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据统计,发达国家在用户最终使用的电能中,有60%以上的电能经过一次以上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处理。离开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直流输电在长距离、大容量输电时有很大优势,其送电端的整流阀和受电端的逆变阀都采用晶闸管变流装置。柔性交流输电亦依靠电力电子装置才得以实现。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对电力系统有重要意义,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都是重要的无功补偿装置。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等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具有更为优越的无功补偿和谐波补偿的性能。直流电源和不间断电源(UPS)还用作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保护电源、事故电源和备用电源。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随处可见。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浅析 1、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力电子技术分为器件的制造技术和电力电子电路的应用电路(变流技术)。电力电子器件经历了半控型(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全控型(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和复合型(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过程,把驱动、控制、保护电路和功率器件集成在一起,构成功率集成电路(PIC),目前其功率较小,但其代表了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1 电力电子变换技术 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的基本功能是将电网的电能转换为负载需要的形式,不论电路拓扑结构如何,其基本转换电路只有4种形式:(1)整流电路AC―DC:(2)斩波电路DC―DC:(3)逆变电路DC―AC:(4)交流变换电路AC―AC。 1.2 电力电子控制技术 电力电子控制电路的基本功能是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来提高系统的性能,一般的控制方式有:相控方式,频控方式,斩控方式,相频控制方式及斩频控制方式,先进的控制方式对改进变换电路的性能和效率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自关断器件的普遍应用,电力电子电路向高频化反向发展,一些新的电路拓扑形式比如谐振型逆变电路、矩阵式逆变电路等不断涌现。PWM控制对推动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起了历史性作用,其它控制方式比如应用静止/旋转坐标变换的矢量控制、瞬时无功功率控制、自适应控制、采用状态观测器的控制、模糊控制、神经元控制等,这使得电力电子系统的控制技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应用越来越广的基于微处理器的数字控制技术在很多方面取代了模拟控制,是控制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2、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2.1 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涉及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以改善这些设备的运行特性为主要目的。 2.1.1 大型发电机的静止励磁控制 静止励磁采用晶闸管整流自并励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及造价低等优点,被世界各大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由于省去了励磁机这个中间惯性环节,因而具有其特有的快速性调节,给先进的控制规律提供了充分发挥作用并产生良好控制效果的有利条件。 2.1.2 水力、风力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 水力发电的有效功率取决于水头压力和流量,当水头的变化幅度较大时(尤其是抽水蓄能机组),机组的最佳转速变随之发生变化。风力发电的有效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风车捕捉最大风能的转速随风速而变化。为了获得最大有效功率,可使机组变速运行,通过调整转子励磁电流的频率,使其与转子转速叠加后保持定子频率即输出频率恒定。此项应用的技术核心是变频电源。 2.1.3 发电厂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 发电厂的厂用电率平均为8%,风机水泵耗电量约占火电设备总耗电量的65%,且运行效率低。使用低压或高压变频器,实施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低压变频器技术已非常成熟,国内外有众多的生产厂家,并不完整的系列产品,但具备高压大容量变频器设计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国内有不少院校和企业正抓紧联合开发。 2.2 在输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被称为“硅片引起的第二次革命”,大幅度改善了电力网的稳定运行特性。 2.2.1 直流输电(HVDC)和轻型直流输电(HVDC Light)技术 直流输电具有输电容量大、稳定性好、控制调节灵活等优点,对于远距离输电、海底电缆输电及不同频率系统的联网,高压直流输电拥有独特的优势。1970年世界上第一项晶闸管换流器,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正式应用于直流输电。从此以后世界上新建的直流输电工程均采用晶闸管换流阀。 2.2.2 柔性交流输电(FACTS)技术 FACTS技术的概念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一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对交流输电系统的阻抗、电压及相位实施灵活快速调节的输电技术,可实现对交流输电功率潮流的灵活控制,大幅度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 2.3 在节能环节的运用 2.3.1 变负荷电动机调速运行 电动机本身挖掘节电潜力只是节电的一个方面,通过变负荷电动机的调速技术节电又是另一个方面,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电动机节电方较完善。目前,交流调速在冶金、矿山等部门及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首先是风机、泵类等变负荷机械中采用调速控制代替挡风板或节流阀控制风流量和水流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国外变负荷的风机、水泵大多采用了交流调速,我国正在推广应用中。 2.4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 根据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进行的预测和判断,今后将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电能需要利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处理之后,才可以进行使用。电力电子技术与百分之九十五的现代的工业以及各种民用的机电设备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指出的是,电力电子技术是一个用弱电来控制强电的载体,同样也是计算机技术与机电设备之间进行接口的重要瓶颈。该技术可以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将来采用微电子技术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强大的技术支持,还可以为将来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奠定强有力的技术条件和基础。 电力系统是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只有不断的加大已有研究成果的技术应用和运行投入,不断改善经济可行性,才能大幅度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产生巨大效益。文中概述性地介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各类应用,重点在发电环节中、输电环节中、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和节能环节的运用。 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浅析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在电力系统上被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了电子技术及应用领域,重点探索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发电、输电、配电环节的应用。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一、电力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的一门新兴对的电子技术,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电路技术、功率半导体器件和现代控制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平台,其主要研究电力的变化情况。20世纪80年代,柔性交流输电(FACTS)概念被提出。从此以后,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同时多种电子设备相继出现。 二、在电力系统领域电子技术发挥的作用 电力系统领域,电子技术的作用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技术有优化电能的配置和使用的作用 电子技术能够有效地处理电能,在电能的配置与使用方面,电子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优化电能的配置,提高电能使用时的高效节能性,将电子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领域是明智之举。 (二)电子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 目前的电能绝大多数都要通过电子技术处理完成后再使用,再加上现在的计算机接口很多都采用的是机电设备,这为传统产业的制造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电子技术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其自身的发展,尤其是给其高频化和变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电子技术加快了其自身智能化的进程。这种发展将成为电子技术巨大变革的“导火线”。 三、电力系统中电子技术的应用 (一)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发电环节的应用 发电环节的主要机器设备是发电机组,电子技术在此环节的应用主要是改善运行中的发电机组设备的性能,主要的应用包括: 1.大型发动机的静止励磁控制。静止励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结构较为简单;运行效率高,工作成果可靠性较高;造价低廉。同时也因为静止励磁的这些优点,使得其在各大电力系统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和传统的静止励磁不同,现代的这一技术大多采用晶闸管整流自并励的方式,因而能够快速调节,为发挥先进控制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 2.水力发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风力发电机的有效功率和风速有着线性化规律,水力发电机器运行时的有效功率要根据其水头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评估判定。使正在运行的机组能够随时让自励磁电流的频率改变,使其在和转子转速叠加之后能够让输出的频率保持稳定,从而得到最大的有效输出功率。 3.风机中水泵的调频调速。发电机厂的风机水泵运行效率不高且使用率较低,要想节约能源,可通过高压变压器调节风机中水泵的频率。 4.太阳能的发电控制系统。太阳能是近几年发现的新能源,其特点是能源丰富且可再生,环保的绿色能源。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需要用到逆变器,它是将太阳能发电的核心所在,因为它可将直流电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交流电。太阳能阵列如图1: (二)电子技术在发电环节的应用 1.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的一种交流电输出技术,快速灵活对电力功率、潮流系统参数、电压等的调节控制,从而大大提高了输电线路的输电效率,降低输电耗损,并且环保节能。 2.高压直流的输电技术。世界上第一项有关晶闸管换流阀试验的工程于1990年在瑞典建成,这标志在直流输电领域电子技术开始得到正式应用。从这以后的直流输电工程,普遍使用晶闸管换流阀。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研发的HVDC技术在输电过程中不再使用换流变压器,而是采用IGBT、CTO等可关变压器件。同时高压直流输电采用脉宽调制技术,在较短的电能输送距离内,中型直流输电工程因此更具竞争力。 3.静止无功补偿器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静止无功补偿器采用的是固态开关,取代了早先使用的电气开关,从而实现高效率地控制电容器、电抗器运行的目的。静止无功补偿器主要包括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电抗器和晶闸管控制电抗器。 (三)配电环节应用到的电子技术 目前,配电环节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供电的可靠性能,提高电能的质量。在配电环节中电子技术最广泛的应用当属用户的电力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结合现代控制与电力电子两大技术。在配电环节中用户电力技术通过在交流输出电系统的应用,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能以及配电时的电能输出能力。FACTS是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电环节的另一广泛应用,主要作用是加强输电系统的可靠性。 (四)电子技术在节能环节的应用 节能环节一般涉及到如何调节负荷电动机速度以及电动机本身因素两个方面。只有结合这两方面内容,才能突显出电动机的节能效果。根据现在实际情况分析,不难发现如今的变负荷风机、水泵都是采用交流调速这项技术,然而这项技术在国内还不怎么推广。另一方面,变负荷机械中一般是通过调速来控制风流量及水流量。这种方法取得很好的成效,并且调速范围广,精度和效率高。然而它的成本较高,并且其产生的高次谐波会污染电网。即使这样,社会生活中、冶金及矿山等部门还是应用和推广这门技术。 四、总结 目前在电力系统的多个领域,都有应用电子技术,并且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子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推广和应用。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新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电子技术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宽广,技术性能将会更加成熟、完善,进而在电力系统的控制方面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浅谈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电力电子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器件的陆续诞生,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现代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际工程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关键词:直流输电;电力电子;发电机 1 前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个以功率半导体器件、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平台。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它在传统产业设备发行、电能质量控制、新能源开发和民用产品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最成功地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是直流输电(HVDC)。自20世纪80年代,柔性交流输电(FACTS)概念被提出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多种设备相继出现。本文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环节中、输电环节中、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和节能环节的运用。 2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柔性交流输电(FACTS)概念被提出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多种设备相继出现。已有不少文献介绍和总结了相关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以下按照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和配电以及节电环节,列举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现状。 2.1 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涉及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以改善这些设备的运行特性为主要目的。 2.1.1 大型发电机的静止励磁控制 静止励磁采用晶闸管整流自并励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及造价低等优点,被世界各大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由于省去了励磁机这个中间惯性环节,因而具有其特有的快速性调节,给先进的控制规律提供了充分发挥作用并产生良好控制效果的有利条件。 2.1.2 水力、风力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 水力发电的有效功率取决于水头压力和流量,当水头的变化幅度较大时(尤其是抽水蓄能机组),机组的最佳转速变随之发生变化。风力发电的有效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风车捕捉最大风能的转速随风速而变化。为了获得最大有效功率,可使机组变速运行,通过调整转子励磁电流的频率,使其与转子转速叠加后保持定子频率即输出频率恒定。此项应用的技术核心是变频电源。 2.1.3 发电厂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 发电厂的厂用电率平均为8%,风机水泵耗电量约占火电设备总耗电量的65%,且运行效率低。使用低压或高压变频器,实施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低压变频器技术已非常成熟,国内外有众多的生产厂家,并不完整的系列产品,但具备高压大容量变频器设计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国内有不少院校和企业正抓紧联合开发。 2.2 在输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被称为“硅片引起的第二次革命”,大幅度改善了电力网的稳定运行特性。 2.2.1 直流输电(HVDC)和轻型直流输电(HVDC Light)技术 直流输电具有输电容量大、稳定性好、控制调节灵活等优点,对于远距离输电、海底电缆输电及不同频率系统的联网,高压直流输电拥有独特的优势。1970年世界上第一项晶闸管换流器,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正式应用于直流输电。从此以后世界上新建的直流输电工程均采用晶闸管换流阀。 2.2.2 柔性交流输电(FACTS)技术 FACTS技术的概念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一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对交流输电系统的阻抗、电压及相位实施灵活快速调节的输电技术,可实现对交流输电功率潮流的灵活控制,大幅度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开始将FACTS技术用于实际电力系统工程。其输出无功的大小,设备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成本较低,所以较早得到应用。 2.3 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 配电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电能质量控制既要满足对电压、频率、谐波和不对称度的要求,还要抑制各种瞬态的波动和干扰。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即用户电力(Custom Power)技术或称DFACTS技术,是在FACTS各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质量控制新技术。可以将DFACTS设备理解为FACTS设备的缩小版,其原理、结构均相同,功能也相似。由于潜在需求巨大,市场介入相对容易,开发投入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随着电力电子器件价格的不断降低,可以预期DFACTS设备产品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2.4 在节能环节的运用 2.4.1 变负荷电动机调速运行 电动机本身挖掘节电潜力只是节电的一个方面,通过变负荷电动机的调速技术节电又是另一个方面,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电动机节电方较完善。目前,交流调速在冶金、矿山等部门及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首先是风机、泵类等变负荷机械中采用调速控制代替挡风板或节流阀控制风流量和水流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国外变负荷的风机、水泵大多采用了交流调速,我国正在推广应用中。 变频调速的优点是调速范围广,精度高,效率高,能实现连续无级调速。在调速过程中转差损耗小,定子、转子的铜耗也不大,节电率一般可达30%左右。其缺点主要为:成本高,产生高次谐波污染电网。 2.4.2 减少无功损耗,提高功率因数 在电气设备中,变压器和交流异步电动机等都属于感性负载,这些设备在运行时不仅消耗有功功率,而且还消耗无功功率。因此,无功电源与有功电源一样,是保证电能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电力系统中应保持无功平衡,否则,将会使系统电压降低 ,设备破坏,功率因数下降,严惩时会引起电压崩溃,系统解裂,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所以,当电力网或电气设备无功容量不足时,应增装无功补偿设备,提高设备功率因数。 3结束语 文中概述性地介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各类应用,重点在发电环节中、输电环节中、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和节能环节的运用。 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研究 【摘要】电力电子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力学和控制学三个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型学科,是强电和弱点的桥梁,在电力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依据它在应用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发展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力电子;电力系统;应用;发展 电力电子技术主要是用半导体电子器件进行功率变换、控制及开断电路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和电力电子控制技术两个方向。其中电力电子变换技术主要是以电力电子变换电路作为基础,实现将电网的电能转换为负载需要的形式的基本功能,不论电路拓扑结构如何,其基本转换电路只有4种形式: (I)整流电路AC-DC; (2)斩波电路DC―DC;(3)逆变电路DC-AC:(4)交流变换电路ACAC。电力电子控制技术是以电力电子控制电路为基础,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来提高系统的性能,一般的控制方式有:相控方式,频控方式,斩控方式,相频控制方式及斩频控制方式。先进的控制方式对改进变换电路的性能和效率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 一、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 发电环节中涉及到电力系统中及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改善这些设备的运行特性主要就是采用电力电子技术手段。 1、大型发电机的静止励磁控制 晶闸管整流自并励方式被采用在静止励磁摔制上。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造价低。因而世界各大电力系统均采用静止励磁控制。这种方式可省去励磁机的中间惯性环节,可达到快速调节的效果,使其良好控制性为先进的控制规律提供了最有利条件。 2、水力、风力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 水头压力和流量是决定水利发电的有效功率的两个主要因素,当水头的变化幅度较大时(尤其是抽水蓄能机组),机组的最佳转速便随之发生变化。风力发电的有效功率与风速的j次方成正比,风车捕捉最大风能的转速随风速而变化。为了获得最大有效助率,可使机组变速运行。通过调整转子励磁电流的频率,使其与转子转速叠加后保持定千频率即输出频率恒定。此项应用的技术核心是变频电源。 3、发电厂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 发电厂的厂用电率平均为8%,风机水泵耗电最约占火电设备总耗电量的65%,且运行效率低。使用低压或高压变频器,实施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低压变频器技术已非常成熟,国内外有众多的生产厂家,并不完整的系列产品,但具备高压大容量变频器设计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国内有不少院校和企业正抓紧联合丹发。 二、电力电子技术在输电环节中的应用 1、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大幅度改善了电力网的稳定运行特性。直流输电 具有输电容量大、稳定性好、控制调节灵活等优点,对于远距离输电、海底电缆输电及不同频率系统的联网,高压直流输电拥有独特的优势。高压直流输电通常采用可控整流和有源逆变的方式实现两个交流电网的互联。不仅可以实现电能大容量、远距离的传送、两区域电网非同步互联,还可通过控制实现功率的紧急援助、抑制低频振荡、提高交流系统的动态稳定性等。 2、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是综合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对电力系统的潮流和参数进行灵活快速调节控制,增加系统可控度与提高输电容量的交流输电系统。用于配电系统柔性交流输电技术为用户电力技术CPT。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是一种用于远距离输电的静态电力电子装置,核心是FACTS控制器。基于FACTS产品包括静止无功补偿品、静止调相机、统一潮流控制器、晶闸管可控串联补偿器、静止快速励磁器等。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等用IGBT等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组成换流器,应用脉宽调制技术进行无源逆变,解决了用直流输电向无交流电源的负荷送电的问题。电力电子技术是FACTS和CPT同的技术基础。 三、电力电子技术在节能环节的运用 1、变负荷电动机调速运行 节电的一个方面就是挖掘电动机的节电潜能,另一个方面是通过变负荷电动机的调节技术节电,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够达到最好的节电效果。我国目前的电动机节电技术已经比较完善,交流调速技术在冶金、采矿等方面的普及使得电动机节电效果更为显著。用调速控制代替挡风板或节流阀控制风流量和水流量,这种手段在风机、泵等复合机械中使用更能体现出其优越性。交流调速在国外的变负荷风机、水泵中以及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则相对滞后一些。 调速范围广,精度高,效率高是变频调速的主要特点,这使得无级调速能够实现,而且在调速过程中转子损耗小,定子、转子的铜耗也不大,节电率一般可达30%左右。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节能的同时,增加成本是不可避免的,另外调节过程中产生的产生高次谐波污染电网也不容忽视。 2、减少无功损耗,提高功率因数。 在电气设备中,感件负载包括变压器和交流异步电动机等,运行过程中这些设备在消耗有功功率的同时还会存在无功功率的消耗。因此,无功电源作为保证电能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作用与有功电源是一样的。无功平衡是电力系统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平衡原则,若是打破这个平衡,那么就意味着系统电压下降,设备破坏,功率因数下降,严重时会引起电压崩溃,系统解裂,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进而造成无法预计的损失。所以,当电力网或电气设备无功容量不足时,应增装无功补偿设备,提高设备功率因数。 四、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方案 1、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21世纪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更是掀开了科技历史的新的一页。但是,随着电力电子装置的普及,一些负面的影响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些负面影响中,谐波污染谐波产生的危害最受人们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谐波的存在会降低电能产生和传输环节的效率,进而影响到电网上的用电设备,使它们不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行,进而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比如,谐波的存在会引起振动、产生噪声以及电机过热甚至烧毁等。谐波很容易使电网上无功补偿电容器和系统中的电抗器产生谐振,从而烧毁电容器及电抗器,谐波会导致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误动作,使自动控制系统失效:同时谐波还会对通信系统产生干扰,严重的可以导致信息丢失、通讯设备中断等。 2、发展解决方案 目前,无源滤波器与有源滤波器是谐波抑制的两种主要的途径,用无源电力滤波器进行抑制谐波、补偿无功和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但滤波效果受电力系统阻抗的影响较大,且只能消除特定次数的谐波,还可能与系统发生串、并联谐振,导致谐波放大,使设备过载甚至烧毁,而且装置笨重,体积大,有效材料消耗多。与无源电力滤波器相比,有源电力滤波器具有更大的优势,有源电力滤波器不仅能补偿各次谐波,还可同时补偿无功功率、抑制闪变、调节和平衡三相不平衡电压。滤波特性不受系统阻抗和频率的影响,可消除与电网阻抗发生串、并联谐振的危险,且对外电路的谐振具有阻尼作用,能对变化的谐波进行迅速的动态跟踪补偿。 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浅谈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不断进步的计算机技术为现代控制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新的材料和结构器件又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且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环节中、输电环节中、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和节能环节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以功率半导体器件、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为支撑依据的电力电子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在新能源开发、电能质量控制和民用产品等多个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直流输电是最成功地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20世纪80年代之后,提出了柔性交流输电(FACTS)概念,于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引起的很大的关注,许多介绍和总结相关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层出不穷,相继又出现了多种设备。笔者按照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和配电以及节电环节,列举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现状。 1 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 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在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都会被涉及到,如何改善这些设备的运行特性就需要电力电子技术参与应用。 1.1 大型发电机的静止励磁控制静止励磁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以及造价相对较低 ,采用晶闸管整流自并励方式,在世界的各大电力系统被广泛采用。省去励磁机这个中间惯性环节,使其拥有了特有的快速性调节。这样使得控制规律的方法和更加先进,效果更加良好。 1.2 水力、风力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 水头压力和流量决定了水力发电的有效功率,抽水蓄能机组最佳转速变会随着水头的变化幅度而变化。风速的三次方与风力发电的有效功率成正比,随风速的变化,风车捕捉最大风能的转速也发生变化。所以机组变速运行,即调整转子励磁电流的频率,使其与转子转速叠加后保持定子频率即输出频率恒定,从而获得最大有效功率。变频电源是此项应用的技术核心。 1.3 发电厂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 发电厂的厂用电率平均8%,风机水泵耗电量约是火电设备总耗电量的65%,不仅耗量大且运行效率低,为了节能,在低压或高压变频器使用时可以使风机水泵变频调速,从而减少电量的消耗。目前来讲,低压变频器技术以达到一定 的水平,国内外的生产厂家也比较多,只是系列产品还不够完整。但是高压大容量变频器设计和生产的企业还是比较少,需要院校和企业抓紧联合开发,以满足生产需求。 2 在输电环节中的应用 被称为“硅片引起的第二次革命”就是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这样使得电力网的稳定运行特性大幅度的改善。 2.1 直流输电(HVDC)和轻型直流输电(HVDC Light)技术 流输电相对远距离输电、海底电缆输电及不同频率系统的联网,高压直流输电优势独特,因为其不仅输电容量大、稳定性好等优点而且控制调节非常灵活,从。1970年世界上第一项晶闸管换流器之后,世界上新建的直流输电工程均采用晶闸管换流阀,这也是电力电子技术正式应用于直流输电的里程碑。 2.2 柔性交流输电(FACTS)技术 20世纪80年代后期,FACTS技术的概念问世,这是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对交流输电系统的阻抗、电压及相位实施灵活快速调节的输电技术,可以灵活控制交流输电功率潮流,使得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大大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开始将FACTS技术用于实际电力系统工程。其设备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成本较低,所以应用较早。 2.3 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 如何加强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是配电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能质量控制既要抑制各种瞬态的波动和干扰,还要满足对电压、频率、谐波和不对称度的要求,在FACTS各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质量控制新技术就是用户电力(Custom Power)技术或称DFACTS技术,它是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其实FACTS设备的缩小版就是DFACTS设备,因为其原理、结构、功能是相似。由于市场较大的需求,所以使用会日益的广泛,再加上电力电子器件价格日益降低,可以预计DFACTS设备产品将迅速进入快速发展期3 在节能环节的运用 3.1 变负荷电动机调速运行 要想在节能环节有所成就,就必须从电动机本身和变负荷电动机的调速技术的应用两方面入手,只有二者结合起来,电动机的节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变负荷的风机、水泵采用交流调速在国外居多,在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推广应用。风机、泵类等变负荷机械中采用调速控制代替挡风板或节流阀控制风流量和水流量收到良好的效果,其调速范围广,精度高,效率高,可以实现连续无级调速且在调速过程中转差损耗小,定子、转子的铜耗也不大,可以达到30% 的节电率,缺点就是成本较高,产生高次谐波污染电网,即使这样,并不影响其在在冶金、矿山等部门及社会生活中应用推广。阀门控制和变频控制水泵流量如图1、图2所示。 3.2 减少无功损耗,提高功率因数 在电气设备中,属于感性负载的变压器和交流异步电动机,在运行的过程中是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均消耗的设备,作为保证电能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无功电源与有功电源是一样的,所以在电力系统中应保持无功平衡,不然就会系统电压降低、功率因数下降、设备遭到破坏 ,严重时还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事故,为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当电力网或电气设备无功容量不足时,增装无功补偿设备,提高设备功率因数势在必行。 4 结论 总之,电力系统是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只有不断的加大已有研究成果的技术应用和运行投入,不断改善经济可行性,才能大幅度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产生巨大效益。 作者简介:施伟明(1982-)男,汉,广东肇庆人,怀集县新成电力发展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学历,工程经济方向。
中学教育类论文:抓住关键环节推动地理素质教育进程 在地理(社会)教学中,素质教学应该落实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所涉及的因素也很多,既有硬件方面的因素,如教学设备、学校环境等;也有软件方面的因素,如人的思想观念、学校管理等;但最现实最关键的还是学科教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才能使地理教学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得到落实。 然而,目前地理(社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以上虞市为例,全市连续三年以上教过相应学科(地理)的教师为23人,仅占总数的30.6%;从学历上看,相应学科大专毕业为14人,仅占18.6%,大专以下学历(最低的为小学毕业)也有21人,占总数的28%。再从任教情况看,全市专职教师为26人,而兼职教师有49人,占总数的65.3%,兼任教师中,有一半以上还是主课兼地理(社会);还有30%左右的是照顾年老体弱的教师在教地理(社会)。因此,地理(社会)素质教育的高要求与师资现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它已成为能否有效地在地理(社会)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那么,如何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努力提高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呢?依据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需要切实练就地理(社会)教师的综合“素质功”并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力量,来推进地理(社会)学科的素质教育。 一练师德修养功。人以德为本。地理(社会)素质教育的首位是思想品德教育,正人先正己,教师首先要成为真正的人。良好的师德则是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如何练就师德功?首要的一点就是热爱祖国。 同时,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充满爱;要严以律己,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具有高尚情操的形象。通过定期的政治学习、典型介绍、参观取经、专题报告、演讲比赛、短期培训以及开展“师徒结对”、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师逐渐练就“四有”、“五心”。“四有”即一有事业心,安心边远艰苦地区,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二有雄心,立志创教育大业;三有好胜心,敢创教育名师牌子;四有献身心,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为教育事业贡献一切。在对受教育者,更应练就“五心”,即:教师心中有“爱心”,和学生的关系能“贴心”,教育学生有“耐心”加“细心”,对每位同学做工作能“尽心”。真正练就良好的师德功。 二练自学达标功。“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对教师‘才’方面的要求,包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相应的学历层次,三维的知识结构,即教育理论、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引自王素珍的《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古人说:“知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知识储备,讲课才能游刃有余。要达到此种境界,教师必须苦练自学达标功。通过有计划、分层分批地自学进修、培训函授、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达到学历上层次、知识上水平、业务过得硬,进而“名师出高徒”。 三练课堂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轻负担”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进行素质教育,教师的功夫到家与否至关重要。但目前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距离还甚远。以我市为例,前景不容乐观,亟待提高。如讲普通话,比较差的还占28.6%;“三板教学”中的板图板画,中差的比例达86%;“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不够得法的占28.6%等。造成上述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业对口教师来源极少;教师兼职过多、队伍不够稳定;部分中老年教师教学模式已经定型而难以创新;部分青年教师刚登讲台基本功还相当缺乏等等。 那么,如何练好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呢?笔者认为不仅对其薄弱教师需要定目标、定计划、定措施,而且还要教研室与学校紧密配合,抓好“导、练、检、赛”四个环节进行对口辅导,能者为师,任务到人。在练中求熟,在熟中求巧。纳入考核内容,督促教师按时完成。通过举行教师基本功分项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在业务上专,在教学技能上巧,在运用教学方法上得法,从而达到教学质量上的高目标。 四练教学科研功。教育科研功,这是教师更高、更深、更具有内力的素质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着今天乃至未来的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传统的经验型“教书匠”将逐渐退出教学舞台。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向地理(社会)教师的强力呼唤。因此,重视教科研,练就教育科研功,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这盘棋中的重要一着。 总而言之,要在地理(社会)学科中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我们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生命教育活动体会 有感于初二年级生命教育 一、二、三、四,这个口令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它让我想起了在两个星期以前,我校的全体初二年级学生来到了五厍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进行为期四天的生命教育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也体会到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是有多么辛苦。 到了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没多久,一切就紧锣密鼓地敲响了。第一件事便是换上颇具风范的迷彩服。在进行简短的开营式后,教官带领各连来到教室,开始了在那的第一堂课----寝室卫生和打扫。教官跟大家讲了如何放拖鞋、叠被子、枕头和被子该如何摆放等,也提出了要求和不达标的处罚制度。听起来很容易,然而真正实行起来的时候就有许多人遇到了麻烦。晚饭休息过后,则进行楼宇逃生训练及听民防讲座。 第二天的行程也大致如此,上午学习的第二节课便是止血包扎操作。下午学习了防毒面具使用及交通安全手势。晚上则听了食品安全的讲座,还进行了野外生存拉练。不得不说,一天的课程令我们受益匪浅,开拓眼界。 第三天,学习了心肺复苏按压,心肺复苏按压在危险时刻是十分有用的。晚上,在消防知识讲座结束后。全体师生举办了文艺汇演,这可谓是整个生命教育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了。每个节目都是十分的精彩,而每个节目都有我们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 在基地的最后一天,同学们进行了各类项目的比赛,都是之前三天中大家所学习的知识。最后离开的时候,大家都显得十分不舍,经过了四天的训练,似乎站军姿,匍匐前进,蹲姿,深蹲,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再算什么了,大家心中有的只是这四天中欢快的点点滴滴。 这四天里,烈日晒黑了我们的肌肤,却使我们滚烫的心变得更加热烈。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背,我们却没流一滴眼泪。微风习来,吹散了多日来的疲倦,留下了许多许多难以言表的感情。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很完美,但是每个人都在不折不挠地坚持着,始终如一地追求着。我们的心中更是回荡着出发前政教处彭主任对我们说的话:“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此次活动,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彻底的体会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如站军姿的时候,再不舒服也不能动,再痒也不能动,可谓是度秒如年,而当教官叫我们停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曾经的我们不能做到,而是我们没有坚持,而现在我们却做到了。 能经历磨难才证明坚韧,能经得起挑战才说明勇敢,能度过挫折才展示成功。在每个辛苦但快乐的日子里,我们都在严格地要求自己,我们都在认真地改善自己,我们都在彻底地反省自己。这次的活动,不但教给了我们无限的知识,更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这一定会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中学教育类论文: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之途径 论文关键词: 中学教学 素质 途径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立足中学地理课程的学科优势,试从课堂教学、各项活动开展和形势政策教育三方面论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 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如何关心地球、关心其他物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觉践行环境道德的“理性生态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绿色消费观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价值观从当代人之间、人与之间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前环保局长威廉瑞斯利曾说:“全球环境的威胁是现实地理的反映,未来环境问题要从地理教育开始解决。”《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也确立了地科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挖掘教材内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国现行的地理课本均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整个知识体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则着重阐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四大环境的性质、特点、分布、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培养学生具有环境道德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地理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突出了工生产、城市乡村、、商业贸易、邮电通讯、观光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和谐”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区域地理方面则阐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地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因地制宜”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最后又都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使得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讲“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时,可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要节制、适度利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气象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更要注意每一课都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每节内容都要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寓素质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认同感。一方面可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1]如为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可在学校的每个水池、卫生间、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为唤起学生勿踩草坪,保护植被的意识,可在学校的草坪上竖起如“走路让让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语。为倡导学生拒绝白色污染,开展自制购物袋、禁止带一次性饭盒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学校 宣传拦、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各种媒介,开辟环境专栏、环境专刊、环境30分、环境专题网站等;举办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摄影、漫画、环保资料剪报、论文、诗歌朗诵等展览和比赛活动;举行环保主题班会、环境专题讲座等,结合教学内容请本市环保单位有关人员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每学期可组织学生适当观看有关宣传环保的经典,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转之日》等,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礼。 另一方面,可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或环保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环境现状与保护、环境观测、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如参观本市垃圾场、有代表性的工矿企业、气象站、水文站、自来水厂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或游览本地名山秀水,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在更现实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行统一的各种实践活动,能使课堂渗透的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当前,各类媒体上常有生态环保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地震、冰灾、沙尘暴、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法规,国家采取的诸如环保风暴等行动,师生共同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各阶段的环境大事。如观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黄河断流,200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蝗灾,2008年元月席卷我国南方的冻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等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下,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水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道德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9月22日各大城市举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代替小汽车上下班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自愿步行上下学,使他们懂得在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风气。以各种时政热点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中学教育类论文:议中学生灾害教育的科普实践 近年来各种灾害频发,尤其是自然灾害最盛,因此,灾害教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灾害教育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中,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整本教材集中讲述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其正确的预防措施,但中学灾害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对灾害来临时的逃生、防灾和救灾技能的实践演练几乎没有。我认为加强各级学校的防灾演练教育及实践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一、灾害教育的作用 在中学课程中开设自然灾害与防治这门课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听专业教师的讲解,再加上通过媒体了解全球各地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的信息,让中学生对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如何规避灾害,提高防灾技能与灾害意识。应该说,加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能切实增强中学生防灾减灾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更有利于减少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国家及个人的财产损失。 二、学校实施灾害教育实践的必要性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发生在21世纪之前的自然灾害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对发生在近十年以来较大的自然灾害,影响深刻,尤其是近5年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和日本九级大地震,这些大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巨大,经济损失惨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学生也不例外,通过网络、电视新闻报道,会迅速了解到不同地区自然灾害对人的生命所造成的伤害,对灾害发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该说,大部分中学生对灾害认识有一定的深度,但我在2011年对我校三千多名师生进行防灾减灾方法的抽样问卷调查时,调查结果显示全校师生近78.6%的师生并不清楚正确的防灾减灾方法,其灾害意识淡薄,甚至在进行调查问卷过程中部分师生认为我们的活动干扰他们学习,认为中学生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中学生灾害意识淡薄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中学生没有时间,更无精力接受灾害教育。这也同时说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灾害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更谈不上防灾减灾的科普实践。 2008年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伤亡和经济损失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灾害对人们的伤害,而在这次灾害中,灾区有一个学校在大地震来临瞬间,让全校成功逃生,几乎没有伤亡,后来才知道该校师生每年都要举行防震逃生演练,这说明灾害教育实践演练对防灾减灾意义非凡。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灾害逃生实践演练,像日本这个国家,每年政府部门都要组织一次大范围的灾害逃生演练,所有部门都要参加,人们对逃生演练的态度非常端正,民众的逃生非常有组织有秩序的疏散撤离,2010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海底地震及其引发海啸,核电站爆炸所造成的核辐射,对日本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影响巨大;最终造成死亡1万3千多人,而无独有偶的是,2004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底9.0级大地震同样引发的海啸,却造成15万多人的死亡,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的防震措施要强于印度尼西亚,这说明实施灾害教育,组织灾害逃生、救灾演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中学地理灾害教育面临的困难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共有10个模块,其中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选修模块,按现行的高考体制,理科学生在高一阶段只参加三个必修模块学习,不学选修模块,文科学生在高二阶段学习这一模块,但一所学校,文科人数仅占全校人数的20%多一点,就这部分学生也并非都参加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因为《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选修模块,学生只需要选修三个模块就行啦,不一定就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这就导致这门课程的地位下降,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这种教学设置使得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才能学到《自然灾害与防治》,当然不利于灾害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而部分管理层对灾害教育的不重视,也是导致灾害教育实践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四、学校灾害教育实践探索 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的肆虐,让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并逐步实施灾害教育,尤其是学校,成为灾害的教育和实践基地,通过灾害教育,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最终达到教育全社会的目的。2008年,我地区地震局率先和地区实验中学联系,开展防震减灾进学校的科普实践,在我校地理备课组的努力下,我们发动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实践活动,有调查研究“吐鲁番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关系”的研究性学习,有野外科普考察我地区的一些地质构造(断层带)及地质活动观察点,还参加一系列的科普宣传,包括防震逃生演练等活动,让我校师生对地震灾害及其正确的逃生技能、预防措施和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我们也得到学校领导、地区防灾办、科协和地区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使我校开展的灾害教育有了一定的基础。防灾科普实践活动开展的很顺利。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生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学会了正确的避震技能;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素养,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当然,灾害教育不仅仅只有防震灾害活动,我认为,每个学校和地区,往往存在多种灾害,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灾害教育者,要把本地区危害、影响较大的各类灾害作为中学灾害教育的首要任务,结合当地相关部门,配合学校教学需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科普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校师生的灾害意识,提升其规避灾害,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最终达到减轻灾害对人们的伤害。 总的来说,灾害教育不是仅限于地理课堂中,我们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学校是要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但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社会各界对灾害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学校有效开展灾害教育的基本保障。 中学教育类论文:加强化学启蒙教育重视能力培养 加强化学启蒙教育重视能力培养化学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强中学生的化学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奠基工程的一顶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启蒙教育,除培养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和传授人门的化学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各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初中学生已念了七、八年书,阅读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初三学生只可以说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因为化学学科一是有它独特的阅读重点和方法,二是还有阅读的速度和效果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如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共有3500多字,若让学生自己泛泛地读,不会抓重点,花时间多且收效甚微。因为教材中一般包括有常识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但多半是常识性的,约占75%或更多些,假若把这些知识比喻为“绿叶”,那么学生理解好这些“绿叶”后,无疑对于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朵“红花”是有利的。但“绿叶”毕竟是起衬托作用的,可以粗读、略读、领会意思就行。对于基础知识则要求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重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如初三课本绪言中属基础知识的内容是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共有110个字,约占3%,这堂课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观察实验,共同得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推广到两种性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的地方让学生画线标记下来理解和记忆。这样做,学生可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这比教师按照课本摘要板书,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效果会更好些。 二、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是使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青少年们好奇心强,对观看实验很感兴趣 ,若教师预先不引导学生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地观察某一现象,结果得出结论五花八门,有的抓不住要害,达不到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先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哪几点。如先观察镁条的形状、颜色等性质,点燃时要注意看发出耀眼的强光(不要正视,防止伤眼),放热等,把点燃后生成物的状态、颜色和反应前的镁带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产生了新物质,(氧化镁)等等。这些细节都要交待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如点燃、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火焰的外焰加热等等。对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项目也逐渐增加,要求也逐步提高,只有不断地使用感官,才能促进青少年感官的发展和见微知著的思维能力。 除培养观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能达到1-2人一套仪器最好)让学生独立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这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好形式。只有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达到熟练的掌握。对基本操作要高度重视,严格训练,发现缺陷及时纠正,务必使操作规范化。一旦让学生掌握了,这是受益终身的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要从培养形式逻辑开始,这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的,因为只有学习静态知识,才能进一步把知识变成动态,加以辩证的理解。先讲“静”的知识,再学“动”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应该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认识到,若运用辩证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抓知识的规律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氧化--还原反应,首先要分清楚氧化剂是得电子的物质,一 般是非金属,高价化合物,还原剂则是失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金属,低价化合物。 反应类型可分为三种。学生掌握了规律,就容易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对没有见过的反应也会处理,即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后,就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把钥匙,比较方便地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若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辩证思维能力,即使是初步的,也为今后的深造铺平了道路。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语文课文中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 美。如“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记》),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 悦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可以说自然美在语 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 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 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 美,先必须了解自然美的内涵及课文这个特定环境中自然美的本质,然后针对它的内涵和本质进行教育。 一、自然美的内涵及本质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 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 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 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 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 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 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 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 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 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 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独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 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杨朔描绘的虚无缥渺、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仙境——“海市 蜃楼”,也是对自古以风景优美著称的蓬莱城和生活在当地渔民的欢乐劳动和幸福生活的描绘。 第二,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 的产物。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 ! 第三,课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语言艺术符号描绘的。它不像绘画、雕塑等那样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状、 色彩、变化形态,缺乏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就必然产生把握自然美的间接性、模糊性,需要读者利用自己 以往的生活经历,见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浮现,才能达到理解,常常因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见过 相似的景观不同,重新组合的表象也不同。 二、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1.入景。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 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入景”是欣赏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 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入 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那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一定每个 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学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 ,那么需要教师给予引志启发,并适当带学生到风景区去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体验,真切地 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朗读法。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 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 教学《,你在哪里》,这首诗选择巍峨高山、辽阔大地、幽深森林、浩瀚海洋等自然景观作为寻觅呼唤 总理的处所,展现了一个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朗读时,要把深沉的哀思、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 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亲切深情的呼唤,倾诉出强烈的思念之情,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直观法。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 然美的能力。如教《苏州园林》,学生没有目睹过“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 深,教师可以利用彩色图片,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 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直观。有位教师为了教学《苏州 园林》,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里摄了很多照片,给学生观看,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描绘法。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风景,教学时,就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 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美景,让美景再现学生的眼前。如教《猎户》,教师根据课文的开头进行描绘:秋高气 爽,太阳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丰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竖得像高高耸立的尖塔,收割的庄稼堆 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鸽子,文静地来回走着,它们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着,好像在呼 唤着同伴快来欣赏丰收的景象。教师的描绘,使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和平宁静的丰收图,令人神往,令人心醉, 似乎让学生闻到了庄稼的芬香,看到了农民丰收后喜悦的笑脸。 此外还有很多人景法。如类比法、带入法等,不一一赘述。 2.出景。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美的能力。 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 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 ”,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 根据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人们总是把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 类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美 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 由景理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注:王国维:《人间词话》。)况周颐也说:“情真景 真,所作必佳。”(注:况周颐:《蕙风词话》。)人们常说:“借景抒情。”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在课文中,以美景抒乐情,以坏景抒哀情是极常见的,也有些课 文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 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正好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 感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又如《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几幅春天的图 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沸腾的血,滚烫的心;再如《香山红叶》写香山风景的 奇丽和红叶的色与味,抒发饱经风霜的老向导在新社会焕发出自豪奋进的激情,《果树园》开头从听觉、视觉 、嗅觉等方面来描绘果树园迷人的景色,抒发翻身农民摘果子时的欣喜之情。总之,由景理情是欣赏自然美的 基点。 由景想人。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 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南方人的细腻、敏捷,都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作为 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 物的作用。”(注: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如《风景谈》 ,全篇由六幅风景图画组成: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这六幅风景 图寄托着作者的情与思。作者表面上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赞美的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 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安儿女。又如:《白杨礼赞》、《爱莲说》、《松树的风格》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 赞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由景想义。“义”是指文章的意义、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意义常常体现在作者的描绘的生动的画面之 中。“画中有诗”。生动的画面又常常由美丽的、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组成。如《荷花淀》的开头描绘了一幅 美丽富饶的水乡图。在抗日战争时期,充满紧张的战斗气氛的课文中,为什么描绘这么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产图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既展现了白洋淀优美的风光,衬托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水生嫂 纯洁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景物衬托人物;更为重要的是为歌颂水乡人们拿起枪杆保卫家乡而参加战斗这一主题 打下基础。 由景写景。语学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理解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时机 ,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和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即由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绘现 实生活中的美景。课文中很多自然美可供学生借鉴模仿,如参天耸立的白杨、郁郁葱葱的松树、密密麻麻的翠 竹,亭亭玉立的荷叶,江南的春雨春花春草(《春》),海滨的朗月轻风(《海滨仲夏夜》),济南的蓝天绿 水(《济南的冬天》)。教师可指导学生走由模仿到创造、由观察积累到练习创作的道路,培养学生描景状物 、表现自然美的能力。 总之,教材中的自然美,因经作者的审美处理,比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 人心,更给人以美感。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根据自然美的本质属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欣赏 自然美,表现自然美,以期陶冶情操、启迪睿智,造就一代新人。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研室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 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可以说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 一、品德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诸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 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和评价意义。 其次,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以中国历 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 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 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少年期(初中)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程度的动荡 性。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 [1]。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二、中学历史教学品德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因此,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如何认识道德的批判与继承问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 的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都带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封建社会的道德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其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封建的伦理关系;资本主义的道德是极端利己主义,其道德行为表 现为金钱万能、唯利是图、享乐主义等等。这是应该予以否定和批判的。但是,这仅是作为品德内容的社会性的一个方面。“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并不能和阶级性、历史性划等号。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应该是历史性、阶 级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品德内容的社会性,既体现了人类社会道德的共同点,又包含了品德的历史、阶级、职业、民族等一系列的差异。这种品德社会性的共同点和差异性的存在,反映出品德……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继承性和批判性的统一。”[2]人类道德历史发展的共性、普遍性和继承性为中学历史 教学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内容。从中国道德发展的历史看,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在社会关系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 操熔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夏的基石。无产阶级的道德也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一切优秀的道德遗产以后,才使自己达到了一个新的从未有过的高度。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 育,主要是继承中外历史上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情操,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相统一,培养“四有”、“五爱”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艰难和曲折的教育过程。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 主义道德占主体的前提下,尚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道德观念和行为存在,人们的道德境界亦五花八门。由于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决定了社会道德关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商品经济发展的消极影 响,对外开放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都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了矛盾和冲突。帮助学生批判和克服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项 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中学历史教学的道德教育要面对这种困难和挑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中学历史教学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途径 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道德的心理结构一般包括道德 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这三部分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道德知识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 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 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是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 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 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身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劳节俭、崇俭反奢;诚实正直、行己有耻,等等。如果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主要 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其一,是个人与国家、 民族、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其二,是个人与他人(包括师长、父母、同志、朋友等)之间的关系;其三,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系。任何个体在面对这三种关 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处理上述三种社会关系时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却是一致的。这种道德的共性和普遍 性,是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基础。除此之外,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在判断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时,还应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道德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 道德文明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到的三类社会关系,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 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经常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首先要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其丰富的评价材料,既要注意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 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其次,借用后人和权威的评 价,也可以强化已做出的道德评价。有一位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中,经常选取历史人物的纪念楹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纪念楹联,大多出自名人之手,且语言凝重,属盖棺定论的评 价之笔,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例如,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照风雨,负死不死终自由/通过这幅名联,概括了秋瑾烈士救国保民的业绩和道德品质,又阐发了“求仁得仁”、“终自由”的人生价值观。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按照道德规范的社会关系,道德情感有爱 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正义感、自尊感等等。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具有间接的、 想象的、伦理认知的特点。 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道德情感在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 要和道德信念并产生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说,道德知识的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就成了一堆无用的废料,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情感体验在道德价值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和强化 的作用。古今中外的一切道德榜样,都富有强烈的道德情感,成为其道德信念和行为的强大支柱。列宁说过,如果没有情感,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3]因此,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 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虽然是以文字和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仍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自发的独立形成的对历史人 物的道德情感,往往因受其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及教科书表达形式的局限,其情感体验也可能是片面或肤浅的。因此,就要求历史教师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此外,历史教科书以醒目的方式写进的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句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 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间”;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 爱真理”;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等等,既是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 ,也是培养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 再有,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一部优秀的文艺作 品塑造的道德形象可以强烈地震撼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良知,陶冶人的情操,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终生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在观看电影《焦裕禄》时,不知多少人流下激动的泪水。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中 国的文学作品如《青春之歌》、《可爱的中国》、《高玉宝的故事》;苏联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育诗》、《青春》等对中国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成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优秀文 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或组织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面对道德情境、在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是品德评定的依据。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习惯两部分。由于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一般也纳入道德行为的范围内。 历史教学是以历史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其道德行为的教育主要不是指向当前社会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而 是以认知为主要特点,以模仿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处在临界状态的预备式教育。因此,历史教学中的道德行为训练,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训练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识别,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环境,是个体面对三种社会道德关系的具体呈现。一个适龄青年面对国家征兵 就构成了一个道德情境,需要他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作出判断与选择。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身边站立的老人或妇孺没有对这种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那 他就不会经历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会无动于衷地继续坐在那里。对道德情境的敏感与自觉程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主要是分析历史 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如史学家司马迁惨受腐刑而矢志史书撰述的场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面对捕杀以血酬国的抉择,邓世昌在军舰中弹沉没后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等典型范例,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 第二,要准确揭示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需要引起的行动倾向,是个人面临道德情境作出行为抉择的调节机制,决定着道德行为的 选择。道德动机是道德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明了杰出历史人物高尚行为的道德动机,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情境时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仍以谭嗣同为例,他在失败后谢绝朋友 帮助外逃,决心以血酬国的动机集中体现在他的豪言壮语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 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说明了道德动机的关键作用。 第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和自我教育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 模仿、无数次的重复、有意识的练习以及与坏的习惯势力作斗争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其中,意志品质的锻炼和自我教育起着决定的作用。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 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世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好符合公德的小事,逐渐明辨是非、习善成性。当前,一些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道德 风气及家庭不健 康教育的影响,养成了自私、享乐、厌恶劳动、不敬老爱幼等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历史教学应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教育部门协同一致,为抵制和消除西方资本主义道德意识的消极影 响,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生物教育中的生态环保教育 摘 要:依据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平衡的教育,并从中引出环境、生态与反贫困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反贫困;自然资源 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以及它们与反贫困教育的内在联系,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也是未来生态环境的承受者,为了给子孙留下蓝天碧水,从现在就应加强生态环保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是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该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介绍环境状况,增强危机感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依靠环境供给生物和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改变环境。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这种影响很大部分带有破坏性,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我们在授课中列举了大量数字,进行危机教育。 回想起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怒涛和2000年等近几年春沙尘暴的肆虐,无不让人悚然,教训犹在。现在,全世界每年向环境排放有毒CO2气体1500万吨,废水400亿吨,固体废物3亿吨。课本在生物与环境一章介绍了森林在环保中的重要作用,可是我们国家的森林状况令人担忧。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大量的毁林开荒使得森林面积将消耗殆尽。10年来,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由50%降至40%。特别是热带雨林40年来,世界已经毁坏了一半。 由于CO2包裹地球,造成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异常,我国的南涝北旱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通过大量数字,使学生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认识具体化,应在授课过程中联系身边的实际。如我们身边的白色垃圾乱扔现象,以及西藏森林覆盖率的降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结合学生的体会,激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同时又强调环境污染治理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作为地球统治者的人类也不例外,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忽视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出现了象开山造田(林)、造地等违背生态规律的现象,造成了水土流失与气候恶化,教训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人与其他生物一样,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各种活动也应该在遵循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自身的力量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生态系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使生态系统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介绍环保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失望情绪,对生态环境丧失信心。因此,在树立学生生态危机感的同时,还应宣传建国以来我国的环保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例如,我国已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到1990年已建成自然保护区600余处。与此同时,联合国组织对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 6月5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中国政府规定每年3月12日为全民义务植树节,并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等工程。在西藏设立羌塘、珠峰等自然保护区。时刻提醒人们增强环境意识,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以法律的形式不允许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出现。 4.培养生态资源意识 本世纪70年代,环境生态教育在国际上兴起,1990年,联合国国际环境教育会议着重强调,要进一步防止环境恶化和发展环境的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补充一些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状况,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当学生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时,教师要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诸如,打扫卫生就要清除杂草,兴建开发区要毁掉林木,工业废水直接入河海,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并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例如,我们可以开展保护“亚东鱼”、“珍惜高原特有物种”等主题活动。 让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并从行动中增强生态意识,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资源意识。首先应列举我国的资源总量,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对比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帮助学生树立人均资源意识。例如,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居世界第88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的紧迫性,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开发资源的意识,促进生态意识的培养。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明确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关系。 5.结合生态环境进行反贫困教育 我区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教育与反贫困教育息息相关。随着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应紧密联系社会,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经济资源条件,改革生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越过温饱、消除贫困”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在少 数民族地区,生物教学是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探索。 在生态环境教学中进行反贫困教育,还应通过考察、实习等活动深化认识,比如,虽然我地区野生动物品种多、数量大,但有许多珍贵动物濒临灭绝,不应为眼前利益,大肆捕杀,而形成“竭泽而鱼”的短期行为,反而更加贫困化。因此说,治贫先保护环境,再寻求其他发展经济之路。 对于生物教学中的反贫困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我们领悟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多取决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说,反贫困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意识的培养、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反贫困存在着因果的必然联系,为了使其贯穿于生物教学,应从自身作起。 6.结束语 从自身作起,言传身教,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引导他们从日常小事出发,注意环境卫生,自觉开展环保工作,督促他们学习,立志成才,为消除贫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2012年到来之前,提及“2012”这个敏感的字眼,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古代玛雅人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巨大的灾难毁灭了地球,毁灭了人类。即便已经进入2013年的今天,不少类似的担心也没有就此停止过。透过“2012”,不难看到地球上灾害的长期存在性和人类社会对于灾害的焦虑、恐惧。因此,以达到防灾减灾为目的,培养公民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的灾害教育已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作为一门文理兼有、包含灾害的课程,对于推进中学灾害教育教学有着充分的学科优势。本文侧重探讨中学地理灾害教学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一体的“三生教育”的紧密联系,揭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灾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狭义上,生命教育即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可怕的灾难甚至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而,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 例如,针对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中“火山与地震”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为3~6个小组,提前一周左右时间让学生收集关于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前的征兆和来临时的应对措施、危害等资料。上课时先播放经过剪辑的关于火山喷发和大地震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灾害短时间内毁灭家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震撼感,体会生命的脆弱和可贵。接着启发学生找出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和成因,然后分小组介绍之前要求准备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用“2008年5月12日地处汶川大地震区的四川绵阳安县桑枣中学创造零伤亡奇迹的案例——因为学校平时重视了劣质教学楼的加固,坚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紧急疏散演习,因而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发挥了巨大效用”作小结并升华:虽然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但柔弱的生命也是伟大而充满奇迹并值得珍惜的,我们可以用知识努力去守护生命。 二、利用地理灾害教学强化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部分前言第二条“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中阐述到: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区域——涉及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灾害教育可以强化生存教育。 例如,对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气候中“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分别针对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干旱灾害进行自学归纳——六种气候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然后分小组介绍学习成果,这样既对我国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当然,结合2013年初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因雾霾天气造成重度空气污染现象,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什么是PM2.5?什么是PM10?持续而严重的空气污染原因是什么?造成哪些危害?治理空气污染应该怎么办?可以做什么?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灾害?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后面每节课留五分钟时间,在全班分享各小组成果,直到分享完毕。当然,如果是地理教师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以此为主题,唤起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达到在地理灾害学习中生存能力逐步提高之目的。 三、结合地理灾害教学倡导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理解其内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开篇第一部分前言第一条“课程性质”中写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明确了“生活性”是地理课程的五大基本特征之一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地理灾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也为人们认识地理灾害提供了素材,地理灾害教 学用活生生的实例,警示人类居安思危、趋利避害、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丰富生活教育的领域。 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 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和农村,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的问题。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中“珍惜每一寸土地”和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中“合理利用每一滴水”部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其实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这一切应该与灾害没有或者只有很少交集。所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另外,利用假期时间,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对这类灾害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围绕家乡土地质量、水质量、空气质量情况进行调查或者小课题研究,将形成的有价值的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中国尽一份力。 地理灾害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地理灾害教学因为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一体的“三生教育”的结合而更具内涵,“三生教育”通过地理灾害教学这个平台也被演绎得更为丰富和形象。当然,地理灾害教学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还处在探索阶段,两 一、中学地理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 1.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科书一共三本必修、七本选修。必修一共五大章,分别为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一中有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影响、对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质灾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环境知识。必修一主要在自然地理中渗透环境知识,让学生了解我们居住的大自然,对环境有初步认识。必修二分为人口的变化、城市和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六大章节。必修二中的人口与环境、城市化与环境、农业与环境、工业与环境、交通运输布局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从人文地理角度介绍环境知识。必修三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这五大章节。必修三是区域地理,主要讲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选修课本共七本,分别是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本选修教科书蕴含丰富的环境知识,教材与环境知识紧密联系,如海洋地理中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旅游地理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各种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教材更是整本书都渗透环境知识。 2.初中地理教学环境的教育内容 初中地理教科书分为四本,七年级上册分为五大章,分别是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主要从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以及人文地理居民和聚落、发展与合作中简要介绍环境知识。七年级下册主要有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其临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西半球的国家、极地地区。主要介绍世界地理中各个洲和国家的环境知识。八年级上册分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中渗透环境知识。八年级下册为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主要在中国区域地理中讲述环境方面知识。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对于高中较为简单、浅显,是对初中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入门,没有高中地理中环境教育系统,但也极为基础和重要,对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学地理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途径 1.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1)通过讲授法获取环境知识。讲授法是目前我国中学主要的环境教育方法,地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播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这种教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环境知识,是一种直接、有效、现实的教学方式。例如,讲解全球变暖知识,首先提出全球变暖的表现,实际证明全球变暖的数据,再分别讲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明白全球变暖已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重大问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应从小事、从身边做起,共同保护我们居住的家园——地球。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讲授的同时,应避免整堂课“照本读书”或“满堂灌”,否则会造成学生乏味,不利于学习理解,教师可结合其它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讲解知识点。 (2)运用多媒体方法深化环境意识。课堂教学中许多地理知识通过教师口头讲述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教师口头讲授的不足,将隐形地理知识变成显性,可以生动形象地解释某一地理现象的发生,将抽象而复杂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例如,讲解冷锋和暖锋知识点,运用Flash软件可以动态展示冷暖锋的运动、锋面雨等状况。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把已经发生的地理事件再现,让许多很难观察到的地理事件,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当时情形,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讲解海啸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海啸的巨大破坏力,深入理解海啸的形成原因、破坏力的影响等知识。多 ! (3)采用讨论法强化环境行为。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全班或小组中,针对某个环境问题发表意见、广泛讨论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要求教师做好充足准备,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和时间。对于讨论的话题,教师应选取难度适中并与教材所讲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例如,全球变暖的利与弊及其原因,大坝水库的修建对流域的影响,南水北调三线工程对调出水区、沿线区、调入水区的影响,北大 西洋暖流对欧洲的影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都可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应组织小组汇报、师生共评,并落实于平日行动中。 课堂讨论法与前两种教学法截然不同,它可以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2.地理课外活动中的环境教育 (1)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环保专题讲座可以由学校请专家或者环保相关工作人员做专题报告,将环境保护相关理念、新知识以及环境问题介绍给学生,也可以由地理教师自己搜集和整理材料,师生共同主持讲座。环保讲座内容应与教材内容相呼应,最好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知识,提升环保意识。 (2)实施工厂企业参观考察。如果教师仅仅对学生进行地理环境知识的理论教学,而不让其与环境“近距离”接触,这样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环境问题,也易使环境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到真实的环境中去,对学生进行丰富而直观的教学。可带领学生参观地震站、气象站及附近的水库大坝等,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让学生观察工业“三废”的产生和治理。通过这些参观考察,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危害,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对身边环境影响,明确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扩展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让学生在调查中深化地理环境知识以及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也可组织学生在双休日到街头分发关于环境保护常识的问卷,通过问卷搜集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通过调查工厂生产中的“三废”如何处理,以及“三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等。各种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及重视,提高对环境保护和宣传环保的热情。者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 中学教育类论文:构建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在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譬如,《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的“举公义”,以至后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既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无不体现着一种整体的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另一方面,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把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方才可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方才可能教育学生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方才可能培养起学生为国家、民族“舍生取义”、“以身殉道”的献身精神。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相联系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爱国主义与爱党是一致的。首先,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创立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离开了热爱党,爱国主义就无从谈起;其次,党的领导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关键,没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建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是最先进、最伟大的爱国政党和爱国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所以,热爱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同时,《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爱国主义往往与“忠君”思想相联。忠君即“报国”。在近代中国的“双半”社会里,爱国则多与“救国”相联系,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不是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则必须同爱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井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强中国、富中国、发展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希望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爱国青少年理应热爱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结合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只有逐步培养和树立起学生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激发起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爱国主义教育也方能收到实效。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改革开放的教育相结合。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中,四 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同改革开放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的今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的困惑与迷惘。譬如,“过去赶走了的,今天又请回来?““过去是武装侵略,今天是不是经济掠夺?是爱国,还是卖国?”“是改革,还是补资本主义的课”等等。因此,就要必须帮助我们的青年一代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让他们明白:当代爱国主义不应该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循守旧,已闭关锁国不是真爱国,反而是误国,祸国;今天“请回来”是在主权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和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吃羊(洋)肉,长人肉”,与殖民地、半殖民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掠夺与剥削有根本不同。因此,我们应以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把握机遇,勇于吸取和接纳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改革开放强国、富国,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爱国主义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技、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富裕的国民生活等等,在“横向”的比较中,青年学生容易产生“自愧弗如”的自卑心理。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让学生明白:我们也曾有过辉煌,“中国人……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一百多项发明与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中国今天的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 用我们曾受的屈辱,曾有的辉煌,去鼓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同时又不去安慰现实的落后,而要同心同德,在党的领导下再创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辉煌。 (四)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这里讲的国情教育即是讲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注意将我国现实的人口、土地、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受教育状况、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情况溶人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辩证地认识我国国情,找到爱国主义的始发点。让学生明白,我国绝对资源与人均相对量矛盾突出,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一花一木,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勤俭节约;还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如果仅看我们的东南沿海地区,我们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我们的西部落后就割舍不要啊!只有这样让学生对祖国的国情多了解一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才能增加一分。责任感、使命感才增强一分。让青少年明白,我们的“母亲”很美,但很穷,“穷人的孩子要早当家”·要承认落后,更要不甘落后,要后来居上。因此,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基本国情教育相结合,不能搞“两张皮”。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应注重实践教育。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倩,体验劳动的甘苦、创业的艰辛、幸福的不易,从而沟通与祖国、与人民的感情,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埋怨、偏激、冒进等思想情绪,引导他们勤奋学习,将来更好地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五)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成才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这种责任既需要全民族共同肩负,又对每一社会角色有各自的要求。因而,我们以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的落实,必须同成才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引导教职工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教育与成才教育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才能激发和调动广大青少年学生为国发奋、立志成才的革命热情;爱国主义教育能对成才教育起着定向、启动、输送强大精神动力的作用。同时,还要让教职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才能巩固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如果说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是基矗那么,强国之志则是理念内核,情感需要理智的维系和调节。只有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起为国发奋、成才报国的强国之志,才能持久维持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因此,我们要引导教职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成才教育完整统一在学校的育人实践中。 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与成才的关系,将爱国与成才完美地结合在人生成长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爱国、报国作为成才的目的和方向。科学家巴斯德讲过:“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成才是每一位青少年学生的愿望,但成才的方向和目的却因人而异。我国当代青少年成才的目的和方向的质的要求应该是爱国报国、振兴中华。同时,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立志成才,才能爱国、报国。当代国际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 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要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大力发展以科技为第一的社会生产力。因此,青少年学生只有成才,即成长为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有用人才,才能够报效我们的祖国。综上所述,我们以为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在其内容上应做到五个结合。其中,与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厚重感和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可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与基本国情和实践教育结合,则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找到爱国主义的始发点,克眼偏缴冒进的思想情绪;与成才教育的结合,则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落脚点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要求。 中学教育类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道德教育探讨 内容提要: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中学生 道德教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状况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从而寻求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合乎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一、经济体制转轨对中学生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作用于社会道德,有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进步的因素,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和总体上讲,目前我国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的转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一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容易造成其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若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积极主动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培养中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二、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任务中学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这种教育应具有一种整体目标的可控性。因此,要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必须科学的构建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体系。人类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嬗变的多层次的历史系统,因此,中学道德目标的构建也应毫不例外的在这其中寻求内涵和支撑。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全部历史,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决不能简单地定位于当前对市场经济的单一适应,否则不仅违背人类对美好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且有悖于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使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失去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依托。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社会传统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提倡“公忠”爱国的道德原则(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人伦”价值和“人伦关系”的准则(如孟轲“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准则);向往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如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的道德精神);重视修养践履的道德行为(如孔子的“修己”、“克己”,曾子的“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等)。 2社会基础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现代化社会相呼应而又超出经济道德范围的一种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树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真诚、友爱、合作、助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学生履行遵守各种社会公德的道德义务等。 3社会经济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的与市场经济有直接联系并可以能动地适应其发展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自尊的道德意识;造就学生竞争、务实、实效、创造的道德精神。 4社会理想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高层次的、具有理想境界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精神教育;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的道德取向教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怀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教育等。 三、实现中学道德目标应遵循的原则1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中学道德教育应是一种规范的科学的教育行为,而不能成为一种简单零散、修缺补差的狭隘的短期教育行为,因此必须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其实现也应该是有层次、循序渐进的。首先应将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与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分学段、分步骤地对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做出科学的安排和合理选择。 (1)初中阶段应主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础道德、社会传统道德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观念的灌输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 (2)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对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应主要向他们进行社会经济道德、社会理想道德中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道德情怀的理性教育。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联系性,从学段上区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也并非为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一学段中道德教育目标的选择,也应该因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的差异而有不同层次的区分,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达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各种优秀道德观念的内化都不具有自发性,道德能力和觉悟也不能游离于道德灌输之外,而是系统的、科学的外部灌输教育的结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外部灌输是自觉内化的前提,自觉内化是外部灌输的升华。通过外部灌输教育,将代表社会本位的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信念,外显为规范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轻视或舍弃道德的灌输教育,要随时帮助中学生校正人生方向,避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但这种灌输决不是指枯燥无味的、死搬教条的说教,而应该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以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优秀道德知识的灌输教育。 换言之,与学生接触的同时,要多一些人情味,甚至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积极回答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使他们能够对老师产生一种特别亲切的感受,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质的提高。同时,还应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在中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生动活泼鲜明的形象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因此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要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志士仁人,也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范例,如学 校、班级中的先进模范、校园之星等;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例如卫生评比、设计评比、演讲会等一系列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实践证明:言传重于身教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不但自身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理论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营造出道德效应的优质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驱动力,而且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从而避免个别学生一听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厌恶的现象。 总之,将灌输教育与榜样示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娱乐于教育之中,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教育共振”,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3道德规范养成与道德人格塑造相结合的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学生履行道德义务,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使一切优秀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外显为道德的规范行为,这是中学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必须十分注重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有目的地利用和创造各种道德情境,分类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积累他们的道德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遵守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 但是,目前的中学道德教育存在着一种只是简单地、表层地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教育的倾向,这是很危险的。我们知道,对中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教育,有助于他们在道德生活中以主动者、创造者的道德身份出现,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去审视、评判各种现象,带着参与的积极性去理解、追求、选择某种道德价值,从而使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可由外在的道德戒律走向内在的道德自觉和外在的自律,才能使中学道德教育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和理想实效的境界。人格遵守道德规范体———学生生活的空间具有多维性,他们广泛接受各种复杂的道德信息,若不能帮助他们对其进行科学的、辩证的分析和选择,就会无形中关闭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门,而让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渗透其灵魂,导致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我们说:注重道德人格的塑造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决不能掉以轻心。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人的工作,而人本身应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驱动力,所以很难做,也很难见效。但是越是难做的工作,干好了、见效了,就越有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实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挑战,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研究、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对策,把学校真正建成培养四化栋梁之才的沃土。 中学教育类论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电影创作论文:电影声音设计中的电影音乐创作分析 电影音乐创作属于电影声音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电影声音制作的整个环节之中,其创作基于电影所提供的故事类型、情节、人物、地点、时间等[1]。其次,电影音乐的表现力还能够在整个电影声音的构思中得到发挥,它能够完美呈现出电影的风格与特征[2]。 一、电影音乐创作三符号 概括来说,音乐主体、视听与声音是电影音乐创作的三大符号[3]。 (1)音乐主体。音乐的创作离不开相关的音乐语言要素,音乐本体是进行音乐创作的永久性工具。 (2)视听。电影音乐必须通过视听才能够完成一次美的体验,电影音乐实现电影化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视听语法并运用相关的视听要素。 (3)声音。电影音乐必须通过声音才能将其传达给观众,因此,音色、声强、频率等因素是音乐创作造型的重要因子。 二、电影音乐设计 以声音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设计在进行音乐设计时,首先要避免音乐与音响效果在频率上产生冲突。以电影《黑客帝国》为例,此电影属于动作片,整个影片注重于追求大响度,但是导演要求在保持激烈音乐与音响效果的同时,还要保证其清晰度。因此,声音设计师与导演的共同意见是通过音响效果与声音之间的切换来避免音频重合,例如在进行爆炸时,不会有中度低音,在玻璃破碎时也不会出现类似小提琴的这样的高音。另外,在处理音响效果与音乐在频率上存在的问题时,要根据影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处理。对于动作片与战争片这种类型的影片,他们属于在同一时间有多种因素的影片,在进行处理时,要特别注意音乐化音响与音乐的分层处理。其次,在进行音乐设计时还要充分发掘电影音乐作为声音造型所需要使用的材料。音乐不仅可以用乐音来创作,也可以采用噪音来进行创作。例如,在电影《群鸟》中,作曲家与声音专家从鸟的尖叫声与扑打声中设计出了电声学的噪音效果,代替了管弦乐队的不和谐音。电影《精神病患者》中,则通过打破传统管弦乐配器的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 三、以视听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设计 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与设计过程中,音乐剪辑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观众与导演的视听需求,音乐剪辑是实现视听表现的源泉。音乐剪辑不仅是一种动作,更是一种观念。在进行音乐剪辑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节奏的重要性。节奏是运动的基本特质,在音乐剪辑的过程中如果丢失了这种特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次,音乐剪辑应该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语法规则。音乐剪辑与画面剪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剪辑过程中,不能够将旋律、节奏或者小节当成画面剪辑中的镜头来进行处理。音乐节奏对电影的视听节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电影《星球大战》中,其开篇序幕的音乐能够有效的固定镜头内部字幕的行进节奏。影片在没有加配乐的基础上,镜头里的三维字幕行进较为缓慢,它主要是为了向观众传达电影的主题与故事的相关背景。在电影中,导演通常会采用MV的形式呈现某些特殊场景,在这种情况下,音乐的节奏与剪辑的节奏基本会保持一致,并且特殊场景中的音乐也做了音乐化的处理。 四、从音乐主体出发的电影音乐设计 从音乐主体出发的电影音乐设计包括主导音型设计与和声设计。主导音型主要指的是音符在节奏、节拍、时值等方面的核心组成形式。例如《火的战车》这部电影,它的音乐主体旋律线条体现的是从下而上的运动状态,并且在每个小节拍的最后一拍中使用了三连音,使音乐的节奏感与律动感增强。此外,观察副歌部分的音型特点,鼓与贝斯声部均采用的是固定音型,此种音型在节奏与音级上无变化,处在音型上的模进状态,这种模进状态能够促使整个音乐在节奏上充满稳定感与动力感。和声和调式、音区、音程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声色彩的基础为音程色彩,不同的音程色彩也具有很大的差别性,增音程色彩奇特,纯音程较空,小音程较暗,大音程较亮。其次,和声与调式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色彩黯淡的为小调和声,色彩较为明亮的则为大调和声。充分利用和声色彩的变化,能够创造出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与虚构离奇的电影情节。 五、束语 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声音、视听、音乐主体这三个符号具有密切的联系,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就是技术与艺术提升的过程,它能够促使电影音乐朝着更加电影化的方向发展。也能够将电影声音的特性、电影视听的形式美以及电影音乐本身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现电影艺术的魅力。 作者:尹娜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色彩感受性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 闻一多先生曾在他的诗歌《色彩》中写到:“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色彩给予我们各种各样的感受,丰富了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本能上对色彩有着炙热的情感,就像对待生命一样。长久以来,我们在生活以及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尽情地使用色彩,包括电影的创作。于是,色彩被人类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着暴力、爱情、生命、兴奋、热烈、激情、喜庆、高贵、紧张、奋进;黄色象征着光明、希望、愉悦、阳和、明朗、动感、欢快;绿色象征舒适、和平、新鲜、青春、希望、安宁、温和;蓝色象征清爽、开朗、理智、沉静、深远、伤感、寂静;紫色象征高贵、神秘、豪华、思念、悲哀、温柔、女性。电影诞生之初,人们就期待黑白电影有一天能被附着上五彩斑斓的色彩。因为现实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我们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鲁道夫•阿恩海姆在1954年曾说过“:在黑白电影的时候,我们往往难以辨别演员盘子里的奇形怪状的食物。”[1]人们渴望电影逼真还原现实,这一强烈的动机推动着彩色电影技术的诞生。渐渐地,色彩不仅仅只是帮助电影表现现实,它还被当作是叙事的重要手段。后来,不论是创作电影还是分析电影,都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非常教条地使用色彩和剖析色彩,生搬硬套色彩的各种象征意义。例如,当人们看到电影中出现绿色时,就盲目地认定创作者一定是在电影中表现一片生机盎然的场面。然而,绿色有不同的绿色,草绿色和灰绿色传递给人们的感受截然不同。因此,同一色彩的细腻变化所传递出的意义就会有天壤之别。由此看来,不论是创作者在创作电影时,还是观众在分析电影时,都不应该套用人们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色彩的各种象征意义,而更加注重色彩带给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作色彩的感受性。事实上,人们赋予色彩象征意义的根据就是色彩的感受性以及色彩让人联想的景物或场面。 1色彩的感受性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 1.1色彩的感受性 色彩仿佛具有一种魔力,总是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感知和情感。不论你来自哪个民族,不论你有多理智,你都逃脱不掉色彩强大的影响力。众所周知,有一些色彩会让人感觉温暖、温馨,而有些色彩则会让人感觉冰凉、凄冷。由此可见,色彩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温度,我们将色彩的这一特性称为色彩的温度感。根据实验观察,人们总结出长波色光容易让人感觉温暖,比如红、橙、黄,而短波色光容易让人感觉冰凉,比如蓝、靛、紫。另外,黑、白、灰三色都是冷色。另外,同一种色相,明度越低,越让人感觉温暖;明度越高,会使人感觉凉爽甚至是寒冷。所以,粉色比大红色看上去凉爽,藏蓝色比湖蓝色看上去温暖。画面中不同的色彩看上去与观众的距离有远近的差异,色彩的这一特征被称为色彩的距离感。实验证明,暖色调、高饱和度以及高明度的色彩会显得凸出来,因此被称为前进色;相反,冷色调、低饱和度以及低明度的色彩会显得凹进去,因此被称为后退色。这就是为什么红色、黄色最引人注目,并常常被使用在LOGO和宣传画中的原因。黑色服装深受欢迎的首要原因就是黑色显瘦。这说明有的色彩会收缩,有的色彩会膨胀,色彩的这一特性被称为色彩的尺度感。实验证明,暖色调、明度高的色彩是膨胀色;冷色调、明度低的色彩是收缩色。色彩还能影响被它包裹的物体看上去的重量,也就是说有的色彩会使人感觉被它装饰的物体重,有的色彩会使人感觉被它装饰的物体轻。人们将色彩的这一特性称为色彩的重量感。实验表明,黑色的箱子比白色的箱子看上去要重1.8倍。色彩学家通过实验进一步得出,明度低的色彩比明度高的色彩显得重。法国心理学家弗艾雷曾在他的著作《论动觉》中提到过这样一个实验结果,即在色光照射下,人的肌肉的弹力可加大,血液的循环可加快,其增大的梯度是“以蓝色为最小,依次按绿色、黄色、桔黄色、红色的顺序逐渐增大”。由此可见,色彩仿佛具有某种能量。高能量的色彩能够引起人的扩张性反应,它们让人热血沸腾,脑神经极其兴奋,肌肉的弹力也会增大;而低能量的色彩引起人的收缩性反应,它们会让血液在身体里平缓地流淌,减弱各种刺激,让人淡定平静,这被称作色彩的动静感。在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色彩的动静感或者能量的高低取决于:第一,冷/暖色调、饱和度和明度。第二,色彩面积。第三,前景和后景的色彩对比。总之,饱和度高、明度高的暖色以及对比大的色彩搭配比饱和度低、明度低的冷色以及对比小的色彩搭配载有更高的能量,比较容易让人兴奋或者躁动。 1.2色彩的感受性直接产生了色彩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色彩本身并不具有意义,之所以现在色彩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是因为色彩的感受性。人们在看到某种色彩之后,生理和心理上层面上受到了刺激,有时候也联想到某一特定的景物和情境,然后便产生了特定的感知与情感,于是就赋予了色彩某些象征意义。例如,红色,根据前面提到的实验,人在红色光的照射下,肌肉弹力和血液循环的速度都会增大,并且增大的比例最大。所以红色的能量非常大。红色又往往让人联想到血液,所以它常常象征着生命、激情、尊贵,甚至是紧张、暴力。另外,红色属暖色调,又常常让人联想到火焰、太阳、红玫瑰,因此它有时又象征着喜庆、爱情。与此相反的蓝色,不太会增大肌肉弹力和血液循环的速度,蓝色又属于冷色调,因此,蓝色常常象征着清爽、平静、安宁、理性。加上蓝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空、海洋,而天空、海洋给人的印象是辽阔、深邃,遥远,所以蓝色又象征深远、神秘。明度越高的色彩,重量越轻,同时也会让人情绪轻松,有活力,所以白色、粉色、湖蓝色都是一些比较轻盈,又显年轻的色彩。相反,明度越高的色彩,如黑色、暗红色、藏蓝色,重量较大,也就会让人情绪沉重,或者显得沉稳。同样是红色,明度越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粉色,越发显得年轻有活力,所以粉色常常是年轻女性的符号。明度越低的红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枣红色、栗红色,越发显得沉稳和高贵。同样,越亮的蓝色,越显得清爽;暗的蓝色,越显得压抑、沉重。一种色彩由三种属性共同决定,这三种属性分别为色相、明度、饱和度。这三种属性中的任意一个发生细微的变化,色彩就会有变化,它的感受性就会产生天壤之别,这就是为什么同一种色彩会被赋予截然相反的两种意义的原因。例如,红色有时象征着特别美好的激情、爱情,有时又象征着让人惧怕的暴力;蓝色有时象征着人们最渴望的平静和安宁,有时又象征着负面的情绪压抑、沉重。由此可见,我们在使用色彩创作艺术作品或者分析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时,套用既有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是没有意义的。与其这样倒不如用心去感悟色彩带给我们身心上的影响。 2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叙事功能 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很多人都在质疑电影的能力,他们认为电影的画面是具象的,它很难像文学作品一样去表达人们复杂多变的抽象的内心世界。这一百多年来,无数电影人在竭力寻找各种能够将内心世界外化的元素去丰富电影语言,强化电影作品的表达能力,色彩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例子来阐述色彩在电影作品的创作中起到的叙事功能。 2.1表述人、事、物的基本性质 前文中已经反复提及每一种色彩都有着高低不等的能量,散发着不同的气质。因此在电影的创作中,创作者们也会选择不同的色彩去包装人物、空间、道具等等。观众通过读取色彩传达的信息,便能了解到他们的基本性质、心理状态。例如,英国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有三个主要的女性角色,分别是古代爱情故事中的萨拉和欧内斯蒂娜以及现代爱情故事中的安娜。三个女人的生活背景以及性格、气质等各不相同,因此创作者给她们选取了不同色彩的服装去包装这三个女人。首先,萨拉服装的色彩以黑色、米色、白色这样的素色为主。这些色彩都属冷色,穿着冷色的服装往往给人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感觉,而这正与萨拉孤傲的性格相吻合。萨拉鄙视世俗和传统,特立独行,在保守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显得格格不入和神秘。同时,如此简单朴素的色彩也衬托出萨拉的端庄、典雅和自然之美。而这些正是她深深吸引查尔斯的原因。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欧内斯蒂娜身上的色彩则以粉色、浅蓝色、淡紫色这样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主。总体上,她身上的色彩相对萨拉来说要更加丰富、艳丽,这些艳色显得人年轻、有活力,这恰恰是欧内斯蒂娜最大的性格特征。各种艳丽的色彩包装在一个天真无脑的贵族小姐身上,又略显艳俗。当查尔斯向欧内斯蒂娜提出取消婚约时,她试图挽回,可是当她发现查尔斯去意已定时,她立刻转身呵斥道“:我爸爸会报复你们的。”骨子里的俗气顿时暴露无遗。现代故事中的安娜身上的色彩则是以玫红色、蓝绿色以及紫色这样的亮丽的色彩为主。这些色彩除了标示了安娜活泼外向的性格之外,还表现了一个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特有的奔放,这是她与萨拉与欧内斯蒂娜这两位古代女子最大的不同。 2.2传达情绪、渲染氛围 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人们在传统上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实在是并不奇怪的。形状和色彩的结合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正如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对于繁殖人类是必需的一样。”[3]色彩之所以被比喻成一位“富有诱惑力的女性”,不仅仅在于它诱人的外表,更在于它那震撼人心的气质。色彩能够传达情感,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在上文中我们也反复提及。因此,在电影创作中,它顺理成章地成为传达人物情感、心理状态以及渲染氛围的有力手段。英国影片《跳出我天地》的创作者对暖黄色和深蓝色情有独钟。片中主人公比利家中的墙面和装饰都以黄、蓝两色为主,舞蹈教室的墙面也被刷成了蓝色,甚至舞蹈老师威尔金森夫人也总是身穿一身蓝色。最为用心的是,创作者将片中的一座跨河大桥刷成了黄色和蓝色。黄色属暖色,它能给人温暖和力量。比利是一个为舞蹈而生的人,这个原本并不自信、沉默寡言的小男孩只有在翩翩起舞的时候才活力四射,也正是他苍劲有力的舞姿震撼了他那已经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父亲和哥哥,让他的家庭重新找回了往日的温馨。所以比利身处的环境总是有暖暖的黄色,比利就像是黄色一样能量无限、光芒万丈,并且如阳光般照亮了周围的世界、给予了家人无限温暖。蓝色属冷色,无比纯净,它能让人获得安宁和平静。比利和威尔金森夫人对舞蹈有着最纯粹的情感,舞蹈是他们的梦想,舞蹈可以让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同时舞蹈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一部影视作品的情绪和氛围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产生变化,与之相呼应的色彩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于是色彩同影片中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人物情绪的高亢与压抑产生密切关联,从而形成一种色彩的结构和节奏。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身穿的服装的色彩和她所处的环境随着她的心境和处境的变化而变化。前半段,萨拉刚刚被法国中尉抛弃,在莱姆镇声名狼藉,精神压抑,甚至得了抑郁症。她常常身穿厚重的黑色和墨绿色的长裙,所处的环境也是灰蒙蒙的海边和森林。当查尔斯向萨拉表明了爱意之后,在艾克希特的旅馆里,萨拉身穿着一件米色的睡袍。不过此时,萨拉住的旅馆房间里光线昏黄暗淡,并且一眼望去整座艾克希特小城呈现出黑压压的一片,房子、地面都是灰黑色,导演又都选择了晚上拍摄所有在艾克希特的戏,所以夜色下的艾克希特越发显得沉重压抑,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在查尔斯去莱姆镇和未婚妻欧内斯蒂娜解除婚约之后,重回艾克希特准备和萨拉团聚时,萨拉已经悄然离开了。此后的三年里,查尔斯一直苦苦寻找萨拉。影片最后,当查尔斯找到萨拉时,萨拉把他带到在一间洒满阳光的画室里,身穿一件白色衬衫,米色长裙,还佩戴了一条粉色的领带。因为此时萨拉已经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在这间湖边别墅里过着属于自己的平静安宁的生活,所以她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了起来,她身上的、周围环境里的明亮的色彩便将她此时的心情恰当地传达给了观众。另外,这也预示着他们最终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意大利电影《末代皇帝》《美丽人生》以及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色调上的转换也都是和情节的起伏以及其引起的氛围和人物的命运、情绪的变化相吻合的。 2.3表达主题 色彩作为视觉语言的重要元素,在影视作品创作中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只是表述基本信息、传达情绪和氛围,它本身包含的深层含义还能够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意念和作品的主题。昆汀•塔伦蒂诺用透着血腥味的血淋淋的鲜红色在电影《低俗小说》中表达了循环往复的暴力这一主题;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红》里用红色表达博爱对心灵拯救的主题,在《蓝》中用幽暗的蓝色营造压抑、沉闷的氛围,通过自由的反题——囚禁来表达自由主题;萨姆•门德斯在电影《美国美人》借助鲜红色的玫瑰花来表达现代美国社会人们对美以及激情的强烈渴望。电影语言发展到现在,色彩在电影作品的创作中早就不只是还原现实世界的元素,它更是承担着表达主题、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等等的叙事功能。能够支撑色彩完成这一重任的原因就是它强大的感受性。如果我们对色彩保有最真诚的情感,就应该用心去感悟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们最细微的影响,而不是去生搬硬套大家赋予色彩的各种象征意义。另外,在任何艺术作品中,抽象的色彩都不单独承担表述的功能,它总是和其他元素一起起作用。虽然有很多前卫的艺术家试图仅仅用色彩去表述,但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不论在创作作品还是分析作品时,都不可能单一地使用色彩,也不能把色彩从其他视听元素种抽离出来。 作者:叶艳琳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微电影创作选题思路及重要性研究 微电影已经通过互联网被广泛播放,也以一种与传统电影不一样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中,而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网络微电影,其点击量突破上千万次,比如《老男孩》《百年婚纱店》《带爱回家》等,微电影以一种独特的叙事特点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微电影带来的艺术魅力。而微电影的创作也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影视专业的学生都会采用微电影形式来递交他们的毕业设计,也有很多视频平台以及网络电视台都会举行微电影比赛,以便挖掘更多人才,和他们的潜在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的微其实是web的发音,而微电影就是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下载与上传的视频短片。微电影能够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被播放,不管在移动状态还是在休闲状态,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不管是在什么场合,只要有网络就能被随时看到。而微电影也是电影的一种,具备了电影所需要的一些要素:人物、时间、主题、地点、情节等。随着网络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影视剧的播放也在互联网平台越来越广泛。好的影视剧面对各大视频网站的激烈竞争,影视剧的价格也逐渐增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这些影视网站开始进行了自制微电影,一方面能降低制作成本,另一方面也能让网站运营有更多的主动权。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高科技的发展,许多行业也采用微电影形式来宣传自己公司的产品,比如用微电影形式来提升品牌知名度,用微电影形式来提升产品广告传播度等,未来,微电影形式的发展必将越走越远。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也让微电影的发展更进一步,因为微电影简洁、短小的影视模式能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求,也能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人们对微电影的播放就会越来越频繁,利用闲暇时间就能看完一部微电影,就能感受到一部电影带来的喜怒哀乐,而传统电影由于时间比较长,有些电影前面的铺垫比较长,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地点。 二、微电影的特点 微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短,传统电影基本在90分钟以上,但是微电影时间一般只有20~30分钟,有些甚至只有几分钟。这对于现代快速发展的时代来说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微电影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节奏比较快,由于微电影的时间短,要想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让观众能迅速走进剧情,就应使微电影的节奏加快。一般来说电影都会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一个叙事方式来进行,而微电影的重点会在高潮部分,对于开端的铺垫、故事的发展都会进行压缩或者省略。微电影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由于微电影的时间比较短,在开展故事情节的时候会更加简明扼要,更多的是采用一种旁白或者字幕的形式来交代故事开始以及故事发展,让整个微电影的节奏更加快速、明了、清楚。微电影的第四个特点就是语言比较简洁。微电影最大的特点虽然是时间短,但是想要拍摄出一部好的微电影,还要会讲一个好故事,而要在短时间内讲一个好故事,就要求微电影的语言更加简洁、意蕴更加丰富,能突出电影主题。 三、简述微电影制作流程 要制作完成一部微电影就需要一定的制作流程,第一,项目策划阶段。创作者会根据自己的创作设想去完成项目策划,要有详细的拍摄时间、内容、计划,安排拍摄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最终确认项目的定位、项目内容、制作要求、制作精度、各阶段时间安排、费用预算等问题。第二,微电影制作团队的组建。有了项目策划就要根据策划书来召集相关人才,根据需求安排各阶段的人,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去安排专业训练,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现场拍摄流程。对于现场拍摄要随时做好记录工作,这样就会为后期制作减少一定的工作量,也能按照项目策划安排前进。第四,后期制作,拍摄结束后就应进行后期制作了,后期制作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粗剪、配音、特效、精剪等。第五,作品。现阶段各类视频网站都能被提交作品,有些制作精良的作品也可以由电影发行公司来进行。 四、微电影题材 在我国,微电影的鼻祖是肖央的作品《老男孩》,这部发行于2010年的作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2011年起,微电影开始席卷各大网络平台,微电影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而各大行业也嗅到了里面的商机,投入一定的资金到微电影中,让微电影越来越成熟,更多制作精良的微电影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中,甚至会有一些知名的演员参与其中。从目前来看,基本上分为几个题材:办公室恋情、城市印象系列、怀旧题材、校园清新、广告定制。基本上传统的电影形式及电视剧形式所涉及的内容都能成为微电影的题材内容。但是这些电影和这些电视剧的内容不能平移到微电影中,因为微电影独有的特点造就了微电影的形式。在这样一个快速消费时代、一个移动的时代,微电影要在这样的形势下脱颖而出,首先考虑的是微电影怎样引起观众的兴趣,怎样让观众愿意花钱去观看,怎样让观众愿意把他们看到的微电影推荐出去。微电影题材类型的好坏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 五、微电影创作思路的重要性 1.微电影创作选题是微电影成功的关键 前面说过,微电影的制作流程第一步就是项目策划,也就是微电影制作的前期,而关于整个影片的创作题材构想是微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微电影还不是一个主流的电影表达形式,微电影还不能搬上大银幕被播放,也不会有大量的金钱去支撑整个微电影创作,微电影的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就是播放时长短。而要在这样成本低、微电影故事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简单、能快速进入高潮的情况下,对选题的要求就会更加高。好的选题就能在众多的微电影中脱颖而出。比如,在2013年第六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中,微电影作品《第一百位客人》就获得了特等奖,但是微电影作品的演员也不是知名演员,只是普通人,而拍摄效果也只是一般,但是之所以会获得特等奖,主要是选题选得好,《第一百位客人》描述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女的故事,这些人代表了社会弱势群体,引起社会共鸣。还有一些好的微电影在创作选题上比较突出,比如《天堂午餐》这部微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积劳成疾的母亲病故以后,他的儿子为她制作了一顿“天堂午餐”,通过这样的表达形式来表达出深深的母子之情,也通过这样的选题来告诫善待自己的父母。比如微电影《多米诺效应》在创作选题上就是表达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对人生观、爱情观、社会观的不同认知。这些优秀的微电影选题都是源于生活,并且能以小见大,在简短的几十分钟之内将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事件与最关心的问题,从一个最佳角度着手扩散出来。这就是选题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选题没有选好,不能引起社会广大群众的共鸣就不能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2.微电影创作选题决定了微电影的作品画风 微电影由于制作成本比较低,相对来说拍摄条件也没有那么好,拍摄的时间也非常短,要在这样一个短时间内拍摄出一个画面效果就有一定难度。这时候要想把微电影拍摄好,依靠的还是一个题材。题材决定了微电影的作品画风,比如《一路走来》这部微电影讲述的就是在校园生活中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讲述着对大学校园生活的认识,对大学生活青春、爱情、追求的描述。这样的一部微电影题材就是以大学生活的真实模板为例,表现大学生活的青春气息,因此在摄影的时候就要贴近微电影主题,合理恰当地运用色彩、光线、构图来渲染整个画面。比如在微电影《天堂午餐》中,影片最让人动情的一幕就是儿子用精心烹制的饭菜与椅子上母亲的遗像形成了一热一冷鲜明的对比,这个微电影的选题就是为了突出对父母及时关怀、对父母多关心,采用这样的拍摄手法就将该剧情推向了高潮,不仅贴近主题,也能使微电影的中心思想得到升华。而在《天堂午餐》中的开场,又会发现,画面采用男孩做饭与母亲忙碌的身影来回切换的方式,用镜头来表达出回忆,用蒙太奇的方式来让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中。比如微电影作品《多米诺效应》,这部微电影的故事情节主要分为四个类型:悬疑、狐媚、动作、悲情。在进行拍摄的时候就会依据这四个类型来拍摄相应的画面,同时也可以借用不同的道具、音乐来烘托出整个画面。在《多米诺效应》整个影片借助手表、眼睛、啤酒、香烟、戒指等在不同情节中表达出主人公不同的状态。由此可见,微电影的选题是多样的,可以是校园青春剧,也可以是悬疑剧,可以是怀旧剧、也可以是喜剧、悲剧,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题材,在拍摄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画面以及风格就要贴近故事选题的需要。从镜头的选择、拍摄角度的选择、不同拍摄手法的使用等,获得最终微电影要表现的风格。 3.微电影创作选题能深化微电影作品的内涵 微电影想在短短的几十分甚至几分钟内迅速让观众进入微电影情绪中。打动观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现在微电影制作更多的是传媒行业的学生在进行,这些制作者的资金不多,时间不够,演员可能就是普通的观众,他们能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因此创作选题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题材,由于创作思路、创作角度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也是不同的结果。比如微电影作品《麦田边的孩子》,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故事,里面的内容选取的是两个不同的留守家庭,各自不同的上学情况、吃饭情况、玩耍情况等展示,反映出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最真实最原始的状况。一般来说,拍摄留守儿童题材都会用留守儿童眼巴巴地盼望父母回归这样一个角度,可能过着一个艰苦的生活,只有眼泪。而这部《麦田边的孩子》选取的角度完全不一样,通过他们真实的一些生活中的表现,用细腻的镜头描述了这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龄人更多的生活负担,更成熟、更独立的生活。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有别于常人思维角度的微电影创作选题角度,让这部微电影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名称。由此可见,微电影的创作选题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选题,一个好的角度更能突出微电影作品的内涵。哪怕相同的素材,只要善于创新、善于发现,用一种更能走进观众心中,更能打动观众真实情感的选题,才能让微电影作品发挥更大的魅力,让微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广阔。目前,我国网民已经突破了好几亿,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4G网络的全面覆盖,影视播放已经可以随着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地移动播放,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地铁、公交、电梯等移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给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微电影也在逐步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微电影创作中。一个好的开头非常重要,微电影的选题尤为重要,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微电影的成功,选题也影响微电影拍摄的手法、技巧以及微电影最终的画风,选题更是能影响微电影深层次的内涵思想。因此,微电影创作选题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王佩佩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动画电影创作中的民族化语言艺术研究 动画的发展走过了170年的历史。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种类,其卡通形象元素,孩子纯真的情感表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在今天的后工业时代仍然是全世界所关注的。对国产动画发展的国有化,不仅为中国动画的发展,也是全球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中国动画要得到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对民族文化传播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沟通过程中针对不同民族文化,民族的东西往往是最流行的,如西班牙斗牛舞,中国水墨丹青,之所以世界知名的原因是因为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强大生命力,最惊人的是那些东西很民族性格。在动画领域蔓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般公认的国际也含有丰富的民族,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作品。随着动漫产业的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数,基于现念的结合,审美和品味,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动画质量的全球竞争力。 一、中国动画的民族化道路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回应美国和日本动画的强势入侵,中国动画也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走上不同的道路,中国动画经过不断的努力,中国的动画创作者逐渐形成一个共识:虽然动画是一个艺术世界,一个共同的特性,但应该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的艺术风格中寻找资源来创建一个民族自己的动画作品。因此,在中国动画的发展路径,动画师们特别关注民族文化和学习探索更积极探索许多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漫画,他们得到了很高的成就。在1957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最成功的,它汇集了最好的人才,包括万氏兄弟,特伟,钱家骏等优秀动画艺术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动漫基地和“中国学派”的起源。最繁荣的几十年就是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大量的艺术作品将某种民族传统卡通风格的转变,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的风格。除了《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的纯手绘动画的产生,也产生了大量的剪纸片、木偶片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因为在中国皮影戏有非常深厚的土壤,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加强了每个地方的一体化的形成。剪纸艺术异彩纷呈,窗花、刺绣在民间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开出艳丽的花朵。装饰画和其他强烈的绘画,汲取营养,所以精致的动画表现,微妙,但是又非常的自然,简洁,但是更富有含义,与中国民族融为一体,显得平凡中更加的显赫,它富有中国独特的风格,跟美国迪士尼卡通味道非常不同,在国际动画电影的独特。在一些国内外当今动漫比赛,专家评委和观众也显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化,动画片受到各个国家的青睐。 二、新形势下的民族化的动画语言探索 经济非常的发展,实现了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市场紧紧连接在一起,尤其是科技和网络的突发猛进,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了动画片制作中了,并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动画片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动画生产现状,计算机动画电影制作技术的代表的角色,它的发展给动画片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发展进步,所以对动画片不仅数量上有很大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动画片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传统的方法制作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而且还不能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所以,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电视卡通动画产业,为动画片的生产效率产生巨大的作用成为动画人员的任务和目标。当今,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已经融入到了动画大片电视剧中,利用二者的优势,使动画片呈现出空前绝后的艺术特色。民族化和现代化是我国动画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在主流电影的商业舞台上,剩下的一些艺术电影,或与计算机技术改造或变态的原始艺术形式结合?是继续维持现状,等待和直接建模如水墨画,传统皮影,剪纸的用途,使屏幕上的图像是移动化,或在继承中创新,应用创新,现代的标准是什么?作为电影发展到现代化的视觉方式相同,适应其性能或动画语言的内容,背景是现代的?这些问题,是我们的动画师未来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和动力。动画在中国几十年来的指导理念就是国有化,一方面,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中国动画在国际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任何指导思想,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常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它反映了大量的观众,某些错误的理解往往限制了动画导演和创作人探索多种语言的可能性的动画创作过程。虽然许多的电影主题的传统故事,在造型和艺术风格上传承中国特色,可是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镜头,所以行动方式和叙事风格就会变得非常的不适应,动画在视觉上就显得非常的枯燥无味,甚至没有把绘画的语言转换为动画的语言,这是不符合电影特性的发展趋势和动画世界的同时,由于过度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将导致大量的练习坚持其形式化。一般来说,国有化是相对容易实现的。“猴子捞月”,像许多类似的漫画也正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表现也用强烈的民族工艺品,剪纸艺术特色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油墨也融入了中国都有的精髓,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中国的动画总是在中国特色上下功夫,总是觉得只要是中国特有的就肯定能够打动观众,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最重的一点,就是没有注意到动画片的“动”,没有把中国的特色进行创新,没有转化为民族的语言。对艺术形式进行重视,忽视语言,在动画电影语言的地方,绘画艺术的语言被认为是“普遍现象”在中国漫画的创作,甚至成为另一个“风格”的中国动画。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漫画在中国被称为“艺术电影”国有化。比如,很多时间和共参与的空间都融入到了敦煌壁画的空间布局里面了,当然心理过程也包含在其中了,因此,“民族化”是不一样的一个符号的“民族风格”,并不是简单的“民族化”为标志的风格使用,并应根据内容创造性地表现材料的选择,艺术风格和运动模式。动画电影的真正独特的浓郁的民族特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特色的民族化的审美特征; 2、丰富的现代语言不失独特的动画意义上的民族特色,包括建模,艺术,透镜组,舞蹈,场面调度,音乐,音效等。民族化需要现代化,要做到二者的相互结合,这也是中国动画未来的表现方式。假如,把水墨动画和简化的水墨动画的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把民族的特色用现代技术展现给观众,将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工艺创作动机和技术在近年来的一些短片是计算机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的一些动画创作者将进行同样的创作。优秀的动漫作品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创作工厂中从不同角度展现着国家社会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动画艺术在美国、日本发展都较快,可以说,他们在发展中都有很强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民族精神贯穿在动画制作全过程。作为美国工业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支持力度非常大,日本盛为樱桃般的哀怨的美。动画的民族风格是民族的一些因素,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道德,习俗,生活方式,语言和心理决策,在内容,形式,风格,表达,均反映了目前的审美理想和民族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的心理需求,体现了不同的种族和其他有趣的人物。当然,深深地植根于这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活的基础。国际化势在必行的中国路径体现在学习先进的制作,发行和营销方式和国外动画产业发展中运用的先进体系,以及吸纳外来人才,外国资本和外国主体引进消化等。 作者:孟佳文 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农村婚恋电影创作心态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文化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时代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文化心态也在产生巨大的转变。本文从拍摄电影的情感基调,到研究农村深层的文化和人性问题,到商业娱乐的创作心态,演员选择由精英到大众的趋势,女性的自救与男性的沉沦几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拍摄中婚恋文化的变迁。 一、影片情感基调由悲到喜的转变 三十年间所拍摄的农村婚恋影片,情感基调有喜也有悲,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基本还是一种悲喜交加的状态,而到90年代中期之后,则基本上成了喜剧的态势。20世纪80年代的导演充满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的悲情与温情,关注人性深层次的东西。他们从俯视的角度审视充满悲剧色彩的传统婚姻制度和荒唐的政治错误,拷问传统的婚姻制度及极权政治给群众的爱情和婚姻带来的伤害,为了表达对传统婚姻与政治伤害的控诉,用一种充满悲剧色彩的情境与基调来呈现影片的主题。例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许茂和她的女儿们》《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等,将混乱的政治活动和残酷的政治斗争以人物命运的沧桑变迁来呈现,以一种近乎血肉模糊的状态,表达对政治动乱深深的不满与控诉;《苦藏的恋情》《出嫁女》《寡妇村》《菊豆》《香魂女》等一系列作品,则是通过传统的压抑人性的旧婚姻制度与腐朽的旧社会环境刻画一系列被扭曲的人物形象,引起后人深深的反思与同情。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富足,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影片也转向了一种更加明快、富有喜剧性的基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喜剧主题占据主流,如《夫唱妻和》《男婚女嫁》《喜盈门》《丑汉和他的俊媳妇》《同喜同喜》《柿子坞的女人们》《乡村婚礼》《小镇大款》《外来媳妇本地郎》等,以一种喜剧的呈现方式,意在展现农村新时期的婚恋风貌,是在“拍农村片,为农民拍片”。影片主题也少了控诉与反思的意味,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遣,娱乐性与趣味性倾向明显,这也与电影商业性与市场化,以及农民更愿意看到自己生活中喜剧性的一面有关。所以,整体而言,影片的基调氛围是从一种或悲或喜的审视和反思转为喜剧性的呈现。造成这种基调转变的原因,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商品经济社会的到来,影片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二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导演的文化悲悯和社会责任感减弱,更多地迎合主旋律,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喜剧氛围。 二、从文化反思到商业娱乐的心态变化 “经典第四代导演的作品,也大都抱着研究问题的目的来拍摄电影的……第五代导演,从走上影坛开始,似乎就抱着出人头地、弑父影坛的目的来的,第五代导演除了研究电影的技术问题并力图让技术研究的成果用于罗织声名之外,他们并不研究新时期以来的重要思想问题。”虽然这种笼统的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也指出了一种大的趋势,并不是空穴来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以历史反思、政治反思、文化反思等为主流,通过影片反映农村婚恋在历史传统、政治风云中的状态与问题,以求达到反思等目的,如《芙蓉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野山》《杏花三月天》等,无论是站在反思文化的角度,还是反思政治错误的角度,都试图说明什么或反思什么。而到90年代中期以后,也就是第五代电影导演全面进入电影市场的时候,影片的娱乐性、趣味性等喜剧性方面的呈现成为主流趋势。第五代导演具有现代思维方式和独特敏锐的眼光,因此除了注重影片本身外,也更注重电影所带来的市场与经济效益,因此也会在迎合观众需求方面花更多的心思。“既可赚钱,又可满足观众的各种道德匮缺和生命欲望,‘雅俗共赏’,皆大快活。”这种趋势反映到婚恋题材的农村电影中,主要体现在影片文化背景、整体基调、人物性格、叙事语言等方面。如《夫唱妻和》《男婚女嫁》《丑汉和他的俊媳妇》《柿子坞的女人们》等影片,与后来的“乡村爱情”等系列影视作品一样,试图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手段呈现农村村民的生活百态,为观看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以及更多的生活趣味与视听文化的满足。 三、演员选择由精英到平民化的路线 这种趋势的变化,一是体现在演员的选择上,二是体现在影片所呈现的影视形象上。首先,如果说以前的电影是针对精英的创作,如《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湘女潇潇》《芙蓉镇》等,那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电影则表现出一种越来越草根化、大众化的趋势。影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中,普通农民的形象数量越来越多,形象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具有生活气息,如影片《男婚女嫁》中的新时期民生百态及多层次的村民、《丑汉和他的俊媳妇》中的赌博汉与新女性、《同喜同喜》中的欢喜“冤家”常老三与吴老四、《柿子坞的女人们》中搓麻将的农民汉与禁赌娘子军、《婚礼》中靠结婚手段骗富豪钱财的小桃等诸多影视形象,可谓千姿百态,囊括民生万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农村的婚恋风貌与家庭百态,无论是从影片的整体基调,还是从影片角色的选择塑造,都带上了浓郁的乡村喜剧气息。其次,以控诉和反思等为主题的影片,大都将影片所要呈现的主题投映到某个家庭或是某个人物身上来展开,因此都会有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主角,再加上电影本身商业性的需求,演员的选择就非常重要,“明星效应”现象日渐升温,以求观众与票房的大丰收,因此这一时期也诞生了很多明星,如刘晓庆、巩俐、姜文、斯琴高娃、蒋雯丽、李保田、李纬等,影片与演员相互成就。而到后期,随着呈现乡村生活百态的喜剧性影片的增多,影片表现场景有所扩大,叙述对象呈现出由家到村的趋势,演员的数量大大增多,主要人物增加的同时,还要有众多姿态万千的群众人物,人物性格也更加复杂多元化,因此演员的选择也有了更大的空间,更多更复杂的普通人物登上银幕,比如后来的“乡村爱情”系列。这种由明星到草根的大众化趋势势不可当。 四、女性的强大坚韧与男性的软弱沉沦 纵观三十年农村婚恋题材的影片,在男性与女性的刻画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柔弱而又坚韧的女性在男性的软弱、父性的沉沦中艰难地前行,并时不时地担任起拯救自己、拯救家庭与婚姻的角色。这是众多影片所体现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不仅来自这类影片本身,而且它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传统,如《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在面对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时,男性总是最先妥协、最先放弃。其实,抛开强大的社会与家庭压力,很多悲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男性的妥协与不坚持。影片《菊豆》《杏花三月天》《香魂女》《痴男怨女和牛》等影片中对男性软弱一面的刻画,可怜可恨又可悲,比如《菊豆》中的天青,甘愿忍受养父的驱使,甘愿安于世俗礼教的压迫,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备受摧残,有子不敢承认……软弱到让人切齿。柔弱的女性本该得到男性的庇护,而真正面对家庭与习俗等方面压力的时候,男性却比女性更容易妥协,并没有实现对女性的救赎,苦难而又坚韧的女性只能选择自我救赎。至于父性沉沦或是父性缺失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现象来支撑的,从影片中反观现实,就会发现影片所呈现的都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现象。《女皇陵下的风流娘们》《二嫫》《丑汉和他的俊媳妇》《媳妇你当家》《巧凤》《暖》《柿子坞的女人们》等多部影片,都或轻或重地描绘出了“父性”沉沦或缺失的一面。《女皇陵下的风流娘们》中,男主人公孙长庚集偷情、薄情、家庭责任意识淡薄、喜新厌旧等于一身;《二嫫》中二嫫的丈夫———下台“村长”因落下病根,家务都无法处理,全部家庭重担都落在二嫫身上,还试图用二嫫卖血与辛劳赚的钱盖房子;《暖》中那个能歌善舞、灵动美丽的姑娘,也要在现实的残酷与遥遥无期的等待中消磨青春与美丽,最终只能委身于一个哑巴……柔弱而又坚韧的女性,在生活的艰难与男性救赎的缺失下艰难行走,一代代女性始终在坚韧地成长。 五、影片拍摄的不足与反思 首先,影片的编导在影片思想深度的开掘上所做的突破,远不及在影片创作技术上所下的功夫。尤其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刚从政治的恐慌中解放出来,对混乱政治下压抑的生存境遇心有余悸,在新政策的观照下,又迫切地想要倾诉自己苦难的遭遇,于是创造出了一系列关注个体遭遇胜过深度反思社会的政治控诉剧,对政治的反思与批判犹如“隔靴搔痒”,无法完成对历史与社会的救赎,他们“不仅以对个人悲剧的关注规避了对历史悲剧的质问与反思,而且以剥夺、毁灭力量的缺席与超人化推卸了经历过浩劫的每个人都无法推卸的灵魂拷问与忏悔……是一种颇带自欺意味的救赎……”③其次,三十年的农村婚恋电影创作中,对女性寄予了太过厚重的期望,勤劳智慧、三从四德、温顺善良、坚忍顽强、恭俭温良、自我牺牲……总之,影片总是试图在构建女性人物性格时倾向于塑造完美女性而非丰富立体的女性。为了表达传统男尊女卑的意识,编导有时候会刻意地站在一个仰视的角度来刻画女性,有些许女性崇拜的意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建构出女性的人格独立及与男性平等的历史地位。再次,影片未对建立在“传统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等道德情感基础之上的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尤其是21世纪以后的影片,而是更多地关注电影的技巧与市场,商业性与娱乐性太强。而后期随着农村影视剧喜剧化方向的发展,无论是银幕上的农民形象,还是银幕前的农民,都难免给人一种被消遣娱乐的感觉,直到今天,农村喜剧的发展依然担当着娱乐大众的角色,忽略了农民血液里流淌着的纯净与尊严,编导们也是一种超脱于农村之外的乐观的旁观者姿态,并没有深入农村生活去考察农民生存困境的窘迫。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也要切实地反映生活,所以应该在价值观的导向、人的生存环境的思考与娱乐性等多方面适当地加以权衡。 作者:樊洁 俞燕 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 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电影创作艺术特色研究 一、引言 在这个时代的电影领域中,关于女性题材的作品铺天盖地,由此可见,女性个体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鉴于大部分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都是在男性导演的指挥下创作的,电影受众也主要设定为男性观众,电影界的话语权实质上还是掌握在男性手中,关锦鹏就是一位以拍摄女性题材而闻名的“另类”导演,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的镜头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对女性个体的塑造。但是与其他拍摄女性题材电影的导演不同的是,关锦鹏的电影中包含着更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尽管本身是男性,但是他却可以运用变换的镜头去捕捉到女性内心深处蕴藏的矜持内敛又复杂深刻的感情变化,从而达到震撼观众内心的效果。他巧妙独特的刻画手法,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支鲜明的标杆。 二、关锦鹏的女性电影与女性意识 关锦鹏从一开始独立做导演时就拍摄了大量的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他的电影主人公绝大多数是女性角色,而电影的故事构架也通常都是讲述一个女性个体的感情和命运的故事,电影作品也基本上都是用一些电影女主人公的姓名抑或是与电影主题内容里与女性情感相关的事物来命名,例如《胭脂扣》《阮玲玉》等;有一些会直接采用与“女”字相关的主旨导向明确的命名,例如《男生女相》《女人心》等。由于关锦鹏的女性题材电影大部分都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女性作为主体来诠释一个女性个体细腻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她个体命运走向的必然性,加上他的电影画面精致、风格独特、情感细腻,使观众观影之后产生的对女性人物的理解较为深刻,因此他的电影作品被影视界的专家们专门划分到“女性电影”类别中。说到“女性电影”的起源得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西方女性独立运动的兴起,女性独立主义的理论和意识渐渐向全世界范围内扩散,女性在先进意识的疏导下渐渐开始觉醒,并开始重新认知自我,寻找自我存在价值,找回个体主导意识,在社会里争夺自己的话语权,在女权主义者的努力下,世界开始渐渐关注长达几个世纪以来在父权主义社会下被压制和禁锢的女性群体,当这种趋势成为社会一个主流趋势的时候,便有了以女性为主题并体现女性主体地位与自身价值的电影创作出现。关锦鹏的电影正是女性主体电影中的领军先锋,他的电影突破了之前电影领域完全被男性主人公和男性观众单方面垄断的市场,是以女性主体为主人公,围绕着女性个体展开的故事情节和思想体现的电影。“女性电影”的创作者们在创作途中,会关注女性的情感动向,研讨女性意识,用女性独特含蓄的表达方式声讨父权社会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残酷压制,以先进的人权理念颠覆长久以来一直被男性操控的社会文化,呼吁人们关爱女性。关锦鹏的电影中就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特点,他电影中的女性不再是为了烘托男性主体的悲惨牺牲品和陪衬物,而是有独立个性和思维的主体,她们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知,具有道德、审美、独立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凸显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区别于男性的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关锦鹏电影中的“女性意识”从两个层面可以体现出来,一是他的电影无论从影片名称还是内容情节上都蕴含和体现了女性独立的个体意识和思维,和女性应享受与男性同等权利,守望相助、相辅相成的平等权利意识。第二点是关锦鹏的电影关于女性的设定并不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和牺牲品,甚至是玩物和观赏对象,而是深刻地演绎和体现女性在命运沉浮中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思维日趋成熟的转变。这两个特点共同融入电影,能够比较成熟完善地凸显出影片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三、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下关锦鹏的创作特色 关锦鹏的电影总能带给观众一种内心深处灵魂的震荡,那是他电影中真挚的感情和温婉绚丽的艺术风格所带给观众的波动。他的女性主义电影作品中渗透的独特风格之下蕴藏着暗流涌动的情感,让观众沉浸其中。 (一)温婉柔美的电影表现风格 关锦鹏所缔造的影片中这一个个温婉绮丽的女性故事中,好像永远都渗透着一股温柔的力量,虽然每一部电影内容不尽相同,每一个电影的女主人公的性格也迥然不同,经历和命运也并无相像之处,但是她们灵魂的美都是相近的。关锦鹏塑造她们的同时,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以她们的喜而喜,以她们的悲而悲,为她们的命运嗟叹,同时也为她们柔美中包含的坚韧执著的勇气而钦佩。电影《胭脂扣》描述了旧时代香港的奢华糜烂、纸醉金迷的景象,这种特定时期的社会氛围的设定,似乎就预示着女主人公跌宕忐忑的命运开始。女主人公如花身着华美的旗袍面容幽怨地出场的时候就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精致华美的旗袍、面容幽怨的如花、纸醉金迷的社会氛围、孤寂落寞的美丽身影,电影中采用了偏向于女性审美倾向的场景和人物设定,在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温婉凄美的氛围,将人们带往那个凄美、痴情的故事里去。再如关锦鹏拍摄的经典电影《阮玲玉》中,导演以他独特的女性视角,极其深刻地解读了那个年代女性的生存和命运。阮玲玉是电影界的红星,她总能吸引最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无助和孤寂,因此开始了从花瓶向演员的转变,这是她向命运抗争的开始,可是她终究只不过是一个脆弱的女人,一己之力不足以抗衡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的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也许她可以在舞厅里自在地独自跳舞,但是曲终人散之后,她还是将被卷入命运的洪流中,任由自己被消磨殆尽。关锦鹏在《阮玲玉》这部影片中对女性的理解和刻画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电影上映之初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关注。电影中好几次出现了“人言可畏”这四个字,短短四个字竟是最后谋杀阮玲玉的凶手,她看似是自杀,实则是被整个男权社会统治下制定的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所杀害。关锦鹏在电影中几次设定“人言可畏”四字,就为映射整个社会给予一个女性的权利微乎其微,以至于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达到被整个社会所不容的地步。电影中几次出现了女主人公阮玲玉点燃香烟的动作,她以微微上扬的唇角张扬了一种骄傲的妩媚,在弥漫的烟雾之中却又扩散了一种内心极度的寂寞,她在点燃香烟的时刻也是一种向社会无声的控诉。关锦鹏运用香艳华美的点燃香烟的动作设计表达了阮玲玉内心桀骜坚韧的一面,同时又运用缭绕弥漫的烟雾的稀薄画面映射了阮玲玉内心深处的无助和茫然,似乎在喻示着她的命运便如同这稀薄弥漫的烟雾一样,燃烧殆尽之后便在袅袅升腾之中彻底烟消云散。 (二)对女性角色自我成长过程的深入刻画与观察 关于对女性角色的自我成长的刻画,在关锦鹏首次独立拍摄的电影作品《女人心》之中便已经有所体现了。《女人心》这部电影就是以女性视角如何看待家庭和人生,以及单身女性在男女相识相知的过程中的心理波动为主题的。影片的女主人公宝儿在丈夫长期的大男子主义的压制下内心痛苦不堪,后来发现丈夫的不忠之后她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她无法接受丈夫的出轨和自私,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与其多年以来建立起来的感情。她既受独立自由主义的影响,向往独立自由的精神状态,但是又不能完全接受和适应独身自由主义者潇洒的生活方式。电影中,关锦鹏寄托了对女主人公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对那些不珍惜夫妻感情和家庭婚姻生活的人敲响了警钟。同样,以张爱玲小说《红玫瑰白玫瑰》改编的同名电影中,关锦鹏以一种冷峻凌然的态度描述了一种十分无奈的情感。虽然看起来演绎的是张爱玲的小说,实际上关锦鹏在电影中运用了很多种不同的电影表现手法,以挑战的姿态向张爱玲发起挑战,因为张爱玲从来不曾赋予她任何一部小说的主人公任何女性的自觉性和成长,而关锦鹏拍摄电影的时候却将小说改编成了一个独立女性成长变化,找寻自我价值的故事。这部影片在当时上映的时候就艳惊四座,一举拿下电影界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等几大奖项。可见一旦女性个体有了独立觉醒的观念,找寻到了自我存在的意识和价值是很让人振奋的力量,关锦鹏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建立了属于自己电影中独特风格的女性表达手法,十分富有感染力。 (三)对女性心理矛盾真挚的理解与宽容 几乎在所有关锦鹏的影片中,都有一个骄傲美丽却又内敛矜持的女性,她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故事和人生,但是在现实社会和内心理想之间却都有着种种纠结矛盾的思绪,而关锦鹏在影片里给予女性更多的是理解和宽容。在《胭脂扣》中,前半部分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身已死却心怀执念的如花的魂魄返回阳间来寻找50年前自己心爱的男人,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中却有意隐去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如花的死是为殉情。殉情死后魂魄不散来寻自己曾经的爱人,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情怀,但是在影片中,关锦鹏对于如花这样一个深情偏执却又令人痛心的女子传达了他的理解,她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守护一段爱情,换来的却是一世的背叛,或许这就是命运的无常吧,只剩一个哀伤的女人逐渐散去的魂魄,怨念消散就是重生。对于《阮玲玉》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阮玲玉的心理刻画,关锦鹏拿捏得更为细腻,电影里有着这个鬼才特色鲜明的烙印。比如女人的旗袍,波浪发式,浮在暗色背景中的暗得发亮的脸庞和红唇;男人梳得油光水滑的背头,手指夹的和嘴上叼的香烟,精致的老上海舞厅和家具装饰,带有旧上海气息的老歌等元素。电影中时空交会的叙事手法和戏中戏的框架剪辑得水乳交融,几近完美。在这部电影中,关锦鹏将拿捏情绪和剧情的功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么多年来世界所保持的那种微妙的平衡一直是以女性的牺牲为代价的,而关锦鹏这部《阮玲玉》夹带着对阮玲玉深深的理解和痛心,向全世界发出源自内心的控诉。 四、关锦鹏电影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凸显 在关锦鹏的影视作品中,对于女性角色意识的塑造是十分明显的。他的电影之所以会被社会各界公认为是女性意识题材的经典系列,是跟他独特的女性角色塑造手法密不可分的。虽然身为男性导演,但是关锦鹏却具备了能够洞察女性内心细腻情感的特质,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他是将自己置身于与女性平等的思想观念中来看待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差异性的,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摒弃男性先天性别优势所带来的优越感,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带入到女性群体中,才能够真正地切身体会到女性群体的内心感受。例如,在关锦鹏的第一部影片《女人心》的故事构架处理上,关锦鹏就用了这种代入的方式深刻地拿捏住了女性在婚姻与情感纠葛中面临的问题和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中地位的现状。 五、结语 关锦鹏运用独有的视角和艺术表现手法将自己理解的女性角色的情感融入电影中,并渗透入自己对女性群体独有的观点和意识,他的女性意识电影以别具一格的审美和构思及深刻的女性独立自主思想成为电影领域女性电影类别的里程碑,为争取当代女性的平等话语权做出贡献,同时也引领了女权主义类别电影的新风尚。 作者:张鹏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美术电影创作论文 一、美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1.电影美术的作用 在这之前还得有必要阐述一下美术电影的作用,电影美术是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与制作的一种专门化美术创作,一部影片艺术效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觉取决于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因而,电影美术师应该在导演对于电影的整体构思下和演员、摄影等工作人员一起合作来完成电影在造型上的完美呈现,从而设计、制作出富有时代感、地方感,有一定性格特征与生活气息的人物、景物,以便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应。而电影美术创作的内容与要求也是十分关键的,电影美术史在进行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事先要将文学剧本中关于人物形象、环境以及服装效果等文学描写经过一定的构思与手段转化为具体形象。电影美术师之于一部影片在总体上的造型涉及到人物造型与景物造型这两个方面,也是十分主要的两个方面。电影美术师的另一重身份就是美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设计电影的布景、服装道具以及选择与影片合适的外景。第一,布景。电影造型的关键手段之一就是布景,其提供了剧中人物的活动的一个环境。一部影片造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电影布景制作技术质量的高低。而外景则是现有内景的一个补充和外延,同时也是电影场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电影为了追求更为强烈的表现力与纪实性越来越重视在外景的拍摄,可是在利用外景的时候得注意其应该相对的集中,进而缩短摄制的周期。第二,化装与服装。化装和服装是电影美术中另外一项格外重要的任务,站在艺术角度的层次上来讲,对色彩的如何运用化妆师十分讲究,色彩在化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第三,人物化妆与服装的协调与统一,要与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保持一致,因而不协调的调子或者过大的反差都会在瞬间影响受众视觉美感的获取与享受。在电影中,服装专门服务于演员角色,同时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将人物的年龄、性格以及身份等特征体现出来,还可以凸显时代、民族以及地域等特征,其与影片的题材息息相关。 2.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美术确保了影片的艺术性与典型性 电影艺术中最为基本的因素就是形象,而电影展示给受众的第一感就是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动物以及器物等。一般来讲,一部优秀的电影作用不仅要有好的导演,而且其内部形象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从而让受众有一种愉悦感。塑造美好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而且给能给受众美的享受,让受众觉得电影中的场景似曾相似,似乎还在眼前。那么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美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作业。譬如《白毛雨》、《地雷战》、《从奴隶到将军》、《高山下的花环》、《黄飞鸿》、《佐罗》、《双面人》、《少林寺》等等优秀影片都具有十分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冷库卑劣的黄世仁、机智勇敢的阿诗玛、顽强淳朴的觉远、善良老实的杨白劳以及正义智慧的佐罗等等都给受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栩栩如生、难以磨灭,可以在受众的心中呼之欲出。尽管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由演员扮演的,可是一旦进入角色后的演员形象就不是演员本身了,一切都是景观化妆师、导演等人员依据剧本的内容而使其美术化、艺术化后得到的一种形象了。因而,在进行电影创作的时候要考虑美术对剧本内容的美化作用,对演员形象的美术处理。美术处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和美术作品的创作相差无几,也就是要确保演员在原来形象的基础上设计、创作出和剧本相符合的艺术形象,同时这对美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美术修养,在尊重美术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下设计、制造出的形象要给受众一种美的享受。譬如经典作品《哪吒闹海》,这是我国现代知名画家张仃的一部突破传统画却极富装饰意味的影片,可以说是色彩典雅、勾勒十分到位。在这部影片中的哪吒、龙王以及李靖的形象生动而优美,可以说是雅俗共存。再譬如获得金质奖的动画片《牧笛》给人直觉上的感受就是大写意的水墨风格,这部作品中牛的形象启发于国画大师李可染笔下,而青蛙、鱼虾的形象则是受到齐白石的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电影中的形象在经过艺术加工后极度简练。牧童的形象勾勒借助于相当简练的线条,天真可爱小孩形象的刻画还离不开用赭石颜色稍加渲染的皮肤;牛的形象则用的是极为简单的湿墨。这些相对优秀的影片可以为受受众带来一种健康而美的视觉享受,从而激发受众思想上的共鸣。可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生动感人艺术形象的塑造。而美术在塑造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美术也处在飞快发展的阶段,电脑技术较为广泛地运用到影视中,不少电影使用三维形象的动画演员使得其看起来和真实的形象相差无几,这打破了人工绘制过程中无可跨越的横沟而拓展了电影意识所要表现的范围。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借助于美术手段所制造出来的形象更加符合剧本的要求,不仅可以表现虚幻与现实的形象,而且灭绝的过去与将来可能出现的形象也可以得到展现。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美术的发展也将不断提升,电脑制作技术也将会慢慢趋于完善化,而由人绘制出来的电影形象也将更加的真实与动人,表现性也越来越强,慢慢地取代真实演员的形象,这将是电影界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总的来说,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关于文学剧本的编写、故事情节的发展还是剧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与刻画,都离不开美术的巨大作用,即便是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也还得重视美术效果的作用,注重演员身着服装与场景是否和谐,是不是可以凸显人物的主要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影片大放光彩。 3.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美术较好地确保了影片场景空间与艺术道具的艺术感 在电影这门艺术中,人物重视活动在一定的场景空间中,就连舞台剧也还还需要一定的道具与背景。譬如室内的茶几、下雪的布景等等。而在故事影片中,场景空间也就显得更加关键了。场景需要和人物身份、性格、活动变化以及活动时间相符合,而场景的选择、加工与设计一般都是都美术工作者来执行的。一部优秀的电影是环境、人物、道具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与协调,从而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焕然一体的艺术效果,给人真实自然的艺术美感。譬如在《水浒》里面,场景的占地就达到了六百亩,涉及到自然环境、建筑以及人工环境等等。可是按照剧本的内容,美术工作者经过仔细的挑选又将场景具体为:京城区、梁山区以及州县区。此外,在这部影片中演员服饰、道具的选择与设计也是由美术工作者执笔完成的,大面积应用灰色系统使得人物淡雅、自然的平民式风格得到了体现。可是当李师师和燕青会面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是穿着暖色调的绣花服装,色彩艳丽而不显浓烈,从而将一个身陷风尘而又侠义有情的女子形象很好地表现出来了。而身着黑色短服、手拿板斧的李逵性格中正直豪放的人物特征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然而要是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忽视没事字电影环境与道具中的突出作用,电影的艺术性与可视性也就得到了很到很好的体现。不少电影力求凸显红军长征的题材,可是衣服都是全新的,不仅衣服有棱有角,而且演员娇声娇气,让观众感觉极不真实。如果说道具、形象、服装以及光色更多地注重外在感官效果的话,那么电影中的意境美更加注重的是作品内在的综合性因素。所谓的综合性因素就是演员、衣服、道具、环境以及光色等组建而成的点、线、面、虚实、色以及动静等因素相互影响而达成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这种综合性关系会对受众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影响,让受众可能会忧伤、喜悦,可能会激动、愤慨。而调动受众内资情绪的这种综合关系与美术作品中意境形成的原因也是一样的。譬如影视作品《妈妈再爱我一次》、《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征》、《小城故事》等都有不错的意境让受众观而生情、观而又忘情。同时也存在不少影视作品粗俗滥造,这是由于制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美术规律,使得演员大笑大哭,本以为会极大的激发受众的情绪,可是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让受众大生反感之心。 二、总结 总的来讲,电影和美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美术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剧中人物形象的艺术性与典型性,同时在环境、色彩、道具以及光影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一部受受众喜爱的电影,它的构成应该是完美的,应该是无懈可击的。美术的发展对推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必将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与作用。 作者:张三军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检察微电影创作分析 一、检察微电影的创作 (一)检察微电影的选题 检察微电影的选题更是如此,不同的选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展现检察精神、宣传检察文化。一是通过案例故事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教育。如检察微电影《迷途之警醒》通过梦境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逼真地呈现了男主人公迷途警醒的故事。同时将检察机关的警示教育、构筑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工作等穿插其中,反映出检察机关预防工作的成效。《二十块钱》、《迷途之悔悟》等则从另一个侧面生动地呈现了检察官的人性化执法,关心失足青少年、关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故事。通过一件件生动案例,让群众学到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訛譺二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展示检察干警执法为民、敢于监督、廉洁自律的“群像”。如微电影《激情人生》就用工整、富有代表性的镜头记录了全国模范检察官林志梅的预防人生,展现了其敢闯敢试、创先争优的精神品质。《矛之盾》、《一条私信》则塑造了年轻一代的检察官形象,青春靓丽,阳光向上。訛譻这些作品,处处闪耀出检察官敢于担当、尽职尽责的身影,彰显了检察官执法为民、捍卫正义的可贵品质。三是通过微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检察专题工作和创新工作亮点。如《原来如此》通过设计两条线,三个包袱,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检察官,通过将一个一个的误会打开来解释工作内容,形象地诠释了检察院工作社会化的理念,构思别具一格。 (二)利用电影语言表达检察精神 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訛譼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用好电影语言才能表达好检察精神,让观众明白微电影在讲述什么,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使观众于无声处接受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检察微电影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检察官形象塑造问题 在影视作品中树立检察官的形象或展现检察官的风采,向来是法制类影视作品中面临的带有普遍性的难题。作为容量有限的微电影,这个问题的处理难度更大,因为很难通过一部长仅十几分钟的影视作品全面塑造出人物形象,只能截选一两个侧面或勾画一两个剪影。作为检察微电影,在时间的限制下,电影更多的篇幅应该与检察文化的基本内涵相呼应,这类影视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应该是坚守法治原则、维护社会正义的刚正不阿的检察官,譬如不畏权势的反腐者和不惟上命的护法人。这是当下中国特别需要树立的检察官形象。訛譽 (二)艺术性与观赏性的问题 检察微电影也是电影,电影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是不能忽视的。检察微电影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才能吸引观众观看,更好地宣传检察文化、弘扬检察精神。这就要求检察微电影的创作,不能陷入一味说教的怪圈之中,而是要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要用微电影讲好一个故事,用故事打动人心,以情节感染观众,潜移默化地宣传检察文化。 (三)真实性的问题 有些微电影中设计的故事细节不够真实,经不起推敲。例如,微电影《一条私信》中,在主人公接受其所在检察院的检察长询问一些情况之后,检察长顺便说这里有公安机关移送的一个伤害案件,就交给他办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在各级检察院,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都不会直接由检察长分配给公诉人的,尤其在新《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检察院成立了专门的案件管理部门,案件移送管理由专门部门负责。如果是外行人拍摄法治类电影,出现这种“硬伤”不足为怪,但是检察机关自己拍摄电影,出现这种状况就很难让人原谅了。所以在检察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细节的设定一定要做到严谨、经得起推敲。 三、检察微电影的创作要点 (一)避免拍成单纯的行业片 有人说,检察题材就是一个行业片。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行业片往往只介绍自身行业的特点,工业就是工业,农业就是农业,只要顺着这个行业拍就是了,所以其受众面往往只是这个行业的人,而难以为广大观众接受。所以检察微电影只是一个单纯的行业片远远不足以更好地展示检察文化,必须要突破行业性。拍这个行业,拍这个行业的人,但又要跳出这个行业,既要有职业特点,又要让观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现实生活当中经常接触到的人。展现检察官们人格的魅力,人性的美,这是一个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工作程序。只是简单拍检察官的工作程序、工作情况,是远远不够的。 (二)避免拍成单纯的情节片 检察题材都会写到案例,情节的推进的主线基本是以案例、破案这样一个套路写,但是千万不要陷入到破案片里,也不要单纯写案例,否则就变成情节片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塑造几个人物形象,案例和情节要为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服务,一定要让人物丰富起来。这就是说要立起几个正面、反面人物,而且能够站得住脚。情节是性格的发展史,不能用来推定性格的发展,情节必须服务人物性格刻画。 (三)把握好政策法律的尺度 检察题材可能会涉及敏感问题,在创作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尺度,要符合党和国家当前的方针和政策。另一个就是要抓住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比如反腐题材,反腐是老百姓的愿望,这个题材可能会受到欢迎,但这中间毕竟有一些难度,可能观众的希望和法律规定有时候会有一点差距。但反腐题材本身应该是受欢迎的,所以拍摄的时候就要把握好法理与情理的平衡。 四、检察微电影的发展 (一)加强制度保障 检察微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一是要鼓励检察微电影的创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场地支持。二是要多举行检察微电影的创作活动,进一步推进检察文化与微电影的融合发展。三是号召广大检察干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检察微电影创作,既不影响本职工作,又丰富了业余生活。四是讲检察微电影与检察院原有的宣传教育工作相结合,创新检察文化宣传和法制教育的新方式,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检企合作,共同制作 检察微电影的创作成本虽低,但也并非没有,检察院可以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一方面减轻自身拍摄成本,另一方面也对企业进行法制、廉洁教育工作。如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检察院与中建六局兴渤海有限公司共同拍摄的微电影《和爸爸一起毕业》,就是检企一起共同努力的结果。从素材的寻找,故事情节的编排,再到最终演员的确认及电影的拍摄过程,展示出检企双方共同接受警示预防教育的过程。在拍摄过程中,汉沽检察院干警把片场作为廉洁教育的课堂,为参演企业员工释法析理,将法制与廉洁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贯穿剧本始终。訛譾通过检企合作,检企双方能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长效机制,推进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五、结语 微电影是很适合公、检、法的一项文化活动,因为工作性质决定了案件多,故事性强,可视性能得到保证。这一活动十分有意义,不仅能提高检察队伍的艺术素养,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利用微电影这一检察文化新载体、新形式,更加立体地、真实地记录当代检察官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向社会展示更生动、更丰满的检察官形象,提升检察工作影响力,弘扬检察文化。 作者:孙嘉毅 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检察院 电影创作论文:动画电影创作论文 一、虚拟美学与类型研究 近年来动画电影异常繁荣,除了3D动画,传统的手绘、粘土等动画也纷纷出现,给电影观众带来了各具特色的视觉盛宴。但是当我们对全球的主要动画产地进行对比会发现,这是是一场2D与3D、传统与创新的斗争。如今看来,除了日本、印度这样仍保持传统动画的市场外,3D动画已经成了进入世界电影市场的通行证。首先,如今的动画电影已经形成了虚拟美学的审美形态。虚拟美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电影观众的审美趋向,这在我们比较《勇敢传说》和《僵尸新娘》时有很明显的体现。观众觉得三维制作的《勇敢传说》可以将人物的情感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而人偶制作的《僵尸新娘》却看不到人物的情绪变化。由此可见,三维动画不仅是在立体感还是思想性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视觉表现,其创作的虚拟美学是其他动画形式无法企及的。其次,三维动画不能再是仅仅的视觉炫耀。虽然如今的动画电影市场日益喧嚣,但是三维动画也并不是保证票房的万能条件,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还需要独特的核心创意和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形象。全新外延的独创性思维是一部优秀电影脱颖而出的关键,例如《千与千寻》对成长女孩的创意设置。独特的卡通形象则是一部商业动画电影的票房保障,有些卡通形象可以衍生出游戏、图书等周边产业来保证收益。例如我国最新的动画电影《喜洋洋与灰太狼》,其卡通形象深入人心,仅仅是自身形象产生的商业价值就是一笔客观的收益。 二、导演创作与语言创新 动画表现是基于视觉暂留现象,而且最初的动画电影也仅仅是通过图像的集成表现的,当时没有有声的语言,因此,动画里视觉语言的表现是决定该部动画电影表达效果好坏的关键。动画的创作融合了绘画的艺术美和漫画的通俗特性,区别一般的电影创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的视觉语言也在不断的突破和发展。例如,二维和三维技术相结合,聚集二者的优势和特色创作出的动画电影使人们在是视觉上更有所享受,动画电影《Krapooyo》即采用3MAX和Flash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创作的,使得整部影片制作出来的效果惟妙惟肖。另外,多层制作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动画电影的创作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不同的制作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阶段,整部影片演绎下来运用了几十种的应用程式,最后的表达效果可见一斑。视觉语言是动画表现的主要媒介,动画视觉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产物,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站在拇指大的小人的视角,展示了我们眼中所见的世界的另一角度的美,从阿莉埃蒂的角度看,一切我们认为很小的东西,通过电影的展示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不仅是这一部电影,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都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他独有的审美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令人身心愉悦。除此之外,动画电影制作还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颠覆传统观看方式等形式进行着创新。然而,动画电影的语言创新之路还很长远,需要电影制作者不断的开拓,从而在设计制作中赋予动画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动画的艺术表现力很是强大,动画电影发展的起步时期,制约它向前的发展是技术问题,如今动画制作运用的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制约动画发展的却是导演的主观创作,导演及其创作团队对动画电影的制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创作中应该传递真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动画制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结束语 任何一种产业都是从无到有,然后慢慢地逐渐发展起来的,动画电影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的创作的形态也会不断突破,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峰。中国动画电影落后于其他国家,强化技术自主开发才是中国动画电影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因此,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突破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关键任务。 作者:杨帆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城市公益微电影创作论文 一、城市微电影的价值 城市公益微电影的创作主旨是“温情”与“关怀”。创作主题涵盖家庭关系、同学情谊、消除歧视、保护儿童、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等情感文化的方方面面的主题,这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城市公益微电影关注家庭亲情,揭示家庭的温暖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员精心的呵护,对于约束和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使得家庭成员受到情感的触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河南省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全家福》,影片改编自创作者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一个经常为客户拍摄全家合影工作的摄影师,却从没有为自己家庭拍摄过一张真正的全家福的故事,带着内心的酸涩,每一位观众都能体会到完整而又温暖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城市公益微电影关注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有一个温情关怀的文化氛围,公益微电影利用故事情节和画面,展现弱势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坚辛和不易,唤起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心,建立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文化氛围。根据中国乙肝感染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改编的公益微电影《十分之一的幸福》,唤起公众对于乙肝感染人群的关注和了解。 二、城市公益微电影的创作路径 1.弘扬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的主题文化是由城市独有的自然、文化、经济和历史发展过程所决定的,城市公益微电影契合城市主题文化,可以使微电影的创作具有惟一性、差异性、识别性,既可使微电影创作有据可依,也能让城市主题文化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传扬。微电影在进行编剧,选角,选场景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所要表现的主题文化。例如《花样云南》就弘扬了云南多民族融合的民族特色文化主题,其在编剧和场景设置中都将云南的特色涵盖在内。由湖北房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出品的《桃夭》,展现的是房县著名的诗经主题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提高房县知名度,对房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展示城市的文化符号 城市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通过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淀出得最具城市特色的文化代表,公益微电影创作必须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符号,将这些文化符号融入到微电影场景镜头中,可以充分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化城市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城市的文化符号可以是建筑造型、城市景观、如北京的长城、故宫;杭州的西湖、灵隐寺;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西安的大雁塔、城墙等。例如,张家港微电影大赛的最佳影片《琴》,全片在张家港拍摄,融入鉴真东渡、茉莉花符号,故事以歌曲“茉莉花”为主线,讲述考古学教授的爷爷年轻时与外国奶奶的爱情故事,充分利用了张家港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城市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城市的文化符号也可以是城市居民的无形思想文化,武汉首部城市文化形象微电影《月湖琴声》,这部影片以汉阳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古琴台为背景,以“知音文化”的传承为使命,用故事新说的方式,将一段追寻知音文化、探究古琴历史渊源的情感作为主线,以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及古琴的艺术传承为辅线,以汉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源泉,以美丽的武汉城市景观为点缀,表现出知音文化的渊源流长。 3.展示城市的声音 配音也是微电影进行文化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包含了角色的语言和背景声音等等,体现在公益微电影中可以得到广泛的文化认同感觉。比如,昆曲、越剧、秦腔、京剧、各地方言、著名的地方歌手,甚至儿童的语言都是城市文化的资源,这些声音里集聚着文化的积淀,将这些语言和乐曲配合画面巧妙的设计成对白和配音,既可以增加微电影的趣味性,又可以表现出地域特色。例如,《杭州一家人》中加入了的越剧元素成为影片的亮点。 作者:瞿新忠 段翔宇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城市公益微电影创作论文 一、城市微电影的价值 城市公益微电影的创作主旨是“温情”与“关怀”。创作主题涵盖家庭关系、同学情谊、消除歧视、保护儿童、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等情感文化的方方面面的主题,这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城市公益微电影关注家庭亲情,揭示家庭的温暖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员精心的呵护,对于约束和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使得家庭成员受到情感的触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河南省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全家福》,影片改编自创作者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一个经常为客户拍摄全家合影工作的摄影师,却从没有为自己家庭拍摄过一张真正的全家福的故事,带着内心的酸涩,每一位观众都能体会到完整而又温暖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城市公益微电影关注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有一个温情关怀的文化氛围,公益微电影利用故事情节和画面,展现弱势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坚辛和不易,唤起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心,建立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文化氛围。根据中国乙肝感染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改编的公益微电影《十分之一的幸福》,唤起公众对于乙肝感染人群的关注和了解。 二、城市公益微电影的创作路径 1.弘扬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的主题文化是由城市独有的自然、文化、经济和历史发展过程所决定的,城市公益微电影契合城市主题文化,可以使微电影的创作具有惟一性、差异性、识别性,既可使微电影创作有据可依,也能让城市主题文化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传扬。微电影在进行编剧,选角,选场景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所要表现的主题文化。例如《花样云南》就弘扬了云南多民族融合的民族特色文化主题,其在编剧和场景设置中都将云南的特色涵盖在内。由湖北房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出品的《桃夭》,展现的是房县著名的诗经主题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提高房县知名度,对房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展示城市的文化符号 城市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通过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淀出得最具城市特色的文化代表,公益微电影创作必须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符号,将这些文化符号融入到微电影场景镜头中,可以充分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化城市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城市的文化符号可以是建筑造型、城市景观、如北京的长城、故宫;杭州的西湖、灵隐寺;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西安的大雁塔、城墙等。例如,张家港微电影大赛的最佳影片《琴》,全片在张家港拍摄,融入鉴真东渡、茉莉花符号,故事以歌曲“茉莉花”为主线,讲述考古学教授的爷爷年轻时与外国奶奶的爱情故事,充分利用了张家港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城市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城市的文化符号也可以是城市居民的无形思想文化,武汉首部城市文化形象微电影《月湖琴声》,这部影片以汉阳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古琴台为背景,以“知音文化”的传承为使命,用故事新说的方式,将一段追寻知音文化、探究古琴历史渊源的情感作为主线,以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及古琴的艺术传承为辅线,以汉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源泉,以美丽的武汉城市景观为点缀,表现出知音文化的渊源流长。 3.展示城市的声音 配音也是微电影进行文化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包含了角色的语言和背景声音等等,体现在公益微电影中可以得到广泛的文化认同感觉。比如,昆曲、越剧、秦腔、京剧、各地方言、著名的地方歌手,甚至儿童的语言都是城市文化的资源,这些声音里集聚着文化的积淀,将这些语言和乐曲配合画面巧妙的设计成对白和配音,既可以增加微电影的趣味性,又可以表现出地域特色。例如,《杭州一家人》中加入了的越剧元素成为影片的亮点。 作者:瞿新忠 段翔宇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3D数字技术动画电影创作论文 1动画电影创作 动画电影的创作,就是将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许多的艺术结合,运用剧本创作的文学思想,采取影视表现手法展示出电影思维,重新构建出对人物造型、场景造型、动物造型等构成元素的创意性思维,创作动画电影作品。成功的动画电影,会非常注重表情达意、画面的设计、风格表现、构图等,基于其构图,就是在作品的原则上使内容更有表现力,画面中的人和物要以什么形式出现,表达什么感情色彩,这些都是通过动画设计者对灵感及创作技艺的完美诠释。动画电影创作中,对于传统创作手法中,多采取手绘在二维空间完成,但是对于当前动画电影市场来说,也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基于3D数字技术,为提升动画电影影院播放效果,不仅为动画创作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创新动画电影创作手法,大大提高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 2动画电影创作中的3D数字技术 2.1动画前期制作 3D数字技术的出现,给人最多的是视觉的震撼,导演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更加精彩的再现动画电影场景。例如,针对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中,应用3D数字技术,不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置,都是利用电脑平台,采取3D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建模制作的,不仅使动画电影达到非常自然逼真的播放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动画设计,使得动画电影创作更接近生活[3]。基于强大的3D数字技术,不仅开始对电影的人物真实性提出更高的需求,同时在动画电影的造型、构图、配色上,也要求可以有真实的观影效果。 2.2动画影院播放 在动画电影创作中,3D技术可以更好的深化主题,且动画创作中,还会按照音乐与影片之间的联系关系,采取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有效渲染动画电影气氛,以音画同步式的配乐形式,在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中,很好的感染观众情绪,使观众对于动画电影的视觉感官得到提升,3D数字技术使得动画电影表现的感情不再孤立,更能够深化提升动画电影画面氛围。 33D数字艺术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响 3.1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再应用透镜组合,调节画面转换效果,采用精密机械式调节方式,使得动画电影创作发生技术上的改革。故此,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更加注重动画的表现力与场景的真实效果,纵观每部动画电影,在其创作中,多具有奇幻、炫酷的3D场景,并且更是通过3D数字技术,深化与烘托动画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有效填补动画电影场景之间的空白间隔,还很好的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扩大动画电影的创作空间。同时,动画电影创作中,追求与3D技术的融合,采取3D技术创作动画电影,如在《龙骑侠3D》中,采用了3D数字技术进行动画播放,可以提升动画的震撼场面,基于3D影院转换设备的支撑,更是可以精彩再现动画中激烈的战斗镜头,塑造主人公坚强勇敢的正面形象,且延续了励志冒险的主题内容,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看性,采用“控制景深,调节速率,善用颜色”手段,保证立体效果基础上,为观众带来极度震撼和华丽的视觉体验。3D数字技术,不仅会影响动画电影观众的心理,也会影响其视觉感官,深化动画电影的主题[4]。在动画电影中,通过3D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抒发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还可以渲染场景以及刻画电影人物的性格,引导暗示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情绪,这是其他动画电影语言所无法代替的。 3.2丰富动画电影播放色彩 色彩在动画电影作品创作中,可以赋予作品以艺术基调,直接关系到动画电影作品的成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提升动画电影播放精度,有效调控电影画面色彩,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采用了光回收系统,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的组合,达到提高3D转换设备的整体光效值和对比度值。其中光回收系统,采用同一束光在经过特制光学原件后进行分光,并对原本的一束不可用光进行回收重新转换,在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中,对光回收系统中分光产生的两束光分别进行机械式和液晶式的调制,达到两束光的光学同步投影,在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中,采用PLC对整个电气运行系统进行控制,保证控制精度。应用3D数字技术,将DLP放映机放出来的画面进行转换分离,使左右眼图像光束分别具有不同的偏振特性,观众再佩戴上对应的偏振眼镜,就可以使左右眼看到对应的画面,从而在观众的大脑中合成出立体画面。目前市面上使用的3D转换系统主要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通过修改材料的配方,使得数字放映机透射出的画面颜色损失最小,从而具有较好的色彩还原性。播放方面应用主动式设备,根据3D数字技术特征,主要依靠色彩原理实现了对光的转换,从而使左右眼画面分开交替显示。应用3D数字技术,对于动画电影播放中的被动式设备,则主要依靠光学偏振片完成了对光的转换。主动式设备由于转换效果不彻底、重影严重、色彩饱和度差及转换后画面亮度太低而被市场逐步淘汰。在被动式设备中又分为两类,机械偏振式和液晶偏振式。机械偏振式主要通过偏振调制器(主要材料偏振膜片)被伺服电机带动高速旋转来实现高帧率的左右眼画面分离并交替显示,从而达到3D转换的目的。而液晶偏振式则是通过液晶分子对电压趋向性的快速反应来实现3D转换目的。3D数字技术的出现,提升了动画电影后期创作水平。 3.3优化动画电影播放效果 在3D动画电影的播放中,当显示器在显示左眼画面时,右眼镜片应该是全黑的,若是快门式眼镜开关周期与显示器刷新周期没准同步,会导致漏镜片的鬼影的出现,影响人们观看3D电影的效果。故此,在3D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面向影院的3D转换设备,强化对此问题的重视,不论是3D动画电影的内倾角,还是平行光轴,以及外倾角,强化其3D动画电影的播放效果,提高左右画面的重合度,使人们观看3D动画电影时的视野更开阔。3D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观众能毫无阻碍地通向导演构思,通过3D技术,让观众站在原地就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动画电影创作中,更加关注播放效果,故此,拟采用组合透镜的方式对光程差进行调节,首先通过整个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精确计算出两路光的光程差,然后根据光程差设计组合透镜的相关参数,但是通常由于机械系统的机械加工进度等误差,这些微观的误差会在光学系统中做宏观的表现,所以需要在设计完成后通过反复的实验进一步确认。就如对于动画电影《豚鼠特工队》之中,不管是简单模型的创作,还是对于动画中豚鼠形象的创作,总是秉持人们的立体视觉体验,结合3D数字技术,进行活动跟踪,对指定地区举行活动的跟踪阐发,有效应用3D数字技术,并主动创建出主要的动画帧,将3D数字技术得到的跟踪结果,应用到动画电影创作之中,用实体任务动作标记动画人物的行动,使用计算机设计动画人物行为,使得动画电影的效果更加逼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技术,产生积极的影响。 3.4促使动画电影创作向3D发展 基于3D数字技术的动画电影,带给人更多的新奇感,特别是在影院播放中,基于3D数字技术的支持,不仅提升动画电影的逼真效果。同时震撼观众心灵,呈现出美丽且动人的画面,给人的心理上产生巨大感触,增加人们在视觉上的认知度。动画电影创作中,也开始构建更具想象力的场景,动画电影创作也开始走向3D技术方向。并且在动画电影中可以应用3D数字转换技术,将动画电影虚拟在人的眼前,使人们产生更加真实的观影体验。例如,对于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该片应用3D数字技术,不仅制造的动画电影色彩浓重,动画人物造型奇异,动画的场面也是十分的雄伟壮丽,赋予动画形象鲜明的人格特征,使得动画电影的情节跌宕有致,将孙悟空这一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3D数字技术版的《大闹天宫》,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节奏更加紧凑,并且配合3D数字效果,更是在片中设计了几十个镜头,做出“冲出银幕”的效果处理,突出地表现孙悟空机智乐观、大胆反抗神权的无畏精神,不仅满足观众立体观影感,同时也唤起观众对中国传统动画作品的热爱。在动画电影创作中,还需结合动画电影播放效果考虑,因为当前3D技术在电影行业中已经广泛应用,不仅在动画电影播放中做出一定的改进,还采取先进技术,使得动画电影的画面更加精细,色彩也更加丰富,更能提高动画电影制作水准,有效提升观众喜爱度,做出巨大技术上的提升,有效提高观众对动画电影的观影体验。例如在动画电影《怪物史瑞克》中,就采取3D数字技术,设计出其主要的故事人物形象,“怪物”史瑞克不仅是可爱的绿色怪物,同时也是极富正义感的故事人物,他在动画电影中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的场景,美化动画电影的影院播放水平,使人们可以接受这样的动画形象,通过3D数字转换播放设备,使史瑞克更加真实。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必将会有效提升动画创作水平,不管是在人物造型还是场景制造方面,都将有效提升动画电影创作质量,3D数字技术对动画电影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动画电影创作带来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动画电影创作更加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拓展动画电影创作空间,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崔庆炎 施强 单位:上海蝶维影像科技有限公司 电影创作论文:多媒体与青年电影创作论文 一、电影创作的跨界融合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迅介绍了数据库电影的相关情况,他认为,数据库电影的位置处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或者说它立足于新媒体但是要包容传统媒体,包括多媒体的融合。数据库电影不太关注讲故事,而是关注搜索、认知和导航。数据库的叙事结构显示出选择和结合的双重过程,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创造一种多故事、多事项,按照多主题联系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信息结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林玮分析了互联网多媒体跨界的三种形式:大数据、众筹和网络售票。他认为互联网的跨界传播的商业模式是可疑的。互联网的思维不过是一个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可能对电影内容的影响还非常低。近两三年来的电影创作的典型特征是奇观在消退,生活在回归,主要原因是创作者生活体验与生活经验的变化。浙江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国富介绍了浙江电影产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他指出,浙江电影产业有以下特点:其一是浙江电影制作主体阵容整齐,浙江影视公司将近1000家,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二是浙江影视基地产业链完善,如横店影视基地,资源集中,从电影的立项到最后的审查都可以在横店举办。西溪创业园也有30多家公司,“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有将近200家的影视主体。其三是浙江电影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浙江一年电影立项有100多部,完成制作的将近有50多部。目前浙江电影正开始进入转型升级的时代,浙江本土制作电影正在崛起,并开始进入主流电影市场。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卫东认为,如果青年导演能够得到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的一些辅导,使他们能够加深对这个社会的观察,这对他们的电影美学可能没什么帮助,但是对他们穿透迷雾,让自己能够更深地呈现很有意思的故事或者是发现一些故事是很有帮助的。电影该如何争取更大的受众群体,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青年电影导演其实就是一个企业家,必须完成创新才能完成剧作。躬逢盛事,年轻人应该为生在这样的时代而感到庆幸,应该准确地、创造性地发现并讲好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二、网生代的创作态势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的演进,青年导演的创作环境与传统导演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与会专家们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当前的电影导演界出现了多代同堂的格局,既有五六十年代的导演们,他们有张艺谋、陈凯歌等等,也有近五年内陆续崛起的生于七八十年代的新力量,他们中有张猛、滕华涛、徐峥、赵薇、韩寒等等。新生代青年导演的电影美学趋向,既有传承,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延续小人物的悲喜剧的叙事范式,也有创新,汇入了新世纪的时代元素。如网媒电影,它依托国际互联网来发行营销,代表作是《失恋33天》;书媒电影则依托印刷来传递的电影模式,这里有两个成功的案例:其一是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其二是韩寒的《后会无期》,这两位富有争议的80后作家,其作品已经培育起数量众多而又相对稳定的粉丝群,正是凭借这些粉丝群,他们进军电影赢得了同样的成功。因此,青年导演的影片是多样的、复杂的,不能一刀切。与其说青年电影趣味正引领中国电影,不如说它正折射这种多样而复杂的电影世界、文化世界,乃至于我们注定要生存下去的生活世界。所以不要简单地用悲观的情绪来衡量今天的电影,关键要看到它的多样性、复杂性,做更加细致的区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认为,青春创作蔚为大观是中国电影的新阶段,青年创作力量是最不可忽视的因素,扶持青年是时代需要。青年绝对是主体,青年导演创作明显迎来了意外和良好的局面。电影跨界的主题肯定涉及到互联网,一旦网络新生代成为主体的观众,网络受众的需求将决定着电影的生死。当前的电影生态特征可以概括为跃进性的电影市场、破规则化的电影创作模式、网生代的受众需求、移动媒体造就的电影营销宣传,粗鄙化的娱乐表达。现在的电影产业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是良机。电影在高科技和互联网作用下,在新一代网生人和时代迁变的事实面前,在创作门槛放低和创作收益升高的情形下,对于青年创作有什么样的期望呢?第一,要大胆创意不拘一格,第二,要关注时代、追踪现实,这个才是青年人的优势。第三,个性保存,找到潮流。第四,正视长处,规避短板。第五,寻求价值,放长眼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刘浩东从青年导演与资本结合的角度对青年导演的创作做出了相关分析。 他认为,创作群体必须和市场和资本结合,这就是一种博弈。所有导演都有一个用武之地,就是在类型片的市场上寻到自己独特的东西。每个导演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要生产适合中国市场的类型片,既能把自己的才华表现出来,又能让人们刮目相看的片子,同时使这样的类型片能够输入。此外,电影创作有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从编剧到导演,是一个消减与增分的过程。所谓消减,当组建团队彼此合作做片子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导演的每一个构思和演员之间的交流都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设想,这是消减的过程。电影创作同时也是一个增分的过程,团队成员能给导演好的建议,使创作向好的方向发展。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胡志毅以浙江影视创作为例,认为浙江电影的发展经历过一个从无到有的历程,近年来涌现出阿年等年轻导演群,并制作出《感官时代》《邮递员》《来世有缘还叫你爸爸》《我的电影会说话》《爱谁谁》《恋爱大赢家》《我愿意》等影片。互联网时代网生代这一命题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电影新势力的崛起,因为年轻人本身就是要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项仲平指出,浙江影视近年发展势头比较好,得益于其巨大的电影市场和得天独厚的政策的优势。但是,他也指出,浙江电影创作存在短板,认为在今后的电影领域浙江如果不占一席之地,要形成南方的影视中心是非常困难的。他呼吁浙江要从现在开始抓住青年导演的培养,这才是保持后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浙江的影视主管部门要重视浙江本地青年导演的培养工程,浙江要像重视新闻队伍一样重视浙年导演以及青年人才的培养。第二,浙江的企业要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浙年导演的孵化和成才培养的投入。第三,影视专业院校要为浙江培养青年导演做出积极的贡献。北京劳雷影业有限公司总裁方励从自身制作经验出发,探讨了青年导演的创作路径。他认为,大数据是一种总结分析,而电影是创作,如果只是分析电影观众的所好,那么这种分析会成为过去式,分析完了,两年过去了,两年以后观众喜欢看什么呢?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是在传播渠道上,电影的内容还是要打动人心。今天的电影状态是缺好电影、缺人才、缺真正能够埋头做事的人。年轻导演不要受市场上资本的影响,要走入观众的内心,不能活在光鲜亮丽里面,要活在大众里面,才有可能打动观众。如果要走职业导演的路线,就一定要有一个团队来做,不要一个人做。青年导演要了解这个时代、观众、历史、时空,经常要生活在人群里面,经常观察行人。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要多走多看,要多下基层底层,不同的地域,各种生活形态都得熟悉,否则好的东西出不来。 三、新媒体时代的电影传播 新媒体时代,电影的传播逐渐突破旧有格局,展现出新的融合特征,与会专家们也就此发表了各自观点。浙江东海电影集团董事长倪政伟认为,互联网企业通过大数据介入到电影产业中,电商掌握了用户的知识结构、年龄、文化程度等数据,以此作为下一步制作电影的依据。以后的院线模式、营销模式、观众的观影模式等会不会被互联网革新,这些都值得探讨。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厉震林则认为,新媒体时代,青年导演面临的电影传播生态有下列特点,首先,知识分子的解魅化。青年导演不可能像以前的导演走到哪里都是光环,他们会面临这样的困境,现在就是一个艺人时代。其次,技术迷思。技术发烧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消退需要一个过程。这是青年导演在技术上遭遇的比较大的问题。再次,艺术取向发生变化。人文精神可能会变成当代杂耍。青年导演要有一定的方向,价值观是很重要的,要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和审美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认为,烂片高票房的问题涉及到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历史性的关系,是一种纵向的因果关系。但是现在的相关性是建立在共识性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横断面。从历史性到相关性是不是一种进化或者是一种进展呢?也不能简单地说,其实只是一个历史性的坐标,一个横向的共识性的坐标,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像《小时代》这样一些作品,它的传播有可能是跟这个社会发展到现在整个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的话,可能会使我们更完整地看待这个世界。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从“类型”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类型与观众、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类型是一种创作方法,类型是一种营销手段,类型是一种工业属性。从创作角度来说,创作者、投资人和观众,必须是三位一体。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作者、文本和读者必须是三位一体。从作品必须到产品,作品到产品的过程是一种可持续的投融资过程,是一种创作过程,一种制作过程。通过营销和发行的手段将产品变成商品,从而最终使它有作为商品的价值,作品、产品、商品必须三位一体,最终统一于观众。《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副主编董阳从文艺评论的角度提出了电影价值观与文艺管理的问题。他认为,电影的价值观与文化管理不仅是政府问题,也是学术问题。电影背后的哲学观念落后,对观众心理机制的科学认识不足,是当前电影传播受限的隐形障碍。很多迹象表明,当前电影观念还停留在机械反映论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机械反映论到现代心理学的转变,那么对电影的理解就还停留在前现代,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创作和管理就会滞后和掣肘。要改变管理和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的迎合关系可以从电影的格局观念对观众的认识、文化管理的公共转型、文化管理的系统思路等三条路径加以解决。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黄钟军分析了弹幕这个最直观的跨界观影形式。他认为,弹幕目前只是在几部影片当中昙花一现,不会成为年轻人主要的观影方式。观众对弹幕电影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弹幕本身对电影本体会带来特别大的破坏,封闭的、传统的电影叙事的完整性被打破了,电影的感染力也消解了。第二,弹幕电影比较适合第二次观影,对一次性观影的观众来讲是不适合的。第三,弹幕电影只是一种群体社交的新模式,是一种新的电影营销手段。《当代电影》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徐辉则着重从电影节的角度分析电影的传播方式,她以法国西部城市拉罗谢尔举办的电影节为例,指出该电影节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吸引大家参展:其一是关于人物的,一般每年会选取几个活跃于当下欧洲影坛的导演,比如说2014年有来自比利时、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导演本人会来到现场,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热情;其二是发现新导演的作品,培育和发现新人,这是举办电影节一个重要的宗旨所在;其三是经典电影回顾展,通常是关于默片的回顾展,展现某大师级导演的所有作品,并有音乐伴奏,以示对大师的敬意。此外,由于电影节举办地是在海边的一个旅游城市,吸引了很多北欧的电影人和游客,他们纷至沓来,一边度假一边看电影。杭州作为一个风景旅游城市,在今后举办浙年电影节的过程中可以多借鉴国外电影节的举办经验。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第二届浙年电影节麒麟奖评委范志忠,分析了本届青年电影节入围作品的三个生态。生态之一是很多入围电影坚持了一种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和表达。这一系列的电影都表达了一种主流观众人群,主流的意识形态。通过反映主流的价值观,电影获得当地政府的关注,取得当地政府的投资,并且在特定的频道播出。第二个生态表现为青春叙事,展现了青年电影人的成长、挫折和苦闷。从内容上来说,每个青年人的成长历程,在进入到青春的状态,客观上要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就构成了电影的戏剧张力。这样的电影构成了这两届的入围电影的主流。还有一类电影属于类型化的电影尝试。类型化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制作范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青年电影就是通过在各种电影节的展示,而成功实现转型。在互联网之前,电影的传播平台只能在电影院,互联网之后则可以在移动媒体等实现多屏传播,从而很好地拓展了电影传播空间,对青年电影而言,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结语 本次论坛以浙年电影节为依托,聚焦青年电影人及其创作,与会专家对当下跨界性的电影环境、青年电影人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独到的分析。本次论坛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分析,也有细致入微的个体陈述,成功实现了学界和业界的融合交流。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需要调动各地域的力量。浙江的青年电影节与其他电影节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影响力,共同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意的青年人才。中国需要的不是几个、几十个这样的人才,只有大量的、批量性的人才能够聚集和发现,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实现升级换代,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作者:范志忠 唐朱勇 单位: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 电影创作论文:校园微电影创作论文 一、培养创造力 微电影创作的首要步骤是剧本创作,它是微电影创作的基础。如何让主题和故事情节不落俗套,这就需要学生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学习、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在确定好主题和故事情节之后,必须把它写成剧本,这种文本格式小学生未曾学过,只有通过网络自学,并改变自己惯常的写作思维和方法去编写,这是学生创造力得到培养的另一种表现。最后,还要把剧本转化为分镜头,对小学生来说,这一过程是最困难的,学生以前未曾考虑过怎样用镜头来表现剧本内容,未曾体会过镜头与文字的差异:有时一段复杂的文字只需要一个长镜头就可以表达,有时一句短短的话却需要几个分镜头来体现。一组学生一般只有一部DV摄像机,这更增加了构思分镜头的难度。学生要学会像导演一样去思考镜头的机位、演员的表演,以及影片的蒙太奇思维等。这一过程是最具“头脑风暴”的,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在此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 二、传递正能量 一部微电影,要表达什么、弘扬什么,是创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小学生涉世未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对于事件的对错、现象的美丑辨别不清,所拍的内容大多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没有明确的观点,有时连自己拍摄的微电影要表达什么都不知道,这时候教师要耐心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对所要拍摄的内容进行研究:影片中的人物做法对吗?你对影片中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影片结尾对人物或事件的对与错是否有明显的观点表达?让学生在创作小组中交流探讨,或向家长请教,或在书籍和互联网中寻求答案。经过思考和探索,学生制作出来的微电影就会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作为创作团体中的一员,学生在创作中思考、探索,对影片内容深有感触,所受教育也最深,而其他学生在观看影片时,由于与创作者年龄相仿、心理特点和想法相近,加上影片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因而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接受影片所要表达的观点,从而实现正能量的传递。 三、磨炼意志力 一部微电影的制作,撇开其他步骤不说,单“正式拍摄”就已经花掉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小学生控制能力差,拍摄过程容易笑场,拍一个镜头可能要NG好几次;一个小组一般只有一台摄像机,对某些多机位拍摄一次就能拍完的镜头,实际操作中学生要停下好几次,利用仅有的一台摄像机从不同的机位来拍摄,演员也要重复演几次,这无疑增添了拍摄的难度,延长了制作时间;学生的拍摄时间一般定在周末,如果其中的某位学生不能如约前来拍摄,那下周同一时间整个团队未必能按时继续拍摄,原因可能是某位学生的家长要带小孩出去办什么事,也可能是另一个兴趣班时间有改动等。微电影创作其中的一个步骤就已经如此耗时,可以想象,完成全部创作对小学生而言是多么艰巨!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为困难而中途放弃了,但也有更多的学生坚持下来并成功制作出一部部微电影,他们的意志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磨炼,得到了提高。 四、建立团队意识 校园微电影创作,是一个团队的运作:它需要组织者的统筹帷幄,也需要队员的分工协作;它需要队员有铁的纪律和精确的时间观念,也需要队员有强烈的团队意识,顾全大局,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而以上这些,恰恰是大多数小学生所欠缺的。校园微电影创作,让学生“不得不”去建立这种团队意识,否则将无法如期完成创作。笔者执教的班级有个以陈圳晓同学为首的团队,准备拍一个反映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的微电影《扶不扶》,笔者本来对该团队抱有很大的期望。三周以后,查问进展,竟然连一个镜头都没拍出来,究其原因,说第一次是陈圳晓迟到,第二次陈圳晓临时换角色,一个队员因为自身的角色由男2号降为配角,想不通而闹矛盾;第三次是一个队员没来,原因是“陈圳晓第一次也迟到了”。哭笑不得后,笔者只能把队里的成员全部找来,告诉他们:团队就是一台精确运转的机器,每个队员都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件,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同样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件,机器都不能正常运转……这个团队最终如期完成了创作,作品虽不太理想,但还算完整。笔者觉得,能够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学会去建立起团队意识,也就足够了。 五、提高综合能力 在专业电影拍摄中,场地、饮食、时间、道具等都有专人安排。小学生拍摄微电影,则要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统筹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笔者把以上这些统称为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是逐步培养出来的,如拍摄过程队员内部有分歧,要学会去调解;节假日要进校园拍摄,要学会与门卫沟通;有些镜头需要“群众演员”,要学会去寻找等。通过处理这些问题,每个队员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团队组织者无疑是受益最深的,某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表现得异常出色,李煜炜就是其中一个。在拍微电影《青涩爱恋》时,她的团队原定于在暑假期间开始拍摄,没想到女主角临时被家长带回老家去,李煜炜主动打电话与女主角的妈妈沟通,“晓以大义”,最终成功地把人“要”了回来。另一次是她的团队无法在上午完成预定的拍摄任务,下午又有队员要上兴趣班不能继续拍摄。李煜炜果断地决定利用中午时间完成拍摄,但是吃饭成了问题:回家吃吧,不够时间拍;在外面吃吧,又不够钱。她聪明地给笔者打来电话,让笔者代向学校门卫借钱,最后大家吃上了饭,顺利地完成了拍摄任务。她们的作品《青涩爱恋》最终代表学校参加了深圳市首届“雏鹏奖”校园影视大赛。在辅导学生校园微电影创作中,笔者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拍出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你的拍摄经历却是最美的。”只有经历过艰辛的拍摄过程,才能体会到个中的酸甜苦辣,才能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校园微电影创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小学生综合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校德育途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江毓光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东晓小学 电影创作论文:后现代个性风格电影创作论文 一、盖•里奇电影中典型的后现代个性风格 (一)电影的表述更加游戏化 与传统的电影创作不同之处在于盖•里奇的电影表述方式更加游戏化。整个故事的表述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在表述的过程中甚少涉及戏剧的冲突,也不引申一些较为深层次的寓意。例如在《转轮手枪》这部电影的表述过程中盖•里奇就运用了很多的杀人场景,这些动画方法成了其后现代个性风格的游戏化的转变。而在拍摄《偷骗拐抢》的时候,盖•里奇又根据其故事情节的不同选用了非常规拍摄这一特殊的表述方式,可以说将电影的游戏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盖•里奇在电影创作中运用的表述方式的游戏化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其人生经历及其成长的大环境而造就其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意识正是其后现代个性风格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在盖•里奇的世界里他将自己的电影看成是自己手中的一个玩偶,因此也就可以无限进行游戏。盖•里奇的电影理想与追求就是将无数的观众拉进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与观众一起玩自己手中的玩偶,从而实现票房神话。因此在其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他无视社会的使命以及历史的责任,而是专心进行后现代个性风格电影的创作,在努力改革传统的叙述方式使其更加游戏化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一种相对较为规范的电影生产准则,从而加工出人们更加喜欢的电影作品。盖•里奇由于中途辍学以及单亲家庭的生活环境,其思想里存在着一定的叛逆因素,正是这些叛逆的思想所带来的离经叛道的行为与变现方式成为了盖•里奇独特的电影视听语言。盖•里奇以其玩世不恭的电影创作理念和游戏化的叙事方式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另类的电影作品。在这些电影作品中夹杂着极度亢奋的视觉影像奇观,成为后现代电影作品的典范。 (二)叙事结构的破碎,情节的无序 从电影的叙事结构上看,盖•里奇的电影大多呈献出的是破碎化的结构,其将一个本应该完整的故事进行破碎化的处理,将其拆分成了多个碎片,如此一来加大了观众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困难。正是由于其电影创作中叙事情节的破碎以及无序,使得盖•里奇的作品深受大家的喜爱,成为后现代个性风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盖•里奇的电影创作中对于叙事的处理显现出的结构破碎具体表现在对于故事开端与结尾的模糊与不重视,进行故事交代的过程中并没有延续传统的叙事方式,即“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的线型叙事方式,而是将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碎片拼凑在一起,运用多线并行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出整个故事。这种叙事情节的运用更多的是将故事内在的结构进行排列组合,并通过零散的、随机的拼贴手法将故事情节凑在一起,显得没有顺序,但是却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意味。很多时候人们会在这种破碎化的叙事结构中感到混乱与费解,特别是对于无序的情节更是难以理解,但是在盖•里奇的电影中并没有让这种混乱与费解的感知贯穿整个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叙说及其内部故事的发展,观众可以通过这些零碎的故事碎片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心中的谜团被一一揭开,弄清楚了故事的起因与发展,也就更加深刻感受到整个影片的魅力之所在。对于观众来说,后现代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使自己一直处于“介入”的状态,因此看电影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智力游戏,通过将这些碎片放在特定的位置而完成了一场拼图游戏,最终完成的喜悦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这种后现代的电影创作个性风格不仅调动了观众对于电影观赏的积极性,还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快感。 (三)炫酷式语言与酒神式狂欢 由于盖•里奇并没有进入电影学院接受专业的教育,因此其视听语言显得更加随意,很少有教条式的约束,这也成为其电影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在盖•里奇的电影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受过专业教育人员所无法想象到的炫酷式的语言,这种语言风格主要是通过其多年的MV、音乐录影带以及广告拍摄的经验得来的,转化到电影中就成为后现代电影中炫酷式语言的代表。在电影创作中盖•里奇追求癫狂化、奇观化、游戏化的镜像语言,在类似于玩笑的语言中表现出其粗俗、暴力的夸张处理,并通过不规则的构图、拼接式镜头的运用以及对于相似蒙太奇转场和卡通人物的介入等多种手法营造出了无人企及的炫酷式个人镜像语言风格,体现出了酒神式的狂欢。在盖•里奇创作的《偷拐抢骗》《两杆大烟枪》《转轮手枪》以及《摇滚黑帮》等多部耳熟能详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许多搞笑的闹剧都是经过导演精心设计和准备的巧合与误会。在这些喜剧因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又穿插进了各种狂欢的镜头与打斗的场景。从而实现了通过表现小人物之间的相互打斗而体现出黑色幽默的同时,放大人们外在的动作所折射出的内心欲望。这也成为了现今影视制作者竞相学习与模仿的一种电影制作的方式。把快乐理解为对于感官刺激和肉体纵乐的另类屈从,从而消解掉属于历史遗迹思想的深度与厚重感。由此可见后现代更多的是运用较为平面、浅层的表述手法,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其对于炫酷式语言与酒神式狂欢的追求与表现,这也是后现代电影中的个性风格的一部分。 (四)人物玩偶化与行为幽默化 盖•里奇所创作的电影主角人物一般都是边缘人物或者是城市里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可能隐没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他们可能是赌徒,是杀手或者混迹在黑帮,总之是在从事着种种地下犯罪的活动,例如偷盗、杀人、贩毒、甚至是赌博等等。在他们身上我们无法分出大善与大恶,他们仅仅是一群为了生存而搏杀与争夺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才决定了其社会地位以及生存方式的艰辛。这群人常常受到他人的掌控,也常常疲于奔命。但是在盖•里奇的电影中却将这些人物剥离了现实的生活现状,让他们如同一个玩偶一样根据盖•里奇的意愿进行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从而为后现代个性风格中的游戏化的表示方式服务。因此盖•里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缺少了其他电影制作者所宣扬的饱满的人物性格,更加像是一个滑稽的小丑。正是这种玩偶化的人物形象使得其人物的行为所表现出的动机与故事结局之间出现了间离,通过对电影中角色的可笑行为与失意结果所进行的夸张处理,表现出导演对于社会的调侃。与此同时导演将一个节点的粗俗、暴力以及人物行为继续放大,从而实现扩大幽默效果的作用。例如在《偷拐抢骗》中文尼和阿索两人进入地下赌场抢劫的情节中,盖•里奇就通过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的情节设置,先是遇到了一位临危不惧的冷漠的女招待,拒绝交出钱款,接着两人在抓狂的状态中乱打一气却无济于事,最后只得提着得来的一袋硬币逃窜,却不料又被一扇门拦住了去路,两人歇斯底里地对着门又踹又打,却没能打开,正当两人感到绝望之时,黑人哥们儿却从外把门打开走了进来,原来门是向里开的。通过人物在一种抓狂的状态中放弃理性的指引,而流露出最真实的人性本色。 二、结语 由此可见,盖•里奇所创作的电影具有浓郁的后现代个性风格,他的电影囊括后现代电影的所有特点。与此同时,盖•里奇的电影还具有时尚的魅力,因此能够吸引很多现代的观众观赏。可以说,盖•里奇的电影是一个速食文化的代表,也是后现代电影创作的代表。 作者:李燕娟 单位: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园林设计论文 1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景观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和自然风光的协调和融合。景观建筑可以通过多种组合形式存在,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合理应用景观建筑,能够有效调整园林景色的布局,使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通过选择某处建筑作为其中的重点,然后再布置相应的游廊等附属建筑,将景观建筑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满足旅客赏景的需要。人们在园林中游玩时不仅容易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同时还容易被景观建筑所吸引,景观建筑往往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给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借景的方式,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满足了艺术意境的表达和需要。景观建筑通过合理的规划,以花墙、庭院灯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能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凉亭的设计 凉亭作为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建筑,它能够给游客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也是避雨和乘凉的好场所。凉亭在园林设计中包含了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2种形式,其中传统凉亭的形状主要有梅花形、多边形等形状,在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单屋檐、双屋檐以及多重屋檐等形式。现代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弧形、平面图形以及坡面对多种形式,其建设材料主要有木料、石料以及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凉亭的外观形式更加丰富,而且其姿态也更加雄伟、精致,能够给游客更加美好的意境和感受。凉亭一般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建筑伫立在园林内部,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凉亭要想发挥其巨大作用,一般应当设立在景色优美的地方,特别是周围有流水经过,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例如,长春市南湖公园中的凉亭,其形式是传统的四角亭,屋顶是三层檐,亭柱是传统的红色,其顶部是尖锐状。在亭柱之间有圆柱形和长方形的缓台,能够供游客休息。其中4个凉亭两两连接在一起,凉亭下面是荷塘的流水,荷塘上面有绿色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这样的凉亭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发挥了凉亭建筑景观的作用。 2.2桥的设计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常常需要应用到桥梁,特别是流水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的感觉,同时河流还能够达到湿润空气的作用,人们都希望感受到流水的力量。在这样的园林景观中,通过特意设计一座桥梁,不仅能够达到观赏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景观的艺术效果。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园林,通过设计一座桥梁,能够有效增添景观面积,增加了景观层次感。对于小园林来说,桥梁可以设计的更加精巧,并且和水面十分接近,这样能够使旅客的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大型园林来说,桥梁应当作为整个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标志,在布局上应当和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相适应。桥梁应当和周围的景色相互呼应,同时和整体的园林景观相互融合。 2.3廊的设计 廊在园林设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连接景点的重要通道,具有连接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的作用。廊的存在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空间性,特别是不同的廊结构和形式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廊还能够和藤类植物结合,形成葱葱郁郁的外部结构,使游人走在里面感受到凉爽,具有一定的避阳效果。廊的存在延长了游客的观赏时间,使游客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在历史上有不少的故事都和廊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廊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3结语 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达到良好的画龙点睛和点缀效果,衬托出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景色。通过广泛的应用景观建筑,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感。 作者:李睿 景观建筑论文: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论文 1人类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居住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否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日益加强,像原始森林和极地那样的原始生态系统已很少见,人们正以大量的养殖湖、薪炭林和乡村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及城市、工厂等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不过,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把自己的事和环境联成一个系统来考虑,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1.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设计的目的 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将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2城市化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不注重生态保护。随着城镇的繁荣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目前许多城景观设计作品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急切地想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破坏了自然原有的统一和谐;然而,生态的平衡破坏起来很容易,却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和谐状态。在景观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其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作用。保护生态原貌就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不断延续下去,而这正是现在景观设计中较缺乏的。同时,设计缺乏整体理念和协调艺术。许多人认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一种美化,是随意性的附加物。目前很多景观设计毫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景观应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统一。美好的景观是一种和谐、一种完整,任何将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1.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坚持的原则 1.3.1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的可持续性会受到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就必须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维护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生态系统的的可持续性是由于有再生能力,再生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物种的可持续性。 1.3.2注重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1.3.3运用现代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美观,营造宜人的健康环境,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社会发展与现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景观与建筑分析 2.1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1.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1.3绚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2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视庭院风水,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如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风水学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不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更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探索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3.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的观念。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与“蒲公英之家”,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2000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4.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统一 4.1景观设计优先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设计往往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建筑设计的附属物,这里搞一点水,那里搞一个小品雕塑等。不研究规划布局而先确定园林小品,不考虑交通、消防、停车等硬技术指标而先去考虑平面布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难免会出现问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紧密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的营造。从建筑角度来说,建筑不是游离于环境的,它只有与外部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这也有利于建筑个性的表达。建筑独有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体现。因此,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扩展,特别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所以,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4.2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 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4.3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 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首先,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建筑师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4.4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首先,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其次,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可以采取的手段有:一方面,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另一方面,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狭窄区域,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这种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维。 5结论 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这意味着设计应尊重自然,尊重物种多样性;要顺应自然,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以有助干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在景观设计中综合的进行环境和生态分析,努力把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改造成美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居住环境,设计师的作用是把那些不美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和存在缺陷环境,运用设计的各种手法,把它们改造成既生态又美丽、更能、适合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景观建筑论文:建筑景观设计论文 1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各个方面 1.1地域民族文化传统 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是每个民族的特色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并且是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种族族群,地域特点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逐渐形成固定的形式,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比如,在我国,个民族都有属于代表本民族的“图腾”、传说、文化节日、不同的民族服饰等。这些就是能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并对本民族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文化传统还可以对建筑景观的设计建造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陕北地区的窑洞等,都体现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1.2历史文化积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受地域特点、生活状态、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就拿中华民族来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例如,处于夏商周时代的奴隶社会的艺术品多以神话传说为主,突出体现统治阶级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初步形成,并以木质结构作为主要结构,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比较单一,风格、形式也没有太多的变化。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最强盛的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并与世界上很多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反映在艺术上的成果就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体现出了荣华富贵、流畅华美的特点;而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则吸收了外来民族的文化特点,形势趋向多样化,建筑物的风格庄严雄伟。再到后来的鸦片战争,使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使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种新式的“洋房”或者是中西结合的建筑不断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对建筑景观的设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3不同的信仰追求 信仰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思想情感的寄托,对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起着团结这个民族力量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追求,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也不相同。拿东西方的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影响作比较,东方的建筑景观追求的是心灵的和平与安宁,多以庙宇、道观为主要表现形式;而西方的建筑景观则注重物质层面和外部的感官,多以庄严肃穆的教堂为主要表现形式。 2如何在建筑景观中体现人文精神 2.1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注入新的思想和生命力 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建筑景观的设计者更要吸收汲取优秀建筑物的设计理念,从中揣摩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要赋予建筑物的灵魂内涵;运用适当的建筑材料,结合超前的审美理念,将材料选取与美学设计充分融合在一起,将体现时代特性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对建筑景观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体现设计者自身的素质和建筑物人文内涵的把握的一个考验,因此,建筑景观的设计者不仅仅要“修炼”自己的技术,更要学会把握建筑物的内涵,从而赋予建筑景观以灵魂。 2.2充分利用地域和民族特色 前面提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会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建筑景观也有体现不同民族特色的不同形式。就像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北京四合院,融合了阴阳五行和八卦思想等风水学说设计的,是对封建的礼仪秩序,门第观念的体现;而陕北地区的窑洞则是结合当地厚实的黄土层、干燥的气候特征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建造出来的,适合当地人民居住的建筑物,是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的深厚历史文化的沉淀;又比如充满客家风情的福建土楼,则是对客家文化的真实缩影。 2.3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思想理念 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尤其以西方的建筑最能体现人文精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就宣扬通过艺术创作来体现人文精神,解放人们的思想。在建筑领域的代表人物就是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他的作品大都融入了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因此,他的作品能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使人们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建筑景观的设计者要学会感受人文精神的真正含义,并结合本民族的民族特色,设计出代表本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作品。 2.4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保留原有的人文精神 要想使人文景观不断发展,除了要遵循本民族自身的民族特点之外,还要不断交流融合新的思想观念,对其进行创新。但这里所讲的创新,不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成果,也不是达到某种目的,在技术和外观上对别人的盲目“模仿”,而是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民族特色,吸收先进的思想理念,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能体现本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的建筑设计。 3结语 每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的建筑景观,而这些建筑景观体现的则是不同的人文精神内涵,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建筑景观的设计当中,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培强 刘立丰 单位: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1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语汇 1.1形状 可以说,最直观的的东西就是形状了。它可以体现建筑外表的特点,这是人们很容易就发现的。当建筑物的外表特征进入到人们的视线时,人们的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会跟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而产生不同的反映,这也是建筑物给人的基本形感。 1.2色彩 在建筑美学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表达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是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在现代景观建筑形态的要素中,色彩可以对所有的基本元素进行调和。所以说,要很好地表达建筑形态,就要合理的运用色彩这一因素。 1.3肌理 因为物体的表面光滑度、纹理等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说肌理就是质感,所以一般可以将肌理认识为物质的材质。在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要素中,肌理有着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是对于其他的因素来说没有的功能。由于丰富多样设计材料,是人们会对不同的材料质感产生不同的感触。一般是依据对景色与自然物质的模仿来充分表现现代景观建筑的形态效果。 1.4光影 现阶段景观建筑的环境汇集了各种空间功能,光影变幻在建筑景观的空间功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现今景观建筑设计中,运用光影变幻进行建筑设计构思创新的情况很多,其主要是根据光的强弱、明暗或者光影变幻将建筑中的光进行适当的补充及调节,假如建筑物光源太强,就对其进行适当的弱化,假如其不足,就对其光进行补足。 1.5形态场 在很多时候,人会对某个场合产生特别的感觉,这些特别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场合中有某种物体存在,我们通常将这些感觉称之为形态场(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设计要根据某个实物才能将建筑形态的设计构思表达出来,此实物即是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一种,其包含着诸多的建筑基本元素,比如点、线、面、体等元素。 2色彩与建筑的关系 2.1色彩与建筑造型效果 人的视觉艺术活动的两大主要方面是色彩与造型,运用色彩结构原理进行建筑环境色彩造型设计,要综合分析建筑的基本情况,比如其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体积大小、建筑功能、区域文化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依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意义进行进一步全面的规划,用色彩的特点有效的传递建筑意义。可以说色彩和造型相互依托,假如将造型看做躯壳,那么色彩就是外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物体完整的意义才能完全表现出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经过实物的造型体现出来,将视觉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并以此表现出真正的视觉价值。 2.2色彩与建筑功能 在建筑单体中,如果建筑功能不一样,可以用颜色进行有效的划分。与此同时,运用合理的色彩进行区分,不仅可以区分建筑功能,还能很好的区分四周建筑与该建筑,将建筑物的识别度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运用色彩进行建筑功能区分,能有效引导人流迅速找到其想去的功能区,进而将建筑功能明确,提高运行效率。 2.3色彩与建筑的象征意义 因为区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不同,各个国家对色彩的认知与理解也完全不同,所以,色彩不仅仅是传达一种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建筑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人们则会根据其外表色彩猜测其象征意义。例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黄色被当做帝王专属颜色,只有皇族服装或者建筑装饰才能使用该颜色。 3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对于建筑的审美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建筑审美的观念也更新了很多,其对建筑评价偏重于建筑造型以及建筑色彩两个方面,如果这两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认为其设计是成功的设计。确实如此,因为色彩在很多时候传递给人们的是建筑物的隐藏信息,而且色彩运用成功,会为建筑加分不少。人对色彩常常有一种特别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这就是色彩功能的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可以使人居住的色彩环境有所改观,进而达到人的视觉和心理与四周色彩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 3.1装饰美化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色彩的建筑设计是非常少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色彩起的的作用就是装饰作用。自然界中,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的色彩其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没有颜色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当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色彩不仅能放大建筑物本身的表现力,也能带来美感,对建筑物在视觉上有很大的增加。 3.2标识区分 色彩能为建筑赋予一些独特的个性,在分辨许多信息都能传达出来,比如,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还有对建筑的识别。目前的建筑设计的形体都是单纯化了的建筑,而色彩在其表现方式是也是非常经济和直接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使得在城市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能很直接的被识别出来。在小区中,不同的色彩对于不一样的部分能很好的区分出来,例如,楼层以及出入口等,利用不一样的色彩在识别表现上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当然,对于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们来说,其居住的认知感也能明显的加强。为了使居住的环境感到宁静以及温暖,在建筑住宅中对于暖色应用很多,并且不宜使明度显得过高;在办公型的建筑中,为了能将工作效率提高,应尽量使用冷色,将明度提高;在大众化色彩的商业型建筑中,利用对比色以及纯色,可以对商业的气氛加强,能吸引大量的人群。 3.3表现建筑物氛围 对于色彩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氛围以及基本的格调。利用色彩来体现建筑物的性格,在对色彩的运用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为了美观。通常来说,冷色系主要表现建筑物的肃穆以及庄严;温暖以及欢乐依靠的就是暖色系的色彩来表现。比如想要表现出健康和清洁的感觉就要利用白色来表现,尽管目前有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说明,黄以及红色比较鲜艳的一些颜色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能引起其好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在卧室装饰成蓝色格调,还能对于头疼以及发热、失眠等有助于减轻,因为这种色调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宁静和幽雅。因此,在对室内进行装修时,一定要将色彩的运用合理的进行,对于阳光的利用进行适当的考虑,光线足的地方,多使用一些冷色系的色彩,而在光线不足的地方,尽量多使用一些暖色系的色调,一定程度上能增加亲切感,通常医院的主色调就是白色,在幼儿园等主要使用的是黄色以及红色灯比较鲜艳的色彩。 3.4烘托情感 色彩能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能表现出来,因此,处于不同地域的人其在审美方面以及心理的结构框架方面都是比较独特的。相对于北方人来说,性格比较豪放,对于一些温暖和对比性强烈以及大气的色彩比较常用,而对于细腻的南方人来说,在建筑色彩方面,则比较喜欢清淡且有些低调的建筑色彩,其在情感的表达上通常也是比较含蓄的。讲到情感的表达上对于色彩的选择的影响,我们就能想到美国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这栋建筑就是为了表现总统的悲剧性死亡,利用大面积的白黑色调的对比性,来缅怀以及体现总统的结局。同样,其玻璃幕墙也是用超大型的黑色构成,给人一种纯净感。这也体现出了肯尼迪图书馆和其他总统的图书馆的不同,构成一种沉思以及宁静的庄严气氛。 4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色彩在人们还没有意识使用色彩时就已经存在了,然而由于人们特有的视觉感官,导致我们可以体验和其他生物不同的色彩,所以色彩与人们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直接联系。自然景观中各类植物、天然石块、河流与土地等事物都可以表现出它最真实的颜色。色彩具有其物质性,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属性。并且色彩的组合方式很多,是由于不同的地方,存在不同的事物形态,致使很大程度的丰富了人们的色彩认知。事物的个性能够通过物质的独有的纹理与色彩来体现,比如:树木特有的形态特征可以根据树木枝干的纹理、质感及其色彩表达,正是色彩的不同,可以带给事物不同的形态特征,也记录着历史的存在。自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到目前,自然界经历了种种历程,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事物及其组合都表现的非常和谐,这些都充分的表现着人们对自然界属性的认可。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建设过程中,渐渐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材料来进行砌筑,与真实的自然的环境越来越远,人们对自然界的不成熟认知,导致人们对建筑物的不合理设计,造成了人们对建筑物的不愉悦感受。日本东海大学吉田真导师对色彩怎样正确使用进行了分析,他提出“色彩本身并不存在魅力或丑陋”,怎样正确的使用色彩是主要的研究问题,首先先对当地地区具有创意的色彩进行调查,着色师再根据调查结果寻找当地所需要的色彩,同时恰当的结合建筑的形状与材料,来创造对人们更加舒适的良好环境。 当人们对颜料的准确使用掌握了以后,采用物质的色彩传递着颜料的非物质性特征。在景观建筑中都一一表现了色彩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传统因素及政治色彩。从古至今,人们不断的去摸索着采用什么样的色彩来美化我们的家园,色彩从本质自然到苦心创造的过程,都表现着色彩的不同运用。由于技术的不发达,在古代人们都是采用土、木、石的原色作为建筑材料,当时色彩的非物质性还处于萌芽阶段。到夏商时期色彩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修建宫殿与台榭。色彩在多种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色彩在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传统因素及政治色彩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效果,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色彩传统含义对人们的潜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导致人们在进行设计时,启发了人们的设计灵感,使色彩在景观建筑中充分的发挥了作用,同时也让人们有了愉悦的感受。因此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利用色彩,不能忽略色彩的非物质性,为了使色彩更好的体现设计主题,设计师们要很好的认识非物质性,要切身的融入到现场环境中。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我们所使用的原材料,有原始的自然材料,保留了色彩的的本质,同时在原有的一些材料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已适应当前的发展,由于材料的与色彩的关系,导致原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且也体现出了自然的特色及其自身的物质性,对材料的纹理、质感及色彩的个性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所以对色彩的和谐运用,可以从色彩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进行研究,寻求其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从而加以应用。 5我国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城市景观设计主要研究的就是对城市色彩的完整性,就像德国哲学家谢林说过的,世间并不存在个别的美,只有整体才是美的。所以,在进行城市景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对城市色彩完整性进行充分考虑。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积极反应了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与整体底蕴。在这其中如果色彩没有设计好,就算有很多种建筑形式,规划设计也很合理,但是也很难体现出城市魅力。总而言之,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城市景观色彩规划进行统一,所以在城市风貌上很难进行色彩控制,展现不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无序化发展趋势,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再加上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景观色彩的设计并不是很重视,所以不能按照整体景观对色彩进行研究与应用。 6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运用策略 6.1建筑色彩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的色调协和存在 整个建筑物的色彩运用能够完全表现设计人员的思想和理念,把建筑物表现的具有更独特性,但是建筑物不仅仅是画在纸上的彩绘图,同时与周围的环境完全的融入其中。因此,对于建筑色彩的选用必须把其算在城市原始文化、城市特点,必须把周围的景观色彩要全方位的考虑进去,而且还有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同时与建筑物所在位置周围的其他建筑的基础色彩,且与周围环境的主要主题相协调,不可以把这个城市以及这个区域的总体协调性破坏掉,选用能把建筑物和其所在地环境融合在一起的建筑色彩。对于周围的环境要重视其考察,把建筑色彩和周围的环境基本色彩相互协和,就不会导致给人带来突兀感觉,充分表现美感。 6.2建筑色彩运用根据建筑本身应具备其功能性 建筑造型艺术是建筑表现形式的其中之一,建筑其特征轮廓线不单单是在建筑造型上的体现,还体现在建筑技术、建筑色彩等方面。对于不一样的色彩表达不一样的建筑性能,且依照建筑物的需要就要选用不同种类的色彩。建筑的多种性能,选用色彩就会大不一样,如此才足够表现其建筑物的美感,达到或者体现其功能的优越性。 7结束语 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的规划城市色彩,改善被色彩污染的城市景观。本文先对景观建筑设计进行充分认识,再对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进行分析,试图从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表达方面来改善城市环境中色彩使用的方法。 作者:刘存发 单位:天津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管窥建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类都是自私的,这其实不是因为他们具有人的弱点,而是由于他们常常带有某种职业性短视,他们习惯对人类问题漠不关心,如果每个人都多一些博爱精神,目光长远一些,为自己也为后代仁慈一点,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更美好,更持久,寿命更长些。地毯设计师大卫•奥奇说的一段话:“在对我启发最大的几本书中,有一本《我们在热带雨林中学到了什么》中提到,在热带雨林这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中,是没有垃圾这个概念的,每一个物种所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被另外的物种加以利用。这种封闭的循环系统体系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人类对地球、对资源,更准确的说是对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态度以及对待其的方式。从16世纪,最初的探险者带来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和自然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到1个世纪后最早的殖民时期的出现,君权神授的国王对其领地和受其支配的自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君权至上使得一切自然与人臣服于他脚下,花园用墙围起来,与自然分开,所有的事物被改造成几何形式,那时“人们不知道自己是和野生世界紧密联系着”。到18世纪第三阶段,英格兰开始出现现代的观点,人们相信,人和自然的某种结合是可能的,自然本身产生了美,人们放弃了文艺复兴时期简单的几何图形(这并不是图形简单而是头脑简单的表现,而在这一时期的东方,则把美建立在内在的不对称平衡的基础上,由此可见,东方人显然比西方人更智慧,思想进化的更早)。 最后一个阶段包括19世纪和20世纪。这时的观点极大程度上代表了旧时代征服自然的态度,但是,这时采用了威力越来越大的工具来征服自然,引起了对社会公平忧虑的不断增加。每个世纪都能看到一种影响力的转变,但是人类的劣行一直从未停止,而这正是西方古老观点的传承,导致至今仍有一大部分人在继续他们无知的行为。不管以前人们是有多么无知或资源有多么“丰饶”,但现在已没有时间和可消耗的资源让人类继续无知下去了。 我有时在想,这个世界还会不会再出现和文艺复兴时期一样伟大的时代,会在何时出现。这个世界何时才会有新的突破,是否出现在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时代,还是当今的时代只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量的积累,总之,我们期待着一个好的质的飞跃。像达芬奇那样的人,在他的年代,虽有对很多问题的困惑,但整个地球的资源是很丰裕的,相对原始的,可以说,当时的人,当时的大师们,在作这些艺术和创作的时候,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没有对资源匮乏的危机感的,所以他们潜心钻研,所潜心钻研的,是他们的艺术,纯粹的让人感动的艺术。 但是今天,在资源逐渐贫乏的当今,我们是否也应该潜心钻研一些对我们的世界有价值的东西,对现在以及未来世界都有益的东西。王受之曾说:“设计就是为了要清理这个世界的混乱。”我们这些所谓社会的一部分管理员,理应着手做点什么。无知的时代已过去,希望无知的人们快点醒来。看着日本设计师精益求精的态度,想起曾经在一本西方学者写的书中看到的一些字句,让我有一些感触,有这样一段对日本的描写,是这样的:“当你找到一个民族,他们相信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存与健康取决于对自然及其进化过程的理解,那么他们的社会将和我们有很大区别,他们的城镇和景观也会与我们大不相同。有文化、有经验的善良的农民,当地的城市建设者们都展示出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在传统的日本社会中显示出这种观点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在日本文化中,曾一度维持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富有高生产力和美好的农业,表现出对自然具有惊人敏锐的眼光。这种洞察力在其富于描写能力的语言中得到反映,日语中自然演进过程的细微差别,例如对土壤的耕作、风的干燥程度、发芽的种子等均有确切的描述……建筑的,村庄和城镇的构筑物直接应用自然材料,极其动人并富有感染力,而且这个国家的造园艺术才是无可比拟的。”日本的造园艺术精湛,全世界公认,经常被西方学术界当作东方艺术界经典范例。在飞速发展的当今,还是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我们去直面的。 当说到城市建设时,我脑海当中突然跳出来一段话:“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可能不是表现一个伟大民主国家最合适的形式。但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显然,这是城市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崇高的象征,这是首先必须加以保护和加强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中国,我想套用它的格式说:中轴对称的皇家建筑不是表现一个伟大的共和国家最合适的形式,但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必须得以保护。 “这是一种方法:寻找城市特性的基础———从自然的特性和人造城市的特性中,选择有表现力和有价值的、对新发展起限制和提供机会的诸要素。这确实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但比市场评价机制更先进———它揭示出城市形式的基础。”所以说,城市发展的过程很重要,这过程包括: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各个方面。但新一次城市建设与改造都是建立在旧的,也就是那些“过程”的基础上的,而这些“新”的,也将成为未来建设的基础,所以每一步都需要慎重考虑。我们需要了解更多有关知识,使我们在建设我们自己生活的家园的时候,从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中解脱出来,要求人类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尊重自然,因为人就是这自然界的一部分,就像简•雅克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说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修剪树枝、晒晒太阳或者发发感慨,以求通过自然改变一下心境,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要远远超过这些,是一种深深浸润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中国当今所存在的很多有关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问题则更是需要我们广泛关注的,希望中国的设计师能够真正理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合格的创造者与管理者,使我们的家园和周围环境得以持续的发展。实际上真正促成变革的是人的力量,人的想法。地球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已不足以支撑未来的发展,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危机以后,我们需要用很长时间,甚至自己的一生来改变一些事情。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作为一个设计师,让设计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可持续的发展与设计,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作者:周雅馨 单位:江南大学 景观建筑论文:探求居住区景观与建筑结合的设计 一、景观建筑设计布局 1.区域环境的功能布局 一是对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满足居住区、商业区和娱乐区等不同需求,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其所在城市的生活特征,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需求;五是在进行高密度居民小区景观设计时,应该注意居民区的采光和通风环境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一些景观植物来减少闹市区的噪声。 2.整体功能布局 根据该高密度居民区的周边地理环境,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结合周边环境的发展情况,将人行道设置在居民区的南侧。在居民区的西面设计直通图书馆的商业街区,再通过居民区内部的一些绿化景观建筑将南面的绿化带连接起来。在为居民提供一个绿化庭院休憩区的同时,又方便居民休闲娱乐,有效的将该地段的居民区、商业区和娱乐区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增强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 结合该高密度居民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建筑环境,科学合理的处理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尺度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该地段的建筑群体的特点,在该高密度居民区的南面有绿化带区域和高层建筑。在视觉上,大面积的绿化带能够给人以舒适、放松的感觉;在立体感上,高层建筑的立体形态、线条结构等彰显了现代化城市的特点。在该高密度居民区的西侧有图书馆和裙房,在视觉上,裙房的建筑外观颜色与建筑金属材料的有机结合,增添了色彩的多样性;在立体感上,裙房的建筑结构和外观线条相互交错,增添了建筑的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韵律美感。在进行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布局的角度,结合周边环境建筑群的特点,增强景观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 三、高密度居民区庭院与建筑设计 进行高密度居民区庭院与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居民对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建筑所创造的空间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室内空间,另一部分是室外空间。其中,庭院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室外空间建筑。在整个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建筑设计中,庭院空间是对居民区室内空间的补充和扩展,庭院空间是室内空间和自然空间的一个过渡空间。有效的将室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衔接,减少了空间的跨越变化,给人一种舒适、自然之感。在高密度居民区庭院的设计项目中,应该注重庭院空间的性质和作用,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在该市的中心地段设计并建造舒适、自然和多功能的景观场所,为居民提供多功能的使用空间,充分发挥景观场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活的魅力主要表现在生活、工作、休闲娱乐都在某一个区域内,这个区域中有居民区、商业区和娱乐区,其在封闭性和开放性方面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娱乐区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和魅力所在。在景观建筑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区域特点。即将封闭性与开放性有效的结合,这一直都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难点问题。 2.采用“锲入”法进行景观庭院建筑设计 根据该地段的建筑群的特点,在进行景观建筑的设计时,可以采用“锲入”法在北面的高密度居民区设计一处休息庭院。其具体的设计方案是在建筑上架设一个平台,并由周围的建筑物围成庭院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用地紧张问题,为居民的休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同时避免了地面庭院在人流高峰时对居民休息产生影响,将景观区域的封闭性和开放性进行有效的整合。“锲入”法进行景观建筑设计,能够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条件下,将高密度居民区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娱乐场所形成一个舒适、自然的空间效果,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 五、结语 简而言之,建筑既是一种物质表现,又是一种精神需求。高密度居民区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的设计时,需要将居民区周围的建筑环境予以考虑,有针对性的进行景观建筑设计。同时也需要结合所在城市的文化、地域特点等,设计并建造符合城市居民生活习惯的景观建筑。 本文以某市的某城市花园为例,分析其高密度居民区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的设计。主要从景观建筑设计布局、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锲入”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在高密度居民区中的应用。 作者:吕平 单位:泰安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探析美国萨凡纳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 1.萨凡纳 萨凡纳是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城市,美国南方重要的陆路和海路枢纽,始建于1733年,是当时佐治亚州的第一个首府。曾经的种植园经济使萨凡纳享有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经济。1885年前,棉花占到了萨凡纳港出口贸易的90%。而如今的萨凡纳已是美国南部的著名度假胜地,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萨凡纳独有的城市风貌和行之有效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的运营保护办法。 2.萨凡纳的历史景观建筑现状 1864年的圣诞节,美国内战时北方联军总司令谢尔曼在占领萨凡纳后给林肯总统写下了一段让这个城市声名远播的文字:“Ibegtopresenttoyou,asaChristmasgift,thecityofSavannah。”得益于不可比拟的城市环境,萨凡纳免除了同期被攻占的大多数南方城市所遭受的焚城的命运。 2.1城市街心广场 萨凡纳著名的城市街心广场在城市建立初期仅有4个,到1855年增加到24个,而今留存下来的有22个。每一个街心广场都有一个独有的名称,纪念在这座城市发展中所历经的特殊的事件和相关的人[1]。这些场地的历史背景资料被一一标注在了广场旁的标示牌上,向人们讲述着细碎而迷人的小城故事(图1、2,图略)。22个街心广场均呈矩形,中央一般安置有雕像、喷泉或纪念碑。市民和游人在其间散步、野餐,享受着惬意的户外空间。其中面积最大的Forsyth广场于1855年建成至今,多次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影片的拍摄地和畅销书中的场景原型。如今的这个街心广场依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天气好的时候,喷泉旁时常能见到拍照的新人或是一个正在演出的小型乐队。对于世世代代在萨凡纳居住的家族,几乎每代人都会有一张站在Forsyth广场喷泉前的合影,这些默默在萨凡纳伫立了上百年的景观和建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演化成了这个城市精神内涵的载体(图3、4,图略,图略)。 在萨凡纳城最初的建造时期,这样的街心广场被定成其所在的一片行政区的中心。广场的区域确定后,西侧和东侧的2片土地都会被保留作为建造公共建筑的场地,诸如教堂、医院或者学校等。南北两侧的土地则被留作住宅区,环绕着广场的居民可以均衡的享受着广场绿地的视觉景观。街道被规划为从建筑区间里直接穿过。这些古老的街道组成了萨凡纳历史保护街区的主要路网。汽车、行人、马车在今天依旧和平的分享着这些并不算宽敞的道路。 2.2新生的历史建筑 萨凡纳的历史保护街区有着上千座意义非凡的精美老建筑。这个规模在全美都是少见的。这些建筑风格各异,从维多利亚风格、殖民地风格、法国第二王朝风格、古典希腊风格到意大利风格均错落伫立。在萨凡纳200多年的历史间,城市景观建筑的修建和修复工作一直循环交替。人们保存了许多从数次战争、大火、毁城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建筑和景观,将其修复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定位再予以改造。它们中的很多现今已成为了博物馆、餐厅、酒店,甚至医院;在棉花交易鼎盛期建造的巨型棉仓在棉花经济衰落后仍然没有被废弃,曾经的码头区棉仓如今已成为市民和游人都非常喜爱的沿河街的商铺区;那些供黑奴搬运棉包的大铁梯、红砖墙面上巨型“X”铁质防震固件都还依旧被保留着。当年为了方便拖拽沉重的货物而铺设的大石块路,今天依然承载着河岸街道的交通。人们踩着高低不平的石块漫步在河边,享受美食、逛街购物,两旁的汽车摇晃着缓慢地行进(图5,图略)。萨凡纳今天的现代化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记录着城市一路走过的痕迹。普通的市民住宅在萨凡纳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的计划中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围绕着22个街心广场,道路两侧的住宅随手指上一栋或许就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们建造于不同的时期,质感风格迥异,却又都有着“传统”的特质。于是今日的萨凡纳历史保护区里依旧住着为数众多的普通居民。这些被特殊定位历史保护街区只不过是他们日复一日平常的生活罢了(图6,图略)。 2.3历史事件的场地重现 这类场地的景观重建是对那些不容忘怀的记忆的追述,是对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遭受创伤后顽强重建城市的伟大人民的礼赞。优秀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会将关注的焦点巧妙的从事件本身让位给更为重要的社会与环境[3],所以,如今人们看到的萨凡纳很多的纪念性景观场地,更多的是事件自然真实的记录,证明当初发生的意义。殖民公园公墓是萨凡纳最古老最完整的市民公墓,占地26000m2,目前保留着超过9000个墓葬,沉睡着萨凡纳最早一批的定居者。这个充满历史纪念意义的公墓区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最负盛名的休闲公园之一。这片墓区在1750—1853年间一直是整个萨凡纳最主要的公共墓地和基督教堂墓地区。直到1853年才停止了它继续作为城市公墓的职责。1896年,萨凡纳成立了公园管理委员会并着手开始修缮和美化该区域。在1967年,公园管理委员会开始了一项旨在为城市的将来保护殖民公墓区的修缮计划。研究人员搜集到了这个区域近250年的历史发展资料,更新了现状的地图和照片,备份整理了各个区位的标注、殡葬的记录,城市议会的备忘录,报纸文章,个人的遗嘱资料,区域早期地图,不同时期的的修复记录,区域景观的变迁,所有权变更和早期的修复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果(图7,图略)。建造城市纪念公园的设计方式在萨凡纳也被用于对战争的缅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萨凡纳的革命战地遗址公园。1779年10月9日,革命战争期间,3批共计超过8000人的部队在此发生了激战。革命战地遗址公园就是为了纪念这场为自由而战的战斗而建造的。2003年,萨凡纳政府从私人手中买下了这块地。在海岸遗址社团考古人员的努力下,于2005年8月确认了当年的战斗防御阵地的确切位置和残存的遗址。如今,在政府的支持和私人的捐助下,革命战地遗址公园得以建成。场地间阵列镶嵌着800块佐治亚本地的花岗岩,上面刻着那些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800余名士兵的名字,人们可以在这里永久的缅怀他们(图8,图略)。 3.萨凡纳城市历史景观建筑的延续 3.1联手经济持久发展 初次来到萨凡纳人们绝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被刻意打造的城市。一直被小心呵护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是以空气的形态弥散的,绝不是绚烂的装点。她成为了人们热衷的旅游目的地就像万物的生长一样自然。萨凡纳让城市和居民都认可了这样一种古朴沉淀的生活方式,因此,慕名的四方来客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敬佩的是,萨凡纳对于这种敬仰淡然处之,不加速,也不减速,依旧不急不躁的日复一日。城市年龄的胡子比满街橡树上垂下了的大束大束的藤蔓还要长。这些在萨凡纳随处可见的藤蔓叫做Spanishmoss,中文译做铁兰,是一种寄生藤。它对空气的质量极为敏感,只能在干净温润的空气中生存。哪怕是轻微的工业污染都会让这种植物无法生存。缠绕在橡树上的铁兰的温软绵长的模样映衬着萨凡纳醇厚的性格。它们的关系是家人,和睦且相互依存,直至如今成了萨凡纳最为著名的视觉景观标志之一(图9,图略)。与这些温文尔雅的景观建筑截然相反的是,萨凡纳也被称作“建立在死者身上的城市”。萨凡纳因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场瘟疫、多次热带风暴和火灾的袭击导致的城市居民的巨大伤亡。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这样一个称谓和不计其数的恐怖传奇裹挟着的城市,反而从这些惊悚的故事和离奇的传说中找到了立足点。如今的萨凡纳有着专为胆大的游人量身定做的“鬼城之旅”,坐在周身漆黑,形似棺材般的黑色的改装大号敞篷车里,仅仅露出脑袋,专门在夜间逐一探访那些曾经盛传鬼故事的地方。抛开那些无法复制的城市积淀为其带来的吸引力不谈。萨凡纳全年还有着大小不等的各式庆典。夏冬两季假期的旅游旺季,每月甚至有多达五六天的纪念日或者是体育比赛日。这些终年不断的欢庆活动和原有历史保护街区的深沉形成了鲜明了对比。这样截然不同的定位和组成设计使这些遍布全城的历史保护街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对于这个城市的经济价值。#p#分页标题#e# 3.2政府与研究机构的协同保护 萨凡纳目前保护和经营良好的历史景观建筑区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将何去何从?随着政府对于像萨凡纳此类历史积淀深厚的地区提出的保护和发展规划构架的逐步完善,佐治亚州政府协同邻近的北卡罗来纳州等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制定了对该区域的调研、保护、管理运营等一系列长期的研究计划。由大学内专门从事历史景观保护研究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在佐治亚州境内开展详细的历史景观建筑现状考察。研究人员所关注的不仅限于一些重要的场地和建筑,更多的仅是如实反应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形的民居和场地也得到了慎重的对待。其中就包括了一些黑奴家庭留下的房屋残骸,庄园主们荒废了的残败的庭院,种植园经济繁荣时期的马车道片段,佐治亚州的出海口地区的原住民住宅遗址,对当地原住民家族的私人资料的探访记录,官方文献的调查整理等。这些数据和资料在经过整理后形成详实的分析报告向政府和民众提交,由此参与制定对相关历史景观建筑区域的保护、修复和开发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提案。这种调研和规划乃至最终的区域重整建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考察计划进行了数年,所取得的调研数据也仅覆盖了佐治亚州的10多个县。但这些详尽的数据资料将会对被调研区域的未来历史景观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4.对我国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的指导意义 相对于中国的城镇发展史,建成300年不到的萨凡纳着实是个年轻的城市。但是相较于国内众多千年历史名城,萨凡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的观感和触动却更为沧桑厚重。这绝不是一项声势浩大的历史保护运动所能形成的感受,它是一种源于城市最深处的气质。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在对历史景观建筑进行规划改造的时候往往更多地倾向于解决形象上的问题,而多少忽略了人们对了解真实历史过往的渴望[2]。被围合的游览景点并不能从根本上延续这个城市的历史印记,它只是一种强迫性的区域时空转换。城市景观建筑的历史性应该是面面俱到的,囊括了多方面的城市文明、情感归属。如同萨凡纳,城市和城市居民之间由衷的弥散着一种信任、自豪和归属感。 4.1由点至面的保护 萨凡纳的历史景观建筑保护是以面的形式展开的。保护区内,22个街心广场、殖民公墓公园、战争遗址公园、沿河街和数十座不同年代的老教堂穿插构成了最核心的历史景观建筑保护带。但是,今天萨凡纳的老城面貌绝不仅仅是靠这些类似我们称作名胜古迹的地方塑造起来的。城区中每条街边的连绵的住宅、餐馆、酒店、学校、教堂甚至医院,同样协同那些轰动性历史事件一路默默走来的众多配角,它们才是一个完备的历史老城真正让人们感受到的最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图10、11,图略)。这样的城市表象在我国却是鲜见的。老城景观和建筑的保存往往被限制在“点”的层面上。一所名人宅院希望协同它周边的住宅得到一致的保护待遇,在当前大拆大建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往往都是很难实现的。如何将现代化的城市借传统“壳”生存,乃是中国当前历史景观建筑保护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国内所谓的历史名城也仅能做到景点密布,新旧交错而已。现在的老北京城就是中国式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现状的一个缩影:绵延的城墙被切割成城楼,星星点点;四合院宅院被大片推倒,留下些许大宅修葺一新收费开放;王府大宅倒是还在原地,只可惜周围高楼林立,将王气团团压住;紫禁城外16车道的马路让今天人们对于古城的尺度有了颠覆性的认知。我们当然没有理由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拒绝现代化的生活,但是摧毁了原本承载着城市历史精神的景观和建筑却再也无法给所谓的历史名城带来真正的历史影像。这些被断了代的记忆就只能存在于图片和文字间,默默向世人讲述着过往的荣耀。很多美国人数次来萨凡纳却不是停留在老城历史街区。而是径自去享受萨凡纳河岸小岛上的度假酒店和风景秀丽的高尔夫球场,或者是全年无间的各种庆典和体育比赛。成熟的历史景观建筑的保护绝不是让城市丧失活力甚至腐朽。规划良好的新老结合的城市肌体饱含着丰富的本质,将是整体、和谐充满着全新激情和能量的明星城市,又怎会让历史压得老态龙钟? 4.2由平面至立体的保护 在我们国人早已经习惯了被收费的时候,萨凡纳的诸多免费却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一个提醒。所谓历史景观建筑的保护应是无意去塑造一个以供顶礼膜拜的围合,就是静静的开辟一方土地,容人停驻,追忆,回望历史。那些供萨凡纳居民世代使用的街心广场游人们也一样免费共享;政府的或者私人的大小博物馆,展出的各类有关萨凡纳的东西,也是免费的居多。沿河街棉仓改造的店铺酒吧还是面对着当年棉花运输口岸的老路,有轨电车的轨道还深深地嵌在大块油亮的河石和细碎的贝壳之间(图12,图略)。游人行走在萨凡纳,对这个城市的感受是细腻的、随时随地的。现代和过往之间显得那么交融,让很多来过这里的人们由衷的觉得,成为萨凡纳的居民,该是一个多么惬意的选择。诚然,历史保护不是时尚标签,虽然我们还免不了习惯地去塑造老城的景观平面、建筑平面。但真正行之有效的老城历史景观建筑保护应该是一个依旧在不断演变发展着的空间和时间,它所传承的意义应该是远远超出曾在这个区域发生过的最惊天动地的事情。 4.3让景观和建筑的保护超越历史 萨凡纳有一所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学,这所学校在这样一座特殊的城市里也是以一种不同于常态的形式存在着。校园没有明显的边界,散落不同街区的教学楼完全融在了其所在区域的周边建筑和环境,某些教学楼和校舍本身就是历史保护建筑的本体。建筑的边缘随意的散布着现代感十足的店铺,出售的商品多是师生们的设计作品。这些充斥着城市各个角落琐碎的细节,一年年的蔓延着成就了萨凡纳细腻的历史景观建筑风貌(图13,图略)。建筑和景观在萨凡纳已然超越了建筑和景观。它们在如今的城市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甚至改变了城市的性质,改变了区域外的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认识。有效的历史保护提供了足够的交流和思考空间,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这一切不间断的努力改变了人们审视萨凡纳的方式,继而也成就了萨凡纳对于世人的一个承诺,独一无二。正如昆德拉所言:“无限的时间,终将使重大的历史事件走入历史,变得比鸿毛还轻。”那些随着城市一路走来的景观和建筑或者拆、或者留,无论如何,它们见证过的历史不会改变,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也不会改变。让景观和建筑的保护在那些老城里变成自然而言的一种存在方式吧,让它们成为我们平淡的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老城也就是中国的老城了。#p#分页标题#e# 本文作者:何疏悦 疏梅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艺术设计的有益探索 作者:艾宏波 郝玲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中央商务区(简称CBD)已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CBD往往位于城市的高新开发区,主要为商务人士的办公、居住和文化休闲提供便利条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理想办公场所。因此,如何运用建筑语汇艺术地表达出现代化产业园区建筑的时代感和个性化特征,为城市景观增添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师们面临的严峻课题。以此为目标,在西安旗远研发基地的规划设计项目中,从总平面规划组织、空间景观设计和整体立面造型等三方面对景观建筑群的艺术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项目概况 旗远研发基地地处西安高新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域,与高档社区、办公区及社会停车场比邻。基地南侧紧临城市主干道,东西两侧紧临区域干道。周边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方便快捷的外部交通环境都为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开发潜质。同时,基地本身地势平坦,用地呈长方形且东西长,这样便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南向阳光,有利于规划,提升用地价值。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区域范围内在建和建成的商务办公地产项目较多,潜在同质化竞争激烈。如何满足开发商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化、现代化水准的高档商务中心区,充分发挥用地价值,在同类项目中脱颖而出,是规划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2总平面规划设计 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发现投资者购买的写字楼产品主要集中在总价100~500万元,户型以中小面积为主。近几年随着创业型企业的日益涌现,小型化办公的需求日益增多,与之相适应的小面积产权式办公楼正成为市场的新宠。鉴于此,将旗远研发基地定位以小面积办公单元为主,专为中小企业或创意产业量身定做,适合私营中小企业、创业公司、SOHO一族、外地企业、驻地机构的办公场所。在总平面设计上追求经济、紧凑而有效。500m2的独栋建筑,每层150m2的独立办公空间,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可变性和适应性,符合网络时代对办公空间的要求,符合个性化办公的SOHO理念,符合自由、无处不在的办公方式,并以最小的代价、最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在建筑群体规划中,以景观绿化的中心院落空间为组织核心,主办公楼、独立小办公楼、职工餐厅、商务会所及便利店环绕周围(图1)。同时,将整个办公区整体上抬1.5m,再下挖1.5m,形成半地下停车层,从而减短了坡道长度,减少了地下工程土方量,降低了工程造价。为解决高差问题,充分利用坡道及踏步,使得街道平面与办公院落平面连接方便。在交通流线组织中,安排车行环绕整个基地,并于东西两侧设半地下车库进出口。人行主入口设于东南及西北角,每个独立办公楼设有独立出入口,使每户业主尽享自由与便利。 3空间景观设计 对于CBD中的核心区域,建筑群体的空间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情景办公和商务休闲的需要,更是对城市面貌的展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应使整个建筑组群体量适宜、相得益彰,具有良好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图2)。将主办公楼设在基地北侧居中位置,这样既可使主楼的重要性得以体现,又对基地上其他建筑物起到了统领的作用,并在最小程度上影响北邻建筑的日照采光。主办公楼入口位于大楼南侧靠东,便于与主要人行入口连接,并在入口前区设置构筑物以强调和导引人流。同时,所有建筑均为南北向,以适应北方地区的日照采光特点。特别注意弱化每座楼的特性,强调群体建筑的共性,在体量上高低错落有致极富韵律感,形成了和谐统一的风格和品质,从而使区域客户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其次,建筑外围广场空间的景观设计应在突出地块特征的基础上,具有观赏性和美化办公氛围的作用。具体来说,在车库中心部位设置了通往地面1层的天井,用两部自动扶梯连接地下地上空间,既方便快捷实用,又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和人群的交流性,形成了趣味性的共享空间体验。此外,同城市的景观交流设计,通过铺地、绿化、灯光和雕塑小品等共同营造出对外的展示空间。 4立面造型设计 为了区别于常规办公楼呆板、千人一面的传统形式,反映出现代化产业园区办公建筑高效、富于创意的企业文化精神,在本案建筑群的立面造型设计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艺术源于生活,敏锐地从日常生活环境和工业产品中截取了曲线灵动的建筑语汇(图3)。用自然流动的线条,简洁流畅的几何形体,独特的造型方式体现出企业的精神内涵。使该园区在规模和高度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然显示出卓而不群的精神气质。 在设计中(图4),将主体建筑侧墙的“实”感同正面大片玻璃幕墙的“虚”感相互对应,形成“虚实”对比的强烈视觉效果。在玻璃幕墙的细部构造中,利用不同的反光度、透光度和不同的色彩,使得原本常规的玻璃幕墙更富朝气和“层次感”。立面上凸起的体块与凹下的孔洞相映成趣,为整体的建筑形态带来更多的趣味性与标识性。当然,这里的凸与凹还同时具有理性的功能需要,是建筑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这些独具匠心的整体创意和细节勾画,都使得建筑群于干净大气中透出精致,现代简约中透出奢华,完成了CBD景观建筑群在城市中的完美艺术表达。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CBD景观建筑群的艺术设计实践,深刻认识到,建筑、景观的艺术性,对于整个方案设计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艺术与功能、技术等因素充分、紧密地结合并加以完美表达,才能达到建筑景观设计的理想境界,也才能为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添砖加瓦。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项目管理特点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为了给旅客带来更为直接深切的文化感受,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逐渐在我国各个城市文化地区兴起。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发展,不仅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增强了游客对古代文化历史的感受体验和精神享受。本文从仿古旅游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现状入手,对该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希望能在该项目的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管理模式 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主要是通过对古代建筑修缮重建的方式,还原历史风俗样貌,再现历史场景的一种新型旅游开发模式,在当今旅游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整体进步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项目管理部门理应加强对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程度,不断提高项目的管理质量和建设水平。 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特点 仿古旅游景观建筑即是通过对古代建筑(例如古城墙、古镇、古塔、古寺等)的模仿重建,还原古代建筑独特的历史风格特征,进一步实现对古代建筑及当时历史风貌的重现,从而达到让旅客切身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气息的目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修缮建设,对于保护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历史、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普通旅游景点相比,仿古旅游景点建筑受历史文化传统、地区风俗习俗以及宗教习惯等方面影响较大,因而在其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天然的具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特性。1.1受传统文化因素制约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因其本身的属性,受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模式设计过程中,理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保证该项目工程的风格统一,周到细致。例如,针对明清风格的景点建筑改造,在施工的过程中,出了对于当时历史风貌及文化特点的充分考究外,还应保证其对于明清灰墙黛瓦、柳槐荷花等鲜明建筑特色的保留,并同时注意减少现代文化特点的出现。1.2受政府部门及民间其它部门制约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因其地域性的特点,受相关政府部门及民间其它有关组织的关注和干预较多,对该项目的实行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所涉及到的各类管理因素及资源配置(例如土地资源、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等方面)受政府有关部门管制较多,所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模式制定的同时,理应适当的将政府相关部门及民间其它有关组织的指导性意见纳入管理的范畴,不断加强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及程序化。1.3行业标准体系复杂由于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发展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值得借鉴的管理经验少之又少,相关行业体系标准及管理标准错综复杂,专业性管理人才短缺,从而导致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标准长时间得不到统一,与此同时,其项目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尽快的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严禁完善、切实可行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法,对该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全面监管和控制,具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了全方位还原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历史文化风貌,一方面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注重对项目工程的建筑设计,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对其工程项目的管理效应,从而达到促进该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目标。然而,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管理模式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加强。 2.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项目管理模式设计方面整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例如自然风格的设计模式、规则性风格的设计模式、多层次风格的设计模式以及综合性风格的设计模式等等。不同的设计模式很好的体现出了不同地区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底蕴,体现出了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形象。通过这些特点鲜明的设计模式,不仅可以使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建设完工后能够招揽到更多的旅客参观,同时还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管理环境,提高项目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具体如下: (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对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但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都不甚完善,对该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建设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合作,才能保证该项目管理和运行的顺利进行。但就目前的普遍现象来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各管理部门之间长期缺乏沟通协调意识,严重制约了该项目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3)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包括项目工程施工分包责任范围模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严重降低了项目管理章程的实施效率。 3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为了适应当代形式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发展的需要,有关项目管理部门理应围绕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进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对其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力度,从而进一步对实现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的合理化控制。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第一,加强对项目内各部门的协调管理,缓解部门矛盾,健全项目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切实落实项目管理中的各项方案措施,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引导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第二,政府相关部门须加强对仿古旅游建筑项目的监管职能,健全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法规体系,保证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第三,在保证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的同时,加强对项目的成本控制,提升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例如吸收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增强仿古建筑的历史风韵等;第四,培养和吸收大量资质专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仿古景观建筑项目的研究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施工技术方面,加强对于专业仿古建筑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不断提升仿古景观建筑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合理的将现代通风、消防、环保、视频监控等公共设施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保证建筑风格的统一性等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时展的需要,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理应大力加强对其自身管理模式的优化水平,完善其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协调部门管理,加强政府管控职能,提高项目本身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其施工质量及经济文化效益,不断引导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走上一条规范合理、科学高效的发展道路,并为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 作者:黄元水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方法的探究 摘要:该文分析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学习兴趣的培养、造型能力的提高、速写的功能和个性的发展几个方面阐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手绘设计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建筑速写;教学方法 景观建筑速写源于钢笔画。由于方便携带和易于表现,钢笔速写广泛运用于插画创作和设计表现中。当前,高校的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等专业普遍设置了景观建筑速写课程。由于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再加上受到课时的限制,以及计算机在设计中的运用和普及,当前部分学生的手绘设计能力较弱,以往艺术类院校学生突出的手绘技能优势逐渐丧失。通常情况下,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主要是课堂临摹结合户外写生。这种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少逻辑性和针对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足,导致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与其他设计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针对当前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该门课程多年的教学思考,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景观建筑速写教学: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课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景观建筑速写。通常景观建筑速写课程是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对着教材或者范本临摹,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临摹和写生相结合的方法,由课堂临摹过渡到户外写生,写生与临摹交替进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不同的空间环境,在不同的空间中感受建筑的形态、肌理、光影,观察植物的生长特征和规律等。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和提升学生的建筑速写水平。教师也可举办小型作业展和经验分享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收获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各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发表速写创作体会和感想。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景观建筑速写。 二、夯实基础 速写是造型艺术,主要运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对象,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提炼和概括物象,准确表现物象的特征。这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表现物象的特征。因此,运用线条的造型能力尤为重要。学生要想运用线条准确地表达物象,就需要在平时的课程训练中认真观察、反复练习,做到手眼协调。可以从简单的事物入手,从单体练习过渡到组合练习,由简入繁。如,学生一开始可以进行简单的长方体、立方体、圆、圆柱、日常生活用品等单体和组合练习,再逐步过渡到建筑、植物、景观小品、人物等单体和组合练习,最后进行各种类型的空间练习。基础造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在掌握作画方法的基础上,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速写记录和设计表现的习惯。 三、注重功能 景观建筑速写是风景园林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景观建筑速写的定义、特征、分类和流派,认识景观建筑速写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作画的方法、过程和手段,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景观建筑速写方法,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景观建筑速写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速写表现方法,注重景观建筑速写的功能,包括建筑速写的记录、分析和设计创作及表现的功能。建筑速写能够使学生积累设计素材,加深对空间的理解,激发设计灵感。画面上交织的线条也是设计师思想的呈现方式。在景观建筑速写的练习中,学生应当联系与专业设计相关的素材记录、草图构思、分析演绎以及设计表现的功能,这些功能对学生今后从事设计创作和表现具有一定的帮助,也是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的重点。 四、个性发展 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不提倡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因其容易导致学生的画面“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特质。教师应当合理安排景观建筑速写欣赏课,为学生提供各类优秀的景观建筑速写案例,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优秀的速写案例作为学习范本。景观建筑速写不应拘泥于某种单一的表现风格和形式,任何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师法自然,尊重客观事物和审美规律,在掌握作画方法的基础上,多观察,勤练习,就能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景观建筑速写作品。 结语 景观建筑速写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手绘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强调速写在设计中的功能性,多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模式化、教条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景观建筑速写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设计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一鸿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园林景观建筑工程面临着向更高层次和更先进技术升级完善的时代要求。园林景观建设必须要打造成融合多学科的科学艺术创作工程,方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园林景观建设步伐。本文从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要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四个方面,探讨园林景工程施工技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明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要点,提出施工的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希望我国园林景观工程施工领域能够站在世界先进水平,为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技术重点技术要点技术难点质量控制方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目标来实现。因此,经济建设围绕着“绿色”主题,是我们今后全中国、全社会共同奋斗的宗旨。绿色城市和生态建设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新时期的更高规格的要求。如何做好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提升园林景观建筑质量,在园林景观施工技术上探索升级,是影响景观质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 首先是项目部建设,这是整个工程的总控制系统。管理者同时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在工程进展中,如果项目部掌控得当、管理到位,工程的圆满完成就有了保证;其次是图纸会审。这是整个工程的软实力。也是在工程进行之前的总体设计。会审要结合现场,通过测绘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保证现场与设计完全吻合,准确率达到最高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万无一失;第三是工程管理。管理人员的技术人员相互配合,从行政和技术层面严把质量关,严格遵守图纸测绘的数据,严格执行设计方案要求的标准。绝对不能拍脑门自作主张;第四是群策群力。在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策划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这时候,绝不能单凭经验不经过团体的论证就随意更改,而是要第一时间对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和论证,经过管理、技术、施工人员的一致认可,方能进行改动;第五是质量控制。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在质量的控制上必须有完善的控制组织框架,做到事前有准备、事中有监管、事后有养护。 2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要点 2.1骨架结构建造技术 在建造骨架结构时,防水工作是关键的一步。如果骨架结构防水处理没有做好,那么后期的施工就受到影响导致延期。为了防患于未然,不论是砖骨架还是钢骨架抑或是混合型骨架,都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技术。 2.2表土回填技术 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让土壤保持最佳状态,即保留土壤的养分以利于后期植物的生长。必要时还要将土壤的质量加以改善,深度以80-100厘米为宜。遵循原则有几点:(1)雨后不施工,在干燥的状态下用铲车倒退来掘土;(2)不能破坏团粒结构,可以改良下层非优质土壤后对表层土施工,防止出现滞水层;(3)注意表层土壤深度和排水坡度要自然、高低起伏适当,路沿土壤高度低于路沿石3-5厘米。 2.3定点放线技术 定点放线技术决定了园林景观施工的成败,这句话并不言过其实。事先的布局对于最后的视觉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固定物如建筑类可以为定点提供更加准确的精确坐标。严格对照图纸,可采用图纸参照点、方格网法等方法来定点放线植物。如果还是不够精确的话,就请设计师亲自到场来督导定点放线,这样如果需要临时变更,就可以及时有效准确地解决问题。再就是注意放线时植物的品种、规格、流畅性、美观性,整齐又不能过于规矩。如果出现植物放线与图纸设计需要变更时,必须经过客户、管理、设计人员同意方可执行。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随意施工。 2.4植物栽植技术 种植挖穴是在定点放线之后,穴位的大小参照苗木土球大小,深度比土球的高度深10-30厘米,大小比土球直径多20-50厘米即可。穴位多为圆形或者是U型。同时要将穴位中的垃圾或者石块清理干净。种植前要根据植物种类修剪一下,要去除疏枝、病枝、枯枝、密枝等。栽植顺序应按照植物种类有先有后,注意栽植的技术、土壤的干湿、病根据植物的种类不同加以不同地养护手法,最后还要参照图纸,让植物既栽植得当,也要体现景观的美观度。植物栽植技术需要有技术有经验的熟练施工人员来完成。因为其技术难度和经验水平都能让施工来的更快更完善。 2.5养护技术 俗话说,栽植容易养护难。要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后期的养护只管重要。在养护过程中,科学的养护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清洁工作。都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例如植物载重之后,是先浇水还是先施肥,修剪枝叶如何才能得当,枝叶密度是否合理,病虫害的防治是否到位,都是个技术活。如果确保植物不因水分多少而死亡,就要密切关注植物的和土壤的情况,还要对植物的枝叶及时加以修剪。时刻关注病虫害等问题,保证植物在栽种后能得到细心的照料以增加成活率[2]。 3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难点 第一,在园林景观施工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综合素质、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决定着施工质量的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技术不到位、思想意识不到位、设计不完善以及管理和技术团队执行力不够,都可能会造成施工的进度收到影响,上述施工重点和要点中提到每个环节,如果没有严格遵照施工要点和标准来执行,都会导致施工建设最终难以达到合格;第二,园林种植的定线、挖穴、修剪、栽植、养护这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不按标准执行,就会造成土壤的质量、植物的生长出现问题。导致前功尽弃,工程失败[3]。 4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方案 4.1园林景观施工工程在设计会审上要做足工作 图纸完成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在交接时要尽可能地详细讲解,确保施工人员了解设计理念、思路,既要保证施工到位也要保证景观美观。 4.2确保施工队伍拥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水平和对图纸的高度执行力 园林景观施工也是一项再创作工作,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素养以及文化修养,是无法很好地胜任这个工作的。因为在选择施工方的事后就要多方考察其专业度、业绩以及队伍培训情况。合格后方可使用[4]。 4.3施工完成后,专业详细的验收工作室重中之重 验收监理人员要从始到终地监理工程,监督工作进程、检查施工工序、查验施工材料、督导施工质量,发现不足及时沟通各方会审出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安全、高效、高品质。 5结语 国家确定了绿色发展的大方向,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转型升级,园林景观工程必然要跟随时代的脚步,顺应社会进步的发展要求,探索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方法,寻求改进措施,既要有技术含量、又要有全方位的学科素养,还要经的住艺术品味的考量。因为,现代园林景观施工面临的是更高层次的提升,这需要所有从业者共同努力。新的要求给园林景观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园林景观工程领域需要做的是,在已有的优势和成就基础上,致力实践、勇敢创新、追求精品,达到视觉艺术、技术含量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趋近完美的境界。 作者:赖建山 单位:厦门创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现代景观园林建筑特点分析 摘要:介绍了园林建筑的特点、分类以及作用,从立体造型、融合因素两方面分析了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弊端,并提出了园林建筑的发展趋势,指出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园林建筑,园林景观,自然环境 1园林建筑与景观园林 园林建筑是利用有限的空间以及自然资源,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模拟出来。它需要人为的加工、提炼以及创造,源于自然而胜于自然,全面综合了人工美与自然美,并使之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绚丽夺目的环境空间[1]。各种规模的园林在内容上繁简不同,相同的是均包含了水体、土地、建筑和植物这四种要素。园林建筑是造园要素的组成部分,在建筑形式上独具一格,具体说来,它是出现在城市绿化地段和园林范围内供人们休息和观赏的一类建筑物。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并将园林的各种环境友好结合,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针对园林建筑出现了“城市景观”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概念性名词。园林建筑被看作是景观园林的构成要素,它不但要具备各种实用功能,而且要体现它的景观功能。它在景观园林中具有主体性的功能,但是要充分结合其他元素才能呈现出整个景观园林的优美风貌,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被指定为园林构图的核心[2],在全园景观的展现中起着统领作用。园林建筑跟其他建筑不同,因为园林中包含了精细巧妙的园林建筑,更凸显其特色,只有具备完备的功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游玩。如今的景观园林风格各异,有的豪华壮丽,有的幽静淡雅。园林建筑是景观园林的“心脏”,它本身的风格支撑着园林的整体风格,倘若园林建筑豪华、优雅,那么园林会相应的豪华、优雅。同时,园林建筑并不能脱离风景和园林而单独存在,假如缺少园林和风景,那么就根本没有园林建筑这一概念。此外,其他建筑也许能够以单独体的形式存在,但是园林建筑却不可以,它一定要每时每刻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才能展示其功效,这也是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最本质的区别。景观园林历经数千载的发展与变化之后,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了更深层次的扩展,它既包含了“古典”部分,也蔓延到了生活领域。前者主要有私家园林、风景名胜园林、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等;后者有街头绿地、综合性公园、动物园、城市广场以及植物园等。 2园林建筑的特点 1)为游人服务,兼具观赏和被观赏的功能。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各种使用需求,而且要遵循园林景物布局的相关原则,此外,还要能从感官上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所以,园林建筑具有物质产品和艺术产品的双重性质,这就意味着园林建筑需要提供给游人动态和静态的景观,并且景色要不断变更,实现移步换景的功效。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国内的园林建筑实施景观构图时,会将自然山水当作主题背景,设置建筑的主要目的在于点缀与欣赏风景。园林建筑包含着自然因素的对立因素——人工因素,可是假如正确处理,也能够给自然环境注入生气,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建筑的设置,根据所处的地貌、地形,实现依形就势的整体布局[3]。 3)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造型。当前的园林建筑可以作为空间复合和空间划分的手段,所以在布局时要巧于因借,通过轴线的曲折变换、参差不一,形成鲜明的空间对比,富有层次感。从造型方面来看,园林建筑具有的独特美感主要体现在形式活泼、通透有度、体量轻盈、美观大方以及简洁明快等。它的体态和体量跟环境构成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充分体现了文化特色和园林特色。 3园林建筑的分类 从功能上来划分,园林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用于服务的建筑物:使行走中的人们获得相关服务的建筑,像茶楼、餐饮店、小型宾馆、食品铺以及公共卫生间等。 2)游玩和歇息性建筑:具有游玩、歇息的功能,并且建筑造型优美,像廊、榭、园桥、亭、花架、舫等。 3)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像游船码头、演出厅、展览厅、俱乐部、露天剧场等。 4)标志性的建筑物:包括标识物、雕塑和假山等。 5)园林中的各种小品:主要对园林起到装饰的作用,特别注重形状上的艺术感,具备相应的使用功能,有展览牌、园灯、景墙、园椅、栏杆等。 6)用于办公与管理方面的设施:有实验室、栽培温室、公园大门、动物园、动物兽室、办公室等[4]。 4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不但要能够投入使用,而且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中的各项需求。因此,可以将其功能分为实用功能与景观功能。 4.1实用功能 园林建筑有很多的观景场所与视点,能够满足游客欣赏各个景点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游玩与休息的空间,还能提供基本的使用功能,像售票、小卖、摄像等。 4.2景观功能 该功能分为四大块:点景、赏景、引导和空间分割。 1)点景功能:点景应融入到自然中去,园林建筑大多数时候位于构图布局的中心位置,控制着整个布局形式。所以,在园林景观的全景构图中,园林建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赏景功能:赏景是能够观赏整个园林的景物,一栋建筑是画面的焦点,然而一组由游廊连通着的建筑物却是一道观赏线。所以还需在建筑设施的方向以及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符合赏景的要求。 3)引导功能:园林建筑有很强的起承转合作用,当人们被某一美丽的园林建筑吸引时,就会不自觉的延伸欣赏路线,建筑往往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4)空间分割功能:园林设计的关键在于空间的组合与布局,通过巧妙安排不同的空间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感官,可以借助花墙、门、庭院、圆洞以及游廊等进行恰当的空间划分或组合。 5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弊端及发展趋势 园林建筑经过不断发展,几乎能够得心应手的把握美感与功能了,但在环境处理和融合两者等方面还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如下。 5.1注重平面美感,忽略立体造型 当前由几何图形堆砌而成的园林建筑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在于设计师在对园林建筑进行布局时,采用的是二维的几何图形。通过简单的抽象造型绘制的图案从图纸上看,能够产生好的空间感和形式感,但是没有立体造型,造成不合理的三维空间,根本就不具实用性,哪怕建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实现理想的效果。 5.2注重形式主义,忽略人和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的园林建筑重形式美感,而轻使用功能,不考虑环境因素的限制成分。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时,没有建立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上,而只注重形式美,以至于修成以后根本不能使用。无论建筑在形式上怎么改变,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服务于人们的,假如不具备这项功能,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此外,不考虑环境因素的限制成分,违背了自然规律,让建筑变化引领环境空间,颠倒秩序,最后导致美感和功能双失效。我国有关园林建筑的理论不断完善,园林建筑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园林建筑行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园林建筑通常被用作空间复合或空间划分的重要手段。因此,以后园林建筑的发展肯定会更多的考虑空间因素。其所涉及到的层次有: 1)从环境空间出发来进行园林设计的整体布局; 2)从自身空间出发来呈现各种使用功能与艺术美。 6结语 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通过密切结合园林的各种环境,使其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由于时代不断发展着,从而使园林艺术充满了活力,所以园林艺术必将打破传统的范畴,实现新的发展。对于从事园林工作的人员来说,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深刻挖掘园林文化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作为创作的着手点,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取,促进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 作者:牛世鑫 单位:太原市碑林公园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生态建筑学论文 1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概述 在科学技术引领下,现代建筑设计师日臻自觉地注重于自然环境的审美关照,他们开始追求自然界所固有的和谐美,并顺理成章通过一系列手段有节制地对其加以修饰,将风景景观用于建筑空间的组织规划中。景观建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正视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回应自然,将自然用于适用它自身的发展之上。在基地选择方面,首先要求详细测量有关地形,勘察当地的自然环境景观构成因素,之后绘制分析基地自然因素:明确哪些是最佳景色,哪些是不良景色:应保留哪些树林,移走哪些树林;洪水水位是多少;基地中建筑用地合理进出口;强风与微风;基地以外讨厌物的评价和处理。总的来说,景观建筑学更为注重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环境固有的景观美进行开发和利用,但其主要着眼于自然景色的保护,并不是从整个自然环境系统上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生态学应运而生。所谓建筑生态学主要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以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从而对自然进行合理改造和利用,.使其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原则,从而创造出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环境的设计方法。建筑生态学在三方面与风水理论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第一,建筑生态学提倡合理地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之美,衬托建之美,通过建筑,将人、社会、自然融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风水倡导人地协和,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在山水上做文章。第二,生态建筑学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思想,风水不仅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建造,还引导人们如何种植,如采掘,如何保护形势、保护山水、保护生态和自然。第三,生态建筑学要求建筑和规划设计建立在将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上,其研究对象是人、建筑、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目标是寻求、创造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风水要求建筑、园林、目的的规划布局与地形、风、水的运作相联系,这其中蕴藏了非常深奥的精神感应,生态筑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风水有机观。 2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回归 风水不仅体现在建筑、道路、乡村、坟墓等的选址、装饰、空间组织和布局中,还体现在中国人心理层面上的审美意向和文化取向上,而且风水学中的很多论述正被现代相关学科论述。在思想上如何看待自然,在实践上如何通过利用自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获取最佳生态效益,这是风水的生态内涵。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在建领域中出现了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思想,这就促使建筑设计师改变物质、有形、硬件的建筑眼光,开始探求从建筑上继承无形文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方法。这种情况下,风水中关于建筑与人、天、地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就发挥了绝妙作用。然而历代甚至现代民间应用的风水与风水本身的自然科学本意和价值相违背,人对风水的认识也由此陷入了迷信的窠臼,而风水与建筑规划设计、布局等工作本是不可分割的,但在现代建筑领域中,由于目的、需求不同,风水和建筑规划设计被割裂成两个对立面,很多人总在试图绕过风水,深怕沾染封建迷信,导致的结果就是规划设计、风水各执一词,制造形体诡秘、靓丽却有扭曲、变异,这样的建筑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实现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真正回归。风水的基本取向是关注人、建筑、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从风水理论来看,选择宅居的外部环境,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筑是否处于一个“阴阳枢纽”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而选择阴阳枢纽,需考察生气,辩证方位,这种选择方法和过程从本质上兼容了与现代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建筑学等学科相符合的内涵,与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分析和选择环境的主旨不谋而合。另外,依据风水理论,对于建筑的经营,不论是坐向方位,还是规模大小,亦或是内外空间的界合和沟通,应与大自然景观、环境相称,通过对“生气”的细腻处理,使自然参与到建筑规划中,最终使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协调运作。我们应通过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理论和客观评测寻找生态建筑学与风水、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交集,同时,剥除风水理论中不严谨、不科学内容,用科学的眼光从传统风水中获得具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规划设计依据。基于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我们必须合理认知地域的地形,寻找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的共同点,并找出气候环境上风水与生态建筑学的共通,从建筑整体朝向、建筑设备上的设施、建筑内部功能格局、细部设计等方面考虑,实现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融合和补充。 3结语 总之,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背景下,研宄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打破思想误区,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风水自然、和谐、平衡的原则,以该原则考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结构以及建筑周围环境本身的自然条件,结合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风水学理论,对不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改善,建立起人工生态系统,以其健康的、和谐的、物质的交流,力争达到最优关系。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设计建筑学论文 一、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现状的思考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也在不断进步着,其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过多的借鉴与照搬,缺乏创新性 中国目前的景观建筑设计很多的是为了设计而做设计,经常由于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短期内出效果,往往使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使得景观建筑设计既没有很好的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又没有从实质上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反而是照搬模式,盲目的借鉴国内外做的较好的景观设计,使得我国的景观建筑设计缺乏特色。 2.注重平面布局的形式,忽视对场地的研究与利用 对于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景观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使用者的感受最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都习惯在图纸上研究关系,注重其平面布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场地的深入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适宜。为了制造出美观的效果,不惜浪费自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比如大面积使用硬质铺装,随处堆砌景观小品等现象在我国随处可见,还比如有些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平面圆形元素过多,道路上的分割太多,影响行车。形式美观但是交通流线上不够合理。 3.缺乏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景观建筑设计师往往认为景观建筑设计是创造景观,缺乏对景观本身的利用和保护,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是人工景观。这种不考虑生态性的景观往往造成了荒漠化的侵蚀,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的破坏。事实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景观设计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4.景观建筑设计中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大国中,是有很多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虽然景观建筑学源自西方,很多设计理念是科学、合理并且前卫的,但是它作为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应该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保护生态原貌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尽可能的还原地理文化风貌,然而现在这正是中国景观建筑设计中较缺乏的,很多城市做景观规划的时候,只是看到别人好的就抄,丝毫不考虑其与本地的联系。 二、岐江公园对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启示 1.有效的利用与保护原有资源 粤中造船厂与中国很多的传统国企都有着相似的境遇,它们为国家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更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者,可是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它们遭受了无情的拆除和销毁,只有年长的人才有着关于它们的记忆。不过,粤中造船厂在这场浩劫中保留了下来,通过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的改造设计下,它重新赋有了生命,它不仅给中山人民带来了对历史的回忆,还为中山市带来了一个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2.强调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景观建筑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岐江公园的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了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人们更好地融入于环境中,也让普通大众在参与互动中了解设计师的情感,使人们在冰冷的城市中体验到一丝温暖。 3.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岐江公园的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对场所中的原有建筑和材料进行了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保留了原来场所的时代精神;在植物配植中,设计师也没有应用城市公园里常见的观赏花木,而是大量使用乡土野生植物,比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既维持了植物生境,又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4.重视中国文化在景观中的作用 岐江公园的设计与中国的文化充分的进行了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的景观语言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与表达,这种传承与创新对于景观建筑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 三、结论 虽然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在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技术手段的发展上还需提高,对要把人类融入整个生态系统的认识还有些不足,但是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适宜的气候以及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造园史,具有独特的园林文化,这些都为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本文通过对中山岐江公园案例的分析,给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果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有效的利用与保护资源;能够重视社会文化的作用;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能够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景观环境。 作者:王伟唐莉英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设计中景观建筑的影响思索 本文作者:周妩怡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有园林景观的地方就少不了河流,因为河流起到调节气候,湿润空气的作用,要想让人们靠近河流,呼吸其中的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氤氲,最佳的方法就是要在河流上设计一座桥梁,一方面提供了观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桥梁作为建筑景观的渲染美景的艺术效果,达到交通与艺术欣赏的融合,在规模比较小的园林中,经常把桥设计成划分水面的景观,以此来扩充景观的面积,增加景观的层次性,有桥的水体通常能够增加水面空间的层次感与空间感,突出水面的幽深与悠远,小园林的桥可以设计成质朴、精巧的拱桥,并与河流的水面十分接近,让游人在观赏园林的景观中,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效果。 如果是大型园林,桥则要作为整个园林景观的一个标志,桥要被设计成与整个的园林景观想呼应的人文景观艺术,桥体的设计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为了丰富景观的效果,可以把桥的形状设计成为具有丰富形状的人文景观。这样的桥体可以设置在悬崖上方,腾空而起、衬托出山的陡峭与幽深,水的广阔无边。 例如:在杭州西湖上有一座中外闻名的断桥,这座桥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关注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古代的关于白蛇传的传说,但是更多的则是他的外形与位置的设置,断桥设置在西湖上,在西湖的美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优雅,有人站在桥上可以尽情地欣赏湖上的美景,达到自然之美与人文欣赏的有机融合,这就发挥了人文建筑的景观作用,与使用作用,达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廊是一个狭窄的通道,他起着链接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作用,廊不仅能够为游人提供休闲的功能,也发挥着交通的重要作用,廊是一个过渡性空间,使园林景观更具有空间性与层次性,游人走在游廊上,悠闲地看着眼前的景观,一步一景,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游人在不同的季节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延长了顾客的观赏时间。 同时游廊由于具有遮雨、遮阳的作用,能够达到对游人的保护,岭南地区的四大名园之一的“浣红跨绿”桥廊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十分典型的游廊景观,这个桥廊的前面与后面各有五级台阶,在桥的下面有一个石拱卷,在桥的前面与后面的两端分别有游廊相联系,当游人置身其中欣赏景色时,可以依靠着栏杆,稍微休息一下,以此来体会到游廊为人们带来的温馨。 园林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他涉及到宏观上的把握与微观的设计,在园林中设置建筑景观,以此提高园林的可观赏性,建筑是静态景观,然而自然风景是动态景观,在这样的动静结合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景色的层次之美,空间之美,在建筑中观景,将感情融入于景观的观赏。 景观建筑论文:韩国建筑的自然观思考 本文作者:莫娜、刘勇、张伶伶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风水理论的应用体现着韩国先民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利用,使其为建筑及景观提供庇佑。以韩国景福宫为例,景福宫作为群体建筑极为讲求风水理论。景福宫重要的宫门,宫殿分别对应相应的方位代表着不同的风水意义(见图1-3)。建春门、迎秋门、光化门、神武门分别对应建筑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勤政殿则位于中央代表着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见表1-1)。从表1-1中显示,建筑不仅被赋予风水的意义、季节意义,还被赋予了人格意义。这无疑受到了中国儒家信仰的影响。建筑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信条相对应。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与景观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譬如中国侗族村寨鼓楼被赋予的仁、义、礼、智、信等意义。 自然对建筑与景观的庇护作用对于韩国传统村落的形成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韩国传统村落的形式一般较为有机,相较于中国的传统居住建筑则没有突出强调的院落轴线。村落中的居住建筑更近似于自由散落式的布局形制,而且建筑的平面比较简洁(多为“一”字型或“口”字型)。居住建筑本身取材于自然,其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天然的干草、木材以及石头等,使得建筑形象浑然质朴。如图1-4所示的京畿道口字型民居。其屋顶采用的建筑材料即为干草,建筑布局形式近似“口”字型。建筑与朝鲜农妇用于头部负重的草垫极为相似(见图1-5)。这种草屋是古代朝鲜最为普遍的民居样式,选用稻草作为材料的茅草屋在中南部一带以及济州岛等区域比较常见,皆为就地取材的缘故。 建筑与景观对自然的装饰 随着高丽中后期真山真水式造园思想的逐渐出现与流行,孕育于朝鲜半岛内部的韩国传统景观营造则呈现出以自然山水为主导、少加或不加人工干预的特征,即一种“无技巧的技巧”。[1]165这种“低技的技巧”即其建筑与景观取法于谦逊的融于自然的生存姿态,遵循着装饰自然而非改造自然的原则。譬如在寺庙景观中,寺庙建筑群藏于山麓点缀于自然环境之中;而深入寺庙景观其中,一亭、一榭掩映其间与池水小潭成趣,对自然的装饰是有度的。韩国著名的寺院公州甲寺、海印寺、顺天松光寺等大都坐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对于自然山水地的选址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景观的经营亦追求装饰自然的效果。而士大夫文人园中亦深得此法之妙。譬如作为朝鲜时代最著名的梁山甫之潇洒园,其规模较大是自然山水式园林的代表之作(见图2-1)。景观中建筑、天然石块、溪流、树木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人工园林要素不多[1]172。 作为规模较大的离宫别院的营造仍然能够体现装饰自然的精神。“除了作为正宫的景福宫外,朝鲜王室在汉城内还建有很多离宫别苑,规模较大者如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庆德宫、仁寿宫等。这些离宫别苑受礼制的约束不再那么强烈,因此高丽中后期以来发展出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在这些别院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昌德宫的后苑即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例。[1]168”虽为宫苑然其建筑与景观在自然中仍不失谦和,不乏小巧而质朴的建筑点缀其间装点着自然环境,平添了传统景观的人文情趣。以昌德宫为例,其中具有多处精心设计的亭、台、轩、榭或立于池畔或置于林边,如爱莲亭、清漪亭(见图2-2)、观览亭等。其中清漪亭的设计风格也显示着浓浓的韩国民族气息,无论是其尺度还是装饰风格都设法融于自然,装点自然。 建筑材料自然形态的保存 在建筑材料方面韩国传统建筑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歪材正用”。不加修饰的建筑材料被直接地运用到建筑之上,体现着韩国传统建筑的朴拙之美。较为普遍的做法体现在柱身、柱础、梁架以及台阶等处。韩国传统建筑对于柱子的用材较中国传统建筑要“随意”。木材多是一些不加修饰的,保留木材原本样态的做法。如图3-1所示的寺庙建筑的外廊柱子采用的就是一些能够清晰看出树木的生长印记的木材。这样的柱子质朴而尽显着禅意,因此在韩国的寺庙建筑中较为常见。这样的用材存在木材的使用受限的原因,但是不乏用材的智慧。韩国传统建筑的梁材也较为自然,不刻意取直(见图3-2)。这样的实例在同为木构架体系的中国与日本也能见到。譬如日本京都的桂利宫的梁架也是采用的较为自然的木材,没有经过人工的雕凿处理,保留了木材原有的质地与样态。在中国陕西韩城的文庙建筑中的梁虽然经过粉饰,但是其形态仍旧是木材的原有形态(见图3-4)。可见这样的做法在木构架体系中还是较为普遍的,但是在不同区域对木材原有形态的保有程度不尽相同。在韩国木构架体系中此种对木材“歪材正用”的做法更得天然之趣。 对于石材的运用,韩国建筑则显得更为随性洒脱。一般将处于自然形态的石材直接用于柱础以及台阶等(见图3-5)。形态各异的石材用于柱础使传统建筑增添了生趣。此种实例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亦能找到,例如苏州园林景观中的留园中就存在用自然形态的石材做台阶的实例(见图3-6)。这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追求自然写意的风格不无关系。在中国的官式建筑中这样的例子比较少见,而在韩国传统建筑中这种运用石材的做法则较为普适。在寺庙建筑、景观建筑、民居建筑乃至官式建筑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无论是对木材的“歪材正用”,还是对天然石材不加雕饰的运用无不体现着韩国传统建筑对材料特性的敏感体察,以及偏好材料天然质感与肌理的建筑审美倾向。 结语 韩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的营造讲求与自然的融合,重视风水向自然寻求庇护;建筑做法更为“随意”,保留着材料的朴拙美感;建筑内部空间灵活自由。韩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木构架体系。韩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的营造皆奉行朴素的自然观,其对自然山水的敬畏与趋向自然的建筑装饰取向,皆不逊于中国传统建筑。 景观建筑论文:义乌市建筑景观特色探析 本文作者:吴赛男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建筑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形成是靠各个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来完成的,对于城市传统建筑来说,在建筑间起联结作用的空间景观特征要素在形成整体景观特色中起着纽带作用。但是,整体性也并不是意味着完全相同或雷同,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多样性同样是景观特质的重要方面。这些特征要素由于各类街区的场所、功能不同,常常会显示出风格各异的景观结构形态,但在多样、混杂的背后,又同时蕴藏着共同的、一致的景观构成元素,成为有机联系的纽带;并以某种空间排列的隐性次序(如韵律方式),形成相互融合的均衡整体。此外,城市建筑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缓慢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会在它的建筑细部特征与街区空间特征上留下烙印,产生多样的建筑景观形态和风格,显示其历史的积累与变迁。因此,建筑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应该是多样性和协调性的统一,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应不光局限于单体建筑的保护,而需要把它放在整个城市的环境背景之下,才能确保我们的保护活动产生与原有建筑景观相协调的作品[1]。 义乌历史悠久、文脉流长,有着灿烂的建筑文化,从干阑式建筑到砖瓦院落式建筑,从砖木构建筑装饰文化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渗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景观,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向人们讲述着义乌的沧海桑田,这正是需要保护的建筑精髓。 义乌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多以天井院落式为主,三面房屋一面墙或是四面房屋把建筑群体闭合成一个规整的矩形,中央留出一个天井,形成半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天井不仅满足了通风、采光、气流交换的作用,也是人们主要的活动空间。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不论是豪门大户的宅中花园,还是小户人家的庭院,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建筑整体构成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廊道在义乌传统建筑中也非常多见,人们一般会在各厢房之间重重设廊,且纵横贯通,有利于组织穿堂风。对于二层的居住层常常会设置半开放的“望廊”,“望廊”又多与一层的堂屋连接为一体,于是堂屋也成为一个半开放的空间。此外,在公共建筑当中“廊桥”“亭台”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为人们遮挡风雨,而且为人们在开放性空间中营造了半私密性的区域,便于人们的交流。由于厢房内宅是家庭居住生活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廊道、天井、亭台形成的半开放空间可以很好的完成从私密性空间到开放性空间的过渡,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者对室外空间的向往、依赖与营造。这些半开放性空间的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识,一种对自然的执着追求,一种对和谐的渴求,它不只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 义乌传统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具有典型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特点,颇具徽派建筑特色。建筑外墙山面的马头墙有五花式的、三花式的,或是观音兜式,不仅起到了防火的消防作用,又增加了建筑物立面景观美感,并使得整个建筑群落显得错落有致。义乌传统建筑整体色彩以黑白为基色,青砖、粉墙、黛瓦,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单纯、统一的建筑色调,具有质朴典雅之美。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也极具当地特色,多以砖、木、石为建筑材料,且无论是普通名宅,还是富商豪宅,或是官宦府第,均采用青布瓦,而不用琉璃瓦。屋面形式采用硬山顶双面坡,清水脊,形成风格统一的屋面构造,与马头墙一起形成优美的天际线,与义乌的盆地丘陵自然景观相呼应,景观的整体可识别性非常强。这种主张平淡自然的建筑美学观,更与义乌传统商人勤劳纯朴的价值观相呼应。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程度越高,拜金主义思潮越浓厚,建筑设计中“欧陆风”盛行,建筑色彩鲜艳明亮,与传统建筑文化景观格格不入,这一点是急需扭转的。 义乌传统建筑的装饰工艺性极高,装修特色主要体现在东阳木雕的“清水白木雕”,同时又融合了砖雕、石雕和绘画等工艺形式,重点在厅堂梁架、门面、门窗隔扇以及外檐廊等部位进行装饰,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气候、生活、生产和重要资源条件的装饰模式。建筑的隔扇、梁架等部位通常饰以东阳木雕,不管雕得多精细,一般都不以五彩勾画,木构件用清漆稍作油饰,保持木构件的本色,具有素净典雅的风格,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有黄山八面厅这种“满堂雕”的唯美型建筑装饰形式。在建筑的门面、照壁、女儿墙等处常常以砖雕、石雕工艺作装饰,内容题材广泛,有反映戏曲神话题材的人物雕刻,也有表现吉祥寓意的花草虫鱼,更有将反映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劳动场景搬上了画面。“粉墙黛瓦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替龙须梁,风景人物雕满堂”,这是对义乌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最好描述,这些装饰、雕刻把设计者的文化理念融入建筑中,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在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上,建筑比文字更加生动形象,义乌的这些建筑景观特色元素正是义乌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和见证,而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保护的特质。如果历史文化可以不用写在纸上,而是通过秉承当地文脉特色的建筑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文化就能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间延续下去。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特征元素广泛地融入到新建筑中去,使整个传统景观成为一个和谐的、连续的整体,将城市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变化永远的流传下去。 城市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不应着眼于单体古建筑的保护,每一座建筑都是城市整体风貌中的一个单元,它需要与其他的建筑物之间保持有机联系,才能使城市的整体特色得以完善,使得传统文化景观在新建筑、新城市中得到传承。面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对日趋失去特色的义乌市,如何在城市新建的同时保持与原有建筑、原有景观间的有机联系,如何保证兼具建筑文化景观多样性和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们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下幼儿园游戏活动空间研究 童年属于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发育阶段,人们在成长以后具备的大部分能力都会受这一阶段的直接影响。利用游戏活动进行教育是目前幼儿园中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游戏活动能够引导幼儿身体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培养幼儿拥有较强的运动技能,例如跑步以及投掷等运动,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拥有良好的认知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一、适应素质教育具体游戏活动空间的深入分析 1.适应幼儿自身体能素质培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部分儿童自身的体格发育非常良好,但是,却存在体能比较差的劣势。人的成长发育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中就包括幼儿阶段。幼儿阶段的成长发育直接影响了幼儿未来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如果能够在幼儿阶段就进行适当的体能锻炼,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身体以及心理的健康发育。体能是人们在参与一些体育活动中突出表现的自身素质,体能如果得到良好的发展将会直接关系到全体机能能否顺利协调发展。对于幼儿来说,需要采用一种比较适合幼儿具体情况的锻炼方式,利用游戏活动空间能够有效提升幼儿自身具有的身体素质。 2.适应幼儿社会性质进行的培养 幼儿具有的社会性主要是指幼儿能够在大环境的作用下,充分了解社会的基本规范,并拥有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怎样处理好社会人际关系并追求自身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变化。幼儿自身逐渐趋于社会性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我的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幼儿的自我认知、评价以及反省等内容。其次,社会系统的具体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幼儿与家长的交往以及同伴之间的交往等。最后,社会规则的发展,包括社会的角色变化以及社会的规范道德等。社会性质发展具体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培养幼儿拥有社会认知的能力。我国逐渐走向了独生子女的新时代,几乎所有出生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都会得到非常全面的照顾,甚至会受到所有长辈的溺爱,正是因为这种家庭的溺爱给孩子过度的宠爱,最终导致幼儿缺乏与大自然的接触,存在社会交往的问题等。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成长环境会导致幼儿未来发展的性格非常自私并缺乏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今的社会竞争力变得越来越激烈,幼儿只有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 3.适应幼儿自身心智素质不断发展 对幼儿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内容,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阶段的小孩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幼儿一生的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幼儿心理教育都将重点放在了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进行心理治疗,往往忽视了对幼儿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制定的教育目标一般都是幼儿的心理适应问题,反而忽视了心理潜能的培养与教育。为了适应幼儿自身心理潜能的发展,需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通过游戏活动空间,从而有效培养幼儿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游戏观察与评价 1.幼儿园具体游戏活动空间以及幼儿的素质教育 本文中的游戏活动空间归属于一种建筑学的概念,并成为幼儿游戏活动重要的载体,结合具体的教育目标,并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发展的规律,促进幼儿能够全面发展,并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拥有较大教育意义的活动区域或者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游戏空间设计,充分发挥幼儿自身具有的主动性,促进幼儿能够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健康地成长。幼儿自身的素质教育可以从幼儿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素质教育需要遵循整体性的发展规律。对于幼儿进行的最初教育是幼儿素质形成重要的一个阶段,素质教育需要结合幼儿具体的发展规律,并按照社会制定的基本要求以及目标,利用各种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手段,有效挖掘幼儿具有的各种先天优势,培养幼儿学会对社会的基本认知,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怎样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发挥素质教育的最大作用,推动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2.游戏活动空间是进行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游戏活动空间比较符合大部分幼儿具有的心理特点,幼儿阶段属于人生的初级阶段,拥有天真烂漫的思想。传统的幼儿教育注重的是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组织幼儿学习,缺乏一些有趣的活动,利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缺乏与幼儿开展交流与沟通,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违背了幼儿具有的发展规律。利用游戏活动空间实现对幼儿的素质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并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以往的教育环境比较单一,教育形式比较枯燥,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创设游戏活动空间,有效为幼儿开设了更多的学习空间,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综上所述,我国幼儿园具体建设的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创设游戏活动空间能够培养幼儿拥有创新精神,并紧跟时展的步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以及时代性。通过对游戏活动空间的深入探究,让更多的教育者能够全面地了解适应素质教育创设游戏活动空间具有的重要意义。 作者:李艳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幼儿素质教育实践 在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幼儿教育是最初阶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同时,在幼儿中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潮流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相应地,在新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对幼儿教育来说。因此,本文从幼儿教育角度,对素质教育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我国幼儿素质教育概述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它就是一种教育模式,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在此基础上,素质教育可以对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幼儿阶段教育中,相应的素质教育主要呈现出这些方面的特点,启蒙性、基础性、奠基性。但就我国幼儿素质教育现状来说,并不乐观。在教育初始阶段,家长一味让孩子学知识,而忽视对其他方面的培养。简单来说,就是把幼儿启蒙阶段教育与相关应试教育混为一谈,过分强调幼儿的学习成绩,没有对幼儿进行全面理解。而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当然,这是和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的,是素质教育前行路上的障碍物。 二、在幼儿素质教育方面,注重实践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在幼儿中的步伐不断加快。想要使素质教育的作用在幼儿启蒙阶段得到应有发挥,教师需要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素质教育在实践方面的完善。当然,实践方面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策略能把幼儿素质教育推向新阶段,迎来全新面貌。因此,本文对其中的冰山一角予以了分析。 1.在幼儿教育阶段,需要对幼儿加强合作意识方面的培养 合作意识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激烈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举措。随之,在幼儿教学阶段,对他们进行合作意识培养不仅可以使他们从小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而且能为幼儿实践方面的培养埋下伏笔。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娱乐活动等方式寻找突破口。比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对应的小组,分配一些在他们共同努力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同时,小组中每个幼儿都会分配不同任务。通过合作方式让幼儿完成布置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成长,而且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2.在幼儿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以实践引起重视 素质教育中,劳动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对幼儿来说,他们对动手操作能力并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劳动观念。比如,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定期安排幼儿打扫卫生,在植树节的时候,安排他们参与到植树活动中。这样劳动中,学生的身体得到不同程度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实践活动中,幼儿亲自参与其中,不仅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且增进幼儿之间的感情,提高动手能力。 3.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予以完善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展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同时,想要使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不断完善,教师需要对以往教学观念予以转变。同时,教师需要从幼儿自身特点出发,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需要体现出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把知识点和生活实践相融合,创设相应的情境,把知识点教学带入其中。比如,对借还东西方面的礼仪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在礼仪知识讲解之后进行示范,让他们模仿这些动作。然后,把学生分成很多个小组,两两组合。在讲台前面,进行表演,下面的幼儿需要指出表演幼儿不正确的动作,并加以指正。对那些表演突出的幼儿,需要给予对应奖励。不仅可以让幼儿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而且能让他们开动脑筋,能独立对事物进行判断。总之,幼儿教育中,素质教育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幼儿素质教育方面,教师需要采取可行对策加以实践并予以完善,增加实践在教学中的分量。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在启蒙阶段就得到全面发展,而且使我国幼儿事业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推动它走上长远发展之路。 作者:李丽苹 单位:赤峰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教育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幼儿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对周遭的一切都非常好奇,想要探索,而且模仿能力非常强。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由于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不能太重视教育的结果,而需要将精力放在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上。如果对教育的结果太重视,不仅会使结果适得其反,而且会让幼儿的兴趣备受打击。从幼儿身心健康的角度考虑,在进行幼儿教育工作时,应多鼓励他们,赞赏他们。在幼儿教育的实践工作中,应考虑到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所以,应按照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在面对每一位幼儿时,要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欣赏他,赞赏他。再者,还要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育情况,有的幼儿发育就非常快,而有的幼儿的发育就相对缓慢,比如说智力和能力方面,与发育快的幼儿有一定的差距,对此,老师应对这些幼儿抱以鼓励的态度,要充分照顾他们的自尊心,按照其心理特点展开教育,而不能对其进行歧视。必须让这些幼儿自信心增加,不断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长远来说,使其获益一生。 二、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 尽管幼儿从生理、心理年龄来说,都还较小,不过,就算年龄再小,他们依然是独立的个体,同样,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和受到他人爱护的心理欲望。幼儿的年龄较小,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快,很多老师由于这个原因对幼儿失去耐心,甚至将负面情绪带到教学过程中。这使幼儿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伤害,让幼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幼儿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还要对他们脆弱的心理进行保护,以尊重一个成年人的态度来尊重幼儿。老师在和幼儿交谈时,要让他们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而且应该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还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比如说,在说话的时候,老师可以蹲下来和幼儿说话,视线和幼儿的视线平齐,说话时语气声调应该亲切温柔平缓,避免让幼儿害怕和产生心理压力,说话时,也可以将幼儿抱起来,让幼儿感到自己受到尊重,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这些,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育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幼儿在事务的表达上,往往不够清晰明了,这是因为幼儿受年龄所限,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往往较多采用肢体语言。老师在幼儿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意见进行清晰表达时,应该对其有耐心,了解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去关注他们的肢体语言并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解,不要对幼儿拙于表达失去耐心,也不要因此而忽视幼儿。当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幼儿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为什么不要那么做等等的道理,而不应该生硬地规定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生硬的规定只会让幼儿反感,不去遵守,这种逆反心理会阻碍他们的心理成长。幼儿的想象往往天马行空,对此,老师应该多加鼓励和引导,去保护每一个幼儿的梦想,让他们的童年充满欢声笑语。 三、幼儿教师提高教育水准 (一)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 在人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幼儿教学是基础。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对其进行诸如认识萝卜、葡萄,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等的普及知识教育。再者,还要培养他们讲礼貌等良好的习惯,老师也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老师必须对幼儿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丰富幼儿的教育形式 幼儿教育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在幼儿教育阶段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兴趣,引导其对知识产生兴趣,这些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选用颜色鲜艳的物品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耐心地对其进行启发式提问,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引导幼儿表达,耐心倾听,锻炼其表达的能力。幼儿教育的方法应区别于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同于别的年龄的学生,幼儿主要处于一个认知阶段。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应以生活中的常识为主,内容应是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丰富其形式,不能用对于成人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唱歌、舞蹈、游戏、画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都应运用到幼儿的教学中,这样教授的知识既形象又生动,同时使幼儿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丰富幼儿教育的形式,解放幼儿的天性,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其全面发展。 作者:冯冬梅 单位:珲春市第二实验小学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日常教学中幼儿素质教育论文 一、在日常教学中要以活动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单一目标的教育,幼儿的素质教育应是一种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一种单一内容的教育,具体到教学上,不应指望通过一门课或几门课就能搞好素质教育。体现幼儿素质教育的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学习为途径,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细化到日常教学的具体活动中,通过各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幼儿们在活动的参与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如在各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幼儿个性才能与兴趣爱好的不同,安排差异化的活动,像在合唱活动中,教师可以让爱唱歌、有唱歌特长的担任领唱,给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二、在日常教学中要发挥整体功能,促进幼儿素质的整体发展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不只是单一方面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活动整体性功能的发挥,教学的具体实施要充分体现整体意识,使幼儿在思维、德育、理解力、动手实践能力、情感体验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促进幼儿素质的整体提升,发挥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儿童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可围绕这一主题活动开展相关的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幼儿道德素质的提升,也可以在活动中穿插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艺术素质的发展,还可以在活动中加进一些动手的活动环节,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三、在日常教学中要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不同的教育环节中,都要做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地关注幼儿的自身特点,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大胆地取舍,以幼儿的意愿为出发点,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安排与幼儿需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力求让幼儿活泼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根据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互动内容,促进幼儿基本能力素质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幼儿的个性化的能力素质。 四、在日常教学中要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促进幼儿的素质发展 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幼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发展都与家长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幼儿园的基本表现,需要家长及时配合的方面要及时地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要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教育的相关问题,让家长在沟通和讨论中,也懂得素质教育的内涵,并且了解自己在日常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让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 五、结束语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幼儿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阶段幼儿素质教育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本文以日常教学为视角,深入地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并提出实效性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冉玉平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幼儿剪纸素质教育论文 一、剪纸可供幼儿灵活构思,随意表达 儿童剪纸离不开教师正确的指导。剪纸活动不是单纯的活动,它包括个性品格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这一时期的幼儿概括性和行为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幼儿手部动作更灵活,好动是这一年龄阶段的突出特点,他们能掌握多种美工技能,小肌肉不断发展,会用不同材料建构复杂造型。 儿童剪纸不是固定在纸上画,剪下来的剪纸可以供幼儿一边摆设,一边讲述,不仅增添了乐趣,还可使幼儿的构思更灵活、独特,避免相互模仿。在设计剪纸活动时,我根据幼儿已掌握的剪纸技能,按幼儿能力引导他们接触多种形式的剪纸。剪弧线时要求能力强的幼儿最好一剪刀剪下,部分幼儿需要动笔的,如剪花瓶时要求幼儿将纸对折画好后将轮廓剪下,幼儿自己动笔画出图案,并将图案镂空,教会幼儿怎样才能不破坏纸面,剪出美观大方的作品,使幼儿逐步提高对表现美的认识,同时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幼儿在欣赏中思考,如这幅剪纸画美在哪里,怎么剪的,鼓励幼儿创造与教师作品不同的作品,不要干扰他们的美术创作,相反要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随着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提升,我在班里建立了美工角:剪纸专栏,在这里幼儿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随意剪贴,相互交流,互换作品,节日期间为家人、老师送上一束剪纸贴花,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亲情教育。 二、剪纸能充分发挥幼儿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剪纸作品是根据事物的外形特征、主要特点构出轮廓后剪制而成的,5~6岁幼儿概括性和有意观察性表现更为明显,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一时期幼儿肌肉发展迅速,喜欢绘画、泥工、剪纸等动手操作活动,在动手之前,已经能用语言说出自己想要做什么、怎么做,并能按照自己的讲述去行动,构思丰富、完整,创造形象细致,色彩多样,其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创造能力明显提高,而观察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是通过讲述来完成的。讲述的种类很多,目前幼儿园常见的有利用挂图进行的看图讲述,有利用表演的情境讲述,还有续编故事等。而我认为在我近30年的教学活动中,剪纸黏贴讲述故事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幼儿在动手制作的同时,脑部也在运动,剪贴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动脑能力。例如我通过动物来做客的形式把动物介绍给幼儿,由此激起幼儿剪纸的强烈愿望。接着要求幼儿想一想自己准备怎么剪,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并指出最聪明的小朋友能剪出与老师剪的不一样的、贴的不一样的。 经过几年剪纸活动的培养,幼儿能够从初期的随意剪纸到有目的剪纸,小肌肉群协调发展,能剪出平滑的弧线、曲线,并会镂空。幼儿对作品的欣赏、审美能力有所提高,能把自己的作品主动与同伴交流并用语言表述作品。剪纸活动为语言教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能使幼儿有良好的心境,使幼儿在活动中懂得谦让,并培养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如不乱丢废纸、整理自己的手工工具。 实践证明:剪纸能培养幼儿的美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能使幼儿的手部肌肉得到锻炼,提高幼儿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剪纸具有良好的教育功效,对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大有裨益。 作者:刘卫华单位:内蒙古党委幼儿园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探析幼儿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一、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 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对周围新鲜的事物产生好奇感和浓厚的兴趣,要抓住这个时机利用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意识,落实素质教育的改革。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灌输这种创新的思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动作等相识来诱导孩子,让孩子去发挥想象不断创新[1]。孩子的创新意识非常强,要不断地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耐心地向孩子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当孩子在受到夸奖后更加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创新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孩子就可以形成自主创新的意识。不要认为孩子可能听不懂就不去帮助孩子理解,长期下去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抹杀孩子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但凭个人的能力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团结合作,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才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因此对幼儿教育中要从小渗透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从学习、娱乐活动等角度入手,让孩子学会合作。其中在娱乐活动中,塑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氛围,引导孩子关心、帮助其他伙伴,注重其他人的感受,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分配任务的方式,将不同的任务交给不同的孩子来完成,之后让孩子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此外,还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当小组内的成员不能完成任务时,为了集体的成绩要主动帮助他们,塑造孩子的优良品质[2]。 三、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 之所以注重幼儿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还未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通过正确的培养方式去塑造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从小注重孩子思想道德素质,避免出现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现代社会的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会逐渐对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孩子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孩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进行评判,及时地改正孩子错误的想法,避免孩子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3]。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举动,幼儿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当家长和老师面对一种情况采取的行为会让孩子认为遇到某种情况也该如此,因此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做到不闯红灯、主动帮助摔倒的老奶奶、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素质教育做出最大的努力。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孩子的视角和观察力与大人不同,他们能够发现我们忽视的事物,加上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可以提出许多新颖的想法和观点。兴趣和发散思维是想象力的基础,教师和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因为固定的学习模式和普遍的规律去束缚孩子,让孩子大胆地去想去做,敢于对现有的事物进行质疑,让孩子亲自动手去验证和创造[4]。幼儿园内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灵活,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丧失信心,教师和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坚持下去,适当地给予帮助,让孩子明白困难时不可避免的,一旦放弃之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尊重孩子的意见去选择坚持还是放弃,教育孩子以后的生活中也应该坚强地面对挫折,勇敢地向前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通过实际的行动为孩子树立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正面形象。 五、加强家庭中幼儿的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地引导孩子,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素质教育[5]。摒弃溺爱孩子的错误教育观,不能将孩子作为家中的“小皇帝”,惯着孩子,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基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锻炼孩子应对困难的能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素质教育环境,为提高孩子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除了教师的正确培养外,还需要家长和整个社会的正确引导,通过合理的途径去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注重孩子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为幼儿的成长和学习塑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环境。只有形成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社会、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地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唐连芝 单位:河北省阜平县冯家口小学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幼儿素质教育思路研讨 本文作者:耿红 单位:平凉市幼儿园 重视环境创设与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注重追随幼儿兴趣,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迎合和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采用尝试、体验、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平等、宽松、安全、和谐的活动区域和成长空间,让所有幼儿自选参与活动,使其形成心理健康、品德高尚、意志坚强、自主自尊、自信自立等健康的人格特征,促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全面发展。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幼儿的模仿性和性格可塑性,决定了在幼儿教育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坚持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培养对幼儿的爱心和情感作为核心,教育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育人观,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学习宣传,引导广大教师依法、科学、规范地实施保教实践活动,先后制定了《教职工一日工作程序及要求》等常规制度,强化教师“用六心换一心”思想,培育教师认真观察幼儿、用心了解幼儿、真正理解幼儿的耐心和习惯,把以德立教、充满爱心作为基本要求,努力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坚持开展“三字一画(话)”“优质课观摩”“边弹边唱技能竞赛”“简笔画技能竞赛“”保育知识竞赛”等岗位技能练兵和保教观摩、评优活动,引导教师学业务、练技能,不断改进保教方法,提高服务水平,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水平。实行考评考核制度,对教职工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优选先、晋升晋级的主要依据。推行教师公开向家长服务承诺制度,利用发放问卷、让家长填写儿童保教卡、张贴宣传栏、公示栏等形式,开展服务质量调查,让家长了解各班幼儿每周、每日活动安排和教师的工作,促使教师自律自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坚持科研促进教学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有效保证 平凉市幼儿园十分重视教学科研工作,进一步强化了质量立园、特色办园的意识,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引领作用,每学期以年龄组为单位,遵循幼儿教育规律,根据各班实际制订教研课题,狠抓时间、人员、活动、总结“四落实”;组织课题研究小组,碰到问题、难点,大家一起找资料、查数据,请教行家,激发了教师参与讨论研究的热情;大力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和促进教师把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育实践活动,设立教学创新奖,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调动大家创新实践的积极性。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做好活动笔记和观察记录,准确把握幼儿个体差异,追随孩子兴趣,捕捉孩子心灵,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根据记录的内容进行研讨,及时调整内容、反思行为、完善评价、总结经验,改进保教方法。采取参观小学、请小学教师和小学生来园座谈交流、观看小学生生活录像、学做小学生等方式,对大班幼儿实施与小学的衔接教育活动,使幼儿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幼儿上学、求知的愿望和热情。在此过程中,该园先后有7名教师在省教科所和幼教学会组织的优质课竞赛中名列前茅,得到了专家评委的充分肯定,标志着平凉市幼儿园的素质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走在了省、市幼教领域的前沿。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即兴舞蹈幼儿素质教育论文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幼儿的想象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舞蹈最为素质教育中对于想象力、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其涵盖了音乐、文学、体育等学科内容,舞蹈在弘扬人文精神,尤其是在发掘人的创造潜力方面拥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幼儿进行舞蹈引导,让幼儿在音乐或者在既定的情节中,即兴的进行舞蹈,自由的表现他们自己对于事物的感受,以此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 一、即兴舞蹈对于拓展幼儿想象空间的意义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更重要的是唤起幼儿的创造的热情。我们幼儿老师要把学生从“纯粹艺术”的培养中解脱出来,使幼儿在自由创造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魅力,让幼儿在自由的舞蹈中,展开自己的想象,感悟生活的美好。 即兴舞蹈作为一种即时即刻运用肢体动作来自由表现自己内在想象的舞蹈形式。其具有随意性、即时性及个性化的特点。即兴舞蹈和幼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即兴舞蹈可以让幼儿自由的发挥想象力,还能开发幼儿身体各方面的潜力,同时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以及促使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即兴舞蹈对于拓展幼儿想象空间的作用 (一)在即兴舞蹈中抓住情感的流露,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根据一段音乐或者既定的情境,在未经思考的情况下,即刻用舞蹈动作来做出反应,这种即兴就是我们提出所说的即兴舞蹈。对于即兴舞蹈需要抓住幼儿对于音乐要有一定的情感认知之后,运用自己流露的情感在舞蹈中进行表现。 在听《郊游》、《大公鸡》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用充满天真稚气的眼神和笑脸去引导学生,这样就更能激发幼儿的内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师进行有效的的情感相配合,有表情地去随着音乐节奏去进行律动表演,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训练中,我们老师及时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引导,启发幼儿对于音乐节奏力度、旋律、情感的变化的有机结合,在音乐和老师的引导下,幼儿们会自己启动一切的感知器官,去表现、去想象。 (二)把情境元素的融入即兴舞蹈,启发幼儿的舞蹈想象力 舞蹈是一种传达情意的艺术形式,而任何形式的舞蹈风格的情感表现都要融合生活情景的变化。在幼儿的进行舞蹈中,老师有意识的将这些生活情境元素融入到他们的舞蹈中去,为幼儿在即兴舞蹈中做到传达情意做好铺垫。 我们在上《秋天果子多》时,教室里挂满了串串橘子、苹果等秋天成熟的果实,墙饰上的橘子、苹果颜色鲜艳,形状逼真,这时我们叫幼儿们去找自己喜欢果实,在这时,老师抓住时机播放音乐,这时孩子们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不由自主的为歌曲自编动作,并把摘果子的动作编了进来,还一边哼唱一边做摘苹果的动作,个个动作优美,兴高采烈。 (三)营造自由的舞蹈空间,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前的幼儿舞蹈教学基本上都是以集体舞为主,这样的教育氛围禁锢了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使幼儿们不能轻松自然的进行舞蹈。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尽量的给幼儿们营造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们能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进行自由的表选。 例如在教《小老鼠上灯台》中,舞蹈里面包含了小老鼠们四处觅食,运粮食,四处打洞嬉戏及鼠妈妈关爱鼠宝贝等情景。老师在编排舞蹈时,启发学生的想象如“鼠头鼠脑” “左顾右盼”等动作时,让幼儿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于是幼儿们便开始探头探脑,小眼溜溜转,甩尾巴,摇尾巴,爬在地上挖坑,凑在一起活蹦乱跳…,总之,幼儿们的动作是千姿百态,极富情趣。在这样的活动氛围里,幼儿们充分展现他们的联想能力及创造力,同时也增加了舞蹈的美感。 (四)在即兴舞蹈中引入生活景象,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 生活中的经验是幼儿想象的基础,幼儿脑海里有了丰富的生活景象,才能在身体舞蹈时进行迁移,进行想象、回忆和创造性的表现,因而在开展幼儿的即兴舞蹈活动时,我们要引导幼儿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拓宽幼儿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在一段音乐中,要让幼儿感受音乐说表现的情绪,同样是需要幼儿去联系生活景象,如:在给出《摇篮曲》的时候,我们老师会引导幼儿联想其在玩过家家时哄娃娃睡觉的场景,这样他们就会想起在玩游戏时摇娃娃、拍娃娃等许多种动作,并进行自发地表现,在哄娃娃睡觉的模仿中感受到《摇篮曲》温馨、甜蜜的音乐氛围。 舞蹈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尤其是即兴舞蹈,它符合幼儿的思维富余想象、活泼的特性,也是激发幼儿情趣的重要方式。在即兴舞蹈中,幼儿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因此,即兴舞蹈教育是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只要有我们老师的共同努力去探索,充分利用即兴舞蹈的作用,就能更加有效的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幼儿素质教育论文 一、整合资源,突显地方特色课程 罗溪属典型的乡村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我园的市级课题《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促进师幼共同发展》旨在进一步拓展思路,充分挖掘幼儿园、家庭、社区三大环境的教育资源,并且不断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赋予农村幼儿园主题活动以新的内涵,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罗溪的乡土文化资源。米粉和铜锣的制作工艺是民间的手工技艺,是一种民族文化。在《罗溪瑰宝“十音”铜锣》《有趣的米粉》主题活动开展中,课题负责人联系了米粉加工厂和铜锣厂,教师带领幼儿几次上门拍摄铜锣的制作和米粉的制作过程等场景,制成VCD运用于教学活动。幼儿真实地感受到它们制作的过程。影像教学,将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整合提炼,也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园利用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组织幼儿到木瓜园实践,形成课题活动方案《参观木瓜园》。幼儿通过观察、采摘,了解了木瓜的用途、种植方法以及农民的辛勤劳动,并对木瓜进行了品尝和雕刻。这一切都凸现了我园富有浓郁的农村环境特色,真正发挥了农村自然环境育人的教育功能。幼儿在直接探究、感知自然环境的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促进了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园教师建立了“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成为敢于改革和创新的探索者。 二、因地制宜,创设园本化的育人环境 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自然、自觉地融入其中,并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主获得发展。为此,在学园环境创设中,我们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自然资源,着力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学习、生活、活动环境,全方位构建一个能激发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充分交往的环境与场景,使其隐含园本课程的理念,以地方文化来凸显园本化的育人环境。首先,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创设本土化的教育环境。如,合理利用幼儿园宽敞的户外环境,在幼儿园的入门地方创设了石磨景观、农具展示区、收货区、耕作区、还有独木桥、假山鱼池和迷宫等集学习、运动、景观为一体的“农耕文化活动区”,并将这些区域的利用与领域活动、主题活动、游戏等有机结合,成为全园幼儿参观学习、交流共享、实践体验的好场所。又如,创建走廊文化、围墙文化,在走廊悬挂各种农作物果实,在围墙展示泉州十八景、我的家乡———罗溪等景观图片。其次,充分利用园内户外活动场地宽敞的特点,建立户外活动区。如园内设有体育活动器械区、攀爬、投掷区、沙区、嬉水区、种植区、饲养区等。这些活动区都配置了适合幼儿走、跑、跳、投、钻、爬、攀登、平衡等动作以及发展需要的各类户外活动玩具,提供难度系数不一的运动器械和富有挑战性的运动情境,顺应了幼儿好奇、好动、爱玩的天性,激发了幼儿运动与认知的兴趣与潜能。在其乐融融的活动中,幼儿的身体动作得到了自由自在的舒展,内在的欢乐得到了尽情的表现,体质和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三、尊重幼儿,提供自主发展平台 我园坚持以幼儿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教育支撑点,以情感体验为根本,关注每个幼儿,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首先,优化一日活动目标,注重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提倡各领域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根据本班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及各个年龄班的特点,开发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园本课程。这就要求每个班的教师对班内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做全面观察,并搜集典型的活动表现和作品,深入了解幼儿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最后为幼儿的发展作全面的评价,反馈给家长。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我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游戏比赛,全面提高幼儿素质。我们还经常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拓展幼儿视野,提高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满足了幼儿认知、生长、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近三年来,我园幼儿在参加镇、区、市各种比赛及展示活动中屡获佳绩,保教质量得到了各级领导、侨亲和广大家长群众的认可与赞誉,荣获泉州市示范幼儿园、洛江区文明学校、泉州市巾帼文明岗、洛江区常规管理先进校等荣誉称号。总之,幼儿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经过系列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思考后,我们明确了因材施教的内涵、原则和策略等,而且还牢记因材施教是每个幼儿应该享受的教育权利。我们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探索,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材施教的方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全面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 作者:赖秀春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罗溪奕聪中心幼儿园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环节和主要内容对3—6岁的学前幼儿实施素质教育,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的心理时空将无限被压缩,可以预言: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心理素质的好坏必将成为判定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目前,尽管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陌生,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开展得并不十分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其作用和意义来讲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其本质在于保证和维护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有了心理健康,幼儿就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这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是相统一的,就是要在强调个性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可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应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根据对一些幼儿园的调查发现,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情绪不稳定,消极情绪表现较多,如为小事哭闹、生闷气、发脾气等;第二,行为控制能力较低,特别是群体性活动行为的自控力,如:遵守纪律、上课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主动承认错误和向人道歉的能力较弱;第三,意志力薄弱,耐挫性差。表现为怕苦怕累、害怕困难,接受不了委屈、责备、批评等挫折和打击;第四,自我为中心。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不懂得关心、体贴和体谅别人,没有同情心;第五,具有孤僻、自卑、怯懦等性格特点。勿庸讳言,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在表现形式、影响和危害方面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这严重影响了幼儿生活、学习及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更为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设置了严重障碍。因此,我们认为,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幼儿整体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这都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结合当前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广大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幼儿心理卫生咨询和保健服务体系。幼儿专门教育或保育机构是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每学期进行体检的同时,要定期开展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准确掌握幼儿心理活动变化,尤其是那些在行为习惯、心理发育、性格养成方面表现异常的幼儿,掌握心理素质差的幼儿的心理变化周期和变化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开设幼儿心理教育课程,以培养个性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这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比,幼儿心理教育课程具有系统性、过度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三是努力提高保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和水平。日常教育和保育工作中,教师要随时关注那些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异常或特殊幼儿,有针对性地疏导孩子的心结。四是积极妥善地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五是切实营造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幼儿在父母身边有安全感、愉悦感和幸福感。总之,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幼教工作者需要努力创造更多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积极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幼儿素质教育这一伟大系统工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韩冬 单位:长春市二道区青少年宫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学校幼儿园素质教育评估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教育督导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依据、范围及内容 (一)中小学督导评估依据为《县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性指标及评估细则》和各学校根据《县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发展性指标框架》提报的发展性指标;幼儿园督导评估主要依据市幼儿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标准和县学前教育工作考核办法。 (二)考核范围为各乡镇教育办公室、中心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较大规模学区幼儿园;县直实验学校、幼儿园。 (三)考核内容中小学为年度素质教育实施情况,重点考核学校德育工作、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安全工作、办学行为、年度创新工作和年内教育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幼儿园为保教水平、设施建设和卫生安全等工作情况。 二、组织与实施 督导考核采取学校(幼儿园)自评和县组织复评验证相结合、日常监测和年终考核相结合、集中考核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由教育督导室具体组织实施。 (一)成立督导考核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成立督导考核工作组,集中督导时分初中、小学、幼儿园3个工作组。督导人员由部分教办主任(中心学校校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组成,以切实提高督导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三)严格督导考核程序。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凸现学校发展的主体地位。被督导单位集中述职,各督导考核组不再单独听取单位汇报。凡涉及相关单项考核的工作人员都要听取单位述职,与现场验证有机结合,全面掌握真实情况。 (四)督评成绩构成。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县直幼儿园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年终集中督导,占总成绩权重为70%。由各督导组提供;二是过程性督导,占总成绩权重为10%。由教育局各职能股室提供;三是年度工作述职,占总成绩权重为20%。由局班子成员、股室负责人和考核工作人员、集中述职人员现场评判得分。小学和乡镇幼儿园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年终集中督导,占总成绩权重为80%,由各督导组提供;二是过程性督导,占总成绩20%,由教育局各职能股室提供。 三、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一)乡镇(街道)教育办、中心校督导考核结果由辖区内初中、小学、幼儿园三部分督导成绩按照4:4:2的比例组成。 (二)乡镇督导考核结果纳入乡镇教育办主任、教育办副主任、中心校校长个人年度考核,所占权重为60%;初中督导成绩纳入初中校长、副校长年度个人考核,所占权重为60%;县直学校、幼儿园督导成绩纳入单位中层以上教育干部(科级以上干部除外)年度个人考核,所占权重为60%。 (三)考核结果作为教育工作单项或综合表彰的重要依据。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不能定为优秀等级: 1、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 2、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造成不良影响的; 3、存在师德一票否决的,或发生违法违纪案件的; 4、较大安全隐患未能按期整改到位的; 5、存在有偿家教等违规办学行为被通报批评的; 6、学校课程实施水平督导评估不合格的; 7、其他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时间安排 (一)2014年11月份,召开督导考核工作会议,印发《县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性指标及评估细则》和各学校根据《县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发展性指标框架》,各单位开始集中自评; (二)2014年12月下旬,督导室组织年度集中督导考核; (三)2015年1月上旬,汇总督导成绩,公布考核结果。 五、具体要求 (一)各单位要认真开展自评自查工作,组织相关处室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逐项检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客观、准确、翔实的进行自我评价,自评报告要简明扼要,各项评估指标逐条写实。 (二)集中述职的范围为乡镇教育办主任、中心学校校长、初中学校校长,县直实验学校校长、园长;中心学校校长兼任初中校长的,初中工作情况述职时一并汇报。汇报稿需采用PPT文件格式,述职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务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提高教育人才文化修养 (一)管理者: 幼儿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幼儿教育管理者的文化修养水平。能不能正确把握教育局势,合理:调配课程设置.教师团队培训及调配等等一些主要问题,都是要由:管理者来决策的。所以,作为幼儿教育的管理者,尤其是决策者,必:须加强文化修养,时刻为自己“充电”,要让自己有能力胜任自身的:工作。管理者的修养大概囊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修养 作为幼儿教育的管理者必须要具备专业素养,能够把握幼儿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2.业务修养 幼儿驾驭管理者必须要有一定的业务修养,要有较为扎实的:幼儿教育管理知识;丰富的幼儿教育管理经验,懂得相关法律,懂得组织、协调各方的技巧;懂得激励幼儿教师,善于从实际出发制订制度。 3.合理修养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它的对象是一些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未成年幼儿,这就要求幼儿教育管理者的兴趣一定要广泛,情绪要稳定,能够耐心地跟幼儿打交道,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理解幼儿的独特心理活动。 4.身体修养 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身体修养,幼儿的活动通常没什么规律,管理者责任大、任务多,一定要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才可以。 (二)幼儿教师 作为幼儿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主体,幼儿教师的文化修养直接决定着幼儿素质教育的水平,在幼儿教育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准确地认识幼儿性格特征,并能够根据幼儿的性格特征、年龄特点等,合理地进行课程辅导,引导幼儿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具体应该从下面几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 1.思想方面 一定要爱护幼儿,喜爱幼儿教育工作。有了爱才会有激情,才会有工作到底的不竭动力。 2.文化方面 要有各科知识的教授能力、专业的技能。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诱导激励幼儿自我探索。 3.自我提高方面 幼儿教师一定要有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这是提升幼儿园素质教育的根本。包括:有上进心,勤奋好学;发展多种兴趣爱好;提高自身学历等。 (三)家长及社会人士 开展幼儿素质教育,幼儿教师是主体,但不是全部。完善的幼儿素质教育必须有幼儿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幼儿教师及管理者要定期对幼儿家长和有关社会人士进行幼儿素质教育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家长及社会人士的幼儿素质教育观念,配合幼儿教师和管理者开展素质教育。其宣传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爱护幼儿 要求家长和社会人士爱护幼儿,不对幼儿进行打骂等体罚或变相体罚;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耐心地和幼儿进行沟通,做幼儿的知心朋友;严厉打击拐卖幼儿的犯罪活动。 2.诱导激励幼儿 向家长和社会人士介绍幼儿的心理特点,教会他们诱导激励幼儿的方法,给幼儿们营造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有生理缺陷,孩子很自卑。那么,你就不能说:“这个改变不了,你一出生就这样。”或者说:“妈妈对不起你,妈妈生了病。”等等解脱的说辞。美国有个幼儿园的教师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是个苹果,你的缺陷是因为你这个苹果太好吃了,上帝咬了你一口。”这个孩子从此就一直以为自己是上帝的钟爱,后来他成了美国的总统。以上论述可见,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并不是幼儿教师和幼儿管理者一方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我们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二、多样化的幼儿素质教育 (一)知识教育要和“小工匠”传统相结合 所谓的知识教育要和“小工匠”传统相结合是指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就是现在的手脑结合,手脑并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所以开展“小工匠”活动就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程后给幼儿设计一些“小工匠”活动,比如画画课,教师在教会幼儿画房子、花草、篱笆墙、小动物后,可以让幼儿发挥想象给自己设计一个家,让他们自己画出来,然后教师再逐一点评。 (二)多元化知识教育 现在的知识已不再局限于某一门类,相互间的交叉结合已越来越普遍,为未来幼儿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的素质教育也应该推行多元化的知识教育,而不只是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绘画、舞蹈等标准课程。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加开一些比如《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课程,易学易懂,最重要的是幼儿能学会一些标准下没有的知识,不一定要每个人都会背,要:的只是一种多元化的知识氛围。 (三)鼓励幼儿自我展示,百家争鸣 有竞争才有进步,这个真理放到哪儿都是正确的,幼儿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也不会例外。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让幼儿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幼儿主动去参与,去互动。如,在幼儿教育中开设,“明星秀”“小模仿秀”等主动展示自己优点的活动,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演,既锻炼幼儿的胆识,也增加了师生间的默契,更主要的是有:助增强了幼儿的上进心、自信心。 作者:楼国娟单位:浙江杭州师范大学幼儿园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幼儿一日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 摘要:人与人之间相互需要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需要培养幼儿的正常交往水平及优质的心理素质,在幼儿园当中的教育,会对幼儿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幼儿园教师掌握教育的含义,全面应用一日生活当中的每个步骤,并且需要全面研究幼儿的心理状况,找出幼儿的优点,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文章是针对怎样在幼儿一日活动当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展开的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浅析;幼儿;一日活动;心理素质教育 幼儿园当中的一日活动包含体育活动、游戏及生活活动等。在一日活动当中,幼儿教师较为关注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力度,通常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但是,在幼儿的身心发育过程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根据相关法律得知,针对幼儿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其需要有规划的进行,最终目标是培养幼儿人格与心理素质的教育。 1我国幼儿出现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信息显示,当前我国幼儿当中具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包含:其一,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在缺乏注意力,反应缓慢;其二,多动症;其三,情绪与性格因素,譬如:胆怯、自私、容易哭泣、娇气等;其四,社会行为状况,譬如争吵、习惯发脾气、恶作剧等;其五,不良习惯。眨眼、吸手指、耸肩等;其六,神经功能障碍,体现在睡眠障碍、排泄机能障碍及语言障碍等。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大部分包含在行为障碍与发育障碍当中,并且是归属在心理疾病范围,譬如精神病、神经症等,大部分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优质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氛围当中,儿童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问题,会随之得到有效改善。 2在幼儿园一日活动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2.1在游戏活动当中融合心理素质教育: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便是游戏,并且是始终存在于幼儿园的。游戏是幼儿园最爱的活动。借助幼儿喜欢的游戏,在合适的时间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不但会提升游戏自身的教育价值,还可以促使心理素质教育展现存在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游戏是培养独立性、合群性的方式。并且在诸多游戏的角色游戏当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幼儿明确游戏主旨、角色选取和配置,并且可以提升幼儿的交往沟通水平,还能够促使自我意识得到一定的提升。除此之外,就相关数据信息得知,不是一切的游戏对心理素质教育有积极影响,务必要在选取游戏的过程中,与当地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并且要遵循相应的准则,参照其准则,在游戏选取的过程中要选择具备心理健康内涵的体育游戏,促使幼儿可以更加快速的熟悉全新的环境,增加幼儿之间的合作,锻炼其合作精神,确保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当中,培养其健康心理。 2.2应用关爱与尊重,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完成教育工作的根本是热爱,明确幼儿是教师针对教育对象需要具备的理念,熟知幼儿的具体状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完成幼儿教育工作。教师与幼儿之间存在爱的关系。幼儿最开始接受教师给予的爱,然后将爱传递给附近的伙伴。在幼儿园的课程中,教师需要秉承积极真诚的教学态度,对每一个幼儿进行教育,有耐心的探究、观察、与掌握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且实现其提出的合理要求,把自身存在的爱传输到幼儿心中,由此,幼儿会逐步对教师有信任感、亲切感。教师会在此种情感当中找到成就感,以此促使幼儿得到系统的发展,并且也会提升教师本身的教育修养和教育艺术。 2.3创建轻松愉悦的教学与学习的氛围:心理素质教育要轻松愉悦的教学和学习的氛围。创建宽松无压力的心理环境需要幼儿的听觉与视觉,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帮助幼儿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譬如,教师可以在幼儿进入幼儿园的过程中,播放欢快的音乐,在午睡的过程中播放轻柔的音乐,在教室当中时长出现幼儿笑声和教师钢琴声相互融合的画面,幼儿园花园当中的鲜花正在盛放、教室内外的环境良好,在教室的长廊墙壁中,有生动形象的图画,此种环境会带给教师与幼儿轻松的氛围,教师对幼儿要进行细致的关心与爱护,教师之间友好气氛,都是幼儿构建愉悦心情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在良好轻松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当中,幼儿的心理素质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2.4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个别化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务必要参照儿童在幼儿时期心理和生理当中存在的个体区别,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并且要在重视幼儿集体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也需要增强对个体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展开个别教育。其一,实施问题幼儿的心理治疗。在实施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种或者少数几种偏异状况。任何一个幼儿都会存在需要心理教育的可能性,所以,需要秉承合理的态度。了解幼儿心理教育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幼儿心理卫生作业的能力。譬如:就胆怯倾向的幼儿而言,可应用行为塑造的方式,获取优质的治疗成效,就被动倾向类型的幼儿来说,可应用暗示法等方式展开矫治。其二,实施个别辅导。幼儿合群性发展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区别,因此,若想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便需要对幼儿实施个别辅导。幼儿园可使教师展开教学典型的探究会议,在诸多的案例当中,累计经验,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流程,对幼儿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2.5在集中教育活动当中融合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不可以只存在于学科教育内涵的外层。借助在集中教育活动当中,融合心理素质教育,将集中教育存在的因素全部找出,参照幼儿发展的需求与心理特征,更好的展现在教学活动当中,心理素质存在的教育价值,而不是外在形式的教育,譬如:幼儿在对圣诞节环境的讨论活动当中,幼儿展开积极的讨论,在选取主题、材料、制作中,都具备一定的配合度,这便将美术活动和交往方法相互融合在一起,促使幼儿的交往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的真正价值,全面应用一日生活当中的每个步骤,对幼儿的身心进行全面的观察,整合教学经验,促使在幼儿一日活动当中,更好的融合心理素质教育。 作者:荆艳霞 殷冬 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幼教中心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下的幼儿园德育论文 一、环境创设中的熏陶教育 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的教育,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影响,进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例如,布置“我爱我家”“我最棒”“美丽的家乡”“环保能手”“爱护图书”等互动墙饰;在幼儿园走廊间布置有关道德教育的挂图或小图片:不乱丢纸屑,不随地吐痰,与同伴友好相处,关心动物,保护地球等,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辅助着教师进行幼儿园爱家乡、爱家人等道德情感教育,让他们感受这种环境氛围的熏陶,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迸发出每个幼儿内心潜在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将抽象的行为规范具体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陶冶自身的情操。 二、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多渠道、全方位、有机渗透的“隐形教育”,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等各个环节,引导幼儿去关注、感受、学习与体验,突出活动与渗透,随时随地随机进行教育。如用餐时,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讲究卫生的道德教育;幼儿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抓住时机随机表扬;组织幼儿轮流做小值日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以及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此外,利用传统的节日或时事新闻,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例如,教师节、母亲节等重大节日,让幼儿接受感恩教育,了解教师、妈妈的辛苦,从而萌发热爱教师、热爱妈妈的情感;奥运会、残奥会、“神舟”七号载入航天的重大新闻,让幼儿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三、集体教育与游戏中的渗透教育 集体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贯穿于幼儿德育的始终。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领域教学和游戏的有利时机进行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内容贯穿于各领域教学当中,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和游戏,如设计活动《朋友的脸》,让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游戏活动中,了解朋友间要友好相处,愿意帮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语言活动《孔融让梨》,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谦让的美德,形成初步的道德标准;在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乐于助人、与人交往、合作和分享的良好品质。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在不断的体验中,感受自立、自信和成功的欢乐,养成独立、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促进了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让德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与游戏当中,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玩玩乐乐的同时,从情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教育 家庭是进行幼儿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可见,幼儿园德育要与家庭教育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利用家长座谈会、家长园地、家园宣传栏等不同形式,向家长介绍实施德育教育的意义,使家长认识到品德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幼儿德育教育,让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走进幼儿的生活中,并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强化,使幼儿园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社区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应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全面实施品德教育,让幼儿感受德育教育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各处,例如,与社区的敬老院联系,让幼儿与老人们共同联欢,表演节目,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因此,幼儿园、家庭、社区要相互联系,保持一致,教师、家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共同努力,让幼儿感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五、结语 幼儿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幼儿德育教育工作,让幼儿健康向上全面发展。 作者:高圣爱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光彩幼儿园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篇1 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三分种、七分养”的显著特点,积极做好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可以实现园林设计的造景效果;②可以保证园林施工的持续成果;③可以更好地发挥改善城市园林环境的作用[1]。当前阶段,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重视程度不足、养护管理水平亟须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质量,必须积极地予以解决。因此,分析探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要点与策略就尤为必要,务必给予高度的重视。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也比较多,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总的来说,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从当前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一些主管部门虽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例如,没有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责任制度和工作机制,导致养护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无法正确认识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大受影响,植物的成活率和绿化效果均受到较大的影响。(2)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人员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园林绿化养护的一线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就势必会影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从当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未能充分地掌握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责任意识,无法积极参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3)保护绿化环境理念仍然需要加强宣传。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单纯依靠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来落实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无法实现最佳的效果。因此,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确保更多的城市居民可以认识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全面的保护意识,日常生活中不随意践踏草坪、不私自采摘花果。从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在宣传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宣传力度不足,无法帮助居民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解决当前阶段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充分认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的特点,主管部门必须始终认识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且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科学规划设计,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严格实行精细化管理与全过程管理;另外,要细化分解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权责,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防止出现“无人管”和“多人管”的问题。(2)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人员的水平。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向一线工作人员讲解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满足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需求。除此之外,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管部门要把提升一线人员的责任意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他们积极参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以此来保证此项工作的开展质量[2]。(3)加大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当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管部门在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方面,虽然投入了人力和物力,但是仍然未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后续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具体来说,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资金的规划配置工作,为后续的宣传教育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要做好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创新工作,更多地使用信息化手段,以此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保护绿化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途径。 3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案的制订要点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精细化的原则,对涉及的工作做好精细化安排,以此来高质量地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总的来说,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具体安排如下。每年1月,要重点做好冬季修剪、行道树检查、防治害虫、绿地养护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在害虫防治工作中,冬季是消灭园林害虫的有利季节,工作人员要清理土中所潜藏的虫蛹、虫茧,并且集中烧死。每年1月中旬,工作人员要重点消灭蚧壳虫,可以考虑刮除树干上的幼虫。在开展绿地养护工作时,工作人员要重点清理绿地、花坛等部位的野草,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绿地的防冻浇水工作。每年2月,要重点做好修剪、防治害虫这方面的工作。在修剪工作中,工作人员要重点剪除大小乔木的枯枝、病枝,通常需要在本月月底之前完成树木修剪工作。在病虫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要把刺蛾和蚧壳虫的防治作为重点。每年3月,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植树、春灌、施肥、病虫害防治。例如,在春灌工作中,考虑到春季具有干旱多风与蒸发量大的显著特点,因此工作人员要及时浇水。再例如,在开展施肥工作时,工作人员要在土壤解冻后,及时给植物施用基肥并灌水。每年3月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一旦发现园林绿化植物出现病虫害,工作人员就要立即进行处理。每年4月,要将植树、灌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绿地内养护作为重点工作,例如,在植树时,工作人员要抓紧时间种植萌芽晚的树木,要尽快拔除死亡的绿化植物并补种;在施肥作业中,要重点对草坪、灌木结合灌水,追施速效氮肥[3];为了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需要对草花做好浇水修剪工作。每年5月,要重点做好浇水、修剪、防治病虫害这三方面的工作。考虑到5月是园林绿化植物的展叶盛期,园林绿化植物对水会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工作人员要及时浇水。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将消灭天牛、刺蛾、蚧壳虫、蚜虫等害虫作为重点工作。每年6月,不仅要重点做好浇水、施肥、修剪、排水、病虫害防治工作,还要做好树木防汛、防台风前的检查工作。例如,在开展修剪工作时,工作人员要重点去对行道树进行剥芽除蘖工作,修剪工作要把重点放在绿篱、球类及部分花灌木上。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考虑到刺蛾进入孵化盛期,因此工作人员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以使用杀螟松乳剂。每年7月,要重点做好移植常绿树、排涝、施追肥、防治病虫害这些方面的工作。每次大雨过后,工作人员都要做好排涝工作,并且在每次下雨前要干施氮肥等速效肥。对于行道树来说,如果与电线接触,则需要及时修剪,并且需要仔细检查每一个树桩,一旦发现松垮、不稳等问题,就需要及时扶正绑紧。每年8月,要重点做好排涝、行道树防台风、修剪、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在修剪工作中,除一般树木夏修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对绿篱进行造型修剪。在中耕除草工作中,要清理园林绿化植物周围的杂草,尽量采用人工的方式来完成除草工作。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将捕捉天牛作为重点,尤其是注意捕捉园林植物根部的天牛,另外要做好蚜虫与香樟樟巢螟的防治工作。每年9月,要重点做好修剪、施肥、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例如,在修剪工作中,为迎接国庆节,工作人员要做好绿篱造型修剪(见图1)、草坪切边、清理死树等工作。另外,要及时更换质量不佳的草花,选择一些颜色鲜艳的花草品种,并且做好浇水工作。每年10月,要重点做好秋季植树、绿地养护、防治病虫害这三方面的工作。在10月下旬耐寒树木落叶后,工作人员便可进行秋季植树工作。在绿地养护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及时对绿化植物的生长质量开展全面的检查工作,及时清理死树,同时要做好绿地、草坪挑草切边工作,如果花草生长不良,则要及时施肥[4]。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要继续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捕捉绿化植物根部的天牛,同时要加大力度防治香樟樟巢螟。每年11月,要重点做好植树、翻土、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例如,在翻土工作中,工作人员要重点对绿地土壤翻土,以此来暴露准备越冬的害虫。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因为各类虫害在11月下旬准备过冬,所以整体防治任务会较轻。每年12月,要充分认识冬季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工作人员要重点做好冬季修剪、消灭越冬害虫这两方面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实际开展此项工作时,管理人员务必给予高度的重视,切实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尤其是要做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案制订和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这两项工作,以此来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赵雯 单位:福建国贸智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篇2 近些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基于此,人民群众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优化园林建设水平,推动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需要及时挖掘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予以解决。因此,园林绿化养护技术人员需要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做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推进城市环境保护和园林养护工作的紧密连接,从而为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打造适宜的环境,净化城市空气,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 1.1管理机制缺乏全面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国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设置的部门大多是从属于行政职能部门,而各项施工工作是由其他部门兼任的,各个部门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计划缺乏统一性,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分歧,给园林建设埋下风险和隐患,直接影响到后期养护的效果。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且任务繁多的工作,除了需要各个职能部门以外,还涉及到国土资源管理、规划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所以各个部门都需要加强协调和配合。但是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还没有建立起统一且全面的协调机制,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合适的沟通渠道,各项工作不能很好地衔接,为园林绿化建设埋下隐患。 1.2缺乏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规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相关方面的规定,从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园林绿化的建设水平,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阶段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法规还没有起到有效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在执行各项管理工作时缺少统一完善的标准,由此造成了诸多的问题。 1.3监督激励作用不够明显 园林绿化养护工作需要完善的监督激励机制,而机制的建设不够全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园林绿化工作产生消极影响。激励机制的落实不到位,则会导致监管人员丧失工作积极性。目前内外监督工作的结合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对建设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和阻碍。 1.4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进行大规模地扩建,一般情况下,政府会将利于民生的工程建设放在首位,大面积地征占园林绿化用地,因此经常会发生毁坏园林,占据绿地的情况。而一些已经建设完成的园林绿化工程,由于后期的养护工作没有跟进,缺乏资金支持,在项目验收时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园林内的植物受到病虫毒害,长时间未经修剪等,由此导致园林工程的质量不符合标准。目前许多地方的园林绿化工程已经制定了严格全面的养护费用标准,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资金无法落实到实际,影响园林绿化的建设效果。 2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水平的具体措施 2.1构建完善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体系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为了能够保障这项工作的稳定运行,需要建立起全面且完善的养护管理体系。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优化园林建设的施工质量,需要合理安排养护管理工作。在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充实园林养护管理机制,及时制止一些违规建设行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养护管理体系的构建完成后,还需要及时地落实与普及,从而提高园林施工管理的水平,推动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发扬园林建设的人文特色和艺术性 在园林绿化的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参考气候、地域和各类植物之间的差异性,了解各类植物的生长习性,并合理地设计植物的造型,保证植物的造型具有艺术性,同时也能够发挥实用价值。另外,不仅仅是植物,园林中的建筑物、山石流水等等都是园林绿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这些元素,打造具有艺术审美以及绿化作用的现代化风景园林。 2.3提高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园林绿化工程分为建设和养护两个方面的工作。想要园林绿化工程真正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需要合理地制定养护计划,优化园林的养护效果。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园林的养护管理,组建专门的园林绿化养护团队,开展全面、完善、精细的养护管理工作。在组建园林绿化养护队伍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每个人员都具备专业的技能和良好的素养,定期安排技术培训活动,开展养护管理知识的讲座,充实养护人员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调动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提高养护水平。 2.4加强园林绿化养护工 作的技术管理首先,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完成后,需要定期给园林中的植物进行修剪处理。在植物的修剪过程中,可以采用整形修剪的方法,整形修剪指的是利用人工的方式对植物的枝条和茎叶进行修剪、短截或是盘扎,不仅需要保证植物的美观和艺术性,还要给植物保留能够透风和透光的空间,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此外,由于植物种类的差异,植物造型的设计也存在着差别,一般情况下,人行道的植物造型可以修剪成自然式冠形、开心形或是杯状形。其次,为了能够有效地保障植物的健康生长,土壤肥力是非常关键的考虑因素,在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施肥时一定要遵守植物的生长周期,尤其是一些观赏类型的植物,不仅要合理安排植物的排水工作,还要充分保障土壤能够具备充足的养分。此外,在夏季,下过暴雨之后,需要及时对植物的根部进行检查,防止植物根部被冲刷或是根部土壤积水过多,避免植物受到严重的损害。第三,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如果清理措施不到位的话,经常会长出许多杂草,杂草的生命力十分旺盛,并且会与植物抢夺生长的水分和养分,对植物的健康生长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在园林养护的工程中,需要合理安排除草时间,在夏季高温时节,尽量不要做除草工作,防止除草剂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长。另外,除虫也是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病虫毒害是造成植物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会打破植被的生态平衡,为了保护苗木的健康生长,需要加强害虫的防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消灭害虫,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养护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养护措施,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对于养护工作的重视不足,养护工作缺少技术支持,园林养护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会对园林建设水平以及植物的生长造成消极影响。基于此,政府和园林建设单位需要高度重视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地优化养护技术和养护标准,组建专业化的园林养护团队,在根本上提高园林绿化的建设水平,为维护生态平衡,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作者:李光辉 单位:甘肃省永登县园林绿化所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篇3 1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带来园林绿化工作越做越好,但是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问题一直被忽视。大多数园林绿化建设单位都只注重于建设不注重于养护。养护问题被忽视,导致园林绿化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降低了城市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我们应该注重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提高其在园林绿化中的位置。 2园林绿化工作中养护管理的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色,起到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的重要作用,可以带给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愉悦的心情,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但是要想使得园林绿化效果得以全部实现,不只需要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时保证建设施工的质量,更需要的是在建设工程完成后对园林进行养护管理,保证其可以持续发挥作用。养护工作对于园林绿化作用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及点。(1)在城市的园林绿化效果中,养护管理工作对于建设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影响绿化效果。(2)养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维护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对植物进行浇水施肥、保护植物不受环境伤害、植物生长后修剪造型、防护病虫侵害植物等等,这些工作有助于园林绿化效果的持续性。(3)针对不同的养护管理措施,再设计园林绿化实施方式时,对于具体的绿化效果有着设计上面的方向性指导。 3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现状 3.1没有专业的养护管理队伍由 于目前进行养护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在日常的松土浇水、修剪造型、病虫防护、清理杂草等工作上存在着管理不到位现象。此外缺乏专业的养护团队一直进行养护管理工作,对于养护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更不要说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具有技术性的养护方案制作。当园林绿化植物受到严重的或者大范围的病虫灾害、植被破坏、环境改变等等的问题,工作人员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所在,问题较为严重时,不能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致使园林绿化植物受到严重的、不可挽救的伤害,造成大面积的死亡等,带来不可逆转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由于园林绿化发展的起步较晚,园林绿化单位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养护管理体系,从事该工作的员工专业水平也很低,没有收到专业的培训,使得园林养护工作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养护水平迟迟不能提高。 3.2缺乏专门的养护管理费用从 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缺少经费支持,从事养护管理工作的人员缺少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技术工具,执行能力差,因此养护管理的效果更是差强人意。现如今,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标准,没有系统的养护管理体系以执行。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园林的养护管理工作不能及时的进行,园林植被中杂草茂盛、有诸多垃圾、清理枯枝烂叶时效性差,病虫成灾等。由于养护管理工作的效果不佳,导致园林绿化单位更加不重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投入的经费更加少,长此以往,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问题。 3.3对于绿化植物的保护意识薄弱对 于绿化植物缺乏保护意识的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工作过程中时有体现。很多城市从根本上就不注重绿化植物的保护,这种思想上的问题导致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推进很缓慢,严重阻碍了园林绿化的发展。目前,即使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要重视养护管理的工作,但是在转换到行动上时,缺乏执行能力,折损花木、践踏草坪、破坏绿化苗木的事情时有发生。对于这些破坏绿化的行为缺乏监管、执法部门的约束,这些也是影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难以提高的绊脚石。 4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4.1培养专业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人才要 想推进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得以顺利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输送专业的养护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以及后期的发展建设。在人才培训方面,可以通过讲座、实践、实操等方式培训人才,提升这些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于经验丰富的养护管理工作的人才,可以通过现场演练培训、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培养新人,传授经验,以一个人带动一个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园林绿化单位要招募专业的养护管理人才,在人才选择方面,要综合考量其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综合素质,选择优秀的加以录取,防止人员不专业对于养护管理工作带来的阻碍。另外,除了专业技术培训外,还需要加强这些人员的责任感,爱护花草树木的责任心,建立绩效考核,以督促这些养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质量。 4.2加大对于养护管理的经济支持对 于政府部门来讲,重视养护管理工作首先要进行资金投入,有了资金的大力支持才可以使用先进的养护管理设备,培养养护管理人才,加大养护管理的工作力度,以推进养护管理工作的持续、有效进行。但是,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切记不可以盲目投入,要将资金使用在合适的地方,这样就需要在投入使用资金前,要根据实际的养护管理条件进行详细的预算,杜绝出现养护管理资金浪费的情况出现。 4.3向公众宣传全民参与养护管理工作的理念城 市的养护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养护管理人员的投入,更多的是需要全体居民对其进行爱保护。有关的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推行全民参与养护管理的意识,使得居民在爱护园林绿化上有所行动。 5小结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相关部门、人员积极配合与协调。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总结经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才可以取得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佳金.浅谈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的要点及养护管理的措施[J].现代园艺,2019(5):189~190. [2]周智.园林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对园林景观的影响分析[J].南方农机,2019(2):245~246. 作者:吴小军 单位:南京凯盛园林景观建设有限公司
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强化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现代化,土木工程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且备受关注。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施工进度有障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可以提高土木工程的的质量和效率。本文针对土木工程中项目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强化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策略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已成为建筑工业主流之一,其实际应用越来越广泛,工程结构趋于复杂化、大型化,建筑、道路土木工程的实施无处不在。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需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之下,运用系统观念、理论及方法对土木工程项目相关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促进土木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下文根据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探究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一、全而推行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管理模式的设定上,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精干高效、均衡适度的原则,在不留管理真空和责任死角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机构。裁减人员,提倡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二是链条清晰、一杆到底的原则,构筑起一个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竖向垂直指挥系统,避免层次重叠、剥皮过重、扯皮过多的现象。确保企业战略意图和项目责任目标能够全而落实,贯彻到底;三是职工择业,服从市场的原则。破除岗位和技能不分,安置与配置不清的传统观念,变企业安置为市场配置,在强化基础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要去干什么,就要会干什么,就要干好什么,绝不允许以工种(专业)不对口拒绝就业或包工队干活,内部职工放假歇业的情况发生。 在项目的组织管理上,要形成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操作规程。坚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上岗,抓好项目经理的优选配置:坚持精干高效、动态配置、有序运行,规范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坚持综合测算、分级负责、合同约束,强化项目管理效益责任制;坚持制度化管理、系统化控制、标准化作业,加强项目施工管理。扎扎实实地把企业的项目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作业层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人型工程增多的有利时机,尽快配置必要的设备、设施、迅速组建与企业资质主营兼营项目相配套的专业化施工作业队。公开竞争,优选队长、副队长。加快培育领工员、技师、高级技师、特殊工种和缺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能攻善战、技术熟练、装备先进的骨干作业队伍。 二、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项目管理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的同时,避免危害后代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是以破坏小,代价少来达到发展目标。而土木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我们在施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都必须要考虑到下一阶段的项目实施。也就是施工项目的环境、经济与其他各阶段相互协调的三位一体发展,是以人为本来取得最优的效益作为目标。 土木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标志。一个项目从它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就必须有全局的观念、综合考虑。一方面,在规划每一阶段计划的过程中,必须留有相应的灵活性,以便在该阶段实施过程中能有充分利用进一步获得的信息做出更细更有效的决策;另一方面,在本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对下一个阶段实施的影响,以达到综合收益为最佳的境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是低级的。一个项目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最佳收益值。而项目实施时,肯定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成本,因此,人们就会在收益与成本的差值中寻求最人化但这个最人化是眼前本阶段的最人化还是整个项目综合最人化问题是问题的核心。人们往往把项目本阶段眼前亏盈的问题看成最为重要的任务,其实两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重视了成本全过程管理才能使项目根本收益,而把各阶段割裂开来的管理,本阶段看是给人带来收益,可待各阶段实施下来,成本必将人人增加。 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告诉我们,虽然对不同的项目的实施方法上必须因地制宜,但在项目实施前的方法决策上都有共同之处:①必须尊重业主的意见,提高用户的参与积极性,以使自己既能制造业主满意的产品,又能使总成本最低,这种将方方面而的人们都参与到项目发展战略的制定中来的思想,正是管理的精髓所在:②是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把各阶段发言权与决定权交给项目实施人员,因为任何一个针对项目在计划到实施过程中都不可能离开项目的切实需要,事实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身就是要求先山各阶段根据自身的实际提出各种设想和方案,再山决策部门根据各阶段相关影响综合确定:③建立项目管理论坛,让各种项目的参与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分享彼此的经验教训并把它纳入各项目间相互学习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当中:④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三原则规范项目管理行为,以使用较少的资源达到同样或更好的效果,以多次重复使用的办法节约原材料,以对已废弃的原材料回收用作其他用途。如施工中减少材料的二次倒运、落地灰的回收、废弃砖石作铺路材料等。我们有理山相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必将给项目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并产生一种全新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式。 三、应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 必须充分重视现代科技的作用,加以合理利用来实现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1)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并进行项目目标控制,以进度、质量、投资三条主线对项目进行优化组合,以科技先行提高决策水平。(2)人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围绕三人效益提高的科技水平需要将得到持续发展。(3)项目管理中要创造有利于科技正而作用的社会环境,在物质方面支持,组织方面帮助,观念方面弘扬。(4)增加项目决策者的科技责任。一方面项目决策者要关注科技,但不能满足于纯技术而要以科学人的基本素质来进行决策:另一方面项目决策者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杜绝“三拍”:同时,必须始终站在专业、科技应用前沿,广泛应用、传播新科技,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所以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时,需要提高土木工程的项目管理水平。起始必须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最新科技成果,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并不断创新以维持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优化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科学性管理,从而来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现代化。 总结: 土木工程的项目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伴随施工全程,对其有着密切相关性及部分决定性。随着现今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的要求逐渐升高。土木工程的施工,要注意每一个环节,以免某一误差影响整个工程项目,对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施工制度,做好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合理的对土木工程进行项目管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从而提高土木工程的质量及施工进度,保障工程项目的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 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具体概括为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对内协调、对外协调和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等工作,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尽可能快速和优质完成工程施工项目,达到工程项目管理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问题;处理措施 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原则 1、质量化原则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强化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监督,让参与到整个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阶段的全部单位和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质量第一,安全首位”的重要性,将质量化建设原则贯彻到底。 2、标准化原则 在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为了更好的协调建筑施工和管理生产活动,必须有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约束施工现场各个人员的行为,规范施工阶段各个环节的秩序,避免施工现场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和事故,减少个体人员的随意性。 3、经济性原则 施工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中耗时最多、耗费最大的中心环节,因此该阶段的项目管理不能只关注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同时也要讲工程成本考虑在内,合理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项目管理团队应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致力于市场拓展和降低成本,减少成本流失,树立“节约环保”的低碳经济理念,争取以最少的成本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4、数据反馈原则 施工阶段要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必须有科学可靠的数据反馈,而数据反馈是能够将客观现实中的施工状况和施工进度反应出来,而项目管理团队通过对反馈上来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根据已有的额离技术和工程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二、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内,国内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整个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依据就是管理体制,要是不具备健全的管理体制,那么对于整体的建筑工程都会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国内大部分的建筑工程,先要节约一定的人员开支,在工程管理部门上并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这样就使得本部门内人员缺少,一个员工身兼数职的情况较为严重。 2、土木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低 首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的专业分包现象。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建筑分包单位在工作分工中很难做到工作的明确分工。其次,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不够健全。导致员工工作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到个人,经常会出现了返工、误工的现象。由于建筑工作是一项体力工作,导致建筑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上不去,在施工工程中很难做好协调,就容易给施工工作造成困难;最后,由于建筑施工各个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够统一,每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很难全面的了解各个施工专业的内容,专业技术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新技术不能及时应用,也对建筑施工协调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3、施工进度问题 在施工中如果施工企业对施工人员没有进行合理的配置,施工人员就无法正常的展开施工,供应商如果不能及时向施工方提供施工材料也让会影响到工程的正常施工,甚至还会增加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成本,除此之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资金的供应也会使得施工受到严重的阻碍,施工工期也会有一定的拖延,施工质量也无法保证。 三、完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处理措施 1、完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施工管理制度,是确保施工管理合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施工管理制度就要进一步深入到建筑单位内部,通过加强建筑单位内部施工项目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选择最佳优化配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科学分配,既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又可以促进部门间的和谐。 2、组建合理的施工管理队伍 施工项目管理队伍的组建往往在工程项目开工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小型的工程项目,几乎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来组建一个施工管理队伍,更谈不上团队合作。对于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施工管理项目部的职工动辄十几人,多则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团队,因此一个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队伍建设需要加以充分的考虑。注意吸纳各种专业类型的人才,发挥不同专业人才的优势,充分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和与各参建方的协调沟通工作。 3、科学控制进度,保证工程正常进行 在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与管理中,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效的组织、技术、经济和管理措施,实现科学的进度控制,确保整个工程的施工能够正常进行。在组织上,需要每一位施工进度控制与管理专员能够十分熟悉健全的项目管理组织体系,并在整个组织体系中起到绝对的主要作用,能够协调相关部门对进度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论证并组织实施。在技术上,做好施工质量与进度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更新,能及时对进度检查工作时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识别并提出有效的补救方案,从技术上保证工程进度得到有效控制。在经济上,应首先编制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适应的资金需求计划和物质需求计划,对工程实施各阶段的经济资源提前准备好,为工程的如期进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管理上,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科学的管理。 4、成本管理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工程的成本可以细分为现场成本、材料成本、机械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这些成本的合理运用可以带来很好的利润效应,所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准确的核算出企业内部的目标成本是该企业实现工程项目利润的关键。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壮大,项目就得有效益,就得有利润。这也是考核项目最终管理情况的重要指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合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工期,采取定额发料,加强过程监控,降低施工工程中的工期、安全、质量等成本开支,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会,压缩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并根据合同条款,积极展开工程变更、索赔等工作,使施工效益最大化。 5、加强土木工程的安全管理 安全对施工企业来说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头等大事,其技术人员直接领导着建筑施工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做到一事一交底,每件事情都要派专人负责,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章作业行为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处理,积极消除不安全的因素,严格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其具体的方法就是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层层把关,逐级进行安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工程监理人员要及时检查和督促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于那些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以及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勒令其进行限期整改。 结束语 总之,工程项目施工项目管理复杂,各个过程紧密联系,影响项目工程利益的因素较多,个别环节出现漏洞,都会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做好施工管理各项工作,培养高素质、高效率的施工管理人才,保障建筑工程按进度要求完成施工,提高经济效益。 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摘要:在土木工程项目建设中,成本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不良问题,如对成本控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成本控制内容缺失严重等。建筑企业在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对成本控制必须要提升重视,找寻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应用有效措施进行改善,切实提升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力度。因此,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引言 成本控制与土木工程项目众多管理内容都息息相关,成本控制关乎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和施工进度控制。在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果忽略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不仅会导致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入超过预期设想,同时对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控制也会造成非常不良影响。在以往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改善,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一、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缺乏统一的工程成本控制机制 我国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中,一直没有建设统一性的土木工程成本控制机制,该问题也是我国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很多建筑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认为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并不能为建筑企业带来实际性的利益,同时还需要建筑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所以对于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更多是针对工程结算阶段,而对成本预算与材料采购、施工阶段工程成本控制都没有给予一定程度重视。这些阶段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力度较差,不仅会提高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入,同时还有可能导致施工阶段应用劣质的施工材料,以偷工减料的行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严重损害了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一些建筑单位甚至还认为,只有在建设规模较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中需要进行工程成本控制工作落实,降低了对小型工程项目工程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从而对小型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造成了非常不良影响。以上问题出现都是因为我国建筑领域没有建立统一性的土木工程成本控制机制,各个阶段的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严重脱节,影响了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的整体性。土木工程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业主单位需要承担的责任,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单位、设计单位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工程成本控制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参建单位在土木工程成本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参建单位在进行工程成本控制时,更多的是以自身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工程成本控制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得工程造价整体管理目标很难有效实现。 (二)缺乏有力的工程管理管理监管机制 虽然随着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也逐渐认识到了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且将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列为土木工程项目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实际落实中,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是否严格履行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目标是否具备一致性,以及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是否会对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控制造成一定损害,这些问题都没有通过专业机构进行验证,也就表示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严谨性和有效性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现阶段,有土木工程建设施工质量较大引发的不良事件常有发生,这些建筑企业中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工程成本控制部门,但是工程质量问题仍然没有有效避免。很多建筑企业不能在施工合同规定的施工周期内完成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部内容,而且施工中没有融入绿色生态化理念,导致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对周围区域环境的破坏。而且一些土木工程项目还不能在工程合同规定时间周期内完成施工工作,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对周围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些不良问题出现都是因为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没有严格依据相关程序和规定,对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名誉都造成了非常不良影响。 (三)缺乏工程成本控制人才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各个区域都有大量的土木工程项目投入建设,土木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实际调查了解到,我国高质量的工程成本控制人才数量较少。想要从事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工作人员必须要经过长时间专业性的培训,并且要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工程造价专项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高级造价工程师的职称,当然具备该职称的工程成本控制人员薪资待遇也是非常可观的。在高薪资的吸引下,很多以往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盲目性的考取职称。而且一些综合素质较为良好的工程成本控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自身的专业素质良好呈现出来,甚至在利益的吸引下工程成本控制人员应用岗位职权谋取不法经济效益,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不但使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不能良好呈现出来,而且对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控制造成了非常不良影响。 二、提升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将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土木工程 建筑企业需要将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去,无论是在土木工程建设前期策划阶段、建设施工阶段还是在后期结算阶段,对成本控制都需要给予较高的重视程度。 1.土木工程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分析 土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会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结合现行土木工程项目设计规范,对土木工程项目进行详细化、全面化的设计。工程项目设计就是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灵魂所在,想要强化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就必须要从土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入手。设计阶段落实成本控制对提升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整体成本控制力度有着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土木工程项目设计对加强工程项目建设投资限额有着积极影响,土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对外部造型以及结构类型的选择都会对土木工程项目建设资本投入产生一定影响。土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加强工程造价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投入产出效果非常明显。成本控制工作人员需要与设计单位更多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利用价值工程对土木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比对,最终选择其中经济性较为良好的土木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此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土木工程项目设计单位的设计资质进行审核,一定要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 2.土木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分析 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虽然在此阶段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投入节约的可能性较低,但是如果忽略了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很有可能导致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入超过预期设想,提升土木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工作人员需要从施工组织以及施工技术应用等众多角度入手。要根据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量控制要求合理进行施工方案的编制。要组织会议对成本控制责任进行明确落实,将土木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使参与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全体人员都可以明确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成本控制工作中去。要注重土木工程项目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在避免对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对各项建设资源投入进行严格控制。不能存在某一施工环节人力资源投入过多,致使土木工程成本投入增加。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必须要从全局考虑,对成本控制目标进行深入分析,分析施工进度控制计划编制的科学性。成本控制工作人员在对工程索赔问题进行处理时,一定要非常严谨,对索赔依据的合法性进行审核,严格依据施工合同内的众多条款以及国家相关法规完成工程索赔处理,使得施工合同签订双方都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二)建设并落实工程成本控制监管机制 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需要应用施工设备和原材料众多,而且施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会根据建筑市场供应情况出现一定的价格波动,因而需要提升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成本控制力度。要注重成本控制监管机制的建设,体制建设过程中土工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需要参与,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发展趋势进行成本控制监管建设,使得土木工程管理中成本控制可以逐渐操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提高成本控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人员需要树立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及时吸收外界先进的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理念,使得自身的成本控制理念可以随时展而转变。成本控制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高超的财务预算能力以及丰富的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经验,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成本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对土木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材料应用以及具体施工有深入的了解,在成本控制工作中灵活应用多种理论知识和成本控制技能。建筑企业对成本控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也需要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将企业中学习能力较为良好、有上进心的成本控制工作人员送往外界进行培训,或邀请成本控制领域中具有代表性或者比较著名的人员到企业进行培训,促进我国土木工程成本控制整体水平提升,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领域更好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总之,要想使得工程成本控制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保证土木工程顺利实施并且按期完工,保证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必须将工程成本控制贯穿于土木工程建设全过程;同时,要建设并落实工程成本控制监管机制,还要提高工程成本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我国工程成本控制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张军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木工程建设的数量。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的土木工程在项目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土木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一次为切入点对当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项目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程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整个土木工程项目建筑施工的基本要求。近几年,在经济迅猛发展和建筑行业日益兴起的背景下,木工程建设有着不断扩张的趋势,同时在工程实施上也不断出现质量不过关、不能按时交工、施工人员个人安全得不到保障等施工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更对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加强对项目管理的有效控制,才能有效确保土木工程项目建筑施工质量。 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1、对项目成本的控制的意识比较差 对于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应该渗透到项目中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了技术、施工方法还有施工的管理。就建筑业地发展过程来看,项目成本管理还是简单的把责任交给了财务人员的身上,其他部门只是负责自己应该负责的那些,管技术的只管技术、管质量的只管质量。这样表面上看是责任分工明确,但是实际上是完全割裂开了项目成本管理中各个部分与其之间的联系。还有就是为了赶工期,不切合实际地增加设备和工人数量,这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且对于建筑的质量也是不利的。为了提高建筑质量,只是考虑到了措施的可行与否,但是在经济上没有进行周全考虑,这些都表现出了当前对于项目成本的管理的意识的薄弱。 2、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控出现问题 在当前土木工程项目建筑施工过程中,尤其在施工进度管控过程在,应当紧紧围绕着土木工程项目建设阶段的工序、时间全面开展,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在此基础上按照要求制定规划和施工方案,以此来确保土木工程中每个环节都在掌控范围之内。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土木工程项目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关系是总包、分包,在这样的整体状态下,对于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控而言,难以有效地将其统一起来。对于建筑产品而言,虽然在早期的施工设计过程中,已经进行了科学、合理设计,但是在分包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分包项目单一等问题,因此无法对施工进度做出明确的规定;即便做出了一些规定,但因部分小分包公司对延误赔偿未给出明确的概念。在该种情况下,整体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难以在预定好的时间范围内投入应用,以致于土木工程项目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费用也会随之增加,以致于整个土建工程项目建筑施工成本大幅度增加。 3、实际施工作业和工程设计目标出现较大的偏差 在实际的施工中,必须要严格依照目标去进行,并使其尽可能的达到科学化、完善化与规范化,这样才可以让工程的质量得到最好的保障,从而让其在后期投入运行的过程当中,能够在最大限度的范围之内,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施工的时候,都没有严格依照工程设计的目标去执行,再加上施工单位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施工制度,使得施工人员的行为缺失了规范性,比如:偷工减料等,导致施工作业和工程设计目标出现了大相径庭的现象。 二、加强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意识 工程项目的管理不只是其中一个部门的工作,更应该是项目中多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涉及到了管理、技术以及经济等方面。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做到人人注意、处处控制,调动最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帮助员工树立起全局观念,增强他们的凝聚力,提高他们的意识,这样才能逐步实现项目的有效控制。 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进度控制 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理过程中,尤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当结合土建工程项目建筑施工实际情况、气候条件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为避免因气候等因素造成的工期延误现象发生,建议提前预留富裕时间,并且使土建工程建筑施工进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进度计划并非一成不变,除应当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外,还要具体到每一天,并且根据土建工程建筑施工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能够按期交工。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运维管护也非常的重要,这是确保施工进度的关键。 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安全管控 在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土建工程施工特点,对其施工安全进行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以安全管理为基本原则,制定有效、可行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并且严格按照不同环节的施工要求,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难点等,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强化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有效落实安全责任。比如,对临边防护设施加强安全检查,对施工现场用到的临电设施等加强管理,同时还要极大安全防护设施资金投入,做好采购、物资设备存储工作,从理念、物质层面上做好准备工作。分区域、分阶段地进行施工安全管理,并且根据土建工程建筑项目每个施工段的特点,对其进行重点管控。以混凝土施工为例,应当加大力度,对水泥以及钢筋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认真做好安监工作,对施工操作平台进行规范,并且对施工过程中的不合理搅拌、浇筑以及振捣技术等进行及时纠正;竣工验收过程,应当积极开展全面审查工作。 4、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要想真正解决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还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来规范管理行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土木工程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因此从方法和理念上都需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加强对管理队伍的建设,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与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工资挂钩,将管理机制落实到实处。 5、正确处理好质量、工期和安全的关系 按期高质量完成工程是企业赢得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确保按期完成进度的同时在质量和安全上也要做到相关保证,避免工程后期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返工也是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阐述了这三方面与项目管理的重要关系。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至关重要,其贯穿于整个土建工程施工全过程。然而,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因此在实施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所以企业应该不断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根据自身实际来对项目实行有效的控制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点探究 摘要: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是针对建设项目运行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其管理的好坏,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的控制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关键问题;措施 一、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是在施工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参建方通过相关理论、观点和科学技术手段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及协调等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在实际实施中,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周期,贯穿于工程决策、招投标、施工承包合同签订、项目准备与实施和交工验收等施工项目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求管理者必须作出科学规划、提出合理措施、实施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活动,从而使得工程资源得以优化组合,施工效率得到提高,实现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的目标。 二、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关键问题 1、工程造价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的施工造价对施工单位和投资者的利益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尤其要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可是,现在有很多的施工方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经常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材料等,以减少成本支出,不但降低了工程的质量、埋下无法估计的质量隐患,在返工返修过程中也无形地拖延了工程进度。上述情况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只认识到三者的对立面,而忽视了三者的统一关系。即:我们寻求的应该是工程保质保量、按期交付的前提下能降低施工成本的有效途径,而非片面牺牲工程质量、延长合同工期以节省眼前成本的方法。目前,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在以往很多工程项目上忽视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造成施工中胡乱开支、毫无节制;还有些项目成本计划和实施“两面派”,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控制或为实现成本计划目标而片面降低施工质量要求,工程管理及成本一度失控,使成本管理流于形式。 2、技术质量问题 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极易产生问题。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这就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如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也会对项目的施工质量造成难以估计的影响。实践中,施工往往凭技术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容易忽视系统、规范等专业理论上的操作流程与学习提高,这对施工质量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也间接影响到项目及社会的经济效益。 3、安全意识比较低 据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造成的伤亡人数在各大行业中排行第一,仅次于交通事故和煤矿业。其中,土木工程重大安全事故也是频频发生.并没有得到很好、有效的解决。上至企业的老板,下至工地的民工,往往都忽视了土木工程安全管理这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安全意识淡薄,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因安全管理只有支出,很难看到显著的收益,一些企业的老板对于安全管理这块儿往往不肯投入,对用于安全生产的必备器材、设备等是能省则省、能拖就拖。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又经常不到位,疏于防范;许多民工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又没有经过必要的岗前学习培训、忽视安全交底,施工中一味讲求进度,不注意规范操作、野蛮施工,对安全施工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实践中,因安全事故酿成的损失与人员伤亡,时刻敲响警钟,提醒着相关单位及人员认清安全管理的风险与重要性。 4、进度控制不当 我国的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以往存在一些项目,在工程进度上缺乏严格有效的控制。因每个工程都有其特殊性与施工技术难点,而在施工过程又经常会遇到一些事先难以预料的政策性因素、异常气候、不可抗力等风险,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工程的进度。由于工程施工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而计划工期往往紧凑有限,施工中一旦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进度控制不当往往就会出现工程延误,严重影响项目的整体验收和后期运营效益,也在无形中会增加工程的成本投入。 5、合同管理项目不规范 由于在我国建筑市场相对国外起步较晚,相关的司法体系也不太完善,有关企业在制定法律合同时难免会出现漏洞。实践中,部分施工企业为了盈利往往甘冒风险,施工中运用一些不法途径降低了短期成本,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埋下了严重的安全与质量隐患,日后业主的维修与运营成本也大大增加。当前许多建设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往往缺乏针对这些项目风险的有效约束与规范条款,加之施工过程中把关不严,造成日后问责困难,也对企业和项目带来很多法律风险。另外,因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对施工方风险、责任约定不明确以及变更、索赔等条款不完善,造成施工中变更频繁、签证多,索赔多,施工结算价大大高于合同价,最终不得不追投资。 6、管理人员素质低,缺少科学监管机制 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负责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的人员大多存在着的学历低、素质低的现象,表现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合同管理意识等方面,致使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以提高。其次我国现在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管理机制不够科学、也缺乏健全的体系,表现为监管的范围狭小等,致使有关职能部门无法有效发挥监管、建议等积极作用。 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1、施工项目管理的安全监管 目前我国施工项目安全监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避免发生事故、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要从施工设备、工具以及工人防护等设施出发,设置专门的监管工作岗位,明确其职责。加强对施工设备的规划和保养,对于老化、故障设备要及时更新和改进,改善职工施工环境,保障施工设备的完好。同时注重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防卫意识,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建立规范的监管体系,对施工项目进行全程监控,促进工程顺利平稳实施。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兴衰,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2、施工中进行全面管理 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须事先编制具体的施工方案,用以指导该工程施工。施工方案作为项目规划与指导性纲要,应统筹兼顾项目的安全、质量、成本、进度、风险、组织、资源管理等各方面,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对项目的整体实施作出规划,确定好工程的现场布局、工程进度、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和设备配置等等,以免盲目施工。一个良好的施工方案对项目管理是一个好的开始。施工方案需有一定的有针对性,不能按部就班,应就具体项目的特点与难点,因地制宜的组织施工。同时,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事件,编制施工方案时应有一定的合理预见性,编制紧急预案、应急抢险等,从科学的角度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从而使企业及项目均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施工中,以施工方案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手段,对项目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旦出现偏离的情况应及时反映,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保证计划的实施。 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最主要的是要加强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的质量意识。只有当管理人员建立起思想意识才可以指导具体行动,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上行下效,才能使一线工作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是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与用量,从原材料抓起,每项采购的物品必须符合标准。第三,要控制好施工检验程序。在施工的时候,要检查每项工序,严格执行必要的检查、测量、验收等规范、标准、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土木工程的质量安全。 4、管理模式的调整 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具有流动性、阶段性、季节性和生产能力负荷的不均衡性,要求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必须符合建设产品的主要特点。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兼收并蓄,对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合理调整,调整后的管理模式应当具有弹性生产力、刚性产业结构和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还要建立科学务实的项目经济计划手段和严谨有效的项目管理手段。 结束语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施工企业、投资单位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随着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土木工程施工难度越来越大,对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进行有效而科学的管理,在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与时俱进,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与模式。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语文是一种素养,是一种通过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语言形式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体现出来的艺术、文化素养;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蕴含了伦理道理,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本。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在教学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语文教师要自觉做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者并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要自觉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自觉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布者。我国有着悠悠5000年的灿烂文化,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要对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了如指掌,语文教师要喜欢读书,特别是要读好的与教育自身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华经典著作,作为语文教育的实践者,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语文教学后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把学语文与学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同时也渗透着中华民族璀璨历史文化。 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加强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汉语语言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教师除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外,还应该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母语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外语学习受到空前的青睐,而母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并出现了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比如传统语言有逐步丧失的趋势,母语表达有被弱化的倾象等。母语意识的淡化,极易造成民族意识的削弱,进而影响到年轻一代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因此,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并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对母语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度的兴趣,进而养成日积月累、乐此不疲的学习习惯,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祖国经典著作,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我们中学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安排合适的时间去阅读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这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或街头小报这类书籍较感兴趣,原因是它的幽默风趣。但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含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与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探索。因此课堂上不失时机的推荐和引用祖国经典名著,是弘扬传统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之一。现在初中阶段虽不需过多的研究探讨,但也能为以后的高中、大学的精读打下基础。 三、重视阅读,深挖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品位文化的意蕴 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词、小说、散文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现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吟咏美文,传承文明,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也可融思考于其中,蓄能力于其中,寓创造于其中,一举多得。不仅如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解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学常识及文化背景;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及文化背景及意趣。 我们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的选编语文有反映风俗人情的,有校园生活的,有理想信念的,有传统美德的,有人文关怀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些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语言文字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闪耀着文化彩的光芒。当我们去精读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等同于贴进了中国文化,因此,语文老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阅读提高审美情趣的品位。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取感受,去凸显文本,从而发现文体中所蕴含的美进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新课标》中也特别指出:“注意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育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引导学生,重视阅读,挖掘文化内涵,品味文化意蕴,进而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积极培养学生学国语言的兴趣,注重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发扬光大。 民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摘要: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生活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城市化建设与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学校语文教学中,利用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各种资源,可以使作文教学更鲜活、使语文课堂更充实、使语文活动更快乐。 关键词: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语文教学;运用 本文是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123540865 苗族是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长期居住在湘西偏远山区,过着小农经济的山地生活。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中,湘西苗族的先民们创建了本民族特有的、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这些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体现了湘西苗族人民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这些文化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至今仍流传在湘西苗族的各个村寨,影响着湘西苗族人民的经济与生活。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生活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城市化建设与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湘西苗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校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运用研究》。经过对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它正以数据库的形式通过校园网络向广大师生服务,为教师对湘西苗族优秀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平台,也为湘西苗族地区的农村语文教学找到了源头活水。 一、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让作文教学更鲜活。学生作文的现状,往往缺乏新鲜真实题材,胡编乱造的甚多,生活中许多真实有趣的素材,却没有被发掘出来。叶圣陶先生曾说:“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最好办法。”但是学校生活的相对枯燥乏味,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缺少生活体验,缺乏切身体会,自然无话可写。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利用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里的图片、短片、文字资料等,有意地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生产生活,如立春了谷雨了,劳动人民会做些什么,并弄清这样做的来龙去脉。然后把这些写进作文中,结果发现学生的作文都写出了生活的真实。“立春,天气回暖,劳动人民翻地了,准备春耕,在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只能凭借这些大自然的语言指挥劳动生产……”因为这些素材从小就听父母说起,很熟悉,所以运用起来是得心应手。再者让学生把写作的目光指向当地节日和婚庆的活动方式,以此思索家乡的变迁。学生写到:“节日的庆祝活动越来越简单了,一串鞭炮就宣告节日到来与结束,才年初二全家就各奔东西。婚庆活动越来越有排场了,高级轿车,高级饭店,满桌酒菜,社会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这些素材这些思索,无疑让作文鲜活深刻了。 二、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让语文课堂更充实。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里收集了大量苗家节日的音像资料,而中学语文教材里也有许多涉及到民俗节日的课文。教师可利用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的音像、图片,并结合这些内容让学生进行湘西苗族地区的过节习俗的调查。我教学《到民间采风去---过年》活动总结课时,先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春联、神像和年画,动手绘制风俗民俗民情画,采访民间传说,然后组织学生在课中展示评比,并交流采访到的民间传说。接着转入对节日的了解和探究,由此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如喜欢到哪些人家拜年,哪些人给压岁钱等。在播放其他地区过年的风俗音像后,紧接着讨论:其他地区过年的风俗民情同自己的家乡过年民俗习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过年的特色。湘西凤凰有不少文化名胜,如有百年历史的虹桥和万民塔,也有沱江两岸的吊脚楼等,还有不少与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挖掘,如民间传说,建筑文化等。可让学生收集当地民间的传说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让他们写游记以弘扬本地的旅游文化。这样课堂自始至终浸润在苗族文化的氛围当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感染。这样的课堂既可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又训练了说与写的语文能力;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真是一举多得呀。 三、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让语文活动更快乐。结合语文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的视频、图片,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用采访、调查等形式,了解本乡本土的风俗民情,比如:当地的传统节日文化、禁忌文化、建筑文化等。再走入课堂,以交流、竞赛形式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家乡,产生对家乡的亲近感。可为进一步将苗族优秀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做好基础。湘西苗族地区民风民情醉人。他们能歌善舞,用歌喉歌唱幸福、歌唱真挚的爱情;用舞蹈传递对生活的情怀,如苗族芦笙舞经历了最初的由无意识向有意识审美舞动的进化过程,其舞蹈文化和其他民族一样,是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诞生的,传递出苗族这个古老而又团结进取的民族。元宵闹龙灯、六月六歌会、四月八歌节等一系列的有关苗族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湘西苗族优秀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已经是湘西地区语文课程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湘西苗族优秀文化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运用,是湘西苗族地区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构建有苗族特色的语文课程,就必须让湘西苗族优秀文化走进教材,走进课堂。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支系 【摘 要】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报告在怎样“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明确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沃土。但反传统思想的漫延,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完全淡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文化荒原。语文教学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支系,把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片文化的绿荫,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真正“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学生发展;文化强国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报告在怎样“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明确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沃土。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创造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可是,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自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下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到“”的文化埋葬,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荒漠化。改革开放以来,多元的外来文化在开放时代与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入地“亲密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反传统思想的漫延,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完全淡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文化的荒原现象。以至外来文化和通俗文化逐渐成为强势的文化主流,传统文化则被淡化和遗忘。物欲横流已扭曲时代的主色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影响着青年人的人生价值观塑造。我们知道改革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唯有本民族长期孕育而熟悉、崇尚的文化,才能始终对人们起到激励作用。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载体主要是民族母语,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民族母语非常重要,语文教学正是研究学习汉民族母语的唯一学科。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学迷失了最基本的落脚点,甚至出现了许多学生母语使用力不从心的现象,这种疲惫的学习心态令人堪忧。母语学习中,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文化精神的感悟是一个基础性的指标。可是这种显而易见的目标,今天又被扭曲和异化成唯“分数”是图的应试教育了。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它是我们民族祖先创成,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并辩证地传承与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扎实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要把古典的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要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世界的目光已转向了中国。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少是讲和谐礼让、和衷共济的,如果世界上各国人民都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就会减少隔阂,增进友谊。但是我们自己对本国的文化都缺少了解,怎么去说服别人呢?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极。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而时代呼唤优秀传统文化弘扬!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语文教学,不要再让语文教育“干干巴巴”说教,要不断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真正意义上让语文教学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支系,才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004年,教育部决定,把每年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这无疑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政策保证。 二、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有较多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我们要扬长避短,“古为今用”,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把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片文化的绿荫,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怎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几点的认识: (一)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我们认为,人文性不单或文学性、或文化性、或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别于他物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发展的东西,即是文化精神。语文有以听说形态的口头语言和读写形态的书面语言构成的语言层面,这体现为工具性;蕴含于语言深处的文化内容,体现为人文性。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应很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如低年级的文字教学可以从汉字的字形结构联系“造字法”来认识古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高年级的词语教学可以从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神话故事中学先的人文精神,感受深厚的传统文化魅力;阅读教学中更有机会让学生广泛涉猎传统文化;写作是传统文化习得后的内化再物质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言层面的“咬文嚼字”,更要对蕴含于语言深层的文化内容进行挖掘和感悟。 (二)重视大语文教学,强调文化面的拓展 大语文教学的实践就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语文环境,有三个层面:一是文章本身,即字、词、句、段、篇的文字语境;二是与文章直接相关的写作背景,缘由,所涉及的人事和作者意图等;三是蕴含在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包括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艺、风俗、民族的心理和民族历史,乃至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等文化内容。课程标准就指出“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如大量的古诗文的理解和背诵,就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表现。学生大量背诵,吸收大量古典文化与语言的精华,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包容了许多的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明辨”,如果学生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必定孤陋寡闻,丧失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其阅读必然或停留在字面,或人云亦云,难有收获,谈不上传承,更谈不上创新了。 (三)主张阅读活动、语言理解的个性化,强化文化内蕴的自主吸收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崇尚“得意”、“会意”和“悟性”的阅读理念,它们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崇尚读者个性化的理解,而不拘于语言形式,这是个性解放、怡情悦性的阅读。这种阅读主张“得意忘食”、“不求甚解”。我们今天也应提倡有个性、怡然自乐的阅读,不让学生绑在篇章的肢解上,苦苦寻求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得意”、“会意”后“欣然”,不“忘食”也陶冶性情,弘扬了文化精神,在宽松自由的阅读中积累知识,开发创新,发展智力,这是阅读教学的最优选择,也是扩大阅读,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主要途径。 (四)多样化的阅读理解,丰富文化精神的内化形式 语文教育中阅读理解的多样化,带着问题读书,丰富读书的方式,体现出阅读的层次性,语文课上的“读”是一种能力的训练,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使读“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默读的分量,既能给学生读的时间,还能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能够以读促思,以思促读。学生的读书不仅仅停留在表层文本上,而且让阅读真正有了深度。多样化的阅读即保证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接触面,又保证阅读的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效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多样化的阅读,从而多形式内化传统文化精神,才能更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总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开放的世界格局中,多元文化激荡和相互冲击的大时代环境下,让我们民族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的时代要求,而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最有效途径,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的。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将迎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将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到世界先进的民族文化之中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国梦”就不远了。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如春风吹绿了荆楚菁菁校园,吹暖了大江南北万户千家。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盛况空前的教育教学活动,深有感触。笔者认为一名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尤其应抓住教学的根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笔者追求的教育特色;注重德育,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美善心灵、高尚情操、高人文素养的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其实,也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一、语文学科的特性使然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更要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就有一条“道德情感价值观”,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早在1000多年以前,韩愈就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传道——传经布道,教学生以德行。我们现在提倡的“五育”(德智体美劳)、“三好”(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都表明“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三、教育现状带来的反思 “伦理消瘦,技术臃肿”,是现在这个经济时代、浮躁时代的最好写照。社会的大环境导致了教育的急功近利。给学生“减负”多年,未见成效,反而越减越“负”。一方面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一方面大力实施应试教育。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重考试,轻德育,舍本逐末的教育塑造了大批畸形“人才”。带着妈妈、保姆上大学的青年学子,不满足要求就捅杀亲妈的留学生,为丁点儿小事竟残杀同窗的大学生……种种乱象,难道不令人悲哀,不令人痛心反省吗?教育的失误在何处?缺少德行!教育的出路在何处?践行德育!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突出“德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笔者谈几点不成熟的做法,以期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圣贤教育,传统文化作载体 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推崇圣贤教育,教育的资源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其思想精髓。孔孟思想,仁爱和平,造就圣贤君子。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从和谐自我身心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一句句经典在课堂响起,一则则圣言擦出师生智慧的火花。 (二)每天必读《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代儒生李毓秀根据《论语·述而》所编的童蒙养正教材。是做人的准则、处世的规范。1080字字字玑珠,113条条条经典。从居家孝悌、外出谨信、待人仁爱、求学精进等几个方面来规范自我。三字一句,押韵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笔者带领学生每天朗读一遍《弟子规》,费时甚少,但带给学生语言美享受的同时,在他们的心田也种上了德行的种子。另外,笔者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弟子规》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做”的。能做到多少,你就能有多少收益,就能成就多少人生幸福。每天,我们师生一起努力践行《弟子规》,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三)感恩歌曲课前唱 每次上课之间,笔者一般会和同学们一起唱些感恩歌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善乐雅曲会给我们美好的情感熏陶。像《跪羊图》、《感恩一切》、《生命的河》、《推动摇篮的手》等歌曲,能激发人的孝心和感恩之心。“百善孝为先”,一扇扇孝门被打开,人生将会顺利又美满。 (四)抓好课堂渗德育 笔者在平日教学过程中,若发现有能渗透德育的环节,绝不放过,一定要把它作重点,深挖掘,给学生以德育指导。如在《感念先祖》教学中引领学生缅怀祖德,学会感恩;由《朱买臣传》中朱买臣的人生经历教育学生做人要谦和厚道;在《陈情表》一课中则引导学生认识忠孝难两全,先尽孝再尽忠,“孝为百善先”的道理;学习《项脊轩志》一课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让莘莘学子感受到归有光融入到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离开了情感德育的语文教学,无疑是索然无味的。 (五)电化教学激善心 笔者在教室放一台电视机,利用每次语文“夕会”的时间,播放优秀德育视频。山东卫视的“天下父母”节目,让同学们感受亲情孝道;央视动漫《中华德育故事》,寓教于乐懂美德;台湾蔡礼旭老师的讲演《让生命充满爱》,激励着同学们感恩奋进;李一冉老师的《孝道》,令不少同学潸然泪下…… (六)话题讨论来谈心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利用语文活动课精心组织同学们讨论孝道、亲情、人生意义、价值观、成长等话题。如讨论“新时代儿女该怎样给父母尽孝,”让同学们领悟到“孝”的真谛。论辩“我们还要不要当‘彭宇’?”鼓励大家要把爱心传递下去。“救人该不该收回报?”启示同学们认识何为真善,何为半善,何为伪善。同学大多一改往日课堂上“沉默是金”的现象,踊跃发言,大谈心声。这些有针对性的话题讨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现在催发了每位同学心田中固有的真、善、美、惠的种子,今后也必将绽放道德的美丽花朵。 (七)写作训练抒感想 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引领学生思考人生、感悟成长的一种较好手段。笔者在周记中巧妙设置一些道德话题,让同学们结合自身行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想认识。如组织同学们观看《暖春》、《爱是红色的》等一系列美德教育的电影视频后,学生们竟主动地想表达一点什么了。笔者还经常利用语文自习课,给同学们读一些生活中感人的故事,印发关于亲情、善行话题的作文素材供学生们阅读。由那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周记、感想、心路历程,笔者欣喜地看到,善良的种子正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长大,开花。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才,有才此有用。德者,人之本也。”作为新世纪的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愿意效法古人,践行德育,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勉。 让语文教学的田野盛开道德之花。 (李纪文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第四中学 430404)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审美教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的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感受,形成审美特质。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再创造,让学生在情感的推动下去感悟作品的真情,并进行客观的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可以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探索美、理解美,真正了解美的本质。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作者及作品的情感,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美的感受。实践证明,通过长期“入境探美”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力。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作者用自己的深情向我们描绘了绚丽多姿的春天,并表达了对春天的赞颂。而初一学生未必能真正感受到这些美丽的春景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意境当中,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仔细地探索春的意境,从作者的描绘中理解到春的美、认识到春的美,得到美的陶冶,获得丰富的美感,进而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即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包括字、词、句等,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赏析。赏析课文的意境,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净化,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通过情感教育和情感熏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境中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拨动其心灵之弦,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师生共鸣。好的作品都具有优美的艺术境界。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带着情感体验,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深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诗是文学皇冠上的瑰宝,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民族文化的保存,诗歌首当其冲。难怪《诗经》、《楚辞》、《唐诗》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顶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是靠浩如烟海的古诗古文传承下来的。从《诗经》、《楚辞》、《史记》、《汉书》到唐诗、宋词、《资治通鉴》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等,影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先贤圣明、仁人志士。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大力开展古诗文诵读,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想象能力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以说想象是创新的桥梁,想象是由此岸到彼岸的翅膀,离开想象,创新是不可能的。今天的学校教育,就担负着是否能为祖国培养出具有想象能力的创新意识的合格建设人才的重任。古诗文中就有许多能使人展开想象力的佳作,读后使人浮想联翩,易产生境外之境,收到创新的效果。如王维的《使至塞止》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之令人想象到在茫茫大漠之中,远处一桂烽坦冲天直上,随着视线向上推移,苍天、黄云、归雁尽收眼底;时值日暮黄昏,遥望蜿蜒奔流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滚滚欲下,水天相接,波光粼粼,一望无垠。给读者展示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人更深地领略了塞上苍凉而又壮美的风光。又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一句,作者用“三千丈”来比喻“愁”,形象、具体、逼真,把无形的“愁”摆到了读者面前,使读者能想象到,给读者对其他抽象事物的理解以启迪,撞开了读者想象的大门。优美的诗歌、散文,能像音乐一样直接展示宇宙间万物的灵魂,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使其内心直接进入想象世界,产生共鸣。实践证明,长期诵读古诗文的人,想象力丰富,而丰富的想象力又必然推动创新的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彩的美的世界,是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凭借。在教学过程中,应带领学生去认识这个美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认为, 为达到此目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当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较大时,这种情境创设就成为必要的手段。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与课文内容相契合,这样就能够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消除文本与学生的“心理隔阂”,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对创设情境,我们不应该对文中情境生搬硬套。例如执教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有的教师自己或者让学生来模仿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样子,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是不可取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去想象,进而得到审美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启发,教师引领学生去创设一种与学生似曾相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从而过渡到对课本教材的审美体验上。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优秀传统教学法 对新课改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一个新的理念实施必然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旧的优秀理念的完全背离,对优秀实践的完全抛弃,在我们的教学标新立异的同时,也不应该抛弃一些传统的好的教法,特别是语文教育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法,现就以下传统方法谈点浅显的看法。 一、“多读”是优秀的语文传统教学法之一,新课改中要继承和发扬。古人早已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很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或几个单元的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够的,新课改虽然调整了课程结构,增设了选修课,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但这还是远远不够。我们需要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教育阶段,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在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他们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式的优劣,使自己的表达更流畅,更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何况新课改并不排斥阅读,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吩咐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下课外阅读的重要程度。事实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这样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这里的大量阅读正是我们语文传统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多读如此重要,我们在新课改中就必须大量提倡,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地、切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多背”是又一种优秀的语文传统教学法。多背是多读的更高要求,在多读的过程中多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办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刻。 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培养,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之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的活用现象,各种特殊句式等内容,学生都会在反复涵咏中认知和理解文本。 三、“多写”更是优秀的语文传统教学法。新课标中指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对写作训练很重视。事实上,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多练。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写(下转3-6版中缝)(上接6版《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优秀传统教学法》)作的不足或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可以想象,一个平常不注意观察生活,不注重语言积累,不重视练习写作的学生无论在考场内外都是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来的。新课标还指出: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还要体验生活、反映生活,要有真情实感,厚积薄发。新课改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要求要尽可能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突出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近年高考中的新材料作文就是正确的导向。 优秀的传统教学法,在新课改中依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我们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历史实践也已经证明了这些教学方法行之有效,在新课改大力提倡创新之时,在强调新课改之“新”之时,我们不该忽视这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法。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革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教育观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因此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八到语文教学中来,将其与现代教育结合,以便让青少年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改革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 (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 (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 (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语文课程的最佳资源,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教育观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努力突破语文教学工具的局限性,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与长度,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教育是振兴民族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后,国际环境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几十年来,世界的政治与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外部环境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 关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2013年七月,我参加了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培训学习”。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培训期间,我们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和考察。期间,我们边学、边看、边思,感受良多。我们分别在新加坡立伟小学、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碧苑中学、新加坡艺术学校以及马来西亚新山宽柔中学、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进行了参观访问、座谈交流、课程旁听。在新加坡,每到一处,都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文化。学校门口贴着汉语书写的对联,学生跳着中国舞;在马来西亚看到了华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学习汉语教材,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在那里,我上了一篇课文――《说屏》。当大屏幕上出现中国结、京剧脸谱、剪纸等中华文化时,没想到学生们非常喜欢,对中华文化非常了解,超乎我的想象。那时,更激发了自己的民族责任感。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激励全民族的自信心,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年轻人的心中恢复强烈的民族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形成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 传统文化教育是历史传承的需要。现在,我们开始给学生开设国学课,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让青少年学生学习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已势在必行。台湾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三字经》《弟子规》,使孩子们从小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唤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聆听先哲的教诲,是继承了民族文化的根。 改革开放以后,国外文化开始进入中国,音乐、电影、饮食、服装等,可谓是全方位地吹来了一股“西风”。这本也无可非议,只有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才能取长补短、大步前进。但年轻一代“哈韩”“哈日”,看好莱坞影片、过圣诞节,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淡漠甚至不屑一顾,就值得我们警醒。遗忘传统,丢弃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 只有让中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对民族文化深厚的感情,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去对比世界优秀的多元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迁延的惟一手段,一切民族文化消亡的本质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教育的断绝。反之一切得以迁延发展的民族文化,其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的成功所导致。”可见教育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现在,学生语文素养表现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不能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多数学生字迹比较潦草难看,书写中出现的错别字较多;在解答填空题、列举题、简答题和作文题中,因为不规范书写和错别字而失分的较多。这显然说明了现在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书写锻炼,写出来的字横不平竖不直,完全没有了汉字的规范、形象、美观的特征。再加上现在广泛使用电脑,学生常常接触网络语言,汉字书写和文字表达的规范训练有弱化的倾向,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平时不能按照规范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的基本素养偏低。现代文学大师王蒙先生在《学好中国语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提出:“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弘扬传统文化,一方面语言文字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 这很奇特, 也很讽刺。” 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客观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培育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需求。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教师们可谓八仙过海、各寻其法。可我们常听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抱怨:最没味的就是语文!作为语文老师,也许会惊讶,语文应该是最有趣的呀!于是许多教师寻找增强语文趣味、提高教学效果的突破口,因而不同特色的方法各呈风采。 我在教学中,感觉渗透传统文化首先要从教师开始,要有意识地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聚宝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这些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的代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从孟子的“舍身取义”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到今天的“天下兴亡,人人有责”,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等传统文化精神始终闪耀着。 中学语文教学中同样传承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传统节日。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是清明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说的是中秋节;沈从文的《端午的鸭蛋》写出了端午节的习俗,各种节日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数不胜数。 三、我的教育实践 (1)诵读古诗文:《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讲读文言故事: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等都是很好的读本。如果将教材中的文言文讲成故事,让他们既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古代文化的蕴意,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开展社团活动:我们班成立了一个朗诵社团、一个话剧团、一个写作团,主要是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和根据课本表演课本剧、话剧等,平时在班级表演,有活动时代表学校参加区级比赛。我们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开展的“祖国好 家乡美”“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和“校园剧”比赛、“作文比赛”,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增强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同时挖掘了文本,增强了他们赏析、理解能力。我们朗诵了《大堰河――我的保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演过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半截蜡烛》等,学生们很喜欢。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成长,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近几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学热一浪高于一浪。十八大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就“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繁发声。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并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遴选了若干诗、词、文、赋、曲、小说等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骚》《登高》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兼济天下积极用世的价值取向;《山居秋暝》《归园田居》蕴涵着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代表了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劝学》《师说》阐释了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陈情表》《项脊轩志》则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亲情爱情的珍视……我们应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在诵读中拓展文化视野,积累文化知识,吮吸优秀传统文化的甘霖,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为其精神奠基。 二、充分利用古代名著阅读 《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是高中生必定会接触到的古代名著,我们应充分利用带领学生阅读古代名著的契机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以读《史记》为例,谈谈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包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出自《史记》的成语就有七百多个。《史记》中还蕴涵着作者独特的“历史观”“英雄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就“生死观”而言,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作主题阅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一也。”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死观:“士为知己者死”,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敢刺杀秦王,为“义”捐躯;项羽是个本色英雄,他兵败垓下后,本有逃生机会,但他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知“耻”自刎乌江;屈原,举世皆浊而其独清,众人皆醉而其独醒,在苦心经营希望君明国强而不得的情况下,自沉汨罗,以死明志;司马迁本人,一个正直的史官,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宫刑,本应自裁,但他“恨私心有所不尽”,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用皇皇巨著洗刷前耻,以生践志。通过主题阅读,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生死观”的内涵,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取向。 三、充分利用读与写 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读写结合。作家韩少功说:“语文是一种慢功。”要写好文章首先需要大量积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积累素材,为其写作作准备。除了司马迁、苏轼、屈原,教材中还有大量的人与事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积累。如《劝学》可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的论据,亦可作为“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例证;《师说》可作为“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的论据;《烛之武退秦师》可作为“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的论据;《谏太宗十思疏》可作为“民安方能国泰”的论据;《逍遥游》可作为“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由”的论据等等。这样以读备写,以写促读。无论是读是写,都可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应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作以下尝试。 1.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比赛,如优秀古诗文诵读比赛,国画、毛笔字比赛,讲传统故事比赛等。 2.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加强与家庭内成员和家庭外成员的沟通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家庭团结和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3.组织学生观看央视品牌栏目《文明之旅》,了解中华传统的文字、礼仪、服饰、功夫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观看《百家讲坛》,听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听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等,用大家和电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向往之。 4.通过报纸电视了解时事新闻,让学生品评社会丑恶现象,赞颂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孝心少年,让学生懂得节约是美德,浪费是可耻;汇聚公益广告的力量,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在语文教学中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完善人格,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构建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圆“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近几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学热一浪高于一浪。十八大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就“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繁发声。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并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遴选了若干诗、词、文、赋、曲、小说等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骚》《登高》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兼济天下积极用世的价值取向;《山居秋暝》《归园田居》蕴涵着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代表了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劝学》《师说》阐释了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陈情表》《项脊轩志》则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亲情爱情的珍视……我们应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在诵读中拓展文化视野,积累文化知识,吮吸优秀传统文化的甘霖,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为其精神奠基。 二、充分利用古代名著阅读 《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是高中生必定会接触到的古代名著,我们应充分利用带领学生阅读古代名著的契机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以读《史记》为例,谈谈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包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出自《史记》的成语就有七百多个。《史记》中还蕴涵着作者独特的“历史观”“英雄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就“生死观”而言,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作主题阅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一也。”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死观:“士为知己者死”,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敢刺杀秦王,为“义”捐躯;项羽是个本色英雄,他兵败垓下后,本有逃生机会,但他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知“耻”自刎乌江;屈原,举世皆浊而其独清,众人皆醉而其独醒,在苦心经营希望君明国强而不得的情况下,自沉汨罗,以死明志;司马迁本人,一个正直的史官,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宫刑,本应自裁,但他“恨私心有所不尽”,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用皇皇巨著洗刷前耻,以生践志。通过主题阅读,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生死观”的内涵,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取向。 三、充分利用读与写 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读写结合。作家韩少功说:“语文是一种慢功。”要写好文章首先需要大量积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积累素材,为其写作作准备。除了司马迁、苏轼、屈原,教材中还有大量的人与事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积累。如《劝学》可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的论据,亦可作为“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例证;《师说》可作为“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的论据;《烛之武退秦师》可作为“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的论据;《谏太宗十思疏》可作为“民安方能国泰”的论据;《逍遥游》可作为“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由”的论据等等。这样以读备写,以写促读。无论是读是写,都可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应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作以下尝试。 1.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比赛,如优秀古诗文诵读比赛,国画、毛笔字比赛,讲传统故事比赛等。 2.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加强与家庭内成员和家庭外成员的沟通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家庭团结和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3.组织学生观看央视品牌栏目《文明之旅》,了解中华传统的文字、礼仪、服饰、功夫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观看《百家讲坛》,听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听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等,用大家和电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向往之。 4.通过报纸电视了解时事新闻,让学生品评社会丑恶现象,赞颂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孝心少年,让学生懂得节约是美德,浪费是可耻;汇聚公益广告的力量,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在语文教学中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完善人格,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构建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圆“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中学生对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文化品位偏低的现象,本人从举办阅读经典著作、设置专题学习、开展感知传统节日活动、保护古建筑的活动、开展保护民俗活动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如何在新时代、新潮流面前,找到一个更好的衔接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让中华优秀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认真的传承。 针对现在中学生存在的文化认知现象,我在教学中除了常规课堂教学活动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素质。 一、举办阅读经典著作活动 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人们学习、查资料,都喜欢通过电脑,很少通过看书去获取课外知识。即使看书,也是现代意味较浓的快餐文学,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认真地看一看具有丰富内涵的经典书籍。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看中外经典的著作,我适当再增设阅读课,增加学生阅读量,我引导学生读了一些名著、优秀诗文。如《诗经》、《史记》、《子夜》、《边城》、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了解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主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还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可谓一举多得。我相信这样坚持下来,中国的年轻一代,将会有更多的人悟出:继承中华优秀文化,读书做人,以渊博的学识,得体的举止,优雅的礼仪,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二、设置专题学习 专题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目的,也就更有深度。如家风专题:可从什么是家风,良好的家风该怎样学习传承,家风给人怎样的启迪教育,成功家庭教育的例子有哪些,父母或长辈的那句话,那件事让你不能忘怀等入手来开展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唤起了学生挖掘家庭“宝贝”的行动。辛家世代为官,然而在辛赞时却遭受了山河破碎,北方早已沦为金人之手。辛赞迫不得已在金人手下为官,时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望其勿忘靖康之耻,拿起武器反抗金国残酷统治。辛弃疾受其家风家教的影响,发奋努力,成为一代著名爱国词人。后人每每读到他的词,无不为之感动。由此可见,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塑造他们的人格。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具有无穷的力量。 聚焦历史文化名人专题。走进苏轼,学习其旷达乐观精神;走进文天祥,学习其生死荣辱观;走进冰心,学习其“一片冰心在玉壶”……精读他们的文章,品味他们的思想,积累了学生的作文素材,陶冶了学生的精神情操。 三、开展感知传统节日活动 利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开展感知传统节日的活动。对学生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形象、可感知、易懂、有兴趣等好处。如中秋节来临时,借助教材中的咏月诗,结合家乡过节的习俗,使学生明白,中秋节不仅仅是吃月饼,原来月饼做成圆的,不但包含团圆的意思,有事圆、人圆、心想事成等意味,还有对对方美好祝愿的心愿。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点与中秋有关的事(如背诵与月有关的诗句等美文),肯定会比枯燥的说教更有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组织学生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比如举办重阳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重阳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重阳节习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老师、同学的提问,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洗一次脸,洗一次脚,剪一次指甲,并献上一句祝福的话。在这种节日情境中,不但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真正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实含义,这更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开展感知、保护古建筑的活动 我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古迹,如古民居(如聂耳故居)、古桥梁、古道路等,探讨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思考自己能为保护古迹做点什么,提出保护方案。如对高古楼的感知活动,学生了解到高古楼,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北城镇,是玉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能记住民谣:“哇家玉溪高古楼,半截矗在天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抬头望望高古楼,帽子掉进沟沟头。”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也使学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了玉溪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五、开展保护民俗活动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方形成民俗时的精神寄托及对生活的某种憧憬,民俗的传承、积淀、发酵,构成了中华璀璨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怎样保护这些民风习俗,使其发扬光大,教师这座桥梁和学生这个载体都有着自己的职责。在保护民俗活动中,让学生先收集本地的民俗,分清种类,整理出全过程,探究其历史渊源,思考其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甚至是实物,再由全班讨论,形成共识,提出保护意见和修改建议,提出倡导。如玉溪的传统民俗――米线节。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其历史渊源,使学生明白,玉溪米线节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玉溪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其说米线节是玉溪人民对神的崇拜,倒不如说是玉溪人民对艰苦奋斗的祖先的怀念;是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盼。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俗,玉溪市政府、民俗专家、人民群众,做出了很多努力。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既包括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文学、音乐、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和精神寄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建设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最多的学科,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精神修养等方面都要有所作为,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育人的神圣使命。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些,确立一个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中华精神,我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以此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养。我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做优秀语段阅读的机会,既让学生学会做题技巧,又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利用活动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励志教育、爱国教育、懂得幸福、懂得努力等教育实践活动。逐渐让学生明白:读史,明祖国兴衰;读经典,增长自己才智。领会诸子百家的智慧,感悟中华民族的大智慧,让学生心中油然升腾起民族自豪感。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的描述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注重对于学生情感态度、文化品位的教育。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便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健康认知与科学态度,实现他们的健康发展与全面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策略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形势下,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传统文化遭受了一定的侵蚀,也对人们的观念意识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高中生正是学习认知、学习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引导他们去学习传统文化,秉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衣钵,为他们的健康发展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繁荣的重要精神财富。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相关的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丰富教学形式,做好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生由于其学习认知有限、学习能力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学习的困难。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由于理论性较强,加上传统教学中的“说教式”教育、“填鸭式”教模式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厌倦与疲劳。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丰富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 三、拓展知识范围,培养传统文化认知 著名的教育大师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只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课本知识只是这个知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是一些代表与典型案例。同时由于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知识无法在课本中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中,也需要教师能够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不断的拓展课堂的知识范围,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比如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初中时期学习的《五柳先生传》,让学生再次温习作者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表现出作者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作者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另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作者的相关生平经历以及代表佳作,比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透露出来的田园特色与自由精神,让课外知识的渗透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引导学生探究,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做好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培养,以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认知,让他们能够进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让他们去发现课本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同时教师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短歌行》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很多学生看来曹操是一个奸臣、小人,但是在文章中,给人展示的却是一个满腔抱负、充满感情色彩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讲述历史上曹操的相关案例,给学生展示一个立体化的曹操,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还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曹操的相关案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内容,就能够很好的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感知。 五、鼓励学生实践,做好传统文化传承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外文化的流入,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人们遗忘的危险,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人们由于好奇、赶时尚,更愿意过一些外国人的节日,而对于传统的节日则心不在焉,这也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步遗失。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在加深学生学习认知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刻意义,为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在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时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节日诗词佳作,同时让学生进行朗诵、解析、体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各个节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好铺垫。 优秀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如何继承民族优秀文化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不少都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使用频率较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呢?为此,我作了如下一些探讨。 一、诵读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与治学,这就是所谓的“底子”。现今的人文教育常常提及的“一辈子”的概念,也许正是先人在有意无意间落实了的教学原则。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一辈子有用。 我们可以把黑板的一角开辟为“古诗词天地”,周一到周四每天早读让学生背一首。由于小学生记忆力强,加上古读词朗朗上口,一首古诗一般不到五分钟学生就会背了,再加上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即使遇到难以理解的读句,我也只需要用一两句稍加点拨就足矣。到了周五早读时,我再把这周出现的四首诗词让学生回忆、复习、巩固、检查,借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这样每周四首,每月十六首,只需不到一学年的时间,学生便可把《古诗文诵读》整本书上的近一百二十首诗词全部背诵出来。 另外,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还注意开展一些活动来促进学生记忆古诗词。如开展“赛诗会”、“我是一个小诗人”等活动。当学生的古诗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我又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分类整理。哪些诗句是描写山的,哪些是描写水的;哪些是描绘春景的,哪些是描绘秋色的;哪些是写花草的,哪些是写树木的,哪些是写动物的……学生在整理诗句的过程中,既回忆复习了诗句,又为运用诗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熟记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成的短句。每个成语基本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催人奋进,或讴歌人生,或警世诫告,或发人深省,或洞窥事理,或指点迷津等等。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在理解中记住成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荡起学生思维的创新火花。 课内熟记成语。小学课本中每一个练习题中都有“熟记成语”一栏,这些成语大多两个一组,安排合理,或意义相近,或结构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所关联。我总是让学生把这些成语记熟,要他们了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除此之外,对于每一篇课文中的成语,我也不放过,同样要求学生把它们掌握好。 课外摘录成语。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我让学生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要求他们能理解这此成语的大概含义,能运用好这些成语。为了加强学生的积累,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我也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 生活中留心成语。只要处处留心,记住成语就不难。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了。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留心记忆成语,懂得怎样运用成语。 三、搜集春联对联 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采,民间文化更是五彩缤纷。我接到一个新班后,第一个寒假里,总会有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联。到开学后,我总能惊喜地发现学生对这项作业的热情非常高,有的搜集了一二十副春联。于是,我便在班队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交流。可按字数来,有两字的,三字的……十几个字的;按贴的地点来分,有贴在正门的、旁门的,有贴在厨房的、灶边的,有百货商店贴的、五金商店贴的;按内容讲,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还有以商品名开头的……这样归类后,学生对春联有了新鲜感,没想到小小的春联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觉得有收获,不少学生主动地去读背春联。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言、记忆了语言、积累了语言。我班的一名学生还利用此事写了篇名叫《小小春联》的作文发表在省级报刊上。除了搜集、整理春联这项活动外,我还让学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顺口溜、歇后语、俗语以及过年过时的传统习俗,适当搜集,加强积累,以便运用。 课程标准中强调:“母语的学习时间不限,空间不限,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熟记成语、搜集春联对联等方法,了解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也正是很好地执行了这一观点。 总之,我认为如上的几种做法可以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可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的应用:浅谈积极心理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发展到20世纪末时兴起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方面,用开放性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的梳理,本文主要探讨积极心理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不仅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快乐,更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当代企业管理;积极管理 一 积极心理学背景与含义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其兴起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当时美国社会正在逐步从战争、贫困的环境进入一个平稳、富裕的阶段。当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的关注点也将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感。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从物质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美国国民的生活幸福感指数并没有任何增长。相反,美国社会中的抑郁症患者数量反而增加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与关注也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也受建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及四大宗教的影响。这些学派的理论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心理学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心理学的目的就是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使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治疗和矫正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刘志军,2009)。随着心理学的逐渐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对传统心理学所忽视的领域进行补充研究。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着必然性与不可忽视的作用。 “积极”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表述一直不十分明确。知道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这一概念才逐渐在心理学界得到明确。目前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含义这要是指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解释人们的心理现象,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与优秀的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非常关注积极情绪体验。心理学一直非常关注情绪体验这一领域,但是之前的研究大圩偶数集中于消极情绪或者消极情绪将导致怎样的结果。积极心理学将积极情绪作为研究重点。积极情绪“拓展-构建”理论提出,积极情绪能都构建个体的思想或行为。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的长期发展。后续的大量研究也证实积极情绪能扩建个体的行为或者思想。目前主要的研究包括主观幸福感的研究(Diener,2000)、快乐的研究(Lyubomirsky,2001)和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Salovey,2000)。 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被称为积极人格理论。积极人格来源于塞里格曼对于个体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他通过对儿童进行困难活动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经历过很多次失败之后,当再次遇到相似的情景或者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Seligman,1991)。塞里格曼指出,导致人格出现问题的原因中,失败是最容易导致不良人格的。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失败都会导致不良人格,并且对于不同的个体,也许面临同样的失败,有的人会导致问题人格,但是有的人却不会。对于这种差异,他将其解释为不同的人格类型会导致不同的解释问题的风格。他将人大致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其中乐观型的个体会将失败看作是外部原因所致,并且是暂时的。成功是可控的,来源于自己的努力。然而,悲观型个体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自己内部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类型的人往往认为成功是偶然的。 积极人格的形成不但需要个体的内部体验,同时还需要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积极心理学所指的积极外界环境是那种能促使个体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并且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环境系统。这个环境系统包括积极的社会系统,即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重要的政策;积极的工作场所或生活场所组织系统,只要涉及到个体的工作及生活的环境;家庭组织系统,也就是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涉及面广,内容相对繁多,心理学目前并未在这一方面有较系统的研究体系。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积极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积极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 塞里格曼在研究中,曾对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中筛选出的1100名运功进行长达5年的追中后发现,具有积极情绪的经纪人的业绩比消极情绪的人高出88%。由此可见,员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帮助组织产生更好的绩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从员工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和构建积极的工作环境三方面探讨。 员工积极的情绪体验 工作的意义不单单在于做什么事和赚多少钱的问题上,工作关系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关于工作的定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员工将职业仅仅定位于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这样的员工只有在得到物质报酬时才会感到满意。这样的员工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一旦物质报酬不能达到心理预期就会抱怨,这类员工较易产生离职倾向。还有一类员工比起物质报酬更在意自己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这类员工往往热衷于升职,他们将工作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但依旧没有真正的将工作与内在价值相融合,一旦在主观上感受到升职的瓶颈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最后一类员工将工作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对工作具有河大的兴趣。这类员工在工作中最不易于产生消极情绪,也是三类员工中产生抱怨最少的员工类型。 作为企业管理者,首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让员工享受到工作过程的快乐。这种愉快的情绪包括外感官的愉快和心理上的愉快。相对于感官上的愉快来说,心理上的愉快更为持久。要帮助员工在衡量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时,多使用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减少外界对成功评判标准对自己的影响。积极的状态不但包括外界的指标,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综合的心理素质。 其次,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体会到收获与希望。完成目标是帮助员工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断的向员工提出适宜的工作目标,会激发员工的潜力,并且能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和进步的欣喜感。有效的企业目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向心力,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第三,帮助员工正确认识收获和已经拥有的成绩。引导员工寻找自己在工作中的长处和优势,这样就能在工作中寻找到热情。同时还要恰当的赏识员工,认识到员工的积极作用,克服员工的自卑心理。 员工积极的人格 员工的积极人格能够帮助其在工作中更多的体会到幸福感和快乐。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帮助员工关注自我实现。关注自我实现的员工往往能够较深刻的理解工作的动机和意义。这样的员工会将工作与认知及情感相融合,对工作的判断也不仅仅是物质报酬或者权利游戏。具有这样积极心理的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形成较高的价值判断。 第二,培养员工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工作的推测和判断。这离不开管理者对员工的赏识和鼓励。所有的员工都期待管理者的赞扬,当管理者认识到员工在工作中的成绩时,要及时加以适当的赞扬。 第三,培养员工的自我调解能力。在现实的工作中,很多困难是难易避免的。哪个员工都不可能事事顺利。当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及时调整心态面对就显得非常重要。有过能换个角度看问题,挫折也能变成收获。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往往能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构建积极的工作环境 积极的工作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客观存在的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其中,客观的环境包括企业的厂房、办公环境、住宿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对于员工来说是真实存在的,每天都要接触的。如果物质环境不能得到保证,员工很难感受到幸福感,即使是工作的愉悦感也会大打折扣。积极的工作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增加员工的积极心理。 心理环境包括企业的文化因素、领导者风格和企业工作氛围。企业的价值观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判断,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领导者对于员工来说就是反射企业的一面镜子,他们从领导者身上能看到希望也能感受到失望,所以领导者的价值观念和做人准则会对员工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的工作氛围应该是友爱的、和谐的、轻松的、积极的。这样的工作氛围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最大限度的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同时也能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机会。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倡导企业管理者以员工为管理中心,通过对员工的肯定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来让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不但能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更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率,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浅谈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的应用:关于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简要的叙述,并以企业管理方法应用实践为讨论方式,说明其在员工激励、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企业管理的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管理;积极心理学;应用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不难发现,这个心理学研究分支所关注的是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结论认为积极情绪来源于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的认知,包括满足、幸福快乐的体验以及希望;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则以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为前提,培养积极情绪体验是获得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积极环境则包含了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中的那些刺激性因素,既包括主观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客观的物质环境。 1.2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倡导现在的企业应该是以相互欣赏、合作、充满活力为特征的,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和积极敬业,希望企业的成员处在信任、关爱、谦逊和积极的高水平状态中,组织人际关系以友好忠实、诚实、尊重和宽容为特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明显作用,也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价值的表现形式。然而,企业管理是一个连续性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一项管理行为或者管理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整体的变革,应用于企业员工管理中的积极心理学,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的整体发展,从而使整个企业管理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管理效力。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 2.1 在员工激励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性理学研究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来源以及保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使人的主观意识更加积极,更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主观意识积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必然能够使企业运营得到全面的改善。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最能够使员工体验到积极情绪的,是员工激励工作。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是以工作报酬的形式来鼓励员工并以各种奖励式行为来对员工的积极工作行为进行强化;而积极心理学则重视员工需要的满足、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工作能够获得的报酬的希望。在这样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员工激励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应实现多种激励方式并存,实现激励机制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员工的需要与他们的年龄、个人生活实际有很大的相关性,企业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或者不同职位部门的员工选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奖金激励、提成激励、职位晋升等多种激励方式,以员工投票的方式对激励方式进行选择;其次,对员工进行职业满意度管理,管理者应该实施个性化的员工沟通,通过心理量表测量和日常工作总结,了解员工的个性,分析最适合与员工进行有益交流、能够使交流的内容真正被员工认可的方式,例如,对内控型员工进行积极自我的鼓励,帮助外控型员工建立工作信心等;再次,为员工提供促进他们职业成熟度发展以及与职业规划发展相关的帮助,企业管理者可以收集全体员工的职业规划书,分析其中与职业报酬相关的内容如晋升、涨薪水、获得休假等,在员工的实际工作与其对自身的价值希望相符合的时候,给予他们所希望的报酬,使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情绪能够得以巩固。 2.2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并重视积极的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求企业上下拥有统一的价值观,试图通过共同的企业心理模式的建立来巩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展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需要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达成,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更加顺利。按照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是小部分员工的积极品质扩大到整个员工群体,进而成为企业心理特征的一个过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使员工的工作情绪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使企业环境对员工的情绪能够产生影响,许多企业领导者在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倾向于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唤醒节奏,在处理危急事务时,保持语言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深呼吸,以免情绪化表现造成矛盾激化,这些都是通过个人情绪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不仅是企业领导个人积极人格发展的必须,也是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必须;第二,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照顾员工在工作中的细节需要,如设立单独的吸烟室和饮水机、美化办公室环境,不使员工在拥挤和潮湿、阴暗的环境中一些能够刺激负面情绪的情景出现,如此,员工的身心舒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工作也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第三,管理者应该拥有积极管理理念,以彼此信任和高社会支持感的员工团体建立为管理目标,这些特点能够导致较高的员工士气和工作幸福感,促进无障碍的多向交流氛围,也可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建设以及经营管理受到普遍重视,而与风险有关的管理被作为每个管理分项目中的管理要点而进行处理,例如,企业营销中的风险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流失风险应对等。对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总结不难发现,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形成是有一定共性的,风险通常来源于管理能力与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之间的不平衡,换言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使管理问题恶化,从而形成风险。实际上,企业风险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积极心理学研究为企业的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提供相关的建议。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困境中发掘个体的自身力量,研究其走出困境的过程,能够发现其中有助于进行风险防御的积极品质,一旦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就能够达到较好的风险预防效果。这意味着,无论在企业管理的哪一个管理项目中,要进行风险管理就不能单纯地关注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而是要从管理工作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加以强化,使企业整体的风险防御能力提高。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加强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努力扩大市场、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并进行客户分析,较之“堵漏”型的风险规避更能够保证企业营销的效果;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完整的管理制度以及富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员工忠诚度管理,比“缴纳违约金”的聘任合同更能够留住员工。 3.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总结 3.1 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 积极心理学从正面的角度看待企业管理,并非无限制地分析企业管理的缺点和漏洞,因而,更能够潜移默化地、从宏观的角度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一旦整个企业都在积极的状态下成长,即便是存在管理问题,也能够得以迅速解决。 3.2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较之其他管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企业员工整体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他的企业管理策略也能够有效地推行开来,企业的日常运营更科学有效,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3.3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需要企业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与企业管理中较为新颖的一种理论,与其说它是一种管理方法或者管理模式,不如称之为一种管理理念。在不同的企业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管理,其具体方法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程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管理行为的能动力,都影响着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发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以便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能真正推动企业管理活动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中兴起的一个分支,将个体心理发展中最正面的行为以及心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不但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改善,也能够应用在企业风险管理当中,其管理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浅谈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理论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及观点,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将积极心理学带给个体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体验进行描述,最终将积极心理学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应用,利用积极心理学为企业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最终提高企业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积极;企业管理;心理学 引 言 积极心理学就是根据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积极方面的一门科学。它所倡导的积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早期消极心理学的抗争,其次是指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最终是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获得积极的意义以支持人类行为。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观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在过去生活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当前生活中的愉悦感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认知等;其次是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人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勇气、创造性、乐观和合群性等;最后一个方向是关于积极组织系统的群体层面上的研究,例如责任感、文明和利他性等。本文主要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理论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及观点,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将积极心理学带给个体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体验进行描述,最终将积极心理学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应用,利用积极心理学为企业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最终提高企业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主要观点 学者对积极心理学有如下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就是根据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积极方面的一门科学。它所倡导的积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早期消极心理学的抗争,其次是指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最终是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获得积极的意义以支持人类行为。 (二)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观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在过去生活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当前生活中的愉悦感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认知等;其次是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人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勇气、创造性、乐观和合群性等;最后一个方向是关于积极组织系统的群体层面上的研究,例如责任感、文明和利他性等。 积极情绪能对个体自己的行为或者思想进行扩建,而消极的情绪所起的作用则恰恰相反,与此同时,个体行为或者思想的扩建功能或者缩小功能还受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强度的影响。 人格特质则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它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后天环境或者教育的影响,在各种影响下综合形成了个体的人格特质。积极人格特质并不意味着个体不存在心理疾病而是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即个体能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追求幸福并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积极组织系统是积极心理学形成的外在环境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个体通过积极情绪来获得积极体验然后逐渐形成积极人格特质,但这个过程依赖于积极组织系统,个体的行为或者思想必定会收到社会组织系统的影响,如果个体采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那么他也将会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 (三)国内研究概况 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兴起一段时间后便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 张倩、郑涌所著的《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在简要评价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之后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重新构建心理学理论,纠正主流心理学,并补充完善了现存的心理学。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所著的《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提出了仍需探索的很多问题。 崔丽娟、张高产所著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中则指出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研究方向。 苗元江、余嘉元所著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中阐述了当代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转换成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其发展态势。 除了以上这些学者介绍性的文献综述之外,其他学者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浙江师范大学任俊曾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心理科学进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并且出版《积极心理学》。 自从2003年我国就有学者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相关内中,但是从研究状况来看,我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将大量精力投放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而非实证研究,因此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薄弱的。 二、积极心理学的体验类型 (一)积极情绪 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地位。而对于积极情绪,学者们对此概念尚具争议,一类学者认为,积极情绪体验就是指该情绪具有正向价值,而另一类学者则认为,积极情绪体验并不意味着正向价值,而是一种令人产生接近正向行为或者正向行为的偏好,例如兴趣,其本身并不意味着正向价值,是一个中性化的情绪,但是一旦这种情绪能够使人产生某种接近正向行为或者正向行为的偏好时,它就成为了一种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体验能够有效发展个体的积极人格、积极力量以及积极品质。 首先,积极情绪具有扩建功能。所谓的情绪扩建功能就是指,个人行为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更容易变得多种多样并且没有规律,只要这些行为能够反映个体积极的情绪即可,因此积极情绪条件有利于个体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行为,即达到行为扩建的功能,而消极情绪则相反。故积极情绪能够拓展人类的行为方式获思想方式,而消极情绪则会抑制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或行为方式。 其次,积极情绪具有解压功能。积极情绪有利于人缓解面对问题产生的压力与紧张,从而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环境。消极情绪长期潜伏在人的内心中容易给人造成严重的心理紧张,并因此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二)积极人格 人格是最终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品质,人格决定行为,而一个积极的人格能够增加个体的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决定了个体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发生的事情。积极人格有很多种,例如智慧、勇气、仁爱、正义等,这些积极人格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牵绊的。积极心理学不仅描述了个体的差异并利用相关理论对人格问题进行纠正,而且为了引起心理学对积极力量的重视程度还对积极人格进行了分析,借此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体验中最复杂最综合也是最核心的体验,直接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是每个人综合评价自己的生活质量的一种积极体验,即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以及发生的各种事件是否满意,是否从众体会到幸福感。这种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首先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件其满意度是不同的,主观幸福感来源于每个人自己对于幸福标准的界定,其次具有积极性,主观幸福感要是使人能够体会到积极情绪的体验,最后具有综合性,不单单是对某个生活领域的幸福感评估,而是对个体整个生活状态的综合评估。 主观幸福感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的主观感受。心理学家梅耶斯在2000年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贫困国家,经济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确实存在较大的影响,国家的富裕程度直接影响了人民的主观幸福感,但在发达国家这种现象并不明显。梅耶斯得出结论,经济因素在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强度上具有一个界限,也就是说,当经济发展在某个值之下时,经济对主观幸福感确实存在影响,而当经济发展超过了某个值之后,经济对主观幸福感就不产生较大的影响或者受不产生影响。 文化因素。文化模式的不同也在很大因素上导致了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不同。例如个体主义的文化模式,它主要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强调个体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这种文化模式以自主、独立为其代表品质,个体更倾向于根据自身的情绪体验来判断幸福程度而非关注他人。 三、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激发员工自我效能感、主张变革型领导风格、增强企业的组织文化、重视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现代企业管理对于四个方面的应用各有侧重点,下面本文结合实际应用分别予以论述。 (一)激发员工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达到的绩效能力的判断被我们称为自我效能。通过过往的研究显示,自我效能和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呈高度的正相关相关,自我效能高的个体能够使自己更好地面对突发的恐惧和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刺激。例如,自我效能高的员工在面对工作压力带来的对心理幸福感的负面影响的时候,具有更强的承受能力。因为自我效能高的个体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以缓解负面影响,而自我效能低的个体则将更多时间浪费在担忧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上。 因此,在面对工作环境中的障碍和压力时,自我效能高的员工往往更加关注问题的应对策略以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所以激发员工自我效能感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上的重要应用。 (二)主张变革型领导风格 变革型的领导能够具体而清晰地描绘出一个可行的愿景,能够使员工认同企业的战略目标,意识到自己在组织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励员工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付出努力。变革型的领导通过描绘愿景来说服员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超越之前的绩效,通过激发他们的潜力来激励他们,当员工相信自己的能力,关注工作任务并且有信心能够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之后,其自我效能就显著提高,领导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员工,激励并引导员工逐步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最终完成工作任务,实现自我价值。 与此同时,变革型的领导不仅能用愿景来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潜力,也可以通过智力激励来引导员工行为。当员工碰到工作难题时,领导并不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员工对工作任务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启发员工的思维,从新的视角去寻求解决方案,并自己解决困难,不仅完成了工作任务同时增加了员工的自信程度。 (三)增强企业的组织文化 增强组织文化即增强组织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这是员工对于组织的感知,组织文化强的组织中,员工将组织的成败荣辱视为自己个体的成败荣辱,组织认同感与职业认同感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我概念积极的员工更可能在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因此利用积极心理学来增强企业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员工对工作产生幸福感。用积极心理学来组织管理员工,通过把组织使命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来增强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贡献的意愿。在过去的多项研究中都表明了组织文化的强度与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即组织文化越强烈,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工作幸福感越强,工作效率越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大。 (四)重视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 员工是企业生产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又将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产出与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把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放在首要位置。 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生理的幸福和心理的幸福。生理上的幸福也是低层次的幸福,就是指员工身体健康,无病无痛,工作场所安全可靠,没有安全隐患没有突发事故等,而心理上的幸福则更加复杂多变,既包括对知识的渴望,又包括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工作幸福指数直接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研究表明,在员工身心愉悦的时候,他是感受不到无抱负感的,多采取默许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强制。并且工作幸福指数不仅仅在工作中对人产生影响,在员工的生活中同样会产生影响,作为一个预防性指标,它能够衡量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以预防心理疾病的严重化。
园林景观论文:关于园林景观施工的分析与探讨 摘 要:根据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以及施工团队之间的互相联系进行分析,进而系统地阐述设计与良好施工对园林景观的重要性。 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分析探讨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建设的时候,如何保证其在建设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确保其符合当前时展的潮流,这边需要在动工前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而且,及时规划方案在完美,如果没有优秀的施工团队的话,那么也只能是纸上之谈。 1 园林景观施工前期的准备 1.1 根据设计图纸展开施工,加强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 众所周知,园林景观是一种包含着美与艺术的文化特色,在对其进行施工设计的时候,首先就是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平,能够按照审美的观念去进行栽植,同时还要确保栽植的存活率不低[1]。 换句话来讲,施工人员要将其栽植的植物中所蕴含的美彻底激发出来,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衬托出园林景观的大气。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合理的设计和优秀的施工队伍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制定规范优秀的设计方案,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培训便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关键。 1.2 提高对施工队伍的设计应用 当施工场地被施工人员严格地检查之后,施工人员便可以根据设计中要求进行材料购置。其中,施工队伍要明确其工程目标,同时还要对相关的工序给予了解,进而方便园林景观施工的顺利展开实施。其中,在组织设计的时候,施工队伍要对时间进行明确,争取以最短的时间来完成工程。特别是像园林工程这种大型工程,制定合理且科学的组织设计能够让工程施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2 园林景观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众所周知,园林景观施工是一项集美学、艺术,以及技术于一身的工程,其施工的本质是为美化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但是,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却常常会因为一些突发问题而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所以,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园林景观施工中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事项便成为当前施工队伍不得不严格注意的问题。 1)施工前期,当相关人员进行材料选择的时候,其首先要根据相应的要求来进行选择。其中,假如工程施工中所选用的植被有些不达标准的话,那么将会对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制约着后续工程的展开。2)施工中,施工队伍要积极提高自我技术水平,对于一些工程难点进行严格的分析与研究,尽力解决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当做日后工程的参考。3)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的时候,施工队伍还要考虑到周边的环境,特别是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施工队伍要做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来进行施工。 3 设计与园林景观施工的互动 3.1 图纸与施工的互动 当施工队伍对工程的图纸进行明确之后,便可以根据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了。而在这期间,优秀的设计图纸恰恰是施工队伍展开施工的重要依据,因为设计图纸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它的逻辑性是否明确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行的顺序。 所以,在图纸进行规划设计的前期,设计人员对对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考虑周全。设计人员要纵观全局,对施工图纸中所蕴含的效果给予想想,并制作成三维立体图形,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对图纸是否行之有效,是否符合实际需要进行严格的考虑。 3.2 施工设计与施工的互动 通常来讲,在准备好所选择的施工队伍,以及监理单位之前,对设计图纸展开审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设计图纸在制定后难免要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而审核工作所具备的特点恰恰能够及时找到不合理的因素,仅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同理,设计图纸的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审核工作中所提出的建议,以及相关的缺陷等进行图纸修改,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图纸的合理性,还能够让其变得更加完善。 而且,因为施工队伍是对设计图纸中的方案进行现实化的主题,因此,在监理单位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核与检测的同时,其还要对施工队伍给予重点的观察。其中,大家都知道施工队伍是具备着优秀专业技术的团队,其施工能力的好坏会影响到日后园林景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4 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团队的技术能力高低,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施工方案设计的是否合理,这是决定着园林景观施工能否符合人们需要,是否会被人们所接受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且,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还直接地影响着其余几方面,特别是对整体园林景观施工而来,其水平的高低会对竣工后的园林带来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施工的时候,不仅仅要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化,同时还要具备优秀的施工队伍。 园林景观论文: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要素的艺术设计 摘要:社会的发展促使人类越来越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因此对园林师的设计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园林师们绞尽脑汁将园林中各景观要素加以反复推敲,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做出更好的艺术性设计,从而更好地发挥园林的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 关键词:现代 景观要素 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 艺术设计景观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东西称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东西,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艺术设计,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 1 硬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1铺地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尤其以广场设汁表现突出。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景观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的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国外,在这方面研究的很深。如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没有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如在一些健身场所可以选用一些鹅卵石铺地具有按摩足底之功效。盲道与正常人的铺装也应加以区分,从而方便盲人行走,这在东营市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已经得以体现。 1.2墙体 过去,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现正受到广大人民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现代的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己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1.3小品 园林小品的种类多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要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坐椅,因为没有其它可坐人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4景观构筑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艺术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国外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检查井井盖的处理,在中国,对井毫不修饰,虽然已出现一些预制的褐色井盖,但其视觉效果一般。而国外则对井盖进行细部研究,他们将井盖的颜色加以修饰,五颜六色的图案被恰当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与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2 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2.1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可谓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植物景观,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时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2 水体: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喷泉在现代景观的应用中可谓普遍与流行。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气息。尽管如此,人工的痕迹始终不可避免地展现出来。如果能将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那一定会早现另一种境界。 2.3其它: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 它们是大自然所赐予人类的宝物,人类在创造自然中充分利用这些要素,产生了许多大地景观艺术,如荷兰WEST8的鹿特丹的围堰。 现代景观要素的细部设汁很重要,一个景观的好坏不仅要看结构,也要看细部,从台阶的尺寸,雨水口的处理,到铺装图案建筑的立面种植方式都很关键,要反复推敲。道理很简单,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既然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抓紧时间学习,相信我国的景观设计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园林景观论文: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内容摘要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我们只能“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绝不能以偏概全,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此外,随着现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论,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2 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3 注重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4 注重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5 注重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6 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首先,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不是光靠风景园林师就能够解决的,园林景观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呼吁政府、公众的关注生态环境,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姿态;其次,风景园林师提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学家、环保组织提出的生态理念还有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关注的内容虽有着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根本上却具有不同的层面,否则社会就不需要风景园林行业了;最后,如若完全从生态原理出发,设计师往往会陷于极端而难以被社会接纳。 法国风景园林师并没有天天把“生态”挂在嘴边,呼喊各种“生态”口号,而是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园林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因此,荒地、原野、废墟、渗水、再生、节能、野生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 7 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园林景观设计实际上反映出设计者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通过设计手段加以表现。在各种园林景观形式中,自然始终是设计的源泉。风景园林师对自然的认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处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是其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又是统筹和综合的技艺,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园林景观设计。因此,就某一个项目而言,我们可以重点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但是就整体而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特性并不可取。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变动的社会,单一性的景观设计趋向是难以为继的。现在这种不分场地、不分环境的强调绿廊、湿地的做法,实际是对生态学的误解,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也造成园林景观的单一性和趋同性,最终必将像国际建筑那样遭到抛弃。 9 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启示 近10年来,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面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全面入侵与占领,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加深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认识,营造既符合“全球一体化”趋势、又具有本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避免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完全丧失自我,以致被世界文化所淘汰,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大量的园林景观建设项目和低劣的设计施工水准,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整体行业欣欣向荣,设计作品却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反对各种形式的断章取义、惟我所用。因此,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1 规范行业管理,完善竞争机制 只有在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会有好的从业人员和好的作品出现。在国外严肃的设计师看来,中国还没有形成出“作品”、出“精品”的氛围;在国内设计师眼中,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混乱无序的市场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走规范化、市场化之路,完善竞争机制,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2 深入理论研究,反对形式主义 应加强对东、西方园林景观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理念,力求抓住园林景观本质性的内容,反对各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抄袭和形式主义风气。当中国人还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时,外国同行则将其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和实质。我们的园林设计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风格”、“风情”等等。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 3 借鉴西方方法,研究本土问题 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首先要了解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适用的范围、场所。不能盲目照搬,表面化地将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都弄到自己的花园里来。我们应注重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借此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要注重在观念上的学习和研究,反对粗浅的模仿和抄袭。 4 提倡未雨绸缪,杜绝急功近利 尽管目前我们的园林景观市场表面上看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但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的园林景观行业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哪些东西?现在看来,留下来更多的是遗憾,是若干年后人们不齿于面对的园林景观垃圾,是对园林景观资源与文化的糟蹋和破坏。如此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下去,中国的园林景观行业将走向没落,甚至遭到全人类的唾弃。 结语 大篇幅的比较和研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通过踏实的工作在我国出现一些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到底何谓好的园林景观作品?一个好的作品,是不能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应该从场地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景观。许多有识之士,许多境外严肃的设计师,都在强调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本土化研究,都在探索营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之路。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悉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园林景观论文:中国、日本和意大利园林景观比较浅论 内容摘要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辩,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历史上各个文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各个民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因而,当人们把各异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中时,也就必然产生出各种形式、风格大相径庭的园林。而作为园林艺术所根植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园林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生物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上也各呈异趣的差别更使几大园林体系在诞生时,就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东方、伊斯兰、欧洲这三大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周边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文明有关环境的认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关于它们之间异同的比较正是当今景观园林界所关注的课题。 一、传统园林体系概述 这里所讨论的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造园风格中,前两者属于东方体系,意大利属于欧洲体系,但由于欧洲体系的形成受伊斯兰体系的影响很大,意大利风格作为近代欧洲园林的鼻祖,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尤其明显,所以有必要先就三大体系做一个初步的概述。 1、古代西亚体系和伊斯兰体系: 西方的造园起自于西亚的古代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这种造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喷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这样的布局是由于西亚的气候干燥,干旱与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堂(即后来基督教所说的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在古代西亚的园林中,那个交叉处的中心喷水池就象征着天堂,后来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断的发挥,由单一的中心水池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这种水法的运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园林。不过,最初的西亚园林影响范围主要还是在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后的所有伊斯兰地区。而目前最完整继承并保留其手法的也就是伊斯兰体系。 2、西方古典体系和现代体系: 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规划方整端正,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时代,随着1661年凡尔赛宫的开始兴建,这种几何的欧洲古典园林达到了它辉煌的高峰。在这一时期乃至随后的数百年内,欧洲大陆上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彼得堡到枫丹白露,到处都可见到这些闪现着王家与皇室荣耀的灿烂光辉的园林,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此后,受东方园林的影响,欧洲园林中出现了以英国自然风致园与图画园为代表的偏向自然风物的园林,这种园林发展到现在,就成为当代美国新园林。 3、东方体系: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此间东方园林对自然的模仿手法还传到西方,对欧洲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东西方两种园林风格的比较 从上面对三大园林体系形成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欧洲和伊斯兰体系之间存在着同源的关系,即都始自于对古代西亚造园方法的模仿。只不过伊斯兰体系是在古巴比伦故土上发展,和其所模仿的原型有着同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沙漠中珍贵的水源和植物的运用,所以对古西亚流派的手法保存得比较完整,而其视水如金的水法处理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当然当这一体系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展而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因为这里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再加上古印度文明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影响,使传统的西亚派水法有了重大的改变而产生了伊斯兰体系的一个特异支派。这里的园林不再使用谨慎保护水流的渠道和堤岸,不再只有狭窄的溪流潺潺和低矮的喷泉点点,而开始呈现河道横行和跌水纵流的景象,在泰姬陵前还有较为广阔的静水,植物的运用也向郁郁葱葱的方向发展,不过那种十字规划水道的基本法则还是保留下来。而有趣的是欧洲在学习古西亚法式时对其所进行的改造与印度对传统伊斯兰手法的变更有很大相似性。欧洲的水源也很丰富,植被更是繁茂,所以这里的造园同样屏弃了节约性用水的水法,而只使用了模仿伊甸的四条水路分割法则。有赖于植物的丰富,后来欧洲又用大量的几何植栽来加强了这种分割,并以这种矩形分划为基础,衍生出一整套几何造园的理论,而水法的运用也日趋宏大,与伊斯兰体系已是大异其趣。但是尽管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两者之间无论是源流还是具体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而与其所对立的东方体系则是完全自我生长和发展的另一套理论,从其审美基础、所生长的文化土壤到具体的理水、堆山、用树和园林建筑都有着判若云泥的差别。所以意大利园林风格与中国、日本园林的最大和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体系的不同,而比较的重点也应先放在东西方两种对景观的处理模式的比较上。 1、东方风格: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东方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2、西方风格: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海神、农神、酒神、花神、阿波罗、丘比特、维纳斯以及山林水泽等到华丽的雕塑喷泉,放置在轴线交点的广场上,园林艺术主题是有神论的“人体美”。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树木成行列栽植。地形、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 具体再来看一些例子: 西方的古典园林最为代表的当然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大花园,那种华丽与壮阔的美正来自于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不羁,正如作家刘心武笔下所描绘的:“那花园布局特点是简洁而豪放的,与宫殿垂直的中轴线上形成三次平面的下跌,每个宽阔坦实的平面上都主要由两种景观组成。一种是极其巨大、规整的水池,周围有众多的铜塑和喷泉;一种是栽种并修剪成异常整齐的几何图形的常绿灌木,而这种景观又以其中的中轴线一望无际和两侧绿篱花囿的严格对称夺人心魄……”。 东方园林可以以中国江南文人园的造园理论和法式为例。凡是园林创造中有利于体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各种景物,都是造园的物质要素,不仅有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有峰峦岩崖及溪瀑湖海,有亭台楼阁,水榭山馆等各种建筑;还包括各种有利于构成园景的皓月、朝阳、晚霞、雨露等气候气象因素,以及与园林内容和形式和谐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在这众多的造园要素中,最基本的是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与建筑三类。 山在东方园林中是用能与稳定的象征,常有“山骨”之称。水在园林里则是象征智慧和廉洁。 花木在园林中最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有些花木还被赋予特殊含义。花木的培植要自然并讲究已经,同时注意保持古树和植被。 东方园林要求“曲径通幽”,因而建筑需要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泊相对,景色绝佳 在造园设计时,除了重视上述三点外,还要考虑对景和借景、楹联匾额以及风声、水声、钟鼓声、花香、草香、泥土香等多种媒介的参加。只要用心,碧空万里、峭壁千仞、明月繁星、春江渔火都可以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物。 三、意大利园林的特点及其与东方园林的具体比较 大体上说来,意大利风格与中国、日本风格的差异在以上的比较中都可以看的比较清楚了。但最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意大利风格还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还存在着和向来被视为欧洲古典园林典范和代表的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明显不同的特点。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意大利的地中海气候与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夏季在各地平原上既闷且热,而在山丘上,哪怕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就令人感到迥然不同,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空气,正是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台地园。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本土,当中世纪结束时,意大利人对帝国往昔的辉煌仍然记忆忧新,而各种古罗马以及在意大利也是随处可见。古代的古典主义于是成为文艺复兴园林艺术的源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富豪权贵纷纷在风景秀丽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别墅庄园。由于这些庄园一般都建在丘陵或山坡上,为便于活动,就采用了连续的台面布局,也就成为台地园的雏形。在以后的发展中,意大利造园家们在起伏的地形上创造出非常动人的景观效果。这些园林的构图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形决定了园林中一些重要轴线的分布,规定了台地的设置,花坛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坡道的形状等。建筑物的位置安排也要考虑其与台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台地园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将平面与里面结合起来考虑的。台地园的平面一般都是严整对成的,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院的横轴上,或分设在中轴的两侧。由于一般庄园的面积都不很大,又多设在风景优美的郊外,因此为开阔视野、扩大空间而借景园外是其常用的手法。这一点是东西方所共同重视的。在中国的造园中,这种离子举不胜举,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塔和佛香阁形成对景,在江南私家小园中由于面积狭小,这类手法就更多。不过中国在借景时往往会利用窗框、门框而做成框景的形式以增添画意。在总体布局上,意大利台地园往往是由下而上,逐步引人入胜,展开一各个景点,最后登高远眺,不仅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而且周围的田野、山林、城市面貌均可展现眼前,而给人以贴近大自然的亲切感。逐步的渐入佳境是东方园林的传统手法,但与意大利不同的是东方式的展开乃是基于散点透视的卷轴画式的步移景换,而意大利虽然也是展开,却是颗粒性的分个呈现,所追求的仍是定点式的特定位置的欣赏,而其欣赏的顶点在于位处峰顶的鸟瞰,这在东方园林中是极少的,这可能与东方文化的内敛性格有关。 在关于园林和建筑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意大利开欧洲体系把园林视为宅邸室外延伸部分理论的先河,这一理论也成为欧洲园林几何构成形式的生长基点。另外中轴线的设置也是意大利园林对欧洲体系的一大贡献。虽然早在希腊罗马时代,中轴线已经开始出现,其最早还可以上溯到西亚的中心水道,但意大利台地园中的中轴却以山体为依托,贯穿数个台面,经历几个高差而形成跌水,完全摆脱了西亚式平淡的涓涓细流,而开始显现出欧洲体系椰油的宏伟壮阔气势。而且庄园的轴线有些已不止一两条,而是几条轴线或垂直相交,或平行并列,甚至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这些都是从前所没有的新手法。东方的园林当然到是不用轴线的,但也有一些例外,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部分和靠近宫殿区的园林前区,圆明园的大宫门口还模仿九州的形式也形成一条大致的轴线,而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建筑布置由于里面意象很强,其轴线意味也就更加明显,至于紫禁城中御花园的构图则几乎是沿着整个皇城的大中轴布置的。这些园林无一例外都是北方的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的小尺度中决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不仅有规模的因素,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礼教和封建皇权的威严要求所决定的。欧洲体系中典型的水法也是从台地园开始的。水因为可以使空气湿润,从而在意大利园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位处台地,意大利园林的水景在不断的跌落中往往能形成辽远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感。在台地园的顶层常设贮水池,有时以洞府的形式作为水的源泉,洞中有雕像或布置成岩石溪泉而具有真实感,并增添些须的山野情趣。沿斜坡可形成水阶梯,在地势陡峭,落差大的地方则形成汹涌的瀑布。在不同的台层交界处可以有溢流、壁泉等多种形式。在下层台地上,利用水位差可形成喷泉,或与雕塑结合,或形成各种优美的喷水图案和花纹,后来在喷水技巧上大做文章,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印象效果的水景,此外还有种种取悦游人的魔术喷泉。低层台地也可汇集众水形成平静的水池,或成为宽广的运河。设计者会十分注意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有良好的比例和适宜的尺度。至于喷泉与背景的色彩、明暗方面的对比也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关于主体景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东方体系也是很重视的,但东方的做法是以融合得了无痕迹为上乘,而非以背景衬托主体的静物写生式构图。 综合看来,意大利台地园作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和其滥觞之所在,无疑也是以规整布置为主,与东方体系的模仿自然迥异其趣,但应该注意的是意大利台地园并不完全排斥自然:首先,其结合地形的设计思路就有明显贴合自然的意味,当然,东方园林自然式的地形处理方法决不会像意大利那样去将山坡切成几个台面,但利用地形来创造合适的景观还是两者所共有的思考方式,何况东方园林所处理的大都是些小山,甚至完全违反自然原理地纯用湖石堆山,比之于意大利的台地切山,谁更自然也还未有定论;其次,意大利台地园虽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在轴线两侧使用了退晕的手法,而使园景由人工逐渐过渡到自然,这令人想到颐和园也有同样的做法;另外,在植物的使用上,意大利台地园也少用几何式的修剪,而整个庄园的背景更是往往呈现自然的植被,确实有回归自然的意味,而东方体系的自然相比则带有了更多的象征性,至于日本的枯山水则直接放弃了真实的自然而完全去追求宗教哲学上的一个抽象概念了。 四、中日园林的比较 相对于意大利台地园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因为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气候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1、环境的不同: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造,即所谓路以曲为美,以幽为上的原则。 漂浮于海洋中的岛国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丘陵占国土面积的4/5。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而形成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需要更多的通风和采光措施,所以园林建筑小巧玲珑。在树木方面,中国土地开发早,破坏较重,恢复较慢,加上大陆性季风气候,茂密森林不多,所以中国园林树木不多。 同处北温带的日本却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自然式和整形式植物成为园林的主景,且连苔藓和蕨类也成为同等重要的主景,植物形式的多样化远胜于中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明显不同。而日本自己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夏天可以全部拉开,室内外连通为一个大空间,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桥也用木桥,而不是中国的园墙有用砖石砌成的实心墙,园桥也用石拱桥。 2、类型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类。中国皇家园林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在为皇室提供宴游狩猎的场所时不忘体现帝王的威严和登记的森严,故而显出庄重、典雅、气派、大方、华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中国的私家园林则以诸多江南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而是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三教合一的特征,在手法上,园林成为建筑群体轴线的延伸和附属。日本皇家园林在起自于飞鸟时代,奈良上和平安时代的作品以轴线式和中心式为主,在桃山江护时代达到顶峰,作品有京都的桂离宫、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庭院四大名园。日本即使皇家园林的手法也都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且规模较小。由于自镰仓时代到江护时代近千年中日本都是由将决执政,故日本的私园以武家园林为主,与中国的文人园有别,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再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气氛和形象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 枯山水庭院,而神社园林则以建筑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衬出分外的神圣与神秘。 3、造园手法的差异: 东方园林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但却恰恰在为表现天人关系的各种造园手法上,体现出中日园林在思想追求上的诸多不同。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表明人力的弱小。中国园林装饰华丽,建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明工艺上的人巧,日本园林则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中国园林与外界一般都用较实较重较厚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日本园林较少用围墙,即使用,也以虚和薄为特色,表明人与自然的亲近。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的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日本园林则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中国园林属于山性,有着坚定、刚强和永恒的特点,日本则属于水性,具有水的可塑性、柔软性和稍纵即逝的易变性。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且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都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傲和自信,而日本的大量绿化和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则显出日本人的比较谦虚和谨慎。写意山水园是以山水为骨骼,以诗情画意为表现的园林形式,文人建筑山水园则在前者的基础上突出了建筑的成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到后期人工味越重,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和廊榭宫馆过分的夸大,以至于江南园林已略显拥挤,至于乾隆花园还要加上大量精雕细刻的细部和眩目夺人的彩绘,更显得拥堵,另外堆山上也片面强调太湖石的瘦、皱、漏、透而不免绮巧过余而无天然雅趣。而日本园林则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越到后来,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例如茶庭和坪庭,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其游览以远观事物外表,坐思事理内在,不重于直接交流,而重于心与心的天人对话而不像中国园林的这种对话体现为人与自然的面对面。 4、思想与文化背景的比较: 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共为中日哲学支柱的儒、释、道三个思想体系的彼此消长的结果。两国的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也正是因为道家的这种思想才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独有的从单纯的模仿和取法自然出发而上升到象征和抽象自然从而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但而后两家却各自向儒家和佛家两方向发展。中国偏于儒,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日本偏于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中国园林的布局思维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日本则在形象和抽象之间。中国园林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日本则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而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综合以上的叙述,已可以大略理出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园林风格的异同,然而比较并不是研究的终极目的,在当今景观园林领域,单独、孤立的谈论任何一个流派或一种风格已没有多大意义,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是景观创新设计的关键之一,所以我们应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而着眼与实践和创造,从而使古老的园林艺术呈现出新的生机。 园林景观论文: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内容摘要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我们只能“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绝不能以偏概全,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此外,随着现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论,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2 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3 注重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4 注重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5 注重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6 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首先,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不是光靠风景园林师就能够解决的,园林景观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呼吁政府、公众的关注生态环境,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姿态;其次,风景园林师提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学家、环保组织提出的生态理念还有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关注的内容虽有着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根本上却具有不同的层面,否则社会就不需要风景园林行业了;最后,如若完全从生态原理出发,设计师往往会陷于极端而难以被社会接纳。 法国风景园林师并没有天天把“生态”挂在嘴边,呼喊各种“生态”口号,而是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园林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因此,荒地、原野、废墟、渗水、再生、节能、野生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 7 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园林景观设计实际上反映出设计者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通过设计手段加以表现。在各种园林景观形式中,自然始终是设计的源泉。风景园林师对自然的认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处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是其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又是统筹和综合的技艺,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园林景观设计。因此,就某一个项目而言,我们可以重点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但是就整体而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特性并不可取。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变动的社会,单一性的景观设计趋向是难以为继的。现在这种不分场地、不分环境的强调绿廊、湿地的做法,实际是对生态学的误解,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也造成园林景观的单一性和趋同性,最终必将像国际建筑那样遭到抛弃。 9 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启示 近10年来,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面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全面入侵与占领,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加深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认识,营造既符合“全球一体化”趋势、又具有本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避免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完全丧失自我,以致被世界文化所淘汰,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大量的园林景观建设项目和低劣的设计施工水准,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整体行业欣欣向荣,设计作品却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反对各种形式的断章取义、惟我所用。因此,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1 规范行业管理,完善竞争机制 只有在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会有好的从业人员和好的作品出现。在国外严肃的设计师看来,中国还没有形成出“作品”、出“精品”的氛围;在国内设计师眼中,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混乱无序的市场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走规范化、市场化之路,完善竞争机制,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2 深入理论研究,反对形式主义 应加强对东、西方园林景观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理念,力求抓住园林景观本质性的内容,反对各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抄袭和形式主义风气。当中国人还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时,外国同行则将其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和实质。我们的园林设计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风格”、“风情”等等。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 3 借鉴西方方法,研究本土问题 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首先要了解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适用的范围、场所。不能盲目照搬,表面化地将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都弄到自己的花园里来。我们应注重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借此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要注重在观念上的学习和研究,反对粗浅的模仿和抄袭。 4 提倡未雨绸缪,杜绝急功近利 尽管目前我们的园林景观市场表面上看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但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的园林景观行业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哪些东西?现在看来,留下来更多的是遗憾,是若干年后人们不齿于面对的园林景观垃圾,是对园林景观资源与文化的糟蹋和破坏。如此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下去,中国的园林景观行业将走向没落,甚至遭到全人类的唾弃。 结语 大篇幅的比较和研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通过踏实的工作在我国出现一些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到底何谓好的园林景观作品?一个好的作品,是不能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应该从场地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景观。许多有识之士,许多境外严肃的设计师,都在强调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本土化研究,都在探索营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之路。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悉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园林景观论文:中国、日本和意大利园林景观比较浅论 内容摘要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辩,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历史上各个文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各个民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因而,当人们把各异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中时,也就必然产生出各种形式、风格大相径庭的园林。而作为园林艺术所根植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园林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生物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上也各呈异趣的差别更使几大园林体系在诞生时,就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东方、伊斯兰、欧洲这三大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周边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文明有关环境的认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关于它们之间异同的比较正是当今景观园林界所关注的课题。 一、传统园林体系概述 这里所讨论的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造园风格中,前两者属于东方体系,意大利属于欧洲体系,但由于欧洲体系的形成受伊斯兰体系的影响很大,意大利风格作为近代欧洲园林的鼻祖,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尤其明显,所以有必要先就三大体系做一个初步的概述。 1、古代西亚体系和伊斯兰体系: 西方的造园起自于西亚的古代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这种造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喷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这样的布局是由于西亚的气候干燥,干旱与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堂(即后来基督教所说的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在古代西亚的园林中,那个交叉处的中心喷水池就象征着天堂,后来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断的发挥,由单一的中心水池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这种水法的运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园林。不过,最初的西亚园林影响范围主要还是在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后的所有伊斯兰地区。而目前最完整继承并保留其手法的也就是伊斯兰体系。 2、西方古典体系和现代体系: 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规划方整端正,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时代,随着1661年凡尔赛宫的开始兴建,这种几何的欧洲古典园林达到了它辉煌的高峰。在这一时期乃至随后的数百年内,欧洲大陆上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彼得堡到枫丹白露,到处都可见到这些闪现着王家与皇室荣耀的灿烂光辉的园林,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此后,受东方园林的影响,欧洲园林中出现了以英国自然风致园与图画园为代表的偏向自然风物的园林,这种园林发展到现在,就成为当代美国新园林。 3、东方体系: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此间东方园林对自然的模仿手法还传到西方,对欧洲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东西方两种园林风格的比较 从上面对三大园林体系形成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欧洲和伊斯兰体系之间存在着同源的关系,即都始自于对古代西亚造园方法的模仿。只不过伊斯兰体系是在古巴比伦故土上发展,和其所模仿的原型有着同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沙漠中珍贵的水源和植物的运用,所以对古西亚流派的手法保存得比较完整,而其视水如金的水法处理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当然当这一体系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展而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因为这里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再加上古印度文明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影响,使传统的西亚派水法有了重大的改变而产生了伊斯兰体系的一个特异支派。这里的园林不再使用谨慎保护水流的渠道和堤岸,不再只有狭窄的溪流潺潺和低矮的喷泉点点,而开始呈现河道横行和跌水纵流的景象,在泰姬陵前还有较为广阔的静水,植物的运用也向郁郁葱葱的方向发展,不过那种十字规划水道的基本法则还是保留下来。而有趣的是欧洲在学习古西亚法式时对其所进行的改造与印度对传统伊斯兰手法的变更有很大相似性。欧洲的水源也很丰富,植被更是繁茂,所以这里的造园同样屏弃了节约性用水的水法,而只使用了模仿伊甸的四条水路分割法则。有赖于植物的丰富,后来欧洲又用大量的几何植栽来加强了这种分割,并以这种矩形分划为基础,衍生出一整套几何造园的理论,而水法的运用也日趋宏大,与伊斯兰体系已是大异其趣。但是尽管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两者之间无论是源流还是具体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而与其所对立的东方体系则是完全自我生长和发展的另一套理论,从其审美基础、所生长的文化土壤到具体的理水、堆山、用树和园林建筑都有着判若云泥的差别。所以意大利园林风格与中国、日本园林的最大和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体系的不同,而比较的重点也应先放在东西方两种对景观的处理模式的比较上。 1、东方风格: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东方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2、西方风格: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海神、农神、酒神、花神、阿波罗、丘比特、维纳斯以及山林水泽等到华丽的雕塑喷泉,放置在轴线交点的广场上,园林艺术主题是有神论的“人体美”。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树木成行列栽植。地形、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 具体再来看一些例子: 西方的古典园林最为代表的当然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大花园,那种华丽与壮阔的美正来自于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不羁,正如作家刘心武笔下所描绘的:“那花园布局特点是简洁而豪放的,与宫殿垂直的中轴线上形成三次平面的下跌,每个宽阔坦实的平面上都主要由两种景观组成。一种是极其巨大、规整的水池,周围有众多的铜塑和喷泉;一种是栽种并修剪成异常整齐的几何图形的常绿灌木,而这种景观又以其中的中轴线一望无际和两侧绿篱花囿的严格对称夺人心魄……”。 东方园林可以以中国江南文人园的造园理论和法式为例。凡是园林创造中有利于体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各种景物,都是造园的物质要素,不仅有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有峰峦岩崖及溪瀑湖海,有亭台楼阁,水榭山馆等各种建筑;还包括各种有利于构成园景的皓月、朝阳、晚霞、雨露等气候气象因素,以及与园林内容和形式和谐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在这众多的造园要素中,最基本的是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与建筑三类。 山在东方园林中是用能与稳定的象征,常有“山骨”之称。水在园林里则是象征智慧和廉洁。 花木在园林中最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有些花木还被赋予特殊含义。花木的培植要自然并讲究已经,同时注意保持古树和植被。 东方园林要求“曲径通幽”,因而建筑需要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泊相对,景色绝佳 在造园设计时,除了重视上述三点外,还要考虑对景和借景、楹联匾额以及风声、水声、钟鼓声、花香、草香、泥土香等多种媒介的参加。只要用心,碧空万里、峭壁千仞、明月繁星、春江渔火都可以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物。 三、意大利园林的特点及其与东方园林的具体比较 大体上说来,意大利风格与中国、日本风格的差异在以上的比较中都可以看的比较清楚了。但最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意大利风格还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还存在着和向来被视为欧洲古典园林典范和代表的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明显不同的特点。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意大利的地中海气候与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夏季在各地平原上既闷且热,而在山丘上,哪怕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就令人感到迥然不同,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空气,正是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台地园。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本土,当中世纪结束时,意大利人对帝国往昔的辉煌仍然记忆忧新,而各种古罗马以及在意大利也是随处可见。古代的古典主义于是成为文艺复兴园林艺术的源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富豪权贵纷纷在风景秀丽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别墅庄园。由于这些庄园一般都建在丘陵或山坡上,为便于活动,就采用了连续的台面布局,也就成为台地园的雏形。在以后的发展中,意大利造园家们在起伏的地形上创造出非常动人的景观效果。这些园林的构图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形决定了园林中一些重要轴线的分布,规定了台地的设置,花坛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坡道的形状等。建筑物的位置安排也要考虑其与台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台地园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将平面与里面结合起来考虑的。台地园的平面一般都是严整对成的,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院的横轴上,或分设在中轴的两侧。由于一般庄园的面积都不很大,又多设在风景优美的郊外,因此为开阔视野、扩大空间而借景园外是其常用的手法。这一点是东西方所共同重视的。在中国的造园中,这种离子举不胜举,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塔和佛香阁形成对景,在江南私家小园中由于面积狭小,这类手法就更多。不过中国在借景时往往会利用窗框、门框而做成框景的形式以增添画意。在总体布局上,意大利台地园往往是由下而上,逐步引人入胜,展开一各个景点,最后登高远眺,不仅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而且周围的田野、山林、城市面貌均可展现眼前,而给人以贴近大自然的亲切感。逐步的渐入佳境是东方园林的传统手法,但与意大利不同的是东方式的展开乃是基于散点透视的卷轴画式的步移景换,而意大利虽然也是展开,却是颗粒性的分个呈现,所追求的仍是定点式的特定位置的欣赏,而其欣赏的顶点在于位处峰顶的鸟瞰,这在东方园林中是极少的,这可能与东方文化的内敛性格有关。 在关于园林和建筑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意大利开欧洲体系把园林视为宅邸室外延伸部分理论的先河,这一理论也成为欧洲园林几何构成形式的生长基点。另外中轴线的设置也是意大利园林对欧洲体系的一大贡献。虽然早在希腊罗马时代,中轴线已经开始出现,其最早还可以上溯到西亚的中心水道,但意大利台地园中的中轴却以山体为依托,贯穿数个台面,经历几个高差而形成跌水,完全摆脱了西亚式平淡的涓涓细流,而开始显现出欧洲体系椰油的宏伟壮阔气势。而且庄园的轴线有些已不止一两条,而是几条轴线或垂直相交,或平行并列,甚至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这些都是从前所没有的新手法。东方的园林当然到是不用轴线的,但也有一些例外,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部分和靠近宫殿区的园林前区,圆明园的大宫门口还模仿九州的形式也形成一条大致的轴线,而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建筑布置由于里面意象很强,其轴线意味也就更加明显,至于紫禁城中御花园的构图则几乎是沿着整个皇城的大中轴布置的。这些园林无一例外都是北方的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的小尺度中决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不仅有规模的因素,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礼教和封建皇权的威严要求所决定的。欧洲体系中典型的水法也是从台地园开始的。水因为可以使空气湿润,从而在意大利园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位处台地,意大利园林的水景在不断的跌落中往往能形成辽远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感。在台地园的顶层常设贮水池,有时以洞府的形式作为水的源泉,洞中有雕像或布置成岩石溪泉而具有真实感,并增添些须的山野情趣。沿斜坡可形成水阶梯,在地势陡峭,落差大的地方则形成汹涌的瀑布。在不同的台层交界处可以有溢流、壁泉等多种形式。在下层台地上,利用水位差可形成喷泉,或与雕塑结合,或形成各种优美的喷水图案和花纹,后来在喷水技巧上大做文章,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印象效果的水景,此外还有种种取悦游人的魔术喷泉。低层台地也可汇集众水形成平静的水池,或成为宽广的运河。设计者会十分注意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有良好的比例和适宜的尺度。至于喷泉与背景的色彩、明暗方面的对比也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关于主体景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东方体系也是很重视的,但东方的做法是以融合得了无痕迹为上乘,而非以背景衬托主体的静物写生式构图。 综合看来,意大利台地园作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和其滥觞之所在,无疑也是以规整布置为主,与东方体系的模仿自然迥异其趣,但应该注意的是意大利台地园并不完全排斥自然:首先,其结合地形的设计思路就有明显贴合自然的意味,当然,东方园林自然式的地形处理方法决不会像意大利那样去将山坡切成几个台面,但利用地形来创造合适的景观还是两者所共有的思考方式,何况东方园林所处理的大都是些小山,甚至完全违反自然原理地纯用湖石堆山,比之于意大利的台地切山,谁更自然也还未有定论;其次,意大利台地园虽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在轴线两侧使用了退晕的手法,而使园景由人工逐渐过渡到自然,这令人想到颐和园也有同样的做法;另外,在植物的使用上,意大利台地园也少用几何式的修剪,而整个庄园的背景更是往往呈现自然的植被,确实有回归自然的意味,而东方体系的自然相比则带有了更多的象征性,至于日本的枯山水则直接放弃了真实的自然而完全去追求宗教哲学上的一个抽象概念了。 四、中日园林的比较 相对于意大利台地园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因为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气候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1、环境的不同: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造,即所谓路以曲为美,以幽为上的原则。 漂浮于海洋中的岛国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丘陵占国土面积的4/5。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而形成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需要更多的通风和采光措施,所以园林建筑小巧玲珑。在树木方面,中国土地开发早,破坏较重,恢复较慢,加上大陆性季风气候,茂密森林不多,所以中国园林树木不多。 同处北温带的日本却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自然式和整形式植物成为园林的主景,且连苔藓和蕨类也成为同等重要的主景,植物形式的多样化远胜于中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明显不同。而日本自己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夏天可以全部拉开,室内外连通为一个大空间,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桥也用木桥,而不是中国的园墙有用砖石砌成的实心墙,园桥也用石拱桥。 2、类型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类。中国皇家园林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在为皇室提供宴游狩猎的场所时不忘体现帝王的威严和登记的森严,故而显出庄重、典雅、气派、大方、华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中国的私家园林则以诸多江南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而是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三教合一的特征,在手法上,园林成为建筑群体轴线的延伸和附属。日本皇家园林在起自于飞鸟时代,奈良上和平安时代的作品以轴线式和中心式为主,在桃山江护时代达到顶峰,作品有京都的桂离宫、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庭院四大名园。日本即使皇家园林的手法也都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且规模较小。由于自镰仓时代到江护时代近千年中日本都是由将决执政,故日本的私园以武家园林为主,与中国的文人园有别,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再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气氛和形象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 枯山水庭院,而神社园林则以建筑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衬出分外的神圣与神秘。 3、造园手法的差异: 东方园林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但却恰恰在为表现天人关系的各种造园手法上,体现出中日园林在思想追求上的诸多不同。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表明人力的弱小。中国园林装饰华丽,建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明工艺上的人巧,日本园林则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中国园林与外界一般都用较实较重较厚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日本园林较少用围墙,即使用,也以虚和薄为特色,表明人与自然的亲近。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的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日本园林则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中国园林属于山性,有着坚定、刚强和永恒的特点,日本则属于水性,具有水的可塑性、柔软性和稍纵即逝的易变性。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且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都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傲和自信,而日本的大量绿化和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则显出日本人的比较谦虚和谨慎。写意山水园是以山水为骨骼,以诗情画意为表现的园林形式,文人建筑山水园则在前者的基础上突出了建筑的成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到后期人工味越重,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和廊榭宫馆过分的夸大,以至于江南园林已略显拥挤,至于乾隆花园还要加上大量精雕细刻的细部和眩目夺人的彩绘,更显得拥堵,另外堆山上也片面强调太湖石的瘦、皱、漏、透而不免绮巧过余而无天然雅趣。而日本园林则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越到后来,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例如茶庭和坪庭,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其游览以远观事物外表,坐思事理内在,不重于直接交流,而重于心与心的天人对话而不像中国园林的这种对话体现为人与自然的面对面。 4、思想与文化背景的比较: 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共为中日哲学支柱的儒、释、道三个思想体系的彼此消长的结果。两国的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也正是因为道家的这种思想才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独有的从单纯的模仿和取法自然出发而上升到象征和抽象自然从而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但而后两家却各自向儒家和佛家两方向发展。中国偏于儒,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日本偏于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中国园林的布局思维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日本则在形象和抽象之间。中国园林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日本则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而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综合以上的叙述,已可以大略理出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园林风格的异同,然而比较并不是研究的终极目的,在当今景观园林领域,单独、孤立的谈论任何一个流派或一种风格已没有多大意义,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是景观创新设计的关键之一,所以我们应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而着眼与实践和创造,从而使古老的园林艺术呈现出新的生机。 园林景观论文:论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房地产光速般的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周边环境,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房地产光速般的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周边环境,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 关键词: 论 住宅区 园林 景观 设计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只有四十几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他们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的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出现欧陆风、草坪风。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吹进了居住小区,他们不考虑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也就是只注形式不注重功能。不理解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服务的对象。 二、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各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西方园林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常以轴线作引导的几何形图案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的自然式山水园,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形成东西方园林形式各异的原因,都受各自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的影响。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它还左右着雕塑、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五千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的“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因借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又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三、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园林自从唐代出现了诗人画家自成一派的“诗画园林”以来,及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含着誉谓“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中国文学与文学、绘画自古以来互为表里,彼此借鉴,交互引发,相资为用。按诗画艺术组织园林类型,划分和组合园林的形式,犹如中国画咫尺千里的山水画立轴或横幅手卷,运用散点透视,及动向透视的表现方法。它的超时空概念,正是东、西方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 中国山水画追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边走边赏边构思的民族传统的方法,表现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自由观察,集大自然之精美于方寸之中。中国山水园林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组织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 宋代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论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还有绘画理论中的“移天缩地”、“小中见大”和“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等等,中国山水画的超时空概念,融注入园林的景观空间,极大地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 中国园林的布局构景,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借鉴于文学艺术的立主题,分段落,讲究起、续、转、高、结的程序组合,因借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布局构景中。首先立主景、配景,划分景区、景点,讲究游览路线在组织景区中的序幕、连续、转折、高潮和结尾的系列组织程式;犹如诗歌中的抑扬回转,富有韵律节奏感。如园林中的从一个景区引向另一个景区,由封闭到开敞,从峰回路转到柳暗花明;又好似运用章回小说中的一波三折、隐喻等手段,引向主景高潮,然意未尽,噶然而止,令人产生余音绕梁的意境情趣。 中国园林艺术形式因借于文学和绘画,景观富于诗情画意,便是中国园林东方民族形式独具的风格和特色。这些宝贵的艺术形式,和手法。我们要借鉴的继承,但不能机械的照搬。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自由、开放的新社会,我们设计的东西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旧社会是为封建帝王、达官贵人而设计,往往过分的满足他们的意志,追求豪华、诗情画意、文学哲理,对人的活动空间重视不够。 四、现代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进步。不同的时代要留下不同的符号。 五、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为此,设计师应该: 第一。 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第二。 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狠,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第三。 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如果你不经历青藏高原的缺养,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会成为释迦牟尼的选民。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第四。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 城市景观是人类欲望和理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在近万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人类为摆自然力、神权、君权以及自己创造的机器的约束,今天终于走进了一个天地人神和谐的人性化的时代。 园林景观论文:积极开拓城市建设中的园林景观 摘 要:景观绿化环境是城市建设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要达到合理布局、形式多样,首先应重视该区域环境的地方特色和建设本身的个性;其次是应根据城市区域规划的整体构思进行统筹考虑,譬如单体结合整体,选型结合色调,山地结合平地建设,平面结合空间等。最后,设计形式应多样化、元素布置应空间化、植物配置应体现层次丰富,总之绿化空间要充分体现协调、多样、丰富。城市的各种规划因素联系紧密,有公共活动的广场、公共建筑、城市交通路网、大型的公园、区域绿化等诸多因素,起联系的核心应该是城市的居民,因而城市建筑和城市的景观绿化必须满足居民的生活休闲游憩等要求,以及城市的整体发展前景要求,所以在规划景观绿化用地时,应考虑处理好城市的建筑、道路、广场、景点、绿化、院落以及建筑小品之间和人的活动空间,最大量的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让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绿化和谐统一,空间层次感具佳,让人们生活在花园式的城市中。 关键词:城市建设;景观园林;作用;发展对策 城市作为一件艺术品,包含了各种元素:建筑、植物、山石水体、历史文化,人们用这些来创造完美的生存环境。但若规划不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忽略对城市活动主体人的考虑,或是千城一面,缺乏灵魂和个性,都将是失败的城市。适时适度的景观建设很好地弥补了上述缺陷。在很多西方国家,城市景观建设随着环境变迁成为社会和政治重要关注点。在政府带领下,大规模整治与改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区的开发也在生态人文的指导下谨慎开展。更有一些现代化厂房、水塔、码头等构筑物和设施,经处理成为新的城市景观。同样,中国城市也顺着这条和谐之路逐步前行。但景观到底有何意义,其作用何在呢?这需要我们(每个身居城市的人们)去深入探究,从中借鉴。 一、园林景观艺术对城市建设起的作用 人们的居住环境中,园林景观搞得好与不好,不仅对一座城市及一个乡村的外表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防风沙,涵养水泥、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有毒物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 1.净化空气:绿色植物被称之为“生物过滤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植物对有害气体是有一定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许多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最大量的是二氧化硫,其他主要有氟化氢、氮氧化物、氯、氯化氢、一氧化碳、臭氧以及汞、铅的气体等。这些气体对人类危害很大,对植物也有害。测试证明,绿地上的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低于未绿化地区的有害气体浓度。 2.净化水体:城市水体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水径流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城市中多通过管道排出,较易集中处理和净化。而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和带走了大量地表污物,其成分和水的流向难以控制,许多则渗入土壤,继续污染地下水。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比如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其水的悬浮物减少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氮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另外,草地可以大量滞留许多有害的金属,吸收地表污物;树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细菌含量。 3.净化土壤: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有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根系分布的土壤多几百倍至几千倍,故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因此,即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物,城市中一切裸露的土地,种植草坪后,不仅可以改善地上的环境卫生,也能改善地下的土壤卫生条件。 4.树木的杀菌作用: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病原菌等微生物,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时刻侵袭着人体,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绿色植物可以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分泌出具有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挥发物质,称为杀菌素。城市中绿化区域与没有绿化的街道相比,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减少85%以上。例如,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每立方米空气中有几十万个细菌,而在郊区公园只有几千个。 5.园林植物的心理功能上的影响: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镇 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如果在室内外有花草树木繁茂的绿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 6.彰显城市个性: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首先是园林景观艺术的理法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二、国内城市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化运动过程中,“速成式”景观稳步跟进,由此大量景观建设问题浮出水面。 1.景观设计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城市景观是我们急应摒弃的。目前国内景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模仿是不二的解决方案。很多城市开始景观复制工程。从一样的草坪、广场,到一样的街区景观、城市风貌。这种抹杀城市个性,忽略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切断城市文脉的景观规划是值得我们反省思考的。 2.缺少“软性景观”的营建 植物作为城市景观最独特最自然的一笔,在城市景观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生态及景观效益是其他景观设施不可比拟的。而近年我国流行的大面积、不合时宜、过度的“硬质景观”正与此背道而行。 此外,多数景观建设对植物群落的营建方面缺乏考虑,几乎仅停留于机械性的“种树”工作上。尤其在一阵“草坪热”和“大树移植热”后,我国多个城市都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景观系统,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这个有机体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长期为城市服务。 3.“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目前,越来越多的新景观正面临“缺少人气”的尴尬境地。这些问题景观地块上,缺乏人性化考虑的设计往往层出不穷。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城市空间内都未设残疾人专用通道。 城市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其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照顾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需要。这些都将帮助我们的新景观成为大众喜爱的城市空间。 三、积极开拓可利用的园林景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绿化就是城市的清洁剂;如果不注重绿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就会造成城市整体布局上的恶性循环,像过去70年代以前的大上海、北京等知名城市,由于只注重城市建设,而忽视了绿化和环境的治理,一度使城市市容、卫生失控,卫生条件差,空气质量差。而现在还有一些房地产商和环境意识淡薄的建设者,为了达到使用效果,而一度加大建设密度,高强度开发,高强度建设,使建设环境绿化用地逐渐被蚕食,大幅度降低绿化面积指标,甚至于没有绿化。所以,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环境,严格按规范建设,广泛的拓宽城市景观绿化用地,必须加大城市绿化的可利用面积,使城市绿化率尽早实现接近40%绿化率指标。 1.居住区变室外草棚为绿化地 过去人们建设住宅时,楼群按规划建设形成后,为了解决人们的储存物品、存放自行车等,一般在楼前楼后建设平房作为储存间,楼前除了硬化路面外,就是一排平房,可以说是占据了全部的绿化用地,使绿化率接近为零。甚至于有的人们将储物、烧材堆放在平房周围,更使室外环境形成了脏、乱、差,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卫生,造成了空气质量下降,区域管理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变平房为绿化地,现在城市设计取消平房,使居住一层按技术要求≤2.2米层高,变一层为地面上储存间,这样在保证了绿化用地而且还解决了脏、乱、差恶性市容,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小区1987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对住宅小区进行绿化改造时,率先实行了储存间建于楼下一层≤2.2米层高,变室外为绿地,十几年来住宅区域绿化面积一直保持在40%的绿化用地指标,而且小区环境良好,为此变室外 存间为楼下储存间应值得广泛推广。 2.改善城市停车场,增加景观绿化面积 目前多数城市仍以室外设指停车场为主,这样看起来多建设了建筑,但是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大减少了城市的区域绿化用地指标。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车辆和家庭车辆大幅度增多,停车位仅靠小型的停车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建设地下停车场和一层设置停车场,可以想象车辆的停放是怎么样的形式。为此,高层建筑地下设置停车场和多层建筑一层建筑架空设置停车场,势在必行,这样将室外公共场所充分的设计成绿化景观用地,增加环境的美感,多层建筑一层设计成架空层作为停车场,既可以解决室外的停车位,又可以解决建筑群体的通风,增加建筑群体间的空间效果。 3.营造屋面绿化,使城市绿化空间化 在城市环境备受重视的今天,世界各地都在积极寻找各式各样的绿化方式来换取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屋顶绿化已成为众多城市环境规划者眼中的“宠儿”。屋顶绿化又可称为“空中花园”、“屋顶花园”或“空中绿洲”,是在屋顶、露台、天台或阳台上广植花木,铺植绿草,建造园林景观。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在屋顶绿化设计建造上已经拥有很长的历史,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屋顶绿化带给人们的视觉效果是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四季青翠、清新宜人的。其绿化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它可使屋顶住宅的室内温度得到改善,屋面的隔热保温效果明显提高;保护建筑物免遭高温、紫外线等的损害,有利于延长其寿命;屋顶绿化还可净化空气,调节城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等。无庸置疑对于有建筑“第五立面”之称的屋顶进行绿化,是城市三维立体绿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环境景观的一大飞跃。 4.提倡垂直性绿化空间 垂直绿化是与地面垂直,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的一种方法。它利用檐、墙、杆、栏等栽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和垂吊植物,达到防护、绿化和美化等效果。它不仅能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而且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精心设计各种垂直绿化小品,如藤廊、拱门、篱笆等,可使整个城市更有立体感,既增强了绿化美化的效果,又增加了人们的活动和休憩空间。 总之,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对人类是有益的,但它的发展并非仅是建筑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更应是城市整体水平的升华。 园林景观论文:浅谈观赏草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摘要]通过对观赏草的概念、美学特性、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初步探讨了观赏草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提出园林建设者对观赏草的运用要产生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我国应大力 发展 观赏草。 [关键词]园林植物 观赏草 园林景观 观赏草的发展,最初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如今,观赏草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环境美化和绿化的新宠,有“无草不成园”一说。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的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观赏草也已崭露头角,并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观赏草的概念 观赏草(ornamental grass)是一类形态美丽、色彩丰富、以茎杆和叶丛为主要观赏部位的草本植物的统称;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常见的还有莎草科、灯心草科、花蔺科、天南星科、香蒲科、寥科等植物。 二、观赏草的观赏特性 1.形态和线条 观赏草的形态和线条包括姿态、叶片和花序等部分,有直立线条的种类,如芒属种类和品种,单独种植时能形成焦点或重点,与周围圆形或小型的植物对比明显。当这些直立的形态重复运用时,便会形成独特的线条,甚至产生戏剧性的形状和图案。 2.质感 观赏草主要通过叶片来表现其特殊的质感,除了少部分种类叶片较宽外,大多数叶片窄长、质地细腻。正如他们特殊的外形,叶片也会与周围植被形成对比。 3.色彩 很多园林设计师将色彩作为观赏草应用的主要原因,虽然绿色是 自然 界的主导色,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叶色能用来创造非凡的效果,如:黑色(如‘黑龙’麦冬ophiopogon planiscarpus 'nigrescens');蓝色(如欧洲异燕麦、蓝羊茅、蓝丛早熟禾)。 有些种类的观赏草,其花和果实的颜色比叶片有价值,如:柳枝稷和芒属的很多品种在秋季长出巨大的亮红色或银白色花序;一年生禾草和谷类,也有颜色出众的花序,在儿童园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韵律和动感 当微风吹过,观赏草的叶片发出阵阵娑娑的声响也给种植带来无限生机,若是成片种植,观赏草随风起伏,像浪花在花园中翻滚的姿态,尽显动感之美。 三、观赏草的生物学特性 1.养护成本低 人们对低养护成本植物的需求是观赏草越来越流行的原因之一。美国著名园艺学家allen lacy曾经针对观赏草管护说过这样的话:“对大多数观赏草来说,我们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看着它们生长和变化。”在一些商业化的园林布置场合,低养护、很少或根本不需要水或养料的植物,比其他需要专门养护的草本和木本植物更有优势。家庭园艺者也青睐观赏草的低养护性,他们希望把时间更多的花在欣赏花园的美景上,而不是清理或喷洒农药之类的事情上。许多观赏草一年仅需要一次简单的修剪,即使是最繁忙的园丁也可以抽空完成。 2.环境耐受力好 适应性广,观赏草种类繁多,适合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栽培,既可在肥水条件优越的沃土中生长,也能在贫瘠干旱的土壤中定植,有的品种甚至在废弃的矿地和建筑渣土上生长,产生很好的覆盖和观赏效果,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抗寒,植株可持续生长多年;抗病虫害能力强,几乎不用施用药剂;抗旱性好,无需频繁灌溉,大多数情况下靠自然降水就可健康生长;生长速度快,一个生长季节就可到达成熟植株的高度。 四、观赏草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1.观赏草在花坛和花境中的运用 观赏草的叶具有细致的质地和细长弯曲的生长特征,与笔直生长或具有明显体量及开大花的多年生植物形成鲜明对比,观赏草与多年生开花植物相结合的花境比完全由开花植物组成的传统的、规则的花境更具柔和、 自然 的效果。 观赏草在整个生长季节逐渐成熟,给花坛和花境带来令人兴奋的变化,尤其在夏末和秋季,很多受欢迎的多年生花卉已过花期,但暖季型观赏草叶色变化较迟,具有很好的表现效果。观赏草结束生长后也可以为花境提供趣味性。 2.观赏草作为欣赏焦点 观赏草不仅能成片种植营造自然和谐的景观,也能单独一丛种植,在花园中成为非常引人注目的焦点。这类观赏草一般种植在节点处,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或在入口、转弯处,引导游人的游览路线。推荐植物:芒属(miscanthus)的巨芒草(m. x giganteus)、芒,天蓝沼泽草,乱子草属(muhlenbergia)的鹿草,芦竹,羽毛芦苇草,蒲苇,狼尾草,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黄假高粱,大油芒等。 3.观赏草作为边界和屏障 观赏草作为边界和屏障,比传统的绿篱具有很多优势:一般比绿篱生长、成型更迅速;在冬天寒冷地区,观赏草不会因冰雪的堆积形成永久的伤害;被风吹动时发出的沙沙声能有效消除 交通 和附近的噪声;观赏草没有密集繁茂的枝叶,不会给人及动物的通行带来不便,但若要用作天然屏障,芒属植物和蒲苇叶片都很锋利,可以非常有效地遏制人们穿越。可以说,种植高大的观赏草是确定边界、营造空间、隐藏不雅景观、为户外休憩或就餐创造隐蔽环境的一种理想解决方案。 但需注意,即使最大的观赏草在冬季也不能发挥显著的屏障作用,如果要得到更理想的屏障效果,可以与多年生植物和夏季开花灌木搭配,形成混合屏障。 4.观赏草在水景园中的运用 平静的水面给人很强的水平感,选择直立的观赏草,如灯心草(juncus effusus),可形成强烈对比,并给人整齐的感觉;选择弧形、扇形的观赏草,如苔草属的(carex pendula),则能产生更自然的效果。同时,观赏草在水面形成倒影,在适当的光线下,镜子般的水面使雅致的花和轻轻摇摆的叶在水面上下产生双重美感。 5.观赏草用作地被 保持地被植物最佳状态一般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观赏草很少或永远不需要剪草也可以提供类似的绿色景致。一些观赏草类植物的质地很好,可以创造出完整统一、如地毯一般的草地景观;有些种类,如沿阶草属(ophiopogon)植物,终年常绿;其他种类可能会在冬季或夏季停止生长,但会随生命周期带来外观的季相变化。 以观赏草作为草坪时,需要注意,大部分观赏草无法承受草坪草可忍受的践踏程度。因此,观赏草一般不用于儿童游乐区或其他一些一周至少要走好几次的场地,除非通过添加踏脚石或其他一些手段供人们穿过种植区。 综上所述,观赏草因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为观赏草在园林中的运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将观赏草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是创造优美生态空间过程中“师法自然”的一种必须趋势。观赏草在未来园林景观中将会处于重要地位。 园林景观论文: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安逸静谧的园林景观设计满足了当下人们的休闲需求。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自古以来就单在视觉呈现方面下功夫,亭台水榭、小桥流水、如诗如画。然而人对环境的感知不仅局限于视觉对空间、色彩、材质的感受,还有流水潺潺、雨打芭蕉、古刹钟鸣带来的听觉享受。把声景学理论引入园林景观设计中,旨在开拓园林景观设计的视野,从声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方式等方面加以论述,为园林景观设计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声景学;园林景观;声音设计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重点在于视觉的处理,较少考虑声音环境。但身临园林之中,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上的欢快体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绿色园林景观被周遭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所笼罩,传统园林中原有的流水潺潺、鸟叫虫鸣、夜半钟声被淹没在嘈杂的声音环境中。园林声景观的设计同样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声景学在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落地生根。声景观的设计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迄今为止,关于园林声音景观的研究依然有限。目前关于声景学的应用,更多的在于噪音控制方面,而在声景的设计方面,自然声景与社会声景的关系若即若离。如何让城市发展减少对自然声景的破坏,让社会声景与自然声景融为一体,和谐共处,营造理想的声景环境,是景观研究和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声景学的发展及范畴 加拿大音乐家R.MurraySchafer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声景(Soundscape)概念,他带领研究小组致力于自然环境中的声音研究,也把声景学称之为声音生态学。之后,随着声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参与研究的学术范围逐渐扩大,声景学的研究范畴也逐渐扩大。日本在声景的研究方面发展迅速,日译为“音风景”,举办过“评选日本音风景100项”的民众活动。岩宫真一郎出版专著《声音生态学》,对声景做了全面阐述。我国学者李国棋是声景学研究第一人。他师从日本学者岩宫真一郎专注声景学研究,并在2001年开展“Sound-scape———声音景观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成果颇丰。声景学(SoundscapeArchitecture)借鉴了景观学(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构成。虽然声景学的概念自提出已有四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但对声景学的理解和研究范畴一直没有定论。声景学研究的是人、声音、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权且从三者中来比较声景学的研究范畴。在“人———环境”关系中,传统的景观学只注重环境的视觉效果对人的反射,而这一审美体验是无声的感官设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没有了钟声,那这画面的意境便相差甚远。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声景学是传统景观学中的研究范畴。在“人———声音”的关系中,心理声学、语言声学、音乐声学等都是传统的研究听觉机理的门类,但这些研究是脱离了声音环境的研究,并没有对不同环境下的声音对人体听觉影响的研究深入开展。比如人在滨江公园听古乐与在家听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发声场景也是声景学的研究范畴。在“声音———环境”关系中,环境声学、建筑声学都是基于物理声波在不同空间和物质的声学特性进行研究的,直接抛开了环境的视觉特性和声音的文化特性对人听觉的影响。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环境噪声级是解释不通的。因而从历史文化的方面研究环境中的声音也是声景学的研究范畴之一。 二、声景学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要素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说:“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声景的一个关键状态就是静,静是一切声景的基础和条件。园林景观中的声音要素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背景声,背景声包括人声、动植物之声、水流声、风声以及园外的环境声。背景声是园区的环境声,是难以逆转的主要声音,突出了园林的位置、特点。二是信号音,信号音一般是通过园区内的广播播报和传达危险信号、通告等信息提醒游客注意,比如入园时的须知、闭园时的通知等。信号音在声景设计中容易打扰游客的听觉享受,引起反感情绪,属于园内的人工噪音。三是标志音,通过模拟环境音、背景音乐等来达到环境与声音的协调,或者为了突出某一景观设计特色,传递文化内涵,比如园内的背景音乐、某一文物古迹具有表征性的诗词朗诵或古风乐曲等。 三、园林景观声景环境的设计 (一)园林声景设计的原则 1.保护性原则 园林所在区域一般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存在一些长期栖居或季节性徙居的动物,在园林规划和设计前期要对地域的自然环境和园林区域的生态环境详尽勘察,最大可能地维护好动物原有的栖息场所,避免影响到动物的生存。对于大雁、野山鸡等特殊动物要提供保护设施来维护原有声景观。自然声景观之外,园林场所附近原有的钟声、号角声、叫卖声等也要根据声级、音量等进行分析,保存该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声音,使背景声富有层次感。 2.协调性原则 “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通过上文对声景学研究范畴的分析可知,声景和景观是统一的整体。景观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与声景的协调一致,同时,声景的设计也要与景观元素形成统一的整体。园林声景要尽可能地突显原有环境的声音,而削弱外在的环境噪音对声景环境的侵扰。人工声是最容易破坏视觉景观与声音景观协调性的元素,这就要提升警示声音、引导声音、通告声音的质量,避免人工声音对自然声景的冲突。同时,提高音响的质量,采用音质清晰且音量适中的隐形音响,科学合理地设置音响摆放位置。此外,还要积极教育和引导游客对声景观的认识,提高游客对声景观的欣赏水平。 3.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作为景观的设计者和使用者,以人为本是其要遵循的凌驾于其他原则之上的重要原则。园林景观面向普罗大众,有青壮年、老人、孩童以及残障人群。声景设计要满足绝大部分人群的参与需求和体验兴趣,体现人文主义关怀。老人喜好静谧的环境,因此为中老年人开辟人流小的僻静场地。儿童喜欢热闹,对声音充满了好奇,可以在园区内摆设飞禽猛兽的模型,配合相应的模拟声音,营造欢快的声景同时,还起到了科普的作用。对于视障人士要在声景设计中加入导视功能,通过园区引导声和音响的摆设方位来引导视觉残障人士顺利游玩。 (二)声景设计的基本步骤 1.调查基地声音 园林建设的选址一般都是自然生态维护较好的地方,园林的声景设计首先要对园林基地的声场进行全面的勘察,结合气候、地形地势、水系、风向、动植物等,用科学方法收集场地中的所有声音,以及基地附近的环境声,然后对这些声音进行评价划分,尽量保留有价值的声音,摒弃对声景造成破坏的噪音,在提升声景的丰富性的前提下设计出与视觉景观相协调的声景观。 2.确定声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园林景区的功能规划和板块设置来区分不同的声景功能。比如根据园林的功能特性可以分为历史文化声景区、活动声景区、自然疗养声景区等,让每个声景区都具有截然不同的功能效果。根据声景的声级还可将声景观分为静谧区、缓冲区和热闹区。游人可以在适当的区域内嬉戏打闹,也可以下棋赏花。3.各分区的具体设计首先应根据每个分区的环境特性、功能特性等,明确视觉景观的主题,以及对应声景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确定区域整体的景观氛围,从而确定声景的主题,以升华视觉景观的意境。这样设计的声景才能达到声音与环境特性的协调,从而创造一个完美的声景环境体验。 (三)古典园林声景设计方式 《园冶》中论及声景的有约二十处,分为三类:人声、动物之声和自然之声。人声计九种,分别为梵音、涛沸、喧哗、长啸、吹箫、樵唱、即韵、弹琴、吟诵。其中八种属借景中的“佳则收之”的佳声,一种属借景中的“俗则屏之”的俗声。吹箫、弹琴、即韵、吟诵和涛沸是园内声景,而梵音、长啸、樵唱和喧哗常常是园外声景。其中梵音、长啸和樵唱是声景的典故,自然包裹着情境和意义的外衣。动物声景有鹤声、犬吠、鸠啼、马嘶、莺歌、虫声、雁鸣七种。自然之声有风声、雨声、落叶声三类。 1.借声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借声也叫做“音画”,是常用的借声借景手法。利用声音引发游人产生视觉联想,从而在视觉景观上增添内容。比如园林内本看不到的寺庙、江畔,却可以听到诵经、挽钟、渔唱的声音,从而不自觉的在游客心中产生对应的诗情画意,形成独特美感。苏州耦园的“听橹楼”就是借助园林附近河上的滑橹声让游人能够“坐楼观景”。扬州个园的“风音洞”由墙上开凿的圆孔发出的风声,给人寒风凛冽的视觉联想。 2.补声 一种人工化的声景填补。如人工的背景音乐和模拟自然的声环境。补声在现代园林景观中普遍使用。但是如果音乐、音量控制不好,补声自身就是噪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森林中的声响能够激发人类的原始应激反应,并和身体形成某种“共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森林声响能够舒缓情绪,调节人体的血液、内分泌和消化系统,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进而使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由于现代园林生态条件有限,人造森林声景在园林声景设计中较为常见。 3.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在古典园林中,声景的反衬大都是利用某种声音来衬托环境的安静、幽深等。要做好园林的降噪处理,合理设置安静沟。声音之间的间断的安静叫安静沟。鸟鸣及动物之声都因有其安静沟而悦耳。 4.掩声 掩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某种悦耳或更协调的声音去掩盖噪声,如利用地势落差的跌水声去掩盖城市中的各种噪音,跌水激荡置石所产生的声景完美地掩盖了城市中的噪音;而另一种就是直接屏蔽或消除掉使人不快和与整个环境不协调的声音,如利用植物组景降噪、屏蔽噪音,或利用隔音材料吸收、阻挡噪音。 作者:李奇岩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景观论文:园林景观项目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 在2016年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各行业需要以匠人精神重塑行业的客户价值与提供服务水平。本文旨在通过表格化形式,为景观工程管理者提供质量与细节管理的思路与控制要点,工程营造过程中应不断深入改善、总结锻造匠心。 关键词: 工匠精神;园林景观项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点 “工匠精神”是指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对所从事的职业高度忠实和把工作做到极致,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产品与价值,于个人可以修心,提高自身的素养。景观施工是对景观设计再创作的过程,对于施工的理解在早期的园林庭院营造中,更多应该是工匠们的工作内容,设计与施工往往是同一批人,缺乏设计理论与风格,更多的是施工工艺的精湛或手艺的好坏。设计图纸都是在工匠们的大脑里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不断深入而精细化,导致设计与施工专业的细化。有了好的设计,但并不一定会有好的作品,因为没有好的施工,一切都是空谈,无法落地。作为景观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景观项目的特点、质量管理周期、工艺细节、关键控制点等,以匠心去琢磨,才能营造出理想的作品。 1园林景观项目及其特点 1.1外观布局的艺术美观 项目是城市形象的直接表现,关系着城市人居环境的提高与改善。除了要求工程安全、适用、人性化外,还应追求艺术性,在外观和布局上给人美的、愉悦的感受,施工中更要比土建项目更加精细。 1.2工程材料的特殊性 施工材料除了和土建工程相同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砂石等常用建筑材料外,还有各种具有生命的各类植物,以营造景观的艺术性和生态性,具有调节气温等功能。 1.3工程的广泛性和后期维护的长期性 园林景观工程作为关乎民生、生态环境类的项目,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园林景观项目在很多城市普遍开展,宏观如城市特色乡镇,中观如区域,微观如小区园林等。景观工程如此重要,其后期维护则比一般土建工程更长久、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多。 1.4施工工艺复杂,工期紧张 园林景观项目除了土建工程,还包含施工工艺。因人们对其外观造型视觉感受、体验等的追求,使得施工工艺更加复杂。另外,由于园林工程以具有生命的植物为材料,会受到气候、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影响。因此,施工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最快的施工进度完成工程,故工期较其他常规土建项目更为紧张。 1.5变更量大,成本不宜控制 由于施工图纸在结合现场实施时,往往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加之施工工期紧张、材料特殊等原因,使成本波动较大,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2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TQM) TQM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观。客户需求对企业经营和决策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客户满意程度成为衡量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了解客户需求,高质量满足客户要求,培养“客户就是上帝、以客户的眼睛看世界”等一系列生产服务管理观念,最终形成客户导向型产业,建立和谐的供求关系,营造客户认可、口碑佳的作品,才能使企业与个人不断地持续发展,现以时间为维度,分析项目质量的全周期管理。 2.1工程质量形成阶段(见图1)图1 2.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工程质量检测制度。 2.3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内容 2.3.1质量目标(见表1)。2.3.2质量策划内容。设定质量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确定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定所需的其他资源;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和工具;确定其他的策划需求。2.3.3质量控制。(1)熟悉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人员(管理人员素质、施工人员素质)、材料(结构材料、饰面材料、苗木材料、建筑设备)、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专项技术方案、新工艺技术)、环境(工程施工条件、项目管理条件)。(2)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遵守“先地上、后地下、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饰、先土建、后设备”的原则,保证施工各项工序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联系,互不干扰。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尤其对施工关键点和隐蔽工程的工序,检查合格后才能行下一道工序。(3)在景观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纵向体系中,工序质量控制是基础,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提高对施工操作工序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全过程工序质量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尤其是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隐蔽工程的施工工序,做到“预先计划、防微杜渐、过程控制、严格检查”。(附表2、表3) 2.4质量保证 园林景观项目质量保证是指在质量体系中,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系列活动。相对于质量控制是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则侧重于企业对于用户的质量承诺。质量保证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保证,使其确信提供的产品能够达到其设定的质量要求。外部至保证是对产品使用者的保证,使其确信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其生产活动的质量要求。 2.5质量改善 景观项目质量改善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提高有效性、运行效率、工序细节的部分。从质量管理的PDCA原理出发,质量改进是企业在现有的质量管理水平上的进一步提高,使项目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的系统性活动,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企业通过质量改善,不断提升自我质量管理能力,提高项目质量档次,向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能降低企业成本,节省能耗,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收益,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3结语 终上所述,匠人化的园林景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把产品当成艺术品来打造。因为其要求非常细致,几乎每一项细部工程永远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整套精细化标准。时代需要呼唤“匠人精神”,以一种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态度,对抗日渐炽热的浮躁之风。追求细节,才能塑造有品质的作品;精益求精,才能有完美的结果。希望所有的景观项目管理者能够在浮躁的社会中,修炼一颗“匠心”,爱生活、爱工作、更用心。 作者:梁锦钧 单位:江门北控水环境开发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论文: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单元性、协调性、安全性、地方特色性特点,研究了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和园路铺装设计等技术问题。 关键词: 道路;园林;景观;设计 1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1.1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单元性。1.2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协调性。中小城镇的道路景观更具有地方特色。只有结合地形、节约用地、考虑气候条件、注重环境生态,中小城镇的道路尺度才更适合人们的生活。1.3中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安全性。城镇道路的安全性要求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到车辆行驶的心理感受、行人的视觉感受和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对于驾驶员来讲,道路的安全性是首要的,而乘客观赏的道路两侧风光,会反映出城市的整体风貌和社会气息。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人们对弯道、上下坡或前进方向的加减速等都产生与静止完全不同的动感。节奏单调的视觉环境会使人感到疲倦,甚至引起困倦等不必要的危险;反之,急剧的节奏变化也会使人惊慌失措。所以,城镇道路景观的设计必须保持基本的张弛度,以恰当的节奏变化和景观片段的重复,形成舒适的道路景观。城市中不同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是不同的,疾驰的车辆和漫步的行人对道路两侧的感受差异巨大。行走的人们能够体验更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要素,封闭的空间使人感觉私密,开敞的空间则使人感觉舒畅,色彩斑斓的道路景观环境会使人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在行人体验为主的道路景观中,需要考虑各种植物和构筑物的色彩、质感和肌理的搭配和组合,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产生视觉上的景观享受。同时,可在道路景观中放置一些体现当地城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或个性化的铺装等,形成丰富的道路景观,并展现出地方特色,突出城镇道路景观的个性。有很多城镇以道路景观作为标志性的门户景观,如迎宾大道,以植物为主题的特色街道等,都能够有效加强城镇的识别性。1.4中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地方特色性。在许多城镇的中心区都设有步行街,以商业、展示为主要功能,承载着较大的人流,也是展现小城镇地方特色的主要区域。步行街造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古典与时尚的交汇,步行街区文韵悠悠,商味浓浓,力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打造了一方生活休闲、观光游乐的新福地,其美丽和繁华尽展了现代城市的文明和发展。 2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 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方法如下:a.对收集来的设计资料及其他图面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初步确定园路布局风格。b.对公园或绿地规划中的景点、景区进行认真分析研究。c.对公园或绿地周边的交通景观等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与有关单位联合分析。d.研究设计区内的植物种植设计情况。e.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确定主千道的位置布局和宽窄规格。f.以主干道为骨架,用次干道进行景区的划分,并通达各区主景点。g.以次干道为基点,结合各区景观特点,具体设计游步道。h.形成布局设计图。 3小城镇园路铺装设计 3.1砖铺路面 目前,我国机制标准砖的大小为240mm×115mmX53mm,有青砖和红砖之分。园林铺地多用青砖,风格朴素淡雅,施工简便,可以拼凑成各种图案,以席纹和同心圆弧放射式排列为多。砖铺地常用于庭院和古建筑物附近。因其耐磨性差,容易吸水,适用于冰冻不严重和排水良好之处;坡度较大和阴湿地段因易生青苔行走不便故不宜采用。目前,已有采用彩色水泥仿砖铺地,效果较好。日本、欧美等国尤喜用红砖或仿缸砖铺地,色彩明快艳丽。大青方砖规格为500mm×500mm×100mm,其平整、庄重、犬方,多用于古典庭园。 3.2冰纹路面 冰纹路面是用边缘挺括的石板模仿冰裂纹样铺砌的地面,石板间接缝呈不规则折线,用水泥砂浆勾缝。接缝多为平缝和凹缝,以凹缝为佳。也可不勾缝,便于草皮长出成冰裂纹嵌草路面。还可做成水泥仿冰纹路,即在现浇混凝土路面初凝时,模印冰裂纹图案,表面拉毛,效果也较好。冰纹路适用于池畔、山谷、草地、林中的游步道。 3.3碎料路面 碎料路面是指用碎石、卵石、瓦片、碎瓷等碎料拼成的路面,这种路面图案精美丰富,色彩素艳和谐,风格或圆润细腻或朴素粗犷,做工精细,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和较高的观赏性,有助于强化园林意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情调,多见于古典园林中。 作者:刘春丽 单位:七台河市园林管理局 园林景观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彩色植物的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从彩色植物的概况分析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彩色植物的分类,以及福建省园林景观对彩色植物的应用概况,论述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分析,分析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存在问题,最后阐述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问题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彩色植物;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随着人们对植物颜色种类要求的不断提升,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式,积极合理科学地进行彩色植物的应用,从而符合园林景观的色彩,增加园林景观的观赏度,为城市增添一份新的色彩。 1彩色植物的概况分析 1.1彩色植物的概况 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设计中,彩色植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促使园林景观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元素,同时也能对建设生态园林提供更多的帮助。其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来分析,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在春季和秋季的时候能够生长的彩色的植物,而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在生长的季节里,一直能够以非绿色植物的形式稳定展现的植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因为季节、环境的变化影响发生变化,但是要保障某些元素的稳定性,这样可以称之为彩色植物。 1.2彩色植物的分类 在对彩色植物进行分类时,以两种方式进行分类,首先是要依照其色素的分布来实施,具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的:第一种是单色叶类彩色植物,主要是指植物的叶片呈现出一种颜色;第二种是双色叶类植物,主要是指植物叶片的上下颜色不一样;第三种是花叶类,主要是指植物叶片的颜色是彩色的,但是这种彩色是以条纹的形式呈现的;第四种是彩脉类,主要指在植物的叶脉上呈现彩色;第五种是镶边类,这种植物的叶片边缘的颜色是彩色的。其次是依照叶片色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橙色类彩色植物,其主要包含三种颜色的彩色植物,分别是橙色、橙黄色以及橙红色;第二是金色类的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棕色、黄色以及金色;第三是蓝色类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分别是蓝绿、蓝灰以及蓝白;第四是紫色类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分别是棕红、红、紫以及紫红色等;第五是多色类,只要是植物叶片的颜色超过两种的都属于多色类。 1.3福建省园林景观对彩色植物的应用分析 以福建省的一些城市为例,相关资料显示,福建省的彩色植物约有29科共26种,其中种植较多的是苏木科和蔷薇科植物,多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要色调,以自然方式来进行植物的配置,从而表现出自然风貌。 2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分析 2.1种植方式的分析 首先是丛植,也是彩色植物的常用种植方式,利用一定的数量通过不同的分布方式来提升园林的动态美,将常绿植物和彩叶植物进行混合种植,将彩色植物作为整体景观的分界线,或者利用彩色植物来构建不同的图案,用常绿植物来作为景观的背景,利用彩色植物来进行点缀,从而提升园林景观的美。其次是孤植,彩色植物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容易吸引人们去观赏,因此常常通过孤植的方式来种植彩色植物,在绿色植物中利用孤植的方式来种植彩色植物,将彩色植物放在园林的路边或者草坪的中央,作为景观中点的方式来丰富园林景观,能够起到点缀的作用,通过色彩与数量的差距,来体现视觉效果,从而展现出园林的个性美和整体性的美。 2.2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问题 以福建为例:第一,在进行彩色植物的种植时,种类的发展比较乱,均匀性较差,尤其是在乔木以及藤本的彩色植物上的占比比较少;在彩色植物种类上比较单一,斑叶类占比重较大,一些双色类和单色类的彩色植物较少,造成园林景观整体的植物种类比较单调。第二,在彩色植物的色彩上比较单调,一般都是以黄色类和红色类为主,其他类的颜色使用的较少,第三,福建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彩色植物种类一般都能够适应,但是有的地区使用北方的植物则难以适应长势较差。 3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具体有:第一,要有效地对资源进行发掘,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和土壤条件来进行彩色植物的选种和培育,有效地进行引种实验,测试植物的生长能力和表现情况。第二,积极地引用外来的彩色植物,从而丰富当地的植物种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省当前引进的彩色植物有很多,例如日本的紫藤、美国的红枫以及北美的茶条槭等。第三,在设计上要有效地开发新的造景手段,以当地人文特色为基础,将彩色植物进行有效的利用,开发不同的园林景观造景方式。 4结束语 科学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非常重要,要充分合理地应用彩色植物,提升彩色植物的存活率,加强城市环境的美化。 作者:蒋雨芊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景观论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摘要: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紧密结合本地的规划,综合考虑,正确地处理好土地、环境的现状与园林景观建设的关系。把园林景观广泛地渗透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发挥潜在力量。必须从整体出发,制定分期规划目标,分批分层次地设计完成。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优先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均衡布局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园林景观、街道与广场景观、水系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内容。 关键词: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内容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紧密结合本地的规划,综合考虑,正确地处理好土地、环境的现状与园林景观建设的关系。把园林景观广泛地渗透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发挥潜在力量。必须从整体出发,制定分期规划目标,分批分层次地设计完成。 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几项原则 1.1生态优先原则 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按各地的现实条件、绿化基础、地质特点、规划范围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绿地、布置方式、面积大小、定额指标,从实际需要和规范出发,创造出适合城市自身的景观,切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地单纯追求形式。 1.2协调发展原则 用地紧张是我国现有土地的情况,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乃当务之急。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首先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园林景观用地,使得园林景观有限的用地能更好地发挥改善和美化环境的功能与作用;其次在满足植物生长的条件下,利用不适宜建设和耕种的破碎地区,避免耕地被占用。园林景观用地规划是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切实把园林景观分布到城市之中,融合在城市的景观环境之间。 1.3均衡布局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对周围服务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均衡分布在城市之中,必须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功能。这种均衡的布局更方便公众的使用与参与,比较适合城市的建设。在建筑密度较为低的区域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的要求增加数量较少的具有一定功能性质的大面积城镇绿地等,这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城市园林景观的分期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城市不同阶段的园林景观建设内容,使城市的景观能够高效地完成,并保证景观体系的完整性。 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 关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首先主要从总体上研究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着重针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专题进行详细论证,从城市的街道和广场、水系以及住区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类研究,希望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索。2.1园林景观。世界园林一般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大的体系。东方古典园林主要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主要包括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东方园林以自然式为主,西方园林以规则式为主。2.2街道与广场景观。街道与广场景观主要分为传统城镇聚落的街道和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和节点的文化景观保护以及当代城市街道和广场景观的设计几个部分。其中,传统城镇聚落的街道和广场具有多义性的空间功能、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丰富多变的景观序列、结合自然环境进行空间变化等特点;历史文化街区和节点的文化景观保护。2.3水系景观。纵览中西古典园林,几乎每种庭园都有水景的存在。尽管水景在大小、形式、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但人们对它们的喜爱却是相同的。东、西方园林景观中水体景观设计往往成为景观艺术设计的难点,但也为点睛之笔。水体形态多样,或平淡或跌宕,或喧闹或静谧,按水体景观的存在形式可将其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静态水景赋予环境娴静淡泊之美,动态水景则赋予环境活泼灵动之美。水生植物的养护管理,首先要采取适当措施保持水体的清洁,尤其是一些观赏性的水生花卉需要比较清澈的水资源才能健康生长。对于一些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可放宽管理,保持水生植物的自然性,例如,一些湿地景观的自发生长可以实现优胜劣汰,自发选择适宜环境生长的植物品种,最终形成符合自然规律的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的冬季管理维护是至关重要的,水生植物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冬季结冰后会产生植物的冻伤、冻害。因此,在冬季来临时,要将一些放置在水中的植物钵移至室内。2.4居住区景观。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居住区道路的景观设计、居住区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及居住区宅旁绿地的景观设计。道路绿带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主要以行车安全及美化环境,考虑道路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以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居住区公共绿地主要包括居住区级、组群级或院落缀公共绿地,布置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及混合式。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息空间及活动空间。宅旁绿地与居民日常生活起居息息相关。观赏性、生态性的兼顾是宅旁绿地设计的原则。景观建设是美化城镇面貌、增加城镇的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镇景观的有效措施,加强城镇与大自然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优美的环境景观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有积极作用,可以消除在工作和学习中产生的紧张和疲乏,使体力、脑力得到恢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会使得城市的风景更加优美、更能吸引旅游者,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又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优美的环境还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此发展,吸引更多人来此工作生活,促使城市整体经济向前发展。 作者:曹伟 单位:牡丹江市人民公园 园林景观论文: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浅议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住宅小区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施工时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设计阶段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住宅小区景观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在一定经济投入下实现的,是综合了生态性、社会性、艺术性的一个整体,这三大属性总体上应达到相互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 1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原则。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居住小区是人们聚居、生活的场所,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以人工为主的复合系统。整个小区的生态环境并非自给自足的系统,作为开放系统的小区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需要外来干预不断投入、交换方能实现的。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原则就是探索人与自然的最优关系,在保证小区生态稳定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外来投入,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我设计和更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化。绿化种植设计生态原则,应注重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使用需适当、有节制,应禁止盲目大跨度调苗。小区户外不同空间和环境对植物配置方式需求不同,应丰富配置手法才能满足场地与人的需求,乔灌草组成的复合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好、自身结构最稳定、生态效益最大,提倡广泛应用于小区园林景观。园建、水电设计生态原则,应注重节能节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应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江头某小区小区外围沿街铺地与市政人行道为花岗岩铺地,近期厦门市政人行道海绵改造时,小区业委会向街道提出申请,将花岗岩铺地更换为透水地坪。在雨水丰沛区域,使用渗透性铺地,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还能有效克服地面积水问题,便利行人。(2)社会性原则。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设计,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便利,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应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的人对园林景观需求差异,丰富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还应注意经济性,既要考虑一次性建设投入费用,也要兼顾后续养护维保费用。(3)艺术性原则。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人与自然在生态上的和谐统一,又要体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人们由视觉观察到得出景观评价是一个心理感知过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景升格为意、境,达到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富含当地人文特色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 2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随着房地产迅猛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绿化向生态园林发展的过程,在功能布置、景观效果、设计手法诸方面均获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绿化代生态、忽视自然追求人工、大树移植破坏山林、过分追求档次用材污染、水景应用过于盲目等等问题。小区园林景观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核心还在于设计阶段应解决好营销、业主、物业三者的需求。营销:代表了开发商的利益诉求。开发商作为小区园林景观建设方,其专业化程度对小区园林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营销部门从销售推广快速去化的角度,希望园林景观能有力助攻,由于销售阶段往往实景尚未施工,只能凭方案、模型进行推广,所以富于表现力的硬景、水景、“大洋怪”常常大行其道。业主:由不同文化、年龄层次组成,个体需求存在差异,在园林景观设计阶段其述求无法表达给设计者,但作为小区园林景观实际消费者,是设计时最应全方位考虑的“人”的因素。物业:物业移交验收于项目完工后进行,其基于后期物业运营提出的改进意见,经常因项目已完工,需在成品上调整,增加成本又影响效果。营销、物业、业主代表了小区园林景观建设、管养、使用三个层面,其述求有一致也有冲突,如何协调好三者述求,是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工作。现阶段小区规划多由建筑设计单位完成,根据建筑布局会完成配套的消防通道设计,后期园林景观设计开展时,由于方案的需要,道路系统常与消防通道设计产生冲突,消防登高面、施救面乔木栽植矛盾最为突出。综合管网特别是燃气管线与乔木栽植的矛盾也是需要设计阶段进行充分考量的。有些地区要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提前介入,将有效解决景观方案与各类强规相冲突问题。 3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随着房地产行业发展,出现了旅游地产、长租公寓、养老地产、教育地产、体育地产等细分市场,针对此类特色地产应开展相应研究。例如旅游地产,早期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后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的多元化需求不断被激活,旅游地产开发也随之从功能相对单一模式转向复合化。旅游地产发展离不开两个翅膀助力,一个是文化,一个是科技,文化解决的是旅游地产的内容问题,科技解决的则是旅游地产的表现问题。旅游地产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依赖文化来支撑,需要借助文化来突出个性、特色以及提升内涵与品味,和文化深度融合是旅游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的新方向;旅游地产成功的核心秘密在于抓人眼球、创造人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则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互动性设计既是都市人的情感需要,也是实际生活便利的需要。小区园林景观在满足各类业主生活、休憩、邻里交流等使用功能外,应结合现阶段业主需求变化,丰富小区园林景观功能,提高业主参与度。近年来部分小区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鼓励业主对绿化苗木进行认养;有条件小区择地建设蔬果园;小区园路按跑步道进行建设等均取得不错的效果。泉州东湖某小区在景观中设计了“烧金炉”,满足了当地风俗习惯要求,又解决了初一、十五楼道烟雾扰民的问题。园艺疗法是借由实际接触和运用园艺材料,维护美化植物或盆栽和庭园,接触自然环境而纾解压力与复健心灵。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获得身心的疗愈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渴望。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鼓励结合园艺疗法进行设计,园艺疗法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感受出发,通过景观设计激发使用者在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方面的疗效;另一部分则是通过课程设计让使用者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疗效,在有条件的小区设置无障碍环境和易于使用的园艺操作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抬升的花床或容器、刺激感官的环境,选择有芳香、质感、色彩的植物等,方便使用者参与园艺活动。我国园艺疗法的发展起步较晚,还需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以使更多的人获得福祉。 4结语 现代住宅小区中园林景观已经属于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因此,在小区的景观园林设计中,应更好体现生态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营造宜人的居住空间。 作者:黄廷华 单位:厦门宏旭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论文:园林景观设计探索 摘要: 从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造园思想的影响,并通过实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营造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包括儒家比德之说对园林植物的影响、道家上善若水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释家禅风濡染对园林意境的影响。最终希望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在设计手法上应当回归本土、结合自然,在设计理念及文化层次上能对中国古典园林思想继承并深入拓展。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地影响着园林景观的设计思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社会文明日益发展,当代园林景观也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涵义,不仅仅有流觞曲水、亭台楼阁,还有音乐喷泉、欧式广场、罗马拱券等物象,这种景观缺乏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成就了一种大杂烩文化和观光文化。面对此困境,设计者应当在引进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的精髓,从视觉上增强景观的灵性和美感,从感官上拓展景观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意境。 1东西文化差异———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东西方的传统文化是着巨大的差异,在东方,中国传统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融洽共存,并相信人和自然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生存与健康之道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而在西方展现的则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认为人具有天赐的统治一切的权利,他们不是去寻求同大自然的结合,而是想要去征服自然。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而大自然则是人类活动的淡薄的背景。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差异使得其造园思想有着天壤之别。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便遵循老庄哲学思想,庄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即从阐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主张人类应顺应大自然之伦理,吸收大自然之精华。老庄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园林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的古典园林的意境表达从“象天”到“法地”,从对自然颜色、自然形状、自然元素的学习模仿进而发展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师法自然”之美妙,是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境界。而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客体,站在统治世界征服自然的角度来强调人的绝对神圣。在西方,这种主客二分的自然观,使其成为自然的主宰者,从意识形态上与自然疏远和对立。因此西方古典园林中的一切形态都有人工穿凿的印记,植物配景经由人工修建整齐划一,广场规划呈中心对称,高高在上。 2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渊源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使得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儒道释是三大主流思想,即儒、道、禅,这三大思想对中国造园艺术有着非常长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于自然孔子曾经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治世,犹如流水一样无穷无尽,仁义博爱的人造福天下苍生就像山一样宏伟而容纳万物。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崇尚自然的山水,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也体现了仁者和智者的治世之道。以儒家的比德思想融入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使得园林景观既寓情于景,又情景交融。道家思想通过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精简的阐明了天地人神的和谐。后汉仲长在《乐志论》中讲“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市,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描绘了闲适惬意的园宅,良田美景、溪水环流,既是汉代人所追求的诗意生活,同时也是现代人向往的乡村田园风光。禅宗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是由本心或佛法幻化而生,认为一切生命是灵魂不断转世的过程。人生在世,应追求内心最纯洁的声音:初心即是佛。因此对待园林的态度亦是注重真善美,真就是要遵从自然本身土生土长的规律,既物镜;善就是善待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色,既情镜;美就是吸取自然之灵气,引起观赏者内心情感的释放或是对生命的感悟,既意境。 3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儒、道、禅这三大思想文化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征影响着园林景观,同时这三种文化又相互贯通融合,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具有至高无上的境界。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儒家“比德之说” 植物是造园不可缺少的要素。儒家文化中的比德思想将园林植物赋以深厚的象征内涵,使得园林植物在怡景之际更怡情。所以中国园林的花草树木不仅能对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还能够表达园主本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如梅花象征坚贞不屈,兰花象征幽静典雅,竹子象征高风亮节,莲花象征洁净无瑕,牡丹象征雍容华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等。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善于用植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造园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自然中的植物映入眼帘成为人眼中美丽的风景,传统文化使得人们在造园观景的同时也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实现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草木竹石、月树风花都可以用来婉转的传情达意,这与西方传统园林直白的表达方式形成强烈对比。适度的隐喻,含蓄而不露骨;恰当的比拟,委婉而不张扬,这种蕴藏于内而不显与外的精神使得中国山水园林犹如一幅水墨画一样耐人寻味。 3.2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道家“上善若水” 理水是造园中的另一重要因素。水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无水不活。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水滋润世间万物,包容一切却不求回报,它“通达而广济天下”,滋养着一座座山川,哺育了一片片土地,却从不挑剔,从不推辞。事实上,人类的善行如若能达到最高境界,那便如水的品性一样,细水长流而润物无声,临泽万物而不争夺名利。中国园林是最注重天人合一的,因此,中国园林中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园林,凿池引水都是必不可少的。水景设计的“上善若水”,正是品德的反射与意境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对于理水又有“上善若水任方圆”之说,这里的“水”刚柔相济、润泽万物、可曲可直、可静可动,自由的流淌于天地之间。宁静的水如一面镜子倒映着满园春色,不仅有扑朔迷离之美,也给人营造了一种静谧、舒适的环境,使人的内心得到安宁。流动的水奔腾不息,让园林更加优美灵动,给人带来一种欢快,生机勃勃的感觉,同时也能使人感受到万物的生生不息。然而无论是一池宁静清澈的碧波、一条缓缓流动的溪流,还是蜿蜒曲折的跌水,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则更能为园林景观生色增辉。 3.3对园林意境的影响———释家“禅风濡染” “意境”的营造是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得以传达的关键所在。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借物,情景交融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触动,既产生意境。早在中唐时期,佛教文化的“禅风濡染”就对中国造园的意境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禅宗思想上讲“返璞归真,追寻本心”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两者浑然融为一体的,通过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和个体的直觉体验,在物境的基础上感知情景,最终上升到的意境的超脱与自由。古典园林也有“情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之说,意境赋予景观灵魂,化景物为情思,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画外之境”的特殊魅力。游者在游园赏景之际,能够从园林景观中引人入胜、心领神会,这是中国园林艺术文化中的审美要素,也是禅宗思想中建立在内心境界上的“心物感应”。 4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日益发展,公共性、开放性、人文性,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但随着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人们越来越追求内心的宁静安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也更加向往田园风光。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在营造现代园林景观时,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及造园思想,必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种伟大的文明要想不至于枯萎与消亡,就必须做到尊重传统而不屈服于传统,还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推陈出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去挖掘、去创新,从而研究出新的文化价值形式。而中国园林这棵大树,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之下,将会更加枝繁叶茂。 作者:曹雪菲 李兰馨 叶武军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园林景观论文:园林景观施工管理探微 摘要: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人们需要一个能够尽情放松的场所来缓解工作压力。而园林景观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园林景观工程的相关建设,对园林景观建设的质量要求也不断增加。文章从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特性入手,进一步的分析了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特性 1.1较高的随意性 城市园林景观的形式多样,在建设当中可以根据实际的要求进行一些调整,因此园林景观的设计具有较高的随意性。设计师在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和标准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意愿自由发挥。园林景观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独到的眼光,才能设计出独特新颖、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作品。而施工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临场发挥能力,这样有利于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性。例如,园林景观当中常见的景观石,设计师能够对景观石摆放的方式、形状等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同时,设计师还需要注意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各个部分的协调性,既要保证设计的每个作品都具有各自特色,还要保证作品集合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例如,在景观石和绿色树木之间铺设草地,能够显著地突出景观石的形态特色,同时也能够使整体之间更加和谐。邻近建筑的植物选择较为矮小的植物,而较远的则可以选择较为高大的植物,这样不仅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园林景观整体的协调性。 1.2活体的特殊性 园林景观建设的绿化工程当中,施工对象大多都是活体绿色植物,这是园林景观工程与其他城市建筑工程最大的区别。在施工过程当中,园林景观工作人员在进行绿化植物的选择时,例如草皮、灌木、乔木、花卉,都要对外形特征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分析生长周期,最后按照园林景观绿化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在遵循合理性、科学性、美观性的原则之下,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理的配置和种植方案。另外,还要考虑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状态,对所选择的绿化植物进行优化组合,以保证绿化植物能够顺利地发挥其生态功能。通过不同植物的组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和美观性,同时达到净化空气、隔音杀菌、吸烟滞尘的目的。 2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图纸设计审核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循设计图纸。图纸的设计是否正确和符合规范,都会对园林景观建设工程的建设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园林景观设计图纸存在错误,例如设计中的土建工程大于实际施工场地,或者设计图纸与实际建设需求不符,必然会阻碍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如此情况下再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还有可能导致工程在工期内不能完成,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关的园林景观施工单位需要在施工之前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的审核,确保设计图纸每一个部分都达到相关的标准和设计要求。需要对设计图纸的整体风格和施工效果进行详尽的核对,以保证所完成的园林景观工程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需要考虑园林景观当中其他的布局、项目设施的安排、地域气候因素、地质条件以及园林景观的整体功能等问题,还可以对园林景观施工现场土壤进行勘测,以保证设计图纸当中所要求种植的绿色植物和实际能种植的绿色植物相符。综合分析之后合理微调设计图纸。设计过程也可以借鉴优秀的园林设计经验,但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重复频率较多的设计。 2.2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 园林景观的施工过程涉及较多的项目,不同的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施工材料各不相同。园林工程涉及的建筑类型、建筑形态、建筑风格等都存在差异,这就增加了工程的材料种类。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当中所需的施工材料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且每个部分建设阶段所需的建造材料都未必一致。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从材料选购阶段出发,严格控制材料质量,然后根据具体需求,遵循施工工序完成各部分的施工。例如,土建工程当中使用频率较多的给排水、强弱电、预埋材料以及和绿化相关的绿色植物、种植土质等,都需要详尽核实。对于园林景观施工过程当中所需的各项材料,必须选择达到施工标准或者标准以上的材料。此外,不同地域栽种的绿色植物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土壤检测时。如果发现园林景观施工场地的土质较差,没有较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根据土质的情况对土层进行翻耕,结合实际种植植物对土壤进行增肥,有目的性地向土壤当中增加适合绿色植物增殖生长的成分。 2.3严格遵循施工工序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正式开始前,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规定进入施工现场,并配备好标准的安全装备,例如,安全帽、安全带等。园林景观现场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再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细致的施工划分,对于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的考评,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安排。例如,园林景观基建工程施工时,施工人员需要做好施工前准备,对施工场地进行清整,检查施工过程当中所需要使用的施工设备。在了解施工规范、施工标准、施工要求的前提之下,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相关的操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在保证工程基础施工稳定进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施工时,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对后期养护和植物种植分别进行较为妥善的管理,尽可能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绿色植物,然后按照绿色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进行栽培,以保证绿色植物都能在适合其生长的环境之下顺利生长,提高绿色植物的成活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不同阶段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需求和鉴赏水平不断变化。因此园林景观施工单位在图纸设计过程当中不仅要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还要结合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时代因素进行综合设计,然后严格根据相关的施工工序执行各环节的施工。还应不断地提升相关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园林景观工程质量达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美观度,更加的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城市建设要求。 作者:钟素丽 单位:浙江松茵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论文: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园林景观建筑工程面临着向更高层次和更先进技术升级完善的时代要求。园林景观建设必须要打造成融合多学科的科学艺术创作工程,方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园林景观建设步伐。本文从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要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四个方面,探讨园林景工程施工技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明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要点,提出施工的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希望我国园林景观工程施工领域能够站在世界先进水平,为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关键词: 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技术重点;技术要点;技术难点;质量控制方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目标来实现。因此,经济建设围绕着“绿色”主题,是我们今后全中国、全社会共同奋斗的宗旨。绿色城市和生态建设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新时期的更高规格的要求。如何做好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提升园林景观建筑质量,在园林景观施工技术上探索升级,是影响景观质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 首先是项目部建设,这是整个工程的总控制系统。管理者同时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在工程进展中,如果项目部掌控得当、管理到位,工程的圆满完成就有了保证;其次是图纸会审。这是整个工程的软实力。也是在工程进行之前的总体设计。会审要结合现场,通过测绘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保证现场与设计完全吻合,准确率达到最高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万无一失;第三是工程管理。管理人员的技术人员相互配合,从行政和技术层面严把质量关,严格遵守图纸测绘的数据,严格执行设计方案要求的标准。绝对不能拍脑门自作主张;第四是群策群力。在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策划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这时候,绝不能单凭经验不经过团体的论证就随意更改,而是要第一时间对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和论证,经过管理、技术、施工人员的一致认可,方能进行改动;第五是质量控制。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在质量的控制上必须有完善的控制组织框架,做到事前有准备、事中有监管、事后有养护[1]。 2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要点 2.1骨架结构建造技术 在建造骨架结构时,防水工作是关键的一步。如果骨架结构防水处理没有做好,那么后期的施工就受到影响导致延期。为了防患于未然,不论是砖骨架还是钢骨架抑或是混合型骨架,都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技术。 2.2表土回填技术 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让土壤保持最佳状态,即保留土壤的养分以利于后期植物的生长。必要时还要将土壤的质量加以改善,深度以80-100厘米为宜。遵循原则有几点:(1)雨后不施工,在干燥的状态下用铲车倒退来掘土;(2)不能破坏团粒结构,可以改良下层非优质土壤后对表层土施工,防止出现滞水层;(3)注意表层土壤深度和排水坡度要自然、高低起伏适当,路沿土壤高度低于路沿石3-5厘米。 2.3定点放线技术 定点放线技术决定了园林景观施工的成败,这句话并不言过其实。事先的布局对于最后的视觉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固定物如建筑类可以为定点提供更加准确的精确坐标。严格对照图纸,可采用图纸参照点、方格网法等方法来定点放线植物。如果还是不够精确的话,就请设计师亲自到场来督导定点放线,这样如果需要临时变更,就可以及时有效准确地解决问题。再就是注意放线时植物的品种、规格、流畅性、美观性,整齐又不能过于规矩。如果出现植物放线与图纸设计需要变更时,必须经过客户、管理、设计人员同意方可执行。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随意施工。 2.4植物栽植技术 种植挖穴是在定点放线之后,穴位的大小参照苗木土球大小,深度比土球的高度深10-30厘米,大小比土球直径多20-50厘米即可。穴位多为圆形或者是U型。同时要将穴位中的垃圾或者石块清理干净。种植前要根据植物种类修剪一下,要去除疏枝、病枝、枯枝、密枝等。栽植顺序应按照植物种类有先有后,注意栽植的技术、土壤的干湿、病根据植物的种类不同加以不同地养护手法,最后还要参照图纸,让植物既栽植得当,也要体现景观的美观度。植物栽植技术需要有技术有经验的熟练施工人员来完成。因为其技术难度和经验水平都能让施工来的更快更完善。 2.5养护技术 俗话说,栽植容易养护难。要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后期的养护只管重要。在养护过程中,科学的养护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清洁工作。都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例如植物载重之后,是先浇水还是先施肥,修剪枝叶如何才能得当,枝叶密度是否合理,病虫害的防治是否到位,都是个技术活。如果确保植物不因水分多少而死亡,就要密切关注植物的和土壤的情况,还要对植物的枝叶及时加以修剪。时刻关注病虫害等问题,保证植物在栽种后能得到细心的照料以增加成活率[2]。 3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难点 第一,在园林景观施工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综合素质、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决定着施工质量的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技术不到位、思想意识不到位、设计不完善以及管理和技术团队执行力不够,都可能会造成施工的进度收到影响,上述施工重点和要点中提到每个环节,如果没有严格遵照施工要点和标准来执行,都会导致施工建设最终难以达到合格;第二,园林种植的定线、挖穴、修剪、栽植、养护这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不按标准执行,就会造成土壤的质量、植物的生长出现问题。导致前功尽弃,工程失败[3]。 4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方案 4.1园林景观施工工程在设计会审上要做足工作 图纸完成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在交接时要尽可能地详细讲解,确保施工人员了解设计理念、思路,既要保证施工到位也要保证景观美观。 4.2确保施工队伍拥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水平和对图纸的高度执行力 园林景观施工也是一项再创作工作,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素养以及文化修养,是无法很好地胜任这个工作的。因为在选择施工方的事后就要多方考察其专业度、业绩以及队伍培训情况。合格后方可使用[4]。 4.3施工完成后,专业详细的验收工作室重中之重 验收监理人员要从始到终地监理工程,监督工作进程、检查施工工序、查验施工材料、督导施工质量,发现不足及时沟通各方会审出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安全、高效、高品质。 5结语 国家确定了绿色发展的大方向,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转型升级,园林景观工程必然要跟随时代的脚步,顺应社会进步的发展要求,探索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方法,寻求改进措施,既要有技术含量、又要有全方位的学科素养,还要经的住艺术品味的考量。因为,现代园林景观施工面临的是更高层次的提升,这需要所有从业者共同努力。新的要求给园林景观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园林景观工程领域需要做的是,在已有的优势和成就基础上,致力实践、勇敢创新、追求精品,达到视觉艺术、技术含量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趋近完美的境界。 作者:赖建山 单位:厦门创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论文: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传统文化创新应用 摘要: 中华文明经过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从孕育之初,到不断积淀形成并传承发扬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一颗璀璨明珠。这颗明珠化作无数颗繁星散落在大江南北,古往今来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所体现。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创新的方式运用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既是对于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能使现代园林景观呈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本文将阐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传统;现代;文化元素;园林景观;创新应用 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环境、生态、美学到科学涉及面相当之广。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经济愈加发达,全球化越来越深入,西方文明入侵加上许多设计师对于西方文化和当前流行元素的盲目追捧,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受到了束缚,放弃利用地域优势展现出自身的色彩和特点,各地的工业化气息和同质化十分严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包含着中国广大人民的智慧,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及自然认识和思考,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可谓是设计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目前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路较为单一追求潮流的现状之下,从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比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审视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髓和内涵,从中凝练出新思路,以现代人的新观念,利用当代社会的新技术创新应用在景观设计之中,在表达出设计者设计的理念同时,呈现出富有自身特色、感染力和生命力,充满文化内涵的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品,让我国现代园林景观。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概况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文明是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未被中断的文明。沿袭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人类所创造的被我国人民所认可的包含有人类思想、文化符号、形象、风俗艺术多种事物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组成的,是现今中国元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实践而形成的,在人类的衣食住行中都有鲜明的体现,通过人类的世代相传沿袭至今。可以说传统文化元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题材广泛,在形式上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多样,比如中国书法、武术、中国四大发明、甲骨文等。而现代社会逐步出现的新的文化元素如功夫熊猫、中国印、嫦娥一号等也将在未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我国独树一帜的文化,见证了我国的发展历史,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也是人们物质生活逐步提高后一种追求。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这二者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人类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对某个区域进行设计并打造出一个由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结合的空间,为人熟知的就是住宅小区、广场、景区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融合文化、美学、艺术、建筑学等诸多因素在现有景观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布局或者重建等一系列措施,最后展现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园林景观既要方便人类生活,又要为现代城市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二、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联系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不可能凭空捏造,必须建立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当代人不应单纯舍近求远去模仿西方的流行元素,应当立足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利于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文明的碰撞创造出新的思想火花。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则一直是园林景观设计关注的焦点,如何将二者完美结合,并设计出引领时代潮流、符合时代背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能更好的服务于人们与社会的作品是设计师和规划师不断探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百上千,繁杂无比,可以单纯的从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上进行创新借鉴;而另一方面不计其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共同特点是其中蕴含的思想是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线,融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意境”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现代园林景观可以无限制加以利用的创作源泉。所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式和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汲取创作灵感,展现出现代城市独特的魅力。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能在不断地应用中被传承发扬。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无数的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对其加以利用并创造出新的产物。当代是一个科技发达,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迸发的新的思想观念,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产生的新的科技和园林景观设计所需材料,是将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是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元素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思想,在立足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创新融入先进思想观念以及西方文化元素,将文化意义抽象化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之中。其次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产出的新材料本质上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新兴科技和新型材料结合并应用。再次在现代园林之中也可以将古代建筑现代化或者将现代建筑之中融入传统元素以谋求创新。 结语 传统文化元素作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需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探索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神内涵,结合当代文化和现代科技,以创新手段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 作者:黄学军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如何做好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项工程建设也不断涌现。这些高高矗立的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其质量与安全方面的许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工作,是现阶段建筑行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作为建筑项目的重要阶段,能够有效地将工程质量防患于未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工作应着眼于此,重点做好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因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工作应着眼于此,重点做好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下面将详细分析建筑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做好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 1影响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与施工管理的主要因素 1.1施工图纸的设计质量 施工图纸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依据。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倘若相关人员没有认真而细致地进行会审工作,就很难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的不合理设计。既可能导致建筑物本身存在性能问题,也可能导致施工时出现返工。不仅给建筑带来严重的质量与安全隐患,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1.2施工组织方案 施工方案是有效控制施工管理和质量的前提,是施工单位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手段和流程等方面制定的管理方法。主要涉及施工单位的人员组织管理、原材料及机械设备管理、施工技术和工艺以及流程等方面。它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各项施工指标达到规范标准,使施工技术和手段必须满足现场施工的各项要求。倘若其中有一项组织方案不合理,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1.3施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由于建筑行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且施工技术相对简单,所以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来自于农民阶层。从而导致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在未受过系统培训的情况下,这些从业人员并不具备从事建筑行业工作的专业素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物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4缺乏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为了保证建筑行业健康有序地进行和建筑项目的质量与安全,相关部门制定了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然而,这种监督体系只是一种被动的技术性监督,是一种程序化的检查形式,缺乏多元化的监督模式。 在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由施工单位聘请监理单位对工程随工监理,质量监督站负责整体监理构成。通常情况下,该种双管齐下的监督模式能够起到双重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某些监督人员只是程序化的检查,缺少认真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得某些监督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 1.5建筑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监控环节 建筑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做好材料的质量监控环节。对供货商提供的材料进行严格质量把关,检测其是否 到各项指标的规定标准,是否能够用来做为建筑项目的施工材料。同时,对那些存放地点有严格要求的材料妥善保管,避免遭到不必要地破坏,进而保证建筑项目的稳定性和强度。 1.6薄弱环节的施工质量 在建筑工程中,薄弱环节主要是指施工单位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施工技术难度大的主要环节,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部位。其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部位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框架结构中的预应力结构、防水层、抗震性等方面。 2实施全方面的质量监控与管理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做好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需要掌握科学与合理的监管措施。针对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影响要素,应该重视以下内容。 2.1严格会审设计图纸 建筑工程设计图纸的会审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工程施工阶段。它不仅仅是建筑工程前期准备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施工单位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会审设计图纸,检查其是否符合现场施工的要求,满足各项施工技术指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依照正确的施工方案进行,保证其使用性能。 2.2建筑材料选用 施工单位在采购建筑材料时,一定要对供货商提供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既要选择信誉度高、产品质量好、经过考察的厂商;也要对其提供的材料进行各种技术指标检测,确保所用材料满足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还应做好保管工作,避免出现损坏、腐蚀等问题。 2.3机械设备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只有在保证机械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和完好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使工程正常进行。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2.4从业人员管理 在这里从业人员管理不仅包括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也包括施工单位的劳动组织与管理、施工人员的招收与调配、技术员工的培训与考核。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具有专业的施工知识和技能。为了全面调动施工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还应实行奖罚制度。 2.5做好样板引路 每一道关键工序施工前均应要求施工班组做样板,样板的施工工艺和质量合格后才能大面积施工。同时,应注意工艺样板的实施时间应尽量提前,给设计修改和工艺改进预留足够的时间。 2.6设置质量控制要点 设置质量控制点,是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对象、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使其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针对关键工序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预应力结构的张拉工序;针对隐蔽工程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隐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架;针对薄弱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地下防水层施工;针对影响工程作业质量的重点对象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预应力模板的支撑与固定;针对施工技术难度大的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复杂曲线的放样;针对采用的新材料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高强混凝土。 2.7加强成品保护 在建筑工程中,由于每个分项工程完成时间不尽相同,其中还存在很多穿插施工(包括分包工程),若成品保护缺失或者不到位,将会影响整个工程竣工交付的质量。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成品保护体系,重点规定各施工自控主体在成品保护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按合同要求,遵循各负其责的原则,制定成品保护方案,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在大面积实施前应做好成品保护样板,经工程各方验收后方能大面积实施。存在工作面移交的,应做好施工单位间的成品保护交验;不存在工作面移交的,则需要做好自身的维护工作。 2.8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的质量标准 近年来,在海地和智利分别发生了7.3级和8.8级破坏性地震,智利地震的释放能量相当于海地地震的近180倍,海地地震造成了22万多人死亡,而智利地震死亡人数只有400余人。智力地震的强度大于海地地震强度很多倍,可是人员伤亡却比其少很多。当日本发生9级地震后,海面上仍然漂浮着外形结构相对完整的建筑物。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智利、日本等国家有着严格的建筑质量标准、施工新技术和新工艺。对于我国建筑行业而言,相关部门和决策人员必须重新制定质量标准,做到严格落实。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 3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建筑投资者和施工单位要想挣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地位,必须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工作,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它是投资单位和施工单位提高信誉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措施。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论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组织 摘要:在当前的市政道路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很多协调和配合的工作,本文通过阐述施工组织设计方面与管理方面现状和措施,提出一些市政道路的施工管理组织意见。 关键词: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0引言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组织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整体工程项目的概况,要预先根据勘探的地貌和整体路况、以及周边建筑、地下情况等,对工程进行整体技术标准的设定,明确横断面的设计方案、明确路面的结构设计(合理的规划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行人道),其次就是需要明确施工的要求,要严格的根据相关图纸和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施工,一方面要达到预定的施工标准,另一方面需要保护好环境。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组织设计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1.1.1 缺少施工部署措施 工程项目施工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施工单位一般都是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获取工程项目。按照规程,在施工前施工项目经理和施工企业法人要签订项目管理目标的责任书,责任书中要明确界定项目经理在施工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质量、进度、安全、环保、成本以及文明施工的目标。所以,项目经理就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和手段,对项目的施工组织、目标、总包和分包以及资源供应进行详细的规划,做出具体的施工部署措施,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施工单位都没有做好施工部署措施,而是在施工过程中临时决定操作方法以及施工顺序,这不仅会影响工期,还会给道路质量留下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等。开工前,甚而投标前就需要对现场进行大量调查。市政工程相比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复杂的多,涉及交通、拆迁、管线、噪音等等各方面事宜。 1.1.2 缺少风险管理措施 在项目施工中存在很多风险,其中有技术上的风险和非技术上的风险,若工程项目在施工前没有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识别,也没有做出抗风险的对策,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是很多工程施工已经证明的事实。若是过去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做法项目一旦遇到风险,其施工组织设计将变成一纸空文,失去了指导作用。因而进行充分调研,组织各专业人员进行充分讨论,认真对待施工组织设计,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相当重要。 1.1.3 技术部门保证措施不完善 在一般的施工组织设计中,针对技术部门的内容,只有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以及冬雨季施工的措施,却没有保证成本、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的措施。所以在这一部分应该加以完善。 1.2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不全面 施工组织设计按照工程的建设阶段可分成:设计阶段、投标前的实施准备阶段以及中标后的实施阶段编制的施工组织计划。设计阶段中的重点是施工方案(即初步设计)和施工组织计划(即施工图设计),为编制概预算与控制投资提供了有效的依据。现在在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设计内容不全面,往往只注重实施阶段的编制。 1.3 编制人员的理论知识缺乏、编制手段落后和经验不足 因市政工程的复杂性,涉及的专业相对广泛,因而会有一部分的管理人员存在着缺乏系统工程、决策技术、预测技术、控制论、线性规划以及技术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就直接影响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水平和质量。有些编制人员的工程经验不足,或是出资请人代编,使设计意图以及管理的思路很难达到统筹兼顾,从而使得施工组织设计往往流于形式,内容泛化,与现有工程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 2、项目施工组织人员管理 2.1 选择项目经理 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领导核心,项目施工组织系统能否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项目部领导核心——项目经理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首先,项目经理人选必须是接受过正规培训、具有项目经理资质证书和足够管理经验的人员; 其次,市政道路工程知识面宽、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沟通表达能力强、领导才能出色等都应是项目经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另外,项目经理人选还应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及协调能力。此外,项目经理的人选最好兼具总公司的部分管理职能,以便能够统一调度与协调。 2.2 项目机构设置 设置原则:形成有一定权威性的统一指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工程按要求顺利完成;根据本工程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等因素建立管理组织;采用项目管理体制的同时,经济合同手段辅助以部分行政手段,明确各方面责、权、利。具体实施时,各管理人员的编制还应根据项目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根据项目阶段性的大小和相应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性格、特长等综合因素合理配备。但应确保所有参与项目人员都具有相应的资质且应持证上岗,确保整个市政项目部管理层的整体实力能够有效发挥。定时不定时的组织安排培训学习和项目考察。任命项目副经理和总工,成立工程部、质检部、材料部、计划部、安全部、财务部、办公室等,明确职责,做好协调统一的工作。 3、良好的制度是项目质量管理的保障 为全面系统地把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承建单位应依据相应的质量手册及企业质量管理方针,建立切实可行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确保其具有相应的指令性、可操作性、可协调性、可检查性,要做到质量管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上,除了严格执行国标、行标及地方性的有关标准和规定外,还应结合具体的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情况编制项目的《项目施工管理细则》、《项目质量管理规定》、《项目原材料实验送检细则》等强制性规定条文,使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做到有据可循,使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充分制度化、规范化,对整个市政道路工程的实施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4、工程项目实施的成本管理 4.1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措施 市政道路工程一般都是投资较大的项目,项目的投资成本控制不仅是成本投资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是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项目经理的责任。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投资控制管理体系,可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下层各管理人员,应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范围,围绕项目的优质实施合理开展工作。在市政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有效提高工效; 经常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让工程项目各施工现场管理措施更趋合理、高效、经济。此外,市政工程的变更率较高,要及时进行签证,及时索赔。 4.2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责任,不等同于工作责任,完成工作责任不等于完成成本管理责任,杜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单方强调质量,忽视成本控制的做法。因此,在执行工作责任的同时,项目管理人员还应考虑落实成本管理责任,每个项目管理参与人员都应具备较强的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 5、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控制 5.1 施工进度控制的组织措施 在市政道路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进度控制的必要,应专门设立相应的进度控制管理部门或人员,并与项目部、子项目管理部、各相关职能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形成有效的进度控制组织管理体系,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有效控制。建立项目管理组织设计的任务分工表和管理职能分工表时,明确落实项目进度控制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的责任,并编制相应的进度控制流程图。进行进度控制的科学组织设计,是充分发挥进度控制管理部门或人员组织协调作用的前提。 5.2施工进度控制的管理措施 在确定相应的进度控制管理部门或人员组织关系,完成进度控制的组织设计前提下,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项目的承发包模式、合同管理和风险管理。科学编制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分析各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其中的关键工序和施工难点,认识非关键工序可调整的时差范围,实现进度控制的科学优化。进行进度控制管理时,还应深入分析影响进度目标实现的潜在风险,在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少进度失控的概率。通常情况下,影响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实施进度的风险有: 组织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合同风险等,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在项目进度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6、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6.1施工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建立安全安全生产体系,生产体系由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制度及安全技术措施组成。施工现场管理应把安全管理放在首要位置,把安全施工寓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并对项目实施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加强安全教育,要每一位施工人员明确安全施工不单是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参与项目的人员都应该共同重视的事情,做到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 6.2市政工程项目文明施工管理 文明施工是指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管理中,按现代化施工技术的要求,使施工现场保持良好的施工秩序和环境,是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组织,开展文明施工教育,结合道路工程场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编制相应的文明施工实施细则,以指导和规范项目文明施工管理的开展。通过文明施工管理,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结束语 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从工程施工全局出发,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设计图纸, 按照工程项目的客观规律及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 统筹考虑施工中各要素, 对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进度和资源消耗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为施工生产活动提供最优方案。而传统的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解决这一问题已是势在必行。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相关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便捷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要最大限度的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这是当前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关键,为此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论述在目前情况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关键字: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在公路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公路的施工建设进行管理,确保安全性、经济性以及质量性,是十分关键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工程施工的每个要素出发,并结合公路工程的施工特点,进行科学合理且系统化的管理,以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公路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也是实现运输服务体系完善运行的关键,因此说加强对公路施工建设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公路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责任性重大,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管理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避免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本文就从问题和解决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一 、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需要从安全、质量、进度以及成本等多个方面去考虑,这些因素是关系到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关键性要素。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对这几个因素处理不当经常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很多的施工现场将安全第一、安全施工等宣传语挂在施工现场,施工的现场管理者也经常的参加各种安全管理培训,但是在实际落实方面还是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的贯彻落实,这样就会导致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增加施工的成本。加之一些管理者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没有做好对于紧急事故的预警方案,使得施工现场出现问题很难做到及时应对,且施工现场对于恶劣天气的抵抗能力也较差,这样进一步加剧了现场的安全隐患。 其次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忽视质量问题的管理。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的关键是靠质量,公路能够长久使用也是靠质量,因此说质量对于项目来说十分关键,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声誉靠的也是质量。但是从目前的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来看,管理者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对于施工中存在的劣质施工现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偷工减料的现象也不进行严厉的处罚,使得很多公路施工项目成为豆腐渣工程。加上施工前管理者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对于施工现场的勘察工作开展不到位,也会给项目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再次,施工进度管理存在缺陷,管理者不能够正确的处理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以及成本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是片面的要求加快施工进度,要求降低施工成本,但是却忽视了质量这一核心因素,这样反倒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进度,加大施工的成本。 最后,管理者对于施工成本的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物料资源,且投入面较大,这样就给物料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公路施工现场堆积的大量的施工材料,这种材料的管理关键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施工的成本。管理者对于这种无规则的材料采购管理不到位,将会增加大量的额外费用,不利于成本的管理工作。 二 、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避免上文中提出的公路施工现场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管理,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力度,才能够确保管理工作真正发挥其作用。 首先,需要将安全管理的理念贯穿到公路施工建设的始终,并不断的提高公路施工现场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技能。为此,需要对相关的管理者开展培训,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并且要让技术和技能过硬的人员负责。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安全管理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不能够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要将其落实到每个管理的细节当中。具体说来,管理者要在施工之前对施工地的实际情况和天气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根据研究的结果制定规范化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要求相关的人员贯彻执行。同时,在施工的整体过程中还需要抓紧对安全施工的宣传工作,增强每个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安全事故,确保施工现场的人员和各项施工程序的安全性。 其次需要加强公路施工项目的质量监测,完善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管体系。在对公路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质量监测手段和检测系统,并且要完善项目施工建设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这样能够确保管理者按照严格的制度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项目经理还需要设立总工,负责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技术管理工作,协调项目的整体质量,并且配合监督公路工程的施工建设,确保每个施工环节和施工细节都符合质量标准。在已经建立的公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下,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项目施工质量的检测手段,在项目施工建设之前要明确施工个环节的操作工艺以及施工中能够允许的各项误差,并总结工程项目质量监测的具体方法。同时还需要制定出详细的交接检验方法,并用奖惩机制来激励管理者认真的开展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施工环节和细节的质量监管,还需要加强对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检测工作,确保每个施工环节所应用的材料都能够确保质量。 再次,要将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和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相连,严抓施工工序,合理控制施工进度。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将项目的施工重点放在最浅显,并且要将项目的管理和实际的施工现场相结合,这样能够更为合理的控制好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使得管理者更好的把握工程的进度。具体说来,要合理的控制好工程的施工进度,需要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在施工现场设立专门的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并且确保相关的管理者到施工现场办公,时刻注意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流程,及时准确的掌握好各项施工进度问题,方便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解决。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工序的管理,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正确的处理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和成本的关系。 最后,要加强施工现场的成本控制,为施工企业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但是经济效益的获得是要建立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之上。要合理的管理好公路工程建设的成本,首先需要从对材料费的控制上着手,因为材料费的消耗占据了工程造价的60%到70%左右,因此说要想更好的控制好施工的成本,就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控制好材料费用的支出。加强材料费用的管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就是要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聘请专业的预算专家,对公路项目施工建设所要消耗的材料数量进行分析预算,之后材料采购者要根据实际的数据资料进行采购,管理者要严把每个采购环节,确保物美价廉的材料进入到施工领域。除此之外,还需要要有专门的管理者对材料的堆放进行管理,防止材料的浪费。除了对材料进行管理之外,还需要严格的控制好公路施工设计变更,避免因为设计变更改变施工方案而加大成本。 结束语: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公路工程建设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需要对施工的现场加强管理。本文就以此为中心,从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今后的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公路桥梁坍塌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本文介绍了我国路桥施工管理的现状,分析了路桥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路桥施工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公路桥梁;建设施工;管理方法 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得高等级公路和地方公路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公路建设的推进公路桥梁建设也以令世人惊叹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在祖国的江、河、湖、海和高速公路上,不同类型、不同跨径的桥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展示着我国交通特别是公路桥梁建设的辉煌。但与飞速发展的公路桥梁建设比起来,我国公路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并没有跟上发展的节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工程质量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接连不断地出现质量事故,更成为人们谈论的一个焦点。如何提高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高其安全等级,充分发挥公路、桥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强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一、路桥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我国路桥行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才真正实行项目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说,其管理水平与现实发展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提高。近年来,公路桥梁工程质量事故较多,施工工期拖延较普遍,施工利润普遍不高。特别是最近出现的多起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如重庆茶江彩虹桥垮塌、湖南凤凰堤溪大桥垮塌及近期的沱江大桥垮塌,广东九江大桥垮塌,黑龙江铁力大桥垮塌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也给路桥施工管理敲响了警钟。这些事故无一例外都与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项目管理不善抑或管理不规范造成的。当前,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流程存在较多的浪费、项目采购管理落后等问题在路桥施工项目过程中较为突出。 二、路桥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流程存在较多浪费 我们知道,施工流程是指施工的各个过程,即多组连续活动。根据价值流的定义,价值流是指企业运转从开始到结束的多组连续活动,这些活动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顾客可能是外部的顾客,也可能是价值流内部的最终使用者。如果流程中的某个活动没有为外部或内部顾客创造价值,则被视为浪费。而在目前的路桥施工中,施工流程存在着较多的这种浪费现象。 2.项目采购管理落后 项目采购管理是路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项目建设全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采购管理涉及的物资品种极多、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同时对其质量、价格和进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稍有失误,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费用,甚至会导致承包单位的亏损。当前,路桥施工项目的采购管理普遍落后,制约了项目利润的提高,加之在采购中受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采购的原材料质劣价高的现象频发———这是一此“豆腐渣工程”产生的直接原因。 3.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路桥施工现场是企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地,也是工程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所以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显得越来越突出重要了。在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我国路桥项目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现象仍较为严重,距离创建文明施工现场还比较远。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要求多年,然而施工现场管理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是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简单的说,脏是指建筑现场不整洁,设备面貌不美观,建筑垃圾堆积较多;乱是指材料乱堆乱放,机械不按规定停放,占用施工场地道路;差是既指现场工作人员工作精神分貌差,工作积极性不强,作业效率不高,又指施工项目给别人的视觉形象差。 三、加强路桥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工程施工管理的三大目标是: 控制工程质量、费用和进度。施工管理及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控制就是按照计划目标和组织系统,对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跟踪检查,以保证协调地实现总体目标。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把计划实际的执行情况与计划预定目标进行比较,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找出差别, 排除和预防产生差异的原因,使总体既定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可以总结出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在于质量、成本及进度的控制。 加强质量控制 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动态时变的过程,流程控制如下。 (1)明确公路桥梁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制定规划,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对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控制对象进行检查, 并及时纠偏。 (2)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影响桥梁工程质量形成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控制,可分为对施工及生产机械的控制、对施工方法的控制、对施工人员的控制、对施工环境的控制和对建筑材料的控制。 (3)在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桥梁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是建设施工项目监理总工程师的领导下,由现场监理工程师或质量控制工程师来具体实行的。质量检查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检查工程质量、填写质量检查表。质量检查人员不但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表及进展计划等,而且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工程的质量情况,进而分析影响施工质量的原因。 2.加强成本控制 (1)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体系应包括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方面内容。明确成本费用发生的项目部门、分队和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分时段对成本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方面的策划,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认真加工和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 (2)积极研发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材料 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除了有效地管理,控制成本开支外,更主要的是要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材料。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通常拿到手的工程项目已经是微利甚至是无利可图。因此,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科技项目的研发和运用,对降低成本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3)建立工程信息筛选跟踪机制 根据工程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目盈利水平,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签订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其他各项指标和对项目的考核、奖惩标准。在施工生产环节根据项目施工生产组织的特点和管理需要,按可控性原则合理划分成本单元。定期对各成本单元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与奖惩。 3.加强进度控制 (1)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 进度计划是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施工组织中的月、旬作业计划以及材料、机械使用计划都要服从进度计划的要求。计划的内容包括: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步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单位工程的总工期等。进度计划反映工程从准备到竣工的全过程,反映施工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及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是现场管理者统筹全局,合理调配施工资源,正确指导生产活动的基础。能否按照计划实施,既体现施工单位的合同意识,也体现施工单位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当工程进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与计划偏差较大时,现场管理者要结合实际,对进度计划进行适时调整。 (2)控制进度管理 控制好进度就需要有好的控制办法。一是按照进度计划表的时间要求,将工程的进度进行划分,可以将年、季、月作为进度计划;二是按照专业的工程种类来分,制定交接工程的时间。在不同的工程和任务中要互相配合,每个工程或任务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确保下一个工程可以按时进行,保证整个工程的进度不会因为某个工程而延误;三是将整个工程分给若干个施工单位,每个单位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分开实现各自的工程,最后确保整个工程的完成。 结语 总之,路桥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工程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应有所不同,作为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思路,通过加强施工的管理,使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油田单井管道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文章探讨了油田单井管道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过程中,竣工等管理办法,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油田单井建设工程 施工管理 随着近些年来对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能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开始日益增多,各油田企业为实现早建产、早收益的目的,单井管道工程因工期要求紧,数量多,大都列为一个或多个标段实施招投标,要求与处理站、集输站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单井管道建设工程主要的特点:点多面广、工区地貌存在差异性,施工安全需防范的隐患类别也不尽相同。故做到单井管道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受到控制,实现单井管道建设工程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至少要做好施工前准备、施工过程控制、工程竣工验收等三个阶段的工作。 一、施工前的准备 一项工程在启动施工前会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同时这也是 实现对施工项目科学化管理的第一步。 1、项目部的组建 建立一个与工程项目想适应的项目部,是项目管理组织措 施中首要环节。项目部管理人员的构成应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做到因岗设人、结构科学合理。建立、健全项目部相关规章制度,安全与质量等管理体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做到目标细致明确,人员分工及时到位。 2、做好现场踏看与技术交底 现场踏看是施工前准备工作比较重要的一项步骤。其目的 是通过现场踏看,了解作业区域的地形地貌、在用管道、电力线、通讯光缆的分布走向以及已建建筑物等概况,为合理制定施工方案、配备施工人员、机械、材料等施工资源做充分准备。施工蓝图及技术交底至少包括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四家单位,各个单位在一起研究讨论后,对蓝图提出问题,设计单位会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一解答,发现问题的,以交底说明作为技术交底的补充,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提高工作效率。 二、施工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施工过程是实现施工项目科学化管理的最关健环节,因此要 对其进行全方位管理与控制。 1、施工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治国方针的提出,安全问题几乎被每一个企业放在管理的首要位置。安全是近年来油田企业业绩考核中最重要的指标:安全一票否决制。因此,在油田地面单井管道建设工程项目中,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用火作业、压力试验、非开挖穿越以及高空作业等,必须编制详尽合理的专项施工方案,涉及用火、用电、受限空间、高空作业的,还须办理作业票,在得到相关部门的核实批准后才可实施,并且在施工前还要做好一切必备的安全措施,施工过程之中还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尽最大可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 2、施工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决定着工程的在用安全、设计使用寿命。目前,油田施工企业基本已建立QC小组,以加强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施工规范、施工方案执行,要认真落实质量检查“三检制”。日常工序,质检人员要注重平行检查,进行管道隐蔽、试压等关键工序时,质检管理人员必须在旁监督,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处理。 3、施工进度控制 制订项目工程的总体进度计划与分项工程的进度计划是保证施工进度处于受控的前提条件。进度计划的编制要依据施工合同、构成的工序以及施工资源等。要根据已定的施工具体计划和环节有条不紊的实现工程建设,保证在总工期内完成。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需要,组织每日、周、旬生产例会,进行现场实际与计划进度比对分析,出现滞后计划进度的情况时,找出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施工资源或组织与技术措施。 4、做好组织协调 单井管道工程存在点多面广的现实,各施工点的沟通与协 调是工程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各施工单元责任人召集到一起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分析在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项目部人员、机械等施工资源的合理调配,有利于工程处于受控状态。 5、现场签证与工程联络单的管理 现场签证与工程联络单通常由施工、设计、监理、业主等共同会签。其主要原则:真实、准确、及时。而油田地面单井管道工程的工作量比较繁重,同时又有工期的限定,因此要认真做好施工现场的跟踪工作,出现工程量、工程设计的变更等及时办理手续,要尽最大的可能把成本降到最低。 三、竣工验收的监督控制 竣工验收工作主要包括:试运行、地貌恢复、地面部分的工 程质量形象检查、竣工资料的验收与归档等。工程实体部分经验收结果达到设计、规范要求的,及时向油田企业正式交接,投入生产运行。资料部分通过完整性、真实性、规范性等验收合格后,组卷归档保存。 结束语:油田地面单井管道建设工程的科学化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在每项工程施工完成后,应该认真分析和总结此次工程管理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以提高下个工程之中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地都进行着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公路桥梁建设是公路建设的重要的部分。公路桥梁建设的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进质量、进度、安全及成本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研究了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关键词:公路桥梁建设;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桥梁建设行业的兴起,同时,公路桥梁建设企业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了使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高质量的完成,各公路桥梁建设企业对公路桥梁建设管理越来越重视。 二、质量管理 公路桥梁建设质量控制是为了确保公路桥梁建设工程质量达到桥梁建设领域相关标准规范以及项目合同所采取的手段、措施和方法的综合。公路桥梁建设工程质量控制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从设计、施工等全过程采取一定措施为客户提高满意的、高质量的桥梁建设和服务。 1.公路桥梁建设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1)公路桥梁建设的设计和规划是影响其施工质量的源头。 (2)公路桥梁建设的施工情况是影响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 (3)监理单位权利受限和不作为。 (4)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和综合素质。 (5)施工的设备和工艺。 2. 提高公路桥梁建设质量的措施 (1)强化工作责任制 加强公路桥梁建设项目具体的责任制有利于达到和实现公路桥梁建设施工项目预定指标使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公路桥梁建设施工项目是个负责的系统工程,其牵连了各方面的公司和个人包含了各种承包关系。按照“谁承包,谁负责 “的原则,将总的质量要求逐级分解落实到实处。使没个部分,每个单位甚至每个人都有具体的责任,且针对每个具体工程的施工和技术的难易,且考虑公路桥梁建设施工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及业务素质,明确质量管理及监控具体措施。详细规划书面交底及写出具体的质量,所有参与人员要交底自己的真实技术水平,使其具有明确的目标、分明的职责。将工程项目的管理系统化,规范化。 (2)加强各单位的协作 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包含了众多具体的工作,由许多工作组成的庞大系统,因此,要保证整体施工质量,每个小方面的施工质量都需要得到保证,因此需要这些单位的相互协作,合作。这就需要项目施工单位合理安排,科学调度,使各单位能够很好的相互协作,使得施工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及工期。 (3)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养 一个公路桥梁建设施工项目的完成,需要施工人员、管理组织人员、监理人员等的密切配合。由于项目人员众多,知识水平不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所以,加强各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及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及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素质,最直接的是可以提高公路桥梁建设施工项目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等,对提高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4)采用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公路桥梁建设工作施工需要不断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及时引进和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是施工更加专业化,现代化。 三、进度管理 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能否在规定的日期内竣工,不仅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率还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人力因素、资金、技术、原材料以及自然条件等。因此,在制定项目施工进度的时候需要充分、合理的将以上因素考虑进去,做到高效而留有余地,做好进度管理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成立项目进度管理的机构和负责人,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计划表。由负责人按照相关规定和施工计划,管理敦促好施工进程,做到责任到人。 (2)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及原材料供应单位的确认及合同签订,做到与上述单位的及时沟通,确保施工的顺利实施。 (3)施工前相关法律手续的办理和安排好市政配套工程。与相关管理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及沟通,确保项目施工顺利。 四、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在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利用管理方法、经济方法、政策等将项目成本尽可能的降低。项目从策划、投标、规划,实施、验收等整个过程中都要实施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流程由成本估算、控制、核算、分析以及成本的考核组成。控制和降低项目成本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措施: (1)明确责任人。确定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首先需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管理机制和人员组成。作为项目工程管理机构的项目经理部,作为企业聘请和任命的组织,需要对项目的收益负责,当然也需要协调好项目经理部的责任、义务以及权力的关系。其次要确定成本控制的负责任及目标,做到成本控制责任到人。 (2)采用新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桥梁建设项目施工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新技术来控制成本。施工前和施工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对施工中的技术方案做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分析,找到技术上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平衡点,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要求。 (3)控制各种开支。项目建设中工人工资、桥梁建设原材料费用、施工设备等费在项目整个开支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可以在经济上采取一定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各种费用开支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4)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公路桥梁建设企业的生命。质量不过关的桥梁建设需要返工重修,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施工成本。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该配备专人严控质量关,做到一次成型,一次过关,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还可以简约成本。 (5)强化合同管理。企业可以从合同中获得更多的建设资金以及减少支出,因此,合同管理在减少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效益方面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五、安全管理 近年来,工地施工事故频繁见报,极大的阻碍了公路桥梁建设施工工作的进行和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这些事故的发生有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于管理上的不科学,不到位造成的。要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深入思考、挖掘当前安全管理方面的漏洞,通过分析找出解决的方法才能减少桥梁建设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工人的安全。施工企业增强安全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点: (1)提高公路桥梁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专业素质问题是桥梁建设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不单单决定着其自身在施工中的安全,同时极大的影响着公路桥梁建设的质量以及施工进度。因此,加强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相关素质对减少和解决安全管理问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能以及安全事故应对技能的培训。其包括施工的专业操作技术,设备的准确使用,安全施工的意识培养,基本的事故防范及处理技术逃生技能等。第二是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因为安全管理人员担负着桥梁建设施工的安全工作,此岗位工作需要坚实的理论以及必要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例如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安全作业理论及其实践等。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公路桥梁建设施工安全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2)完善安全保障设施 因为施工场地环境十分恶劣,所以,公路桥梁建设施工中的安全措施、设备必须完备有效,公路桥梁建设施工企业需要定期检查、维护设备仪器的运行情况,加强防范,做到消除隐患及时,确保施工的人身安全,使得安全管理工作富有成效。 六、总结 公路桥梁建设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工作牵扯众多部分和单位,但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其关系到公路桥梁建设的最后质量及完成的时间,因此,企业应该认真策划,科学安排,合理调度,确保公路桥梁建设工作按预期完成。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议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建设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企业信誉、经济效益、客户利益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本文就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质量管理问题及相应控制解决措施做了介绍。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企业信誉、经济效益、客户利益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所以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是重中之重。下面就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做一些本人的看法总结。 一、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建造用机械设备、物资材料质量 工程建设项目的材料物资、机械设备等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质量管理的成败。机械设备是整个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强大动力,设备的选用,设备的质量合格与否,是否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推动整个施工进程,操作人员是否能够熟练操作设备等。目前,有些施工单位在工程中采集物料时候,难以达到质量要求,或是不符合设计施工的标准,或者是材料的保管不当,发生挥发磨损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使我们目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2、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素质 整个施工过程的完成都要靠人员的执行才可以,人是整个施工质量控制的灵魂。目前建设工程行业的现状是受到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较少,缺乏高端技术施工人才。因此,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技能,对机械的操控程度等方面都会严重影响着整个施工的规范性和严格性。同时,施工人员之间的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能力,也对整个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其次是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指导者,需要从全局出发,具有战略眼光,同时,兼顾各种施工的细节,对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序进行强有力的掌控。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管理、施工进度和工程的质量。 3、施工方法和各种规章制度规范 工程建设施工是一个极其需要各种标准和规范的地方,很多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没有能够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社工设计,难以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对众多工序的分配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施工标准,对整个施工管理造成很大的限制,使得工程的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控制,在需要做好各种施工设计,施工标准的规划时候,还必须确立各种材料和机械的使用规范,领用原则,和各种机械材料的护理仓储制度。使得各种材料设备和施工人员都能够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减轻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的难度和压力。 二、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相应措施 1、严把物资材料采购质量合格准入关 对于建设施工中的建筑材料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采购、保管、使用,对施工中的每一种材料都要进行严格把关。例如:房屋建筑中用到的砖、沙、石以及各种机器设备、各种零件的使用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检查确保施工的质量达到所规定的标准。 (1)最关键的是要将材料的购买严格地控制好。销售商有一定的销售手段,所以施工工作人员在购买施工材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保持负责的工作态度,对施工所用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与辨别。 (2)对施工材料一定进行严格的检测把关。当前的产品各式各样、琳琅满目,而且在诸多产品中有很多以假乱真的产品时难以分辨,因此一定要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辨别材料真假的水平与能力,对产品的质量一定要严格控制。对于假冒伪劣的产品一定要严格处理,定不能让该类产品投入建筑施工当中,采购的建筑材料必须有合格的检测证书,才能将材料投入使用中。 (3)在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杜绝浪费现象的出现,保证每种材料的合理使用,严格地降低消耗建筑材料。存放施工材料所需的仓库等场地要注意安全,在施工中还要及时地掌握施工的进度变化,从而协调好施工材料存放的地点,而且还要加强材料存放的安全性,给施工材料的存放建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避免施工材料因潮湿而腐蚀。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施工机器的维修和保存,要定期地检查与维修施工机器,确保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深刻了解各种设计资料、施工的合同、熟悉各种施工规范,在建筑工程开始施工之后,施工单位要实施初步的人员培训,加强对施工人员对工程具体情况的了解。使得施工人员对施工设计图纸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对各种施工技术规范更加严格的认识,熟悉,并能够落实到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来,要实施岗位权责制度,结合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编制科学有效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计划,并全面落实到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去,严格执行。 (4)在做好各种施工准备工作的同时,要对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 业技术测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挑选,使得各个工序的施工人员都能 够熟练操作相关的机械设备,严格执行施工规程,保证工程施工人员 的综合素质。坚持实事挂牌作业施工制度。 2、提素质,严管理,科学动态控制 (1)对参加建设施工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素质的提高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使得他们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不管是哪个部门的施工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其中包括以下几类工作人员:技术质量管理人员、操作机器的工作人员、进行高空作业施工的工作人员等都要加强培训锻炼,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房屋建筑施工的进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a、要树立施工质量安全的意识,全面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树立必须达到质量第一的信念,把安全质量效益和企业的收益看得同样重要。 b、加强岗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意识,保证质量第一。而且对施工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一定要严格进行,全面提高质量技术人员的技能,一定要务实工作,脚踏实地地对施工管理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施工期间,工作人员切勿盲目进行管理和监督,一定要做到以质量至上,将施工中的工作流程安排得井井有条,切实地保障施工的质量。 (2)严格控制建筑施工的方法 a、在建设工程施工中要提高施工方案的质量,在施工方案的设 计中一定要达到合理的效果,设计图是最为重要的,设计图的设计一 定要有经济性,要有创新性。施工方案图的设计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的施工,更关系到将来施工的质量。 b、在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上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仅要保证施工质量,还要经济实惠,选择适合的施工方法,使得整个工程能够在科学有效的前提下完成的更好。 小结 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是每个工程参与者都必须明确的共同目标。提高工程质量是当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点之一,为企业创造效益,为整个社会做贡献。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探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相关控制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在特定目标、资源和时间限制下,利用复杂的专业工程技术知识对工程项目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系统的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妥善执行能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现代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工程项目中的施工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还能够提高整体工程的经济效益。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上的建筑承包往来日益频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面,已逐渐形成具有现代管理模式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相关控制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增加,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市场竞争。一般来说,一个建筑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在于该企业是不是能够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并且安全性好的建筑产品。一项建筑工程项目从初期的立项、规划、设计、审核,再到中期的施工,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管理,整个流程各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不能有丝毫闪失。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中期的施工。因为这个环节主要是将建筑工程设计师的设计蓝图转换为实际工程,其中任何一点小失误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误差。因此建筑企业对待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必须百分之百的重视与投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的潜力,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进一度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我们必须对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四大控制进行一定了解。 进度控制 2.1重视进度计划的审批 建筑工程项目在正式实施前,必须由相关负责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进度目标做一个统筹安排,即制订一个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进度计划不仅能够划分工程的进度目标,更能够动态监控工程的施工进度。通常来说,进度计划并不是由监理工程师制订的,但是监理工程师会协助业主一起制订控制性计划,还能够对承包商的进度计划进行审批。 2.2制订合理的进度计划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更好地控制施工进度就必须根据签订好的合同工期,制订一个合理的进度计划。在制订建筑工程的进度计划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与前瞻性,使进度计划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施工条件。在进度计划完成后,还需利用统筹法来分析施工的各个过程,并且绘制出一个网络图,找出其中关键工序和关键路线。然后通过计算机的不断优化,得到最优工期,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耗费最少的成本完成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 2.3实施动态进度控制 对进度计划实施动态控制,即在不影响总进度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进行一定的修改与调整。因为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发情况,这时我们就应结合外界实际情况,对进度计划进行不断的修订。特别是在材料的采买上,在规格、品种、质量和数量上必须根据施工的进度不断调整。 2.4进行有效进度监控 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控的目的,就在于弄清整个工程已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需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目标。监控的常用方法就是通过检查项目的实际进展并将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另外,管理人员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应做好进度记录,掌握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进度计划实施情况,并且协调好各方的关系为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工程施工计划及进度控制目标的实现。 3.质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各方面的质量控制工作能够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经理部在对工程进行验收时,需根据公司确定的质量目标制订出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并且建筑工程项目在验收时,其质量验收标准必须明显高于国家的验收标准,以防出现工程重修的情况。(2)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需严格按照国家制订的标准和设计的要求来进行采购,以确保工程的质量。(3)在进行工程的主体结构施工时,需尽量确保主体结构的质量,以免整体工程出现重大隐患,威胁到施工人员的安全。(4)在工程的装饰上,需照顾到细节部位,尽量克服质量通病。在圆满完成各部位装饰的同时还需进行一定创新,装饰出建筑工程项目独有的特色。 4、成本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项目成本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对项目成本的控制就是将施工过程产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内,并且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人作为控制项目成本的首要责任人,在项目投标前,需和预算员制订相应的投标书。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控制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项目工程的材料费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须严格用料制度,材料的任何管理都需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对于那些施工现场消耗较大的辅助材料则实行包干制度。 (2)控制施工人员的支出费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须按照工程量的大小和内部制订的劳动定额计算出施工人员的总数。通过对施工人员数量的控制,间接控制施工人员的人工费用,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3)减少由于失误而造成的浪费: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应严守质量关,真正做到按图施工、按合同施工、按规范施工。通过对质量的严格控制,减少返工情况的发生,从而降低工程的成本。 5、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要一环。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加强安全控制。 5.1建立安全责任制 企业法人和项目经理作为公司和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工程的安全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项目工程施工前,所有相关负责人都必须签订安全责任书,以防安全事故发生后无人负责的情况。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这些人都需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5.2 配备安全设施与安全员 安全设施与安全员在施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对项目工程的整体安全控制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没有相应的安全设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造成非常重大的损失,损失程度非安全费用能够比拟。另外,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需要配备专职的安全员,班组也需配备兼职的安全员。这些都是为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以免对工程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5.3 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进行项目工程施工前,需对全体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人员安全意识,特别是对新进施工人员。当进入正常施工时,班组需做好安全交底工作,并对详细情况进行一一记录。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工作,使他们的人身安全得到最大保障。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四个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项目的四个控制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综合性管理工作,也是难度很高的管理工作。我们应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把握好控制的依据,按照控制的步骤对工程项目实施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控制,组织保证体系和机构,最终通过管理来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析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本文从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成本三方面论述了施工企业应当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施工项目的全过程,才能保证企业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成管理 随着建筑市的发展,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工程管理的日趋成熟化、系统化、科学化,施工单位如何成功实现施工的安全、成本、进度、质量等四大方面控制,对实现效益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施工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三者协调一致,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有意义。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个人,再加上建筑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大。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施工项目的全过程,才能保证企业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1 施工进度控制 1.1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分析 对于工程进度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有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1.1对项目的特点与项目实现的条件认识不清。比如过低的估计了项目的技术困难,没有考虑到设计与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开展科研与试验,这既需要资金也需要时间;低估了多个单位参加工程建设的工作不协调;对建设条件事先没有搞清楚,对项目的交通、供水、供电问题不清楚;对于施工物资的供应安排不清楚。 1.1.2项目参加人员的工作失误。如设计人员工作拖拉,建设业主不能及时决策;总包施工单位对分包单位的选择失误;建委、质检站拖延了审批时间。 1.1.3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如战争、骚乱、地震、洪水、工程事故、企业倒闭等天灾人祸的发生。 1.2 施工项目进度管理需要做好的工作 1.2.1 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架构。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一流的管理目标和企业文化。 1.2.2 建立一个严密的合同网络体系。一个较大的工程,是由很多的建设者参加的共同体,这就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避免相互的拆台、扯皮。 1.2.3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三级工程计划。这一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业主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的工作,以及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 2 施工质量控制 从以下几方面避免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 2.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 2.2 材料因素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2.3 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引顺利实现。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 2.4 机械设备 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和性能参数,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操作。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 3 施工成本控制 3.1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3.1.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 3.1.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1.3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 3.1.4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3.2 组织措施 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处理施工赔偿问题,经济部应注重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合理调度资金;项目经理部的其它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责尽职。 3.3 技术措施 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3.4 经济措施 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材料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一切资源。 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主要是精简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等等。 4 结束语 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探讨 摘要: 文章结合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进行了论述,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一、前 言 我国当前仍处于建设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建筑安全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建筑安全事故频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国家及成千上万个家庭带采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为新时期的建筑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程,也必然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搞好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是近期施工企业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合同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建筑市场不成熟,即使制定的合同条件存在“不平等条款”,施工企业也会接受,而企业为了盈利,往往会影响工程质量;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需要,临时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但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且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状况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 (3)工程监理面窄。承包商往往将工程监理当作质检员,限制了工程监理在控制工程质量中的作用;工程监理的范围狭隘,监理应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始终,并且根据其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但目前工程监理仅限于施工阶段;工程监理市场不规范;施工单位随意压价;工程监理为了能够得项目而勉强接受;抑制了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不但难以起到工程监理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措施 根据形势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要大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搞好施工合同管理。建设工程合同是明确承发包双方责任和维护双方权利,保证工程建设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主要文件,是双方发生法律纠纷时的“最高法律”。因此,企业为履行自身义务和维护自身权利,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履行施工合同,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中应了解招投标、施工合同内容和我国相关法规的有关内容。施工中也应了解合同的工期进度要求,有些合同对分部分项工程的进度和能否提早完成等都有严格要求,如不了解此情况,未能按照工期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进度而盲目施工,可能会被索赔或罚款。施工管理人员还应了解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法规的有关内容。因为只有知法懂法,才能认识到严格履行施工合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在施工中较好地利用法律维护企业权利。这样,可以增强索赔意识,知道做好签证和索赔证据工作。同时,由于建设工程规模大、工期长、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由于受到水文气象、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以及设计变更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超出合同约定的条件及相关事项的事情可能层出不穷,施工方往往遭受意外损失,为此施工方可通过索赔来减少或弥补施工企业不应承担的损失。因此当发生法律纠纷和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阶段时,做好签证和索赔证据是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当索赔原因发生时,当事人应有充分索赔证据,才能通过索赔方式获得赔偿。可作为索赔证据的依据主要有:工程进度表、施工计划和各项施工记录、会议记录、工程检查及验收记录、气象记录、财务单据等资料。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施工文件只有在得到发包商工程师代表或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才能成为索赔依据。 (2)加强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根据事故统计,70%的施工安全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安全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检查失控有较大的关系。因此,结合目前多数施工企业情况,笔者认为:在各项施工措施和管理手段中,切实做好工人的安全教育、学习和安全检查工作,将能较好地提高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水平。目前,施工企业的工人大多为农民劳务工,他们对施工操作规程不了解,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企业因工人的不稳定性、流动性大等因素,忽视对工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学习,使施工企业的工人长期处于低素质的水平,这是施工质量和安全保证长期得不到较好提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搞好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应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①重点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认真“三级教育”培训制度,并建立“三级教育”登记卡,特别是加强对电工、架子工、焊工、机械操作工等特种业人员的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各级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一线作业人员担负着安全生产的首要职责,他们迫切需要对安全操作技能有个安全的掌握。②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和班前活动。通过安全技术交底和班前活动,告诉工人在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这也就可让工人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安全知识,并起到反复性和经常性的教育和学习的作用,效果非常好。③采取有效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和学习活动。如出宣传栏、组织收看录像等。④严格按制度执行违纪、违章处罚,并及时公布情况。处罚可以对工人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检查是搞好安全施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工作。在施工中,很多项目经理部未制定有关的安全检查制度,或有制度不执行,或检查不认真,在工地走一圈,什么隐患也没发现,或发现隐患不想整改,不记录,使检查流于形式。结合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搞好安全检查工作,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①企业和项目部必须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明确检查方式、时间、内容和整改、处罚措施等内容,特别要明确工程安全防范的重点部位和危险岗位的检查方式和方法。检查次数公司每月不少于一次,项目每半月不少于一次,班组每星期不少于一次,如发现隐患及时报告项目部和通知班组长,以便能迅速采取措施和使安全技术交底、班前活动有针对性等;②检查人员的构成要合理和每次定期检查要有重点方向,并记录所有安全隐患,然后整理出哪些是要立刻整改的项目和一时无法整改的项目,并及时把检查结果通知有关人员,使安全技术交底、班前活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③整改做到定人、定时间、定措施,并要有复查情况记录,使检查真正达到目的。被检的必须如期整改并上报检查部门,现场应有整改回执单。 (3)完善工程监理制度, 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首先,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借鉴发达国家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素质上的先进经验。其次,扩大监理人员的监理范围。审核施工企业编制施工方案与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出质量、安全控制进度和措施方案计划,使质量、安全、工期控制有机地结合,并在施工过程中程序化和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真正有步骤地实施和按期落实各项质量、安全管理计划措施,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在施工中应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加强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认真履行施工合同,落实各项施工措施,使工程施工的质量、工期、安全、成本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也是企业在激烈和规范的市场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施工管理的重要工作。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谈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各种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展与完善,对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确保工程质量水平的前提下,还应尽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因此,结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实现施工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虽然我国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不断推进,但是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结合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暴露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对策与解决建议。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对于建设单位来说,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标,必须加强对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视。将施工管理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及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带动了建设单位的发展,但在具体工程实践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1、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有力的质量管理手段 在建设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中,由于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方法滞后、管理职责模糊不清等问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造成严重影响。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盲目、懈怠等现象,只停留在表面功夫,没有进行深入的质量考察和评价,而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也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应有所用。另外,忽略了竣工验收环节的重要性,内外监督力度不足,都不利于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 1.2 难以全面管理并控制施工材料 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材料,可能种类不同、批次不同,其质量也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批次的建设材料来说,由于离散性相对较小,那么监理工程师主要通过产品的检测报告和试验检测报告来控制其质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如砂、砖、瓦等操作型材料的离散性较大,并且材料大多随用随到,给质量控制带来难度,不利于全面开展材料检查工作。 1.3 忽略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越来越重要,是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虽然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建设需求日益加速,配套的管理人员、制度规范等有待提升。在一些工程项目中,并没有意识到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及法律观念,甚至施工方逃避法律责任的事件仍然存在;另外,还有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及时对施工人员开展安全宣传与教育,很多工人根本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作业,再加上操作不规范,事故发生率有所上升,而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实施较为滞后。 1.4 施工人员的管理失控 对于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来说,施工人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能动性作用,针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也不能懈怠。因此,施工人员管理已成为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征,再加上施工过程涉及到较多的组织者与操作者,容易出现管理职能交叉或者空白点问题,给各个分项工作的开展带来麻烦,不利于明确分工。因此,施工人员管理失控问题,是减少工程施工管理中仍存在的难题。 2、完善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保障施工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与质量。从以往工程实践经验与教训来看,可主要采取如下改进对策: 2.1 构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一方面,不能由于采取了工程监理制,就忽略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环节。应发挥政府职能的强大作用,加强对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的监督,同时严格管理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形成质量责任体系,要求施工单位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以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发挥自身优势。只有做到结构合理、功能合理、权责分明,才能体现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特征。加强对内部管理秩序的重视,形成有组织、有纪律、有责任感的体系,以此增强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分工协作体系等,建立合理的工程秩序,形成质量责任体系,将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2.2 严格把控原材料的质量关卡 原材料是建设工程施工中的主要元素,也是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原材料质量水平的保障,是确保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的关键条件,如果使用的材料与工程施工要求不相符,那么必然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威胁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应加强对建筑材料的采购检查,增强采购人员的责任心,选择与技术标准相一致的材料,避免发生偷工减料的行为;加大材料质量检测和试验的力度,随时关注并掌握最新的建筑材料信息,优化选择供应商,做到物美价廉;有关材料验收工作,应该由专业水平高、职业素养良好的管理人员负责,提高材料验收效率与质量,确保材料的可靠性。 2.3 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管理 在建设工程施工中强化安全管理力度,主要控制生产要素中的不安全状态或者行为,防范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提高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规范安全管理工作:其一,加强对文明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以国家发展、企业发展的全局角度为出发点,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要求,落实文明施工管理;同时,通过文明施工管理工作,也可提高施工企业的社会形象,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其二,做到安全与生产同步进行,同时严格抓好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起到规范性、保障性作用。在生产活动中,必须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组织所有参建单位及从业人员,形成全员意识及齐抓共管的氛围;其三,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尤其约束并控制影响生产因素的不良状态;结合建设项目的施工要求、施工特点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安全管理的宣传与教育,做好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形成常态化管理。 2.4 增强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一直以来,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是困扰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难题之一,一些工程项目的决策人员不具备基本的管理知识,在管理工程人员方面出现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应根据岗位的不同,制定可操作的管理标准,以此增强施工管理的质量水平。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应注重增强工程人员的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及决策能力,同时提高道德约束能力,增强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根据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现状来看,可遵循“持证上岗”原则。一些施工人员较为了解实际操作的技巧,但是专业知识匮乏,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力度,以确保能够有效指导施工管理工作,保障施工质量。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竞争集中于人才的竞争,对于建设工程项目也是如此,是否拥有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将决定工程项目的成败。因此,建设施工企业必须着重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并将此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落实,提升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由上可见,施工管理已成为建设工程项目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形成长效运行与管理机制,可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提高工程质量水平,保障作业安全,实现建设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分析 摘要: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我国的路桥建设工程已经得到了充分你的发展空间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对路桥工程的需求愈来愈大以及国家解决贫富差距的迫切需求下,路桥工程已经成为了当今建筑产业链里的主要产业之一了。但同时,随着市场的不断革新,从施工材料到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变动在给以了路桥工程更大的效益回报的同时,也给以了施工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施工管理工作来达到稳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已经成为了现今每一个施工管理人员都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了。本文将从路桥工程出发,对其施工管理工作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1 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其涵盖了建筑学的各个部分,是贯通了建筑工程各个环节,主导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对于路桥工程而言,施工管理工作更是将公路桥梁工程与市场相衔接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落实,其所造成的区域性的竞争压力加大直接促使了经济的市场化,带动了整个路桥产业:路桥工程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市场化的基础,也是整个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落实的基本要求,其有利于加大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文化的交流,给以市场经济体制充分的落实空间,从根本上落实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市场化历程。 1.1公路桥梁建设中施工管理工作要点简述 施工管理工作的是否到位,是影响着路桥工程成效能否跟上市场步伐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且由于路桥工程不同于其它类的工程,其安全性要求较高以及作为一个合格的路桥施工施工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足够的专业性知识作为施工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支撑,还必须有相关的施工经验和能够掌握施工阶段全局的管理能力,同时,也还必须对市场的动态有一个深度的把握,对各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要点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新材料,在沥青路面日渐普及的今天,公路桥梁工程的材料应用技术也日渐成熟了,材料市场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动态改革,从根本上促使了沥青路面的飞速发展。但同时,由于材料的选用及应用是现今路桥工程施工的关键点,一旦材料的采购、配合比设计及搅拌或者投入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管理不当的现象,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路桥工程的实效,甚至造成工程瘫痪。因此,路桥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抓好整个施工过程,实现施工的全方位管理,充分保证整个施工的顺利开展。 1.2施工管理工作的全方位控制 施工阶段是一个极具系统化的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一旦出现了差错,都会影响到整个施工的质量、施工的进度乃至施工的成本。同时由于施工环节与施工环节之间是紧紧相扣的,在车流量日渐增多,市场对路桥工程耐用性要求愈来愈高的今天,路桥工程施工结构的复杂化以及施工的各工种的搭配工作的愈来愈难都给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施工组织规划到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管理人员只有在实现全方位管理的前提下,整个桥梁工程才能够得到系统化的控制,整个施工才可以井然有序的进行。下面,笔者将就公路桥梁建设工程的全方位管理工作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2、路桥工程建设的全方位管理 2.1质量控制 路桥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是贯通了整个路桥工程施工阶段的,但随着市场的不断进发,施工工作中所存在的不稳定性因素也愈来愈多了,这就给质量控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了。质量控制工作的灵活化已经是现今市场对桥梁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过硬的质量控制会直接限制了整个施工的正常开展,甚至导致工程其它环节的瘫痪。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在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和目标的时候,应该在相关设计书要求的基础上,就市场的现状及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作进一步的分析,并对施工设计书的各项要求进行客观的可行性研究,以相关的施工经验为依据,制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施工计划及质量控制目标。在工程开工后,则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计划进行,如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到施工进度,则应立即对事故发生点进行维护,并对施工计划重新审核,并就质量控制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同时,在沥青等材料搅拌的过程中,还应严格控制其配合比,保证沥青等材料的规格满足施工设计的需求。在施工技术方面,则应选取满足施工要求的施工技术投入使用,充分凸显整个质量控制工作的规范性。 2.2成本控制 在工程投标阶段,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的预测,提出投标决策意见;建设施工准备阶段,结合设计图纸的自审,会审和其他资料,通过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从中选择先进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据此编制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对项目成本进行预定控制。建设项目施工阶段,以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施工预算,费用开支标准和施工图预算等,对实际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竣工交付及后期保修和保护期阶段,应对竣工验收过程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进行控制。 2.3进度控制 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控制目标就是需要将建设工程进度按月(或旬)、季度、年度进行分解,通过使用实物工程量并用实用工程量、货币工作景及形象进度表示,这样将更有利于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者明确对各承包单位的进度要求。 控制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工期定额、类似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工程难易程度和工程条件的落实情况。工程建设总进度目标对施工工期的要求等。当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后,应在这些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期和各种资源供应条件,对单位工程中的施工起止时间、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顺序及相互的衔接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计划。公路桥梁建设工程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施工现场条件;单位工程施工方案工施工图和施工预算,合同工期或定额工期;资源供应条件;施工定额·施工总进度计划等。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分析 【摘 要】质量是工程的核心,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还关系着一个施工企业的信誉好坏及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本文首先从施工角度来分析公路施工常出现的质量问题,随后提出了加强公路质量管理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交通工程;工程质量控制;质量检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一、公路施工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公路施工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不同的工程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以及施工方案。因此公路施工引发质量问题比较复杂。常出现在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先开工后报告的现象;先检验而后有检验深情报告的现象;只追求施工进度,而忽略了施工材料的频率检验;施工单位间技术交接不清,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未引起施工的注意。交通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非常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况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每一个项目都处于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交通工程的质量不可控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因此,公路施工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性的。 二、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1)在质量管理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组织, 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工作计划、质量标准、检查实施情况,解决存在问题。(2)健全质量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把每道工序的质量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班组、个人身上,对于关键工序、重点部位设立专职质检员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并定立明确的以质量与效益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保证工程质量。(3)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程序,根据实际情况,绘制出工程质量程序管理图。(4)健全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分析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基本数据,原始记录,检查记录和其它资料。(5)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做好质量宣传工作,定期召开质量总结会,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三、加强对检验结果的处理 质量检验应尽可能地避免由人为误差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所带来的误差,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引起工程质量问题。所以应加强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对各种仪具进行检查和校正,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四、完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工程质量检测手段 (1)从组织、人员、制度三方面,建立完备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项目经理部设总工,负责全段技术管理和质量工作,并兼任督导;工程处设主任工程师,负责本处质量检验和技术管理工作,下设测量、试验、质量检查三个班组,具体负责本工区工程质量控制、检查和验收工作。各处都设立独立的测试检班组,测试检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比例达到1∶3~1∶4。各类人员严格执行本工种岗位责任制,还从质量制度上给予保证,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体系,对整体质量实行全方位的控制。(2)加强工程监理在工程质量保障中的作用。一是建立质量保证组织体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置材料、试验、测量、计量等及各工程项目的专业技术岗位,并明确其名称和职责,实行工程质量终生岗位责任人制度。二是划分质量单元。将工程细分解并明确划分出各质量单元。三是执行严格的质量监理程序。包括:审核单项工程开工报告;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旁站监理;工程自检报告及中间检验;工序检查认可;中间交工报告及中间交工证书。(3)进一步强化质量检测手段。一是开工前,依据《招标文件》和《修订规范》制订二灰碎石、水泥碎石、沥青混凝土路面等的操作细则,明确各施工工序、各项技术指标的允许误差、检测频率和方法。二是制定工序间的交接验收办法和奖惩措施。不符合要求的进行处理,合格后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三是加强对原材料的控制与检测。所有原材料进场前一律经过取样检验,必须由处主任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场。进料过程中随时抽检。拌和场所进砂石料严格分类堆放,并备有苫布覆盖。四是加强对施工工艺操作过程的控制与检测。按规范要求对操作过程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并及时填写各项检测记录和原始记录。五是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质量水准。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就要求我们全体参建人员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视质量为生命,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扎扎实实地抓好工程建设的质量工作,逐步加强和完善质量管理工作。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探讨如何有效做好港口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进步,港口建设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港口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好坏,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将对港口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以及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港口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安全;研究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交通运输行业在此过程中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港口建设行业,作为物料输送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正处在一个不断拓展的阶段,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迈向第四代港口的建设途中,而我国目前离建成第三代港口尚有一定的差距。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港口建设工程是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建设工程管理对于保证港口工程的建设和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当前我国港口建设工程施工实践来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模式,尤其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施工安全等予以了高度重视。 一、施工成本管理 一个施工企业能否从建设工程项目中获取利润是企业存亡和能否壮大发展的关键,而成本控制就是一个项目的盈亏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港口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首先,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成本最低原则。港口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依据具体的市场价格,对施工定额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而施工定额的基本要求就是施工成本的最低化,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降低施工成本的合理性控制。 其次,要坚持成本控制与动态控制原则。所谓成本控制,实际上就是全企业、全成员以及全过程管理与控制。对港口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成本全员控制,首先应当具有系统的实质内容,它主要包括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各班组之间有机协作。 对于施工成本管理而言,它并非机械的、单一的控制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施工成本管理应当从该工程项目施工开始至其结束,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施工之前应当先确定施工成本管理和目标;施工过程中应当对施工成本实施实时监管,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更正;施工完成以后,还要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研究。 最后,要坚持目标管理原则,加强权责利的有机结合。港口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尤其是最初阶段应当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目标进行科学的确定。目标确定不仅要注意科学性,而且还要联系实际,注意合理性,定的太高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定的太低则有难以实现施工质量保证之目标。在港口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实践中,工程项目经理及施工企业各主管部门,不仅要加强施工成本管理,充分利用成本管理权,而且项目经理还要对成本管理中的相关绩效进行定期的考评,从而真正将真权、责、利有机地结合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以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二、施工进度管理 对于港口建设工程而言,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案和规范是实现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其主要依据合同中所要求的施工工期计划,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管理。 第一,编制港口建设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在充分掌握该工程项目施工量及相关工序的基础上,对总体施工规划方案进行编制。 第二,确定具体的施工工期计划表。通常情况下,港口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招标过程中说明该工程项目建设的标底工期是何时,然后参照这一工期要求,结合自身的建设水平和各种可利用资源,最终确定一个具体的施工工期计划。 第三,对施工计划进行实时的监控。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完成以后,并非将之高高悬起,而是应当将其落实到实处,严格按照编制的计划对具体施工环节和进程进行适时的监控与管理。 实践中,为保证施工进度计划的清晰性,建议将计划实施分段管理,尤其要注意关键点的管理工期及进度计划,对节点工期、关键施工段的工序开工与完工时间加强管理与控制。施工计划执行过程中,每天都要开调度会,每周都要开生产会,并且阶段性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专题研究与分析,对于不足之处进行提前预防和控制。将港口建设工程的整个管理过程,纳入到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对施工工期和施工进度的实时控制与管理。 三、施工质量管理 港口建设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主要表现在人员、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机械三个方面的控制与管理。 港口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是控制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团队是一个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所以企业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建设,择优选择优秀人才,广纳贤良,同时做好人才的“传帮带”工作,做好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要求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推行经理负责制,给项目经理足够的管理指挥权和聘任、解雇权,实行权、责、利三者的有效统一;要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与能动性,比如对员工予以认同、支持,从而让员工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在对材料进行管理是,要特别注意凡是运至施工现场的材料、构件、成品以及半成品,都应当事先向监理工程师上交报验表、产品出厂合格证以及相关技术说明书等,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审查完毕后,方可准于其进入施工现场。从本质上来讲,加强施工材料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港口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所需材料尽可能地符合经济性与规范性要求,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耗损。材料采购过程中,应当货比三家,选择最佳的买家。同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实际运行状况管,可有效提高其生产效率。港口建设工程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为有效适应社会生产之需求,机械化施工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在港口建设工程中,若能大量的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对于加快港口工程施工建设的进度、保证其施工质量,效果非常的明显。 四、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命线,施工安全管理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建立完善、配套的安全管理体系、应急救援机制,配足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专项施工方案以及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安全技术措施。对项目部经理、主管副经理、总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安全员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同时还要编制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图,体现出安全管理、人人有责之意,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港口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应当专门编制一套科学完善的现场施工用电方案,并对工程项目的基坑降水与支护、土方开挖、起重吊装、模板工程以及拆除工程等规模项目的危险性进行分步减弱,加强分项工程与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与评审,由专职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安全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出现的危险或潜在危险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对拿不准的问题要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统一论证。港口工程施工存在着其专业特有的危险因素,海上施工要做好施工船舶防台工作,项目部要编制好防台预案。 五、结语: 港口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同时也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价值的有效发挥,因此不同提高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的管理意识,加强施工管理机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港口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才能保证该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如何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分析 摘要: 在建设工程施工中,应适应当前建筑业面临的变化和现状,加强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抓好施工合同管理,全面系统的组织施工,把好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关键词: 施工安全; 施工合同;施工计划; 施工管理 ■ 当前建筑业面临的变化和现状 我国当前仍处于建设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同比增长30.2%,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建设规模大、建筑业企业多、从业人员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市场的主要特点。我国加入WTO的缓冲期即将结束,国内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技术标准、经营方式等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国内建筑业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大量国外建筑业企业也将进入国内建筑市场。同时,建筑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吸纳农民工超过3000万人。在当前形势下,工程建设将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工程建设进入法制化管理阶段。现阶段,在工程建设中,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缺失严重,弄虚作假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规避招标或规避公开招标,强行要求垫资承包,强迫建筑业企业签订“阴阳合同”,或搞肢解发包、虚假招标、明招暗定;有些建筑业企业采取串标、围标等不正当方式承揽工程,或通过“挂靠”越级承包,承接工程后层层转包、违法分包,不依法履行合同少数建筑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在申请资质时提供虚假资料、伪造业绩,骗取资质等违规违法现象还相当严重。 但随着加入WTO 和在国家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背景下,势必使招投标制度进一步完善。工程发包、承包、施工将更加合理和规范化,据不完全统计,2002 年1月至2007 年1 月,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工程项目12451个、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10322 家,对7013个单位进行了处罚,责令5552个单位进行改正,责令812个建设单位停止施工、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人员1060人。以往靠“搞公关或价格战”,也就是以“靠下浮、靠关系”,甚至采用高风险的垫资或行贿等手段来承揽工程业务,不重视管理之路,将是“死胡同”。现在,许多“包工头”和一些无实力的企业逐渐难于、甚至无法获得工程业务的情况已证明这一点。在激烈和规范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发展,只有依靠企业的自身实力。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行为中的重中之重。 2、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垄断。以往我国很多的政策和资金可以说是长期扶持国有或集体企业,很多施工企业受行业性或区域性垄断保护,如自来水、电力、消防等工程。但随着WTO缓冲期的结束,这些行为必将停止,企业将进入全面竞争时代,且会有外资公司的进入,竞争将更加公平和空前激烈,靠垄断获取工程的现象将不复存在。目前,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利润低下,企业人员太多、技术水平低、劳动效率低,综合实力和国外的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全民建筑企业平均有1366人,集体企业499人,农村建筑队16人,平均27人。而日本每个建筑公司平均只9.8人,美国3.8人,英国10.3人,法国4.8人。我国建筑企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约为25 %~30 % ,发达国家为70%~80%;技术装备人均约6000元,而发达国家人均则为6000 美元,高于我国7 倍多。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如何求生存、求发展,是现在就必须应对和研究,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3、施工安全要求更高。当前,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建筑安全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建筑安全事故频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国家及成千上万个家庭带采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每年施工的死亡人数仅次于矿山,这为新时期的建筑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据统计,建筑行业2007年死亡人数2722人,比上年同比上升9.6%。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程,也必然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搞好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是近期施工企业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 施工管理的应对措施 根据形势的发展,结合当前施工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企业在施工中要大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根据事故统计,70%的施工安全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从事故原因图(见图1) 亦可知,安全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检查失控有较大的关系。因此,结合目前多数施工企业情况,笔者认为:在各项施工措施和管理手段中,切实做好工人的安全教育、学习和安全检查工作,将能较好地提高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水平。目前,施工企业的工人大多为农民劳务工,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对施工操作规程不了解,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企业因工人的不稳定性、流动性大等因素,忽视对工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学习,使施工企业的工人长期处于低素质的水平,这是施工质量和安全保证长期得不到较好提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搞好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应做好以下4 个方面的工作: ①重点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认真“三级教育”培训制度,并建立“三级教育”登记卡,特别是加强对电工、架子工、焊工、机械操作工等特种业人员的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各级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一线作业人员担负着安全生产的首要职责,他们迫切需要对安全操作技能有个安全的掌握。因此,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培训要落到实处,使全体职工掌握个人安全防护及自救基本技能。有条件的施工企业,还要尽可能地让一线作业人员学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并加大在此方面的教育力度。②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和班前活动。通过安全技术交底和班前活动,告诉工人在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这也就可让工人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安全知识,并起到反复性和经常性的教育和学习的作用,效果非常好。③采取有效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和学习活动。如出宣传栏、组织收看录像等。④严格按制度执行违纪、违章处罚,并及时公布情况。处罚可以对工人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探析: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矗立,在给城市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带来了消防安全问题,高楼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从了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特征及消防安全特点,源头等几个方面来介绍了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关键词: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特征;安全特点 1存在问题 1.1 设计的先天不足。 1.2 消防审核把关难。 2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特征及消防安全特点 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规定,高层建筑指的是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和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鉴于高层建筑施工具有施工工期长、高空作业、承包单位多、交叉施工多、用火用电多等特征,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相应具有以下特点: (1)在施工过程中,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没有安装防火门。一旦发生火灾会产生烟囱效应,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2)施工现场由于深基坑的开挖和建筑材料的堆放影响了消防车道的畅通,使消防车难以靠近火场,阻碍了灭火行动。(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多,且电气线路较杂乱,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引起电气火灾事故。相关案例:2007年5月6日6时58分许,上海市浦东新区源深路体育场(张杨路1458号)在建工地球类馆发生火灾。该起火灾由于电焊工违反操作规程,采用裸露的铜线直接缠绕在屋面钢梁罗丝作为电焊接地线,造成焊机接地线在使用中接触不良,作业时产生火花,从而引燃屋面保护层中可燃材料燃烧并扩大成灾。(4)由于高层建筑施工中承包单位较多,民工的流动性较大,给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火灾隐患不易被及时发现。民工临时宿舍人员也较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容易产生人员伤亡事故。(5)施工现场使用的是临时施工用水,供水水量、水压等都不能满足消防要求。应采取适当措施,改善消防供水条件。相关案例:2005年12月14日9时15分许,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西浜路下南路路口由上海锦绣华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上海名华工程建筑有限公司承建的大华锦绣华城11-4号地块建筑工地一栋在建的18层住宅楼因电焊作业时,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至塑料防护网和竹排上发生燃烧引起火灾,因缺乏消防水源,导致3-18层塑料防护网和竹排全部烧毁并产生飞火引燃相邻建筑。 3施工组织设计是高层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管理的源头 施工组织设计是对高层建筑设计施工总的部署,其中应包括对消防安全工作的实施。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在总平面布局、消防设施、防火安全规章制度等几方面来考虑消防安全问题: (1)施工总平面布局。施工总平面布局应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各种建、构筑物及临时设施之间应有适当的防火间距,施工现场一般应有消防车道,尽端式道路应设回车场。消防车道的宽度、净高和路面承载力应能满足大型消防车的要求。(2)消防设施的配备。高层建筑施工需要施工用水池、水泵及输水立管,可以利用上述施工设施兼作消防设施。施工用水池可兼作消防水池;施工水泵可准备两台(一用一备)兼作消防水泵,应保证消防用水流量和一定的扬程;施工输水立管可兼作消防竖管,管径不应小于100mm;高层建筑周围应设一定数量的室外临时消火栓,每个楼层应设室内临时消火栓、水带和水枪。在高层建筑施工现场重点部位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灭火器材。(3)建立消防安全机构、制定消防安全制度。高层建筑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建立防火领导小组,成立义务消防队,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和消防演习。施工现场应制定一些必要的防火措施和防火安全规章制度,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以使各承包单位和各作业工种有章可循,从而落实防火工作。对于各种防火措施和防火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加强督促和检查。 4建筑现场火灾易发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 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火灾易发场所主要有木材加工场所、电气焊割场所、油漆作业场所、木料堆场、用电场所及民工临时宿舍等。 (1)木材堆场及木材加工场所。木材堆场应分组分垛堆放,组与组之间应设有消防通道;木材加工场所严禁吸烟和明火作业,刨花、锯末等易燃物品应及时清扫,并倒在指定的安全地点。(2)电气焊割场所。操作工应该持证上岗,焊割前应该向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申请用火证方可作业;焊割作业前应清除或隔离周围上下的可燃物并严格落实监护措施;焊割作业现场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3)油漆作业场所。油漆作业场所严禁烟火;油漆应设专门仓库存放,尤其车间与油漆仓库应分开;油漆仓库宜远离临时宿舍和明火的场所。(4)用电场所。电器设备的使用不应该超过线路的安全负荷,并应装有保险装置;应对电器设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检查是否有短路、发热和绝缘损坏等情况并及时处理;当电线穿过墙壁、地板等物体时,应加瓷套管予以隔离;电器设备在使用完毕后应切断电源。(5)民工临时宿舍。民工临时宿舍不准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准使用电炉等大功率用电器和乱拉接电源;夏天使用蚊香一定要放在金属盘内,并与可燃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应使用可燃物体做灯罩。(6)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一要针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实际,合理划分各作业区,特别是明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设立明显的标志,将火灾危险性大的区域布置在施工现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侧风向。(7)加强对电焊、气焊操作管理。电、气焊作为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在操作时应将工作点周围的可燃物清理干净,并配备灭火器材派专人看守,作业完毕后,应认真检查现场,防止阴燃着火。 总而言之,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安全部门的督促检查,还需要每一位参加施工人员防火意识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探析:浅谈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的消防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与日俱增,其施工工地火灾也频繁发生,因此,加强对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危险性及防范对策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分析了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的火灾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措施,现就这方面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防范;对策 1高层建筑的概念 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高层建筑是指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米且为两层以上的公共建筑和高度超过24米的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厂房、库房。 2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的火灾特点及危险性分析 一是火源多数是电焊,电焊作业是引发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的“罪魁祸首”。现代城市高层建筑档次高、设备多、技术复杂,其施工现场金属骨架、框架、支架、吊架和各类管道、线管连接、通风、取暖、给排水等设备安装以及工程装修时都普遍使用电焊作业,电焊作业产生的火花、灼热熔珠四处飞溅散落,加之有的电焊作业时在一个部位施焊持续时间长,电焊火花非常容易引燃施工现场的可燃物,从而酿成火灾事故。二是高层建筑施工工地存放有大量的油毡、木材、泡沫板、油漆、粘合胶、防护网、保温材料等易燃、可燃物品,为火灾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只要接触明火等火源,就有可能引发火灾事故。三是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的门窗洞、楼梯间、各类管道井、孔洞没有封闭,空气水平、垂直流通迅速,烟囱效应明显,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发展快,上下左右蔓延快,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发展成立体的大面积火灾。四是消防部队灭火救援难度大。高层建筑施工一般工程作业量大,施工周期长,施工工地现场周围环境复杂,特种消防车辆很难靠近高层建筑,加上建筑内部未建成开通自动消防设施,消防用水匮乏,内攻时水压、水量无法满足灭火需要,导致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扑救难度极大,特别是施工后期发生在中、高层甚至顶层的火灾,灭火难度更大。五是施工人员疏散难度大。高层建筑施工工地楼梯、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等疏散设施没有完成建成,如果发生火灾,加上现场堆放着各种建材,孔洞未封堵,无论是对施工人员还是消防营救人员,疏散和搜救的难度都非常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六是高层建筑作业施工面大,施工人员多,加之许多高层建筑的建设管理者还不十分了解和熟悉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和火灾规律,当施工现场发生火灾时,往往缺乏应急处置经验和能力,导致指挥扑救不力,容易小火酿成大灾。施工人员消防安全常识缺乏,思想上没有准备,如果施工单位又没有制定相应的灭火疏散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演练,一旦发生火灾,会更加手忙脚乱,束手无策,导致人员疏散混乱。 3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的火灾防范对策 一是建筑施工单位要成立施工工地消防安全组织,负责制定施工工地消防安全规章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和灭火疏散应急处置预案;负责建筑工地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巡查;组织灭火疏散应急预案演练和施工人员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负责施工工地灭火器材配备和维护保养;督促落实施工工地火灾隐患整改工作。二是施工单位要根据高层建筑施工中安装、装修各阶段的特点,及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防火措施和应急预案,力求做到“三有”,即有计划、有措施、有准备,并落实到位,演练到位。三是严格执行各项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要把防火责任落实到每个施工面的具体负责人和每个施工人员。加强现场检查巡查,重点检查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是否落实到位,及时发现火灾隐患,落实并督促整改责任人员认真整改。四是加强施工工地火源、电源管理。高层建筑施工期间临时用电线路多,电焊、电刨、电锯、电钻等用电设备多,喷灯、烤漆等用火工艺多,要严格管理好电源和明火,严禁擅自私拉乱接电源、擅自使用明火,严禁在施工工地吸烟。五是把电焊作业作为重点防范对象严格管理。电焊作业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水平作业时,必须使用隔火挡板,在有竖井、缝隙、孔洞处作业时,还应使用接火斗,防止电焊火花溅落到作业面下层。六是加强对施工工地可燃、易燃材料的管理。材料管理要定点定位、定人管理、分类存放,远离电源和火源。装修工地的木屑、锯末、各种可燃包装物要随时清理。七是配齐足量的临时消防设施。高层建筑施工工地应配备齐全类型相适应的灭火器材。在设备安装和内装修前宜最先安装消防给水设施,保证消防用水,必要时还可在每个楼层储备适量的消防用水。工地内要设置临时疏散指示标志、临时应急照明设施、醒目标明楼层位置和楼梯间,安装临时消防广播。各类消防器材、设施严禁挪作他用。八是高层建筑施工工地内材料、垃圾、杂物严禁堵塞通道,要保证施工人员上下左右通行快捷,确保在发生火灾时人员能及时疏散。同时,要保证高层建筑施工工地周围消防车通道畅通,各种消防车辆能便捷施救。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探析:浅谈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摘 要:高层建筑垂直高度高,人员密集,疏散困难,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如何保证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已不止是一个消防问题,更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课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引言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中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由于高层建筑存在容积率大、容纳人数多等特点,不可避免地给城市消防安全带来很多隐患和负担。文章就当前高层建筑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1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建筑高度在不断刷新的同时,消防安全管理难题也随之而来。当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在法律支撑、责任落实、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难,主要体现在: 1.1 法律依据不足 目前,针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国家只出台了相关的技术标准,《消防法》、《消防条例》对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过于原则,对于如何做好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仍然是空白,无法满足消防管理工作的需求,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符合实际管理需要的规范性文件。 1.2 监管层级缺位 目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依法、依规处罚不具体,消防安全依法、依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公安机关一家单打独斗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1.3 源头管控不严 一些单位为了省资金、抢工期,未能严格依据相关规范施工,有的高层建筑工程在施工、设备安装、室内装潢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使用伪劣产品的现象,甚至部分高层建筑未经公安消防部门审核验收就擅自改建项目并投入使用,致使高层建筑在整体布局、防火分区、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等方面达不到规范要求,留下隐患。 1.4 管理责任不明 高层建筑多产权或产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使用单位各自为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无人牵头,产权和使用单位均不能很好地履行相应的消防安全职责,部分高层公共建筑业主与物业管理单位在合同中未能明确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导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1.5 安全意识淡薄 高层公共建筑工作人员消防安全素质不高,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很多高层公共建筑是综合体,使用功能复杂,融商业、娱乐、餐饮、居住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多家单位共同使用,建筑内人员成分复杂、流动性强,消防安全素质参差不齐,致使人员缺乏消防安全基本常识,扑救初期火灾、逃生自救常识几近空白。 1.6 火灾危险巨大 高层建筑火灾蔓延途径多,堵截困难,极易形成立体火灾;设备设施多,维修保养难,极易影响初期自救;建筑层数多,扑救难度大,极易延缓作战进程;同时,由于高层建筑体量大、人员多,疏散困难,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 1.7 设施系统庞大,维修保养难 消防设施应及时维护,保障其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发挥作用。要做到“未雨绸缪”才能杜绝重大火灾发生,保障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防火工作总体现状不容乐观。除商场、宾馆、酒店等营业性重点单位在消防局监督管理下运转良好外,部分高层公寓和住宅的消防设施处于维护不利或者瘫痪状态。部分社会单位建筑消防管网和消防水箱没有水、消防泵停止运转、消防栓内没有消防水带和卷盘等等现象都存在其中。这些现象表明,部分担负着保卫人民财产安全的重要工具已然成了“摆设”。火灾发生时,灭火首先依靠的就是建筑内的消防设施。火灾初期,保证建筑内人员的必要疏散时间并在第一时间用建筑内的消防设施起到灭火作用,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员伤亡。消防设施尤其是消防供水系统,长时间不投入运转和疏于保养,这些设备将在半年内锈蚀。在发生火灾时,将形同虚设,存在巨大公共安全隐患。 高层建筑火灾一旦发生,将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类似火灾事故国内外时有发生,世界上几起著名的高层建筑火灾,至今令人记忆犹新。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重大课题。 2 结合作者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2.1 设备检修常态化 消防部门应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消防设备完好有效。检查所得记录,保证完整准确并存档备案。社会建筑单位,也应担负起定时维修保养消防设施的责任,并高度重视。同时,依据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制订一套相关的地方法规。监管部门和社会单位采用信息化的方法,对消防设施进行管理和对消防设施巡查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社会单位自主管理达到专业化水准,将现有的设备物尽其用。这样一来,政府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把工作做到事故发生之前,“未雨绸缪”才能让百姓更放心。 2.2 加强消防宣传,强化消防演练 大力提升广大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在重大节日、节气等时期在小区内播放消防宣传知识并公开举报投诉电话,让入住群众能不间断地学习消防知识,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宣传过程中,充分发挥消防志愿者的作用,积极派出志愿者深入辖区各大小区内部,向闲耍的老人及小孩发放《家庭消防安全常识》、《消防安全常识二十条》等消防知识宣传单,有效弥补消防宣传警力不足、覆盖面窄的缺陷;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贴近群众、人多面广的特点,积极联合基层派出所深入物业小区普及消防法律和安全知识,不断加大消防宣传力度。 提高官兵的灭火救援能力,检验消防部队的应急拉动反应能力,增强重点单位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加强各中队之间的协同配合,确保辖区内火灾形势稳定。提高应急拉动速度,增强各队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提高消防指战员在特殊情况下扑救火场的临场的应变能力,有效提高单位自防自救能力,加强员工的消防意识,更为员工们的人身安全增添了一道消防安全屏障。 2.3 加强高层建筑消防知识业务培训 针对今年国内外火灾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详细讲解新《安全生产法》的工作亮点,进一步强化了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和义务消防队员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责任意识、自主管理意识;进一步熟悉了高层建筑的日常安全管理知识、高层建筑应特别注意的初起火灾扑救程序及灭火器材的操作程序;进一步明确了组织高层建筑应急疏散逃生的注意事项、火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办法等防火知识,增长了高层建筑消防管理技能。 2.4 必须坚持依法解决隐患 在法治的天空下,没有特殊群体、没有特殊单位、也没有特殊情况。扎实开展高层建筑为主要目标的专项整治,逐一建立户籍化台账。对待消防隐患或违法行为,科学统筹消防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始终把宣传、教育、帮助、引导、转化的管理措施,落实到消防安全执法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指导为主、帮助为主、解决隐患问题为主,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的带病生存单位,逐级上报,针对隐患的整改难易程度、危害等级、整改方式,分类制定整治计划,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确保依法监控,科学监管,整体管理,具体落实,依法稳妥地化解消防安全管理的各种问题。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探析:浅谈现代高层建筑消防安全 摘 要:文章针对现代高层建筑的特点以及自身消防安全存在的现状,提出了目前高层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了消防设计、管理、宣传等措施,需提高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从而确保高层家住消防安全各个方面的综合协调。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范;消防;安全 近些年来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剧增与土地有限之间的矛盾,高层建筑在中国各大城市逐渐增多。高层建筑在现代都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作用,主要由于其自身具有的高层特点,空间丰富、利用率高及融合和现代艺术的美观设计,但在得到广泛推崇的今天,也会使其面临的消防隐患普遍存在,因而相应的消防任务更加艰巨。 1 现代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特点 1.1 火灾蔓延快 现代高层建筑内装饰材料往往易燃,一旦发生火灾,将会以很快的速度传播。楼梯、管道、排气道等各种竖向井管,他们就像烟囱一样,形成了火灾蔓延的渠道,因而形成了“烟囱效应”;这些井道与烟囱有相类似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抽风作用。随着空气的对流,燃效一旦烧透房顶、门窗以及各种空洞等,就会向外迅速的扩张。一旦向外扩展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以及财产的损失,有时因为火势的迅猛,使得火灾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阻止。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发生火灾时燃烧的水平方向速度为0.3-0.8m/s,竖直方向速度为2-3m/s。当火灾在没有任何阻碍物时,大约水平长百米的建筑物,需要2-5.5分钟就可以蔓延整个建筑物,在竖直方向大约一分钟就可以蔓延几十层。更加严重的是,当火灾燃烧时可能高层建筑会发生爆炸,从而导致整个楼层的坍塌。进而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 1.2 不利于人员疏散 现代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对于人员的疏散是相对来说困难的,一般情况会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第一,疏散通道距离较长。高层自身的特点决定可人员在疏散时,需要通过相对很长的一段距离才能逃出建筑物,由于本身阶梯设计又增加了疏散的难度。因此,楼层的数目越多,所涉及人员越多,疏散时间也就越长。 第二,疏散措施有限。由于高层建筑中人员平时主要的乘坐工具是电梯,如果一旦发生火灾,电梯是停用的。然而即使存在消防电梯,但是消防电梯是为了消防员专设的。因此,当火灾发生时,对于高层建筑物人员的疏散主要是通过楼梯,在火灾发生时,楼梯是极容易充满烟气的,会严重阻碍人员的疏散。此外,消防云梯车高度有限,因此楼梯是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的主要通道。 第三,人员集中。由于发生火灾时,人本身的逃生欲望以及恐惧不安,使得楼梯会发生严重拥挤,甚至会发生踩踏事件,进而增加了逃生的困难。 2 目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建筑结构不符合现行规范。随着现在高层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普遍关注其美观性。从而往往忽略其规范性。国家制定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明确提出规定,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必须根据相关城市的规划,从而可以明确高层建筑物的所在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以及水源等。对于高层建筑物中人员相对密集场所,尽量选择前三层,当必须设在其他楼层时,必须保证面积不应大于400平方米,并且安全出口至少两个,需要配置一定的防火自动报警系统以及自动灭火系统。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拥有的高层建筑物的人员相对密集场所有大约90%与现在规范是相悖的。有些高层建筑物为了节省占用面积,所设置的安全出口同样不能达到规范要求,从而导致了建筑物一旦发生火灾,大大降低了其防御能力。其次,相关人员忧患意识淡薄。由于火灾发生的概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它并不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而使得相关人员对于消防意识非常淡薄。发生以上两种问题的根源是人们缺乏相关意识。建设单位实行工程承包,多开发少指导,才导致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建筑单位缺乏其必要的抗灾能力,因而存在先天性火灾隐患。施工单位,在市场经济利益的诱惑中,往往会努力减少工期,只关注进度,因而有些施工单位采取低报价投标,从而造成工程总造价缺口过大,进而影响了工程质量。在消防施工中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操作人员,从而会临时聘用相关防护人员。这些临时人员对消防标准、规范不能熟悉掌握,从而会导致技术性错误,因而,导致消防设备从安装调试到投入运行,不能满足规定,需要不断进行维修。 3 现代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对策 3.1 合理设计现代高层建筑布局 需要合理设计现代高层建筑总体布局以及防火分区,在建筑总体布局中具有主、附体关系。包括主建筑与其四周建筑距离以及相关车道的设置等,此类问题属于与防治火灾迅速蔓延,从而可以及时采取扑救措施密切相关的。该类问题也是建筑物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尽量在高层建筑设计时拥有绝对安全的避难场所,一旦发生火灾,人们可以利用其进行自救。对于防火分区的设置,是延缓火势进行蔓延的非常重要的措施,涵盖水平以及竖向两种方式。水平设计是利用防火墙、防火门等把各个楼层在水平方向划分为几个防火分区。竖向防火分区指对于高层建筑内的风道、电井以及楼梯间实行防火隔离,从而可以尽可能减少火势传播速度。 3.2 加强硬件设备管理 拥有符合相关规定的防火设计以及完备的消防设施,是高层建筑防火的先行条件,当火灾发生时,把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需要根据人们的防范意识以及后期的管理。对于消防设备相关人员应该进行定时检查,还需要有专门机构进行,才可以发生设备中隐藏的问题,从而可以进行及时整改,确保消防设施的安全运转。 3.3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为了提高人们的消防隐患意识,需要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从而可以提高相关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充分利用多媒体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对火灾实例进行公开。相关消防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从事高层建筑各类人员实行消防安全培训,全面提高消防建筑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4 结语 很多学者现在已经开始针对现代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进行了深入探索。文章从现代高层建筑自身的一些特点出发,提出了目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消防防范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推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可以保证人们可以真正拥有现代工程建筑消防安全服务。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探析: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思考 摘要:结近十几年来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许多不容置疑的新问题,如管理费用增加,施工困难,建设周期长,工作条件受限制,防火、防爆、防盗、防震等安全问题不易解决,而其中的防火问题尤为重要和不可忽视。从近年来发生的许多建筑火灾实例来看,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相当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带来一定的社会负效应。 关键词:高层建筑;自救;施工质量;火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各种功能的大型建筑、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以及地下建筑不断涌现。在各种防火条件大体相同的条件下,高层建筑比多层建筑、单层建筑火灾危害性大。 一、高层火灾主要特点 1.火势猛烈,火灾蔓延速度较快。高层建筑一般装修豪华,室内含有大量的可燃物质,如家具、窗帘、地毯、吊顶装饰等,发生火灾时燃烧猛烈。加之高层建筑的竖向井道多,如电梯井、楼梯井、通风井、管道井、电缆井、垃圾道、排气道等,它们都是火灾蔓延的通路,形成“烟囱效应”;加上这些竖井的抽风作用,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火势越猛。据测定,初期的火灾,烟气水平扩散速度约为0.31mS;在火灾猛烈燃烧阶段,水平扩散速度为0.5~0.8ms,而竖向扩散速度高达3~4ms,例如,美国希尔顿饭店8层起火,火灾蔓延到30层的顶部,仅用了20分钟。2.火灾扑救工作困难。扑灭初期火灾至关重要,但现场人员却对灭火设备不会使用或无力使用,而现在的高层建筑动辄100多米,等消防人员全副武装从驻地赶到现场,登上高楼,不仅体力消耗人,还可能与消防中心、水泵房等联系不便、配合困难。另外目前国产登高消防车辆尚不能满足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和扑救火灾的需要,不能将人员及时疏散到室外。 3.人员疏散困难。高层建筑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长,疏散到室外地面、屋顶直升飞机停机坪或避难层所需的时间也相应增长。由于高层建筑人员众多,不少公共活动场的人员相对集中,火灾时增加了疏散的难度,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二、高层建筑自救灭火的主要措施 1.消火栓灭火系统。该系统在我国被作为最基本的灭火设备,在每一个高层建筑中都设置。消火栓系统实施灭火需要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消火栓设备,二是使用消火栓的消防队员,二者缺一不可。灭火时,赶到火场的消防员从墙上消火栓箱内取下水枪及水龙带,在距火焰约10m的范围内用水枪喷水灭火,以此控制火势,最终扑灭火灾。 2.防火分区系统。防火分区系统的设置在我国几乎和消火栓系统一样普遍。它是采用相应耐火性能的建筑构件或防火分隔物,将建筑物人为划分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物的其他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该系统主要由防火墙、板、防火门、防火卷帘、挡烟垂壁、防火阀等及相应的火灾探测装置构成。探测装置探测到火情后,防火门及防火卷帘等自动关闭,把火势封闭在局部空间内,阻止其蔓延,以有利于消防扑救。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当今世界上比较普遍使用的固定灭火系统。国内外应用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灭火成功率高等优点,是现代高大建筑不可缺少的消防设施。 三、现阶段高层建筑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设计图纸不全 少数地(州、市)县的建筑设计人员不重视建筑防火设计,有关设计专业的技术人员缺乏,建筑消防设施设计不配套,加之一些建筑工程建设时间紧,设计周期短,设计人员只图简便,而各专业设计人员不相互配合协商。 2.施工质量差,消防设施运行难 有些施工安装单位在工程投标中隐瞒工程量,采取低报价投标,造成工程总造价缺口过大,影响了工程质量;一些施工安装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标准、规范不熟悉,甚至完全不了解,不按规程、规范施工,造成安装的技术性错误。例如,没有将末端试水装置安装在管网最末端,虽然也能测试压力和水流量,但所测得的结果是不准确的;防排烟系统线路错接,造成排风阀送风,送风阀排风;应急照明灯亮度不够,疏散指示标志标识方向错误;消防水泵电机的连接线相序接错,致使水泵反转;防火卷帘无联动功能和应急操作装置,不能远程控制和应急操作;火灾事故广播不能在控制室强行切换、无选层功能等等。而有些施工安装部门为了索要欠款,竟人为造成消防设施故障,导致一些设施无法投入正常运行;有的消防工程公司无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承包到工程后临时招聘施工人员。 四、对策建议 1.重视施工质量,实行施工人员上岗证制度 随着高层建筑的档次和使用功能的提高,建筑防火也越来越复杂,对消防设施的施工安装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消防设施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重视施工安装质量,严格按规程、标准、规范和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安装消防设施的单位一定要取得经公安消防机构考核合格的消防设施施工安装资质,并应有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施工操作人员,除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建设外,对施工操作人员也要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后方能允许持证上岗。在施工安装中从班组到施工工段都要配备施工安装质量检查人员,对每一项工程、每一道工序的施工安装质量都要全面、细致地检查到位,逐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为了对施工安装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对一些隐蔽工程施工安装质量的监督,同时,也为解决消防监督人员工作多、人员少的矛盾,建议实行消防设施施工安装监理制度,开展消防设施安装的质量评定,这样才能确保工程施工安装质量。由于国家目前尚没有制定消防设施质量评定标准,建议出台消防设施施工安装质量检验的评定标准,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 2.严把设计质量关,实行消防设计资格证书制度 为保证高层建筑自身具有火灾防消能力和减少火灾损害的能力,建筑设计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消防法》及各项技术标准和有关设计规范,不得随意降低防火设计标准,特别是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应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必须有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等方面的消防专编。凡没有取得消防设计资质等级证书的单位,一律不得从事高层建筑工程消防设计。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今,全国发生高层建筑火灾超过10万起,其中60%以上属于居民住宅火灾。一些老式高层民用住宅普遍存在建筑消防设施匮乏、楼内消火栓丢失或损坏、疏散指示破损严重及缺少灭火器等问题,加之楼层高不易逃生等特点而成为火险的集中地。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探析:浅谈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预防措施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人口的数量,高层建筑迅速增加,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也逐渐成为城市火灾防控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文对目前高层建筑中火灾发生的特点和高层建筑的消防隐患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预防措施,并就进一步加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预防措施 一、引言 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城市的高楼林立,其中集居住、商用、办公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公众建筑数量最多。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蔓延速度极快且人员疏散不易,因此存在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是消防安全预防的重灾区。本文将就高层建筑中消防安全现状进行讨论,以期为加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提供合理化建议,降低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并将火灾损失降至最低。 二、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 (一)高层建筑中火灾发生的特点 1、火势迅猛且蔓延快 高层建筑的竖向通道多,且高层建筑功能性较多,因此可燃物也较多,竖向通道在发生火灾时仿佛一座座高耸的烟囱,是火势迅速蔓延的主因。一旦起火迅速蔓延,火灾燃烧猛烈阶段烟雾容易通过竖向通道迅速扩散,达到3-4米/秒,极易形成整栋楼立体火场。 2、人员密集且疏散难 高层建筑一般高达几十米,甚至数百米,一般处于城市繁华地段,因此火灾发生后极易形成道路拥堵,妨碍消防车的通行,影响消防员的救火行动。而高层建筑烟气和热气流烘烤通道常常与人员疏散方向一致,容易造成人员来不及疏散就出现被烟火熏死、烧死的惨剧。烟雾弥漫的情况下,难免容易发生挤伤、摔伤,甚至人员跳楼事故。 3、救援较难且较危险 高层建筑的垂直疏散距离远且人员较为分散,因此救援难度较大,且高层建筑的高度限制了消防用水量,举高消防车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发生火灾时,救援车辆由于高层建筑的地理位置容易发生现场拥堵而难以进入高层建筑附近。 (二)高层建筑消防存在问题 1、业主安全意识 业主安全意识不够是高层建筑消防隐患的源头。公众容易因为火灾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忽视各类火灾事故,大部分高层写字楼的工作人员消防意识淡薄,忽视了各种消防安全设施,很多办公人员并不会使用室内消防设备,缺少自救逃生和消防安全知识。此外,高层建筑施工也没有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消防的重要性。 2、井道防火处理 部分设计人员在思想上没有重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没有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标准和规范设计井道防火,导致消防设施不完善,消防设计不合理。较多高层建筑中的公共通道没设置消防措施且疏散楼梯间较狭窄,甚至没有设置避难层,井道防火也并不够合理,容易导致火势蔓延的速度增快。 3、消防装备落后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层建筑的消防装备和防范措施并不到位,甚至有部分建筑的消防系统被停用,日常检修和维护也不到位。此外,有大部分消防设施的质量不合格、不完整,消防装备的落后严重影响了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 4、安全制度缺乏 我国高层建筑大多属于多产权或者合同建筑,各单位职能不够明确,容易出现多部门负责消防安全管理的现象,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承担消防安全的重要职能。这种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高层建筑单位缺少合理、标准的消防安全制度,使消防安全预防流于形式。 三、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预防措施 (一)加强日常管理与保养 消防设备日常管理与保养是确保消防设备在突发火灾情况时得以良好运用的基础。只有在进行高层建筑基础设施日常管理时注重消防设备的管理与保养,确保火灾发生时消防设备能够良好运行,才能尽量减少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因此,消防安全设施的日常管理与保养是相关部门和办公人员的日常工作。 (二)明确消防责任与义务 明确消防责任与义务是从思想上认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其能够在火灾发生时使各部疏散人群不致慌乱,减少火灾的伤亡。因此,高层建筑相关管理人员应重视高层建筑的火灾隐患,并建立完善的火灾预警应急预案,确保火灾发生过程中重要物资运输和人员通道的畅通,明确消防车辆救援现场工作顺序,保障救援工作的有条不紊。 (三)强化消防设备与能力 消防设备的强化和消防能力的提升是减少高层建筑消防隐患的重要手段。切实保障消防设备和相关部门的消防能力,能够实现火灾现场的最少伤亡。制定科学合理的消防安全配套设施和方案,加强对自动灭火和火警预警的开发和研究,是提升高层建筑消防能力的主要方式。 (四)推广消防教育与演练 消防教育与演练的培训能够减少火灾伤亡,提升高层建筑办公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火灾逃生的技能,将高层建筑的火灾隐患减至最低,增强整栋建筑的消防安全预防能力。综合高层建筑各方面情况来设计消防演练方案,确保办公人员在发生火灾时具备一定的逃生能力。 (五)确保消防监督与管理 实时进行消防安全预防的监督与管理能够保障高层建筑人员在火灾发生时的安全撤离以及火灾设备的合理运用,真正将消防安全预防落实至每个岗位和工作人员。因此,要做好消防设备的检修工作,组织专门人员进行防火检查和消防设备评估。 四、结语 针对目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中业主安全意识落后、井道防火处理不到位、消防装备不先进以及缺乏消防安全制度的现状,本文提出需要从源头加强日常消防安全设备的管理与保养,从思想上明确消防责任与义务,从配置上强化消防设备与能力,从政策上确保消防监督与管理体制,从实际行动上切实加强消防教育与演练,全面解决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隐患。
如何更好地强化在光伏电站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是确保光伏电站项目能够有效运作的重要手段,是使其能够提供可靠稳定电量的关键。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节能环保的重要性,绿色能源逐步的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发电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能源环节,光伏电站也是我国绿色能源发展的一个重点项目,也是日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光伏电站工程项目管 理的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文素养也越来越高,环境意识也越来越强,资源也日益匮乏,人们逐步把眼光放到了新能源上。光伏电站工程的发电流程能够很好的把太阳能转化成为电能,从而能够为我们生活服务,光伏电站的建设,是我国当前新能源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其优势有:①太阳能转换成为电能具有环保性,无污染;②太阳能是可再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③由于光能具有普遍性,电站在选择位置的时候,可选择性比较多,只要是阳光充裕的地方都可以建设光伏电站。 2光伏电站工程建设 过程中项目管理的重点 在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施工阶段的管理是重点,也是确保后期工程顺利进展的重要保障,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合同的工期来作为建设的标准,强化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得光伏电站项目施工能够顺利、有序的开展。 2.1建立进度保障制度 建立一套完整的保证制度,能够很好的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从而使得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更加顺利的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综合性较高的工作,涉及层面也比较多,因此,拥有一套完善的保障制度是进行项目施工管理的中心。 2.2进度控制的对策 首先是管理的对策,在进行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把关键的途径合理地运用到其中,通过个方法,把各项工作和工作顺序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把复杂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需要的重点的信息和数据,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协助管理人员去开展工作;其次是经济方面的对策,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把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工艺能够很好的运用到施工的过程中,把工序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很好的捋清楚,从而更好的降低工程的施工期限。 3光伏电站工程施工管 理的策略分析 3.1加强项目施工管理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在进行光伏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成本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的做好了项目成本管理,不仅能够很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够更好的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降低施工成本,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光伏电站工程建设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对项目的预测、施工、审核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成本的把控,确保工期能够按时、按质的完成,降低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把成本管理能够很好的落实到项目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中。 3.2建立项目管理经营体制 建立一套项目管理经营体制,这能够很好的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对施工质量的把控具有很好的辅导做用,因此在进行光伏电站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要以项目施工的具体情况,结合市场作为引导,把项目检核管理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得其能够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利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使得项目施工有序的进展,才能够确保项目施工管理能够按时、按质的完成。 3.3提升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 光伏电站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要想使得光伏电站的工建设项目能够顺利的进行,管理人员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这样才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其业务处理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其管理水平,促进工程建设项目更加有序的开展,从而提高光伏电站的工作建设质量,确保工期能够按时完成。 3.4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项目施工 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国际上先进的施工经验,结合我国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一套模式来进行操作,光伏电站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地质特点,决定了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秉着科学的发展观来进行项目施工,采用先进、科学、合理的施工策略,是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很好进行的重要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同其他的工程建设项目相比,光伏电站的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添加全新的科学技术、设备和工艺。管理人员通过强化学习、交流、经验总结,对工程建设项目做出更好地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光伏电站建设,有效提升发电站的光电转化效果,为提高社会效益回馈做出贡献,为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它是学生向高中过渡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应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固然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不断反思总结,做到心中有数。下面,笔者具体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均是如此。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制力不如高中生,而生物课堂教学则均是围绕理论知识展开的。例如,对于“口腔内的化学消化”这一生物实验,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口腔内部结构,为学生展示舌和唾液咀嚼食物时的过程,并列举生活中馒头在嘴里咀嚼是甜味这一现象与口腔味觉器官有关。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二、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时,因受条件限制,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但是,生物实验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逐渐打消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而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并进行全面细致的剖析,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生物实验教学时,虽然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看到石灰水的变化,但是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却又真实存在,致使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实验现象。这时,教师为学生展示这一实验原理视频,视频中可以适当设置二氧化碳的替代物体,从而使学生明白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气体的真实存在。同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述二氧化碳的特征,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三、有效拓宽教学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由于生物实验教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对于一些实验原理与现象,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一一讲解,甚至对于有些内容,即使教师反复讲解,但是由于其具有抽象性,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因此,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生物实验教学中,既为学生解析了难以理解或者实验中涉及的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宽度,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例如,在进行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食物中含有无机盐”时,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实验后可以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中含有无机盐成分。虽然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提取植物表面成分帮助学生知晓无机盐指什么,但是对于“无机盐”这一概念,单凭教师一次的实验教学,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而教师便可以收集有关生活中无机盐的实验视频为学生展示,使学生真正理解“无机盐”的来源。 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生物实验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由于学生知识积累与自身能力有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是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的。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生物实验教学时,学生能依据教学视频等资料,再加以教师积极引导,其自身对含糊不清的概念与操作逐步理解,由此便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主动思考,从而使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例如,在教学“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这一实验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明白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但是课堂时间与空间有限,学生无法真正观察其传播过程。而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其中,能使学生通过观看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与过程,明白其原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真正了解果实和种子适合传播的特点。五、结语无论是生物课堂教学,还是生物实验教学,教师都应当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其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同时,多媒体的运用使生物实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较之前显著提升,但是,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多媒体技术完全代替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生物实验教学中,才能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晓静.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2). [2]郭琳.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探析[J].考试与评价,2017(9). [3]徐兆誉.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1). 作者:窦葛琴 单位:甘肃省张掖铁路学校
煤矿掘进论文:浅论煤矿掘进技术及安全管理 摘 要:煤炭是不可或缺的能源,煤炭资源是否充足直接关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快速发展,煤炭资源消耗量增加,出现了资源紧缺的现象。煤炭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要对煤矿掘进技术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本论文针对煤矿掘进技术及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煤矿;掘进技术;安全管理 中国煤炭掘进行业的发展,是煤矿的经济效益持续攀升。面对煤炭质量的各种新要求被提出来,就需要加大掘进技术的应用力度,保证员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成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将技术与安全相互结合,才能保证掘进进度,高质量地完成掘进工作,对促进煤炭行业更好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煤矿掘进技术 (1)煤巷综合性机械化掘进技术。煤巷综合性机械化掘进技术在中国的煤矿企业中广泛应用,特别是悬臂式掘进机的应用,不仅使得煤矿企业的生产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而且这种机械设备能够很好地适应煤矿生产环境。虽然中国在近年来针对机械化掘进技术进行研发,并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与国外的机械化掘进技术相比较,依然存在着滞后性。(2)锚杆钻车与连续采煤机配套技术。锚杆钻车与连续采煤机配套技术的使用中,连续采煤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掘进作业处于多巷道环境下,掘进效率可以提高[1]。但是,这种掘进技术也存在着缺点,即虽然实现了自动化操作,但是,操作的可行性不足,导致拘掘进作业中存在问题。(3)掘锚机组一体化的掘进技术。如果煤矿开采存在着特殊性,就可以采用掘锚机组一体化的掘进技术。这种技术目前在应用领域中还没有普及,技术运行中存在着不稳定性。这种掘进技术所采用的主要设备是四臂锚杆钻机,实现了自动化的掘进运行,对于各方面的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2 煤矿掘进工作中要对安全管理于高度重视 强化煤炭开采工作才能够提高煤炭的质量和产量,以保证煤炭资源供应充足。煤炭开采工作中,煤矿掘进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将巷道的空间构建起来,而且对巷道还起到了保护作用。目前煤矿企业所采用的煤矿掘进技术中,主要包括掘进机掘技术和爆破掘进技术。在掘进作业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为危险性,因此,重视安全管理工作视保证掘进作业顺利展开的关键。 2.1 水平煤巷施工的安全管理 破岩中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对顶板所采取的安全管理促使也会有所不同求。如果顶板的状况不允许采用爆破的措施,就需要使用风镐或者手镐进行破碎处理。比如,当顶板已经破碎或者煤层松软,就需要手工作业,如果层理发育或者节理发育不很完整,也要使用手工处理的方式[2]。在处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可以出现漏顶的事故,更不可以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瓦斯事故。如果掘进作业的煤层为瓦斯煤层,在爆破处理中就要做到全断面爆破一次性完成,不可以采取补偿爆破的措施。在济进行爆破处理的时候,可以选择毫秒延期电雷管,爆破所延迟的时间不可以太长,界定在130毫秒内,以保证爆破安全。在使用掘进机械设备的时候,要对顶距严格控制,注意不可以空顶作业。 2.2 岩石平巷施工的安全管理 在岩石平巷施工中,要保证施工安全,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很多的,包括地址环境、巷道的断面以及需要采用的支护形式等等,还要从施工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施工人员做好组织安排,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还要从施工实际出发制定作业规程。在进行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各个作业环节都要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展开,重视使用临时支护,支护要严格按照支护参数展开作业,不可以出现空顶作业的问题,为了避免顶板事故发生,要采取技术措施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在进行作业的时候,要固定好工作平台,避免交叉作业有安全事故发生。 2.3 半煤岩巷道施工的安全管理 半煤岩巷道施工中,对于巷道掘进作业的位置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巷道的使用用途以及所处地质环境加以确定,对于掘进技术方式的选择上,包括挑顶掘进、破底掘进以及两者兼具的掘进,都要做到一次性地完成全断面开掘,减少工作量,以提高施工效率。爆破的过程中,要将工作底跟浮煤及时清理,以避免产生瞎跑的事故。 2.4 上山掘进施工和下山掘进施工的安全管理 上山作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瓦斯积聚,作业的过程中,瓦斯会向上集中,此时就要注意通风。在运输的过程中和提升的过程中,要将滑轮和绞车都做好固定处理工作,以避免产生跑车事故。下山作业中要按照规定的程序M行,包括躲避硐室的设置以及阻车器的设置,都要符合规定,注意人与车不可以通行。由于下山作业的过中容易产生二氧化碳积聚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二氧化碳超标的问题,就要重视监测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岩掘进技术对煤矿的开采质量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煤矿掘进技术不仅综合性强,而且械化程度非常高,需要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还要重视施工安全,才能够保证掘进工作顺利展开。从目前的煤矿企业掘进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其中的安全管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也是提高掘进技术应用效率的关键。 煤矿掘进论文:断层影响煤矿掘进的多元回归分析 摘要:煤矿掘进效率直接关系到生产衔接和掘进成本。文章以实际生产地质资料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归纳出了断层影响掘进的四个因素与全岩掘进率的定量关系,有利于指导掘进生产计划的下达和掘进工艺的改进,进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益安全。 关键词:断层;煤矿掘进;多元回归分析;掘进效率;数理统计 影响煤矿掘进的最主要地质因素之一是断层,特别是小型断层。当掘进工作面遇到断层时,顶板压力增大,顶板破碎,多数情况下出现半煤岩或全岩掘进,有时甚至出现冒顶事故,严重制约了掘进效率。 研究断层对掘进的影响程度,建立断层影响因素与全岩掘进率的定量关系,对安排掘进生产计划、选择掘进方案、提高掘进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全岩掘进率就是全岩巷道进尺数与总进尺数的比值的百分数。为此,我们搜集了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吕家坨矿业分公司2011年以来的大量地质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取得了初步 成果。 1 断层对掘进的影响因素 煤矿生产实践表明,断层对掘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断层落差、煤层厚度、断层倾角、断层走向、断层个数。在此,我们选择了下面五个变量作为断层对掘进的影响因素。 1.1 断层破坏系数 断层破坏系数是断层落差h与煤层厚度m的比值,即μ=h/m。μ越大,说明断层落差越大、煤厚越小,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在同一掘进工作面,煤厚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因此,断层落差起决定作用。我们将μ作为影响因素。 1.2 断层线密度 断层线密度是断层个数n与巷道长度d的比值,即ρ=(n/d)×100。显然,ρ越大,说明断层的个数越多,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我们将ρ作为影响因素。 1.3 断层倾角β的sinβ 一般认为,断层倾角越小,断层的破碎带越宽,冒顶的危险程度也越大,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我们将sinβ作为影响因素。 1.4 断层走向与掘进方向的夹角θ的sinθ 断层走向与掘进方向的夹角越小,影响掘进的距离越长,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我们将sinθ作为影响因素。 1.5 断层的不可见度 设计掘进工作面不可能完全避开所有断层,因此,掘进巷道必然通过探测断层和推测断层,我们称之为可预见断层。在掘进施工以后,往往揭露新的断层,我们称之为不可预见断层。断层的不可见度是不可预见断层个数n1与可预见断层个数n2的比值,即ω=n1/n2。显然,断层的不可见度越大,地质预报的准确程度越低,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ω与线性密度ρ有关,我们将ω作为影响因素的参考因素,不作为断层对掘进影响的评价因素。 3 应用 利用上述公式,可以预测掘进巷道的全岩掘进率,所使用的断层为三维地震断层和附近巷道揭露的断层,同时结合区域构造不可见度加以修正。得到全岩掘进率后,便可下达较为合理的作业计划。 另外,当计算的全岩掘进率数值较大时,应该考虑改进掘进工艺和方法,即对于较为可靠的断层,采取提前控制掘进层位的措施,以减少全岩或半岩进尺或使掘进巷道处于较软层位。此处不再详述。 4 结语 断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规律的研究是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只列举了断层影响掘进的四个主要评价因素,得出了全岩掘进率预测公式,具有现实参考价值。通过理论计算和经验统计初步认为,掘进巷道在设计巷道的全岩掘进率达到11%时,或者改变设计,或者利用钻探查明构造进而改变施工工艺和方法(关于断层对回采工作面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在“h/m×L/s”小于0.02时,可考虑推过断层连续回采,否则应跳面回采。式中:h―断层落差,m―煤层厚度,L―断层走向长度,s―断层在采面方向的影响面积)。需要说明的是,巷道全岩掘进率的临界值还应根据各煤矿实际进行调整。 煤矿掘进论文:煤矿井下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技术探析 摘 要:在工业化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煤矿能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确保煤矿开采的安全性是困扰煤矿企业的重要问题。在分析煤矿井下巷道具体结构的基础上,应用煤矿井下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技术提高巷道的承载力,其主要是通过井下开拓、掘进巷道途径来实现提高巷道的抗压能力。文章将煤矿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技术分为可伸缩性支架支护、锚杆支护、矿用支护型钢、矿用锚索支护等技术类型。 关键词:井下巷道;煤矿;顶板支护技术;掘进 安全是煤矿生产开采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煤矿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煤矿巷道的抗压能力及承载负荷,同时该技术还能够降低采空区的压力,进而降低了事故的发生概率。下文就煤矿井下巷道掘进支护技术的类型做了简单分析,在煤矿开采环境越来越恶劣、开采难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提出了对煤矿井下巷道掘进支护技术的管理意见,大力引进新技术,保证煤矿开采过程的安全,进而推动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煤矿井下巷道掘进支护技术分析 (一)锚杆支护技术 锚杆是支护的一种形式构造,锚杆支护由托板、锚杆杆体、钢带、网等部件构成,在矿井巷道支护中发挥着抗剪与抗拉的作用。锚杆支护的原理是通过紧固螺将锚杆的承载压力分散到构件体上,以便扩散到整个岩层,提高了锚杆的承载能力,而且岩层在托板的作用下变形程度减小,有效防止岩层的破裂、垮塌,确保开采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二)矿用支护型钢 在恶劣的煤矿井下环境中,工作人员需要借助矿用支护型钢对煤矿井下巷道进行支护,此时需要保证支护型钢良好的抗拉、抗压、抗剪切性能。在使用煤矿井下巷道的具体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巷道的位移较大,这是由于矿层地质构造及掘进切面两方面发生了变化,导致两个方向发生位移,由此可见,该现状对支架本身的承载力有较高的要求。另外,要将巷道支护滑移及定位要求考虑在内,矿用钢的抗弯截面模量必须满足相应标准及要求。 (三)矿用锚索支护技术 锚索作为锚杆的一种,从加固拱理论上讲,它能使直径更大的巷道围岩成为整体,从而增强其自身的承载能力。从悬吊理论上分析,它更适合围岩悬吊于稳定的老顶中,以确保巷道支护的可靠性。锚索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将锚杆支护形成的次生承载结构与深部围岩相连,提高次生承载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充分调动深部围岩的承载能力,使更大范围内的岩体共同承载;第二,锚索施加较大的预紧力,可挤紧和压密岩层中的层理、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增加不连续面之间的抗剪力,进一步提高围岩的整体强度。 (四)伸缩性能良好的支架 金属支架的承载能力较其他材料更强,主要体现在工作承载及极限承载方面。煤矿井下可缩性支架在收缩过程中表现出的是实际承载能力,影响其实际负载能力的主要原因有器件连接状况、支架的整体构造。两种承载力中极限承载能力的刚性过程会影响煤矿伸缩性支架的可变性,所以,判断伸缩性支架的最佳状态,就是实际承载能力与极限承载能力的差异,当极限承载能力高于实际承载能力时,两者间的差异最小。 二、强化对煤矿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技术的管理措施 (一)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煤矿开采过程中,从业人员是主体也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因素,从业人员的的综合素质对工作进程的影响最大。在掘进工程施工前,要对相关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在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学习中,积累工作经验,理解操作行为,熟悉顶板支护技术管理常识,同时认真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开展岗前训练,组织实际演练,实行轮训制度,举办特训活动,增强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在进入掘进工程施工现场前,要召开安全动员大会。 (二)提高支护技术水平 煤矿井下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施工前,针对顶板支护施工,提出具体的支护方案、掘进配套方案、巷道开工预留方案以供选择,将煤矿巷道支护所需要的材料、材料数量以及具体的尺寸等提前计划清楚,将支护操作规范加以明确。在遇到巷道重叠地应力大及地质复杂的巷道,采用锚网、锚索及喷浆之后再架设钢梁棚支护。在安装支护层的时候,将确保支护层的承载能力作为核心要求,尽可能保证架棚钢梁与巷道顶板及巷壁之间能够拥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保持接触面的平整,使支护体的支护强度达到最大值。 (三)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动化技术在工程建设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煤矿井下巷道掘进支护技术也要有相应的改进,今后巷道掘进支护技术将朝着机械化与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煤矿企业针对当前支护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趋势,以及井下巷道掘进顶板支护工艺铺设的发展情况,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成立顶板支护研究小组,积极吸纳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扩大以综合掘进系统为代表的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范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井下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是煤矿开采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在煤矿巷道中,动载荷冲击及疲劳磨损等都是由顶板支护来承受的,为了促进煤矿井下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技术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高支护技术水平,提高顶板支护的抗压能力、承载能力,同时要对工作人员做好相应的培训及安全教育工作,大力引进先进的支护技术,确保煤矿开采人员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促进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煤矿掘进论文:煤矿掘进巷道过断层技术探析 摘 要:煤矿企业作为基础能源单位,其状况直接关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有所增多,就需要煤炭企业增加开采量,相应地,也要提高开采技术水平。在煤炭资源开采的过程中,由于矿藏的分布情况不同,煤矿掘进的难度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煤矿掘进过程中所采用的巷道过断层技术,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论文针对掘进巷道过断层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煤矿;掘进技术;巷道;过断层 煤矿掘进行业中,在矿藏区域遇到断层结构是非常常见的。由于断层区域在矿藏的分布上存在着复杂性,也会因此导致安全事故的。近年来的露天煤炭资源开采工作中,开采作业量增加,但是,资源量逐渐减少。为了增加开采量,就需要实施深度开采,煤矿开采环境区域复杂。当遇到断层结构的时候,就必然会在开采作业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掘进技术通过断层区,不仅可以提高开采效率,避免矿藏资源浪费,而且还要提高巷道掘进的安全系数,对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产生断层的原因 在地层中产生断层是较为常见的。不同的地质环境,地层的结构是有所不同的。当地壳变动中,土层结构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断层也是一种土层结构。在地质环境中,煤炭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会存在断层的问题。在地质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土层经过挤压运动之后看煤炭层就会产生断裂的现象。断层的煤矿包括有两种,即地上断层和地下断层。露天煤矿即为地上断层,地下的煤矿层是本论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二、产生断层的征兆 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掘进作业得到很深之处,能够遇到断层是较为常见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的规律,断层的产生亦是如此,必然会存在产生的征兆。 其一,当有断层产生的时候,在巷顶板底板就会存在节理化的现象,而且非常明显。这种现象越是显著,就越可以证明距离断层已经非常近了。 其二,通过观察煤层顶板的变化和煤层底板的变化也可以对断层进行断定。如果顶板和底板的标高有很大的变化的时候,就意味着煤层有断层产生。 其三,如果煤体逐渐柔软而且有破碎的现象,伴随有滑面,就说明距离断层已经很近了。 其四,通常煤矿出现断层的时候,在其附近的底踊嵊旭拗濉O锏谰蚪工作人员如果发现这种现象,就要注意距离断层已经非常近了。 三、通过断层的技术 (一)通过小型的断层结构的技术 巷道掘进作业中所遇到的断层结构,如果超过35m则属于是大型的断层结构,没有超过35m则属于是小型的断层结构。对于小型的断层结构,如果采用断层作业方法就会消耗大量的资金,得不偿失。如果不采用断层作业技术,就会使煤矿掘进无法通过。对于小型的断层结构,要通过可以采用后退挑定法和后退卧底法。 所谓的“后退挑定法”,是将开采的煤层向上移动,后退一段距离之后将顶板挑到断层的顶面,是断层的顶板处于巷道的底部,以使支护结构保持稳定。之后就可以继续掘进了。 所谓的“后退卧底法”,就是当掘进挖掘到断层之下的时候,需要向下延伸巷道,使底板延伸到煤层的上层,对巷道进行稳固处理,之后就可以继续掘进了。 (二)通过大型的断层结构的技术 煤矿掘进中,如果巷道掘进已经超过了35m,即为大型的断层结构。要顺利地通过大型的断层结构,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即先导硐,之后进行注浆处理。对于断面的轮廓线进行设计,可以参考巷道成型之后的1.5m距离进行设计。采用这种设计方式,可以使得巷道内的距离超过2m。当所有的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采用钻孔注浆技术进行加固处理。 当施工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混凝土止浆垫安装了。通常混凝土止浆垫需要安装在距离断层大约10m的位置。在巷道内还要在10m以内采用喷浆技术做好封闭工作。当所有的这些工作完成后,就要进行打孔注浆作业,对于喷浆的密度以及深度都需要根据断层结构的坚固程度精心处理。 四、煤矿巷道掘进的过程中通过过断层所采用的技术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其一,做好作业现场的勘察工作,将工作方案制定出来。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勘察中所获得的信息将具体的作业方案制定出来,交由审核部门,经过审核确认之后,就可以组织施工,并做好施工监督工作。 其二,当巷道掘进作业的位置距离断层大约20m的时候,掘进的速度就要降低,并在掘进的过程中还要对作业环境进行勘察,根据勘察所获得的结果对作业的技术细节进行调节,还要将所获得的数据信息传输给有关部门,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断层的情况做出分析,以调整作业方案,对施工进度做出新的要求,保证作业安全。 其三,掘进作业中,要对断层的厚度予以关注。如果发现断层的厚度存在异常,要立即停止掘进作业,对作业现场进行勘察,特别要考察瓦斯情况以及地下水的情况,根据考察所获得的结果将解决方案制定出来。 其四,掘进巷道之前要开展探孔和卸压孔工作,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整个的工作过程都要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中所获得的数据信息,特别要对巷道的变化详细记录。对于矿石层所具备的特性以及煤层的特性都要上报给有关部门,同时还要做好通风工作,防治突发性事件发生。进行钻孔挖掘中,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执行,以防止由于质量问题导致风险。钻孔作业中如果有水产生,就要记录好出水的部位,将详细的信息向有关部门报告,以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二)掘进作业中需要采取的技术措施 其一,在断层面进行巷道掘进作业中,要做到一边施工,以便勘探。在钻井勘探的过程只能过,所探测的部位为作业面前面的2m以外。如果所探测到的煤层的厚度已经超过2m,就要将掘进作业停止,采用钻孔的方式卸压。如果在作业所在位置与断层之间的距离不超过5m,钻孔作业就要立即停止,采用通过断层的技术措施。 其二,对于超过煤层厚度一半的断层,而没有达到断层的一倍厚度,需要进行卸压钻孔。钻孔的方法是在煤层顶板的0.5m之处向另一个煤层钻孔。钻孔的深度为20m,钻孔的数量为8个,还要从断层处煤的厚度挖钻孔,保证断层面后的8m左右的煤岩层得到控制。钻孔之间的距离为2.5m,平均每一排钻孔为3个。 其三,如果断层的落差非常大,已经达到煤层厚度的一倍,就要在钻孔卸压的过程中改变作业的倾斜角。卸压钻孔的位置要与断层面的距离超过3m以上,当然还要根据钻孔的实际对其数量加以确定。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要增加煤炭资源的供应量,以满足各方面需求,就要进行深入开采。这不仅对掘进技术水平的要求很高,而且开采的速度也要增加,作业的危险系数也会相应地增加。特别是在煤矿掘进过程中遇到断层的时候,就更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断层,不仅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量,还可以确保作业安全。 煤矿掘进论文:煤矿生产中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的实践 摘 要:在国内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之下,煤矿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就所应用的综合机械化挖掘技术来看,其在煤矿生产中需要在一煤矿巷道中,将原本较为独立的定向掘进、运输、通风以、供电、支护及除尘等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组合成为相对较为系统的机械化掘进体系。对此,笔者以综合机械化掘进硬件设备的配置标准入手,对煤矿伸长综合掘进工艺及其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生产;综合机械化掘进;掘进工艺 煤炭作为支持工业发展的重要一次性能源,其现实价值与社会经济效益不言而喻。而伴随着国内现代化建设对煤炭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为了保障煤炭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自上个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已经结合我国煤矿资源的实际特性,研发出了两类效率较高的开采措施,其中一种采用将巷道布置在煤层中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煤炭的生产速率,而另一种则是利用煤矿掘进机械,提高矿井的采煤量。以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为例,其不光能够提高煤矿巷道与半煤岩巷的掘进效率,还能够提高煤矿资源的开采效率,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1 综合机械化掘进设备配置标准 在煤矿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所开采煤矿的地质条件及既有的掘进技术对所需要的机械化硬件设施加以合理配置,进而以独立单元模块重构的方式,构建综合机械化掘进体系,以协同配合的方式进一步发挥出相应设备的单机作业能力。为保证相应机械化硬件设备作业的安全性、稳定性及高效性指标,提高其协同作业的实际效率,在综合机械化掘进设备的配置过程中,必须遵照如下标准:其一,必须确保所使用机械化设备的技术特征及相关参数能够满足于对应矿井掘进巷道的地质地理环境及掘进工艺对设备的实际需求。其二,所使用的设备必须能够形成相对较为完善的体系,需要其能够满足于协同配合作业的实际需求,尽可能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其三,还应该对单机设备间的配套尺寸进行严格限定,确保其能够较好的协同作业,并将其布置在合适的位置上。 2 煤矿巷道综合机械化掘进工艺 2.1 煤巷及岩巷掘进作业流程 在煤巷及岩巷的掘进作业流程如下:(1)破煤。综合机械化掘进设备依托于其自身带有截齿的切克钻头在作业面上转动,可以以液压传动的方式,根据需求在工作面中切割出能够满足煤矿开采需求的巷道。(2)装煤与运输。在煤切割完毕后,可以利用机械化掘进机下部的耙爪,将煤矿装入掘进机内的传送结构中,再经由输送机皮带的传送,将其运出作业面。(3)掘进机械的行走。综合机械化掘进机能够以履带传动的方式,在作业面煤炭开采完毕后,由操作人员下达指令不断向另一个工作界面行进。 2.2 煤巷与半煤岩巷掘进工艺 通常情况下,煤矿生产中的掘进主要钻孔爆破掘进以及综合机械化掘进两大方式。其中前者属于传统的施工工艺,对机械化硬件设备的要求较低,且在多种地质条件下都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能够依据不同的掘进需求调整掘进模式,但该掘进方式机械化水平不高,施工工艺应用相对较为复杂,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劳动强度较高,且采煤效率较为低下。后者可以利用综合机械化掘进设备,以破煤、装煤、运输与掘进反复循环的方式,完成持续性的采煤作业,是现今应用较多的采煤技术,有效避免了传统施工工艺的各项弊端,但是对机械化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 3 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 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虽然能够大幅度提高采煤作业的效率,但不得不说的是,受诸多因素影响,该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例如绞人、冒顶、瓦斯爆炸等,不光会造成经济的损失,还会给相应操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害。对此,在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必须确保操作机械设备的相关人员具备较强的执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要其具备相应的证件,同时在煤矿作业前期加强相应的安全培训教育事项。此外在综合掘进机械的运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根据《规程》中的相关条例开展各项操作活动,非专业人员不得操作掘进机,并保证在机械启动后,无关人员迅速离场,以此避免产生安全事故。 而在综合掘进机械作业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地质条件及机械设备的性能参数选择作业方式,以循环掘进作业的方式完成对煤矿的开采。而就具体的注意事项来看,首先在启动掘进机械设备时,必须根据相应的顺序启动,并保证其处于稳定的工作装填,严禁机械超负荷运作。其次,每台综合掘进机械必须配置两名司机,两人协同作业,同时还需要其注意综掘机的设备的摆动情况,当发现存在安全隐患时,必须立即紧急停车,进行检修。掘进机在行进的过程中,应该及时扫除附近的杂物,宜采用应一刀、压一刀的方式,防止出现由于硬茬而导致的机械失稳问题。此外,当掘进机械切割头处于最低工作位置时,装载机也必须降到最低限位,禁止直接抬起铲煤板。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提高作业效力,克服传统作业模式下的各种弊端,可以合理应用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以破煤、装煤、运输与掘进反复循环的方式,实现对煤层的持续性开采。而在该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必须注意相应的安全问题,加强对设备运行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以此在保障煤矿生产安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开采的实际效率。 煤矿掘进论文:综掘机在煤矿岩巷掘进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煤的作用,煤炭是赋存于地下的非再生性化石能源资源,素有“工业粮食”之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我国仍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为主要能源,在进行煤矿岩巷施工过程中要使用综掘机进行开采。本文就综掘机的工作原则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综掘机;煤矿;岩巷;应用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进,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煤炭企业的竞争,如何有效的、高效率的开采煤炭,是每一个煤炭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设备、方法,同时引进先进的、高端的开采设备,才能更好地促进煤炭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1 综掘机的构成 综掘机又称为掘进机,综掘机是用于开凿平直地下巷道的机器。主要由五部一机四系统组成。五部包括截割部、铲板部、本体部、行走部和后支撑部,一机是中心运输机,四系统包括润滑系统、液压系统、水系统和电控系统。机器也是既有利也有弊。它的优点是安全、高效和成巷质量好;它的缺点是造价大、构造复杂和损耗大。由于我国是产煤大国,所以煤矿综掘机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1 “五部”的构成和作用 综掘机中的五部包括截割部、铲板部、本体部、行走部和后支撑部。其中本体部是综掘机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本体部由小零件组成整体采用的是焊接的联接方式,因为焊接这种联接方式能将各个部分有效地结合,使它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起整个综掘机。本体部由回转台、回转支承、本体架等组成,而它们之间不能使用焊接,只能通过螺栓进行联接。回转台的耳孔分别与截割电机和截割升降油缸进行联接,铲板和本体架之间的联接也是通过耳孔联接进而完成铲板的升降任务。截割部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截割头,截割臂和两个截割减速机。在综掘机在使用过程中,综掘机的截割臂与截割头相连,截割臂与截割减速机相连,截割减速机又与截割减速机相连,截割部四部分的连接是用螺栓进行联接。铲板部是在截割部把煤炭截割下来之后将煤炭放入第一输送机,然后在液压马达的驱动作用下,实现星轮转动,进而完成装载作用。铲板使用高强度的螺栓将侧铲与本部进行联接,而油缸则为铲板的上下运动提供动力。行走部主要功能是实现行走功能,综掘机的行走全靠行走部,而行走部主要依靠减速器来实现综掘机的行走功能,另外还要使用制动气弹簧来停止岩巷综掘机的运动。 1.2 “四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综掘机中的四系统包括液压系统、水系统、电控系统和润滑系统。润滑系统由集中型润滑泵、递进式分配器、专用加注设备、高压油管和管路附件组成。润滑系统就是把这些摩擦所需要的润滑脂通过一个封闭的系统定时、定量地加注到这些部位,从而保证摩擦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使摩擦程度降到最低,摩擦副可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车辆运行效率,也可以延长综掘机的使用年限。液压系统由液压油箱、多路阀、液压先导操作台、冷却器等组成。它主要是通过控制液压油箱对油进行推压作用为主泵、马达、油缸等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油,以此为综掘机提供运动所需的动力。水系统由外喷雾和内喷雾组成,主要是对综掘机进行降温作用。外喷雾安装在截割部一来可以降低烟尘,二来可以冷却截齿;而内喷雾主要是完成综掘机内部零件的降温工作。电控系统是为岩巷综掘机提供动力的系统,并且在电路保护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遇到故障时也可以根据电控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故障分析。 2 岩巷综掘机的工作原理 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煤炭,原来人们挖掘煤炭主要采取打眼放炮的挖掘技术,但其挖掘速度较慢,产煤量少,导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其无法满足市场对煤的需要。自综掘机出现后,它的出现将掘进的速度大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煤炭的生产效率。例如EBZ160纵轴式悬臂综掘机作为综掘机中运用较广的设备,它主要由铲板部、截割部、本体部、运输部和行走部组成。铲板部的作用是将挖掘下来的煤炭进行装载;截割部的作用是将大块的煤炭截割为小块煤炭方便装载;本体部的作用是将各个承载部件联接起来;运输部将截割部截割好的煤炭进行装载和运输;行走部的作用是控制综掘机的移动。EBZ160设备的作业体系主要由液压系统、水系统,电控系统等组成,电控系统中1140V/660V的交流电源为其提供动力源,90kw油泵电机为其提供电力。 3 综掘机的应用分析 综掘机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现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展开。另外也改变了传统炮掘打眼爆破的程序,综掘机振动较小,对周围的煤岩的作用力小,有力的消除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进一步保障了掘进工作的顺利展开。行走部可以控制综掘机的前进,但是不能控制它的后退,所以在设备的后退问题上,我们需要改进设备。阻碍综掘机后退的是综掘机后方安装的带式输送机,所以在后退时我们需要将带式输送机拆下来。由于综掘机工作时是在不通空气的环境里进行,粉尘对工作人员和机械的影响非常大。由于综掘机作业时粉尘多,我们采用了安装除尘风机但效果并不明显或者说并没有起到作用,所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的除尘措施,会使作业的危险系数增大,不管是对人员还是机械都会造成极大的威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安全,“质量为本,安全第一”。在没有采用C掘机之前我国采用人工挖掘岩层时,设备极易损坏;且倾斜状态下的煤层会在重力作用下垮落,给施工带来困难。利用综掘机挖掘岩层时,可以将煤层撇在底部,其余掘顶板岩石。安全问题大大减少。 4 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机械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新机械的出现,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掘机在煤炭开采中作用最为明显,它能直接的提高煤炭的生产量,间接的增加企业的利润,进而促进我国GDP的增长。 煤矿掘进论文:关于如何提高煤矿巷道掘进效率的探讨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崛起,带着这我国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与发展速度是成正比例存在。而在能源当中煤炭属于使用率非常高的资源。在对其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必需及时的为矿井开拓出生产工作面,从而进一步确保矿井的顺利施工并增强产量。其中提示矿井巷道施工的效率的措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煤矿巷道掘进效率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巷道;掘进效率;措施 0 引言 煤炭Y源在我国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矿开采也已经多年,但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大多是地下开采。在煤矿地下开采中,煤矿巷道掘进是非常重要的,巷道掘进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和进度,还会对煤矿综合效益产生影响。 1 影响煤矿巷道掘进效率的因素 1.1 地质因素的影响 在煤矿巷道进行掘进的过程中,煤矿工程所在的地质结构直接制约着掘进的整体效率以及速度。举例来说,所处煤矿当中工作面诸多的状况俊辉制约掘进的效率,例如褶曲构造,煤岩硬度程度以及围岩节理及层里的发育状况等方面。除此之外,顶底板的稳固性以及瓦斯涌水量以及涌出量也会制约到掘进工作的开展。通常而言,若煤矿所处的环境相对比较的好,则能够促进掘进的有效开展。如果地质环境非常的复杂则会制约着掘进的整体速度,更甚至会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 1.2 施工设备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矿开采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虽然在施工技术以及机械设备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煤矿巷道掘进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设备的整体性能。与此同时,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严重制约着巷道掘进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在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频繁发生故障导致施工效率降低。除此之外,并未健全性格的设备管理制度,从而为巷道掘进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1.3 巷道掘进应该采取的施工工艺 因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处于发展中状况,设备水平以及手工工艺比较落后。在巷道掘进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使用巷道支护施工,由于其需现场完成安装,导致其需要投入大量的实际以及人员,制约着施工的进度。通过实践调查可以发现,在巷道掘进施工当中,支护安装占用了高达70%的时间,导致了时间的大量浪费。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掘进的效率就必需学习以及引进先进的支护技术与经营,同时设备及时更新,保证施工工艺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从而保证巷道掘进的整体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 2 提高煤矿巷道掘进效率的对策 2.1 施工机械设备 割煤和出渣设备合理选用将直接决定巷道掘进速度,而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则直接制约着割煤和出渣,严重影响掘进施工。(1)割煤方式。截割时先从底部(右方)截割掏窝槽截割,严格按照作业规程规定的掘进机截割路线图作业,同时截割煤必须考虑煤层节理和裂隙较发育、松软,截割头应顺着层理方向移动,不应横断层理;(2)出渣。出渣在巷道掘进施工中所用时间占一个循环时间的20%~30%,当前国内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采用掘进机割、装、运煤,配合80皮带出渣的方式;(3)设备检修。掘进队组必须严格按照矿规定检修时间不得小于4h,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最大程度地避免设备故障对掘进速度的影响,应指定专人负责机电设备检修维护,尽可能减少机电设备事故的影响时间。 2.2 生产技术 (1)优化巷道支护形式。由于巷道支护所用的时间比较庞大,因此,为了保证巷道掘进的整体效率就必须进一步提升支护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必需将传统的“宁强勿弱”支护思维进一下打破,通过FLAC3D软件完成进一步的优化操作,科学的对锚杆、锚索进行匹配,完成二者的分离,不仅能够降低锚杆支护密度,同时又能够选择差异性较大的锚索长度支护顶板,最大限度的降低支护所用的时间。 (2)合理选用帮支护滞后顶支护的方式。巷道不处于构造异常区域,遇到围岩稳定、无片帮现象时,帮支护可滞后顶支护,在其它时间安装,可以增加工序平行作业,加快施工进度。 (3)加强顶板管理与矿压观测。更加相关要求对巷道完成矿压的观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有的解决,如果顶部压力过大,就必需增强支护,于此同时,降低二次支护的周期,进一步提升掘进的效率。 (4)采取专项措施过地质构造带。伴随着煤矿区域内巷道的扩展,开采的深度不断的增大以及矿山压力的增强,特别是地质状况相对比较繁琐,包含诸多的方面,例如断层、破碎带、采空区、走向坡度大等方面的制约,进一步加大了掘进工作的开展,从而对施工进度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属于构造地带就必需通过相应的对策对支护方式进行优化,完成全锚支护,从而有效的降低工作量。在此基础上,相关管理者加强现场的协调管理,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保证工作的有效的开展。 2.3 环境煤矿 巷道掘进属于独头巷道施工,其中的掌子面的空间比较小,施工人员众多,特别是在割煤以及出渣的过程中,煤尘增多,导致工作人员视线受阻,于此同时,支护操作的过程中噪音比较大,严重危害着工作人员的人身健康。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变此形态就必需进一步机器通常,利用内外喷雾装置和除尘风机完成操作。确保空气质量得以改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能见度,从而最大限度的消除安全隐患,除此之外,锚杆钻机安装消音装置,降低噪音的干扰,进一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煤矿巷道掘进施工相对比较繁琐,因此必需进一步增强施工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管理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强施工人员的综合素养,保证煤矿采矿水平的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巷道掘进的整体效率。 煤矿掘进论文:浅析煤矿煤巷大断面快速掘进技术 摘 要:为了适应现阶段煤巷大断面快速掘进工作的要求,必须应用综合机械化掘进方案,有效解决大断面煤巷掘进复杂的技术工作问题,实现大断面煤巷掘进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该文就煤矿煤巷大断面快速掘进的各个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通过对运输连续化、巷道围岩应力场等环节的分析,进行各类支护参数与煤巷掘进速度关系的对比应用,实现了快速掘进技术方案的优化,确保掘进切割环节、辅助运输环节等的高效化运作。 关键词:大断面煤巷;快速掘进技术;运输连续化;配置优化 1 工程背景分析 (1)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综掘技术体系不断健全,其实现了各类综合性大断面快速掘进技术的应用。随着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煤矿开采工程对综掘自动化技术、掘进成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实现掘、支、运等程序的协调,实现煤巷快速掘进技术体系的健全,实现整体工作效率的增强。在某些煤矿工程应用场景中,其煤矿的整体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比如有些区域存在超大断面施工状况,存在深埋高应力的地质条件,这不利于煤巷掘进及支护工作的开展,受到这些因素的不理影响,大断面煤巷快速掘进技术难以得到有效性应用,为了解决煤矿区可持续运作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复杂地质环境下大断面煤巷快速掘进技术的应用,解决巷道快速掘进的工作要求,实现机械化掘进环节及锚杆支护环节的协调,遵循安全性、经济性、效率性施工原则,解决巷道快速掘进施工中的普遍问题,确保大断面准备巷道快速掘进工作的可持续、高效化运作。 (2)某煤矿工作面位于2号煤层,其厚道在3.60米至7.60米之间,平均厚度为5.16米。煤层的局部地区存在伪顶状况,厚度在0.2米至0.5米之间,属于炭质泥岩。直接顶为粉砂岩,其平均厚度为1.12米。老顶为细中粒砂岩,底板为0.8米至1.1米的灰黑炭质泥岩。老底属于厚层状细砂岩。在施工环节中,沿着2号煤层顶板展开掘进施工,该工程的巷道断面为矩形,宽度为5.5米,高度为4.2米,实现锚网索支护方法的使用,进行了不同锚杆长度的使用,机械挖掘是其主要的掘进方法,机械化装载率在90%以上。 2 大断面回采巷道快速掘进的影响因素 (1)为了适应复杂性地质条件的工作要求,必须进行大断面煤巷快速掘进技术的应用,实现综合性技术集成系统的应用,针对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实现煤巷综合掘进效率的增强,进行煤层平均抗压强度的提升。该工程的媒体比较松软,其节理裂缝比较发育,在掘进过程中,容易出现冒顶片帮状况,其整体支护难度比较高,不利于掘进工作的正常性开展。整体来看,煤层呈现出松散破碎的状况,其控顶自稳时间比较短,在掘进环节中,容易出现失稳定冒落状况,煤层直接底为灰黑炭质泥岩,其整体围岩条件比较差,不利于提升掘进的速度及安全性。 (2)为了实现循环时间长短的有效控制,必须进行设备配套性的优化。在传统的煤巷综掘施工中,掘进机是常见的应用设备,其对于软弱底板的适应性比较低,容易出现机底下陷的状况,这不利于满足实际综掘工作的开展,在支护锚杆钻机应用过程中,由于人工的频繁移动,其需要花费大量的辅助作业时间,整体支护效率比较低,不能实现进尺水平的有效性提升。通过对该煤矿工作状况的测算分析,在煤巷综掘过程中,支护工序时间占据了煤巷工程的绝大部分时间,为了实现煤巷综掘效率的提升,必须进行支护速度的控制,实现工程整体工作效率的增强。 整体来看,该煤矿的两帮及巷道顶板的加固强度富余量比较大,底板缺乏有效性的支护强度,其挖底出碴的整体工作量比较大,锚固底板施工存在较大的施工问题,从而不利于底板支护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缺乏有效的支护强度,导致其底鼓量的增大,不利于巷道掘进速度的提升,不利于提升支护模块的整体安全性。 在巷道综掘施工实践中,巷道施工技术因素、施工组织因素等是影响其综掘效率的常见因素,为了提升综合机械化掘进效率,必须进行单体锚杆钻机设备、掘进机设备、胶带输送机设备等的综合性应用,实现其内部各个施工程序的协调,进行割煤环节、出煤环节、单体锚杆机工作环节、钻孔环节、安装环节等的协调,进行综合掘进机循环工作模块的优化,受到锚杆支护基础、掘进机割煤等条件的影响,平行作业程序难以得到有效运行,这不利于掘锚一体化工作的开展,不能实现作业循环时间的有效控制,其顶底板围岩的稳定性比较差,锚杆间排距比较小,如果不能进行循环作业方案的优化,就不能实现各个巷道掘进工序的协调。 3 大断面煤巷快速掘进技术 (1)整体来看,煤矿掘进工程体系具备复杂性的特点,其工作流程亦是一个复杂性、动态化的进程,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快速掘进方案的应用,进行掘进技术及支护设备的优化应用,提升煤巷掘进工作的整体效率,在工作面施工中,进行相应型号煤巷掘进机的使用,确保其良好的切割能力,能够适应复杂性围岩条件的工作要求。 这需要进行优化风动式锚杆钻机设备的应用,提升掘进工作面的整体打眼效率,提升其整体支护效益,这需要引起相关锚杆钻机工作人员的重视,实现锚杆钻机设备、掘进机设备的良好应用,进行掘进系统不同模块工作原理的分析,针对煤层的实际工作状况,进行工作方案的合理性选择,实现机械整体效率的增强,避免因为设备运转效率低而导致的一系列施工掘进问题。 在支护工作环节中,通过对支护参数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巷道支护形式的优化,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状况,进行巷道支护参数的分析,提升其掘进施工的整体效益,这需要结合各个工作面的实际工作状况,进行锚杆支护参数的优化。这需要进行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方法的应用,根据围岩特征进行支护密度的变更,实现锚杆间排距的增大,实现其整体支护方案的优化,提升其掘进工程的整体效益。这也需要进行树脂锚固剂胶凝时间的控制,进行锚孔装药量的控制,实现工程整体支护效益的增强。实现支护工程方案的优化,促进煤矿煤巷大断面快速掘进工作的稳定性运作。 (2)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还需要对辅助运输系统进行改造,提升煤巷快速掘进工作的效益,进行单位时间内支护材料运输环节的优化,在掘进模块中,进行破顶底掘进现象的控制,在工作面煤巷掘进环节中,需要做好辅助运输系统的改造性工作,进行辅助运输设备的更替,进行新型胶带输送机设备的使用,做好胶带输送机的技术改造工作。这就需要进行掘、支、运、配置模块的优化,进行锚杆的有效性安装,进行优化锚杆钻机打孔模式的应用,实现锚杆支护各个施工工序的协调,避免锚杆出现安装不平衡的状况,进行锚杆施工时间的有效控制,优化成巷速度。 通过对部分工序平行作业的开展,有利于降低辅助工序的工作时间,确保各个辅助工序的协调性,实现交接班环节、管线延长环节、轨道铺设环节、通风环节等的协调,满足快速掘进工作的要求,确保各个采掘工序的f调发展。 4 结束语 煤巷大断面快速掘进技术具备很强的工作综合性,通过对掘进割煤环节、支护参数环节、辅助运输环节等的协调,有利于提升复杂地质环境下的煤巷整体施工效益。 煤矿掘进论文:掘进工作面粉尘综合治理新技术在白庄煤矿的实践与应用 摘 要:我国井工矿井掘进工作面目前使用的除尘装备无法对粉尘进行彻底有效治理,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远远超出国家煤矿粉尘防治标准,对作业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白庄煤矿在掘进工作面粉尘综合防治新技术和新装备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掘进工作面;粉尘;治理;新技术;应用 1 掘进工作面粉尘治理现状 白庄煤矿位于肥城煤田中西部,立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分为三个水平,-150m水平已回收完毕,无采掘活动, -250m水平和-430m水平为生产水平,主采31、8、9和10层煤。经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计量检测中心检测,31、8、9和10层煤煤尘爆炸指数为30%-45%,均有煤尘爆炸性。现有8个掘进工作面,其中2个综掘工作面,2个全岩锚喷掘进工作面,4个炮掘工作面。 掘进工作面主要采取爆破使用水炮泥、风水爆破远程喷雾、短臂注水、转载点喷雾、综掘机喷雾加压泵联动装置、水射流除尘风机、回风水幕、潮式喷浆机、捕尘帘、装岩撒水等除尘措施,一定程度改善了掘进工作面作业环境。 2 掘进工作面粉尘综合治理新技术 针对掘进工作面除尘设施和设备存在耗水量大、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研制出掘进工作面中深孔高压煤体注水、矿用个体正压呼吸防尘口罩和掘进工作面粉尘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除尘系统等新设备、新技术,实现了掘进工作面粉尘的有效治理,保证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行业和卫生标准。 2.1 掘进工作面中深孔高压煤体注水 2.1.1 掘进工作面煤层短臂注水存在问题 煤体注水是通过钻孔,将压力水和水溶液注入煤体,增加水分,通过湿润煤体内的原生煤尘、增强煤体塑性来降低煤尘产生量。掘进工作面普遍采用短臂煤体静压注水,注水孔深度1.5米,注水压力2-3MPa,每班进行注水。 (1)每班掘进进尺任务紧,百分之百落实每班的煤体注水措施,现场落实管理难度大。 (2)静压注水压力2-3MPa,每孔注水时间为40―75min,由于注水毫π。时间短,致使达不到注水效果。 2.1.2 掘进工作面中深孔高压煤体注水 通过对短臂煤层注水工艺的4项改进,单孔注水量由0.007m3/m增加到由0.11m3/m,注水量提高了16倍,煤层含水率保持在4.6―5.3%,注水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1)掘进迎头煤体注水孔深度由1.5m增加为8m,使一次注水湿润煤层长度由原来的2米增加到11米,满足了一个圆班掘进进尺的要求。 (2)结合白庄煤矿小钻孔钻进的实际,定制了小直径煤层注水封孔器,使封孔距离深入煤体实体2m以上,为实施高压煤体注水的快速封孔创造了条件。 (3)注水方式由静压注水改为高压注水,注水压力达到12MPa,提高了单位时间注水量。 (4)煤层注水由原来每班班中注水改为早班检修时间集中注水,保证了注水时间。煤体注水时间选在早班8到12点检修时间,大班管理人员能够对煤体注水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提高了现场检查和督查效果。 2.2 矿用个体正压呼吸防尘口罩 2.2.1 综掘机司机和喷浆手个体防护存在问题 掘进工作面掘进作业施工中,综掘机司机和喷浆手是高浓度粉尘下的作业岗位,主要通过佩戴3M防尘口罩进行个体防护。佩戴3M防尘口罩的员工吸气时,口罩内处于负压状态,如果防尘口罩佩戴不正确或者口罩与面部皮肤接触不严密,吸气过程中,粉尘会顺着缝隙吸入人体,大大影响防尘口罩的过滤效果,起不到应有的防护作用,从而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 2.2.2 矿用个体正压呼吸防尘口罩结构和工作原理 矿用个体正压呼吸防尘口罩由集风罩、送风管路(直径30mm 、长度10-15m食品级塑料管)和防尘面罩三部分组成,送风管路两端头采用卡子与集风罩和防尘面罩联成一体。利用迎头局部通风机采风筒内产生的压力,将风筒内新风通过集风罩、送风管路送入正压呼吸防尘口罩内,使正压呼吸防尘口罩内部始终保持正压状态,并提供新鲜风流,彻底解决了因防尘口罩佩戴不合格而造成粉尘吸入的问题。 2.2.3 矿用个体正压呼吸防尘口罩使用方法 使用时,综掘机司机和喷浆手将防尘口罩佩戴好,将集风罩由风筒出风口插入风筒,使集风罩迎着风流方向,利用迎头局部通风机在风筒内产生的压力,将风筒内新风通过集风罩、送风管路送入正压呼吸防尘口罩内,使正压呼吸防尘口罩内部始终保持正压状态,并源源不断送入新鲜风流供综掘机司机和喷浆手呼吸。 2.3 掘进工作面粉尘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除尘系统 2.3.1 自动化除尘系统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使用的粉尘在线监测与自动喷雾除尘装置(系统)是依托粉尘浓度传感器和光控传感器,通过控制全断面净化喷雾的电磁阀,实现粉尘超限的自动降尘。由于是采用普通全断面喷雾进行降尘,除尘效率低、耗水量大,只适用于泄水条件好的大巷降尘使用,而在掘进工作面尤其是下山掘进工作面基本无法使用,且每套售价3万元,仅在个别大型煤矿使用,中小型煤矿还未推广普及。 2.3.2 掘进工作面粉尘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除尘系统 该系统是以粉尘在线监测系统为平台,成为集粉尘在线监测和自动除尘与一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粉尘在线监测系统与高效电动除尘风机、喷浆机(综掘机)与高效电动除尘风机的有效关联,实现了爆破、喷浆、割煤三个主要产尘环节的有效除尘,以及对掘进作业场所时时监测和粉尘浓度超限后的自动清尘,确保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时时达标。 (1)系统设备布置。 掘进工作面粉尘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除尘系统主要由KJ76N-F型监控分站、电动除尘风机、电磁阀、抽出式负压风筒、抽出式负压三通、设备状态开停传感器等设备组成。 (2)系统工作原理。 白庄煤矿使用的粉尘在线监测系统是山东淄博瑞安特生产的KJ76N-F型监测监控系统,监控分站使用的是KJ76N-F型分站,监控分站采集的粉尘浓度模拟信号传输到地面监测监控中心的控制电脑。地面监测监控中心通过控制电脑将粉尘传感器全尘浓度报警值设定为4mg/m3。 1)粉尘传感器和电动除尘风机联动控制原理:当全尘浓度小于4mg/m3时,KJ76N-F型监控分站处于常开状态,电动除尘风机开关无法启动。当全尘浓度大于4mg/m3时,KJ76N-F型监控分站动作,转化为常闭状态,电动除尘风机开关吸合,电动除尘风机启动。同时,电磁阀通电打开,给电动除尘风机和回风水幕供水,开始进行除尘作业。 2)喷浆机和电动除尘风机联动控制原理:喷浆机启动后,电动除尘风机开关吸合,电动除尘风机启动。同时,电磁阀通电打开,给电动除尘风机和回风水幕供水,开始进行除尘作业。 3)综掘机和电动除尘风机联动控制原理:综掘机启动后,电动除尘风机开关吸合,电动除尘风机启动。同时,电磁阀通电打开,给电动除尘风机和回风水幕供水,开始进行除尘作业。 3 使用效果评价 为验证新技术和新装备在现场的应用效果,白庄煤矿在3900II号面轨道顺槽和九采区轨道锚喷工作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并由肥城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对使用前和使用后粉尘防治效果进行测定。 新技术和新装备使用后,全尘浓度和呼尘浓度降尘率均在84%以上,极大改善了作业场所的h境状况,在耙装机(综掘机)后建立了无尘安全区,达到了预期的粉尘防治效果。 4 结论 掘进工作面中深孔高压煤体注水、矿用个体正压呼吸防尘口罩和掘进工作面粉尘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除尘系统分别在一次性尘源治理、个体用品防护和粉尘治理自动化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办法和装备,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有效解决了掘进工作面粉尘治理的难题,为我国井工矿井掘进工作面的粉尘治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王连富(1968-),男,山东莒县人,高级工程师,安监局副局长。 煤矿掘进论文:掘锚机在煤矿快速掘进中的应用 摘 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煤矿快速掘进能力,确保煤矿开采的衔接,实施均衡地采掘。而在煤矿生产中应用掘锚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为此,该文首先分析了掘锚一体化掘进技术,重点论述掘锚机在煤矿快速掘进中的应用,为今后掘锚机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掘锚机 煤矿 快速掘进 掘锚机是为了处理锚杆支护影响掘进成巷速度造成采掘比例失衡的问题,进而实现煤矿巷道综掘施工技术能力与装备水平的提升,大大地提升了煤巷的单进能力,确保煤矿巷道掘进的高效、安全、优质、迅速以及采掘生产的均衡发展与顺利衔接。下面,笔者对掘锚机在煤矿快速掘进中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掘锚一体化掘进技术分析 1.1 掘锚机组 对掘锚一体化的掘进技术来讲,掘锚机组是中心环节,其可以具备采煤机与锚杆钻机的作用,以及可以进行掘锚的平行作业。在20世纪50年代诞生了首代掘锚联合机,由于其缺少顶板条件,因此仅仅在巷道位置适宜应用。在持续发展和优化之后,逐步完善了其功能,其两种主要类型是先割煤后支护机组和掘锚作业同步机组。近些年来持续扩展的掘进工作需要的影响下,国内开始应用掘锚机组,且投入大量的成本进行探究。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在掘进煤矿的时候,国外发达国家的巷道面积往往较大,也可以联合掘进多巷,并且留设煤柱,国内的水平比较低。为此,在煤矿采掘的过程中,还应当密切联系国内的实际现状,选用适宜国内实际情况的掘进技术。 1.2 锚杆支护技术 锚杆支护指的是将一种加固支护方式应用于地下硐室(采场和隧道)以及地表工程(岩土深基坑和边坡)。能够选择聚合物件、木件、金属件,以及其他材料制作杆柱,在之前硐室附近岩体或者是地表岩体钻好的孔当中打入,应用其尾部托板、杆体的特殊结构、头部。针对锚杆支护来讲,能够通过粘结作用有效地结合稳定岩体和围岩,从而形成补强与悬吊效果,最终实现支护的功能。锚杆支护的优点是施工净空比较小、支护效果理想、费用少、便于操作等。在采掘煤矿的时候,锚杆支护是最为理想的安全保障。尽管相比较其他的一些技术,锚杆支护有着较快的掘进速度,可是其具备较大的安全风险系数,在增强支护能力的同时,也应当兼顾煤矿工人的安全。 1.3 后配套技术 锚杆一体化技术是多种技术有点的综合,其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多方一起作业。掘锚机组的重要任务是装煤、落煤、输送,而锚杆支护负责支护的安全性问题,然而其作用难以在其他的环节当中体现。在进行采掘的时候,应确保所有的方面都执行到位,防止影响到采掘的综合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还牵涉到应用后配套技术。现如今,我国比较多的是单巷掘进,为此在选用后配套的问题上,能够借助可伸缩快速跟进胶带,进而确保其输送速度和宽度在相应的水平上,最大程度地实现现代化煤矿采掘的需要。另外,还应当注重在输送系统水平低于峰值运量的情况下发生中断输送的情况。 2 掘锚机在煤矿快速掘进中的应用 2.1 截割掘锚机作业过程 在掘进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中线基础,在掘进的过程中确保一个循环的距离是1 m。在掘锚机截割的时候,先是在巷道顶板上固定截割头,然后将煤体切入,确保从上至下的顺序。对煤层底板位置进行切割的时候,应当将割头地方收割好,从而对底煤地方进行有效的截割,最终确保巷道底板的平整性,在余煤都装完之后,应当调整截割头,且在巷道的顶板进行放置,这样下一个的循环开始。在掘锚机进行掘进的时候,司机应当立足于激光导向仪选择煤机停放的地方,以及结合巷道的大小进行截割,在实现两刀的深度之后应当暂停施工,然后借助锚杆机支护好顶与帮,且有效地把握巷道的大小,在实现八刀之后的截割深度之后,应当暂停,是有效的支护锚索。在完成支护作业之后,能够开展下一刀的掘进,在大概10 cm距离的情况下将风筒挂好,借助遥控器对前进的掘锚机进行控制,以及可以借助显示屏观看全部的作业过程。 2.2 装载和输送作业过程 掘锚机涵盖收集头机构和输送机,在截割的过程中应当确保煤落入收集头机构,通过收集头耙爪装载机构装入煤至中部输送机当中,然后在掘锚机后停顿连运一号车中进行输送,在这个操作完成之后,后面跨骑式输送机上就会输送连运一号车的煤,最后的时候通过胶带输送机向主输送系统当中输送煤。 2.3 支护过程应用的技术 2.3.1 帮锚杆支护技术 在支护帮的时候,应当借助掘锚机来进行,基于不使用机组钻机进行帮锚机施工的情况下,应当借助煤电钻加以操作。除此之外,在变更操作W片搭接方式和对间排距的时候,还应当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 2.3.2 临时支护技术 对于临时性的支护来讲,其实现应当通过掘锚机液压支撑架和锚杆机支护棚,实现液压支撑架的提升,从而保护顶板,以及搞好支护事项。在打顶锚杆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在钻眼之前将动作顶板支持锚杆机支护顶棚工作完成。 2.3.3 锚索支护技术 一是搞好锚杆的钻眼事项。在打锚索施工之前,应当将稳定靴伸出,从而实现对掘锚机的支撑效果,控制掘锚机的工作者应当调整遥控器的状态为支护状态。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将掘锚机液压支撑支起,对支护梁前后倾斜阀和伸缩阀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及在工作顶板地方支护顶棚。对钻臂摆动阀的操作和控制应当确保两个钻架可以跟钻眼位置相接触。结合实际设计的巷道高度与眼深,借助适宜的钻杆来安装,且对钻机给进阀和旋转阀进行操作和控制,从而将钻眼事项完成,另外,确保钻杆的旋转退出。 二是在安装锚索的时候,应当在业已打好的钻孔当放入树脂,再在钻孔当中放置锚索,且在孔底放置树脂。在搅拌器上放置锚索下端,将钻箱提升,且转动起来。在操作搅拌的时候,应当确保从慢到快的转动速度,最为理想的时间是10~12 s。 三是将锚索紧固好。在树脂凝固之后,应当通过人力上锚索托盘和锚索具。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连接好掘锚机张拉泵头和锚索外漏端,并要求一人张力锚索,确保14 t以上的初锚力,如果碰到特殊的情况能够进行又一次的紧固。在完成张拉之后,应当将张拉泵松开,这样才可以紧固和安装下根锚索。 3 结语 总而言之,掘锚机在煤矿快速掘进中的应用强化了煤矿掘进的所有环节,进而加速了煤矿掘进的速度,确保了煤矿采掘的安全性和连续性,也实现了煤矿各种采掘工作面的回采要求,因此,在煤矿快速掘进中应用掘锚机有着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然而,对于掘锚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还应当有效地把握地方的煤矿地质状况,进而有效处理后配套技术和锚杆支护技术中面临的不足之处。 煤矿掘进论文:煤矿掘进支护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摘 要:煤矿开采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其井下地质条件和开采环境十分恶劣,掘进支护作业对煤矿巷道的稳定与通畅发挥着重要作业。因此,煤矿巷道掘进支护技术的研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煤矿掘进支护作业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有效降低采掘工作的危险系数。 关键词:煤矿掘进支护;地质条件;问题分析;预防措施 我国煤矿资源虽然总储存量较大,但是露天煤矿较少,90%以上为井下开采,所以煤矿巷道是煤矿运输的主要通道。煤矿掘进支护对巷道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护功能。受煤矿地质条件的影响,巷道在挖掘过程中时常会引起巷道变形以及岩石膨胀等现象,破坏了巷道的原始状态,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支护难度。所以,研究分析煤矿巷道掘进支护技术对于提高煤矿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煤矿掘进支护技术常见问题分析 1.1 地质条件对支护技术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煤矿开采力度的不断加深,现阶段,我国煤矿开采逐渐进入深井开采阶段,约一半以上矿井煤炭埋深已经超过千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其地质环境结构也变的愈发恶劣,致使煤矿掘进支护技术进入瓶颈。首先,由于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煤层顶板岩性以及起拱围岩的应力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次,伴随着地质条件构造的逐渐增多,巷道断层及大坡度巷道也越来越多;第三,煤矿掘进设备不够先进,当遇到硬度高的岩石时其破岩能力大大降低,切割速度明显下降,加大了设备的磨损程度。以上问题的发生,都制约着掘进支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引发工程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 1.2 煤矿巷道断面和形状的影响 由于传统巷道的形状为拱形状,受传统巷道形状的影响,在煤炭运输过程中输送量较低,无法满足人们的对煤炭的需求量。另外传统煤矿巷道不仅使用率较低,而且对煤矿作业人员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一些矿难的发生不仅对矿工家属带来沉痛灾难,而且对社会稳定也造成一定影响。此外,传统煤矿巷道断面较小,井下一些大型设备无法作业,继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1.3 煤矿巷道数量较少 煤矿巷道在煤矿生产中起着运输煤炭和矿井通风的功能,由于传统的巷道数量不足,且较为单一性,不仅严重制约了煤矿巷道功能的发挥,而且对煤矿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矿工的生命安全都产生了一定的威胁。因此,煤矿单位应该加大煤矿回采巷道数量的建设,同时对于巷道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保证煤矿巷道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质量,以确保煤炭运输和矿井通风的安全稳定。 1.4 巷道适应性差 煤矿地质条件的好坏对煤矿巷道建设至关重要,传y煤矿巷道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巷道掘进地质条件由浅到深的复杂性,因此巷道的过渡性较差,建成的传统巷道无法与周围的作业环境相适应,这样极大降低了巷道的使用率,同时对经济也造成了损失。 2 煤矿掘进支护技术的改进措施 2.1 改进巷道支护方式 (1)依据巷道性质,将传统的岩巷掘进转为煤巷掘进,这样可以极大提高煤矿的掘进速率,节省建井周期。(2)将传统的巷道断面形状由拱形改进为矩形,这样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巷道空间和掘进速度方面的缺失,提高生产效率;增大断面面积,这样不仅可以增大开采强度,而且一些大型开采设备也可以顺利开展工作。(3)改进巷道布置方式,将传统的单项布置改进为多项布置,这样有效保障了井下煤矿输送和井下通风系统的通畅。 2.2 吊环式前探梁加固 传统的支护中前探梁缺少支架支撑作用,所以稳定性相对较差,严重威胁采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通过对这一技术难点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在将前探梁支架上增加三根吊环,并提高吊环强度进而可对支护工程进行校正,来增强前探梁的稳定性。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应用若干木楔和方木来对前探梁进行加固,这样确保支护更加稳固。如图1所示,吊环式前探梁在巷道掘进支护过程中,通常会作为巷道的临时支护应用。 2.3 单体液压支柱顶梁支护在掘进支护中应用 在巷道掘进施工过程中,需要在巷道上方约1m左右处加装铰接梁。铰接梁主要由单体液压支柱支撑,并将单体液压支柱的距离控制在1.2m左右,当进行放炮作业时,需要先用水平销加固,再用单体液压支撑对铰接梁进行固定,确保巷道有足够的支撑力,以保障井下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 3 结束语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巷道是煤炭运输和矿井通风的主要通道。现阶段,我国煤矿巷道掘进支护技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和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矿生产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在煤矿采掘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巷道掘进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矿掘进论文:煤矿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要点分析 摘 要:本文分析煤矿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的主要关键点,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实践证明,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煤矿巷道的掘进速率,实现矿井的高产高效建设。 关键词:煤矿工作面;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应用分析 现阶段,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十分地复杂,并且区域不同煤层的厚度变化也较大。为了确保煤矿的顺利开采,就需要增加煤岩巷道的数量。此外为了保证现有采煤工作面的正常生产,我们需要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掘进工作面。随着我国综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涌现出了一些百万吨级和千万吨级的超大工作面,这也导致了煤矿每年消耗的回采巷道数量逐年上升。在此背景之下,如何有效解决煤矿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方面的技术问题就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 1 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的技术要点 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是将装载机、输送机和掘进机等机械设备进行综合集成配套以实现煤矿掘进工作的高效开展。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的应用可将测量定向、掘进、运输、通风、支护、供水和供电等系统相关的设备相整合,形成一条高效率、连续完整及高效率的掘进系统。在这一背景下,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关键点。 (1)合理选取掘进机。掘进机是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系统中最关键的设备,掘进机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煤矿的掘进速度及经济效益。由于井下作业条件十分恶劣,这样就对煤矿掘进机的运行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确保掘进机在井下安全稳定地作业,我们首先应该对掘进机的主要系统如:电气系统、液压系统以及某些关键部位的元器件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掘进机的正常运转。其次,针对机械连接和齿轮传动的一些关键装置,最好选用组件抑或是独立部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串联系统的使用,进而极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 (2)改进配套设备。在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过程中,巷道支护及运输等一些配套设备性能低下抑或不够完善的话,也将影响煤矿掘进速度快慢。因此,在实施煤矿巷道支护作业中,最好应用锚杆支护的方式。该支护方式不仅能够降低掘进施工的难度,而且其较好的支护效果还可以提高掘进速率。为了能够提升锚杆支护的作业效率,可通过机载锚杆钻机进行打孔和安装作业。对于降尘系统,可以通过改用高压喷雾降尘技术来提高降尘效果。具体主要是在掘进机的动力系统上加装增压水泵,提高通过喷嘴的水压来实现高效降尘的目的。 (3)发展长壁综采技术。长壁综采技术具有可靠性高、功率大等方面的特点,它是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在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中运用长壁综采技术可以有效促进采煤工作面的单产量,同时还能够减少回采工作面的数量,简化工作面巷道布置,进而实现煤矿生产的高效集约化目标。 (4)合理布置煤矿工作面巷道。在煤矿综合机械化掘进过程中,对工作面巷道布置进行优化改进,可极大促进矿井运输系统和提升系统的工作性能。在作业过程中要根据采区实际情况,合理增加综采工作面的推进长度,增大巷道断面的有效面积,可以更好地提升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高效性与连续性。 2 煤矿综采工作面实例分析 2.1 工作面概况 例如某煤矿回风巷及平巷所设计的工程量分别为1860.0m和630.0m,坡度为3%,设计标高范围为-642.3~640.4m,主要施工设备为MK3岩巷掘进机。其工作面巷断面为半圆拱形形状,经测量断面宽度约为5.87m,净断面高度约为4.52m,该巷道的岩层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以细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 2.2 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的应用 在使用MK3岩巷掘进机进行巷道掘进过程中,所产生的矸石以及破碎岩石主要是通过胶带输送机运输到水平矸石仓,然后再由水平矸石仓尾部的耙矸机将矸石转运到矿车内,接着由电机车再转移到副井的下口部位,最后经副井提升机将矸石送至地上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当巷道工作面顶板结构稳定时,我们按照每掘进1.5m架设3棚以此为单位循环掘进;当巷道工作面顶板结构破碎表现失稳时,我们可降低循环掘进量以每掘进1m架设2棚循环掘进。 本巷道所采取的支护方式主要采用的是4.0m长的11#工字钢*2为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以及U29型钢可缩性金属支架进行永久性支护。在进行合理支护的基础上,本巷道的在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方面还包含以下两方面: 在降尘方面,在掘进机动力系统上安装了1台CR5-25小型增压水泵,可将降尘水压增大10倍以上,同时还能够根据掘进速度和工作面实际情况,来改变喷嘴参数及安装位置。通过在每个喷嘴上加装两个喷头可在喷水过程中利用反作用力实现喷头的自动旋转,这样可以实现360度全方位喷洒。 在支护时间方面,依据实际地质条件采取锚杆支护的方式,不仅取得良好的支护效果,而且有效减少了工人的作业量。另外,在支护过程中施以机载锚杆钻机进行打孔和安装,减少了很多传统支护的众多施工工序,减少了作业人员节省了经济成本。 2.3 掘进效果 通过在综采工作面中应用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巷道工作面掘进效率明显提高,由原先的月进尺180m,增加到了每月进尺240m,并且在施工期间施工条件正常,巷道断面整齐。同时减少了掘进的工作量,节约了支护材料的经济成本,有效避免了因应力集中而引发的种种问题,确保了巷道工作面稳定与安全。 3 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机械化掘M技术在煤矿掘进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实现了从破岩、装岩、运输等集约化的生产形式,通过对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在煤矿生产中 具体实践应用可知,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不仅能提高煤矿的掘进速率,而且还能确保巷道工作面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值得各大煤矿企业推广应用。 煤矿掘进论文:关于煤矿掘进锚网支护的技术研究 (安徽省淮北市煤炭管理监察大队 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近年来,对淮北矿区部分矿井,在井下煤层巷道支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归纳,并且各有关单位开展了科技攻关,积极应用当前已有的矿井支护新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煤巷^网支护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实施,有效地保障了矿井生产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分析指出,随着开采水平向下延伸,地质构造将会更加复杂且频遇断层和水患等问题。对此,提出了锚网支护以及金属支架支护方法,从监测模型、技术层面以及安全层面对比,认为采用锚网支护等方法整体优势更好。 关键词:煤矿锚杆支护;快速掘进;新技术研究 在煤矿巷道掘进工作中,快速支护施工工艺已成为提高巷道支护效果、实现快速掘进的关键。然而,锚杆支护作为一种有效的采准巷道支护方式,由于对巷道围岩强度的强化作用,可显著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因而成为煤矿企业矿井巷道的一种主要支护形式。 一、目前煤矿掘进使用的锚网支护的特点 (一)采用20MnSi无纵筋左旋螺纹钢加工,其强度和延伸率都符合高强度锚杆对材质的要求,材质优良,取材方便,杆体表面凸纹能够满足搅拌阻力和锚固要求,不必二次加工。 (二)外端螺纹部采用低强度损失加工新工艺,螺母、托盘、钢带等附件尺寸匹配、强度相当。 (三)双重减摩措施,保证实现预拉力(初锚力),并调整锚杆外端受力。 (四)扭矩螺母实现快速机械安装结构。 (五)有醒目的标志直观显示安装施工质量。 (六)配套的新型附件性能优越,包括顶板用M型钢带和帮用的Ⅱ型轻型带钢,前者是针对W型钢带易撕裂、抗弯模量小的缺陷,经过断面形状优化产生的高翼缘结构;后者是针对钢筋梯子梁焊点不牢,整体性差,与围岩接触困难的缺陷而开发出来的,用料省,整体力学性能好,它们都属于更新换代产品,有多种规格和多个系列。为了强调预拉力的作用,这种锚杆又称高性能预拉力锚杆。 (七)锚杆支护系统的缺点 锚杆支护设计方法不科学。虽然已制定煤巷锚杆支护规范,但设计时绝大多数采用工程类比法,支护形式和参数确定不尽合理,有可能支护强度太高,支护成本大,浪费了材料;在松软、软弱等特殊地质条件下支护强度也可能不足,出现片帮、冒顶等安全事故。锚杆的支护材料质量不能完全达到要求。 二、双锚带喷网复合支护作用原理 双锚带喷网复合支护,即锚索钢筋条带(梯子梁)锚杆金属网喷射混凝土。 (一)锚索的长度较长,能深入巷道深部围岩提供可靠的强大的支护应力。在地质条件复杂,围岩压力大,普通支护方式难以长期维护,特别是巷道处于松软岩层或松软岩层与坚硬稳定岩层有一定距离时采用双锚带喷网复合支护,即锚索钢筋条带(梯子梁)锚杆金属网喷射混凝土。 (二)作用原理 锚索与锚杆在巷道支护中的作用机理基本相同,都有自承拱作用、组合梁作用和悬吊作用。 围岩严重破碎时,锚杆和喷砼往往不能保证松动的稳定,加上金属网,既可保护锚杆之间的拉应力区中的围岩,又能大大提高喷砼层的抗拉强度。 为了提高锚索(杆)喷网支护巷道的稳定性,在锚索(杆)喷网支护施工中采用预制钢筋条带,安装锚索(杆)的同时,用垫板压住钢筋条带(梯子梁),形成金属网的主筋,金属网与其连成一体,使锚索(杆)与网牢固地连接,既减少锚索(杆)间的表面拉应力,又大大提高了锚索喷网支护效果,特别对于软弱破碎围岩,能够显著提高支护围岩的稳定性。 (三)巷道支护形式 1施工选材 巷道采用锚索钢筋条带(梯子梁)锚杆金属网喷射混凝土,即双锚带喷网复合支护。(1)选用¢20X2200mm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MSZ2850型树脂锚固剂2条,使用150X 150X 10m冲压碟形垫板配套。(2)选用网格lOOX lOOm, ¢,6XlooO×2000咖螺纹钢金属网衬底。(3)选用¢16X2400X 150m园钢中间加内衬焊接而成钢筋条带(梯子梁)。(4)选用¢15.24X 6300m钢绞线锚索,CKZ255咐脂锚固剂2条,200X 200X10m冲压碟形垫板配套。(5)喷射混凝土标号C20。 2工支护方法 在(断层、煤层)巷道拱基线以上严禁放炮,用风镐、手镐开挖,防止片帮掉顶,减少炮震对围岩的整体破坏,防止裂隙、松动、滑落,降低松动圈范围。循环进尺与金属网宽度(1000m)吻合。然后拱项铺上金属网并压在lOOm,中间用铁丝分段扎实,然后缝上锚杆,矩形布置间排距800X800即上紧垫板,锚拉力≥80KN,扭矩≥300N・mo梯子梁压在金属网上,布置在巷中,锚索缝在梯子梁上,一梁三索间排距1200皿n,上紧垫板,张拉预应力, 80KN,锚固力不低于200l(N。然后初喷混凝土。完成上述工作后,拱基线以下在确保两帮围岩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开挖下部岩体,保证巷道几何尺寸,两帮挂上金属网,并与拱基线以上的金属网压茬相连,缝上锚杆,喷射混凝土,且保证拱项再复喷厚度达120脚达到标准。 (四)煤巷锚网支护快速施工 淮北矿区积极探索煤巷锚网支护及快速掘进的新工艺,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生产的接续。 打眼前,须在截割臂两侧搭好牢固的工作台,并将钻具准备好,打眼人员要站在永久支护下,由于迎头2~4排帮锚未打,操作人员严禁靠煤壁站立每循环截割2排,铺顶网及上钢带时先铺设好第一排,人员站在永久支护下,并迅速将前探支护前移,把网和钢带托起;铺第二排网及钢带时,人员须站在临时支护下,迅速前移前探梁,并将临时支护设好;工作中须观察顶帮状况,发现危险立即将人员撤出。由于帮部最下面一棵锚杆拖后迎头施工,施工胶带侧锚杆时,胶带机严禁开机;只有迎头施工人员与机头司机联系好后方可开机。每个循环顶帮锚杆施工完毕,将钻具、高压软管收拾好,人员全部撤至机身后方可进行下一循环截割。加强锚杆质量检测,做好验收记录。 三、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为此,淮北矿区进行了综合机械化开采顺槽支护形式的改革,并且对改革以后钢带锚网巷道支护的矿压显现规律、综合经济效益开展了研究,支护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 1技术效果 (1)采用双锚带喷网支护,巷道支护质量得到很大改观,其变形量小,无冒顶片帮现象,具有承载快,锚应力大,位移少和可靠性强的特点。 (2)采用双锚带喷网支护,锚固范围内的岩体的整体性得到加强,防止了顶板滑落,使得顶板松动离层受到了抑制,锚杆锚索受力状态得以平衡,发挥了共同载作用,能与围岩一起作用来提高围岩承载能力,主动进行支护,有效控制围岩的变形。 钢筋条带(梯子梁)与金属网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喷层的整体性和纵向抗拉强度,同时加强了锚杆、锚索间喷层薄板的边界约束强度,提高了喷层抗拉强度,并且减少了锚杆锚索间的表面的拉应力,大大提高了整体稳定性。 (3)采用双锚带喷网支护,工序简单 ,施工容易,节省时间,减少了巷道荒断面范围,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用工,减少了巷道维修量。济效益明显。 总之,通过施工实践分析比较支护效果,以及具体实践表明,采用锚杆与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并可以有效的控制巷道顶板围岩的下沉,避免巷道的重复翻修,围岩基本趋于稳定,减少巷道围岩变形,提高了巷道支护的可靠性。 煤矿掘进论文: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采煤掘进支护技术探讨 [摘 要]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煤矿作业要采取的技术方法不一样,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要求采取更好的煤矿采煤掘进支护技术,以保证煤炭生产的安全和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做好煤炭的开采工作,主要提出了煤矿采煤掘进支护技术的措施和对策,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复杂地质,煤矿,采煤掘进,支护技术 前言 一直以来,煤炭生产的过程中,技术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何发挥技术的优势,提高技术应用的质量,这些都是极为有必要研究的课题,也是今后要重点重视的问题。 1 煤矿采煤掘进支护技术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煤矿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与之俱来的是煤矿资源开采过程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众所周知,采煤的安全是煤矿开采中值得关注的首要问题,如何科学利用煤矿开采的掘进技术和支护技术,从而保障煤矿开采的安全环境是煤矿开采的重要安全课题。煤矿采煤的掘进支护技术作为煤矿开采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是整个开采过程的顺利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也为煤矿开采提供了安全保障。科学合理地实施煤矿开采的掘进支护技术,需要根据地质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和仔细研究。 2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掘进难度 2.1 地质结构的变化 煤矿的开采是要逐渐由浅到深,在逐渐增加开采的深度的时候,煤矿原有的地质结构一定会被破坏,重点突出在顶层板的岩石特性上,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呈拱状的围岩会受到更大的外力作用,加大了煤矿的开采难度。 2.2 巷道的挖掘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对于矿井而言,底部和上面围岩都收到地质构造破坏,强度相对降低,易收到矿压影响破坏,所以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巷道难以形成固定的形状,并且在成行后还容易变形,巷道的顶部和底部的板块容易发生明显的收缩,因此支护技术在巷道中也难以使用,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会出现边挖边修的状况,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矿区的安全生产。 2.3 半煤巷矿区的安全 由于矿区的地质条件复杂,会出现巷道周边密集的落差较大的断层,巷道坡度、起伏变化较大。进行薄煤层的开采时,巷道的掘进主要以半煤巷为主。在掘进时,半煤巷对掘进技术和支护各种设备的要求都相当高。为保证矿区开采的顺利进行,要确保半煤巷矿区的安全。 2.4 技术、管理的问题 在采煤的掘M和支护技术方面,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大多采用先进的机械化模式进行煤矿的开采,而我国一直是较传统的开采模式,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 3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掘进支护技术的应用分析 矿井不但断层构造多、矿井地压大,同时水文地质条件也相对复杂。在针对矿井薄煤层进行开采的过程当中,矿井巷道回采工作面所对应的掘进支护技术主要以煤巷或者是半煤岩巷为主,由此使得此过程中对于巷道掘进速度的要求过高,在涉及到对断层巷道以及大坡度巷道的掘进过程中,不但潜在安全隐患,同时也无法满足巷道回采工作面的支护要求。 3.1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掘进支护技术的分类 结合矿井实际复杂地质条件,建议在此区域煤矿巷道掘进支护的过程当中,以锚网支护为最主要的选择。其中,可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在直接破顶法、退后卧底法以及锚杆临时支护加U型钢架法这三类支护技术当中合理选取。 3.1.1 首先,对于直接破顶法而言,此项掘进支护技术主要是利用掘进设备,直接针对巷道顶部收断层构造影响的围岩进行破除,留下结构相对稳定的顶板围岩。在此基础之上,以锚网索对其进行支护。在此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顶板落差在2米以内,且岩石硬度在5级以下的顶板围岩结构而言,掘进过程当中可能引发大面积的顶板碎裂问题,因而支护难度加大。现阶段,此项掘进技术多适用于对整体坡度较大且岩石坡度较缓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巷道掘进工作。 3.1.2 其次,对于退后卧底法而言,在该矿井掘进工作区域中,对于顶板结构较为稳固、完整性较好,且断层构造落差在2.5米以内的情况下,可采取后退卧底法进行掘进,采用锚网对超高的巷道两帮进行支护。在此过程当中,掘进机保持后退状态,而卧底保持前进状态,通过此种方式确保煤矿巷道内部所对应的地位高度以及稳定性能够满足相关要求。通过对此项支护技术的合理应用,可确保巷道受断层影响顶板的完整性,同时达到提高围岩结构稳定性的重要目的,有着极为突出的安全性优势。 3.1.3 最后,对于锚杆临时支护加U型钢架法而言,在矿井掘进工作区域内,存在较大落差的断层,在这种条件下,围岩结构发生破碎以及坍塌的可能性均比较大。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需要采取超前支护、锚杆支护等临时支护技术与U型钢架固定支护技术的混合使用,最大限度地将锚杆倾斜角度控制为45°。在此基础之上,需要借助于预紧力实现对围岩结构的加固,防止煤矿掘进工作面顶板出现破落问题,提高煤矿掘进工作面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3.2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综掘机械化掘进支护技术的关键问题 3.2.1 一方面,综掘机的选型问题直接关系到煤矿掘进支护技术的应用有效性。在此过程当中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衡量综掘机是否能够满足煤矿掘进支护的相关要求:①巷道断面的适用性;②切割功率大小;③切割强度大小;④运行效率高低;⑤配件供应质量;⑥煤岩强度高低。 3.2.2 另一方面,对于截齿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对综掘机截齿耐磨性强度的合理选取。选取高强度的截齿有助于提高煤矿巷道掘进过程中截割速度,同时防止截齿出现过大的磨损。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岩石硬度高于综掘机的截齿切割能力的情况下,不应当继续使用综掘机设备进行强行切割,而应当改选为爆破作业的方式,防止设备出现损坏问题,提高设备的有效使用寿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矿井掘进支护技术的研究工作,提高矿井开采安全系数,有助于深入发掘煤炭生产的潜力,并将其技术优势发挥出来,更好的应用于煤矿生产之中。 煤矿掘进论文:浅论提高煤矿岩巷掘进机施工效率的有效途径 [摘 要]浅论岩巷掘进机存在的问题、掘进效率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提高综合机械化施工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岩巷掘进;掘进机;效率问题;改进途径 1 引言 对于率快速掘进而言,一般人们总是认为大功率岩巷掘进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掘进速度。实际上投入大功率掘进机进行掘进,不仅与地质环境及其适应性有关,且与系统配套、操作水平有关。提高掘进机装机容量,这与经济投资则成直接的正比关系,这就意味着投资越大,不一定收效就越高。只有综合考虑,提高系统效率才是关键,这也是提高掘进系统生产效益的关键。从其他矿引用的掘进机使用型号来看,不同类型的掘进机在不同时期投入,其掘进速度、效率也有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都在想方设法提高综合单进水平,并把使用大功率掘进机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2 岩巷综合机械化掘进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掘进机在岩巷中掘进,其掘进机自身存在的问题多数都是不足的。国内外各种型号的岩巷掘进机,均具有显著的不足。岩巷掘进机系统,多受关键部件(切割头、刮板输送机及装载部)强度和耐磨性所制约,使得岩巷掘进机普遍使用寿命较低;硬岩掘进机切割时间较长,从而导致了油温过高以及强烈的抖动,使得机组故障率高,影响生产时间长,配件投入成本增高;对硬度在f=7及以上的硬质岩巷,其岩巷掘进机均实质性的问题还没有真正的突破(掘进机岩巷岩石硬度与切割效率的关系,见图1所示);进口岩巷掘进机所用配件的采购供应周期也长,供应不及时就影响生产;掘进机缺少架棚、打锚杆、锚索机构,而U型棚及锚杆(索)架设也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有些缺少辅助运料装置,使得体型庞大的掘进机给工作面支护材料运输带来很大不便。 3 岩巷综合机械化掘进效率的主要制约因素 1)掘进系统上的制约。因掘进机性能的局限性,这就对所选的岩巷及辅助运输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所用掘进机,其经济切割硬度均在60MPa以下,这决定了适宜经济截割的巷道岩性不能太硬。若所选的岩层太软,巷道顶底板也不好管理;岩巷掘进机普遍存在体积比较笨重的特点,安装拆除的部件多,周期加长;国产掘进机安装需要三天,进口的要7天。为提高其相对有效作业时间,对所选的岩巷又不能太短(一般在700m以上),否则不经济了;综掘辅助运输系统要求连续出货且要保证排矸能力,因此要在所掘巷道中设置水平储矸仓或溜矸眼来进行缓冲,而许多矿井都没有成熟或完善的排矸系统,使得岩巷综掘排出的矸石不能直接进入系统(即使有的,也是短距离范围),只能依靠矿车通过副井罐笼提升。有的受矿井提升能力制约,岩巷综掘作业线设置也不多。这样以来,若要把现有的岩巷综掘作业线效率充分发挥出来,在系统选择上就要尽量的扬长避短,以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和效率。 2)配备管理水平较高人员,消除差距上的制约。有的所配备的岩巷综掘队人员不少,但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工作效率却非常低,特别是遇到一些故障时,处理的及时性和方式方法也不得当,这给快速掘进带来了制约性的人为因素。因此,提高综掘队管理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很重要,必须使其熟练操作技能,对出现的故障问题能及时发现与排除。对所使用的掘进机性能应有充分的了解,以便能合理使用。总之,综合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3)规范综掘机操作、维修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在岗操作司机多为短期临时性的培训,他们对机器结构性能及其相关规范也掌握的较少,在作业过程又没有受到规范化的管理,出现的野蛮操作和超极限使用掘进机则不可避免;综掘队机电工对掘进机的整体结构及性能掌握的也不蛉面,对故障的直观及关联判断又不准、走弯路,从而导致检修或抢修时影响的生产时间较长;对预防性和周期性检查、检修也不及时或被忽略,使得综掘机潜在的故障或隐患越积越多;生产班次对综掘机检修工作不重视,形成了不规范性的检修。这都是制约掘进效率的因素。 4 提高岩巷综合机械化施工效率的有效措施 1)优选掘进机型。在岩巷掘进新配置掘进机时,应针对目前矿区现有的岩巷掘进机,对其使用时间、工作条件、单进水平、配件消耗以及故障率等进行认真统计,并进行综合性分析、总结。看哪种机型比较适合本矿掘进高低抽巷(断面小、岩性软)、施工回风大巷、辅助运输大巷或胶带机巷(断面大、岩性适中)的使用,考虑性价比。综合、科学客观的考量,优选适合本矿岩巷综合机械化作业,并为进一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2)选择适宜的岩巷综掘系统施工。当前对于岩巷综掘来说,现有的国产岩巷综掘机,其经济性比较适用于岩性小于f=5的巷道施工,即使是使用进口掘进机也只能经济运行在f=6以下水平。因此,根据巷道岩性合理地选择所掘巷道的层位尤为关键。这也能为提高施工效率、经济效益和单进水平,巷道设计的总长度、断面大小、采取的支护方式以及科学合理的辅助运输系统配置(如水平储矸仓、溜矸眼等)奠定可靠的工作基础,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3)加强操作培训与规范化管理。加强综合机械化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操作、维修及管理水平,对扩大岩巷综合机械化发展规模,提高岩巷综掘的施工效率和单进水平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般掘进机司机都没有经过严格的综合机械化专业化培训,规范其培训可以让他们熟悉综掘机的结构、性能及适用条件,掌握住操作规范、检点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对突发性机电故障应能处理好,同时要避免超极限和野蛮性的使用操作掘进机。加强培训,让其掌握岩巷综合机械化掘进工艺流程及系统布置;熟悉岩巷综掘系统常用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常见故障以及如何排除;统筹全面安排综掘系统的各个环节,均衡司机、机电和井巷施工人员的安排,有效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科学合理地安排机电设备的检修、保养和严格规范操作检修制度,彻底杜绝野蛮操作和超极限使用掘进机现象。 4)加快岩巷掘进机突破性技术研发与引进。由于当前岩巷综掘的单进水平还不高,有些关键因素还是掘进机性能的影响,虽然许多掘进机技术数据都标称最大或经济截割硬度f=8-10,而实际上遇到f=7左右的岩石时,其截割效率就显著下降了,此时会严重损坏机组,故障率与配件增高。针对此存在问题或不足,作为生产厂家应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总结,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作为使用者,应根据当地条件合理选择掘进机。积极引进掘进机液压及电控故障自诊系统的人机界面,以减少故障处理的时间;对切割工况实施自动监测定位系统,以有利提高巷道的成型;选择、提高配件的质量,促进岩巷掘进机的性能发挥。 5 结束语 岩巷掘进使用掘进机时,对新配置的应进行优选。对现有的掘进机使用应综合配套好,适应使用环境,操作人员要经过严格培训考核上岗,维护人员应有较高的技术素质;在配件供给上要有所保证。总之,综合各方面因素,全力提高综掘机性能的发挥,以促进快速掘进的要求。
0引言 商业综合体建筑往往具有建筑体量超大、建筑功能多样、建筑设备复杂的特征[1];自2000年以来,我国商业综合体建筑发展迅速,保持着25%左右的年增长率[2];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商业建筑出现了业态调整、招商改造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伴随的设备利旧和资产处置,是企业主普遍面临的课题。本文结合北京市某商业综合体工程的案例,从工程设计角度介绍供水设备评估的情况。 1工程概况 该商业综合体工程位于北京市,分为东、西两个区:西区总建筑面积6.45万m2,地下2层,地上5层,地下室为汽车库和设备用房,地上首层为商铺,2、3层为超市,4、5层为冰场及餐饮配套;东区为商业及办公业态,总建筑面积15.39万m2,地下3层,地上13层。地下1层为商铺、餐饮及物业管理用房,地下2、3层为汽车库和设备用房,地上首层至六层为商业及餐饮,7至13层为办公楼、影院。该工程给水系统根据区域和业态划分,给水系统如图1所示。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该工程商业区域进行了改造,为配合商业改造以及机电系统的改造,对建筑主要供水设备的性能进行评估,主要目的包含以下两方面:①结合项目机电系统改造情况,对于改造后是否继续使用现有设备作出预判;②测试设备性能,考察设备的老化情况,对于设备是否继续在本项目或该业主集团内的其他项目上使用作出建议。评估内容包括该工程为商业区域服务的给水系统、中水系统变频供水机组,配置见表1。 2评估方法 2.1评估技术路线 本次评估采用基于现场测试的技术路线,具体如图2所示。 2.2现场评估内容 对供水设备的性能进行评估,需通过现场测试工作,考察以下内容:①水泵外观检查,有无异常变形、锈蚀;②水泵扬程和流量,额定性能达标度;③水泵输入功率和设备效率。 2.3水泵测试步骤 评估工作期间,商业建筑处于正常营业状态,为尽可能获取设备实际运行信息,采取设备“在线”测试的方法,根据以下步骤对于变频供水机组做现场运行测试:①检查水泵设备外观、仪表设置情况。②国内已有工程技术人员对变频水泵测试作了研究,人为控制水泵工频运行,获取测试工况参数是常见方法[3-4]。本文采用变频供水设备在线测试,在适当时机人为设置供水设备水泵逐台工频运行,测试流量、扬程、运行电流;③在有条件时人为设置管网中大用户(例如冷却塔补水管)控制阀全开进行测试,或选取用水高峰时段进行测试。④恢复供水设备至正常(自动变频)工作状态,观察记录网管压力变化和水泵自动启停控制情况。水泵测试过程直接利用设备管道上安装的压力表,配合超声波流量计、钳形电流表等仪器,在不破坏系统完整性的情况下进行。 2.4水泵性能计算方法 评估工作通过性能偏离度、输入功率百分率两个指标评估水泵的实际性能。水泵性能偏离度,指测试取得的工况点偏离特性曲线的度量。在既有建筑工程中运转多年的水泵,性能偏离多为向下偏离,偏离原因主要为运行工况与设计工况不一致,或水泵长时间运转导致老化效率下降等[5]。本文将水泵性能偏离度定义为:测试工况点较水泵特性曲线上与测试工况点符合切削率的A点,输入功率百分率,指测试取得的工况点的电机输入功率与其额定功率的比值。 3现场评估过程 本工程所有生活给水、中水加压设备均采用成套变频供水设备,均为成套集成设备,含CR系列立式多级离心泵与电机、CU351控制模块,及稳压隔膜罐。各套设备现场评估的技术手段相似,本文仅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套设备的评估过程进行讨论。 3.1西区超市生活给水变频机组评估 超市生活给水泵变频机组,配3台水泵(2用1备),水泵铭牌参数:CR20-7型,Q=21m3/h,H=81.7m,N=7.50kW。性能测试期间人工打开其供水管网上的DN65冷却塔补水管,将水泵逐台人工设定为50Hz工频运行。读取测试运行时的电流、流量、水泵进出口压力,测试取得数据如表2所示。生活给水变频供水机组无锈蚀、机体变形和液体渗漏的情况,水泵进出水管保温完善、仪表正常,两组变频供水机组在运行过程中无异常噪声。 3.2东区商业中水供水变频机组评估 东区商业中水泵变频机组,配2台水泵(1用1备),水泵铭牌参数:CR20-6型,Q=21m3/h,H=70.4m,N=7.50kW。性能测试期间观察该套设备的运行工况,发现其在自动变频运行的条件下,出现了2台水泵同时满转速工作的情况,并有短时间仍不能达到预设管网压力,预设管网控制压力为0.80MPa,但此时刻2台水泵均投入运转,设备出口压力仅为0.64MPa。鉴于以上情况,水泵的性能测试可利用管网高峰运行时段的工况,避免水泵工频运转造成管网压力骤然升高的风险。测试仍采取将水泵逐台人工设定为50Hz工频运行。读取测试运行时的电流、流量、水泵进出口压力,测试取得数据如表3所示。针对东区商业中水管网高峰运行时段,供水设备不能满足供水需求的工况,记录了该工况下工作泵和备用泵同时开启时的运行数据:设备入口压力为0.014MPa出口压力为0.76MPa,出水流量为16.7m3/h,运行电流为14.9A,计算功率7.7kW。 4分析与评估建议 在本次评估内容包含的5套供水设备当中,有三套设备评估结果理想,在上一节描述的两套设备存在问题,将问题分析与建议分别叙述见下文。 4.1设备性能有较大程度衰减 超市生活给水变频设备采用GrundfosCR20-7型水泵,将测试工况点绘制在其特性曲线中,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3台水泵工况均位于特性曲线以下,分别偏离约-15.1%,-13.4%,-4.0%。实际功率分别为额定功率的89.1%、88.3%和86.9%,设备运行状况一般。在测试过程中发现,该套机组的控制逻辑未能将3台水泵设定为“轮换工作”,3号泵长期作为备用泵,故3台水泵的性能衰减程度有较大差异。本次评估建议业主更换该设备,在超市用水量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可选用同型号水泵,并优化机组的控制逻辑。东区商业中水变频设备采用GrundfosCR20-6型水泵,将测试工况点绘制在其特性曲线中,如图5所示。即便在水泵满转速测试时,管网压力下滑。计算电功率仅为额定功率的57.3%和40.0%。测试时两台水泵的流量与扬程工况点,均在特性曲线下方,分别偏离约-4.7%,-22.7%。设备运行状况不理想。 4.2设备不满足供水需求 东区商业中水变频设备,配2台水泵,原设计为1用1备,水泵额定扬程为70m,但现场预设控制水压为0.80MPa,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出现有备用泵启动并联工作的情况,且此时管网压力仍下滑,设备入口压力为0.015MPa,出口压力为0.64~0.81MPa,2台水泵同时满转速工作时的计算电功率仅为额定功率的54.0%。根据以上测试结果,确认了该设备与系统用水量不匹配,经过与商管公司了解,商业招租后有大量餐饮商铺内部增加了卫生间,造成用水需求增大。商管人员试图通过提高供水机组预设控制压力,以达到增加水泵工作时间的方式保障供水,但此举导致水泵长期偏离高效段运行,性能衰减严重。本次评估建议业主更换该设备,根据商业改造后的管网重新做设备选型计算。 4.3设备效率低 东区商业中水变频设备的性能衰减,同时表现在水泵效率降低。东区商业给水变频设备与其同时服役,并服务于同一场所,根据现场测试取得的水泵运行数据,分别计算了两套机组各台水泵效率,并将其与节能评价值作比较,如表4所示。 5结语 本次对商业综合体供水设备的评估工作,采用性能偏离度、输入功率百分率两个指标评估水泵的实际性能,其中性能偏离度反映了水泵做功的衰减量,作为主要指标,而输入功率百分率由于随水泵所处工况变化不规律,加之供应商在额定功率上留有余量,故作为参考指标。本次参加测试的5套供水设备运行年限为7~11年,已有2套出现不同程度性能衰减,为保证大型商业综合体供水安全,建议使用方应定期进行设备检测。设计选用变频供水机组时,宜采用一对一全变频机组,并设置1套机组各台水泵轮换运行,以保证各泵运行效率、时间相对均衡,总体延缓设备性能衰减进程。本次评估工作是在商业处于正常营业状态时开展的,采取设备“在线”的测试方法不可避免受到实际运行工况的制约,取得的测试数据不足以全面反映水泵性能,但评估过程仍能够定性地发现问题,为指导该工程改造设计,以及业主做资产处置提供了有效参考。 作者:王昊 乔沐阳 宋维 单位: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教育故事论文:道德教育漫画故事教 一、引言 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强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古代中国的传统作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重视德目的教学,注入式地进行。小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只求背诵,不重视理解。聪明绝顶的小孩也许会自然而然地贯通其中的道理,但大多数的学生对所读的东西,只是一知半解。这种注入式的方式不符合学习规律,不为现代教育所接受。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再沿用这种古老的道德教育方式。 近二三十年来,欧美的教育工作者搞了许多颇具创新精神的道德教育实验,提出了不少新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隐蔽课程。学校不设独立的道德教育课,也没有专门的教材,而由各科老师兼负德育工作。因此,德育可以说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工作。 二是价值观念澄清法。所谓价值观念澄清法,就是学生具备自己的“一袋子”道德观念,他们可以自由去澄清和选择,教师并没有固定的指导方向,只是采取中立的态度,整理和综合学生所持的意见。这种方法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所谓的“自由教育”精神,另一方面反映出西方社会的教师似乎缺乏信心,不愿将自己的意见加在学生身上;而青少年则越来越早成熟,年纪轻轻便具有独立作主的思想,宁可受同辈的意见左右,也不愿受老师影响。 三是道德认知发展法。这种方法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30年代开创的儿童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理论。继承者有美国的柯尔柏格,他根据道德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以道德两难情境及问题解决方法去探索并推进儿童道德推理和判断力及道德观念的发展阶段。近年来这种方法在欧、美、非各国实验过,获得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柯尔伯格的论点。 四是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本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英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注重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评价。主张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础上,注重“角色承担”“情境教学”。 以上所述无论是古代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还是西方理性情感主义道德教育,对处于学龄初期的小学生来说,都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教材教法上不够生动活泼,未能主动适应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影响了教学效果。有鉴于此,从1994年起,我们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利用漫画故事编写教材,组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开展实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简要说明这一实验教材的特点,分析漫画故事教学的长处及其对小学生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编写体例 (一)教材目标 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诚实勇敢、互相友爱、关心集体的品质,养成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勤劳动、讲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结合小学低年级启蒙教育的特点,我们确定了“爱的教育”“礼貌教育”“勤奋教育”“诚实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等六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 1.爱的教育——学会爱父母、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富有同情心,初步具有合群乐人的品质。 2.礼貌教育——学会尊重他人,言行举止文明谦让,待人接物符合礼仪的基本要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3.勤奋教育——懂得勤奋是一个人学习和做事成功的基本条件,形成勤奋、刻苦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做一个勤奋上进的人。 4.诚实教育——懂得什么叫诚实,形成待人处事的诚实态度和行为习惯。 5.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别人的劳动,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6.公德教育——了解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花草等基本的社会公德。 (二)教材内容 我们根据上述六大方面的德育目标,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为主,选取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1.历史典故: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富有教益的典故,这些典故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历代人民的提炼,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它们往往在生动的情节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得到广大群众的共同认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历史典故生动形象,学生便于接受,它们无疑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如《孔融让梨》等。 2.从《三字经》《小儿语》等中国古代蒙学书籍及诸子百家的一些基本思想中选取相应的内容,如《不打扰别人》《做客的学问》《滴水穿石》等等。 3.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补充相应的内容,如《爱护小动物》《爱同学》《爱老师》《遵守公共秩序》《自己的事自己做》等。 (三)教材体例 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漫画故事德育教材采用统合设计的体例,即将课文标题、漫画故事、问题与思考、学生活动作业和家长反馈等课内外教学环节、要素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编排。 1.课文标题:实验教材通过不同种类的标题为学生提供道德观念,形式上不求划一。首先尽量突出道德要求的民族传统特色,如《孔融让梨》《长幼有序》《悬梁刺股》等课文都以中华民族历史典故取名;同时也穿插反映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如《讲信用》《遵守公共秩序》《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一部分则直接结合德目来标题,如《爱父母》《爱老师》《乐于助人》等。 2.漫画故事:实验教材利用漫画引出故事,重视运用视听手段来加强教学效果,包括提供漫画软片、故事录音等,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与思考:教材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通过看漫画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4.学生活动作业:作业不重文字作答,而是设计了一些辅助教学的道德实践活动,并力求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旨在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5.家长反馈:结合课本要求,设计家长反馈的内容,要求家长观察子女在品德课学习之后相关方面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和教师,以便统一教育措施,优化品德教学,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有效地达到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 经过三年时间的探索,形成了这样一种漫画故事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即教师至少用一半以上的课堂教学时间,结合课题先向学生讲述漫画故事,然后在每个故事的结尾向学生提出和揭示需要回答的道德问题,点明故事主题,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和练习。 (一)漫画故事引路 通过对漫画的观察思考,辅之以教师的讲解,提供给学生一种道德行为的典范(或反面素材),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传递的道德观。如《悬梁刺股》一课的教学,先出示课题和漫画,以“谁把什么挂在屋梁上?”和“谁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为引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看图,拼读课文,理解大意,接着针对插图引导:“图中坐着的人是谁?”“什么时候了他还在干啥?”之后让他们来听故事……课始以漫画故事引路,引起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细心地拼读课文,思考寓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漫画,认真琢磨教师讲述的故事,使学生头脑中先有了故事和漫画告诉了我们什么、其中人物的言行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学习,为下一步的明理导行奠定良好基础。 (二)道德问题讨论 让学生对漫画、故事中的人和事进行讨论、分析、评价,澄清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生心中已有了初步的道德判断,迫切想得到证实和肯定,因此教师此时若能破解学生内心的道德困惑,有利于他们认识正确的道德行为,辨明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这引导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努力了解漫画、故事内容的大意,人物和言语、行为是正是误,并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师生共同的分析,一起做出恰当的评价,揭示一定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接受、吸收。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课,听完故事录音后,教师先请全班学生思考:“1.言子自己遇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2.别人遇到困难时言子又是怎样做的?”接着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踊跃地发表意见,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言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讨论时教师应从多角度让他们想像、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总结。 (三)布置实践作业辅助教学 结合学生所取得的道德认识,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分析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通过实例分析巩固自己的道德认识,再进行道德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成效。如《乐于助人》一课实践作业是这样布置的。 1.你以前帮助过身边的人吗?他们有什么表示?他们若没有表示感谢,你心里有何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言) 2.你帮助过陌生人吗?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3.当你面临下列情形,会如何做? (1)有一天,同桌忘了带课本,上课急着用。 (2)有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在地,她摔疼了,站不起来且人又很胖。 (3)小芳艳得重病,家境十分困难,无钱医治,眼看就要被病魔夺去生命。你能通过自己能力去帮助小芳艳吗? (4)小弟弟玩迷路了,你会怎么做? (四)鼓励课外练习,及时反馈矫正 通过学生作业及家长反馈等途径,矫正学生行为,这一环节的部分工作将延伸到课外。经过前面三大环节的努力,已使学生能逐步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并以此指导和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但因全班同学认识程度不一,付诸行动努力有异,加之儿童普遍缺乏耐性,做事无适当的压力便不能持久等原因,每一节课的教学还应深入,还应向课外延续。我们就在每节课临近结束时要求学生进行与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相应的道德练习,让学生课外完成,也请学生家长协助,将孩子在外的品行表现加以笔录,定时交给班主任翻阅。班主任据此及时了解他们的各种反应,从而适时地鼓励或矫正学生的行为,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勤做家务》一课的课外练习为:“请你坚持为家里做家务活。”坚持多久,每天做几件都没规定,为的是考验学生有没有自觉的劳动意识。但要求学生若做了便在当天的家庭作业后面写明,请家长每周在反馈本上记录一次。若课后头一二周情况良好,第三周有所下降,班主任应及时在班上表扬部分坚持做好的同学,并提醒其他学生加强和巩固从教材中学到的劳动观念,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家务活。 四、结语 从以上所介绍的内容看,漫画故事教材教法具有如下特色。 (一)强调通过漫画的引导、故事的讲解组织教学内容,增强教材教法的趣味性。 (二)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量采用历史典故作为德育素材,增强教材教法的民族性。 (三)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年龄特征,重点进行爱心、礼貌、勤奋、诚实、劳动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教材教法的针对性。 (四)明理与导行并重,反馈与矫正并行,增强教材教法的实践性。 (五)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教材教法的可接受性。 根据调查结果,参与这项实验的老师、学生家长和品德学科教研人员对漫画故事教材教法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1997年2月11日的《中国教育报》曾以《小学德育新尝试》为题作了专门报道。由中央教科所、浙江省教科院、浙江省教研室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鉴定组经过认真评议之后认为:“小学生漫画故事德育教材教法实验课题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进小学德育教材教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为目的,对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教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课题思路新颖,立意明确,方向正确,措施得力,设计规范,对探索小学德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课题借助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以漫画、故事的形式设计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内容取材丰富,体例合理,形式新颖直观,趣味性、实用性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新的教材教法把认知、导行、考核结合起来,将外在教育与内在思想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德育过程的一体化,对小学生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有较全面的、生动的启蒙教育作用,实验效果显著,对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漫画故事教材教法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但无论如何,利用漫画故事编写德育教材,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是一个有效、有益且可行的改革尝试。这一初步尝试能得到老师、学生家长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对于这个道德教育上的新事物,已经可以说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教育故事论文:故事教学法中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近几年,幼儿教育的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将故事与幼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幼儿课堂教学,幼儿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学习能力以及年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其开展故事教学。本文就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教育;重要性;研究 一、前言 在国家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社会大众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幼儿教育之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幼儿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故事教学法是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幼儿进行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不仅能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幼儿还没有对学习形成成熟的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故事来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还没能掌握过多的词汇,其对语言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比较弱,教师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为幼儿讲解一些语言知识,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语言,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的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为幼儿讲《小红帽》这个故事时,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比如讲到小红帽看见大灰狼时,教师可以在语言中透露出一丝害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 三、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幼儿阶段正是语言素养的形成阶段,教师在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使幼儿能完全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还应该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锻炼学生运用语言叙述故事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个故事进行多次讲解,直到学生能将故事的大概内容叙述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请学生将教师讲解的故事转述给其他学生。其次,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遍故事,然后根据故事的情节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故事,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一些互动,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到故事的世界中去。 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 适合幼儿的故事其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其中有很多故事都非常适合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对幼儿进行故事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幼儿能将故事的内容叙述出来,同时也能从故事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幼儿模仿的模板。因此,教师在为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控制自己的语调、表情和动作,将一些故事内容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些表演模板,使幼儿能在表演中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教师讲到《丑小鸭》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和表情将丑小鸭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将头向前倾,将两只手臂向后伸,模仿小鸭子的动作,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五、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 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经常会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幼儿的想象力特点,并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改编和续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教师讲解到小女孩在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后,教师就先不再继续讲解下去,而是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的结尾。比如,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在被冻死之前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抱回了家。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只是一个梦而已。 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适合幼儿的故事都比较具有教育意义,很多文明礼仪或者思想观念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无法使幼儿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使幼儿能从教师讲解的故事中了解到一些生活礼仪,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幼儿在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自己是孔融的话,会如何分配盘子中的梨。幼儿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再继续讲解故事的内容,并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应该尽量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谦让。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后,可以请幼儿回到家为家人分配水果,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七、结论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故事,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本文对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幼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刘万春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幼儿园 教育故事论文:学前英语教育下故事教学法策略 摘要:学前英语教育是提升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核心阶段,对于幼教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运用故事教学法展开英语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故事教学法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本文将围绕学前英语教育中故事教学法策略展开探究,以期给相关幼教工作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故事教学;策略探究 利用故事教授儿童外语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在以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为目的语的外语教学中,都有相关的运用故事法教学的例子。反观国内,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发达的一线城市的幼儿园均有利用故事教学来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先例。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故事教学法在学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1重点词语多次重复,加强学生记忆 例如,下面一则英文小故事《鲜花》。Oneday,alittlegirlandherbrotherwereplayinginthegarden,thereweresomanybeautifulflowers,thelittlegirlsaid:“Ilikethisflower”,itwasarose.ThelittleboywasveryhAppy,hesaid:“Ilikeallflowers,theyaresobeautiful”Theirmotherwenttowardsthemwithsmile,shesaid:“flowersarebeautifulsowelovethem,however,weshouldprotectthem,wecansmell,butwecannotpickthem,then,flowerscankeepbeautifulforlongtime”在这片故事中重复了“flower”以及“beautiful”,通过多次重复引起幼儿的注意,从而加深幼儿对鲜花和美丽两个单词的理解记忆。 1.2英语故事内容丰富,拓展学生知识面 例如英文小故事:Iamarabbit,Ilikecarrot.WhenIseebigwolf,Iruntomyhouse.简短的几个词语组成,讲明了兔子喜欢的事物,兔子的天敌,以及兔子应对危险的方法,能够在故事的讲解过程中不仅仅让幼儿学习到相关的单词,更能延伸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 1.3提供多种途径发展幼儿的语言及其他能力 英文故事教学法要求幼儿同时具有讲、听、模仿能力,通过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课堂英语教学中,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模仿能力,[2]同时,由于英语属于外语,掌握好英语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可以激发幼儿学习其他语言的能力,要想理解英语故事,就需要用中文翻译,提高了母语的水平。幼儿通过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等方面的联系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语言能力以及其他能力。 2实施学前英语故事教学法的策略 2.1演示故事过程中引入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演示,或者在课堂上直接播放一则简短的英文动画,如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都是经典有趣的动画,先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观看,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米老鼠的好朋友是谁?猫的英文单词怎么说,Tom是猫还是老鼠?让学生在观看欣赏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为后期的教学减轻了压力,这样,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问题进行讲解,就可以省时且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故事的欣赏与理解是学前英语故事教学法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2.2适当中断故事吸引注意力 有些故事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接受,因此需要教师逐段分章节讲解,这时可以引进中短法来进行过教学。在高潮部分稍作停顿,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发挥你的想象力猜想故事主角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觉得主角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以此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于英语文章的学习也逐步加深。另外,对于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来说,中断法可以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 2.3学习和表演故事拓展延伸 课堂演示完毕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配好几名学生各自的角色,对故事情节进行表演,注意表演过程中尽量选择简短的英文故事,能够让学生用英文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有所思,有所得,[3]亲身表演后能够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学习不仅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结束语 学前英语教学的十分重要,不管是对于幼儿的初期英语学习能力,还是后期学习其他外语的能力,故事教学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相关的幼教工作者来说,探索学前英语教学的道路还很长远,需要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当下的学前教育形式继续深入发展,同时需要幼教工作者持续共同的关注。 作者:孙丽娟 单位: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故事论文:案例故事法中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案例故事法是来源于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案例故事法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五个步骤:自由写作、编写案例故事、讲或听案例故事、讨论和总结,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故事法;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 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分支课程,目的是为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队伍[1]。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心理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效果不佳。案例故事法是案例和故事的结合,是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的一种提高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编写案例故事、讲故事和讨论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案例故事教学法根源于杜威的反思学习理论。杜威提出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经验对于学习者比较重要。通过运用故事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机会。虽然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是以“案例故事法”为关键词搜索知网发现,案例故事法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根据案例故事法的五个步骤将案例故事教学法融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队伍做好准备。 一、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阶段主要是学生案例故事写作过程的热身,可以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在自由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些案例故事,并让他们自己写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自由写作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由学生报告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别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二、编写案例故事 自由写作后,开始编写案例故事。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编写出一个真实情境下的案例故事。以“学习动机”这一节内容为例,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缺乏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个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案例故事。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只有职校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内部动机。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不同的学生缺乏动机类型不一样,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动机结合自身的体验编写案例故事。案例故事需要有事实,还要呈现问题,此外在细节上还可以建议学生从人物的性格和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对话等这些方面入手。 三、讲或听案例故事 编写完案例故事后,再次将学生分组(跟第一次分组不一样)。每个小组中分配三位学生,一个负责讲案例故事,一个重点记录和听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监控时间。每五分钟为一轮,一轮结束后,三个学生轮换角色。讲故事的学生需要大声讲出案例故事,别的学生不能打断其讲故事。讲完以后参与者总结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案例故事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应该多交流。在课堂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技能,并促使他们参与别人的案例故事。 四、讨论 一些研究者认为讨论是案例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皮亚杰提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2]。案例的讨论对准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发表自己对案例故事的观点。讨论以6名学生为一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学生的案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对这个案例故事还有没有别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始终围绕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同样以学习动机这一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所呈现案例中不同学生动机不足的原因。如有的学生缺乏内部动机,对职业教育没有认同感,觉得职业院校地位较低。另外一些学生没有外部动机,觉得职业院校毕业以后收入不高,企业不认可等。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有的学生可能是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如家庭经济困难、吃不饱、穿不暖。而有的学生则是缺乏相对高层次的需要,如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爱。针对不同学生写的案例故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根据诱因理论,归因理论等来提高该案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总结 老师需要对学生案例故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理论在案例故事中的运用。教师在总结中要对每个学生的案例故事及课堂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学生也要对自己案例故事的情况进行反思,可以在个体层面反思也可以集体反思。前者包括自我问询,后者包括同伴间相互经验的交流。集体反思因为涉及跟学生或老师的外部对话,比自我反思程度更深。总结与反思是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可以巩固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成果,还可以为以后的案例故事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作者:施霞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学院 教育故事论文:幼师高专英语教育讲故事技能训练 故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英语故事内容有趣、语言活泼且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意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英语故事讲述与表演能够使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幼教师资的专业院校,讲故事训练在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训练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就简要谈谈我们在讲故事训练方法上所做的尝试。 一、指导学生掌握幼师讲故事的技巧 1.要选好故事 这里的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取不同的故事。一般来说,3~4岁的幼儿爱听动物的故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5岁以上的幼儿爱听童话故事,故事的情节有一定的曲折性。否则孩子不会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 (2)要考虑到教育要求特别是思想教育的要求来选择故事。 2.认真阅读熟悉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前,幼师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并充分理解故事的整体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特别要仔细研究故事的高潮部分。这是在整个故事中最吸引幼儿的部分。还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明确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讲故事的人透彻正确地理解整个故事,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在讲故事时把这种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传递给幼儿并感染幼儿,使幼儿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3.语言的要求 (1)轻重音的变化 幼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必须把握故事的层次,这种层次是用语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等变化表现出来的,我们都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会自然地加重某些字或词,这就是所谓的强调重音。在一句话中被重读的字可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讲故事时,语气和语调也要有轻有重,这样才能突显故事内容的生动活泼,并能显示出故事的重点。否则就不可能把整个故事内容表达得清楚,故事中的趣味性也没法传达给幼儿。 (2)停顿的适当 讲故事时我们都会在一些地方停顿,这除了原文的标点决定之外,还可以控制语速,更能够很好地向幼儿传达句子和段落的整体意义,使语气自然顺畅。但有些幼师在讲故事时有随便停连的习惯。如,我的,名字,叫,狐狸。这样的停顿让讲故事的人感觉累,听故事的人也会累。怎样停,在什么地方停,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并不是有标点的地方就停。如,“不要吃,不要吃,那是不能吃的”。情形比较紧迫,说的时候不用按照标点停顿。 (3)态势语的使用 态势语的运用在讲故事时显得尤为重要,语言与表情、手势等非语言因素结合得好,会增加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也能将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认真分析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特征,包括语言、动作、表情。幼师不能只是做简单的摹拟动作,比划几下。应把动作与表情、语调融为一体。讲故事是以语言为主,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态势语只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动作不宜过多,更不能又跑又跳。那样会破坏故事原有的氛围,也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示范与模仿 1.播放视频或教师示范 利用光盘、网络等资源,选取一些简单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故事资料给学生播放,先让学生进行观摩。例如《ThreeLittleButterflies》、《TheVeryHungryCaterpillar》、《ThreeLittlePigs》、《TheGoodBoyWhoStoleanApple》等。教师示范其中一则故事,并让学生注意讲述人是如何处理故事的语调、停顿和态势语的。 2.模仿讲故事 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组内进行模仿讲故事。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要求学生模仿《TheMonkeyandtheMoon》(《猴子捞月亮》),要求学生惟妙惟肖地讲述故事。大约模仿3~5个故事。让学生仔细揣摩讲故事的技巧。 3.练习巩固 教师选取10篇优秀的幼儿英语故事印发给学生。要求每人选取一篇,自己设计语音与动作。准备时间为一个星期。教师根据班容量选取几个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讲故事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讲完后要求学生讨论优缺点及改进办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用活动来促进讲故事的教学效果 1.讲故事表演 要求各组学生选取一个故事分角色表演出来。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及身材、相貌、声音特点等选择适合演绎的角色。在角色确定后,学生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记忆故事台词,并能够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表演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约准备一个星期后,分组进行讲故事表演。通过表演故事,让同学们对故事的内容加深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讲述故事。 2.个人讲故事比赛 在平行班进行完讲故事教学活动后举办一次大型的讲故事比赛。讲故事内容自选,选手讲故事时间为2~3分钟。比赛要精心组织。例如选好比赛地点,制定评分标准,选好评委等。对获奖选手要进行奖励。开展英语讲故事比赛就是让学生为准备比赛,主动地学习、探究地学习、合作地学习,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杜威说:“做中学”。IhearandIforget.IseeandIremember.IparticipateandIun-derstand.通过讲故事比赛既锻炼了胆量,也纠正了他们的语音语调,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考核与评价 学生讲完故事,都充满期待,期待同学的肯定,期待老师的称赞,尤其是后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付出劳动而得到肯定的喜悦,又可以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取长补短。无论是个人讲故事还是小组表演故事,教师都要进行评价与考核。否则,没有考核就没有动力,就不会尽全力去准备故事,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项技能。教师应将学生讲故事的表现作为一次平时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而此项分数可分为两部分计算,例如学生个人讲故事占50%的分数,小组表演故事占50%的分数。通过考核可以提高学生讲故事的积极性。 作者:李静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故事论文:故事创作动画教育论文 一、角色设计解读认识:功利而浮躁的误会 一个只知道关注技术造型技巧而缺乏注重思想文化素养、甚至只是为了混口饭而学习技术的人,可能创建出有思想内涵的角色吗?只要肯下力气,技术培训很快可以上轨,甚至短时间就能生产华丽炫酷图像;思想文化的培育,却不是一朝一夕可至。把角色设计误会成美术造型,其实是功利心态、功利政策下一种浮躁而粗暴的解读。看看这种功利解读的后果:大量动画制作企业为了赚取政策补贴而做动画,拼命注水拉分钟数,产品粗制滥造……现实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中国动漫十几年来的努力,产出分钟数早已不止十倍于日本和美国,经济效益却不及人家的零头;文化价值效应呢?能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实在是少之又少。 二、以形象塑造和叙事为目标的角色设计其实始于故事创作 尽管角色设计一般被用作动漫术语,但是角色以及角色设计(或说人物设定)可不是动漫专用。明确的角色概念源于戏剧,并事实上更早地存在于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创作和社会生活,最典型莫过于小说创作。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形象,经由故事情节而凸显;特定的社会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人物性格对故事情节发展又具备推动作用。因此,人物与特定环境下的故事,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二者不可缺一。对于动画,故事始终是主要元素,不管这个动画是真人饰演还是手工绘制又或是数字加工的。好的故事才会诞生成功的角色。一个成功的角色,必有其鲜明的性格形象魅力;一个能够深入人心的角色,更必有其灵魂、精神、感染力。同样这些角色的性格形象必然是通过其经历故事而显现。林冲、鲁智深、武松……这一系列角色,可以用小说、戏剧、影视、动漫、游戏等各种艺术形式,来完成形象塑造和叙事目的。故事是一样的,区别的只是说故事的语言媒介不同,以及因此而带来的艺术魅力不同。也就是说,真正的角色设计从故事创作开始的那一刻就随之开始了。从美日动漫文化来看,漫画和小说为影视动画提供了强大的故事来源。根据日本出版界数据统计,他们2013年播出的动画,源自漫画的有91部(40.4%)、轻小说的有33部(14、6%)、其他(小说、图书、玩具等)有34部(15.1%)。漫画可以被看作是应用了蒙太奇手段的绘本小说形式,好的漫画师是与小说家一样的说故事能手。几米的绘本作品风靡两岸三地,美、法、德、希腊、韩、日、泰国等皆有译本,许多作品被改编成音乐剧、电影、电视剧。读者着迷于几米的画,着迷于几米画中的故事,那些成人的寓言和童话。在世界动漫界独树一帜的宫崎骏,原先是漫画师出身。类似宫崎骏这样兼有作家、编剧或漫画师背景的大导演很多。徐克甚至说:导演是他的兼职,漫画师才是他的主业。的确,导演按照自己的总体构思绘制的结合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的影视分镜手稿,何尝不是浓缩的故事漫画绘本?沃卓斯基姐弟(《黑客帝国》、《云图》)、黑泽明(《影子武士》、《乱》)、克里斯托弗•诺兰(《盗梦空间》)、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号》、《终结者》、《阿凡达》)、希区柯克(《精神病患者》),这些著名导演,无一不是分镜大师,无一不是说故事的能手。有了故事以后,角色形象也已然存在。至于视觉上的美术造型只是从胸中之竹到笔下之竹的终端呈现。这就是希区柯克经常说的:他的电影还在没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从故事创作到最终的视觉呈现过程,才是完整的角色设计。倘使这个过程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身兼作家、脚本、导演甚至制片人),故事的原始意念自然可以被完整保留;如果这个过程是由团队协作完成,那么负责视觉造型输出的角色设计工作,同样必须从最初的故事切入,深刻解读,食其味、取其髓,方能成功化其形。一个称职的能够“深刻解读”他人故事的视觉造型师,其本身具备的文化素养,绝不会低;对于不会画画的导演来说,他的视觉造型师应当能如同他的手脚一般把他的想法变成画面构图。莎士比亚曾说过,“即使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服饰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貌若表面审美造型的角色设计,若是不能让画笔下的角色表情、眼神、发式代替创作者说故事,那就只能是笔尖上的浪费。 三、好的故事:真实、自信而让人信服;自信的文化价值观源于对世界、历史、人生、艺术的观察、理解、坚持 并非所有的故事都动人。好的故事,必然是当下的真实。真实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让人信服。可以神游、可以穿越,但不论是神游到银河系外还是穿越到过去未来,故事的眼界、情感、思维、价值观,都必然系于当下。经典的故事都是生于当下而得以存于永恒。《功夫熊猫》以古代东方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却依然是“美国人黄皮肤白内容,依然梦工厂原厂路数设定,小人物大块头挫胖子转HERO标准节奏”。有些中国观众“憎恶这种故事类型,好吃懒做者轻易就可本领高强,不作准备恰恰会大获成功;而勤学苦练者都是呆子、都会失败,只能作为陪衬主角红花形象的绿叶存在。这种价值观是不可取的、有害的”,这是站在国人“天道酬勤”的角度去理解,殊不知对于教育这件大事,老美真诚地不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做学霸的潜质,而是向来迷信天分,等待时机成熟。几米用敏锐细腻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人与事,以情感、思绪为墨,藉画笔传达他对大千世界的真实看法。几米的故事引领着每一位欣赏他作品的人看到并相信世界上的美与善,同时也反应了现代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每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找到一个映照和寄托。几米的作品不只是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而是呈现了完整的价值观、想法及人生态度。宫崎骏动画作品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从《风之谷》、《天空之城》,到后来的《龙猫》、《萤火虫之墓》、《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他的思想是一以贯之且辩证发展着的,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观都有着明晰坚定的脉络,最终成就其在全球动画界无可替代的地位。好的故事,不管是通过什么形式呈现,必然直接或间接地阐述创作者的面对人生的想法和态度,并籍此而取得其存在的意义。成功的角色,不论是令人爱的,还是令人恨的,又或是令人又爱又恨的,总有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坚持己见”之处。 四、克制功利心态、重视文化价值教育、鼓励有文化价值的故事创作、并因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追求而自信 都说中国动漫缺乏好创意好想法,其实想法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认识指向上的,如何面对人生、态度的转变、思想的进化,也就是作为文化价值观的存在。第二是技术手段、风格技巧上的标新取异。信息时代,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形象资料,不可谓不丰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为创造力的实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照猫画虎制作一个炫酷的角色外表不难,缺的是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好故事。角色设计、动画教育应以故事创作为王。好的故事玲琅满目的时候,好的角色设计自然比比皆是。相关的政策、教学、研究,需要克制功利心态、重视文化价值教育、鼓励有文化价值的故事创作,并因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追求而自信。如此,动画教育和产业才会真的兴起。反之,继续补贴数量而非鼓励人格与文化价值的政策导向、继续把角色设计局限在美术造型范畴进行教学和研究,没有独立价值观、没有自主思考、没有开垦未知世界的梦想……再华丽的角色形象、再宏大的动画制作,也只是太监的内裤,脱下来里面什么都没有。 作者:陈传熙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教育故事论文:运用讲故事与表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训练影响 幼师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忽视口语训练,主要有两大原因:(1)学校注重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忽视文化公共课。一直以来,传统的幼教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过硬、知识丰富、能力强的学生。专业过硬首先放在第一位,有的教师还提出应“视专业为‘敲门砖’,视就业为‘指挥棒’”,有的职业学校甚至告诉学生:“你可以文化课不强,但是必须专业扎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在舞蹈、唱歌、弹琴、手工、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专业技能和专业文化课上,不重视语文课,更不重视语文课上的口语训练,导致口语表达能力不强。(2)语文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锡庆曾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始终处于一种沉默寡言的‘退场’状态,而教师本应该是教练,却一如既往地喋喋不休地‘登台表演’。”这段话用来描述幼师语文课堂教学再合适不过了。 由于近年来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幼师专业也不例外,加大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学生基础较差,加之幼师语文课堂陈旧的教学方法,口语教学更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幼师学生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文课堂得“动”起来、“活”起来,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乐”中“学”。故事表演就是其中的一个好方法。语文口语教学中的表演就是运用戏剧形式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担当角色并进行表演,从而不仅让学生练习胆量,而且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其创造性,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养成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有以下优点:(1)可以把教材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将学习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结合起来;(2)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读、说、演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到实现。 故事表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语言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是以声音表情,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表演活动。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使用这一文学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会指导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活动。因此,培养学前教育学生讲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而学前教育学生对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情绪情感体验的面部表情及身段表情掌握较好,但对故事表演中最关键的声音表情却很难掌握。究其原因,一是声音表情不像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对学生来说不够具体形象,较难理解。二是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指导。三是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理解与掌握不足。那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学生故事表演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究和尝试。 一、用示范使学生领会讲故事和表演的要领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故事表演也是一样,教师必须示范讲故事,在上口语训练课时,我都坚持有表情、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区别狮子、老虎、小白兔和小乌龟的声音,区别《两只小老鼠》中圆耳朵和尖尾巴的声音。指导学生塑造纯洁美丽的白雪公主,骄傲自满的小公鸡,淳朴善良的长发妹,威武雄壮的狮子大王等生动的形象。在我的带动和指导下,学生爱上了自己讲故事,表演故事。他们耳濡目染,知道故事应该用心去讲述,用声音去表演。他们希望自己能讲得像老师一样动听,表演得像老师一样精彩。有了这样的愿望和要求,他们学习声音表情的各种运用,自然不会觉得枯燥、难懂了。 二、学习基本的声音表演技巧 声音也是有表情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声音表情实质上就是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所表达的人物不同的情绪、情感及音色的区别代表的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学习声音的表演技巧,首先要让他们理解,我采取了以下的步骤。 1.知道声音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声音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初步了解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如说同一句话:“下雨了”用较高的音高、较快的语速及向上的语调说出来,表达一种快乐、欣喜的情绪;用较低的音高、较慢的语速及向下的语调说出来,表达的是一种沮丧、失望的情绪。我通过此类具体、形象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对声音表情及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 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训练声音表情表演技巧。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表述一句话。比如:大灰狼看见了小白兔,大灰狼说:“我要吃掉你!”小白兔说:“救命啊!救命啊!”等。接着让学生分辨、学习运用不同的音色,请他们自己比较分析情景中的人物形象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来表现。 三、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行训练 故事表演离不开文学作品,要想表演好故事,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情节、角色的形象特征、角色的内心活动、情绪变化等。比如表演故事《咕咚》,引导学生用尖、细、快的声音和心慌的语调表现小白兔。设计“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小白兔?用粗、慢的声音行不行?小白兔心里在想什么”等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声音去表现狐狸和猴子,引导他们思考:狐狸的性格怎么样?谁更焦急?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表演时用较慢、带波折的声音表现狐狸,用较直、较快的声音表现猴子。要求幼儿表现大狮子,则提问:大狮子是什么样子的?它在故事里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狮子?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现它?引导幼儿用较粗、较慢、有力的声音表现出大狮子威武的形象。通过不断的欣赏、分析、练习,学生们表演故事时,声音表情越来越丰富,运用越来越准确,表演故事的能力,尤其是用声音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大大地增强了。四、表演在幼师口语教学中的延伸在班级分小组进行讲故事表演,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观众有限、场地有限。只有登上真正的“大舞台”,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表演激情,这个舞台就是年级讲故事比赛的舞台,在全校师生的面前公演,并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去幼儿园演出。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师学生知道什么是孩子真正喜欢的表演,什么是孩子喜欢的童话剧。讲故事表演被视为艺术教育,受到教育界的热烈欢迎。幼儿教师语文口语教学课堂的表演艺术应当受到重视。 教育故事论文:幼儿园长演讲稿:我的教育故事 雨果说过: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广的是人的心灵。而我,正是一位塑造孩子们心灵的幼儿教师,小朋友们亲切地叫我"老师”。我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紧紧围绕教育发展的大局,着力完成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各项任务,较好的完成了校级领导赋予我的各项任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微薄之力。 从1999年9月开始到2005年6月到塘湾幼儿园任教。从2005年9月到2011年6月从教小学一、二年级数学,到2011.8月调到幼儿园做园长助理,2012年9月任幼儿园园长至今。也许就是正是这几年向往与与生俱来的对孩子们的喜爱,让初为人师的我,心中总有些惴惴不安,是紧张还是兴奋,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满心喜悦的去迎接这充满挑战的工作,投身于了教育这片多姿多彩的新世界。基本做到了下面几点: 一、勤于学习,提高自已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 不管是在担任幼儿教师的时候,还是现在担任园长的过程中,一直以来,我都能注重学习,强化素质,不断地提高自己驾驭教育工作的能力与水平。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要教育好他们,就需要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为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便不断探索科学育儿的道路,不断克服困难。一方面,作为园长的我带头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园长管理以及法律方面的只是,不断优化自身的只是结构,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政治头脑清晰,工作方向明确,为人正直清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价值观。 二、关爱学生,事迹感人 爱的天使,花的乐章。人们把教师的事业比喻成神圣的事业,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教师比喻成园丁,播种知识,播种希望;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的工程师,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耗尽心血;而有的人却把教师比喻成一名乐师!她说:“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把琴,只要拨动了他的琴弦,必然会发出动听的音响,这其间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如何去拨动琴弦!”投身爱的事业,坚定爱的理想,甘做爱的谱乐人 热爱孩子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没有堆孩子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幼儿的一种迫切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情联系,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地情绪。对于园内新来的孩子,因为情绪不稳定,不是掉眼泪就是不吃饭。我每天早上都热情的去看望这些孩子,跟他们打招呼。在课余的时间,牵着他们的手去拿玩具,邀请其他小朋友和这些小朋友一起玩,尽量让这些新入学的孩子们消除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随着时间一长,这些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他们的家长也非常的感谢我们这些老师,热情的说:是你们让我能够安心的工作,是你们让孩子快乐的生活。因为他们快乐,所以使得我们老师更加热爱我们的工作。在这片沃土中,面对那一双双滴溜溜乱转的眼睛,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我渐渐地悟出,作为幼儿园长,不仅要做好蜡烛照亮幼儿,更要拥有一颗永恒的爱心,幼儿园就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站,园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教师们,在无形中都会深刻地影响儿童,因此,我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着整个幼儿园的孩子和老师们。 三、遵循规律,业绩突出 高尔基说:“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儿童有伟大爱抚的事业。”作为园长,我真正做到了将这么多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系疼爱,且爱得公平、爱得得法。作为一名管理者,我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执着追求。本着“服务幼儿、服务教学、服务教师”的理念,敬业爱岗,对自己所负责的业务工作赋予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本园保教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我园新教师多的现状,我没有退缩,而是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探索适合本园教师的管理工作经验和方法上。我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班级,细致地了解每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依据他们的特点,创新教研组织形式,采用了分层教研、网络教研、骨干引领等方法。事实证明,这些手段使教师专业成长迅速,教学水平提高显著,如今已有名青年教师成为了瓯北学区教坛新秀、数名教师成功向全区作教学展示、名教师成为幼儿园业务园长。我深知惟有使自己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教师服务,所以她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还注重自身的业务进修和教科研意识的强化。主动阅读各类专业书籍,紧跟课改步伐,大胆研究先进的管理方法,并注重总结经验,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于指导实践。 (一)创新管理机制 年是我园艰难而不平凡的一年;是如何生存与发展的一年;是艰苦创业的一年;是幼教改革探索的一年。今年在面临生源不足,职工人数较多的严峻形势下,我带领大家积极贯彻教育中心幼教改革精神,树立一盘棋思想,努力开拓,积极进取,精诚团结、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勇于改革。使全园教职工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在我的带领下,率先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我经过实地考察,根据社区现状,不同的片区,不同的收入,不同的需求,组织园领导班子研究并实行“一园两制”,成立三个部,分层管理。落实园长负责制、职工竞聘上岗制、岗位责任制、考核工资制等改革措施,将工资、奖金分配与工作业绩挂钩,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确实体现优教高酬,使每个教师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为激励幼儿园教师积极工作,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奖惩政策,加大了绩效工资数额,每月从工资中拿出元作为绩效工资,拉开分配档次,教师之间公平竞争,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教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样,优秀者有成就感,平庸者有压力感,不称职者有危机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教师有了一个宽松、温馨的工作环境,形成了爱岗敬业、协调合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教质量。使一幼的改革一步一个脚印稳妥的进行。 (二)深化幼教改革 为完成经济任务,我园开展了“金点子”活动,采纳了许多好的“金点子”。我深刻认识到:管理是重点,服务是基础,队伍是保证,课程是条件。我不断调整改革和发展思路,在狠抓保教质量的同时,实施各类改革措施:1、把保教人员的学历、教龄及业绩展现给家长,让家长了解每位老师,家长可选择幼儿班级和老师;2、增设优质服务项目;3、每年制定经济责任制考核细则方案;4、成立综合服务部;5、保教人员早晚上门接送在园的幼儿;6、每季度进行经济分析结算活动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前进就要后退,这是我的信念。为了这一信念,工作再繁重,再劳累,我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工作着是美丽的,学习着也是美丽的,读书学习是我不断充实、提高、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回首过去,有付出,有收获,展望未来,前景无限广阔。现在的幼儿园保教工作蒸蒸日上,面对美丽的幼儿园,面对可亲可敬的老师,面对健康活泼的孩子们,面对无比灿烂美好的明天,使人真正地感受到,工作是美丽的、充实的、丰富的,但还需努力,仍要随着不断向前的足迹,执着的追求所挚爱的幼教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凭着自己的几分热爱,几分执着,几分赤诚,一心扑在教育岗位上,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发奋进取,默默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不管是何时何刻,我都自觉的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和称职的校长的标准从严要求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无私的奉献,实现着自己的追求:做一个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共产党人,同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故事论文:数字故事教育教学论文 一、数字故事和教学之间关系有着怎么紧密关系: 在情景教学中要设立一个特定历史场景,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清华对于历史知识学习和掌握,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数字故事的共情感和意义感是情景教学中具体体现。历史课堂要认真理解和做好情景教学模式,主要可从形象真切,情景真实,意境悠远和立意深刻几个方面惊醒综合把握,提高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发展思维重点,渗透教育情感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并把握好美,思和练的手段能力。社会发展经济法融,思想多元化是当今社会重要发展旋律,所以应用数字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和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境况,对于历史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和学习。 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图片,声音,动画呈现,内容具体体现很多历史课本知识点,从而对于历史达到非常透彻了解,可以汲取历史智慧,增加历史洞察力。历史课堂的设立方式主要有几个方面,联系生活,借助实物,巧妙设问,扮演角色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为历史教学增加生动性。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数字教学更加重注的是历史故事本身特点,搜集和历史课程相互关联素材进行情景设计,使得历史数字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时不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历史数字故事对于教育教学的巨大作用体现: 历史靴子故事对于教育教学有着非常巨大作用,他作为一种新型情景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进行感情和智能多方面投入,使得历史数字故事在课堂上更加生动,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解决了请教教学中多智能发展不均衡问题,常见教学情景教学都是在学生已经具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更加强调的是实践过程,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数字故事是将故事各种情景和表演相互完美结合,然后更好促进学生多元化智能开发和发展。历史数组故事以文字,十五和音乐等形式为素材,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制定出富有创造性历史故事教学模式。也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增强学习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时候能够自己动手,将所学投入到学习实践之中,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相互写作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投入,深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培养感情,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更好使用数字教学模式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中,是一件非常重要学术课题,这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实践,能够很娴熟掌握信息技术,老师要掌握数据,图片和编辑网络教学资料,不断加强对于学生数字故事教学方式,可以制作非常细致和严谨资料数据库。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应用新教育模式,深化对于历史教学研究,开创新型教学方法,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之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不断学习和进步,并且取得非常优异成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王玉欣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故事论文:童话故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初中的教育形式,需要教师立足于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在日常教育中常应用童话故事教育形式,实践证明童话故事教育效果显著,幼儿们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性,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需要在教育中不断挖掘、完善、探索,进而发挥童话故事教育的魅力。对此,笔者根据教育经验,就童话故事在幼儿教育中的魅力,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童话故事;幼儿教育;魅力 每一个幼儿的心中都有一个童话梦,每一个童话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他们。其实,童话故事的魅力不只是有一定的故事趣味性,更多的是童话故事流传于民间儿童故事,将童话故事应用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今后成长具有帮助性作用,其魅力也是无限的。 1童话故事特点 1.1激发想象力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将其担忧、内疚、愿望的实现在梦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的表达出来,童话故事犹如梦一样,帮助幼儿宣泄不安、恐惧、仇恨等情感。童话故事中充满着神奇色彩,深深的吸引着幼儿。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圣诞夜中,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没有吃东西,又冷又饿,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见香喷喷的烤鸭;擦亮了第二根火柴,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第三根火柴看见了外婆。故事情节中有着详细的描述,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这也正是童话故事中的魅力体现,引发幼儿想象。 1.2故事内容单纯简洁 童话故事中故事情节内容跌宕起伏、人物角色性格鲜明,故事内容单纯简洁,例如:《白雪公主》故事中,白雪公主性格温柔、美丽善良;纯洁;王后性格毒恶、残忍,想用毒苹果毒死白雪公主。这个童话塑造了一个女孩“美丽极致”,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特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另一种极致,王后“对外在美”疯狂追求导致的迫害,但最终有了圆满结局,“白雪公主的美和形象走向永恒。” 1.3具有教育意义 童话故事中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将其应用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思想意识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童话故事富有生活经验、思想启发、智慧创造、优良美德等,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教育影响。 2经典童话故事内容划分 2.1动物故事 童话故事中一些动物故事主要以动物状态、动物性格塑造、特点等描写。在童话故事《没有牙齿的大老虎》中,一天狐狸跟其他小动物说能拔掉老虎的牙,因为老虎吃了狐狸送来的糖,它从来没有吃过糖,在睡觉时嘴里也含着糖,所以在半夜里老虎牙痛时请求医生拔掉牙齿,但是医生说:我害怕不敢拔掉你的牙。于是,狐狸拔掉了老虎的牙。将其应用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形象的动物描写,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2精灵故事 精灵类的童话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故事类型。通常描写为:动物成了精、有了形,但是动物的天性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灵类的故事,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鼓励幼儿英勇、善良、大胆,勇于与敌人作斗争、识破敌人的狡猾等。例如:《小红帽与狼外婆》故事中,狼伪装成为外婆,吃了小红帽,将外婆与小红帽吃在肚子中,猎人经过外婆的房子,于是,发现了狼,将外婆与小红帽救出来,把狼扔到井里。 2.3魔法故事 童话故事中的魔法故事,多数将故事中的人物或动物神化。例如:《睡美人》中,国王和王后邀请了12个巫师,留下一个没有邀请,在宴会结束后,巫师们送给孩子美德、美貌、富有等,这时,那个没有被邀请的巫师走了进来,因为没有被邀请所以非常愤怒,她献上了恶毒的咒语,从此以后,国王的女儿一直昏睡,一睡就是一百年,故事中将巫师的的人物角色神化。 2.4人物童话 顾名思义,人物童话中人物为线索,贯穿故事始终,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幻想性。人物童话中多数是幼儿自己的故事,通俗易懂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寓言性、例如:《小男孩与蝎子》故事中,引导幼儿要学会分清好人与坏人,区别的对待。 3童话故事在幼儿教育中的魅力 在幼儿教育中,相对于大道理说教,运用童话故事引导幼儿,效果更为显著,对幼儿的帮助意义更大。幼儿通过童话故事能够明白一些生活道理,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童话故事中的魅力体现,童话故事在幼儿教育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3.1教育魅力———吸引幼儿注意力 据调查显示,通常情况下,幼儿的注意力只有5~10分钟,但是在日常教育中教学时间不只有10分钟,这无疑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但是应用传统说教的教学方法,幼儿普遍没有较高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一次教育中,笔者发现幼儿没有较高的参与性,因此转变了教学形式,于是拍拍手说:小朋友们,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小朋友们想不想听?这时发现孩子们就像被东西吸引了一样,异口同声的说“想听”。孩子们被童话故事所吸引,纷纷坐在一起认真的听着故事。由此可见,童话故事中能够极大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3.2教育魅力———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幼儿阶段,其思想意识、语言表达等正在形成阶段。在该阶段教师需要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为今后成长奠定基础。但是怎样在教育中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童话故事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例如:在《没有牙齿的大老虎》的故事中,引导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于是在故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老虎为什么会牙痛”等问题,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给予幼儿充分的表达空间,进而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童话故事魅力的间接体现。例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每天会有晨读活动,通过故事分享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此外,定期安排幼儿通过“快乐故事小舞台”展示自己,使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进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3教育魅力———教育道德意识 幼儿阶段,是思想意识的形成阶段,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正确的思想意识引导,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人格是一种文化素质的体现,是社会所弘扬的。这还需要教师从启蒙阶段培养。例如:通过《渔夫和鱼》的故事中,教师引导幼儿知恩图报是美好的品德,但是贪婪是不对的,我们要懂得知足。例如:在园中,定期组织同一年龄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学期末举办故事表演活动,并邀请家长观摩故事情景剧表演,使幼儿在故事扮演中得到有效的思想意识引导。4结论幼儿教育中童话故事的魅力是无限大的,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完善,童话故事中给了孩子们美好的憧憬,给了孩子力量,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帮助性作用。 作者:刘丽娜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幼教中心第八幼儿园 教育故事论文:幼儿教育引用故事的选择性论文 近期读过一篇关于怎样对待幼儿故事“诠释”的文章,作者指出,故事教学要帮助幼儿“发现”故事的本意,避免做出不恰当的解读。我认为。故事虽好,但要慎用。 一是讲故事方法要慎用 许多人抱怨。现在的很多孩子丧失了创造力宁愿随大流求稳无过。而不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独立选择。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只是遵守规则,缺少分辨规则,适应、胜任规则的能力。这是一种文化的秉性,因为过度的求同心理。无意中禁锢了孩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孩子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条件。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在给幼年歌德讲故事时,总会讲到最有趣的地方停下。 让他自己去想象创造故事的结局,为一位诗人的诞生奠定了一些条件。事实卜,故事情节本身就是很好的启发工具,启发孩子对不同知觉的感受力。启发孩子的想像、模仿和创造。由此可见。讲述故事并不能是单纯地想让处在情绪中的孩子安静下来,更应该是:孩子在故事中放马驰骋,有所收获。 二是故事的选择要慎重 故事的选择特别应注重对幼儿内心世界的重塑。如针对内向性格的孩子,多讲英雄探险的故事,多讲团队合作制胜的故事。潜意识地告诉孩子集体的好处,鼓励孩子与外界接触。冉如患重病的孩子,由于儿童能力弱小,本身欠缺安全感,所以牛病的孩子更容易心生胆怯、畏惧。可以通过讲英雄类故事激励患儿的勇敢精神。不怕疾病。树寺战胜疾病的勇气。还有一些幼儿面对着父母离异,亲情割裂的悲伤,我们适时地给孩子讲一讲《熊熊的巧克力煎饼》,告诉孩子父母离开但是爱不会中断,还会多出两个人对他给予爱。熊熊的爸爸妈妈被猎人抓走了。熊熊跟着伯伯婶婶牛活,还有堂哥堂妹,但是熊熊仍然觉得寂寞。他对小树拳打脚踢后。躲在小树林哭泣,小树们唱歌安慰他,他发现婶婶在一直安静地陪伴在旁边。刹那间,熊熊突然接受了婶婶和大家的爱,”在熊熊的眼罩,一只一只熊都有了颜色。深棕色的伯伯,棕色里带一点红色的婶婶。还有巧克力色的堂哥和浅咖啡色的堂妹。这是家人美丽的颜色。‘下次,我要自己做巧克力煎饼给大家吃。’熊熊暗自下了决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城市的周边的留守儿童也是—个特殊的群体。小时候的孩子有了争吵总会说”我告诉我妈妈去“”我告诉我爸爸去“,似乎爸爸妈妈就代表着整个世界。最温馨的I田i面,是夜晚睡觉前,爸爸妈妈坐在孩子的床边,互亲脸颊,互道晚安??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看孩子成长。尤其是农村。爸爸妈妈离开家乡到异地工作,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孩子处在成长期,渴望探知世界。 但是爷爷奶奶年老体弱,没有精力顾及孩子的心理。等到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接触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于是有少年偷窃等各种犯罪情况的出现,这已经不只是社会治安的问题了。遗憾的是目前很难看到专门为留守儿童创作的故事。 三是故事的目标设定要慎重 故事是用来引导孩子的,但未必都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故事《爱迪生救妈妈》: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刚满7岁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让医生在明亮的反光下。为妈妈成功进行了手术。长大了要做个科学家、发明家是大人们同孩子讲得比较多的话,发明电灯的爱迪生故事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但据医学史上}己载,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的说法。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地震中发牛的一则故事:一个父亲匆匆赶到倒塌的小学,徒手刨挖了38个小时,救出了包括他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这些孩子从废墟中获救。他们说话利索、心态平静......我们这里不再考证从废墟中徒手刨挖了38个小时救出14个小孩的真实性,常理下,废墟中获救的孩子说话不会利索、心态也不会平静。因此像这些颠倒事实、违背常理的故事。更应慎用。也许有人会讲。是为了达到某砦教育目的,才用一些善意的谎言。但是。时间久了,这种教育方式会治标不治本的。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建议教育者不要对孩子说谎,因为一旦被识破,孩子的诚信体系也会受到冲击。长大后也会变成一个爱说谎的人。尤其涉及史实、经典性的东西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有半点虚假成分。公务员之家 总之,故事以真实的或虚拟的事情作为讲述对象。是具有连贯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从故事实现教育意义的角度审视,这种文学形式传达的是一种心情,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天性出发。慎用故事。慎用了它,可以让毫无涉世的孩子形象地了解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用心编造孩子的世界,用孩子所能理解的语青向他讲述他所不了解的世界。目的在于幼儿一生的健康成长,以曾经种植下的真善美之心陪伴他一生,这是我们教育者通过文学形式承载的一份责任。 教育故事论文:道德教育故事教材分析论文 一、引言 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强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古代中国的传统作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重视德目的教学,注入式地进行。小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只求背诵,不重视理解。聪明绝顶的小孩也许会自然而然地贯通其中的道理,但大多数的学生对所读的东西,只是一知半解。这种注入式的方式不符合学习规律,不为现代教育所接受。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再沿用这种古老的道德教育方式。 近二三十年来,欧美的教育工作者搞了许多颇具创新精神的道德教育实验,提出了不少新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隐蔽课程。学校不设独立的道德教育课,也没有专门的教材,而由各科老师兼负德育工作。因此,德育可以说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工作。 二是价值观念澄清法。所谓价值观念澄清法,就是学生具备自己的“一袋子”道德观念,他们可以自由去澄清和选择,教师并没有固定的指导方向,只是采取中立的态度,整理和综合学生所持的意见。这种方法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所谓的“自由教育”精神,另一方面反映出西方社会的教师似乎缺乏信心,不愿将自己的意见加在学生身上;而青少年则越来越早成熟,年纪轻轻便具有独立作主的思想,宁可受同辈的意见左右,也不愿受老师影响。 三是道德认知发展法。这种方法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30年代开创的儿童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理论。继承者有美国的柯尔柏格,他根据道德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以道德两难情境及问题解决方法去探索并推进儿童道德推理和判断力及道德观念的发展阶段。近年来这种方法在欧、美、非各国实验过,获得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柯尔伯格的论点。 四是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本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英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注重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评价。主张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础上,注重“角色承担”“情境教学”。 以上所述无论是古代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还是西方理性情感主义道德教育,对处于学龄初期的小学生来说,都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教材教法上不够生动活泼,未能主动适应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影响了教学效果。有鉴于此,从1994年起,我们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利用漫画故事编写教材,组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开展实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简要说明这一实验教材的特点,分析漫画故事教学的长处及其对小学生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编写体例 (一)教材目标 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诚实勇敢、互相友爱、关心集体的品质,养成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勤劳动、讲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结合小学低年级启蒙教育的特点,我们确定了“爱的教育”“礼貌教育”“勤奋教育”“诚实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等六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 1.爱的教育——学会爱父母、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富有同情心,初步具有合群乐人的品质。 2.礼貌教育——学会尊重他人,言行举止文明谦让,待人接物符合礼仪的基本要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3.勤奋教育——懂得勤奋是一个人学习和做事成功的基本条件,形成勤奋、刻苦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做一个勤奋上进的人。 4.诚实教育——懂得什么叫诚实,形成待人处事的诚实态度和行为习惯。 5.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别人的劳动,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6.公德教育——了解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花草等基本的社会公德。 (二)教材内容 我们根据上述六大方面的德育目标,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为主,选取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1.历史典故: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富有教益的典故,这些典故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历代人民的提炼,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它们往往在生动的情节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得到广大群众的共同认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历史典故生动形象,学生便于接受,它们无疑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如《孔融让梨》等。 2.从《三字经》《小儿语》等中国古代蒙学书籍及诸子百家的一些基本思想中选取相应的内容,如《不打扰别人》《做客的学问》《滴水穿石》等等。 3.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补充相应的内容,如《爱护小动物》《爱同学》《爱老师》《遵守公共秩序》《自己的事自己做》等。 (三)教材体例 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漫画故事德育教材采用统合设计的体例,即将课文标题、漫画故事、问题与思考、学生活动作业和家长反馈等课内外教学环节、要素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编排。 1.课文标题:实验教材通过不同种类的标题为学生提供道德观念,形式上不求划一。首先尽量突出道德要求的民族传统特色,如《孔融让梨》《长幼有序》《悬梁刺股》等课文都以中华民族历史典故取名;同时也穿插反映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如《讲信用》《遵守公共秩序》《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一部分则直接结合德目来标题,如《爱父母》《爱老师》《乐于助人》等。 2.漫画故事:实验教材利用漫画引出故事,重视运用视听手段来加强教学效果,包括提供漫画软片、故事录音等,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与思考:教材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通过看漫画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4.学生活动作业:作业不重文字作答,而是设计了一些辅助教学的道德实践活动,并力求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旨在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5.家长反馈:结合课本要求,设计家长反馈的内容,要求家长观察子女在品德课学习之后相关方面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和教师,以便统一教育措施,优化品德教学,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有效地达到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 经过三年时间的探索,形成了这样一种漫画故事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即教师至少用一半以上的课堂教学时间,结合课题先向学生讲述漫画故事,然后在每个故事的结尾向学生提出和揭示需要回答的道德问题,点明故事主题,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和练习。 (一)漫画故事引路 通过对漫画的观察思考,辅之以教师的讲解,提供给学生一种道德行为的典范(或反面素材),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传递的道德观。如《悬梁刺股》一课的教学,先出示课题和漫画,以“谁把什么挂在屋梁上?”和“谁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为引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看图,拼读课文,理解大意,接着针对插图引导:“图中坐着的人是谁?”“什么时候了他还在干啥?”之后让他们来听故事……课始以漫画故事引路,引起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细心地拼读课文,思考寓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漫画,认真琢磨教师讲述的故事,使学生头脑中先有了故事和漫画告诉了我们什么、其中人物的言行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学习,为下一步的明理导行奠定良好基础。 (二)道德问题讨论 让学生对漫画、故事中的人和事进行讨论、分析、评价,澄清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生心中已有了初步的道德判断,迫切想得到证实和肯定,因此教师此时若能破解学生内心的道德困惑,有利于他们认识正确的道德行为,辨明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这引导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努力了解漫画、故事内容的大意,人物和言语、行为是正是误,并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师生共同的分析,一起做出恰当的评价,揭示一定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接受、吸收。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课,听完故事录音后,教师先请全班学生思考:“1.言子自己遇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2.别人遇到困难时言子又是怎样做的?”接着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踊跃地发表意见,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言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讨论时教师应从多角度让他们想像、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总结。 (三)布置实践作业辅助教学 结合学生所取得的道德认识,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分析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通过实例分析巩固自己的道德认识,再进行道德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成效。如《乐于助人》一课实践作业是这样布置的。 1.你以前帮助过身边的人吗?他们有什么表示?他们若没有表示感谢,你心里有何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言) 2.你帮助过陌生人吗?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3.当你面临下列情形,会如何做? (1)有一天,同桌忘了带课本,上课急着用。 (2)有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在地,她摔疼了,站不起来且人又很胖。 (3)小芳艳得重病,家境十分困难,无钱医治,眼看就要被病魔夺去生命。你能通过自己能力去帮助小芳艳吗? (4)小弟弟玩迷路了,你会怎么做? (四)鼓励课外练习,及时反馈矫正 通过学生作业及家长反馈等途径,矫正学生行为,这一环节的部分工作将延伸到课外。经过前面三大环节的努力,已使学生能逐步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并以此指导和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但因全班同学认识程度不一,付诸行动努力有异,加之儿童普遍缺乏耐性,做事无适当的压力便不能持久等原因,每一节课的教学还应深入,还应向课外延续。我们就在每节课临近结束时要求学生进行与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相应的道德练习,让学生课外完成,也请学生家长协助,将孩子在外的品行表现加以笔录,定时交给班主任翻阅。班主任据此及时了解他们的各种反应,从而适时地鼓励或矫正学生的行为,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勤做家务》一课的课外练习为:“请你坚持为家里做家务活。”坚持多久,每天做几件都没规定,为的是考验学生有没有自觉的劳动意识。但要求学生若做了便在当天的家庭作业后面写明,请家长每周在反馈本上记录一次。若课后头一二周情况良好,第三周有所下降,班主任应及时在班上表扬部分坚持做好的同学,并提醒其他学生加强和巩固从教材中学到的劳动观念,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家务活。 四、结语 从以上所介绍的内容看,漫画故事教材教法具有如下特色。 (一)强调通过漫画的引导、故事的讲解组织教学内容,增强教材教法的趣味性。 (二)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量采用历史典故作为德育素材,增强教材教法的民族性。 (三)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年龄特征,重点进行爱心、礼貌、勤奋、诚实、劳动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教材教法的针对性。 (四)明理与导行并重,反馈与矫正并行,增强教材教法的实践性。 (五)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教材教法的可接受性。 根据调查结果,参与这项实验的老师、学生家长和品德学科教研人员对漫画故事教材教法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1997年2月11日的《中国教育报》曾以《小学德育新尝试》为题作了专门报道。由中央教科所、浙江省教科院、浙江省教研室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鉴定组经过认真评议之后认为:“小学生漫画故事德育教材教法实验课题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进小学德育教材教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为目的,对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教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课题思路新颖,立意明确,方向正确,措施得力,设计规范,对探索小学德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课题借助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以漫画、故事的形式设计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内容取材丰富,体例合理,形式新颖直观,趣味性、实用性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新的教材教法把认知、导行、考核结合起来,将外在教育与内在思想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德育过程的一体化,对小学生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有较全面的、生动的启蒙教育作用,实验效果显著,对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漫画故事教材教法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但无论如何,利用漫画故事编写德育教材,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是一个有效、有益且可行的改革尝试。这一初步尝试能得到老师、学生家长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对于这个道德教育上的新事物,已经可以说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力工程质量在电力工程行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它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其特点着手进行较为详细地分析和讨论,然后总结出了一套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并针对电力路灯照明实际电力工程中的质量控制管理措施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电力工程质量;特点;管理方法 电力工程在其性质上来讲就相对特别,它不仅拥有一般产品共有的一些质量特性,例如寿命、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一些满足其必须的使用价值之外,而且还拥有电力工程行业所独有的质量特性。由于电力工程质量本身就是为了使电力工程得以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还需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设计文件技术规范标准以及合同里所规定的特殊综合属性。就特定的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管理而言,主要是要合理把握其在耐久性、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型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等各方面特性相结合,由于这几个特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为此一定要确保电力工程质量的每一种特性都能够达到标准要求,然后更好的使整个工程质量问题得到保障。 1 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科技与人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电力工程铺设范畴也随之越来越广,因此很有必要更加的重视电力工程质量的控制以及其管理工作。当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与人民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与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当前电力工程的依赖程度也渐渐提升。可以说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和工作直接取决于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想保障人民基本的物质需求,就必须保证高质量的电力供应,从而才能更好的保证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1.2 与市场竞争息息相关 谈到市场竞争,电力工程就好比一个产品,一个产品质量好坏是企业的灵魂。何况是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一个产品质量必然服从的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为此,要想寻求跟好的发展,需要保障产品的质量。 1.3 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因为电力工程行业在我国经济进步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笔的资金用于电力工程施工建设。其目的在于建设一个相对完善的电力供应网络,从而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维护国家持续稳定的发展。相反,如果在电力工程质量中经常出现问题的话,将会带来巨大的浪费以及损失。为此,很有必要采取管理措施或方法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2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分析 之所以将电力工程比作一件产品,是因为电力工程具有同商品一样的使用价值,然而要想保证其使用价值,就需要使该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得到保障,也就是产品的质量。由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周期较长、范围较广、复杂程度高等特点,给质量造控制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3 项目不同阶段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依据电力工程项目的不同特性,文章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并划分了以下几个环节。 3.1 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 电力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包含对电力市场的项目需求分析以及项目选址报告、实地考察与项目相关的详细计划书和可行性评估等内容。一个特殊、复杂的项目,在其决策阶段需要细化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其次,在决策阶段应当把握好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项目选址地区的规划以及相关国家规定,明确电力工程项目的目标,且技术水平上具有合理性,从而保障整个项目与投资环境的协调关系。 3.2 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质量控制的设计阶段,由于工程性质、规模以及特点的灵活性,通常需要按照不同的工程要求和特性的进行不同分工设计。依据以往经验可分为初步设计、实地验证以及施工图设计这三个阶段,然后在每一设计阶段时期做好相关技术文件资料、设计说明文档等数据资料的完善工作。 3.3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可以说是电力工程整个项目质量控制环节的重点,直接决定着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一般都将施工阶段分为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控制。如何准确按照设计的规定要求进行施工作业,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点的设置;然后针对质量控制点的控制对象进行分析;能够对工程中的一些质量隐患问题进行预判断并及时作出回应措施;确保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通过把握好电力工程质量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跟有效的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 3.4 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的验收工作是电力工程质量建设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工序,旨在全面考核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果,施工质量以及检查设计的检测合格是保障工程项目投入正常运行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可将其分为单工程验收以及全部竣工验收。首先需要通过的是单项工程验收,在出示相关工程验收证明后,经由建设单位的监理工程师进行核对,最后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的共同参与下正式宣布全部工程竣工验收。 3.5 使用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工程投入使用运行的过程当中,应当定期对对用户进行回访工作,深入熟悉工程使用过程中的质量隐患问题,并且作出回访记录并分析,然后后存档。 4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实例分析 在建设电力质量工程管理中,针对某电力路灯照明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及分析,从而在实际控制过程中了解其管理方法及应用。按照该项目的工程实际特点,作出了一下一些控制措施: 1)充分考察地理环境,针对适合场地类型制定出有效合理的设计方案。 2)在施工现场成立一个项目管理部,以项目经理为首,明确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3)由IS09001质量体系工程师以及相关技术负责人保证质量问题。 4)由项目副经理负责主持的生产作业系统,设立正轨的施工队、施工科;施工科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负责施工生产过程中的监督、调度、检查等工作,使得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等整个过程都达到规定质量要求水平。 5)由主管部门调配的经理助理负责主持相关劳动管理系统,关于一些技术人员的培训、调配等工作,提高全体施工技术人员的施工技术与业务素质。 6)最后就是竣工验收阶段,项目在按照各项相关标准验收之后后,必须派出质量检测人员进行定期检查,记录并以质量报告的形式进行数据分析及存档。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为此,鉴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基本特性,应当选用有效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对该项目进行控制管理。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不断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为今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方案提供有效的途径。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谈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其控制 摘要:电力工程作为一种国家经济的基础性产品,不仅具有一般产品的性质,同时还具备一些独特的内涵,例如唯一性、适用性、耐久性以及安全性等,因此,电力工程有着电力行业特有的质量要求。电力工程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安定,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关键词:电力工程 质量管理 控制 电力工程作为一种性质较为特殊的产品,它具备一般产品普遍具有的质量特征,要能够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它的使用所期望的价值,同时,电力工程还应当满足电力行业的特殊需求。电力工程的质量指的就是电力工程在符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和电力行业技术标准等的前提下,符合发展规划、设计文件、合同规定的要求,并能够达到使用标准的一种综合的特征。电力工程的特有属性:投资大、范围广、技术交叉、产品的唯一性等,给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也对它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工程的铺设面越来越广,在量的积累不断进行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当注重电力工程质的方面的管理和控制,究其重要意义而言,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1、和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家用电器成为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同时,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使得人们在各个生产或服务领域都采取了高效、便捷的电脑操作或电脑办公,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离不开电力供应,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电力工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电力供应的质量,关系着人民群众能否有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优质的电力工程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电力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市场经济时代,电力产品作为参与社会竞争的一大产品,其竞争优势也依赖于产品的质量。因此,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电力企业和参与电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建筑、安装、监理、以及设备、材料生产厂家、大件运输单位等相关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守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或是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就必须做到提供给电力工程的产品是优质、安全的产品,它们是电力工程质量的总和,是创建优质电力工程的要素。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对电力工程建设中各个环节的的质量控制,电力企业和相关企业才能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形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电力工程的质量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电力供应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稳定都有着很大影响。电力产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国家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大量优质的电力工程项目,为社会提供充足、可靠的电力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社会能够安定、祥和地发展。因此,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国家的电力工程质量问题频发,那必然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不便或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例如:今年7月30日,印度北部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内的9个邦电网崩溃遭遇大面积停电,造成交通瘫痪、供水危机,约有3.7亿人口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二、 加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的措施 在现代化的年代,电力供应不但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粮草,是国家的先行官。作为承载电力供应的主力军——电力工程,它的质量优劣会影响到电力供应质量的优劣,也就会影响到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满意程度。电力工程所涉及的项目较多,范围广且较为复杂,因此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也需要有更为系统的方式和方法。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做好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 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由诸多环节组成,首先便是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决策阶段主要包括:电力市场的需求分析、负荷中心的计算、拟建地址的选择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详细合理的计划书等。任何一个规模大,影响远的电力工程项目在进行之前都应当谨慎的决策,做好决策各环节的准备工作,使之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更要综合考虑使用寿命、项目投资、社会影响等诸多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确定工程规模,以求所建项目适应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选址上,既要选择地质条件好、线路出线短、以求降低工程投资,又要尽量减少所建工程带给周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使得所建项目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把握好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电力工程的唯一性使得每个电力工程在工程规模、特点和具体的实施操作上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在地域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具体工程具体分析,千万不能简单地套用图纸。通常情况下,需要将工程设计的过程细分为实地勘察、初步设计、初设审查、施工图设计等诸多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是关键点,都是把握设计产品质量的重点,不可轻视。每个阶段形成的文献和资料也都非常重要,一定要完完整整地归档,做好保存工作,以期能更好地将设计完善。 3、 严格把关施工阶段的质量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可谓是整个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中之重,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包括施工前的准备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应当进行设计交底,预先了解工程概况、设计理念、建筑和设备的关联、土建施工和电气安装的交叉、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要求等;另外,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也很重要,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的要求,结合电力部门颁发的施工技术标准,确定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并将关键点的分析和把握层层落实到实处。总而言之,应当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工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采取事前防范措施,将隐患消除于未然。同时,施工过程中对设备和材料质量的把关、对施工工艺的监督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对于任何一个电力工程来说,我们只有在认真把控好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问题后,才能确保完成一个优质的电力工程项目。 4、 做好工程项目的验收工作 电力工程项目验收所要考核的是工程项目整个的建设成果,其验收的结果直接影响着该工程项目能否投入到生产和使用环节中去。在进行工程项目的验收过程中,我们一般将其分为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单体工程验收、以及整体工程验收,每一项验收工作都很重要,要认真做好验收记录,尤其对分部分项工程中的隐蔽工程验收要重视有加。只有在每项验收工作合格后才能确定工程投运,交付使用。 5、 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反馈 电力工程经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交付使用的电力工程即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中,此时也是对工程项目质量考核和管理的一个延续。在电力工程正常使用的期限内,各参建单位应当对电力工程使用单位进行定期回访,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把握自己的产品在该项电力工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隐患,并及时做好记录、分析、处理,不断改进,而不是交付使用后就万事大吉,一定要注重后续的经验积累。 一、 结语 总之,电力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严格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控制,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遇见的工程质量监管问题,不断丰富经验,完善相关制度,形成有效的质量监管方案,才能建设更加经济环保、安全高效、持久耐用的电力工程。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摘 要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成为了电力部门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严峻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改革措施。 关键词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对策 0引言 电力工程是指一切与电能相关的工程。而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则是指在电力工程项目进行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的组织、策划以及管理的活动,从而确保电力工程质量具有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长久性以及与环境相协调等优点。据了解,国家在电网建设和电网改造方面的投资将不断扩大, 估计到 2020 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9 亿 kW,用电 45000 亿 kW·h,复合增长率达到5.5%[1]。随着电力投资的不断加大,电力工程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推动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影响电力工程的主要因素 从电力工程实施的过程来看,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技术、施工环境等[2]。 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是电力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主观因素。它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的策划者、管理者、施工人员。策划者对于工程项目的策划、规划是否合理、正确;管理者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控、监督是否到位;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是否支持其工作、施工技术是否规范、是否达标等等,都对电力工程质量好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电力工程施工材料主要指施工时需要的原材料、构配件等,施工材料是电力工程的质量基础。所用的材料质量不达到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那么,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安全性。施工设备是指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到的机械设备,如运输设备、操作工具、测量仪器、调试仪器等。施工设备的电力工程施工的手段,设备配备是否合理、质量优劣、操作是否安全,将会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产生影响。施工技术是指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设计、流程、调试手段、测量误差等方面,施工技术的成熟、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施工成本。施工环境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工程实施环境等,对于施工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有利于推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所以,在进行电力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是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2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对策 在充分考虑影响工程质量因素的同时,还应该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以确保达到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改革措施,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 2.1提高电力工程质量意识,建设优秀施工队伍 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主观因素。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努力提高全体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电力企业可以定期对电力工程上至决策者,下至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电力工程质量业务培训,使他们明确电力工程的特点、范围、技术要求等,并进一步增强各级人员的责任感,让每一位工程项目人员在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质量是电力工程、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建立强有力的施工队伍,对于电力工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大对一线工人的岗前培训,如施工注意事项、工艺质量要求等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和安全生产意识,促进他们自觉地遵守各项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把好电力工程质量关。 2.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领导,责任落实到个人 电力企业应该根据相关的技术质量法规、工程项目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可以结合电力工程施工进度,对各级领导、各个环节的技术人员、操控人员等实行项目捆绑,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制定明确的监理细则、监理目标,建立工作小组,对工程项目的各个工序、各个阶段的质量效果进行监管、督查,并定期进行考核验收,让相关人员明确目前工程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并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和衔接。监督小组应该严格遵照电力的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做好监督和管理,不断地加大安全监管的力度,凡是出现质量问题,一定要追求当事人责任,确保工程项目的责任制度的持续施行。 2.3加强工程施工的技术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电力工程项目的技术问题主要涉及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调试手段、测量误差等,所以,电力企业应该加强电力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使用阶段等五个阶段的技术监管。在投资决策,即形成技术方案的阶段,应该加强对电力市场需求、可行性报考等进行分析,确保形成合理正确的技术决策方案;在设计阶段,可以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步骤来进行,在设计时还要结合项目的规模、性质、特点等来灵活地调整设计方案,加强设计阶段的监管。在施工阶段,加强对每一道工序的技术监督,设置质量预备空点,观察和分析工序质量波动,同时,对于施工时运用的材料,可以采取随机检查的手段来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达到要求,最终保证施工质量;在验收阶段,可以分为逐项验收、全面验收的方法来进行验收,促进电力项目的顺利投产;在使用阶段,可以进行定期的回访检查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做出相应措施,改善工程质量。 3 结论 抓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确保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是电力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突破口。电力企业应该要对电力工程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地探求科学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对策,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为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探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质量管理及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相关企业单位更要注重电力工程的质量工作。笔者结合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内容以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现今电力工程管理以及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管理及控制的完善措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69 文献标识码:A电力工程作为一种国家经济的基础性的产品,不仅具有一般产品的性质,同时还具备一些其独有的特质内涵,例如耐久性、适用性以及安全性等。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深化改进,电力工程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为了科学合理地实现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就要明确其内容特点以及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找到实际有效可行的改善措施。 一、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以及特点分析 1.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电力工程主要包含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等五个阶段。做好各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严格的控制好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关键。 首先,在项目的决策阶段的质量管理主要是详细地分析电力市场的需求,对工程项目的选址、可行性分析以及项目计划等进行审核,以确保其科学合理性。其次,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可将其分为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用过对不同的分阶段设计有效地进行管理和控制,来确保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接着,是在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的管理,该阶段是工程项目质量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特征就是对施工的因素和过程的管理,并不是为了某一单纯的管理结果。再次,在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主要可以分为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主要是对设计与施工质量进行综合检查,是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最后,即使用阶段的质量管理,电力工程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即将投入交付使用的环节,其基本任务就是开展质量回访和检查。 2.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首先,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影响其质量因素比较复杂,进而增加了对电力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分析、判断以及处理等工作的难度。其次是严重性。如果电力工程质量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工期的拖延、投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进而使得工程的施工受到影响,严重时会留下一定的质量隐患,威胁人民的财产安全。再次是突发性。电力工程是一项系统并且复杂的工程,因此,对于电力工程的施工或是运行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一系列的突发性问题,这就需要管理控制人员不断总结实际经验,采取相应的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后,电力工程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由于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引发其它的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化,所以在对电力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管理时,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二、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电力工程业务的管理即控制流程中,供电技术公司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企业中,如业务部、工程管理部以及财务部都与用户电力工程密切相关。 业务部以及工程管理部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分别担当各自的职责;财务部负责各用户收取技术咨询费、工程款,向施工单位拨付工程款和向供应商拨付材料款和设备款,作用是十分明确的,但同时,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接会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展。由此可见,在整个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中尚有些欠缺和不完善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水平需要提高。 由于电力工程涉及到的专业较多,投资成本较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决策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该地区的供电能力。但是,目前在一些临时筹建的项目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工作人员以及多数的工程技术操作人员缺乏良好的投资效益观念以及对施工合同、控制造价等方面的认识,一些不科学合理的决策时有发生。 2.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职责不明确,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 现今,我国的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国家电网公司、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多级管理网局投资项目。但是由于主体缺位,采用属地化管理,使用权转移造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失效,造成工程管理上的种种漏洞,难以保证经济效益和质量。 3.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较多 首先,由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周期相对较长,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尽管在电力工程系统内有着很大的专业和经验上的优势,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缺少竞争意识,不思进取。其次,对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的隐患造成因素较多,当电力工程项目进入使用阶段后,不能够及时检查其内在的质量,如果只看表面,很难看出其中存在的质量隐患,所以,对于目前的管理机制和水平很难对工程质量做到实时控制以及及时处理。 4.电力工程的施工合同的执行不规范 电力工程一般都是在系统内运行,尤其是当合同的真正履行者是建设单位时。当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合同条款执行时,合同的法律效力显得十分微弱,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领导意志的行政干预和拖欠工程款。 5.电力工程建设单位的承建制度问题 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一些建设单位都将其交给其“三产”单位承建,然后由"三产"单位分包给施工队伍,那么,在此过程中就会有以下问题的出现,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首先,"三产"单位工程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一般不能很好的适应目前大量的电力工程建设的要求。其次,由于在一些施工单位中,农民工占有其中的很大数量,所以,并不能满足整个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所要求的综合素质。最后,一些"三产"单位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盲目追求最低价中标,而不考虑工程项目质量的要求,进而使得施工单位以降低工程质量为代价,以次充好。 要在现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加速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切实了解企业在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工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使工程的每个环节都可控,使各种影响因素都向着电力工程质量改进方向科学合理的发展。 三、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 1.加强管理,切实地落实责任制度 要尽快地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需求并且能够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地将责任制落实到位,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具体的工作人员的职责,同时加强监督和检查,严格按照电力工程的规范和技术要求,对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简而言之,就是实行工程质量的终身制,真正的落实责任制度,进而使工作人员负起责来。 2.组建优秀的建设团队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团体的生产力量密不可分,同时,在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中,人为的影响因素占有很大一部分,因此,组建优秀高素质水平的建设团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提高工作人员对电力工程质量的意识,加强对管理技术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其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是非常必要的。 3.制定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在给电力行业提供机遇的同时,更是对电力行业的一种挑战,因此,电力企业要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证电力工程质量的优质就是其最好的策略。根据工程要求对监理目标、进度计划、人员和料物计划进行规定时,要制定明确的监理细则,其中要包括详细规定出工程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的工程质量标准、检查标准以及验收程序等等,以便于工作人员在质量控制工作中,相互协调好各工作的衔接。同时,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职责等,进而加强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就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使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制度逐渐完善,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切实的增加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要实现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落实好项目质量管理及控制工作,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对质量监督制度以及控制方式进行合理的完善,全面加强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使得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再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电力工程的发展。但在当前电力工程质量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就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高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 引言 近年来,由于社会上各行各业对电能需求量的增加,有效的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电网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前提下,电力工程企业在电网建设中的重要性得以突显出现。电力工程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对施工要求较高,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都对电力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快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 一、电力项目建设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伴随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工程建设也取得不小成绩,电网系统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地区较为偏远的地区的用电问题也都得到解决。电力行业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行业,肩负着生产、生活的电力供应。电力工程的建设是电力行业的基石,不断完善和建设电力基础设施,才能为国家电力系统和电力行业的进步打下牢固基础。建设、制造电力设备必须以完善的管理和成熟的技术为依据,不仅是工程进度延误的问题,质量关不能守好,还会带来生命、经济损失。因此,控制电力工程质量刻不容缓,只有全过程地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严格监管,才能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二、电力工程存在的问题 1、决策的不合理 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的成败。电力工程由于涉及面广、投资金额大,对社会以及居民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因决策不合理导致工程停滞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施工前,决策者应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对施工环境进行充分的实地考查和调研,结合集体的智慧做出最佳的决定。 2、合同的未规范执行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中,由于施工合同的执行力不够规范,常常会妨碍合同的法律效力。众所周知,大部分的电力工程都在系统内进行,其涉及的部门、单位往往也都在系统内,这时,建设单位作为合同的履行者,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很难按照合同条款一一执行,从而影响合同的执行力,对工程施工质量也产生更大的挑战。 3、工程施工部门之间的不协调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与电力工程相关的部门主要为工程管理部门、安全检验部门及施工单位。工程管理部门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安全监察部门的岗位职责是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安全的全面监督和管理,确保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施工单位主要是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承担具体的施工任务,担当主要的职责。这样各部门就会从工程的施工开始到工程的结束,在各个环节中出现多次交接,导致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够顺利,有时甚至会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进度。 4、施工人员复杂 目前在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往往在接到工程项目后,临时进行施工队伍的组建,而外雇人员也多为外来务工的农民,这部分人员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之缺乏相关的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意识缺乏,不能采取主动的安全措施进行防范,导致现场安全隐患增加,施工质量也无法保证。 5、工程监管的难度大 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繁杂往往存在一定的隐患。尤其是在工程材料的供应商较多时,施工过程中工序的交接、工程的材料质量、隐蔽的工程建设就变成更为复杂的问题。因此,相关人员要在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严把每一道工序和产品质量,做好交接工作以及质量的检查和评定,确保施工过程安全有效的运行。 三、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电力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电力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在选拔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条件和标准,这就导致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而且管理经验较为缺乏,质量管理和控制都不能很好的进行掌握,现场管理人员人为失误较多,极易导致重大工程事故发生。 2、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电力工程项目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得以进一步的扩大,但电力工程施工水平还没有与之相匹配,这就导致工期及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很大一部分施工企业还存在着施工技术落后的问题,施工技术水平无法满足施工设计的要求,施工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地方。 3、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不够完善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不仅包括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对资金的管理也极为重要。在实际施工管理中,经常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进行违规操作。整工程施工结束,要在验收合格后,对整个工程进行核算与审核,之后再向用户征收工程费用,随之支付施工单位以及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商各类款项。 4、管理工作中的安全意识不足 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是确保整个电力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责任意识,这就导致施工现场常有安全事故发生,此外,电力企业也未指定好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工作流程中也常常出现各类问题,这也制约着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四、提高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电力工程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管理人员的思想和技术普遍落后,因此第一步对策就是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综合技能的培训,可以利用国内外的实践锻炼机会,鼓励管理人员多学习和借鉴,招纳各类人才,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的专业素质。无论是文化道德还是业务技术,都应该是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责任意识提高上来就能一定程度的避免因疏忽大意、敷衍了事而造成的工程事故。 2、完善责任制度 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的提升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效果,就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落实责任管理制度,将电力工程管理的各项工作全部落实到人,制定好完善的奖惩制度,保证工程管理的效率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为此,电力企业可以从内部的分配机制、用人机制以及服务机制来落实责任制度,让每一位员工均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保证整个电力工程能够得到安全有序的进行。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还要完善考核制度,对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严格的考核,保证电力工程项目能够得到顺利的进行。 3、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作为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管理内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监督和调度工作,而且还要强化施工现场的指挥工作,只有严格依据调度方的安排来进行开工和停工,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程,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还需要在施工区域内悬挂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这样不仅能够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到施工区域,而且还能够对施工人员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避免误操作的发生。 4、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即是施工进度的管理。为了确保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则需要在施工前缺乏完善的工程进度管理计划,在制定计划时需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对一些重点影响因素进行管控。而且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指派专人来对施工进度的进行情况进行汇报,根据汇总分析来对工程进度计划进行及时的整改,确保工程进度的顺利实施。 5、严格技术管理 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每道工序前进行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各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施工工地所用的类材料,都应抽样检查,以确保施工质量;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 6、做好工程设备的管理工作 工程设备作为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其进行管理,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控,才能将设备的功效有效的发挥出来,加快工程进度的提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管理作为专业的一门科学,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在电力工程管理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对管理标准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高效和优质。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深化改进,电力工程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因此,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质量管理及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相关企业单位更要注重电力工程的质量工作。为了科学合理地实现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本文就其内容特点以及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找到实际有效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电力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就需要对工程的各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尤其是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加强现场的监督管理,要实实在在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工程质量管理对工程的影响最大,因此加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十分关键。质量控制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基础。质量控制要从多方面考虑,在施工的各个进程中都应严格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协同技术人员进行解决,从根本上保证每个阶段的工程质量,从而确保整个电力项目的质量。 一、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特点分析 1.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影响其质量因素比较复杂,进而增加了对电力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分析、判断以及处理等工作的难度。2.严重性。如果电力工程质量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工期的拖延、投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进而使得工程的施工受到影响,严重时会留下一定的质量隐患,威胁人民的财产安全。3.突发性。电力工程是一项系统并且复杂的工程,因此,对于电力工程的施工或是运行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一系列的突发性问题,这就需要管理控制人员不断总结实际经验,采取相应的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后,电力工程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由于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引发其它的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化,所以在对电力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管理时,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二、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 1在整个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中尚有些欠缺和不完善之处。 1.1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水平需要提高。 由于电力工程涉及到的专业较多,投资成本较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决策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该地区的供电能力。但是,目前在一些临时筹建的项目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工作人员以及多数的工程技术操作人员缺乏良好的投资效益观念以及对施工合同、控制造价等方面的认识,一些不科学合理的决策时有发生。 1.2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职责不明确,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 现今,我国的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国家电网公司、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多级管理网局投资项目。但是由于主体缺位,采用属地化管理,使用权转移造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失效,造成工程管理上的种种漏洞,难以保证经济效益和质量。 1.3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较多 首先,由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周期相对较长,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尽管在电力工程系统内有着很大的专业和经验上的优势,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缺少竞争意识,不思进取。其次,对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的隐患造成因素较多,当电力工程项目进入使用阶段后,不能够及时检查其内在的质量,如果只看表面,很难看出其中存在的质量隐患,所以,对于目前的管理机制和水平很难对工程质量做到实时控制以及及时处理。 1.4电力工程的施工合同的执行不规范 电力工程一般都是在系统内运行,尤其是当合同的真正履行者是建设单位时。当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合同条款执行时,合同的法律效力显得十分微弱,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领导意志的行政干预和拖欠工程款。 1.5电力工程建设单位的承建制度问题 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会有以下问题的出现,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首先,"三产"单位工程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一般不能很好的适应目前大量的电力工程建设的要求。其次,由于在一些施工单位中,农民工占有其中的很大数量,所以,并不能满足整个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所要求的综合素质。最后,一些"三产"单位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盲目追求最低价中标,而不考虑工程项目质量的要求,进而使得施工单位以降低工程质量为代价,以次充好。 2由于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和质量的还包括人为因素、施工方法材料和设备因素以及施工环境等因素。 2.1人为因素 。人作为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主体,是施工的第一要素。每个施工者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都可能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其是所有决定因素的基础。因此,提高施工者的整体素质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 2.2.施工方法。作为实现电力工程质量的手段,施工方法的优劣对工程的整体进度、质量的影响比较明显,也是整个工程能否按期完成的关键。因此,施工单位在工程前期的方案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技术、工艺、管理、经济等多个要素,力求以最经济快捷的方式做出最优质的工程。 2.3施工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含技术、管理、劳动等多种要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对电力工程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时要根据工程特点,考虑影响施工的环境因素,结合施工方案和技术条件,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将它们对工程的影响降到最低。 2.4施工设备和材料。材料是建造工程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只有好的材料才能建造出优质的工程。因此,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另外,设备的可操作性、稳定性与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都密切相关。 三、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 1.加强管理,切实地落实责任制度 要尽快地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需求并且能够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地将责任制落实到位,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具体的工作人员的职责,同时加强监督和检查,严格按照电力工程的规范和技术要求,对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简而言之,就是实行工程质量的终身制,真正的落实责任制度,进而使工作人员负起责来。 2.组建优秀的建设团队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团体的生产力量密不可分,同时,在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中,人为的影响因素占有很大一部分,因此,组建优秀高素质水平的建设团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提高工作人员对电力工程质量的意识,加强对管理技术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其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是非常必要的。 3.制定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在给电力行业提供机遇的同时,更是对电力行业的一种挑战,因此,电力企业要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证电力工程质量的优质就是其最好的策略。根据工程要求对监理目标、进度计划、人员和料物计划进行规定时,要制定明确的监理细则,其中要包括详细规定出工程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的工程质量标准、检查标准以及验收程序等等,以便于工作人员在质量控制工作中,相互协调好各工作的衔接。同时,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职责等,进而加强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就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使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制度逐渐完善,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切实的增加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结语: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要实现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落实好项目质量管理及控制工作,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对质量监督制度以及控制方式进行合理的完善,全面加强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使得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初探 【摘要】电力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扮演着相对重要的角色,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仍然需要所有电力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本文就结合我国电力工程的实际管理工作,重点分析其内容、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对策略,从而来保证电力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影响因素;改进对策 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逐渐加大对电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要落实到位。电力工程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投资比较大以及专业技术比较强,这些一系列的特点都深刻影响到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进步。 一、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电力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程,其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和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工作是所有工程顺利进行所必须开展的工作,在设计之前,要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收集,并且要保证设计工作满足实际的施工环境,在设计相关图纸时,要和当地的电力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保证线路路径的制定工作、选择主设备以及主接线的设计都能够满足实际施工需求,等到设计工作完成之后,还要让相关的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业主等部门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查,保证不存在任何问题时再进行施工。 前期的设计工作顺利完成之后,要对施工过程做好质量控制,在施工之前重点检查监理部门的相关设备是否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还要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互相监督,加大对材料和设备的审查工作。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主体就是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步骤进行控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步骤和方案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设计图纸的要求,在进行图纸变更工作时,要保证其合理性,监理工程师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自觉承担自己的相关责任,对施工步骤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所有设备、仪器、电表和计算机等设备的顺利工作。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要结合实际施工条件进行电子化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力度。 二、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特点 根据实际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来看,其主要特点包括复杂性、突发性、严重性和可变性等。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在导致实际的管理工作步骤较多、难度较大。电力工程在实际施工和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这就让整个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电力工程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出现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电力工程出现投资成本增加或者工期拖延的现象,稍不留意还可能给后期的使用过程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严重性。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改善工作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比较大,对于施工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还有待提升,所有影响因素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种种变化,这就必然导致整个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二)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 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概括为保证体系的缺失、招标工作不严谨、质量管理措施不到位等。 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体系在整个工程中占据着相对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还缺少全面系统的保证体系,这就让领导者对工作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相关职能无法正常发挥,也不能明确各种责任,导致施工人员的体系得不到进步,并且新入职的工作人员不能接受全面的培训工作,有的管理部分缺少设备和资金的支持,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电力工程的招标工作不按照正常的顺序进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部分企业把整个工程项目承包给没有资质和相关技术水平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和施工技术都不能满足正常的建设工作,他们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往往会缩小工程投入成本,从而让整个管理工作缺乏控制。 质量管理措施不全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若不能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措施,就不能相对严格、客观地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这就可能引起施工企业出现任意缩短工期,盲目赶工的现象,电网企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控制。 三、对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改进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工程决策的科学性 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纯地对工程施工进行控制便能够完成的,它是由多个影响因素一起构成的,加大电力工程在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中相对重要的环节,要严格控制实地考察、市场需求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地址选择和拟建以及对负荷中心的计算等环节。还需要做好其他相关环节的决策准备,按照一定的法律和政策指导,综合考虑电力工程的使用寿命、项目投资以及影响范围等,保证电力工程的建设能够尽可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工程选址要尽可能的考虑地质条件优越且人口稀疏的地区,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个工程的投入成本,减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完善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特征、规模以及实际操作步骤受到整个设计工作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实际的项目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工程的施工环境,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再进行初步设计,保证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审查,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对实际工程的施工影响,保证每一个阶段设计工作所产生的资料和文献都实现归档,保证电力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有所侧重点。 (三)控制管理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 要想保证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能够起到一定实质性的作用,就要控制好整个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在实际施工之前,每一个部门都要进行设计交底工作,保证能够掌握整个工程的设计理念、工程概括以及建筑和设备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满足施工项目的实际需求。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各个施工点进行分析和控制,把相关的控制和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尽可能地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对于施工过程所使用的相关材料和设备要加大控制力度,减少各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和发展。 (四)做好工程验收工作 电力工程的工程验收是管理和控制工作最后的步骤,对于建设成果的审查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使用和生成效果,要在工程验收过程中做好对单体和单位工程的验收、分项和分部工程的验收、整体工程的验收,还要在验收过程中做好记录工作,对于工程中所出现的不合格部位,让施工企业立即进行返工,保证质量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四、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能源基础,还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水平,就要加大控制力度来对电力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对于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使用质量。 作者简介:李念超(1972―),男,吉林公主岭人,大学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管理。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电力工程质量是电力工程的最有效保障,鉴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特性,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监督办法对项目进行管理。只有不断的在实际工作中总结质量监督办法、积累经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针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案,才能搞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本文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出发,到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总结出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方法的控制,并对某35KV变电站工程建设中实际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产品,它除了具备一般产品共有的质量特性,如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需要满足其社会的使用价值之外,还具备电力工程行业特有的质量内涵。电力工程质量就是指电力工程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所规定的特有综合属性。对于特定的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把握其在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型、与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特性,这几个特性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必须保证每一种特性都达到要求才能促使整个工程的质量。 一、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电力工程铺设面越来越广,从而就必须越加重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目前主要呈现出来的重要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人民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使得人们对电力工程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基本工作和生活,关联着千千万万家庭的舒适和安宁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高质量的电力供应,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富强。二是与市场竞争息息相关。电力工程就犹如一个产品,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灵魂。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质量的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只有保障产品的质量,才能够寻求更好的发展。三是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由于电力工程行业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一个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家每年将巨大的资金投入到电力工程的建设之中,预想建设一个完善的电力供应网络,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国家持续稳定的发展。如果在电力工程质量中频频出现问题,带来的将是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必须采取极其有效的方法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管理。 二、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1.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 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如项目的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 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员的素质, 即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作业能力、控制能力、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等, 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 而规划是否合理、决策是否正确、设计是否符合所需要的质量功能、施工能否满足合同、规范、技术标准的需要等等, 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人员素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机械是指施工过程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 包括大型运输设备、各类操作工具、各种施工安全设施、各类测量仪器和调试仪器等, 也称施工机具设备, 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械设备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机械设备其产品质量优劣程度、施工设备、仪器的类型是否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特点, 性能是否先进稳定, 操作是否方便安全等, 都将会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 3.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构配件。对于电力工程, 材料种类多, 用量大, 一种材料出现问题, 就会对整个电力工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家能想像得到用不合格的变压器、高压开关、电缆能保证设备以后安全运行吗?因此, 对工程材料的质量, 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4.方法这里所说的方法, 一是指施工方法, 即电力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调试手段和施工组织设计等。二是指对工程质量进行统计、计量和测量误差的方法。施工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 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 影响质量, 增加投资。 5.环境,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 有工程技术环境, 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 有工程管理环境, 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 有劳动环境, 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 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如气象条件变化万千, 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三、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的控制 电力工程的主要形成过程是投资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使用阶段等五个阶段。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按照建设项目程序依次控制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阶段质量。 1.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电力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包括电力市场的需求分析、项目实地考察、项目选址报告、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和详细计划书等内容。一个复杂、特殊的项目,在决策阶段必须细化好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决策阶段就要把握好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项目选址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规划,使项目的目标和水平具有合理性,保证整个项目和投资环境的协调合理。 2.设计阶段质量控制,工程设计依据工作进程和深度不同, 一般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 技术上复杂的项目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二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 是我国工程设计行业长期形成的基本工作模式, 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技术文件和经济文件。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阶段设计深度的控制来保证设计质量。设计单位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因工程规模、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按设计准备与设计展开两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 3.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就是要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 设置质量预控点, 严格质量检查, 加强成品保护。施工工序是工程施工过程的基本环节, 是构成生产的基本单位, 也是质量检验和管理的基本环节。从现场管理角度看, 工序就是人、材料、设备、施工方法和检测方法、环境等对工程质量起综合作用的过程。只有发现、分析和控制工序质量中的质量波动、将每道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才能确保每道工序质量。工序控制目的就是要控制工序形成的质量特征值的波动范围,控制其分散程度以及特性值波动的中心位置。控制主导因素, 稳定工序, 保证工程质量。 4.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两个方面。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 检查设计与施工质量, 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的顺利完成, 标志着项目建设阶段的结束和生产使用阶段的开始。尽快完成竣工验收工作, 对促进项目的早日投产使用, 发挥投资效益,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竣工验收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单项工程验收, 是指在一个总体建设项目中, 一个单项工程或一个阶段已按设计要求建设完成, 能满足生产要求或具备使用条件, 且施工单位已进行预验收, 监理工程师已初验通过, 在此条件下进行的正式验收。比如土建竣工验收、电气竣工验收、线路竣工验收。二是全部验收,是指整个建设项目已按设计要求全部建设完成, 并已符合竣工验收标准, 施工单位预验收通过, 监理工程师初验认可, 由监理工程师组织以建设单位为主, 有设计、施工等单位参加的正式竣工验收。在整个项目进行全部验收时, 对已验收过的单项工程, 可以不再进行正式验收和办理验收手续, 但应将单项工程验收单作为全部工程验收的附件而加以说明。 5.使用阶段质量管理,工程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 按照合同和有关的规定, 在一定的期限, 即回访保修期内(一般为一年时间)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组织原项目人员主动对交付使用的竣工工程进行回访, 听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 填写质量回访表, 报有关技术与生产部门备案处理。工程交付以后, 使用过程也是考验工程实际质量的过程, 它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 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开展质量回访和检查, 即一年后到现场检查和听取新建、改建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并限期整改。同时要对输变电工程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下一次类似工程提供帮助, 真正实现PDCA循环。在保修期内, 属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质量问题, 要负责维修, 不留隐患。当接到用户来访、来信的质量投诉后, 要立即组织力量维修, 发现影响安全的质量问题应要紧急处理。项目经理对于回访中发现的质量问题, 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 制定措施, 作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质量的依据。对所有的回访和保修都必须予以记录, 并提交书面报告, 作为技术资料归档。项目经理部还要不定期听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对于某些质量纠纷或问题要尽量协商解决, 若无法达成统一意见, 则由有关仲裁部门负责仲裁。 四、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某35KV变电工程建设中的质量管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根据该建设工程的实际特点,采取了几个方面的质量措施,一是考察环境,制定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案。二是施工现场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管理部,制定明确的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确保质量目标得以实施。三是由质检员依据《电气装置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设计要求、建设单位要求,依照公司ISO9001 质量体系文件,对工程的任务承接、施工准备、材料采购、施工生产、试验与检验、功能试验、竣工交验、回访与保修整个施工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四是由技术负责人和ISO9001 质量体系工程师主持的质量保证系统。五是由项目副经理主持的生产作业系统,下设施工科、施工队;施工科全面负责施工生产的调度、监督、检查,确保本工程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全过程达到质量要求。六是由项目副经理主持的物资供应系统,确保材料、机具、零部件、外协件等供应物资质量,根据材料供应计划,合理组织材料供应,加强材料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七是由主管劳动力调配的经理助理主持劳动管理系统,负责人员技术培训、调配等,提高所有工作人员及工人的技术技能和业务素质。八是项目根据各项标准竣工验收后,派出质检人员定期检查,并以质量报告的形式进行存档。 五、结束语 电力工程质量就是一种保证,要想搞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就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要不断地总结过去, 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当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成为了电力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一、引言 电力工程是指一切与电能相关的工程。而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则是指在电力工程项目进行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组织、策划以及管理的活动,从而确保电力工程质量具有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长久性以及与环境相协调等优点。据了解,国家在电网建设和电网改造方面的投资将不断扩大, 估计到 2020 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9亿kW,用电45000亿kW・h,复合增长率达到5.5%。随着电力投资的不断加大,电力工程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推动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电力工程的主要因素 从电力工程实施的过程来看,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技术、施工环境等。 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是电力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主观因素。它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的策划者、管理者、施工人员。策划者对于工程项目的策划、规划是否合理、正确;管理者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控、监督是否到位;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是否支持其工作、施工技术是否规范、是否达标等等,都对电力工程质量好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材料主要指施工时需要的原材料、构配件等,施工材料是电力工程的质量基础。所用的材料质量不达到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那么,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安全性。 施工设备是指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到的机械设备,如运输设备、操作工具、测量仪器、调试仪器等。施工设备的电力工程施工的手段,设备配备是否合理、质量优劣、操作是否安全,将会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产生影响。 施工技术是指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设计、流程、调试手段、测量误差等方面,施工技术的成熟、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施工成本。 施工环境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工程实施环境等,对于施工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有利于推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在充分考虑影响工程质量因素的同时,还应该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以确保达到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力工程质量。 (一)提高质量意识,建设优秀施工队伍。 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主观因素。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努力提高全体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电力企业可以定期对电力工程上至决策者,下至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电力工程质量业务培训,使他们明确电力工程的特点、范围、技术要求等,并进一步增强各级人员的责任感,让每一位工程项目人员在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质量是电力工程、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建立强有力的施工队伍,对于电力工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大对一线工人的岗前培训,如施工注意事项、工艺质量要求等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和安全生产意识,促进他们自觉地遵守各项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把好电力工程质量关。 (二)加强项目领导,责任落实到人。 电力企业应该根据相关的技术质量法规、工程项目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可以结合电力工程施工进度,对各级领导、各个环节的技术人员、操控人员等实行项目捆绑,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制定明确的监理细则、监理目标,建立工作小组,对工程项目的各个工序、各个阶段的质量效果进行监管、督查,并定期进行考核验收,让相关人员明确目前工程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并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和衔接。监督小组应该严格遵照电力的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做好监督和管理,不断地加大安全监管的力度,凡是出现质量问题,一定要追求当事人责任,确保工程项目的责任制度的持续施行。 (三)加强技术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电力工程项目的技术问题主要涉及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调试手段、测量误差等,所以,电力企业应该加强电力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使用阶段等五个阶段的技术监管。在投资决策,即形成技术方案的阶段,应该加强对电力市场需求、可行性报考等进行分析,确保形成合理正确的技术决策方案;在设计阶段,可以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步骤来进行,在设计时还要结合项目的规模、性质、特点等来灵活地调整设计方案,加强设计阶段的监管。在施工阶段,加强对每一道工序的技术监督,设置质量预备空点,观察和分析工序质量波动,同时,对于施工时运用的材料,可以采取随机检查的手段来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达到要求,最终保证施工质量;在验收阶段,可以分为逐项验收、全面验收的方法来进行验收,促进电力项目的顺利投产;在使用阶段,可以进行定期的回访检查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做出相应措施,改善工程质量。 四、结论 抓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确保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是电力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突破口。只有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加强项目领导,加强技术监管,才能确保工程质量,使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就是一种有效的保障,鉴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特性,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监督办法对项目进行管理。只有不断的在实际工作中总结质量监督办法、积累经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针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案,才能为今后搞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提供有效途径。电力工程质量不容忽视,它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文章从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其特点着手分析讨论,总结出了一套针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并对某电力路灯照明工程中实际质量控制的措施进行了分析。本文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含义和原理出发,对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原则、机制、工程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和实际相合,研究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可行途径。从干扰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出发,细化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将质量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以此做出精品工程。 【关键词】电力工程 质量管理 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大。电力工程作为一项特殊的产品,其不仅具有一般产品所共有的特性,还具有其特定的特征,例如,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耐久性、安全性、与环境的协调性等。作为国家经济基础性产业的电力行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严重受到电力产品供应的影响。因此,就需要一个完善的电网来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特定的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把握其在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型、与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特性,这几个特性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必须保证每一种特性都达到要求才能促使整个工程质量过关。 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与人民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使得人们对电力工程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基本工作和生活,关联着千千万万家庭的舒适和安宁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高质量的电力供应,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富强。 2、与市场竞争息息相关。电力工程就犹如一个产品,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灵魂。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质量的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只有保障产品的质量,才能够寻求更好的发展。 3、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由于电力工程行业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一个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家每年将巨大的资金投入到电力工程的建设之中,预想建设一个完善的电力供应网络,旨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国家持续稳定的发展。如果在电力工程质量中频频出现问题,带来的将是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必须采取极其有效的方法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 干扰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 1、质量中人的因素是不言而喻的。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如项目的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员的素质,即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作业能力、控制能力、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等,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而规划是否合理、决策是否正确、设计是否符合所需要的质量功能、施工能否满足合同、规范、技术标准的需要等等,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人员素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机械设备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机械是指施工过程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包括大型运输设备、各类操作工具、各种施工安全设施、各类测量仪器和调试仪器等,也称施工机具设备,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械设备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机械设备其产品质量优劣程度、施工设备、仪器的类型是否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特点,性能是否先进稳定,操作是否方便安全等,都将会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3、对于电力工程, 材料种类多, 用量大, 一种材料出现问题, 就会对整个电力工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家能想象得到用不合格的变压器、高压开关、电缆能保证设备以后安全运行吗? 因此, 对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 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4、施工方法是否得当、施工方案是否正确,都将会对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这三大目标控制造成严重影响,施工方法是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会对工程施工进度和投资造成影响。因此,电力施工单位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来制定施工方案,全面分析技术、管理、工艺、操作等各方面进行,尽可能的做到科学、合理。必须以工程质量为首要目的,来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制定施工方案。 5、环境因素工程项目质量受环境影响的因素较多,这些环境因素不仅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还包括劳动环境、人文环境,且环境因素还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例如,工程质量会直接受到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因此,对于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要以电力工程特点和具体的施工条件为依据,并结合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控制。 三、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1、项目决策阶段的质量管理:项目决策阶段就是要对电力市场需求的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选址报告、可行性报告和计划任务书等进行严格审核。在选址上确保其科学合理,并与国家和地区规划相符合,与其投资环境相协调。以工程质量为出发点,不搞政绩工程,严把质量成本关,提高决策水平,既不因赶工期降低质量,也不盲目追求高质量,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2、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按照工作进程和深度工程设计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按照技术工程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不同阶段设计的有效管理,从而确保工程设计质量。此外,设计单位的工作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主要取决于实践中工程规模、性质和特点都有所不同。 3、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工序管理就是要对工序形成的质量特征值进行管理,将其分散程度以及特性值波动的中心位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究其特征就是对因素和过程的管理,其并不是单纯的管理结果。 4、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竣工验收阶段主要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主要是对设计与施工质量进行综合检查,是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的顺利完成是项目建设阶段的结束和生产使用阶段的开始的标志。 5、使用阶段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即将投入交付使用环节。开展质量回访和检查是使用阶段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即在保修期内,电力施工单位还需要负责对由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质量问题进行维修。对于用户的质量投诉,要立即组织对其进行维修和处理。根据合同相关规定,在一定的期限,即在回访保修期内,对交付使用的竣工工程进行回访的工作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组织原项目人员进行,要主动听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并进行质量回访表的填写,最后将其报有关技术与生产部门进行备案处理。 四、结束语 当前,电力投资出现热潮,同时电力体制正发生变革,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想在新形势下抢占市场份额,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就是一种保证。要想搞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就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要不断地总结过去,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对加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对电力的需求逐渐变大,这给电力工程企业的项目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分析和加强电力系统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两个大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一、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分析 1.1 项目质量管理中人的因素 电力工程的实际施工工程量,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实施。因此,在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中,人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影响项目建设最终质量性能的关键因素。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技术储备、执行力、自我约束力等因素,往往决定着工程进度的可靠性和进度。对人员的技术,安全、质量培训,应切实开展并落实。对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水平要求,也应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为采用更好的质量管理流程和措施提供坚实基础。 1.2 材料因素 进入工程施工现场的材料的质量是否达标,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施工材料,应充分履行进场接收手续,对材料的生产许可证、安全合格证、检验合格证等进行认真检查,避免缺陷产品,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工序,从源头上把好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关。 1.3 施工机械设备因素 对施工设备的选择,在考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应突出机械设备与施工工艺要求相结合的特点,选择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明确、适用工程环境的设备。另外,对设备的性能参数,应充分考虑工程质量的具体要求,通过设计及计算,确定所需参数要求及设备型号。对于施工机械设备,还要严格执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遵守各项操作规范,避免因人员的误操作或违规操作,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事故。 1.4 项目监理因素 项目监理,是建设方保证施工方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种设计标准及规范得到严格执行的一种有效方式。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与项目建设监理相结合,使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上得到深入和加强。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不能对项目监理工作做过多的干涉,应充分发挥项目监理的监察独立性,避免因干涉而造成的职责和权力的交叉重叠,影响监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监理工作流于形式,对项目质量管理效果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项目质量管理,应该对监理工作实施宏观管理,以合同要求和正常管理组织流程支持监理的正常工作,实现项目质量管理和建设监理的相互促进和有机融合。 1.5 环境因素 电力工程由于其特殊性,施工过程会受到各种气候、季节因素的影响。例如气温、大风、暴雨、酷暑、严寒等气象条件,都会给电力工程施工过程带来不可预料的影响。因此,对于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要充分做好提前准备,从各方面加强预防和反应措施,对各种因素有可能造成的工程质量影响,制定相关规范和执行命令。 1.6 项目管理人员因素 管理人员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关键点。从个人素质、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创新能力、领导与管理协调统一方面对项目经理进行综合考察任用。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保证质量要求严格执行的可靠确保之一。良好的管理协调工作,不仅有利于当前项目建设,也有利于组织过程资产的积累和建立核心竞争力。此外,正确运用激励制度,使优秀的团队成员得到肯定。对项目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各种培训,使其能力得到广泛化提升,为工程建设提供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电力系统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树立正确的电力项目管理思想 思想决定行动,树立正确的电力项目管理思想。要不断强化电力管理思想,齐全配套的机械,组织协调电力人员,统筹调动电力力量,科学制定电力管理方法和模式,组织好各种形式的电力项目质量的活动。 2.2 提高装备标准,走“科技强军”之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用高新科技产品装备队伍,加大对装备的投入,提高队伍作战能力。为电力管理部门机构、技术人员发挥作用的必要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实现信息处理的网络化、信息存贮缩化、情报传递科技化。当前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情报手段日趋现代化来推动技术工作的发展,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的结合,加强提高监督和管理的能力,保障电力工作质量,高效实现电力安全。 2.3 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落实绩效管理 在电力管理中,部门领导是实施的主体,起着桥梁的作用。分工明确,人人有责任,企业成立以法人为组长的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实行岗位责任制,按照监察责任、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基础责任,组织建立企业建设单位负责人、日常安全单位责任人、使其人人有责,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企业、落实到部门、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提高企业安全文明生产水平。例如建立专业的保卫队,组织建设群众防卫队等等。 2.4 坚持不懈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以文育人、以文兴企业”的思路,向着“文化发展型”建设目标迈进。将安全文化渗透到安全管理及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根据企业管理经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安全管理措施,目的是为了长吹耳边风,互敲安全警钟,保障电力安全,排除安全隐患。 2.5 培养管理人才团队,打造一流的电力队伍 企业要发展,需要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同理,做好电力工作也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队伍。管理团队的意识、观念和能力是进行运作的基础,所以,要实现电力安全的质的飞跃,培训管理团队是非常必要的。 2.6加大电力安全资金投入,实现科技现代化水平 加大资金投入,用高新科技产品装备队伍,加大对装备的投入,提高队伍作战能力。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对机电、运输、排水及供风等各项系统进行重点完善及改造,通过抓重点项目,实现电力安全标准化水平。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电力工作的质量、监督控制高难度、高危险的电力工作,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总结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壮大也给电力行业创造了更好的发展大环境,更是对电力企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此,电力企业要想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同时加强软、硬环节的同时建设。确保电力管理团队工作的高素质、高效率,更要在电力设施建设上下达力气,狠抓工程质量管理,不断建设精品工程,才能切实保障产电、用电安全稳定。确保电力工程能够满足各种情况下的实际需求。通过不断加强和创新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方式,把好电力工程质量建设关键,才能不断建设优质工程,切实保障用户的用电需求、用电安全、用电质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更快、更强的发展。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关于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的探究 【摘 要】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多样、繁复、专业、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质量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文章简要分析了电力工程质量的内涵特点,探讨了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及其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遵从PDCA动态循环管理原理,运用质量控制的基本工具及实践方法,从“人、机、料、法、环”五个层面入手,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各阶段的所有因素严加控制;加强建设、设计、承建和监理单位对质量的控制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保证电力工程项目质量达到建设目标。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工程质量;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0.绪论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经济越发展,电力越重要,要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就需要有一个坚强完善的电网。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大资金投资的现实性以及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对电力的依赖性,强烈展现了电力建设关系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做好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始终把质量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严守质量这一产品的生命线。 1.电力工程质量的内涵特点 工程质量是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中对工程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电力工程质量是指作为一种特殊的能源产品开发项目,必须具备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价值及其属性外,还具有特定的耐久适用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性以及环境的协调性等工程性能。具有以下特征: (1)电力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复杂,项目质量客观上受决策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其他质量影响和制约。 (2)电力工程质量水平的波动性大,受外界环境影响和技术特点约束性大,使其管控手段不能主观控制。 (3)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隐患因素多样,施工周期长,交接程序严,过程控制多,组织与技术条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等,都会形成电力工程质量隐患。 (4)电力工程质量评估难度大,由于电力工程的建设特点,不能针对工程内部进行有效的检测,只能依据过程监管、根据项目质量评定和检查来进行控制。 2.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体现 2.1人员客观因素 人为因素是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开发过程的主导性因素,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每个工程涉及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它决定了其他几个相关因素的存在程度,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为素质。 2.2材料质量因素 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工程总质量的基础性保障,对于电力工程而言,应用材料种类繁多,材料质量不合格,会对整个电力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总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工程建设管控的重要内容。 2.3机械设备因素 机械设备是工程施工过程使用的各类机具,是工程施工的必要设备,机械设备、仪器等自身的使用性能,操作灵敏度是否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特点,都将会对电力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2.4施工方法因素 施工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做到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顺序的开展和操作要求、施工方案的制定、工艺的设计等,都必须以确保工程质量为目的,严加控制。 2.5施工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工作劳动环境,人文自然环境等。环境因素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3.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 (1)加强行业管理,早日健全竞争有序的电力建设市场,全过程实行招投标制,促进公平竞争,技术进步,选取优秀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并将其名单、资质、参与过的重大或主要工程名称在媒体及有关部门予以公示。同时,加大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黑名单的曝光力度。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且能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电力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3)建设一支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现代化的大生产必须依赖于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人员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对管理技术人员、施工操作人员培训,以提高他们素质。这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更要提高其技术素质。 4.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施工措施 4.1施工准备质量控制 作为施工单位,在承揽到电力工程任务后,要与业主一起做好对设计文件的会审、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图预算及技术资料的准备等工作。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把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周全,对设计图中不便于施工的地方尽早提出修改意见,制定出详尽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便于下阶段施工过程的进行。 4.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是使工程设计意图最终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也是最终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和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经由对投入的资源和条件的质量控制(事前控制)进而对生产过程及各环节质量进行控制(事中控制)。直到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出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事后控制)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过程。 施工过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工程的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工程和优质工程的管理系统。质量控制工作量最大的阶段就是施工阶段。所有与建设活动有关的单位都要在此时参与质量形成的活动。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根据施工阶段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划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上述三个阶段的系统过程中,前二个阶段对于最终产品质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所投入的物质资源的质量控制对最终产品质量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中,无论是对投人物质资源的控制,还是对施工及安装生产过程的控制,都应当对影响工程实体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全面的控制。 4.3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两个方面。通过对工程建设中间产出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验收,从过程控制和终端把关两个方面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以确保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实现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检查设计与施工质量,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一般分为单项工程验收和全部验收。 5.结束语 总之,电力工程质量是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新形势下,确保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电力行业的正常运行与稳定发展,必须在电力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针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控制,保证电力工程开发项目的质量。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探究 摘要:电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电力技术和电力工程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工程。电力工程施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质量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内容,并指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整改措施。 关键词:电力技术;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电力在各行各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保障国民经济的基础,用电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水平。因此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就变得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在目前的电力工程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如何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 由于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和质量,但人为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环境等因素对整个施工的影响最大,控制好这几个方面就可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水平。[1] 1.人为因素 人作为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主体,是施工的第一要素。每个施工者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都可能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其是所有决定因素的基础。因此,提高施工者的整体素质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 2.施工设备和材料 材料是建造工程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只有好的材料才能建造出优质的工程。因此,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设备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机械器具,作为工程建设的工具,对工程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设备只有符合工程特点,才能在施工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设备的可操作性、稳定性与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都密切相关。根据自身条件投入先进的设备也会明显提升工程进度和质量。[1] 3.施工方法 作为实现电力工程质量的手段,施工方法的优劣对工程的整体进度、质量的影响比较明显,也是整个工程能否按期完成的关键。因此,施工单位在工程前期的方案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技术、工艺、管理、经济等多个要素,力求以最经济快捷的方式做出最优质的工程。 4.施工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技术、管理、劳动等多种要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对电力工程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时要根据工程特点,考虑影响施工的环境因素,结合施工方案和技术条件,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将它们对工程的影响降到最低。[2] 二、电力工程的工期和质量管理 1.影响工期的因素 电力工程主要由研究、设计、施工、投产几个阶段构成。只有对每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影响工期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按期完成工程任务。总之,影响工期的因素很多,需要认真考虑对待每种因素。 2.制定工程进度计划 电力工程进度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安排和部署工作,需要统筹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工期和相互关系以及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还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资金的分配等原则,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能够从设计到投产的各个阶段都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保证按期完成计划。因此,在制定计划书时要对各个部分都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做到准确的估算,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对计划留有一定的余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体进行灵活调整,但是这都应该在计划进度的范围内。进度计划合理是工程按期完成的保证。[3] 3.工期的控制 有了进度计划就要有按计划执行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工期。工期的控制要严格按照计划进度进行,要定期对工期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工期正常,防止产生延误。对于实际工程进度和预期进度存在偏差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 4.质量的控制 质量控制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基础。质量控制要从多方面考虑,在施工的各个进程中都应严格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协同技术人员进行解决,从根本上保证每个阶段的工程质量,从而确保整个电力项目的质量。[3] 三、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施工单位都对外宣扬自己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制度只是摆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施工单位在招标时所提供的方案在实际施工中并没有展现出来。任何事情都是以少积多,很多的安全事故起因就是小的事故,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问题是电力工程的首要问题。安全第一,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是安全事故还是经常发生。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施工者的素质较低,安全意识薄弱;二是管理者的管理不到位。很多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对安全的认识不够,施工比较随意,而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另外,施工管理单位为了节省资金,招收大量的缺乏劳动技能的工人,还不愿在他们身上花费太多的成本去培训他们的技能,对他们的安全教育不到位。这些因素都是造成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管理。[4] 现场管理问题是工程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就应该多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现场中,监督不严的问题时有发生,因为在现场中,施工单位的工程师、项目管理者、工人、监理等缺乏相互合作。[4]监理往往不到位,很多都是走过场,或者在现场的时间有限,不能深入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些工程管理比较乱,缺乏有序的管理。 四、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电力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就需要对工程的各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尤其是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加强现场的监督管理,不要只是给上级做做样子,要实实在在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工程质量管理对工程的影响最大,因此加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十分关键。[4] 1.提高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认识 安全是生产的第一要素,加大安全投入和安全培训是为了职工的生命健康着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安全也是电力工程的基本要求和工程不断发展的保障,尤其是在电力工程这一特殊的高危领域,安全就更为重要。因此,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并积极落实,明确各个级别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监督审查,一旦出现问题就严格追究其责任,让安全意识深入每个员工的心中。[5]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先进技术能够大大促进工程的进度和效率,但是作为施工的主体,人才是关键,因为他们是最直接的操作者,人的因素对电力工程质量的影响最大。因此,应当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另外,要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水平,以便更好的做好现场管理和技术支持,保证工程质量。[5] 3.加强监督管理 现场监督管理能够及时发现现场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施工单位要制定详细的监督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对工程各个阶段的施工细节以及产生的问题都要涉及,保证不留死角。各部门要做好协调,质监部门加强监管,明确监管者的责任,保证工程的顺利完工。另外,在施工前期要合理设置工作进度,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各项工作。[6] 五、总结 本文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影响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阐述了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整改措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需要在工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加强监督管理,汲取国外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创建优质的电力工程项目。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EPC模式下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力工程EPC模式下质量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质量形成过程中的设计、采购、施工三个阶段,对质量控制要点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加强工程总承包工程的过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及减少消除总承包工程中的质量风险的相关策略。 论文关键词: 电力工程EPC质量管理策略 工程EPC总承包(Engineering Procuremerit Construction),就是结合设计、采购、施工为一体的承包制度。电力工程的EPC总承包模式目前已成为行业内广泛采用的工程建设模式,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工程总承包单位并对电厂的工程质量全面负责。 1 目前电力工程EPC总承包质量管理的现存问题 1.1 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总承包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中都建立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0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的认证,对工程实施各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程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流于形式,质量记录文件、表格缺失,施工方案或验收文件签字不完善,质保监察不能监督到位,程序文件升版滞后等等方面的问题。 1.2 对设计质量的控制力度差 设计部门往往受工程进度的影响,在设计输入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开展施工图纸设计,造成设计深度不够、专业间提资偏差、物资采购技术条件偏差、现场设计变更多等问题;同时,不良的制图习惯、专业间缺乏沟通、套图以及设计接口不清晰,往往对工程的质量造成潜在重大影响。 1.3 设备监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到位 总承包企业对重要设备的监造一般委托专业监造公司实施。但过程缺少对监造公司工作监督和管理,对制造厂家的质量信息了解不充分,对设备的制造过程和分包采购缺少检查、监督,对出厂验收监督不到位等等。 1.4 对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仍有很多问题 工程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可变性、多发性和严重性的特点,总承包单位虽然会采取各种质量控制措施,但仍然会因为监督和验收不到位、技术交底不明确、质量通病防御措施不到位、材料控制不严格、工序错误、隐蔽验收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各种工程质量问题。 1.5 低价中标项目往往从开始就是“低质”项目 总承包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往往采用低价或超低价报价策略,中标后为平衡工程的成本,采取所谓“优化”设计、控制采购成本、压缩施工费用等措施,造成项目的性能指标不达标,设备质量差,施工缺陷多等问题。 2 影响工程质量因素分析 简单来说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方面为:人、机、物、法、环等五个方面。 3 EPC工程的质量计划 对质量计划,许多国外较为大型的工程公司的做法是在合同正式开始生效的30天内,由项目的质量工程师分阶段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制定出整体的项目质量计划,上报给项目经理和项目质量经理批准后准予以实施。项目质量计划不仅对项目的整体质量策划进行了明确,而且对项目的设计审查进行了详细说明,而且还包括了设备供应商的监检、相关施工的监督等工作。项目质量计划包括文件控制、计算审核、设计评审、现场施工、项目交流等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障EPC总承包项目的相关工作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从而进一步降低项目的隐性质量风险。另外,设备的供应商和EPC工程的分包商也应该制定一个分包工程质量计划SQP,其形式、内容与总承包商的计划大致相同,只是供应商的质量计划更加具体。当然,项目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的质量计划也必须满足EPC工程总承包商的质量计划。 4 设计、采购、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4.1 设计中的质量管理 电力EPC项目总承包是非常系统化的工程,它包括市场分析、市场销售、项目评估、项目投标、工程设计、设备采购、施工阶段等一系列环节。我们国家当前大部分的EPC总承包商都是由各地方的勘察设计企业转变而成的。针对这个特殊情况,在认识上一定要清楚:EPC总承包项目与先前的纯设计工作有着较大的差别。EPC总承包项目中的设计工作并不是项目的全部,它仅是整个项目链条中相对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准备好项目启动中的各项工作,而且还要为之后的设备采购和施工阶段提供具体要求和数据参数。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的重点如下:基础文件的管理、计算书的管理、设计变更的管理、供应商图纸评审、设计的审查、项目结束评审等内容。 对于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应该着重注意对于“设计假设”的处理。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需要进行一些设计方面的假设。这些根据假设而得出的假设结果,在验证通过之前,很可能被应用到之后的设备采购阶段和施工建设阶段当中去。进行相关记录并保证记录随时可以拿到,从而使相关人员直观的看到设计假设的状态和存在风险,从而力争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这也是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有效保证。另外,由于设备供应商的图纸众多,国外许多公司都是通过自己公司的图纸软件对供应商图纸及数据进行审核,进一步保证EPC总承包工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 EPC总承包商的设计工程师在进行质量审核时应注意:首先,对供应商图纸和数据进行核实,看其是否符合采购合同之中技术附件一栏里的相关要求。其次,对各个供应商的图纸和数据进行核实,保证各供应商的图纸和数据的接口是合适的。第三,确定供应商图纸和数据是否与电厂实际BOP设计存在矛盾。在审核结束之后,要安排专人汇总各审核意见,然后落实设备供应商图纸和数据的更改工作,保证最后符合EPC总承包商各项设计的要求。 4.2 采购中的质量管理 电力设备及材料的采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不但和工程造价、施工进度有关,而且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采购中的质量管理包括供应商资格评定、实施检验试验计划等工作。大多数电力设备都是非标产品,所以各方面俱佳的设备供应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国外大型工程公司都已建立设备分包商数据库,原则上只有数据库中已有的厂商才具备供应资格。通过数据库,工作人员可以很快捷的获取曾经合作过的所有设备供应商的资料。 从质量角度来讲,对设备的供应商进行预审时应该注意:设备供应商是否具有相应质管程序;检验试验计划是否运转正常;设备制造工序是否规范;运输跟踪记录是否齐全;如何对分包商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等等。另外,还应注意对设备供应商特殊工序(如焊接、油漆、无损检测、热处理)的控制。在制定质量计划时,还应该制定检验试验计划。检验试验计划对供应商制造过程中的监督审核、设备性能、出厂验证检验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设备供应商的综合实力、操作经验及合同中的特殊要求等,在检验试验计划的具体操作上主要包括:组织生产制作前会议、监检整个生产过程、见证设备试验过程、审查文件记录、监测特殊工序(焊接、热处理、无损检验以及油漆过程)、最终检验等。 4.3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EPC总承包工程质量管理中最为重要环节即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这个阶段将直接体现设计阶段和采购阶段的工作成功。有效的质量管理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还可以控制工程的质量并达到预期目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施工质量计划管理包括检验试验计划(ITP)、培训阶段、相关监督工作以及项目竣工移交等众多内容。样板工程ITP内容中很特别的一部分,它为确保ITP中质量控制的方式,对重要项目的开工前先做一个样本工程,经验证之后,全部同类项目按该样板的质量标准执行,这种方法可以很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 在施工阶段中,质量管理涉及到设计图纸、原材料、部分项施工等等,范围非常广。相关人员必须掌握施工中质量管理的范围和重点,这样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受控制的状态。质量管理的范围及重点为:会审设计的图纸;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抓分部、分项工程;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质量管理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涉及到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相关管理。对于施工中容易发生的质量隐患,应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起点。 5 结语 电力EPC总承包工程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全员,涉及的专业知识多、持续时间长、工作流程复杂,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工程质量的控制风险。因此,国内的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应该灌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加强自身建设,为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有更大市场份额创造条件。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刍议电力技术及其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电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电力技术和电力工程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工程,电力技术相对复杂,所以电力工程的施工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质量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为此本文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内容,并指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整改措施。 关键词:电力技术;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引言 电力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是保障国民经济的基础,用电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水平。因此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就变的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在目前的电力工程的施工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如何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就行了分析和探讨。 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 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也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和质量,但有几个最主要的因素多整个施工的影响最大,主要包括人为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环境等,控制好这几点就可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水平。 2.1 人为因素 人作为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主体,是施工的第一要素,每个施工者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都可能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它是其它决定因素的基础,因此,提高施工者的整体素质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 2.2 施工设备和材料 材料是建造工程的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就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只有好的材料才能建造出优质的工程。所以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设备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机械器具,作为工程建设的工具,对工程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设备只有符合工程的特点,才能在施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设备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对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都密切相关。根据自身条件投入先进的设备也会明显提升工程进度和质量。 2.3 施工方法 作为实现电力工程质量的手段,施工方法的优劣对工程的整体进度、质量的影响比较明显。也是整个工程能否按期完成的关键。所以,施工单位在在工程前期的方案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技术、工艺、管理、经济等多个要素,力求以最经济快捷的方式做出最优质的工程。 2.4 施工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技术、管理、劳动等多种要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对电力工程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时要根据工程的特点,考虑影响施工的环境因素,结合施工方案和技术条件,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将它们对工程的影响降到最低。 电力工程的工期和质量管理 影响工期的因素 电力工程主要有研究、设计、施工、投产几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只有对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影响工期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按期完成工程任务。总之,影响工期的因素很多,需要认真考虑对待每种因素。 制定工程进度计划 电力工程进度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安排和部署工作,需要统筹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工期和相互关系,还要考虑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资金的分配等原则,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能够从设计到投产的各个阶段都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保证按期完成计划。所以在制定计划书的时候要对各个部分都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做到准确的估算,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对计划留有一定的余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体进行灵活调整,但是这都应该在计划进度的范围内。做到合理的进度计划是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的保证。 3.3 工期的控制 有了进度计划就要有按照计划的执行力,这样才能保证工期。工期的控制要严格按照计划的进度进行,要定期对工期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工期的正常,防止产生延误。对于实际工程进度和预期的进度存在偏差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 3.4 质量的控制 质量控制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基础,质量的控制要从多方面考虑,在施工的各个进程中都应严格控制,一但出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协同技术人员进行解决,从根本上保证每个阶段的工程质量,从而确保整个电力项目的质量。 电力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的施工单位都对外宣扬自己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制度只是摆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施工单位在招标时所提供的方案在实际的施工中并没有展现出来。虽然在施工过程中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但是一些小的错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安全帽这一基本的安全常识很多情况下都没有强制实施。任何事情都是以少积多,很多的安全事故起因就是小的事故,所以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全问题是电力工程的首要问题。安全第一,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是安全事故还是经常发生。主要的原因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是施工者的素质较低,安全意识薄弱,另一个因素是管理者的管理不到位。很多的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对安全的认识不够,施工比较随意,而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另一个方面是施工管理单位为了节省资金,招收大量的缺乏劳动技能的工人,还不愿在他们身上花费太多的成本去培训他们的技能,对他们的安全教育不到位。这些因素都是造成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现场管理问题是工程的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要保证好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就应该加强多施工现场的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现场中,监督不严的问题常常存在,因为在现场中,施工单位的工程师、项目管理者、工人、监理等缺乏相互合作。监理往往不到位,很多都是走过场,或者在现场的时间有限,不能深入的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些工程的管理比较乱,缺乏有序的管理。 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电力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就需要对工程的各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尤其对发现的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加强现场的监督管理,不要只是给上级做做样子,要实实在在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工程质量的管理对工程的影响最大,所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十分关键。 首先,提高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认识。安全是生产的第一要素,加大安全投入和安全培训是为了职工的生命健康着想,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安全也是电力工程的基本要求和工程不断发展的保障。尤其是在电力工程这一特殊的高危领域,安全就更为重要。所以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并积极落实,明确各个级别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监督审查,一旦出现问题就严格追究其责任,让安全意识深入每个员工的心中。 其次,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先进的技术能够大大促进工程的进度和效率,但是作为施工的主体,人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他们才是最直接的操作者,人的因素对电力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应当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另外也要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水平,以便更好的做好现场管理和技术支持,保证工程质量。 最后,加强监督管理。现场监督管理能够及时的发现现场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在第一时间内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施工单位要制定详细的监督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对工程的各个阶段的施工细节以及产生的问题都要涉及,保证不留死角。各个部门要做好协调相互协调,质监部门加强监管,明确监管者的责任,保证工程的顺利完工。另外,在施工前期要合理的设置工作进度,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各项工作。 总结 本文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阐述了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整改措施。希望能够相关的电力工程管理人员起到理论指导的作用。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需要我们在工程中不段的学习和总结,加强监督管理,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应用的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创建优质的电力工程项目。
术后护理论文:分析EST术后观察及护理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0-65岁。5例均有中、重度黄疸,3例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2例正常,3例胆总管结石伴胆总管扩张,1例肝胆管结石,1例梗阻性黄疸。术前拟定行ERCP+EST+取石+鼻胆管引流(ENBD)术,4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正常,1例血小板计数轻度下降。手术经过顺利,2例术中有少量渗血,用乳头切开刀的凝固和混合电流予以烧灼止血,和用内镜注射针向乳头切开出血部位予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止血后未见出血。其中3例放置鼻胆引流管引流。术后予抗炎、制酸、支持等常规治疗。5例手术24h-48h后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反复黑便或暗红色血便、面色苍白、血压、血色素下降、鼻胆管有血性胆汁引出等。 1.2 治疗:发现出血后立即予禁食禁水,遵医嘱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帮停、立止血等止血药及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制酸剂,鼻胆管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去甲肾上腺素40mg持续滴入或鼻胆管注入每次20m,l每2-4h一次。4例严重者给予生长抑素、善宁、口服凝血酶,输红细胞悬液或全血,吸氧,并再次内镜检查、止血。其中2例上述处理后仍在出血,经股动脉插管胃十二指肠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术后止血成功。 2.出血的观察及判断 2.1 出血量的判断:出血的多少、程度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脉搏、血压、血象、神志、甲床等进行估计。一般情况下每日出血5-10m,l大便潜血呈阳性,出血50-70ml以上出血黑便,胃内积血200-300ml可引起呕血,柏油样则出血在500-1000m,l暗红色血便出血大于1200ml以上。一次出血在400ml以下无明显全身症状,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轻度出血(小于500ml);患者有头昏、发力症状,但脉搏、血压、血红蛋白无变化。中度出血(1000ml左右):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口渴、心慌、少尿等症状,脉搏100次/分,收缩压下降至90-100mmHg,血红蛋白70-100g/L。重度出血(大于1500ml):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出冷汗、无尿等休克症状,脉搏120次/分以上,收缩压低于80mmHg,血红蛋白低于70g/L。 3.护理 3.1 病情观察:EST术后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有无出血情况发生: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神志、四肢温度、主诉、尿量、有无呕血、大便颜色及次数性状、鼻胆管引出胆汁的颜色及量、腹部体征、定期复查血象。如:血便、暗红色的稀便可能说明继续出血或出血量较大。病情淡漠、便血次数增加、脉搏增快、血压下降、血红蛋白下降、主诉心慌、出冷汗,表示出血量大并有继续出血。相反,便血次数减少、大便颜色由深转浅、血压脉搏趋于正常,是出血停止的表现。对有大量出血的患者应每30min测量生命体征1次,必要时给持续心电监护,记24h出入量。 3.2 一般护理:(1)发现出血情况,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检查,配合医生给予处理。(2)轻度出血多卧床休息,重度出血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晕倒,并采取休克卧位。(3)随时备好抢救药物及器械,出血量大者遵医嘱配血。(4)呼吸困难或发绀者给予吸氧并保证吸氧有效;(5)对于休克患者注意保暖,但应防止烫伤等意外发生;(6)精神紧张者遵医嘱使用安定等镇静药。(7)保持病室及床单元整洁,及时清理床单、地面的血迹,空气中无异味。(8)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防止口腔感染。 3.3 心理护理:术后出现出血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害怕出血不止。对此,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恐惧的因素,对患者存在的疑问和顾虑认真解释与回答,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其诉说,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认真回答,并应用熟练、冷静的操作,带给患者以安全感,消除紧张、恐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进一步治疗。 3.4 保证治疗及时、有效遵医嘱执行:(1)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及时、安全、有效地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出血首要条件。(2)足量输入全血,特别是输入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有利止血。在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输血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处理。(3)保证治疗正确、有效进行,如:生长抑素应24h持续维持、立止血静脉注射有良好的效果。(4)鼻胆管采用体外双固定,即鼻翼处固定加耳廓处固定,保持通畅,避免折叠扭曲,以防意外脱出。鼻胆管注药时,应防止用药过快引起胆道扩张而至疼痛,故推药时速度要慢,推药量一次不要超过20-25m,l同时询问患者主诉,如出现上腹疼痛,则应再次减慢推药速度或推药量。 3.5 介入治疗后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24h,做好生活护理,注意保暖,并随时询问有无不适,24h后根据病情下床活动。(2)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3)用1kg沙袋穿刺点6-8h,注意穿刺点敷料有无输血、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如有渗血,应及时更换敷料,并延长沙袋压迫时间。(4)穿刺肢平伸制动12h,观察该肢体远端血液循环: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做好记录。(5)疼痛、发热的护理,术后疼痛、发热是栓塞所致,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原因,消除顾虑,必要时遵医嘱给镇痛、退热药。(6)遵医嘱给保肝、止吐、抗感染、支持治疗。 3.6 控制诱因:(1)EST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3d以上,有利于伤口愈合,鼻胆管引流者翻身、起床等活动时动作轻柔。(2)术后为防止出血、胰腺炎并发症禁食、禁水24h,并根据淀粉酶情况调整饮食。当血尿淀粉酶正常、患者有饥饿感时可试进食,一般先饮温开水或少量饮米汤或藕粉并逐情增加,以后逐步到无脂流质,无脂、低脂半流质直至低脂软食,忌干硬及粗纤维食物,进食时注意少量多餐,不易进食过快。(3)对黄疸重、肝功能不良者,术后可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止血药。 4.小结 EST术后出血主要由于胆管黏膜损伤和十二指肠乳头部切开出血,多为渗血。出血的原因因素可能与:凝血机制障碍、急性胆管炎、切口过大、切缘凝固不足,或切口过小而强行拽拉过大结石,乳头切开部血管变异等因素有关。出血往往发生在术后24h、数天甚至数周后,出现呕血、黑便甚至休克症状后才被发现。因此术后的病情观察和出血诱因控制非常重要。一旦发现出血,要尽快报告医生处理,及时止血,以保证患者术后安全,顺利康复。 术后护理论文:对开胸术后患者饮食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开胸术是心胸外科的一项常见手术。许多患者在术前即存在营养不良、饮食不当、食欲差等状况,术后禁食、疼痛、焦虑情绪等因素更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胃肠功能、恶化了患者营养状况,影响术后康复。文章对73例开胸术后患者的饮食护理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和总结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收集2010年1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并行开胸术患者共7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48例,女性25例,年龄36~70岁, 平均年龄47±5.3岁,心脏瓣膜置换术后35例,胸部肿瘤术后21例,胸外伤术后14例,冠脉搭桥术后3例。 2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经历了疼痛、术后禁食、感染,常常使患者处于紧张、焦虑、失望状态,若术后恢复不良甚至面临死亡更是进一步打击了患者自信,因此,心理护理应该贯穿整个诊疗过程。为此,我们应在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下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给与患者必要安慰及鼓励,适当使用镇痛、镇静剂,保证充足睡眠,同时与患者家属建立有效互动,争取患者家属的理解、支持、配合,让患者切实感受到周围的关怀,更有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及战胜疾病的勇气。另外,要注意纠正患方错误饮食观念,如“大病后要大补”、一味强调高蛋白饮食而忽略其他营养成分的摄入等。切实做到合理、均衡等饮食。 2.1.1梯化饮食术后消化功能差,应采用阶梯化饮食。术后麻醉清醒拔除气管插管后或术后第1天给与流质饮食,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口服米汤、瘦肉汤、果汁等。对于不宜直接进食者,可请营养师协助配置营养液,并通过留置胃管注入胃肠道。每天摄入量为1000~1500ml;若无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可逐渐增加到1500~2500ml。术后2-3天在患者有进食欲望,考虑患者胃肠功能进一步恢复,此时可改为半流饮食,予以米糊、肉末、混合奶等,注意增加蛋白质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可给与少量低脂饮食,并做到以无渣或少渣、易消化饮食为主。在患者临出院阶段或已经出院后,食欲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应进一步扩大饮食范围并尽量保证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纤维素等各种营养成分均衡。饮食尽可能做到色、香、味俱全,以促进食欲。另外,患者可适当散步、深呼吸等运动,促进胃肠蠕动。 2.1.2 适量补充胶体 补充血容量术中失血、术后感染、进食少等因素易导致低血容量发生,若不及时纠正,可发生休克、酸碱代谢失衡、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低血容量状态导致胃肠血流灌注减少、缺血缺氧,影响功能恢复。可静脉补充晶体液同时补充代血浆、成分输血等。本组常规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对于随时了解血容量变化并指导补液十分重要。本文有19例在通过成分输血、补充白蛋白等措施,成功补充血浆胶体渗透压,纠正低血容量,改善胃肠灌注,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患者食欲得到明显恢复。 2.2 注意保暖术中失血、术后感染、低血容量等因素导致循环障碍,机体调节体温功能下降,加之气候变化等因素,患者易出现畏寒不适,严重者可体温不升,加重组织缺氧及功能康复,适当保暖非常重要。我们对于术后病人予及时开空调升高室内温度,或加盖毛毯、被褥等,同时,对于末梢循环差者在肢端旁放置热水袋,其外周包裹毛巾以避免烫伤患者皮肤,另外,在测体温、血压时也尽可能盖好毛毯、被褥,减少机体暴露,避免受凉。 2.2.1防治便秘粪便在肠内长时间停留,产生大量毒素,可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进而影响患者食欲,因此积极通便是维持、改善饮食的重要措施,我们常规在拔除气管插管或术后第一天及时予患者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等,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术后病人的便秘情况,同时,我们还在病人无心衰情况下鼓励他们多饮水、蜂蜜或梨汁等,有助于防治便秘,与文献报道一致[1]。另外,可鼓励患者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训练不仅起到全身放松作用,而且还能促进患者早期排气、排便,改善病人睡眠,对术后恢复有一定益处。对于已经发生便秘并超过3~5天未排便者,我们及时行灌肠或行结肠灌洗机灌洗,但要排除急腹症情况。 2.2.2个体化饮食对于因疼痛而影响进食者,给予镇痛、镇静缓解症状;对于呕吐、厌食者,嘱其少量多餐、餐前避免饮水,尽可能不要餐后平卧;对于便秘者,要积极导泻。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直接影响创面愈合,并易诱发创面感染,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合理控制饮食,控制每日总热量,按比例摄入营养,饮食治疗是基础治疗措施之一[2]。同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尽可能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并可请营养师协助规划饮食方案。对于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低盐饮食,每天食盐应控制在5~6g内。对于呼吸道分泌物多的患者要在餐前排除痰液以减少分泌物对口咽刺激,有助于改善食欲。 2.3评价标准有效:皮肤湿润、肌肉弹性好,饮食正常或接近正常;显效:皮肤稍干燥,肌肉弹性欠佳,饮食情况有改善;无效:体重减轻,皮肤干燥,肌肉松弛,饮食无改善或减退。 2.3.1 结果在所有患者当中,有效43例,占58.9%,显效21例,占28.8%,有效率共87.6%。 3 讨论 科学的饮食是给予开胸术后患者获得良好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保障。手术本身创伤大,术后胃张力降低,容易导致胃肠功能恢复延迟。应严格饮食管理和指导,术后及时补充营养,尽快获得正氮平衡,使伤口迅速愈合[3]。术后的饮食护理不单纯是指导患者进食,还包括纠正低血容量、保暖、防治便秘等多方面内容。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多数患者往往在术后存在焦虑、沮丧、恐惧等各种不良情绪,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医务人员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心理指导,患者不良情绪往往得到有效缓解,同时,我们针对不同病人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尤为重要,另外,要注意团队的合作,如请营养师协助规划饮食方案、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与同事之间良好的分工合作等,总之要通过科学的综合护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通过强化术后饮食护理,患者术后饮食状况得到改善。总有效率为87.6%。因此,制定合理、科学的术后饮食计划,实施有序的饮食指导,才能有效保障术后患者有效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术后护理论文:腺性膀胱炎术后膀胱灌注的方法和护理 目的:讨论经尿道膀胱粘膜电切术后膀胱灌注腺性膀胱炎的方法和护理。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84例患者行经膀胱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治疗。结果:84例通过7-36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治愈76例,好转5例,无明显效果3例。结论:经尿道膀胱粘膜电切并术后用药物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满意,毒、副作用低,是治疗腺性膀胱炎较好的方法。 腺性膀胱炎术后;膀胱灌注;护理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增生性病变,多发于女性,随着腔镜技术的普及,检出率逐年增加,有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我科自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收治腺性膀胱炎患者84例,通过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后用羟基喜树碱行膀胱灌注,效果良好。现将膀胱灌注的方法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4例,男性10例,女性74例,年龄35-64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以尿痛、尿频、尿急并伴有下腹坠胀感。行膀胱镜检查84例中均发现膀胱黏膜有病变,伴有滤泡样组织生长。84例腺性膀胱炎行病理活检后,单纯性膀胱炎患者56例,腺性膀胱炎伴鳞状上皮化生患者28例。 1.2治疗方法:常规行外科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在硬膜外麻醉后取截石位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术后治疗:患者行电切术后,常规行膀胱冲洗1-3天,术后14天后行膀胱灌注。一般每周一次,连续行膀胱灌注6-8周。然后每月灌注一次,持续四个月,主要用药:羟基喜树碱20毫克,生理盐水40毫升。 2灌注方法 2.1评估患者:膀胱灌注前应全面评估患者,对膀胱电灼术后黏膜恢复情况,对患者的自觉症状,尿常规检查,尿液的颜色、性质、量进行评估,检查患者有无外阴畸形或异常开口,以免灌注部位错误。发现异常要与患者沟通行告知义务,避免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出现误插尿管的现象。 2.2灌注前的心理护理:嘱患者行膀胱灌注前2-3小时禁饮。灌注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做好解释工作,本病由于容易复发,疗程长的特点,患者易产生焦虑、不安、急躁的心理,尤其是女性患者,因此我们要具有高度责任感,耐心、细致地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根据化疗药物配置要求与医嘱配置灌注药物,并耐心向患者介绍腺性膀胱炎术后行膀胱灌注的必要性。让患者了解膀胱灌注的药物、方法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保证膀胱灌注顺利进行。 2.3药物配置与灌注方法:嘱患者平卧,两腿屈膝分开外展,略抬高臀部,导尿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按导尿程序插导尿管,推尿管时动作要轻柔。选择12-14号硅胶导尿管,以减少患者的痛苦。确认尿管进入膀胱内后,再进入1-2cm。排完残余的尿液。然后缓慢注入配置好的药物。行灌注完毕后,要用生理盐水10毫升冲洗尿管,注意生理盐水不能过冷,温度以(20-25)℃为宜,速度也不可过快,以免刺激膀胱引起尿意,确保药物全部进入膀胱,拔管时把尿管的末端提高低折,缓慢退出尿道,防止药物渗漏于尿道中,以免引起尿道狭窄。 3膀胱灌注后的护理 3.1行膀胱药物灌注后嘱患者平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每30分钟轮换体位一次,保留两小时后再排空膀胱,以利药物与膀胱粘膜充分完全接触。 3.2 患者膀胱灌注后要注意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及时清洗更换内裤,性生活适度,以预防泌尿系的感染,灌注后可能有下腹及尿道不适,这和反复插尿管及药物的刺激有关,予以耐心解释,并嘱患者行膀胱灌注后4小时后要多饮水,以冲洗尿路,以减轻刺激症状,保证尿量达到3000毫升以上,饮食禁忌烟酒及辛辣食物,宜进清淡饮食。 3.3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行膀胱灌注后,如仍有严重的膀胱刺激证、血尿或排尿困难、下腹部胀痛等不适,应及时到就诊。有许多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恶性肿瘤的先兆,故复查就显得很重要和必要性,告知患者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一年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并督促患者自觉按时来访。出院后要保持平和心态,多于人沟通交往。 术后护理论文: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摘 要:目的:总结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经验。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例的护理方法和预防对策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进行精心的护理结合合理的护理对策后,并发症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结论:对剖宫产患者进行积极的评估和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的预防和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产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导致下肢功能障碍,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进行积极预防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已引起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例。发病时间在术后3~10 d,年龄32~39岁。术前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糖尿病1例,无并发症2例。其首发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左下肢肿胀、疼痛、行走受限、患肢皮温升高、低热,除临床症状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确诊。 1.2 方法: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主要为溶栓疗法及抗凝疗法。 1.3 结果:5例患者在治疗10~20 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下肢静脉再通。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心理压力大,担心不能及时治愈或影响生活质量。护士应耐心的开导患者,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过程,介绍成功病例,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2 缓解疼痛:严格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 cm并制动,可促进静脉回流和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避免腘窝处垫枕,使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有利于静脉回流。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止痛措施,如口服镇痛药。患肢保暖,切忌按摩和热敷,以防栓子脱落。注意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每天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2.3 抗凝及溶栓时的护理:抗凝及溶栓期间,尽量减少静脉穿刺次数,选用静脉留置针,止血带不宜扎的过紧。尿激酶现配现用,持续用7~10 d,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用药,穿刺成功后,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 2.4 加强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5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鼻腔、牙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黑便及皮肤淤血、淤斑。及时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预防栓塞,急性期卧床10~14 d,床上活动幅度不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提示肺栓塞,立即嘱患者平卧,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2.6 恢复期:鼓励患者下床活动,2周后可穿尺寸合适的弹力袜,保证下肢的血液循环。 3 预防 加强孕期宣教,做好孕产妇高危因素的评估工作,对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年龄大于35岁、经产妇、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的经脉曲张、血凝异常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术中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避免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输入高渗液体。术后保持合适的温湿度,术后6 h内为患者活动足关节,按摩、挤压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双下肢交替做足背屈曲和踝部左右活动。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导患者做足背屈曲和下肢屈曲运动,抬高床尾有利于静脉回流。2 h翻身一次,保持尿管通畅,拔除尿管后及时排尿,防止尿潴留。术后24 h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严密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疼痛,询问患者自觉症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合理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4 讨论 剖宫产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原因是综合性的。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盆腔静脉。手术刺激、组织损伤致血液中促凝血物质增多。术中、术后大量应用止血药,改变血凝状态。术前禁食,产程中产妇大量出汗,术后出血,液体相对不足,引起脱水,血液浓缩。术后患者卧床,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下肢受凉,引起静脉收缩,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此外,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血凝异常者风险大[1-3]。因此,对剖宫产患者进行积极的评估和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的预防和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术后护理论文:断指再植术后动脉危象的护理 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避免因紧张、睡眠不足引起血压升高、体内含酸性物质升高,影响微循环。预防由于此类危象大都由循环压力不平衡所致,故在术后应与手术医师及时沟通,了解血管条件及动静脉配比情况,如有异常可列为高危对象。断指再植术后,夜间发生血管危象占较大比例[4],因夜间进食、水及输液量的减少,血液相较白日浓缩,更易形成血栓。夜间患者注意力集中,患指疼痛较白日剧烈,疼痛反射导致小血管强烈收缩,易诱发血管危象[5],故应加强夜间巡查以便及时发现。精神紧张、寒冷、血肿及敷料的压迫、体位不妥、便秘、吸烟、下床活动太早可导致血管危象的发生。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排除诱因是预防血管危象的有效措施[3]。 2讨论 2.1非典型动脉危象的出现机制 此类非典型动脉危象不同于再植指肤色苍白或呈浅灰色、皮温下降、指腹张力下降、指压充血反应不明显等典型动脉危象[1],其表现介于典型动脉危象与正常血运之间,即存在循环障碍,但尚未发展至典型动脉危象的阶段。我们认为,造成上述表现的原因约分为三种:(1)静脉回流阻力高。回流阻力增高,动脉压无法正常供血,血流速度缓慢,造成指体供血不足,久而引发动脉痉挛,严重者造成栓塞,多见于挫伤严重的指体,或者没有吻合指背静脉条件、而单纯使用回流压力较高的指掌侧静脉的病例。(2)动脉条件差,供血不足。动脉压力不能有效对抗静脉反流压力,造成血流速度缓慢,供血不足。多见于动脉挫伤或者仅有劣势侧动脉供血,静脉条件正常的病例。(3)以上两种情况并见。总结上述原因,血液循环速度缓慢,代谢后的酸性静脉血不能及时有效进行回流,血液在动脉压力不足的情况下,在指体内滞留,同时少量动脉血仍能交换少量血氧,指体组织缺氧但尚未达到断供状态,是此类特殊危象的病理生理表现。故出现此类危象时,针刺指尖先出血为暗红静脉血,随即约2~3滴后转为鲜红动脉血。 2.2挤压式按摩缓解危象的原理 我们认为,由于再植术后动静脉微循环的闭合性回路的存在,挤压式按摩可将滞留的酸性静脉血人工压回再植平面近端正常静脉回路,产生正常回流,酸性静脉血挤出后,静脉及毛细血管床中的负压也可起到“吸引”动脉血的作用,从而增加动脉供血压力,使得危象得以缓解,往复操作直至指体循环稳定,我们称之为“泵压式”血液循环。 术后护理论文:肾移植术后尿瘘的护理 王香枝 刘哲 我科自1996年至2000年共行肾移植术237例,其中发生尿瘘7例,现将护理体会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7例尿瘘病人,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60岁。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6例,输尿管部分坏死1例,总发生率3.5%。 1.2临床特点 7例尿瘘病人发生尿瘘的时间均在移植术后一周内,其中3例诱因为腹部突然用力(排便、坐起用力不当)。2例手术探查为输尿管被引流物、血块等压迫,导致坏死。1例为排斥反应。1例为供肾有多支血管畸形结扎肾上下极副动脉,导致缺血坏死,引起肾盏尿瘘。患者均出现切口渗尿,其中阴囊或大阴唇水肿,经尿道排尿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自觉移植肾区疼痛。三例尿瘘有局部包块。三例尿瘘后出现发热,其中1例体温达38.5℃以上。其于两例为低热。 1.3方法与结果 7例患者中经过留置尿管引流与尿瘘处充分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有5例切口渗尿逐渐减少,切口愈合。两例经保守治疗五日无效,且伴发热,经过手术探查一例为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并感染,一例为输尿管部分坏死并感染。两例患者经过手术积极清创,再次吻合输尿管—膀胱(其中输尿管部分坏死者行膀胱瓣输尿管下段成形术)、抗感染等治疗手术后两周内痊愈。 2 讨论 肾移植术后尿瘘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其极易导致移植肾与肾周感染,对肾移植成功率有较大的影响。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护理工作是提高移植肾成活率的关键。 2.1 密切观察病情及刀口情况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监测血压、移植肾区情况及引流量的变化。指导患者术后7日习惯于床上大小便,女患者小便用女式小便器,以免频繁上台臀部,不断腹肌用力,造成输尿管膀胱吻合口再次撕裂。术后8—14日内协助病人床旁称体重,尽量减少腹肌用力。护士定期查看刀口情况,根据上面临床特点必要时进行B超检查可见移植肾周积液,切口渗出液检查肌酐、尿素氮浓度与尿液大致相同,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处理,留置尿管低负压充分引流。 2.2 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护士定期积压引流管,保证充分引流通畅。引流管勿超过身体高度,防止逆行感染.负压应保持在5—10cmh20之间。每日更换引流管、引流袋。负压吸引装置应两日更换一次。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若发现引流量过多或颜色变红应及时通知医生。拔管时间不宜过早,一般为20日左右。 2.3 切口适当加压 放置引流管后应用腹带给予移植肾区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吻合口周围间隙。有利于切口愈合。 2.4 预防感染 由于肾移植病人术后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感染的潜在性增加,早期根据尿培养或切口渗出液培养结果应用敏感的抗生素。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铺的整洁干燥,勤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叩击背部以免发生坠积性肺炎。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每日0.5%碘伏擦洗尿道口两次。 2.5 营养支持 患者应吃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等。少吃脂肪类食物大油、肥肉等。鱼、奶、蛋是低脂肪高蛋白质食物,非常适合食用。多吃新鲜水果,补充维生素,多吃蔬菜增加纤维素,使胃肠排泄通畅。 2.6 心理护理 护士要热情、诚恳地开导病人,稳定病人的情绪,向病人讲解尿瘘发生的原因、治疗的过程、方法、注意事项等,使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变消极为积极,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 2.7合理应用抗排斥药物 护士应掌握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方法,准量给药,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术后护理论文:妇科腹腔镜全麻患者术后饮食护理 由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无胃肠操作,对胃肠功能影响稍轻,且术前常规灌肠的原因,术后肛门排气晚。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妇科腹腔镜全麻手术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剔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内科基础疾病者。患者年龄21~55岁。患者欲行手术:输卵管整复术23例,卵巢囊肿剥除术31例,输卵管开窗术24例,子宫肌瘤剔除术13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9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一般情况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观察组患者于术后8h,有饮食需求,意识清楚,生命体征正常,无恶心呕吐等胃部不适,可先饮水50mL;饮水后若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状况,则于30min后饮米汤20~50mL,以后每30min饮米汤20~50mL,待肛门排气后再逐渐进食稀饭。鸡汤、牛奶、食物等24h后方可饮食。对照组患者按护理常规操作,待患者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饮、进食。分别于术后12h、24h评估患者口渴与饥饿感、恶心呕吐、腹胀及肛门排气情况,并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2结果 2.12组术后12h各项指标比较结果。 2.22组术后24h各项指标比较结果。 术后12h及术后24h对照组患者自觉口渴与饥饿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肛门排气的发生率低于观察组(P0.05)。 3讨论 现代麻醉学的发展为患者术后早期开始饮食提供可能。现代麻醉学发展了一批高效、作用时间短、清除半衰期短的全身麻醉药。我院常应用于全麻的药物有七氟烷、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等,这类药物作用时间短,在体内清除快,所以全麻患者苏醒时间较快,大多在半小时内拔管,4~6h已完全清醒,6~8h有进食需求。为满足患者的需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又不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影响,我院提出循序渐进的饮食方法。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的食品。考虑到无胃肠手术,妇科腹腔镜手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稍轻,原因和常规术前灌肠,术后肛门排气晚。一些学者提出了肛门排气后再吃。外科护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在空腹时胃和小肠的蠕动缓慢,收缩期波形不规则,进食后,胃和小肠运动的迅速增加,饮水可以使肠胃功能是及时醒来。在这项研究中,8小时手术后提前开始喝少量的水,并逐步进食(除牛奶容易产气的食品),先进的肛门排气,早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患者满足饮食需要患者无任何不适。因此,我们相信,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早期进行饮食的患者是可行和安全。 术后护理论文:开胸术后大出血再开胸止血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 【摘要】 开胸术后大出血再开胸止血在临床上报道不多。近几年来,我院行开胸术169例,出现出血再开胸止血的患者8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患者痊愈。认真做好再开胸术后的健康教育,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的观察及护理,体位及更换体位和疼痛的护理,下地活动与锻炼,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是护理过程的关键 【关键词】 开胸术后 出血 再开胸 止血 健康教育 护理 开胸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开胸止血,对患者的打击很大,造成患者心理上紧张恐惧。因此除了配合医师积极抢救治疗外,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无疑是很重要的。近几年来,我院行开胸术169例,出现出血再开胸止血的患者8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患者痊愈出院。现将笔者对开胸术后大出血再开胸止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年龄23~55岁。右中心型肺癌3例,右下肺囊肿1例,右支气管囊肿2例,左下肺支气管扩张2例。 2 再出血的观察 (1)开胸术后如果从胸腔闭式引流管每小时流出鲜血超过300ml者;(2)从引流管引流出血凝块或鲜红血液且很快凝固者;(3)如果出现休克症状,快速输入液体800ml以上或输血400~600ml,血压仍不回升或升后即降者。遇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就立即通知医师应行开胸探查手术。 3 开胸术后大出血再开胸止血的护理 3.1 心理护理 开胸手术后再出血患者再手术,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经济负担等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本组因其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经济来源不同其心理表现不尽一致,加之对第二次手术处于高度紧张、恐惧心理,担心自己耐受不了第二次手术,并怕在手术中发生意外,术后治愈率等,因此不愿接受再手术治疗。针对这些情况,护士从心理护理入手,关心同情患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病种深入浅出讲解治疗疾病的有关知识,在交谈中强调再手术治疗的希望,使患者乐观和有信心接受手术治疗。通过与患者进行语言与非语言的情感交流,使患者有种安全感和信任感,解除了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仪器及药品的准备 病房内除按全麻手术后的床位及用品外准备,还需准备:心电监测仪、呼吸器、氧气及雾化装置、喉镜、气管内导管、气管切开包、穿刺针及注射器、各种浓度的晶体液、足够数量的血管收缩剂及强心剂、呼吸兴奋剂等。 3.3 接收患者 当患者回病房后安置患者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给氧,接心电监测仪,必要时吸痰,测生命体征:脉率、血压、呼吸及体温,检查胸腔闭式引流管连接是否正确通畅,按医嘱连接持续吸引或作重力引流;检查及调整输血补液的速度;检查切口敷料有无渗血,局部有无皮下气肿;对清醒患者要检查感觉及运动;听诊有无肺呼吸音,喘鸣或啰音;检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神志、意识、皮肤、甲床、黏膜有无紫绀,皮肤弹性度及呼吸模式。 3.4 测生命体征 开胸术后24~36h内,可能由于出血、疼痛、低血氧症、低血容量或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体征变化,故术后1~3h内,每隔15min测生命体征1次,平稳后每隔30min测1次,手术当夜每1~2h测量1次,以后视病情而定,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制定护理计划,记录24h出入量。3.5 开胸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向患者讲解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使气液从胸膜腔内排出,并预防其反流,重建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张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受压缩;告诉患者引流的用途及其维护的注意事项,准确、妥善摆放好胸腔闭式引流瓶,引流管水封瓶应置在患者胸部水平下60~100cm处,避免扭曲,任何情况下引流瓶都不能高于患者胸部,以防逆行感染。翻身或下床活动时要防止引流瓶倾倒,引流管松脱,以免气体进入。维持引流通畅,术后初期每30~60min就要向水封瓶方向挤压胸管1次,避免滑脱及阻塞,如水封瓶不慎被打破,应立即夹住引流管,另换一水封瓶,然后开放钳夹,鼓励患者咳嗽,做深呼吸,以排出进入胸膜腔内的空气,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时,要妥善携带胸腔闭式引流管,保护密封系统。严密观察引流管引流的量及性质,并认真做好记录,发现情况立即告知医师。 3.6 体位及更换体位和疼痛的护理 开胸术后,患者未清醒时采用仰卧位,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可改半卧位,头部及上身支高30°~45°。这种体位使膈肌下降在正常位置,有利于通气及胸腔引流。当患者从平卧位改为半卧位时,头要逐步抬起,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肺叶切除患者可允许完全侧卧位,并可翻向任一侧,但病情较重,呼吸功能较差者,应避免躺在非手术侧,以免压迫正常侧肺,限制其通气。每1~2h给患者翻身1次,避免长期在同一体位,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及肺不张。再次手术后患者疼痛较剧,这时患者畏痛就尽量避免咳嗽,也不愿做深呼吸及翻身坐起,因而就会造成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潴留,肺膨胀不全,容易并发肺不张及肺炎。护士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应遵医嘱术后1~2天内每隔4h给予镇痛剂1次,给镇痛药后20~30min时的镇痛效果最佳,安排患者在此段时间咳嗽,做深呼吸,每1~2h1次,每次做深呼吸5~10次。 3.7 输液及饮食的护理 输液严格按医嘱进行以防前负荷超量导致肺水肿,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观察输液点滴速度,保持通畅。手术日患者完全清醒,无恶心,一般情况良好,可给饮少量水,以利排痰,并使患者感到舒适,术后翌晨,可给少量清流汁,术后1~2日内鼓励患者进软食,以后逐步过渡到普食,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以防因卧床活动量少而引起便秘。 3.8 下地活动与锻炼 开胸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与锻炼,耐心解释下床活动的目的是预防肺不张,改善通气及循环功能,振奋精神;锻炼的目的是预防术侧肩关节强直及废用萎缩。术后第一日如生命体征稳定,应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坐在椅中或在床旁站立移步。妥善保护胸腔闭式引流管。鼓励患者做上肢抬举、扩胸,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4 出院指导 4.1 饮食指导 出院后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食物,少食高脂肪尤其油腻、油炸的食品,不能饮酒、吸酒。 4.2 活动和休息 (1)术侧功能康复锻炼:上肢抬举、扩胸,做呼吸体操每日2次;(2)避免着凉、感冒,尽量少去公共场所;(3)注意劳逸结合,每次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4.3 出现下列症状须及时就医 发热、心慌、气短、咯脓痰,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身体某部位触及包块等。 5 小结 通过对8例开胸术后大出血再开胸止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护理,笔者体会到:认真做好第2次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实施整体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引流情况,对患者康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组8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 术后护理论文:浅析非语言沟通在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环境的质量下降,喉癌患病率逐年上升,我科收治的喉癌患者占耳鼻喉科疾病的3%。目前喉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放化疗,喉癌根治术常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失语,因此行之有效的沟通为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我科针对此类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方法,获得了患者全面的健康信息,解决了患者的健康问题。 1 概念 非语言沟通是伴随沟通而发生的一些非词语性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沟通形式。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性及必要性为(1)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因突然不能说话而得不到所需的帮助,感到害怕和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设法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法,减少沟通障碍带来的不良影响。(2)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有时因自己的需求得不到理解而出现躁动不安,不能有效的呼吸。如果只采取简单的非语言交流方法,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气管导管脱落,坠床等。 2 沟通的主要方法 非语言沟通在临床应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我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针对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的心理特点逐步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2.1 写字板的应用 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备好写字板,让患者写下自己的需求,护士给予及时的解决。此种方法可以使护士更好的把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2.2 图片的应用 对于术后几日最痛苦而又缺乏书写能力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喜好,自制图文并茂的卡片。嘱患者点头或摇头来表示确认或否认,从而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予以合理解决。 2.3 手势语的应用 手势语适合文化程度低无法书写的患者,患者只需用简单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愿。当然,这时可能需患者较亲近的家属帮助解释。 2.4 呼叫器的应用 病房床头备有呼叫器,患者只需轻轻按下呼叫器,护士即来至患者身边,解决患者的各种需求。 2.5 其他 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运用其他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如触摸,空间效应,体语,类语言等。护士可以通过微笑,坚定的眼神,各种动作语言,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护患之间的默契与配合。 3 体会 综上所述,有效的非语言沟通对于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它能够及时的了解并解决患者的健康需要,对于建立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行之有效的非语言沟通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转变护理观念,加强心理学理论及技巧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术后护理论文:对外科手术后患者镇痛护理研究 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对术后患者的康复、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的复杂反应[1]。由于术后疼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造成患者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手术后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减轻患者疼痛。本研究通过对术后患者镇痛护理,比较术后患者疼痛的程度,得出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的必要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人,随机将120位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作为实验组,患者60人,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的镇痛护理,第二组为对照组,患者60人,不进行镇痛护理。实验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22岁至80岁,平均年龄(42±5.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龄为21岁至83岁,平均年龄为(45±5.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实验组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即基本的包扎,检查,换药等,除此之外,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即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泵设定的参考值为持续剂量在2.4ml/h,两次注药的时间间隔为20min,根据患者个人的疼痛情况患者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在实施的过程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和镇痛效果,疼痛情况一旦出现,护士立即按剂量调节用药量,直至止痛;同时,开展关于病痛认识的座谈会,提高患者对镇痛护理的认识,提高自信,以提高止痛技巧[2]。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不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 1.3效果评价方法按照疼痛的程度,划分为零级:无疼痛;一级:轻度疼痛;二级:中度疼痛;三级:重度疼痛;划分的标准为:零级无疼痛现象;一级有疼痛但是可以忍受;二级必须在吃止疼药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止疼效果,疼痛明显;三级疼痛无法忍受,干扰睡眠,需要止痛药进行止痛。分别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的疼痛情况统计,实验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实验组的疼痛程度高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数据进行X2检验,记录P值。P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实验组的零级疼痛为4人,一级疼痛为52人,中度疼痛为4人,重度疼痛为0人;对照组零级疼痛为0人,一级疼痛为32人,二级疼痛为24人,重度疼痛为4人。实验组的各级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级的疼痛率,P 3讨论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是由组织损伤和伴随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复杂心理、生理反应,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以及焦虑等的综合性复杂反应。导致术后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手术创伤、性格、注意力、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等。疼痛对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伤口愈合的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对患者的生活、患者家属亦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3]。本研究显示,通过术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增强自信,从而可以坦然的接受疼痛,痊愈率高(P 镇痛护理有止痛注液泵和护理干预两大方法。止痛液注射泵法是指在手术结束后,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的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在患者疼痛时,可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直至止痛[4]。护理干预分为:认知干预:通过加强健康宣教、知识讲解等方法,使患者了解手术步骤、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程度、时间、以及疼痛产生的利弊等;心理干预:第一:经常和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心态进行了解,并进行合适的心理教育,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第二: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等,了解患者内心所想,并积极制作出相应的方案提高患者的自信以至康复;行为干预:通过患者的行为采取积极的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5]。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镇痛护理可降低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对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是必要的,值得临床使用及推广。 术后护理论文:老年人开胸术后呼吸衰竭的护理 【关键词】 老年人;开胸手术;呼吸衰竭;护理 开胸术后病人发生呼吸衰竭是一系列病理改变的连续变化过程,是开胸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术前常伴有程度不等的肺功能不全〔1〕,而开胸手术改变了正常的呼吸功能,往往导致呼吸道感染,严重者造成呼吸衰竭〔2〕。我院对48例实施开胸术后出现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加强各方面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开胸术后出现呼吸衰竭患者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60~80岁。其中食管癌6例,肺癌28例,胸腺瘤5例,剖胸探查6例,肺化脓症3例。长期吸烟34例。 1.2 手术方法 开胸术患者摆好手术体位,给于全麻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皮肤消毒后铺手术巾,分层依次皮肤、皮下组织,电凝切开胸部肌肉层,紧贴后肋骨上缘进入胸腔。置入肋骨牵开器,完成胸内手术操作后关闭切口。 1.3 术前护理 由于老年人具有孤独、寂寞、抑郁心理、多疑多虑等特点,所以要求护士具备较好的心理承受和驾驭语言的良好素质,耐心细致的做好解答,指导病人了解病情。嘱病人戒烟,教会病人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的方法,教会病人吹气球、做深呼吸运动,防止呼吸道感染。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的饮食,必要时给于静脉高营养,以纠正营养失调。 1.4 术后护理 加强监护:老年人往往有某器官功能的改变,各种反射迟钝。因此要保持生命体征指标的平稳,进行心电监测,注意静脉压、末梢循环,尿量的观察,同时防止水、电解质失衡,尤其是血钾的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呼吸器官发生形态学改变,包括呼吸细支气管及肺泡管扩张,肺泡孔数目增加,胸壁弹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等因素,术后造成呼吸道感染的机率较多。因此术后20 h内应持续低流量吸氧,每隔1~2 h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同时提高对全麻术后呼吸道定植菌的认识。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老年人生理功能普遍低下,对自觉和他觉症状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心功能症状会以各种形式被隐蔽和掩盖,为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量过多可造成肺水肿的发生,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根据排尿量适当补液。当肠鸣音恢复后,无恶心、呕吐时,可逐渐恢复饮食。病人进食后给少量多餐,同时注意给予含有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渣软食,以增加肌体抵抗力,使深呼吸运动及排痰操作有效地完成,防止出现呼吸衰竭。由于老年人的某些生理改变,直接影响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及其疗效,同时老年人潜在性肾功下降是有些药物排泄减少的主要原因,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到肾脏功能。因此,要全面掌握各种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毒性和药物动力学知识,合理有效地应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1.5 呼吸衰竭的观察和护理 呼吸衰竭治疗最重要是呼吸支持,早期机械通气以保证氧的供给,以降低死亡率。呼吸道失去生理屏障及恒温湿化作用可致黏膜干燥、呼吸道大量水分丧失、分泌物干结,易形成痰栓阻塞呼吸道,此时应做好呼吸道湿化及湿化监护。呼吸机湿化器内加入定量蒸馏水,定时增减调整量度,温度控制在32~35℃,呼吸道湿化液的量取决于室温、体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出入量的多少、痰液的量和性质等因素,每日不少于250m1,湿化呼吸道的速度以10~20 ml/h为宜。采用0.5%碳酸氢钠湿化液湿化气道,0.5%碳酸氢钠液的作用:①软化稀释痰液;②快速较多量湿化液的注入,促进痰液上下移动,使痰液易于咳出,另一方面也有由于振动附着在气管管壁及小气道内的痰液并使其松动、脱落,不易形成痰栓;③对阴性杆菌有理想的清除作用,防止抗生素的滥用与耐药菌株的增加,使肺部感染率下降。观察患者双肺痰鸣音,每次吸痰的黏稠度、气道压力,咳嗽等状况,了解患者气道情况,适时吸痰同时采用叩背、压迫气管等方式,以利于痰液排出。但对食管术后的患者,由于吸痰可使胸腔压力增加,加重痰液反流或误吸,因此吸痰时须严密观察,保证气管套管的气囊充盈,以免引起肺内严重感染。每隔4 h检查气管导管的位置以及胶布和牙垫的固定情况,避免因导管移位造成单肺通气等。由于肋间神经丰富,胸部手术切口长、创伤大,病人术后疼痛明显,而不敢咳嗽。因此,病人术后可用硬膜外止痛泵或止痛药,减轻疼痛。鼓励病人在疼痛减轻时咳嗽、排痰。 1.6 结果 手术后出现心脏并发症23例,肺不张8例,切口感染2例,支气管胸膜漏5例。术后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 2 讨 论 呼吸衰竭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呼吸生理和肺循环血液流体力学的变化,导致肺内残气量减少,肺顺应性降低,氧合障碍等,从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在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 我们为患者提供基本的氧合和通气需要的同时尽量避免肺损伤,也就是实施肺保护性策略,以最低的吸氧浓度、最小的压力和容量保证基本氧合。在机械通气时,初次插管4~12 h为容量型辅助控制通气方式,以后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方式(SIMV+PSV),通气时间为4~12次/min,PSV:4~12 cmH2O,稳定4~24 h,可以间断试脱机4~24 h,72 h内未再行机械通气者为撤机成功〔3〕。 由于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运动减弱,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减退,同时由于手术和麻醉插管的刺激,造成痰量增加,不宜咳出,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衰竭。因此,在吸痰前先给患者吸人100%氧1~2 min,然后置人吸痰管至气管最深处,上提1 cm再打开负压,吸引压力≤6.7 kPa,边旋转边吸引退出,至有分泌物时停留片刻,随后迅速退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以防长时间缺氧加重,吸痰完毕再提高吸氧浓度3~5 min,对痰液较多的患者,吸痰不易一次吸净,要吸痰与吸氧交替进行。 由于全麻开胸术后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胃管、气管插管的介入及吸氧、雾化吸入等,使细菌有了便捷的通道,因而使病人呼吸道定植菌发生概率增大,增加了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因此术后护理中要加强防护,严格无菌操作,减少定植菌的侵入,密切观察病人的痰液颜色,黏稠度,严密观察有无呼吸道感染的征象〔4〕。并定时辅助排痰,雾化吸入,必要时行鼻导管吸痰,减少术后通气不足及肺不张。由于胸部解剖的特点,胸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撑开肋间隙或切断肋骨,胸壁和肋间神经的创伤较大,术后各种监护管道和引流管较多,导致术后患者比其他患者的不适感更强烈〔5〕,疼痛更明显。病人出现剧烈的疼痛,往往不配合做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容易造成气道阻塞,通气不足,使肺泡内气体和肺毛细血管内血液之间的氧和二氧化碳低,交换异常。因此,护理时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在咳嗽时协助病人用手压迫两侧胸部,但以不影响深吸气为宜。同时教会病人左、右卧位,适当饮水,必要时应用止痛药物,但禁用吗啡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总之,老年人各种功能都处于逐渐衰退阶段,肺活量降低,气体交换减少,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6〕,加之手术的刺激,易产生限制性呼吸困难,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易至低氧血症或高碳血症〔7〕,因此加强呼吸道的护理,早期诊断,及时采用以机械通气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是治疗呼吸衰竭的关键,小潮气量、低呼气末正压通气及随时调整通气模式和呼吸参数,可显着提高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 术后护理论文:腰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浅议 【摘要】 通过对我院2004—2009年进行腰椎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预防的护理经验的总结,介绍腰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通过一系列术后专科护理、康复训练、功能锻炼以及出院后的生活行为指导,有效地减少了腰椎术后患者并发症,让他们得到很好的康复。 【关键词】 腰椎术后;护理;并发症;康复 腰椎手术是近年来骨科发展迅速的技术,它是治疗骨科常见的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结核、肿瘤所采用的比较常见的手术方法,手术又大体分为前路、后路,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因此其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特别重要。现将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收治并成功完成腰椎手术42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共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7~78岁。其中腰椎骨折12例,腰椎间盘突出 症17例,腰椎管狭窄6例,腰椎结核5例,肿瘤2例;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34例,其中后路椎弓根固定25例,前路椎体固定6例, 2 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2.1 泌尿系感染 多见于需要保留导尿者,尤其是截瘫患者。术后机体抵抗力减低这一时期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发生原因有:术前的尿路感染未完全控制;导尿时未严格无菌操作;保留尿管的处理不当。 2.2 褥疮 腰椎手术后需长期卧床,褥疮的发生并不少见。持续卧床2~3周是最易发生褥疮的时间。其原因是长时间的自体压迫,受压部位的组织发生缺血坏死,以及局部皮肤的刺激和腐蚀,导致褥疮。以骶尾部、髂嵴和股骨大粗隆等骨突部最多见。 2.3 肺部感染 术后发生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准备不充分、呕吐物误吸入。尤其是在老年人、长期吸烟或术前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呼吸道分泌物未及时排出,阻塞气道。凡术后体温异常升高,而伤口检查无明显感染者,均应考虑肺部感染的可能。如胸部查体发现感染及肺不张的相应体征则可确诊。必要时摄胸片协助诊断。 2.4 腹胀和便秘 腰椎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胃肠道功能紊乱,持续性幽门痉挛,导致胃排空障碍,有可能发生急性胃扩张。 2.5 切口感染 腰椎术后切口感染尤其是深部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预防术后感染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导致伤口感染的因素有多种,术中无菌观念不强、术后污染伤口;引流管护理不严格,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尤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欠佳属于感染发生高危因素。 2.6 脑脊液漏、伤口出血 脑脊液漏的原因是术中硬脊膜损伤未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所致。术后伤口少量渗血及引流管有少量血性液体流出,属于术后正常反应。一般24h不超过250ml且逐步减少,同时生命体征平稳。 2.7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及血管壁损伤[2]。患者由于脊柱手术后,活动受限,使下肢血流缓慢,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8 下肢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 由于腰椎手术时会对脊髓、周围神经和神经根造成不同程度干扰和损伤,另外术后患者惧痛心理,不进行下肢功能锻炼,肌肉发生萎缩,导致日后康复进程减慢,或康复效果不理想,影响术后预期效果。 3 护理对策 3.1 防止泌尿系感染 术后6h拔出尿管,如需留置尿管者,每天温水清洗会阴部2~3次,用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尿管。尿管于患者腿下经过固定,引流袋低于膀胱。防尿液倒流逆行感染,并定时夹闭尿管,鼓励多饮水,训练膀胱功能。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 3.2 防止褥疮 术后每2h翻身1次,平卧、侧卧交替,保持床铺的清洁、平整,每日温水擦洗全身。保持会阴部清洁。本组病例中有2例发生马尾神经损伤,大小便失禁,前期护理不当,引起会阴部湿疹,给予每次大便及时清理,清洗后涂以氧化锌,加强皮肤护理后湿疹消失。 3.3 预防肺部感染 术前练习深呼吸、咳痰。术后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鼓励患者咳嗽,并双手轮流叩击胸部。每次翻身后叩击背部,使痰液震动脱落咳出。 3.4 防止腹胀和便秘 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便秘者给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严重者给予缓泻药。腹胀者减少进食,热敷按摩腹部,肛管排气,针灸或足三里封闭,急性胃扩张者可以行胃肠减压。 3.5 预防感染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术后引流管不得超过切口高度以防止倒流。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及时更换敷料。术后测4h体温,术后3~5天低热为吸收热,若体温降至正常后再度升高,应怀疑存在感染的情况,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波动于正常范围。 3.6 防止切口出血及脑脊液漏 术后由于伤口渗出大量血性液体,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必要时检查末梢血来确定是否需要补液和输血。在放置有引流管的患者,如1天的量超过300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如术后2~3天引流呈清水样则示有脑脊液漏,不能拔管,须体位引流[3]。如术后1周脑脊液漏可以俯卧位也可平卧位切口下加垫压迫。 3.7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术后发现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或潮红,皮肤温度略高,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监测患者术后的体温、脉搏、小腿周径、腓肠肌触痛等情况。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可常规给予抗凝药物保持血液流动性。 3.8 防止肌肉萎缩及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并发症出现[4],促进康复。活动可因人而异,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痛苦为宜。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在患者有一点点进步时即给予鼓励,以增加信心,促进身心健康。 4 指导康复 术后麻醉恢复后即进行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运动,由被动向主动过渡,并进行踝泵动作,做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每个动作保持5s,反复练习。术后第4天,佩戴腰围护具保护离床活动,起床方法:患者平卧带上腰围,双上肢撑着床,使躯干慢慢离床而坐起,无自觉不适后扶助行器站立行走,步态稳健后,术后1个月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手术后3个月内禁忌弯腰负重,避免弯腰活动[5],教会患者下蹲拾物的方法,大小便宜使用座厕凳。病人出院时要做好健康教育,定期回访,有些腰椎疾病患者在手术治疗以后,认为身体已恢复健康;也有一些认为再也不能从事工作和体育运动。其实这两种观念都是极为错误的。手术完毕后,并不意味着整个治疗的结束,也不意味着从此丧失了工作能力。还需患者进一步用其他康复手段如功能锻炼等来巩固和增强疗效,避免复发。一般在3~4个月后才能开始工作。避免同一种姿势维持时间过长,应不定时地改变体位,以调节腰椎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腰椎稳定性。出院后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地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持之以恒,以增强腰椎稳定性,防止复发,向病人说明休息的重要性。 5 小结 脊柱外科是极具创意,也极具风险的医疗专业。血的教训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前人失败中凝练出来的原则[1] 。随着脊柱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用于治疗腰椎疾病,在解除痛苦、恢复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明确疗效,但是一旦发生术后并发症,除了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外,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不断对腰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及康复训练进行总结,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术后护理论文:对216例肥胖患者术后护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肥胖人数日趋上升。给手术和麻醉带来一些难题。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手术室护士的职责由单纯的疾病期手术配合过渡到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因肥胖人易出现病理改变及并发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脑血栓、血管硬化、骨质疏松、冠心病等,围手术期护理是否细致全面,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和预后。 一、肥胖定义及诊断标准 现普遍使用体重指数作为临床测定肥胖的参数。体重指数(BMI)(kg/m,)=体重kg/身高mZ。当体重指数)3okg/mZ时即为肥胖。 二、术前护理 (一)术前访视及心理护理 这一时期的工作由巡回护士完成,在访视前参阅病历,掌握主要病情及心理特征,心理问题,不要过于强调肥胖与手术的难度。护士需服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庄重向病人做自我介绍,详细询问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并注意心、肺、血压等方面的体格检查,特别着重呼吸循环系统检查,了解有无睡眠暂停综合征,耐心向病人介绍参加手术人员情况,手术步骤、体位,手术室环境,并提供麻醉和护理方面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不安和恐惧症。认真听取患者谈话,尽可能回答提出的问题,对涉及医疗护理方面的问题不做随意评论和更改,使病人确信手术是安全的,对家属应详细说明手术的各类危险,不应再做安慰。 (二)术前准备工作 1.器械准备对肥胖病人,责任护士在器械的准备上应考虑除常规器械外,还应准备较深部的器械,如遇肝、肾、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应与护士长取得联系,以增加人员及术中抢救物品的准备。 2.重要生命体征中血压的测定肥胖者以袖带测量血压不仅有困难,而且采用普通人之袖带所测读数亦偏高,如遇复杂手术应准备直接测压物品,并在手术前进行血压计与实际血压的矫正测定。 3.常规床、单准备手术床应用宽大中单覆盖,防止肥胖患者身体直接接触床面,并备好相应的较宽大的支撑固定装置。 三、术中配合 (一)常规配合 巡回护士迎接患者进人手术室后,一边查对一边指导协助病人上手术床,安置合适体位,因肥胖病人仰卧位通气不畅,注意使用较高的头垫使其舒适。肥胖患者往往对术中身体暴露感到羞耻,应注意遮盖,保护其自尊心。 (二)静脉穿刺 肥胖患者静脉穿刺较困难,应认真挑选血管,必要时用热毛巾热敷,准确建立静脉通道,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并最好选用留置针。 (三)检测中心静脉压 肥胖患者脱水及低血容量之程度甚难估计,加之病人耐受快速补液能力较差,故对开胸等大手术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四)麻醉配合 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全麻应注意:①胸骨上脂肪垫过厚。②防止下领和颈椎活动受限,造成呼吸困难。③麻醉通路建立后应随时吸痰,及保持胃管通畅。如果是椎管麻醉,摆好体位后床旁保护防止坠床。 (五)手术配合 手术中注意事项很多,除常规手术事项外,针对肥胖患者特殊应注意的是:①电刀切凝频率应稳定,否则在台上反复调整会造成脂肪层损伤情况不一,术后容易脂肪液化。②肥胖患者脂肪褶皱较多,应监督医师消毒时脱碘充分。③医师在脂肪层过厚,较长时间术区不能充分暴露时,常表现出急躁情绪,素质较差的医师甚至表现出因各种原因大骂助手、麻醉师、护理人员,以及出现操作失误,器械护士应设法安慰,缓解紧张气氛,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协助拉勾,暴露术区。④皮下脂肪缝合时,应选用大圆针,发现针变形时,决不可再用,防止缝合针断在深厚的脂肪层中,不易寻找。 四、术后护理 (一)一般处理。 (二)预防低氧血症。因肥胖患者脂肪含量较大,体内需氧量高,术后常应给予持续吸氧。给氧方法以氧气面罩为安全。 (三)体位调整。肥胖患者体重大,较大手术后需卧床时间长者,应严防臀部、背部等出现褥疮,术后及时改半卧位。优点是:促进术区伤口引流管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利于呼吸道通畅。 (四)预防深静脉血栓。肥胖病人术后肺梗塞发生率比常人高2倍,约为48%。应主动采取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自手术日开始的四日内每日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醉或轻基淀粉50Oml,另外手术中即开始用弹力绷带包扎下肢,鼓励早日下床活动。体会肥胖患者因脂肪含量及比例均高于正常人,因生理发育原因,存在体重大,行动迟缓,反应迟缓等特点,在搬动和谈话时,要有耐心。大部分患者心情较开朗,容易接近。但经统计有56%的年轻患者(20一30岁)讨厌谈论关于肥胖问题,尤以女性患者为着,应特别注意。代谢高也是肥胖患者的一大特点,在手术期输液量、输液速度、晶胶比例、先后顺序等都应事先作出计划,也不可墨守陈规,应视手术情况而不断做出调整。血液在血管内的通透性以及结合手术因素,患者脂肪栓塞的可能均大于一般患者,而以上因素往往会造成患者心血管梗塞、其他脏器血管梗塞等严重后果。早期发现的意义极为重要,也更能体现出手术室护士的工作价值。因此,在手术中应配合麻醉师多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电、肌肉以及局部反应。肥胖患者有可能伴有脂肪肝,导致肝代谢功能下降,延长药物代谢反应,尤其是麻醉药的代谢。因此,在患者于手术后复苏前,应有充分措施保障生命体征稳定。 术后护理论文:小儿包茎气囊扩张术后的护理及追踪 【摘要】 目的 观察气囊扩张术治疗小儿包茎的护理及预后。方法 对入托体检以及儿科儿保门诊就诊过程中3~6岁男童诊断小儿包茎的478病例采取气囊扩张手术治疗。结果 良好439例,欠佳26例,扩张失败13例。以扩张术失败的病例与预后好的病例对照作χ2检验, P 【关键词】 小儿包茎 气囊扩张术 护理 追踪 小儿出生时,包皮与龟头即为粘连,于2岁左右自然分离,如果4岁仍未分离视为包茎。小儿包茎目前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为22%~32%,随着年龄的增长,包茎的发病率逐渐下降。大部分包茎患儿由于包皮口过紧排尿不畅,存在尿垢而经常发生炎症,并影响其发育,并且由于包皮垢的刺激而发生炎症以及手淫等不良习惯,严重的发生癌变,故对患儿的身心造成影响[1]。 我院于1998年开展气囊扩张术治疗小儿包茎取得满意效果,回顾几年的手术经验和术后追踪,术后的护理对于小儿的创面愈合以及减少患儿的身心痛苦尤为重要,故本文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门诊治疗资料完整的478例患者做回顾性调查,总结经验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的选取 对入托体检的3~6岁的男童发现小儿包茎的以及儿科儿保门诊就诊过程中诊断的病例并采取气囊扩张手术治疗的共478例,其中4~6岁326例;6~13岁98例;2.5~4岁的54例;均无其他并发疾病。 1.2 手术方式 局部常规消毒铺巾,阴茎根部局部麻醉,待2~3min麻醉起效之后采用气囊扩张方式使包皮与龟头逐渐钝性分离至冠状沟,清洗尽局部尿垢或结石后,涂以红霉素软膏少许,及时回翻包皮。 1.3 术后护理 1.3.1 常规家庭清洗 每日以0.02%高锰酸钾溶液局部浸泡,每次10~15min,每日3次。 1.3.2 门诊换药 术后于儿科门诊小换药3~10天,直至包皮能顺利上翻,龟头及包皮内侧板黏膜光滑无感染。 1.3.2.1 常规换药 采取上翻包皮后以0.5%甲硝唑溶液冲洗,在包皮与龟头分离的创面上涂以红霉素软膏后回翻包皮即可。 1.3.2.2 包皮局部伴随水肿患儿的换药 术后第二天仍轻度水肿的须加入少许可的松软膏涂抹;少数局部水肿严重但不伴红肿的可在严格局部消毒后,在水肿部位最低点行针刺放液1~2次,并静脉滴注抗生素2~3天,待水肿完全消退后常规换药即可。 1.3.2.3 包皮口紧张或肥厚患儿的换药 对包皮口紧张或肥厚的患儿,换药前须用气囊或止血钳反复扩张松弛包皮口,至能顺利上翻为止。 1.3.3 术后注意事项 严禁患儿及家属未经医生允许自行上翻包皮,以防止包皮口紧张患者和术后局部肿胀时包皮回翻困难致局部嵌顿坏死。 2 术后追踪分析方法与结果 术后半年始采取进幼儿园或电话、门诊随访方式,对478例术后患儿进行追踪调查。调查结果分为:(1) 良好:包皮上翻顺利,局部无粘连无瘢痕;(2)欠佳:包皮上翻暴露龟头不全,冠状沟局部粘连;(3) 扩张术失败:包皮口紧张,龟头无法暴露或包皮口局部瘢痕挛缩。因疗效欠佳的患者再次分离后良好尚可归为预后好,以无效病例与预后好的病例对照作χ2检验并做统计学分析,χ2值为8.46,P 3 讨论 小儿包茎气囊扩张术是目前小儿包茎治疗疗效尚好、无创、无痛苦、无环切致瘢痕挛缩风险,手术简单易行,在一般门诊可施行。且目前国内应用该法较常见。但为了使局部恢复更好,减少患儿身心痛苦,故术前病例的选取和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预后欠佳的病人多集中在年龄较小的患者,因各种原因术后未坚持清洗尤其术后初期未彻底下翻包皮至冠状沟,导致局部尤其冠状沟一带粘连。因此气囊扩张术最佳年龄段为4~6岁,年龄过小患儿术时及术后不易配合,尤其术后较容易发生粘连。而对于6岁以后的患儿因为时常发生局部炎症而导致局部瘢痕挛缩而失去扩张机会或增加术后复发可能,更大的患儿则由于青春期导致影响阴茎的发育。 扩张术失败的患者,多因包皮口局部肥厚呈管状和术前有反复感染致包皮口瘢痕挛缩,故应对于有反复感染致包皮口瘢痕挛缩的患者,应择期及时环切术;对年龄稍小的且局部肥厚呈管状可试行扩张术并注意术后清洗,如扩张术失败仍必需行环切术。 好的换药方式能使局部尽快恢复和减少复发,因为局部的感染会直接导致局部瘢痕挛缩可能而增加复发的可能。 本院作为入托体检特定单位,对术前病例的筛选及术后追踪有优势,但由于时间较短,对行气囊扩张术后患儿与行环切术的病例和未行手术的病例,对手淫、阴茎癌的发生有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调查分析。 术后护理论文:无痛宫腔镜检查术中与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李守村 崔荣秀 孟庆香 【关键词】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宫腔镜检查 护理 宫腔镜检查是妇科常用的诊断性操作,宫腔镜检查时,由于扩张宫颈、牵拉宫颈、手术刺激及膨宫可使患者感到疼痛,部分患者可因疼痛刺激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出现类似人流综合征反应,其他有些患者因疼痛剧烈,难以接受检查,使操作中断[1]。无痛宫腔镜检查是指给予一定量的镇痛、镇静剂,使患者在无痛苦的状况下进行宫腔镜检查[2]。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及美国哈佛大学附属医院在内镜诊疗中常规使用麻醉或镇静剂[3],目前国内部分医院也相继开展了无痛苦消化内镜检查[4]。2003年3月至2006年9月,我院按患者意愿选择了119例患者接受无痛宫腔镜检查,采用异丙酚、咪唑安定和芬太尼联合静脉注射,虽然实施了检查,但有59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19例患者平均年龄35.6岁,平均体重65.2kg,住院患者64例,门诊患者55例,其中25例曾做过普通宫腔镜检查1~6次,因无法忍受痛苦而使操作中断。 1.2 无痛宫腔镜检查方法简介:常规宫腔镜术前准备,检查前6h禁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常规吸氧,氧流量2~4L/min,检测血氧饱和度、脉搏和血压。由麻醉师静脉注射异丙酚1mg/kg、咪唑安定0.5mg、芬太尼0.7ug/kg,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唤之不应(即OAA/S评分1~2分)时开始进行宫腔镜检查。由妇科医师操作,护士协助插镜。如检查时间过长或术中有肢体躁动时,追加异丙酚0.25mg/kg。术前1~2min监测1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中实时监测,术后每1~2min监测1次,并分别记录。 2 结 果 本组有9例因阴道先天性畸形使宫腔镜未能进入,其他均顺利到达宫腔,时间为2~27min,平均9.87min。全部检查时间为4~36min,平均13.63min。离开宫腔镜室时间为检查结束后2~198min,平均35min。本组术中出现肢体躁动10例,无意识呻吟12例,呓语4例,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6例,检查中心率曾低于60次/min24例。术后恶心、呕吐2例,腹痛、腹胀9例;低血糖反应1例;头晕48例,其中轻度(自感头晕,但能行走)42例,中度(头晕明显,不能行走,但能坐)3例,重度(头晕明显,不能坐,必须卧床休息30min以上)2例;术后1min表现为躁狂状态1例;术后5min开始无意识大声说话且持续30min1例。经对症处理后,本组不良反应均消失。 3 术中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3.1 肢体躁动:本组术中肢体躁动10例,占7.86%。躁动有使患者坠床的危险,同时也影响医生操作。发生肢体躁动的原因主要可能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异丙酚的药物半衰期(t1/2a)为1.8~8.3min,麻醉恢复迅速,诱导麻醉时有时可出现轻度兴奋现象[5];咪唑安定有致瞻妄、幻觉的作用[5]。同时,宫腔镜在进宫颈口时对内脏牵拉强烈,会使患者感到难受。本组术中肢体躁动发生率较高,是徐灿霞等[6]报道的1915例无痛胃镜中肢体躁动发生率(0.8%)的10倍。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无痛宫腔镜检查比无痛胃镜检查操作时间长,也与扩张宫颈口、牵拉内脏及膨宫有关。本组出现肢体躁动时,麻醉师适当追加用药量,护士在患者旁边严加看护,防止坠床,并协助医师退出镜身、吸出宫腔内液体,以减轻对内脏的牵拉。 3.2 无意识呻吟与呓语: 本组术中无意识呻吟14例,占8.96%;呓语4例,占2.74%。原因主要为咪唑安定有致瞻妄、幻觉作用,异丙酚和芬太尼药效消失时有兴奋作用[5],患者处于朦胧状态下,无意识将一些平时隐藏在心底深处的情绪或秘密释放出来。无意识呻吟一般不需处理,对呓语的患者则要温和劝阻,不要诱导患者讲话。如果患者说出令人不愉快的话,护士要表示理解,劝说患者注意休息。本组中有部分患者在药物的作用下无意识说出自己的隐私或工作上的秘密,我们遵循为患者保密的原则,即不取笑患者,更不能到处传播。 3.3 血氧饱和度下降:本组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7例,占4.94%。其中2例为氧气管脱位,纠正后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舌后坠4例,通过抬高下颌、加大氧流量后恢复正常;1例为追加异丙酚等药物用量后出现氧饱和度下降,经加大氧流量、抬高下颌、做扩胸运动后恢复正常。异丙酚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能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但同时有抑制呼吸的作用,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低氧血症和呼吸暂停[5]。咪唑安定有抗焦虑、催眠、抗惊厥、肌松和顺应性遗忘的作用[7],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因此,两药合用时推注速度一定要慢,宫腔镜检查全过程中都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查找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原因。若氧气管脱位,可用面罩给氧。由于异丙酚抑制循环、呼吸最明显的时间是在用药后2min,因此我们在追加用药后暂缓插入宫腔镜,待抑制作用最明显的时间过后再继续操作。 3.4 心率减慢:本组心率减慢至60次/min以下28例,占17.92%。其中4例采用了退镜以减少刺激的方法使心率恢复正常;20例立即静脉推注阿托品0.5mg,1min后18例心率上升到60次/min以上,另2例心率仍低于60次/min,遂再次静脉推注阿托品0.5mg,暂停内镜操作,1~2min后心率恢复至60次/min以上。异丙酚对心血管有负性肌力、负性传导作用,对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可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极少数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8]。我们认为,除了异丙酚的作用外,宫腔镜检查术中的心率减慢也与宫腔镜在宫腔内的行走、牵拉和膨宫,使宫腔膨胀等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有关。我们术前把阿托品注射液抽吸在注射器内,当患者的心率少于60次/min时,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同时吸出宫腔内液体,并采取退镜等方法,以减少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4 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4.1 消化道症状:本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占1.65%。腹痛、腹胀9例,占6.40%。恶心、呕吐多出现在恢复期,可能为异丙酚的不良反应。注意将患者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腹胀主要是因为宫腔镜检查术中向宫腔内注液所致,也与阿托品抑制肠蠕动导致气体滞留有关。 4.2 低血糖反应:本组发生低血糖反应2例,占0.91%。原因是宫腔镜检查前需禁食6h,而患者在检查前一般都比较紧张,检查前一天进食就很少,而检查一般安排在下午。其中3例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ml、2例给予口服流汁约400ml后症状缓解。术后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反应,如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复苏后进食易消化的小馄钝、面条、糖水等,以补充水、糖和电解质。 4.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本组发生头晕48例,占35.10%。对于轻、中度头晕的患者,协助其休息片刻,观察头晕缓解且无其他不良反应后可离开宫腔镜室。其中有1例患者重度头晕、乏力,不能行走,检查完毕后在宫腔镜室留观了1h,该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发生头晕可能是由于患病的肝脏药物代谢能力降低,从而使药物作用延长所致。据此我们认为,无痛宫腔镜应谨慎用于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本组有2例患者检查结束后1min出现肢体躁动,大声叫喊,极度兴奋,表现为躁狂状态,占0.37%。其中1例持续约3min后逐渐恢复平静。该2例患者是我院无痛宫腔镜检查的早期病例,用全麻药物氯胺酮作为镇静、镇痛剂。氯胺酮对新皮质系统—皮层下结构有抑制作用,而对边缘系统有兴奋作用[9],麻醉恢复过程中少数患者会出现幻梦、错觉甚至幻觉,有时伴有瞻妄、躁动现象[5],由于氯胺酮有产生躁动的不良反应,所以自2004年4月起,麻醉师改用芬太尼代替了氯胺酮,再未发生此类现象。还有1例患者术后5min开始无意识大声说话,医护人员在床旁严密监护,30min后患者渐渐平静。 另外,为防范意外伤害,检查过程中必须时时注意患者的翻身安全,应用升降式、有护栏的检查床保护患者。对于刚清醒的患者,护士一定不能麻痹大意,门诊患者术后需留观35min以上,确认生命体征恢复至术前水平、意识清楚、定向力好、步态稳健后,再由家人陪伴离开医院,并告知当天不要自己骑车、开车和高空作业[10]。
在当今时代,企业间竞争已从有形产品竞争转向运营机制、品牌、服务、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竞争,提高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热门话题,日益加剧的外部竞争使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和有效适应外部竞争的重要因素,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内涵、作用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1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1.1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通过企业内外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的作用而形成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其基本模式,要根据企业现状进行科学制定。文化软实力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员工归属感、凝聚力、有效的管理机制,而在企业外部则表现为社会知名度、品牌美誉度以及产业整合能力。企业文化软实力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拥有文化软实力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企业文化的内涵是指企业文化所表达出来的涵义,企业文化的内涵要从社会、企业、个人3个方面出发。对于社会来说,企业文化的内涵是遵守社会企业运行规章制度,严谨守法,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的内涵是在生产过程中将质量与利益相结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利益;对于个人来说,企业文化的内涵主要涉及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员工凝聚力等。从企业管理角度而言,需要根据所处不同的行业类型对企业进行不同方面的管理,针对企业文化的创新要落实到企业管理中,如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文化建设要从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出发,所以相对应的企业管理创新也必须从该方面出发,确立员工责任意识,增进员工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意识。 1.2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企业管理要遵循企业文化的指导,根据企业文化的创新思想,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也包括社会、企业与个人3个方面。 (1)社会。这里所指的社会具体指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社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市场,市场中包含各种各样的企业,而企业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于市场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市场赋予企业权力的同时,企业也应当承担市场所赋予的义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利益,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市场规则,坚决维护市场秩序。企业被市场淘汰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发展严重偏离了市场前景方向,而又无法及时成功转型,另一种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扰乱市场秩序,践踏市场规则,被市场抛弃。所以,企业管理要严格恪守市场规律,要有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在生产过程当中一定要坚守产品质量的底线。 (2)企业。企业是整个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除了要遵循市场规则,对市场负责之外,还要对企业自身负责。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当中,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处于发展转型的特殊阶段,而每一次企业发展方式转型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的危险。这也是市场规律的一种,所以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紧扣市场脉搏,时刻关注市场动向,为企业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除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之外,企业管理中文化建设的指导也是比较关键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须借助科学有效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打造企业品牌和良好信誉,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个人。这里的个人主要指企业员工,企业员工承担的是企业一切发展方针和对策的执行者角色,所以,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所在就是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企业员工管理包括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员工思想管理对应企业文化建设,而员工行动对应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管理而言,员工往往是最好管理的一部分,又是最难管理的一部分。员工管理最终要树立员工的工作意识,而员工工作意识的树立有3个必要条件,一是员工自身必须能给企业创造价值,二是员工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必须得到企业相应的回报,三是员工对企业一定要有归属感。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将自己打造成为学习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团结合作、全面发展的学习型团队,并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任何企业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人才的支撑,离开了人力资本,任何能力都将无从谈起。 2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一种精神载体,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对员工的工作态度、道德观念、工作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而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有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其管理方式创新,企业文化是员工的工作信仰,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同时,企业文化通过无形的制度对员工进行柔性管理,而企业管理通过有形的制度对员工进行刚性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次,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和对外合作,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通过互相合作的方式增强自身发展实力,而企业文化可以提供良好支撑,它能让企业管理者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合作经营的重要性,企业之间通过文化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在竞争中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最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竞争力,竞争力是每个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比如企业文化当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增强员工凝聚力以及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从而促进企业人事管理,最终企业员工与管理者上下一心,以企业发展目标作为共同目标,共同奋斗,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全球化浪潮及信息技术的冲击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灵活性和柔性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企业发展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二是利益,服务与利益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只有将服务做到位,才能获得相应的利益。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利益提升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精神力,决定着企业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态度,虽然企业文化相对于生产而言是虚无缥缈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如今市场环境中,只有树立企业品牌,加大企业宣传,提高企业形象,才能获得更多利益。 3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在如今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的背景下,企业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单纯地喊口号、制定制度,文化建设没有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相结合,使得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真正作用。 (1)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对外宣传。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对外宣传企业信誉以及形象,还要注意与员工的交流,因为任何文化都是依托于人来表现的。更重要的是对内部企业发展方针的确立,企业文化一定要有积极、健康、上进等精神支撑,还需要认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作为基础。 (2)企业文化建设不应脱离企业管理机制。很多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脱离了企业管理机制,单纯地提出一些口号和理念等,没有真正将文化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企业宣传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途径,但是,这种宣传一定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吻合,这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和信誉的树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也并不是仅仅对企业某一个环节的管理或者创新,而是一个综合的创新体系,在考虑企业外部竞争力的情况下优化企业内部竞争。 (3)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为了盲目地追求利益,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多企业认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对企业发展方式进行改变,从现有发展方式向更多利益方向转变。这种企业文化导致企业管理出现很多问题,企业管理者只考虑企业利益与自身利益,而重视企业信誉,使得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受损。 (4)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忽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建设指导企业管理创新,而企业管理创新除对企业运营进行管理之外,更加注重企业发展方向与企业发展模式。很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时往往没有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只考虑企业本身利益。企业是社会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给了企业生存空间,如果企业管理没有遵循社会管理轨迹,那么其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4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要想顺利并且有效实行,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在企业产品生产各个环节中优化企业管理。加强市场调查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之前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和意见作出汇总分析,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方法,对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再针对分析数据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最优化控制。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市场数据进行调查与管理之后,数据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企业有了适合的管理机制作为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在产品生产、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与企业管理机制深度融合,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2)从自身情况出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文化建设来源于自身发展情况。企业文化对于经营发展中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但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具体的落实,应当充分借鉴国外企业管理创新中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注重以人为核心。企业与企业之间具有差异性,各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还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建设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以文化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机制。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融入日常管理之中,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企业管理机制制定以及绩效考核评价结合在一起,使事事都有文化,将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使整个企业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3)企业文化建设应当立足于企业自身价值的实现。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成就并不仅仅指企业获得的利益,也包括这个企业造就了多少人才。企业发展过程中除自身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其社会效益,企业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企业自身价值,企业自身价值的实现最终还是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企业员工在获取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造就朝气蓬勃的企业。 (4)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针对人而言的,包括企业员工和消费者。企业进行文化建设,要对企业内部员工提高要求,在企业外部消费者中树立完美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品牌两个方面都得到改善。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一定要将消费者的利益摆在首位,企业的发展依靠企业员工,更需要源源不断的消费者。企业在谋取自身利益时不能忘记对于消费者的责任。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创新,将创新和学习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血液之中。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各种员工培训,包括岗位技能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等。 (5)企业文化建设要具有战略性。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制度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分析企业内外部竞争力,从而制定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目标,并且制定和实施战略计划、监控和评价战略业绩,在企业管理偏离标准化时进行战略调整,包括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过程。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制定发展方针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依据,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是必须将战略目标以及战略计划与员工具体日常工作联系起来。企业战略性文化建设主要针对企业管理者,将企业文化战略创新应用到企业管理战略创新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前瞻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一定要有充分的意识,必须站在市场的角度考虑公司未来发展状况,对于公司发展一定要有创新性的意识,保证企业在市场洪流中屹立不倒。企业管理者要有前瞻意识,企业发展一般呈现一种抛物线的状态,当企业发展到达抛物线顶端时,企业发展往往处于最为鼎盛状态,随后企业发展脚步将会慢慢变得平缓,然后走下坡路。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在企业发展快要到达抛物线顶端时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避免企业发展到达顶端后走下坡路。转变发展方式意味着企业重新发展,企业管理者只有一次又一次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准确判断,才能保证企业发展永远处于上升阶段。 (6)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企业品牌。打造企业品牌是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之一,品牌是外在软实力,信誉是内在软实力,企业管理创新要由内而外。从员工工作严谨度到产品质量保障度,最后到交易合作中的信用度,坚守和增强企业自身信誉。企业品牌的打造主要基于企业信誉,主要包括企业实力、企业信誉两个方面,企业有了强大的实力,才会有合作对象,企业有了良好信誉,才会带来源源不断的顾客。 5结语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价值观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一流的竞争力源于卓越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培育出持久的竞争力。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竞争越来越大,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必须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以及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创新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也要考虑企业生存与发展实际情况和需要,文化理念的创新要与企业管理方式相辅相成。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篇1 翻转课堂的构建,这可以打造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激活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起到的效果都非常明显.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透过翻转课堂的创设来为知识教学带来良好辅助.教师可以实现制作有针对性的微视频内容,并且让学生结合视频完成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背景下,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并且化解学生的各种认知偏差和思维误区,让学生就知识内容建立正确的学习印象,发挥翻转课堂的积极功效,让学生在快速吸收掌握知识原理的同时,也能够锻炼提升自身的综合学科能力. 一、发挥微视频的教学辅助效果 在具体的构建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制作相应的微视频内容,以此作为学生预习工作的参照与依托.教师在设计微视频时首先可以从多方面获取教学素材和资源,既可以综合参照各种网络化课件,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思维能力,合理选择视频中的素材内容.同时,教师在创设微视频时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在视频中不仅要介绍核心知识内容,建立学生对于新课的初步学习印象,视频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提出一些思考探究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并且让学生基于问题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视频的教学辅助效果,能够让学生以视频为参照,积极主动的阅读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要点,形成整体的学习认知.这是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开端,会为后续课堂上具体深人的知识分析解读奠定良好的实施基础,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推动效果.比如,在教学“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首先通过观看微课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之后展开讨论和探究,将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要总结学生的问题集中点,通过反复播放微课的方式为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还要具体分析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其中的内在原因,然后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产生对于知识内容的认知偏差,能够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理解所学内容,发挥翻转课堂教学的作用与功效. 二、激发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 在翻转课堂教学背景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同时,大家也会就各种教学活动有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在采取翻转课堂展开知识教学时,学生首先需要基于自主学习建立对于知识的初步学习印象,要对于新课内容有大致的理解与掌握.通常情况下微视频中还会设计各种让学生分析讨论的问题,想要有效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并且进一步认知观看视频短片.此外,教师也会创设学生在课堂上的交互活动,让学生就自己存疑的地方展开分析讨论.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够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交流空间,让学生的各种理解和认识得以分享.这样的过程可以很大程度化解学生的认知障碍,建立学生对于知识的良好认识,同时,这也是对于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的良好锻炼?比如,在教学“钠、镁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微课了解钠和镁的主要获取手段,在这个基础上,要让学生对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了解.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仔细观看视频短片,然后结合课本中的知识解读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再针对知识点中的难点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变化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将自己在微课当中所理解到的知识内容讲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生学习和在讲台上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创设一些有代表性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背景下加快知识的吸收掌握.这样的教学活动方式能够为课堂注入更多活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更强,对于课堂活动的学习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三、采取合适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展开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畅通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渠道,采取对于学生合适的教学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效果.翻转课堂的学习中,学生更多的是基于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就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探究情况做出评价时,应当有意识的融人更多对于学生的激励和肯定.这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更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法,能够不断做学习过程中有效经验的归纳总结,这对于学生而言会是很有价值的学习收获.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之后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讲述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教师要在学生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认真倾听,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针对这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再次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同时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本质.当学生慢慢更正自身的认知偏差后,教师要及时利用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来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激励学生不断尝试,多做思考.这种良好的师生交互过程可以带给学生更多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不仅是对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推动力量,这也能够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让大家的综合学科能力和素养都得到良好的构建. 作者:程艳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高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篇2 一、合理利用新型媒体,正确选择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的应用,使得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计划,这对促进教师对新技能、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能够适应翻转课堂的开展,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依靠多媒体设备,再结合其它相关技术(比如PPT技术),开展特色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Flash之类的音视频编辑软件,制作形象的动画或精美的图片,将复杂又抽象的化学知识简单而形象的呈现出来,辅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轻松解决在化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认识一个全新的化学计量单位———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在学生后续各项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对顺利开展高中化学学习影响深远.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引导学生准确地进行理解,除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还可以依靠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经常接触很多化学计量单位,教师完全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将这些常用化学量集中呈现出来,打造一个形象的“化学计量家族”微课动画.在微课动画的帮助之下,定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够准确的归纳密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等化学量的概念,明白不同的计量单位所表达的含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的理解高中化学,对化学的学习热情也会得到激发.同时,在微课动画的有效吸引之下,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好的集中到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而且学习效率也能大幅提升.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翻转课堂的应用使得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也就应该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化学学习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对相关化学实验的零距离接触,明白其注意事项以及深入理解相关实验原理.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以及学习能力等影响因素将学生合理的划分成多个小组,小组的划分应尽量做到均匀、科学、有效.然后,教师还要合理引导各个小组积极配合、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所有组员都尽可能的参与到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身可以有效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并能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极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进行溶液的定量配制实验教学时,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学生在动手实验的环节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最终配制得到的溶液不能满足实验的相关要求,还会影响后续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就与预期设想相去甚远了.如果在此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就能彼此协作,共同完成溶液的定量配制.这样一来,不但能完成实验教学的既定实验流程,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还有可能集思广益得到意外的收获.这无疑也为今后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改进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验教学设计,从而更加有力的保证实验教学应取得的效果.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当或错误操作,共同协作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对学生补短取长有积极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家校联合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家庭实验探究.这样,在课后学生也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练习相关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家庭实验的开展也能加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大家在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这样,既能方便大家学习别人先进的、有效的教育经验,促进广大家长共同进步,又能使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家长以合理的态度面对学生.最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开展学习. 三、灵活运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明显提高,也有效的改善了采用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巩固甚至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学校还要重视统一打造网络学习平台,也可以与正规的网络学习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网络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开展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条件保障.比如,近年来,微课作为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育行业备受推崇,网络上也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微课资源.教师在讲授重难点知识,或者解决通过教学经验总结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就可以利用微课这一形式进行呈现.因为微课较为短小精炼,用时较短,一节课中可以穿插多个微课片段,这就极大地节约了教学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像微课一样的网络资源,读取方便,利于学生在课后的巩固学习和兴趣拓展.因为知识点的呈现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这也能避免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会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主动参与到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来,这对提升学生化学素养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总之,高中化学知识层次较深,学习难度有所提高,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学习,使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实现个人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者:郑瑛 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 高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篇3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衍生及应用彻底颠覆了传统化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可行性 1.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以“视频重塑教育”理念为基点,给传统课堂教学和教育理念带来一系列变革.利用翻转课堂教学能够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重整和规划,学生能充分把握学习的决定权.翻转课堂能在众多教学模式中脱颖而出,是因其具有教学视频精简、信息清晰、重建学习流程、复习检测便捷等特点.这种教学模式为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纵向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化学是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具有记忆点多、概念抽象等特点.当前的高中化学教材难度较大,教材中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衔接内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记忆和应用的难度.作为一种开放、自由、主动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翻转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翻转内容的选择有偏差 虽然翻转课堂在我国教育热土上开花结果,但其发展历程较短,尤其是在高中化学教学方面,可借鉴的有效教育资源有限,致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以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为例,对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翻转课堂实际应用中,教师对翻转课堂内容的选择极易出现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内容的选择有偏差.这会导致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内容把握不到位,即使有教师制作的精美视频作参考,学生也不会因此而提高学习质量.2)教师虽然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化学素材制作微课视频,但并未对视频能否起到引出课堂核心内容的作用加以分析.例如,教师在讲“化学能与热能”时,只选择了工业生产、科研等相关素材,并未引申出课堂的主要内容,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入口. 2.2教师对翻转时机的把控不准确 翻转课堂的一大特点是重建课堂结构,将学习前置,也就是将知识以微课的形式在课前进行传授,把课堂学习的重心放在了对疑难问题的探究和解答上.但在实际高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现学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导致教师将微课开始部分内容设置过难.例如,教师在讲“化学能与热能”时,将化学键与能量吸收和释放的关系直接放置在微课开头部分,学生既会感觉摸不到头脑,又会感觉化学学习难度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难以提高. 3高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3.1强化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深入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内容的选择有偏差,同时,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没有起到引出课堂核心内容的作用,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存在很大困难.尤其是在“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混淆化学键的断开与生成、能量吸收与放出、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等问题.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生没有因翻转课堂这一课堂模式创新而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以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化学反应的能量、热量变化为主,使学生紧紧抓牢学习的主线,让学生知道需要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做好铺垫. 3.2强化学生现学与已学知识的联系 目前,高中教育教学愈加呈现出素质教育的主体作用,但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的传授,忽略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高中化学教材多以构建知识体系为主,但由于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忽略化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致使教师对翻转时机的把控不准确,甚至出现所教授内容与教材内容脱节的现象.例如,在“化学能与热能”教学时,学生很难对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这一理论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尽量降低微课视频开头内容的难度,并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激活学生已学知识,以利用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化学知识引申出课堂主要知识内容.从而在加强巩固学生已学化学知识的同时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充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加强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化学知识内容的前后联系,并对微课视频的设计进行优化,以此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效用。 作者:焦世宏 单位:甘肃省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建筑电气论文:关于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节能措施探讨 摘 要:本文综述了节能工作在民用建筑电气领域中应用现状,介绍了在设计及施工管理阶段如何做好节能工作。 关键词:节能;电气;管理 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过分追求发展所带来的满足和发展的速度而忽视或淡薄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也就急剧增加,能源危机迫在眉睫。 因此,在中央节能减排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提出了节能的要求,节约二次能源——电能,也就成为民用建筑电气的焦点。民用建筑节能的设计原则可分为以下三点。 (1)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满足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如娱乐场所的一些电气设施的用电,展厅的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2)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3)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节能的着眼点,应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如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宜采用先进技术使其能耗降低。这里谈到灯具不妨多说两句,现在高效光源及高效灯具在市场上已经广泛被使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可提高效率50%-80%。并且对能利用自然光部分的灯具或可变照度的照明采用成组分片的自动控制开停方式,可达到照明节能的效果。我们平常所熟悉的声、光控就是其中一个简单例子。又如在电力系统中,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所以在设计及施工该系统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变、配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缩短低压供电线路的长度。 (2)由两路进线供电的系统,宜采用两路电源同时运行的方案,以减少正常运行时的线路损耗。 (3)单台用电功率大于350kw的电动机宜采用中压电机。 (4)应采用低损耗、高效率的变压器。 (5)配电设计时应使三相负荷达到平衡,必要时可采用移相平衡法或容抗平衡法来改善系统的平衡性。 (6)以电力为主要能源的冷冻机组、锅炉等大负荷设备应设专用电能计量装置。 (7)当成组用电设备的无功补偿容量大于100kvar且离变电所较远时,应采用就地补偿方式。 (8)负荷波动较大的设备应采用变频控制或磁力耦合器控制。 (9)电力干线的最大工作压降应不大于2%,分支线路的最大工作压降应不大于3%。 因此在设计阶段,节能措施也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建筑电气的节能工作,在施工阶段,就是优化并充分利用资源,其经济效益,就要从施工现场的成本控制做起,而成本的控制包括材料使用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械使用和管理三个方面。 材料的使用和管理: 在施工全过程中,材料费占施工总成本的55%~65%。要想控制施工总成本,在材料管理和使用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耗。必须改变以往材料采购管理权归物资部门所有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项目部的施工压力和施工负担,但为了更好的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低成本投入,应由单一由物资部门管理向多部门 转变。 完善采购制度,严格采购申请程序,由各部门参与材料的采购过程。生产部门提出用料申请,先让技术部门提出技术要求,对所用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技术要求进行确认,再由经营部门对用料的数量、部位进行核准。最后无误,交由物资部门进行采购。项目经理可以在全过程随时进行参与,确保材料采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人力资源管理: 成本控制中,人工成本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工支出占施工总成本的18%~23%。近年来还略有增长。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施工工序承包法:在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施工工序定工期、定质量、定人工量,由民工分段承包施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施工管理中的许多麻烦。同样达到了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也可在施工开始前与民工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及承包书等,明确责任和承包范围,杜绝属于承包范围的工作再另外出现签证工日。这样也可 达到避免生产时紧时松、窝工、停工等问题,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施工工序承包法”。 项目部内部人员也应该合理配置、加强管理。在不影响施工进度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除特殊岗位必须有专人负责外,其他岗位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采用一人多岗。项目部内可引进竞争机制,各岗位负责人定期写工作总结上交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根据工作表现,从月底工地人员奖金总额中抽出部分奖金奖励表现较好的人员。 机械使用和管理: 施工机械费占施工总成本的10%左右,对于施工机械的使用和管理也是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窝工与浪费。确定机械手的岗位职责,每天记录所有机械及外租机械使用情况。机械手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维修、保养机械,也应该确实地溶入到工地中,了解工程进度。 所以不管是从设计的角度,还是施工的过程控制,民用建筑的节能潜力很大。在选用节能的新设备上,应具体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从技术、经济上进行比较。再选定节能设备,合理安装,以达到真正减少浪费节约能源的目的。 建筑电气论文:对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筑的功能和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电气设计的消防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建筑电气消防设计不仅关系着后期工程的可实施性和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决定着居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性,所以,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必须依据相关规范,进行严谨的设计,满足相关工艺要求。本文首先阐明了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重要性,然后对对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 电气设计 消防设计 1引言 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建筑功能性要求的日益提高,出现了如民用建筑、办公楼、公共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相应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也越老越高。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可以说是建筑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现代的建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系统的设计要根据居住型建筑、办公型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等不同建筑类型的消防系统的实用情况、安全要求、重要性和可能出现消防事故的几率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并且要因地制宜,无论是对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还是施工工艺都要严格要求,全面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消防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主要分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和消防配电的设计,电气消防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定规范主要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是否严格的按照规范进行设计是消防设计是否合格的重要检验标准。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是否合理和完善直接决定着建筑发生消防事故时能否及时、有效、有序的进行解决,能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相关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等,因此在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进行探讨时,不仅要明确消防设计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的重要性,而且要深入挖掘其中的问题,严格要求设计和施工过程,确保建筑消防系统的有效性和运作能力。 2为何要强化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中,建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最为显著的,但是,随着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的局限性,建筑的用地需求却越来越大,所以,大部分建筑群如居住型建筑、办公型建筑以及公用建筑等都向着更高、更密集的形式发展。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注重建筑的装修。在人们的生活中家用电器逐渐增多,其中也不乏贵重电器如电脑、冰箱、空调以及一些空调及室外设备等,再加上建筑安装的广告牌、玻璃幕墙、相关的信号灯以及节日时悬挂的彩灯等,在加重建筑群用电负荷的同时由于这些装修材料以及装修方式的复杂多样性,致使建筑物的火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有火灾发生,火势难以被立刻控制,只是建筑高层的居民无法安全快速的疏散,不仅加大了消防人员援救的难度,而且为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是在火势严重,情况紧急时,消防人员难以仅凭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援救工作,不止会耽误救援的最佳时机,导致人们生民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而且还会因为消防工作的延误和低效而造成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所以,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作为构成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建筑电气的消防系统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建筑物电气设计的消防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施工的准确性。还要建筑消防设计人员加强自身的消防设计的法律法规意识,明确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消防设计之于人民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要点与工艺要求 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主要分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和消防配电的设计,电气消防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定规范主要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 3.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要严格按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等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电源的设计与施工要严格根据一级供电负荷以及二级供电负荷的 工艺要求,安装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的电源来供电,保证消防控制室可与其进行自动切换。一般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 ups 电源作为其crt 显示器与消防通讯设备的电源,同时还要安装直流电源作为备用电源。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要在欠压和超压时有报警功能,并保证电源的标准性和规范性。 3.2消防配电系统的设计 建筑消防过程中要是可避免出现电源停止供电的现象,但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保证启动相关的配电系统,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令消防设备恢复正常的工作。通常情况下消防配电系统中应急发电装置的功率做大能达到供电负荷的一半,为保证电机组的持续正常工作,及时为消防系统供电,一般要采用分批启动消防设备的方式。与此同时,在建筑电气消防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在对不属于消防系统电源的断开时要使用低压断路器的分励脱扣器,然而,因为低压断路器的型号各异,同时其分励线圈在进行分励脱扣时所需提供的电流和框架电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所以需要通过在配电室的主配电箱上或是低压出线开关上实施消防系统电源的断开,如此一来,既能保证联动系统操作方便和电源的选择性断开,又保证了消防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3确定建筑的供电负荷 设计建筑消防系统的前提就是先确定建筑的供电负荷等级。建筑供电负荷等级的确定要严格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在等级确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供电负荷的电源使用情况,对于一级供电负荷要有最少两个供电电源,如果其中一个电源出现供电故障,要保证另一个电源的供电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对于二级供电负荷主要是要保证供电的持续不断,当电力变压器发生故障或是供电线路出现故障时要使供电及时恢复。 4总结 总而言之,消防设计在建筑电气设计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工作,需要严格的设计规范和很高的工艺要求,还要相关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具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全面的消防知识。建筑的消防设计直接关系着建筑的功能性的体现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领域。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安装的技术要求与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安装作为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本文将对建筑工程中的电气安装技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质量控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安装;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研究 建筑电气安装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近年来随着在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投资不断增加,电气安装工程技术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对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电气安装技术 1、施工前的准备 建筑电气安装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当对建筑安装设计提出一定的技术要求;电气安装人员再会同技术人员对安装、施工图纸进行会审,防止出现遗漏或发生错误,尤其是具体作业人员应当能够看懂施工图纸的内容和要求。建筑电气安装之前,应当详细认知电气安装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计划,特别是粱柱、地面以及屋面的施工要求和连接方式,并校对自己所要采用的安装方法是否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在实际安装之前,应当与土建工程项目施工有效配合,认真做好管线和孔洞的预埋预留工作,同时还要注意防雷接地焊接等事项。土建结构和底板施工时,电气安装工程一定要配合土建工程进行预留预埋工作,即桥架穿越板、线槽、剪力墙孔洞等位置的预埋预留,同时还包括动力、智能电气管线以及照明线路的预埋和防雷接地焊接。 2、线路的敷设施工 线路敷设过程中,专业监理人员应当严格的把关,对于管材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准施工。尤其是导线的敷设方式、穿焊接钢管敷设、部位代号、桥架敷设、地板内暗敷、顶板内暗敷、墙内敷设、吊顶内敷设、钢线槽敷设、顶板面敷设等,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与规范的要求进行下料和配管。在配管加工过程中,应当认真把握好的是配管若有一个九十度的弯,则其弯曲半径应当不能小于管外径的四倍;若有2至3个九十度的弯,则其弯曲半径应当不能小于管外径的六倍,:暗配管弯曲的半径不能小于管外径的六倍:同时,埋入地下与混凝土之中的管子弯曲半径应当大于管外径的十倍。薄壁钢管与镀锌管的内径不大于二十五毫米的,可以选用规格不同的手动弯管器;内径应当大于或等于32毫米的钢管,可用液压弯管器。其中,p vc管可根据内径的大小选用规格不同的弹簧弯管,而且内径应当大于32毫米的管子煨弯。当对大量的专制弯管进行加热时,在管子弯曲之后,管皮不至于皱裂或变质。当p vc管子对接时,笔者建议可采用整料套管的方式进行对接,并对其粘接。薄壁钢管与镀锌管严禁使用割管器来切割钢管,钢锯的锯口不能倾斜,管口可用圆锉将毛刺打净。一般而言,直径不小于40毫米的厚壁管进行对接过程中,可采用焊接的方式,绝不允许管口对焊;直径不大于32毫米的管子应当套丝连接或者用套管螺钉进行连接,不可采用熔焊的方式进行连接,其中连接处与中间放接的线盒应当选用专用的接地卡进行跨接。 3、开关插座安装施工 在对建筑电气系统中的插座、开关以及吊扇钩盒进行预埋处理时,应当符合相关的安装要求,尤其是在施工定位过程中,更应当严格按照施工的基本要求进行。左右和前后的盒位所允许的偏差不能大于50毫米,而且同一室的成排位置灯具与吊扇的中心只能允许的偏差不超过5毫米,其中开关盒距离门框的距离一般在150至200毫米之间。在各项电气设备预埋和安装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现浇板厚度的具体要求。设置吊扇钩时,可用圆钢先弯成一个内径为35至40毫米的圆圈,将圆圈和钢筋慢慢的折成九十度的角,同时还要插入接线盒的底部中间位置,再根据板的厚度将剩余的钢筋头折成九十度的角,然后只需合理搭于板筋之上焊牢即完成安装施工。 二、建筑电气安装质量控制 1、电线管的敷设质量控制 存在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人员对规范不太了解,或者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因此技术不过硬。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认真的负责,一味的求工程车进度,再加上监督不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问题的发生:薄壁管取代了厚壁管、黑铁管取代了镀锌管、pvc管取代了金属管;穿线管的弯曲半径一般都比较的小,同时也会出现弯皱和弯瘪的现象,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死弯问题,管子的转弯不按照规定的设计要求;金属管的管口毛刺处理不干净 ,就对口进行焊接,或者丝扣的连接位置与通过中间的接线盒没有焊跨接钢筋;焊接的长度不够,或者点焊与焊穿管子的现象非常严重;镀锌管与薄壁钢管之间没有进行丝接,只是简单的使用焊接;钢管存在着不接地或者接地不牢的现象:管子的埋墙与埋地深度可能不够,尤其是预制板上的敷设管子交叉点太多,严重影响了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解决策略:首先应当严格按照设计与规范的要求进行下料和配管,在此过程中监理专业人员应当严格的进行把关,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管材不准其施工;配管加工过程中,明配管一般只有一个九十度的弯时,其弯曲的半径不能小于管外径的四倍;有2至3个九十度的弯时,其弯曲的半径应当小于管外径的6倍:暗配管弯曲半径应当大于管外径的六倍;埋入地下与混凝土之中的管子,其弯曲的半径不能小于管外径的十倍;镀锌管与薄壁钢管之中的内径大于25毫米的,可选用规格不同的手动式弯管器,一般其内径不能小于32毫米。pvc管子依据内径的大小,可选用规格不同的弹簧弯管,其内径不能小于32毫米。这也是当前我国建筑电气安装技术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解决电线管敷设问题的重要策略。 2、电气调试质量管理 当建筑电气安装系统施工完毕以后,应当对该电气系统进行细致的调试,从而可以保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实际调试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第一,一千mω表对盘柜绝缘电阻及电机电阻实施测试,同时还要求绝缘电阻的数值不能小于0.5mω:第二,要对电力电缆的两端相位进行检查,核查其是否相同,而且还要求电网的相序一定要相符,其两端可用标牌作为标记,绝缘电阻的测试值一定不能小于1mω:第三,要对电缆接线施工进行控制,接线一定要搞清楚,同时还要利用校线器作一次校线;所配导线和电缆的芯线端部均要作对应的回路编号;在相关电气设备运行之前,应当严格检查电机的外壳接地情况,看是否具有的一定的良好属性,同时还要电机运转的灵活性与旋转力、不能存在碰卡问题。第四,应当对电机单台进行送电试验,而且送电之前还要充分的调整好过载电流,并且还要将电气设备脱开进行空载试车。用温度计对电机的外壳及轴承温度进行检查,看其是否与相关的要求一致;一般而言,空载试验运行的时间以2个小时为宜,同时还要对试验结果做好记录;联锁系统的调试应当与机械的各项运行配合进行,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设备损害与事故的发生。 结语:总而言之,建筑电气安装技术水平的高低与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及使用安全性,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技术创新,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建筑电气论文:浅析建筑电气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是依赖于建筑物而存在和使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等关系密切,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发生的电气火灾居各类火灾之首,人身触电事故、电气设备损坏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必须妥善地进行处理,防止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安全质量问题 措施 一、建筑电气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 1、触电危险。触电危险是指由于工程人员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上的疏忽,以及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疏于维护或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或线路等出现的过热、绝缘失效以及pe线断线等故障,从而对用户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的威胁。 2、电气火灾或爆炸。电气火灾危险是指由于设计过程或运行中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操作造成供电系统中出现的运行短路、过载、铁芯短路、发热等故障,导致局部系统过热,从而带来的火灾或爆炸隐患。 3、静电危害。静电维护由于系统缺乏必要的检修及维护,或接地、跨接装置的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静电防护不合格等造成的静电或静电火花危害。 4、雷电危害。雷电危害是指由于电气系统中缺乏必要的防雷措施,或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存在缺陷等因素,导致建筑在雷电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 5、电磁维护。电磁维护是指由于高频设备参数调整不当,屏蔽设备缺陷,或外界环境因素导致人体长期处于电磁场照射下,给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问题及应对措施 1、塑料管线敷设常见问题 接口不严密,有漏水、渗水现象。恨弯处出现扁,凹,裂等缺陷。 1.1预防措施 购置pvc管时,需购置相应的接头、螺接等附件,以及适应不同管径的冷弯弹簧,以备很弯时使用。管与管连接一定要用接头并涂粘结剂。偎弯时使用与管径匹配的冷弯弹簧,必要时可将垠弯处局部均匀加热,均匀用力,弯成所需弧度,减少出现扁、凹、裂现象。pvc管连接形式有两种:可采用同径管插人法连接,将一头加热胀出承插口,插人深度易为管外径的1.1一1名倍;套接法连接,套管长度易为管外径的1.5一3倍,管与管的对口处应位于套管的中心。两种连接方法在连接处均应涂专用胶合剂。管子连接禁止用异径管相连接,如需变径可通过接线盒、箱解决。 2、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问题 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2.1预防措施 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2根,中间需加平垫片;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采购人员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应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 pe线)的作用与色标。 3、箱与盒安装常见问题 箱、盒安装标高不一致;箱盒开孔不整齐;铁箱变形;现浇板内箱、盒移位;安装电气后,箱、盒内赃物未清楚干净。 3.1预防措施 (l)严格按照室内地面标高确定箱、盒标高; (2)铁箱、盒开孔严禁使用电气焊,应用专用工具打孔,以防箱盒变形; (3)现浇板内箱盒应先放稳,用带丝固定好,以防浇注混凝土时箱、盒移位; (4)穿线前,先将箱盒内灰渣清除,以保证箱盒内干净。 4、灯具、吊扇安装问题 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吊链目光灯链条不平行,引下的导线未编叉;吊扇的吊钩用螺纹钢加工,成型差;钟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落,生锈;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4.1预防措施 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施工,成排灯具安装的偏差不应大于5mm,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拉线定位,使灯具在纵向、横向、斜向均为一直线:预埋吊扇挂钩时,应用不小于中8的镀锌圆钢与板内的钢筋固定在一起,不准采用螺纹钢,吊钩加工成型应一致,且刷防锈漆,吊扇的钟罩能够吸顶且将吊钩和接线盒遮住,成排的吊扇应成一直线,偏差小于等于5mm;日光灯的吊链应相互平直,不得出现八字型,导线引下应与吊链编叉在一起。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i 0.5mm,油漆表面均匀平滑,能很好地起到防锈的作用。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除要求平直,整齐和均等外,开孔的大小要符合筒灯的规格,不得太大,以保证筒灯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 5、配电箱的安装、配线 箱体与墙体有缝隙,箱体不平直;箱体内的杂物未清理干净;箱壳的开孔不符合要求,特别是用电焊或气焊开孔,严重破坏箱体的油漆保护层和箱体的美观;落地的动力箱接地不明显,重复接地导线截面不够;箱体内线头裸露,布线不整齐,导线不留余量。 5.1预防措施 认真将箱内的沙浆杂物清理干净;订货时严格标定尺寸,按尺寸生产,使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管相匹配,如不匹配,必须用机械开孔或送回厂家重新加工;动力箱的箱体接地点和导线必须明确显露出来,不能在箱底下焊接或接线,箱体内的线头要统一,不能裸露,布线要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导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在箱体内要有10cm~15cm的余量。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安全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工作,一方面既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关联,又与建筑工程的统一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在建筑的初期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电气安全的综合措施,既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要保障各技术措施的有效施行,确保建筑产品的电气安全。 建筑电气论文:浅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专业,它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现代智能建筑的建设问题,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化的智能建筑飞速增长,而在这方面缺少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各高校中建设这门专业对于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来说非常重要。 关键词:建筑电气 智能建筑 楼宇自动化 电气照明 1 增设新专业的必要性论证 1.1相关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各种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物业经营管理等行业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极大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1] 1.2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在宽口径的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平台上,设置2个专门化专业方向。 a.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担任电气方面的施工工程师、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也可从事运营管理及中小型工程的设计工作,或在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b.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装修公司、建设监理部门、设备安装施工公司、楼宇弱电系统集成(含消防系统)公司、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现代化楼宇自动化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1.3专业服务方向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成就了房地产行业的崛起,特别是现代智能办公大楼的建设已经成为时尚。智能建筑对建筑内的设备、配电、线路集成等的要求标准比原有的普通建筑要高很多,智能控制需要更规范、更准确、更安全、反应更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更高,因此,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知识面宽、高技能、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共有20余所,目前只有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本专业,而在整个西南地区,也只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此专业。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建筑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建筑电气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目前,全国建筑电气新职业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建筑电气施工人才、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 增设新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2.1专业开办经费及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专业开办后,可以依拓发电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很好地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的作用以节约成本。后续资金可以通过该专业招生、学院的教学投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和培训建筑电气施工人才的收入加以解决。另外,以后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分期分批进行教学上的投入,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赢利。 2.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实验室、实训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是由电气系、建筑系和计算机系共同构成,因此可以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作用以节约成本。 2.3产学研结合背景 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时间超过50%。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本专业长期坚持为建筑行业服务,同时企业也为我们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优先选择毕业生,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工学交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电气论文:浅论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摘 要:建筑电气安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影响因子较复杂的工程,在安装过程中的多种问题都影响其安装质量和进度。只有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性、正确性和质量的可靠性。 关键词:建筑电气 安装 问题 措施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建筑电气安装也逐渐向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人们在追求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建筑电气的安装也提出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电气系统的技术和产品也不断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但是随之而引发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这其中有设计图纸方面的原因,也有选购材料和安装过程中的问题,当然电气施工人员在安装各阶段中专业知识的缺少和责任心的欠缺也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详细的分析这类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并且找到可行的方案来处理这些问题,才能达到保证施工质量和保障用户用电安全的目的。 1建筑电气安装常见问题 总结当前现代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电缆、母线安装不符合规定;电线管预埋和敷设不符合规定;导线接、连线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规定;配电箱的配线、安装不符合规定;开关、插座盒和面板方面的问题;灯具、吊扇安装、位置不符合要求;电缆、母线安装不符合要求;电话、电视系统的敷线、面板接线不符合规定等等。出现这类问题也主要由以下一个方面的原因。 2.设计图纸表意不明问题和相应措施 在整个的建筑工程中,每一步都会根据设计师的图纸一步一步进行,图纸是施工、安装阶段的前提和依据,电气安装也毫无例外。电气工程系统设备先进、管线繁锁,图纸设计者在设计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亦或是漏洞,这些错误在电气安装过程中都会被放大,更多的时候,设计者不够专业或是对现场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都会造成这种问题。再者就是图纸设计者在图纸的表述中的偏差,现场的安装工作人员不能通过其简略描述而正确安装,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对于电气安装人员,必须详细消化图纸,对工程中的系统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现场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3 材料质量问题和相应措施 材料是建筑电气安装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影响安装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高品质的安装材料既可以节省资源和能源,又可以保证舒适、安全。例如,导线电阻率大、熔点低、性能差、绝缘差、温度系数较大;电缆耐压、耐温偏低、绝缘和抗腐蚀性差;开关、插座导电值与铭牌值有出入;塑料产品硬度和强度低、耐温、耐压低、安全性能差;导电金属片弹性不够强,接触不好,易磨损等等,都属于常见的材料问题。但是,由于材料设备的采购受多方面的限制,比如工程造价、材料属性、施工难度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在选择的过程中需各方面权衡,达到质量和效益的最优。 4 电线管预埋和敷设出现问题和措施 工程中电线管道错综复杂,所涉及的管道数目也有成千上万根,在电线管敷设工序上,施工企业对线路安装质量不够重视,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常“重主体、轻安装”,忽视安装环节。施工现场未配备专职电气质检员,管理失控,并且施工人员缺少专业技术训练,甚至无证上岗,对规范、标准不熟悉,就盲目施工,以上这些问题很容易引发故障。这种故障一旦出现解决就很麻烦,通常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电线管预埋和敷设过程中要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规范行事。不能出现电线死结、凹痕、多层重叠等现象;在电线管和配电装置相连接时应考虑管口和箱体的固定,管线不应露出太长,不能出现管口不平、管线长短层次不齐等现象;预埋电线管时不应因为方便而仅用钳夹打结弯管口,而是用正规的塞头处理管口薄壁管不应代替厚壁管,黑铁管不应代替镀锌管。电线管预埋和敷设中的问题大都为细节问题,但往往可以从这些细节上看到工程的质量,细节上的漏洞和疏忽很可能就会为以后的安全埋下隐患,所以应足够重视这个方面的问题。 5接线盒、配电箱的安装问题和措施 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是电气安装中的三个重点设备,配电箱作为电气安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电气部分的质量。配电箱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一些问题:配电箱体没有垂直,导致面板边缘没有和壁面紧贴,故影响其性能发挥;镶嵌在柱子里的盒体、箱体以及混泥土墙面歪斜不正,很影响整体感观。在配电箱预埋的时候,需算好尺寸和位置,不应出现因配电箱坐标、标高不准确而导致其凹入墙面或移位、变形等问题,其次,回路尽量做到编号完整、布线整齐等效果,要根据一次施工到位的要求执行,要达到牢固稳定、美观的效果。并且在安装完成后,要仔细的检查绝缘是否完好,零线、地线是否有交接,检查完毕再送电。最后,配电箱内的杂物应及时清洁,并及时的采取防腐措施。 6防雷、接地的安装问题和措施 现代建筑在安装过程中都会采取防雷措施,避雷带的采用可以有效的阻止建筑物遭受雷电侵害。但在避雷带的安装中也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避雷带定位不合理,采用的材料不合理;引下线和避雷带截面处理不合理;焊接质量差;屋外高金属体和防雷装置的连接不可靠;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变形缝无补偿装置,接地电阻大等。在安装避雷装置的过程中,应按照避雷带的设计要求进行,不能以小换大,以次充好,这样只会为安全埋下隐患;避雷角的定位应合理,应按照规范安装;焊缝的处理应达到平整、无气泡、无杂质等要求;避雷带在跨越建筑物伸缩缝、沉降缝处,必须设置补偿器等装置。 电气安装施工质量涉及多方多面,并且自始至终贯穿于安装施工的全过程。为了杜绝近几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频发事故,保证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从各方面严把质量关,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保证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的电能。 建筑电气论文:论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 [摘要]对于一项建筑电气工程而言,从开工到竣工,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自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确保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提出了几条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 质量 防治 目前高楼大厦遍地矗立,十分现代化,建筑电气增添了不少的新内容,可是在内部有些设备都运转不起来,就是运转起来也不如人意,由于建筑电气是现今新兴的一种技术,他还不完善,在建设施工中还有很多问题、在质量上还有很多通病。下面就针对它的工程质量进行分析,已求得防治措施。 1 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 1.1原因分析 ①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焊接技术不熟练,他们多数人是电工班里的多面手焊工,对立焊的操作技能差。②现场施工管理员对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接地装置》有关规定执行力度不够。 1.2预防措施 ①加强对焊工的技能培训,要求做到搭接焊处焊缝饱满、平整均匀,特别是对立焊、仰焊等难度较高的焊接进行培训。②增强管理人员和焊工的责任心,及时补焊不合格的焊缝,并及时敲掉焊渣,刷防锈漆。③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土建如是对头碰焊的,应在碰焊处按规定补一搭接圆钢。 2 室外进户管预理不符合要求 2.1原因分析 ①材料采购员采购时不熟悉国家规范、标准,有的施工单位故意混淆以降低成本;施工管理员不严格或者对承包者的故意违规行为不敢持反对意见,不坚决执行规范和标准;监理人员对材料进场的管理出现漏洞。②与土建和其他专业队伍协调不够。③没有弯管机或不会使用弯管机,责任心不强,贪图方便用电焊烧弯。④预埋进户管的工人不懂防水技术,又不请防水专业人员帮忙。 2.2预防措施 ①进户预埋管必须使用厚壁铜管或符合要求的pvc管。②加强与土建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和配合,明确室外地坪标高,确保预埋管埋深不少于0.7米。③加强对承包队伍领导和材料采购员有关法规的教育,监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需检验这一规定,堵住漏洞。④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弯管机弯曲,不允许焊接和烧焊弯曲。钢管在弯制后,不应有裂缝和显著的凹痕现象,其弯扁程序不宜大于管子外径的10%,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⑤做好防水处理,请防水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或由防水专业队做防水处理。 3 电线管(钢管、pvc管)敷设不符合要求 3.1原因分析 ①施工人员对有关规范不熟悉,工作态度马虎,贪图方便,不按规定执行。施工管理员管理不到位。②建筑设计布置和电气专业配合不够,造成多条线管通过同一狭窄的平面。 3.2预防措施 ①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工人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工作;管理人员要熟悉有关规范,从严管理。②电线管多层重叠一般出现在高层建筑的公共通道中。当塔楼的住宅每层有6套以上时,建议土建最好采用公共走廊天花吊顶的紧饰方式,这样电专业的大部分进户线可以通过在吊顶之上敷设的线槽直接进入住户。也可以采用加厚公共走道楼板的方式,使众多的电线管得以隐蔽。电气专业施工人员布管时应尽量减少同一点处线管的重叠层数。③电线层不能并排紧贴,如施工中很难明显分开,可用小水泥块将其隔开。④电线管埋入砖墙内,离其表面的距离不应小子15mm,管道敷设要“横平竖直”。⑤电线管的弯曲半径(暗埋)不应小于管子外径的10倍,管子弯曲要用弯管机或拗捧使弯曲处平整光滑,不出现扁折、凹痕等现象。⑥电线管进入配电箱要平整,露出长度为3-5mm,管口要用护套并锁紧箱壳。进入落地式配电箱的电线管,管口宜高出配电箱基础面50-80mm。⑦预埋pvc电线管时,禁止用钳将管口夹扁、拗弯,应用符合管径的pvc塞头封盖管口,并用胶布绑扎牢固。 4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4.1原因分析 ①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②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施工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4.2预防措施 ①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②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尽量不要做"羊眼圈"状,如做,则应均匀搪锡。③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④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⑤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⑥施工人员应清楚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p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pc级)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5 配电箱的安装、配线不符合要求 原因分析 ①安装箱体时与土建配合不够,土建补缝不饱满,箱体安装时没有用水准权校水平。②认真将箱内的沙浆杂物清理干净。③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管不匹配时,必须用机械开孔或送回生产厂家要求重新加工,或订货时严格标定尺寸,按尺寸生产。④加强检查督促,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⑤接地的导线按规范当装置的相线截面s≤16mm2时,接地线最小截面为s;当16〈s≤35mm2时,接地线的最小截面为16mm2;当s〉35mm2时,接地线的最小截面为s/2。⑥箱体内的线头要统一,不能裸露,布线要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导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在箱体内要有10-5cm的余量。 6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6.1 原因分析 ①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②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③存在不合理的节省材料思想。 6.2预防措施 ①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牢靠固定线盒;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安装面板时要横平竖直,应用水平仪调校水平,保证安装高度的统一。另外,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允许留有缝隙,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②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③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裸露;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项紧、拧紧。④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以100-150mm为宜;要坚决杜绝不合理的省料贪头。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的重要一环,把控电气工程的质量关,首先要做到专人专管、监理方、施工方等协调一致,做足岗前培训,对于常出现的电气工程质量问题应及时调整,严格控制,保障整个建筑项目的优质、安全运行,保障人们的安居乐业。 【关键词】电气工程;建筑工程;施工 随着近几年地产经济的火热,带动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房地产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提升新建住宅小区的品质,智能化建设成为众多地产商提升小区品质的关键点,而电气工程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建筑小区内电气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体项目的质量与安全,电气工程,如电气设备、线路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功能是否完善,能否满足日常生活都直接影响住宅小区的正常运行,因此,在电气工程中应重点加强对施工环节的全面把关,如防雷接地、盘柜安装、配管穿线、灯具安装等都需严格按照工艺标准和操作规范进行施工,经监理与建设方严格检查、验收,合格后按时报送交工资料和决算书,只有对电气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安装质量等进行全面控制,才能保证整个建筑项目的优质安全运行,保障使用者正常工作、居住等。 1.电气工程质量通病 1.1线路敷设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厚壁钢管对焊连接产生内部结瘤,使穿线缆时损坏绝缘层;而薄壁钢管在焊接时会产生烧穿,埋入混凝土时会渗入浆水,导致导管堵塞等问题。这些都会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厚壁钢管需加套管焊接,并要求焊缝饱满密实;薄壁钢管则要求接口封堵,以防止潮气渗入管内使管理电线绝缘层老化。高层建筑电线管多层重叠最好采用公共走廊天花吊顶的方式,使进户线可通过吊顶上敷设的线槽直接进入住户家中,也可采用加厚公共走道楼板的方式,隐蔽电线管,在布管时应注意减少线管的重叠层数。 1.2配电箱安装 部分铁制配电箱体用电、气焊割大孔;配线管插入箱内长短不一,不顺直;入箱导管入箱位置随意布置,盘后接线混乱;箱体零线、保护地线未从汇流排接出。配电箱应开圆孔,应使用开孔器开孔或钻扩孔后再用锉刀去毛刺,防止穿线时损伤电气绝缘层;电线管导入配电箱时应平整,管口用护套锁紧,防止倾斜;引入引出线应有适当余量,以便检修,应成束放置,尤其是多回路导线不能有交叉现象;同一端孔上导线不可多于2根,须保证防松垫圈等零件齐全。对于很难明显分开的电线层可用小水泥块将其隔开。 1.3照明工具 部分建筑照明工具安装偏位;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等问题。这些现象是由预埋灯盒时位置出现问题,有偏差,安装时又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因此在安装照明工具前,应找准中心点,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按照施工规范严格控制,施工时可拉线定位,确定照明工具的纵向、横向、斜向为一条直线。 另外,特殊地区的照明工具型号、规格、安装位置与高度应符合标准,如卫生间、厨房内设计应为防水灯,高于地面2.4米时,其金属外壳应做保护接地,并有专用接地螺栓,具有标识。采用螺口灯头时,如相线未接于螺口灯头中间的端子上,而是将零线接在该端子上,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1.4防雷接地 部分操作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或焊接技术不熟练,焊接操作技术差。为防止此类现象出现,应加强操作人员责任心,提高焊接技术,不允许出现焊缝,不允许随意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 1.5室外进户管预理 原材料采购人员由于不熟悉国家规范、标准,或有的施工单位故意混淆以降低成本,不使用烧弯机烧弯,使进户管预埋不符合要求。因此监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材料进场检验关,使用厚壁钢管或符合标准的pvc管,对采购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必须掌握使用材料标准;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弯管机,不得使用焊接,钢管弯制后不应有裂缝,或凹痕现象。 预埋pvc 电线管时,不得使用钳子夹扁或拗弯管口,应用符合管径的塞头封盖并用胶布绑扎。 2.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防治策略 2.1积极进行一线作业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是施工人员的考察选用,任何好的材料、好的设计,都需要人去完成,尤其是一线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责任心更是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及质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那就是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意识,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质保量地完成电气装置工程任务。可对电气质量管理、监督、检测等方面工作人员进行执业人员资格考核,考核通过后执证上岗。可成立专门的培训工作小组,对施工人员按学历、工作年限、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不同级别的培训,实现专人专管,负责为施工人员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这种岗位与级别培训相结合的机制,可有效提高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要求。 同时要提高质量思想认识,树立服务意识。严格执行施工验收规范、操作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从各方面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控制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各环节问题,坚持严把质量关。把质量管理工作贯彻到整个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加强质量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如对一线人员的质量教育、质量责任制及质量汇报工作、检验测试手段和方法等,使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应建立电气工程质量管理监督管理工作小组,实现专人专管,充分发挥其质量监督管理的作用。 2.2严把质量关,做好施工前会审工作 电气工程开工前,工程技术人员、监理人员及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三方应认真做好图纸的会审工作,审核设计图纸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或有关技术质量标准优化,列出哪些部分有交叉施工,根据施工计划,对有关的基础性工作、支吊架预埋和线路管预埋等做出交叉施工计划,确定准确配合的时间,以防遗漏或发生差错,对于工程当中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应尽量在会审阶段解决。做好对图纸设计、会审工作技术交底关,明确图纸设计的意图,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变更与返工。 施工中心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相关的工程法规、条例等,审批后方可进行施工,施工中若发现图纸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做出处理方案,不允许施工方未经同意擅自变更设计。严格按照规范化操作程序,且每道工序必须经相关人员验收签字,否则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同时做好工作日志。 总之,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由多个分项目工程组成,电气工程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电气工程应把质量与安全放在首位,根据工程的自身特点,认真做好每项工程的验收过程,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质量监督专人专管,且与施工人员要有密切的配合,协调一致,同心协力,才能做好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建筑电气论文:浅析谐波治理措施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程的实践经验,对谐波存在于智能建筑中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应用的谐波治理措施作了比较与分析,谨供大家作 参考 之用。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设计;谐波治理措施;危害 1 谐波对智能建筑的危害 智能建筑中谐波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大量非线性负荷形成的谐波源,例如 计算 机系统、开关电源、 电子 式荧光整流器等导致配电系统的电压、电流发生畸变,产生谐波;二是公用电网本身具有一定的谐波含量和配电变压器作为谐波源产生的谐波,由公用电网侧传输至配电系统。 恶劣的谐波环境将会对智能建筑中用电设备和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设备自身产生的接地电流在设备和真实地之间产生一个电压降,因此,容易使电脑死机;高次谐波会在中性线上叠加,中性线电流能够在建筑物金属结构上任意流动,从而产生不受控制的磁场,即引发计算机屏幕的频闪现象;由于开关、短路以及负载变化而引起的短时间电压变化将会引起灯光频闪,过度的频闪将会使人体不舒服;严重的谐波畸变会引起在一个正弦周波内的额外过零点,影响测试设备,干扰程序控制装置的同步性,导致控制装置死机。 ②智能建筑中线缆密布,系统设备繁多,微电子装备复杂,且防护能力弱,高次谐波将会使智能化系统设备产生误码、错码、误动作,使信号系统受到污染、产生噪声,甚至连通话质量都不能保证。随着低电压信号在it设备中使用的增加,比特错误率也随之提高,甚至可以高到使整个 网络 瘫痪。 ③在谐波电压作用下,电容器会产生额外的功率损耗,加快绝缘介质的老化。更为严重的是,大量谐波电流很可能引发电容器和系统其他元件之间的并联谐振或串联谐振,造成电容器超载而损坏;使与电容器连接的配电回路中所有线路、设备因电压闪变、超压、过负荷而损坏。 ④配电回路的谐波电流含量高会使断路器遮断能力降低。这是因为畸变电流过零点时,电弧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要比工频正弦电流大,电弧电压的恢复要迅速得多,使电弧容易重燃,导致误跳闸或在该跳闸的时候根本不跳。剩余电流可能会达到使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动作的设定值。事实表明,空气电磁断路器不能遮断其分断能力范围内波形畸变率超过50%的故障电流,而且还会导致断路器损坏。 ⑤电压谐波会导致感应电动机的额外损耗。高次谐波导致的扭矩脉动在联轴器和轴承处会产生磨损和裂纹。由于电机速度是固定的,谐波中储藏的能量就以额外的热量形式散发了,导致设备过早老化。 ⑥对于电力电缆和配电线路,谐波电流频率增高会引起明显的集肤效应,导线电阻增大,线损加大,发热增加,绝缘过早老化,容易发生接地短路故障,形成潜在的火灾隐患。在智能建筑中大量集中使用电子计算机和大面积采用电子节能气体光源照明的场合,中性线电流甚至达到相线电流的2倍,致使中性线过热、烧毁,甚至导致火灾。 2 谐波治理的主要措施 ①采用无源滤波器。采用无源滤波器是传统的抑制谐波的方法。无源滤波器包括一组以串联方式连接的电抗器与电容器。此电路的阻抗在某一频率下,被设计成比电网中的其他电路低的多。这种装置的缺点是容易过载,在过载时会被烧损。另外,可能造成功率因数过补偿,同时无源滤波器不能受控。因此,随着时间的改变以及配件老化或电网负载的变动,会改变谐波振频率,使滤波效果下降。更重要的是,无源滤波器只可以过滤一种谐波成分。如果过滤不同的频率,则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滤波器,如有的滤波器只能滤除三次谐波。 ②采用有源滤波器。并联型有源滤波器实质上是一个受控的、快速反应的谐波电流源,与非线性负荷并联,自动检测非线性负荷产生的谐波电流。dsp产生的控制信号控制igbt高速开关器件,经过输出电抗器,输出与负荷产生的谐波电流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谐波电流,起到补偿谐波的作用,其结果是系统只向负荷提供基波电流。 在设计有源滤波器治理位置时,需要根据剧场配电系统和负荷情况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安装位置。有源滤波器的安装与谐波源越近,滤波效果越好,这是减小谐波电流和谐波电压畸变的最好办法。但在一些非线性负荷分布负载的场合,可以采取变压器总补偿或二级配电补偿的方案,而且不同方案可以配合使用。由于有源电力滤波器安装位置灵活,可以完全实现根据设计需要达到最完美的谐波治理效果。 ③采用混合型滤波器。可将有源电力滤波器与无源电力滤波器混合使用。其中,无源滤波器由3、5、7、9次单调谐滤波器支路及高通滤波器支路组成。有源滤波器由8个igbt、直流电容及滤波电感构成。直流电容可为有源滤波器提供一个稳定的直流电压;滤波电感可减小有源滤波器产生的高频开关频率谐波。有源滤波器和无源滤波器串联后并人电网。由于有源滤波器不是直接对谐波电流进行消除,它所产生的补偿电压中只含有谐波电压,故其功率容量很小,具有良好的 经济 性,从而可降低系统成本。 ④采用谐波保护器。采用磁性方法治理谐波比有源滤波器成本更低。谐波保护器从任何一种谐波对电路系统带来危害的本质上着手解决问题,即采用磁场吸收谐波能量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此类产品如谐波保护器(hpd),采用了超微晶合金材料与创新科技的特别电路,能吸收各种频率各种能量的谐波干扰,将谐波消除在发生源,自动消除对用电设备产生的随机高次谐波和高频噪声、脉冲尖峰、电涌等干扰。hpd并联在电路中使用,本身并不耗电。 3 结语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谐波具有多发性、随机性和不可重复性,导致智能建筑中的各种电气设备性能下降、无法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为保证 现代 智能建筑中各种不同类型设备和 计算 机及精密 电子 装置正常、可靠、高效地运行,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用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从以上分析可知,笔者觉得采取混合滤波器能快速、有效地跟踪谐波变化,抑制谐波,是最有成效的一种措施。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火灾防范措施浅析 摘要:建筑电气火灾防范任重道远。主要可以从建筑电气线路火灾防范、建筑电气照明火灾防范、建筑电气系统辅助设备火灾防范、建筑电气监督管理的强化和建筑电气火灾防范新技术的运用五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火灾 建筑电气 线路 防范 0 引言 自国家“七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 发展 ,满足了因 经济 发展而带来的用电量大幅度增加的需要,然而,建筑电气火灾发生的频率也随之日益提高,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不断寻找相对有效的建筑电气防火安全措施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常抓不放。 1 强调建筑电气线路的火灾防范 据统计,建筑电气火灾中,电气线路引发的火灾占电气火灾的60%以上。而其中最为常见电气线路火灾又属短路故障引发的火灾和线路长期过载引发的火灾。 1.1 短路故障火灾防范 短路,俗称连电,是指电气线路中相线与相线、相线与零线之间短接起来的现象。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增加为正常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产生的热量又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使得温度急剧上升,大大超过允许范围。如果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引燃温度,即引起燃烧,从而导致火灾。 引起建筑电气短路的原因多样。当电气设备的绝缘老化变质或受到高温、潮湿或腐蚀的作用而失去绝缘能力,即可能引起短路事故。绝缘导线直接缠绕、勾挂在铁钉或铁丝上时,由于摩擦或铁锈腐蚀,很容易使绝缘破坏而形成短路。由于设备安装不当或工作疏忽,可能使电气设备的绝缘受到机械损伤而形成短路。由于所选用设备的额定电压太低,不能满足工作电压的要求,可能击穿而短路。由于维护不及时,导电粉尘或纤维进入电气设备,也可能引起短路事故。由于管理不严,小动物或生长的植物也可能引起短路事故。在安装和检修工作中,由于接线和操作错误也可能造成短路事故。此外,雷电放电电流极大,有类似短路电流且比短路电流更强的热效应,也可能引起火灾。 防止建筑电气线路短路的措施主要有:第一,严格按照《电气设计规程》的规定,设计、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电气线路。第二,防止电气线路绝缘老化,除考虑环境条件的影响外,还应定期对线路的绝缘情况进行检查。第三,不同的工作环境,电气线路中导线和电缆的选择和敷设,应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规定进行。第四,加强电气线路的安全管理,防止人为操作事故和未经允许情况下乱拉乱接线路。 1.2 线路长期过载火灾防范 过载,也称过负荷运行,是指超过电气线路和设备允许负荷运行的现象。负荷是指电气设备和线路中通过的功率或电流。线路发生过载的主要原因是导线截面积选用过小,实际负荷远远超出了导线的安全载流量,或在线路中加入过多或功率过大的设备等原因所造成的。 防止建筑电气线路长期过载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要做好导线材料的选择。由于国家“以铝代铜”的政策影响,许多地方一般采用铝芯导线,但对于电路要求较高的建筑,为提高截面载流能力,便于敷设,应多采用铜芯线。同时进行精确的负荷 计算 ,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第二,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功能确定导线的敷设方式。一般吊顶内的电线应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管配线,如pvc管,也可以用金属管配线,或带金属保护的绝缘线,用来避免导线短路时引燃可燃物。消防用电的传输线路应采用穿金属管,经阻燃处理的硬质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第三,高温表面灯具附近的导线应采用耐热绝缘导线(如玻璃、石棉、瓷珠等护套的导线)而不应采用具有延燃性绝缘导线。 随着 工业 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热设备从工业到家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电炉子、电烤箱、电暖气、电熨斗等,而这些设备都容易使线路过载。这些电热设备是把电能转化成热能的设备,具有功率大、加热温度高、控温时间长的特点。据统计,许多电热设备火灾都是违反操作规程,将电热器放到易燃材料上长时间烘烤未拔掉插头等烤燃周围可燃物而引起的。根据电热设备的火灾危险性,应采取的防火措施,一是电热设备功率比较大,应防止线路过载,最好采用单独的配线供电。二是电热器具,如电烤箱、电熨斗、电烙铁等,一般通电时,人员不能离开,应养成人走断电的好习惯。为了确保家用电器的使用安全、防止火灾,必须严格遵守电器安装、使用的有关规定。 2 重视建筑电气照明的火灾防范 建筑电气照明已经成为建筑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也会发生火灾。建筑电气照明是把电能转化成为光能而发光的一种光源。照明灯具在工作过程,往往要产生大量的热,致使其玻璃灯泡、灯管、灯座等表面温渡较高。其火灾危险性十分显著。电器照明设备,品种数量多,线路复杂,如果设计、安装、使用不慎,极易引起火灾。 防止建筑电气照明火灾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要根据灯具的使用场所、环境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灯具。第二,照明灯具在把电能转换成光能的过程中,都伴随有能量损耗,致使灯具表面温度较高。所以要根据环境场所的火灾危险性来选择照明灯具,而且照明装置应与可燃物,可燃结构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严禁用纸、布或其他可燃物遮挡灯具。第三,灯具应安装在不燃的基座上,尽可能安装表面温度较低的灯具,采用埋入式安装在吊顶里面的灯具,与吊顶之间应作隔热处理。照明光源尽可能采用冷光源,没有条件的应保证灯具与可燃物之间的安全距离或采取隔热措施。第四,镇流器与灯管的电压和容量应相匹配,镇流器安装时应注意通风散热,不能让镇流器直接固定在可燃物上。第五,安装有表面温度较高的灯具时,应对灯具正面和散热孔加装铅丝防护网或不燃材料制作的挡板,以减轻灯具爆裂时玻璃碎片和炽热的灯丝飞溅造成危害。第六,采用霓虹灯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一般霓虹灯的工作电压高,火灾危险性大,安装霓虹灯的灯柄、底板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或对可燃材料进行阴燃处理。当霓虹灯变压器安装在人员能接触到的部位时应设防护措施。第七,要避免在灯光装置区域悬挂旗帜或发射彩带等空中移动物体,以防这些物品与高温灯具直接接触并发生缠绕或碰撞而引发火灾。 3 抓好建筑电气系统辅助设备的火灾防范 建筑电气系统中配有许多开关、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接插件,由于在安装、使用及维护方面的原因电气接插件容易产生电弧、发热现象,其火灾危险性很大。有的建筑为了测试的需要,还安装有临时电源插座。有的建筑电气把几十个用电器同时开启且持续时间长,火灾危险极大。 防止建筑电气系统辅助设备火灾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认真按照规定选型并按规定正确安装,不应安装在易燃易爆、受震、潮湿、高温或多尘的场所,应安装在干燥明亮、便于进行维修及保证施工安全、操作方便的地方。第二,避免安装临时插座,有实际需要的应充分考虑到电源线路的负荷承载能力,选择适当型号的电插座,在承载力范围内联接用电器,并要注意它的运行状态。第三,开关、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接插件应慎重选择,要选择优质合格产品。 4 加强建筑电气的监督管理 国家对建筑电气各项工作都进行了规范,但在实际中往往执行不到位,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各方的意识,按照规范建立完善的责任问责制度,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尽可能避免火灾的发生。建筑电气监督管理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制定建筑电气设备使用的安全技术条件 第一,对裸露于地面和人身容易触及的带电设备,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第二,设备的带电部分与地面及其他带电部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第三,易产生过电压的电力系统,采用避雷针、避雷线、保护间隙等过程电压保护装置。第四,低压电力系统有接地、接零保护装置。第五,对各种高压用电设备采取装设高压熔断器和断路器等不同类型的保护措施;对低压用电设备采用相应的低电器保护措施进行保护。第六,在电气设备的安装地点设安全标志。 4.2 完善建筑电气设备作业人员要求 第一,无证不能上岗操作;如果发现非电工人员从事电气操作,应及时制止,并报告领导。第二,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法规、规程和制度,不违章作业。第三,对管辖区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安全负责。第四,认真做好巡视、检查和消除隐患的工作,及时、准确地填写工作记录和规定的表格。第五,架设临时线路和进行其他危险作业时,完备审批手续,否则应拒绝施工。第六,积极宣传电气安全知识,制止违章作业和拒绝违章指挥。 4.3 熟悉建筑电气设备起火时操作要点 当发现电气设备或线路起火后,首先要设法尽快切断电源。切断电源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起火后,由于受潮或烟熏,开关设备绝缘能力降低,因此,拉闸时最好用绝缘工具操作。第二,高压应先操作断路器而不应先操作隔离开关切断电源;低压应先操作磁力启动器,而不是先操作闸刀开关切断电源,以免引起弧光短路。第三,切断电源的地点要选择适当,防止切断电源后影响灭火工作。第四,剪断电线时,不同相电位应在不同部位剪断,以免造成短路;剪断空中电线时,剪断位置应选择在电源方向的支持物附近,防电线切断后断落下来造成接地短路和触电事故。 5 运用建筑电气火灾防范新技术 5.1 电弧故障断路器 电弧故障断路器(apci)包括它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实现方法。其通过电流互感器感应ac(交流)电流的大小和di/dt,然后用op(运放)进行处理后,将信号再输入mcu (微控制器单元)进行a/d (模数转换)处理,mcu将采样数值进行分析,如果符合故障电孤的特性,mcu将发出断珞器脱扣信号,使断路器断开。 传统的断路器只对过流、短路起保护作用,电弧故障断路器(apci)是在传统的断路器的基础上添加了崭新的功能——对电弧故障起保护作用,以防范电弧引发的火灾。而电弧故障断路器(apci)是将传统的过流、短路和漏电保护功能集成,再增加一个电流互感器。电弧断路器(afci)硬件原理见下图: 5.2 自动探测定位的水炮灭火系统 自动探测定位的水炮灭火系统如图2所示。该灭火系统可以对大空间的火灾位置做出高精度的自动定位,并自动瞄准火灾位置喷水灭火,适用于大面积、大范围的 体育 场馆、火车站,大的批发市场、商城,大型影剧院的自动定位灭火。 5.2.1 通过红外线探测装置探测火灾,并自动定位火灾的位置-红外线探测装置是由红外线火灾探测器2和图像处理盘3构成,进行高精度的火灾判断,并自动定位火灾的位置。红外线火灾探测装置的监视范围为水平方向200°,垂直方向90°,最远距离200m。 5.2.2 灭火水炮瞄准火源位置喷射水柱,进行有效灭火。灭火水炮可以自动瞄准被红外线火灾探测装置所定位的火灾探测位置,进行喷水灭火。通过操作控制盘可以分别控制灭火水炮的俯仰角度、喷雾角度以及喷水压力;并可根据火灾位置的距离,自动选择最适当的喷水途径。而且可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进行自动喷水方式和手动喷水方式的切换。 5.2.3 通过中央操作台15对系统进行集中监视。中央操作台15是进行系统集中 监视以及进行总控制的装置。在显示信息的crt装置上,实时显示系统状态,并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显示,可准确掌握火灾发生时的状况以及喷水情况。另外,在中央操作台15的操作部分可以远离操作水炮和itv监视器。 5.2.4 通过itv监视器确认火灾情况。itv监视器(摄像机)能够瞄准红外线火灾探测装置所定位的火灾位置,并且把火灾状况显示在中央操作台15的彩色显示器上。因此,itv监视器发挥着灭火活动中的支持作用。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管理措施浅析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建筑物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和扩大,提高了建筑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标准,这就使得建筑电气专业在建设工程中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大,对电气系统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对于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竣工后运行的安全可靠程度、投资效益的体现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项建筑电气工程而言,从开工到竣工,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自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确保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提出了几条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 质量 防治 0 引言 目前高楼大厦遍地矗立,十分 现代 化,建筑电气增添了不少的新内容,可是在内部有些设备都运转不起来,就是运转起来也不如人意,由于建筑电气是现今新兴的一种技术,他还不完善,在建设施工中还有很多问题、在质量上还有很多通病。下面就针对它的工程质量进行分析,已求得防治措施。 1 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 1.1 原因分析 ①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焊接技术不熟练,他们多数人是电工班里的多面手焊工,对立焊的操作技能差。 ②现场施工管理员对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接地装置》有关规定执行力度不够。 1.2 预防措施①加强对焊工的技能培训,要求做到搭接焊处焊缝饱满、平整均匀,特别是对立焊、仰焊等难度较高的焊接进行培训。②增强管理人员和焊工的责任心,及时补焊不合格的焊缝,并及时敲掉焊渣,刷防锈漆。③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土建如是对头碰焊的,应在碰焊处按规定补一搭接圆钢。 2 室外进户管预理不符合要求 2.1 原因分析 ①材料采购员采购时不熟悉国家规范、标准,有的施工单位故意混淆以降低成本;施工管理员不严格或者对承包者的故意违规行为不敢持反对意见,不坚决执行规范和标准;监理人员对材料进场的管理出现漏洞。 ②与土建和其他专业队伍协调不够。 ③没有弯管机或不会使用弯管机,责任心不强,贪图方便用电焊烧弯。 ④预埋进户管的工人不懂防水技术,又不请防水专业人员帮忙。 2.2 预防措施①进户预埋管必须使用厚壁铜管或符合要求的pvc管。②加强与土建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和配合,明确室外地坪标高,确保预埋管埋深不少于0.7米。③加强对承包队伍领导和材料采购员有关法规的 教育 ,监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需检验这一规定,堵住漏洞。④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弯管机弯曲,不允许焊接和烧焊弯曲。钢管在弯制后,不应有裂缝和显著的凹痕现象,其弯扁程序不宜大于管子外径的10%,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⑤做好防水处理,请防水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或由防水专业队做防水处理。 3 电线管(钢管、pvc管)敷设不符合要求 3.1 原因分析 ①施工人员对有关规范不熟悉,工作态度马虎,贪图方便,不按规定执行。施工管理员管理不到位。 ②建筑设计布置和电气专业配合不够,造成多条线管通过同一狭窄的平面。 3.2 预防措施①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工人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工作;管理人员要熟悉有关规范,从严管理。②电线管多层重叠一般出现在高层建筑的公共通道中。当塔楼的住宅每层有6套以上时,建议土建最好采用公共走廊天花吊顶的紧饰方式,这样电专业的大部分进户线可以通过在吊顶之上敷设的线槽直接进入住户。也可以采用加厚公共走道楼板的方式,使众多的电线管得以隐蔽。电气专业施工人员布管时应尽量减少同一点处线管的重叠层数。③电线层不能并排紧贴,如施工中很难明显分开,可用小水泥块将其隔开。④电线管埋入砖墙内,离其表面的距离不应小子15mm,管道敷设要“横平竖直”。⑤电线管的弯曲半径(暗埋)不应小于管子外径的10倍,管子弯曲要用弯管机或拗捧使弯曲处平整光滑,不出现扁折、凹痕等现象。⑥电线管进入配电箱要平整,露出长度为3-5mm,管口要用护套并锁紧箱壳。进入落地式配电箱的电线管,管口宜高出配电箱基础面50-80mm。⑦预埋pvc电线管时,禁止用钳将管口夹扁、拗弯,应用符合管径的pvc塞头封盖管口,并用胶布绑扎牢固。 4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4.1 原因分析 ①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 ②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施工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4.2 预防措施①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②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尽量不要做"羊眼圈"状,如做,则应均匀搪锡。③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④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⑤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⑥施工人员应清楚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p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pc级)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5 配电箱的安装、配线不符合要求 原因分析 ①安装箱体时与土建配合不够,土建补缝不饱满,箱体安装时没有用水准权校水平。 ②认真将箱内的沙浆杂物清理干净。 ③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管不匹配时,必须用机械开孔或送回生产厂家要求重新加工,或订货时严格标定尺寸,按尺寸生产。 ④加强检查督促,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 ⑤接地的导线按规范当装置的相线截面s≤16mm2时,接地线最小截面为s;当16〈s≤35mm2时,接地线的最小截面为16mm2;当s〉35mm2时,接地线的最小截面为s/2。 ⑥箱体内的线头要统一,不能裸露,布线要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导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在箱体内要有10-5cm的余量。 6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6.1 原因分析 ①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 ②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 ③存在不合理的节省材料思想。 6.2 预防措施①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牢靠固定线盒;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安装面板时要横平竖直,应用水平仪调校水平,保证安装高度的统一。另外,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允许留有缝隙,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②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③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裸露;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项紧、拧紧。④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以100-150mm为宜;要坚决杜绝不合理的省料贪头。 建筑电气论文:论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电气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工程质量标准、工程材料、器件和设备的质量、质量文件等方面,论述了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提出了只有质量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和提高电气工程质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质量 质量控制 近些年来,随着建筑物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和扩大,提高了建筑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标准,这就使得建筑电气专业在建设工程中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大,对电气系统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对于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竣工后运行的安全可靠程度、投资效益的体现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项建筑电气工程而言,从开工到竣工,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自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关于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谈一些体会。 建筑电气工程,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施工验收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从各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坚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重点抓质量控制。电气质量管理要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好质量、数量和成本的关系。把质量管理工作贯彻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实行全面管理,把电气工程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转移到“质量第一”的轨道上来。加强质量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如质量 教育 、质量责任制、质量情报工作、检验测试手段和方法等,使质量管理检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建立电气质量管理小组,充分发挥其质量监督作用。 要保证和提高电气工程的质量,人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对电气管理及施工人员,加强质量教育、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以主人翁的态度保质保量地完成电气安装工程任务。有些电气质量管理人员的选择配合不严格,有的质量管理人员资质不符合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使质量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对电气质量管理、监督、检测人员应实行执业人员资格考核制度,按学历、职称、从事专业和质量管理工作年限、工作能力并经过培训考核级。岗位工作要与其级别相结合,形成一种激进机制,这样会促进质量管理、检测人员继续学习深造,以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成立培训中心,负责对电气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管理带服务,以服务促进管理,推动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尽管当前我国建筑市场还不规范,但工程质量必须千方百计地保证,这关系到竣工后的安全运行问题。一个高质量的工程完全可以体现出建筑电气专业管理人员在施工工作中,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要求、切实把关、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工人班组是直接从事一线施工的基层组织,要根据电工专业的性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人岗位责任制,要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心中有数,这个环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正确贯彻和执行国家关于工程质量的方针、政策,制定质量管理的计划,组织电气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检查,经常开展工程质量的动态分析,针对关键性的部位以及当前存在的质量通病,采取有效措施。各级电气质量管理人员应制定质量责任制,各行其事,各负其责,为保证工程质量创造条件。 针对在电气安装施工中比较常见的质量事故,应事先采取对策并加以控制,起到预防作用,这就要求必须对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加以充分的研究,影响电气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如由于工程设计的缺陷而造成的质量问题,电气工程在开工前,应通过参加设计方案制定,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等形式,检查设计质量,发现设计问题及时提出并共同分析处理,防止由于设计不合理或图纸上的差错影响工程质量。由于材料和设备不合质量标准或存在问题而造成质量问题,电气设备和材料是工程实体的构成部份,其种类、型号、规格多种多样,性能和标准也有所不同,材料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因此必须对设备、材料严格按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订货、采购、运输和保管,这其中某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将会影响工程质量。这就要求对进厂的设备和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外观检查、电气性能检查和必要的解体检查。同时还要核实材料和设备的合格证、说明书、装配图和试验报告等有关资料。做到不合格的设备和材料不采购、不验收、不使用。对进场的合格材料和设备要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发霉、损坏。由于施工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违反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而造成质量问题的,电气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是指导施工的依据,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因此开工前必须对施工组织设计所采用的施工顺序、施工方法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进行审查核实,看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满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要求等。同时还要求向班组做好各项技术交底工作。由于对工程项目的检验方法错误或不精确,不能对电气安装工程作出正确的质量评定而造成质量问题等。施工过程是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必须坚持按图施工,经过会审的施工图纸是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不得任意修改施工图纸,电气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是施工的准则,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都必须按照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和检验,发现质量问题必须立即补救,不留隐患,把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是正确判断电气施工质量的前提,必须保证检验方法的正确性,并使检测工具、仪器、仪表和检验设计达到要求的精度且处于完好状态。多数情况下,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往往是互相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电气施工过程中必须以预防为主,从施工准备到交工验收,分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工程材料、器件和设备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先天因素,电气质量管理人员对进场的合格材料和设备要及时填写“工程材料报验单”并附加材料清单、材质证明(检验报告) ,经核验,认定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使用实行强制管理的电工产品,必须符合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设计要点 【摘要】电气设计者对电气进行设计之时,不但需要考虑到用电负荷逐渐增长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供电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要求。通过某种意义上说,建筑电气也对建筑现代化程度有决定作用。本文是对当代建筑电气设计的一些领悟体会。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分析 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与安装质量的把控,属于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同样是确保整体建筑项目质量以及进程的关键条件之一。对住宅建筑电气进行安装设计的过程之中,有关电气的安装部门一定要严格依据国家有关的操作规范以及技术规程,秉持遵循确保安全、能源节约之类有关要求,综合考虑经济、适用、安全和四周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还有将来改造工作进行的可能性多种因素。如何从现实出发,来因地制宜地采用有关的方法以及对策处理相关问题。 1当代建筑电气设计基础性内容 1.1最大程度使线路耗损降低 建筑当中的配电线路都有电阻存在,而电阻存在一定会有消耗功率的现象,而且若是线路越长则电阻就越大。想要使线损就一定要尽可能使线路电阻减少。所以,在建筑电气设计当中,首先得问题是必须对线路的路径进行合理选择:线路尽量要为直线,使回头线路减少。另外,电气功能用房的具体位置必须明确:变压器尽可能与负荷中心接近,使供电半径减小;增加导线截面积,采取季节性的负荷线路。 1.2合理选择电气照明装置 电气照明装置必须消耗很多电能,属于现代建筑最主要的节能关键点之一。所以,在电气设计当中一定要注重对于电气照明装置的合理科学选用。对照明装置进行选择时,有关的设计人员一定要综合装置运行的能源损耗、使用年限、发光的功率还有产品的价格之类的多种因素,经过认真分析之后选择出住宅建筑上最适合的照明装置。与此同时,除了要确保电气照明装置以外,还必须重视建筑的整体成效以及视觉的美观度。 1.3科学选用电气负荷以及供电的范围和方式 ①如果住宅建筑的电气整体负荷比200kV•A要小的时候,其供电的范围在200m之内,就能够利用周围的现成线路(低压为380V/220V)进行供电。②如果住宅建筑的电气负荷比300kV•A大的时候,为了使线路的耗损减少、电失降低,需要采取高压供电来完成高压深入到负荷中心中的供电方法。③如果住宅建筑的电气负荷比8MV•A小的时候,能够采取10kV电压进行供电,于住宅建筑的适当位置架设10kV/0.4kV/0.23kV的变电所;这里要尤其重视设置,必须要考虑的两方面的因素:a.变电所的系统容量限制到低于3.2MV;b.变电所控制的供电半径通常控制到250m的范围之内。建筑规划的用电负荷需要照顾到未来的发展,对于变电所需要留存余量,为将来的发展需求未雨绸缪,住宅建筑的规划争取能够一次到位。 1.4各种建筑单位面积的用电指标 1.5电气控制系统的合理规划 较大规模的住宅建筑需要形成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电气控制系统。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选用之时,必须合理利用无负压生活水泵、变频水泵、变频调速风机以及电动机之类装置,便于能够发挥出更显著以及更好的效果。 2住宅建筑中的电气设计要点 2.1供电系统的合理可靠性设计 住宅电气的设计必须首先确保用电上的可靠性,由于其涉及到的是人们的生活安全,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下面两方面展开:①在新建造的住宅楼中规划建造配套配电房。有关配电房的构成是配电装置以及变压器,这就属于住宅区的低压以及高压进出的重要枢纽。在这里布线需要采取专用的电缆保护管又或是电缆沟承担线路进出任务。具体的装置能够采取预装型的变电房,来使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提升。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供电。能够采取10kV高压双侧的电源进线模式,此种方法能够利用分段的开关又或是箱型变四工位的开关对网络进行控制,通过开关柜和变压器连接;在低压一侧能够采取单母线的分段方式完成运行任务。也能够采取10kV高压侧的单电源入线方式,在低压侧的单母线可以分段也可以不分。以上第一种方法可靠性能很高,然而投资比较大,适合在高等级的住宅当中采取;而另一种可靠性不会比前面高,然而其优势在于投资很小,通过日常生活供电需求的满足程度而言,也能够达到日常生活的用电要求。此外,在采取第二种方法进行供电之时,还需要对发展需求进行考虑,在配电室设计当中需要对高压进线柜位置进行预留,其是为了之后的增容提前准备。与前面两点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到,建筑电气设计当中供电的设计以及方案建立需要满足小区中的具体供电需求,对配电房又或箱型变进行配套设置;同时于10kV的电源进线出要有增容扩展空间的预留,如此便能够确保建筑住宅供电端口处的灵活以及安全。 2.2变压器选用以及确定台数 在电气系统设计当中还必须明确系统变压器的数量以及容量,来确保建筑供电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并且在选用的过程当中还必须对以后负荷增长可能性进行充分考虑,通常采取的计算方式是:①集合单位的住户负荷推算方法,依据我国目前的人们用电负荷平均值对其估算,此数值是每户为4kW,而远期预估是8kW。②单位面积的估算方法,依照资料统计的结果,在我国现今的住宅电气设计居民的单位面积用电负荷是每平米35W,远期的估算是70W。依照上面两种估算方式就能够获得住宅建筑中的用电状况,且能够依照其对变压器进行选择。详细计算思路为:不思考住宅内部人们的作息时间有着不同,取一个同时系数,与变压器经济运行的功率相加,取值采取最佳的负荷功率,如此便能够分别计算远期以及近期变压器的容量需求。那么便能够在设计当中利用近期的容量当做是建筑住宅的变压器容量,并且设计对一些远期容量进行预留,这样就能够确保此建筑住宅基本的用电需求。 2.3建筑住宅进户的线路以及室内的线路规划 为了确保人们用电安全,建筑住宅应当采取TN~C~S、TN~S,住宅进户线路一定要采取三线制。而每套建筑电气线路的分支数量至少是5条;对于空调电源一定单独进行预留,而且与照明电源和插座电源的设计进行独立分路;卫生间与厨房的电源插座同样需要有独立回路设计;空调电源回路的导线面积应当适当提高,不能够比4mm小,别的要高于2.5mm。对于室内电气设计还需要确保每个房间最少安装一个墙壁插座,想要更加方便的话客厅能够适当进行增加。总的来说,建筑住宅的室内电气设计需要具备前瞻性,应为了人们的使用便捷,尽可能一次到位,这样就能够防止后期导线以及插座的增加与更换等造成的隐患麻烦,并且统一的施工以及设计还能够使得电气系统安全性大幅度提升。 2.4室内配电系统的设计 当前人们的生活与电气使用是分不开的,而家用电气更新速度很快,新型电气带给居民问题也会增多。厨房不断的电气化,使得厨房变成电气聚集的区域。因此不仅在厨房有很多插座的设计,还需要针对供电回路适当进行增容,能够选用BV•3×4mm。所以,室内的配电系统设计当中,对于较高规格的建筑需要依据面积对其适当进行扩容,依据家电最大的累计容量对配电系统进行设计,如此的设计常常会高于一定的标准,一般要比10kW高。对于一些单身公寓来说尽管面积较小,但是电气非常齐全,通常用电量是3~4kW。因此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现在,提升用电可靠性就必须从细节出发,对于不同用途的建筑有针对性的进行考虑,把室内配电系统设计的安全以及合理,不仅不需要为了不必要的扩容使成本增加,也不用顾及眼前的利益而使安全性降低。 2.5消防报警以及自动灭火机制设计 伴随科技不断进步发展,建筑于火灾自动灭火报警机制上也逐渐一致起来,现今主要包含着五个部分:气体的自动喷射、自动洒水灭火设备、分区的消防中心以及火灾探测设备,来确保灭火报警自动化系统。这个具体过程当中,依靠探测器对火灾信号进行探测,且将其自动转化成电信号,而电信号进入到分区报警设备与消防中心当中,转变成声光的报警信号。整个的消防监控指挥依靠消防中心实现。因为建筑中的消防用电设计包含着多学科,且控制范围、功能以及规模都较为复杂,所以设计复杂性也正在逐渐增高。 3总结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建筑也会得到更好发展,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必须对电气设计工作重视起来,才可以在设计过程之中降低浪费能源的现象,与此同时,也可以使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为人们带来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建筑电气论文: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技术浅析 摘要: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中,采用防雷接地技术,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防雷接地在电气工程内起到保护的作用,属于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内容。高层建筑楼层多,电气系统复杂,应该合理规划防雷接地技术,确保防雷接地在电气系统中的规范性。本文主要以高层建筑的电气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防雷接地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技术 我国建筑行业中,高层建筑成为主要的建设项目。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中,采用防雷接地技术,预防雷击事故。雷击对电气系统的破坏性强,再加上高层建筑垂直高度的影响,增加了电气工程中的雷击发生机率。高层建筑电气工程内,积极落实防雷接地技术,保护电气系统,以此来提高电气工程在高层建筑中的安全水平。 1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防雷现状 我国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防雷接地中,建筑工程的桩基、承台属于防雷接地施工中的重点,实际很多建筑工程中,桩基和承载缺少接地的条件,导致防雷接地系统的埋深不够,增大了接地电阻的数值,进而降低了防雷接地的效果,严重干预到防雷时的泄流效果[1]。高层建筑中,电气系统复杂,对防雷接地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现阶段,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防雷接地中,仍旧存在几点缺陷,如:电阻值不够、泄流不当、避雷网不全面等,防雷接地中的问题,直接会影响到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防雷效果,无法实现高效、全面的防雷,必须规范好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防雷接地技术,才能保护高层建筑的电气工程,确保电气工程具有防雷的条件,完善电气系统。 2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中的防雷接地技术 2.1引下线与接地网 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技术中的引下线施工,参考建筑工程图纸,设计引下线的施工内容,确保引下线施工的规范性。引下线在防雷接地技术中,容易出现误差,必须以工程图纸为依据,才能准确的标记好引下线的位置[2]。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施工中,标记出引下线和建筑主钢筋的焊接点,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执行,期间不可随意更改引下线的连接位置。高层建筑的基础大底板,主钢筋与引下线焊接,连接构成10m×10m以内的网格区域,主钢筋直径不能低于16mm。引下线焊接时,如果结构柱和主钢筋有不匹配的地方,就要采用跨接焊接的方法,焊接主钢筋与结构柱,构成电气通路,提升引下线的防雷水平。高层建筑防雷接地,利用引下线,围绕电气工程设计成接地网,接地网之间采用焊接的方法,焊缝饱满,尽量不要出现虚焊、气孔等问题,接地网焊接后,检查焊接点是否稳定,表层涂抹防腐沥青,保护接地网的防雷效果及安全性。 2.2接闪器施工 接闪器在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中,吸收雷电波,并且通过引下线安全导入大地中[3]。防雷接地中,常见的接闪器有:避雷带、避雷针,降低雷电波对电气工程的破坏。例如:某商业高层建筑结构中,由主塔楼和裙房构成,案例的防雷接地施工中,主塔楼屋面的金属结构,连接了避雷针,构成接闪器系统,裙房上的接闪器设计,沿着女儿墙,敷设金属钢结构,金属钢上连接避雷器,围绕裙房形成避雷带。 2.3安装避雷网 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中,安装避雷网,避雷网是一类常用的防雷接地技术,防雷效果明显。高层建筑根据电气工程的防雷需求,墙体上标记避雷网的安装点,打孔并安装避雷支架,避雷支架上敷设镀锌圆钢,采用焊接的方法,连接镀锌圆钢,焊接牢固后,连接引下线,提高电气系统的防雷水平。避雷网中的金属结构上,涂刷防锈、防腐的涂料,保护避雷网。高层建筑中突出的金属制结构,需要连接到避雷网内,保障防雷接地的整体性,高层建筑的变形缝位置,也要实行防雷接地,防止发生雷击跨越的问题。 2.4防雷接地系统 防雷接地系统是主要的构成部分,当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遭遇雷击时,防雷接地系统可以把雷电导入到大地中,提高雷电流泄的水平。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中,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应该合理选择接地装置,保障防雷接地的规范性。电气工程中的照明、监控、供配电、消防等系统,都要进行接地设计,检查接地系统的施工效果,防雷接地系统中的接地电阻,不能超过0.5Ω,保障防雷接地系统的专业性。电气工程中,可以设计人工接地极,确保防雷接地系统的整体性,以便发挥防雷接地的保护作用。 3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高层建筑中的钢筋结构,要具备承受雷电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防雷接地技术的有效性。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施工中,既要注重防雷效果,又要确保高层建筑的美观性,严格遵循《建筑防雷设计规范》中的技术要求,完善防雷接地的施工过程。然后注意高层建筑连接体和避雷网的连接,保障防雷接地在电气工程中,具有防雷屏蔽、导流的作用。建筑工程的电气工程上,避雷带、引下线和接地体,联接后构成避雷网,注意避雷网的整体防雷效果,做好连接点的施工工作,保障连接点的稳定性,测试连接点位的电阻,以免影响电气系统的防雷效果。最后是注意接地材体材料的选择,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中的材料,对导线性能、使用年限和稳定性,有着明显的要求,由此应该选用导线性能稳定的接地体材料,如:石墨、铝等,满足防雷接地的需求。 4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电气工程复杂、繁琐,系统线路非常多,经常会受到雷击干扰,发生直击雷、感应雷,破坏了电气系统。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项目内,全面实行防雷接地技术,保护好电气系统,进而维护高层建筑的运行。防雷接地技术要符合电气工程的需求,由此表明防雷接地在电气工程中的重要性。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对策 摘要:现如今,在城镇化建设中,建筑工程项目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满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人们的住房需求,也能实现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建筑工程体系中,电气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提供电气服务,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目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通病,制约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为缓解此类问题,文章就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电气工程是建筑物结构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建筑物应用年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加强对电气工程质量的控制变得异常重要。电气工程施工中,由于受到人为、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引发系列质量通病,从而会滋生电气工程质量问题。从长远角度考虑,应做好电气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控,增强相关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从而实现对建筑物整体质量的管控。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 1.1等电位联结问题 开展电气工程施工时,由于施工者对等电位联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为电气管道是可以开展自然接地的,然而,电气管道外层设有防腐层与保温层,掩埋时,土质不同,埋层深度也存在差异,从而产生大地电位差。若等电位联结不良,无法确保裸露在外部环境中的导体始终处在零电位状态,也无法降低接触电压[1],不能降低因为保护作用而使得设备运行不良的风险,无法将故障电压予以消除,同时,也无法将干扰消除掉。 1.2管线敷设问题 在建筑室内,做好管线敷设极其关键,这与企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敷设管线时,应充分按照施工图纸的具体要求、技术规范等进行计算,做好预算,以保证管线敷设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然而在敷设管线时,时常会出现各类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接口对焊问题。接口对焊主要涉及到金属管道对熔焊接与厚壁钢管接口对焊连接,若焊接人员素质不高,实践操作不够规范,极易发生接口对焊问题[2];②管线敷设深度不够明确。若配线管道敷设的深度过深,会对墙体质量构成威胁;若配线管道敷设深度过浅,极易导致建筑物表面滋生裂纹。 1.3防雷接地处理问题 在电气工程施工中,对建筑物实施接地与防雷设计施一项重要的工作,防雷接地处理效果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然而,施工方往往会予以忽视,这成为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此类问题祝好表现为接地装置与避雷带搭线长度严重不足,选择搭接钢筋时,使用的为螺纹钢搭接钢筋却不是圆钢搭接钢筋[3],最终会导致防雷接地处理不当的问题。 2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策略 当前,纵观电气工程实施现状,了解到其在施工中还存在着诸多的质量风险,为保证建筑工程的高效运行,就必须消除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这成为时下的一项重要使命。 2.1等电位联结问题的防治 开展电气工程中等电位连接工作时,施工者应在实际施工中,加强对等电位联结的重视,在开展具体的等电位联结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及时确定好哪些区域需要开展等电位联结操作。完成等电位联结工作后,施工者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与责任感,应及时对等电位联结情况实施导通性测试,以确保等电位联结情况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2管线敷设问题的防治 关于电气工程中管线敷设问题的防治,必须要做到以下方面:(1)为保证管线敷设规范性,提高管线敷设质量,施工者应结合具体的施工要求与图纸来开展施工,严格遵循一定设计参数与设计标准来开展施工[4]。(2)关于厚壁钢管部分,使用时,应加设套管,并实施焊接操作,镀锌钢应确保螺纹连接,严格控制好焊缝的密实度与饱满度,连接位置的两段应利用专属接地线。对于薄壁钢管而言,要在接口位置设置封堵操作。(3)在暗配导管内,保护层厚度要大于15.0mm,在口槽位置应利用水泥砂浆面来达到保护的目的。(4)电源线和插座、电视线和插座间的水平距离都要大于500.0mm。(5)施工者应全面了解接地保护线、相线与零线等具体的作用,还要掌握一定的色标区分,运用颜色相同的绝缘层。 2.3防雷接地问题的防治 开展施工操作时,由于施工者焊接技术不规范、不熟练后责任心不足,会导致在防雷接地处理时,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于防雷接地问题的防治,具体的防治办法表现如下:(1)重视对施工者综合素质的培训,要求施工者要具备专业的焊接技术,对施工者进行技能培训,做好日常的演练与演习,让施工者要具备熟练的焊接技术与足够的职业素养,这样在防雷接地问题防治上的效果十分理想。(2)为保证电气工程的运行质量,需要对防雷接地工程的具体施工状况开展细致性的分析与检查,一旦发现施工质量不合格问题,如焊缝,应及时开展补焊操作,若在焊口位置上残留着一定的焊渣,应及时将焊渣清理掉。(3)电气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具体施工中,不可利用螺纹钢来搭接钢筋,要利用符合电气工程质量与应用标准的圆钢,为电气工程建设提供条件,利于达到质量建筑工程质量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为促进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应及时考虑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这和国家的国计民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开展施工时,应做好质量安全管控,要求从业者给予高度关注。对于建筑工程而言,电气工程属于基础组成元素,再加之电气化时代的到来,电气化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电气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愈发重要。面对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应采取系列措施来予以防治,分别从等电位联结、管线敷设、防雷接地等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对症下药,以求从根本上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电气工程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空乘毕业论文:空乘服务礼仪及航空个性化服务 摘 要:航空运输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而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内容,乘务工作是直接面向乘客的,因此也是直接体现航空公司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空乘的言谈举止、外在形象以及服务、专业技能等不仅仅是自身素养的体现,同时也代表了整个航空公司,甚至是整个民航、国家的形象,空乘服务礼仪是空乘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航空公司的对外发展。 关键词:空乘 服务礼仪 个性化 服务 航空服务质量主体体现在航空服务礼仪上,而空乘服务礼仪作为航空服务礼仪最重要的组成,体现了整个民航运输的形象。高水平的空乘服务、高质量的服务礼仪都是航空公司立足航空运输领域的基础,空乘人员的服务礼仪不仅包括对外形象,还包括一举一动、对待乘客的服务态度、服务方法,空乘人员的站姿、坐姿以及蹲姿和仪态都直接代表了公司的整体形象,也体现着航空公司的服务水平。所以,如何改进空乘服务礼仪,打造高水平、个性化空乘服务对于航空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空乘服务礼仪概述 1.1 定义 空乘人员在航空旅途过程中执行飞行任务或者为旅客提供服务时应当遵循的规范即空乘服务礼仪,其作为行为规范存在于空乘服务的各个环节,作为空乘人员的服务标准以及行为标准。并且针对旅途中需要个别服务以及特殊服务的旅客,空乘服务礼仪具有专门性的规范要求。 1.2 意义 作为空乘人员,其专业化的职业素养以及规范化的服务技能都可以体现航空公司的整体服务水平,空乘人员是航空公司对外的形象代表,优质的空乘服务能够体现公司对旅客的尊重。而空乘服务礼仪则是打造优势空乘服务的基础,能够推进完善空乘服务流程,并推进航空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提高旅客的满意度,同时对外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令公司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2 空乘服务礼仪基本要求 2.1 美丽的形象 旅客对空乘人员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外在形态,因此美丽的形态是空乘服务人员最直观的表现。空乘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当首选清新、自然的装束,以端庄淡雅、大方为主要形象特征,这也是空乘服务礼仪的基本要求。空乘服务礼仪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优雅大方的空乘人员形象,而这不仅是需要内在气质的塑造、言谈举止的表现,还包括外在的形象形态。从而令空乘服务人员以内在气质为基础,外在形象为依托全面加强自身修养的提升,做到秀外慧中。 2.2 服饰得体 服饰是包装人体的基本要素,包括衣帽、裤袜、裙子、手套、鞋子等,不仅仅是个人性格、修养和内在的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一个人的品质。空乘服务人员重视自身服饰不仅仅是对个人形象的塑造,同时也是代表了整个航空公司的对外形象。因此空乘服务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当依照公司相关规定选择服饰穿着,做到依照规定着装,并在登机前检查自身服饰是否干净整洁,在执行任务前提前熨烫工作服,保证服装不存在褶皱、污渍以及破损、异味。服装的整洁也会给旅客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从而对外体现出公司高水平的空乘服务。 2.3 举止优雅 优雅的举止体现了一个人高雅的气质,因此在空乘服务礼仪中对空乘人员的举止进行了规范性的要求。在飞机上,空乘人员必须依照一定的行为规范为旅客提供服务,无论是在迎接旅客登机、同旅客交谈沟通、旅途中的餐饮提供还是为有需求的旅客提供专门性的个性化服务,空乘人员都需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想要获得旅客的认可,给旅客良好的服务体验,不仅仅需要从提供的实质化服务入手,还需要给旅客良好地视觉体验。每一位旅客都会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只有给旅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才能真正体现航空公司优质的服务,为公司营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2.4 谈吐大方 语言的使用也体现着一个人的礼仪素养,空乘服务人员使用的语言是否恰当、是否符合礼仪,会给乘客带来不同的感受,也会收到不同的服务效果。在工作中,空乘人员应当谈吐大方,使用得体语言。这就要求空乘人员首先注意同旅客交谈的话题,选择乘客喜欢和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同航空、旅程相关的一些常识、内容,以及飞行过程中旅客应当注意的问题。其次同旅客交流的仪态应当保持精神饱满、热情大方,使用温和的表情正视旅客。另外,语言表达应当准确完整,并注意措辞,使用p柔亲切的语调和适中的语速。最后,对待旅客要耐心,学会聆听。与旅客交谈时必须耐心听取旅客的表述内容,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微笑、简单重复以及点头等动作都会让旅客感到自己的话语受到了重视。 2.5 具有亲和力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以及相互尊重就会产生亲和力,距离的远近不能带来亲和力,很多时候亲和力是一种人和人之间心灵上的投合,是以相互礼仪转换为前提的对等的一种人际交往感受。真正的亲和力需要具备宽广的胸襟以及博爱的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素养和气质。而空乘人员的亲和力则体现在其对旅客的友好、尊重中,例如职业性的微笑就会给人亲和的感觉,通过微笑,空乘人员可以向旅客传达友好的善意,消除旅途的疲惫及陌生感。与之搭配的空乘人员的各种周到的服务、友善的行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空乘人员与旅客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有利于空乘服务各项工作内容的顺利进行。 3 空层服务礼仪有利于构建个性化空乘服务 在客舱服务中,程序化服务是对空中乘务员的基本要求,但由于乘客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强调个性化,这是程序化服务的延伸,是更加细化,更加具体话和更加贴近各种乘客的程序化服务。由于乘坐飞机的乘客千差万别,服务的层次和需求也不尽相同。虽然个性化服务难以统一规范和程序化,无法直观、量化,但却最能发挥空中乘务员的潜能,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搞好客舱的个性化服务,乘务员的职业礼仪素养和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个性化服务有很多种类,对每一类特殊人群的服务都可称为个性化服务,以婴儿乘客为例来讲,航空公司给婴儿下的定义是两周岁以下的儿童,但14 d以内的又不允许乘坐飞机,所以该例中的婴儿是指14 d~2周岁。对于婴儿乘客的照顾,空乘人员需要注意下述问题:在登机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其父母(或随行乘客)客气地询问在飞行期间的客舱服务过程中,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比如说,奶瓶冲灌、临时婴儿用品等问题),提前了解这些问题在中、长途航班上尤为重要。在起飞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其父母(或随行乘客)客气地询问婴儿的冷暖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及时为婴儿乘客添加婴儿用睡毯等保暖机供品。如需要为婴儿乘客打开婴儿专用睡车或婴儿专用睡篮,一定要注意睡车或睡篮的固定,此外还要注意在此过程中要将其噪音减至最低,以便打扰周边乘客。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航空运输过程中空乘服务工作人员对于旅客的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循服务礼仪的规范要求,这是一名合格的空乘服务人员应具备的素养。另外,只有将空乘服务礼仪落实到服务细节中,才能建立高素质的空乘服务队伍,更好地为民航旅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空乘服务建设,对外打造良好地公司形象,为航空公司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以及更多的经济效益。 空乘毕业论文:论空乘专业教学中小语种课程的重要性及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近些年空乘专业成为非常炙手可热的专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空乘专业,这也增加了空乘专业的就业压力,很多学校都开始寻求增加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多,这也对空乘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多掌握几门外语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讨论小语种教学在空乘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小语种课程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语种教学 就业竞争力 岗位要求 随着我国对外沟通交流的日益密切,对于人才的语言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除了母语和英语之外,掌握第三门语言也成为增加就业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条件。对于空乘人员来说,由于接触到的乘客范围越来越广,只掌握英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空乘岗位的需要,在空乘教学中开展小语种课程不仅能够有效地满足空乘的岗位需求,同时也能够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本文就对小语种在空乘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具体课程设置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一、小语种课程的重要性 (一)提升空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由于薪资待遇较高,选择空乘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相关单位对空乘专业人员的需求在逐渐降低,这也导致空乘专业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到了毕业季面试空乘工作的地方往往人山人海。[1]过去航空公司的面试往往更加看重外表,对身高体重和气质身材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其他方面相对不是很看重。但是由于空乘人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航空公司在进行招聘时往往适当降低了对空乘人员外貌的要求,而是加大了对面试人员语言能力的考察。例如英语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的表达能力如何,能否直接用英语进行对话,是否掌握其他外语,掌握程度如何,等等。甚至有些航空公司组织了专门的外语空乘的面试,最基本的面试条件就是通过相关的外语等级考试。通过这些面试要求可以看出航空公司对语言的重视程度,所以说掌握一门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很可能就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二)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空乘专I学生本身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只有选择空乘工作或者航空公司的其他工作才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不在航空公司系统内部工作的话,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共同竞争一些岗位相对处于劣势。[2]如果能够掌握一门小语种就将变得大不一样了。首先,空乘专业的学生在外貌上一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再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额外的语言,就能匹配很多的岗位。例如企业的行政人员、外语教师、翻译、国际贸易等,对这些学生来说都非常的适合。如果这些学生选择在航空系统内部就业,相对于其他没有掌握小语种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航线上有更多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航线也可以选择国际航线。而且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可能被委派到国外的航空公司工作,这样一来在薪资和待遇方面都会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升。 二、小语种教学的课程设置 (一)针对行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大多数空乘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要从事空乘相关工作或者去航空公司其他的部门,那么在进行小语种的课程设置时就要针对航空工作的特点,率先学习和航空工作相关的一些词汇和常用用语。[3]例如日常简单的问候语,利用外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航班遭遇气流或者到达所在地的天气以及迎送乘客、行李托运、餐饮服务、安检工作涉及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子等。这些都是航空公司比较常用的一些词汇。在课程设置上要对这些和空乘岗位相关的语言进行着重的讲述,增强空乘专业小语种教学的实用性。而且这些词汇在空乘人员的工作中经常能够用到,在应用中能够对这些词汇和句子进行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 (二)利用比较学习法,减少学习难度 小语种学习中可能会和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小语种的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联系汉语、英语的一些词汇构成和发音特点比较其他语言进行学习。例如在俄语字母中,书写形式和英语字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方说Г=G, Д=D,Л=L,М=M,Н=N等。此外,日语和汉语在一些书写和发音方面也和汉语有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降低小语种的学习难度,提升小语种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发展的程度加大,只掌握英语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空乘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在空乘专业的教学中开设小语种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空乘毕业论文:浅谈国内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素质要求 [摘 要]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飞速发展,对民航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因此,近年来,我国诸多航空公司开始大规模的招收人员,包括飞行员、空乘人员、维修人员、地勤人员等,各职位招聘的人员众多。众多岗位招聘中,属飞行员是各大航空公司招聘的重点岗位,本文从多方面简要论述了国内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各项素质要求。 [关键词] 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素质 《中国人才报告》是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这份报告预计我国在未来20年需要24万民航类人才。宇仁录是中国民航总局人教司司长,经过对我国民航业发展的研究,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民航飞行员处在瓶颈期,必须探索实践出一条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飞行员培养模式。我国民航业高速发展,年增长速是世界民航发展速度的2倍多。我国不断制定民航业发展的目标,在2002年,把中国从民航大国发展成民航强国由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提出。在2005年,建立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的新型航空运输系统由中国民航总局明确提出。然而当前,我国民航飞行员的培养模式是由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进行培养,中国民航90%以上的飞行员都来自于飞行学院。由于培训费用高昂,培养模式单一,使得我国飞行员流动较少,人才贫乏。 宇仁录指出,要解决大陆飞行员人才紧缺的问题,中国民航总局不但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来增加对飞行院校的支持力度,增加培养人才的数量,而且还要改革创新培养机制,使更多的社会人员对飞行员专业感兴趣,建立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21世纪,空乘专业是民航运输事业发展急需的重要专业人才,对服务人员要求英语基础扎实、英语表达应用能力必须较强,文化综合素质过高,并且通过训练具备航空运输技能知识,是高级的空中乘务人员。空乘专业人员的气质佳、形体美、才艺精,是纪律严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由于我国当前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一些度假游客及商务人士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于选择快速方便的飞机出行,这些观念的改变带动了民航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目前正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进行转变,航空运输业的排名也已排名世界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20年,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增长速度会增加10%左右,在每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机场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这无疑会增大航班密度、增加旅客客运量。中国会迅速占领亚太地区及全球范围内航空市场的重大份额。在2010年时,就有权威机构指出,中国对航空服务人员的空缺为40000名。在未来的发展中,航空公司的服务不仅仅是出售机票、运送乘客这么简单,而是更重视其他扩充业务及增值服务,如:融旅游业、餐饮业在内的延伸服务。目前,从事航空服务工作,因工作环境良好,工资较高,优秀空乘人员篇平均年薪基本在10万人民币以上,因此,民航业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行业,发展空前也是比较广阔的。 在飞机上工作的“空姐”或者“空少”就是空乘人员,是从事空中服务的专业人员,精通英语或多种语种,能够与不同国家客人进行交流沟通,并且总素质较高,社交礼仪都比较了解,对在空中飞行过程中与天气、安全相关的知识熟悉掌握,对医疗常识与急救、客舱服务、民航旅客运输等相关知识也都烂熟于心。能够在不同的情况处理好不同的突发事件。 国内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素质要求 ,对心理素质的要求 : 航空空乘人员具有特殊性,在工作的过程中,因面对的民族、职业等群体不同,遇到的人际关系及矛盾会多样化,如何使空乘人员在处理工作及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矛盾,消除各种事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或是心理应激及心理障碍等,是摆在航空专业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空乘人员以积极的心态解决出现的问题,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对空乘业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下文将对空乘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进行简要的阐述: 1. 控制情绪能力。控制情绪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拥有能够准确认识自身情绪,并把自身的情绪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第二,拥有调节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如在出现突发状况,飞行时间延误的情况下,空乘人员是不急不躁,以沉稳冷静的心态去疏导乘客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使乘客理解并体谅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飞机客舱人员的安全。若个别乘务人员心理素质差,出现问题表现惊慌失措,因心理承受能力弱导致自身思绪混乱,表述不清,给乘客展现的是自己紧张害怕的一面,那么,这样的空乘人员就影响情绪较稳定的乘客,造成客舱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机率增大,使众多乘客情绪失控,难以安抚。 又如每个个体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心情也是不同的,当一个人心情较好时,情绪也是较稳定的,在对待工作时也会充满热情,积极上进,如果当一个人受到家庭矛盾、同事之间的矛盾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心情会较差,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会不一样,如果不能及时的调节控制情绪,那么会给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2.沟通协调能力。一个乘务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与飞行员、本班组的其他成员、地面单位、旅客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如果乘务人员性格内向、孤僻、古怪、冷漠、敏感,那么一旦有突发事件出现,不善言辞的乘务人员将无法与机组及地面单位或其他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而开朗、无私、大度、坦诚、友善的人,则会运用自己的协调能力,与各方单位及乘客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为飞机的安全飞行做出自己的努力。 3.应变创造能力。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有多种,如飞机劫机、发动机停车、起落架卡阻、座舱失密、无线电失效等。空乘人员不仅要迅速调整好自身的情绪,还要针对不同的状况,融会贯通,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应对事件的立体思维,不能因循守旧,用固定的模式处理时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帮助机组正常飞行。 4.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空乘人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因为,不论与乘客沟通还是与工作人员沟通,只有具有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乘客得到最好的服务,让同事明白如何配合协调工作,所以,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位空乘人员必须做到的。 总之,在飞行中,突发及特殊状况较多,只有空乘人员的心理素质较高,具备空乘各项专业技能,那么,在遇到不同性质发生的状况,对发生的时间,引起的后果等会依据自身的经验,心理状态和技能水准,应对这些状况,减少特殊情况的发生对飞机、对旅客所能造成的损失。空乘人员的这些良好心理素质及综合素养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先知的自身本能,还依赖后天的培训。因此,培养合格优秀的空乘人员,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需求。 空乘毕业论文:芭蕾组合在空乘形体训练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现在招收的空乘大部分没有舞蹈基础,体态上可能不太端庄。因为空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航空公司的形象,所以航空公司挑选空乘的重要标准就是形体和气质。而把芭蕾组合运用到空乘形体训练中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提高空乘形体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更有效的锻炼其形体。 关键词:芭蕾组合;空乘;形体训练;作用 目前航空业发展越来越快,作为航空公司的形象代表空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空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优雅的气质和形象。芭蕾组合可以顺应人体结构、功能和特点,运用严格的训练体系、审美倾向塑造空乘的形体美,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一、芭蕾组合 (一)芭蕾组合基训 芭蕾组合的基训具有科学性,它主要是在把握人体结构、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系统的训练方式实现人的一种形体美和姿B美。其基训宗旨就是“开、绷、直、立”,这是芭蕾美的核心,也是其基训核心。在芭蕾基训中脚部的“一位”练习是最多的,结合解剖学理论,这一动作在人体重心的位置由骨盆的位置决定。如果其身体重心位置向前移,骨盆就会随之前倾,腰部前凸,加大脊柱的弯曲幅度,反之如果重心位置后移,骨盆就会直立,腰部的前凸情况就会减小甚至消失,使得人的脊柱姿态更加挺拔。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加入芭蕾组合的训练,可以通过外开其下肢,使人体的重心强制性的后移,人的骨盆就显得直立,减小腰椎前凸,使得脊柱整体变直。如果空乘可以长期接受“一位”的训练,其挺拔的体态和优雅的气质自然就容易塑造出来。 (二)芭蕾的形体训练 在芭蕾的形体训练中,要求“开、绷、直、立、长”,这是调整个人形体美的核心,空乘通常都缺乏这一基本功。芭蕾形体训练内容的设置难度不大,一般都是分解训练在杆上的头、肩、胸、腰、腿等身体部分,并进行小跳、旋转、脚位、手位等的组合训练。训练要先从把杆开始,再移到中间,这些动作从简单到复杂,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是对腿、膝盖、脚的力度、幅度、柔韧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训练,全面锻炼肌肉、关节和韧带。最后通过训练舞姿舞蹈,由浅到深,纠正空乘的身体毛病,提高其自身气质。一堂完整的芭蕾组合训练包括把杆、中间和跳,女生还有足尖的内容,它们组成的芭蕾组合课程。 二、芭蕾组合在空乘形体训练中的作用 (一)增强空乘的体质 空乘的芭蕾训练虽然强度比较低,但其持续时间长,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就可以提高脑部供氧功能,加快大脑的思维速度。目前空乘的芭蕾组合训练的时间和强度都存在差别,必须要强化其训练的基本动作,并将各种强度的成套动作落实下来,保证其身体韧带、关节、肌群和内脏器官等部位处于一种合理的运动负荷下,这样才可以优化其心血管功能,并通过改善体重、减少脂肪增强其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提高形体美。而且空乘通过芭蕾的成套动作或者规范性的舞蹈动作,可以锻炼其大脑,将身体各部位结合起来进行同步运动,通过对自身肌肉运动的感受,空乘自身的体能也得到了协调。芭蕾中对腰腹肌、背肌、腿部和手臂的训练可以积累空乘自身的力量,并提高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增强耐力素质和自身体质,最终实现空乘身体机能的提高。 (二)塑造优美的姿态 人的形象和气质的表现最基本的就是形体,芭蕾组合的动作形式多,可以锻炼很多身体部位,通过对各种臂、腿、腰的摆动、绕环、波浪组合、姿态组合、柔韧性组合、舞蹈组合、体育舞蹈练习等形成优美的身体姿态。而且系统性的芭蕾组合训练可以对空乘身体机能的遗传优势进行挖掘,并通过芭蕾组合弥补其先天的体形缺陷,改善不良的身体形态,保证空乘身形的健美匀称,并塑造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姿,塑造优美的形体和良好的形象。 (三)锻炼坚强的意志 人们在自觉确定目标后,就会运用意志支配实际行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达到最终的目标。将芭蕾组合运用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对于接触形体训练比较少的空乘来说,在训练初期遇到不同的阻碍和不便时,就可以努力克服难关,坚持下去,比如柔韧性比较差、协调性不好、动作不到位等问题。在长期反复的练习芭蕾后,空乘就会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其意志也就得到了磨练和培育。芭蕾组合有很多的优势,空乘人员必须要学着喜欢和接受它,并通过芭蕾组合的学习实现健体、健心和健美的作用,因此,航空公司腰不断进行芭蕾组合训练的探索和发展,增设芭蕾组合训练,并提高其专业性,实现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增强空乘的体魄,使其形态更加优美,提供更好的乘务服务。 三、结语 芭蕾组合是一门世界性的艺术,它不仅高深博大、唯美脱俗,而且还有塑身健体的作用,所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和推崇。芭蕾组合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空乘的形体美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可以提升其内在气质,向空乘传达一种思想感情和理想信念,是空乘形体训练的重要课程之一。空乘要提升其形体,就要注重芭蕾组合训练的作用,把握芭蕾组合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提升自身的气质,注重形体美。作为空乘形体训练的基础,芭蕾组合顺应了时展的需求,通过塑造空乘的形体美,提升其气质和形象,这是空乘服务发展的永恒主题。 空乘毕业论文:基于能力培养的空乘服务专业课职场模拟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空乘服务专业是空中乘务专业的一个分支,后来逐渐形成专门化方向课程,是空乘员岗位人员所需要掌握的主干课程。其专业性人才在人才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且随着航空业的发展,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性的服务型人才,不但要有更好的服务意识,且具备高超的服务能力,能够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在第一时间发现乘客的所需。所以只凭知识的理论学习是难以达到水准的,需要对基本的服务能力进行实际的锻炼。本文笔者提出专业课职场模拟教学的概念,并进行了初步的模式探索,希望能够解决空乘服务专业的教学难题,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 关键词:能力;空乘服务专业;职场模拟;教学模式 提高空乘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要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增加实践活动课程。提前在校内接触接近职场的空乘服务的场景,更加清楚了解其工作性质,建立起对整个空乘服务业的整体概念,有助于宏观把握学习进程,并充实自己在校内无法学到,但是属于职业必须的知识和能力。本研究旨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更通过职场模拟的形式,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空乘服务专业的热爱,同时提前熟悉环境,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一、准确理解职场模拟教学的内涵,对教学措施准确定义 简单解释职场模拟教学模式,是指对传统理论授课形式的延伸和丰富,加之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的教学情景,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练习,尝试在场景中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也充分锻炼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更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长短”,对后期的学习提供更有意义的精确指导。所以在职场模拟中,职业场景是关键,构造地越是真实,就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更加真实的职场感受,更利于锻炼其职业化的能力。 虽然都有“情景”二字,但是应该与情景教学区分开来,职场模拟应该更具有真实性,构建的是真实的职场情景,很可能或是经常在日后的工作中遇到的,甚至是直接进入实习的职业场景中,比构造的情景要真实很多。再者学生除了要利用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提高自己的“情商”,这对空乘服务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职场模拟中要注意增加这方面的训练,突发事件也是职场模拟的重点。所以发生在情景中的教学方式,都是可行的,是具有时代性的,切忌从教材中照搬场景,是必须要与现实结合的,有具体而实际的线索,才能够体现职场的真实性。 二、构建真实的职业化场景,利用网络提供模拟实践平台 针对职场模拟设计,教师需要制定更切职场环境的情境,并根据教学目的加入强烈的职业色彩,或是模拟业务流程等。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新手段,提供虚拟的实践平台,借助软件来不断熟悉流程,仿佛自己可以置身于服务场景中。再者,为了更好地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将职业化场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空乘服务专业的课程内容来设置具体职业化的场景,并且穿插多个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项目,学习知识与实践巩固相结合,这与学生后期的工作节奏是类似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则要重新学习,随后再次实践。这样的方式可以节约教学资源,将整个学习过程变为职场练习操作的过程。职业化的场景可以从教材中选取,根据现实加以处理,使之更加符合空乘服务的工作“逻辑”。如重视空乘服务的基本程序,从航前预备准备阶段、航前直接准备阶段,到空中飞行实施阶段,到航空后讲评阶段等,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性质重点不同,对空乘服务人员的要求也就不同,且各个阶段发生紧急事件的处理方案也不相同。对各个内容进行模块性的演练,然后再穿插或是整体训练,提高职场模拟的模块性和整体性。再者,针对“服务”二字,提出确切的服务要求,练习如礼仪服务、引导服务、安全服务、救助服务等等服务项目,练习不同的技巧和落实方案,采用专业的航空用于,灵活应对突发事件,进行空乘服务补救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服务性质的内容穿插在模块讲解中,结合具体场景进行练习和分析。当然这些应急措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就无法“应急”,还需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这给空乘服务专业带来了挑战,因为没有绝对性的模板,必须从自身的意识和能力入手,开发创新精神。 真实的学习平台更容易获得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争取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如合作的航空公司等,作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一来输出人才,二来有助于培养人才,同时真实的训练场景也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感受。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还需要邀请合作航空公司的专业人员到校进行指导,对教学现状和实践能力等给予指导。及时向学生传递他们期望获得的讯息,了解更多行业动态,加强你来我往的专业性合作,有利于双方的提升。利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还可以补充更多的原始数据,对相关行业的信息进行动态调查,了解行业的信息变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推动踏入职业岗位后的专业发展。 三、规范化职场模拟内容,保证模拟教学模式的实施质量 空乘服务专业,简单来说只是一项服务类的职业,但是具有很强的行业特殊性,甚至关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航班的安全。所以规范化职业模拟内容非常重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保证职场模拟不是“儿戏”。职场模拟的教学内容设计要以空乘工作任务为载体,向学生全面展示空乘工作的主要任务内容,并加以任务要求,将任务“事无巨细”得展示。具体的教学环节安排,为了更加贴近空乘的工作实际,可以按照其工作顺序展开,以实际工作步骤为标准,逐步落实和变化教学实践内容。结合理论教学,将知识做合理分解,镶嵌到职场模拟的教学之中。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职场模拟中的主体性,杜绝“一言堂”,要实现双主体,既保证教师指导的绝对性地位,又要突出学生个性化操作的自主地位。强调教师在职场模拟中的指导性,从一旁引导学生,对任务完成起到导向和辅助作用。并且教师要注意理论和实践指导的结合,转换理论教学指导和实践指导的方式,通过语言、动作等进行示意,在实践指导中更要简化语言,多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模拟任务;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该情境下对理论知识求知,并通过专业知识的落实进行实践锻炼。模拟内容和方式要确保学生可以理解,具有形象化的特c,并且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求保证职场模拟的教学质量,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和练习,如果和学生的基本能力脱离较大,那么模拟的意义会降低。为了保证职场模拟的质量,珍惜每次模拟机会,教师要提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判断”,做好定性和定量工作,然后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具体应用理念来确定模拟的场景和任务,有重点地对学生能力进行训练,以保证教学质量。 四、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模拟,有助于提升模拟效果 教学时机很重要,在错误的时机即使适用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也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发挥高效教学的作用。职场模拟教学模式也是如此,是选择课堂开始,还是课堂中间,又或是课堂结束,其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粗暴”地适用职场模拟来打断课堂,有时是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的。特别是对于空乘服务这样具有一定工作逻辑的专业来说,更要求教师做到适时引入。课前比较适合短小的情境模拟,以职场为背景,提出一些突发情况,通过学生和教师提供的处理意见,来引出具体的理论要求,从而引出新课。另一时机,就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学生感觉到难以理解,或是一个知识点告一段落,可以加入职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空乘服务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角色的责任和工作要求,并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加入到具体的问题解决当中,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理解,效果最佳。对于特别困难的专业知识,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体会,或是先有部分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演示,通过直观的学习来带动集体氛围。当然在职场模拟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将其结合到后续的教学任务之中,对教学准备作出恰当的调整,从而保证教学的科学性。除了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模拟之外,还要在实践模拟中加入理论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安排理论学习时间,将理论知识合理地穿插到实践技能中去,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因材施教,更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理论层面思考问题,巩固对实践技能。 五、安排定期的专业实习,师生共同参与学习 职场模拟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助于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真实的场景更能发挥作用,这依赖于校外实习基地、航空公司的具体实习岗位提供,也需要学校、教师对这一模式的积极支持,更加合理地规划学生的实习时间,将专业课职场模拟构造地更加真实。与实习基地、航空公司等签订长期的合作合同,让学生更加切身感受工作环境和氛围,并有效实践理论知识。再者强调“定期”两个字,需要实习与教学是同步_展的,学生能够从纯粹的学习环境切换到实习环境,相反亦然,这样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和现实的更好接轨。再者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教师也作为实习者带领甚至是参与到实习过程中。因为空乘服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若是长期脱离“一线”,那么工作经验和热情就会降低,一些反应力甚至不及学生,这样易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或是与现实需求脱轨,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师生共同参与实习,也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稳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工作质量,还能够给学生更好地表率,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及时制定教学方案,回归校园课堂之后,可以重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总之,为更好培养空乘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巩固理论学习,开展职场模拟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要辅助高效的课堂模拟和课下实习环节,并且注意突出该职业的工作逻辑性,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锻炼“情商”,为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空乘毕业论文:在职空乘人员薪酬水平调查研究 本文对在职空乘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对应的薪酬状况进行调查,客观展示了不同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的薪酬水平,对各大航空公司空乘人员薪酬管理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空乘人员薪酬现状 (一)国有航空公司整体好于民营航空公司 不同的航空公司薪酬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来说,国有航空公司的整体待遇和福利要好于民营航空公司。我们以在国有航空公司和民营航空公司同样飞行4年的空姐为例。 大型的民营航空公司的空姐每月的飞行时间大约在110小时,岗位的基本工资大约在1700元,小时费大约在55元/小时,此外还有饭补、通话补和化妆品补贴,按比例扣除保险、公积金和税费,每月收入在接近一万元左右,不含年终奖。 中型的民营航空公司的空姐的整体待遇略低于大型民营航空公司。每月飞行时间大约也在110小时左右,基本工资大约在1500元/月,小时费大约在30元/小时,此外还有饭补、通话补和一些生活补助等,刨除保险、公积金和税费,月收入大约不到七千,比大型民营航空公司少了三千多,比国有航空公司低了差不多一半。 国有航空公司之所以待遇高,主要原因在于国有航空公司的航线最多,盈利能力相对有保障。此外,国有航空公司还有带薪年假、公费旅游和各种过节福利。员工一年还有若干次的免费机票和亲朋好友的购票低折扣的福利。 (二)空姐的工资普遍与职级和绩效相关 无论是国有航空公司还是民营航空公司,薪酬水平都与职级和绩效关联较大。普通空姐的绩效考核普遍被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 的奖金数额。乘务长的薪酬明显高于一般的空姐,我们以区域和主任乘务长两个职级为例。 国内航线的区域乘务长的基础薪酬在3000元左右,小时费大约在70元左右,每月飞行时间大约在110小时左右,此外还有饭补、通话补和其他各种津贴,每月到手工资在1.4万元上下。而主任乘务长的工资会更高一些,一般情况下主任乘务长不会只会出现在主要航线的大型客机上,其月薪酬大约在2万元上下。 一般的空姐被分为两类,其中A、B两类分配到头等舱和公务舱,该类空姐人数相对较少;C、D两个等级的空姐被分配到经济舱,这类空姐人数较多。从待遇上来说,每一个等级的空姐月收入大约相差在600元左右。 国际航线几乎是所有空姐向往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航线的收入要比国内航线高出不少,另外也可以自由往返于各个国家之间,增长见识。大部分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空姐的小时费在12美元左右,此外航空公司还有每天30美元左右的国际驻外津贴。国际航线的空姐每月飞行大约在90小时上下,比国内航线的空姐要少,但月收入普遍在1.5万左右。 二、待遇分析 现阶段通过对各大航空公司基本工资、过夜费、小时费和其他收入的对比如下(见表1)。 三、结论 总体而言,现阶段空乘人员工资仍然相对较高,但相比其他行业已不太明显。未来我国航空也仍将高速发展,但空乘人员的竞争会愈发激烈,相信未来空乘群体的薪酬水平总体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状况。 (作者挝唬汉颖笔Ψ洞笱旅游学院) 空乘毕业论文:高校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艺考生空乘培训火热的现象,本文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分析了高校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天然优势,提出对于已经开设空乘专业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内容,并指出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对于高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考生 空乘专业 项目培训 一、空乘培训项目市场需求旺盛 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据民航招聘频道分析数据,从2010年至2015年,空乘稳居招聘需求指数前三名。此外,由于艺术考试要求的文化课分数相对低一些,近年来越来越多高中生在高考时选择艺术类考试,在这些艺术类考生中不乏形象好、气质佳的高中生选择参加空乘专业相关的各类艺术考试,以期通^艺考顺利进入高校空乘专业。目前,社会有不少机构、培训学校都专门针对空乘类的艺考生开设了相关培训,艺考学生通过参加专业的短期空乘培训,大大提高了艺考通过率,培训市场紧俏。 二、高校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天然优势 大学网搜索显示,全国开设空乘专业的院校达297所之多,高校具有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天然优势。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海口经济学院空乘专业设立于2000年9月,自设立以来,该专业一直是学院的重点专业,2002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专业建设在教育部组织的2005年职业院校高职高专教学水平评估中受到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师资力量强 空乘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10人,教学团队中有的教师曾任航空公司乘务长,有的教师具有空乘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教师还是空乘相关行业的考评员。2008年,空乘教学团队被评为海南省省级教学团队,专业课《民航乘务服务》2009年被评为海南省级精品课程。 (二)专业层次多 2009年起,我校空乘及相关专业形成了本科、专科、艺术类、非艺术类等层次的招生与教学,本科层次艺术类空乘专业招生,有音乐表演(空乘方向)专业(艺术类)、舞蹈学交通运输(空乘方向)专业(艺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方向业)(艺术类)等。 (三)实训设施齐全 我校空乘专业的校内设有模拟客舱实训室,使用全真B737-800型退役飞机作为专业训练,此外还设有民航安全检查实训室、民航离港实训室、形体训练实训室等。为空乘专业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习设施。 (四)培养人才质量高 我校培养的空乘专业的毕业生在国航、海航、南航、深航、东航、厦航、天津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北京首都机场、海口美兰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多家机场公司实习、就业的达千余名。 很多高校空乘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设施设备齐全,师资水平领先,培养学生素质高、能力强,广受民航行业单位的青睐,具有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班的天然优势。 三、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内容 从各大高校对空乘专业的设置的归属来看,属于艺术类招生的空乘专业主要有音乐表演(空乘)、表演(空乘)、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舞蹈学(空乘)、艺术教育(空乘)等。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特别针对艺考生的空乘培训内容主要设置为五部分。 四、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对于高校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扩大空乘专业学生的规模,提升生源质量,提升高校社会名气 由于航空运输环境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的先天身体条件要求比较高。这就使得空乘专业对学生的外貌形象、身体状况等条件要求高。高校通过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班,可以把空乘艺考生集中到高校,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也会优先报考高校空乘类专业,扩大了空乘专业的学生规模。另外,艺考学生前来高校培训,专业教师对学生从学生的外貌、气质、才艺、外语水平、身体健康程度等方面进行把关,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空乘学生的生源质量得到保证,学生的上机率也会大幅度提高,使本专业在市场上享有更高的知名度,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有助于扩大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规模,扩展培训项目,提高学院创收 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是学院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各类培训及社会考试的专门机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开设包括:英语、日语、韩语、考研辅导班、PETS考前精品班、暑期英语班、海外夏令营和各类专业培训等。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班,增加艺考生空乘培训班的开设,对于满足社会需要,扩大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规模,扩展培训项目,对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学院创收的整体水平有重要作用。 空乘毕业论文: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策略 摘要:针对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教材的局限性、空乘专业学生现状和民航业的发展态势,论述《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7个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外知识;拓展策略;民航概论 1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必要性 1.1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教材的局限性必须拓展课外知识 目前,中职空乘专业找不到一本合适的正规《民航概论》教材。已出版的《民航概论》教材基本上为大专及以上的民航相关专业及旅游专业教材,讲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民用航空总论、飞机的一般介绍、飞行基本原理、空中交通管理、民用机场概述、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客舱设备等方面的知识。从难度上来说,中职生看不懂大学教材,特别是弄不懂飞机的各类系统原理,看不懂航图和教材中出现的公式;从内容上来说,大部分现有的《民航概论》教材没有论述民航业的特点与构成、民航业的经济作用与影响、民航业的社会文化作用与影响、民航资源、民航产品及市场分析、民航教育等内容。 1.2 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现状必须拓展其课外知识 和其他专业中职学生一样,中职空乘专业学生也存在着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自信心、纪律意识不强等问题。由于空乘专业学生是经过面试录取的,她们普遍“颜值”较高,注重自身仪容仪表和个人形象,然而,不少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一般。挖掘她们自身的闪光点,给她们提供感兴趣民航专业知识,将极大地激发她们学习的动力,合理地规则人生的发展目标。 1.3 民航业的发展态势必须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未来几年,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如下特点:航空市场体系仍然不成熟、民航行业竞争日益增强、民航进入微利发展时代、新技术发展改变航空公司的竞争方式、廉价航空模式难成规模等等。在中国经济全球独领风骚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民航业的发展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拓展学生民航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融入时代,分享我国民航业发展的红利,特别是在沿海民航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成才成长。 2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意义 2.1 有利于弥补中职空乘专业无《民航概论》教材的缺憾 现有的大专及以上学生使用的《民航概论》教材对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来说显得特别“高、大、上”,相当一部分章节中职生无法看懂或理解,这样就很难把学生吸引进来。通过适当地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可以弥补中职空乘专业无《民航概论》教材的缺憾。一方面,我们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外知识拓展使相对高深的《民航概论》课程通俗易懂接地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针对中职生的需求,量身订做,给她们提供其感兴趣的大量鲜活内容,既有视频内容,又有参观交流,活跃了课堂形式,丰富了课堂内容。 2.2 有利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成长 有意识地进行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训练,非常有利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成长。一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视野;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目的;三是培养学生对航空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3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策略 3.1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民航业发展动态 航空服务是一个不足百年的新型朝阳行业。一战后民航业开始起步,二战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民航业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我国民航来从改革开放以来以20%的速度发展,1987年政企分开后在国际上一跃进入世界航运前十位,成为航空大国。随着我国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M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这一朝阳行业会在21世纪腾飞。我国将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在世界民航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鼓励同学们通过观看电视、报纸,上民航资源网查阅信息等方式关注世界民航业发展动态,了解民航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激发同学们投身民航业的热情。 3.2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商飞C919飞机进展情况 C9型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近十年,其项目启动、选定发动机、样机展出、获得订单数、适航审查、机头机身下线、总装下线、交付试飞中心、通过首飞放飞评审、完成高速滑行抬前轮试验、首飞等每一个进展都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弦,这是中华民族民航飞机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C9型客机的成功引领下,必将迎来中国航空器制造业的腾飞。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商飞C919飞机进展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空乘毕业论文:浅谈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教学 【摘 要】强健的体魄、优美的身姿、自信的神态,是空乘人员所必备的基本形体素质,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实际状况合理开设空乘专业形体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 【关键词】空乘专业 形体训练课教学 内容设计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在即将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下,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有优雅端庄的举止和外表。而正确且科学的形体训练,很好地为广大空乘专业学生提供了塑造体态、培养气质、提升审美的一个良好的课程学习平台。 一、形体训练的内涵及意义 “形体训练”这一概念,来源于文明社会的需求,是社会生活时尚化、个人素质追求全面化的一种表现,对于空乘专业学生而言更是在社会竞争中的一个强有力的砝码。形体训练,是以芭蕾基本功训练内容和形式为基础,结合古典舞身韵、形体仪态,以塑造形体、修炼气质、提高素养为目的的一种综合性的修养方式。针对于空乘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是基础,而同时优雅的举止,端庄的气质,必然会鹤立鸡群,在众多空乘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假如身边的空乘人员,在机舱服务过程中弓腰驼背、含胸抠肩、耸肩歪脖或者走路懒散、无精打采,必然会影响旅客心情,轻者影响服务质量,重则影响到所属航空公司的整体形象,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该公司的经济效益,甚至是该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科学、系统的形体训练已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自身举止、增强体魄,更是提高综合竞争力水平。 二、空乘专业形体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芭蕾形体训练 芭蕾形体训练,其自身具有一套科学、完备、系统的训练方法,其形体训练不仅符合艺术美的要求,而且是一种使肢体修长、动作舒展的运动,是训练形体和仪态的良好途径,其难度较低,主要针对肢体的协调性与灵活性的训练,音乐旋律与节奏的熏陶,心灵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使学习者内外兼修,从而在“气质”上得到全面培养。 芭蕾形体训练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四方面“开、绷、直、立”,再结合五个脚位和七个手位的配合,以及若干固定舞姿的展现,增强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芭蕾形体主要包括地面训练、扶把训练、离把训练、跳跃练习、芭蕾基本舞步练习等基本训练内容。训练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方便学生掌握的同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平时的一系列不良体态,如驼背、弓腰、斜肩、脖子前倾等得到了非常针对且有效地纠正,从而达到形体气质上的改变。 (二)古典舞身韵元素训练 身韵主要练习的是内在的感受,练的是“心”,而后通过四肢和神态将“心”里的感受恰当、准确地表达出来。身韵起于“心”,l于腰肢,达于梢。经过长时间系统的练习,在“提、沉、冲、靠”间,在气息的流动和掌握中,学生们举手投举间均散发着优雅,内心的修养在训练中也得到升华,情感在训练中得到丰富,从而使学生的“心”更加敏感,“感受”更加敏锐,对于生活则更多的是充满希望和阳光。 (三)礼仪仪态训练 仪态训练主要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站、行、坐、蹲、鞠躬、手势”。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礼仪走入课堂,通过课堂上的空乘学生的仪态具体事例,讲述礼仪对空乘学生形象树立的重要性,使空乘学生注重仪表仪态,塑造其外在之美;培养高职学生自信心、修养、魅力,树立良好的形象精神。 三、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的作用 (一)修塑体形体态,矫正不良身体姿态 形体练习能对身体某些部位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发达,从而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同时由于形体练习中有许多的延伸性练习,它可使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群伸展性增强,可提高关节灵活性。科学、系统、针对性的形体练习,可减少肌肉中脂肪含量,达到消脂减肥的目的,从而更有效地改善人体形态,使女孩变的线条优美,秀丽动人。 (二)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形体练习不仅可以修塑人的形体,同时还可以塑造美的心灵。只要具备高尚的情操,注意自身的修养,就会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和潇洒的风度。 (三)增强体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为了达到形体健美的目的,通常采用多种综合训练手段进行锻炼,这样不仅使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同时也可使内脏器官及新陈代谢得到改善,增强心肺功能。由于形体练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决定了它对身体影响的全面性,可达到增强体质,全面发展素质的作用。 (四)符合航空公司职业形象的需要 空乘人员是公司对外的窗口,乘务员的言谈举止代表着公司的形象、信誉、人才素养及管理水平,同时,典雅的形体语言也是人际沟通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能更好地营造和谐的服务氛围。所以,培养举止文雅、风度优美、落落火方的高素质乘务员是航空公司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五)符合旅客的需要 旅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总希望能得美的享受。而每位空乘人员就是一个活动的造型体:有的人身体比例适度,体型美,又经过后天训练,其举止文雅、姿态优美,且身体屈伸手转富于造型感,令人赏心悦目:有的人虽形体条件不佳,但经过科学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控制肌肉发育程度、脂肪层的增厚,提高自身形态荚,也会给人以美感。相反,有的人即使先天身材匀称,但不注意后天的训练,也会使人感到粗俗。 (六)符合空乘人员身心的需要 形体训练过程中,肢体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身体做出的一些有节奏的律动可以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激发人体右脑的潜能,提高感性认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形体组合练习、韵律操等,并且以表演、比赛的形式米进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总之,对空乘学生而言,形体课不仅是训练和提升自身气质和美感,同时也具备陶冶情操、提升审美、修身养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和促进形体课程内容和模式的完善,充分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审美性的统一,使学生的体魄更加强健,身姿更加优美,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社会就业的综合实力。 空乘毕业论文:试论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对策 摘 要:乘务员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航空服务质量的优劣,也关系着我国航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我国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便于更好服务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如何培养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话题依旧没有退去热潮,本文就这一话题总结出要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增加空乘知识内涵做起;培养学生法律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空乘专业学生的体质锻炼;提升学生应变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 空乘专业 职业素养 培养对策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我国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日常出行,对以航空服务为主的出行服务给予了极大的希冀。乘务员作为一名航空服务员,其素质直接关系着航空服务质量的优劣。与此同时,空乘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空乘知识,也要广泛涉猎日益增强服务水平,懂得服务技巧。高职院校作为空乘人员培训的储备战地,需要学校和教师高度重视空乘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航空事业建设工作。因此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对策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职业素养,增强职业认同感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多来自于城镇,缺乏对民航业的深入理解,也有部分学生很难再规定时间有条不紊的而完成规定的任务。比如说很多空乘人员都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个人梳洗化妆与吃饭等任务,更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学习新的知识。但当前的空乘人员多为独生子女,很难适应紧张的日常生活,因此学校就要重视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工作,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才能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在培养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时,也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通过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也就赋予老师某种特殊使命,这就使得教师担负着教育的使命,把这份职业使命传递给学生,教学的分量逐步加重,学生也就更能感受到空乘职业的魅力。当然,W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要以身作则,在课堂上拉近和教师的距离,不懂就问,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参与空乘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为未来的工作储备干粮。 二、提升综合素质,从增加内涵做起 空乘专业学生要有专业性的空乘知识,同时也要学量拓展性知识,培养与人沟通能力。学校需要更新空乘专业的教材体系,为空乘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更要为空乘专业学生的后期成长提供更安全的成长环境。学校通过推出《普通话与播音》、《演讲与口才》等,从民航业发展角度出发,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工作,更要为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布毕业证书。为综合提升空乘学生的能力,也要要求空乘学生获取礼仪师证、公共关系证、普通话证等,尽量突出空乘专业的优势。航空业发展也要从空乘技能训练等角度加强校内实训实习教学。高职院校空乘专业也要加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教学,通过加强《乘务技能与管理》、《民航概论》、《茶艺》等课程的教学,从科研角度与服务角度做好空乘学生的综合教学。 三、培养法律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高职院校空乘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也要增强空乘学生的法律知识,逐步增强空乘学生的安全意识。如今科技技术的发展中,空乘人员要从民航业发展的各项要求出发,服从新时代空乘人员的管理,深入理解民航法的相关法律规范纲要。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空乘学生更要学习法律知识,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从民航法律法规的管理角度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为民航业发展做出更好的服务。学校可以为学生聘请法律教师,从法律角度解读空乘专业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解决技巧,这样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空乘服务中遇到难题的思考深度,坚决用法律手段解决所有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意识逐步增强,会感受到空乘行业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也就端正自己的服务心态,认真负责。 四、提高身体素质,加强体质锻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空乘专业学生来说,要想更好服务民航业,就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而言,更要加强体质锻炼,逐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由于空乘人员起早贪黑需要忍受长时间的跨度,也要坚持长期的执行,更要适应出差所带来的的各种不适。学校为避免学生以后的空乘服务中出现不适状态,就要加强学生的日常锻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要从锻炼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体能训练,每月坚持军训和晨练。为了使得学生更积极投入体质锻炼,学校可以组织各种运动比赛,要求空乘专业学生全体参与,并加大空乘专业学生的训练强度。 五、提升应变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众所周知,航空公司招聘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也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而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环节,就要注重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开设服务心理学,结合各种组织活动,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抗压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应变能力显著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也要逐步增强自身的业务处理能力,采取实习实践方式提升学生的业务处理技巧,这极其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质显著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需要更新空乘专业的教材体系,为空乘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更要为空乘专业学生的后期成长提供更安全的成长环境。教师也要更新自身的空乘专业知识,站在新时代航空发展角度,创新课程体系,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也要以身作则,及时学习更多的空乘专业知识,才能把自己打造为一名合格的空乘服务人员,更好的服务航空业。 空乘毕业论文:架空乘人装置在煤矿大倾角斜井人车系统改造中的应用 摘 要:介绍了矿井人车斜井采用适用技术和新型设备的技术改造,证实通过技术改造有效地解决原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取得良好的安全、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顷角;架空乘人装置;节能 0 引言 在技改前,我矿人员提升系统主要采用提升绞车配斜井人车的方式运送出、入井人员,此种运输方式效率较低,能耗过高,日常维护检修工作量大,已不适应矿井发展的需要,目前矿井普遍推广采用的RJY系列煤矿固定抱索器架空乘人装置,是一种新型的矿井斜巷或平巷人员运送设备。该装置主要由驱动部分、尾轮部分、张紧部分及电控系统组成。架空乘人装置具有运行安全可靠、人员上下方便、随到随行、不需等待、一次性投入低、动力消耗小、操作简单、便于维护、工作人员少和运送效率高等特点。 1 原斜井人车系统情况分析 砚石台煤矿+320m水平人车斜井坡度35°,井筒斜长558m,安装一套洛阳矿山机械厂于1971年6月1日生产的KJ2-2.5×1.2A型单绳缠绕式提升机,该提升机于1985年1月1日安装投用,主要承担矿井±0m~+320m水平出入井人员提升任务,乘人容器为XRB型斜井人车,通过对该套提升系统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该KJ2-2.5×1.2A型单绳缠绕式提升机属国家明令淘汰的KJ系列提升机;(2)设备使用年限过长,老化严重,事故频发。绞车主滚筒与主轴配合松动,主滚筒向电机侧最大串位量达8mm;绞车蓄力缸磨损,漏油严重,油压系统不稳定;高压换向室绝缘老化,常发生线圈被烧或短路,造成绞车运行途中突然抱闸事故;失压脱扣器不灵活,司机脚踏开关不灵敏、不可靠等,严重影响矿井人员运输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3)该绞车制动方式采用角移式闸,又无二级制动,制动效果差,停车不平稳;(4)采用斜井人车装载人员,一次运输人员多,对轨道和提升O备要求较高,在发生突发性事故时,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5)井筒紧临孝子河,巷道顶底板渗水较大,每年用于该系统的维护成本过高约30万元。其中提升钢丝绳4根约12万元;斜坡钢轨、道枕、地滚等材料约10.5万元,绞车维护用的材料、配件和油脂费约3万元,用于绞车、斜井人车、斜坡铁道日常维护及整治的人工费约4.5万元;(6)该系统运行占用人员过多,其中绞车司机7人,斜井人车跟车员7人,每年支付该部分人员工资约25.2万元。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 结合目前煤矿斜井人员运输系统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现有架空人车生产厂家的调研,我矿决定重新设计新安装一套架空乘人装置用于±0m~+320m水平人员运送。 2 技改后设备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 (1)架空乘人装置通过电动机带动减速机构上的驱动轮,摩擦传动架空线路上支托在托(压)索轮上的无极钢丝绳,由钢丝绳带动其上的吊椅在驱动轮和尾轮之间作循环运动。其中钢丝绳通过尾部张紧装置进行张紧,以维持钢丝绳在托轮间的挠度和张力。 该设备主要由驱动装置、被动尾轮装置及张紧装置、乘人部分、托绳部分、电控部分组成。 (2)技术特点。 1)首次在西南片区安装如此大倾角(35°)、长距离(斜长600m)的架空乘人装置;2)充分利用矿井原有人车斜井井筒进行安装,为了保证安装质量,只对原人车斜井下车场进行了局部改造,即节约了改造成本,又大大减少了改造工程量;3)改变原有架空人车托绳轮安装方式,首次采用在巷道两帮钻孔,钢梁配托架的方式进行安装,保证了原有斜井人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完成新设备的安装;4)新设备运行保护控制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控制由PLC可编程控制器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具有全自动开、停功能;5)安全保护控制智能化,系统的安全保护控制由PLC可编程控制器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能实现越位、速度、重锤下限位、钢丝绳断绳急停、紧急停车、掉绳、超温、过流、过压、制动器动作失效和机头机尾信号中断等保护;6)其它安全保护装置齐全、完善,主要安装有系统防静电保护、防掉绳装置、吊椅过摆保护装置和头尾轮入绳口安全防护装置,在斜坡铺设防止人员摔伤的砂粒以及防止坠物向下滚落的横沟;7)高度人性化的配套系统,配备语音声光提示系统、背景音乐系统、救护装置和矿用本安型汉字滚动显示屏;8)设备功率由原来的200KW减小至55KW,年节约电能消耗91.25万KW・h。 3 改造前后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据统计,斜井人车设备费、安装费以及土建费用约需385万元,而架空乘人装置只需要201万元,在日常运行方面,斜井人车的设备更换以及系统维护费用都相比架空乘人装置要高,每年的运行成本相对架空乘人装置要高96.55万元,因此,改造后投资回收期约为:n=201/96.55=2.08年。 (2)安全效益分析。通过技改后采用的架空乘人装置,能彻底杜绝群伤事故的发生,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空乘毕业论文:架空乘人装置断轴保护的设计与应用 摘 要:架空乘人装置是一种常用的矿井运输承人设备,其机头机尾一般安装于巷道支架上,形成架空式安装,猴车的驱动轮通过驱动轴带动,驱动轴同时纵向承载着驱动轮的重量,当驱动轴老化或受力过猛时会发生断裂,造成驱动轮坠落,造成安全事故。通过充分论证和探讨,设计和加装了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满足了《煤矿安全规程》(2016)“架空乘人装置应当有断轴保护措施”的要求,并以极低的造价满足了目前生产和安全需要。 关键词:架空乘人装置 驱动轮 断轴 保护 架空乘人装置主要用于矿井斜巷、平巷运送人员,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地面旅游索道。它采用电动机带动减速机上的摩擦轮作为驱动装置,采用架空的无极循环钢丝绳作为牵引承载。钢丝绳主要靠尾部张紧装置进行张紧,沿途依托绳轮支撑,以维持钢丝绳在托轮间的挠度和张力。抱索器将乘人吊椅与钢丝绳连接并随之作循环运行,从而实现运送人员的目的。 由于架空乘人装置具有运行安全可靠、人员上下方便、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动力消耗小、输送效率高、一次性投资低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矿山人员输送设备,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近年来架空乘人装置也出现过几次事故,为进一步加强管理,《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架空乘人装置应当有断轴保护措施”。 1 断轴保护装置的应用背景 断轴保护措施,主要是指发生断轴时防止牵引绳驱动轮飞出的保护装置。驱动主轴的设计一般都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但是井下环境比较恶劣,且部分架空乘人装置运行时间长,负载大(特别是采用摩擦式可摘挂抱索器,没有控制好乘人间距造成超载时),驱动主轴是承受负载最大的部件,同时承受驱动轮转动所需的大扭矩及沿钢丝绳方向的径向拉力,还时常会受到一些冲击载荷,这些因素都可能会缩短主轴的使用寿命,产生裂纹甚至断裂,所以现有的架空乘人装置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需增加一种可靠的安全保护装置,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 2 设计方案 在设计方案时,我们遵循设计简单、操作方便、运行高效安全的原则进行方案设计。通过2016年新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防止驱动轮坠落的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防断轴脱落防摆动装置。 该架空乘人装置的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上横梁、下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固定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固定框架,驱动轮位于固定框架内,驱动轮的中心线沿前后水平方向设置,固定框架上设有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绕驱动轮的中心呈周向均匀布置,其中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上横梁的底部,另外两个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下横梁的顶部。 下横梁上的一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包括两个工字型的限位块,两个限位块沿前后方向并排固定在固定框架下侧边的前侧和后侧,两个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大于驱动轮的厚度;驱动轮的外缘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 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压力传感器和断路开关,压力传感器设置在下横梁的顶部且位于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之间,控制器安装在左纵梁上,断路开关安装在限位块的侧表面,控制器分别通过数据线与压力传感器和断路开关连接。 综上所述,本断轴保护的固定框架安装在矿井内的吊架上,驱动轮由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限制位置,当驱动轮断轴时,驱动轮掉落在防脱防摆动卡件上,不会脱落,造成意外事故发生,而且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可以防止驱动轮在工作时的摆动;另外在固定框架上装有压力传感器,当断轴发生时,压力传感器接收到驱动轮的压力信号,然后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然后发出指令关掉断路开关,从而停止架空乘人装置进行工作。 3 实施项目及内容 (1)实施项目。 ①将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固定在长方形防断轴脱落防摆动套架装置内。 ②在动轮下方安装压力传感器和断路开关并与控制器连接。 (2)附图说明。 (3)具体实施内容。 如图1、图2、图3所示,该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包括控制器4、压力传感器7、断路开关6、上横梁8、下横梁9、左纵梁10和右纵梁11,上横梁8、下横梁9、左纵梁10和右纵梁11固定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固定框架1,驱动轮2位于固定框架1内,驱动轮2的中心线沿前后水平方向设置,固定框架1上设有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绕驱动轮2的中心呈周向均匀布置,其中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上横梁8的底部,另外两个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下横梁9的部。 下横梁9上的一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包括两个工字型的限位块3,两个限位块3沿前后方向并排固定在固定框架1下侧边的前侧和后侧,两个限位块3之间的距离大于驱动轮2的厚度;驱动轮2的外缘位于两个限位块3之间。 压力传感器7设置在下横梁9的顶部且位于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之间,控制器4安装在左纵梁10上,断路开关6安装在限位块的侧表面,控制器4分别通过数据线与压力传感器7和断路开关6连接。 该装置的固定框架1安装在矿井内的吊架上,驱动轮2由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限制位置,当驱动轮2断轴时,驱动轮2掉落在防脱防摆动卡件上,不会脱落造成意外事故发生,而且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可以防止驱动轮2在工作时的摆动;另外在固定框架1上装有压力传感器7,当断轴发生时,压力传感器7接收到驱动轮2的压力信号,然后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4,控制器4然后发出指令关掉断路开关6,从而停止架空乘人装置进行工作。 (4)各生产矿井根据自己使用架空乘人在装置驱动轮的具体型号尺寸量身定做固定套架。 4 创新点 此架空乘人装置主轴断轴保护措施改造主要创新点如下。 (1)通过加装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后,满足了2016年新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2)以极低的造价满足了目前生产需要。 (3)在方案设计、材料选型上,紧密结合现场实际状况,制作出了结构简易合理、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的装置。 5 应用情况 自7月份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在各矿的架空乘人装置上陆续加装后,通过近半年的运行,效果良好,保护试验安全可靠,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6 效果评价 (1)满足了2016年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关于架空乘人装置“应当有断轴保护措施”的要求。 (2)对架空乘人装置主轴形成了全方位的保护。 ①防止了主轴驱动轮的坠落和滑脱。 架空乘人装置的驱动轮通过驱动轴带动,驱动轴同时纵向承载着驱动轮的重量,当驱动轴老化或受力过猛时会发生断裂,导致驱动轮坠落,将造成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断轴保护装置安装后,能够全方位有效的防止主驱动轮掉落后产生的次生灾害。 ②配备接触开关,实现故障断电。 在主轴驱动轮下方安装接触式开关,当驱动轮下坠时能够解释断电停机,实现人员安全运输要求。 (3)节约成本,开源节流。 经与相关厂家沟通,一套架空乘人装置的断轴保护需要资金约5万元,焦煤公司现9对生产矿井共有架空乘人装置22部,我们自行设计生产的成本每套500元左右,共节约资金约108.96万元。 空乘毕业论文:空乘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培养浅谈 摘要:航空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要求空中服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英语能力的考核已成为空中乘务人员的必备职业素养。目前空乘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高校已注重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对此,本文就空乘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做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空乘 英语教学 听说能力培养 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用航空事业已趋向国际化范畴并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经济领域。商业航空因具有快速、安全、舒适和不受地形限制等一系列优点,在交通运输中占有独特地位,促进了国内和国际贸易、旅游和各种交往活动的发展。对于空中服务人员工作要求也逐渐提高,规范化的空乘英语对于提升航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加强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很有必要。 一、空乘英语听说能力重点培养的必要性 空乘专业的学生结构集中在艺术类考生,没有文化生较强的英语基础,普遍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已成为进入空乘专业学习的一项薄弱板块,不仅在学习期间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更是成为毕业后就业问题的“绊脚石”,在如此薄弱的英语学习基础之上进行大学空乘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帮助。作为空乘专业的英语教学,授课教师应该针对专业的要求对空乘学生进行专业职场英语语感的培养。打破以往学生应试教育中中文式学习英语的模式,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极大地解决了空乘学生英语学习的薄弱基础带来的学习压力,有利于空乘专业服务人才的专业性。[1] 二、空乘专业英语能力特点概述 空乘英语较之以往传统英语学习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特点。空乘专业学生在学习空乘英语中仍旧套用从小学到中学惯用的记忆单词和语法来套用母Z学习英语,这是造成很多空乘专业学生在英语表达上总是摆脱不了“中式”英语的根源所在。在空乘专业中,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对英语学科的学习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不注重自己英语口语学习掌握层次,发音的不正确,长久在学习发音矫正过程中逐渐失去英语听说能力学习的信心。在高校空乘专业的学科安排中,英语教学安排较为紧凑、单一,致使多数学生在学习空乘英语时学习态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完全树立起自主积极性英语听说能力的学习和培养。[2] 三、空乘教学中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课堂教学 高校要加强对空乘专业英语教学课程的投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期课程。授课教师要重视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帮助,充分利用起在课堂上的45分钟教学时间,通过引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教学方案中增加图片、音像资料的课堂导入,通过一些基础简单的英语朗读播放,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跟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师上课的授课内容框架,对于在朗读中不认识的单词或者句型在之后课堂学习中可以重点听讲学习。 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中,教材较之以往的编写已更多关注到学生的听说能力学习,在每个单元板块的学习中都有设置学生关于单元涉及话题范围的讨论,话题较多取材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领域。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关于这些板块讨论的学习,设置一个简短的英语陈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善用教学资源 空乘专业中针对空中服务乘务商务英语的会话交际能力学习至关重要,新教材针对新形式之下的空中服务要求已较多地关注口语和听力的学习。在教材编写中通过取材于生活社会现象、空乘服务现象等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单元板块学习中针对性地设置了听说能力练习的内容。授课教师要注重教材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民航乘务英语会话》中,已经将学生专业性内容作为核心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在开展此类课程时,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按角色扮演进行口语听说练习,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上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加大课外练习 任何学科学习只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是不够的,空乘专业学生不仅要充分利用起课堂学习时间,也要注重在课外的学习时间投入。在学习学校空乘英语相关教材之外,适当地针对自己的学习需求增加一些参考书或者学习资料,通过课外辅助教材的学习增加自己英语储备,在听力练习中注重磁带的跟读练习,学习和模仿语音、语调,熟练后可以跟着磁带做听写练习,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在学习英语听说时,要有坚定的耐心和毅力,不仅有助于自身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也对以后进入空乘行业工作时的工作素养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民航事业的发展,对空乘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提高,作为民航事业的人才教育基地,应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体系,注重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性的空乘人才,推动我国民航国家化的发展进程。 空乘毕业论文: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对于高职空乘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高职空乘专业学生存在职业素质较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空乘人才职业素养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和各个企业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位优秀的空乘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应该能够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以及职业情况等方面[1]。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2]。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质量以及职业能力,加强对高中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十分必要。 二、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构成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构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为思想素质能力、专业素质能力以及行为素质能力。 (一)思想素质能力 思想素质能力是职业素质能力的基础。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若想更好的展现和发挥自身的才能,获得更多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首先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和道德观,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态度,积极为乘客服务,忠于职业且热爱职业[3]。 (二)专业素质能力 专业素质能力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空乘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专业技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空乘专业知识和空乘职业技能。空乘专业知识主要包含民用汗孔以及航空公司的具体情况;客舱服务的主要职责等等;空乘职业技能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组织纪律、应急反应、受挫、组织协调以及自我学习方面[4]。 (三)行为素质能力 行为素质能力是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精神面貌等等。行为素质的核心即为格习惯,这种性格习惯将会直接影响高职空乘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当中的行为举止。所以加强对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的正确指导,使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 三、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策略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时展为导向,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等方式开展。 (一)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是高职学校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空乘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5]。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所以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空乘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6]。在教学指导活动当中,首先职业道德是重点,空乘行业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行业,对空乘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空乘人员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和空乘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之后服务意识也亟需树立,遵循“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理念,并将这种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空乘服务过程当中。 (二)以r展为导向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为空乘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空乘专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明确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与礼貌。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在面对问题或者挫折的时候,具备一定的抗挫折性能力。首先要注重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空乘专业学生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具备沟通技巧。其次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人际交往活动或者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沟通意识。再者需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组织协调意识,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或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 空乘行业的发展,首先需要空乘行业专业人才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而推动空乘行业发展的发展,为空乘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该作为高职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在高职空乘专业教学指导的过程当中,高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空乘职业技能比赛、英语演讲比赛以及航班情境模拟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式,在实践中考验学生的应急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不断提升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创建良好的条件。 结语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是高职学校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空乘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空乘毕业论文: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内容摘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的对于形体教学方法的新研究和对学生接受形体训练产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创新性的制定出适合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群体的形体训练教学模式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本文中,将具体的结合现阶段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情况,进行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思考研究,并充分的分析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要遵循的基本教学理念,探索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案。 [关键字]高职空乘专业; 创新策略; 形体训练;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就业的过程中,企业对于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专业技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并通过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的深入思考创新,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理念还需完善 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由于形体训练是属于“体育”与“艺术”交叉教学体系的一种,比较偏重于对于学生的体力、活力、姿态的锻炼。在这样的背景下,形体训练教师往往错误的认为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只是一个“勤加锻炼”的过程,不够重视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相应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形体训练的训练过程也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疲惫和乏味,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也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形体训练的教学理念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从“勤加锻炼”的教学方式逐步向锻炼学生的“兴趣导向”方向进行探索研究。 2.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度不够 在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对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考核,这就导致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空乘形体训练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打破传统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开展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练习和合理设置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活动等方式,优化创新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式,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学习。 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1.开拓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思路 通过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为了有效的解决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为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制定出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提升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式的创新过程与学生接受训练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可以对现有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式进行更新,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角度提升形体训练课的效率。因此,所制定出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优化总体思路就是建立在考察学生接受课程的心理状态考核的基础上,选择出最优化的教学策略。 2.进行对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设计 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好胜心”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进而有效的丰富现有的形体训练教学体系。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训练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创新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训练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在进行训练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进行对一些新的教学形式的引进,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丰富。 例如,在进行形体训练的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接受形体的训练课程,跟着教师的指引枯燥的联系,很容易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为什么训练又累又枯燥?”的想法,也就难以提升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这就需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引进一些鼓舞学生训练的方式。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教师就可以让每一个小组按照自己喜欢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既可以听着音乐进行训练,又可以互相指导训练)。最后,再让这6个小组互相评价对方的训练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进行形体训练过程中,就会形成相互比较的“好胜心”,进而会进行相关的训练问题的思考,进而提升训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进行高职空乘训练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形体训练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对丰富现有的形体训练课程,另辟蹊径的选择对教学方法的更新补充,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把握好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重点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3.推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的更新 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训练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不断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训练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在对传统的训练模式的总结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形体训练过程中,训练课程教师就可以从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寻找形体训练和学生所感兴趣的“街舞”“健美舞”“交际舞”之间的关系,并寻找之间的共同点,在加深学生对于训练基本概念的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升学生训练学习能力,有效的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高职空乘学生群体对于形体训练的诉求情况,有效满足学生对于训练教学的实际要求,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新性的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丰富现有的形体训练教学模式体系,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重要性 当前的电力市场有很大的需求和发展潜力,电力建设施工企业也比较特别,不仅是给电网做出了贡献,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可是却也有较高的意外事故发生几率。电力行业应当以人生事故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因此在电力建设的过程中,不管其发展速度如何的迅猛,也应该要以生产安全为前提,在建设过程总对安全进行监控管理。 1电力建设工程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不管什么时候,电力建设都应该要把安全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进行管理。在电力建设工作的一线人员,他们的任何疏忽都可能会造成其他家庭的安全事故产生,因此背负的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安全责任,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大范围事故,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我国安监局统计表明,每年都有建筑人生事故发生。国家和政府对安全生产一直都非常关注,怎么样做好安全生产是一项关系民生的重要事情。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安委会副主任,在2008年1月11日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说: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决不允许拿工人农民的鲜血和生命去换取经济社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对电力建设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也得到了一些改善。最近几年由于机构改革,电力项目建设管理有了脱节的情况,很少有人会对项目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进行考量。尤其是近几年的非电力系统和私营企业在电力建设上的投入增加,一些对建设程序不了解的业主没有很好的考虑到社会大众的安全利益,引发了一些事故,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经济损失。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要对电力建设质量进行狠抓,保障工程的顺利和安全,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稳定。以加油站作为比较,再起方圆百米都属于危险区域,电力工程的危害范围可以波及千里之外的地域,所以和加油站比起来,电力工程的危害范围更大[3],电力改革以及发展后,电力安全生产中有一些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不足,责任落实不到位。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上不完善,以至于没有很好的预防和管理机制。安全生产上的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技术措施不到位,怎么样增加安全管理投入是需要各级部门去商议的事情。安全问题不要总是等到事故发生后才想起来进行总结归纳。工作不到位、设施安置有问题,安全网络不通畅这些问题在事故发生前本就可以避免的,因为忽视而导致了其发生。我们在进行责任追究的时候,应该要对安全工作的预防进行思考,及时的调整,建立安全管理模型,科学的进行安全管理。 3电建工程安全工作的探讨 虽然工作上比较复杂,对事故的理论和系统安全管理原理的分析必不可少,掌握规律后,才能够确保电力建设的安全性。 3.1安全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 进行安全生产的时候,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比较突出,可以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危险时刻也能够使用自身的知识来进行风险规避。工作条件是施工人员安全的基础,作业对象、安全环境、施工人员的防护等等都是其内容。我在生产和工作当中自然是不想有任何事故产生,可是事故的产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实事故发生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企业管理的不完善性、工作条件的不安全性和低素质人员,这些都会导致在人或者物的不安全动作和状态下,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3.2重视安全教育工作 电力建设的安全受到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企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安全教育工作必不可少。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基础,主要是对安全思想、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等进行宣传教育。其中,教育的方式有以下这些方面:三级安全教育、定期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专业教育、特殊情况的安全教育和经常性安全教育。电力企业非常重视的安全教育特别针对专职安全员的安全教育,三级安全教育和施工人员的经常性安全教育:a.专职安全员,即保证工程建设安全体系正常运行的主要实践者。通过对专职安全员这些方面的教育:安全法规和政策、最新安全知识和安全理念、前沿安全成果等内容。使他们了解安全管理的最新知识和管理策略,并且将这些理念具体实施到自己的工程建设中,更有效的推广和宣传出去。b.三级安全教育,即工程进行有效安全管理的基础。怎么样让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得到提升呢,三级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是不二选择,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升生产的安全性,前提是要求安全考试严格。c.电力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有所区别。需要经常性的进行工作人员安全教育,让他们能够保持警惕,做好安全防范,这样能够让安全管理力度得到提升,工程建设的力度更大一些,工程安全事故也能够得到避免。 4结论 电力建设工程的技术性含量很高,怎么样去安全的完成生产工作,既是对安全生产人员职业道德有要求,同时也需要他们的工作责任心较高,企业监管力度要够,才能够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因此,监理企业在负责安全监理的时候,要对执业风险进行合理的规避,给企业的权益提供保障,对建设市场健康长远的发展提供监管和监督,促进该事业的稳定。 作者:刘晓波 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第三有限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督管理 摘 要:电力建设工程是我国的重要项目工程,电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说,做好电力建设工程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企业生产的基础。在目前,为了保证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施工,施工中的安全监督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对电力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督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 电力建筑工程包括工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电力建筑工程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施工周期较长,施工较为复杂,这些都给电力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影响,这些问题通过施工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1 电力建设工程的主要特点 1.1 复杂性 由于电力施工工程的重要性,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关于技术上的难题,而且每个地方的施工条件都不相同,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都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技术管理和施工规模等方面的问题,在一些地势较为复杂或者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施工的时候,还要考虑由于地形问题带来的施工中的各种问题,或者是由于海拔过高给施工人员带来的高原反应[1]。电力建设工程的复杂性体现在这个地方。 1.2 密集型 这种特点是大型电力建筑施工中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施工的规模较大体现了建筑工程的资金密集型;由于现在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应用在电力建设工程的自动化等高科技技术越来越多,这就体现了施工的技术密集型;大型的电力建设施工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施工,需要的施工人员较多,这体现了施工的人员密集型[2]。 1.3 流动性 电力建设工程因工程自身的特性,有着较高的流动性,这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作业的流动性和施工地点的流动性:电力建设工程中在同一种设备中可能包括着多种施工技术,这就需要不同的施工人员轮换交替着来进行施工,这就体现了工程的作业流动性;施工地点的流动性体现在整个电力工程的规模和跨度较大,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项目的不同而改变施工地点,而且这种施工地点众多且杂乱,在施工的过程中因为这种流动性的特点可能会产生许多可变因素[3]。 1.4 多变性 这种多变性体现在电力建设施工中的各个部分,除了在上个部分所讲的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地点的流动会产生多种可变因素,具体在电力施工尤其是线路施工的时候,因为施工的地点一般处于室外高处,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多变性[4]。 1.5 危险性 电力建设工程因其本身的规模程度和施工时间,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处于高空中进行施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施工环境差,这些都造成了施工的危险性。 2 电力建设施工的安全监督管理 2.1 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项目管理中的一部分,安全监督管理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首先建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能够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施工的效率,体现了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指标。安全监督管理可以改善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的一些不良情况,比如施工的安全制度不完善、没有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等管理制度上的问题,通过对这些不良情况的改善能过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施工安全性,保证电力施工的顺利进行;电力工程是在我国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工程,电力工程往往覆盖面广,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这个局部的安全事故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电网系统事故,由于电力工程项目所建设的电网是一个公用系统,电网事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具有严重的后果;电力建设工程由于工程的规模较大,具有多个建筑施工地点,相关单位的安全监督难以全面把握,实施监理安全监督管理,可以全面的对每一个施工地点的安全情况进行把握,使整个安全监督管理变的更加持续有效,有利的加强了工程的安全施工[5]。由此可见,电力建设施工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具有较为重大的责任。 2.2 做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安全监督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电力工程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电力工程前期的安全准备工作对于整个工程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一个全面的规划,这些准备工作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要对施工的具体方案进行研究,要保证施工方案的可靠性,对于电力工程施工中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都相关负责人安排好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工程的实施;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电力工程由于施工难度大和施工环境差等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危险行,所以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施工的具体现场进行考察,分析施工地点每一处可以发生安全问题的地方,并且提前做好英规措施[6]。 在电力建设施工中加强安全监督力度。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组织其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严格对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地方进行监督,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的特点,对于那些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现场,要进行有效的实时监管,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进行每一个不同项目施工的工作人员,都要求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对于特殊岗位的施工人员,必须要求持证上岗[7]。在安全监督管理中,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要求每个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施工,安全监督人员应该记录每天的安全监督情况,以加强对安全监督的控制。 在电力建设施工完工之后仍要做好安全监督工作。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完成之后,对于安全监督工作仍旧不能掉以轻心,要把整个安全监督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当中。安全监督人员应结合相应的电力工程特点,组织专门的技术小组,对于电力建设工程中的一些隐患进行一一排查,对于一些裸露在空气中并且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重要设备,更要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工程的质量问题[8]。 3 结 语 电力建设工程使我国的重要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安全监督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电力工程特点的了解和把握,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把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贯穿到整个电力工程施工中,通过做好施工前的安全准备工作、施工中的严格安全监督管理和施工完成之后对整个工程的仔细排查等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可以充分保证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浅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应对措施 摘要:文章主要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分析了安全管理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就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防重点. 关键词:安全管理 弊端 应对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电力建设的发展,公司承接的电力工程逐年增多,已经从省外施工延伸至国外施工,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到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市场.如何有效遏止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大幅度减少伤亡事故,提升公司整体工程管理水平。本人根据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就目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安全管理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仅供同行们参考。 1、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特点 电力建设工程由于单位工程、配套设施较多,主体结构层次复杂,施工场地狭小等因素,给施工过程安全管理带来许多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使安全管理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具备以下特点: 1、1分散性,因其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点多面广,施工现场比较分散,安全管理具有分散性。 1、2独立性,由于分项工程专业技术性很强,涉及的专业技术复杂,安全管理具有独立性。 1、3被动性,由于工期进度受建设方制约,各类防护措施不能及时与工程同步进行,安全管理呈现被动性。 1、4重复性,因受设备安装,场地狭小,施工工序限制,重复施工重复防护十分频繁,安全管理呈现重复性。 1、5危险性,由于大量使用各类机械设备,立体交叉作业,特级高空作业,施工条件制约,施工危险因素增大,安全管理具有高度的危险性。 2、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2、1现行的安全管理机制,造成管理与施工脱节 当前建筑市场处于转型期,随着电力建设规模的扩大,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多元化,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生产组织形式越来越复杂,施工单位原有的安全管理机制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安全管理要求,现行的安全管理机制已经难于满足施工现场,管理机制矛盾表现的尤为突出,造成安全管理与施工脱节,安全监督管理留于形式或口头上。 2、2安全管理专职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业务能力普遍偏低 安全管理队伍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安全管理水平,个别分包单位现有的专职安全管理队伍多数人员未经专业知识培训,安全业务能力普遍偏低,造成正常业务不能及时开展,安全资料管理不能建档等。目前,仍然有个别施工单位存在现场安全管理岗位多半有老弱病残代替,安全管理作用难以发挥出来,甚至有些人怕得罪人,对于现场大量装置性、习惯性违章绕道走,安全监管形同虚设,安全职责不清,致使安全管理渠道不畅,安全管理体系难以正常运行,影响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 2、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缺乏针对性 随着施工生产活动日趋复杂性,具有科学依据切合实际的安全技术措施是指导安全施工的前提,目前分包单位还存在相当一部分未经过系统培训,对于安全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对危险、危害因素考虑不充分,安全技术措施难以指导施工生产。以吊装方案为例,吊装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与施工现场两张皮,不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究其原因是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未能根据吊装特点、作业环境,吊装方法进行分析,而是照搬、照抄常规性规程用语,安全技术措施不能指导吊装作业,导致作业习惯性、无序性、盲目性,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2、4施工班组队伍不稳定,操作技能低下 分包单位现行的劳动力用工结构复杂,在施工高峰期比较突出的是劳动力流失严重,施工班组队伍不稳定,大部分劳动力是班组自行招聘来的农民工,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安全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不了解施工过程的安全因素,缺乏应有的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盲目施工,不能辨别危害和危险,违章作业行为一直得不到彻底纠正。例如: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拆除作业野蛮拆除等违章行为,这些人员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冒险蛮干,成为事故多发群体。 2、5对分包单位管理未做到程序化,分包责任未落实 分包单位在电力建设工程各个阶段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着,二次分包单位多数施工资质较低,不具备二次分包能力,此类队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力量薄弱,没有电力建设施工经验,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无独立的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现场管理随意性大,往往引发安全事故。 3、应对措施 3、1完善公司安全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扎实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逐步形成公司、项目、施工区域三级监管网络,安全管理实行公司垂直管理,理顺安全管理渠道。建立长效的安全运行监督机制,有计划分步骤完善项目安全保障体系。运用奖惩手段,逐步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安全生产各有关责任人应对安全技术措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确保安全管理网络的有效运行。 3、2建立一支高素质专职安全管理队伍,公开选拔安全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基层项目的安全管理岗位上来,注重安全队伍建设,提高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权威性,不断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专职队伍创新意识,推行安全业绩考核制度,奖优罚劣。适时组织公司规模性安全知识培训,提高整体队伍业务素质,不断推行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大力弘扬企业安全文化,树立全员安全意识。 3、3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落实安全技术措施 由于培训不到位,使编制各类安全技术措施的人员对编制程序产生模糊的认识,难以把握编制的要点,从而出现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由此可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是关键。公司应着手对口业务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水平,更好服务于安全生产。同时,要保证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只有落实到位,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3、4强化班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操作技能 班组是公司的细胞,劳动力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公司综合素质,搞好劳动力队伍安全管理,是保证公司安全生产的基础,班组能否长期保持安全生产局面,决定了公司整体安全形势。由此可见,必须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从现有条件出发,只有重视和强化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就可以使伤亡事故大幅度降低。加强班组建设关键就是抓好班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旨在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把传统的事后处置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的管理轨道上来。 3、5理顺分包管理渠道,加强分包单位监控力度 逐步理顺分包管理程序,按照各个只能部门职责范围严把入场审核关,对于不具备分包能力单位要拒之门外,防止资质较低、管理混乱的施工队伍进入项目承包范围。对于已经引进的分包队伍要监控管理到位,明确其在施工过程必须应该承担的安全责任,防止出现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的局面。推行分包单位月度安全管理考核制度,让其感受项目管理的严肃性,从而规范分包单位管理行为。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不是一时一刻的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职责和使命,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有布置、有措施、有重点、有检查、有落实,持之以恒的抓下去,就一定会抓出成果,就一定扭转安全管理的被动局面,就一定会遏止事故上升的趋势。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关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其策略的探讨 【摘 要】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具有技术要求复杂、专业知识庞大、参与主体多元、资金数目大等特点,需要以科学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达到合理、高效的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实质是对人的管理,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关系着施工参与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以确保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可靠性。本文对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策略 1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的。 1.1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相脱节,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相对比较滞后。因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时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统一规范和标准,所以安全管理工作盲目性、随意性都比较大。同时,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理念、模式等,相对比较落后,有待进一步改进。传统体制下的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难见成效。 2、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缺乏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实践中各种违规操作的行为非常随处可见。对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中临时工作而言,特别是在配电检修操作过程中,无票作业现象非常的普遍。比如,配电修理工在没有详细填写修理票情况下,就进行修理操作,这很可能会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对于部分需停电施工操作的工程项目而言,在没有停电、或者严格验电的条件下,盲目的进行施工操作,因此也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对于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处理而言,在没有切断电闸的情况下,或未挂地线时,就进行违章操作,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伤亡事故。据调查显示,由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责任机制,因此导致安全生产责任未能有效的落实到位,实践缺乏宣传、教育,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未真正的深入人心,因此也就缺乏主动避免安全事故的意识和积极主动性,这是最危险的信号。 2 加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 2.1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当前电力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各个施工单位也都有其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然而,这些制度却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事实上,许多电力建设工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安全管理制度的措施不落实、监督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管理不严格所引起的,所以,仅有这些所谓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把制度落到实处。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并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用制度来统一认识、约束行为,对安全施工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消除安全隐患,将风险降到最低。 2.2加强风险控制。对于像电缆隧道、大型地下变电站、越江大塔等电力建设工程,施工难度比较大,重大危险源也很多,安全管理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有效预控,对重大事故进行应急处理。对于重大危险源、特殊危险作业,施工单位可以采取逐级上报的方式,确保上级监督部门监管到位。对大型构件吊装、临近超高压线路施工、特殊杆塔作业、重要跨越、地下变电站等比较重要、特殊的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在严格审查并经许可后才能施工,确保从技术上规范重大危险源和特殊危险作业的安全管理。在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一些难度和危险性较大、临近带电的工作,领导应到岗到位,亲临现场进行监护和检查,尤其是在跨越有电线路的施工作业中,必须高度重视人身安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避免发生事故。 2.3 加强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安全事故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管理来防范的,关键在于控制和约束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事实证明,许多事故的发生是员工自身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因此,企业要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安全意识的高低与事故的发生率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安全意识越高,事故就发生得越少,反之,就越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在整个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应积极营造珍惜生命、互相关爱、安全生产的氛围,让员工处于一种宽松、舒适、安全、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中,培养其积极、正面的思想,促使其以一种平和、自尊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让安全理念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习惯。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通过开展事故演习、预控训练等活动,加强员工的自我防护能力,增强其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从 而有效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 2.4加强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检查.安全检查是做好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安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的时效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某些员工由于安全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往往不能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经常会出现领导和监督人员在时一个样、不在时另一个样的情况。因此,加强施工作业过程中的监督和检查是相当有必要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等共同组成安全监督检查机构,对现场作业场所、作业人员以及施工工器具等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降低风险。发现违章行为时,必须严肃处理,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培养员工自觉遵章守纪的习惯。员工之间也应相互监督,发现他人有违章现象时应及时制止。 2.5 建立安全责任考核机制。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安全责任考核方案,可以按月度或季度进行,建立长效的安全责任考核机制。考核结束时,要将结果公诸于众,并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对于考核结果比较好的部门和个人,可给予适当的奖励;考核结果较差的则给予处罚;对于在安全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重赏;相反,对于发生安全事故、人身伤亡或是造成重大设备损坏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重罚。在安全责任的奖罚机制中,不能搞象征性,要认真执行,奖励要从重从快,迅速兑现,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处罚要坚决、公正,一视同仁,罚得有力度,真正起到警醒作用。通过奖罚机制,使员工明白安全才是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的第一要务,把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到实处。最后,还要健全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要认真进行分析、查处,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相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3 结束语 安全管理作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任重而道远。施工单位应充分认识到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将安全生产放在工作首位,应用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进行。如何提高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建设单位开展工作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探析 【摘 要】近年来,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也进行的如火如荼,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要想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仅要保障施工质量,还要对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工作有着特殊性与复杂性的特点,为了提升进度管理成效,必须要从多个环节来开展进度管理工作,本文主要分析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 施工进度 管理措施 在经济水平的发展之下,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也进行的如火如荼,工程进度以及质量管理工作对于施工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力建设工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给进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提升进度管理成效,必须要从多个环节来开展进度管理工作。 1 影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1.1 设计变更因素的影响 设计变更是电力建设工程设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如果发生变更,将无法保障工期,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出现设计变更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设计人员未全面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同时,若设计单位在完成设计工作后未进行图纸会审,在施工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图纸会审工作,研究细节,若出现问题要及时汇报给上级部门,避免出现设计变更的问题。 1.2 设备管理与供应因素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工作涉及多个施工环节,施工措施复杂,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发生问题,此外,电力建设工程应用的很多设备都需要订货,如果设备生产时间过长,运输时间过长,都会影响设备的使用与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施工单位因素的影响 有些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单位综合水平不高,在进度计划与组织计划的制定上都存在问题,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进度。此外,部分施工人员施工水平低下,未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施工,这也会出现返工问题,严重制约着施工进度计划的顺利进行。 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还会受到自然环境、交通因素、道路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 2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措施分析 2.1 制定好完善的进度控制计划与目标 只有制定好完善的进度计划,才能够保障建设工程的正常实施,在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计划需要以合同为本,根据合同的具体要求制定好进度控制计划。 第二,进度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要求,赶超进度必须要建立在保障质量的前提条件下。 第三,在制定进度计划时,还需要考虑到电力建设工程施工需要的人员、材料、资金与施工场地,将这些因素纳入管理范畴之中。 2.2 制定出完善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建设工程施工的核心因素,科学的施工方案能够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基于这一因素,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其中涉及的资料与数据进行验证与计算,保障方案质量。 对于一些大型机械设备,需要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进行购买与租赁,并考虑到设备使用的场地条件,减少试运时间,保障各项设备都能够正常投入使用。同时,施工方案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到工程的进度,在保障质量的前提条件下缩短工期、提高效率,同时,还要分析外部环境对于施工工作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方案,保障方案可以得到顺利的实施。 2.3 对施工进度进行全过程控制 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开始前,即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内容要涵盖到工程复杂程序、工程具体情况等,并以此为基础来编制好工期计划。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施工阶段的工期控制工作,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来开展工作,若出现突发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补救,避免施工进度受到不良的影响。 此外,对于工程的施工进度,需要跟踪好工程进度变化情况,这就需要监理人员的管控,必须要保障施工可以按照进度来实施,若发现进度与工程情况存在出入,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调整,降低外界因素对于工程进度的影响。 2.4 对进度实施目标细化管理 电力工程的施工时间长,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因素,在控制电力工程施工进度时,可以将其细化成为小目标,帮助管理人员掌握好施工进度变化情况。举例来说,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将施工目标按月为单位进行分解,将月进度落实到各个施工部门之中,这不仅能够很方便的汇总工程进度变化信息,还能够有效激发出各个部门控制施工进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5 健全现场协调制度 电力建设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不可控问题,若无人解决,就很可能引发较大的矛盾。基于这一因素,在电力建设工程之中,要健全现场协调制度,由专门的协调委员会进行管理,若出点问题,由协调委员会负责将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业主集合在一起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避免问题的发生,还能够保障进度的正常实施。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下,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要想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仅要保障施工质量,还要对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这样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如何做好送电专业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管理工作 摘要:送电线路工程的施工作业面广、作业点分散且施工点多,因此,同其他的工程项目相比管理难度较大。加强送电线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不管是对施工单位、送电企业还是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电力;送电线路 1 送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人员及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投资效益观念淡薄、缺乏施工合同意识,缺少控制造价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造成设备订货时价格假象控制在概算内,而许多随主机供应的附属设备没有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最后则要重新订货采购,结果往往大大突破控制价。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就存在着问题与违规操作。 1.2当前影响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人为因素及对策 1.2.1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占地问题。在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土地补偿问题以及后来的维护临时占地问题,一直困扰着电力。然而在土地经家庭经营承包制改革、分田到户之后,线路占地与农民的利益发生了明显的冲突,特别是对老旧化线路进行维护、改造、改铁塔、移位等工程时,村民往往趁机以必须予以补偿为理由,阻挠、拖延施工,给电力企业造成了阻碍。 1.2.2输电线路被盗窃、破坏等问题。近年来,因盗窃造成的电力设施破坏案件逐年增多,其中农网设施被盗突出,而且,电力设施盗窃现象已从个人作案到团伙作案,甚至形成了偷窃、窝赃、运输、销赃一条龙。近年来,各类工业园区大规模地开发建设,城区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相继破土动工,于是因施工过程中的种种疏漏,造成外力破坏电网停电事故不断发生。 1.2.3输电线路下种植树木。树线矛盾也一直是困扰供电部门的头痛问题。近年来,各乡镇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林业种植创收,不考虑线下安全通道问题,大面积的线下违章种树逐年递增,由于树木造成接地跳闸停电,影响了正常的供电秩序。当电力高压线和树木之间的距离超过规定的安全距离,高压线就会对树木放电。如果雨天或空气湿度过大,在高压作用下,树木就会成为导电体,对树木周围的建筑、设备、人员和地下管线都会构成危害,并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人身伤亡事故。 2送电线路施工的全过程管理 2.1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1严格审查施工队伍的技术资质是否能满足合同的要求。工程分包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分包队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审查劳务分包商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且基础工程、立塔工程、架线工程有不同的劳务分包商应多次审查。 2.1.2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及监控系统,是否建立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施工方案、工艺操作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对于本工程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特殊作业的施工技术方案等。 2.1.3审查施工单位的特殊作业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如测量工、压接工、焊工、高空作业人员等。 2.1.4审查施工工器具是否合格,必须有书面的检测合格证明。如经纬仪、机动绞磨、接地摇表等。不合格工器具及测量仪表坚决不允许在现场使用。审查原材料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开工前在监理见证下进行取样,并送有相应资质的检验单位进行检验。对进场的材料每批都要进行检查验收,按规定每批量的材料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报告,如水泥、砂、石、钢筋、导线、地线、光缆、金具等各种原材料要做到出厂合格证,材料复试报告齐全;钢筋的焊接、导地线的压接必须有拉力试验报告,并有现场监理的见证,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对线路的复测现场监理必须进行审核和检查。 2.2施工过程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要求现场监理人员必须熟悉图纸、规范、标准,不能在现场仅是转一转、看一看,要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1施工过程控制中监理人员应做到“五勤”输电线路工程特点是施工作业点多,施工范围分散,所以要求每一位现场监理工程师傲到“五勤”:即腿勤,常到现场转转。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如基础浇制、导地线的压接等必须跟班进行100%的旁站,停工待检点如基础验坑、基础拆模、钢筋绑扎、接地网敷设等必须100%检查到位,并签字确认;眼勤,到现场要多看,多了解施工情况,多熟悉施工图,熟悉设计哪些是重要部位;手勤,发现问题要做好详细的纪录,问题的处理也要有记录,必须做到闭环处理;口勤,对于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隐患要常提醒,并督促其落实,对施工中重要的问题要及时向总监进行汇报;脑勤,熟悉图纸、规范,动脑筋想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在工作上做到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检查把好质量关,处理问题要果断、准确,工作中要认真细心,亲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2实行。三检”制度。在工程或每个分部工程开工前,组织召开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及施工员的质量会议。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度,且有专职质检员签字验收。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三检”或专职质检员签字,监理人员拒绝验收。另外,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采用巡视、平行检查、跟班旁站、随机抽查的方法,随时检查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2.2.3实行现场检查监理工程师的现场检查,应该有实地测量结果和数据,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是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如基础基坑的坑深、根开;钢筋规格、绑扎搭接和焊接长度;底盘、立柱支模尺寸;基础浇筑后的根开、高差,袭面有无蜂窝麻面;接地沟的深度、长度;铁塔的整体倾斜、主材弯曲;导地线的弧垂、引流线的外观等等。检查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并附上所测的结果通知施工单位,使施工单位对于质量问题不能马虎,避免今后出现类似质量问题。对于出现超差的质量问题以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的形式发送施工单位,要求施工单位提出整改方案,并限期进行整改,再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查,合格后给予确认。 2.2.4制作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图针对重要分部分项工程,根据施工工艺操作要求画出流程图,如基础浇制的流程图,标明施工顺序,便于验收时出现质量事故时进行原因分析。 产生质量事故或事后问题,监理对质量问题进行实质性处理,并配合施工单位及时提出合理可行的处理意见或方案。 2.3事后验收控制 严格把好每遭工序的验收关,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在进行每道工序验收时,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专职质检员签字,并填写好报验单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要求施工单位质检员签字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去检查验收,再由现场监理检查。监理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施工单位,必要时给予书面通知,待施工单位整改后,再进行复检,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基础分部工程不合格不得进入铁塔分部工程的施工,铁塔分部工程不合格不得进入架线工程的施工,架线工程不合格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层层把关,从各分部工程的质量抓起,确保工程整体的质量。 通过验收工作,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总(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监理指令,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甚至返工处理。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问题彻底处理,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时地探究管理的新思绪,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的。我们必需锲而不舍地学习、探究,自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及技术规范,保证施工优质,在剧烈竞争的电建市场中,使企业能更好地生存、开展、壮大。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浅谈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工作 【摘要】安全监理是当前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监理内容,并且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成本控制等,同属于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体系,彼此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独立。作为控制工程质量的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为防止和减少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尽心尽力,这应该是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其中安全监理工作关系着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安全监理概述 对于电力建设工程而言,安全监理主要负责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的相关人员、机械设备以及施工环境和全过程的安全文进行全面的评价与监控,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比如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手段,确保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对于安全监理而言,其职权来自于委托方的赋予,同时也是安全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实践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控制措施、监控手段的应用,可实现最大限度降低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的目的。对于电力建设工程而言,安全监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全面贯彻和落实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要求,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组织行为规范,尽可能地消除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各种风险问题、盲目性、随意性。通过全面落实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安全技术要求,可有效防范各类安全隐患问题的发送,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以确保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性。 二、加强电力工程建设监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监理问题及监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内容等问题分析,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监理工作如下: 1、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的事前监理 (1)将安全监理纳入到监理规划体系之中 实践中,应当结合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实际情况,总监理组织工程施工建设项目部中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安全监理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将其有效地纳入到监理规划体系之中,其中主要包括专职安监人员的配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高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机制和项目安监生产职责等。 (2)电力工程安监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并保证正常运作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安全工作重点的要求,结合现场安全管理的需要,要求所有施工单位均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并强调“两个体系”即安全保证体系及安全监督体系的独立运作。进一步强化以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的作用。成立以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安全管理委员会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体系。执行中,对各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检查,落实“两个体系”的建设情况,落实人员到位情况。 (4)编制可操作性文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1)实践中,电力工程项目总监理人员作为安监责任第一人,在工程建设实施之前,就应当组织不同专业监理人员、安全监理工程师,通过相互协调与合作,编制针对性的安全监理实施方案和落实细则,严格按照要求对其进行审批,以确保具体方案的实际可操作性。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现场车辆管理办法》,《现场施工电源管理制度》、《现场施工水源管理制度》,《厂区地下设施施工管理办法》、《交叉作业管理办法》、《工程施工现场成品保护制度》、《大型起重机械专项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汇编》等。 3)建立安全工作例会制度,有针对性的进行有关的安规学习及上级有关的安全文件学习,使各参建单位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5)对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技术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的核查 在各标段进场开工前,认真审查施工组织总设计中有关各标段的的大型机具的数量、布置,重大设备运输方式,起吊措施是否齐全;土建专业的脚手架搭设方案、模板支设方案。 对于项目监理机构而言,应当对专业施工组织设计、专项安全施工方案以及分部工程作业指导书和重点作业施工方案进行全面的审查与监管,具体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企业内部编制、程序审批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落实,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其进行监管;其次,具体审查过程中,应当以规范、规程作为依据,以确保其操作规程的针对性、可行性以及实际可操作性;最后,应当对专项安全施工方案中的实质内容进行审查,以确保相关技术的可行性以及施工建设中的安全可靠性。 (6)加强施工建设中的人员安全监管 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理机构及监理人员,应当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工作,尤其是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时,应当对其必备的安全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比如,没有带安全帽、漏电保护开关以及安全带的人员,一律不得允许其进入施工现场。同时,还要对该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单位进行督促,尤其是安全网、标准配电箱以及相关安全设备与脚手架连接件材料,应当进行及时的报审,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安全管理 (1)监理单位应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安监能力和水平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监理机构在工程建设中对工程方方面面的监督指导地位,特别是对施工单位而言,其监控作用更为明显。基于此,实践中应当不断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监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不断提高电力工程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水平。实践中应当建立以安全责任机制为中心、以安全监理机制为重点的运行管理制度。在制定项目监理细则过程中,应当首先对安全监理目标、计划、方案以及措施工序进行明确,以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监理工作的针对性、可行性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同时,监理单位应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安监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监理质量和水平。 (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的过程安全监理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理机构与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管时,主要包括定期、日常安全监督管理。对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总监理工程师、监理人员而言,应当建立日常巡视检查、以及旁站监理;在对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加强监督检查过程中,应当对施工现场安全情况加强检查。在综合安检、专项安检过程中,如果存在严重违反强制性条文规定之现象,可能造成安全事故隐患问题的情况,应当严格按照监理方案和相关措施对其进行管理。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安全监理工作关系着施工安全可靠性,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监管机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建设过程的安全性,才能保证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索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承包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与其相关的工程施工索赔案件不断增加,也暴露出我国施工索赔管理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电力建设施工索赔的具体实际,分析电力建设施工索赔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对策进行研究,对我国电力建设施工索赔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索赔;问题;对策 经历了日本核泄漏事件影响,国家将加强对核电项目安全审查和暂停新项目审批,而火电得以迎来新一轮的机遇,专家指出,“十二五”电源规模较为乐观,特别是新疆等大型能源基地的电源点建设。2015 年,国内火电装机将达到 9.6 亿千瓦,“十二五”期间火电装机年均增长在 5100 万千瓦左右。但是,在过去的一轮电站建设中(从2005~2011 年间),电力建设空前大发展,从表面上看,施工企业在这个机遇中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几个工程下来,在利润方面不容乐观,原因之一就是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索赔存在着众多问题。本文对我国电力建设施工索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推动我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索赔管理的发展。 一、我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索赔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计划经济思维转变滞后,对索赔认识存在误区 受这种传统计划经济的观念影响极深的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在项目经济风险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思维转变上的滞后,对合同管理以及索赔工作的重视程度很低,因此其工程合同管理水平以及索赔管理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建设施工企业还存在着大量“人情扭结”的现象,碍于人情的原因,加之担心市场的流失,该施工单位不想通过索赔的手段挽回损失,导致工程搁浅,双方损失惨重。 (二)电力建设市场的恶性竞争 我国电力建设市场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电力建设队伍的过快增长,直接导致买方市场的出现,业主充分利用在建筑市场中的不对称地位,几乎完全主导了从合同签订到合同履行的整个施工过程,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出于在工程承揽方面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担心,对业主言听计从,导致了很多霸王条款的出现,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索赔工作设置了重重障碍,还有的开发商甚至要求承包商垫资,如果拒绝,那么则完全没有中标的可能[1]。与此同时,电力建设施工企业之间为了竞标而相互倾轧,利用缩减成本等手段压低工程报价,由此市场上的恶性竞争逐渐形成。 (三)法律意识淡薄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缺乏法制观念和合同意识,认识不到索赔是自己的权利,不懂得利用索赔来补偿自己遭受的损失,不懂索赔。项目负责人或技术人员签证观念淡薄,索赔意识差,遇到问题不及时办理签证,互相推诿,结算时变更无凭,增加无据。 (四)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内部对索赔管理机制的忽视,导致我国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索赔的实施往往很难开展,而正是由于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索赔工作的难以开展,导致施工企业对于建立内部的索赔机构非常忽视,二者相互交错影响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难以开展越是不能引起重视,越是不重视,就越是难以开展[2]。施工企业管理落后,不熟悉工程索赔的程序和方法,企业基础工作不健全,缺乏索赔必需的有关资料、数据、记录等,不会索赔。这往往会导致索赔证明材料不够全面、充分、准确、有力,不能对索赔文件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不能说服业主承担赔偿责任。 (五)缺乏合同管理的专门人才 索赔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参与索赔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种相关条例,同时还要具备相当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并且能够驾驭、掌握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工程索赔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共关系、贸易、财会等方面的知识[3]。这种复合型人才是索赔管理工作开展实施的有力保障,然而在我国电力建设施工企业中,这种复合型人才较为医乏,现有的企业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水平不达标准,既懂得经济管理,又具有实际施工经验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二、我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索赔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建立健全有关索赔的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各行各业发展运行的坚实基础,也是各行各业发展方向的主导。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虽然己经在法规体系、建筑法律的建立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待完善。建立健全规范的法制体系是势在必行的,只有作为发展导向的法律体系明确与详尽,才可以使十分复杂的索赔工作变得井井有条、有据可查,才会使索赔工作在我国真正的开展起来。 2.创建良好的市场体系 若要我国电力建设施工索赔工作顺利开展,我国政府必须制定完善的市场运行规则,建立起公平、公开、有效的建筑市场体系,推动参与主体市场化;与此同时,转换政府建设部门行政主管的职能,以法制管理为主,以市场调节、政策引导、行业纪律管理为辅,充分利用专业人才,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直接管理。 3.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4] 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力建设工程索赔制度,是促进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的一种必要手段。从我国的现实状况出发,要推进工程索赔制度的发展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改革政府对于建筑市场的管理方式,使政府着力于对市场规则的制定、协调与管理的工作;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化体系,形成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不依赖于政府,体现自由的市场竞争;逐步取消国家或地区的统一性定额,淡化定额的权威性,促进企业自身成本分析工作的能力。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工程的项目管理 摘要: 本文主要对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工程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施工阶段提出了解决措施。关键在于项目管理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积累的经验,就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做了详细而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措施;施工质量 1 引言 工程项目的质量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即可行性研究、决策、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阶段,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就是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严格管理与控制建设项目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2 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质量管理及控制 2.1 电力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现状 作为电力施工项目点多、区域广、战线长,分散流动性大,面临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在:劳务工安全素质普遍低下,是事故的易发群体:工器具缺陷令人防不胜防,隐患四伏;技术管理粗放型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工艺和安全技术措施需要满足新的施工需要: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屡禁不止,无法实施有效的规章制度;施工人员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事故规避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不高:施工环境恶劣,高处作业和带电作业频繁等等。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而安全管理工作,不是贴标语、开开会就能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落实。在项目施工伊始,首要工作是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根据所承担的施工项目特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布置落实。要让所有施工人员除不可抗拒因素外,坚信所有人为隐患都可排除,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坚持安全优先的原则,增强全员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制,采取各项有效安全措施,做好隐患和事故控制,确保项目生产安全。具体措施是: (1)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进一个教育一个,无论是老职工,还是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合格后方能发放本项目部上岗证进入工地施工。这样,通过学习教育使进入工地的职工对施工现场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了解,这样就会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对外部人员及临时工进入项目部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及身体检查,进行安全管理规定及规程的系统学习,并进行必要的施工技能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要求各专业针对本工程特点及专业特点,编制出危险点、危险源、危险面及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作为向职工进行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并在作业面做出明显标识,警示施工人员。 (2)严肃执行各专业施工队的站班交底、及作业指导书,重大施工方案交底工作,交底人及被交底人必须签字。坚持每周各专业的安全学习活动,让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学习事故案例,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使施工组织顺利进行。 (3)给予安监部门及安监人员充分的奖惩权力,加大日常安全监察力度,对发现的隐患及时通报,落实责任。为增强安全监察人员的责任,对项目部组织的每月安全大检查及例行检查,查到的问题及事故隐患,不仅要对责任单位进行批评、通报,对专业安全监察人员也要追究责任,进行通报批评,以增强安全监察人员日常的监察力度。并加大安全措施的投入,做好安全防护,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 3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的强化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只有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所有因素严加控制,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严格按建设规范控制质量,才能保证工程项目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电厂是庞大的生产系统,它的整体质量要求很高、很严。一个阀门渗漏,一颗螺丝松动,一个控制回路线松动可能就会导致停机、停炉,给电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所以每一个电厂的投资者,都会选用一支作风硬、技术高、工艺精湛、能创造精品工程的施工队伍,以保证电厂的安全运行及经济效益。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使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力,特别是项目部管理,在施工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定质量奖惩分明的制度,对于施工工艺质量好的专业要给予奖励,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专业要进行暴光、通报批评及经济处罚。对关键工序要责任到人,例如:汽轮机扣盖、发电机穿转子、及汽水管道、油管道安装过程的内部清洁等,使每个环节都在质量控制之中。质量管理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管理,要做好事前控制。作为项目部要落实各项质量管理程序的实施,这样,就一定能为业主交一个优质机组。 (2)项目部在开工之前的准备工作要充足,树立“精品工程”目标,教育每一个职工质量与企业,质量与个人的关系,懂得企业凭质量占领市场,一旦失去质量,就是失去市场,失去企业生存的首要条件。项目部要制定出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各专业编制针对本工程的施工工艺,使施工整齐化、规范化、标准化,并要求各施工专业编制本专业的施工质量通病及相应措施,做到事前控制。 (3)设计部门要做好组织好各专业的设计图纸,设备厂家图纸的会审工作,将设计缺陷消除在施工之前。制定严格的材料检验制度,把好施工第一关,避免由于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及质量事故。 (4)编制操作性强的施工作业指导书及大型施工方案,做好交底工作,并且要求施工人员要掌握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做好施工原始记录。要组织各专业进行质量知识、施工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严格执行各级验收制度及工序交接制度。 4 加强成本管理,降低项目工程的成本 (1)从组织上建立由项目经理、各专业施工队队长组成的成本管理体系,落实责任,确定成本目标。实行项目部一支笔管理,项目经理控制资金的支付,避免越权签字,开口子。对各专业、各科室进行可控费用承包,制定承包奖惩办法。降低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 (2)材料采购要实行招标,堵住人情网、关系网,以避免在采购中乱加差价,导致资金流失。对外承包队伍,要进行先核定施工图工作量,再签订合同,再进行施工,避免在决算当中,多报工作量,弄虚作假现象。 (3)要组织责任心强、思想素质高、懂技术的人员进入项目部计划部门,对项目工程所有施工图纸工作量实行微机管理,并要做好预算,以便对各专业队、各外协队的施工任务单、材料计划单、施工预算等进行审核,实现对各专业队的成本控制,避免材料库存积压。项目部组织好各专业图纸会审工作,切实落实设计量与施工实际量的相符程度,及时向设计院提出补充量。成本管理是全员行为,要教育每一个职工节约意识,要培养浪费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血汗钱的理念。 (4)各专业化施工队处于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首位。应对各专业施工队下达降低施工成本指标,每月组织计划部门、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做成本分析,对节余奖励,超支进行处罚,促使各专业化施工队在人员投入、材料领用、机械使用上,不得不精打细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 项目领导做好带头模范作用,严抓管理工作 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且能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各项管理措施再好,领导意识不到位、领导思想不统一,就等于是一张白纸,是一句空话,所以项目管理者必须做到: (1)项目部领导层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公布于众,使各专业、各科室人员相互了解。这样既可增强每个领导的责任,使各专业、各科室人员,清楚干什么事,找哪位领导,避免多头领导或无人负责,杜绝领导之间的矛盾,增强团结,提高办事效率。项目部班子成员要定期召开思想交流会,针对施工现场及职工思想动态,及时交流,及时处理。互相取长补短,营造一个团结的氛围,增进了解,做到团结协助、友爱互助。实行政务公开,在分配奖金、评先、奖励等方面进行集体商议。 (2)项目部领导加强自身素质培养,不断学习专业技术水平,加强管理理论学习,在工作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身先士卒,尤其是在急、难、险的施工情况下,干部必须到场。项目部领导要积极参加各部门组织的安全质量大检查,要参加每月成本分析会,了解项目部各项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指挥和决策。 6 结束语 要想搞好电力工程质量,就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加强对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使质量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整个过程,使每个电力工程成为业主满意、社会认可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浅谈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或者项目经理对施工项目进行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在电力行业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电力工程现场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安全生产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电力施工企业具有流动性大、危险作业多、施工条件艰苦、施工过程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着一定的难度。我们电力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电力施工企业各部门共同努力,建立起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和创造效益,创建优良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施工安全管理必须从施工管理全局出发,全员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在实际施工中不断总结适合自身的企业安全管理办法,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能,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施工管理需要。施工安全管理必须强调领导重视,密切结合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作,重在落实。电力施工企业属高危行业之一,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是确保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因而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1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1.1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 (1)施工现场管理是贯彻执行有关法规的集中体现。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不仅是一个工程管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它还涉及许多城市建设管理法规。 (2)施工现场管理是建设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原来的建设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而每个改革措施的成果,必然都通过施工现场反映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场内建立起新的责、权、利结构,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既是建设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改革措施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3)施工现场是施工企业与社会的主要接触点。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科学的、综合的系统管理工作,施工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通过现场管理来反映。企业可以通过现场这个接触点体现自身的实力,获得良好的信誉,取得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同时,社会也通过这个接触点来认识、评价企业。 (4)施工现场管理的施工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大量的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汇于施工现场。这些流是否畅通,关系着施工生产活动是否顺利进行,而现场管理是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畅通的基本保证。 (5)施工现场是各专业管理联系的纽带。在施工现场,各项专业管理工作既按合理分工分头进行,又密切协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项专业管理的热核经济效果。 1.2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全面完成生产计划规定的任务(含产量、产值、质量、工期、资金、成本、利润和安全等)。 (2)按施工规律组织生产,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 (3)搞好劳动组织和班组建设,不断提高施工现场人员的思想和技术素质。 (4)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生产储备和资金占用,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5)优化专业管理,建立完善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施工现场的投入和产出。 (6)加强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使人流、物流高效有序。 (7)治理施工现场环境,改变“脏、乱、差”的状况,注意保护施工环境,做到施工不扰民。 2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临时筹建项目部的整体素质不够高 管理人员及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投资效益观念淡薄、缺乏施工合同意识,缺少控制造价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造成设备订货时价格假象控制在概算内,而许多随主机供应的附属设备没有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最后则要重新订货采购,结果往往大大突破控制价。 2.2 在整个业务管理流程中,电力工程管理不完善 在整个业务管理流程中,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是关键,既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公司内部与用户电力工程有关的部门有业务部、工程管理部和财务部。财务部负责各用户收取技术咨询费、工程款,向施工单位拨付工程款和向供应商拨付材料款和设备款,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其余的两个部门则在电力工程进展的各个阶段分别担当各自的职责,这就出现部门间多次的交接,交接多了会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展。 2.3 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尚有欠缺和不完善之处 如在工程施工结束进行验收后,应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决算,并经审核后才能向用户收取工程余款和向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支付余款。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就存在着问题与违规操作! 3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 3.1 施工项目的管理者 即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是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全面负责的项目管理者,是企业法人代表在承包的建设工程项目上的委托人。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对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能力。项目经理的存在明确各管理部门与建设部门的职责,各项目法人单位人员主动协调,为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项目经理对整个施工环节来说是龙头,是核心,其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项目的好坏与否。 3.2 施工部门的相互协调是施工管理的前提 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控两管一协调”。其中,“一协调”管理是指和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参建各方,如业主、监理、承包商之间,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外部条件之间,各种关系的协调管理。“协调”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存在施工建设单位、材料供应商、供电部门和单位等多部门间多次的交接,交接多了会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展进度,因此必须建立正规高效的电力工程管理流程,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工作,这也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 3.3 施工管理的重点――三个基本要素“工期、质量、成本” 对于整个施工过程来说,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工期短、质量好、成本低的管理目标,应对目标三要素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各自的影响因素,找到控制的方法和途径。抓住了这三要素就等于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纲、就把握住了施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任何准备和变动都围绕这三点进行,就可以使得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工程档案管理等多个板块协调有目标、有中心的进行。要把握和处理好工期,质量和成本这三者的关系,质量是根本是前提,工期是重点是核心,成本是目标是落脚点,将这三者的要求贯穿在整个施工管理中,是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加快建设速度,高质量、高功效、低消耗,保证安全施工的核心工作的关键点。 3.4 施工管理的动力――注重科技创新 在现实的电力工程中,很多施工团队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不谋求科技创新,在原有的技术水平上不停的“炒现饭”,甚至不假思索的跟着前人走老路,甚至沿袭旧人的不好的习俗,我认为在健全和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必须要在施工团队中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一个创新的施工管理理念,一种创新的施工科技手段不仅对工程项目管理和一个企业的生存周期极为重要,也是提高国内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实现与国际电力工程接轨的重要前提。 4 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积极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狠抓“工艺质量革命”,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闯市场。树立全员精品意识,以工程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为基础,以实现机组达标投产为基本要求,在施工质量、工艺水平、文明施工、机组投产水平方面达到全优。 (2)专业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许多要求,主要是进度控制,同时也可以进行费用控制和资源管理。特别是软件可以将进度、资源、资源限量和资源平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进度计划可以是基于要完成的工程量/工作量并结合施工承包商的人、材、机资源而制定出来的、定量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人、财、物的投入等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可行的、科学合理的应用规划和管理方法,对于切实用好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做好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3)在施工管理中,管理人员及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例如投资效益观念淡薄、缺少控制造价方面的基础知识,将导致工程的实际造价大大超过预算和控制价,或由于不能合理统筹安排,导致各部门不能协调工作、工作效率不高等现象。提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水平和劳务人员素质,是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任何技术、管理手段都是虚的,只有管理者是实的、是活的,只有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施工人员具有应具备的素质,才能使整个工程高效、有秩序、有计划的进行,这是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前提条件。 (4)电力工程招标流程结束后,由市场管理中心将招标结果或是非招标工程的落实情况通知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经营部,并把图纸转给公司经营部。由公司经营部将接到的通知存档。由公司经营部和工程管理部与用户、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召开施工前准备会,施工单位的工程预算由预算中心审查。由公司经营部向用户收取20%的工程预付款,并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委托协议”。由公司工程管理部向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拨付工程预付款。由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管理人员和用户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进行工程质量检查等工程管理。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所提供的材料和设备要经过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工程管理部和用户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断地探索管理的新思路,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探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及技术标准,保证施工优质,在激烈竞争的电建市场中,使企业能很好地生存、发展。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阐述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 摘要: 本文通过笔者就多年从事电力建设工作经验对电建施工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 电力建设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面对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对施工企业的激烈竞争,如何加强对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长周期和常态机制是致关重要的;如何做好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建设的正常发展,影响着电网技术装备水平和节能降耗水平的提高。 1.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1.1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 电建施工现场作为一个多工种作业的群体,健全完善施工现场安全保护体系是搞好施工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管理思想应该是:职责分明、预防为主、把握重点、有始有终、封闭管理。即指导施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贯彻各种安全法律、法规,执行标准的管理,从项目经理到操作人员都明确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职能,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同时要改变在安全生产中只注重物资的投入,转变为在管理资源开发上投入,通过安全策划,从人、财、物、机、法、料、环方面制定预防措施,由事后处理改变为事前控制,真正体现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合理分配和明确各级部门、人员的权限,制订出各个节点的控制。制定危险、关键点的安保计划,从根本上改变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措施缺乏针对性的局面,从源头上抓,实施封闭管理。 项目法人(指业主方)在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必须树立“管工程必须管安全的思想”,加大项目法人对项目安全的管理责任,要彻底改变安全生产仅由施工单位管理的传统观念,可由项目法人牵头组织成立由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共同组成的工程安全委员会的安全监督机构,对工程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监督,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问题,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1.2应急预案的建立 在施工现场编制预案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时,对施工人员的伤害能够迅速得到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小人员的伤害程度,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组织的紧急救治在电建施工现场中,制定的主要预案应该包括:①火灾事故处置应急预案;②化学危险品应急预案;③机械设备应急预案;④射线事故应急预案;⑤食品中毒应急预案;⑥防台风、防汛应急预案;⑦伤亡事故应急预案等。 应急预案的编写内容和格式力求规范(包括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有关程序文件、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清单等),保证应急预案编写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并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有关部门对应急预案进行专业审核,并在审核各签字页处签字。 应该指出的是,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事故进行组织抢险救援行动的指南。所以,对制定的应急预案要有演习计划,定期组织演习,验证应急预案及响应的有效性。 1.3优化危害因素辨识程序 加强电建施工现场的危害辨识,加强施工现场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判定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确定主要危险源和主要环境因素,从而为作业人员的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电建施工现场的危害辨识应包括:①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②作业场内所有人员的活动;③作业场内所有的设施、设备等。职业安全卫生危害辨识、环境因素识别的原则主要依据“输入-输出”的原则(见图1),根据施工过程中原辅材料、能源及机械设备、安全设施的投入来判别企业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或产生安全隐患的要素。 图1施工现场各类材料、设备和设施的“输入-输出”流程 工程安全环保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职业安全卫生和环境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和标准,对照施工项目的特点,对可能造成施工现场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等产生影响的所有危害进行对照分析,按《危险源调查表》、《环境因素排查表》辨识、确认其危害。工程安全等相关部门在此基础上,编制《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清单》,并根据各作业层的情况将《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清单》递交各相关部门确认。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作业节点,不定期危险源清单及对策。 1.4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 安全施工技术措施是为了在施工过程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技术手段,改善劳动条件,避免失误,清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一份完整的技术措施是保证安全有效管理的前提,因此在编制技术措施之前,要根据电厂的不同机型、地理位置等,加强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面的研究,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严格做到工程项目从措施的编制、审核、批准、布置、交底、实施和监督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使作业层便于操作履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随意性。 安全施工技术措施是项目施工技术措施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应做到同时编制、同时审核、同时批准、同时执行。对于特殊的工程项目必须编制单项的安全施工技术措施。安全施工技术措施的编制原则上谁组织施工谁编制,但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配合工种,应由专业配合的工种提出单项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编制安全施工技术措施的人员必须熟悉所编制的施工项目情况,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评价,找出危险源、危险点,使判定的安全施工技术措施针对性强,具体明确,确保安全施工。安全施工技术措施编制好后,由工种专职工程师审核,送上一级会审,然后由项目部总工批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停止实施,修改需按原审批程序批准。 1.5大型机械设施的管理 机械设备的安全是电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机械使用寿命的全过程,管理上稍有不慎,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的后果,负面影响大。从近年事故看,主要原因是机械质量不过关、审批把关不严、吊装方案不完善、安全措施不具体、不落实、违规指挥等原因造成各类惨剧。因此大型机械的安装、拆卸、维护、使用、操作、保养各个环节都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一切可能使机械受到损坏,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和现象。根据机械设备管理好的电力施工企业经验,应做好以下几点:①为确保机械的完好率,财政保障机械的保养和修理;②财政保障机械安全保护设施齐全、可靠,用电、接地符合安全规程要求,确保安全使用;③对机械操作、指挥管理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④加强单机安全技术档案,搞好状态识别和标识,定期检验鉴定做好相关记录;⑤补充、完善机械保养、修理的各项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坚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进行定期保养和故障检修,确保机械设备良好的技术性能和安全状况。 2.电力建设的质量控制 2.1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有电力施工资质的企业不多,市场缺乏竞争。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素质与能力较低,甚至根本就无力完成作业,就分包给别的单位,坐收管理费,但在实际上又失于管理,造成了很多不应有的失误。例如直线塔基础面不平导致直线塔倾斜的,转角塔基础没有预偏导致铁塔向内角倾斜的,灌注桩基础断桩的,导线液压不及格的,不按图纸施工导致导线对地距离不够的,铁塔螺栓未紧好就紧线导致铁塔弯曲的,不打反方向对消拉线紧线导致铁塔横担变形的,等等,各种工程质量问题令人担忧。 监理、施工混为一体,基本问题很难及时掌握,给工程管理增加很大工作量。有很多问题,应当在监理处理的却推到业主发现才解决,例如原材料设备把关不严,不履行手续,监理不看,供应部门无人进场,只有厂家与施工单位,甚至是拖运人员代交货物,给部分劣质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2.2解决问题的方案 (1)加强行业管理,早日健全竞争有序的电力建设市场,全过程实行招投标制,促进公平竞争,技术进步,选取优秀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并将其名单、资质、参与过的重大或主要工程名称在媒体及有关部门予以公示。同时,加大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黑名单的曝光力度。 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合同管理,以合同管理为核心,明确各方责权利,并在合同管理方面做好以下工作:督促落实,承包合同的签订。任何一项工程,不管它的资金流量有多少,都要有具体的经济合同来约束。没有合同的签订,任何经济关系都不具备法律效力。过去计划经济的上下级关系,长官意识,一言堂,那是人治而不是现代管理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供需合同为主体的经济关系必须有合同,即共同认可的供需目标来约束供需双方的行为,而且安全地提供服务,也是合同首要的条款。对于同级管理单位之间是一种协助关系,没有任何合同可以约束,必须以单位的各种相关规定制度为行为准则,工作中多沟通、多交流。协商沟通为主,协助完成各项任务,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正常进行。对于物资采购、技术协议,不仅要有设计单位的材料清册和技术要求,还要有相关生技部门的技术协议及物资供应部门的商务合同,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根据工程的进度计划,为物资部门提供相应材料的供货时间段,以保证物资的充沛供应,又能节省材料的装卸、搬运费用,节约物资材料仓储空间,按照要求确定各种验收制度,以规范供应行为,达到安全保质保量的目的。 (2)强调落实制度,使制度由文字变为具体的行动。 各种制度已经制订,各种合同已经签订,就要把它落实到工作中。施工中落实各种规章制度,以检查督促落实,分级管理,不越级指挥,责任分清。在建设管理上从以往的人治转到法制的轨道上来,这些规章制度是我们行事的准则。 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必须按要求一一落实,每道程序都不放松。对监理单位的项目部人员到位情况,监理大纲编制情况,人员基本素质及责任心问题,都要逐一落实。 施工单位、材料器具、施工组织设计、人员安全培训、持证上岗状态,人员到位情况是否受控,还是形同虚设,是以分包代管还是完全不管,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保障能力。 进入施工工地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考试合格后,考卷归档,人员方可进入工地。特殊作业持证上岗。 工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器具,必须有权威单位检验的合格报告才准进入施工现场进行作业。 检查措施落实情况,以事实说话。方针制度一旦确定,实际的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好的制度没人遵守,那就如同虚设。因此要着重检查工作的执行力度,三大措施编写的都不错,执行得又怎么样呢?三措不是要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让大家欣赏,而是要变为大家的行动。所以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形成这样一个常效、常态机制。时刻掌握施工动态,使施工处在受控、可控、在控状态,对于违章、违纪的事随查、随纠,让大家感到罚得公正,奖得痛快,做到罚有理奖有据,一切以事实说话。 (3)严格设计审批(审查)制度,设计审批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一,工程设计审查是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环保”建设方针的重要措施,也是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完整,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满足使用要求,工艺技术是否可靠先进,结构、消防是否安全可靠,投资、环保能否保证可持续发展等大事。其二,工程设计审查是保证设计质量,促进设计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通过审批,一方面可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另一方面,鼓励设计人员创优秀设计,把压力变动力,促进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审查,确定设计的收费标准,使设计成果与经济效益真正挂上钩,体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别。 完善设计变更手续,严肃设计变更流程。设计变更内容必须有人提出,总监理师认可,主管部门同意,设计单位才能进行变更方案设计和经济指标的调整。 只有经过有关人员会审签字通过,总工程师或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交监理和施工单位实施,不断提高设计、监理、施工人员的素质,加强各专业人员的传帮带,在工作中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特别是设计人员,更应加强专业之间的配合,使设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完善施工日志,增加安全技术交底及施工人员接受交底的签字项目栏,使工程项目时刻处于可控、在控、受控状态,有人管、有人问、有人落实、有人监督,有人负责。严把工程交接关。从工程开工到竣工若干道工序,只要到了转序阶段都要组织有关人员,现场检查验收,交接负责人当场签字,特别是隐蔽工程,请生技、安监有关人员现场检查、验收。材料进场必须交齐管理制度规定的所有内容,且监理、物资、接收各单位现场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进入施工工地。 3.结语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电力建设管理水平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比,差距还较大。在继承传统的有效管理方法的同时,电建施工现场的现代安全管理将是企业决策者和广大安全工作者面临的思考。 在电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规章制度,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切实把好工程设计关、设备采购关、施工关和验收关,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自觉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电网技术升级,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和节能降耗水平。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探析 摘要: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的施工进度管理,是工程管理过程重要一环。作者综合分析了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各种因素,总结工程施工进度实施及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建设 进度管理 控制目标 施工方案 具体措施 前言 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且工期越来越短、投标报价越来越低。“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发改委上报的《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显示,到2020年,我国争取将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从目前的906.8万千瓦提高到4 000万千瓦”。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迫切要求电力建设与施工企业建立度量工程进度评价体系,“判断作业复杂的单项目或作业复杂的多项目工程进度计划当前完成状况,并预测其对未来工期的影响。降低成本并合理调度资源,保证合同工期”。 1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意义与影响因素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就是指对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确保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实现。 影响工程项目进度的因素大致可归纳为: (1)业主因素。如业主前期工作不完善,施工图审查不仔细,施工中要求进行设计更改;各管理职能部门衔接不紧凑,出现延误;应提供的施工场地条件不能及时的提供或提供的场地不能满足工程正常需要;不能及时向施工承包单位或材料供应商付款。 (2)勘察设计因素。如勘察资料不准确,特别是地质资料错误或遗漏;设计内容不完善,设计有缺陷或错误;设计对施工的可能性未考虑或考虑不周;施工图纸供应不及时,不配套,或出现重大差错;现场服务不到位,影响隐蔽工程验收和下一道工序。 (3)施工因素。如技术力量差,工种配备不齐;材料不到位,施工机具损坏,拖欠民工工资;工艺错误,不合理施工方案,出现返工,甚至质量事故;三级安全教育不到位,施工安全措施不当,造成安全事故。 (4)群众因素。如征地拆迁跨越房屋赔偿不满意,双方长时间达不成一致,有个别的群众甚至故意大幅度提高补偿要求。害怕环境污染,不理解电磁辐射,担心威胁到生命安全,拒绝跨越房屋。 (5)自然环境因素。如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不明的水文气象条件;地下埋藏文物的保护、处理;洪水、地震、台风等不可抗力。 (6)社会环境因素。如电网运行无法满足停电要求;临时停水、停电、断路;节假日交通管制、市容整顿的限制;法律和政策的变化、经济制裁、战争、骚乱、罢工、企业倒闭等。 (7)组织管理因素。如向有关部门提交的各种申请审批手续的延误;合同签订时遗漏条款、表达失当;计划安排不周密,组织协调不力,导致停工待料、相关专业脱节;领导不力,指挥失当,是参加建设的各单位、各专业、各施工过程之间交接、配合上发生矛盾等。 (8)材料、设备因素。如材料、构配件、机具、设备供应环节的差错,品种、规格、质量、数量、时间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特殊材料及新材料的不合理使用;原材料涨价,材料、设备厂家要求涨价或毁约等。 (9)资金因素。如资金不到位,拨付不及时等。 2科学合理的进度控制目标及实施计划是前提 建设工程进度控制的总目标是建设工期;施工进度控制应以实现施工合同约定的投产日期为最终目标。所谓科学的施工进度控制目标亦即合理的施工工期。合理工期是指在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配合适当的施工人员数量,运用合理可靠的施工机械装备、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以满足合同要求和企业利益的施工进度。《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定额》中的新建火电工程施工工期定额,应在充分保证资金到位、设计、设备满足施工要求,现场场地、管理体系等符合现场需要的条件下得以实现。施工综合进度是协调全部施工活动的纲领,是对施工技术、施工管理、人力、物力、空间、时间等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计算、比较,予以有机的综合归纳后的结果。施工综合进度应进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盘点和调整,以确保施工进度得到有效的控制,不发生大幅度变动。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需要进行调整时,应尽量保持原定总的控制工期和工程节奏,以实现合理的、均衡的施工。施工综合进度分总体工程施工综合进度(一级进度)、主要单位工程施工综合进度(二级进度)、专业工程施工综合进度(三级进度)、专业工种工程施工综合进度(四级进度)四种,逐级细化。里程碑进度是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关键,土建、安装、调试作业的安排均应以确保里程碑进度的实现为目标。施工综合进度一般采用网络施工进度表(关键路径法)、横道施工进度表、斜线施工进度表三种形式表示。近年来,国外引进的P3项目管理软件应用于电力建设工程已取得初步成功经验,但需要加以总结、提高,结合国情推广应用。 3科学的施工方案是保证 工程施工方案的合理与否将不仅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和效率,更是直接影响到施工工期,同时也是体现施工企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施工方案的制定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特别应重视对工程中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对整体工程项目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施工项目拟定方案。重要施工方案制定应经过反复比较、分析计算,必要时组织专家会审论证、经审批后实施,确保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并经过优化,以求万无一失。大型吊装机械的选择与布置应重点考虑。主厂房和锅炉安装区域主吊机械的选择应根据工程进度要求、设备组合吊装方式、设备最大单件重量、吊车需要覆盖的吊装范围及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锅炉安装是工程进度的关键路径,其组合、吊装方案应根据设备结构特点、场地道路条件、吊装机械布置及起吊能力等因素全面制定。对锅炉汽包、大板梁、除氧器水箱、高加、发电机定子、主变等特大超重设备的卸车(船)、运输、吊装就位等重大方案应反复比较论证,力求最佳。对与施工关系密切、与进度控制有直接影响的重要调试方案要及早联系协调落实,以保证不影响施工和缩短试运时间。对特殊施工措施,如某些常规施工方法或机械不能满足,需采用特殊方法或特殊机械设施的施工项目,首次采用或带有试验性质的“四新”项目,需采用特殊措施来缩短施工工期的施工项目等,应及早考虑,及早落实。施工方案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施工进度。施工方案的实施应有严肃性,但也要实行动态管理,特殊情况下,要根据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既定施工方案进行改变和调整,但必须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科学优化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是施工进度控制的保证之一。 4工程施工进度实施及控制的具体措施 4.1建立周月例会制。定期召开由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参加的例会,在例会上检查各施工单位的工程实际进度,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找出进度偏差并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审核、讨论并下达下期计划。 4.2建立现场协调制度。通过采取不定期现场协调会的形式,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一起到现场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进度计划的有效实施。 4.3推行目标管理。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将总目标分解成分阶段的小目标,施工单位应针对进度目标编制详细的实施计划,针对重要里程碑节点编制相对应的专项施工计划,并将责任目标进一步分解到月、周、日,还要分解到专业、班、组和作业面。这样,工程建设形成了以周保月、以月保年的目标管理体系。这样可充分调动了参建各方的积极性,为完成总体施工进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4.4重视后勤保障。后勤保障是工程进度的生命线,只有解决好了后勤保障,工程进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配置两套混凝土拌和设备,其中一套备用,以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和浇筑质量。施工单位用于工程的机械设备要准备足够的备用量和备用配件。进场后,施工单位后勤采购人员要充分考察所需材料的市场供应量、市场供应价格和主材供应等情况。做好物资使用规划,提前采购、储存工程所需的主要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等。 4.5及时解决施工中的“瓶颈”。对于工程施工中的重点、难点项目,工程指挥部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专门措施,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突击攻关。 结语 电力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主要靠月进度控制,进度计划的完成主要靠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应变措施等来保证。在进行进度控制中,并行不悖地进行质量、安全、投资控制,使四者相互促进,确保工程能够优质、高效、按期、安全顺利地完成。
阳光体育论文:高校阳光体育运动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有了健康的体魄,就能为祖国和人民作更大贡献,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但全国第五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这一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健康状况下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键时刻。阳光体育运动无疑是一剂良药,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高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体师生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 当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是很高,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007年4月笔者对广西8所成人和高职院校1000名学生进行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发现:一周活动3次以上的男生只有24.71%,女生只有12.20%;每次活动时间1小时以上的男生为32.17%,女生为14.0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尤其是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明显比男生少。如何鼓励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2.1体育课增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根据高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不但要考虑学生在校学习的需要,而且要考虑适应社会的需要;不但要选择传统的优秀教学内容,而且要选择具有地方特色和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形成学校和地方阳光体育运动特色。新兴体育项目迎合了当代大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需求,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如广西部分高校体育课开设的气排球项目,是近年来社会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娱乐项目,是一项具有减重、减速、降低网、缩小场地、适当放宽规则又保留传统排球特征的竞技健身性的大众化体育运动,具有很高的竞技健身与娱乐观赏价值,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对我院2006、2007年级3116名学生选择上课内容统计显示,第一个学期通过教师对气排球项目的介绍,2006级有15%、2007级有18%的学生选择此项目;第二学期经学生的互相传递信息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2006级有27%、2007级有29%的学生选择此项目,两学期平均2006级有21%、2007级有23%的学生选择该项目,它特别吸引那些没有体育特长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有排球基础的学生可起到骨干作用,因而大大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 2.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为了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让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掀起全体学生健身运动的高潮,高校应做到:(1)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并逐渐形成制度,使每一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在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探索学生感兴趣,有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热情,督促那些锻炼意识差的学生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使上课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课外得以实现,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2)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各项目体育协会是由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它以共同的观念、追求目标为基础,以体育运动为活动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体育协会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体育协会参与的自主性和协会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锻炼氛围,使体育协会成为当前和未来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作用和功能,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同时,学生体育社团、协会要加强自身的组织管理,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协会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3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较广,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益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拓展开设竞赛项目的空间,竞赛项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和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现象;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简单、大众性的体育娱乐项目,扩大直接参赛人数,使更多的人能够从参与竞争中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竞赛中体现出的体育精神。(1)对田径进行调整,保留具有观赏性较强、学生喜欢的项目,如100米、跳高这些项目,这类 项目虽然技术难度大,但具有鲜明的竞技性,感观刺激性强,是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体现了人类不断自我挑战的精神。(2)把技术性强、难度大的项目删除,如跨栏跑、标枪等,保留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常规项目,以竞技运动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参与比赛。(3)增设师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的体育集体竞赛项目,如24人“勇往直前”70米跑、“10×200米接力赛”、“集体跳长绳”、“篮球定点投篮”等项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4)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投绣球、踢毽子、三人板鞋、拔河等,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5)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和现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2.4拓展运动休闲形式,丰富学生的节假日体育生活。 运动休闲形式可丰富节假日体育活动。高校运动休闲是指学生利用余暇时间,为达到娱乐、健身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参加由学校或班级、个体组织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运动休闲是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乐趣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它具有自主性、娱乐性、创造性、新奇性和群体性等特点。运动休闲可以丰富节假日的体育生活,是一种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运动方式。经常参加运动休闲活动可以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中做轻松的健身运动,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达到强身健体、放松心情、增进健康、调节情绪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设施,还要有效地利用校外的资源;不仅要重视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还要抓好学生节假日的体育活动。教师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突破课堂的局限,适当地开展郊游、登山、游泳、徒步旅行、骑自行车等休闲和有氧运动方式,通过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实现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练,汲取大自然的精髓与力量,激发热爱人生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运动休闲这种积极、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休闲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运动。培养学生运动情趣,使学生在节假日能轻松快乐地参与运动锻炼,将运动休闲贯穿终身。 3.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对在高校中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应积极保障体育活动开展的各项基础条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运动时间,科学、合理、有创造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应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将校内体育活动扩展到校外,延伸到节假日,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再次掀起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环境下的大学体育文化建设 摘要: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使得各大高校开始进一步的加大自身的体育文化建设力度。而阳光体育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们积极的去进行一系列的阳光运动,并促进学生们去积极的开展体育锻炼,从而有效的增加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以及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通过自身体育文化的建设,能够很好的推动高校自身的体育文化,还能够有效的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广。这也就使得体育文化的建设成为了整个高校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借助于体育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个高校的软实力。而阳光体育代表的则是年轻人的青春以及活力,通过阳光体育活动能够很好的构建整个高校的体育交涉,并对丰富学生们的大学生活以及体育文化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作为整个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进行体育科研以及教学的一项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整个高校中的体育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是高校的师生们通过自身的智慧以及汗水来共同创立的,并对所有师生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通过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能够使得师生们始终处于一种学院体育文化的熏陶之中,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师生们的体育观念。而在进行大学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中,高校应当充分完善高校现有的相关体育措施,因为高校中的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在于高校的体育场以及体育馆等实质存在的场所,而能够代表高校的标志性建筑除了图书馆之外便是大学的体育馆。而我国教育部针对高校体育所出台的各项举措,也确保了大学在进行体育馆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拥有充足的经费。而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之中,就需要高校去积极的开展一些阳光体育的活动,来鼓励学生们参与进去。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对自身的体育场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及利用,为阳光体育相关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场地基础。而且高校还应当筹集足够的资金来进行相关体育设备的进一步完善与配置,这样就能够充分的满足大学生们的体育需求。 二、进行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 学校应当出台一些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制度,来为自身的体育文化建设做好充分的保障,而一个优秀的体育文化能够包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并且能够充分的体现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学校中的相关校团活动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高校主动去促进学生们关于体育活动的相关社团的构建,来充分的发挥出社团自身的影响能力。而社团作为高校中具有一定凝聚能力的一个群体,能够很好的实现学生们的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发展。而且利用社团,能够将阳关体育活动的具体举措详细的制定出来,这样就更有利于高校中一些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在高校中通过社团的成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全面能力,并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合作与交流。而通过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实际的健身体育,能够有效的构建出该高校的体育文化。而高校还需要充分的优化自身的体育评价系统,来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之中,充分的根据实际的实施效果来进行评价,并进一步的保证该项体育活动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在有着优秀体育评价系统的基础上,高校还需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确保整个阳光体育的观念能够有效的实施下去,并且能够将体育活动贯穿到高校的日常之中,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形成一个高校的优良体育文化,并且能直接的影响到师生们的日常体育生活。 三、做好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 要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阳光体育氛围,就需要高校加强对于阳光体育的宣传工作,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以及宣传横幅等方式来积极的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巡船工作,并致力于创造出一个有着良好体育氛围的校园文化。而通过高校的大力宣传,能够使得阳光体育这一概念被师生们所熟知,而且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高校还需要去积极的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将自身的体育锻炼养成一种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而且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有关于体育文化的文化节等活动,来为整个高校营造出一种全面体育、终身体育的良好氛围,并将体育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进一步的扩展。而学校通过这些灵活多变的体育活动宣传形式,能够很好的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并使得更多的学生们能够拥有体育锻炼这一良好的习惯,从而为高校的文化建设增添更多的内涵。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得高校在进行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也有了比较大的改变,而体育文化作为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体育精神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使得高校的相关体育工作者必须不断的推动阳光体育活动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文化更具有内涵,才能够培育出更多具有优秀体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琳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阳光体育论文:高校阳光体育文化构建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阳光体育理念主要是倡导高校学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走进学校操场,在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现代化体育教学理念的出现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文章具体分析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极其特点,分析阳光体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的意义,解析如何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 关键词:阳光体育;理念;高校体育;构建策略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首次提出了阳光体育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则,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接班人,其体质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与延续[1]。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因此,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全面贯彻阳光体育理念思想,制定相关策略来构建现代化高校体育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现代化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规定,要全方面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丰富高校学生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使体育文化活动实施制度化管理,并且要大量开设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是指高校体育教师要用自身爱心来关爱、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关注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和肯定学生的自身潜力,让学生成为有团队协作意识、努力奋发向上的合格人才。阳光体育这一教学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关系,使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个实践、影响的过程。 (一)自由性 在阳光教育理念中,体育运动不是一个封闭式教育,而是一个与大自然接触的开放式教育。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悟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走出枯燥的理论课堂,走进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体育兴趣,根据自身爱好加入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使学生的体育教育得到真正开放。 (二)全面性 阳光体育理念不仅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问题,还对创造提升自我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视,强调了要使学生的智商、情商和意商全方面发展[2]。当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个人智商已经初步成熟,因此,目前的高校阳光体育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意商作为重心。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商,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个人情感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商,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提升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全方面整体发展。 (三)主体性 教育事业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业需求,更是一种情感传输。阳光体育理念是一种意象比喻,是指教师将教书育人以阳光般的温暖注入到教学中,隐含了教师对学生理解和关注,对每一名学生的心理情感都要尊重和接纳,这种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主体,彻底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从而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二、阳光体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在2007年,我国提出了达标争优、强身健体的阳光体育目标,然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施。为了深入贯彻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发展战略,全国各大高校都制定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供学生选择,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阳光体育理念的实施,使各种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逐渐增多,高校体育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极大的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二)高校体育文化推动了阳光体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丰富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方式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目标,例如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养等。高校体育文化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促进了阳光体育理念顺利开展,在实施阳光教育理念过程中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息,不仅使体育锻炼升华为意识形态,还有效的促进了师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师生形成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运动意识,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充实和丰富。 三、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体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国家在2007年对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出批示:加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各个学校都要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要指示,各大高校以阳光体育理念作为战略方针,创造浓郁的体育运动校园氛围,形成全校参与体育锻炼的校园风气,引导广大师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教学楼,走入到阳光下、大自然下,使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机制水平[3]。根据相关部门对全国高等学校的体质测试调查报告来看,在2006年,我国高校学生的身高体重方面都有所增长,同时肥胖与超重情况也逐渐增多,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果想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需要重视身体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才能促进个人发展。而目前的在校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比较高,受现代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不断的进行各种考试,导致很多学生认为体育只是副科,参与体育锻炼只是在浪费时间,只要加强文化课就可以,造成从小就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甚至都没有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使学生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合理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时间,使自己每天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推动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 四、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方法策略 (一)深入改革高校体育文化课程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就是要开设体育课程,将阳光体育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课程中,贯彻落实健康锻炼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课程是进行体育锻炼的中心环节,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深入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课程内容,多增加的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情,才能使体育工作顺利开展,使阳光体育理念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从而全面改善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二)建立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 高校领导人员作为学校的引领者,应当树立阳光体育思想意识,自觉将阳光体育思想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中,并且积极的去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充当阳光体育健身的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做到赏罚分明,同时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构建体育运动指标体系,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保障在制度管理基础上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三)开设丰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 高校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以及各种体育协会,都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提供条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特定方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这些体育组织协会在进行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除了完成所规定的体育任务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活动进行补充,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实践载体。 (四)建设高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 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宽敞的体育场馆和完整的体育设施,只有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学校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合理安排体育拨款,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适当的新建或者改建一些旧体育馆,同时要增加一些体育设施。资金投入是阳光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就不能购置健身设施和建设场馆,也就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五)加强阳光体育理念宣传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气氛,有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体育部门要加强阳光体育理念的宣传活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体育宣传手册、开办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等途径宣传阳光体育理念,形成浓郁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健康锻炼、强健体魄、终身体育等观念潜移默化到学生心中[4]。同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训,加大体育锻炼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行为,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健身不仅有助于个人发展,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学生以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去对待体育锻炼。 五、结语 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但是在践行阳光体育理念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经费缺乏以及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较弱等问题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重视起来,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配置体育建身设施,大力宣传高校体育文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作者:丁亚兰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阳光体育论文:校园文化建设中阳光体育的构建 1.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旨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然而高校大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素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思想锻炼意识与锻炼的习惯,与国家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相差甚远。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政策的指导下,高校应把阳光体育融入校园文化中,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因素的分析 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1大学生自身层面 在大学阶段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不按时吃早餐或不吃早餐;为减肥而节食;将课余时间投入网络游戏、聊天或娱乐上;喜欢“静”、“宅”,不喜欢“动”,怕苦怕累、不喜欢对抗性强或容易受伤的体育项目;忙于社团工作、学生会组织的活动或社会工作兼职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体育锻炼减少。 2.2家长层面 许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成才观,轻视体育、轻视锻炼,父母也很少抽出时间陪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2.3学校层面 2.3.1学校没有把阳光体育的政策、实施办法落实到位。 2.3.2中学阶段,学习被作为重中之重,体育被领导、老师和家长忽视,中学阶段的体育被严重的边缘化,体育课可上可不上,体育运动时间被轻易的占用,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2.3.3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者,但是高校目前中间体育教师力量是随高校扩招而进入高校工作的,部门体育教师仍然秉承以前的教学内容、方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同学们的需求。 2.3.4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把握不够,活动开展多形式化、强制化,而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限制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优化对策 3.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做到早睡早起,按时吃早饭,健康饮食;养成健康减肥的概念;丰富课余内容;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工作、生活内容等。 3.2遵循校园阳光体育的指导原则 3.2.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应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指导。 3.2.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个体自主自愿锻炼的习惯。 3.2.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和身心健康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安全第一,避免出现伤害事故。 3.2.4深化体育专项教学改革,改革学校体育赛事组织运行机制,有序推进校园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健全学生体质监测和公告制度。 4.将阳光体育落到实处 4.1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让学生走出宿舍、走进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学校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多投入经费,调动学生积极性,多给同学们留出体育锻炼的时间,在思想上得到重视与认可,使体育锻炼的思想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4.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体育课的作用。 秉承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根据个体的差异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开发多样化教学内容和项目,以供不同需求的同学,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即能学到体育技能,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体育教学要重视新兴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会容易迎合当代大学生求新、好奇的需求,对大学生产生极大吸引力,更好的带动同学们走向阳光体育。 4.3学校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体育兴趣小组或者体育俱乐部,发挥学校各类学生组织(如校学生会、团委、俱乐部)的力量,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如定期开展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趣味运动会”、各类新生球类比赛及各类院系比赛等。 4.4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监督管理机制,做好监督工作。 例如定期开展体育工作的专项监督,把监督的结果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 5.借鉴国外实践经验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特曼教授指出:“2013年,美国在校大学生1500多万,有超过1200万人有体育特长,这些人每年的体育消费高达750亿美元”。总结美国校园体育事业如此发达的原因: 5.1家长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美国人认为:“没有比陪孩子一起运动更好的亲子方式了”,家庭成员都一起运动,家长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孩子在这种氛围下成长,很容易就耳濡目染。 5.2学校有校园体育事业发展的雄厚资金保障。 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2012年明尼苏达大学通过赛事门票、电视转播、企业赞助、公益筹款等渠道为学校引来超过8000万美元的资金,学校就有资金用于校园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包括不惜花重金为学生打造最好的运动硬件软件配套设施。 5.3美国社区对青少年体育格外重视。 大多数社区一年四季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不同的体育课程,同时还配有专门的组织。比如AYSO美国青少年足球组织、LittleLeague美国少年棒球联盟、这些都是以社区组成的机构。一到周末,社区到处都是体育活动的场景。 6.总结 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阳光体育构建工作,有助于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质的改善;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箐 阳光体育论文:实施阳光体育的教育教学论文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让运动给学生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争取用三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其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二、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还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课堂教学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我们不能不加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三、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前提 (一)实施“阳光体育”首先要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以健康教育为理念贯穿整个体育教育活动已成为当前体育教育的方向。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贯穿健康教育理念下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近几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连续下降,城市肥胖和近视率居高不下,在这个关键时期,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适时地在全围范围内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这表明青少年身体健康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类学校更应确立体育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更新体育观念,提高体育教育思想认识水平,调整教学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体育管理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因此,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前提和保证。 (二)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体育教师是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的直接实施者,阳光体育”除了提倡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外,同时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阳光体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结合本校实际,寻找现有体育课教学与“阳光体育”的结合点,更新观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然而,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方针的贯彻,还是素质教育目标和“阳光体育”的落实,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在推行“阳光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适合新的教育模式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在思想品德、业务水准、身心潜质上不断完善自己。“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个体与集体的竞争和参与性等决定了实施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独特优势。所以,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为社会培养出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四、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途径 2l世纪学校体育的“健康第一”、“求知创新”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具有了个性化、终身化、生活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具有广泛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教师是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阳光体育”的根本保证。 (一)营造创新环境,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营造一种激发教师创新欲望的环境,通过外部环境的反复刺激,激发教师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要建立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加强教师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新现象、新创意的探讨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么教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体育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纵观现代学校教育和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使我们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创新型体育教9币,除了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并能对知识体系加以合理、综合地运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加强读书学习,扩大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体育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体育教师群体中要加大科研能力的推广力度,建立与科研工作相配套的激励机制。 (三)以教材教法的创新研究推动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体育课程内容要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和;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以及“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努力倡导发现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构建适合于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教材体系。而新教材体系的构建必须使教师加强对教法的创新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培训,加大职后培训力度现代科学技术运用能力是2l世纪信息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善于运用计算机制作体育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体育教学,上网捕捉信息。更新知识和拓宽知识面,改造知识结构。 五、结束语 当前,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体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体育师资职后培训的指导思想应是以新课程理念与终身学习及“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统筹安排,按需施教。学研结合,研训一体,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专业性,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职后培训的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成熟度,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因此,在体育师资的职后培训中贯穿健康教育理念下显得尤为重要。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入不足问题,投入包含硬件投入及软件投入。软件投入是指师资力量,在高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每名体育教师就会承担很多工作量,这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重,因此,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面积极性比较低;硬件投入是指体育设施,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体育设施总量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最终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拓展训练 在阳光体育文化中,倡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提倡竞争,而在拓展训练中,为了完成项目,所有的项目参与人员要集中到一起,集思广益,想出完成项目的最佳办法。从广泛参与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运动与拓展训练是存在相同之处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教学。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拓展项目,有意识的达到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选择教学内容实际就是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在保证合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以便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啦啦操、轮滑、网球等都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都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增强自身的体质,因此,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在阳光体育文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的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水平,以提高实际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人格魅力比较高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高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就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接触体育运动的机会和时间将会少之又少,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学校的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利用校园广播、海报等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锻炼意识。另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体育性质的社团,比如足球社、篮球社、健身社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团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锻炼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但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在高校中形成了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但是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十分落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因此,为了达成这两大目标,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将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作者:徐健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阳光体育论文:浅谈阳光体育开展新出路 一、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通过对近三届课间操比赛以及“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观察,结合学生体育兴趣的变化、身体素质的变化来探讨本主题。(二)调查法。通过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质检测,探讨适合于学生的活动形式。(三)比较法。将不同的锻炼方式和活动内容进行比较,得出本题结论。(四)查阅资料法。在体育当局、体育工作从业者的努力之下,我们的体育教学及延伸锻炼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更是呈多元化发展,这也离不开教育者在理论方面的大量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发表。 二、结果与分析 (一)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目标。(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2)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3)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地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锻炼。(4)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二)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则。(1)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实施体育育人功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地设置和开展各项活动,以达到对学生的促德、健体、调智、审美等的教育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2)关注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推动素质教育。(3)增强体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营造人人参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确实保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效实施。(4)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活动内容。增设集体舞、踏步操等,将艺术、体育融为一体。(三)阳光体育活动内容的开拓和创新。就目前我国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言,不同地区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如在一些民族地区试探性地实施了民俗运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结合,一方面促进了民俗运动的普及,另一方面适应了体育教学实践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对于现代体育运动的需求。就体育运动本身来说,体育活动内容具有包容性、健身性、创造性、主体性以及可优化选择性等特征,其中的创造性和融合性决定了阳光体育运动创新的可能。自2013年以来,我市开展了以自编动作为主题、以校园集体舞为主题、以武术操为主题的课间操比赛,内容和形式既生动又灵活。在创编的过程中,老师们出谋划策,齐心协力,涌现出了很多有趣的套路风格,有彩带舞、啦啦操、武术操、国学操、手语操等等,想法真是百花齐放。在教练的过程中,体育老师也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节奏、队形、动作,并向部分学生征求看法和意见,实现师生互动,以求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校园集体舞是一种具有民族风的舞蹈形式,它的动作夸张、活泼、孩子气,形式时而变换,尤其是小集体间的动作配合更是凝聚了集体,增添了舞蹈的团结之美。武术操是一种新颖的运动形式,将中华民族传统项目———武术与健身操相结合,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精、气、神和身体素质,而且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如武术中的抱拳礼,它代表的含义是虚心求学,不骄傲自大,将五湖四海的同道中人聚集在一起,代表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尚武精神。在这次的放松操创编过程中,我校更是体现了中国国学与传统武术的结合,编排了一套唐诗放松操,让孩子们在感受和吟唱唐诗的音韵平仄的同时,放松自己的身心,舒展筋络。这都是我们体育部门和体育工作者在阳光体育运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这几次的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这种多元化的体育形式更加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至于达到了培养孩子的体能、身体素质、运动热情的目的。因此,我觉得,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远远达不到孩子锻炼的需求,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才能让我们孩子的体质停止下滑。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论断,阳光体育工程只有不断创新与进步才能在全国顺利开展起来,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其根本出路就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1)将国学与武术完美结合。近年来,我国也是在大力推广国学经典教育,要求学生熟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诗经》等等,以至于各地流行了孔子学院,甚至推广到全世界。而阳光体育工程也是在大力推广中,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能起到推广作用,还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道德修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一个书香校园、国学校园、阳光校园的健康校园。(2)将健身操与传统舞蹈相结合。健身操是一种现代舞,节奏感强、律动欢快、动作遒劲有力。但是传统的舞蹈多柔软、舒缓、优美、灵动,而且借助彩带、丝绸、扇子等飘逸的道具,使整个画面充盈、唯美。因此,如果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既能体现我们身体的柔韧美,也能使动作更加变换、欢快、灵动。(3)将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融入课间操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不能脱轨进行,每一个环节应该联合成一个整体,有机融合。“每天锻炼一小时”和课间操比赛既是这个活动两种锻炼形式,也是一个整体,在课间操中穿插学校特色项目,既能增强学生荣誉感,也能激发学生培养自己特长的兴趣和热情。 作者:朱健峰 单位:义乌市上溪镇上溪小学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运动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1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场覆盖全国的学校体育活动,为了让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加强,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在学校中鼓励学生以身体锻炼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生是阳关体育运动的实施对象。但是现在其外延不仅仅是学校内部,课堂里面的体育锻炼,还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的体育活动工作。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将学校体育教育不断拓宽。 2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必要性 2.1保障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我国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体育。全面开展阳光体育是新时期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举措。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让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锻炼持正确的态度,并最终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从而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结合相关文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具体的指标,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2.2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此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测试和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可是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等级的学校会有不同的学情,同一标准在不同学校可能适用情况不一。通过本研究,力图能够完善健康监测制度,并科学地指导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2.3指导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在国家重视体育的前提下,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虽然是短期的,但是可以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的意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提高青少年群体质量,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强有力措施。 3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受到制约,其主要瓶颈是教育环境。由于受传统的偏智育的应试教育和地区不均衡的教育资源的影响,学生休息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够充足,最大原因是学生承受太大的学习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校领导和老师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缩减了体育课堂与锻炼时间。此外活动项目单调乏味、教学方法落后、学生体质监测工作不足、体育资金投入欠缺、家长错误观念等因素无不严重制约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实施。就目前而言,国内中小学在开展阳光体育过程中,组织性不强,比较松散,没有在整体上全面实施。所以,阳光体育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上的模仿性,较少学校会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客观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1)学校方面。学校中的校园文化氛围因素,由于学生的文化课负担较重,学习的压力较大,所以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意识不强。学校场地器材制约,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运动场地和健身器材的保障,而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学校由于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学生在想参与的情况下没法参加体育锻炼。(2)家庭方面。在家庭里的部分则强调家庭环境的因素,父母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及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会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产生直接影响。(3)社会方面。主要是指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方针政策等。 4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对策 体育教育要完成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任务并非朝夕之事,阳光体育运动能全面持久的开展亦非易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全面支持,使学校体育工作能够携各方之力顺利开展。学校方面则需自觉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的体育工作在家庭和社会的监督下高效率完成。本节针对研究中涉及的家庭、学校、社会3个方面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出建议。4.1学校方面:转变应对,加强学生工作。首先,学校要做好4个方面的转变:转变体育观念,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从竞技类体育转变到终身体育;转变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被动参与体育锻炼到自觉主动锻炼的转变;转变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暂时提高身体素质,而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长久性目标;转变教学评价从以往的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做好这些转变的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1)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人本位的基本方向,并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贯彻到体育课程中,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并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在体育课堂中传授学生日常中的卫生保健、营养膳食和预防疾病等知识。(2)学校安排足够的体育课时,特别是针对六年级和九年级升学班的学生,不能挤占他们的体育课课时。上课时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强度和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使其充分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并形成规律健身的良好习惯。同时,学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3)在满足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提供多样的健身器材,逐步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而且要保证体育器材设备的安全性,让学生安全锻炼。(4)在高校中对体育专业教师的培养要与中小学的实际相结合,增设专门的阳光体育研究工作室,这样可以更加系统地研究其理论和有效发展的途径,也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建设和长远发展。同时,中小学校在招收体育教师时应当增加研究生的计划,提高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使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并推广阳光体育运动。而且要定期组织体育老师参与职业培训,提升体育专业技能。4.2家庭:完善自身,营造良好环境。作为学生的第一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如果能够走进每个家庭,得到家长的支持,在家庭环境中为孩子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才能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和基础。为此,家长树立正确观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健身理念。在思想意识上,家长摒弃“唯智论”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育发展,更要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孩子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及劳动的全面发展。4.3社会:开创制度环境,提高体育认识度。首先,在宏观政策上,建立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公民自觉参加体育运动,形成全社会的体育锻炼氛围,以此来带动在学校中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其次,为了让学生的节假日也有充分的锻炼条件,需要在各个生活的社区中配套建设体育公共设施。同时,根据人口投入适量的社会公共体育设施,让学生在社会中能够免费从事体育活动,比如健身馆、健身广场和游泳馆。最后,在全社会中广泛宣传和营造的健身氛围,逐步加强公民的健身意识。 作者:刘小军 应依岐 单位:庆元县体育中心 缙云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运用 [摘要]因为现在国家特别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所以对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一个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可以说是国家整体素养的发展,所以体育运动水平很重要。“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推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通过讨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推行论述了推行之后重新审视的体育教学,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优势 传统的体育运动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这就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也缺乏积极性,学生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甚至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正是因为这种抵触心理,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就会敷衍,有时候会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运动任务而不情愿地完成各项体育运动。像这样不情愿的加入体育运动中,几乎达不到体育运动的效果,敷衍状态下的运动很难达到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的目标。这种情况下的运动根本不起作用,这种运动方式也是在浪费学生的运动时间。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可以制订相应的运动计划来让学生形成运动的习惯。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有固定的锻炼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在早饭前进行半小时左右的晨跑或者体操,让学生长期坚持,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学校还可以成立各种运动技能训练营,让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参加,让学生掌握一项或者几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技能。这样一来能有效督促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地加入体育活动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平常懒散的状态。“阳光体育运动”提出了更加合理的锻炼目标和体育理念,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体育运动存在的弊端有一定的改善。能让学生有运动计划和运动兴趣是提高运动质量的前提,合理的运动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运动的效率。 二、“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加入体育运动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运动,这样体育运动才能更加有效,才能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阳光体育运动”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体育运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个重点。针对这一重点问题需要老师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来解决。比如用学生来带动学生更加能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老师可以让一些体育突出的学生来作为代表带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生带动学生更加能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优秀的学生代表起到带头作用,学生才能因为看到锻炼成果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体育锻炼中。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能强硬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常规的体育运动。老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根据自己自身能力来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有的学生天生体质比较好,能轻松地进行体育锻炼,那么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参加常规训练。有的学生体质较弱或者身体不舒服时,参加常规的体育运动会觉得运动强度过大,身体很难接受。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老师能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地进行体育运动。高校学生都已经成年,运用合理的方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才能自愿地加入体育运动中,大部分学生主动运动才能调动学生整体的运动的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能做到“全民参加”,才能带动所有的学生主动加入体育运动中。老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更加符合“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 三、“阳光体育运动”注重学生兴趣 在高校体育运动中,能让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十分重要。老师要提出一些相关体育运动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比如加入一些竞技性的活动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针对高校男生可以推出以篮球比赛为目标的篮球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老师要增加一些篮球中进攻防守的训练,投篮以及三步篮的训练也要适当增加,老师针对男生的心理制定相关的训练计划能提高学生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对女生来说,老师可以给学生开设一些塑型的健美操和瑜伽活动,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新型的运动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高校女生的特点可以知道,女生大多数都热衷于身材的塑形,而新型的健美操和瑜伽课不仅更加有趣,更重要的是满足大多数女生的心理需求,能在运动过程中有塑形的效果。开设新型的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体育训练。老师通过了解学生的运动心理来给学生制定相关的体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找对了适合学生的运动方法,就能让学生对运动越来越热爱。 四、总结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新型的运动理念。推行这种运动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体育运动教学的效率对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推行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还需要更多的相关人士为“阳光体育运动”提出更加合理的要求。 作者:肖英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下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公众的焦点。这种问题的发生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课程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教师太过于强调体育课堂强身健体的作用,把体育课程定义为一个学生自由活动的课堂,甚至把一些体育课程变得机械死板,大部分学生喜欢运动、喜欢体育,但是却不喜欢体育课程,这就为体育课程的高效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阳光体育理念也逐渐成熟,并且已经在许多高校地区得以应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阳光体育理念,打造一个高效率的高校体育课堂成为了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扩充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基础,致力于增强和完善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该文将针对高校阳光体育的开展形式予以论述。 1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模式,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促进阳光体育持续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强调课程开展的协调性,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很多高校的选课机构很不完善,许多学生可能对自己的体育课程非常不感兴趣,但是还要单纯为了上体育课程修学分而上体育,这就违背了阳光体育理念的本质要求。一旦学生失去了体育课堂兴趣性就会在课堂中失去了目的性,也就不能在体育课程锻炼中放松自己、强身健体。因此高校需要逐渐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课程模式,教师也要在教训活动中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运动兴趣,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另外高效体育课程设置也要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做到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促进阳光体育的持续发展。高校体育要做到教学活动中的针对性,就像针大一的学生首先讲述体育基础知识和教学内容。比如教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层层深入、逐渐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上半个学期要加强学生对体育理念的认识,首先开展基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先增强学生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先讲授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能力要求,比如要首先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对抗能力。因此这一时期教师可以先做一些体能训练,给学生下达一个训练目标,增强学生的运动信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体育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随后体育教师在做一些针对性、专项性训练教学。比如有的学生选择的篮球,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述一些篮球的发展历史,然后给学生讲述一下篮球的一些基本技巧和规则,巩固学生的篮球基础能力水平,然后让学生进行组队打比赛,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阳光体育持续发展。 2更新课外活动内容体系,使课外活动成为大学生实践阳光体育的主要途径 在许多高校地区低年级学生还做一些课外活动,但是到了大三、大四学生很少做一些课外活动,这种不规律生活习惯对学生体质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激发起学生的的参与热情,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课外活动内容体系,多开展一些趣味体育运动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课外运动不同于体育课堂,学生有着更多的自由性和选择性,因此学生的参与性也就更高,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使课外活动成为大学生实践阳光体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外活动中除了增加趣味性以外,还要增加运动的安全性,消除安全隐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实践开展越野活动比赛,比赛的全程以5公里为目标,根据高校校园路线进行标定,另外还可以在路程当中适当的增设一些障碍,比如一些板凳、水潭之类的小障碍物,这些障碍物可以让学生感到一些挑战性和满足感。此外这种越野比赛的开展还可以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报名,学院之间还可以制定一些战术策略,互帮互助共同取得好成绩。另外高校还可以举办“篮球宝贝”比赛,在校园里大部分都是男学生做一些篮球运动,这个比赛就是要增强女学生的参与性,比赛形式规定为三女二男,而且在比赛过程中男生不能防守女生,也不能阻挡女生的进攻路线,而且在抢篮板球的时候不可以跳跃,男生只能在三分线及以外投球。这种“篮球宝贝”的比赛形式突出了女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女生的参与性也就更高,同时篮球比赛的趣味性也会因此增加,观众也会被男生的窘迫行为所逗乐,有利于阳光课外活动的高效率开展。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接力跑的比赛,每一位学生只有在完成一个小游戏测试之后才可以完成接力,比如一些你画我猜游戏和筷子夹乒乓球等简单游戏,做完游戏之后才能完成传递接力棒,然后再由下一名学生做任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课外活动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对阳光体育的高效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3建立与阳光体育评价相一致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体系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教师教学效果以及一些突出教学成果的评价,另一种则是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评价。通过建立一个与阳光体育相一致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可以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育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另外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体育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强学生运动健体的信念。通过评价机制不仅要起到监督的作用,还要对学生的整体能力做出一个评定,然后指定下一步的体育教学计划,提高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教学质量。比如高校可以在每一个学期制定一些基本体育能力的测定指标,比如第一个学期测定引体向上、1000m和跳远,其中引体向上8个为达标、12个为及格以及16个满分这几个档次,通过档次的划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1000则是根据时间来进行划分,3分20秒以内为满分、3分45秒以内为及格以及3分55秒为达标三个档次,同样跳远也要划分出几个等级。而等到下一个学期之后可以制定实心球、100m和坐位体前屈等三项基本测试。另外针对一些专项运动,比如篮球和足球等还可以进行专项测试,就像篮球可以测试一些三步上篮和罚球线定点投篮以及带球跑三项,而足球可以测试学生定点射门和带球绕杆以及垫球三项基本测试。通过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质评定,对提升阳光体育教学深度有很大的帮助。 4结语 总而言之,阳光体育是现代体育教学中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阳光体育课程的深入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期间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努力,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引入多元化的教学元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逐渐深入阳光体育教学理念,致力于提升高校学生体质状况。 作者:刘西锋 单位:西藏农牧学院 阳光体育论文:高中“阳光体育”理念初探 1解读体育课程标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始终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教师和学生。而这正是目前体育课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转变这一传统观念。而想要做好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首先就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根据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由于课改内容中没有对体育教学的内容有太过硬性的要求,而这就恰好给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足的自由权,可以让他们不再受过去传统教育所带来的束缚,这样的话,就能够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处于对“健康第一”的标准,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将教学内容分成多种种类,如精学类、粗学类等。而如果选择的是精学类,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安排具体的教学计划。例如,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球类项目比较感兴趣,于是教师就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将足球、篮球等这些球类项目当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种根据学生爱好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能够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学校定期举办的各种球类比赛,就会更加让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兴趣。下面我们就以篮球为例来具体的说明一下。在刚开始上篮球课时,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热身运动,之后再让学生活动身体的各部分关节,紧接着以一臂间距散开,讲解动作要领。而在课程开始以后,教师可以挑选一名篮球技术不错的学生来为大家做运球示范,然后教师根据示范动作来进行具体的讲解,而学生在有了先入为主的感受之后,就会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而且也会投入更大的学习热情。在运球内容讲完以后,接下来就要进行二人传球的练习。此时,教师最好还采取相同的模式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排队练习。而在这些基本功训练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对抗。并对这次比赛过程和结果做出客观的评价。而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表现差一些的学生,则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以免让他们失去信心。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在这样新颖的教学气氛下,逐渐地对体育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很多高中生一直都将高考视作学习的最主要也是唯一的目标,因此对于体育教学并不是特别的重视,认为可上可不上。这种错误的想法也是导致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的一大原因。所以,在体育教学期间,我们经常能够发现,教师投入的热情不高,而且教学内容毫无创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是特别的消极,从而造成课堂气氛非常的沉闷。而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体育教师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课堂中来。例如,在上排球课时,在进行正面双手垫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好以提高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并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创造力,以此提高他们对排球的兴趣。而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热身活动。随后教师选出一名排球技术不错的学生和教师一同做垫球的示范动作,并让大家认真地观察,然后要求学生开始进行反复的练习。或许在初始的阶段,学生会掌握不准节奏而经常犯一些错误。那么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从垫固定球到自抛自垫再到2人对垫,每一个环节都要亲自做一回示范动作,直到学生完全听懂为止,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继续练习。另外,为了能够烘托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球和垫球有关的游戏,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完成该堂课的体育教学。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能一味地去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这样无法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实,教师为了能够让体育教学课变得更加有创意,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工作,这样的话,就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可以让体育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生踢足球的课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难题,男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但是女生却提不起任何的兴趣。这样的情况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非常的尴尬。而若想解决这种差异化的教学现象,就必须要采用合理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将会踢球的学生分为一个组,再将不会踢球但想努力学好的分为一个组;另外,还要把完全对足球不感兴趣的学生同分在一个小组。紧接着,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足球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通常在第一节课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播放一些与足球基本知识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如可以是“通过观看视频,总结出足球比赛的规则以及著名的球星”,如此一来,一些对足球完全不了解的学生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足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此后,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去足球场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在训练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几个足球技术较好的男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给其他学生做一些基本功的演示,从传球、停球再到头球等,这样学生就会在具有真实感的教学方式中逐渐地对足球课产生兴趣;紧接着,教师再对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进行认真的讲解,并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进行训练,然后还要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位具有一定足球基础的学生为队长。这样的话,教师就能够分散更多的精力去指导那些几乎没有什么足球基础的学生了,另外,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监督学生的训练状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逐渐地拉近和足球的距离,这样教师也就算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教学任务。 4结束语 传统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课程,缺乏一定的创造力和趣味性,而且教学形式也过于单一,因此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想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一定要全面地实施“阳光体育”的教学理念,不过想要更好地展现这一理念的价值,就一定要在教学工作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认真探索,争取制订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高中体育教学的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徐超 单位:山东省日照海曲高级中学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专业教育教学研究 一、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现状 通过很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都不是很乐观,发觉诸多存在问题的学生都拥有同样的共性,即运动意识不强,运动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即使在初、高中教育中都不怎么参加体育活动,无论是运动会还是体育课的基础教学,甚至连间操都经常旷课。在此影响下,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仅停留在自由活动之上,而其自由活动的项目多半是躲在阴凉角落乘凉,或者三五同学聊天,也并未真正投入到正常的体育运动里。首先,体育教学难以获得重视。在传统的教育当中体育学科一直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由于教师和学校的认识错误,导致体育教育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为了能够让其他学科几块的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侵占体育学科的教学时间,这种现象在每个学期的期末都会经常看见。其次就是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不能有效的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实际的体育教育体操教学过程中,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运动讲解,或是以学生的互动方式,自由活动方式等,这种教学方式,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最后,教学活动存在局限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不同的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但这些教学活动缺乏新意,因此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教学变革的开展势在必行,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途径 1.确立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的教学目标 学校要树立阳光体育教学目标,并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进程中,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作为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重要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化、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体育教学中积极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精神。 2.运用游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法的目的是利用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难发现,在实际教学中过去更幼稚和传统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身体素质,通过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在下肢,协调、组织和控制身体;捉人游戏是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总体来说,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认知能力,但在繁重学习任务也使得学生压力增加,而“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所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并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符合学生好玩的个性,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内化。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扩展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综合性以及趣味性等特征,因此,随着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不断发展下,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为了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活动的内容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体育活动感知。例如,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采用“闯关比拼“的形式,难度设置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跑步、跳跃、伸展、弯曲等姿势融合到闯关项目之中,并设置相应的障碍物,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育潜能进行合理分配,让学生的游戏活动之中培养体育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7]。 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 其一,加紧贯彻阳光体育运动活动思维入现代高校管理之中。阳光体育运动能否科学举办,长久举办,其关键在于高校管理者是否为阳光体育运动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对此,高校管理应贯彻并深度融合“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将培养学生身心素养放在教育教学真正的第一位上。其二,增加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种类与形式。真正的阳光体育运动精神是借助运动来锻炼学生的体魄与精神。因此,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不应仅注重体育活动的开展,其可借助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高校民意普查,选取学生喜爱的活动融入到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之中,增加学生参与不同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于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中逐步意识到体育全民化、体育终身化,并在未来离开高校之后也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身心与体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阳光体育运动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故此,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应结合阳关体育运动相关要求,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体育重视,并借助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开展拓展体育教学活动,以期不断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刘彦忠 单位:锦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阳光体育论文:初中阳光体育探索 摘要:初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联系着小学与中学的教育,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在快速发展,所以有必要促进体育教学提高效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体魄不断增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正在由“快乐体育”向着“阳光体育”转换,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当今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快乐体育”重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找准学生的兴趣所在,从学习兴趣入手分析,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阳光体育”是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促进“快乐体育”朝着“阳光体育”的正确转变是关键。 关键词:初中体育;“快乐体育”;“阳光体育” 一、引言 促进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合理地运用快乐教学模式,促进中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对于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而言,促进“快乐体育”朝着“阳光体育”转变已经成为教育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二、关于“快乐体育”和“阳光体育”的概述 (一)“快乐体育”“快乐体育”,重点在于“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促进体育教学方式的丰富多彩,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觉轻松愉悦,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加深对体育课程的理解,感受到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从而使学生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快乐体育”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然就成为了体育学习的主人,这样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断促进学生综合体育水平的提升。(二)“阳光体育”“阳光体育”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不断吸引青少年对于体育运动的注意,从而积极地走出教室,在操场上,在大自然环境中展开各项体育锻炼,不断促进自身身体素质的增强,“阳光体育”号召青少年坚持每天有规律地运动不断促进身体素质的增强。(三)“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之间的关系相比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及“阳光体育”都充分地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两者更符合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特点,这两种教学理念都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促进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从“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的一系列探索 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需要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师需要认可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促进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快乐体育”和“阳光体育”进行有机地结合,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体育教学需要充分尊重“阳光体育”教学,促进“阳光体育”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顺利开展和推广,让初中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教师需要加强对“阳光体育”的认识,认识到“阳光体育”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合理地体育教学设计,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程及课程进度。保障中学生每天都能够适当地运动,这样才能促进全民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教师开展体育教学需要格外注意到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兴趣入手,不断提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感受到体育带给学生的乐趣,了解“阳光体育”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二)促进教学模式地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必须依赖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初中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自己的传统施教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方式变得灵活有趣,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进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体育练习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练习和比赛练习等体育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总之,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结合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阳光体育”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三)创设合理的情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快乐体育”同“阳光体育”有明显相通的地方,所以“快乐体育”中的很多教学理念在“阳光体育”中都可以得到延伸和拓展,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创设情景法创设合理的情景,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会到阳光及操场对于体育学习的价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具体的人物形象,例如可以利用中学生熟悉的伦敦奥运会的举办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自己喜爱的体育健将,这样学生就能快速地体会到“阳光体育”的趣味性,从而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体育学习。(四)重视游戏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需要教师对初中体育教材有全面清晰的认知,这样在利用游戏教学的时候才能找到合理的切入点,促进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可以抓住学生喜欢竞争的心理,开展竞技体育,让学生接力跑,由于是一种体育竞技游戏,所以学生不会感到厌烦,更不会感到负担,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在阳光下开展体育活动,促进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需要重视“快乐体育”朝着“阳光体育”教学转变,当然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需要充分利用“快乐体育”优势,不断促进初中学生“阳光体育”精神的培养。此外还需要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阳光体育”的重要性,不断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作者:傲蕾多银 单位: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运用 一、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标志和特色,它是班中所有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相处中形成的一种班风,优秀的班级能够让班级学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整个班级。班级文化就像指向标,具有导向作用,首先班级文化的结构和内容能够影响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1]。目前,很多中职班级都开展了文化建设活动,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部分中职班级的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将文化建设变成了固定的条款,没有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作为最终目标。这导致工作开展效果差,一旦离开监督就完全停止。另一方面,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文化建设活动难以开展。另外,中职学生大多经历过中考失败,他们的性格有些叛逆,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也不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中职班级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进行耐心温和的教育和开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从而由个体到整体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 二、阳光体育活动在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少年强,则国强。”由此可见,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对国家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要想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除了要有充满学识的大脑外还需要有强健的身体,所以为了国家能够发展得更加壮大,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被我国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太过深刻,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多都是以文化课为主,导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的课桌上度过,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很少去操场上运动,这就使不少青少年体质下降,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也导致青少年的体质下降[2]。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阳光体育政策来引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让青少年多活动、多锻炼,首先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多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教师要起到督促的作用,避免学生因某些原因而逃避体育运动,只有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更好地去学习,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 三、将阳光体育运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措施 (一)以阳光体育锻炼学生意志,促进学习 除了在平时的学习中建设班级文化外,体育运动也可以建设班级文化,比如,灌南中专就利用阳光体育活动建设班级文化。体育运动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坚持不懈的精神,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挑战极限的决心,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体质,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能够使班级氛围变得活跃,从而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以阳光体育增强班级凝聚力 为了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灌南中专举行了校园长跑接力比赛,在比赛中,学生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跑完全程,懂得了坚持和迎难而上,大家相互鼓励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不仅如此,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由此也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学校还举办了拔河比赛,比赛时,参赛的学生使出浑身的力气,拉拉队则是在旁边不断地加油,此时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只有一个目标,从而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是体现这个班班级文化优良的首要标准。为了增加班级的魅力,学校还举办了篮球赛,男生在球场上挥洒汗水为班级争光,女生则编排啦啦操为男生加油打气,由此展现出班级的魅力所在,阳光体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的活泼和激情充分展现出来,加强了班级文化的魅力。 (三)以阳光体育增进师生关系 除了学生的努力和互帮互助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外,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所以,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例如师生接力、师生篮球赛之类的体育活动,都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由此可见,阳光体育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是班级文化最重要的内容,班级文化作为一个班级的标志,不但是班级学习态度的体现,也是班级对待生活的体现,只有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和进步。总之,学校要多举办阳光体育活动,它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还能够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岳增亮 单位: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阳光体育论文:“生态式”阳光体育运动观研究 一、走向自然,沐浴阳光,构建绿色阳光运动观 生态式阳光体育运动观强调人的主体性发挥,并将体育运动纳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认为体育只有根植于自然生态系统中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在阳光下组织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不仅仅是限于空间上的户外活动,还要在环境选择上下工夫。摒弃传统封闭式操场教学的局限,推动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比如:以“前滚翻”教学为例,其目的是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并提高学生对身体的掌控力。教师选择了充满阳光的绿色草地作为学生锻炼的场所,利用草地的柔软性帮助学生完成训练。为了让学生掌握训练的要点,教师首先教授学生徒手操:头部运动、肩绕环、腹背运动、腰绕环。让学生在阳光下、绿色环境中享受自然环境对人的恩赐,实施有氧运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选择阳光指数、绿色指数均高的环境进行锻炼,以转变学生局限于体育课堂锻炼身体的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生态化的阳光体育运动观。 二、调适心理,养护心态,构建全面的阳光运动观 人是生态式阳光运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阳光运动要符合人自然成长的规律,顺应人成长的自然天性,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谐的阳光心态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优化教学策略,如体育游戏、精神激励、心理暗示等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让学生体会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比如: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掌握跳跃的操作要点,让学生学会两腿用力蹬地起跳、脚跟着地、落地平稳。教师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中玩、玩中练、练中创的乐趣,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体育运动理念。游戏中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精神上得到放松,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实现阳光体育从身体到心理的全面阳光。 三、生态开发,优化项目,建构开放的阳光运动观 生态式阳光体育要在原有体育项目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根据地域化的资源,让老游戏焕发新的生机,并吸取科学的元素,进行创编,大胆地将音乐、美术、表演、民间艺术资源、时尚元素等整合到体育项目的开发中。如轮滑、滑板这类受小学生欢迎的时尚运动,也应引入到阳光体育中,彰显阳光体育的时尚魅力,形成开放性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比如:以“仰卧起坐”教学为例,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培养学生灵敏性、速度性等。由于仰卧起坐通常是固定在垫子上练习,而这种反复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失去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将滑板车引入到教学中,通过滑板车比赛,锻炼学生对方向掌控的灵敏性和奔跑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弹跳能力的发展。这一创新运用,迎合了学生的喜好,激起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重塑学生体育运动观念,从而构建时尚、开放性的阳光运用理念。 总之,生态式阳光体育运动观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它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体育运动要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注重环境、人、社会的协调统一,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教师应构建绿色、全面、开放的阳光运动观,从环境的选择、心态的养护、体育项目的开发等方面下工夫,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展现。 作者:王志杰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中心 阳光体育论文: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景德镇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情况进行探讨和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我通过查找很多阳光体育开展情况的相关文章,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抽取其中一部分,为本文提供有效证据。(2)问卷调查法:我先通过学生发放有效问卷350张,各自对景德镇市部分中学分管领导、体育老师、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及时收回供分析论证。(3)数理统计法: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利用相关数据做出分析,取得结果供本人论证。 二、调查对象: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我国中部的各中学积极听从国家指挥,在校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与此同时在市教委组织下,进行各种体育节比赛。但是时间不长,由于很多原因,在阳光体育照耀下的学校体育慢慢又回到以往的状态。我通过很多数据得出结论。 三、景德镇市各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分析 1.各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现状 由于各个中学的上课时间不同,安排体育老师的出操,晨跑,做广播操,专门性练习不同。在调查中体育运动开展的前半年占调查学校总数的78.8%左右;到了后半年就降到了25.1%,调查中有些乡下中学后来几乎不做早操和课间操,但是还可以看到几个学生在跑步,这就说明有的学生还是想上体育课的。其实大家都知道早上进行体育锻炼的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中午不管是课间操,还是眼保健操等,都可以调节自身的身心健康,下午锻炼可以缓解疲劳。在学生组织的活动中,有老师指导的占到问卷总数的70.2%以上,而在阳光体育之后,从问卷中反映不是很理想,活动中有教师在进行指导的学校只占了15.7%,所以阳光体育开始是比较难的。如下表所示: 2.各中学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学校经费的投入、参加人数的多少 从问卷里面我们可以找到,在阳光体育开展刚开始,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是很高的,问卷上可以看出来参加的人数达到了75.5%以上,学生都觉得阳光体育运动很新鲜,大家都想去锻炼,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是往后,就慢慢下降到26.9%,其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次,再从学校的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刚开始开展时,景德镇市各个学校的财政平均支出占整个教学投入的25.3%,从某些方面来说应该是比较多的,但是到了以后变成9.2%,下降了不只是一点点。其实,对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优与劣,顶多还是在于学生自身的态度方面,从问卷的数据可以看出,开始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占了80.6%以上,但是到了后来却变成16.5%,基本是没有了。在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相似的情况,老师们自身的态度从82.4%降到最后的33.8%。大部分体育教师觉得学生的支持力度不大,场地小、器材少。阳光体育活动时间经常被占用,经费的投入和用途也不明确,所以很多体育老师也因此没有了积极性。景德镇市各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要做到在思想上统一,意识上要提高认识,扩大宣传,营造气氛,要加大投入,全民参与,积极响应。“阳光体育运动”是保障学生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家都希望“阳光体育运动”不只是一句空话,也希望教育部门支持,不要觉得是“行为艺术”,要继续开展下去,“阳光体育”的开展也不是靠有关职能部门一纸文件就能响应的,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阳光体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的是“愚公移山”的精神,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各位家长的支持与帮助,“阳光体育”这条路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长远,真心希望广大青少年能够真正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向阳光体育运动,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作者:程红兵 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阳光体育论文:阳光体育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1阳光体育的特征 阳光体育的对象是所有的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这个权利,都应该享受阳光体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不能对所有学生按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在尊重个体差异的时候也要注意集体的统一,制定集体的目标,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我们现在要培养的人才不是只会埋头苦读的学生,而是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学生应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既能在学习之余让自己得到放松,又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永远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 2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在一些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存在着一些体育教学目的不明确,培育出来的体育方面的师资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专业水平的进步。想要是教育专业水平得到提高,相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措施使得提高体育专业的师资水平这一目标更加明确,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2.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从大局上来看,有很多的的方面存在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专业化程度不够高、教育目标不明确,校方不能做到合理分配学生的课程,不能很好的按照最初制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对于教师指定的学习计划,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进行灵活的变通,教学部门单单对于教学计划和课程进行相应的缩减,难以体现教育水平的专业化程度,更甚至无法保证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教育改革不能真正的匹配相应的制度,使得其不能达到政策初期所预想的结果。2.3培养方法不得当: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法存在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本身的问题,例如硬件设施达不到,不能够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是教师水平,例如教师水平达不到平均水平,授课方式比较传统,不能采取新的教育理念,尤其年长的教师甚至抵制新的教育理念,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3体育教育专业应朝哪个方向进行改革 3.1课程设置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的体育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满足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现在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并没有得到创新和改革。传统的模式是老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体育技能进行传授,例如球类中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的打法,篮球的三步跨栏等。学生以通过考试,获得学分为目标,来进行学习,并没有从中体会到快乐。更有甚者,一些体力不太好的学生,拿体育课当一件痛苦的事,通过申请保健课的方法,逃避体育锻炼,这样这能使自己的体能变得更查。为了测试学生体能,每学年初都会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测试,好多同学不惜花重金找人替跑,这体现了当今体育教育的悲哀。因为学校对于课程设置的缺点,不能够给学生提供满意的教学,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个技能,丧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3.2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是现在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应该学会的。不可否认,很多学生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致他人于不顾。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很多事情单凭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这项能力是每个人都要掌握的,这也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进行团体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如接力赛、十人十一足、十人跳绳、穿越电网等集体项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又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3.3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培养学生创新和思维:众所周知,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体育教师。如果想要取得改革的成功,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真正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其自愿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不再把得到学分、完成学业作为学习的目标。我们要对教师进行培新,使师资力量得到提高,体育教师变得更加专业。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接班人的学生必须要拥有创新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只要勤于思考才会进步,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 4结语 体育教育的改革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体育教师的素质改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其成功的保障。对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培养出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于德生 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教师进修学校 阳光体育论文:初中阳光体育拓展训练分析 摘要:随着初中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精心设计拓展训练,让学生在拓展训练活动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体验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体育课参与度,丰富体育课内容,推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教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阳光体育运动;拓展训练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在学校内掀起一场体育锻炼热潮,营造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气氛,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基础和强劲动力。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的新时尚,有着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符合初中阳光体育运动的素质教育要求,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初中体育素质教育。 一、拓展训练教学目标 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要遵循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习领域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拓展训练在满足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大目标上有着更大的教学优势。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树立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在拓展训练中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目标。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转型关键期,多数初中生有着叛逆心理,在拓展训练中让学生参与团队合作,体会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也是拓展训练教学的一大优势。 二、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实行“体验—感悟—分享—经验—应用”教学模式,经过循环式五大环节才能真正完成拓展训练项目。在体验阶段,学生亲身体验拓展训练项目,锻炼身体素质,参与体育运动;在感悟阶段,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成败,感悟自己体育运动收获;在分享阶段,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倾听其他学生的感受,分享体验、感受,深化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和感悟;在经验阶段,学生经过相互交流分享感悟,分析成败原因,获得拓展训练经验,升华体育运动思想和方法;在应用阶段,学生结合拓展训练所得,总结经验教训应用于体育运动和生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力求在一节课内完成拓展训练项目,做好准备活动,注重过程分享,教师要适当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场地和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拓展训练项目难度。 三、拓展训练教学内容 结合初中阳光体育运动条件、初中生特点,选择合理的拓展训练内容。初中生性格叛逆,对社会、父母、学校较敏感,可能会出现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可以选择合适的拓展训练项目,如无敌风火轮、信任背摔、齐眉棍、驿站传书、盲人方阵、众志成城、解手链、七彩连环炮、十人九足、袋鼠跳、链接加速、搭桥过河、心心相印、地雷阵、盲人足球、电网、人椅、珠行万里、疯狂的设计、高空飞蛋等,增强学生间的信任、合作,增加学生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个性叛逆期,有一些拓展训练项目并不适合初中阶段,需要体育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施情况,改编合适的拓展训练项目。 四、拓展训练教学评价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要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可行性、安全性、全面性”原则。在拓展训练科学评价中,要合理、明确地评价,切忌依靠经验评判。在拓展训练发展性评价中,要关注预设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关注拓展训练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而非学生是否完成拓展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对拓展训练实施激励指导和调节反馈,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在拓展训练中,安全是生命,需要在拓展训练项目中将安全置于第一位,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在拓展训练评价中,要对五大教学环节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的全程表现和感悟分享,实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实现阳光体育运动拓展训练评价目的。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是必要的,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符合阳光体育运动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将初中阳光体育运动和拓展训练相融合,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参加拓展训练,学习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增强体育运动趣味性和实用性,实现初中体育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为初中体育教学指明课改新思路。 作者:王峰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沩滨中学 阳光体育论文:论阳光体育在初中体育教学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的健康是祖国发展的基石,确保青少年健康是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发展储备必需的人才。以初中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围绕阳光体育运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及完善对策进行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初中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阳光体育运动是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一项对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进行培育的活动,意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大力推广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心情,使学生处于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需要将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理念、方法、模式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全面渗透。 一、初中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阳光体育运动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在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深随着新课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逐渐实行,很多学校针对本校的体育教学情况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虽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效果欠佳。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将教学的关注点全部放在了以语数外为代表的主科上,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与学校一样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剥夺了他们的运动娱乐时间;在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的情况下,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难以在初中体育教师中得到贯彻学习,导致大多数体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体育教学,从而出现重体育活动组织、轻体育理论教学的情况,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实效性的提升。2.体育经费不足,相关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力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相应体育经费的支撑来为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运动学习环境,这其中就包括室内外体育场馆、篮球、排球、单杠等。但一些学校迫于对升学率的考虑,将本就有限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投在了对语数外主科的建设上,导致体育教育经费短缺,从而限制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也难以保证学生每天正常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高质量的体育运动。这也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一项现实因素。 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初中教学中开展的措施 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项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结合本文上面所提到的阳光体育运动在初中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是学习成绩。树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思想,身体健康是学生得以进行各项学习活动的基础。所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至关重要。教师应充分结合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针对性地制订学生的体育锻炼计划。在学习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既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压力,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2.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应树立学生健康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改正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应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走到阳光下,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同时,有关组织应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逐步普及体育运动知识,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3.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完善相关制度,做到有效监督完善的体育教学设施是保障体育教学活动得以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保证每笔体育教育经费都用到实处,严禁占用甚至取消体育教育经费行为的发生。如,添置体育用具,更新校内体育器械,完善校内体育场馆建设,彻底改变一班学生轮流使用同一体育用具的情况,从而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完备的环境支持。同时,还应完善体育教学的相关制度,并进行有效监督,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切实开展。如,健全初中体育考评制度,完善体育教学监管制度等。 作者:刘伟 单位:日照港中学 阳光体育论文:初中阳光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现在开展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校并没有真正领会“阳光体育运动”的精髓,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和体育锻炼(体育课的素质练习、各类运动会比赛)。“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针对这一要求的系列体育活动则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红寺堡(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回中)2.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电脑搜索文献、查阅相关资料、翻看有关书籍等途径收集信息,为本次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搜集,最终整理出吴忠市红寺堡区初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00份,每所学校6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为290份,回收率为96.6%,这将成为我们研究的事实依据。(3)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获得“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前后的变化趋势,最终得到的统计值就是这次评价结果。 二、“阳光体育运动”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各初中的开展现状 首先从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由调查结果可知,红寺堡区各初中对“阳光体育运动”宣传不到位,有0.7%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没有任何认知,它意味着这些学生压根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名字。在调查中也有63.7%的学生只是听说过“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名字,而不知道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说明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个知识概念的宣传普及还不到位。据调查,只有3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他们是有必要的,而有2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没有必要。由此可见,我们要认真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学生有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从表3中我们看到44%的学生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课业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有13.7%的学生没有兴趣,有42.3%是因为没有适合的场地。数据发现现在制约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更多的是外因。 三、结论 红寺堡区各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在大多数学校得到了基本落实,但是由于场地器材的不足,体育经费不足,加之学生学业压力大、没有过多的时间等因素影响,并未真正达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提出的有关目标和要求。 四、对策 1.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度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阳光体育运动”。其次,要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来抓,不能走形式,应付检查,在学校日常工作教育中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考核管理,促进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教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3.以社团活动带动课外体育活动首先,体育教师为导师,建立社团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其次,每周三下午第六、七节课为社团的活动课,导师组织指导:最后,改变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被占用的情况,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作者:杨平虎 苏斌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回民中学
装修与设计论文:住宅装饰装修的设计与施工浅析 摘要:由于,住宅装饰装修设计与施工的范围比较广,因此本文中结合其基本原则,对住宅室内装修的设计及施工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住宅装饰装修;设计;施工 一、住宅装饰装修的基本原则 住宅装饰装修的基本原则,对住宅装饰装修设计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住宅装饰装修对原有设计结构不能造成破坏,墙、梁、柱和板等共同组成住宅的立体结构,在对其进行装饰装修设计施工的过程中,避免对阳台、窗间墙的截面面积、墙体、分隔墙等造成破坏。二是住宅装饰装修不能随意增加永久的荷载,避免增加不适当的吊顶、安装大吊灯、制作顶棚等,从而避免房屋构件承受的永久荷载过大,减少潜在危险。三是住宅装饰装修设计施工,不能任意敷设电线,随着住户用电量的不断增加,致使住宅装饰装修过程中,室内外敷设电线情况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易导致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所以,在电线敷设设计施工时,应合理严格落实相关操作技术规范。四是在住宅装饰装修过程中,要合理选择装饰装修材料,选择经阻燃处理且性能优良的装饰装修材料,通过精心设计和施工,提高住宅装饰装修质量。 二、住宅装饰装修的室内设计 居室是供人们生活起居的空间环境,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居住者的审美心理。在装饰装修前应确定好家具与各种设备设施如厨房、卫生间设施,家具数量及体量,家用电器等主要物件;然后请专业人员设计好水电方面后就可进行装饰装修设计了。 (一)基面装修设计 在地面铺装方面,应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拼装木地板、地板砖、地毯、美术磨石等。经济条件好住户的也可选用花岗岩、大理石。无论用什么材质,都应与天棚、墙面及家具相统一协调。一般说不宜色彩太艳,亮度太低,图案太繁。基面与顶棚和墙面共同构成整个室内环境,必须与顶棚和墙面的环境协调一致,并且必须与家具等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地面图案的分划必须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图案还应该强调韵律感与连续性,对于走道、门厅等地的图案还应该具有规律性 与导向性。基面的装饰和装修必须考虑楼面的结构,其设计必须考虑防潮、保温、隔热、防水等各种物理性能需要。 (二)墙面装修设计 在墙体方面,有的住户在墙上大做文章,做成各种凹凸造型,既影响空间视觉,也不利于清洁卫生。即使特别爱好,也不宜大面积做,可在某些局部结合实际处理一点小体量的壁纸之类的,作为点缀,不可滥用。有的住户爱在起居室主墙面设置整块大镜面或大幅画这并不可取。电视机、音响设备等大多在起居室,高光洁度的镜面反射它们的声音,影响室内的声音清晰度。同时,镜内空间的实体空间因镜面作用,二者不能完全统一在一种透视关系中,产生空间不稳定的晃动感,形成整个空间的杂乱视觉效果。大幅画面也不能与室内空间统一协调,画面色彩面积太大也难与室内整体色彩融合,单一画面内容长久下去也会令人生腻。它们都会产生一种华而不实之感,不适宜家庭。墙面适宜装饰一些与空间比例适度的画幅,装饰物品,或是一些“土气”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物品和自然物品等,会使人感到及朴实又高雅,别有一番易趣。不论墙上装饰为何物,都应与装修、家具等风格协调。墙的饰面材料非常丰富,一般来说,卧室不宜用石材,瓷砖等硬质材料,因为它们会产生一种冷漠感。厨房、卫生间不宜用木质及软质的织物墙纸之类的材料,既不利于清洁又不利于防火防潮。大面积墙面,天棚面层用什么饰面材料;许多文章推荐墙纸,但在实际生活中,墙纸效果多数不理想。不是审美方面,而是墙纸受冷热影响变化大,使用一段时间后,接缝处裂口起卷非常普遍,不如涂料效果好。墙面装修设计必须保证整体性,与其他部分的装修风格保持统一,还要考虑其物理性质,因为墙面在室内具有防火、隔音、保暖等作用。在室内空间中,墙面所在的面积比较大,其装修的艺术性对于渲染美化室内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的质感、形状、图案都会对室内的环境氛围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墙面装饰形式主要有:卷材装饰、涂刷装饰、抹灰装饰等;装饰墙面的卷材有:皮革、人造革、玻璃纤维、塑料墙纸等 (三)顶棚装修设计 在顶棚方面,居住者常常误解为居室装修就一定要做吊顶,并在吊顶上安装各种彩色灯,这就是将居室商品化,是不正确的。做造型吊顶时,加上灯具或吊扇,空间非常低,人们会感到压抑、沉闷、空气不畅。不但影响健康,也达不到舒适美观愿望。造成许多家庭做吊顶的原因,除审美误区外,土建施工质量不好,天花粗糙不平,并且不能敷设安装暗线、灯具而影响美观也是因素之一。因此在保证土建施工质量外,采取合理地手段解决这一常见问题,可以进行顶棚装修。同时从审美角度看,简洁明快的顶棚非常适宜家庭环境。为了适宜一些人的审美情趣,可在墙与顶棚交界处,设计一点装饰石膏线,木线条等,可增加丰富感。总之顶棚宜简不宜繁,应保持最大居室空间。顶棚装修设计还应强调室内环境的整体效果,必须与基面、墙面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突出实用美观的要求,力求简捷完整,不能破坏室内环境,同时,还要具有轻快感、艺术感。无论是室内哪个部分的装修,都必须在合理性、安全性前提下才能追求造型的艺术性。目前顶棚的设计形式有玻璃顶棚、井格式顶棚、悬吊式顶棚、凹凸式顶棚、平整式顶棚。总之,在地面、墙面、顶棚、家具、窗帘等大面积的方面色彩不要鲜艳,应选择中性色调。这样有可能使人觉得室内色调沉闷,缺乏生活动力。可选择一些有鲜艳色彩的小的装饰物品与生活日用品如花瓶、植物、台灯、工艺品等,这些强烈的色彩对比可改变这种状况。它们添置更换方便,新鲜感强,费用不大,效果非常好,这样的家庭品味才高。 三、住宅装饰装修的室内施工 (一)防水施工 防水施工时,先用防水材料涂抹於管道、地漏、卫生间洁具根部、阴阳角以及冷热水管出墙处应明露接驳口,楼板洞口二次封堵等部位进行加强处理,然后根据防水材料的配比进行涂刷地坪及墙面。涂刷时需纵横防水各一遍,以保证防水层的密闭性,要求厨卫湿区的墙面防水高度、宽度等在相应的范围之内,干区的墙面防水高度及保养也应该在相应的范围之内。防水施工完成后,在防水养护期内,禁止人员进入,并于门口处作醒目标示。待防水养护期结束后须按要求做蓄水试验,并在墙面用记号笔做好水位标示,以利检查。 (二)地板铺设 在地板砖、花岗岩和大理石的铺装上,不能在水泥砂浆未搅拌均匀就铺装,也不可将水泥砂浆反复抹,致使水分过多浮在面层而产生气泡。这两种都会使地砖松脱出现“空壳”现象。木地板铺可采用悬铺法,本地板铺设前,需检查地面平整度及含水率,有条件情况下应开启地暖设备,即满足地暖设备调试又能充分挥发地暖保护层内潮气,同时须检测地面含水率符合地暖地板之相关要求。正式铺装前应先预铺装,选出色差较大的地板,以控制地板基本无色差。地板铺装前应注意地面清洁,地板下需铺设防潮膜,接口处需互叠。地板铺设需深入门套内部,铺设的地板与四周墙体间必须预留伸缩缝,以防止变形,并用专用的泡沫伸缩条予以固定。地板与大理石等不同饰面材料接口处,建议预留相应的缝隙,待安装结束并保洁完成后采用同地板色系之耐候胶填缝。 (三)吊杆、主龙骨、铝挂板安装 铝扣板吊顶较轻,但考虑到跨度大容易产生下垂,故必须采用轻钢主龙骨,吊点布置的要点是考虑吊顶的平整度需要,在顶棚上标出吊杆位置,吊杆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弹线时,既要保证吊杆的间距,又要使吊筋、主龙骨位置不与灯具及设备发生冲突,如遇设备位置阻碍造成吊杆间距过大,需通过增加型材做过渡支架。吊杆与结构的固定方式:钻孔安装配套金属膨胀螺栓,吊杆应通直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吊杆距龙骨端部距离也应当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防主龙骨下坠。 (四)配套专用龙骨及铝扣板安装 根据铝扣板规格,将专用扣板龙骨按一定间距用吊件挂于主龙骨,并在灯具、机电设备处加以必要的加固措施。根据铝合金方板的尺寸规格,合理确定龙骨位置、结构尺寸。安装时按照弹好的板块安排布置线,从一个方向开始依次安装。扣板安装应从一个方向依次安装,根据龙骨及条板的形式不同,条板的安装方法不同。采用卡固联接的板条比较薄,具有一定的弹性,一般采用推压的安装方式。安装时将板条托起后,先将板条的一端用力压入卡脚,再顺势将其余部分压入卡脚内。扣板条形板采用自攻 螺钉固定,自攻螺钉头在安装后完全隐蔽在吊顶内。为避免在扣板出现切割过于明显的问题,条板切割时,不但要控制好切割的角度,还要对切口部位用挫刀修平将毛边及不妥处修整好。 (五)纸面石膏板安装 将石膏板与龙骨用镀锌自攻螺丝或干壁钉固定,石膏板的长边沿纵向龙骨铺设,即先将板材就位,然后用电钻将板与龙骨钻通,再上自攻螺丝拧紧,螺钉嵌入板内,螺钉应与板面垂直且略入埋板面,并不使纸面破损,钉眼应作除锈处理并用石膏板腻子抹铺为原则,如顶棚需要开孔,先在开孔的部分划出开孔的位置,将龙骨加固好,再用钢锯切断龙骨和石膏板,保持稳固牢靠。安装双层石膏板时,面层板与基层板的接缝应错开,不允许在同一根龙骨上接缝。 (六)水电气及设施的安装。 水、电、气及设施方面的安装,水、电及燃气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安装,卫生间的浴、便、器具是安装的重点。卫生设施安装尺度是以人的卫生行为尺度为依据。浴盆高度距地尺寸和浴盆下皮距地尺寸都应当适宜。淋浴喷头高度也可上下调节以适应不同人员高度。座便器安装中心距侧墙距离或其距离他器具也应保持一定范围。 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住宅装饰装修的设计与施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住宅装饰装修,作为当代化家庭物质的表征,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因此,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的设计及施工要求,确保人们住宅生活质量的提高。 装修与设计论文:装修工程程序与原则与设计探讨 摘要:结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和设计两方面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装修的施工也是装修质量你的有力保证,如何有效的进行合理化的装修施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站在装修施工的准备及原则方面,进行很好地阐述。 关键词:家居装饰;工程监理 一、家居装饰装修程序简介 1、技术资料准备:房屋平面图、水电布置图、建筑结构图、水、电设备、灯具、洁具、家具及装饰材料资料的搜集。 2、装修初步方案制订:根据经济条件,确定装修投资与档次 3、市场调查:到装饰(建材、家具)市场了解装修行情、装饰材料价格、家具价格后制定装修总投资计划。 4、选择装饰公司:选择装饰公司要以知名度高、信誉好、资质等级较高的企业作为首选对象,同时要考虑价格因 5、确定装修设计方案 1)自己设计,邀请装饰公司报价后选定施工单位;根据您的设想,请装饰公司进行装饰设计或由装饰公司根据房屋情况进行装饰设计后,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后确定 2)设计审查:项目是否齐全;材料、设备的品牌、规格型号、数量、质量要求等标注是否明确 6、确定装修价格:根据确认的装修设计方案,审核施工预算,然后确定装修价格 7、签订装修合同:与确定设计方案和价格的装修公司签订装修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装修内容、质量标准、承包方式、材料提供方式、施工方购买材料的品牌和质量要求、工期、价款、支付条件、环保要求、施工安全要求、违约责任、保修条款、施工方承诺、争议解决方式等条款(参见标准合同) 8、聘请装修监理: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最好聘请监理工程师负责施工质量和进度;也可以在选择装饰公司时就聘请监理工程师,请监理工程师参与设计方案的制订、设计审查、价格确认及合同的签订工作。 聘请监理工程师时,要签订监理合同。明确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范围、职责、酬金及酬金支付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条款 9、装修施工过程中业主(监理工程师)要参与的工作: 1)在物业管理部门办理了入住手续后,业主需向物业管理部门申报装修方案,经审批同意后办理开工手续。协助装饰公司与物业管理单位签订装修管理协议; 2)如施工过程中改变施工方案或材质,要签署设计变更洽商单。签署前要请监理审核内容、工程量及费用的增减。涉及结构的要报物业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3)中间验收:包括材料和设备检验、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签署验收单 4)施工过程中按合同规定支付装修工程款。支付前须经监理核定工程量。 二、家居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及新进展 保护结构及安全原则: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家庭居住环境的安全。一是保护结构,对承重墙、阳台的半截墙、房间的梁或柱,无论其位置如何,绝对禁止拆除、改动。二是在装修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不得超过住房的荷载能力。三是注意保护防水层,在装修设计过程中,如果施工危及或破坏防水层,就必须进行防水层的修补或者重做。四是注意安全防火,设计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织物等易燃材料应该进行阻燃处理;根据用电器具的摆放位置,对电表容量、导线的粗细等都应重新进行设计,以避免使用时发生事故。个性化原则:首先,尊重并行使用者的自主权。其次,要根据每个人的嗜好选择突出其居室的特征。在设计中个性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居室空间内的造型、造景、色彩运用和材料选择来体现的。正确表现装修个性的方法,任何家庭在装修时都要借助一定的参照物,很多人不顾家庭的生活需要,选择宾馆饭店作为家庭装修的样本,就不可能反映出家庭的特点。突出个性要注意与整体和谐,要以长远的、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家庭装修设计。倡导“绿色建筑” 途径:(1)制定相应的建材法规,从生活层面促进环保材料和环保设备的研制和使用。(2)通过对维护结构进行改定,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促进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体系节能。(3)研制低能耗高强度材料及塑性材料。 三、工程监理建筑装饰装修 1、设计方案的确定 建筑装饰装修方案的确定,是为搞好整个工程的必需程序,任何建筑装饰装修方案必须根据业主的安全功能和要求来确定。作为监理要首先掌控工程的建筑结构情况。,水电暖通等设备的安装情况及施工的质量,布局,功能等的实际情况。同时了解业主对装饰装修的使用要求,功能要求及业主的意图。 装饰设计阶段是装修工程质量,投资控制的关键阶段,必须处理好质量和投资之间的关系。装饰装修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基本要求,使项目的质量符合现行规范和标准的条件下,满足业主的要求,另外考虑施工的可行性。 2、装饰装修工程的投资控制 在装饰装修工程中,主要设备和材料的投资占整个装饰装修工程投资约60%―-70%,其对投资控制极为重要。监理工程师还要充分研究主要材料,设备的用途和功能,了解业主的要求保证主要材料,设备的采用及采购经济实惠,既满足业主的功能要求,又降低造价。 3、建筑装饰装修的质量控制 (1)施工方法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曾规定:“高级装饰工程施工之前,应预先放样板,并经有关部门认可后,方可进行”。因此要求施工单位在大面积施工之前,应有材料的样板或做样板间,经甲方监理确认后,严格样板施工。 (2)技术措施 承担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的各单位应备有相应的资质,并包括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施工单位要根据设计图纸,施工合同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经承包单位公司及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报监理和建设单位认可后方可施工。 (3)质量保证措施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验收规范》的规定。违反设计文件和规范规定施工而造成的质量问题由该施工单位负责。装修凡涉及隐蔽验收的分项工程必须向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报验合格方可转入下一程序。 装修与设计论文:浅谈室内建筑装修设计的要点与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建筑设计与建设中,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室内设计与装修作为改善人们居住环境与质量的重要方法手段,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室内建筑装修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室内;建筑装修;设计 一、室内装修的基本原则 1、安全保护结构原则 在室内装修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安全问题。首先室内任何承重结构,包括承重墙、梁柱、阳台的半截墙等,不论其位置在哪里都是不允许进行拆除的。然后就是要注意室内材料的安全防火,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线织物都要进行防燃处理。对于室内的用电设施,插排线路等如果在装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移动位置,那么电表容量以及保险丝、电线粗细都要进行重新的设计安排。装修过程中如果破坏房屋的防水层,就要进行必要的重修工作。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材料要使用合格安全的产品,防止甲醛等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2、美观、实用、经济化原则 室内装修的目的是为了赋予房间更大的功能,在满足更好生活质量的同时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物品,最大化的满足使用者的生活需求。新形势下的室内装修设计要讲究艺术性,要符合使用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在室内装修中高效的利用有限的经济,来达到最高效的装修效果,其中包括交叉利用不同档次的装修材料,已达到不同质感不同用处的目的。在室内装修中并不提倡奢华装修,要综合考虑使用者的生活需求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制定经济实用而且美观的室内装修方案。 3、个性、环保化原则 在室内装修中要以使用者的个人爱好与独特品味为依据,通过室内空间的造型、室内布景以及材料选择等角度来凸显使用者的个性化。新形势下的室内装修也要讲究材料选取上的环保特性,要有环保意识,在节能降耗以及通风采光等方面下功夫。 二、室内建筑装修设计的要点 1、从整体设计出发,进行色彩及软装的运用 在现代室内装修理论不断丰富、完善的今天,室内装修设计需要从整体设计出发对色彩、软装等进行分析。在整体风格及色彩相统一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功能区域的使用需求并对色彩进行选择。从整体设计出发,营造个性化的协调环境。通过整体化室内设计、软装设计、色彩运用,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单品搭配效率、为业主营造高品质的居家生活质量。 2、室内装修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在室内装修设计中,应根据房间的朝向进行色彩选择,提高房间及功能区的视觉效果。窗口朝东的房间,最早得到日照,但是由于光照的转移,房间光线多数时间下处于较暗的环境。因此,在色彩的选择时应在浅暖色系中进行选择,改善房间的光照及视觉效果。而南向房间的日照时间长,使用冷色系能够使人更加舒适。北向房间缺乏光照,应在暖色系中进行色彩的选择。通过对房间朝向的分析及色彩运用,提高居住舒适度。 在室内装修设计色彩的选择与运用中,还需要根据房间的功能用途进行颜色的选择。房间的用途、功能需求是决定色彩的重要因素,色彩的运用能够提高视觉效果及心里效果,实现舒适居住环境设计目的。厨房的设计中考虑食材制作需求应选择浅亮色系,满足烹饪过程中的视觉需求。餐厅是主人就餐的环境,背景环境可以选用橙色、黄色等促进食欲的暖色系,餐厅软装则选择深暗色系。而方厅是主人待客的重要场所,其色调及色彩的原则应遵循明亮、放松、温暖熟食的选择。 在色彩的选择与运用中,应首先确定整体色调,并根据功能区域进行色彩的选择。但是,在色彩选择与应用中严禁统一功能区域出现多种主色调并存的现象,造成各主色相互影响,杂乱无章。应在主色调确定的基础上,使用对比色彩进行点缀,并突出重点,营造和谐的色彩环境。 3、室内装修设计软装应用分析 在室内装修设计中,软装是体现主人品味个性的重要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硬装修相比,软装是一门集合整体环境、空间美学、陈设艺术、生活功能、材质风格、个性偏好等复杂元素的设计学问。其不仅仅是将各类家具陈设简单叠加的过程,软装修同样需要整体设计,并注重功能区域的环境营造。通过整体设计及融合的软装色彩、造型,为主人营造愉快、舒适的环境。根据设计要求,软装应与硬装同时进行。在确定主人风格喜好、色彩喜好的基础上,以软装、硬装同步整合色考,实现整体家装由内而外的设计。通过软装设计与硬装的配合效果,达到理想的装修目的。 家具占室内使用面的30~45%,因此家具是整体家装中的重要环节,是居家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家装设计中过程中应根据风格设计要求对大件家具的分割特色、尺寸造型等进行设计,以此决定整体家居装修基本色调、风格以及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灯饰、布艺及饰品。以家具的选择、陈设为核心,实现室内装修设计的整体协调搭配、营造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室内装修设计的软装设计中,设计师应本着突出重点、搭配之上的设计原则。从材质类别、色彩等因素出发,显眼、重点家具选择高档次产品,而相匹配的家具可以选择视觉效果相统一风格的产品,为主人提供想搭配的、高性价比的装修。例如:客厅沙发是最为显眼的家具,因此可以选择高档次的产品,并以沙发风格为主调选择电视柜、小柜等产品。而沙发旁边小柜可以部选择配套产品,在风格统一情况下选择高性价比的产品,降低主人装修投入、提高整体家居档次。通过突出重点的方式,实现整体家居设计高档、低价目标,满足主人装修中对价格的需求。当然,装修成本较充裕的情况,选择配套产品更能保障家具整体材质、风格、色调的统一与协调。 4、室内装修设计中窗帘的选择与应用 在装修设计的窗帘选择中,窗帘的材质、功能等对装修的整体风格以及主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材质的选择还对主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在卧式的窗帘选择是,应选择棉麻类材质,并根据卧式风格、主人色彩喜好、睡眠环境的影响等需求,确定窗帘颜色及装修风格。而客厅透光、遮光、隔音需求下,应选择双层窗帘。以沙织窗帘增强装修效果,满足室内纵深感及透光要求。并通过植绒窗帘细腻的质地、遮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实现夜间窗帘遮挡目的。从整体风格及色彩出发,构建和谐统一的居住环境。 三、室内装修设计的根本要求 1、与民族风格和地区特点要求相符合 因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也有所差异,从风格上来讲具有相当大的差别。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地区特点、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有很多不同,从而导致室内装修设计差异很大。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特点和风格,要充分体现地区和民族特点,使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以发扬。 2、与现代技术要求相适应 创新结构造型与创新建筑空间紧密相联,应统一协调二者的关系,把技术和艺术融合为一体,全面考虑结构造型中的美感。因此,室内设计者必须对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性能以及必要的结构类型知识加以熟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范畴中涵盖了现代室内装修设计,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使现代技术与室内设计完美结合。 3、与使用功能要求相适应 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是室内设计的根本,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室内的使用功能要求,要充分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的关系、尺寸、比例,合理配置家具与陈设,对室内照明、采光、通风加以妥善解决,提高室内色调的总体效果。与人们在室内的工作、休息、生活要求相适应,使室内环境达到科学化、合理化、舒适化。 4、与精神需求予以满足相适应 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使用功能的要求,精神需求(艺术感染、视觉反映、心理感受等)也要加以考虑。人们的情感、意志乃至行为都会受到室内设计影响,因此对认识的事物规律和特征要充分考虑、研究。设计者要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及理论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从而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某种意境和构思若在室内环境中突出表现,它的艺术感染力就会非常强烈,在精神功能方面的作用就会更好地发挥。 结束语 室内设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因素化,未来的室内设计者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室内设计要求,要具备创新精神、综合能力,把握环境空间与人和谐统一的方法和观念。在丰富的物质文明面前,人性、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是人们迫切需要的,另外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艺术生活面向大众的这一趋势,满足“人性化”的特性在室内装修设计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环境的艺术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室内环境设计更全面、更深入地发展。 装修与设计论文:住宅装修设计中的室内污染原因与对策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战略,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控制工作是整个建筑工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室内装修设计中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住宅装修;设计;室内污染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室内装饰施工项目的发展不断加快,内部装修也在不断的提高,各种各样的材料被用于建筑工程中,如石头,金属,橡胶,涂料,油漆或沥青材料等。在我国现阶段。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污染对人体威害的事故发生的越来越多。室内装修污染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凸现,其产生的危害亦备受关注,至今已成为全人类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如何进行室内装饰及施工以减少室内装修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室内装修污染的来源 室内装修污染的来源只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面积使用某种材料:虽然很多装修材料自称达到国家标准,是“绿色”、“环保”材料,但那只是说明其有害污染物含量控制在国家限量标准以内,而并不是完全不存在,也就是实际上室内装修中使用到的所有材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有害物质,对空气造成威胁,导致室内环境污染。因此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大量使用某种材料,那么其相应的有毒污染物质浓度就会很高,甚至超标,比如大面积使用复合地板就有可能会造成甲醛超标。所以,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时应该避免大面积的使用同一种建材。 (二)装修工艺不达标:在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施工过程中,传统施工工艺制造的家具不进行封边,家具油漆涂抹的厚度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等。因此,装修过程对材料及工艺的标准监管必须到位才有可能将装修后的污染程度控制到最低。 (三)假冒伪劣材料:在室内装修过程中,装修材料的生产厂家以及一些工程承包商为了降低成本,生产或使用的产品不符合标准,以次充好。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选择信誉良好、符合国家标准的室内装修材料,避免造成室内环境污染。 二、室内装修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危害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环境污染过程中使用各种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及新购买的家具所释放所来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研究表明,目前室内装修中存在的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甲醛、苯、氨和TVOC (一)甲醛污染及危害。甲醛有防腐、防虫、加强板材硬度的功能,甲醛是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材料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甲醛是一种无色,但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目前,已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致癌的气体,甲醛属于一种原生的毒素,可以有效的与蛋白质结合,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呼吸道的黏膜和对眼睛的刺激,可以造成人体的肝、肺等免疫功能失常,人体长期接触甲醛,会使人体感到恶心、眩晕、头痛等,严重时可能引起鼻咽癌,当房屋建筑工程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大于0.12mg/m3时,居住在室内的人就会感到一定的异味及不适;当房屋建筑工程室内中的甲醛浓度大于0.50mg/m3时,就可能导致认得研究受刺激而流眼泪;当房屋建筑工程室内中的甲醛浓度大于0.60mg/m3时,就会使居住者的咽喉产生疼痛或者不适;当房屋建筑工程室内中的甲醛浓度大于30mg/m3时,举着在室内的人就会立即死亡;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是,房屋建筑工程舍内中的甲醛释放期一般可长达3~5年,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后1~2年都不可能过完全释放,因此,对房屋建筑工程室内中甲醛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 (二)苯污染及危害。建筑工程施工材料中的有机溶剂一般都存在着大量的苯,苯会直接抑制人体的造血功能,使人体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而造成人体发生多种疾病,苯对人体的皮肤及粘膜都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人体经过皮肤吸收或者经过呼吸道吸收会引起中毒的事件发生,短时间内吸收高浓度的苯,则会使人体发生一定的亚急性苯中毒,中毒轻者会感到胸闷、恶心、头痛、头晕等感觉,严重时可是人陷入昏迷或者致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长时间吸入低浓度的苯,就会造成居住者慢性中毒,是人体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失眠、头痛等神经性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人体患有癌症。由于苯的挥发速度比较快,在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1~2个月的通风情况下,本在室内基本可以完全消除。 (三)氨污染及危害。氨是一种无色但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属于强碱。在建筑工程装饰后,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身体出现胸闷,咳嗽,喉咙痛,眼泪,和恶心,头痛,头晕的现象,严重时还会导致人体呼吸困难、甚至造成昏迷。但是由于氨碎玉碱性,对其接触到的人体的组织都具有刺激及腐蚀的作用,大量的吸收人体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四)TVOCs污染及危害。TVOCs(总挥发性有机物)是指沸点范围在50℃~260℃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总称,TVOCs具有很强的挥发能力,并且是一种具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也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室内TVOCs聚集达到一定浓度时,人首先会感到头晕、头痛、恶心、胸闷、乏力等,严重时会出现抽搐、昏迷,此外还会影响到消化系统造成食欲不振,建筑物中的TVOCs会使人体导致记忆丧失,会严重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大脑,肾脏和肝脏等。 三、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 (一)严格选取材料,提倡绿色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工程,室内装修不应该国语复杂及豪华,应该以简单为主,选用合格的木材,尽可能的减少人造板材的使用,以减少室内各种粘合剂和油漆的用量,防止甲醛和其他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的产生。为防止房屋建筑工程室内中出现放射性污染,房屋建筑工程室内墙面应采用环保乳胶漆,房屋建筑工程室内地面可选用大理石或低放射花岗岩。 (二)严格装修的施工管理,尽量减少污染在装修时,首先应选择信誉好、正规的装饰公司和施工队伍。其次要选择正确的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的施工工艺,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对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材料进行处理,尽可能的减少房屋建筑工程室内污染,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时禁止使用处理剂,粘合剂和涂料等材料。 (三)加强房屋建筑工程室内通风换气,保持房屋建筑工程室内空气的新鲜,在装修完工后,不要立即居住,最好在装修完工后半年入住。最简单的方法是保持房屋建筑室内的空气流通,尽早的将室内的有毒有害气体释放出来,降低室内有毒气体的浓度。 (四)在房屋建筑舍内可以使用一些植物或者空气净化设备吸收空气汇总的有害气体。不同的花卉植物可以吸收和清除不同的化学污染物。具有吸收房屋建筑工程室内中甲醛的植物,如龙舌兰、芦荟、吊兰等;吸收房屋建筑工程室内中苯的植物,如铁树、常春藤等;吸收房屋建筑工程室内中二氧化硫的作物,如玫瑰、月季等。 (五)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有关标准,并积极开展室内主要污染物的检验、监测,尽快将室内污染物的监测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 (六)室内完成装修之后,一定要寻找具有一定资质的检测部门完成检测工作,要听专家意见,选择好适当入住的时间。 结束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住房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对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修装饰加强了环境的管理,对房屋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规范,以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加强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提高了人们居住的舒适程度,使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得到更安全的保障。 装修与设计论文: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中的色彩设计与运用 摘要 室内装饰艺术里,色彩是非常关键的艺术元素,合理搭配色调能够获得良好的空间视觉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物需求已从原来的生理需求发展到精神层的追求。装修建筑物室内时,要避免使用单一色调,注重合理搭配与设计各种彩色,让室内装饰设计变得更加完美,以满足人们对家居环境的精神需求。本文追求了色彩对人们感应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和不同家具功能区域的色彩设计和运用。 关键词:室内装饰装修;色彩设计;色彩运用 1引言 色彩是室内设计里非常活泼的组成要素之一,色彩是人们情感的体现,它合人们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利用科学手段搭配色彩可以良好的传达视觉效果,在视觉艺术角度看,色彩搭配可以营造富有层次、美感及性格的空间环境,色彩不仅能够唤起人们第一视觉,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而且会对其他视知觉印象产生影响。所以,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室内装饰元素。 2色彩对人们感应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色彩是对人们视觉具有直接影响的符号,不同色彩对人们色感产生有所不同,使得人们受到的影响有一定差异,色彩能够影响人们精神、情绪及心理活动,每种颜色对人们影响具体是通过刺激人们色感细胞来影响的。例如:人们看见黄色会有种轻松感觉,看到奶油色,会产生可爱天真的感受,看见红色能够给人以强烈与兴奋感觉,绿色象征着生机,所以绿色常给人勃勃生机的感受,粉色给人以浪漫温馨。如果将这些颜色的视觉感觉合理的用于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中,就可以满足人们视觉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调节人们心情。同时,合理利用颜色也能够对室内光线强弱度及空间大小产生一定调节作用。通过房间颜色也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习惯,通常情况下,人们对颜色的选择都有一定的规律和习惯,因此,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循颜色选择规律。 2.1整体求变 装饰室内空间时,如果仅仅使用某一种颜色,会形成单调感,如果在较大区域暖色里加入部分冷色则能够发挥画龙点睛作用。选择装修颜色时,一定要合理处理整体空间色调,特别要重视同种颜色的深浅变化,具体可以在综合调整窗帘、家具、墙面及地面的颜色。同时,也需要重视中反调及高反调的处理工作,让颜色得到巧妙搭配,实现统一中有变化的良好效果。通过色彩给人们感应功能带来的影响掌握色彩利用规律。 2.2色彩统一性 色彩统一性规律是进行室内装修时各种色彩所形成的总体色彩效果。进行室内装修时,第一件事就是要确定室内装饰的整体色调,常见的色调主要有三种,即:站在不同空间角度的统一考虑,从室内空间墙面、天花板及地面方面的统一构思,从室内摆设饰品种类数量、家具摆放布置等统一布置考虑。一旦主色调确定,其他装饰物颜色的选取必须服从主色调,通常情况下,墙面、家具、窗帘及地板的搭配就决定了室内空间的主色彩基调。 2.3需求差别规律 因为每个人的年龄、爱好、修养及工作不同,所以他们的色彩感应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运动员喜欢浅绿、浅蓝的颜色,这些颜色能够帮助他们消除疲劳和兴奋;年轻人多数喜欢对比度很大的活泼色系,色系对比度大可以带给他们生活节奏快感和现代化气息;老年人倾向与有稳定感的颜色,稳定感的色彩有助于老年人心情平和、身心健康;儿童比较适合具有纯度的浅粉或者浅蓝色系。 3不同家具功能区域的色彩设计和运用 因为色彩具有调节人们心理情绪的功能,所以,要按照居室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合理选择色彩。 3.1卧室色彩 卧室主色调基本由地面、墙面、窗帘、顶棚及床罩等基础色彩所决定。处理地面、墙面及顶棚颜色要统一以外,必须重视合理搭配床罩、窗帘的颜色。在设计室内装修装饰时,必须先确定地面、墙面及顶棚颜色,然后再确定床罩、窗帘颜色,进而避免它们出现不协调情况。 3.2客厅色彩 与家庭其他空间相比,客厅的展示性最强,所以,客厅的色彩应用应该最丰富。通常情况下,客厅主色调应该是具有热情的颜色,用热情温暖色调给人以舒服温和的感觉。客厅主色调也可以设计为不暖不冷的中间色调,具体家具可以选择黑色、白色或者原木色,沙发靠垫及窗帘可以选择软性的针织物,然后按照季节的冷暖变化来随时变换,进而客厅就会有跟随季节发生改变的感受,营造宽敞、平衡的空间感。 3.3书房色彩 书房作为思考和学习的重要空间,应该用绿色、蓝色等冷色调作为其主色调,这样有利于人们气血通畅,形成平稳的心境。因为书房的使用较频繁,所以需要避开给视觉上带来刺激感受,最好训勇明亮的中性颜色或者没有彩色。书房里的墙壁可以和家具选择同一种颜色,另外,对书房书柜、书桌等处的小艺术品可以选择和谐色彩作为点缀来装饰整体书房,以此打破中调环境。另外,可以在书房放置一些绿色植物来营造洁爽、安静的学习气氛。 3.4厨房色彩 厨房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但功能以外的颜色选择也非常重要。合理的搭配厨房色彩可以给厨房营造干净、使人产生食欲的感觉。厨房整体颜色需要以简洁为主,通常情况选择灰色、银色、白色为基本色调,并对这些基本色进行大胆点缀,例如:厨具上加入蛋黄色、鲜蓝、鲜红等亮色,给人以明快、洁新的厨房空间。 3.5卫生间色彩 卫生间对颜色要求很高,卫生间主色彩通常都以冷色为主要色调,色彩选择方面基本有两种,一种是黑色为主颜色的深色调,墙面、地面都以深灰色或黑色作装饰,给人以简洁干净的感觉。另一种是白色为主要颜色的浅色调,墙面、地面都以浅灰或者白色作装饰。 3.6餐厅色彩 餐厅是一家人进餐场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地方,餐厅需要以暖色调为主,以此来突出祥和、温暖气氛。选择餐厅餐桌颜色时可以选择原木色。就餐时使用的盘子、碗、筷子等需要和事物颜色相搭配,例如:选择较为亮丽的红色、橙色、橘色及金黄色等,以此来刺激人们就餐食欲。餐桌处可以布置一些带花的餐布,餐桌上方布置暖色光的吊灯等。 4结束语 色彩是装饰设计最生活因素之一,它能够充分体现人们的多情、敏感特性,并且和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在进行室内装修装饰时,我们必须用科学方法适应色彩的固有规律,灵活运用色彩知识,给室内空间营造富有层次和个性的环境,不仅满足人们消费心理需要,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装修与设计论文:浅析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管理 摘要:在建筑工程装饰施工管理中,必须结合其特点及可行性原则,制定与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施工管理措施,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完成。本文首先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进行阐述,并对其施工管理技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装饰装修;工程;设计;管理 引言 建筑装饰装修的理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与人们的文化素养、对于建筑的要求、自身的欣赏水平以及知识结构与生活阅历密切相关。有的建筑装饰装修风格张扬夸张,有的恬静素雅,也有的实用简洁或是活泼开放。由于不同的空间使用与装饰装修风格会引起人类心灵的不同反映,因此,注重装饰装修理念,追求人类的精神世界与装修环境的协调融合,进而形成心灵共鸣,是建筑装饰装修的最终追求。 一、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特点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从我国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现状来看,建筑装饰是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简称。建筑装饰主要作用是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善其性能、使用功能和美化建筑物。现代的建筑装饰通过采用各种新兴装饰技术,可以实现更为复杂、多元化的装饰工程。同时,由于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工序较多,施工环节也较为复杂。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工程的施工安全带来威胁。此外,建筑装修设计风格各不相同,装修材料多种多样,使建筑装修施工工艺呈多样性;换句话说,同一空间的施工要通过多道工序、多种工艺来完成,而同一道工序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来达到相同效果。 二、绿色装修的设计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就传统的室内装修来说,安全性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当前,绿色装修理念仍旧要重视安全性因素,把安全性作为家庭装修的基本原则,者是公众生活和享受的前提。 (二)、健康性原则 随着公众对于健康的重视度不断的增加,健康性原则已经成为绿色装修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是在装修的时候尽量的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对人力健康不利的污染,营造良好的家居环境以及自然条件,在满足室内光、空间等要求的前提下,考虑装修材料的环保性。 (三)、经济性原则 装修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般装修费用基本都在三万、四万到十多万不等。消耗着大量的社会财富。所以,装修跟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节约成为装修中不朽的话题。 三、建筑装饰装修施工理念 (一)、建筑装修装饰理念 建筑装饰装修理念,即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与人类对于建筑物的审美预期相符合时反映在人脑中的一种观念,指导了建筑装饰装修的整个过程。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设计与建造都是基于人类特定的需求,例如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包括居住与办公等;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包括教堂、纪念馆等建筑设施。我们可以按照建筑物对于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占比重大小,将建筑物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实用性建筑、纪念性建筑以及宗教式建筑。实用性建筑在建筑物中占有较大比重,其既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使用需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 (二)、装修装饰方案的确定 装饰方案是装饰理念的直接体现,而装饰理念也是装饰方案的内涵与实质,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确定具体的建筑方案,既要考虑施工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也要考虑装饰理念的新颖性以及方案的可操作性等多种因素。其中,装饰理念的新颖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直接决定着装饰装修方案的优劣。①装饰装修是对建筑物的美化,应该采用成熟的材料与施工工艺,因此,装饰装修方案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会在施工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能。②方案设计要具有经济型,既要考虑计划投资额,也要考虑设计方案的最终效果,并分析最终装饰装修效果与装饰装修投资的匹配程度。③装饰理念是建筑装饰装修的灵魂,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物的具体用途,例如会议、办公建筑“要恬静素雅”,司法机关建筑装修装饰应当“庄严肃穆”,而体育类建筑则应该“活泼开放”。 四、工程设计对建筑装饰的重要影响 (一)、建筑装饰施工组织设计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有:施工项目的工程简介和建筑施工特点分析;选择施工优选方案;建筑装饰施工准备工作;建筑装饰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计划;建筑装饰施工平面布置图。建筑装饰施工组织设计应该按照工程特点、施工地区的概况以及业主的具体要求,编制出切实可行的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对装饰工程进行全过程合理规划、运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手段。通过对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全面分析装饰工程的实际概况,规划施工方案、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技术经济的有效措施;通过对装饰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建筑装饰施工组织单位可以首先掌握人力、材料以及用具的使用情况,最终做出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通过设计与施工、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装饰施工与结构施工的相互协调,最终保证施工质量按时完成。 (二)、工程设计对建筑装饰质量的影响 工程设计的质量状况直接影响着建筑装饰的质量。装饰工程一般来说是按照工程设计所制定的计划、图纸、规程等进行的。如若工程设计没做好,会导致整个装饰工程的质量问题。一方面,工程设计中所计划采用的装饰材料的质量状况与建筑装饰工程质量是直接相关的。例如,有的设计者在设计时为了节省成本,而采用一些外观相似但是质量却不同的替代材料,这会大大地降低所装饰建筑的质量,甚至还会给施工人员和业主带来生命危险。另一方面,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中只从技术和艺术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实际施工水平,脱离了实际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按照这种设计所进行的项目,无疑会增大施工难度,在一些现有材料或施工工艺完成不了的部分,会导致装饰质量下降,装饰效果偏离预期,甚至会引起整个装饰项目的失败。 (三)、工程设计对建筑装饰施工进度的影响 工程设计的状况如何也会影响着装饰工程的施工进度。一方面,如果工程设计的图纸、计划不够严谨,在一些具体事项上缺乏明确的规定,这在实际施工中容易引起纠纷和分歧,影响着施工进度。而且,工程设计中所计划采用的材料、工艺等状况,如果脱离实际,也会阻碍工程进度。另一方面,在工程设计阶段,如果没有对整个工程的施工阶段进行有效地规划,可能会导致在一些装饰项目上所用时间过长,只能够延长工期,延缓进度,以保证整个装饰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 五、装饰装修工程的管理 (一)、充分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人的因素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工程部在工程施工之前,对施工难度的具体情况以及工程的规模应综合考虑,并进行合理的分配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人员,应在工程部的领导下,项目经理制定出详细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并组织施工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另外,还要结合施工项目的进展情况,对各工种人员进行入场前的教育和培训工程部积极组织,在入场前保证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以及技术难度充分掌握。此外,应在熟悉工程施工图纸的基础上,工程项目部发现和分析图纸中的问题,并结合工程施工特点,积极组织各单位提出具体的修正方案,在施工开始前切实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相关的项目技术人员科学合理的编制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给施工顺利有效的进行。在工程开工之前,除此之外,还应进行实地考察工程,进行摸底原有的建筑情况。 (二)、加强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 工程部在建筑装饰企业计划成本的控制下,作为项目管理的直接部门,专门监督考核目标以及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程部对于项目部的每一个岗位,都具有考核标准,每一个工程竣工之后,都要进行工作标准考核项目管理人员,真正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管理部门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监督所有工种,主要包括技能和施工方面的培训,对企业制度最终保证施工技术人员能够遵守的保持。管理部门也主要负责检查验收工程施工质量的工作,必须进行定期检查措施工程项目,保证施工质量长期稳定可靠。 (三)、加强施工工艺和材料的控制 合理的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装饰装修材料。由于现今建筑市场新型装饰材料的不断涌现,必须严把材料质量关,才能达到良好的装饰装修效果,并根据行业材料质量标准规定保证施工材料符合,而且要加强检查和验收进场材料的质量,严禁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现阶段,我国装饰装修过程中较为严重的是污染问题,施工单位针对这一问题,应杜绝在选择装修材料时的有害材料,优选材料厂家要通过招标方式,并且要加强检查验收原材料,优先选择质优、价低、无污染的装修材料。在施工中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严禁擅自变更设计方案,不得随意更换装修材料。此外,把握好施工工艺至关重要,保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应尽可能选用无污染、无毒的施工工艺。施工单位应加强严格检查交叉工序和交接工序,对于已经完成的工序还应进行成品保护的质量检查以及复核检查。 (四)、加大培训施工人员的力度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序较多,范围广泛,对工程质量要求较高。我国目前的装饰装修专业人员匮乏,因此,对保证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来说,加大设计、施工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对装饰装修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高等学校必须要加大,相关企业也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将装饰装修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结束语: 当前,建筑行业取得迅速的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而建筑装饰是建筑工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装饰装修的效果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追求,建筑理念作为建筑装饰装修的精髓所在,强调了与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契合与建筑物所处环境的协调。在装饰装修过程中,要努力控制施工质量,进而保证建筑装修装饰理念的真正实现。 装修与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装修防火的设计与施工 摘要: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人口大幅度增长、房价高涨和建房土地紧缺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城市开始了高层建筑,并且数量在逐年增加,甚至在一、二线城市,超高层建筑屡见不鲜。这些高层建筑有着复杂的结构,在装修上,为了加强美观效果,使用了很多不符合防火标准的材料,虽然提高了审美效果,提高建筑物的价值,但是却为火灾埋下了隐患。本文分析了高层建筑装修防火的设计与施工。 关键词:高层建筑;装修防火;设计;施工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高层建筑的防火问题,因为其发生火灾的时候会直接影响着建筑安全和人们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构件材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都要明确的掌握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划分,采取适当的防火、防烟措施。装修工程中合理有效的防火分隔可以延缓火势的蔓延,为人员疏散及火灾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1、高层建筑装修火灾的特点 1.1、火势蔓延迅猛、途径多 高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涵盖楼梯间、电梯间、管道井、排气道、风道、电缆井等各种竖向的管井,犹如一个烟囱,在发生火灾的过程中,各种管井就会发生“烟囱效应”,造成火势的整体迅猛性蔓延。此外,高层建筑的装修不乏易燃或者可燃性材料的使用,一方面加速了火势的蔓延;另一方面伴随着有毒气体的释放造成人员的昏迷、窒息等情况的发生,对救援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而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的高度,加之管井、窗口、房顶床以及各种设备孔洞,来自于外部空气的风力则会加速火势的进一步蔓延。 1.2、人员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的过程中,造成人员疏散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高层竖向距离长、楼层多、造成垂直距离人员疏散耗时长、且易受到有毒气体和烟雾的困扰,在烟熏和热气流的影响下极易造成人员的踩踏、窒息等情况的发生。另一个方面则是高层建筑人员相对集中,而相应的疏散设施较少,加之各种管井存在造成火势的迅速蔓延,密集的人员造成疏散过程中危险系数的增加。 1.3、消防设施配套欠缺,管理存在漏洞 高层建筑火灾发生后造成人员财产和生命安全损失的一个主要方面则是高层管理业主缺乏必要的高层防火意识,在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如违章关闭消防设施等,此外,高层建筑内部配备的自动消防设施等其他消防其他不齐全,人员管理不及时,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造成消防设备形同虚设。 2、高层建筑装修与消防安全的分析 2.1、装修材料设计有待提高防火性能 随着建筑装修的发展,装修材料也不断出新,秉着美观、节能、有效这三个部分来发展,而没有把防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好多材料经消防监督机构检测后都不能在市场上销售,有些材料当遇到火灾后,就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直接危害人们的性命,还有些产品是由于材料本身结构问题导致在防火方面的缺陷,例如,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建筑美学、建筑节能和建筑结构等因素有机的结合,被广泛的应用在建筑装修上。但是玻璃幕墙本身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与每层房间隔墙之间有一定的缝隙,当有火灾发生时,火势会从这些缝隙窜出,造成火势迅速蔓延,导致在防火方面有一定的不足。 2.2、在施工管理方面有待提高 建筑装修工程,内部的隐蔽工程较多,当隐蔽的电气线路、管道保温材料及其它装饰等不符合消防要求的很容易引起火灾。建筑装修在施工前,应该将施工的图纸上报有关部门单位审核,当审核通过后,要按照审批后的图纸严格实施,不能擅自修改图纸,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有些单位认为对审批后的图纸进行简单的修改,不会对整体的防火安全造成影响,但是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小的疏忽将导致火灾的发生。 在建筑装修工程中,施工的现场很混乱,可燃物多,用火、用电量大,如果没有严格的装修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很容易导致火灾。有的时候会将部分装修项目外包出去,如果遇到责任心不强的外包管理人员或者防火意识薄弱的人,也很容易造成火灾的发生。 3、高层建筑装修防火的设计和施工 3.1、严格执行防火设计标准 超高层建筑规划设计必须严格执行消防专业及相关消防标准规范,初设计要有消防设计专篇。一是立足于不发生、不扩大,完善主动消防设计。结构设计安全稳妥,耐火等级不能低于一级,支承构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h,积极采用先进可靠的防火涂覆技术和材料。内部装修严控制可燃材料,顶面、墙面采用A级,地面限用B1级,禁用B2级。外装修和外保温必须杜绝易燃、可燃材料。严格控制电气、火源和燃油、燃气引火物,严控引火致灾条件。严格执行建筑防火间距、防火分区、防烟分区标准,明火和潜在起火部位必须严密分隔。二是要立足于早期探知、快速启动、有效控制,完善被动消防设计。配备先进可靠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等自动消防设施,力求快速发现、自行消灭、有效控制初起火灾。三是要立足于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完善安全疏散设计。包括设置消防车通道、设置消防电梯、消防楼梯、避难层、屋顶消防直升机停机坪等。合理设计消防登高车操作场地、消防登高面、室外消火栓、室内消防给水系统水泵接合器等,为消防力量提供施救条件。 3.2、加强施工阶段的消防监督检查 凡承揽工程的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的防火构造、技术措施和消防措施等,必须严格按照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更改。对防火结构的保护层、设置于吊顶或管井内防火分隔物、以及暗敷的消防电源线路等,必须认真做好施工和监督检查记录。 3.3、施工管理严格把关 对施工人员采取资质的管理方式。对于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施工,必须明确一点,工程应由具备专业资质的施工队伍承接。在现在的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施工队伍换人施工或者转手分包等现象,这样导致监管部门很难控制管理。想要从根本上去改变这一现象,可以要求施工单位的相关消防电、水施工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持证上岗,这样一来,监督部门可以有效的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把持证上岗的制度落实到工作当中,以保障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施工的质量,从而提高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把施工监理制运用到实际的消防工作中,施工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是高层建筑消防施工的基本特点。所以,关于技术方面的指导工作十分的重要,建立完善的监理制,不但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督,而且还可以完全掌握施工中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对一些隐蔽工程而言,实行监理制对其把关极为重要。关于施工建筑的相关检查工作要加强,施工过程对高层建筑的火灾具有很大的影响,特点是在装修环节。现在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高楼,用在装修上面的投资非常大,且有大量的可燃物质存在。加强建筑施工中消防监督,首先必须按建筑物里面的设计设置适合的防火安全设备,其次对施工现场的防火安全进行监督,一些可燃材料必须及时清理,并对施工现场进行封闭管理,严格的把各项防火规章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3.4、完善建筑消防设施的基本检测制度 建立及实施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制度,能够及时的发现火灾隐患。对于这一制度的实施必须有专业机构负责。这个机构一般都是由具备高级技术水平的人员构成,拥有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规则,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基本标准执行,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设施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检查,从而做出合格的判定。 结束语 高层建筑装修工程中防火设计和施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防火设计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做好高层住宅建筑的防火设计和施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的规范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施工顺利,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装修与设计论文:节能设计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集成与创新 摘要:运用自然能源和节能技术,有效的控制能源消耗,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是每个设计师的责任与使命。设计从业者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持续性,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节能 绿色 低碳 结构 自然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巨大的资源消耗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国家颁布看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我们应当具有这样的责任心和对行业的使命感,应当时时警示自己,采用怎样的有机手法最大利益的运用自然能源和节能技术,有效的控制能源消耗,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这个时候提倡节能、绿色与低碳理念,并不是在大环境下的一种追逐风尚和临场作秀,作为建筑装饰行业,是将建筑物从建筑本体向使用本体过渡的工程实施过程,是一栋建筑物交付使用的最后工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所以必须从装饰设计、选材、施工、项目管理机后期维护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从而完成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体现其价值所在。 正文: 装修设计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对建筑进行表面装饰装修以及相应功能的改造。由于功能的变化,空间内部的物理状况常常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从满足功能需求、装饰效果以及节能减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根据空间性质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对外围结构部分进行改造: 外围结构由于体表面积大,对建筑内部各方面能耗影响较大。在日常的室内设计中,由于建筑原来的外观、窗墙比等固有条件不易进行改造等原因,对原建筑进行外墙保温改造的实施条件往往不足,故可以考虑采用外墙内保温技术及外门窗改造等手段。 1、外墙内保温改造: 目前常用的技术为增强粉刷石膏聚苯板内保温系统,及胶粉聚笨颗粒保温浆料内保温系统。在选材时要考虑材料的耐火性,满足空间的防火要求。由于内墙装饰面是覆盖与保温层上的,故在设计及施工时需考虑连接稳固的问题。尤其负重物件,如窗帘盒、石材龙骨、大型装饰挂件等,仍需固定在原结构墙体上。因此,这也要求设计师在面对内保温基层时,在满足效果及功能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装饰材质及饰物,避免过重过繁的设计,给施工制造过大的难度。 2、外门窗改造: 在装修设计中,原建筑门窗通常无法改变,在装修中采用以下办法进行改造: ①将原有窗框更换为满足节能要求的新型塑钢门窗框和铝合金断桥隔热门窗框,并提高窗体与墙体之间的密封性。 ②采用新型节能玻璃:根据原有外墙条件,设计师可选择色彩及质感合适的新型节能玻璃,如中空玻璃、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LOW-E玻璃、着色玻璃等,改善由于阳光直射造成的建筑内部能耗增加。 ③在原建筑门或窗内加建一层:如室内空间允许,确定合理间距,并能满足窗户的热工性能指标,避免层间结露,可以改善保温隔热效果。 二、遮阳设计的应用 可以根据地区气候特点,空间的功能以及朝向,考虑增加遮阳设计,同时也是对建筑物的装饰。 ①外遮阳系统 在原建筑门窗外增设活动或固定的遮阳设施,还可配合室内装修风格,设计门头入口,别具风味。 ②内遮阳系统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在建筑内设置百叶、卷帘、遮光帘等,优势是可以与室内装修效果结合得很好,但其遮阳效果不如外遮阳系统。 三、自然通风采光的保留 设计师有时出于装饰效果或使用功能的考虑,将原有建筑的窗从内部封上,这种改造将会减弱空间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增加照明及空调的能耗。但是现在人们更加倾向于享受大自然赋予的自然光照与和煦清风,对自然光和自然通风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适应感。在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这些天然能源的应用重新引起我们的重视。 1、自然采光的应用 在装修设计中,对窗户的框料、玻璃等材料进行更新换代,提高其保温、隔热、遮阳等特性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修改控制窗墙比例之后,在装修空间环境中,有效进入自然光,可有效节省照明用电能耗。同时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对窗框形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对光影进行切割,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序列性。 2、自然通风的应用 在建筑主风向的立面设计适当的门窗,即可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其带来的舒适感是空调不可比拟的,故而人们一贯把良好的自然通风作为评判一个空间优劣的标准之一。 四、灯光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在室内装修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一环,我们思考在室内设计中如何既能保证光环境的艺术质量和文化质量,不需降低照明标准,又能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1、合理选择环境照度 在以往的设计中,尤其在高大空间中,常常会有设计师过分追求高照度的华丽效果,不但会造成使用上的浪费,也会造成使用者的不舒适感,可谓得不偿失。在做室内设计时,设计师应根据空间的特定用途选择适当的照度。所谓适当的照度,应满足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①视觉功效; ②视觉满意程度; ③经济水平和能效的有效利用。我国于2004年12月执行了新的国家标准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其中对不同房间或场所的照度标准值做了详细的规定。设计师可参照该标准进行照明设计。 2、合理选择光源灯具 要使空间照明既能满足照度质量,又能保证艺术效果,还能降低电耗,达到节能要求,就需要设计师为环境选择高效节能的灯具。目前,高效照明节能产品主要有:T8、T5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CFL)、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电子镇流器等,与传统灯具相比,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经过统计,用高效照明产品替代传统低效照明产品,可节电60%~80%,由此可见,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能。 3、合理设置照明机动性调节功能 在空间的使用过程中,会随着不同时段,使用需求发生变化,照明要求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如餐馆的就餐高峰期与客流降低期的照明要求有所区别,展馆因展品变化而发生的照明要求变化等等。目前,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对灯光照明进行分组控制: 在大型空间内大量使用筒灯、射灯等,并满布天花,这一手法的优点是照度均匀,光线柔和,缺点是空间使用需求一旦发生变化,密布的灯具就会显得过量,反而会造成环境的空洞感,同时产生电耗的无端浪费。②采用调光开关: 设置调光开关也是有效的节能方法,在小空间里,显得更为经济实用。而且在调节照度时可满足个人主观感受,在家居、宾馆客房、小餐馆等空间得到广泛使用。 五、新型节能材料及节能技术的应用 关注不断进步的新型节能材料及节能技术,及时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如将太阳能引入墙体保温、电力提供等方面的技术;在透光天棚等部位设置智能感应型遮光系统;利用角度精确的玻璃棱镜集取自然光,既提供了舒适的天然光,又控制了其所带来的热量等。另外,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如导光管、光导纤维、光敏和热敏材料等,都向我们显示了技术节能的潜力,应引起设计师们的关注。 结束语:在能源消耗巨大的今天,每位设计师都有机会扮演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执行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我们应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捍卫自我的职业道德,为增强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尽一份力量。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珍爱地球,共同创造美好的绿色家园! 装修与设计论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安全与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居住、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装饰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装饰装修施工人员,所以就有必要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装饰施工中的安全染问题。由装饰装修工程引起的安全事故很多,主要原因是设计不合理、使用劣质的装饰装修材料、施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所引起的。文章就此进行讨论。 关键词:装饰装修工程;安全;设计 引言 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很多设计和装修人员由于自身的水平所限,缺乏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盲目追崇所谓的潮流设计和风格,或者为了迎合业主变态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都可能使装饰装修成为安全的隐患,甚至可能造成重大的事故和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加强,才能对此问题进行改善。 1.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1.1大量使用可燃材料或设计的造型过于复杂 有的设计和装修过于追求造型的变化,为了做出这种富于变化的造型,在施工中势必要用到很多的木质材料。众所周知,木材的加工性能注定了木材容易制作复杂的造型,但木材是可燃材料,不管施工过程中是否涂刷防火涂料,都不能改变木材的可燃烧属性。因而大量使用木质材料给防火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1.2盲目追求所谓的设计潮流 现代装饰材料的生产工艺使地板砖具有了更好的装饰性能,其强度高、尺寸精度高,吸水率低、表面平整光滑,其图案和花纹人为设计,没有天然石材的色差和纹理缺陷,所以地板砖上墙的装饰效果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很多设计和装修人员,由于缺乏对装饰材料与装饰构造及装饰施工工艺的深入了解,他们看到了地板砖上墙的做法后,就盲目的效仿,认为地板砖是可以直接粘贴在墙面上的。在墙面上用水泥砂浆进行粘贴施工的工艺,对于内墙瓷砖的施工来说是可行的,并且只从有装修一来一直是这样做的,但对于抛光地砖来说是绝对错误和危险的。 1.3变态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 不少的室内装修,大量使用玻璃,甚至到了滥用的地步,有些甚至将玻璃镜粘贴在天花板上。我们都知道,玻璃材料具有很好的光线性能,可呈现透明、半透明、反射、半反射、朦胧、透光不透视等多样的效果。适当的使用玻璃材料会赋予空间的灵动变幻的色彩。但普通玻璃抗冲击强度差,易破碎伤人,大量使用会产生安全隐患。 2.加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安全的措施 2.1加强装饰装修的设计 (1)墙面装修设计。墙的饰面材料非常丰富,一般来说,卧室不宜用石材,瓷砖等硬质材料,因为它们会产生一种冷漠感。厨房、卫生间不宜用木质及软质的织物墙纸之类的材料,既不利于清洁又不利于防火防潮。大面积墙面,天棚面层用什么饰面材料;许多文章推荐墙纸,但在实际生活中,墙纸效果多数不理想。不是审美方面,而是墙纸受冷热影响变化大,使用一段时间后,接缝处裂口起卷非常普遍,不如涂料效果好。墙面装修设计必须保证整体性,与其他部分的装修风格保持统一,还要考虑其物理性质,因为墙面在室内具有防火、隔音、保暖等作用。 (2)顶棚装修设计。在顶棚方面,居住者常常误解为居室装修就一定要做吊顶,并在吊顶上安装各种彩色灯,这就是将居室商品化,是不正确的。一般住宅层高在3米以下,《建筑设计规范》在2.4-2.8之间。做了造型吊顶,加上灯具或吊扇,空间非常低,有的已达不到净高2.4米的最低极限,压抑、沉闷、空气不畅,影响健康,也达不到舒适美观愿望。造成许多家庭做吊顶的原因,除审美误区外,土建施工质量不好,天花粗糙不平,并且不能敷设安装暗线、灯具而影响美观也是因素之一。在提倡严格土建施工质量外,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也还是可以进行顶棚装修的,但只要明确是以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压抑累赘的状况。 2.2加强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 (1)防水施工。防水施工时,先用防水材料涂抹於管道、地漏、卫生间洁具根部、阴阳角以及冷热水管出墙处应明露接驳口,楼板洞口二次封堵等部位进行加强处理,然后根据防水材料的配比进行涂刷地坪及墙面。涂刷时需纵横防水各一遍,以保证防水层的密闭性,要求厨卫湿区(如淋浴房、浴缸)的墙面防水高度不低于2000mm,宽度加宽200mm出淋浴房及浴缸处墙面,干区的墙面防水高度不低于30Omm,保养12-24h。防水施工完成后,在防水养护期内,禁止人员进入,并于门口处作醒目标示。待防水养护期结束后须按要求做蓄水试验,蓄水高度不得低于l00mm,并在墙面用记号笔做好水位标示,以利检查。 (2)地板铺设。在地板砖、花岗岩和大理石的铺装上既不能在水泥砂浆未搅拌均匀就铺装,也不可将水泥砂浆反复抹,致使水分过多浮在面层而产生气泡。这两种都会使地砖松脱出现“空壳”现象。木地板铺可采用悬铺法,本地板铺设前,需检查地面平整度及含水率,有条件情况下应开启地暖设备,即满足地暖设备调试又能充分挥发地暖保护层内潮气,同时须检测地面含水率符合地暖地板之相关要求。正式铺装前应先预铺装,选出色差较大的地板,以控制地板基本无色差。地板铺装前应注意地面清洁,地板下需铺设防潮膜,接口处需互叠,正式铺设开始前,需根据每个区域的兜方控制基准线及设计确定的地板排版图安装第一排地板。 2.3加强对装修材料采购管理 材料是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保证,由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诸多施工者选取劣质材料进行装修,监管机制的欠缺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说在今后的装修施工中,需要加强对材料采购的管理,追求质量的保证。建立健全的采购管理程序,从购买到应用做到环环检查与监督,保证材料的质量与环保,建立奖惩机制,对于疏于管理的人员给与一定的惩罚措施,给与管理得当者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 同时,注重对新材料的使用。采用新材料时,就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各种具备绿色环保性能的建筑装修材料,具体来说,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角度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用新材料进行装饰工程施工中的污染控制:一方面,必须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引导和鼓励从中央到地方,从“建材”到“建工”以及其它装饰装修工程相关的行业努力制造、生产和利用各种绿色的建筑装修材料,特别是利用地方资源和工业废料生产的装修材料,更应给予鼓励;另一方面,对于新装修材料,特别是用工业废料和地方材料所制作加工而得到具备绿色环保性能的装修材料,我国政府应该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植和支持;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必须统一制定装饰装修工程材料技术标准和相关的规定,必须严格秉承优质优价,按质论价的原则,从而装饰装修工程材料方面切实保证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2.4加强污染源的控制 由于装饰装修工程在施工中也会对家居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我们也要想办法改善这一情况,下面是关于污染控制的几点分析:①增加放射性气体的监控力度。在居家环境中,放射性气体是危害人体的严重污染物之一,因此,在施工中要尽量减少该污染物的产生。对此类污染物,施工工人一般从技术方面着手,最大程度上减少在装修环境中产生的放射性气体,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装修材料和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比活度的监控来降低污染。②增强对甲醛污染的监控。在室内装修中,甲醛可能是最不陌生的污染词汇了。为了降低污染,施工人员要怎么做,一般是通过改变生产工序来减少对甲醛的使用,或使用低污染的材料。如果必须选用含甲醛的木材,应该先用特定的烘烤箱烘烤过后再使用。 结束语 室内装饰装修,稍有不慎,就会使使用者遭受财产损失甚至丢掉性命。因此,作为设计和装修人员应对设计装饰装修的安全问题有着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管理部门应对设计和装修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严格管理,并对出现安全问题的人员追究相关责任。 装修与设计论文:现代办公室设计装修的特点与创新理念探究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程度地日益提高,室内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现代办公室则成为了关注的重中之重。现代办公室作为人们办公和交流的特定环境,对其隔断、风格、交流方式等更加多元化的要求。因而,相对于以往传统的办公室来说,现代的办公室更加注重交流、开放和沟通,并日益成为企业宣传自身形象、提升品牌实力、展现自身品位、凸显自身个性的重要 端口。 现代办公室的装修目标 一般来讲,现代办公室主要是由会议室、财务室、接待区、员工办公区、总经理办公室、茶水间等组成的。根据当前建筑物的环境、标准以及使用性质来看,室内设计需要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和物质技术手段来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并且在创造功能、环境凸显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办公室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者应当以人的需求为主要的设计目的,围绕人们的生产和活动来创造美好的环境,既满足用户的实用需求又能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1.实现高效流畅的办公环境 所有的公司和管理层在工作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目标――高效。这一目标,也应当成为一个现代办公室共同追求的氛围和目标。因此,在一个漂亮、高效的工作环境当中,我们应当在设计过程中展现出高效的设计理念,以此来激发员工们工作的热情。 2.休闲与舒适型 除了高效快捷的设计目标,休闲舒适也应当成为现代办公室的重要设计理念和目标,这也是区别于传统办公室设计理念的重要区别。作为办公场所来说,室内装修应当让舒适休闲的氛围容纳到快捷高效的工作环境当中,在满足工作人员健康舒适的自然要求的同时,展现出整个办公环境以及企业的审美品味。 3.突出公司文化 作为企业自身的文化载体,办公室的在其装修的过程中需要凸显企业的文化元素,让客户第一时间能够明白公司企业的文化理念和服务宗旨,感受到该企业所要传达的活力。同时,区别于传统的的办公环境,现代办公室的装修还应当根据公司的不同特点,激发企业员工的创作灵感和工作情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现代办公室的装修特点和理念 现代办公室作为一种处理特定事务的地方,对于提升企业价值、培养企业文化等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应当将办公室的设计装修等摆到办公室设置的重要地位上来,使得它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 1.办公设施的配置 系统家具、办公自动化办公桌、人体工作座椅是现代化办公设施的三大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办公自动化的设施配置上,简称为OA(OFFICE AUTOMATION)最善于、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处理机械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配置办公室设施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为工作人员创造出优质的办公环境,让机器和人之间实现协调和谐的办公环境,实现装修与自动化理念的结合。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办公家居、办公信息管理、办公设备等之间的关系,让办公设施成为办公室最为重要的组成之一。例如,员工在工作中通常对桌椅的需求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桌椅设计的不得当,员工在长时间的工作中就会产生疲劳,甚至会产生疾病等。因此,在设置办公配套设施的时候,家居应当更加符合使用者的业务需求,注重人体的工作原理,让办公设施更加富有人情味儿和色彩。 2.办公室的照明系统设计 作为现代办公室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多种多样的灯光在衬托工作环境、打造企业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办公室的设计过程中,如果采用合适的灯光照明,就会给工作人员带来良好的视觉感。例如,灯光照明比较适合在工作区的两侧,却不宜将灯光放在工作位置的正前方,这样就方便将灯具的水平视线和灯具纵轴错开,得到良好的照明环境。其次,设计师在设计办公室的灯具周围的邻近表面时,应该考虑采用无光泽的装饰材料,以此来避免光的反射。 3.注重办公室的声音设计 办公室的声音设计主要涉及到三方面,其中包括控制噪声源、声音的遮蔽以及吸音等方面的内容。在控制噪声方面,设计师首先应当选择防止噪音或降低噪音的设计理念。首先,办公设备、电话等都是发出声音的客观物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办公间的设计中,我们应当注重对噪声源的有效控制等。其次,我们还应当采取有效声音遮蔽的方式,让噪音降到最低。例如,设计师可以在现代办公室中采用掩蔽声音的扩音器,发出掩蔽音,尽管工作人员们对其感知并不多,但是却能有效地消除办公室周围的噪音,降低对个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放松感和稳定感。 4.注重办公室的色彩搭配和空气质量 和谐的色彩容易让人的内心有良好的感受。例如,办公室中运用良好的色彩,让人感觉明朗、积极、愉快。反之,则会让人感到疲倦、压抑等。因此,在对办公室色彩搭配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企业的文化以及精神内核,选择合适的色彩运用,让整个办公室的装饰设计更具个性。与此同时,现代办公室还应当更加注重空调等节能效果和空气质量的优化,通过专用设备等控制污染源,在保证良好的建筑密封性的同时,也注重对污染物的发散,减少能源浪费,保证空气自我净化的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办公室的空间设计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它必须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主要宗旨,以此满足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要求,处理好空间与照明、陈设、通风、色彩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满足工作人员对精神、物质等的多层需求。 (作者单位:汕头经济特区龙湖环境设计公司) 作者简介:林婷玫(1983-),女,广东汕头人,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装饰。 装修与设计论文:深圳地铁土建装修设计与施工缺陷研究 摘要:深圳地铁作为国内地铁行业的领先者,自一期工程1998年开工建设以来,经历了15年时间,在地铁建设和运营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本文根据深圳地铁历史经验数据,从设计与施工的角度介绍了深圳地铁土建及装修方面存在的缺陷及防治措施,尤其对于运营阶段发现的一些问题做了重点阐述。本文来源一线、内容详实、反映实际问题,可以为以后的地铁建设及运营介入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铁、土建、装修、缺陷、运营 作者简介:邓统辉,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所在地:深圳,邮编:518041,男,1983年出生,湖南浏阳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地铁建设、地铁运营、隧道及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 0引言: 目前,国内地铁建设如火如荼,很多大中城市都在修建、运营地铁。然而地铁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专业广、接口多、施工环境复杂、服务乘客功能要求高,在地铁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于修建和运营地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深圳地铁多年建设和运营的经验,对于以往发现的土建及装修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汇总研究,希望能给以后的地铁建设和运营提供借鉴。 1土建方面的缺陷 深圳地铁土建方面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工后沉降过大、渗漏水、道床上拱、排水等问题。土建方面的缺陷相对次数较少,然而一旦发生,将对地铁的运营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土建方面具体的缺陷有以下: 深安区间大断面处设计与施工质量问题:设计阶段对上部安托山采石场卸载考虑不够。深安区间上部为安托山采石场,地铁施工期间采石场停止采石作业,然而施工完毕后,采石场继续施工,安托山被削平,地铁隧道上部大量卸载,卸载导致大断面处拱起变形,上部结构出现裂缝,暴雨期间结构大量漏水,由于大断面达15米高,运营期间维修极为不便。大断面处防水设计为半包防水,一旦下雨,衬砌排水涌入轨行区,原有的排水沟设计排量不够,导致道床大量积水,最严重的时候有16CM深。因而结构设计应当考虑卸载因素,防水设计不宜采用半包防水,应当提高防水等级。 兴留区间、西固区间、香景区间道床上拱问题:兴留区间、西固区间、香景区间围岩存在承压水,道床底部衬砌存在漏水点,水系与围岩承压水连通,水压将道床顶起,最大隆起量有70多毫米,对行车造成安全隐患。后对道床进行了打孔泄压处理,情况得到缓解。 后海停车场软基处理质量问题:后海停车场原始地貌为滨海相潮间带,填海造陆形成,曾暂时作为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等工程的临时弃土场。后为修建后海停车场,对软基进行了搅拌桩、旋喷桩、碎石桩、强夯等工艺进行处理。运营期间,发现场区内出现大面积的沉降,最大沉降达70毫米。初步判断该地基处理是由于填土固结沉降未完全就进行了上部结构的施工,另外软基处理施工质量存在较大问题。整改的初步方案设想为对下部地层进行注浆加固。 东湾区间隧道下沉问题:东湾区间隧道变形缝大量渗漏水,掏空隧道下部土层,另外施工时赶工期,隧道下部淤泥未清理干净就进行施工,施工完毕后运营期间出现道床下沉。 风亭灌水问题:翻身站外两个独立风亭连接到一起,中部隔墙取消,然而连接处底部未进行封闭,2014年暴雨期间,地面大量积水,积水沿底部土层渗入风亭,再顺风亭灌入设备区。另外,还有部分车站排风口的底口标高不满足大于1米的防淹高度要求。 变形缝未装止水带问题:2号线湾厦站A口侧地铁与物业区接口处变形缝、福市区间变形缝未装止水带,附近市政管道破裂及福田枢纽施工水管破裂导致大量涌水,影响地铁运营。对于此类由不同单位施工的接口部位的变形缝要特别给予重视,防止漏做止水带。 福市区间平坡段排水沟坡度问题:福市区间轨道设计有300多米的平坡段,水沟也设计为平坡,一旦下雨,隧道漏水就无法排出,导致道床积水故障。 隧道排水标高问题:泵房进水口、横向排水沟、道岔转辙机基坑,以上三处标高与纵向排水沟标高存在偏差,造成积水。需要调整标高。 白高区间盾构橡胶止水带脱落问题:由于盾构管片之间缝隙内填充止水条,在列车振动,下雨后空气湿度增加造成止水条膨胀,随着天气干燥后止水条收缩体积变小,造成脱落。建议停止选用该型止水带。 转辙机坑积水问题:大量转辙机坑存在积水问题,转辙机坑和道床不是一次性浇筑,而在二次施工转辙机坑时未设置防水层,道床积水渗入转辙机坑,该故障由于列车荷载作用极难根治。 站台板侵入列车限界或间隙过大问题:部分车站站台板侵入列车限界,需要凿除侵限混凝土,部分车站站台板与车辆之间的间隙过大,需要增加橡胶条。 香景区间盾构施工期间堵漏水泥及轨顶风道砂浆抹面掉落问题:后补的水泥块掉块。施工承包商要重视结构露筋、破损部位的修复工艺,保证工艺稳定耐久。 高架段桥梁变形缝封堵问题:高架段桥梁变形缝处未进行有效封堵,雨水直排地面,造成恶劣影响。应当安装排水管集中排放或加装不锈钢盖板。 世界之窗轨道绝缘接头打火问题:2号线首通段钢轨与东延线钢轨中间设计了一个绝缘接头,地铁车辆通过时,车轮将绝缘接头两侧连接起来,中间有电流通过,造成打火,烧蚀钢轨。后将该绝缘接头取消,插入一段短钢轨连接首通段及东延段钢轨,打火现象消失。 2装修方面的缺陷 深圳地铁装修方面的缺陷次数多,问题小,但是装修是直接面对乘客,装修方面的缺陷会极大的影响地铁的服务质量,影响地铁公司的形象,对于这些装修问题,我们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装修方面具体的缺陷有以下: 桥梁未设计检修平台问题:地铁高架段部分桥墩设计在河流中,而桥墩设计时未设计检修平台,桥墩检修时地面检修车辆无法靠近桥墩,桥墩无法进行检修。 高架屋面未修建检修设施问题:高架屋面未设置检修设施,无法进行检修。 高架段防雷接地问题:二期1、5号线的高架站设备房设计均存在未考虑防雷接地问题。 红树湾下沉广场漏水问题:红树湾下沉广场侧立面设计采用干挂石材,下雨时,雨水会沿着干挂石材缝隙流入下部的售票机房。应当在干挂石材下部设置截水沟排水。 蛇口西车辆段侧墙外立面瓷砖脱落问题:蛇口西车辆段运用库、维修楼侧墙外立面瓷砖大量脱落,施工时外立面涂抹了一层防水层,防水层导致瓷砖与墙面的粘结不牢固,经过换季,热胀冷缩作用,墙面瓷砖脱落严重。 车站设备区通道瓷砖粘贴问题:部分标段车站设备通道侧墙瓷砖设计为埃特板上粘贴瓷砖。由于埃特板吸收粘合剂上的水份及埃特板变形导致粘贴效果不好,瓷砖大量脱落。建议采用批灰刷涂料的方式处理墙壁。 干挂石材安装问题:部分石材没有采用干挂安装方式,采用灰砂砖胶粘在龙骨上的安装方式,省略了纵向龙骨和不锈钢挂件。一旦云石胶老化,墙面石材会大面积脱落。 广告灯箱及高架段吸音板螺栓问题:部分广告灯箱固定螺栓在螺栓端头无穿线孔,如果选用有穿线孔的螺栓用铁丝插入绑扎可以彻底避免螺栓松脱的危险,同时也免除每月月检检查螺栓松脱的工作量。高架段吸音板现有螺栓松脱后,吸音板将直接掉入轨行区,影响行车,运营公司根据这种隐患,设计了带弯头的特制螺栓,可以在螺栓松脱的情况下依然挂在钢架上。 市民中心站厅顶部玻璃天花及垂直电梯门顶部玻璃爪件设计问题:市民中心站厅顶部玻璃天花及垂直电梯门顶部玻璃爪件设计为内侧拧紧,玻璃破裂之后,维修空间狭窄,无法从内侧拧紧爪件,因而类似玻璃爪件结构选用外侧拧紧爪件。 天花安装问题:天花吊杆与横向轻钢龙骨采用塑胶带绑扎,时间长久后易出现胶带的老化、松动,导致天花脱落。板式天花的横向螺栓未安装,使板与板之间没有达到整体性效果,导致天花板松动、脱落。 出入口玻璃顶棚漏水问题:出入口顶棚密封采用硅酮密封胶,下雨期间,仍然有很多出入口顶棚存在漏水现象。建议在玻璃接缝外面增加一道Alubutyl 铝箔丁基胶带。 离壁沟地漏检修问题:部分标段离壁沟地漏设计在离壁沟里,地漏时常堵塞,检修时需要拆卸踢脚线,极为不便,建议地漏设计到墙壁石材外面10CM处,再将离壁沟开槽引水至地漏,这样既能保证地漏功能,又能方便检修。 车站离壁沟渗水问题:车站离壁沟防水未做好,大量车站存在离壁沟渗水及AFC积水问题。应当做好防水及离壁沟挡水槛,设计时考虑增加离壁沟地漏数量。 车站出入口截水沟盖板孔洞过大问题:不少车站的出入口盖板孔洞过大,穿高跟鞋的女乘客经过时,高跟鞋会陷入孔洞,造成安全事故。 楼梯扶手剪刀角问题:自动扶梯楼梯扶手与玻璃栏杆形成剪刀角空隙。剪刀角在乘客乘坐自动扶梯时,自动扶梯与栏杆之间容易卡住乘客的手或其他部位。 楼梯小孩用的扶手突出问题:小孩玩闹时容易将该扶手当滑梯玩耍,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车站站厅隔断边门设计问题:部分标段车站站厅隔断边门设计时未在边门下设计滚轮,由于玻璃边门较重,合页承受较大的竖向力,边门多次开启后,损坏现象严重。 贴片式盲道条脱落:深圳地铁2号线地面盲道条采用贴片式盲道条,该型盲道脱落现象严重。建议采用瓷砖盲道,质量更为可靠。 车站出入口卷帘门坠落问题:车站出入口卷帘门出现故障松脱时会直接掉下来,砸伤乘客,建议加装防坠落装置。 轨行区封闭问题:部分高架段轨行区未封闭,易造成巡检人员高空坠落。部分高架过渡段未设置高2米的安全防护栏,无法防止人员进入。 管线与孔洞封堵问题:管线和孔洞未封堵,外界水容易从该处渗入。 3 结语 文中很多缺陷是在运营阶段发现的,地铁投入运营以后,地铁设计与施工的缺陷会不断暴露出来。地铁建设是为运营服务,在地铁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我们应当多考虑运营方的需求,加强与运营方的协调沟通,这样可以提前预防、避免类似缺陷的发生。 装修与设计论文:住宅室内设计装修与质量控制的研究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建筑设计与建设中,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 室内设计与装修作为改善人们居住环境与质量的重要方法手段,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本文将结合当前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的现状及其中存在 的一些.问题,在对于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发展形势分析基础上,结合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注意事项,对于住宅室内设计装修与质量控制的方法 措施进行总结分析,以促进住宅室内设计装修的发展提升。 关键词:住宅;室内设计;装修;质量控制;方法措施;研究分析 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建筑施工建设与发展中越来越受重视。结合当前建筑室内设计与装修的实际情况,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进行室内设计与装修过程中,由于施工等方面因素,对于建筑的原有结构与功能破坏比较严重,导致当前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问题的存在和发生。本文将结合当前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发展形势与注意事项,对于住宅室内设计装修与质量控制方法措施进行分析论述。 1、住宅室内设计装修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建筑行业发展中,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建筑设计与住宅室内设计逐渐分离,住宅室内设计人员也不仅仅是建筑设计人员,因此,在进行住宅室内设计装修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对于原有建筑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或多或少的破坏,从而对于建筑的使用寿命或者是建筑质量等造成不利影响,造成建筑材料浪费与建筑能源过多消耗等,这些都是建筑行业发展中住宅室内设计装修的现状。 总之,结合当前住宅室内设计装修现状,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住宅室内设计装修容易对住宅结构造成破坏。这主要是由于建筑设计人员与住宅设计人员的分离,导致在进行住宅室内设计装修中,为了满足住宅室内设计中更多的功能需求与装修效果,往往会存在对于原有建筑结构的修改和更正,因此,极容易队原有建筑结构造成破坏。其次,住宅室内设计装修过程中,为了满足更多设计需求,往往也会对于原有的建筑功能进行较大的改动,因此也会对于建筑的原有使用功能进行修改破坏。再次,在住宅室内设计装修中,由于结构功能的改动,必然也会造成建筑中原有的给排水结构与系统发生变化,对于建筑原有给排水造成变动。最后,进行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还会对于建筑中的强弱电进行改动变化,同时容易造成一定的消防隐患与问题发生,这些都是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2、对建筑设计的思考与注意 针对日前装修中对住宅结构的破坏及使用功能大改动的问题,说明住宅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前对住户的生活并没有深入和详细的了解,造成建筑师设计的空间无法符合住户的生活需求,致使住户不得不进行装修改造,其间难免造成对建筑的破坏。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对住宅建筑设计提出以下一些思考。 2.1设计应注重人的行为 住宅建筑应该使住宅空间与住户生活相适应,设计师应充分了解住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将此作为住宅设计的核心。对于不同人群、民族、地域、气候等应有差异化的设计策略。设计应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做方案,而且最好能将设计方案深入到室内设计这个阶段,考虑到住户在进行室内设计中会引起的一些问题,这样才会使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统一协调,也避免许多外部美观而内部很难使用的建筑空间产生。 2.2住宅建筑设计应注重细节 住宅建筑是为满足住户使用需求而建造的,设计师不单单要熟练专业技能,还要深入了解住户生活的细节,设计应与调查同步。建筑电气要按家用电器的定位进行设计,开关、插座的位置必须进行细致的考虑,随着一些大负荷用电设各进入家庭(如空调、小型桑拿房、按摩浴缸、蒸汽浴房等),更要求位置、数量的精确性,以及以后使用的安全性。这些细小的设计要求建筑设计者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需对部分家具、灯具、厨具、卫生洁具等可变部分进行分析、预测,为其日后的装修留有余地,创造较多的可行条件。 2.3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步到位 2002午5月,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式推出《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明确指出:装修一次性到位是指房屋交钥匙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必须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方能称作全装修房。全装修房基本上弥补了装修上的问题,住户不需要对房屋进行再改进。住宅室内装修与住宅建筑一步到位的设计对建筑师的设计要求更加严格,不容许出现差错,否则不但不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且还可能造成更大的浪费。所以,建筑师要充分重视人的生活行为、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对住户生活行为的细分及心理需求等,同时也要加强各专业的合作与协调。 3、对家庭装饰设计的质量控制 家庭装饰设计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应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及财力物力,通过科学、周密、合理的设计创造出具有浓郁家庭文化气息的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 3.1明确功能分区,协调总体设计 家居装修设计首先应按住户的要求进行房间的功能分区,譬如客厅、门厅、卧室、客房、厨房、卫生间、浴室、书房、工作室、儿童室、贮藏室及阳台等。其次,在家具装修设计中,要有总体、合理和完整的设计规划,从而保证装修效果、风格的协调统一。在总体设计基础上,做好周密的设计细部,包括地面、墙面、吊顶的作法及用材,壁柜或吊柜的具体尺寸分格处理,灯位、插座、开关的具体位置,门及门套、窗套、墙裙等等具体做法。 3.2房间饰面材料的选择与家具的协调配套 家居装修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饰面材料及家具的选择配套在家居装修中,客厅、门厅等起居空间的饰面材料及家具的选择应以典雅大方、宽敞舒适、明快和谐为原则,色彩上尽量和谐统一,不能强调过分的对比,材质上尽量采用耐磨、耐用的材料为饰面材料,吊顶的处理应简洁、明快,家具布置宜简洁实用。卧室、客房等体息空间色彩宜柔和淡雅,家具布置以温馨舒适为原则,饰面材料宜有一定温度感,吊顶同样宜朴素简洁,家具与房间装饰色调反差不应太大。厨房装饰材料则应选择耐擦洗、易清洁的材料。卫生间及浴室的装修应注重防水处理,地面应注意防滑。书房、工作室的风格及色彩宜体现宁静、优雅的书卷气息;儿童室宜选用有弹性、温度感好、易清洁的材料,设计上宜布置得活泼可爱,富有情趣。其他房间如贮藏室、阳台可以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装修。 4、结束语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于居住需求的不断增加,住宅室内设计在建筑设计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进行住宅室内设计装修与质量控制分析,具有非常突出的价值和作用意义。 装修与设计论文:论家庭装修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摘 要:现代家装设计,应以人为本,有利于身心健康,应体现出时代精神、社会文化、民俗民风和个人的精神状态、哲学思想、美学观点等。家装设计创作中,不能局限于固定的形式,要纠正不良倾向,要追求优美的构思意境,要提高装修的品位和质量,进而创造出完美的室内空间,使人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家装;设计;装修;问题 我们人类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安全、健康等等。因此现代家装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把保证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前提。家装设计从构思、施工、选材、设施,必须和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文化氛围、当地民俗民风和个人的精神状态、哲学思想、美学观点、家庭经济等密切相关。具体的家装作品与设计者水平高低、专业素养、文化素养、艺术品位、施工技术、选材质量、设施配置有直接关系。因此家装设计很关键。 一、家装设计中的不良现象 目前在家装设计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现象,使最后的家装作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互相抄袭的倾向,室内设计没有创新 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个人情趣爱好不尽相同,家庭经济状况各有差异,因此装修模式也必然各有不同。但是目前存在彼此校仿照抄照搬的倾向,这不仅缺乏个性,同时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室内设计可以借鉴国内外已有的设计成果,但不应是简单的“抄袭”或“套用”,应倡导创新。 2.片面追求豪华和档次的倾向 某些家庭装修为了片面追求豪华和档次竟搬用豪华宾馆中的设计手法和材质,而没有注重设计质量,这样使装修效果事与愿违。因为宾馆是公共场所,使用功能与家庭不同,不可能存在家庭气氛,大吊灯、大灯池等虽然金碧辉煌,但并不能体现家庭的温暖。 3.盲目购买大尺寸家具的倾向 一般标准住宅的开间进深尺寸都不会太大,摆放家具应考虑交通空间,绝不能为了摆阔气讲气派而购买许多大型高挡家具,最后挤得水泄不通,行动不便。我们应尽量利用居室上部空间,多做一些吊柜和壁柜,既增加储藏面积,又减少占地面积,室内才宽敞通透。 4.忽视使用功能的倾向,环境和建筑功能意识薄弱 室内设计倡导的是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我们首先得满足使用功能,然后再追求美观。但豪华的大吊灯及磨砂灯泡,既费电又昏暗,非常压抑。地面分割依据各种材质所拼贴出来的图案令人眼花缭乱,并没有起到功能分区的作用。餐厅铺设地毯,沾满油污,难以清洗。室内空间环境应根据使用功能来进行设计和构思。 5.随意堆砌装饰成品的倾向 室内装修往往需要一些装饰性的线脚、贴脸、花饰等来增加美感、提高品位,但选材的质量、颜色、尺寸一定要与房间协调,不要挤占居室空间,否则失去大方,产生负面效应。 6.对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问题注意不够 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现代室内设计与主体结构、设备构造、施工工艺等技术因素结合非常紧密,科技含量高,我们要有更高的艺术修养,还得掌握现代建筑装修的技术和工艺,同时认真执行合同法、招投标法及消防、环保、工程监理等相关法规。 二、家装设计的创意与构思 把居室各个角落塞满装饰材料,会使优美的居住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精神污染和损伤。如何体现居室的典雅大方、朴实无华、返朴归真、民族特色、现代气息等,重要的就是创意。没有好的创意,就会华而不实、庸俗不堪。家装中追求优美的构思,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例如在洁白的墙壁上,挂幅“知足常乐”的书法条幅,再配以阴生植物绿色盆景,在适宜的光照下,会显得格外的大方。构思方案一旦确定,选择材料饰物、卫生洁具、家具花色、灯具类型、厨房设备等就有的放矢了。但是由于人们的职业性质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个人爱好不同、家庭组成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所以存在差异。此外,还应重视“绿色设计”的问题。如:充分利用阳光,有利于创造明窗净几的气氛,有利于紫外线消毒杀菌,还避免了电能的浪费。良好的通风,可摄取新鲜空气,还可有机的借进室外景观,有益于身心健康。 三、家装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装修风格和形式与审美情趣有关,艺术形式是装修的灵魂。在家装设计创作中,不能让某种固定的形式束缚住活跃的思路。例如在追求清新淡雅的居住气氛时,就应大胆地摒弃繁琐的装修纹样:在组合上采用简洁的线、面、体构成的装修空间,以显其简;在色彩上选用中间色调,以显其雅;在质感上选择其光与粗,以显其爽;再加上合适得体的如窗帘、盆景、雕塑、壁画、灯具等饰物,以显其韵。这些使家装设计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同时符合当代人的行为心理。 目前我们家装设计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这就要求我们:不要随意套用固有的形式,应注重设计观念的新颖、空间体型的组合、新型材质的选用、先进技术的采纳,结合各自的兴趣爱好,探求既有文化历史底蕴、又具时代特色的家庭装修作品。在家庭装修中不懈地追求真正美的创作思想源泉。 四、家装设计必须充分利用空间 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提高,推动着人们居住环境的变化。如何做到装修的实际效果与空间的充分利用,存在着矛盾。然而,当进入装修或购置家具时,却又盲目地追求大尺度、大体量的所谓“气派”和“辉煌”,侵占了应有的活动空间。要突出空间变化,把握空间尺度。一般住房家具所占使用面积和空间的比例是很高的,因此家具买大了、摆多了,不但损失掉可贵的使用空间,而且还会造成无益的浪费。尤其是现在大客厅小卧室的居室,更需要注意人与家具及装修之间的合理距离(即人在其中的可活动量),切不可单纯地追求家具和装修的表面形式与所谓的“气派”,因此我们反对缺乏审慎的设计和盲目的装修。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能体现出人工环境的理性素质和艺术品味。 五、如何提高家装设计和装修质量 首先要提高设计者的自身素质,把握正确的设计思想,结合实际克服片面追求形式、片面追求豪华、忽视使用功能等倾向。对我国优秀的传统和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等精华于以借鉴、吸收和运用。对业主应作好协调、说服工作,使之摒弃一切不利于家庭装修的世俗偏见,争取其与设计者共同合作,为达到预期的装修目标而一同努力。这样才能提高装修的品位和质量,创造出完美的室内空间,使人们在其中得到真正的艺术感受。 装修与设计论文:浅谈家居装饰装修设计与施工质量的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及居住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宅装饰装修市场也得到了不断扩展。人们追求幸福、健康和美好,就要求有一个舒心优雅的生态环境。由于现代城市的建设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理念的提升,不仅要求生活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中,而且对家居室内环境有了更新的追求。因为居室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审美意识和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装饰设计;工程施工 1. 当前家居装饰设计的主要风格 针对当下的家居装饰的理念和思潮,根据居住者的性格、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志趣、爱好等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多种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的家居装饰装修形式,其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中国传统风格:中国传统崇尚庄重和优雅。吸取中国传统木构架构筑室内藻井天棚、屏风、隔扇等装饰。多采用对称的空间构图方式,笔彩庄重而简练,空间气氛宁静雅致而简朴。乡土风格:主要表现为尊重民间的传统习惯、风土人情,保持民间特色,注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或利用当地的传说故事等作为装饰的主题。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的田园生活情趣,创造自然、质朴、高雅的空间气氛。自然风格:崇尚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摒弃人造材料的制品,把木材、砖石、草藤、棉布等天然材料运用于室内设计中。这些做法,在别墅建筑中特别适宜,备受人们喜爱。 2. 家居装饰装修设计的基本原则 2.1保护结构及安全原则。 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家庭居住环境的安全。一是保护结构,对承重墙、阳台的半截墙、房间的梁或柱,无论其位置如何,绝对禁止拆除、改动。二是在装修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不得超过住房的荷载能力。三是注意保护防水层,在装修设计过程中,如果施工危及或破坏防水层,就必须进行防水层的修补或者重做。四是注意安全防火,设计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织物等易燃材料应该进行阻燃处理;根据用电器具的摆放位置,对电表容量、导线的粗细等都应重新进行设计,以避免使用时发生事故。 2.2个性化原则 尊重并行使用者的自主权。其次,要根据每个人的嗜好选择突出其居室的特征。在设计中个性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居室空间内的造型、造景、色彩运用和材料选择来体现的。正确表现装修个性的方法,任何家庭在装修时都要借助一定的参照物,很多人不顾家庭的生活需要,选择宾馆饭店作为家庭装修的样本,就不可能反映出家庭的特点。突出个性要注意与整体和谐,要以长远的、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家庭装修设计。 2.3经济性原则从自身条件出发,结合居室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把不同档次的材料进行巧妙组合,充分发挥其不同质感、颜色、性能的优越性,就能达到既经济又实用的美化原则。不提倡透支装修,不提倡豪华型装修,家庭装修要考虑到日常生活的需要,要起到方便生活的作用,装修结果必须实用。 2.4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指居室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功能。一是为居住者提供空间环境;二是最大限度提供物品储藏的需要。把为生活服务的功能性放在重要位置,一定要给使用者在生活中留下方便、舒适的感觉。 3. 建筑室内装修工程施工质量的整体控制 建筑室内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整体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才能根本上提高建筑室内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水平,要做好全面的质量控制重点就是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预防、事中控制是关键、事后控制就是对质量的验收,要整体上控制施工质量,事前预防和事中的控制就成了重中之重。 4. 建筑室内装修施工技术工艺的质量控制 4.1 住宅电器管线及卫生间、浴室的防水施工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内的电视机、录像机、空调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种类日益增多,大大地增加了居室内的用电量,住宅装修中的电器管线能否规范化施工,直接影响到这些家用电器的使用寿命及居室内生命财产的安全。在电器管线施工中,电器、电料的包装应完好;塑料电线保护管及接线盒必须是阻燃型产品,外观不应有破损及变形;金属电线保护管及接线盒外观不应有折扁和裂缝,管内应无毛刺、管口应平整;通信系统使用的终端盒、接线盒与配电系统的开关、插座,宜选用同一系列产品。电器管线的施工质量必须达到国家现行施工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家用电器的安全和使用。 卫生间及浴室的防水问题是家庭装修施工中普遍存在的。因为一般住宅土建设计中的卫生间没有浴室功能,只是做一般的防水处理,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在卫生间内增加了淋浴这一功能,再加上二次装修施工中对原防水层的破坏性影响,因而楼上淋浴楼下漏水的民事纠纷时常发生。另外,旧房装修在更换卫生洁具时,还需注意新卫生洁具的管径与原卫生间管道的管径是否一致,管径的新接口是防水的重点,因为它是造成楼下漏水的主要部位。防水的做法与质量要达到国家现行施工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4.2 顶棚的基层处理 住宅装修施工中的顶棚处理大多数是采用简洁大方的抹灰平顶;少数面积较大的客厅可做轻钢龙骨石膏板异形吊顶。 厨房、卫生间的顶棚使用防潮效果较好的塑料扣板、金属扣板做为选材较为普遍。在轻钢龙骨石膏板异形吊顶施工中,要防止龙骨生锈、变形,板面不应有汽泡、起皮、裂纹、缺角、污垢、缺陷等。吊杆应通直并有足够的承载力,安装好的吊顶必须牢固可靠。当石膏板、钙塑板的安装采用钉固法时,螺钉与板边距离不得小于15mm,螺钉间距宜为150―170mm,均匀布置,并应与板面垂直,钉帽应进行防锈处理,并应用与板面颜色相同的涂料涂饰或用石膏腻子抹平 当采用粘接法安装时,胶粘剂直涂抹均匀,不得漏涂。 4.3 地面质量的基本要求 住宅装修施工中地面所使用的材料以石材 地砖.木质地扳、复合地板、塑胶地板块及地毯较为常见 在施工前,应对石材及地砖的色彩、规格尺寸进行严格的检查,如有色差及规格不准确的材料,必须更换,施工后的表面效果应达到设计要求,板块与基层应结和牢固、无空鼓、无裂纹、无缺角掉边,铺贴应平整、无错缝、接缝平直、深浅一致,周边顺直,禁止磨边。木质地板的选材要经过干燥处理,表面施涂的清漆不得少于三遍。 5. 装修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质量,家庭装修时应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装饰装修材料,如含甲醛高的人造板、含有苯和铅的油漆等。 做好新装修儿童房室内空气的检测和治理,新建和新装修的房子必须请室内环境检测部门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入住。 要加强儿童房间的通风换气,减少儿童在污染环境里的活动时间,在室外空气质量较好的时候,要多带儿童做一些户外活动。 另外,市民还可在室内种些绿色植物、安装换气扇或放带有活性炭的物理除污装置,尽量减少室内家具数量。如果市民想了解室内污染指数是否超标,可以请有关专业人士测量,如果污染指数超标,可以采用光触媒等相关技术治理。 6.结语 建筑室内装修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涉及装修的全过程,在施工中必须采取主动控制,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措施。本文从施工质量的整体控制、施工技术工艺的质量控制和环境污染的质量控制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室内装修施工的质量控制,希望能够对建筑室内装修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研究作出一点贡献,如何控制室内装修工程施工的质量,提高装修施工的管理水平,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装修与设计论文:谈地铁车站装修设计与材料的选择 [摘要]本文分阐述了地铁车站装修设计的原则及要点,并且谈了谈地铁车站装修材料的选择。 [关键词]地铁车站;装修设计;材料选择 1.引言 自1863年伦敦修建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以来,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世界范围已有150多座城市修建了地铁与轻轨。一个优秀的地铁车站设计,能够反映出建筑艺术的新成就和对乘客的极大关怀。由于所处的特定环境、特有的功能要求和特定的结构形式,而使地铁车站的装修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和形式。修设计应不断创新,在新的地铁车站设计中,应力求把传统的建筑处理手法与现代技术、结构、材料结合起来,反映出时代特点。 2.地铁车站装修设计的原则 地铁车站的装修要满足功效结合、维护经济利益、识别性、艺术效果、快速施工、造价经济等要求,国内大部分地铁车站装修都是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统一。标准化,有利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快速安装、备品备件通用,降低运营维护成本;个性化顾名思义,就是各站识别性、地域特点、艺术效果。 选用饰面材料不仅要考虑适当的外观和价格,也应考虑耐久性、抗破坏性能、耐火性能、易于冲洗、养护及修复和声学效果等。具有足够的照度,给乘客以明快、舒适的感觉。各种装修设计要有所不同,便于乘客识别,并应设置乘客向导设备(站名牌、指示牌等)和为乘客乘车服务的设施(坐椅、时钟等)。 3.地铁车站装修设计要点 3.1运用色彩的美化 形、色、质这几种视觉元素中,色彩最易引起人们的注目,利用色彩进行空间处理亦是常用的手法,而且色彩是一种十分有效且经济的设计元素。车站内部的环境色彩力求明快、和谐,局部运用一些亮丽的色彩可以振奋精神,打破地下沉闷、昏暗的心理偏见。由于地铁车站处于地下,给人传统印象上的阴冷感,因此地铁车站室内色彩应选用暖色,如米黄色,避免多用灰色或蓝色。色彩的调和对比也很重要,只有调和没有对比会给人平淡而无生气,而过分强调对比,则会破坏色彩的统一,局部的鲜艳颜色能对空间起活泼作用。地铁车站采用大面积略经划线处理的混凝土墙面,十分朴素大方,然而通过在地面、墙面与座椅上进行的色彩处理,使整个车站活跃起来,充满了活泼动人的气氛,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标识性。 3.2空间形态设计 地铁车站内部的空间形体比较单一,特别是一般的标准车站,通长的空间内,列柱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因此空间的变化更多依靠顶面的形体变化来达到目的,如在极其有限的单一空间内充分利用顶面设备布置剩余的空档来达到空间形体变化的目的,或者利用装饰材料的不同机理组合,显示其空间形态的变化。例如,国外有些车站,将站厅部分压缩得很小,客流从车站的两端下到站台层,从而使站台层的小间段处于一个高大的空间内,获得开敞舒展的极好视觉效果。 3.3接口设计 技术接口协调及系统功能平衡是确保装饰设计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地铁车站内专业接口众多,如车站风水电、通信、信号、自动售票机、检票闸机、BAS、FAS、电扶梯、安全门、导向等,装修设计一个重要环节是在遵循技术规范基础上,统筹各系统专业终端设备及各专业管路通道与公共区墙、顶、地、柱面装修的整体协调。装饰设计与设备专业接口是互动过程,根据设备布置确定墙面材料模数,为实现天花的虚实效果、局部抬高、单元模数而对通风口、FAS、广播、导向等设备布置提出调整要求;同时,也要配合设备专业要求调整装饰方案以满足功能。 3.4后期维护的便利性 地铁车站装修后期维护的便利性包括选材要易于购买补充、更换施工要考虑操作空间等。每一座兴建地铁的城市都不会只规划一条线路,每一条地铁线路的建设和运营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未来的线路是同一系统的不同部分。车站在材料选用上要研究开发模块化、标准化、以易于维修和更新。地铁车站的装修设计要实现考虑到装修过后的维护工作,最好选择易于购买的材料,这样,如果后期需要更换材料的地方,能够轻易得到,不至于因买不到而选择其他材料,与之前的装修形成明显的对比。另外,在装饰空间的布置上,要留有足够的修复空间,以便于后期对地铁站修护施工。 4.地铁车站装修材料的选择 地铁车站室内空间环境的整体形象,是材料、结构和空间共同体现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象。应用富含地域文化特性的材料围合成的室内空间环境,具有满足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以及文化底蕴的三重功能,是室内艺术空间体现地域文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设计的又一切入点。 地铁车站装修材料的体现要源于光线,材料吸收和折射光线,把自然光引入并延伸进入建筑的深处,或捕捉在材料凹凸不平的表面,形成美丽的视觉画面,是材料围合成了丰富的室内空间。材料的选择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最后综合各方面因素做出最合适的组合。 4.1材料的经济性 在地铁车站装修设计时,设计者最直接的负责对象是投资者,离开了甲方的预算任意选择材料最终面临的必然是失败的命运。虽然材料的价格档次并不是最后装修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材料的优劣必然会对美观性和耐久性有一定影响。材料的选择既要考虑到一次性投资的多少,也要考虑到日后的维修费用。 4.2材料的质感 近年来,新建的地铁车站,越来越注重材料质感的表达,结构和装饰之间都没有被隔离开。一切美都是自然的一种流露,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玻璃都按原样将他们的本质特性展现出来。纹理各异的石材,体现了华丽与凝重;淡灰色的混凝土,体现了朴实与沉稳;白色的钢结构充分体现了时尚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透明的玻璃彻底改变了封闭空间的内向特色。地铁车站设计中,多种材料的混合搭配,玻璃与石材,钢与混凝土,明显的体块虚实搭配,使复杂的地铁车站内部的方向感非常明确。在近年建成的地铁车站,很少用昂贵的大理石或花岗石做饰面材料,而是通过使用一些新型建筑材料,如铝合金和不锈钢制品,经过多种手法的细致处理,表现出现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4.3具体部位的材料选择 地铁车站地面装修应采用耐磨、防滑、易清洁材料,站厅、站台层公共区一般采用石材地面。车站内墙面常用的有釉面砖、人造大理石、烤瓷铝板、微晶玻璃板、硅钙涂装板、氟维特板、水泥压力板( NAFC 板) 、马赛克、质量上等的美术型水磨石。柱的装饰面积较地坪、墙面少得多,故所用材料的档次可提高一些,常用的有人造大理石、花岗岩、铝合金复合板、马赛克、彩钢板、玻璃砖等,也可采用与地面相同的材料进行柱面装饰。地铁车站的吊顶设计应满足质轻、牢固、防火、防潮、防腐蚀、美观、易于安装,以及便于吊顶内部设备的维护、检修等要求。铝合金板有耐高温、防潮、防尘、抗腐蚀、自身重量轻,结构牢固、易拆装,抗冲击力强,不易磨损,吸音隔音,不受正负压影响,有利于通风口或其他设备散热等特性,作为大部分地区公共区吊顶的主选材料。 5.结束语 综上所诉,地铁站的地下空间环境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一部分,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从城市的历史文脉出发,将城市的地域性、整体性与可印象性有机地融入到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中,可使市民置身于这种空间环境中,享有着最大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五年级语文论文:小学五年级语文的创新教学 摘 要: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填词、造句、看图说话等简单的文字任务,从五年级开始,学生要进入到词文赏析、阅读写作的文学修养的提升阶段,针对这个阶段教学工作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文字的掌控能力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而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一定要提出新的教学方案,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教于乐;互动;因材施教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远比我们接受得快,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一成不变的事物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枯燥无味。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让自己传播的知识充满新鲜感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呢? 一、寓教于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干巴巴地讲课,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尤其是在文章阅读的课堂,几乎所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教师给一个回答的模板,学生只要往里面套话就可以了。这样的课程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文章阅读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设定好一个特定的情境,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各自扮演喜欢的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清晰地理解所学习文章的真正意义,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合作能力。教师在阅读之后的提问中也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拘泥于一种标准答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要给予肯定,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充分发挥课堂的互动性 课堂是个很有创造力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能够与学生很好地交流的场所,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全面了解全班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进行分层教学,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并且当学生完成了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很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教学方法上的缺陷,努力创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 五年级语文论文:小学五年级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摘 要:小学五年级可以说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这时学得好,就能为接下来的初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很多小学生对语文课还是没有太大兴趣。作为老师,就必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语文情境,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语文;情境教学法;实施策略 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营造适宜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在那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上,很多学生不喜欢认真听讲,就是因为觉得课堂没意思,找不到听课的感觉。针对这种现状,老师就必须要采取应对措施,应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施策略,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喜爱上语文课。那么,具体该如何实施策略呢? 一、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愿意相信自己眼前所见。而且,具有实物的课堂,会更加得到学生的喜爱,它远比那些纯理论的讲授有趣得多。老师需要了解这点,运用实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接触实物,从而进行学习。例如,鲁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会学到《灯光》,老师在讲课时,可以直接拿一盏台灯来课堂,甚至利用教室里的照明灯都行,从学生眼前具体的事物入手,给他们进行讲解。小学生愿意从眼前实景开始,进行课堂学习,最终达到不一样的效果。运用实物创设情境,可以很好地实施情境教学法。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老师应该了解这点,知道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性,并且善于利用这点。这也就是说,老师可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让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生活来学习语文,会让他们觉得语文就在自己身边,并没有那么遥远。例如,鲁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藏戏》,这是一种民间活动,就跟扭秧歌、黄梅戏等一样,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将它与学生身边的一些地方风俗活动联系到一起,学起来自然就轻松很多。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上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听课效率。通过运用实物创设情境,以及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方法,在课堂上实施具体的策略,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上语文课就变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 五年级语文论文:试析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诊断 摘要:在语文教学当中识字与写字的教学所占的比重是十分巨大的,对于学生们基础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就是通过对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其目的就是有效的推动教学的有效发展,从而有效的对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和质量进行大幅度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五年级;识字写字;诊断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中杜宇识字与写字是非常重视的,对于学生的识字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并且对于以后的语文学习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在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方面领域的教学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的诊断 通过对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发现现在小学一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问题主要是表现在学生的主动性不高这一点上。具体点说就是现在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识字写字的学习过于枯燥无味,,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死记硬背但是最终却收获不到相应的成果,从而也就导致学生们慢慢失去了学习识字写字的兴趣,降低了学习积极性。 2.对于目前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的反思 对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的教学进行有力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主动性是造成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质量进行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且发现在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中老师们对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的教学方式极为单一与无趣。也就是传统意义上将知识进行一味的灌输到学生们的脑子当中,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主动性产生了忽视,最后造成了学生没有对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的相关知识进行良好的理解和体会,从而造成了学生们学习兴趣的降低,使得学生们有收获到应得的成就感,对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产生了降低。 所以说,老师们在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当中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并且加以改正和创新。抛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进行有效的提高,最终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消息效率与学习质量。 比如说:老师们可以在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中采用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进行大幅度提升。在进行小组交流学习中,将自己对学习生词生字的技巧进行交流与分享,同时有效的将自己在学习生词生字中发现的乐趣进行分享。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到交流、合作以及分享的乐趣,从而有效的提高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 同时,在学生进入小组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课堂上学习的相关知识以及生词生字开展一些识字与写字的游戏活动。比如说:在进行游戏活动的时候可以以教材第二单元中所学习到的生词、生字进行有机的组合,如:葡萄、乌鸦、谎言、慌张、粪土、馋嘴以及狐狸,这些词语,让学生们用这些词语进行组合和编排,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进行编排故事这个游戏的时候之前,老师们可以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以及生字进行解释,,等待学生对其进行了解和体会后就要对学生们对这些生词、生字的运用能力进行考察,让学生们在编排故事之后,先进行小组的讨论,让小组中的成员对自身的故事编排都进行第一遍的讲述。随后,让其他的小组成员对自身的故事进行评价和改正。在最后的时候,由小组的其他成员推选出一个代表对其故事进行课堂上的讲述。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们相互交流的能力与兴趣,在让学生们在获得学习乐趣的同时,对学习的质量以及效率都有着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总结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必须要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重视,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因为对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的教学工作质量起到下降的作用,所以对其应该进行彻底的抛弃,运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有效的提升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对教学方式进行研究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们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以及合作,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完善,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对教学的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有效的促使学生可以进行有着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学习。 五年级语文论文:小学五年级语文综合学习策略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要靠从小到大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所以,语文的基础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五年级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思维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不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同时忽略了语文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不能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随着课改的推进,对语文的学习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育方面,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只有整合学习资源,重视素质培养,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小学五年级语文的综合学习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授课现状分析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五年级的教学也顺应了这一变革。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在教学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不能有效利用语文学习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带着学生就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学习,把课文读熟,把课文里的汉字会写,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算是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虽然有效地利用了课内资源,把书本上的知识都教会学生,但是在课外资源方面完全没有涉及到。如此一来,就把语文这个本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拓展学生视野的学科变成了死板教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忽略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讲究的是听、说、读、写。语文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学科,六年级是小考的重要阶段,所有科目都系统性复习,因此五年级的综合性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是对考试要考的内容的题型进行多次练习,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从而丧失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扼杀了一部分在语文学科上有天赋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做法和目前课改的要求是背道而驰。 整合资源,提升素质 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教学质量。课改的推进过程中,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的成果也不仅仅是靠成绩单来体现,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只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取合适的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对教学资源充分利用 想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就要使得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共同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需要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课堂走出去,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师不要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之中,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和书籍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由一个小故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问题或者思考,引入文章的学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利用网络资源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资源。比如,讲到像《春》这样的文章,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去春游,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春天的存在,也可以让学生把去春游看到的景象写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同时也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综合培养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要会做题,还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的主要角色,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制定特别的教育方式。比如,有些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进步更快,这样,就要多表扬。同时,教师要转变思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走出去,在平时对同学的培养中,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将语文的学习分板块进行。比如,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分成阅读课、听力课、书法课、写作课等,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效地得到提升和锻炼。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某些偏科的同学,鼓励他们不掉队,共同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对综合素质培养十分有用。比如,教师可以用英语翻译古诗,或者将古诗翻译成英语,都是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这些都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各方面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基础知识学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升学;小学素质培养的不好,会影响整个人生阶段的学习习惯。所以,素质培养尤为重要。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责任更是巨大,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素质教育改革是我国正在全面推行的重大举措,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转变,导致有些方面实施得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素质教育改革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为国家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中捷友谊小学) 五年级语文论文:实现小学五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摘 要:讨论了建立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围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案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小学六年级语文主要是对语文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小学五年级语文对于学生升入初中是至关重要的。语文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要把综合性学习的应用作为重点,由于新课改的需求,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此种方法下的教学效果是最佳的。 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由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了极大的 变化,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来说,正好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所以,小学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形势,彻底颠覆以往的教育思想,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一定要引起重视。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要有所改变,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增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对于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要引起重视,把握好学生多个方面的不同发展。 二、渗透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增进综合性学习方法的使用 教学改革之后:新的课程标准中赋予了综合性学习更深一层 次的意义,要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的提升。合作学习主要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补充和有力延伸,它相比较个体学习而言具有更多的优点。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引导学生对问题更好地独立解决,尤其对信息量的增加、学生情感的沟通交流、学生个性的展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步骤是把学生分成小组,使学生的自身潜能被有效地激发,同时在实际学习中可以和集体智慧 融合,促进个体思维的激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学习中设计一些分课题,鼓励学生使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方法。比如,在对《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学习完之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个主题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后老师可以给出四个分主题:(1)大自然中我们所认知的绿色(主要是经过对资料的收集,进行小组讨论);(2)我是大自然的小主人(此环节开展的实质在于实行知识擂台赛);(3)绿化家园植树活动(这个环节主要是在小组合作下植活一棵树,同时对小树苗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4)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这个过程就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自主学习围绕这一大主题展开讨论。如此经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三、把握好学科之间的融合,对综合性学习内容合理地安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条教学建议,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在于:把握好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融合,主张在跨领域中更好地对专业知识实施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经过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沟通,确定好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例如,和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融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综合性地对语文知识实施学习,更好地使用语文,推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束缚,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去学习,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有机地 融合,更好地发挥优势。比方,《二泉映月》的学习,在上课前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几张无锡惠山二泉的美图,此处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还可以穿插一些音乐,例如,古筝的《二泉映月》,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那种美好的意境中,如此把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很好的 效果。 四、把握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改革之后,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已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尤其是综合性学习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的提出更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展开的,经过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教 学活动当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有一些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予其适时的指导,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与探索,更好地用所认知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题型,要留有一些空间思考给学生,这样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实施才会更有效果。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探析一定要透彻,合理组织教学,对于学生自身来讲,也要仔细地收集相关资料,把握好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进而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五年级语文论文:小学五年级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分析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了综合性学习方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为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让小学语文老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所谓综合性学习方法,主要指的是将读、听、写以及说等内容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综合学习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一般来说,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两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重视课内教学资源的利用,而忽视了课外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来说,将综合性学习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就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课内和课外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二者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可以采用创设真实情境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和学习课本上的知识。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组织各种课外趣味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国新课改要求,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而综合性学习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以,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而言,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行为特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学生潜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而言,一定要正确认识综合性学习法的优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又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小学) 五年级语文论文:探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一个热点的话题。语文是课程中基础的科目,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素质的发展,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应该反思当下教学中的不足,并对其采取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兴趣学习 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已是热点的话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充满了渴望,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而学生对知识的求知若渴,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就要发挥到最大,但仅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于学生,也要发展课外学习,课堂也是学生解惑、求知的重要场地。语文课堂的活跃,让我们反思,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堂的教学率是否发挥到最大呢?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提高呢?对其进行以下分析。 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授的方法。在现在课堂中,虽然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大多数的讲课方法还是比较单一、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有些被动。这样课堂的效率就不能完全的发挥最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就降低。 (2)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禁锢。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中倡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为辅。但语文课堂中,教师预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对答案固定,让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心中的问题及答案,由此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也就随之降低。 (3)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忽略。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培养。没有兴趣的学习,犹如枯竭的泉眼,老师教授时也是比较费劲的,这样语文就比较呆板,让学生对之失去兴趣,课堂的教学率也就降低。 二、创建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1.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了老师,也是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激励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学习氛围在学生学习时,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心理下,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童年的发现》这一课,我走进教师时,拿了一组动画影片,同学看见我拿到影片,好奇的问我:“老师,你哪影片干什么呢?”“这个影片和要学习的知识有关吗?”等一些问题,我只是神秘的一笑,等会上课你们就知道了。在课堂上同学们看过动画后,我提问到“同学们是不是会做和动画上一样会飞的梦境呢,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吗”,学生惊奇的看着我,开始讨论自己曾做过哪些梦。这样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就变的轻松,愉悦。我在学生的讨论中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书中主人公是怎么来解读自己的梦。一节课就这样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渡过,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就乐此不疲,对语文世界也充满了好奇。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化为主动,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2.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引导,是很多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要以“趣”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在语文授课中,还要培养师生之间的交流和默契,使学生对老师教授的科目有期待的心情。语文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认知新事物,其表现在好奇、好动、思维发展,对与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鼓励是很期待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如在《珍珠鸟》先给学生放映一些鸟的图片进行观看,告诉学生要认真的观察放映的映像,首先让学生写下看到鸟儿的特征,并让几个平时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对所看到的鸟儿进行描述下,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表扬学生观察的仔细。在接下来的讲课中,并让学生积极的提问,并进行解答,让学生表演“探”这一词,对于发言的学生,给与鼓励让学生以后继续努力;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以后争取课堂发言。这样学生对所表扬自己的老师就会产生好感,并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答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 三、通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在学习阶段中是最基础的科目,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的科目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使用性,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学习语文时,不仅要通过课堂教授知识,还要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亲身感受身边的语文环境,去体验和应用,真正感受知识的存在。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善于观察,体验获取新知的愉悦。如在讲到《落花生》这节课前,让学生提前收集一些花生的播种、生成、结果、收获等关于花生的资料,强调学生要认真收集资料,并观察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汇总资料。在课堂中,讲到落花生一词时,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理解,教师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并让学生提出在课外收集资料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一一解答,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不全是老师教授,也可以自己主动学习。这样的调查将语文课堂与课外学习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合适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自己语文的功底,融会贯通所学的语文知识。 课外活动的方法,不仅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也有所帮助。在实践中学生发现问题,对于不能的解决的问题,就会寻求答案。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看下课本或询问老师。这样小小的提醒,会让学生在疑惑时阅读课本。这样使学生初步养成了预读的习惯,其后进行加强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的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不同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探索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阅读语文书籍,循环渐进,学生就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后,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 高建标,男(1975.12~) ,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心小学,职称:小学高级 五年级语文论文: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探讨 阅读技巧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课文、所有段落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默读的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语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①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②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①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过上下文,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四、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备较强阅读能力的。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外阅读的书。“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大都比较轻松活,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推荐的书,学生作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荐教材中提到的书籍,也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五年级语文论文:以《宽容》为例谈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 摘要: 本文从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范文《宽容》为例,指出沪教版小学语文编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图提出编写建议。 关键词: 语文教材《宽容》问题修改建议 语文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语文教材编制的质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以《宽容》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图说明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修改建议。 一、问题 (一)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在语文教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学生预习过程中的自我探究意识的培养。因此,教材编写者应该明确助读系统的概念,重视助读系统的研究与编制。广义的助读系统是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切知识、提示、图像等材料,它包括预习提示、插图、知识短文、附录等。为了便于评析,笔者采用狭义的助读系统概念,“指的是教材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切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作者介绍,等等”。[1] 《宽容》一文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二单元第8课,其助读部分的预习提示在课文前并没有特别指出,而在其单元导语“同学,与美德为伴,和文明同行,会使你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人。本单元的课文将引领你一同去体验被信任的喜悦、感受微笑的神奇力量;明白‘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的道理……请你认真默读这些鲜活的故事,注意不断加快默读的速度;边读边想这些生活中的小事给你带来什么启发,想想作者这些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把你读懂的文章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中我们可以看出编写者的意图,即简单地让学生读懂这些美德故事并在思想上得到启发,仅此而已。此外,选文除去第28页上的插图外再没有其他的助读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则出现在教材最后的“词语表”部分,在文章中并无任何注释。可见,此书在助读系统上过于简单,虽然助读系统简单明了利于教师的自主发挥, 但是过于简单则不利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选文系统。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选文要求:“教材选文要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2]这一建议概括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科书选文的基本要求。对于《宽容》一文而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课文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适切学生的心理发展。但是,笔者认为该文不适合选入教材,其理由如下。 1.从“知识和能力”维度看。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基本均为陈述性知识,且通俗易懂,通篇语言平实,但是缺乏语言特色,并未达到“文质兼美”的要求,对于真正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发展的策略性知识及程序性知识却很少涉及,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 2.从“过程和方法”维度看。该文内容简单明了,不需学生多元解读,课后练习的设计单一,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法指导得甚少。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看。该文的目标在于让学生懂得宽容他人。仅以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故事为例来教育学生,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标。而选文应该富于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但是该文并不具备,完全可以在道德教育课上给予学生思想教育,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及好奇心,对于学生思想意识提高的引导性不强。 (三)练习系统。 练习系统,也叫训练系统、作业系统,也是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现语文教材价值与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练习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目标而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口头或书面的练习题、思考题和活动方案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部结构,一般都包含着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所谓两条线索,一是知识的线索,二是能力训练的线索。语文学科,固然不是以系统讲授语文知识为主,但它毕竟还是有自己必须讲授的知识,其中包括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的规律性知识,以及各种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等。编制语文教科书,不能不考虑这一条线索。而语文学科的根本宗旨,又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讲授必要的知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过程。这就构成了另一条线索,即能力训练的线索”。[3]这一段论述所指的虽是中学语文教材的情况,但其实也适用于小学语文教材。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写,而且需要实践练习。语文教材中的练习是为了配合教学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此外,选文仅是给学生呈现了文本,其深层次的内涵还需要练习设计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可见,练习设计在语文教材及教学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就《宽容》一文而言,其练习部分仅以“学习小建议”的形式标注:“初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对新护士‘宽容’的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对‘宽容’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练习设计的特征: 1.语言缺乏亲切感。如“初读、再读”等词语带有命令的色彩,让学生觉得这是一种任务,而非循循善诱。 2.问题缺乏挑战性和新颖性。此问题再次重复了单元导语部分的部分内容。对于文章所叙述的小故事,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读懂,所以设计“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显得多此一举,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不必在文本中再次呈现。 3.提问就事论事,缺乏拓展延伸。文章练习部分总共提出三个小问题,绝大部分是针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仅“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生活经历”一问涉及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问题设计单调,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均无涉及。 二、编写建议 (一)选文需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选文是教材编写的关键环节,选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文要经典,经典的文章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选文还要富有时代气息,陈旧的内容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设计需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材不仅应关注一些直接的成果与经验,而且应适当增加探究发现知识过程方面的内容;不仅应注重陈述性知识方面的内容,而且应重视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设计,以便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三)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需精心设计,多元文化相融,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出发进行设计。 助读和练习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们设计得好坏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程度的高低。因此,教材编写者要十分重视助读系统与练习系统的设计。 五年级语文论文:浅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摘 要:在人生的阅读过程中,小学时期处于第一个黄金阅读阶段,像一株刚破土的小树苗,希望吮吸知识的雨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雨露”,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道授业”,还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汲取。但当前,五年级小学生的阅读令人担忧,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大多数已成为负担。读书,也只是看看课本,读读作文书,查查辅导资料。我们的语文教育要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需要帮助学生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在浩瀚的书海里游弋。 关键词:选择 爱读书 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 展示平台 在人生的阅读过程中,小学时期处于第一个黄金阅读阶段,像一株刚破土的小树苗,希望吮吸知识的雨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雨露”,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道授业”,还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汲取。教学事实早已证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出路就在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在阅读指导方面,教师要讲究策略,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更要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爱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也总结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有限,家长在引领学生读书方面缺少方法,所以教师指导和干预课外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必须注重阅读和知识的更新,成为学生的榜样。 一、帮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我们要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读物推荐给学生呢? (一)经典名著 当今时代多元文化交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喜爱卡通漫画、通俗故事、言情小说等,这样的快餐书籍,读来虽然“轻松”,但其中一些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有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时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大多数学生的印象中,所谓的课外阅读就是读作文书,教材全解,这是一种肤浅的功利阅读。功利阅读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多读经典作品,可以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知识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如少年版的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少年闰土》、艾米莉的《呼啸山庄》;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等;郭沫若、冰心、艾青、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林肯、爱因斯坦等伟人及名人传记……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大师的经典中感悟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人生的艰辛、在诗歌的韵律中品味…… (二)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儿童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读《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森林报》等科普书籍。 (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 这类读物的选择虽然体现了功利的目的,却是必要的,其作用主要在于进一步扩充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如五年级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引导学生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学习了《杨氏之子》,指导学生读南朝刘义庆的古记小说《世说新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阅读更多作家的作品。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作用,读书也需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对读书感兴趣,爱上读书,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讲故事诱导法 学生不爱看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学生们都爱听故事,当老师讲故事时,学生百分之百感兴趣,百分之百关注你,所以用故事吸引学生是再好不过的办法。我经常给学生讲《红楼梦》中的故事,“宝玉挨打”“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但一本书我最多讲三个故事,当学生们期待听下一个故事时,我动容地告诉他们,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们虽然有些失落,但他们迫切要去读原文。每周五下午的阅读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戛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二)表扬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以赞赏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学生某一做法进行表扬、喝彩,激发内在动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成功。 三、多样方法指导,授之以“渔”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引领,还要注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博览群书的金钥匙,面对大量引人入胜的优秀书籍,五年级的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吸收营养,积累语言文字,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 (一)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1.文中标记 在阅读过程中,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感悟深刻或者语言文字十分优美的字词句。 2.文中批注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读到感悟深刻的地方,不妨在语段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此时所感、此时所悟。寻到文章的绝妙之处,思考一下:此处为何写得如此绝美?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这些思考的结果也可以批注在语段旁。 3.摘录佳句 课外阅读,学生们习惯于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粗略地浏览一遍,很少有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本谈不上高效积累,达不到阅读的目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将优美的词、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反复翻阅,从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对自己的习作大有益处。 4.读书汇报 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这时候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读书汇报会可以为学生搭建这个平台,我班读书汇报会隔周一次,每次5~8名同学参加,组成元素大致相同:故事梗概+精彩片段+阅读场景+联系生活谈感受。读后感的主体依然是讲故事,这是学生们喜欢听的原因,这样的展示,是对阅读热情的激励与召唤。同时,读书汇报也让“未读者们”对“读书”略知一二。 阅读方法很多,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书籍、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二)教会学生基本的积累方法 要想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汲取精华,学会积累。 1.诵读美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书本上的美文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更多的学生开始涉猎课外的美文,所以我鼓励学生每日诵读,课上也要留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要出声、入情赏读,直至诵记于心。我们班长期开展班级美文诵读活动,在活动中评出“诵读之星”。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2.写读后感。“吉光片羽,当感悟的灵光闪动时流淌下来的一定是甘露,是清泉。”因此,要引导学生写读后感,篇幅可长可短,随时有感想随时写,可以建立班级微博或微信,随时让学生“晒一晒”自己的读后感,这样写读后感学生一定兴致盎然,而且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自办手抄报。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编成“小报”,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这个学期,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结合校本课程、本班学生的阅读情况,根据课外阅读目标的指向,定期指导学生编制有主题的手抄报,如《我爱读唐诗》《诵读 论语 》《在散文的月下漫步》《我钟爱的一本书》《名著点评》等,这样学生便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有针对性又便于指导。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语言文字需要日积月累,我们的语文课本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们积累的要求。所以语文教育,确实需要走出课堂,由课内走向课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当导航人的角色,领着学生航行,教会他们方法,当他们渐入佳境后,我们悄悄隐退。 五年级语文论文: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 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讨 阅读技巧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课文、所有段落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默读的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语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中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要采用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①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②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①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过上下文,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四、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备较强阅读能力的。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外阅读的书。“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大都比较轻松活,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推荐的书,学生作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荐教材中提到的书籍,也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阅读教学在高段的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想象、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培养,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语文论文:小学五年级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讨 【摘要】新课标改革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单元迁移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有效的学习,是现阶段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举一”并因道学生自觉完成“反三”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学习能力迁移的现状,探索如何加以正确运用,借助已有的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充分发挥迁移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社会适应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单元迁移 1 引言 迁移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人之主题从前学过的知识在新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即经验对现状的影响。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在知识与学习过程中广泛存在。它是对学习的巩固,存在正负两面,正迁移主要是能对旧有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积极的运用,而负迁移则主要起到阻碍作用,对语文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明确迁移的具体方向,培养学生主动迁移能力,消除学习定势的负面影响,提高迁移效果和语文教学质量。 2 迁移规律的运用是语文教育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语文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一方面,以汉语为母语载体的民族语言迅速走向世界,汉语言文字正在国际领域发挥更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不是由少数科学家掌握和研究的学问,而是全部社会成员的生存环境,这在客观上对现阶段的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承担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使命。因此,为了达到语文知识水平真正成为其他学科知识能力基础的要求,就必须加大的语文教育的要求力度,探寻更多新的办法,使受教育者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具有超高的独立思维能力。成功的语文教育将对受教育者的一般能力结构进行完完善,即强化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受教育者将来生存和发展的实际本领。在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语文教育落伍,其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的负面影响是可以想见的。因此,语文教育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旗帜鲜明的把语文素质放在教学的首位。 3 运用有效的理论,使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1.教师必须明确具体的迁移方向 教师必须对迁移方向有一定的把握,要将其具体体现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简化,或挖掘,以适合学生接受为准;又要地这些目标在真个教材中的位置加以研究,明确该单元知识点的传授与能力训练在整个知识网体系中所负担的具体任务。教师应对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胸中要有一棵纵向贯穿的“知识树”这样,才能在课前做好设计准备,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学生也能够顺畅的完成有旧到新的知识迁移。并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和学习,引导学生为再学习、再分析打下基础。 3.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在知识积累智商再形成独立运用的体系,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因此,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对于现阶段的教师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传统教学中,强求记忆是为学生挖“陷坑”,掌握方法才是传授给学生“工具”,这就是所谓“鱼”和“渔”的辩证关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适度的引导,主要是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的对比,分析异同,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要善于归纳总结,将既有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使之迁移的知识也完成结构化,并纳入知识网中。既要以典型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概括出规律,让学生寻找相同的因素进行学法迁移,学习新知识;又要善于总结出新的学法,由学到悟,由悟到用,用中学新,形成能力。 3.3培养学生对文章进行合理概括的能力 迁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个人既有的知识储备及其对知识的概括情况决定了知识迁移的程度,既有经验和概括能力的缺失,会使迁移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运用单元迁移的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3.4培养学生探索语言本质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的课本,文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篇幅,但文章的主旨大意仍可以用几十个字来表达,因此,透过繁杂的文章描写,抓住文章本质是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应具有的基本能力,才能让学生抓住要点,把书越读越薄。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小桥流水人家》,主要是描写村庄农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么,符合让学生抓住这一描写核心呢?在这里,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勾勒几幅建议的图画或播放相关的PPT,让学生看了以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与原文对照,以发现课文描写中的精彩之处,从而也明白自身描写的不足,这样就将死的文本与活的人联系起来,既对文章主旨有了比较到位的挖掘,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探究文章本质的能力。 4 进行深度探究,使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发展 4.1新旧相继,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 纵向迁移指的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语文课文的内容,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具体联系,但是其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调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自主寻找新旧知识只见的关联。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认识,也能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纵向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4.2 举一反三,完成知识的横向迁移 学生从一片课文中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环境中不能够加以运用,其实这些知识就没有被充分的吸收。只有在新情景中能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并具体运用到问题解决方面上,才能算是掌握了知识,完成了知识迁移,这样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在传统语文课程教学中,大部分的语文知识和相关学校方法都是由老师在课上进行讲授的,这些方法有的可以当堂得到运用和巩固,但更多的却需要在往后的教学中才能获得运用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学习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过学过,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一练,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以五年级第十册为例。本册第一组阅读课文的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而本单元的细作又是“写一处景物”,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将这两项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是一处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对应的教程,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从前学习过的描景的文章进行回忆和复习,学习作者的遣词用句,谋布全篇的方法。学生作文水平显然不会一时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提,老师起引导作用的新课标要求。 5 重视方法引导,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和迁移的效率大大提高 教师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学习方法上的制定,会比盲目的反复练习更影响迁移的效果,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方式方法的传授,而不是就一篇课文浅显地去讲,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6小结 由此可见,单元迁移规律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也被视为发展前景较好,对提高学习效率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迁移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对从前所学知识也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因此,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才是语文学校素养的保障,而迁移方法则是语文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助力。 五年级语文论文: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均衡发展应用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提出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条件得到相对均衡发展、在享受教育的资源得到相对均衡发展、在获得教育的效果得到相对均衡发展。把教育均衡发展应用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上得到相对均衡发展。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呢?本文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得到均衡发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均衡发展、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均衡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感情中均衡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中均衡发展五个方面探讨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均衡发展;应用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认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得到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这些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得到均衡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乐趣中得到均衡发展。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的《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的《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均衡发展。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均衡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的《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在互动中得到了均衡发展。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感情中均衡发展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的《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感情教学中得到均衡发展。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中均衡发展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关怀中得到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所在。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中均衡发展。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更谈不起均衡发展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语文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每一个学生在品味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均衡发展。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在语文课堂让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就必须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飞扬。
本文通过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融资不足,从自身因素、基础因素和政策扶持角度进行剖析,从四个层面提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的建议,对文化产业融资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微观层面助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宏观层面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约束 (一)产业自身融资能力不足 (1)融资结构失调。企业融资的方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规模有限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经营实力不足,企业信誉较差等因素会按照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内源融资的顺序进行企业融资。但本文对西南和西北20多家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来源的调查发现,内源融资在企业资金中占主导地位,外源性融资所占比例较小。造成这种不符合一般规律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外源性融资可获得渠道较少,外源融资不能满足企业融资的全部需求,于是转向内源融资。但多数以内源融资为主的企业,都会面临严重资金匮乏的问题,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新项目的投资、企业之间的并购等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2)中小型企业融资能力不足。中国文化产业是在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提出,属于轻资产运营模式。我国文化产业的内源资金主要来源是留存收益,而留存收益主要取决于企业收入水平,利润率等指标,总收入高,所获得的净利润就高,企业的留存收益就多,内源融资能力就强,反之内源融资能力就差。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而且通常可以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其留存收益较多,内源融资能力较强。中小型民营企业因为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外源性融资很少,除了企业的留存收益以外,多通过产业链之间的资金周转进行融资。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对投资的吸引力较差,产业自身融资能力不足。 (二)政策性融资支持力度不强 随着打造文化强国要求的提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性融资支持,主要形式包括政策性贷款、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专项扶持基金和政策性投资等。虽然政府为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资源丰富但融资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其中能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实质性帮助的措施少之又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获得的资金支持仍然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政策性融资,既包括财政部门直接管理的融资项目,也包括政策性银行管理的融资项目。(1)政府部门直接投资不足。一是文化产业费不足。我国政府的财政直接投资逐年递增,但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总量过大,政府的财政支持还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724亿元,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中的八个省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投资总额只有597.4亿元,仅占全国总投资额的8.91%,远低于其他文化产业发达的省份(见表1)。二是文化事业费不足。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需要提高文化事业费的支出,文化事业费是指国家用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纪念馆、文艺团体以及新闻、通讯、广播、电视、出版等部门的经费拨款,是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十年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文化事业费投入不足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从2013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费支出情况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费支出在全国文化事业费支出总额中所占份额很少,这说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的政策性支持力度较小。(2)扶持资金不足。政策性融资的另一个财政措施是设立扶持资金,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负担主要的财政投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财政能力不足,资金扶持政策主要围绕扶持传统产业和扶贫展开,缺少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政府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对企业要求严格,门槛高,很多企业不能达到申请扶持资金的标准,这些都降低了政策性融资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支持效率。 (三)非财政性外源融资渠道匮乏外源融资是指企业 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在融资条件苛刻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可以适用的外源融资方式寥寥无几。(1)股权融资。文化属于无形资产,是一种软实力,文化产业不像实体经济,其有形资产较少,大部分是无形资产,因此文化产业的运营具有高风险、高流动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的融资来源主要是股权融资。但是目前股权融资严重不足,股权融资并没有成为当前文化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此外,用于扶持本地文化产业的基金也没有真正用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根据中央财经大学魏鹏举院长对文化产业基金的实际投资情况调查发现,在已经投入的项目中用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企业项目占总项目的份额不到10%。中国文化产业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外资投入,但外资投入主要分布在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性不大的科技、时尚、生活、娱乐和消费等行业,只有少部分投资在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行业。(2)债权融资。债权融资作为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的另一种重要渠道,并没有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成功发挥作用。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并不发达,企业融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信贷。根据中国银行协会的《2016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随着文化产业信贷增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债权融资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增长禁锢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产业融资结构性差异大 少数民族因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中,各企业的所有者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和所处行业不同,最终造成不同企业的融资能力存在差异性。(1)企业所有者性质角度。根据企业所有者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可以从政策制度中获得更多利益,融资来源广泛,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在一定情况下不需要质押抵押就可以获得银行贷款,程序较民营企业而言较为简单,贷款额度也更高;而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的代表,其贷款条件严苛,贷款额度较小,许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贷款时会对项目进行反复研究调查,提高了民营企业贷款的门槛。(2)企业规模角度。大型企业效益高、管理水平先进,其总产值和总收入较高,对当地社会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个金融机构都更偏向于对大型企业进行投资,造成了中小型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来源范围狭窄。(3)行业发展水平角度。从行业角度分析,不同行业的融资能力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行业发展水平既受自身先天条件的影响,又受到后期运营的影响,其差异性最终带来行业融资能力的不同。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项目中,拥有较强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和文化特点的行业往往处于垄断地位,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各个金融机构通常会将资金投入到这些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上。同时,很多具有先天文化资源优势的行业,由于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开发效率低下,外源融资大量流出,融资能力日渐下降。 (五)产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1)文化产业融资利率较高。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不同,其差异性很大。利率最低的是银行银贷,为8%-12%,这个利率水平是在企业拥有充足的抵押资金情况下设置的。通过信托、私募基金、P2P和民间借贷等方式的融资方式,其贷款利率都非常高,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承担。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中的地区,企业的贷款利率比东部要高10%-20%。(2)交易费用较高。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在进行银行贷款时会负担一些额外费用。企业进行信贷借款时流程繁琐,期间会占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只有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利润大于成本,企业才能得以维持并寻求发展。企业之间利润率差异较大,只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可以从日常经营中获利,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获得的利润低于其融资成本,不能长期融资实现企业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中,中小型规模的企业占大多数,融资成本过高造成净利润很少甚至为负,对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融资支持不足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威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 (1)对企业成立初期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开发利用比较困难,这意味着企业开发文化资源成本高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在提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要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必须采取各种有利于竞争的措施。最后,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在创立初期,推广渠道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得不依靠资金进行弥补。融资不足会影响企业成立初期的业务开展和规模的扩张。(2)对企业日常运营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以当地的文化资源为基础,形成了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产业特点。以旅游业为例,在节假日和气候适宜的时间,会迎来大量游客,此时收入较多。但企业的运营是一直持续的,需要资金进行日常运转,在旅游淡季收入不足会致使企业无法维持日常运营,甚至企业倒闭。(3)对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方式以内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主一人或者企业主所属的一个家族,造成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无法分离,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出现。另外,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没有额外资金雇佣专业管理人员,无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致使企业管理水平滞后。 (二)妨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 (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技术升级角度。技术升级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技术升级会促进企业规模扩大,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融资不足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导致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依然处于低端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相对落后。(2)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角度。首先,融资不足导致企业没有能力引进先新技术,市场竞争力不足,市场份额占有率少。其次,内源融资过多使得企业对资金的使用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资金利用率低下,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最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同,发展差距较大,不能形成相匹配的产业关系,不能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的建议 (一)建立政府引导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模式 (1)提升政府融资引导能力。首先,成立专门负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应协调好彼此的职责,共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中央政府要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提高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最后,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产业融资中的关系,切实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形成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2)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政府要提高利用社会资本的能力,通过汇集社会资本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根据各金融机构的不同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性质,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政策,通过政府的带头作用,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引进新颖的融资方式和工具,拓宽融资渠道。(3)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产业水平和融资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融资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又可以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来提升融资能力。因此,企业在进行产业融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为企业开展项目筹措资金,而应把目光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上,只有形成了产业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融资能力。(4)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要充分发挥各种融资渠道的作用,必须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政府通过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发展规划,指引各项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既要制定统揽全局的产业法,也要制定具体详细的行业融资规范。在健全的法律体系下,提高融资服务水平,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建立普适性的新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方式 (1)少数民族文化彩票。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可以通过发行文化彩票,以较低成本汇集较多的社会资本来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另一方面,彩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政府投入,弥补政府财政扶持的不足,但文化彩票的发行必须遵守文化彩票法律法规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2)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兴融资工具,融资租赁展现出优于传统融资方式的独特优势,如限制较少、门槛低、操作简单和租赁周期长等。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起步阶段,融资租赁凭借其优势成为企业融资的最后选择。当地政府应鼓励融资租赁模式的推广,推动融资租赁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制定相应政策引导融资租赁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3)文化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高流动性证券的过程,可以分离融资信用企业信用,降低企业融资风险。实现文化资产证券化,首先通过建立特殊目的机构,构建资产池,然后SPV通过资产销售或信托,实现资产隔离,通过SPV引入外部信用增级工具来完成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过程。(4)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可以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互联网金融,应根据各文化产业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融资模式,如网络小额贷款、众筹融资模式和引入互联网银行等。为优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环境,政府要更新监管理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明确金融业务的内容合法性,降低融资风险,着重提升软硬件设施的技术水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5)企业集合融资。企业集合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较广,而且成效非常显著。借助于地方政府的引导,将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集合在一起,利用财政专项资金作为风险机构对企业贷款的风险保障。根据各地特点,对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加以创新,并为集合融资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由政府代表集合企业达成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吸引大量金融机构进入,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丰富的资本。 (三)拓展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渠道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所处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的不同决定了其融资特性也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少数民族企业在种子期到衰退期不同阶段的融资特点及渠道,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种子期的融资渠道:在种子期,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很少,企业拥有的可供抵押资产也比较少。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通过自筹资金或向熟人借款来获得初始经营的资金,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获得政府补助和税费减免。在这一阶段,政府应通过对企业的宣传推广,帮助企业吸引天使投资和国内外的无偿资金支持。初创期的融资渠道:在初创期,企业的外源性融资较少,主要是自我投资。企业没有能力负担过高的成本,而且面临较高的破产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大力推广文化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做好融资双方的对接工作,帮助企业获得风投机构和个人的投资,同时应对融资活动中的风险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偿。成长期的融资渠道:在成长期,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业务运营的资金稳定,主要面临着扩张企业业务带来的融资需求。在此阶段,政府应该做好补充工作,为企业提供适度直接投资、政府采购和税费减免等辅助融资方式帮助企业完成生产扩张。成熟期的融资渠道:在成熟期,企业规模达到最大,经营状况良好,风险较低,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此时也达到最低水平,融资渠道相对广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自有资金可以满足融资需求。当进行大规模扩张时,企业主要选择债务融资和上市融资来筹措资金。此阶段政府应适度减少财政扶持,增加间接支出,有利于促进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发展。衰退期的融资渠道:在衰退期,企业利润下降,目前的经营状况难以维持企业生存,必须转向新产品研发和企业转型。特别是除了自筹资金,企业能获得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增加财政支出,对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帮助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四)构建与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的保障体系 (1)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能力。一是加强对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继承和推广,增强文化市场的灵活性,政府要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角度出发,制定适合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应努力创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在国内国外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争取与国际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学习先进的经营模式和推广方式,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由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到股份制企业的转变,打造现代化企业。同时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共同创建实力雄厚的大型民营企业。通过重点扶持中小规模的企业,给予其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规划指导和人才培养,提升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三是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的特点是两头少中间多,导致文化产业所处的技术水平低,不利于文化产业升级,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整合迫在眉睫。因此,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优惠,财政支持的方式整合产业链,纵向对上游的文化产业予以重点扶持,横向整合相关和相似企业,以形成规模优势。(2)增强金融体系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融资支持。一是扩大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规模。切实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降低贷款利息,增加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在县级及以下级别的地区设立各类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服务机构数量,促进基层金融体系的完善。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聚集地区,增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量,为民族文化融资模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另外,政府应对金融机构进行财政补贴,同时推动国有金融机构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产品和服务。为了满足各种类型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为了降低自身面临的金融风险,银行系统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金融机构通过对各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根据不同信誉等级给予不同的信贷额度。提供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新型金融产品,为文化产业提供专门的融资方案,引导建立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机制,银行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文化企业积极形成产业集群,并以集体形式进行融资。三是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体系。通过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形成以各金融机构为基础的融资服务平台,评定各种文化企业的发展和信用情况,进而形成文化企业风险分担机制。构建文化发展平台以研究整理文化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打造对接金融和产业资源的平台,形成多种融资支持方式。(3)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一是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扶持体系,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层层设立主管部门,协调各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制定扶持政策和发展计划,解决文化产业的融资问题。在没有设立主管部门的地区,应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和任务指标来保证工作的效率。二是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各级政府部门根据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贯彻落实扶持精神,计划好每年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资金额度,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重点扶持知识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公益性企业增加财政补贴,既要保证足够的直接投入,也要做好间接引导,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特点,界定各文化企业属于公益性企业还是盈利性企业,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基本法,着重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明确各项文化产业项目的法律界限;在地方层面,要根据不同民族文化特点,建立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产权上建立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产权保护法;区域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金融上制定融资方面的法律来规范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海安、潘永昕:《民族地区融资能力的测度与提升》,《兰州学刊》2017年第2期。 [2]孙俊芳、冀华锋:《民族地区融资渠道与中小企业绩效实证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新视野》2017年第2期。 [3]董玉峰、谢丽霜:《民族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普惠模式与适应性策略》,《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7期。 [4]冉瑞恩:《恩施民族地区综合扶贫金融服务创新工程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5]王俊:《欠发达地区投融资结构、效率与新常态改革路径———基于贵州省数据分析》,《武汉金融》2017年第5期。 [6]王卓君、郭雪萌等:《地区市场化进程会促进地方政府选用PPP模式融资吗?———基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实证研究》,《财政研究》2017年第10期。 [7]李春梅:《资源强依赖地区产业转型中的投融资政策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财会通讯》2017年第2期。 作者:李姝 单位: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在“走出去”战略中加强环境工程建设、提高投资安全 在“走出去”战略中加强环境工程建设、提高投资安全 近年来,我国在国外工程建设和海外项目投资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常有突发性、群体性安全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常常牵动高层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心,引起世界的关注。这些事件值得我们认真思索,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对策。 一、“走出去”战略十年来成绩巨大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十年来,“走出去”战略取得巨大成果:2011年,中国对外工程年度承包额已成为世界第一,超过了500亿美元。入世十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10%,累计完成营业额43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近7000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突破3,000亿美元,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约7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9年来年均增速近50%。 二、成绩的背后,环境责任风险伴生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工程和投资项目,日益受到环保主义者的质疑和抗议。比如,由于担心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缅两国密松电站合作,去年被缅甸政府无限期搁置。中石油、中石化在加拿大的油砂投资,中国铝业和其他企业在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的矿产项目,也由于环境因素受到当地的质疑和抵制。 中国的海外投资和工程,相当一部分是在生态脆弱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容易造成生态改变,这是中国某些海外项目屡受非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部分对外投资企业对国际通行的“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不够重视。当走出去的时候才发现,环境责任问题,在海外变成了项目的巨大安全风险。 三、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配套环境工程具有双重意义 环境保护早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央和地方财政一直在逐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由此带来了环境产业在我国的充分发展。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已突破一万亿元。同时,在环境领域二十多年来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已经使我国的环境产业从设备、技术和工程方面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以2002年建设部“126号文”启动的市政领域的公用事业改革和同年的环评法颁布为标志,从规划、环评、设计、工程承包到运营服务,我国的环境服务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产值占到了整个环保产业的12%。实际上,我国的环境服务业完全具备了为我们自己的对外工程和对外投资做好配套的环境服务的综合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配套环境服务,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缓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工程的环境风险压力 在国际工程和投资项目中避免环境责任风险,在国际上重塑环保形象,都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国企业的环境责任教育,并且参照实施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6条所述的“三同时”要求:“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在项目筹备阶段需引入环评服务,而在项目设计阶段需引入配套环保措施的设计,在项目建设阶段需同时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在以上阶段都必须引入必要的环境咨询服务商、环境设施建设或运营服务商,帮助我国走出去的大型企业规避当地的环境风险。 2、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升级 环境产业在国际上作为朝阳产业,一是由于其需求的日益刚性,二是其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的持续推动力,三是由于现代的环境产业很大比重上是环境服务。环境服务,包括环境评估、环境设施的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营。目前,上述的配套环境服务的走出去,有利于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升级,并带动整个中国的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 十几年前我国所使用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项目,已有成功经验。他们都会项目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技术援助,即采购国外咨询公司所提供的包括环境评估、设计、项目管理和运营服务在内的专项技术服务;时至今日,这类技术服务已伴随着国内咨询公司的成长而更多的是在国内直接提供。在我国的海外项目中,我们的国内咨询公司已经有能力按世亚行的经验,通过相关的技术援助项目提高环境工程和环境服务水平。 四、政策建议 环境工程及产业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决定性的。“走出去”战略的环境工程和服务,也需要政府强制性的政策约束和鼓励性的资金支持,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国家商务部会同国家环保部出台政策要求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和工程建设中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安排配套环境设施建设的投资和环境服务的采购;同时国家商务部与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走出去”中的配套环境服务给予资金、政策和税收优惠的支持。涉及中央企业的海外投资或工程的,由国家商务部会同国资委落实项目中的环境工程建设和服务的配套安排。 第二、国家商务部会同国家环保部及有关咨询机构进行“走出去”企业的环境责任教育;组织环境服务和环保产业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的专业商务技能培训。 第三、在进出口银行、国开行等对外贷款项目中可以设计环境工程建设和服务的技术援助配套子项目,具体服务采购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设施规划和设计和环境服务等。 本文系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总裁李谠同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提案。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价值团队在环境工程项目中的组织设计研究 引言 价值工程(ve),又称价值分析(va)和价值管理(vm),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科学。按照国标gb8223—87《价值工程基本术语和一般工作程序》的定义,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和管理技术。其目的是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1]。价值工程管理技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公共领域和私人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我国自1978年引入价值工程以来,价值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价值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价值工程的应用领域还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工业领域。同时,价值工程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 随着政府和人民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我国环保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府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等环保项目的投资日益增大,从事环境工程的人才越来越多,竞争也就越来越强烈。然而纵观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国家政府部门注重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科研工作者侧重于各种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开发,而忽略了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问题。然而经济效益是除先进技术之外能够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成为了环保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价值工程正是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价值工程团队如何在环境工程项目中组织起来并且有效地运行,以促进价值工程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1 价值研究团队在环境工程项目中的组织设计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为了使人们能为实现目标而有效地工作,就必须对组织活动进行设计。组织设计内容一般包括: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团队成员的任务分配等。 1.1 价值研究团队的组织形式—项目团队 价值研究团队可以通过项目团队的形式组织起来。因为价值研究实际上就是项目,它符合一个项目的所有标准:①它是独特的;②它是临时性的组织,受到预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③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④它有一定的目标;⑤它强调团队合作精神;⑥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⑦团队成员的增减具有灵活性;⑧其工作结果具有不可逆转性;⑨它有着特定的委托人,即项目的资金提供者和结果需求者;⑩团队建设是团队成功的保证。因此,价值工程可以作为某个持续项目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完全独立的项目列入环境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中。 1.2 环境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分析 项目组织是按照项目的目标以一定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组织。项目组织由项目负责人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和资金范围内完成任务。项目组织成员由组织各部门专业人才构成。在项目规定时期内,所有成员仅向项目经理负责,不再听命于原部门主管的指挥,待项目完成后,所有成员再回到原组织单位。 项目组织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按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分类方式,环境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职能型组织结构、项目型组织结构和矩阵型组织结构。 1.2.1 职能型组织结构 职能型组织结构亦称u型组织。它是按职能来组织部门分工,即从企业从高层到基层,均把承担相同职能的管理业务及其人员组合在一起,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职务。具体地说,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工程项目在高级管理者的领导下,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项目协调层,并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具体安排落实本部门人员完成相关任务。分配到项目团体中的成员在职能部门内可能暂时是专职,也可能是兼职。但总体上看,没有专职人员从事项目工作。项目工作可能只工作一段时间,也可能持续下去,团队中的成员可能由各种职务的人组成。职能型组织结构以智能部门为主体,资源相对集中,适用于规模小,以技术为重点,价值研究工作比较简单的环境工程项目。在此类环境工程项目中,推动价值研究工作的人可能是来自项目成本控制或者质量控制部门的价值管理专家。由于职能部门领导者价值工程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价值团队的规模比较小,价值研究工作也就不够系统,不够全面。 1.2.2 项目型组织结构 项目型组织结构就是将项目的组织形式独立于公司职能部门之外,由项目自行负责其具体工作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项目的行政事务、财务、人事等在公司规定的权限内进行自主管理。项目型组织结构目标单一,决策速度快,结构简单灵活,易于操作,适用于大型、复杂或者刚开始应用价值工程的环境工程项目。此时,价值研究项目就可以作为独立的项目设置在环境工程项目中,项目经理由具有一定价值管理资质的专家担任。这样一来,价值研究工作就能够系统而全面的开展。 1.2.3 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是介于职能式与项目式组织结构之间的一种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参加项目的人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排,而这些人员的工作在项目工作期间,项目工作内容上服从项目团队的安排,人员不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是一种暂时的,半松散的组织形式,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不需通过其职能部门领导,项目经理往往直接向公司领导汇报工作[2]。矩阵型组织结构能够平衡目标,协调功能,避免资源重置,但项目成员往往处于多头领导状态,项目管理权力较难平衡。由于价值研究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了环境工程的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调成本控制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之间的矛盾,所以价值研究工作同样适用于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环境工程项目。此时的价值研究工作同样可以设置为一个单独的项目,该项目可以由成本控制部门负责人、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或者直接环境工程项目总经理领导。 1.3 环境工程价值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 价值团队的目标决定了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环境工程价值分析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实现必要的使用功能,以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价值团队成员必须包括价值工程专家、环境工艺设计人员、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施工部门人员、项目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财会人员。在特定情况下,还需要项目总目标的提出者—业主代表的参与。 价值团队需要各个专业的人才,实现团队工作效果大于每个成员业绩的叠加的目标。因此团队成员的选择应该满足下面几个条件:①具有特定的专业技术能力;②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对工程项目具有系统和整体的认识;③能克服狭隘的部门主义,站在整个企业的立场上进行方案设计;④具有团队合作精神;⑤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⑥具有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此外,团队成员数量的多少也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4]。价值工程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如果团队成员过少,项目中的某些细节或关键问题和需要改进或创新的方面可能会被忽略,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不能达到预定目标。相反地,如果团队成员过多,可能造成价值研究项目资金成本过大,讨论时间过多且较难达成一致,或形成“个人搭便车效应”。因此环境工程项目在价值团队成员的配置上,应该在必要的部门(如管理部门、设计部门、施工部门)里面选择精干人员。 1.4 价值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工作任务 价值团队负责人就是监督价值团队成功得达到既定目标的人。根据之前的分析,在职能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的负责人由环境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部门或者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担任;在项目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负责人就是具有一定价值管理资质的项目经理;在矩阵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负责人可由项目成本控制部门或者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担任,也可以直接由环境工程项目总经理担任。 价值研究工作的成功与否与价值团队负责人的关系极大,因此价值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培训应该注重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根据以往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经验,对于项目负责人的素质应该具有以下要求:①较强的技术背景;②成熟的人格;③讲求实际;④使项目成员保持振奋;⑤和高层主管有良好的关系;⑥有不同部门的工作经验;⑦临危不惧;⑧具有创造性思维;⑨把完成任务放在第一位。价值团队负责人的任务是复杂的,这就要求负责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适应性、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流技巧、处理冲突与矛盾的能力,以及在激烈的竞争中和复杂的组织关系中求生存的能力。换言之,作为一个成功的价值团队负责人,需要有坚强的性格、高超的管理能力和熟练的技术手段。 和项目团队一样,价值团队会经过组建阶段、磨合阶段、规范阶段和成效阶段这四个过程。在组建阶段,价值组成员刚开始一起工作,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职责和角色都不是很了解,这时就需要价值团队负责人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给团队成员讲述项目成功能够带来的效益,描绘美好蓝图,并给出时间和资金的限制,使团队每个成员对项目目标有全面的了解。随着成员对自己和合作伙伴角色与职能的了解,团队进入激烈冲突的磨合阶段,他们会发现现实与理想不一定完全一致,同事之间可能会发生利益冲突,资金和时间控制过于严格,实现目标的难度太大。这时候,价值团队负责人就应该积极与各个成员进行沟通,理解成员的抱怨,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共同分析并解决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当团队经过共同努力度过了磨合阶段,成员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并且开始熟悉和适应新制度和工作程序,团队就逐渐趋于规范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此时的价值团队负责人应该减少指导性工作,给予团队成员个性发挥的自由空间,使团队建立起互相让步、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等团队协作的精神氛围。经过了规范阶段,团队的结构完全实现功能化,团队成员能够共同努力积极投入到当前的工作任务中,以较高的效率实现共同目标。在这一阶段,价值团队负责人应该关注成本和进度等具体工作情况,同时关注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辅导,并对他们的工作业绩作出评价。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对具有行业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 1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毕业生就业概况 1.1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简介 中国的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始於上世纪70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是在80年代末期,快速发展则处於高校大力扩招的90年代后期。起初,仅有少数工科高校设有环境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逐渐在理、农、医、经、管等类学校出现,设置环境工程专业高校的比例也由起初的0.8%增加到26.6%。环境教育是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而起步,以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在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中,环境工程本科教育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从恢复高考时的7个专业点,发展到今天的202个专业点,由年招生量不足300人,增加到今天的近万人。环境工程教育为我国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也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2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於1998年提交的研究报告来看,该报告从3个方面对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2000~2010年,我国环保局系统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0.36万人;环保产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为0.76万人;各行业,特别是冶金、化工、建材、医药、轻工、纺织、印染等行业将加大污染控制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施环境标志,预计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为0.35万人。综合上述3方面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预测结果,我国2000~2010年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年均需求量为1.47万人。 然而,在目前各种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却倍受冷落。近年来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一次签约率(校均)逐年下降,考研率(校均)逐年升高。不少地方一般院校出现招生规模大,就业地域范围小,就业单位层次低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1)企事业单位对环境工程本科生的要求更高了,环境专业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一般设计院招聘的环境工程师,都会注明需要几年从事相关工作经验。而作为一名刚跨出校门的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尚不能独挡一面;(2)按“复合型”人才衡量,不少环境工程本科生知识面仅局限於工科之间,工作水平不高,尤其缺乏社科人文知识,英语水平不佳,影响其与一些国际公司的交流和合作;(3)有些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使用的教材过时,平时接触的信息媒介有限,对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了解不够多ⅲ。 另一方面,受政府机关改革及其它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增加的共同影响,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的比例逐年降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民营企业、合资或外资企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在增加。 2 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煤炭行业作为我国支柱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0%左右,在今后10~20年内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约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85%的化工原料和绝大多数的民用燃料依靠煤炭。但是,长期以来在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1煤炭开采引起的主要环境以及生态问题 1)煤矿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1)对地表水的污染。矿井废水中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特别是流经含硫铁矿煤层的矿井水,酸性很大。据矿区的矿井废水抽样检测,其悬浮物浓度平均值为280毫克/升,化学耗氧量浓度平均值为520毫克/升,硫酸根离子浓度高达2500毫克/升,最低ph值为2.7。这类矿井废水还混入了大量煤尘和有害元素等污染物,如不经处理就外排,将严重污染地面水体,淤塞河道和农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生长;(2)造成地表水资源枯竭。由於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将矿井中的地下水外排,形成了一个以矿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煤层顶板以上的地下水向矿井中汇流,然后被疏干,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干枯,使当地居民吃水、用水困难,引起煤矿区的排水与供水的突出矛盾。 2)引起次生地质灾害。我国煤炭行业以井下开采为主,往往造成采空区上覆岩层的承载能力下降,依次发生地表沉陷、裂缝及顶板冒落等现象,最终形成一个采煤塌陷区。地表塌陷已成为煤炭开采对土地破坏的重要方面。塌陷改变了地表原有地貌形态,使矿区地表成为相对独立的沉陷盆地单元。地表塌陷使矿区长期稳定的地质环境受到破坏,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地表建筑物、农田造成破坏。 3)煤矸石堆放引起的环境问题。占用大量土地:煤矸石是采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一般就近露天堆放,形成高大的煤矸石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排放煤矸石约1.5~2.0亿吨,累计堆存量达50亿吨。全国现有煤矸石山5000多座,占地150km2,引发矿地矛盾。(1)降低土地利用率:随着堆存量的不断增加,一方面会占用矿区大量的土地面积,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比堆放面积更大的土地资源,使得周围的耕地变得贫瘠,不能被利用;(2)污染大气环境:堆积的煤矸石不仅会产生大量粉尘,而且其风化、雨蚀、自燃后的风化层物质如co、so2、h2s、nox等有害气体,在风力作用下进入大气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3)污染周围水环境:在雨水的冲刷下,煤矸石中含较强酸性的矸石淋溶水渗入地下,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个别地区矸石中还含有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重金属受雨水的冲刷、淋溶等作用释放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污染周围土壤及地下水环境㈨:(4)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煤矸石堆积过高,坡度过大,容易形成坍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附近土地被埋,建筑物被毁,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4)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煤炭开采需要大量木材,按万吨煤炭产量平均消耗坑木150立方米计算,仅煤炭开采业一年就需消耗木材约10万立方米,如此大的木材缺口迫使煤矿多渠道收购木材,助长了乱砍滥伐,使育伐比例失调;(2)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煤矿开采还会造成林地水分亏缺,严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大大降低;(3)二次扬尘污染问题:煤炭有相当一部分靠汽车运输,撒漏现象非常严重,不仅大量煤炭流失,同时使道路煤尘飞扬。 我国面临的煤炭行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异常严峻的,控制煤矿区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2.2煤炭行业面临的环境工程任务 为有效防治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煤矿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煤炭行业面临如下的环境工程任务: 1)加强矿区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治理。一方面,针对矿井水主要污染物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另一面,对已老化、坏损的废水治理设施、设备进行修复和改造,确保矿井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2)矿井外排废水的利用。部分煤矿虽然停止了采煤,但仍有矿井废水外排。主要是部分煤矿的采煤巷道间接相通,矿井废水全部从标高最低的井口外排,并将原有老巷道岩石断层和风化层中硫铁矿中的铁离子等浸取出来,导致废水中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很高,严重污染水体环境。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对废弃矿井外排的废水进行治理,以达标外排。 3)搞好煤矸石的合理处置与资源化。将煤矸石用於发电、从煤矸石中回收煤炭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以及将煤矸石作为生产建筑材料使用是有效利用煤矸石的途径。煤矸石的综合资源化利用不仅治理了矿区的环境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相比於煤矸石的存储量,其综合利用量仍很小。可采取的措施是:提高煤矸石发电的综合利用量;用煤矸石代替粘土制砖:煤矸石回填处置。 4)做好矿区植被恢复和矸石堆场的土地复垦。目前较为普遍的矿区植被恢复工作主要包括4个方面:植物选择、配置方式、种植技术及栽后管护等。根据矸石山总体风化程度和复垦工程的要求,将矸石山风化程度分为3类:(1)风化程度好,可直接复垦;(2)风化度稍好,但次於第一类,需盖薄层土(2~5厘米)后才能复垦;(3)风化度差,难以复垦。 根据不同的煤矸石风化条件,进行3个阶段的综合治理。(1)基础工程。整治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破坏及煤矸石占地,保持水土,采用各种方法加速养分积累;(2)栽培植被工程。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多种树种、草种搭配混栽;密集种植;(3)保护及管理工程。栽种初期采取封山措施;观察植被生长情况采取补救措施;浇水、施肥促进植被生长;秋冬季节进行防火措施。 解决好煤炭生产、利用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3 原煤炭高校的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建设探讨 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包括专业现状分析、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定位、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内容与措施、专业建设预期效果分析。专业建设内容又包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风与学风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其中的专业建设定位事关重要,它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也是专业建设的特色所在。 3.1专业建设定位的基础性工作 专业建设应当有充分的依据,才能获得明显的成效。进行专业人才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是专业建设和定位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分以下4个方面进行。 1)市场调查——专业定位的基础。不了解社会需求,学校的办学就成了无的放矢、闭门造车,所培养的学生就不可能适销对路。市场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学历、素质、能力、知识等:二是国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情况,包括专业定位、专业优势、专业特色等;三是专业自身情况,包括师资队伍水平、科研实力、教学环境与条件等。通过调查掌握了足够依据方能对症处方。 2)市场细分——专业定位的前提。市场细分是指在足够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对某专业需求的差异性,将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过程。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为了选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的依据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通过市场调查得知的。 3)目标市场——专业定位的关键。目标市场指高校某专业拟占领的那个(些)子市场,亦即服务面向。在确定目标市场时,首先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大学生;其次还应考虑自身优势,要在权衡本单位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办学软硬件条件等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此外还应兼顾本单位的发展潜力,要与时俱进。目标市场的确定,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兼顾自身优势与发展潜力,在三者的动态平衡中确定。目标市转贴于 场的确定是专业定位的关键。一所高校,如果目标市场不明确、专业定位不准确,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将变成无的放矢、功亏一篑。 4)专业定位——专业建设的方向。专业定位指高校拟使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具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位置。常见的定位策略主要有:(1)拾遗补缺定位策略。这是专钻空隙的一种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实力相对弱小的专业;(2)迎头定位策略。又称竞争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针锋相对的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实力相对较强的专业;(3)突出特色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高人一筹的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有明显特色或容易形成自身特色的专业。专业建设是高校竞争制胜的法宝,只有搞好专业建设,一所高校才能赢得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才能受到社会的好评。 3.2对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建议 1)原煤炭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概况。尽管国家部委机构几经改制,但高校与原始的行业隶属关系总是客观上存在“藕断丝连”。高校的专业建设也最容易在原属的行业中突出特色,否则较为困难。据中国矿业大学冯启言教授统计,截止日前,原煤炭高校中有13所院校设置了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专业,其中8所院校具有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有6所院校具有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表1)。煤炭部门和行业需要的环境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还是这些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2)对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几条建议。鉴於以上对煤矿区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任务的分析、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及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对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对煤炭行业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方向进行调查分析,认真确立环境工程的专业定位,注意专业特色的建设;(2)在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应在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分委员会确定的环境工程专业9门核心课程的前提下,针对煤炭行业的主要环境问题,增设相关课程,明确培养目标;(3)煤炭行业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煤矸石问题、次生地质灾害与土地破坏问题。为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重矿区水资源、水环境工程能力的培养,煤矸石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工程能力的培养,矿区土地复垦与植被修复工程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一个改善,最有效的途径是积极开展环境工程建设的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方向。本文的探讨内容,对其它行业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均具有借鉴意义。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研究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属于多学科交叉、发展速度快和应用性广泛的新兴边缘学科,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趋势下,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型教学发现:该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度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的横空出世和全球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全球呈现知识经济和一体化特征,创新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总理曾指出:“要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就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 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1]。高校研究型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现时代的历史重任,实施研究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涉及面广、发展迅速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对其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当属责无旁贷,现就我们近三年来在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方面所做的探讨和体会谈一下。 一、详细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绪论部分,本章节用课时2学时 课堂讲授中先提问学生生物体基本的生命特征,然后仅添加微小概念,即得微生物概念;精讲显微镜的发明史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通过这些经典的科学发展史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的源动力,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例举各类微生物并归纳其基本特征。对环境工程微生物部分,要重点讲解环境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环境的危害及人类利用微生物保护环境的实例,如淡水水华危害、环境污水处理、有机垃圾发酵沼气等,使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用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二、扼要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的主要种类、生理代谢、生长繁殖及遗传变异,可用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引导性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主要教学模式,精讲教学内容中的科研史料,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也学习了相关的科研方法;另外,对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要予以祥讲,尤其是基因工程,例举一些基因工程菌种种质改造作为实例,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技术。 三、精讲微生物生态学,可用总学时八分之一 微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环境,环境是微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进化的基础,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研究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为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它们的生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组成的一个自然体。在教学过程中,该部分讲解以老师引导性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主要教学模式。 四、详细讲解环境微生物对环境的危害、微生物在治理环境污染物中的作用,可用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该部分从微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老师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现场参观有关的自来水净化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活性污泥法)、工业废水处理厂及城市有机垃圾发酵沼气发电厂等应用性企业,使学生的学习从学科理论学习到亲身感受该学科相关的实际应用,从而强化学生对该学科应用性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五、加强实践教学及科研实验活动,可用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实验课是在特定实验条件和有限的学时下,重现自然现象的一项实践性活动。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技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研究型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四个能够覆盖该课程主要内容的实验: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染色,实验室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当地水源水水中细菌总数测定。 在大一学生中优选5名学生参加教师的有关环境微生物科研项目,由于该课程是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当届参加科研活动的同学在课堂上报告自己的科研进展,重点讲解自己的科研立项、科研准备、科研过程、科研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科研结果及意义等内容,时间约为30分钟,另有20分钟的时间进行集体讨论;该报告及集体讨论,能够让全体同学在有限的科研条件下已不同的方式参与本专业的科研活动,体验科研过程,使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研工作和教学研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应适应时代要求,变革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研究型教学模式,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导力量是大学教师,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保障,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根本需要。 环境工程微生物是一门涉及微生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经济性,要将该课程按照研究型教学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透彻理解课程内容,精通教学理论,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第二,深入钻研本专业的有关科研工作,及时将与课程有关的科研项目进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其内容包括选题、立项、科研准备、科研过程、难题解决、成果,使学生能够感受教师的科研过程,学习有关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不断学习该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并及时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第四,大胆探索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使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该课程研究型教学法的预期目的。 总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强和发展速度快的综合性学科,是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基础课,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型教学探索,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有显著提高,获得了学生和学校的肯定。以上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初步探索和看法,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改革提高。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中化工废渣磷石膏污染的治理探讨 化工废渣是指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各种工业废渣。由于化工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种类、反应条件和二次回用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产生废渣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等均有较大差异。国家经贸委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介绍的化工废渣包括:硫铁矿渣、硫铁矿、煅烧渣、硫酸渣、硫石膏、磷石膏、磷矿煅烧渣、含氰废渣、电石渣、磷肥渣、硫磺渣、碱渣、含钡废渣、铬渣、盐泥、总溶剂渣、黄磷渣、柠檬酸渣、制糖废渣、脱硫石膏、氟石膏、废石膏模等。就其中的磷肥渣而言,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给我国磷复肥工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各有关领导部门对磷复肥工业十分重视,在政策上给予了各种支持,使我国磷复肥行业一直保持着产销两旺的好势头, 显示了较强的应对入世能力。根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2002 年全国施用化肥433915万吨(折纯),其中磷肥71212万吨p2o5,复合肥104612万t (n+ p2o5+ k2o)。复合肥中氮磷钾比例如果按1:1:1 计算,其中含有磷肥约348.7 万吨p2o5。因此,2002年我国总的磷肥施用量合计约1060.9万吨p2o5,而对我国今后磷肥需求量的预测如下(见表1)。 由此可看出,我国对磷肥的需求很大。而磷肥、磷酸生产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磷石膏截止2004年累积量已超过22 000 kt,只有大约27.7%得到了再利用。从而可看出,化工废渣的无控制排放已经形成较大的污染源。2004年,我国较大的固体废物污染事件共47 次,绝大部分是由工业固体废物混乱管理引起;而且在2005年12月到2006年1月两个月内,环保总局通报的6起突发环境事件中,也有2起事件是由化工废渣的无控制迁移扩散引起。因此,化工废渣的回收利用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就化工废渣磷石膏的治理进行了探讨。 1 磷石膏的环境问题 磷石膏一般为浅黄、浅灰或黑灰色的细粉状固体,含水率20%~30%,容重0.733%~0.800%g/cm3;粘性较大、流动性差,呈酸性,略有异味;主要成分为caso 4·2h 2o。并含有少量的sio 2、s 2o 3、fe 2o 3、cao、meo,微量的重金属离子及放射性元素及未分解的磷矿粉p2o5f-和游离酸等杂质。随着高浓度磷复肥、磷酸和洗涤剂工业的迅速发展,磷石膏废渣急剧增加(每生产1t磷酸约排放5t磷石膏)。2004年,世界磷石膏年排放量达2.8亿t,我国已超过2200万t,大多数处于无控排放状态。这么大的废弃物大量占用土地,一旦泄漏,一般其污染半径是堆存地半径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并且在堆积过程中易与周围环境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形成新的物质形态,进入地下水系统,并随之迁移,流向水源地或天然排泄区,造成环境污染。对周边原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致命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后,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会变得极其缓慢,同时由于渗滤液对下游和周围地区产生污染,也间接影响到周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2 磷石膏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2.1 用于工业生产 通过对磷石膏进行预处理改性,代替天然石膏应用于水泥工业、石膏建材制品的生产中。singh 等采用柠檬酸溶液(3%~4%)来纯化磷石膏,并用于制造水泥和石膏肥料,纯化过程使得石膏中磷酸盐和氟化物转化为水溶性的磷酸、柠檬酸钠、铝酸盐、氢氟酸、高铁酸盐等而去除,纯化后的磷酸盐与矿物石膏制成的水泥质量较好。 2.1.1 生产低碱度水泥 它是以磷石膏、石灰石和矾土为原料,在立窑中烧制的硫铝酸盐水泥熟料,其主要矿物为无水硫铝酸钙(约65%)和硅酸三钙(约25%),外掺磷石膏和石灰石磨制而成。工厂实践表明,该水泥具有早期强度高、硬化快、碱度低、微膨胀等特性,成本低于硅酸盐水泥,用该水泥制造的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制品具有重量轻、强度高、韧性好、耐火、耐水、可锯、可钉、不翅曲、不变形等优点,现已经广泛用于制造“grc”轻质多孔板。 2.1.2 用作水泥缓凝剂 磷石膏中的杂质会推延水泥的初凝时间,使其强度下降,故在用作缓凝剂之前,应参照如下方法对其进行适当改性:①水洗处理:将磷石膏以水膏比为(3-5):1的比例混合,搅拌静置,去除上层悬浮物;②将磷石膏煅烧,再用石灰中和,最后水化;③将干燥后的磷石膏加石灰中和,再入窑煅烧,再水化;④将磷石膏自然晾晒半年左右;⑤将磷石膏与窑灰、石灰或电石渣搅拌中和,使其含水量降至9%左右,再加压成型;⑥用柠檬酸处理磷石膏,把磷、氟杂质转化为可水洗的柠檬酸盐、铝酸盐以及铁酸盐。 日本在水泥厂设计之初就考虑应用磷石膏缓凝剂技术,现在75%的磷石膏已被用来生产水泥缓凝剂。1999年我国铜陵化工集团投产了一套100kt/a的水泥缓凝剂装置,用户反映良好。杭州水泥厂、马鞍山水泥厂、上海水泥厂的实践表明:用改性磷石膏代替天然石膏作缓凝剂,水泥强度高、后期强度大,且能降低生产成本。 2.2 用于化工原料生产 主要用于硫酸、硫酸铵、硫酸钾、硫脲和碳酸钙以及其他相关产品的生产,从而弥补我国硫资源的不足。 2.2.1 用磷石膏联产硫酸 该工艺的原理是将磷石膏高温分解,所得so 3用于生产硫酸,工艺过程主要由磷石膏干燥、脱水、煅烧、水泥烧成、so 2净化、so 2 转化吸收等工序组成,其优点是:①磷石膏中的钙和硫得以充分利用;②磷石膏被消化而不产生二次废渣;③控制好制酸尾气吸收,可实现尾气达标排放;④副产的硫酸用于磷酸生产,减少了硫酸外购和运输量,降低了产品成本。缺点是生产设备效率低、投资大、能耗高。 2.3 作土壤改良剂及肥料 磷石膏呈酸性,ph值为1~4,可作盐碱地、红壤旱地的土壤改良剂。可用于生产硫酸钾、硫酸铵并联产硫酸钾铵和氮磷钾复合肥料。 多年来,国内农科院所不断进行了磷石膏改良土壤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石膏是一种良好的硫肥,施用后对油料作物(如花生、油菜、大豆、芝麻、向日葵等)的增产约为15%~30%,每亩盐碱地ph = 9施用300~1600kg 磷石膏,改良效果可延续8~10 年;此外,将磷石膏和尿素在高湿度下混合、干燥,可制成吸湿性小而肥效比尿素高的长效氮肥———尿素石膏[caso 4·4co(nh 2)]2,这种肥料可减少氮的挥发,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3 结语 对于化工废渣问题的解决,单靠末端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条是倡导化工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化工废渣的减量。同时,加强化工废渣的危害性教育,从而在生产过程有意识的减少其排量。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阐述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是以分泌物在代谢过程中充当表面活性产物。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较,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着诸多的优势与个性化特征,如在使用的时候其结构多样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在使用的时候不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等。由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受原材料、价格以及在工作中产品性能问题的影响,使得在生产中容易出现严重的环境危害和污染现象,使得人类在生活中对环境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呈现出平稳发展趋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类对健康和环境意识的要求增加,这也就促使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方法的不断增加,国内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和开发应用起步较晚,但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力重视,使得其在发展中也拥有者一定的优势,从而促使在生物工程中提高生物工程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1、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生产菌 1.1 种类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表面活性剂发展优化形成的产物,是微生物素哟产生具有移动表面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与过去的化学成分相比较有着天然优势,其适用于目前的是由工业和环境工程之中。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通常是根据它们的极性基团来分类,而生物活性表面剂主要是通过加强保护环境要求为依据来促使其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1.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 大多数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细菌、酵母菌和真菌的代谢产物。这些生产菌大多是从油类污染的湖泊、土壤或海洋中筛选得到的。如banat等从油泥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两株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芽孢杆菌ab-2和y12-b。列出了一些主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生产菌。 2、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 目前,可以通过两种途径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发酵法和酶法。采用发酵法生产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产量主要取决于生产菌的种类、生长阶段,碳基质的性质,培养基中n、p 和金属离子mg2+、fe2+的浓度以及培养条件(ph、温度、搅拌速度等)。 与微生物发酵法相比,酶法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多是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分子,但是其在使用的时候同样能够促进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增加,其主要的优点在与在生产的过程提取奋勇较低,对各种产品的改良措施较为方便,并且能够及时的针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方法。尽管现阶段酶制剂成本较高,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增强酶的稳定性与活性,有望降低其生产成本。 3、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 发酵产物的提取(也称下游处理)费用大约占总生产费用的60%,这是生物表面活性剂产品商业化的一个主要障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提取方法随发酵操作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溶剂萃取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利用甲基-叔丁基醚萃取红球菌生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获得较高产率10 mg/l。 4、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许多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由于难降解、有毒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等性质而破坏生态环境,相比之下,生物表面活性剂则由于易生物降解、对生态环境无毒等特性而更适合于环境工程中污染治理。如:在废水处理工艺中可作为浮选捕收剂与带电胶粒相吸以除去有毒金属离子,修复受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的场地等。 4.1 在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用生物法处理废水时,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菌群常会产生抑制或毒害作用,因此,在用生物法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时须进行预处理。当前,常用氢氧化物沉淀法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但其沉淀效率受氢氧化物溶解度的限制,应用效果不甚理想;浮选法用于废水预处理时又常因所用浮选捕收剂在其后续处理过程中难降解(如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易产生二次污染而受限制,因此,有必要开发易生物降解、对环境无毒害的替代品,而生物表面活性剂恰好具有这一优势。但是,国内外对这一方面的应用研究很少,直到最近才有报道。 4.2 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在利用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的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直接使用发酵液,能节省表面活性剂的分 离提取和产品纯化成本,因此,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现场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应用潜力很大。国外对生物修复的研究大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大量成功的工程实例。如harvey等[11]将铜绿假单胞菌生产的海藻糖脂,加入exxon valdez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造成的原油泄漏污染的海水中,大大提高了原油的降解速度。这也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实际应用中最成功的现场生物修复。而在国内还未见有将生物表面活性剂成功用于环境污染物治理方面的报道。 5、展 望 目前,生物表面活性剂只有少数产品走向市场,大多数品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主要是由于它的生产成本较高。据估计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化学生物表面活性剂成本的3~10倍。为了开发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潜力,降低其生产成本是当前研究开发的热点和主要目标。决定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有原料、发酵工艺和下游技术等。因此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如下三种:(1)通过选育高产菌株、构建基因工程高产菌;发展快速检测表面活性剂高产菌株并评价其潜力的方法;(2)找到廉价发酵原料、改进发酵工艺、用先进的下游技术等方法提高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产率和提取得率,从而大大降低它的生产成本;(3)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殊性,开发出它的二次产品,提高其附加值。如用于化妆品、食品、制药等行业。 6、结束语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它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对环境无毒害,且生物降解性能好,属于天然添加剂。除了在石油工业和环境工程等一些特殊领域受到重视外,随着生物技术和相关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价格将逐步降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医疗卫生等行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研究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越来越加强对环境工程的管理,污水、垃圾、公园建设等都被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进行检查,透视,也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对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1、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2、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3、园林绿化建设没跟上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三、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1、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有300 多万吨废钢铁、600 多万吨废纸、200 多万吨废玻璃,70 多万吨废塑料、30 多万吨废化纤、30 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2、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3、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4、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总之,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污泥微膨胀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1.污泥膨胀的类型 污泥膨胀(sludge bulking)指污泥结构极度松散,体积增大、上浮,难于沉降分离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污泥膨胀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活性污泥中大量丝状菌的繁殖而引起的污泥丝状菌膨胀,二是由于菌胶团细菌体内大量累积高粘性物质(如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脱氧核糖等形成的多类糖)而引起的非丝状菌性膨胀。在实际运行中,一般以污泥丝状菌膨胀为主,占90%以上,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丝状菌性污泥膨胀问题。发生污泥膨胀时,主要有以下特征:(1)二沉池中污泥的svi值大于200ml/g;(2)回流污泥浓度下降;(3)二沉池中污泥层增高。 2.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 2.1污泥膨胀中丝状菌种类 目前在活性污泥中发现的丝状菌有三十多种,由于尚有部分丝状菌未获得鉴定。常见的有十几种,世界各地膨胀污泥中出现最频繁的丝状菌有微丝菌、发硫菌、软发菌、浮游球衣菌、0092型、0961型、0041型、0675型、1701型、021n型。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污水中有所差异。 2.2污水的种类和性质 污水的水温、ph 值、营养成分的含量等对污泥膨胀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含有易生物降解和溶解的有机成分的污水,如:酿酒废水、乳品废水、石化废水和造纸废水等容易污泥膨胀;糖类物质过多的废水容易出现丝状菌污泥膨胀,过量的碳源使微生物不能充分利用而转变为多聚糖类胞外贮存物,这种贮存物是高度亲水性化合物,易形成结合水,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 2.3溶解氧 溶解氧是活性污泥运行中重要的控制参数。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伴随着氧的利用。曝气池中do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和活性污泥的生长。菌胶团细菌和浮游球衣菌对溶解氧的需要量差别大。菌胶团细菌是严格好氧菌,浮游球衣菌是好氧菌,但它的适应性强,在微量好氧条件下仍正常生长。在较低do条件下,大部分好氧菌几乎不能继续生长繁殖,而丝状菌由于具有较长的菌丝,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低的氧饱和常数,比絮状菌繁殖的速度快,从而导致污泥膨胀。 2.4污水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过低,微生物活性不足;温度过高,细胞中生物化学反映速率和生长速率加快。温度每升高10 ℃,生化反应速率增加1倍。此外,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蛋白质、核酸对温度较敏感,温度升高使其遭受不可逆性的破坏。一般认为,适宜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生长的温度为15℃~35℃。 2.5污水的ph值 活性污泥是一个动态的微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种属的微生物对ph值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过高或过低的ph值不仅影响外酶及细胞内酶的活性,而且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丝状菌适宜在ph值5~6.5的环境中生长,菌胶团菌适宜在ph值6~8的环境中生长。peidi研究表明,在ph值较低(≤5)的情况下,易引起丝状菌膨胀。 2.6其他 此外,污泥负荷、冲击负荷、运行方式和处理工艺均会影响污泥膨胀。 低负荷条件下,丝状菌容易占生物相优势,从而引起膨胀。高负荷导致溶氧不足,do浓度降低也会引起污泥膨胀;当处理过程中冲击负荷的改变,短时间内水质水量产生大的波动打破了体系中正常的生态系统,丝状菌易占优势,可引起污泥膨胀;采用不同的运行方式及处理工艺,也会影响污泥膨胀。 3.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污泥膨胀一直被视作好氧生物处理的癌症,首先,到目前为止,膨胀的机理还没有搞清;其次,控制对策确定不下来,因为找不到膨胀的原因。但是可以根据经验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控制。 早期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主要手段是投加药剂杀死丝状菌,或投加混凝剂和助凝剂以增加污泥絮体的比重,但这些方法往往无法彻底解决污泥膨胀问题,相反地可能会带来出水水质恶化的不良后果。其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活性污泥中的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构成一个共生的微生物生态体系,在这种共生关系中,丝状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微生物,对于高效、稳定地净化污水起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地从简单杀死丝状菌过渡到利用曝气池中的生长环境调整丝状菌的比例,从而达到控制污泥膨胀的发生即进入环境调控阶段。 第一,采用生物选择器。该法是指在曝气池中形成有利于菌胶团细菌生长的环境。选择性地增值菌胶团菌,利用生物竞争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繁殖,达到控制污泥膨胀的目的。一般是在完全混合式、推进式曝气池前增加一个停留时间比蒲圻赤短的多的生物选择器,由于其中初始混合液的底物浓度高,使菌胶团细菌得到选择性的培养,成为优势菌。常用的选择器有好氧选择器、厌氧选择器及缺氧选择器。 该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应用,已成为控制污泥膨胀的主要措施。第二,调整运行工艺条件。通过调控工艺条件改善污泥微生态系统,控制丝状菌群生长因子,最终实现控制污泥膨胀。例如:对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过低引起的污泥膨胀可增加曝气量或在推进式曝气池中合理分配曝气量(增加前端,降低后端),保持曝气池中合适的溶氧浓度来控制丝状菌型污泥膨胀。有关研究表明,提高溶解氧浓度至3.4mg/l运行一段时间可有效控制污泥膨胀;对缺乏营养(n和p)、ph过低引起的污泥膨胀,可以通过增加营养和调整 ph来控制和防治。第三,根据曝气池运行调节,如气量,污泥回流比等参数,从而改变曝气池中生物种群的生态关系,但是耗时太长,但是这是最根本的方法;第四,可以采用物化调节,提高污泥的沉淀性能,投加混凝剂,如氢氧化钙,氢氧化氯等,但是这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不是长久之计。第五,如果能确认时丝状菌膨胀,可以投加消毒剂灭活丝状菌,如臭氧、液氯、过氧化氢等,但是一定要控制消毒剂投量和灭活动力学过程,因为如果不适当,消毒剂也会将菌胶团细菌杀死。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 结束语 污泥膨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影响污泥膨胀的因素太多。由于活性污泥对底物的降解是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是多种微生物的群体,既受到污水水质条件的影响,又受到运行条件及环境的影响,如污水的种类、成分、浓度、水温、负荷、溶解氧、ph值及氮磷含量等因素都会对污泥膨胀产生影响,既可能一个因素起作用,也可能多个因素协同起作用,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对该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浅谈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超滤膜技术 环境工程 水处理 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超滤膜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进而从5个方面论述了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1前言 超滤膜技术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或者浓缩的膜透过分离技术,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超滤膜是悬浮颗粒及胶体物质的有效屏障, 同时超滤膜也可以实现对“两虫、藻类、细菌、病毒和水生生物的有效去除,从而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与浓缩的目的。与传统工艺相比,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方面具有能耗低、操作压力低、分离效率高、通量大及可回收有用物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净化、生活污水回收、含油废水、纸浆废水、海水淡化等水处理中。在此,本文就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展开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2 超滤膜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1超滤膜技术的基本原理 超滤(ultra filtration,简称uf)是溶液在压力作用下,溶剂与部分低分子量溶质穿过膜上微孔到达膜的另一侧,而高分子溶质或其他乳化胶束团被截留,实现从溶液中分离的目的。其截留机理主要是筛分作用,但有时膜表面的化学特性(膜的静电作用)也起着截留作用。超滤分离时是在对料液施加一定压力后,高分子物质、胶体物质因膜表面及微孔的一次吸附,在孔内被阻塞而截留及膜表面的机械筛分作用等三种方式被超滤膜阻止,而水、无机盐及低分子物质透过膜。 超滤膜技术截留分子量的定义域为500-500000左右,对应孔径约为0.002-0.1μm,操作静压差一般为0.1-0.5mpa,被分离组分的直径约为0.005-10μm。 2.2 超滤膜技术的特点 1.对杂质的去除效率高,产水水质大大好于传统方法。 2.彻底消除或者大大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避免二次污染。 3.系统易于自动化,可靠性高。运行简易,设施只有开启,关闭两档。 4.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有耐酸、耐碱以及耐水解的性能,能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5.耐热温度可达到140℃,可采用超高温的蒸汽和环氧乙烷杀菌消毒;能在较宽的ph范围内使用,可以在强酸和强碱和各种有机溶剂条件下使用。 6.过滤精度高,能有效滤除水中99.99%的胶体、细菌、悬浮物等有害物质。 7.与常规水处理系统费用相当生活污水经过超滤使处理水质变好从而进行回用,而工业废水中由于一般技术不能达标,采用超滤技术能充分处理废水。 3 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3.1 饮用水净化 当前,随着我国水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出现了新的水质问题,如贾第虫和隐孢子虫(两虫)问题、水蚤及红虫问题、藻类污染加剧及臭味和藻毒素问题、水的生物稳定性问题等。而将超滤膜技术应用于饮用水的净化时,其可去除水中包括水蚤、藻类、原生动物、细菌甚至病毒在内的微生物,对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浊度、天然有机物、微量有机污染物、氨氮等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能满足人们对水质的要求。 如,张艳等[2]以混凝沉淀为预处理方法,通过中试试验,对浸没式超滤膜处理东江水的最佳运行方式进行了研究,该工艺通过对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浊质、天然有机物、有毒有害微量有机污染物、氨氮、重金属等设置多级屏障,可以使其含量得到逐级削减,最后得到优质饮用水。 3.2造纸废水的处理 超滤膜技术应用于造纸废水中,主要是对某些成分进行浓缩并回收,而透过的水又重新返回工艺中使用。一般,造纸废水膜分离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回收副产品,发展木素综合利用;制浆废液的预浓缩;去除漂白废水中的有毒物质等。 杨友强等[3]研究了超滤法处理造纸磺化化机浆(scmp)废水及影响超滤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截留分子量为20000u的聚醚砜(pes200)膜适于处理scmp废水,清洗后膜的通量可恢复98%。黄丽江等[4]采用0.8μm微滤(mf)与50nm超滤(uf)无机陶瓷膜组合工艺对造纸废水进行了处理,在温度为15℃、压力为0.1mpa的操作条件下,0.8μm膜对cod的去除率为30%~45%,50nm膜对cod的去除率为55%~70%。 3.3含油废水的处理 含油废水存在的状态分三种: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前两种较容易处理,可采用机械分离、凝聚沉淀、活性炭吸附等技术处理,使油分降到很低。但乳化油含有表面活性剂和起同样作用的有机物,油分以微米级大小的离子存在于水中,重力分离和粗粒化法都比较困难,而采用超滤膜技术,它使水和低分子有机物透过膜,在除油的同时去除cod及bod,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如,油田含油废水中通常油量为100~1000mg/l,超过国家排放标准(<10mg/l),故排放前采用先进的高效衡压浅层气浮技术和中空纤维膜分离技术进行了分离,在操作压力为0.1mpa、污水温度40℃时,膜的透水速度可达60~120l/(m2·h),出水中含油量为痕迹,悬浮物固体含量平均值为 0. 32mg/ l,悬浮物粒径中值平均值为 0. 82μm,完全达到了特低渗透油田回注水的水质标准。 3.4城市污水回用 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国外早已开始广泛英语膜法进行城市污水回用,随着我国水污染问题的愈发严重,将超滤膜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回用,也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汤凡敏等[5]利用 cass 与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2h、codcr浓度在215~ 677 mg/ l 之间时,该工艺出水 codcr稳定在30 mg/ l 左右;nh3-n 浓度为 22.2~ 41.2 mg/ l时,出水nh3-n 最低可达0. 2 mg/ l,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ph 值在 7.26~7.89 之间,出水浊度小于 0. 5,出水水质优于回用水标准,可直接回用。 3.5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从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目前主要的海水淡化方法有反渗透(swro)、多级闪蒸(msf)、多效蒸发(med)和压汽蒸馏(vc)等,而适用于大型的海水淡化的方法只有 swro、msf 和 med。随着膜技术的不断发展,从19世界60年代开始膜技术开始应用于海水淡化。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膜污染问题,使得反渗透系统在处理海水方面出现了瓶颈,而超滤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控制海水水质,为反渗透系统提供高质量的入水。 如,叶春松等[6]采用中空纤维超滤膜直接处理高浊度海水,该超滤膜的产水浊度平均值为 0. 11ntu,sdi15 平均值为 2. 4,cod 的平均去除率为60.0%,胶硅的平均去除率为 89. 0%,跨膜压差小于6.0×104pa,远远小于超滤膜本身最大操作压差2. 1×105pa,该超滤膜对浊度高、变化大的海水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以高浊度海水为进水的情况下作为海水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装置。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讨 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仍然就业压力大、应用能力不强,这不仅因为社会就业环境的问题,还因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1] 本文分析了我校生产实习环节的现状和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实习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笔者认为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教学与生产实习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7学期初,学时为2 周。而专业课教学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学期,实习期间,有的专业课教学计划还没完成,甚至有的课程还没开始授课,许多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没有讲授,学生对环保治理设施工艺原理还不了解,使得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的效率不能达到最佳状态,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虽然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动员时会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前进行讲解,但这样做效率低,好多知识学生似懂非懂。最佳的生产实习时间应该安排在专业课学习计划结束后,此时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学生渴望通过实际工艺设备实习来巩固和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 另外,许多学校安排生产实习的内容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不符。安排实习单位时没有事先沟通,学生对实习内容事先没有接触过,实习带队教师不能深入给学生讲解,甚至有的带队教师并未讲授过环境主要专业课知识,学生实习不能达到提高理论知识的目的。 (二)实习基地不稳定 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学校选择实习基地是根据实习基地是否满足实习要求、交通是否便利、费用是否适中等因素来考虑的。目前我校校外实习基地有已签协议和未签协议两种,基本能满足实习要求,与生产实习内容一致。我校生产实习基地大部分是实习带队教师通过个人关系联系的,目前未签协议的实习基地占大多数。由于实习带队教师与校外企业联系不多,还有实习经费问题,使得我校能提供学生长期稳定实习的基地不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议,两者之间并无硬性约束,实习单位的例行检修情况与学生实习时间有所冲突,且其他不确定因素较多,比如根据教学安排每年实习带队教师不固定,实习单位领导更换,造成带队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存在困难,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确定。另外,由于扩招,实习人数增多,安排生产实习环节计划时实习小组人数增多,但实习基地的现场讲解人员以及指导教师人数不变,造成部分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2] (三)实习经费不充足,实习内容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上涨,但我校多年来实习经费仍按学生数每人100元下拨。实习经费包括租车费、实习联系费和讲课费等,由于实习地点较多,实际实习费用超出计划经费,讲课费偏少,实习单位不够热情,实习内容难以保证。由于实习经费往往满足不了实习内容的需要,难以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实习质量和效果。[3] 二、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时间安排、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模式上进行改革,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 在做专业计划时,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把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提前,一部分放在第6学期,一部分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生产实习和对一些选修专业课或与实习内容联系不太密切的放在第7学期后半学期,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4]实习教师和单位就能灵活安排生产实习环节,使生产实习更有针对性,从而优化生产实习效果。 最好由有一定威望,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专职教师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做好实习计划,实习前与实习单位事先沟通,协商好实习时间、内容、目的、要求、经费问题等。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利双赢的,学校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后顾之忧,企业提升了社会声誉,这对双方发展都有很大益处。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是选择距离学校较近、实习内容和要求都符合教学计划的环保企业签订协议,保持相互的利益和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实习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双向选择的结果,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学校可为企业提供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在职人员进修、攻读学位的便利,以及进行科研实验和开发的基地;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以供学生进行生产、操作实习,提供工程技术并进行讲解;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后,企业挂牌向社会公示。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同相关未签协议的环保企业保持经常联系,通过组织联谊赛等形式加强沟通,培养校企双方感情,在条件成熟时鉴定协议,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 (三)进行多方面实习模式探讨 实习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实际能力有重要作用。 1.实行校内外结合的实习方式。校外生产实习可以采用调查、参观、跟班操作等模式,尽量争取实现跟班操作方式,提高学生实际生产能力,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备、工艺操作,了解新工艺、原理、方法。建立校内实习环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校外取水、气、固废样品,利用校内现有的试验模型、教师科研项目等资源,进行测试分析,模拟仿真试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节省实习费用,提高实习效果。 2.实行多媒体专题片教学与模型结合的方式。利用以往实习拍摄的实习照片和搜集的工艺模型结构资料,丰富学生知识。多媒体教学在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大量的工艺模型图片及动画模拟对学生来说既能接收大量的知识,又能对环保工艺、原理生动的演示过程加深理解。现场生产实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多媒体详细的动画演示可以弥补实习的不足。例如,学生在现场只能看到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的外部形状,如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等表面,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其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内部构造,演示其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加深对工艺原理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带队老师可以通过每年生产实习的拍照、摄像,搜集企业本身的宣传、培训资料,然后利用实习期间某个时间进行播放,与生产实习现场互为补充,达到巩固加深实习效果的目的。 3.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对一些带有参观性质的工艺较集中的环保设备、污染治理设施可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节省实习时间和实习费用,也便于实习老师集中讲解,提高实习效率。针对一些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实习单位,可以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联系多个实习单位,采用小分队轮流调换实习单位的做法,让每个学生跟班实习。这样就不会出现实习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校必须联系更多与实习内容相关的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并建立校企关系。学校可以根据每个实习单位的接纳能力,安排实习小组进行分散实习,便于实习单位协调管理,这样学生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对学生加深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实习模式改革,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实习带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不断总结、探讨更加合理的实习模式,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环境工程环境监理探讨 一、概述 环境工程环境监理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将国家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工程质量的法规标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对加强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控,落实环保投资,防治环境污染,实施生态保护,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是一项环保工程,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工程建设中也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等环境污染因素。尤其是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含有高浓度废水及细菌、病毒等致病菌,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渗滤液处理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城市垃圾填埋场是否达到卫生填埋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渗滤液处理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垃圾处理场整个工程的质量及建成后的正常运行。而环境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是控制渗滤液工程整个建设过程的关键所在。现将渗滤液处理环境工程环境监理要点总结如下: 二、了解掌握设计方案、主导思想、主导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理方案 在进行环境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之前,应当认真阅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以及环评批复文件,了解掌握项目的设计方案及设计的主导思想和原则;了解工程的环保设施的规模、投资情况;掌握环保工程的工艺流程,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理方案。利用环境监理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中介,为建设单位做好服务,提高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不侵犯承包商的合法权利,使施工现场的环境监督、管理责任清楚、目标明确,并贯穿于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作好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从而保证环境保护设计中各项生态保护、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能够顺利实施,保证施工合同中有关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合同条款切实得到落实。 三、做好施工阶段的巡视、旁站工作 渗滤液处理环境工程中主体基底及边坡的防渗、渗滤液的收集与导排和渗滤液处理环境工艺与设施是关键,基低与边坡防渗是第一道关口,防渗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渗滤液处理工程的质量。在整个工程环境监理过程中,对防渗工程应做好旁站、巡视工作。 对防渗工程的反滤层、渗滤液收集盲沟、竖向石笼、调节池池底防渗膜下层地下水盲沟等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现场跟班监督,进行旁站监理。 对防渗材料的铺设,除库底及边坡平整基地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外,其他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旁站: 1、各种防渗材料铺设前应保证铺设面完全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直接铺设在土建结构面上时,应保证构筑面结构稳定,坡面平缓过渡,垂直深度25cm内不得有任何杂物;铺设在下一层土工材料之上时,应保证下一层土工材料施工质量合格,表面无积水、无杂物。 2、合理选择铺设方向,尽可能减少接缝受力。 3、铺设工具不得对土工材料的正常使用功能产生损害。 4、合理布局每片材料的位置,力求接缝最少。 5、在坡度大于10%的坡面上和坡脚1.5m范围内不得有横向接缝,一般土工膜的焊接采用双轨焊接。 6、各种土工材料的搭接宽度不得低于相应的连接标准。 7、铺设过程中调整材料的搭接宽度时不得损害已连接的部分。 8、铺设过程中防止任何因为装卸活动、高温、化学物质泄漏或其它因素而破坏土工材料。 9、用于卷材展开的机械设备不得造成土工材料的明显划伤,并不得造成铺设基底表面的破坏。 10、片材铺设平顺、贴实,尽量减少褶皱。 11、铺设后应及时压载锚固,所有土工材料均须保证当日铺设当日连接锚固。 四、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移民搬迁的监理工作 工程对水土的影响是工程施工期间的土地占用、临时修筑的运输道路、施工材料的堆放、施工弃土堆放等占用或破坏部分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另外,对施工过程中形成的高挖方或填方边坡处理不当造成的塌方,引起水土流失。施工弃土土质松散,易被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流失,若处理和管理不善,易引起水土流失,堵塞渠道或河道。 (一)主要防止措施如下: 1、对场地平整过程中的多余土方,设置临时堆放场,场地周边设置排水沟防护。多余土石方用于垃圾填埋覆盖及库底填方,弃渣及时处理。 2、对覆盖土源取土场区,取土后的场地应回填,对取土后形成的开挖边坡采取浆砌块石护坡等措施。 3、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形成的永久性边坡,视其边坡坡度情况采取浆砌块护坡、浆砌块石方格草皮护坡、浆砌块石挡墙护脚等措施,并在护坡边沿设置砌石排水沟,以利于坡面径流、地下水流等的通畅排出。 4、对建筑物周边,种植草皮及各种乔木、小灌木。 (二)村庄搬迁的监理措施如下: 1、搬迁时对于古树名木等有保存价值的植物,应事先联系当地林业部门,采取移植等异地保护的方法加以保护。 2、新址建设施工清场地树木、农作物、杂草,除部分可以做肥料外,应及时清运。 3、对于临时占地和新开辟的临时便道等破坏区,施工结束后应当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 五、施工期按环评批复的要求,做好监测井的监理工作;处理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协调好各施工单位的关系 为确保防渗工程质量,防止渗滤液的渗漏,掌握地下水质量的动态变化,垃圾处理场区及周围附近地区应设置地下水监测井。考虑工程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等因素,在垃圾填埋场的两旁30~50m处各设一个污染扩散井;填埋场地下水下游30m、50m处各设一个污染监测井;地下水上游30~50m处设一个本底井。对上述监测井在填埋场使用前监测一次本底水平,具体监测项目是:ph、codcr、ss、nh3-n、氯化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总硬度、硫酸盐。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和营运期间的环境监测可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承担,每次监测应编制监测报告提供给业主和承包商。监测报告至少应包括数据统计、简要分析、现阶段措施建议以及下一次监测方案调整等。填埋场在封场后10~15年内要继续对地下水进行监测,监测周期视监测结果而定,从每季一次到每年一次不等。当监测结果表明填埋场稳定无害后,应召开专家论证会,宣告监测结果。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环境监理单位应处理好和当地群众的关系,在施工中确保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伤害,同时协调好各施工单位的关系。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教学改革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思考与探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以微生物学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1]。按照东北电力大学人才培养计划,《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总学时为56学时,理论教学为38学时,实验教学为18学时,实验课占总学时的33%左右。实验是理论知识的实验技能培训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探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2—4]。 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改革的目的 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5年制定了《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是新办专业,为了突出专业办学特色,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更加接近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5,6]。 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改革措施 2.1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安排 由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独特性,其工作量大,耗时多,很多实验具有连续性,在一个规定实验学时(2学时)内很难完成,实验进度的安排和理论教学同步性较差。针对这种现状,将传统实验教学中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内容组织成连续的系统型实验,加强各实验间的连续性和知识点的衔接,这种操作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将一些分散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避免重复性试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既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又满足了教学计划的要求[7]。 2.2保证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 为了能更好实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师听取理论课,加强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为了保证实验效果,要求学生进行选课,提前布置实验内容,学生必须要对实验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明确实验步骤,学生自由组合成一组,每节课的上课人数不超过14人,每组学生不得超过3人,以便教师能较好的督促学生完成实验环节。 我们采用创新实验教学,允许学生在完成必修实验项目后,选作一定的实验内容, 并且允许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项目,独立思考,经实验教师审核后,进行独立操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实验内容的开放。 2.3完善考核制度,重视学习过程 考核是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院将实验成绩分为三大部分,其中预习成绩、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占60%,预习对进行实验特别有帮助,在实验讲解过程中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学生互动,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还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交的实验报告要完整,包括预习报告,实验结果和思考题;平时实验的操作技能及规范性占30%,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参加每次实验的学生人数比较少,每名学生均能够动手操作,教师及时的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的实验态度和操作规范程度得到加强;考试成绩占10%,为了让实验和理论更好的结合,增加实验课内容考题在试卷中的比例,使学生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 3 实验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改革后,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座谈等形式的反馈信息可以认为,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至少取得了以下初步的效果。 (1)实验环环相扣、有序进行,能够有效的完成实验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以前被动作实验转变为较为主动的进行实验操作; (3)实验时间的开放,使学生能更合理的安排实验时间,能够较认真得进行实验而不是应付了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及实验安排,结合生产实践,完善考核制度,将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农村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发展探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调查及研究 内容摘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呈现出土地资源市场化趋势,但这种市场表现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极差的隐性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呈现为随意交易、随意价格、口头协议等无秩序、不规范的格局,甚至是非法交易集体土地。其得以广泛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经营,必然要大力发展土地资源配置市场。但现实中还有许多因素阻碍其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 土地使用权转让 非法交易土地 执笔者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科技活动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法律思考项目组负责人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势,利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的安徽、四川、陕西、江苏、广东、辽宁、北京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调查。其中,我们利用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的省份的优势,对安徽、四川、陕西、江苏四省作了重点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农用地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情况,不包括宅基地使用情况。此外我们还参阅了国家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的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了深入分析之后,撰写此文。 一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表现形式及现状 (一)、合法形式 1 、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 所谓转包,即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将土地使用权的部分或全部转包给第三人,并与第三人确立转包关系和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签订转包合同;转让是指土地承包人在土地承包期内,由第三人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入股是指把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加联营企业行为。目前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这五种土地流转形式是我国最广泛存在的形式。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所有的调查问卷都至少包含了上述五种形式的一种,其中有80%的调查问卷包含了上述五种形式的三种以上。这五种土地流转形式是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基本形式,发展很快!(见附表)在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中对这五种土地流转形式也加以确认。 2 、“反租倒包”的形式 “反租倒包”式生产经营方式,即某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能力、市场需求,确定原材料的需求及土地规模,与农民签订一定面积、一定期限的土地租用合同。然后企业在这片土地上对农产品品种、规格、质量等做出周密设计,再反还给农民耕种,农民按劳计酬。再租用期限企业拥有这块地的使用权,农民则成为雇员,双方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目前这种形式在我国是极个别现象是一种少之又少的现象。 这种形式与“定单(合同)农业”很相似,我们要注意区别。“定单(合同)农业”是指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能力、市场需求,确定原材料的需求,与农民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到期履行合同的生产经营方式。在现实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还给农户提供一些资金、技术、种子等方面的帮助。“定单(合同)农业”在我国存在范围比较广。 3 、股份合作制 这种股份制与前面的“入股”土地流转形式不同。广东南海市是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典型地区。南海市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原则是成立股份公司,由股份公司经营管理行政村或自然村的土地资产以及其它非土地资产,村民成为股份公司的股东,并从股份公司获得现金分红。股份公司的成立主要有两种模式 : (1)、行政村或自然村的所有土地和其他资产评估被作为投资入股,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给农户配股。大约有40%的股份公司是通过这种方式成立的。 (2)以土地作为唯一资产入股,并根据以下方式给每一个成员配股(达十股): ⅰ基本股:生产队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基本股; ⅱ承包权股:根据每一个成员自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以来承包土地年限股; ⅲ劳动贡献股:根据年龄配股。 南海市没有统一的股份制模式,上面三种模式在理论上有两种不同的比例:4:3:3或3:4:3。大约有60%的股份公司是以土地作为唯一资产入股的方式成立的。 目前,股份合作制在我国存在的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等。 4 、“两田制”基础上的承包、出租等 “两田制”是指把耕地分为口粮田和承包田(有些地区叫经济田和责任田),口粮田只负担农业税,不交土地承包费,承包田按照市场原则实行有偿承包,再承包费低标和上限范围内,现场投标、公开竞争,确定承包费标准。 这种形式在我国存在的范围较广,特别在1999年以前,发展比较快,但在我国实行家庭承包30年不动摇政策之后,这种形式发展萎缩,即将消灭。原因如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第六条:除工副业、果园、鱼塘、“四荒”等实行专业承包和招标承包的项目外,其它土地,无论是口粮田、责任田还是经济田,其承包费都属于农民向集体经济组织上缴的村提留、乡统筹的范围,要严格控制在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5%以内(以村为单位)。在《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五条也有类似规定,这实际上是对“两田制”基础上的承包、出租的否定。 (二)、非法形式 1 、直接出卖土地 直接出卖土地既有土地所有者直接出卖的也有土地使用者(承包者)直接出卖的情况。例如,集体(往往是村委会)直接把集体土地出卖给城镇单位或个人作建设用途,甚至是买给个人建造坟墓;土地使用者(承包者)将土地直接出卖给砖坯制造者用来做砖坯,严重破坏土地而且不进行复垦。这些现象在我国存在范围较广,危害也特别大。 2 、变相买卖土地 变相买卖土地是指以某种 形式掩盖其土地买卖的性质,从而实现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交易活动。这种现象是一种普遍在的现象,多表现为以买卖房屋为名,掩盖买卖房屋基地的交易。 3 、非法转让、转包、出租土地 所谓非法转让、转包、出租土地是指集体组织或承包者私自转让、转包、出租土地用于非农业的交易活动。目前这种现象在我国存在范围较为普遍,特别是在城市近郊区。例如,以“联营企业”为名,非法占用乡镇集体土地;还有的是非法签约租占农地建度假村、游乐园,办企业等。 二、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产生的原因 (一)、合法形式的原因 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广泛出现了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现象。总体来说,我国整体综合国力提高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农业阶段性调整,建立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结果,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规模经营所必须的,具体来看,有以下原因: (1)、外出打工潮流的形成。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的拉大,贫富差距的扩大,外出打工已成为一种潮流。打工者已不是简单的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以打工为获取基本生活来源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导致更多的人进行土地流转。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强调的是外出打工现象不仅是在中、东部地区,而且在东部地区也广泛存在,表现为底收入的农民外出打工。当然这里外出打工者把土地转让、转包、出租出去的前提是他们对外出打工预期收入比“种地”的预期收入高。在我们的调查中,把外出打工作为土地转让、转包、出租原因的比例分别如下:四川88.89%,陕西69.05%,东北(吉林、辽宁)57.14%,浙江71.42%。从以上这些数字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外出打工已成为影响部分土地转让、转包、出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民兼业行为的增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单独靠种田生活的农民日益减少,农民兼业行为日益增多,农民收入有了多种来源。同时“种地不赚钱的思想”也渐渐的冲击着人们的头脑,想不种地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我们调查承包土地后又转让、转包、出租的原因时,针对“种地不赚钱从事其他行业”选择的回答情况(包括进乡镇企业的情形)如下:四川61.13%,陕西88.09%,东北(吉林、辽宁)71.45%,浙江61.14%。从上述数字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民兼业行为增多已成为影响部分土地转让、转包、出租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三十年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真正实施。自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这个政策以后,各级政府坚决执行了这个政策,特别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江总书记在一次各省、各部门、各军区领导参加的内部会议上,严肃指出了这个问题以后,这个政策很大程度上得以贯彻。其中“生不减地、死不去地”是这一政策的重要方面,而且党中央、国务院还多次强调存在“小调整”的地方,要严格限制“小调整”次数,尽量不调整(这也是理论界的共识点)。因而今后“有人无田、有田无人”的现象将会更加突出。而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既加快土地合法流转。 (4)、政府的鼓励、引导。“反租倒包”式的农业中、股份合作制式的农业中,政府行为是显而易见的,换句话说,没有政府的鼓励引导,这些形式是很难发展的,这是大胆的改革,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新尝试。现在也有不少地方政府引导、鼓励土地流转的,特别是在“定单(合同)农业”、城市近郊区蔬菜、水果基地等土地。例如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政府为了确保定单落实到实处,他们借助行政作用力,及时将定单任务分品种分解下发到各购销企业,制定奖惩办法。对定单品种,按高出保护价4%至15%收购。再如 :上海市金山区政府对该区“家庭农场”的政策:对土地承包40亩以上的农户,政府帮助土地流转,并一次性补助农业设施配套费1.5万元;对农场内配有50只塑料大棚以上的农户,每套大棚补助风险基金200元。对添置农业设施资金有困难的农户,政府担保向信用社贷款,贷款所付利息在3年内由政府补贴。(二)、非法形式的原因 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中,非法转让(这里“转让”与前不同,是广义的土地流转)土地形式比较严重。这不仅危害了国家集体利益,而且还严重破坏了我国土地使用权市场的发展。但长期以来,这种非法形式是屡禁不止,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还日益恶化。其得以广泛存在,有着深刻的原因: (1)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主体不清,产权模糊,土地所有权无法体现。这是我国农村土地非法转让能屡屡得逞的根本原因。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便指出农村一亩地,我们往往找不到谁是土地的真正所有者,相反,土地承包者还总认为土地所有权是他自己的。该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有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土地经营、管理者有三个,即乡(镇)政府、村委会、村小组。但在实际当中,三家的责任心都没有,经营、管理者地位是虚无的,是无从体现的。这种主体不明确的直接后果就是土地转让无人监管。所以才让某些不法分子屡屡得逞。 (2)政府监控力度不够。我国现阶段县级管理土地问题有两个机构,即土地管理局和农业委员会(两种机构的名称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土地非法买卖问题有土地管理局管理,农村承包土地问题由农业委员会来管理,但是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发展,土地流转问题就没有机构来管理了,所以才导致非法交易土地行为肆虐起来。当然这也与某些机关贪污腐化、默许纵容非法交易集体土地有关,特别是那些打着“联营”、发展地方经济的旗帜的非法占用集体土地的情况,地方政府更是纵容之。 (3)在市场经济下,对商业性征地,我国政府实行“低征高卖”政策不合理。对商业性征地,我国政府实行“低征高卖”政策导致两种不同现象。一方面农民宁愿自己买卖土地,也不愿意把集体土地国有化;另一方面,很多商人面对高额地价,不愿意购买,宁愿冒风险去农村直接购买集体土地。特别是近些年来,城镇地价越来越高,有更多的人瞄准了农村土地。 (4)我国农村土地登记制度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土地登记只是针对每个集体土地进行简单登记(往往以村为单位),这样,在部分土地交易后,查证难、归责难,而且难以约束农地非法转换后的用途变更。 三、阻碍我国农地使用权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 (一)有关土地使用权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的健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我国有关土地市场的法律、法规更是不健全、不完善。具体来说,规范土地自由流转问题的法律只要一部,即3月1日刚刚实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节,第三十二~四十三条)。部门法规、地方性法规虽说有,也是少之又少,而且往往是针对具体问题的规定,所以导致农 地使用权市场的混乱。这往往表现为管理的混乱、交易的混乱。(见附表) (二)地方政府及村民委员会不作为行为。 我国农地使用权市场是不发达的,处于萌芽状态,或者说是不存在这一市场的,所以它的健康发展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得以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了一点 :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鼓励、引导,就没有当地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大规模发展。而我国现阶段各地方政府及村委会对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的态度是这样的:(见下表)态度 不管不问(不包禁止) 引导发展(不包鼓励) 东北(吉林、辽宁) 42.87% 14.27% 四川省 44.45% 13.89% 陕西 66.67% 19.05% 浙江 42.86% 14.28% 江苏 40.00% 20.00% 由表可知:我国各地政府的不作为行为也是导致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业风险防范机构尚不健全。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农地还发挥着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作用。很多农民不得不把土地作为安身之地,作为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源泉。因此有很多农民虽然外出打工,从事第二、三产业,无暇顾及农地,但是他们还是不愿意转让、放弃农地承包权,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退路,不惜粗放性经营,甚至抛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两种风险交织在一起,使农民很难获得预期收益,有的甚至血本无归。这使得很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人不敢进行规模经营,不敢接收流转土地。 (四)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完整,土地使用权价格体系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是一种随意的现象,往往表现为口头协议、无偿转让等(见附表)。流转机制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健全的,这严重阻碍土地大规模流转。从土地使用权价格来看,由于土地承包权的价值性和商品性不明确,土地使用权也缺乏历史价格。同时,由于我国农地集体所有,我们也不可能借鉴外国土地价格。所以造成土地产权价格单一,价格体系不完善。土地使用权、承包权和使用权价格体系不建立,内部价格不理顺,土地不可能会有大规模流转。 (五)非法土地转让,混淆土地合法转让性质,阻碍合法土地转让 由于非法农地转让在表现形式及转让方式与合法转让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以致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把握土地转让的性质,往往把合法土地转让当成非法土地转让,并给予禁止和惩罚当事人。这让人们对土地流转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大胆进行合法土地转让。 四、分析与建议: (一)因势利导,构建新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模式。 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必然会发生很大变革,在变革中必然有新生事物出现。我们对此应因势利导,积极构建新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模式。当然我们也要把握住以下三个方面:(1)该事物符合三个“有利于”(2)不是买卖土地,不是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3)改变农地用途的。例如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三王村,从1999年起在农民保留农地使用权的前提下,把土地提供给村里的花木栽培公司,农民作为股东。作为土地的使用者,公司以每亩500公斤小麦计算,向农户支付现货;春节由公司免费向农户提供肉、油、水果等。据村长兼公司总经理介绍:公司雇佣了以女性为主的400名农民,每年每人3500元工资。另外,男人外出打工,使农民的收入比过去增加了3倍多。从上述案例知,该村的土地使用权名为股份制,但这是与广东等传统的股份制是不同的,相反,这种形式与“反租倒包”式经营有相似之处,但也不是“反租倒包”式农业。但是其存在适应了当地经济发展,不违背上述三个条件,我们就应该鼓励其发展。 (二)明确村民委员会是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者,明确其所有权行使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强村委会的监督 有的学者建议在农村设立农地经营公司 ,他说这样能有效维护农地承包合同的稳定性,避免以往法律体制下村委会借用土地调整单方解除承包合同的现象。 笔者认为村委会借用土地调整单方解除承包合同的现象是极少数的现象,更多的表现为村委会对承包出去农地不管不问(见附表及上述表), 缺少责任心。退一步讲,那些借用土地调整单方解除承包合同的村委会是指全部明确法律有漏洞的结果。因此,我们建议有权机关立法明确村民委员会是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者,明确其所有权行使的权利和义务,以增强村委会的责任感。同时,笔者还认为我们只能明确村委会是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者,而不是村小组、乡镇政府。首先,村小组经济势力单薄,在现实生活中作用远比不上村委会;再次,乡政府管理范围过大,不利于对农地使用权变更的监督管理,而村民委员会在农村影响力大,一般情况下,一村就是2000~3000亩土地,范围适中,所以我们要明确村委会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者。我们这里所指的集体土地包括集体土地所有者是村小组或乡(镇)政府的情况。用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明确责任,弥补我国集体土地主体不清晰,产权模糊现象。 (三)建立新的土地使用权市场监管机构,大力整顿土地使用权市场 我国现阶段,非法土地转让问题是由土地管理部门来管理的,农地承包问题是由农业管理不稳来管理的,这种现象造成了我国土地使用权市场管理比较混乱。鉴于我国土地使用权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现象,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具有“土地管理”和“农业管理”双重职能的机构来专门监督管理土地使用权市场,大力整顿土地使用权市场,监督村委会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坚决查处非法土地使用权转让,鼓励合法土地使用权转让。 (四)积极宣传并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加强农地使用权流转立法。 《土地承包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合法性,我们必须大力宣传,并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土地使用权立法的不完善,我们应加强立法,构筑新的法律体系来指导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促使农村土地使用权配置市场化健康发展。 (五)完善土地使用权价格体系 构建农村土地使用权价格体系,我们应充分考虑以下情况:(1)农业税;(2)土地资本折旧;(3)农户改善农地生产的投入;(4)农地改变用土的补偿费;(5)土地产出率等,再综合考虑当地三种产业发展状况综合评定土地使用权价格,以便为大规模土地使用权流转做准备。 (六)建立、健全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相适应的农村地籍管理及土地信息的动态管理制度。 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一个适合土地流转的农村地籍管理制度。 (七)鼓励搞“定单(合同)农业”,并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社,倡导土地有偿流转。 实践证明,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在销售、加工环节上组织龙头企业或在生产环节由农户相互联合搞联户种植,搞定单(合同)农业,有利实现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培养市场主体,有利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有利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通过上述方式,有利于让农民融入市场,了解市场。我们在此基础上倡导土地有偿流转,作价入股等,有利于我国农地使用权市场化。 (八)切实贯彻“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限制小调整,鼓励农地的有偿流转。 (九)改革国家对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变商业性征地“低征高卖”现状。 土地征用制度应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和商家利益,特别是农民利益。对商业性征地,政府在加强监控的同时,应让其在市场状态下完成,如作价入股、出租等。对公益事业建设征地也应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农村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发展探讨:现行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的合理性 [论文关键词]收益分配 合理性 局限性 [论文摘 要]主要论述了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首先从有利于引进产业资本,加快城市化、现代化发展;有利于增加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有利于增加国家积累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合理性。然后根据新的经济发展环境,指出了现行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没有真正反映土地的价格;造成社会不稳定;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三个方面。 现行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格局主要体现在收益主体之间地位不平等,农民普遍居于劣势地位;分配方式“计划”色彩浓厚,价格调节机制发挥不充分;分配格局具有很强的“刚性”三个方面。这一格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以及建立和谐社会观念的普及,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明显,对其改革的呼声也将越来越高。 一、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的合理性 现行的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格局有其存在的逻辑必然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现代化、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引进产业资本,加快城市化、现代化发展 产业资本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是一种稀缺资源。对产业资本的引进、利用、培养的效果将直接影响相关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上述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政策在客观上是“以土地换发展”。通过降低土地价格,降低产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提高我国工业装备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有效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有利于增加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 国际产业资本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新一轮的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方兴未艾,这对于我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我国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吸引了超过 5000 亿美元的国际产业资本,而且每年吸引的外资还在以两位数增长,形势十分喜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的国际竞争加剧。东南亚国家、南亚印度等周边国家与中国就吸引国际产业资本展开竞争;南美地区经济开始复苏,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与西方的传统关系,其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视。我国应该进一步的发挥自己的优势,降低投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有利于更好的吸引外资,为我国经济更上一层楼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有利于增加国家积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发展的艰巨的任务。我国现阶段虽然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化的中期,按照理论不应由农业来承担国家积累,但由于我国的特殊性,现阶段还需要农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首先,占我国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经济实力还比较脆弱,农业作为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工业化水平,增加国家积累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外,这一分配体系有利于把土地由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从而有利于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转移过程相比,现阶段的这一转移过程相对痛苦还是最小的。这一过程是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 二、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的局限性 上面简要的论述了这一分配格局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局限性、负面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弊端将越来越突出,下面我们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没有真正反映土地的价格 在中国农村,土地不仅仅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而存在,其在农民的眼里是其抵御风险的主要屏障。在社会剧烈动荡的转型时期,土地作为农民社会保障这一功能显得更加明显,其对农村所起的稳定作用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也就是说土地这一资源在中国农村社会发挥的作用有极强的正的外部性,在进行农地转让时,就应该而且必须把这一外部性内部化,应包含在土地交易价格里面,这样才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土地的“价钱” 。 (二)造成社会不稳定 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造成社会不稳定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引起的。首先是收益分配中对农民补偿不足,农民为了获得适当的收入不惜采用不恰当的方式,比如阻挠土地流转的正常进行,集体上访,甚至发生斗殴事件,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很坏的影响,而且往往还极大的损害当地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埋下许多社会隐患;土地流转发生后,由于补偿农民过少,而且又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机制,使其生活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生存,有些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是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由于种地挣钱很少甚至赔钱。在农民看来,土地不是资产而是负债。由于土地具有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其在抛荒土地的同时又尽最大努力保护其对土地的使用权。这样就造成农民不种地,但同时对土地流转不积极,据国务院农研中心对1.3万户农户所作的调查,即使对粮食收入仅占家庭收入20%以下的3366户的调查结果,愿意转让土地的也只占4.5%。[1]另外由于农用土地与非农用地之间收益的巨大差距,地方政府依据自身利益考量具有转变土地用途的冲动,而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又给了地方政府低成本获取土地的便利条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成为向土地市场提供过多土地的主要推动者,从全国各地兴建的过多的高尔夫球场、人造景观,大量闲置的开发区等,就知道这种动力有多强。由于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格局是向产业资本倾斜的,他们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有充分的理由推动农地向非农用地转化。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游说政府。 (三)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我国走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就是经济资源必须是可持续利用的。特别是像土地这种稀缺且很难再生的资源。在现行的利益分配格局下,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现任政府用下任政府的土地,现代人用下代人的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的浪费。有资料显示,城市存量土地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大量的耕地仍然转为非农用地。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在农地市场结构方面国家逐步退出直接的市 场交易过程,变市场交易主体为市场监管主体。其中的关键是国家角色的转换。当然,在土地市场上国家行为的转变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积极创造条件的精神逐步推进。 调整和完善土地分配格局,从根本上说应该从完善农地产权制度方面入手,我国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依照张吉清同志的归纳,我国学者大致从“完善土地经营权的改革思路。该思路主张将完善农户土地经营权作为改革的重点。”[2];“再造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路。主张重新构建土地制度。”[3];“变革土地集体所有权实现形式的思路。‘土地股份制’是其典型代表。”[4]三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这些思路都有其合理性,都从某种程度上抓住了产权制度某个方面的弊端。农地产权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应该慎重。 农村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发展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在祖国西南,有一片由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四省、市的民族自治地方组成的“L”型板块,即我们所称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区域的广阔农村,集高原山地、众多民族和传统农业于一体,长期贫穷落后,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而在区内的广阔农村,其土地制度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着农民利用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积极性,从而直接关系着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兴衰。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加速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形式上以农村社区成员集体为本位实际上是以国家为本位的土地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业分户经营和整个农村经济急速市场化的需要。按照中央关于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制度的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以便进一步消除束缚当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十分必要。为此本文在深入西南民族地区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深化西南民族地区土地制度改革,变传统的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户本位制的市场型土地制度,是顺应农村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大势所趋。 一、山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现行土地制度的弊端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统治阶级的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西南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较为偏远和贫瘠的农村。因而相传至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资源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山高坡陡,沟谷深切,地表破碎。由此形成了其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立体性以及同质土地和同质生物的分散性。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什么都出产,可哪一样都难形成规模”,就是这一特点使然。二是石多土少,土层浅薄且不连续。由此形成了耕地资源的质差与分散,以至难以利用的荒山荒坡大量存在。三是宜耕地少且已基本开发殆尽,宜林宜牧地多且利用很不充分。由此形成了耕地的紧缺与非耕型土地资源的富裕。无疑,这种土地资源的结构性特点,在宜耕地垦尽以前的可扩充型小农经济时代并不构成对农户低水平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威胁,但在宜耕地垦尽以后的限制型小农经济时代就却成为农户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心头之患。然而,这种土地资源的结构性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上又是一种特有的优势,一种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一种在地域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少有的待开发宜林宜牧地资源的比较优势。问题在于这种优势的发挥有赖于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所必需的制度基础,否则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改善就很难得到农民的响应。 同全国一样,长期以来,西南少数民族农村的土地制度一直维持着名为社区成员集体所有实为国家所有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模式。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方面,社区所有成员共同占有社区的全部土地。这里的占有主体,从静态看,是社区的所有成员集体,即社区全体居民的集合,不论男女老少,人人有份;从动态看,不仅包括现有的社区居民,而且包括新增的社区居民,不论是将来的出生者还是迁入者。这里被占有的客体即区域内的这些土地(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包括耕地、林地、牧地、荒山、荒坡和宅基地等等。所谓共同占有,就是全体社区居民的集体占有,其任何个人或家庭或某一群体,对于集体占有的任何土地都不具有所有权意义上的收益权和处置权。 另一方面,国家即政府对于社区所有成员共同占有的全部土地都握有事实上的处置权。这首先指的是土地征用权,即国家有权征用社区成员共同占有的土地。其次是国家握有社区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的否决权,即国家有权决定社区范围的大小,从而否定原有社区成员集体占有原社区土地的权利。比如,20世纪50年代,国家将初级社范围内社区成员集体占有的土地转变为高级社、范围内社区成员集体占有的土地;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又将范围内的社区成员集体占有的土地转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社区土地;在20世纪后期,国家又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社区土地变为村(即大队)范围内的社区土地;在21世纪初,仍是国家将村范围内的社区拥有使用权的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的土地(如广州等一些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那样,就是凭政府的一个文件,将村民集体占有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等等。 20世纪80年代初且至今仍普遍实行的土地分户承包经营制度,虽然对传统的农村土地制度形式有所触动,但在本质上还是延续了社区所有成员共同占有社区全部土地资源的传统土地制度。从这种土地占有主体的内部关系看,它是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使社区所有成员的集合即集体形式上拥有全部土地的所有权,使农户分别拥有一部分土地的定期(即在承包期有内)使用权,并且这种使用权可以在内部有偿转让,可以作为抵押物使用。其实质是农户对集体所有土地产权的定期租赁制(如在贵州湄潭土地建设试验区形成并为全国大多数地方推行的土地产权制度中规定:农户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每年要按规定向集体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费即地租)。从这种土地占有主体的外部关系看,土地的占有者即社区全体成员的集合又是一个不完全甚至完全虚拟化的法人实体,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所占有的土地按法律规定是不能进入市场,从而在市场上也就失去了作为土地所有者应有的法人资格。 显然,上述这种两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具有如下弊端:首先,它客观上抑制了土地使用者珍惜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土地使用者实行掠夺式经营。因为,从土地产权关系讲,土地的终极所有权是集体的,使用权是农户的,而且具有既定的租赁使用期。这样,土地地力的最终增减都归集体承担。在这种条件下,农户的理性选择自然会是尽量避免没有安全预期的长期增殖性投入,并尽可能在租赁期满之前实行掠夺式经营。第二,直接导致土地经营的小规模化,并不断增加调整土地的费用。因为这种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形式,本质上就是社区全体成员都有平等的权利来占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或分享土地的收益。这样,随着社区人口的增加,土地占用在农户之间的不断细分就不可避免,尽管在一些地方做出了“承包期内不再调整土地”的制度安排,但由于集体所有制的产权性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出“永不调整土地”的规定。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在土地数量既定而人口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坚持两权分离的产权形式,就势必最终形成土地占用在农户之间的不断细分,从而也就势必形成调整土地费用的不断攀升,并更加刺激农户使用土地的机会主义行为。第三,它阻碍土地资源向更大范围内的经营能手集中,并抑制多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因为,在两权分离的土地制度中,只能允许使用权在社区内部的经营者之间有偿流转或招标发包,而不允许超社区的有偿流转。这不仅限制土地的价格升值,而且扼杀在更大范围内更能干的个人和企业取得经营土地的权利,从而使稀缺的土地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同时,无论是耕地还是非耕土地的整治与开发都有赖于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长期大量投入,而在偏僻、落后、封闭的少数民族山区农村,一般农户是难以办到的。这就更需要外界尤其是城市能量的注入。然而,现行农村两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却把农村社区的土地资源产权封闭起来了,以至于完全失去了与外界资源优化重组的应有市场机会。 如果说传统的土地制度加集中劳动的农村经济体制是在“挖农兴工”和平均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那么,现行两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就只不过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广大农民身不由已的一种权宜性选择。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其固有的弊端已经日益显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巩固和完善,假如仍固守两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就势必像严冬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还让人们穿着冬衣一样,不仅仅是不合时宜,而且无异于缚住了人们的手脚。 二、把土地制度的选择权交给农民 人们常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话当然道出了土地之于农民的极端重要性。但更需强调的是,只有当农民真正握有土地资源的直接支配权并直接承担相应的后果时,农民才能将这一命根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真正独立自主地决定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并使自己对于土地的利用和处置具备天然的合理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农民就得首先拥有决定农村土地制度的机会,即真正拥有自主确立和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具体形式的权利。 历史地看,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是一个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善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凭借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总是理性而主动地不断调整农村土地制度的具体形式,使之尽可能实现自身经济预期的需要,尽管这种努力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农民以外的其他利益集团的干扰或限制。但正是这种理性而主动的调整(或者说“农民的自发式调整”)推动着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并且对农民从而也就是在总体上对整个社会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回顾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土地制度变迁史,我们不难发现,凡真正是农民自主选择和自主创新的土地制度形式,都是符合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也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反之,凡是由外部强加给农民的土地制度的具体形式,往往会背离农民的切身利益,并客观上阻碍农村及农业社会的发展。其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农民是土地经营活动直接实践者,他们最清楚适应自身经营活动需要的土地制度的具体形式,并随着生产经营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自觉予以调整;而置身其外的政策制定者或制度安排者大多都是一些远离农村经济活动实践和土地经营活动的旁观者,他们有着自己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与农民不同的经济预期。这种由科层制行政管理程序所作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不仅难以迅速反映农民自身经营活动千变万化的实际需要,而且往往会使这种安排背离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土地制度的选择权和创新权应该掌握在广大农民的手中,反映农民的意愿,符合不同区域,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否则即便是出于对农民、农村发展进步的考虑或良好的主管愿望也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客观效果。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倾误导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农民本该拥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选择权和创新权,却一直被农民为保护自身利益而授予部分权利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收走了。表现之一,农民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设立没有事实上的直接参与权,所有农村土地制度的设立和变更,全部由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定夺,农民只有被动服从和执行的义务,以至于完全失去了选择和创新土地制度的机会。表现之二,农民,不论是其某一群体还是个人,都在实际上不拥有任何一部分土地的自主处置权,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国家的土地,上面说咋办就咋办”。表现之三,农民对于农村社区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经营形式没有实际上的选择权,其经营形式甚至采取某种经营形式时间的长短都得由自上而下的政府说了算。表现之四,农民,不论是其某一群体还是个人,对于某一土地的利用方式以及经营土地的产品都不具有事实上的完全决定权与处置权;等等。 显然,这种土地制度选择权和创新权的主体错位,是我国解放以后自农业合作化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失误的根本原因,并由此造成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以及干群之间多种关系的不协调,特别是使所谓“三农问题”不断积累,疾重难返。不难设想,假如广大农村不同社区的农民,在以后真正成为土地主人的条件下,继续真正拥有土地制度建设的选择权和创新权的话,还能出现以后那种脱离实际而急速公有化且不断提高公有化程度的灾难性频繁变动吗?相反,假如没有广大农民自发调整土地制度的持续抗争并使政府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被迫承认农民自主选择和创新农村土地制度的合理性,即在一定程度只归还给农民一部分土地创制权,还能有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分户经营的历史性变革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对农民本该拥有的土地制度选择权和创新权的忽略,是对农民在土地问题自主权上的根本性轻视,亦是使土地由农民手中的财富之源泉变成了某种异己的资源,而这正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从这种意义上讲,政府将土地制度的选择权和创新权还给农民,是从根本上恢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并真正治理“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建立以户本位为基础的市场型土地制度 所谓以农户本位为基础的市场型土地制度,就是在农村土地资源的占有关系中,把农户作为土地的基本占有主体,使之拥有农村某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并允许这种所有权及其部分权能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按照市场交易的规则自由流转。 从总体上说,以农户本位为基础的市场型土地产权制度比较适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活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一,它有利于恢复农民在经济活动中对于某一部分土地资源的直接主人地位。农民作为一个农业劳动者,只有在与基本的资源——土地直接结合即直接成为某一部分土地的支配者并直接拥有土地产品支配权的条件下,才能真正成为自立、自主、自律、自强的经济活动主体,从而才能真正自主决定自身未来的命运,并在现实的经济活动实践中因时制宜地充分发挥其利用和处置某一部分土地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这种直接的结合方式中,家庭这一组织形式的内部监督计量费用最低,且户际之间的竞争性极强。所以,在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中,采取户本位的产权制度,既有利于恢复农民在经济活动中对于某一部分土地资源的直接主人地位,也有利于家庭这一有效的经济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二,它有利于调动农民增加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农户拥有某一部分土地的最终产权,其土地质量的变化不仅直接关系着农户的收益,而且决定着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这样,在客观上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促使农民增加土地投入的经济激励机制,即自然而然地促使农户千方百计地使土地增值。因为,他的投入,不仅在短期内能通过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得到一部分回报甚至超投入回报,而且在出卖其所有权或转让部分权能时也不赊本,甚至可以赚钱。 第三,它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重组,特别是城市资本的注入,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为当每一农户都真正成为某一土地的产权主体并握有对于这一部分土地的处置权时,农户就完全可以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土地作为一种资产,直接自主地与其他各种资本特别是城市的自由资本组合,从而真正实现以土地为基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从而提高和拓展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 第四,它有利于农村经济活动中的专业化分工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并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因为这种土地产权制度,使农户拥有了一分实实在在的土地资产,并且拥有了这份土地资产的处置权,从而使自己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经济人地位。他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自主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和自己的经济实力,买进一部分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可以用土地所有权进行抵押贷款;可以以自己拥有的土地与他人合作经营;可以以土地作价入股,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可以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卖出部分或全部土地转而从事其它行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偏好和经济预期,在城乡之间自主选择安居场所和就业岗位;等等。这样,就扩大了农民的生存空间,减轻了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关系,从而直接促进农村经济活动中的专业化分工,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直接推进农民的非农化进程,并直接促进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第五,它有利于抑制农村人口的恶性膨胀。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农村人口的长期恶性膨胀,与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产权制度直接相关。因为,农村的土地归社区成员集体所有,就是人人有份。多一个人最终就得多分一份耕地,两相权衡,对农户还是合算,以至直接刺激人口的过速增长。而土地产权到户本身,就彻底割断了人口变动与耕地之间的直接联系,消除了多生多得地的动因。这样,农户在生育问题上,就得首先考虑自身所有的土地的承载能力,从而自动节制家庭人口的过度增加,从而有利于农村土地承载力与农村人口再生产的互动平衡。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它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产力的性质,并符合农民的真实心愿。实践表明,人头、锄头加牛头的所谓“三头农业”的生产力性质,只能与分户经营的劳动组织形式相适应,而这种劳动组织形式只有在与之相应的户本位的市场型土地产权制度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组织功能,并取得较好经济效果。而且,现代农业的实践经验表明,家庭经营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不仅适应“三头农业”的需要,而且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不仅适应小规模经营的需要,而且适应较大规模经营的需要。所以,我国的广大农民总是选择土地的家庭经营形式,并不惜冒各种风险。大量调查表明,土地的分户经营只不过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农村社区成员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的身不由已的过渡性权宜选择,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的现有条件下,以农户本位为基础的市场型土地产权制度便是农民进一步追求的一种基本取向。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土地已经到了家,还要那个空洞的集体干哪样?” 既然如此,那么又怎样变现行社区成员“集体所有与分户租赁经营”相结合的农村土地制度为“以农户本位为基础的市场型土地产权”制度呢?其实,办法很简单,无非就是:第一,在现有农户占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基础上,把相应土地的所有权划归农户所有,同时废除集体对这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第二属于社区成员集体兴办的企业和公益事业占用的土地仍归社区成员集体所有;第三,允许农户所有和仍归社区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或其部分权能按市场规则自主流转。 无庸讳言,这样一种新的土地产权制度基本上是对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一种形式上的否定。它所否定的仅是空洞无物的“集体所有”的形式。而这种形式正是广大农民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民所希望否定的。然而,它所肯定的则是土地的分户经营本身,它所创新的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需要。至于这种土地制度的演变,那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广大农民会在自身的经济活动实践中,为它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创造新的形式。无须我们现在就去刻意追求,更用不着杞人忧天。 农村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发展探讨:浅析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规划 摘 要:分析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针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适合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发展规划措施,以期为合理开发及利用现有的农村土地资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 利用现状 发展规划 1 前言 我国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人们对以农村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是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消耗的不断增加,农村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已成为事实。因此,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地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2.1 耕地资源减少,土地利用不够合理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用地规模不断增大,非农建设占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等原因致使耕地资源有所减少;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更加剧了耕地数量的不足且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形式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1)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模式不符合该地区的自然结构;(2)部分村庄的发展规划较滞后,对农户居住点的布局欠缺一定的合理性,从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被闲置,农村土地资源不能被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利用。 2.2 土地质量下降,资源利用可持续性低 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土地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十分稀缺,需要科学的利用和有效地保护。但是近些年,农村土地质量不断下降,主要是由于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时存在不合理之处:(1)在土地耕作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盐碱化,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2)人们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进行盲目开发和过度垦殖,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土地出现沙化和荒漠化现象;(3)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因缺乏防污治污的相关技术与措施,致使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大量排放,对土地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土地质量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土地荒废。 2.3 土地耕种经济效益差,集约化程度低 集约化农业是农业中的一种经营方式,主要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到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化经营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化程度的高低主要是受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大多数都选择外出务工经商,从而使得农村土地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和无人耕种的不良经营状态,这严重偏离了对农村土地实行优化配置的效益目标。农村土地耕种的经济收益差,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受到限制,从而导致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程度较低。 2.4 农用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利用难度大 我国普遍存在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农用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分布零散且大多分布在水土光照等条件不好的地方,资金投入多但是开发利用难度大,若对其采取大规模地开垦进行农业种植,将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会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少,地表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滑坡灾害等频繁发生。 2.5 农村外延扩大,“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 随着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村民们建房积极性比较高涨,有些农村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攀比现象,致使大多数村民废弃村落老宅而将新的住宅建在村庄外围或靠近城镇的地方,这些地方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为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方便。但是旧村庄内却存在大量闲置的农用土地,进而形成了外实内空的“空心村”。“空心村”的涌现,造成土地的严重浪费,这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据了解,“空心村”的空心,少在0.067hm2左右,多在0.200hm2以上,一个中等乡镇约有300来个自然村,平均一个自然村以0.133hm2计算,一个乡镇就有40 hm2以上的土地被废弃。 3 农村土地资源发展规划策略分析 3.1 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首先要严格控制好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 且要以土地持续利用的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为出发点,在农产品供给和形成既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又能满足社会经济运行要求的结构和布局生态环境建设双重目标引导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既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又能满足社会经济运行的要求,为土地利用系统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3.2 完善农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为了充分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治理开发农业荒废资源,就必须完善水利设施条件及配套建设;(2)加强各部门的宏观调控,对土地进行分区开发,综合治理沟系交错、地类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和林网建设。从而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使其易于实现机械化生产,扩大农田面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3.3 优化农业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目标,优化农业用地结构,采取土地整理等方式,充分挖掘农村土地的自身优势和现有土地潜力,集约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同时积极开展土地改良和土地整理,在农村建设中将住宅分散和容积率较低的居住点集中到一起。在合理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始终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制定各类农业用地的规模与标准并且科学地控制用地规模,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4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1)将分散在不同农民手中的土地经过流转后合理合法且有序的向农村土地使用者集中;(2)在农村土地集中布局的同时也要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3)大力发展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模式以促进农村土地经营向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实现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目标,为农户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3.5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农村 致力于对生态环境进行建设和优化,是为进一步实现新农村建设中“适宜农业、适宜居住”的目标。协调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保证农村土地资源的生态利用,对农村的各类用地进行统筹布局;对没有开发为建设用地的荒山荒坡进行植树绿化;对受污染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治理,恢复退化的土地,恢复种植能力;更要严禁对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区进行开发建设,加大保护力度,发展其生态效益。 4 结语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已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稀缺、宝贵的基本资源,土地资源的紧缺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硬性约束,其中农业土地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要加大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用地结构的力度,从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尽量延长土地的使用周期,避免土地资源使用中断,争取在总量一定的土地上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旅游线路设计论文:我国旅行社旅游线路创新设计的思考 [摘 要]在分析我国旅行社旅游线路现状的基础上,从体验经济理论,旅游市场需求与旅行社行业竞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创新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从重视市场调研、细分市场需求、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注重线路设计的推陈出新及着重旅游和谐发展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旅行社 旅游线路 创新设计 旅游线路策划是旅行社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策划精品线路,打造线路品牌,赢得游客的品牌认同,才能塑造忠诚顾客,摆脱恶性价格战的困境。但是,我国旅行社的线路多是大同小异,长年以来大、中、小型旅行社针对同样的目标市场提供相似的旅游线路,导致竞争恶化,投诉居高不下。如何使旅游线路求新出奇,吸引顾客,是旅行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旅行社旅游线路的现状 1.旅游线路同质性强 我国旅行社有形产品同质化问题十分突出。从发达国家旅行社行业状况来看,大旅行社应负责整合旅游产业链,包括前向整合航空业,后向整合酒店行业;而中小旅行社则主攻差异化旅游产品,通过开发高端、新颖的产品获得利润。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旅行社经营实力弱,没有能力长期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创新,加之旅行社产品的组装性使之得不到专利的保护,新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利用等原因,导致我国旅行社有形产品不但差异化不明显,反而是同质化问题突出。众多的旅行社都做同样的旅游产品、竞争同样的顾客群体。 2.团队观光线路为主 由于经济、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主要出游方式是以团队旅游为主。旅行社在线路设计上忽视了目前旅游发展趋势,仍以长线型拉练式的包价旅游线路为主,且多为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在游客中流行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来啥也不知道”很好的概括了目前我国旅行社在线路设计方面的这种弊端。我国旅行社在团体旅游线路设计上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真正体现我国的资源优势及旅行社的自身所具有的经营特色。 3.主题旅游线路逐渐增多 主题旅游是旅游潮流中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目前主题旅游总的来说主要包括观光度假型、娱乐消遣型、文化知识型、商务会议型、探亲访友型、主题旅游型、修学旅游型 、医疗保健型等类型。传统的观光旅游,只是简单地游山玩水,而主题旅游是旅行社根据旅游特定旅游需求而推出的旅游产品。 4.缺乏专利保护 由于旅游线路无产权保护,模仿成本低,所以旅游线路具有天然的同质化倾向,如果旅行社不能人为地创造和扩大差异化,旅行社将陷入价格竞争。 因为它是一种无形产品,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旅行社的创新线路不能成为知识产权,而创新的旅游线路也不可能实施专利。 二、旅行社旅游线路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旅行社的旅游线路,是现代旅行社市场上的主要旅行社产品,是适应大众化旅游需求而推出的标准的,团队的、观光的、全包价特征的线路产品。这种线路在市场上同一性、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愈来愈不相适应,与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格格不入。只有创新,才是旅行社生存与不断发展的出路。 1.体验经济要求旅游线路创新 体验经济是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Ⅱ)詹母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在他们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一书中明确指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当体验展示者的工作消失时,体验的价值却弥留延续。”《体验经济》中这两句有关体验的说明,很好的诠释了旅游产品的本质。从体验经济的视角来看旅游线路,可以发现旅游者不仅仅满足于以新、奇、特的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而是追求新、奇、特的参与性体验。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这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线路设计的时,应该给予消费者更互动、更独特的体验,以获取充分的人性化的体验价值。作为服务行业的旅游业,应密切关注体验经济发展动向,并跟上时代步伐,努力为顾客创造“有价值的体验”;同时,从多方面进行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体验经济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且正成为社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旅游是人们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之后追求的更高更新的精神需求,旅游者讲求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经历。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旅程的暂居的体验,与体验经济有着很多的联系。 从旅游者角度出发,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找到最佳结合点,最终使旅游活动持续下去,应成为旅游线路设计的理念。现有的旅游线路设计主要从资源、市场、区位、经济效益和规划等方面来考虑,主要是从经营者或者供给者出发。当然,这方面的考虑是必要的。但这样设计出来的旅游线路,往往忽视了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给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旅游者的满意度会降低,出游的积极性也会下降,进而使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旅游市场需求促使旅游线路创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几十年来广泛流行,也是国外心理学家试图揭示需要规律的主要理论。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旅游业发展的前期,常规的团组式观光旅游满意了人们基本的旅游要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新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的出现,个性化的体验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消费形式。个性化消费的兴起,要求旅游市场针对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个性化的产品,走出传统的拉练式观光旅游的误区。因此,旅行社必须创新旅游线路的设计以满足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 3.旅行社行业竞争迫使旅游线路创新 我国旅行社绝大多数是中小旅行社,其经营能力、产品生产能力较低,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怪圈。由于我国旅行社大多数经营的是包价旅游线路,面对国际市场小包价旅游或散客旅游线路的价格有时候过高,给销售带来很大的困难,于是大多数旅行社也就直观的认为一切都是价格惹的祸,而忽视了线路设计本身问题,致使价格战越来越激烈,服务质量不断降低,旅游投诉不断增多。旅行社业要摆脱以往恶性竞争的困境,就必须从自身的产品方面下工夫,创新旅游线路设计,形成自身的特色,增强市场的号召力。 三、我国旅行社旅游线路创新设计的对策 旅游线路设计除了要从供给方的利益考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真正为旅游者着想,才能真正的赢得市场。 1.细分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需求个性化与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多元化旅游消费的时代,旅行社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时,首先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与市场细分,明确自己所服务的对象及其差异化的需求。旅行社市场细分应改变传统的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细分的单一细分元素,转为从消费者与竞争者两个方面进行。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细分,需根据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文化程度、种族等因素进行市场细分。如从年龄的因素细分,可以开发针对中小学生的励志游、科普游等产品,针对老年人的健身游、休闲游等产品;从收入的因素细分,可以开发针对低收入顾客的观光游,针对高收入顾客的休闲游。从竞争者的角度进行细分,需根据竞争者的目标市场、客户群、竞争地位从而进行市场细分,这实际上也是旅行社进行市场细分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旅行社可以根据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及竞争对手的力量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及市场策略。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细分或是从竞争者的角度进行细分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2.突出主题色彩 旅游路线的设计多种多样,风格千姿百态,手法十分灵活,内容丰富多彩,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而且世界上有些事物是独一无二的,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这就是特色。由于人类求新求异的心理,单一的观光功能景区和游线难以吸引游客回头,即使是一些著名景区和游线,游客通常观点也是“不可不来,不可再来”。因此,在产品设计上应尽量突出主题,注重自身的特色,唯有如此,才能具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占到了56.7%。鉴于此,我国旅行社可以针对来华的美国旅游设计以“文化”、“民俗”、“中国生活方式体验”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吸引着目标市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达到创新旅游线路设计的目的。 3.强调以人为本 旅行社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与精力,将游客的心理、兴致与景观特色分布结合起来,注意高潮景点在线路上的分布与布局。旅游活动不能安排得太紧凑,应该有张有弛,而非走马观花,疲于奔命。旅游线路在结构顺序上所安排情况的不同,所产生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在旅游路线设计时,要尽量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合理规划实施。如山东康辉国旅的线路设计,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时期、不同的客源群体,不断地开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特色产品。如从“社会主义看山东”到“千人祭孔大典”,再到“万名老人登泰山”,以及“春之韵”、“消夏游”、“老人专线”、“新婚专线”等。 4.注重推陈出新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会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因此,旅行社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来完善旅行社产品的结构体系,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以“昆明―大理―丽江”为例,此旅游线路基本上是我国所有旅行社都在经营的一个比较成熟的线路产品,旅游者在消费这一线路时,基本上都限于团体的观光旅游线路。2007年初,深圳航空公司首推“深圳―丽江”航线,但客源数量少,航空公司的压力很大。深圳国旅捕捉这一商机,突破深圳市场原有的“昆明―大理―丽江”旅游线路,创造性的推出“深圳―丽江”的周末休闲度假旅游、婚庆游、摄影游、探险游、自助游、丽人游等一系列旅游产品,在深圳市场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使得深圳国旅的丽江行产品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旅行社产品的设计推陈出新。一方面,可以丰富旅行社产品结构,使旅行社原有的旅游线路赋予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旅行社借助于新设计的旅游线路获得较高的收益,并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5.着重和谐发展 近年来,遵循国家的指导思想,提倡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旅游政策。国务院的有关工作部署,发挥旅游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旅游局日前研究确定,2007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口号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围绕“和谐城乡游”这一主题,研究制订工作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宣传,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和谐发展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是现代世界上非常流行的旅游方式。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很多欧洲国家已经发展非常成熟。她所提倡的“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概念将会是新世纪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坚持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部分旅行社也纷纷设计出关于和谐发展的旅游线路。注重旅游资源质量和旅游地特性、注重市场需求,还注重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旅游线路设计论文:基于数学模型的旅游线路优化设计 【摘要】通过旅游线路影响因素分析,针对不同的旅游需求或目的,提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旅游线路进行优化设计。以游览洛阳龙门石窟等中国十大景点为例,考虑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于旅游的五种不同需求,利用数学模型求解,得到最佳旅游线路。 【关键词】旅游线路;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一、引言 旅游线路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为使游人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观赏效果,由交通线把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区域合理地贯穿起来并具有一定特色的路线。假设江苏徐州有一位旅游爱好者从2011年五月一日上午八点出发,预选了表1中所示的十个景点。在以下的几种需求下分别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优化设计出最佳的旅游线路。 表1预选的十个省市旅游景点 旅行中的必要假设:车票或机票可预订到;旅行期间天气良好,交通顺畅;晚上20:00至次日早晨7:00之间,如果在某地停留超过6小时必须住宿,住宿费用不超过200元/天,吃饭等其它费用60元/天;景点的开放时间为8:00至18:00。符号说明:m:总的旅游费用;T:总的旅游时间;cij:第i个城市到第j个城市所需的交通费用;dij:第i个城市到第j个城市所需的交通时间;Zi:第i个景点的住宿费用;T12:交通花费总时间;ti:在第i个景点的停留时间;yi:第i个景点的住宿时间;n:游览景点的数目;rij值为1表示从第i个景点直接到第j个景点,为0表示其他情况;Si值为1表示在第i个景点住宿,为0表示其他情况。 二、不同旅游需求下的数学模型 1.需求一:时间不限,花费费用最少。总的旅游费用由交通费用、门票费用、住宿费用和吃饭及其他费用4部分组成,而门票费用、吃饭及其他费用已经确定,只需在游客游览完十个景点的条件下使交通费用和住宿费用最少即可。通过在网上查询可得到:十个景点门票总费用为1225元,市内交通总费用为224元。 由于该问题是典型的TSP(旅行商问题)问题。我们以旅游费用最少为目标建立一个单目标优化模型,引入两个0-1变量分别表示是否游览某个景点和是否在某景点住宿,从而得出旅游费用的目标函数表达式,并给出相应的约束条件。目标函数: 根据此模型,使用LINGO编程进行求解得到的旅游线路如下:徐州- 黄鹤楼- 庐山(住宿)- 黄山- 普陀山- 恐龙园(住宿)- 崂山- 八达岭长城- 乔家大院- 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 洛阳市龙门石窟- 徐州。通过制定详细的旅游行程表表明此路线可行,确定总费用在2880元左右,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表明此模型可用。 2.需求二:费用不限,花费时间最少。需求二不限制旅游费用,而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游遍十个景点。旅游时间由交通花费时间、景点停留时间、住宿时间3部分组成。考虑飞机时刻安排以及在景点停留最短时间要求,我们尽量使景点停留时间和住宿时间最少。从网上收集各城市交通情况,并根据常规车速估计,各城市机场或车站与景点间的市内交通总时间为:T2=25小时。在需求一基础上,改变目标为时间最少,调整约束条件,建立如下模型。目标函数: 使用LINGO编程求解,得到最短时间为9天。推荐最佳旅游路线为:徐州- 乔家大院- 崂山(住宿)- 普陀山(住宿)- 八达岭长城(住宿)- 龙门石窟(住宿)- 秦始皇兵马俑(住宿)- 黄山(住宿)- 庐山(住宿)- 黄鹤楼(住宿)- 恐龙园(住宿)- 徐州。通过制定详细的旅游行程表表明此路线可行,且时间安排合理。 3.需求三:限定费用,尽可能多游览景点。需求三限定旅游费用,时间不限,设计在此条件下能游览最多景点的最佳路线。使用单目标优化模型,以景点数最多为目标,在需求一基础上加上总费用小于2000元的约束条件,建立模型如下。目标函数:Max n,约束条件:在需求一约束上加上总费用约束,m≤2000元。然后编程求解,得到最多景点数为7,时间为8天。推荐最佳旅游路线为:徐州- 恐龙园- 庐山- 黄鹤楼- 八达岭长城- 乔家大院- 秦始皇兵马俑- 龙门石窟- 徐州。旅游花费费用为1217元左右,但程序在求解时未考虑每天吃饭费用60元这个定值,所以总的旅游费用为1217+60×8=1697元。通过制定详细旅游行程表表明此路线可行且合理,总的旅游花费满足要求。 4.需求四:限定时间,尽可能多游览景点。需求四限定时间,旅游费用不限,我们建立以游览景点数为目标的单目标规划模型,并在需求二基础上加上总时间不大于5天的约束条件,建立模型如下。目标函数: 编程求解,得到5天时间内最多游览6个景点。推荐最佳旅游路线为:徐州- 八达岭长城- 龙门石窟(住宿)- 秦始皇兵马俑- 乔家大院(住宿)- 黄鹤楼(住宿)- 恐龙园(住宿)- 徐州。同样制定了详细的旅游行程表,表明此路线可行,且在5天内游览景点数最多。 5.需求五:限定时间和费用,尽可能多游览景点。把旅游费用作为新的约束加入约束条件,模型如下。目标函数:Max n,约束条件: 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思想设计算法,并编程求得结果:5天时间内游览5个景点,共花费1910元左右。推荐最佳旅游路线为:徐州- 八达岭长城- 乔家大院- 秦始皇兵马俑- 黄鹤楼(住宿)- 恐龙园- 徐州。同样可以利用此线路设计结果制定详细且安排合理的旅游行程表。 旅游线路设计论文:区域旅游线路设计初步研究 旅游线路是旅游部门凭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针对目标市场,为方便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而设计,用交通线合理连接客源地和一系列旅游区和旅游点的线性连续空间。它的种类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景区内联系各个景点的小尺度游览线路;二是联系旅游客源地和一系列旅游地的景区外大尺度旅游路径。本文所探讨的线路是区域范围内旅游区之间的线性连续空间,它是对景点的集合即景区间的链接。 从旅游学的角度,旅游规划的目的是合理组织规划区的旅游资源,形成对游客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而旅游产品的销售,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旅游线路。旅游线路设计成功与否,制约着旅游产品能否畅销,旅游产品销售的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成败,也是衡量旅游规划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指标之一。所以,旅游线路设计方法探索在旅游规划中是不可或缺的。 一、区域旅游线路设计方法 (一)旅游线路设计思路 区域旅游业发展目标:目标贯穿旅游线路设计的始终,是旅游线路形成的核心。需明确旅游线路的主要组成成分,即设计客体、设计对象。在进行线路选取之前,明确区域旅游线路所体现的主旨是什么?在现有的旅游资源中符合这个主旨的旅游资源又有哪些?以及如何选取? 产品组合:根据所选景点之间的引力关系确定具体的产品组合,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选取的旅游线路产品组合应该注意的问题:①所选取的设计客体(即旅游景区,又称旅游资源)的自身特性与核心概念符合,并且它们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关系,即总体上一致,个体上差异;②所选择的设计客体中应该“冷热”兼有,既有热门的旅游资源,又有正在发展或者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从而以“热”带“冷”,使“冷”变“热”,实现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③依据资源特性,“冷”、“热”旅游资源应该适当穿插,并保证设计出的旅游线路整个过程起伏且富有变化、节奏感强,从而提高旅游线路的吸引力。 路线选取:从游客及土地利用的角度设计线路,强调通过旅游项目、服务产业的布局,实现目标。本文拟利用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选取线路,使线路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旅游线路设计 1、产品组合。在满足旅游业发展目标的旅游资源中,应用引力模型对符合旅游线路设计目标的旅游资源进行相互之间的引力测算,以确定旅游产品的组合。具体的测算步骤如下: 首先,对各旅游资源分级,对不同等级吸引力赋值。旅游资源吸引力既体现了资源的自然特性,又体现了资源的经济特性,自然性与经济性同等重要,权重相等,为50%。因此,旅游资源总分值的计算为:旅游资源总分值=自然性赋分×0.5+经济性赋分×0.5。 其次,确定各旅游资源间的物理距离,根据引力模型公式确定各旅游资源间的引力。引力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Iij表示i、j两个研究对象间对应的相互作用强度;ar表示第r个指标对应的值,r=1,2,…;i,j表示第i,j个研究对象,i,j=1,2,…;dij表示i,j两个研究对象间的物理距离;ar中,r=1,a为旅游资源总分值,即吸引力分值。 第三,计算出的吸引力场强不是产品组合的决定因素,要与产品组合的目标符合程度共同决定该产品组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旅游产品组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场强的两个旅游资源间,不一定产品组合的目标符合程度高;产品组合的目标符合程度高的,不一定场强强,必须两个条件都符合,才能算最佳组合。 2、路线选取。在定量选取旅游产品组合以后,旅游线路需要根据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所在社区或周边社区的关系、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确定旅游线路的具体路线。 一般旅游路线分为两种:一种是围绕中心社区的发散型旅游线路,这种线路以一日游为特点;另一种是旅游资源以环状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线路,这种线路的特点是,线路不重复,游客可以通过几天的旅游走遍旅游区域内主要的景区而回到出发点离开旅游区域,或者与其他旅游区域联合,在结束该区域游览时,从该区域最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区。本文主要考察区内的闭合环线游,但区域间的联合游览线路思路与闭合线路游览思路是相同的。 二、大同部分旅游资源的旅游线路设计 (一)大同旅游业发展目标。大同旅游线路设计的目标是:利用大同已有的特色“王牌”产品,丰富游览内容,深化开发层次,带动一批具有大同地方特色的专项系列旅游产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一批新的旅游产品,完善大同旅游产品结构,创造全新市场形象。同时,搞好重点景区和景点的配套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积极推动不同行政区划的横向联合,做到开发一处,带动一片,突出可操作性。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力求规划一项,实施一项,合理规划中长期项目,使资源开发形成梯度结构。创意设计参与性旅游产品及地方特色产品,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烈、生命力长久,易于形成广泛市场的产品。 根据大同地区旅游资源结构、旅游活动方式、旅游市场结构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近期内,大同应以文化产品和工业旅游为主,充实观赏内容,创立观光―度假,观光―专项等复合型产品,丰富大同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使大同旅游产品层次得到快速提升。然后,通过广度开发,有选择地重点开发自然风光游、生态旅游、科考修学、娱乐休闲等专项旅游。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和逐渐成熟,大同将成为多层次、复合型北方旅游胜地。 (二)大同部分旅游资源场强计算。大同符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目标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包括:云冈旅游区、中心旅游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华宫矿工业旅游区、采凉山自然风景区、方山景区、雁北湖景区、水神堂景区、觉山寺、慈云寺。根据引力模型要求,只选取各等级旅游资源吸引力作为指标,即r=1,a为吸引力指标对应的各等级旅游资源吸引力值,i,j=1,2,…10;dij:表示i,j两个研究对象间的物理距离。 (1)对各等级资源吸引力进行赋值。 (2)确定各等级资源间的物理距离。 (3)计算得出各等级旅游资源之间的场强。(表1) (三)大同旅游产品组合及路线设计。由表1可知,随着两资源间距离增大,受资源级别的影响云冈旅游区对除恒山旅游区以外的旅游资源影响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同理恒山旅游区也是这种变化趋势。同时,目标要求以文化产品和工业旅游为主,有选择地重点开发自然风光游、生态旅游、科考修学、娱乐休闲等专项旅游。因此,利用云冈旅游区与恒山旅游区作为带头产品形成两个主要产品组合,以符合目标要求,具体组合为:一是云冈旅游区、晋华宫矿工业旅游区、中心旅游区、采凉山自然风景区、方山景区、慈云寺;二是恒山风景名胜区、中心旅游区、觉山寺、水神堂景区、雁北湖景区。其中,由于中心旅游区是大同旅游区最主要的交通出入口,因此两个组合都选取这个旅游区为旅游线路的一个部分。 建立两条旅游路线,它们分别是在以云冈石窟为核心的旅游路线及以恒山悬空寺为核心的旅游路。 第一个组合旅游线路可设计为:中心旅游区(一日游程)云冈旅游区、晋华宫矿工业旅游区(一日游程)方山景区(半日游程)采凉山自然风景区(一日游程)慈云寺(一日或二日游程)中心旅游区。(四日或五日半游程) 旅游路线的特点:风情、美食旅游宗教旅游、工业旅游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线路,这个线路是发散式和闭环式相结合的路线。路线既体现了目标所要求的已有的特色“王牌”产品带动一批具有大同地方特色的专项系列旅游产品,又体现了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体现了大同地方自然历史文化特色。丰富游客旅游经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增加游客在当地的逗留时间,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第二个组合旅游线路可设计为:中心旅游区(一日游程)雁北湖景区(一日或二日游程)水神堂景区(一日游程)觉山寺(一日游程)恒山风景名胜区(一日或二日游程)。(五至七日游程) 旅游路线的特点:风情、美食旅游避暑、度假旅游观光旅游宗教旅游宗教、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线路,这个线路是完全的闭环式路线。路线体现了第一条路线的优点之外,由于各景点之间存在的空间地域距离相对较大,旅游线路沿线有许多现成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如雁北湖景区到水神堂景区路线经过阳高县的六棱山风景区、云林寺等,可以发展旅游线路周边经济,丰富旅游内容,在不给游客带来旅游疲惫感的条件下,保护一些虽不算有名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以及自然环境,从而达到著名景区持续有度发展,新兴旅游产品蓬勃发展的效果。 三、结论和展望 本文从世界万物都有相互作用力定量的组合旅游资源产品,并根据当地基础设施布局状况、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旅游产品组合自身特点,确定旅游路线。因此,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旅游线路设计方法探索有利于旅游业本身及其涉及的各个产业用地的布局,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业发展。本文旅游线路设计方法从土地利用入手,以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为目标,以合理布局产业用地为设计基础,满足产业用地布局合理、方法灵活、利于用地调整、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 同时,区域内设计的旅游路线可看作区域用地布局的主轴线,依托这些主轴线沿旅游线路资源的周围布局各种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用地、旅游服务用地、休闲用地等,有利于将地方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协调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要求,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旅游线路设计论文:论旅游餐饮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旅游线路是旅行社的重要产品,旅游线路也是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参考因素,作为旅游线路的设计者,应重视旅游线路的各环节因素。而作为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餐饮,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时,又可以作为旅游活动的项目内容,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旅游餐饮的特点,提出旅游线路中的旅游餐饮选择,以供旅行社设计旅游线路作参考。 关键词:旅游线路;旅游餐饮;特点;选择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选择旅游线路时,游客对于旅游餐饮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什么样的旅游线路类型就会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旅游餐饮,这是出行时的重要考虑,因此,也给我们旅行社在设计旅游线路工作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旅游线路设计和提供主体,需要结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餐饮市场和餐饮特色,设计出更符合客人需求和时代要求的优秀旅游线路。 一.旅游餐饮的特点 (一)多样性 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差异性是出游的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旅游餐饮的需求也同样,不同的地域、民族特色,会造就饮食的多元化。 (二)文化性 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体现了社交礼仪、审美、宗教活动等文化内涵,旅游餐饮的文化性表现在餐饮器具、菜品、餐饮环境等内容上,由最初祖先的茹毛饮血到火熟食,出现了粗制的餐饮器皿和炊具,到精细型和现代化的餐饮器具;从只讲究温饱到关注菜肴的质量、搭配、养生;从对餐饮的礼仪程序和餐饮环境的讲究,无不显示出,餐饮的文化特性。而作为今日的旅游者,出游时更强调对于当地餐饮文化特色的品尝和体验。 (三)安全和生态性 人们对于饮食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多样性和文化性上,同时还特别关注安全和生态性,特别是当旅游者是团队时,旅游经营者更应关注团队效应。采用的菜肴体现美味的同时,还必须绿色、安全,表现出餐具要整洁卫生、餐饮原材料绿色、营养、安全,注重养生。需要正确区分当前各大酒店和餐馆推出的所谓“药膳”类餐饮,帮助旅游者识别。 二.旅游线路设计中的餐饮选择 (一)观光型旅游线路 观光型旅游线路注重游览内容的出色,讲究风景优美,行程充实,经济实惠,在餐饮上要求不高,主要体现出饮食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价廉物美即可。因此安排观光型旅游线路的旅游餐饮要素时,场所体现出:经济、价廉、干净,普遍可以安排在大众经济型餐厅;具体安排正菜的菜标(经济性:八菜一汤或十菜一汤);考虑游线的长短时,一日游安排在大众经济型餐厅,在二日游以上的旅游线路中可以安排一次正餐品尝当地风味特色菜。 (二)休闲度假型旅游线路 休闲度假型旅游线路为客人提供休息、度假需要,选择景点游览内容上比较单一,但在旅游点停留时间长,这类客人除了注重在旅游环境上,还要体现考虑旅游餐饮的特点,需要选择适合游客自身的旅游餐饮特色,体现地方特色性,甚至还要考虑餐饮的养身、生态等特点。因此安排休闲度假型旅游线路的旅游餐饮要素时,场所体现出:安静、精致、干净,安排在高档次的特色餐厅;具体安排菜品:讲究特色性,养生性;考虑游线的长短时,多日游为主,每次都要精心安排旅游餐饮。 (三)商务型旅游线路 商务型旅游线路为旅游者公务、商务旅行需求,旅游目的地固定,旅游餐饮要求高品质、高服务,一般对价格不敏感,旅游餐饮消费水平高,对于餐饮地点忠诚。因此安排商务型旅游线路的旅游餐饮要素时,场所体现出:高档、固定、安静、舒适,安排在高档次的酒店餐厅;具体安排菜品:讲究高质量;考虑游线的长短时,多日游为主,安排舒适的就餐环境、高质量的餐饮服务。 (四)会议型旅游线路 会议型旅游线路为与会者安排旅游活动,出行时间较长,旅游目的地固定,旅游餐饮消费水平高,对于餐饮地点忠诚。因此安排会议型旅游线路的旅游餐饮要素时,场所体现出:开会时在酒店用餐,会议之外,要求特色餐馆为主;具体安排菜标(特色性:八菜一汤或十菜一汤);考虑游线的长短时,多日游为主,安排舒适的就餐环境、高质量的餐饮服务。 (五)生态型旅游线路 生态型旅游线路强调观光旅游、生态环保,旅游者寻求自然景点,旅游餐饮要求绿色、生态,消费水平不高。因此安排生态型旅游线路的旅游餐饮要素时,场所体现出:绿色、安全、新奇,安排在生态餐厅;具体安排菜品:讲究绿色、安全、方便;考虑游线的长短时,一日游自行携带午餐为主,二日游以上安排绿色便利的就餐环境。 三.结论 餐饮是当前大家备受的关注点,旅游餐饮作为旅游活动的基础,成为旅游者旅游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行在外的旅游者,会因为环境的差异和身心的反应,对旅游餐饮作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旅游线路设计工作者,不能忽视游客的这种现象,要随时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和餐饮的走向,对旅游线路中的旅游餐饮环境、餐饮标准、具体菜品进行适时调整,体现文化性、特色性、安全和生态性,以使旅游线路更加完善。 作者简介:朱月双:女,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讲师,经济师,从事旅游教学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企业管理等。 旅游线路设计论文:邯郸旅游线路设计的研究 【摘要】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设施为凭借,为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提供旅游产品的行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基本。本文主要是对邯郸旅游资源的分类以及进行旅游线路的设计,为游客的出行提供方便。 【关键词】邯郸;旅游;线路设计 一、邯郸旅游资源的禀性及分布 邯郸地区属于旅游资源富集区,有一批高知名度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级别高,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该地区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有力的结合起来,并且与周边城市旅游产品文脉相通、互补性强,宜于整合利用。并且邯郸市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由黄河、漳河、洺河等河流冲积形成的冲积扇上,土壤肥沃,并且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也是一个古老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依据国家标准,经过对全市640处(项)旅游业资源普查表明:人文景系占85%,自然景系占15%;资源赋存时态中现势态占39%,开发态占23%,潜在态占38%;按资源级别分,五级占3%,四级占9%,三级占25%,其余为一、二级。总体上旅游资源类型多、级别高,属于资源富集区,拥有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精品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整个邯郸的旅游资源分布极不平均,一般集中在邯郸的北部、西北、西部、西南地区,而在东部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比较零散,很少有大规模的旅游目的地。邯郸市区分布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武陵丛台、七贤祠、学步桥、赵苑、大乘玉佛寺、南湖公园、回车巷、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响堂山石窟等。 二、邯郸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1)市场需求原则。根据旅游者的需求特点,结合不同时期的时尚和潮流,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产品,并能够创造性地引导游客消费。(2)符合旅游者意愿和行为原则。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的出游决策和实施同旅游景观的吸引力达到某一最低值相对应,即当旅游成本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整个旅程带给游客的体验水准只有等于或大于某一确定水平时,游客才会成行。(3)不重复原则。走回头路,会使游客感到乏味,减弱旅游的兴趣。关键是景点与依托地之间的关系,如果旅游点与依托地在一天以上行程时,没有必要返回依托地过夜,而是就近住宿,形成环形旅游支线。(4)时间合理性原则。尽量缩短交通运行时间。正点,准时。保证游客的休息和对环境熟悉的过程。上午最好安排景物比较丰富的景区,这是因为人在上午的精力最为充沛。下午则“饭饱神虚”。午饭后两小时则又开始兴奋。(5)主题突出原则。主题突出可以使得旅游线路充满魅力和生命力。尤其是个性化旅游的需求推动旅游走向主题化。而特色则依靠的是性质或形式有内在联系的旅游点串联起来。(6)旅途安全原则。安全是最重要的基本需求。 三、线路设计 (1)红色旅游。这主要是针对怀念过去战争时期艰苦生活的游客设计的旅游线路,主要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武安的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政府旧址;涉县的129司令部旧址、129师纪念馆、将军岭;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2)探险游。这主要针对比较爱探险和喜欢山水风景的游客设计的旅游线路,主要线路是:武安的千佛洞石窟、京娘湖、古武当山、武华山、长寿村、摩天岭—返回;邯郸县的圣井岗、古石龙—永年的朱山石刻—返回。(3)农林文化游。这主要针对经常在城市里工作紧张,想体验农村生活的人设计的旅游线路,主要旅游线路是:永年的永年洼地、弘济桥景观—鸡泽的“红火之乡”—邱县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曲周的民俗龙灯舞。(4)名胜古迹游。这主要是针对喜爱历史文化的游客设计的旅游线路,主要线路是:邯郸市的武陵从台公园、七贤祠、大乘玉佛寺、学步桥—邯郸县的黄粱梦吕仙祠、赵王陵—广府城、杨璐婵故居、弘济桥—返回;武安的磁山古遗址—峰峰的北响堂寺、南响堂寺、黑龙洞—返回;肥乡的平原君赵胜墓—大名的万提古墓、马文操神道碑、五礼纪碑、狄仁杰祠堂碑—返回。 邯郸市是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针对目前旅游线路的问题,设计者和经营者应充分注重旅游客源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尽量保证旅游线路的科学合理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充分突出线路特色,并注重线路的营销活动与营销管理。邯郸地区的旅游产品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文化旅游资源转为高效旅游产品的难度大、时间长;景区规划建设水平不高,缺乏新兴业态产品,品牌打造不够,龙头景区尚未树立起来;旅游配套设施层次低,服务不规范,旅游企业小、弱、差、散,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水平低,旅游总收入不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促使我们对邯郸的旅游投资也应该加大,并且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打造中原旅游经济区高地。 旅游线路设计论文:色彩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从色彩、色彩文化的基本内涵及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所产生的作用出发,提出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借鉴利用的主要色彩理论,分析色彩文化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巧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希对旅游线路设计提供有利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色彩;旅游线路;应用 一.色彩 (一)色彩的概念 色彩是可见光刺激人的眼睛时所产生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以及黑、白、灰的感觉,由发射和反射的光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就是色彩[1]。人类在天然的色彩环境中认识、使用和开发色彩,赋予色彩人类生理、心理和传统文化等人文意义,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哲学、服饰、建筑、绘画、工艺等领域均离不开色彩的渲染,色彩渗透到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各个层次的文化系统之中,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色彩文化。 (二)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影响 1.色彩的物理印象大致有冷暖两个色系构成,冷暖色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如:当人们看到红色时,人的脉搏加快、血压升高、情绪兴奋冲动、感觉暖和。看到蓝色时,脉搏减缓、情绪较沉静、感觉有些凉爽甚至寒冷。夏天,人们都喜欢把窗帘换成淡蓝色,是因为淡蓝色会感觉很凉爽;冬天,把室内的窗帘换成橙色便会感觉很暖和。以上这些感觉并非是真实的感觉,而是与我们的视觉经验与心理联想有关,这些感觉是受我们的心理作用而产生的主观印象,它属于一种心理错觉。色彩引起的物理性的心理错觉是设计师可以利用的手段之一。2.色彩的明度会给人带来心理错觉。如:高明度色给人感觉份量轻,低明度色给人感觉份量重;高明度色给人感觉距离近,低明度色给人感觉距离远。3.色彩的纯度同样也会给人带来心理错觉。如:纯度高的色彩感觉近,纯度低的色彩感觉远;纯度高的色彩感觉干净,纯度低的色彩感觉浑浊;纯度高的色彩感觉鲜活,纯度低的色彩感觉沉闷。 二.色彩在旅游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色彩对人是最敏感的因素之一,人类在观看色彩时,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而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或环境事物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 (二)色彩地理学 法国著名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科罗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色彩文化会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因素而大相径庭,他的学说是色彩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步骤,也是反映地方历史价值的重要部分,不同的色彩表现导致不同的地区或城市色彩景观表现[2]。 (三)色彩四季理论 美国“色彩第一夫人”卡洛尔·杰克逊女士(全球最权威色彩咨询机构CMB公司创始人)提出了四季色彩理论。她把色彩按照冷暖、深浅、明暗分成四大类,由于每一组色群的颜色刚好与大自然四季的色彩特征吻合,因此,便把这四组色彩群分别命名为“春”、“秋”(为暖色系)、“夏”、“冬”(为冷色系)。只有控制引导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在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和进行色彩个性创作,才能保证色彩景观的和谐。 (四)色彩和谐理论 色彩搭配既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工作,同时它也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西方色彩学家认为,只有和谐的色彩搭配才能产生美感,这是色彩审美的基本原理。 (五)色彩的美学原理 大自然中的一切物体都具有自己的美,而色彩本身存在着审美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色彩设计时,考虑视觉功能的需要从形式美感的角度出发,色彩美学原理在旅游业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色彩词语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巧用及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地在中央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引下纷纷发掘本地的色彩旅游资源,在色彩旅游的大潮中分享色彩旅游经济利益。例如,2006年辽宁省旅游局着力推介了“五色”旅游,即:绿色——生态旅游、白色——冰雪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金色——清文化和辽文化旅游、红色——革命胜地旅游,“五色”旅游成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五大亮点。贵州省政协提出,要认真做好《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构建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和彩色旅游有机融合的旅游发展大格局。笔者认为随着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在旅游线路设计中,如果能恰当运用色彩词,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绿色旅游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绿色旅游”的正式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它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绿色革命”,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绿色旅游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消费行为,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3]。《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于1995年4月24日至28日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兰沙罗特岛的“火山之家”召开,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和《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表明旅游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问题已为世人所瞩目。改善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是所有从事旅游活动的人的共同责任。绿色旅游的本来内涵是让游客在良好的绿色环境中去休憩、疗养或娱乐,以达到欣赏、享受、学习、探究自然和优秀地方文化,获得美的享受、身心愉快和休闲的目的[4]。同时,在整个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所有旅游参与者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社会文化,使环境变化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以保证旅游资源和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很多绿色旅游在实践中并没有达到“绿色”的本质要求,只着重强调了绿色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绿色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对自然环境造成致命的伤害。有些绿色旅游产品并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而是自然旅游或者是观光旅游的另一种形式。 (二)红色旅游及存在的问题 红色旅游是“革命胜地红色之旅”线路,就是充分运用“红”的革命象征意义也就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目前,红色旅游发展是色彩旅游成功的例子。《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表明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江西率先在全国提出红色旅游概念,首个在全国推出省一级的红色旅游规划,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精心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使全省旅游业迅猛崛起。其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旧址、故居及纪念建筑物数量多、分布广,红色资源无论在数量和层次上都位居全国前列。截止2006年底,江西省共有有9个由命名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5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68个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500多处。江西的红色旅游区还是一个景色优美、风光奇丽的绿色家园。它拥有一个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和11个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名胜区,拥有55个自然保护区和58个森林公园。江西红色旅游的开发现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红色旅游活动形式死板,缺乏吸引力;红色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重复建设严重,没有妥善处理好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一直都是江西革命老区面临的难题;旅游者、当地居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从总体上看,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管理模式传统,创新力度不足,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形式单一,延续了几十年的物品陈列和橱窗式展览仍然占主导地位;各地区只注重对本地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各地区间的区域合作和整体规划;大多数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落后,导致了对红色旅游的投入不够;缺乏品牌意识,营销宣传力度不够。 (三)色彩在旅游设计中的经典线路及黄色旅游出现的问题 延安从它特有的历史和自然环境出发,形成了黄、绿、红三大特色的旅游产业,可以作为色彩旅游产品设计的成功例子。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为延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民间文化独具特色。延安以“两圣两黄”(中国革命圣地、中华民族圣地、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的革命文物、历史文物及人文旅游资源驰名中内外。全市共有各类文物遗址5805处,最著名的是位于黄陵县的轩辕黄帝陵,黄土高原具有浓郁的黄土自然风貌、迷人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风情。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安塞的腰鼓和剪纸在全国首屈一指。黄河壶口瀑布传说为大禹凿石导水处,是世界上唯一的金色大瀑布,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从1937年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吴起镇到1948年党中央东渡黄河挺进山西的这12年里,中国共产党在陕北这块土地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演绎出许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孕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也给后人遗留下了350多处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地,这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1万平方米,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这些都为延安发展绿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延安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特点,红色之旅与历史文化之旅、黄河自然景观之旅、绿色生态之旅、黄土风情文化之旅结合,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增添游客乐趣,成为色彩旅游设计中的经典旅游线。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延安作为黄色旅游的一个例子,黄河自然景观游、黄土风情文化游,为色彩旅游增添了光彩。 黄色旅游,是指以黄帝、黄河、黄土地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黄色是中华民族的尊贵之色[5]。但是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今天更大程度上具有“低级下流”、“色情”的意义。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色彩本身包含了人类自身的肤色,“色情旅游”消费的是人的“色”,无论法律允许还是事实存在,在很多国家确实把“色”当作了旅游资源,但是这在中国大陆是不可取的。在利用黄色旅游概念时国内旅游设计者既想利用其高贵古老的意义,又怕对旅游者和媒体产生误导。文化现象是不能人为消灭的,黄色指代“色情”意义正是西方文化侵略的结果,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意义反而逐渐褪色了。这正好反映了如下事实,我们没有很好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色彩文化遗产,没有很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色彩文化价值体系。 四.小结 综上所述,色彩是一种自然现象,依附于具体的形象而作用于人的感官。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好色彩的相关理论,结合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分析分析色彩文化对线路设计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合理的应用色彩理论,为旅游业增光添彩。 旅游线路设计论文:冬季满族旅游线路设计 摘 要:冬季满族的民俗生活与冰雪旅游线路相结合,体现了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融于一体的特点,是长期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与当地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民族风情,为开展民俗型冰雪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关键词:冬季;满族;旅游线路;设计 东北冬季的旅游线路设计一直以来多以冰雪和大中城市的旅游景点为主打产品,而以东北的土著民族为主的民俗旅游线路和民俗节庆活动线路设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将东北三省的冰雪旅游资源和满族历史文化相结合,为发展城市旅游业、对外开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将给东北的旅游业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并对经济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 一.节庆活动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拓展了节日的内涵,而且使节日的功能被进一步发挥,节日成为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地域传统文化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这种形式包括民族传统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民族婚俗、民俗表演活动等的动态开发。岁时节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事项,成为展示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和形式。 二.民族商品 以满族食品、服饰、工艺品为主的,集生产、加工、参观、展示、销售、购物为一体的民族旅游商品。充分利用民俗旅游纪念品,把富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民族生活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的旅游体验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保存下来,其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均不可低估。如:将满族的桂花糕、馓子、“萨其玛”、“驴打滚”、“苏叶饼”、“牛舌饼”等满族美食糕点用精致的礼盒包装,既可作为旅游纪念,又可用于馈赠亲友。给游客一个难忘之旅的回味,强化游客的体验。 三.线路设计 (一)满情旗韵、梦幻冰雪游 第一天:哈尔滨;早接团,早餐后游览世界顶级冰雪艺术乐园——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雕博览会、冰灯游园会,徜徉神奇恢弘的冰雪艺术宫殿,欣赏黑龙江独有的哈尔滨大型冰上特技舞蹈秀;太阳岛十大艺术展馆等文化艺术展馆;松花江冰雪欢乐谷观看冬泳,体验冰上娱乐项目,参加妙趣横生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越野滑雪。 晚宿哈尔滨。 第二天:大海林雪乡;早餐后乘BUS游览大海林中国雪乡童话世界,赏雪、戏雪,体验满族民俗,品尝东北地方菜。晚乘火车赴延吉,晚宿火车。 第三天:长白山;冬季的长白山狩猎场更为惬意,皑皑白雪是滑雪、滑冰、冬泳的好去处。由于碧泉河、九龙泉属低温温泉,河水常年不冻,如遇有温差变化,沿河两岸树木雾凇巧扮,银装素裹,玉洁冰清,在狩猎区内提供野外宿营帐篷和简易房舍,使客人充分领略在原始森林中狩猎的乐趣。晚乘火车赴吉林市,宿吉林。 第四天:吉林乌拉街;乌拉街满族镇距市中心30公里,仍然保留著传统的满族风俗和多处名胜古迹。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候府、魁府、白花点将台、古城墙及千年古树等现保存完好。在乌拉街满族镇,许多建筑都带有满族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这里可以品尝地道的满族风味饮食,如哈依玛(水团子)、打糕、菠萝叶饼、粘豆包、大小黄米“火勺”等,若有机缘,还可以亲眼目睹独特的满族婚俗和萨满教仪式。送团,返回温暧的家。 (二)清风古韵、冰雪节庆线路设计 第一天: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时间:12月至翌年的3月。地点:哈尔滨市(太阳岛公园、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兆麟公园等,市内乘车即可);内容: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活动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雕展、兆麟公园冰灯艺术博览会为主线,同时举办雪冰欢巡游表演、冬泳、冰球、冰雕、雪雕、滑雪等国内、国际赛事以及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经贸等系列活动。 第二天:黑龙江·中国雪乡旅游节;时间:12月翌年3月;地点:牡丹江市大林海双峰林场(中国雪乡。由哈尔滨坐火车、大巴即可到达);内容:看雪乡公路沿途风光,登天然雪雕生态园林海雪原,观雪乡风情的早晨饮烟、大红灯笼、雪蘑菇,参与马拉雪撬、狗拉爬犁、雪地摩托等雪地娱乐项目及文化民俗活动。 第三天: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时间:12月;地点:吉林省吉林市;吉林松花江两岸树茂枝繁,冬日里不冻的江水腾起来的雾淞,遇到寒冷的空气在树上凝结为霜花,气象学称之为“雾淞”,也称为“树挂”。腊月严冬,每当雾淞出现的时候,10里长堤上的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白,江岸雾淞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吉林雾淞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奇观。吉林国际雾淞冰雪节期间,举行观赏雾淞、滑雪表演、冬泳表演、旅游滑雪比赛、迎新年酒会、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四天:中国·吉林满族鹰猎文化旅游节;时间:12月;地点:吉林省吉林市地昌邑区土城子乡鹰屯——渔楼;内容:文化节以满族民俗和鹰猎文化为主题。鹰猎是满族古时起就有的习俗,满族鹰猎习俗可分为捕鹰、驯鹰、放鹰三个步骤,鹰屯-渔楼村至今保留着传统的鹰猎习俗。人们将猎鹰叫做海东青,每年秋天,海东青不远数千里来此过冬,当地的鹰把式以网捕之,经驯养用于捕猎野鸡等,春天祭拜后再将其放归故乡。送团,返回温暧的家。 作者简介:祝捷(1970-)女,硕士研究生,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历史。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一、前言 在高职院校幼儿教学专业中,幼儿语文中的文学教学是比较基础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是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鉴赏,再到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社会和每个家庭的重视,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逐渐都开设了开放教育的模式,为高职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平台,提高高职幼教专业学生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 二、现阶段幼儿文学教学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有所欠缺 很多幼教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幼儿文学教学的过程中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幼教生在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选择上也有着偏差。这样就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幼教生很难进行举一反三的教学实例讲解,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引起学习兴趣。 2、没有站在幼儿的心理层面去体会幼儿文学的精髓 幼儿文学的教学过程其实是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研读过程。很多幼儿文学作品都需要站在幼儿的心理层面去审视幼儿视角中体现的世界观。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中幼教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幼儿文学教学方面的学习中缺少对于幼儿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导致教学工作进展不顺利。 3、没有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理论 幼儿文学有着其特殊的创作基础和素材来源,对于幼儿文学的教学工作首先就是要学习和整理幼儿文学作品在创作和鉴赏方面的理论依据以及基础知识。由于缺少理论支持,现阶段很多高职幼教生在幼儿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幼儿文学作品的赏析讲解很吃力,整个教学过程都缺少理论上的依据。 4、幼教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缺少情感的交流 在幼儿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幼儿之间情感上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幼教生在实践中往往忽略了情感交流的环节,这就导致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没能与教师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师生关系,大大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幼儿在幼儿文学的学习中无法真正体会到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变化。 三、开放教育条件下,如何提高幼教专业学生在幼儿文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1、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 阅读能够使人头脑清晰、思维敏锐,在幼儿文学的教学 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幼教生不断加大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尤其是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利用开放平台提供的优秀资源去选择适合自己和幼儿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例如下载一些新锐的幼儿文学杂志的电子书籍,或者在平台网站上了解一些关于幼儿文学发展的最新动向,这都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讲解能力。关于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有很多技巧和学问,首先可以选择一些知名的幼儿文学网站,这样的网站发展都比较成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也可以通过幼儿文学杂志去筛选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幼儿文学作品。阅读量的提升能够明显提高幼教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教学工作中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2、在学习的过程中综合幼儿的心理学特点进行教学实践 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应要求幼教生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注重幼儿心理的变化。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有大量的幼儿心理学的资料查阅,通过系统地学习幼儿心理学可以对幼儿的学习心理进行一个大致的估算,例如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一个文学作品的讲解要控制在多长时间内讲解等等,在学习幼儿心理学的过程中,也要让自己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去感知文学作品带来的影响,这样就能够设身处地区设计教学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 任何教学工作都需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作为教学的支撑。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利用庞大的数据平台和开放教育模式,来学习幼儿文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于幼儿文学创作理论和阅读赏析的学习,去理解幼儿文学的写作手法特点和文章结构框架,继而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应对地更加从容。 4、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模式 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幼教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对于教学模式的教导过于单一,在开发教育的方式中,教师应当教导学生通过开放教育平台去观摩更多的关于幼儿文学的教学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加以融合,最终应用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带给幼儿更好的幼儿文学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也逐渐提高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四、结语 幼儿文学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和研读的学科,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在教学工作进行的同时带个幼儿情感上和理论上双重的文学体验。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幼教专业的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去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学习来提高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能力。 作者:翟红霞 单位: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文学论文:儿童文学视觉下的幼儿园哲学教导 在寓言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即寓意,而寓意不是唯一的,这正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式思考。例如,《乌鸦和狐狸》,我们很难说乌鸦笨或者狐狸狡猾,乌鸦固然有其可怜之处,狐狸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明。除了原本就包含着哲学思考的寓言性儿童文学作品,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更加关注哲学思考,甚至作为一种创作的题材。作者有意识地将哲学式的思考加入作品,以疑问和探索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或关于生命的思考,如《世界为何存在》、《妈妈我为什么存在》;或关于周围事物的探索,如《梦是什么》;或对于自然事实的疑问,如《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等。 利用这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哲学教学,简单易行又富有乐趣。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的结合符合幼儿园教学规律。《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哲学教学时,可以借助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门学科进行,儿童文学相较于哲学在幼儿园的教学而言,是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鉴于此,我们便可以借助儿童文学这门相对成熟而又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幼儿园哲学的教学。二、如何借助儿童文学进行幼儿园哲学教学幼儿园的哲学实践不但尚无较成熟的体系,而且既有的幼儿园哲学教学探索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将儿童文学引入幼儿园哲学实践,可以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在幼儿园哲学课程的目标设定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项目,其目标应是将儿童塑造成一名良好的思考者。首家哲学实验幼儿园的创始人彭琨认为“3~6岁是一个人形成思维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哲学教育,对其一生的思维成长会打下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目标是训练幼儿的思维。然而,《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各个方面”。除了技能性、知识性的目标,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态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幼儿的哲学思考尚处于启蒙阶段,相较于思维训练的目标,培养幼儿对哲学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更为重要。因此,以儿童文学这一充满奇趣的媒介传达哲学思考,让幼儿在故事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哲学,并培养热爱哲学思考的习惯,应成为幼儿园哲学教学实践的首要目标。其次,选择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选适合的不选难的。一提到哲学教学,家长和教师就会有种“高深”、“艰涩”的印象,但未必越深奥的故事、越高深的道理就越适合幼儿哲学的教学,一些经典的故事,比如《灰姑娘》、《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也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哲理。其次,选幼儿喜欢的故事。将故事带入幼儿哲学的现场,其初衷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选择故事时,教师也应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参考。一个幼儿喜欢的故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以各种形式再现故事,表演、人物分析、故事创编,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最后,构建故事化的幼儿园哲学教学实施方法。在幼儿哲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借用儿童文学的文本作为中介和载体,但这种借用主要是对儿童文学具体篇章的利用。相较于儿童文学篇章的媒介作用,儿童文学的形式力量则更为强大。基兰伊根曾提出“故事的形式力量”,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参考故事的形式。“为什么幼儿甚至成人总是对故事充满了兴趣?这是因为故事中充满了奇趣的喜剧色彩,使我们或高兴或伤心或兴奋或悲伤,而这一切都源于故事中的二元对立性。” 借助故事的形式力量,组织实施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课程中切身的体验一个故事,这样的课堂会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总之,儿童文学为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路径,认识到二者的契合之处就不至于使幼儿哲学的教学陷入单纯的思维训练。对于幼儿而言,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体验思考的乐趣、让幼儿爱上思考,这远比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重要。借助儿童文学这种中介让哲学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这样的幼儿哲学实践之路才更显生命力。 作者:刘娜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幼儿文学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文学教材定位及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已有多年。这门课程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很多任教者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有人希望能看到显性的东西,所以不遗余力地逼着学生写写写;有人觉得对幼儿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所以重点应培养学生表现和传达作品的能力;有人沿袭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知识、文学史轮廓及文学史观的认知,等等。这种不明确的定位直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实施及效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文学课程定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这一培养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课程占有怎样的地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怎样的关系。幼儿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由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决定。首先,幼儿文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忽视幼儿文学的幼儿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在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幼儿智能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净化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进行幼儿文学教育,可以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简单的训诫和枯燥的说教,帮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学会感受各种形态的美,在情绪和意志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其次,幼儿文学教育是健全幼儿人格的素质教育。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美光照人类,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它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的。[1]59-62但是,幼儿尚未识字或者识字不多,需要借由成人的辅助和引领才能走进幼儿文学的世界。尽管家长也是幼儿文学的传播者,但这种传播是自发性、随机性、无序性的活动。只要有幼儿教育存在,幼儿文学的传授主要还是依靠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大小。[1]155 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对幼儿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尽管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者是幼儿,但是在那片“秋空霁月一样澄明”“晶球宝玉一样莹澈”的境界里,在那些自然、美和爱的永恒主题面前,成人也一样会受到感染。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可以说,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也会促进成人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幼儿文学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幼儿文学中包含许多教育儿童的方法,反映了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学习幼儿文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也对学生的鉴赏、创作实践影响巨大。幼儿文学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师口语两门课程关系更为密切。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幼儿文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有关幼儿文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挑选、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打下基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开始趋向文学化,这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会让学生对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作品文学魅力的展现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口语课程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也会提高学生传递幼儿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拓宽专业视野,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提高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设置构想 (一)课程目标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述定位即是本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要确定本课程的微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弄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对部分任教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着重以下几个问题: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及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如何促成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等等。调查发现,教师们一致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这一目标,并认为确立这一目标是为了学生日后在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但在“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上,答案纷纭。有的认为是对幼儿文学的兴趣态度;也有的认为是能写出不同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有人认为了解了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代表具有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因而,在“如何促成学生良好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上,有重视阅读经验积累的,有重视写作能力培养的,也有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的,等等。如果教师不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那么,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具体构成。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尽管如今幼儿读物种类繁多,幼儿文学作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作品良莠不齐,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学阅读教材。 要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审美需求的、为幼儿所理解和喜欢的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选择者具有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和对幼儿文学审美特点、文体特点、接受主体的特性等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教师要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评。该作品好在哪?是奇特的构思、有趣的情节、动人的情感还是优美的句子、欢快的节奏、出色的想象?作品能让幼儿得到情感的陶冶、念诵的快乐、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知识的教育、想象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想让孩子感动,自己先感动。教师对作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影响文学作品传递的质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幼儿可能会重点关注或喜欢哪部分?哪些地方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疑惑?作品是适合集体欣赏、亲子共读还是自主阅读?一旦发现作品某些地方不适合幼儿欣赏或不方便进行教学,教师往往要有能力进行改编。然后,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作品传递给幼儿。创设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呈现?设计什么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结束语?开展哪些相关活动?等等。理想的幼儿园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2] 这需要施教者具备如下素养:热爱幼儿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幼儿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组织幼儿文学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3]154-155这其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主要由教师口语课程训练,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主要由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程来训练。综上所述,幼儿文学课程的微观目标就是:通过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各文体特点和作品的学习以及鉴赏、诵读、表演、创作、见习等实践,激发学生热爱幼儿文学的情感,提高对幼儿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丰富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培养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为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应依据教学目标,但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先来看看调查情况。我们在本校发放问卷90份,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各发放问卷20份。四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比例高达94.5%(138人),喜欢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有趣、能开拓视野、能更好地认识幼儿等方面。89.7%(131人)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加实践课型。在回答“希望怎样学习这门课程”时,52.7%(77人)的同学都提到了希望通过实践(表演、创作、见习等)来巩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超过90%(132人)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图画故事,认为它们富有幻想色彩、直观形象、贴近幼儿的心理;不喜欢的文体则不太统一。95.9%(140人)的学生认为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和必要的,81.5%(119人)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幼儿文学文学史,还有18.5%(27人)的学生则觉得幼儿文学文学史“没必要学”。在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上,多数学生愿意选择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或者选择某种文体进行创作,有10%(15人)的学生愿意选择专题做小论文。调查发现,学生阅读面较窄,而且希望教师介绍某个作品的同时也能告诉他们如何在幼儿园运用这一作品组织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将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模块:理论讲授模块———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本质(幼儿文学与幼儿心理的关系、幼儿文学的特点等),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及幼儿文学传递的特点,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简史,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及相关的主要作家作品的鉴赏,幼儿文学各文体的创作要领等。课内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诵读,童话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表演等直观演绎部分;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片断创作实践部分。课内实践与理论讲授同步进行,其中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是重点。课外延伸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课内实践课时不足而设置,主要包括:幼儿文学阅读及创作活动,与教师口语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文学作品读诵讲演类比赛活动及社区推广活动,与幼儿语言设计活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园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观摩见习活动等。 (三)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只有经过有效的组织也即具体的教学才能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做到: 1.理论讲授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源于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在讲授幼儿文学的特点、功能、接受等理论时,要结合具体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实际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正确的理论。而这种主动参与理论构建的过程无形间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极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 2.作品鉴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文学课的教学,也应当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4]幼儿文学作品以真善美为永恒的情感主旋律。感性的朗读表演、理性的表述、教师的示范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情感世界更为细腻、深沉、丰富。[5]345 3.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幼儿文学课程必须迎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保持课程自身文学性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要教给学生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在鉴赏实践中,可安排个人独立鉴赏,也可安排小组合作鉴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外的阅读更是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比如,每月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整理相关的作品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课前和大家分享;鼓励学生带着喜欢的作品去幼儿园或社区进行阅读推广;等等。 (四)课程评价 以往本课程评价时在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文学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幼儿文学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6]其次,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力求多样化。可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幼儿文学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文学课程定位与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已有多年。这门课程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很多任教者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有人希望能看到显性的东西,所以不遗余力地逼着学生写写写;有人觉得对幼儿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所以重点应培养学生表现和传达作品的能力;有人沿袭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知识、文学史轮廓及文学史观的认知,等等。这种不明确的定位直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实施及效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文学课程定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这一培养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课程占有怎样的地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怎样的关系。幼儿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由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决定。首先,幼儿文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忽视幼儿文学的幼儿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在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幼儿智能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净化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进行幼儿文学教育,可以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简单的训诫和枯燥的说教,帮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学会感受各种形态的美,在情绪和意志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其次,幼儿文学教育是健全幼儿人格的素质教育。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美光照人类,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它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的。[1]59-62但是,幼儿尚未识字或者识字不多,需要借由成人的辅助和引领才能走进幼儿文学的世界。尽管家长也是幼儿文学的传播者,但这种传播是自发性、随机性、无序性的活动。只要有幼儿教育存在,幼儿文学的传授主要还是依靠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大小。[1]155 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对幼儿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尽管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者是幼儿,但是在那片“秋空霁月一样澄明”“晶球宝玉一样莹澈”的境界里,在那些自然、美和爱的永恒主题面前,成人也一样会受到感染。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可以说,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也会促进成人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幼儿文学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幼儿文学中包含许多教育儿童的方法,反映了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学习幼儿文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也对学生的鉴赏、创作实践影响巨大。幼儿文学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师口语两门课程关系更为密切。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幼儿文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有关幼儿文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挑选、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打下基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开始趋向文学化,这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会让学生对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作品文学魅力的展现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口语课程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也会提高学生传递幼儿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拓宽专业视野,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提高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设置构想 (一)课程目标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述定位即是本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要确定本课程的微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弄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对部分任教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着重以下几个问题: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及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如何促成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等等。调查发现,教师们一致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这一目标,并认为确立这一目标是为了学生日后在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但在“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上,答案纷纭。有的认为是对幼儿文学的兴趣态度;也有的认为是能写出不同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有人认为了解了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代表具有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因而,在“如何促成学生良好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上,有重视阅读经验积累的,有重视写作能力培养的,也有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的,等等。如果教师不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那么,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具体构成。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尽管如今幼儿读物种类繁多,幼儿文学作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作品良莠不齐,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学阅读教材。 要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审美需求的、为幼儿所理解和喜欢的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选择者具有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和对幼儿文学审美特点、文体特点、接受主体的特性等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教师要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评。该作品好在哪?是奇特的构思、有趣的情节、动人的情感还是优美的句子、欢快的节奏、出色的想象?作品能让幼儿得到情感的陶冶、念诵的快乐、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知识的教育、想象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想让孩子感动,自己先感动。教师对作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影响文学作品传递的质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幼儿可能会重点关注或喜欢哪部分?哪些地方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疑惑?作品是适合集体欣赏、亲子共读还是自主阅读?一旦发现作品某些地方不适合幼儿欣赏或不方便进行教学,教师往往要有能力进行改编。然后,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作品传递给幼儿。创设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呈现?设计什么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结束语?开展哪些相关活动?等等。理想的幼儿园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2] 这需要施教者具备如下素养:热爱幼儿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幼儿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组织幼儿文学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3]154-155这其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主要由教师口语课程训练,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主要由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程来训练。综上所述,幼儿文学课程的微观目标就是:通过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各文体特点和作品的学习以及鉴赏、诵读、表演、创作、见习等实践,激发学生热爱幼儿文学的情感,提高对幼儿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丰富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培养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为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应依据教学目标,但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先来看看调查情况。我们在本校发放问卷90份,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各发放问卷20份。四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比例高达94.5%(138人),喜欢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有趣、能开拓视野、能更好地认识幼儿等方面。89.7%(131人)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加实践课型。在回答“希望怎样学习这门课程”时,52.7%(77人)的同学都提到了希望通过实践(表演、创作、见习等)来巩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超过90%(132人)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图画故事,认为它们富有幻想色彩、直观形象、贴近幼儿的心理;不喜欢的文体则不太统一。95.9%(140人)的学生认为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和必要的,81.5%(119人)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幼儿文学文学史,还有18.5%(27人)的学生则觉得幼儿文学文学史“没必要学”。在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上,多数学生愿意选择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或者选择某种文体进行创作,有10%(15人)的学生愿意选择专题做小论文。调查发现,学生阅读面较窄,而且希望教师介绍某个作品的同时也能告诉他们如何在幼儿园运用这一作品组织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将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模块:理论讲授模块———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本质(幼儿文学与幼儿心理的关系、幼儿文学的特点等),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及幼儿文学传递的特点,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简史,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及相关的主要作家作品的鉴赏,幼儿文学各文体的创作要领等。课内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诵读,童话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表演等直观演绎部分;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片断创作实践部分。课内实践与理论讲授同步进行,其中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是重点。课外延伸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课内实践课时不足而设置,主要包括:幼儿文学阅读及创作活动,与教师口语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文学作品读诵讲演类比赛活动及社区推广活动,与幼儿语言设计活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园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观摩见习活动等。 (三)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只有经过有效的组织也即具体的教学才能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做到: 1.理论讲授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源于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在讲授幼儿文学的特点、功能、接受等理论时,要结合具体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实际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正确的理论。而这种主动参与理论构建的过程无形间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极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 2.作品鉴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文学课的教学,也应当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4]幼儿文学作品以真善美为永恒的情感主旋律。感性的朗读表演、理性的表述、教师的示范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情感世界更为细腻、深沉、丰富。[5]345 3.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幼儿文学课程必须迎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保持课程自身文学性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要教给学生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在鉴赏实践中,可安排个人独立鉴赏,也可安排小组合作鉴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外的阅读更是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比如,每月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整理相关的作品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课前和大家分享;鼓励学生带着喜欢的作品去幼儿园或社区进行阅读推广;等等。 (四)课程评价 以往本课程评价时在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文学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幼儿文学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6]其次,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力求多样化。可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幼儿文学论文:儿童文学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摘要: 发展幼儿审美情感要以幼儿园有效地组织的文学活动为基础,为了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发展从语言方面入手进行培养。本论文通过日常研究观察进行了初步认识和实践。 关键词: 儿童文学;审美能力;幼儿 文学对人类进步有着重大的作用。儿童文学表现在幼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启智、道德品质等方面;儿童文学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让幼儿充满愉快的精神等几方面。人们对于幼儿文学的功能有许多有差异化的想法。 1幼儿文学的近况 为了使幼儿喜欢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歌等,并使幼儿对其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发展了幼儿文学活动。然而,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幼儿发展意义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有的认知。幼儿通过儿童文学活动得到了多种层次的学习,聆听或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是第一层次学习。通过语言文学作品来了解四周的事物,属于第二层次的学习。文学作品是由语言所构成,幼儿在通过学习各种语言作品来认识四周的事物。了解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世界是为了幼儿更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发展。幼儿文学以幻想、快乐、优美、荒诞等品质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征服幼儿,使幼儿乐此不疲。儿童文学活动的美体现了幼儿纯真的心灵,带给幼儿轻松快乐、幽默等审美品质。这些特点都使幼儿文学在进入语言活动时成为最被幼儿期盼、最受幼儿欢迎的内容。 2用文学作品丰富幼儿审美想象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幼儿的纯美心理,以一种完美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许多文学作品故事内容的曲折情节,总是在不完美中造就幼儿完美的心态欲望。春天是个多雨的季节。蒙蒙细雨,阴沉沉的天空,给孩子们一种压抑的心情。一次,户外活动,李想小朋友对着天上的乌云情不自禁地说:“乌云啊!你怎么还不回家呢?你为什么天天把太阳遮住呢!赶快回家吧!你的妈妈等着你呢!”从这个孩子的言语中,笔者感觉到她的话语代表着所有孩子渴望阳光明媚的心理情结。之所以她会用这种完美、纯真、善良的童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就是文学作品给她带来语言美的提炼。这是文学作品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审美价值观。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学习阅读,她绝没有这种对大自然审美心态的唯美表达。幼儿的潜意识于审美情感上的定位,国外艺术家进行儿童的画作研究时,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在10岁以下幼儿所作的画与成人艺术家的画之间。我们跟随上述艺术家的研究去观察幼儿的认知活动,就会发现幼儿在感知客观物体时,把无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与人类祖先所采用的泛灵论原则相一致。孩子们经常潜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映射给客体,因为语言和形象的叠加拉开了与实体的距离,使一般的感觉和愉悦增加了审美和情感色彩。幼儿的主导活动——创造性游戏的发展,为幼儿审美情感发展创造了条件儿童玩游戏时,可以完全通过自己意志尽情使用各种物品,离开游戏之外的各种束缚,自己组建事物和内容,借以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在努力地饰演并体验的角色感情,假戏真做,相互渲染,乐不可支。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情绪的独特、虚幻、创造和超功利等特点同审美感情有相似之处。审美兴趣、审美感知、情绪积累现代传播信息艺术的发展,不断增加孩子们接受艺术情感熏染的机会。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儿童能聆听音乐;观看电视、电影、相片;阅读书本;使用玩教具对故事进行演绎和通过原始的方法——倾听成人口头陈述等,儿童体验到的愉悦变成了情绪记忆和情绪积累,不断增强今后参与活动的兴趣。 3幼儿文学鉴赏中建立以审美能力为主体的功能系统策略 3.1艺术活动材料的丰富性为主体第一,挑选以具有美感的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具有多元化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形态。研究表明,幼儿比较能接受优美意境的文学作品,中、后期的幼儿能够接纳喜剧色彩的作品,悲剧感一般不存于幼儿。实践中也发现,幼儿对部分有悲剧情感的作品会产生共鸣。因此,主要选择一些优雅、高尚、幽默的作品,使幼儿感受一些美好的感情如关爱、友谊、诚信、善良、勇敢等,还可以挑选悲而不伤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幼儿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和深刻。第二,选择含蓄蕴藉、有余味的作品。如安徒生所作《白雪公主》,幼儿可以理解欺骗的最终结局,可以深入地了解讽刺的含义,以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3.2家长教师要以幼儿角度欣赏美文学活动为主体家长和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应该尊重幼儿的欣赏需要,引导幼儿形成健康正确的欣赏习惯,帮助幼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审美判断。家长和教师在挑选文学作品、选择指导方式等方面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以儿童年龄和性别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性格爱好的不同作为挑选文学欣赏的主要条件。同时,适合儿童的文学活动易于被儿童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共鸣,对培养儿童阅读趣味,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精美完整的文学作品能使幼儿提升对书的理解和感悟力提高阅读意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激发儿童在对图示观察推理时的思维能力。在文学活动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调动起幼儿的感官与感知,可以通过课件、朗读、情景表演的活动方式进行,让幼儿在感知作品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作者:王雪倩 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蓬欣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欣赏的有效措施与建议 一、根据教材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感受和理解 文学作品的关键文学欣赏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幼儿对作品的创造表现,而表现的前提是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理解是表现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作品,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与孩子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紧密结合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幼儿的互动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 1.图谱法:图谱法是教师根据诗歌、儿歌特点设计的形象符号画面,用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图谱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文学作品欣赏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符合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更能帮助幼儿理解和记住诗歌的顺序。 2.仿编法:当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体验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对作品进行仿编。例如在中班诗歌《摇篮》和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小图片,让幼儿创编,孩子们受到提示,能创编出:书架是书的摇篮,摇着书宝宝,风儿轻轻吹,书宝宝睡着了;汽车是摇篮,摇着小宝宝,爸爸轻轻开,小宝宝睡着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游戏情景让孩子在玩中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且通过动作参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和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幼儿会进入假想的意境,真实有趣地表现内心对作品的感受。如:小班《好饿的毛毛虫》的欣赏活动中,在故事欣赏的开始环节,进行体育游戏“好饿的毛毛虫”,不仅让孩子感受故事的情节,而且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既紧扣了活动目标又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活动以游戏为链接,满足了孩子的兴趣,更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二、调动多种表现方式是让幼儿创造性表现作品的途径 1.借助动作表现: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合适的道具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刻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小班欣赏《谁会爬》的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运用鱼尾、翅膀等道具运用动作让幼儿很快理解爬、飞、跳的动作,攻克难点,很好地掌握了诗歌的内容。 2.借助绘画表现:绘画也是一种能很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借助绘画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在表达和自己想表达内容之间建立有效的对应,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绘画来了解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情况。 3.借助音乐表现:以音乐作背景,能极大地提高文学作品意境的渲染力度,增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在文学欣赏活动中,适宜的音乐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巩固幼儿的表面记忆。 4.借助表演表现:幼儿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感知、理解和表达作品,在集体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表演的愉悦、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小班幼儿初步具有扮演的意识,具有简单的表演,多为群体表演,说简单的话,教师为主。中班幼儿表演时要求能较好把握角色,有一定创造性,初步合作、协调,可分小组、个别表演,教师为辅。大班幼儿可在熟悉作品的情况下,自由组合,自主分配角色,自己制作道具,能在教师的轻微指导下设计、组织表演活动。 总之,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各方面的教育联系起来,彼此渗透,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让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逐步构建美好的情感,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作者:辛月单位:福建省罗源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课表演鉴赏法教学 幼师学生在入学时一般入学分数较低、语文基础较差、综合文化素质不够高,而幼儿园教育工作又急需能编会导演并在活动中进行语言教学的幼儿教师,二者构成尖锐的矛盾。如何在幼儿文学课堂上使学生文学素质和职业素质共同提高,成了语文教师面临的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戏剧寓教于乐、发人深思,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天然沃土,可以有效解决二者的矛盾,于是我设计出幼儿文学文体鉴赏中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表演欣赏法”的特点就是在“动”中鉴赏幼儿文学作品,即让学生直接参与作品表演,在活动中感受、理解作品。例如教师可以一边朗诵儿歌、幼儿诗,一边引导学生比比跳跳,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教师除了用现成的剧本外,也可以将幼儿童话、幼儿故事改编成剧本,指导学生排练、表演,供学生观看欣赏。 一、理论依据 1.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技能型、实用型劳动者,“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2.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能动性原理,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无个体积极参与,个体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个人发展起着决定意义.。因此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重视。 3.杜威的教育观,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4.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主张师范学校最大的事是“教学生变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是一个学变先生的学生”。 二、教学程序 幼儿文学各种文体鉴赏中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讲(或读)。对幼儿童话、故事、戏剧,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课前充分准备,通过课堂讲故事,把人物形象、事件过程和环境气氛立体的呈现在听众面前;对儿歌、幼儿诗(叙事诗)较简单,让学生第一步按其节拍美读直至背诵出来,这一步要求人物语言要有“角色感”,做到“声如其人”,着力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抓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要求绘声绘色,为下面表演打基础。第二步:导,即对学生把握作品角色、主题、性格不当之处进行指导、提示。充分挖掘作品的美学和情感因素,进行启发、诱导,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表演。如《龟兔赛跑》中,兔子骄傲,说话盛气凌人,讲话声音高、嗓门大,无所顾忌,目中无人;乌龟谦虚,说话平静、真诚,语速较慢,语中含笑。注意通过语气、语调变化刻划人物性格,更好地表现主题,让学生在体验感情中酝酿如何用肢体表现。第三步:演。让学生分组分角色直接参与作品表演,在活动中感受、理解作品。通过表演,再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演者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演出来,观看者欣赏美的过程中加深体验,跃跃欲试。学生亲身参与的文学鉴赏和游戏活动联系在一起,学习积极性很高。第四步:评。师生共同评析表演成败,并联系理论知识,如儿歌、幼儿诗是否读出节奏感,肢体语言是否形象,故事、戏剧是否表演到位,是否活灵活现。 三、教学特点 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是: 1.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变单向课堂教学结构为双向或三向课堂教学结构。一扫“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气氛,从而改变学生所处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活动,共同讨论。 2.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变单一的灌输知识为知识能力并重而行。由于激励学生参与教学,加速了幼师“学生”变“先生”的过程。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变生硬的说教为灵活的启发,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四、教学结果: 1.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表演欣赏法”教学不仅要学生动脑记,而且要动脑想、动口讲、动手做。同学之间无形中形成一种互相比较的竞争关系,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不仅学得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幼儿文学作品开展各种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使她们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对课堂学习、对未来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 3.有利于幼儿文学鉴赏目的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学生在“做中学”,教师能及时了解学情,讲课时增加了针对性,增强了幼儿文学鉴赏的实效性。 4.有利于体现师范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表演欣赏法”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作品、动作表演等从教能力的培养,解决了幼儿文学课不好体现师范性的难题。 此外,“表演欣赏法”教学还应体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各种比赛相结合等原则,这种教学方法刚刚开始尝试,期待的教学结果还没完全出现,只是“初露曙光”,有待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检验、完善。 幼儿文学论文:意识形态对幼儿文学翻译影响 一、缘起 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其实古代中国很早就开始用所谓的“儿童读物”来进行儿童教育了,但是教育的目的是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正如周作人所说的,中国的儿童历来只能“偶然从文字堆中——正如在秽土堆中捡煤核的一样——掘出一点什么来,聊以充腹,实在是很可怜的”。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儿童读物中有很多荒诞无稽的唯心主义思想和不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荒谬东西。所以他号召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为儿童翻译和写作一些喜闻乐见的新作品,“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 二、意识形态与翻译 一般意义上,“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系统,即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世界观的普遍观念。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伦理的等等。努力追求权力的组织会去影响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将它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翻译文化学派旗手勒菲弗尔(AndreLefevere)提出“改写”的概念,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的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ology)两方面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中,意识形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和翻译过程本身,也会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诗学形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学手段、文学体裁、作品主旨等,二是一种文学观念,即文学在整个社会体系中起到的作用。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对西方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的翻译介绍。 三、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中国早期儿童文学翻译 (一)宗教意识形态影响下最早期的儿童文学翻译 在中国,最早进行西方儿童文学译介的,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们。传教士们到中国传教,常用的方式之一是兴办教育。而教育要从儿童抓起,要从创作和翻译儿童读物开始。由于传教士们身负的使命是传教,要在上帝的指引下对中国的儿童实行宗教的救赎,他们很自然地开始了福音小说的翻译和创作。这个过程从1846年持续到19世纪末。福音本来是基督教用语,意思是耶稣的话及其门徒传播的教义。而福音小说是以小说为载体,传播这种教义。传教士们翻译的福音小说主要以儿童作为预设读者,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1856年吉士夫人(CarolineP.Keith)翻译的《亨利实录》等。这些作品一般都是逆境中的孩子在某种情况下接触并虔诚地信仰基督教,不甘沉沦,最后被好心人解救,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如《亨利实录》这部小说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舍伍德(MaryMarthaSherwood)所著,讲述了一个在印度出生的英国孤儿亨利,遇到一位传教士的女儿。女孩用心教他念书,把做耶稣门徒的道理告诉他。亨利体弱多病,但凭借悟性和毅力,成了一个虔敬的基督徒,在病中也不忘感化仆人蒲师。尽管这些故事有着强烈的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这些翻译作品在中国开了风气之先,把世界各国的重要童话介绍给了中国儿童,也把西方现代儿童观带到了中国。在这些作品的潜移默化之下,中国的有识之士们也开始了对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的译介。 (二)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第一次儿童文学翻译高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以戊戌维新为中心的近代意识启蒙运动,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译介西方的思想文化。当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时,他们也看到了儿童,知道了儿童是民族命运的改变者、民族未来的建设者。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文“儿童乃为国之宝,儿童教育休草草”。重视儿童教育当然要考虑给儿童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在这种政治性启蒙的照耀下,大约从1896年开始,我国出现了近现代第一次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高潮。其间,也有供儿童阅读的作品。如1900年周桂笙在上海《采风报》上刊登《国王山鲁亚尔及兄弟的故事》和《渔夫》。这是《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在我国的第一次中译。1902年,他在《寓言报》上发表了译自《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和《豪夫童话》的15篇文章。1903年他把这些译作故事集结成《新庵谐译初编》出版。这部译作注意选择爱国御敌、弱者智胜强者的篇目。他将第一部译作献给少年儿童,抱有希望通过翻译输入西方文明以拯救祖国摆脱贫弱的意愿。1904年周作人翻译《侠女奴》(今译《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奚若翻译的《天方夜谭》4册,共收故事50个。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收录的第一篇即是周作人翻译的《安乐王子》(今译《快乐王子》,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作品)。1914年7月,《中华小说界》发表刘半农翻译的《迷洋小影》(今译《皇帝的新衣》)。1919年一月,周作人在《新青年》6卷一号发表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儿》。1918年1月,陈家麟和陈大蹬翻译安徒生的童话,译名为《十之九》,共收安徒生童话6篇。林纾和严复的两个儿子严培南、严璩合译的《希腊名士伊索寓言》共收寓言298则。 (三)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第二次儿童文学翻译高潮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骁勇们,以反帝反封建、改造社会为己任,必然会把目光投向国家的未来,寄希望于少年儿童。同时,提倡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必然会由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产生民主的儿童观,认识到给儿童以文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致出现“凡学习外国文学的,开手不久便选择童话”。(鲁迅《小彼得•序言》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1919年,鲁迅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这个观念大大冲击了“父为子纲”的陈腐观念。可以说,“五四”时期“人”的启蒙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的发现,中国的儿童问题也才得到了极为密切的关注,与此相关照的是,文学界开始大量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从而出现了第二次童话翻译高潮。1922年,鲁迅收集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集》,1923年译介了爱罗先珂的《桃色的云》,还有1928年由未名社出版的《小约翰》。郑振铎翻译了《高加索民间故事》《莱辛寓言》《印度寓言》和《幸福王子》(也就是《快乐王子》)等,还写了《安徒生的作品介绍》,对这位童话大师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儿童文学作家卡罗尔(LewisCarroll,1832-1898)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卡罗尔的另一部儿童小说《镜中世界》也出了中译本(陈鹤西译,北新书局,1929年)。科洛迪(CarloCollodi,1826-1890)的《木偶奇遇记》共有7种译本。 (四)儿童文学翻译影响下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 在大量译介外国童话的影响下,我国作家们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童话的因素。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的奠基人,他的童话创作成绩最突出。1921~1936年共创作43篇童话。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作家童话集,并标志着中国文学童话的成熟。鲁迅说《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立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 表 •译者的话》)它把现实世界引进童话创作,把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渔民等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构成的现实生活显示给儿童,充满着浓郁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民族生活气息。叶圣陶在其《我和儿童文学》中说到:“我写童话,当然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陆续介绍过来了。”在叶圣陶的《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安徒生童话和王尔德童话,尤其是王尔德童话的影响的直接和深刻是清晰可见的。我们不妨将作为童话集名的《稻草人》这篇代表作和王尔德的童话名篇《快乐王子》做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惊人相似之处:首先是童话主人公形象,一个是立于城市广场高圆柱上面的塑像,一个是立于农村田野里的稻草人;其次是由于这两个童话形象都不能移动,只能通过他们的视野来展现人间现实的苦难,一个是城市穷人的惨状,一个是农村贫妇的悲剧;再次,在情节结构上,快乐王子因一次又一次惨状的刺激,最后铅心碎裂,塑像拆除,而稻草人也因一次又一次目击的悲剧致使伤心倒地。所以,无论是童话形象、情节结构,还是所展示的社会主题,都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基本方面《稻草人》有着《快乐王子》的影子。还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石像的倒塌而且,和其他童话中温馨快乐的结局不一样,王尔德童话和叶圣陶的这两部童话均以悲剧结尾,融凝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把生活的残酷面展示给儿童,认为儿童也不能躲在成人的庇护里。郑振铎为《稻草人》做序时也说:“再试读王尔特的《安乐王子》,燕子飞在空中所见的景象是何等悲惨的景象呀!少年皇帝(王尔德童话,现译《少年国王》)在梦中所见的景象又是何等的景象呀!没有,没有,在童话中的人生也是没有快乐的!”而译者和作者在选择和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表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又是多么强烈。 四、结语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语境中。它首先借助西方传教士基于宗教意识形态而进行的译介活动才得以发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特殊的政治及社会意识形态土壤下,通过翻译家和文学家的共同努力才得以逐渐开花结果的。到了当代,虽然进行儿童文学出版和创作的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但是经得起读者与时间检验的精品少之又少,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重温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早期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发展历程应该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审美接受探讨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到“: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八个字原本是在揭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实,文学欣赏是一个读者从文本中提取意义并重建文本的过程,也包含了文本与读者,即“物”与“心”两个部分,欣赏的过程需要“随物”也需要“与心”,所以在这里,本文想借这八个字来描述幼儿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接受。作为客体,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简单而不粗糙,夸张而不浮躁,浅显而不浅薄,是文学中一个特殊的门类。作为欣赏的主体,幼儿也是读者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因而他们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有其独有的特征。幼儿的文学欣赏的过程是“随物宛转”的过程,要体验把握幼儿文学作品的特殊的美,同时也是“与心徘徊”的过程,要尊重幼儿审美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审美愉悦。 本文将以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为例,从幼儿心理接受的情感性、动作性、想象创造性三方面特征来欣赏幼儿文学审美接受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碰撞相融合所产生的美。 第一,幼儿的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心随情动的过程。文学欣赏活动中包含了审美感知与审美判断,即感性和理性两个部分。作为幼儿,其分析与归纳的理性思考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所以感受和情绪成了文学欣赏的重要工具。幼儿不仅在欣赏过程中体验作品情感,也在欣赏过程中丰富自身情感。幼儿的文学欣赏中要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尊重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来丰富幼儿情感。 《猫头鹰宝宝》讲述的是三只猫头鹰宝宝在一天夜里醒来发现妈妈不见后的一系列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都以三只猫头鹰宝宝的对话形式出现。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夸张的情节、有趣的形象可能是更能吸引住注意力的东西,而心理的描写对于幼儿则是枯燥沉闷的。但在这个故事里,心理的描写充分契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三只猫头鹰宝宝有着代表各自年龄特征的心理活动,而且在对话和动作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猫头鹰宝宝》的欣赏活动是在中班进行的。老师讲了一遍故事后问幼儿在故事中听到了什么,幼儿的第一回答便是“我要妈妈”。这句话是故事中最小的猫头鹰一直叫嚷的一句话,可见这句话唤起了幼儿以往的情感经验,激起了幼儿强烈的情感共鸣。“我要妈妈”是幼儿在离开妈妈后的第一反应和最终呼唤,这句话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幼儿的感受,也成功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已经促发幼儿欣赏动机的基础上,老师趁热打铁,利用幼儿的情感投入,再次讲述故事,并请幼儿细致体味故事情感,注意感受故事什么地方最温暖、什么地方感觉担心、什么地方感觉害怕、什么地方最高兴。第二次听故事时,幼儿听得更投入了,而且之后的回答也热烈而精彩。有的说“听到羽毛和树枝的家和温暖”;有的说“‘我要妈妈’很温暖”;有的说“猫头鹰宝宝扇翅膀跳起舞很高兴”;有的说“妈妈回来了,他们蹦蹦跳跳”幼儿的表述中的“扇翅膀”、“蹦蹦跳跳”已是故事语言之外加入了幼儿理解的有特色的表述,这充分表明了幼儿的感受和情绪不仅使他们完全沉浸到了故事中,也完全把握了故事的动人之处。 虽然幼儿文学担负有教育的功能,但决非“对儿童讲一句话,眨一眨眼,都非含有意义不可”,文学作品更重以情动人,对幼儿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感情熏陶,在学习内容上更重情感和态度的学习而非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别林斯基告诫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幼儿文学欣赏时,要少领悟一些,多感受一些,正是提醒注意幼儿的文学欣赏过程是一个心随情动的过程。 第二,幼儿的文学欣赏是一个感于中而形于外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儿童智慧的发展是从动作式再现表象学习开始,经图像式再现表象学习,再到象征式再现表象学习这样一个序列性过程。根据这个序列性原则,可以知道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伴随着动作的。事实上,幼儿文学作品中,越是“乱七八糟”,幼儿往往越感兴趣。幼儿的动作在文学欣赏接受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在欣赏中不利用动作是很遗憾的事,而不恰当的动作又会干扰幼儿真正进入故事。小熊温尼·菩是世界儿童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温尼·菩串门的遭遇》就记录了他所做的一件傻事。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两个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一个是“卡”,小熊因为吃得太多,卡在兔子洞口,进不去也出不来了;一个是“拔”,小熊饿了一个星期后,被兔子和兔子的亲戚们像拔萝卜一样拔了出来。在中班的欣赏活动中,动作在两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是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加登纳说“:一个听音乐和听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他也许入迷地,倾心地在听;他也许摇晃着身体,或进行着、保持着节拍在听;或者,这两种心态交替出现。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对这种艺术对象的反应都是一种身体反应,这种反应也许弥漫着身体感觉。” 在听过第一遍故事后,幼儿都觉得故事中的小熊“好玩”、“滑稽”、“调皮”。带着这样的印象,在第二次听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在倾听过程中表现的专注已不是安静,而是不时发出的笑声以及在有趣的地方与老师一起重复。此时的幼儿对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笼统的理解,于是,在讲到兔子和亲戚们一起拔卡住的熊时,老师提议“:我们一起来拔好不好?”这个提议得到了幼儿异常热烈的响应,他们或兴奋或严肃,个个都认真地一边前仰后合一边喊着“嗨哟”。通过拔小熊的动作,幼儿不再只是故事的旁观者,更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与故事有了进一步亲密的接触。 二是动作帮助幼儿表达欣赏感受。幼儿的语言能力尚在发展中,他们常常能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妙,却说不出来,情动于中而无法形于言,所以身体的表达成为了他们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赏活动中,故事最后,小熊终于被拔出重新获得了自由,老师在此时放了一段《杜鹃圆舞曲》,因为《杜鹃圆舞曲》轻快的旋律一方面能够表现小熊自由后的心境,另一方面也能让整个活动留有余韵。出乎意外的是,活动竟在此时到了高潮,幼儿开始很兴奋地随着音乐开始跳舞,有扮小熊爬的,有扮兔子跳的,也有两两牵着手随意跳来跳去的。此时的幼儿是真正的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事的欣赏也变成了一种游戏和享受。 由此可见,幼儿的欣赏与成人的内隐性反应不同,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通过表情和动作而外显出来的。在欣赏过程中适当地帮助幼儿利用动作,其感知、理解、表达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幼儿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幼儿充分想象,重建文本的过程。幼儿文学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其丰富奇特的想象。这与幼儿的接受心理有关,一方面幼儿在感受事物时还不够细致,奇特、夸张的东西更能刺激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幼儿作品的丰富奇特的想象也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好运动、向往新奇的本能和自由幻想、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所以,优秀的幼儿作品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的,它也必将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 幼儿的想象能创造比作品本身更丰富生动的情境。《太阳和月亮》是一首很简单的小诗,将白天的热闹与夜晚的安静作了对比,比起背诵来,幼儿对诗歌情境的理解更为重要。小班幼儿在欣赏中,幼儿不仅想到太阳出来后小猫小狗小花小草会醒过来,还想到了汽车和斑马线也醒过来了,其想像既根据自身经验又突破常规,极好地创设了情境。 《大衣飞起来了》文本本身就是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调皮的大衣逃离了主人,飞到了烟囱上,猎人打枪也不能让它下来,后来,裁缝丁姆拿来了一枚扣子作礼物,大衣就乖乖地飞下来了。幼儿听完故事后,老师启发幼儿想别的办法让大衣听话。幼儿的答案不一而足,却也出人意表:蝴蝶结、漂亮的粉红的亮晶晶的扣子、风筝的线、粉红和白色的拉链幼儿不仅把故事中的大衣当成了大衣、也当成了风筝。这些想象有的合理,有的合情,有依据文本的想象,也有离开文本天马行空的想象。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文本重建过程中的自由幻想,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在被读者阅读,读者参与再创作后,整个作品才真正完成。所以,整个幼儿文学欣赏过程,也就是幼儿接受作品并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如果过分强调文学作品,必将使欣赏活动变得刻板,如果迁就幼儿,则会使幼儿无法提升。只有根据接受主体心理特征,关注文本的特点,做到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文学欣赏才会成为一种自由自在的令人愉快的游戏,使欣赏中的幼儿获得难以言喻的审美快乐。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欣赏策略研究 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让幼儿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发展幼儿前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任务。作为一种文化传递行为,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是一个由欣赏主体对文学作品中承载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联想、理解、体验、评判、价值认同、内化的过程。幼儿园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幼儿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对促进幼儿语言、智能、情感、审美能力、价值观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多方面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将对幼儿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使幼儿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美的陶冶。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创造性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幼儿园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由于幼儿教师文学素养水平有限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此类活动的开展难以达到课程设计者期望的质量要求。具体表现为:在目标和功能上,过分关注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却弱化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主动建构与创造;在学习方式上,过多地采用单一的感知记忆,而忽略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意境感受、意义建构,更忽略了幼儿主动参与的意愿、情感的体验、合作分享与创造性想象。这些状况都表明目前的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难以发挥幼儿文学作品的多方面教育价值。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教师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策略。因此,探究出一套适应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使幼儿成为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文本解读者和意义建构者,需要我们做认真、深入的思考。 二、重建活动目标,找准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的价值定位 文学欣赏活动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引导幼儿主动投入并沉浸于文学活动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是以精练、生动的文字,表现儿童真挚感情世界的人和事物,重视意象的浮现,营造音韵、图画美感的意境,让幼儿乐于阅读且能促进其正面成长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能实现儿童发展的过程,它最能集中反映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思维能力及情感体验。 文学欣赏活动的目标应当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作品审美。幼儿文学欣赏活动的突出功能是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具体包括语言与韵律美、幻想与想象美,而活动在智育、德育等方面的功能也是在审美过程中实现的。第二,作品体验。促使幼儿体验和理解作品,轻松、自然地接受情感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应由从对作品做理性分析转为运用直接感受,强调意会、体悟。第三,作品情感基调。引导幼儿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想象,鼓励幼儿以多种方式再现作品。第四,激发想象,以多种方式再现作品内容。 三、依据欣赏过程,探索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对作品意境和情感的体验,是幼儿文学作品欣赏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各阶段,应当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前期经验的准备是加深体验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即将欣赏的作品内容,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和体验,并在活动开始时配合相关的谈话和讨论,唤起幼儿原有的经验或体验。通过教案分析、观摩课评议、录像反馈等方式,我们总结出了幼儿文学作品欣赏在选材、导入、提问、体验、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选材策略 文学作品的选择是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总体上要求作品的复杂程度较低,作品应当情节简单、主线分明、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趣味性强。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小、中、大班选择的作品应当有所区别,如关于故事的选择,小班的故事简短、主线单一、角色形象鲜明、语言浅显易懂、有一定的韵律感、循环中有变化;中、大班在选材上,应选择作品情节较复杂,多主线、语言优美、丰富而有变化的。 (二)导入策略 导入是引导幼儿为即将开始的文学作品欣赏活动做好心理准备的过程。一般可分为稳定幼儿情绪、启发相关经验、营造情绪氛围等方式,根据幼儿的经验水平,不同年龄导入方式也各不相同。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师宜多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中、大班的幼儿有了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活动的经验,这对于即将开始的欣赏活动是很好的基础,有助于幼儿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教师在进行作品感知活动之前,可通过谈话启发幼儿的相关经验和情感体验,以便于幼儿对作品更好的感知和理解。 (三)提问策略 提问是利用作品引发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地感知作品内容、体验作品情感、评价作品形象及其行为,从而提升幼儿欣赏水平的重要方式。常用提问方式有:事实性提问(如故事里面都有谁、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某一个角色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果关系分析提问(故事里发生什么事情、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评价性提问(如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个故事美吗?美在哪里?)。 针对不同的年龄,提问的方向应各有侧重。小班多用事实性提问,且不要求幼儿按照角色的出场顺序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回答,只是在幼儿回答之后,教师给以归纳;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应强化因果分析提问关系,引导幼儿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大班在中班的基础上,要强化评价性提问,引导幼儿对故事和故事中的角色进行道德评价和美学评价。 (四)体验策略 角色行为扮演是在幼儿对作品和角色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幼儿重复作品中角色的行为、语言、表情和神态,促进幼儿体验相关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从而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表现和表达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体验;通过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幼儿的欣赏水平。如在欣赏故事《小蜗牛看姥姥》时,对于“小动物的游行、爬行、飞行速度”,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扮演小鸭子游泳、梅花鹿奔跑、大雁飞行来让幼儿加深体验。 (五)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欣赏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发展文学想象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教师要逐步减少多媒体的使用,以提高幼儿依靠听觉和想象力理解的能力和欣赏水平。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顺序依次为:动画故事课件、静止画面课件、声音课件。如《笨狗熊的故事》中,播放课件时让“笨狗熊”提问:“你觉得我哪里最好笑”“为什么说我是一只笨狗熊”,然后再完整欣赏故事课件。其中,在小班多可使用完整的动画故事课件,在中班多用核心片段课件,而大班则多用静止画面课件或者不带画面的声音课件.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教育论文 一、合理选择教材,提升幼儿文学的质量 我国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水平提升后逐步获得了幼儿用品市场的份额,但是在幼儿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幼儿书籍只注重发行速度以及销售量,而忽视了幼儿文学本身的质量,因此在庞大的幼儿文学市场上,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适宜性也有待考究。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时,教材的选择应当作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以教材的优质性推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经典幼儿文学《三只小猪的故事》,以平实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学生在书本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个人努力、勤劳的重要性。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这本教材,通过趣味故事朗读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幼儿对于作品欣赏的兴趣。朴实的语言可以让幼儿直接感受故事内容所表述的部分哲理,再加上成人或者教师的帮助,幼儿对于文学中所展示的哲理可以有深刻的理解,幼儿文学赏析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主题情景创立,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 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足的提升,因此在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对文学书籍失去兴趣或者是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如果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设立合理的情景主题,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那么在主题情景的熏陶下,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学习兴趣更浓,对哲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课堂情景的设立是幼儿文学欣赏的最佳方式,在文学欣赏教学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在班级设立各个特定的情景,并邀请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例如聪明的一休、三只小猪、聪明的小白兔等等,使得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感受文学中的乐趣、体味文学中所折射的道理,而教师需要做好指引的工作,帮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的探索,以活跃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选拔专业的师资队伍,开展好幼儿文学教育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幼教的培养与选拔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对于幼教的资格认定以及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幼儿园在选拔师资的过程中,除了对于学历、普通话、艺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强化教师耐心、文学素养、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只有借助综合水平高的教师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来提升幼儿文学素养。在幼教资格证书考试的笔试和面试环节适当增加幼儿文学阅读、讲解能力的考核内容,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有着显著的必要性。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现阶段的实际要求来进行考核内容的设置,只有通过这种严格的方式,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的开展才具备实际的可行性。总之,幼儿文学是幼儿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文学欣赏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发掘文学中的趣味性,提升其对于文学认知的水平,增强其对于哲理探究的能力。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提升幼儿文学的教育地位;同时以合理的教材以及适宜的主题情景,不断提升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最后,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为开展好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作者:黄爱琴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章郭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戏剧教学综述 西方研究认为,戏剧对幼儿身心发展有治疗作用,戏剧作为教学的重要媒介,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受幼儿园孩子喜爱,也同样深受未来幼儿教师的幼师生欢迎。但由于幼师生学习戏剧内容时仍采用传统的教法,教师介绍幼儿戏剧基本知识、改编创作方法,学生看看剧本就完事,课堂气氛太平静,学生主体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过后学生的从业技能没得到提高,师范性在教学中更没得到体现。针对这种情况,为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对幼儿文学中戏剧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灵活改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幼儿文学理论部分若“照本宣科”,对学生从教能力的指导必然会显得过于“纸上谈兵”。根据陶行知说法“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它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于是,我对教材进行灵活地改编、整合、再创造。学生掌握幼儿戏剧表演技能,不仅可提高幼师生专业综合素养,而且能帮助其掌握更多指导幼儿进行戏剧及其他艺术形式表演的技能。此能力具备对幼师生今后教学实践更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这正是我们人才培养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把课定位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型上。由于教材中没有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我便结合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学生参加幼儿戏剧表演的经验,从幼儿戏剧三大特点里挖掘出幼儿戏剧表演的技巧,即:幼儿戏剧活动的游戏性特点要求表演时———空间模拟要逼真;幼儿戏剧冲突单纯而有趣的特点要求表演时———表情语气要鲜明;幼儿戏剧语言动作化形象化特点要求表演时———动作语言要同步。让学生在这些补充的理论指导下,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表演技巧的训练,使原本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运用科学教法“:理论———实践综合型”课堂模式 传统的“一言堂’、“独角戏”式的课堂,特别不适合幼儿戏剧这一章的教学。我就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理论———实践综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拟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理论;到开始上课时,再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观看表演片断,使她们观赏的同时,直观对理论知识有准确认识;接着,分组讨论,自我发现表演技巧;最后,进行练习指导。这样,学生讲讲、练练、说说、做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又在优秀幼儿戏剧的示范下,把握作品很到位,学到的理论得到及时消化。例如学习《幼儿戏剧概说》一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一上课我先提问学生练表情、拟声摹状训练。接着,让学生看幼儿戏剧表演视频《海的女儿》、《自作聪明的小花猫》,再让学生归纳概括戏剧、幼儿戏剧的概念,并根据体会说幼儿戏剧的作用。最后,分角色演张继楼的《“我知道”》。这样,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看看、玩玩中,增长了知识。 三、大胆创新学法,成效显著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即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对幼师生学得太死、太被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就站在学生的角度,创造出适合学生接受水平、欣赏水平,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法。一是积极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如课前提问我设计了针对性非常强的特色训练:表情训练、拟声摹状训练(即幼儿戏剧表演形体训练)。然后师生共同唱着儿歌练表情:开心,微微笑;着急,跺跺脚;伤心,撅撅嘴;生气,哇哇叫,气死我了;我开心的不得了,又拍手,又大声,哈哈哈,笑得我肚子痛死了;难过得不得了,你的眼泪鼻涕一把找,哭得爸妈皱眉毛,哭得男女老少谁也睡不了觉。我从网上下载了《十二生肖体操》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模仿。再让学生演《小熊请客》、《“妙乎”回春》,就逼真多了。这对提高学生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非常有效,同时也使多數学生增强了自信,摆脱了心理障碍。二是为避免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我把理论与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如配合表情语气训练,我设计了“双簧”练习,如果表演不到位,课外组织学生看网上下载的大兵、赵卫国演的“双簧”;配合模仿能力训练我设计了“十二生肖跳舞”的游戏;配合综合训练,我设计了一个演(有提示的情况下)、一个猜的游戏,找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带头做,起示范作用,其余学生跟着学。师生共同学学、练练、评评、点点,在轻松愉快中,情绪高涨,自信心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四、将幼儿戏剧教学延伸、拓展 为将“动”的课堂成果不断发扬光大,我还将此法不断向其他方面拓展、延伸。一是向幼儿文学其他体裁拓展,让学生边表演边欣赏领悟作品。如学习儿歌《数鸭子》时,我让学生边念诵儿歌,边跳跳、玩玩,结果在歌舞组合中,学生学会了儿歌内容;学习幼儿诗时,我让学生边背诵樊发稼的《说话》,边做出相应动作,对小鸡、小鸭、小黄狗、小青蛙拟声摹状,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幼儿诗的三大特点。尤其是幼儿故事、童话,在教师启发下引导学生改编成剧本后,再让学生表演出来,如童话《小马过河》,学生演出过程中理解了作品主题、童话特征及表现手法,同时锻炼了排练能力。在教学中形成了表演欣赏法,使幼儿文学课堂由“静”走向“动”,学生在动态中欣赏了作品,提高了从业技能。二是向课外延伸。将幼儿戏剧教学成果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并与舞蹈课、体操课、听说课、写作课加强融合,保证有充足时间进行练习。在幼儿戏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做做、玩玩中学知识,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教师教得愉快,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是新课改中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对学前教育的贡献 文学是从生活中精炼提纯而来,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幼儿文学的存在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她不同于一般的幼儿读物,浅显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社会与人文知识,具有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智慧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智育功能;还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兴趣等品质的德育功能;又有陶冶性情和培养审美情趣的美育功能。对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将“人之初”的基础打好、打牢,那么以后则“如水之就下”而水到渠成。假如养成某些不良习惯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为越早养成的不良习惯越难以纠正。这些早已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因此,充分利用幼儿文学的教育作用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幼儿时基本上无理性、无逻辑思维,靠好奇作支撑,以兴趣为动力。而幼儿文学则以寓意深刻之功,收潜移默化之效,于欢声笑语之中净化其灵魂,正是润物细无声。这正是幼儿文学之所长、之所能。因此,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幼儿文学的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本是融合在一起的,为探讨方便起见,姑且分而论之。 一幼儿文学的认知作用 (一)在认知中走近科学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启迪认知的关键与发端。幼儿正处于认知的初始阶段,他们求知的触角伸向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任何角落,探索的目光向着未知世界不知疲倦的搜寻。于是,解读幼儿头脑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幼儿文学作家和幼儿文学作品必然的责任与内容。考虑到幼儿识字有限,可以让幼师、家长读给他们听,朗读时,神态、语气要以文中语境相呼应,使幼儿听时容易集中注意力。三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观察力等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让幼儿自己看一些彩图配文的故事书,在锻炼、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幼儿识字和认识自然世界。在讲述与朗诵作品的同时,关注培养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并学会朗诵的技能。幼儿科学文学,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作品。将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以形象鲜明、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人以科学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它是以介绍科学常识和宣传科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颂扬科学业绩为主要内容。其中,吴城固的《转呀转》,方惠珍、盛璐德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高士其的儿童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樊发稼的儿童科学诗《家》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幼儿在感受认知的同时也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二)语言智能是认知的前提 首先,幼儿文学在认知作用上有和语文教育相似的地方,语言功能就是它们的交叉点。严格的讲,语言是认知的前提,也是一切社会实践的前提。在培养幼儿的各项智能中,培养语言智能应列在首位,特别是口语能力的培养。口语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人们交流、思维的工具。通过口语,相互交流思想,积累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幼儿时期是掌握口语的主要时期,幼儿的大脑发育很快,求知欲很强。有研究表明,四岁以前的幼儿有着惊人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这是因为幼儿有超强的记忆力,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为幼儿尽快掌握语言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正常的幼儿都具备的,并非天才的灵光。年龄超过十岁的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就差些了。因此幼儿时期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 其次,中国古诗是世界上最精炼的语言,也是最富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而想象和激情正是人情感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的情绪的描摹,如果没有想象和激情的渲染,都不足以构成诗的最终目的。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除朗诵诗歌外,还有复述故事、猜谜语、看图说话等等。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与情节,可以于学习中收获大量的新的词汇以丰富其语言。还可以通过启发幼儿自编故事以发展幼儿的连贯性语言,并以此进一步提高言语质量——即发音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发展语言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关于言语的功能,我国幼儿教育的先驱陈鹤琴先生指出:“言语是人类建立社会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借助于言语,使思想的交换成为可能。固然在社会关系的沟通方面,图画、文字等也非常重要,但最简单而最基本的工具,还是要算言语。”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也会经常遇到问题,在思考并提出问题时,离不开语言的借助,如:“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那是什么?为什么那样?”等等,有时弄得成人不知所措。一般情况下,语言发展越好的幼儿,求知欲越旺盛,知识积累越快,智力发展也就越好。对幼儿的个性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语言发展好的幼儿,往往具有活波开朗、思想活跃、交往能力强等优点;语言能力发展差的则相反。这表明幼儿口语能力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或精神健康问题,目前社会,精神健康已经超过身体健康而成为人类健康最大最棘手的问题,造成人的精神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来自语言障碍或语言能力差的缘故是其原因之一。因此,语言教育以及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培养认知能力的前提。 二幼儿文学对道德品质的启蒙 (一)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功能 幼儿文学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启蒙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作品中的正义感、爱国情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对儿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童话、故事、寓言中存在着大量能够启蒙道德品质的材料。幼儿有喜欢模仿的特点,对故事中出现的榜样人物会产生自然的崇拜心理和模仿行为。这是德育的巨大推动力。其次,作品里出现的爱国精神会对孩子年幼的心灵产生很明显的影响。爱国热情、民族意识是要在幼儿期就要培养的,年幼的心不可能自然生成国家概念与民族意识,因此幼儿期的爱国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心理品质的早期培养也须借助幼儿文学的作用,从小培养完整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等品质。再其次,德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禁于未发”。在幼儿茫然的时候、疑惑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一则故事的启发而获得帮助。一部好的幼儿文学作品是可以让幼儿在其中获得勇气和力量的。 (二)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 首先,北师大著名的儿童文学教授金波先生曾指出:“想象力是儿童所特有的潜质”“尊重儿童,首先是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从小喜欢在好奇的心态下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对孩子们的想象力,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宽容、尊重、肯定和赏识。”“小读者也许对书中一个个小故事更感兴趣,但它不是一般的故事,它不以知道一个情节为满足,它引发的是故事之外的思考——让脑筋转个弯儿,或扩展思维的空间,或举一反三进行再创造,等等。”所以,选材恰当,内涵丰富,极具启发性的故事更受小读者的欢迎与青睐;也是培养道德情感、思维能力、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不失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坚实基础的最佳途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爱是什么?其实,最大最完全的爱——莫过于“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赏识。”。幼儿虽然缺乏理智,但其情感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理解”的微笑;一声“尊重”的问询,都会让幼儿感到莫大的满足与欣慰,也将变成继续发展的直接动力。 其次,兴趣是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培养兴趣是保障心理健康的措施之一。任何教育机构如果唤醒或培养了受教育者的某种兴趣,不论这种兴趣是否达成未来的功利价值,受教育者都会因此有充实感和期待感,并愿意为此投入智慧与热情。兴趣可为我们终身的心智生活奠定基础。没有兴趣的支撑,光靠廉价的鼓励与苍白的说教,任何学习活动都是难以以较好的效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的,因为幼儿只对他们能够理解和感知的事物和活动感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幼儿热忱投入活动、沉浸其中,才能够主动的学习、提高,各种潜能的充分发挥都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也就无从发展。因此,兴趣是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同时,兴趣又是一个标志,是判断我们的教育做得成功与否的标志。 (三)良好习惯的养成 优秀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对于那些好动性强的幼儿来说,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幼儿配合着诗歌做一些动作,会使他们逐渐养成专心的习惯。那些“好动”的幼儿被吸引到正确轨道,操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指导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在教育活动中,“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久而久之,在幼儿的言行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幼儿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人天生就是爱美的,并终其一生追求美,但审美能力却是因人而异的。在幼儿期就给予幼儿审美教育,能为其一生奠定坚实的审美基础。因此,审美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形成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学习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幼儿文学中的美是无穷无尽的。 首先,语言美。符合幼儿天真、纯洁心灵的审美接受能力的干干净净的文字,以快活的节奏轻松自然地流入幼儿心灵深处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滋润心田的清泉。儿歌,是一种凝练的文学精品,简单质朴的文字里诉说着对幼儿的关爱和理解。诗歌是以精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内心深处内容的文学形式。 其次,意境美。幼儿文学在优美的语言中为小朋友们描绘的是一个个美好的意境。尤其是童话,以其丰富而充满生趣的离奇幻想为儿童呈现新奇的意境。像《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都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优秀作品。它吸引幼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幻想意境是神奇而优美的。 再次,人格美,主人公的高尚风格是小读者美化心灵的主要途径,作品中的人物令人赞赏的品行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尤其是正义感,这个主题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如《哪吒闹海》、《葫芦娃》等,小朋友们都想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成为正义的化身。最后,幼儿文学的美育效果在语言的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各种手段的有机结合,让幼儿通过听、看、做、谈等形式去感受幼儿文学作品中的美,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刘绪源先生在谈到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时,指出“只有以审美作用为中介,文学的教育作用与认识作用才有可能实现”。当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就会给幼儿一种强烈的美的刺激和艺术的陶冶。如让幼儿欣赏散文《春天来了》的情景:湛蓝的天空中,漂动着几朵白云和几只刚刚放飞的风筝,嫩绿的柳丝倒垂着且极富节奏地随风摇摆,小燕子于柳树行中飞来飞去,小朋友们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奔跑嬉戏。把春天美丽的景色淋沥尽致地展现出来,向幼儿展现美,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激起幼儿强烈的欣赏欲望。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教师教给幼儿多少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而是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幼儿感受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并且使幼儿主动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意识、情趣,获得对美的自我体验,使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毫不掩饰,喜欢表现、创造,并用美的感受再造美。 审美能力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能力,能否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而不会迷失于低级趣味的贪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艺术大师罗丹有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心体会,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美的影子。老师的关怀,父母的呵护,朋友的帮助,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双认真的眼睛还有那专注的眼神……而儿童文学恰是生活中这些美好事物的浓缩版,是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放大。特别是童话和儿童小说,你可以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发现美的事物,发掘人们内心深处所珍视的东西。学会感恩、知善知恶,成为有良知的人。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教育由此可见一斑。 四结语 美好的生命情感总和教育及其体验息息相关,教育虽不能完全决定人生的幸福,但幸福人生都是从教育的体验开始的。因此,就早期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致力于知识与能力的赋予,而是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望、对求知探索的欲望以及健康向上的快乐幸福的情感世界的形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幸福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乐观感知,能唤起幼儿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而这种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就是为幼儿面对未来做好的精神准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好的情感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爱,就是对人与自然的爱。因此,“以人为本”和“绿色文明”永远是幼儿文学欣赏与表现的两大主题。 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感知,并萌生其探究精神、审美意识和创造欲望,此三者对于幼儿未来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都有着良好的奠基作用。幼儿通过感受这些美好的事物而产生的美好情感并由此而萌动的创造欲望与热情。便是幼儿文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或目标。一般情况下,幼儿在欣赏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如打开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和顺利发展。继而,尽管年龄增长、岁月流逝,一些难以忘怀的片段将成为永久的记忆,进而体会也将越来越深刻,以致成为心灵的净化剂,终身受益无穷。即使做不到尽善尽美,则也是“虽不中,不远矣”。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课程教育考虑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幼儿文学论文:培养幼儿语文学习能力之我见 摘 要: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现代社会中幼教领域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阔,人们开始以新的观念、新的角度去认识幼教的重要性。语文教育在幼教中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地位,是幼儿最基础的教育启蒙。 关键词:情感;多媒体;阅读;自学 语文是一门蕴含丰富文化知识,充满思想和智慧的学科。幼儿语文教育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等语文知识的起点,能让孩子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认知力,思想得以启迪和升华。在幼儿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和个性特点,以注重培养儿童对语文学科的感情为出发点,授予能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作为幼教老师,如何使天真活泼的孩子认识语文,喜欢语文,学习语文呢?下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幼儿的语文学习能力的看法。 一、寓情于教,增强儿童学习的情感 儿童在学习时,心理接受能力有限,无定性,容易情绪化,教师通过情感教学是必要的。教师给予儿童亲切的关怀和呵护,犹如春雨和阳光洒在了孩子的心田,他们能拥有积极的情感,让孩子有愉快的心境乐于接受教师的教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将爱心给予每个孩子,形成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比如,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沟通双方的感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的孩子性格活泼、调皮、胆大;有的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孤僻。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爱护他们,不能摆出一副死板的说教面孔,这样就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对孩子要像严父一样严格要求,又要像慈母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谈心,与家长谈话,掌握孩子的情况,与孩子交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弟妹。付出就有收获,孩子丰富而敏感的心灵能感知教师的关爱,他们一定会喜欢自己的老师,喜欢老师的讲课。 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学习变得活泼生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单一的书本教学,让儿童在学习知识方面比较被动,显得枯燥无味,程式化的教学让老师在孩子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教师的教学更加苍白无力。幼儿年龄小,在学习中容易受兴趣、情感的影响。多媒体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以及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强化了孩子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幼儿期的孩子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十分旺盛,经常会问老师各种问题,喜欢看内容丰富的图书。利用计算机将书本制作成声情并茂的读物,拓宽了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看图书或边看边听录音,或者看计算机等。丰富了孩子阅读经验的同时,还使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为孩子的学习插上自由翱翔的双翅。 三、阅读教学是幼儿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早期阅读包括的内容广泛,幼儿不识字,翻看图画,听老师讲故事,描述图书内容等都可称为阅读。早期阅读不是单纯的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让他们接受各种信息和整体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早期阅读教育非常有益。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应该避免乏味、单调的读,灌输式的讲解,要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建立一所丰富多彩的阅读乐园,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真情实感,激发阅读兴趣。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从咿呀学语开始,孩子们就喜欢看动画片,对周围那些色彩鲜艳,画面形象、突出的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色彩感知、事物辨认、语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长进,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也与日俱增。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孩子的阅读不只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孩子们拿着自己喜欢的图书可以自己阅读,也可以三五成群地在坐在秋千上、草地上,或围坐在老师周围阅读优秀的图书。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境下自由地选择、观看、讨论,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涉及到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内容,促进了人的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力等的发展,与大脑思维有密切关系。 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园阅读教育的传统模式多是注入式,教学中单纯地去看和读、听和写,孤立地看待和处理相互的关系,只有把它们整体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发展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鼓励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发展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 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比如,开展故事大会,让孩子们把看到、听到的人和事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增加了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孩子交谈,建立感情,使他们愿意说话,愿意表达,当孩子出现用语不当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图画读物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图书形式。它的内容比较形象,色彩鲜明,深受幼儿喜爱。教师和家长同时要指导孩子正确的看书方法。教给孩子按顺序看,观察图画中的动作和形象,让孩子发挥想象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图画内容。即便幼儿不认识字,但是,通过看图就能讲述自己的理解,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看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自学能力是学习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性的教学,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比如,让孩子描述天气、花草树木等方面,孩子会积极地思考和观察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从中又了解了很多自然知识等。比如,让孩子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学习习惯,把身边的事物写在纸上,体现了孩子的情感和心灵。通过看到、听到的,经过思维活动把这些写出来、说出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写作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幼儿提高了知识,自学到很多方面内容。教师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孩子,使他们在表扬中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更加自信、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的引导。 总之,幼儿教育是学龄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培养幼儿的语文学习能力时,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科学地进行教学,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教育,学到知识。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中心校大葛村幼儿园)
环境与污染论文: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探讨 一、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对比分析 1.EPI发展推动经济良性发展模式转变 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专家学者与经济发展署科学家,联合的关于2010年世界各个国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对比研究的报告显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污染综合指数比(EPI)的排名中,澳洲的新西兰占据第一位的最好成绩,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污染程度最低,且使用了新型的环境治理技术,基本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稳定。与我国“一衣带水”,隔黄海相望的国家韩国,在EPI排名中,取得了第9名的好成绩,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腾飞与发展高科技行业密不可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韩国与遇到了经济发展中破坏环境的“阵痛期”,伴随着高能耗污染行业的发展给经济环境的污染带来影响。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衍生问题,韩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加工行业,进行汽车行业的扩大投资建设,推行大型船舶制造活动,最终实现了年制造轮船吨位达到了世界第一。 2.锐意改革,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压力下,韩国政府锐意改革,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相对比这些EPI建设环境较好的国家来说,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关系令人堪忧。在全球共149个参评国家与地区中,我国的EPI总分数为60.14分,落后于新西兰的93.82分,与韩国的89.71分也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日益严重的大气PM2.5问题和水资源的污染,要求国家相关部门不得不拨出专项财政资金进行污染问题的治理。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高污染性环境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活动,需要对环境建设活动中的各种经济要素开展一系列有理有节的分析工作,经济学家主要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深度与环境损益水平,进行深度调研和透彻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建设保护策略。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反思 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环境污染高速消耗 以我国中部六省中各个省份经济与环境的相关系数分析为例子,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我国的污染物排放与GDP发展的关系来看,综合分析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排放量的水平来看,河南省是我国人口数量最高的省份,在2010年,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1亿人大关,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相关系数达到了0.557382,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78475,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0.990537.河南省人均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平,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影响最为明显。湖北省人均DGP对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为0.59085,其中,湖北省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42198。人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为0.926491.这两个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相比而言,湖南省的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却为-0.830246,其中,湖南省的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29563,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200148。 2.废气污染在环境污染中问题突出 在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三者的相关系数来说,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当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污染问题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带来恶劣影响,经济发展的过程必将会有部分成果用来花费到环境的治理过程中。这种发展模式无疑会阻碍城市化绿色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人均工业三废排放量对于GDP发展的相关系数比较高,这说明,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还是环境污染对于经济增长的恶劣影响,都是相当大的。 三、促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问题和谐发展的措施 1.展开长期的系统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划 我国要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道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环境污染对于国家财政支出的消耗作用,在环境恶化的过程中,人均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升高,将会导致城市区域内的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国家财政支出中不得不划出大量数额的资金,用来进行饮用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策略,不适宜于我国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当前“穹顶之下”等一系列纪录片的问世,导致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废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大气污染会造成“尘肺”、雾霾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影响人们出行安全,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问题埋下隐患。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入手,展开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工作。 2.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相关要求 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从短期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计划来看,环境污染会造成经济发展出现瓶颈阶段,最终,经济决策部门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的方式来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推行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性考量,需要国家发展统筹的工作人员,找到两个部分的关键契合点,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四、结束语 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必须契合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道路的现实要求。大力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适当淘汰部分产能消耗过高的行业,在推动GDP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工业化与环境优化的协调发展。 作者:郑岑琳 刘赓 庄舒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环境与污染论文: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原因与对策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年年指向“三农”问题。近年来,在中央政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农村环境问题却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环境是国家整体环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农村环境的严重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生活污染日益扩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日益扩大,规划和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未能跟上,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的有机联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增长过快,加上环保意识和环保设施的缺乏,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垃圾直接排入周边环境,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甚至出现了“癌症村”。 第二,农业生产污染日趋严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确保粮食总产是国家安全重大战略需要,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提高单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严重超标。农业薄膜的广泛使用也导致了白色污染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农田里的庄稼秸秆大多直接堆积在池塘和沟渠里,造成水污染。 第三,乡镇企业的污染处于失控状态。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显而易见的,但布局过于分散,不利于污染物的集中收集与处理,同时,低技术含量的粗放型经营由于利润比较低,企业规模小,也无力进行相关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大多分散在农村,政府的监督和政策缺位,乡镇企业污染处于失控状态。 第四,养殖业产生大量污染。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殖大国,但规模化畜禽养殖中的粪便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新的污染源。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肉类需求几何级增加,而巨大的需求刺激了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但养殖业大多规模小,离居住点比较近,再加上市场的波动影响,利润无法保证,也就更无力进行环境方面的规划或者处理。农户的家庭养殖还导致疾病防疫的失控,大规模的死亡动物随便处置,甚至直接抛入江河湖海,对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也对人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实际上,养殖业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污染源。 二、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深层次分析 第一,法规不完善,执法未到位。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城市能够发挥它的作用,在农村作用却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立法时是以城市为立足点的,或者说是一城市为治理对象,而非直接针对农村。1986年12月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没有规定农民的环境权利与义务。执法难在农村也是显而易见的,农民的环境意识相对淡薄,邻里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会举报,再加上农村幅员辽阔,执法人员也不足以侦查到位,事实上,很多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处于无法无天的局面,就是有环境违法现象,执法人员也会根据农村的情况灵活处理,执法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长期对农村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建设实际上是以工业为主线,以城市为中心的,农村自然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也为城市环境的改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再加上农村的特点,污染物不会和城市一样,集中爆发,引发市民的巨大生活困难和诉求,所以农村的环境问题实际主要靠自然净化去解决。没有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也没动力去管理,漠视必然带来恶果,如果听任农村环境污染继续发展下去,势必瓦解农业的基础条件,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很大的阻力。 第三,农民环保意识相对不高。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比较滞后,解决温饱问题、致富是农民的最重要需求,地方政府也是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环保问题长时间是不受重视甚至不能太重视的问题。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的推进,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一般没能力治理自身的污染问题,对环境产生直接威胁。再比如,农村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物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这也和环保意识缺乏有一定关系。 第四,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的水利设施、道路设施、电力设施以及卫星通讯设施等都不完善,许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经济效益小,农民无力承担,环保相关设施也就无从谈起。政府的投入以城市为主,重大项目为主,重点是大江大河的治理,农村的环保投入几乎是空白,有限的资金投入,基层政府可能也会挪为他用,甚至贪污掉,真正投入到农村环境改善中的资金实在是少的可怜。 三、应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必须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要彻底解决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发展具有了现实可能性,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要采取多种措施,以求实效。 第一,强化依法治污的力度。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法治污。在立法的过程中,要注重农村环境的特点,做到不脱离实际,立法质量要高,可操作性要强。这样才能减少弹性,增加严肃性。在法律中应当明确环保部门的地位和职责,并增强其行政地位,防止在执法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同时根据农村的特点,强化基层执法队伍,增加执法的广度与力度。 第二,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必须加强。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在政策的制定上,政府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搞好环境保护。增加财政投入,支持乡镇加强技术更新与污染治理。 第三,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让农村居民和企业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方式与方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扩大宣传,在中小学增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教育并通过先进典型树立人人爱护环境,人人知道怎样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环保问题才能解决,农村环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走群众路线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好。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最好的办法无疑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这是最经济、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环保之路,而现代生态农业是必须选择之路。生态农业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做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农村环境问题的恶化得到有效的遏止,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效益提高和生态良好的路子,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好路子,更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五,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 乡镇企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繁荣农村经济方面具有重大作用,但严重的污染形势超过了自然承受能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其污染。乡镇企业要加强自身技术改造,减少污染,同时环保部门应该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停产整顿,实行环保优先战略。目前,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国家推动的全国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大力整顿淘汰生产过剩、技术落后并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尽可能的让乡镇企业进工业园,从而实现污染的可控化以及治理的集中化,从而降低污染程度和治理代价。 第六,扩大国际贸易,减轻环境压力。 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饭碗问题始终是第一大问题,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主要靠进口来解决粮食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自给自足,而是要大规模发展农业贸易,互通有无,发挥优势,缓解环境压力。我国只有世界7%的耕地,有22%的人口,这决定了我国的土地承载压力太大,适当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发展茶叶等产业,进口更多的主粮,无疑是明智的。“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自给自足,通过发展工商业赚到外汇,购入粮食也是自力更生,而且在保护环境方面有巨大的意义。 作者:柏申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与污染论文: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发展研究 1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且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人们长期对大自然的掠夺破坏了生态,经济增长以及工业化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增长的越迅速,环境污染就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治理问题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一方面要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二者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既对立又统一,人们要积极探索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契合点,以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基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虽然对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有所认识,但并没有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且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不仅破坏了环境,还制约了经济的循环增长和持续发展。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为了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必须合理客观的分析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现状。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是在不断的增长,但是这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比如,城市的扩张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可是也造成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这就引发了城市的环境问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必须注重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政府可以通过经济的手段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2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的途径 2.1以财政政策为基础 在指定财政政策时,应当将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指定,以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财政政策的合理科学的制定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财政政策的制定不仅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政策的制定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将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增长的和谐。实现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2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我国在发展工业时应当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道路。东部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应该加快科学发展创新速度,不断进行结构优化,对现有的高耗能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的设备以及工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所以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和较少,环保意识也比较落后,所以在中西部地区不能进行先污染在治理的模式,不能放任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破坏,所以现在必须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帮助企业改进技术、引进污染治理设备,并建造污染治理设备,在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3加强政府的政策力度 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当冲充当主导地位,政府不仅要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防止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加强环境的治理的执行力度,采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设备和更清洁的能源,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改革。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收取一些排污费来严格限制排放污染物。同时,对中西部应当加强控制,因为中西部由于经济的落后,会不考虑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更容易进行抢夺性的发展,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所以,国家必须进行对中西部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监督当地政府进行经济建设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环境保护,从而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协调好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发展。 2.4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与合理利用外资 在进行进出口贸易时,必须注意贸易的结构,大力倡导绿色贸易,对造成严重污染的商品,应该在进行贸易时采取关税政策或其他政策严格限制其出口,但是鼓励该商品的进口。坚决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转到我国,所以应当禁止进口有毒的商品或有害的生活垃圾。我们要通过降低出口资源型的产品的比重而是通过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来提升本国的贸易地位,也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吸引外资时也要注重对外资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审查,对于资源节约型的外企,要进行一定的奖励,而对那些将污染企业转移到我国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坚决抵制这样的外商的进入。针对东部引进外资较多的现象,要减少资源密集型企业的引入,应该吸引高新技术的新型外资的进入。目前发达国家企业需要为环境污染企业的收取高昂的污染成本,所以不得不将这些企业转移到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中来,所以我国要避免这种企业的引进。 3结语 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环境污染治理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仍然是主要能源消耗地和污染诞生地,这是我国环境问题面临的重大挑战。笔者认为,任何国家都存在最高环境承载力,决不能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有效的管制环境,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作者:王敏 单位:江苏天工大成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环境与污染论文:长三角地区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论文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将样本期设定为2002-2013年,相关变量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如下: (一)内生变量。 一是环境污染程度(epd)。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利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及工业废气中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等5类环境污染排放指标构建环境污染综合衡量指标。参考Ma等的方法,采用熵值法计算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二是经济集聚程度(agd)。经济集聚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在单位空间内的集中程度,传统的集聚指标有Herfindahl指数、Gini指数和地理集中度指数等,但这些指标未考虑较小地理单元面积的差异所产生的空间偏倚。单位面积上承载的经济活动量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集聚的良好指标,因而本文采用单位面积的非农产出来测度经济集聚。 (二)控制变量。 为了尽量减少因其他变量遗漏造成的估计结果的偏差,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增加了影响环境污染和经济集聚程度的其他控制变量,主要有:①劳动生产率(pro)。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的集中和促进经济集聚,同时在生产和环保技术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污染也越多。本文采用人均非农产出来测度。②对外开放度(open)。采用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来测度。③环境规制(regul)。采用人均工业环境污染治理完成额来测度。环境规制会抑制企业的排污行为,同时过高的环境规制会影响企业的选址,从而影响经济集聚。④产业结构(lis)。采用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⑤经济发展水平(rgdp)。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测度。⑥人口规模(pop)。人口的扩张和集中是导致经济集聚的原因之一,采用各市常住人口数量测度。⑦交通便利度(tran)。采用人均道路面积测度。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区域对外经济交流和要素的流通,吸引更多的投资,提高经济集聚水平。本文所选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产出指标均根据GDP平减指数调整为2002年不变价格。为了减少异方差和偏误,在实证分析之前,对所有变量均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计量分析均采用EViews7.0软件进行。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一般而言,用不平稳的数据进行回归往往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回归之前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分别采用LLC检验法和Fisher-ADF检验法进行面板数据的同质单位根和异质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中除了环境污染指标(epd)为平稳序列之外,其他变量均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为非平稳序列。对这些非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各检验值均拒绝了原假设,表明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体现出了一定的平稳性。 (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虽然非平稳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但是还需对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本文分别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其中Pedroni检验选取Panel-PP统计量和Group-ADF统计量。结果显示,各统计量均显著拒绝了“无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各模型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原值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三)联立方程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联立方程模型的工具变量个数大于其内生解释变量个数可以看出,联立方程(2)和(3)均为过度识别。为了提高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系统估计法中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对方程进行整体估计。其显著优点是既考虑了内生变量的潜在相关性,同时还考虑了各方程随机误差项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1.环境污染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经济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经济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污染排放强度的增加,经济集聚每增长1%,污染排放就增长0.626%。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依赖于工业化的推动,大量工业集中于城市,当经济活动密度较高时,必然伴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张和能源消耗的增加,产生更多的污染,从而影响环境质量。劳动生产率对环境污染的估计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污染排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资本、技术和环境等投入要素组合的优化,其对环境要素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相对减缓了污染排放。但是劳动生产率伴随着产出规模扩大而引起的污染排放增加却大于要素替代对污染的节约。污染排放的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污染排放强度与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密切相关。对外开放度和环境规制的估计系数均为负且显著,表明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整体上改善了长三角城市的环境。大量的FDI和国际产业向长三角转移,外企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相对较高,在环保标准上更倾向于执行来源国的标准,加上近年来长三角城市对环境保护重视度增加,环境治理投入不断增加,因而整体上改善了长三角城市的环境状况。产业结构的估计系数为正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产业结构中工业份额比重越大,污染排放强度就越大,因此上海等地为了治理污染将大量污染产业外迁或者淘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平方项的估计系数在5%的统计水平下分别为正和负,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符合EKC假说,呈现出倒“U”型关系,即经济发展初期,污染排放强度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污染排放强度就随人均GDP增长反而下降。随着长三角各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充裕的财政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均是形成拐点的重要原因。 2.经济集聚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经济集聚方程中的环境污染强度和环境规制估计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环境污染和环境规制对经济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环境作为一种要素投入,企业需要为此付出成本,为改善环境质量,政府不断提高企业的排污费用或者提高环保标准,那些污染费用占总成本较高的企业会由于污染成本的增加而重新选址,从而影响经济集聚的程度。经济集聚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周围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每提高1%,本地的经济集聚水平提高幅度便为0.025%。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关联度较高,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梯度,中心城市上海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程度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会促进经济集聚。对外开放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为正,表明大量的国外资本和产业的进入有利于形成更高的经济集聚度。人口规模、交通便利度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表明人口规模越大、交通越便利,就越有利于促进经济集聚。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松动导致大量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集聚,为城市的经济集聚创造了条件。同时,长三角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城市间的经济互动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城市的经济集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2003-2013年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环境规制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经济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污染排放强度的增加,反过来环境污染对经济集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2)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城市的经济集聚程度与周围临近城市的经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城市的环境质量受到周围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3)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环境规制的加强则有效改善了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 4)环境规制对经济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劳动生产率、对外开放度、人口规模以及交通便利度均有利于城市的经济集聚。 (二)政策建议 1.相互协调。 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协调组织,全面协调区域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环保政策。由于经济活动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因而经济协同发展是污染联合治理的根本,长三角地区应形成地区经济协同为主、政策管理协同为辅的联合治污格局,制定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同行动纲领。要依托各地发展优势,做好统筹协调,促进形成各具特色、互补互助的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工合作效应。 2.监督到位。 构建长三角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环境污染联动预警机制。各地区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密度,而且要考虑到环境污染对经济集聚的负面影响。应借鉴国际经验,分阶段逐步提高环保、技术、质量、安全等各类标准等级,并建立严格的监管和执法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长三角城市经济密度与污染数据的动态关联监控平台,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资源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收益的分配制度,利用市场机制有效控制污染排放。 3.市场与政府各施其责。 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污染联合治理中的各自作用。地方政府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地区污染年度控制目标和排放配额,建立污染排放交易市场和准则、构建区域污染补偿制度等规则并执行监管;市场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是将环境要素纳入供需关系并为其定价。如,政府建立区域污染排放交易市场和准则后,需要通过市场对污染的排放权进行有效配置。应鼓励各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来节约污染排放量,多余的排放指标可通过污染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而获得收入,超额排放的地区则需要买入污染排放指标。 作者:刘慧 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 环境与污染论文: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论文 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通常是以向环境不断汲取不可再生资源或者向环境排放大量废物为代价。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后,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们经常认为经济越发展,环境遭受损坏的程度越严重。但事实是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并非成正比例的关系,而是一种近似于倒“U”型的关系。这种倒“U”型的模型也被叫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由两位学者Cmssman和Kmeger发现并证实的。模型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程度随着收入的增长而越发严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程度会随经济的继续增长而逐渐递减。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间关系模型构建 伴随着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很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环境的恶化与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它们做了很多调查、取证、研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先期研究成果。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三个指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这三个指标随人均收入增长的变动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实证研究 (一)取值范围 通过对辽宁省18年来人均GDP、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的调查,研究辽宁省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情况。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的增长,用工业废水排放量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反映水环境污染情况(如表1)。 (二)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之间的关系 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Linear、Quadratic以及Cubic拟合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698、0.765、0.858,另外sig值都小于0.05,说明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相关性强,Cubic(三次曲线)拟合效果是最好的,如表2所示。所以,选择三次回归方程作为本文研究的最终数学模型。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关系曲线呈现出倒N型关系,如图1。伴随经济的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曲线持续降低直到2005年(人均GDP为19074元),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即2005年以后,环境质量会恶化,到2008年以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开始下降,环境质量又得到了改善。 (三)人均GDP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利用spss17.0辽宁省人均GDP与生活污水排放量之间模型模拟结果见表3。通过表3看出,人均GDP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之间的线性、二次、三次曲线拟合的可决系数为0.95以上,拟合程度相当高。一次线性曲线的F值比二次、三次曲线的好,因此选定一次回归方程为本文研究的数学模型。辽宁省人均GDP与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关系呈一次曲线分布,辽宁省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伴随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曲线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不符,呈现出污染随着经济增长有急剧恶化的趋势。 四、结论与对策 通过模型的模拟与拟合,将参数代入回归方程,显示出我省经济增长即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呈倒N型关系,经济增长与生活污水排放量呈一次线性关系,可见辽宁水环境污染的EKC关系形式不是统一的,不同水环境污染指标存在不一样的曲线关系。辽宁省工业废水排放量随经济增长先逐渐严重,然后得到缓解,最后又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再次严重的发展态势;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生活污水排放量为一次线性关系,生活污水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综上所述,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尽管局部时间有所改善。因此,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生活污水的处理,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保护政策,改善水环境。 作者:张彩虹 初铭畅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环境与污染论文:环境污染罪的制度缺失与完善 一、新刑法对环境污染立法的不足及司法解释的完善 新刑法虽然对环境污染犯罪做了进一步的立法规定,加大打击力度,惩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费和破坏。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司法实践上的困扰。如“严重污染环境”如何界定,“有害物质”的种类包括哪些,都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一条分十四款具体规定了属于“严重污染环境”的情节。其中包括“致使一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即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与《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前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相比,更加降低了入罪的门槛,旧刑法规定需要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才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该解释第三条也规定了“后果特别严重的”情节,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量刑情节。其中第十款规定“致使一人以上死亡或者重度残疾的”,这与2006年司法解释相比“致使三人以上死亡、十人以上重伤、三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三人以上重伤并十人以上轻伤的”,新的司法解释将更加严厉。也显示了立法者惩治环境犯罪的决心。新的司法解释,能给司法实践提供标杆,限制不当的自由裁量,提高司法的透明性、准确性、权威性。给全社会更为明确的法律指引,同时也让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向司法机关移送涉环境刑事案件更有理有据、有法可依。 二、环境污染犯罪的完善与其他应对之策 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入刑门槛,并非重刑罚,而是罪责刑相适应的体现,之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惩罚力度与现实的环境污染损害结果不能正比,往往造成污染者轻罚而环境资源再也无法恢复的恶果。新刑法加大了对于环境污染的打击力度,同时也起到了震慑作用,新的司法解释也对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这样一来,新的行为标准与惩罚措施制定出来,就需要司法工作者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去。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刑法在环境污染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处罚方式还略显单一,刑法当中只是规定了有期徒刑、拘役以及罚金的处罚,污染环境罪的危害较重,并且犯罪主体主观恶性较大,不做出相应刑罚和采用多样化的处罚方式,不能发挥出刑法威慑的作用。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分子,应强制要求通过修护、补救等手段,主动消除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破坏,但无法制止实施污染坏境行为的再次发生,因此,应该完善刑罚方式,做到刑罚方式的多样化,采取行政处罚和罚金刑以补救环境的破坏。这就需要加强两法衔接,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结合,环境保护部门在不断加大打击破坏环境行为的同时,积极与司法部门配合,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这样,多部门联动,才能有效遏制环境污染行为的一再发生。 作为环境特别刑法的日本《公害罪法》还对法人犯罪规定了双罚制,即不仅追究法人代表人等的个人责任,还对法人科以罚金刑。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我国的污染环境罪,更多的打击结果犯,严重污染环境才会予以打击,在以后的立法当中应更多的由结果犯转向行为犯、危险犯.但无论如何,新刑法以及新的司法解释的颁布,已经是在环境污染犯罪方面迈出了一大步。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保护环境也就是人类文明继续传承的必然。 作为超个人法益的环境保护问题,单单依靠民众自身觉悟的提高尚远远不能有效地解决,作为集体意志代表的法的先知先觉,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法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根基。但是,刑法在保护环境方面还要走很长的路,对已然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单纯的进行处罚,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刑事政策的重心应由惩治结果行为向预防危险行为倾斜,并实现从事后预防、消极惩罚的特殊预防转向事前预防、积极惩罚的一般预防,也即从“惩恶于已然”到“预防于未然”的及时转变。此次刑法的修改,正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充分实现刑法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功能,也更有利于环境刑事法治的最终达成。 作者:姜 磊 单位: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检察院 环境与污染论文:室内环境污染与对策 一、人自身活动对室内造成的污染及防治 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勤洗澡,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挡住,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洁。吸烟,这种人为的做法,使室内的污染更加可怕。同室内不吸烟的人反而受烟的危害更严重。所以请不要在室内抽烟,为了室内空气的清洁,更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人平常存放脏水,堆放垃圾释放的异味也会污染室内空气。所以脏水要及时倒掉,垃圾要及时清除。 二、化学品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品也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踵而至。人们常年居住的房屋的建筑与装潢使用着大量的化学品,像人造板、油漆、壁纸、塑钢窗、粘胶等数不胜数。人们日常用的厨具、餐具也使用着大量的化学品,像塑料的盆、碗、瓢、勺、盘子等等。人们日常用的洗涤、护肤品也都是化学物品,像洗衣粉、洗衣液、洗发露、护肤霜等。还有人们使用的空气芳香剂、灭蚊剂等都是化学品。还有许多,可以说随处可见,举之不尽。这些化学物品的使用也会使室内的空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我们在不得不使用的同时,还要避免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们日常使用的餐具最好不用塑料品,更不要用塑料袋装熟食或滚烫的饭菜;不要在室内使用芳香剂;使用洗衣粉洗衣物时一定要清洗干净;洗发露、护肤霜一定要用正规厂家合格的产品;另外这些化学物品最好放在通风的地方或者是室外。 三、动植物污染及防治 1、有害动物对室内的污染与防护 居室内的有害动物,如老鼠、苍蝇、蚊子、虱子、跳蚤、螨虫、蟑螂及各种细菌等很多。如果不注意室内卫生,就会受到这些有害动物的危害,使人的身体遭受病菌的侵袭,严重的会给人带来生命危险,所以避免这些有害动物污染室内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防治办法: 1)对于老鼠的预防应将房门门缝密封好,并随手关门,避免老鼠进入室内。灭鼠可以用鼠夹,也可以用低毒长效灭鼠药,同时要严格管理灭鼠药,避免因存放不当对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对于苍蝇、蚊子、虱子、跳蚤、螨虫,它们都是害虫,能传播多种病菌,要坚决消灭它们。但它们的繁殖及存活能力又很强,我们很难将其灭绝,不过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将其消灭。首先我们要注意室内卫生,定期清洗、定期消毒,室内不养宠物,用化学杀虫剂灭杀害虫,用开水对室内衣物烫煮消灭害虫等。 3)对于蟑螂,它是一种十分有害的昆虫,我们一定要坚决、及时将其消灭。具体办法:用毒饵直接撒在蟑螂栖息处;用粉剂喷洒在缝隙、孔洞、夹墙、角落等一些隐蔽处;用熏蒸法把蟑螂从缝隙里熏出来并熏死它;用滚烫的开水灌入排空的排水管中,把蟑螂烫死。 4)对于室内的各种细菌,室内所有的物品上都会有细菌存在,特别是那些致病细菌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对这些细菌也要加以防治。衣物要经常清洗消毒;食物要清洗干净并且要即熟即吃,不要剩菜剩饭,避免细菌污染;冰箱要定期清洗,冰箱中存放的食品,不论生熟都要充分加热后再吃,因为冰箱中有耐冷菌;最好少吃腌制食品,因为有些细菌不怕盐,喜欢含盐的环境,并且存活的时间长,繁殖快,只需二三小时的繁殖,就能达到中毒的数量,但是这种细菌怕酸、怕热,加热至56℃5min,80℃1min即可杀死它们,另外用食醋浸泡5min也可将其杀灭;已霉变的食物坚决丢弃,因为霉变的食物上有大量霉菌,这些霉菌可以在食品上产生黄曲霉素,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2、有些植物可能造成室内污染,不能在室内养植 有些花卉,有的与人在夜间争氧;有的有毒素;有的散发刺激人的气味,都不宜在室内养。这样的花卉主要有: 1)水仙花:水仙含有对人体有毒的石蒜碱,误食后会引起呕吐、肠炎,花和叶的汁液可使皮肤红肿,如果弄进眼睛里,会更麻烦。 2)一串红:花朵有毒,很危险。 3)一品红:全株有毒,白色汁液刺激皮肤红肿,引起过敏,误食茎叶,有中毒死亡的危险。 4)马蹄莲:含大量草本钙结晶和生物碱,误食会引起昏迷等中毒症状。 5)虞美人:内含生物碱,果实毒性最大,误食后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严重的能危及生命。 6)夹竹桃:茎叶花都有剧毒,误食会致命,平时它散发有毒气体,令人昏昏欲睡,闷郁气喘。 7)映山红:叶花含有毒素,对人体有毒。 8)五色梅:花叶均有毒,误食后会引起腹泻、发烧等症状。 9)南天竹:全株有毒,误食后会引起全身抽搐、痉挛、昏迷等。 10)紫藤:种子与皮茎有毒,误食后会引起呕吐、腹泻,严重者会发生语言障碍、口鼻出血、手脚发冷,甚至休克死亡。 11)郁金香:花朵中有毒,能使人中毒,加快头发脱落,若在花丛中呆两个小时就会头晕目眩,感到郁闷。 12)含羞草:接触过多会引起眉毛稀疏,头发变黄,严重者能使人毛发脱落。 13)玻璃翠:有毒,甚至可致癌。 14)百合花:久闻其散发的香味可使人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失眠。 15)铁海棠:俗称刺儿梅,含致癌物质。为了防止室内养花污染环境,我们不可在室内养植像上述有毒、释放有毒物质的植物,但是我们可以在室内养那些如玫瑰花、康乃馨、菊花、天竺花、薰衣草、白兰花等可以改良空气质量的植物。 四、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及防治 在居室内存在着许多的放射性物质,如建筑用的大理石、花岗岩、水泥、砖等建筑材料中存在着放射性元素镭、钍、钾;釉面瓷砖表面有氡析出,且彩釉砖氡含量较普通砖要高;彩色电视机、计算机、录像机也会产生一定的放射线。居家中的这些放射性污染,虽然量不大,但长年受害,也不可忽视。我们要选用不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建筑和装潢材料,不用釉面砖装修,缩短使用电视机、计算机、录像机的时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经常开门开窗换气。 五、室外进入的污染及防治 这里指来自屋外的污染,如果房屋周边的污染较重,这些污染的空气就会流入室内,污染室内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气、汽车废气以及烟尘等等。我们就要选择远离工业区居住,多骑自行车出行,少开车,尽量减少汽车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尽量不要在紧靠交通大道的房间居住,当室外空气被严重污染时不要开门、开窗。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无法一一详述,只能从几个主要方面略谈。但目的是想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污染相对较小、空气相对比较清新的居室内。为了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保持空气清新,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让我们生存的室内环境少受污染,让我们每个人都健康幸福,我们就要尽量清除、隔离、切断污染源;科学使用燃料;减少或杜绝人类由于自身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改变人的不良行为;加强对建筑装修材料的检测与选用;加强对化学物品的管理与合理使用;对家用电器合理使用;在室内尽量养植一些有净化功能的植物,改良和进化空气;让自己常年居住的房子经常通风换气,以确保室内空气始终清新。 作者:程学文 单位:河南大学总务处 环境与污染论文: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 一、渤海环境的主要问题 渤海海域面积为717万km2,平均水深18m,小于10m水深的海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6%,海岸线总长6584km,占全国海岸线的20.6%。近年来,辽宁省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河北省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沧州渤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开发规划将进一步加大渤海环境压力,渤海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渤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1—2011年,渤海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影响渤海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有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高温高盐水大量入海、陆源污染入海严重、海源污染增多,严重影响了渤海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 1、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沿岸海域开发活动增多以及近岸海域集约化和半集约化养殖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养殖污水等排放入海,渤海近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以渤海三湾和部分城市近岸海域污染为甚,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氮磷比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一般海水中正常的氮磷比值为16∶1。在20世纪80年代初,渤海海域氮磷比为2∶1~3∶1,在90年代初为5∶1~10∶1,在90年代末升高为16∶1~24∶1,2004—2006年氮磷比均值约为50∶1,至2008年渤海海域氮磷比达到67∶1,局部海域高达200∶1,其中无机氮含量日益升高,渤海海域营养盐结构由氮限制演化为现今的磷限制。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赤潮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渤海赤潮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也确实在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有史以来记录到的赤潮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仅为0.1次,年发生面积90km2,进入90年代后平均每年发生赤潮2.7次,年发生面积超过1750km2,21世纪初年平均发生赤潮11.4次,年发生面积超过2830km2,2011年发生赤潮13次,累计面积为217km2。 2、高温高盐水入海,直接影响渤海水体环境环 渤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处海河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下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区域。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各省市大力发展海水淡化项目,至2010年,环渤海地区主要海水淡化工程的海水处理能力已达到36万t/d,在淡化海水过程中大量浓缩的高盐海水排放入海,对渤海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近些年来,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被破坏等问题,使得入海径流大大减少,尤其是黄河流量大幅减少,这些都是造成渤海海洋生态用水量逐年降低,海水盐度不断升高的原因。环渤海燃煤电厂已有40余座,均采用海水直流冷却方式,大量的温排水涌入海中,加之渤海湾内水动力条件较差,温升扩散相对开放型海域较差,温排水的影响使得近岸海域的生物群落结构、主要生物物种和种群密度等都发生变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等的生存环境也随之改变,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并造成一定程度上渔业资源的损失。 3、陆源污染严重,损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 陆源污染物入海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近岸海域,约为90%的污染物来自陆地,2009年《渤海海洋环境公报》的数据显示:渤海沿岸实时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共100个,工业排污口32个,而这些沿岸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75%的监测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40%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27%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有所恶化。2011年,排入渤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达到97.4万t,包括化学需氧物质、石油类、营养盐和重金属、砷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耕作产生的含有机污染物污水也被冲刷或直排入海,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开始被检出,666、DDT的检出率均较高,部分排污口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明显高于我国近岸海域的平均水平(<10ng/L),海湾、河口、湿地滩涂等典型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各地政府向海要地的欲望越来越强,港口码头、人工岛等涉海围海造地工程不断上马,沿岸地区海岸线不断被拉直,水动力条件大幅改变,围垦、泥沙淤积及过度开发利用等因素导致岸线缩短、自然湿地面积大幅萎缩,其中以盘锦滨海湿地、天津近岸湿地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破坏最为严重。海岸工程的建设还影响到环渤海区域生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分布不均、林龄老化、林种和树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凸显。 4、海源污染增多,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随着环渤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港口建设的加快,船舶流量逐年提高,海上倾废、港口及船舶污染都在影响着海洋环境,同时因石油运量增加,船舶发生事故性溢油的风险加大。渤海海域现有20个海上油气田,165个海上石油平台,海上油气田与沿岸的胜利、大港和辽河三大油田,构成了中国第二大产油区,产量占全国50%以上,但在近两年里也是事故频发,尤其是在2011年6月4日和6月17日,蓬莱19-3油田在钻井过程中相继发生两起溢油事故,导致大量原油和油基泥浆入海,河北省秦皇岛、唐山和辽宁省绥中的部分岸滩发现来自蓬莱19-3油田的油污。受溢油事故影响,污染海域的浮游生物种类和多样性降低,海洋生物幼虫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受到损害,底栖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明显升高,海洋生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对渤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损害。 二、当前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面对渤海海域日益严重的污染状况,从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到环保部门,从海洋专家学者到广大从业人员都在集思广益讨论着渤海污染的治理方法并付诸实施,为恢复渤海海域生态环境、推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1、严格管控陆源污染物入海及区域排污总量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等的颁布实施,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面对渤海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要按现行法律法规严格管控陆源污染物入海,关停和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企业,处理违法排污单位,鼓励绿色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加快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沿渤海区域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排放;按照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原则,测算各海域环境容量,确定各海域污染物允许排入量和陆源污染物排海削减量。加强监控、核查和监测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继续推行海洋节能减排政策,完善涉海工程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积极推进生态修复 加强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严禁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项目开展,防止海岸的侵蚀、挤占,切实加强海岸线、海滩的保护;沿海地区尤其要注意不得超采地下水,节约使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海水的倒灌和入侵,保护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加强对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捕捞,在内湾或浅海处选择性养殖海带、裙带菜、紫菜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使资源能够再生和持续发展;加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努力搞好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人工鱼礁建设等工作,加大受污染滨海滩涂、湿地的整治力度,减少或避免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侵害;建立相应的影响评估模型,评价沿岸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切实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3、改变现有管理机制,集中海洋执法力量 环渤海区自北向南分布有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涉及13个地市,行政区域跨度大,海洋与环保管理部门多,涉及各方利益复杂,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完善。要改变渤海污染的现状,必须要建立区域性的陆海统筹污染防治机制。各相关省市政府、环保、海洋、海事、渔政和交通等涉海部门须确立共同的目标,将各部门执法力量集中起来,建立联合联动共享的机制,共同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执法监察工作,把治理渤海污染、保护渤海环境放在首位。加强海上巡查,对海洋石油、海上航运和港口码头单位发生的溢油漏油及违规倾废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建立健全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当发生严重污染事故时,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污染处置,降低污染损害。 4、以渤海环境问题为契机,完善法律制度 《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等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多部法律法规、规划相继颁布实施,但对于渤海这类区域性与综合型并存的海域尚缺少针对性法规和配套的实施细则,当发生污染损害事故时,不仅涉海管理和监测部门各行其是、缺少协调,在执法和损害赔偿方面更是各自为政。因此有必要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重新审定,对《海洋环境保护法》相关的实施细则、配套法规和环境标准进行编制出台,以解决渤海的环境问题为契机,以期能推广并解决其他此类海域的环境问题。 三、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路 渤海的问题受到环渤海区各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各方面通过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海洋执法管理,控制污染源排放,开展生态修复等方式和手段加强渤海海洋环境的保护,污染状况有所好转,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进一步实现渤海环境治理的目标,构建和谐渤海、生态渤海,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加强对海洋从业人员的培训 海洋经济的发展,给海洋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中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万人,新增就业80万人,2011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42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万人。保护海洋环境,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不仅从事海洋行政管理、海洋执法和海洋环境监检测人员要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并了解海洋环保知识,更多的涉海从业人员,如沿海企业责任人、海水养殖户、涉海工程建设者等非专业技术人员,也要对法律法规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对这部分涉海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很有必要,使其掌握一定的海洋环保知识,提高其海洋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在工作中身体力行的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推进海洋环保,才能逐渐改变只向海洋要经济效益、却把海洋当作垃圾场的意识,让海洋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对海洋环保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海洋(涉海)工程环境监理制度 目前海洋(涉海)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一般采用建设单位联合施工单位和施工监理单位设立工程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其中施工环境监理工作是由工程建设单位委托具有工程监理资质并经环境保护业务培训的单位负责,但在实际当中一般是施工单位环保员负责具体的环境管理工作,施工监理单位则主要负责施工进度、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上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专业水平不够等问题。为此,应该考虑建立并完善海洋(涉海)工程的海洋环境监理制度,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环保员必须经过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资质后方可负责海洋环境监理工作,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除追究施工单位责任之外,还要对监理单位予以问责和处理,从而明确并规范海洋工程的海洋环境监理与保护工作程序和内容,确保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措施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3、完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 目前在海洋领域实施了一些广义生态补偿范畴的海洋开发利用收费制度,如“排污(倾废)收费制度”、“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制度”。近年来,渤海沿海部分省市探索性开展了海洋生态补偿的实践工作,2007年山东省确定了生态补偿的对象和标准,2009年1月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及其他一些与渤海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均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渤海治理的新的途径和手段。但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补偿的系统研究较少,且尚未从产业开发的角度,运用市场手段来真正建立补偿标准。尤其是当发生诸如蓬莱19-3油田溢油灾害事故时,对渤海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养殖等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失,但是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所作的补偿金额十分有限,进行生态损害补偿又缺少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支持,索赔工作进展处于尴尬境地。因此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订,完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更多的关注公众利益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4、提高海洋产业开发技术标准 目前在渤海区除了海上油气田和海上石油平台之外,还有11个热点开发区,19个海水增养殖区,5个大型海水渔场,7个倾倒区。作为河北、辽宁、山东三省和天津市海洋产业开发利用的热点区域,在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海洋执法管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的同时,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开发的技术标准,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涉海产业开发企业的资质和技术水平等必须符合标准要求,确保在用海过程中能做到科学开发、综合利用,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后续污染。 5、积极推进海洋环境文化建设 不管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是地方性保护条例的出台,不管是规范海岸带的开发活动,还是海洋自然资源的保护,使公众了解渤海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增强公众对渤海水资源、水环境的忧患意识和海洋环保意识,都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在科学管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应积极推动海洋环境文化的建设,大力弘扬海洋文化,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监督、举报机制,加大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动员社会环保团体自觉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形成关注渤海、开发渤海、管理渤海、保护渤海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环渤海区海洋产业的发展、促进环渤海区海洋经济的繁荣,切实做好渤海海洋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 作者:曹宇峰 孙霞 于灏 林春梅 单位:国家海洋局 环境与污染论文:发电厂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工作管窥 1发电厂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特点 (1)脱硫工程设备的自动化要求较高。 我国目前的发电厂设备装置自动化程度很高,设备从国外引进,DCS的电气控制系统,设备的启动和停止有专门的程序控制系统。全自动化的先进设备为我国电力业的脱硫技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烟气脱硫要在干净的厂房、有可靠电源供给的前提下进行。 脱硫工厂的管道含有石膏和石灰石浆液的介质,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有着较强的腐蚀性。烟气脱硫工作的运行需要可高的电源供给,搅拌机要不间断的进行搅拌,让石膏和石灰石产生沉淀效果。保证厂房的干净也是烟气脱硫技术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厂房能够保证清洁的条件下,石膏浆液和石灰石就易于回收,如果厂房脏乱,则会导致滤网的堵塞,杂质也会趁机进入吸收塔内,脱硫效率会大大降低。 (3)烟气脱硫工程的系统性。 烟气脱硫工程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操作没有标准化,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进行脱硫技术时注重整个流程的系统性,设计符合自己发电厂规律的烟气脱硫计划,完善评定烟气脱硫技术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调试质量的提升。 2发电厂实施烟气脱硫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发电厂一般采取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这种脱硫技术的使用最成熟,也最广泛,而且它还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吸收浆液就能够循环使用,脱硫吸收剂也有很高的利用率。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操作简便,经济成本低,而且它的操作对二氧化硫的吸收最彻底,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重大作用,这种技术还能有效防止大气的二次污染,回收利用废液中残留的硫酸盐,把废物资源合理化利用,变废为宝,合理遵照环境法规的要求,是目前最为高效的一种脱硫技术模式。 (1)脱硫技术与环境保护。 发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的每个运行流程对于环保事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实现高效的烟气脱硫,才能达到环保的目的,而高效的烟气脱硫技术离不开工作人员对脱硫技术细节的把握。如果脱硫技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工程的细节,那烟气脱硫就得不到好的效果,工人要认真审查脱硫工程的全部细节,机组工程要得到保障,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也要在考虑范围内。 (2)浆液管道的清洁度与环境息息相关。 浆液管道的清洁在脱硫工作中很重要。当SO2和石灰石浆液产生化学反应时,固体物质便由此产生,对物体物质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否则这些物质会堵塞管道,由此可见,对清洁浆液管道的清洗是有必要的。清理液体要采取合理的方式,由于大多固体物质具有化学性能,有很强的粘稠性与腐蚀性,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对固体物质的选取要严格。管道的清洁对清洗材料有着高要求,要使用特殊的清洗材料清洁管道,在完成清洁工作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仔细检查,做好管道的养护作用,烟气脱硫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对环境的污染度也能达到一定标准。 (3)调节烟气挡板能够降低污染。 烟气挡板是工厂在出故障之后还能进行烟气脱硫技术的重要保证,如果烟气挡板无法正常启动,工厂在遇到故障之后会导致机组跳闸。为了确保机组能够正常运行,规避环境污染,工作人员要提前对挡板做好保护试验;另外,旁路挡板的关、开试验也需要提前进行,这样才能保障脱硫技术在遇到故障时正常运作,也能够从根本上做到降低污染。 3结束语 环保节能的社会需要发电厂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来共同实现,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站在环保的角度,考虑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它是一种集方法、原理、效益于一体的高效脱硫方式,能够有效控制发电厂作业中SO2的排放,降低了能量消耗,环保事业的建设成本也得到减少。发电厂的烟气脱硫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迈出了重大一步。 作者:冯薇薇 单位:大唐双鸭山热电有限公司 环境与污染论文: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的鼓励政策驱动下,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场及周边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群众投诉逐渐增多,成为制约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 1某区畜禽养殖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也高度重视养殖业污染防治,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养殖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通过建设沼气池,使畜禽粪便资源化,实现了“畜-沼-农”循环发展。但规模以下的大部分养殖场存在管理上的缺失,特别是几十至一百头左右的小型养殖户,几乎在各部门的监管之外,这部分养殖户点多面广,没有污染治理设施或是处理能力不足,靠自家土地面积又无法消纳,畜禽养殖粪便、污水大多未经效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仅少数作为农业生产有机肥利用,且多沿袭传统堆肥方式,畜禽粪便堆放于居所四周、既严重污染环境,又影响村容村貌。 2畜禽养殖业污染产生的原因 2.1选址不当部分养殖场 由于未经畜牧、环保部分参与建设地点的选定,大多数养殖场从方便着想,将养殖场建于村边、路旁、取水方便的地方,与附近居民未保持一定的距离,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容易污染附近的溪沟、河流等地表水,甚至影响了周围群众的饮用水,由此引起的群众纠纷不断。 2.2污染防治设施严重缺失 规模以下的大部分养殖场,特别是几十至一百头左右的小型养殖户,投资小,加上市场行情不稳定性,无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污染防治方面,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和污水基本未经处理流入田里当肥料,或排入附近沟渠河道,造成附近水体富营养化,部分渗入地下,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2.3无足量的粪污消纳面积 由于部分养殖场建设初期未考虑种养结合的问题,周围无大片的蔬菜基地或者果园用于消化利用畜禽粪便,造成畜禽粪便随意堆积在圈舍周围或道路旁边,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2.4监管难度大 规模以下的养殖场点多面广,在建设初期未办理过任何审批手续,大多未纳入环境监管的范围,且受市场因素影响,随时建设和关停情况普遍,加上政府基层管理人员少,管理能力严重不足,造成了对这类养殖场监管难度大。 3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3.1制定区域养殖业发展规划和污染防治规划 由政府统筹,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消纳面积,科学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养殖场,根据消纳面积确定养殖规模,便于养殖粪污的综合利用。 3.2注重养殖场的选址 首先要高度重视养殖建设的选址工作,养殖场应避开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城市和城镇居民区能以及政府划定的禁养区,在禁养区域附近建设的,应建在其禁养区域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且养殖场界与禁养区域边界的距离不得小于500m。 3.3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业务指导,做好养殖场内部布局 养殖场应生产区、生活区隔离,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和畜禽尸体焚烧设施应设在养殖场的生产区,且位于生活区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 3.4加强养殖场污水和粪便处理 养殖场应实行干湿分离,采取干法清粪工艺,采取有效措施将粪及时清出,不能与尿、污水混合排出,并将产生的粪渣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场所,实现日产日清。粪便贮存应设备专门的贮存设施,并远离各类功能的地表水体400m以上,贮存设施应有“三防”措施,即防渗漏、防雨淋、防扬散措施,特别要防止粪便污染地下水。加强养殖场污水处理。养殖场建设应首先考虑种养结合的原则,污水经沼气池处理后尽量用于农用肥料,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 3.5加强饲养过程的管理养殖场场区、畜禽舍、器械的消毒 应采用环境友好型消毒剂和消毒措施,尽量采用紫外、臭氧、双氧水等方法,防止产生氯代有机物或其他的二次污染。 3.6妥善处置病死尸体 病死畜禽尸体不能随意丢弃,也不能出售或用作饲料再利用,应建设焚烧炉进行焚烧,焚烧炉烟气应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防止烟尘、恶臭等对周围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3.7强化畜禽养殖环境监管 适当控制养殖场规模,新建养殖场原则上要求建设沼气池处理养殖废水,并且要有足够的消纳土地面积。 作者:刁香维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生态环境监测站 环境与污染论文:太湖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对策 [摘要]虽然太湖县目前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良好,但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太湖县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太湖县农村发展的两大威胁。分析了太湖县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成因,认为太湖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教育落后,环保意识欠缺,资金投入不足等,并据此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环境污染;太湖县;对策 1太湖县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 由于太湖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薄弱,乡镇企业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水没有经过技术处理;又因为农村大量排放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只能直接往外排放,后果就是农村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同时,农民为了增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些农药剂和化肥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流入河流和地下,造成农村的水体污染。农村养殖户为太湖县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但是也带来了大量的牲畜粪便污染,牲畜的粪便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污染源。又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处理废水的基础设施缺乏,导致废水排放便随处可见。 1.2土地退化,土壤质量下降 一方面,太湖县土地资源比较匮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了。其原因有城镇扩建,道路的拓宽。于是对农村的面积被占用。又由于很多农民放弃在家务农,去城市打工,土地荒废。导致全县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地减少,这也成为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很多农村的土壤中含有像铬、砷、铅这样的有害的重金属物质。这些有害的重金属物质使农村农田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民农业的生产。而且这些物质进入植物、动物和人的体内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1.3大气环境恶化,蓝天日数减少 大气环境恶化的原因有二,一是大区域大气环境的恶化,太湖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太湖自身排放的大气污染(工业的排放,秸秆的焚烧等)。长期以来,在太湖县的很多农村都是使用秸秆、含高硫的煤作为生活燃料,导致农家炊烟的主要成分里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使得原本的蓝天白云变得混沌不堪,蓝天日数也在日益减少。 1.4小城镇和农村聚集地生活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生活垃圾成患,这是农村和小城镇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农村的生活污染物更是体积大,数量多。一是由于政府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资金方面投入不够,导致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薄弱。二是由于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管理的缺失。于是大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染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便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周围的荒地、池塘或路边,或是直接填埋于土地里。既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污染,又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垃圾堆放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固体废弃物会分解有机物。而固体废弃物又会有酸性的代谢产物产生。特别一些重金属固体垃圾,像是废旧电池等固体废弃物。垃圾中的重金属在雨水的冲刷后,然后随着地表径流流入江河、池塘。或随着地表径流渗入地下。湖县总人口573088人,以每人每年产生0.3t计,每年将产生生活垃圾171926.4t。 1.5生态破坏问题 花亭湖是我县城镇1万多人饮用水源,近年来花亭湖也以她美丽的环境吸引游客前往,是我县罕见的旅游胜地。但随着花亭湖的不断发展,花亭湖周围的钓鱼休闲,湖笼鱼越来越多,特别是湖泊周围居民生活垃圾扔在华亭湖水库周围,污水随机排到湖面排放,对花亭湖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湖泊仍处于水质范围之内,但有一部分指标存在超标现象。花亭湖上游的生态破坏问题突出,例如植被破坏、水质污染严重、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2太湖县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 2.1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近年来,太湖县城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农村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村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失去了生态环境效益。晋熙东齿机械公司、凯林木业、毛巾厂、新城工业园区纺织公司、教育园区附近的化学工业、新城工业园区颜料公司和安庆福润禽业有限公司造成的“三废”污染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近年来县内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严重影响了太湖县的生态环境。 2.2环境教育落后,环境意识普遍欠缺 从总体上看,太湖县的环境教育事业尚不完善,也别是农村,仍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环境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又由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和保护等问题缺乏了解。所以他们没有环境保护意识和怎样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受传统思想影响,小农思想充斥着农民的思想,导致大部分农民只注重眼前利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垃圾任意堆放。 2.3环境法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 太湖县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不够完善,没有针对农村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实施跟进的措施。政策落实不彻底,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形不成长效运行机制。导致县内农村生态环境难以控制和解决的原因有很多,在环保管理人员上,环保管理人员少。很多政府为了当前的经济利益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依法实施相关政策来保护环境。 2.4资金不足,环境保护设施薄弱 由于乡镇企业中一些重污染企业如教育园区附近的化学工业、新城工业园区颜料公司等无法在县城立足,不得不迁往农村,乡镇企业在多数农村周边地区,基础设备简陋,科学技术落后,在污水和资源利用方面,缺乏先进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造纸、化工等一些重污染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大部分直接排入农村水体、大气和土壤。 3太湖县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及治理措施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太湖县的徐桥镇、大石乡等乡镇的文化部门应下乡宣传环保知识,各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校,也要对学生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各个中小学校应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环保的视频或书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破坏农村环境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使其了解到相关环保知识和法律知识,让他们向父母亲戚宣传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各村宣传栏,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保护农村环境的条幅。村干部把保护环境宣传手册发放到户,以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使农民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对自身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可以利用太湖县家园网或太湖县电视台、太湖县广播之声来宣传环保知识。 3.2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药、化肥、农膜污染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资金投入,以形成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率。用最少的农药和化肥生产最优的农产品。根据每个农村的情况,建立合理的农业发展结构,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3.3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农业 太湖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太湖县天华镇天润峰油茶基地的油茶叶色墨绿,发展油茶产业,既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真正的绿色产业。太湖县因地制宜,将油茶、茶叶、蚕桑、畜牧、水产确定为主导产业,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着力打造绿色产业。 3.4加强花亭湖库区保护建设 太湖县环保部门要加大对花亭湖的周边环境监督管理的力度。除了定期加强花亭湖水质检测外,还在水库周边建立水源保护和禁止虾类捕捞标志。开展县域集中饮用水源专项执法检查,保护好饮用水源。监督乡镇实施生态建设,减少环境污染和污染物排放,清理周边环境。对于花亭湖的保护应该按照生态示范县的要求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花亭湖是太湖县内国家AAAA级景区,是安庆市重要的湿地,应该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依法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以增加湿地的面积,严禁毁苇开荒,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多样化生态系统。 3.5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太湖县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各个乡镇企业三废排放的监督和管理,对于排放超标的企业应处以罚款或是关闭。例如,太湖县环保局应加强对全县污水处理厂的监督。对新县城现有东、中、西线污水管网集中进行了再排查,安排专人对三条管线进行了疏通、堵漏,对东线泵站进行了调试。二是太湖县各个乡镇级公安机关应严格按照规定对破坏环境和损坏环保设施的人员予以处罚。 作者:卓静 陈雄 王茜 楼欣远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环境与污染论文: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水处理与污染防治 摘要:在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废水污染是其中不能够被忽视的污染源。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物质运用,并且对实验结束后形成的废水也要进行有效的处理。本文就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形成的废水处理方式进行阐述,并且提出相关的污染防治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废水处理;污染防治 随着我国的经济开发规模逐渐的扩大,国内很多区域的环境情况逐渐恶化,甚至无法对人们的正常生活进行保障。而环境监测站是环保行业中的关键,其能够为环保部门在技术上进行支持。不过在对环境进行监测时,尤其是对水质情况进行检查时会形成大量的废液,若是处理不当反而会对环境形成污染。因此,对环境检查时形成的废水进行处理,并且提出相关的污染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 1环境检测实验室废水处理方式 在环境检测实验室中形成的废水有很多,其中具体有下面三个来源:其一是分析之后形成的废水;其二是分析之后残留的水质样品,尤其是一些污水的样品;其三则是过期的溶液等,例如有些比较容易挥发以及养氧化的溶液等等。依据废水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在环境检测室中形成的废水有重金属、有机废水以及酸碱废水等等。在对其进行处理的时候要根据各自的特质进行。(1)重金属废水。重金属有着极大的毒性,在自然环境中难以代谢,并且容易被生物富集等相关的特征,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处理之后才能够排放。针对重金属含量比较高的废水而言,能运用电解法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中电解法主要是运用直流电实行氧化还原的反应过程,在废水中的污染物还能够在阴极上进行还原,经由高价有毒金属还原成为低价的有毒金属。根据实际情况显示,运用电解法的方式对含锘废水进行处理,其去除率约在98%左右,效率十分高。不过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是化学沉淀的方式。与电解法相比,化学沉淀有着更加经济以及操作简单的特点。其工作原理是经过化学反应让废水中溶解状态的重金属转换成为不溶于水的化合物,经过过滤以及分离自后让沉淀物消除。(2)酸碱废水与有机废水的处理方式。酸碱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其对建筑物以及金属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其还会对土壤形成板结以及盐碱化,从而致使农作物减少产量,若是直接流入河水与湖泊中会对水中的生物形成影响。这种废水在处理上时通常是运用大量的水对其进行稀释,在处理之后就能够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有机废水有污染范围很广,其形成的危害十分大,没有经过处理的有机废水在排放时会形成十分严重的污染。有些有机废水能够运用蒸馏以及干燥的方式进行回收利用,例如氯仿以及四氯化碳废液,而对一些无法进行回收或是回收成本比较高的有机废水就能够运用各种新的处理方式进行。在实验室中运用Fenton试剂对有机废水进行处理,其速度十分快并且效率也很高。在酸性条件之下的H2O2在Fe(II)的作用下能够把废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而Fenton试剂基本上能够对能够全部的有机物进行氧化,从而有效达到处理的目的。 2环境检测室中废水的污染防治措施 实验室的废水排放一直是重点污染源头,在对实验室废水进行防治时,其最为关键的是要使其符合相关的排放标准。而很多的环境监测站总是出现一边检测一边污染的现象,这样就和监测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必须要增强环境检测室的废水污染防治措施。(1)增强废水污染源的控制工作。在对废水污染进行防治的时候,其中最为基本的是对废水污染源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减少废水形成污染的程度,让环境检测试验能够更加绿色化。在对废水污染源头进行控制时要做到下面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实验中运用到的化学试剂信息改善,尽量选用一些含毒性成分低以及无污染的化学试剂,以此提供良性的实验场所。其二是建设区域性的化学试剂调整网,把每个实验室的技术结合一体,经过试剂调度网络构建出危害性低,用量少以及不会轻易挥发的化学试剂,并且运用其他有效的方式,让每个实验室中的资源能够相互共享。(2)控制废水的排放。在对实验室废水源头进行控制之后,对废水的排放也要进行控制。因为每个实验室中的相关设备与技术上不同,在对废水源头进行控制时无法确保没有失误。所以,在对废水进行排放方面进行控制也一样重要。其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环境检测试验要为化学分析试验选用一些污染少的试验方案,在废水根本上进行控制,例如在对含有酸碱性的物质进行化学实验时,能够在检测出其废液中的PH值之后,运用废酸以及废碱进行综合调整,让调整之后的废水符合利用污染防治措施的要求。其二是环境检测实验时需要对实验中的采样量进行控制,让化学实验之后的废液能够符合废物利用的相关标准。其三则是实验室要依据管理环境的相关标准,对近期中不会被使用到的化学试剂购买量进行控制,以免化学试剂在存储时出现变质,从而对实验结果性影响。 3结语 在进行环境检测时,由于对物质进行各种化学实验而形成的一些废水,其对环境有着一定程度的污染。对其中的有害废水进行处理时要依据其特征进行,同时还要在控制源头以及排放方面做好相应的污染防治工作,以此推动实验室能够更加绿色化发展。 作者:李玉予 单位: 广州市海珠区环境监测站 环境与污染论文: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方案 摘要:在我国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发挥环境工程的重要作用,如何控制有害气体污染源,如何提高我们的空气质量,这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然后提出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案,希望能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治理 0前言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始终伴随着大气污染问题,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6年我国多次爆发大规模的雾霾天气,特别是12月份,全国有17个省市区受影响,七分之一的国土被雾霾笼罩。大规模的大气污染问题,给我国的环保工程敲响了警钟,如何改变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如何推动我国环保工程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个环保人艰巨的使命。 1我国的大气污染 1.1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对生态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污染成分包括CO、CO2、SO2、萜烯类碳氢化合物、硫酸盐、亚硫酸盐等,主要的污染物包括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污染源包括风砂、生活燃煤、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会对自然造成严重的伤害。首先是对人身体的伤害,受污染的空气进入到人体,会引发呼吸类疾病,引发慢性中毒或癌变。其次是对地球生物的危害,大气污染会带来极端恶劣天气,如酸雨灾害,污染植被和水源,造成动植物死亡。最后是造成臭氧空洞,臭氧在大气中的减少,会增强紫外线的强度,紫外线会杀伤细胞,很容易引发皮肤癌。 1.2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分别是工业大气污染和生活大气污染。在城市当中,大中型的工业园区是污染的聚集地,如化工厂、钢铁厂、制药厂等,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有毒物质。生活大气污染包括我们平常开车拍排放的尾气,做饭时产生的油烟,冬季供暖时大量的燃煤,这些都是重要的污染源。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大城市对大气污染的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正在向中小城市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城市的汽车数量、工厂数量和房地产开发都在猛烈增长,这给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案 2.1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 当前,大气污染治理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工程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经济发展而牺牲环保工程,而是应该让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实行领导负责制,对不能完成任务的管理者加以处罚,使环保事业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另外,应当赋予环保部门实权,保障治理方案能够切实落实。 2.2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管理 首先,要对管辖区域的企业废气情况进行细致的摸排,对废气处理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对废气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或者直接关闭,保障环境工程的顺利推进。其次,要合理使用能源。对于一些烧煤炭的企业,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清洁能源替代,如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等,有效控制污染气体的排放。然后,对于冬季供暖的煤炭使用,锅炉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应在处理后再排放,将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尽量降到最低程度。最后,应优化产业结构,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改进传统的生产模式,积极创新,使我国的环保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2.3加强汽车尾气治理 据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9亿辆。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汽车尾气排放到我们呼吸的空气当中,减少和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对城市内的所有进行科学、严格、规范的检测,一旦发现超标车辆,给予严格的处罚。另一方面要加强机动车燃料管理工作,加大对燃油公司的监察力度,使其生产出的每一辆车都能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从根源上减少尾气的排放。2.4加强绿化造林工作环境工程一方面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管控,另一方面要加强大气污染的预防,只有两方面同时做好,环境工程才能健康快速发展。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利用树木来降低风速、沉坠灰尘和吸附粉尘,同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以此来净化空气。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工业区与居民区要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也要建立起大量绿化带,减少空气污染对居民所造成的伤害。 3结论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如果不加强环境工程的实施力度,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要提高管理力度,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心,个人要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通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我们的空气质量,使我们都能生活在一片干净湛蓝的天空之下。 环境与污染论文: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特征与治理 摘要: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挑战,畜牧业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坚持社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集中精力治理畜牧业养殖中的环境污染。本文主要从畜牧业养殖工作中环境污染的特征出发,从而探究出有效的治理措施,为畜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关键词:畜牧业;养殖;环境污染;特征;治理 1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特征 1.1化学污染 畜牧养殖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化学饲料,但是一般畜禽对于蛋白质的利用率都比较低,饲料中含有的氨、磷都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氨和磷挥发到大气中会增加大气的氨含量,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养殖户将畜禽粪便用于农作物生长,会增加土壤中的氨、磷含量,造成土壤污染,再通过土壤冲刷和渗透作用对地下水形成污染,人们生活中使用地下水,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1]。所以,在畜牧业养殖过程中,饲料中的氨、磷含量会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1.2自污染 畜牧业养殖过程中,自身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是因为畜禽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便,粪便中含有很多会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的物质,如果没有对这些粪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就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会对周围居民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2]。畜禽长期处于低度氨环境中,随意焚烧畜禽粪便会污染空气质量,甚至可能引发火灾,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2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因素 2.1缺乏环保意识 目前,大部分畜牧业养殖户还未意识到畜禽养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认为工业和生活才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关键性因素。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没有对养殖场进行合理布局,也没有配置相应的畜禽粪便池,粪便直接输送到种植业中,通过土壤和挥发对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了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情况出现。 2.2资金投入力度比较低 在我国大部分小规模养殖户都是贫穷农民,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一般采用的露天养殖,缺乏科学的管理规范,随意性比较强,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2.3养殖模式转变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养殖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造成大量粪便累计,粪便不能及时用于农作物生长中,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频繁出现在生活中,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提高畜禽的成活率,会使用这些药品防治疾病的出现,促使畜禽快速成长,药物残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对人畜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3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治理 3.1提高环保意识 当前,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目标,就必须使养殖户认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合理布置养殖场的布局,加强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联系,及时将畜禽粪便投放到农作物生长中,避免粪便大量积累,在挥发作用和渗透作用下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通过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要使更多贫穷的农民富起来,可以鼓励农民小规模养殖畜禽,但是,也要树立环保意识,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配置相应的粪便处理池,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帮助养殖户解决畜禽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基础社会建设不齐全的养殖户,应该督促其快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3],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畜牧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3.3养殖方式转变中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在畜牧养殖业转变发展方向的时候,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畜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就必须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联系起来,使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可以技术投放到农作物生长中,一方面,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另一方面,避免畜禽粪便堆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最后,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主要是因为这些药品会对人畜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药品残渣也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作者:蒲文娟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农业服务中心 环境与污染论文: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与保护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经历了粗放式发展。在社会经济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环境的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境地,尤其是水环境污染严重。在农村地区,随着产业升级和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农村水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现状;保护措施 1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1.1地表水污染 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地表水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调研、走访,经过分析、整合、总结最后的数据表明:目前我们国家地表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各类湖泊、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不同省份或不同地区的土壤地质、温度湿度、周围环境等有所差别,因此,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和种类也不相同。农村地区地表水常见的情况是重金属超标、激素超标和抗生素超标,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威胁。 1.2地下水污染 除了对地表水的勘查外,相关部门对我国农村地下水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调研,最终权威部门给社会和群众提供了最直观的数据,这些数据清楚地说明了我国农村地下水存在以下的问题:(1)达到国家标准的地下水总量非常低,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不达3%;(2)质量达到可直接提供给人类饮用的水量和供农业灌溉的水量不及25%;(3)总体质量上,我国地下水的近60%为最低质量。这些问题说明了我国农村地下水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也警示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3水源污染 在我国农村,除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问题外,水源的污染也是不能忽略的,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饮用水和农业生产所需用水的水质、水量均处于标准线以下,尤其是水源污染严重。这也是农村地区癌症高发,农作物减产、死亡的直接原因。 2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饲养鸡鸭等生禽。 在众多污染物或有害物中,有较大一部分是饲养鸡、鸭等生禽而产生的尿液和粪便,这些垃圾都没有进行任何的处理和过滤等,就直接排放到土壤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不仅影响环境,对群众的用水和农业灌溉等也都有影响。 2.2化学试剂的使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对农作物进行培养或杀虫等工作中,无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因我国的农业土地面积较大,种植农作物种类数量繁多,故而,化学试剂造成的污染不容小觑。 2.3生活垃圾。 我国人口众多,农民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农民自己产生的生活垃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垃圾来源。农村的相关设施不健全,比如垃圾降解处理、污水过滤缺乏等,这些使得生活垃圾也成为污染源之一。 2.4企业废水。 目前我们国家为了发展农村经济,都在大力扶持农村或乡镇的企业和工厂,随着产量的增加,废水的产出也在与日俱增,由于人们的意识不到位,环保观念不强,相关领导不重视,相关部门不严格执法,使这些废水被直接排出,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3农村水环境保护措施 3.1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正如上面所论证的,现在存在的问题较严重,已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以及群众的关注,这要求我们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政策来处理和解决。解决问题要从污染物和有害物的排放处开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搭建管道结构,集中解决污染物和有害物;(2)制定相关制度,规范群众生活垃圾的置放。 3.2农村水治理技术的应用 由于地区、省份和农民所处环境的不同,使得在污染物和有害物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存在不同困难,要求相关部门就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解决。针对不同的有害物、不同的污染程度,来实施不同的处理,采用科学、合理、符合当地情形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 3.3加强管理、增强保护水环境意识 要保护水环境不受污染,除了合理控制和技术的应用,还有两点也很重要,(1)群众的环保意识。只有从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这个意识,才会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行为。这一点要通过组织教育、宣传讲解、举例阐述等方法来向大家说明,并引领他们的思想进行转变,要让他们意识到污染物和有害物处理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以及对于水资源保护的义不容辞,人人有责。在思想上的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的积累,相关部门也要组织学习小组,进行相关的实践学习,包括理论应用和技术操作,可以带领农民到示范村进行考察和学习,多交流,学习经验。(2)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的监管。废水处理结构搭建起来后,对于污染物和有害物处理的技术、方式、流程等,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都要有相关的规章以及大家认可的一些人负责和监管。 4结语 纵观全文,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的污染物和有害物对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引发国家、社会、相关部门、领导和群众的关注和重视,使得对污染物和有害物的处理以及环保方面的重要性理解得更加深入,因此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理解到位,更要用实际行动来处理、来维护这件事情,使其得以解决。 作者:王丽萍 李心海 单位:山西省忻州市污水处理厂 山西省忻州市污水处理厂
教师职称论文:最新教师职称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小组合作探究逐渐显示出了它的优势,成为课堂建设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学习 小组建设 课堂上的小组学习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告诉教育者,一定要等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才给予启示,让学生在思考中完善自己,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标强调新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天赋,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组学习是新课改下催生出来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它重点体现的是减少老师的干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在课堂上,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与人交往上,小组学习也会发挥重要作用。在小组建设上,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多样性、独特性,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的强弱,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小组,保证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实现能力互补,平衡小组间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一般来讲,小组人数以六人为宜,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带领小组端正学习态度,随时向老师反映组内的学习状况,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组员要有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 当小组建设初具雏形,我们要做的第二步便是对组内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上,能够真正有所收获,真正做到学习方式的革新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五会”:第一,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公正的评价;第二,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第三,积极发言,表明自己的意见,修正他人的观点;第四,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第五,学会组织,组织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小组学习的又一必要条件,就是导学案,老师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要十分注重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以这样说,小组学习是否成功,导学案的问题设置起到关键性作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真正做到对思维的训练。从新课程目标来看,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课堂学习来看,问题是使课堂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因此,问题是关键性的一步,在此环节上,一定要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源于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真正达到能促进学生思考并取得进步的目的。 在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中,课堂上应该有动也有静,动就是讨论和交流,静就是思考和消化。一堂课不可能随时都在讨论问题,不可能随时都在提出问题,老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应该做到把握时机进行探究,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老师应该在怎样的情况下抛出问题,实现合作探究呢?第一,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及时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这时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说出各自的看法,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识的效果,使学生都能顺利学习新知识。第二,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进行合作学习。在教材中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动脑,来发现、探究总结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组织合作学习明确分工,集思广益,挖掘集体潜能。第三,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在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在加上老师点拨,会使学生的思路茅塞顿开。第四,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进行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现象,只要善于抓住学生普遍性的错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说明自己观点,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就能使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第五,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合作学习。“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有了学习,就应该有评价,不能让小组学习的意义架空,学习的后期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性评价,强调在学习评价中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参与者,突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对此,我们可以针对评价机制给出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个蓝本,而评价机制应该细化、量化,以达到真正对学生能力的反馈。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我们可以给出一个量化考核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集思广益,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进行客观公正且有效的评价。教师评价可以分为课堂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老师应该做到善于发现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并及时进行指导和点拨,给予补充或者启发性的建议,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阶段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的一个重要过程,通常通过阶段性考试进行来进行评价,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过关,能否顺利进行下一阶段学习。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必须走的一条课堂探究之路,它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不断探索高效地学习方法,真正做到转变学习方式,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教师职称论文:小学教师职称论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单纯的培养学习的尖子而不及其余吗?教师的职责是教书,但怎样理解这教书的含义呢?是不是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呢?常常有这样的学生,它是一个学习尖子,同时又是一个极端狭隘、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学生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吗?也常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十三四岁就奇装异服,说话油里油气,一股社会小混混气,哪像学生?也更时常听到有家长抱怨,孩子无论怎么说好说坏,甚至打骂,就是不想学,真拿他没办法。 这些现象不得不使我们同时想到“品德素养”这四个字。其中固然有社会的影响,可最主要的责任在于谁呢?我认为在于教育上的忽视,或者说是不重视,再说社会的坏习气归根结底还不都在于教育的不足?因为每个人走上社会都要经过学校这道门。 一个国家品德高尚的人越多,社会秩序便越来越稳定,生产工作便越来越高,设想一下,我们各行各业的人如果都像雷锋,王进喜那样,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很快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遗憾的是我们具备这样品德的人不多,许多好人不得不消耗许多精力去抵御那些心术不正的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对这个“真”有了更多的理解。它不仅是知识领域的真知,更是社会生活领域的真品行,真情义。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真品行,真情义他才能去探寻真知,才能把真知化为对社会人生有用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教书必须育人。 教师如果只管教书不育人,这书是不可能教好的。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可塑期,他们的思想还没定型,极容易接受教育。如果我们的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让学生的思想像灌木丛似的随意成长、发展,一旦不良思想侵入,就会贻害终身。 我是个语文教师,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念告诉我,教书与育人是两个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方面。如在教学《搭石》时可以从文章质朴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中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就像“搭石”一样在默默无闻中凸现。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又能使学生感受到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掌握事物的特征,文章的结构,说明的方法时,补充世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重要性。 请看下面《将心比心》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从奶奶去商店买东西时遇到阿姨帮她开门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阿姨是个助人为乐的人。 师:当时阿姨是怎么想的呢? 生2:阿姨希望她的妈妈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也有人为她开门。 师:是的,在我陪母亲去医院输液时遇到了什么事?我当时是怎么想的?母亲又是怎么做的? 生3:年轻的护士不熟练,第三次才把针扎成功。 生4:我当时真的想抱怨几句。 生5:母亲没有怪护士,而是鼓励她,让她继续扎。 师:母亲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生6:母亲希望女儿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也有人这样鼓励她。 师:孩子们,面对他人的不满和误解的时候,我们更要进行将心比心地思考,用一种宽容的心去理解关爱他人。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道理。 事实上经典的文章中,无不蕴含着做人的深刻道理。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在传授经典的同时,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文章中的人格魅力,在孩子们心里从小就种下善良的种子。 如果说在课堂上读懂课文的同时,传送对思想素质的教育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学生平时的“行”就是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言”。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的正确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比如,从学生进校门那天开始我们就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而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每周一进行的升旗仪式来培养学生形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升国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满怀着热爱祖国心情,佩戴红领巾,庄严站立,敬好队礼,唱好国歌,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孤寡老人家帮忙料理家务;写一份倡议书,宣传环保;同学之间一次真诚的相助;邻里之间和睦的相处;口语交际课时一次次友好、热情、文明的交流等。这些看似小事,可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次次心灵的净化。 除此之外,老师平日里的言行举止,也是学生关注模仿的对象。“为人师表”,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首先教师自己的灵魂应该是纯净的。应淡化自己对名利的追求,应拂去自私的灰尘,应把自己的眼光放在孩子的未来。 一次复习课上,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复习方法很重要,你们应该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并把自己的好方法告诉别人,也可以和兄弟班的同学相互探讨。”几天后,就有同学抱怨说:“老师,他们不愿和我交流,说是他们的老师说的,不要把复习资料给别班的同学看见了。”我听了有些愕然,在嘲笑自己太天真的同时,内心不免也感到悲哀。也许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好坏的标准了吧。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也许会让一些 人不得不去耍一些心计,可我们是老师呀。社会赋予我们这个神圣的使命,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放下暂时的名利!殊不知,看似轻巧的一句话,看似维护班集体利益的一句话,会给学生造成什么影响!自私、狭隘、班派,一系列的恶劣品质就会从此诞生,会思想的学生会想到自己的好方法不能介绍给别人,或者会想到这个老师很自私,不值得尊重……是啊,我们为什么不把眼光看得远一些呢?从学校的角度看,我们在同一个乡,同一个县,同一个市……我们需要团结,而团结也是一种素质,一种我们教育者必须教给学生的一种素质!总之,作为教师,我觉得如果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多教出一个好人,或者让矛盾的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就算是不枉此生。如果能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少一个坏人,或让某人的思想少一点假、恶、丑的成分,同样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贡献。当然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我们全国数百万的教师都能这样想,这样做,把教书育人融为一体,那么我们作用可就大了。教师不可能给学生以地位、名誉和金钱,但却可以给学生比这一切更宝贵的东西——一把通往知识大门的钥匙,和正确的人生观,给他们提供真善美的精神食粮,给他们指示“扬尧舜、抑桀纣”之路,这样学生们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经受多少磨难,都能够正确对待,并且开朗乐观、问心无愧,幸福快乐。这才是符合学生利益的财富,这才是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最可贵的财产。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教师职称论文:双师型教师职称论文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机构的主体性质 根据《教育部职称评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导全国高等学校职务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应在各地职称改革工作小组领导下进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在本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所属高等学校某些专业的特殊需要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可设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所属高等学校的某些专业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的直接依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分为四级体制:第一,国家教委负责总体指导;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各地的评审政策;第三,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专门的高等学校职务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本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审;第四,具备一定条件的高职院校成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本校教师的相关职称评审工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中,第一步是由学院按一定名额比例,学校组织职称评审委员会对本校教师的职称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报省职称评审行政部门审核,最后由省教育厅职称评审行政部门进行职称授予。这里先分析一下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这一职称评审主体的问题,如果其权力来源是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那么其评审主体就是行政主体,其行使的就是行政权,职称评定就是行政职能的完全实施过程。由于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主体性质是自治团体组织,但实际上是直接受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和指导的。这里的委托行为实际意义就是行政授权行为,正是中国的这种特殊性才是造成法律混乱运用的根源。但是从法律上认定这种评审委员会评审主体的权力来源,不难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是实际意义上行政主体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那么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评审部门或评审委员会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更明确的就是行政行为。教师职称的评定实质就是明确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它不是第三方组织或高校自治团体对教师资质的一种认定。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属性分析 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要根据职称评定行为的整个评审过程和这个过程中评审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鉴定。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属性 从各级职称名额的确定、评审申报条件,被评审“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学院行政人员对被评审人员相关材料的审查、评审专家学科结构构成、学术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程序,学校中级评委、高级评委的民主投票权、最后院务会对选出人员的确定、合格人员上报省教育厅评定、职称授予和认定。这一系列流程都是严格按照省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给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条例来操作的,其实质是高职院校行政部门代表省教育厅行使行政管理权,行使的是一种行政法规、规章授予的权力。有明确的授权机关、授权方式和授权范围,脱离了指导的属性。评审主体做出的是明确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象是“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国家统治层自上而下的管理行为,具有公共管理性,其性质是一种行政公务。行政主体依评审条例或省级会议精神将其行政意志通过语言、网站公告、文字、符号等具体的行动来告知相对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一旦取得相对应的职称,一旦授予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因此判定获取职称的这一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职称评审的性质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结果属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结束后,评审结果都会按时地公示,授予相应的职称聘书,因而具有因教育部门授予而产生与此对应的授权、行为能力和与职称相对应的相关待遇。该教师在高职院校工作中其工作行为都与其职称的高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因行政部门授予的职称具有证明力,是整个教师群体中明显的身份认知。如果教师在职称行为受侵害时受国家教育行政权力保护,同样职称一旦授予,该教师也承担义务,服从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部门对其与职称有关的行为的管理,职称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职称的变更或消灭都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因此判定这获取职称的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 三、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教师权利保障实现的因素 (一)法律受案范围的不明确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受案范围分析,那么哪些纠纷属于这类纠纷?在这里从“双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高职院校”三个关键词方向来界定。也就是只有同时符合这三方面的纠纷才是研究的受案范围。界定厘清哪些纠纷是属于“双师型”教师被侵权的行为类别可以节约法律成本,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二)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 法律适用方面上,宪法、教师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中都有涉及对教师权力的维护,但具体可依据的相应法条缺失,试用准则模糊、混乱。例如《教师法》和相关规定,教师权益遭到侵害后其法律救济途径只有申诉和仲裁两种,但《教师法》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构做出明确规定,教育部也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关—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明确规定,当教师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其申诉、仲裁、行政争议和行政诉讼等维权途径不畅通。 (三)现有维权的方式滞后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具有自身特殊性,这里包括“双师”身份的认同,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独特性,要求此类教师职称评定时要有专门的适用标准,既要在同专业“双师型”教师之间评定时有区别,又要在全校的各专业教师职称评定时有其合适的区分标准。“双师型”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属于新事物,教师职称评定中由于评定条例自身的落后、维权途径的单一滞后,都给“双师型”教师遇到不公正待遇时的维权设置了障碍,因此这些新问题需要救济途径、救济方法和评定规则能够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四)科学救济程序设计的缺失 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混乱。在横向程序上,由于对教师权利保障的救济途径具体权限的划定不清,具体法律适用不清等原因,造成申诉、仲裁、诉讼等救济程序设置的现行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时的受理、调查、答辩等事项时,缺乏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实践中,教育行政系统内部救济仍然多采用行政方式,对事件的调查粗糙,不公开进行,对教师申诉的处理往往掺杂领导的个人感情和主观判断。另外,对提起申诉控告的缘由,受理机关、时限要求、处理结果的送达和执行等,具体事宜也仍未制定出明确的单项法规或相应的实施细则。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受理申诉或控告后,由于缺乏受理、审理、申诉、答辩、调查、处理的严格程序,势必存在随意性,难以保障教师的申辩权利。而且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过程中,教师和被申诉机构完全是“背靠背”。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受理纠纷,实施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救济的程序设计 (一)明确受案范围 在此要解决纠纷的类型是针对“双师型”教师这一主体的,所以要明确“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类型,也就是受案范围。 1.“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程序性类型纠纷 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对评审的资格审核程序不满;评审委员会组建的专家组成员构成制度不合理;利益相关评审专家、服务人员回避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和提出异议制度;评审程序中出现选票公布程序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对科研成果评判送审程序不透明、不科学;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条件与其他教师项目没有评审制度上的明确区分;不同学科评审程序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参与评审专家专业资质不够或不同学科专家比例不科学;公示时间没有按规定执行;选票制度不科学造成人为操作可能;对同等情况下教师的评审硬件提出特殊苛刻的要求,超出规定以外;变相限制教师的申报职称人数;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申报名额比例分配不科学;高职院校学院内部评审程序未经教代会审议通过的,直接由行政部门以发文形式确定等。 2.“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实体性类型纠纷 “双师型”教师发表的核心论文、非核心论文、论文影响因子等有关论文评价认定引起的纠纷;学校设置门槛限制“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分配的比例不科学;“双师型”教师年终考核、学期考核引起的纠纷;对不同国家机构组织的奖项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有关出版专著、合著、创作作品、专利、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等级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进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时所产出成果的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院级教科研项目及课题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不同系部”双师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等级引起的纠纷;学术报告水平层次认定引起的纠纷;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级评定引起的纠纷;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年度和考核优秀评定中不公引起的纠纷;教师带学生参赛不同等级的成绩评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教师做访问工程师、指导社团数量的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 (二)程序设计 1.申诉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申诉制度。设置申诉救济渠道、申诉委员会的建立和制定申诉程序,并在学院的教代会上审议、通过,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这个通道常规化、合理化。当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纠纷存在,可以依程序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在教师申诉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上,应明确各部分人员的比例,保证教师代表数量、由教师代表提名相关专业的异校“双师型”评审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人员监督,确保纠纷解决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重视校内申诉制度的具体程序性规定,在有效的信息平台上明确申诉程序的详细步骤、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细化各个程序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纠纷当事人向教育行政机构的申诉。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应该设立相对应的受理部门和处理机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都设有这样的部门,但是不乏存在公正受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受理部门和人员与高职院校是否存在利益关系的问题,领导和领导之间是否有默契,因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和运行也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指导,两者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受理程序科学设置,公开、透明和回避利益方就显得相当重要。因此建议现有的机构的人员设置应选择第三方辅助机构构成,应该从教育行政各部门抽掉各负责人与本地区或异地相关专业的教育专家共同组建,对纠纷进行民主合议,全程采用公开旁听制度。这里为了维持解决纠纷成本,纠纷提起人应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且将保证金制度化。 2.行政复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复议法中的“行政机关”这一主体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高职院校是由国家和法律授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或公共管理权力,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具有行政主体资格。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带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高职院校享有授权执法主体资格,在法律上处于行政主体地位。因此,当“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权利受到学校有关行政裁定行为侵犯时,可依法向学校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请求撤销行政裁定或重新裁定等,这也是解决纠纷的一条有效出路。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范围包括,教师的申诉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行政裁定不公正、行政程序有问题的纠纷和申诉机关已经进行了处理但教师仍对处理结果不满的案件等。 3.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 作为最终救济方式的设计,采用了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的方式,即无论行政相对方采用了哪种方式都是对此最终的裁定。 第一,仲裁是仲裁机关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或有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以第三者身份进行调解,做出判定或者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应该是解决职称评审类纠纷的首选,职称评审要求的专业比较强,涉及方面多,中国教育方面的法官也是稀缺资源,仲裁的优势在于其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能独立、公正、迅速地解决争议。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建议组建教育仲裁组织,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具有自主性、非营利性、非官方性质。其运营的方式通过供应政府教育行政机关教育仲裁服务、机构自身向高校等相关市场需要者提供服务以及通过社会或企业募捐、赞助等方式来维持运营。做到财务和服务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双师型”教师在进行职称评定向该组织申请仲裁时要缴纳一定金额的保障金,防止发生乱申述、无理申诉等现象。在非营利性组织建立纠纷专家库制度,每次处理纠纷时都给予相应的经济费用和根据每次纠纷解决的情况建立解决纠纷专家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透明的监督体系,相关专家一经被举报,情况属实便追究其法律责任并终身不得采用。同时在这个仲裁委员会中要建立一个辅助机构,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中立的。人员构成应该由两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同级别教育行政机关的代表,起到监督仲裁作用;第二部分,是各学科的同行专家组成。起到对相关专业性仲裁提出专业指导意见的作用。仲裁专家和工作人员应实行回避制度,以保证仲裁的公平、公正。仲裁委员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民主合议迅速处理纠纷;当教师未能或不愿通过申诉解决纠纷时,可以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进行选择,除非有法定的事由,本次仲裁是一裁终局。 第二,司法救济制度。 将调解制度作为司法救济的前置程序,如果调解无效就按案件的性质进入正常的诉讼程序。针对“双师型”教师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形,司法救济在法律层面上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依照《宪法》《行政诉讼法》《劳动法》《教师法》《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来作为纠纷适用法律法源提起维权诉讼。特别指明“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针对高校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如果只是不合理,而不违法的话”,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并且还必须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对于抽象的行政行为,比如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其性质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法院也不予受理。 作者:温丙帅孙建波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军体部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 教师职称论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与岗位设置有机融合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一)重点:盘活存量,制定规则,阳光评聘 1.盘活存量是指在深入调查摸底、情况明了的情况下,对现有岗位设置总量进行盘点,把岗位由相对充裕的区域、单位或学科向相对紧缺的地方倾斜,使之总量再平衡,起到自主调节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基础。 2.制定规则是指在吃透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规范、有效的并与岗位设置相辅相成的评聘规则,包括过去已取得职称但尚未得到相应聘岗人员的过渡办法和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合二为一的评聘实施方案。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核心。 3.阳光评聘是指中小学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评聘过程中必须做到“五坚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坚持与中小学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保障。 (二)难点:统一认识,稳步推进 1.统一认识。 无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还是岗位设置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与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由于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国家允许在政策大原则下,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因此结果会因地、因事、因人、因时而异,如果在评聘过程中两者没有做到宣传到位、规范有序、阳光操作,老师们要真正理解国家政策设计初衷、统一认识并非易事。统一认识是两者有机融合的前提。 2.稳步推进。 无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还是岗位设置,全国各地推进时间和力度因地而异,这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如此,既得利益群体和未得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因此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何时推进、如何推进、力度多大等都直接影响到评聘工作的推进和教师队伍的稳定。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关键。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有机融合的思考 (一)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竞聘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从鼓励教师主动从教、专心从教、专业从教、终生从教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与岗位竞聘工作。 (二)必须摸清底数,盘活存量。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根据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摸清两个底数,一是本单位(系统、地区)专业技术岗位核准和使用情况,特别是岗位空缺情况;二是本单位(系统、地区)申报计划申报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情况。原则上本单位的岗位空缺情况与申报职称人员通过情况要大体一致,也就是要做到评聘有机融合。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采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调整职称评审通过率等有效办法,最大限度用好、用足、用活现有岗位资源,优化队伍结构,妥善解决职称评聘矛盾。 (三)必须吃透精神,制定规则。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根据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制定岗位竞聘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竞聘对象、具体竞聘岗位及数量、占空岗比例、竞聘条件、量化评价标准和方法程序、组织领导和具体要求等。 (四)必须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全校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同时按程序报批。另外,在全面组织实施前,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系统进行试点,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稳步推进,切忌一刀切。 (五)必须阳光评聘,全程监督。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做到阳光评聘、全程监督,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保持中小学职称评审政策连续性,切实搞好评聘衔接,保证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保证教学秩序正常。必须强化监督,建立上下监督、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机制,保证政策执行不变形走样,评聘结果权威公信。 作者:谢智福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育局 教师职称论文:高职评审误区下的教师职称论文 1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职务的内涵比较 长期以来,有很多人混淆了“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职务”的概念。正确的理解是:“专业技术职称”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学识、能力、成就和贡献的等级标志。职称要通过专业评审组织评审或者考试取得,只能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聘的参考依据,只有聘任以后才能享受相应待遇。“专业技术职务”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职期限,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职称”是一种称谓,一旦授予,终身享有,属人才评价机制范畴;职务是根据工作任务需要而设定的职位,是要求一个人承担的责任,属人才使用机制范畴。 2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的主要误区 2.1职称评审工作的误区 在我国,高职教育属于高中后教育,是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评审组织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政策导向方面,例如湖北省,到2013年为止高职院校教师在评审教授时仍然是依据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一刀切、一把尺子”的标准,并与普通高校教师混和评审;有的省份虽然也出台了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文件,但基本上还是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套用版,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具体实施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也普遍存在“四重四轻”的误区。 2.1.1重科学研究,轻教育教学 目前,各省市组织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教师的论文数量、主持科研项目都有硬件指标要求,却对教学工作中讲授课程门数、总教学时数有下限要求,反而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服务育人等要素缺乏足够的科学考查和评价。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最后被演变为以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的多少来论英雄,这种评审机制往往导致对从企业引进的高技能型人才因科研成果较弱而难以晋升职称,而那些无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却凭着科研优势而顺利晋升职称。并且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教育教学业绩突出者大多没有相应的优先条件,反而一些教学质量不佳、育人成绩平平的老师,凭借较强的科研业绩顺利评上了职称。因此,许多教师为了达到评审的要求,主要精力用来报课题、写论文,而在教学上却敷衍了事,得过且过。长此下去,严重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1.2重理论提高,轻技能提升 在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中,过分强调学术理论的提高,而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与实际运用的定性定量考核评价。评审导向的偏差,使许多高职教师为了职称晋升,热衷于理论研究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宏观理论研究,忽略甚至放弃了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升,这显然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2.1.3重成果数量,轻成果质量 目前职称评审体系侧重于科研成果的数量,主要考核教师的科研项目、论文和论著的数量等指标,而对这些成果的质量尤其是学术价值、应用效果则考虑得较少。这种片面注重成果数量的导向,使得教师的论文选题、科研立项远离教育教学改革所需,也与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相去甚远。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尽管成果总量增多,但实际应用效果较少,且原创性成果较少,甚至还滋生了剽窃他人成果、花钱请人发论文等学术腐败现象,“为职称搞科研,为评审编论文”,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职称评审的初衷。 2.1.4重业务素质,轻师德修养 教师首先要“传道”,而后“授业、解惑”。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决定了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然而,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等业务素质,而对教师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及教书育人等师德考核没有硬性指标,缺乏对师德修养这一关键前提的科学合理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肯定有负一名合格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 2.2职务聘任工作的误区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离岗位设置管理和聘任制改革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四重四轻”的误区。 2.2.1重评聘合一,轻评聘分开 由于受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将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与职务聘任实际上合二为一,教师只要评上职称,不管岗位是否需要就可聘上职务,工资待遇及相应的福利就得到提升及兑现。职务、职称不分,评职称变成了评待遇。这种“评聘合一”的管理模式,教师往往重视职称评审,即评职称之前积极钻研,而一旦取得相应资格并被高校聘任、享受相应待遇后,则失去原有工作热情和动力,这不仅影响了择优用人竞争机制的形成,也影响进人用人的约束机制的实施。而实行“评聘分开”则有利于按职务职称的不同特点,从评价和使用两个不同方面对专业人才进行科学管理,实现人才评价社会化和单位聘用科学化,在聘用中推行竞争上岗,强化了竞争机制,打破了专业技术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和能上不能下的僵化局面。 2.2.2重初始聘任,轻聘后考核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师职务初始聘任时还是比较慎重,能够按照核定的职数、规定的程序予以聘任,但实施职务聘任后却忽视对受聘人员的聘第1期郑柏松: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的误区与对策期管理和聘后考核,有的高职院校虽然也制定了聘后考核办法,但多数只停留纸质文件里,考核流于形式,教师取得任职资格被聘任后是否完成了岗位职责任务,却很少问津。许多教师聘上高级职务后,便产生“高职到手,革命到头”的懈怠思想,安于现状吃老本,勉强应付教学科研工作,这种现象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2.2.3重资历身份,轻业绩贡献 在事业单位推行岗位设置管理以前,甚至在2010年高校首次进行岗位设置时,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师高级职务聘任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受聘人职称取得年限和工作年限,其次考虑受聘人的业绩贡献。这种机制使中青年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严重受挫,一些学有所长、工作能力强的教师,要么被同化为熬年头挨日子的平庸教师,要么感到没有前途、找不到事业的支点而离职跳槽。 2.2.4重一聘终身,轻动态管理 严格意义的职务聘任应该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的聘任期限、严肃的履职考核,有高聘也有低聘,有续聘也有解聘,实行动态管理。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的现象。教师聘上相应职务后,只要不犯大错误,很少有低聘和解聘的,一聘定终身,人为地造成教师“资格评审前拼命一时,职务聘任后消遣一世”,聘任合同书成了一纸空文,这些弊端从根本上背离了聘任制的初衷,无法实现择优而聘,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3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的对策 3.1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 3.1.1理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体制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两类学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区别,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应用人才,不是培养研究型和理论型的学术人才,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要理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体制,具体工作要把握“四性”:一是评审条件的科学性。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不能直接套用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二是评委组成的合理性。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专家要尽量邀请高职院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参加,这样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业绩评价更具有针对性;三是评审过程的透明性。坚持“五公开一监督”,即“评审政策公开、评审程序公开、评审对象公开、个人业绩材料公开,评审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探讨“信息化评审、量化评价”等评审办法,提高评审工作透明度;四是评审结果的公平性。严格条件、严肃程序、严密组织,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开、公正,让参评教师心悦诚服。 3.1.2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色的职称评审标准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能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套用版”或“压缩版”,必须“量体裁衣”,具体制订中处理好四种关系,即“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理论提高与技能提升的关系、成果数量与成果质量的关系、业务素质与师德修养的关系”。评审标准中要增加能够反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内容,尽量减少或淡化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相符的学术论文等方面的科研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综合评价指标应包括师德修养、职业资格、专业教学、实践技能、育人效果、社会服务、科技研发与应用等要素。能力及业绩评价要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一是以教育教学为主,以科学研究为辅,以体现高职院校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中心任务,回归教育本位,在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中要着重评价教师的教学资源建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二是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导向,评审标准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对职业技能水平高,教学效果佳的教师适当降低学历、外语条件和科研成果要求;三是突出服务社会能力,体现高职教育应履行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以确保体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价体系的特色。 3.2完善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教师职务聘任机制 3.2.1科学地推进岗位设置工作 岗位设置是实行岗位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其基本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精简高效”。岗位设置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专业建设需要和师资建设规划进行科学分析,合理确定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的结构比例,明确每一岗位的受聘条件、职责任务等,为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续聘解聘提供依据。在推进岗位设置工作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育部门规定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与人社部门所限定的政策杠杆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师资队伍现状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团队的均衡关系。通过岗位设置,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师职务聘任“因人设岗”和“有岗无责”的弊端,实现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增强教师的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有效配置高职院校人才资源。 3.2.2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聘任制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考核评价基础之上,并发挥其监督和控制作用。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工作中,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岗位的任务和特点,把握制定考核指标、规范考核程序与严格结果运用等工作环节。通过考核,明确教师所取得业绩贡献,考核结果作为聘任、奖惩、晋升、调整、淘汰以及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克服过去“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端,有效地实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2.3健全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 以岗位管理工作为依托,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签订聘任合同,破除职务终身,实行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健全分配激励机制,打破以往“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通过对教师的履职考核,合理拉开薪酬档次,真正实现教师的薪酬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真正实现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激励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自觉性,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 作者:郑柏松工作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职称论文:基于数学模型的教师职称论文 一、测算高校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快慢程度的数学模型 (一)两个经典范例 在自然界,各种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度千差万别,其半衰期(即放射性元素衰变掉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从几百万分之一秒到几十亿年不等,这些现象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描述其变化规律。铀原子由于不断地放射出微粒子而变成其他元素,从而铀的含量就不断减少,这种现象叫做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由原子物理学可知,铀的衰变速度与铀的现存量Mt成正比。 (二)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的平均速度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度是放射性物质本身的固有特性,不会随外部因素而改变。人类社会远比自然界复杂,影响到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速度的外因有上级政策、评审专家的评判、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其内因是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教师个人的努力程度。如果假设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外因的影响是次要的,内因的影响是主要的,那么参考上述经典范例,我们认为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是可以预测的,于是我们引入各学科近几年教师晋升职称平均速度的概念。 (三)测算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快慢程度的直观概念 从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速度推测各学科半数教师晋升职称所需年限,既可直观反映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的快慢程度,又可为制订未来各年教师引进和培养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引入“半衰期”和“教师晋升职称周期”概念。反映放射性元素衰变快慢程度的最直观的概念是“半衰期”,即半数放射性元素衰变为其他元素所需要的时间[3]。类似地,中级职称教师晋升为副教授,副高级职称教师晋升为教授,都可理解为某一层级职称人数的衰减。仿照放射性元素“半衰期”和“衰变周期”的概念,我们把某学科半数中级职称教师(或副高级职称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该学科“教师晋升职称周期”。 二、判定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快慢程度的具体操作方法 1.计算各学科前三年中级职称教师晋升副教授的平均速度。设某学科2006+t年(0≤t≤2,即前三年)有中级职称教师Mt人,当年申报并且成功晋升副教授Nt人,则该学科当年中级职称教师晋升副教授的速度为vt=Nt/Mt;计算该学科前三年中级职称教师晋升副教授的平均速度(精确到0.001),即得v=∑vt/3。 2.计算各学科前三年副高级职称教师晋升教授的平均速度。设Pt为2006+t年(0≤t≤2)原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人数,Qt为当年申报并且成功晋升教授的人数,则该学科当年副高级职称教师晋升教授的速度为ut=Qt/Pt,计算该学科前三年副高级职称教师晋升教授的平均速度(精确到0.001),即得u=∑ut/3。 3.判定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的快慢程度。根据教师晋升职称的速度v或u的计算结果,由表1可查得相应的教师晋升职称周期T的数值。根据T值的大小,可把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的快慢程度分为不缓慢、缓慢、较缓慢、非常缓慢四类(表2)。 三、由某些学科教师晋升职称特别困难的现象引发的思考 上述数学模型反映的教师晋升职称快慢程度的规律,为新升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新升本科院校不但要鼓励教师晋升职称速度快的学科,更应关注教师晋升职称速度缓慢的学科。以某本科院校为例,该校数学学科2006年有10多名讲师。但因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和难度大,2006—2008年的三年间竟无人申报晋升副教授。该学科有3名高级讲师,其中1人2008年转评副教授,1人2010年才能转评副教授,1人直到退休也不能转评副教授。若规定非高校教师系列高级职称教师转评副教授每人折算为0.5人,按照第1步计算得v=0.0128,据公式(4)计算得T=53,理论上说明:这10多名讲师半数晋升副教授需要53年。这个现象反映了数学学科晋升职称难的现实状况。数学学科教师晋升职称非常缓慢,这是一般高校都很常见的现象。在不同的高校,同样会出现某些学科教师晋升职称非常缓慢的情况,必须引起关注。 四、改善教师职称结构的对策 教师晋升职称缓慢的学科,往往是因为教师科研业绩不多难以晋升职称。为了扭转某些学科教师晋升职称非常缓慢的颓势,要开拓新思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寻求科研突破的新契机。以上述数学模型为依据,实施“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向晋升速度慢的学科倾斜,加大鼓励力度,鼓励科研能力强的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学和教学研究,鼓励青年教师获得更多科研业绩申报高级职称,尽快实现教师职称结构均衡合理。 1.审定导师资格。科研能力较强的科研人员或兼职教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聘为“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的导师:(1)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2)近五年主持或作为前三名参与人从事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或主持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并且近五年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或被四大索引收录1—3篇高水平论文或出版1部高水平专著。同等条件下,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者(国家级一等奖前五名、二等奖前四名、三等奖前三名;省部级一等奖前三名、二等奖前二名、三等奖第一名)优先。 2.明确培养对象。培养对象必须是学校现有中级职称或副高级职称的在编在岗教学、教辅、管理人员,并且自签约当年起五年内符合晋升职称的资历、学历条件。 3.确定预期目标。在预约期间(理工科为4—5年,其他学科为2—3年)内,培养对象必须晋升教授或副教授。 4.明确约定任务。约定任务不得少于培养对象晋升职称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科研业绩成果。 5.确定各学科鼓励力度参数e。确定方法如表3所示。其中教师晋升职称的快慢程度,按照表2划分为非常缓慢、较缓慢、缓慢、不缓慢四个等级,鼓励力度参数e的赋值可根据学校投入高级职称教师培养资金总额确定。 6.确定单项经费m。每个培养项目的经费称为单项经费,其计算方法如表4所示。 7.商定单项经费分配办法。“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单项经费在导师和培养对象之间进行分配,首先要确定培养对象的业绩成果,然后按照培养对象和导师对培养对象申报晋升职称提供的业绩成果的贡献率进行分配。用以申报职称的业绩成果,主要包括任现职以来的论文、著作、艺术作品、科研项目、教改项目,以及科研获奖、教改获奖、体育获奖、艺术获奖等,这些成果,均可折算为一定的分值。可结合各类各级科研成果的特点、重要性、取得难度以及本校政策导向等因素,对各类各级科研成果赋予不同的权重。培养对象应分配的单项经费=“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协议签订的立项经费总额×(非帮扶业绩成果/培养对象申报晋升职称提供的业绩成果)导师应分配的单项经费=“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协议签订的立项经费总额×(帮扶业绩成果/培养对象申报晋升职称提供的业绩成果) 8.签订“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协议。培养对象、导师和学校签订“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协议。导师承诺在预约期间指导培养对象晋升职称;培养对象承诺在晋升职称后在校服务一定年限;学校承诺发放奖励金,并且按照各学科的鼓励力度参数计算“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的立项经费;导师和培养对象约定单项经费的分配方法。实践证明,按照上述思路制定的相关政策调动了导师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案例院校2009年实施“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以前的2006—2008年,通过正高级职称评审的教职工共有5名,通过副高级职称评审的教职工共有22名,实施“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以后的2010—2012年,通过正高级职称评审的教职工共有11名,通过副高级职称评审的教职工共有62名,通过正、副高级职称评审的人数分别增长120%和182%。而且,案例院校晋升高级职称速度非常缓慢的数学学科,也一改2006—2008年三年间仅有1名教职工通过副教授评审的颓势,在2010—2012年三年间有2名教职工通过教授评审,实现了“零”的突破,增长率为100%,有2名教职工通过副教授评审,增长率为100%。 作者:李翠芬苏文龙工作单位:梧州学院 教师职称论文: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论文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的现状 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基本沿袭了普通高校的职称评审体系,大体有基本条件、业绩条件、科研成果等几个方面,能较为客观、全面的对教师进行评价;但论文、著作等一系列指标成为“硬性”指标是关注的重点,“双师素质”所应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这一“软性指标”没有被足够重视。从评价标准角度看,现行的评价标准在水平能力、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的评价内容上相对笼统,注意点容易集中在“硬性”指标上,并容易造成论资排辈,这样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并且误导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学者认为,教学工作、科研业绩是教师最主要的贡献,思想政治表现、所获荣誉以及学历、学位等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影响,也可视为贡献的体现,所以可采取贡献排序法,打破时间界限,将每个参评者综合打分进行累加,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按照晋升名额从高分到低分开始评价。也有学者认为,量化管理己经成为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解决职称评审工作中一些弊端的唯一方法,以保证评审流程中的公正性。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分析 以天津地区现在执行的职称评审政策而言,制定的比较科学、规范,有明确的引导性,能发掘教师工作潜力并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在评审条件和评审指标设计上,被明确关注的论文、著作等一系列“硬性”指标,充分激发了教师参与科研、撰写专业著作的积极性。然而,随着近十年来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最初几所高职院校已发展到目前的26所,现执行的评审政策在近年执行的实践中,制定时设定条件的局限性逐步突显,需要对评定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 1.基础条件 即个人素质能力条件,既包括个人学历(学位)、教师资格及计算机外语合格证书等证书类条件,也包括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限、授课情况等履职类条件,是进行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前提条件。以评审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例,要求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其中,大学本科需任中级五年、获得硕士学位需任中级四年、获博士学位需任中级两年。从这个条件中,可看出其对参评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导向(以提高学历学位为具体体现)。获得不同学历、学位的参评教师,其任职年限要求不同。然而,有个问题未得到明晰: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均为六年的参评教师,其学历、学位的基础条件已然没有显著区别,条件设置导向的初衷无法良好实现。通过这个赋值分数可看出,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同样是5年,获得硕士学位赋分分值为7分,获博士学位赋分分值为9分。进行基础条件的赋值量化,更好的体现了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导向性要求。同时,证书类条件与履职类条件的平衡赋值,也能兼顾现有“存量”教师和新引进教师在学历、资历的结构上倒挂的实际。 2.业务条件 即个人专业能力、技术条件。结合高职院校对教师岗位的需求,可以在现行体系中,构建“双师型”导向的业务条件,强调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企业实践经历(如下企业实践、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认证等)。 3.科研条件 即个人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的条件。在科研成果中,需要规范明确各层次、等级的科研成果、奖励、论著等的价值。在现行评审条件中,规定的是基础性条件,以论文条件规定为例,描述中有“公开1篇”;在量化赋值的细化中可根据检索论文、国内核心期刊、一般刊物等大的类别对论文分别进行赋值,提倡论文著作的前沿性、学术性、专业性。在科研条件的量化中,要考虑科研成果的级别和研究水平,对成果的不同完成作者科学区分,一方面得分要向主要完成人倾斜,另一方面成果的挂名人数越多,得分越低,使量化的评价体系总体平衡。 4.补充条件 在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有对“优秀教师”业绩表述的明确要求。然而,高职院校教师这一岗位特殊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品质,没有被提及。在进行量化赋值的评价体系内,可以综合考虑教师岗位的对不同类别、级别的荣誉,如:师德先进个人、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等,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关注他们的职业品格形成。与此同时,可以在补充条件中,对出现诸如抄袭、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的要一票否决,以肃学术研究之风。 5.兼职教师 现行评审政策中,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政策区分体现在课时上。然而,就现实情况看,兼职教师承担了一定的综合管理工作,仅以课时量对专职、兼职教师进行区分,无法体现兼课教师的其他工作完成情况及综合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可以对兼职教师承担的综合管理工作业绩,进行合理赋值,如:获得考核优秀的评价、积极参与单位重点工作等,通过合理引导保障兼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所承担综合管理工作的完成质量。 三、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的对策 1.将辅导员岗位纳入教师范畴 随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类型,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授课型专任教师”;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辅导员这一岗位承担了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与教育职责,有着突出的“教书育人”岗位特点。建议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岗位,纳入到高职教师的范畴,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性质制定相应的评审条件,作为一个分支参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创建良好通道。 2.根据实际情况有序增加中、高级职称结构比例 现行的职称申报已形成一套良性循环机制,对高职教师的专业提升、学术研究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然而,由于比例结构的限制,不能充分激发优秀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建议可适当增加高职院校中、高级职称编制数,根据政府的整体规划、高职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每年有序的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定的结构比例(职称数量),让高职教师通过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让更多优秀的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待遇,从而更好地运用人才。 3.逐步推行社会化评审 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实践中,有部分申报人由于各种荣誉较多(与专业、学术可能相关性不高),容易造成评委的主观性评价过高。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由于评审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各系列之间的评审条件出现“难度系数”不平衡的现象。建议进一步推行和完善社会化评审,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道德、知识、技能等要素构成的、总体要求较为均衡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消除学术委员会评审体系下的利益、人情因素弊端。逐步建立与职称认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评价机制,以加强职业能力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为依托,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将职称评审向执业资格制转化,逐步完善科学多样的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 四、结论 在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中,通过构建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组成的量化指标体系,避免了定性指标的模糊或模棱两可、因人而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唯学历、资历、业绩论,人情因素等问题。同时,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结合,引导教师在专业领域发展上,注重多方面的探索,促进教师在个人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职业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一票否决制,对教师在履行专业技术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严重问题(如考核不合格、师德不佳、学术不端等)建立预警机制,可进一步加强教师在各个方面的自律性,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的研究水平。 作者:齐颖楠工作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职称论文:教师职称革新须谨慎实行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教育部拟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职称,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教授”将出现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可是,改革一旦真正推行,会遭遇什么困难?受到哪些制约?这却是人们缺乏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全面启动之前,适当地泼点冷水,分析可能出现的阻碍与困难,显得极为必要。 一、中小学只有设立“教授”才能体现尊师重教吗 过去中小学教师职称到了副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就到顶了,这不仅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教,而且不利于激发那些评上副高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奋斗的干劲,因此教师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但是若在副高级职称之上设置正高级,那些不想继续努力的教师就会必然规避职业倦怠吗?笔者对此深表怀疑。其实,以往在副高级职称之上,中小学还有非常崇高、令人肃然起敬的特级教师。虽然是一种荣誉称号,但作为师德楷模、教学专家、育人标兵,特级教师是经过层层遴选、严格评定的,理应在中小学职称改革中占有相当权重,甚至应予以合理认定,而不应该出现倒挂。假如特级教师都没评上中小学“教授”,而评上的都是评选特级教师的落选者,那这就分明是对多年以来行之有效、广受尊重的特级教师的否定。相关部门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依托职称等级的不断提升,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靠职称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永葆进取的激情,固然是可供选择的路径,但不应当是唯一路径,除此之外,似乎还应探寻更多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和专业激情的有效措施。 二、中小学“教授”与岗位聘用挂钩合理吗 从已公布的试点方案来看,此次中小学职称改革与目前正在进行的岗位聘用相结合,深究起来,这其实是有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的,推行得不好,不仅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反而会挫伤其积极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岗位聘用制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由于过度放权、疏于监控,某些地方、某些单位出现了一些混乱,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职称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的一种外显、物化的标志,是对其教书育人能力的一种客观衡量。职称改革的本意是打造人尽其才的环境。然而,实际情况是,相当数量的教师对职称评定持怀疑和恐惧心理。只有当职称评定由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完成时,教师才会对其产生信任。如果职称由漏洞百出、徇私舞弊甚至逆向淘汰的机制完成,那么教师必将对之产生怀疑。而现在一些中小学的岗位聘用,固化了评审机制,缩小了参与范围,一成不变的几个评委成了围绕领导意志运转的工具和道具,一切都由颐指气使、为所欲为的领导说了算。这样的岗位聘用与职称挂钩,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三、中小学“教授”由谁来评,如何评 未来的中小学“教授”,强调同行评价的重要性,对于引导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大有裨益。但这容易忽略另外一种情况,即很多教师能欣赏离自己很远的名师,如魏书生、于漪、窦桂梅等,但就是不能欣赏自己身边的名师,甚至会排斥和贬损,对与自己同处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办公室的名师更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嫉妒。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名师的成长过程遭遇坎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好,“墙内开花墙外红”也罢,都与现行过多激发小圈子中教师竞争意识的不良机制有关。正是由于这种“名额有限,你上我下”的淘汰式评审太多,恶化乃至毒化了同事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任由小圈子高利害关系者自行评价了断,很可能出现“逆淘汰”,真正学有所长但书生气太足的优秀者会被那些水平有限、人脉无限、会走关系的平庸者一举击败。因此,在中小学“教授”评价中,引入第三方、客观性、中介性的评审机制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可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审,才可让那些真正优秀的名师扬眉吐气,使他们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岗位上尽显才华。 四、中小学“教授”如何能与大学教授等值 时下流行一种说法,即中小学教师只需要教好课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从事力所能及的教育科研,甚至不需要写文章。不少地方,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中基本上不看甚至少看其发表的论文。笔者对此实在不敢苟同。教书育人固然是中小学教师的天职,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如果一个字都未曾发表就想做一个有品位、有档次的优秀教师,那无论如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当教师为了博取职称都去拼凑文章的时候,大家口诛笔伐,最后走向极端,使得那些真正基于教学经验、基于教育感悟、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教育写作也受到连累,成为不受人欢迎甚至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中小学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追求教学技术的进步,而根本不去思考教学的深层内涵与价值,缺乏必要的教学反省,那最终只能是离真正的教育艺术越来越远。这种危险的苗头已经殃及正在试点的中小学“教授”评定。没有任何学术含量、仅仅满足熟练技巧的“教授”,会与原来的“副教授”有区别吗?会与大学教授等值吗?对个人而言,充其量就是提提工资、改改待遇而已。一项原本应具有丰厚内涵、富有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最终很可能沦为单一的经济行为。 五、中小学“教授”能解决“教育家千呼万唤不出来”的难题吗 时代呼唤新型教育家,但教育家的诞生必然依托复杂的背景,绝非技术手段“短平快”可制造出来的。为了“制造”教育家,各种各样所谓“名师工程”屡见不鲜,很多地方以行政命令方式凭空臆想出一些数字,立下大志,奢言以多少年的期限打造多少教育家或名师。每每听到此类新闻,笔者心头总会掠过一丝悲哀,这不是“”又是什么?教育家岂是发发狠、花点钱、下命令就可以像工厂车间流水线制造产品一样轻易制造出来的?在时下浮躁而功利的环境之中,笔者认为,应该慎提教育家、慎提名师,除非是响当当、经得起时间和科学检验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有自己骄人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这样的佼佼者才配得上教育家、名师的金字招牌,才能在广大教师心中树立高山仰止的丰碑和标杆。 教师职称论文:教师职称评审的帕金森定律 在高等学校,职称是衡量教师学识和能力的一种标志,同时也是决定教师待遇与收入的基本参照标准。因此,科学、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是一项关系学校用人、留人以及开发人才潜能的大事。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职称评审方法上欠科学,评审标准也不完善,由此造成一些摩擦和冲突的情况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一些地方院校,由于评审制度设计的漏洞以及监督机制的匮乏,导致职称评审中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这些不正之风,可谓职称评审中的顽疾。因此,分析当下高校职称评审中的不良现象,并寻求治理之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 帕金森定律现象分析建立一个科学、公平、公正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各方面的意愿和诉求,然而由于涉及多方利益博弈和制度惯性的束缚而迟迟未能有所改进。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不良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应用帕金森定律的相关原理。所谓帕金森定律是英国学者斯科特•帕金森于1957年在《帕金森定律———组织病态之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作者在书中对官僚组织机构、事业单位易于发生而又极难改进的近似病态的多种现象进行了描述,这些现象是组织的积垢,实在难以改变,所以作者冠之以“定律”[1]。公立高等学校属于典型的事业单位,在职称评审中同样存在着大家公知的而又积习难改的“诟病”,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现象: 1.裙带关系现象。如今的高校也具有了官场的氛围,行政化越发明显。行政领导不仅掌握着行政权力,而且还担任学科带头人,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于一身。职称评审是一次行使和维护并进一步巩固自身权威的大好机会,这种现象在基础单位的职称评审中尤为明显,因为评委和参评人基本属于同一个或相近学科,谁能为我所用,是否属于“自己人”就是评审中的重要考虑。这种顽疾的裙带关系现象,主要表现为选人唯亲,通过职称评审扶持与自己志同道合者,照顾与自己关系紧密者,提拔自己的弟子门生,从而进一步壮大并巩固自己的阵营和地位。 2.排除异己现象。高等学校职称评审中的排除异己现象与裙带关系现象并存,裙带关系现象是选人唯亲,排除异己现象则是打击对手,就是对不属于自己派系者、与自己学术观点相左者、与自己有矛盾者或者平时不“尊重”自己者在职称评审中进行压制,使他们难以进入更高职称层次。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高级职称评审中,教授职称一般由学校层面评审,副教授职称一般委托二级学院组织评审,由于在学校层面评委和大多数参评教师接触较少,相对来说,这种排除异己现象不是很明显,然而在二级学院由于大家都彼此熟知,同属于一个学科,接触较多,教学科研中的摩擦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排除异己的现象则更易发生。 3.嫉贤妒能现象。这种现象自组织产生就已然存在,高等学校也不例外。与官僚组织中的无能的嫉贤妒能者有所不同的是,高等学校的嫉贤妒能者一般是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也是靠着突出的业务能力取得行政和学术地位的,这些业务素质突出而又占据重要领导岗位的人在基层教学科研单位中享有绝对权威地位,这一地位是不容许别人撼动的。在这种状态下,此类嫉贤妒能者就会对新成长起来的业务精英,特别是对不属于自己阵营的具有较强实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异常敏感。职称是一个学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对职称的压制是高校嫉贤妒能者惯用的伎俩和手段。 4.中间派决定现象。中间派决定是帕金森定律的精彩内容之一,在高校职称评审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中间派决定,是指最终结果不是由支持方或反对方决定的,而是由游离于正反双方之间的中间派决定的,这些中间派专家没有独立的评价标准和评审原则,往往容易受到随机性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投票不是立足于参评人的业绩成果,而是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和临时性事件的影响,从而将选票投向自己不确定的参评者。他们所受的随机性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容易受到评审中导向性意见的影响,比如评审委员会的主任通常由学校或学院的主要领导担任,往往会代表学校或学院发表某些倾向性意见,没有独立评审标准和原则的评委就会受到这些倾向性意见的影响而投票;二是容易受到评审中其他评委以及参评人语言表达方式的情绪化影响。 5.黑箱操作现象。现行不记名投票的评选方式对于参评人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黑箱操作。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是在评审工作开始的一两天前才通知谁是评委,试图保密,但在各学校总有一些评委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单位领导和参评人员所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评委人选一般由学校或二级学院领导拟定,如果学校或学院主要领导不想让某些人评上,可以推荐与该参评者关系有矛盾者作为评委,反之亦然。由于“不记名投票”这一原则为所有的偏差提供了庇护伞,有的评委便不顾学术尊严和道德约束,一方面受人之托而投票,另一方面看不惯谁就不投谁。 6.论资排辈现象。职称应该是贡献和影响的标志,而不是时间和届级的象征[2]。职称评审能够满足教师增加经济收入的生存需要、提高社会地位的受尊重的需要和事业上台阶的发展需要,因此,职称评审的导向性事关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事业稳定性,论资排辈现象必然导致工作懈怠和人才流失。然而,在一些高校职称评审中论资排辈现象非常普遍,当教学科研平平而年头足的人晋升了职称,教学科研优异者便产生了怨气,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力争上游、勤勉工作氛围的形成,论资排辈现象实际上也造成了一些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由于屡评不过,而对教学科研工作丧失了信心,开始另谋他路,把精力投入到校外兼职赚钱上,还有一些学识突出者因对学校心灰意冷而愤然离去。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 帕金森定律现象的原因分析虽然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共性要素,这就是配套制度供给的不足以及在评审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是导致这种诟病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另外参与评审各方以及学科间的利益差别则是导致帕金森现象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行政化和不良的组织文化也对评审的不正之风的蔓延起到助推和“掩饰”作用。 1.帕金森定律现象出现的制度因素。职称制度作为一项学术能力资格制度,是评判当事人学术水准的重要标准。由于职称制度涉及的对象比较庞大,因而各个地区或者单位的职称评审规定只是对申报人的资格条件和要求作出了相对宽泛的规定,并没有针对各种不同对象严格细分,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案,这就给职称评审工作留下了较大的弹性空间,即涉及职称评审中的自由裁量问题。职称评审的组织者往往掌握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包括评审专家的选择、评审程序、评审指标分配等,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使得评审过程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或者监督流于形式,使得评审之中的不正之风得以存在并有蔓延之势。因此,制度供给的不足以及制度设计上的缺陷给上述帕金森定律现象的出现提供了生存空间。 2.帕金森定律现象出现的利益差别因素。制度供给和设计的不足只是提供了出现评审不良现象的可能,而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动力,则是参与评审各方以及学科间的利益差别带来的。参加职称评审者、评委以及二者所依赖的学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包括人情关系、矛盾冲突、共同利益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评审过程和投票结果。如果这种利益的差别在实践中发挥了作用,这种不良的导向便会产生强化效应,如果得不到及时遏制便会进一步加剧评审中不良风气的蔓延,使得帕金森现象成为一种常态,不仅使制度的公信力受到冲击,而且一旦形成一种得到大多数成员确认的组织文化,则会形成制度惯性,使这种不正之风长期稳定下来,进而形成组织的顽疾而难以改变,这必将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毁灭性的冲击。 3.帕金森定律现象出现的组织文化因素。在前面关于职称评审中的帕金森现象的分析中,我们分析了高校领导对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的影响。在当下的高校,校院两级领导往往是行政、学术双肩挑,既是掌握行政权力的官员,也是行使学术权力的学者,两种权力集于一身,使得领导往往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这种现象被描述为高校的行政化现象。行政化的组织文化使得职称评审中出现了顺应“领导意图”的潜规则,表现为“中间派决定”、“黑箱操作”等现象。同时,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组织文化,使作为学术评价标准的职称成为稀缺性资源,由于与行政化相对应的是学术资源的垄断化,即学术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掌握资源的既得利益者为了强化资源占有并排斥可能的竞争者,必然会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在职称评审中“扶持自己人、排挤竞争对手”,这就表现为“裙带关系”、“排除异己”、“嫉贤妒能”、“论资排辈”等现象。另外,我国长期存在的“长尊幼卑”的传统文化,也是“论资排辈”等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制度设计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制度的完善是克服帕金森现象的根本出路,也是在实践中规避利益差别的影响以及矫正不良组织文化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制度完善的角度,提出一些针对我国职称评审制度的改进设想,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评审标准和纪律规范的制度设计 1.制定教师职业能力分类评审制度。高校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者,因此教学和科研两种能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但根据个体特点的不同,采取统一的评审标准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可以采取分类评审的方法,各高等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层次并同时考虑教师的个人素质特征来制定合理的类型划分。在实践中,教师根据业务能力特长主要可分为教学主导型、科研主导型以及复合型三类,但笔者只建议按照教学主导型和科研主导型两类组织职称评审,因为教学和科研两种能力之间难以做到可比性的客观量化,任何比例设置都是主观性的。(1)教学主导型教师。申报该类型的职称,在其科研业绩成果达到主管部门和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主要考查其教学能力,承担教学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主要评价标准,特别是对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在考评中给予偏重。(2)科研主导型教师。申报该类型的教师,在其完成主管部门或学校规定的基本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要求的前提下,主要考查其科研能力,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社会经济效益应该是主要评价依据。(3)复合型教师。复合型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上处于平衡状态,一是二者都表现平平,二是二者都表现优异。对于后者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但毕竟属于少数人。对于复合型的教师不建议单独组织评审,可以选择申报教学主导型或科研主导型,但对于教学科研双优者在评审中可以给予适当照顾。 2.制定科学的评判教师能力的指标体系。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帕金森现象,最为根本的就在于缺乏科学的可以量化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在黑箱操作的现象中,有的专家即使想公正地评判也不知道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保障职称评审公平、公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指标设计应贯彻如下原则:(1)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定性考核主要表现在思想品德考核方面,思想品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不达标的就不具备参评资格。达到合格以上即可,建议不纳入量化评价指标。(2)教学考核坚持质与量相结合,以质为主。教学工作量是指纯粹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量,不包括担任行政职务等其他方面的折合教学工作量,一方面要考察申报者担任教学的总量,另一方面要考察申报者的教学授课质量,比如学生网上评教等相关数据,为了避免教学本身之外因素的影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领导和同行评价仅作为参考,不纳入量化指标。质与量的权重比例可以为2∶1,即评教为优秀的课程其在计分量化权重中的分值乘以系数2,这里没有采取加权计分的方法,主要考虑有些教师承担了较多的工作量而由于精力付出过多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坚持教学效果第一的原则下,又照顾了老师们所付出的辛苦劳动。(3)科研成果考核坚持学术水平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在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中往往制定了对科研成果数量的要求,对学术水平的考查主要依赖于成果刊载刊物、出版社的级别,虽然刊物水平和出版社级别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成果质量,但不能完全代表学术水平,因为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人情稿问题。应该把成果的发表刊物和出版社级别同成果刊发后的社会影响结合起来考虑,赋予后者更高的权重,这些社会影响包括被转载、引用、获奖、采纳情况以及在实践中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等。 3.加强评审前和过程中的纪律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出来以后,就要严格贯彻实施,而且不能一年一变,要保持稳定性,让各位教师都能对照指标提升自己,评审前和过程中单位领导的言论必须与评价指标相一致,不能为了扶持或打击某些人而有不当言论,在评审过程中应该有学校人事、纪检部门的人员参加,现场监督。评委会主任的角色在评审过程中尤为重要,评委会主任一般是单位的主要领导担任,在评审中的一些偏向性言论往往影响了评审结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评委会主任最好聘请外单位知名专家担任,这在研究生答辩委员会人选的构成中已有采用,这里可以借鉴。评委会主任的职责是维持评审秩序,说明评审指标,强调评审纪律,保障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有序。 (二)同体评审制度的改进方法时下职称评审采取的大多是同体评审制度,即由自己的本单位同事来评价自己的教学科研业绩,决定自己是否具有相应职称资格,采取的方法通常是无记名票决制。针对当前评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如:裙带关系、排除异己、黑箱操作等,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制度改进。 1.评审回避制度。目前高校的职称评审往往由单位自行组织,评委主要由本单位领导和同事组成,如果评审不公,容易滋生参评人与领导、同事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可以对现有评委成员的筛选进行一些改革,实施利益相关评委回避制度,这也是国家基金项目评审中采取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应用,每个参评人都有权利提出需要回避的评委2人,将与自己有纠纷或者自己不认可的人员排除在评委会之外,从而消除参评人的顾虑。 2.黄金分割计票法。我们还可以对当前的职称评审计票方法进行改进,以尽量保证评审的客观性。黄金分割法在管理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华罗庚发明的“优选法”就是反复利用在给定的线段上取黄金比而得到的[3]。我们这里可以借鉴,即将所有参评者教学科研成绩进行量化降序排序,再从高到低将各个候选人的分数相加,一直加至达到总分的61.8%为止,该点为黄金分割点,最接近该点的参评人为黄金分割点参评人。能够处于黄金分割点以上的各个参评人相对较为优秀。对于处于优秀区间的候选人给予其最终评委得票数乘以一定系数的照顾,系数计算方法为:优秀区间参评人量化总分/黄金分割点参评人量化总分。不在优秀区间的候选人其得票数也乘以一定的系数,系数计算方法为:非优秀区间参评人量化总分/黄金分割点参评人量化总分。如果排序第一参评人与其他参评人量化分数差距很大导致黄金分割点参评人为第一候选人自身的特殊情况,则排序第一参评人自动当选。这种方法能够尽可能地规避评职中的人为因素,从而保障业绩突出者能够有更多机会通过评审,进而保障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 3.记名投票制度。到底是记名投票制好,还是无记名投票制好,一直是个有争议和值得继续讨论的问题。目前各个高校的职称评审基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其目的是消除评委的顾虑,发扬评审中的民主,保障评审中的公平公正。但在实践中,这种无记名的投票方式,成了职称评审中腐败现象诞生的温床,使得黑箱操作成为可能。在无记名投票下,部分立场不坚定和缺乏原则的评委可以出于自己的私心,而不考虑申报人的实际水平,很随意地投出自己的一票,不用担心参评人和其他同行的态度。这种方式使得那些学术水平不高而善于攻关的参评人容易“脱颖而出”,严重影响了评审的公平性和职称评审制度的严肃性。无记名投票的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反思,一些社会评奖中开始试行记名投票方式,比如2011年的茅盾文学奖的评审就采用投票实名制,谁投的票,投谁的票,一律公开,让公众监督投票的全过程[4]。实名制投票有利于评委增强责任感,保证评审的透明性与公正性。科协主席韩启德在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发言指出:“在重大成果和重大项目评定的时候,是否采用专家实名制为好,值得考虑。”[5]实名制已经赢得科技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不妨首先试行。记名投票制度既可以在同体评审中采纳,也可以在异体评审中应用,是在当前学风和学术诚信不佳情况下较好的制度设计。 (三)异体评审制度的推介从根本上来说,异体评审的学术同行评价制度是对学术评价最为公平、公正的制度,尽管目前还没有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但毕竟是一个保障职称评审科学、公平、公正的有效措施和发展趋势。笔者这里推介以下三种制度设计: 1.第三方评审制度。所谓第三方评审制度,就是将本单位的相关学科职称申报人员集中起来,聘请外单位专家担任评委,使得申报人和评委之间排除人情关系,进而能够完全根据申报材料和答辩情况决定投票与否,这是一种客观公正的评审方式,但实施起来成本较大。第三方评审制度在国家基金项目的评审中已有实施,在科研奖励的评审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第三届湖南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就委托云南省社科规划办来组织专家进行异地评审,从而评选出高水平的成果,申报人和组织单位等各方面均避免了摩擦与怨言。这种制度应该是高校职称评审的一个发展趋势。 2.不拘一格选拔突出人才制度。对于特殊性人才应该采取特别的方法,就目前的职称评审制度来看,大多数的地方院校都按照所在省职改办制定的评审标准来组织评审,评审文件大多数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条件,即破格条件。具备破格条件的青年教师虽然业绩突出,但由于受到职称评审中的“论资排辈”等帕金森定律的困扰,往往在职称评审中受到压制而未通过,严重打击了这些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对这些青年教师的评审应该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具体来说可以由省教育厅或职改办统一组织对全省范围内达到破格条件的青年教师进行答辩评审,从而规避基层组织中复杂的人情网,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6]。 3.同行专家匿名代表作评审制度。同行专家匿名评审指的是被评人提交的作品是匿名的,专家不知道作品的作者是谁。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在学术论文审稿、国家项目评审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保障质量的重要措施,这一制度也完全可以引入职称评审中。同时,为了保证专家评审的严肃性,可以对现行匿名评审制度进行一些改进,即评审结束后,专家的姓名及评审意见可以向所有被评人公开,从而提高专家评审的责任感,专家以异地专家为主,避免本地专家的顾虑。每个参评人可以提交5篇代表作,每份代表作由学校邮寄给校外专家评审,校外专家的返回意见有三分之二认为达到教授或副教授水平才有资格参加校内的职称评审,从而把好职称评审第一关。当然这一方法可能对教学型教师不利,对于教学型教师可以减少外审论文数量,比如外审2—3份。外审数量的多少,达到什么标准等要求都应在职称评审前制定出明确的细则,让各个参评人做到心中有数。在客观的评审结果面前,申报人也就没有或者较少有怨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职称评审和教学科研氛围。 教师职称论文:深究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趋向 职称是由职务名称演化而成的一种学术、技术以及各类专业职级称号的统称。高校教师职称既是对教师政治思想、学识水平、学术成就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一种荣誉和被社会承认与尊重的程度。 一、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的演进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至1862年创立的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朝末期最早的“洋务学堂”,教师分别称为教习、副教习,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就是我国最早的高校教师职称。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创办新式学堂,高等学校教育正式在全国推开,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大学令》,规定大学教师设正教授、副教授、助教授,必要时可以延聘讲师,但这些教师职称大部分是根据主观印象任命的,在任职条件等方面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教员资格条例》,把大学教师划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四级,对大学教师的任职条件、资格审查和评审程序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基本沿用并认可原有高等学校系统的教师职务制度,并称为学衔制度。从1954年初开始,国家高教部开始草拟《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授予暂行办法的草案》,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以后,停止了教师升职工作,制订教师学衔制度的工作也未能继续进行。 1960年,学衔制度改叫职称制度。为什么不叫学衔而叫职称,教育部的说明是,过去我们按其它国家的习惯,统称为学衔,而在其它国家中高等学校的教师一般是在取得某种学位后,在高等学校担任各级教师职务工作才授予相应的学衔。我国并未实行学位制度和学衔制度,过去高等学校教师的提升,实际上是职务的提升。因此,统称为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更加名符其实,而且不会把它看成是教师在学术成就上的荣誉称号和教师本人终身不可剥夺的权利。 1960年2月,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至此,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高等学校教师职称条例已经形成,为我国现代教师职务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时期,教师职务被取消,教师职务制度建设遭到破坏,职称评审处于停滞状态。 “”结束后,我国又恢复了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开始重建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制度,教育部规定对原来已确定提升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一律有效,恢复职称,不须重新办理批报手续。由此,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开始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关于评与聘关系的论争任何工作都有其历史的继承性,通过以上对我国职称制度演进的简要回顾,使我们认识到职称制度及其实施效果与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条件紧密相关,要解决职称制度问题,不仅要针对制度本身进行完善,而且还要考虑与经济、教育、科技体制的各项改革相适应,与社会其它各项制度改革进程配合与协调。 长期以来,在我国职称工作中,评与聘的关系一直是个争议不休的话题。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或模式。 (一)评聘一致即主张单位根据需聘任岗位的需求,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先评后聘,因为要聘才去评,评是为了聘,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这也是教育部一直强调并坚持的原则。评聘一致的做法在一定时期内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办学效益。但重评轻聘、以评代聘的现象日益突出。在教师评聘的过程中很难严格地按照岗位进行聘任,岗位设置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摆设。教师在取得某职称的任职资格的同时,就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并立即兑现相关的一切待遇,加上考核制度不健全,流于形式,没有实行严格的聘期目标管理,实际造成了职称待遇终身制。一些教师一旦评定了专业技术职务,就放松了对岗位职责的履行。 因此,有许多人认为,评聘一致的做法在理i岔_/z膨可成立,实际操作困难重重,由于缺乏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导致短期化行为的泛滥,本质上是一种“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制度,根本没有达到职称评聘制度旨在建立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的初衷0(二)评聘分开即主张评价机制与用人机制分开,职称就是任职资格,可由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认定机构申请获得,职称与待遇可以分离,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评审取得任职资格的同时,并不一定立即被聘任,也不一定立即兑现工资待遇等。“评”的依据是业务能力与水平,“聘”的依据是工作需要、岗位设置和经费承受力。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评聘分开能解决“评”的无限需求与“聘”的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评聘分开允许用人单位聘任后再兑现教师的相关待遇,从而扩大了用人单位的自主权,提高了其用人主体地位。基于这种评聘分开的观点,一些地区和单位也作了些实践探索。然而社会评价以统一尺度去衡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用人部门对教师业务水平的不同要求。教师任职资格评审毕竟不同于专业执业资格,对高层次教师尤其如此。评聘分开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从根本上确立起用人单位的用人主体地位,在聘任时容易出现按取得任职资格先后顺序聘任的问题,仍然会有“论资排辈”现象的出现,因此仍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依然存在用人问题上“能上不能下”的不合理现象,“评了就要聘”,“评了就要待遇”问题仍得不到很好地解决。 三、高校教师职务制度改革寻求新的突破口——直接聘任模式1998年启动的教育部特聘教授制度,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在国内外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项制度所产生的冲击波影响到整个高教界,其组织形态、聘用方法和薪酬力度等无疑是在多年传承的管理体制中开创了一个先例。 特聘教授制度的聘用模式与目前沿用的高校教师聘用的办法相比,更具有科学、规范的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高层次教师岗位上的直接聘任模式。1999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为了改变“重评审、轻聘任”的倾向,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从封闭的“职称评审”圈子中走出来,改变传统的职称评审方式,在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全面实施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按需设岗、按岗聘任”,不再进行每年一度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单独评审。 继中科院实行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后,清华、北大及上海部分高校也积极开展直接聘任模式的改革尝试。从初步的改革成效看,直接聘任模式无疑是今后高校深化教师职务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目前,许多高校十分关注中科院和部分院校的做法和经验,打算在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后适时跟进。 实行只聘不评的直接聘任模式,目前困难依然很多。改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搞好过渡工作,与现行的人事制度相衔接,避免失控,逐步摆脱专业技术职务与固定工资硬性挂钩的办法,加大自主分配的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畅通人才交流的渠道,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有关管理制度及其监督机制,确保职称聘任公平、公正、高效进行;此外,切实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评价的研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 毫无疑问,只聘不评,聘任工作还是离不开对教师的评价问题。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仍是一个很艰巨的目标,艰巨性依然在于人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要适应改革趋势,高校各级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恐怕还要经历一场观念更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日益深人,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行各业都将逐步与国际接轨,高校教师对只聘不评的做法有了一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已有了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整体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保障机制、人才交流机制的逐步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运行模式和机制会进一步科学、规范、合理。 教师职称论文:高校教师职称机构优化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使高校也正在向市场转化,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管理体制,深化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优化职称结构是被很多学者和人事管理人员经常提到的。但是要在改革和优化的基础上,防止出现高校教师盲目的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关键词:职称改革;高职化;职务评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正在向市场转变,深化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优化职称结构,已不是什么新话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依然成效有限,优化职称结构很多方面停留在纸面上。为什么职称改革会如此之难,结构为什么如此难以优化。关键问题何在?围绕这个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一、职称改革问题的起因 我国原有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种相适应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必然要向以市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制度转变,作为人事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职称制度,也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职称一词,源出“职务的名称”,最初是表示一个人的职务,但并不一定代表其水平、能力和贡献等。 但职称作为一种制度,其内涵已远远超出“职务名称”所能表达了。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在今后一系列实际上将要实行的职称制度中,其思路和实际做法与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所期盼的所谓“没有指标限制,人人皆可拥有高级职称”的评聘分开制度相差甚远。因此,职称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本质上职称本身具有这样一些特性,如:一旦拥有,终身享有;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不应因地区、单位、民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应该没有数额限制;与使用无关,人人可以参加职称评定等。然而,严格地说,我国的职称制度改革,无论是1983年的职称评定,还是1986年以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都有很深的计划体制的烙印。 二、国家和高校在改革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 优化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的过程中,主体究竟应该是谁?从社会生产理论来看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晋升制度,在经济学上,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志是经济增长靠投入增加,这叫粗放型(或外延)增长;如果靠效率提高则称集约型(或内涵)增长。在高校职称制度也同样适用。衡量一所高校师资水平的标志,理论上都是看高校教师职称结构中高职比例的高低,如果师资队伍水平是靠不断增加高职比例而提高的话,我们就可以看作是高校职称的粗放型(或外延增长;如果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素质的提高是靠效率和产出提高的话,我们就说是集约型(或内涵)增长。毫无疑问,粗放型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必然联系,而集约是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在宏观,国家在1986年恢复职称评聘以来,提出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是深化职称改革。其次是职称结构的优化,其中结构优化是关键。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职称改革已取得一些成效,高校各职称人员数量上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增加迅速。国家一直把高校的职称改革作为主线,鼓励教师评职称,尤其是高级职称。提法没错,这样可以对高校青年教师起到激励作用,提高效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化教师结构。但是在经过几年的改革后,从宏观上,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得多了,不够条件的多了,高级职称评得有些滥了。在微观,各具体单位争着要增加评聘数量,教师个人也争着要晋升。问题在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由谁来控制,向什么方向进行控制。在计划经济中,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管是宏观总量,还是微观结构,都是由政府计划来定;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是政府管宏观,市场管微观。在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的高校中,应该由高校本身来管微观。政府直接进行干预就是错位,政府只能通过完善职称制度来合理晋升职称,配置高校教师资源,间接发挥作用。 三、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职称结构优化的方向是什么 目前,从全国高校的师资情况看,职称的评定出现向粗放型“高职化”方向发展的倾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示。1986年恢复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以来,改革措施也是层出不穷,呼吁和鼓励年青教师评高级职称。提出现有高级职称平均年龄偏大,提倡晋升年轻的教师以鼓励青年多出科研成果。全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高校都在讲职称改革工作势在必行。高校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较低,因此,职称晋升政策在向粗放型“高职化”方向导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第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急需大批的高科技人员。高校是科技力量比较集中的场所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突击队,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目前,全国高校中教授、副教授人数不断攀升,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5.07万人,副教授16.13万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6.02万人,副教授18.6293万人;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7.01万人,副教授21.616l万人。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中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还不算高,甚至可以说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比较低,但我国特殊国情告诉我们一切发展都要以实际国情为背景。我国高校教师高级职称人数上升的如此之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教师比例过低的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痕迹,如教师队伍只能进,不能出,一旦进入教师队伍,人人都是“终身教师”,教师的“铁饭碗”使教师缺少压力,表现差的人员走不了,优秀的人员难进入;“近亲繁殖”无法解决,几代“师生同堂”。在教师职称晋升和职务聘任中,只在内部竞争,“矮子当中拔将军”,难免有人为情感因素,使教师缺少竞争的动力和淘汰的压力,最后导致不够条件,不够水平的也能评上高级职称。虽然我国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增多,但是不是每个高职教师都真正达到相应水平,是不是每个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可以与国际上同一级职称的教师相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结构优化的方向不应只重职称的“名”,而不重职称的“实”。粗放型“高职化”倾向与我国目前的国情是不相符的。虽然,理论上认为一所大学师资素质水平的高低以职称结构而论。通常也认为高级职称的师资比重越大,师资的整体水平就越高。但理论所说的高级职称是指教师的水平真的达到相应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大学师资水平和整体素质,不能片面地追求数量上的粗放型“高职化”。结合我国的实际背景,要想在短时期内,使大批教师在学术、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在“质”上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是很难的。有些知识技能是靠时间的积累,阅历的丰富才能达到的,速成是不现实的。要使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优化,要达到“质”的优化,而不是“量”的优化。要形成“质”上的学术梯队,使教师的学术科研技能达到相应的水平。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靠数量就能解决的,而应该循序渐进,从“质”的角度提高。美国高校中“终身教授”的晋升率不到20%,可是却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走集约路线,谨防高校教师职称出现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四、要警惕高校用旧观念运行新政策 1986年,中共中央决定“改革职称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国务院在同年颁布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指出:“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时指出,要通过职称改革,“着手革除历史上形成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上的各种弊端,打破禁锢人才,一潭死水的局面,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1995年在《关于加强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到“要逐步提高高教、科研、工程、农业、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青年人员所占的比例,大胆选拔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这是政策导向,使高校开始放手选拔青年教师担任教授职务,然而所谓“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尤其在高校,优秀与否是个定性的概念,难以量化,若青年教师科研水平高,而教学平平,是否优秀?还有教学能力强,科研一般,又怎样衡量,尤其是对教学水平。一般意义上讲,教学水平的高低是与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有一定关系的,经验的积累必然以时间积累为前提。 《意见》中还有“事业单位35岁以下人员聘任副高级职务,40岁以下人员聘任正高级职务,经各地部门人事(职改)部门核准,可不受上级核定的基层单位职务数额或结构比例限制”。“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本部门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专项管理办法,在国家每年下达本地、本部门的总职数内定出一定比例,设置专项职数,解决35岁以下人员聘任副高级职务,40岁以下人员聘任正高级职务需要的职务数额。人事部将视该专项职数的设置和使用情况,在来年下达年度职数微调计划时适当增拨专业技术职务数额。”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在职称作为我国目前评价高校师资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前提下,各高校努力扩大青年高职人员,一时间,高职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同时期,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比例偏低,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教师比重与国际相比偏低的报道或文章也出现频繁。因此,在“响应”政策的掩盖下,高校纷纷争取高级职称名额,个人也都争上高级职称,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在短期内高职比重不断上升。从理论上讲,一个教师从一个职称级别晋升到另一个更高的职称级别,是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积累和努力的,而且并非所有的低一级别的职称教师都能得到晋升,高级职称晋升的过快是与客观事实相悖的。客观地讲,不是高校教师中高职比重越大越好,人数越多层次越高,要谨防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中出现粗放的“高职化”倾向。 五、关于政府宏观控制的手段 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要尽量用总量手段,在需要用行政手段时,也要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现在一种看法认为总量手段很可怕,政府一说高职人员数额偏少,比重偏低,在几年之内全国高校中高职教师就会迅速增多。其实,总量手段体现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上,就是指利用评聘标准,如利用学历、年资等条件来控制高校教师职称的总体数量。 在宏观经济学上,总量手段的作用就是指要把需求总量调整到与资源支撑能力相适应。应用到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上,其作用就在于把高校教师各级职称的需求总量调整与师资能力相适应。至于在微观结构上,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的学科系列晋升多少,晋升的水平要求应由客观情况决定。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职称评审中行政手段利用仍然很多,因为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尤其是在职称晋升这一块,仍遗留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公务员之家 当前,我国人事管理制度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又进行开发,职称制度作为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也必须适应这个需要。国家对职称工作的宏观管理在思路上,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出发,坚持管少管好的原则。由国家宏观控制部门提出宏观的指导性意见,供各高校参照执行。如确定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范围,总体规划出哪些岗位,哪些专业实施职称制度,而高校依据国家的指导性意见,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具体量化标准条件,组织统一的考评,确定评价结果与使用的相互关系等。不要一味地追求量的增长,造成高校教师的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教师职称论文: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路径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高校教师职称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高校能否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师职称制度,从根本上彻底地解决教师职称的性质、确定主体与方式、改革的导向等的选择问题,走出职称的误区,这是亟待政府和高校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只有选择从职称到职务、从评定到聘任、从社会到单位、从以行政计划为导向到以市场选择为导向的真正的教师职务聘任制模式,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才有出路。 关键词:职称改革;职务评聘;职称评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教师职称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管是评聘结合模式,还是评聘分开模式,其实质都有悖于市场经济原则。高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模式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务聘任制。为此,高校教师职称必须职务化,制度的重心必须聘任化,从人员的评价到职务的聘任必须组织化,模式的运作必须市场化。 一、职称改革问题的起因 我国不同时期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应该说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等在某种程度上都保持着一种相适应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正在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转变。 在这个转变中,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职称制度已经成为改革的焦点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能否有效改革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1986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实施了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实践表明,这次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在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发挥高校教师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当时我国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难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因而难以满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再加之评聘制度本身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运行模式尚不规范,致使职务评聘过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当然,这么评价并不是要否定1986年的职称改革,而是要在肯定的基础上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接轨。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一些具有评聘自主权的高校纷纷对本校的教师职称制度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使教师职务聘任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还有更多的学校,特别是那些不具有评定自主权的高校,仍然被现行的职称制度所困扰着。每年一度的职称运动,声势浩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而且还对教师们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把他们折磨得疲惫不堪。不仅如此,还造成了社会的攀比,不正之风也随之兴起。高校与教师个人择聘的单一性和封闭性,造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配置刚化,效率低下;教师流动不畅通,人才紧缺与过剩同在;近亲繁殖,素质退化。这种职称制度不利于高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和队伍建设。因此,改革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势在必行。 为要真正彻底地实现高校教师的职务聘任制,需从四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模式进行选择。 一是在称谓上要把“职称”变为“职务”;二是在制度的重心上要从评定转向聘任;三是在评聘的主体上要从社会转向具体的高校单位;四是在运作的模式上要从行政计划转向市场选择。 二、称谓的抉择:从职称到职务 最早人们把职称称为学衔。比如我国早在1956年6月起草的《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条例》与《科学研究工作者学衔条例》就只有学衔的称谓,而没有职称的提法。这两个条例分别把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学衔规定名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在此次起草的报告中把学衔明确定义为:“国家根据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所授予的学术职务称号。”也就是说,学衔是某种岗位的学术职务的称号。那么职称又是什么呢?据《辞海》的注释,学衔是“根据高校教师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及其专业水平授予他们的职称”。也就是说,“学衔”就是“职称”。因此,现在人们常把“职称”理解为对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进行区别的等级称号,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样,“职称”与“职务”的关系就清楚了:对于高校教师来讲,“职称”就是一种岗位的学术职务的称号,而不是教师本人身份的称号。 但是,从“”结束后到1986年前,社会上对职称概念的理解十分宽泛,包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意义。虽然到1986年后全国统一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但职称一词仍被人们习惯性地沿用着。不过此时职称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职称一词已被界定为区别专业技术或学识、水平、能力与成就的等级称号,是作为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及过去成就的标志,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评价和承认。其实,无论是职务的名称还是学衔,职称都只是代表一种称号,一种对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进行区别的称号。这种称号一旦获得,只要没有明文取消,就是一种终身称号。由此看来,这种意义的职称从逻辑上来讲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是不与工资待遇挂钩,没有数额限制,只要专业技术、学识、技能水平与成就达到一定的等级就给予相应的职称。 其次是一旦取得,终身享用。再次是有标准控制,相同等级的职称,评定的标准应该是相同的,不因地区、民族等原因而有所差异。最后是与使用无关,既然只是一种称谓,离退休人员也可以参加评定。其实,这个时候的职称已经异化了,既像是资格认证制度中的“资格”,又像是水平等级制度中的等级称号。 职务则是指具有明确职责和权利的工作岗位。早在1960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以及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教师职务问题的报告》中,对高校教师职务的内涵都有明确的界定,是与工资待遇挂钩的有一定职责要求的工作岗位。只是在当时,人们忽略了享受相应职务工资的同时还应履行相应的职责,忽略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从逻辑上来讲,既然是职务,首先就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实现相应的职责。其次要与工资待遇挂钩,担任什么样的职务就应该同时享受什么样的工资待遇。再次要有数额限制,职务不像职称只是一种等级称谓,而是具体的工作岗位,根据工作的需要而设置,因此应该有数额限制。最后要求任职者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条件,相同的职务可因具体岗位不同,其任职条件也有所不同。具体职务具体要求,不可能有全国大一统的标准和要求。凡是不适合职务要求的就不能任职,即使原来适合的而现在不适合的也应退出该职务。职务既然是一种工作岗位,只有在其位,才具有相应的职务,退休教师也应退出相应职务,当然也就不能再申报担任职务。因此,就职务而言,教师能否被聘用,首先取决于岗位的需要,其次才是自身条件。考核教师是否具备任职条件,不仅要考察其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实绩,而且还要看其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发展潜力、自身状况、年龄因素等多方面的情况,以便其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就高校教师而言,职称要么职业资格化,要么职务化,否则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职称的职业资格(即什么样的资格才可以从事高校教师职业)化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这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职称的职务化也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当然,什么职称应该职业资格化?什么职称应该职务化?这应该具体分析。但是,高校教师的职称职务化则是不争的大趋势。不论是什么高校,不管是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助教,都应摒弃现有社会流行的“职称”的概念,回归到教师“职务”的本位上来。 三、重心的抉择:从评定到聘任 我国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演进总是与其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形势、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最初的任命制到职称评定制,再到职务聘任制,每个阶段都刻有时代的烙印。1986年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虽然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我国当时还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在具体执行时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虽然几经改革完善,但现行的职务聘任制仍有其不足和弊端。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实施以来,先后走过了三个阶段,经历了三种模式。 第一阶段是评聘结合模式,也叫评聘合一模式。所谓评聘结合模式指的是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在过程上合二为一的模式,也就是说教师申报的职称一旦通过评审,就必须在职务上给予聘任。在实施时,一般是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下达各层次职称的指标或比例,若教师岗位出现空置时,除中级以下职称由申请人所在学校自行评定聘任外,正副高级职称的申报,须经学校审查同意后报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高评委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所在高校即必须聘任。这种模式在过程上把岗位定编、资格审查、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用人好似符合因事择人的原则,管理好似符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广大高校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我们很容易看到,虽然说评聘结合模式是以职务聘任制为核心,但实际上仍然是以职称评定为核心,职务聘任不过是职称评定的逻辑必然的结局而已。因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只要评审通过,就肯定能被聘用,而且具有终身效应。 这样就会造成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教师普遍重视职称的评定而忽视职务的聘任;二是使教师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产生不思进取的懈怠心理;三是使聘任流于形式;四是制约了后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教师以评职称为导向,对照评审条件找出自己的差距加以调整努力,而一旦评上却会忽略对职务职责的履行。这就使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与其实施的初衷有了很大偏差,也使聘后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第二阶段是评聘分开模式。所谓的评聘分开模式是把职称的评定和职务的聘任彻底分离开来,实行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学校聘任的三段式管理。 个人自由申报,社会权威评审,学校自主聘任,申报、评审聘任三权分离。职称资格的申报权利在个人,只要个人想申报便可不受限制地申报,没有身份资格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职称资格的评审权利在社会,由行业、系统或地区依法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人进行审查评定,确认申报人是否具有某一类别某一层次职称的资格。教师职务的聘任权在学校,学校根据教学科研岗位的需要,对具有职称资格的教师给以聘任。也就是说,教师只有通过了社会评审后,才有资格参加学校的职务聘任,但并不是说只要具有了职称资格条件,学校就必须聘任。学校一般把社会评定的职称资格作为基本的聘任前提,再辅之以其他条件综合考虑是否聘任。 这种模式引进了激励和竞争机制,有利于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淡化资格,强化聘任,推动竞争上岗,从根本上克服论资排辈。同时,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打破单位的禁锢,使人才成为自由的社会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评聘分开模式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问题主要出在社会评审这一环节。高校的聘任过程以资格为前提条件,这样在无形中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评审。高校教师要想获得高校的某一职务(主要指高级职务),必须先通过社会评审取得相应的职称资格,反过来,高校择人也必须是在经社会评定取得相应职称的那部分教师的范围内进行。然而每一所高校都是根据自己所设定的岗位职务需要来聘用教师人选,针对这些具体的岗位职务进行社会评价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社会无法详细知道高校有哪些具体的岗位职务,这些岗位职务需要履行什么样的职责,什么样的人担任这些岗位职务合适。由此可见,社会评定的职称不一定就是适合高校岗位职务需要的。这种评聘分开模式很容易造成评聘的脱节,不是有悖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就是有悖岗位管理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阶段是以聘代评模式。所谓的第三阶段,并不是说在经过了第二阶段之后才出现的一种模式。其实在第一阶段就有这种模式的雏形,少数具有职称评审权的高校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适合我国的高校教师职称模式。随着取得职称评审权高校的增多,这种模式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聘代评的最大特点,不是不要“评”这个环节,而是整个过程的重心从社会外部移到了组织内部,除了请有限的几个校外专家对高级职称申报者的学术水平进行评审外,其余的过程都在学校内部完成。也就是说,以聘代评不是不要评,而是取消了社会评审这个环节,以组织内的职务聘任过程完全取代了社会上的职称评定过程。这种模式围绕着聘任这个中心,采用公开竞争的方式,使职称的称号与职务的实际工作及职责一体化,不但有利于发掘人才、吸引人才和激活人才,而且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最大特点是高校自主聘任教师,校内评价只是聘任过程的一个环节,聘任全过程的所有权利都由用人单位———高校行使。 高校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具体的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职务的要求,然后给以聘任。这种聘任制度有利于加速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提高人才评价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四、主体的抉择:从社会到单位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大多数高校的教师职称制度都是采用社会评审、高校聘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组织外评审、组织内用人,亦即现在通常所说的把申报权交给教师个人、评审权交给社会、聘任权交给学校的三权分立模式。很多人都以为,这种三权分立的模式是目前阶段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最优化模式。然而,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三者中最后只有教师和用他的高校发生交易行为。也就是说,最后的交易发生在个人和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高校选择适合校内职务的教师个体进行招聘,教师个人选择自己满意的高校为其提供服务,而作为社会评审的机构(并不是具有评价职能的法人机构)只能算是与交易无关的组织外的机构。这就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质疑,由这种机构评审出来的人是否就是适合某高校的某职位所需要的人呢?只有一个具体的高校才有可能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配置校内相应的职务,才有可能了解这个职务的责权利,才有可能对自己用人的行为后果负责。而作为社会的评审机构,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清楚了解某一具体高校对某一岗位职务的具体需求,更谈不上对用人的行为后果负责。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职称制度模式的合理性。 不可否认,在历史上把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审权交给社会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打破计划经济所形成的顽疾———人才单位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促进人才的社会流动,高校教师职称社会评审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社会评审其实质是对高校教师队伍的一种普遍性选拔,在理论上具有面广路宽、相对公平的优点。这种普遍性可以使高校教师在整体层面上得到标准认可,有助于高校教师素质的提升。由于社会评审统一了社会标准,因而给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基础。其实这种组织外评审的方式,在国际上也普遍存在。现在很多国际证书如项目管理(PMP)等就是通过组织外的中介机构进行评审的,由于标准统一,因而一旦通过,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就都通用。但是这种组织外的评审只是作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参考条件,而且其参考程度也不一样,并非像职称制度那样作为一种准入制度、终身制度而存在。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社会评审对高校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社会评审的普遍性选拔与用人单位的目的往往相悖,某一高校一定岗位职务上所需要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并能承担具体的职责的人。社会评审采用的是一种通用的、普遍的、统一的标准,从理论上来讲这种评价没有数额的限制,凡是够条件的人都应该评上某种职称。但由于从及格到优秀即通常所说的(60分到)100分差别太大,这样教师队伍就在同一标准下出现了一种人为的能力上的剪刀差。具体的高校正是要消除这种能力上的剪刀差,选择更为优秀的教师到合适的职务上工作,实现职务聘任的特殊性。任何组织内的职务设置都是根据组织的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的,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职务对具体教师在知识、技能、资格、经历、经验以及其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前所述,这些恰恰是社会评审机构所无法解决的。 不少人都担心,高校自己评定职称,能保证公平公正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各个高校的校长、院长、处长等重要职务在任职前并不需要到社会上进行评价,为什么教师一定要经过社会上的评价取得资格才能被聘用。其实,将现行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中的这种社会评审模式转变为高校组织内聘任模式,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把聘任教师的自主权回归高校,做到谁用人、谁管人、谁评价人,用管结合,评用结合。职称评审从社会转到组织内,有利于消除教师能力上的剪刀差,也有利于教师的合理流动。当然,高校教师的流动,也并非是越频繁越好,也需要相对的稳定,因为教师的频繁流动不利于学术氛围的形成和稳定。为了使教师队伍在流动的同时保持相对的稳定,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在留人机制上比较成功的经验,我国的一些高校可以考虑建立终身教授制度。当然,这种终身教授的评审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严格把握,从比例上看一般不应超过教师总数的20%。 五、运作模式的抉择:从行政计划到市场选择 正如前面所说,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和聘任制度还或多或少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这对于我国已经实行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从运作模式来看,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根本导向出路,就是从传统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计划模式转变到现代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选择模式。市场可以提高高校师资配置的效率,优化教师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和培育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而这正是我国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的欠缺之项。 经过几年的改革,尽管人们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得有些过滥,但各具体单位仍然还是争着要增加评聘指标,教师个人也争着要晋升。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到底应由谁来控制?向什么方向控制?在传统模式中,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管是宏观总量,还是微观结构,都由政府的行政计划来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无论是政府管宏观也好,还是具体高校管微观也好,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高校根据职务的需要到市场上选聘合适的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学术水平到市场上选择合适的高校职务;教师受聘于某一高校的某一职务后,根据聘任合同在这一职务上实行职务权利,实现职务职责,完成职务工作,作出职务绩效,领取职务报酬。也就是说,职称评聘工作再也不是一种政府行为了。在社会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在高校里,是一种组织行为。不管是市场行为,还是组织行为,归根到底都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社会公开提供一定的教师职务空缺,校内或校外的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来竞聘这些职位,通过市场的双向选择来达到人职的优化配置。某教师在甲高校是教授,在乙高校就不一定是教授;某教师今年是教授,经过一个考核期,如果不合格也就不再是教授。这样,社会上长期存在的职称论资排辈和终身制也就被彻底打破。 在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上,运行的主体就是用人单位———高校和择校竞聘的教师个人。 高校真正的拥有自主聘用的权利,并把这种权力面向全社会行使。教师真正的拥有自由择业的权利,不必非在本校竞聘达到晋升职务的目的。这种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通过市场的供需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无形中促使各高校不断地提高自身吸引人才的能力,促使广大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我国高校整个师资队伍水平得以提高。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还远没有建立起来,更谈不上成熟了。 建立和培育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确政府在市场中的定位,完善和强化对高校教师资源的宏观调控;二是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市场体系,使高校教师资源的培养、配置和使用全面市场化;三是加速培养市场主体,尤其要使具体高校和教师个人在市场中成长和运行;四是高校教师的个人收入分配与业绩和市场接轨,由市场评价教师和高校的业绩,从而确定教师的个人收入分配;五是以市场的原则来构建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的建设,不仅要完善市场服务网络,而且还要大力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合理利用市场价格调节功能,提高市场活力。同时还要健全完善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从而为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公务员之家 当前,我国人事工作面临着如何满足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一是在管理上要能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所进行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在发展上要能适应从粗放的增长方式向集约的增长方式所进行的根本性转变。职称工作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部分,也必须满足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坚持少管管好的原则,不要再搞什么一年一度的大呼隆的规模职称运动,使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真正转变为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实行了教师职务聘任制或正在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这是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模式选择的基础。但是这还不够,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总之,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改革模式也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职称必须真正职务化:高校自主设置教师系列职务,自主聘任(包括自主评价)各个层次的教师;教师自主择校,凭能力和水平自主竞聘相应的教师职务。所有的高校都应该实行真正意义的教师职务聘任制。
三农问题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三农问题”解决思路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三农问题权力控制产权契约 农业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发展滞后”和“产业弱质”的一般共性,但中国的“三农”问题同时又是贫瘠的资源禀赋和中国在建国初期为实现国家赶超战略——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后发工业化进程——而实行“以农辅工”政策的产物。这些因素所导致的“三农问题”在最严重的时期却遇上改革攻关、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经济等挑战,同时又与意识形态和改革路线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当前中国改革中一个深层次的待解决矛盾。 一、“三农”问题的产生渊源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野下,我们通过分析三个问题来回答渊源问题并引出分析全文的切入点。这三个问题是:建国初期为何要实施针对农民的歧视性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如何得以顺利实施?如今为何解决“三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成为重点? 首先,建国初期实施针对农民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当然是符合执政党最高层(政治家集团)的理性思维——制度设计取决于政策收益和成本衡量和比较。在封锁和封闭的国际环境中无法吸引外部资金和资源;农民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的土地革命中一直是受益阶层,这时,“抽肥补瘦”是自然的选择;最重要的,政治家集团是迫切需要通过实施国家赶超战略可能获得的经济、军事安全以及国际环境中的政治威望。因此,歧视性制度安排得以出台。第二,执政党、国家、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系所导致的对政治国家权力的控制缺失是这些政策实现的条件。三位一体关系所具有的特征是:党领导国家,党的路线上升为国家战略,党充当国家的核心部分,党无论是在主张抑或是组织方面都渗透到社会和个体中去并为之提供精神价值体系。在这种关系框架下,政治家集团的理念通过自上而下、由执政党组织内部向外延伸的方式得到全社会认同和参与,并形成广泛而深刻的全民动员。这样,在缺乏受损阶层(农民)对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牵制条件下,歧视性制度安排被确立并不断强化。对于第三个问题,政治家集团的理性思维同样起到主导的作用:经济上,农业的萎缩、农村经济的困窘和农民收入的微薄使得宏观经济缺乏持久的推动力和协调性;政治和社会因素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层的稳定和支持与否是关系国家政治前途的一个重要变量,这些因素要求不能再对已处于建国以来最严重时期的“三农”问题漠然处之。 综上所述,缺乏对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是使得中国“三农”危机比一般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问题更严重的根源,同时,政治家集团的理性思维在国家、社会、政党三位一体的格局中往往对制度供给具有统摄全局的影响,它对中国“三农”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将产生重要意义。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野下对“三农”问题的渊源进行剖析,其必然要求我们为之提出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也相应的能够经受住这种分析框架的检验和审视;同时,由于政治家集团和政府的理性思维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必须将其纳入分析框架中并使两者有机结合。 二、权力控制和政治家理性思维的和谐统一:解决“三农”问题所必须面对的命题 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社会等级和政治等级高度同一,国家“直接等同于社会”,⑴“一切私人领域都有政治性质,或者都是政治领域”⑵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结构逐渐解体,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离和对立。这里,作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人性基础——人的利己本性决定了对保障和确立私有产权的需求,它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利己的、不受制约的契约关系这一市场交换基本实现机制,并要求其普遍化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全部社会生活都按照它的内在机理和逻辑来构造,包括经济伦理体系、社会法权体系以及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等诸方面的设计和建构。 相应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重性造就了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核心命题——权力控制的重新诠释。这是因为,一方面,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契约关系的普遍化决定了近代国家的性质、功能和结构:“国家,作为社会契约的产物,是市民为了保障和实现自己利益而构造的政治体”;⑶另一方面,市民社会的独立及其法制化,对于牵制和控制国家权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首先,市民社会发达、自治和法治化限制了国家权力的运作范围;其次,市民社会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独立、发展和壮大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利益集团并获得发言权;再次,以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在内的独立的知识领域为依托,可以利用“公众舆论”形式对权力运用实施监督和控制。最后,只有成熟、独立的市民社会存在,才能使政治国家领域中的代议制民主具有主体和成为可能。 纵观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其总的逻辑进程是:人的利己本性——产权契约——市场经济——市民社会——政治国家。尽管,这种关系是适应近代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成的,但是,在市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和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制约、监控作用这两方面具有内在机理的普遍性。当然,我们不能忽视逻辑前提上的不一致所带来的重大差别: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政治国家是推动建立一个具有自觉权利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市民社会的核心力量。这似乎产生了一个悖论:权力主体推进制衡权力自身的他物发展,或者说,政治国家推动其对立面——一个能够监督和制衡国家权力的现代社会——的确立和成熟。正因为此,这在现实中似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当前在局部领域相当大部分程度上的出现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和对立的现状。 原因是:参与变革的多元力量,特别是执政党组织和政府一方,当然是具有其特定的理性,确切地说,政府政策是基于其理性判断而采取或调整。但是,政治家理性是有缺陷和短视的,这种不完全和不充分既可以是知识的有限性这一人类的共同特点所导致的对未来的非理性预期;也可以是由于参杂了对自己或集团利益的考虑而产生的非最优化决策。理性思维关心的是中短期的政策收益与成本的衡量与比较,但改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改革之初全然未曾出现的新的因素;改革会在相当程度上创生出自我强化和自我运行的新的机制,而这都是政治家的理性思维所无法准确预知和判断的。也就是说,初始性的改革之后,萌发的新兴力量“会在‘改革了的’制度安排中与这些制度安排继续互动,从而以结构性的力量使得改革范围扩展到原本未设定改革的某些领域;‘改革了’的国家出于各种原因而创设的新制度安排不仅生发出与其创设愿意不尽相同的后果而且不得不考虑新的制度安排,这样,一方面,其社会治理技术也不得不在这样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国家自身的改革合乎逻辑的持续下去。”⑷ 在明确了西方市民社会逻辑起点和功能,以及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演进过程之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就变为:能否推出一项制度设计,并最终达到权力控制和政治家理性思维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只有符合政治家的理性思维,即:在中短期内具有较高的政策收益和较小的成本并有助于缓解乃至根除“三农”问题这一危机,这一制度设计才可以通过国家这一强制体获得生命力,其次,最重要的,这一制度设计能为权力控制命题的解决提供终极路径,从而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并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出现。这就要求:它必然会引发制度的持续创新,从而可以导致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特定的互动关系:个体日渐获得自身的独立与自主,特别是经由各种手段争取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开始有意识的通过结盟等方式与国家开始博弈以进一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经济、社会乃至政治体制),从而最终为政治国家的对立面——市民社会的确立和成熟铺设道路。正因为此,它必须是建构“市民社会”的核心要素,且在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中具有自我强化和自我运行的能力。 三 、对现有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观点和制度安排的评价 针对“三农问题”所提出的见解和主张不可谓不多,有学者归总,从论点和思想的高度出发至少有7种,它们包括: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刘修民、宫希奎、李昌平等人提出的“农民利益保护论”;陈锡文和许经勇等人的“城乡统筹发展论”;陆学艺、郭树清等人的“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论”;吴敬琏、温铁军和樊纲的“就业优先论”;林毅夫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带动论”;晓亮的“市场化带动论”和王健等人的“城市化推进论”等。⑸这些主张相当大程度上被20__年中央1号文件吸收和采用,并引起学界普遍赞扬和期待。这些政策建议和安排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野下,其不约而同的存在一些缺陷。 (一)相当一部分“技术层面”的解决思路因缺乏“思维关联性”而与政治家理性相悖 “技术层面”的解决思路是指政府通过在财政支出、税收结构和转移支出等方面实施的“多予少取”式的不涉及制度层面的政策作法。这其中,一些政策建议已经得以实施并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说取消农业税。但是,农业税的取消是因为其符合政治家和政府的理性思维: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并由此得到的政策拥护是远远大于政策成本的,这是因为农业税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是远远高于其在政府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两相比较,收益成本不言自明。而其他一些政策建议是否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呢?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带动论”为例。试想:面对占人口总量绝大多数、总体生存状况趋于恶化的农民阶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多大的直接效果?即使有,为使这一效果足够大到能相当大程度的缓解“三农”危机,它需要政府不是稍微的、而是相当大的增加针对农村的扩张型财政支出,在现行财政收支状况紧张、财政风险较大的情况下,这是否可行?对政治家和政府来说这一政策的实施成本是否能接受?同样,这一缺陷还体现在针对“就业”、“社会保障”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是说这些政策对农民毫无作用,而是只有在局部地区(经济较发达、人均收入较高;或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技术水平所导致的产业的比较优势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才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和较小的政策成本。放在全国范围内,其能否实施或是效果如何令人置疑。因此,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政治家和政府理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参杂了过多的道德倾向和观念——因对农民阶层的同情而不自觉地将思维角度始终局限在如何维护和增进农民利益上,缺乏政治家和政府理性——农民利益这一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导致忽视了对政策本身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的考察。 (二)制度层面的政策和观点因缺乏自我强化和演进功能而无法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战略性功能 现有的针对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城乡二元分割、农民利益保护等方面进行的制度安排由于缺乏能在社会体系内部产生自我强化和演进机制的制度特征,从而也就无法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提供战略性和诱致性的功能。他们回避了如何铲除“三农”问题产生机制的问题或是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从而对权力控制这一命题也无能为力。举例如下,取消了城市中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用工制度,如何能保证新的、更隐蔽的制度不会被推出?或者,当政治家在“三农”危机缓解后,面临新的利益结构调整要求和社会重组问题时,政治家会不会重新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无法保证不会将社会作为其实现其特殊利益的工具,也不能保证不会将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对立起来,甚至以抽象的“公共利益”代替甚至否定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离开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离开了社会对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控,无法保证国家不会异化。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起点和终极路径 综合以上分析,在当前可以推出的政策安排就是农村土地产权的进一步明晰化:把农民对其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直接转化为其所有权,享有包括租赁、转让、抵押等在内的完整权利。 在符合政治家理性思维方面,这一制度安排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显著的政策效果从而大大缓解“三农”危机,首先,土地要素市场化后,一方面,农民因可以有偿放弃和让渡土地从而拥有一个未来的收入源或者说是一个对自身的保障,另一方面,有条件的种田大户(个体或农业企业)通过租赁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农业经营成本降低,机械化程度提高、规模效应),出租土地的农民或返聘当农业工人(农民数量减少),或从事加工、销售行业(产业升级、城镇化出现),并且这些现象的产生有其内在逻辑必然性因此远比以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地把上述“现象”当作“手段”和“目标”式的政策推进要合理的多。其次,它可以消除现行两大错误的制度安排:(1)土地产权的明晰实质上废除了现行“征地、补偿、批租”制度对农民的盘剥,使得本应是农民转让和租赁土地的产权租金变成某些政府部门、房地产商和基层政权领导“权力租金”的现象得以遏制;(2)消除“两不经济”,“两不经济”是指土地行政管制中的低效——大都市因为行政控制过严、土地供给普遍不足导致的地价过高,可能步香港经济之后尘;而许多小城镇,却同时因为行政控制松弛,使得那些没有什么效益的工业和城镇建设项目,大量滥占了农地。简单概括,一头严重浪费城市化的机会,一头大量浪费农地。⑹ 在建构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农民一跃成为“有产者”,对农民塑造自身理性自律、责任和权利意识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个体,推动形成独立成熟的市民社会,乃至最终完成对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是否具有内生的启发和诱致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生成的经济基础,同时,没有产权的契约化,农民始终无法外入市场经济的门槛;没有农民的作为个体的参与,市场经济始终是不完整和局部性的。政治民主和市场一样,也必然建立在注重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基础上,“当个人由市场中的卖者或买者转变为政治过程中的投票者、纳税人、受益者、政治家或官员时,他们的利己本性不会发生变化”,⑺以产权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体系,在私人利益的整合关系中,得以形成以实现个体私有财产权利的确立和保障为中心的市民社会组织,并最终确立个人利益相互协作和制约监控政治国家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结构,这是西方政治学中的经典理论脉络,并且在中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互动中具备适用性和参照性。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野下,以产权变革为先导所形成的持续性制度变迁所最终达到的理想状态就是形成一个具有自觉权利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新农村”。“新农村”是指这样一个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或领域:农民个体、 农民群体、农业企业家、农业金融信贷机构、农业服务机构、关注农业的知识分子群体和独立媒体、农民社团、农业研究和智囊机构以及农民利益集团形成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不受国家非法干预的相对独立的私人领域;在这个领域,他们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和私人目的而活动,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个体发生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国家承认私人在这一领域中具有独立性和自由的合法性,除了依法加以必要的规制和干预外,不加干涉;这一领域中,私人利益形成多种社会集团和社会组织。它们对于争取和维护私人利益,协调多元利益冲突,排斥政治国家的非法干预具有重要功能;这一领域内部,以及这一领域与其他领域结合的纽带和主要机制是产权契约,以产权为依托,在双方的共同同意下,以契约的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履行义务的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同时保证别人利益要求的实现,其使命是保护所有权和私人的自由;同时,“为了保证自身的政治利益要求,使社会利益得到国家的承认和重视,推进国家民主化进程,这一领域又是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发表政治观点、对政府施加压力,推举自己的政治代表,参政议政的场所和领域”。⑻总之,这个领域指的是包括以上所有个体在内“独立意义上的人”,“按照契约型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参政议政活动的非官方公域。” 五、政治家集团和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定位——塑造“增量”改革思维 实施产权变革是否一定能够达到“新农村”这一理想状态?理论分析只是廓清产权变革和“新农村”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性。现实中,这一关系能否成立,起重要作用的变量就是政治家和政府。其原因是: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在中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建构过程中,政治家与政府具有的独特属性,可使得其在产权以及其后一系列的变革中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一种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和扶持;另一种是消极等待甚至是阻碍和扼杀;其次,农业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发展滞后”和“产业弱质”的一般共性,政府为之承担的责任和努力程度直接关系到其损失大小,这一情景已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明。因此,认为实施产权变革之后,“三农”问题迎刃而解、“新农村”可以自动生成的观点同样也是不适当的。各国历史已经证明,土地的大规模产权变革是一把“双刃剑”,解决的好,可以促进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发展;解决的不好,不仅不能解决原有问题,反而会催生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震荡。 由此,政治家集团和政府在产权变革过程中,以及产权变革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应以“增量”改革思维为指导定位自身的功能体系。其含义是:产权变革一方面会导致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阻扰;另一方面,对政治国家而言,产权变革所引致的最终变化——市民社会的诞生和成熟——会导致自身权力的削弱和活动空间的缩小:“革命者最终会革掉自己的命”。这时,执政党组织和政府(包括政治家集团)必须拿出胆识和勇气,坚定继续变革的决心,面对变革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变数,不能怀疑和退缩,相反,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措施予以预防和补救——在持续的制度创新和供给中推动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政治国家的存在和稳定这一最大的政策收益才会得以实现。借用一句名言对“增量”改革思维进行总结,那就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目前来看,政府的功能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组织和实施一个公平和公正的产权变革 陈锡文(20__)以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为例,认为土地私有化之后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从而引发剧烈的社会震荡。⑽陈锡文所提出的观点实质上反映就是由政府组织和实施的产权变革能否做到公平和公正这一问题。试想:有谁能比农民自身还要清楚土地出售的收入是否能保证其一生以及下一代的各项支出?如果农民各项权利得到充分明确和保障,如果没有遭受到胁迫,农民为何要抛售土地从而出现“拿几万元,没有稳定的收入,钱花完了,产生了社会问题”这一状况?否则,在缺乏其他监督制约措施、农民较低的素质以及弱势地位等情况下,真的可能像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一样,从基层政权、地方政府、氏族势力、“村头势力”乃至房地产等土地相关产业中催生出“土地寡头集团”。 (二)将现有制度安排与产权变革结合起来,以产权变革为主要和先决条件;现有政策安排为辅助和跟进措施 以产权变革为主要和先决条件,是本文分析的主旨和核心,已不需复述。强调把现有的政策安排作为辅助和跟进的制度措施,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政策安排有其合理性,如果在现实中得以较好的实施和执行,将会和产权变革形成制度效应上的共振和呼应,熨平产权变革中可能对社会各阶层产生的震荡和冲击;另一方面,没有产权变革在先,这些措施充其量只能起到一些缓解作用或是在现实中的政策效果令人置疑,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仍是一个问号。 六、结束语 即使产权变革得以顺利和公正实施,即使各项配套和跟进制度措施得以很好地执行,解决“三农”问题仍将是一个漫长和充满坎坷的过程。这是因为,在国家和社会关系二元互动和变迁的过程中,农业、农民和农村在现时所体现的初始状况:农民个体较低的文化素质、基本以刀耕火种为主的生产方式、追求高产而不是高效的经营目标,农民对市场经济的陌生和不适应,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贫瘠的自然资源禀赋(人多地少和好地少差地多)等等。这些现状的改变都是长期缓慢甚至是根本无法改变。即便如此,那种将目光局限在对“三农”问题仅仅具有减震和缓冲作用的制度设计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种前瞻性的视野,需要针对其根源进行战略性和全方位的考虑并提出相应措施,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这也正是本文所试图作的工作。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近期文献综述 摘要: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近期理论界的文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挑战和战略等三农问题的几个焦点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 县域经济 引言 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1]: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稳定性。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在“以农补工”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状态下,农村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中,农民于市场经济语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失语。如此,以土地为生存技术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只有选择外出逐利谋生,同时也把更多的梦想和希望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在广大农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愈来愈多。实际上,很多外出打工者基本上是为他们的子女积攒学费而“投资未来”不断流动的。可是,这些“留守儿童”又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一些家庭“投资未来”的理想也随之破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对“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并且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3]。他提出,20__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等。20__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必须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4]。他提出了完善支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稳定涉农价格以及拓宽增收渠道等措施。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8]:“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重要历史任务 今日的新农村建设不过是过去10年中国乡村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而已。当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内涵[5]。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6],“三农”问题又一次引起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且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新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蓬勃而起,并从前人那里获得了经验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而新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问题又使这次新乡村建设运动有了新的样式、特征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农业科技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l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生命科技的世纪[7],是自然科学发生重大变革并取得突破进展的时代,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技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农业科技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将具有智能化、生物化、产业化和 企业化的明显特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更加紧密结合,人们在21世纪能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力地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完善,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提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还是环境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尤其是我市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与环境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显著改观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作用更显突出。 2.3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应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9]。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是沿海地区发展的一大亮点。比如,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实力强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又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良性互动[10]。所以,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县域经济。 3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1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 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是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的总和,是区域经济的概念之一[11]。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其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在县域经济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种经济成分比较全,可以说,几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指标,在县域范围内,都可以得到反映。 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2]:农村经济阶段、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三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11]。经过2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的发展时期。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从“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壮大和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它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是工业资源的基地,是拉动消费的“超市”,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如城镇化发展滞后,高等资源要素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体制性影响等等。面对县域经济的这些特点,我们应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县域经济的发展。 3.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城乡一盘棋,工农一齐抓”[13]的指导思想。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摆在战略位置,打破城市工业、乡村农业、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壮大县(市)经济的实力。 笔者认为,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笔者觉得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10]的思路,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安置就业、活跃市场和保持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14]。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四、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12]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3.3县乡干部在县域经济中的职责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乡干部的正确领导,县乡干部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县委书记在一个县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发挥得如何,对该县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5]。而要推动县域经济,就必须提高县乡干部的领导发展能力。 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笔者认为领县乡干部要提高领导能力,应着眼于抢抓机遇、科学决策能力的提高,突破封闭思维模式,面向市场,创新配置资源思路。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准确定位;应着眼于把握重点,推动落实能力的提高,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切入点,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应着眼于教育、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机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人才战略,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不竭的推动力。在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县域经济能否走向壮大,关键在于培育人力资源,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瓶颈”[16]。因此,必须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考虑,把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落到实处。总之,三农问题错综复杂,任重而道远,以上仅仅是对近年来学术界对三农政策论述的一个综述。任何改革的一小步进展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本文只是就其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背景中的村民自治 导论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农村开始了以承包制为核心的改革,农村经济因此而飞速发展,解决了整个国家的温饱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的发展却逐步减速,形成了最近若干年“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危险”的三农问题。李昌平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可以说是21世纪初中国三农问题最形象的描述。 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方案也是复杂的,并不存在唯一最优的方案,因此政策选择往往是多样化的。不过,大家的基本共识是,三农问题,在宏观上不可能依靠农村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关键还是要依靠城市化。很多人认为,城市化,是中国避免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国减少农业劳动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必然出路。他们的政策建议就是,中国政府应该帮助中国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1]农民要致富,就要发展农业,农业要发展,就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其言外之意就是,要缩小农业人口的规模,让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这显然是符合逻辑的。既然在当前的宏观格局下,三农问题很难依靠农村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三农问题,在宏观意义上只能消失,而消失的方法就是城市化。 中国农业问题官员、农业问题专家杜润生先生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第一步,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给农民以最基本的权利。他认为,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将他们从土地和其他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的事情。他建议,城市不论大小都要向农民开放,让他们可以在城市安家落户。不得对农民工进行歧视性的管理。[2]杜润生的建议实际上也是要让三农问题消失,但其方法是给农民以权利。最近浙江省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把农民改为居民,要变“二元化”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为“一元化”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可以说在中国开了先河,这势必为解决浙江的三农问题奠定制度基础。[3] 农民要维护自己的权利,不仅要靠政府,更重要的是要靠农民自己的组织,包括农会,还包括村民自治、乡镇选举和县政权的民主。杜润生先生认为,农民要建立自己的组织,要像工人有工会那样有农会,行使已经拥有的权利,让政府听到其诉求。还要“推进民主改革,先办村民自治,进而实行乡政权选举直至县政权民主重建”。[4] 徐湘林先生则认为,“三农”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国家业已形成的城乡差别对待的政策结构和高成本运行的县—乡农村管理体制。高成本的县—乡管理体制则可以通过可行的乡村治理模式的改革(如乡镇长选举和自治)得以改善。[5] 这些研究都是非常可贵的,其政策建议也很有实践意义。本文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不仅需要宏观意义上的努力,更需要微观意义上的村民本身的努力。而发展村民自治是其中关键之一,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基础,又是完善村民自治的关键。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三农问题为背景,分析中国村民自治的法律逻辑,并结合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村民自治的成功之道,以及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效应。 一、村民自治始于法律 现代法治是一种基于个体自由和平等意义上的法治,在这一体系中,每个人在私人事务上是自治的,每一个公共单位在自己的公共事务范围内是自治的,每一个经济单位、社会单位和政治单位,在自己的事务范围内是自治的,各级政府和国家也在自己的范围内是自治的。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合作,都可以依靠法律得到解决。在法治秩序中,立法是一种政治程序,基于经验产生秩序的规则,解决政治上的冲突,凝聚政治上的力量,形成政治上的和谐;行政是一种执行程序,基于知识制定公共政策,运作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司法是一种理性、和平解决利益冲突的秩序,着眼于具体利益,利用正当程序,协调并解决各个方面的矛盾。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而只有为维护皇权统治而设立的惩罚性的法家之治。在这样的治理体制中,每一寸土地都是皇家的财产,每一个人都是皇家的臣民,任何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都是为了皇帝的江山稳定,即使提倡以民为本,也不过是说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需要照顾民生。 所以,中国传统上的乡村自治并不是现代法治意义上的自治,而只有因“山高皇帝远”而产生的“管不着”意义上的“自治”,或者因与皇权有特殊关系而得到的“自治”,如地方的诸侯和王国。建国以后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仍然不能说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1982年宪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第一次在宪法意义上确立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原则,为中国村民自治提供了现代意义上的宪政法律基础。它使得中国的村作为一个公共管理单位可以与政府平起平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公共管理单位,自主提供自己的公共服务,解决自己的公共问题。 1982年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是这样规定的:“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宪法还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这一规定,有三个内容值得关注:一是村民委员会按照居住地区设立,也就是说,它不按照行政安排设立;二是村委会成员由选举产生,而不由上级政府任命;三是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其与基层政权的关系由法律规定,不过宪法具体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基本内设机构以及基本职能,主要是办理本地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与政府的关系是协助社会治安,并发出基本的声音。 这一宪法规定没有很快进入实践层面。5年以后,也就是1987年11月24日全国 人大常委会才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在全国局部地区开始试行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产生。1998年11月4日,在试行11年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各地开始全面推广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这一实践引起了各方面的兴趣,国内外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出版了很多文献。本文将探讨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中国村民自治提供的法律基础,以及在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 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与职能 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于1998年11月4日经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共30条,仅3100多字。各省人大常委会一般都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实施办法,增加内容不多,主要是细化村民委员会的职能,一般也只增加500~1000字而已。 《组织法》一开始就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目的是,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根据《组织法》和各省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村民委员会主要有如下具体的职能: 村民委员会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如因地制宜地兴办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村民委员会具有准司法职能,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村民委员会具有经济规划职能,编制并组织实施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村民委员会具有组织管理经济职能,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依法管理财务和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草场、森林及其它财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村民委员会具有多方面的教育职能,也就是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和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从这些规定来看,村民委员会的政治目的是村民自治和民主,即通过民主的方式自我管理,它同时兼具经济发展和道德提升的目的。《组织法》和相关规定,使得村民委员会不仅具有公共管理意义上的、以民主为基础的强制力,如公共服务融资所需要的强制力,更具有了在经济管理上的强制力和道德上的强制力。在现代社会里,公共权力组织的权威通过民主得到保障,其强制力的危害被民主程序和法治化解;经济组织的强制力表现为内在的组织能力和外在的竞争能力,而其强制力的危害则由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国家法治化解;道德组织的强制力,往往通过其非赢利性和成员的自愿性得到化解。村民委员会作为政治、经济和道德三位一体的组织,其职能往往趋于无限:作为经济组织,它不一定面临市场的优胜劣汰;作为道德组织,它又是赢利性的,并且成员未必自愿。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委员会即使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政治约束机制,由于在经济和道德方面缺乏规范,也会演变成职能无限的、不受村民约束的组织。 这说明,现行《组织法》有关村民委员会性质和职能的规定存在缺陷。它使得村民委员会在法理上相对于村民不仅有天然的行政上的优势,毕竟有组织的人群相对于缺乏组织的村民有组织成本低的便利;还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优势,因为依据法律它具有经济管理职能,兼具道德教育职能。这很可能使得村民委员会有机会滥用村里的经济资源,甚至滥用公共管理权力。而当村民委员会与基层政府关系密切,并能够得到基层政府充分支持的时候,以上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对此,冯兴元等学者提出重建农村经济合作社,合作社自由进入和退出,产权明确到个人,有注册登记,具有经济法人地位,政府对其实行税收优惠。[6]这一做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活力,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制度上的基础。对于村民自治来说,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建立则有利于规范村民委员会的经济职能,使其专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至于道德教育问题,笔者认为,公共权力机构不适合承担直接道德教育的任务,这一职能应该让位给农村的志愿组织。在台湾,义工很多,服务范围很广,大家都发自内心。大陆很多白血病人的骨髓都来自台湾人的捐献。这一切都得力于社会志愿组织的发达,值得借鉴。 三、村民委员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不是在组织真空中运作的,与它并存的还有村党支部、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还有所谓的主管部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等。 《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政府与自治组织的关系,乡、民族乡、镇等基层政府不得干预村民依法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但是,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可能被突破: 一是《组织法》规定,基层政府可以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如果这种指导、支持和帮助是道义上的,或者说是技术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在程序上是应村民委员会要求,而不是基层政府主动,那么基层政府的作用对村民委员会来说就是咨询公司性质。如果这样,这一规定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任何合法组织都可以给其以指导、支持和帮助,包括学术研究机构,甚至国际组织,如美国的卡特研究中心等。 在实践中,这一规定具有强制意义还是咨询意义,主要取决于基层政府,而它如何选择,则取决于它对村民自治的态度。在现实中,基层政府都倾向于选择强制性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在程序上是基层政府主动进行。基层政府往往根据过去的传统,利用现在法治不健全的机会,把村民委员会当作其下级单位,而村民委员会也不得不把基层政府当作上级对待。这时候,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会出 现两种情况:一是村民委员会成为基层政府的下级政府,村民自治变成了“村民上治”。二是民选的村民委员会有可能仰仗民意对抗基层政府,出现村民委员会与基层政府的冲突。而一旦上级政府统统收回相关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会遇到难度。 什么是指导,什么是支持,什么是帮助,法律并没有详细规定,其进一步的解释权和执法权往往掌握在具有行政优势的基层政府手中,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损害村民自治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比如,有些基层政府为了解决一些村存在的问题,专门派乡干部分区负责村的公共事务,这些分配到村里的人就成了这些村的实际领导。当这种情况制度化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乡镇政府与村之间的新一级政府组织,乡公所,凭空增加了农民负担。再比如,有些基层政府为了充实自己的财力,以帮助村民委员会为名,集中所有村的财力物力,实施“村财乡管”,这就在财务上剥夺了村民自治。 二是《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这种协助,如果是自愿的,基于特定的契约的,那么村民委员会就不是基层人民政府的下级单位。如果这样,实际上这一规定没有任何法律意义,因为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因此,这一规定在实践中极有可能是强制性的。于是,当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事务的财政、行政方面的关系不明确的时候,这一条款就会让村民委员会在实际上成为乡镇政府的下级单位。这时,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上下级关系,一种是村民自治与乡镇政府处于对抗的状态。这正好是中国农村目前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两种典型关系。《组织法》还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对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进行教育、帮助和监督。这一规定加了“应当”,显然已经变成了法律义务。也就是说,村民委员会至少相对于有关司法部门来说,已经成为下级机构。 三是《组织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一规定,可能会在两个方面改变村民自治的组织结构: 一方面,村民自治在行政上可能从村民委员会转向党支部。在实际运作中,如果村民自治要实现,就必须要让农村党支部进一步民主化,让村民能够选举党支部,比如党支部书记在党内选举之后经过村民确认,或者村民选举出候选人,再经过党内选举确认。 另一方面,农村党支部和上级党委之间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农村党支部成为村委会的领导核心,乡镇党委是乡镇政权的领导核心,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也自然而然地从非上下级关系转向实际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这时,如果要确保村民自治,就不仅要使农村党支部的产生过程民主化,而且还需要在职能上进一步调整与乡镇党委之间的关系。否则,村民自治就不是完整的。 根据这些分析,《组织法》有关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各种各样指导、支持、帮助和协助的条款可以删除,因为它对于村民自治有害无利。 至于有关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地位问题,目前更多的做法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这就是承认基层党支部在村的核心领导权,然后在选举程序上做一些变动,让基层党支部书记和成员具有民意基础。这种做法在当前来说,有利于改善村民自治。不过,由于基层党支部与上级党委是下级服从上级的关系,这实际上一笔勾销了村民自治,除非上级党委不领导基层党支部。 所以,从长远来说,还需要思考在宪政结构转变条件下执政党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自治的完善,政府治道变革的进行,党的执政结构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给经济组织、社会自治组织以自己的运作空间,在政府进行治道变革的同时,党也需要根据民主原则、法治原则来行事。在乡村治理层面,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方式不改革,村民自治就没有发展空间,很多不正常的势力,就会利用这一组织结构来破坏村民自治。如何着眼于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来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运作方式,是当前需要认真考虑的法律问题。 四、村民自治的保障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肯定不会自动进行。所以,《组织法》规定了各种各样的保障条款。 《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这一规定赋予地方人代会和常委会法制监督权。不过,这一规定现在看来几乎形同虚设。因为就现有的运作机制来看,在村民、村委会和乡镇政权等发生冲突的时候,地方人代会及其常委会并没有什么适当的介入机制。这些问题,现在一般通过上访机制来解决。在现行体制中,上访是一种行政性的介入机制,在改变过程中往往带有很强的行政偏好,解决问题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很可能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忽略了更多相关问题。对村民自治来说,通过上访来解决《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很可能在制度上改变村民自治的结构,因为它会使得村民自治经常受到来自上级政府的行政干预。 《组织法》第十五条进一步规定,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有关机关应当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其当选无效。这一规定,在制度上显然也有助于强化上级政府对村民自治的干预。因为它赋予县乡两级行政机关和代议机关权力,调查并依法处理有关不正当选举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司法调查和处置权。行政机关处理问题的程序是行政性的,具有强权干预特征;代议机关处理问题的程序是议论性的,不具有行动性。这两个权力的性质都不利于处理选举纠纷。要处理选举纠纷,最好还是规定由司法机关来处理,如向检察院举报,检察官出面调查,然后向法院控告,法院受理等。另外,这一条款规定的措词也具有事先定罪的意思,好像已经发生了确凿的不正当选举,只要告知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就可以了,实际上任何不正当选举行为的举报,都可能是政治性的,都需要通过正当程序来确认。让选举纠纷通过司法程序解决,而不是通过行政和立法程序解决,可以确保依法选举,为村民委员会选举提供法治基础。 《组织法》第十九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这一段的规定,显然是把村民委员会当作乡镇或县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下级单位了。一是这一条款为村民委员会指定了自己的主管部门;二是一旦村民有请求,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就必须调查核实并责令村委会如何做。 从这一规定的内在激励结构来看,它是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不鼓励村民利用现有的村民自治内在的民主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在运作上助长县乡政府对村民委员会进行行政干预。对村务 公开是否满意,实际上可能是个体意见,也可能是集体认同的意见,或者是有分歧的意见。这时候如果没有首先在村治结构内进行民主运作,个别投诉导致上级政府出面干预,显然不利于真正识别什么是合理的村务公开,什么是违法的村务不公开。如果要确保村民自治,最好是完善村治结构的内部冲突解决程序。在此基础上,再有限引入上级行政调解程序,最后打开司法程序。通过村治内在的民主程序,外在的行政辅助程序,还有被动的司法程序,可以比较好地处理村治的内在冲突。至于“经查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则是画蛇添足了。法治的基本原理,不需要在法律条文里到处重申。 最后,上述三个条款之间也存在矛盾:首先,它规定《组织法》的实施保障机关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代会;其次,规定乡人代会和县人大常委会、县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来处理不正当选举问题;第三,规定县乡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有关村务公开不当的问题。这三个规定,在逻辑上显然是混乱的。如果规定只有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代会才有保障权力,县乡两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就没有权力来处理不正当选举和政务公开运作问题。如果有权力,则需要把县乡两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也加在里面。 从道理上来说,全国人大是《组织法》的制定机关,自然它也有权保障其实施;各省人代会可以制定实施细则,自然也有权保障《组织法》的实施。所以,简单地规定只有地方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权力,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法理上来看,公民也有保障其实施的权力,因为该法律很多方面的实施都需要村民积极主动。 从这些低质量的规定可以看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制定,实际上是一个行政过程,它带有大量的行政偏好和行政性文件的传统。如何去除其中的行政性因素,凸显法治的原则和价值,给村民自治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可以说是中国村民自治顺利发展的重要挑战。 五、村民委员会的设立与产生 根据《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设立原则有两个,一是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二是便于群众自治。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这说明,村民委员会的设立过程是行政与民主相结合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治理结构是行政主导的,所以,村民委员会的设置,实际上往往是行政上的便利考虑优于村民自治的考虑。从实际来看,村民委员会的设置,往往是几个自然村一个,或者一个大村,被分割成两、三个小村。这可能适合管理,但不见得有利于村民自治。因为村民自治主要是公共事务的自治,公共事务有一个自然的范围。如果若干自然居住的村落组成一个村,或者一个自然居住的村落分割成两三个村,都不利于在整体上配置公共资源,而且很可能导致若干村在村务方面的不必要的冲突。所以,在未来,应该考虑主要由村民自主设置,而政府的程序主要是辅助性的,而不是主导性的。 1987年试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选举方面的规定比较简单,经过10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选举方面的规定已经比较详细了。根据这些规定,村委会主任及其成员三年一届,连选连任,而且只能由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产生,主持选举。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而且当场公布,选举还设立秘密写票处。 此外,第十六条还规定了罢免程序,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应当提出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这一程序,使得村民和村民会议有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而不必上访到上级政府或者人代会了。不过,其前提条件是,不满村委会成员的村民至少能够组织起来召开村民会议,而且有半数人以上的人不满村委会成员,否则还需要求助于基层政府或人代会。 1998年《组织法》的这部分规定是值得称道的。它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任期,有具体的做法确保村民的权利,而且还可以罢免村民委员会。这都有利于村治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压力型走向自治型。 六、村民委员会运作规则 《组织法》对村委会的运作也作了明确规定。首先,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情,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组织法列举了七个方面的事项:乡统筹的收缴方法,村提留的收缴及使用;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等。而且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决定什么事情与村民利益有关,需要由村民会议来决定。 其次,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下列事项,其中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的监督: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水电费的收缴以及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等。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公布内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第三,村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说明村委员的运作方式是委员制,而不是首长负责制。此外,还规定,村委会对村民要坚持说服教育,不得强迫命令,不得打击报复。这说明,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不是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以共识为基础的公共管理关系。 这些运作规则,有很大的针对性,主要是解决村民自治试行多年来所暴露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过,从这些规定也可以看到,村民自治在财政关系和公共政策执行方面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一是村的财政来源是村提留,乡财政的来源是乡统筹。村委会负责村提留的收缴及其使用,还负责乡统筹的收缴;二是村委会负责实施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水电费收缴等。 这说明,村民委员会在财政意义上,是上级政府的收入执行机构;与此同时,还是国家政策的执行机构,也是水电等公用事业机构的收费机构。 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因此在法律上,政府不能把它当作下级执行机构,只能把特定的行政职能依法授权给自治组织,并且在财政上给予支持。而水电等公用事业机构,本来就是有成本核算的,应该自己直接向村民收取水电费,或者通过合同委托给村民委员会或者其他组织和个人代收水电费。在这一方面,要确保村民自治,各级政府和公用事业单位需要学会如何直接面向村民,需要有制度安排来直接履行公共职能,如果需要村民委员会协助,则要有财政上和法律上的支持。 结语 总之,作为法律文本,《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在操作意义上规定了村民自治运作的技术规则,二是在集体意义上,确立了村民委员会与村民、村党支部、包括基层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和人代会等多方面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的运作是否顺利,其组织法在操作层次上和集体层次上的法律规则是否完善,两个层次上是否逻辑一致,非常关键。也就是说,当在操作层次上、集体层次上的法律规则都比较完善,而且相互之间逻辑一致的时候,它就能够顺利运转,实现村民自治;如果不完善,不一致,就可能发生种种冲突,危害村民自治。本文在操作和集体两个层次上分析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逻辑上存在的缺陷,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个方面的修改思路。文秘站版权所有 应该肯定,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村民自治奠定了基本的法律基础,并且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村民自治,尤其是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和罢免提供了良好的法律规范。但由于实行村民自治的时间比较短,各级政府还不习惯于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来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管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过程中的行政主导使得这一法律带有很多行政偏好 ,使得村民自治的法律规则在操作层次上和集体层次上,都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弥补,但通过积累实践经验,可以逐步完善。因为中国村民自治本身就是通过逐步演进发展起来的。在未来,中国的村民自治本身也同样需要在逐步累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以完善。 回到本文的主题,即三农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在宏观上需要整个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整个国家取消城乡分治,需要各级政府顺利实现治道变革,实现政府决策民主化,政府行为法治化,同时,村民自治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微观基础。要发展村民自治,实际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村民自治的法律基础。有了稳固的法律基础,村民自治就有了运作的框架,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制度上就有了良好的微观保障。在这个意义上,本文的努力应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改革,正在与市场经济逐步接轨。特别是在城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从广大农村来看,市场经济因素发育还很不成熟,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仍然保留着传统计划经济时的特征。如果说,在城市,改革的顺序是先经济发展而后政治改革,属于经济改革的深入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那么,在农村,制约经济发展和融入市场体系的主要因素,则与政治体制的改革滞后紧密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或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步伐,要想走出“三农”困境,则必须用政治体制改革来带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首先必须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而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又必需在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上取得突破: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三农”问题既需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更需要加快形成农村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这一良性机制的核心,就是提高县乡政权机构的运行效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县乡干部为组织核心与推动力的,县乡干部的积极性和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而调动县乡干部积极性,还缺少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现阶段我国县乡机构的设置与运行效果,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突出体现为:县乡机构设置过多、过滥,政权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挚肘、扯皮,人浮于事,不仅运行效率低,而且压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这种体制下,既“以人为本”,即一切以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意志为本,又不能“以人为本”,即不能尊重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造成干部心气不顺,工作机制不顺,管理体制不顺,再好的资源、再好的政策,都难以发挥最佳效益,从而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体制惰性,形不成县域发展的合力。 二、新型农村政治体制的确立必须以务实、高效为前提,建立这一体制需要对现有农村政治资源进行整合。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县乡政权和村级组织起决定性作用,直接面对基层复杂而具体的矛盾。但从政权机构的构成看,现在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政府负责制,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家机构同时存在,共同参与经济运行与决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同一问题实施指导和解决。特别是党委和政府之间,分工不明确,工作相互交叉。重大事项都是党委决策、政府实施。涉及到一些具体工作,党委、政府都有分管领导。这种政治体制的运行结果:一是对同一问题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决策不果断,影响效率。二是对难点问题、复杂问题推诿扯皮,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形成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三是争功推过,形成矛盾和恩怨,班子不和,矛盾重重,内耗严重,好事抢着管,难事推着干,造成有些事谁管谁都不管,有些事谁都来管的局面,使当事者无所适从。尤其严重的是,县乡政府的一把手都是党委第二书记,实际上是“二把手”,决策时都是书记拍板,有时党委领导代行政府职能,或过多干预政府工作,影响政府领导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在出现问题后,追究责任时又是政府领导受过。如,在十分严肃的防治“非典”、禽流感、安全生产等工作中,都是书记挂帅决定重大事项,行政正职和分管领导提出的意见并不能实施,但出现问题时都是行政正职和分管领导受责。如此种种,使县乡政权机构的效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必然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改革这一体制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区分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区分县域与城区的不同情况,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务实、高效为前提,对现有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新队伍。 三、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在整合农村政治资源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两大障碍。一是思想障碍。主要是在党的领导的具体实现方式上要转变观念。传统理论与作法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党委管理一切,只有党委的决策才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此相适应形成了现在的机构设置与体制。改革这一体制就必须在理论上进行创新与突破,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农村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点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影响力上,无论哪一级组织或机构,只要党员领导干部占主体、以党的理论和宗旨为指导、在党的组织监督之下、以“三个代表”为要求开展工作,就能保证党的领导、党的威信和影响力,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只有确立了这样的思想前提,才能大胆地对现有机构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人员障碍。改革农村政治体制,具体体现为对现有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调整机构必然调整人员。富余人员怎样安置,在岗人员怎样配置,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而且,这部分人员都有很大的“能量”,矛盾错综复杂,解决不好,既影响积极性,又影响社会稳定。只有这一关过好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才能顺利实施。 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党政合一设置、两权分立运行、乡村一体自治、民间组织调节。农村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原有政治体制下,党政机关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把自已当作农民的救世主,行政运行与村民自治相冲突,直接侵犯农民的利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构建新的农村政治体制。 党政合一设置,就是改变目前党委、政府分立的局面,县以下实行党委、政府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减少领导职数,党政交叉任职,实行党委书记负责制。在这种机构设置的框架下,县域只有一个“一把手”,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一肩挑”,对农村经济发展负总责。根据各地情况不同,领导职数可以定为6-8人,其中,党委书记兼任行政正职,主持全面工作。专职副书记1人,主 管政法、纪检、党务、群团等党的工作。设行政副职5-7人,分管具体行政业务。 两权分立运行,就是通过党政合一设置,确立党领导下的行政权体系。通过对人大、政协机构的整合,确立议事监督体系。通过对这种整合,将县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家机构合并为两家,分别行使行政权和监督权。 乡村一体自治,就是减少乡镇这个中间环节,撤乡并村,实行村支部领导下的村域自治,县级党政部门根椐工作职能,将工作触角直接延伸到村。如:农业局直管村级农业事务,民政局直管村级民政事务等等。村中实行村总支或村支部领导下的村委会工作制度,涉及党的方针、政策等需在农村落实的事项,由村党总支或党支部负责,其他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和村级发展的事项,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相冲突的,实行村域自治,由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决定,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机构而存在。 民间组织调节,就是培育、发展和完善农村的民间组织,如农民协会和各种专业协会,将过去由乡、村承担的民间调节功能,交给民间组织管理,由民间组织承担。如,成立农民协会,作为农民自我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既可以代表农民维护农民的权益,反映农民的意愿,同时,还可以作为党与政府同农民进行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依靠农民协会这种民间组织,解决依靠法律、政策所无法解决或无法高效解决的民间矛盾与纠纷,有利于农村的稳定。文秘站版权所有 五、构建新的农村政治体制,必需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能得到通畅的贯彻实施,实现党的意志;二是党的组织在农村起决定性作用,不同层面的群体都能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体现党的号召力、组织力和领导力。做到上述两点,不一定非按传统方式一切由党委机构决定,使人大、政府、政协等处于从属地位,这样,不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按照新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加强党的领导主要通过健全组织制度来实现。如,党政合一后,一方面,党委会、政府会分设,重大事项由党委会提出、决策,政府会予以贯彻实施。另一方面,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党内政内有所区分,使领导班子中占绝对多数的党员干部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骨干。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归根到底是发挥党组织的活力,只要党员干部、党的组织在农村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就能保证农村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三农中国) 三农问题论文:对统治时期地方三农问题探索 一、农业问题 阎锡山为了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不仅重视工商业、矿业、军事工业、金融业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一直都把农业的发展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上。1917年10月1日,阎锡山发表了他的《兴利除弊施政大要》,1918年4月20日发表了《山西用民政治实行大纲》。在这两个大纲中,他把发展农业作为振兴山西经济的首要任务。兴利除弊即兴三利、除三弊。兴利的意思是兴三项即水利、蚕桑、种树三项;除三弊即妇女放足、男人剪辫子、禁吸食鸦片[8]。他之所以提出这三项,是为了给农业发展创造条件。1918年10月9日,阎锡山又提出了三事即造林、植棉、发展畜牧。这三事与前面的兴三利、除三弊构成了“六政三事”[9]。他非常重视他的六政三事,还在省政府专门设立了办理六政三事的机构———六政考核处。从阎锡山的施政大纲看,他认为“山西全靠农业”[10],而发展农业又“以增加生产为主”[11]。为了增加农业生产,阎锡山除了对上面所说的如水利、种树、桑蚕、种棉等提出具体要求外,对诸如肥料、种麻、种耔、防治病虫及牲畜疾病等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阎锡山振兴山西农业经济的决心,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是把发展山西的农业作为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来对待的。经历了1920年的旱灾后,阎锡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振兴农业的必要性,到1921年便在全省开始实施第一次兴农政策,其中以兴修水利、种树造林、扩大种棉、种桑养蚕、发展畜牧为主。1925年2月阎锡山召开全省实业会议。不久,为了振兴农业又成立了山西农业专科学校,为农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还设立了农业实验站,专门从事农业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建立了棉业实验场、林业促进会等。这些措施是从根本上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措施。同时,阎锡山还认识到,发展农业的关键在村级,村级政权是否按他的兴农政策办事是他的兴农计划能否完成的重要环节。1932年,阎锡山重掌山西大权后,开始重振山西农业,颁布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列出农业、矿业、工业、商业、交通五项内容,再次把农业放在了首位。其中农业的内容非常详细,有农事、水利、林业、畜产、烟叶、植树棉业等方面。阎锡山兴农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在发展山西农业方面的历史作用,当今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阎锡山统治时期,山西的农业确实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然而,特殊的国际局势又赋予了农业特殊的特征。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主要是日用消费品,而农民则是其主要市场。帝国主义向农村倾销商品的结果是打击了农村的手工业,这样就迫使农村把农产品送到市场去换取货币,以便购买他们所需的商品,客观上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商品化、经济作物生产扩大、农业经济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对外贸易发展、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农产品的商品化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引起的,是农业经济殖民地性的表现,经济作物的生产排挤了粮食生产造成农业经济的凋敝,农民生活更加困苦。 二、农民问题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阎锡山统治时期山西农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农民的生活来源一般都依靠耕种土地,务农是农民的主要职业。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局限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单靠务农并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下表可以充分表明这种情况:上面两个表很清楚地表明了当时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远远不能满足身体需要,甚至要靠吃毫无营养的糠麸、豆渣维持生命。务农不能解决问题,农民不得不去寻找新的生路。不同地区的农民根据当地不同的地域特征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兼职工作”。为了生计,他们靠出卖自己的体力和技艺挣取一点农耕以外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只要哪里有谋生的机会,农民就会马上蜂拥而至,或变成运输工人,如脚夫、船夫之类;或卖身为奴仆婢妾;或进入城镇工矿区等。山西独特的、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农民提供了卖煤的条件,农民们赶着马车去卖煤,兼营简单的运输业是山西农民的特有的收入来源之一。农村手工业也是农民农耕收入以外的收入来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瓦解,加上封建势力土地兼并和天灾战乱的频繁发生,使广大农民陷入了贫困破产的境地,这就引起了农村人口的迁移流动,而这正是近代农村动荡、变革新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时期农村人口流动主要有四种方式。首先是向其他村的流动。例如“:在农忙季节,成群结队的农业工人,从一村到另一村,寻求待遇最高的工作”[12];“每于务农时期,则结伙出口,出西俗称‘找工’……赚得钱后而稍闲时,仍回家居住”;“每届除草及收获之时来,事毕即去”[13]。当任何谋生之所都找不到的时候,就成为流浪的乞丐和流民。另外,农村租佃关系的改变,使农业经营中的雇佣劳动也随之增加,农民更多的成为自由、半自由的劳动力出卖者,奔向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雇主。农业雇工队伍扩大。总之,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农村人口的流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是向城市的流动。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城市工商业逐步发展起来,创办工矿 企业的高潮兴起,城市、工矿区经济发展起来,吸收了大量的农村人口,使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矿区。如:1907年以后各地设立了许多公司、工艺厂。着名的有祁县益晋织布有限公司(1980),灵石振兴有限公司(1910),平遥新智制造公司和振兴制造有限公司(1912)等[14]。这些公司和工艺厂都吸收了附近农村的大批劳动力。当时的工业、矿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据1919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工业、矿业的劳动力分别为405064人、15777人,共计420841人[15]。另外,随着工矿业的发展,运输业、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许多农村劳动力大量从事运输业、服务业,或者兼作运输业、服务业。第三是向其他省区的流动。民国时期,“晋俗以商贾为重,皆服贾于京畿、汉口、两湖,东西北三口,致富在数千里,或万里外,不资地力”。明清时期的晋商是背井离乡的远行者,从蒙古高原到长江边上,从呼伦贝尔的草原到西南的贵州,都有山西人的足迹。而此时的农民涌向了省外,主要是蒙古、华北、东北、东南地区,工商业的大力发展使农民看到了高额利润,于是纷纷弃农从商。这样一来就加快了农村人口的流动。第四是向新垦区的流动。北洋政府推行放垦政策,招引大批农民进入新垦区。随着边疆地区的放垦、移垦,山西大批农村人口迁移到蒙古、东北、西北各地。总之,阎锡山统治时期,山西省农村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为了生计,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另谋职业,从而造成了农村人口的流动。流动的总趋势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边远地区,由人口稠密、已开发地区流向人口稀少、未开发的地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阎锡山统治时期,在“村制”、“村政”的行政体制下,农村的社会秩序较前更为稳定。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有“六政三事”政策的指导,并且在农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一时期农民的生活却穷困潦倒、苦不堪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充分说明民国时期山西的“三农”问题未能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农村旧势力的继续存在使行政体制不完善;又如农业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有些片面。把农民所从事的职业作为切入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更全面的解释。占农村人口43%的纯粹农耕者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村封建势力的盘剥以及帝国主义侵入山西农村的影响而生活穷困。除了这些外在的原因,农民自身的狭隘性与保守性也是农民收入不能迅速增加的原因。他们总是满足于微薄的收入和旧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而不能掌握时机,适时的调整经营理念,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才能增加收入。综前文所述,我们把农村、农业、农民三方面综合起来研究或许可以有新的发现,或许可以为解决当前我省的“三农”问题找到一点可以借鉴的经验,至少有教训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更多精品来自3edu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我国当前“三农问题” 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 摘要:本文指出了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各级政府未来的“三农”政策提出了一些诚恳的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二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2、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肥料优劣、灌溉条件、籽种质量、田间管理、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土壤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国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 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短期内,我国农业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3、农产品总产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 4、农产品的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问题日渐突出。 目前,我国农民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用薄膜、农用机具和灌溉用水用电。近年来,我国农资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和农用机具价格普遍上涨,增加了农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 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及农用机具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劣质和假冒农业生产资料坑农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地扰乱了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6、农民的税费负担大部分地区偏重。 目前,我国农民应该缴纳的税费种类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三提五统” 。“三提”是“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 ;“五统”指“五项统筹”,包括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和民办交通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三项税种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并不大,各地征收起来也相对比较规范。但我国目前城乡税制差别很大,农民与工人比起来税收负担就显得比较重,工人的工资性收入超过800元后才开始缴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比较高,而农业税种起征点为零,农民除非遇有重大自然灾害,农产品严重歉收,政府才会实施农业税收减免政策,通常情况下,农民必须按税法的规定交税。“三提五统” 的费用比较高,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比较大,各地实施起来也不规范。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村委会严重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巧立名目,擅自向农民摊派收费,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加重了农民负担。中央虽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加强管理,严禁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但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难怪一些农民用“头税轻,二税重,摊派是个无底洞” 来形容我国目前农村的税费状况。个别地区过去税费征收很不规范,为了自己征管方便,屠宰税竟按农民家庭中的人头来摊派。笔者家乡有一位农民,因为自身条件比较差,一直没娶上媳妇,孤身一人也要向村委会缴纳计划生育费和教育附加费,听起来觉得很不合理。 7、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 8、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迷,农产品的总产量有所减少,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9、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林业收入、牧业收入、副业收入、渔业收入、储蓄收入及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我国的不少地区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或渔业生产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气候、资金、技术及营销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短期内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能会取得比较大的成果。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收入本身就很微薄,近年来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所花费的费用很高,农户在银行的存款基数比较小,加上近年来银行的存款利息率非常低,尚需缴纳利息税,一般农民家庭的储蓄收入非常低。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有所恶化,一是活儿难找,二是工资低,三是要钱难。农民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来大幅度提高家庭收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10、农民的收入偏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11、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政府政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本资金、生产技术、市场条件、商品农业、订单农业、乡镇企业及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普遍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富裕,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12、现有农田的分配方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不少地区过去在给农民分配土地时,为了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减少农民的意见,村委会根据耕地的质量、位置将一片片整齐的农田划分成不少条条块块来平均分配,从而造成农户拥有的农田总面积并不多,但过于分散,每块农田都很小的局面,既不利于耕作,又不利于田间管理,大型农机的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 13、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 目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农民仍然沿用祖先传授下来的传统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其二是我国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文化素质比较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从事农业生产时在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等一系列问题上习惯于仿效别人,随大流,难以做到科学决策;其三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奇缺,对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活动缺乏必要的技术帮助和指导,对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培训;最后是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业生产的成果又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的时限都比较长,其好处在短期内难以明显地显现出来,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造成了障碍。 14、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主要有上大学、参军、进城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等四种途径。 能够考上大学或参军留在部队上长期工作的农民子女毕竟是少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起不到多大作用。 对于农民进城打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存在有不少歧视性限制,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农民工问题,但短期内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难以有比较大的改善。农民进城打工就业难,挣钱难,客观上造成不少农村良家妇女在城市的娱乐业和服务业提供陪侍服务,影响了社会风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不少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不少农民及其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和边远不发达地区,受资金、技术或观念的限制,乡镇企业犹如凤毛麟角很不发达,难以安排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15、个别地区村干部素质比较差,干群关系比较紧张。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提高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对村干部的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一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村干部的素质比较低,政策观念非常差,缺乏号召力,缺乏对村民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在计划生育和税费征收问题上经常与农民发生冲突,有的甚至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影响了政府在农民中的良好形象。 16、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严峻挑战。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价格和体制的比较优势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我国引进外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遇到了资金规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严峻挑战,一些乡镇企业在原地徘徊,难以做大做好,难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17、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原始积累资金,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比起来严重滞后,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供暖、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笔者不是农业问题专家,也不是管理农业生产的政府公务员,但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我国一些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民的甘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为此笔者通过此文提出如下建议,供我国各级政府和主管“三农” 工作的领导在制定农业政策和解决“三农问题”时参考。 一、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耕地。 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会进一步发展。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现行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设计规范进行修改,将如何优化线路设计从而减少对农田的占用特别是对良田的占用的内容纳入设计规范。 2、严格执行城乡工业用地审批制度,原则上城乡工业用地严禁占用农田,必须占用时政府应收取高额的补偿费用。 3、严禁中等以下城市占用农田设立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过去已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如果至今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造成大批农田长期闲置时,应坚决予以取缔,同时做好所占农田的复垦工作。 4、中等以下城市严禁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广场,对大城市的城市广场建设规模应适当控制。 5、加强城镇房地产开发管理,提倡高层住宅建设,控制低层住宅和平房建设,禁止占用大批农田的别墅区建设。对征用土地后房地产开发应有时间限制,对已经征用但长期得不到开发的土地应坚决收回。 6、农村住宅建设应尽量减少农田的占用,杜绝良田的占用,对农民的住宅面积根据家庭人口多少应适当加以控制。 7、对目前部分地区撂荒的耕地应做好复垦工作。 8、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倡农民对比较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荒地进行开垦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优惠。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1、尽量推广机耕和深耕耕作方式,结合“秸秆还田” 增加农家肥施用量,从而改善土壤条件。 2、乡镇政府、村委会应组织村民做好已有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使其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对农民采用合作、入股等方式兴修水利设施在政策上应予支持,在资金、技术上应予帮助。 3、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优良品种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和推广力度,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应加强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既要防止“谷贱伤农” ,又要防止通货膨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主要受其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支配。国家可以采取经济和财政手段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平稳或适度上涨,防止“谷贱伤农” ,同时也要防止农产品的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农产品的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会引发与农产品相关的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商品是与农产品密切相关的,这就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引起我国经济的动荡,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四、国家应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近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制措施,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力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相关部门的长期密切配合,才能抓紧抓好。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依法打击不法奸商的投机欺诈行为,从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各级政府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004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起逐步减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总理的郑重承诺引起了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农业税在农民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政府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也就意味着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少交几十块钱的税,对农民脱贫致富意义并不大。但我认为,对于富裕的城市居民而言,几十块钱仅仅意味着可以买一条普通品牌的香烟,可以听一场中等档次的音乐会,对富足地区的部分富裕农民来说也不算什么,但对于我国的大部分普通农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而言,几十块钱意味着可以使一个失学儿童重新回到校园,可以为整个家庭购买一年的酱醋油盐。更重要的是,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种态度,意味着农民需要关心、帮助,农业生产需要保护;意味着政府多年重点宣传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真正取得了实效。我认为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一定会受到社会主要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欢迎,各级政府应抓住这一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领导广大农民再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六、积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受农产品总产量、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制约,短期内增加农业收入的空间比较小,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难度也比较大。针对这种状况,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应该主要转移到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上来。 1、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农民解决现有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问题,推进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现有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积极向农民提供有发展前途的适合当地生产的产品生产信息,积极支持农民通过合作、入股、合伙等方式创办新的乡镇企业,创办初期政府在贷款、税收政策上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3、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支持农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4、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小城镇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繁荣小城镇商品经济,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 5、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坚决取缔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宏观环境,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进城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能按时足额发放。 6、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开放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构筑农产品营销网络,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在农村、城镇设立农产品营销主体,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支持农产品在当地规模收购,跨地区远距离销售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小议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因病致(返)贫,因教致(返)贫现象还很普遍,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素质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具体体现。“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那么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三化”带“三农”的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返乡创业,大力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深入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采取“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工商企业帮扶、一个发达镇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的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第四,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有: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在镇村布局规划完成后,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和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管理制度,努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经营完善探讨 一、农业经营:重点在于确立“双轨并行”的制度:稳定自给性小农,发展商业性大农 (一)我国农业绩效总体很好,农业问题并不严重 农业是一个产业,所以,它只能承担起与其作为一个产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根据经济学家的定义,农业的职能主要地表现在四种贡献上: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这样看来,尽管我国农业发展曾经走过了许多弯路,但到目前为止的结果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全国城乡的食品供给常年基本有保障、丰年有余,粮食库存充裕;即使在农业份额已下降到仅占GDP总量14.5%的今天,农业仍能为国家赚取一定量的外汇收入(200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181.4亿美元,顺差57亿美元);劳动力和资金仍不断地从农业部门释放出来;农业发展也支撑起了我国已初具规模的化肥、农机、农药、农膜等工业产业。所以,总体看来,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如果仅仅从一个产业的角度来看,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应该说是健康的,并不存在大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很多人把我国目前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人为地夸大了,把本来比较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弄得复杂化了。这很不利于我们对今后农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当然,也就难以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例如,不少人在谈到农业存在的问题时,会提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太多。显而易见,这不是农业的错。相反,这是农业进步的表现。至于如何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不应该视为农业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问题或体制方面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农业完全没有问题了。但农业的问题多是发展中的问题、进步中的问题,并且都是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例如,经过艰难而漫长的谈判后,我国终于加入了WTO、这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已构成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可以在比过去更宽松的环境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农产品也可以在比过去更有利的条件下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国际竞争力。客观地讲,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这既表现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很少的先天性资源不足上,也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后天性劣势上。怎么办?出路仍然只有一条,那就是进一步追求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在全球开放经济环境中、在开放市场条件下,这种创新更为艰难,它必须是一种能超越国际经验的创新。 (二)加入WTO后,我国应选择一条新的“双轨并行”的农业经营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制度创新必须做到同时有效地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在充分照顾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实现以及保证农村社会基本稳定。 综观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农业经营无非就是走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基础上的规模型的大农(场)经济;另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生物化、技术化、保护型、密集型基础上的小农经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类型属于前者;欧洲不少国家和日本等的情况则属于后一类。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主要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土地资源相对太少,比欧洲和日本的平均水平还要少得多,属于非常典型的小农经济;二是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很低,家庭生产的农产品主要地是供农民自我消费。这既与农户经营规模小直接相联系,也与我国农村地区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市场体系建设的软硬件条件较差有一定关系。 在充分考虑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应建立和创新一种将自给性的小农经济与商业性的大农经济紧密结合、并行发展的新的农业“双轨并行”制度。 (三)保护、完善现行的家庭小农经济 家庭小农经济制度本身在中国具有许多优越性: 1.有利于农村稳定。土地是农民心目中永恒的有价资产,具有不动产性质。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或土地的使用权,使农民由无产者、雇工变成了有产者、自耕农,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秦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2000多年间经常发生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土地的地主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的自由买卖与不断发生的土地兼并。因此,让农民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并严格限制其买卖行为发生,是保持中国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 2.有利于农民的社会保障。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严重缺失所带来的种种不足,即土地具有社会保险的功能。尽管笔者仍然坚决主张在农村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用农地来保障农民的生老病死,但我们又必须面对现实。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而言的情况下,土地在这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非常重要的。 3.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到2002年底的总人口为12.8亿,其中,有7.8亿人口、2.4亿个农户常年居住在农村地区。如果我们能通过土地的家庭经营制度稳定地保障占全国61%的农村人口有充分的粮食供给,那么,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4.有利于抵御外来农产品对中国的入侵。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制度下,即使中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全球化进程更加激烈地冲击中国农业,也很难对农村这一大块粮食市场构成威胁,因为从总体上讲,农民基本上是不会靠买粮食过日子的。 5.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在保持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又能成功地将大量的农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及城镇地区,那么,这一小块土地又会变成加强城乡联系的一种纽带。 (四)小农家庭经济在中国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当然,要使小农家庭经营制度的这些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不是没有条件的。以下三个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1.端正对农业的认识。总的说来,目前我们对农业的认识是太“深刻”了,“深刻”到了沉重的地步。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看淡”农业: (1)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农业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基础性部门的作用,而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决定部门。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小,其所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低。 (2)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既要吸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过分强调工业化而忽视农业的教训,但也千万不可以在这方面矫枉太过正。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非农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非常紧张的人地关系,加上其大国特征,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家庭小农经济应该被确定为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政府应鼓励、提倡、支持目前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营结构,而不是简单地提倡把小农经济完全引导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美、加、澳是因为其土地面积多、人口少,它们必须用机械和土地来替代劳动力,通过机械化实现规模经营。因为实行规模经营,自产的农产品无法完全自我消费,会有大量的剩余,所以,这些农产品必须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这些国家有条件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所以,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 在一些人地关系方面与我国相似的国家,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又是与美、加、澳不一样的。总体说来,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纯为保护与储备土地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以及营造自然景观而为之的环保型农业;另一种对于农民来说是有经济目的的,农产品通常也进入市场,但由于政治(选票)与社会公平的需要,政府对农业实行大量补贴,以至于从经济上讲远不如进口农产品更划算。这种农业发展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真正含义了。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既没有必要走美、加、澳式的大规模的农业市场经济之路,也没有必要走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依靠大量政府补贴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根本上做不到:因为美国式道路需要其农产品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欧洲武道路需要有很强的政府财力作后盾。 因此,中国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小农经济确立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形式,并把自给自足而不是家庭农业经营的市场化作为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当然,这并不排除小规模的自由市场交易。我们千万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是,即使搬来了,我们也执行不了。 2.调整一些方针政策,其中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政策和一个体制:一是国家的粮食购销政策;二是农业税费政策;三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 (1)对于国家粮食购销政策而言,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应进一步做彻底改革。如果考虑到以上提出的有关我国农村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长远来看,国家根本上就不需要在以家庭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地区定购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地方性的自由市场或者个体、私人经营者完全可以在市场原则下自主决定其在这方面的购销经营行为。 (2)对于农业税费政策而言,尽管目前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被迫缴费的问题,但这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不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中国实际来看,对我国现存的十分脆弱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家庭经营制小农征收任何税和费都是没有道理的。如上所述,在欧美国家,农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大量直接、间接补贴。而我国这样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产业在国家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期阶段的现在,不仅得不到反哺,还要继续被征收农业税,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因此,考虑到以下三个具体原因,政府在设计进一步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时,应将农业税费全部取消,各级政府都不再从农民那里收取任何税费:第一,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黄箱”政策的应用今后会逐渐地受到一定的制约(尽管目前仍有一定的运作空间),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可以做到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通过“绿箱”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第二,尽管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只有500亿元左右,但由于我国农村的征税手段落后,收税的成本却很高,如果考虑到由于征管不严而产生的贪污和腐败现象,从农民那里收这点税实际上有些得不偿失;第三,被征农业税的对象多为真正的种田人,他们往往是农村中比较贫穷的人,收入很低,确实有些承受不了。 (3)要想真正做到从根子上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大刀阔斧地对现行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要逐步地、分阶段地取消乡政府作为一级政府的行政建制。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政府目前在农村里的冗员、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可以从总体上改善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 从历史上看,乡制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经历过三个主要的阶段,表现过两种不同的形式:在从秦朝到隋初的700多年间的乡亭制下,尽管乡是作为一级基层行政管理建制而存在的,乡官一般也是由上级官方任命的,但人数一般很少。一个在秦汉时代管辖1万多户的乡,通常只有3—5名乡官(分别管理治安、赋税、劳役、教化等事务)。在从隋开皇十年(公元595年)改乡亭制为乡里制到清朝的保甲制的1000多年间,乡都不是作为一级政府组织存在的,而是一个自治组织(乡官都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乡村里的事务都是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协调的,乡作为自治组织,只是起着协助县政府工作的职能。民国时期,乡作为一级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又被重新建立起来了,直到现在。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分两步对目前的乡制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大量精简乡级行政管理人员;第二步则可以取消乡作为一级政府的建制,通过精干的县政府派出人员协调政府在农村的管理工作。同时,要建立起坚强的村级自治组织。 3.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在于: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农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以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向城镇地区为前提的。这意味农村家庭必须主要地从农业、农村之外创造其收入来源,而不是靠其所拥有的小块土地。以上所阐述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家庭经济是解决不了农民的收入问题的。道理很简单,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下,试图通过发展农业而使8亿农民致富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最终出路只能是在农业之外。那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与流出就成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了,同时,它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笔者所主张的家庭小农经济制度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命运。 (五)发展、壮大我国的规模型农业经济 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国现在已经是WTO成员国了,必须着力于培植一部分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因此,一定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尽管依靠小农经济可以大致解决全国60%的人口的食品供给问题,但另外的40%的城镇人口的食品供给则需要国家通过别的办法来解决,例如通过进口的办法或者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种植方法来解决。 美国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主要是通过科学布局各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种植带而实现的。这方面的经验目前已开始逐渐地被我国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所接受。最近,农业部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就是一个明证。这种做法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说,由于人口与农业资源拥有量不对称,加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我国农业从总体上讲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但这并不排除我国少数农产品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农业部公布的这一规划,我国将在未来5年内建成35个特色鲜明、品牌闻名、涉及11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专业种植带。这11种农产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和水产品。 从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形式来看,美国采取的基本上是家庭农场的组织方式。我国在现阶段则有多种方式,例如国营农场、集体农场、国家专业化种植基地、专业承包大户以及“公司十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等。 要抓好专业化的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国家必须在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等各方面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 二、农村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转型 (一)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则必须实现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结构变革,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非农部门。这一点已为发展理论及国际经验所证明。 伴随着国家的工业化以及目前正在兴起的信息化过程的深入发展,加上农业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在整个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会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多;同时,农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从而农村中的劳动力将逐渐地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纯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及其他非纯农村地区转移。正是因为这种变化的发生及其持续发展,国家经济效率得以不断提高,因为整个社会中在低生产率部门(农业等)就业的人越来越少,而在高生产率部门(制造业、服务业)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农村的发展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最终导致农村本身发生分化与转型,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二)多种形式推进我国农村社会转型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也会逐渐转型。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基本上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整个社会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向以城市主导的社会。 由于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本身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社会急剧转型发生时期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农民在推进我国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相关经验,所以,我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努力探索出一条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转型之路。 根据笔者过去10年间在全国6个省的6个村所做的长期定点观察,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正主要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村庄就地发展成为城镇。广东省东莞市的雁田村是一个明显例子。1992年时该村只是一个只有1500多人的比较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但后来由于香港、台湾、日本及欧美投资者纷纷投资于此,村子里出现了300多家外资企业,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人在此打工、生活、居住,加上国有银行、政府办事机构(如公安局、海关等)的进入,目前该村已经变成为一座具有相当人口规模和相当经济实力的小城市了。只不过由于种种体制方面的制约,从名义上讲,这个村目前仍然属于村庄,属于农村地区,但实际上,其整体转型过程已完成了。这种类型的村子全国还有许多。 2.村庄就地改制成为集团公司或者成为集团公司的一部分。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名义上讲,华西仍然还是一个村庄,但实际上,它更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湖北省汉川市段夹村的变化更有意思:它被土生土长于本村的乡镇企业: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吞并了,全体村民自然地转化为公司员工,或工作、或退休领取养老金;村庄干部转为公司里的“农村工作部”干部,管理原来村里的农村工作。从统计角度来看,这个村仍然是存在的,村里的村民也仍被统计为农业人口。但实际上,这个村庄的社会转型过程也已基本完成了。 3.村庄溶于一个大都市区乃至一个大都市连绵带之中。这方面的例子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比比皆是。珠三角的12个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东莞中山、顺德、南海、番禹)以及长三角的15个主要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所辖的农村地区,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已完成了其社会转型任务了。 4.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从而导致其原所在村庄逐渐衰落,直至最终消失。山西省原平市的屯瓦村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趋势。在过去的10年间,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各种关系迁移到原平市里了,而且他们的迁移还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即先是一人进城,后来全家进城,最后他们彻底卖掉村里住、。退掉责任田而永久性地居留在城里。这样的农户目前已有50多户,比10年前的20多户增加了一倍多。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在杜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其社会转型从形式到内涵都表现得十分丰富。我们应视其为一种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来共同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走过的老路。 (三)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出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 当然,我国农村目前在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进展也只是初步的。为了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 1.正确处理小规模土地的使用权家庭所有与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土地主要地看成农村家庭经济、家庭经营的主要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那么,这两者之间就有十分矛盾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更多地仅仅看成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矛盾了:农民在有了以小规模土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后,他们必须、也会更加积极地走出这一小块土地而寻找新的经营与致富资源,这正好构成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起点。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规模家庭土地经营绝对不应该是农民致富的手段,它仅仅只是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险而已,最多只是谋生的基本手段之一。 2.正确处理农民流动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出农业部门而进入非农业部门,以及流出农村地区而进入城镇地区或其他形式的非农村地区(如新型的工业区),是整个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变革与社会转型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创造一切条件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起来,使他们在流动与迁移中寻找创业机遇与致富源泉。 3.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与制度、体制制约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我们认识到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限制大都直接构成对农村发展的制约,而且限制流动的实施成本极其高昂,所以,解除此类制度与体制制约不仅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应尽快地对农民各种形式的流入与流出选择无条件地全面开禁,不得再以任何借口限制农村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迁徙。 4.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与农民进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必然要进城。正如以上所提到的那样,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流动与农村转型并不是通过农民进城实现的,我国农村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实现其目的。实践也表明,在北京、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全面放开城乡户籍管制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农民大量涌进城市的现象。 5.正确处理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国际经验还是我国的实践都已证明: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任何脱离城镇发展的农村发展计划都是难以成功的。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农村发展进一步推向深入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大都市区以及都市连绵带。 6.正确处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从总体上讲,这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持久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以及向城镇流动具有特别重要的直接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城镇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利于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经营与就业机会。 三、农民问题:核心在于权益保护,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一)农民为何穷 勿容置疑,作为一个整体,农民的生活境况目前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非常有限的农业资源(土地、草原等)不足以使其生活状况得以大的改善,而国家又比较穷,不能像宫国那样补贴农业与农民;二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非农产业部门为农民提供的可供发展的空间很有限,农民在农业之外就业的机会不多;三是尽管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但他们所要承担的社会负担却很重;四是由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市居民,没有包括农民阶层,因此,即使农民从农业经营中能取得一点微薄小利,也往往会因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而丧失殆尽,甚至因此而欠下大笔债务,终身难以还清。 如果再将以上关系弄得简单、明了一些,我们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农业没有优势,政府无力帮助;第二,农民寻找出路,制度有些限制;第三,农业本不赚钱,还得上缴税费;第四,农民生老病死,社保基本没有。 (二)出路在哪里 至此,农民之所以生活状况仍然较差的原因已经基本上比较清楚了,那就是国家在对待农民这个群体上,有许多方面的做法是需要改善的: 第一,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尽可能地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里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而这又是与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紧密联系的。所以,由此引申出的第一个政策建议就是要大力加强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坚定地将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一件直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联系的事业来抓。而“农民办教育”的思路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民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来承办教育事业。与此相关的第二个政策建议是政府要尽一切所能,加上利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功能,把尽可能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到非农部门以及非农村地区。目前,“民工经济”的效应已得到了初步体现。安徽、贵州、四川等省利用农民工的力量基本上都已重建了一个相当于本省目前财政收入规模的新的“省级经济”,就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第二,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多方帮助。由此引出的第三条政策建议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地、彻底地从政治、经济意义上废除原有的户籍制度,使之仅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全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应尽快全面开放,包括对农民开放。 第三,政府不再向农民收取税费。因此,由此所引出的第四条政策建议就是各级政府不仅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费”,而且也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税”(包括农业税)。 第四,在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总揽全局的阶段,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应作为我们的一条重要政策尽快得到落实。 由此可见,农民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与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如果国家总是与农民争利,农民问题将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农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将是非常困难的。很明显,在农民与国家之间,国家是起支配作用的一方,因此,国家应自觉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除了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外,农民的政治权利在目前的体制下也很难得到保障。比如,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的比重比其他阶层代表的比重要少得多,4.8亿农村劳动力、8亿农村人口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法定代言人。 西方有一句很流行的说法,叫做“农民第一”。它是指导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制定政策要充分反映农民的意志、维护农民的利益,这主要体现在土地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方面;二是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全过程,通常是由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发展政策进行评议、筛选、排序、表决,而决不是仅由政府从政府或国家利益出发单方面做出决定。因此,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存在许多沟通、协商的“桥梁”性组织,它们都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我国却缺乏这样的一些渠道。为此,应尽快建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心声与利益的代言人,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目前不少人将农民问题仅仅归结为一个收入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收人问题的背后,它所涉及的是一系列十分重大的经济与政治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基础发展完善思考 一、农业经营:重点在于确立“双轨并行”的制度:稳定自给性小农,发展商业性大农 (一)我国农业绩效总体很好,农业问题并不严重 农业是一个产业,所以,它只能承担起与其作为一个产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根据经济学家的定义,农业的职能主要地表现在四种贡献上: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这样看来,尽管我国农业发展曾经走过了许多弯路,但到目前为止的结果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全国城乡的食品供给常年基本有保障、丰年有余,粮食库存充裕;即使在农业份额已下降到仅占GDP总量14.5%的今天,农业仍能为国家赚取一定量的外汇收入(200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181.4亿美元,顺差57亿美元);劳动力和资金仍不断地从农业部门释放出来;农业发展也支撑起了我国已初具规模的化肥、农机、农药、农膜等工业产业。所以,总体看来,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如果仅仅从一个产业的角度来看,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应该说是健康的,并不存在大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很多人把我国目前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人为地夸大了,把本来比较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弄得复杂化了。这很不利于我们对今后农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当然,也就难以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例如,不少人在谈到农业存在的问题时,会提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太多。显而易见,这不是农业的错。相反,这是农业进步的表现。至于如何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不应该视为农业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问题或体制方面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农业完全没有问题了。但农业的问题多是发展中的问题、进步中的问题,并且都是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例如,经过艰难而漫长的谈判后,我国终于加入了WTO、这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已构成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可以在比过去更宽松的环境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农产品也可以在比过去更有利的条件下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国际竞争力。客观地讲,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这既表现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很少的先天性资源不足上,也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后天性劣势上。怎么办?出路仍然只有一条,那就是进一步追求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在全球开放经济环境中、在开放市场条件下,这种创新更为艰难,它必须是一种能超越国际经验的创新。 (二)加入WTO后,我国应选择一条新的“双轨并行”的农业经营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制度创新必须做到同时有效地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在充分照顾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实现以及保证农村社会基本稳定。 综观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农业经营无非就是走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基础上的规模型的大农(场)经济;另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生物化、技术化、保护型、密集型基础上的小农经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类型属于前者;欧洲不少国家和日本等的情况则属于后一类。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主要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土地资源相对太少,比欧洲和日本的平均水平还要少得多,属于非常典型的小农经济;二是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很低,家庭生产的农产品主要地是供农民自我消费。这既与农户经营规模小直接相联系,也与我国农村地区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市场体系建设的软硬件条件较差有一定关系。 在充分考虑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应建立和创新一种将自给性的小农经济与商业性的大农经济紧密结合、并行发展的新的农业“双轨并行”制度。 (三)保护、完善现行的家庭小农经济 家庭小农经济制度本身在中国具有许多优越性: 1.有利于农村稳定。土地是农民心目中永恒的有价资产,具有不动产性质。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或土地的使用权,使农民由无产者、雇工变成了有产者、自耕农,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秦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2000多年间经常发生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土地的地主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的自由买卖与不断发生的土地兼并。因此,让农民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并严格限制其买卖行为发生,是保持中国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 2.有利于农民的社会保障。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严重缺失所带来的种种不足,即土地具有社会保险的功能。尽管笔者仍然坚决主张在农村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用农地来保障农民的生老病死,但我们又必须面对现实。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而言的情况下,土地在这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非常重要的。 3.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到2002年底的总人口为12.8亿,其中,有7.8亿人口、2.4亿个农户常年居住在农村地区。如果我们能通过土地的家庭经营制度稳定地保障占全国61%的农村人口有充分的粮食供给,那么,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4.有利于抵御外来农产品对中国的入侵。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制度下,即使中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全球化进程更加激烈地冲击中国农业,也很难对农村这一大块粮食市场构成威胁,因为从总体上讲,农民基本上是不会靠买粮食过日子的。 5.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在保持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又能成功地将大量的农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及城镇地区,那么,这一小块土地又会变成加强城乡联系的一种纽带。 (四)小农家庭经济在中国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当然,要使小农家庭经营制度的这些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不是没有条件的。以下三个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1.端正对农业的认识。总的说来,目前我们对农业的认识是太“深刻”了,“深刻”到了沉重的地步。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看淡”农业: (1)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农业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基础性部门的作用,而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决定部门。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小,其所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低。 (2)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既要吸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过分强调工业化而忽视农业的教训,但也千万不可以在这方面矫枉太过正。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非农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非常紧张的人地关系,加上其大国特征,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家庭小农经济应该被确定为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政府应鼓励、提倡、支持目前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营结构,而不是简单地提倡把小农经济完全引导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美、加、澳是因为其土地面积多、人口少,它们必须用机械和土地来替代劳动力,通过机械化实现规模经营。因为实行规模经营,自产的农产品无法完全自我消费,会有大量的剩余,所以,这些农产品必须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这些国家有条件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所以,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 在一些人地关系方面与我国相似的国家,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又是与美、加、澳不一样的。总体说来,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纯为保护与储备土地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以及营造自然景观而为之的环保型农业;另一种对于农民来说是有经济目的的,农产品通常也进入市场,但由于政治(选票)与社会公平的需要,政府对农业实行大量补贴,以至于从经济上讲远不如进口农产品更划算。这种农业发展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真正含义了。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既没有必要走美、加、澳式的大规模的农业市场经济之路,也没有必要走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依靠大量政府补贴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根本上做不到:因为美国式道路需要其农产品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欧洲武道路需要有很强的政府财力作后盾。 因此,中国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小农经济确立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形式,并把自给自足而不是家庭农业经营的市场化作为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当然,这并不排除小规模的自由市场交易。我们千万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是,即使搬来了,我们也执行不了。 2.调整一些方针政策,其中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政策和一个体制:一是国家的粮食购销政策;二是农业税费政策;三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 (1)对于国家粮食购销政策而言,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应进一步做彻底改革。如果考虑到以上提出的有关我国农村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长远来看,国家根本上就不需要在以家庭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地区定购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地方性的自由市场或者个体、私人经营者完全可以在市场原则下自主决定其在这方面的购销经营行为。 (2)对于农业税费政策而言,尽管目前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被迫缴费的问题,但这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不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中国实际来看,对我国现存的十分脆弱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家庭经营制小农征收任何税和费都是没有道理的。如上所述,在欧美国家,农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大量直接、间接补贴。而我国这样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产业在国家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期阶段的现在,不仅得不到反哺,还要继续被征收农业税,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因此,考虑到以下三个具体原因,政府在设计进一步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时,应将农业税费全部取消,各级政府都不再从农民那里收取任何税费:第一,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黄箱”政策的应用今后会逐渐地受到一定的制约(尽管目前仍有一定的运作空间),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可以做到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通过“绿箱”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第二,尽管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只有500亿元左右,但由于我国农村的征税手段落后,收税的成本却很高,如果考虑到由于征管不严而产生的贪污和腐败现象,从农民那里收这点税实际上有些得不偿失;第三,被征农业税的对象多为真正的种田人,他们往往是农村中比较贫穷的人,收入很低,确实有些承受不了。 (3)要想真正做到从根子上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大刀阔斧地对现行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要逐步地、分阶段地取消乡政府作为一级政府的行政建制。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政府目前在农村里的冗员、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可以从总体上改善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 从历史上看,乡制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经历过三个主要的阶段,表现过两种不同的形式:在从秦朝到隋初的700多年间的乡亭制下,尽管乡是作为一级基层行政管理建制而存在的,乡官一般也是由上级官方任命的,但人数一般很少。一个在秦汉时代管辖1万多户的乡,通常只有3—5名乡官(分别管理治安、赋税、劳役、教化等事务)。在从隋开皇十年(公元595年)改乡亭制为乡里制到清朝的保甲制的1000多年间,乡都不是作为一级政府组织存在的,而是一个自治组织(乡官都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乡村里的事务都是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协调的,乡作为自治组织,只是起着协助县政府工作的职能。民国时期,乡作为一级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又被重新建立起来了,直到现在。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分两步对目前的乡制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大量精简乡级行政管理人员;第二步则可以取消乡作为一级政府的建制,通过精干的县政府派出人员协调政府在农村的管理工作。同时,要建立起坚强的村级自治组织。 3.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在于: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农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以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向城镇地区为前提的。这意味农村家庭必须主要地从农业、农村之外创造其收入来源,而不是靠其所拥有的小块土地。以上所阐述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家庭经济是解决不了农民的收入问题的。道理很简单,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下,试图通过发展农业而使8亿农民致富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最终出路只能是在农业之外。那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与流出就成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了,同时,它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笔者所主张的家庭小农经济制度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命运。 (五)发展、壮大我国的规模型农业经济 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国现在已经是WTO成员国了,必须着力于培植一部分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因此,一定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尽管依靠小农经济可以大致解决全国60%的人口的食品供给问题,但另外的40%的城镇人口的食品供给则需要国家通过别的办法来解决,例如通过进口的办法或者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种植方法来解决。 美国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主要是通过科学布局各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种植带而实现的。这方面的经验目前已开始逐渐地被我国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所接受。最近,农业部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就是一个明证。这种做法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说,由于人口与农业资源拥有量不对称,加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我国农业从总体上讲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但这并不排除我国少数农产品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农业部公布的这一规划,我国将在未来5年内建成35个特色鲜明、品牌闻名、涉及11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专业种植带。这11种农产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和水产品。 从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形式来看,美国采取的基本上是家庭农场的组织方式。我国在现阶段则有多种方式,例如国营农场、集体农场、国家专业化种植基地、专业承包大户以及“公司十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等。 要抓好专业化的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国家必须在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等各方面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 二、农村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转型 (一)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则必须实现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结构变革,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非农部门。这一点已为发展理论及国际经验所证明。 伴随着国家的工业化以及目前正在兴起的信息化过程的深入发展,加上农业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在整个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会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多;同时,农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从而农村中的劳动力将逐渐地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纯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及其他非纯农村地区转移。正是因为这种变化的发生及其持续发展,国家经济效率得以不断提高,因为整个社会中在低生产率部门(农业等)就业的人越来越少,而在高生产率部门(制造业、服务业)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农村的发展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最终导致农村本身发生分化与转型,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二)多种形式推进我国农村社会转型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也会逐渐转型。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基本上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整个社会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向以城市主导的社会。 由于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本身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社会急剧转型发生时期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农民在推进我国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相关经验,所以,我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努力探索出一条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转型之路。 根据笔者过去10年间在全国6个省的6个村所做的长期定点观察,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正主要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村庄就地发展成为城镇。广东省东莞市的雁田村是一个明显例子。1992年时该村只是一个只有1500多人的比较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但后来由于香港、台湾、日本及欧美投资者纷纷投资于此,村子里出现了300多家外资企业,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人在此打工、生活、居住,加上国有银行、政府办事机构(如公安局、海关等)的进入,目前该村已经变成为一座具有相当人口规模和相当经济实力的小城市了。只不过由于种种体制方面的制约,从名义上讲,这个村目前仍然属于村庄,属于农村地区,但实际上,其整体转型过程已完成了。这种类型的村子全国还有许多。 2.村庄就地改制成为集团公司或者成为集团公司的一部分。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名义上讲,华西仍然还是一个村庄,但实际上,它更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湖北省汉川市段夹村的变化更有意思:它被土生土长于本村的乡镇企业: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吞并了,全体村民自然地转化为公司员工,或工作、或退休领取养老金;村庄干部转为公司里的“农村工作部”干部,管理原来村里的农村工作。从统计角度来看,这个村仍然是存在的,村里的村民也仍被统计为农业人口。但实际上,这个村庄的社会转型过程也已基本完成了。 3.村庄溶于一个大都市区乃至一个大都市连绵带之中。这方面的例子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比比皆是。珠三角的12个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东莞中山、顺德、南海、番禹)以及长三角的15个主要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所辖的农村地区,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已完成了其社会转型任务了。 4.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从而导致其原所在村庄逐渐衰落,直至最终消失。山西省原平市的屯瓦村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趋势。在过去的10年间,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各种关系迁移到原平市里了,而且他们的迁移还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即先是一人进城,后来全家进城,最后他们彻底卖掉村里住、。退掉责任田而永久性地居留在城里。这样的农户目前已有50多户,比10年前的20多户增加了一倍多。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在杜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其社会转型从形式到内涵都表现得十分丰富。我们应视其为一种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来共同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走过的老路。 (三)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出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 当然,我国农村目前在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进展也只是初步的。为了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 1.正确处理小规模土地的使用权家庭所有与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土地主要地看成农村家庭经济、家庭经营的主要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那么,这两者之间就有十分矛盾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更多地仅仅看成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矛盾了:农民在有了以小规模土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后,他们必须、也会更加积极地走出这一小块土地而寻找新的经营与致富资源,这正好构成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起点。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规模家庭土地经营绝对不应该是农民致富的手段,它仅仅只是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险而已,最多只是谋生的基本手段之一。 2.正确处理农民流动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出农业部门而进入非农业部门,以及流出农村地区而进入城镇地区或其他形式的非农村地区(如新型的工业区),是整个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变革与社会转型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创造一切条件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起来,使他们在流动与迁移中寻找创业机遇与致富源泉。 3.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与制度、体制制约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我们认识到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限制大都直接构成对农村发展的制约,而且限制流动的实施成本极其高昂,所以,解除此类制度与体制制约不仅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应尽快地对农民各种形式的流入与流出选择无条件地全面开禁,不得再以任何借口限制农村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迁徙。 4.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与农民进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必然要进城。正如以上所提到的那样,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流动与农村转型并不是通过农民进城实现的,我国农村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实现其目的。实践也表明,在北京、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全面放开城乡户籍管制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农民大量涌进城市的现象。 5.正确处理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国际经验还是我国的实践都已证明: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任何脱离城镇发展的农村发展计划都是难以成功的。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农村发展进一步推向深入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大都市区以及都市连绵带。 6.正确处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从总体上讲,这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持久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以及向城镇流动具有特别重要的直接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城镇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利于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经营与就业机会。 三、农民问题:核心在于权益保护,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一)农民为何穷 勿容置疑,作为一个整体,农民的生活境况目前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非常有限的农业资源(土地、草原等)不足以使其生活状况得以大的改善,而国家又比较穷,不能像宫国那样补贴农业与农民;二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非农产业部门为农民提供的可供发展的空间很有限,农民在农业之外就业的机会不多;三是尽管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但他们所要承担的社会负担却很重;四是由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市居民,没有包括农民阶层,因此,即使农民从农业经营中能取得一点微薄小利,也往往会因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而丧失殆尽,甚至因此而欠下大笔债务,终身难以还清。 如果再将以上关系弄得简单、明了一些,我们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农业没有优势,政府无力帮助;第二,农民寻找出路,制度有些限制;第三,农业本不赚钱,还得上缴税费;第四,农民生老病死,社保基本没有。 (二)出路在哪里 至此,农民之所以生活状况仍然较差的原因已经基本上比较清楚了,那就是国家在对待农民这个群体上,有许多方面的做法是需要改善的: 第一,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尽可能地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里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而这又是与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紧密联系的。所以,由此引申出的第一个政策建议就是要大力加强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坚定地将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一件直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联系的事业来抓。而“农民办教育”的思路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民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来承办教育事业。与此相关的第二个政策建议是政府要尽一切所能,加上利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功能,把尽可能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到非农部门以及非农村地区。目前,“民工经济”的效应已得到了初步体现。安徽、贵州、四川等省利用农民工的力量基本上都已重建了一个相当于本省目前财政收入规模的新的“省级经济”,就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第二,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多方帮助。由此引出的第三条政策建议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地、彻底地从政治、经济意义上废除原有的户籍制度,使之仅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全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应尽快全面开放,包括对农民开放。 第三,政府不再向农民收取税费。因此,由此所引出的第四条政策建议就是各级政府不仅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费”,而且也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税”(包括农业税)。 第四,在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总揽全局的阶段,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应作为我们的一条重要政策尽快得到落实。 由此可见,农民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与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如果国家总是与农民争利,农民问题将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农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将是非常困难的。很明显,在农民与国家之间,国家是起支配作用的一方,因此,国家应自觉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除了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外,农民的政治权利在目前的体制下也很难得到保障。比如,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的比重比其他阶层代表的比重要少得多,4.8亿农村劳动力、8亿农村人口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法定代言人。 西方有一句很流行的说法,叫做“农民第一”。它是指导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制定政策要充分反映农民的意志、维护农民的利益,这主要体现在土地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方面;二是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全过程,通常是由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发展政策进行评议、筛选、排序、表决,而决不是仅由政府从政府或国家利益出发单方面做出决定。因此,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存在许多沟通、协商的“桥梁”性组织,它们都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我国却缺乏这样的一些渠道。为此,应尽快建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心声与利益的代言人,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目前不少人将农民问题仅仅归结为一个收入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收人问题的背后,它所涉及的是一系列十分重大的经济与政治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体制管理改革思考 【摘要】:当前农业、农村、农民中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天然生产要素不适合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管理体制的战略性改革。本文就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破解举措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地位 1、“三农”问题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建国前的战乱和国民党的统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农村、农业、农民处境更为悲惨。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我们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触及农民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改善城乡差距?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 2、“三农”问题的地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2003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以及其他3位新任政治局常委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会议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中央新领导集体这种“三农”问题的治理理念显然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二、现有的一些错误看法 现在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存在忽视“三农”问题的错误想法,有的认为目前我国农业能基本保证全国粮食需要就可以了,主要发展工业;有的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只要一段时间抓抓就能立竿见影,不需要长抓;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仅仅是涉及面很窄的问题,只要就农论农就可以解决。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是否能持续进行下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各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地调整改善,真正下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破解“三农”难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状态下,“三农”这一基础的脆弱,不仅已经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一些专家曾指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保护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现代化,才有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保守统计,目前全国大约仍有5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实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略上要解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问题,这才是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必须把“三农”问题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础性问题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 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着力解决和缓和农民增收这一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矛盾与困难,就显得大为重要和迫切了。我们对“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一定要重视它,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它,要有长期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意识。 2、需要减轻农民的负担。200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坚持采取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很重视对减负的治理,对一些地区和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情况,曾多次文件严加制止,但收效不大,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仍普遍存在“三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开展清费治乱减负的综合治理,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委《关于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其次,要定期开展复查,注意和防止涉农负担反弹,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3、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和国民财富的占用权。城里的一切公共设施都是国家承包了,而农村的一切基础设施都是农民自己集资办起来的,产权却属于国有。不仅如此,农民用电、打电话比城里贵,农民孩子读书,老师的工资农民付,城里的教师工资国家付,城里有最低保险,医疗保险,国家的财政只是市民财政。农民只有负担,农民如何才能富起来?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权利,应给农民同样的贷款权利。不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农村经济无法提高,农民永远也翻不了身,“三农”问题永远也破解不开。 4、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历史证明:每给农民松一个绑,国民经济就有一次大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一轮高增长。现在,套在农民身上的绳索还有很多,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民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取消农村户口。歧视性的政策和不合理收费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将来中国农民要有不生产经营的自由。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农民进城当工人。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解放农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产力,减负仍不是最终的增收目标,只有在农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农村产品产销的机制,实现的增收,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也是脱贫的关键。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开展综合农业(林、牧、旅游业)和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有市场需求的龙头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盲目,而是指导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样农民就能增收了。对于农业的投入要增加,主要用于品种改良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工程方面。小城镇的建设要慎重,有条件的地方要快上,没有条件的地方,也不能一哄而上。农民进城打工也是一种转移,工作政府要多指导,组织好。对待民工的问题,也要贯彻《劳动法》对待。只有解除套在农民身上的土地枷锁,土地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产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价格。 5、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因地制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破解“三农”难题需要新措施: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 ①回报农民———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应该进入“以工补农”阶段了。所以,不仅要取消农民负担,今后要逐步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农村税费改革应该进一步减少税费的征收。现在的问题是尽量减少农民负担。第一,是中国农民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还给补贴,我们更应该扶植他们增强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第二,中国农业GDP的比重仅占百分之十五,却要养活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根本无力承担税费任务。在可能的情况下停止向农民收取一切税费,用十年时间恢复和提高农村生产力,培育农村土地租赁市场,促进现代农业体系的形成,以应对WTO的加入。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就会冲击我们的农产品,城市不要本国农产品的时候,不仅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危机,也是国家的危机。为什么我们的农产品价格高?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承包制限制了农业的规模经营以及由此带来的机械化、科技水平的差异。美国农业已经农场化了,一般规模是5000亩,我国则是家庭经营,户均不过六、七亩,最大的户也不过二、三十亩。为什么我国农业不能规模经营?除了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把农民出租、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自主权完全还给农民和农产品价格过低过,另一个原因就是:过高的农民负担抑制了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其实农村改革说简单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一步步地减少对农民的束缚,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当农民有充分的自由后,很多长期困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我们常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来构建,绝不可照葫芦画瓢。应当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人民群众意见构建县乡政府和政府部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改革”。 ③依靠农民———让人民群众管理政府。任何一个政府,没有人民群众的监督管理,就会膨胀、腐败,会走向人民的反面。人民群众怎么管理基层政府呢?第一,官员由人民选举产生。第二,财政的钱怎么花,由当地组织和民间社团讨论,人大决策,政府照着执行,执行过程接受党组织民间组织和人民代表的监督。第三,公仆违背了民意,人民有权力罢免。第四,政府所有政务必须公开,随时接受监督、质询。党的基层组织,应依靠人民加强对政府的建设领导和监督,党永远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解决三农和农村经济问题,如果没有大思路、大前提、新战略、新举措,是无所作为的。 6、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跳出来,要有创新的思维。 首先要确立强烈的富民意识,在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从实际情况看,凡是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扭转、多种经营等。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个私经济,已成为推进农业劳力转移的先锋,成为解决农村就业的关键,成为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亮点”。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把这些“渠道”作为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还要确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在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三资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经营农业”的“火车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特色,为农业结构调整导航。 要确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变”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农民“以土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作价入股,使农民成为股民,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让土地向具有经营资质的种养能手积聚,向具有资本实力的“三资”农业积聚。 三农问题论文:农业农村与农民三农问题探讨 一、农业经营:重点在于确立“双轨并行”的制度:稳定自给性小农,发展商业性大农 (一)我国农业绩效总体很好,农业问题并不严重 农业是一个产业,所以,它只能承担起与其作为一个产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根据经济学家的定义,农业的职能主要地表现在四种贡献上: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这样看来,尽管我国农业发展曾经走过了许多弯路,但到目前为止的结果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全国城乡的食品供给常年基本有保障、丰年有余,粮食库存充裕;即使在农业份额已下降到仅占GDP总量14.5%的今天,农业仍能为国家赚取一定量的外汇收入(200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181.4亿美元,顺差57亿美元);劳动力和资金仍不断地从农业部门释放出来;农业发展也支撑起了我国已初具规模的化肥、农机、农药、农膜等工业产业。所以,总体看来,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如果仅仅从一个产业的角度来看,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应该说是健康的,并不存在大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很多人把我国目前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人为地夸大了,把本来比较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弄得复杂化了。这很不利于我们对今后农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当然,也就难以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例如,不少人在谈到农业存在的问题时,会提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太多。显而易见,这不是农业的错。相反,这是农业进步的表现。至于如何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不应该视为农业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问题或体制方面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农业完全没有问题了。但农业的问题多是发展中的问题、进步中的问题,并且都是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例如,经过艰难而漫长的谈判后,我国终于加入了WTO、这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已构成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可以在比过去更宽松的环境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农产品也可以在比过去更有利的条件下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国际竞争力。客观地讲,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这既表现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很少的先天性资源不足上,也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后天性劣势上。怎么办?出路仍然只有一条,那就是进一步追求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在全球开放经济环境中、在开放市场条件下,这种创新更为艰难,它必须是一种能超越国际经验的创新。 (二)加入WTO后,我国应选择一条新的“双轨并行”的农业经营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制度创新必须做到同时有效地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在充分照顾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实现以及保证农村社会基本稳定。 综观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农业经营无非就是走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基础上的规模型的大农(场)经济;另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生物化、技术化、保护型、密集型基础上的小农经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类型属于前者;欧洲不少国家和日本等的情况则属于后一类。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主要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土地资源相对太少,比欧洲和日本的平均水平还要少得多,属于非常典型的小农经济;二是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很低,家庭生产的农产品主要地是供农民自我消费。这既与农户经营规模小直接相联系,也与我国农村地区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市场体系建设的软硬件条件较差有一定关系。 在充分考虑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应建立和创新一种将自给性的小农经济与商业性的大农经济紧密结合、并行发展的新的农业“双轨并行”制度。 (三)保护、完善现行的家庭小农经济 家庭小农经济制度本身在中国具有许多优越性: 1.有利于农村稳定。土地是农民心目中永恒的有价资产,具有不动产性质。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或土地的使用权,使农民由无产者、雇工变成了有产者、自耕农,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秦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2000多年间经常发生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土地的地主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的自由买卖与不断发生的土地兼并。因此,让农民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并严格限制其买卖行为发生,是保持中国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 2.有利于农民的社会保障。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严重缺失所带来的种种不足,即土地具有社会保险的功能。尽管笔者仍然坚决主张在农村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用农地来保障农民的生老病死,但我们又必须面对现实。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而言的情况下,土地在这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非常重要的。 3.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到2002年底的总人口为12.8亿,其中,有7.8亿人口、2.4亿个农户常年居住在农村地区。如果我们能通过土地的家庭经营制度稳定地保障占全国61%的农村人口有充分的粮食供给,那么,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4.有利于抵御外来农产品对中国的入侵。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制度下,即使中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全球化进程更加激烈地冲击中国农业,也很难对农村这一大块粮食市场构成威胁,因为从总体上讲,农民基本上是不会靠买粮食过日子的。 5.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在保持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又能成功地将大量的农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及城镇地区,那么,这一小块土地又会变成加强城乡联系的一种纽带。 (四)小农家庭经济在中国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当然,要使小农家庭经营制度的这些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不是没有条件的。以下三个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1.端正对农业的认识。总的说来,目前我们对农业的认识是太“深刻”了,“深刻”到了沉重的地步。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看淡”农业: (1)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农业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基础性部门的作用,而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决定部门。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小,其所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低。 (2)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既要吸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过分强调工业化而忽视农业的教训,但也千万不可以在这方面矫枉太过正。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非农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非常紧张的人地关系,加上其大国特征,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家庭小农经济应该被确定为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政府应鼓励、提倡、支持目前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营结构,而不是简单地提倡把小农经济完全引导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美、加、澳是因为其土地面积多、人口少,它们必须用机械和土地来替代劳动力,通过机械化实现规模经营。因为实行规模经营,自产的农产品无法完全自我消费,会有大量的剩余,所以,这些农产品必须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这些国家有条件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所以,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 在一些人地关系方面与我国相似的国家,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又是与美、加、澳不一样的。总体说来,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纯为保护与储备土地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以及营造自然景观而为之的环保型农业;另一种对于农民来说是有经济目的的,农产品通常也进入市场,但由于政治(选票)与社会公平的需要,政府对农业实行大量补贴,以至于从经济上讲远不如进口农产品更划算。这种农业发展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真正含义了。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既没有必要走美、加、澳式的大规模的农业市场经济之路,也没有必要走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依靠大量政府补贴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根本上做不到:因为美国式道路需要其农产品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欧洲武道路需要有很强的政府财力作后盾。 因此,中国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小农经济确立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形式,并把自给自足而不是家庭农业经营的市场化作为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当然,这并不排除小规模的自由市场交易。我们千万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是,即使搬来了,我们也执行不了。 2.调整一些方针政策,其中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政策和一个体制:一是国家的粮食购销政策;二是农业税费政策;三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 (1)对于国家粮食购销政策而言,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应进一步做彻底改革。如果考虑到以上提出的有关我国农村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长远来看,国家根本上就不需要在以家庭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地区定购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地方性的自由市场或者个体、私人经营者完全可以在市场原则下自主决定其在这方面的购销经营行为。 (2)对于农业税费政策而言,尽管目前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被迫缴费的问题,但这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不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中国实际来看,对我国现存的十分脆弱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家庭经营制小农征收任何税和费都是没有道理的。如上所述,在欧美国家,农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大量直接、间接补贴。而我国这样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产业在国家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期阶段的现在,不仅得不到反哺,还要继续被征收农业税,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因此,考虑到以下三个具体原因,政府在设计进一步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时,应将农业税费全部取消,各级政府都不再从农民那里收取任何税费:第一,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黄箱”政策的应用今后会逐渐地受到一定的制约(尽管目前仍有一定的运作空间),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可以做到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通过“绿箱”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第二,尽管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只有500亿元左右,但由于我国农村的征税手段落后,收税的成本却很高,如果考虑到由于征管不严而产生的贪污和腐败现象,从农民那里收这点税实际上有些得不偿失;第三,被征农业税的对象多为真正的种田人,他们往往是农村中比较贫穷的人,收入很低,确实有些承受不了。 (3)要想真正做到从根子上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大刀阔斧地对现行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要逐步地、分阶段地取消乡政府作为一级政府的行政建制。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政府目前在农村里的冗员、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可以从总体上改善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 从历史上看,乡制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经历过三个主要的阶段,表现过两种不同的形式:在从秦朝到隋初的700多年间的乡亭制下,尽管乡是作为一级基层行政管理建制而存在的,乡官一般也是由上级官方任命的,但人数一般很少。一个在秦汉时代管辖1万多户的乡,通常只有3—5名乡官(分别管理治安、赋税、劳役、教化等事务)。在从隋开皇十年(公元595年)改乡亭制为乡里制到清朝的保甲制的1000多年间,乡都不是作为一级政府组织存在的,而是一个自治组织(乡官都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乡村里的事务都是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协调的,乡作为自治组织,只是起着协助县政府工作的职能。民国时期,乡作为一级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又被重新建立起来了,直到现在。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分两步对目前的乡制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大量精简乡级行政管理人员;第二步则可以取消乡作为一级政府的建制,通过精干的县政府派出人员协调政府在农村的管理工作。同时,要建立起坚强的村级自治组织。 3.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在于: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农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以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向城镇地区为前提的。这意味农村家庭必须主要地从农业、农村之外创造其收入来源,而不是靠其所拥有的小块土地。以上所阐述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家庭经济是解决不了农民的收入问题的。道理很简单,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下,试图通过发展农业而使8亿农民致富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最终出路只能是在农业之外。那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与流出就成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了,同时,它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笔者所主张的家庭小农经济制度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命运。 (五)发展、壮大我国的规模型农业经济 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国现在已经是WTO成员国了,必须着力于培植一部分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因此,一定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尽管依靠小农经济可以大致解决全国60%的人口的食品供给问题,但另外的40%的城镇人口的食品供给则需要国家通过别的办法来解决,例如通过进口的办法或者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种植方法来解决。 美国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主要是通过科学布局各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种植带而实现的。这方面的经验目前已开始逐渐地被我国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所接受。最近,农业部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就是一个明证。这种做法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说,由于人口与农业资源拥有量不对称,加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我国农业从总体上讲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但这并不排除我国少数农产品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农业部公布的这一规划,我国将在未来5年内建成35个特色鲜明、品牌闻名、涉及11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专业种植带。这11种农产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和水产品。 从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形式来看,美国采取的基本上是家庭农场的组织方式。我国在现阶段则有多种方式,例如国营农场、集体农场、国家专业化种植基地、专业承包大户以及“公司十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等。 要抓好专业化的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国家必须在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等各方面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 二、农村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转型 (一)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则必须实现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结构变革,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非农部门。这一点已为发展理论及国际经验所证明。 伴随着国家的工业化以及目前正在兴起的信息化过程的深入发展,加上农业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在整个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会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多;同时,农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从而农村中的劳动力将逐渐地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纯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及其他非纯农村地区转移。正是因为这种变化的发生及其持续发展,国家经济效率得以不断提高,因为整个社会中在低生产率部门(农业等)就业的人越来越少,而在高生产率部门(制造业、服务业)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农村的发展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最终导致农村本身发生分化与转型,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二)多种形式推进我国农村社会转型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也会逐渐转型。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基本上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整个社会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向以城市主导的社会。 由于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本身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社会急剧转型发生时期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农民在推进我国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相关经验,所以,我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努力探索出一条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转型之路。 根据笔者过去10年间在全国6个省的6个村所做的长期定点观察,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正主要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村庄就地发展成为城镇。广东省东莞市的雁田村是一个明显例子。1992年时该村只是一个只有1500多人的比较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但后来由于香港、台湾、日本及欧美投资者纷纷投资于此,村子里出现了300多家外资企业,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人在此打工、生活、居住,加上国有银行、政府办事机构(如公安局、海关等)的进入,目前该村已经变成为一座具有相当人口规模和相当经济实力的小城市了。只不过由于种种体制方面的制约,从名义上讲,这个村目前仍然属于村庄,属于农村地区,但实际上,其整体转型过程已完成了。这种类型的村子全国还有许多。 2.村庄就地改制成为集团公司或者成为集团公司的一部分。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名义上讲,华西仍然还是一个村庄,但实际上,它更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湖北省汉川市段夹村的变化更有意思:它被土生土长于本村的乡镇企业: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吞并了,全体村民自然地转化为公司员工,或工作、或退休领取养老金;村庄干部转为公司里的“农村工作部”干部,管理原来村里的农村工作。从统计角度来看,这个村仍然是存在的,村里的村民也仍被统计为农业人口。但实际上,这个村庄的社会转型过程也已基本完成了。 3.村庄溶于一个大都市区乃至一个大都市连绵带之中。这方面的例子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比比皆是。珠三角的12个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东莞中山、顺德、南海、番禹)以及长三角的15个主要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所辖的农村地区,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已完成了其社会转型任务了。 4.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从而导致其原所在村庄逐渐衰落,直至最终消失。山西省原平市的屯瓦村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趋势。在过去的10年间,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各种关系迁移到原平市里了,而且他们的迁移还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即先是一人进城,后来全家进城,最后他们彻底卖掉村里住、。退掉责任田而永久性地居留在城里。这样的农户目前已有50多户,比10年前的20多户增加了一倍多。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在杜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其社会转型从形式到内涵都表现得十分丰富。我们应视其为一种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来共同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走过的老路。 (三)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出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 当然,我国农村目前在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进展也只是初步的。为了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 1.正确处理小规模土地的使用权家庭所有与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土地主要地看成农村家庭经济、家庭经营的主要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那么,这两者之间就有十分矛盾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更多地仅仅看成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矛盾了:农民在有了以小规模土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后,他们必须、也会更加积极地走出这一小块土地而寻找新的经营与致富资源,这正好构成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起点。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规模家庭土地经营绝对不应该是农民致富的手段,它仅仅只是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险而已,最多只是谋生的基本手段之一。 2.正确处理农民流动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出农业部门而进入非农业部门,以及流出农村地区而进入城镇地区或其他形式的非农村地区(如新型的工业区),是整个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变革与社会转型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创造一切条件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起来,使他们在流动与迁移中寻找创业机遇与致富源泉。 3.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与制度、体制制约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我们认识到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限制大都直接构成对农村发展的制约,而且限制流动的实施成本极其高昂,所以,解除此类制度与体制制约不仅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应尽快地对农民各种形式的流入与流出选择无条件地全面开禁,不得再以任何借口限制农村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迁徙。 4.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与农民进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必然要进城。正如以上所提到的那样,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流动与农村转型并不是通过农民进城实现的,我国农村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实现其目的。实践也表明,在北京、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全面放开城乡户籍管制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农民大量涌进城市的现象。 5.正确处理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国际经验还是我国的实践都已证明: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任何脱离城镇发展的农村发展计划都是难以成功的。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农村发展进一步推向深入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大都市区以及都市连绵带。 6.正确处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从总体上讲,这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持久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以及向城镇流动具有特别重要的直接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城镇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利于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经营与就业机会。 三、农民问题:核心在于权益保护,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一)农民为何穷 勿容置疑,作为一个整体,农民的生活境况目前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非常有限的农业资源(土地、草原等)不足以使其生活状况得以大的改善,而国家又比较穷,不能像宫国那样补贴农业与农民;二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非农产业部门为农民提供的可供发展的空间很有限,农民在农业之外就业的机会不多;三是尽管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但他们所要承担的社会负担却很重;四是由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市居民,没有包括农民阶层,因此,即使农民从农业经营中能取得一点微薄小利,也往往会因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而丧失殆尽,甚至因此而欠下大笔债务,终身难以还清。 如果再将以上关系弄得简单、明了一些,我们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农业没有优势,政府无力帮助;第二,农民寻找出路,制度有些限制;第三,农业本不赚钱,还得上缴税费;第四,农民生老病死,社保基本没有。 (二)出路在哪里 至此,农民之所以生活状况仍然较差的原因已经基本上比较清楚了,那就是国家在对待农民这个群体上,有许多方面的做法是需要改善的: 第一,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尽可能地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里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而这又是与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紧密联系的。所以,由此引申出的第一个政策建议就是要大力加强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坚定地将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一件直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联系的事业来抓。而“农民办教育”的思路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民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来承办教育事业。与此相关的第二个政策建议是政府要尽一切所能,加上利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功能,把尽可能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到非农部门以及非农村地区。目前,“民工经济”的效应已得到了初步体现。安徽、贵州、四川等省利用农民工的力量基本上都已重建了一个相当于本省目前财政收入规模的新的“省级经济”,就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第二,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多方帮助。由此引出的第三条政策建议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地、彻底地从政治、经济意义上废除原有的户籍制度,使之仅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全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应尽快全面开放,包括对农民开放。 第三,政府不再向农民收取税费。因此,由此所引出的第四条政策建议就是各级政府不仅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费”,而且也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税”(包括农业税)。 第四,在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总揽全局的阶段,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应作为我们的一条重要政策尽快得到落实。 由此可见,农民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与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如果国家总是与农民争利,农民问题将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农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将是非常困难的。很明显,在农民与国家之间,国家是起支配作用的一方,因此,国家应自觉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除了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外,农民的政治权利在目前的体制下也很难得到保障。比如,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的比重比其他阶层代表的比重要少得多,4.8亿农村劳动力、8亿农村人口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法定代言人。 西方有一句很流行的说法,叫做“农民第一”。它是指导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制定政策要充分反映农民的意志、维护农民的利益,这主要体现在土地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方面;二是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全过程,通常是由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发展政策进行评议、筛选、排序、表决,而决不是仅由政府从政府或国家利益出发单方面做出决定。因此,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存在许多沟通、协商的“桥梁”性组织,它们都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我国却缺乏这样的一些渠道。为此,应尽快建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心声与利益的代言人,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目前不少人将农民问题仅仅归结为一个收入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收人问题的背后,它所涉及的是一系列十分重大的经济与政治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与解决思路研究探析 近几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成为决策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上上下下都在讨论“三农”问题,纷纷为其献计献策。到底“三农”问题出在哪里、症结何在?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或缓解它?这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三农”问题的核心与症结所在 当前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有农民收入问题、税费负担问题、劳动力转移问题、土地市场制度问题、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粮食流通体制问题,还有农村市场消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基本保障制度以及农民自组织等等问题。乍一看,怎么会冒出这么多问题来,使人觉得无从下手。论文百事通其实,当前农业、农村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近期才产生的,有许多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了,不过那时问题还没有累积到现在这种严重程度。另外,从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其中有许多问题是相互关联,存在着衍生关系。比如,农民收入问题与税费负担、劳动力转移、土地市场、金融制度就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粮食流通体制、农村市场消费等密切相关。因此,在陈述“三农”问题时,不能简单地罗列问题,应该找出事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核心问题来,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对症下药。 我认为,当前“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他问题要么是由这三个问题引发出来,要么与其紧密相联。目前“三农”问题已经和过去的“三农”问题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假如说过去有“三农”问题,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表现在宏观层面上仅仅是一个农产品供给问题,或者说是食品安全问题;现在三农问题已经从食品安全问题演变成一个以收入、消费和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现阶段,归结起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城市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要相对落后。同城市相比,农村发展落后首先体现在投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供给明显滞后。自1998年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虽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向农业和农村投入了大量资金,明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但是,在利用财政资金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向城市投资多而对农村投资偏少。例如,1998年至2002年国家连续发行建设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和农村的资金约为1897亿元,占28.7%。2003年,国家又发行国债1400亿元,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为445亿元,占31.8%。就是这2300多亿元,还包括了大江大河工程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资等,而这些投资直接受益的是全社会,对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在国家集中大量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后,使得城市公共品的供给和现代化水平上了好几个台阶。和国外比较,目前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甚至还超过一些国家。可是,由于农村投资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发展严重落后,同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这里,如果仅以基础设施供给状况衡量城乡发展水平,那么当你进入中国的大中城市就好像到了发达国家,相反当你进入中国的农村又好像到了发展中国家。这种城乡反差既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投资差距不仅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且还反映在民间投资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从1990年到2002年,城市集体和个人名义投资增长了14.6倍,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仅增长了5.5倍,城市比农村增长速度快1.7倍。农村投资增长慢,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也慢,进而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不会快。1990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9%,年均增长4.48%,比80年代增长速度(8.4%)几乎慢了一倍。而同期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由慢变快,13年里居民收入增长了159.8%,年均增长7.6%,增速是80年代(4.5%)的1.7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与农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比如,1985年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的1.86倍,1990年为2.2倍,1995年上升到2.71倍,到2002年高达3.1倍。2003年,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9%,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23倍。受收入增长的制约,农民的消费增长也极其缓慢,同城市居民的差距也在拉大。从1993年到2002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上增长了2.58倍,而县及县以下仅增长了1.87倍。到2003年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水平是城市居民的1/3,消费差距比80年代扩大了40%以上。由于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农村市场需求明显偏冷,导致其在全社会中的市场消费份额出现了萎缩的趋势。例如,在1990年农村市场消费在全社会中的份额是53.2%,1995年降到40%,2002年进一步降到36.7%,2003年又进一步降到35%(见下表)。当前,农村投资不足,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已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在12.92亿人口中,有9.37亿农民在紧缩投资和压缩消费,势必会给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困难。可以肯定的讲,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要想启动内需首先必须将占全国2/3人口的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鼓励他们投资,刺激他们消费,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长才会有动力。面对城乡发展差距,有人提出,目前中国的农村状况比过去恶化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差。这种说法有些偏激,甚至对农村缺乏起码的了解。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状况都比过去大大进步了。但是为什么三农问题又突然变尖锐了呢?关键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扩大到了某种限度,给人的感官视角造成了异常刺激,引起了社会部分群体的心理失衡,危及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我认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收入、消费和劳动力转移方面,核心体现在生存和发展上。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三农”问题呢?我认为是由制度和结构造成的,是由我们的制度设计缺陷和结构转换偏差引起的。 首先从制度看,改革开放以前,国家用计划经济、依靠行政力量造就了一个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们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进程和制度安排上偏废了农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把主要改革精力从农村转到城市,集中在宏观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对农业、农村的体制改革重视不够,造成了许多问题积重难返。 第二,农村制度的变迁受到了抑制。列举四个方面的例子:1、土地不能市场化。城市扩张、修筑公路和开发区建设侵占了大量农村土地,这些土地都是以低价强制性从农民手中征用的,造成巨额土地收益流失。2、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受到限制,基金会撤销,民间借贷不合法,造成农村金融从资金总量和机构双重供给不足,使农民长期陷入贷款难的境地。3、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滞后,限制非国有的市场主体进入粮食收购领域。4、城乡财税体制改革滞后,形成财权和事权不对称,造成越是基层政府财权越小、事权越大,这引起基层政府向企业和农民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 再从结构演变方面分析。结构转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结构转换会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国家在九十年代以后的结构转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不利的。为什么?一方面,工业的过度扩张,导致了非农产业在大量抽取农业、农村资源的同时,排斥大量劳动力进入,造成农民占有的资源和财富份额下降。另一方面,受结构转换的影响,财富过度向城市集中,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因此可以讲,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的差距扩大趋势,既是由市场经济变化引起的,也是由于一些宏观政策不当和制度安排偏差造成的。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解决或缓解“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什么地方?首先要强调一点是,目前社会上不应该用过激的言论,也不能用过激的办法来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是由历史造成的,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累计起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企图想让一届或两届政府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能操之过急,只能重点突破,如果社会上一些人总用一些偏激的言论、并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解决办法,对解决三农问题毫无益处。最近有人讲,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使政权退出农村,我认为这是一种极为幼稚的想法。因为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农民是弱势群体,如果我们的政权退出农村,这些弱势的群体谁来保护,农村的公共品由谁来提供,农村贫困问题由谁来解决。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保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帮助陷入困境的农民,并向农村提供公共品,都是政府在农村的责任。很显然,如果让政府退出农村,这些能产生很大外部性的公共事业会立即出现供给缺位。另外,还有人讲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在“三农之外”,我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因为他把三农的长远问题和近期的问题混淆在一起了,我们不能把寄托于长远的战略手段放到现在来解决三农问题。所以最后我的结论是,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也要在三农之内,既要在近期也要在长期。 我认为在“三农之外”解决“三农”问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 首先“在三农之外”,我们的改革和政策目标是什么?我觉得核心是要实行向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过渡,将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是要把城市和农村、政治和社会纳入一体化的进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近期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人口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财税政策(包括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第一点是农村税费,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不是最终目标,它是一种过渡方案,最终应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税收制度”,所以尽管目前农村的税费改革有进步,但是它的税制结构设计还是不合理的,仍然是一种歧视性的政策,这种歧视性政策从长远看是要消除的。 第二是土地市场开放问题。现在土地基本上没有市场而言,一级市场由国家控制,二级市场农民不许进入,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始终处在被剥夺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发展成本会这么低,关键就在于农民有一块地。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稳定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在就业不充分的条件下,还能稳定在农村,就是因为农民还有一小块土地。今后,如果说土地市场还不改革,还是由国家用低价强制购买土地,农民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中国的耕地就会大量、迅速地减少,我国的食品安全不但失去了可靠保障,而且农民还造反的,这会直接干扰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是“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目前我们的城市化道路走了一条不符合中国的道路,为什么?一是现有的城市发展是“关起门来搞城市化”,把农民关在城外,自己在城内搞现代化,这是为城市居民“锦上添花”,而不是搞农村“人口城市化”。二是我们在城市化道路上搞“天女散花”,强调大力发展小城镇,错误地认为“小城镇,大战略”,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问题。这是一种不符合国情的战略选择,实际上这是一种“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传统观念的延续,它实质上就是不愿意让农民进大中城市,不许他们分享大中城市积累的文明成果。从国情来看,中国若要遍地都去发展小城镇,总有一天我国会没有土地可耕,我国的城市化不能仿效美国模式,因为美国的土地资源要比我国丰富得多,而日本的城市化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土地、水资源稀缺,人口密集,我国应该与日本一样,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道路,这样可以节约土地、水资源和能源,并能集中使用城市公共设施。 在外部进行改革的同时,农业内部也要进行改革。在世界任何国家,最终农民群体不可能变成零,工业化后仍会有一部分农民留在农村,政府要关注这部分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怎么关注?近期有几个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第一,对农民的收入要采取直接的支持政策。我国目前对农民的支持政策不应放在是产量的支持方面,而应是对农民的收入进行支持。有人说对农民支持要间接支持,有人说要直接支持,我认为目前间接支持和直接支持都要搞,但是要有重点。有人讲不能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因为我国财政能力有限,不可能以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我认为这有两个误区需要澄清:一是以现行的体制,我们总搞间接补贴能不能坚持下去?因为我们过去对粮食采取的就是一种间接补贴,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改补贴越多,2002年补贴700多亿,连续几年来我们对粮食的补贴超过三千亿,这种间接补贴会造成低效益,引起腐败,农民损失大,支付成本高。二是中国现在实际上需要进行直接补贴的不是多数人而是少数人。我国目前用于农、林、牧、渔四大业的劳动力是31991万人,看上去很多,但是我们实际算一下,真正用于种植业的劳动力目前不到两个亿,这两个亿如果剥离了一些东部沿海地区,仅剩一些农业主产区,实际需要补贴的就是一亿人左右。在12.92亿人中,我国补贴政策的目标锁定1亿人。因此“我国是以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是个错误的概念,真正要补的实际是少数人,如果进行直接补贴我们还是有能力的。 第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近期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改革步伐。总体改革思路应该是,粮食主产区的购销要彻底放开,国家的储备粮数量要控制在合理安全界线内,国有粮食企业要走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对粮农的保护和补贴要与国有粮食企业划断,坚持采取直接的补贴办法。 第三,农村金融改革。目前,我国推行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不够,范围太小,效果也没有农村税费改革那么大。今后,改革的思路就是要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沿着金融市场化方向,设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案,从金融市场主体和资金规模上都增加对“三农”的供给,用一种平等观念对待农民,让他们能和城里人一样有权利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我认为想靠现有的金融体系来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根本没有可能,必须通过改革发育新的金融组织。 第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和土地市场是联系在一起的。下一步在土地方面应该优先实行土地市场化,要把土地作为真正的商品进行交易,让土地变成商品,让土地的所有权真正归还于集体所有,不要再让一些城市人和一些中介商来非法剥夺农民。目前有人讲土地要私有化,我觉得目前提土地私有化不合适宜,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当前土地产权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农民应该有物权,农民用土地可以进行抵押,进行投资,要把农民现在的使用权变成一种准商品,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现在强调对土地所有权进行彻底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什么时候能成熟?我觉得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后,再来考虑土地的产权制度改革才算合适,1993年的中央11号文件强调三十年不变,这里面有深刻的理论含义和制度背景,它充分考虑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转换所需要的时间区段。现在不宜过早的搞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在立法上、在土地是商品等方面多考虑些改革办法。当前在土地市场制度建设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尽快解决:一是对经营性用地要实行彻底的市场招标出让制度,土地出让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二是对于公益性用地,虽然目前只能按照协议出让办法从农民征地,但是征用价格原则上应以市场价格为标准,如果在征地过程中不能按照市场价格补偿农民损失的,就必须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三是通过制度安排要将土地转让的大部分收益归农民所有。为了确保土地流转的大部分收益归农民所有,建议在农村成立土地财产委员会,委员会由农民选举产生,其职责是代表农民对集体土地出让行使决策权,并决定土地补偿金的使用方向,监督出让土地补偿金的分配。根据需要,农村土地财产委员会可以是长期固定的农民组织,也可以是临时性质的组织,不管是固定还是临时组织,都必须以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为宗旨,以民主决策为原则,公正公平地为农民服务。 第五,农村公共品供给。目前,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品不是一种“恩赐”行为,而是一种责任。农民跟市民一样有发展权,有生存权,政府应该承担起最起码的公共品的供给,而不应该形成现在的“公共”财政只对城市人而不对农民提供公共品,或者只对农民提供少量公共品补贴的局面。公共财政要把公共品真正公平的分摊于城市和农村,现在到了应该用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时候了。今年中央政府调整国债使用结构,以数百亿元的规模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这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可以想见,这样坚持投下去城乡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小,总有一天还会将这种差距消除掉。 最后,农民要有自己的组织。农民作为弱势群体不但要有政府来保护,有法律来保护,而且要由自己来保护。农民居住分散和生产活动不集中,这种无组织状态是他们在同非农产业进行交易和谈判中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必须让农民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利益团体,引导和支持他们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参与国家决策,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组织是由三类组成的,第一类是在改革以前建立的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这两类合作社具有上下垂直性质,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管理,带有较浓厚的官办色彩。第二类是乡(镇)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这些合作组织是解体后,原的经济职能转移由社区合作组织承担。此类合作组织大多依赖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并行使基层政权一部分经济管理职能。第三类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发育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农民和其他经营者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合作制原则自发建立起来的,这类合作经济组织都采取了自愿参加、共同经营、民主管理和收益返还的组织经营形式,他们在名称上也丰富多彩,有农村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也有农业服务公司(中心)等。从多年的实践考察,在三类合作经济组织中,最受农民欢迎、最有旺盛生命力的是第三类合作经济组织。今后,要发展和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解决以下两大问题:第一,目前我国还没有合作组织的立法,各类合作社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也无法享受到政策优惠;第二,合作经济组织总量不少,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数以万计的供销社、信用社和社区合作组织,因体制落后、官气太重,难以为“三农”有效服务;另一方面新发育的合作经济组织又因数量少而满足不了“三农”的需要。同时,农民急切需要的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发展也严重不足。 面对上述两大问题,首先,应加强合作社的立法建设,借鉴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泰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合作组织立法上的经验,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其次,要大力支持民间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别是要扶持由农民自发建立起来的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从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支持农民发展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重视其经济要求,坚持自愿、民主、互利的原则,让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切忌拔苗助长,防止用行政手段“归大堆”,导致合作组织发展太多、太滥,并出现行政化倾向;再次,要加快对第一、二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造步伐,解决合作社由内部人控制和只为少数人牟利的问题,进一步明晰产权,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将其改造成真正意义上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己管理经营,为“三农”服务。 三农问题论文:丘陵区三农问题策略分析 摘要:“三农”问题是中国现阶段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也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契机,水土保持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以往“三农”问题突破口的研究分析,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从中国水土流失状况、提高农民收入、解放劳动力,加速城市化进程等角度,因地制宜提出水土保持是山地丘陵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保护山区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保持;“三农”问题;农民创收;解放劳动力;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如何选择最经济、最有效、并且最可行的“三农”问题突破口,专家学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观点。论文百事通(1)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乡镇企业的农业发展经济策略;(2)发展县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3)确保农民就业、发展劳务经济的富余劳动力转移策略;(4)增加农村投入、加大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税费改革等惠农政策;(5)以新农村为契机解决“三农”问题。 本研究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城市化(城镇化),根据中国现有国情,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并可能将自始至终伴随着社会安定问题与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以往“三农”问题突破口的研究,要么考虑过远,要么一直在围绕着经济,却极少的考虑生态环境的问题。水土保持将可能成为山地丘陵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突破口,不仅能够发展农业现代化、解放富余劳动力、促进城市化进程,并且保护了山区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三农”问题 在生态脆弱的山地丘陵区,“贫穷”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农业资本投入长期不足,农业技术停滞,造成了农民教育、技术和经济的“贫穷”,农民剩有的财富只有土地,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生活水平,农民只有扩大开荒面积,增加劳动力,提高农业产量。然而,由于生产技术难以保障,土地贫瘠,人口压力大,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愈加贫瘠,人民只得再次扩大生产面积,形成“广种薄收”的局面,导致“贫困-人口压力-水土流失-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 2水土保持是中国山地丘陵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2.1水土保持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由于中国特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特别是人口的迅速增加,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草原的超载放牧,乱砍滥伐,森林锐减,以及开发建设过程中乱采滥挖,对地貌植被的破坏,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生态功能衰退;泥沙淤积江河,形成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局面,给防洪保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水土流失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头号环境问题。 2.2水土保持提高农民收入 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增加人口环境容量,使群众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安居乐业有了基本的保障。政府非常重视水土保持工程,将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成为“富民工程、生态工程、德政工程”。2006年8月,水利部对对2003-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项目涉及山西、江西、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宁夏7省(自治区、直辖市)45个项目区、57个县。3年来,累计投入6亿多元,治理水土流失4783平方公里,治理区年均土壤侵蚀总量减少1227.99万吨,年粮食总产增长41747.4万公斤,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59877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逐步实现“两改一变”(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变生态系统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一项有效途径。有机结合生物、工程、农耕三大措施,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实现农田增产增收,经济持续发展。2002-2006年实施的黄河水保生态工程乌兰察布市项目,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18.8hm??2。项目区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4.09%,林草覆盖率达到39.58%,减沙效率为47.1%,保水效率为21.6%,水资源利用率4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27元。 2.3水土保持解放劳动力,加速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市化的过程,农民变市民的过程,就是农村变城市的过程,亦即农业现代化过程。象中国这样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发展中大国,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安定人民与酷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战严寒,修梯田,积累了丰富的梯田建设经验。截至2006年底,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梯田10.26万hm2,农村人均0.26hm2,基本农田达到12万hm2,累计总投资约6.3亿元(国家投资1.2亿元,群众投劳折资和自筹资金5.1亿元),投工1.23亿个,移动土石方6亿m3,使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基本上实现了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梯田建设促进了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的发展,农民年人均从马铃薯种植中直接收入1200元,解放劳动力7.8万人,年人均实现劳务收入780元。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额度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主要是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力争25°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对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农户家庭调查显示,2002年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比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2000年减少了13.7%,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的比重也从原来的80%下降到69%,农业中减少的劳动力主要流向建筑业,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行业。1998年以及2003年数据对比,与退耕前相比,全县总人口增加了0.76%,农业人口减少了0.16%,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中的农业劳动力下降了20.67%,这说明退耕还林对人口资源的分布产生了明显影响。 三农问题论文:工业化与三农问题探讨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探源之一:产生背景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发端;探源之二:“先天劣势”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组织;探源之三:“后天不足”中国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工轻农”倾向及其农业负效应;结语,对工业化与三农问题探讨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作为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产物的现代新兴制造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着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它的产生使人类生产活动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的巨大转变,使人类得以用较小的劳动消耗获得较多的劳动成果,从而在社会财富的创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成为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将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但现代工业对传统农业将产生更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现代制造业以其较高的生产率水平,不仅成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绝对量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而且在其相对份额增长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现代制造业以其较高的产出率和收入水平,以及较高资本积累率或投资率创造出广泛的劳动力需求和就业机会,从而吸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制造业部门的大量转移、农产品的特性、是传统农业中农民组织的涣散性、从收入分配政策看,我国自推进工业化以来,一直采取向城市居民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具体材料请详见: 近年来,“三农问题”引起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人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何在?为什么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为“三农问题”所困挠?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为什么“天生”表现为弱质产业、农民“天生”成为弱势群体、农村经济往往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为什么多年来我国主张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而实际上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和生活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赖于对“三农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趋势,以及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探讨。 一、探源之一:产生背景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发端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以及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有其特定的经济历史背景。自从产业革命导致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城市的兴起,就整体而言,农业这一曾经作为农业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就开始逐步被新兴现代制造业所替代,与此同时,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随之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此,除非一国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一弱势产业和群体加以保护,否则,农业停滞、农村落后,以及农民生活的相对贫困似乎就成为产业革命,以及由此引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后果。这是因为,第一,作为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产物的现代新兴制造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着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它的产生使人类生产活动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的巨大转变,使人类得以用较小的劳动消耗获得较多的劳动成果,从而在社会财富的创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成为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第二,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将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但现代工业对传统农业将产生更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在工业化初期,传统农业为现代制造业的兴起作出了包括粮食、原料、劳动力和资金,以及市场等方面在内的贡献;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制造业,将以其技术和制度方面的明显优势,转而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更为强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 第三,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现代制造业以其较高的生产率水平,不仅成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绝对量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而且在其相对份额增长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现代制造业以其较高的产出率和收入水平,以及较高资本积累率或投资率创造出广泛的劳动力需求和就业机会,从而吸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制造业部门的大量转移。 最后,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相对地位(即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相对份额)将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对照,工业部门则成长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随着农业相对地位的下降,在人们心目中,其绝对地位似乎也在下降,由此产生了工业化过程中的“唯工业化倾向”,它使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呈现不断强化和加剧之势。 二、探源之二:“先天劣势”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组织 与现代制造业相比传统农业在生产技术、产品以及农民组织等方面处于“先天”劣势。这方面的较早研究可见之于中国留美学者张培刚的早期著作《农业与工业化》。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年版,第⒉⒋章。该书在论及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时,深刻揭示了农业和农民的不利处境。张培刚在论述农业的“产品贡献”时指出,由于工农业产品供求关系变动引起的工农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往往对农业和农民不利,即当工业品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下降时,作为工业品生产原料的农产品价格也将随之下跌,而其下降幅度却往往超过工业品价格;另一方面,当农产品价格由于欠收或供给不足而上涨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价格也将随之上涨,且涨幅往往超过农产品价格。由此不难看出,在工农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即贸易条件)变动中,农业和农民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另外,在阐述农业的“市场贡献”时,张培刚认为,农业和农民在向工业化作出市场贡献时,自身作出了巨大牺牲:即当农业和农民作为工业品的购买者,往往面对“卖方垄断”市场”,由于价格由卖方决定,因而被迫支付较高价格;而当农民作为农产品的出售者,又面临“买方垄断”市场,由于价格往往由买方决定,因此不得不被迫接受较低价格。显然,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农业和农民无论作为买者还是卖者,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农业和农民的相对劣势地位,可以经由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加以说明。 其一是农产品的特性。由于农产品是有机的生物产品,这种特定的自然属性使其容易腐烂、变质,不易储存和运输,因此,生产者往往希望能够尽快出售产品,以减少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浪费,这样,在 出售农产品时,不得不被迫接受低价。 其二是传统农业中农民组织的涣散性。这种组织上的涣散性使众多个体农户,在直接面对市场时(无论作为买者还是作为卖者),客观上都将使另一方具有某种垄断优势。因为,无组织的个体小农户不仅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相反,容易形成彼此竞争、相互对立、互相削弱的内部冲突之势。这样,在面对数量较少的卖方和买方时,农业和农民的失利就成为必然。 由上述因素导致的不利结果,并非不可克服。其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现代化中的技术进步以及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建设。如果将现代制造业提供的先进技术(包括储存、运输和保鲜技术)运用于农业,由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引起的诸多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克服。另一方面(即更为重要的方面),是使农业和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保护自身利益的组织。这样,市场结构将会随之改变,农民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及劣势地位就会根本改善。当然,所有这些条件的最终改善将取决于人的认识和努力。 除了农产品的特性和农民的组织性两方面因素外,农业和农民的不利处境,还可以经由农产品的供求弹性以及来说明。首先看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可以说,迄今为止,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仍然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加上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从而导致农产品的供给呈现较低弹性。这样,当农产品需求增加以及由此引起价格上升时,农业生产却不能相应地快速增长,从而使农业难以通过增加供给以获得价格上涨带来的收入增长的好处。另一方面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看,由于凯恩斯“基本心理法则”(“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律”)和“恩格尔定律”(“食品消费支出在人们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愈来愈小”)的双重作用,加上现代合成材料技术的进步,农产品的需求也呈较低弹性。这就意味着,随着经济进步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增长和发展从需求方面获得“拉动力”的空间也相对较小。或许人们会说,这种分析排斥了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的确,如果加进技术进步的影响,农业生产或农产品的有限的供给弹性将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而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变,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将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与制造品相比,其供给和需求弹性均较低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与制造业产品相比,在农产品价值构成中扣除各项成本之外,新增价值(“附加值”)部分比重较小,加上其有限的后序“加工”过程又往往被制造业“包揽”和“垄断”,因此,农业虽然为其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空间,自身却囿于比较利益劣势的局面而难以迅速发展。 最后,还由于农业的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弹性相对较低,以及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率以及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率也较低,因此,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制造业等非农产业的兴起,如果一国政府对农业缺少明智的扶持和保护措施,听任经济生活中的比较优势法则和优胜劣规律的作用,那么,农业停滞、农村落后和农民贫困将不可避免。 三、探源之三:“后天不足”中国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工轻农”倾向及其农业负效应 前面,本文从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相互关系的角度,对“三农问题”的起源作了一般意义的探讨,然而,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表现为农业与工业的双双进步与现代化?为什么有的(尽管是少数的)发展中国家在战后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成功地避免了“三农问题”的困扰?……显然,问题的答案还需从各国的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选择中去寻找。 众所周知,由于对工业化内涵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我国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战后工业化起步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始终推行以牺牲农业换取制造业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从其推行的开始,就对发展中国家战后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起着强化和加固作用。从另一种意义而言,这种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又必须以强化“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前提和手段,由此形成了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工业化”“城乡分割”与“工农对立”“二元结构强化”的“累积性因果恶性循环”。因此可以说,不恰当的工业化战略,是我国“三农问题”得以产生、并形成并呈“积重难返”之势的重要的和直接的原因。因此,对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制定和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加以反思,为走出“三农困境”寻找出路,就显得十分必要。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分割”、“工农对立”、“二元结构强化”的倾向集中表现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各个方面,包括收入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政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等。 ()从收入分配政策看,我国自推进工业化以来,一直采取向城市居民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生产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这种情况一度有所改善,然而,自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明显拉大。统计资料表明,到目前为止,占我国总人以上的农村居民,其收入在国民收中所占份额还不到,而总人口中不到的城市人口,其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超过刘书明等“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的几个重大判断”《财政研究》,年第期。,而且据测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前的倍左右,增加到目前的倍左右。 ()从价格政策看,为配合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战略,我国长期实施“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政策,即通过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以使工农业产品交换条件有利于工业部门的积累和扩张。改革开放后,尽管多次调整农产品价格,但由于工业品价格提高更快,因此,工农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有资料显示,年间的年里,以“剪刀差”方式流出的农业收入达到亿元。年均流出亿元,是改革前(年均亿元)的倍。“剪刀差”这种“暗税”给农民增加的负担已超过农业税(“明税”)负担(同前注)。。 ()从税收政策看,我国城乡居民税赋也呈现明显的“城乡倒挂”现象。依据我国目前税法和现行税制,城乡居民税赋负担严重失衡。从所得税方面看,城市居民所得税起征点为月收入元及以上者,而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年纯收入不到元,却必须履行纳税义务。从增值税角度看,城镇个体工商户增值税起征点为年销售收入元者,然而,尽管一般农户远远达不到该收入水平,却户户必须交纳农业税。另外,现行税制对城镇个体工商户实行五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率,年应税收入不到元者,税率为。而在农业方面,对主要农作物征收的每亩实际税收负担率(税金纯收益)则分别为:稻谷;小麦;玉米;大米,均明显高于城镇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率刘书明等“关于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几个重大判断”《财政研究》,年第期。。另外,城乡税收征收方式及其(依据)也存在明显的于农于不利和对农不公现象。从理论上说,税收是基于经济收入的一种派生性收入。而我国农业税普遍采取“税跟地走”(“地跟人走”)的均摊式征收方法,以至于许多农户在几乎没有纳税基础和能力的情况下也被迫成为纳税对象。 值得提及的是,若不是刚刚在全国农村推行的旨在为农减负的“费改税”政策将多年来使农民不堪负重的税外“费”赋减了下来,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城乡居民的税赋差别就更为显著。 ()从政府投资政策(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提供政策)方面看,其“城市偏向性”同样十分明显。 一方面,在政府投入方面,我国一直采取向城市和工业建设倾斜的投资政策,改革开放后,虽然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有所增加,但相对量却呈下降趋势。例如,年,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即分别为:、、、、、和;年回升到,年又下降为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财贸经济》,年第期。。另外,在政府对农业投入增加的同时,农业税和乡镇企业税则逐年增加,结果两两相抵(不考虑“剪刀差”形式的间接流出),农业和农村的资源净流出远远超过净流入。另外,在政府固定资产投入中,城乡差别也十分明显。例如,在年的政府固定资产投入中,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占,人均达,元,而对农村集体经济投入的人均水平仅为元(同前注)。。最后,从我国农业产值比重与政府支农投入比重两个指标看,也不难发现两者间的失衡。目前,我国农业产值占的,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仅占总财政支出的(同前注)。。 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提供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相当明显。公共物品应由政府(全部或部分)提供,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品提供方面采取明显的城乡差别待遇政策。 农村的公共物品也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前者包括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大规模土壤改良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防治病虫害、环境保护与公共卫生设施,通讯和文化设施建设,以及年义务教育普及等。后者包括区域性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力、能源、水利、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高中及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医疗以及文化设施等。 “纯公共物品”理应由中央财政提供,而“准公共物品”则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财政共同提供。另外,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尽管在性质上被界定为“私人产品”,但由于其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作物产品)及其产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具有明显的“外溢性”,政府也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借助于价格、税收、以及投资政策等直接和间接手段,帮助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并增加收入。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提供长期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倾斜,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严重不足,从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体制上的“二元结构”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政府财政预算解决,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则主要由农民出资负担。其后果是: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始终难以提高;水利设施长年失修、建设滞后,大江大河治理不利,导致水患频繁、干旱不断,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农村能源交通条件改善缓慢,公共卫生设施和标准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面临严重资金短缺,从而使占人口近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不能迅速提高。 ()从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看,我国社保体制“城乡差别待遇”更为明显。城镇居民享有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的保护;城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享有“三条社会保障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政府举办的“再就业工程”等措施的关怀和保护;此外,城市居民还不同程度地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保制度提供的好处。而在农村,除了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唯一保障外,农民的生老病死别无其他保障。农民生活的目的和全部意义变得如此简单,那就是为生存着而“活”着。 四、结语 毫无疑问,我国“三农问题”的起因是多方面的,除普遍存在的某些客观原因外,有实际政策操作和处理不当的问题、有政策制定和决策中的失误问题、更有指导思想方面的偏差问题。本来,作为初衷,本文试图通过一般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我国“三农问题”产生和形成的深层原因。然而,结果表明,其结论似乎又十分简单,那就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之成败将最终取决于“三农问题”能否真正解决。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高度重视,提出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我党如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三农”问题由来已久,涉及十分复杂的体制、政策和经济问题。过去研究“三农”,没有跳出“农”字,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当前“三农”主要问题 1978年,我国农村率先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这种势头保持了十多年,到90年代后期,农村改革的政策优势逐渐减弱,却不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进入新世纪,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涉及“三农”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民增收困难 从*7—*0年,全国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下降。*6年全国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是9.1%,*7年下降到4.8%,*8年下降到4.3%,*9年下降到3.8%,*0年再降至2.1%。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政策措施,*1年农民收入增长恢复到4.2%,*2年增幅达到4.4%,仍低于*7年的增长速度。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0年城乡人均收入比为2.2∶1,*5年为2.71∶1,*0年为2.79∶1。*2年农民人均收入2476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7703元,城乡比约为3:1。这里要特别指出,农民人均收入的大约40%是实物折算来的,不是货币收入。除此以外,在货币收入中农民要留出20%~30%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此计算,城乡人均收入比要大于5:1。农民增收难问题,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农民购买力下降,农民用于生产的投入减少,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农村社会矛盾增多等等。 (二)农业效益低下 *5年以后,农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价格持续走低,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9年与*6年相比,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和粮食类收购价格总指数分别下降了23.1%和24%。有专家计算,*7—*9年,粮食价格下降使农民人均减收40元,使农民纯收入增长减少15%。*7—*1年期间,每个农民现金收入仅增加18.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提高257.4元,出售农产品收入下降455.8元。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仍在低位徘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这种局面不扭转,会给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3年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上升趋势,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信号。 (三)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长期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投入很少。例如从*8—*1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5100亿元,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用于农业(不含水利、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仅为56亿元,占国债投资的1.1%。专家指出,1950—1978年期间,通过价格差、农业税等形式,全国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出资金155亿元,1979—*4年,平均每年流出811亿元。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成本收益率呈下降趋势,例如*7年种植业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34%,*0年下降为19.5%。*7年全国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是1267.69元,*1年则仅为1165.17元。 (四)农民负担沉重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减轻农民负担高度重视、三令五申,但是成效并不显著。从根本上讲,体制问题和政策问题是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县乡吃皇粮的人员规模和工资水平如果不能减少,农民负担就会居高不下。在农业效益不高和农民收入很低的情况下,国家每年从农民身上收取约400亿元的税收,农民还要缴纳占纯收入5%的“三提五统”,这两项合法税费约1000亿元。资料显示,*0年农村人口人均税费比率为5%,城市人口人均税率为0.58%。除此之外,农村子女就学和医疗是农民最大的两笔支出款项,据有人对我国中部某省农村的调查,农户供养一个小学生一年需要1000元,初中学生一年需要1400元,高中学生一年需要3000元,因子女就学致贫的农户不在少数。 二、“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城乡分治、一国两策、重城轻乡。城乡分治的二元化社会结构,是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而且形成一整套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相当坚固。“三农”问题近几年凸现出来,是新形势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体现。 (一)农村劳动力非充分就业,是农村相对贫困的根本原因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是我国农村的最大矛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源。1952年我国农村人口4.9亿,1.1亿农户,16亿亩耕地,户均耕地14.5亩,劳均5.7亩。*2年我国农村人口9.3亿,2.4亿农户,20亿亩耕地,户均耕地8.1亩,劳均3.9亩。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约4.8亿,在乡镇企业就业或半就业的约有1亿人,有关部门统计外出务工的有9400万人,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约3亿人。根据农业专家调查,按农村现有生产率水平,农业大体需要1亿劳动力即可,有近2亿农村劳动力处于待转移就业状态。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工作极不稳定,随机就业,春去冬回,甚至随农忙季节来回流动,形成“候鸟”式民工潮,这并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健康方向发展。造成这种局面有国家政策导向的原因,国家对城市居民就业是一种政策,对农村民工务工又是一种政策,加之有户籍、身份制度限制,形成了就业的“一国两策”,农民进城就业自然不会有长远打算和提高技能的内在需求,不能实现稳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说,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其他措施不能代替。 (二)农户分散经营体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我国农村第一次改革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双层经营的农业经营体制。这种改革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把家庭承包土地作为基本制度,土地作为农民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相当于城市的社会保障,使农民没有后顾之忧。但是,以家庭承包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制带来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家庭经营土地过于分散,不利于现代科技的应用,高度分散的农户难以对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竞争力难以提高。例如:美国、加拿大平均每个农户大约拥有土地*公顷左右,欧盟国家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拥有约20~30公顷土地,我国平均每个农户拥有土地0.5公顷。1987年前后,理论界开展过关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大讨论,有专家提出,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一个农户经营的最佳规模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平衡点,按中等劳动生产率水平,一个劳动力可以经营约20亩耕地。按照生产关系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现阶段应允许农民按照“自愿、规范、依法、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实际上,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有偿流转是不可避免的。 (三)对农业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使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为了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各国政府都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韩国1970年制定了新农村运动计划,到1980年,政府对农业投资总额达到27571亿韩元。日本*4年制定了一项对农业投资6兆100亿日元的计划,用于应对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2年,美国颁布新农业法,规定今后十年对农业提供1900亿美元的补贴。相比之下,我国是另一种情景,*0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129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左右,比*0年的10%低2个百分点,比1980年的12%低4个百分点。按WTO协议计算口径,我国财政支持农业的空间还很大,仅“黄箱”政策就有1740亿元。按照“绿箱”政策,用于农业科技、农民技术培训、扶贫、公益基础建设等的投入,还有更大的空间。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和农业的基础投入不够重视,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农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脆弱。由此看来,改革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符合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和发展趋势,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 人们习惯认为,农业是一个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国家应把它推向市场去参加竞争和经受考验。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农业还有作为产业之外的另一面,这就是欧洲提出的农业多功能性,其含义是:农村是国土的组成部分,是保持自然平衡的一种生态类型,农民是相对城市的公民阶层,是保持民族传统和本土文化的载体。因此,农业具有稳定社会格局和充分就业、保持国土景观和生态安全、传承民族传统和乡土文化的诸多功能,国家不能简单把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对待,要加以保护和善待,对农业的补贴不能看作是旨在扭曲农产品价格补贴。据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农业和农民进行直接财政补贴,原欧盟国家最先实行这种政策,近几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采取了类似政策。这种观点在我国还没有“市场”,应当对农业有一个再认识。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工业化过程要经历以农补工、工农平衡发展和以工补农三个阶段。根据对美、日及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我国(内地)已具备第一个转折点的指标:一是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5%左右,工业和农业的增加值大约为6∶4,这个指标我国*8年已经具备。二是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人数总数不超过55%,我国*4年已基本具备。三是城市人口不低于全国人口的35%,我国目前接近这一指标。四是人均GNP在700美元以上,我国*8年已经达到。根据世界经合和发展组织*0年的研究报告,世界上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保护率为生产者价格的51%,发展中国家平均在6%,我国为负数。总体来看,我国已具备条件和可能,应及时调整国家财政和基础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这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 解决“三农”问题,重要的是真正落实中央关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予”要有安排,“少取”要有措施,“放活”要有配套政策保障。有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有些可以很快作出安排。当前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切实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出发,调整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比例,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不低于总支出的15%,略高于1980年12%的支出比例。在国家财政每年新增2000多亿元中,应按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农业和农村。国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应不低于国债投放总量的20%,如果每年继续发行1500亿元,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应低于300亿元。 (二)消减有关农业税费 纵观世界各国,对农业征税的国家不多,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几乎都有“以工补农”措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跨过了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阶段,应当适时调整政策。首先应当积极考虑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加大国家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消减农村教育附加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压缩乡镇“吃皇粮”人数,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消减农业税费应与各地税费改革、撤乡并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结合进行,对我国东、中、西部省区可区别对待并有一个渐进过程。 (三)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农业经营体制与我国相近,具有较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特点,这些国家都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协会,为农户提供科技应用、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生产资料供应甚至产品加工等服务,并在农户与政府、农户生产与市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种代表农民利益的非政府组织,可以提高分散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应对变化的市场,降低生产的市场风险,是一种成功的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区域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与农民结为利益共同体,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制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 实现农村人口的充分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战略任务。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对农民到城市异地就业给以“公平国民待遇”,包括改革现行户籍政策,就业歧视政策,子女就地入学,享受就业城市的公共服务等,使农民进城就业与城市居民就业完全平等,给他们公平竞争和发展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农民从土地、农村永久性解放出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五)加快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 各国经验证明,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依靠政府支持保护和科技进步。因此,在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农业科研工作投入,争取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从事公益性技术推广和服务的队伍,国家应给以稳定的支持和保护,同时鼓励相关科技企业、大学等按照市场规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有偿技术服务;三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把大量实用技术组装配套成模式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科技应用率和普及率,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音乐欣赏论文: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法之我见 高中阶段学生就其已有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能力而言,虽然他们已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在音乐审美能力上有一些基础,但不能说很完善。就此,我谈点个人的想法。 目前,通俗音乐几乎占据了学生的整个音乐审美空间。时下有学生这样对我说:流行歌曲对同学们而言,不用教就会。可见,现在高中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程度。只要一提起音乐,他们就认为是通俗,流行音乐。加上初中、小学很多学校以前没有开设欣赏课,在这方面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音乐欣赏层次参差不齐。作为音乐教师,有必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认真设计教学内容,要做到务实、全面、高雅、创新。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又要注重欣赏格调的高雅;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 我刚给高一学生上欣赏课时,学生好不习惯,几节课之后,有学生向我提建议:“老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多教我们唱流行歌曲,那些经典音乐作品我们不感兴趣。”我乍然,后一了解,大多同学在初中接受的音乐教育,就是老师的纯歌曲教学。于是我感到了课堂教学的压力,我便尽力地搜集音乐素材,音乐故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力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课外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同学们观念大有转变,不但是能接受,也逐渐喜欢上了音乐欣赏课。后来,在我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很多同学说:“我现在觉得音乐欣赏课越来越有味儿,一周一节音乐课时间太少了。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能学到音乐理论知识,还能了解很多闻所未闻的世界经典曲目,不像以前上音乐课只学几首歌曲而已。”可见,上好欣赏课并不难,难的是束缚学生的心灵,不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大风说:“在音乐教育中,应以欣赏曲目为主体,它符合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本质”。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也说:“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起孩子内心的感觉,这种感受声音的感情和生命的能力,是在反复听优秀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提高,完善起来的。” 同学们喜欢流行歌曲,我问他们为什么那么痴迷流行歌曲,是歌词写的好,还是旋律谱的好,大家毅然地回答我:“当然首先是旋律优美,离开伴奏音乐,有些歌儿也不觉怎样。”于是,我乘机对同学们大讲了音乐的魅力,不同风格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情绪及情感。我鼓励同学们创编旋律,或根据已有的旋律创编歌词。有几位同学大胆尝试,他们改编了一首作品,命名为《心碎的感觉》,请我帮看看,我发现这首作品是他们青春时期自我情感的流露,倾诉。十七、八岁的孩子在情感的叉路口徘徊,他们渴望理解,需要帮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矛盾了,照一般人看,这是爱情歌曲呀,可转念一想,何占豪、陈钢不是在学生时代创作了那么经典的《梁祝》吗?这是学生盟动的创作欲望呀,不能压抑使之熄灭。我便将学生的作品修改后在班上演奏演唱了一遍,请同学们帮评评,当学生听说是身边同学的作品,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发出:“哇----”!不用说,惊叹加羡慕。但我觉得歌词表达太直白,建议大家帮帮忙,在表达作者真实情感的基础上,将歌词作含蓄一点。”于是小组开始了再创编。之后,同学们强烈要求我将这首歌教给他们。通过这次音乐课,同学们也更能正确对待异性之间的情感,尤其给我的启发很深。在此我们且不说学生作品如何高明,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激情,看到了同学们智慧的光茫在闪烁。这难道不是音乐欣赏带来的直接效应吗? 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教会学生倾听。我班有一位女孩子钢琴弹得不错,上课时,我让她给同学们演奏一曲《童年的回忆》,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后大家好不羡慕。后来,我上了一次欣赏课,介绍了阿炳及其作品《二泉映月》后,有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想学器乐。”这事让我更受启发,兴趣完全可以用典型来诱发,一但诱发起来,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 让我们重视音乐欣赏教学,交给学生欣赏的钥匙,让他们学会倾听,与音乐共鸣,走进音乐,这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音乐欣赏论文: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南京市“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 许卓娅执笔)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是从1985 年开始的。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 迹,现略述如下。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 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 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 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 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 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 方式。 据此,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 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 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幼儿园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 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幼儿感知、理解 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 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 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 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 、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 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 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 的任务。 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 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 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 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 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 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 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 19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 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 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 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 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 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 要指标。(参见朱子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据此,对教师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2.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 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3.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幼儿,总是摆 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 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 做法是:经常 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 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4.会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 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 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会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 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 B段活跃欢快;《京调》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 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情感 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经过一年 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现简介三种: 1.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 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具体例子参见 《幼儿教育》1994年第3期《两个音乐活动过程及评折》) 2.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 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如后面的《过新年》、《小小 京剧迷》等活动设计,均属这一类。 3.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 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十年来,我们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探索。这一领域 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我们期望通过本文,引起幼教界同仁的响应和斧正。* 音乐欣赏论文:浅议学校音乐欣赏 一、学校音乐心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学应该从何入手,应该怎样进入中小音乐殿堂,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小学音乐教师所面临的课题。一般来讲,学校音乐教师大多是以唱歌为主来进行音乐教学的,这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但是如果从人与音乐的可能应有的关系来说,我们不妨做如下分析: 人与音乐的关系有三种:(1)人们创作音乐,这是创造性关系,也是最为首要而重要的一种关系。(2)人们表演音乐,这和创作音乐比较起来是次要的关系。因为没有创作音乐,则谈不上表演音乐;(3)人们欣赏音乐。 我并不想否认也不能否认,在创作音乐及表演音乐中,视唱练耳方面的技巧以及基本乐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是多么的有益。然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到底应该把哪一方面放在音乐早期开发的重点上,我认为不可否认,那就是音乐欣赏。 这可能会使一些人纳闷,为什么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从音乐欣赏开始呢?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学习音乐,就如同婴儿学说话一样,小孩一岁时会叫妈妈,但是一岁的小孩是决不会写“妈妈”,认“妈妈”这个字的。婴儿学说话的过程恰恰是“听--说--认写”的过程,这与 “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事实上,一个作曲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音乐作品,是与其渊博的知识以及高层次的艺术修养分不开的。但是,任何一个艺术家从被接触音乐到成为有艺术个性的音乐家心理成长过程大致上也是这个过程,即“接受音乐--掌握音乐--加工提高--创作音乐”。所以,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才说:音乐教育“培养听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中小学生里面,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呢?是音乐创作者还是音乐表演者,或是音乐欣赏者呢?答案是无疑的。应当说其中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学生都将成为音乐欣赏者,也就是音乐爱好者。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宁愿放弃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音乐欣赏者不教而培养一位万分之一的作曲家,那这万分之一的作曲家,又有什么用武之地呢? 由此看来,没有意识到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音乐教育是极其危险的。 二、学校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坐在一起欣赏,个人的理解是绝对不一样的。这固然与人不同的性格、气质、修养及所处的不同时代、民族风俗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说是大海;有人说是小溪;有人说是森林;有人说是白云,这都不可否认。因此,音乐欣赏要注意音乐的这种不确定性。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统一答案。 另外,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如速度是欢快的还是舒展的?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哪些乐器发出了什么声音?你能描述表现的内容吗?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来感受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音乐。 同时,通过听辩、欣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乐感、掌握理解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从而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三、学校音乐欣赏教学要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中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识积累。因此,他们的情感是比较单薄而容易冲动。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要求情感教育。 例如有一个主题创作课例,要求学生用多种乐器表现夜静的海边。几个学生围成一组,各自描述自己的想象。有的学生拿啤酒瓶“吹海螺”;有的学生用棒子打拍子,从慢到快。还有的学生用火柴盒装黄豆粒摇晃出由弱到强,后由强到弱的效果,另外有些学生用瓶相互摩擦出声音等等,抒发自己的对海滩夜静的想象。 音乐培养创造,培养情感,我们不能把音乐课堂教学认为只教音乐知识,只注意对技能、技巧的传授,因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情感。美国有一位老师,认为在没有让学生听熟音乐之前,就给学生讲作曲家,作曲背景等等都是没有用的,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共鸣。这是否过于偏颇,我们不去探讨。但至少说明了听音乐的重要。 总之,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欣赏,不仅提供给学生具体可闻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而且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讲解与引导。这种将学生的直接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较深层次上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过程。所以,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感受力,达到能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 一、学校音乐心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学应该从何入手,应该怎样进入中小音乐殿堂,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小学音乐教师所面临的课题。一般来讲,学校音乐教师大多是以唱歌为主来进行音乐教学的,这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但是如果从人与音乐的可能应有的关系来说,我们不妨做如下分析: 人与音乐的关系有三种:(1)人们创作音乐,这是创造性关系,也是最为首要而重要的一种关系。(2)人们表演音乐,这和创作音乐比较起来是次要的关系。因为没有创作音乐,则谈不上表演音乐;(3)人们欣赏音乐。 我并不想否认也不能否认,在创作音乐及表演音乐中,视唱练耳方面的技巧以及基本乐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是多么的有益。然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到底应该把哪一方面放在音乐早期开发的重点上,我认为不可否认,那就是音乐欣赏。 这可能会使一些人纳闷,为什么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从音乐欣赏开始呢?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学习音乐,就如同婴儿学说话一样,小孩一岁时会叫妈妈,但是一岁的小孩是决不会写“妈妈”,认“妈妈”这个字的。婴儿学说话的过程恰恰是“听--说--认写”的过程,这与 “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事实上,一个作曲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音乐作品,是与其渊博的知识以及高层次的艺术修养分不开的。但是,任何一个艺术家从被接触音乐到成为有艺术个性的音乐家心理成长过程大致上也是这个过程,即“接受音乐--掌握音乐--加工提高--创作音乐”。所以,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才说:音乐教育“培养听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中小学生里面,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呢?是音乐创作者还是音乐表演者,或是音乐欣赏者呢?答案是无疑的。应当说其中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学生都将成为音乐欣赏者,也就是音乐爱好者。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宁愿放弃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音乐欣赏者不教而培养一位万分之一的作曲家, 那这万分之一的作曲家,又有什么用武之地呢? 由此看来,没有意识到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音乐教育是极其危险的。 二、学校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坐在一起欣赏,个人的理解是绝对不一样的。这固然与人不同的性格、气质、修养及所处的不同时代、民族风俗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说是大海;有人说是小溪;有人说是森林;有人说是白云,这都不可否认。因此,音乐欣赏要注意音乐的这种不确定性。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统一答案。 另外,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如速度是欢快的还是舒展的?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哪些乐器发出了什么声音?你能描述表现的内容吗?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来感受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音乐。 同时,通过听辩、欣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乐感、掌握理解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从而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三、学校音乐欣赏教学要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中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识积累。因此,他们的情感是比较单薄而容易冲动。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要求情感教育。 例如有一个主题创作课例,要求学生用多种乐器表现夜静的海边。几个学生围成一组,各自描述自己的想象。有的学生拿啤酒瓶“吹海螺”;有的学生用棒子打拍子,从慢到快。还有的学生用火柴盒装黄豆粒摇晃出由弱到强,后由强到弱的效果,另外有些学生用瓶相互摩擦出声音等等,抒发自己的对海滩夜静的想象。 音乐培养创造,培养情感,我们不能把音乐课堂教学认为只教音乐知识,只注意对技能、技巧的传授,因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情感。美国有一位老师,认为在没有让学生听熟音乐之前,就给学生讲作曲家,作曲背景等等都是没有用的,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共鸣。这是否过于偏颇,我们不去探讨。但至少说明了听音乐的重要。 总之,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欣赏,不仅提供给学生具体可闻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而且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讲解与引导。这种将学生的直接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较深层次上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过程。所以,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感受力,达到能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 音乐欣赏论文:浅析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着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小学生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等审美联觉。 一、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小学生槽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就是在同一首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二、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意象联觉 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象。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的存在是可闻而不可见的,声音虽然视不可见,但它是自然的产物,它与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人听到一种声音时,总是造成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综合反应关系。可见声音与形象是完全互通的。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教法手段和教具,学生的欣赏联觉会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如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象看见渔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园溅,流水声、渔歌声此起彼落,相互交织,呈现出的是一片欢畅、热闹的场面”。 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是互相渗透的。音乐可以借助于这种外在形式,帮助欣赏者特别是儿童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某种心理感受,同时又培养了儿童对创造美的追求。流动的音乐线条能深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三、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 我们知道,色彩奥妙无穷,万物皆备,使人亢奋、愉悦、心神爽畅;也能驱人压抑、哀愁、情思郁悒。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音乐欣赏中的色听现象,也是普遍的联觉形式。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再细一点看,音乐欣赏中的色听联觉可分为声乐色听和器乐色听两种。声乐色听联觉,是用人声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学生在歌词和曲调的有机结合下,产生某种色象。如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词作家李幼容首先给孩子们视觉上提供了七个基本色象,红、黄、青、蓝、绿、橙、紫,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貌的七个美丽花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器乐联觉,是由某种器乐通过自身固有的音色、音质、音域等唤起欣赏者的某种色听。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面得淋漓尽致,不时地在学生视野中展现,那黄鹂、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黄腊嘴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学生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可见,音乐欣赏中的色象,就是听者在视觉上引起的一种色听联觉。音乐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教师的简笔书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色彩联觉。 四、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嗅觉联觉 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具有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嗅觉应。 如人们往往称某一位歌唱家歌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软绵绵”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比如,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儿童歌曲《小瓜棚》,当听到或唱到“我的瓜有多么好,十里以外香味浓。”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张开鼻孔,用力地闻着瓜的芳香,嘴里似有垂诞欲滴的模样。又如活泼而抒情的《摘草莓》时时激发学生生理反应,大有望梅止渴之感。 总之,音乐审美联觉,是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 音乐欣赏论文: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摘 要】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的聆听,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地讲解提,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教育形式。音乐的欣赏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挥想象,丰富情感,但是要上好一节欣赏课并不容易。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读》指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适应小学生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种器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音,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结合课堂教学,总结了几个方法策略。 音乐是想象的翅膀 ,音乐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上好歌唱教学课很重要,但是音乐欣赏课同样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在这些方面欣赏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感情积累少,对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与情绪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去感知与体验,因此欣赏课上学生总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要不就是老师在讲解音乐内容的时候总是出现一付茫然的表情。音乐老师也会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所以上好一节欣赏课是比较难的,导致了现在的音乐欣赏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欣赏只不过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很多老师把音乐欣赏上成了“听音乐”,模式比较单调,导致多数学生会觉得音乐欣赏课“没兴趣”、“坐不住”“听不懂”课堂效率低,我通过自身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策略: 1. 视听相结合 欣赏课仅仅让学生对着黑板聆听是不够的,现在的多媒体手段非常丰富,我们可以运用录像、幻灯片、图像、实物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吸引到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上来。例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采用了幻灯片教学,首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人猿泰山》中的主题曲,让学生来观察片中都出现了哪些动物,根据这些动物让学生模仿一下这些动物的叫声,从而引出他们的兴趣,然后导出今天老师要领着同学们去大森林中看一看,听听里面都有什么声音,利用一些声音片段,让学生听风声、雨声、蛙声、蝉声、以及小鸟的声音。听完这些声音后问问学生,如果我们把这些声音组合到一首歌曲当中,这将会是一个怎样美妙的乐曲呢?然后引到《森林狂想曲》中,这样学生就会注意听这首乐曲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界出现的一些声音,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看动物,模仿声音,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自然而然接下来就对这首乐曲产生了兴趣。再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舞剧之窗中的欣赏课《快乐的女战士》,这首乐曲是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芭蕾舞剧光靠文字上面的解说是没有吸引力的,也不能把舞剧中所要表现的形象与场景描述出来,这就需要让学生先来欣赏一段《红色娘子军》的舞剧视频,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到里面的场景,人物的情绪,通过老百姓编斗笠送给红军战士的情景,表现人民热爱子弟兵的情感。让学生了解到这样的情感后,再来让学生通过聆听了解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旋律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然后再进行主题旋律的识记。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自觉地吸引到欣赏乐曲当中。 音乐欣赏论文:分析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认识和审美评价 一、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认知 在音乐欣赏中理性认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加深对音乐曲目的理解。此种理性认知在对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感知中就有很好展现,不过,它更多地是表现在对音乐曲目的思想文化内涵与影响等方面的认可上。音乐欣赏过程中,因为音乐曲目的体裁和种类的不一样,理性认知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在声乐曲目中,音乐旋律和歌词同时来表达形象内容的,因为歌词可以确切、具体展现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所以,欣赏音乐曲目时的理性认知就表现得很明显。可是,欣赏音乐曲目的时候,理性认知不仅仅是展现在歌词方面,音乐曲目是歌词和音乐旋律紧密结合的音乐艺术,两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音乐赏析者唯有把词和曲融合起来欣赏,才能形成最终审美评价。此种理性认知,并不展现在音乐欣赏者对音乐曲目做出的那种非具体的结论上,反而是展现在将此种理性认知切实融入到对音乐曲目的音响体会、情感感受与联想之中,让以上心理因素在理性认知的引领下,达到更高层次。 很多优秀作曲家其音乐作品显示,音乐不但是运用声音抒发情感的艺术,并且还可以透过情感的抒发与音乐艺术形象的不断发展来展现哲理思想。贝多芬的杰出的交响曲就是这种富有哲理性的音乐作品的代表。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表达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他胸中所燃起的革命和希望之火,并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的逻辑发展,深刻地揭示出在与“命运”的殊死搏斗中,个人的奋斗只有与人民群众的洪流汇合在一起才能争得胜利的哲理思想。正是由于贝多芬在他的一些重要作品中表现了他对时代和生活深刻而富于哲理性的思考,他才提出了“应该要求人们用理性来倾听我们”的观点。可以认为,贝多芬的话不仅为对他自己的作品的欣赏,而且也为整个音乐欣赏中的理性思维的运用作了雄辩的论证。 二、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评价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理性认知的第二个功用是作审美的评价。尽管音乐欣赏和以逻辑思维为根本的音乐评论不一样,不过在音乐欣赏此心理活动之中,因为理性认知的功用,常常伴随着对音乐曲目的审美评价。音乐欣赏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不一样,欣赏者在音乐曲目中体会的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生活,而是音乐创作者大脑中的反映,更是他们对实际生活的个人评价与艺术展现。音乐的审美评价,一方面要求欣赏者对于作曲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更认真地进行感受、体验和理解,把作曲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在自己的意识中再创造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求欣赏者以这种“再创造”为前提,对音乐的艺术形象,也即对作曲家对生活的主观评价与艺术表现进行“再评价”。因此,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又要“出乎其外”,即进行审美评价。 很多情况之下,音乐赏析者的审美评价就是对于音乐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与艺术展现所具有的认可与欣赏的态度,此种审美评价不但不会损害审美的愉悦,并且因为理解因素的功用,还会提升审美的愉悦感受。不过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赏析者和音乐创作者不相符的情况,即是赏析者对音乐作品的反映是“相反的”,创作者认为美的,赏析者可能认为确是丑陋的。 三、注重大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理性认识和审美评价 在大学,有关音乐艺术的教育应该是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宗旨的。在音乐欣赏的听觉心理引导方面,执教者应立足于理性认识的教育立场,避免一味将音乐欣赏停留在娱悦感官层面的倾向,通过对理性认识的心理分析,帮助大学生接受音乐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审美情趣,把握好审美评价的尺度。长期以来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不一致,因而对大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是否需要理性的参与,以及对理性认识在音乐欣赏中所起的作用在看法上也不一致。我们认为,作为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对音乐的较高欣赏水平,必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其审美评价水平。 本人认为:理性认识对于音乐以及整个艺术的欣赏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音乐在本质上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表现的艺术,因此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也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的积极支持,只有二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保证对音乐的欣赏质量。诚然,在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时,理性认识的具体运用情况会有所不同,如对某些娱乐性较强的轻音乐作品的欣赏,理性认识的参与成分较少,但是从音乐欣赏的总量上看,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理性认识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求。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的美感,之所以不同于单纯的快感,就在于这种美感并不只是感官的快感,而且更主要的是精神愉悦和理性满足。如果从音乐欣赏中完全排除理性认识的作用,那又从何获得音乐的美感呢?从音乐欣赏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一个音乐经典名作的完整欣赏环节,在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基础上,依据相关背景资料准确地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表现手法,对全面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与艺术价值,进而形成审美评价、积累审美经验是卓有成效的。由此来看,在音乐中积极运用与充分发挥理性认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效获得音乐美感的重要心理条件,是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水平重要的途径。 音乐欣赏论文:论音乐欣赏课中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欣赏课又是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课。音乐欣赏课通过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达到对学生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提高审美情趣,对学生的感知、情感与想象等方面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70%的学生对欣赏的作品被动理解,20%的学生对欣赏不感兴趣,只有10%的学生由于平时有一点音乐基础,具备一点音乐欣赏能力,能够从欣赏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新思维。 一、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作品中音响的感知来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所播放作品的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并能够想象出音乐表现的情景,经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正确的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这首协奏曲作于1959年,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选取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凄美的爱情故事。着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把这个故事创作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作品吸收了我国戏曲表现手法,以越剧曲调为主要创作素材,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进行提炼、发展和创造。教师再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向学生展示这首音乐作品的基本情节,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充满好奇,然后欣赏大型交响乐现场演奏版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欣赏过程中,小提琴优美的声音时而深情,时而欢快,时而激烈,时而如泣如诉,引人入胜,那仿佛流水般优美细腻的音色让听者陶醉,沉浸在整个乐曲的意境之中。这样的欣赏让学生从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再到对乐曲的感受上,都有着不同的感受,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想象,又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包括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欣赏了一遍大型交响乐《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片段,学生就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感染。这样的欣赏是在学生充分了解作品表达的内容后进行的,欣赏过程中,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乐曲,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能用最大的激情参与到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变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为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情境审美化。 三、结合艺术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安排设计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同时又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入其中,采用必要的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求知的通道,使学生产生实践参与的冲动,并能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欣赏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艺术实践的形式加深对这首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钢琴上弹奏《化蝶》这首作品的主旋律,改编之后的钢琴曲清新雅致、委婉流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这样通过钢琴的弹奏,让弹琴的学生投入情感、进入再创造的过程,这种艺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领悟了这首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声音的和谐之美。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听懂了音乐后,学生会自觉地在音乐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画面,从而真正使音乐欣赏成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四、即兴创编和表演 即兴创作和表演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自勾画面、自编律动等丰富多彩的创造实践,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性尝试。例如对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教师可以选取 “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让学生自主的即兴创编与表演,演绎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三个情节分别是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让学生从这三个音乐片段中想象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由学生来扮演两个主人公再现故事情节,由此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意识与表演才能,每个场景会因学生的想象、联想和个性化认知的不同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产生不同,从而把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通过这样的即兴创编和表演活动让学生享受创作的过程,品尝成功的甜蜜,这就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五、学科整合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欣赏课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音乐《化蝶》在再现部出现时,给听者的感觉比较明朗欢快,虽然故事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但最后他们化做了一双蝴蝶,还是能双栖双飞在一起,正是音乐让听者仿佛看到梁祝化为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的画面。这种听觉与感觉的联想,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领悟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促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运用学科多元化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性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能像以前那样,学生只是单一的、被动的欣赏音乐作品,而要逐渐过渡到注重利用音像、录像、各种演奏乐器、多媒体教室等音乐资源来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学习能力。教师应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与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机融合到一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让音乐欣赏真正走进学生 生活,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品格,既可以弥补课堂上单调的学习气氛,也能避免欣赏课上只是作品欣赏而使学生主体地位受遏制的弊端。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通过对学生在音乐作品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欣赏论文:分析中职音乐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范畴,从属于素质教育。音乐欣赏是一种很具体且直接的审美活动,以音乐作为对象,欣赏者则为主体,通过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使美感得到升华。作为中职学生,其毕业后直面社会,因此开设音乐课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学生欣赏艺术的水准,从而推动对中职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一、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作为中职学生,很少能够学习音乐,学校对于此类艺术课程的开设也较少,因此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较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学校对此也并未予以重视,即使开设了音乐课程也是让学生自由唱歌学歌,放任自流,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音乐具有无穷的力量,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刺激学生感官,从而给其带来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以及身心的放松与净化。音乐欣赏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并提升其审美判断能力。对于中职学校而言,现今市场竞争压力很大,因此要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审美能力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基于此,中职学校最需要的是质量高、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音乐欣赏课。接下来将对其音乐欣赏课的培养途径进行探究。 二、在中职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学生与培养花木一样,首先要了解花木具有何种特点,而后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施肥、浇水等,这就是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 一般而言,中职学生的年龄都在十六岁到二十岁之间,且由于如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因此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仍是青少年的心理。由于现今诸多音乐节目风靡全国,例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快乐男声等,使得青少年对于流行音乐甚为痴迷。因此在音乐课上若是让他们自由学习,则大多数愿意选择流行歌曲。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注意结合中职学生的这一心理,权衡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比重,并且还要将音乐欣赏与其产生背景、风格特点等进行有效融合。虽然中职学生兴趣多在流行音乐上,但是也不能一味偏向这类音乐,而是应该科学制定其内容所占课时的比重与所选歌曲的质量。后者尤为重要。如今流行音乐的数量达到了“音乐生产”的地步,良莠不齐,教师也要注重区分,而后挑选质量较好、具有特色的音乐。这样既能满足学生要求,还能提升教学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能够提升审美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感知力、理解力 2.1培养审美感知力 学生若具有较敏锐的感知力,则能够有效丰富其内在情感,由于内在感情的体验、积累以及认知都是基于感官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把握后形成的。对于音乐审美的感知力,光靠冥思苦想是没有作用的,而是要通过外部音乐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后得到的。 2.2培养审美理解力 这项要素基于学生感受音乐之上,在倾听过程中,调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与评价。在音乐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遵循以审美为主要教学目的和运用审美态度这一理念,并且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再反作用于音乐审美教学。只有对音乐本体进行重点把握,并以此为出发点辐射其他音乐知识,而后拓宽学生学习领域,这样他们在音乐欣赏课上所收获的才是对音乐要素的正确体验。通过对学生理解力的培养,使审美教育形成完整框架,这样能够有效推动中职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审美能力,提升艺术修养。 3.在倾听中对音乐进行对比 艺术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对于音乐创作而言,对比是一个技巧,同时也是重要表现方法。在音乐作品中,一般包含旋律、速度、节奏、曲式、力度、音色等各个要素,而这些要素都是通过对比后才完美呈现的。若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对比的作用,则可将其引入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和点拨学生,让他们在聆听时采用对比法以领悟音乐中产生的变化,使学生准确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而理解其内涵。例如在教学“音程的协和性”这一内容时,便可应用对比法。首先让学生分别倾听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予以对比,而后应用减五度的演奏方法演奏《雷鸣电闪波尔卡》,再应用小提琴演奏《蓝色多瑙河》序奏中的主和弦。学生通过对比两段旋律,便能充分感受到那种减五度音程所制造的紧张、刺耳以及不安感,而对于后者的协和音程就能感受到其和平与安宁感,联想起多瑙河的美,心生向往。或者教师可以应用不同乐器来表现同一首歌曲。例如《秘密花园》,可分别应用钢琴与大提琴,学生也能体验到不同的美。而对于同一种音乐,则可以采用不同力度、速度来表现,其产生的音乐效果也不一样。 学生在这种对比法中,能够欣赏到不同的音乐美,产生不同感受,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 4.培养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的想象联想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非具象与非语义性,其不同于文学,文学能够用文字描写故事情节并详细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复杂的现象也能够表现出来,但是音乐不能。音乐除了与事实形态相连,还与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相连。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总是存在一种综合反映,即并非只有音乐本体存在。基于此,中职在开展音乐欣赏课时,要对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讲授“力度”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与《十面埋伏》。在倾听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前文所提到的对比法,比较两首乐曲中的力度变化。在倾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前,老师可介绍该首乐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所了解。而后开始播放,学生在倾听过程中便能够明确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叹息,深沉且悲痛,联想到仿佛是作者本身在倾诉他苦难、不平、流离的一生,然而又不想屈服于命运,仍然想追求美好人生。而后再播放《十面埋伏》。学生在喧嚣欢腾的节奏中,能够联想到战场中军营如林、战鼓轰隆的恢弘场景,便能更加了解这首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这些都充分表明音乐给学生所带来的美感并非局限在小范围内,而是会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飞翔,并理解作品演奏过程中的力度变化,联想出各种音乐形象,审美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5.激发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卡巴列夫斯基曾经说过,激发孩子对于学生音乐的兴趣,是向他传递音乐魅力的首要条件。如果学生对于音乐没有兴趣,则再好的音乐作品在其心里也只是声音的表达,没有意义,更谈不上培养其审美能力。 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故事情节,这样学生能够被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打动,被故事情节吸引,进而对该首音乐作品产生兴趣,也能好好学习其中所蕴含的音乐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软件。由于一首音乐作品的内容较多,包括作者简介、体裁、作者代表作等,若是教师光是口头讲述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而若能够利用多媒体软件将其制作成 一个系统,则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难度也降低了。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而将其运用于音乐欣赏课上,则能够将音乐与图像进行有效结合,使视觉与听觉能够同步。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减少沉闷感,还能使学生对授课内容产生兴趣,以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目的并非在于培养出一批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出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的学生,以提升其综合素质。基于此,便要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乐于学,并且懂得欣赏音乐、了解音乐以及将音乐表现出来,这是中职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宗旨所在。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多个层面对音乐的魅力进行感受。通过本文的探讨研究,发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感知力、理解力;在倾听中对音乐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的想象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兴趣等途径,以实现素质教育。 音乐欣赏论文:浅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欣赏。现在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已融入了简单的音乐欣赏。我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教材这样科学合理地安排,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慢慢地学会注意、关注,从而喜欢上欣赏,进而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也就在音乐欣赏中形成“自觉”的乐感。这也应了那句话:“音乐素质的培养恰恰必须以音乐欣赏为基础”。我在长期音乐教学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儿童音乐作品的欣赏 儿童呈现出的年龄特点要求必须寻找适合他们的儿童作品,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欣赏这类乐曲时,我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采用故事的创造、律动的创造、旋律线的创造,去感受、把握,去联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故事的创造。故事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他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是发展他们语言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由故事表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理解后的丰富想象。案例:在欣赏五年级上册的《森林狂想曲》时,我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提示,学生便对这首有名的乐曲所吸引了。夜幕低垂,在神秘的热带雨林中,蟋蟀、树蛙、猫头鹰与飞鼠一起奏响了优美奇特的森林狂想曲,ABC三段旋律轮番演奏出现,学生们一会儿便能跟随旋律和速度变化轻松哼唱。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音效”,新鲜感很浓,曲子有电声乐器、竖笛演奏,更有森林中蛙声、鸟声、风声、流水声使人听来犹如身临其境,非常形象、逼真,直到以后的复听,学生仍对此乐曲乐此不疲,十分乐意参与哼唱,这足以体现欣赏乐曲的魅力。律动的创造。律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案例:三年级教材歌曲《快乐宝贝》,乐曲非常欢快而朗朗上口,当激昂的前奏和歌词“想要开心跟着我叫(跟着我叫),想要快乐跟着我闹(跟着我闹)快乐宝贝,就是我(就是我)”一出现,学生们立即振奋起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L. 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所说的那样:“唱歌必须由音乐欣赏来激发,这是加深音乐欣赏的主要手段。”歌词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他们像遇到知音一样高兴,随即手舞足蹈起来。可想而知,歌曲的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这也可以看到律动的魅力所在。旋律线的创造。学生在日渐提高欣赏水平后,又可以要求把感受到的、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与听力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在欣赏练习中,可以用图画法表达感受到、理解到的音乐。案例:在欣赏着名管弦乐曲《卡门序曲》时,我曾引导学生边听边画出某一乐句的旋律线。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边听边记音乐,结果发现很容易启迪学生灵感,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在这段热烈欢快、高低起伏的旋律声中,学生们发现自己画出的旋律线条有时还是很有规律和层次感的,旋律线的创造竟是如此奇妙而生动有趣。 二、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欣赏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它以丰富璀璨的繁华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成为当今珍贵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往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各民族的窗口。就拿中国有56个民族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历史语言等,其音乐也各具异彩。案例:欣赏《瑶族舞曲》时,全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音乐,初步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复听乐曲并分段欣赏时,我引导学生用摇手、跺脚、捻指、拍手模仿长鼓的鼓点节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各个热闹场面。学生们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与同学间协作的无限快乐,总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三、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欣赏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今天,戏曲文化显得尤为稀奇,特别是京剧这一国粹,它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为一身,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川,以唱腔和表现风格的特有韵味吸引着人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四年级的孩子们初次接触京剧,觉得非常好奇。在他们平日的电视节目选择中,戏曲频道总会一跳而过,成年人亦是如此。因此,音乐课堂上,要想让孩子们对此感兴趣,必须动一番脑筋。案例:在给四年级学生教授戏曲单元时,我首先摆放出各式脸谱。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吸引孩子们的是不同颜色的京剧脸谱,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黑色——正直,代表人物包青天;红色——忠勇,代表人物关羽;白色——奸诈,代表人物曹操;绿色——魔鬼形象;银色——妖怪形象等等。孩子们立刻对京剧敏感起来,眼神里传递着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接着重点介绍京剧人物的行当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告诉孩子们这得从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扮相及表演特点来观察、分析京剧的行当。紧接着马上观赏《沙家浜》选段《智斗》和《红灯记》,为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分辨出忠奸善恶,学生们一下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浓厚。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后但凡让孩子们欣赏些京剧片段时,你就不用顾忌了,绝对缘于京剧的美丽和神韵。 音乐是“倾听”的艺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大大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我们的目标就会实现,学生的“耳朵”就会被我们叫醒。音乐欣赏教学的地位日渐突出,对我们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是集歌唱、律动、创造、想象等元素为一体的扎实有效的教学课型,它的魅力是学生们喜爱和投身音乐课堂最有意义的理由,我将有信心坚定不移地让学生们爱上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论文:探讨中学音乐欣赏创新教学模式 【摘要】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真正科学、全面地把握音乐教育的价值,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努力实施的新课题。本文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出了参与一一体验一一探究一一创造的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本毕业论文由整理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扩展新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笔者认为应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培养、塑造、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构建优化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的教学模式。下面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粗浅地谈一谈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景,参与体验 构建创设情境,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以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产生主动的直接的亲身的感悟、体会和反映。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整合,师生共同创设一个与音乐作品相符合的情景。提倡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给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 例如: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满载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夕阳下湖面波光粼粼,渔夫架舟归来,两岸垂柳轻拂,渔歌互答,若远若近,此起彼伏的动人美景。这愉快的歌声、迷人的景象,使学生有种未听曲调先有情的感受。这时候再仔细欣赏古筝多种技巧(如上下滑音、揉弦、花指等)演奏出的《渔舟唱晚》,同学们就有身临其境之感,很容易体会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画面,并得到美的感受。 再如:欣赏作曲家斯美塔娜(BedoiehSmetana,1824—1584捷克作曲家)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可以创设一种美的情景:伴随“引子”那似山泉潺潺而流的美妙音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股小溪,绕过森林,汇成沃尔塔瓦河。同时深情朗诵: “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村庄里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学生,于是有的学生主动到黑板前,补画上了鲜花、草地、小鸟等,由此汇成了一幅碧水、青山、森林、村庄、绿地、鲜花组合的画面,让视觉、听觉共同拨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完全陶醉在乐曲所蕴涵的美妙意境之中,并促进其很快理解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收到了由感官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深入探究 古代教育家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设置疑难,以疑启思,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对音乐作品经过初听的简单体验后,教师随即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比较,设置问题并进行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和自我领悟。比较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讨论。例如:《摇篮曲》一课的教学,学生在欣赏完两首《摇篮曲》:一首由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作曲,一首是东北民歌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首摇篮曲的异同,学生们发现:两首摇篮曲的共性是结构简洁,短小抒情,速度徐缓,曲调优美静谧,旋律平稳流畅,但由于调式不同,音乐风格也就截然不同。接着,请同学们欣赏钢琴独奏《摇篮曲》(贺绿汀曲),边欣赏边思考摇篮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载和歌曲有什么不同?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器乐演奏的摇篮曲,音域比声乐曲宽,结构比声乐曲大。通过对上述同一题材,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作品的分析比较,最后请学生们总结中外摇篮曲的不同点,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环节,很好地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设疑摆惑要难易适度,生动有趣,要有画龙点睛之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把自己置于积极的位置去思考、去探索。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引向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使其敢想敢说,敢创新。 三、情感体验,实践创造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的艺术,实际上是情感的感染力。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人音乐,则必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逐步使学生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 例如:让一位同学介绍一首他认为最好听的音乐,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从中获得表现音乐的极好机会,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到深处想歌之,歌到深处想舞之。手舞足蹈,自由欢歌起舞,即兴创作、编词、编曲、编动作、创编画,尽展其能,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发挥。还可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讨论、演讲、表演、创编等不同形式,各抒己见,各展所能。 例如:在欣赏《保卫黄河》和《游击队歌》这两首歌曲时,由于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都很接近,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分析主题及乐曲的特点和演唱的情绪。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都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演唱力度上有些不同,《游击队歌》力度处理较弱,表现游击队员神出鬼没,声东击西灵活勇敢的一种英雄形象。《保卫黄河》则是气势磅礴,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表现一种后继有人,全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无所畏惧的情景。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的特点是强弱分明,节奏感强,演唱时要反映出游击队员铿锵有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在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从以前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创作一个舞蹈片断。学生几个一组,边唱边创,有的想到了游击队战士握着枪、拿着刀、猫着腰行军的情景;有的以左右串场象 音乐欣赏论文:论音乐欣赏中的中国古典音乐教学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创作、演唱、演奏最终是为了听。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项音乐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欣赏来进行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不断渗入,很多新的价值观和文化元素甚至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形式冲击着现代人群。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要求”。[4]念着RAP踏着青春动感脚步而来的周杰伦;火辣的、席卷了半个地球的“韩流”,我们的下一代面对如此强烈的听觉、视觉冲击,还能容下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吗? 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这并不能抹煞本民族文化的灿烂成就,相反,我国民族文化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而且应当被我们后人所继承和发扬。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中华民族具有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的歌唱等活动中只能接触到其中的一少部分,音乐欣赏则可以让学生熟悉、了解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在这个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欣赏中国着名的古典音乐《阳关三叠》、《渔舟唱晚》、《梅花三弄》时,我们采用情感导入、情境创设、艺术综合三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接受和喜爱民族音乐。 一、情感导入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2]可见,音乐是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教师应有立足于学生情感、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学生对通俗、流行音乐有浓厚兴趣,课本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瞬息万变的精神需求,既然我们无法阻挡流行音乐对校园音乐领域的侵入,何不顺水推舟,用一些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流行音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并教会学生选择健康的、适合自己年龄的音乐。对于校园流行音乐,与其进行适得其反的遏制,不如正面引导。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七言格律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着名的艺术歌曲,原诗是:“渭城朝雨浥轻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本课的导引,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引:播放通俗歌曲,周华健演唱的《朋友》。 师:你们怎样理解“朋友”这个词语? 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师:现在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古人对朋友的情谊。 播放合唱《阳关三叠》,对比:古人和现代人对待友情的方式。 古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现代人——一生情,一杯酒。 古人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既显出豪气,又道出对友人的不舍,如今的“一生情,一杯酒”,又是对友情的一种感悟:朋友之情犹如杯中之酒,越久越浓。二者都把友情寄托在了酒里。 在对本课进行了如此的感情铺垫后,学生已然接受,再对此曲进行分析,如曲中意境、何谓“三叠”等,学生们对古曲还会有排斥心理吗? 在本堂课中,我用学生容易接受的通俗音乐作为导引,为他们在古典与通俗间架起了桥梁。 二、情境创设 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个吸引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身到音乐实践中去,促进情感体验。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指出:音乐教学要创设与乐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感情的表现力,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习音乐的信心,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 如:《渔舟唱晚》可以用三幅画将整首乐曲连接起来:第一幅:湖滨晚景;第二幅:渔歌飞扬;第三幅:湖边月色。 教学过程: 1.结合三幅画听全曲,并为乐曲分段。 2.分段听赏,体会每段画面和情境的不同。 第一段:安静;第二段:热闹;第二段:安静。 3.用手里的乐器和材料模仿每段的音响效果。 第一段水声较弱,用报纸模仿水声。第二段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船桨划水声,启发学生还会有什么声音,可以有人声,有很多船靠岸,船上人的讲话声。 4.用自己设计的音响效果和音乐。 用图画和音响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曲中意境,对于学生来说,要理解中国古典音乐,这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艺术综合 在音乐教学中提倡综合教学法,把其他学科如文学,当然更少不了音乐的姊妹艺术如舞蹈、戏剧、影视、美术,有机融合于音乐教学中,“即以共同的要素实现各学科的沟通和连接,这种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能力,而达到超越种种感官的特异性而上升到相互沟通和相互替代,比如听到音乐产生视觉表象,看到形状色彩,产生冷热轻重的感觉”[4]。 诗、画、乐合为一体的教学,如:《梅花三弄》。 导引: 1.播放群舞《梅花》。 师:大家看出这段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吗? 生:梅花。 师:你们见过梅花吗,它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接着会答出梅花的形态、颜色。教师再以梅花在冬季开放来引出梅花具有的坚韧品质。 2.出示梅花图片,学生在视觉上被梅花所吸引。 3.古今有许多以歌颂梅花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如诗词:陆游的《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的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让学生背诵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师:我们欣赏了这些表现梅花的艺术作品后,来听一段音乐《梅花三弄》,大家注意这首乐曲表现的梅花的高贵品质,并注意这首乐曲的主题。(欣赏) 师:听赏完这首乐曲,大家来讨论一下梅花的品质。 生:不畏严寒,迎雪怒放,刚毅坚贞。 师:再听一遍全曲,注意主题反复了几次? 生:主题反复三遍。 师:对,这也是“三弄”的来由。 复听全曲,进一步理解曲中意境。 四、听赏有关梅花的作品。 《红梅赞》是在江姐走向刑场所唱的,这首歌用梅花比喻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越是面临危险,越是信念坚定。《梅花三弄》的难点在于它是表现意境而非表现情境,前面之所以用了很长篇幅的两种艺术形式来导引,就是为了让学生先理解意境,再沿着这个方向听赏音乐。 其实在这三种教学方法中,都少不了应用其他姊妹艺术,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可让学生先吟诵白居易的《暮江吟》。又如在欣赏《阳关三叠》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表达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都可以和音乐教学融会贯通,帮助音乐教学更顺利更有效地开展。 音乐欣赏论文:高中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高中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促进学生个性更好实现自我完善。 【关键词】音乐欣赏 培养个性发展 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高中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感情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1音乐欣赏,提高学生文化功能作用 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构成了庞大的音乐文化体系。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体裁,题材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文化信息,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在中国北京紫禁城太庙前,由张艺谋执导的外国歌剧《图兰朵》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对歌剧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创作的图兰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爱。海外的华人当听到小提琴独奏曲子《思乡曲》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情愫,这些就是音乐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高中音乐欣赏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这种全息化的音乐图景与本土化的音乐情境,将会在文化的框架下,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2音乐欣赏,提高学生教化功能作用 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这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学生在“高峰体验”中可以迅速直观地把握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与世界的本质,这就是高中音乐欣赏教化功能的内隐性。它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个性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3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观性格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是最具音乐艺术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功能。音乐的审美,从类型上可分为阳刚性和阴柔性的美。从情绪发展上可分为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美。阳刚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作品,它能让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结构宏伟、气势彭湃的音乐能让学生胸怀壮阔、坚毅刚强;热情乐观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奋发向上的性格。阴柔性的作品包括宁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心情安定、气息平和;欢娱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委婉细腻的音乐能使学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具有悲剧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剧美的音乐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观的性格。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格产生广泛的潜在的影响与作用,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4音乐欣赏的心理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音乐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是乐音的有序运动。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始终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稳定性。为了听、辨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声等音乐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我们身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内部空间、时间和深度感觉结构,有各种感觉的点接合和中心,高中音乐欣赏正是开阔这些空间和开掘深度的催化剂。因此,欣赏音乐具有改善学生注意力品质和培养想象力的功效,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这四种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欣赏论文: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摘 要:我校是一所教育资源整合后的寄宿制学校,因此学生的音乐水平层次不齐,差距太大。我尝试着以欣赏课为切入点,制定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出发,分析研究学生,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追踪音乐主题,将学生从无知的层次带入有意识的聆听,进一步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体验者。 关键词:差距 音乐欣赏 分层教学 我校是一所教育资源整合后的寄宿制学校,少数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对音乐多少有些了解,尤其是他们当中有许多同学从小就学过乐器或声乐,因此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很多。而多一半来自各乡镇移民区的农村学生由于地理环境和其他条件的制约,接触音乐相对较少,音乐底子薄,有些连do re mi都不认识,原先的音乐课等同于唱歌课,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极度匮乏。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不齐,差距太大。 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缩短城乡同学的音乐水平差距呢?我尝试着以有难度的欣赏课为切入点,制定有计划的教学过程,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各类口味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无知的层次带入有意识的聆听,进一步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体验者。具体分析如下: 一、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学生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在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可从一个班级优、中、困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以相应的几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本层次的最佳要求。例如把音乐基础好、乐感强、感受能力好的学生分为A组,把音乐基础一般、乐感好、感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B组,而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分为C组。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做好工作,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实行分类推进。A组学生注重提高技能技巧和发展能力;B组学生注重培养兴趣,提高技能;C组学生注重基础能力和激发兴趣。 二、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主要方法 主要是教学方法分层使用:针对优生,在体验、比较作品、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关注点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对中等生,不能忽略知识技能,但可以设计更多好玩、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提升兴趣;而针对差生,鼓励为主,目的是培养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多听听你将与学生分享的音乐,找出音乐的表现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焦点”问题,在每一次聆听乐曲中将问题分层抛出,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聆听,让学生的思维跟随音乐一起行进。 1、各小组有相同音乐学习任务时分层互助教学模式。 在音乐分层教学的初始阶段,我给每个小组分配相同的任务,这样一方面便于调控,另一方面也可让小组间展开竞争。这时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不是很复杂,问题本身都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缓解了不同层次学生间互相“等”的问题,减少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2、小组内相同音乐教学内容不同层次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要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突破。我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具有一定梯度的三个问题,有难度的由A类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G类生,中等问题则由B等生来回答,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疑并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均等地参加课堂活动。另外,我注重小组互助的作用,组织“兵教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务,实现共同达标。 三、追踪音乐主题,熟记音乐主题,是感受与鉴赏音乐作品、完成音乐审美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 欣赏一首器乐曲,学生不可能将旋律全部记住,而音乐主题往往是乐曲中最具特色并且出现频率最高的,学生记住了音乐主题就会对整个乐曲印象深刻。同时,音乐主题又是乐曲的精华部分,一般较为集中地表现了音乐的情绪与情感或音乐的形象,抓住了音乐主题,也就把握了作品的要领。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主题,对激发兴趣、引发联想、加深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1、追踪听辨音乐主题。音乐主题篇幅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反复聆听;又由于音乐主题一般在乐曲中会重复出现,可以让学生追踪听辨乐曲的主题,了解乐曲的结构,把握乐曲的情绪特点。追踪听辨主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乐曲的主题出现了几次;也可以是根据主题的情绪,设计恰当的动作,听到主题时用动作表现等等。 2、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哼唱音乐主题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哼唱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演唱音乐主题了,从中可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大家的识谱能力,达到理解并喜爱音乐的目的。能力弱的同学可随音乐哼唱,中间能力或能力强的同学可根据节奏视唱旋律,有特长的同学可演奏音乐主题。如在欣赏《梁祝》时我对音乐主题设计了“聆听——交流感受——体验——无意识哼唱——视唱——演奏——舞蹈”环节,采用分层达标教学:能力弱的学生能大概哼唱音乐主题;中间能力或能力强的学生能视唱主题旋律并做出简单的舞蹈表演;有特长的学生背唱出音乐主题,并进行演奏或舞蹈表演。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更加深切,音乐主题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里也就更加生动鲜活起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快乐成长的氛围,是现代教学活动的新理念,也是教学活动的不懈追求。音乐欣赏教学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仅给优质学生提供了攀高的良好环境,也给那些学习困难者提供了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全面提高的目的。 音乐欣赏论文:多媒体运用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巧妙结合 都正街学校 龚倩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一二年级低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 、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观看动画、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等相结合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在其中较好地把握好多媒体的运用,以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服务。 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尽量地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直观的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例如:在欣赏《小青蛙》和时,我采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如在教唱歌曲《小白船》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幽静的画面,然后在屏幕上出示小朋友们自己的照片,好象他们自己在月亮上嬉戏、玩耍。由于欣赏教学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加深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效果和课堂美感,使孩子们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 律动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有节奏动作的一种活动。 律动能帮助儿童借助身体的动作来理解音乐的内容、风格和情绪,训练孩子的韵律感。如果此时能运用多媒体,也会得到一定的帮助。例如:在教授孩子感受力度中,我先让他们听《摇篮曲》,并随音乐轻轻律动,感受催眠曲的风格特点,而后,再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请孩子们比较两首乐曲力度的不同,体验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雄壮有力,然后,又通过踏步走、队列的适当变化,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是一首进行曲。然后让同学用彩笔描出不同的画面,再用投影仪放映出来,进行比较。 欣赏课中的律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特性,而且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内在特点。 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可以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里。再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欣赏《水族馆》的最后,我让孩子们拿出彩色笔,边听边在纸上画了画海底世界,顿时热带鱼、海星、贝壳、珊瑚、海草映入眼帘,有的小朋友还画出了鱼儿们围圈跳舞庆祝狂欢节的景象。通过听、画,让小朋友们明白海洋世界并不是黑暗沉闷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确,艺术是相通的,他们共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 由于低龄儿童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例如:在欣赏教学《小青蛙》中,通过电脑放映出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又根据音乐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的展现了故事的起源、经过和结果,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在上欣赏课中,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努力创造各种意境,让孩子们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像。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架起心灵与音乐的桥梁。 音乐欣赏论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路径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们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程在小学阶段得到了较好的开展,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音乐欣赏课作为小学音乐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艺术和乐感审美艺术的关键。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就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问题作以下分析与探讨。 一、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当然,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学生就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也能更好的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乐欣赏是了解和学习本民族音乐精华的现实要求。从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民族意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学阶段重要教育目标。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发挥音乐欣赏课程的优势,实现上述教育目标。 第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明快、跳跃和震撼之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抒情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见,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音乐欣赏课教学想要取得成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关键。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3、强化欣赏,适当引导 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讲故事或过多语言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使教学背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听赏为主,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流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音乐绝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4、以学科综合为教学手段 在音乐欣赏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聆听很困难,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话剧、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的牵引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增强其学习音乐课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 要注意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避免狭隘地强调专业性。比如,很多教师习惯在欣赏教学时,先为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歌曲的详细结构和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歌曲,进而学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观来说是为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但在客观上却给小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惑,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是聆听,而不是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入手去了解它的专业结构。 2、避免以灌输为手段的音乐教学 在前文论述中,就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音乐的欣赏,不是以自己聆听的感悟为主,而是以教师主观灌输的观点为主,在这种所谓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教师主观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生对音乐有何种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引导方式与度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 3、注意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 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外知识拓展的方式,对于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要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可是,这种对于音乐背后故事的过多关注反而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因此,这实际是削弱了音乐本位,失去了音乐欣赏课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应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强化欣赏,适当引导,提高教学效果。