筑物进行摧毁,使得现在的建筑物都成为了商品房,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具有民族、文化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建筑才能真正符合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认可程度。同时据调查资料结果显示,在我国长江中上游部分的相关城市由于房地产开发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围湖造田情况,直接降低了相关湖泊的蓄水排洪能力,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带来了潜在威胁。 其次,房地产建设资源浪费情况极为严重。现阶段很多建筑生产商并未对建筑市场的发展走向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所以使得房地产仍旧停留在粗放的发展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水土资源的利用过于依赖,很显然对于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仍旧相对薄弱,对于国土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下,这样的问题一旦持续长久就会直接影响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最后,现阶段房地产房的空置情况严重。据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房产空置情况极为严重,探究出现这一不良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由于人民自身生活水平的局限性,最大的原因就是个别房地产商自身对于经济的盲目追求,对于房子本身的质量不够重视,并进行不良的涨价行为。 三、如何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想要真正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要做好的就是对于国土生态等相关资源的合理性利用。在进行房地产设计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房地产行业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转变房地产行业建设的发展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其利用能力,尤其是国土资源,在面对现代国际房地产行业竞争局面异常激烈的今天,强化对国土资源的管理显然已经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现实性问题,所以新时期的房地产行业要努力科学的对各种资源进行规划,将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局面转化为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真正协调好房地产行业与社会上其他各种行业共同的发展。 其次,要注重对人文环境的保护工作。我国拥有者上下五千年的丰富文化历史,所以为了让世代子孙都时刻铭记历史,现阶段各个地方都保留着很多古老建设,所以要求房地产建设者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同时在进行规划时要保证建筑风格与人们居住的环境保持一致,不能盲目的参照西方建筑风格,最终实现建筑风格、建筑规模以及建筑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健康局面。 最后,完善对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监督机制。很多房地产行业的领导人员都出现了盲目涨价的不良行为,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对于房地产住房的需求,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不断完善现有房地产经济的法律规定,真正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上提高开发商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力。同时随着现代科技建设的不断发展,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实践证明,对房地产实行科技创新能够有效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最终将房地产行业引入到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四、结语 总之,房地产作为涉及多个行业的特殊产业,其安全顺利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局面,所以作为房地产行业不能局限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局面,要用绝对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结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趋势,房地产经济实施可持续战略已经势在必行。 浅谈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也满足了城市化发展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我国房地产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是我国房地产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问题和措施 建筑是城市的标志,可以反映城市发展历程。房地产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引航,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房地产企业需要掌握市场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加强市场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地指导房地产经营状况,推动房地产行业的长远发展。 1. 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1.1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是指要求人们关注未来的发展需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指导房地产经济长远发展的思想。房地产经济可持续是对科学发展的延续。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方面:对于房地产经济来说,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解决人类的居住问题,同时也能满足后代人的居住需求;不仅需要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需要推动与房地产经济相关的行业的发展,加强各行业间的交流和协作,实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在发展房地产经济过程中,需要逐步完善市场机制、行业间的竞争机制以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其他行业,所以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分析,关注社会经济最新发展动态,实现各行业间的协调发展,完善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2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房地产行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近几年,房地产经济的不正常发展,出现了泡沫经济。所以盲目发展房地产经济,或者急功近利,不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发展房地产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玻璃、五金、建筑和机械等行业的合作,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着这些产业的发展。另外,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场所方面的需求,使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目前,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革房地产经济,巩固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2.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包含着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稳定增长以及资源充分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社会、政治、科技、文化、自然以及经济等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房地产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第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建筑容积率和密度过高,占用大量绿化地,大大缩减了城市绿化地面积,导致市区污染严重,人们在生活中很少看到大自然风光,基本与自然相隔离,生活比较压抑。 第二,忽视文化环境建设。随着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出现埋没危机。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城市文化底蕴,城市气质和城市精神被埋没,城市特色、乡土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文化特色逐渐消失。 第三,资源利用不合理。我国房地产经济是粗放型房展模式,忽视了空间资源的价值,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我国地势复杂,人口基数大,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有限。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可利用的各种资源锐减,在资源匮乏地区,已经无资源可用。在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率低,不仅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 第四,空置压力增加。出现空置房地产的原因如下:与外部环境不适应造成房地产空置,具体包括为了经济利润,建设大量房屋,导致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内部因素造成房地产空置,具体表现是房地产开发商资质较低,所开发的房地产质量不合格,销售量不高,或者房屋建筑缺乏特色、功能不全、或存在重复建设项目等。 第五,金融基础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房地产信贷结构不够完善。由于住房消费发展比较缓慢,为银行信贷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我国房地产贷款主要是开发贷款,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筹资难度大,贷款资产流动性较差,金融二级市场还不够完善。另外,受到宏观经济的制约,住房公积金比率和缴纳范围有限,资金使用效率低。 3.加强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第一,加强规划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资源。应该据此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粗放型的房地产经纪发展模式进行限制和整改,转变发展模式,逐渐向资源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妥善处理资源和房地产发展间的关系。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和科学的规划,让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房地产经济的作用,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对居住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降低建筑的容积率。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尚未进行价格底线的严格设置,资源价格较低,但是产品价格过高,使得对资源进行再利用、再生产的积极性较低,对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需要转变房地产经济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开发资源价值。另外,需要大力监管住宅使用率,打击胡乱哄抬地价的行为。按照成熟规划需求,合理配置新住宅,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第三,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发展房地产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口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能充分体现房地产经济的价值。因此,在发展房地产经济的过程中,准确核算环境价值,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将房地产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四,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政府是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房地产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创建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首先,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与房地产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从制度上为房地产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干预行为,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等违法行为,从根源上杜绝腐败,精简流程中的环节,及时发现和根除不合理收费环节。其次,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进行健全和完善,对当中详细的细则进行具体化,避免法律出现真空地带,营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时,从根本上提升房地产企业员工的技能与素养,让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能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房地产经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口间的科学发展,避免开发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 第五,完善相关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较慢,需要合理调整房地产贷款结构,适当提高消费贷款比重,有效地防范风险。由于房地产企业筹资难度大,资产流动性大,且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因此,我国房地产金融业需要深入研究房地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实现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纳入到金融大循环中,加强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间的联系,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加快房地产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转变商业银行性质,提高房地产金融业的工作效率。 4.总结 综上所述,影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较多,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忽视文化环境建设、资源利用不合理、空置压力增加、金融基础体系不够完善等。因此需要提高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完善相关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安丘市房产管理中心)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与质量管理策略解析 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直接影响,那么就需要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和质量管理产生足够的重视,促使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得到满足。对于电力企业来讲,需要充分重视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只有做好了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方可以保证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 1.电力工程的特性分析 一是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电力工程的质量。如在施工设计阶段,电力工程质量会受到设计的影响;在施工阶段,施工设备、使用材料以及选择的施工操作方法等也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为了促使电力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得到保证,就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二是电力工程质量的波动性:相较于其他工业产品,电力工程项目因为生产工艺、生产线和生产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是不固定的,并且没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因此,生产质量就无法固定。另外,电力工程的施工类型较多,施工中外协人员施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施工环节有着差异化的要求标准,那么也造成了有波动性存在于电力工程项目中。三是质量检查不具备拆卸性:完成了施工,在检查电力工程项目时,解体检查是不允许的,那么就需要在电力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包括隐蔽工程的建设,避免完工之后出现一序列施工质量引发的问题。 2.电力工程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如今电力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数量的电力工程,并且施工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推进,那么就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问题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项目安全和质量与相关要求和标准不够符合。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为对施工速度和经济效益过分追求,没有充分重视施工项目的安全性,那么就无法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项目安全责任管理制度也没有得到科学的构建和完善。电力施工项目的施工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存在多干多考核的心理阴影;没有将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给及时找出来,就算查找一些隐患仅限于表面,没有全方位的分析深层次、穿透性管理安全隐患,管理人员的思想高高在上;在具体工作中没有落实管理责任形成闭环管理,这样就无法深入的开展现场安全管理工作。部分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没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没有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的掌握和控制,这样也会有一些安全隐患出现于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对眼前利益过分看重,没有对安全管理产生足够的重视,这种管理观点是片面性的,不够全面,容易有缺陷出现于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影响到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 3.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与质量管理策略 要制定明确的施工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业主方技术监理人员的监理工作有理有据有的放矢的进行。施工单为则更多按照工程图进行协同作业,主要强调工序流程协同作业上的流畅度和基层施工人员的管理,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在业主方制定的施工计划中进行。业主方必须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进行全面监督,确保电力工程现场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一是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策略:电力工程安全性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方可以开展质量控制工作,那么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将一系列的措施应用过来,促使电力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得到提高。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首先是将工程安全预防措施给科学合理的应用下去,电力工程对安全管理进行强化,可以促使工程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得到有效降低。因此,施工单位就需要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应用过来,避免出现工程事故。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要求,规范电力施工人员的操作,避免有不规范等问题出现,否则就容易有安全事故出现。施工单位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需完善管理,结合具体情况,对奖惩制度科学的制定。此外,为了得到科学的施工方案,就需要对作业指导流程进行标准制定,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其次是构建和完善安全责任体制,为了促使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得到提高,就需要对责任体制进行构建,促使施工工程的安全性得到保证。要对每一个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和权限进行明确,在其工作中严格落实,保证所有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强化。施工单位要结合相关制度和标准,严格要求施工人员的操作。此外,施工单位还需要对项目施工特点进行分析,对适合本单位具体情况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进行制定,在施工工作中落实下去。然后是对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进行优化,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可以发挥出来较大的作用,因此,施工单位负责人就需要对安全管理组织进行构建,项目经理领导,工程管理人员辅助,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构建和完善,同时综合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岗位责任制、责任分解制、薪酬激励制等,将工程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激发出来,对安全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提升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如何改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首先,对施工设计环节质量严格控制,在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了解电力市场基本需求情况,对项目地点进行掌握,对施工可行性科学研究,将项目实施的效益和可行性给确定下去。其次是对施工环节质量严格控制,要想保证施工过程质量,就需要对那些会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深入分析,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保证工程质量。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等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那么就需要对施工材料严格控制,对施工材料采购部门专门设置,严格批次采购材料质量督查制度,确保采购质量。为了促使施工环节的质量水平得到提高,还需要对施工人员严格要求和规范,严格依据相应的标准和流程来开展操作,要严厉处罚那些偷工减料等各种违纪行为,这样电力工程每一个施工程序的质量方可以得到保证。然后是对竣工环节质量严格控制,电力工程施工任务完成之后,验收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也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要对电力工程的质量严格检测,并且科学保管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各种施工资料和图纸等。项目质量控制人员需要深入检查和研究每一项施工项目质量,及时处理发现的各种问题,保证电力工程项目获得符合相关标准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的施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比较复杂,并且有诸多因素会影响到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调查研究发现,在如今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影响到电力施工的安全。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控制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安全管理足够的科学和完善,方可以有效控制电力工程质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者:杨晓辉 单位:国网福建长汀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 在安全意识逐渐上升的工业现代化阶段,关系到国际民生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实现了由传统施工型向管理型的过渡。本文在对当前电力工程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电力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 一、电力工程施工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力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 (1)质量影响因素众多。电力工程施工不同与其他类型的工程施工,其除了技术要求较高外,还受到众多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工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运行情况、施工环境及气象条件、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施工中的技术措施等,都会对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应对其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程度。 (2)施工质量波动。电力工程施工项目与一般性的工业产品生产不同,对于工业产品生产来说,其拥有固定的生产线和生产工艺,产品的质量控制基本能达到一致。但是对于电力工程施工而言,其施工过程中的不同工程环节的具体要求不同,所以其采用的是施工技术方法和施工材料会有所不同,这样就导致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较为容易产生施工质量波动。 (3)隐蔽工程质量检查不便。对电力工程施工而言,其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工序较多,因此就导致了其工序交接较为繁琐,且电力工程本身隐蔽性施工工程较多,对于以上工序和工程如果不能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势必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电力工程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在进行质量检查的过程中不便进行解体和拆卸。 2.当前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近年来的电力工程施工中,发生了一些重大和特大事故,暴露出来了较多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划分不明确、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造成以上安全事故的客观原因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其共同点是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安全管理工作浮于表面、安全管理制度及规章落实力度差,造成了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1.实行安全责任制。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其极为重要的一点是首先应建立起能够层层落实的安全责任制度,通过责任制的约束作用使电力工程施工人员头脑中形成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思想,在进行安全责任制制定时,应在严格遵守相应安全生产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状况的安全责任制度,并通过《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签订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能够深入落实到各个生产基层,从而为电力工程施工人员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2.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及监督制度。 为了避免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应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从而对电力工程施工作业人员的行为作出规范,同时在奖励制度的激励作用下提升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电力工程安全施工及生产的监控力度,对于存在的违规操作进行及时的纠正处理,在确保各级管理人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下,对电力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安全事故问题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和指导,从而在严格的安全监督制度下做到电力工程施工的防微杜渐。 3.加强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培训。 首先应做的是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队伍,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筛选的方式挑选出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或者是资历较老的专业人员担任技术培训人员,同时也应相对的加强对培训人员自身技术及专业水平的提升,最终营造出一个企业内部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良性竞争环境,达到提升员工整体技术水平、规避安全事故的目的。其次还应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在对各个施工单位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安全事故演练,使企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项安全技术,从而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 4.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能更好的使员工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施工意识,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组织员工进行安全事故影像资料的观看和分析,使其充分认识到安全事故的严重危害。其次应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与岗位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达到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的双向提升。 三、不同阶段的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项目决策阶段。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应对在对电力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选址以及可行性报告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其选址的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并能够符合国家以及地区发展规划,同时还应注重施工项目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 2.工程项目设计阶段。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工程设计一般情况下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纸设计两个阶段,其主要根据施工技术复杂性而进行设计划分的,对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或者是施工技术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来说,其可划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以上工程设计阶段的设计环节划分是我国电力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基本工作模式,其设计成果主要包含设计说明、技术文件以及经济文件等。但是由于工程设计规模以及性质特点之间的差异,会使设计工作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应按照设计准备和设计开展两个阶段对其进行质量控制。 3.项目施工阶段。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阶段是直接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阶段,对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质量控制工作的核心。首先应通过相应的质量预控点的设置,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并加强对施工成品的保护力度。其次应对构成电力工程的基本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对各个工序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进行严格监督。第三,是对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运行状态的控制,确保施工设备在标准状态下运行。只有将影响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制约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才能确保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从本质上来说,其是对施工影响全因素、工序全过程的控制。 4.项目竣工阶段。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包括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环节,而竣工验收又包括单项工程验收和整体验收两个主要阶段。项目竣工阶段的验收是检验电力工程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阶段,应在监理工程师的初验前提下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进行正式验收工作,重点对技术薄弱环节以及隐蔽性工程进行质量检验,从而保证电力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确保其能够尽早投入使用。 四、结语 要想进一步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电力企业不仅要在企业自身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调整,还应在人性化管理模式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下使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达到保障。 作者:厉楠 单位:国网福建罗源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相关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的意识,当我们的建筑工人自己有相关安全意识的时候,他们会自己树立安全操作的理念,相反,如果缺乏安全管理意识,那么无论如何努力,都没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对于施工人员的相关培训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传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造成员工的积极性不高,理论性质十足,却没有实践性,照本宣科,这种培训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改变传统模式的思想准备,以安全建设为目标,以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为要求,通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解释电力项目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强调安全管理。这会使操作人员感受到的实际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他们更好接受,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做出很多的模型,模拟出现事故的情况,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违反操作规程的危险性,并让他们了解在实践中的援助措施。最后,经过培训后要严格考核安全条例,这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 2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我们要时刻注意健全管理制度,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环境都要遵守规则,就像遵守法律,虽然法律对我们有很多约束,但也保证了相对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样,如果我们想保证安全性,必须有一个更好的环境,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建筑安全系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这些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安全操作。例如,我们要清楚,当我们违反安全条例的时候,应该如何依据这些规定进行处理,我们可以让员工参与开发和管理,因为安全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通过员工制定的条例,建立的安全体系,因为民主的存在,会比我们直接做出的规定更有效,因为是他们亲自建立的属于他们自我意志体现的安全体系。 3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虽然有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可能素质较高,有很强的安全意识,我们也恪尽职守,建立了严格的安全系统,但它是不够的,如果安全宣传活动能保证不出事故,那就不需要制定安全法规体系,相同的,如果没有人违反安全制度的规定,也就没必要设置惩罚措施了。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管理。我们必须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安全责任,并给予适当的权限去管理。以前的管理者往往权责不清,从而导致了他们一直很难有效管理,并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由于权责没有明确,导致管理者权力有限或者管理者滥用权力,所以我们要定义管理人员的工作权力,并加以保护和约束。此外,我们还要明确管理者的具体管理时间和管理内容,并让管理者知道,如果他们的工作不到位,可能会造成整个工程陷入瘫痪。 二、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提高对材料选用的管理 影响电力工程安全的最重要一点是施工材料的质量。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电力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吸引了不少投机者,他们擅长以次充好,这在购买材料方面给我们造成了很多风险,影响到建材的质量,成为左右电力项目的关键,如果最基本的材料的质量都很差,而且无法得到基本的保证,很有可能让我们的努力化为泡影,严重影响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因此,我们必须保证良好建筑材料的选择。我们要选择大型的厂家出产的有质量保证的生产材料,不要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小作坊生产的材料,这样可以很容易的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如果有问题,也利于我们追究相关责任,并对损失进行弥补,这可以帮助我们建设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可以和以前的质量有保障的销售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正规生产厂家合作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另外,我们还严格进行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精心做好每一份材料的记录,坚决抵制使用劣质材料。 2加强施工前设计的严谨性 选择良好的施工材料很必要,但选择好后不能立即开始,我们必须在结构设计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工艺设计是施工为基础,如果我们在设计上存在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施工,会影响工期,降低效率,浪费时间,甚至造成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必须在施工图设计不够严谨的地方到施工现场进行认真调查,以确保每一个数据、流程设计的精度,避免造成施工困难或安全风险。 3加强现场管理 在我们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之后,施工就可以进行了,但也要谨慎,这个时候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关键时期,因为情况很复杂,施工现场往往管理不到位,这会增加施工的质量问题。因此,我们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现场管理。第一,我们应该小心地处理一些管理细节,如现场材料处理,安装、卸货都需要注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碰撞;第二,要及时对现场设备的维护,以避免质量问题出现在设备的老旧方面。第三,我们需要规范的工作人员操作,避免电力工程因为误操作等业务能力低下的问题造成等施工质量下降。 4电力工程施工完成后的质量管理 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而言,我们要于整个建设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因此,在电力工程完成后,仍然有扩大质量管理的涉及面,进行相关的质量验收。项目结束后,要测试其质量,有效存储相关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图纸。相关的质量检查负责人要严肃查处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对于所有建设项目,都要检查存在的质量问题,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另外,还要充分掌握建设资料,方便电力项目日后的维修和翻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电力,电力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能源,在不断增加的电力需求中,我们要做足准备,加强电力项目的质量管理,减少电力项目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加强电力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电力建设单位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廖仁姣 单位:广西钦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究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1缺乏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 现今建设行业都流行着一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应做好电力安全预防工作,高度重视安全施工管理。随着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力工程建设发展进度越来越快,要求安全管理越来越高。在建设中常常出现安全管理问题,要及时处理,在实际工程中有些工程为了赶上施工进度,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为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施工工序,存在一些缺乏安全因素和应用程序,流程不熟悉的做法也运用到施工中,导致电力工程出现安全管理问题,这样的施工会出现施工安全质量的问题,严重缺乏职业道德风范,要在安全管理施工的基础上施工,不应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一些施工单位将轻视投资施工安全管理,采取消极的态度,这容易在施工中出现安全施工管理事故,造成严重的后果。 2电力安全性事故缺乏有效的防控机制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在现场施工中要建立长期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管理,保证正常施工,提高防控能力。然而,在电力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缺乏防控机制,没有制定一些针对安全管理的防控管理机制,这会容易导致事故,严重会导致人员的伤亡,增加投资成本,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防控这个问题,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事故,同时也会使工程长期性的停工,增加成本的投入。要建立一个全面的防控管理机制,把事故降到最低化,确保施工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3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电力的发展越来越快,在现在的电力行业领域里,电力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同时也出现许多电力企业在安全教育工作上忽视了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核,结果造成作业人员对安全施工管理注意事项一知半解,导致出现工程事故,达不到施工预期的安全管理需求。要进行一些专业的安全培训教育,通过培训能够使工人充分掌握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增强自身的施工知识,提高自我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能力,按制度施工,保证施工效率,并且达到“我懂安全、我要安全、从我做起、保证安全”的根本目的。 4电力工程的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不全面 目前电力工程建设已经开始运用机械化操作,节省一定的人工费用,又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又能节省了人力投资,但是机器操作要求的设备维护和维修的要求都很高,需要维护和保养的费用会逐渐增多。但实际工作中,电力工程的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不全面和一些施工人员操作不严格,容易导致设备老化。缺乏专业的维护和维修人员,设备故障和损坏不能及时维修将会影响施工安全问题,影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 二、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拥有一个完善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是保护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重要保障,提高施工效率。为了落实安全管理的要求和原则,要完善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重视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企业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维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作。 2树立企业的安全文化,加强安全意识 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重要标杆,要做好企业安全文化,树立行业形象,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文化教育,加强安全意识,要以端正管理和的态度来进行安全管理。因此,施工企业必须树立自己企业安全文化,吸收其他企业的优良文化,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自身管理加强安全管理意识。树立好企业文化,呢个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理,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电力安全管理,提高企业名誉,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成本的投资。 3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要做好施工现场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施工的器具的定期检查、保养和维护,定期对施工器具的检查,保证器具能正常使用。由于电力施工的周期较长,容易导致器具老化,使用时会出现安全事故,所以要进行定期的保养和养护,虽然对他们的保养必然会有所花费用,但能够提高安全管理,避免不必要的事故的发生。做好器具使用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对一些不能使用的器具坚决不能使用,做好监督管理,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做好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4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建立完善的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对安全监督实行标准化管理,充分体现三级安全监督网络的作用,做好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管理机制,按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改进三个环节的要求,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提高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严格要求施工,按照电力施工规则施工,加大监督力度,特别是生产流程的监督。建立监督小组,督促现场施工人员正确使用防护工作,做到安全文明施工,不按要求的施工人员不能进入施工现场,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操作。各个施工流程要严格监督,不能因为小事故而忽略,要及时整改存在问题,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体系和监督制度,加强安全生产防护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因此,应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提高施工效率,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三、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涉及到企业的发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直接影响到电力的安全运行。所以,我们要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施工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将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实际生产经验和安全管理理论结合在一起,提高安全管理和施工效率,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作者:李小聪 单位:江门明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1.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特点 电力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电力发展涉及面广,关系重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影响到各行各业,产生严重后果。电力施工工程需要使用大型机械,易燃易爆的化工用品多,人员数量多,交叉作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事故引发点多,控制难点多、难度大。电力施工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涉及到电气安装工程、土建工程、设备调试工程等多个专业,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熟悉并精通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业务,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电力工程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建设大,涉及面广,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管理难度大、要求高。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电力工程安全教育不足 多数电力企业都会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但大多都是在国家强制要求下进行的,所以企业的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极易培训对象都存在应付的心理,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教育培训的教材不够完善,内容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等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导致很多电力企业对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也不够重视。 2.2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不足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很多企业只注重利益,在电力企业中,安全管理理应是重中之重,但在实践中,却将企业的经济利益放在安全之上,使安全管理常常被人忽视,成为一句空话,电力企业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铤而走险,在安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工程建设。另外,对于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投入也很少,电力企业对于安全管理只停留在表面上,采取逃避和拖拉的方式,不能及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2.3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基础不牢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安全的关注也在不断加大,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也在不断推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还很不到位,对安全管理认识不清,对人员划分不清,导致现在电力工程施工违章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大型机械施工、高空作业和地下施工等危险系数高的电力工程项目,任然存在着安全保护不到位、安全设施不足等安全隐患。 3.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加强企业和工作者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电力施工安全是实现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保障电力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则是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最根本的目的。保证安全生产是实现企业整个效益的基石,所以在电力企业发展中要想获得效益,就要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效益是一个企业再发展的根本,没有安全的生产,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电力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的保障生产的安全性,在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企业要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的关系,对企业发展的好坏尤为重要。 3.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措施 企业在平时要注意对电力安全管理者的安全教育,通过工作者对各种专业知识、行业标准以及法律法规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守电力企业部门的规章制度和《电力安全工作流程》,按操作规章进行施工,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和完善安全监督机制和体系,加大对电力施工的监督力度,保证电力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在安全生产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操作。作为电力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安全警惕性,定期对现场进行安全检查,防患于未然。在施工现场,要使用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安全标准、警示线等;在施工过程中,认真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则是保证电力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界定好相关人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制,同时,要不定期的对工作者进行考核和监督,保证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3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一要强化电力施工工作者的思维重视性,工作时间长,过程单一乏味,这就使施工人员在长时间工作下放松警惕,一旦放松警惕就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导致人员的伤亡,损失重大,所以在平时特别在上岗前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减少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施工安全性。二加强对电力工具的定期保养,工具在长时间的使用下会发生损伤和老化,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中要提前做好施工器具的保养维修预算,避免器具老化带来的伤害,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三加强监督工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安全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进行全程的监督,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注重细节及危险源的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电力工程中的问题,避免引发安全事故。 4.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促就了对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的更高要求。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人员和社会的安全,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安全管理,重视每一个细节,每一段工作,将每个细节都落实到实处,同时增强电力管理工作者的安全意识,从而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 作者:韦家兴 单位:广西贵港市农村电力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安全施工电力工程论文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由于电力工程施工单位不到位的安全管理、不明确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而时常发生。虽然造成事故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这些原因的共同点在于为落实好、执行好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部分管理人员对待安全工作只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检查,做做样子,这种只是浮于表面工程,并未做好实质工作,对于能够推动安全管理工作全面发展的各项安全工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措施以及组织措施却并未认真贯彻,其结果必然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安全施工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有的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还有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更不用谈其深入细致探究现场安全防范措施准确有效与否,存在安全隐患与否,思想浮躁,安全观念淡薄,全面真实的第一手现场信息严重缺乏,由此埋下安全隐患。 二、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落实安全责任制为电力工程中不光只有线路架设、电气安装项目,除此外还有一些土木建设项目等,因而一套完善的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管理责任体系譬如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权责分明的施工过程、施工安全方针与政策的建立以及施工安全管理责任书的签订务必逐级、逐项、逐层来进行,建立健全这样完善的责任体系是摆在电力工程管理层面前的难题。 2.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各式各样的问题存在于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管理中,严重事故会造成人身伤亡,预防误操、操作流程规范系统化是缩减事故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此外,除制定奖惩措施、健全操作规程以及细化相关制度、章程外,管理人员务必督促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时严格遵循各项工作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细则,这样才可有效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此外,务必加强管理层质量监控措施与安全管理力度。除技术交底外,施工人员作业行为可以通过技术作业指导措施、施工方案详细且准确的制定统一规范。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做到未雨绸缪,比如勤跑现场,及时找出解决施工中薄弱环节的有效措施,做好事先准备工作,以便出现状况能够及时解决。合理安排安全监督人员来进行有效监督和指导施工现场的协调组织工作与安全管理工作。各监督人员,班组长、工作责任人、及现场监护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相关章程进行工作,并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避免疏忽,坚决杜绝违章作业和疏忽大意等问题。终止与安全管理工作疏忽、松懈、不到位的外委施工单位合作的同时对于其承建资格予以取消,加大监管的力度。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是提升员工安全素质行之有效的措施,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提升,也能保障安全施工。现场全体施工人员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可经过实行技能教育与安全教育获得,加大对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力求施工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与“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可通过开展各种安全学习与教育培训让员工牢固树立,并把技术、思想、岗位专业培训教育与安全培训教育相结合,提升技术业务能力与提升自我防护能力与安全意识相结合,工作中互相提醒督促,意识到确保安全施工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率,始终铭记安全施工的责任意识。 4.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技能操作错误或技术能力低、身体健康状况或生理状况欠佳等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因而,无论是一线施工人员还是管理层人员都不能忽视对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培训。这样在逐渐培养他们办事作业好的习惯。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确保其不安全状态得到有效的控制。安全措施的安全性评价要依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及时补充完善察觉的安全薄弱环节,将漏洞堵塞,重点控制重大危险源,力求在萌芽状态扼杀事故苗头。 三、结语 电力工程是一项与人们正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因而要格外重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尤其是其中的安全施工管理。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深受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管理优劣的严重影响,所以,要提升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的管理水平,推进电力企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曾仲东单位:广东电网清远连山供电局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工程安全施工电力论文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由于电力工程施工单位不到位的安全管理、不明确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而时常发生。虽然造成事故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这些原因的共同点在于为落实好、执行好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部分管理人员对待安全工作只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检查,做做样子,这种只是浮于表面工程,并未做好实质工作,对于能够推动安全管理工作全面发展的各项安全工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措施以及组织措施却并未认真贯彻,其结果必然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安全施工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有的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还有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更不用谈其深入细致探究现场安全防范措施准确有效与否,存在安全隐患与否,思想浮躁,安全观念淡薄,全面真实的第一手现场信息严重缺乏,由此埋下安全隐患。 二、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落实安全责任制为电力工程中不光只有线路架设、电气安装项目,除此外还有一些土木建设项目等,因而一套完善的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管理责任体系譬如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权责分明的施工过程、施工安全方针与政策的建立以及施工安全管理责任书的签订务必逐级、逐项、逐层来进行,建立健全这样完善的责任体系是摆在电力工程管理层面前的难题。 2.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各式各样的问题存在于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管理中,严重事故会造成人身伤亡,预防误操、操作流程规范系统化是缩减事故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此外,除制定奖惩措施、健全操作规程以及细化相关制度、章程外,管理人员务必督促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时严格遵循各项工作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细则,这样才可有效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此外,务必加强管理层质量监控措施与安全管理力度。除技术交底外,施工人员作业行为可以通过技术作业指导措施、施工方案详细且准确的制定统一规范。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做到未雨绸缪,比如勤跑现场,及时找出解决施工中薄弱环节的有效措施,做好事先准备工作,以便出现状况能够及时解决。合理安排安全监督人员来进行有效监督和指导施工现场的协调组织工作与安全管理工作。各监督人员,班组长、工作责任人、及现场监护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相关章程进行工作,并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避免疏忽,坚决杜绝违章作业和疏忽大意等问题。终止与安全管理工作疏忽、松懈、不到位的外委施工单位合作的同时对于其承建资格予以取消,加大监管的力度。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是提升员工安全素质行之有效的措施,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提升,也能保障安全施工。现场全体施工人员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可经过实行技能教育与安全教育获得,加大对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力求施工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与“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可通过开展各种安全学习与教育培训让员工牢固树立,并把技术、思想、岗位专业培训教育与安全培训教育相结合,提升技术业务能力与提升自我防护能力与安全意识相结合,工作中互相提醒督促,意识到确保安全施工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率,始终铭记安全施工的责任意识。 4.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技能操作错误或技术能力低、身体健康状况或生理状况欠佳等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因而,无论是一线施工人员还是管理层人员都不能忽视对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培训。这样在逐渐培养他们办事作业好的习惯。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确保其不安全状态得到有效的控制。安全措施的安全性评价要依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及时补充完善察觉的安全薄弱环节,将漏洞堵塞,重点控制重大危险源,力求在萌芽状态扼杀事故苗头。 三、结语 电力工程是一项与人们正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因而要格外重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尤其是其中的安全施工管理。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深受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管理优劣的严重影响,所以,要提升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的管理水平,推进电力企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曾仲东单位:广东电网清远连山供电局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一、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1.电力施工企业要对安全管理引起重视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安全管理也是电力施工过程的基本要求。因此,电力企业要对安全管理引起重视,认真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领导人要加强对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确保电力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完善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体制完善的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是落实安全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电力企业要根据电力施工过程的实际特点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由于电力施工企业对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不重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发挥安全管理的作用,通过完善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来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使安全管理在电力施工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中,要明确电力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第一,电力施工单位需要对电力施工项目的建设质量、安全、成本、施工进度进行控制,积极协调相关单位间的工作关系;第二,明确电力施工企业安全工作范围,包括设计方案讨论;检查施工图方案;参与对承包商的招标评标;参与施工图交底、组织图纸会审;检查施工现场原材料及构件数目及质量等;第三,电力施工企业必须与业主签订安全合同,合同内容应包括安全管理工作范围、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第四,实行总安全师负责制,设计由专业安全工程师、总安全师及其他安全人员组成的安全机构,在施工现场设立安全机构,并配备相应的安全人员,各自履行自己的安全职责,由总安全师相关指令,总安全师有一定的授权范围,有权终止工程建设单位合同。 3.加强电力施工员工安全培训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危险,电力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在线路施工中,高空作业比较多,在施工中受到环境、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施工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安全意识不高,对其进行违规操作或者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生失误,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更有甚者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电力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员工安全施工的培训。在电力施工中,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力施工项目的建设质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既要加强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也要加强安全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通过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来充分调动安全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人员才能做好电力施工工作。除此以外,电力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对电力施工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工作人员树立大局观、全局意识,增加施工人员的责任心,让施工人员积极的参与到电力施工项目建设中。同时,施工人员也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的学习和自身专业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实现自我更好的发展。 4.加强电力安全监督面对当前电力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和法律对电力施工进行有效的监督。电力施工企业首先就要建立一支高效的监督队伍,定期对监督的人员进行培训,是监督人员通过培训不断的提高监管知识,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国家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的法律法规,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为了提高监管人员在执法中的工作效率和提高监管人员的事故调查能力,要求监督人员具备对特殊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只有建设起高素质的监督管理队伍,才能实现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监督的可靠性。其次,电力施工企业还要明确的划分安全检查的主要任务。电力施工企业在电力安全监督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安全管理质量,解决电力施工中的重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电力施工工程质量和电力施工人员的安全作为工作的重点,及时了解安全生产的动态,掌握电力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新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再次,电力施工企业还要提高施工作业的风险意识。安全监察工作就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电力施工企业对电力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引起重视,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电力施工作业的风险降到最低。 5.加强对安全生产工具的管理对于电力施工企业存在的生产设备问题,电力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及时更换安全生产设备。要认识到,在生产中投入先进的施工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缩短电力施工项目建设的工期。因此,电力施工企业要权衡好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及时更换和维修老化和存在问题的设备,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结语 总而言之,安全管理是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重点问题,电力施工安全不仅关系到电力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电力施工企业要对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引起重视,完善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体制,加强电力施工员工安全培训和电力安全监督,做好施工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电力施工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龙国琼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自贡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电力工程论文 一电力工程存在的安全管理缺陷 通过相关数据显示,电力工程随着发展速度与规模的增加,相应地出现了许多的安全事故问题,究其本质就是项目的安全和质量不符合标准。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开展电力工程工作,往往因为过度追求施工的经济效益与速度,导致对施工项目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不具备健全的施工项目安全责任管理制度。对于大多数的电力施工项目来说,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其管理工作缺乏责任性与实效性,没有将管理工作落实到施工现场的具体工作中去,导致现场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大多数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掌握与控制施工中出现的违规行为,给施工过程留下安全隐患。有些施工企业只重视其眼前利益,看不到安全管理会带来的长远效益,这种片面性与短视性管理观点,使得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导致电力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 二关于改善电力工程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策略 1关于改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为了确保电力工程能够在安全管理下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1.1实施科学与合理的工程安全预防措施 电力工程通过加强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工程安全事故。因此,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在具体施工环节,应该使电力施工工作人员的操作标准规范化与严格化,使其操作符合技术标准与安全标准,避免出现操作上的失误与违规而造成的安全问题。施工单位应该使其安全生产实现管理上的完善,通过采取科学与合理的奖惩制度来确保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此外,应该确保施工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安全性,通过标准化的作业指导流程来规范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施工单位必须实现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以及实效性,建立电力工程标准化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管理的效率。实现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还必须让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参与现场施工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通过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了解,掌控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来解决,通过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来有效预防安全隐患或事故。 1.2确保安全责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为了提高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体制,以确保施工工程的安全性。通过明确每个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与权限,将其落实到他们的工作中去,以确保生产人员能够建立起“安全第一”的生产意识。施工单位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提出相应的要求,规范其安全操作标准。此外,施工单位应该充分分析项目施工特点,制定出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规章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具体施工工作中去,以引起施工人员对安全重要性的注意。 2有关改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策略 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涉及到工程项目施工的全部环节,为了提高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必须控制工程施工相关环节的质量,以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2.1严格管理施工设计环节质量 在设计电力工程项目时,应该对电力市场基本需求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分析项目地点以及施工的可行性,以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效益。此外,应该使项目计划的施工任务书完善,使其能够满足投资环境以及国家规划的要求,而且设计出来的施工方案,必须对其具体的施工技术、工艺以及程序实施严格的审核,通过严格与规范的质检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2严格管理施工环节质量 严格管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首先需要分析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有效地对其进行质量的控制,确保工程的质量。在电力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影响其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的操作等。所以,首先,必须有效地控制施工环节中的施工材料质量,通过设立专门的施工材料采购部门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其次,提高施工环节的质量水平还必须规范施工人员,使其操作符合相应的操作标准与操作流程,对施工人员出现的偷工减料等违纪行为实施严厉的处罚,确保电力工程每项施工程序的质量。 2.3严格管理竣工环节质量 当电力工程竣工后,应该做好最后验收环节的质量管理,检测电力工程的质量并对电力工程相关环节的施工资料、图纸实施有效的保管。项目质量控制人员,应该对每一项施工项目中的质量进行检查与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的处理,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符合标准,通过掌控施工实际情况,为日后电力工程的整修与维护提供基础条件。 三结语 应对电力工程的复杂性特点,需要意识到电力工程的质量具有影响因素多样性、波动性以及检验的不可拆卸性等特点。通过分析电力企业施工中存在的安全管理缺陷,有效地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与质量管理策略。值得注意的是,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的前提是安全管理,所以必须明确到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在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下,电力工程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提高电力工程质量控制水平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其安全管理。 作者:李治学单位:中铝宁夏能源有限公司马莲台发电厂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现场施工电力安全论文 1电力安全建设现状 1)季节和地域影响明显 供电过程会受到季节变化和地域条件的影响。在每年夏季和人口密集的城镇,用电需求会大幅增加,电量缺口大,供不应求。为应对这种情况,供电公司会采用拉闸限电的方式提供电能。这种情况对于用电需求较高的生产企业非常不利,会很大程度上减弱其生产效率。此外,拉闸限电也会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2012年印度大停电造成了印东北部六亿七千万人受到影响,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就是印度整体电力供给量无法满足高峰期的供电要求。事后,印度总理申请投入4千亿美元来提升印度的供电能力和发电的稳定性。我国的供电工作虽然相比印度更完善,但同样也有类似的问题存在。 2)电力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电力公司的安全建设管理缺少健全的制度,并没有将每一项工作对应的安全规范进行一一落实。例如在用电线路安装过程中,前期工作必须严格落实现场勘查制度,做好危险点分析,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但在实际施工过程很难真正做到。 3)电力安全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操作性 一些电力企业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没有将安全制度落实到实处,只停留在口头上,严重阻碍安全建设,无法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无法提供安全的供电环境。出现安全事故时,并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对事故安全问题进行调查,找不到事故的真正原因,使得安全建设成为一纸空文,无法为电力企业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很常见的情况是,一些工程施工队伍在施工前开会分配工作任务时,工作负责人会向工作班成员强调注意安全,大家也积极回应,但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并没有切实的将安全施工注意事项加以细化说明落到实处,最终酿成惨剧。 4)电力设备使用不当 目前,电力企业中,废旧的电力设备重复使用的情况十分普遍。由于使用老化电力设备、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的电力事故屡见不鲜。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必须有严格的设备管理制度把控设备的安全使用。如某供电局在一次低压线路故障修复过程中发生了倒杆,造成一名员工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电杆破损严重,抗弯承载能力下降,不能满足施工条件。 5)电力系统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 供电企业中,安全建设制度已相对完善,然而,实际施工中仍能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很大的原因是监督管理不到位,施工人员受到的制约较弱,积极性不高。而且,许多供电企业的领导更多的关注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对于供电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安全管理日常监督才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的关键环节,这些小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大的安全事故,影响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 2改善措施 1)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 电力系统安全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工作人员,相关人员的作业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完全是由电力企业人员的工作过程决定的。因此,应在电力工程人员上岗之前进行系统的安全意识教育,并对学习成果进行验收,严格杜绝不合格人员上岗。在日常工作中,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将安全问题深入到员工的内心,让他们深切意识到电力安全无小事。场外培训对于工作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应在施工现场由经验丰富的员工给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规范使用工器具及相关施工机具设备、如何应对突发状况、施工现场应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此外,健全奖惩机制对于员工的工作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对于违章操作的工作人员给出明确的惩罚措施,并进行记录;对于零失误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才能充分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安全工作深入到员工的意识里,保障施工安全。 2)完善电力安全制度建设 管理部门应该将安全管理任务实行分层分级负责的制度,将各项工作落实到每位员工。监督部门应该按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对相关负责人给出惩罚措施,保障责任到位。尤其对于习惯性违章的工作人员要严厉惩罚,并对其习惯性违章行为进行备案,提醒其他工作人员防止类似违章行为的发生。 3)加强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 为了保障安全生产,现场施工过程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现场施工安全不仅包括安全工器具的规范使用、施工过程的安全进行,还包括施工队伍的安全管理。施工过程中,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对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无数的实例表明,在电力维修过程中,带电作业很容易无情的带走维修人员宝贵的生命。此外,电力设备故障导致的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因此,企业必须加强电力设备的监管,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淘汰过期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严格监管工程承包作业 一些工程任务需要交给外包企业完成。在外包过程中一定要事先了解清楚承包商的资质,包括其工作质量和工作后续服务等。满足要求的承包商才可以接手工程。施工前要签订施工合同和安全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一旦出现问题按合同和协议处理,保障施工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关部门负责。 3结语 电力系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能源供应系统,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电力安全直接决定了国家经济是否能正常运转,人民生活能否正常进行。因此,电力部门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安全监督管理,提高电力系统整体的安全保障,满足社会生活的正常运作需要。 作者:张宁博单位:广东电网湛江廉江供电局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电力工程论文 1当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电力建设、施工单位没有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缺乏有效管理,导致一些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屡禁不止。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是每个事故项目都存在的,那就是没有认真落实现场的安全措施,部分安全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认为安全工作只是为了应付各项检查评比,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于是没有依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进行安全工作,不仅没有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还使得安全工作成为一种形式。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是很多领导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从眼前利益出发,认为安全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实安全生产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另外,部分安全管理人员还存在安全观念不强,思想浮躁等问题,造成这些安全管理人员不自觉履行自身的职责,不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虽然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重视每一个可能危害施工安全的小细节,才能有效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建议 2.1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加大安全投入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如果没有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都是没有项目效益可言的,再加上现在是电力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安全生产不仅是项目效益的前提,也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要想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首先必须意识到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加大安全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 2.2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①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想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可以通过加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培训来实现。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知识;认真学习与电力工程相关的安全技术等。 ②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由于项目施工人员和项目生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同,应该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力争使所有的项目施工人员都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自觉地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操作,严格要求自己。力争使所有的项目生产管理人员都具有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保证所有的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正确地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 ③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实行安全标准化监督,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改进,保证各级安监人员的管理和工作都符合相关的规范标准。严格监督现场施工人员的各项生产流程,使各类防护用品都能被正确的使用,充分的发挥防护作用,同时在施工现场配置符合相关标准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示牌,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一旦发现异常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④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应该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有关资料显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和施工是否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的职责,并对相关管理人员加强监督和考核,做到奖罚分明,对于违反相关规范标准的人员,无论是谁绝不姑息,保证各级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⑤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虽然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是未知的,一些危险点通过分析是可以被发现的,因此应该加强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只有发现了危险点,才能采取相对应的预控措施,未雨绸缪,及时地把安全隐患消除,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为了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应该制定相对应的应急措施,并定期进行反事故演习。 2.3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①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由于不注重安全工作、操作不规范、健康状态差等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因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加强对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使之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自觉地依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②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各类施工设备对项目施工来说必不可少,但是不合格或者不符合要求的施工设备反而会对工程施工造成威胁,因此,必须注意对各类施工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③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杜绝安全管理漏洞。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监督指导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并能够从中发现安全薄弱环节,及时地进行完善,对重大危险源要进行重点控制,务必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者:任立宁单位:国网河北枣强县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施工安全管理电力工程论文 1当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电力建设、施工单位没有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缺乏有效管理,导致一些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屡禁不止。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是每个事故项目都存在的,那就是没有认真落实现场的安全措施,部分安全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认为安全工作只是为了应付各项检查评比,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于是没有依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进行安全工作,不仅没有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还使得安全工作成为一种形式。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是很多领导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从眼前利益出发,认为安全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实安全生产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另外,部分安全管理人员还存在安全观念不强,思想浮躁等问题,造成这些安全管理人员不自觉履行自身的职责,不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虽然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重视每一个可能危害施工安全的小细节,才能有效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建议 2.1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安全投入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如果没有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都是没有项目效益可言的,再加上现在是电力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安全生产不仅是项目效益的前提,也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要想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首先必须意识到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加大安全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 2.2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措施①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想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可以通过加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培训来实现。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知识;认真学习与电力工程相关的安全技术等。②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由于项目施工人员和项目生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同,应该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力争使所有的项目施工人员都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自觉地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操作,严格要求自己。力争使所有的项目生产管理人员都具有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保证所有的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正确地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③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实行安全标准化监督,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改进,保证各级安监人员的管理和工作都符合相关的规范标准。严格监督现场施工人员的各项生产流程,使各类防护用品都能被正确的使用,充分的发挥防护作用,同时在施工现场配置符合相关标准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示牌,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一旦发现异常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④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应该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有关资料显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和施工是否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的职责,并对相关管理人员加强监督和考核,做到奖罚分明,对于违反相关规范标准的人员,无论是谁绝不姑息,保证各级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⑤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虽然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是未知的,一些危险点通过分析是可以被发现的,因此应该加强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只有发现了危险点,才能采取相对应的预控措施,未雨绸缪,及时地把安全隐患消除,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为了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应该制定相对应的应急措施,并定期进行反事故演习。 2.3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①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由于不注重安全工作、操作不规范、健康状态差等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因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加强对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使之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自觉地依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②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各类施工设备对项目施工来说必不可少,但是不合格或者不符合要求的施工设备反而会对工程施工造成威胁,因此,必须注意对各类施工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③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杜绝安全管理漏洞。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监督指导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并能够从中发现安全薄弱环节,及时地进行完善,对重大危险源要进行重点控制,务必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3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一方面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及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技术手段会有新的发展,因为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提升,企业可以使用更多的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另一方面随着这些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安全问题。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电力建设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是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为此企业决策者和广大安全工作者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管理方法,也要重视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现代安全管理。 作者:任立宁单位:国网河北枣强县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施工安全管理下的电力线路论文 1电力线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电力线路施工而言,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这里加以探讨。 1.1领导的重视度不高,不能有效保证安全投入在一般的领导眼里,往往对电力线路施工所取得的经济利益是比较关注的,而对电力线路施工的安全投入却比较忽视,没有对安全管理达到足够的重视程度,也可能是侥幸心理在作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 1.2施工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不高由于缺少基本的培训,往往造成了电力线路的施工人员施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再加上施工人员有的自身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水平堪忧。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限制,分包是线路架设工程进行施工比较广泛的作业模式。现场施工人员聘用的大多是临时人员,必然存在业务能力良莠不齐、文化程度不高的现象,而且他们很少是经过了正规专业的培训,致使这些工人的组织纪律性比较差,安全意识也不高,必将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 1.3施工工期、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有些电力线路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想方设法的减少施工工期,这种做法不但为电力线路安全施工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且所产生的安全隐患也是无法估计的。同时,由于施工组织设计不够合理,施工资源很难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施工人员的工作量进一步加大,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大。 1.4受到征地拆迁纠纷因素的影响电力线路施工自身存在施工路段长、包含范围广等特点,所以在工作量是又增加了征地拆迁建设项目。所以在征地拆迁中,纠纷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有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闹事到电力线路的施工现场,不仅对施工进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 2电力线路施工需要遵循的原则 2.1坚持依法施工的原则在法律的层面上进行电力线路施工,进而以法律的手段维护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这也是践行依法治国的国家政策。这就要求电力线路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电力线路施工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所需要了解的方面包括施工安全、进度、质量以及效益等。一旦施工的安全上出现了问题,处理便需要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规范制度,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电力线路工程的施工主体是施工人员,是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管理的因素。因此,在电力线路施工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还应考虑电网、电力设备的运行的安全性。还要注重控制施工人员平常的工作状态和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来保障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 3解决电力线路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制定电力线路施工安全责任制基于制定电力线路施工安全责任制,主体是项目负责人,并且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进而能够将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有效的展开。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始终坚持以安全管理作为施工建设的关键,不断加大预防安全事故的力度,全面管控,综合治理。实践证明,要减少电力线路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管理安全施工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3.2编制安全管理计划施工人员分析、熟悉电力线路的施工图纸是电力线路施工前所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施工人员还要对图纸进行认真、仔细的查阅和复核,对电力线路工程信息进行熟悉掌握,包括工程的地形地貌以及穿越地区等信息、工程施工环境条件、工程的建设基础种类、工程建设数量等方面的内容。工作人员通过掌握以上信息,将施工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加以判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还要以电力线路工程的施工建设工期为准则,统计出所需要的材料、设备以及人员数量,进而安排,有效的保证工期的顺利完成。 3.3构建电力线路安全保证体系对电力线路安全保证体系进行构建时,要严格的依据相关的电力建设安全流程规范、职工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文件来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严格的依据电力线路工程项目的安全目标,对其进行分解,并切实将其落实。此外,通过建设积极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来保障电力线路的安全管理和建设。 3.4加强与施工当地居民、政府之间的联系电力线路施工单位要加强与当地居民和政府之间的联系,以便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电力线路工程施工氛围,进面保障电力线路的安全管理。另外,由于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会存在危险源,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给安全管理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加强联系,对其宣传安全隐患应对的有效措施,并严格的按照法律规范内容,对当地居民支付相关的占地费用和青苗补偿费用。 3.5加大电力线路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在进行电力线路施工时,要求线路工程项目部加大对电力线路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电力线路的各个不同施工位置进行安全管理和检查,如果发生违章施工现象,发现施工中存在问题,那么就要依据电力线路施工制度规范的内容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另外,安排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深入到电力线路的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控制和监督。此外,要求电力线路工程项目部门的安全管理工程师进入到施工现场巡视,及时指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改正,在整改后,对其进行检查,直到其满足要求后,才能继续进行施工。 4结束语 综上所示,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谨慎对待,加以重视。如今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探索、研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外,还要及时的记录,加以改正。相信在相关人员的积极努力下,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工作一定可以再创佳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作者:许勇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北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电力安全施工研究 1电力安全施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电力施工安全的认识不断的增强,电力施工的相关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我国在电力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发生率逐渐下降,但是在电力施工过程中还是有许多问题的存在,它们给我国的电力施工的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 1.1电力施工的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电力工程的施工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合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它不允许任何一环有漏洞。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并没有做好合作工作,它们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彼此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这在实际的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中间的某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电力工程的失败,引起电力事故的发生,严重的造成人员伤亡。 1.2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投资不够 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企业为了获得电力项目,企业之间就会出现不正当的竞争,尽量压低竞标成本,获得该项目。在获得项目后,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会在一些细小问题上压缩成本,减少资金投入,这样就会出现施工现场的设备、用具、保护性措施的减少,施工没有得到科学的管理,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而有关管理条例规定,施工单位不可以以任何名义挪用施工建设中所需用具、设备等的费用。例如,施工安全防护用具的费用,采买、更新设备的费用,由于改善安全条件的费用等,这些费用不得用作他处。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这种挪用安全费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1.3安全机构的设置不完善 有关条例规定,在建设施工的有关单位,要按要求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且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电力施工单位都没有按照规定来做,没有相关的安全管理机构,也没有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许多单位存在这种情况,他们把安全管理的工作分给工程管理部门来做,并且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缺少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电力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就很难得到保障,管理工作也很难做到位。 1.4有关安全的教育工作不到位 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通过培训,使相关责任人意识到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增强施工突人员处理安全隐患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电力施工单位做好这方面工作,更多的是把培训形式化,忽视安全教育的相关培训。 1.5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有些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很少到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对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工作的实施是否有效不了解,对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不知情。只做表面工作,形式主义。 2电力安全施工的改进措施 认真做好各级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各级人员的责任,对违反相关责任的责任人要严加惩处,对按规定办事,落实各项任务到个人的责任人,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严格落实奖励惩罚责任制。 2.1施工前,做好安全管理的准备工作 施工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安全管理的专职人员要对全体施工人员说明安全问题,说明施工过程中的特殊问题、危险的位置以及应采取的措施,要以书面的形式,简介明了的呈现给施工人员,双方进行签字。说明安全技术问题时,要符合实际情况,切不可隐瞒。 2.2施工过程中,做好对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施工单位要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对易出现重大事故的位置、环节重点监测,制定完善相关的制度,做好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工作。提升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速度。深化安全生产的机制,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文明施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使制度规范化,对违反相关制度、规定的人员要严肃处理,切实做好事故预防的工作。不断促进企业建设,提升施工能力和资质。进行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有效避免风险的出现。 2.3保证使用设备、材料的安全 电力施工单位在进行设备采买时,要注重设备材料的安全性能,设备要稳定可靠,严格禁止向施工现场或大气中排放超标的有害物质,减少噪声、辐射等的污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使用的材料,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并且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承受物理、化学作用。可燃气体、液体的设备,本身应采用不可燃的材料制造。对使用的设备积极进行维修,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对于那些设备存在一定危险因素、操作流程复杂,维护较难的情况,安全管理人员要及时向施工人员提供相应的安全技术手册,保证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能正确处理危险情况。 2.4参与项目的单位要各司其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电力施工的安全监管部门,要按规定配备专职人员,并且每个管理人员都要做好自身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对整个工程的安全工作做好监督,仔细检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时向公司提出更换那些老化、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加大对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力度,消除事故隐患,保证施工者的生命安全。 2.5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公司要自觉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普及安全生产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不定期的对安全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工作,防治形式主义的出现,通过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 3结束语 虽然我国的电力体制在不断改革,施工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方面工作也都取得很大进展,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当前的电力建设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学会运用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完善和提高电力建设水平,全面实现电力安全施工的目标。 作者:刘敦单位:深圳市威彦达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电力安全施工论文:电力安全施工管理探讨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1.1加强整体安全防范意识 这需要对项目部施工人员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安全教育,这无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需要对其进行安全评估,考核合格以后给予发放上岗证,准许其进入工地作业。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工地员工对于施工建设现场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了解也更为全面,这样就可以不断深化其安全意识。对于外来人员与临时工人,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对其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这需要每个专业针对工程项目,明确的指出工程的危险点以及潜在隐患,这是开展安全交底的重要手段,而且要求再每个作业区域都贴上明显标志,借此来提醒员工。 1.2加强监督管理部门的建设 分配给安全监督部门一定的权力,增大其平时监管力度,如果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上报,实行岗位责任制。为了强化安全监察人员的责任,对于项目发起的每个月安全大检和例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和安全事故隐患,不光是要对其进行批评,对于没有及时发作展问题的安全检查人员也要追究其责任,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检察人员的工积极主动性。做好安全工作,进行安全防护,可以给电力施工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强化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一个复杂和庞大体系,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非常高。甚至一个阀门发生渗漏,一颗螺栓松动都有可能会致使停机与停炉,从而给电力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给社会造成影响。对此每个电厂都务必选择一支技术过硬、工艺精湛、可以建设稳定可靠工程的施工队伍,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厂的正常运转以及创造经济效益。但是这就对施工单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让其必须要在管理上用心,尤其是项目部,对于施工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建立完善的奖罚体制 实行奖励惩罚制度,给予施工质量高的单位给予相应的鼓励,对于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存在问题的单位要给予曝光和通报批评。在关键工序方面实行岗位责任制,比如:管道安装、汽转机扣盖以及汽水管理等等,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关。质量监管是全方位的,需要提前做好事前预防。项目部的责任就在于把各个质量管理程序进行落实。 2.2做好电力工程建设的事前准备工作 先要建设精品的电力工程,就一定让职工明白其与单位的关系,质量和自身的关系,要知道单位是靠质量进行市场竞争的,一旦质量得不到保障,就意味着要丢失市场,优质的质量是电力企业的第一生产条件。项目部需要拟定出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计划,让施工流程变的规范化、工整化、标准化,并且对于电力施工当中的通病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做好事前控制。 2.3工程施工方案 这需要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办理好交底工作,而且严格要求一线员工必须掌握的技能以及规定质量标准。对于各个专业进行质量知识和施工技能的提高培训,加强施工人员的作业技能。严格遵守验收制度和交工程序。 3实行成本管理,合理节省工程开支 部门对于材料的选购,必须进行招标,最大化的规避人情价、关系户,借此避免在材料进行选购时候,从中出现的差价,这样就不会致使资金白白流失。对于外包队伍,首先需要确定施工图的工作强度;其次在进行签合同;最后才进场施工,最大化的规避在决算之中,将工作量错误上报,造成假象。 4结语 安全责任是施工过程当中的重中之重,把它怎么样落实在电力施工环节上,直接影响电力工程是不是能够顺利的完工,甚至会影响到电力单位的发展前景以及电网的安全稳定性。电力施工单位项目安全管理,需要结合自身行业施工特点、内部结构,以安全、优质和高效为准则,制定出一套符合电力单位施工的规章制度,并且彻底落实;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的推动电力施工单位发展,而且也能够让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打造出电力单位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从而提升其在电力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 作者:黄超单位:湖北省孝感供电公司培训中心
设计装修论文:住宅中装修材料与风格的人性化设计探讨 一、装修材料 室内装饰材料是指在室内装饰工程中起装饰作用的材料,它是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材料在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在装修商品住宅的设计过程中对材料的运用上要充分考虑不同材料不同的性能,在不同的功能分区选用适宜的材料,同时还要考虑住宅装饰的生态性,。这也是装修商品住宅人性化的又一体现。装修商品住宅选材是会关系到功能、审美、经济、安全、施工等各个环节。因此十分重要。 1、选用合适的材料 在住宅室内设计中不同的功能分区在材料的选用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只有在合适的空间环境选用合适材料,才能从细节上体现装修商品住宅室内设计的人性化。以地面材料选用为例,不同的区域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对地面材料的选用会有不同,例如在玄关的设计上,由于是主人换鞋穿鞋的区域,因此在地面材料的选用上要考虑材料的耐脏性和易于清理的功能,在材料选择上一般会选用石材和地砖,而在厨房和卫生间的地面材料选择上不仅仅要考虑易于清洁的功效,同时还要考虑到防滑耐磨,减少日常的意外伤害。另一方面在构配件的选用上也要更多考虑到细节,例如在门把手的选用上就会考虑到人性化的设计,有的门把手由于在前端没有弯曲设计,所以有时当人开门常 常会勾住衣服,而把前段设计成为弯曲型时,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可以考虑在入户门把手的上方设置一个便签篓,这样住户可以把每日的便条放在其中,出门时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在窗户的选用上是否可以考虑,住户无需开窗就可以达到室内通风换气的作用,这样即使住户不在家也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流通,不会由于长时间不开窗而产生室内异味。例如坐落在上海佘山的金地天御项目,室内选用的窗户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通过窗户的细节化设计全面提升了整个住宅的档次和质量 2、选用生态环保材料 目前在装修商品住宅的室内装修过程中普遍存在装修材料选用上追求“豪华”、“时髦”、“气派”的倾向,在室内装修过程中大量利用天然的不可再生的材料,这对现在提倡“环保节能”是相违背的,因此在装修商品住宅的装饰材料的选用上应该采用无毒、无味、无粉尘、无放射性、防火、阻燃的“环保材料”。从而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和材料的安全性,使装修商品住宅入住者更放心。 3、选用高质量的材料 在住宅的装修过程中最看重的部分之一就是材料的选用上,选用好的装修材料与部品、部件,能为整个装修提升质量。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选用好的装修材料品牌,例如上海新都国际在室内装修材料选用上都为一线知名品牌—摩恩龙头、科勒洁具、能率热水器、方太电器、西蒙开关、欧普照明。从心理上满足了住户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二、风格设计 装修商品住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就是室内设计风格单一化。购房者认为装修商品住宅主要是由开发商统一装修,难以满足住户的个性化需求。对于住宅开发商来说,如果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就会产生多种设计风格。如果装修商品住宅推广多种设计风格的话,一是会对装修批量化施工和管理带来困难,也失去推出装修商品住宅的优越性,二是不利于住宅产业化发展,也实现不了住宅技术的标准化、部品和部件的通用化。 如何解决在标准化和个性化中寻求平衡,首先是要消费者转变观念,应当把住宅设计中的“装修”与“装饰”两个概念相互区分,对室内的墙壁、天花、地面、卫浴及厨房设备等不能移动的部位做的粉饰和铺装叫做装修,而对于室内的窗帘、家具饰品等软装设计叫做装饰。而室内的软装设计才是体现主人个人品味和家居风格,所以在装修商品住宅室内设计应该引入欧洲的“轻装修,重装饰”的设计理念。业主通过自己选家具、饰品以及窗帘等软装饰品,也能使相同的硬装标准下的装修商品住宅呈现不同的家居风情。装修商品住宅的室内风格的定位应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满足批量化生产施工的要求。 1、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装修商品住宅的是住宅产品在标准化过程中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复制,并且能进行批量化生产。装修商品住宅面临众多的购房者,他们的年龄、收入、职业、生活方式、审美品位、行为模式等方面千差万别,如果要满足每一个购房者的个性化需求显然是不可能,也违背了装修商品住宅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初衷。因此在装修商品住宅的设计风格的定位上就要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在室内风格定位之前,必须首先要对目标客户群体、楼盘户型做定位分析,全面了解潜在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生活习惯、行为特征以及审美品位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针对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定位几种目前主流的设计风格,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2、满足批量化生产施工要求 装修商品住宅的设计风格的不同,表现风格特征和要素的部品、部件的形状、色彩、质地的差别就会很大。要生产出各种式样的装修部件,那就必须配有技术要求不同的制作、施工及安装设备,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施工工艺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我国目前现场施工水平有限,装配化水平不高,工业化施工以及部品、部件的技术标准化程度不高。因此由于现在这些因素的制约,导致在进行装修商品住宅风格的选择上不宜过多,否则会在装修管理过程会增加施工难度, 提高造价,推广标准化装修受到阻力,最后出来的整体效果也不一定最好,另外,过多的风格设计会增加开发商的设计成本,这部分成本还是会追加到消费者身上,导致提高房价,也不利于住宅的后期销售。因此在装修风格上还是推崇大众能普遍接受的装修风格,同时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充分留有余地,满足住户自身的个性化需求。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对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开始回归到理性发展的道路。现在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已经过了“开发商建什么房,老百姓就买什么房”的时代,消费者更多的是追求住房质量。因此装修商品住宅的建设成为我国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住宅产业化建设的重点之一。我们在住房建设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努力解决量的增长,同时更注重住房质量的提高,在人性化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高品位,深层次的装修商品住宅的设计,也就是深入的进行装修商品住宅的室内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使装修商品住宅的室内设计更好的面向社会和群众。 设计装修论文: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之探索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崛起,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们对家居室内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了各种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的设计装修形式。特别是新世纪发展了新型设计理念,提出了“约”性化”“绿色设计”等新概念,这将促进室内设计未来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装修;设计;风格; 绿色 人们追求幸福、健康和美好,就要求有一个舒心优雅的生态环境,因此,人们对城市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要求,即卫生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等。由于现代城市的建设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理念的提升,不仅要求生活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中,而且对家居室内环境有了更新的追求。因为居室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审美意识和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家居装饰设计的主要风格 针对当下的家居装饰的理念和思潮,根据居住者的性格、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志趣、爱好等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多种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的家居装饰装修形式,其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中国传统风格:中国传统崇尚庄重和优雅。吸取中国传统木构架构筑室内藻井天棚、屏风、隔扇等装饰。多采用对称的空间构图方式,笔彩庄重而简练,空间气氛宁静雅致而简朴。乡土风格:主要表现为尊重民间的传统习惯、风土人情,保持民间特色,注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或利用当地的传说故事等作为装饰的主题。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的田园生活情趣,创造自然、质朴、高雅的空间气氛。自然风格:崇尚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摒弃人造材料的制品,把木材、砖石、草藤、棉布等天然材料运用于室内设计中。这些做法,在别墅建筑中特别适宜,备受人们喜爱。 复古风格:人们对现代生活要求不断得到满足时,又萌发出一种向往传统、怀念古老饰品、珍爱有艺术价值的传统家具陈设,再配以相同格调的壁纸、帘幔、地毯、家具外罩等装饰织物,给室内增添了端庄、典雅的贵族气氛。西洋古典风格:这是一种追求华丽、高雅的古典风格。居室色彩主调为白色。家具为古典弯腿式,家具、门、窗漆成白色。擅用各种花饰、丰富的木线变化、富丽的窗帘帷幄是西式传统室内装饰的固定模式,空间环境多表现出华美、富丽、浪漫的气氛。西洋现代风格:以简洁明快为主要特点,重视室内空间的使用效能,强调室内布置按功能区分的原则进行,家具布置与空间密切配合,主张废弃多余的、繁琐的附加装饰,使质和神韵。 混合型风格:在空间结构上既讲求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的特征,在装饰与陈设中融中西为一体。如传统的屏风、茶几,现代风格的墙画及门窗装修,新型的沙发,使人感受到不拘一格。 二、家居装饰装修设计的基本原则 1、保护结构及安全原则: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家庭居住环境的安全。一是保护结构,对承重墙、阳台的半截墙、房间的梁或柱,无论其位置如何,绝对禁止拆除、改动。二是在装修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不得超过住房的荷载能力。三是注意保护防水层,在装修设计过程中,如果施工危及或破坏防水层,就必须进行防水层的修补或者重做。四是注意安全防火,设计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织物等易燃材料应该进行阻燃处理;根据用电器具的摆放位置,对电表容量、导线的粗细等都应重新进行设计,以避免使用时发生事故。 2、个性化原则:首先,尊重并行使用者的自主权。其次,要根据每个人的嗜好选择突出其居室的特征。在设计中个性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居室空间内的造型、造景、色彩运用和材料选择来体现的。正确表现装修个性的方法,任何家庭在装修时都要借助一定的参照物,很多人不顾家庭的生活需要,选择宾馆饭店作为家庭装修的样本,就不可能反映出家庭的特点。突出个性要注意与整体和谐,要以长远的、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家庭装修设计。 3、经济性原则:从自身条件出发,结合居室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把不同档次的材料进行巧妙组合,充分发挥其不同质感、颜色、性能的优越性,就能达到既经济又实用的美化原则。不提倡透支装修,不提倡豪华型装修,家庭装修要考虑到日常生活的需要,要起到方便生活的作用,装修结果必须实用。 4、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居室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功能。一是为居住者提供空间环境;二是最大限度提供物品储藏的需要。把为生活服务的功能性放在重要位置,一定要给使用者在生活中留下方便、舒适的感觉。 5、美观化原则:美观化是指居室的装饰要具有艺术性,特别是要体现个体的独特审美情趣。 6、习惯性原则:家庭装修要的是艺术美的追求,但必须以尊重主人的生活习惯为前提,艺术取向要与生活价值取向相一致,与生活习惯相和谐。 7、环保性原则:搞装修也要树立环保意识。在材料的选配上应首选环保材料,注意节能、降耗、无污染,特别要在采光、通风、除臭、防油等方面下功夫。 四、二十一世纪的新型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重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一是要创造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的审美要求;二是要形象简捷、造型亲切、经久耐用、界面友好(细部设计亲切友好)、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可再生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才是受人们欢迎的创新设计。 (一)最时尚的设计理念--简约 最时尚的设计理念就是简约。交大嘉园的总技术顾问胡宏述先生认为,这种简约可以体现在建筑功能空间的简化、空间分隔的弱化、装修装饰的简洁。在一些豪宅里为了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增加了不同功能空间,主要采用传统整墙隔断,加大了套型面积,提高了房屋成本,并且套内空间过于复杂影响了日照采光条件,又增加了设计难度。如果简约,采用简洁的方法,实用色彩、地面材料、隔断、灯光等不同要素都可以暗示不同的空间功能。也是提高住房舒适度最短平快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空间是一种感觉,引发读书的感觉是书房,引发娱乐念头的是活动厅。再说严严实实的方盒子空间并不完美,墙体是对空间最大的束缚,流动的空间是很美的 (二)、室内装饰走向绿色设计 1、室内“绿色设计”概念 室内设计是连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觉醒,对生存环境有了新的认识,住在城市水泥方盒子中的人们向往自然,提倡绿色食品,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大自然绿色环境中,因此希望使自己的居室环境走向绿色回归自然,反映在室内设计活动中可称为室内“绿色设计”,所设计的住宅称生态住宅。它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样,其总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与地球可持续发展,设计具有高科技加情感的特征。 2、室内“绿色设计”手法 (1) 室内设计室外化。人们厌烦在水泥方盒子中生活,渴望获得自然。设计师通过设计把室内做得如同室外一般,把自然引进室内,这种设计手法称为室内设计室外化。 (2) 通过建筑设计或改造建筑设计使室内外通透,或打开部分墙面,使室内外一体化,创造出开敞的流动空间,让居住者更多地获得阳光、新鲜空气和景色。 (3) 在城市住宅中,甚至餐饮商业服务的内部空间中也追求田园风味,通过设计营造农家田园的朴实无华、实用舒适的气氛。以及在室内设计中运用有生命的造型艺术;室内绿化盆栽、盆景、水景、插花等景观来获得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移天缩地的对自然的感受。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盆景艺术有丰富的遗产可以继承。 (4) 用绘画手段在室内创造出山水,绿化景观,是受到原始人类洞穴中岩画的影响,室内风景壁画、植物花卉、云天水色等,既有把大自然引进室内的效果,又增加了室内艺术氛围。 (5)运用室内造园手法,如四季厅,共享空间中营造较大型自然景观的庭院设计,这些全天候的花园,受到人们欢迎。 (6) 在室内设计中强调自然材质肌理的应用,让使用者感知自然材质,回归原始和自然,设计师对表层选材和处理十分重视,用强调素材的肌理、暗示功能性来突破框,大胆地原封不动地表露水泥表面、木材质地、金属等材质,着意显示素材肌理和本来面目。有的材质原始粗犷,有的则施以精密的打磨,使之具有冷静光滑的表面,都能牵动人们的情思,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进行设计,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所具有潜在的怀乡、回归自然的情绪得到补偿。 (7)在室内环境创造中采用模拟大自然的音声效果、气味效果的手法,如花香鸟语、风声浪涛等动态环境效果,让人们在室内就能获得进入大自然的嗅觉、听觉感受,科技高度发展为设计创造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8)环境是生态学的范畴,人类设计创造活动应符合生态学的要求,在这一人与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生态设计和研究备受重视。 3、室内“绿色设计”未来 科学家提出人类未来的城市将是“森林城市”、“山水城市”的设想,城市中有山、有水、有茂密的森林,由于科技发展,用生长着的植物来构成建筑,居室内有新鲜的空气,婉转的鸟鸣和沁人的花香……凡大自然的“野趣”都应在城市里充满无穷的魅力。按许多专家研究的结果还提出了未来的家庭住宅的一些设想:家庭装饰回归自然,粗糙的土、石、原木家具进入家庭,家电类产品的外形也趋向自然化,也许置于客厅的音响设备不定时地播放风声、雨声和滚雷声,有时还夹杂着野兽的嚎叫声……蜡染服装和印第安人、土著人服饰将走俏各地。 21世纪地球上到处城市化,人们会更留恋郊外,而不留恋故乡。家庭住房走向随意性,小房子将成为畅销产品,这种低成本的小房子通过计算机设计可以一层层地盖起来。在某一个季节,几百个家庭集体休假,一夜之间,活动房屋,活动商店会突出出现在遥远的郊野上,构成一座小镇。休假结束,小镇随之消失……这些科学设想,多么真实地勾画了人们向往回归自然的心态。这些新的理念向室内设计师们提出了挑战,需要去不断地研究、勾思和创新。 设计装修论文:浅议关于住宅装修的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设计方案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程管理 住宅 室内环境污染 控制 装修设计 论文摘要:住宅室内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针对当前住宅装修工程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了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在装修设计方案中,应注重设计合理的住宅通风,选用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并控制材料用量,从而达到控制和降低室内环境污染的目的。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住宅装修市场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由装修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也相伴而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报告指出:在新建和改建住宅中,约有30%的人患有由室内环境污染造成的“病态建筑综合症”,出现头痛、干咳、恶心和对气味敏感等症状。目前国际上一些环保专家已把室内环境污染列为继煤烟型污染和石油型污染之后的第三代污染问题。 2住宅室内环境污染现状 室内环境污染是指室内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物质和放射性因素的存在及其扩散而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生产过程造成危害的现象。 在我国,近年来室内环境污染引起的民事纠纷日益增多,引起了国家及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2001年12月,我国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是我国建筑和装修工程首次涉及室内污染控制的规范,《规范》明确将氛、甲醛、氨、苯及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voc)作为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对象。随后,国家还先后制定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这些规范和标准,对从源头上控制室内环境污染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受制于规范、标准推广运用的范围,以及经济水平等因素,当前由装修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仍然十分严重。 3住宅室内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装修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原因很多,包括不合理的设计、不合格的装修材料、不当的施工方法以及人们检测室内环境质量的意识尚未形成等。因此,住宅装修工程环境污染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装修设计、施工和竣工检测等方面进行全过程污染控制。其中装修设计是住宅装修工程的基础,也是对装修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控制的源头。 2009年第一季度,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成都市15户新装修住宅进行室内空气中甲醛、苯及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空气质量优秀,各项污染物含量均未超标的只有2户,占总数的14%;室内甲醛污染超标的有9户,占总数的60%,最高污染值为3 . 32mg/m3,超出标准限量(0. l0mg/m3)32倍;苯污染超标的只有1户,占总数的7%,最高污染值为0 .18mg/m3,超出标准限量(0 . l lmg/m3 )0. 6倍;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超标的有13户,占总数的86%,最高污染值为5 . 63mg/m3,超出标准限量(0.60mg/m3)8倍。检测显示大部分新装修住宅室内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比较严重,而造成这两种污染物超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装修材料设计选用不合理,单一材料使用和复合材料使用量较大造成的。检测中还发现大部分住宅密闭性较强,可开启的窗户较小,室内通风不良,造成了装修产生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和稀释。由此可以看出,装修设计对于控制室内环境污染具有源头性的关键作用。 4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设计方案 装修设计是指消费者或装饰公司对住宅整体的结构、布局和材料的设计。为控制和降低室内环境污染,装修设计中应着重从室内通风设计和选用材料设计两方面采取措施。 4.1室内通风设计 设计合理的住宅通风,加强通风换气,用室外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环境污染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降低室内环境污染最方便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而言,新风量越多,对人们的健康越有利。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产生“病态建筑综合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足。室内空气品质与气候国际协会成员、indoor air期刊主编sun-dell教授对瑞典160幢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新风量越大,发生“病态建筑综合症”的风险越小(图1)。 新风量是指室内补给的新鲜空气量。新风量根据的浓度来确定是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基本方法。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关,人呼出的气体中占4%一5 %,而新风量标准根据人体的生理需要,要使室内的浓度限制在0.1%,则必须保证每人每小时新风量为30m.。 为了保证室内足够的新风量,在装修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物通风。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形式,其中自然通风不仅成本低廉,而且通风效果明显好于机械通风。因此,在装修设计中应尽可能设计保留建筑物自然通风,对于隔墙和门窗设置上,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效果,最好能在设计中形成“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贯通,加快空气流动带走污染空气;对于一些私密性要求不高的房间,可将隔墙改作活动折叠门或设计成通透型置物架;此外,最好不要人为地阻挡室内的通风,如封闭阳台,增加房屋隔断等。 对于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功能性房间,由于往往没有较好的自然通风,可采取机械通风方式,如设置排气装置。排气应当直接排出室外,不能再进人室内循环。 4.2选用材料设计 装修材料是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合格的装修材料更是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罪魁祸首。2007年第三季度,四川省工商局对全省部分地区经销的强化木地板、涂料进行了质量监测,其抽查强化木地板40个批次,合格的18个批次,合格率为45 %;抽查涂料40个批次,合格的15批次,合格率仅为37 . 5 %。 2007年11月,上海市工商局对上海市流通领域胶粘剂开展了质量监测,抽查胶粘剂30批次,合格的15种,合格率仅为50 .0 %2008年8月,武汉市工商局对武汉市建筑装饰材料专业市场中销售的50批次的pvc排水管、板材和涂料胶水进行了专项质量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总体合格率仅为28 %。其中,板材合格率为35 %,涂料胶水合格率为30 %,而pvc排水管合格率仅为10%。 综合全国各地对装修材料的检测通报,污染物含量超标和物理性能不达标是当前不合格装修材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良芳不齐的建材市场,如何在装修设计中合理选择装修材料,对于控制室内环境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4.2.1拉制材料用量原则 提倡简洁设计,减少各种装修材料的用量,降低污染物的累加效应,是装修设计中控制室内环境污染源的一项重要措施。简洁设计就是按照简洁、实用的原则进行设计,不设计一些华而不实,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日常生活舒适程度的装饰项目。 装修设计中,还应注意搭配各种装修材料的使用量,比如地面和墙面的材料最好不要使用单一种类的材料,因为使用面积较大,如果选择单一材料会造成室内某种有害物质超标。 4.2.2选用材料原则 装修设计所选用的材料合理与否,是控制室内环境污染源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用要考虑两点:尽量减少使用可产生严重化学性污染的材料,如溶剂型油漆、化纤地毯、胶水、密度板等;多使用无机材料,无机材料大部分都是无害、安全的,如各种工艺玻璃、金属、铸铁等。 在选用无机非金属装修材料、人造板材、涂料以及胶粘剂等常用材料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对住宅装修的要求,设计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装修材料。 (1)无机非金属装修材料如石材、陶瓷、石膏板等,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的放射性限量指标。住宅工程作为1类民用建筑,必须采用放射性指标限量为a类的装修材料。有些天然石材的设计选择要尤其注意,一般来讲,岩浆岩中的酸性侵人岩,如花岗岩,放射性含量较高;沉积岩中的碎屑沉积岩,如页岩,放射性含量也比其他石材高。花岗岩和页岩都不适宜选做住宅的装修材料。 (2)人造板材包括胶合板、细木工板(俗称大芯板)、纤维板、复合木地板等,是造成装修工程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设计选用板材时,一定要选用游离甲醛含量和释放量为e1类的板材;同时,房屋内门等最好不要选用复合材料大芯板或者九厘板来制作,尽量选择工厂加工好的成品门。 (3)涂料主要由胶结基料、颜料、填料、溶剂(或水)及各种助剂组成,一般用于内墙、顶棚、门窗、家具等物体的表面,是装修中使用面积较大的材料。按是否使用有机溶剂分为溶剂型涂料和水性涂料。溶剂型涂料多用于木器、金属表面的涂饰,含有大量挥发性有机溶剂,对室内环境污染较大,最好不要选用。水性涂料因其以水为稀释剂,所以挥发性有害物质含量较少。用量较大的内墙涂料,可以采用乳胶漆这类水性涂料,而木器涂饰也建议选用水性木器漆。 (4)胶粘剂和涂料一样,主要由胶结基料、填料、溶剂(或水)及各种助剂组成,胶粘剂由于粘接后被材料覆盖,有害气体迟迟散发不尽,所以对室内环境的危害比涂料还大,必须严格选用。在保证正常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低毒性、低有害气体挥发量的溶剂型胶粘剂和水性胶粘剂。住宅装修不宜选用聚乙烯醇缩甲醛胶粘剂(107胶)。 4.3设计方案实施效果 将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设计方案原理运用于某装饰公司的住宅装修设计中,在该公司2009年2-5月所承接的10项住宅装修项目中,遵循以上设计方案原理,有意识地在设计中采取了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措施。10户业主对于该装饰公司环境污染控制的设计方案均表示赞同,并有8户业主在工程竣工后,按照装饰公司的建议,聘请了专业的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机构对室内甲醛、苯及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含量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除了1户住宅室内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轻微超标外,其余7户住宅室内甲醛、苯及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均未超标。这一检测结果充分说明,只要运用合理的装修设计方案,完全有可能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物限量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5结束语 虽然我国当前由装修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但是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从装修设计之初即对室内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同时规范和改进施工工艺,广泛开展竣工质量检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低污染的“绿色”装修一定能够进人千家万户。 设计装修论文:室内装修电气线路设计安装 摘要: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装修行业也成了一块巨大的蛋糕。但是在装修的工程中,有很多的电气安装混乱,电气设计不够规范的问题,由于电气安装不合格导致的火灾事故时常发生。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室内装修电气线路设计安装的问题。 关键词:导线;布线;灯具;开关;插座 一、导线的选择 导线的选择应根据住户用电负荷的大小而定,应满足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的要求,并满足防火的要求。用电设备的负荷电流不能超过导线额定安全载流量。 一般按每户住宅的用电量在4~10kw的水平,每户进户线宜采用截面积为10mm2的铜芯绝缘线,分支回路导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铜芯绝缘导线。对特殊用户则应特别配线。为使所有的用电装置都能够可靠接地,应将接地线引入每户居民住宅,接地线采用不小于2.5mm2的铜芯绝缘线。在房屋装修中,所有线路都应采用铜芯绝缘线穿管暗敷设方式。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许多住户在装修时将室内的线路、开关等都更换一新并加大容量,往往忽略了进户线,这将影响居室的供电能力并带来不安全的因素。 二、室内布线 室内布线不仅要安全可靠的输送电能,而且要布置整齐、安装合理、固定牢靠,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内线工程的开展应以不能降低建筑物的强度和影响建筑物的美观为前提。室内布线的施工设计要对给排水管道、热力管道、风管道以及通讯线路布线等位置关系给予充分考虑。 室内配线技术要求:①室内布线根据绝缘皮的颜色分清火线、中性线和地线。②选用的绝缘导线其额定电压应大于线路工作电压,导线的绝缘应符合线路的安装方式和敷设的环境条件。③配线时应尽量避免导线有接头。因为往往接头由于工艺不良等原因而使接触电阻太大,发热量较大而引起事故。必须有接头时,可采用压接和焊接,务必使其接触良好,不应松动,接头处不应受到机械力的作用。④当导线互相交叉时,为避免碰线,在每根导线上应套上塑料管或绝缘管,并需将套管固定。⑤若导线所穿的管为钢管时,钢管应接地。当几个回路的导线穿同一根管时,管内的绝缘导线数不得多于8根。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的绝缘电压等级不应小于500v,穿管导线的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套)应不大于管内净面积的40%。 三、灯具的设计安装 灯具的高度:室内灯具悬挂要适当,如果悬挂过高,不利于维修,而且降低了照度;如果悬挂过低,会产生眩光,降低人的视力,而且容易与人碰撞,不安全。灯具悬挂的高度应考虑:便于维护管理;保证电气安全;限制直接眩光;与建筑尺寸配合;提高经济性。 灯具布置前,应先了解建筑的高度及是否做吊顶等问题,灯具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照明。在设计中应注意荧光灯比白炽灯光照度高,直接照明比间接照明灯具效率高,吸顶安装比嵌入安装灯具效率高。灯具遮光材料的透射率及老化问题也应在设计考虑范围之内,选择光效高、寿命长、功率因数高的光源,高效率的灯具和合理的安装使用方法,可以保证照度并节约用电。 灯具现一般推荐采用节能电灯,如稀土荧光灯、三基色高效细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双d型h型)、小容量卤、钨灯等。灯具的选择视具体房间功能而定,如起居室、卧室可用升降灯,起居室、客厅设置一般照明、灯饰台灯、壁灯、落地灯等。厨房的灯具应选用玻璃或陶瓷制品灯罩配以防潮灯口,并且宜与餐厅用的照明光显色一致。浴室灯应选用防潮灯口的防爆灯。卫生间、浴室的灯具应采用防潮防水型面板开关。 安装灯具时,安装高度低于2.4m时,金属灯具应作接零或接地保护,开关距门框0.15~0.2m,灯头距离易燃物不得小于0.3m;在潮湿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应采用防潮、防爆、防雨的灯头和开关;灯具安装时应牢固可靠,质量超过1kg时,要加装金属吊链或预埋吊钩;灯架和管内的导线不应有接头;灯具配件应齐全,灯具的各种金属配件应进行防腐处理。 四、开关的设计安装 安装开关时,应注意开关的额定电压与供电电压是否相符;开关的额定电流应大于所控制灯具的额定电流;开关结构应适应安装场所的环境;明装时可选用拉线开关,拉线开关距地2.8m,拉线可采用绝缘绳,长度不应小于1.5m;成排安装开关时,高度应一致;开关位置与灯位相对应,同一室内开关的开、闭方向应一致;开关应串联在通往灯头的相线上;安装开关时,无论明装还是暗装,均应安装成往下扳动接通电源,往上扳动切断电源。 五、插座的设计安装 安装插座时,应注意插座的额定电压必须与受电电压相符,额定电流大于所控电器是额定电流;插座的型号应根据所控电器的防触电类别来选用;双孔插座应水平并列安装,不可以垂直安装,三孔或四孔插座的接地孔应置于顶部,不许倒装或横装;一般居室、学校,明装不应低于1.8m,车间和实验室距地距离不应低于0.3m。 插座宜固定安装,切忌吊挂使用。插座吊挂会使电线受摆动,造成压线螺丝松动,并使插头与插座接触不良。对于单相双线或三线的插座,接线时必须按照左中性线、右相(火)线,上接地线的方法进行,与所有家用电器的三线插头配合。 布置插座要充分考虑家庭现有的和未来5~10年可能要添置的家用电器,尽可能多安排一些插座,避免因后期发现插座不够用而重新改造电气线路,将电气事故隐患的概率降到最低。同时住宅内的插座应全部设置为安全型插座,在厨房、卫生间灯比较潮湿的地方应加上防潮盖。 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插座的安装高度及容量选择: 客厅:客厅插座底边距地1.0m较为合适。既使用方便,也能与墙裙装修协调,即使有的住户不搞墙裙装修,又能保持统一。另外,小于20m2的客厅,空调机一般采用壁挂式,那么这个空调机插座底边距地为1.8m。如客厅大于20m2,采用柜机插座高度为1.0m,客厅插座容量选择是:壁挂式空调机选用10a三孔插座,柜式空调机选用16a三孔插座,其余选用10a的多用插座。 卧室:住户在卧室装修中,用装饰板搞墙裙的比较少,故建议空调电源插座底边距地为1.8m,其余强、弱电插座底边距地0.3m。空调机电源选用10a三孔插座,其余选用10a二、三孔多用插座。 厨房:厨房是人们制作饭菜的地方,家用电器比较多。主要有冰箱、电饭煲、排气扇、消毒柜、电烤箱、微波炉、洗碗机、壁挂式电话机等。根据给排水设计图及建筑厨房布置大样图,确定污水池、炉台及切菜台的位置。在炉台侧面布置一组多用插座,供排气扇用,在切菜台上方及其它位置均匀布置6组三孔插座,容量均为10a。厨房门边布置电话插座一个,以上插座底边距地均为1.4m。 餐厅:餐厅是人们吃饭的地方,家用电器很少,冬天有电火锅,夏天有落地风扇等,沿墙均匀布置2组(二、三孔)多用插座即可,安装高度底边距地0.3m,容量为10a。装一个电话插座,安装高度底边距地1.4m。 卫生间:卫生间是人们洗澡、方便的地方。家用电器有排气扇、电热水器、电话机等。一个10a多用插座供排气扇用,1个16a三孔插座供电热水器用,底边距地均为1.8m,尽量远离淋浴器,必须采用防溅型插座。电话机插座底边距地1.4m。装电话机的原因是人们在洗澡或方便时,仍然能与外界保持联系,使用方便。 设计装修论文: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设计管理 摘要: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房地产业高调崛起,并逐步实现了住宅产业化目标。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转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加强烈。本文以建筑室内精装修为基本出发点,并结合实际案例,系统的论述了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设计管理的要点,希望可以对进一步规范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设计管理,提升设计管理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建筑;室内精装修;设计管理 1引言 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与简单的装修工程相比,所使用的材料性能好、价格相对较高,既可以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同时兼顾使用功能。随着人们对建筑室内装修的效果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设计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室内精装修的质量,同时还会对室内精装修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建筑室内精装修设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设计管理要点 本文所选取的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项目设计管理包括方案设计阶段管理、施工图设计阶段管理,以及项目验收阶段的管理。其中方案设计阶段的管理重点论述的是设计任务书编制及设计供应商选择,而施工图设计阶段管理重点阐述的是设计图纸优化以及审查,最后项目验收阶段重点论述了装修项目设计质量管理,并引入了限额设计的概念。 2.1设计任务书编制与设计供应商选择 在编制设计任务书时一定要全面的收集各种资料信息,为设计任务书编制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一份相对完善的设计任务书应该包含有工程概况、设计内容、设计风格、装修标准、装修技术与设备以及成本预算等内容。本项目的设计风格主要为新古典主义高层住宅,并且在延续建筑中采用了ArtDeco设计风格,项目用地面积高达65996平方米。而该项目案例中的设计内容需包括主推户型样板房设计,项目配套会所包括售楼处的设计以及项目公用部位诸如电梯厅、走道以及门厅等装修设计。 2.2设计图纸优化与审查管理 由于论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设计工作任务量大且复杂,需要各种专业的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介入参与到室内精装修设计中,增强设计图纸的深度和广度,对设计方案的细节部分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且设计方案包括硬装设计以及软装设计都必须根据国家行业设计规范饭和验收规范进行优化和改进,使其切实符合国家及项目所在地有关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特别注意软装设计方案的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对装修色彩、样式进行适时的调整,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2.3设计材料管理 设计材料是关乎设计成效的重要因素,室内精装修工程对设计材料质量和性能要求更高。设计人员在选择设计材料时,应首先考虑材料的实际性能和质量,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和标准挑选合适的设计材料。在确保设计材料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设计材料成本,最大限度的确保装修企业或单位的合法经济利益。 2.4设计变更管理 由于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设计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且复杂,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原有的设计方案进行变更以满足现实的需要。装修设计方案中任何一处变动都会牵涉到各个环节的利益。该项目由于在前期公司后期服务跟进不够,导致设计变更较多。为了保障设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公司后期更换了设计单位,并对部分的设计图纸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2.5设计成本管理 设计方案直接决定了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成本的高低,更关乎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建筑室内装修设计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可以采取限额设计的方式对设计资金进行整合和优化,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利用,减少或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此外,由于装修材料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动而不断波动,因此,设计材料采购人员应该密切关注装修材料市场,实时掌握市场材料价格变动趋势,并制定完善的设计材料价格体系,同时做好价格差分析及时向有关领导反映,为日后的工程项目结算以及后续工程的成本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提高设计成本控制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为了更好的控制装修项目成本,应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建立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设计人员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装修项目预算定额以及费用定额的基础上估算出装修材料费用,并对投资限额进行合理的分解和使用,切实确保装修设计成本满足初步设计愿望。 3结语 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设计管理工作具有多变性、长期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坚守持之以恒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管理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方案。同时,设计单位应不断强化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明确各个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范围,督促他们树立成本意识,加强对建筑室内精装修工程设计管理的成本管控,在兼顾设计质量和效果的同时,切实统筹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促进建筑室内精装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钱建星 单位: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设计装修论文:商业空间装修工程设计研究 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商业空间装修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几点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商业空间装修工程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促进商业空间装修工程设计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一、商业空间装修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1.功能性原则 功能是空间设计首要考虑的原则,在商业空间装修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商业空间的定位,根据空间实际情况,进行装饰装修设计,确保空间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 2.经济性原则 商业空间装修工程设计要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的号召,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理、气候、通风条件,对空间装修进行设计,降低空调能耗;设计师要优化采光设计,降低照明成本;选用耐用、环保、可靠的装饰装修材料,降低商业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维护成本。 3.个性化原则 为了避免商业空间装修设计趋同化发展,应当彰显设计的个性化、差异化,使空间装修主题符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同时,空间装修设计还要满足顾客心理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建舒适的购物环境,提高空间装修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商业空间装修工程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1.空间装修工程中的规划设计问题 (1)主动线设计。入口是商业建筑主动线的起始位置,主动线应当能够确保商业建筑内的客流量均衡对冲流动,其装修定位必须与商业建筑的规模、形式相匹配。主通道是主动线的过渡段,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对主通道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客流的输送问题,要保证设计出来的主通道可以将从入口进入商业空间的人流输送至各个副动线及不同的空间区域当中。(2)副动线设计。在商业建筑中,次要通道全部都是副动线,其通过与主动线的连接,可以将进入商业空间中的消费者引导至各个购物空间内,从而使人们在商业空间内的商业活动能够沿着主动线与副动线展开,并维持客流在商业空间内的均衡流动,以此来确保不同空间区域内客流的平衡。(3)中庭动线设计。在商业建筑中,中庭是整个建筑中最具代表的核心区域,也是绝大多数消费者视线的焦点所在,还是商业活动路线的起末点。通过对中庭动线的合理规划设计,可以对消费者起到引导的作用,从而使消费者到达不同的功能区域,并使客流的消费行为在不同的空间区域中完成转换,由此能够实现商业建筑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以某商业建筑为例,它在主动线的规划设计中,围绕了不同商铺之间的线性与环绕性,由此使得位于边沿的商铺全部能够直接面向规划路,各个商铺之间以廊道作为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使消费者在动线上产生互动,各商铺的入口与主通道通过廊道与主动线之间结合成为一体,这样在整个商业空间内便没有死角商铺,各商铺均有两个主题中庭动线,有助于拉动客流动线,这样能够使消费者在不同的商铺中驻足停留,进而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2.中庭空间的装修设计问题 (1)空间划分。在商业建筑中,对中庭这一主要的空间区域进行具体划分时,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的商业功能。通常情况下,中庭会跨越多个楼层,而各个楼层的商业功能均有所差别,有的楼层中还会有多个不同的商业区域,所以在中庭空间设计时,应当将这些不同的空间区域整合出一个共性,在共性中借助空间层次的合理划分展现出不同的主题特色,从而使整个商业空间的装修更具观赏性。(2)中庭周围的路线设计。在对中庭周围的路线进行设计时,应当尽可能将路线设计成发散式或是纵横交错式,由此可以形成交通枢纽。(3)造型与材质。中庭的造型及其材质,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处理,同时可以使用一些广告来丰富中庭的空间层次,借助墙面材料、灯具和广告装饰,可以营造出三维空间,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商业空间的氛围,不仅有助于美化商业建筑的形象,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宣传。例如:某商业中心,它的每个馆均有两个大型的中庭空间,顶棚采用了可滑动式天窗设计,由此实现了自然通风和采光,在底层引入了一些休闲娱乐项目,有效促进了客流的渗透,为商业空间营造出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购物环境。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绿色生态化设计理念,加入了一些绿色主题景观设计,给人们带来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3.空间装修中的照明设计问题 照明环境是空间装修的亮点,既可以起到引导客流的目的,又可以让消费者清晰看到商品的细节,营造舒适、敞亮的购物环境。在空间装修中,要在强调节能省电因素的基础上,从不同动线空间考虑照明设计。以某商业城为例,其照明设计力求保持空间的通透感,针对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光照的色温和显色性,有效权衡照明成本与照度需求;该商业城在客流量大的区域,采用专业筒灯和光带,确保功能空间布光均匀;照明设计中对筒灯进行防眩处理,利用不同照度、光色以及明暗对比的手法,营造和谐的照明氛围;综合考虑商业空间装修结构,设置现场光带,增强空间的层次感和功能导向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商业空间装修工程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在具体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到空间规划问题之外,还要对中庭空间和照明设计予以重视,通过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法,彰显出商业空间所独有的功能性特点,为整个商业建筑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购物氛围。 作者:许必强 单位:宁波建乐建筑装潢有限公司 设计装修论文:装修工程环保节能设计研究 1建筑工程装饰装修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我国在建筑装饰装修环保技术上停留在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技术和建材上还是处于研究阶段,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加大了对装饰装修环保产业的管理力度。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在该领域的软实力还有待加强,环保产业设计与社会建设之间相互冲突,且在装饰装修的环保规定上与实际环保装饰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很多环保指标都无法满足装饰装修工程。比如在建筑材料中,有害指标与国家相应指标没有统一,需要我们对技术和材料进行相应的创新。 2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加强环保设计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装饰装修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落实节能环保设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1践行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设计理念 目前,为了能更好地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践行节能环保理念,必须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并以节能环保理念作为根本指导方针,不断促进设计策略在工程中的实现,以便能更好地开展相应工作,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同时,只有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加强对资源的重视程度,可有效降低高耗能的装饰装修,而在设计方案中,设计人员必须有效依托建筑工程结构,尽量避免拆散墙体,以免出现不必要麻烦,最大程度地降低资源的消耗,从而为人们提供最舒适的居住环境。 2.2建筑材料的选择 为了能够更好地践行节能环保理念,必须选用经济、节能环保的材料,不仅要求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和耐久性,还必须关注材质问题,选用各种节能环保型材料,避免其对人体带来各种不利影响。同时,还应防止室内环境出现污染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才能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实现环保:①选择少加工的材料,且材料材质一定要保持天然或可长期使用,且可回收利用。比如,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将竹席作为吊顶和墙面装饰的材料,还可利用竹席的色彩和质感配合多变的图案,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气氛。②建筑工程的装饰装修材料不仅应具有全新、独到的材质,还应具备节能环保、经济的特征。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在建筑装饰装修设计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此外,在工程设计中,还可采用柳编的整体墙面材料、家具,减少对木材的使用,起到节能环保的效用,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经济实用,有利于为人们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2.3装饰设计中的灯光设计 只有切实注重新型技能、技术的运用,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比如,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LED灯的运用,这样不仅可起到节电的作用,还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从而实现室内灯光设计的环保模式。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灯光设计,这是因为灯光设计是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设计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根据建筑室内的特点进行设计,注重自然灯光,可进行直接照明,并选用节能灯具,淘汰现有的白炽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 2.4运用简练的装饰手法 在装饰装修工程中,一定要灵活地运用简练装饰的手法,切实注重设计技术的策略研究,从而在看似平常的环境中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居住氛围。尤其是在办公、餐饮或娱乐场所中,可选择一些简练的装饰手法,尽量减少各种烦琐的设计,这样不仅可减少对材料和能源的消耗,还能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切实提升设计水平。 2.5注重装饰设计的整体规划管理 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在动工前期必须进行材料清单的预算处理,逐步细化各种装饰工程所需的材料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工程材料得到充分利用。此外,我们还应尽量采用环保的装饰材料,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切实做好工程细节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建筑装饰施工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在当前的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必须对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推动建筑工程不断发展。 作者:王文中 单位:常州中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装修论文:防火设计装修工程论文 1装修工程中所带来的火灾因素 1.1建筑室内装修增加了火灾荷载,加速火灾的蔓延 进行建筑室内装修时,由于美观或者是使用功能的需求,使用一些易燃的装饰性材料等,这样一来就会增加火灾的荷载,从而导致在火灾发生时加快了火灾的蔓延速度以及延长了火势的燃烧时间。在当前很多房屋内部的装修中,都会采用到易燃材料,尤其是房屋的吊顶、天棚等处。一旦火灾发生,则会顺着天棚和墙体不断蔓延。由房间内部快速蔓延至走廊上,并沿着走廊到敞开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等,造成火势扩散。这样一来就完全阻碍了室内人员的疏散,大量的可燃物体带来了大量的火灾烟雾,极易导致人员的伤亡。加上火灾蔓延速度极快,则更加难以保证人员在短时间内迅速撤离。 1.2产生火灾的隐患增加,导致火灾快速扩散 建筑装修过程中,由于在不同的部位会才用到不同的材料,而这些材料的使用以及施工,则会导致火灾的发生隐患增加。尤其是在各类装修材料的燃烧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以及浓烟,严重带来人员的伤亡。此外,当室内温度由于装饰材料的燃烧上升到600摄氏度时,则会引起建筑火灾的轰燃效果。这一现象发生迅速,给火灾的营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对于有些装修材料而言,燃烧时不仅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也会排放出一些有毒气体,这就极大程度上威胁了人员的生命安全。由于浓烟阻碍视线,使得火灾现场能见度极低,这将延长营救的时间,且降低室内人员的疏散速度。由于装修材料的选择以及装修格局的布置,都将会对火灾现场的疏散以及人员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 2当前我国建筑装饰工程中存在的防火问题 2.1装修无法满足国家法律的规定 我国《消防法》对于房屋整体的消防设计与施工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对于建筑材料的选用等也都做出了相关规定,设计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条文要求对建筑装修中的主要构件进行设计。同时消防图纸及相关的资料也应该报送至公安消防机构审核,经过审核合格方可进行施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未取得消防设计审核合格的情况下,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然而在实际装修过程中,很多设计人员却并未完全按照要求进行设计,相关审核程序也并未完全按照规定来进行。在建设过程中各种违章装修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很多业主以及建设者的消防意识薄弱也导致了装修中不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导致装修设计中的相关防火措施无法真正落实。 2.2装饰材料的选用问题 当前建筑市场上的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种类十分繁多,但质量却相去甚远。各种材料供应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市场上建筑装饰材料的防火安全性能存在很大的问题。许多建筑装修材料不具备规范规定的耐火等级,虽然价格比较低廉,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火灾事故。加上在室内装饰过程中又存在很多的可燃物质,就进一步加剧了火灾的危害程度。建筑装饰装修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的装饰材料进行选择时,必须兼顾到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以及相关的经济性需求,从这两个角度去进行设计,才能真正保证装修工程材料的防火安全,减少火灾隐患。 2.3装修工程的施工无法完全实现设计的防火要求 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时,虽然一开始的装饰设计工作做得比较完善,但有一些工程却由于施工作业队伍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导致无法真正落实装修设计中的防火设计要求。很多装修施工单位往往是临时组建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多施工单位为了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缩短工期,对已经设计的图纸擅自修改,尤其在电气线路、管道防火保温等隐蔽设计上,不顾消防安全,自行更改设计,从而加重了火灾隐患。因此建筑装饰装修的防火设计,并不能仅仅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还需要考虑到施工单位的需求,从而在满足防火性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施工的难度和成本。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更好地与之对接,从而更好地传达设计意图,明确室内防火的要求。 3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的防火设计方法 在进行建筑的装饰装修过程中,需要对其相关的使用功能、施工经济性以及防火安全性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兼顾建筑装饰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现行各类防火设计规范的规定。具体而言在进行建筑的装饰装修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3.1必须正确处理装修效果和使用安全的矛盾 为了满足建筑的装饰装修效果,往往会需要才用到一些色彩艳丽但是比较易燃的材料,如墙面的壁纸,天花板上的吊顶装饰等。然而对于建筑装饰的消防安全性而言,则最好是采用一些水泥、石材、陶瓷、金属等不燃材料最安全。因此,在进行装饰装修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兼顾到装修的效果以及使用功能和防火安全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既不能为了防火性能的提升而一味采用那些不可燃的物质,另一方面也不可为了装饰的美观性而忽视了防火的要求。如果片面追求装饰的色彩和效果,大量采用可燃物质进行装修,则必然会提高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期的火灾危害。有的室内装修顶棚采用胶合板贴壁纸,墙面采用泡沫塑料蒙装饰布,地面铺化纤地毯,这样一来房间内布满了可燃物质,平时对人体健康就不利,万一发生火灾,则会加快火灾的蔓延,后果更不堪设想。 3.2建筑外立面的垂直和横向防火设计 建筑外立面的装修中,也需要考虑到建筑防火的要求。防火设计主要是通过外部的喷淋系统或是水幕系统,通过相关热辐射的隔断,在垂直方向上防止火灾的蔓延。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在外立面的喷淋系统上增设用于保护外立面的喷头,从而保证火灾发生时,通过相关的喷头阻隔,防止火灾发生层的火势向上下各层蔓延。对于高层建筑等火灾危险系数较高的建筑,则可以通过水幕系统的布置,当发生火灾时通过水幕的阻隔,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形成隔离带”阻止火势通过外墙从竖向蔓延,避免立体火灾的形成。除了对于建筑外墙纵向上的防火装饰设计外,还需要从横向上对火势进行控制。可以在装饰设计时,考虑在防火分区的位置即防火墙的位置横向增加防火分隔墙的宽度,即在每个防火分区防火墙跨越玻璃幕墙的位置,防火墙两侧横向增加防火墙宽度,使防火墙在玻璃幕墙的位置形成“T’,型防火隔离带。从而保证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很好地利用纵向和横向的双向保护,防止火灾的进一步蔓延。 3.3装饰工程中的防火重点部位设计 建筑装饰工程中有很多极易发生火灾的部位或是在发生火灾后,带来的损失极大的部位,需要在装饰时进行重点的考虑。对于建筑的吊顶而言,最好是优先选用符合一级耐火等级的吊顶。如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等不易燃的材料。根据实验表明,火灾发生时如果并未蔓延至房屋的吊顶部位,则不易产生轰燃的现象,能够更加有利于火灾现场人员的疏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吊顶的内部空间进行防火隔断处理,更好地满足防火的需求。如某工程中采用拉法基75系列墙体轻钢龙骨做防火隔断骨架,在骨架填塞防火矿棉,轻钢龙骨外包12厚耐火纸面石膏板,隔断的燃烧性能达到A级。在建筑的灯具以及各类固定的装饰物品的设计和布置时,则需要考虑到相关的装饰物的材料。由于灯具靠近热源,因此塑料、化纤、天然织物、竹木等材料一般都需要经过阻燃处理才能达到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室内装饰过程中的防火。 3.4相关防火隔断的设计 装饰装修中应注意隔断的要求,通过合理的装饰设计,满足防止火灾蔓延的要求。如为了防止一块玻璃跨越了两个防火分区,则可以通过在装饰过程中可以通过在防火层上现浇一道钢筋混凝土地台反梁,地台上设置不锈钢栏杆,地台外贴花岗石饰面,并对地台与幕墙之间的缝隙也进行防火胶封闭。从而既能满足防火隔断的需求,又能满足装饰的美观需求。另一方面,在在装饰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遮挡住消火栓,同时应该采用明显的颜色更好地标识出消火栓的所在部位,同时应注意不要阻挡了疏散通道。 4结语 近年来,随着建筑装饰要求的不断提高,防火安全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火灾的发生将严重威胁到住户的人生和财产安全。各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人员都必须考虑到建筑防火性能的需求,从正确处理装修效果和使用安全的矛盾,建筑外立面的垂直和横向防火设计,装饰工程中的防火重点部位设计以及相关防火隔断的设计等方面,加强建筑装饰中的防火设计。更好地满足建筑防火安全和居住美观舒适的需求。 作者:陈新俤 单位:福州联丰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装修论文:组织设计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论文 1小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特征 1.1实施工程的可替换性 小型装饰工程可替换性表现在小型建筑装修完成后所用的材料更符合易拆卸的性质,便于进行二次重装。相对于大型的装饰装修工程及建筑工程来说,小型的装饰装修工程在装修周期上,在比较短时间就需要要二次装修,差不多5年的时间就需要小型的整修一下,5—8年就需要进行一次大整修。正是因为小型建筑装饰装修的这个特点,我们的施工工程既要安全坚固,也要方便我们拆换。 1.2完成工程的时间短 相比较大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与建筑工程来说,小型建筑的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工期要短好多。根据装修的面积上划分,虽然装修的面积小型装饰装修的面积要求低于一千平方米,但在装修选材方面却需要超过大型装修下大工夫,要求更繁杂的品种,更高的品质。因此,组织设计的项目拟定性与精准度方面要求的更加的严格。在我们小型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新材料的加固,也必须考虑到以前的装饰物的拆卸,这也是跟大型装饰装修有区别的一点。 1.3更具美观性 小型建筑装饰装修在美观性方面有其特殊要求,要在不足一千平方米的有限装饰面积里展示更多、更具内涵的东西,就必须在美学的方面就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经济实用性,也还要考虑空间位置的摆放,让其更具美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进行组织设计的时候就要相应的把这些放入其中的考虑范围。 2小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时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要求 在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的过程中要基于小型装饰装修工程的特征来进行。 2.1可操作性的要求 我们在承接装修工程时,首先要提前计算出该工程需要施工的人员数量,并且做好备用人员的计划。这样不仅能够在施工中遇到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意外情况时,有专业人员能够到岗上任,保证施工效率的正常进行。而且要事先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从而确保了组织设计的可操作性。 2.2针对性的要求 在施工工程概况、施工部署上的编写,我们必须按照当时的招标文件、建筑标注要求如实编写,不可以扭曲事实。而且在招标的过程中,我们对进行招标的单位要做出工期跟质量要求的保证,我们在组织设计的编写中也要强调我们保证。在此基础上,编制的组织设计里面的内容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都要严格按照招标方招标的要求编写。同时,如果我们预计到在施工中可能会发生的施工问题,我们也要在组织设计的编写时做出特别说明,当然,我们也要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组织设计方案才能让招标方看到我们的实力与诚意。所以,我们在编制组织设计时,既要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写,也要按照我们建造工程时的标准来编写,这样的编写才是真实可靠的。 2.3环保性的要求 首先,在小型建筑装修工程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区对建筑行业关于环保问题的相关规定。本着给我们的社会人群营造碧水蓝天的生活状态的原则,对可能会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操作步骤做好相应的解决方案,要做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因为我们的工程给环境带来的伤害。在材料的选择上必须选择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材料。如果到时候威胁到设计方的利益时,我们要与之做到有效的交流沟通,在材料的选择上达成共识。在其他的边角料的选择工业上不能放松关口,我们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使我们建造出来的工程是具备环保性的装饰装修工程。 3总结 结合上述所讲的,小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经济、环保、美观、效率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我们的施工工作更加的顺利,装修工程更符合我们企事业单位的要求,为此我们更加要重视我们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时一定要按照标准认真设计,遵照可操作性、针对性、环保性的原则,装修设计者和施工者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莫圣杨 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设计装修论文:小户型装修设计论文 一、小户型公寓发展现状与未来 (一)小户型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国内城市人口比例将提升到70%,接近10亿人。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房价逐年攀升,住房压力将越来越大,短期内并无缓解的趋势。为此,国家加大调节力度,其中2006年出台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中就提出了90m2以下住房须占项目总面积7成以上的“硬指标”。同时,随着低碳生活的倡导,小户型的节能特点使其成为低碳社会发展的宠儿,小户型发展将成为城市公寓的主体,因此,小户型的设计装修将具有较大的市场,其设计与装修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设计者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小户型发展的趋势 1、小户型发展规模化。 过去小户型公寓多因自身条件限制,很多小区仅仅设计一栋楼甚至一个单元的小户型。原因是这些项目往往占据市中心优越地段,符合一些对地段有追求,又难以承受该地段楼盘总价高的自住客源。未来,随着住宅小区向社区规模化发展,加上城市年轻人口的涌入以及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的减少,客源将越来越多地关注小区的规模。因此,未来可能出现一些以小户型为主的社区。 2、小户型设计的人性化。 过去,小户型公寓过去往往为一梯十几户,居住方便性受到很大限制,而未来,随着小户型成为城市居住形态的一种,小户型产品的平面户数可望减少,体现以住户方便为本。同时,在面积控制的前提下,户型设计也将更趋人性化与个性化。 3、设计与装修日趋功能化。 过去,小户型产品多称单身公寓、酒店式公寓,但由于产品设计缺陷,缺乏合理功能布局,导致居住不便、出租困难。目前,购房者的需求将驱使发展商关注产品功能布局,细分客户群体要求,使之符合市场需求,更加具有投资价值。 二、小户型在设计装修上的特点 (一)客户群的特点及其要求 小户型的居住对象多半是单身的年轻人、新婚夫妇或独立生活的老年夫妇。其中,50~60m2甚至30~40m2这类超小户型主要以单身青年为主,50~60m2以上相对较大的小户型住户群则以小家庭单元为主。如在北京地区的租赁市场调查中显示,一居室最受欢迎,其租金集中范围在1200~1600元,主要为解决基本居住问题,需求人群多为28岁以下年轻人。年轻人具有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追求新、奇、美、乐,崇尚个性等性格特征,所以,小户型的布置应以简洁、时尚、舒适为主,实用与装饰并重,并留有余地,为住户展示自身个性提供条件。与年轻单身住户群相比,老年和家庭单元式住户则具有相对稳定、活动较单一等特点,室内的静态休闲较多,对居住功能要求程式化,对储藏空间的需求量更大。总体而言,会选择小户型的住户群一般对自身舒适度要求较高,而对社交功能的要求则相对薄弱。在户型设计时需结合小户型“小”的本质,综合考虑以上不同住户群的特点,合理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者是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保留多种选择的可能。而在小户型装修中,则需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住户群的特点体现其特质。 (二)与大户型设计的本质差异 大小户型的本质区别还是的空间上以及消费者的关注点上。和小户型相比,大户型一方面其客户对象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居住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其在面积上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更多的以舒适为主,当然这也为大户型的装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大户型不同,小户型空间小,客户对小户型的要求方向与大户型也不同,在设计上强调主要的功能,兼顾光线与舒适度;在装修上注意"轻装修"原则,就是在有限的预算下,居家空间的实用机能应以家具配置才是装潢的首要重点,用最少最精的家具制造最精采的小空间。以人为主,收纳为辅,在可能的条件下空间要做大,坚持简单化设计。 (三)在设计表达风格上的特点 小户型的设计与装修的风格表达上要坚持实用化与简约化,小户型较小的空间布局首先要满足生活方便的需要,不能因为一些繁琐的装修与过于大而全的功能导致空间的过度使用,这样就背离小户型设计的初衷;在功能上要追求集成化,让各种功能如写字台与床铺的功能结合,进行空间的分解与整合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设计上还要追求个性化与创新化,当前我国的小户型设计与装修问题研究还不深入,对于一些不规则小户型的设计如钻石型等缺乏经验,需要我们在设计上追求更加创新性与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同时,作为我国文化背景之下的小户型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居民对居住的实际要求与国外的小户型设计不同,审美角度与偏好也有差异,例如:对于风水与规则的要求等。所以要结合我国居民的要求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逐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不宜过于创新或者直接克隆西方的产品设计风格。 三、小户型设计与装修的现状 (一)当前小户型设计的情况 当前,小户型发展非常迅速,但对于设计问题很多人士表示担忧,甚至担心未来几十年以后这些小户型房产是否会成为消费者手中的烫手山芋,这主要是介于对小户型目前的设计与装修水平的担忧造成的。目前,虽然小户型数量庞大,但是市场上缺乏各种适合小户型的专业化集成设备如整体浴室、整体厨房等的支持,这样就让设计与装修阶段的设计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也影响了小户型的发展。 另外,虽然我国小户型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已经明确,但是在具体的设计中缺乏创新,基本上是低水平的克隆为主。同时,缺乏专业化标准和相关研究,小户型发展比较快,在研究上或者标准设计上相对不足,设计、施工、装修等系统化程度太低。 (二)小户型设计存在中的问题 1、设计与装修脱节。 国内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一般都是分开进行的两个过程,甚至是互无沟通的两个设计班底。良好的、考虑周全的前期建筑设计能减少装修和后期使用中资金和能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装修的时候要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修正,同时因为不了解设计理念,装修难以实现初期设计时的基本理念。 2、空间设计缺乏弹性,不符合个性化要求。 由于小户型设计时对居室的尺度大小有所限制,为满足不同生活模式的需要,可以采取灵活的设计方法满足不同尺度的空间需求,针对具体的使用要求,给予灵活的空间设计余地是非常重要的。 3、缺乏人性化设计。 小户型公寓中大多是宾馆标房式的一室户房型,无独立厨房、无日常起居的活动空间,往往只具有通常集体宿舍的功能和旅店暂住的功能,而缺乏日常居家生活的功能。这类标房式房型,实际上就降低了作为居住物业的使用价值,因为即使是酒店式公寓,其毕竟还是供人居住生活的“公寓”,而非“酒店”。 4、结构负责多样。 小户型中还有不少三角形、斜边形、不规则多边形房型,且只有一面能采光,一旦分隔,便形成暗室暗间,无任何自然通风采光。小户型中储存空间的严重不足,房型设计与装修设计时,未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未能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而全、小而精。这同样影响到小户型的居住功能。 四、小户型设计与装修的策略 (一)探求小户型创新设计方向 1、追求家庭的温馨氛围 缺少的才是最珍贵的,小户型都是一些单身或者刚成家的年轻人,经济能力有限,为了追求家庭的温馨而投资买房。所以,设计与装修要充分理解客户的文化心理需求,坚持让较小的空间营造集约型的氛围。在具体的设计中要重视整体感。在色彩的运用上最好用明快色彩或素色,吊顶要少做或不做。功能要齐备如看电视、阅读、吃饭、健身都要有各自空间。尽量不使用硬隔断,通过一些软性装饰来区分空间就好,如用珠帘来分清客厅和餐厅等。对于灯饰的使用上,反而应该多花点心思,利用灯饰来营造居室的效果,形成不同的视觉空间,如射灯、落地灯、壁灯、台灯等。现代家庭对于布线有更高要求,网线、电路要考虑得细,温馨的家才会更实用、更科学。 2、注重小户型的健康性 小区住宅的健康性体现在容积率低,绿化面积大、采光性好、通风好以及建筑材料符合环保要求等方面。同时要重视住宅的安全性能以及与自然的交融程度,与邻里交往以及各种健康要素。小户型房屋当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健康性,很多小户型由于实行一室一厅的结构,导致只有阳台能够采光,通风性能不佳等问题,这些需要我们通过创新的设计予以克服。 3、注重小户型的舒适性 长期以来,小户型的设计往往以牺牲居住功能为代价,没有独立的厨房与资源活动的空间。其实这不符合小户型的主要客户——年轻人的需要,现状的年轻人对于居住的要求较高,对于生活的品味以及私人空间的要求细致,需要能够独立划分各种功能区,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4、小户型能够张扬个性 当前的年轻人对于个性的要求比较高,而且性格张扬,对于新的事物接受能力强甚至乐于追求新鲜的事物。所以,小户型产品的设计要迎合年轻人的喜好,进行创新的个性化设计,背景SOLO一个20平米的大阳台,一个透明的玻璃楼梯等等,都能够引起他们的亲睐,这非常说明问题。 (二)关注小户型住宅设计要点 1、注重空间设计的集约化 要处理好空间设计与功能设计的关系。小户型设计一方面要坚持集约化原则,减少空间的浪费,可以把衣橱与墙面的凹凸等结合,把洗衣与阳台的空间等结合起来,同时在结构上尽量减少公摊面积,提高土地使用率。另一方面,小户型不应以牺牲功能为代价来一味求小,而应在细化功能区隔,合理各功能区域的面积配比,以及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做到小而全、小而精,小得合理、便利。小户型讲究小,但又不能太小,应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空间尺度为限。如卧室不能小于10平方米,客厅不应小于12平方米,卫生间不宜小于4平方米等。其它功能空间的面积也应有合理配比,如储藏室、壁橱、小阳台、玄关以及冰箱、洗衣机等的专用放置空间等。各功能空间面积的恰当配比,各空间尺度的适宜准确,既能满足需要,又无面积损失,这是细化小空间功能区隔的关键。 2、设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 小户型设计装修要保持使用空间的完整性和灵活性。合理划分功能分区,隔而不断。小户型的类似功能区应尽量合并、重叠,如厨房和餐厅的部分区域的共用,走餐厅厨房一体化的路线,或餐厅和客厅的功能分时置换等,在需要进餐时通过桌椅等家具来限定功能空间,而不是用生硬的隔墙来划分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可利用空间,扩大空间感,尽量避免死角。把握简洁、时尚、舒适的原则,突显个性特色。要满足这些要求,可能更多的是需要在细节上下工夫,让设计细致入微地体现“人本精神”。 3、空间功能的分解或复合 结构设计时,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进行空间的创新设计,如:设计低台凸窗和落地凸窗;设计超大入户花园和大阳台;赠送大露台和半地下室;设计共享梯厅;设计隐藏式衣橱;设计可拆卸凸窗和可打掉步入式凸窗梁;把空调机安放处变成生活阳台;做大层高,变成挑高房源等等。在装修阶段,可以将很多类似功能结合起来如写字台与客床、厨房与餐厅等,取消一些硬隔断,多用家具等进行空间分割。充分把一些装饰性的东西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没让有限的装饰品具备使用功能。各类吊柜、壁橱、壁龛的设计,镜面墙的运用,全透或半透的玻璃隔断,似断非断的半隔断,两用或多用的空间处理和家具设计等。 4、设计与装修的衔接 在装修设计中,常会因房型的局限和空间区隔的不合理而给装修带来麻烦和尴尬。如果能在房型设计时,事先考虑到装修的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互动的效应,建立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便能使相当有限的小户型空间,发挥更大的效用,真正做到小而全、小而精。房型设计应为装修设计创造条件,留有余地;装修设计则应强化房型设计的创意,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增强房型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以突出房型设计的优点。两者的紧密结合,是优化小户型设计的又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5、小户型居室的美观要求 对于本身空间有限的小户型来说,实用性尤为重要。但是在实用性基础上也有突出美观要求,才能够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小户型的格局与采光均不太理想,要尽量采用光亮派设计手法,多用白色墙体、白色天花板提亮空间,令整个居室敞亮。多用一些透明的隔断如玻璃等,减少对视线的影响。可以设计一些精致小巧的装饰架设置在墙面,提高实用性的同时提高情调。为了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家具、沙发、茶几的用色也要尽量保持一致。 五、不规则小户型设计装修 (一)不规则小户型的现状 不规则房型是当前小户型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难题,未来随着小户型的推广这个难题必须正视。目前,随着楼房结构的创新,小户型的推广,多边形、尖顶、斜墙等不规则小户型房型也日益增多。这些不规则的房型一方面与我国传统的住宅风水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与传统的设计装修原则之间存在差异,而且这些不规则的房型在结构空间上往往会给主人造成压迫感,在采光上、通风上都与一般的房型不同。因此对于我们设计的要求提出了更加个性化的难题,传统的设计理念既不能放弃也不能照抄,国外的设计也只能进行参考。 (二)不规则房型的设计要求 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自如氛围,首先应该合理地分割空间。分割空间时应将整体分割成几个功能区域,主人可以运用半透明玻璃、沙发、吧台、柜子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珠帘、竹帘、屏风、叶片浓密肥大的绿色植物也可以成为分割的“工具”。通常尖顶房屋、阁楼等户型,至少有一面墙体为斜面墙体,摆放家具受到限制,如果根据实际空间量身定做家具,即可实现美观且充分利用空间的目的。比如:将不规则的房间改造成卧室,可以在斜面屋顶下安装一排衣柜,收纳问题轻松得以解决。如果想作书房,可根据墙的高度做一个阶梯书架,渐渐下落的阶梯和倾斜的墙面能够形成漂亮的弧线,空间也会变得开阔起来。不规则房间视觉感受相对也较差。所以主人还需要结合自然光源,并合理利用房间内的灯光,即使空间不规则,也能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如果斜面房屋带有天窗,太阳光从天窗自上而下照进来时,能够给房间营造比较舒适的光照效果。如果客厅屋顶为尖顶样式,主人不妨在屋顶安装一些射灯,柔和的光线最好能够映射在四面墙壁上。如果屋顶过低,则可以在房间角落里布置一盏地灯,这样可使空间敞亮些。不规则小户型的设计一方面要符合基本的设计原则,同时要进行创新设计,提高设计的美感,在这方面国外有着较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设计上要充分利用一些现有的角度与线条,让这些线条互相结合形成整体结构,提高美感。 六、结论 当前,小户型的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素质的提高,年轻的住户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对个性空间需求的愿望。小户型、大文章,我们要把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设计装修论文:室内装饰装修中色彩设计的运用手法 一、色彩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1、调节人的心理 一般来讲,色彩能给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高纯度的色彩如果出现频率过高会使人变得烦躁,但是过少的色彩则容易让人感觉到空虚无助。因此,室内的色彩需要根据住户的个人的文化程度及社会的阅历情况等,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色彩,这样既能满足视觉上的需求还能使人在精神上感觉愉悦,达到平衡人的心理的作用。 2、调节室内的光线 室内的色彩能够有效的调节光线的强弱。这是由于不同的色彩对光线的反射程度是不一样的,白色对光线的反射率一般为80%左右,灰色的反射率约为40%,黑色则在10%以下。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色彩来调节室内的光线。 二、色彩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在进行室内的色彩设计的时候,一方面要重视色彩本身的功能性,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对色彩的文化性的重视,以此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室内的装饰过程中,对色彩的设计以及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色彩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室内的色彩设计应该从整体出发,运用概括的设计方式 根据室内色彩多样性及变化性的特点,室内的色彩设计应该从整体出发,同时运用概括的设计方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大范围的进行协调化处理,在室内形成一个基础性的色调,之后再对色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室内色彩所要表现的对象,以此来反映出室内的气氛。另外,可以在主色调中添加一些色块,使得室内的色彩有些变化,形成具有一定风格的色彩节奏。 2、在选择色彩时要充分考虑到空间的方位 色彩在室内空间中的不同方位会展现出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色彩对光线的反射率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择色彩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室内空间的方位。色彩对室内的冷暖感觉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朝北的房间一般会给人一种阴暗潮湿的感觉,那么这时就可以选择一些暖色调使得室内的光线显得更加明快,同时给人增添温暖的感觉。朝南的房间由于光照充足因而光线明亮,可以选取中性色调或者冷色调来缓和较为剧烈的阳光。 3、在选择色彩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空间使用者的个人喜好 不同的人对色彩的喜好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因此在选择色彩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空间的使用者的个人的喜好。例如,女生一般比较喜欢暖色调,那么她们的房间可以较多的运用一些暖色调,比如粉红色。男生则比较喜欢蓝色系的一些色彩。一般说来,青年人大多喜欢鲜艳的色调,而中老年人则喜欢较为稳重的颜色。因此在室内的装饰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者所喜欢的色彩,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三、结语 在对室内进行装饰时,对色彩的设计需要讲究色彩之间的比较及联系,将不同物体之间不同方位的色彩关系都联系起来,进而确定室内的基础性的色调,从空间的整体再到局部;通过色彩之间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差别,在兼顾统一的前提下注意不同色彩之间的协调。合理的运用色彩的内在规律,对不同的色彩进行科学的组合与匹配,灵活的运用各种色彩,使得色彩在室内的装饰中更好的发挥出它的功效,从而营造出一个美妙的、具有生机的色彩空间。 作者:賈梅 刘虹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装修论文:创意在建筑装修设计理念中的分析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人们开始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尤其在设计这一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国内的设计水平相比香港或者是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调查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设计师接触的新设计理念较少,与国际存在着脱轨现象。国内的设计行业刚刚起步,目前发展趋势良好,设计的质量也在逐渐提升,一些不错的设计作品也开始不断的出现,整体效果正在上升。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设计师加盟参与到国内建筑装修设计中,同样,国内的设计师也会越来越成熟,最终迈向国际的舞台。 关键词:设计师;装修;创意;建筑风格 设计行业在国内的发展愈来愈蓬勃,设计师面对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严谨对待,并会全力以赴的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设计是每位设计师主观感觉的表达,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一眼看出环境中的利弊条件,并运用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这就是设计师的敏锐观察力。同样,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所以设计师需要不断训练自己对周边事物的分析能力,随着观点与角度的不断转变,视野的拓展,这将进一步丰富设计师的知识领域,激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和创意。 一、简约设计突出空间倍增感 设计的过程中包含了各种元素的使用,其中空间的安排、物料的选择、色彩的组合这些是最为重要的。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运用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惊喜,如宽阔的空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舒适,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空间的利用;同样,物料的选择是由环境来决定的,如居住在海边,不适宜选择木质的地板,因为这样能够避免潮湿等;色彩的组合需要结合个人以及房屋主人的爱好,如利用房屋主人偏爱的色彩能够制造浪漫的气氛等。同样在设计的过程中从不存在着预定的房子风格以适用房屋的设计,设计师不能够强加自己的审美要求与喜爱的设计风格给客户,应当注重客户的要求和喜爱,并结合对空间的利用设计出让客户满意的风格。房屋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如房屋占地面积小,使得个人占用空间不多等,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就需要在空间上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达到空间倍增的效果。简单就是指一种简约的格调,主张利用简单的线条、单一的材料,营造舒适的感觉,继而增强视觉上的空间感。室内设计的浅色调让人感觉舒适,再者,浅色调有益于光线的折射,增强室内的光度,突显每一处的设计。灯光的利用在室内设计很是重要,对灯光进行控制能够营造气氛,增加层次感,所以设计师在对房屋进行设计的时候,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灯光效应的设计上,以求达到完美。在解决小面积住宅问题上,可以借助家具,从而扩展空间,如利用地面的高低差,能够解决家中桌椅的使用需求,也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与深度;运用镜子可以营造错觉感,巧妙的增加空间,实现空间的倍增等,这些都是运用了错层,这种设计理念的出现拯救了空间小的问题,使得设计水平更近一层。设计师在经过长久的锻炼之后会成就一份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并积累出一定的经验,这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宝库中的这些作品无论好与坏,对设计师以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鞭策作用,能够坦然接受他人的指导与批评,并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这些都能够促进设计师前进与发展。 二、灯光设计突显空间层次感 设计的价值在于为人争取空间,使得生活更加便利。所以设计师应当竭尽全很力对灯光进行一系列的利用,以突出空间的层次感。室内需要有光的表现,而不是孤单的灯具陈列。这时候设计师就需要忽视灯的造型,注重光照的效果,如餐厅中的灯具设计大多采用了吊灯,因为这样能够均匀的照亮桌面,增加温馨感;酒吧里的灯光设计都是较为昏暗的,这样能够营造出一份神秘感,让人在神秘的氛围中得到尽情的释放与解脱等,同样,住家与其他地方相比,人们追求的是温馨感,不需要太过明亮或者是昏暗的灯光照射,所以设计师需要利用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透彻的分析力,对室内的环境、空间以及客户的生活习惯进行感觉与了解,这样才可设计出符合住房人要求的空间。设计师需要对空间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才能营造出空间的自然与和谐。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绘画能力,丰富空间的设计,满足客户的要求,营造出氛围感。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对空间进行排布,尽量的去利用空间,不能太过自我与不切实际,追求的是简约、质朴的设计风格,反对浮夸、奢侈与浮躁,并能够经得住岁月的洗礼,在漫长的时间过后生活的质感依旧存在,且越来越精致。 三、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设计风格不能太过死板,需要实用与美观充分结合,这样才能让设计更具有价值与意义。目前,大部分人群喜爱简约、质朴的设计风格,因为身处在简约、质朴的设计风格中能够让其脱离繁杂多变世界的干扰,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使得心灵得到一份简单的宁静与安逸。设计师对空间结构进行解构和重组,便可满足人们对悠然自得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让其在繁杂的世界与安逸平稳的生活中保持一份平衡,从而缔造出令人心驰向往的写意空间。这种设计理念的出现,使得设计迈进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拒绝以往自以为是的完美设计,否定过分的浮夸与堆砌,迈进简明、清晰的线条、质朴的家具与柔和的光线组合的温馨风格中。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能固定死守一种特定的设计风格,不能局限于一个设计方向,应该紧跟时代与潮流的步伐,不断的前进,拓展自己的设计范围,并通过学习与实践不断的突破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设计理念,突破以往的设计风格,创造出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在未来的发展中,设计风格应该逐渐趋于多元化,设计师不需要过于注重自己的个人情感表达,应该结合大自然,以自然环境入手,造就一份独特的设计风格。 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设计在国内的发展逐渐加快,不在一味地追求奢侈、高端、大气的设计,而是渐渐地往简约、质朴的风格靠近,这种发展趋势的生成,让设计行业发生了质的改变,设计师开始多角度、多方位的寻找合适的设计主题、设计风格,努力寻找创意,并积极的运用在设计的过程中,从多层次上满足人们对设计的追求。相信未来,我国的设计行业将会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实现设计的多元化的发展。 作者:庄镔 单位:福建天正装修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装修论文:环保节能理念室内装修设计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的认知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科技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在注重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节能环保意识。因此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当中,节能环保的方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污染类方式。在日常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环保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各个工序都要构建起良好的环保性能。尤其是装饰以及建筑本身这两个方面来说,需要明确环保技术的设计要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装饰装修工程中的环保性能。 关键词:节能环保;室内;装修设计 1进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环保节能的设计要点 1.1将装饰装修作为基础,使建筑的环保设计得到实现 一般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大概有30%左右的装饰装修工程。所以只有把基础的装饰装修工程做好,才能有效实现建筑工程的环保设计。设计要坚持以舒适、简洁的建筑结构空间和性能,有效减少空间结构的装饰装修面积。与此同时,在设计其它性能时,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减少多余功能的构建,以及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在进行装饰装修过程中,水、电以及建筑材料等在确保使用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节约,系统化构建装饰装修工程。 1.2彻底实现环保需要有效的施工管理作为基础 一般情况下的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工期长、工作量大,所以必须要有一套确实有效的管理模式。施工时,着重重视监理工作,对施工中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指挥,确保规范施工作业。当然对于节能性结构的保护也是极其必要的,无论建筑结构是增建还是拆除,都必须要严格控制,否则就会在无形当中增加建筑施工的工程量,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2现阶段我国室内装修存在的问题 2.1设计缺乏创新型 我国的自主设计的室内装饰装修较为简陋,风格单一,借鉴较多,其中部分设计是以抄袭为主,这种情况比较普遍。缺乏自身独特的风格,设计局限性大。 2.2环保节能技术较为落后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美观的追求不同,提高了我国的室内设计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但是落后的技术,没有专业的管理和指导,专业管理的缺失,有限的人才资源,都导致了环保节能理念及技术得不到有效使用,因此大部分的装饰装修还是相对较为传统。 2.3我国不够重视室内装修环保节能设计 装饰装修设计都是由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方案设计的,就现在我国情况来看,对这方面并不十分重视。而且一般的节能环保装修设计方案,并不是强制性的,主要是靠设计人员的自发性进行设计的。 2.4业主本身对于环保节能的室内装修设计不够重视 我国的室内装修设计,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设计方案,新型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不是十分普及。由于设计人员对新的环保设计理念不够重视,直接导致业主在进行选择时,也会受到传统的设计观念影响,过于追求奢华,容易攀比。 3环保节能理念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应用建议 3.1改进传统设计方案,逐渐使用低碳环保材料 传统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导致现在的设计方案缺乏独立、创新性。举例说明,现代人的家居生活喜欢自己种植一些绿色植物来降低室内污染,但对植物的性能以及功效并不十分清楚。如果想要彻底实现环保节能理念,节约能源,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不环保材料的使用,大力提倡人们使用节能、低碳、环保材料。因此要着重注意装修材料的选择,优先使用无污染或者污染较小的建筑材料。 3.2适当选择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具有净化空气、吸附甲醛、减少二氧化碳的作用,适合在室内摆放。例如,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绿色植物有许多,例如绿萝、芦荟等绿色植物,都有一定的净化空气的作用,而且外表也比较美观,植物本身也容易成活,种植方法简单易懂,适合大多数人群,种植、摆放。 3.3通风、采光在室内装修的环保节能设计 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一般的通风设备能耗也是十分大的,通风设备要达到节能环保的功效,就必须要适当降低、减少通风设备的使用频率。在进行装修方案设计时,可以把通风和采光有效的结合起来,既可以有良好的采光效果,还保证了通风流畅。我们可以对现有墙体进行简单的改变,在不影响安全居住的前提下,对墙体的建筑构造进行适当调整或是改变,选择使用透光性能好的材料,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并且使其有效结合,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3.4家居设计尽量遵循简约风格 室内家居装饰装修时,不要过于攀比,过于追求奢华,尽量选择较为简约的风格。尽量选择节能环保的材料,或是重复利用但是又不影响美观的材料。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思想理念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节能设计理念不但逐渐在装修设计行业中体现出来,也直接影响着广大业主。尤其是室内设计人员,更要有效的把绿色环保节能设计理念与室内设计有效融合,并且逐渐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人们提供出更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作者:赵晓昉 单位: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装修论文:地铁车站装修设计探讨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装修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成分,它同样是建筑设计流程的完备及持续。地铁车站是一个公共交通建筑,具有客流量集散的特点,它的装修不仅要满足旅客乘坐及换乘的需求,而且在精神上还应展示出对旅客的关心,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快速的乘车氛围必不可少。文章主要以某地铁2号线车站公共区域装修设计为展开点,详细讲述了车站装修中对材料选择、文化与艺术内涵的体现、与其他专业的接口设计、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等几个重要步骤,并对车站装修设计的管理方式进行介绍,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铁车站;装修设计;分级设计 引言 经济、美观及实用是建筑设计的准则。作为一个公共交通建筑的地铁车站给乘客提供了乘车以及换乘的场所,此功能便对车站的布置形式以及空间位置作了进一步的决定。乘客在通过性的车站里逗留时间较短,所以车站建筑的装修应与车站的结构方式、功能以及周边环境相结合,以实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简单的处理,创建出一个能展现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地方特色的作品。 1工程概况 某地铁2号线连接城市东西方向的轴线,建成28.7km的地铁骨干线,全线设计28座车站,包括7座高架、2座地面、19座地下站。 2车站装修设计原则及设计思路 2.1设计原则 拥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对交通建筑的快捷、舒适及方便等特色进行足够的展示。安全、美观、经济及适用等是车站装修设计总的准则,依据车站的布置、历史背景以及线路的环境氛围灯对车站进行装修设计,加上融合的艺术创作手法,采用好的装饰材料以及发达的技术来对地下空间的沉闷和压抑性进行消除[1]。全线车站在拥有统一共性的基础上还有自己本身的特性。设计的概念应展示出环保、科技以及文化的特点。2.1.1车站的广播及导向系统在地铁车站中应依据运营的条件对指示牌以及导向标等进行足够的设置来满足乘客有序的在车站进行流动的需求。指示牌以及导向标的颜色、字体和符号应足够醒目,大小合适且内容简洁,拥有精美的外观以及浓厚的时代氛围[2]。车站的广告以及导向系统在设置时应与装修的概念相统一,配合整个车站的设计以达到融合为一的效果。2.1.2装修材料车站的装修材料应与国家标准相适应,不易燃、耐久性强、防止吸尘以及静电、无异味且无毒、防潮、防放射性、防腐等特点,拥有较好硬度及强度并且容易清洗,为施工提供便利。车站的装修结构以及固定方式都应确保其耐久、安全、牢固以及可靠的特点。 2.2设计思路 车站公共区的装饰主要对车站建筑装修设计进行展示。公共区域的布置依照线路的理念进行设计,若经过研讨得出此站为换乘站,则车站的装修应结合各条线路的特点及该站的独特性进行设计。车站设备区的装修一般依照全站的规范来设计。 3车站装修设计 3.1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 3.1.1共性材料和元素站内的地面原材料以及墙面差不多统一装修,此外站内的售票亭、玻璃挡烟垂壁、分区栏杆。广告灯箱、楼梯扶手、站名牌、垃圾桶以及候车座椅等共性的成分在全线上也统一,确保了车站在不同装饰风格下系统一致的特点。3.1.2色彩基调统一2号线以白色为基础颜色。白色拥有大气、亮眼且简洁的特点,同时,具备将空间中的各种服务色稀释以及调节的功能,其中各种服务色包含乘客的服装、导向牌、商业以及广告、功能等色彩。3.1.3分级设计依据车站位置的关键性以及客流量来对装饰的材料及效果进行分级,以此平衡个性及标准化、投资与整体效果等之间的关系。2号线车站划分为3级:客流量较大的大型换乘枢纽以及城市中心的车站,举例来说新街口站等为1级站,它们的设计独具个性,拥有较高的投资以及较强的识别性[3]。客流量没有1级大,大于3级的客流量为2级站,它的特点为拥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点,例如西华门站等等。它的装修选择通用的原材料,重点关注细节,利用条板以及规范的平板相融合的吊顶,投资相对较小。拥有较小车站面积以及客流的车站为3级站,例如钟灵街站。它的设计利用模块以及标准化等特征,利用吊顶镂空率的降低来减少投资,吊顶的组合一般由格栅、收边的龙骨以及规范板构成。设计效果见图1~3。3.1.4天花板运用AB区划分车站的天花板分为A区就是边跨及两侧;B区即柱子与柱子之间的区域,双柱站之间的中跨具个性。天花板的设计关注共性且装饰简单。AB区划分也称分级构造,它是降低造价的方法之一(见图4)。主要进行展示的地方为B区,在对2号线进行构造时将所有的管线都设计到A区的吊顶中,B区内拥有较少的管线,方便对其天花板进行提高,为造型设计供给了便利的条件。装饰的方法与区域文化特点相结合,为了识别特性以及整体层次感加强,主要利用了拥有较强装饰性的造型或者抽象的符号语言[4]。A区与B区不同,装饰的风格特点与全线基本相同,采用固定的原材料组合,展示出工业以及标准化的特征,有较大的镂空率。灯具的设置与模数和天花区相结合,每隔3~4m便可看到一组灯具,2号线车站的光大部分都是采用暖白光,重点突出舒适、简洁的照明特点。3.1.5风格各异的立柱通过对2号线进行参观我们可以发现其与1号线最主要的区别便是立柱拥有不同的造型(见图5),拥有五彩斑斓的材料、氧化铝板(明故宫站)、玻璃马赛克、搪瓷钢板、大理石(马群站)、玉砂玻璃(新街口站)、烤瓷铝板等全部利用上,整条线都展现了十分活力的特点。 3.2文化艺术内涵 3.2.1拥有一致主题的公共艺术品在某地铁车站中布置公共艺术品是它的一个传统特色。2号线的艺术品与所在地区的历史事件、文化环境特点等紧密相连,创造性的利用了中国传统节假日为全线的主题,此做法不仅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而且车站的氛围也变得很欢快,使人心情舒畅。3.2.2书法站名牌某地铁的另外一大特色便是在站台层端头进站的楼扶梯上的侧墙上设置宽度为4~5m,高3m的书法站名牌,底纹由设计家依据站点设计,其印刷方式为搪瓷钢板三色印刷,线路的识别色为其底色,当代闻名的书法家为车站撰写书名,使得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著名的书法家———尉天池就题写了某地铁2号线的站名牌。 4设计管理模式 地铁车站的装修设计管理要对以下2方面问题进行处理:设计的专业化困扰以及处理好车站公共空间内全部的接口问题。在地铁车站的设计中要拥有较强的专业以及系统特性,一般会选择一家拥有轨道交通设计成绩并且综合设计在甲级的工程单位进行委托来完成车站的设计任务,这些单位拥有较强的设备专业以及土建技术,但精装设计力量却不是很完备。而某地铁寻找了一家拥有较强协调力以及设计能力的单位为装饰顾问,引入专业装修设计团队参与设计,对车站精装修工程也进行了统筹,实现了装修设计的专业化特点。2号线的设计方式分为2个阶段,前阶段由装饰顾问单位对车站公共区域精装修的设计理念、各站的设计方案初步拟定设计稿,对全线车站精装修设计的材料、通用图、规定等指导文件进行编制,对装饰原材料进行统一;后一阶段便是顾问单位将以上材料移交至车站的设计方,由其对站内设施系统的接口与站内装饰以及设备的安排与调整等进行落实,对车站公共区域精装修施工图进行落实与完成。涉及到专业问题时可由顾问单位予以处理,而站内的接口问题则是由车站设计方予以处理,此管理模式的使用解决了车站的装饰管理与设计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初期时由于对装修图纸中未表达清楚精的专业问题以及对设计意图的理解有偏差,造成施工图中对通用图使用有误以及标注不清楚等状况,更大错误便是对初期的设计理念以及装修概念未能很好的理解。如今,我国不同城市地铁的装修设计都是利用参与精装修设计或者是专业设计团队负责等方式。在新线建设时某地铁利用的方式便是由装修顾问方独立完成从初期的设计概念理念到设计施工图,以此避免有些问题的发生。 5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最为直观的名片为建筑,而在城市中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是交通建筑,它是市民感受其静态布局以及动态服务的活动场地。某地铁2号线车站的装修经历了3年时间,它的装修大气、简约,塑造了“现代、人文、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体验以及视觉氛围,对其城市的形象以及空间的氛围也进行了塑造。 作者:孙晓玲 单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装修论文:建筑装修设计的绿色环保设计分析 摘要:建筑装修设计是对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的一种创造,肩负者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现代文明史中绿色环保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在建筑装修设计中开展绿色环保设计成为全面践行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而设计又是一种破坏,在其对空间进行创造改变的过程中,不仅严重浪费各类自然资源,破坏了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倡导国家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原则,满足现代人追求绿色建筑的需求,绿色环保设计成为未来建筑装修设计发展的主要目标。文章主要针对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将绿色环保理念与建筑装修设计相结合所带来的改变。 关键词:建筑装修:设计;绿色环保 1绿色环保设计应用的重要性 1.1缓和能源紧张现象 尽管我国能源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能源的利用也随之提升,不仅如此,当前我国能源分布非常不均匀,突出能源与其他国家相比较非常少,我国主要以煤炭能源为主,能源利用紧张。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能够让我国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有效的缩减四亿吨煤炭的损耗,缓和当前的能源紧张现象 1.2对大气污染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 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就是大量煤炭的燃烧,目前,我国很多城市中的SO2以及烟尘都处于超标状态,尤其是北方污染更加严重。建筑采暖所出现的污染问题是整个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来源。为了能够真正的实现节能损耗目标,必须在建筑采暖方面施行绿色节能技术,以此改善大气污染。 2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现状 2.1资源消耗现状 建筑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理念提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主张一切设计围绕绿色、节能以及环保理念展开,不可脱离中心理念。但从目前我国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应用现状来看,理念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仍旧有大量建筑设计单位在选择材料时,选用高能耗、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材料,大量有毒物质以及化学污染的释放,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打破了自然界生态平衡。对此应尽量选择一些环保型的节能材料,并且设计师作为建筑装修设计的主要策划者及实施者,有义务向消费者讲解最新装修设计理念,促使其全面认识绿色环保设计,以期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高能耗材料的应用。 2.2施工技术现状 单一化一直都是我国建筑装修设计中施工技术的显著特点,除了施工方式单一之外,施工技术过于滞后,缺乏创新性、科学性及现代性,由于技术层面的落后,导致在工程项目完成后,不断有质量问题显现。大部分施工部门在人员配置上缺乏合理性,装修市场的扩大化,人才需求量逐步提升,各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投入,未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大量非专业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由于受自身专业素质的影响,导致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部分建筑装修设计单位没有明确的施工标准以及施工规范,在实际装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未能按照统一的施工流程操作,仅凭自身经验判断,省略大量施工细节,为建筑装修工程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2.3装修设计现状 传统装修设计观念认为,装修设计只是设计师单方面的设计活动,只要设计方案满足生活追求,达到观赏性、美观性以及个性化即可,但建筑本身的使用性以及功能性必不可少。目前建筑装修中风格、美观已逐步将建筑的功能性削弱,建筑设计采用统一实际手法,并在空间结构上以特异造型为主,过于重视建筑形体,而忽视了建筑使用价值的挖掘。 3加强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的有效方法 3.1采用绿色节能的装饰装修材料 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建筑装修设计应当遵循生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及时尚化的装饰需求。在显示设计品味与设计风格的前提下,迎合现代市场的需求,相应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号召,淘汰落后的传统装修材料,将环保性、生态型以及自然性,纳入建筑装修设计中,尽量采用具有生态功能的新型绿色装饰原材料。例如选用含毒成分较低、对人体无直接刺激性以及无放射性的纯天然石材以及木材,或者将室内设计中常用到的壁纸材料以及其他装饰性材料,有可再生材料以及可循环利用材料所代替。此外,在选择装饰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特点的材料,并且学会善于利用装饰材料的特质,将材料与空间的功能需求完美融合,杜绝对装饰材料盲目的堆砌,不仅有利于装饰材料最佳功能的发挥,同时创造出更加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 3.2绿色施工技术的资源节约 必须要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工程施工中有目的的制定施工策略,提升资源利用率,尤其是在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施工材料在装修工程施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装修工程施工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其选择的科学性与利用的合理性。在提升材料使用率的同时,尽量减少施工材料浪费现象的出现,以此实现建筑装修工程中绿色环保理念。 3.3注重生态设计 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在建筑装修设计中的应用,除了装修材料与施工技术以外,还可以通过绿色生态植物与建筑相结合的形式。作为生命的象征,绿色植物是真正的空气调节器和净化器,在建筑空间内布置绿色植物,相得益彰组成有机整体,不仅能够改善建筑内部空间环境以及使用效果,极大地缩短了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距离,并且绿色植物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能够有效调节建筑内部空间的温度、湿度,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以及减少空间内有害空气的传播。建筑装修设计中的绿色植物主要是作用是改善空间的视觉效果,通过以不同的颜色、形态以及魅力,吸引空间内每个人的眼球,且绿色植物可在空间中进行垂直、边角及背景布置,根据室内整体装饰风格,不同部位选好相应的植物拼色,进行合理布置,给人以协调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化发展,绿色环保问题更是受到愈来愈多人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建筑装修设计中最主要部分。绿色环保设计理念不仅能够解决当前自然能源与建筑之间的矛盾,而且在材料使用以及装修施工技术等方面都能够有效的降低资源损耗,对于提升建筑节能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征 单位: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论文: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工程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实施最早的大范围工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农业工程把地球生物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空气、水、土壤等作为研究和实施的对象。然而过去的农业工程研究常常集中在妨害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上,而很少深入研究涉及的诸多生物链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没有用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实践,导致地球上的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更加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1 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1 农药喷洒不当,造成生态失衡 由于森林害虫繁衍快,危害大,人们往往会借助大规模的农药喷洒来消灭害虫。虽然农药杀虫效率高,但容易导致以这些害虫为食的鸟类误食害虫而亡;同样,以这些鸟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也容易中毒致死,害虫的天敌大规模死亡之后,害虫又将肆虐发展,进一步造成农药的持续、大量使用。同时,农药的喷洒也对土壤、水、空气等造成污染,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2 耕作方式不当,破坏土壤生态结构 不当的耕作方式容易破坏土壤结构,旋耕方式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旋耕实现了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实际上是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过于松散而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旋耕也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大为减弱。由于旋耕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结构,人们为了提高作物单产只能施用化肥等,长此以往,土壤肥力减弱,农作物产量会降低。 此外,有部分地区的土壤沙化和沙尘暴都是由人们的耕作不当造成。因此,在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的同时,应处理好农业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1 应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威胁,动植物的种类不断减少。有许多药物都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成,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脱离不了这个生态圈。在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如果不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趋势,人类发展必需的动植物将大大减少,由此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2 要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土壤、水和空气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土壤容易受到污染,且自身净化能力有限,因而不当的耕作方式和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影响,土壤质量下降,且容易导致沙化、沙尘暴等。此外,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质污染,大面积的井灌则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快枯竭,围湖造田会造成湿地生态失衡等。因此,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遵守自然规律,就很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要加深对农业工程研究实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增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意识。 3 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研究实施生态工程 3.1 加强农业工程研究实施的立项和审批 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发展、自然环境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对于农业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立项和审查都应该慎之又慎,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立项和审批的申请资格和程序。同时,要提高农业工程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导的生态环保意识。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许多农业工程实施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和影响,因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十分必要,否则将很难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农业生产中在给瓜果蔬菜喷洒农药后,就应追踪这些果蔬是否有农药超标的问题,调查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只有建立农业工程实施后的动态评估机制,才能认清并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研究人员还要善于分析农业生产的问题,并预知这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防微杜渐是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应该存在的想法。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工程生态预警系统,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总之,要不断探索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环境保护论文:分析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业工程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实施最早的大范围工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农业工程把地球生物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空气、水、土壤等作为研究和实施的对象。然而过去的农业工程研究常常集中在妨害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上,而很少深入研究涉及的诸多生物链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没有用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实践,导致地球上的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更加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1 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1 农药喷洒不当,造成生态失衡 由于森林害虫繁衍快,危害大,人们往往会借助大规模的农药喷洒来消灭害虫。虽然农药杀虫效率高,但容易导致以这些害虫为食的鸟类误食害虫而亡;同样,以这些鸟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也容易中毒致死,害虫的天敌大规模死亡之后,害虫又将肆虐发展,进一步造成农药的持续、大量使用。同时,农药的喷洒也对土壤、水、空气等造成污染,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2 耕作方式不当,破坏土壤生态结构 不当的耕作方式容易破坏土壤结构,旋耕方式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旋耕实现了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实际上是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过于松散而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旋耕也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大为减弱。由于旋耕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结构,人们为了提高作物单产只能施用化肥等,长此以往,土壤肥力减弱,农作物产量会降低。 此外,有部分地区的土壤沙化和沙尘暴都是由人们的耕作不当造成。因此,在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的同时,应处理好农业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1 应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威胁,动植物的种类不断减少。有许多药物都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成,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脱离不了这个生态圈。在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如果不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趋势,人类发展必需的动植物将大大减少,由此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2 要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土壤、水和空气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土壤容易受到污染,且自身净化能力有限,因而不当的耕作方式和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影响,土壤质量下降,且容易导致沙化、沙尘暴等。此外,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质污染,大面积的井灌则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快枯竭,围湖造田会造成湿地生态失衡等。因此,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遵守自然规律,就很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要加深对农业工程研究实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增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意识。 3 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研究实施生态工程 3.1 加强农业工程研究实施的立项和审批 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发展、自然环境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对于农业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立项和审查都应该慎之又慎,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立项和审批的申请资格和程序。同时,要提高农业工程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导的生态环保意识。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许多农业工程实施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和影响,因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十分必要,否则将很难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农业生产中在给瓜果蔬菜喷洒农药后,就应追踪这些果蔬是否有农药超标的问题,调查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只有建立农业工程实施后的动态评估机制,才能认清并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研究人员还要善于分析农业生产的问题,并预知这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防微杜渐是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应该存在的想法。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工程生态预警系统,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总之,要不断探索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环境保护论文: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与世贸规则的协调 内容摘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在世界贸易规则体系中包含环境保护条款,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就出现了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中与贸易有关的措施和贸易规则中环境保护条款不一致、甚至冲突时的法律适用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两者的协调所应遵循的原则是:世界自由贸易规则不应成为国际环境质量恶化的原因;环境保护措施的采取,不应对世界自由贸易构成妨碍。 关键词:国际环境措施世贸规则协调 一、环境保护:从gatt到wto 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席卷全球,成为全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人们认识到:不保护环境,人类可能会毁掉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于是各国在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内立法重点的同时,也通过缔结国际条约的途径保护环境,并将环境保护渗透于一切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领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绿化gatt(《关税贸易总协定》)或者说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就被提了出来。1971年,gatt专门设立了“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小组,反映了gatt开始将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对待。“东京回合”达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表明,各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已经对贸易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并形成贸易壁垒,因而,消除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成了gatt法律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拉圭回合”的谈判以及wto的产生,使协调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乌拉圭回合”在“环境小组”和理事会工作的基础上,最后通过了《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根据该决定,wto设立了一个对所有成员国开放的“环境与贸易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工作宗旨就是在不违背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前提下,负责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贸易与环境两个领域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环境保护与贸易持续增长相互促进的目标。可见,在“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多个协定如《服务贸易总协定》、《农业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①都涉及到了环境保护问题。这表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并不限于环境保护理念渗入世界贸易规则,国际社会早就开始缔结专门的国际公约对各种危害环境的自由贸易进行限制。如针对象牙贸易造成对大象的大量捕杀而使其濒危,硬木贸易导致东南亚地区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甚至对一些国家的生物资源和林木资源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危险废物贸易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问题等。国际社会为此已经缔结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等环境保护公约,这些公约的宗旨就是通过限制贸易达到环保的目的,限制或禁止成员国的贸易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二、环境保护同自由贸易的冲突与解决 环境保护渗入国际贸易规则,现在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状况和经济实力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这两大阵营在对待贸易相关国际环境保护措施和世贸规则这两种不同的规则体系的态度上完全不同。发达国家鉴于自身环境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一方面有意规避或者不遵守有关的限制贸易的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企图进一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废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用世贸规则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求保护本国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则恰好相反,来自发达国家的生态侵略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怀有警惕的心理,他们特别重视这些发达国家是否能够遵守那些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保护规则。 由于发展中国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者,这就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使用世贸自由贸易规则来抑制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一致努力,现有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约定,已经包含着大量考虑发展中国家弱势地位的条款。但是,发达国家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双重优势地位却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为此,国际环境法把“发达国家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大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以求达到在环境保护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质的平等。在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内,wto规则也十分注意防止环境保护措施成为世界自由贸易的障碍,特别是防止其成为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口实。然而,在国际交往特别是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设置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也正是由于这些活动,常常引起国际讼争。所以,在当前国际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讼争,往往表现为环境保护措施与自由贸易规则之间的冲突。这就使探索如何协调环境保护措施与贸易规则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关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了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成员方制定、采用和实施技术性措施,除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外,还应遵守以下几项原则: 1、必要性原则。成员方只能采取为实现合法目标所必需的技术性措施。这些合法目标包括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环境。 2、采用国际标准原则。成员方如需制定技术法规,而有关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拟就,则各成员方应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作为其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 3、协调与等效接受原则。各成员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就各自采用或准备采用的技术法规涵盖的产品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并鼓励各成员方积极考虑将其他成员的技术法规作为等效法规加以接受。 4、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成员方不应期望发展中成员方采用不适合其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的国际标准作为发展中成员方制定技术性措施的依据。即使存在“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发展中成员方仍可按照特定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采用某些技术性措施,以保护与其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本国技术、生产方法和工艺。鼓励发达成员方对发展中成员方在制定和实施技术性措施方面提供技术援助。 除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之外,《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简称sps)在避免成员方利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设置贸易壁垒方面做出了进一步规定。根据sps,制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除了需要遵守tbt所规定的前述四项原则外,还需要遵守“以科学为依据”原则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 按照“以科学为依据”原则,成员方应确保任何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都以科学为依据,不能实施或停止实施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如果在科学依据 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某种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只能是临时性的,并应在合理的期限内做出科学评估。从美国与欧洲共同体之间有关牛肉激素问题的争端的解决来看,《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中的“以科学为依据”原则发挥了积极作用。欧洲共同体以在牛饲料中添加激素会危害人体健康为由,禁止从美国进口牛肉,而美国则认为欧洲共同体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将欧洲共同体诉诸世界贸易组织,结果欧洲共同体败诉。②按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成员方在制定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时应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基础。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进口方对进口产品可能带入的病虫害的定居、传播、危害和经济影响,或者对进口食品、饮料、饲料中可能存在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机体可能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做出的科学分析报告。③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与进口方确定“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④有直接关系。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结果认为风险比较高,进口方确定的“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就比较高,采取的保护措施就相对严格一些;如果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结果认为风险比较低,进口方确定的保护水平就比较低,采取的保护措施就相对宽松一些。但是,sps规定,无论进口方确定的措施是严还是松,都应考虑将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贸易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目标。”⑤ 从tbt和sps的规定可以看出,为了保护环境,成员方可以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但是wto规则对于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规定了限制原则,即:一旦成员方采取的保护措施违背了不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等,就构成贸易歧视或贸易壁垒。在1990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金枪鱼案中,就可以看到这些原则的价值。美国以保护海豚为由禁止进口金枪鱼,世贸组织则认为,美国的做法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和自由贸易原则,结果美国败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是认为美国不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动物,而是美国保护动物的做法违反了wto的自由贸易原则。换言之,如果美国对本国渔民也采取相同的措施,那么美国的做法就是恰当的了。正因为美国采用了差别待遇的做法,可以看出美国的真实意图不在于保护动物,而是以保护动物之名行保护本国渔民利益之实。 三、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与世贸规则的适用与协调 由上述可见,wto一系列规则实际上在努力协调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其具体表现在:它既明确规定为保护人类、动物、植物、自然资源,成员方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又规定这些措施不应成为歧视和变相限制自由贸易的手段。因此,wto既要扩大货物和服务的贸易,同时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寻求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保护措施的初衷在于通过控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的产品以及产品生产设备和工艺的贸易来减轻对进口国的环境压力,本质上也是为了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wto规则与环境保护国际规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这种一致性丝毫也不能掩盖两者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它所规范的贸易通常明显地影响环境与自然资源,而wto规则主要是以贸易自由为目的的,贸易所涉及的产品本身并不明显有害于环境。 其次,环境保护国际条约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而wto规则是自由贸易全球化的产物。 再次,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是通过规范、限制贸易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实质是要对贸易可能给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直接控制,而wto虽然涉及环境保护的条款,允许为了保护环境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但是其本质上是消除各种贸易障碍。 由于存在着上述差异,当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所采取的环境措施与wto规则发生矛盾的时候,是遵守多边环境公约有关贸易的环境保护措施,还是遵守wto规则所坚持的实行贸易自由原则?笔者认为,总体而言,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在wto规则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换句话说,wto的规则较少地考虑贸易对环境带来的损害,而多边性的环境保护条约却是专门针对贸易可能对环境带来的损害进行的限制性规定。因而,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应当优先适用。 环境保护论文:谈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则必定会危及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世界人民所关注。如何解决当前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应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 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处理。如果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回答,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片面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以至于经济增长速度一时上去了,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找到发展与环境的平衡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 2、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既可能是个体农民,也可能是乡镇企业,还可能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在交易中得到自己的需求,而很少顾及第三人的利益。同时,环境被损害的过程是缓慢的,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环境损害才会急剧表现出来,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因为环境损害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对称性。一旦损害发生,可能永久无法恢复,或者即使能恢复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实现发展与环保同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等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不能通过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也不能在经济发展了以后再来解决,而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解决。我们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度高的状态下的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要如何更好地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现科学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现实的环境状况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如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应在1074万吨以下,而2006年全国的排放总量为1428万吨。平均而言,几乎所有企业(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不能达二级标准。另外,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荒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2、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与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小康社会的环境质量至少是人民群众喝的水是干净的,呼吸的空气是清洁的,吃的食物是安全的,生产生活的环境是良好的。但现实是1/3的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2/5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也就是大气环境对身体健康有损坏作用的),土壤污染不断加大,农产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噪声扰民现象十分普遍。全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3、履行国际公约与国内环境压力增大矛盾日益突出 履行国际公约,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臭氧层保护、持久有机污染物控制、核安全等。但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已居世界第二,与第一名的美国差距很小。虽没有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但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不断扩大,湿地面积越来越小,核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所有这些增大了履行国际公约的难度。 4、环境形势愈来愈严峻与环境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管理上存在严重的不适应,一是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十分突出;二是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低下,监管能力薄弱,而且监管错位、越位;三是对污染防治的规律性缺乏深入研究,污染治理效果差,如淮河、太湖、滇池治了这么多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污染仍很严重,而且局部有加重的趋势;四是缺乏预警、应急机制,太湖、松花江等特重大事 三、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对策 1.完善环保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环境执法中要理顺部门职责,既要做到各司其职,又要加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充分发动各部门积极配合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统一环境规划,统一执法监督,及时向社会环境保护的信息,切实保障民众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对于违法破坏环境的企业或者是个人要依法予以严惩,以儆效尤。环保部门还应当把环境政策评估当作一项常规工作,适时对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影响和综合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以供参考。环境执法人员应从环保基本国策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严格执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利益。 2.强化公民的环保意识 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以环保为宗旨,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公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之中,通过每个人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的方式来改善环境质量,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此外,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进行统筹考虑,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低碳环保生产,从根本上来解决环境问题。 3. 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在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中必须配置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要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应适度超前,预留建设发展空间。环保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引入现代化的防治污染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预 防。在现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城市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气污染监控设施建设等,确保有效地应对、处理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的环境污染威胁。 4.生物补救法 环境循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这种循环维持着地球生命的延续。以大气中的碳循环为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后,通过光合作用形成能够供植物生长的养料,又通过夜间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此外,微生物对动、植物体的尸体及排泄物等的分解,又将碳输送到大气层之中,或是经过长期的逐渐积累,成为煤或者石油等有机物质,对其分解也可释放出其他元素,如氮、硫及磷等,进行氮循环、硫循环以及磷循环等成为自然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有机微生物分解的方式来处理环境问题,对环境实现了完全的零负担,无二次污染,经过分解之后,还可以成为有机肥,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而为了提高表层对微生物的适宜度,需增加些表面活性剂,这样有助于土壤乳化。生物补救的方法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5.植物工程 植物对于改善环境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且可以对工业环境进行美化,增加绿化面积,如人们通常会在道路两侧栽种许多树木,这样有利于吸附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尘土,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此外,如生活区的缓冲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的恢复,都需要用到植物工程。 结语 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和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解决环境问题不能单靠市场机制,应使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制等方法,以保证在明晰产权等市场机制运作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管理作用,促进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论文: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的研究 第一章引言 1. 1选题背景 经过几十年众多学者的研究与讨论,环境问题依旧是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而且,这种关注度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人类对高质量生活状态的追求愈加提高。环境保护这一常态问题,会更加频繁的被人们触及。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赖,它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追求的基础之下,同样满足着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对我们而言,环境具有供应物质生活资源、自主净化废弃满足人们舒适生活、保障人类生存这四类主要功效。然而,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全球贸易的不断扩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人们不得不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深刻反思人类共同的环境问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国际贸易活动越来越常态化,这些因素使得人们在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背景下,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环境污染的跨地域性,环境污染范围的广阔性以及治理的复杂性,使得环境问题早已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的内部问题,它已然成为全人类要共同面对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相互扶持、相互协作、通力合作。国际贸易中,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成为新兴的三大贸易要求。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能源消耗的持续增多。而能源消耗的增多必然是以环境的支出为代价,这样一来,便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带来根本性的阻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从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几年之前,我国就已经成为全球出口量第一,进口量第二的贸易大国。面对这样的成就,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口量排在世界前列,但以此带来的经济收益并非世界第一。因为,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我国以低端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导,大量的出口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我们自身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支出不断增高。在这种发展趋势和背景影响之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转变为低碳节能的发展模式。 1. 2研究目的及意义 国际法层面上,随着新的环境问题的出现,针对该领域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也会随之而产生;国内法层面上,国家内部也从不同程度的开始完善和改进自己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然而,国际条约、国内法律文件的增多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从法律角度上,要想彻底解决这一现状,我们要针对全球化的环境问题进行全球化的合作,这就是本文所要提倡的整合国际条约,协调国家内部法律制度。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贸易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两者关系,如何减少国际贸易环节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顺应国际环保事业的大趋势,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都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因此,有必要从全球视角出发,对由国际贸易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现有的国际环境条约、国际环境法律制度进行审视和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国际立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并从WTO规则与《能源宪章条约》国际法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 WTO规则下的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WTO规则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冲突,并提出在WTO规则下协调贸易与环境保护。由此及彼,分析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从提出完善这些问题的几点构想。 第二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 1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论分析 平衡论,亦称“协调论”。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达成相对的平衡,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存在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并非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造成的,相反,国际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是有益而无害的。我们知道,不管是发展国际贸易还是提倡环境保护,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条件。前文中也已阐述,国际贸易在促进全球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各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这样不仅减少了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危害,而且为环境的治理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和设备以及技术上的更新。此外,国际贸易活动带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人们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立论,或称“冲突论”,与上述“平衡论”观点正相反。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难以调和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才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国际贸易活动越是频繁,其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就越大。世界贸易活动的频繁,预示着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增多,这样一来,经济活动对于自然资源的依存度就随之增高。生产者对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以及污染商品的国际运输,必然造成“已有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的局面。部分环保主义者认为,以消耗环境和牺牲后代生存条件为代价促进的国际贸易往来是环境问题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环境作为国际贸易活动的基础,一旦受到严重的破坏必然会对人类经济生产活动产生影响,当一些国家开始出台严苟的环境法令来控制环境进一步恶化时,这些政策法令同样会限制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对立冲突,难以调和是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主要特性。 环境保护论文: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防治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协调同步发展。笔者就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谈一点看法。 环境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一)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应结合城市风貌特色,注重环境保护工作。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缓解了住房问题,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加强城市建设,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相应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保护环境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环保重在管理 城建重在规划,规划和管理是确保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化建设不是单纯的发展经济,更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以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它所追求的目标是要实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城市环境建设的规划和布局就显得十分重要。搞好城市环境建设、规划和布局,目的就是要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环境是发展基础,环境也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良好的环境必定带来经济良性发展,环境改善,整个城市就升值,就会真正成为各方投资的一方热土,经济发展就会获得持久的动力。相反,如果某个地方环保设施长期缺乏、功能不完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不仅投资者很难留住,而且经济质量也难以提高,经济发展必然受阻。因此,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总之,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密切,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任重道远。 城市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城市规划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城市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相配套,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整体,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生态环保城市。从兰州市城市发展来看,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今年来,新城区建设、开发区建设、城市道路硬化、环境管理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管理机制的不少环节存在着某些弊端。尤其是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环保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与环境保护不衔接。城市规划起不高,随意性大。一是楼房与楼房之间密集,留余空间少、公共绿地少、绿化水平低、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少。还有遮光、通风不畅等不利因素;二是个别道路规划狭窄、硬化不及时,留金绿化空间小,整体布局不美观;三是城区排污管网不健全,排水、排污问题没有解决好;四是城市建设未突出环保特色。 (二)城市管理工作与环保资金投入跟不上。一方面是城市管理力度不够。城市建设中虽然注重了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不惜花重金对城市进行环境规划,城区内实施雨污分流等管网建设,对主要道路进行美化、硬化等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后因无人管理,加之部分居民素质较低,垃圾乱倒、污水横流,虽然实现了雨污分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疏忽管理,雨污混流。建设重在保护,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城市违章建筑、乱摆乱卖、占道为市以及户外违章广告等给良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民来信来访等接连不断。另一方面是环保资金投入比较缺乏。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部门很难抽出大笔资金投入到环保建设中。致使一些准备开工建设的环保工程,只能延期不能按计划如期完成,使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被动状态。 防治对策: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和组织落实工作到位,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群众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热点。在推进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防止重经济、轻环境的现象。使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达到新的水平。 (一)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1、城市规划布局要合理,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有长远眼光,要站在环保的高度上考虑问题。如:城中开发和旧城改造时,要请环保部门进行论证和验收,看是否符合环保有关要求。所建设的区域是否符合一个环保小区标准。总之,城市建设要走生态之路,让城市规划与环保紧密结合、城市与环境相协调,使整个城市建成一个生态园林城市。 2、要提高城市绿化率、硬化率。要积极动员各单位植树造林和铺装地面,在有限的地面上采用立体绿化方式,以增加绿化面积、能绿化的就不要硬化。一是城区建设和旧区改造都要留足绿化空间,实行绿化建设与土建工程同时规划 、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制度。二是要抓街道、单位庭院和住宅绿化工作,要按照一区一路一树种的规划,提高绿化效果。三是要有计划分步骤做好绿化工作,增加种植美化风景树种。广泛发动干部群众人人动手种树种花种草,美化自己的家园。最大限度地提高绿化覆盖率,减少污染负荷,使之变成生态城市。 (二)加强建设项目审批和环保执法力度 l、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造成严重污染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从严查处,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决不迁就姑息。 2、要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形成在政府领导下,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坚持重点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检查和整改相结合,切实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3、要加强建设项目审批力度。对居民区(楼下)建设的商业网点房,不准用于餐饮娱乐业、以及对楼上能造成影响的行业,工商和环保部门要严格把关,坚决不予审批。对已审批的居民区(楼下)商业网点房建设的餐饮娱乐业要限期整改或予以取缔,防止新的污染源扰民。 (三)大力推行科技进步,加速开发环保技术市场。一是要建立环保科研机构。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要积极研究开发环保高新科技,积极推广最佳的环保实用技术。二是要提供专项的环保开发经费。研究和开发具有节能降耗、污染少和社会效益好的高新技术。强化市场意识,畅通环境科研向技术开发转化,技术开发向商品市场转化的各种渠道,从政策上、资金上创造条件,大力培育环保科技市场,积极引进环保先进技术。 总之,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密不可分,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应抓住机遇,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城市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环境保护论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环境保护经验材料 众所周知,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环境要改善,经济要发展,都与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是密不可分的。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加快发展、如何保护环境的战略和措施,我国更是如此。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它不仅关系着城市的文明程序和城市形象,也是城市环境建设的最基础的工作。现在很多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的总体水平,提出“四化”目标,即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是绿化、亮化、美化的基础,首先城市要卫生整洁,在加上搞好园林绿化,提高艺术和文化品味,才能创造出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卫生整洁的城市离不开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的处理,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是实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合理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途径,是城市环卫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分类收集,最粗略的分类也应是分成可回收利用的、不可回收利用的和有害的三部分。对可回收利用的可以把它直接作为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垃圾的数量减少了,资源化也得到了实现,同时也为垃圾害化处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例如玻璃,它属于可回收利用的东西,如果不分类,它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就很难以处理。另外,对有害的部分做特殊的处理,就能有效地减少对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我们国家的垃圾处理在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到国情,生活方式,传统观念以及设施等方面的制约,它还涉及有关法规和政策的不健全等诸多方面。幸运的是,南京作为首先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的八大城市之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已经做出了一些成果,我把它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全面发动,大力宣传南京市成立了以市政管委、市容委牵头,其他部门参加的综合性领导小组,加强了分类收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编印了60万封“致市民一封信”,召开三次全市性垃圾分类收集骨干动员会,逐级动员,分层培训。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媒体的大力宣传,在南京引起较大反响,社会的广泛支持,群众的积极参与,为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奠定的基础。(二)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南京市市容委会同公安、工商、房产、环保、供销等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意见》、《关于准予统一聘任垃圾资源回收员进入居民小区收集垃圾的资源通知》、《关于加强可再生垃圾资源管理的通告》《及垃圾资源回收员暂行管理办法》等,形成各方支持、齐抓共管的局面。(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再由环卫站或回收网点二次分拣。组建了一支150人的专职回收员队伍,隶属市供销社的物资回收公司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持证、统一标识、统一量具、统一车辆、统一价目、统一中转,定人、定时、定街回收。同时立足社区,以物业管理人员、环卫职工、民办保洁员为兼职回收员,并对400多家废旧物资收购站点兼并联网,形成一个专兼结合、布点合理的回收网络。南京市的分类收集工作已基本上在6个城区、47个街道、900多个社区普遍推开,并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把垃圾分类收集推向市场。可见虽然分类收集工作在南京开展的时候不长,但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当然,在这短短的几十天的实践调查中,我也发现其中还有一些可以研究讨论的问题:(一)分类类别问题分类收集分成哪几类?怎样分类更科学?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分类科学,是指符合国情,便于操作,容易推开。我在查看一些文件资料时发现,在全国的八大试点城市中,分类各有特点。如北京市把可回收利用的分为四类:废纸、塑料、废电池、金属;上海市将非焚烧区的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焚烧区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废玻璃、其他垃圾;厦门市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深圳市将公共场所与窗口地带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塑料橡胶、玻璃、金属)、不可回收垃圾,住宅区分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废电池和大件垃圾;广州市和南京市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再由环卫站或回收网点二次分拣。尽管各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各具特色,但从大的方面看,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北京市、广州市、厦门市、南京市等为代表,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一类是以上海市为代表,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我对此的看法是:第一,在收集体系或运行机制上,首先居民粗分;再运送到分拣中心细分;最后再根据各种垃圾的组成成分,分别进行再利用。这个方法我认为符合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内在规模。 第二,在居民源头的粗分阶段,我们南京的做法有其可取之处,即居民、小区保洁员、物业管理公司和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方法。结合以上两点,我认为“粗分”的做法,居民易于接受,如果直接让居民细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久而久之就会难以推行。日本在当初的时候,街道上也只是设三个垃圾桶,把垃圾分为三类:一类是可燃的;一类是不可燃的;再一类是危险品,当然大件的废品则另当别论。结合中国国情我认为,对于可利用的有机物可以在住宅小区通过微生物有机垃圾处理技术处理后,作为绿化的原料就地“消纳”,这样就可以减少城市垃圾最后处理的量,即达到“减量化”的目的。(二)综合利用问题。分类收集的首要目标就是把可回收部分作为资源,直接利用起来,既增加社会财富,又减少垃圾生成。综合利用是分类收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现在有些废旧资源利用的好一些,有些废品利用的差一些甚至无法利用,如分类收集起来 的废电池要是只是贮存在那儿,越存越多,这就是一个问题,分类后如何利用,是分类收集成功与否的关键,我认为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积极稳妥地寻求国际合作,也给我们的深入发展和寻求国际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拣中心、资源循环利用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都可以积极寻求多种方式的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和吸收新来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观念和经验,为我所用。终上所述,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是艰巨的、光荣的,它不单单是一个城市卫生问题,它是一个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体现,是国人环保意识觉醒的标志。作为一个学化工的大学生,我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怎样把学到的知识和活生生的世界联系起来,让自己学有所用,将成为我以后学习的主要方向。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开阔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受益非浅! 环境保护论文:分析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问题 论文关键词:农村 环境保护 能源建设 问题 论文摘要:农村作为社会的结构,总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以能源为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的。因此,开展以农村为主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特别是把农村节能工作列入到规划中,加强节能管理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万元产值能耗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农村能源的综合建设,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开发与节约并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把农村能源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抓紧抓实,因为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 搞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一是建立建全组织机构;二是加强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领导;三是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五是加强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六是加大对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七是不断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导思想,加强法制建设方向;八是抓点带面不断开拓新领域,使新能源和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1 农村能源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环境问题,是当今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农业生物、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农村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两类环境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能源不但给农村提供了动力,而且带来了生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纪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况并不严重,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没有产生污染现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生物质能源供不应求,使生态和污染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也为农村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由于能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农村和能源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损失。 2 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环境的重要影响 矿物能源的开发,包含了开采、贮运、加工、转换到消费。在这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开采过程中,首先是开采占地,它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井工开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缝并改变水体形态及渗漏而影响农田灌溉,同时也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排污以液体、气体、固体同时存在,如酸性矿井水、泥浆、瓦斯、煤矸石等。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特别经数次堆放,会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气污染,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灰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又如水陆石油的开发会造成海水域的严重污染,影响水产业的发展和造成农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烧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资源的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秸杆等大量燃烧,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等。如木柴在燃烧时会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时会排放大量尘烟和颗粒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自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如水能在开发利用发电时造成的河川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库区大面积淹没及周围生态、自然环境、地表、土质、农业生物等影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用地热发电时,由于开发利用过程中废热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别是其中的硫化氢在高浓度时会致人死亡。利用潮汐能发电时会造成海域的污染等。在太阳能大规模集中开发利用的地区,可能会造成太阳能的回流,影响局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和生态失衡。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气体,如三氢四磷、四硫化硅等。会对居民带来危害。开发利用风能发电时,会造成噪声的危害等。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能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局部环境的危害,并制订出预防措施。 4 几个重要的能源环境问题 (1)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已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其原因就是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温室效应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极地冰雪的部分融化、海水变暖和膨胀,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危协。另外带来的是干旱和沙漠化的扩大、旱涝频率上升和虫害增加等。 (2)酸雨的出现。 (3)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酸雨的出现,造成土壤酸化,肥力减退,农作物减产,森林衰亡,植被枯死,水体酸化和水产的影响等。 (4)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是氟里昂的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消费和生产化肥产生的氧化氮造成的可导致过量辐射的影响。 (5)烟雾。烟雾是燃烧含碳量高的燃料造成的烟雾污染,主要是煤的矿物能源消费排放的影响污染物占百分之八十,烟雾能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严重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也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环境保护论文: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摘要】在中国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提出村民自治组织是管理农村环境事务的最佳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村民自治组织应享有的环境管理权,指出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农村环境事务面临的困难,最后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环境;环境保护 【正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以上,即2/3以上的社会成员是农民。在GDP高奏凯歌的今天,环境污染已经伴随着经济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农村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已经威胁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村生产环境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薄弱等,构成了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特点。 一、农民参与农村环保的困境 农民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参与是环境权、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背景的必然反映。通过农民参与农村环境建设,能够实现环境正义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然而现实中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却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农民环境意识的薄弱和生活水平的制约。由于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进而导致农民环境意识整体不高,对环境状况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别。农民急于通过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因而现实中很难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做出理性选择。在农民的物质生活还未丰富的情况下,让其为保护环境而以维持贫困的现状为代价,这显然不太现实。 第二,农民在环境保护中的双重弱势群体地位。目前没有机构对农村环境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而农民所能掌握的环境信息十分有限,导致农民在与排污者协商、谈判和抗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工业污染的转移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环境权益。农民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且法律对其资源权益的保护不利。 第三,农民环境维权能力的薄弱与环境污染案件的复杂性和高成本的矛盾。社会转型使得大量青壮年农民入城务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群体,进而造成农村环境维权能力和改善能力都相应下降。环境维权由于其本身证据难以收集,因果关系证明困难,使得农民无法应对高成本和复杂性的环境污染案件。 第四,农村基层环境管理机构匮乏使得农民参与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指导。目前我国乡村环境管理队伍很薄弱,农村环境规划、宣传、保护、治理无从说起,致使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很多农村环境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 二、村民自治组织是管理农村环境事务的最佳选择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种种困境表明,农民在环境参与过程中存在对组织的严重依赖,客观上需要存在一个贴近农民,能够代表农民利益,能够带领农民进行环境保护的农村基层环境管理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在管理农村环境事务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有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权力。这为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农村环境事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其次,目前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政府在近期内不可能建立更多的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因此更好的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更具有现实意义。村民自治组织贴近现实,对问题的解决切合实际。村民自治组织能够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制定保证自然资源风险最小化利用的各种规章制度,针对村内部资源滥用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地提出解决方案。再次, 在中国农村公德意识薄弱,长期的小农生活方式,造成对公共环境的漠视,造成农民的目光短浅和对公共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活方式的落后、个人素质的低下、人性的冷漠化、对公共空间意识的丧失,是造成“环境陷落”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保护管理的根本,在于生活方式从“小我”向“公德”的转变,在于个人环境伦理的建立,在于整个社会形成爱护环境公德。人的生活方式的进步除了需要经济发展和基础环境的改善,需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控制力来为建设现代生活方式培养环境公德。最后,村民自治组织可以综合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投入环保治理,将村内所有单位和个人共同构建于环保建设整体网络,使村内每个成员和单位处于该网络的密切监督之下。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比起大型的科层体系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农村环境保护领域是一个公共性领域,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公共性决定了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运行机制应然层面上的多元性,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还是社会公民都应该有相等的表达机会,并可以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而且,基于农村环境问题很多地方法律保护乏力,引入村民自治组织参与环境管理,更有利于弥补法律普遍适用性之于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特殊性的落差与不足。 三、村民自治组织的环境管理权 村民自治组织是发挥农民的力量保护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但现行法律并没有规定它这方面的权利。因此笔者认为村民自治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应当增加这方面的规定。村民自治组织环境管理权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管理章程制定权;指村民自治组织可以对国家和地方性环保法在本村的具体实施制定相关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还可以根据环境保护法的授权,享有以自治章程的形式规定村民及在本村土地范围内的所有人的环保行为准则的权力。但是该权力的行使不得违背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有关规定,不得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 2、环境事务处理权;指根据本村的环境规章规定,具体地为在本村地域范围内的相对人设立、变更和取消权利义务的权力。如对来本村建立 工厂的企业进行环保管理,订立合同确定企业与本村的环保权利义务,与对本村环境有侵害的主体订立环保协议,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和本村环境管理规章的行为提出批评和改正意见等。 3、环境处罚权;指村民自治组织对在本村范围内违反国家和地方性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并且法律规定由村民组织进行处罚的、违反村环境管理规章的行为人实行制裁,对拒不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行为人以经济强制执行的权力。如果涉及到人身制裁的,只能申请有关机关处理。 4、调解和监督权;监督国家及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在本村的执行情况,对拒不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或村环境管理规章的人进行批评教育,给本村或村民造成损失的,村民自治组织可以出面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追究其经济责任,必要时可以向县级以上环境保护机构或者有关司法机关提出控告。村民自治组织可以调解本村村民之间的环境纠纷,责令侵害环境的人停止侵害,要求其赔偿损失。 5、起诉和应诉权;对侵害本村环境权利并拒不改正的,或者需要赔偿损失的,村民自治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民事诉讼。对本村村民或者在本村地域内建立企业、承包土地、工程的行为人,因认为本村的某一具体环境管理规章有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性法律法规或者环境保护执法行为明显违法的,可以以村民自治组织为被告提起诉讼,村民自治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 6、环境协调权;农民的土地不是孤立的,村与村或者村与企业、城市相连接,村民自治组织有权协调本村与这些环境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治理和保护好农村和城市生态环境。 7、批评教育权;村民自治组织有权教育村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有侵害环境行为的村民进行批评教育。关于这一点,现有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上也有相应规定。该法第五条规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机构的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法律赋予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在其组织内部就应当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规定制定村级环境保护章程的法定程序,非依该程序制定的规章不得产生法律效力,更没有强制执行力。农民作为环境权的享有者,具有“自始至终参与”环境管理决策过程的权利。另外,村民自治组织的环境管理权来自于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授权,故其性质是私权利与公权力的结合体,是农村的基础性权力。按照现代民主与法治的要求,国家对村民自治组织的环境管理权力一般不能强制干预,但可以指导和监督。 四、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农村环境事务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对策 (一)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环境事务面临的困境 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农村环境事务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农村环境事务时缺乏相应的权力。目前的环境立法主要是城市环境立法,以城市为中心,部分制度和法规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针对性不强。现行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规章,都没有从专门的视角,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予以特别的对待,无法体现农村环境保护特点的现实需要,使得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规章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可操作性不强。村民自治组织行使环境管理权缺乏法律的明确肯定。 2、村民自治组织代表村民提起诉讼的资格在法庭上常常受到质疑。由于我国未建立起公益诉讼制度,在村民自治组织代表提起诉讼的案件中,法院常常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以原告与案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为由,拒绝村民自治组织代表村民提起民事诉讼。 3、村民自治组织行使管理环境的权利缺乏资金支持。我国的财税体制采用分税制,也就是说我国农村政府财权与事权是分离的。由于政府层级较多,在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划分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模糊交叉、界定不明,特别是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本该由上级政府投资的公共服务,却有相当数量通过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甚至村民自治委员会还承担了较多的政务,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这样,形成了财权层层上收,而事权层层下放,乡镇以下政府财权和事权越来越不对称的局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民自治组织资金的缺乏导致其不能发挥它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4、村民自治组织自治职能的异化。这主要是指村民自治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其目标和精神实质,使村民自治变成少数人的自治, 使村民委员会的自治职能变为其他职能。由于农民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选举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派系性和宗族性,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尚未完全实现,再加上农民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对村务的参与水平不高,而且还存在非制度化的不合法的程序参与村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民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包括对于具有公共属性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参与和监督。在农村,最大的财富就是土地。现在村民委员会对土地有非常大的权力。它决定土地使用权的分配、变更、管理以及土地收益的提取、使用等。这些权力非常大,又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督,而且过程也不够公开,这就引起了比较多的经济纠纷。 5、村民自治组织成员自身环保意识不高,对村民自治组织的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没有建立起来,对自治组织也不存在环境责任的追究。 (二)解决对策 首先,笔者认为在立法层面上确认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环境事务的权力,为其正名是首要任务。这样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村内环境事务才是有法可依的。我们应打破坏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仅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常规”, 通过农村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授予它管辖其所属村域内的环保事务的权力。法律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给村民自治组织,减少它们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障碍。 第二,尽快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村民自治组织代表农民起诉和应诉的资格。在村民自治组织中增设环境保护委员,具体负责本村的环保工作。对于村民自治组织成员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补充他们的环境科学知识。明确村委会主任作为本村环保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加强村委会的环保责任考核制度建设。 第三,支持村民自治组织为采取维权行动而合理进行的筹集资金的活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当务之急在于资金的筹集,政府应当采取经济手段,通过税收政策和 财政转移支付,推进城乡之间的环境公平。一方面,在“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的指导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受益者的资金向环境受损者的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境公平的实现;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保障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加强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 第四,针对村民自治组织自治职能的异化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与此同时,完善对民自治组织的监督、制约程序。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使农民对自治组织的环境管理行为形成有效监督。改善有利于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服务和指导。因为乡镇政府是中国农村最基层的政府, 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与村民、村民委员有着密切联系。对村民的意愿和村干部的情况了解最多, 最清楚, 他们能及时发现村民自治中的异化苗头, 如果及早采取措施, 积极引导, 就能防止村民自治中各种异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第五,通过环境教育和环境信息的传播,培养村委会成员的环境意识,加强村委会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组织村委会对本村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熟悉并掌握本村环境状况,寻找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村委会的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制度,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到对村委会成员的工作考核中去。同时,对村委会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不作为进行追究。 总之,环境保护的基础学科是生态学( Ecology) ,其语源的Oikos 本为“家”的意思。地球是一个大家,环境管理为家庭管理的延伸,而家庭管理为人性管理的延伸。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紧密联系整合农村内部力量,是推进农村环境建设最有效的机制选择。人类环境保护是“全球性思考,草根性行动”,通过村民自治组织对千家万户农村居民教育化、组织化的过程,促进整个农村环保意识的形成,是解决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谈谈化学教育中的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我们涉及的主要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生存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物质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就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所建造的人为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人和环境的关系称为环境道德。在我国环保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于1990年9月成为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约国。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和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有各种类型: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尘粒、废气(SO2、NOX、CO2、CH4)、光化学烟雾(NOX和烃类在阳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甲醛(装修材料散发气)。 水体污染:酸雨、重金属、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土壤污染:白色污染(塑料、几百年难分解,可降解塑料)、废旧电池污染。 食品污染:食品可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绝对不含有害物质,与食品颜色无必然联系。也有人把绿色食品定义为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蓝色食品是由海洋提供的食品,如海带、海参、紫菜等。白色食品是通过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如食醋等。例如:“瘦肉精”能加速动物生长速度,瘦肉相对增加,但有很强烈的副作用,出现中毒性心悸,肌肉食颤动,手抖,头晕,乏力,心律失常,低血钾。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音、放射性、热、电磁波等)、能源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图片资料:震耳欲聋的马达声 通宵达旦的卡拉OK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能使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状态乃至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可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如SO2、NOX、CO2、CO等,二次污染物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一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物质,如XO3、H2SO4、HNO3等。 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 主要内容为:空气污染指数(是指将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值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 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①污染指数在50以下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即优:②50—100,二级,良③100—200,三级,轻度污染:④200—300,四级,中度污染;⑤300以上,五级,重度污染。 我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SO2、NOX和总悬浮颗粒物。 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12月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该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日——10月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氯污染物地近地层积累。SO2及其氧化物作用的产物与大氯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人口43%,病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NOX、CO。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的日光作用下,形成以O3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市全镇为浓雾覆盖,4天中残废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的三倍;1岁以下约为平时的二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的前一周同期人数的9.3倍。 四日市哮喘事件 日本四日市,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炼制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空气。重金属微粒与SO2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该市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十多人。 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7、8月份超过13000人,16人死亡。 水俣病事件 20世纪50年生地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水俣病,就是因水俣市一家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甲基汞,废水排入港湾,经食物链富集到鱼、贝体中。人吃了鱼,贝而中毒。水俣病患者语言不清,走路不稳,四肢麻木,严重的眼睛失明,吞咽困难,甚至死亡,中毒283人,60人死亡。 1963年——1979年三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研究环境问题涉及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化学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由化学污染物造成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化学的方法。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主题。千百年来,在类 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中,环境问题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选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类则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污染,也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围绕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进行的,矿藏的开采,各种金属的冶炼,都是取其中一部分加以利用,其余部分作为废物抛弃。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人类抛向自然界的废物毕竟数量较少,大自然有足够的时间和容量将其分解、稀释、净化。那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太大,在环境自净能力范围之内,即使发生污染问题也是局部性的。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飞跃进步,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人类每年都有数以几十亿吨计的废物抛弃到环境中,日积月累,终于达到大自然再也消化吸收不了的程度(所谓的环境自净能力)。全世界每年消耗掉的化石燃料,20世纪初不足15亿吨,到70年代已增至70亿吨——80亿吨。人类每年都在实验室制造出成千上万种新化学品,并投入环境后,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积累和转化。南极大陆冰原覆盖层、荒无人烟,但从处息在那里的企鹅体内也检测出滴滴涕;在北极附近格陵兰的冰盖层中,近几十年来,铅和汞的含量不断上升。因此可以说,污染无所有在,世界上几无净土。 由于原生环境的消失、人类的捕杀和环境污染,世界上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急剧减少,成千上万的物种已经灭绝,将无法再生,无法弥补。 文字资料: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的毒氯泄漏事件,造成2000人死亡,乌克兰基辅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造成31人死亡,237人受放射性伤害,13万居民紧急疏散。 一“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文字资料:酸雨的成因主要是空气中SO2和氮的氧化物(NOX),它们主要来自于煤的燃烧,硫酸和硝酸工作未被处理的尾气,以及汽车尾气等。酸雨里含有许多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多数是硫酸和硝酸,通常以硫酸为主,90%来源于煤的燃烧。 文字资料:由于酸雨产生,以及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世界上面积最大热带雨林区亚马逊热带林近十年已有40万平方公里夷为平地。世界粮农组织估计到2000年,全球每年将流失土地240亿吨。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许多的生物种类将濒危和灭绝。 图片资料:2000年前雅典人创造的希腊巴台农神庙的建筑和价值连城的雕塑被严重侵蚀。 图片资料:我国故宫里的由花岗石和汉白玉雕刻成的盘龙柱受到酸雨的严重侵蚀,已面目全非,模糊不清。 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同学们展开讨论,由感而发,畅所欲言,都认为整治酸雨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也立志要勤奋学习,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污染的环境,去保护环境。 附表:我国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影响 二、臭氧层破坏 大气中离地面17—18km为对流层,22—27km为平流层,臭氧层处于大气平流层,O3能吸取太阳光线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有制冷剂CF2XL2等氟氯为烃和NO等氮的氯化物。如CF2CL2的破坏机理为: cf2cl2+hr cl+cf2cl o3+cl clo+o2 o+clo cl+o2 总反应为:o+o3 o2+o2 活性氯(Cl)仍保留在环境中继续发生循环反应,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大气在臭氧层的破坏或损害,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大量增加,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宵作物的产量,危害海洋生命,使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还能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 三、温室效应 CO2、O3、CX4等气体虽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地球罩上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的气温增加,产生“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给人类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可能导致地球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世界上许多城市。此外,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土地沙漠化。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消耗的共同影响下,还会造成气候的反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导致动物反常迁移,植物反常生长,甚至动植物种类的消失等。 图片资料:①两极冰川融化 ②土地沙漠化 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片资料:老人与孙子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了解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飞跃的阶段。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有所损害,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剧烈和深刻了。 图片资料:①土地沙漠化 ②洪涝灾害 ③沙尘暴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化石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度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 文字资料:研究表明,铝制易拉罐可在野外存200—500年不变,塑料制品可存留450年,玻璃可存留400年以上。 废旧电池、煤灰、建筑渣土、果皮、菜叶、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应首先分类回收其中可利用的废旧物资,如废纸、废金属、旧织物、玻璃等,然后再进行以下处理: 垃圾:①垃圾填埋:既可处置废弃物又可复土造地 ②垃圾焚化:原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填埋,同时消灭了各种病原体 ③垃圾压缩处理:减小体积,便于运输和填埋。近年来,高压制成的垃圾块用作填海材料。 我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订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法律、 法规。并从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合理规划建设、治理污染、加强科学研究、开展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相信,在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一定会把环境问题解决好,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同时提高。 我们深感世界和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深感全社会有必要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此,我们特向全国的中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学习和生活中每件小事做起。 2、节约用低,在校内外不乱扔纸张,包装袋,不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泡沫饭盒和一次性木制筷。 4、爱护花木,关爱绿地,不攀折花木。 5、不抽烟,不燃放烟花爆竹。 6、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 7、拒吃野生动物。 8、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向家人、亲戚宣传环保知识。 愿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加入环境保护者的行列,互相监督,齐创美好的未来。 环境保护论文:浅谈河口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成立了由区长任主任、常务副区长、分管副区长任务副主任,环保、发改、经贸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委员会,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了《河口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期召开环保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环保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紧紧锁定“产业兴区、工业强区、生态立区”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该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辖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__年河口区cod排放量为1495.09吨,与20__年相比削减了1010.63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91.67吨,与20__年相比削减了399.9吨。实施了“三网”绿化工程,林木覆盖率达到14.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5%。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绿色产业比重。绿色产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为此,河口区结合当地实际,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壮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一是提升农产品质量。首先从生产工艺上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改变传统的大量播撒氮肥的习惯,提倡施用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的小剂量复合肥;其次从生产组织上按标准化、无公害化培育更多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生产。在技术指导下基地进行统一的播种施肥、除虫管理,保证农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最佳生态环境下进行。建设了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绿色冬枣等多种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绿色食品。再次是坚持农业开发与科技工程相结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搞好良种繁育基础建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创汇农业。通过优良品种的大力推广,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是按生态养殖要求调整水产品结构。兴建大面积的生态水产品养殖基地,按生态要求投放生态饲料,确保水产品无污染收入高。建设了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梭子蟹等多种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水产品。三是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适应现代社会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突出湿地生态、绿色生态主题,实现致富农民、保护环境双赢。先后开发了新户乡百枣生态观光园、芦苇湿地、万亩槐花林等旅游景点。 (二)加强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土地盐碱、植被少是河口自然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是改善这一状况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河口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力推进林业建设。一是大力实施“三网”绿化工程。通过“上林下渔、路域林、水系林”模式,采取“先造地,后造林”、“先改碱,后植树”的工程造林方法,改善生态环境。“上林下渔”模式:主要是挖池筑台田,在台田上种植树木,在池塘里发展水产养殖。目前,按照这种模式,已建成城北生态防护林,构筑台面8000亩,开挖池塘7000亩,栽植速生杨、白蜡等60余万株,林地面积达到4000亩,形成了一道长12公里,宽1.25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路域林模式”:主要是挖沟筑台田,在骨干道路两侧实施工程造林,依据公路现状,借助工程措施,使路、沟、林协调统一。在林带外侧挖淋碱沟,沟沟相连,利于排水,林带四周打好土坝,蓄水压碱。利用这种方式,实施了以辛河路、滨孤路、神州路、义新路为主的等干线公路绿化。“水系林模式”:主要是挖河筑台田,在骨干河道综合治理的同时,考虑沿岸绿化工作,整理好林带,积极推进水系绿化。先后完成了王庄二干一分干、沾利河、东水源和挑河等绿化工程,两岸建起了宽30-100米,总长度达120公里的绿色长廊,绿化面积达9300亩,形成了河通、岸绿、水清的生态景观带。二是大力开展村庄绿化。依据村庄实际,按照适地适树,乔灌结合的原则,启动了村镇园林式绿化工程。近年来,共投资万元,对160多个村庄进行了绿化,栽植各类树木87.3万株。三是围绕产业兴村,突出抓好以冬枣为主的经济林生产。我区部分区域处于黄河故道内,土体厚,矿物营养成份含量高,非常适宜冬枣树生长。为此,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做出了大力发展枣树生产的决定。出台了《关于冬枣产业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冬枣产业的发展。目前,建成冬枣园12万亩,建成30个冬枣专业村,1.2万户农户从事冬枣种植,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300元,成为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三)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一是加大投入,加快农村“一池三改”新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近年来,共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20__余个户用沼气池。二是大力实施生态创建工程。近年来,公共 财政支出不断向农村倾斜,为进一步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委托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河口区村庄布局规划》。目前,我区已有67个村创建成为“市级生态文明村”,2个镇成为“国家级环境优美镇”,2个乡镇成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三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设立畜禽禁养区,让污染物远离人群。并大力推广“畜-沼-果”、“草-畜-沼”、“畜-沼-鱼”、“畜-沼-特”等生态可循环发展模式,促进以农养畜、以畜促农、农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确保养殖场粪污的零排放。四是加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投资20__余万元先后规划建设了仙河镇、孤岛镇2个生活污水处理厂,投资86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50吨的孤岛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五是强化对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近年来,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取缔土(小)企业12家。同时,严格环境准入制,严格执行“四个不批、六个必须、八个严禁”的规定,杜绝不符合政策规定的项目上马。20__年来拒批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项目10个,总投资达4个亿。(四)加大投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河口区坚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群众的生命健康做为全区的大事来抓。组织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单位编制了《河口区城乡饮水安全保障规划》、《河口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并投资3974.8万元实施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村庄覆盖率达到了100%,实现了全区农村集中供水村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彻底解决了农村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同时标志着我区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农村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分离,以及生活用水的专线封闭输送,结束了农村群众吃坑塘水、水库水的历史。 (五)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促进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近年来,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实施了沾利河、神仙沟、挑河、草桥沟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河道进行了疏浚,在河道两岸实施了高标准、大面积、大宽度的绿化工程,生态林绿化面积达到1.4万余亩。在水系上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畅流”的新型水域景观,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人水和谐。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质量脆弱,预防灾害能力不强。黄河三角洲因黄河淤积而成,陆地和草甸植被形成时间短,土壤盐碱含量高,地下水位高而易被海水渗透,国土整治历史欠帐多,海岸防护体系不健全,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生态环境较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很弱,难以承受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破坏。 (二)工业、农业污染,使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工业“三废”造成的土壤污染有蔓延趋势。有相当部分的土壤受到废水、固体废物等不同程度的污染。再者,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等,不仅污染农产品,还导致耕地污染。地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也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按目前的技术能力,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危害将长期持续。 (三)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染日益突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乡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除城区、仙河、孤岛外,其余乡镇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在广大农村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四)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养殖业发展后,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畜禽养殖企业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大量污水外排,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今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议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观念的问题、环境意识的问题。围绕“生态立区”发展战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绿色意识,树立环境就是“资源、资本、资产”的观念,使生态理念和生态经济相辅相成。进一步创新理念。摒弃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立的旧观念,树立抓生态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新理念。积极组织开展“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等一系列生态创建工作。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提高乡镇、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培育生态文化。 (二)做好生态规划。抓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前提,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社会发展年度规划。规划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适当超前的原则,有的暂时建设不了的,也要规划超前,不能建设什么,规划什么,我们要汲取城市建设中的教训,一条街道,翻来覆去的开挖,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二是综合全面的原则,既要考虑生产,又要考虑环保,不能重蹈破坏环境的覆辙。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在规划时要考虑我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 (三)明确责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和部门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求各乡镇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纳入政府的有关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进一步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机制,通过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推行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因地制宜建设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基本农田,使全区农村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彻底扭转有些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明确资源开发单位的保护责任,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治理制度。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要积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破除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各种陋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四)增加投入,建立农村生态保护资金渠道。把农村污染控制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费纳入财政预算,广集社会资金,建立固定的环境保护资金渠道,解决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问题。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保护资金,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必须坚持由开发单位或个人投资重建和恢复。按照“谁使用 谁付费”的原则,探索建立以资源开发补偿、流域补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五)切实抓好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监督管理。一是提高工业集中区的准入门槛,严把环保审批关,坚决不搞“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末端环保。二是依法加强监管,解决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事件。三是加强乡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到位,使区内污水符合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的要求。 (六)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村容村貌。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农民住宅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七)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广标准化生产,合理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使用肥料和植物生产剂,引导生产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广农业病虫害、鼠害、草害等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降低污染源,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管理,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八)加强“三网”绿化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改善新突破。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努力打造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系统网络,实现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村庄环翠化、水系风景化,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九)开展全民教育,增强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增强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公德。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搞好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揭露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完善举报奖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环境保护论文: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 近年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在许多领域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环境问题即是其中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阶段性的提升,无疑给自然环境增添了不少负担,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生态破坏、物种减少等常见报端。所以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公路运输作为经济运输发展中的命脉之一,近年来高速建设,机动车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攻略管理及环境保护措施迫在眉睫。 1.公路及城市道路环境工程——环境保护 1.1环境的定义及道路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中所建设的人工环境,及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体。可见环境并不是单纯被定义在自然环境的范畴,所以工程对我们所处环境中的影响不仅仅影响我们的自然周遭环境,也影响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工程的建设中无可避免产生许多污染,如噪声、废气、废水废杂等也决定了公路的建设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态的影响、水土的影响、大气的影响。 1.2道路环境保护设计及景观设计 上述中道路的建设会对我们的周遭环境产生许多无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人们在公路道路建设中也不停的反思、创新,希望在以防治为主为原则,合理开发使用土地和周边环境,对工程将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环境保护设计是人们在意识到应对环境作出一定的保护产生的,所以会采取经济合理,现实可行的有效方案对道路的建设作出合理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如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农田,避免滥挖滥填的现象,也如尽量避免拆迁,方便人们出行、保护利用人文景观,体现人们对道路设计的人性化、便捷化,再入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水土资源丰富地,这对保护物种,保持水土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道路交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自然景观也对道路交通起作用。道路景观是指道路的立体线形、构筑物形式和色调,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所构成的风景。景观设计也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环所保障的则是沿线的美观以及行车时的环境,及分为内部景观和外部景观。内部景观是指行驶在道路上的驾驶员看到的景观。外部景观着指道路和沿线的景观环境所构成的外部静景观,外部景观要求道路及沿线构筑物与环境融为一体,协调一致,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2.高速公路环境及绿化 高速公路是大规模的人造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所经过区域的地形地貌会产生重大影响,如路基的大规模挖填方,会使区域的地形地貌产生变化,如边坡的修筑,会使沿线的山体被剖开,破话山体植被和山体本身的完整性,导致水土大规模的流失,又如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生产性污染,使得土壤腐蚀,植被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大面积的挖填方,破坏土体原有结构和破坏植被生存环境导致气候干旱、土地沙化。工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如水污染、土污染、噪音污染等对周边生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上述中反应了高速公路在施工及一些工程后的隐患问题,做足绿化工作、尽可能保持原始生态是当下解决和缓解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唯一途径。 2.1边坡绿化,生态边坡 边坡的绿化和生态防护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是保持公路边坡稳定、路基稳定,保障公路通畅的基础工程,其优点也符合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 (1)保持水土,稳定边坡 相比裸露的边坡,边坡绿化可以有效的抗击水蚀。水蚀包括击溅、面蚀和沟蚀,实质是降雨侵蚀能力大于土体抵抗能力的结果。边坡的水流在运动中,随着水流量增加和集中,搬运能力急剧增加。径流侵蚀表现在对土壤颗粒的推移、悬移、摩擦几个方面,上述侵蚀变现常常同时存在,加大了土壤的负担。而林草植被建设对引起土壤侵蚀的各种原因都起了积极的作用,降低了各种土壤侵蚀的危险性,同时也避免了边坡坍塌的危险性。 (2)美化公路,恢复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因地制宜,边坡美化即是最大程度上恢复生态原有景观,绿化同时也能改善大气空气质量,改善因行车所产生的废气污染。同时亦是对行车者创造轻松氛围,使行车者从长时间行车疲劳中改善视觉环境,行车环境。 2.2中央分隔带绿化 高速公路或在一些城市的主干道上,都会设置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定义为隔离带,在高速公路中也是绿化的重要的一环。中央分隔带第一功能则是防晕眩,防止夜间行车时车灯迎面所造成的晕眩。第二功能是绿化功能,为行车环境制造良好的视觉环境。第三功能有景观设计中美化环境的目的,使公路沿线形成静景观,让公路与沿线自然景观和谐,不显突兀,去除不自然感。 公路设计的时候不能总是过于追求外部景观,而忽视了内部景观。环境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所以高速公路的设计上,对行车的环境也应着重考虑。高速公路作为长段运输型公路,如何消除行车者疲劳和视觉冲突的问题尤为关键,为行车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消除行车晕眩也提上了设计要求。中央分隔带绿化工程也是为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避免事故的发生,也是高速公路中环境保护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道路绿化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理解不仅仅存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注重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城市环境同样为人们所重视,越来越注重环保、健康生活的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环境。城市道路的绿化则是体现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升的重要体现之一。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框架,其景观特征在城市景观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次,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首先与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城市道路绿化主要是以道路绿化带和行道绿化带作为体现,和高速公路所不同的是,城市道路中,车流量的集中,使得交通环境恶劣,行车晕眩感也高速公路强。所以设置绿化带在消除严重的汽车尾气、噪声的同时,也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光污染,令行车安全、舒适。 行道绿化带多数以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结合,以减少土壤裸露,也使得景观上有很好的美观作用。开放式通透绿带可以保证行人行车安全,同时通透感也会显得道路宽敞、明了、大方,不会过于压抑。行道绿化带也具有分隔道路和生活区,有着净化空气,保持错落分明的舒适生活生产节奏,极大程度的减少来自道路行车上的噪音污染、尾气污染以及明亮的路灯带来的光污染。 4.结语 环境保护是必要的,就如我们所谈论的生态和谐、生物多一样性一样。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没有自然,就成就不了今天社会。而环境的意义,首先可以造福人类,有助于科学领域的发展,再者环境保护力度是作为当代对 下一代负责、对球上物种负责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人类的责任感,也是保护环境的意义所在。 即是是环保意识提高的今天,我们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公路及城市道路环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经济、人文不断发展的今天,是人们长久以来对自然改造的成果,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索取,所以人们应该统一思想,把环保的意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周边环境,为保护环境,保护后代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保护论文: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初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更加和谐的生态家园,农村的发展任重道远。长期的二元结构模式,使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差了一大截,农村环境难尽人意。我区是老少边穷地区,虽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区的经济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区的农村涉及面广,一些边远小村依然非常落后。为了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我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作出初步研究和探讨。一、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 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全区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水库加固、国土整治、矿山整顿、改水改厕、、改灶改路、能源建设等方面;重点区域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近几年来,政府花了大力气,加大和环境治理力度,综合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推行无公害的农业种养方式,尤其是在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方面,“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工程”、“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等先后在全区铺开。 (二)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我区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和面源污染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澧水流域永定段及其支流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辖区重要水库、湿地日趋萎缩,一些乡镇和区域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干旱、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山地石漠化;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河、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波、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全区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河(库)污染严重,渔业资源衰遏,河岸侵蚀问题严重;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土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活污水、垃圾的随意倾倒、堆放,导致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制约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污染加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1、目前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我区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逐渐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逐渐集中。这使我区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不仅如此,近几年来,我区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我区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以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我区在环境保护建设中,严重存在着城乡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的不协调问题。长期以来,我区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另外,目前我区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我区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 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5.农村环保法制不健全,使我区环境保护缺乏有利保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初步形成了一个以1989年12月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川,诸多环境法虽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并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而且,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程序法方面的有关环境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二、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助性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这样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致使权责不明,权力过于分散,从而使一些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一味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乡、镇领导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自然一切就都会搞好的,而对环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三、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我区大部分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再由于农村环保法在我区大多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乡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采发展经济。同时,一些农民缺乏接近环保法、了解环保法,认识不清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而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滥伐林木,大肆捕获珍稀动植物,过度放牧,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主要内容与目标任务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1.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推广使用电、水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十一五”期间,使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 2.结合生态区创建,大力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十一五”期间,使全区农村空气、水、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饮用水合格率达到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严重缺水、无路、少田地等居住条件恶劣地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农村居民实施搬迁,向集镇或农村居民点集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二)防治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禁止向农业生产基地超标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倾倒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和城镇生活垃圾,控制工业、生活“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2.开展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全区推广农林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开展农业有机废物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的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力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使全区农药使用强度控制在6.0公斤/公顷以下,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260公斤/公顷以下,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达到15以上。 (三)保护、合理利用与增殖自然资源 1.切实加强水、土地、森林、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对资源开发重点建设项目,要求编报水土保持方案。 2.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河(库)源头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及生物多样性丰富典型地区,抓紧新建、扩建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1.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区直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应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应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与管理,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二)财政倾斜,市场化运作,为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投入保障 1.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股权收益适当让利、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水权转让、矿业权招标、水域有偿开发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2.积极争取上级环保部门的资金支持。一是争取本级排污费资金的征缴返回,保证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要在污染源专项治理、区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改水改厕、能源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三)完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强我区农村环保法的保障作用。(1)、扭转人治化,加强法治化,推动我区农村环保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强法治化是我区农村由以人治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法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客观需要,是我区 农村法治建设的关键,由此,转变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中出现的以-人治”为核心,忽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而片面发展经济效益的思想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2)、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3)、规范我区农村环保管理体制,促使此体系高效实施。为了在我区农村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兽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4)、健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我区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使其能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的侵蚀,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五、在全区范围内,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2.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布局、工程立项,土地征用流转、生态移民、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 (四)加强舆论引导,重视科技创新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舆论阵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宣传、舆论推动,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要重视基础教育和科普教育,开展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创新,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的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这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坏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必须同时注意自然界的“报复”,注意发展生产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而不能超过某一个限度。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明确提出这一限度,通过宣传使大家认识这一限度,以政策、法律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并尽力实施这些规定,否则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破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走过的道路早就证明,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也就没有现代化。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甚至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这是由于:(1)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3)现代化的生产装备(设备、仪表等)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精密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 环境污染的远期影响,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只是致癌,而且可能通过胎盘危及胎儿,以及引起遗传变异,染色体畸变和遗传基因退化。这不只是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严重时可能使人类的质量退化,贻害子孙后代,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自然资源的破坏,有的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有的则难以逆转。如据近20__年来记录的统计,约有110多种兽类、130多种鸟类业已灭绝,其中有1/3是十九世纪以前灭绝的,1/3是十九世纪绝种的,1/3是近50年来被消灭掉的。目前全世界估计有25000种植物,1000多种脊椎动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尽管人类正在采取许多局部性保护措施,但一些珍贵动植物还在继续走向灭绝,因为人类活动形成的全球性有害影响远远胜过局部保护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的情况也是相当严重的,非认真解决不可。例如,有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大气污染使冬季人的死亡率显然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据57个城市统计飘尘都超标,超标三倍以上的有28个;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达1500万吨。从水体来看,地下水硬度增高,水位下降已成为大城市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加之有些地方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已成为影响生产发展的严重问题。此外,噪声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如湖北江汉湖群,素有千湖之称,现在湖群已由原来的1000多个减少到300多个。长江上游因植被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冲入长江的泥沙达6亿多吨。 实践还证明,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失调,花几年功夫可以调整过来。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难以调整过来的。这样来分析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 因此,一切环境保护工作者、生产部门的领导者和广大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都要既有生产观点,又要深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搞好环境保护,保护环境也要促进生产发展,作到环境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人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环境保护论文:浅议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政府政策 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市场制度为依托的发展。市场制度的有效性无疑已被近代 的经济奇迹所证明了。然而,经过数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人们逐渐发现,经济赖以发展的资源在逐渐耗竭,人类与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这些都不能不和以市场制度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联系在一起。那么,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市场出了什么错呢?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可能是个体农民,也可能是乡镇企业,也可能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通过多次的交易,逐渐形成了多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在任何一对交易者看来,他们达成的价格,恰恰落在自己的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曲线上。由于卖者的产品是用多种要素生产出来的,其中一些要素需要向别人购买,所以该产品的成本也是由交易决定的。经济学证明,在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两个人的交易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对第二个或第三个人的成本或收益产生直接影响。或者说,一个人并没有承担或获得他自己行为所引起的所有成本或收益。在社会层次上看,所谓外部性,是指这样一种情境,即因为成本和收益不能在个人或组织间恰当地分配,以至人们宁肯放弃他们本来应该获得的利益(盛洪,1996)。 导致外部性有很多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比如,在一条河边上的造纸厂的产权有明确的归属,但这条河没有明确的归属;或者有名义上的归属,如归集体或国家,但产权的行使效率较低。当造纸厂将污水排入这条后,河里的鱼就无法生存。由于没有人拥有这条河(或不关心这条河),所以没有人因为鱼的损失而向造纸厂索赔。因此,造纸厂将不承担污染河导致的经济成本(这里暂时不考虑环境成本)。但河里没有了鱼,实实在在地就是社会的损失。因此,造纸厂的“个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它的成本曲线比真实成本向右下角移动了(如图1所示)。这导致造纸厂的均衡价格低于“真实价格”,而产量却高于“真实产量”。在极端情况下,从社会角度看,建立这个造纸厂也许是得不尝失。因为它给社会带来的“福利增量”(即比按真实成本生产多获得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大约是BEE’C所包括的面积),几乎就是它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也大约等于BEE’C所包括的面积,即因污染而无法生存的鱼的市场价值);况且由于成本低估导致资源过多地进入造纸业,使得社会失去了将这些资源配置到其它更有效的用途时所获得的利益。 一条河没有明确的归属,可能是由于制度的或观念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我国,前一种原因还是大量存在。因为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还刚刚开始,人们还不习惯将一条河想象为私人所有。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河不是在乡村中的小河,可以在技术上由某些个人所有,而是很大的河,如长江,有上游、中游、下游,拥有一整条河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分段拥有又不能互相不受影响。很大的湖,如太湖,滇池,等等,更进一步,海洋,以至说到极端,整个大气层,整个地球,就更不可能由私人拥有了。因此环境的不可分性,是外部性、从而是市场价格体系失灵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是人们知道破坏环境的现时成本,也还是无法摆脱外部性问题。因为对环境的损害,从时间上看,往往不是均衡的。在相当长时间内,环境被损害的程度的增长是缓慢的,但当超过一定的阀值后,损害程度就会迅速增长,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所谓为时晚矣,是指对环境和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有时具有不可逆性,或至少具有不对称性。不可逆,即是指不可恢复;如某种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复存在;或一旦臭氧层的漏洞大过一程度,就永远无法修复。不对称,即是指很难恢复;如一旦将森林砍伐殆尽,虽然可以重新种植,却要经历很长时间、付出很大代价;又如由于过度捕捞,我国沿海的黄鱼曾一度绝迹,经过很多年以后才重新恢复过来。但是由于在达到临界点之前,人们不会将即将到来的供给的突然减少计算到与他人的讨价还价中,因而在市场中,没有一种价格信息会提醒人们节约使用该种资源。这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不均匀导致的外部性问题。而这种时间上不均匀的信息,又会因为人们在空间上的分散,更不容易在灾难发生前知道。人们一般不会把以后的成本算在目前的账上,但一旦按以前的成本进行交易,就必然会将对环境或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推过阀值。 再退一步,即使所有的人都真切地知道他们的行为将给环境带来的损害程度,也仍然无法阻止外部性问题的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这里讲的人既可以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又可以是不同时期的人。在同一时期的人中,任何个人或集团若要考虑环境或资源问题而自觉地约束自己,将环境成本或资源成本加到自己的生产成本中去,他或它将会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败北。因为那些没有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企业将会由于成本较低而具有竞争优势。人们不得不破坏环境,不得不加快耗竭不可再生资源,不得不毁灭自然物种。即使在一些国家内部制定了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法律,由于不存在一个世界政府,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很类似于上述的行为。美国人不会因为石油将要耗竭而减少对石油的消费,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他们节约了石油,也许只是给中国人多使石油创造了条件。在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还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将一些局部性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出口”到它国。由于有些穷国有较低的环境标准,一些富国通过进口或投资,使穷国生产更多的污染严重和消耗资源较多的产品,同时享受较便宜的(没有计算环境和资源成本的)产品。在不同代的人之间,由于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竭一般需要较长的、跨越世代的时间,又由于后代人既不能与当代人谈判,也不能抗议他们的所为,当代人就有可能将环境和资源的成本转嫁给后代人。而市场价格,以及代表对时间看法的市场利率,恰恰是由当代人对未来的看法形成的。就生物资源(如树木)而言,当代的价格低于保证树木生长的长期均衡价格,而市场利率则高于树木的自然生长率。这必然导致即使是私人所有者也会砍伐树木的结果。 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即保护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合理使用生物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外部性问题。而一旦存在着外部性问题,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失灵。在这种囚徒困境中,政府管制和政策也许是众多可能的选择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原则 既然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到外部性问题,而外部性就意味着市场制度的失灵,政府作为一种天生克服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就可以作为一种解决方案。 关于政府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当社会中有关产权的保护和承认的制度不能通过个人之间的谈判建立起来时,政府就作为一种有暴力后盾的第三方加入进来,从而克服了在产权制度形成方面的囚徒困境。如果这个社会中只有两个人,他们可能通过长期的互动形成对对方产权的尊重,但如果这个社会的人很多,如有N个人,要达到他们彼此都互相尊重产权,就相当困难了。一旦有一个人不愿就尊重别人的产权作出承诺,甚至任意侵犯别人的利益,这整个社会的产权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在这时,政府的强制性的对产权的保护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在上一节讨论时说到,外部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相关,因而解决外 部性问题的方法,首先应该是政府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在人类历史中,产权制度也是不断进步的,从而不断地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例如,对知识产权的确认和保护是在很晚的时候才实现的。当知识产权确立以后,有关知识生产的外部性得到克服,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在今天我们讨论克服破坏环境和耗竭资源的问题时,首先也应该依赖于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刚刚告别计划经济,产权制度还很不成熟,所以还有通过改进产权制度解决环境问题的大量空间。例如,在一些乡村中的较小的河流的污染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河流没有明确的归属,或者名义上归集体所有,但“集体”没有有效行使产权的机制,河流被岸边的造纸厂污染了。在这时,如果将河流的所有权个人化,或者将河流在一定时间内的收益权拍卖给个人,就会给这条河带来一个人。拥有这条河的产权的个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排污的造纸厂谈判或抗争,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来阻止污染的排放。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这样做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将森林树木的产权个人化,也会改进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状态。因为一旦树木的产权由个人或组织拥有,产权拥有者就会按照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去安排树木的砍伐和种值。当树木的自然生长率高于市场利率时,拥有者就会根据树木的市场现货价格与净现值之比,有计划地砍伐树木。在这时,木材的生产成本必然高于当树木没有明确归属时的成本,从而会部分解决砍伐森林的问题。 当然应该看到,产权制度的改进也是有边界的。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将大环境分割开来、并且个人化。所以产权制度的改进还无法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个人成本中去。例如上述的森林产权个人化,虽然将砍伐生物资源的机会成本算入了个人成本,却还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所以由个人拥有森林,个人成本仍然会低于社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对森林的砍伐就会超过考虑环境成本时的均衡水平。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来补救。这个政策就是征税。即对砍伐的树木征收税赋,而对活木的买卖不征收税赋。其结果是,出售一定体积的活木比同等体积的木材要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是因为,对木材价格的需求具有弹性,当砍伐税加到木材交易中去的时候,价格会上升,需求者会因价格上升而减少其需求,这等同于木材产权拥有者支付一部分砍伐税。而进行活木交易则无需交纳砍伐税,从而价格会比木材交易为低。由于没有砍伐税,卖者可以获得较出售木材为高的收益,而买者则可以买到较木材便宜的活木。这就鼓励较多地进行活木的交易,而较少地进行木材的交易。当出售木材比出售活木收入更少时,砍伐树木所获得的市场现值就会较低,用价格计算的树木的自然生长率就会较高,就更有可能高于市场利率。当活木生长的预期收益率超过市场利率时,树木拥有者就更不愿意砍伐树木了。由于可以出售活木,森林拥有者就有一个变现的市场,也不会因为急于变现而砍伐森林。 说明:当政府不征木材砍伐税时,森林所有者的成本曲线为S,木材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砍伐量为Q0;而征砍伐税后,相当于成本曲线则为S’均衡价格上升为P1,而均衡砍伐量则减少到Q1;其中消费者承担的砍伐税为面积 P1 E’E’’ P0,森林所有者承担的砍伐税则为面积P0E’’HG,如A图所示。对于活木交易,政府不征任何税赋,但考虑到购买者未来仍以获取木材为主要目的,因此未来仍要交纳砍伐税,所以需求曲线移至D’;而出售者已经免去此次交易的税赋,则均衡价格应为P2,而均衡交易量则为Q2;显然比木材的均衡交易量为多。 只要政府对环境的价值有一个恰当的估价,征收环境税的办法就可以部分地避免信息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问题。无论是砍伐还是捕捞,都不会出现过度问题。这个恰当的估价,就是要通过相应的征税,使价格上升到使资源供给或环境水平保持在长期均衡的水平上。所谓长期均衡,是指资源存量不会减少,并且生长的速度与消耗的速度基本一致;也是指环境水平不会降低,对环境的损耗的速度与环境的自我修复的速度基本一致。这需要对生物资源和环境的长期成本,尤其对环境破坏的临界点有一个有远见的估计。 上面的讨论同时意味着,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存在着一个政府,因为只有政府才能收税,也才能把它的意志强加给交易双方。然而,当我们涉及全球问题时,这一条件不存在了。因为没有一个世界政府。世界上有二百多个国家,类似于一个无政府的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不是不能就环境问题达成一致,但谈判成本会很高。在谈判者较少时,如只有两个国家谈判,涉及两个国家的局部环境时,谈判容易成功;但如果世界所有国家都参加谈判,讨论有关全球环境问题时,就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在这时,就要依赖于一种起作用的世界政治结构。在其中,“大国”就要发挥作用。一方面,“大国”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动机,因为它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较高,它的利益更接近于全球利益;另一方面,“大国”有维持达成的环境秩序的实力。看来,中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大国”了。她既可以在双边谈判中抑制以邻为壑的行为,更应该在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从投票制度今天的效率来看,我们恐怕不能指望,可以通过一个所有国家都同意的涉及全球问题的方案,如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如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哲学行事,也许人类永远不可能解决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人的基本行为规则和文化取向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如果人们更为关注后代的幸福,重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以及其它物种作为人类的共生物的延续,人们就会提高对未来的评价,从而降低市场利率。因为市场的自然利率是由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形成的。当市场利率降低后,生物资源、环境资源的自然生长率和自然修复率就会相对较高,就会引导人们减少对这些资源的耗用。更一般地,如果人类社会都能够接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化,即使没有一个全球政府,也会在全球问题上采取互相合作、而不是以邻为壑的行为,从而为最终解决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奠定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手段 尽管政府是以强制性为特征的,但不意味着政府只是强制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政府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政府的行为改变几个经济变量,从而改变经济当事人的成本收益计算,最后使他们自动地做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事情来。强制只是政府的最后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如果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与政府对着干,钻政策的空子,政府政策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政府随时随刻都要提防别人,政府政策的成本就会太高,以至不可能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来支持政策。因此,选择正确的政策手段,使政策“惠而不费”,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提到要通过改进产权制度,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我国的具体情境中,产权制度的改进需要许多政策上的艺术。例如,在我国现在的政治条件下,将一条河“私有化”显然是较难被接受的。因此,所谓产权制度的改革,还要在现有产权制度的框架下进行。比如遵循我国农业的土地承包制度,将小河在一个时期的使用权承包给个人或组织,都可以起到“改进产权制度”的作用。因为正如许多文献已经指出的那样,产权是可以分割的。使用权也是一种产权。只要拥有这种产权的时间足够长,就会激励人们去扞卫自己的利益,从而能够去与(比如)造纸厂去谈判或抗衡。利用一 些人去与另一些人抗衡,最后达到保护环境的均衡,就会不成比例地放大政府政策的作用,以较小的政策投入获得较大的结果。 类似的设想,就是成立一个“拥有”局部环境的公司。例如,成立一个“太湖环境公司”。当然,这是一家由政府特许的公司。它可以在最初由政府出一部分资金牵头建立,以后也可以通过股权转让,改变资本结构,甚至(不一定非得)成为一家私人企业,更好的形式应该是变为一家上市公司,受到公众和传媒的关注。这家公司的业务,就是太湖可能产生的利益。粗略想来,应该包括在太湖中捕鱼捞虾、养殖水产,水上旅游,以及沿岸的旅游、渡假和一些房地产。它的最大利益,就是保证太湖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它就会主动地与太湖边上的那些排放污水的厂家去交涉,责令它们停止排污。在争执不下时,就可以借助于政府以及传媒的力量。这样,太湖就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它会日夜监视岸边的动静,而不会象现在那样,中央政府的检查组一走,工厂照样排污。它的存在,将使政府实现政策的成本大大降低。实际上,这家公司是在经营环境。它可以根本不去捕鱼或盖房,它只需要第一改善环境,第二控制对生物资源的捕捞量。它所做的事情,一方面是为改善环境而与排污者做斗争,一方面是根据长期均衡价格计算的最佳捕捞量,拍卖在太湖的捕鱼的特许权,出售或出租水面或沿岸地面。只要太湖的环境变好,水质改善,太湖的环境价值就会变为商业价值。这样,利用人们的逐利动机,通过政府政策的作用,就可以使人们努力地去改善环境,而无需政府再与排污企业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 上面通过改进产权制度以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其实质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将公共物品“改变为”私人物品。实际上,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区别,即可否排他地占有或消费,可以转换为是否可以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有些看来不可排他地消费的物品,经过巧妙地设计,可以单个地、或近乎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从而“变为”私人物品。例如看电视。播放电视节目的电磁波在空中传播,任何人有一台电视接收机都可以看电视,电视台很难辨别是谁、在什么地方接收了电视节目,以及接收了多少;即电视节目似乎是无法排他地占有和消费的物品。然而,当电视台将一部分播放电视节目的时间卖给一些厂家,这些厂家利用这些时间播放广告,当消费者在看电视节目时就不可避免地要看到广告,而看广告一方面要占用消费者的时间,另一方面又能起到促销商品的作用,就等同于消费者为看电视付了费。他付费的多少,一般与他看电视的时间长短、以及电视节目的优劣成正比。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例如,科斯教授曾经提到过,原来人们普遍认为灯塔是公共物品,但他后来发现,在英国早期,灯塔多是私人拥有的。原来人们解决了灯塔收费问题,即在船只经过灯塔后到达的港口收费。因为经过特定灯塔的船只一定是要抵达附近特定的港口的(科斯,1994,第215-239 实际上,无论是改进产权制度,还是发现收费方式,都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成本和收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标。当上述办法都无法解决问题时,最后就要用政府的看家本领,即征税了。实际上,征税的核心思想,也是要通过改变成本和收益,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之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努力。例如,对于利用我国很稀缺的自然资源生产的产品,可以调低或者免除进口同类产品的关税,使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从而压低国内厂家的收益,迫使它们收缩规模以至停产。当然,进口国应该是该种资源丰裕的国家。这种政策,相当于将过剩的自然资源输出到资源贫瘠的国家。具体的例子,比如造纸业。当然,征税要注意不同物品的价格弹性。当某种资源弹性过小时,征税所导致的价格上涨不会引起消费量的显着下降,同时消耗资源的企业也不会减少收入,因为由于价格弹性很小,税收负担几乎全部转嫁给了消费者。因此,采用征税的方法,要选择在那些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或资源物品领域使用。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操作手段,就是数量控制。这包括对获取资源的数量(如砍伐树木或捕捞鱼虾)直接控制,也包括对进入某一行业的企业数量的限制。如果能够测算出来保证生物资源持续生长的最佳捕捞量或最佳砍伐量,按照这个数量进行拍卖,可以使价格从短期均衡价格上升为长期均衡价格,从而改变供给者与消费者的行为。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是基本不变和稳定的,也可以采取拍卖经营特许权的方式,控制进入的企业数量。这样可以直接避免具有拥挤性质的问题。 总之,只有不仅有政策目标和政策原则,而且有成本较低、切实可行的政策手段时,才能实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在这方面,不断地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政策手段,将是走向可持续发展新世纪的重要一环。 环境保护论文:探析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人均GDP保持着8%的增长速度,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但在各大城市的建设中却蕴藏着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即城市污染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已经渗进城市,严重危害城市居民的身心,本文对按照城市规划中的一些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对城市规划中,治理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 城市居民 城市污染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各种城市建设不断增加,城市在不断的升级和更新,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污染正以与其相同或更快的速度扩展。过度的扩张已经引起了城市很多居住环境的不良反应,威胁到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发展规划,因此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问题之一。但我国主要负责各个县市城市规划的规划局在城市建设上面对环境的管理比较缺乏,城市规划局大都是从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上着手考虑,但是对城市建设而带来的各种环境的污染,水污染的不断产生,空气污染的增强、噪音污染的增加,对于这些造成的环境破坏的各种问题都没有详细进行考虑。都是带有当环境问题发生了恶化在去解决的态度进行规划城市的发展,但是等待环境已经恶化在解决的方法,需要花费比在建设初期就注意环境问题更多的成本与社会资源。因此,如何在城市规划初期就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成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重点。 二、城市规划中受到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且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激增,人民生活水品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升级,都给原本越紧的城市资源、环境供给带来更大的压力。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垃圾围城、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油污染、废热废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下面主要从环境要素和污染物的形态角度,介绍城市环境污染的有关问题。 (一)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源大致来自于以下方面:(1)工厂排放的大量粉尘和CO2、SO2等废气;(2)汽车尾气;(3)加油站,汽油泄露后蒸发形成的碳氢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质;(4)家庭中能源的消耗;(5)各种喷雾剂,如各种空气清新剂、杀虫剂,这些化学制品增加了空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造成污染。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甚至于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但是这些高速发展的代价就是让空气中多了很多污染物。大气的污染物包括了大量的废气、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这些物质一旦被排入大气中,就会让空气的质量严重恶化。严重的会让整个城市都被烟雾包围起来,让城市的居民被迫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且大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在下雨的时候,随着雨水降临到地面,腐蚀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剧建筑物、铁路、桥梁的腐蚀与破损,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废水污染 城市水污染主要有几个方面:(1)工厂排水;(2)生活用水。家庭排放量正在逐步增加,据统计,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3)农业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经过雨水的冲刷排到河流中污染地表水。 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l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现有的数据已经很明显警告我们,如果我们在持续不关注水污染的发生,那么能够使用的水资源会越来越少,我国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供水危机。 (三)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按来源大致可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此外,还有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固体废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处理处置将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地点,某些物品对用户不再有用或暂不需要而被丢弃,成为废物;但对另些用户或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废物可能成为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原料。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力求使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那些不可避免地产生和无法利用的固体废物需要进行处理处置。在生活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主要有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有毒物质)、油漆、过期药物。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渗入土壤就污染了土地,农民种的蔬菜、粮食中也就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最终会危及人体健康。 (四)噪声污染 噪声有高强度和低强度之分。低强度的噪声在一般情况下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什么害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强度的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如织布机、车床、空气压缩机、风镐、鼓风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 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这些高强度的噪声危害着人们的机体,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高强度的噪声,不仅损害人的听觉,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噪音的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 噪音污染已经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整治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作为城市的居民不能够因为需要享受当前的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各种生活,而忘却了给子孙后代带来幸福的绿色天地。我国党和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全国各地在20多年的城市发展以来,各大城市规划都将城市中污染严重的工业污染源,搬出城市的中心,集中分配到城市的郊区,并在郊区建设不少污水、污气、废品废料处理厂等等,并严格控制有污染的厂房所排出的各种污染物。 在城市生活的居民中,城市建设已经将城市的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之一,在新建的道路、住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里,城市规划都会种上大量的花草树木,防止各种污染的再次发生。 (一)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大气污染中城市规划的治理方法主要是: 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3.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二)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截至2007年底,中国污水处理能力约为8000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为58%。根据十一五规划,预计到2010年,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1万吨/日,届时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污水处理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治理和工业污水治理。生活污水主要的污染物是有机物,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则比较复杂。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工业污染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污染。根据各个城市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城市规划应该采用下列措施进行: 1.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城市居民重复利用废水。并把不能在用的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在倒入排水管道。 2.划分区域用水,对于城市的每个重点区域都建设废水处理厂,利用各种自然净化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采用新的科技和方法将水净化,不能让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 (三)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东部沿海城市,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 (四)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在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要求,即建设该处的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 四、总结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各种污染上,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篇1 引言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学会如何立身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将希望寄托在大学生身上,要求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同时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到“三观”正确,整体提高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教育体系中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做到全方位育人。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一)让教育回归本质和初心,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并将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所有课堂都是将育人和传授知识两方面结合到一起,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可以得到全面教育,回归了教育初心及其本质,教师也能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 (二)加强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要 构建新兴工科与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是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融入课程思政,由此可以培养出新兴工程领域的科技人才,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做深入的探索,使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三)满足学生成长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才真正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此,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前提是要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三观”正确,并积极引导他们肩负起历史使命,更要有担当。一直以来,专业教师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将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作为重点,却忽视了“育人”工作。不断地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实质,将它们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去,为学生们今后的成长和专业学习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四)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将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用专业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达到专业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体的专业课程思政设计方面,需要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进行合理的挖掘,并在专业课程内容里将其合理地融入进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发展这两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道德素质为根本目标。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对思政教育和传授知识两者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处理,以往所采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摒弃,从而自然地融合思政教育和传授知识这两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仅如此,与学生多一些互动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可以引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在教学环节中将行为规范教育和道德素养正确地融入,使学生从根本上做到知行合一。建立的考评体系既要具有合理性又要具有科学性,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最终培养出具有“新工科”和“工匠精神”的人才。 二、工科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工科不同于人文社科所具有的立场导向,工科普遍是基于自然认知,掌握和应用“技”是教学过程的突出问题。所以,对比人文社科来说,工科课程的思政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下几方面。 (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不同频不共振 长期以来,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专业课教师的优势,但是在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层面上还是不够的,同时也有待于改进思政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讲授专业知识过渡到讲授思政内容不够自然,过于呆板、生硬;教授思政内容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无法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思政课程就显得既空洞又乏味。 (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其侧重点,由此就使思政教育被彻底弱化,思政教育的实践仍在表面上停留,思政教育的目的难以达到。 (三)学生的知行脱节 学生在思政课上存在着动机不纯的问题,他们将最终目的认定为是获取学分,所以忽视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外,也有思政学习脱离行为规范的问题存在,没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升华为学习、生活上的行为准则。 (四)考试评价体系过于简单 通常来说,专业课程的考评体系一直是沿袭以往的考评方法,按一定的比例简单地计算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最终的成绩就此得出。但是这种考评体系导致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根本不能做出反映,而且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变化也得不到体现[2]。 (五)“思政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这种误区的原因就是“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与课程被彻底割裂。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课程思政内容的基本要求,思政内容可以选用课程内容的背景知识,教师对这些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挖掘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引申课程的知识点也可以得出思政内容,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深化课程知识。 三、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做法 对工科来说,不管是新工科还是提出了课程思政都是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课程思政在新工科中可成为“新”的一方面:新工科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思想素质,能够结合起这种思想素质与专业素养的教育方法,便是新工科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最佳方式,该方式也能够高效、全面地培养新工科高素质人才。基于新工科背景,增加课程思政后,也提高了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思想教育 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专业教师应该有效融合起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对育人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从中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育人要素提炼出来,确定“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总目标,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思想育人,同时还要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深化改革,强化思政,协调发展 新工科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各高校也开始大力实施各项工科改革工作,并确保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高校课程思政的职责是立德树人,这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思政教育方式。在新工科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我国工科的现状、国际前沿技术等,加强统筹分析高校的现有资源,工科发展方向的确定应结合国家行业的实际需求,深化教育改革,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品德的“四有”青年,从而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高校要把握好改革方向,遵循自身的优势以及学生的特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提升;通过对教师素养的培养,使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加强交流,专业课程思政小组顺利形成,对新工科教学改革中的思政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挖掘。例如,教师的实践教学应该是多方位的,从实践教学点到地区规划再到国家调控、国际形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大局观;开展教学试点,因专业不同、学生不同,所以也要采取不同措施,建立评价机制,并在评价体系当中纳入课程思政,确保改革氛围良好,达到一致的目标,顺应国家政策和发展形势,使各方都能得到协调发展[3]。 (三)构建学理逻辑维度 首先,迭代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所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都是根植其上、规定其向、表征其质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应该把握高校育人规律,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思想道德素质都得到不断提升。其次,有必要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确保能做到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应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使内容更加丰富,从“假大空”转变成“真细实”,重视模拟与设置生活情境,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打造一个立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再次,优化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以结构转型为重点,基于“新工科”背景,必须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着手,课堂的灌输形式转变成课堂对话形式、封闭课堂转变为开放课堂、知识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师生双重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发挥;二是有效地结合起课程思政和工科课程,达到育人目的。企业要考虑学生的诉求去开展调研活动,并收集课程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集中研讨这些问题,梳理好问题清单,最后就可以确定出教学专题,共同开展课程设计和嵌入式实践教学,重点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进行优化。 (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贯穿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全方位育人 必须要重视教学中的所有环节,抓牢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比如,思政教育也可以进入到课程小结阶段,希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最后转化为能力。教师应将思政点讲给学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最后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合一观,由此就引出了知行合一的内涵;比如对设置的题目展开讨论:应选择怎样的串级控制系统的副变量来组成副回路?选择距离主变量较远使副回路短捷,促进副回路的快调作用得到提高?还是与主变量距离更近,使副回路包含更多的次要干扰,进而优化副回路的先调作用?该问题比较复杂,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很多思政内容由此就被引申出来。 (五)增强价值引领,明确育人目标 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课程思政教学与新工科有着一致的目标———培养优秀的接班人,掌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又有爱国主义精神。新工科专业结构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加强创新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要不断地探索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点。教师做到将自己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彻底摒弃,最后形成一个全新理念,融合思政教学与工程教育于一体,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中的新兴技术,比如“互联网+”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授课时渗透思政教育因素,引领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模式与专业规划有更全面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形成大局观,真正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要建立起思政小组,并且全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工作,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通过慕课等方式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一起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除上述之外,要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并与新工科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立出新型的教师评价模式。目前,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分成专业教学、思政教学两大部分,采取的教学评价方式为教师个人评价、课堂效果评价、学生反馈等,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主要利用的方法包括实践、考察或竞赛。相较而言,思政教育是隐形教学,它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单一性的考查方式是无法做出准确评价的。高校和教师应该坚持以培养结果为根本出发点,树立明确的目标,能充分地发挥每位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达到全方位的育人要求,努力培养优秀的人才[4]。结束语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科技水平在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新工科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工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只有思想才能决定行动,而学习知识的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塑造,从而让学生对社会发展历程有更好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大局观,使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所以,新工科的建设要以开展思政教育为基础,先育德再育人,紧密结合起课堂与思政两部分。在新工科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价值引领与传授专业知识两方面相结合,充分地发挥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这项工程是系统的、长期的,虽道阻且长,但未来可期。 作者:佟一璇 陈宗芳 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篇2 随着中国部署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制造业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优质制造”,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新工科理念为人才培养提出新思路,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把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2]。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也进一步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3]。因此,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承担起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积极探索与实践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尤为重要。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通过挖掘具有共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二学生,他们经过大一阶段的学习已具备制图、识图的基本能力,了解道路方面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充满活力,是一群喜欢动手实践,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但是他们也具有自身的不足:数理基础薄弱,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没有工程经验,空间想象力不够;学习主动性不高。通过发挥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握好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道、启人以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学习需要多看规范,多绘图,多联系,学习的过程即工匠精神养成的过程。针对烦琐的计算过程和严格的设计标准,学生在设计和计算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深度融合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讲授过程,并将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教学过程,把家国情怀融入课程各方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继而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4-5]。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道路工程的行业发展现状和规划以及工程建设实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其爱国热情和大国自信,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和信念。第二,道路勘测工作是公路设计的基础,为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和资料,必须深入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考虑公路设计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通过外业勘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第三,道路线形设计有较多的计算和绘图工作,学生掌握道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必须具备进行路线设计的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通过结合具体工程设计实例,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路线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勇于探究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第四,通过引入珠港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和无数建设者的光辉事迹,土木人在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造过程中彰显的中国奇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培养科学规范、严谨求实、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追求,激励其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融入课程思政,以课程知识点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梳理和分解教学内容,结合课程内容选取教学模块,并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思政育人的具体内容和融入方法及手段,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课程设计见下表。四、课程思政实现方式及载体途径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6]。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如下几点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利用在线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道路勘测设计在线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在线开放课程,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手段,梳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通过一个完整具体的某段公路路线设计项目,把选线与定线、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各部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涵盖几乎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达到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在超星教学平台上上传课程基础知识资源,如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设计、课程PPT、教学微视频等;拓展性知识资源,如在线测试习题、动画、图片库、参考教材等;课外延伸资源,如工程案例、规范、仿真视频等,体现在线资源的多样性和多维性。比如,在学习路线设计时,播放与教学内容契合度较高的思政内容珠港澳大桥设计相关视频,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又让学生更加明晰专业发展的走向与坐标,对职业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课堂面授阶段,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师需进行精心设计。首先检查课前学习情况,对基础知识回顾强化。上课前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或闯关练习的方法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可以按照课程知识点顺序,重在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由易到难进行设计)。为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可精讲知识点,复杂知识点教师总结,普通知识点可由学生总结。为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探究的方式对实际工程中的难点进行讨论。例如,选择难度适中的工程,以扬州大新公路为例,选取其中某一段进行纵断面设计。通过实操训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会职业的荣誉感,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课程思政过程成为滋养学生创新精神、夯实创新底蕴、塑造创新品格的过程,以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课后巩固阶段,教师就重难点等知识或课程相关的结合工程实践的知识拓展方面与学生在讨论区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实时点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超星平台资料库中上传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相关的最新规范和工程实例,方便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自主探究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对培养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并对培养他们在入职时就具备强烈的工匠意识、优秀的工匠品质、良好的工匠技术具有关键作用。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途径协调育人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道路勘测设计的技能,设置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阶段,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课程分组设计、实操训练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设计时根据地形图认真查看图纸,根据规范标准来进行公路路线设计,从而养成遵守各种规范标准的习惯,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严格、敬业、精益、专注的工作作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间互助协作完成任务,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难点,通过难点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能正确看待人生发展中的逆境,培养其不畏艰难、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7]。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与企业生活紧密接触,对本专业和行业有感性认识,且能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融入社会,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在整个实习阶段,指导教师通过微信、电话、QQ等各种方式联系实习学生或实地走访,关心学生思想和岗位实习现状,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可以实时指导,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 (三)创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优良环境 深入挖掘、提炼所教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修订课程标准,完善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探索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方法,切实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形成人人都是思政教师、门门都是思政课程的全员育人共识。推进文化校园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一批集党团活动、学术交流、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团文化、志愿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园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符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实践教育体系[8-9]。五、结语从道路勘测设计的课程实践中发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无缝链接,课程思政的巧妙融入,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作者:沙爱敏 尹继明 仝小芳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篇3 一、引言 基于工业4.0发展环境下的工程教育是实现工程创新人才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决定新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和变革程度及世界产业新格局的重要环节。“新工科”改革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积极响应,符合针对科技快速发展环境下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以培养能够应对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挑战的工程创新人才,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课程思政”,是指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1],明确了高校各类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应当承担的功能定位[2]。教育部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中提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3]“课程思政”的育德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专业自信、钻研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具有共同目标。以“课程思政”理念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4]。新工科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特征,认清“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并避免实施过程中已经发现的误区,准确判断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实施路径,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进、课程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改革和发展思路。 二、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特征 基于“新工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环境、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师资结构和学生特点,“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具有以下特征。 (1)培养实施全面性。新工科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肩负培养能够应对新全球环境挑战的工程技术人才,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体系是实现“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必然路径。高校各部门和教学单位应该形成通力合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措施的有效实施。 (2)培养体系相融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需要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同步吸收专业知识和实现思想升华,实现工科专业协同育人效果最优化。 (3)培养理念前瞻性。“课程思政”将学术前沿、科技发展的思想政治元素和工匠精神、专业报国的使命担当融入工科专业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专业前沿的认知深度[5],建立工程创新人才的专业自信度、忠诚度和使命感,树立学生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的坚定信念。 三、“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在高校工程教育中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基于“课程思政”工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元素挖掘和实践路径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逐渐提升,优秀研究成果凸显。但是,在新工科“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理解误区和实施问题。 (1)思想重视程度不足。“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的课程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主体责任落实不明,不同高校“课程思政”主管部门不一致,对教学改革的顶层系统设计不够,在部门和基层学院之间的职责目标和信息传递不一致,使专业教师疲于应付各部门重复性任务,分散教学精力和教改热情。高校工科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更加专注于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但是对思想引导和价值观教育不系统、不深入、不重视,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够,缺乏工程创新人才传道受业解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6],专业教学在“课程思政”中承担的责任认知被弱化。 (2)概念认识深度不足。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对改革概念认识深度不足。“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名教师、一门课程、一套教学设计可以达到,而是需要构建全员、全课程、全过程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营造育人氛围,整体促进“课程思政”概念深入全教育环节。将“课程思政”建设任务落在单独教师和单门课程上,不能实现“课程思政”培养氛围和合力,造成教师教学改革方向不具体、“课程思政”融入方法不明确、教学改革成果牵强等政策与落实发生“两张皮”现象。 (3)“课程思政”实施方法牵强。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理解尚不到位、但教学改革目标高和时间紧的问题。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初期会出现政策文件未充分理解即仓促开展教改实践、本课程育人方法不足和问题反思不深入、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工科专业教学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其次,为了完成“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在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中过量加入思想政治案例、生硬建立联系,造成课程建设的强行融入,未能在整体专业教学中达到隐性融合的目的[6]。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中过度使用教学技巧,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加入“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显得较为突兀,平添专业教师工作量,改革成效甚微。在未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建设意义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际建设造成“两张皮”,取得的教育改革成果也较为牵强。 (4)考评体系尚未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是长期过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是潜移默化形式,其考评指标不适合量化。例如,“课程思政”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所占比例、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随即产生的思想政治育人效果、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元素数量和环节数量等量化指标,在“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成效考评制剂中无法彰显[2]。另外,“课程思政”改革应由教务部门、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并且由多部门协同制定考评细则,避免因部门职责和着眼点不一致而造成资源内耗。“课程思政”评价专家组不能完全由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或普通教授专家组成,缺乏“课程思政”政策理解和实战经验,评价机制有偏差。“课程思政”建设考评体系不合理、不专业和不健全,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推进和导向,影响工科专业教师实施改革的动力和积极性,影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最终成效。 四、“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为了实现“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和实现育人目标,需要针对工科专业建设背景、教师队伍和学生结构特征以及现阶段出现的理解误区和实施问题,提出精准实践路径。 (1)强化高校顶层设计,完善建设制度。首先,加强高校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设目标、建设意义和重要性,基于高校定位和学科优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和实施路径,让工科专业教师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和发展方向,消除实施误区,快速进入教学改革状态,高效率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路径设计。其次,明确高校主要负责管理部门,管理体系扁平化。要避免各部门都要抓,但没有主要负责部门的情况。防止部门责任和关注点不同和重复安排工作,过度分散专业教师精力。学校各部门和教学学院形成完整“课程思政”管理系统[4],明确各处室及科室的管理内容。简化管理部门,调整管理流程扁平化,实现“课程思政”政策措施的高效制定和传达。 (2)依托支部建设,突出组织优势。教师党支部建设既为“课程思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供有效载体和实施途径,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以党建为引领,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党支部日常党建活动有机融合,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大会、组织生活会等开展集中研讨和实施,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7]。依托党支部和教研室的优秀师资力量,举办基于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交流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学生接受程度、教学方式方法等难点和痛点,深度讨论和实施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实践环节设计,将建设思路和先进经验向每一位教师推广。 (3)改进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秉承“创新不离其宗”的理念,在实践中选择有效、简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实景式、沉浸式、情景式专业教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融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和评价机制。组建具有专业背景的资深校内外专家组成制度评审组,及时学习和传达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精神,紧密围绕教育核心目标和提出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导向和对不同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有效建议。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持续提升人才培养内涵建设。 (4)因材施教,促进多层次多阶段育人效果。本科生和硕士生对工程专业和社会价值的认知程度不同,培养方式和目标也有所差异,因此对各层次学生和个培养环节均需精准施教融入“课程思政”。例如,本科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专业认知较为浅显,“课程思政”元素要准确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研究生培养是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导师指导三位一体,专业认知较深入,在参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同时不断提升对工程项目的责任感,因此不但要将前沿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元素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德育意识,还要在学术研究和工程项目执行中实践[8]。 (5)推进全过程培养,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课程思政”需要营造沉浸式培养环境,贯穿理论与实践培养全过程。以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等形式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第一课堂;以工程实践、沉浸式参观体验、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竞赛等形式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第二课堂。例如,建立基于工程专业实践主题的调研活动、组建科普宣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展会志愿服务、用专业知识为服务乡村传统手工业探寻推广路径、探寻节能减排的生态环保新工艺等,让学生将专业知识深度融入生活和实践,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城市治理提供切实可行解决方案,实现社会价值。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提升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全员深层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意识,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9]。 五、结语 通过分析“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特征,认为“课程思政”实践尚存在思想重视程度不足、概念认识深度不足、实施方法牵强、考评体系尚未健全的问题。现阶段,工科专业发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强化高校顶层设计,完善建设制度;依托支部建设,突出组织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因材施教,促进各学习阶段育人效果;推进全过程培养,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渗透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有效建设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影,黄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平台协同创新体系”的创建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6-8. [2]罗薇.“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庆社会科学,2018,211(6):37-40. [3]教育部高教司.“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4]李雪萍,马发亮.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170):73-75. [5]于美,李卫平,邢雅兰.以解决复杂问题为牵引的课程思政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12):114-116. [6]张春明,刘云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6):504-507. [7]吴宝海,沈扬,徐冉.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61-62+5. [8]赵研,王金梅,田雨晨.新势态下研究生线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1):130-133+8. [9]陈志国,刘鑫,陈灿芬,等.课程思政引领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36):77-78. 作者:阎若思 张维 崔赞梅 吴蕾 刘伟娜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 宣传部河北科技大学宣传部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关于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控制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石油化工装置产品的单套产量不断提高,大型塔器作为石油化工装置中完成汽提、精馏、萃取、吸收、闪蒸等单元操作的核心设备,越来越向大型化发展, 超高、超重、超长设备的安装要求和难度较高,必须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以石化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为研究对象,深度探讨了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流程和要素。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控制管理 前言 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的控制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才能保障石油化工企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关键设备的安装特点 在石油化工重点建设项目中,一些关键设备在交货验收、安装调试过程中组织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问题,或不及时进行验收和解决问题,影响工程建设。甚至有些设备质量问题在开箱检验交接时没有发现,失去索赔证据,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现就设备(包括进口设备)安装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要点谈一些看法。 2.1设备安装周期长,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大型关键设备安装过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多个专业协作配合,多项作业交叉。 2.2涉及电气仪表、机械、工艺安装及土建多个专业,需要建设单位、监理方、施工单位以及设备生产厂家和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综合性强。 2.3设备技术含量高,安装调试和操作程序复杂,安装质量对建设项目能否按时投用及装置平稳运行影响大。 2.4设备采购合同一旦涉及对外贸易,金额较大。由于合同争议的解决不同于国内买卖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处理时间长,会影响整个项目建设。因此,要重视合同管理和设备检验验收工作。 3 熟悉技术协议、技术资料和相关技术合同 技术协议、技术资料和相关技术合同是设备验收和组织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处理合同索赔的重要依据。因此,参与设备安装的管理人员必须提前仔细阅读技术协议等有关资料,熟悉供货范围、性能保证、质量要求、交货条件以及合同条款等。为设备进场验收和安装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做好技术准备。 4 认真做好设备检验工作 设备的检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包括工厂验收、商检用户开箱检验,工厂验收是厂家制造完成时进行,主要检查验收设备制造质量和装配质量,了解制造质量控制等情况,有条件试车的设备必须进行性能测试。检查发现的问题要记录,并要求制造商解决,但不能作为买方验收认可的依据,也不能替代用户开箱检验。工厂验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设备制造质量等情况,预防现场验收发现重大问题而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例如,乙烯扩建项目部选派技术人员依据技术协议鉴证了裂解气压缩机组等重要进口设备的出厂性能测试试验,只做相应的记录,不能成为接受的条件。开箱检验和商检通常合并进行,是在设备到货后,买方应立即联系设备厂商、保险公司和商检局共同验收。首先,共同对设备外包装箱检查,发现包装有问题的箱子要先开箱验收,及时检查设备是否有损坏,接着检查其他箱子。开箱验收要严格按装箱清单核对实物并进行外观质量检查,要认真做好检验记录并由参与验收的各方签字认可。检查发现的缺件、错供件及存在缺陷的零部件要通过商检局出具正式的商检证书,作为索赔依据要求外商尽快解决,以免影响现场安装及整个工程施工进度。 如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两聚装置挤压造粒机组等设备由厂商代表、保险公司和商检局、海关(对于进口设备)、报关(对于进口设备)、项目部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开箱验收,检查设备及配件的外包装、外观,核对包装上的唛头、件数和发票提单、装箱单等是否相符,包装方法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开箱检查包装内部如发现残损,造成设备零部件损坏、锈蚀,尽量保持原样,对残缺部分照相进行取证。设备开箱后根据装箱单逐一清点数量是否缺少,件号是否相符,设备有无缺陷、损环、锈蚀、弄错等现象,检验记录由参与验收的各方签字认可。汇总检查发现的缺件及存在缺陷的零部件通过商检局出具证书,及时向外商索赔。因索赔及时、证据充分,外商采取了较快的补救措施,没有影响工程质量进度。 5、做好设备安装过程质量管理工作 为了确保裂解气压缩机组、挤压造粒机组等进口设备安装质量,参与乙烯扩建项目关键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的各方在实施前设立了统一的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管理,周密组织,制定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方案。方案实施过程中,注重检查、协调各方工作,实行动态控制。抓好设备安装质量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5.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督促安装单位建立健全项目部、施工队、作业班组由专职和兼职质量人员组成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上述保证体系实现对安装质量的管理,达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 5.2实行工程质量监理制。监理工程师要以规范、规程为依据,对工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超前质量控制,每一单项工程均要提出具体监理职责,深入现场、严格把关、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5.3做好工序质量检查,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随即研究处理,自始至终使各工序质量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6、做好与外商专家的协调工作 如果是进口设备,则按合同约定,在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外商技术专家应到现场指导。因为涉及外事工作和技术服务合同规定的时间天数限制,所以安装管理任务复杂而繁重。应做好现场协调管理工作并遵循以下原则。 6.1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安装方案、安装进度控制计划和外商技术人员现场安装指导时间计划。翻译好技术资料交给有关单位,提前做好安装准备。 6.2双方互相配合,建立友好关系,充分调动外商现场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以顺利完成进口设备的安装、调试任务。例如,安装调试裂解气压缩机组,中外双方技术人员存在不同意见。但是,双方态度诚恳,协商解决争议,问题很快得到处理,促使了设备安装的质量提高、进度加快。 7、结语 总而言之,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尤其是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与控制。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有效控制与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论石油化工设备用材的基本要点分析 [摘要]石油化工设备在生产时会遇到高温、高压、强腐蚀性等特点,为了保证化工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转,全面了解石油化工设备在加工工艺时对材料的要求,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能,研究它的耐腐蚀性、可焊接性以及常用金属的牌号及意义,对石油化工设备操作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 高温 高压 钢材的各种性能 石油化工设备操作具有多样性,使其用材种类繁多,既有金属材料又有非金属材料,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是设计石油化工设备的重要环节,根据设备的具体操作条件,本文专门对石油化工设备用材中的金属材料做专门研究。 1石油化工设备用材的要求 根据石油化工设备操作的特性,合理选用石油化工设备材料,一般选材的基本原则是,材质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硬度,一定的塑性和韧性,耐腐蚀,具备良好的加工制造性能和焊接性能;保证其使用寿命;经济合理;供货及时。对于特殊的设备还有特殊的要求,要具有较高的室温强度,足够的蠕变强度、持久强度;组织的稳定性、较低的敏感性、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和焊接性能等。 2石油化工设备常用金属材料的种类及性能参数 2.1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 钢材做为石油化工设备常用的金属材料,按元素组成可分为两大类,碳素钢和合金钢。碳素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按含碳量多少分为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另外一类按有害杂技含量分为普通碳素钢、优质碳素钢、高级优质碳素钢。合金钢按照含合金量的多少分为低合金钢、中合金刚、高合金钢。 2.2金属材料的性能参数 常用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主要包括:弹性、塑性、韧性、强度、硬度等。以及了解伸长率(6)、断面收缩率(φ)、冲击韧性值(ak),硬度:布氏硬度(HB)、 洛氏硬度(HRC)、维氏硬度(Hv)等。 3石油化工设备常用金属材料的耐蚀性分析 常用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具有的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物理性能、加工工艺性能等。耐腐蚀材料一般认为腐蚀速率在0.1mm/a以下的材料。 金属被腐蚀破坏后的形态有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造成腐蚀的原因有两类,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例如金属的高温氧化、钢的脱碳、氢脆、氢腐蚀、腐蚀原电池、微电池等都是造成钢材腐蚀的原因。所以石油化工设备常用的金属材料要选用具有耐腐蚀性能的钢材。18―8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对于浓度为65%以下,温度70℃以下的硝酸以及硫酸盐、硝酸盐、硫化氢等化学物质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抗氢、氮的腐蚀。但在盐酸、稀硫酸、氯离子溶液中易受耐蚀。为了防止晶间腐蚀,采取的办法:对钢材重新进行淬火处理,以便于cr、c溶入奥氏体中,这样减少了钢中的含碳量,还可以加入Ti、Ni等元素。 4石油化工设备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式 将固态钢、铁高温下加热,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保温,采用不同的冷却方式将其降温,从而改变金相组织,来满足石油仪器所要求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能,被称为热处理。生产中的热处理主要有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普通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热处理的技术。 退火:将金属材料缓慢加热,当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的某一温度时,保温,过一段时间以后,缓慢冷却。这样可以提高力学性能;硬度降低,提高塑性,便于进行冷加工;同时还可以消除内应力,防止仪器变形。 正火:将金属置于空气中进行冷却。使晶粒变细,提高金属韧性。锻件、铸件切削加工前都要进行退火或者正火。 淬火:对金属加热至30℃―50℃时,为淬火温度,将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投入淬火剂中使其冷却。得到马氏体,增加了家属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空气、油、盐水、水都属于淬火剂,冷却能力在盐水中最强。 回火:淬火后,进行的一种更低温度的加热和冷却热处理工艺。回火可有效降低零件在淬火后的内应力。在150℃―250℃范围内进行回火称为“低温回火”。低温回火可使马氏体提高硬度和耐磨性,降低内应力和脆性。量具、刃具要进行低温回火处理。在300℃―450℃范围内进行回火称为“中温回火”,轴类、轴套、刀杆等工具需进行中温回火。在500℃―680℃范围内进行回火称为“高温回火”,高温回火后综合性能较好。如果淬火和“高温回火”一起进行被称为“调质处理”。可用于轴类零件、齿轮、连杆、螺栓等的加工。 表面淬火:对金属进行快速加热后立即进行淬火冷却,热量还未传至中心时,迅速予以冷却,表层被淬硬变为马氏体,而中心仍是未淬火的组织。 化学热处理后,渗碳可提高零件的硬度;渗铝可提高金属的耐热、抗氧化性;渗硅可提高金属的耐酸性。 5石油化工设备以压力容器为例进行选材分析 根据压力容器的特性选用不同的钢材,常温下压力容器要求其材料的冲击韧性值不得低于50J/cm;低温操作时,要求其材料的冲击值不得低于30J/cm。根据这一特性,压力容器选用的钢材有:09MnNiDR、15MnNiDR、16MnDR、09Mn2VDR等钢板;16Mn、09MnD、16MnD、20MnMo、09MnNiD等钢管。压力容器和多层高压容器一般选用16MnR钢材;低温压力容器选用16MnDR、 15MnNiDR、09MnNiDR钢材;15MnMoR用于制造壁温不超过560℃的压力容器;20MnMo用于制造-40℃―470℃的重要锻件;09MnNiD用于制造-40℃―-60℃的低温容器;12CrMoV用于制造高压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选用高合金钢:压力容器和它的内件钢号有0Cr13、1Cr13、2Cr13、0Cr18Ni9、00Cr19Ni10、0Crl8Ni10Ti、0Cr17Ni12M02等。如制造轴、活塞杆、螺栓、阀件一般选用0Cr13、1Cr13、2Cr13等钢材;抗腐蚀性较强的设备一般选用0Cr18Ni9、00Cr19Ni10、0Cr18Ni10Ti、0Cr17Ni12M02等钢材。 6小结 根据石油化工设备操作时的多样性,结合材料的各种基本性能及其应用范围,合理选用化工设备材质,值得研究。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浅谈如何提升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石油化工企业其设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其硬件设备配置向着精密化、大型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对石油化工设备的可靠性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提升设备管理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接下来,该文将站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上,以设备管理、运行为研究对象,对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石油化工 设备运行 可靠性 企业展开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良好的设备运行,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就会严重阻碍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站在生产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加强以生产设备为中心的对象管理,对企业的健康、顺利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石油化工企业,属于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行业,一旦生产设备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与安全事故。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全面性、高质量的设备管理与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运营特点分析 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遍布石油原材料的生产。比如说,机械制造使用的机械材料,在服装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划线原料,运输过程中需要的燃料等等,几乎各行各业的生产都离不开石油化工行业。在本质上来说,石油化工行业属于连续性的生产行业,具有下面几个重要特性:第一,石油化工是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广,需要各个方面的技术性人才。生产工艺非常复杂,技术要求比较高。与此同时,石油化工行业多使用高温、高压以及催化剂技术,属于高危行业。第二,石油化工行业所需要的介质非常复杂,这些介质的毒性比较强,易腐蚀、易燃易爆。第三,生产设备的规模种类繁多,生产条件比较苛刻,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下需要不同的生产设备。另外,大部分的作业都是在密封的系统中,进行高温高压作业。第四,石油化工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在复杂的设备以及复杂的生产工艺环境中,需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从而保障生产的安全运行。第五,石油化工企业属于投资巨大的生产行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以及生产设备的资金投入量非常大。 1.2 石油化工设备可靠运行的重要性 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包括固有可靠性以及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指的是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形成的。使用可靠性指的是产品在运输以及保管作用下,使固有可靠性更加充分、切实的发挥。 由于石油化工企业自身的生产环境以及生产工艺,其对于生产设备的要求非常高。良好的生产设备,是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与运行的前提条件;设备运行质量无法保障,石油化工就无法安全运行,更何谈经济效益的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石油化工的安全运行。由设备缺陷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生产事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进而导致企业停工,影响其正行的生产、运营。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强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有效性。通过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以及设备选型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促进石油化工企业安全、健康运营。 1.3 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的基本要求 第一,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管理,必须适应该行业连续性生产的需要。从而保障各项生产设备的顺利、正常运行,并严格执行相应的设备管理制度与维护保养制度。第二,尽可能降低石油化工设备与腐蚀性材料的基础,及时清除设备表层的污物。保持设备运行的清洁性,为石油化工的健康运行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尽可能降低物料损失以及能源消耗,尽可能减少物料泄露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爆炸等重大事故。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对于管理连接处进行严加控制,积极采取措施,将危害降到最小。第四,一旦石油化工设备发生故障,必须进行及时维修,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保障设备的正常恢复。与此同时,完善设备管理与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在石油化工行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强对生产设备的安全、有效管理,是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企业的生产实际来看,设备投入在石油化工企业投入中的比重非常大。为了保障生产过程的稳定与连续,必须对设备的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化与制度化。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主要涉及到设备的运行与保障,设备的剪修,设备的技术创新等环节。进行设备管理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优化配置设备要素、人力要素等相关要求,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要素协同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设备管理的加强,还能在环境恶劣的前提下,保障生产设备的稳定、高效生产,尽可能降低事故发生率。结合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近年来,频频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就是设备管理中的缺陷与不足,这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各种新型的技术、生产设备积极投入运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设备处于高压、高负荷状态,设备故障与问题的发生几率大幅度上升。具体来说,石油化工设备管理运营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站在设备投资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来说,在选取石油化工生产设备的过程中,主要以设备的价格以及生产的需求来决定的,对于指标的考虑不完善。也就是说,在进行投资方案选择的过程中,没有综合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设备的保障费用、维护费用以及生产消费费用,导致实际的企业生产与设备性能、指标等出现脱节现象。 第二,在设备的管理角度来分析,在选择、确定预算设备维修资金的过程中,对于预算方式的选择,依赖于往年的经验与数据,缺乏完善、标准的设备预算方式。另外,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经常采用折旧计提的方式,这会导致部分设备虽然提满折旧,但是,仍然可以持续且完好的运行。而部分老化的生产设备虽然没有折旧计提,但是,在不良技术性能的影响下,会严重影响其使用价值,进而出现多种问题。从整体上来分析,设备实际状态与折旧计提不相吻合。 第三,站在设备管理范围立场上分析,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学科与内容,涉及单位非常广。专业的横向性发展与纵向性发展继续深化。目前来说,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过程中,经常采取专业化、职能化的目标进行划分。在质量管理措施以及人员配备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而导致具体生产过程中,设备管理环节的脱节。 3 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提升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策略分析 3.1 石油化工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1)对化工设备的日常维护 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的产生情况,制定比较合理、完善的设备维护标准。在生产过程中,每班操作工人必须对设备的各个环节、部位进行全面检查。是否需要加注润滑油、能否正确使用。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对于处理不了的故障必须上报相关解决部门备案。 (2)技术改造 综合利用先进经验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现有的设备结构进行变化,更换或装上新附件、新装置,从而对设备的磨损进行有效补偿。通过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能够进一步优化设备的使用性能,使设备达到更优的水平与标准。技术改造的针对性比较强,现实性强、经济实惠,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的整体功效。 3.2 石油化工设备维修机制 (1)制定完善的维修计划 首先,定期维护。结合设备的固定使用周期进行维修。通过固定维修,大幅度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等优势,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维修效率。但是,这种维修方式不适合无时间规律的故障以及复杂成套的故障。 其次,视情维修。结合设备的检测状态,来决定故障处理模式的一定维修策略。 再次,机会维修。实际上,机会维修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是建立在定期维修、视情维修基础上的有益补充,其目的是为了提升费用有效度。需要结合实际生产需要,掌握维修时机。若频繁发生,则必须定期维修,视情况选择后两种维修方式。 另外,还有一定比较笨的维修方式就是时候维修。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等到一切条件准备完备后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的成本较低,是最后考虑的维修方式。 (2)加强维修机构的改革力度 一方面,积极提高所有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打造一只团队合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维修团队。比如说,理化检测团队、冷却设备清洗队伍、机组检修团队等等。与此同时,在化工系统中,还应该积极成立备检中心、预防中心、维护中心等专业化队伍。 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的检修机构也必须进行深入变革。尤其是对企业依靠性较强的维修机构,必须积极转变思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更好的面对市场进行独立核算与经营,进一步提升维修团队的市场竞争意识与独立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传统的依靠经验、感官方式进行的设备检查方式,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现代化工作环境的需求。所以说,积极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维修团队,是进一步提升维修质量的关键。必须积极引入高技术维修人才,为维修团队积极引入新鲜血液。对在职维修团队成员进行全面培训,积极打造一批能够及时排除故障、准确判断设备异常、掌握新型检测方式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训方案的实施,必须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适当增加磨损规律与设备操作等相关知识,提高维修人员的设备保养、维护技能。维修人员必须懂得设备正确操作规程,懂得设备性能以及结构原理。快速、准确的判断设备故障,并做出相应处理措施,最大限度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并采取激励措施,积极鼓励技术人员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保障设备运行质量。 (3)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维修技术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维修水平,必须提高团队工作人员的现代化知识水平,在加强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与借鉴西方等发达国家的维修技术。比如说,氩弧焊技术、热喷涂技术、粘接技术、离子焊接技术等先进的修复性技术。比如说,高压清洗、液压吊装等自动化、机械化的维修机具等。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大幅度降低人工劳动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了维修的质量与水平。 3.3 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检测与处理 设备的点检主要分为定期点检与日常点检两种方式。日常点检应用比较广泛,利用人的感官对设备状态进行检查与判断。现阶段的设备状态监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在人工检查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二,通过计算机以及现代化监测仪器进行精细检查。通过计算机接受检测信号,会定期显示设备的压力、震动等参数,大幅度提升了设备状态监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 要进行设备在线监测,必须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加强在线监测软件以及状态监测项目的开展。上述准备工作充分完成之后,进行故障诊断与设备监测,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果。 基本的设备诊断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预测技术、识别技术、信号处理、检测技术等等。在实际的运营生产过程中,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决定了其定量检测的信息以及数据分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如果想进一步提升设备的使用寿命,必须在设备使用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应用诊断技术,与此同时,加强各种资源、数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而提升设备的整体管理水平。设备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问题,不能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而疏忽设备管理的安全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石油化设备可靠性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开始入手分析,从三个方面石油化工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石油化工设备维修机制,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检测与处理,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提升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策略分析。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谈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分析和寿命评价 【摘要】在石化企业,设备的腐蚀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企业安全生产和设备长周期运行的一个重要难题。因腐蚀所导致的石油化工设备跑油、漏油、冒油以及设备的非计划性停工,我们应当加强对石油化工设备的防腐蚀管理,并通过做好石化设备的腐蚀分析及相关寿命评价,使设备的腐蚀问题能真正处于可控状态,以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主要就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设备所面临的腐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和探讨了设备寿命评价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分析;寿命评价 石油本身对设备并不产生腐蚀作用,而导致设备出现腐蚀的原因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油中含有少量杂质,如硫化物、无机盐类、环烷酸、氮化合物等,这些介质在化学作用或者电化学作用下对石油化工设备产生腐蚀;另一方面则是在石油的炼制工艺中,所添加的溶剂、氨以及酸碱类化学药品所形成的腐蚀性介质,加速了设备的腐蚀进程。对近年来不同石油化工设备类型及泄漏情况进行分析(如下图1所示),其中管道泄漏占据总故障问题的61%,其次为冷换设备占据了16%。 一、石油化工设备中常见腐蚀问题分析 1、湿硫化氢腐蚀 加工含硫原油的所有装置和设备系统均存在着此类型的腐蚀。湿硫化氢腐蚀包括了减薄腐蚀和应力腐蚀这两种形态,硫化物腐蚀过程中生成氢并渗入金属中,造成氢致开裂和使钢材分层、鼓泡。其中,氢致开裂有多种形态,包括了氢致开裂(HIC)、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以及应力导向氢致开裂(SOHIC)。湿硫化氢腐蚀问题的机理是由于硫化氢与液相水共存时,由硫化氢所引起的设备腐蚀,当设备容器承装的介质含有H2S且符合以下条件时,即为湿硫化氢应力腐蚀环境:当H2S分压≥345Pa;介质中含有液相水或操作温度处于露点以下;介质pH值 2、氯离子腐蚀 氯离子腐蚀主要发生在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初馏、常压塔顶冷凝冷却器中,容易导致冷凝冷却器的管束出现堵塞,不仅影响管束的正常使用寿命,而且影响到装置的满负荷生产。其腐蚀机理是由于原油中含有氯盐组分,其中的氯化镁和氯化钙容易在原油的加工过程中受热水解,并生成具有较强腐蚀性的氯化氢。而在脱盐装置中无法去除的有机氯化物在高温和水蒸气的共同作用下,也会分解产生出HCI,并随之进入分馏塔顶部,再进入冷凝冷却系统中。且由于初凝区的水量极少,导致盐酸的浓度可达到1%~2%,成为一个腐蚀性非常强烈的稀盐酸腐蚀环境,引发塔顶系统出现严重的腐蚀。对于氯离子腐蚀问题的防治,其重点应当是控制氯离子等腐蚀介质的含量。一方面可采用低含硫原油与高含硫原油混炼的方法;另一方面则应强化装置的“一脱三注”管理,即深度脱盐、注水、注缓蚀剂和注氨。 3、胺腐蚀 胺处理装置中,包括气体与烃脱硫装置、酸性水处理装置等均存在胺腐蚀。其腐蚀的机理是由溶解在溶液中的酸气(H2S、CO2)、胺的降解产物、热稳定胺盐(HSAS)以及其他杂质作引起的。由于胺处理中含有H2S、CO2、氰化物等腐蚀介质,也带来了应力腐蚀问题。胺腐蚀的情况和胺类型、腐蚀介质浓度、温度、流速等相关。对于胺腐蚀问题的防治,主要是通过选用耐腐蚀材料以及对设备结构进行重新合理设计等方式进行。 4、高温硫腐蚀 对近年来石化企业设备的腐蚀调查表明,高温硫腐蚀问题存在较为普遍,在重油高温部位的腐蚀平均速率为0.5~1mm/年,而在流速流态交变的部位,腐蚀速率甚至达到1~3mm/年。高温硫腐蚀的机理是:在使用温度大于240℃和工业介质中含有活性硫化物,例如单质硫、硫醇、硫醚、二硫醚、H2S等时,能形成高温硫腐蚀环境,并可直接与金属设备发生反应,对设备会产生严重的均匀腐蚀。其中,在240℃以上时,H2S与硫醇可直接与铁发生反应;在340~430℃之间时,H2S的腐蚀率最大,在340~460℃之间时,单质硫可直接与铁反应;当温度在430℃以上时,高温硫腐蚀有所减轻,在480℃以上时,H2S几乎完全分解,高温硫的腐蚀率下降。对高温硫腐蚀问题的防治,主要是选用耐腐蚀的材料,如含有Al、Cr、Si等元素的合金钢材料。 二、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寿命评价 本文以输油管道的寿命评价为例,分析了石油化工设备在腐蚀寿命评价时的方法及相关内容。 1、设备寿命评价的目的 对输油管道的寿命评价,主要是基于可靠性理论和腐蚀理论,以给定管道的目标可靠度,并评估管道的腐蚀剩余寿命。 2、影响输油管道寿命的因素 根据历年来输油管道失效原因的统计分析,腐蚀问题是引发的管道失效的最主要因素,并约占据了80%以上的比例。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由管道输送液体所引发的内腐蚀,其次是土壤等因素引发的外腐蚀。 3、输油管道腐蚀剩余寿命的评价方法 总结 本文首先就我国石油化工设备所面临的主要腐蚀问题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系统阐述了石油化工设备寿命评价的目的及具体应用方法。随着当前我国石油化工生产中高硫、高酸原油总量的增加,以及社会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升,都对石油化工设备的防腐技术提出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而做好对石油化工设备腐蚀问题的分析及设备腐蚀剩余寿命的评价工作,不仅可使得设备腐蚀问题的防治与修复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还能综合性的提升石化企业在设备防腐中技术水平,从而为企业取得更好的防腐效果。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论石油化工设备防火措施 [摘要]石油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使之成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它可谓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的发展、能源的发展、交通业的发展、还有电子机械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它都有着无可厚非的作用,同时为人民的生活也提供了服务与方便。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璀璨光辉的业绩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它的负面的影响,石油化工产业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产业,一不小心引发的各种安全问题造成的人民的健康伤害还有财产安全问题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爆炸还有火灾,都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如何有效的预防,减少甚至说可以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每一个人所希望的,也是我们必须做的,本文通过一些常见的化工安全隐患还有引发的原因来探讨如何的有效的预防火灾和爆炸的出现。 [关键词]石油工业 化工设备 安全 防火措施 1石油化工安全隐患的特点 在石油化工中最为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爆炸问题,并且爆炸的可能性十分的大。一般石油化工设备容易在发生火灾后受热从而引起爆炸,而且伴随着一些可燃性的气体的泄漏极易出现化学爆炸,这种爆炸造成的危害是十分的巨大的,轻者建筑物倒塌设备损害,严重的还会造成工作人员的伤亡,尤其在化工厂这种特殊地方,由于一些可燃性燃料的泄漏使得事故现场十分的难以处理,对消防人员的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第二个方面便是燃烧的面积十分的大,大家都知道,燃烧的特点,那就是十分的容易串燃,当一些化工设备内部泄放的时候,可燃气体便会瞬间向着四周不断蔓延,一旦遇到一丁点的火源便会产生燃烧,并且立刻大面积蔓延。化工设备还有一些化工容器容易会爆炸,明火四散,这也会造成大面积的火灾情况的出现。再加上化工设备中经常有可燃物或者可燃液体的存在,这就十分的容易出现立体火灾,火势一旦向着四面蔓延,十分的难以控制。 特点三就是化工业中出现的火灾十分的快速蔓延,燃烧的速度比较的快,令人防不胜防。因为一般的化工厂出现的火灾十分的容易爆炸,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形成一些高温的燃烧区域,加上一般的化工物质的热值都比较的大,这样一旦燃烧起来,产生的热辐射将会把周围的物体等迅速的加热,这样就会造成化工设备的内部压力迅速的增加,一些化工物质迅速产生分解反应,这就会造成二次爆炸,使得大火得到更有利的蔓延助力。 特点四便是一般的化工厂出现火灾,它的救援成功率比较的低,及时参加救援的消防人员十分的多,但是带来的救援效果却不是十分的明显,因为火灾的扑救难度系数太大。首先是石油化工火灾中十分的容易产生爆炸,这样的火灾救援人员如果稍有不当,便也会陷身与危险之中;还有就是一般的化工设备中的物质都有一定的毒性,这样一旦化工设备损坏的话,有毒气体的扩散就会提高救援人员的扑救难度系数,加上化工设备中的可燃物质的不同类型,就需要使用各种对应类型的灭火剂,这增加了扑救的难度系数,而且当遇到化工火灾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战略战术,需要专业人员的巧妙配合,这样的话也会增加救援难度,并且由于化工火灾十分的容易蔓延,所以如果在前期救援工作做不到位的话,那么火势一旦加大,就会更加的不容易控制住。 2引发石油化工设备火灾的原因 (1)首当其冲的便是化工设备的隐患问题,化工设备中才能在的化工物质都有着腐蚀性和可燃性,十分的危险,在反应的过程中都会有温度压力的参与,一旦化工设备的气密性和完好性有任何的纰漏,都会造成火灾或者是爆炸现象的出现。 (2)其次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现象的出现,比如说温度或者加压拿捏不准或者失误,就会使得化学反应出现不正常化,当反应产生的后果使得化工设备不能够承受,也就是说超出了化工设备的承受范围,那么就会出现爆炸或者火灾问题。 (3)第三点便是一些电器设备引发的问题,由于化工生产离不开电气设备的支持,所以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火花、电弧等都会使得一些可燃性气体或者是可燃性的粉尘等可燃物燃烧,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 (4)还有就是静电引发的火灾事故,由于大多数的化工物料都具有带电性,在生产的过程中,一些固体物料产生摩擦,这样就会产生静电,进而引发火灾爆炸现象。 此外就是主观的原因了,化工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过低,还有安全消防素质过低,违章操作等,都会引起火灾或者爆炸危险现象的出现。 3石油化工设备防火措施 (1)必须要做好防雷设施,由于雷电而其发的化工厂的火灾事故十分的频繁,所以在设计化工设备的时候应做好防雷设施的设计问题,对于一些化工设备要做适当的接地措施。 (2)防止静电的产生,油品与固体或者油品与气体等之间不断相对运动的时候都会产生静电,所以化工设备都要做好静电接地,接地点必须要牢固,如果丝扣连接的部分电阻值过于大的时候,那么就要利用跨接,这样才能够保证生产设备和管线接地的店主只不小于规范的要求。 (3)对于电气设备还有电器防爆设备都必须慎重选择,一定要注重质量,合理的使用电气设备,并且要按照说明规定使用,这样是减少火灾的危险现象的有效途径。 (4)对于化工设备要进行合理的保护,尽量的减少热辐射对化工设备的损害,在一些必要化工设备上图上防火的隔热涂层,这样就会形成一层隔绝热辐射的保护膜,这样便会十分有效的增加了化工设备的寿命,减少了灾害的出现。 (5)对于一些必要的设备一定有良好的水冷却系统,对于一些化工设备而言,它是十分的必要的,它可以对着火的设备立刻进行冷却,这样的话可以减少产生爆炸危险的系数。 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对于化工设备一定定期进行细致的检查,对一些有问题的设备,进行仔细的观测实验,消除安全隐患的出现,对于员工要加强安全意识的培训,时刻谨记安全第一,杜绝操作不当或者违章操作现象的出现,这样也有利于减少化工设备火灾的出现。 4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宗旨,时刻保持警惕,对于化工设备一定要定期维护,定期检查,加强设备的保养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设备的可用性可安全性,操作人员一定要有职业责任心,有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保证化工设备的安全,只有安全达到了,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建设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型、超大型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程越来越多,标准不断更新,施工技术、施工手段也越来越先进。随着经济的发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原理、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质量管理指挥系统的管理者也要掌握这些新的理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从而在新的形势下,建造出一个优质工程。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成本控制 引言 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是机械设备正式运作前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环节,石油化工设备通常都是大型的重工设备,不论运输还是安装,工程量都很庞大,技术人员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和工具,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施工,安装程序,将石油化工设备正确的安装到预定的位置上,安装完毕后,技术人员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试,使其能够正常运转。设备安装工程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第一环节,企业生产运行质量的好坏,就在于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质量,石油化工企业所用到的大多数机械设备都是承压设备,此类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设备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温度居高不低,空气中易燃易爆的气体含量很高,稍有不注意,就会引起爆炸与火灾,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对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保证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是发展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 一、石化设备安装的特点 石油化工行业有其特殊性存在,石化设备往往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工作,这就要求石化设备的安装有一定的规范和独特性。笔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分析,得出石化设备主要包含如下几个特点: 石化设备大都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这就造成了它们的操作程序和安装调试都比较繁琐和复杂,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质量问题,影响设备的投入使用和具体功能的实现;石化设备的安装要涉及到很多相关环节,实施周期长,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的支持。特别是还涉及到了仪表、电器、土木建筑、工艺安装和机械等不同工种专业之间的交叉,需要各个部门做好配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的石化设备具有很大的重量,这些笨重设备安装不仅关系到石化技术的实施成果,更会影响相关人员的安全。 二、PDCA循环理论 PDCA是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 计划P (Plan)包括质量管理指挥系统制定的工程质量目标,例如某石化工程的质量目标是单位工程交验合格率100%,设备试车一次合格率100%,工程材料正确使用率100%,焊缝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100%。 实施D (Do) 包含两个环节,即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与要求展开工程作业技术活动。例如,某石化工程 项目800t重反应器的安装需要1000t履带吊车的进场到位,需要吊装道路的压实和索具的准备,这些具体的事项的实施都直接关系到反应器的安装质量,这些步骤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因为这台反应器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一环。质量管理指挥系统给予了严密的关注,抓住实施的每一个环节,确保重点设备反应器的安装质量。 检C (Check)指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各种检査,包括作业者的自检、互检和专检,各类检查都包含两大方面。例如,反应器安装的检查,索具是否符合方案的要求,吊车性能是否良好,吊装前是否进行交底,所有这些检查都是确保反应器的安装质量,保证一次吊装成功。 处置A(Action)是对于质量检查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不合格,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保持质量形成的受控状态。例如反应器安装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发现地脚螺栓距离有一定偏差,安装时要出现干涉现象,在安装前进行处置,将地脚螺栓调整到适合的位置,从而保证顺利安装。 三、石化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对于石化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按照安装的工序流程从设备安装工程前的质量控制、设备安装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设备安装工程实施中的质量控制 在安装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人员要在现场时刻观察安装情况,并对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及时请教专家予以解决,对于隐蔽工程、关键部位的安装实施,一定要在专家的监管下进行,保证一次到位,避免隐患。同时还要做好各安装工序之间的衔接,保证衔接部位的安全可靠。另外,要采用测量评价、技术例会等有效手段对安装现场给予质量控制。 (二)、设备安装工程前的质量控制 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制定合理的设备安装计划和质量规范,确保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便后期有统一的标准对设备安装进行检测。另外,也要做好安装技术的交底、待安装设备的检验和复查、所用材料的质检、相关人员的分配及培训等直接影响石化设备安装质量的工作。 四、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一)、培训、优选施工人员 要控制石油化工设备的施工质量,化工企业就必须对公司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挑选技术过关、责任心较强的员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质量意识。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在设备安装工程开始之前,必须对施工单位设备安装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设备安装质量控制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从而确保设备的正常安装。 (二)、加强对安装材料的管理 在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程中,技术人员必须对机械设备的组件材料进行严密的监控和管理,从而保证设备组件的质量完好,而对于一些需要特别对待的组件,必须给予特别处理。在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程中,由于安装材料的监检工作是现场进行,而安装现场环境十分凌乱,因此,技术人员应当加位小心对材料实物和质量证明文件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证,注意证明资料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具有相应有效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或压力元件产品安全注册证,是否具有可追溯性,加强材料监管力度,严格控制用于特种设备工程的材料质量,对不合格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应坚决清除出施工现场,确保工程的质量。 五、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阶段 (一)、设备调运 这一阶段,要先安装好车间的桥式吊车,再利用桥式吊车来安装其它的设备。在吊运设备时,应保证绳索固定在设备适应受力的部位,并且要在绳索与设备表面接触部位垫上木垫板,进而防止损坏设备油漆表面以及已经加工过的表面。 (二)、设备找正 所谓设备找正,就是指使设备的纵横中心线与基础上的纵横中心线相互之间对正。在安装之前,要综合考虑设计、安装以及将来进行设备检修的需要,并结合设备布置图,绘制永久基准点布置图和永久中心标板,并且要在图中标明永久二者的编号和设置位置。埋设永久性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以供设备安装调整使用,与此同时,还要在整个机组的基础和主要设备附近埋设基础沉降观测点,以便于观测设备基础的沉降情况。在进行埋设时,要注意在同一块基础的四周至少埋设四个基准点,以检查同一块基础的沉降情况。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定位基准会在设计规范或说明书中加以规定。如果未对其进行规定,通常要采用几何作图法在设备的加工面上确定设备的中心点。 (三)、设备的定位与调整 为了保证设备在基础上准确就位,在设备吊装就位后,需要根据已设置的中心标板挂设基准线。挂设基准线必须要满足设备安装精度要求,挂设跨距选用直径为0.3 mm~0.75 mm的整根钢线 ,其拉紧力一般为钢线破断拉力的40%,80%,水平或倾斜挂设的跨距不宜超40 m。基准线一般要挂设在便于调整的线架上,用线锤对正中心点,当对正中心后用调整螺母锁定钢线,保证其在使用时不发生位移,但是要注意在使用期间要定期进行复检。 结束语 石化设备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进度控制中要预留出质量控制的时间,二者又都涉及到成本控制,进度快、质量好,那么成本就低。另外,质量控制中强调了工序衔接时的质量检测,而进度控制也是按照衔接部位来合理控制各工序的起始和终止时间的。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建议 摘要:随着现代化工的不断发展,对于化工设备安装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石油化工业的大力发展更加推动了石油化工设备的生产和应用,而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是进行石油化工生产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所在。那么如何做好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则是关键。本文主要就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石油化工设备安装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石油化工生产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倘若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出现问题就会给后期的正常生产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相应的合理科学的设备安装工作则有利于石油化工的生产,促进石油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由此看来,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机械安装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证石油化工设备正常运行。 一、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重要性 1、设备安装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适应市场需要,产品物美价廉。产品的优劣受生产设备的影响,生产设备工作不良,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还浪费了时间,从而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 2、设备安装影响企业安全生产。产前设备安装质量差是发生设备事故和人身伤害的重要原因,也是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粉尘,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因。消除事故、净化环境,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所在。坚持按照标准安装设备,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减少人身伤害、伤亡事件的重要一点。 二、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特点 1、工种交叉频繁 石化设备在安装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很多很复杂,如设备、管道、土建、仪器等等,几乎每一个石油化工生产设备与其设备安装系统是分不开的,在安装的过程中,仪器、电器、管道、设备、土建等专业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彼此之间是需要相互协调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生产、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共同努力,所以,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处于一个更复杂的集成项目中,由于其涉及的设计专业诸多,那么各个工种相互交叉呈现出复杂多样性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2、技术含量高 不同的产品,它的生产设备有很大的区别结构也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大多数能够耐高压,耐高温,耐腐蚀等等,从而使技术含量增加。石油化工设备具有超级大、超量以及高自动化的特点,使安装和调试和操作程序都变得非常复杂,而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建设项目是否能够如期投入运营,并对其安全运行有很大影响。石油化工设备制造过程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设备的各个组件的定位误差,替代材料和设备偏差的大小不合格,而且这些问题没有有效的控制,设备在施工现场的地方就会出现问题,从而造成更多的麻烦。 3、风险大 石化设备具有加工周期长,设备的采购和合同涉及的金额大的特点,所以,在测试的过程中,施工和调试人员的每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一些超级高,超质量和大型设备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较大,如果在发现问题时,维修很困难,处理时间长,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建设项目进展,因此,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的过程中各阶段验收的设备。 三、有关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的几点建议 1、石油化工设备装置的安装要符合一个厂的总体的规划要求和步骤 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符合厂子的总体规划要求和步骤主要体现在全厂的整体建设规划上,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设备都有它适当的安装时间,不能本末倒置,安装要有阶段性,不可无顺序地安装;另外,为了设备安装更合理化,这一过程还应遵循一个厂的总体的流程设计,可以根据设备的用途及性质将它们进行合理的组合时期发挥更大的价值。最后,在安装时也应符合一个厂的平面的设计风格,设备的安装位置不能毫无规划,应将它们按一定的风格布置,从而彰显规划内涵。 2、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要能够满足方便之后的维修,检查和施工 这主要表现在:首先,设备的安装要为以后的检查提供方便,这样有利于设备的更好工作;其次,在检查出问题之后,还要对其进行维修和施工,因此,在安装的环节就应注意这一方面,确保安全施工,做到这些才能防患于未然,从而做到从安装到使用整个环节的合理,提高总体效率。 3、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要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 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要充分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的进行安装。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安装石油化工设备,这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没有进行实地的研究,怎么能够知道这个地区到底适不适合呢?当地的气候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并且符合实际情况的设备安装。如果当地风沙很大或者雨水较多,这些设备就应该安装在厂房里面。现在比较流行设备露天安装,但要进行设备的露天安装就需要考虑当地的雨水量、温度、地形以及地质情况。做到符合实际,进行有效安装。 4、设备的安装应该充分满足用户的普遍要求 每个用户都会因为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提出符合他们利益的要求,所以设备的安装就应该为用户服务,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做出适合用户的安装计划,对设备进行安全、高效率的安装,充分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得到充足的发展和进步。 5、设备的安装要经济合理 经济合理不仅体现在资金方面,还有资源方面。在资金方面,安装设备之前就需要做好计划,做出预算,以最节约但也符合设备安装需要的预算对设备进行安装。在资源方面,一方面表现为要减少占地面积,最好能做预估,对设备进行整体安装,又能使占地面积减少到最小化。另一方面就是要合理利用能源。在我们国家,能源虽多,但是人口所占比重大,能源分到每个人时,已经没有多少了能源是珍贵的,用了就不会再有,所以在安装设备时要合理的利用能源。 6、设备的安装要有一定的外观美 设备的安装有一定的外观美,这将是设计人员、设计部门实实在在的广告。在这个经济社会中,任何一样事物都需要打广告。有的大公司甚至不惜血本也要请到大牌明星为他们的产品公司代言,因为这样将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广告的力量是强大的,有广告效果的外观更能引人注意。安装的设备具有外观美,是很重要,如果安装的设备内在的质量也不错,这个设备将是值得人们信赖的产品。所以,外观美在设备安装的时候需要注意。 7、在安装设备过程中要根据工艺设计及流程进行,对设备的安装要符合与之对应的流程图和设计图,分门别类,但又要适应总体要求。对于性质相当的设备或是性质特殊的设备要考虑集中在一起另行考虑安装的途径与方法,比如对于有毒的设备要采取必要的手段,比如设置围堰就是一个见效的方法。总之,在安装这些设备时遵照工艺流程图是进行工作的前提,也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 结束语 总之,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作对于石油化工业的生产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质量与效率,提高石油化工设备运行的效率,从而促进石油化工业的不断进步。因此,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工作,一定要充分重视对各种设备安装技术措施的合理应用,同时还要结合化工设备的安装特点,在不断的对化工设备安装的技术经验的总结中,提高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的效率以及质量。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的修理与维护保养措施探讨 摘要:石油企业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就是石油化工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使用以及维护修理直接与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竞争能力挂钩,设备自身就需要维护保养,这是不变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石油化工设备的修理与维护保养过程进行剖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剖析,以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提供简单的理论借鉴与指导,为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 修理与维护保养 相应措施 前言 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强有力动力来源。石油企业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就是石油化工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的管理使用以及维护修理直接与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竞争能力挂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同时设备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并且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数量、以及生产成本等一系列因素产生了影响,最终对企业的竞争以及生存产生影响。化工设备的分类很多,简单的可以分为反应、传热、混合、以及干燥等设备,这些设备对于精确度的要求都很高,所以对于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保养措施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石油化工设备故障原因分析 石油化工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主要是:设备在设计、制造、装配过程中存在先天缺陷;不合格的原材料因为实验以及化验环节把关不严被使用在了设备上;操作的不规范,当设备出现磨损、变形以及疲劳等状况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导致设备受损的现象出现;设备维修的方式不正确,存在失误;设备的保养没有按时进行,长时间的却反保养。设备初期故障期和偶然发生故障期组成了设备故障。石油化工设备初期故障期的时候,往往是由于设备存在缺陷、安装时未按照要求进行或者操作者操作不当造成设备的故障率较高;偶然发生故障期,设备在进行磨合之后,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设备的零部件磨损严重或者老化所导致机械故障。 二、石油化工设备故障问题的解决措施 1做好设备的检查工作 化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磨损情况要通过全面检查及时掌握,维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要提前做好,为了保证设备能经常保持完好状态应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消除设备的故障或者隐患,进而有效提高维修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大幅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期限。 2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内容 2.1为了减少故障停工率以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率,以保持设备清洁、整齐及良好的润滑状态从而保证整个装置的安全运行,维修费用减少,产品质量提高,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设备运行过程中如磨损规律,故障规律等技术规律,运用先进的检测、维修手段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维修方法和措施来维修保养所用的设备,使其处于最佳状态;按生产特点和要求,实行设备包机制,作到台台设备、条条管线、个个阀门、块块仪表有专人负责,严格按化工工艺操作规程正确合理使用设备,按维护保养规程精心维护设备,使设备达到应有的使用寿命,发挥其最大的综合效率; 2.2做好定期检查工作,及时的巡回检查可以有效及时的的发现生产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巡回检查可以采用古老的人工巡查手段;或者是采用精密的仪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精密仪器的监测对生产设备的各项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并以此为依据,发现设备存在的某些局部问题和细微的异常状况; 2.3工作人员的检查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设备正常运行状况,然后再对实际设备进行充分观察,最后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异常状况并且予以调节和修理,保证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营。对设备的运行状况、工作精度、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隐患,设备未进入磨损期时提前对设备进行预防性质的维修,设备管理人员必须重视这项工作。维修工作应正确判断设备技术状况和吃透设备故障产生的原因,这应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的维修保养措施。无论是定期的或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的,还是故障发生后安排的设备维修,维修人员都必须做好维修记录,特别是设备重要参数的测量和调整记录,作为设备以后检维修的重要依据。 三、化工设备在投产前和使用中一般的维护保养 化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运动和化学腐蚀作用,必然带来设备零部件的机械磨损、腐蚀磨损和性能的不断减退。设备劣化,并不单纯指发生故障而使设备停止工作,即使设备仍在工作,然而产量、质量和收率下降,或者效率过低,消耗增大等均应看成是设备劣化。化工设备维护保养的任务就在于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各种因素对设备使用中的影响。根据设备劣化现象的分类,我们分析了设备劣化的具体原因和技术对策。对设备要作到以“维护与保养为主”的原则,努力对再用设备做到正确使用、精心维护与保养,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设备长周期、稳定、安全运行,基本做法: 1.设备在投产前必须作好维护保养的管理准备工作 编写设备的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规程;绘制设备润滑示意图;对工人进行培训,指导工人学习设备的结构、性能、使用、维护保养、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理论和操作的技术考核,合格者方可操作该设备;准备维护设备的工具和设备用的润滑油、脂;准备设备易损件;对设备安装精度、性能、安全装置、控制和报警装置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所有附件进行核对,一切就绪后,操作者方能使用设备。 2.在设备使用中,必须严格执行岗位工作标准,认真执行巡回检查,并填写记录。使偶发故障苗头及不正常状态及早发现并处理。尽快使设备恢复正常功能及安全运行。认真搞好设备润滑,执行润滑标准和规程,严格按“五定”“、三级过滤”的要求又引没备进行润滑;贯彻维护为主,检修为辅的原则,严格执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为了保证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任务能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还需制定了各类人员的维护保养责任制,通过制度加强管理。 3.化工产品的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即生产上的连续的多系统协调运作的过程,不同的生产设备或者不同操作系统间子系统、子设备构成的完整系统设备通过管道的形式进行连接,生产的系统化和一体化进行了有效实现,这是批量化生产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求工作人员对设备进行同步的维修护养的同时,对于某一设备中子系统或者子设备存在的异常问题需要及时解决。该种维修护养的实现要根据化工产品生产运作周期及设备运行特点,充分利用设备的停车机会等,保证生产设备安全的同时也保证生产的持续性。 结语 要提高化工设备维护保养水平,提高有关人员的技术素质也是很重要的。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石油化工设备日益现代化,日常化工生产中维修和保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延长石油化工设备的使用寿命必须深入探索和研究石油化工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技术,以保证装置的长周期运行,从而提高石化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不断使操作工正确使用设备,维护保养设备,造就一支技术过硬的员工队伍。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浅谈石油化工设备防腐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不断发展,设备的逐渐向规模化、精密化和智能化发展。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中所处环境条件比较特殊,对设备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实现石油化工设备管理质量的发展与提升,此问题备受各方 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字:石油化工 化工设备 防腐对策 化工机械设备在给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存在着易腐蚀的问题,这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实地研究,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预防机械设备腐蚀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的选用和生产方法进行严格控制,不但可以增强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蚀能力,而且对延长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有重要的帮助。 一、设备腐蚀的原因和种类 腐蚀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它是由于物体与化学物质接触,而发生某种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该物体被损的情况。机械化工设备是一种较易被腐蚀的物体,发生腐蚀现象后,设备的外表和性能都有可能遭到破坏,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因此,很有必要对机械设备的腐蚀原理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设备被腐蚀的程度,促进化工企业的发展。 1、设备腐蚀原因及分类 ①设备腐蚀原因。由于机械设备是由金属制成的,金属的结构使其在外界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容易发生锈蚀,这是机械设备发生腐蚀的根本原因。在化工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充斥着较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等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加上工作车间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湿度,使得金属机械设备更容易和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被腐蚀。②腐蚀的分类。根据腐蚀发生机制分类,腐蚀被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主要是由于金属所处环境的温度过高且较为干燥引起的,使金属表层与环境中的介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被损坏。电化学腐蚀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是由于环境较为潮湿引起的,是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后,出现了电极反应,导致金属遭到破坏。 在工业环境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含量较高,还存在着一些挥发物质和一些粉尘,这些介质都会导致环境中金属被腐蚀。如果周围的环境比较潮湿,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就会在水的作用下合成无机酸,这是一种腐蚀性极强的物质。在工业气体环境中,机械设备的腐蚀主要是由于直接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共同作用导致的。这两种化学腐蚀都是一种氧化过程,只是发生的背景有异,化学腐蚀在高温且干燥的环境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在超市的环境中发生。 二、设备腐蚀的防护措施 1、设备的防腐结构设计 防腐蚀结构设计指的是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如何防止设备的腐蚀,它不仅包括单个设备的设计,还包括设备间安装情况以及管道系统的布置,也就是系统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避免间隙的产生,许多设备都容易存有缝隙,液体流通不畅的地方易形成缝隙腐蚀,如碳钢、铝、不锈钢、低合金钢等设备都有这种现象。缝隙腐蚀产生后又往往引发孔蚀和应力腐蚀,造成更大的破坏,而良好的结构设计是防止缝隙腐蚀最好的方法。经常存在问题的部位是密封面和连接部位。由于焊接能避免连接部位的缝隙,因此比螺栓连接要好。 避免死角的出现,设备中局部液体残留或固体物质沉降堆积,不仅会在设备操作时局部浓缩或聚集、引起腐蚀,并且会在设备停车时引起腐蚀。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死角和排液不尽的死区等。 2、合理使用防腐涂料 防腐涂料法是目前石油化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效预防腐蚀的另一重要方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将腐蚀介质和材料之间的接触能够有效的进行阻止,而且将腐蚀电池的通路也能够进行有效的阻隔,对于电阻就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其二,防腐蚀涂料具有一定的缓腐蚀作用,例如一些颜料和其它与之成膜或者水分的反应等,对于化工机械的金属材料的腐蚀有着缓解的作用。其三,具有相应的阴极保护作用。漆膜的电极电位较底材料金属低,在腐蚀的电池当中可以将它作为阳极进行“牺牲”,这样对于底材金属就有一种保护作用。 3、“一脱四注”的措施 “一脱四注”是脱盐、注碱、注氨(胺)、注水和注缓蚀剂。这种方法能有效的缓解常减压蒸馏设备低温轻油系统腐蚀。因氯化物盐类物质的存在,导致石油化工设备常减压塔顶冷凝冷却系统面临较大的腐蚀风险,降低腐蚀的最根本方法是对石油化工的原材料进行深度脱盐,达到腐蚀介质数量最小化的效果,可延长设备的运行的周期。同时要增强工作人员的防腐意识。 三、化工机械设备防腐蚀设计 1、材料选择 碳素钢是机械制造业使用较为普遍的设备材料,其价格较同类材料较低,而且购买较为方便,同时具有易加工的特点。此类材料在普通的环境中不容易发生腐蚀,如果机械设备采用这种材料,也较能满足设备的防腐蚀需求。但是在化工行业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这种材料则不能满足设备防腐蚀要求,可能会发生较严重的腐蚀现象。因此,在化工企业中,需要选择耐腐蚀的材料才能保护机械设备免受强烈的腐蚀,普通低合金钢则是一种合适的制造基材。 2、机械结构与工艺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机械设备结构设计太过复杂或者设计不合理,则很有可能会导致热应力、积尘和积液等,从而设备的某些接合部位发生腐蚀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对机械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防腐蚀能力。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以下要求:①机械部件的形状应该尽量简单。②机械部件表面不能有缺陷或损坏。③机械部件尽量使用一样的金属材料。④机械部件中尽量不要有缝隙。⑤机械表面要使用较好的防锈漆,这样可以避免机械部件和腐蚀介质的直接接触,起隔离作用。在对焊缝涂漆时一定要注意,要保证机械部件的每一个部位,包括接缝处,都要涂漆。⑥在机械设备的设计方面,要尽量避免凹形状的出现,或者在设备上设计排水孔,预防水分在设备上滞留所导致的金属腐蚀。⑦在焊接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连续焊接技术,且对焊接处的夹缝要进行合理设计。 3、设备防腐蚀方法 机械设备的防腐蚀方法有很多种,但大都是从金属本身特质方面考虑,尽量减少金属和具有腐蚀性的介质的接触,或者是在金属的表面涂上防腐蚀的材料等。电化学保护法主要是利用电化学机理,对设备进行改进,使金属设备变为腐蚀电极中的阴极,从而对设备进行防腐蚀保护,一般主要采用外加电流法和牺牲阳极保护法。外加电流法是指,将需要保护的金属作为电池的一极,将另一种附加电极作为电池另一极,而且把需要保护的金属作为阴极,然后外加电流,对作为阴极的金属进行保护。牺牲阳极保护法,是指将与被保护的金属材质相同的金属作为阳极,固定在被保护的金属上,作为腐蚀电池,被保护的金属则作为阴极被保护起来。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被很多企业采用,且效果很好。 腐蚀现象的存在给化工企业造成了困扰,因此,防腐蚀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设备发生腐蚀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腐蚀产生的化学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蚀设计从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选择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防腐蚀的两种有效的方法,对化工企业解决机械腐蚀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现场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机电一体化的进步,各行业的生产活动越来越依赖与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在市场需求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石油化工设备的构造与运行也逐渐变得复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及其作用以及设备安装现场管理对石油化工设备的影响进行以下分析。 关键词:石油化工 设备安装 现场管理 化工设备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将原料进行多次加工,经过各种工序最终形成成品,所使用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化工设备在合适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发挥应用功能的能力被称为化工设备的可靠性。 一、石油化工设备科学安装的意义 1.石油化工设备的科学安装直接决定了企业效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产品的使用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大量的基础设施在社会上得到建设。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石油化工设备的机械化程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石油设备构造越加复杂,石油化工生产对于设备的依赖性及设备的可靠性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石油化工设备的可靠性有利于产品的产量与效率的提升。设备具备较好的可靠性可高效率的发挥设备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二是可有效的避免停产问题。石油化工设备的可靠性能够使其长时间的正常运行,进行生产,降低设备闲置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三是正确的安装石油设备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设备维修费用。反之,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维修资金进行设备保养维修等不必要的支出[1]。 2.使施工人员与环境得到良好的安全保障 加强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现场管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主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规章,并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不断对企业安全生产提出要求,特别对于化工行业更为重视。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品可能具备一些危险的性质,若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对社会对人民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为了有效的进行安全生产,应从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阶段加以重视。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加强管理,使设备正确组装并运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设备问题导致的爆炸或火灾事故,也能降低工作人员患职业病的机率。企业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过程,是安全管理应重视的环节,应提高设备安装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二、加强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1.制定标准,扎实基础,构建体系 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应从基础做起,首先应将设备的安装及保养的标准进行量化。其次应合理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怎样进行设备保养指标的量化,应致力于做好设备安装管理的“四率”,即保证设备安装的完好率、运行率、泄露率以及保养率。安装管理以设备运行率为核心内容,确定各项考核指标,以保证石油化工设备正常投入生产。在指标进行量化后,结合设备的安装及维修制定后续的保养措施,采取工作责任制,制定谁操作谁负责的体制,并建立班组、车间及企业的多级考核体系[2]。 2.安装细致化,管理日常化,保养固定化 在进行制定体系的基础上,把设备维修保养落实到设备的管理活动中去,做好的安装、管理、保养等工作,以高质量、高效率为目标进行施工,并经常性的对设备进行保养维修。可在车间采取责任范围的方式进行“机组承包活动”根据生产岗位与维修人员的分配情况,对设备的维修责任区进行划分,可成立以“机、仪、电、操”等人员组成的小组。进行“三包”策略,即“包保养”“包检验”“包整改”等机组承包活动。合理的分配小组的职责,使职责明确将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定期举行设备故障检测分析活动,使工作人员进一步的了解设备的相关技术性能。 设备的完好率是直接体现石油化工设备技术素质优劣的指标,也直接反映了设备安装与维修保养的质量。对此,可在车间定期举行设备状态故障检查活动,由车间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成立设备状态故障检查小组,对石油化工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对设备的运行与故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致力于加强“三级四检”从根本上降低设备故障。“三级”是指班组、车间及企业对设备的三重检查。“四检”是指企业机动部的月检、车间的周检、专业管理人员及维修人员的日检、施工人员的巡检等。机动部的专业管理人员应每日到车间,对专业管理人员等的日检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正确引导员工按照操作规章等进行作业。在施工人员的巡检时,主要采取人体的感官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分析,着重对重点部位与易故障部位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及时上报。用这些方式来判断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正确性,并分析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等,将化工设备的隐患在安装过程中就做好防护。此外还应做好设备的润滑,并满足“五定”与“三过滤”。润滑是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与保养的重要步骤,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与维修中,相关人员应重视其中三点:一是将施工人员职责细化并制定详细润滑标准,做到定时、定人、定量、定点、定质等“五定”。使施工人员对设备的润滑点及润滑油类别得到明确的认识,并采取图表的形式做好记录,使石油化工设备每个安装工序都有人负责,事事有人监管;二是针对设备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多个润滑点,配置适当的润滑工具,做好过滤工作;三是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巩固设备的安装与维修。 3.加强人本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素质 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中,认为因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才能使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取得优秀的结果。因此,在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中,应始终把更新施工人员的思想观念以及提高综合素质为重要工作进行狠抓。并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时举行“降低设备故障,便是获取效益”的主题讨论会议。使员工在进行设备安装时从被动做好安装转变为主动做好安装。对于设备安装现场的管理,不仅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思想理念,也应不断加强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与维修技术,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员工在设备安装与保养的工作上具备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设备的安装现场的管理中,领导层的重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各级领导应共同协作,将设备的安装列入企业重要的工作日程中,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使石油化工设备在安装现场的管理工作,做到最好[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现场管理,对设备后期的正常运行及企业的盈利,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现场管理中应重视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以加强设备的效率重点,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制定科学的管理思路。结合石油化工设备的实际情况与上诉观点,了解石油化工设备科学安装的意义,制定合适的标准,构建完善的体系,将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列为工作日程,加强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使石油化工设备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强化石油化工设备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不断发展,设备的逐渐向规模化、精密化和智能化发展。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中所处环境条件比较特殊,对设备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实现石油化工设备管理质量的发展与提升,此问题备受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以石油化工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为研究对象,针对设备管理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管理;维修;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离不开设备,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水平高,且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特点。设备一旦发生问题,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往往会导致装置停产、火灾爆炸、环境污染、人身伤亡等事故的发生。因而,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化工设备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1、化工设备的管理概述 1.1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特点 (1)设备种类繁多,规格复杂。化工生产工艺复杂多样,生产条件苛刻,化工生产大部分是在高温、高压及密封系统中进行。必须由各种各样的设备来适应。 (2)石油化工装置的介质复杂。石油化工生产接触到的介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等特点。 (3)石油化工行业属技术密集型生产企业。需要多学科合作,集中多种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工业更多的利用催化、高温、高压等技术。 1.2石油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性 化工企业复杂而又苛刻的生产工艺条件对设备有很高的要求,设备是一个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的连续稳性及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如果由于设备的缺陷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事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设备缺陷造成装置停工,也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从整个设备管理过程来看,设备选型可靠性和维修可靠性在设备整个寿命周期中是相当重要的。可靠性的提高可以大大减少这两部分带来的费用投入。 2、化工设备管理措施 强化设备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寻找新新思路,探讨新方法,努力做到全员参与管理,提升预知维修设备的水平,设备全年检修时懂得取舍,设备管理制度要注重实效,注重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 2.1全员参与管理。设备真正的使用者是一线的操作人员,因此,要想强化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设备管理部门的任务,也要让全体的工作人员参与。一线工作人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石油化工装置一般要求做到三懂四会,即懂生产原理,懂工艺流程,懂设备构造;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和处理事故,会正确使用防护和消防器材,这样才能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 2.2提升预知维修设备的水平。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是化工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为了提升设备的利用率,我们不能等设备处理问题才进行维修维护,要做到提前预知,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工作。例如,石油化工企业里面的仪器仪表要定期进行检验,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要严格按照规程由专业队伍进行定期检验。这样提前对设备进行保养,对于设备和安全生产也是非常重要的。 2.3设备管理制度要注重实效。石油石油化工企业作为高危的生产行业,其设备的管理制度一定要严明,不能只是流于形式,一定要注重实效。设备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出来的,制度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技术改进而不断的革新,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效果,对制度进行相关的改动,以期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设备使用人员一定要在使用设备的时候,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使用,不能只对制度当作一种形式。同样,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时也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对于那些不按照制度违规使用设备的人员,要予以相应的惩罚,以起到警戒的作用。 2.4注重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培养良好的管理人员是非常有利于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作为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挖掘人才潜力,定期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其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在管理中学会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比如在线监测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等。同时,作为设备管理人员个人来说,一定要不断的利用空余时间加强自身的学习,寻找相关资料补充最新的设备管理工作,这对于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相关部门的设备管理专业的人员要多加强交流,通过相关的交流,学习更多的设备管理知识,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企业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 3、石油化工企业维修措施 3.1制定维修策略的维修方式 定期维修。通常也称计划维修,是按照一定周期进行维修的传统体制。这种维修体制的优点是可以有计划地利用生产空隙离线操作,人力、备件均有充分的准备。对于故障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设备,这种维修方式仍不失为一种可利用的方式。但对于复杂成套、故障无时间规律的设备,这种维修方式就不适合;视情维修。通常也称状态维修,是根据状态检测出的故障模式决定维修策略;事后维修。是无需任何计划的维修。但必须在人力、备件、工具上有一定的准备和保障。成本较低,可以当作最后考虑的一种维修策略。 3.2采用先进的维修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先进的维修技术,诸如氩弧焊、等离子焊、电刷镀、热喷涂、镶嵌、粘接等修复技术已在石油化工企业得到应用;各种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维修机具,诸如各种液压吊装、 高压清洗,机械抽芯等维修施工机具广泛得到应用,既提高了效率又 减轻了劳动强度,保证了维修施工质量。另外,X射线、γ射线、超声波、磁粉、涡流、表面着色渗透等探伤及金属光谱鉴别和现场快速分析等手段也在设备维修施工中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加热炉内衬耐火纤维喷涂及油罐表面刷涂隔热降温防腐涂料等高新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维修中广泛得到应用,获得了节能的突出效果。这一切都大大地提高了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维修的现代化水平。 4、总结 通过提高设备完好率、利用率与可靠性、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优化企业设备资产管理各项工作流程,合理安排设备资产的运行、检查、维修等各项工作与相关资源的配置,大大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夯实设备管理基础工作,促进设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整体管理能力,从而达到优化、提高设备资产对企业高效、安全生产运行的保障能力这一核心效益目标。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和方法技术的分析 摘要:由于石油化工装置在企业的运转过程中都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危险性大、安全要求高等特点, 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石化企业安全风险管理, 以实现系统安全目标。本文说明了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检测提供了方法和具体的技术防范措施。 关键词:安全风险 石油化工 设备 评价 方法技术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维持国家石油的安全及时供应,是确保我国有充分的能源供应的前提,作为我国的能源巨头中国石油,应当强烈意识到现代化石油供应的重要性,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一、石油化工实现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我国的供油网络设备覆盖整个中国,许多为无人区,如石油化工设备受破坏,要进行修复,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未及时发现,将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并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要确保这个庞大的网络正常传输,风险评价是针对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和危险发生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从而能够合理运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条件,采取最为合理的措施,达到最为有效地减少风险的目的。同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面临多方面的困难。由于石油化工设备需要在确保安全风险运行的前提下才能运行,延长设备的连续开工时间以降低生产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来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并可以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 因此,风险评价结果是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依据。对于风险评价的结果,不是风险越小越好,因为减少风险是以资金、技术、劳务的投入作为代价的,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去研究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的措施方案。 二、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是事先将要检查的项目,以提问的方式编制成表,在编制安全检查表时要结合关事故资料,原则是要根据国家及行业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 2.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通过系统、详细地对工艺流程和操作进行分析,评价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基本分析步骤是:选择一个工艺单元或操作步骤,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设计意图找出工艺过程或状态的变化 研究偏差所造成的结果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 3.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通过识别石油化工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确定分析项目和边界条件,说明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建议风险控制措施。 4.故障树分析 将导致石油化工设备事故的逻辑关系列出,构成一种逻辑模型,然后通过对这种模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通过最小割集的计算,找出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5.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是以在标准状态下的火灾、爆炸或放出能量的危险性潜在能量的“物质系数”,把操作条件和化学反应的特殊过程危险性等作为追加系数加以修正,计算出“火灾爆炸指数”,并根据指数的大小计算暴露面积、财产损失、停工损失等事故损失后果,对损失后果进行分组,再根据不同的等级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三、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预防性维护措施 1.维护设备的生命周期和预防性 结合维护经验,对设备进行生周期成本分析,测算设备生命周期,量化设备维护管理,在设备故障发生前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维护检修或更新。 2.加强设备检、维、修管理工作, 尤其是设备选材和运行状况 稳定原料性质,提供平稳的床层温度和催化剂线速;严格控制水质,定期排污;严把安装质量关,降低应力水平;严格遵循加热管道的焊接规程,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加强工艺指标管理,严格执行内外取热操作规 程操作,严禁干烧。 3.采用数字化监测系统 数字化监测系统的类型有:光电液压等传感器、数字化图像处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等.全新的数字监测管理模式,具有快速处理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而且发挥了宽带网络的优势,可以对管道监测系统远程、实时、集中、全面的掌握,通过全面的监测,将前端管道的参数通过网络摄像机视频采集、流量测试设备,通过网络摄像机的数据通道一起转换成 IP 数据包,将数据通过解码器将视频显示出在电视墙或大屏幕上,后端可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对无法预知不定时活动区域,采取移动侦测,对有语音监控需求的环境,准确、有效地处理和控制关联事件。对于数据传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选择,如果设备的空间跨度大,可以采用无线网络的方式。 4.加强技术管理,优化操作方案 加强三旋运行监控: 在主风量不变的情况下,三旋压降正常为13k p 左右。石油化工设备实行二级维护,一 级维护是全员维护,设备按区域承包到人。重要设备在一级维护基础上实行二级维护,每周一次,由区域主管工程师负责,检要设备运行状况,监督一级维护的 维护质量,并进行可预见性维护及故障处理;对重大关键设备再实行每月一次的特别护理。实行分级维护可以使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突出重点及关键设备,提高设备维护水平,减少石油化工设备运行故障的发生。 综上所述, 石油化工设备的风险防范及技术措施, 对生产系统中的各种危险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对系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确定重点管理的对策和范围, 预防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并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对在改扩建生产装置进行安全评价, 不但在石化行业, 而且在其他化工行业也是可行的, 这样使管理者掌握系统的安全状况, 修订、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完善防灾设施和组织,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浅析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的有效措施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蓬勃发展。可是腐蚀问题在石油化工中造成的损失越发严重,因此在石油化工行业设备防腐蚀的安全防护与管理方面更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此来保证工作人员安全和减少石油化工行业内由于腐蚀产生的巨大损失。本文旨在讨论石油化工行业中设备腐蚀现状及各种腐蚀原因还有对化工企业如何做好防腐蚀管理工作进行论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管理措施 一、前言 石油化工行业的机械设备在受到的腐蚀之后,不管是这些设备呈现出来的物理性能,还是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方面性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腐蚀较轻的情况下,这些设备的美观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腐蚀严重的则会影响到设备正常使用寿命,这些都将影响到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关于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问题,就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腐措施,进一步提升这些设备的抗腐蚀能力。 二、设备腐蚀的原因和种类 1.腐蚀的定义 广义的腐蚀指材料与环境间发生的化学或电化学相互作用而导致材料功能受到损伤的现象。狭义的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环境发生的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或物理溶解作用而导致金属损坏。最直接来讲就是,材料的自身功能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损伤,而这种损伤的直接原因就是腐蚀,其产生原因往往是环境和材料之间所产生的电化学和化学作用。这种损伤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化工企业经济上的损失,因为其机械设备产生损耗之后,在机械性能、色泽、 外形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化工机械设备的损坏,进而让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的增加,负担加重。所以现今化工及化工相关的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采用有效的积极防腐举措才能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能力。 2.设备腐蚀的原因 设备腐蚀的主要原因是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含有较多的SO2、H2S、CO2、卤化物、硫化物以及盐雾等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在高温或者是阴潮的环境中发生了相互反应,这些设备本身结构受到有害物质的影响发生了化学以及物理的反应,最终导致发生腐蚀的结果。 3.设备腐蚀的分类 从腐蚀的外观形态看,金属腐蚀可分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全面腐蚀一般表面均匀覆盖着腐蚀产物膜,在不同程度上能使腐蚀减缓,如高温氧化和易钝化金属(如不锈钢、钛、铝等)在氧化环境中形成的钝化膜,都具有良好的保护性,甚至能使腐蚀过程几乎停止。全面腐蚀分布较均匀,危害较小。局部腐蚀的腐蚀反应集中在局部表面上,又可分为电偶腐蚀、应力腐蚀破裂、缝隙腐蚀、小孔腐蚀、磨损腐蚀和腐蚀疲劳等。在化工生产系统中,由于局部腐蚀造成的化工机械的腐蚀损坏事故要比全面腐蚀引起的事故多的多,因此,对于局部腐蚀的研究与控制愈益受到重视。 金属腐蚀按机理可分为物理腐蚀、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等。物理腐蚀是指金属由于单纯的物理溶解作用所引起的破坏。许多金属在高温熔盐、熔碱及液态金属中可发生这类腐蚀。例如用来盛放熔融锌的钢容器,由于铁被液态锌所溶解,钢容器逐渐被腐蚀而变薄。化学腐蚀是指金属表面与非电解质直接发生纯化学反应引起的损坏。通常在一些干燥气体及非电解质溶液中进行。反应过程的特点是金属表面的原子与非电解质中的氧化剂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无电流产生。电化学腐蚀是金属与周围的电解质溶液相接触时产生的电化学反应而发生的腐蚀。它的特点是在腐蚀过程中有电流产生。电化学腐蚀是很普遍的,为人们所常见,其腐蚀原理与原电池一样。 笔者按照腐蚀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以及表面现象等,将腐蚀现象有效的总结划分成为以下几点:①高温氧化腐蚀;②剥层腐蚀;③点状腐蚀;④晶间腐蚀;⑤缝隙腐蚀;⑥焊接应力腐蚀;⑦疲劳腐蚀;⑧电化学腐蚀;⑨工业大气腐蚀。 三、设备腐蚀的防护措施 1.设备的防腐结构设计 化工设备的防腐要从设计阶段开始,在设备的设计阶段,要充分运用有关腐蚀和腐蚀控制的全部经验和知识,设计出性能好、使用寿命长、既经济又安全的设备和装置。这样的设备既能符合工艺过程的需要,又能保证使用寿命长和降低生产成本。具体说来,防腐蚀设计从设计到运转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设计时的防腐措施、制造施工时的防腐措施、设备安装时的防腐蚀措施以及设备运转时的防腐措施。 首先,防腐设计包括强度设计、正确的防腐蚀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防腐保护方法的选择;其次,制造质量对设备腐蚀影响极大,某些材料从耐蚀性来说是好的,但制造质量达不到要求,设备也不会达到预期的防腐效果。制造时应充分考虑包括防治腐蚀在内的加厂、装配及制造过程中的管理;再者,安装质量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安装不正确,会导致改变流体流动状态和流速,在一定环境下还会导致应力腐蚀破裂。安装时的防腐措施主要包括包装、运输、施工、装配时的防腐问题,而在安装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非金属材料质脆、强度低的特点;最后,设备运转时的防腐措施包括正常运转时的防腐管理,异常运转时的早期排除、维修、保养、监控、开车及停车时的防腐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避免死角的出现。 设备中局部液体残留或固体物质沉降堆积,不仅会在设备操作时局部浓缩或聚集、引起腐蚀,并且会在设备停车时引起腐蚀。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死角和排液不尽的死区等。 (2)避免间隙的产生。 许多设备都容易存有缝隙,液体流通不畅的地方易形成缝隙腐蚀,如碳钢、铝、不锈钢、低合金钢等设备都有这种现象。缝隙腐蚀产生后又往往引发孔蚀和应力腐蚀,造成更大的破坏,而良好的结构设计是防止缝隙腐蚀最好的方法。经常存在问题的部位是密封面和连接部位。由于焊接能避免连接部位的缝隙,因此,比螺栓连接要好。 2.“一脱四注”的措施 “一脱四注”技术自19世纪初发展至今,一直是被国内外的石油化工企业普遍采用的工艺防腐措施,“一脱四注”主要是脱盐、注碱、注氨(胺)、注水和注缓蚀剂。这种方法能有效的缓解常减压蒸馏设备低温轻油系统腐蚀。因为氯化物盐类物质的存在,导致石油化工设备常减压塔顶冷凝冷却系统面临较大的腐蚀风险,所以,降低腐蚀的最根本方法是对石油化工的原材料进行深度脱盐,达到腐蚀介质数量最小化的效果,进而可以延长设备的运行周期。 3.增强工作人员的防腐意识 建立石油化工企业工程人员、管理人员在注重企业生产同时,企业应高度重视企业防腐蚀工作的有效机制,使他们在安排生产、指导生产的同时要对企业所属设备防腐蚀工作同时安排、同时检查。只有从思想上、组织上落实,防腐蚀才能真正从源头抓起,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合理使用防腐涂料 防腐涂料法是目前石油化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效预防腐蚀的另一重要方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将腐蚀介质和材料之间的接触能够有效的进行阻止,而且将腐蚀电池的通路也能够进行有效的阻隔,对于电阻就有一定程度的增大。 其二,防腐蚀涂料具有一定的缓腐蚀作用,例如一些颜料和其它与之成膜或者水分的反应等,对于化工机械的金属材料的腐蚀有着缓解的作用。 其三,具有相应的阴极保护作用。漆膜的电极电位较底材料金属低,在腐蚀的电池当中可以将它作为阳极进行“牺牲”,这样对于底材金属就有一种保护作用。 四、结束语 石油化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相比较,其生产设备的腐蚀速度相对比较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有效、经济的防腐方法,积极采用成熟的新技术,进行设备改造和完善生产工艺,才是21世纪中国石油化工企业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中关于材料质量控制分析 【摘 要】随时石油化工业的不断飞速发展,石油化工的最为主要的建设内容就是设备制造。制造石油化工的设备的过程需要协同多个专业,是一个需要很多技术的复杂过程,而且还需要有较高的质量,实际操作也比较困难,并且需要各种各样的器材设备,而且检验的标准也相对比较严格。因为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到石油化工设备的制造,所以其过程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质量的检验也必须要严格控制。制造石油化工设备的材料也需要很多品种、较高的质量和高标准的检验,因此在制造设备时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是整个质量控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制造;材料;质量控制 1.常见的材料质量问题 1.1设计选材的设计考虑不够周全 例如某乙烯工程的配套项目——动力中心单元使用两个月之后,该单元中2#分汽缸套在温度计表面的保护管表面被腐蚀,腐蚀坑深达1.2mm。 分汽缸为12Cr1MoV材质。因为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周全,忽略了该温度计具体的使用环境以及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各种外在环境和自身材质的变化,因此便使Cr-Mo系列低合金钢很容易产生腐蚀。因此设计人员应该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保护套管。 1.2没有落实材料订货的技术要求 在某设备安装中,按《技术要求规格书》的设计规定,要对所需的不锈钢管配件进行相关试验。但是随机抽检设备资料时发现厂家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中没有相关的试验结果。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设备制造厂没有完全了解并且掌握所提出的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没有向供货商提出具体的质量和技术的相关要求。 1.3材料的质量审核重视度不够 检查某动力设备档案文件时发现这些问题:螺栓、螺母的质量检验报告中,螺母的化学成分中Mo 元素质量分数不符合相关标准中4 级螺母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螺栓的质量也存在一定欠缺。 材料的质量检测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因为检验人员不熟悉标准对工作不负责任另一个原因是相关的管理部门和人员的重视度也不够。产品质量保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材料质量证明书,它是满足产品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的重要保证,如果质量证明书出现了问题那么相关的材料的质量一定也会存在一定的质量缺陷。 1.4焊接材料选择不恰当 在石油化工设备制造的具体工程实践中,主要是使用焊接方式连接钢制设备,很多安全事故都是由焊接质量问题引起的。石化设备制造的难点之一就是控制焊接的质量,同时也是整个石化设备最为关键的质量控制点。所以要对焊接的实际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这需要不断地完善工作程序和相关制度。 2.设备制造中的材料质量控制 根据上文分析,具体制造过程中控制材料质量的几个关键点,随着石化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材料工程的复杂化,控制设备材料的质量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这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和检验方式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2.1设计环节的材料质量控制 使用设备的单位的设计任务应该交由和其水平相当的设计单位来完成项目所需的相关设计任务。通过设计图详细了解设计意图并分析其技术要点的设计的可行性。重点是关注设备的\质量和其安全性。 选用设备材料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工作任务,应该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来选用材料,选定合理的材质。所以,设计人员在选择材料时要综合考虑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以选出最为合理经济的选材方案。要完全掌握和理解相关标准以避免因误解产生的一些质量事故和矛盾。为了防止因选材失误造成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要严格审核判断产品的质量。 2.2对设备材料采购环节的管理要强化 制造设备的单位要根据设计和工程技术要求编制好采购文件,做好彩果过程中的相关调查和评审工作。因为焊接材料和相关消耗材料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满足设计要求,所以如果货源或材质发生变化就必须和原设计单位取得联系已得到材料变更手续。 单位制造设备时,质量体系的运行应该被相关监管部分严格监管,可以采用抽样方式对采购部门的进行实时的质量监控活动。但是要对材料计划材料质量和材料制造单位的选择等等要警醒重点抽样调查,以掌握质量标准的落实和转化情况。 2.3材料的验收和检验要强化管理 材料入库时质量控制夫人关键点是材料检验和验收的整个过程,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材料和技术陆续出现,这就一者需要检验部门要对工作程序和检验制度做好相应的完整和调整工作,从制度和程序等各个方面做好质量控制的保障工作。同时还要对检验人员的业务技能做及时定期的考核和培训,以尽可能快地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以提高质检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质量监管部门也应重点关注检验部门的制度落实和完善情况。 2.4对材料的保管、发放和使用要严格管理 报关材料必须具备合格的堆积场地和厂房,要满足材料存放的相关必备条件。从材料入库开始在后续的一系列过程中要做好最重要的标记管理工作。每一种材料都要尤其固定可辨别的标志,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标记方法制度。如库场的待检材料、合格材料和不合格材料的分区隔离标识,材料标识及其检验试验状态标识等。监管人员应抽查材料标识程序的实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3.结语 控制石油化工设备的质量问题涉及到形成设备的整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而控制设备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设备制造时所用材料的质量,这个设备能够安全运行最为关键的保证因素。选用了不合适的材料,不仅仅会引起经济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可能留下事故隐患。所以,材料关一定要严把,材料的选择要合理材料的订购要正确合适,质量检查过程更要严格细致。只有整个制造系统中的每一个部门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保障作用,才能使设备的质量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以满足发展石油化工工程的具体要求。
中国发展论文: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团结奋斗的旗帜 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就一直在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结果都失败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主题。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过改革开放29年来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后兴大国崛起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理论和选择的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第二,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29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获得的新经验、引发的新觉醒集中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深刻揭示了其科学内涵。一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正确道路进行了科学界定,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二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科学整合,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首次明确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这“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由二者共同构成的“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了我们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一贯性,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新时期29年来客观的历史结论,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最根本的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社会主义的振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能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中华民族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再造辉煌,社会主义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而这一切,又将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中国发展论文: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旗帜 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就一直在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结果都失败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主题。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过改革开放29年来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后兴大国崛起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理论和选择的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第二,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29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获得的新经验、引发的新觉醒集中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深刻揭示了其科学内涵。一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正确道路进行了科学界定,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二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科学整合,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首次明确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这“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由二者共同构成的“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了我们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一贯性,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新时期29年来客观的历史结论,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最根本的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社会主义的振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能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中华民族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再造辉煌,社会主义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而这一切,又将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中国发展论文:以科学发展开拓中国发展前景 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更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战略部署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坚持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同时,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开始显现。种种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的两大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反映了我党以发展为中心、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主题,更反映了我们党在抓住这个战略主题的基础上,遵循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对发展之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战略调整。 无论是“发展是硬道理”还是“发展是第一要务”,抑或“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了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意义,并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和理念。尤其是在我们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在我们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们党在继续注重发展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更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战略部署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可以认为,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必要举措和必由之路。 二、科学发展是全球发展走向给予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的发展始终是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展开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世界的发展不断地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就目前而言,人类对于发展的普遍共识是:所谓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 从本质上来说,发展是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变化的。近代以来,人类对于发展的认识和实践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其核心概念是工业发展,这个阶段,人们对于发展的理解基本上是走向工业化、技术化以及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第二阶段,其核心概念是社会变迁。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提出了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于是,人们开始注重经济增长与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注重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整体性增长过程。第三阶段,其核心概念为可持续发展。1972年,著名的战略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推出了一本题为《增长的极限》的小册子,用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表达了对“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以数学家称为指数增长的模式增长着”的忧虑。在这同时,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提出要将发展看作是追求社会要素即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和谐平衡的过程,强调要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阶段,其核心概念是人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特别注意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1990年,联合国成立开发计划署,随即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问题,并制定了人类发展指数(HDI),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 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很多领域的发展可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大大缩短时间距离。同样,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几乎毫无例外地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重演着,只不过缩短了不同阶段的时间距离而已。因此,在经过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之后,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世界发展走向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 三、科学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意义 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经济总量由此而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我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步暴露,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主要的问题,一是发展的不平衡,如地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等等,均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发展的不全面。所谓全面发展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相对均衡和和谐统一。但是多少年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发展表现出了不均衡的特征。三是发展的低水平,主要表现在: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其消耗与其产出之比例,与发达国家甚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四是发展的社会效益不明显。从其根本出发点来说,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应该是带来社会的富庶和人民的安康,从而带来人民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凝聚性,带来人民普遍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的实践中,发展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尽管我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水平还很低,人民普遍的小康生活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同时,我们要解决因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毫无疑问地需要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物质条件。因此,要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发展视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所在。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因为人是主体,所以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归宿点;因为人是主体,所以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一切社会行为的目的。由此观之,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正是在于人的发展,在于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于人的健康、生命和自由和谐的社会生活。 根据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发展战略之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领域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即不仅包括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而且还包括了政治、文化、社会等所有领域的文明和进步,包括了发展与自然、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二是地域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即不仅包括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而且也包括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城市的发展,而且要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如此等等。 为实现上述基本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其根本的方法在于推进五个方面的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推进这五个统筹,将有效地解决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将有助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也必将有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的实现。 中国发展论文:生态文明向中国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中国大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路迈进之时,无论是产业结构、增长方式还是消费模式,无论是单位、企业还是个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正在成为共同要求。 “生态文明”凸显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过去许多地方单纯将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将重化工业过度发展作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唯一途径。这样的想法现在也不鲜见。”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日前表示,科学发展观绝不仅仅是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践行科学发展观要义之一是推进建设生态文明。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看来,建设生态文明有另一层涵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贾治邦说,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 “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突出体现。”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东亚政治研究所所长辜学武认为:“以经济为主轴的发展观现在又增加了两个翅膀,一个是‘社会和谐’翅膀,一个是‘生态文明’翅膀。这有助于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把市场经济发展人文化,是很好的想法。”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则从文化角度对“生态文明”有独到看法--生态文明不仅要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经济学、社会学方面来思考,更要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看。“生态文明不仅是长远的民生问题,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体系。” “生态文明”之路虽艰必行 仅是今年,环境事件就频频出现——4月以来,太湖蓝藻持续暴发,贡湖饮用水源一度出现污染,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蓝藻水华;7月初,江苏沭阳饮用水源地遭受污染,城区供水被迫关闭,城区20万人口饮水用水受到影响…… 还有环境“慢性病”——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841个县(旗),近4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部分流域周期性水资源短缺加剧。正常年份全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 从2003年起,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状尚未得到遏制。数据显示,去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上半年,全国除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都没有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 “这种增长格局,不仅使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进一步增大,而且使节能减排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不久前表示,经济快速增长消耗大量能源资源,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不计代价发展的恶果不断暴露,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 环境违法行为普遍存在,成为环保工作的一大挑战。环保总局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及重点湖泊进行的专项检查情况表明,违法排污问题十分突出。在11个省区的126个工业园区中,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等环境违法问题;在7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有38家存在运转不正常、处理不达标或停运的现象;在529家企业中,有234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 “不计成本的快速发展,违背了正常的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就会遭受高污染等后果惩罚!”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费云良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只有靠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引领中国踏上绿色大道 洞庭湖区曾一度出现严重的造纸污染,局部水质因此一度下降到地表水劣五类标准。在实施污染整治和结构调整后,洞庭湖水质由五类、劣五类变成现在的三类,绝迹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最近又重现洞庭湖。 洞庭湖治污效果初现,是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规划已确定,到201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面达到20%等指标,要求通过五年的努力,改善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提出了45条政策措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黑龙江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目标方案,与各地市和主要用能单位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制定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的项目建设时间表,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 老工业基地辽宁推进建设“生态省”,计划到2025年重点建设6大生态区。整体投资规划总额为2400多亿元,是辽宁重要的战略工程。今年起投资73亿元,先行实施为期3年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行动。 贵州将“环境立省”战略放在五大发展战略首位,明确要求“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全省目前已有300多家黄磷、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关闭。 农业大省山东最近实施了“两减三保”农业污染控制计划,即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并提出到2010年全省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煤炭大省山西明确提出“不要污染的GDP,不要带血的煤”,打响了生态保卫战。上半年山西减排二氧化碳幅度位居全国第一。一批煤炭企业实现了煤电一体化,煤化工蓬勃发展,还涉足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 人们有理由相信,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中国发展论文:立法听证中国发展的内民主需求 近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将举行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立法听证会。在此之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还公布了物权法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这些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的立法机关越来越重视民意在立法中的体现。 过去,我们常常把法律的多少作为衡量民主发展的标志,现在看来,这是很不全面的。法律制度如果不能反映民意,或者不是经过民主的程序产生的,那么法律制度越多,公民所受到的损害就越大。 举行立法听证,是一种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确保法律规范能够体现民意的做法。从一定意义上讲,立法听证就是一种扩大民主或者模拟民主的过程。听证会制度既体现在我国的《立法法》中,成为一种法律制度,同时,听证会制度又是对现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策程序的完善和补充。所以,立法听证会制度既是一种立法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民主制度。从形式上来看,立法听证会需要听取来自各个阶层、不同地区陈述人的意见,需要对民意进行重新归纳和筛选。 民主法制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发展民主,让各个阶层的代表都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凝聚共识,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普遍的意愿变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民主发展才不会误入歧途,法制建设才有了正当的途径。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民主的发展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如果目标明确,但路径的选择发生错误,也会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关于民主发展的路径选择,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呈现,恰恰反映出了中国民主发展的现实性和未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以下结果:第一,重要法律案讨论的过程将会越来越长,争论将会越来越激烈,有些法律案甚至不会获得通过。单从立法环节来看,这样的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恰恰就是在争吵声中,中国的民主进程大大加快;第二,当公众意识到法律是一种最重要的利益分配制度的时候,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并且希望这些代言人能够发挥作用,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充分满足自己的愿望,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将会不断高涨;第三,法律的制定由于广泛吸收了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因而不再被少数精英分子尤其是法学精英所垄断,法律的民意基础将会大大提高,法律的执行成本和普及宣传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第四,由于法律真正成为公民普遍意志的反映,执政者的权力受到了广泛约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将会减少。 综上,立法听证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发展的内在民主需求,只要坚持人民主权原则,充分调动广大选民的积极性,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中国的民主政治改革将会取得越来越多的成绩,在民主改革的洪流下,中国的法制建设将会日渐完美。 中国发展论文:瑞典议员中国发展将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 ——访瑞典国会议员安德斯·阿克森先生 中新社记者柴燕菲 “中国越来越快的发展,说明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商机,这将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瑞典国会议员安德斯·阿克森先生今天在浙江长兴县以北欧人直率的性格,高度评价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他表示,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给世界各国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带来巨大的商机。 安德斯·阿克森先生是来长兴参加第三届中国长三角与欧洲波罗的海地区合作发展论坛暨二00七中国·太湖明珠——长兴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时发出如此感慨的。他告诉记者,瑞典一直非常重视加强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瑞典与中国的经贸往来逐年增多。二00三年,中国成为了瑞典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二00五年,两国的贸易额已达七百五十亿美元,并在逐年增长。 从自身的经历来说,安德斯·阿克森先生也看好瑞中两国交流与合作的前景。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三次来长兴参加合作发展论坛。从这几年与长兴的交往中,他欣喜地看到双方合作成效显著,经贸、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取得了双赢局面。“与长兴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瑞典今后将加强与中国各个省市的交流和合作。” 对于有人说“中国发展将造成欧洲一些国家失业率增高、经济发展滞缓”的论调,安德斯·阿克森议员表示坚决反对。他说,“全球化不是一个零和的局面,中国高的就业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低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商品让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受益。事实证明,中国高速度的经济增长需要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和资源。同时,中国中产阶级的日益壮大,需要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这给我们以及其他国家的公司提供了机会”。 资料显示,二00七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百分之十一点五,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今年将首次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中国繁荣的经济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最吸引外国投资的国家。截至二00六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六千九百六十一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一百八十个,世界五百强有四百家在华投资。 同时,中国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二00六年底,中国对外投资达九百亿美元,全球排名十三位。中国企业已在一百六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涉及诸多领域。而不久前刚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对外投资。 有专家估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可能超过八百亿美元,将成为全球重要的对外投资母国。(完) 中国发展论文: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本章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各方面发展着的贡献,指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影响作用。并且展望未来,预测中国未来10年至20年将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但占全球比重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关键词:中国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性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开展,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着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而随着新时期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贡献,面向国际化不断调整战略定位。 一、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GDP总量77.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3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GDP为17.149万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GDP为10.380万亿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响世界。在我国向全球经济大国前进的途中,制造业的崛起尤其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完成工业增加值21.07万亿元,占世界比重达20.8%,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第三,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国和世界第二的进口国,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度超越美国,跃居榜首;第四,我国是投资大国。2015年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极大,为全球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中国作用”;第五,我国已跻身于金融大国行列。本国的钱币在世界的影响是提升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5的境外人民币储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1.中国经济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国内GDP总值从2005年至2014年不断上升,呈稳定增长趋势。2011年至2014年我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而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量不断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们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是经济总量仍在不断上升;第三,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逐渐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在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业等方面发展也呈稳定增长趋势。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增长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南北”格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占世界经济发展比重较重。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时发达国家的GDP是发展中国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纪末期,发达国家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至85%,发展中国家发展稍显滞后。但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据估计,到2015年年底,发展中国家GDP将占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加速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方向迁移。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资本和产业很明显的向中国偏移,这也是形成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全球经济资本和产业的转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推动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不断加大。 3.中国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着推进作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一直依靠技术的模仿和追赶提高技术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前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直是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导者,其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且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为发达国家扩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加其市场规模和收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吸引了大批的外来跨国公司。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健全的产业体系等都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速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其经济收益和发展效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据报道,我国201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国内生产总值2.09%。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中国现今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大国,2014年中国企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万件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长18.7%,中国企业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大户。 4.中国发展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稳定全球价格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近年来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与过去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响,使得中国的出口长期保持较低的价格。与其他国家出口价格涨幅较大对比,中国长期的低涨幅必然对控制全球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够减弱全球经济的波动。上世纪出现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但是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增长,对促进全球经济幅度、抑制全球经济波动、稳定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稳定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有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波动程度做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发展规模加大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最小,说明了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与世界经济 1.中国发展占全球比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预计在中国未来的10年至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领域的投资空间会减小;部分技术创新追赶的后发优势将减弱;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将会导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出现回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发达国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全球经济也经进入发展相对缓慢时期。虽然中国增速将会减慢,但是仍然保持着相对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国未来的发展占全球经济比重将会不断极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加强,未来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中国未来的定位。 不断发展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战略定位的总体目标时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打造互惠共赢的国际环境,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长期提供正能量。为此我国需要对未来定位做出适当调整:首先,中国未来的定位将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其次,中国将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成为世界核心消费市场以及商品、技术等主要供给基地;再次,中国要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成为全球重要的资金提供国家。最后,中国要发挥大国优势,发挥一体化进程的主导者作用。 四、结语 十八大三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当前局势来看,中国将来的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场中合理配置我国战略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家合作体系,大力发挥我国在全球中的大国主导作用。 作者:肖毅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 中国发展论文:马克思主义下的“中国发展道路” 中国发展道路固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是改革开放,但它的理论孕育和实质原则要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清晰可辨的思想脉络表明,中国发展道路并非天才人物突兀的灵光乍现,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碰撞的结果。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把他们的理论看作普世的原则和一般历史理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说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2481885年,恩格斯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中说:“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2]669面对落后的俄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居高临下地把他们的理论看作万灵妙药,而是要求深入了解俄国的实际,寻找革命的道路。俄国公社的原始土地公共所有制形式,究竟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峡谷,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和诚实的态度没有给出确切答案,而是提出了跨越条件。在恩格斯看来,俄国公社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先决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以及与之俱来的以公共管理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的谨慎看法,表明他们从来没有迷信自己的理论,而是高度重视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注重对实际的深层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他们的学说看作行动的指南,而不是不研究历史的借口。1890年,恩格斯在给保•恩斯特的信中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2]688中国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则显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大量存在,从早期到晚期,从著作到书信,他们从各个方面论述和贯彻这一原则。就此而言,中国发展道路不过是真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贯彻而已。也就是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的道路,而不是教条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和词句。 二、列宁学说与中国发展道路的镜像 列宁学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继承和发展。列宁没有教条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和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的形势变化,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十月革命时期的国情,列宁还提出了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新理论。可以说,列宁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成功鼓舞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为中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精髓提供了榜样。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列宁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摸索到进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他说:“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在资产阶级强迫我们采用残酷斗争的形式的条件下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试验之后,到1921年春天情况已经很清楚: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实行强攻,而是进行极其艰苦、困难和不愉快的长期围攻,伴以一连串的退却。”[3]603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列宁从理想性的共产主义生产和分配退回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经济活动方式,一定程度上接受商业和货币流通。他说:“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改为‘围攻’。”[3]602“现在我们处于必须再退一些的境地,不仅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而且要退回到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这条道路比我们预料的要长,但是只有经过这条道路我们才能恢复经济生活。必须恢复正常的经济关系体系,恢复小农经济,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来恢复和振兴大工业。”[3]605“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3]569列宁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借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俄国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俄国的农民问题不同于西欧的问题。所以,列宁提出了“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3]771。他看到一些人只会讲些时髦的词句时,警告人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强调培养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人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名副其实的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总之,列宁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国家学说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理论等。列宁提出的国家资本主义问题、农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合作社问题、国家机关建设和制度建设问题等,都对我国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借鉴意义。 三、、邓小平视域中的“中国发展道路” 、邓小平都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4]42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认为它们是臭的而不是香的马克思主义。在大革命时期,他根据特殊的国情,主张走出一条与俄国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划分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他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创新。邓小平从我国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出发,主张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5]261他还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5]142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事业是书本上没有的社会实验,因而鼓励实践创新,鼓励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推动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最大试验。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他突破僵化思维,把市场看作发展经济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他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5]3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开辟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道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简要的结论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一,他们都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它表现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指出:“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7]162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8]143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教条地跟在西方的后面亦步亦趋,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里的“实际”是具体的、客观的、具有内容的实际,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臆想的、空洞的实际。一个惨痛的教训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一度背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经济上实行“大锅饭”,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化上发动“”,将革命时期的经验运用到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给中国造成了一定的灾难。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是正在进行时,而不是现在完成时。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实际相结合最好的例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变化了的国情、世情和党情,党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入21世纪后,面临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八提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其三,坚持中国发展道路要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有人受西方福利和民主的迷惑,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认为西方的东西都是好的,所以对中国发展道路持批评态度。殊不知,西方的民主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而不是实质上的民主。西方中心主义是对中国发展道路没有信心的表现。另外,对西方好的东西,放在完全不同的中国就不一定是好东西。所以,我们坚决反对简单移植西方现代化的说教。邓小平说:“第一我们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二我们都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5]256总之,中国发展道路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黄敏娇 张有奎 单位: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发展论文:中国发展与剪纸艺术论文 一、中国剪纸艺术发展现状 (1)中国剪纸的新时代 中国剪纸于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四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事件使得中国剪纸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中国剪纸艺术将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同时,在全球化这样的背景下,在新旧事物交换更替的今天,中国剪纸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一方面,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加快了文化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下剪纸艺术不断地从其他文化中获取精华,不断创新;而另一方面,剪纸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一些村寨剪纸艺术面临着流变和濒危的处境。 (2)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问题 通过对中国剪纸艺术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目前影响我国剪纸艺术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我国剪纸艺术的创造团队问题。中国剪纸艺术源于民间,那些优秀的艺术家们从自己生活中获得感悟而进行创造,他们的艺术是心灵的艺术,是发自内心的无人可代的一种艺术,也远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当今社会,这样的艺术家们是少之又少,他们的剪纸作品模仿痕迹过于严重,缺乏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作品不够生动,感情不够鲜明。 二、如何推动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 1.提高对剪纸艺术的重视程度 全球化的今天,剪纸艺术在各种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人们对剪纸艺术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对其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剪纸艺术的发展。此外,甚至连一些剪纸艺人也不能够正确认识剪纸这门艺术,他们仅仅把剪纸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对于一些剪纸技巧不进行外传,殊不知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一些技巧失传,带来剪纸界的重大损失。因此,人们必须提高对剪纸艺术的重视程度,相关工作者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保护体制并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对我国剪纸艺术进行保护,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 虽然我国剪纸艺术已经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仍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处境,因此,制定相关的发展对策对我国剪纸艺术未来的发展进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将“继承”与“发展”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以保护剪纸艺术、发展剪纸艺术、提高剪纸艺术作为最终的目的来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剪纸艺术的保护力度。 3.打造品牌 挖掘各种人力资源,为开设剪纸艺术教育提供师资保证,实施三个整合,为剪纸艺术教育制定实施方向。这三个整合就是指剪纸艺术与学科整合,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剪纸艺术与德育整合,开发德育新途径,剪纸艺术与生活教育整合,丰富生活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我国剪纸艺术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使得我国剪纸艺术能够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必须要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首先,正确认识剪纸艺术的现状,提高对剪纸的重视程度是前提;其次,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剪纸艺术当中,并结合当今的民情、民俗进行创新与改革,稳中求异,才能实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从而让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作者:陈财 中国发展论文:中国发展证券交易论文 我国的证券交易,肇始于19世纪末。光绪年间,一些中国官吏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倡办“洋务”,建立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招股集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明白规定股票持有者可以自由转让,而股票除有其原有的价值之外,尚可随着公司的盈利增加获取一定的“红利”,因而有卖者,也就有买者,于是市面上就出现了股票交易。最初这种交易形式是买卖双方自由议定的,后来集中到某一茶馆内交谈,并且出现了中介人。由于上海是当时公司、企业集中之地,因而上海的股票交易最多且具有典型性。民国以前,上海的股票交易主要集中在大新街(今湖北路)的茶楼里,每天早上就有一些股票持有者和一些有钱人,如茶商、丝商,洋行买办、皮货商等,集中在大新街的惠芳茶楼里谈股票生意,双方买卖的有轮船招商局、汉冶萍公司、三星织物公司、商务印书馆、南通大生纱厂、浙江铁路公司、江苏铁路公司、粤汉及川汉铁路公司等发行的股票。这种聚会,被称作“茶会”。也是中国人进行证券交易的最初形式。这时,上海已有外国人在租界内经营股票交易。早在1891年,英国人首先在四川路南京路口的中央商场内开设了“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国股票为主。1905年,该公所改组为“上海众业公所”,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家以会员制形式组成的证券交易所,设定会员(经纪人)100席,其中外国人占87席,中国人占13席。该所除经营买卖外国公司的股票外,还经营外商在华公司的股票,如公和祥码头公司、会德丰拖驳公司、上海钢铁公司、上海电力公司、中国营业公司、中国垦殖公司(煤矿)等股票。 1918年春,几个日本商人也在租界内发起成立证券交易所,并由日本驻沪领事馆发给营业执照,取名“上海取引所”,资本100万日元,以经营棉花、棉纱期票及日本帝国公债为主。日本人为收买人心,特聘请上海工商界一些有名望的华人如王一亭、胡梅庵等为其董事,朱葆三为监察人,花纱业头面人物吴麟书、徐庆云为经纪人,还拉拢股票商业公会的几个会员当其股票部经纪人。该所开业后,所经营的纱布证券颇为兴旺,曾一度垄断了上海的花纱交易。 在1922年爆发的信交风潮中,该所又从中兴风作浪,扰乱市面,为中国人民所厌恶。以后业务日益清淡,于1929年宣告停业。在外国人设立股票公所的影响下,一些中国商人也在积极仿效。1907年,上海商人袁子壮、无锡丝商周舜卿等,在上海仿照日本证券交易所的形式,筹办上海(证券)交易所。由于清政府不予批准,加上上海工商界对于证券交易的底细尚不太了解,因而没有办成。真正由中国人自办的证券交易所,是在民国以后创立的。1913年9月,张謇就任北京政府农商总长后,积极提倡证券交易。这年底,张謇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商会议,讨论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大事,证券交易是这次会议上的热门话题。会后,张謇组织力量,仿照欧美及日本的证券交易法令,制定了《交易所条例》8章35条,于1914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1915年5月,又进一步公布了《证券交易所法施行细则》26条、《证券交易所法附属规则》13条。《证券交易所法》第一章“总则”中明确规定,“凡为便利买卖,平准市价,而设之国债票、股份票、公司债票及其他有价证券交易之市场,称为证券交易所”。交易所需“察经农商部核准设立”。在第二章中明确“证券交易以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之”,“证券交易所限于其经纪人得参加买卖”。经纪人的条件是:“中华民国商人,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关于证券买卖或与证券买卖类似之营业曾有经验者,由其证券交易所察经农商部核准注册,得为其证券交易所之经纪人”。第五章还规定了证券交易所之买卖,分为“现期及定期两种”。《证券交易所法》的公布,初步明确了证券交易所的性质、经营的范围及方法,为在中国境内设立证券交易所提供了法律依据。于是在国内第一次掀起了证券交易的热潮。 1914年以后,由于上海的股票交易越来越多,在茶馆茶会上参加股票交易的掮客也越来越多,遂有人提出成立“股票商业公会”的动议,以协调股票交易。经协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在这年正式成立,地点在九江路禾兴坊的一座两开间小楼上,推举石路(今福建路)永和祥呢绒皮货店老板周韶笙为会长,并订有章程,规定每天上午集会,交易方式仍和茶会一样,由会员自行协议定价,尚无一定的标准时价,买卖的债券有政府发行的公债券,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外国货币。股票公会从中收取5%的佣金。买卖的股票中有江苏和浙江铁路公司的股票,中国、交通、中国通商等银行股票、招商局、汉冶萍、中华书局、南通大生一厂及三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既济水电公司等股票。到1918年底,该会会员数已增加到40余家,这些会员大多是商人,原来是以经营纱布、皮货、杂货、生丝为主,由于经营股票交易后,所得的盈利大大超过原来经营的盈利,于是纷纷把商店改名为股票公司。在福建路九江路和汉口路一带,一时股票公司林立,形成了熙熙攘攘的华商股票市场。1916年,孙中山为筹集革命资金,采纳日本友人意见,联络上海商界要人虞洽卿、赵士林、朱执信、洪承祁、盛丕华等,筹组上海交易所,租赁四明银行楼上办公室作为办事处,挂出“通记”招牌,并着手对证券、棉花、棉纱、金银、布匹、食油、粮食七类商品的交易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年底,以孙文、虞洽卿、戴传贤、张静江、盛丕华等9人联名,向北京农商部呈请立案。翌年2月,农商部批复准予备案。但其物品交易要“咨请江苏省县复查”。与此同时,李书平等也在上海发起成立证券交易所。后迫于张勋在北京搞复辟,孙中山赴广东发动护法斗争,政局发生变化,上海的证券交易所没有办起来。 1918年,在北京也掀起了证券交易热,由王璟芳、岳守堃、李景铭等人发起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并得到北京政府的批准。这一行动,大大刺激了上海的工商界。这年4月,由上海商会会长虞洽卿、纱业公会会长闻兰亭、皮毛公会会长邹静斋、花业公所董事沈润挹、杂粮油饼公会会长张乐君,以及顾馨一、盛丕华等人出面,组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定为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证券、花纱、金银三种。北京政府先批准其证券部,后批准其物品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后,由于有上海各行业公会为其后台,信誉较好,业务发展很快。初定资奉总额为500万元,分作10万股,每股50元,先收1/4,实收125万元。推选虞洽卿为董事长,理事会下设场务、会计、计算、总务四科。该交易所还耗银20万元,在四川路爱多亚路(今延安路)口长发客栈三层上设立交易所址,除设办公室、会议厅、经纪人事务所外,还设立三个交易市场和完备的娱乐设施。1920年7月1日正式开业,到场作贺的中外宾客达3000余人,所送礼品、联幛、贺电、贺信不计其数,蔚为壮观,轰动上海。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后,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而来,在头46天的交易中,仅手续费一项收入达82000元,平均日收入1700余元;不出半年,盈利达500万元,超过了原定的资本总额,年终每人分到的红利,少则百元,多则千元至数千元。于是原有的股东竞相缴足股金,使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声誉鹊起,交易所自己发行的股票也顿时身价倍增,每股价由50元猛涨到100元,许多官僚和投机商人纷纷把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票视作发财来源。抢购囤积,使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票成为主要交易品。据说当时因购买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股票赚钱最多的是时任京沪、沪杭两铁路局长的孙天孙(又名孙鹤皋),他大批吃进廉价股票,并做多头买卖,等股票上涨一倍后,及时卖出,发了大财。孙天孙的投机成功,使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内部的人也眼红起来,于是由赵士林、张澹如等人暗中组织“多头公司”,在南京路上挂出“大庆银公司”招牌,对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票进行套购和哄抬,以牟取暴利,曾把该所的股票一度哄抬到150元以上大关。他们还使用“反套利”的办法,把近期股票和远期股票间的差价拉大,吸引顾客买进近期,进行套利投机;待客户吃进相当数量后,又反过来抛出近期,吃进远期,做反套利活动。他们把套来的大量资金,再用于其它投机活动。这批投机商在股票交易中赚了大钱。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不久,上海另一家证券交易所——华商证券交易所也在密锣紧鼓声中开业。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后的兴旺发达景象,刺激着许多人。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依仗人多力强,也在跃跃欲试开办证券交易所。他们首先撤除了暗中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有所往来的周韶笙的会长职务,另推范季美等人进行筹备。1920年5月,定名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正式在汉口路上挂牌亮相。 1921年1月正式开业。该所冠“华商”两字,表明区别于上海已经存在的两个洋商开设的证券交易所,另一意图是指责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内渗有日本人的投资,可见当时竞争激烈之一斑。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以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的全体会员为发起人,初定资本额为25万元,分12500股,每股20元,先收1/4。初定经纪人40名,全部由会员担任。推举范季美为理事长。该所在经营方法上,采取“继续买卖”方式,上、下午各做两盘交易,既做现货,又做期货。开业后,由于已有股票商业公会多年积累下来的经营经验,驾轻就熟,交易兴旺发达,尤其在经营北京政府发行的“整理六厘”和”七年常厘”公债中,获得丰厚的利润。1921年4月,该所在《申报》上刊登增股广告,把资本扩允到100万元,分5万股,每股20元,所有的2万旧股,每股补缴7.5元,经纪人数也由40名增加到55名,并以30万元巨款在汉口路昼锦里买了房地产,兴建企业大楼。这年五、六月间又进行第二次增资,资本额扩大到300万元,分15万股,经纪人扩充到80名。华商证券交易所大量增资,目的是想仿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办法,把自己发行的股票做多头买卖,哄抬起价,牟取暴利。经一番策划后,华商证券交易所每股价一度被哄抬到50元。但真正购买该所股票的人不多。大多为该所经纪人做空头。1921年底,该所经纪人吃进本所的股票竟达7万余股,几乎占总发行股的一半,致使该所流动资金枯竭,周转不灵。范季美在危急关头,接受了中易信托公司会计顾问徐永祚的建议,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等价交换积存的本所股票3~5万股,由中易信托公司为中介人,股票由中易公司保管,并由中易公司承担两所流动资金的责任。事情进展很快,两家证券公司两厢情愿地交换了股票。不久,矛盾开始暴露。因两所发行的股票面额一为50元,一为20元,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发行的50元面额股票市价已涨到180元,而华商证券交易所发行的20元面额的股票仅值30元,前者可以1股换取其6股,显然对华商证券交易所不利。并且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已存有兼并华商证券交易所的意图,双方交保的中易信托公司的总经理,又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理事兼总务科长。范季美觉得上了当,匆匆提出结束两家股票交换。事后华商证券交易所虽无直接经济损失,但苦于缺乏流动资金,业务一蹶不振。为挽回颓势,该所理事长一换再换,仍无起色,只得把所存股票以每股20元的原价卖给股东,以渡危机。1922年下半年后,该所在经营北京政府发行的“整理六厘”、“七年常期”、“六九公债”等方面赚了大钱,情况才有所好转。 事实上当时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在走下坡路。1921年起,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银根偏紧,物价低落,产品难销,原来一度兴旺发达的股票交易也冷落了下来,股票指数下跌。尤其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自己发行的股票,虽然每股价格被抬高至3倍以上,实际是靠自己大量吃进方能维持其身价。当金融市场银根偏紧后,许多股票持有者纷纷抛出,换取现金。1922年该所到了几乎无现金交割的地步,形成了第一次“股市风潮”。后来由张静江出面向孙中山求援,得到孙中山20万元的现金援助,再搭上一笔公债券,才勉强渡过了难关。从此,红极一时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一蹶不振,开始走下坡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新颁布的《交易所法》中规定:“买卖有价证券或买卖同种物品之交易所,每一区域以设立一所为限”。因上海一地有同类的交易所多家,遂进行了归并。1929年10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三个部——花纱部归并于华商纱布交易所,金银部归并于金业交易所,证券部归并于华商证券交易所。华商证券交易所遂成为上海唯一的证券交易所。 民国初年上海掀起的一股证券交易热潮,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公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集合了社会上的游资,使其转变为生产资本,对当时十分缺乏资本的中国民族工商业来说,起了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政府也通过发行公债而得以解决财政危机。物品证券的交易,不但可以促使工厂企业扩大生产,也加速了商品流通,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证券交易所的兴办,通过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更进一步起了融通社会资金和活跃市场的作用。但证券交易的发展是受控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社会生产越发达,证券上市品种就越多,证券价格的涨落又是随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誉而转移,证券持有者只有当发行该债券的企业盈利时才能获得利益,一且企业受损或是破产,债券持有者就有经济利益严重受损的可能。由于民国初年中国的近代工商业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市场的融通资本不大,所以证券交易虽一时兴旺发达,其中很大成份是投机买卖造成的。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趋于清淡、冷落。 作者:王贞虎 单位:秦皇岛市产权交易中心 中国发展论文:中国发展管理学论文 1研究的背景 管理学科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且没有一定的范畴,不存在国家和地区的区分,即没有所谓的美式或英式管理学,也不存在日式管理学,当然也就不存在中国式的管理学.但是,换一个角度,从管理哲学方面来看,确实存在中国式的管理学,只有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管理学,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才可以发挥管理学的有效性[1].因此,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管理哲学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中国式的管理学需要在中国管理哲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的心理行为和风俗传统,才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管理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并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但整体上看,中国管理学尚未达到成熟的学科,国内也还没有一支从事中国管理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中国管理学在国内的管理学科中尚未占据一定的主流地位,其发展状况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观点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是支持朝着本土文化的方向,以中国历史的相关管理学作为当代管理学研究的依据,不断探索发展管理学的规律,然后构建中国式的管理学理论.另一方面的观点是提倡中国与国际接轨,借鉴西方的管理学来发展中国管理学.中国的管理学,在教育与管理实践上,长期以来都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学理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没有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柳传志在谈自己几十年的管理心得时说,中国不仅需要吸取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又要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营业环境.随着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在管理学中纳入中国元素.但由于习惯性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执行中西方的管理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可见,只有适合于中国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才具有研究价值.而理论投入到实践中是需要结合环境的,中国市场正处于独特的发展环境,这为广大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以及挑战.尽管西方管理学思想在国外有成功的案例,但也绝不能说明其适合于中国市场.有研究者称,缺少了西方管理理论指导的中国管理学就无法打造出国际一流的企业;同时,中国企业在引进西方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如果不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改造,也不会取得管理成效.因此,当前情势下,构建中西方结合的管理文化对于中国式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2提升管理学地位的关键 要想提升中国管理学的水平和地位,需要研究出一套具有原创价值以及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成果.当前,企业内部的管理经验仍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科学理论的高度上;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基础数据和有针对性、专业性、影响力的观点和建议.具有一定地位的管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运用,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并能够很好地指导经济活动,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获得被广泛认可的地位.除此基础研究以外,还要掌握好管理学的前沿理论,把握好具有实践意义的案例,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原创性的研究,从而提高中国管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在传统的管理学中,通常只是列举多个实例,然后依照某个标准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的研究方式难以得出原创性的成果.就近几年中国管理学研究的一些成果来看,主要还是对国际上先进的管理学理念进行磨合的结果,仅仅是在国外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中国的实践分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也没有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以至于所提出的理论无法满足当前需要.当前,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空间仍是巨大的.改革开放时期的管理实践取得了成功,在当前的一些主流管理学中,仍参照改革开放时期,但却不能完全照搬,应结合当前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况且,直接套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在经济转轨和变迁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有一些西方的管理学家开始对中国的经济与管理产生疑问,中国管理学逐渐受到国际的关注.近年来,管理学出现了东移的趋势,中国的管理学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这对中国管理学的研究来说是一个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管理学家相对西方管理学家来说,比较熟悉中国的情况而更具有研究的优势;第二,中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活跃,同时,中国学者在当前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得到较快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管理学的研究,可逐渐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原创性的成果会越来越多. 3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发展管理学 正确的方法论有助于发展中国管理学,有助于研究出更多的原创成果.中国管理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吸取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管理学不应排斥西方管理学,两者可以相互独立而存在,且应为取长补短的关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管理学注重思想管理,以哲学思考为主要内容,缺少了实践操作的方面;相反的,西方管理学注重的是实用,缺乏方法论的指导.可见,两者应为互补的关系.中国管理学也并非单独为一体,而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的先进技术,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管理学体系.中国管理学并不排斥西方的观点,而是非常注重中西方的文化融合,在中西方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精华,从而研究出自己的原创作品.可见,发展中国管理学需要本着扬弃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理念批判地加以继承,同时对西方管理思想也是如此.中西方的管理思想具有共同点,如人本管理的思想,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在强调这一点.在西方的管理学中,实证主义在当前环境下仍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作为发展中国管理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仅仅通过批判地继承来发展中国管理学还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管理学,不能依靠推翻固有思想,也不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上做出补充和修改,直接套用西方的管理学思想更不能解决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对这两方面的创新、超越.这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又势在必行,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管理学目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得到国际管理学界的普遍认可,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管理学没有利用国际管理学由来已久形成的现代管理学来规范自身;另一方面还在于中国管理学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成果和理论,无法立足于市场.这主要表现在方法论上,仍然因循守旧,无法创新.因此,中国管理学要想获得国际管理学界的认可,就必须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比如独特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当然,这也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传统的做法就是大量引进西方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当今的中国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将中西方的管理学方法论结合起来,注重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独创性,在统一、科学的学术氛围下开展研究. 4挖掘中西方管理学融合中的要点 在中西方管理学呈现出日渐融合、交流频繁的情况下,发展中国管理学的要点在于抓住当前的机遇,找到中西方管理学的突破点,促进中国管理学上升到一定的地位.西方管理学面临着瓶颈的问题,而中国管理学的研究水平日渐提高,这对中国管理学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具体表现在,中国管理学研究者更为熟悉中国的情况,相对西方管理学家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2].一直以来,我国大型的国有企业都处于垄断地位,国外大型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使得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需要建立起符合当前市场环境的管理体系来指导企业的发展.而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对中国企业来说则是一个重大难题,解决这个难题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中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且日渐频繁;中国研究者在管理学前沿理论的研究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样的发展趋势有助于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并获得国际上的认可.这要求中国管理学研究界引起更多的重视,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管理学的实际性问题,分析和掌握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总结出发展规律;对中国管理学的管理实践和创新做出全面的总结,从而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并能够在国际上的管理学语境中顺畅地进行交流,实现跨情景的学术对话.最终形成既具国际性又不失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成果.目前发展中国管理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以西方管理学为参照的情况下在管理学知识体系的范畴内建立起具有中国人文特色的研究氛围.中国管理学的本质在于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来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具有特定的意义.只有这样才可以研究出具有中国特色并能够立足于世界市场的管理学体系.根据这一特点,应注意的是,必须具备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人文传统来研究管理学,强调的是目前中国的现实问题. 5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与其忙于管理学中国学派的重新构建,还不如认真思考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实务中面临的实际性问题,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才是发展中国管理学的正确方向[3].中国管理学面临的危机,需要管理学研究者们树立起危机意识,拿出积极的反应和思考,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既包括对中国管理学问题的发现,又包含了对自身问题的反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管理学改革的根本动力在于中国企业改革的社会实践和管理创新,同时这也是中国管理学学派进行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中国管理学完全可以对社会实践做出总结,从而概括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并获得广泛的认可.可见,管理与管理理论必须与特定环境相结合,与特定的人和事物相结合,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用.因此中国文化与中国管理实践的特殊主义原则,是中国管理学学派得以确立的基础.离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伟大社会实践和管理的创新,中国管理学学派将无法产生实际性的功效. 作者:谭志勇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中国发展论文:中国发展生态农业论文 一、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人类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传统和石化农业三个完整历史发展阶段[2],现在正在从石化农业到生态农业转变。一般而言,石化农业被称为传统农业现代化,它主要以化肥、农药和动植物成长激素的高投入获得更高的产出为特征。石化农业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生存环境,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农业现代化,认为石化农业把原以生态为基础的农业推向了歧途,积极寻找替代传统农业现代化的新的现代农业形式,生态农业因此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生态农业要求将化学化的农业转向主要依靠以生物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等技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量,大力发展生物性肥料、生物性农兽药、生物性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品,并采用3S技术进行精确施肥、施药和灌溉,生产出更多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美国土壤学家沃•艾博克(W.A1berhc)于1970年最早提出生态农业概念[3]。英国农学家沃•克•沃辛顿(M.K.Worhtington)于1981年将生态农业确且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4]。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界又提出低投入持续农业等概念。1991年联合国粮食组织在《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提出“持续农业发展”新概念。此后,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就持续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展开讨论,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积极探索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在中国,生态农业概念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在银川召开的中国生态农业学会上,生态农业概念被首次使用,生态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广。1980年,叶谦吉认为,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5]。1987年,马世骏等人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工程的简称,应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进行农业生态工程研究,它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为指标,应用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设计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在性质上属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一个类型[6]。1991年厉以宁提出,生态农业是指依靠农业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它的优点在于导致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既能稳定地、持续地取得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的生活质量提高[7]。1996年,钟晓青认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行模式,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完全在生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统一起来,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8]。在我国学术界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生态农业的实践也随之展开。2002年,农业部全面总结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归纳提炼出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后又经过数年的推广实践及科学论证,又从中最后推出十大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北方“四位一体”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南方“猪—沼—果”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平原与准平原区的农林牧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持续利用型的草地生态农业模式;混种与轮作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畜牧业养殖模式;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型生态农业模式;工业化设施型生态农业模式;旅游观光型生态农业模式。总之,尽管学术界对生态农业概念的界定不一,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但人们对生态农业存在以下三点共识:一是强调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二是强调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强调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相结合,突出现代科技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笔者在接受三个共识的基础上,给生态农业的定义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采用系统科学方法,继承传统农业的精华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自然或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生态农业模式也将不断创新。生态农业是集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利化、合作化为一体的农业,囊括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涵,发展前景广阔。所以中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它代表中国农业的未来。 二、中国农业的现实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不注重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牺牲农业生态环境,片面追求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了农业资源日益萎缩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了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农业资源严重萎缩及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性,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的现代化道路。 1.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江河日下。截至2012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人均不足1.43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尽管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占优补劣”、“硬占柔补”已经严重危害了耕地的质量,目前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个百分点。同时,每年沙化面积为2460平方公里,沙漠及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 2.森林与草原锐减。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详查,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0.3%,人均占有林地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7,已基本无成熟林可采,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植被减少。我国现有可利用的草地面积约33.7亿亩,人均不足2.6亩,目前,草原退化面积达13亿亩,而且每年仍以2000多万亩的速度在退化。 3.水资源不足。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同时,水资源缺少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大,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 4.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一是大气与水体污染。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酸雨区接近国土面积的30%。农村畜禽饲养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总排放的50%,2010年,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约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约占排放总量的57%和67%。2010年,县域污水处理率约为31%,水体污染严重。二是农地污染。全国1/10以上的耕地遭受污染,土壤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平均每公顷耕地使用农药15公斤,高出发达国家1倍,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高达50%~60%;每年化肥施用占世界总量的30%,化肥用量60年增加近百倍,用量是发达国家上限的2倍。三是白色污染。每年有约50万吨的地膜和塑料残留在土壤中,百余年不能降解。四是食源性污染。在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生长激素、催熟剂和添加剂,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的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造成了农牧产品生长过程的污染,“有抗食品”已成为人体内的“隐形炸弹”,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五是外来物种侵害严重。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越来越多,有飞机草、互花米草、水葫芦等400多种,20世纪90年代,每10年左右才会发现1种生物入侵,可2005年以来,每年都会出现1~2个“新面孔”。 5.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尽管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十年丰收,但从长远看,粮食缺口仍然会扩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2013年粮食产量达1.2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860多斤,自给率约为88.4%,缺口约11.6%,缺口接近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全年1300亿斤的产量。我国人口每年净增700多万,比青海省还多200万,预计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14.5亿,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需求总量将超过6亿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精深加工的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转化为肉、蛋、奶、酒的粮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每年仅生产白酒和啤酒消耗的粮食就有4000万吨。13.4亿人口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外国人手中。目前,全世界粮食贸易量仅为5000多亿斤,假如都被中国购买,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0%,解决不了中国的粮食需求。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农产品的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其中美国出口粮食总量的15%销往中国,贸易逆差133亿美元,已经连续十多年逆差。粮食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我国除了18.36亿亩耕地外,还有60亿亩草原、43亿亩林地、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内陆河湖。必须充分循环利用农业资源要素,生产出更多的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蔬菜,减少国民对口粮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实际出发,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尤其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实现较高的资源转化率和维护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这是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4年粮食生产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的最主要途径。 三、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涉及观念、制度、政策、技术等方面,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整体设计,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念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基础。一是中央要明确做出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战略决定,明确指出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明确把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二是加强全党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最重要,所以要在全党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要编写统一教材,在各级各类党干校和农业院校开设生态农业课,普及生态农业知识,用科学的生态农业知识武装广大干部,重点武装农业和农村干部,以提高全党和广大干部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自觉。教育全党和广大干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农业资源,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态。三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宣传,使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热爱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进而形成全社会的生态农业文明意识。 2.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发展完善已有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最大限度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一是在沿海地区和太湖、洞庭湖、三峡库区、滇池等高集约化地区,借助3S技术,科学施肥施药,减少用量,积极防治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环境污染预警,保证农地和农产品免遭污染。二是在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华北和东北风沙综合防治区等生态脆弱区,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开发适合这些地区生长的优质速生林木品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独特的农业资源,生产各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林牧渔产品,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农业区,防止农产品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尽可能多地生产绿色食品,积极推进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把黑龙江省和豫东平原建成亚洲最大的生态农业区。四是重点推进各地区主导生态产品建设,笔者认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是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重在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加速建立不同产业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利用体系,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农林牧渔结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制定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律规范。一是制定和完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扩大并提高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补贴额度,扩大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信贷支持,使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受益。各级政府都要加强生态农业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减少生态农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劲,尤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二是将必要的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政府必须明确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支持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奖励遵循者,处罚违规者。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支持和保护生态农业建设。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要以此为基础,加快制定《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农业补贴条例》等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配套法律,尤其要加快制定规范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的法律,依法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4.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扩大生态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一是调绿,大力发展非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中绿色食品生产,它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加速有机肥、有机农药和有机生物调节剂的研发与生产。二是调红,非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农业区都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五大牧区必须率先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为主,严格按草原合理的承载力放牧,对严重沙化与退化的草原禁牧,对一般退化了的草原周期性休牧,加快恢复草原生态功能,各级政府要增加休牧补贴数额。三是调白,即大力发展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农业是典型的高科技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新的菌种,做好白色产业的精深加工,搞好产业化经营。四是调蓝,大力发展海洋和陆地江河湖泽水产业,变非生态养殖为生态养殖,做大做强海洋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海洋菜园、海洋粮食和海洋牧业。五是调特,大力发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产品。总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农林牧渔业各业间相互依存关系,充分发挥各农作物在生态链条中的作用,建立各种各样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模式。 5.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指导,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面积,提高生态农产品质量。一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选取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采取整县推进的方法,边推进边总结成功经验,做到以点带面,直至推广到全国。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生态农业基地,鼓励支持企业加速实现已有非生态型农业基地向生态型农业基地转变,借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生态化种植养殖,龙头企业与农户均享加工利润和销售利润,使自己有稳固的基地和农户群。三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更多依靠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生态农产品出口数量,使其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进而成为平衡国际贸易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依托其进一步拉动国内生态农业发展。 6.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科技创新是生态农业发展之本,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快生态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种子,种子的科技含量占农业总科技含量的40%,尤其是要加快培育适宜粮食主产区生长的新品种,积极开展分子生物育种和天空育种,抢占世界种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二是集中力量开展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主要包括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农田控磷减氮、畜禽清洁养殖和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利用等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循环农业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及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三是加强生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建议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学子报考农业院校,提高农业院校生源质量;国家免费培训基层生态农业科技人员、生态农业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奖励优秀受训者。四是加快新型生态农业科技成果在基层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的重中之重是基层,加强基层站点设备等硬件和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入户进田,畅通“最后一公里”。加速建立完善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基本工资保底,绩效工资与推广的数量与质量挂钩;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科教产学研推相互衔接的机制,强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9]的科研与推广评价导向机制;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农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必须承担生态农业农技推广任务,国家要做出农业高等学校的教师将1/3的时间、科研院所将1/2的时间用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的规定,在职称和利益分配上予以更多的激励。 7.加强与完善生态农业服务保障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基地、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加强生态农产品质量保障管理。严格执行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对农户和龙头企业实行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质量监测,严惩生产过程不达标和质量不达标者。通过对生态农产品全面的质量管理,确保质量与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建立培训机构,加强对广大生态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培训,传播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使其掌握各项标准和规程,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加速县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努力实现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在广大农村的全覆盖。加强生态农业信息质量管理,确保生态农业信息的真实性。五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对生态农产品,尤其是绿色和有机食品及标准的宣传,积极促销;实行生态农产品分级包装进入市场销售,优质优价;实行生态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专卖销售,实行销产连带追溯赔偿制度,以保护消费者利益,防假打假。六是加快建立健全气象、疫病防治、科技推广、信息等全方位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各服务部门人事管理事业化,强化公益性。 总之,只要我们勇于探索,积极推进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生态农业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条亮丽风景线。 作者:赫修贵 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中国发展论文:基于在中国发展的国际酒店管理论文 一、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概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入驻总过的国际酒店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已经有超过35家酒店集团,并且其规模仍在不断地扩大、品牌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并且凭借自己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不断地开拓大陆市场,这都是对国内本土品牌酒店的一大挑战。在中国,有将近350家酒店的是属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拥有的品牌数量达到了55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旗下的酒店多数都是高标准的酒店,随着经济年本土化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经济型的酒店。 二、限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扩张的方法有限 酒店产业就有较高的风险,其资金成本比较高,同时取得收益的周期比较长,尤其是现在很多的国际酒店集团都进行跨国投资的活动,每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情况不相同,很容易受到其影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很多国际酒店集团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来开拓市场,该种方法可以保证其有最基本的管理费的收入,如果一旦出现了什么变化,可以及时地撤出市场,这在当下是很重要的一种扩张方式。和特许经营相比,还有一种扩张方式也很受欢迎,即签订管理合同的方法,这也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扩张方法。在当今的国际酒店集团当中,有将近一半的客房是通过上述这两种方式来经营的。这两种经营方式有自身的优点,但是当一个酒店在进入一国市场的时候,会受到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市场运行机制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所采用的是特许经营的方式;如果该国市场更注重服务,则可以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这里通过对洲际酒店的具体分析,阐述国际酒店集团扩张的局限性。洲际酒店从来没有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来扩张,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酒店的设施比较落后,而特许经营是为国内的酒店提供品牌、统一的标准,并不是实际掌控管理国内酒店;但是采用管理合同的方式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管理合同是国际酒店集团直接对国内酒店进行服务上的管理工作,提高国内酒店的质量。随着近几年国内酒店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有部分酒店采取了特许经营的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特许经营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对知识产权的立法不是特别完善,不利于品牌的发展。 (二)酒店的发展受到国情的影响 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业主会对酒店的经营提出除了经济效益之外的其它要求,比如收取商业回扣、加强酒店管理的支出、酒店的采购等等,使得酒店的经营受到业主的极大干预。偏远地区的某些政府推行地区保护主义,其极大地抗拒国际酒店集团加入本地的市场,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违法市场的自我调节,组织建立大规模的本土酒店来抵制国际酒店品牌,这也极大程度地对国际酒店集团构成了威胁。 (三)管理的花费太高 国际酒店毕竟是国际的品牌,其拥有很大的国际市场,因此其必须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无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其管理的花费一直以来都是比较高的,在总体营业收入的1/20都要用来交管理费,这使得国际酒店集团的收益越来越低,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同时,高昂的管理费也为很多国内经济型酒店开辟了发展的空间,国内酒店管理的费用相对较低,同时其又有很大的国内市场,发展如鱼得水。 三、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品牌不断增多,规模日益扩大 尽管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但是中国丰富的市场需求,还是吸引很多国际酒店品牌的加入。从宏观角度来说,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趋势可以用4个字来进行概括,即全面扩张。其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在成逐年增加的趋势,不仅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看见国际酒店,中西部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国际酒店的品牌。从品牌的角度来看,数量在不断的增多,并且根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其自身也在不断做出调整。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扩张的时候,主要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入驻的品牌需要市场的发展、承受能力相一致;第二,项目酒店的硬件设备要满足即将入驻的品牌的要求;第三,在签订管理合同的时候,要遵循双方的合意,不能勉强。这体现了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扩张时,即不断增加自己的品牌,同时又考察市场的承受能力,做到理性的扩张,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 (二)签订管理合同仍然是其最常见的扩张方法 第一,不断缩短合同约定的期限,加强竞争。我国本土的酒店管理公司不断兴起,企业在谋求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又急于开辟中国大陆的市场,因此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双方同项目酒店签订的合同期限也在不断地缩短,造成了无序竞争。中外酒店管理集团的竞争,为业主留下了更大的选择空间。第二,管理业绩的衡量方式出现了变化。在衡量酒店管理业绩的时候,更加重视风险的共同承担。在管理的费用当中,增加了奖励的成分,并且其所占比例在不断增高。 结束语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迅猛发展,其开辟了大量的中国市场,自身先进的管理理念、设施条件都对国内的酒店产生的严重的威胁。面对如此情形,国内酒店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方式、硬件设施,才可以与之相抗衡。 作者:张琳珏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中国发展论文: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中国发展影响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历史”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以后的创作中又有新的补充和发展。它是当今全球化理论的源头。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准确把握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更具有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 “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最初源起于希腊时代斯多葛派有关世界主义的思想。近代“世界历史”观念,在发展和完善的理论方面,典型代表是德国思想家康德和黑格尔。其中黑格尔是近代世界历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世界历史观念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渊源颇深。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正是批判地继承黑格尔世界观念合理内核的思想结晶。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解释,一是:展示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这是指历史学上的通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 这里的“世界历史”就是指人类的总体历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用讽刺的语气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说:“至于他们的全部论断,只不过是进一步来粉饰他们的一种奢望,以为他们用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说明作出了仿佛是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发现”。这里的“世界历史”一词,同样是指人类的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6世纪以来随着大工业发展和各个民族、国家的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一体化”的历史。马克思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是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他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孤立状态”。[2] 这层含义是马克思独创的。这是马克思从现实和哲学的角度出发的解释,他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功绩,另一方面针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从而对世界历史进行了特别的界定。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历史在今天已经是一个经验到的一个事实,但她却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这一历史趋势。“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而不是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3]一切国家、民族和个人都将从狭隘、孤立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现代化内涵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极其丰富,主要集中蕴含在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之中。首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各国现代化走向的必然性和自主性。马克思认为,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急剧变革,源于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出现。“它比以往一切生产方式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它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它开创了世界历史进程。因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同时就是“现代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将现代化定位为一种世界性浪潮,在世界历史背景中,任何国家都难以逃脱发展大工业的必然,更无法回避发展工业生产力的要求。其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明确了现代化手段的一般规定性。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理论中,指出了实现“历史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大工业、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于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的重要启示在于,任何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文明,以取代传统的农业文明;大力进行市场经济建设,以融入世界市场体系;充分利用世界整体资源,以全方位的开放式发展冲破传统的封闭式发展,进而实现文明的交流和互补。如果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其实质也就是对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和途径的科学规定。第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凸现了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指:它是社会生活的整体变革,是一种“社会革命”,其内容包括保证最多数人的最大民主、最多数人的最大自由,最有效的管理制度,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高尚的道德情操,理想的自由人格。它不仅改变着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社会关系。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实现现代化,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在当今“世界历史”,“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真正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呢? 第一,积极发展对外交往,实行对外开放。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所代替了。这正是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形势的正确描述。“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发展中国家只有自觉走进世界交往的行列,才能在开放的世界中,吸取人类的先进成果,早日跨入现代化的行列。 第二,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不搞市场经济,现代化就没有指望。邓小平同志正是从根据中国的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胆量和勇气尖锐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完全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5]十四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充分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上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使中国能够通过市场走向世界,从而最充分地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逐步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中国的世界化。全球化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全球化条件下,既要体现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又必须发挥各民族的特色。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正是基于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 第四,积极发展生产力。我国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不能跨越生产的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能否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现代化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所在。过去许多年来,我们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不仅违背世界历史首先要作为生产力的世界化发展的现实趋势,而且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要求。目前,中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不仅要完成西方发达国家过去二百多年内完成的产业革命,而且还要迎接当代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我国既要利用经济全球一体化这一有利契机,又要积极利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加速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新道路。所以,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中国,步入高级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很长的一段发展道路要走,因而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问题,中国要尽最大努力发展自己的生产力水平达到并超过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会被完全地发挥出来。 中国发展论文:民法精神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民法,是每位公民接触最多的法律,也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法律。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以主体的独立和意志自由为前提,以意思自治的财产权保护为核心,体现了民法精神的权利观念和权利本位特征,具体来讲包括契约自由观念、权利义务观念、主体意识三个方面。民法精神是指导民事主体之间民事行为准则的共同意识,而民法基本原则作为最抽象的民事行为准则,比具体的民事法律规范更能体现民法的内在精神。民法精神集中归结为民法的理性、民法的理念和民法的理想。基于人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标准不同,从而产生了具有不同内容的民法精神。在社会主义体制下,民法精神对促进国市场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民法精神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民法精神强调平等、诚信、秩序,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发展规则高度契合,表现在对市场主体“平等”“自由”的崇尚,其实质也是对人的尊重。民法的基本原则,不仅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思想基础与法律保障,也为政治民主和法治建设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它强调在经济行为中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鼓励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想法最终形成合理的预期,这与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规律不谋而合。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法律保障,同时,完善的民法制度可以推动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本主义在全社会的传承,从而推进中国全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公平、和谐地发展。 二、民法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手段,而民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不断完善民法并加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第一,民法基本精神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基本道德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在宣传法律的同时形成法律素质对民法精神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民法调整的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中的基本方面,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部门,可以说,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生中所有社会关系的绝大部分,民法因此也成为法治原则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组合。总之,当代民法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是精神文明中道德规范和其他社会行为准则的法律化。 三、民法精神对社会文化构建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社会存在与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范畴比较广泛,其中法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法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基础文化,是民法精神构造的核心。法律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有关法律的制度事实、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总和,在根本上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占主导一种社会行为文化,法律文化具有持续性、稳定性与传统性,通过规范民众的行为,最终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形态,形成的一种能够满足自身社会能力需要的正确的行使方式。而民法文化以其对人类发展提供最理性的精神指引和为权利事实提供最有效的行为模式,成为人类社会整个法律文化构造中的基础。总之,不可否认,民法文化已经成为社会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会在法律文化的传承中使社会文化得到改变、发展和完善。 四、民法精神对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一,民法是我国调整社会关系领域最广、法条最多、法律概念最精准、逻辑性最强的法典,为和谐社会中的民事生活提供了系统详尽的法律规则。中国民法典既给民法主体的各种行为提出了规范性模式化的要求,也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事情都可能会与民法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民法的存在与秩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实践意义。第二,民法授予了主体广泛而又神圣的民事权利。民事权利不仅广泛多样,而且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民法精神将伴随着民法规范的广泛适用和普遍遵守,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实现民法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作用,第一,在民事立法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和加强“私法自治”,因为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事权利,是各种民事权利的基点和起点,可以使它与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对接,其体现的不仅仅是主体的自由,还有主体的自律。第二,“意思自治”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在法律规范中明确确认和体现意思自治的原则,并在民事立法文件中以明确具体的条文加以规定,而且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第三,要重视全民私法精神的培育。私法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相关制度保障以外,全民私法精神的培育也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全民私法精神的培育力度,弘扬民法精神,逐步推进民法制度的完善,进而培养民众的平等、自由、契约等思想观念,构建我国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法体系。
分析桥梁工程的能力改革: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桥梁工程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围绕着这个目标对高职《桥梁工程》课程的授课内容、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革后的课程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让学生参与桥梁建设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职业能力 1 引言 高职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后,越来越着重课程内涵的建设,而衡量课程内涵建设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本课程能否提供给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课堂是课程的重要环节,所以通过课堂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并提高其职业素养是对课程内涵建设的有力响应。目前《桥梁工程技术》这门课程在课堂教学时大多采用“老师说学生听”再辅以若干多媒体课件作为补充的模式,学生只能对教材上的内容有个模糊的概念,对于实际施工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方案甄选、技术交底、各工作岗位的协调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所以在《桥梁工程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新组织,针对上述三项职业能力对学生加强训练。 2 课程改革内容 (1)授课内容改革 高职《桥梁工程技术》课程大多沿袭本科的内容,培养目标放在桥梁结构的力学分析,偏向于桥梁设计,理论性比较强。但高职学校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桥梁施工的基本内容,所以这些授课内容严重偏离培养目标,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围绕施工管理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这一岗位要求,进行如下改革: 桥梁结构理论与工程识图相结合 桥梁结构理论讲解应该注意层次性,讲解的桥梁类型应该以工程最常见的桥梁类型为主,比如简支梁、连续梁、钢筋混凝土拱桥。讲授的理论知识以满足施工需要为目的,讲解重点放在桥梁在吊装和运营时受力特点、桥梁横向连接的装置及作用、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与桥梁受力特点的对应、施工过程中结构体系的转换、施工中容易出现的特殊受力状态等,并在讲授每种类型的桥梁时以相应的实际工程为例,通过讲解图纸让学生了解在实际工程中上述理论知识是怎么运用的,同时要求学生计算施工图纸的工程量以此来加深学生的识图能力。 桥梁施工工艺与技术交底相结合 桥梁施工工艺是桥梁工程技术这门课在讲解时一个重点,但是学生对于纯粹的施工工艺根本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效果很不理想。通过改革后,让学生首先掌握施工技术交底的基本步骤和目的,再让学生根据某一具体的施工工艺互相进行交底,这样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掌握施工技术交底这一基本职业技能同时还能加深对施工工艺的理解。 桥梁施工方案与项目管理相结合 对于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其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备施工技术管理基本技能的人才。桥梁工程技术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承担了完成这个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所以在讲解桥梁施工方案应该和项目管理相结合,比如在讲解现浇法与预制安装法两种施工方案时,应该以一个实际工程为例,学生通过对施工图纸的理解组织施工,完成包括进度计划、项目组织、安全文明方案、以及支架搭设或吊装方案在内的施工方案。 (2)课堂教学改革 a. 教学载体改革 教学载体的选择要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首先必须起到理论知识载体的作用,其次要具有吸引力即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最后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教学载体必须要多样性,可以选择教材、实际工程图纸、实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交底以及相应的实物模型进行组合。通过对教学载体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b.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必须摒弃以前“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以情景教学为主要方式。授课过程中可以按照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成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角色可以选择目前工程上的“六大员”,上课过程中学生按照“六大员”划分成六个小组,针对同一个授课内容,每一个小组按照自己的所扮演角色的工作职责进行小组讨论,课外可以形成团队完成学习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最后各小组共同完成工程的管理任务。教师在课堂上需针对实际工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完成所布置的管理任务。 c. 第二课堂的延伸改革 传统桥梁工程技术第二课堂的教学主要是以参观工地为主,而由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现场比较复杂以及学生人数的限制,这种第二课堂的学习只能是以观察为主而且也只能观察到施工过程中某个阶段,效果欠佳。现在提出的第二课堂延伸是指利用高职院校的实训场所,让学生完成桥梁上部结构设计、施工方案编制、施工交底并自己施工完成该项目、并完成上部结构加载试验。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与桥梁建设的全过程。这些是传统第二课堂中的工地参观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当然,实训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学校教学组织的需要,对桥梁上部结构的尺寸和施工周期进行调整。 (3)评价方式改革 目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主要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局限在出勤、作业和回答问题这三个方面,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考核,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极不相称所以必须进行改革。改革之后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全过程考核,从桥梁上部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交底、所扮演项目技术管理人员角色的模拟、现场项目实施的过程一直到最后的期末考试都应该属于考核的内容,这样学生通过这个全过程考核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过程的细化分解了解学生的优势和短板,并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强。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 结语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授课内容、课堂授课以及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突出了“职业实践”这条主线,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参与桥梁建设的全过程,并且兼顾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分析桥梁工程的能力改革: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摘 要: 本文以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目前桥梁工程课程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进行课程理论学习改革,结合实践训练环节模式的改变和有效的考核体制,形成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改模式,对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其他类似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工程应用能力 教学模式 实践 改革 桥梁工程 1.引言 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当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地方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和服务地方的建设至关重要,尤其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特殊性做出及时的调整和适应。地方高等院校各个专业的发展与服务地方的关系,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应引起高等院校自身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2,4,5]。从服务地方来看,大部分高校没有合理调整各个专业内容的设置,及时应对当地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出现脱离当地建设的实际、针对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我校作为一所传统的工科院校,近几年来一直将服务地方策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服务地方发展和建设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自2010年开始,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始准备住建部专业评估,土木工程学院启动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结合地方建设为特色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桥梁工程》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业务课程,是一门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课程,与工程实际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通过一定的工程实际锻炼,能用已学的知识理论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将关系到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结合多年的桥梁工程教学,笔者对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探讨和思考。 2.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桥梁工程》课程继土木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桥涵水文、道路勘测设计等课程学完之后,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进一步运用力学知识和综合专业基础知识,解决桥梁实际工程问题。 近些年桥梁工程建设的增多,使得道路桥梁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层次要求产生了变化,我校桥梁工程课程理论教学增加到目前的88学时,注重了这门课教学的整体完整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改进之处。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由于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不够扎实,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设计未能按要求完成,且往往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不同老师讲授,导致桥梁工程学习中运用到已学过的知识理解新的概念、理论时不能及时掌握,随着课程的推进,新的知识点出现越来越多,学生学起来就感觉到困难,致使掌握程度浮于表面,甚至只是应付上课;(2)由于课程相对密集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和运用,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有效结合,导致接下来的课程设计环节无法进行,甚至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3)考核方式多为结合平时上课出勤情况,书本上理论知识点的期末试卷考核,这种评价体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无法全面对综合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因此不能很好地培养具备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与目前倡导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大相径庭。 3.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其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毕业后能够运用到实践工程工作中,在工作中遇到新的问题如何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处理和解决。因此,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要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工程应用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至关重要。 3.1理论课程学习模式的改革 桥梁工程课程的学习,一般学生常规的学习方式是进课堂集中听专业老师灌输式的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体现工程特色,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我校桥梁工程课程理论教学88课时,通过加大课时量,做到教学内容完全体现深化桥梁理论知识学习,加强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大部分章节以桥梁工程案例为依托,做到从工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增加学生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建立了一套工程信息资料数据库,如BIM建模与应用模块,实际桥梁工程施工、设计、监理、造价及管理资料模块,桥梁工程视频、动画模块,与桥梁工程有关的微信(筑龙路桥等)、论坛精品资料模块、实验室实践学习模块、工程软件学习实践模块,产学研实习模块等,将其穿插应用于理论教学的始终,突出课程教学的工程特色。通过结合学校周边近几年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桥梁工程课程的兴趣和爱好。 3.2课程实践训练环节模式的转变 以往我校的桥梁工程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通过虚拟一课题完成课程设计或大作业,进行设计一座预应力梁式桥或拱桥,并给出计算书和设计图纸。通过对几届学生完成情况的观察,在两周的时间内,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考设计计算实例完成,只是依葫芦画瓢地照搬参考书上实例进行计算画图,没有真正理解体会的完成一座桥梁的设计计算。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互相交流得知,导致这种情况是集中教学模式,加之实践中其他课程和实践环节过多,只有无暇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和认真去做。因此,最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上述的状况。 3.3建立课程工程应用能力考核机制 强度工程应用能力,并不是放弃量化的指标考核,建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使学生能够知道想学什么,要学什么,必须学什么。在考核中强度多元化的评价,如桥梁工程知识点的比赛,定期学生上台讲课汇报情况让学生自己解决同组或本班其他学生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加强平时考核,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量的测评,加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评价。总之,好的评价考核体系能够真正区分和识别谁是最好的学生。 4.结语 工程应用能力是工程师核心的竞争力,也是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中开设的专业课程要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训练,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教师要不断增强工程意识,做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意识、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学校、地方企业等参与到整个培养的过程中,为教学提供支撑条件,为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卓越工程师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保障。 分析桥梁工程的能力改革: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结合当前桥梁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组织方式、专业指导方式、加强中间过程管理和科学合理的评分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适应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为工科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桥梁工程;毕业设计;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一个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就意味着财富和经济发展,而知识产权来自于知识和技术的原始创新。[1,2]创新能力对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尤为重要,对于桥梁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扩招带来的竞争压力使得只有相对优秀的毕业生才能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桥梁建设领域新结构、新工艺的大量采用使得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快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来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大学四年期间,创新性思维应贯穿于每门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前面的积累,大学生实际上已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基于条件所限,在课程的作业、试卷或者报告中很难形成真正的创新。而桥梁毕业设计相对于以前的课程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它是以一个具有具体地形地貌的桥位为基础,要求学生创造性的设计出一座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具体桥梁结构物,该环节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指导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学生强烈创新欲望的驱使下,必然能通过桥梁工程毕业设计这个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选择在桥梁工程毕业设计这个环节来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 一、当前桥梁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座桥梁设计的全过程,包括方案比选、尺寸拟定、内力计算(验算)、施工图的绘制、计算书的编制等等。通过以上过程锻炼学生的结构创新、计算分析、电算程序、计算机绘图、文档整理等各方面的能力。[3]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毕业设计成果很难达到上述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创新性方面更是严重缺乏,甚至存在个别抄袭剽窃的现象,与毕业设计的初衷相去甚远。[4]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思想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目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以及当前学术研究中对创新的神圣化,部分指导教师认为本科生难以创新,只是将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的岗前职业训练,侧重于某项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设计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6]另外由于扩招的影响,一位教师经常要指导8~10名学生,同时指导教师自身还有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要完成,导致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因而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 2.桥型方案选择单一 桥型从大的方面来分可分为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和各种组合式桥梁,学生在确定桥型方案时往往不是根据地形地貌、通航要求等技术要素来进行考虑,而是看哪种桥型好做,哪种桥型的毕业设计可以找到参考的模板,导致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桥型方案均为梁式桥,并且又以梁式桥中的等截面或变截面连续梁桥为主,占所选方案的80%以上,而斜拉桥、悬索桥、斜腿钢构桥、钢架桥等很多非常有结构创新特点并且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得也较多的桥型却没有学生选择。最终导致毕业设计成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桥型的限制也很难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精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规模的扩招,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毕业设计期间,个别没有签单位的学生必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使得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另外,准备考研、实习等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严重不足,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就较差,因此想要在毕业设计阶段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上加难。 4.缺乏科学合理的创新评价体系 目前的毕业设计主要通过指导教师评阅、评阅教师评阅和毕业答辩来进行评分,学生只知道自己最终的成绩等级,而并不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或者在哪些方面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因此最终的成绩只是一个模糊的评价。虽在成绩评定书中也有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和评阅教师评阅意见,但通常只在学生的档案袋中,学生本人无法看到且这些意见也都是笼统而不是具体的,因此最终导致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毕业设计有没有创新性,只是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一个成绩等级而已。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导致学生失去了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的动机。 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针对以上普通高校毕业设计中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了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模式。 1.创新性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一方面应尽量选择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真题,并且做到一人一题;另一方面在毕业设计任务书中分桥型规定需要完成的创新性内容。如对于简支梁桥可把截面尺寸的优化设计和预应力的优化设计作为创新性内容;对于连续梁桥可把悬臂施工过程中的挠度和预拱度的详细计算作为创新性内容;对于连续钢构桥可把柔性墩合理形式的选择与优化作为创新性内容;对于斜拉桥可把斜拉索成桥索力的优化设计作为创新性内容;对于拱式桥可把拱轴线形的优化设计作为创新性内容等。当然创新性内容不拘限于以上内容,还可通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共同来确定所选课题的创新性内容,然后将其明确到设计任务书中。只有明确了创新性内容,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中,即使创新性内容部分没有做得很完整,只要常规内容做好了,其毕业设计成绩还是可以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每个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在个体能力和素质上也存在着差异,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都有创新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也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具体的做法是:挑选6~8名学业优秀又有兴趣的学生成立毕业设计创新小组,相应地挑选骨干教师成立创新指导小组,人数也为6~8人,由他们专门负责毕业设计创新内容部分的指导。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在指导小组内部基本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辅导,因此学生和教师能进行深入交流,更容易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性成果。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取得的较好效果也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辐射作用,使广大学生接受并自觉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外,创新小组的教学过程是开放式的,也欢迎其他学生来旁听和提问,只是对他们没有强制性的创新性内容的要求。这样在全体学生中容易形成创新性学习的氛围,有助于全体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同时又避免了教师和学生精力的分散。 3.专题性讲座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开阔视野 有了良好的毕业设计选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模式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虽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素质,但知识系统还相对孤立和分散,为了进一步巩固以前的力学基础知识,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针对毕业设计安排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并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这些讲座包括:桥梁方案比选及各桥型方案特点,桥梁设计规范条文讲解及应用,MIDAS、ANSYS、桥梁博士软件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毕业设计步骤及如何做好毕业设计,桥梁毕业设计施工图绘制规范等等,这些讲座都由毕业设计创新指导小组的教师来主讲。另外,还可以邀请一些在建大型桥梁工程建设单位的项目经理或总工来校进行专题施工讲座,介绍当前大型桥梁工程中的一些创新设计、施工新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设计能力。 4.毕业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毕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为了加深学生对桥梁实物的理解,在毕业设计之前安排了为期两周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内容安排完全为毕业设计服务。在毕业实习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桥型的实际构造(主要选取湘江1~6桥作为实习地点,包括了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和悬索桥),指导教师会对各桥型的构造、施工方法和设计特点在现场进行详细讲解。通过两个星期的时间,使学生能理解各桥型作品的构造和背后所蕴涵的力学原理,同时对自己即将要进行的桥梁结构设计成品有一个初步实物的概念,以避免纸上谈兵。 5.强化过程管理 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制定详细的过程管理规章制度,学院负责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由学院安排具体的答疑时间和地点,学生在固定教室而不是在宿舍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以随时抽查学生是否在进行毕业设计,这样方便了对学生的管理。指导教师必须保证每周两次,每次不低于4个小时的答疑时间,有效地避免了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的情况。研究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式,指导教师将整个毕业设计任务进行分解,制订每周要完成的毕业设计内容并进行进度检查,实行中期答辩制度,对进度严重滞后的学生上报学院进行警告,避免学生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在创新指导小组内部,每两周举行一次创新设计内容讲评会,首先由学生介绍自己在创新内容方面调研的成果和为完成创新内容所准备采用的思路和方法,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方案、思路、计算方法进行指导,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提高了指导效率,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6.创新性质量评价体系 为毕业设计质量制订了详细的百分制评分细则,常规毕业设计内容占85分,创新性毕业设计内容占15分,在常规毕业设计内容完成的基础上才对创新性毕业设计内容进行评分。根据以上评分规则,完成常规毕业设计内容可以得到“良”的成绩,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创新性毕业设计内容则可以得到“优”的成绩。毕业设计的评分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共同完成,以确保评分的客观公正性。对于完成了创新毕业设计内容的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还将对学生给出完整详细的评阅意见,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具体点评,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其今后从事同类型工作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也大有帮助。 三、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在2007届桥梁工程毕业设计中进行了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共有11名同学报名组成了毕业设计创新小组(超过了预期),由桥梁工程系中的8名骨干教师进行指导。在11名同学中,桥型方案的选择包括了斜腿钢构桥、钢架桥、钢筋混凝土拱桥、斜拉桥、钢管拱桥、大跨度连续钢构桥等,桥型方案非常丰富。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认真落实创新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毕业设计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学院严格评审,有8名同学获得了毕业设计优秀的成绩,其中有3名同学的毕业设计还被评为全校优秀毕业设计,为提高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结语 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主导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当前桥梁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组织方式、专业指导方式、加强中间过程管理和科学合理的评分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适应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初步结果表明在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锻炼学生在设计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提高高等学校工程类本科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分析桥梁工程的能力改革: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目前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倡创新”的改革思路,构建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多样化教学和实践为途径、多元化考核方式为保障的桥梁工程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桥梁工程;教学改革;CDIO;工程能力 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高校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1]“桥梁工程”课程作为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专业技术课,能体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专业技术基础课在桥梁工程中的综合应用,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DIO是当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它注重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2-3]“桥梁工程”课程改革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指导,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学生考核方式,使本课程教学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本专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搭建平台。 一、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桥梁工程”课程内容多、概念多、构造要求多、计算多、规范条文多、涉及到前期课程多,实践性、综合性强,学生在缺乏实际工程经验的情况下,难于掌握。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受到“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学校开设的课程要求多样化,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突出英语教学和计算机技术应用,因此,在专业总的授课学时不能变更的前提下,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时就被大幅度精简。鉴于授课学时有限,本课程的授课内容着重讲授简支梁桥和拱桥的构造与计算,对连续刚构、钢管混凝土拱桥、混凝土斜拉桥和悬索桥等大跨度桥梁则以简介兼自学为主,这种授课安排与我国迅速发展的桥梁建设事业不相适应。“桥梁工程”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应该重视新桥型、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1周课程设计+2周生产实习。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在实习中多为静态的参观。因桥梁建设周期较长,认识实习只能了解其中的部分工程或某个工序,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设计、施工过程,更无法参与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目的。对此,学生普遍反映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在生产实习中应用,对于桥梁建设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没有清晰的思路。桥梁工程的课程设计在手算的前提下,设计的桥型被限定在混凝土简支桥,这也显然是远远落后于桥梁建设发展需求的。 二、教学改革思路 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以往6届道路与桥梁方向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我校输送出的学生接近80%在施工、监理、管理等部门就业,继续深造学业和在设计单位工作的仅占17%。由此可知,“桥梁工程”课程的改革目标应该集中在培养学生从事桥梁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社会急需的实践能力上。其总体思路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基础教学 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以“精、宽、新”的理念整合教学内容。精:以一种桥型的桥梁建设过程为主线,由点到面、深入浅出把繁杂的内容讲活、讲透,使学生举一反三,即可对其他结构形式采用粗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工程实例(最基础的混凝土梁桥、拱桥)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体做法是将5~6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下发一份既有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抓住桥梁建设过程主线,讲授桥梁设计基本原则、平纵横断面设计内容、桥梁建设程序和方案比选、桥梁上的作用、桥面布置与构造、上部结构的设计计算、支座、下部结构的设计计算和施工技术。对其他结构类型桥梁则以课上简介课下大作业的方式学习。宽:采用国家新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教学,对连续刚构、钢管混凝土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等大跨度桥梁进行类比性、归纳性讲解,使学生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的桥梁建设事业。新:利用三维动画模拟、电视录像片和纪录片等教学手段,把本专业最新动态和发展、科研成果、施工技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视野。 依据CDIO教学模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 (1)引导性教学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组建学习小组,开展课堂互助讨论教学,随着课程进展预留联系工程实例的“大作业”,这些“大作业”可以是课程的重点难点、行业的动态或综合性的知识,作业以小组提交。这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的同时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以课外补课内来提高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法教学。教学全过程中充分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将行业规范、现场案例、施工图纸和录像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 (3)网络化和信息化教学。通过课程网站建立网上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查看并下载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各章习题、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工程实例、行业动态等,也可以在网站上留下自己的心得和疑问,由师生进行开放性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实践教学 基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多模块、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学习、课程设计、模型制作、专题讲座和认识实习等部分组成。 鼓励并引导学生使用桥梁博士、桥梁通等桥梁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改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完全手算及手工绘图的现状,邀请设计院技术负责骨干进行专题讲座,依托实际工程进行课程设计,在“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4]利用课程设计的成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比例制作桥梁的上部结构模型,结合工程已有的其他部分图纸补充下部结构、支座、桥面铺装、栏杆、排水和照明完成全桥模型。在建造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不能随意变更设计,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实体模型和设计说明书,利用PPT演示建桥的全过程并对成果进行答辩,通过熟悉设计图纸课程设计制作模型成果答辩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实体化,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3.考核方法 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采取多元化考核模式,在强调测试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在考核方式上,采用闭卷笔试、小论文、大作业、模型制作、答辩、互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 4.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桥梁工程课程的改革建立的“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三元一体模式实质上是对毕业设计环节的基本训练,因此改革后的桥梁工程教学模式可和其他教学环节构成如图2所示的教学体系。 四、桥梁工程课程改革效果 经过两级六个自然班的课程实践,桥梁工程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第一,构建了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基础教学课程设计桥梁模型)、多模块(认识实习—课程教学—专题讲座—毕业设计)、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连续渐进的典型工程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和设计能力。 第二,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增加小组讨论、大作业、模型制作、答辩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后续的生产实习中,教学培养基地企业反映该批次学生较之往届“上手快,操作能力强”。 第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成果质量提高显著。将项目教学法纳入课程,使学生对现行规范的把握、识图、画图能力加强,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于设计验算,在内容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的成绩没有出现下降趋势。 五、结语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完成了课程体系、知识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的革新,两届学生实践的良好效果证明本次教改构建的分层次、多模块、全过程、递进式教学课程体系能够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分析桥梁工程的能力改革:基于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与效果评价 摘要:本文以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教学为例,提出了基于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包括编制课程设计指导手册、调整教学大纲,介绍指导手册的使用和具体实施思路,并对其预期效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教学改革;指导手册;教学大纲 一、引言 随着交通行业的不断深化发展,实际生产对培养建设性人才的本科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贵州大学《桥梁工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项目一直以提高桥梁工程方向本科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宗旨,从课程设计改革的基本点出发,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从而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建设者。桥梁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其工作的岗位上,要求其要对构造物有全面的把握,以保证设计、施工的结构合格。对于桥梁建设来说,桥梁工程设计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对桥梁构造物有足够的设计概念,对结构构造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完成相关工程的设计的能力。因此,培养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与满足桥梁建设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统一的。此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毕业阶段提交出优秀合格的毕业设计,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应当具备多种素质和能力,其中具有设计能力至关重要,这是衡量一名工程师是否合格的标志[1]。南京工业大学李湘健副教授在其论文中指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普遍下滑的现象,正确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成为了各个高校研究的热门研究课题。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211高校,贵州大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针对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桥梁工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通过调整《桥梁工程》教学大纲、编制课程设计指导手册等手段,以增强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实际改革实施内容具体如下。 二、调整教学大纲 贵州大学《桥梁工程》课程教材采用的是姚林森教授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桥梁工程》,其教学大纲也依据此教材为依据来编写安排的。原版的教学大纲在一定程度上受该教材的制约,且培养目的不足,学时安排和分配上也是不够的,所以建议修改和调整《桥梁工程》教学大纲。 调整后的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教学目标,配合《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同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具体的修改和调整如下: 1)正确定义《桥梁工程》教学目标 原版的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的目标定义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公路梁式桥、拱式桥的总体规划、设计及施工要点,熟练掌握我国常用中、小桥梁的构造原理和设计计算方法,了解大跨径斜拉桥、悬索桥的构造特点,获得有关桥梁方面系统的专业训练,并能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一般的桥梁问题。” 针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来说,以上对《蛄汗こ獭房纬探萄目标是不够的。通过桥梁工程的教学,应该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桥型的计算,并能独立完成相关桥梁的设计任务。只是掌握和理解而不能运用是不行的,一定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这也对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2)增加课时,合理分配课时 原本的教学大纲为72学时,现增加为148学时,并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上学期为84学时,下学期为64学时。上学期主要进行理论讲解,重点放在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刚构桥和拱桥的讲解上,其余内容适当讲解;下学期主要进行课程设计,配合课程设计指导手册进行,对各种桥型给出设计任务,完成对各种桥型的初步设计,并达到对各种桥型设计计算内容、设计要点、实际流程掌握熟悉。 3)增加课程设计数量,课程设计学期制 在原本的教学安排中,只安排了“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设计”作为《桥梁工程》课程设计,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对课程设计数量增加为六个,分别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设计、预应力简支梁桥设计、预应力连续梁桥设计、预应力连续刚构桥设计、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和缆索承重桥设计。 4)与相关课程联系、增加教学实践程度 《桥梁工程》配合《桥梁电算》,在《桥梁工程》中的课程设计,再次通过电算程序进行设计计算,在对结构进行设计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电算程序的掌握,其次还可以配合《钢结构》、《基础工程》等课程进行相关桥梁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三、设计指导手册编制与实施 3.1手册的编制 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标,而课程设计则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手段[2]。但是若盲目地进行课程设计,没有专业的指导和方法是不能够很好地实现课程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为此,根据修改过的教学大纲,对所布置的课程设计任务编写对应的指导手册,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各手册的编制情况如下。 1)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板桥上部结构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此册分为四个章节,按照结构设计的一般顺序划分为:尺寸拟定和构造要求、作用效应及组合、设计计算与验算、短暂状况应力验算。在内容上,除规范硬性规定的构造要求外,尺寸拟定中,如跨径的拟定、梁高的拟定、截面的拟定等,手册中只给出了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在受力上、经上和常用的跨径范围,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按照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计算要求,给出相关设计计算的要点,学生可以根据手册便可以知道此种结构要计算验算的主要内容,且在手册中有意识地将知识点引向专业书籍和规范,在学生使用手册的同时也将其引向其它知识点,学习更为系统。 2)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桥上部结构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该册共分为五个章节,由于在结构形式上同属于简支结构,相关内容与上一侧是相似的,但是增加了对预应力混凝土材料的介绍章节,帮助学生了解预应力混凝土的材料性质和工作特性。章节的结构为:绪论、 尺寸拟定和钢筋(束)构造、作用效应计算及组合、结构的设计计算与验算、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重点内容在结构的设计计算与验算上,在这个章节中,除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原有的内容外,根据规范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计算要求,还增加了预应力筋(束)估算、持久状况应力验算等内容。本册从预应力的基本知识出发,系统地对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结构的设计计算及验算内容进行了归纳,知识相对全面。 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在本册中,针对连续梁结构,按照前面手册的框架给出连续梁桥设计计算的相关内容,从连续梁桥的基本概念出发,到连续梁桥的计算验算。此处需要提出的是,由于连续梁桥属于超静定结构,在预应力次应力、温度次应力和不均匀沉降次应力等上面的计算会有所增加,施工验算时也对预拱度设置等关键设计做出了相关的叙述。 4)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在此册中,由于连续刚构桥和连续梁桥结构的相似性,在计算验算的内容上也大致相同,因此只对连续刚构桥中的相关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5)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此手册共分为五个章节,按照桥梁设计的一般顺序编写,第一章对拱桥的构造以及特点进行阐述;第二章开始介绍拱桥设计,分别对拱桥的总体设计和各细部构件的设计进行介绍,包括确定桥型、跨径拟定、截面拟定、梁高拟定等;后面三章便进行几种常见形式的拱桥内力计算。手册按照《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拱桥》以及拱桥相关规范,从桥梁适用跨径、受力、经济等层面给出了上承式拱桥的构造特点和计算引导,其他桥式需要同学们自行查阅资料,养成自学的习惯。学生可以通过手册更快的了解所作桥型的设计及计算的大体过程,并通过手册的指引去翻阅更多的相关书籍和规范,达到系统学习的目的,学习更为主动,更为全面。 6)缆索承重桥设计计算指导手册 此册共分为六个章节,考虑到本科教学中的深度,手册中对缆索承重桥的基本概念对教材作了补充,但是在设计计算中并没有像其他几册一样给出详细的计算,这是因为结构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缆索承重桥不管是斜拉桥还是悬索桥都属于超高次静定结构,手算的计算方法已经不能再满足计算的精度,所以只给出了相关构件的设计计算的程序,考虑到初步设计的需要,在相关章节对相关构件,如索塔系统、缆索系统、加劲梁系统的近似计算做了叙述。 3.2指导手册在课程设计中的实施 在具备专业指导手册和充分的课时安排后,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是必要的。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课时的分配和具体的设计任务布置,课程设计的实施如下。 1)课时的分配 按照各课程设计的难度对课程设计学期进行课时分配:①钢筋混凝土梁板桥设计计算8学时;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设计计算12学时;③预应力连续梁桥设计计算14学时;④预应力连续刚构桥设计计算12学时;⑤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计算12学时;⑥缆索承重体系桥6学时。 2)具体的实施 在进行每一个课程设计时,根据相关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和对应的课程设计指导手册,自行拟定相关的桥梁结构的相关尺寸,根据指导手册完成结构的设计、计算和验算,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设计任务,并提交设计计算书,按设计要求提交相关设计图纸,由教师组织查阅评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设计答辩,充分了解学生对此次设计的掌握程度。 四、预期效果评价 通过对教学大纲的修改、指导手册的编辑、相关课程辅助等针对性手段,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提升效果是有预判的,在课改中涉及到的相关改革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提升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各个改革手段相互促进并相互补充,在配合实施一定的时间后,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首先,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增加课程设计的数量,提高课程设计难度,并给出充足的学时,这让课程改革在课程政策上有支持,在课时上有了保证,学生有机会、有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实践设计学习,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指导手册的编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制定相关的课程设计任务,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完成设计。近年来《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指导教材寥寥无几,仅有的几本都只是以相关的计算示例来作为参考,达不到发散学生思维和促进学生对结构把握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严格意义上讲,类似的设计指导教材是不合格的。在本次编制的指导手册中,内容上尽可能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其在设计结构物时能够对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构思,通过所设置的六个设计任务,学生可以基础地掌握基于手算的六种桥型的设计程序和基本的计算内容,对于电算程序的计算也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进而服务学生的毕业设计。 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同时起到辅助改革的效果提升。对于桥梁工程专业的学生,与培养工程设计能力联系的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是相关结构电算课程,一方面通过电算课程学生可以学习使用到目前行业中结构设计的软件,另一方面,通过用电算软件对结构的设计计算相当于对结构再进行了一次设计。 总的来说,通过三个措施的联合使用,桥梁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桥梁结构上有了系统的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设计基础。从理论到实践,从手算到电算,综合地考虑了以现有资源情况下改革的可能性,加以一定的时间,可以肯定的是,我校桥梁工程专业的学生的设计能力会有明显、大幅度的提升,这便是本次课改要达到的目的。 五、结论 成功的课程改革需要协调各个方面,首先是政策上要有支持,对于本次改革来说,对教学大纲的修改还需要学院培养部门予以配合。其次是资源的调配,增加相关课程和课程课时,一方面需要配备专业教师,增加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增加的学时会和其他的课程有冲突,还需合理的调整课程安排。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行业发展的需要,教学应该定期地进行调整。教W的成功与否是没有标准的,但对于工科的教学来说,学不致用便是教学的失败。本次基于工程设计能力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在实际中的效果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届时还需要对改革的措施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直至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止。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交通安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我校一直十分重视交通安全教育,从领导到班主任,到老师,一直到学生,层层落实,做了许多有关安全的工作和活动。 1.学校应举办有关“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图片展,让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 3、学校应定期安排老师向同学传授交通安全知识。通过该活动可以使同学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自己平时参与交通时的错误,了解相关的交通法律,懂得相关交通知识,与争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拉近了距离。 4、平时在网上或书报杂志上看到有关安全方面的报道,及时地向同学们反讲解。 5、和学们一起学习已实施的新交通法。 经过安全教育课,可以使安全意识深深地烙在老师和每个学生的心中。学生们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懂得了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也懂得了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学习让同学了解更多更新的交通法规,懂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自由与规则同行,生命与自律同在。 生命弥足珍贵。 安全提供保障。安全维系着社会的稳定,牵动着家庭的幸福,关系着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统一布署下学习交通安全教育,广大师生积极配合,热情参与,交通安全知识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初探 摘要:本文拟在分析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必要性之基础上,对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立法的依据、立法的基本内容进行论述,旨在强调通过立法为交通安全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不断推进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交通安全;安全教育;教育立法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现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安全教育体系。大量实践证明,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工作不仅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交通安全教育发展的动力与保障。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工作,是当前地区交通安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拟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加强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之必要性分析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工作不仅是不断促进地区交通安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更好地保障交通安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是由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决定的。当前,我国地区交通安全教育发展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重管理,轻教育,专题研究各自职能范围内工作的多,专题研究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少。二是交通安全教育队伍较为薄弱,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教育主动性不够。三是交通安全教育主体相对单一。目前,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几乎全依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即使利用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也基本上是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动用有限的人力和资金予以协调,没有形成各职能部门联动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1]。 2.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交通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与有力保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由此可见,创建和谐的安全的交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安全教育作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也是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全员交通安全意识,而且有助于完善地区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同时还有利于维护地区社会良好管理秩序。因此,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是交通安全教育法制化与实现依法治教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的依据 教育立法要有依据,交通安全教育立法也不例外。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作为地方立法,具有明显的从属性特征,其立法依据主要有: 1.法律依据。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以《宪法》为根本,在《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都分别规定了有关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为加强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提供了法律的依据以及法律的保障。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工作就是结合地区的实际,遵循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并对这些上位法中有关交通安全教育条款进行具体化与条文化。 2.政策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各级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依据,也是制定法律法规的依据,而法律法规在一定意义上则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因此,党和国家有关交通安全的方针政策既是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的重要依据。 3.实践依据。加强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地区交通安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认真总结在实践中创造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从中发掘出时代性、规律性与创造性的东西,并将实践检验为真理性的且具有可行性的东西体现在交通安全教育立法之中,使制定的交通安全教育法规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此外,各地区还应从地方实际出发,广泛吸收借鉴各国、各地交通安全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力求使立法产生最佳的社会效果。 三、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作为教育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是教育立法主体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因时制宜与法制稳定相结合。因时制宜就是要求应根据地区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准确地把握时机,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工作。如,针对一段时期多次发生的校车安全事故,造成未成年人重大伤亡,《校车安全条例》的立法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切,全社会高度关注,相关工作迅速启动,并很快得以颁布实施。但需指出的是,因时制宜必须保证法律法规的相对稳定性,须与法制稳定相结合,避免“朝令夕改”现象的发生。 2.因地制宜与法制统一相结合。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工作应结合该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创造新的法律规范,以适应调整地区交通安全教育关系的需要。但其相关立法工作,一方面需要解决好与上位法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避免产生照抄照搬上位法、抵触上位法等现象;另一方面还需要解决好同一位阶上的地区地方性法规相互之间协调一致的问题,避免产生相互交叉或相互冲突。这就须把因地制宜与法制统一结合起来,要求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所确立的立法精神、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相抵触[2]。 3.因势制宜与法制创新相结合。因势制宜就是指应审度交通安全形势的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动态的角度主动地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交通安全教育立法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国内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就要求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既要符合本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的实际情况,又要充分考虑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的地方特点和状况,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各项立法权力,进行法制创新,创制出其他地区没有创制过的新规则,开拓地方立法发展的独特空间,因势制宜与法制创新相结合。 四、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的基本内容 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发展交通安全教育的具体政策以及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交通安全教育管理部门职责的明确。交通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积极参与。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必须要明确各级各类交通安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地位、职责、工作程序和工作原则等,明确各级各类交通安全教育行政机构工作人员的组成及其职责,将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责任和要求,落实到宣传、广播影视、文化、教育、公安、交通、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等各种社会群众团体,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从而扭转以往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孤军奋战、包打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进地区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2.交通安全教育经费的筹措。经费的筹措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共性的话题,交通安全教育也不例外。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表明,即使是在经济状况相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育经费筹措方法,结果交通安全教育发展速度却大尽相同。坚持交通安全教育优先发展,就要确保财政等相关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并一套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应该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交通安全教育经费的筹措,确定交通安全教育经费拨款、集资、使用管理办法以及地方各级财政对交通安全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等等。 3.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的法律监督。交通安全作为交通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人、车、路、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社会问题,必须综合治理。因此,立法中必须明确交通安全教育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主体及其责任。没有相关主体或责任不清,交通安全教育法律法规就会缺乏约束力,不利于对交通安全教育进行有效监督。由此可见,加强地区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应明确规定监督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约束其积极履行监督的权力,从而做到有效、高效的监督。 总而言之,交通安全教育立法工作作为地区交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不断促进地区交通安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治本措施。提高对交通安全教育立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大力度,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在更广的范围里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对于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关于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途径的研究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我们明天的“太阳”,同时也是交通安全中的弱势群体。调研报告由于不少中小学校都在公路沿线,加上交通安全设施不全,在他们上学、放学参与道路交通活动过程中,惨剧常常就在他们身上不时地上演,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小学生交通事故的不断发生,既牵动着千千万万的家长与教师的心,也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更牵动着我们从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公安交警部门的心。笔者现就如何使中小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减少中小学生交通事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生易发交通事故的原因 1、中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行为无常。这种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使他们在通行道路和街道时,或蹦蹦跳跳,或嬉戏打闹,行走路线变化无常,想跑就跑,想走就走,任意穿行,行动突然;有时骑车时还会勾肩搭背,甚至骑自行车大撒把或比试骑车技术,不注意避让车辆和行人,不顾前后左右,这样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2、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由于现在总是把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升学率的高低挂钩,因此学校把时间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传授;同时,交警部门由于警力有限,所以在宣传教育上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现在的中小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很多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交通违法,对交通违法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 3、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与中小学生的技能不相适宜。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摩托车、电动车、汽车等的普遍使用,家长出于对自己子女的爱溺和上下学的方便,往往毫不犹豫的就购买给学生,但却没有让学生学习相关的交通法规就上路。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中小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思维简单,思想幼稚,敢于冒险,什么都敢接触,什么都想尝试。基于这些心理特点他们就会贸然驾驶一些自己根本不能驾驭的交通工具,近年来中小学生驾驶摩托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举不胜举。 二、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1、学校教育方面:一是导向的错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各中、小学校都以学生升入重点中学或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导向的错误,必然造成管理重心的偏移,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学校忽视学生交通安全的问题。二是学校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即使有交警部门来督促,多半都是走走过场而己;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护差不多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学校将学生的安全责任完全寄希望于家庭和社会;学校对学生遵守交通法律的情况掌握不实,缺乏必要的考试、考核和督导;教育的对象层面窄,仅限于小学生或低年级的学生,中学生很少有上交通安全课的,更不用说参加交通安全实践活动了。三是对校园周边交通环境的规范欠思考。学校对接送学生的机动车是否合法全然不知,也不闻不问;对学校的安全提示牌、警示牌、人行横道线设置缺乏必要的考虑和规划,各种标志、提示、警示牌等交通安全设施很不完善。 2、学生自身因素方面:一是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具有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进行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行动时,往往比较盲目,不计后果盲撞参与,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有:过马路时随意抢道,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道路;骑车在公路上互相追逐、胡闹玩耍等;乘坐无牌无证、超员、超载车和农用车、拖拉机等等。二是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通较少。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象,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相对较少,对110、122、120这些常识性的报案电话也不太熟知,因而常常出现中小学生骑车上车、成群结队,步行上路,不守交规,搭乘公车不守秩序等现象发生,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如何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让学生远离事故的必要措施。通过这一措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和技能,并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中,自觉地运用这些常识和技能,从而达到避免交通事故、保护自身安全的目的。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公安交警部门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几点具体做法: 一是理性灌输法。即由交警或老师将交通安全常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也是当前最常用的做法之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向学生传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走路、骑车、乘车习惯。 二是活动熏陶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受教育于熏陶之时。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形式丰富多彩的各类学生宣传,稳固和深化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三是氛围感染法。其主要特点是寓教育于交警等部门的日常管理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各界对其的关爱,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通过文明、整洁、有序的交通环境,醒目的警示标志以及交警的规范管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环境和氛围的感染,并产生与周围环境相符合的情绪,自觉约束不文明的交通行为。 四是自我教育法。采取这一方法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自我提升交通安全意识和素质,开展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引起共鸣。通过学校自身教育,采取游戏、儿歌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并积极拓展外延,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 总之,中小学生面对复杂的交通现状,短期行为和临时性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宣传教育是保护学生交通安全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全部,只有全社会共同担责、共同呵护,才会让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远离孩子,才能保证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浅议如何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车辆的增多,交通安全伤害正日趋加重,中小学生要远离这种伤害,就必需提高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识。因而如何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的热点、难点问题。本人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学校教育交通安全学生教育 通过调查近几年中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受伤或死亡的案例来看,不满12岁骑自行车、横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随意穿行、不遵守信号灯、中学生骑自行车、电动车随意调头、不走非机动车道、学生在马路中间玩耍等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是造成伤害的主要方面,而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监管教育不到位,安全教育意识淡薄是造成学生受伤害的另一方面。其次便是机动车驾驶员遇行人横过马路不停车避让,争抢超速行驶所致。而这种伤害正日趋加重,中小学生要远离这种伤害,就必需提高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识。因而如何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的热点、难点问题。下面就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强化交通道德观 1.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什么样的道德观决定什么样的道德。在道路交通中不同的道德观导致迥然不同的交通行为。比如,横过人行横道不遵守信号灯、不走人行横道随意横穿马路、不走人行道而走机动车道等,我行我素,一味从众,是非不分。在新时期,正确的交通道德观,应该是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交通道德规范。则是要求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者,很好地把握交通安全教育工程这一契机,开发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相对完整的交通道德规范并身体力行之。中小学生通过道德规范教育,自觉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 3.道德修养。我们知道,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而道德则是最高标准。为政者必先有德,而且占统治地位的“为政之人”是“有德之人”。道德来自修养、教育感化是修德的主要方式。教育的内容不外乎仁、义、礼、智、信。 二、进行交通安全意识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施行是我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的一座里程啤,是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全面走向法治时代的崭新开端。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校应当将道路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生命权是人权中最重要的环节,人的须臾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交通参与是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政府应把交通安全摆上重要日程。 1.中小学校应该开设交通安全课。每周安排适当的课程,让学生认真的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的法规和规定。让学生在熟知信号指示灯、斑马线、交通标志标线的基础上,懂得如何在马路上行走,如何遵守信号灯横过马路,乘车应注意哪些安全,哪些车可以乘坐,哪些车不能乘坐,明白哪些是文明的交通行为,哪些是不文明的交通行为。让他们远离交通事故的伤害,让交通安全意识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 2.用交通道德来规范学生的行为。道德的修养要靠教育感化等方式,仁、义、礼、智、信是教育的内容。一是父母身传胜于言教。父母在交通参与中要给小孩起表率作用,要严于律已,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要言传身教,为自觉、严格遵守法律,提高安全意识作表率。成年人在交通参与中要为中小学生作表率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宣传教育的投入,使社会营造良好交通安全意识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感化教育中小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交通道德。还有要中小学生要加强自身礼仪修养。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的做法。礼仪的本质是尊重,一方面是参与交通的人要对其他的交通参与人始终保持敬重之情;另一方面是要对良好的交通环境保持敬重之情。因为敬重不但源于修养,同时地反映出大家对自我和公众的一种期待,期待一种和谐,期待出行时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期待越强烈,行为就越郑重,礼仪就是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交通形式。中小学生要特别加强礼仪的修养,在交通参与中保持和谐快乐的心情。 3.是要从小培养自律,也就是“慎独”,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严于律已,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要有高尚思想情操;要心怀坦荡。只有时时处处能“慎独”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具备交通安全意识的人。 (1)强化教育,增强意识。为了有效地杜绝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要强化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拒乘不合格车辆,拒乘超载车辆,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等阵地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交通安全氛围。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到月前已发放二封给学生家长。 4.层层落实,明确责任。一是中心校与各村小校长就学生安全乘车问题签定责任书;二是各校校长与各位班主任签定责任书;三是各校分别与家长签定责任书,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撑起一片蓝天。 通过排查,我学区的学生上下学安全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隐患。 三、解决问题建议 1.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同心同力,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尽快建立校车制度。 2.学校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学生拒乘不合格机动车辆,拒乘超载车辆,从源头上进行遏制。 3.公安交警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禁止不合格机动车辆搭载学生,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要持之以恒,净化学生安全乘车的环境。 以上是我校的调研工作汇报以及一些粗浅分析与思考。我们相信,共同的努力一定会实现一个相同的目标——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家长、教师、社会真正三放心。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那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侵害。 【关键词】交通安全中小学农村学校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农村交通条件逐渐变好,各种交通工具在城乡逐渐普及,各种大车、小车、摩托车、自行车飞速的在公路上行驶,在给人们带来交通方便的同时,各种车祸也在不断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无情的吞噬,特别是近年来发生在小学生的车祸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的警觉,那怎样抓好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所以说,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那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侵害,下面从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由于教育教学压力过大,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护差不多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学校对学生的违规行为情况缺乏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学校对学生遵守交通法律的情况掌握不实,更是缺少这方面有针对性的讲座。 (二)学生自身因素方面:由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生性好动、好奇心强、争强好胜、天生贪玩、心理脆弱等特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有:中小学生偷开机动车;过马路时不作前后张望,随意抢道,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道路;追爬、攀趴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骑车在公路上互相追逐、嬉闹玩耍、双手离把或单手扶把等;另外,农村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及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象,对110、122、120这些常识性的报案电话也不太熟知,因而常常出现农村中小学生驾驶摩托车、乘坐非法营运的车辆或超员超载的车辆以及在公路上成群结队不靠右侧路边行走等现象发生,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即使发生交通事故,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及时报警,从而,给肇事逃逸驾驶人以可乘之机。 (三)家庭教育:农村中小学生中,大部分家长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能对子女进行较好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多数学生家长及监护人甚至为了图一时之方便和利益而违规驾车或乘车,学生接触的家庭教育、社会现实和学校的宣传教育有时是互相抵触的,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模糊。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交通安全问题凸显。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是夫妻外出打工,只能把未成年的儿女留在老家,交给年迈的父母看管。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二、开展农村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对农村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也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要顺应时代潮流,形成人人都讲交通安全的好风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安宁、安心的学习环境。 (一)学校要强化学生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精心组织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要采取行之有效教育活动方式,增强全体学生的安全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第一: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养成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 第二: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交通安全宣传片,通过电影中一些场景感染学生,并通过写观后感提升安全意识。 第三、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 “文通安全宣传月”活动。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交通安全教育读本》下发至学生每生,做到人手一本,班内黑板报出“交通安全专版”进行宣传让学生制作交通安全手抄报、漫画在学校宣传栏进行展示。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教育标语和宣传画组织等。 (二)、学生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道路交通安全法》,把《交通安全常识》熟记于脑,牢记于心,并且落实在行动上,从而,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 (三)、家长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保证孩子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教育孩子不乘无牌照车辆,走路不玩耍,不强行穿越马路等安全常识,形成家校联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总之、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规范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只有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才能为我们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幼儿交通安全教育 近些年来,我国“有车一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城市交通越来越繁忙,交通事故总量不断上升。成年人的外出安全都变得更令人担忧,更何况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幼儿。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对交通安全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不强,正处于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阶段。因此,做好幼儿的交通安全教育,保障幼儿的出行安全是每个幼儿园需重视的问题。 那么,在幼儿的教学中该如何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呢?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幼儿安全意识 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要做到这一点,需让孩子们意识到交通事故的严重后果。老师可以选取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交通安全事故实例,给孩子们播放出来,或者将一些比较血腥,不适合直接观看的案例制作成Flash动漫的形式让孩子观看,给孩子们一些“震撼教育”。在观看视频时,老师要适时地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宣传,将安全意识深深刻印在孩子心中。 二、强化幼儿交通安全知识 调查显示,幼儿园的孩子有一定的交通安全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交通知识掌握得不全面。孩子们大多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但是对交通道路的各种标志认识不清,也有的孩子不知道过马路需走斑马线。幼儿园的教学要做好孩子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扫除孩子认知上的盲点。比如,在课堂上,老师给孩子们详细地讲解红绿灯、人行道的相关知识,还要让孩子们了解关于左右转弯、禁止通行或者危险等标志。 三、培养幼儿安全出行习惯 交通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对此,幼儿园要加强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安全出行习惯。比如,幼儿园可以在校园内给学生创设交通情景,模拟游戏,把校园内适合的地方作为交通大道,然后用粉笔画上斑马线,用彩笔在小黑板上画一个红绿灯,用彩纸做一些其他的交通标志,然后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交通模拟,培养孩子良好的出行行为。另外,老师还可交给孩子们玩交通安全棋之类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又或者让孩子们在日常出行时注意一些违规行为,然后在课堂上讲出来,大家进行共同的批评与探讨,将“这些行为是错误的,我不能这样做”的想法深入孩子的内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好孩子,未来才有希望。并且,幼儿期的学习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在此阶段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交通行为,孩子将一生受益。作为幼儿教学第一线的幼儿园责无旁贷,幼师要大力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的安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实验幼儿园)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新形势下幼儿园强化交通安全教育的有益探索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也在飞速发展,猛增的汽车拥有量不仅造成公路交通繁忙,也成为导致交通安全的隐患的原因。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对其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势在必得。本文在分析交通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幼儿园强化交通安全教育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幼儿园 交通安全 安全教育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交通事故频发,公路交通安全存在巨大隐患。常见的导致交通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居民安全意识淡薄,居民的交通安全知识存在盲点,走反道、闯红灯等现象严重。长期下来,深受成人行为举止影响的幼儿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为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需要从幼儿园开始强化交通安全教育。 一、加强教育,提升意识 处于思想蒙昧期的幼儿,对教师的理论叮嘱和教育难以有效贯彻执行。因此,在开展幼儿交通安全教育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不规则交通行为和交通安全事故导致的恶劣后果进行搜集整理和拍摄记录,以宣传画和宣传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在视觉冲击下,造成学生的心理震撼,此时教师再结合以适当的知识讲座,通过组织家长、孩子进行交通规则知识学习,使其明白违规交通行为的危害,积累正确的交通规则常识,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保护好家人和自己。另一方面,鼓励家长搜集交通事故及其惨痛后果资料,引导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使家长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摒弃违反交通法规行为,使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成为家长的监督员。 二、强化认识,扫除盲点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居民和孩子对交通标志和常识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红灯停,绿灯行”的层面,对斑马线、人行道、危险通知及禁止通行等标志缺乏理想的认知。因此,要加强幼儿交通安全教育首先要强化其对交通标志的认识,使其交通盲点得以扫除。 (一)安全知识教育。在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交通标志的认知教育。比如:对小班的学生可以引导其认识“人行横道”、“红绿灯”等相关交通标志;中班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加强“行人道”、“机动车道”、“注意危险”及“禁止行人通行”等相关交通标志的认知;大班的学生除以上知识外还要加强“左右转弯”、“停车场”、“禁止驶入”及“禁止停车”等标志的认识。在孩子对交通标志明确掌握的基础再推行交通规则教育才能获得良好成效。 (二)创设教育环境。幼儿大都以直觉的形式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可以将交通规则教育渗入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比如:可以将交通标志布置在幼儿园的醒目地方;在日常游戏的组织中,引导学生开展“小小警察职责大”的游戏,使学生对交通标志明确掌握;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请学生表演“交警执勤”;引导学生提醒家长“不能酒驾”的常识。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中,增进双方的交通知识,使双方相互影响,共同扫除交通盲点。 三、引导学习,培养习惯 为使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扎实树立,幼儿园还要将交通安全知识学习列入教学计划,结合大中小班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组织教材内容选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教材内容融入儿歌和游戏,使学生在玩乐学习中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比如:可以唱《注意交通安全儿歌》:交通安全很重要,交通规则要牢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天桥地道横行道,横穿马路离不了;一慢二看三通过,莫与车辆去抢道;骑车更要守规则,不能心急闯红灯;转弯车速必减慢,抢行猛拐酿车祸;乘车安全要注意,遵守秩序要排队;手头不能出车窗,扶紧把手莫忘记。另外,还可以组织孩子观看录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其交通行为;组织学生做小交警、小司机等游戏,通过融入角色,巩固学生对交通规则的认知;还可以将交通安全常识与玩具和书籍相结合,向学生推荐《小鬼当家(户外活动篇)》、《红帽子—交通篇》等读物和交通标志地图、西瓜太郎运动棋(交通安全棋)等游戏棋。总之,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监督和约束,在引导学习中培养其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四、组织实践,内化认知 在学生掌握扎实的交通规则知识后,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其掌握的交通规则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具体操作中,使其认知得以内化。首先,可以在幼儿园内布置交通现场,联系交警引领家长现场模拟演练交通规则,通过引导其熟悉相关的“如何过红绿灯”、“如何过马路”、“如何出行”等知识,使学生对交通规则形成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在社区场地进行实践模拟,然后通过走遍幼儿园附近的各个马路,使学生将所学关于行走、乘车、骑车、开车等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给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也使孩子的文明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五、展示口号、放大成果 在孩子能够灵活深刻掌握交通安全常识,树立起交通安全意识后,为了加强其自觉应用能力,还要经常开展展示交通安全口号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家长和孩子结合情感,开动脑筋自主思索和制作交通安全口号。比如:“礼让礼让,人车无恙”、“马路不是运动场,追逐玩耍要上当”、“一停二看三通过,不停不看出车祸”、“人过马路口,斑马线内走”、“乱穿马路失道无助”、“高速公路行驶适速”、“宁绕百步远不抢一步险”、“一人违章众人遭殃”等,这些口号和标语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通过将这些口号进行打印分发和张贴,使居民、家长和孩子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使新形势下,幼儿园开展的交通安全教育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都形成良好影响,使其安全教育的成果得以巩固和扩大。 结束语: 作为祖国的花朵,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未来。因此,新形势下,幼儿园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使成人和孩子都能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交通安全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为孩子安全美好生活环境的创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新时期如何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摘要: 本文作者阐述了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创新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交通安全教育;学校教育为主;交警为辅;实践 2012年十一黄金周轰轰隆隆的过去了,据国家相关部门报到,9月30日至10月7日,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325万元。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将近800人因交通事故死亡,这样的数据要多少家庭失去子女,失去家里的顶梁柱,失去父母... 小学生交通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从教育形式与方法上面不断创新,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努力使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与时俱进,使我们的社会具有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不断地创造中华民族的辉煌。通过教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规范学生行车行为,从而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 1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交通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成为了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渠道。对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必须结合他们的心理、行为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开展活动、进行教育。但是要想将各项措施、活动以及宣教工作做扎实、做细致、做到经常化、系统化,仅仅由交管部门来承担是无法做到的。相反,学校担任起对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由教师为学生讲授交通安全课,无论是从各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还是从学生日常交通安全意识养成教育的角度看,都要比交管部门发挥更好、更重要的作用。 2 创新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模式 建立“学校为主、交警为辅”的教育模式,就是将校外辅导员每月深入学校讲授交通安全课,改为由本学校专、兼职老师定期为学生讲授交通安全课。这并不意味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放下或者减轻了学生交通安全的教育,而是通过改变教育模式来加强对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民警定期入校协助并督促、检查各项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 2.1 以学校教育为主,教师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这并非是某个领导或教师决定的,这是规律。课堂教学的内 容与课堂教学的环节蕴含着不少的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等资源,教书与育人犹如形与影、光和热、密不可分。对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为其它渠道所不能替代。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如:六年级第一学期英语中有认识道路交通标志的内容,教师除了让学生懂得这些标志的作用外,还让学生看交通标志,学生用英语做动作手势,指挥交通。另外,通过学生分组扮演违反交通规则的生活小品,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在巩固英语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主学科中强化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途径多种多样,但我们认为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和4—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两课)是学生接受交通法规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两课”内容决不是德育目标的简单堆砌,而是一门具有丰富教学内容和隐性教育因素的独立的主学科。在教学中,要不断转变观念,改变脱离实际单纯灌输的陈旧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式可采用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课前实地考察、调查 和课内讨论、交流、演小品等多种形式,从而使知识得到了强化。通过教学学生的安全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有一定的广度、深度与梯度。 2.2 有的放矢,交警为辅 交警作为校外辅导员,可以负责定期深入学校协助、督促各项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并在新学期开始和寒暑假到来之际,指导学校做好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护工作,给学生们上好一堂特殊的交通安全课,运用通俗活泼的语言,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地讲解剖析不良交通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学生们对交通安全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校可以将交通安全知识与课程相结合,在综合课、人文课、美术课、社会课等科目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一系列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如举办演讲活动、组织征文比赛、书画展览、开展“小交警”宣传交通法活动、“小手拉大手”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推广交通安全韵律操、制作交通标志、协助交警到校门前指挥、到交通队参观、每周向路人宣传交通法规、协助交警纠正违章、向全校师生发出世界无车日的倡议等等。将交通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学生社会实践融在一起,寓教于乐,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章守法意识。 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交管部门放弃或者减少了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责任。相反,可以更好的发挥学校教学的长处,交管部门的协助、督促和推动的作用。在交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积极主动的推动下,建立交警、教师联络机制,经常开展活动,定期进行宣传教育,使学校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将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做到经常化和系统化,才能使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真正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2.3 放眼未来,重视小学生交通实践教育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只是挂在嘴边,而应深深刻在心上。我们要始终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完备的安全制度,排查了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做到了警钟长鸣。做到安全工作:常抓、抓实、抓长! 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适宜的交通安全行为能力训练,有的学生横过马路喜欢快速跑过,有的学生害怕过公路、街道,有的学生不善于观察路面交通情况,有的对于速度与时间没有估计能力。学校要因人制宜进行个别辅导,要通过这种辅导消除个人行为能力方面的交通安全隐患。 创建交通安全文明学校, 让小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受到全社会文明交通形象的良好影响,让小学生接受文明健康的法制思想教育,让小学生在健康向上的交通安全社会大形象下健康发展。学校在这方面要起先锋模范的作用,要担当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任,要通过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的宣传教育工程,推动文明交通行为计划的实施,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文明交通的积极参与与推行者。 学校要培养学生关心交通安全的兴趣,要发展学生对于交通安全探究的兴趣,要培养学生参与交通活动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通过对自己与社会负责任而健康地成长。我校坚持每学期召开交通安全工作会议,制定一学期的计划,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统计,并定期召开交通安全亲子座谈会,举行争做文明交通倡导员宣誓仪式,每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使交通安全意识刻印在每个学生心中。 要重视学生交通安全行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应该保持发展的眼光。从社会工程学来看,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既要与世界形势相适应,也应该与中国的经济建设相适应,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水平相适应。无论国家、单位还是个人,交通安全管理是重要的竞争力,学校的交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是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国外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在汽车日益普及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交通拥堵、驾驶员和行人安全意识淡薄、事故伤亡人数居高不下等现象已成为久治不愈的社会痼疾。有识之士认为,治理交通安全固然离不开健全法规和科学管理,但交通安全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甚至要在幼儿园起步。让我们来看看国外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是怎么做的。——编者 丹麦:交通安全从娃娃抓起 丹麦对交通安全教育高度重视,明确规定,儿童6岁时就应在学校接受正规的交通安全教育,8岁时要了解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手段和措施。 丹麦的幼儿园每周都会安排类似于散步的“徒步旅游”,即老师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在大街上行走。走在丹麦的大街上,无论是繁华闹市,还是曲径通幽的小巷,经常可以看到几位老师带着一队孩子行走。这情景很像一群小鸭子跟在鸭妈妈后面悠闲地漫步。一路上,老师会为孩子们介绍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有时候,老师还会带孩子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附近的社区图书馆,或去远一点的公园。乘车的时候,老师不仅教育孩子们懂得上车要排队,要照顾老人、推婴儿车的人和残疾人,更会将沿途的交通标志一一教给孩子们识别。 丹麦政府的交通法规中有许多保证儿童安全的规定。比如,乘坐家用轿车时,7岁以下儿童必须使用车用儿童座椅,孩子骑自行车时必须戴头盔,乘坐自行车也必须戴头盔,或用安全带将双脚固定在儿童座椅上。 丹麦的冬天天黑得较早,所以家长们都在孩子的冬装上粘上能反射汽车灯光的荧光条,以保证他们的出行安全。丹麦政府还在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免费向幼儿园发放一种荧光牌。孩子们外出带上这种荧光牌,很远就可以被看到,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数。(古伟涛) 法国培训小孩过马路 早在2006年10月,法国有关方面就已经开始对孩子们进行“过马路”培训。他们给8岁以上的孩子讲解道路上的危险,教他们如何过马路,并在培训结束后,给孩子们颁发“马路行走许可证”。 法国国家交通事务国务秘书多米尼克·比斯若表示,从3岁上幼儿园起,孩子们就面临着过马路的安全问题。所以,政府应该对孩子从小进行道路安全教育,让他们尽早独立而安全地过马路。 但是,承担教导孩子如何过马路任务的警官吉约姆表示,造成孩子过马路时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身高。孩子由于个子矮小,观察范围远远小于成人,而且孩子也难以引起司机的注意,因为身高达到1.2米时,才刚刚达到车前部的高度。在培训孩子时他还发现,有些年龄小的孩子,连距离他们100米远的汽车是在行驶还是静止都无法判断。他主张,在孩子3岁时,家长和老师就应告诉他们马路上存在的危险,但是应该等到8岁后再让孩子学习独自过马路。 法国公路局给家长的建议包括:家长应该避免让孩子在8岁之前独自在路上走。8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单独去上学,但是只能是在学校和家的距离很近,而且孩子已经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对所经之路非常熟悉的情况下。 为了加强学龄儿童的出行安全,法国公路局日前开始在法国近400个中小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培训,请专门人员给家长们讲授如何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晓晓) 阿根廷的儿童交通法规学校 阿根廷是世界上每年死于交通事故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为了遏制恶性交通事故不断上升的势头,阿根廷交通管理部门制订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交通法规的普及和实施。一项名为《交通安全从娃娃抓起》的计划就是这一系列措施之一。为了配合这项计划的实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投资70万美元,历时两年,利用原本堆放报废汽车的空地建起了全国第一所儿童交通法规学校。在学校的开学仪式上,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长奥利贝拉说,建立这所学校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交通法规,认识基本的交通标志,因为他们是这座城市未来的主人。 这所儿童交通法规学校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有一座微型的现代城市,内有800米长的高速公路及其出入口,有人行道、自行车专用道、铁路和公路的交叉口、停车场等设施,当然还竖立了各种交通标志牌。学校每天对400名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上午,由交通部门的专家给孩子们上有关交通法规的理论课,下午,学生们或坐卡丁车,或骑自行车,或步行,在这座微型城市里进行遵守交通法规的实践。(赵琪琪) 美国:加强交通安全宣传 美国非常重视儿童的交通安全,除了在立法、执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之外,还不遗余力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让中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理念。 一些学校组织交通安全宣传标语、宣传画竞赛,将获奖作品张贴在进入学校区域的路边橱窗中,或是制成彩旗立于路边,以警示驾车人小心驾驶,注意学生。孩子们自己创意的宣传口号有“请慢行,我们在这里行走”“请与孩子们共用道路”“安安全全去学校”,等等。 一些学校将交通及相关安全的知识与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地理课上,老师会让学校画出一张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在历史课上,老师会讲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在科技课上,老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观察同一类树木在交通流量不同、污染程度不同的路边外观上存在什么不同。 某小学组织的“绿树”竞赛非常新颖,在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同时,向学生灌输“绿色交通”的理念。活动中,组织者要求每一名学生每天到校时将一片纸制的树叶涂上颜色,以班为单位挂在不同的树上。步行或乘坐校车到校的,将叶子涂成绿色,乘坐公共汽车来的,将叶子涂成一半黄一半绿,乘坐私人汽车来的,将叶子涂成黄色。一段时间后,给颜色最绿的树木所属班级颁奖。(冬冬) 德国的“超级警察” 德国明斯特市7年多没发生过一起儿童交通死亡事故,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德国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马特提阿斯、海恩茨、克劳斯、马尔库斯、托马斯,这五位警官被明斯特市市民称为“超级警察”。他们当中有从业30多年的老警察,也有当了10年警察的中年骨干。这个由5位魁梧大汉组成的安全小分队,天天负责做些婆婆妈妈的事——面向儿童宣传交通安全。日前,笔者跟随小分队采访了一整天。 小分队负责人马特提阿斯告诉笔者,在德国,各种交通规则的标识有上百种,所以要学的东西很多。德国有句俗语:“从小不学会,长大了学不会。”所以他们5个人工作的重点首先放在幼儿园。 明斯特市有150所幼儿园,每个幼儿园都留下了安全小分队的身影。孩子们非常欢迎小分队,因为他们带来的礼物是一场精彩的木偶剧《可爱的驴子埃米利欧》。故事讲述的是毛驴埃米利欧如何认红绿灯和斑马线的故事。整个故事编排得充满儿童情趣。孩子们一边看一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而且争相发言。马特提阿斯会在每场剧之间穿插提问,比如问孩子们见过斑马线没有,如果看见斑马线应该怎么走。孩子们的回答不仅千奇百怪,而且颠三倒四,令人捧腹大笑。马特提阿斯很耐心地听孩子们讲,然后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就在木偶剧里。 克劳斯向笔者介绍,他们5个人除了警察身份外,还专门接受过教育学的培训。这出木偶剧是他们和儿童教育学专家共同编排的,道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考虑到孩子们爱动的特点,所以每场剧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又特意加上了主持人在中间的串场,因而拉近了儿童和警察之间的关系。 木偶剧结束,稍事休息后,马特提阿斯将100多个儿童分成5个小组,警察、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坐下来进行讨论,大人以平等的心态,帮助孩子们消化木偶剧的内容。如过马路时,并不是看见绿灯就可以走,还要看看来往的车辆是否停下来了,防止有粗心司机闯红灯;过斑马线,必要时打出该我先行的手势;坐小轿车的时候如何注意开关车门,等等。小朋友们争相发言,揭发父母开车违章的事。一位小朋友说:“上次我坐车,爸爸没系安全带。我妈妈还闯过红灯!”警察会让老师记下这些孩子父母的名字,让他们参加下午的实践课。 下午,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由家长陪同一起参加路面实习。警察、老师、家长来到一个居民区,警察首先教孩子们如何观察路面的交通状况,然后指导孩子们自己过马路。 路面实习结束后,是针对家长的培训课。克劳斯分析道,在德国的儿童交通事故中,2/3的事故发生在下午3点到6点。这段时间属于家长的看护时间,所以家长的责任很重。他们组织家长们先看一段录像,分析哪些地段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然后展开讨论。 克里斯汀今年40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笔者问她参加这样的培训课有什么收获。她回答说:“培训果很有必要,学校只是通知了家长,并没有强迫都来听课,结果大家都来了,说明大家都很重视交通安全教育。我已是第三次参加这种培训课了,每次都有收获。” 整整一天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的交通安全普及活动结束了,笔者真正领略到了德国人的严谨和有条不紊,同时也明白了他们为何能创造7年无儿童交通死亡的奇迹。(辛可)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如何开展幼儿交通安全教育 幼儿的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幼儿园一项非常重要的,它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由于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而又缺乏生活经验,常常会做一些危险的动作、干一经些危险的事情,缺乏安全意识,更谈不上交通安全。因此,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总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故发生。我们应更加重视这项工作,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防患于未然,减少甚至不发生事故。 一、当前社会交通和幼儿交通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诚然,当前社会交通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超员、超载、超速、行人乱穿马路、乱闯红灯、不走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等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交通参与者交通违法代价不高。二是很多交通参与者交通法制意识、安全意识、生命意识不强,不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成人不带头文明模范参与交通。三是交通安全管理和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社会化力度不够。交通安全教育宣传大多由公安交警一家唱独角戏,幼儿教育非常欠缺,系统的教育可以说没有,幼儿的交通安全养成教育非常薄弱。 二、如何开展幼儿交通安全教育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我们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坚持知识、能力和态度并重的原则,将促进幼儿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统一起来。其总目标:一是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二是不在公路、铁路、铁路口处玩耍和追逐打闹;三是行驶靠路右边行,不违章骑车(指儿童自行车、玩具车)。在具体教育活动目标中,我们又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1. 认知方面小班。认识“红、绿灯指示标志”;认识“人行横道指示标志”;认识“禁止行人通行禁令标志”。 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增加“注意施工警告标志和注意危险警告标志”的认识。 大班:在中小班的基础上增加“步行标示标志、注意儿童警告标志、禁止停车禁令标志、认识交通标线、禁止驶入禁令标志、停车场辅助标志、急救站辅助标志”的认识。 2. 情感方面。小班:和父母同行时会听父母的话,学会和父母观看红绿灯号,根据信号提示行路。 中班:在认识各种标志的基础上,有自我保护意识。 大班:除自己不到危险的地方去外,学会提醒别人不到危险的地方去,会提醒自己的父母到停车场停车等。 3. 行为方面。小班:会走人行横道和人行道,过马路时会看红绿灯,会跟着大人走。 中班:过马路时不疯打、疯跑。 大班:会遵守交通规则,不独自一人横穿马路。 许多幼儿都知道交通安全与自己的生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乘车时就不会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不在停着的车辆前玩耍;并认识了常规交通标志图,懂得走路要走人行道,不在公路上乱跑或踢皮球等;在交通安全认识方面有很大的提高,懂得人车分流、各行其道的简单常识;上楼下楼会自觉靠右行;外出参观活动时,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能初步构建起幼儿园与家庭交通安全教育网络;教师的交通安全法规意识也能得到提高。 三、家园配合,共同提高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保持与家长沟通,促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吸引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多沟通,相互学习,做到家园合作,使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真正得到关注和提高。为此,我时常建议孩子的父母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自由的活动。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有目的地渗透一些交通安全常识。 幼儿园的首要工作就是做好幼儿的安全工作,提高幼儿自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幼儿自我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后,对幼儿健康、顺利的成长,避免外界的伤害,及时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即知识的迁移。但是教育的效果不是永恒的,也要受当时的环境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幼儿在活动中自我保护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还需要幼儿园、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这项任务完成得更好。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在事故预防与处罚中的作用及实施方式 摘要: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是事故预防和违法处罚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可以提高我国当前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总结了我国当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体系构成及实施效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从事故预防和违法处罚两个方面探讨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作用,提出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作为未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防控体系的重点措施和违法处罚的重要手段;提出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交通管理单位专业教育等三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实施方式。 关键词: 交通安全教育;事故预防;处罚;实施 0引言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通常而言,道路交通事故是一个个体事件。然而,随着我国机动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交通事故已经成为社会各层次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其具备了社会性的属性。长期以来,道路交通事故防控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侧重于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如从道路线形设计、车辆智能化、交通管制等等。实际情况却是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5,事故率居高不下。可见,我国当前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当前的道路交通事故防控体系亟待完善。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在事故预防与处罚体系中的作用比较薄弱,与世界前沿不匹配、不协调。然而,国外的实践表明交通安全教育是提高社会群体交通安全意识和行为的有效途径,是能够从根本上预防交通事故发生或减轻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有效办法之一。 1我国当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当然,我国所采用的交通安全教育体系也是采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系并无本质区别[1-4]。其主要不同点在于实施方式及实施效果。 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交通警察到学校讲课,但这种方式没有形成制度,不能做到常效;教师也在儿童及青少年阶段交通安全教育方面有所涉及,但深入程度和量度都较为有限;国内甚至连一个主题公园都难以找到,凸显该方面的差距。 社会教育主要包含突击性和日常性两种类型。突击性安全教育是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开展的有目的的整顿活动,如“百日会战”、“冬季安全活动月”、“节日安全活动周”等,其目的是有针对性地体现人们注意交通安全。但此类教育效果不仅不显著,且往往缺乏规划与协调。日常性的教育以综合整治及广泛宣传、社会教育与单位教育相结合、公安机动车对申领驾驶证者的教育与培训、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安全宣传;日常性的交通安全教育往往是表面形式大于实际效果,如综合整治后交通违法事件回升率高、对轻度交通违法人员的教育极度贫乏、对除驾驶人以外的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教育效果极为有限、对驾驶证申领者的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且意象薄弱。总体来说,我国的交通安全教育的模式和手段仍较为局限,尤其是教育效果较为有限。 2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作用 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驾驶人原因造成的事故所占比例较大,数据显示由于驾驶人的过错等原因造成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以上。由此可见,驾驶人及其它交通参与者对系统安全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管理、教育对整体交通安全形势的改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交通安全教育在事故预防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科研人员都始终强调道路交通安全与道路交通条件的关系,把事故预防和减少事故的措施重点放在加强道路交通建设、交通管理上,而忽视了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对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证交通安全所能够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期这种做法对我国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交通安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然而,21世纪前后,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呈现了逐年递增的态势,显然交通安全改善措施与方法出现了“瓶颈”,这也从某些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交通安全教育匮乏的链锁反应。 无论是西方国家经验,还是过去几十年国内发展历程,都表明了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在事故预防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我国未来的交通安全条件的改善将起到举重若轻的影响。 因此,在我国未来的交通事故防控体系中,交通安全教育属于第一层次的范畴,是严格交通管理措施、提高车辆效能、提高道路主动安全等第二层次措施的根本和基础。 2.2 交通安全教育在事故处罚中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 显然,交通安全教育仍然没有被列入交通违法处罚范畴,更别谈其实施方式和形式。对于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罚款、警告、扣证显然难以给交通违法者以多么深刻的印象和感触。 以教代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被证明了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处罚方式。笔者认为,交通安全教育是一种较为实际、效果明显的事故处罚方式,尤其是对于抱有侥幸心里的交通参与者。其应成为我国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列入法律的范畴并给出具体实施办法。 3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实施方式探讨 我国交通安全教育实施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交通管理单位专门教育等三种主要方式组成。 3.1 学校教育针对儿童、青少年不同阶段从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等三个方面构筑学校交通安全教育方案和实施计划,编写相关教材并组织教学实施。 并且,在实施方式上应针对不同群体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建议修建交通安全教育主题公园、交通安全教育博物馆、交通安全教育学校等。同时,应以规范条文等形式保证每个阶段不同群体的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的实施及实施质量。 3.2 社会教育校教育是交通安全教育的基础。然而,只有发挥相关部门特别是新闻媒体和社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交通安全教育深入千家万户。 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介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可以通过设置专题教育栏目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强化教育等。 社区化教育是教育组织体系中的一种有效形式。交通安全社区教育和宣传具有广泛性、长期性、主动性和可行性等优势,应作为未来我国交通安全社会化教育重要模式。 3.3 交通管理单位专业教育首先,通过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其次,强化对驾驶人进行的交通安全教育,把好初考驾驶员教育培训和初次申领驾驶证考核关。最后,坚持不懈地开展针对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教育。我国当前交通事故违法处罚形式以罚款、扣分、行事责任为主,缺少回炉教育环节或者流于形式。建议将以教代罚、社区劳动(尤其是照顾交通事故致残人员)、大客(货)车驾驶人定期教育等形式纳入交通安全范畴并加以实施。 4结论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体系及实施方式等的分析,探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与处罚中的作用及实施方式等问题。得到如下结论: ①分析并指出了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体系构成及实施效果中存在的问题;②提出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作为未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防控体系重点措施和违法处罚的重要手段,并纳入法律范畴;③提出了三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实施方式。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学校交通安全教育之我见 人的行为常常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之下而完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人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成熟的安全意识,从而致使事故在人们的无意识状态下趁虚而入,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成熟安全意识的形成是长时间信息积累存储的过程。如果要使学生在交通紧急状态下或突发情况下能够避免意识混乱或意识缺乏等不安全状况的发生,就需要学校在交通安全教育上下功夫,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对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的粗浅认识。 一、社会性 由于学生生活和活动的场所不只在学校,学生多数时候生活在家庭环境中,还要和社会各个方面相接触,往往一些学生在学校受到了严格的安全教育,可在校园外又会受到家庭的放纵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学校安全教育功亏一篑。由此可见,学校安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教育工程,不是靠学校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有社会的参与,家庭的参与和公安交警的参与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参与。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学校一方面要多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深入了解学生生存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症下药,尤其对于家庭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更应给予充分的关爱;另一方面,学生应多和公安交警部门联系,聘请交警定期给学生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只有全社会各方面形成共识,综合治理,学生安全教育才有良好的效果。 二、实效性 学校交通安全教育没有实效,就等于流于形式。为达到交通安全教育的目的,要选择最有效的教育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安全意识,使教学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学校可建立模拟真实道路进行交通安全情景教育示范基地,微缩十字路口实景,将斑马线、停车线、双黄线、导流线、交通指挥岗台以及教学道具车辆等设备搬进校园交通安全教学场地,把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完全融入到场景实践当中,让学生切身体会情景示范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社会交通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模范遵守交通法规。 三、模拟性 开设交通安全情景教育课,配制交通安全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在模拟实景教学场地上,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在各种模拟情景当中,开车、骑车、走路的交通参与人,以及交警、红绿灯、护士和交通事故肇事者、受害人均由学生扮演,模拟各种各样的交通行为,讲授交通安全知识,演练交通事故现场处置,学习事故现场急救知识和技巧,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掌握防范技能。 四、警示性 学校在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好奇贪玩,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安全意识,防范能力较差的年龄特点,以及部分教职工心存侥幸,安全意识淡薄人员借助多媒体再现事故现场、形象逼真、警示作用强的事故案例教育,通过已发事故学校的典型交通安全事故案例的演讲,组织师生员工讨论,分析事故原因,让师生员工从中认清事故危害,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增强其防范意识,克服其侥幸心理。 五、常态性 学校环境的不同与教育教学条件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交通安全知识需要随之更新与充实,学生的不断更替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不断变化,交通安全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巩固;人们对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施式上升,以至无穷过程的客观规律,必须反复抓,认识事故规律,能动地指导交通安全实践,安全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已经掌握的安全知识和经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教育教学条件的变化,新的交通安全知识需要学习和掌握,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安全知识如果不温故和使用也会逐渐淡忘;已经掌握的安全知识,随着学生就读年级的不同和社会接触面的逐步扩大,所需的交通安全知识面就不同;随着学生心理和生理的不断变化与逐步成熟所需交通安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就不同,因此,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就必须是常态的,长期的。为此,学校交通安全教育要克服厌战情绪,树立起长期作战的思想,要有长远打算,长期规划,坚持反复抓、经常抓、长期抓,做到常抓不懈。 通过交通安全教育使学生树立一种根深蒂因的安全意识,并具备一定的交通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学校交通安全事故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建立起扎实的安全防范技能,确保学生安全。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交通安全教育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名族的希望,保障他们健康成长的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涉及学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屡有发生。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构建交通安全教育高架主体交叉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因此,开展“以实践为主的自主性教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觉悟、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实现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根本动力。 1.1在班队活动中渗透交通教育 综合班队活动、课外活动进行有机穿插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在争章活动中渗透交通教育 为了确保学校交通安全切实有效,大部队积极开展自律争章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队员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法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走上社会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合法公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3到实践的熔炉里锤炼交通意识 学校可从抓学生放学站对为抓手,建立学校“交通安全服务队”,由学生自已管理自已,自已约束自已。达到自我训练、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我目的。 2.建立一支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的举止言行,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脑海,给学生留下深深的烙印。学校在规范教师的行为、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地同时,要渗透交通安全的意识规定教师要做到严于律已,率先垂范,这有利于学生模仿、自我发展,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3.自编教材,使交通安全知识系统化 学校可根据低、中、高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交通安全教育内容,编写交通安全教育教材,将其纳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 4.引领家长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不言而喻,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承担者共同的教育责任。两者间,既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又可相反相克。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犹如并肩出征得战友,在“教育”的旗帜下互相了解、沟通、支持、共同搞好交通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教育论文:让动、画成为交通安全教育的主旋律 “安全”一词为大家所熟知,无论是在幼儿园的室内、室外,还是在园内、园外,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时时处处都会反复念叨安全一词,并贯穿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中,可是孩子们是否记住或按要求去做了呢,这值得我们思考。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越来越发达,孩子们上课、下课始终与车为伴,与道为邻,交通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做文明人,行文明路势在必行,而安全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孩子身边的点点滴滴谈起、做起,因而我们开展了本次题为“交通安全伴我行”的主题活动。 活动以动画的形式展开,因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是孩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画是孩子的最爱,更是孩子学习知识、理解规则、表达感受的重要方式,在此动画即成为了本次“交通安全伴我行”主题活动的主旋律,在他们的“动、画”中轻松完成了主题活动目标,更多地体现了尊重孩子、主动学习的教育原则。 一、在动感中学习,将“知”转化为“行” 1.拉开“联动”帷幕,让幼儿探索之花得以盛开。 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构建以幼儿园为龙头、家庭为纽带、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模式是本次活动的开幕序曲,也是把幼儿交通安全落到实处的有效方式。从一张围绕交通安全的调查表开始,活动就随之展开。活动表中各栏目的设置,需要家长、孩子的细心观察、同心合作,三方的共同参与,实现了活动影响力、参与率的最大化,让孩子在积极主动中获取有关交通安全的信息、知识,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创造“可动”环境,让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以调动。 在往常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教和孩子的学想要真正实现一种平等探究的互动教学模式可谓是理想状态,如何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应做的功课,在本次班本主题的活动中,从课程的选定到教学方式的呈现,教师要有详细的考虑,选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是调动主动性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区域活动中,创造相应“可动”的游戏环境是第一要素,如在活动室设置交通安全教育的活动设施,模拟红绿红、斑马线及其他交通标志等;又如在班级主题墙上张贴形象有趣、易于理解的交通标志图片;在语言区设立“娃娃从小懂交通”,等等。在孩子看到、玩到的地方都有交通安全知识的彰显,让他们走到哪里可以动到哪里,学到哪里,模仿到哪里,在孩子主动玩中吸收相应的知识内容,并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安全之重要。 3.依托教学游戏,让幼儿身临其境动起来。 调动多方资源,采用不同于平常的教育方法,以游戏的情境、游戏的口吻、借孩子的想象用接近于生活现实的模拟场景,对孩子进行身临其境的教育,从而达到说教所达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是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 在安全行驶中,左右的区分更为重要,为了达到让孩子能较好地掌握、区分左右,在课堂的实施中我们采用游戏形式进行,从孩子的座位开始,用课桌替代公路感知左右,而后使用箭头让幼儿区分辨别左右,最后用孩子感兴趣的不同场所标志、使用不同车辆进行左右道的行驶活动,从而掌握左右并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之后的“小小交通警”中,孩子有模有样地指挥更体现了其对交通规则的深刻理解。孩子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在自身的体验中逐渐实现的,为他们提供较为逼真的实践场地进行模拟演练是实现主题活动目标最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之一,因此,活动中我们将以往的课程教学改为教学游戏模式,也就是让幼儿通过一次次的游戏教学,从中习得有关交通安全知识,懂得如何做一个文明出行者。 4.区域情景再现,让孩子动感十足玩起来。 通过角色游戏、“十字路口”、“停车场”,在懂得一定交通常识的基础上,让孩子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各行其道”、“文明出行棋”等游戏中,让他们知道出行时的文明举止、公共意识等;又如开展绘本图书阅读活动,让幼儿真正做到将“知”转为“行”,让幼儿把学到的交通规则运用到游戏中;又如让幼儿或教师作为交通警察模拟实践,使所学的交通规则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游戏中得到运用。从而带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中能重视交通安全。 二、在创意中表现,以画展效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唯一可以用来展示学习成效的方式无非就是绘画,因此我们将孩子的学习有机地与我园的创意美术绘画相结合,利用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诱导孩子参与和投入主题的学习,使孩子掌握和理解交通规则更为具体有效。从孩子所表现的画面不难让看到,不同阶段画有所言。如:主题开始时的刮画《车厢》,孩子们表现的是自己在乘车过程中所见的拥挤、让座等现象。随着主题的深入,孩子们对于斑马线更有体会,线描画《斑马线上的行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眼中的人来人往;水墨画《马路上》是各种车辆、路边街道的情景再现,油画棒画《上学路上》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日常中的行为——始终走在人行道和安全的斑马线上,靠右行驶、不随意玩耍等;想象画《我是汽车设计师》更多地呈现了孩子的独特思维及无限想象,有仿制小鱼可自由驰骋在水陆的鱼车、有展开翅膀随时飞翔于天空的鸟车;还有可旋转的、吸尘的、花瓶式的车,等等。最令人惊叹的是《危险在哪里》的意愿画,孩子们对身边的点滴通过画笔进行描绘,呈现了不同思想、不同内涵的作品,以上每一系列的绘画作品无一不渗透出孩子对交通规则的诠释。 三、结语 为了让交通安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让孩子引起重视或付诸行动,从小树立做文明人、行文明路的道德规范,班本“交通安全伴我行”主题活动中的以动、画结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深入心灵的有效策略。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安全文明的生活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1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 在对新课改进行分析以及研究时不难发现,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比较明显,教师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是重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将听说读写以及口语交际相结合,明确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及目标,通过对新课改建设的深入挖掘以及探究来提炼出学科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整合是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兴趣,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真实收获,精心设计不同的教育教学环节,灵活组织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调整以及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积极落实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及精神,确保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大放异彩。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计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的教学任务均是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的,充分了解教学的目标,才可以有的放矢的安排各环节教学。基于此,实际开展课堂预设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应注重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融入相应的教学目标之中,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同时,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突出目标的层次性,以便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树之歌》一课前,教师便可以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操作,包括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文章,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树木的神奇;经由仔细研究文章内容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和树木相关的知识;分析文章写作结构,了解文章表现手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询和树木相关的知识,达到扩宽视野的目的。此类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 2、创造提问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应用情景创设法。在课堂提问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师需要合理应用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并且在情境中需要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问题情境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出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避免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以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梅兰芳蓄须》时,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这一情境之中强化学生的情感,“梅兰芳在蓄须时,经历了哪些困难?”“假如你是梅兰芳,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吗?”运用这样的情境内容,通过假设的方式从梅兰芳的角度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学习梅兰芳的品质,形成较高的爱国热情。 3、注重统筹兼顾 所谓统筹兼顾,便是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性格差异与学习态度差异会表现得非常明显。外向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互动,而内向的学生则更加习惯静静地听教师教学。对于教学效果而言,通过互动,学生显然能够得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会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记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以提问等方式,照顾到积极性较弱的学生,实现教学活动有效覆盖到全体学生。以《蜘蛛开店》这一童话故事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电子表格,使用这一电子表格辅助记录学生的课堂互动次数,以及主要在哪些活动中与教师进行了互动,为落实统筹兼顾奠定基础。要良好使用这一表格,教师就需要在课前学习表格中“输入数据,自动分类”的相应操作。在课堂上,教师便可以输入学生编号、回答问题类别编号,实现快速记录。如此,教师便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参与课堂的数量。比如,在故事续编这一环节,教师通过表格排序功能,锁定了本课时至今未举手回答问题以及被点名的三名学生,学生甲、乙、丙。其中学生甲语文能力、学习态度都较差,学生乙、丙则是相对较为内向。在了解这些情况后,教师便以甲、乙、丙的顺序,点名三名学生进行故事续编。首先,针对学生甲,教师需要对他进行较强的引导。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具有特色的动物,比如眼睛多的蜘蛛、又胖又大的大象,然后对学生甲进行引导:“蜘蛛的眼睛那么多,做眼镜肯定很麻烦。观察这些动物,你觉得蜘蛛开店还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对于学生乙、丙,教师则可以先表扬学生甲的思维成果,然后将话题引到他们身上。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表格制作学生课堂互动的电子记录表,然后基于表格中的记载了解学生在当天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在电子记录表的基础上,教师便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统筹兼顾不同能力、性格、学习态度的学生。并且,在照顾不同类型学生时,教师还需要针对他们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此,教师可以落实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这一策略,并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课堂效率是影响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较难集中、部分教师只关注部分学生的问题,许多课堂并没有良好的教学效率。要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师就需要统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问题设计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此,教师便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针对性、全面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效率。 作者:魏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2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作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从而实现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成果佳的目的。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我国文化传统的熏陶,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既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又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填鸭式”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受,而不能全面地顾及他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授课占了大多数的教学时间,老师经常会根据学生的记录的完成情况来判断他们的教学成绩。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枯燥、单调、死气沉沉的环境中产生抵触、排斥、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另外,由于面临着升学的巨大的学习压力,一些老师常采取大篇幅的讲题方法来提升成绩,从而衡量他们的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学习状况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又会妨碍他们的思想发展与提高,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 2、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1创新教学方式 在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必须不断创新、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使之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在小学阶段,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改革,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在灵活、愉悦、生动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在《草船借箭》中,老师可以采用“人物扮演”的方法,进行特定的教学。在上课之前,老师会把有关动画和文本的有关影片剪辑、整理、制作,制作PPT,并在教学中进行演示,使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人物、情节。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对学习兴趣。在一群人完成了一次演出之后,剩下的人就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然后由另一个人来解答。通过角色扮演,使同学们能够掌握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并在互相讨论中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 2.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掌握的情况制定的一种学习方案,相对于“填鸭式”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心理尚未发育,自我控制的程度比较低,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主,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利益来组织教学。在平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和掌握学生的行为,并采用一些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的方法,使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在《少年闰土》中,老师可以采取“学生的学习社区”来进行。上课之前,老师会把有关青少年的图片放入学习组,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预习,并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把一段值得回忆的事情,在课堂上进行梳理。这种方法可以使学习者在“共同体”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真正认识到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文本的认识和自己的具体状况进行探讨,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从而培养自主探究语文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2.3对课堂评价的改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堂评价的研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建立科学、积极的评价体系,促使学习者积极吸收新的信息,从而促进其学习的主体性和主体性的发展。由于不同的因素,小学生的发育差异较大,所以老师要充分发掘他们的优点,从而引导他们继续向前。在评价方法上,应从学生的综合发展出发,选择合理、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来激发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抛弃只靠考试成绩的评价方法,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综合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多吸纳知识,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当中,这也是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对于“学习”的薄弱环节,老师应尽量做到最好,在完成了“基本功”的前提下,老师要积极地对“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积极的评价,并向他们提供切实的改变和鼓励,鼓励他们去做一些比较难的学习。对于高水平的学生,老师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他们表现优异之后,给出更为完整的评价,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二次探索。比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在作文中的重点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其精华,对于写作水平比较差的,老师要提出针对性的纠正建议;对于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者,应注意强化他们的深层概念和情感表达。教师对教师进行差异性的评价,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真正地提升课堂的效果。总之,在小学教学中,语文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高理解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而提高教学效率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深刻挖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灵活教学、因材施教,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语文知识的探索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徐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3 朗读是能够检验学生识字、发音、断句是否正确的直观途径。表演式朗读源自普通朗读方式,具体而言是指将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语调等表演技巧融入朗读中,以此表达文本内容。常见的表演式朗读有三个特征:一是直观,将夸张的动作、表情与朗读结合在一起,可对学生视觉及听觉同时造成冲击,让书面文字生动化、形象化;二是全面,朗读者需要运用肢体、表情、语调等技巧,且不与文本内容发生冲突,以此全面表达文本内容;三是动态,表演式朗读遵循“声形一体”的概念,将平面文字转化为立体表演,赋予文本动态展示。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生认知力、理解力有限,传统课堂的知识讲解模式很难发挥应有效用。朗读是语文课堂的常用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将重心放在学生是否能完整朗读之上,对学生实际知识掌握程度了解不深。加之重复朗读和背诵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有限且易加重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表演式朗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语文课堂多是教师“一言堂”局面,未将学生的学习心态从“想我朗读”转变为“我想朗读”,这便导致朗读未能发挥功效。表演式朗读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点,对朗读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并在朗读过程中加上表情、动作。以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为例,这篇童话故事以小动物为主人公,教导学生“各有所长”的道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饰演小公鸡和小鸭子两种小动物,通过语言及动作来区分两种小动物的性格特点。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对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有着重要影响,也在学生作文中发挥重要作用。想象力源自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记录。学生在表演式朗读过程中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调起伏等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文字转变为表演的过程亦是学生想象力的实际运用。《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有如下描述:小公鸡不听小鸭子的话,偷偷地跟着下水差点被淹死,还好小鸭子及时发现救了他。小公鸡下水前的内心活动文章并未表述,此时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并通过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 (三)有利于学生了解文本内容 表演式朗读与传统朗读最大的区别在于,表演式朗读不只是单纯地对照文字发音,而是将文本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如实演绎出来。这便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足够了解,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动作、语言来确定自身表演方式,若学生能生动演绎文本内容,便是从“形似”上升至“神似”高度。当然,文本分析亦须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同样以《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小鸭子不许小公鸡下河的语气应是焦急、严肃的,这是出于对小公鸡安全的担忧;小公鸡想要下河的语气也是焦急的,但这份焦急是出于小鸭子对自己的不信任。教师的职责便是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中不同动物的情绪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形成原因。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表演式朗读的策略 (一)选材合理 出于对小学生年龄及认知水平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多是儿歌、寓言、童话等内容,且教材文章篇幅普遍较短。考虑到课时有限、教学重难点等原因,教师应严格筛选表演式朗读课文,筛选的课文也应按照文本内容、角色数量、文章体裁等区分为片段表演及全文表演两类。片段表演即选取课文部分内容予以朗读,这类内容应在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不影响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以《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为例,这是一首现代诗歌,首段描写天山到北京,后一段描写北京到天山,全诗以排比、对仗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两地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学生朗读时应节奏鲜明、情感丰富。全文表演则是对课文内容的全面表演,这类文章应是篇幅不长且情节丰富的。以《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共分为4段3个场景,故事情节变化丰富,这类课文不应拆解成片段表演。 (二)选人合理 表演式朗读的文章需要筛选,教师也应对实际朗读人数加以把握。像唐诗、宋词、现代诗等适合单人朗读,而童话、寓言故事更适合多人朗读。但这一划分标准并非绝对,具体安排应依照班级学习情况而定。以《小猴子下山》一课为例,课文生动讲述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的道理,亦是教导学生切莫贪心、做事要有始有终。这篇课文适合单人朗读,学生在表演中应注意小猴子遇到不同事情的反应,“掰”“扛”“摘”“捧”“抱”等一系列动作细节需要学生表演到位,同时学生通过细节表演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则更适合多人表演,课文中的狗熊受老虎命令要通知其他动物开森林大会,可他不是没问地点就是少问时间,在多个小动物的提醒下大会通知才算传达到位。教师可以安排多名学生饰演不同角色,在文章表演之余加深对通知格式的记忆。 (三)练习合理 表演式朗读并非信手拈来的技能,如同识字、断句般,朗读也需要学生日积月累地练习。就练习人数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单人练习。这是最为常见的表演手段,也是学生锻炼想象力、表达力的最佳手段。以《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为例,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现代诗,语言朴素,内容直白,适合学生单人练习。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存在差异,教师应对理解偏差较大的学生予以纠正,并对练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二是双人练习。双人练习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合作能力、分配能力,多以前后桌或同桌形式展开。以《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为例,两名学生便可自行分配角色,并在练习中指出对方表演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彼此成长。三是小组练习。小组练习是二人以上的表演形式,同双人练习相似,小组练习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组织、分配能力,但小组练习人数更多,学生之间思维碰撞更为激烈。加之教材文本多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之别,学生的参与度更有不同。以《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为例,狗熊是戏份最重的动物,而狐狸、大灰狼、梅花鹿则是提供建议的动物。教师可以指定各小组组长,并确保小组内关系融洽,防止学生之间产生矛盾。 (四)评价合理 评价是促进学生了解自身、提升自身的必要环节。评价主体不单是教师,还应由其他学生担任。就教师评价而言,应对学生表演状态、表演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即便学生有表演不到位情况,教师也应保持鼓励态度,防止学生自信心受挫。就学生评价而言,学生互评是维持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纽带,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近朱者赤”,并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总之,无论教师评价还是学生互评,评价标准应是学生的情感投入程度。若投入程度低,证明学生对文章兴趣较弱或是学生未能充分阅读文本内容,这时需要教师介入引导。 参考文献 [1]杨加深.小学语文课程中诗词编选、教学问题及改进建议——基于对三种典型语文教材、资源开发及其教学实践的考察[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1):40-52. [2]苗小芬.关于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21(30):73-75. [3]陈良启.建构中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结构体系的设想[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71-72. 作者:邱文玲 单位:赣州市阳明小学
文化遗产与环境艺术设计诌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一词的叫法源自日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时展主题。环境艺术设计是比建筑更广泛,比城市规划更有内涵,比工程更有人性的一门艺术。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更加偏向于室内外设计、建筑装饰、景观园林、城市规划等,可以说这是狭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要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是民族本土文化特点的彰显,才能走向世界。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宝库。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探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艺术设计;继承;传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是通过家庭、师徒、学堂等形式传承下来的。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如:昆曲、中国古琴艺术、广东粤剧、皮影戏、京剧、中医针灸、中国书法、中国剪纸等。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现代环境艺术是伴随着环境而产生的一门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作品强调与环境的依存、融合关系,强调作者艺术观念的表达,使作品与环境紧密的融合起来。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兴起的学科,目前,社会上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高校也一直在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而中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创新就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才能逐渐走向世界。 2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2.1审美意象的组合 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有各种审美意象的组合,就拿传统的书画作品来说,中国传扬几千年的水墨画在当今可谓是艺术的瑰宝。在表现形式上,虚与实的结合是最为突出的,中国书画讲究笔不到而意到,给观众大量的留白去思考和想象,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是中国书画最为明显的特征。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画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实,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是画家通过作品展现出来的虚。中国人讲究意境美,讲究含蓄美,讲究“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恰到好处的美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去撷取,任何一点的形式都可以经过现代化改造而独具魅力,将审美意象组合起来表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让人们处于和谐美好的环境中,给人们生活带去无限的想象空间。 2.2抽象美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任何的细节都会影响到整体,就拿室内设计来说,从空间布局到室内装饰品的选择,任何细微之处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感。那么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给予观众广大的想象空间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抽象美之说,如:中国的戏曲就是抽象美的典范,从舞台的这边到那边就是两个天地,只是一个手势就可以让人联想到现实广阔的场景,观众从抽象的表达中感知无限的想象空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上如何展现抽象美呢,如:通过景与景之间、空间与自然之间的相互穿插、因借来展现出无穷无尽的感觉,就像苏州园林一样借助景与景、景与空间之间的各种形式来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人类的巧夺天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扬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天人合一”,它强调了人类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要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正符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实现创新,在审美上可以追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天成”之美、“闲适恬淡”之美、“简单大方”之美、“虚实相生”之美,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展现别具一格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3.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物质性继承,一个是精神性继承。首先,物质性继承是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形式的继承,比如说,中国很多的仿古建筑就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性继承,在现代建筑中加上一些传统的表现,如在屋顶的设计上,在室内装饰上糅合进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进去,让人感受到中国的古典美。但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上,单纯的物质性继承是无法实现发展和创新的,要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性继承。 其次,精神性继承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的审美意象、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等的深层次探讨,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将审美习惯、文化底蕴表现出来,达到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说,在室内设计中,以人性化为基本设计理念,实现室内设计的适度而含蓄,从空间布局到装饰品的选择上给人营造出平静淡雅的舒适空间。在一些材料上将中国古典元素杂糅进去,形成中国古典的抽象美和似是而非的无限美感。 3.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为深层次的是精神文化的展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能照搬传统文化,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创新,才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的文化运用现代思维进行一定的改造,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扬。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非常广泛且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既要考虑到空间组合,又要考虑到当地的风俗习惯,还要考虑到审美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时代性元素,提供了人性化的理念等,这些都将不断促进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文化遗产与环境艺术设计诌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一、传统书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中国传统艺术包括书画、戏曲等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欣赏中国画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不见房屋,只露出一面酒旗;停着的小船,无船夫,也无过客;小径虽幽,却没有行人,蜿蜒曲折,似景中,又似在画中……中国的艺术形式普遍倾向于以神写形,形不似而神韵在,这和西方艺术中以形写神是大异其趣的,从而凸显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独特的特点――对意境的表现。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中国的美学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意境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思想渊源可以一直追溯至老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意象说;到了唐代,从王昌龄,刘禹锡到司空图,随着“境”的概念的提出,意境说也逐渐浮出水面;宋到明清,意境说的提法更加成熟,在诗歌美学、书画美学领域都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贯穿唐以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很多评论家以它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准。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全词是几组审美意象的组合,有深秋村野的萧索镜头,有天涯旅人的断肠心态,它们的组合,既强化了见诸文字的各组意象的比兴作用,也生成了文字之外留给人们用想象来补充的一片“虚白”,衍生出极度孤寂、冷漠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蕴含着离乡游子羁旅中极度悲苦、凄凉的弦外之音。 审美意象的这种组合,类似于电影镜头中“蒙太奇”组接。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队列,不是二数之和”,对列所产生的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这种“蒙太奇”组接通过意象与意象的整合、剪辑,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经由“以实生虚”在组合体中产生大量“虚白”,强化原有意象的比兴效应,派生出本身所没有的、远大于它们相加之和的东西。在对于“虚白”的应用上,齐白石确实做到了加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它的画常常逸笔草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他画虾,常常匠心独运地处理画面中的虚实关系,对照关系,留下大量空白,由观者自己意会这水与虾,虚与实的关系。因而他的虾给人一种更为生动、鲜活的感觉。再比如他的《蛙声十里出清泉》,并没有直观刻画对象,而是选择了一群游畅、嬉戏的蝌蚪,为观者留下了大片的想象虚空,反而更加强化了艺术的感染力与天真烂漫的童趣。清人郑绩在论画时曾概括说:“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八字尽矣”。虚实相生,确实是意境产生的关键所在。关于意境中的“实”与“虚”的相互关系,宗白华有一段话,他说:“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由此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景物客体都具有一种“象外之虚”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这个“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就是广阔的想象空间,它对艺术鉴赏的再创造想象具有诱发力,这一点,从更为抽象的书法艺术中有更为明显的表现。当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避开文字内容的羁绊,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在线条的流动中所蕴含的一种线条的美,即线条在构图中的虚实奇正,长短纵横所产生的抽象美。书法艺术是一种抽象符号艺术,它依靠单纯的线条的架构演绎出千变万化的视觉艺术形象,以唐朝的怀素与张旭为例,他们的书法,以狂草的形式出现,而这种形式也给予了他们在法度内的最大发挥空间。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书法的抽象美。 谈到抽象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戏曲可以说是抽象美的典范,它把对空间、时间、人物、行为的刻画抽象为一个符号、一种极致。一将、四兵就代表了千军万马,骑马只用马鞭挥挥,划船就只有划桨的动作,从舞台的一边到另一边,可以代表两个不同的时空……它不重描摹,而重造意的发挥,使观众通过抽象的语言,体会到表演者传达的信息和塑造的表演意境。而正因为它的抽象,因而为观者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由观众和表演者共同完成了对舞台、故事的塑造,也因而更加地引人入胜。就像中国传统的盆景艺术,“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以极为有限的视觉元素来诱发观者极为广大的想象空间。“善悟者观庭中一树便可想见千林,对盆中一拳亦即度知五岳”。意境客体的“以少总多”为观者提供了艺术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邵梅臣在《画耕偶录》中说:“一望即了,画法所忌,山水家秘宝,止此‘不了’两字”。传统园林追求富有天趣的诗情画意,借鉴了画论中的“不尽尽之”、“不了了之”的手法,在叠山理水和建筑空间处理上,采用了许多巧妙的“以不结束来结束”的做法。景与景之间,空间与自然之间相互穿插、因借,似乎总有无穷无尽的感觉。计成在《园治》一书中,概述造园的一系列法则,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处处邻虚、方方侧景”等都贯穿着园林开发中对自然与人工和谐融洽的环境美的高度关注,体现出对“天、地、人三材,参赞天地之化育”天人合一的高度哲学观。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艺术创作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价值观、哲学观、自然观、审美观等深层意识形态的制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渗透的道家思想是显而易见的。《老子? 第二十五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被西方许多现代艺术设计师认为是最大的人本思想和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道法自然”也可以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理论核心和根本依据。它强调了被古人视为最高法则和最高生活美学的境界。“天人合一”即天、地、人三者之间,要有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它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强调顺应自然。在审美上追求“大巧若拙”的美,“虚静恬淡”的美,“自然天成”没有人为造作痕迹的美。欣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不仅仅是体会其视觉上的形式美感,更是体会它通过一种表现性的或抽象性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总体的合谐一致,因而形式上的逼真程度是次要的,而捕捉和描绘各种事情在形式上的微妙特征和情感上的相互关系,才是能够开启心灵的源泉,抒发由形式带来的愉悦之情和体现人类智慧的途径。 通过以上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及对其所进行的抽象概括,我们似乎可以探求到环境艺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的一些途径。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我们不再对环境艺术进行细分,仍沿用现在国内艺术院校对环境艺术的定义和范畴。 三、现代环境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继承 所谓物质性继承,指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园林、建筑表层形态和形式特征的延续。如对传统建筑形制的研究,对中国传统民居、院落、园林的调研都属于此类。依笔者愚见,在对待物质性继承的路子上,不应停留在对形制的考证上,那是艺术史家或建筑史家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而对一个普通的在实践中摸索提高的设计者来说,恐怕是对材料、结构的内在逻辑的探索显得更为重要。虽然,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也会遇到一些需要完全模仿古型的地道的仿古建筑,但必竟只是某些特定地区、特定环境的特殊需要。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性继承 所谓精神性继承,指的是对传统文化深层文脉、审美习惯、哲学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因而我们前文引用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也是作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继承的一个参照。比如前文谈到的传统文化对意境的处理,对空间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对事物对象的抽象处理等等方法,直至上升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高度,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首先,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则指导下的环艺设计应该将人本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是对建筑、景观、还是室内,都应以符合人性为基本标准,适度而含蓄,使人们在物化的环境中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平和状态。其次,在具体的表现方法上,借助抽象的手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征通过物质材料表达出来,使物质材料在结合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炼与抽象的观念后,成为超越自身的抽象文脉符号。在以往的设计实践中,对传统形式的描摹是比较常见的手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似是而非”的意义不确定性的深层美感却被忽略了,在这一点上,台湾设计师领先一步。他们往往并不排斥古典装饰元素,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许多精彩的装饰细节,但他们常常又将古典元素经过现代的材料、工艺、以理性的逻辑思维将它们重新打散、抽象、组合、穿插成为独特的传统文化的符号,进而在深层的精神层面表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意境美、抽象美,含而不露,确实达到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而,我们从中可以学习的也许不是某一种传统元素的处理手法,而是在对待它们的角度上,是一种批判继承的学习态度,这也符合普兰姆敦所说:“批判的地域性是21世纪设计界的理论主流(大意)”。 结语 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曾指出:“不能只把眼睛看得见的东西作为传统照搬到现代建筑中来,而要注意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这也是许多设计者的共识和共同的努力方向。逐步摆脱对物质传统的依赖,把主视点转移到对精神性传统上来,就可以绕开关于中国传统形式与现代设计的诸多矛盾,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找到新的结合点。只顾传统而不顾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开放,就会导致文化艺术的自以为是、萎糜不振、停滞不前,从而不利于自身文化的发展推广。但一味地追求与国际接轨而无视自身文化的精髓,也将会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终不会常久、稳固。因而充分借助于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优点,将之提炼,发展,就可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找到良好的出发点。 文化遗产与环境艺术设计诌议:分析文化遗产与环境艺术设计 1抽象美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任何的细节都会影响到整体,就拿室内设计来说,从空间布局到室内装饰品的选择,任何细微之处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感。那么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给予观众广大的想象空间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抽象美之说,如:中国的戏曲就是抽象美的典范,从舞台的这边到那边就是两个天地,只是一个手势就可以让人联想到现实广阔的场景,观众从抽象的表达中感知无限的想象空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上如何展现抽象美呢,如:通过景与景之间、空间与自然之间的相互穿插、因借来展现出无穷无尽的感觉,就像苏州园林一样借助景与景、景与空间之间的各种形式来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人类的巧夺天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扬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天人合一”,它强调了人类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要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正符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实现创新,在审美上可以追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天成”之美、“闲适恬淡”之美、“简单大方”之美、“虚实相生”之美,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展现别具一格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2.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物质性继承,一个是精神性继承。首先,物质性继承是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形式的继承,比如说,中国很多的仿古建筑就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性继承,在现代建筑中加上一些传统的表现,如在屋顶的设计上,在室内装饰上糅合进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进去,让人感受到中国的古典美。但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上,单纯的物质性继承是无法实现发展和创新的,要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性继承。其次,精神性继承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的审美意象、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等的深层次探讨,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将审美习惯、文化底蕴表现出来,达到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说,在室内设计中,以人性化为基本设计理念,实现室内设计的适度而含蓄,从空间布局到装饰品的选择上给人营造出平静淡雅的舒适空间。在一些材料上将中国古典元素杂糅进去,形成中国古典的抽象美和似是而非的无限美感。 2.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为深层次的是精神文化的展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能照搬传统文化,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创新,才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的文化运用现代思维进行一定的改造,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扬。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非常广泛且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既要考虑到空间组合,又要考虑到当地的风俗习惯,还要考虑到审美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时代性元素,提供了人性化的理念等,这些都将不断促进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3结束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元素充分的运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创新,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逐渐靠拢“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新《纲要》背景下如何开展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 【摘 要】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建立新型的幼儿园常规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常规;常规教育;纲要 新《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一日活动常规指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集体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是幼儿园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前提,更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重要桥梁,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 “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目的是让幼儿活泼又有序地健康成长。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幼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在新旧思想的交替与碰撞中,幼儿园常规教育也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1、高自由――放任幼儿。幼儿处于放任、自由状态,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2、高控制――强制幼儿。幼儿园常规教育公式化、标准化。在农村混龄教学中,以上两种极端现象尤为突出。因为农村的孩子进城不方便,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照看。还有些孩子父母离异,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带。由于隔代教育这些孩子大多任性,还表现出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我们的教育大大的不利。 幼儿时期情感比较外露,易受暗示和感染,幼儿园常规教育应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创设良好的环境、宽松的氛围、以积极的行为感染幼儿,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内化为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也就是说,幼儿园常规教育价值取向是让幼儿学会自律。 一、创设良好的熏染环境,幼儿形成自律意识 环境是无声的语言,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方式与条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陶冶、暗示、感染、模仿、监督、提醒等形式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它主要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投放材料,布置环境要有足够的数量,不用担心自己没有,情绪上不高兴。还可以环境的暗示在一些地方贴上标语提醒幼儿注意。如区域活动规则上贴小脚印,让孩子按脚印放好鞋子。在盥洗处可以布置“节约用水”等标语,提醒幼儿别忘了关水龙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的平等、宽容、接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幼儿自觉自愿形成良好的自律行为。 二、行为的熏染,促进幼儿模仿行为 (一)幼儿良好行为的“熏染”。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对爱模仿、易受暗示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榜样的行为不仅要在幼儿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到幼儿的行动中去。让幼儿自觉地以好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同伴之间行为的“熏染”在幼儿常规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班上幼儿老爱欺侮同伴的孩子,同伴们都不乐意和他玩。有一次,午睡有些孩子鞋子东一只西一只。只有李金波小朋友两个鞋子放得整整齐齐,我表扬了他的行为。没放好的孩子爬起来重新学李金波的样,把鞋也放得整整齐齐。这孩子也重新拾回同伴的好感。 (二)教师良好行为的熏染。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是无人能比,模仿教师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游戏,在幼儿常规教育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自身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幼儿,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集体活动中,幼儿要有良好的坐姿,像儿歌里一样“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那教师也要像儿歌中的小白鹅一样坐。 (三)家长良好行为的熏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们的一言一行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好的行为让孩子一生受益。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视、电脑、手机。家长们也要少玩这些东西,以免你的孩子也爱上他们。 二、生成规则――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自律意识 在《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也就是说,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主、自由的空间,使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生成”自律规则。 (一)在自由活动中生成规则 新《纲要》强调“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自由活动中,幼儿是独立的人,是有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人。在这个小团体中,幼儿是主人,他们有能力在活动过程中生成并遵守各种规则。在一次散步时,孩子们自由的在画好的线上学走钢丝。走着走着,结果,大家挤在同一条钢丝上。这时,幼儿喊了起来:“老师,我们走到同一条钢丝上,不能掉河里咱呀。”一个幼儿说:“这样没法走了,不能插队。””又有一个幼儿说:“也不能从后面上来,要碰头的……”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往前走。这样的规则是幼儿在实践中探索的结果,幼儿也会主动遵守。 (二)在自主游戏中生成规则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容易生成良好的规则。一次区域活动孩子们在玩办家家的游戏,一个当“妈妈”,一个当“爸爸”,一个当“宝宝”。他们都想喂娃娃吃东西,可是勺子只有一个,这时,“妈妈”说:让宝宝先喂吧,因为宝宝最小。宝宝最小这就是幼儿在游戏中生成的规则,而这样的规则是幼儿自己制订的,它不需要教师去干涉、强加。 幼儿园常规教育贵在坚持。同时教师还要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给幼儿足够多的自由自主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主动生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从而形成自律意识,让他们更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和谐地发展。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探析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改革的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学前教育这种基础性教育中,对于3-6岁心理不成熟的幼儿来说,让他们接受常规教育对其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采取有效的常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日常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当前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关键词】幼儿园 常规教育 学前教育 创新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常规教育也必须进行创新,不断探索科学的常规教育方法,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断努力。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如何搞好生活常规教育 摘 要: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一迈入幼儿园,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制约,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本文结合教育实践阐述了幼儿园如何搞好生活常规教育。 关键词:幼儿 教育 常规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中必需遵守的规则,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一迈入幼儿园,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制约,他们也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那么如何搞好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呢?笔者的做法是: 1 良好习惯,坚持从小培养 所谓的“首印效应”就是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并且“首印效应”告诉我们:所有的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是幼儿在幼儿园养成良好习惯在一生中至关重要时机,正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所以我们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想方设法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如规范幼儿不“丢三落四”,就可以使幼儿养成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的好习惯。 2 制定规则,严格规范动作 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规章制度。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要提出并建立规则,依据常规制度对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知道该如何约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这样制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因此,每个老师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并制定班级规则。这样,不仅能加深幼儿记忆,而且使幼儿更加自觉遵守他们亲自制定的规则。如午睡时应该要求幼儿做到:(1)轻声走进卧室;(2)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3)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4)入睡时不玩其他物品;(5)午睡时能主动表示大小便。 其次,由于家庭教育、幼儿本身具有差异性,在实施建立常规的初期时,要细心的去指导、示范,对于经常违反规则的幼儿,应该强化动作,并且由于孩子本身具有的一些破坏行为,必要时加以小小的惩罚,反复地建立规则意识,再强化动作。对于这种个体我们应该坚持,不能放弃,步调一致,否则其他的孩子就会去模仿,影响整体,最后一事无成。 3 强化激励,做到家园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强调提出:“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为有效的,而强化越及时,则效果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宜对孩子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赞扬、奖赏等正面引导。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作用。例如:孩子因偶尔上课积极发言而受到了老师的赞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经常表现出来,该行为的增强就是由于老师的赞扬起了强化作用。 可是,孩子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家长在家里没有严格的要求。即使有了一些规定,也由于父母娇宠惯养,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所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自觉养成为止。 4 以爱为本,建立信号机制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老师说:“快去洗手,吃点心”,“上课要坐端正”,“不要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口令,这些口令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细细回味,发现命令的口吻太强烈,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并没有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暂时的被动行为,这样的常规培养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所以,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让“爱”成为情感互动的润滑剂,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在爱的氛围里学习规则,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 我们还在长期的常规培养实践中坚持使用多种信号机制,建立班级常规文化,主要有:(1)口头指令信号。教师通过口头指令信号,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2)铃鼓信号。铃鼓可以产生丰富的节奏变化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解放老师的嗓子,更可以培养幼儿多种良好习惯;(3)音乐信号。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欢快的心情,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享受音乐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收特定的信号,形成良好的习惯;(4)肢体语言信号。老师可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如: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 一个幼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过程中慢慢养成的。我们教师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对幼儿常规教育和培养,就一定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十分重要。教师由于自身情绪调控能力欠缺、疏于关注和理解幼儿的情绪等原因,经常会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处理失当。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要宽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增强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理解能力、协调能力,提高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情绪活动;常规教育;幼儿 一、情绪及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1.情绪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健康幼儿的重要表现。当幼儿情绪处于安定与愉快的状态时,机体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物质,这有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愉快的情绪还有助于幼儿积极地探索环境,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情绪安定与愉快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以及产生适应行为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幼儿形成安定、愉快情绪的基础,幼儿若能经常地、反复地体验这样良好的感受,便有助于形成良好情绪反应模式和习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成人还应该逐渐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不适当的消极情绪(如生气、悲伤等)转移、缓解与控制的方法,这也是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2.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常规是指以维护幼儿的日常生活秩序为目的,教育者为其制定的在集体生活和个人成长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作为需要融入社会活动的幼儿,只有在接受人类社会所形成的常规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地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遵守社会生活常规,帮助幼儿在了解人类社会生活常规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常规来进行自我控制,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秩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因此,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约束幼儿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使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成为他们行为规范化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最终使幼儿走向自律。 二、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问题 1.教师自身情绪调控能力欠缺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及时发现并引导幼儿调节梳理情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在我们自身的专业素养达到一定的程度,具备较强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我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基础上,才能尝试去发现、引导、帮助和影响幼儿。如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己的情绪都容易波动,都无法梳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又如何引导和帮助幼儿管理好情绪呢? 2.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处理失当 今天是周一,根据轮流选游戏的规则,第五组的幼儿最后选择游戏。眼见自己喜欢的游戏一个一个被别人选走了,轩轩闷闷不乐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等大家都开始玩了起来,他抬起手把旁边小朋友刚搭好的雪花片打翻在地上。这一动作恰巧被老师看见了,老师严厉地说:“看看!你怎么玩玩具的?!到一边去,不要玩了。” 在上述案例中,轩轩小朋友并不是有意去破坏别人的游戏,他只是不知道如何来缓解和梳理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采用了破坏这一简单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但是老师不明就里,只看到结果就直接粗暴地判断是非对错,并对其进行批评。这不但没能帮助他正确地宣泄难过情绪,反而让他加剧了消极难过的情绪。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每天都在发生,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幼儿违规行为,使用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和直接。往往不问原因,不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只看到造成的结果(违规行为产生),就直接、粗暴地批评幼儿了事。问题在于,教师回应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为什么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呢?主要是因为我们只是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猜测他们违规行为的动机,并没有意识到幼儿情绪的多变性和善变性,忽略了教师在幼儿违规行为发生时的情绪控制和正确指导。 3.教师和家长对幼儿情绪问题理解和关注不够 幼儿的情绪很多时候都是外显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活动来判断幼儿当时的情绪。所以,教师和家长时时刻刻都要做一个有心人,这样才可能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很多老师经常忽略了这一点,对幼儿情绪活动重视不够,关注不够。在上述案例中,当轩轩闷闷不乐时,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并给予疏导,而不是等到他打掉同伴玩具才来干涉和批评,或许可以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策略 1.宽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因“因”施教 在面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时,教师不能凭借自己主观的判断来要求孩子如何去做,而应该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去同情、尊重他们,深入地了解他们违规行为背后的“因”,“蹲下来”仔细倾听他们心里的声音,深切感受他们当时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内外因素的影响,幼儿会产生多样的情绪体验。当他们面对不如意或是措手不及的情况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违规行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情绪失控行为。在他们违规行为的背后,或许有悲伤、难过、尴尬、担心等等,也有可能是不知所措。 一次体育游戏时,大家在有序地进行钻圈的游戏。晨晨一连将几个圈都碰倒了,引来了大家的哈哈大笑,惹得晨晨生气地将其他几个圈都踢倒了。老师看见了,走过去摸摸晨晨的头说:“晨晨刚才可能是因为后背太高了所以没钻过去,如果后背低一点就可能钻过去了,再试试吧!”晨晨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新调整了后背的高度,终于钻过去了。这时,老师高兴地对晨晨说:“你看,只要努力一样能成功!真为你高兴!”大家齐声拍手鼓励他,晨晨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随后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将刚才踢倒的圈都扶了起来。 晨晨之所以会对体育器械发脾气,将其踢倒,完全是因为动作不到位带来的羞愧和尴尬的情绪。由于老师及时捕捉到了他的情绪变化,并找到了背后的“因”,再以温柔、宽容的方法安抚了他的情绪,帮助他度过了这一难关,晨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调控自己的情绪,化解了自己的怒气。 2.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幼儿情绪调节能力 (1)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父母、老师的榜样作用对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但要以积极健康的情绪面对孩子,还要自己控制好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教师早上进班之前要充分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将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家长下班回家前也要积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不要把压力、怨气、怒气等不良情绪带给孩子,避免在幼儿面前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家长对的情绪调控行为对引导幼儿调控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及时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这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情绪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及时的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很多幼儿常常把情绪写在脸上,教师只要略加注意就能观察到。笔者在班上开设了“说说心里话”区域,当幼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到那里和好朋友说一说,也可以和娃娃说一说。在这一区域,还准备了纸、笔、剪刀等让他们发泄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 (3)创设环境,进行补充干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无法时时刻刻捕捉每个孩子的不良情绪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我们班就通过让幼儿展现自己情绪的方式来“告诉”老师。班级设置了“今天我开心吗?”表情墙,让幼儿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情选择高兴、悲伤、难过、忧虑、生气等表情图案贴在自己的名字下面。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根据表情图了解幼儿当时的主要情绪,也能看看后来幼儿情绪是否有变化(幼儿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补充后来的表情图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情绪进行干预和引导。这样,能尽量弥补单靠老师观察带来的遗漏和不足。 (4)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学会调控情绪。活动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我们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学习文学作品等活动,来帮助幼儿了解他人是如何调控自己情绪的,学习遇到不良情绪和消极情绪时如何来发泄、释放。在活动中,要让儿童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前提,学习正确有效的解压方法,如喝水、运动、找朋友聊天、画画、书写等等。 3.创设情绪情境,提高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认识了高兴、生气、伤心、难过等情绪表情,但要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情绪有关的情境却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特定的情境,让他们来体验和理解情绪。如:我园每年“六一”节前都会举办献爱心义卖活动,幼儿会选出自己喜爱的玩具、书籍等进行义卖,收集爱心善款,帮助别人。幼儿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因为它再现了生活中买卖的场景,满足了幼儿模仿生活的兴趣和愿望。可是,幼儿要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卖掉,又有念念不舍的情绪。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殊的情境,引导幼儿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不舍的情绪,提高情绪的理解能力。 4.提供社交机会,提高幼儿情绪协调能力 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参与,少了对成人的依赖,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消解同伴之间的矛盾。要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就必须学会站在同伴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学会收敛、理解和包容,这样的交往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减少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 在玩“娃娃家”游戏时,两个家庭都要用到吹风机给宝宝吹干头发,孩子们争论起来:“我家要用,我家宝宝不吹干头发会生病的!我们要用,先给我们用。”“为什么给你们?我们先要用的。”……这时,媛媛站出来说道:“只有一个吹风机,大家都要用怎么办?嗯……我看还是你们先用吧,你家宝宝年龄小,用完了给我们用。”“行,就这样!”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继续游戏…… 在上述案例中,只有一方适当的妥协和让步,才能化解这场矛盾。只有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从同伴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对方着急、焦虑的情绪。在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中,一触即发的违规行为就被化解了,幼儿的情绪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摘要: 常规问题一直是所有老师常抓不懈的主题,也是幼儿园的重中之重。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是老师最棘手的问题,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爱 模仿能力 正面引导 教育合力 常规问题一直是所有老师常抓不懈的主题,也是幼儿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刚入园不久,他们对幼儿园的各种玩具充满着新鲜感、好奇感。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制度、没有规则,他们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玩一玩。因此,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是老师们最棘手的事情,也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 一、常规教育,以爱为基础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上厕所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匙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还要想办法哄。当孩子大小便拉裤子时,还要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如我班的小石头,爸爸妈妈都在甘南自治州上班,从小就有奶奶带,胆子很小,刚入园时老师组织的活动他不愿参加,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刚开始给他喂饭,后来慢慢引导他自己吃饭、喝水。在组织活动时也对他特别照顾。渐渐地,孩子开始信任我了,还把我当成了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关心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行为。 二、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加强常规教育 有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这些孩子虽然性格开朗、爱说、爱跳,给班级带来了生气,但同时又由于他们好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某些常规行为习惯养成上较欠缺。例如,我要求幼儿每次离开座位前都要把小椅子轻轻推到桌子下面,可总是有许多孩子顺手把椅子一推,发出很大的响声,根本没有达到“轻轻”的要求,我强调了多次,效果也不是很好。我就利用幼儿时期模仿能力特别强这个特点,每次都拿一把小椅子用很夸张的动作轻轻把它推到桌子下面并且嘴里还要说一声:轻轻,然后才让幼儿放小椅子。 人们常说: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孩子们的“监控”之中,来不得半点虚假。慢慢地,班里再也没有出现乱放、乱推小椅子的现象,幼儿都是很自觉地轻轻地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还有,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寝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寝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为孩子做出好榜样。 三、注意语言的简洁、规范,富有情趣 老师在向小班孩子进行讲解规则和要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见解,规范和富有情趣。讲给孩子听的话,应该是孩子一听就能明白的。老师可以在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一边做一边说,提高语言的示范性和直观性。一次提的要求不能太多太复杂,要突出重点,语速要相对慢一点。另外,老师要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有情趣。要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解各种要求和规则,把要求和规则游戏化,趣味化和情景化。例如在让孩子养成轻轻放椅子的习惯时,我通常会告诉孩子,椅子喜欢爱护他的孩子。如果小朋友大力搬椅子,椅子会摔跤,会生病,他的小脚还会断呢。同时,一边说一边请平时能够轻轻放好椅子的孩子来进行示范。孩子示范以后,老师会告诉孩子,XX小朋友的椅子今天可高兴了,他说以后也会和他做好朋友。这时,其他的孩子也会向刚才示范的孩子一样轻轻放椅子了。又例如在请孩子轻轻上厕所的时候,我也要求孩子学小猫走路。小班的孩子喜欢模仿,他们都会模仿小猫走路时的动作轻轻去厕所的。通过以上的训练,我们班的孩子在活动常规,游戏常规,生活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坚持正面引导,适时表扬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xx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发玩具。”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五、坚持教育的一致性,不断实践,及时巩固 在进行常规训练的时候,两个配班老师的意见和方法一定要一致,要形成共识。不可以这个老师这样要求,另一个老师那样要求;一个硬一个软。这样的话,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一个老师如果定下了一项要求,必须让另外一个老师也知道,这样,两个老师才能紧密合作。而且,当常规一旦确立,就必须要天天坚持,长抓不懈。 六、重视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特别是小班,初入园时,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情况,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等,让家长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洗手等习惯。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稳定的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小班幼儿更是一张心灵白纸,需要我们细心呵护、耐心守候、不厌其烦、循序渐进地进行常规教育。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及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幼儿常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同时父母及长辈的溺爱娇惯、包办代替,又养成了小班幼儿强烈的依赖性、缺乏常规意识及相应能力。因此,怎样在小班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概念界定: 讨论、界定“幼儿常规教育”,必然离不开对“常规”一词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将“常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 我国学前教育界不同的学者对“幼儿常规”有着不同的理解:刘焱认为幼儿“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2罗志芳认为幼儿常规就是“纪律”,幼儿常规就是幼儿纪律,是“关于纪律与秩序的规则”。3王玉认为“常规就是限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 综上所述,幼儿常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常规教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需要,对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等,从时间顺序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入园、晨检、早操、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午餐、午睡、午点、游戏活动、离园等环节。 三、开展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会说话”的幼儿常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常规教育氛围。 环境支持和影响着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开展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常规教育环境,而小班幼儿又刚入园、年龄小、缺乏常规意识,为此,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相应的常规教育环境时,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环境“会说话”,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例如:洗手池前与水龙头相对应的地面,我们贴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它告诉孩子们,每个“小脚印”上只能站一个人,其余的人可以排到“小脚印”的后面稍作等待;活动室地面的“半圆形”标志线,帮助孩子们迅速有序地将小椅子摆在活动时需要的位置;楼梯台阶上的“脚印”标志以及楼道墙面的“毛毛虫”标志,提醒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一个跟着一个排好队。 2、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适宜的幼儿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从中获益,获得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不同,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及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5因此,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早晨入园时,老师会主动热情地与幼儿及家长打招呼,幼儿渐渐地也知道在入园时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活动时为了端正幼儿的坐姿,老师会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看,XX小朋友坐得多直!”孩子们顿时就挺起腰来。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6同时,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际操作感知。例如:为引导幼儿离开座位时送椅子,我们创设了“小椅子回家”的情境;在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了“生活服务区”,让幼儿在实际操作(扣纽扣、系鞋带等)中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3、关注幼儿一日生活,随机生成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渗透、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离不开幼儿的一日生活,而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机教育”,因此,幼儿的常规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在幼儿各种游戏和活动中的。例如,幼儿进行桌面游戏活动时,我们发现许多玩具掉在地上了却没人捡、幼儿之间相互争抢玩具等现象,据此,我们随机生成了“玩具玩具我爱你”、“玩具大家玩”、“玩具回家”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理解并遵守活动规则;在发现幼儿常在教室里追逐疯跑这一情况时,我们随机生成了“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我叫轻轻”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明确相关规则。 4、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常规教育成效。 “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的不同场所和环境,同时也是儿童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7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应由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和加强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例如,通过班级家园栏、QQ群及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讲座等,定期向家长宣传、介绍幼儿常规教育方面的知识;利用家园联系册,每月与家长互通幼儿在园及在家情况,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协调一致、同步教育;借助家长委员会,充分发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常规教育,为班级常规教育出谋划策;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体验活动等,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幼儿常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挖掘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幼儿常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 摘 要:幼儿园常规教育,就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幼儿有规律的生活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自理、自律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教育,从而使幼儿成为将来社会需要的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与他人合作的主人。 关键词:常规教育;行为习惯;个性品质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育遍及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常规教育和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误区。 一、幼儿园管理误区 (1)教师牵着走为主,将常规教育依然看作以管理为目的,是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口令,幼儿没有自己处理自己行为纠纷和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2)过于放纵幼儿,强调幼儿的自我管理,否定某些环节的老师干预,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当幼儿出现违反常规要求的行为时而没提出任何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园的孩子要么被管得太死,缺乏自主性、自理性;要么孩子被过于放纵,自律性不强,影响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一个新的集体生活,并置身于一个教育环境之中,如果哪个幼儿园重视常规教育,如果哪个班级重视常规教育,这个班的孩子就表现情绪稳定,生活规律有秩序,讲文明懂礼貌,各种工作有条不紊。老师值班感到愉快,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否则,不重视常规教育的班级,孩子表现情绪浮躁,缺乏组织纪律性,规则意识差,不听指挥就成了平常所谓的乱班,同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老师组织活动感到吃力、苦恼、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更不易幼儿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因此,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一日活动秩序,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教师开展活动的保障,如幼儿每天喜欢上幼儿园,乐意与他人交往,讲文明,懂礼貌,吃饭时,食欲旺盛,不挑食,不偏食,就餐习惯良好;睡觉时,睡姿正确,能按时入睡;上课和游戏活动时,能够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等等。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仅包含科学的生活常规,还包含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则,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幼儿园应加强和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并根据幼儿的生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幼儿园常规的措施和方法。 二、幼儿园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幼儿常规的建立必须加强坚持,坚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法宝,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每天的要求必须相应稳定,不可朝三暮四,今天这个样明天那个样,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始终如一地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 2.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尤其是小班,教师要认真讲解,耐心示范,直到幼儿正确掌握为止。 3.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实施中,包括教师在内不存在“特权”,要将幼儿摆在主体位置,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常规管理之中,最大化地促进幼儿主体发展。 4.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真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中规定的大、中、小班作息进行,使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符合幼儿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按照动静交替的原则,正确合理地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 5.加强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因为孩子智力发展和生活能力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一定要帮助和辅导,使其逐步有序提高。 6.发挥榜样的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同时把握好教育契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让孩子教孩子。 7.教学先行以教学促常规法,当幼儿完全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他就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有助于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 8.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发展起着熏陶作用,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调整和改变幼儿的行为。 9.教师在常规培养中既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又要做到“言而有信、信而必实践”。 10.制定明确的常规要求,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向他们逐步提高要求。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善于总结和反思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促进幼儿常规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幼儿园常规教育,是摆在我们保教人员面前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在实施中要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合理,制定明确的常规要求,始终如一地将道德教育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幼儿自理、自律能力,懂得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群体意识;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使成长产生质的飞跃。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问题与策略探析 摘 要:幼儿社会化是其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过程,幼儿园作为幼儿早期社会化的场所,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初步认同并内化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幼儿社会化。然而,现实中的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存在诸多的不合理现象,导致常规教育呈现异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些优化常规教育的策略,旨在使常规教育的开展更科学、人性化。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常规问题;策略 一、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的价值 幼儿园班级集保育和教育功能于一体,它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场所,更是幼儿生活、游戏的乐园。在幼儿园班级里,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游戏融为一体。对于幼儿园班级常规的价值,可以从工具性与教育性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工具性体现在教师通过班级常规维护集体保教的秩序;教育性体现在培养幼儿逐步适应集体生活,掌握基本社会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透视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常规的制定,以教育者为中心,忽视幼儿内心真实诉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幼儿园班级有良好的秩序,班级正常运转,一定的规范约束是有必要的,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常规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除幼儿自由活动中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而自行提出一些规则外,规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管理者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幼儿园的特点,根据多年的经验制定的;二是由班级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随时提出或更改。由于幼儿未能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接受常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明所以然的过程,所以当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幼儿往往会将常规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和限制,常规没有融入幼儿内心真正的价值需要,教育者较多的是从理论层面考虑进而制定常规,较少倾听幼儿内心的真实诉求。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内心感受,压抑幼儿个性的发展,造成幼儿在教师权威下被动地服从。 2.常规教育突出常规的工具性,忽视其教育性 常规既有工具性又有教育性。常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我们也可以说,常规的工具性是为其教育性服务的。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分地注重常规的秩序、约束等价值,忽视常规的自由、权利等价值,这样就难免会异化幼儿园班级的常规教育。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常规就会由教育手段变为了教育目的。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维护班级秩序,占用了幼儿较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而教师这一行为背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完成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目的,而不是出于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自我发展服务的内在目的。而所谓教育性,即教师要将促进幼儿发展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以引导者的身份于无形之中将幼儿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行为规范上来。若过分注重常规的秩序约束等价值,那么常规的教育性就不容易真正落到实处。 3.常规教育以说教和强化为中心,教育方式单一 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教师开展常规教育时经常会用“不要”“不能”“不可以”等限制性词汇或者以反复说教的形式强化幼儿遵守常规。然而,由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幼儿主要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一阶段幼儿开始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但还不能充分理解准则的程序和意义,活动中常常以“我”为中心。若幼儿违规,教师较多的是以惩罚的形式教育幼儿,教师类似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仅会带给幼儿情绪紧张等负面情绪,但幼儿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常规就失去了对幼儿行为的指引作用,单一的教育方式将会降低常规教育的实效。有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较多采用强权和外控的常规教育方式,较少使用正面或中性的教育方式。这种以权力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关注的是用强制性的方式达到纪律约束的目的,较少关注幼儿规则的内化。单一的教育方式显然不利于幼儿对班级常规的掌握。 4.常规教育注重团体需求,轻视幼儿个体需求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幼儿不容易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因而常常出现教师重视团体需求而轻视幼儿个人需求的状况。如教师提出“吃饭不能说话”“上厕所需经过教师的同意”等僵硬刻板的要求,幼儿正处于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阶段,且个体存在差异,若为了团体的一致性而提出过于刻板的要求,显然会损害幼儿合理的个人需求。有的教师甚至会轻易地给违规的幼儿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幼儿阶段正是幼儿自我概念形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幼儿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价,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势必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探寻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的策略 1.灵活、精简地制定常规,让幼儿参与其中 幼儿的身心尚未成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育者制定规则不宜太多,繁多的常规只会让幼儿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教育者可以在不同阶段有重点地培养幼儿遵守常规的意识,并且需要考虑到幼儿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灵活地调整,努力做到让常规为幼儿服务。而让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一个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原则”,即当幼儿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是引导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好时机。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教育机会,努力引导幼儿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让幼儿参与制定常规,把常规巧妙地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从而变幼儿遵守常规听从教师为运用常规为幼儿服务。 2.正确权衡常规的工具性和教育性 常规教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常规的工具性与教育性相辅相成,教育性侧重于站在幼儿的立场,是指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实现对幼儿的社会技能与社会品质的教育和提高,而工具性侧重于站在教育者的立场,是指教师将常规作为一种教育幼儿的手段,实现教育幼儿的核心目的。工具性与教育性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常规教育的正常开展。教师应正确权衡常规的工具性与教育性,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将常规融入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点滴小事中,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幼儿,让幼儿不再屈从于教师权威及常规,而是发自内心地接受常规,真正发挥常规的教育功能。 3.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教育方式应多元化 游戏是幼儿园各种活动的载体,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法,即教师采用做游戏的形式培养、建立幼儿的常规意识。让幼儿感受到的是在做游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常规,这样也便于幼儿与教师站在同一立场上。另外,教师批评幼儿时应注意场合和时机,不宜在睡觉前和吃饭时批评幼儿,以免影响幼儿的情绪。对于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在教育时也应有所区别。 4.合理协调团体与幼儿个体需求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集保育和教育于一身,与学龄阶段相比,有其特殊性。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低,各方面都处于正在发展的状态,频繁地轻视幼儿的合理需求,或者为了团体的一致性强加给幼儿各种要求,可能会给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因而教师轻视幼儿的个体需求以实现团体的整齐划一显然是不可取的。合理协调团体和幼儿个体需求间的关系,教师应熟悉每个幼儿的生活背景和行为特点,尽力正确解读幼儿的内心需求,对于幼儿不同的违反规则的行为,教育者要尝试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实际问题,尽力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避免盲目地斥责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应是常规教育的受益者,而不能因接受常规教育让部分幼儿做出自己的“牺牲”。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常规教育 摘 要: 幼儿园是儿童玩耍、学习、生活的场所,幼儿园所处环境及幼儿园教室内外环境都对幼儿教育及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常规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幼儿一些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因此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些适合他们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并从幼儿身边小事出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关键词: 幼儿园 环境建设 常规教育 幼儿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要创设出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环境,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推动幼儿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学习能力往往比较低下,因此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目标。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如广泛意义上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尊老爱幼、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等,这些通常较为抽象,教师在给幼儿讲解的时候往往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幼儿通常无法很好地理解。其次,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之前通常已经养成一些不好行为习惯,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性格难免比较骄纵。最后幼儿使用的书本中对这些行为习惯并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创设相关环境,如在教室较为显眼的地方张贴国旗、国徽、国歌及它们的由来、天安门广场和五十六个民族小朋友等用以培养幼儿爱国思想;在花园旁边张贴爱护花草树木的图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习惯;在楼梯上画上可爱的小脚丫,可以有效防止幼儿上下楼梯拥挤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习惯;在水管旁画一些关于节约用水的图片或标志,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习惯,等等。通过幼儿身边的点滴事件,帮助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二、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幼儿园教育还应积极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有一些幼儿不能坚持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因此教师可以在盥洗室水龙头前装配一面镜子,结合幼儿喜欢照镜子的喜好,促使他们积极洗手;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实行“一人一杯、一人一巾”的制度,很多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记不清楚自己的号码,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号码,幼儿对一些图案或小动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幼儿选择一种他们可以记住又比较特别的图案,将这些图案贴在自己毛巾挂钩处和杯子上面,帮助他们记住自己的号码;有一些幼儿不讲卫生,不喜欢洗澡、洗头、洗脚,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角落贴上“我爱洗洗”的图案,并摆放一些小澡盆和洋娃娃,要求幼儿为这些洋娃娃洗澡,培养幼儿勤洗习惯;还有一些幼儿经常忘记修剪指甲,教师可以在墙面上张贴“漂亮的小手”的图案,这些图案上都有两只干净的小手,要求幼儿定期将自己的手与上面的手对比,培养幼儿勤剪指甲的习惯。 三、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幼儿园教育要求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创设富有情趣的环境,引起幼儿探索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他们才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效的环境还可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动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如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开始忙碌起来,小妞妞买来芹菜正准备放在锅里炒,庆庆问:“你的菜洗过了吗?”“还没有呢!我到水池那里洗洗。”“不行,你得先择一择,再洗一洗、切一切,才能炒呢!”这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丰富,同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合理创设生活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刚步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较为抵触,离开关心、呵护他们的父母,情感往往特别脆弱,因此教师应当合理营造家庭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如开展小班“娃娃家”区域活动时,教师在“小兔一家人”区域的窗户上贴了兔宝宝、兔爸爸和兔妈妈的合影,温馨又亲切;同时提供2只松软又可爱的小熊宝宝和小孩衣服鞋子、梳子、发卡等物品,让幼儿更好地体验为动物宝宝穿衣打扮的乐趣;提供较为丰富的娃娃家餐具、灶具、各种玩具蔬菜等,让幼儿体验过家家做饭的乐趣。在这样比较生活化的环境中,充分调动幼儿兴趣,使幼儿的家庭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五、结语 总之,幼儿园环境设计一定要充满童趣、色彩鲜艳、布局合理,符合幼儿成长需求,但是教室墙面布置得不能太过凌乱,而且画面布置不能太高,应符合幼儿身高和视觉要求。幼儿园环境设置与幼儿园常规教育及幼儿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合理创设环境,帮助幼儿在幼儿园健康成长。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与自控能力之我见 在普通的教育中,有些幼儿园将常规教育的目标锁定在保障教育环境的有序化,重视以形成表面秩序为唯日的的外在纪律训练,由于外在纪律凸现的是维持教育秩序与便于幼儿园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往往会以牺牲幼儿的内在发展为代价去换取教育环境表面上的整齐划一,这就容易把常规教育当成了控制幼儿的手段。 自我控制能力不仅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自控能力缺失还会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自控能力的发展与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一项针对中产阶级家庭背景的幼儿的纵向研究发现,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与小学低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具体表现为:早期自控能力好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或保持友谊;在学习生活上更能保持很强的自愿控制,也更喜欢上学;老师对他们的坚持性和抵制分心能力的打分也较高。 一、自控能力的内涵 至今为止,心理学界仍无一个公认的或简单的自我控制的定义,甚至缺乏能被普遍接受的,关于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什么是儿童自我控制的定义。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所谓的自我控制能力实际上都包含了一些核心的元素: (一)自控能力包含着对行为、条件、结果之间的列联关系的预测和评价的能力。因此,自控能力的获得必然以对规则的理解、接受和内化为前提。 (二)自我控制能力是主体根据规则和要求来调节自己行为,因此执行规则的能力是自控行为的必要条件,而对规则的执行就与人格特质中个体动机冲动控制倾向有关。 (三)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自主性的体现,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掌控能力。Savage认为自我控制不仅指服从权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为标准,且指根据自我选择的信念和目标行事,从这个意义龙说,如果主体的行为完全受到外部限制,没有自主地选择和决定的自由,那么即使在表面卜看,其行为符合了某种要求,我们也不能将这种行为视作是其自控能力的体现。由于当主体的行为受到他人监督的时候,其主体性就很难体现,因此要考察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进行。 通过上述分析,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界定为:主体通过对身心活动的监控和调节,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忍受挫折,遵守规则,使行为符合社会和自身期望的能力。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是促进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让儿童逐步解除目我中心走向社会化的过程。虽然我们并不能说自控能力的培养仅仅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不论是在家庭生活,乃至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幼儿的自控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然而,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现状一一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其它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因此最能让幼儿体验到什么是集体,什么是平等交往的场所是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正是从这一层面上说,我们认为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幼儿园的教育。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则又主要通过常规教育来实现。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利弊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自控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可以通过说教或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一社会性能力的获得更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体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社会交往的机会,从中幼儿能获得许多社会交往的经验。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幼儿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并加以因势利导,就能为幼儿提供掌握和运用社会规则的社会情境,并为幼儿提供学习如何根据情境要求控制行为的机会。 幼儿对社会规则的掌握需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而常规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幼儿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活动,它能够让儿童获得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用纪律和规则约束幼儿的行为,幼儿就能逐渐认识到什么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界限,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及自己与所处社会世界的关系。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中不利于自控能力发展的现象 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成效。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有些幼儿园在管理上比较严格,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抓幼儿园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来要求幼儿的惯性。而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效果,就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 以“听话”作为评价幼儿自控能力强弱的尺度。以“听话”来要求或衡量幼儿的自控能力,不仅不利于我们对幼儿的自控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容易对幼儿产生误导,使幼儿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暂时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由于这种约束并非出自内心的自愿,就很容易导致被表扬的幼儿在集体环境中过度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帮助幼儿形成真正的自控能力,反而会导致其内心的焦虑。 当然,在教育实践中,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做法远不止以上这些,要想从根木上纠正和杜绝这些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做法,既要幼儿园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者观念上的找原因,同时也要从当下幼儿园教育的办学机制、管理模式、评价体制上加大改革力度。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探讨 【摘 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规教育进行得好,会使幼儿终生受益。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实施途径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贯穿于幼儿日常教育的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的首要“必修课”,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幼儿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独立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常规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决定自身的教育方法,良好幼儿教育过程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具备正确的、以幼儿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理念,具有对教育行为经常反思、创新的勇气。因此,正确的常规教育理念是幼儿园常规教育实施的前提。 1.1 常规教育目标 常规教育应本着以幼儿的终身教育发展为理念,主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情感和自我意识,使幼儿日常活动中学会自主、自觉,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常规教育时,不应以限制和约束幼儿为出发点,借助威胁和批评达到目的,应培养幼儿独立自觉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行为,鼓励幼儿自律与自我负责。具体实践中,应确立以幼儿为主体地位,教师为规则的引导者和共同遵守者。教师应相信幼儿是愿意遵守规则、也能控制自己,不应认为自己的作用就是控制幼儿,让幼儿保持安静与顺从;也不应成为管理班级的督查。否则,幼儿就会时刻感受到是处于被监督与纠正的角色。 1.2 幼儿自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幼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在自主的氛围下,易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自主意味着给幼儿创建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其自主尝试,积极参与,使幼儿在积极的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从亲身体验中认识自己,树立信心。这样,幼儿就会积极、大胆、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从而使幼儿养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思考,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被动等待的好习惯。 2 认知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对环境中必须存在的“规矩”的认识。结合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他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教师应首先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幼儿身心处于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再从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出发,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在积极的情绪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让幼儿学会主动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并感悟其背后的原因,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做游戏、生活小片段情景、讲故事等引导幼儿。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幼儿学会怎样共同商定活动规则,使其知道任何集体活动都是有规则的,参加活动的人必须都遵守规则,并按规则开展相应活动。 3 情感体验 幼儿的学习,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认知角度引导幼儿理解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分析、探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幼儿内心对规则的认可、遵从。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让整个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纳规则,在后果体验中理解规则,并引导感受体验生活中有规则的益处。例如,可以将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编制成儿歌,再附加舞蹈,使幼儿在愉快的歌舞中了解行为规则;还可组织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扮演角色,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亲身体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激发其遵守规则的内在需求,促进幼儿的自律。 4 行为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尚处于依从和认同阶段。在依从阶段,幼儿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在认同阶段,幼儿因为对榜样的崇拜,产生模仿行为而遵守规则。因此,在启发幼儿规则意识时,教师可通过让幼儿观察、模仿、自主练习等,对幼儿的行为规范加以培养、塑造。另外,在对幼儿的表扬、批评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 4.1 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在于为幼儿提供正确的道德意识,激发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感,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为幼儿树立模范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示范之中。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行为方式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例如,在集体面前表扬做手工认真的幼儿,并让示范给其他幼儿。这种榜样示范的正面力量比教师的说教、批评效果要好。 4.2 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指从正面肯定幼儿思想和行为中的积极因素,使受表扬者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荣誉感,增加其上进的内在动力,同时创造一种向上的气氛。表扬可以催人奋进,但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善,也有时间和剂量的规定。想要收效显著,教师首先要注意表扬应针对事,是针对幼儿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应针对幼儿本人。其次,表扬幼儿时,注意不能敷衍和空谈,应简要讲明值得表扬之处。例如,“某某小朋友吃饭快、而且很干净,值得表扬”,不能简单的说表现好。再次,表扬还要及时,这样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还应注意表扬方式要得当,幼儿的性别、性格、爱好不同,其所需的表扬方式也不尽一样,应因人而异。表扬表扬还要有新意,长期重复也会失去效用。 批评是一种通过指出幼儿的缺点和不对之处,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所犯错误产生的后果,进而加以改正。批评的效果,取决于方法的选择。对不同的幼儿,应有不同方法。不管哪种方法,都应从关心的角度进行。出于关心批评幼儿,一方面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会纠正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使其能更好地发展。但是批评要注意分寸和频率,次数不能过多。 5 环境布置 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常规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丰富多彩的物理环境对幼儿习得常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合理、人性化的人文环境能为教师的教育过程提供支持。 5.1 良好宽松的班级环境 环境是一个隐性的教育渠道,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局和布置的合理,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醒幼儿班级内的常规,促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常规。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置,包括房间的装饰、桌椅的设置形式、角落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纪律行为。例如,教学活动时,幼儿离玩具太近,会分散注意力、诱使孩子去玩耍,而教师又不断地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不分心,就产生了一个不必要的矛盾。此外,还可将文明、正确的行为制成图片,贴在墙上,时时提示幼儿。 5.2 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 心理学提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的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教师设计的室内、户外活动可以交替进行,在自由活动时可以给予幼儿宽松的氛围,在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幼儿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情绪。幼儿园可以通过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吸引孩子,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习得的各种能力。 5.3 以人为本的作息安排 合理的作息安排使幼儿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方便教师管理班级,但繁多的活动不仅会让教师担忧每项活动的进展速度,也会使幼儿紧张,最后活动效果也会不佳。幼儿教师在活动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度,在保证幼儿基本的吃饭、睡觉、如厕等生理需求下,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安排做小的变动。对待每一个活动环节的过渡时,要减少让幼儿等待的时间,不必经常要求幼儿统一行动,环节与环节之间应形成自然的过渡。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部队资源对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隐性帮助 摘 要:常规教育是幼儿园老师做好幼儿一日生活管理的“基本功”,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所谓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也是为了幼儿在园内的生活既丰富又有规律,培养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要求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坚持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很有必要。身为部队幼儿园,幼儿更容易接近解放军,通过观察解放军,幼儿更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常规教育;部队资源;帮助;习惯 常规教育是把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借以形成幼儿神经细胞的一系列联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幼儿的良好常规呢?我觉得首先应给幼儿创造平等、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管理中。在培养过程中,老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领导全体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可请接受快的幼儿来做组织者,这样既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又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其次,避免统一的常规教育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因人而异地进行常规教育。在建立常规前,要先想想我们所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最后,树立榜样,及时地给予正面的评价激励。幼儿的模仿性强,思维具体形象,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身为部队园所,我园的幼儿比地方园所的幼儿更容易见到军人,更容易听到军歌和军号,这使幼儿对军营生活充满了好奇。一次,园内组织幼儿参观了战士们的宿舍,当幼儿们走进宿舍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啧啧”声,他们看到了雪白整齐的床单上放着“豆腐块”的被子,被子上放着战士们的皮带和帽子;床的右下角整齐地摆放着鞋子。个别孩子会轻轻地摸摸战士们的被子。回园后,幼儿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相互讨论着。借此机会,教师利用幼儿的模仿能力,对孩子进行了谈话活动及常规教育的渗透。参观前幼儿的鞋子总是摆放不整齐,每天都需要老师提醒。参观后我通过观察发现,除了个别幼儿以外,大部分幼儿午睡时不再需要老师提醒鞋子应该怎么摆放,起床后被子应该怎么叠,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会试着叠“豆腐块”的被子,下床后会将床单往展拉一拉。保育老师在做最后整理时不再像以前挨个重新整理,只需个别整理,幼儿的寝室就变得非常整洁了。 一个月后,大班组的幼儿又一次观看了各营区的会操,当幼儿来到训练场上看到穿着军装的解放军叔叔们时,难以克制自己的喜悦之情,大声地呼喊着:“解放军叔叔。”当会操开始时,幼儿立刻安静下来,小眼睛好像不够用一样,聚精会神地观看着表演,生怕一不注意就错过一个精彩的表演。解放军们喊着响亮的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幼儿不时地为他们鼓掌。会操结束后,每个班级请到了两名解放军战士,由他们来给幼儿指导我园自编的军体拳,太阳下的幼儿们认真地模仿着每一个动作,小脸儿热得红扑扑,此时,如果是我们老师在教幼儿们,他们也许早已厌烦或喊叫着太热了。所有活动结束后,在回园的路上,幼儿还感觉意犹未尽,边走边探讨着动作的要领。之后的活动中,我观察到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排队时还会有拥挤的现象,现在不但速度快而且非常整齐,喊口号时也简短而响亮,做操时不再需要老师刻意提醒,他们的动作整齐而有力。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幼儿们喝水、入厕、洗手都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醒,他们能够主动排队并能够互相谦让,偶尔有幼儿在活动中表现不太好时,只需老师提醒他们想想解放军叔叔是怎样表现的,他们就会立刻改正。久而久之,幼儿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幼儿之间也会互相提醒、帮助。在幼儿的心中,解放军叔叔是多么的伟大,幼儿长大想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行为规范都在刻意地模仿着解放军叔叔。 幼儿所有的行为都在受着一种隐性力量的帮助,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相信幼儿们定会更加努力,将被动变为主动,再将主动转换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要跳出以往常规教育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把常规教育合理地融入幼儿的生活中,让它成为影响幼儿的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析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摘要: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观贯穿着她的整个教育生涯,是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提出了纪律应该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积极、有益的纪律,这种纪律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自由地工作来唤起内在纪律,这种观点对现今幼儿元常规教育仍有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蒙台梭利 纪律 纪律教育观 蒙台梭利是一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她的一生都在从事着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许多幼儿教育理念,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套教育理论体系对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纪律教育只是她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但是对她的整个教育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从纪律的涵义、纪律形成的模式来理解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为完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纪律的涵义 蒙台梭利认为使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和瘫痪病人一样不动的纪律,不是真正的纪律,而且这种纪律不利于他们自制能力的完善,是压制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建立真正的纪律,这种纪律应该是以建立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有益的纪律和内在的纪律为目标,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1】 这种纪律是幼儿发自内心而认同的、遵从的,不是由于外界强迫而形成,是一种能够被幼儿理解自觉地没有任何粗鲁行为的纪律。只有建立起这种纪律,幼儿才是一个有着自我的人,才能逐渐形成规则意识,才能使他们的行为从无序行为过渡到自发的有序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守纪律的人。 二、纪律形成的模式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的形成需要从环境、教师、幼儿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考量,纪律的形成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纪律,并在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纪律。 有准备的环境 为了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制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在家庭环境方面,儿童之间规定了享受“儿童之家”优惠待遇的家长需要履行“家长必须按时间规定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保证孩子的身体和衣服都是干净的”、“在儿童教育方面必须同女教员密切合作”等。【2】这些规定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创造了一个利于幼儿形成时间观念等纪律观念的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方面,“儿童之家”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纪律思想环境,为了使幼儿能够积极遵守纪律,幼儿在“儿童之家”学会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能辨别好与坏。教师会观察孩子是否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的概念,根据幼儿的行为来指出幼儿的的哪些行为需要阻止,哪些行为需要逐渐制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者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3】如:幼儿模仿教师收拾玩具时,教师不应该让幼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是应当借机教育幼儿有序地摆放教具。其次,“儿童之家”的幼儿用以工作的场地与用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会对幼儿进行观察,根据幼儿的行为来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以井然有序的座位为例,幼儿的教室会经过精心的布置,并让幼儿明白井然有序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当建立了个性化的纪律后,会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幼儿也能保持秩序。 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的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而这种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4】她认为纪律通常是通过自觉工作来发展的,而不是来自命令、说教、训诫或奖惩,通过说教之类的方式而形成的纪律,也许会在短时间之内产生作用,但是这种纪律会很快不会起到作用,因为它是外力强迫而形成的,不能让幼儿对纪律形成认同感,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工作,有利于纪律 的形成,幼儿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集中精力去做,而在做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幼儿的纪律性,我们需要通过给予幼儿的自由来培养纪律性。 蒙台梭利所提到的工作虽然可以由幼儿自由地选择,但是并不是随意的工作,它是指幼儿渴望做的并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工作,这些工作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如果需要教会孩子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教师需要将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加以分解并对其进行分析。【5】当孩子非常热衷于这件件工作的时,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自动性、创造精神和对同样练习的坚持, 这些实质上是表现都是是纪律的充分体现。【6】 内在的纪律的形成 蒙台梭利认为内在纪律的形成可以通过不断地重复纪律的概念,让幼儿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自觉工作唤起了幼儿的内在纪律后,通过工作不断地进行练习,并由老师加以监督才能够形成具有持久性的内在的纪律。这种内在的纪律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幼儿乐于遵守的纪律,当幼儿自觉地进行练习时,这就标志着幼儿开始自律了,也就标志着内在纪律的初步形成。这种练习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处可见,以一定的方式不断地重复,当幼儿自愿进行的工作,练习几乎每次能成功,幼儿在无形中按照规章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会采用“肃静课程”的方式来建立幼儿内在纪律,而教师在形成这一过程中充当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让幼儿有时间和机会去测试自己,去估计自己的力量和极限,【7】当幼儿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要对幼儿进行引导,并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目的。 三、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纪律观,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 在幼儿园,教师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纪律观,知道纪律的真正涵义,能够正确地处理好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分压制幼儿。教师应该先让幼儿有一个关于纪律的概念,而不是命令式的做法,做到让幼儿真正理解这些纪律,将外在的纪律转化成内在的纪律,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积极的、有序的纪律,而不是纪律的被动者。其次,教师在纪律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充当的是观察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慎用奖惩。教师需要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指导幼儿哪些方面的需要加强,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形成良好的纪律的目的,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加以监督,才能形成长久的内在的纪律,并且尽量将这些纪律观念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音乐等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乐于遵守纪律,而不应该通过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幼儿,并要做到慎用奖惩制度,奖惩的作用只是短暂的、表面的,只能在维护外部纪律上起到一定的作用,过度使用奖惩有时甚至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内在纪律的形成。让幼儿成为真正享有内在纪律的人,能从内在生命中产生的人类的力量、自由的源泉和更大的积极性。 (二)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做好家园的工作 幼儿园常规教育需要幼儿园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创造一个又准备的环境,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使常规教育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活动。 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园规班规,为幼儿提供一个又准备的纪律环境,建立良好的园风班风,一旦制定出园规班规就要持之以恒地帮助幼儿坚持下去,将纪律意识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小班的的幼儿能自己穿鞋子,大班的幼儿能自己穿衣服,并且能够帮助同伴穿衣服;每个活动区规定多少人玩,如果有人想加入需要自行按照规则协商;等等。这些简单易行的规则在家庭中也需要家长加以实施。由于现今社会家庭结构大多是“421家庭”结构或者核心家庭结构,许多幼儿从小被溺爱,规则意识薄弱,需要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近况,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开展各种关于纪律的活动(如在班级公布栏上贴出关于纪律教育的方法、开展关于纪律的亲子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家长则需要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关于帮助幼儿树立纪律意识的工作,主动了解关于常规教育的的先进理念与具体的做法。如,通过从老师处得知信息、阅读等方式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开展一些家庭活动或小游戏(如,123木头人游戏,谁动谁就要接受惩罚),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力的事情,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以发展纪律意识;积极参与幼儿园所开展的关于培养幼儿纪律意识的活动。尽量将这些纪律教育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一日常规中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 摘 要:礼仪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礼仪教育需要从幼儿阶段开始进行。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家庭、社会、幼儿园需要三位一体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幼儿礼仪教育 一、教师要理清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的礼仪教育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居住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生活礼仪(包括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等)、共同场所礼仪(包括升旗礼仪、集会礼仪、购物礼仪等)、学习礼仪(包括课堂礼仪、活动礼仪)。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我们要采用晓之以理的启发引导法,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导之以性的行为训练法。力求培养幼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掌握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 在幼儿礼仪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方法有许多种类,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故事启迪法。通过讲述有关真实、贴切、新颖、灵活、生动的故事使幼儿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明白事理。如,故事《孔融让梨》《漏嘴巴的大公鸡》等等。(2)行为辨析法。让幼儿辨析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的,哪些是不符合礼仪的教学方法。(3)示范演示法。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教师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4)情景表演法。就是让幼儿自己上台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5)游戏童谣法。就是把多个有关礼仪的词语或句型融为一体,以唱童谣的形式把它们读出来。游戏法就是幼儿通过做游戏来学礼仪。(6)活动竞赛法。通过比赛活动让幼儿学习有关礼仪的知识。如,《看谁穿得快》《谁做得对》等等。 三、在日常规礼仪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幼儿礼仪教育的关键。“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还要为人师表。”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很认真地模仿和学习。所以,幼儿教师要做好幼儿的榜样,正人须正己,以身作则。如,我带着幼儿排队从幼儿园后门出去到院子里参加户外活动,可是刚一踏出后门,我就发现地上有一滩水,于是我大声地提醒幼儿:“小心!地上有水。”我怕后面的幼儿听不见,就重复说了两遍。没想到幼儿竟然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递这句话,直到最后一个幼儿走过那滩水。我紧忙抓住机会对幼儿说:“你们还知道做些什么事情可以帮助别人吗?”幼儿踊跃发言:“我们坐公交车时可以给老奶奶让座”“我可以帮助妈妈扫地”“我可以帮助爷爷浇花”……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听着幼儿的话我感到一阵阵温暖。在生活中,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各种礼仪教育。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卫生习惯的教育上,主要有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内容。个人卫生教育以养成教育方法为主;集体生活卫生教育以常规教育为主;公共卫生教育以制度规范影响方法为主。当幼儿有鼻涕、小嘴巴有脏物时,教师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取纸,先自己擦,擦不干净的老师再帮忙,帮幼儿擦干净后还要嘱咐幼儿将自己用过的废纸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幼儿知道了要将废纸、果皮、包装袋等垃圾放到垃圾桶里,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2.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幼儿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寝室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剩饭菜,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思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就会有助于这个幼儿今后在这个方面形成永久的习惯。因为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要性的特点,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如,在平时活动间歇时候,我就会给幼儿讲一些好听的故事。通过讲故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幼儿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认识到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鼓励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4.规范的养成教育 幼儿集体性教育是组织幼儿在集体学习环境中自觉遵守集体规范,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来约束自己,这样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做早操时会自觉排队、进出教室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幼儿穿着统一的服装,戴着绶带,步调一致地随着《运动员进行曲》走到旗杆下,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小升旗手缓缓地将国旗升入天空。 五、要把礼仪教育列入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 幼儿教育活动是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活动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科教育教学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如,在手工活动《贴房子》时,幼儿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借西用,如,剪刀、胶水等。我就要求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要讲礼貌,要和别人说“谢谢!”不小心把别人的作品弄坏了要说“对不起!”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在操作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教育的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绅士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幼儿的礼仪教育这个话题。在今天,特别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状况下,交往礼仪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那么礼仪教育问题也逐渐引起广大社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幼儿的礼仪教育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话题,不仅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注意,更加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实践。 作者简介:陈庆丽,女,1978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教育局,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绘本是一种以图像为主要内容的书,带有很少的文字。绘本资源不但是一个讲故事、学习知识的工具,更是一个全方位帮助儿童建立心灵世界的工具。绘本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的多种能力协调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绘本资源是教师开展活动、实现具体教育目的的有效补充。绘本题材广泛,语言简练,内容生动有趣,是一种很好的幼儿园教育和教学资源。因此,如何正确地使用绘本资源是幼儿园教育和教学的关键。 一、绘本资源的选择 幼儿的思想发育速度很快,所以在面对不同的幼儿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要相应地有所改变。3—4岁的幼儿对绘本的认知还不够成熟,很多幼儿还没有能力去阅读绘本,当他们面临绘本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绘本内容丰富的绘本资源上。所以教师在挑选绘本的时候,要注意幼儿的感官发展,选择适合幼儿的认知能力、简单的绘本,让幼儿从绘本中学到一些日常的知识。比如《奇奇妙妙博物馆》就是一部深受幼儿欢迎的绘本,它的文字简单,画面生动,是一部可以扩展幼儿知识的启蒙书籍。还有《给幼儿的世界说明书》,它更接近于儿童的生活,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事物。4—5岁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发展。5—6岁的儿童在学习和想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选择绘本资源的时候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让他们了解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一)绘本内容的理解 如果教师在进行和绘本教学时,对绘本资源内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就很难把绘本资源中的含义说清楚,从而影响到对幼儿的教学。 (二)分清绘本的各种类型 目前的绘本资源种类繁多,教师要区别和认识到不同的绘本,许多外国的绘本资源实际上并不适合中国的教学,而国内有许多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使用的优秀绘本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不同种类的绘本资源,并从中挑选出适合当前儿童发展的最佳绘本资源。教师要区分绘本资源的具体种类,并依据读者的文化背景及写作经验,对绘本资源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细致的剖析,以便于理解各种绘本资源在艺术上的差异。如水彩、油画、剪纸、浮雕等各种的绘本作品,教师要让幼儿充分的接触,让各种艺术风格在幼儿的心中形成,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把他们的作品分成不同的类别,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作品。 二、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绘本资源的利用 (一)积极开展主题活动 在利用绘本资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对绘本资源的兴趣,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认真参与,最终实现教育目标。以上所述,在实施教育活动之前,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地选用绘本资源,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模拟、绘画比赛、科学探究等方式进行绘本教学,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活动,在阅读中获得自我发展。比如,教师可以鼓励父母和幼儿一起参加绘本创作,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绘本资源,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创作,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的潜力,从而达到他们的要求,改善他们的行为。为了测试亲子阅读的成效,教师可以采用在线问卷法,对父母的阅读体验进行问卷调查,并从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技能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一般而言,一本绘本书籍约有20多页,若一一作答,不但不能凸显绘本教学的核心,而且还会给幼儿造成更大·150·的负担。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合理地选取教材,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裁剪、重组,使教材的教学设计更加得心应手。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的为中心,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内容都放在幼儿身上,而要对幼儿进行恰当的引导,使他们能够从正确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有些绘本资源中出现了大量的重复、简单的情节,教师并不需要和幼儿一起认真地阅读,而是让他们自己去读。绘本的学习并不是完全按照图片的顺序来进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重新组织绘本的顺序,比如用插图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增加幼儿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 幼儿对图像、漫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教师可以用创设情景的方式引导他们进入到绘本资源中,了解绘本资源的内涵和含义。在进行绘本资源教学时,教师应着重于绘本资源的解析,藉由儿童对绘本资源中的卡通人物及绘本资源的理解,使他们了解绘本资源所要传达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某种概念。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漫画中的角色和故事,让幼儿真正掌握知识。比如,在《神探狗汪汪》绘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扮演自己的角色,进行场景重现,让幼儿在课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而有些看不懂的地方,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他们的认识。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绘本资源具有丰富的知识,是儿童成长的一种重要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绘本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扮演指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透过自己的指引,让幼儿从多个视角去看书,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比如色彩的运用、主题的呈现,让幼儿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主动去探究。例如,在《鹿王》绘本的教学中,这种绘本色彩鲜艳,画面夸张,画面优美,能在阅读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为了提高绘本的使用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构建绘本库,使绘本资源得到有效的归类,从而方便后续的教学工作。绘本资源的种类比较多,教师在选材时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以提高绘本的开发与使用效率。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幼儿园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有效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幼儿园要为教师的学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聘请一批导师或专业人士来培养他们,通过网上和线下的各种形式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到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先进的教育方式。通过与其他幼儿园的合作学习和进修,可以使幼儿教师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此外,透过教学科研活动,藉由合作探究,提高绘本甄别品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分享心得及所遇到的难题,达到整体提升。在实施了绘本资源阅读后,教师要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总结、反思,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加以改进,加强对绘本资源的利用。在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这种氛围下,幼儿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放松,感受到书中的美,感受到书中的喜悦,进而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因此,教师不可忽视教学环境的营造,从多个视角去观察、去优化教学活动。比如,设立一个“开心图书屋”,将人物娃娃、植物和花草放在其中,铺上地毯,让幼儿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仔细地阅读。在书吧里可以贴出“轻拿轻放”“保持安静”之类的宣传标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进行《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绘本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向幼儿呈现温暖、友好的感情,让幼儿从绘本中体会到对亲人的感情,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三、熟练掌握绘本的内容 (一)熟悉不同绘本的类型 教师在为幼儿选择绘本时,应先了解不同种类的绘本资源。由于市场上的绘本资源种类繁多,如果只让幼儿自己去选,那么幼儿在遇到复杂的绘本时,就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最终选择了不合适的绘本资源。有些教师在选择绘本时,忽略了幼儿的年龄,忽略了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对绘本资源的理解。造成幼儿对绘本的认识不足,对儿童的成长不利。因此,教师要熟悉各种绘本,确保所选的绘本能适应班上的全部幼儿。比如《一闪一闪小星星》绘本,其内容简洁、易懂,能加深幼儿的记忆。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一些类似的漫画书,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绘本资源。 (二)提升教师分析绘本内容的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上增强儿童对绘本资源的理解,首先要增强自己的分析能力,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向幼儿解释正确的绘本资源,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在绘本教学中以培养幼儿的理解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并使其具备分析情绪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不仅要增加幼儿的阅读面,还要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将绘本恰当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绘本在课堂上的运用,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把绘本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绘本的作用。绘本是当今幼儿园的一项重要课程,是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注意绘本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认识到,绘本教学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把绘本资源当作教学媒介,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以绘本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使幼儿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比如,在《我是一只猫》的绘本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的内容进行实际操作,使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绘本资源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其与绘本资源中的内容产生共鸣,进而提升幼儿的情绪理解与表达能力。 四、绘本教学的应用策略 绘本的重要功能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在实施绘本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幼儿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把绘本资源运用到各个方面,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教学价值。就科技教育而言,有些绘本本身就含有较浅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藉由绘本来描述一些有趣的自然或生命事件,让幼儿领略到科学的神奇。通过简单的科普,让幼儿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和渴望,对日常现象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进行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安全教育中,教师可以使用绘本资源,让幼儿意识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是多么的危险。教师可以采用绘本资源进行安全教育,防止用枯燥的说教手段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从而导致幼儿的逆向心理,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顺利地发展。在社会性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绘本进行多种情景活动,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例如,在《不当肥肉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母亲与幼儿的对话,让幼儿了解到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从而改变幼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五、结语 绘本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书,他们可以长时间地阅读一本绘本而不受到外界的干扰。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为他们挑选合适的绘本资源,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帮助幼儿在教室里专注学习,选用适当的绘本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绘本的阅读方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邹敏.绘本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5):2. [2]娄文瑶.浅谈绘本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9):1. [3]张爱琴.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成长绽放——浅谈绘本阅读对提升教育教学的价值[J].学周刊,2018(20):2. 作者:张玉红 单位:邹平市魏桥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新《纲要》背景下如何开展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 【摘 要】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建立新型的幼儿园常规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常规;常规教育;纲要 新《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一日活动常规指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集体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是幼儿园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前提,更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重要桥梁,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 “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目的是让幼儿活泼又有序地健康成长。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幼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在新旧思想的交替与碰撞中,幼儿园常规教育也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1、高自由――放任幼儿。幼儿处于放任、自由状态,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2、高控制――强制幼儿。幼儿园常规教育公式化、标准化。在农村混龄教学中,以上两种极端现象尤为突出。因为农村的孩子进城不方便,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照看。还有些孩子父母离异,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带。由于隔代教育这些孩子大多任性,还表现出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我们的教育大大的不利。 幼儿时期情感比较外露,易受暗示和感染,幼儿园常规教育应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创设良好的环境、宽松的氛围、以积极的行为感染幼儿,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内化为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也就是说,幼儿园常规教育价值取向是让幼儿学会自律。 一、创设良好的熏染环境,幼儿形成自律意识 环境是无声的语言,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方式与条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陶冶、暗示、感染、模仿、监督、提醒等形式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它主要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投放材料,布置环境要有足够的数量,不用担心自己没有,情绪上不高兴。还可以环境的暗示在一些地方贴上标语提醒幼儿注意。如区域活动规则上贴小脚印,让孩子按脚印放好鞋子。在盥洗处可以布置“节约用水”等标语,提醒幼儿别忘了关水龙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的平等、宽容、接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幼儿自觉自愿形成良好的自律行为。 二、行为的熏染,促进幼儿模仿行为 (一)幼儿良好行为的“熏染”。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对爱模仿、易受暗示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榜样的行为不仅要在幼儿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到幼儿的行动中去。让幼儿自觉地以好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同伴之间行为的“熏染”在幼儿常规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班上幼儿老爱欺侮同伴的孩子,同伴们都不乐意和他玩。有一次,午睡有些孩子鞋子东一只西一只。只有李金波小朋友两个鞋子放得整整齐齐,我表扬了他的行为。没放好的孩子爬起来重新学李金波的样,把鞋也放得整整齐齐。这孩子也重新拾回同伴的好感。 (二)教师良好行为的熏染。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是无人能比,模仿教师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游戏,在幼儿常规教育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自身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幼儿,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集体活动中,幼儿要有良好的坐姿,像儿歌里一样“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那教师也要像儿歌中的小白鹅一样坐。 (三)家长良好行为的熏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们的一言一行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好的行为让孩子一生受益。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视、电脑、手机。家长们也要少玩这些东西,以免你的孩子也爱上他们。 二、生成规则――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自律意识 在《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也就是说,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主、自由的空间,使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生成”自律规则。 (一)在自由活动中生成规则 新《纲要》强调“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自由活动中,幼儿是独立的人,是有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人。在这个小团体中,幼儿是主人,他们有能力在活动过程中生成并遵守各种规则。在一次散步时,孩子们自由的在画好的线上学走钢丝。走着走着,结果,大家挤在同一条钢丝上。这时,幼儿喊了起来:“老师,我们走到同一条钢丝上,不能掉河里咱呀。”一个幼儿说:“这样没法走了,不能插队。””又有一个幼儿说:“也不能从后面上来,要碰头的……”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往前走。这样的规则是幼儿在实践中探索的结果,幼儿也会主动遵守。 (二)在自主游戏中生成规则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容易生成良好的规则。一次区域活动孩子们在玩办家家的游戏,一个当“妈妈”,一个当“爸爸”,一个当“宝宝”。他们都想喂娃娃吃东西,可是勺子只有一个,这时,“妈妈”说:让宝宝先喂吧,因为宝宝最小。宝宝最小这就是幼儿在游戏中生成的规则,而这样的规则是幼儿自己制订的,它不需要教师去干涉、强加。 幼儿园常规教育贵在坚持。同时教师还要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给幼儿足够多的自由自主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主动生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从而形成自律意识,让他们更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和谐地发展。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探析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改革的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学前教育这种基础性教育中,对于3-6岁心理不成熟的幼儿来说,让他们接受常规教育对其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采取有效的常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日常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当前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关键词】幼儿园 常规教育 学前教育 创新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常规教育也必须进行创新,不断探索科学的常规教育方法,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断努力。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如何搞好生活常规教育 摘 要: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一迈入幼儿园,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制约,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本文结合教育实践阐述了幼儿园如何搞好生活常规教育。 关键词:幼儿 教育 常规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中必需遵守的规则,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一迈入幼儿园,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制约,他们也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那么如何搞好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呢?笔者的做法是: 1 良好习惯,坚持从小培养 所谓的“首印效应”就是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并且“首印效应”告诉我们:所有的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是幼儿在幼儿园养成良好习惯在一生中至关重要时机,正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所以我们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想方设法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如规范幼儿不“丢三落四”,就可以使幼儿养成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的好习惯。 2 制定规则,严格规范动作 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规章制度。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要提出并建立规则,依据常规制度对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知道该如何约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这样制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因此,每个老师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并制定班级规则。这样,不仅能加深幼儿记忆,而且使幼儿更加自觉遵守他们亲自制定的规则。如午睡时应该要求幼儿做到:(1)轻声走进卧室;(2)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3)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4)入睡时不玩其他物品;(5)午睡时能主动表示大小便。 其次,由于家庭教育、幼儿本身具有差异性,在实施建立常规的初期时,要细心的去指导、示范,对于经常违反规则的幼儿,应该强化动作,并且由于孩子本身具有的一些破坏行为,必要时加以小小的惩罚,反复地建立规则意识,再强化动作。对于这种个体我们应该坚持,不能放弃,步调一致,否则其他的孩子就会去模仿,影响整体,最后一事无成。 3 强化激励,做到家园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强调提出:“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为有效的,而强化越及时,则效果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宜对孩子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赞扬、奖赏等正面引导。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作用。例如:孩子因偶尔上课积极发言而受到了老师的赞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经常表现出来,该行为的增强就是由于老师的赞扬起了强化作用。 可是,孩子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家长在家里没有严格的要求。即使有了一些规定,也由于父母娇宠惯养,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所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自觉养成为止。 4 以爱为本,建立信号机制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老师说:“快去洗手,吃点心”,“上课要坐端正”,“不要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口令,这些口令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细细回味,发现命令的口吻太强烈,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并没有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暂时的被动行为,这样的常规培养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所以,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让“爱”成为情感互动的润滑剂,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在爱的氛围里学习规则,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 我们还在长期的常规培养实践中坚持使用多种信号机制,建立班级常规文化,主要有:(1)口头指令信号。教师通过口头指令信号,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2)铃鼓信号。铃鼓可以产生丰富的节奏变化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解放老师的嗓子,更可以培养幼儿多种良好习惯;(3)音乐信号。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欢快的心情,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享受音乐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收特定的信号,形成良好的习惯;(4)肢体语言信号。老师可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如: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 一个幼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过程中慢慢养成的。我们教师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对幼儿常规教育和培养,就一定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十分重要。教师由于自身情绪调控能力欠缺、疏于关注和理解幼儿的情绪等原因,经常会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处理失当。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要宽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增强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理解能力、协调能力,提高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情绪活动;常规教育;幼儿 一、情绪及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1.情绪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健康幼儿的重要表现。当幼儿情绪处于安定与愉快的状态时,机体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物质,这有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愉快的情绪还有助于幼儿积极地探索环境,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情绪安定与愉快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以及产生适应行为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幼儿形成安定、愉快情绪的基础,幼儿若能经常地、反复地体验这样良好的感受,便有助于形成良好情绪反应模式和习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成人还应该逐渐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不适当的消极情绪(如生气、悲伤等)转移、缓解与控制的方法,这也是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2.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常规是指以维护幼儿的日常生活秩序为目的,教育者为其制定的在集体生活和个人成长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作为需要融入社会活动的幼儿,只有在接受人类社会所形成的常规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地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遵守社会生活常规,帮助幼儿在了解人类社会生活常规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常规来进行自我控制,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秩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因此,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约束幼儿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使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成为他们行为规范化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最终使幼儿走向自律。 二、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问题 1.教师自身情绪调控能力欠缺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及时发现并引导幼儿调节梳理情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在我们自身的专业素养达到一定的程度,具备较强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我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基础上,才能尝试去发现、引导、帮助和影响幼儿。如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己的情绪都容易波动,都无法梳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又如何引导和帮助幼儿管理好情绪呢? 2.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处理失当 今天是周一,根据轮流选游戏的规则,第五组的幼儿最后选择游戏。眼见自己喜欢的游戏一个一个被别人选走了,轩轩闷闷不乐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等大家都开始玩了起来,他抬起手把旁边小朋友刚搭好的雪花片打翻在地上。这一动作恰巧被老师看见了,老师严厉地说:“看看!你怎么玩玩具的?!到一边去,不要玩了。” 在上述案例中,轩轩小朋友并不是有意去破坏别人的游戏,他只是不知道如何来缓解和梳理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采用了破坏这一简单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但是老师不明就里,只看到结果就直接粗暴地判断是非对错,并对其进行批评。这不但没能帮助他正确地宣泄难过情绪,反而让他加剧了消极难过的情绪。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每天都在发生,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幼儿违规行为,使用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和直接。往往不问原因,不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只看到造成的结果(违规行为产生),就直接、粗暴地批评幼儿了事。问题在于,教师回应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为什么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呢?主要是因为我们只是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猜测他们违规行为的动机,并没有意识到幼儿情绪的多变性和善变性,忽略了教师在幼儿违规行为发生时的情绪控制和正确指导。 3.教师和家长对幼儿情绪问题理解和关注不够 幼儿的情绪很多时候都是外显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活动来判断幼儿当时的情绪。所以,教师和家长时时刻刻都要做一个有心人,这样才可能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很多老师经常忽略了这一点,对幼儿情绪活动重视不够,关注不够。在上述案例中,当轩轩闷闷不乐时,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并给予疏导,而不是等到他打掉同伴玩具才来干涉和批评,或许可以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策略 1.宽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因“因”施教 在面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时,教师不能凭借自己主观的判断来要求孩子如何去做,而应该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去同情、尊重他们,深入地了解他们违规行为背后的“因”,“蹲下来”仔细倾听他们心里的声音,深切感受他们当时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内外因素的影响,幼儿会产生多样的情绪体验。当他们面对不如意或是措手不及的情况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违规行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情绪失控行为。在他们违规行为的背后,或许有悲伤、难过、尴尬、担心等等,也有可能是不知所措。 一次体育游戏时,大家在有序地进行钻圈的游戏。晨晨一连将几个圈都碰倒了,引来了大家的哈哈大笑,惹得晨晨生气地将其他几个圈都踢倒了。老师看见了,走过去摸摸晨晨的头说:“晨晨刚才可能是因为后背太高了所以没钻过去,如果后背低一点就可能钻过去了,再试试吧!”晨晨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新调整了后背的高度,终于钻过去了。这时,老师高兴地对晨晨说:“你看,只要努力一样能成功!真为你高兴!”大家齐声拍手鼓励他,晨晨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随后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将刚才踢倒的圈都扶了起来。 晨晨之所以会对体育器械发脾气,将其踢倒,完全是因为动作不到位带来的羞愧和尴尬的情绪。由于老师及时捕捉到了他的情绪变化,并找到了背后的“因”,再以温柔、宽容的方法安抚了他的情绪,帮助他度过了这一难关,晨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调控自己的情绪,化解了自己的怒气。 2.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幼儿情绪调节能力 (1)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父母、老师的榜样作用对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但要以积极健康的情绪面对孩子,还要自己控制好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教师早上进班之前要充分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将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家长下班回家前也要积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不要把压力、怨气、怒气等不良情绪带给孩子,避免在幼儿面前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家长对的情绪调控行为对引导幼儿调控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及时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这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情绪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及时的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很多幼儿常常把情绪写在脸上,教师只要略加注意就能观察到。笔者在班上开设了“说说心里话”区域,当幼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到那里和好朋友说一说,也可以和娃娃说一说。在这一区域,还准备了纸、笔、剪刀等让他们发泄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 (3)创设环境,进行补充干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无法时时刻刻捕捉每个孩子的不良情绪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我们班就通过让幼儿展现自己情绪的方式来“告诉”老师。班级设置了“今天我开心吗?”表情墙,让幼儿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情选择高兴、悲伤、难过、忧虑、生气等表情图案贴在自己的名字下面。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根据表情图了解幼儿当时的主要情绪,也能看看后来幼儿情绪是否有变化(幼儿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补充后来的表情图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情绪进行干预和引导。这样,能尽量弥补单靠老师观察带来的遗漏和不足。 (4)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学会调控情绪。活动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我们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学习文学作品等活动,来帮助幼儿了解他人是如何调控自己情绪的,学习遇到不良情绪和消极情绪时如何来发泄、释放。在活动中,要让儿童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前提,学习正确有效的解压方法,如喝水、运动、找朋友聊天、画画、书写等等。 3.创设情绪情境,提高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认识了高兴、生气、伤心、难过等情绪表情,但要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情绪有关的情境却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特定的情境,让他们来体验和理解情绪。如:我园每年“六一”节前都会举办献爱心义卖活动,幼儿会选出自己喜爱的玩具、书籍等进行义卖,收集爱心善款,帮助别人。幼儿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因为它再现了生活中买卖的场景,满足了幼儿模仿生活的兴趣和愿望。可是,幼儿要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卖掉,又有念念不舍的情绪。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殊的情境,引导幼儿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不舍的情绪,提高情绪的理解能力。 4.提供社交机会,提高幼儿情绪协调能力 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参与,少了对成人的依赖,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消解同伴之间的矛盾。要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就必须学会站在同伴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学会收敛、理解和包容,这样的交往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减少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 在玩“娃娃家”游戏时,两个家庭都要用到吹风机给宝宝吹干头发,孩子们争论起来:“我家要用,我家宝宝不吹干头发会生病的!我们要用,先给我们用。”“为什么给你们?我们先要用的。”……这时,媛媛站出来说道:“只有一个吹风机,大家都要用怎么办?嗯……我看还是你们先用吧,你家宝宝年龄小,用完了给我们用。”“行,就这样!”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继续游戏…… 在上述案例中,只有一方适当的妥协和让步,才能化解这场矛盾。只有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从同伴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对方着急、焦虑的情绪。在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中,一触即发的违规行为就被化解了,幼儿的情绪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摘要: 常规问题一直是所有老师常抓不懈的主题,也是幼儿园的重中之重。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是老师最棘手的问题,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爱 模仿能力 正面引导 教育合力 常规问题一直是所有老师常抓不懈的主题,也是幼儿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刚入园不久,他们对幼儿园的各种玩具充满着新鲜感、好奇感。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制度、没有规则,他们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玩一玩。因此,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是老师们最棘手的事情,也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 一、常规教育,以爱为基础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上厕所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匙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还要想办法哄。当孩子大小便拉裤子时,还要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如我班的小石头,爸爸妈妈都在甘南自治州上班,从小就有奶奶带,胆子很小,刚入园时老师组织的活动他不愿参加,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刚开始给他喂饭,后来慢慢引导他自己吃饭、喝水。在组织活动时也对他特别照顾。渐渐地,孩子开始信任我了,还把我当成了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关心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行为。 二、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加强常规教育 有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这些孩子虽然性格开朗、爱说、爱跳,给班级带来了生气,但同时又由于他们好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某些常规行为习惯养成上较欠缺。例如,我要求幼儿每次离开座位前都要把小椅子轻轻推到桌子下面,可总是有许多孩子顺手把椅子一推,发出很大的响声,根本没有达到“轻轻”的要求,我强调了多次,效果也不是很好。我就利用幼儿时期模仿能力特别强这个特点,每次都拿一把小椅子用很夸张的动作轻轻把它推到桌子下面并且嘴里还要说一声:轻轻,然后才让幼儿放小椅子。 人们常说: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孩子们的“监控”之中,来不得半点虚假。慢慢地,班里再也没有出现乱放、乱推小椅子的现象,幼儿都是很自觉地轻轻地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还有,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寝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寝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为孩子做出好榜样。 三、注意语言的简洁、规范,富有情趣 老师在向小班孩子进行讲解规则和要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见解,规范和富有情趣。讲给孩子听的话,应该是孩子一听就能明白的。老师可以在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一边做一边说,提高语言的示范性和直观性。一次提的要求不能太多太复杂,要突出重点,语速要相对慢一点。另外,老师要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有情趣。要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解各种要求和规则,把要求和规则游戏化,趣味化和情景化。例如在让孩子养成轻轻放椅子的习惯时,我通常会告诉孩子,椅子喜欢爱护他的孩子。如果小朋友大力搬椅子,椅子会摔跤,会生病,他的小脚还会断呢。同时,一边说一边请平时能够轻轻放好椅子的孩子来进行示范。孩子示范以后,老师会告诉孩子,XX小朋友的椅子今天可高兴了,他说以后也会和他做好朋友。这时,其他的孩子也会向刚才示范的孩子一样轻轻放椅子了。又例如在请孩子轻轻上厕所的时候,我也要求孩子学小猫走路。小班的孩子喜欢模仿,他们都会模仿小猫走路时的动作轻轻去厕所的。通过以上的训练,我们班的孩子在活动常规,游戏常规,生活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坚持正面引导,适时表扬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xx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发玩具。”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五、坚持教育的一致性,不断实践,及时巩固 在进行常规训练的时候,两个配班老师的意见和方法一定要一致,要形成共识。不可以这个老师这样要求,另一个老师那样要求;一个硬一个软。这样的话,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一个老师如果定下了一项要求,必须让另外一个老师也知道,这样,两个老师才能紧密合作。而且,当常规一旦确立,就必须要天天坚持,长抓不懈。 六、重视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特别是小班,初入园时,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情况,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等,让家长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洗手等习惯。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稳定的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小班幼儿更是一张心灵白纸,需要我们细心呵护、耐心守候、不厌其烦、循序渐进地进行常规教育。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及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幼儿常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同时父母及长辈的溺爱娇惯、包办代替,又养成了小班幼儿强烈的依赖性、缺乏常规意识及相应能力。因此,怎样在小班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概念界定: 讨论、界定“幼儿常规教育”,必然离不开对“常规”一词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将“常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 我国学前教育界不同的学者对“幼儿常规”有着不同的理解:刘焱认为幼儿“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2罗志芳认为幼儿常规就是“纪律”,幼儿常规就是幼儿纪律,是“关于纪律与秩序的规则”。3王玉认为“常规就是限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 综上所述,幼儿常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常规教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需要,对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等,从时间顺序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入园、晨检、早操、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午餐、午睡、午点、游戏活动、离园等环节。 三、开展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会说话”的幼儿常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常规教育氛围。 环境支持和影响着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开展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常规教育环境,而小班幼儿又刚入园、年龄小、缺乏常规意识,为此,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相应的常规教育环境时,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环境“会说话”,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例如:洗手池前与水龙头相对应的地面,我们贴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它告诉孩子们,每个“小脚印”上只能站一个人,其余的人可以排到“小脚印”的后面稍作等待;活动室地面的“半圆形”标志线,帮助孩子们迅速有序地将小椅子摆在活动时需要的位置;楼梯台阶上的“脚印”标志以及楼道墙面的“毛毛虫”标志,提醒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一个跟着一个排好队。 2、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适宜的幼儿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从中获益,获得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不同,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及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5因此,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早晨入园时,老师会主动热情地与幼儿及家长打招呼,幼儿渐渐地也知道在入园时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活动时为了端正幼儿的坐姿,老师会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看,XX小朋友坐得多直!”孩子们顿时就挺起腰来。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6同时,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际操作感知。例如:为引导幼儿离开座位时送椅子,我们创设了“小椅子回家”的情境;在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了“生活服务区”,让幼儿在实际操作(扣纽扣、系鞋带等)中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3、关注幼儿一日生活,随机生成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渗透、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离不开幼儿的一日生活,而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机教育”,因此,幼儿的常规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在幼儿各种游戏和活动中的。例如,幼儿进行桌面游戏活动时,我们发现许多玩具掉在地上了却没人捡、幼儿之间相互争抢玩具等现象,据此,我们随机生成了“玩具玩具我爱你”、“玩具大家玩”、“玩具回家”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理解并遵守活动规则;在发现幼儿常在教室里追逐疯跑这一情况时,我们随机生成了“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我叫轻轻”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明确相关规则。 4、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常规教育成效。 “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的不同场所和环境,同时也是儿童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7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应由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和加强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例如,通过班级家园栏、QQ群及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讲座等,定期向家长宣传、介绍幼儿常规教育方面的知识;利用家园联系册,每月与家长互通幼儿在园及在家情况,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协调一致、同步教育;借助家长委员会,充分发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常规教育,为班级常规教育出谋划策;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体验活动等,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幼儿常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挖掘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幼儿常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 摘 要:幼儿园常规教育,就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幼儿有规律的生活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自理、自律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教育,从而使幼儿成为将来社会需要的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与他人合作的主人。 关键词:常规教育;行为习惯;个性品质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育遍及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常规教育和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误区。 一、幼儿园管理误区 (1)教师牵着走为主,将常规教育依然看作以管理为目的,是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口令,幼儿没有自己处理自己行为纠纷和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2)过于放纵幼儿,强调幼儿的自我管理,否定某些环节的老师干预,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当幼儿出现违反常规要求的行为时而没提出任何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园的孩子要么被管得太死,缺乏自主性、自理性;要么孩子被过于放纵,自律性不强,影响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一个新的集体生活,并置身于一个教育环境之中,如果哪个幼儿园重视常规教育,如果哪个班级重视常规教育,这个班的孩子就表现情绪稳定,生活规律有秩序,讲文明懂礼貌,各种工作有条不紊。老师值班感到愉快,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否则,不重视常规教育的班级,孩子表现情绪浮躁,缺乏组织纪律性,规则意识差,不听指挥就成了平常所谓的乱班,同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老师组织活动感到吃力、苦恼、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更不易幼儿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因此,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一日活动秩序,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教师开展活动的保障,如幼儿每天喜欢上幼儿园,乐意与他人交往,讲文明,懂礼貌,吃饭时,食欲旺盛,不挑食,不偏食,就餐习惯良好;睡觉时,睡姿正确,能按时入睡;上课和游戏活动时,能够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等等。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仅包含科学的生活常规,还包含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则,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幼儿园应加强和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并根据幼儿的生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幼儿园常规的措施和方法。 二、幼儿园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幼儿常规的建立必须加强坚持,坚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法宝,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每天的要求必须相应稳定,不可朝三暮四,今天这个样明天那个样,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始终如一地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 2.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尤其是小班,教师要认真讲解,耐心示范,直到幼儿正确掌握为止。 3.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实施中,包括教师在内不存在“特权”,要将幼儿摆在主体位置,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常规管理之中,最大化地促进幼儿主体发展。 4.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真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中规定的大、中、小班作息进行,使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符合幼儿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按照动静交替的原则,正确合理地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 5.加强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因为孩子智力发展和生活能力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一定要帮助和辅导,使其逐步有序提高。 6.发挥榜样的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同时把握好教育契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让孩子教孩子。 7.教学先行以教学促常规法,当幼儿完全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他就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有助于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 8.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发展起着熏陶作用,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调整和改变幼儿的行为。 9.教师在常规培养中既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又要做到“言而有信、信而必实践”。 10.制定明确的常规要求,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向他们逐步提高要求。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善于总结和反思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促进幼儿常规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幼儿园常规教育,是摆在我们保教人员面前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在实施中要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合理,制定明确的常规要求,始终如一地将道德教育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幼儿自理、自律能力,懂得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群体意识;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使成长产生质的飞跃。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问题与策略探析 摘 要:幼儿社会化是其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过程,幼儿园作为幼儿早期社会化的场所,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初步认同并内化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幼儿社会化。然而,现实中的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存在诸多的不合理现象,导致常规教育呈现异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些优化常规教育的策略,旨在使常规教育的开展更科学、人性化。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常规问题;策略 一、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的价值 幼儿园班级集保育和教育功能于一体,它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场所,更是幼儿生活、游戏的乐园。在幼儿园班级里,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游戏融为一体。对于幼儿园班级常规的价值,可以从工具性与教育性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工具性体现在教师通过班级常规维护集体保教的秩序;教育性体现在培养幼儿逐步适应集体生活,掌握基本社会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透视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常规的制定,以教育者为中心,忽视幼儿内心真实诉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幼儿园班级有良好的秩序,班级正常运转,一定的规范约束是有必要的,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常规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除幼儿自由活动中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而自行提出一些规则外,规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管理者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幼儿园的特点,根据多年的经验制定的;二是由班级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随时提出或更改。由于幼儿未能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接受常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明所以然的过程,所以当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幼儿往往会将常规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和限制,常规没有融入幼儿内心真正的价值需要,教育者较多的是从理论层面考虑进而制定常规,较少倾听幼儿内心的真实诉求。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内心感受,压抑幼儿个性的发展,造成幼儿在教师权威下被动地服从。 2.常规教育突出常规的工具性,忽视其教育性 常规既有工具性又有教育性。常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我们也可以说,常规的工具性是为其教育性服务的。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分地注重常规的秩序、约束等价值,忽视常规的自由、权利等价值,这样就难免会异化幼儿园班级的常规教育。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常规就会由教育手段变为了教育目的。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维护班级秩序,占用了幼儿较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而教师这一行为背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完成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目的,而不是出于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自我发展服务的内在目的。而所谓教育性,即教师要将促进幼儿发展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以引导者的身份于无形之中将幼儿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行为规范上来。若过分注重常规的秩序约束等价值,那么常规的教育性就不容易真正落到实处。 3.常规教育以说教和强化为中心,教育方式单一 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教师开展常规教育时经常会用“不要”“不能”“不可以”等限制性词汇或者以反复说教的形式强化幼儿遵守常规。然而,由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幼儿主要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一阶段幼儿开始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但还不能充分理解准则的程序和意义,活动中常常以“我”为中心。若幼儿违规,教师较多的是以惩罚的形式教育幼儿,教师类似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仅会带给幼儿情绪紧张等负面情绪,但幼儿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常规就失去了对幼儿行为的指引作用,单一的教育方式将会降低常规教育的实效。有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较多采用强权和外控的常规教育方式,较少使用正面或中性的教育方式。这种以权力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关注的是用强制性的方式达到纪律约束的目的,较少关注幼儿规则的内化。单一的教育方式显然不利于幼儿对班级常规的掌握。 4.常规教育注重团体需求,轻视幼儿个体需求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幼儿不容易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因而常常出现教师重视团体需求而轻视幼儿个人需求的状况。如教师提出“吃饭不能说话”“上厕所需经过教师的同意”等僵硬刻板的要求,幼儿正处于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阶段,且个体存在差异,若为了团体的一致性而提出过于刻板的要求,显然会损害幼儿合理的个人需求。有的教师甚至会轻易地给违规的幼儿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幼儿阶段正是幼儿自我概念形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幼儿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价,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势必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探寻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的策略 1.灵活、精简地制定常规,让幼儿参与其中 幼儿的身心尚未成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育者制定规则不宜太多,繁多的常规只会让幼儿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教育者可以在不同阶段有重点地培养幼儿遵守常规的意识,并且需要考虑到幼儿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灵活地调整,努力做到让常规为幼儿服务。而让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一个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原则”,即当幼儿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是引导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好时机。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教育机会,努力引导幼儿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让幼儿参与制定常规,把常规巧妙地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从而变幼儿遵守常规听从教师为运用常规为幼儿服务。 2.正确权衡常规的工具性和教育性 常规教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常规的工具性与教育性相辅相成,教育性侧重于站在幼儿的立场,是指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实现对幼儿的社会技能与社会品质的教育和提高,而工具性侧重于站在教育者的立场,是指教师将常规作为一种教育幼儿的手段,实现教育幼儿的核心目的。工具性与教育性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常规教育的正常开展。教师应正确权衡常规的工具性与教育性,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将常规融入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点滴小事中,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幼儿,让幼儿不再屈从于教师权威及常规,而是发自内心地接受常规,真正发挥常规的教育功能。 3.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教育方式应多元化 游戏是幼儿园各种活动的载体,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法,即教师采用做游戏的形式培养、建立幼儿的常规意识。让幼儿感受到的是在做游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常规,这样也便于幼儿与教师站在同一立场上。另外,教师批评幼儿时应注意场合和时机,不宜在睡觉前和吃饭时批评幼儿,以免影响幼儿的情绪。对于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在教育时也应有所区别。 4.合理协调团体与幼儿个体需求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集保育和教育于一身,与学龄阶段相比,有其特殊性。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低,各方面都处于正在发展的状态,频繁地轻视幼儿的合理需求,或者为了团体的一致性强加给幼儿各种要求,可能会给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因而教师轻视幼儿的个体需求以实现团体的整齐划一显然是不可取的。合理协调团体和幼儿个体需求间的关系,教师应熟悉每个幼儿的生活背景和行为特点,尽力正确解读幼儿的内心需求,对于幼儿不同的违反规则的行为,教育者要尝试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实际问题,尽力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避免盲目地斥责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应是常规教育的受益者,而不能因接受常规教育让部分幼儿做出自己的“牺牲”。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常规教育 摘 要: 幼儿园是儿童玩耍、学习、生活的场所,幼儿园所处环境及幼儿园教室内外环境都对幼儿教育及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常规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幼儿一些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因此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些适合他们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并从幼儿身边小事出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关键词: 幼儿园 环境建设 常规教育 幼儿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要创设出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环境,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推动幼儿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学习能力往往比较低下,因此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目标。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如广泛意义上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尊老爱幼、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等,这些通常较为抽象,教师在给幼儿讲解的时候往往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幼儿通常无法很好地理解。其次,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之前通常已经养成一些不好行为习惯,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性格难免比较骄纵。最后幼儿使用的书本中对这些行为习惯并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创设相关环境,如在教室较为显眼的地方张贴国旗、国徽、国歌及它们的由来、天安门广场和五十六个民族小朋友等用以培养幼儿爱国思想;在花园旁边张贴爱护花草树木的图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习惯;在楼梯上画上可爱的小脚丫,可以有效防止幼儿上下楼梯拥挤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习惯;在水管旁画一些关于节约用水的图片或标志,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习惯,等等。通过幼儿身边的点滴事件,帮助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二、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幼儿园教育还应积极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有一些幼儿不能坚持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因此教师可以在盥洗室水龙头前装配一面镜子,结合幼儿喜欢照镜子的喜好,促使他们积极洗手;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实行“一人一杯、一人一巾”的制度,很多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记不清楚自己的号码,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号码,幼儿对一些图案或小动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幼儿选择一种他们可以记住又比较特别的图案,将这些图案贴在自己毛巾挂钩处和杯子上面,帮助他们记住自己的号码;有一些幼儿不讲卫生,不喜欢洗澡、洗头、洗脚,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角落贴上“我爱洗洗”的图案,并摆放一些小澡盆和洋娃娃,要求幼儿为这些洋娃娃洗澡,培养幼儿勤洗习惯;还有一些幼儿经常忘记修剪指甲,教师可以在墙面上张贴“漂亮的小手”的图案,这些图案上都有两只干净的小手,要求幼儿定期将自己的手与上面的手对比,培养幼儿勤剪指甲的习惯。 三、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幼儿园教育要求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创设富有情趣的环境,引起幼儿探索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他们才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效的环境还可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动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如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开始忙碌起来,小妞妞买来芹菜正准备放在锅里炒,庆庆问:“你的菜洗过了吗?”“还没有呢!我到水池那里洗洗。”“不行,你得先择一择,再洗一洗、切一切,才能炒呢!”这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丰富,同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合理创设生活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刚步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较为抵触,离开关心、呵护他们的父母,情感往往特别脆弱,因此教师应当合理营造家庭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如开展小班“娃娃家”区域活动时,教师在“小兔一家人”区域的窗户上贴了兔宝宝、兔爸爸和兔妈妈的合影,温馨又亲切;同时提供2只松软又可爱的小熊宝宝和小孩衣服鞋子、梳子、发卡等物品,让幼儿更好地体验为动物宝宝穿衣打扮的乐趣;提供较为丰富的娃娃家餐具、灶具、各种玩具蔬菜等,让幼儿体验过家家做饭的乐趣。在这样比较生活化的环境中,充分调动幼儿兴趣,使幼儿的家庭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五、结语 总之,幼儿园环境设计一定要充满童趣、色彩鲜艳、布局合理,符合幼儿成长需求,但是教室墙面布置得不能太过凌乱,而且画面布置不能太高,应符合幼儿身高和视觉要求。幼儿园环境设置与幼儿园常规教育及幼儿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合理创设环境,帮助幼儿在幼儿园健康成长。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与自控能力之我见 在普通的教育中,有些幼儿园将常规教育的目标锁定在保障教育环境的有序化,重视以形成表面秩序为唯日的的外在纪律训练,由于外在纪律凸现的是维持教育秩序与便于幼儿园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往往会以牺牲幼儿的内在发展为代价去换取教育环境表面上的整齐划一,这就容易把常规教育当成了控制幼儿的手段。 自我控制能力不仅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自控能力缺失还会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自控能力的发展与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一项针对中产阶级家庭背景的幼儿的纵向研究发现,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与小学低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具体表现为:早期自控能力好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或保持友谊;在学习生活上更能保持很强的自愿控制,也更喜欢上学;老师对他们的坚持性和抵制分心能力的打分也较高。 一、自控能力的内涵 至今为止,心理学界仍无一个公认的或简单的自我控制的定义,甚至缺乏能被普遍接受的,关于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什么是儿童自我控制的定义。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所谓的自我控制能力实际上都包含了一些核心的元素: (一)自控能力包含着对行为、条件、结果之间的列联关系的预测和评价的能力。因此,自控能力的获得必然以对规则的理解、接受和内化为前提。 (二)自我控制能力是主体根据规则和要求来调节自己行为,因此执行规则的能力是自控行为的必要条件,而对规则的执行就与人格特质中个体动机冲动控制倾向有关。 (三)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自主性的体现,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掌控能力。Savage认为自我控制不仅指服从权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为标准,且指根据自我选择的信念和目标行事,从这个意义龙说,如果主体的行为完全受到外部限制,没有自主地选择和决定的自由,那么即使在表面卜看,其行为符合了某种要求,我们也不能将这种行为视作是其自控能力的体现。由于当主体的行为受到他人监督的时候,其主体性就很难体现,因此要考察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进行。 通过上述分析,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界定为:主体通过对身心活动的监控和调节,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忍受挫折,遵守规则,使行为符合社会和自身期望的能力。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是促进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让儿童逐步解除目我中心走向社会化的过程。虽然我们并不能说自控能力的培养仅仅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不论是在家庭生活,乃至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幼儿的自控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然而,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现状一一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其它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因此最能让幼儿体验到什么是集体,什么是平等交往的场所是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正是从这一层面上说,我们认为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幼儿园的教育。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则又主要通过常规教育来实现。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利弊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自控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可以通过说教或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一社会性能力的获得更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体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社会交往的机会,从中幼儿能获得许多社会交往的经验。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幼儿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并加以因势利导,就能为幼儿提供掌握和运用社会规则的社会情境,并为幼儿提供学习如何根据情境要求控制行为的机会。 幼儿对社会规则的掌握需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而常规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幼儿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活动,它能够让儿童获得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用纪律和规则约束幼儿的行为,幼儿就能逐渐认识到什么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界限,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及自己与所处社会世界的关系。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中不利于自控能力发展的现象 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成效。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有些幼儿园在管理上比较严格,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抓幼儿园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来要求幼儿的惯性。而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效果,就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 以“听话”作为评价幼儿自控能力强弱的尺度。以“听话”来要求或衡量幼儿的自控能力,不仅不利于我们对幼儿的自控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容易对幼儿产生误导,使幼儿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暂时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由于这种约束并非出自内心的自愿,就很容易导致被表扬的幼儿在集体环境中过度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帮助幼儿形成真正的自控能力,反而会导致其内心的焦虑。 当然,在教育实践中,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做法远不止以上这些,要想从根木上纠正和杜绝这些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做法,既要幼儿园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者观念上的找原因,同时也要从当下幼儿园教育的办学机制、管理模式、评价体制上加大改革力度。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探讨 【摘 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规教育进行得好,会使幼儿终生受益。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实施途径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贯穿于幼儿日常教育的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的首要“必修课”,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幼儿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独立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常规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决定自身的教育方法,良好幼儿教育过程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具备正确的、以幼儿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理念,具有对教育行为经常反思、创新的勇气。因此,正确的常规教育理念是幼儿园常规教育实施的前提。 1.1 常规教育目标 常规教育应本着以幼儿的终身教育发展为理念,主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情感和自我意识,使幼儿日常活动中学会自主、自觉,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常规教育时,不应以限制和约束幼儿为出发点,借助威胁和批评达到目的,应培养幼儿独立自觉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行为,鼓励幼儿自律与自我负责。具体实践中,应确立以幼儿为主体地位,教师为规则的引导者和共同遵守者。教师应相信幼儿是愿意遵守规则、也能控制自己,不应认为自己的作用就是控制幼儿,让幼儿保持安静与顺从;也不应成为管理班级的督查。否则,幼儿就会时刻感受到是处于被监督与纠正的角色。 1.2 幼儿自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幼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在自主的氛围下,易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自主意味着给幼儿创建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其自主尝试,积极参与,使幼儿在积极的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从亲身体验中认识自己,树立信心。这样,幼儿就会积极、大胆、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从而使幼儿养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思考,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被动等待的好习惯。 2 认知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对环境中必须存在的“规矩”的认识。结合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他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教师应首先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幼儿身心处于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再从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出发,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在积极的情绪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让幼儿学会主动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并感悟其背后的原因,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做游戏、生活小片段情景、讲故事等引导幼儿。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幼儿学会怎样共同商定活动规则,使其知道任何集体活动都是有规则的,参加活动的人必须都遵守规则,并按规则开展相应活动。 3 情感体验 幼儿的学习,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认知角度引导幼儿理解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分析、探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幼儿内心对规则的认可、遵从。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让整个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纳规则,在后果体验中理解规则,并引导感受体验生活中有规则的益处。例如,可以将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编制成儿歌,再附加舞蹈,使幼儿在愉快的歌舞中了解行为规则;还可组织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扮演角色,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亲身体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激发其遵守规则的内在需求,促进幼儿的自律。 4 行为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尚处于依从和认同阶段。在依从阶段,幼儿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在认同阶段,幼儿因为对榜样的崇拜,产生模仿行为而遵守规则。因此,在启发幼儿规则意识时,教师可通过让幼儿观察、模仿、自主练习等,对幼儿的行为规范加以培养、塑造。另外,在对幼儿的表扬、批评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 4.1 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在于为幼儿提供正确的道德意识,激发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感,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为幼儿树立模范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示范之中。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行为方式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例如,在集体面前表扬做手工认真的幼儿,并让示范给其他幼儿。这种榜样示范的正面力量比教师的说教、批评效果要好。 4.2 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指从正面肯定幼儿思想和行为中的积极因素,使受表扬者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荣誉感,增加其上进的内在动力,同时创造一种向上的气氛。表扬可以催人奋进,但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善,也有时间和剂量的规定。想要收效显著,教师首先要注意表扬应针对事,是针对幼儿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应针对幼儿本人。其次,表扬幼儿时,注意不能敷衍和空谈,应简要讲明值得表扬之处。例如,“某某小朋友吃饭快、而且很干净,值得表扬”,不能简单的说表现好。再次,表扬还要及时,这样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还应注意表扬方式要得当,幼儿的性别、性格、爱好不同,其所需的表扬方式也不尽一样,应因人而异。表扬表扬还要有新意,长期重复也会失去效用。 批评是一种通过指出幼儿的缺点和不对之处,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所犯错误产生的后果,进而加以改正。批评的效果,取决于方法的选择。对不同的幼儿,应有不同方法。不管哪种方法,都应从关心的角度进行。出于关心批评幼儿,一方面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会纠正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使其能更好地发展。但是批评要注意分寸和频率,次数不能过多。 5 环境布置 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常规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丰富多彩的物理环境对幼儿习得常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合理、人性化的人文环境能为教师的教育过程提供支持。 5.1 良好宽松的班级环境 环境是一个隐性的教育渠道,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局和布置的合理,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醒幼儿班级内的常规,促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常规。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置,包括房间的装饰、桌椅的设置形式、角落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纪律行为。例如,教学活动时,幼儿离玩具太近,会分散注意力、诱使孩子去玩耍,而教师又不断地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不分心,就产生了一个不必要的矛盾。此外,还可将文明、正确的行为制成图片,贴在墙上,时时提示幼儿。 5.2 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 心理学提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的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教师设计的室内、户外活动可以交替进行,在自由活动时可以给予幼儿宽松的氛围,在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幼儿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情绪。幼儿园可以通过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吸引孩子,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习得的各种能力。 5.3 以人为本的作息安排 合理的作息安排使幼儿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方便教师管理班级,但繁多的活动不仅会让教师担忧每项活动的进展速度,也会使幼儿紧张,最后活动效果也会不佳。幼儿教师在活动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度,在保证幼儿基本的吃饭、睡觉、如厕等生理需求下,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安排做小的变动。对待每一个活动环节的过渡时,要减少让幼儿等待的时间,不必经常要求幼儿统一行动,环节与环节之间应形成自然的过渡。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部队资源对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隐性帮助 摘 要:常规教育是幼儿园老师做好幼儿一日生活管理的“基本功”,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所谓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也是为了幼儿在园内的生活既丰富又有规律,培养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要求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坚持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很有必要。身为部队幼儿园,幼儿更容易接近解放军,通过观察解放军,幼儿更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常规教育;部队资源;帮助;习惯 常规教育是把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借以形成幼儿神经细胞的一系列联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幼儿的良好常规呢?我觉得首先应给幼儿创造平等、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管理中。在培养过程中,老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领导全体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可请接受快的幼儿来做组织者,这样既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又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其次,避免统一的常规教育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因人而异地进行常规教育。在建立常规前,要先想想我们所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最后,树立榜样,及时地给予正面的评价激励。幼儿的模仿性强,思维具体形象,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身为部队园所,我园的幼儿比地方园所的幼儿更容易见到军人,更容易听到军歌和军号,这使幼儿对军营生活充满了好奇。一次,园内组织幼儿参观了战士们的宿舍,当幼儿们走进宿舍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啧啧”声,他们看到了雪白整齐的床单上放着“豆腐块”的被子,被子上放着战士们的皮带和帽子;床的右下角整齐地摆放着鞋子。个别孩子会轻轻地摸摸战士们的被子。回园后,幼儿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相互讨论着。借此机会,教师利用幼儿的模仿能力,对孩子进行了谈话活动及常规教育的渗透。参观前幼儿的鞋子总是摆放不整齐,每天都需要老师提醒。参观后我通过观察发现,除了个别幼儿以外,大部分幼儿午睡时不再需要老师提醒鞋子应该怎么摆放,起床后被子应该怎么叠,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会试着叠“豆腐块”的被子,下床后会将床单往展拉一拉。保育老师在做最后整理时不再像以前挨个重新整理,只需个别整理,幼儿的寝室就变得非常整洁了。 一个月后,大班组的幼儿又一次观看了各营区的会操,当幼儿来到训练场上看到穿着军装的解放军叔叔们时,难以克制自己的喜悦之情,大声地呼喊着:“解放军叔叔。”当会操开始时,幼儿立刻安静下来,小眼睛好像不够用一样,聚精会神地观看着表演,生怕一不注意就错过一个精彩的表演。解放军们喊着响亮的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幼儿不时地为他们鼓掌。会操结束后,每个班级请到了两名解放军战士,由他们来给幼儿指导我园自编的军体拳,太阳下的幼儿们认真地模仿着每一个动作,小脸儿热得红扑扑,此时,如果是我们老师在教幼儿们,他们也许早已厌烦或喊叫着太热了。所有活动结束后,在回园的路上,幼儿还感觉意犹未尽,边走边探讨着动作的要领。之后的活动中,我观察到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排队时还会有拥挤的现象,现在不但速度快而且非常整齐,喊口号时也简短而响亮,做操时不再需要老师刻意提醒,他们的动作整齐而有力。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幼儿们喝水、入厕、洗手都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醒,他们能够主动排队并能够互相谦让,偶尔有幼儿在活动中表现不太好时,只需老师提醒他们想想解放军叔叔是怎样表现的,他们就会立刻改正。久而久之,幼儿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幼儿之间也会互相提醒、帮助。在幼儿的心中,解放军叔叔是多么的伟大,幼儿长大想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行为规范都在刻意地模仿着解放军叔叔。 幼儿所有的行为都在受着一种隐性力量的帮助,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相信幼儿们定会更加努力,将被动变为主动,再将主动转换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要跳出以往常规教育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把常规教育合理地融入幼儿的生活中,让它成为影响幼儿的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析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摘要: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观贯穿着她的整个教育生涯,是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提出了纪律应该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积极、有益的纪律,这种纪律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自由地工作来唤起内在纪律,这种观点对现今幼儿元常规教育仍有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蒙台梭利 纪律 纪律教育观 蒙台梭利是一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她的一生都在从事着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许多幼儿教育理念,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套教育理论体系对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纪律教育只是她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但是对她的整个教育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从纪律的涵义、纪律形成的模式来理解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为完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纪律的涵义 蒙台梭利认为使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和瘫痪病人一样不动的纪律,不是真正的纪律,而且这种纪律不利于他们自制能力的完善,是压制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建立真正的纪律,这种纪律应该是以建立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有益的纪律和内在的纪律为目标,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1】 这种纪律是幼儿发自内心而认同的、遵从的,不是由于外界强迫而形成,是一种能够被幼儿理解自觉地没有任何粗鲁行为的纪律。只有建立起这种纪律,幼儿才是一个有着自我的人,才能逐渐形成规则意识,才能使他们的行为从无序行为过渡到自发的有序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守纪律的人。 二、纪律形成的模式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的形成需要从环境、教师、幼儿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考量,纪律的形成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纪律,并在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纪律。 有准备的环境 为了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制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在家庭环境方面,儿童之间规定了享受“儿童之家”优惠待遇的家长需要履行“家长必须按时间规定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保证孩子的身体和衣服都是干净的”、“在儿童教育方面必须同女教员密切合作”等。【2】这些规定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创造了一个利于幼儿形成时间观念等纪律观念的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方面,“儿童之家”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纪律思想环境,为了使幼儿能够积极遵守纪律,幼儿在“儿童之家”学会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能辨别好与坏。教师会观察孩子是否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的概念,根据幼儿的行为来指出幼儿的的哪些行为需要阻止,哪些行为需要逐渐制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者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3】如:幼儿模仿教师收拾玩具时,教师不应该让幼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是应当借机教育幼儿有序地摆放教具。其次,“儿童之家”的幼儿用以工作的场地与用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会对幼儿进行观察,根据幼儿的行为来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以井然有序的座位为例,幼儿的教室会经过精心的布置,并让幼儿明白井然有序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当建立了个性化的纪律后,会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幼儿也能保持秩序。 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的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而这种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4】她认为纪律通常是通过自觉工作来发展的,而不是来自命令、说教、训诫或奖惩,通过说教之类的方式而形成的纪律,也许会在短时间之内产生作用,但是这种纪律会很快不会起到作用,因为它是外力强迫而形成的,不能让幼儿对纪律形成认同感,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工作,有利于纪律 的形成,幼儿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集中精力去做,而在做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幼儿的纪律性,我们需要通过给予幼儿的自由来培养纪律性。 蒙台梭利所提到的工作虽然可以由幼儿自由地选择,但是并不是随意的工作,它是指幼儿渴望做的并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工作,这些工作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如果需要教会孩子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教师需要将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加以分解并对其进行分析。【5】当孩子非常热衷于这件件工作的时,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自动性、创造精神和对同样练习的坚持, 这些实质上是表现都是是纪律的充分体现。【6】 内在的纪律的形成 蒙台梭利认为内在纪律的形成可以通过不断地重复纪律的概念,让幼儿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自觉工作唤起了幼儿的内在纪律后,通过工作不断地进行练习,并由老师加以监督才能够形成具有持久性的内在的纪律。这种内在的纪律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幼儿乐于遵守的纪律,当幼儿自觉地进行练习时,这就标志着幼儿开始自律了,也就标志着内在纪律的初步形成。这种练习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处可见,以一定的方式不断地重复,当幼儿自愿进行的工作,练习几乎每次能成功,幼儿在无形中按照规章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会采用“肃静课程”的方式来建立幼儿内在纪律,而教师在形成这一过程中充当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让幼儿有时间和机会去测试自己,去估计自己的力量和极限,【7】当幼儿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要对幼儿进行引导,并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目的。 三、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纪律观,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 在幼儿园,教师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纪律观,知道纪律的真正涵义,能够正确地处理好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分压制幼儿。教师应该先让幼儿有一个关于纪律的概念,而不是命令式的做法,做到让幼儿真正理解这些纪律,将外在的纪律转化成内在的纪律,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积极的、有序的纪律,而不是纪律的被动者。其次,教师在纪律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充当的是观察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慎用奖惩。教师需要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指导幼儿哪些方面的需要加强,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形成良好的纪律的目的,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加以监督,才能形成长久的内在的纪律,并且尽量将这些纪律观念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音乐等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乐于遵守纪律,而不应该通过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幼儿,并要做到慎用奖惩制度,奖惩的作用只是短暂的、表面的,只能在维护外部纪律上起到一定的作用,过度使用奖惩有时甚至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内在纪律的形成。让幼儿成为真正享有内在纪律的人,能从内在生命中产生的人类的力量、自由的源泉和更大的积极性。 (二)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做好家园的工作 幼儿园常规教育需要幼儿园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创造一个又准备的环境,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使常规教育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活动。 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园规班规,为幼儿提供一个又准备的纪律环境,建立良好的园风班风,一旦制定出园规班规就要持之以恒地帮助幼儿坚持下去,将纪律意识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小班的的幼儿能自己穿鞋子,大班的幼儿能自己穿衣服,并且能够帮助同伴穿衣服;每个活动区规定多少人玩,如果有人想加入需要自行按照规则协商;等等。这些简单易行的规则在家庭中也需要家长加以实施。由于现今社会家庭结构大多是“421家庭”结构或者核心家庭结构,许多幼儿从小被溺爱,规则意识薄弱,需要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近况,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开展各种关于纪律的活动(如在班级公布栏上贴出关于纪律教育的方法、开展关于纪律的亲子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家长则需要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关于帮助幼儿树立纪律意识的工作,主动了解关于常规教育的的先进理念与具体的做法。如,通过从老师处得知信息、阅读等方式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开展一些家庭活动或小游戏(如,123木头人游戏,谁动谁就要接受惩罚),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力的事情,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以发展纪律意识;积极参与幼儿园所开展的关于培养幼儿纪律意识的活动。尽量将这些纪律教育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一日常规中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 摘 要:礼仪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礼仪教育需要从幼儿阶段开始进行。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家庭、社会、幼儿园需要三位一体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幼儿礼仪教育 一、教师要理清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的礼仪教育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居住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生活礼仪(包括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等)、共同场所礼仪(包括升旗礼仪、集会礼仪、购物礼仪等)、学习礼仪(包括课堂礼仪、活动礼仪)。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我们要采用晓之以理的启发引导法,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导之以性的行为训练法。力求培养幼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掌握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 在幼儿礼仪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方法有许多种类,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故事启迪法。通过讲述有关真实、贴切、新颖、灵活、生动的故事使幼儿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明白事理。如,故事《孔融让梨》《漏嘴巴的大公鸡》等等。(2)行为辨析法。让幼儿辨析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的,哪些是不符合礼仪的教学方法。(3)示范演示法。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教师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4)情景表演法。就是让幼儿自己上台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5)游戏童谣法。就是把多个有关礼仪的词语或句型融为一体,以唱童谣的形式把它们读出来。游戏法就是幼儿通过做游戏来学礼仪。(6)活动竞赛法。通过比赛活动让幼儿学习有关礼仪的知识。如,《看谁穿得快》《谁做得对》等等。 三、在日常规礼仪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幼儿礼仪教育的关键。“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还要为人师表。”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很认真地模仿和学习。所以,幼儿教师要做好幼儿的榜样,正人须正己,以身作则。如,我带着幼儿排队从幼儿园后门出去到院子里参加户外活动,可是刚一踏出后门,我就发现地上有一滩水,于是我大声地提醒幼儿:“小心!地上有水。”我怕后面的幼儿听不见,就重复说了两遍。没想到幼儿竟然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递这句话,直到最后一个幼儿走过那滩水。我紧忙抓住机会对幼儿说:“你们还知道做些什么事情可以帮助别人吗?”幼儿踊跃发言:“我们坐公交车时可以给老奶奶让座”“我可以帮助妈妈扫地”“我可以帮助爷爷浇花”……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听着幼儿的话我感到一阵阵温暖。在生活中,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各种礼仪教育。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卫生习惯的教育上,主要有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内容。个人卫生教育以养成教育方法为主;集体生活卫生教育以常规教育为主;公共卫生教育以制度规范影响方法为主。当幼儿有鼻涕、小嘴巴有脏物时,教师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取纸,先自己擦,擦不干净的老师再帮忙,帮幼儿擦干净后还要嘱咐幼儿将自己用过的废纸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幼儿知道了要将废纸、果皮、包装袋等垃圾放到垃圾桶里,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2.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幼儿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寝室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剩饭菜,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思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就会有助于这个幼儿今后在这个方面形成永久的习惯。因为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要性的特点,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如,在平时活动间歇时候,我就会给幼儿讲一些好听的故事。通过讲故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幼儿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认识到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鼓励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4.规范的养成教育 幼儿集体性教育是组织幼儿在集体学习环境中自觉遵守集体规范,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来约束自己,这样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做早操时会自觉排队、进出教室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幼儿穿着统一的服装,戴着绶带,步调一致地随着《运动员进行曲》走到旗杆下,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小升旗手缓缓地将国旗升入天空。 五、要把礼仪教育列入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 幼儿教育活动是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活动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科教育教学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如,在手工活动《贴房子》时,幼儿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借西用,如,剪刀、胶水等。我就要求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要讲礼貌,要和别人说“谢谢!”不小心把别人的作品弄坏了要说“对不起!”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在操作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教育的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绅士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幼儿的礼仪教育这个话题。在今天,特别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状况下,交往礼仪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那么礼仪教育问题也逐渐引起广大社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幼儿的礼仪教育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话题,不仅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注意,更加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实践。 作者简介:陈庆丽,女,1978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教育局,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培养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为了给毕业后学前教师工作经历奠定基础,必须拥有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这一技能包括了学前教育使用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及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方法就是让他们多参加音乐教学模拟活动、音乐必修课、音乐选修课以及音乐实践活动等。提高演奏和演唱能力为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要将学前所需的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作为重中之重,才能为成为更好的学前教师奠定优秀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音乐教育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必须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拥有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仅仅能够提升学前教师的个人魅力,还能够保证学前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但是这几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了学生音乐素养、生源质量、高校课程设置等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技能并不强。所以,要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状况进行细致分析,将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作为音乐教育技能的核心培养目标,探索相关的途径,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其与学前教师这一职业的未来发展相适应。要以现阶段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点,将音乐学科的特点及其教育特点相结合进行考虑,然后全面性地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将这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够保证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 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具有四方面的意义:(1)引导学前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和演奏,认识音符等简单的音乐技能和知识。(2)培养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感知。(3)让幼儿能够使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体会快乐。(4)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幼儿能够逐渐培养出艺术活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感受美、表现美,让他们的审美经验变得丰富,能够体验创造和自由表达的快乐。”这是在《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的内容。这种教育观念改变了以前以音乐技艺为重的学前音乐教育模式,现阶段的学前音乐教育则是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以及身心的全方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样学前音乐教育就能够让幼儿通过音乐活动进行表达、交流、创造,进一步挖掘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具有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学前教师能够以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为引导,进行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的挖掘,这样才能够让音乐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让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提高音乐素养。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1.非专业性 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因为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明显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套用了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形成的,将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看得过于重要。学前音乐教育实际与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之间严重脱节,学生们因此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相应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前音乐教育内容的了解。众所周知,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分析、编排作品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作品特点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顺利组织学前音乐教育活动,正因如此,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是需要重视的,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行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他们往往不需要掌握过多的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演奏技巧、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这样看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 2.综合性 综合性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对于音乐的学习中选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通”,但是不要求“精”,保证音乐教育的精益求精。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知识架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因此要在音乐学习的“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适当的综合性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优秀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为主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学前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培养目标。其中良好的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技能和知识。主要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表达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创编能力、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这些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是最重要的。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技能是要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够形成的。二是要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要具有能够良好的掌握演唱、弹唱、演奏、音乐基础理论(其中包括调、调性、节拍、和声、曲式、调式、节奏、旋律、织体)等技能和知识,能够将这些内容转变为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音乐实践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等。这样看来,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则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演唱和弹奏基础技能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学前使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训练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以钢琴或者声乐的某一种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全方位进行综合训练,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学习能力。正因如此,要注重音乐与不同的表现方式之间的结合。学生们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这样运用音乐教育,就能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音乐要素,为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四、总结 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课要从基础开始学习,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管是在钢琴、声乐、舞蹈,还是视唱、乐理等方面都应帮助学生们改变以往的思路和理念,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幼儿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总而言之,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紧张感,要注重包容开放的教学氛围营造,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各个器官在这样的方式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创作音乐,便于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体验。学生们在即兴创作的时候会采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够将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加以开展,利于个性化成果的产出。在思想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价值加以肯定,是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有效开展的首要事项,奥尔夫教学法提出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综合性教学内容、互动式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相关课程的全面渗透、面向未来职业是高校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教学理念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得到彻底贯彻,教学指导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们能够即兴创作,对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加以关注。 作者:张海波 邵东伟 姜东华 颜英 单位:佳木斯大学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和声学在本科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和声学的学习,对于各种音乐活动(指挥、演唱、演奏、作曲等)的基本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然而,在我国本科音乐教育中,和声学的教学主要倾向于理论层面,实践应用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很难将和声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于实践中,这严重影响着本科音乐教育后续教育及课程推进。文章针对本科音乐教育和声学教育现状,探讨了和声学在本科音乐教育中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本科音乐教育;和声学;改进措施 作为本科音乐教育比较重要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和声学以研究和声理论与和声语言运用为基础,逻辑结构严密,理论性较强,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和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本科音乐教育中,不仅教师觉得和声课难教,学生也觉得和声学难学,和声课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和声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和声学概念及其学习意义 (一)和声学概念 和声学是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科音乐教育中所学习的和声学,主要是研究和声的产生、构成原则,和弦的连接与相互关系,和声风格的形成、发展与演变,以及应用与写作方法的理论等内容。和声学在古典时期比较讲究循规蹈矩,注重声部之间的进行以及调式内各个和弦的连接。19世纪至20世纪,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复合功能的和弦以及多调性和弦开始出现,调性向远关系调进行离调。在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开始大胆运用变音手法,现代和声逐步形成。在和声学的范畴内,和声的内容有许多种,如民族和声、现代和声、功能和声等。在调性音乐中,和声不仅具有功能性的意义,同时还具有色彩性的意义。和声的功能与调性密切相关,和声如果离开了调性或取消了调性,其功能意义就会消失。在和声表现作用中,和声的色彩是主要因素,不管是在调性音乐或非调性音乐中,和声的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和声学的意义 本科音乐教育中的和声学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和弦结构,以及和弦之间关系,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将所学的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和声学属于必修课程,无论是专科学生,还是本科学生,都要学习这门理论知识,这充分证明了和声学在高等教育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和声学教学改革,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无论是进入音乐教育领域,还是进入艺术团体等专业机构,这一学科理论知识,对于专业素质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在和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广开思路,通过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就业以后无论是从事何种岗位,都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 二、和声学在本科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跟不上时展潮流 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制,教师的主要用具就是钢琴与黑板。各高校和声教学教程,也主要使用苏联音乐理论家斯伯索宾的《和声学教程》。和声学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训练内容以课后习题为主,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和弦如何连接、各声部如何进行等,课后习题也是以和声先后的连接为主,声部进行的错误是主要反馈内容,有时,教师也会对和声进行效果加以纠正。当然,这些也是和声学必学的内容,但是这种枯燥的讲解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声学教学中的不合理性,是影响学生应用的主要因素。在课后习题中,对学生进行训练,主要是一个音配一个和弦的连接。因此,如果是完整的音乐作品配和声,许多学生就不知道怎样运用,教学理论很难与实践相结合。和声运用的单一性,也是传统的和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古典时期的和声比较讲究循规蹈矩,随着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为了追求新鲜的音响效果,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中频繁的转调、大量的离调已经比较普遍。印象乐派、爵士音乐的和声更是以音响效果为主,与传统和声进行不同。而当前的本科音乐教育中和声学教学却没有跟上时展潮流,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教学模式比较空洞,教学手段缺乏创造性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对于实践教学认识不足,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和声例题,很少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弹奏相结合。这不仅影响学生键盘弹奏能力的提高,也影响学生多声部音乐接受能力与音乐表达能力的提升。此外,就算是课后学生练习,一些教师也是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在学习和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后的练习,将自己学习状况反馈给教师,教师为学生辅导,主要停留在纸面上,以简单的理论讲解为主。笔者认为,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后的练习中,教师都需要让学生听一听和声习题的音响效果。只有亲耳倾听,才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音响效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深入斟酌,忽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就带领学生分析和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和声学教学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和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此外,传统和声的进行规矩比较多,如不可出现声部超越、平行五八度等,这些都属于创作中的不良进行。但是,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为了追求创作中的新鲜感,如今的作曲家为了增添新鲜的音响效果,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规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打破陈规,要让学生懂得,只要是音响效果好就可以在创作中应用。 三、和声学在本科音乐教育中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实际的音响教学 在和声学教学中,要想保证和声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就是为旋律配和声,这也是和声教学的第一步,是多声部写作的基础。只有学好和声学基本原理,做到功底扎实,才能够在实践中顺利地加以运用。和声学的教学很广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也比较多,除了为旋律配和声之外,和声分析、和弦听辨、即兴编配相关内容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和声学也都比较重要。在和声学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教学规划,正确把握重点、难点。和声不仅是一种理论技法,同时也是一种音乐语言,和声越丰富,音乐语言就会越丰富多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实际的音响教学,尤其是在分析解决和声问题的时候,更需要用实际的音响教学来完成,通过视听结合,分析实际作品,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流行的优秀音乐作品来进行分析,由于学生熟悉该曲目,在作品分析时有利于加强感性认识。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不断运用实际弹奏进行示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和弦的变化有一个清楚的感觉,达到巩固提高所学内容的目的。 (二)转变教学理念,开展创新即兴教学 和声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名优秀的和声学教师要懂得,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学生对于和声学的重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师要尽其所能证明和声教学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和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只关注书本理论知识,生搬硬套教材内容,要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际音响提高学生对于和声学的思想认识。无论是讲解与分析课堂和声教学例题,还是指导学生课后练习,都应通过实际弹奏来评价。要通过实际弹奏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进而促进其键盘弹奏能力的提升。在和声学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开展创新即兴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和声知识,在没有事先设计伴奏的前提下,即兴为某一指定的旋律弹奏,将古典和声加入到即兴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利用高科技进行和声学教学 实践证明,在本科音乐教育和声学教学中,口头的讲解方式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课堂内教学,可以采用教师讲解、相互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讨论,把和声学习的一些新想法提出来,以学生为主体,介绍经验,分析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和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互相交流,相互讨论,互相修改作业。笔者认为,和声写作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之间互相检查作业,有利于快速了解问题出现的症结,以增强做题的准确性。在和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认为,利用高科技进行和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和声效果。在分析实例的过程中,生动形象的音响,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可以使学生用心去感受和声世界,有效提高学生对和声的认知能力。同时,利用多媒体,学生还可以感受到不同风格的和声,轻松地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内容,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在本科音乐教育中,和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完传统和声以后,应让学生明白和声学是具备发展性的,要注重和声学习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际的音响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作者:潘长瑜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在本科教学的应用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在艺术类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应用,不仅启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还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既可以扩大高校艺术人才就业方向,又可以培养综合性艺术教育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本科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学”,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口号,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在同一时期,音乐界的实践教学代表人物,德国的卡尔•奥尔夫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教学法,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法注重从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感官和肢体语言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音乐,让身体随着音乐动起来,培养和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对音乐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教学与经验总结,这种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喜爱而用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别是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学习的是此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并不密切,而培养的人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者,如果只学习理论而不联系实践教学,则属于空谈。所以,用成熟的音乐教育实践课来促进音乐教育本科综合人才培养进程。将音乐教育实践课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提高学生适应就业能力,为就业单位提供能够直接上岗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综合类艺术院校正在解决的问题之一。 1存在的问题 1.1社会培训机构方面 目前,艺术类高等院校培养的就业方向,一部分走向社会培训机构。但是各培训机中教师的职业素质、学历参差不齐,硬件设施强,软件实力不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现实就业存在一定的差异。真正能够到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参加培训的学员多为喜欢此教学法并已经就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年龄较大,属于理论派;而真正能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肢体语言、节奏模仿等手段展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少之又少,特别是在我们省内的大环境下,缺少对奥尔夫实践课堂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急需科学规范的大规模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此项教学法。 1.2师资方面 艺术类高等院校应从本科教学阶段聘请学科专家正规地培训奥尔夫教学法,科学规范地进行实践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相信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的阶梯式教学模式会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的奥尔夫教学师资,这不仅充实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也提升了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 1.3学生观念方面 实践课堂发展缓慢的一方面原因是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只重视自身专业的基础练习,没有意识到就业的需要。社会上的各类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钢琴教师、声乐教师等。所以,学生在本科阶段应该定好自己的就业方向,根据自身专业逐渐向就业方向靠拢,积累教学实践经验,走进课堂,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 2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为例的音乐教育实践课堂 目前,吉林省内各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几乎都是从理论上学习各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法,而实践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近几年的教学法实践课堂中,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走出了书本式教学,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体现出参与教学、独立教学的能力,让每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教学法知识的同时参与教学环节,将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上。实践期间,我们与省孤儿学校、明德小学长期合作,实行阶梯式教学,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纳入长期教学实践计划,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优秀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以此来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中小学音乐教员。为了更好地参与实践课堂,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对青年教师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培训;邀请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对大三、大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课教学;组织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汇报;向就业单位推荐优秀人才。我们还实施了“教师走出去,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计划,即青年教师到奥尔夫教育学会进行滚动式实践学习;学生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参与课堂,增强合作能力、表现力和控制课堂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看课互评”讨论会,让授课者互相找出不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近两年,我们阶梯式派出教学团队去参与课堂教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所谓阶梯式授课,即对大三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小学音乐教育课堂分组、滚动式集体备课训练。按小学六年制分成六个备课小组,每一组准备相应年级的音乐课程。每个组的组员分别负责教授本年级的部分音乐课程,每周以小组互评的形式进行实践课堂教学点评,互相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个月小组之间进行轮岗制年级互换,将已经成熟的备课信息、PPT等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去粗取精。经过一学期提取精华式的现场教学准备,我们的学生可以随时讲授各个年级的音乐课堂,如在省孤儿学校的实践环节和在明德小学的大队活动中,都能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热情地带领小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环节,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就是对我们教学的最好认可。在一年级音乐教材第四课《可爱的动物》中,在设计教案时,我们首先将桌椅摆放在教室的四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模仿小鸡的声音和动作,一组模仿小鸭的声音和动作。在分别模仿了声音和动作之后,让学生跟着2/4拍的节奏“tata/ta0/titititi/ta-/”来进行交替节奏练习。模仿小鸭的同学说“ta”的节奏,模仿小鸡的同学说“titi”的节奏,同时伴随身体模仿动作。其次,开始学习旋律的时候,将适合这节课的奥尔夫乐器发给学生,乐器有铃鼓、沙球等小型乐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让模仿小鸡的学生唱旋律,模仿小鸭的学生打节奏。学习第二段的时候反之。经过这样的排练,让一年级学生加深了对小鸡、小鸭声音的认识,同时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及它们的节奏知识,将声音和动作运用到音乐课堂,能够增强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提高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我们总结出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实践课堂上,分好小组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进度。 3结语 任何优秀的教学法都是在长时间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上去粗取精,才能真正地被更多人认可,从而发扬光大。师范类艺术院校作为培育和输出教师队伍的基地,不但要多支持专业教师走出去学习,多与人交流,还应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实践学分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就业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教师经过每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不断地丰富每届学生的教案和PPT内容,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切入点,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把理论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是直接输出已经具有教学经验的、可直接上岗的专业教师,而当今学龄前或艺术社会培训机构中,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专职教学法教师少之又少,多数为兼职,少数没有学历。所以,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经过四届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奥尔夫教学法只是我们音乐教育实践课的课程计划之一,我们想通过此方法,用理念来引领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来更好地体现理念的科学性,让更多专业的教育者参与到社会实践;通过高校不断地输出具有实践经验的、适合儿童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从而规范社会机构培训市场并普及艺术教育。 作者:涂蓓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本科音乐教育发展思考 面对高考以及现在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很多家长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选择了艺术教育。这使本科音乐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很多本科院校的热门专业。随着近几年艺考人数的增多以及各院校音乐学院的不断扩大,一些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为了本科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发展状况,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下面具体谈论一些本科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新型人才 我国的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借鉴的是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及他们音乐学院制的教学体制。这虽然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方面的技能水平,但同时也忽略了师范教育的本质。在21世纪初,我国各地开始普及和完善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体制,这就导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内容方面也不再是唱歌、乐器演奏;现在大多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增加了音乐鉴赏、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创造和音乐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在理念方面,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创造;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就对师范类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本科类师范院校也要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针对以上的要求,就需要我们通过对现在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人才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带领学生了解现在的社会需要,理解实施新方案的意图。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地排除过分强调“专业性”的倾向,让学生大步向“师范性”靠拢。 2.加强学校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校输出人才的水平。因此,建立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现在本科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给在校的学生提供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加强内涵建设,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在不断培养本校教师的同时,还要不断给自身的师资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从而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明白自身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际举措,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使师资队伍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为实施课改奠定坚固的基础。 3.重视艺术实践,培养优秀人才 现在新的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实际能力放在首位。音乐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表现力是一个音乐教师的基础的素质之一。音乐学专业也就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表演的机会少,缺乏艺术实践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参加一些表现自我的活动,例如,为声乐学生进行钢琴伴奏,或者学校周期性地举办钢琴、声乐的汇报演出等。学校也应该举办一些钢琴演奏、声乐比赛、钢琴伴奏以及音乐创作等比赛,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实践和表现自我的机会。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和附属的中小学以及周边的中小学协商开设学生艺术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尽快了解工作需求。在平时课余时间,鼓励或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或者孤儿院进行慰问演出,既帮助学生深入到社会,同时还能通过实践来提高自我水平。这样,由于学生锻炼的机会多了,以往表演时易产生紧张心理的问题也就能得到克服。艺术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实验场”,是培养合格音乐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总结 本科音乐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从事本科音乐教育的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提高自己,不断地发现教育工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给本科的音乐教育带来本质的提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师资力量。 作者:韩绮丽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三一实践模式”: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创新 摘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我们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三一实践模式”,即实践课程的“三个模块”与“一个整体”:将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分为艺术实践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和综合技能课程三大模块,着重加强每一课程模块在实践内容、实践环节、实践指导上的系统化、一体化,使之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模式对培养音乐教育专业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领域内,由于受美国音乐教学哲学家艾里奥特为代表的音乐实践哲学观念的影响,普通音乐教育对于实践教学特别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也更为重视实践[1](P1-3)。可以说,重视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特点。强化音乐艺术与教师教育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是本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关于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实习这个比较狭窄的视域内,一些新的实践方式虽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经验,但总体上缺乏整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尚未在以挖掘学生创新力、激发学生创新力为目的导向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方面实现突破[2](序)。因此,为了培养具备更强实践能力的音乐师资和复合型人才,根据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音乐教育的实践背景,我们将实践领域进行了有效拓展,提出了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三一实践模式”。 一、“三一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本科音乐教学实践课程在理论建设上非常薄弱,音乐教学的实践课程建设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误区,即课程探索的个人性、教育实践的零散性以及实践效果的间断性。 1.实践课程探索的个人原子性。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由于其演奏实践的需要,容易体现个人主义,在实践课程探索上也易出现个人原子性的特点。有些高校在音乐本科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时也常因人设课,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实践课程格局。这种个人原子性,不利于系统性、协同性的实践课程探索;这种理性认识上的缺失,也值得我们反思。 2.音乐教育实践的零散性。有些高校对音乐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没有进行系统规划,再加上在实践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因而在实践活动上往往与不连续、临时的事务性的表演活动相结合,致使音乐教育实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呈现零散性。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对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缺乏系统而深刻的理论研究,更是由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起着指导作用。这对于音乐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理论建设显然也很为不利。 3.音乐实践教育的时序间断性。音乐实践教育中的原子化、零散性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致使音乐实践呈现时序间断性,进而导致音乐本科学生在音乐实践课程学习上存在着“和尚撞钟”心理,严重影响了音乐实践教学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以系统论的思想作为支柱,从音乐实践课程的理论根基上探索加强课程理论建设的途径。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明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还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3]。 因此,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在音乐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中采用“三一实践模式”,使实践课程模块化并经过融合而形成一体化的实践体系,既能满足当前本科音乐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也能保证音乐教育实践的效果。 二、“三一实践模式”的构架及其实质 所谓“三一实践模式”,是指对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内容的模块化与操作的一体化。“三”是模块化,指将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分为艺术实践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和综合技能课程三大模块,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是一体化,即推进上述三类课程在实践内容、实践环节、实践指导上的一体化。该模式实现了音乐教育专业在艺术实践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有助于全方位、全过程地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1.艺术实践课程 一个完善的课程结构,可以视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样,具体的课程门类也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艺术实践课程偏重实践,但从课程内容上来说,仍然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作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实践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乐、器乐、钢琴、舞蹈、作曲及合唱六类。为增强课程的理论水平,每门课程都以整合理念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大课程观为指导,全面改进专业理论与技法课程的教学,将技能、欣赏、史学、教学法、表演心理等多学科的内容整合为体系化的课程内容。如声乐教学涵盖声乐演唱技法、声乐演唱心理、声乐作品分析、声乐作品欣赏、声乐教学法、声乐史等声乐学科体系中多门学科的内容。 艺术实践课程的实践内容则是用“采、编、训、演、录”五个环节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块,突出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采”即“采风”,是组织学生在民间或少数民族区域搜集和挖掘民间、民族音乐,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即“编创”,是要求学生将采风所得的资料整理、改编或创编成艺术作品。“训”和“演”即“排练表演”,是组织学生对编制的作品进行学习、排练与演出,特别是去民间或少数民族地区表演。“录”即“录制”,是利用现有的先进录音、录像条件对表演作品进行录音或录像,制成音像成品。艺术实践课程可以通过这五个环节提高学生挖掘、整理、编创、表演等方面的创新知识和技能,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教育实习课程 教育实习作为对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途径。教育实习要求参与实习的学生除了拥有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外,还要有较为扎实的教育理论和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以及一定的见习、试讲经验。教育实习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案例分析等。 教育实习课程的实践环节以往主要是“试讲―上课”步骤,“三一实践模式”则着眼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研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见习―试讲―上课―校本音乐课程建设―音乐教育总结与研究”的音乐教育实践过程。在“三一实践模式”的指导下,教育实习课程呈现以下鲜明特征:第一,加大了教育理论与音乐教育理论课程的比重,加强了教育教学理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案例分析的理论学习。第二,延长了见习周期,扩展了见习内容。将见习时间提前至从入学后第2学期开始,每学期举行1~2周的见习活动,让学生分别到各类学校进行教学观摩。通过见习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帮助,学生能理性分析见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现象,并梳理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理论水平将得到快速提高。第三,将试讲融于课程当中,依托音乐教育理论进行试验性模拟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根据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教案的编写、课堂的组织,通过分析试讲来熟悉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同时从中小学引进2~4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帮助学生熟悉中小学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为学生走入学校实习做好准备。第四,从各类学校中经过挑选而建立起来的实习基地比较稳固,能保障实习学生较稳定地承担学校的音乐与艺术课程的教学、课外活动组织及班主任工作(艺术团的艺术教学活动),使实习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真正锻炼。第五,由指导教师组织实习学生结合当地特色音乐或艺术形式以及地方语言、文化特色等进行内容重组,能让学生进行有校际特点的音乐课程开发。第六,重视教育课程的理论总结环节,要求实习学生撰写相关研究论文,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4]。 3.综合技能课程 “三一实践模式”下的综合技能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技能、音乐技术与制作技能、乐器制作技能。这既涵盖了传统教师基本技能中的“三笔一画”,也包括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使用、MIDI制作以及音乐剪辑软件、打谱软件、录音软件的学习与应用等。此外,传统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往往注重乐音的演奏与演唱、乐感的形成、乐的欣赏等“乐”的教学,而忽视了“器乐”中“器”的制作。同时,在中小学开展器乐教学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作为教育经费有限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制作简单的乐器既能解决经费不足导致的乐器问题,也能为学生参与器乐演奏打开便捷之门。 在综合技能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举办课件制作等常见问题的系列讲座,汲取老教师们宝贵的经验,可以开设简单乐器制作方法的相关讲座,如打击乐的多种做法、仿制管乐等等;还可以举办自制乐器大赛,要求学生提供自制乐器的方法、经费细目及演奏视频,课题组为比赛提供一定金额的奖励,从而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不断创新。总之,在综合技能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可利用一切资源创造音乐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在音乐实践过程中获得全面的锻炼与提高。 “三一实践模式”中的“一”,其实质是把上述三个模块系统化、一体化。具体而言,在上述三类实践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不同划分为小组或小课堂的方式,在“采风、编创、排练、表演、录制”一系列环节中选择一项固定的实践操作内容,保证实践内容一体化;以课内、校外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融“教、学、做”于一体,把理论教学、现场参观、模拟实训、见习、实习等结合起来,穿插进行,保证实践方式一体化[5];以专职教师带队、专业教师跟组指导的双导师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协作、团队协作、小组协作的教育实践关系,以保证教师指导一体化;以多样化考察方式与多元化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做出定性与定量评价,保证考察评价的一体化[6]。 三、“三一实践模式”的意义 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三一实践模式”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对于促进该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来看,“三一实践模式”的内容模块化和操作一体化思路,为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在音乐教育理论的系统化方面也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当前的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已经或多或少地在艺术实践课程、教育实习课程、综合技能课程方面有所布局和体现,但从整体上来看,我们仍然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音乐理论研究中以明确的趋势性目的为引领,建构、融合、平衡、开放、反馈都应是不可或缺的。“三一实践模式”对现有的音乐教育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和重新建构,按照等级性、有序性、关联性的原则设计课程,充实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进而构建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开展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探索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力的方法与模式,从而有助于推动学科创新和升级。 其次,从实践层面上来看,“三一实践模式”力图探寻一条适合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能够为国家修改和制订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指导方案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举措,甚至对其他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三一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既是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又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的内在需要。探索高等教育音乐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其本身就是推进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面。创新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之一,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应贯穿于专业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摘 要: 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面临自身应用型、实践型的转型发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转型发展中,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等是可行的实践教学策略。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摘要: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钢琴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缺乏学习兴趣、师资队伍薄弱、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术交流较少、领导重视度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首先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即构建应用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是建设适应新建本科院校需要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师资队伍,最后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提升办学软实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音乐教育 钢琴教学 近年来,我国新增一批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通过专升本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的途径完成。因此,存在着成立时间短、基础差、底子薄、科研能力低、师资队伍弱、办学定位模糊等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会影响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据统计,80%以上的学生进校前从未学习过钢琴,而学习过钢琴的学生中,大部分也只是从高一、高二开始学习,且为了达到高考要求,程度拔高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面对我国就业现实,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在钢琴相关领域的就业缺乏自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等级不高、自身学习钢琴时间较短,加之钢琴学习不如声乐、葫芦丝那样能够短时间内取得成绩,因此,许多学生对钢琴学习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三)师资队伍匮乏,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刚升本学校,面对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原来的师资队伍无论从学历结构上,还是从人数上均已无法满足教学发展需求。此外,升本5年内的学校,90%的钢琴教师为本省甚至是本校毕业生,学缘结构比较单一,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且科班出身较少,甚至部分钢琴教师是之前演奏手风琴、电子琴的人员在学校升本后为缓解教学压力转为钢琴教师的。 (四)课程设置欠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分设置不合理。由于专业课程学分设置过低,为修满学分,学生必须选修其他与专业没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其次,任意选修课专业开设不均衡。其中钢琴相关的选修课程过少,而声乐、舞蹈方向的选修课程占据大量比重,这样对于钢琴主修学生来说可涉猎的知识范围相对狭小,对其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最后,“大锅饭”式的专业课设置。钢琴课在一年级、二年级为专业必修课(4个学分),且是以小组课的授课方式,三年级、四年级为限定选修课(4个学分),以“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这样“大锅饭”形式的教学模式,使一些优秀的钢琴学生在一、二年级仍然接受小组课教育,严重影响其专业技能的提高进度。 (五)交流活动较少,高质量钢琴音乐会(演出)缺乏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资金相对短缺,无法举办高质量的钢琴音乐会,无法给教师、学生创造更多视听平台。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钢琴音乐会均由系(院)内部个别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钢琴教师担任演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汲取到的知识比较单一,另一方面,钢琴教师自身演奏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 (六)领导重视程度不高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综合性院校,学校工作重心为建设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常常处于被忽视状态,所以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大。 二、解决办法 (一)培养应用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创建应用型大学是切合新建本科院校实际的一个正确方向,在学校前进的大方向指引下,音乐教育专业也应沿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前行,而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也成为必要任务。 首先,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意识形态上要深刻认识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不如老牌本科院校的实力雄厚,如果从钢琴演奏专门人才方面着手培养,容易产生高不上去、低不下来的状况,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到我们培养什么类型的音乐人才,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而不能一味地以专业水平要求学生,一方面学生自己越来越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 其次,在教材选择上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采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根据调研发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些学校对教师的钢琴水平要求并非是演奏很艰深的音乐作品,而是集中于钢琴伴奏的需要。因此,在教材选择上,技巧练习与声乐正谱伴奏①练习应相互搭配,做到技巧练习是钢琴伴奏的补充,钢琴伴奏是技巧练习的最终目的。 最后,建立创新型钢琴课堂。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城镇、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钢琴教学应打破陈规的“回课-教师指正-练习-新课预习”的模式,而是应创建一种应用型的新型钢琴课堂。据调查发现,80%以上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上课,因为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各类专业知识是零散的,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组织,而中小学音乐课要求的音乐知识是综合的,是将钢琴、视唱练耳、乐理、声乐、音乐欣赏贯穿起来的,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知识整合的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方面,钢琴必修课不应采用全盘统一的授课模式(即无论学生程度高低,均进行小组课或集体课形式),应在学生入学时进行专业分级考试,达到较高级别的学生可从进校起就上“一对一”的钢琴课,中等级别的学生上“一对二”的小组课,中等以下级别的学生上四至六人的集体课。但是,入学专业分级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与每学期的专业考试成绩相关的,倘若中等级别学生经过一学期努力达到较高级别的水平,就可以在下一学期上“一对一”的钢琴课,反之,如果高级别的学生在一学期内没有刻苦练琴,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退步,便在下一学期转为“一对二”的小组课或集体课。这样在不断分级考试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为追求“一对一”的钢琴课而努力练琴。 (三)师资队伍建设 如前文所述,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通过专升本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原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无法满足升本后的教学需求,因此,建设符合本科院校条件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师资队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提高原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原师资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基础,是与学校共同前进的“老战友”,这部分教师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任由其阻碍学校发展,因此,进修学习是这批教师提升个人专业素质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2.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匮乏的现状,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无疑是一个快捷而有效的办法。通过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既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又能带来学科前沿动态,促进学科发展;还能提升原师资的学术科研水平。 3.优化学缘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人事上的“关系纽带”,不利于学校的发展。而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师资学缘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甚至同事之间是师生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优化学院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的又一难题。学校人事部门应在人才引进和教师进修方面把好第一关,广泛吸纳国内外各院校的毕业生。 (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的“大后方”,是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同时学校也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知识理念,“双赢”是学校与实习实训基地的核心。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中小学实习实训基地是其展示能力的最好空间。通过实习,学生能更清楚认识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为实习基地的音乐教育献计献策。此外,新建本科院校钢琴教师通过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密切联系,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特点、变化以及所培养的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思考,形成科研成果,最后将科研成果实践于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实习实训基地也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带动下,不断进行创新型教学改革,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深化素质教育。 (五)提升办学软实力 学校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办学软实力也不容忽视。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偏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要适度加大资金投入,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邀请优秀的钢琴家或专业院校教师举办钢琴音乐会,营造良好的钢琴学习氛围,逐渐使学生喜爱钢琴。由于“摊子大、专业多”是新建本科院校整合后的特点,所以在学科建设方面,音乐教育专业往往受到忽视。学校领导也大多是非艺术专业出身,故对音乐会、学术交流这些必不可少的活动不够了解,这方面的关注度自然不高。因此,不仅学校教师需要走出去,领导更要走出去,学习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方法和办学经验,加强音乐教育,特别是钢琴教学的认识,并为钢琴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视听平台。 总之,钢琴课虽然在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仅是一门专业课,它是其他各门专业课的基础,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门课程。在现阶段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但相信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不断完善和日臻成熟,钢琴教学将会有更大改观。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从培养方案的修订谈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学实践能力是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谈起,就新方案中如何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模块等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进行了总结,并试图从引入科学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理论内化、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探讨在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培养方案;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 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以往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这两个方面前者着眼于宏观、后者着眼于微观,而对着眼于中观的专业培养方案这一方面关注度不够。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如何使培养方案更有利于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如何让培养方案更能反映社会对师范生知识结构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诉求,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逐渐成为各个院校关注的焦点。 美国学者派纳认为:“学校课程的质量极大地依赖于教师的质量,教师的质量又极大地依赖于他们职前教育经验的质量①” 。因此,通过在校期间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南京师范大学在2010年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11年开始执行新的培养方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充分考虑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尝试制定既切实可行又灵活个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修订后培养方案的特性 (一)新方案设定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用清晰的语言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到底要培养何种类型、什么素质的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为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确定培养方案的总体架构,并对相应的课程体系做出合理的规划与调整。 “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而不是落后于社会需要或者与之背道而驰的。 “具有较高音乐素养”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在音乐方面是有较高素养的,为此培养方案开设了相应的一系列课程,包括音乐的理论知识类课程、表演技能类课程等。 “具有较高教学能力”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将来能够从事教师职业、并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人才。为此培养方案还提供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课程,包括音乐的教育理论类课程与教学实践类课程。 (二)新方案综合考虑了培养方案的整体性、加强了各课程子系统间的衔接 以前,培养方案的制定较少考虑各课程子系统间的衔接,这使得培养方案的各子系统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不够,无法完全达到培养方案预设的良好培养效果。此次新的培养方案对此进行了调整,整合了相关课程,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等几大模块,这几大模块作为培养方案的子系统,相互之间是衔接的、互通的。 1、考察“通识教育课程”,此次新的培养方案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使之包括了五个类别,这些类别中包括了“艺术与人生”、“人文与社会”等与艺术相关的课程类别,使通识教育课程成为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铺垫与辅助。而不像以往的情况,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完全脱节。 2、考察“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这两个子系统的关系,这两个子系统的许多课程都是有辅助关系或者承继关系的课程。 比如分属两个子系统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与“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音乐历史与名作的熟悉有助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写作,而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写作也有益于对音乐历史和音乐名作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两者是互为补充、相互影响的。 比如分属两个子系统的“钢琴”与“钢琴伴奏”之间则是承继关系,没有一定的钢琴基础,想要实现钢琴即兴伴奏或者视谱伴奏都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对于“钢琴伴奏”课程来说“钢琴”课程是首要的、必备的先修课程。 3、考察“自主发展课程”,这一子系统是新培养方案中的一个特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关注未来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笔者列出新方案中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部分自主发展课程: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器乐教学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江苏民间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流行音乐概论等。 这些自主发展课程对于未来的教师特别是有志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大部分课程教授的内容正是将来中小学音乐课的主体内容,而其中开设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江苏民间音乐”等带有显著地域特征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为学生在求职应聘时增加砝码,同时这些学生在将来走上讲台后,也可以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宣传者,为文化脉络的传承开拓了新的途径。 从笔者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的培养方案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自身的整体性,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有了新的培养方案之后,如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一问题值得深思。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实现培养方案的既定培养目标,同时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具备较好的教学实践能力,从容应对未来“讲台”的考验。 二、如何利用新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引入科学的考核方法与评价体系 教学实践能力不同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往常用的考核方法往往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该改变原有的单纯知识考试、记忆力评价的考试形式,而将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能力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实践能力是在长期的反复实践中获得的,而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引入以考核教育知识、能力和创造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使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更加规范而有针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注重音乐教育理论的内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音乐教育理论类课程不能只注重对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该将理论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比如“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器乐教学法”这三门教学法的课程,如果教师将这些课程孤立地上成单纯的理论课程,不与学生当前阶段的“钢琴”、“声乐”、“器乐”等课程相联系,与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相联系,那么学生上完这些课程将很快遗忘。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法的课上,选取学生当前所演奏、所演唱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或者选取将来在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那么学生会很容易接受这些课程,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更易于将课上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去。 此外,对于讲授方式,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理论类课程的上课方式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理论讲授,应该采用个别指导、小组讨论、实例分析、辩论会、模拟中小学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直接加以应用,大大加强了理论课程与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的联系。 (三)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因此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1、建立、健全实习基地、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实习基地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实习基地不应单纯追求数量的多少,而要保证其质量,要依托现有的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其教学实践的作用。 另外,对实习指导教师要进行培训,为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多举办观摩课、研讨会等。摒弃以往实习指导教师的“专家”形象――实习指导教师对一切教学实践都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将教学设计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指导教师应该深入到教育实习的现场,在把握总体教学思路与方向的前提下,与参加实习的学生共同探讨,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将实习的指导能力作为指导教师教学评价的指标之一,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育实习指导热情。 2、注重教学实践类课程的系统性 新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应考虑到教学实践类课程是为培养教学实践能力而服务的,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都是这个系统中缺一不可的。因此对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安排、开课时间、开课地点等都需要作出统筹规划与安排,以使各课程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合力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教育理论类课程与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割裂与对立情况的发生,强调两者的联系与配合。 3、注重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层次性 新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应关注到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层次性,注重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不同层次课程的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交流与协商,以形成一个连续、递进的教学活动。笔者将部分实践教学类课程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与高级。这三个层次只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学生技能要求高低进行大致的划分,并不是对课程进行性质优劣的高低判定。 从图上看出,掌握初级层次的课程是成为一个教师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了这些课程的学习才能走上讲台,初步具备成为教师的资格;掌握中级层次的课程可以让未来的教师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用生动的现场演奏等形式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掌握高级层次的课程是成为一名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保证,这些课程都是直接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弹唱能力、课标掌握程度、教材研究程度、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等与中小学教学实践息息相关,而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则是将学校教育的成果直接放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也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对学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进行实战与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这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衔接、逐渐递进的关系。只有学习了初级层次中的“钢琴”、“声乐”课程,才能进行中级层次的“钢琴伴奏”和高级层次的“自弹自唱”课程的学习。作为未来的教师,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因此学习了“教师语言文字表达与应用”,才能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对音乐课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对中学教育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对中学教育进行有的放矢地研究;而只有对教育研究方法透彻的掌握,才能在教育实习的实践中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到这些课程的层次性,注意循序渐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专业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在日后生活中受益。”①因此,要实现教学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的课程就应始终结合学科研究的前沿发展,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养成“与时俱进”的思维习惯,保持与学科发展的同步。 本文从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谈起,就新方案中如何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模块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进行了总结,并试图从引入科学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理论内化、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探讨在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期能够为今后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具体实施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音乐教育改革的策略,一是健全教育体制,加强扶植力度;二是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是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四是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改革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地位的确定,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和德育、智育、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以特殊手段有力地促进了德、智、体更全面地发展。音乐教育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本文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些应对策略。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1、音乐基础知识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薄弱。由于就业上的压力使大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修炼,不得不放弃一些音乐的学习活动,很多学生甚至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具备。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背景知识缺乏,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2、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使研究部分的脱节,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存在较大差异,建立和执行方面,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普通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但大多数的新建本科高校缺乏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坚实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的是学分制,导致一些学生因为学分需要选择音乐相关课程,所以很难提高学习兴趣。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在音乐课程类型太单一,通常只有很少的课程,如“音乐欣赏”音乐课程不能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特征的音乐素质教育。 3、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满足于一般的练习耳朵,讲座和视听教学方法是单一的、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是最常见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是必要的。但是只有知识在音乐教学所有的注入为目的,教师不断,是教师、学生可以经常了解只有三四分。至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罕见的。 4、音乐师资队伍不够健全 长期以来,由于普通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师队伍存在不够健全的问题。一是师资严重短缺。二是音乐课教师地位尴尬。公共音乐往往被列在其他课程之后,被视为“装饰”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有时会产生焦虑、抑郁、无助、急躁,或抱怨的情绪,甚至造成一部分师资流失。 5、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新建本科院校所有类型的音乐俱乐部也只有在进行活动临时突击训练,所以也就没有好的音乐文化。因为音乐学习内容、方法陈旧,学生学习不感兴趣,也就提不上加强音乐修养,不太可能组织高水平的音乐活动,创建一个强大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二、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1、健全教育体制,加强扶植力度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把高素质人才需求作为一个整体,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期部署,从教育教学的政策和措施加强。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宣传,创建一个浓厚的音乐素质教育氛围,也可以有辅助思想道德建设、开发智力的作用。第二,逐步改变公共课程、必修课程,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音乐教育的质量。在当今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现有超过二千所大学在美国,有超过一千三百个大学音乐学院,没有音乐学系的大学,学生可以跨部门去上音乐课,大多数大学和理工学院音乐选修课。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新建本科院校的音乐普及教育很落后,绝大多数尚未建立。建立一个序列化的音乐教育工程是新建本科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完善的系统。 2、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师应不断探索,不断吸收先进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不断优化设置。音乐课程内容安排,必须伴随学生的实际生活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课程在音乐。在音乐欣赏课程,结合音乐知识、相关音乐等进行解释,关注教学基本知识,使学生的音乐,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音乐,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教学过程在高校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艺术和现代教学方法密切结合,尽量减少平铺直叙、灌输式的方式,要将更为抽象的理论课程学习具体化,对于学生不仅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进行审美取向,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3、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的音乐教育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所以大学生艺术社区要成为主要的载体来实现对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社区部门应进一步实现社团的组织健全、制度完备、日常工作固定化,活动流程化;社团文化实现语言、数字,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通过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社团可以独立整合学校相关资源,进一步提高网络、媒体和公众的关系,促进交流与合作院校,实现完美的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成员的成长与深度,优质的服务,建设一批内部结构的完善和合理的品牌社区机构。学校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舞蹈、军乐队、民族音乐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备一个专职心理咨询老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4、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质量的大学生音乐最终要靠老师的教学可以实现。配备了稳定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保证。学校在校本培训的基础,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外培进修,以利于提高教师音乐教学的素质。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高。当今社会对于将科技和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因此,各高等院校在培养音乐艺术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以培养适应性的本科音乐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当今社会展必然的、广泛的要求,这种音乐教育培养模式是十分可取的。各高校可以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并且采取一些相应的调整课程设置具体措施。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浅谈,希望能给同仁们些许启示。 关键词:社会需求;音乐专业;人才培养 0 引言 作为一般的本科院校,对于社会应用型音乐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做出相应的思考和预见。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一定要急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之所急,努力满足改革开放的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尤其是在当今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应该敢于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积极地培养音乐专业社会应用型人才。本文认为主要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是了解当今社会哪些行业领域需要音乐人才;第二是了解各岗位对音乐人才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纲举目张地顺利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1 现阶段本科音乐教育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音乐专业教育模式把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在通常情况下它要求被培养对象要具备相当水平的演唱技能或者是达到一定要求的高水准的演奏技能,同时对培养对象的音乐理论水平的要求也有相应的较高标准,以便将来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所以,此种教育模式培养的毕业学生,他们大多数都会进入各专业团体进行专业的音乐表演,或者是进入高校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和研究工作。而实际情况是,高校的培养教育和具体的社会实际需求产生了脱节的现象。因为,社会对此种精英人才的需求量毕竟有限,与此同时,在各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之后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在此种境况下,对原有的传统的音乐专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已经迫不及待地摆在我们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议事日程。这样的改革是必要的,培养适应性的本科音乐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它能够让学生掌握实际的音乐运用的艺术能力,在社会经济市场之中迎头赶上,并且游刃有余,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高校传统音乐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加上音乐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高等教育录取分数线相对来说比较低,从而致使音乐艺术类专业的生源火爆,其一就是生源好带来的扩招使生源的质量降低,生源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等诸多问题,因为相当多数的学生对于音乐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其二就是我们的高等艺术专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投入不足,不少高校教学设施存在着老化,如信息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教具设施等多年失修,也不更新,或者是老产品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条件一般,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高。其三就是专业趋同化,无论是新的普通高校或是社会知名度特别高的老牌精英院校,其音乐教育办学思路模式基本相近,没有明确的自身特色。更没有敢于创新、大胆改革、以及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院校风格。由此可见,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培养高素养的应用型音乐人才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1] 2 现阶段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具体要求 普通高校的音乐艺术专业的教学以培养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为主,学生毕业之后多数就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当今的中小学的音乐课程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的感受鉴赏力和表现创造力,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观念以及审美能力。因此,对于各高校毕业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若想担当起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不可或缺:(1)能够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熟练地运用,例如曲式分析、乐理分析、和声的科学应用等。(2)具有独立地进行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力、艺术创作和实践能力、表演范唱和乐器独奏演奏的艺术能力。(3)对于国家相关音乐艺术的教育、教学对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教学大纲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对音乐艺术事业在现实社会之中的发展和方针政策有一个及时的全面的了解。(4)熟知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相关动态。 3 对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 对于建立新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1)基础理论教学多样化。除了在课堂上对基础理论进行讲解之外,应该把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将课堂上学得到的理论进行有效地实践,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应当划为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了歌曲写作、和声、作曲理论和即兴伴奏等理论课程之后,可以通过创作歌曲、歌曲伴奏等方式实践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方面可以利用音乐会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的一个部分。在学习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曲式分析之类的课程中,结合部分中小学生的音乐教材来分析,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将来要面对的教学内容,增加熟悉度。而且,教学的多样化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且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的广泛兴趣。[2](2)重视视唱练耳教学。在教育理念逐步更新的背景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成为一个明显趋势,而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欢迎度等因素要求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能够“一专多能”。视唱练耳作为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项基础课程,是专业技能和音乐理论在实践中的再现。因此,加强此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渗透联系尤其重要。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又能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升自身的音乐品味和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的为音乐实践服务。中央音乐学院的赵易山教授所说的“视唱练耳的确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一个重要课程”,而它也是学好其他音乐课程的一个基础,因此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刚开始音乐专业学习的大一新生,可以用乐理知识指导学生对调性、调式和色彩的听辨,进行节奏、旋律的听辨、构唱、模唱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提高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程的兴趣。[3](3)增强钢琴的实用性教学。传统的钢琴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作为目标,比较注重基本功的练习,一般从音阶、练习曲到曲目。而实际上,普通高校里的学生进校水平一般,短期内实现目标较为不易,因此,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变化。在掌握钢琴弹奏基本功之后,要加强对演奏技巧的掌握,特别是对于钢琴伴奏课程的学习,这将十分有利于学生将来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4] 4 结束语 高校的教学工作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对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加强教育工作的实践,坚持对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探索,从而尽早的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新课改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要求及与本科音乐教育的接轨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近十年,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课改的背景、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组成、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以及本科音乐教育如何与其相接轨四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进行了探讨。同时,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音乐教师的教学研究、专业发展等进行了反思,以期进一步丰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成果,为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本科音乐教育新课程理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音乐教育 一、新课改的背景和概述 自2001年以来,我国中小学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即“新课改”。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下新课改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模大、方位全、理念新,主要倡导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改变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传统观念。新课改实施十年以来,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经历着这一轮新课改,并诞生出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等一批重要成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组成 中小学音乐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音乐课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音乐素养也越来越重视。在上述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中小学音乐课重要性的提高,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基本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各种形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或是汇报演出,各地教育部门的音乐基本功比赛内容一般分为:声乐、钢琴、器乐、舞蹈、即兴弹唱、合唱指挥和音乐理论等几个方面,考察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某些地方的教育部门直接将比赛成绩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新课改之前,本科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基本功的培养方向主要偏重于音乐技能、音乐文化素养和理论等几个方面。其中音乐技能是指:钢琴、声乐、舞蹈、器乐、即兴弹唱伴奏、合唱指挥等音乐的技术水平和表现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文化素养和理论是指: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相关的综合文化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等,例如:音乐史与音乐鉴赏、音乐教学论等。音乐教师具备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会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之前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注重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音乐技术,忽略了舞台表现;强调培养学生音乐技能,忽略了课堂教学和创造能力;注重个人技能训练,忽略了实践实习的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拓宽和加深。目前的较流行观点包括音乐技术基本功、舞台演艺基本功、教学创造基本功、音乐制作基本功、文化理论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等六个方面,上述的定义在以音乐技术基本功为基础的层面上,加强了音乐教师的舞台表现、教学创造和课堂教学能力,从而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新课改背景下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改的实施更新了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多方调查研究,得出以下信息: 1. 教育部门强调音乐师资的基本技能 如前所述,目前国内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各种形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或者汇报演出。音乐基本功的比赛项目体现出各地教育部门对音乐课实践和知识技能的重视。此外,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也会每两年主办一次“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比赛项目分为: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综合音乐知识答卷(包括音乐理论基础、和声学基础、中外音乐史常识、民族民间音乐常识及舞蹈基础常识等)共五项,也体现出教育部门对音乐师资基本技能要求的连贯性。 2. 一线教师强调音乐师资的组织能力 在笔者所在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研讨会上,多位小学校长提出:来实习的音乐专业学生单项技能都很过硬,但是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文艺活动组织能力则有待提高,很多实习生在组织和安排一些大型演出活动时显得手足无措,无法胜任工作、完成任务。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力。因此,各类文艺活动和比赛都很多,这就对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舞蹈的编创、合唱队、乐队的组织、舞台设计以及节目的安排,等等。 3. 学生家长强调音乐师资的文化修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当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对孩子艺术素质方面的培养,钢琴、器乐或舞蹈专业训练已经成为很多孩子业余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的音乐课,不少家长则认为,教师在完成基本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以外,应该多给学生讲授一些音乐领域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音乐、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在提升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的同时,完善其人格。此外,学校还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演出和表演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收获自信。 4. 招聘考试强调音乐师资的综合素质 现在各地区、市县的音乐教师招考一般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先进行理论考试,包括:乐理知识、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教学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内容,这就体现出对音乐教师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重视。其次,实践部分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即兴表演和创新等方面的考察,例如即兴伴奏,往往要求自弹自唱或现场弹奏,而舞蹈创编能力也是近年来很多招考单位非常看重的一项内容。 5. 新课改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 笔者根据以上的调查情况,将新课改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综合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更多的是“全才”,即能够熟练掌握声乐、钢琴、器乐、舞蹈、合唱、音乐知识、课堂教学等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文艺活动的组织能力。 (2)创新型。在当今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型”的口号是各行业对人才所提出的共同要求,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也是如此。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表演才能外,还要有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和创作能力,包括对教材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科研甚至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3)情感型。随着新课改对培养中小学生审美情感和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视,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情感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会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影响,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充分感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当教师在歌唱、演奏以及伴奏中都充分表达出音乐的情感时,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其音乐鉴赏力、表现力和音乐素养。 以上几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一致分析出:当前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要求高而全,中小学招聘新晋音乐教师的门槛也逐年提高,从而对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新的挑战。 四、本科音乐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要求的接轨 长期以来,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音乐各门类间触类旁通的能力不强;将音乐更多地等同于技术,没有真正地理解音乐,造成钢琴、声乐、器乐、舞蹈的学习都只重视技术、技能,而无法理解音乐的深层次内涵,更无法将这一内涵或情感进行表达。例如:本科学生时常将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等同于钢琴课,只关注如何完整弹奏一首乐曲,而忽略了钢琴即兴伴奏中对于“即兴性”和“创作性”的要求;指挥课上学生的指挥意识不强,更多的时候像是听着音乐打着节拍;舞蹈课上学生很少涉猎舞蹈编创的内容,而此内容却恰恰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和文艺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不少学生轻视音乐理论课,由于不注重提升个人的音乐素养和文化底蕴,导致其今后无法胜任音乐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已近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相比之下的本科音乐教育在很多方面则显得较为滞后。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音乐教育师资。由此,笔者“抛砖引玉”地提出对当前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几点建议: 1. 加强综合、融会贯通 提倡本科音乐教育中基本技能的综合。所谓“综合”,是指在各门专业课的授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能力,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音乐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1)在钢琴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弹奏一首钢琴作品原谱的基础上进行移调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乐谱和键盘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和声学知识,并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做准备。 (2)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两两配合、一弹一唱,从一开始的发声练习直至最后的歌曲演唱都进行合作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另一方面还能够让他们体会到音乐配合的重要性。 (3)在舞蹈课上,教师可以更多关注学生的创编能力,以中小学音乐课内容为创编素材,同时结合音乐史论课的学习,在舞蹈创编中融入更多时代元素,让舞蹈表演更具文化意蕴。 (4)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等内容都可以作为本科阶段音乐专业各门课中共同的训练目标,让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达音乐。 2. 加强排演、精益求精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第二课堂”的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都很多,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增加舞台表演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各类本科院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大学生艺术团、学生艺术实践、暑期文化下乡及其它各类演出活动,让他们获得更多参与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经验,充分将课堂知识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真正具备合唱与指挥、排练与编舞、组织与协调的能力。 3. 加强实践、笃行致知 一方面,建议增加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机会,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在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教学论等理论课程中,应适当增加学生上讲台实践的环节。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更重要地是能够锻炼他们的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让他们熟悉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反思 笔者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现状进行调查时,走访了很多中小学校领导和音乐教研室教师,通过交流了解到很多的实际问题和意见建议,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是在课堂教学培养中无法知悉的。中小学校领导和音乐教研室教师处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前沿,他们的想法取自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只有多采访一线教师,多和他们交流,才会了解新时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反思本科音乐教育的得失,紧跟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潮流,从而实现本科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要求的接轨。 随着时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今整个社会都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参加培训、继续教育及个人学习等多个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加强音乐基本功、教学创新及科研能力,以顺应改革发展的要求。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 【摘要】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音乐教育技能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音乐必修课、音乐选修课、音乐教学模拟活动以及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途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要在努力提高演唱、演奏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但能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人格魅力。然而,近几年来,受生源质量、学生原有音乐素养及高校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普遍不强。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确立以音乐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并努力探索相关的培养路径,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以适应未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需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从了解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入手,并充分考虑音乐学科及其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而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以确保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具有四方面意义:(1)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美。(2)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3)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及技能,如认识音符,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演奏技巧等。(4)引导幼儿运用音乐表达情感,体验快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1〕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往偏重于音乐技艺训练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模式遭到了摒弃,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已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因此,成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意味着幼儿可以通过音乐活动获取表达、创造和交流的机会和经验,并发现音乐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而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才能真正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挖掘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是为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所开展的教育,〔2〕它具有以下特点。 1.非专业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它具有非专业性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因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而导致的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其音乐课程设置大多套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过于强调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需要脱节,导致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不强、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缺乏了解等后果。我们知道,要顺利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师需要具有对作品进行分析、编排并根据作品特点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不能简单搬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入职幼儿园后开展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而不是向幼儿传授高难度的演奏、演唱技巧以及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学习难度应适当降低。 2.综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求“精”,但求“通”,但对音乐教育的学习可精益求精。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普遍较薄弱,但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学习能力都较强,所以,是可以在音乐学习的“通”上下功夫的。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适度的综合性音乐教育,使本科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及良好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具备一定的音乐律动、音乐游戏创编能力等。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应该直接指向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这里所说的良好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即较好掌握了演唱、演奏、弹唱、音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调、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旋律、和声、织体、曲式)等知识与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音乐实践能力、音乐作品分析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等。二是具备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音乐表达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编创能力、音乐表演能力和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幼儿园教师的音乐教育技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专业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应重点关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可以传授演唱和弹奏技能基础,系统讲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最终使学生习得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路径 (一)课程结构及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素养的主要途径。从结构上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主要包括音乐基础课程与幼儿园实用音乐课程。音乐基础课程主要是声乐课程和钢琴课程,其中渗透了音乐理论、音乐知识、音乐欣赏等内容。幼儿园实用音乐课程建立在音乐基础课程的基础之上,主要包括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清唱、幼儿歌曲伴奏编排等内容。音乐基础课程与幼儿园实用音乐课程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共同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获得音乐教育技能提供支持。
经典教育论文:浅析“信而好古”的经典美术教育思想 摘要:儒家思想主张尚礼好古、以经典为宗的教育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形成中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基础,本论文对“信而好古”的基本思想、基本精神介绍和分析,以及“信而好古”形成的原因等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使更深刻的了解“信而好古”的经典美术教育思想。 关键字:信而好古 人文精神 教育思想 一、“信而好古”的经典教育思想 《论语•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中“古”古典、古训的作用在重视教化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最大,主张尚礼好古、以经典为宗的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 《论语》中,正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教无类”、“不学诗,无以言”等,我们再熟悉不过。可见,孔子的对“古典”的强调,对“雅正”的强调,具有普遍的观念指导意义。“好古” 是讲孔子学习的主要取向是前人的经验教训的文化继承,而“信”是讲喜爱文化继承,并注重证实前人理论之理性的现实性,也就是学习前人理论,并通过实践证实或者证否它。孔子的“信而好古”是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并随着儒家学说的传播,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同时,也随着中国美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二、“信而好古”经典美术教育的基本精神 “信而好古”重内在精神和生命的连续,意义在于重质、重情。在其思想中,体现了人文精神论、重视教师的观点。 中国的道德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指出人的尊严,维持人的尊严。在中国儒学中,孔子是重人文精神的开先河者。他重人事而轻天命,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教育。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克己复礼”的“从道者”,同时也潜心尽力的培养众多的忠实于仁与礼的“护道者”。人文精神论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主张先圣之理。全面的人文精神,贵在全面“人文”,夫子“温、良、恭、俭、让”,做事情中正,心态平和,虽然孔子不敢和周公比,但他对于自己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是看得很清楚,是很自信的。 先秦时期,对礼、仪、法、规的遵从,在教育实施中,表现为对师、傅的尊重。这种思想在荀子著作中体现得最为集中。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常常把君师并称,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孟轲引《尚书•泰誓》中“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说法,把君师并列起来。荀子以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正礼”,而学生的任务则在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教导。《荀子•修身》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智若师也。情安礼,智若师,则是圣人也。”师道尊严是教育的基本前提。荀子在《劝学》篇中又说:“《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达。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这些对师法的重视,对师、傅言传身教重要性的揭示,在教育思想上,与“信而好古”的观念一脉相承,也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中普遍遵循的原则。 三、“信而好古”经典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教育从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 《礼记•学记》云:“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集中代表了这一原则。儒家历来将“德”、“礼”的作用用在“政”、“刑”之上,奠定了君主治国的思想基础。如汉章帝诏书说:“三代导人,教学为本。”魏明帝诏书说:“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历代封建王朝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大力发展教育,为巩固他们政权而服务。这是封建统治教育的目的,在先秦时期封建统治者根据儒家理论,将兴学设教作为基本国策,使教育在中国古代享有崇高的地位,国家掌管的教育事业归根结底是中央集权的产物,出于统一思想、移风易俗和培养、选拔人才的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并牢牢控制教育。儒家则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切实可行的兴学措施、教学内容和师资。 (二)孔子亲身体验“信而好古”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注释》中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渊源概括为四点。一,孔子纵然是殷商的苗裔,但早已从贵族下降到一般平民。这是说孔子的家世对孔子学说思想形成的基础性的影响。二,孔子是鲁国人。当时的鲁国,正处于新旧的交替之中,即有改革,但改革又不彻底,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上。孔子的思想不能不受当时鲁国的特定环境的深刻影响。三,孔子说过自己“信而好古”。他的弟子子贡也说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苦读好学,在读书中吸取他认为有用的东西,加以利用。古代书籍和古人对孔子都有不少的影响。四,古人,尤其春秋时人,有各种政治家、思想家,自然有进步的,有改良主义的,也有保守和倒退的。孔子对他们都很熟知,且适作评价,慎作取舍。这对孔子学说思想的形成也有影响。 孔子的“信而好古”经典美术教育思想,自古以来对中国画的学习有很深的影响。元赵孟\“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概括的言简意赅。这种观念通过艺术理论反映出来,形成中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并通过遵循典章仪轨、摹拓临写样范法帖等主要美术教育途径,达到师授传习的教育目的。贯通整个总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可见其影响之大。 经典教育论文:以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为视角思考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摘要】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关键词】英美经典影片赏析 大学英语教学 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学术界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英语课程中电影赏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口语教学、任务和输出型驱动教学、纯语言知识、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体现功用;翻译学视阈中研究英美经典电影的片名、字幕和文本解读;跨文化视野下英美经典电影的个案分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与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关系研究。上述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如:康燕彬《英语电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表于2010年9月《读与写杂志》;林黉《英文原版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表于2011年5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胡贞《鉴赏原版英文电影 提升跨文化语用能力》发表于2011年第2期《电影文学》;吴S《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发表于2011年1月《外语电化教学》;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等。 本文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一、学科特点 1.语言水平与教语言水平。除了研究语言专业知识外,教师应该注重教语言水平的提高,通过广泛涉猎各学科书籍提升人文素养,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 2.道与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的功用,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道术并重,将人文素养和英语语言技能培养深度融合。 3.工具性与通识性。大学英语教学赢得学生,靠的是鲜活的语言材料和充沛的情感,既要让学生学习使用语言,也令其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4.语和文。重“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近年来强调“语”的教学逐渐成为发展方向。在慕课平台等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翻转课程日益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重点训练“语”的听说课程及其教学改革必须跟上。 5.英语和母语。英语和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题 1.技术限制。语音室教学环境难以实现全覆盖,普通教室操作听说课受限制影响效果。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语教学受限于语言室资源的问题。非商业目的使用欧美经典影片资源以构建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反复利用资源提高语言水平,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建构。 2.听说课程。外教人手不足,外教教学难以实现全覆盖。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汁原味的英美经典影片作为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可以反复使用,操作便利,学生在课后自学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成为情感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平台。将“语言输入”为主的课程扭转为“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 三、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实现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结合视觉文化风靡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在论证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以跨文化思维方式赏析英美经典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蕴涵的人文价值和思想突破,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提供实施路径。 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的主题和案例系列及人文价值,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提供内容。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蕴涵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系列和主题加以总结,思考其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意义,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内容。 美国经典科幻电影,指向未来和人类终极命运如《12猴子》、《地球停转日》;对文明冲突和人类作茧自缚自我毁灭的隐忧如《终结者》、《黑客帝国》、《银翼杀手》等;探索物种进化过程中的此消彼长如《人猿星球》、《X战警》;表达对神经、精神世界未知和混沌的恐惧如《盗梦空间》、《少数派报告》;对宇宙奥义的追问如《2001漫游天空》、与外星生命的合作和对抗如《星际迷航》、《星球大战》。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时间、生死等终极问题。又如思考人工智能与智人命运的纠缠,近几年诞生出《机械姬》、《机器纪元》等影片,对智人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反思。《超体》和《星际穿越》等影片,勾勒出科学和思想的边界。 代表美国魂和精神内核的电影,谈殉道者的孤独和伟大: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如《七宗罪》、《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赎》;孤胆英雄的非凡勇气如超人系列《超人》、《蝙蝠侠》等,西部牛仔的浩然正气如《正午》,警匪片对舍生取义的讴歌如《变脸》,政要和名流的底线和良知如《杀死一只知更鸟》、《洛城机密》等。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人性的弱点并思考宗教和文学对现世的超越。 另外还可以探讨如英美名著及电影,闪耀着人类普世价值的永恒之光,英美女性文学及电影涉及的爱情和独立问题,英美史诗电影的崇高和美,黑帮片看社会的显规则和潜规则等。 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收集包括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的跨文化研究类书籍和相关论文、英美经典电影DVD、经典电影鉴赏中英读本、大学通识教育(ELE)英语读本、西方正典中英读本、英文经典名著详注等,从教学实践和理论素养两方面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课程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为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功用提供可能性。 目前学术界在跨文化视野下,对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而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来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旨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史哲修养、审美品位和思辨能力,这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经典教育论文:谈儒家经典在教育中的德育作用 现在,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到家长的溺爱,“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许多人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而且电视上各种不健康的镜头,以及各种不健康的书籍,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严重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出现了许多违法犯罪的现象。所以,认识的肤浅、知识的浅薄、道德的缺失,是现在青少年的通病。这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担负着对学生德育的重大责任,面对德育的新问题,我们应清醒认识,认真对待。要改善德育工作,提高工作实效,还需要我们认真去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光明日报》发表过评论,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将有出现断层的危险性,重新建设中国文化,已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使他们从小知道祖国的历史和祖国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优美的人格。 一、儒家经典的重要作用 儒家经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体现,它其中关于伦理道德,思想修养的内容,在二千多年的发展中沉淀了丰厚的内容,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许多方面对人有很有成效的教育作用:智、仁、勇、忠、孝等,能帮助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思辨的头脑,培植学生的品格。“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刚建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诚实守信,勤俭廉正”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慎独律己”的修养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内容在二千多年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受到儒家经典的熏陶,像闵子褰“母在一子单,母去二子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故事都说明了儒家经典的作用。不只是过去,就是在现在一些现代的著名人物小时候也是对儒家经典耳熟能详,深受影响。现在世界“孔子热”的现象表明儒家经典是被世界所接受的,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作用,韩国一直把儒家的道德伦理作为德育教育的中心。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中就开始灌输有关儒学的观念。“国民伦理”科开始就系统讲授儒家伦理,“君为臣之纲、父为子之纲、夫为妻之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强调忠孝等伦理和互相团结的精神。 二、具体措施 厚德载物,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儒家经典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五彩斑斓,意蕴含蓄绵长。其中广为传诵的经典文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都是不可轻视的。早期经典的教育、启蒙、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益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篇(段)。可见,让学生识记、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师生的要求。在这个黄金时期,受教育的儿童要接受中国古代文学的熏陶,感受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最可行也是最简洁的方法就是对中国较浅易儒家经典的诵记与研读,而且这也是他们将来一生受用不尽的“打根基”的训练。可见,学校此项活动意义深远。 我们开设《论语》校本课程以来,学生由新鲜、好奇到被吸引住,出乎人的意料,更可喜的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在学业上和为人处世上,不知不觉间就“懂事”了。所以学校把儒家经典教材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希望通过这种学习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当然学习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让孩子们在儒家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修养、做人准则,从而接受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这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探讨,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把儒家的道德教育资源与现代社会性的教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能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使我们的根永远不被忘怀,民族文化科学素质得到提高,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经典教育论文:国学经典启今日教育 国学经典凝聚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国学教育呼声愈来愈高的今天,《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越来越广泛的在各领域中被关注,对这一经典的解读也可谓见仁见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重拾起这一经典细细品读,若干年前在书中作的批注,如今看来却又有了别样的见解。惊喜之余,我将《论语》中另有启发的语录进行了简要整理,以学前教师的视角,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挖掘。 一、“力不同科” 1.“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早在公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射箭,主要不在于射透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放眼今天,便是承认“个体差异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样的活动,有的幼儿表现积极,而有的幼儿则表现相对迟缓,同一个问题,有的幼儿能沿着规范的思路回答,而有的幼儿却能另辟蹊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便是差异造成的结果。 2.“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幼儿的个体差异大,承认差异或许比较容易,然而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却困难得多。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提出的同一问题“闻斯行诸”,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因为冉有懦弱,要激励他的勇气,而子路武勇过人,需要让他谦逊。孔子几乎完美的实行了因材施教,而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中,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并不现实,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去衡量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注意到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差异,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并给每位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不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在集体教育中体现个别教育。 3.“于从政乎何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人都有成大事的可能。在教育中我们不能给学生盖棺定论,而是要给予每一个孩子肯定,并激发其潜能。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子贡和子有能否派他们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治理政事都没有困难。在教育中,我们往往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个孩子,美好的希望他们按着我们心中的榜样成长,乖巧懂事、踏实上进的孩子被认可,而顽劣古怪、调皮惹事的孩子不被重视,活动中积极表现的孩子深受大家的喜爱,而迟钝不吭声的孩子往往被冷落,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孩子被表扬,而打破规则的孩子往往被批评,这样的偏执并不可取。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的不同个性,认可他们的不同表现,引导他们发挥所长,像孔子一样信任并支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特点,相信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都会创造出不凡的价值。 二、“既往不咎”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跟他们交谈,而一个互乡的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孔子这样回答学生们的疑惑:“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抓住不放。孔子认为无论犯了什么错误,“改之为贵”,我们应当对其“既往不咎”。学前期,是启蒙时期,每个人在懵懂的时候都会犯很多错误。我们面对的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通过不断的犯错,来学习认知并适应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在摔跤中学会走路,我们不应该带着错误的想法去看待孩子们的错误,更不该对反复犯错的孩子耿耿于怀。教师应该用更多的耐心去允许每一个孩子犯错,宽容每一个孩子的错误,帮助每一个孩子改正。图书撕坏了,教给他们正确翻阅与修补的方法;积木打翻了,教给他们合理搭建与整理的方法;小伙伴们打架了,教给他们友好交往与和解的方法。让我们笑着接受并忘记孩子们的错误。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在教导学生时,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不去启发他。孔子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主张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便是我们熟知的“启发式教学”。从早期教育的角度,这句话里还隐现着要抓住学生学习关键期的教育观点,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启发教育,孩子能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抓住学习关键期,不仅体现在心理学上,如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时多与之交流,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体现在幼儿日常活动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抓住每一个细小的教育契机。 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君子之于天下,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要求该怎么样做而不该怎样做,只要合理便行。教学也一样,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在活动中寻求合理的改变,而不是墨守教案。 2.“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 如何在才能不拘泥于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能灵活应变?这要求我们不光要备教案,更是要备学生,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我们不应该固执的将自己的备课笔记作为既定标准,而应该去考察孩子们究竟是什么状态、需要什么。“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只有细心的教师才能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才能让每一个活动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活动中,当孩子们想去探索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去操作;当孩子们想歌唱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展示歌喉;当孩子们想挥洒创意时,不妨给他们多一些纸墨去创作。也许你的教学活动因此而打破计划、拖延时间、甚至改变教学目标,但这又有何妨? 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这是孔子对自己的约束,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做到的。让我们放低姿态,蹲下身姿,用平视的目光去亲近孩子、关心孩子、了解孩子,为他们创设一个自由、自主、尊重、和谐的成长环境。 经典教育论文:高职院校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构建和谐的人文校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领企业的精神文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高职院校浓厚的文化氛围,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建设、品牌建设和学风建设。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大力推动经典诵读教育,从而建设人文的、和谐的、丰富的、高雅的校园文化,提升办学的品位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自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了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颂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文明办又决定从2010年开始共同实施“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要求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战略主题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将诵读经典打造成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高职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重要人才,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亲近中国文化,逐渐热爱中华文明,创新传统思想,弘扬民族精神,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经典诵读的内涵 根据各类工具书的注释,“经”的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者,恒久之圣道,不刑之源教也。”(出自《文心雕龙・宗经》),这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阐释。而“典”即典范的意思。因此,文学经典就是承载着关于天地人生永恒规律和哲理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本文所谓的经典,就是指文学经典,包括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经典著作等。“经典诵读”,主要是指背诵或诵读文学经典诗词著作等。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品性灵气,全方位地提升各方面素养。 二、经典诵读的特点 (一)经典诵读是一个对话过程 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交流探讨的对话过程,每一部文学经典都呼唤不同的读者的对话与理解,让读者叩问人生意义和价值。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超时空对话过程,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读者在诵读的过程中能主动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经典的意义的多次对话,通过反复诵读,读者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崇高精神进行对话,读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得以强化,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和强大。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经典的意义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二)经典诵读是一个感悟过程 文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和本源的意义,它是旷古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所在。经典诵读具有开放性,它是一种没有限制性和先期条件的诵读过程,读者可任意进行多元的理解和透视。面对同样的经典文本,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个性化的解释。文学经典诵读的过程就是感受、体验进而感悟中国文化的过程,它能让人走进一个特定的精神体验世界,感受美好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激发生活的热情,寻找人生的梦想等。 (三)经典诵读是一个建构过程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经典是一个典型的召唤结构。因此,经典诵读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还要建构读者的自我世界。文学经典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它的特质相对来说是恒定的。它是人类精神成果的最高标准和典范,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大浪淘沙最终积淀下来的经典之作,牵引着人类的精神向度,唤起了后人的师法和实践。经典诵读的终极意义便是建构读者的精神家园,建构自我的灵魂和人格,建构自我的生活与人生。 三、高职院校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 (一)构建和谐的人文校园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经典诵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角度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从生活角度看可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经典诵读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高职院校特有的院校精神。高职院校的院校精神建设,其终极目标在于创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以陶冶高尚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果学生长期置身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便会形成共同的风格和气质,这种风格与气质表现便是一种院校精神。诵读经典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构建和谐诗意的人文校园,让经典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在校园里传播,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让每个学生得到同化与塑造。在经典诵读的活动中,学生能感受到凝聚力和向心力,自豪感和荣誉感逐渐增强,团结协作能力也逐渐提高。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思索升华,达到“以文化人”的境界,以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诵读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长期坚持诵读寓意深刻、博大精深的经典诗文作品,可以使高职学生全面了解中华经典文化。高职学生诵读经典可以增强语感,掌握诵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深,大大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高职学生领悟经典,可以开启心志,砥砺意志,培养情商,完善人格,培养民族精神,培养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培养远大理想和博大胸怀。总之,经典诵读可以整体上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操。 (三)引领企业的精神文明 经典诵读活动的精神成果能够引领企业的精神文明。经典诵读活动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素质,而其思想素质将直接影响其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受过良好的精神文明熏陶的高职院校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带来的不仅是专业化的技能,而且还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他们勤奋肯干的精神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自身的技术型人才的优势,推动社会的发展,体现自我价值。他们的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将成为行业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引领行业和企业文化的发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营造高职院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推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品牌建设和大学精神建设。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大力推动经典诵读教育,从而建设充满人文气息,丰富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罗惜春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412004) 经典教育论文: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经典危机也越来越显著。为了能够让文学教育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全面了解文学经典危机。本文主要针对文学经典危机进行分析,并对基础教育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关健词:文学经典 危机 文学教育 研究 一.消费社会中文学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无论在何处,当代的社会文化都处于大变革的时期,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正在步入消费社会。在本文中指出消费社会不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而是为了能够将社会变革时期出现某些新动向、新特征凸显出来而采用的权宜性的称呼。 其一:在不断扩张资本支配力的情况下,当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和新特征:通过现代传媒当代社会不断将消费理念制造出来,使得新的消费需求增加,能够极大的扩大社会的生产力,使得利润最大化。虽然现代社会的活力充足,但也让人们生活体验物质化形势加剧。 其二是商品的形象比实体更能获得商业价值。丹尼尔・贝尔说:“消费经济常常通过事物的表面才能够得以存在。”在商品营销中品牌与包装的重要性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其三是精神文化的创造与接受如同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对于精神性的因素往往会受到重视。我们通常需要通过这些新动向和新特征,才能够将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走向摸清,这样才能将文学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考察出来。 二.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的特点 在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文学教育不但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要性。《尚书・尧典》中记载到:“帝曰:要!命女典乐,教胃子。”这里的“乐”指的是诗、歌、舞的统称,在古代的“乐教”中已经将文学教育包含在内。不管在何处,现代社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学教育。独立的文学教育就是专业化的文学教育,随着现代学科分化的发展,使得不断形成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产物就是现代专业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各种社会型人才,特别是专门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所以,现代专业教育通常是指文学教育、科学原理教育和技术教育。为了能够将社会所需的文学教师、文员等培养出来,一般可以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学教育定位成文学知识教育,写作能力教育和文学阅读能力则可以定位为研究方法教育与文学原理。在现代高校文学教育并不是代表当代文学教育的全部,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教育。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核心课程语文主要由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组成,现代文学教育往往会被视为读写能力教育、文学知识教育、思想规训等。 然而在现代的文学教育中,其对人文教育已经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趋向于书本理论知识。从五四文化的变迁到当今时代文化的变革,文学危机一直都不曾断层过。所以,文学教育是应对文学危机的有效方式。 三.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经典文本研读 文学教育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训练、阅读能力训练、文学史知识教学等内容,其中经典文本的研读最为重要。一方面,研读经典文本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一项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研读,能够对文学史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来对写作方法教学的不足与空泛的阅读方法进行弥补,对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使得写作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当对研读经典文本进行深入时,受教育者才能够真切感受到经典文本中的人文境界,感受经典文本的审美感染力,使得文学教育能够将审美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落实。对于文学教育的实践中,可以通过文学史功进行训练。来深入的了解文学史知识,能够在文学教育实践中,研究文学史知识概论,这会使得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知道相关的文学史知识,但不能够深入的了解文学本身,甚至不能够辨别出作品的优劣程度。对于经典文本的研读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求受教育者不仅仅只是对文学史知识概论进行学习,而是能够进行研究性的阅读。这样才能让学者在好学力行中臻于至善。 四.结语 文学经典危机对整体的文学教育影响深远,为了能够让文学经典危机得到全面的应对,就需要进行全面性的教育,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各种文学特色,不断改善整体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者都能享受到合适的文学教育,在好学力行中不断臻于至善。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经典教育论文: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人文经典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经典是生命的学问,经典教育以培养“全人”为诉求,应该是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一流书籍,读原著,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生命意识、人格意识,实现灵魂的完善、精神的丰盈。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经典;高校课程改革 “通识教育”是指人的受教育全过程中,以人类成员和社会公民身份诉求下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是帮助人发展为“整全的人”的教育,尤其注重学生的寻根意识、视野的整体性、心性的修炼,鼓励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其目的是使“人”真正“成人”,成就模范公民。“人文经典”则是指人文科学中那些具有持久震撼力或权威性的典籍,是代表人类共通性或普世性诉求的智慧精华。本论文着重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文学经典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对目前的高校教育改革提几点浅薄的建议。 一、通识教育与人文经典关系之溯源 西方的人文经典教育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自亚里士多德开始,经过英国的纽曼,直至美国的赫钦斯,古典名著教育逐渐被推广到教育实践中去。1929年,赫钦斯对芝加哥大学进行改革,大力推行经典名著教育,所涉范围包括希腊罗马的史诗、戏剧及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1984年,美国教育部长贝内特在《拯救我们的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年中提出以经典名著为线索的核心课程来实施人文教育的理念,该报告指出,人文科学更能触及人的情感领域,更多的要求学生自我发挥,在写作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由思想,并因此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人文经典的传承,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中国也一直保有经典教育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到经典对教育的重要价值。孔子《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他看来,《诗三百》具有极大的文化意义和伦理价值,它可以激发情志,对观察社会、促进朋友交往、怨刺表达大有裨益,还利于侍奉父母、君王,增加名物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而言,整个一部中国文化传统发展史,其中每次复归传统的抗争,几乎都与对经典的释读有关。到了当代,推崇经典教育的学者更不乏其人。如教育家涂又光认为人文精神在于行,却也离不开人文知识,所以要增进人文知识,就应精读经典;学者黄俊杰认为,现代大学教育普遍重视教科书,而轻视原典选读,深化大学通识教育是改变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各学科应着重对经典原文的精读、细读等。在实践层面,国内很多高校围绕通识教育目标进行了课程改革,如复旦大学将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分为六大模块,为学生呈上精心设计的系列文化大餐。其中“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从文化传统方面,集中以名著精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与人类文明史中最伟大的作品进行心灵对话。 中西方教育者不约而同地重视人文经典教育,是因为经典阅读跟通识教育的原旨紧密契合。首先,阅读经典的过程实际上是与哲人先贤思想交流、灵魂对话的过程。经典之所以不可磨灭,是因为凝聚了人类文化的精华,承载了深广的社会场域和丰富的人生境遇,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将经典名著纳入通识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前瞻性思考或反思式体验,更有助于学生未来的理性判断和科学决策。其次,通识教育是一种超验的理想和公民职责感的培育,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塑造高尚人格。绝大部分人文经典都是建立在对人性、人格、人情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产物。将两者融合,对学生健全自我、完善人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阅读经典作品对传承文化的教育使命一脉相承。经典无一例外都经受了历史的检验,是历经沧桑后的精华留存。几乎每本经典都因其思想文化层面的深刻意蕴,促使人们超越时空的局限引起心灵共鸣,其中部分典籍甚至会影响国家、民族甚至世界文明进程,成为人类文学、文化所秉承的本源。因此,重视经典与经典教育,必能使学生立足现实又能超越现实,扎根现实又能反思时代,既砥砺了思想,又启迪了智慧,使文化传统得以源远流长。 二、人文经典课程构建现状及其突出问题 对于文学经典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性争论却一直持续于中西方教育界。美国著名教育家麦克耐利在严密的调查基础上,认为通识教育课中的经典教育旨在为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提供基础以便锻炼学生的自主批判思维,但这并不一定能够培养出有实用价值的公民,原因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侧重较为专一的技能。国内也有反对阅读经典名著的学者,如张寿松教授认为,面对物欲横流的物质社会,要安心修习庞大而艰深的经典名著,是相当枯燥和困难的事情,需要极大的定力;他还认为一部经典名著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部经典名著都是一个独立体,这是经典名著课程最为致命的缺陷;方展画教授也认为经典名著可能会因为缺乏内在的逻辑而不能科学反映人类知识的演进,更不符合人的认识活动规律,因此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领域的名著作为学校教材,是有悖教育规律的。直到今天,我们国家的通识性人文经典教育,仍然挣扎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舆论场中,进而对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国内实施通识教育的高校中,人文经典类课程所存问题可概括如下。 (一)大学教育目标不明确,各学科间壁垒森严 我国传统典籍《大学》开篇便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凝练语句指出“大学”之要义。“大学”之道可视为“大人”之学,其所重在修身,重在推己及人、达己达人,重在道德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在近现代,“大学”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专门性概念,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象征,其主要表现为两点:一为“高等的”教育,以把人培育为带有理性之光的自由人为主要目的;二为高深的研究,以探究知识,促进人类进步为重要使命,处处闪耀人文之光。16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主义和拜物主义的兴起,工具理性思想慢慢渗透到高等教育中来,当代大学教育开始被赋予太多的工业社会或个人实用目的,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始极度匮乏。尤其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阅读显示出浅层化、碎片化、无序化阅读的倾向,前景实在堪忧。这种背景下,“通识教育”理念及人文经典类课程的大力推广确为应时之需。但根据笔者调查,有近半数的通识教育试点开展情况不顺利,甚至随着改革的深入而遭受外界更大阻力。究其渊源,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因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同,而导致高校之间人文经典类课程开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二是通识教育难以呈现短期的教育成效与人们的高期望值之间产生矛盾。按照教育发展规律,通识教育和人文经典的课程要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效果,需要较长周期,而现实中追逐立竿见影效果的功利化视角和短视行为,无疑影响了通识教育的价值体现。三是原有学科分类的局限使各学科间壁垒森严,互补通问,客观上成为通识教育发展的障碍。通识教育所关涉的学科较多,势必造成与专业教育的交叉和融合,如果高校对院系之间资源分配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加剧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隔阂,最终损害通识教育。 (二)课程设置水平良莠不齐,教育理念的整体呈现不足 就目前来看,高校对非专业学生进行的人文经典课程大都置入选修课程,受传统的专业教育本位思想钳制,很多非专业学生将这类课程视为换取学分的“工具”,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在讲授中也未摆脱工具性思想束缚,陷入原理、概论加通史的固定模式,忽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直接阅读体验。事实上,这种讲读经典的方式,其实是对经典的背离。以文学为例,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一代代的读者,其魅力在于作家对人性的永恒描述及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及普世化价值,而目前的文学批评,流派迭出,大多以抽象艰涩的剖析示众,却单单空缺了作品本位的表层阐释。向学生大量灌输批评理论而不引导学生阅读原典的做法,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为学生可能还未接触原典就已经沉沦于各种各样的诠释内容中了,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教师授课模式囿于传统,考核手段单一僵化 就笔者调查,大部分普通院校的通识教育师资水平很不乐观,呈现低职称化、低龄化趋势,其中青年教师、讲师比例最高,教授群体参与度相对低。课程设置水平也有待提高,大部分课程个人色彩比较重,不仅缺乏师资梯队的建设规划,也背离了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初衷。在授课方式上,则以“讲座式授课”为主流,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互动主要形式,这并不太受学生欢迎。尤其是人数较多的班级,这种个别回答的教学形式,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方面,仍采用“点名”和“考卷”的单一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控。 三、对人文经典类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通识教育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人文经典名著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部门的重视。针对国内大学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人文经典类课程的系列问题,笔者仅从高校管理、教师授课及考核标准等角度,提供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注重顶层设计,达成育人共识 笔者认为,一个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应不仅仅指基本专业知识的训练,还应包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成为既“有能力”又“有教养”的人,既“道问学”又“尊德性”的人。高校管理层应大范围、大力度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与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就渗透进对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视,着重培养文理兼通、融会古今的“通才”学生。应加强院系合作,达成育人共识,既要培养学生“成材”,又要培育学生“成人”。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进一步厘清“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以整合全校资源,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并做好顶层设计,在培养方案中科学置入人文经典课程模块,要求教务部门在教学管理方面转变作风,在启发学生思维上下功夫,鼓励高校教师引导学生多读些一流的书籍,多读原著,少读点二流三流的入门、阐释类书籍。 (二)突出教育理念,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受应试教育培养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存在许多问题,如善于寻求标准答案,“解题”能力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却严重缺失等。对此,人文经典类课程的设计和讲授都应尽量突出问题意识,注重多学科思维的互补与融合,以激发学生思维。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书院”传统、古希腊的“学园”传统以及欧美名校一些通行的通识教育经典教育模式,都不失借鉴意义。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变原来的输入型学习为输出型学习,变原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应不遗余力创设灵动课堂,鼓励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频率互动,在课堂活动与经典人文精神相契合的前提下,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学生文理兼通、融会古今。第三,积极探索多样化授课模式,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课堂“鲜活”起来。如充分完善助教答疑制度,鼓励学生互评读书报告、开展读书会,创设团队论辩、讨论,鼓励兴趣小组开展特色化的经典推介活动,还可向学生推介学术前沿,鼓励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 (三)注重过程考核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人文经典课程应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阅读原典,领悟文本,促进学生思想层面的创造性转化,尽量做到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以导为主,因而评价方式的革新也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考核方式的改革上,应增加课堂学习自由度,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考核评价办法,增加过程考核的比重。如拓展考试周期,细化分数组成等,甚至创新考核方式,以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对经典进行有效阅读和深入思考,如浙江大学有名的“三自模式”就是对考核评价模式的有益探索。所谓“三自”,即学生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教师鼓励期中测试中前20%的学生自行出题设计试卷,并做出答案,然后写下出题和做题的体会,审核通过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考资格。除了考试方式的改革,在作业布置上也可进行一定的变革,如鼓励一部分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经典是生命的学问,经典教育以培养“全人”为诉求,经典原著能启发学生更多人生哲理与感悟,因此,人文经典教育应该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中之重。通识教育视域下的人文经典课程改革,关键不在于数量是否繁多、门类是否齐全,而在于学生是否做到深入阅读文本、接近原典精神,是否真正启发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命意识、人格意识。大学本科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重读、精读、细读经典,对信仰匮乏时代人们文化传统和精神家园的建设,对现代化进程下古今中外精神通道的架构,具有莫大的意义。 经典教育论文:读教育经典 做智慧教师 教育经典是千百年来教育大师们的智慧结晶,所阐述的道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推敲,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需要我们好好诵读,潜心其中,广泛摄取。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来自经典。从我国古代的孔子、朱熹,到近现代的陶行知、叶圣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他们对教育的探讨和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有着很强的启迪意义。教育经典给予我们教育的灵性,给予我们教育的自信,给予我们教育的激情和热情。深入其中,灵活运用,它能帮助我们发现教育的奥秘,获得新的教育灵感,破解教育的密码,启发我们用科学的思维去实践。 读教育经典,做智慧教师。经典是教师工作中必须依靠的拐杖。抛弃了经典,就像一个行走需要拐杖的人一样,身体就有可能失去平衡,就会栽跟头、跌倒。虚心学习这些宝贵的教育食粮,广泛汲取其精神营养,为我所用,将会使我们走得更快,行得更远。 然而,有些教师不懂得教育经典的重要性,忽视教育经典,疏远经典,抛弃经典。有人认为,社会发展到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教育的环境都大不一样了,教育经典这些老古董,不够鲜活,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啦。有这种僵化思想的人,说明对教育经典缺乏科学认识,显得十分幼稚、无知和愚蠢。 对教育经典有如此的偏见,说明人们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这很不利于教师的发展。重视经典,重读经典,活用经典,传承经典,让经典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应成为教师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责任。 一个教育工作者,有没有眼光,有没有教育智慧,这要看他读了多少教育经典。一个熟读教育经典的人,他一定睿智,大气,思维活跃,深沉老练。一个没读过教育经典的人,一定浅薄、孤陋寡闻,处理问题随意,而且缺少智慧。做智慧教师,就要让教育经典发挥作用,让经典武装头脑。 自觉走进教育读经典,努力地从经典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十分惬意的事,也是一件十分优雅的事。当教师忙完工作,静下心来,怀着喜悦的心情捧起经典,仔细阅读的时候,该是多么自豪,多么美妙,多么高尚啊!因为这是在和那些先哲大师们进行智慧对话,在近距离地触摸大师的灵魂, 全心沉潜其中,你会被那一句句充满哲思的智慧金言所迷住,从此爱不释手。那将是什么样的境界?那将是什么样的情怀?那又是怎样的风景?一旦烂熟于心,心领神会,真正融入我们的血液,经典将会对我们产生不可想象的影响,就会产生无与伦比的力量。经典有无穷的魅力,有特别的吸引力。我们要主动走进经典,自觉捧读,让那浓浓的经典书香伴随我们成长。 我们的成长需要经典,需要经典给予我们智慧,需要经典给予我们力量。这种智慧比什么都宝贵,都有价值!我们要主动放下身价,虚心走进经典,向经典学习,让经典充实我们的大脑,充盈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聪明。从经典中汲取最有价值的营养,从经典中寻觅走向成功的捷径,从经典中寻找教育的真谛,从经典中寻找全新的教育,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这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 向经典学习,向经典致敬,自觉地向大师靠拢,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大师的肩上。如果我们抛弃了教育经典,我们就有可能进入教育的迷途,会失去自我发展的方向,可能永远也寻找不到理想的教育。我们之所以有时会在教育的实践中迷失方向,就是因为我们从教育的经典中汲取的营养太少。其实,很多教育困惑、教育错觉以及教育误判,都是因为我们不深入研究经典,远离教育经典所造成的。 读教育经典,做智慧教师。我们不是缺少教育的智慧,而是缺少亲近经典,缺少经典的浸润。我们坚信,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教育经典,不断地借鉴经典精华,才能使我们更从容,更自信。 相信经典,相信经典会给予我们无穷的教育智慧;相信经典,相信经典会给予我们巨大的力量!当我们进入思想的高原,遭遇实践的瓶颈,无论多么努力都不能取得教育的突破时,也许这时停下来,认真地读一读经典,你会思路大开,精神振奋。实现教育的飞跃,需要我们熟读经典,好好地亲近经典,让经典润泽我们的灵魂。如果我们无缘无故地远离了经典,也许我们会不停地跌跟头,走弯路。迷茫时,去教育经典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困顿时,从经典里寻找突破问题的办法。经典里有灵丹妙药,有我们需要的一切。只要我们潜心学习,领会贯通,就能为我们所用。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有时让人胆战心惊。要想在平日的工作中能从容前行,超越自我,就要不断学习经典,让经典武装我们的头脑。一句句经典让我们茅塞顿开,一句句经典让我们信心百倍,一句句经典让我们浑身充满力量。经典让我们脑子变得更灵活,思维更睿智,行动更敏捷。经典让我们从迷雾中走出,走向教育的理想之国。经典让我们少一点幼稚,多一点睿智;少一点随意,多一点理性;少一点鲁莽,多一点优雅。 相信经典,它一定会给我们一双更明亮的眼睛,一个更聪慧的大脑。经典引领我们向着峻峭的山峰进行诗意的攀登…… 经典教育论文:国学经典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与整合 摘 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几经沉浮之后,依然焕发光彩,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公认为当前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儿童接触知识世界的启蒙乐园,更是应该秉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用民族文化哺育幼儿成长,培养他们的博大胸怀和坚毅的品格。幼儿教育应该面向国学经典,让国学走进园区,与各类活动教学相结合;走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去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等。 关键词:国学经典;幼儿教育;活动教学;道德教育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良好传承,将国学经典引入幼儿园教学既符合幼儿园教学的宗旨,也是充分利用国学资源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具体来说,国学经典具备以下几点优势:它涵盖面广阔,包括语言识字、思想道德教育、常规礼仪和生活常识等众多领域的知识。其次,语言优美、文字凝练,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大多读来朗朗上口。再次,它立意高远,对于加强幼儿德育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极为必要。 一、树立国学经典的教育目标 1.快乐阅读 改变以往的枯燥背诵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到国学经典的艺术魅力,在快乐中阅读经典,做到国学经典教育所提倡的“说文解字”“知行合一”。以生动的语言教学方式,让孩子能够轻松掌握大量的国学经典作品。 2.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让幼儿熟读国学经典就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养成热爱民族文化的良好习惯,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提高幼儿道德修养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极高,而且常常将自己对道德修养的认识渗透到国学经典中,为后人修身养性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国学经典的学习,教师要树立这种提高幼儿道德修养的意识,从而使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二、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措施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 国学经典文化不仅可以运用于语言学习中,还能渗透于礼仪、艺术、道德、情感等其他学科教育中。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科教学中的国学经典文化进行渗透。比如,在语言识字教育中,让幼儿诵读经典篇目,从而培养幼儿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幼儿逐渐积累一些基础性的语言知识。在礼仪教育中,教师可以用古人的礼仪故事来指导幼儿,从小养成谦让讲礼仪的好习惯。以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礼仪培训,并且带领孩子们走进社会、走进福利院和养老院等公益场所,与老人孩子进行交流,践行讲文明、讲礼貌的行为准则。其次,还可以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从小指导孩子学习书法、中国画以及一些古典乐器,并且结合相关的国学故事,激发幼儿学习这些国学艺术的兴趣。 除此之外,国学经典也应该走进幼儿德育教学课堂。通过国学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内容,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幼儿得到情感熏陶,改正生活中和性格上的一些坏毛病,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文化来开展情感教育。比如,向幼儿讲解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对传统节日进行宣传、庆祝,开展慰问活动。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给幼儿布置一项家庭作业,即给妈妈一个拥抱或亲吻,向妈妈表演一个节目,说一句关爱的话语等。 2.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经典 为了让国学经典全面渗透到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学科教学之外,幼儿园的其他娱乐休闲活动,也应该积极渗透国学经典。比如,在清晨幼儿进园时期,可以播放一些和国学有关的音乐,或者童声版的古典诗词朗诵,让幼儿和家长踏着韵味十足的朗诵声而来,使每天的入园时间令人耳目一新,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中午进餐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国学经典朗诵活动,让幼儿学会感恩,即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食堂阿姨为自己准备好吃的饭菜等;让幼儿学会基本的餐桌礼仪,长者先幼者后以及懂得谦让等。其次,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专门的国学活动,在活动时间内,组织某一班的幼儿用唱歌、舞蹈等表演形式,展示本期国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个班轮流主持,从而实现班与班的友好交流。 3.在幼儿园环境中渗透国学经典 在幼儿园营造出浓厚的国学环境,将有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墙上张贴一些国学经典字句,在走廊上挂满极具古典文化气息的灯笼,在每个班级的教室一角设置国学经典书架,以及在幼儿园大厅或门口用LED灯滚动播放国学文字,营造出幼儿园的国学书香气息。让幼儿和家长感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等。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它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从细节处做起,从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共同渗透国学文化,同时还要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为幼儿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对国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经典教育论文:以国学经典为支点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性探索 [摘 要]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研究领域的新热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时代,对高校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以《论语》等重要著作为代表的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今时代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珍稀资源。在“廉政文化进高校”“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的背景下,回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历史,探讨《论语》中所塑造的“高洁”的“君子”形象,挖掘其间所蕴含的优质文化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中去,以丰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创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平台、强化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效能,切实推动当代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文化素质课教师的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 [关键词]高校;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论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中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内部环境则表现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多样文化、多种思潮跌宕冲击,“利益至上”的观念撩拨人心,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即将树立的廉洁思想构成潜在的威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正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重大策略,也是将全社会反腐倡廉预防教育“关口”前移的创造性举措,因此成为当代思政文化教育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我国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更有着优秀厚重的廉政文化传统,笔者借助“廉政文化进高校”活动开展的良好契机,以《论语》这一国学经典论著为支点,积极借鉴优秀廉政历史,把廉政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当代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将培育廉政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之中,并以此作为支点设定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实践路径,力求为助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1 《论语》德育思想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廉政文化教育是指通过积极践行廉政文化理念和指导思想,褒扬勤政廉政人物、宣扬社会正气,培养广大民众对廉洁从政的信仰和追求,抨击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以期在全社会形成“敬廉崇洁”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社会风尚。作为全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以高校教师、高校管理人员和高校学生为主体,包括廉政从教、廉洁从政和廉政修身三部分内容,涉及从高校廉政文化生成到最终践行的全过程,本文所关注的重点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廉政修身教育。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并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重要阵地和关键机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方向,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关注高职大学生的发展,高度重视高职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党中央和国务院在21世纪初就制定了将学校纳入反腐倡廉体系的重要方略,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发〔2005〕3号)、《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2013―2017)》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充分肯定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以及“廉政教育体系”基础工程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将“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因此,在高校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借助其相对完善的文化传播渠道和系统的文化建设载体,将廉政教育锻造并融入到高校文化中去,正是将反腐败斗争提前到学生“职前”阶段,是提升到文化反腐高度,从思想根源上清除腐败病灶、实现标本兼治、打破腐败“反复发作”怪圈的必然选择。 同时,加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还应当做好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充分准备。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廉政文化”,而这些“廉政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历久弥新,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华廉政文化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延绵不衰的宝贵精神源泉。因此,加强高校廉政教育,应当回溯至廉政文化的发源处,从传统廉政文化中淬精撷华,使之为推动高校廉政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提供更多的助益。孔子所著的《论语》一书,正是廉政教育最当之无愧的宝贵成果之一。该著作成书于春秋时期,正值我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分化的转型阶段,政治危机频发、人类所信守的道德信条被破坏,无数哲人陷入了对“道德”“天人关系”等重要命题的深入思考中,涌现出了诸多经典著述和思想理论,成就了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次不可多得的大繁荣。《论语》一书完整翔实地记述了孔子关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全部设想与“理想人格”的热切期待,以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更强的践行力,对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断。认真研究《论语》的“德育”思想,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合理成分和当代价值,从中找出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做好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性转换,使其更好地为改善和提升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更好地为培育和践行高校廉政教育服务,是当代高校思政教师所应关注的重点。 2 《论语》德育思想体系及内容与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高度契合 “廉”及“廉政”是我国古代伦理学史、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概念,其中:“廉”由本义为厅堂的侧边引申为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具体指人在利害矛盾、冲突面前节制谨慎和方正刚直的表现;“廉政”则具体指从政者在这种道德品质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崇尚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严守法纪、艰苦朴素,杜绝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铺张浪费的高尚行为。廉政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则更多地表现在对其主体人格及道德方面的修正与规范。从这一角度来讲,作为一部“君子”修身、立德、自省的“教科书”的《论语》,正与高职廉政文化教育的目的、理论及方法论高度契合。 2.1 以“仁”来修身正心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仁”是其间最为重要的“精神内核”,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仁”的内涵十分深远:第一层含义是一种可使人安身立命的道德追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因此,“仁”是人心所在,同时,孔子对这种人之本性还寄予了一定美好的期待,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强调了内心处于“仁”的状态是很美好的事情,并相信具备了“仁”的美德,即可安于贫苦,专心于仁道的修炼,而颜回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被孔子所称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以“仁”这一至高道德范式来规范和修正内心,使内心处于一种平和安乐的良好状态,波澜不兴地面对当前腐败所带来的物欲诱惑,正是再恰当不过了。第二层含义则指一种人生活在世上的具体选择道路。孔子所推崇并认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君子”人格是与“仁”这一人生道路选择紧密联系起来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对于大学生而言,选择与“腐败”为伍还是与“廉洁”相伴,在孔子那里似乎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答案;第三层含义是人格的完善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孔子没有对“仁”进行具体界定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实现“仁”的实践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大学生都是性格分明的鲜活个体,在道德和人格完善方面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但只要坚定目标、坚持不懈,就必然能够“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2.2 以“礼”来规范行为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礼”则是“仁”的外在形式和标志,是实现“仁”的一种制度保证。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规则这个时候被破坏殆尽,这使得孔子在《论语》中对“礼”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界定和说明:第一,“礼”需要以“仁”之心为心理基础,仅有“礼”的外壳而无“仁”的内核,则“礼”的根基也是虚无的,因此,孔子强调“三年之丧”这一守丧礼制是建立在儿女感恩父母恩德基础之上的真心实意的行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坚守廉洁的行为而缺乏对“廉政”的高度认同,其行为也必然是无法一贯而终的。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人文素质课教师既要使学生知道“如何做”,更应当使其明确“为何做”,唯有如此,这一教育才是成功的、可持续的;第二,“礼”具有规约人、评价人的重要功能。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指出了“礼”的作用就是发挥使事情发展最终恰到好处的约束作用。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文化素质课教师应当以廉政文化思想及行为体系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当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将“礼”的约束之力上升到制度层面,即将廉政文化教育与法制教育密切联系起来,最终使其成为自觉遵循、自觉维护法治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第三,“礼”是指使人的人格得以完善、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基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礼”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具体培养人性,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向人性之道,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人文素质课教师也应当始终把握教育的主线,始终贯彻“完善人、发展人、成就人”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思想、人格和行为方面得以全面完善,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2.3 以“义”来引导人生 “义”,即“宜”,是指以相适宜的行为来做相适宜的事。“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社会伦理中的重要命题,在孔子的“德育”思想领域中,“义”也同样被放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将“义”作为衡量人道德品质的最高准则,“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孔子进一步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始终坚持“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肯定“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以比”(《论语・里仁》),特别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甚至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强调以“义”来调节和引导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种价值观念对于中华民族道德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使人们不断超越物欲的羁绊,提高人格精神境界。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与孔子所提倡的去除“私欲利诱”十分契合,人文素质课教师要以“义”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提高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孔子虽然坚持“义重于利”的“义利观”,但并不是全盘否定对“利”的追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认为在合理合法下获取收益是完全可以的,这样的廉政文化教育也更符合“人性”,即可以有适当的欲望,但不可毫无节制,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也因此而更具有说服力和践行性。 3 以《论语》德育思想创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春秋时代是一个“最好的”、也是一个“最坏的”特殊时代,这样的特殊时代和社会形势,造就了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也成就了他的“德育”思想和育人事业。开展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将孔子的“德育”思想看作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高度珍惜其间所蕴含着的理论思维的积极成果以及可以激活当代文明发展的活性因素,将会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文化素质课教师应对孔子及其《论语》的“德育”思想加以现代诠释,使之与当今时代精神相熔铸和升华,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充分实现价值发挥。 3.1 明确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目标点 目标明确是强化高职廉政文化教育践行性的目标保障。孔子在《论语》中刻画了一个鲜明的“君子”形象,这也是千百年来儒家在德育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终极目标,将成为“君子”这一目标“拿来”作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目标,使整个廉政文化教育的目标更为形象化、生动化、明确化,使教育主体――广大学生自觉树立道德修养的理想,积极主动对身心进行修正和“规范”,使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拥有较高道德修养,能够遵循礼乐伦理,拥有“循义、尊礼、谦逊、诚信”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彬彬“君子”,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自愿的追求,而这将进一步提高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3.2 完善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理论体系 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促进高职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深化的理论保障。孔子及其所著的《论语》,最初就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道德规范”系统,再历经数千年的完善、阐释和锤炼,已经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成为被高度认同的道德准则体系。我国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廉政文化教育是以“廉政文化进校园”这一活动为起点的,最初主要借鉴了党员干部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论、办法和经验,在理论体系方面仍有待于完善。将孔子的“德育”理论纳入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理论体系中来,正是健全充实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举措。高校人文素质课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梳理清晰孔子的“德育”理论体系,并使其“为我所用”,成为建设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理论支撑的宝贵资源。 3.3 丰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知识内容 丰富的廉政文化知识是提高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内容保障。“仁”“礼”“义”“利”“孝”“悌”等“德育”概念、“德育”知识、“德育”资源,使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知识体系更加丰满,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人文素质课教师在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时有更多的“着眼点”和“下脚处”。当然,人文素质课教师也要始终把握“时效性”原则,在保留孔子“德育”精髓的基础上对其中所包含的理论、观念和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不断地注入新时代的内容,消除因时代久远而造成的阻隔影响,拉近与现实及教育主体之间的距离,增强大学生对高职廉政文化教育的认同感。 3.4 创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 创新路径是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践的方法保障。孔子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十分尊重“人”的主体性,这一点值得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师学习和借鉴。人文素质课教师在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时,要采取更符合“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将“廉政理念”渗透到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各项校园活动中去,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来激发大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廉政理念入耳、入眼、入心。例如,在学校门户网站上开设“廉政大家谈”专栏,引导学生针对一些热门话题、典型案例进行辩论、研讨,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充分利用社团组织,使社团成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重要的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座谈会、读书会、知识竞赛和辩论大赛等形式更加活泼的教育活动,切实提高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效性。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高职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反腐倡廉工程的基础部分,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引导他们明晰何谓腐败、何谓廉洁,帮助他们构筑一道坚实的拒腐防变防线,培养他们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确保他们成为“崇廉敬洁”的坚定支持者,增强他们廉洁从业、做人、处事的自律性,是一项播撒廉洁种子、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使一切更有利于逐步解决腐败现象深层次问题的重要举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廉政传统。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作为中华民族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其“德育”思想的内容、原则、路径和方法,《论语》一书中所蕴涵的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为今天我们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反腐倡廉”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重要参考,丰富了当代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优质资源,奠定了当代大学生廉政教育的坚实根基,有助于引导高校人文素质课教师把握廉政文化教育的价值导向,强化廉政文化教育的教育效力,对于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具有深远的意义。 经典教育论文: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摘 要:幼儿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该阶段是幼儿形成基本认知能力与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在日常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进了国学经典,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国学知识储备。结合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学经典;幼儿园;整合 某种意义上,幼儿园教育质量决定了个人未来的学习生活质量。幼儿园阶段幼儿的模仿能力与可塑性较强,是幼儿树立良好品行与人格的关键阶段。中国历史悠久,在五千年发展历史中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对幼儿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有效陶冶幼儿的情操、提升幼儿的涵养,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幼儿园教育中整合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文化涵养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总和。国学囊括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整合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幼儿的文化涵养,丰富幼儿的文化知识储备。现阶段,许多幼儿园提倡幼儿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幼儿徜徉在国学知识的海洋中,自身的文化修养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也为幼儿进一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质 无论是《菜根谭》还是《三字经》,无论是《论语》还是《千字文》,千百年来国学经典都在不断地丰富国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国人不断地完善自己,锻造优秀的人格。幼儿教育对个人人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显著的,幼儿园教师的职责之一是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幼儿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让幼儿在遭遇挫折后依旧能勇敢地爬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国学中有太多经典的语句激励着、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克服苦难、勇敢攀登。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整合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品质。 3.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绝大多数人只是在幼儿阶段学习国学经典,步入社会后便再也不主动学习国学知识,究其原因是国人普遍缺乏继承、发扬传统文学文化的决心与毅力,对国学的热情不高。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幼儿园教育中整合国学经典教育是极为必要的,其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事业的发展。为幼儿提供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培养更多国学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人,从而实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大繁荣的目的。 二、幼儿园教育整合国学经典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应当看到,幼儿的年龄较低,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具有爱好新鲜、趣味性事物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要提升教学语言与课程设计的趣味性,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案,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率。 2.思想性原则 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材工作极为重要,客观上看,并不是所有国学知识都适合幼儿教学,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够启迪人们思想、提升幼儿思想素质的国学教材,进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由于幼儿具有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为幼儿树立优秀的榜样。 3.参与性原则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园教育应当严格遵循参与性原则,即让幼儿积极、深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如此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充分融入集体学习生活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提问,尽可能地提问到每一个学生,力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班集体学习活动中。 4.整合性原则 对幼儿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工作具有较高的难度,幼儿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靠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扩充幼儿的国学知识储备,因此教师应当充分遵循整合性原则,创设多种多样的国学知识学习环境,教师应当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将国学经典教育整合至学科教学中,整合至环境创设中,整合至家庭教育以及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 三、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整合国学经典教育 1.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 国学经典中有大量广为流传的诗词语句,这些语句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与文化研究价值,幼儿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能够不断地深化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可以在幼儿园围墙彩绘经典的诗句与文明礼貌用语、习惯。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在教室墙壁、走廊楼梯等处张贴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与国学人物警句,从而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学习环境,使得幼儿能够主动地学习了解国学经典知识。 教师应当带头活跃国学经典诵读学习氛围,例如可以在幼儿入园后、活动前带领幼儿诵读有关的国学经典,在此过程中及时帮助幼儿答疑解惑,从而促进幼儿的不断进步。在活动后,离园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复习一遍日前所学的国学经典知识,并要求幼儿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遇到不懂之处向父母寻求帮助。 2.组织传统经典故事表演活动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对国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突出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笔者所在幼儿园定期组织传统经典故事表演活动,其中包括“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幼儿在经典故事演绎活动中非常快乐,虽然表演动作稍显稚嫩,但是态度十分认真。以往我园存在一些对国学经典学习兴趣较低的幼儿,而这些幼儿在参加传统经典故事表演活动后对国学的兴趣陡然上升,开始主动地学习国学知识,遇到疑惑也会积极地向相关教师寻求帮助。 3.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国学经典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不仅要有理论学习阶段,还需具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此才能促使幼儿更好地认知、认同、践行国学经典中的思想价值观。笔者所在幼儿园要求幼儿在遇到教师、同伴后主动用礼貌性用语问好,每周必举行升国旗活动,在升旗活动结束后,相关教师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向幼儿普及爱国教育故事,从而帮助幼儿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应当要求幼儿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吃饭,自己动手穿衣叠被,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三字经》与《弟子规》是国学代表之作,要求幼儿定期诵读上述经典,积极践行优秀的价值观。家长应当主动地帮助子女学习国学经典知识,在为子女答疑解惑的过程中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让子女形成严谨的治学精神与优良的学习习惯。 4.组织传统体育活动 当前,许多幼儿不热爱体育锻炼活动,这些幼儿一般身体素质较差、缺乏坚韧的学习毅力。为此,幼儿园借开展国学教育的机会组织一些传统体育游戏活动,结合幼儿生理特点,组织开展了抖空竹、跳绳、风火轮等传统体育活动。通过让幼儿参加传统体育锻炼活动,既能让幼儿感受到传统体育器械的魅力,又能增强其身体素质,为国学经典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好国学经典在幼儿园教育的整合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广大幼儿园教师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主动地为幼儿解决国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为幼儿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从而不断地提升幼儿的文化涵养与道德水平。 经典教育论文:国学经典教育在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与应用 内容摘要: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是如今高职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并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国学经典教育对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试图找出在国学经典教育重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 关键词:精神文化生活 国学经典教育 价值与应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该要求旨在引领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关注并研究大学生特别是“重技能轻人文”的高职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而国学经典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生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鉴于此,本文浅谈如何通过国学经典教育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是“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造成了高职院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失衡的局面,致使高职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素质培养不全面。纵观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在价值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生活空虚。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下,对主流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从而导致重功利轻理想,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际交往方面,以网络为依托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表现出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道德情感冷漠。为人处事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生活方式方面,呈现出娱乐化、功利化的倾向。加之现代大学生普遍从电脑、手机获取信息,盲目求新求快,对知识的了解呈现出碎片化、浅显化的倾向,缺乏自主和深层次的思考。 二.国学经典教育在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 何谓“国学经典”?所谓“国学”,一般来说是指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内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所谓“经典”,《现代汉语》解释为“权威的著作”,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1]。“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2]。并提出“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这一概念,“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3]。概而言之,国学经典就是本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来的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常理常道,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理想信念。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曾说道:“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大学生通过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知爱国情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问与诠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深沉广博的仁爱。无疑都将给大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内化为大学生内在品质。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对于国家应“人皆为尧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身居何位身处何地,以国家社会为己任;对待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人交往要“言必信,行必果”,从而形成和谐的班级、宿舍关系;对自己要“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不沉迷于网络、恋爱,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坚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生活观念,摒弃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的不正之风。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不怨天,不尤人”,要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应充分运用先哲们的智慧,造就大学生健康人格。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扭转高职专业人才的“单一性”,纠正“职业至上”的功利性成才观,改变学习中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高职学生不能只靠技能独步天下,还要学会与人交往的智慧,驾驭风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才智。这一切只有通过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从国学经典教育中汲取人生智慧,才能成为有技能,有思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加强渲染具有国学经典文化的校园氛围。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学生会开设各类读书竞赛、交流学习讨论会,共同分享好的作品。成立与国学、读书有关的社团,如国学社、汉服社等。利用音乐剧、娱乐晚会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表演中。二是将公共文化课作为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阵地,并辅以高水平国学类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中的道理,激发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三是营造国学经典的在校园环境中育人氛围。如通过立雕塑、挂经典名句的方式,利用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增强校园物化景观的育人作用。四是图书馆应保证同学对国学经典类图书的用书需求。通过氛围营造,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不只是热衷于英语四六考试,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只知韩国明星,对古代圣贤一无所知。盲目推崇情人节、圣诞节,对中秋节、端午节不以为然的尴尬局面。 其次,提升国学经典教育的有效性。在积极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同时,极易犯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脱节的错误。尽管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学生的参与度、认可度并不高。所以,应积极探索新形式,注重国学经典资源的选择和设计,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可以有以下几个做法:一是将国学经典与新媒体结合,利用新媒体的变化性给予国学经典教育更多的可能。二是将国学经典与“时尚潮流”结合。以流行歌曲唱国学,用动漫演绎国学的方式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三是将国学经典与现代意识结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时,不简单的照搬经典,要努力寻找与大众文化的联接点,既要有对经典文本的通俗化解读,又要寻找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最后,教师要提高国学经典教育意识,提升人文素养。部分高职教师认为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者把人文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德育教育,以德育来替代人文教育。这种重技能轻人文,重短期各种知识技能的培训,轻长期个人修养提高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保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给人的身心全面和长效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不说与国学经典教育缺失有关。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重视国学经典教育的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应积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国学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设计好教学方案,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国学经典教育得以真正落实。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经典教育论文:小学低年段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一、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关文件的提出、社会的呼吁以及学校的倡导,“让孩子读点国学经典”的观念渐入人心。目前,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集中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经典上,而对道家经典教育则很少涉及。这使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源头的道家思想很难被学生接触和了解,也表明目前的经典教育自身存在着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这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1] 当前,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开发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而这恰恰与道家经典《老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老子》是道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被后世尊为“天书”“万经之王”,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与《易经》《黄帝内经》等一道被视为中华文化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教学开发,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记忆力。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而言,规范个人行为,树立仁爱之心,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次校本课程开发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维度,本次研究旨在认识老子以及初步了解《老子》的篇章内容。从过程与方法维度,了解“阳光爱心经典诵读法”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学会运用想象力,掌握诵读要领;通过口语表达,锻炼叙述能力。从情感与态度维度,帮助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努力做一个内心充满仁德的人。 本次校本课程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阳光爱心诵读法”诵读道家经典教育《老子》,达到熟读、背诵的程度,并且深刻体会《老子》对自己修身、处世、言谈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本次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共计10课时,其中9课时为《老子》校本课程教学,1课时为成果展示,每星期进行一次校本课程的教学。本次研究主要选取《老子》中的“双一章”,《论德》与《观眇》,以及德篇的《得一》《闻道》《反复》等。这样设计教学内容,主要考虑到低年级段学生生理上的特征和学习特点。 本次校本课程研究主要以具有道家传统诵读特色的“阳光爱心诵读法”为主要教学工具。阳光爱心诵读法,是中华传统冥想诵读的一种,强调有为与无为的有机结合,这与儒家强调音调韵律的变化为主的吟诵以及现代各种诵读方法在诵读机制上有很大的区别。阳光爱心诵读法以反映老子“三生万物”思想的道家图文符号旋极图为注意力集中的载体,依照“恭熟忘合灵”五个心境调节的次第来深入练习和体悟。与一般的冥想类诵读一样,阳光爱心诵读法在诵读前也强调“三调”。[2]首先是调心,要求心中正气肃穆,平静而专注。第二是调身,全身要放松,端正宁静,虚眉垂帘,面带微笑。第三是调息,即以逆腹式呼吸,使呼吸平稳下来。本法实践的关键,是进入“恭”的状态,即以感恩心与经文作者相感格,以大公心宏愿立志。[3]阳光爱心经典诵读法可以让孩子在心平气和、聚精会神的观想诵读过程中,逐步产生德慧智的深层效应,增强记忆力,充分享受“阳光爱心诵读法”带来的乐趣和感应。 三、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教学环节 本次校本课程实践采用情境化、对照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内观诵读,按照调心、调身、调息的“三调”步骤营造一种安静、心神宁静、聚精会神的经典诵读氛围。 (一)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所需要的教育情境 每节课上教师都会播放《老子》相关章节的诵读音频资料,让学生静听三分钟,这就是聆听环节。对刚从课间休息、打闹进入上课学习状态的学生来说,三分钟的聆听模仿,既能使心情迅速平复,又创设出了诵读《老子》的情境。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对于教师讲解的诵读方法,他们也许不能够完全理解。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去听、去模仿才会有效。教师也可以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放松身心,感受心灵和身体的宁静平和,缓解和消除平时的紧张或压抑感。现代社会喧嚣忙碌的城市氛围,与经典文化所要传递和表达的宁静、悠远是不一致的。如果学生找不到清静自然的身心感觉,那么经典诵读只会停留在动口不动心的状态,难以深入体会经典的博大精深。 (二)引导诵读并进行对照体验 在本次实践中,无论是“三调”体验还是阳光爱心诵读法,都采用对照的方式学习。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再讲阳光爱心诵读法的基本步骤与原理,然后要求学生照法诵读,体会两种读法的不同。低年级学生虽然理解能力较弱,但体验和感受力却极强。亲身感受两次不同的读法后,很多同学都反映,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诵读,心里会很平静,精神容易集中;而自己自由读,会越读越烦躁,持续时间短。 为了检验这种对照式学习的效果,本次研究在同年级的另一个班取消了对照式学习环节。结果发现,教师问学生诵读完《老子》身心感受如何时,学生很难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甚至认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通过本次对照化的诵读体验,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应用阳光爱心诵读法的观想诵读方式,自己心境与身体感受都有了改变,对于《老子》的学习也增加了信心。 (三)趣味性诵读作为辅助 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辅助学生学习《老子》。包括:①小组间诵读,然后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当代表,参加全班比赛;②一人上台诵读,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③男女生之间诵读比赛,凡诵读好者奖励一枚“爱心”。这些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提高了诵读的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针对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精神不易集中的特点,教师还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小传说,比如老子究竟姓什么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他们的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家经典文化的印象,使传统文化学习不再单一、枯燥、沉闷。 每节课上教师还设计了简单复述章节内容的环节。老师先讲大概的思想内容,然后让学生复述,这样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言语能力。在课堂的最后还有展示环节,例如手抄报、学习心得展示等,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四、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发现与收获 国学校本课程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交往组合方式,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等,它不仅涵盖国学课堂教学,也存在于课外国学学习中。[4]通过将学生与教师、家长紧密联系起来,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与收获。这表明,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开始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到国学教育给小学生全面发展带来的益处。[5] (一)学生反馈 本次研究中,教师设计了“自我监测诵读时间记录表”,让学生每天自己在家记录从心平气和、聚精会神地诵读到读不下,觉得枯燥的时间,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自己诵读的变化。统计显示,全班90%的学生发现,伴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加,聚精会神、心平气和的读书时间越来越长,记忆的速度也随之变快。通过每天在家进行课外诵读,有45%的学生体会到,阳光爱心诵读法带给自己内心的安静以及可以感受到的积极力量。学生反映,通过多次诵读《老子》,对国学经典越来越有兴趣,在课余时间更加热爱读书了。 (二)班主任反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班主任通过统计了解到,全班15%的学生课上小动作明显减少、精神集中;20%的学生朗读课文丢字添字现象减少,17%的学生在其他学科成绩提高;25%的学生追跑打闹现象较少;12.5%的学生在写作上得到进步,不嗦、不反复。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拉近了班主任与家长的距离。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变多了,也更加了解每一位家长的思想动态,同时也督促家长课下要尽可能地帮助和监督学生的学习。 (三)家长反馈 本次通过对家长的相关调查显示,全班7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喜欢读书,读书时间也长了,能主动要求看书了;89%的家长认为,孩子更懂事、在家愿意帮助父母做事。 通过学生反馈、班主任反馈以及家长反馈不难发现:观想诵读《老子》对儿童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规范了他们的行为举止。 当然,在本次研究中,如何根据低年级段学生的生理水平和学习能力创设轻松宁静的课堂情境;如何将语文教材内容与国学经典文化有效衔接,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可持续发展论文: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缺乏稳定性和成长性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企业方面的内因,也有经济环境方面的外因。但内因是最关键的,是起决定性的因素。目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解决上市公司的独立性问题,真正落实人员、财务、资产″三分开″,尤其是要解决上市公司两头(采购和销售)在外的问题,从而真正减少关联交易,提高业绩的可靠性。其次是要把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工作来抓,在上市公司重组和再融资中加以严格落实。 面临的最大难题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缺乏稳定性和成长性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企业方面的内因,也有经济环境方面的外因。但内因是最关键的,是起决定性的因素。总括起来,以下三个因素是最普遍的因素: 第一,缺乏核心能力,产业衰退时企业随之衰退。 当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以后,大部分传统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利润率下降的态势,许多原来高成长、高盈利的产业已转入低增长、低利润甚至出现行业性亏损的不良态势或者沦为衰退产业。随着传统产业环境的急剧变化、甚至衰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不得不滞留在衰退产业中忍受煎熬,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面临着生存危机。 从20__年上市公司业绩预亏和预警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产业衰退的程度。到2月底沪深两市共有229家企业进行了业绩预亏和预警,其中家电行业主要是彩电行业共有15家,占第一位;化纤纺织行业有12家,占第二位;商业有10家,居第三;摩托车和自行车行业的公司几乎全部亏损。如因产业的衰退,家电、摩托车、彩管、百货、化肥农药、日用轻工、普通机械和仪表制造等行业的大部分上市公司已陷入亏损的深渊。百货行业的大部分上市企业已是城头更换了大王旗,残存的小部分企业也岌岌可危,队伍是越来越小。 由于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未能建立,大量没有发展前景的衰退产业类企业到股市上市融资;或者由于产业本身衰退而企业又没有能力克服产业生命周期的约束,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随产业衰退而衰退。因而,产业转型是很大部分上市公司不得不面对的艰难选择,也是我国股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根据作者的实证研究得到结论,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等低技术含量的交通设备制造业,彩电制造和显象管制造业,白酒酿制业,纺织化纤及纺织机械制造业,轻工制造等发生了明显的衰退,其中的大部分产业已经转化为衰退产业,行业内大多数企业长期持续亏损,并有可能是全行业性亏损。 我们只要对这些产业中的上市公司近几年来的业绩和股价变化稍加回顾就不难发现产业衰退的轨迹。通过对这些衰退产业类上市公司的发展史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面对产业衰退资本支持不是万能的。资本是企业摆脱产业衰退困境的充分条件,不是充要条件。当产业衰退时企业如果未能及时进行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即使有了资本也脱逃不了企业衰退的命运。这种因产业衰退而使企业衰退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很普遍。 第二,盲目投资,陷入多元化陷阱。 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亏损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等,实际上是公司盲目投资,过度多元化酿成的苦果。在当前的中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确实容易产生多元化冲动。因为,一是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失,企业低成本融资乃至恶性圈钱很容易,造成上市公司投资决策上的随意性;二是价值投资理念遭冷落,股票价格与企业业绩不相关或负相关,各种题材的炒作成了主流,而上市公司跟踪市场热点的多元化投资行为能够制造市场炒作的题材。 近几年来,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赶时髦或为了顺应二级市场概念性的炒作,纷纷利用上市公司融资通道之优势实施多元化经营。20__年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多元化经营热,约有200家上市公司扩大或变更了经营范围。20__年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倾向更加明显。表面上看,多元化投资使企业″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似乎减小了风险。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战略,贸然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只能获得今天瞬间的″快感″,而让明天承受长时间的″悲痛″。 正如美国著名的管理理论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除此之外,多元化投资还将迫使企业从主业中撤出相当部分资金投向外围业务,这对长期培养起来的主业无疑是场″浩劫″。长期来看,不仅可能造成资金低效耗散,还会加剧主业长期循环下跌趋势,破坏核心竞争力,酿成主业″空洞化″的悲剧。多元化经营不一定会减弱风险,全面出击可能不如重点突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高专业化水平,把主业做大,基础巩固,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经受住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考验。这是国际市场上成功企业一贯遵循的商业准则。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全球性经济停滞,一场以剥离和出售非主营业务资产为特征的企业重组运动席卷全球,管理学界称这场重组运动为″归核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剥离非主营业务来强化主营业务的竞争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盲目多元化一般是经济繁荣时期的产物,而与多元化相反的″归核″行为则是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的生存选择。从企业发展史看,多元化缺乏抵抗经济周期的能力,因而风险过大。而以强化企业主营业务提高核心能力的战略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良策。在这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不乏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多元化是许多上市公司失去生存能力的根本原因,缺乏专业化基础的多元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大敌。从上述实证分析的结论可知,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全部是专业化程度相当高的,专业化的主营业务是企业现金流的基本源泉。尽管这些企业有条件实施多元化战略,但他们始终在主营产业中辛勤耕耘,咬定主营产业不放松,通过专业化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都是所在产业的佼佼者,高度专业化的产品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相反,许多主业并不突出的上市公司在有了资金后盲目扩张,到后来企业成了无主营业务的公司,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并不得不退出证券市场。可以说,大多数ST、PT公司是被多元化葬送的。 第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信息不透明和宽松的市场环境,大股东往往把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上市公司从市场上恶性圈钱,大股东从上市公司大肆掏钱。大批上市公司正是被大股东掏空后失去生存能力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所有的ST、PT类公司都是被大股东掏空所致。如果没有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这些企业不至于亏损大则上50-60亿元,小则 几亿元。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法可谓″花样百出″。一是大股东赤裸裸地直接侵占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相当普遍,正是由于资产被侵占,上市公司才陷入了死亡深渊。二是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大肆担保套取银行资产。估计有200多家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提供了200多亿元以上的担保,许多上市公司就是因为担保而失去生存能力的。担保葬送了许多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三是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已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被掏空。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剥夺上市公司的手法五花八门,有的通过向上市公司出售劣质资产、或以高出市场价格的方式提供原材料和有关服务以及场地(资产)使用权,还有的是拖欠上市公司的销售货款。目前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是由上市公司花巨资购买集团公司的商标或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由于无形资产价格缺乏客观依据,这就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开了方便之门。有的上市公司购买商标的支出超过了公司的全部盈利,无形资产充当了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有形杀手。四是大股东所持股权被冻结。至今已有100多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所持股份部分甚至全部被冻结了,包括许多刚一上市的公司大股东股权就被冻结,如华纺股份上市当天第一大股东全部股份就被冻结。股权冻结将严重危害企业的生产经营。总之,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并使上市公司失去生存能力的事例不胜枚举。 众所周知,运用企业能力理论揭示企业发展的奥妙是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时至今日,战略管理专家们仍然热衷于把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企业能力理论也就一跃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主旋律。 企业能力理论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解释企业产生长期收益的机制是什么,也就是说,阐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存在及存在的原因,通俗地说,就是解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建立在核心能力基础上的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持久性,也就是说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一个企业如果不具备特有的核心能力,即使在某一时期取得了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也是不能持续的,企业缺乏抵御竞争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培养核心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主要途径有: 1、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从容应对产业变革企业战略是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战略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首位活动。 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企业战略。因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的主题也经历了历史的演进过程。安索夫(H·I·Aoff)将管理主题的演变作了概括。在20世纪初期,战略管理的重点是产品战略,到中期管理主题是市场战略,后来是技术战略,到70-80年代是生产能力战略和资源战略。到8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的主题是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之所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主题,是与90年代以来企业生存环境的急剧变化相关的:技术革命、竞争全球化及大批新兴产业的诞生等。战略专家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产业选择问题和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问题;企业成功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企业所处产业的吸引力(产业效益)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地位。文秘站版权所有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战略管理仍属空白。正由于缺乏战略管理,企业只好盲目跟随市场走,市场流行什么,企业就投资什么,其后果必然是被市场所淘汰。因而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对我国上市公司具有紧迫性。因为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增长转型的大转折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将加速传统产业的衰退。而且,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的冲击下,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变革越来越快,如产业生命周期缩短和产业结构知识化等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能否从容应对产业方面的大变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作为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如何顺应产业成长周期,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产业创新,是企业管理中的紧迫问题之一。 2、克服盲目多元化,通过专业化形成核心竞争力。 从理论上讲,一个企业到底是专业化好还是多元化好尚无定论。专业化和多元化是企业发展战略上的两难选择。但多元化风险大,失败率较高。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企业开始扭转多元化为主的大规模重组,通过大规模的企业剥离、企业分拆使业务重新专业化,以提升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我国企业大多是幼小型企业,主营产业市场占有率不高,核心能力不突出,缺乏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能力和资源,专业化应是其基本战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标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专业化程度低的多元化企业缺乏持续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了企业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存在多元化陷阱。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在转轨经济和新兴市场国家,低层次的多元化已失去生存的空间。 目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就是因盲目多元化而失去生存能力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像深万科、中集集团、五粮液、同仁堂、伊利股份等上市公司却因致力于专业化而形成了牢固的竞争优势和持续的发展潜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本保证,也是企业抵御经济风险的基本要素。近年来,由于全球性经济衰退,国外许多多元化大企业纷纷陷入困境,而专业化企业则安然无恙。因而目前在日本和韩国等国普遍盛行以企业剥离提高专业化程度和核心业务能力为目的的企业重整浪潮。 3、构建以股东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结构,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制,又非国际上标准的股份公司的股东所有制,而是股份公司及其控股公司的员工所有制。控股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危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突出就是其反映。目前,舆论界普遍把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归为″一股独大″,也就是大股东危害小股东利益。但笔者认为,″一股独大″是假现象而非本质。因为中国上市公司中50%以上的股权属国家股,国家股就与普通国有资产一样,徒有虚名,并没有行使股东的权益和义务,也就是说中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假大股东″,″大股东″所依附的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才是真正的大股东。由于上市公司的员工并未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因而理论上大股东危害小股东权益的现象在我国已演变为员工危害股东权益的现象。这就是说,只有真正建立起股东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和危害股东权益的行为,也就才有可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制度环境。目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解决上市公司的独立性问题,真正落实人员、财务、资产″三分开″,尤其是要解决上市公司两头(采购和销售)在外的问题,从而真正减少关联交易,提高业绩的可靠性。其次是要把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工作来抓,在上市公司重组和再融资中加以严格落实。 可持续发展论文:实施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摘要】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管理创新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更具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条件入手,重点提出了通过人员创新、制度创新、竞争模式创新、战略创新的方式,来为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新整合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以知识创新适应市场,满足人才需求,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管理本身的过程,可以说,管理过程就是知识创新过程,管理就是创新。为此,着力推进管理创新,切实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所重视。 一、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条件 1、创新意识是基础 创新主体是实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对一个创新主体而言,创新意识首先反映在其远见卓识上,即能够敏锐地判断企业与管理发展的大趋势,能够在现实的问题中找到关键性的东西并能看到其背后创新的萌芽。创新意识其次则反映在创新主体的文化素质、价值观上。这是因为创新主体能够产生创新意识,一定与其文化素质及其对本业务的精通有关,也与创新主体的价值观导向有关。 2、创新氛围是前提 创新主体能够有创新意识,能有效发挥其创新能力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关。在好的氛围下,人就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思路堵塞,头脑里一片空白。国外企业实行提案给奖制、提建议有奖制,鼓励员工出主意、想新点子,由此形成了一个创新的好氛围,于是各种创新主意不断涌现。 3、创新能力是推动力 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意能否实施以便最终获得创新成果的问题。因此,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就成为管理创新的推动力。由于创新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故创新能力在个人方面与某个人的天赋有很大关系,在群体方面则与群体中员工的智能结构、员工的关系程度以及结构等密切相关。 4、创新目标是结果 创新主体要进行创新,没有目标不行,这一目标就是管理创新目标。管理创新目标具体地说是一项创新活动意欲达到的状态。具体的管理创新目标与具体的管理创新领域相一致。创设目标管理方法,则与寻找一个更好的控制与激励员工方法的目标相关。由于创新活动没有明确的创新目标不行,因而创新目标就成为创新的必备条件。 二、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措施 1、实施企业思维的创断 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思维创新直接表现为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创新。 2、推动企业人员创新 人员创新不仅仅限于人员的培养和流动,更重要的是人员观念更新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所谓人员观念的创新主要是指超越传统的经验性思维,开拓眼界时刻准备接受创新并且积极主动寻求创新。企业中作为创新主体的只有人,包括最高决策者、中间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工作者。只有当作为群体员工的创意得到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认可并决定试行时这些员工才能真正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企业人员创新一是要促进企业高层领导提出较好的创新方案,并且在其任职期间付诸实施;二是发掘、培养并善于利用中层领导、下层管理员工或管理顾问的创意鼓励和推动管理创新在企业全面进行;三是企业职工在良好的企业环境中利用群体的智慧提出各种创新、合理化建议并且有效地执行、全员性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 3、转变企业的竞争模式 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就要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在生产方面,它能依照顾客订单,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高服务;在营销方面,它能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组合;在组织方面,它能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资源,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管理方面,它能将管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 4、增强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 积极推进组织变革,增进企业组织结构适应外部变化的弹性。针对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因受旧体制影响与束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的种种弊病,积极推进全面的组织变革,完成企业组织结构的根本性改造,竭力提高组织效能。推进现代组织建设,应深入研究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学习型组织新理论及其方法,认真借鉴国外企业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文化传统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以业务流程重组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学习应变能力提高为主线,进行组织变革,提高企业组织的弹性。 5、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断 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另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总结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才能够提出适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管理创新措施。同时应该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强技术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不断的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文: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将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世界环境现状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特点。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近239亿t,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1.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 000m2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1/2。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kg,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1.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 100万hm2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酸雨危害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1.4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2环境恶化的成因 2.1经济活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盲目扩大 2.1.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 可持续发展论文: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在医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现代化医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创新和发展医院文化已成为医院的迎接未来挑战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众多世界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已充分证明,开发企业文化是获得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医院文化作为企业管理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企业文化意识的影响力,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具有独立行为特征和内涵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的群体文化,它的实质是以人文为主体,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医务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为目的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医院文化这一现代化管理理念,必将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医院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全面发展,又要重点突破,方能卓见成效。特别在当前医院均应面向市场竞争,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应将着眼点、着重点、着力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确定医院之“道”,“道”即医院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这对处在市场条件下的医疗单位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竞争机制,竞争者之间所发生的最为激烈的竞争包括有经营战略的竞争,因此,有眼光的医院决策者应充分发挥医院文化的特有优势,科学地确定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并付诸实施,力争在竞争中取胜。我院提出的“二次创业”的部署正是院领导在充分分析当前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培育医院之“魂”,“魂”则是指医院精神,医院在进入市场后,要求医院精神要有更高的境界,要有五性,即先进性、群体性、职业性、稳定性、独特性,其中独特性是关键,就是讲医院精神的制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医院精神是贯穿整个医院文化建设过程的纲领,是其他医院文化建设要素的灵魂。为此要把培育能反映本单位特点,能够发挥导向、激励、凝聚、陶冶等功能的医院精神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主线。我们医院精神“仁爱、诚信、务实、求新”既秉承了医者仁心的传统医德文化,又积极开拓进取,求新思变,促进医院发展。 3、塑造医院之“形”,“形”即形象,包括对内对外的信誉形象。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设计、塑造、展露医院形象,以提高医院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信任度。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笔珍贵无形资产,是医院有形资产得以创造效益的必要条件,医院应该认真抓好医院形象的塑造工作。我院地处市中心,承担着全市120急救任务,由于我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人才,加上“绿色通道”的开放,今年1—9月份急诊门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了99.6,在社会上塑造了良好的医院形象。 4、强固医院之“本”,“本”即职工素质,员工素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离开了人,医院之“道”、“魂”、“形”,就会统统落空。医疗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医院文化就是要建立一支由一定知识结构所构撑,受一定价值观和道德观所支配的“文化人”,当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头脑,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使之注入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注入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念中,启发引导职工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搏击进取,克难制胜。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倡导医院服务文化模式,医院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坚持把病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积极建设医院服务文化,提供优质服务。 近年来,我院在服务这方面下足了功夫:1、优化服务流程式,提供便捷服务。加强导医服务,增加服务窗口,设立院长代表、用药、收费咨询,实行无节假日门诊,开通急诊“绿色通道”。2、丰富服务内涵,倡导平价服务。我们结合医院实际,想方设法化解“看病贵”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用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较优质的服务,实行药品统一招标并公示价格,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我院1—9月药费占业务收入比重34。3、改善服务设施,美化服务环境。我院拥有一大批高精尖设备,能较好地满足我市日益增长的就医需要,使许多的病人不用再到上海等大城市就医,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了病人的费用,医院环境正逐步改善,新门诊大楼的使用极大地方便病人外同时更让病人享受到舒适的就医环境,19层综合大楼的兴建必将使我院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要结合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从医院文化建设的高度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新的方式和渠道。医院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属于医院文化之内,二者的最有利结合点是职工的群体价值观念,我们要这种价值观念,共享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融于医院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就成功的把思想政治工作溶于了医院文化建设之中了,同时也把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强化典型激励,激发职工潜能。平时注重挖掘典型,宣传推广典型,适时总结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好经验,用 先进事迹进一步凝聚和激励全院职工的精神和干劲,我院“简报”就相当好的承担了这一任务。工会、团委经常举办文娱活动,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增进了职工间沟通和了解,使党员和群众有了新的变化,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干部群众的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今年1—9月的医院完成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诊疗人次数增加了11.4,平均每天住院人数多了5.6,住院者手术例数增加4.6,全院收入增加2.8,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和无私奉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医院要生存、发展、进步,在医疗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相应的医院文化作后盾,医院要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目标,就要不断重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使医院健康、快速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湖南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湖南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拓展旅游空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的卫生、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本文试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村旅游,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挪威首位女性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还有待提升,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作为“无烟产业”,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湖南省在农村发展旅游业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但是,湖南地形复杂,既以丘陵地形为主,又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山清水秀,加之我省大多数农村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在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潜力非常大。 二、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湖南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拓展旅游空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贫致富及促进城乡交流、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至今,在我省迅速升温。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在生态环境等方面却透露出不少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广大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居民生活,损伤居民利益 当游客数量的增多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超过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时,必然会扰乱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景区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地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外来资本的注入,会使农村居民丧失本应由他们经营的旅游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旅游者分享当地公共设施侵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等。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农村居民非但没有在农村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困扰,使原有平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被破坏。这样最终会造成农村居民对游客的抱怨甚至仇视。 (二)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偏僻山村,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 (三)污染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品质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的增加会产生各类废弃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例如,随着农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于各类交通工具向农村地区涌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造成农村旅游接待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则会造成水体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随意丢弃垃圾,还会造成农村接待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蚊蝇成群,污水、污物随处可见,结果就会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四)盲目同质开发,导致建设性破坏 我省部分地区由于对农村旅游开发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精品少、同质性的开发比较普遍。各个景区盲目开发、任其发展。出于经济目的,有些景区热衷于饭店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重开发轻保护等。一些农村居民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急功近利从事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甚至破坏当地动植物资源,导致珍禽异兽被大量捕杀,林木被伐,造成当地动植物种类减少,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协调功能减退等。在农村景点的开发、道路的修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中,有些地方未经科学论证与 规划,盲目开发、超载使用旅游资源,使农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在景区出现开山炸石、填沟埋壑、砍树毁林的严重现象,造成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以至于因山洪爆发,塌方毁路等灾害时有发生。 (五)对农村人文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第一是对农村文物古迹的破坏。由于农村闭塞、偏远,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但随着农村旅游的盲目开发建设,致使一些珍贵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毁坏,加上游人对文物古迹的践踏、触摸、乱刻乱划,破坏了文物古迹的原始风貌。第二是农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严重。城市文化随着城市游客的到来单向传入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农村文化势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农村习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农村文化被扭曲。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例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 三、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第一,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之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合理规划。做好近期安排与长远计划,对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环境影响和效益评价,进行环境承载量的科学评估,严禁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超负荷使用,以避免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第二,鉴于农村旅游业一般都具有季节性、旅游旺季时间短的特点和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为了确保农村地区的经济利益,应不断创新,将旅游业与农业生产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采取农旅结合的“双腿走路”的方式较为稳妥。第三,要突出“农”。很多地方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将原有的农家小院拆了,建起来了一幢幢的楼,并且按造城市酒店进行装修设计,但是结果却使得游客越来越少,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弱。其实,只要硬件设施能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反而要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将乡土风情融合到服务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够脱离‘农’这个字,否者农村旅游业注定要死掉。 (二)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加强环保 发展农村旅游业,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扶持农村旅游的政策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在安全、规划土地、税收、道路交通、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学规划,把农村旅游项目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布局当中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项目、基础设施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不同原因,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将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由于游客发生空间位置转移而导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观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应通过对交通工具的改进、燃油品种的更换等方法加以解决。 (三)全民参与,大力宣传引导 鼓励和支持本旅游区农民全面参与旅游活动,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当地居民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使农村更加和谐,使农民逐步改变对游客的不满情绪及冷漠的态度,使他们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对其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增强当地居民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营造对游客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提高他们对不良现象诱惑的抵抗力。因此,当地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使他们广泛参与到旅游服务、旅游政策规划的制定、旅游活动的监管等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认识水平和参与能力。一是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二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培训,提高不同类别群体的参与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都具有参与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主要就是环保问题。环保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投入不够,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发展农村旅游业,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更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支撑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所以在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投资力度,加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旅游厕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五)建立机制、完善体系,促进环保法制化 一是旅游局、发改局、招商局、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水利局和统计局等部门要紧密协调和配合,与各乡镇齐抓共管,共同制定生态环 境保护政策和规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切实保护好农村旅游业的环境。二是实行乡镇(部门)责任制,各乡镇应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三是明确旅游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四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和人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 (六)打造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都市人向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农村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到底该如何将农村生态旅游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呢?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出谋划策,打造自己的特色,给游人提供的绿色的农村生活体验。比如,在吃的问题上,肉,现宰现吃;螃蟹,现捞现煮;豆腐,现磨现吃;蔬菜,现割现做。在住的问题上,清一色的仿古生态农庄,处在绿树、瓜、果、菜园之中。在行的问题上,使用畜力交通工具,如马拉车、牛拉车、狗羊等拉车。在娱的问题上,有垂钓、采摘、捕蟹、温泉浴、冲浪等多种绿色娱乐项目。在购的问题上,景区销售的都是游客自己采摘与垂钓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这样,既以特色营造竞争力,又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省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各级政府部门只要对其负面效应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农村旅游业一定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使命 【内容提要】为了使人类社会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创建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我们提出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而且,在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中,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支持系统。要想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使教育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大业提供强有力支持,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发展、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等事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的改革。 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 (一)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的全面发展,而育人正是教育永恒而崇高的历史使命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了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必定是全面发展的人。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与其说是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挑战。社会要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从而是可持续的。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核心,离开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事业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而生产和再生产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正是教育的任务。自从由直接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那时起,教育就高举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旗,肩负起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崇高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且永远是教育的历史使命。既然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那么,教育就应当是也必须是一项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育人,是对教育肩负的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神圣历史使命的抽象而又通俗的概括和升华。 显然,只有依靠良性发展的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车轮才会由于有了发展主体的强力推动而快速前行;反之,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离开可持续发展主体的全面发展,人类憧憬已久的可持续发展就有泡汤的危险。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人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转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无形基石。全球一浪高过一浪的可持续发展浪潮,可归功于人类久已萌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环视当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归根结底在于人们的发展理念的扭曲。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培育起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这一健康发展理念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呢?我认为,教育,也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全方位培育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类自身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人类智者的“超前”理论变成全人类的共识;才能使华丽的可持续发展辞藻转换为人类的潜意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外在压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选择转化成人类个体内在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追求……才能不断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的大厦。难以想象,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会怎样播撒人间。 (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一般说来,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也为人们所普遍认可。但是,人类正确的发展理念却往往在扭曲的实践中被异化。每当人们——包括即使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们在进行活生生的发展实践时,却每每做出不可持续的选择。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成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顽敌”。 为什么人类饮鸠止渴式的发展实践总是大行其道,而人所共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又总是被束之高阁呢?究其原因,在于人们高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尘世中庸俗即时的功利性追求的激烈冲突,尘世的利益、即时的需求和无边的欲望总是压倒对他人和后人的关怀,极端自私的掠夺性占有和挥霍常常使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落空。究竟是用人类在“生态极限”的悬崖边缘得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去指导实践,还是削足适履,让唯一正确的发展理论去附会庸俗而危险的千年一贯的实践。这一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实践选择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已做出正确发展理论选择的全人类面前。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快转化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须完善由可持续发展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机制。那么,能够促成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到实践顺利转化的中介又是什么呢?既然教育能够诱导人们摒弃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重塑、整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那么,它同时也就能够搭建由知到行、由此及彼、由理念到实践的桥梁或中介,使可持续发展由理念的此岸到达实践的彼岸。特别是我们后面将要提到的全程教育可使具有可持续趋向的教育渗透到发展主体的每一个成员、发展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可持续发展起点)、可持续发展过程和可持续发展结果(即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终点)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合拍。可见,全程教育可使人类的发展理念、发展实践形成共同的目标指向,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在高起点上实现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合力。 (四)可持续发展向度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 教育不但能够有力地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向度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发展之源,成了可持续发展第一位的推动力。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呼唤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人,这样,我们便可以从培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自身的可持续问题。只有把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把人类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到与他所负担的新职责相适应的水平。 我们的结论显而易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因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向度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只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也就是说,教育自身首先必须是可持续的,人类社会才会因为有了可靠的支持系统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支持系统,而且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就包括教育在内。如果教育本身是畸形的因而是不可持续发展的,那么,我们就不能理直气壮地说人类社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如果说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一辆驶身未来的专列,那么,教育就是这辆专列的火车头;而如果说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专列的火车头,那么,教育的可持续性就在客观上成了火车头的动力系统。离开了教育,就等于离开了可持续发展的火车头;而离开了教育的可持续性,则等于缺少了火车头的动力系统。 二、怎样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就是以自身无条件可持续优先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充分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整合并具有鲜明生态趋向的教育系统。欲要建构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对事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按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要求进行重新反思。这样,我们便可以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发展、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 教育过程等方面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的建构问题。 (一)在教育思想上,确立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如上所述,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求人类自身必须全面发展,因而,从教育思想上看,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作为科学而可行的教育思想,其内涵相当宽泛,这里仅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是培养畸形发展的人,还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事关教育发展走向的问题。 在考虑关系教育命运从而决定人类可持续发展走向的教育思想时,我们必须从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找教育思想的切入点。可持续发展,与其说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挑战,倒不如说是为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使受教育者畸形发展的教育思想,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悖,非但不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恶动力”。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也必须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也必须是贯穿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的一根红线,离开这个基本点,偏离了这根红线,由错误教育思想导引的错误教育就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二)在教育内容上,必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高度统一,一方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 就大的方面划分,我们可将教育内容划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如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高度统一。 现代知识体系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固然可以将它划分为各种形式,以不同学科进行教学,但不存在价值等级或孰优孰劣之分,对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泾渭分明的界线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的侧重,如轻人文知识重科学知识,轻历史、情感、思想知识重工具实用知识,都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局限其视野,禁锢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识。总之,科学与人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支持,因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的发展不能以挤占另一方发展空间为代价。 (三)在教育功能上,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 教育不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而且具有价值理性内涵的人文功能价值。教育的经济功能固然重要,但涵养人文,同样是教育重要的功能价值之所在。平衡、整合教育的各项功能价值,特别是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却常常被物欲驱使的人们功利化。 教育何以常常被功利化呢?1、教育自身内涵的生产力功能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诱因。教育内涵着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教育可孕育新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活性激素。在当今的反贫困战场上,教育的反贫困功能被人们普遍看好。久而久之,教育就异化为人们脱贫的工具。2、工业经济的扩张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温床”。与现代工业文明一起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同工业文明一样,在给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并不断积累了诸如教育价值观上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上的职业主义和技艺主义,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弊端。3、五花八门的所谓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经济文化学等新学科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理论支持。舒尔茨的教育经济学理论,拉开了“向教育要金钱”的序幕。自此之后,诸如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和教育消费学之类的促使教育向经济倾斜的所谓新学科令人眼花缭乱,而关于教育的深层次研究中,难寻探讨教育综合价值的教育价值学的立身之地。4、轻人文而重功利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为教育披上产业面纱提供了可能的宏观基础。5、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现实的微观基础。 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尽快走出越陷越深的功利化泥潭,摆平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使二者在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下实现统一。 (四)在教育发展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教育享有无条件的优先发展权 教育固然受经济制约,但教育发展有其固有规律和相对独立性。教育适当超前于经济,为经济社会超前储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必然逻辑。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教育得不到优先发展,发展母体营养不良,那么,人类社会就只能畸形发展。 要确保教育无条件的优先发展权,就必须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承认教育事业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如果一味强调经济的基础性和制约性,不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那么,就不可能在优先发展教育问题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五)在教育属性上,必须尽快走出教育产业化陷阱,使教育沿着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的轨道运行 正确的教育角色定位是教育可持续发展并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正是从支持可持续发展等意义上,我们发现了教育的事业属性。1、教育担负的神圣使命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即时庸俗的创收产业。教育肩负的特殊伟大的育人使命,决定了教育不是经济的“应声虫”,不能把教育“改革”为“应市(市场)教育”。综观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把教育视为创收的产业,把学校当作赢利的企业,也没有哪一个学校打出招牌要像办产业一样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2、教育能够“生产”出劳动能力,将一般的简单劳动力转化为特殊的复杂劳动力,将经验型的劳动力转化为知识型的劳动力,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就是说,教育具有生产力功能。但我们不能因此把教育混同为一般的生产力。教育在生产力大系统中有非同寻常的地位:教育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就是说,是元始的生产力,是生产力之母,亦即孕育生产力的母体。当我们说教育也是生产力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也仅仅是在以上意义上说的,而不是在通常的层面上说的。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又怎么能够按创办产业的思路去运作呢?教育特殊的生产力功能不仅不是诱使教育“化”为产业的理由,反而是将教育定位为崇高事业的绝好佐证。3、从表面上看,教育既有“投入”,也有“产出”,并有模糊的投入产出比。但是,如果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就不难发现,教育的投入产出机制与其他产业截然不同。教育“投入”,既有资金的投入,也有感情的投入;既有知识的投入,也有心灵的投入;既有物质的投入,也有精神的投入。教育“产出”,既有受教育者经济潜能的产出,也有人文涵养的产出;既有受教育者能力的产出,也有其精神的产出。显然,特殊的教育投入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作为教育特殊产出的提高了的综合素质也不具有商品性。同时,教育投资收益具有相对滞后性。这种特殊的投入产出机制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即时庸俗的创收产业。如果按产业的思路去办教育,其成本全 部由受教育者承担,并推行所谓的教育达尔文主义,而政府作壁上观,让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所有学校听凭市场的选择,优胜劣汰,那么,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教育特殊的投入产出链条就有中断的危险。把神圣崇高的育人事业视为可带来即时效益的产业,就会诱使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手段和途径发生畸变,本来神圣的教育就会由此而蒙上粗俗的经济面纱,使教育顿失神圣的光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基础就会因此而受到挑战。教育之所以被视为崇高圣洁的事业,除了她用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素质外,还在于她摈弃等价交换的原则,以多付出少获取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教育昨天已经是、今天仍然是(或应该是)、将来永远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或不应该是)即时庸俗的功利性产业。教育的事业属性不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有人为了一时一地之需硬要将原本不是产业的教育当作产业去办,强行将无法产业化的教育产业化,使教育沦落为经济的附庸,那么,势必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已经陷入的把基础教育异化为实用教育、使普通高等教育堕落为谋职教育的误区,直接导源于将教育视为产业并试图将教育产业化的错误而危险的理念。产业化的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的是急功近利的实用处世哲学,而具有这样一种处世哲学的人,必然同时是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人。只有把教育定位为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 (六)在教育观念上,必须淡化人类中心意识和由此滋生的征服意识,塑造具有鲜明生态取向的生态教育观(或绿色教育观) 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始终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就其背景来说,生态危机是其面临的大背景。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就没有人类对自身自然的改造活动,亦即没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生态危机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背景。教育,已经历史地与生态危机联系在一起。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现代教育必须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如果说生态文明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将走向生态化,也就是说人类将把生态学原则及其精神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那么,教育也必须融入生态化趋势中,进行生态化再造。道理很简单,教育的发展是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内在一致的和历史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及其背景,而且对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社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态化发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的生态化改造,并通过自身的生态化为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服务。也就是说,现代教育将呈现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生态化时代即将来临。所谓现代教育的生态化趋势,是说伴随着生态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始新的历史性转折,即逐步强化自身的生态化色彩,直至最终构建起和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新型教育体系。可以预见,未来教育必须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从理论、观念、价值、政策、目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构,从而承担起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生态精神、生态智慧和生态品德的文明新人。可见,教育将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致力于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时代性矛盾,从而推动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的生态化,不仅仅是人们在劣化的生态环境面前对教育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是当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态化进程中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人类迫于生态危机的压力倡导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时,教育就应当随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转型进行自身的改革,即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改革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七)在教育过程上,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必须贯穿于受教育者生命的始终,树立全程教育观 所谓全程教育,就是使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和每一个受教育者成长过程的始终。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全面发展,而人类的全面、持续发展呼唤全程教育,任何一个环节的教育弱化或失灵,都会诱致人类的畸形和不连续发展从而有可能导致整个可持续发展链条的中断。 人类已经(或即将)进入知识价值时代,而知识价值时代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大量增长使知识系统经常处于爆炸过程中,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方面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据专家统计,现代社会劳动者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至5-7年。这就要求人们既要不断地学习已经编码化的信息,又要具有充分利用这种信息的能力。这同时给人们提出了不断学习的任务。为了适应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趋势,劳动者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学习成了知识价值时代人类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劳动,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价值社会是建立在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基础上的社会。因此,“一次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应该大力提倡全程教育,否则即使一时光彩照人,最终难免会“江郎才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已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要实现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全程教育,使教育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存在。 可持续发展大业,人类是基础;人类成长大业,全面发展是方向;全面发展大业,教育是根本;教育大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质是发展模式的竞争,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离不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作为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的教育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人类文明的“定海神针”。教育应该也必须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论文: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量浪费自然资源 在修建房屋或者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时候,没有合理的使用土地和资源,甚至进行掠夺性开采,导致目前木材资源极度匾乏,一些较偏远的地区已经没有了可继续开发和利用的空间。而房地产企业却没有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管理措施,更没有使用可再生资源与节能的材料。 (二)文化环境被破坏 房地产行业在不停的发展,从而满足了人们的住房需求,但是很多存在文化特色、文化内涵的建筑物面临拆除的危险。具有民族特色、乡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是城市的一大亮点,但是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加,其文化底蕴也逐渐的在消失。 (三)房地产空置 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比如建筑企业不顾市场需求,因此建筑物超过当地的人口规模,增加了房地产空置的压力。另外,一些房地产企业的水平较低,所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甚至难以销售出去,因此房屋空置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没有保护好生态环境 在房地产市场当中,很多的房地产企业只顾利益,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房屋建设的过程当中,建筑物的密度和容积率在不断的增加,在导致城市的绿化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引发了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和气候问题,同时,这也是都市生活压抑紧张的主要原因。 二、促使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发展低碳房地产 生态环境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好坏还能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房地产,建立房屋的时候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大力使用节能材料或者可再生能源。 (二)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国家必须加大对房屋质量的监管力度,从而保障房屋的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空置土地的出现。有关部门在平常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时候,要杜绝行贿受贿、防止暗箱操作、取缔不合理的收费。此外,还要使房地产项目与当地的人口数量、资源、环境等相协调,并且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减少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房地产必须要利用土地才能进行开发。如果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会导致可开发和利用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少。有关部门必须要严格的审查土地征用许可证,确保该规划为农用的必须做好合理的使用。另外,政府还要督促房地产企业加强土地的利用效率,对还没有投资和开发或者投资未达到一定比例的土地要禁止转让,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没有进行投资,那么政府可以收回该土地。这样便可以防止一些人炒地皮、哄抬地价。 (四)金融机构要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 因为我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与房地产经济是密切相连的,房地产的饱沫积累会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带来风险。所以,首先要加快对房地产信贷结构的调整,对一些资金不够、规模太小的房地产项目和客户,必须及时的退出。其次,要对个人住房贷款做好风险的控制,重点支持自主性住房需求,严格执行贷款审查程序,以防止出现“假按揭”的现象。最后还要提高贷后管理的综合水平,对贷款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做好贷款项目的管理。 (五)处理土地空置的问题 要处理好土地空置的问题,就必须要从土地、房屋的存量上进行调整,招标之后要还原闲置土地的有效性。有关部门和机构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法律,通过回收、收购、兼并、拍卖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对土地的垄断,并且让真正有能力、需要土地的开发商来掌握土地,从而让土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六)实现房地产品牌的价值 房地产行业只能够利用媒体来宣传自身,但真正想要提升品牌的价值,实现好的口碑,就必须要在房屋质量上下手。因为企业想向消费者推荐自身的品牌,而消费者关心的却是施工质量、周围环境、价格等等。所以在做品牌定位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关注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三、总结与体会 房地产经济能够引领城市经济的发展,维持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手段,实现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可持续发展论文:以“三创”为抓手着力推进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全省公路工作会议上,钱国超副厅长作了题为《理清思路抢抓机遇努力实现江苏公路“十一五”期间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讲话,他要求全省公路行业要以创新的思维抢抓机遇,以卓越的智慧应对挑战,以超凡的勇气加快发展,继续唱响加快公路发展的主旋律。细读钱厅长的整篇讲话,笔者发现实现公路事业率先、科学、和谐发展始终是贯穿于整篇文稿的主线,这其实也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关于全面构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精神的紧密呼应与具体延伸,同时也是我们全省公路系统干部职工实践“三个代表”,推进公路事业率先发展的内在要求。那么,在恢宏的“十一五”发展蓝图拉开绘就战幕的开局之年,作为公路行业的干部职工应该如何凝心聚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全省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江苏的公路工作一如既往地走在全国的前列,应该说是我们全省公路人目前面临着的一道新的严峻课题,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与深入的探讨,为此,笔者特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与同仁斧正。 一、认清形势,凝聚共识,把全省公路员工的工作热情凝聚到加快公路事业协调发展的战场上来 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指出:今后五年,是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与国际化提升期,根据国际经验,今年我省制定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相关硬性指标,而我们江苏目前达到小康社会指标的仅有苏南的6个县(市)份,在全省比例还不足10,这就是说全省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人们:如何走好科学发展的路,定好适度发展的目标,是对每个地区决策者对本地区发展能否科学定位的严峻考验,搞得好,就能加快发展,搞得不好,什么问题都可能出现,包括失业、资源危机、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为此,中央与省委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坚持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目标,提出要协调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走环保型、资源节约型、集约发展新道路等等,这些要求的实现,首先与交通密不可分,相互关联,与在交通中占有极大份额的公路交通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关联,因为在我们社会中,吃穿住行中的“行”字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中,“行”更是具有“主导作用”,而公路是现代最主要的交通设施,是我国目前五种交通运输形式中最便捷、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基础设施,人们常说的“要得富先修路”、“路通百业旺”等口头禅,其实就是对公路在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最好概括。然而近年来,尽管我们的公路行业在建养管征工作中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充分发挥了公路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然而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还客观的存在,比如在公路实践中,存在着公路项目缺乏长远规划、科学论证,使工程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存在着重复建设,公路闲置,造成国家投资和公路资源的巨大浪费;存在着脱离地域实际,贪大贪宽,过于铺张浪费的政绩工程、领导工程、面子工程的现象,导致地方经费紧缺,使很多地区特别是我们苏北大部分市县的“债务链”至今都无法解开,还存着部分道路特别是县乡公路养护经费不足,道路技术状况较差,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在公路管理部门内部,随着全省事企分离的改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建养与管征两大阵营的格局,负责建养一块的企业虽然在机制上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但由于体制改革未能配套到位,因此很多现实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都无法解决,不但造成了单位经济效益不够明显,职工队伍不够稳定,而且在管理关系上形成了“市公路处不管,县交通局不问,县公路站带问带不问”的不正常格局,对负责管征一块的公路站而言,虽然各项工作都能正常运行,但随着国家对公路交通行业改革的深入,一些干部职工的职业危机感却越来越严重,有的同志分析说:建养现在已划归企业,养路费随着费改税的改革必将划归税务部门,公路行政执法将来合并到大交通体制下的综合执法中心,公路养护监管的职能亦可能划属县交通局的工程股,县级的公路站将来肯定不再存在,因此,“末路”感包袱沉重,严重挫伤了工作热情。诸如此类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目前我们公路部门总体形势是既面临着难得的黄金发展期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矛盾凸现期的考验,如果我们不能面对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就难以实现公路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更难以实现江苏公路“保持全国领先,力争全国第一”的目标,因此,我们全省公路系统的各级党政部门必须认清形势、凝聚共识,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加快新一轮公路事业的发展上来,把实现公路事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作为目前的一场硬仗来打,要通过我们的同心协力和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江苏公路充分扬其优点、遏制弱点、展示亮点,从而打造一个全新的江苏公路品牌,为我省率先在全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继续发挥好先行官的作用。 二、科学谋划,巧设平台,把“三创”的思维溶入到构建和谐公路的实践中来 众所周知,公路作为涉及千家万户的“公共产品”,目前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公路部门现在每年都要接受政府、 人大等领导机关的测评和监督,同时,由于我们正处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执行式单项服务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动型互动服务的“转型期”,因而公路工作中社会纠纷目前也呈上升的趋势,因此,要全面构建“和谐公路”绝不是喊一两句冠冕堂皇的口号而能够达到的,也不是搞一些沸沸扬扬的活动而能够实现的。因为“和谐”在当今已成为一个极具亲和力的温馨词汇,人民群众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值,同时它也成为当今贯穿各行各业的一个“关键词”,从政治高度来讲,构建和谐公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构建一条条“畅、洁、绿、美、安、优”的畅通大道,从具体实践来讲,我们必须科学谋划,坚持以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为抓手,全面促进公路行业管理工作登台阶上水平:即:一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公路“创业”,实现公路“发展的和谐”。要实现公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公路基础设施的经济拉动作用,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科学建养,用科学的理念创建公路发展的宏伟大业。一是要统筹协调好区域内公路与水路、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路网规划,增强公路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切实解决好地方公路网络发展配套的问题;二是要统筹协调好项目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先急后缓,先干后支,不搞不切实的政绩工程,切实解决好满足发展需要与量力而行的问题;三是要统筹协调好建设速度与建设质量的关系,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不搞突击工程,做到建成一条公路,带动一片发展,切实解决好发挥公路经济传导作用的问题;四是统筹协调好加快建设与持续养护的关系,坚持“建养并重”,全面推行养护工程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努力提高干线公路好路率,切实解决好公路建养良性发展的问题;五是要统筹协调好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的关系,运用市场机制,创新运作方式,探索合作投资、有偿转让公路经营权等新的公路建设投融资方式,努力盘活存量,积极开辟和扩大资金筹措渠道,切实解决好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是用与时俱进的理念指导公路“创新”,实现公路“利益的和谐”。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公路部门由于目前仍实行多年来形成的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因而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机构臃肿、人员超编、效率低下等管理积弊,制约着公路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此,公路部门必须以行业管理职能转变为契机,积极探索公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公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和谐发展。如在公路管理体制方面,重点要探索新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市、县公路部门以及公路养护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应深化公路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公路执法职能;应研究公路规费征收管理体制改革,探求建立地方“统收统贷”的新模式。在公路运行机制方面,应着力把好“进人关”,坚持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全面实行人事;应建立竞争上岗制度,对全系统公职人员实行全方位的动态业绩考核,努力搞活事业单位分配激励机制,试行按生产要素和行政效率等多元化的分配方式。 在公路创新工作中,我们还必须注重管理创新,维护公路行业利益。由于公路属于社会资源,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公路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公路部门如何转变职能,创新管理理念,切实维护好公路行业利益,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当前应重点提高“四个能力”:一是要强化学习,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行政能力是构建和谐公路的先决条件。公路部门要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规范公路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推进公路依法行政进程;二是要强化管理手段,提高公路控制能力。严格查处破坏公路设施与“超限运输”行为,同时应狠抓规费的征收与稽查工作,努力创优征收环境;三是要强化保障机制,提高公路应急能力。在近年来我国突发事故居高不下的形势下,我们公路系统的各部门和单位都必须制定特大交通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事故、道路拥堵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做到事前能预防,事中能控制,事后能处理;四是要强化科技研究,提高公路发展潜力。科技兴路是加快公路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公路建养领域,要大力开发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公路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要注意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公路规划、安全应急、收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各个环节,实现公路管理现代化。 在做好改革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做到思维创新,从而切实维护公路的社会利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公路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紧密联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公路部门在实现部门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创新思维,切实维护好公路的社会利益,使公路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讲就是:一是要强化环保理念,实现公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加快公路建设整体进程的同时,应实行工程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注意加强环境资源的保护,做到节约土地,合理选线,强化施工过程的环保监控,减少污染,避免人为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此外,我们还要切实注重因地制宜,实现公路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比如我们盐城要把公路建养与打造旅游城市有机地相结合,把通往大丰的糜鹿和射阳的丹顶鹤保护区、建湖的九龙口、盐城的大纵湖等旅游景点以及通往大丰、射阳、滨海、响水等地的港口公路打造为“生态大道”、“景观大道”、“园林大道”,从而使公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们行进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的公路上能够尽情领略着千姿百态的田园风光。二是要强化安全理念,实现公路与人的和谐统一。目前随着公路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出行打造了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但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安全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因而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攀升,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要构建和谐公路,就必须强化公路“安保工程”,加大人、才、物的投入,消除公路的安全隐患点,做到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责。三是要强化经营理念,实现公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我们应充分发挥公路的经济发展纽带作用,积极研 究公路两侧土地开发、路产路权综合利益等公路发展新途径,使公路既成为促进自身发展的“腾飞路”,同时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小康路”、“富民路[:请记住我站域名/]”。三是用争创一流的精神指导公路“创优”,实现公路“价值的和谐”。共同的价值信仰和价值追求是建设和谐公路的精神支柱。公路事业要发展就必须首先引导干部职工建立共同的价值取向,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工作的粘合剂,因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从各个方面把公路干部职工团结起来,激励干部职工奋勇争先,奋发进取,鼓舞公路干部职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使其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我们盐城市近年来无论在204国道创建部级文明样板路还是在去年迎接全国干线公路检查工作中,都十分注重突出“精品工程”与“精细养护”两大亮点,这就是很好的“创优”典范,这种价值观念就是服务社会,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创优”精神。 三、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把公路系统的人文环境引领到亲密和谐明礼守信的温馨氛围中来 公路事业的主导产品是服务于社会的公路设施。产品的质量取决于社会的满意程度,因此,要实现构建和谐公路的目标,提高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路职工的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它需要不断培养和增强人本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协调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法治意识,为此,我们必须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树立一流的服务理念。公路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公路行业的形象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创新服务理念,打造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是新时期公路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此,我们公路部门要树立“为民、富民、安民”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人本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在公路工作中增强昆山人那种“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的理念,努力做到想群众所想,急公众所急,谋社会所需,全方位地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服务方式由“方便管理”到“方便群众”的根本转变,不断提升公路服务品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路“畅、洁、绿、美、安、优”的出行要求。2、树立一流的队伍形象。一流的公路必须有一流的管理手段与一流的公路职工队伍。公路部门要坚持“以政治引导人,以事业激励人,以制度管理人,以感情温暖人,以环境留住人”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这项工作中应主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结合今年全省公路系统开展的“廉洁高效看部门,优质服务看窗口”“双看”活动的开展,把窗口队伍作为队伍建设的关键,确保办事节奏快,工作效率高,服务态度好,全面树立好微笑服务、文明用语、乐于助人的“文明使者”形象;同时,在单位内部也要进一步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尤其对历史遗留问题要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逐项加以解决,努力化解矛盾,如对少数职工所谓“末路论”的观点要通过对公路事业辉煌未来的展望着力加以纠偏,从而稳定职工队伍,激发他们为公路事业跨越发展而建功立业的工作热情。二是把执法队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在每个执法单位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阳光执法和文明执法,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和执法程序,推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执法监督制、执法人员投诉举报查处制,严格控制上路检查频率,坚决纠正不作为现象,严肃查处乱作为行为,保证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努力树立执法严明、管理规范、排障迅速的“公路卫士”形象;三是把公路建养队伍作为队伍建设的要害,要通过建立对公路病害的及时处置机制和危及公路畅通险情的限时排除机制,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责任断车事故,着力展示养路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公正廉洁的“公路铺路石”形象。3、树立一流的创建业绩。要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以公路系统开展的争先创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抓手,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要通过开辟多形式的创建载体和搭建科学的创建平台,不断凝聚全体干部职工的“精”、“气”、“神”,从而不断创造辉煌的江苏公路新业绩,其中包括在全国领先的一流的公路设施,一流的平安大道,一流的规费征收业绩。同时塑造一支爱岗敬业、规范高效及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收、不法之事不干的一流公路职工队伍,使江苏公路在全国处处彰显率先、科学和谐的品牌风采,并成为引领全国公路事业奔跑的“领头羊”。 可持续发展论文:我国玻纤行业怎样做好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 一、节能降耗是国家政策要求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下,明确提出5年国民经济GDP单位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这个目标很艰巨,20__年只下降了1.23(计划下降4)。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这个目标,并要求作为20__年工作突破口。国家发改委正在设法强化落实这个指标,就此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如抓紧健全政策体系、法规和标准;强化监管、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加大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等。之所以必须降低能耗是因为我国能耗指标较高,且能源资源又不乐观,石油对进口信赖度 50,高能耗还带来高污染,不下决心解决就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材行业是高能耗行业之一,所以“十一五”把节能降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此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 玻纤行业亦把节能降耗作为长期努力的重要工作。在新近的玻纤行业准入条件中,对能源消耗做了如下专项规定: 1.新建玻璃纤维池窑生产线单位能耗≤1吨标煤/吨原丝。 2.改扩建无碱玻璃球窑必须采用先进的窑炉融制工艺和保温节能技术,单位能耗≤580公斤标煤/吨球。 3.改扩建中碱玻璃球窑必须采用先进的窑炉融制工艺和保温节能技术、单位能耗≤300公斤标煤/吨球。 二、我国玻纤行业能耗概况(1)能耗已大大降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玻纤行业的能耗水平已有大幅度降低,现在中、无碱玻璃球生产的单位能耗分别比80年代降低了60和50.1992年我国玻纤工业总产量12万吨,总能耗40万吨标煤,万元产值能耗近5吨标煤。从90年代池窑拉丝规模化生产以来,单位能耗从最初的5600大卡/千克玻璃,降低了40.先进单位的每公斤纤维玻璃熔化耗热已低于20__大卡/千克。 (2)总量推算。由于玻纤生产有一个高温熔化玻璃的过程,加之近几年生产总量迅速扩大,所以耗能总量还是有所增加。全行业去年玻纤总产量近120万吨,按现有产品和典型企业推算,年总耗能约在250万吨标煤左右(不含行业外的原材料耗能),其中一次能源(煤、油、燃气)约占45,相当110万吨标煤;二次能源(电)约占55,相当34亿度/年,其中约75万吨标煤一次能源和18亿度电用于玻纤纱的生产(占总能耗60)。按上述推算总耗能,目前行业单位产品产值能耗约为0.9吨标煤/万元(20__年全国GDP平均能耗为1.2标煤/万元),每吨纱综合能耗为1.25吨标煤(20__年为1.59标煤/吨纱)。 (3)能耗成本。能耗在玻纤产品成本中占有较高比例。大体上讲,能耗约占总成本的15.8.在玻纤纱中能耗占直接成本的30(国外只有20左右),玻纤制品中能耗占生产成本近20.去年整个建材行业能源购入价平均增长7.6,其中油价更是增长30,所以节能亦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 (4)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国外一座6万吨/年的拉丝池窑同时采用纯氧燃烧和电助熔,每公斤玻璃液耗热只有1320大卡。目前国外还在积极推广顶部纯氧燃烧的“对流式玻璃熔制技术”(CGM),并开发“潜底燃烧熔化”(NGM)和“等离子火炬熔化”等新技术。过去8年中,美国OC公司总部减少了25的能耗,节省了近200万美元的电费。其总部大楼获得了美国政府的“节能之星”称号。 (5)行业内不平衡,差别大。不同企业采用同一种生产工艺(池窑拉丝和坩埚拉丝两大类),或者说相同工艺技术水平不同,在能耗方面差别较大。即使在节能比较好的企业里,亦有一些能耗薄弱环节。所以行业节能潜力很大。 三、节能的重点和技术环节节能的核心是提高能效,一次能源和电发挥能效的方式不同,节能的技术环节亦不同。 玻纤行业每年约110万吨标煤的一次能源,主要用在90多座池窑拉丝和球窑上燃烧产生高温熔化玻璃液,还有用在400多台各种工业炉产生中温热源供产品烘干、固化及采暖等。利用一次能源就有燃烧(产生热)、利用热吸热、换热,以及燃烧废气余热利用和净化处理三大环节。要提高热效就得从合理燃烧、合理规模、合理热工制度、最大限度地吸收热量、减少无效热散失、多层次利用热量等方面,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些手段随不同热工设备而有具体的不同。 1.池窑拉丝我国已投入生产运行的40多座池窑拉丝,普遍采用的是“单元窑”:长方形熔池两侧布置燃烧器,沿长向构成物料和要求的温度热工制度,并采用金属换热器取回20多的燃烧废气热量用于助燃。我国池窑产玻纤已占总玻纤产量的75.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发展,大大推进了玻纤行业的节能。在现运行的无碱单元池窑中,规模从1万吨至12万吨/年,差异较大。发展的趋势是规模逐渐扩大并相应采取一些节能新技术。笔者参与池窑开发工作时,曾绘制了无碱纤维池窑熔化热效变化图(热效指窑炉熔化玻璃液的热效率),从图中见到如下趋势: a.池窑随规模的增大热效有所提高,特别是中小规模条件下效果更明显,我国初始池窑4000吨/年热效在15,到2万吨/年池窑就到25.目前国家鼓励的3万吨/年池窑热效可在30左右。相应玻璃单位热耗亦从最初近7000大卡/千克玻璃降到近2500大卡/千克玻璃。 b.采用电助熔可使池窑热效提高10左右。 c.新近在推广的纯氧燃烧新技术可使池窑的热效进一步提高到50左右。 d.池窑拉丝从投料到成型,整个工艺过程中选取合理的最佳参数组合,并将整个系统置以精确自动控制下稳定运行,亦是节能重要因素。 在池窑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中,进一步换取烟气余热用于烘干热风和余热锅炉亦取得了成功经验,随之烟气处理达标排放亦经过了不断完善。 2.球窑随着我国玻纤的发展,球法生产的比例已降到25以下。但纤维用玻璃球的总量还是有所增长,“十五”期间平均年增率为11,现还在运行的中、无碱球窑有近50座。 我国玻璃球池窑基本采用的是马蹄形窑,它的特点是采用蓄热室较多的换回燃烧烟气带走的热量,其取回热效一般可达30.球窑企业多年来坚持努力,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吸取器皿玻璃行业和本行业的先进节能经验,不断采取节能措施,20年来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无碱球单位玻璃耗能从近9000大卡/千克玻璃降到4000大卡/千克玻璃。中碱球更是从7000大卡/千克玻璃降到近20__大卡/千克玻璃,其中主要的节能措施有: a.扩大球窑规模,我国球窑80年代平均规模为4000吨/年~5000吨/年,而现在接近万吨/年。大的超过2万吨/年,从而热效从10左右提高到30左右。 b.采用了一些优质耐火材料,加强了窑炉的保温,使窑体15以上的表面热散失有所减少。 c.采用了深层熔化技术,中碱球窑液深近2米,提高了窑炉的熔化率,相应亦提高了热效。 应该看到,行业内球窑的耗能差别很大,一些高耗能球窑要加快努力。电辅助加热、大型球窑的余热利用(余热锅炉还可拿回15左右的热量)等一些节能技术仍需进一步开发,还要重视烟气的处理达标排放。 3.锅炉玻纤生产中浸润剂配制、纱线烘干、空调、采暖等环节需用蒸汽,所以多数玻纤工厂都配有大小不等的锅炉。现全行业工业锅炉用煤每年在10万吨标煤上下。我国工业锅炉亦在采用各种节能措施。玻纤行业要选取节能型锅炉,合理使用,包括管网加强保温和减少跑冒滴漏等,尽量提高热效率,使全热网的效率 40,还要重视烟气的处理达标排放。 4.工业炉这里我们指对玻纤原丝及制品进行烘干,处理的热设备,主要包括对增强型原丝和无捻纱的烘干及浸润剂成膜;各种毡制品及其黏结剂的烘干、固化;各种玻纤织物涂层的烘干、固化的热设备。全行业估计有三四百台之多。 这类热设备需要直接对产品加热,基本不能用一次热源的烟气直对产品,需要经过换热变成干净的热风作为热介质,有的甚至通过蒸汽和加热油再换热成干净的热风,所以这类设备的供热亦可直接采用二次热源。 这类热设备由于被加热的产品形态和热功能要求的区别而有差异。具体来讲产品形态有丝并、纱团、织物及织物卷的不同。涂覆料的品种、性能和质量亦有不同,所以对这类设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要求确定合理的温度曲线,以保证烘干温度和时间,以及高分子体的固化温度和时间及其他要求。 南京玻纤院在不断改进原丝烘炉的设计,不同炉型的耗能亦不一样。例如500吨/年的间隙电热烘炉,单位热耗为100×104大卡/吨纱。大中型连续热风烘炉,单位热耗则在35×104大卡/吨纱~45×104大卡/吨纱。全行业实际运行的原丝烘炉耗能差别会更大。全行业用于原丝烘干的热量、每年折算超过4万吨标煤。 目前短切纤维毡烘炉单位耗热高的达2500大卡/千克毡,低的为1200大卡/千克毡。国内较先进的湿法薄毡机组,烘干耗热在400米3~750米3天然气/吨产品之间。从全行业实际生产情况看,差别更大。每年用于各种毡烘干的热量,行业总计大于10万吨标煤。 提高这类热设备的热效率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技术措施: a.合理选择热源。根据设备要求、设备规模以及所在地区的能源价格和环境要求,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热源。 b.注重换热效率的提高,包括一次换热效率的提高和产品吸收热量的提高。 c.选用先进发热材料提高发热效率。例如:将热风原丝烘炉和处理炉合理组合入微波和远红外热源,可以提高热效。 d.在允许条件下扩大热设备规模,可提高热效。 e.加强热设备和供热风系统的保温,使外露部分表面温度低于50℃,减少无谓热散失。例如,大中型连续热风原丝烘炉里,同样的炉型把炉体保温做得好,可使炉体表面散热的比例从35降到25.f.合理循环使用热风,提高热利用率,同时还要加强燃烧烟气和含有机物处理废气的净化处理达标排放。 如前文所述,玻纤行业用电折算成标吨煤占总能耗的一半以上,而且贯穿在玻纤生产从头至尾的各个环节。对于中小型企业,及制品加工企业,在电费相对便宜地区的工业用电更是主要的能源,所以重视节电尤为重要。 玻纤行业用电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即电热,包括拉丝漏板、坩埚和其他电热源;电机,包括纤维成型机械、玻纤纺织和制品机械,以及工厂动力和公用设备等;照明,因为大多数玻纤企连续生产,所以照明用电量亦不小。 因为用电场合多、方式广,用电设备状况又有差异,所以行业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各用电环节之间,用电效能差异亦很大,提高电效的潜力亦很大。玻纤用电三种形态中,电热多为专业设备,要企业多做些创新,而电机、照明则更多的是通用装备,机电和照明行业亦在积极开展节能,对企业而言更多是注意选型。总体来说,节电方面更要在吸取成熟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尽快取得效果。主要努力方向有以下几方面: 1.努力提高玻纤成型设备(拉丝漏板和坩埚)的用电效率,如按平均每吨玻纤成型用电1500度粗略推算,全行业仅此一项用电近18亿度,占总用电的一半有余。亦正如上述,这是行业的核心专业设备,必须由我们自己坚持努力,将20左右的电热效率再提高。采用多孔拉丝技术,当前池窑拉丝4000孔以内,坩埚拉丝600孔以内,孔数增加一倍,单位产品电耗可减少15以上。例如,同样拉11μ中碱玻纤,400孔坩埚与200孔坩埚的单位耗电比为1850/2200度/吨丝。另外合理匹配参数,减少供电压降损失亦可提高为热效率。 2.积极推广节能高效机电设备,包括选用低损耗变压器、高效电机以及高效能泵、风机,压缩机等通用设备。使通用设备的运行效能都要 80.还要采用高效电焊机。 积极推广变频调速技术与装置,变频调速可使电机节能四分之一以上。还可选用反馈斩波调速技术与装备,以及变极启动电机等,同时加快开发机电一体化高效纺织制品设备,有计划地加快高能耗低效率劣旧设备的淘汰。 3.合理配置供电网络,力求系统提高电效。玻纤行业用电,电热比例高,负荷较分散,所以要重视网络配置,包括力求电网相间平衡,选用高性能无功补装置提高功率因素,选用低能耗导线,减小网络损失;对一些大电机合理选用直接高压电源,提高电效。 4.选用节能照明器材,积极采用智能照明,减小照明电耗。 四、建议(1)玻纤行业要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耗的号召,重视节能工作,构建节能氛围,迅速行动起来,结合行业具体情况落实国家节能政策,努力开展节能降耗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扎实提高能效,做到增产的同时少增或不增能耗,确保20__单位产值能耗下降4以上。 (2)从行业层面上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a.尽快组织将行业的能耗状况进一步摸清。在行业统计工作中加入能耗指标。组织对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能耗情况及节能工作做些调查,以便分类引导。 b.发现总结、交流、推广节能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本次情报网会亦是想在技术层面上宣传国家节能政策,归纳一些节能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交流,抛砖引玉,推动这项工作。 c.加快组织玻纤企业能源标准的制定,根据玻纤生产特点制定企业、重点产品和能耗设备的能耗评价、验收标准,推进企业节能体系建设。 (3)节能工作关键还在于各个企业的落实,要重点开展的工作是: a.进一步摸清本企业能源消耗状况,包括: 1.企业概况(含能源管理概况、用能管理概况及能源流程) 2.企业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3.主要用能设备运行效率监测分析4.企业能源消耗指标计算分析5.重点工艺能耗指标与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计算分析6.产值能耗指标与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7.节能效果与考核指标计算分析8.影响能源消耗变化因素的分析9.节能技术改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10.企业合理用能的建议与意见工作要做细,首先完善能源计量体系,还可对重点能耗设备开展能耗平衡测定和分析工作,进而开展企业能量平衡工作,为节能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b.编制节能 规划,包括: 1.企业概况2.企业能源利用和节能概况3.存在的问题及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4.规划指导思想5.规划目标(节能目标不应低于企业所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的节能量) 6.规划的主要任务7.规划的重点工程措施(重点工程要满足节能规划目标的实现) 8.规划的保障措施9.规划的实施计划要明确企业节能目标,节能项目和实施措施步骤。 c.抓好企业节能工作的组织管理落实。强化节能工作,组织学习各项节能技术,吸收节能先进经验,开展节能创新活动,使节能工作有激励机制并且责任落实,制度、计划明确,工作扎实推进。 总之,希望全行业扎实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以求得我国玻纤工业可持续健康地更快更好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寻求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中国电视电影走过了八年。八年间拍摄的影片已达900部。数字煌煌,成就煌煌,电视电影已蔚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电视电影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编剧、年轻的导演,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属于自己的标志性作品。打开电视看电影,已成为亿万观众的收视习惯。电视电影适时地产生了自己的艺术宣言和艺术纲领,柳城先生的《电视电影三字经》即是集大成者。这一切,标志着中国的电视电影走向成熟,走向绚烂。 盛世危言:电视电影八年和面对的严峻挑战面对如此风光的电视电影,我愿发一盛世危言。我以为,电视电影将面对巨大的挑战。一面是多媒体的强势挤压,那就是网络电影和新媒体电影、流媒体电影,将抢占电视电影的生存发展空间。我预计不出5年,这些多媒体电影将铺天盖地。另一面是大银幕电影经过市场历练和自身调试之后,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将与电视电影争夺观众争夺生存天地。预应这些巨大的挑战和挤压,我们再反思电视电影的今天,它的不足和软肋,更使我们的忧患意识有了现实性。我们有精品力作,但是没有形成强势,我们有比较丰富的样式和风格,但是没有形成风格群落,没有形成成熟的类型化的艺术格局。由此看来,一个话题的确立就显得十分必要:那就是应该寻找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 应战预案:可持续发展之美学主张对挑战的应战,从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理论上清醒,实践上方能主动。寻找并确立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当务之急。电视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看来应该包含着以下几个内容: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第二,强化品牌意识;第三,科学编辑系统;第四,扩大文学后援;第五,整合资源配置。 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美学主张首先体现在题材层面上。表现什么生活,彰显什么人物,是文化立场的印证。我们选什么,怎样选择,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国情决定的。科学发展观的构筑,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都在一点上重复,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百姓命运,关注百姓的生活,这被提到了执政第一要务的高度。基于这样一点,在电视电影的题材层面上,我们应该做到在各种题材中,以现实题材为主;在现实题材中,以平民题材为主;我们要书写百姓、书写大众、书写草根。今天应该重提人民性的话题,人民性确实被淡忘已久了。现在的作品礼赞白领的太多了,那是一种贵族化倾向。我们不应以中产阶级自居、自傲,应多一些平民情怀。不应抱着一种贵族和精英的姿态居高临下,俯视平民俯视众生。我们应坚守为大众的方向和立场。 在题旨层面,要清醒我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我们既可以说置身于主流文化的环境,也可以说置身于世俗文化的环境,更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种泛娱乐化时代的环境。打开电视,我们有主流作品,有主流文化,有主流话语,但是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万民选秀,助民狂欢,天天过年,这类综艺节目形成收视狂潮。而剧类作品,则是世俗风情大行其道。我们不反对世俗情怀,我们正视公众有享受快乐的权利,但有学者称,人民也有格调低下的权利,我却质疑。美国传媒大王默多克说过一句话“我们的趣味降低一点点,读者就会蜂拥而至”,这句话有片面的真理性。关键是降低的度,降低多了为恶俗,降低少了为媚俗,降低多少为准确,这是至关重要的。考察剧类作品,我们发现其中虽有英雄形象,虽张扬英雄主义,但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市民情绪。可谓英雄退位小市民登场。小市民的世俗欲望,小市民的世俗情感,小市民的世俗性格,在电视剧类作品中成为时尚。重欲望,轻责任;重自己,轻他人,成为私人化写作的主要内容,而私人化书写又被时尚评论家奉为上佳境界。小市民情怀不等于平民情怀,平民情怀则为百姓情怀。 有鉴于此,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可否应有这样几个方面: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既要为民解压找乐,更要为民代言请命。题材层面重提人民性,在题旨层面上要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我们可以用快乐的作品,给观众带来欢愉;用人文关怀给观众带来心灵慰藉;但,更应反映平民大众的愿望和理想,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为民写作,为民立言,才是上佳境界。为什么《天狗》被视为艺术珍品,因为我们珍视《天狗》的思想力量,反过来,我们考察电视电影,我们缺少《天狗》的思想锋芒。同样,我们珍视电视电影《村官过大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 这部作品从村官过大年切入,既带出当下农村一片祥和喜庆气氛,又带出剧中雪乡村村长和他的农民在市场经济拼搏中的困顿。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尖锐的当下性。此剧不走歌舞升平路线,而走表现农民如何学会在市场中打拼、学会办大农业的现实主义路线。电视电影也应该擦拭锋芒亮出刀锋,批判社会种种伪善和不公。我们需要英雄情怀和英雄气概,以此来构筑民主与法制。所以,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应该把平民情怀和英雄情怀并举,人文关怀与主流意识关怀并举,精英化与人民性并举,娱乐化与郑重性并举。既有主流化又有多样化。 在样式层面上,我认为应提倡个性化与类型化并举,系列组合与单篇力作并举。我们要有样式群落和风格群落。我们已有《法官老张轶事》系列,有《名将》系列、《陆小凤》系列,也有《水浒人物》系列,确保电视电影收视的强势。同时我们也需要像《飞》、《小火车》、《天籁》、《城市上空的鸟》和《雪狼》这样一些充满前卫意识、探索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和艺术个性的作品,以丰富我们的风格和样式。 我们倚重表达层面,是因为我们尊重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止于题材好题旨好,而轻艺术表达,这是题材决定论。过往的教训太沉重,不可遗忘。对于文化市场而言,不管何种题材的作品,好看是硬道理;其余皆为妄言。先被吸引后被教化,这是规律。我们注重艺术表达,就该注重艺术手段。 当下电影电视在艺术表现上构成对文本最大杀伤力的是虚假,伪真实,伪生活,伪情感。在艺术上打假,我们就该在表达层面上尊重生活,追求生活质感显得尤为重要。不要把作品中的生活打磨得太光滑,必须追求生活实感和质感。要有矛盾冲突的时代质量,不应沉迷于杯水风波和脂粉气息。既不要矫饰生活,也不要伪造生活。电视电影创作者,不能因其小而轻视它。我以为,沙龙写作是当前创作中一种文化瘟疫,单凭想象写不出生活实感。我们既要现实主义表达,也要另类表达。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达,何种叙事策略,关键点是我们要审美,不要审丑,要真实,不要矫饰;要反映生活本质,不要满足于罗列生活现象。一些表现无聊男女的无聊作品应该杜绝,不要表现无聊人生、无聊情趣。有一些年轻人的作品,习惯于审丑,以审丑来张扬艺术个性。在张扬个性的时候,过多地欣赏自己,或者把“愤青”的东西融入到作品当中,明明北京有很多好的东西,偏拍厕所等私密的东西,拍上海也拍一些负面的东西,以为这就是美。有嗜丑嗜脏之好,有嗜恶嗜俗之好,这是伪现实主义,是猥琐的自然主义。目前创作当中确实有一些自然主义的倾向值得警醒。我们要追求人性的复杂和人性的深度,但是不要人性的卑琐,不要把审丑当做艺术理想。我们要追求崇高的艺术理想。 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牵引和推进力量在众多媒体作品争夺电子媒体播映空间与时间的态势下,要保持电视电影的强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品牌牵引,不断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竞争力;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编辑系统;扩大文学后援;整合电影频道的资源配置;形成巨大的推进力量和推动机制。 要强化电视电影的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和公信力是它的艺术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恒定保证和不断提升。为什么一提主旋律作品,作者便赧然不敢承认其为“主旋律”。谈“主旋律”作品则理不直气不壮,何以然?因为主旋律作品公信力下降。这是创作者自身造成的,不是观众酿成的。 我们强调品牌意识就是为了提升电视电影的公信力。品牌效应是有标志性的,它有次第出现的作为代言、作为标志的作品,我 们要用力打造构成品牌的作品,无论是系列作品也好,还是单篇佳作也好。品牌要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坚守质量才能创造品牌,不坚守质量品牌是空话。 科学编辑系统,这里的“科学”是动名词。我们公认电影文学是电视电影的龙头,是第一生产力。而这第一生产力的第一,龙头的龙头,便是编辑。编辑曾被尊为仅次于上帝的人,因为他给别人铺红地毯,助别人成名而隐身幕后。电视电影对编辑应给予深深的礼赞。电影文学编辑新时期以来活跃于各电影厂的文学部,如今,电影频道的文学编辑为硕果仅存者,成为文化遗址。如果检视电视电影走到今天,八年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成为文化气象,首功应该归功于电影频道的编辑系统。 强调科学编辑系统,是使编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编辑系统中,首先应该强化策划,变被动为主动,不要等米下锅、守株待兔,来一个《天籁》有一个《天籁》,来一个《飞》有一个《飞》,来一个《中国桥》有一个《中国桥》,将策划转化为文学创意,转化为创意项目,形成总体布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观众的需求,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还要根据总体艺术格局的需求,选择策划项目,然后邀请编剧创作。策划意识是科学编辑系统的第一要务。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已有很大影响,吸引一大批创作者和制作人参与其间。这是因为投产的作品能确保投资人的回收,并有不菲的利润空间。拍电视电影渐呈趋之若鹜之势,然而,相当一些中小文化公司却视为畏途,他们觉得立项太难,时间太长。我们可否科学规范编辑系统,规范一审工作日多长时间,二审多长时间,三审多长时间,科学规范工作日,而且要公示化。每一道创作程序既保质量又定时限。质量是前提。运营透明化,程序合理化。 扩大文学后援。强化扩大文学后援,是为了强化电视电影的第一生产力。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部门是组织者,文学后援是实践者。后援越多越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越大。无论是科学编辑系统还是扩大文学后援,都是为了强化文学力量,强化电视电影的启动平台。扩大文学后援的第一点,积极借用当代文学成果,寻找当代文学名篇佳作,团结大批有实力有生活有才情的中青年作家。关注他们的作品,关注他们的创作动势,以丰饶电视电影的文学沃土。 基于此,建议电影频道签约一批剧作家。给编剧提供深入生活的便利和经费,从生活中发现和确立创作项目;给编剧提供观摩优秀影片的机会;适度提高稿酬标准。既注重团结知名作者,也注重培养新锐作者。 整合资源配置。电影频道可否调动各种传媒手段,形成媒介强势,力推名篇佳作,使之成为电视电影品牌的文化代言。应该革新电视电影的播出方式。电视电影的播出应栏目化,以此强化类型意识。如推出喜剧系列,悲情系列,青春系列,言情系列,史诗系列,都市系列,乡土系列,武打系列,关东系列,海派系列,西部系列,岭南系列,等等,将类型规模化,将风格规模化,将样式也规模化,强势出场。 电影频道节目中应该把播出格局与影院放映一体化,纳入自己的战略布局当中,以此来带动全国其他的电视电影,推进中国数字电影的整体进程。 电视电影越过了八年。第一个八年,电视电影蔚成文化现象,下一个八年,期盼电视电影能够蔚成文化奇观。我对电视电影的前景持热情的乐观态度。 可持续发展论文:扬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旅游业作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和最具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已被国家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既存在着由于经济落后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存在着现代化本身引发的新的环境问题,因而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所以要确保地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 一、扬州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条件 扬州市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环境良好,具有优秀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产业要素,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明显的社会、自然和历史等优势。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教育等在省内也位居前列。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开放形象,不仅可以发展一般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还具有开发商务旅游、专项旅游(包括修学旅游、节庆活动等)等要求较高的旅游形式的条件。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气候温和,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网纵横,自然风光、田园风光优美。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为度假旅游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省级森林公园等无工业污染、无城市喧闹、具有大面积的绿色氛围和自然野趣的旅游地,具有开展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旅游形式的条件。 (三)人文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是中国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众多。扬州旅游体现着历史的延续,自春秋、而汉唐、再明清、而至今,脉络完整清晰,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基础设施与旅游资源 发达的交通缩短了扬州与其他省市旅游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一些交通设施作为旅游资源正在进行开发。在环境与生态保护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旅游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二、影响扬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影响扬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口众多,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造成结构性污染和资源破坏性开发,政府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仍然存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二是旅游地居民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对市场发展变化的应对措施滞后;四是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旅游区(点)或旅游地域开发深度不够,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旅游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五是部分旅游区(点)开发文化层次较低,品位不够;六是扬州各地旅游发展差异日益突出,不利于旅游业的总体发展。 三、扬州旅游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资源的总体要求 全市到20__年要将旅游业从三产的支柱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0,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不但要实现产业份额量的突破,并且要实现产业发展质的突破。 到2020年,要将扬州市建设成为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活跃、旅游环境优美、服务优质、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国内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5。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的18年中,必须使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以下要求: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资源不断增殖,旅游环境不断优化; 2、满足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3、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4、维护旅游地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5、保证已有旅游资源持续的利用价值。 (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扬州市社会、经济国土资源开发较早且覆盖面近百分之百,可供进一步开发的后备资源匮乏,造成全市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再生、优化、增殖的余地比较小,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作保障,发展旅游业必须优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旅游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要协调、配套。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强化综合决策,加强环境法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到20__年,全市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与环境综合决策体制;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并得到有效保护;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污染防治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九五”期末削减10以上;环境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建成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 具体环境规划目标如下: 1、水环境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以水域面积辽阔而著称,水面面积合计约占总面积32。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百余条(不包括田间渠道),湖泊数个,分属长江、淮河等水系,又有京杭运河自北而南贯穿其间,相互连通,构成完整的水道系统。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扬州市旅游的发展,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促进扬州市旅游发展的关键。 (1)长江 长江是扬州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交通运输、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多风景名胜和旅游城镇,系因江而立、因江而兴。 在“十五”期间,长江沿线地区,特别是重点城镇要建设污水处理厂;要合理安排沿江工业布局,控制排污总量;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污水和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或固体废弃物排入长江及其支流;同时,依法严格控制船舶排污。 (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从南至北贯穿全市,流经宝应、高邮、江都、邗江等县(市)区,而且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起始线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运河旅游线是江苏省“十五”期间重点开发的8条旅游线路之一,运河面貌对扬州城市景观和扬州整体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为配合“南水北调”,扬州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进运河水质状况,包括工农业结构调整,淘汰污染严重、工艺落后、浪费严重的生产设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实施清污分流和必要的生态工程。 2、大气环境 空气环境质量是人们衡量城市和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因子之一。城市和旅游区(点)的空气质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在商务旅游、各种专项旅游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旅游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到20__年全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各旅游区(点)要达到各自的功能区标准。城市气化率达到100,集中供热率达到70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汽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以上。 重点治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推进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西电东输”,“西气东送”工程的实施。推进城区和旅游区的集中供热、供气。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合理布局、搬迁重点区域的污染企业,继续抓好化工、冶金、电力、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做好秸秆禁烧工作,保护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加城乡绿化面积,加强施工场地管理,减少扬尘。 3、声环境 城市建成区和旅游区(点)噪声达标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全面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结合城市道路和全市交通工程建设,合理安排交通干线走向,避免干线穿越城区和旅游景点。整顿交通秩序,严格控制高噪声车辆进城和机动车鸣笛。调整公路的敏感地段应建设声屏障或其他工程措施。继续加强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4、固体废物 (1)全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 工业固体废物绝大部分得到利用。据环境统计数据,20__年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19.15万吨,其中贮存30.6万吨、处置0.7789万吨,其余基本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已明显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据测算,全市城镇每天约产生1500多吨生活垃圾,且以每年6以上的速度增加。目前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处理,填埋量约占处理总量的90以上。填埋场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普遍存在标准不高、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小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垃圾基本属无组织排放的问题十分严重。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废塑料、废电池、废电器等对环境极其有害的废弃物数量急剧增加,其处置成为一大难题。农业废弃物已成为重要污染物。附着农村能源结构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秸秆不再被利用,或焚之于田野,或弃之于河沟。随着专业养殖户的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畜禽粪便和污水也不再被利用,大多数流失于环境。在扬州秸秆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综上所述,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不仅影响景观,而且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和空气,也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近期规划目标 到20__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以上。农村地区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和危险废物的乱排乱倒现象。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在秸秆禁烧区内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城市近郊及旅游区(点)不再保留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3)主要规划措施 对固体废弃物要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进行治理。工业企业要执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对生活垃圾要积极推进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机制,加快建设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场所。对农业废弃物要结合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地制宜推广各种综合利用的技术。 5、自然生态保护 (1)全市自然生态保护现状 扬州市建有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总面积为3.3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5。基本消除宜林“三荒”,实现平原绿化市目标,林木覆盖率达到15。江都、宝应、高邮、仪征4县(市)先后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获得国家的命名和表彰。“九五”以来,农村环保"三创建"活动进展顺利,共建成6个“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144个“生态村”和20个“清洁文明生产乡镇企业”。依照秸秆禁烧管理办法,全市划定了秸秆禁烧区,面积达到26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已开始启动。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试点面积已发展到百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以上。但由于高密度的人口、高强度的开发,扬州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土壤、林地、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退化,河湖淤塞、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增无减等等,都为扬州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2)近期规划目标及保护措施 “十五”期间,将本着“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原则,着手建设“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坚持不懈地抓好绿化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到“十五”期 末使扬州林木覆盖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并扩大生态林的比重;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入世的需要,推行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化,逐步壮大生态经济;建立有效机制,遏制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建立健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业资源等自然资源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机制。 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领导,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增加投入,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使扬州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确保扬州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通过合理规划和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整体、协调、美观、生态的要求,大力改善重点旅游区(点)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搬迁、改造和治理旅游区周围的建筑和污染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市的旅游硬环境基本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三)结合经济结构调整、文化大市建设、新一轮的城镇建设和生态市建设,根据各地的自然、人文特色,保护、挖掘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退田还湖、还林及植树造林等具体生态工程的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一些观光工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旅游资源。扬州许多城镇甚至小村庄,都有其“闪光点”,只要保护好、开发好,就可以成为新的旅游资源。 (四)对重点旅游地区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都要严格实行综合决策,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避免发生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和“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以及旅游地区的环境与旅游产品不相协调等现象的发生。 (五)在旅游行业大力推行ISO9000、ISO14000及“绿色环球21”认证,提高服务质量和环境管理水平,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特别是要着重推行已得到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旅游组织(WTO)、国际航空联合会(IATA)、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国际旅游饭店联合会(IHRA)等权威机构承认的、成为绿色旅游和环境友好象征的“绿色环球21”认证,全方位与国际接轨。 (六)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融资机制和法律体系。 1、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旅游部门统一规划、各部门协力配合、社会共同参与、企业具体实施”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水平的高度,来引导旅游业的发展;要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综合决策,对旅游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要协调好有关各方的关系,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 2、建立健全政府引导、鼓励集体、个人、内资、外资都可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实行在政府规划的指导下,对具体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行的经营机制。 3、切实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的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各行各业、各级部门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以及省根据实地情况制订的各类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旅游业管理法律法规。 (七)大力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意识,使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珍惜人类文化历史遗产、保护人类文化历史遗产、创造新的文化艺术精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一是积极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教育;二是运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能够正确反映其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引导和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避免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模式。
汽车交流发电机调节器调节原理:汽车用爪级式无刷交流发电机的检测方法 摘要:汽车用无刷交流发电机由于没有电刷和集电环,所以不会因为电刷和集电环的磨损和接触不良造成励磁不稳定或发电机不发电等故障,同时工作时无火花,也减小了无线电干扰。文章阐述了汽车用爪级式无刷交流发电机的结构及其检测方法。 关键词:汽车用爪级式无刷交流发电机;检测方法;电刷;集电环;无线电干扰 锅炉燃烧是火电厂发电的主要能源,也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火力发电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在实际的工作中,火力发电主要就是以蒸汽为主要的动力,通过燃烧锅炉所产生的蒸汽热量来产生大量的能量。这样锅炉的金属外壁通过良好的热传性能将水转化为蒸汽并通过压力作用传输到汽轮机的内部,进而使得汽轮机可以实现正常的运转。而锅炉燃烧的效率对于汽轮机的正常运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高效率的锅炉燃烧可以有助于提升火力发电的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提高锅炉燃烧的效率和质量,应该对现有的锅炉燃烧技术进行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科学创新思维引入到现如今的锅炉燃烧中,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浪费的现象,这样才会更好地实现火电厂锅炉燃烧的可持续发展。 1 火电厂锅炉燃烧优化的意义 火电厂锅炉燃烧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我国的火电厂锅炉燃烧中,为了更好地确保火电厂锅炉燃烧的高效性,应该定期地对其锅炉的燃烧和配风参数进行调整,只有符合锅炉燃烧方式的参数才是适合应用于实际发电中的设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火力发电方面的技术与国外的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欠缺之处,笔者建议只有不断引进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才能更好地实现锅炉燃烧的高效率。首先,需要通过优化锅炉燃烧效能,使锅炉内具有稳定的气压和气温,这样就会保证锅炉内部可以产生足够的热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燃烧器和过热器的破损;其次,在锅炉燃烧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发电机和设备进行运行,还可以尽可能地降低环境的污染,现阶段环保这一理念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保理念的实施,所以采用合理的技术进行火力锅炉燃烧是现阶段人们最为关注的一项问题,只有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才会更好地实现火力发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 锅炉燃烧优化的主要技术 2.1 试验优化锅炉燃烧技术 为了更好地实现锅炉的高效率燃烧,可以采用试验优化的方式燃烧锅炉。需要调整风煤比例,选择合适的风煤比例是确保锅炉正常燃烧的最基本条件。有关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试验燃烧的方式来对锅炉进行优化设计,在对锅炉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对锅炉内部的参数进行仔细的分析,还需要对计算机内部的曲线运行方式进行观察,选择最为合理的燃烧方式是确保锅炉燃烧高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试验优化锅炉燃烧在实际的运行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很多时候人们都选择在改变旧机组和运行新机组的时候运用该技术。试验优化锅炉燃烧技术在现如今的很多火力发电企业中都已经投入了使用,通过试验燃烧技术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这样会更有助于提升火力发电的效率,与此同时也会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 2.2 建模优化锅炉燃烧技术 建模优化锅炉燃烧技术是现如今很多火力发电企业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建模优化锅炉燃烧可以通过运用建模分析法来实现对于锅炉燃烧效率的分析和研究。与传统的锅炉燃烧技术相比,现如今的建模优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对锅炉的燃烧效率进行分析。但是与其他的优化技术相比,建模技术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人力、财力都是较多的,难度系数也是较高的。在实施建模优化技术之前,需要对锅炉的燃烧机理进行仔细的分析和了解,只有明确了锅炉燃烧的机理,才能针对其工作原理进行建模优化设计,否则不能够对锅炉进行建模分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火力发电企业在建模优化燃烧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很多欠缺之处,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并且将建模优化研究应用于离线分析和仿真研究上,才会更有助于提升锅炉燃烧的效率。 2.3 设计改造锅炉燃烧优化技术 针对于不同的火力发电厂应该设置不同的锅炉燃烧技术,只有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改正才能更好地实现锅炉燃烧技术的优化。所以笔者建议有关技术人员在对锅炉燃烧技术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锅炉内部的构造,因为只有清楚地了解锅炉内部的构造才能够更好地发现现如今锅炉燃烧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积极地采取合理的措施去解决问题。有关技术人员在对锅炉进行燃烧效率计算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锅炉内部的构造进行仔细的分析,通过改造燃烧设备来进行优化锅炉燃烧效率是可行的。合理的优化方案不仅可以实现优化锅炉燃烧效率的提高,还可以实现锅炉稳定性的燃烧。但是在优化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燃料和制粉系统对于锅炉燃烧效率带来的影响,在改进传统锅炉燃烧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采用科学合理的 技术。 2.4 根据检测技术优化锅炉燃烧技术 为了更好地实现优化锅炉燃烧这一项目,有关企业还设置了检测技术,通过对锅炉内部燃烧技术、燃烧火焰、风煤进行测量,通过对这些数据和参数的测量可以发现锅炉内部的燃烧效率和燃烧情况,进而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锅炉进行改进。从实际的情况上来看,影响锅炉燃烧的因素有很多,风煤测量、火焰、燃烧排放物等可以充分地反映锅炉的燃烧情况。在锅炉燃烧的时候,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锅炉燃烧排放气体的检测和分析来确定锅炉燃烧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进一步的优化措施。一般情况下,有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燃烧物的氧含量、燃烧后的煤粉浓度等进行分析,经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可以更好地选择有利于锅炉燃烧的方式,进而实现高效的优化策略。 2.5 根据火焰检测技术优化锅炉燃烧技术 在火电厂锅炉燃烧技术中,采用火焰检测技术优化锅炉燃烧已经成为了一项较为普遍的项目,很多火电厂已经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检测锅炉燃烧,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火电厂对于锅炉燃烧的检测可以通过火焰检测来实现,这样就可以对锅炉内部出现的点火不当或者是锅炉炉膛爆炸情况进行很好的控制。该项技术在优化锅炉燃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火力发电厂内部也出现了很多新技术,而火焰检测技术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正在不断发展,现如今这一技术已经在火力发电厂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技术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火焰检测技术将会有更好的成就。 3 火电厂锅炉燃烧优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火力发电中锅炉的燃烧效率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并且锅炉各项优化技术在锅炉燃烧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足以说明我国在该项技术中正在不断进步。为了更好地实现火电厂锅炉燃烧的优化,应该对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理念的培养,通过培养技术人员的理念,进而促进我国火电厂内部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需要对火电厂内部的设备等有所了解,只有充分了解火电厂内部的机械设备才会实现熟练地操作,才能为高效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在讨论锅炉燃烧器和继续燃烧技术,该项技术将会有助于提升我国现有的锅炉燃烧技术。锅炉燃烧的效率关系着火电厂的工作效率,只有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才会更好地提升现如今我国的锅炉燃烧技术。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在创新中探索,才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地论述了火电厂锅炉燃烧优化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火电厂锅炉燃烧中,我国现如今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只有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理念才会提升现有的锅炉燃烧效率,深入研究锅炉燃烧优化技术对于火电厂发展和环境污染控制都会有着很大的促进性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火电厂燃烧优化技术将会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话题,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汽车交流发电机调节器调节原理:汽车交流发电机对车辆的适应性探讨 摘要:汽车发电机的电力需求会伴随着汽车的舒适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根据汽车整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对汽车发电机技术的要求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结合上述要求对整车设局与汽车交流发电机相关特性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整车中使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有效地提高汽车的舒适性。 关键词:汽车;交流发电机;适应性;故障诊断;电力需求;整车技术 1 整车技术的环境要求 汽车发电机的需求会根据汽车的舒适度进行相应的变化,并且当交通较为拥堵时发电机的使用频率会明显增加,这就要求发电机在汽车低转速的状态下进行给电,因此二极管整流的交流发电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使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汽车发动机的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功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各种新型的机械传动装置也越来越多,这就进一步造成了汽车发动机室的拥挤。另外,随着汽车线控技术逐渐发展电动动力转向、数字式仪表、电子控制悬架系统以及电子控制的燃料喷射装置等,负载情况相应增大,但是由于存在空间上的限制,就需要交流发电机进行高密度化发展。为了有效地满足该项要求,不仅需要将冷却风扇安装在发电机的内部,而且还必须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散热方案。 2 整车的匹配评估 供电系统电量平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对充放电的比例进行优化,一个成熟的整车供电系统不仅需要对匹配电能管理、起动机、发电机以及蓄电池进行综合的考虑,确保整车供电系统充放电的平衡,有效杜绝夏季发电机不能进行启动的风险,从而达到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目的。 2.1 工况输出的具体分析 对汽车发电机的设计必须要适用于常怠速、高热等严酷的工作环境,同时在进行供电系统的设计时还需要对汽车在各种路况下的电能输出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当轮速的比值为2.5时,交流发电机的电流输出与发动机转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假设发动机的转速为Ni时,交流发电机的输出的电流为I,发动机的频度为λi,则该交流发电机供给的电流的能量表示为: 2.2 电量匹配平衡的分析 在汽车电能系统的设计中,蓄电池对过充现象十分敏感,甚至过充还会造成蓄电池出现起泡的现象。因此交流发电机不仅需要满足整车在电量匹配上的要求,同时还应该适应各种技术上的要求,为了能够有效地对充放电的收支进行评价,根据汽车自身开发经历以及汽车企业的经营经验,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评价的方法:(1)应该确保交流发电机能够在热带地区以及焊带地区等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正常使用;(2)应该尽量满足立体收音机、车载空调等提高汽车的整体舒适性的电气的负载条件;(3)当汽车的发动机处于空转的情况时的输出应该在燃料系统以及点火系统所需要的电流之上。 3 整车中的使用以及相应的故障诊断 3.1 整车使用 对于整车中的使用,当进行汽车交流发电机的卸载时,由于交流发电机的输出线是与蓄电池进行连接的,因此在进行卸载时应该注意卸载的金属工具与蓄电池之间的短接。另外,当进行输出线或者是插头的分离时,一定要适当控制操作的力度,防止操作力度过大造成相应故障的发生。当交流发电机安装到汽车的发电机时,一定要确保发动机的安装面与安装的支座之间不存在任何杂质,并且螺母的紧固必须使用规定的力矩,如果使用工具进行张紧皮带,一定要防止用力过大对端盖造成的损伤。在进行装备以及分解时,需要特别注意螺母、螺栓紧固的值,杜绝电器的连接面存在异物等一系列状况的发生。 3.2 主要的故障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汽车充电系统出现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3.2.1 充电灯显示存在异常。充电灯显示存在异常,该种情况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发动机启动后灯不灭或者是接通点火开关以后灯不亮,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多与汽车的交流发电机的电气性能方面存在的故障有关。例如整流器断线或者是接地、集电环、电刷磨损较大、调节器检出现报警、转子线圈接地等。 3.2.2 蓄电池用尽。造成蓄电池用尽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长时间的道路堵塞情况下的放电过多以外,负荷开关的不规范操作、蓄电池的恶化以及交流发电机发生故障等都是造成蓄电池用尽的可能因素。如果是交流发电机故障所造成的,一般情况下该故障属于励磁电路故障,例如调节器的操作异常、插头接触不良以及电刷的使用寿命等。 3.2.3 异响。当汽车的轴承出现故障时,常常会发出一些响声,引起汽车轴承故障的原因多与皮带的张紧程度有着较大的关系,如润滑不良、载荷过大等。 3.2.4 蓄电池过充电。造成蓄电池出现过充电的原因也有很多,如果该故障是由交流发电机所引起的,则可能是由于交流发电机的发电电压的升高造成连线、插头或者是调节器等设备出现故障。 3.3 系统全面地检车 针对整车中使用存在的故障,为了有效地防止以上故障的出现,提高汽车的适应性,增加汽车的使用寿命,提出了以下检查方法:(1)应该对汽车皮带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应当确保皮带不存在偏槽、打滑、断裂以及松动的情况;(2)对于汽车接线装配中存在的故障,应该仔细地检查所有的连接线路是否存在短路、松动的情况;(3)对于汽车交流发电机安装方面存在的故障,应该对交流发电机、驱动皮带等进行细致的检查,确保皮带槽不存在歪斜的状况,并且所有的安装栓不存在松动的情况;(4)还应该对蓄电池进行定期的检查,确保蓄电池不会出现蓄电池用尽以及蓄电池过充电的现象。 4 结语 总而言之,汽车的交流发电机在汽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汽车电器中的重要部件,为了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地适应维修简易化、微型集成化、高效率化以及低热低噪化等方面的要求。 汽车交流发电机调节器调节原理:汽车交流发电机的可靠性探讨与改进研究 [摘要] 该文通过对现今国内外汽车交流发电机实际应用的调查和分析,对汽车交流发电机在设计过程中,影响可靠性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与分类,并从使用的角度,分别对其各部件(定子、转子、轴承、风扇、调节器、整流器等)进行分析与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以使汽车交流发电机的机械强度、热负荷、电磁兼容性、噪音、密封防护等满足更优化的功能要求。 [关键词] 汽车 交流发电机 可靠性 改进 0 引言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市场的日益成熟,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外先进标准、产品的示范效应和国内同行业产品的竞争压力,使国内汽车工业包括汽车电气行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产品功能和外观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产品可靠性要求显著提高。本文就汽车交流发电机的设计,结合在生产上的实践应用,对如何提高其可靠性进行探讨。 1 汽车发电机的结构与功能 汽车交流发电机的结构主要由定子、转子、轴承、风扇、调节器、整流器等组成[1],这些部件必须满足机械强度、热负荷、电磁兼容性、噪音、密封防护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因此,从失效后带来的后果来讲,定子、转子,轴承、调节器、整流器等任何一个零部件的早期失效(这些失效形式往往和机械强度、热负荷、密封防护等有关),都会带来电机整个功能的丧失,它们的危害程度是第一位的。而风扇、绝缘件、皮带轮等零部件失效(它们往往也和机械强度有关),虽不会造成电机整个功能的丧失,但会给用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它们重要性是第二位的。而涉及到电磁兼容性、噪音等功能问题,只会给用户造成不适,因此应属于第三位[2]。提高电机的可靠性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完善,做到既保证功能又满足可靠性要求。 2 汽车发电机各机构部件的可靠性探讨与改进 2.1 汽车发电机定子的可靠性探讨与改进 影响定子可靠性的因素主要有:定子的通风散热能力、机械连接强度以及其热负荷,漆包线、槽绝缘、浸漆的热级[3]。对于内风扇电机,由于大部分热量均需从绕组端部散出,绕组端部需保证一定长度(一般为22~25mm) [4],端部长度过短会因散热不畅引起电机温升过高,过长则同样会因铜耗过多引起电机温升过高。而对于外风扇电机,因其定子散热主要通过铁心进行,则没有必要增加绕组端部长度。不过调整绕组端部长度只是一种辅助的方法,较有效的方法是在定子外径一定的前提下,配对加大爪极及铁芯长度,从而减少绕组匝数,增加绕组线径,降低定子的线负荷,从而内部降低定子温升。此外,在机械连接方面,可采用止口压紧或螺栓定位的方式来防止定子在受热状态下,因和端盖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松动、打转现象。 2.2 汽车发电机转子的可靠性探讨与改进 影响转子的可靠性因素主要有机械强度、电磁或气动噪音、激磁绕组的电流密度以及各组成部件的绝缘性能等[5]。内风扇发电机和外风扇发电机由于结构不同,对电机可靠性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对于外风扇发电机,影响其可靠性的因素主要为爪极强度、热处理状态以及其与轴的配合状况,只要在上述方面得到保证,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影响可靠性的问题。而对于内风扇电机来说,除了需对以上问题考虑外,还必须对爪极的气动和电磁噪音、激磁线圈的防转措施、滑环的可靠性进行综合控制。 常见问题与改进措施:爪极的气动噪音可以用常用的12极电机为例进行分析,由于爪极电机定子均采用每极3槽的方法进行设计,每个爪极便对应定子的36个槽,此36槽经嵌线后便在绕组端部两边各形成36个不规则孔洞,此36个孔洞刚好在位置上对应着爪极的爪根部。对于12极电机来说,每个磁极有6个极爪和6个间隔,刚好类似于一个有6个均布叶片的风扇,当爪极高速旋转时,爪极根部形成的气流就穿过绕组端部的孔洞,引起电机的啸叫,形成噪音[5]。因此需在端面增加挡风板以阻断风路(如图1左所示),或者在爪极根部增加倒角(如图1右示),以降低其风扇效应。而爪极的电磁噪音是由于电机的电枢反应引起的,这除了保证电机的气隙以外(一般0.35mm以上),还需对爪极侧面倒角,以增大电枢反应路径长度,削弱电枢反应强度,最后便形成菱形爪极(图1右所示)。对于激磁线圈来说,由于电机高速旋转带来的惯性力,激磁线圈会相对于导磁轭发生转动,从而拉断激磁线引起电机故障。激磁线圈的转动可分为两种,即激磁线圈架的转动、激磁绕组的转动,激磁线圈架的转动可以通过在激磁线圈架上增加卡于爪极底部的止动凸起来限制,但激磁绕组的转动必须通过在爪极增加浸漆导向槽和在线圈加上增加浸漆导向孔来限制,在加热状态下,漆流通过此导向孔使激磁绕组整体得到浸泽,最后和激磁线圈架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使绕组不能发生相对滑动而拽断引线。对于滑环来说,先采用酚醛压塑料制作成整体形式,再将其压于转轴上后进行接线是一种可靠的方式,它可以避免塑压过程形成的短路故障,增加电机的可靠性。 2.3 汽车发电机轴承的可靠性探讨与改进 轴承作为电机上的必不可缺部件,其失效形式也必须引起重视,尤其是其固定方式值得探讨。一般电机上由于结构设计需要,位于整流器端的轴承轴相必须处于自由状态。在高温状态下,由于轴承(钢件)和端盖(铝件)线膨胀系数的差异,常温下配合良好的轴承外圈和端盖会处在间隙配合状态,轴承高速旋转的摩擦力会带动轴承外圈发生旋转,长期工作后就会磨损轴承室,最终引起电机失效。 解决该问题,就需要采用措施将轴承外圈固定,避免其在高温状态下旋转。最简单的方法是调整轴承室公差带及公差等级,如某电机轴承室采用K6级公差后,使轴承处于轻过盈状态,轴承室磨损问题即被解决。该方法的缺点是加工公差要求过高。另一种方法是轴承室和轴承采用过渡配合,但轴承室内开有圆环槽,圆环槽内嵌有长圆形截面O型橡胶密封圈,该密封圈和轴承形成过盈配合,增加轴承旋转阻力,阻碍轴承打转。此种方法增加了工序但降低了加工精度。第三种方法是塑料轴承衬套,其内圈和轴承外圈采用过盈配合,其外圈和轴承室采用间隙配合。其原理是利用塑料的塑性在轴承外圈形成以紧固环,在光滑的轴承外圈上增加了限位装置,利用轴承衬套和轴承室的轴向径向限位配合或者将轴承衬套滚铆于端盖上防转。第四种方法是采用聚四氟乙烯轴承衬套防磨,其固定方式和第三种方法相似,但其内圈和轴承外圈采用间隙配合,其原理是利用聚四氟乙烯的自润滑性能形成的耐磨性来避免轴承的磨损。上述方法均通过了实际应用,防磨损效果均满足了电机的使用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篇1 城市园林绿化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发展、民众环保理念不断加深等客观条件影响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发展时间较短,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管理内容无法满足城市化的发展需求,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城市园林绿化效果不尽如人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价值发挥也因此备受制约。因此,剖析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并制订应对策略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具有长久、复杂、烦琐等诸多特征,包括植被施肥、移植、灌溉、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其以打造优质的城市环境为思路,最终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可使园林绿化工程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反之可能会导致绿植死亡,进而给园林绿化带来巨大损失[1]。因此,需要在养护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并及时解决各种问题,使城市园林绿化景观长久保持良好的状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城市、居民等都十分重要。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需要使用合理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规律。只有保证面面俱到,才能确保绿植茁壮生长,进而打造出层次明确、色彩和谐、布局合理的绿化结构,继而展现绿化工程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在保证各方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时,高质量完成绿化指标,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确保城市未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2)高质量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可以为城市居民创造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优美环境,可陶冶居民情操、体现城市精神文明。居民的精神需求被更好地满足,对城市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进一步优化城市绿化,提高养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凸显绿化的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思想不够重视 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以破坏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快速发展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落实。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普遍存在认知不到位问题,很多人不了解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与自身的关系,这导致相关工作落实难以快速获得人们的支持,甚至会遭遇重重困难。此外,相关企业在完成园林绿化工程之后没有落实管理的思想认知,园林的发展完全由植物特性决定,粗放且不规范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影响了管理的效率,也违背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初衷与目标[3]。 2.2人员不够专业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相对艰苦且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需要由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全权负责,否则将难以保证工作质量。然而,专业人士对待遇的要求较高,加之很多地区缺乏相应的教育机构,这导致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人才稀缺,企业或机构很难聘请到专业人士,再加上难以提供优渥的待遇条件,也容易导致专业人才流失[4]。而以非专业人士为主组建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团队缺乏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思想认知不到位,管理经验也往往比较欠缺,很难在管理的过程中引入新技术、新手段,也难以保证各项管理条例落到实处。除此之外,很多从事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人员为外地务工人员,这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强,短期的养护管理难以保证城市园林的后续发展,必然会影响预期的绿化效果。 2.3投入资金不足 城市园林中的植物种类较多,且不同植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差别较大,必须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否则将难以长久维持城市园林绿化的效果。然而受思想认知的影响,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普遍不被重视,相关工作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支撑,这容易导致前期的资金投入“打水漂”,并使得城市园林绿化逐步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资金不足对城市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建设初期政府部门重视度较高,提供了能够满足城市园林建设的相关资金,但随着建设完毕,相关关注度逐渐下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不被重视,资金不足制约养护管理工作落实。2)园林绿化建设后期政府资金无法及时下拨,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受阻,以至于养护管理浮于表面,不符合相关要求[5]。 2.4管理政策不全 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能够为各行业中各种工作的落实提供标准和框架,城市园林绿化体系亦是如此。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城市建设部门对现有的法规文件亦不够重视,这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完全依照自身经验办事,管理工作缺乏标准且随意性较强,很多有效的管理措施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对季节、环境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很多城市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都采取异地人员委派形式,这种模式下,管理人员不了解绿化的实际情况,加之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各种工作的开展无法可依,甚至当城市园林绿化区域被非法侵占时,管理人员也难以行使自身的执法权限,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法人员,降低了不法者损害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成本,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的价值发挥[6]。 3对策 3.1提高思想重视度 思想决定意识和行为,想要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提高社会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在具体落实时,需要将关注点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视程度,关注重心从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向环境保护转移,积极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效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对策,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2)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环节的干预力度,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不断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及时解决现存的绿化养护管理不合理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并完善管理方案。3)合理使用媒体向广大民众科普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相关工作,提高普通民众的思想觉悟,削减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落实阻力。与此同时,鼓励民众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利用民众反馈、万众监督等措施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覆盖面,确保尽早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合理消除影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因素,保证城市园林的绿化效果[7]。 3.2提高人员素质 城市园林中包含种类繁多的植物,这些植物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截然不同的生长特性,对环境的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想要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充分掌握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要明确植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办法解决问题。基于此,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须配置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人才招聘时适当提高门槛,保证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8]。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的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很难依靠纯人工完成,管理工作的落实必然会涉及新技术和新设备。所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除了要拥有丰富的植物知识外,还要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想要实现上述目标,相关部门需要给予管理人员以定期的技术培训,必要时可以将管理人员送往高校继续深造。为了能够留住优质人才,城市园林养护管理部门还应适当提高人才的福利待遇,增加人才的归属感,激励人才自主自发地为城市园林事业贡献自身力量。 3.3增加资金投入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专业人士的引入需要资金,人才的定期培训需要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引入需要资金,设备的管理养护也需要资金。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部门也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尽可能将钱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技术设备的功能,以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9]。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不是某一个机构或是部门就能够高质量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部门、社会各界团结协作。为了保证有限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管理部门应强化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督,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 3.4完善政策与法规 我国关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现阶段的客观现实,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陷入事倍功半的不良局面[10]。基于此,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十分重要且必要,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管理细则,为养护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方向和思路。为了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落到实处,还应配置相应的执法监督队伍,要严格防范执法真空区域,对违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人员进行严厉惩处,以震慑不法人员,维护城市园林绿化的成果。 4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精细、复杂且长期的工程,是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内容,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可提高城市宜居程度、促进社会和谐、提升民众幸福感。然而受客观条件制约,当前此项工作的落实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重要且紧迫,相关人员要围绕问题设计应对方法,从思想、政策、资金等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研究摸索新的手段,改进并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策略,高质量地推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带动城市绿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王莹 单位:凌源市园林管理处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篇2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不仅要具有美观性,还要满足城市对工程的要求。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工程项目不能违反自然法则,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所建设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行管理。通过管理可以提高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中,施工工作和绿化植被的养护工作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但实际上,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施工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施工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选择降低园林绿化施工的成本。例如,在进行园林绿化的施工工作前,相关部门需要进行招标工作,使施工单位在进行园林绿化植被的养护工作中经济效益不够显著,一些工作人员因此会选择减少对绿化植被免费养护的时间来降低施工成本。这也是导致园林绿化植被的养护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园林绿化植被的养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比较复杂,从而也增加了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难度。虽然我国的很多施工企业在进行园林绿化时,也意识到对于绿化植被养护工作重要性,但很多的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依然会选择把关注重点放在施工进度方面,这样就会导致园林绿化植被的质量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影响了整个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1]。 1.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园林绿化在养护工作过程中没有统一、系统的管理措施和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质量。比如最常见的是城市中的草坪没有修剪,且一些树木植被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而导致死亡等。 1.3养护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素养较低 在进行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传统方式来进行相关的养护管理,工作人员会定期对城市中的植被进行修剪和浇水工作,并对周围的环境垃圾进行清理,但这样的工作方式对城市绿化的养护效果并不理想。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参与养护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素养较低,并且相关部门也未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这样就会导致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质量不能达到标准要求[2]。 2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2.1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 对于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来说,不仅仅需要相关施工单位的努力,还需要城市居民的配合。相关部门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可以定期对市民进行园林绿化相关的知识培训,组织市民参与到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工作中,并提高市民对于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帮助市民爱护和保护城市中的园林绿化植被。此外,对城市绿化管理人员来说,还需要不断提高对绿化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友好、绿色的生活环境[3]。 2.2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素质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工作来说,离不开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因此想要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需要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素质。工人要对城市绿化植被的类型有一定了解,以便选择更合适的养护方法。相关部门也可以定期组织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园林绿化养护知识的培训,提高养护人员的工作技能。管理人员也可以定期对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一些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可以给予奖励和表扬,从而提高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对养护工作人员进行分区分组管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长,城市的发展速度变快,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意识到了城市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很多的城市也在进行园林绿化的工程建设工作。但是,通过对我国城市景观绿化工程建设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进行调查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根据城市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以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现状,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和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质量,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松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园林工程服务站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篇3 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三分种、七分养”的显著特点,积极做好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可以实现园林设计的造景效果;②可以保证园林施工的持续成果;③可以更好地发挥改善城市园林环境的作用[1]。当前阶段,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重视程度不足、养护管理水平亟须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质量,必须积极地予以解决。因此,分析探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要点与策略就尤为必要,务必给予高度的重视。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也比较多,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总的来说,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从当前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一些主管部门虽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例如,没有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责任制度和工作机制,导致养护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无法正确认识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大受影响,植物的成活率和绿化效果均受到较大的影响。(2)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人员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园林绿化养护的一线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就势必会影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从当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未能充分地掌握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责任意识,无法积极参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3)保护绿化环境理念仍然需要加强宣传。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单纯依靠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来落实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无法实现最佳的效果。因此,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确保更多的城市居民可以认识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全面的保护意识,日常生活中不随意践踏草坪、不私自采摘花果。从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在宣传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宣传力度不足,无法帮助居民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解决当前阶段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充分认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的特点,主管部门必须始终认识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且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科学规划设计,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严格实行精细化管理与全过程管理;另外,要细化分解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权责,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防止出现“无人管”和“多人管”的问题。(2)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人员的水平。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向一线工作人员讲解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满足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需求。除此之外,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管部门要把提升一线人员的责任意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他们积极参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以此来保证此项工作的开展质量[2]。(3)加大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当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管部门在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方面,虽然投入了人力和物力,但是仍然未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后续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具体来说,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资金的规划配置工作,为后续的宣传教育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要做好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创新工作,更多地使用信息化手段,以此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途径。 3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案的制订要点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精细化的原则,对涉及的工作做好精细化安排,以此来高质量地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总的来说,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具体安排如下。每年1月,要重点做好冬季修剪、行道树检查、防治害虫、绿地养护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在害虫防治工作中,冬季是消灭园林害虫的有利季节,工作人员要清理土中所潜藏的虫蛹、虫茧,并且集中烧死。每年1月中旬,工作人员要重点消灭蚧壳虫,可以考虑刮除树干上的幼虫。在开展绿地养护工作时,工作人员要重点清理绿地、花坛等部位的野草,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绿地的防冻浇水工作。每年2月,要重点做好修剪、防治害虫这方面的工作。在修剪工作中,工作人员要重点剪除大小乔木的枯枝、病枝,通常需要在本月月底之前完成树木修剪工作。在病虫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要把刺蛾和蚧壳虫的防治作为重点。每年3月,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植树、春灌、施肥、病虫害防治。例如,在春灌工作中,考虑到春季具有干旱多风与蒸发量大的显著特点,因此工作人员要及时浇水。再例如,在开展施肥工作时,工作人员要在土壤解冻后,及时给植物施用基肥并灌水。每年3月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一旦发现园林绿化植物出现病虫害,工作人员就要立即进行处理。每年4月,要将植树、灌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绿地内养护作为重点工作,例如,在植树时,工作人员要抓紧时间种植萌芽晚的树木,要尽快拔除死亡的绿化植物并补种;在施肥作业中,要重点对草坪、灌木结合灌水,追施速效氮肥[3];为了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需要对草花做好浇水修剪工作。每年5月,要重点做好浇水、修剪、防治病虫害这三方面的工作。考虑到5月是园林绿化植物的展叶盛期,园林绿化植物对水会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工作人员要及时浇水。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将消灭天牛、刺蛾、蚧壳虫、蚜虫等害虫作为重点工作。每年6月,不仅要重点做好浇水、施肥、修剪、排水、病虫害防治工作,还要做好树木防汛、防台风前的检查工作。例如,在开展修剪工作时,工作人员要重点去对行道树进行剥芽除蘖工作,修剪工作要把重点放在绿篱、球类及部分花灌木上。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考虑到刺蛾进入孵化盛期,因此工作人员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以使用杀螟松乳剂。每年7月,要重点做好移植常绿树、排涝、施追肥、防治病虫害这些方面的工作。每次大雨过后,工作人员都要做好排涝工作,并且在每次下雨前要干施氮肥等速效肥。对于行道树来说,如果与电线接触,则需要及时修剪,并且需要仔细检查每一个树桩,一旦发现松垮、不稳等问题,就需要及时扶正绑紧。每年8月,要重点做好排涝、行道树防台风、修剪、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在修剪工作中,除一般树木夏修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对绿篱进行造型修剪。在中耕除草工作中,要清理园林绿化植物周围的杂草,尽量采用人工的方式来完成除草工作。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将捕捉天牛作为重点,尤其是注意捕捉园林植物根部的天牛,另外要做好蚜虫与香樟樟巢螟的防治工作。每年9月,要重点做好修剪、施肥、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例如,在修剪工作中,为迎接国庆节,工作人员要做好绿篱造型修剪(见图1)、草坪切边、清理死树等工作。另外,要及时更换质量不佳的草花,选择一些颜色鲜艳的花草品种,并且做好浇水工作。每年10月,要重点做好秋季植树、绿地养护、防治病虫害这三方面的工作。在10月下旬耐寒树木落叶后,工作人员便可进行秋季植树工作。在绿地养护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及时对绿化植物的生长质量开展全面的检查工作,及时清理死树,同时要做好绿地、草坪挑草切边工作,如果花草生长不良,则要及时施肥[4]。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要继续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捕捉绿化植物根部的天牛,同时要加大力度防治香樟樟巢螟。每年11月,要重点做好植树、翻土、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例如,在翻土工作中,工作人员要重点对绿地土壤翻土,以此来暴露准备越冬的害虫。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因为各类虫害在11月下旬准备过冬,所以整体防治任务会较轻。每年12月,要充分认识冬季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工作人员要重点做好冬季修剪、消灭越冬害虫这两方面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实际开展此项工作时,管理人员务必给予高度的重视,切实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尤其是要做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案制订和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这两项工作,以此来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赵雯 单位:福建国贸智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篇1 0前言 装饰装修是房屋在使用前的重要步骤,装饰装修过程主要包括施工材料的选择、建筑的内外墙的施工等多种工序。其中所选择的施工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文章对苏州市谨业园林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近年来的装修业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有助于加强建筑装饰装修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措施,对提高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施工特征 装饰装修工程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中装修工程的整体质量管控是这项工程的重中之重。较高质量装饰装修工程不仅更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还能提升建筑装饰公司的声誉与口碑。另外,装饰装修工程是在建筑整体结构完工后才进行的工程,因此装修工程质量的高低,与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想要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最大化,应当在确保建筑主体结构符合标准再进行[1]。对建筑进行的装饰装修主要是在室内进行,室内的整体空间以及环境都会对整个装饰工程的质量产生较严重的影响,甚至会严重限制装修工程的顺利进展。所以,在进行建筑装修之前,应当先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勘测,尽早寻找出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或者预防。另外,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众多,为管理工程整体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2]。建筑装饰装修具有工期短、质量要求高、技术强等诸多特点,因此在较短的工期内完成较高的质量控制水平,不仅要对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还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措施,进而全面提升建筑装修工程的整体质量。随着机械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建筑装修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些工序已经使用了机械设备,但是由于机械设备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在,再加上施工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机械化在装修过程中的应用存在着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为装修工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点分析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整体效果,因此,需要提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的重视重度。下面分享几点质量管理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点: 2.1地面装饰 地面装饰包括楼面层与地面层两方面的装饰,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应当遵循向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进行展开施工。在进行地面过程中,应当先对地面上暗管、沟槽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当检验合格后,在进行地面装饰工作。在进行地面装修时,一定要注意,要保证整个工程的平整度以及坡度、连接缝隙之间的流畅程度等,这些都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2.2轻质隔墙的装饰 轻质隔墙是将空间进行隔离的人工墙面,最主要的作用为隔离噪声。在进行轻质墙装饰的过程中,一定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要求,先对墙纸墙体进行初步的固定,然后在对其进行后期的处理工作。在进行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满足墙体与龙骨之间的连接相对牢固,并且要严格的满足垂直度以及水平度的设计要求,进而符合工程方案的质量管控标准。 2.3吊顶装饰 在进行吊顶装饰之前,应当先明确装饰房间的实际高度、吊顶内部的管道设备及洞口标准高度等多种因素[3]。在进行龙骨的安装时,应当根据施工方案要求,确定龙骨的实际布置位置,为保证吊顶装修的质量,在进行安装过程中,应当保证龙骨的均匀分布并且紧密安装,进而保证龙骨的稳定、牢固性。 2.4墙面的装饰 墙面的装修装饰主要有墙内与墙外两种装饰,装修过程主要有抹灰、涂装、裱糊以及软包装在内的多个施工步骤。在为墙体进行抹灰之前,应当保证墙体的洁净程度,并且要保持墙体的湿润程度,然后在进行抹灰工作。当遇到不平的墙体时,应当将其刮平或者将其磨平,进而保证墙体的美观。在进行墙体抹灰时,应当采取分层抹灰的形式进行施工,每一层灰的厚度应当在4~8mm之间,抹灰完成后应当保证墙体表面的平整。 3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方式 3.1室内装修环境的质量管控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现阶段,绿色、节能、环保等爱护环境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满足人们的要求,在进行装修过程中,应当着重选择绿色环保的施工材料,尽量不适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将健康环保理念运用到装饰选材工作中。另外,装修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当着重选择尽可能降低污染以及使用有害物质的施工工艺。例如,在进行装修过程中,应当减少使用喷漆工艺,着重选择免漆板,有助于降低甲醛等有害气体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另外,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注重标明严禁使用哪些施工工艺,进而达到对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目的。 3.2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控制 施工材料是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最基础部分,施工材料的整体质量严重影响着整个装修施工工程的质量。因此,装修材料的负责人,应当按照材料要求标准,对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确保材料的质量均符合工程建设要求标准。另外,在进行施工材料选择过程中,应当着重选择绿色环保型材料。为保证材料的合理、高效使用,应当根据实际的装饰工程制定合适的材料领取计划与规定,并定期对材料的剩余情况进行盘查,要加强保护[4]。 3.3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建筑装饰装修质量水平的高低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所使用的施工工艺密切相关,通过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有助于提升施工人员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同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5]。给予施工工艺较高并且施工质量较好的施工团队一定的奖励,对于施工工艺以及质量较差的施工团队进行一定的惩罚,以此来实现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为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可以定期为他们开展技术知识培训活动,为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奠定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在保证建筑整体结构质量的同时,要着重提升施工人员的装修技术与素养,为提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奠定基础。根据实地勘测之后,再制定装修装饰方案,不仅有助于提高装修整体的质量与视觉效果,并且对建筑装修装饰公司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赵义 单位:苏州市谨业园林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篇2 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加重视建筑的装饰装修,高水平的装饰装修工程一方面能够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保护主体建筑,增加建筑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有利于现代城市的更好前行。 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概述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需要完成门窗装修、地面装修、涂饰装修和抹灰处理等内容。在建筑装饰装修中,建筑结构对装修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如在室内装修中出现工序交叉等问题,则需要完成多个施工区域的搭接处理,这也为后续的装饰装修制造了安全隐患。所以,在建筑装饰装修中,技术人员应先明确装修设计的风格,结合不同风格确定施工流程,关注装修中材料的使用概况,从而满足施工工艺变化的要求。 2提高建筑装饰装修施工质量的意义 我国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快速发展,在这期间出现了多种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为全方位满足用户的建筑装饰需求,在建筑装饰装修及工程质量管理中,出现了以往并未出现的新问题,即在部分施工质量要求相对严格的工程建设和施工中,如果装饰装修质量无法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则会拖慢工程的施工进度,也会引发安全事故。当前,我国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期间,机械化施工模式存在明显不足,该问题也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且对工程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在工程施工中,部分重要的施工环节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施工模式,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主要受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影响,无法保证整体工程的施工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在建筑装饰装修工作中,有必要将建筑质量管理作为核心内容,加强施工的规范性,为工程的高质量竣工打下基础。 3导致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 建筑工程装饰装修施工的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所以,在工程施工中也存在诸多影响工程质量的客观因素,如装饰材料质量不佳、装饰装修施工工序不合理、装饰装修施工技术不完善、施工中尚未建立动态质量监管机制等。 3.1装饰材料质量不佳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建筑装饰材料种类日益丰富,其功能也更为强大,但在装饰装修市场中出现了多种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不达标产品。部分装饰装修材料生产厂家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生产质量不符合规范的材料,该类材料流通在装饰市场中,会对建筑装饰装修施工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无法保障建筑后期的使用性能。 3.2装饰装修施工工序不合理 在建筑装饰装修施工中,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既定的施工流程,但受到管理人员职责缺位、施工人员专业能力较差、施工流程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同时,施工人员在工程施工前并未按照工程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扰乱了工程施工的秩序,对建筑装饰施工质量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不仅无法改进装饰装修的工程质量,而且破坏了工程施工的效果。 3.3装饰装修施工技术不完善 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应具备娴熟的施工技术,但实际情况是,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有待提高,在实际作业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在招聘施工人员时,并未培养其质量控制意识,进而对建筑后续的使用性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施工人员产生技术问题的原因较多,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聘用施工人员时,并未严格审查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在工程施工中出现了专业水平较低、专业素养较差的施工人员,对工程施工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②企业并未组织员工参与专业系统的培训。现阶段,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迅速发展,若有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施工现状,则要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若无法跟上时代和技术发展的脚步,则会引发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3.4施工中尚未建立动态质量监管机制 在建筑装饰装修施工中,施工质量管理应严格遵守质量监督和管理机制,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并未建立动态质量监管机制,管理人员在施工质量管理中无科学依据。另外,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以管理人员现有的管理经验和主观意识组织管理工作,这种情况也降低了建筑装饰装修施工质量,损害了企业施工的经济效益。 4建筑装饰装修施工质量管理策略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阶段,需要分析解决工程施工中的各类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施工质量管理措施,以提高工程作业效率,推动建筑装饰装修施工的有序进行。以下将从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完善施工材料质量管理、加强施工工序管理、加大施工技术管理力度和有效落实动态质量监管工作、贯彻落实奖惩制度、加强工程施工中的检验工作、加大工程后期的监管力度这八个方面简要分析建筑装饰装修施工质量管理策略。 4.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工程施工前,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施工组织设计的总体要求科学配置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等,以此推动工程施工的有序开展。首先,及时组织施工及管理人员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使参与者能够准确把握施工的规范和要求。其次,结合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现场需要的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的数量,制定科学完善的采购计划,合理安排进场时间。图纸会审的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发现明显的不足,则要与监理单位共同向设计单位反馈问题。最后,依据设计单位给出的整改意见科学调整施工计划。技术管理人员也要结合设计施工图纸,完成施工组织方案的设计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做好人员调配和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前,还要科学考察现场的主体结构概况,确定已建结构的实际情况。 4.2完善施工材料质量管理 施工材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要素。所以,在建筑工程装饰施工管理中,就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施工材料的有效管理。首先,严把材料采购环节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注重材料质量抽检工作,确保购进的材料手续齐全,性能完善,可满足规范的总体要求。其次,在工程施工中,还应合理存放工程材料,部分施工材料存放的要求十分严格,若存放空间过于潮湿,则会使材料发生霉变,进而对工程质量产生破坏。所以,务必做好施工材料的存放管理,定期检查施工材料,以优化现场施工环境,为顺利作业打下基础。 4.3加强施工工序管理 建筑装饰工程作业阶段,如施工人员无法严格依据规范的要求开展施工,则极易引发质量问题。故而,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务必不断加强施工工序的规范性。在工程施工前,工作人员应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施工方案中结合实际制定施工流程,并督促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严格落实施工方案。因此,在工程作业中,管理人员也应做好监督工作,严格监督每一道工序,若出现质量隐患,则要求人员及时返工,以保证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整体作业的有序进行。 4.4加大施工技术管理力度 施工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对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工程造价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施工方应妥善安排施工人员,不断完善施工技术,发挥出施工技术的最佳处理效果。不仅如此,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还应聘用专业性较强的施工人员,评价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基于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参与工程建设和施工。此外,施工人员应主动学习,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最后,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与专业培训,在系统化的学习中不断完善施工技术水平,而增强自身能力也可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化与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4.5有效落实动态质量监管工作 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动态质量管理制度,并且加强施工动态质量监督和管理,在工程施工现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完成动态质量检测工作。比如在内墙抹灰施工中,要以肉眼直接观察表面的光洁度和阴阳角的平整度。在隐蔽工程验收和控制的过程中,可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和试验方法完成检测工作。工程施工期间务必做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自检和记录工作,如果上道工序的质量无法满足规范要求,则不得进行后续的施工建设。加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动态监管工作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施工中的问题,随后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全面提升装饰装修施工的整体水平,增加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4.6贯彻落实奖惩制度 施工企业应经常自我反思和监督,科学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了解装饰装修工程组织开展概况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施工质量的等级。掌握施工参与人员在工程施工中的表现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如果工程施工人员出现操作失误,不得简单粗暴地批评或惩罚,而应引导其分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在工程施工中引导施工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管理人员还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尊重施工人员的个体差异,将责任落实到人。与事中管理和事后控制相比,事前控制能够切实提高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管理人员务必高度重视事前控制,并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专业系统培训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使其自觉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以此降低人工操作的失误率。 4.7加强工程施工中的检验工作 4.7.1完工后的自检与互检 工序完成后,施工人员应该按照规范要求做好自检和互检工作。自检时,工作人员应详细记录自检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解决问题后方可交给质检员进行工程验收。在工序自检中,建筑监理和建筑施工人员要及时交流和沟通,并汇报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进展,完成一个工序后就要及时检查,所有工序质量均满足要求后,方可达到质量控制的目标。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质量自检与互检工作时,必须树立施工质量意识,高度重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培训工作,以优质的培训不断改进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7.2定期抽查施工质量 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应定期开展施工质量抽检工作,对抽检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分类工作,针对抽检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召开质量讨论会议,在问题分类、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也可及时调整,有效防止出现同类问题。对于部分特殊项目要提前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将所有措施落实到工程施工中,这样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提升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4.7.3工程内部验收 在建筑装修装饰工程建设和施工中,需要加强工程内部检查验收,以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客户的满意度。完成工程建设和施工后,在工程投入使用前,工作人员应做好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检查与验收工作,如在检查和验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则以书面文件正式通知施工管理部门结合工程实际,采取多项有效的整改措施;若出现严重的问题,则要在全面整改后继续详细检查和验收。通过内部检查验收且符合规定要求后,工程方可交付使用。在工程交付的过程中,客户需要再次检查验收工程质量,从而有效维护工程的施工效果。 4.8加大工程后期的监管力度 后期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建筑装修装饰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工程施工结束后,监管部门应及时检查并验收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待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满足施工标准和设计规范后,方可宣布竣工。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后期监管力度,一方面可增强工程施工的规范性;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避免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材料问题、施工工序问题、施工技术问题和动态质量监管机制问题,均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工程管理工作中,就要求相关人员高度重视施工材料、工序、技术和动态监督机制的建设与改进,全面落实动态化的质量监管工作,将质量管理渗透到工程的各环节中,保证装饰装修作业高度符合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孔高玲 单位:南京环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篇3 1、前言 建筑装修装饰工程有着较为复杂的环节,而其对建筑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有些装饰作用于建筑的表面,而另外一些则是对内部进行装修,很容易对建筑的结构可靠性产生深入影响。 2、质量控制要点 2.1控制墙面装饰工程的质量 陶瓷墙的造型和装饰的主要原因是抹灰,油漆,墙布和软袋装饰。如下所述,在对墙砖的外墙抹灰时,必须将其清洁至底部。确保乡镇基地干净,平整。只有基层人员才能充分保证相应的整洁。除去车身表面上的各种灰尘和油脂后,应将其用水润湿。明显不平整的表面应用水泥(如水泥)调平或以1:3调平。调平并插入50克801胶水。在安装的过程中,必须从上到下有针对性地对接缝进行定位,并根据瓷砖之间的缝隙进行全面控制。用于指尖的砂浆的比例标准通常为1:1。在墙壁上建造水性涂料时,严格禁止成批出现非常明显的划痕并向下流动。也要特别注意涂料的稠度和高粘度是可以控制的。装饰房屋时,某些地方不必粉刷。施工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以加强对其他工程的保护,防止油漆被污染,并充分确保粉尘颗粒与基线紧密连接。 2.2质量控制 在进行吊顶装饰,现场装饰和吊顶造型装饰之前,应按照上述下列条件重新测试小房间的净高度,吊顶和支撑架中其他管道设备的高度卧室及详细设计规定的要求;扣紧天花板并标记天花板,即根据天花板设计方法在周围的门上标记高线;绘制地面龙等级的其他位置。在安装龙骨架时,请确保细节要求合理,然后安排龙之间的间距和最佳位置。当部分设计可见时,龙骨架的拱的实际高度应为房屋短跨度的1‰至300mm到3‰。如果小于300mm,则应增加一个动臂以确保其稳定性。龙骨2.6地板装饰工程的总体质量控制,如水泥地板和地板装饰等地板装饰。装修工作的全部原则是先埋地。有效防止地面工程施工干扰地面。建筑物下面的主体(如沟渠和管道)完成后,可以在施工前进行检查。 3、质量控制策略 3.1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准备工作 现场施工前,应根据上述项目施工领导的设计要求和协调安排有关人员,材料和机器,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首先,组织施工单位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一些设计项目的施工图进行审查和审查,并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使各级人员了解施工单位的要求如下。此外,建立严格和标准化的去监督系统对于建立监督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制度的客观存在确保并进一步规范了不道德行为的管理。就当前现象而言,核心技术管理工作中最缺失的部分是系统。施工单位中有很多场地和很多细节,任何形式的松弛都可能导致安全和安保事故。因此,监督工作制度是建立在管理人员基本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其二是事后管理的规范化,涉及到广泛的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包括技术人员的日常技术实施管理。网站上的各种工作。这些工作类型的核心技术基本标准是相同的,并且在实施管理模式时应明确定义这些任务的标准中的系统构造,也是系统关键控制对象的比较之一。 3.2对过程质量水平进行检查 首先要严格遵守其他装饰工程施工单位的整体质量标准,其次,在选材时,尽量不要选择那些对人和环境友好、微毒的装饰性基础材料,以取得最佳效果,改善装饰装修工程的实际情况。此外,还要根据装饰装修工程的实际注意事项,即其他装饰装修工程质量例行检查的要点,建立相关的重点检查程序。 3.3加强装饰装修工程的整体质量 主要材料的整体质量是可以控制的,两个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其他材料的质量,特别是其他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两大工程,所用的基础材料也非常复杂,并不断加强其他建材的质量水平和控制,因为在采购和装饰主要材料时,有必要根据建筑工程图制定合理的基本材料采购数量初步计划。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选择其他材料的供应商,以防止好,坏装饰材料在整个市场上的混杂。在到达现场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材料的质量和管理。收集和使用材料时,必须采取合理措施,有效防止材料氧化和变质,制定具体,合理的总体规划,以确保主要材料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下来。 3.4加强项目建设人员的工作管理 严格的标准和有效的施工人员管理模式是提高新建筑造型和装修的施工单位和质量的关键措施,现场其他单位应当采用专业培训和管理选拔两种方式。此外,根据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短缺和缺口,选择建设单位进行发行和征聘。在招聘过程中,应确保招聘人员具有职业导向和全面的信息素养。他们需要对新建筑以及其他房屋装修和新房屋的明确要求。培训的内容是指在现场施工中应用的新功能和新技术。现场施工单位决定对项目施工人员的身份进行科学指导和基础培训的系统实施,以大大提高施工人员选拔的专业能力,使他们充分掌握世界先进水平。核心操作技能,并降低其提高水平。专业导向的总体水平和对扫盲的综合考虑,从而提高了建筑群中其他装修的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二是对员工进行全面操作培训,在下班后正式进入基层工作之前,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在装饰施工单位的幸福历程中,也要检查每一个和经营者的整体水平,以各种方式做出突出贡献。这种方法鼓励支持那些具有更高和操作标准的员工,以便在全体员工的团队中创造更积极的相互学习。通过考核,定期对人员标准水平进行考核,提高操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相互激励和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其他人当前的业务水平。 4、结束语 建筑装饰和装修工程对于建筑工程有着较为直观的影响,相关的施工单位需要强化装饰工程的水平,并进一步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性,最终确保建筑施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力广.建筑装饰装修施工质量管理要点[J].建材与装饰,2019(26). [2]王建平.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及管理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18):126-127. [3]陈刚,李炜莉.建筑装修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探讨[J].建筑与装饰,2019(1). [4]范亚青.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与管理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26). 作者:丁永南 单位:江苏鼎尚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浅谈微特电机技术:驱动用微特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技术探讨 摘 要:在驱动领域中,微特电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靠性问题影响到其能够得到顺利应用,为此,加大对微特电机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是避免故障、减少损失的前提。本文主要探讨了微特电机的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主要目的是为微特电机日后的应用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驱动领域;微特电机;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 20世纪30年代,微特电机开始兴起,它是应军事装备、科学技术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按照其用途可划分为驱动用微特电机和控制用微特电机两种类型。对于驱动用微特电机来说,转换能量是其最主要的任务,在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微特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电力电子器件不可避免地出现故障现象,影响到电机驱动系统的可靠性,尤其是在军事装备以及航天等重要领域,对电机驱动系统可靠性要求更为严格。为此,加强对驱动用微特电机系统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国际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把可靠性技术划分为冗余和容错两种方法。本文主要是从微特电机驱动系统可靠性、系统主要故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微特电机驱动系统可靠性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国内相关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大对驱动用微特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研究,推动国内在此领域技术进一步发展。 1. 可靠性理论概述 所谓的可靠性主要是指在规定的时间以及条件内,产品可以顺利完成某一规定功能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产品维持功能的时间。电机驱动系统在多个领域当中都得到了充分应用,电机驱动系统在不同的场合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也会存在差异。例如:对于电动车来说,虽然它的驱动系统有一部分发生了故障,但因为系统具备容错能力,为此可以带故障继续运行,及时电动出的转速质量在不断地下降,这些故障不会影响到它的运行。可以及时把电动车送到维修店进行维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电动车在存在故障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规定的功能,它的功能并没有失效。又例如,对于高射炮来说,它的3个主要功能分别为射速、射程和命中精度3个方面,如果该电机驱动系统发生了故障导致仅有两个功能符合要求,这种情况下是不能说明其顺利完成规定的功能。所以,在判断一个产品是否顺利完成规定功能,首先需要把判断故障的主要依据明确出来,接着再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分析。工况不同,判断产品功能失效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2. 电机驱动系统主要故障 一般来说,电机驱动系统的故障情况可划分电气故障和机械故障两种。 不同的类型,其表现出来的故障也会存在差异。对于电机结构来说,其内部一般存在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两套绕组。因此,电机本体内的主要故障主要是指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两套绕组发生短路或者断路。对于永磁电机来说,其电机体内只有电枢绕组没有励磁绕组。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之下,绕组发生故障的几率往往比较低。但是,永磁电机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永磁体主要是在转子的表面进行安装且不容易冷却,容易导致高温发生退磁故障现象。在运行环境一样的条件之下,和其他一般的电机对比,开关磁阻电机发生故障的几率也是比较低,因为在内部均不存在永磁体,也不存在绕组。 一般来说,电机本体故障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绕组发生断路。 (2)绕组匝间、绕组出线端、绕组相间发生短路。 (3)永磁体励磁发生故障。 此外,驱动电路的功率变换器故障也是电机驱动系统的故障表现,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直流母线接地。 (2)输入电源对地短路。 (3)开关器件操作过程中发生失误。 (4)功率开关器件操作过程中,发生断路。 对于电机驱动系统来说,要具备高可靠性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电机的结构设计以及驱动控制电路相间的电耦合、磁耦合、热耦合可以达到最小,当发生以上描述的各种故障的时候,可以及时对一部分故障进行物理隔离,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故障产生的影响,即发生一个或者多个故障的时候,电机依然可以在仅符合某一种技术指标的条件下带着故障继续运行,具备比较高的可靠性。 3. 如何进一步提高微特电机驱动系统可靠性 一般来说,可通过以下几个有效途径来进一步提高微特电机驱动系统可靠性: 3.1 从驱动电路拓扑结构着手 不断开发高容错性的驱动系统电路拓扑结构是提高微特电机驱动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并联冗余相和提高缺相容错能力的方法来实现高可靠性的电路拓扑结构,电路需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是两者的前提要求。当发生故障现象的时候,其他相会承担这一部分的工作,不会给其他相的工作造成任何的影响。冗余技术可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并进一步增强电机驱动系统的可靠性。并对控制线路和相数进行备份。虽然采用冗余结构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驱动电路的可靠性,但是由于用相的驱动电路增加了,也进一步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累赘以及浪费。 3.2 从电机本体结构着手 电机本体自身具有良好的容错性,对于SR电机来说,双凸极是其主要的结构,磁体、绕组、电刷等都没有在转子上安装,由于结构比较简单,当其处在高速度运行状态系的时候可以降低故障发生几率。集中绕组是R电机定子主要采用的方式,从空间上来分析,相对的定子极串联形成一相,所以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这种独立又可以分为电路的独立和磁路的独立。当发生短路或者断路等故障的时候,不会给其他相关的工作造成影响,利用检测装置,对故障及时进行监测,并及时在该系统把该相进行切除,防止电机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故障。当电流一定的时候会不但会促使转矩脉动不断变大,还会促使平均转矩不断下降,为了提高电机在断路故障下的运行特性,把驱动电路分别于每一个极下的绕组互相进行连接。如果在运行的过程中,某一极绕组发生了故障,且该极下绕组电压为零,此时电机的转矩主要是由该相的另外一极的绕组来产生。但是,当SR电处在这种结构下发生故障的时候,不但会产生比较大的径向力,还会导致电磁力产生不平衡感。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使用双绕组结构的SR电机进行布局可以进行弥补。 3.3 从传感集成技术着手 在电机驱动系统中,传感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也其中一个安全隐患之一,长时间使用之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传感器会出现不同程度地损坏,加之灰尘会给光电信号造成阻挡,容易导致系统发生故障,给整个驱动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为此,在电机驱动系统的传感器集成技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无位置传感器技术方面,很多国外相关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或缺了很多成果,总结出很多方法。一般来说,无位置传感器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构造一个转子位置信号的检测电路,而不是在定子上直接安装位置传感器。采用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主要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来着手,电机本身具备一定的电压、电流参数,可以充分借助这些参数达到获取转子的位置信息的目的。续流二极管法、查表计算法、反电势法以及查表计算法等等都是经常被使用到的方法,且都比较成熟。此外,在国外有很多类型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借助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对电机驱动系统的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流传感器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日后微特电机驱动发展以及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结语 综上可知,对高可靠性的微特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进行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可靠性工程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了提高微特电机驱动系统可靠性的有效途径,虽然对于微特电机驱动系统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起步较晚,技术还未完善,理论和技术还需要加以完善。 浅谈微特电机技术:微特电机的误差测试分析 【摘 要】当今社会文明最基本的支撑技术中有一项就是电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电机的使用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微特电机是电机技术领域最先进、最活跃、最具有潜力的一个分枝。在我国已经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独立的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并且拥有自己的一套技术考核标准,成为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电机门类。 【关键词】微特电机;误差测试;分析 微特电机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使用较为广泛,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微特电机的测试误差加以控制。微特电机的测试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测量技术中检测仪器的测量误差和误差的记录方法一直是备受大家关注的话题。 一、微特电机的发展方向 微特电机的发展方向大致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此阶段的特点是借助数字化的传感器、集成化的电路等技术实现电机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第二,高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电机的转矩、运行速度等进行了控制。第三,小型化和微型化发展趋势,追求低噪音,电机小巧的特点。第四,永磁无刷化的发展趋势。第五,直接驱动的发展趋势,要求高速大功率。第六,大功率集成化的发展趋势,追求电机驱动单元的网络集成化。 二、交流异步感应电机转速测量 电网频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交流电机的同步转速,电网频率低,交流电机的同步转速就慢;电网频率高,交流电机的转速就快,电机的实际转速随着电网频率的高低变化而发生变化,电网频率的不稳定导致交流电机转速出现不稳定。为了加强对交流电机转速的控制,有了相对转速和绝对转速的区分。相对转速是交流电机在50Hz电源频率标准下的转速;绝对转速则是电机运行标准中一分钟的实际转速。电动机的相对转速和绝对转速随着电网的频率高低呈现出两条不同的波浪线,当电网的实际频率大于50Hz的标准时,相对转速高于绝对转速;当电网的实际频率正好是标准的50Hz时,相对转速与绝对转速相同;当电网的实际频率小于50Hz的标准时,相对转速低于绝对转速。 交流电机的测试工作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当交流电机的测试工作涉及到转速是判断电机是否合格的临界点时,需要采用相对转速作为评价的标准,就是通过电网频率的分布得到电机自动伸缩闸门的时间。电网频率最高时,电机的转速也最快,闸门自由伸缩的时间最短,测量的结果是相对于标准50Hz的转速;电网频率最低时,电机的转速最慢,闸门自由伸缩的时间最长,测量的结果同样是相对于标准50Hz的转速,通过这种方法补偿电源频率不稳导致的误差,对电机的转速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果闪光测速仪中配备了50Hz相对转速测试的功能,交流异步电机的转速测试最好采用相对转速的测试档,以此避免因电网频率变化造成电机测试误差;如果没有具备相对转速测试档,需要对电网的频率进行鉴别。 三、多级旋转变压器电气误差测量中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是用户使用的标准指南,反映了“基准电气零位”误差偏离实际值的大小,使用者通过产品的相对误差值就可以知道使用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大小。相对误差是对产品提出的更高生产要求,即使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的两倍甚至是极端值,只要绝对误差很小,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合格的。相对误差符合电机的实际使用情况,所以现行的多级旋转变压器电气误差测量中普遍采用相对误差的表示方法。传统的电气误差标准只在乎生产制造,忽视了用户的使用环节,因此现行的误差标准针对传统标准的弊端做出了修改。相对误差标准对产品的生产规格和测试环节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相对误差把“基准电气零位”作为参考点,真实、准确的反映电机的误差,误差的测试环节具有重复性。绝对误差可以选择“基准电气零位”作为测试的参考点,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电气零点”为参考点,两者测量出的绝对误差值都是固定不变的。因为相对误差选择“基准电气零位”作为误差测试的参考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精确地评点电机合格与否。 四、步进电动机的步距误差测量采用绝对误差 步进电动机步距误差分为累积误差和分步距误差。累计误差是指根据步进电动机起始位置的相对值、每一步转的实际角度与理论值的差,选取这一周转动中最大正值和最大负值的绝对值之和记为步进电动机步距误差测量中的累积误差。分步距误差是步进电动机每一步实际歩距和理论歩距之间的差,通常选取一周中步距误差绝对值中最大的数值作为实际的分步距误差。累计误差的测试点是随机选取的,因此累积误差不能采用相对误差进行表示,不同测试点产生的误差数值不同,误差的测试工作不具有重复性。绝对误差测试中无论测试的参考点是什么,都不影响误差值的变化,符合了步进电动机误差测试参考点随机性的特点。分歩距误差实际上是相对误差,测量得到的误差数值大小一样,只是测量误差选择的起点不同,每个起点中表示误差的符号不同。 五、微特电机误差和仪器仪表误差的不同之处 微特电机测量的绝对值中没有理论上的真值,只是有类似于真值的数值。例如步进电动机误差测量的歩距角和位置角,都只是理论上的角度,绝对误差就是测量时电机实际的旋转角度和理论角度的差。还有一种绝对误差测试中只有实际值没有理论数值,例如多级旋转变压器电气误差测试中测量得到的电气角度影响着正切函数电桥绕制的准确率。仪器仪表的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值的差,具有正负数的区分。真值需要借助高一级的测量工具得到,在没有利用低一级测量工具得到的测量数值时,此数值也只能是实际值,不可以称为真值。 仪器仪表误差的表示方式和电机产品的误差表示方式基本一样,但是由于电机产品误差测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误差的表示方法也存在一些不同。例如相对误差的表示方法,仪器仪表采用百分比的表示方法。虽然电机中旋转变压器的余弦函数采用百分比的表示方法,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为使用的方便通常用各点的角度误差代替百分比的误差表示方法。多级旋转变压器电气误差的测量不能选用百分比的表示方法。多级旋转变压器电气误差是以“基准电气零位”为标准的电机实际旋转的角度和理论电气角度的差,并且即使随着转角的角度不断增大,误差数值的大小基本不变,误差数值之间不存在任何比例关系,因此多级旋转变压器电气误差用“基准电气零位”的最大正负值表示误差,不采用百分比的表示方法。 六、结语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微特电机凭借它自身高效率、高节能和机电一体化的特点会迎来一片快速发展的新天地。虽然我国微特电机使用范围广泛,但是微特电机的产业结构布局还不完善,微特电机的技术水平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必须加大微特电机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提升微特电机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力,使我国微特电机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浅谈微特电机技术:《微特电机及系统》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微特电机及系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运动控制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针对新成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践环节几个方面,提出了《微特电机及系统》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微特电机及系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微特电机及系统;教学改革;实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微特电机系统通常是由与常规电机结构、性能、用途或原理不同,体积和输出功率较小的微型特种精密电机、控制器及驱动硬件电路组成的复杂系统。融合了电机、计算机、电力电子、控制、机械、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高新技术,是现代武器装备、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生活自动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1]。本文结合新成立的本科院校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准确定位本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与实践,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必须的平台与保障。 一、教学改革与实践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新成立的应用型二本院校的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明确课程地位的基础上做好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的细化工作[2]。学校提出以“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落实到《微特电机及系统》这门课程中,就是要培养出能够将微特电机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能够在微特电机系统遇到的问题中,分析、定位好问题的所在,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①增加预备知识。《微特电机及系统》是以电机学和电机拖动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但有些同学电机基础薄弱,因此在课程讲授前,应将电机学的基本内容和概念作详细讲解[3,4],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②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分为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与电气工程三个学科方向。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等,缩短专业课程的学时,精简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伺服电机—测速发电机—步进电机—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教学主线,通过试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③增加新型电机教学内容。随着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电机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动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传动的电磁理论,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①采用推理式教学方法。采用推理思路教学,如交变电流交变磁场交变磁通交变电势电流电磁转矩,推动转子旋转,进而输出机械功率。通过诸如此类的推理式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准确理解“电机的本质就是一个能量转换工具”,而且有利于他们理解电机的可逆性原理。②采用对比式教学方法。大部分微特电机在结构和分析方法上存在共性内容,因此,比较不同种类的微特电机结构和原理,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如学生对开关磁阻电机和磁阻电机的原理和控制方法理解比较困难,而对步进电机非常熟悉,这时,可根据步进电机工作原理和控制方式来讲解开关磁阻电机的内容。③互动法教学。采用互动法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讲解直流测速发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应根据其与普通直流发电机原理的相似性,提问学生,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直流发电机的相关内容,然后再分析直流测速发电机的独有特性。同时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如解决永磁式同步电机启动问题,首先讨论得出无法自启动的原因:第一,转子本身存在惯性;第二,定、转子磁场之间转速相差太大,进而得出永磁式同步电机自行启动方法:在转子上安装启动绕组,启动时,依靠鼠笼式启动绕组产生电磁转矩,使转子转动起来,当转速接近同步速时,定子旋转磁场就与转子永磁磁场相互吸引牵入同步。这样通过讨论和归纳,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永磁式同步电机转子上会安装启动绕组。④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学习《微特电机及系统》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讲解时只要重点把握微特电机结构和基本原理,并增加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微特电机的基本用途时,一枚导弹中需要60多台电机,仅一艘潜艇导航仪表配套设备就用90多台电机,并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的方法演示随动系统跟踪和定位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了解随动系统中的力矩电动机、自整角机和伺服电动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当学生听到和看到这些生动的微特电机应用实例,他们就会明白《微特电机及系统》这门课程和高新技术是紧密结合的,具有广泛的用途,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环节的改革 1.理论教学穿插实验教学。结合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工实验中心为国家与地方共建项目的契机,添置了新的微特电机教学模型和实验设备,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验教学,教学模型通电时,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电机运行中的起动过程、制动和可逆等。因此,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电机也有了直观的认识。 2.严格要求实验预习报告。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应详细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实验的目的、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电机的静态特性和调节特性、转速如何调节、主要性能参数和指标有哪些、控制系统硬件组成、完成本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实验的具体步骤等,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实验预习的检查,使得学生对实验有整体的把握,使他们带着目的做实验,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易于发现、解决问题。 3.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单一的验证型实验,为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设计性综合实验势在必行。在设计性综合实验中,教师只需给出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以及所需的仪器设备,都由学生自己拟定。 4.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由于《微特电机及系统》课程的特殊性,通常的考核方式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结束理论学习后,要增加两周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考核,将每五个学生分成一组,选择以不同的微特电机为对象,给出设计要求,完成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工作,最后通过答辩确定学生成绩,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微特电机及系统》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抽象、实践性非常强的运动控制方向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丰富内容,尽可能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指的是一个单位对内部经济与财务状态在进行充分整合的基础之上,采用的优化管理体制,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对经济因素的充分掌握最终建立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此促进单位目标的实现,为单位的正常运行提供财力上的支撑。整合单位内的经济资源,制定单位年度发展目标,同时基于发展目标的指导,对单位内各项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分配,促使单位运行达到最优的经营目标。 2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的背景分析 目前的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社会,各种经济因素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市场的洗涤,因此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对传统计划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进行有效改良与创新发展。充分结合单位的发展现状,同时考虑进政治因素与市场变化等多种因素,从而形成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活动的联动与制动作用。建立现代化的市场发展机制,提升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及时发现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与缺失之处,并对此建立有效的运行约束,避免在长期工作过程中产生被动。在目前新的发展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传统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当进行有效改进与优化,建立科学化的财务管理管控方式,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谨慎性,避免对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的影响作用。 3财务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在新的发展阶段应当充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针对目前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创新发展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内容。 3.1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预算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预算方案的制定,因此应当运用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对资金的利用效率,结合单位的战略发展方式合理分配资金在各个环节中的使用情况。为此要求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对资金的系统化管理与控制,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发展方式,以此促进单位各项事业的充分发展,最终促使单位的发展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为了充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编制出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促进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首先财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财务会计的管理力度,针对各项财务运营情况建立有效的审查与监督管理制约机制,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处于科学化发展的轨道之上。其次应当促进财务资金管理中的核算管理,核算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应当充分采用科学化的核算方式,加强对核算管理工作开展的监督管理力度。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求按照国家相关的财经法规制度,对此进行有效确认与查核,在财务预算的合理范围之内按照进度的规定使用资金,同时充分结合国家相关的发展政策,按照项目的要求与规定使用资金,避免出现透支或者其他形式的浪费。同时要求在合理规划的范围内使用资金,充分结合经营方式发展的需要,对财务预算情况建立有效的编制与管理制度,科学化地使用并管理资金款项。 3.2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及时更新与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完善,经济管理方式的结构与管理模式都出现了很大的变更,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首先应当对传统发展方式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现状的因素进行及时改正与更新。基于经济改革的规定重新部署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方式。同时对单位的经营目标与财务发展情况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进行重新审视并定位。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正在逐渐由事业单位向着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改革方向推进,为此要求单位的财务管理方式也应当进行相应地改革与发展,及时发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此采取有效的改革发展方式。 3.3充分考虑财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在具体的单位内部进行的,具有工作的特殊性,因此在财务工作创新发展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单位内部具体的情况,例如像军队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具有比较稳定的年收入,军队正常运营与军事设备的采购过程中需要在充分考量的基础上由财务部门向上级单位汇报,由上级单位批准。军队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支撑,财务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具有军队发展的特殊性,在财务管理方式编制过程中与普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应当采用特殊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专项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建立松紧结合的财务管理制度。总之,财务管理工作是单位发展的重要基石,为此应当结合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要求创新财务管理方法,有效完善财务管理环境。结合单位具体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及时更新与完善并考虑财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优化财务管理系统。
1能源企业在不同财务阶段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1.1筹资阶段财务风险 能源企业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如果在经营生产阶段无法通过借入资金来产生一定的收益,能源企业就无法在借款到期后按期还本付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市场的行情不断变化,能源企业很容易出现失误的决策和不合理的管理方式,这就会使借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出现较大的不稳定性。另外,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使用企业的自有资金则不需要进行还本付息。但是,能源企业对于资金的不当使用,例如资金使用效果低靡,也会造成企业股票价格下降,从而导致能源企业筹集资金的难度上升,使得筹资成本大幅增加。能源企业对于以上两种筹集资金的渠道的比例是否平衡也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与造成一定的影响。 1.2资金回收阶段财务风险 能源企业的投资风险,指的是能源企业在确定投资的决策作出之时到能源企业投资结束的这段时间里,因为各类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使得能源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较大幅度的偏离。企业不健全的决策机制以及盲目的决策会导致投资后技术与成果的转化率低,以及企业只看重技术的可行性,而忽略了经济的可行性,对于投资成本以及最终的投资效益的不准确计算,都会导致企业投资风险的发生。 1.3投资阶段财务风险 能源企业产品销售的实现与否,要依靠资金的两个转化过程,一个是从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的过程,另一个是由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这两个转化过程的时间和金额不确定性,就是资金回收风险。能源企业资金回收阶段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分为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是由于企业决策者的盲目决策导致的,企业必须对该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才能够减少内部因素造成的损失;而外部因素主要是由于企业所处的外围经济环境所导致的,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财务金融政策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下,出于更多地占有市场和扩大销售的竞争需要,信用被广泛采用。另外在财务金融双紧缩时期,整个市场疲软,产品销售困难,企业间三角债严重,资金回收困难。 1.4收益分配阶段财务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即能源企业由于收益取得和分配而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收益分配风险概括反映了营业商品产出节点上的经营风险和分配阶段的资本支付风险,它是下一次循环资本垫支价值的资金来源,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开释,制约着资本价值的规模。收益分配风险主要分为五个方面:①无法及时筹集投资所需资金的风险。当企业未能预计投资的时间、所需资金时,可能出现企业过度发放股利,造成企业投资的内部资金不足,使得企业需要放弃投资机会或加大外部筹资额度。②虚盈实亏,过度分配的风险。企业由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不当或处于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虽然账面盈利,但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当或通货膨胀的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实际上是不能够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③降低企业偿债能力的风险。企业过度发放盈余或选择以现金形式发放盈余,会影响企业的流动资金,大不能到期偿还债务的风险,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④股价下跌影响企业再筹资的风险。企业收益的过度留存,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引起股价的下跌,影响企业的未来外部筹资,加大企业的筹资风险。再者由于企业收益分配政策选择不当,也会影响企业的股价波动,影响企业的未来筹资。⑤股东员工积极性降低的风险。过度保留留存收益,会引起股东及员工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当企业的投资报酬率无法满足股东和员工的最低要求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2能源企业在不同财务阶段规避财务风险的方法 上文已经对能源企业在不同财务阶段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能源企业在不同财务阶段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投资风险与收益分配风险。主要规避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筹资阶段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能源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投资项目若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获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如果企业决策正确、管理有效,就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在筹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拓展投资渠道,必须谨慎,应着重进行对外投资决策控制与分析,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并分析不同渠道资金的成本以及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尽量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充足的资金供应。主要通过以下五种方式进行规避:①合理确定财务结构经营风险。②正确选择筹资方式。③选择适当的筹资时机。④采用不同渠道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⑤加强财务监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 2.2资金回收阶段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首先,加强成品资金向结算资金转化过程的管理。成品资金向结算资金转化过程是由企业综合素质决定的。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要做好市场调查,及时分析市场行情及走势,关注国家宏观政策,选准朝阳产业。另外,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作为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被广泛应用,这是因为资金的回收和产品销售的实现,都要经过结算资金这个环节。在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过程中要着重放在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具体的做法是通过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收账,对应收账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2.3投资阶段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通过控制投资期限、投资品种来降低投资风险。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 2.4收益分配阶段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改进会计方法,提升会计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能力。在计算会计收益的同时,注重企业收益质量,现金流量的分析,选用合适的收益分配形式。准确编制投资预算,外部筹资预算。准确预测投资所需资金,时间,外部筹资可获得的资金数量。统筹企业的资金安排。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筹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力争使总的筹资风险在合理控制范围内,注意安排好企业的流动资金,确保企业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不因企业收益分配影响到期债务的偿还。注意收益分配过程中的信号传递作用。在资本市场环境中,收益分配的方式、时间和稳定性往往向投资者传递着某种信息,影响企业未来的筹资,因此企业在决定收益分配政策时,除要考虑影响收益分配因素外,还要考虑收益分配向资本市场所传递的信号及资本市场可能做出的反应,考虑对企业未来筹资的影响。注意做好与股东员工等员工相关利益者的协调沟通,兼顾相关利益者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
前言 随着我国工程企业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都开始拓展国外市场,在国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在海外总承包工程成本管控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力度,如此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海外总承包工程成本管理概述 1.1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持续完善,这使得国内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企业为了保障自身持久发展,均对自身管理水平进行了优化提升,许多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涌现出来,这些模式通过新思路、新方法的应用在我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海外环境和国内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将国内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应用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一直是我国工程专业领域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能够适用于国外项目的管理规范标准。成本控制和管理是提高国际承包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由于国外环境复杂,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海外总承包工程成本控制一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2海外总承包工程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成本控制针对的是项目成本的管理控制,项目成本则是指为了实现项目目标而开展的各项活动所消耗资源形成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在海外总承包工程中,项目成本主要包括人员费用、材料费用、机械设备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等方面。成本控制即是通过偏差纠正将工程成本控制在成本计划限定的范围内,同时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海外总承包工程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材料价格和消耗。海外总承包工程中应用的很多材料都需要从其它国家购置,这在工程成本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在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的过程中,采购环节控制不当、施工环节材料浪费是导致材料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这两个方面的控制;②施工机械工作效率和完好率。施工机械在作业的过程中,若是操作不当则会产生一定的损伤,这时就需要及时采取一定的保养维修措施,这就会导致一定的维修费用,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若是施工机械工作效率过低,为了弥补误工则需要投入更多的机械,这同样也会造成成本的增加;③工程进度和工期。在海外总承包工程中,常常出现因施工准备工作不完善导致工程延误的情况,为了弥补延误的工期,工程单位常常选择增加设备和人员,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④施工质量和施工组织。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质量出现问题,会造成返工,导致成本增加。同时施工组织不合理,则会造成工程资源的浪费,导致成本增加。 2海外总承包工程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在海外总承包工程中,材料和机械设备费用在工程成本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加强对这两个方面的控制管理对于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想要保障海外总承包工程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应以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为核心,依靠成本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构建一个紧密结合、高效运转的系统。 2.1对工程成本控制的对象进行明确 在海外总承包工程实施中,完成工程预算成本编制之后,要将总成本计划分割并落实到具体的工程单元中,通过对不同单元成本的控制达到整体控制目标。通常情况下,这里的工程单元可以选取分项工程、某一工序或是一段工程。但需注意的是,所选取的控制对象必须能够具备在设计、计划、验收和结算上的独立性,如此才能保障成本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避免出现混乱。 2.2对工程成本进行科学的预测 为了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工程企业在工程开始前,通常都会对工程成本进行预测,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更加具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有效弥补了过度依靠财务部门决算报表所造成的时效性滞后的问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工程单位应该在开工前,基于定额标准,针对工程每一个阶段和分项目做好施工图预算,以此为依据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2.3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海外总承包工程成本控制工作有效开展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将所有工程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对各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最终集合所有部门的力量达成成本控制目标。其中材料部门应做好材料发放记录,机械部门除了要做好工程机械的调拨之外,还应做好施工机械台班记录和燃油消耗记录。施工单位则要严格遵照计划成本进行资源应用,保障各工程单元的工期和质量。同时,建立合理的监督和奖惩制度,对成本控制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根据奖惩办法的规定,综合考评、并严格落实各项奖惩措施,如此才能使各部门承担的成本控制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4做好完工后的结算管理 在工程完工后的结算阶段,工程项目部门要将所有的工程资料进行整理汇总,统一交到成本控制部门,通过查找分析保障工程结算的正确性。若是发现缺项漏项的情况,要及时补充完善。同时,项目部还要积极配合业主委托的审计单位,尽快完成审计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承包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增加,对项目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成本控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结合海外总承包工程成本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希望可以为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帮助。
1前端安全防范 前端是有线电视网的大脑,其安全防范要从三个环节着手: 1.1信号源安全防范 前端信号源的来源一般分为两类:电视信号及互联网信号。电视信号一般有三个来源,即卫星接收机、国干或光缆信号以及自办节目或节目源在机房的自产节目信号;互联网信号主要来源于互联网。针对这两类不同的信号来源,要通过如下方式进行防范:(1)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来源于互联网的攻击要多于电视信号的攻击,所以加强对互联网攻击的防范要特别注意。首先,可以将这两类信号源进行物理隔离,使双方无法接触,从根源上解除互联网攻击电视信号的可能性;其次,加强对互联网设备的安全防范,增加防火墙设备,定期更新病毒库,定期查看防护日志等。(2)电视信号由于其相对而言的封闭性,来源于外部的攻击相对较少,所以加强对信号源信号的监听监看是保证信号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尽早从源头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保证节目安全播出的基础,故,加强信号源的监听监看,保证24小时不间断;加快常见故障处理速度,加强演练,面对常见故障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是保障节目安全播出的重要途径。 1.2处理系统安全防范 处理系统安全除了在网络建设时就要保证必要的备份手段外,其日常安全的核心是网管的安全,明确网络管理员管理责任,确定网络管理员工作制度,保证网管系统的物理安全、运行安全、防护安全。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严格的把控各项指标,对整个施工的环境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在后期维护的过程中,要定期的进行检查,对于易发生问题的部位,要制定相关的参照办法,以便能够在发生问题时及时的做好处理工作,不定期的向相关的政府部门做好反馈工作,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深入的贯彻执行,更好的处理系统安全,做好防范工作。 1.3机房安全管理 机房安全的核心在于机房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也是一切的基础,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机房安全管理工作:(1)加强值班人员管理,当班人员必须经过政审合格,要求由技术熟练、业务精通、有责任心,并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来担任。(2)加强机房安全管理,加强机房保卫措施,机房要24小时上锁,不经过机房主任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进入机房。(3)当班人员要加强信源监控,发现信源信号异常,马上关断非法信号,防止非法信号扩散,并按照紧急情况汇报流程向相关领导及相关部门汇报。 2干线安全防范 干线网的安全防范又分为线路安全防范和传输机房安全防范两部分。 2.1线路安全防范 线路安全防范主要是要做好线路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1完善巡线制度,明确巡线职责。通过具体的任务分派,具体到每一个行为人身上,对于其负责的线路要求其能够及时的做好相关的应急处理工作,对于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的做好反馈,避免出现线路上的各种问题。2.1.2完善线路标石、警示标志,保护线路安全。对各个线路要进行准确的定位把控,按照相关的标识制定相关的程序,以便在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定位,保证线路的安全。2.1.3打击非法破坏、非法干扰活动,保证线路安全。对于故意、严重破坏线路的行为,要严格的进行打击,以儆效尤,保证线路的正常运转,具体可以依靠相关的政府部门,出台具体的行政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2.1.4做好线路改迁及隐患排除工作。线路的改迁和隐患的排除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一定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合理的规划线路的布局,对于改迁的线路要在立足于原有线路的基础之上,进行线路的改迁。2.1.5完善抢修制度和流程,及时修复障碍。制定更加详细的工作流程,在发生线路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处理相关的问题,及时的修复相关的问题,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2.2传输机房安全防范 传输机房安全防范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做好网络监控和管理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通报并做好处理安排。(2)做好传输设备的维护工作及备品备件的准备工作。(3)做好机房管理工作和网管系统的安全维护及安全防范工作:①加强值班人员管理,当班人员必须经过政审合格,要求由技术熟练、业务精通、有责任心,并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来担任。制定好网络维护的管理考核办法,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在有奖惩性的措施下,积极的促使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及时的发现网络的问题并及时的处理相关的问题。对于乱接线路,私自搭建网络的人员要严格的处理。②加强机房安全管理,加强机房保卫措施,机房要24小时上锁,不经过机房主任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进入机房。③当班人员要加强网管系统及所辖节目信号源监控,发现网管所管机站情况异常,要马上和当地机站维护人员联系,并按照紧急情况汇报流程向相关领导及相关部门汇报。 2.3报告制度 在平常的工作中,要实行简化的报告制度,对于发生的各种实际情况要及时的报告给相关的部门领导和负责人,以便能够在相关的人员报告问题之后,相关的部门能够及时的进行工作上的反馈处理工作,在重要的保护工作任务期间,要进行实时性的、定期化的报告工作,相关的办公室部门之间要成立联合指挥部门,对于发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在规定的时间跨度之内,做好对相关人员工作上的分配,一定要严格追究对于隐瞒不报,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作出及时的处理,严格责任问询制度,对于相关的责任人要作出严格的处理,保证整个广电机房网络合理秩序化运转。 3分配网安全防范 (1)做好分配网的日常维护和巡查工作。(2)做好分配网的抢修工作。对各小区反馈回来的异常情况,要马上验证我公司播出信号源情况,并通知公司小区应急抢修小分队,对异常情况进行排查处置,确实为插播或异常破坏的,要第一时间向公司及省局安全播出办公室汇报。 作者:赵元 单位: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